上海品茶

2018中国ICT人才生态白皮书(62页).pdf

编号:69346 PDF 62页 8.82MB 下载积分:VIP专享
下载报告请您先登录!

2018中国ICT人才生态白皮书(62页).pdf

1、1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 序言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全面融合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重要使能工具,并推动各行业各领域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改变我们整个社会活动。进入“十三五”阶段,我国信息技术(ICT)产业蓬勃发展,信息技术产业人才出现人才需求数量巨大和人才错位两个显著特征。基于国家统计局、教育部等数据分析,2017 年信息技术产业人才总体需求缺口达 765 万。信息技术产业人

2、才错位主要表现为 4 个方面:(1)供需错位人才供给绝对数量的不足制约了产业发展;(2)区域错位信息技术人才成为了欠发达地区发展数字应用的瓶颈制约; (3) 结构错位高端创新人才、应用型和专业型人才的缺失制约了行业应用深化;(4)梯队错位突出的中层岗位人才错位制约了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如何快速高质量地培养信息技术产业急需的大量的合适人才?我们认为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切实可行的路径之一。201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5.7%, 高等教育在学学生达3779万人,已经接近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普及率。然而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结构性就业矛盾依然突出, 只有通过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才可快速、准确地强化人才源头对

3、产业的支撑作用,才可大幅度缩短大学生服务产业的过程时间。信息技术新工科产研联盟 副理事长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吕卫锋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3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人才战略是国家核心战略之一,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才可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信息技术产业战略地位、技术趋势、生态合作模式已经清晰,在信息技术领域思想、技术、业务不断加速创新的今天,各级政府、企业、教育机构均在持续不断地探索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法论,正在加速信息技术高端创新领军人才的涌现与创新创造活力的激发。2018 年,由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和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指导,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支持,计世资讯负责调研撰

4、写了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简称白皮书)。该白皮书首次以生态为视角,全面展现了信息技术产业的人才需求变化,全面阐释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信息技术人才生态的发展趋势。最后引用十九大报告中所说:“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振兴民族经济从人才培养做起;而赢得国际竞争,更应从建立完整的人才生态体系起步。白皮书的推出是关于产业人才发展研究的一次有益尝试,更是产业思维模式的一次进步。2018 年 7 月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 序言二2018 年 3 月,华为生态大学正式成立。有人问华为,为什么要投资生态,进而投资 ICT 人才生态?我们的答案很简单:人才是驱

5、动 ICT 生态发展的动力,更是驱动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引擎。智能社会正在到来。传统社会通过行业数字化转型不断在向智能社会演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彻底改变我们的世界。在智能社会,万物互联、万物感知、万物智能。5G 和网络技术将提供无处不在的联接,人和设备可以随时随地接入网络;无处不在的传感器收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信息,一切尽在掌握;人工智能将应用在各行各业,成为城市的大脑;云给予我们近乎无穷的存储和算力。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 ICT基础设施将会像水电一样, 成为生产生活的基础。ICT 技术会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它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机遇与挑战总是同时到来,在这个过

6、程中,产学研如何协同合作,更好的培养 ICT 人才,尤其是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用 ICT 技术使能行业数字化创新,就成为整个社会都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如今,产学研各方的生态式合作被广泛认同,联接的纽带也不再局限于产品和技术,而是价值认同、能力匹配,以至于共享才智的人才生态体系。华为 EBG 中国区 总裁蔡英华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5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华为一直倡导构建开放、共享、共赢的 ICT 人才生态体系。作为一家根植中国、全球领先的ICT解决方案提供商, 华为18万员工中有45%以上从事创新、 研究与开发。所以华为非常清楚 ICT 人才的重要价值,长期关注和持续投入 I

7、CT 人才培养。华为企业业务部自成立以来,每年都投入数亿元用于中国的 ICT 人才生态建设。把华为多年来在 ICT 行业中积累的经验、技术、管理、人才培养标准等贡献出来,输送到产业链的人才培养机制中。华为人才生态凝聚了最优质的人才发展资源,联接了教育主管部门、院校、教育机构、合作伙伴等各方生态角色,致力于打造人才交流、资源共享的“通道”,与生态各方共同孕育出 ICT 产业的辉煌未来。此次,由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和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共同指导,华为公司支持,计世资讯负责调研撰写的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也正是“产 - 学 - 研”合作的成果之一。白皮书全面展现了 ICT 生态的人才需求变化

8、。华为参与其中,既贡献了 ICT 生态建设的最佳实践,也希望借助白皮书的推广,继续传递人才生态理念,持续赋能 ICT 人才生态健康成熟。北宋教育家胡瑷曾经说过“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人才生态建设,华为愿意始终参与其中。 2018 年 7 月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01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核心观点以能力互补、 资源共享的ICT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ICT人才内涵进一步凸显 “生态性特色”。生态角色定位逐渐多元化细分,角色定位决定 ICT 人才需求方向。ICT 生态体系对咨询服务专家、顶层设计专家需求旺盛。“抢人大战”只是序曲,数字化新动能背景下,二三线城市即将

9、迎来 ICT 人才需求爆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持续引领 ICT 人才需求导向,并不断加速业务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相互协同、融合。ICT 人才需求缺口的 70% 将集中在新兴生态领域,且呈现人才需求类型多样化、需求结构多元化的特点。02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03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68目录核心观点 01前言 05一、宏观人才篇 07(一) ICT 产业正加速向生态化、智能化转型 07(二) ICT 人才内涵进一步凸显“生态性特色” 08(三) ICT 生态的持续繁荣加大了人才需求的缺口 09(四)

10、人才四大错位制约产业生态的进一步发展 11(五) 产业变革已成为人才需求的第一驱动力 13二、产业生态篇 15(一) ICT 新生态决定人才需求方向 15(二) 分销总代理:售前咨询型人才需求不断提升 15(三) IT 方案商:业务模式创新带来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17 (四) 渠道商:渠道转型带动更多生态服务型人才缺口 20三、新兴领域篇 23(一) 新兴领域人才成为 ICT 产业保持高速增长的关键 23(二) 云计算:需求推进“业务上云”的咨询型人才 24(三) 大数据:需求懂数据更懂业务的双料人才 26(四) 物联网:需求具有综合知识体系的场景应用型人才 28(五) 人工智能:需求与产业深度

11、融合的引领型人才 30(六) 小结:新兴领域人才四大方向加速分化 3304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69四、人才趋势篇 35(一) 数字新动能背景下 ICT 生态渠道体系将出现大量人才缺口 35(二) 承上启下的“中层骨干”将成为最稀缺的一环 35(三) ICT 人才综合能力培养转向 5 大重点 36(四) “抢人大战”将愈演愈烈,二三线城市即将迎来人才需求大爆发 37五、校企合作篇 39(一) 新工科”建设为 ICT 人才困局提供新的方向 39(二) 高等院校加快顶层设计改革,提供有“质”有“量”的人才 41(三) 普通高校走出象牙塔,构建实践性人才培养新

12、风向 43(四) 高职院校打造具有区域、产业、时代特色的 ICT 人才 44六、行业建议篇 49(一) 以上海品茶为纲,构建符合企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 49(二) 加强多元化人才体系建设,突出综合性人才培养 51(三) 打造公司与员工的利益共同体,构建长效发展人才机制 53(四) 领军企业携手生态各方,构建数字化转型的人才引擎 55七、结语 5705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前言人才,是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驱动 ICT 生态演进发展的第一资源,更是驱动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第一资源。在新旧动能转化的背景下,数字化正在加速向全领域、全区域渗透,如

13、何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应用实现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点。而与此对应,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服务方,ICT 企业也正在进入加速生态化、智能化的变革阶段,这更使产业人才体系被赋予了更多的生态属性。而如何满足新时代的 ICT 人才需求?首先,作为人才的直接供给方,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战略机遇。据教育部统计,2017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正在接近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普及率。当然也不可忽视,我国 ICT 就业结构性矛盾更为凸显,迫切要求高等教育加快转型发展,加速产学研融合步伐,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在 ICT 生态内部,体系中的企业角色细分也越为明显,而

14、不同角色定位的企业,也正在寻求不同能力的技术创新、不同模式的业务创新。而上述两种原因相结合,决定了 ICT 人才生态需求的新方向,也决定了 ICT生态企业的后续发展动力。正因如此,2017 年 11 月 16 日,以应对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新需求为导向,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联合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联合成立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联盟将面向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特征的新经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助力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将与国内诸多高校建立合作,不断细化学术型和应用型的人才分类,优化提升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增强学生的应用实践、就业创业能

15、力。最后,在技术思想创新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各级政府、企业、机构均在不断尝试不同的创新路径与方法论。而在快速变革的 ICT 生态环境和快速发展的校企合作氛围下,加强新时期 ICT 人才培养的研究将尤为重要。这不但有助于加快高校创新力向产业竞争力的转换,更有利于促进企业与人才之间的双向共赢。06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一、宏观人才篇07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一) ICT 产业正加速向生态化、智能化转型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壮大新动能”,“数字中国”等概念,各个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不断加速。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研究数据显示

16、,2016 年我国数字经济产业规模达到 22.6 万亿,占 GDP 总量比重达到了30.3%,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组成部分。尤其是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垂直行业结合呈现势不可挡的趋势,以及领域更宽广的生态系统,ICT产业各个生态成员助力不同类型的传统企业实现“互联网 +”转型升级的步伐正在加快。在 ICT 产业生态化发展的趋势下,IT 软硬件设备、运营商、服务提供商、解决方案厂商一、宏观人才篇宏观人才篇ICT 产业正加速向生态化、智能化转型 ICT 人才内涵进一步凸显“生态性特色” ICT 生态的持续繁荣加大了人才需求的缺口人才四大错位制约产业生态的进一步发展产业变革已

17、成为人才需求的第一驱动力以及企业用户共同组成云生态必不可少的部分,它们之间开展不同层面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同时,不断壮大 ICT 生态的发展。除了生态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应用,加快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金融、电信、制造等重点行业客户的业务开始由对视频、图像、语音等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向图像鉴别、语义语境分析等智能化技术领域拓展。同时,各个新兴技术之间开始加速融合,如结合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通过神经网络的训练学习,使非结构化数据的应用将变得更“聪明”,智能化成为了ICT 产业发展的另一主流趋势。可以说,在2018-2020 年这三年间,随着数据基

18、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及企业“信息化 - 互联网化 -一、宏观人才篇08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智能化”的意识不断觉醒,生态化、智能化将是 ICT 产业加速发展的两大方向。(二) ICT人才内涵进一步凸显 “生态性特色”新思维、新技术正加速商业模式上的创新,一方面 ICT 行业越发重视极致思维、跨界思维、用户思维、平台思维、简约思维、迭代思维等典型的互联网语境下的成功思维经验,另一方面新的商业模式也在驱动技术研发的加速发展,进一步开拓了更多如新零售等商业场景的出现。在此背景下,ICT 产业加速生态化进程, 行业人才内容进一步 “凸显生态性特色”。1、综合:快速的

19、技术迭代打破“一招鲜,吃遍天”的传统人才观ICT 技术的快速变革,使得产业人才需要不断适应技术更新,同时业务的不断融合、协同,也进一步加强对人才的综合性要求。伴随着 ICT 与行业业务的关联日趋紧密,项目的成功实施不再仅仅局限于产品技术的性能指标和功能完善度,更在于项目所有参与方的协同、团队配合。ICT 人才的能力要求不再局限于单一领域,ICT 产业人才对技术、产品、市场、业务、协同等多方面综合性的要求替代了依靠单一技能即可完成任何工作的传统人才观念。2、驱动:技术驱动型人才需求逐步向业务驱动型人才需求模式转变ICT 人才需求的驱动方式正发生巨大变化。在 ICT 技术完善度和应用的契合性尚不完

20、善的阶段,行业人才需求主要以解决技术短板,能够交付项目作为目标。但行业应用的日趋广泛带来的人才需求压力在于对业务场景的引领,即由业务的变化方向引领着人才需求的方向。以大数据领域为例,人才需求往往更多的是对具体应用场景的理解,而对于数据挖掘等技术要求并不是必要选项。09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3、理念:人才的产业生态协作理念将更为突出伴随着 ICT 应用的日趋复杂,工程师由原本的单一性转变为越来越具有系统性、整合性、协同性等特性的人才,所有的项目成员将变为 ICT 工程的若干环节的一环,在项目推进中需要有大量的沟通、协作工作内容,任何一个环节的短板都将造成项

21、目实施的整体滞后。因此,做好项目内外部的沟通,加强团队内部的互助互补,对职位分工的合理协作的要求进一步加强。4、分工:ICT 生态的不断丰富将进一步衍生日益精细化的岗位分工ICT 技术精进化和业务应用的广泛化,对 ICT 产业链带来了更为深远的影响。行业厂商逐步由单一的“软硬件 - 交互 - 用户”的单线交付逐步向“软硬件等产品生态 - 解决方案 - 交互 - 用户”的生态型交付转变,其中软硬件产品生态和解决方案将逐步形成平台化、生态化,但这也倒逼交付环节人才需求进一步广泛化,产品、市场、运营等多种职位类型不断涌现。5、趋势:人才“要么跨界、要么等死”的新思维理念ICT 的新动能、生态化发展对

22、于其他行业应用是双向互动的提升,跨界思维、互联网意识的引入将进一步缩短行业应用迭代升级周期,并已逐步成为了目前国内发展 ICT应用的一种新型驱动模式,ICT 产业转型甚至提出了人才必须要有 “要么跨界、 要么等死”的新思维,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业务模式,这也倒逼 ICT 人才的跨界思维从源头创新业务流程。(三) ICT 生态的持续繁荣加大了人才需求的缺口1、20%-30% 的年产业增速与年均不超过 10% 的人才供给增量产生巨大供需缺口ICT 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对知识10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条件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存在强烈的人才资源依赖性。但

23、ICT 产业的发展亟需高层次、实用性、复合型、国际化且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与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这部分人才的获取难度和进入壁垒较高。据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ICT 相关产业(软件业、通信业、电子信息业)等产值保持着接近年均 20%以上的增速,然而基于教育部数据看,每年 ICT 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人数增长不超过10%,这部分新兴供给还需要 2-3 年时间才能胜任岗位职责。行业的绝对供给和培养周期均难以跟上产业的发展节奏。2、产业生态化带来的多样性技能需求与单一技能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产业链的精细化分工也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产生新的挑战。ICT 产业链涵盖的各个环节对人才的专业要求不尽相同,但专业性与综合

24、性要求普遍较强,产业链各方人才均需以自身主导专业知识为基础,同时兼顾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专业领域知识,以实现 ICT 产业人才能够沿各产业链专业化发展方向演进的要求。如应用层的手机终端环节要求人才掌握 Android、iPhone 等主流平台开发、精通 C/C+ 语言及嵌入式软件11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开发,以及掌握 ICT 服务端和客户端技术,还要掌握包括各类移动终端的 UI/UE、界面设计、RIA 开发等等,同时还需要了解相关运营服务与客户应用需求等产业链上下游相关技术与知识。3、新招人才人均贡献值需超过 20 万人才需求的增长也带来招聘竞争压力的增大

25、,行业人才的平均薪资水涨船高,需求的增长必将带动行业平均工资的快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 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平均年工资为133150 元,跃居各行业门类首位。以 50%的综合管理成本计算,ICT 公司至少需保证人均 19.97 万的毛利才能保证盈亏平衡。企业在 ICT 人才招聘、选择上也将更为挑剔,进一步加大破局 ICT 人才困局的难度。4、ICT行业形成超过 700 万的人才缺口基于国家统计局、教育部以及智联招聘在线大数据分析,计世资讯认为, 2017 年ICT 产业人才总体需求缺口在 765 万,且伴随着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的不断加速,在全国范围内、全行业的数字化

26、推进需要更为广泛的数字化人才引入,ICT 人才需求缺口依然在持续放大,未来 ICT 产业的人才区域、结构和业务等方面挑战不断加大。(四) 人才四大错位制约产业生态的进一步发展1、供需错位:人才供给的不足制约了产业发展虽然目前我国 ICT 人才总体的学科数量和人员规模不低,但是能直接产生效益、迅速熟悉工作、满足应用要求的人才规模总体偏少。人才供给依然是 ICT 产业的瓶颈难点。第一,适龄人才供给的绝对数量难以提升,据教育部 2017 年统计公报,高教总在校学生规模从 2012 年的 3325 万增长到 2017 年的 3779 万,5 年间的年均增长仅 2.6%,同期毛入学率从 30% 上升到4

27、5.7%,背后体现的是高教适龄人口绝对基数的减少,而这一趋势仍在持续扩大;第二,从专业结构看,虽然近年来高校正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但每年 ICT 相关的毕业人数不超过 100 万人,与 ICT 产业 765万的人才需求缺口相比,依然相去甚远; 第三、从人才梯队看,大多数 ICT 企业围绕着清华、北大、中科院、上海交大,浙大、哈工大等一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于部分一本、二本甚至是其他高校培养的 ICT 人才吸收程度不高,导致人才供给出现“浪费”。12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2、区域错位:ICT 人才成为了欠发达地区发展数字应用的瓶颈制约我国当前 ICT 产业

28、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信息化水平普遍较高,教育、技术、人才、区位、资源等优势明显,往往能够吸引优秀的产业人才集聚。但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信息、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资源相对短缺,使得 ICT 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无论是内部培养还是外部吸引都难以解决需求中空问题,从而导致东西部地区ICT 产业人才供给失衡,西部地区的人才供给压力加大。据智联招聘在线大数据显示,2017年, 超过55%的ICT人才流向了北、上、广、深一线城市,而重庆、天津、武汉、西安等 ICT 人口需求增速显著的新一线城市,人才均呈现出显著的净流出现象。3、结构错位:应用型和专业型人才的缺失制约

29、了行业应用深化在 ICT 人才缺口较大的背景下,人才的供给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ICT 人才的供给多集中于平台开发和应用层,对于重点行业的应用开发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传统行业要实现转型提升, 大量需要ICT相关人才。但是传统行业相对于 ICT 企业来说薪资不高,无法吸引一流的 ICT 人才。此外缺乏同时具有 ICT 技术背景和行业业务背景的人才,导致传统行业数字化应用存在较大的困境。伴随着 ICT 产业在应用领域的侧重发展, 下游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将形成巨大缺口。4、梯队错位:突出的中层岗位人才错位制约了产业健康快速发展ICT 人才具有相对较高的进入门槛,对于大多数新人而言,从进入企业到可以独立工

30、作往往需要 1- 2 年的适应期。然而行业的快速成长带来的新兴供给大多数是经验较少、行业背景知识欠缺的基础性人才。各ICT 企业人才现状和需求是不匹配的,即使职位放出足够长的时间也招不到匹配的人,只能内部选拔培养,从而造成中层岗位人才错位。目前,企业从选拔、培养到能够输出价值往往短则持续3- 6个月, 多则2- 3年,还需要考虑如何加速人才培养周期并确保人13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才成熟后不出现离职等。在可预见的将来,上述问题仍将不断困扰 ICT 企业。(五)产业变革已成为人才需求的第一驱动力ICT 行业具有显著的成长性和快速变革性,这也倒逼行业人才结构

31、需要快速调整以适应新时期的业务需求,产业变革已成为人才需求的第一驱动力。 1、销售:技术要求占比逐步提升ICT 销售的核心工作主要体现在客情获取和售前方案制定两部分,匹配的售前方案已日渐成为 ICT 获取订单的关键资源。在ICT 项目实施前,销售人员往往需要为客户提供一个针对性的技术方案,对客户当前业务或者管理状况具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制定出符合客户需求特色的设计方案。 客情依然是销售的主要需求 技术性要求逐步提升 整合资源能力受到关注2、研发:强调团队协同性、沟通有效性ICT 应用带给技术研发人员的一大挑战在于需要理解更多的技术框架,不仅包括底层的框架、协议、融合通信等技术性理解,还包括需要对

32、业务场景等具有更深刻的认识,以需求指导研发实践。 团队协同能力成为核心方向 结果导向,追求技术先进的同时更突出解决问题3、售后: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售后作为客户提出问题的第一接洽人,帮助客户定位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是客户的第一关注点,优秀的售后服务人才可以确保 ICT 项目保持较好的延续性。除了基础性技术能力外,大部分企业均要求售后岗位具有突出的理解能力和较高的沟通能力。目前行业内的售后服务人才在解决问题的效率、规范性上,尤其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依然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14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二、产业生态篇15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

33、皮书(2018)业务模式创新带来大量的咨询型、专家型人才缺口“去集成化”思维带动人才结构向项目方案型人才转型人才需求重心逐步由前端解决方案咨询型人才逐步向后端应用运营型人才转变“生态大协同”思维引领新型跨行业咨询型人才需求跨界经营带来大量的“去 ICT 化”人才需求通过标准化认证的工程师人才的需求依旧旺盛从简单的产品推介人才逐步转型到咨询服务人才区域分销商:区域平台服务型人才需求快速衍生系统集成商:项目型专家是主要的人才需求服务渠道:创新性生态衍生出大量小而美的“专注型人才”(一)ICT新生态决定人才需求方向生态化背景下 ICT 产业角色不断丰富,企业业务类型可划分两类:一类是产品、平台等厂商

34、类,另一类是交付、分销等生态类;生态化背景下,生态厂商人才是产业人才变革的管家。目前,生态厂商以业务价值定位可分为大型平台厂商如分销总代理、中型 IT方案商和中小渠道商(行业 ISV、系统集成商、区域分销商)等三大类。据计世资讯测算,国内 ICT 行业总从业人口接近 1000 万,其中大部分集中在ICT生态领域。 国内 “ICT生态”型企业约为 7 万家,总从业人员在600 万 - 700 万之间。而生态格局的改变也二、产业生态篇ICT 新生态决定人才需求方向分销总代理:售前咨询型人才需求不断提升产业生态篇IT 方案商:业务模式创新产生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渠道商:渠道转型带动更多生态服务型人才缺口

35、决定了 ICT 企业人才的发展方向,业务模式决定了人才生态和人才需求方向。其业务职能正在呈现多元化细分,业务模式也在不断创新,从而带动多重能力复合的人才需求。(二)分销总代理:售前咨询型人才需求不断提升全国性总分销商主要负责核心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分销,目前国内体量靠前的核心厂商有神州数码、联强国际、英迈国际等。从业务结构分析,全国性总分销商代理销售产品已经从单一品类拓展至端到端 ICT 解决方案 ; 从硬件 “盒子” 类产品拓展至支撑云计算、二、产业生态篇16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大数据平台;从 ICT 基础设施变化为贯穿解决方案的所有硬件、软件产品。其服

36、务范围,也不再局限于产品销售,而是覆盖业务项目的全流程,下游企业发展全周期。1、通过标准化认证的工程师人才的需求依旧旺盛由此,分销总代理的人才需求模式也出现诸多变化。十年前所谓的增值分销,销售经理与工程师的配比通常为 8:1,此后分销总代理价值逐渐前移,在项目早期的售前阶段, 即开始参与和用户、 SI、 ISV的技术交流。销售经理与工程师的配比也由此逐步改变为4:1、2:1,甚至 1:2。从能力需求角度分析,ICT 产品供应商通常可提供从交换机、服务器、存储设备,到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平台的完整端到端解决方案。由此,分销总代理不仅需要熟悉单一产品的技术性能,熟悉本代理品牌产品的所有产品技术, 甚

37、至更要全面地掌握中间件、数据库、通用软件,以及各公有云平台的技术体系。此过程中, 总代理对网络、 服务器、 存储、虚拟化认证工程师的人才需求,还将持续增加。同时,也增加了对系统构架师等复合型高端人才的需求。2、从简单的产品推介人才逐步转型到咨询服务人才分销总代理的职能定位也越来越多元化,由此也引发了新一轮的人才需求。此前,在“IT 企业 - 总代理 - ISV- 集成商 - 用户”组成的直线串联渠道体系中,总代理只承担物流、资金流职能,服务节点也仅为数个。如今直线串联渠道架构正在被多维关联的星型生态体系所取代,其中的合作交叉节点也出现指数级递增。当然,在此变化中,每个交叉节点所代表的一类合作,

38、也都需要总代理进行服务支撑。所有共性需求皆为总代理的服务切入点。由此,为配合厂商与 ISV 的联合创新,为配合厂商与用户之间高频度、不同应用场景的POC 测试,总代理正在大规模引入测试工程师;为配合集成商的行业拓展,总代理开始17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招聘行业咨询专家、系统构架师;为配合大数据平台业务的推广,总代理开始招聘数据模型科学家;为配合项目的售后服务,总代理开始招聘运维运营服务专家;为配合上游企业的区域拓展战略,其也开始设置区域技术主管、渠道主管等职位。即使基于传统资金流服务,总代理也有了全新的业务模式。其正在成立独立的互联网金融部门,并邀请业内

39、资深金融专家“掌门”。该部门对外与金融机构对接资源,对内量身定制,设计多种面对伙伴的金融服务产品,缓解生态体系的资金瓶颈。当然,上述职能定位,也并非一定以实体形式呈现。分销总代理正在思考以“共享平台”模式,建设工程师共享平台、行业咨询专家共享平台等,在生态体系中吸收聚集资源,并最终共享于整个生态体系。(三)IT 方案商:业务模式创新带来多样化的人才需求IT 方案商主要是为大型行业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厂商,此类企业年销售规模通常在10亿元以上、 人员规模在1000人以上。其具备行业顶层设计能力,在 1- 2 个行业领域处于行业领导地位,在 3- 5 个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来看,以业务规模和业

40、务能力定义,国内约有数十家顶级的 IT 方案商。1、业务模式创新产生大量的人才需求,而供给不足无法满足新增需求加大了人才缺口顶级IT方案商正在出现如下变化:其一,正在剥离低价值系统集成业务,该业务或外包, 或成立独立子公司;其二, 增强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投入,并期待股市以此估值;其三,逐渐完成“大部门制”整合,并将相关行业解决方案协同形成顶层设计,跨行业系统顶层设计能力也将成为顶级方案商与普通方案商的差别;其四,正在寻求与用户建立“业务共建”模式,以行业云运营商身份,基于数据,参与用户云平台运营;其五,正在逐渐跳出 IT,收购或合作传统企业,将 IT 解决方案与传统企业服务相1

41、8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整合;其六,IT 服务依然是 IT 方案商关注的重点,但根据自身业务特点,IT 服务呈现产品化、平台化和垂直化、行业化两条不同的发展思路。 “系统集成” 、 “应用软件开发” 、“IT 服务”是 IT 方案商业务收入的三驾马车,其人才体系也大多围绕上述三项业务建设。但随着顶级方案商业务思维的转变,人才结构也随之变化,逐渐减低了对各项产品认证工程师的人才需求,而增加了对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人才的引入。同时,平台运营人才、行业咨询专家、顶层设计人才也成为方案商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石。2、“去集成化”思维带动人才结构向项目方案

42、型人才转型首先,顶级方案商正在出现明显“去集成”化思维,其逐步剥离价值较低系统集成业务,此类业务或寻求业务外包,或分拆成立独立子公司, 或与 “共享工程师” 平台合作。由此,各类产品认证工程师已不再是顶19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级方案商人才需求的核心,企业中的此类人才薪金涨幅并不明显。同时基于业务发展,顶级方案商正在将原有工程师进行内部转岗,转岗方向包括:项目经理、售前工程师、行业咨询专家等,这一类新兴方向的认证需求快速兴起。3、人才需求重心逐步由前端解决方案咨询型人才向后端应用运营型人才转变顶级方案商业务模式正在从运维服务,拓展至平台运维。越来越多的顶

43、级方案商开始介入行业云平台运营。也就是,十年前,方案商以建设“交钥匙”工程为核心能力体现,现在则寻求通过行业云建设,永远不交钥匙,永远提供运营服务。顶级方案商基于云计算平台,已经储备了完整的能力模型和人才体系。 在IaaS层,可提供云主机、云灾备、云计算一体机、云安全、云存储、网络优化等服务;在 PaaS层,可提供物联网应用支撑、大数据分析等服务;在 DaaS 层,可提供数据管理、数据整合融合、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服务;在 SaaS 层,可提供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环保等基于应用场景的服务。不仅如此,顶级方案商还可提供云主机安全、基础软件安全、网络安全等安全服务,以及与业务迁移上

44、云的运维服务、咨询服务、数据迁移服务、灾备服务等。基于此业务模型,顶级方案商已经建立较为完整的人才体系,但基于行业云运营,其还在引入、培养平台运营人才。此类人才将帮助顶级方案商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同时,除基础服务外,其还将基于用户数据、运维数据、业务数据,提供安全、运维平台、软件分析等增值服务。4、“生态大协同”思维引领新型跨行业咨询型人才需求与运营思维相对应,其背后已映射出顶级方案商的“大协同”思维。此前顶级方案商已在多行业领域储备了顶层设计能力。目前,其正在将多行业的顶层设计能力,进行协同整合。如太极计算机不断加强业务协同,形成“产品 + 解决方案 + 运营”的模式。20新动

45、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在此模式中,单一行业中的顶层设计能力被整合协同为跨行业的顶层设计能力,由此进一步拉开了与中小方案商之间的差异。当然,结合运营人才的引入,顶级方案商对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也有极度需求。5、跨界经营带来大量的“去 ICT 化”人才需求顶级方案商的业务主体是科技服务,但并不限于科技服务,其收购或合作的公司也将不局限于 IT 公司,而有可能是教育企业、税务企业、医疗企业等。举例说明,神州数码收购启行教育,启行教育以留学服务为主,其已整合了师资服务资源、教育课件内容资源、教育空间设计能力;东华软件的泛金融行业收入在 60%以上,其同时成立华金在线,

46、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 由此可见,用户需要的是服务,但并不局限于 IT 服务。顶级方案商也正在借助运营思维、“大协同”思维,以及跳出 IT 的思维,为用户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与用户共建业务系统。由此,一大批教师、律师、法官、公安干警被招聘进入 IT 方案商,重构行业顶层设计、优化数据分析模型,进而帮助方案商完成从解决方案建设到共建运营服务的转型。(四) 渠道商:渠道转型带动更多生态服务型人才缺口区域分销商、中小系统集成商均可被定义为“渠道”型企业。其业务模型虽不相同,但人才需求基本类似。1、区域分销商:区域平台服务型人才需求快速衍生主流品牌的核心区域分销商,企业人员规模在 20-100 人之间。

47、其除承担产品平台、资金平台、物流平台之外,还寻求成为技术平台、服务平台。随着系统集成市场竞争的不断白热化,区域分销商并不再寻求面向最终用户转型。也就是说,分销商不再认为系统集成业务是企业唯一的上升通路。但此并不是说,其弱化了对产品认证工程师的需求。一方面, 分销商已经视ISV为最终客户 ;21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另一方面,底层中小集成商也并没经济能力配置更多技术工程师。由此,为进一步降低上述两类企业的运营成本,区域分销商开始建立“技术平台”,将上游企业最新的产品、技术,向生态体系中进行传递。同时,区域分销商还在加强服务能力和服务人才建设,其开始从顶级方

48、案商中,分离出一部分“低端”服务,其以更具黏性的贴身服务,更新颗粒度的技术服务,融入大型项目的生态体系。2、系统集成商:项目型专家是主要的人才需求通常而言, 年业务收入3亿元以下的 “渠道型”企业被定义为系统集成商。超过 3 亿规模的集成商,即开始招聘软件研发人才,以求向行业应用软件提供商或产品供应商转型。由此,系统集成商依旧是各类产品认证工程师的主要需求群体,并基于用户 ICT 系统构建企业能力。同时,从系统集成商,到 IT 方案商、行业 ISV,重点不是渐进发展,而是通过某一在区域、行业中的重大标杆项目,实现“跃进式”变化。由此,系统集成商对行业解决方案专家,以及项目经理人才,始终存在迫切

49、需求。3、服务渠道:创新性生态衍生出大量小而美的“专注型人才”服务型渠道也正在以独立的定位,存在于生态体系中。由此,IT 服务商正在摆脱附属产品销售的强关联,而是聚焦能力,在生态中体现价值。传统认知中,IT 服务商的能力和人才体系多数基于“盒子”建立,即硬件维保服务增长幅度与产品销售增长正比关联。此后,IT 服务理念范围从产品,延伸至规划、设计、实施、运营和提升等。再此后,基于云计算,IT 服务商开始拓展云应用迁移服务、云业务咨询设计服务;又此后,基于原厂的远程运维管理平台, IT服务商也开始进行联合研发,变被动式运维为主动式服务。由此可见,IT 服务商正在围绕业务的全生命周期建立服务体系;正

50、在围绕云计算、大数据建立技术人才体系;正在逐步深入具体业务场景, 增强运维管理平台软件的研发。服务正在成为生态解决方案中的一部分,也正在成为生态解决方案中的黏合剂和放大器。22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三、新兴领域篇23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三、新兴领域篇ICT 产业发展具有典型的先进带动后进的特点,即通过先发、示范试点的成果,进而带动全行业的产业跟进、升级。因此,新兴技术的成功应用决定了 ICT 产业发展的潜力和增速。基于国家十九大报告和近年来行业热点,初步梳理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四大新兴领域作为研究

51、标杆,以此来把控未来 ICT 领域人才需求发展方向。(一) 新兴领域人才成为 ICT 产业保持高速增长的关键新兴技术往往伴随着更高的技术门槛和更为新兴的应用领域,对于人才技术能力、应用门槛、综合能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兴领域篇新兴领域人才成为 ICT 产业保持高速增长的关键云计算:需求推进“业务上云”的咨询型人才 大数据:需求懂数据更懂业务的双料人才物联网:需求具有综合知识体系的场景应用型人才人工智能:需求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引领型人才小结:新兴领域人才四大方向加速分化以人工智能为例,人工智能不仅技术上要求从业人员对晦涩难懂的机器学习、算法模型等有较为突出的理解能力,同时在高等数学、框架应用等方

52、面构建了较高的学习门槛。此外,人工智能的应用往往是开创性领域,需要对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并重新解构,这就需要对行业用户流程具有深入的理解和前沿引导性创新,行业知识储备将更为凸显其价值,此消彼长,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领域人才需求缺口将持续放大。伴随着产业政策、资金、行业关注度向新兴领域的不断倾斜,行业人才需求的结构正在发生正向变化。据计世资讯研究数据显示,从人员总规模看,2017 年 ICT 领域的总体人才需求缺口预计在 765 万,预计到 2020 年达到 1246 万,需求缺口增速接近 20.8%。 三、新兴领域篇24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二) 云

53、计算:需求推进“业务上云”的咨询型人才1、产业概述云计算当前正处于行业加速渗透阶段,推动业务上云是各个领域云计算的发力点。2015 年 1 月,工信部提出关于促进云计数据来源:计世资讯 2018.052015-2020 年中国云计算产业市场规模数据来源:计世资讯 2018.052015-2020 年 ICT 人才需求缺口数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2017 年 4 月,工信部进一步提出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 2019 年)。据计世资讯研究显示,2017 年云计算市场整体规模接近 1427 亿元,未来 3 年将依然保持 20.9% 的增速,预计 2020 年市场规模达到 25

54、25 亿元。 20018E2019E2020E1246765单位:万人CAGR=20.8%20018E2019E2020E25251427单位:亿元CAGR=20.9%25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2、人才缺口研究显示,云计算领域的人才需求缺口为 108 万人。云计算当前的人才主体结构集中在云平台级研发,底层架构和行业应用人才结构相对薄弱,限制了云计算在行业领域的快速推广。推进行业业务上云是重点,厂商更为关注能够帮助用户实现 “业务上云”的咨询引导型人才。 3、技能要求 业务要求:对于虚拟化、网络、运维等具有突出要

55、求,知识面较为广泛,其中对于架构的需求理解更为突出; 技术 / 框架:对于 Linux、Python、数据来源:计世资讯 2018.052015-2020 年中国云计算领域人才需求缺口OpenStack 等基础平台要求更多,在具体技能上, 对于网络协议等基础技术要求较多; 综合能力:对于云计算的系统、安全、网络等具有突出的要求,在协调能力、责任心、沟通、知识面要求较高。4、云计算的关键岗位 云计算咨询专家:为行业客户提供业务上云的咨询专家; 云迁移专家:协助数据、业务应用向云端迁移的专家; 云运营服务专家;提供基于云平台的运营服务型专家。20018E2019E2020E2

56、10108单位:万人CAGR=26.0%26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三) 大数据:需求懂数据更懂业务的双料人才 1、产业概述数据是 ICT 产业应用的核心驱动力,实施大数据行动计划是我国的基本国策。2015年 7 月,工信部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17 年 1 月,工信部进一步提出,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 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 2020);在十九大报告以及 2018 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化了大数据的应用地位,实施大数据行动计划数据来源:计世资讯 2018.052015-2020 年中国大数据领域市场规模是大势所趋。据计世资讯研究

57、显示,2017年大数据市场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市场规模接近234亿元, 预计2020年达到578亿元。 2、人才缺口研究显示,2017 年大数据领域的需求缺口在 126 万人。不同于数据挖掘等基础知识,当前大数据行业最为缺乏的人是对行业业务理解和数据应用诉求都了解的人才。另一方面,大数据领域开始与人工智能领域加速融合,技术共同性和应用领域的重合程度不断深化。 20018E2019E2020E578234单位:亿元CAGR=35.2%27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3、技能要求 业务要求:需要更为突出的分析、设计能力,对于数学、算法、数据挖掘

58、、数据库具有较高的要求; 技术 / 框架:Hadoop、Spark、Java是目前大数据的主流技术要求,在技能方面大数据人才需要了解的知识技术比较全面,更多的在于架构上的理解; 综合能力:对业务场景的理解要求更高,数据和场景的结合应用能力更突出,人员在团队、协作、沟通等方面更具有深入的挑战。数据来源:计世资讯 2018.052015-2020 年中国大数据领域人才需求缺口4、大数据的关键岗位 数据科学家:懂得数据应用,理解数据逻辑,搭建数据应用模型; 业务专家:懂得大数据应用逻辑,理解背后业务实践知识,帮助构建大数据业务应用模型。 大数据架构师:基于客户需求搭建合适的大数据架构模型; 大数据项

59、目经理:负责具体行业应用咨询方案设计,解决具体项目问题; 大数据运营型专家:实现大数据运营服务型人才;20018E2019E2020E257126单位:万人CAGR=26.8%28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 可视化专家:解决大数据应用可视化问题的专家人才。(四) 物联网:需求具有综合知识体系的场景应用型人才1、产业概述自 2009 年“感知中国”概念兴起后,数据来源:计世资讯 2018.052015-2020 年中国物联网领域市场规模我国物联网产业经历了近 10 年的发展高峰期,而近年来伴随着网络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和芯片成本的进一步降低,

60、IoT 行业技术标准的进一步成熟,以低功耗、智能计算为特征的物联网第二春开始发力。2017 年2 月,工信部发布信息产业发展指南:物联网专篇,为物联网产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据计世资讯研究显示,2017 年20018E2019E2020E1.81.1单位:万亿CAGR=17.8%29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物联网市场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市场规模超过 1.1 万亿,预计到 2020 年整体市场规模将接近 1.8 万亿。 2、物联网领域缺少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的应用型人才数据显示,2017 年物联网产业人才缺口预计在 102 万人,物联网产

61、业具有产业链长、知识密集型特征,需要人才对前端行业应用、终端设备性能有通盘了解。伴随着我国 5G 网络的不断深化,窄带物联网应用的日趋广泛,未来物联网的节点规模和应用领域即将迎来再次爆发,物联网领域人才需要具备产业链各环节更多的专业领域知识,探索各个领域前沿性、创新性应用。 数据来源:计世资讯 2018.052015-2020 年中国物联网领域人才需求缺口20018E2019E2020E211102单位:万人CAGR=27.4%30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3、物联网人才需求 业务要求:嵌入式、通信、自动化等基础性要求较高 , 需要人才

62、对配置、运维、安全等知识理解; 技术 / 框架:技能要求较为综合性,对于平台、网络、内核、数据库等综合性信息均有要求,其中 Wifi/zigbee/tcpip 等网络协议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 综合能力:突出强调了团队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对人员的责任心、解决问题能力具有较为突出。数据来源:计世资讯 2018.052015-2020 年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市场规模4、物联网的关键岗位 IoT 架构师:物联网平台架构设计及端到端解决方案设计; 嵌入式工程师:物联网应用方案开发,物联网平台接入,应用协议移植与开发等; 工业交互工程师:提供工业交互、工业设计开发; IoT 方案项目经理:负责具体行业

63、应用咨询方案设计,解决具体项目问题;20018E2019E2020E1500500单位:亿元CAGR=44.2%31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五) 人工智能:需求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引领型人才1、产业概述2016 年 3 月, 谷 歌 人 工 智 能 程 序AlphaGo 战胜韩国围棋大师李世石,全面引爆了人工智能的关注浪潮。人工智能对于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至关重要,成为企业乃至国家的竞争焦点,各国纷纷将其数据来源:计世资讯 2018.052015-2020 年中国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需求缺口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国家战略。2016 年

64、,美国白宫相继发布了与关于人工智能的三份战略文件,分别为为人工智能准备、 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战略计划 和 人工智能、 自动化和经济报告 ;2017年7月,我国也颁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据计世资讯研究显示,2017 年人工智能市场增速显著,全年市场规模接近 500 亿元,预计 2020 年达到 1500 亿元。 20018E2019E2020E22696单位:万人CAGR=33.0%32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2、人工智能正处于场景应用突破阶段,引领型人才是关键研究显示, 2017 年的人工智能的需求缺口在 96 万人,同比

65、增速处于四个新兴领域之首。当前人工智能是 ICT 行业应用的热点,但缺乏成熟、大规模的场景应用,在前沿技术具有深度理解力的引领价值型人才尤为稀缺。从业务能力看,人工智能需要具有较高的与各产业深度应用融合的人才,主要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算法研究、芯片制造、无人驾驶等综合领域,具有鲜明的学科融合特点。目前人工智能行业应用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对于人才的主动学习能力、新兴模式的探索能力,尤其是借鉴国际前沿技术知识落地本地化应用是关键点。 3、人工智能人才需求 业务要求:机器学习、 算法、 深度学习、图像处理是人工智能领域业务的关键: 技 术 / 框 架:Caffe/ TensorFlow/SciK

66、it-learn 等技术框架是需求的主流应用场景;Python/Java/ C+ 等编程语言在需求中更多地被提到; 综合能力:要求主动学习能力,阅读33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能力突出,在部分企业的需求中,还突出强调了外文阅读能力。4、人工智能的关键岗位 人工智能科学家:负责核心技术应用突破; 架构师:负责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搭建,售前方案技术支持; 算法工程师:机器视觉系统、图像处理开发及算法优化和性能等优化工作; NLP 工程师:机器学习 / 深度学习 /NLP 技术完成并优化文本分类 , 平台语料获取 , 包括互联网 / 日志等 , 并进行相应分析分类

67、/ 聚类; 人工智能咨询专家:拓展图像识别、语音处理、视频处理、数据智能、增强现实、智能客服等技术的对外合作,探索前沿技术与现有业务领域的整合,并能形成初步指明发展方向。(六) 小结:新兴领域人才四大方向加速分化伴随着 ICT 在全行业渗透进程不断加快,新兴技术应用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开始加速,这也进一步对新兴领域应用的人才提出了差异化要求。基于对不同产业的应用场景和人才数据进行综合对比如下表:34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四、人才趋势篇35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四、人才趋势篇(一)数字新动能背景下 ICT 生态渠道体系

68、将出现大量人才缺口ICT 产业经历 30 年的发展,行业应用正进入一个全面数字化的新型阶段。新型ICT 竞争生态下,行业主要人才结构将由橄榄型向金字塔型转变。行业人才结构逐步形成,目前行业缺口最大的是为重点行业应用提供开发应用的新兴 ICT 生态人才。从供需两端看,行业持续高速增长将带来更为旺盛的人才需求。然而,高校和培训机构提供的人才供给依然有限,且距离人才实际发挥价值也具有相当大的差距,未来人才需求缺口将呈现持续扩大的态势。预计人才趋势篇数字新动能背景下 ICT 生态渠道体系将出现大量人才缺口承上启下的“中层骨干”将成为最稀缺的一环ICT 人才综合能力培养转向 5 大重点“抢人大战”将愈演

69、愈烈,二、三线城市即将迎来人才需求大爆发 2020 年,整体的人才缺口将达到 1246 万人,其中需要大量的新型 ICT 生态人才。未来 ICT 领域的人才应用将主要集中在应用解决方案领域,即直接面向行业客户提供产品解决方案的新兴 ICT 生态人员。(二)承上启下的“中层骨干”将成为最稀缺的一环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推进深化型行业应用已成为行业热点,但落地实践的中层骨干却成为生态体系成员最为薄弱的环节。首先,中层骨干培养难度大,不仅培养周期长,对个人综合能力要求高,而且需要具备通管项四、人才趋势篇36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目全局、对接产品技术、实施落地方案、

70、解决项目问题;其次,中层骨干不可替代性强,处于平台的枢纽环节,直接面对客户和公司后台,把握着应用的落地实践,直接决定了项目的成败得失;最后,企业对于骨干人员的培养意识缺失,在现实中企业往往关注高层领导或底层实施,对于承上启下环节的骨干人员缺乏充足的激励手段,人员流失问题尤为突出。(三) ICT 人才综合能力培养转向5 大重点由于高端人才的稀缺以及产品、系统和技术越来越复杂,只有大型的平台型企业具有相应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能力可以开发出共性技术平台,并将其服务于其他企业, 这也使得 ICT 产业加速向生态化发展;而大量的人才缺口,平台厂商需要更多的解决方案厂商进行交付实施,决定了行业生态将进一步丰富

71、化,越来越多的生态企业参与其中,面对全行业提供技术更为先进、更具有实用价值的解决方案。ICT 产业现状将逐步从“设备-应用-用户” 的单向-链条模式逐步向 “产品-平台-生态应用-用户” 的平台-生态模式转变。ICT 各职位的人才需求结构也加速分化,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分化性应用需37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求,也对企业的人才获取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用人的机会成本。1、行业性知识以需求为导向的 ICT 应用需要人才在ICT 技术基础上加强行业理解,对客户所在行业的发展现状、主要应用需求、现有竞争态势和未来发展趋势具有更全面的理解

72、。2、业务研判能力以客户为导向即要做到换位思考,需要对客户业务的流程、需求的合理性、重要性、紧急程度具有一定判断能力,对客户业务熟悉程度较高。3、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由于 ICT 项目往往具有延续性,或者分阶段完成,ICT 人员需要提供涵盖前期方案设计、中期的测试上线以及后期的维护升级等全生命周期的持续跟进。4、计划安排能力ICT 人才需要具备更完善的管理手段和控制措施以保障项目得以按计划执行并达到预期目标, 需要掌控的策略包括执行的规范、流程、工具的采用、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评审、决策、沟通、监控、预警等。5、综合团队能力产业细分带来的是人员需要面对更多角色、更多类型的合作人员,需要人

73、才具备更突出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压力承受能力等。(四) “抢人大战”将愈演愈烈,二三线城市即将迎来人才需求大爆发过去 20 年里,中国 ICT 产业表现出显著的聚集效应,即以北京为代表的华北地区、以上海为代表的华东地区、以深圳、广州为代表的华南地区是目前 ICT 人才的三大主要聚集地。但伴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不断深入,二三线 ICT 应用需求快速爆发,大多数 ICT 公司开始了全国化的“下沉战略”布局,加强本地化服务能力,进入 2018 年以来的各个二线城市的“抢人大战”只是开始,数字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将进一步加剧人才的聚集竞争。结合地理方位分析发现,当前 ICT 人才

74、的流动具有辐射和热点两种模式,一类是以传统人才聚集地向周边扩散的热点模式,如“上海辐射江浙沪” 区域、 “北京辐射京津冀”区域等,另一类是基于良好的教育基础和地方产业特色形成的区域热点,如中部的武汉、西部的西安、西南的成都、东北的大连等地。38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五、校企合作篇39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案例:北京理工大学案例: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案例:北方工业大学案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五、校企合作篇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带动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等新经济蓬勃发展。新兴产

75、业发展对人才的创新性、实践性需求日渐渗透到人才培养各个环节,迫切要求学校开门办学,创新教育培养模式、组织形态和服务供给,将教育内容向社会延伸,加快校企协同育人。总体而言,当前我国校企合作体系需要加强四大突破。第一:产学研联盟、第三方培训机构充分做好校企合作的润滑剂;第二:高等院校加强前沿科学性、科学引领性人才培养;第三:高职院校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关注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人才供给;第四:普通高校注重培养具有综合性能力的中层人才。( 一 )“新工科”建设为 ICT 人才困局提供新的方向ICT 是工程应用的重点领域之一,我国高校破解 ICT 产业发展困局的重大抓手即是借助新工科建设,不断深化

76、我国高等工科教育改革。2017 年 2 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在信息技术领域,我国新工科推进建设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一方面加强教育界融入企业,另一方面也有效帮助企业解决人才供给问题,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为人才破局提供新方向。40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在教育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共同指导下,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联合国内部分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于 2017 年组

77、建“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联盟按照“面向产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立足产业发展对信息技术新工科人才的需要,积极探索产学研科技创新体系,助力高校加快信息技术领域的新工科建设。联盟在校企合作管理政策上充分地提供便利,一方面帮助高校定期披露新兴技术并提供人才供给,另一方面帮助企业第一时间获得合作意愿。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同组建信息技术领域的新工科产学研联盟的诉求点在于营造校企协作、产学合同、互利共赢的良好发展环境,推进 ICT 人才培养与实体经济有效对接,推动高等院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在信息技术新工科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合作。加强高校信息技术类专业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交流ICT 学

78、科发展的区域性难点在于各地高校缺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案例乏统一进度交流,联盟通过对接新工科优势院校进一步落地全国各个高校信息技术教学和产业资讯。推进学科深化联盟通过成立云计算与大数据工作委员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工作委员会、物联网工程专业工作委员会等 23 个细分工作委员会,结合产业发展热点,快速响应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时效性不足等问题。推动区域落地联盟与福建省莆田市政府签订信息技术产业化学院建设框架协议并在当地推进联盟合作建设产业化学院、建设创新型城市。积极引入一线企业合作联盟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吸引了包括华为等在内的多个一线厂商的参与,获取了大量的企业一手需求信息。41新动能、新生态、新人

79、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二) 高等院校加快顶层设计改革,提供有“质”有“量”的人才高校不仅是在数量上满足行业需求,更需要在人才质量上提供更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提高 ICT 人才的有效供应量。虽然目前以新工科为抓手开始了高校改革,但未来更应考虑从顶层设计进行改革,全面优化 ICT产业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既要北京理工大学案例注重基础理论与方法,也应该注重前沿应用与拓展,兼顾知识的基础性、系统性、前沿性和实践性。 这样不仅有利于扩大招生规模,对于行业热点的响应也非常有效。伴随着人才质量、数量的提升,这会极大地增强我国在 ICT 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掌控力,同时也将有助于形成

80、完善的培养循环体系,让人才的培养更加系统高效, 保证人才质量与水平。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创建于 1958 年, 是全国最早设立计算机专业的高校之一。1980 年成立计算机科学工程系,2005 年成立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2009 年更名为计算机学院。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 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和情报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学院建有四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两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有专任教师 87 人,其中正高级 18 人,副高级 32 人,学院在校本科生 705 人,本科留学生

81、 24 人;硕士研究生439 人,博士研究生 167 人。牵头推进重点领域产学研合作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依托新工科大潮,全力推进校企合作。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重庆大学等 12 所重点高校共同参与华为 ICT 学院创新人才中心校企合作,面向在校大学生推广华为 ICT 技术42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与产品知识,鼓励学生参加华为认证,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助力他们快速融入社会,并提高职业生涯起点,实现院校教育与 ICT行业用人需求的快速有效衔接。这种人才生态模式的建设,将华为、院校、教育合作伙伴和 ICT 生态产业链上的多家企业有机的联接在一起,

82、极大地促进了 ICT 人才生态的健康发展。打造专业实训环境,对接业内前沿需求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华为公司搭建了基于华为云平台自主开发的 SaaS 实训环境。依托该实训环境,北京理工大学组建了优质的师资队伍和服务保障团队,开展了云计算实训项目,共有 77 名计算机学院“卓越计划”的本科生参与其中,重点推进以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 ICT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以此为契机,北京理工大学与华为公司在产学研合作、教育部协同育人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面向新经济快速发展对工程教育提出的新需求,建立更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促进高校学生及相关工程科技人员具备更高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加强前沿共性技术

83、突破,携手共创 ICT 人才培养机制北理工计算机学院与华为公司共同发起云计算与大数据工作委员会,服务于联盟内从事云计算和大数据新工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理论技术研究与实践的高校、企业和研究院所,积极倡导、引领和推进云计算和大数据专业建设,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共同体,促进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条件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及新工科建设等方面,为成员高校给予指导和建议。加强整合校友资源,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北京理工大学在校企合作领域走特色路线,通过整合国内优秀校友资源,加强校友企业领域的深度合作。 如每年4-5月举办 “连山管控”程序设计大赛,即与校友企业连山管控(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合

84、作举办,为表现优秀的学生颁发奖金。在与计算机专业学科密切相关的 ACM 竞赛上,学院以科技创新基地为依托,建立 ACM 集训队,为竞赛队员比赛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与北京同有飞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设立“同有科技奖助学金”,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改革,激励品学兼优的理工学子更加奋发有为。43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三)普通高校走出象牙塔,构建实践性人才培养新风向普通高校是当前 ICT 人才来源的重要来源支撑,一方面培养着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对于前沿技术突破具有对口性压力。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在 ICT教育领域应着重于走出

85、象牙塔。如果高校不了解行业的需求就难以对症下药,企业不知晓学界的成果就难以实现快速的技术突破。以美国为例,企业核心创新均来自于校企合作,高校的科研应用突破工作,大部分来源于企业的实际需求,高校通过派遣研究人员了解业界问题,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设立共同的研究机构等方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北方工业大学在ICT领域鼓励特色发展,以应用为导向,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办学”的理念,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要位置,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和工程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落地以实践教导人才特色积极加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专业特色。学院实验中心设备先进、实践教学条件优越,为

86、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近年来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断加强,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院建成北京市重点学科 1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2 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 1 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个。鼓励学生参与竞赛,提升创新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科技竞赛,以竞赛促学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工北方工业大学案例程 素 质。 学院 每 年 组 织“ 卓 立 杯”原 创 作 品 大赛、ACM 程序设计大赛等多项科技活动;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ACM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CCF 软件能力认证(CSP)、全国信息安全大赛、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

87、才大赛等科技赛事活动。在各类竞赛中年度学生获奖超过 150 多人次。加强海内外交流,多途径创新 ICT 人才提升学院重视国际交流和合作,与英国、德国、美国等多所大学开展了联合办学和学术交流,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如“3+1”和“2+2”本科双学位项目、“3+2”本硕连读项目和“3+1”硕博连读项目等。44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 以下简称“深职院”) 自 1996 年开设信息通信类专业即已开始 ICT 产业的渗透发展,目前已发展至通信技术 ( 移动通信、光纤通信、数据通信 )、电子信息工程、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等专业,分

88、别隶属学校电子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案例信息学院和计算机工程学院。为适应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信息通信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 深职院携手国际化龙头企业,共同培养 ICT 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一、“二一三三”工程打造专业的 ICT 人才培养体系深职院 ICT 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明确专业内涵和人才培养规格两个宏观定位,搭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合作平台,完善三项专业办学条件建设,推动三项微观教学改革”的“二一三三”工程。立足国际化的“政校行企”合作平台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核心地位。该平台既要服从和服务于基于产业(四)高职院校打造

89、具有区域、产业、时代特色的 ICT 人才高职院校是数字化动能转换背景下,解决巨大人才需求缺口的重要支撑来源,通过解决实践性、针对性、区域性的问题,将有助于补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不足。校企合作是解决新兴领域人才巨大缺口的重要方式,企业在业界的积累将为人才培养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通过与高校共建相关专业和课程,设置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与教学方案,搭建学校实验室与配套环境,将行业经验融入到高校,也提供学术为产业贡献的机会。45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主流技术的专业内涵定位和基于岗位技能要求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又要成为改善专业办学条件的支撑和载体,直接决定专业人才培

90、养的最终成效。 二、构建与业内顶级企业对接的实践性课程 深职院通过与业内世界顶级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展技术认证,构建与企业对接的专业课程,培养适应业界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以华为为例,深职院通过设置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和数据通信 3 个专业方向,以华为认证为各专业方向的证书,即华为 LTE 助理工程师认证证书、华为传输助理工程师认证书和华为 IP 数据认证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相关的考证课程, 实现了与企业认证完全接轨的课程体系。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通信工程、光纤通信、46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数据通信、移动通信等专业方向的课程内容和培养规模,充分满足市场对

91、人才的需求。目前,华为 IP 数据认证、华为光传输认证、华为 LTE 认证、工信部概预算认证通过人数接近 1000 (2010- 2016 年 )。三、布局业内热点领域专业2016 年成立的云计算技术专业是全国首批高职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与华为等主流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开设了云计算技术概论、数据存储与数据管理、服务器与虚拟技术 、 大数据技术与应用 、 云服务开发等服务于智能制造的云计算技术类课程,精选了 ICT 领域知名的职业技能认证如华为 HCNA-Cloud 作为学生毕业要求的技能认证证书。同时,鼓励优质学生冲击相应的顶级职业技能认证,实现学生专业技能的纵深发展。全国第一批在校生获得最新

92、华为云计算 HCIE 认证的学生中,就有 1 名该专业的学生。四、打造业界先进水平的实训平台 2011 年,深职院成为首批华为 ICT 学院。依托华为 ICT 学院,深职院与华为联合共建了一批基于华为设备的程控交换实训室、光传输实训室、宽带接入实训室、GSM实训室,IP 数据实训室,所有设备均基于电信现网运行设备,设备价值近 2000 万元,其中华为提供了光传输、IP 数据、128 模程控交换模块等大量设备。这些高水平的实训室和平台,为开展程控交换、IP 数据、光传输等项目的技能认证、培养高素质的 ICT 技能型人才提供了优异条件。例如,深职院参与华为 HCIE 顶级认证标准的制定等工作,推动

93、校企深入融合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与华为等联合承办省级技能大赛,广泛开展面向社会的技术培训;以云计算专业教师为核心团队组建的深圳市软件质量与系统安全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既作为公共服务平台对外提供安全测试服务,又作为动手实践平台对内提供师生创新创业实践场所。同时,企业派出兼职教师授课并培训教师。例如,通信技术专业 11 名专业教师获得华为相关项目的工程师认证证书,并与与华为合作建设了 7 门工学结合的课程,建成了 2 门国家精品课程(移动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开发了华为光传输认证等教材。五、思考与展望深职院与业界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培养了一大批 ICT 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将继续以市场

94、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深化47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与企业合作,紧跟技术发展潮流,动态调整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市场急需的新一代 ICT人才,未来将重点关注宽带建设、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这些领域近年来发展迅猛,技术较新,人才储备不足。同时,中国走出去的战略带来了大量的全球化人才需求,如华为 2016 年销售额达到 5800 多亿,其中 60% 以上来自国外。在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如缅甸、马拉西亚、老挝等,他们的通信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具有外语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国际化技能人才。 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拓展职业教育发展的国际空间,与这些龙头企业合作,共同

95、研究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为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做贡献,这也正是深职院在 ICT 人才培养方面新的增长点。48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六、行业建议篇49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六、行业建议篇(一) 以上海品茶为纲,构建符合企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ICT 产业人才培养没有特定的模式,其方式和上海品茶及战略息息相关,单纯的通过培训来培养人才的模式已不能满足企业实际发展的需要。因此,ICT 企业的人才培神州数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神州数码),其名字源于 Digital China,数字中国。2017 年神州数码实现营业收入

96、超过 600 亿元,同比增长 54%。经过十几年的精心打磨,已逐渐形成了“以能力为基础,以岗位为通道,以业绩为导向”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通过前台、中台、后台的斯巴达阵列式组织,神州数码把技术、产品、设计、运营、市场、销售、职神州数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案例行业建议篇案例:神州数码案例:拓维信息案例:太极计算机养需充分考虑到行业实践特点和企业业务特色,基于上海品茶特色打造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在人才招聘后,应更专注培养后的应用,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培养方面的投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也才能促进员工积极参与培养计划。能等各类角色有机地组织起来,共同为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而奋斗。用上海品茶构建人才培养基础,

97、以完善的培训体系加速人才成长神州数码建立了全方位的培养体系,覆盖从新员工,各业务岗位,各干部层级的各类培养需求,包括上海品茶培训,专业培训、管理培训等。鉴于公司业务的多样性特征,案例:华为公司50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神州数码非常注重上海品茶的宣贯,针对新员工普遍需要1-3年才能较好地融入的现状,神州数码内设新员工培训体系,并且是行业内最早建立新员工“入模子”体系的企业之一。新员工不论职位高低,只有通过统一的文化塑造,学习并认同公司文化,才能成为合格的神码人,并在实践中持续跟踪考察。对于各级干部,神州数码也通过暑干班、干部大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战略宣贯和文

98、化宣贯, 保证层层落实到位。 此外, 针对不同级别、不同岗位的需求,分别提供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培训,形式上包括内训、外训两种辅导模式,外训主要以代理品牌厂商和专业培训机构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为主,内训主要以公司内部管理制度、流程、工作方法和综合管理能力提升为主。普遍注重综合能力培养神州数码作为中国企业信息化集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为一体的优秀企业,特别注重员工适应能力和整合资源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应届生新员工,在持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注:硬实力)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公司提供的学习、共享、实践平台,努力提高沟通、表达、自我管理等综合职业能力(注:软实力),以充分发挥公司海量化资源集聚的优势。差异化人才培养策

99、略,尤其注重核心人才培养神州数码认为人才是企业的优质资产,值得长期投资。为此,有针对性地制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人力资源策略,比如对于应届生新员工给予 612 个月的保护期,在此期间,只考核 KPI,而不考核数字业绩。同时,为了让新员工尽快融入团队,每个新员工都配备双导师,一个是业务导师(注:负责涉及适岗所需内、外部流程、规范、资源等方面的指导),一个是技能导师(注:负责涉及适岗所需专业技能方面的指导)。在核心人才培养上,神州数码骨干培养体系及时选拔不同层级的骨干做为后备干部,根据公司对于干部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对后备干部进行培养,以期源源不断地让优秀人才可以更快地脱颖而出,以满足业务拓展的

100、需要。加强校企合作,不断补充新鲜血液神州数码从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校企合作。一方面,通过与知名院校建立联合创新实验室,积累核心技术,培养研发专才;另一方面, 通过与各类专业院校合作建立 “管理培训生”和“实习生”计划,不断充实后备业务人员池。目前,活跃在业务各条战线上的员工,包括一些核心骨干,有相当多的人都来源于此。神州数码将一如既往地强化与各类院校的合作,做业界选、育、用人才的排头兵。51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二)加强多元化人才体系建设,突出综合性人才培养随着 ICT 应用领域的更为专业化、精细化,行业用户的需求点不再是满足简单的功能型要求,项目的实

101、施也不只是一次性的任务模式的交付,而是需要系统性工程,综合考虑团队协作、客户沟通、商务1987 年,为推动民族计算机产业发展,原电子工业部第十五研究所(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五研究所)创建太极计算机公司。2010 年,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上市。30 年来,太极以振兴民族 IT 产业为己任,成功地实现了从小型机研制生产向顶级行业解决方案厂商的转型。截止 2017 年底,公司拥有员工四千余人,其中母公司在职人员近三千人。从人员结构看,技术人员占了将近 85%。关注核心人才培养,尤其是行业引领型人才太极服务客户大多是行业内标杆,为客户提供的应用方案,在驱动行业方向、把握应

102、用愿景等方面具有更突出的行业引领性。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案例报价、实施进度把控等多方面的因素,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因此,在实践中,技能单一的人是无法满足国家和社会越来越多的对于综合型人才的要求,企业招聘的时候需要更加注重个人的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团队能力等。因此,太极的人才队伍建设重点,一方面是真正懂业务的、帮助客户打造行业领先方案的咨询顾问;另一方面,突出打造技术上成熟的骨干,尤其是在大数据和云计算领域的核心人才。以行业领先的龙头平台,培养能力全面的一线项目经理作为顶级行业解决方案厂商,太极具有广阔的平台供人才发挥空间。在人才定向培养方面,太极注重提供业务平台,努力

103、打造能力全面的一线项目经理。借助大量的国家级大型项目,项目经理得以在商务、售前、交付、团队等进行全方面成长,并能够遵从项目管理规范,从而大幅提升综合管理能力。 52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完善企业内部分配激励机制,有效吸引人才根据公司发展规划以及经营目标导向,以岗位职责为基础、工作绩效为尺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按劳分配的原则,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薪酬管理机制和绩效考核管理办法,以及长期股权激励机制,有效的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双向可持续性的培训和再教育机制公司建立了员工培训和再教育机制,并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以及员工业务能力、管理能力提升的需求等,采取内部培

104、训与外派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制定培训计划,提升团队素质,以保证既定经营目标的实现以及企业、员工的双向可持续发展。53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三) 打造公司与员工的利益共同体,构建长效发展人才机制公司与员工实现共赢,打造利益共同体是确保人才长效机制的关键。因此,企业应加强注重多机制、多手段留人。第一,需要考虑设置提高转换成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增加员工的离职损失,如原始股、原始累计奖金等;拓维信息是一家聚焦 K18(通常将学前教育、小学、初中和高中称为 K18)领域的在线教育平台公司。公司基于自身互联网基因,借助渠道和服务优势,深耕教育行业

105、十几年,至 2016 年教育业务收入占比近 70%,教育成为公司的核心战略业务。截至 2017年底,拓维信息在职员工总数 4,121 人,其中销售人员 2224 人,技术人员 1528 人;,行政人员 216 人。拓维信息人才需求具有突出的教育行业特色和区域特色,公司业务较大部分集中在中南地区,ICT 人才具有较大的稀缺性,公司采用了多样化的手段实现人才的稳定性。拓维信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案例第二,招聘的时候对人员的稳定性加强考察,注意对退出倾向、工作参与度和积极情感的考察;第三,在用人环节注重建立绩效和回报紧密挂钩的绩效评估体系,提高员工的分配公平性;第四,考虑建立并完善多向的职业发展阶梯,针

106、对的是职业成长度和晋升机会的;第五,加强企业管理者必要的管理技能培训,增加对员工领导的支持度。锁定公司员工成为利益共同体通过核心员工持股计划,绑定公司和核心员工的未来发展,确保人才的充分稳定性。公司于 2015 年 4 月制定了2015 年度员工持股计划 (草案) (非公开发行方式认购) ,参加对象包括 5 名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 303 名公司核心骨干员工,股票来源为认购公司 2015 年重大资产重组配套融资中的非公开发行的股票。通过这样的中长期激励体系搭建公司与员工共同的事业平台,形成事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54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107、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按贡献体现价值薪酬策略拓维信息的薪酬分配向价值贡献者倾斜。薪酬策略对标行业,从整体薪酬视角提高员工薪酬竞争力,构建多重、多次、多种利益分配机制:以基础薪酬福利体系作为基于岗位的基本报酬;以短期浮动薪酬体系鼓励价值创造,激励员工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完整的运营培训模式拓维信息实行分层分级的培训运营模式,一级培训体系主要包括领导力培训(后备干部、中基层干部、高层干部)、新人培训(社招和校招)、专业培训(技术、运营、教师三大专业)三大系统,同时通过一系列的内训沙龙或分享会,鼓励员工参与学习,持续打造内部学习氛围。从公司发展角度思考,通过分析公司战略,结合员工岗位任职能力需要与

108、绩效结果,综合制定公司各层级的培训课程。课程分为后备人才、中基层管理干部、高层领导力的培训,并重点关注并购分子公司的干部文化融合培训。从员工发展角度思考,通过收集和分析员工个人发展需要,了解其职业发展意愿,综合评估员工潜力,制定专业培训课程。55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华为公司创立于 1987 年,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 (ICT) 解决方案供应商,为运营商客户、企业客户、消费者提供有竞争力的 ICT 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华为通过领先的“端、管、云”全栈式 ICT 解决方案,帮助客户进行 ICT 基础架构的顶层设计,同时基于“平台 + 生态”战略,与

109、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所需的生态链。 目前,197 家世界 500 强企业、45 家世界 100 强企业选择华为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合作伙伴。华为高度重视 ICT 人才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对于 ICT 人才需求更关注于产业链的整体服务和支撑。华为企业业务每年投入数亿用于发展中国的 ICT 人才生态。截至2017 年底,已与 31 个省或副省级城市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与广大高等院校合作授牌成立了 200 多家华为 ICT 学院,每年培养超 过 1 万名学生。2018 年 3 月,华为正式发布华为公司案例华为生态大学,开始以华为生态大学为载体,与政府、教育机构、行业协会及合作伙伴等生态各方

110、携手同心,共同打造中国数字化转型的人才引擎。创新数字学院面向 ICT 从业者、学生和开发者,促进数字创新合作创新数字学院包含“促进创新合作”和“培养创新人才”两大职能。创新合作方面,将协同合作伙伴与高校、研究机构及行业协会开展广泛合作,研究内容覆盖前沿技术和行业应用,输出行业解决方案和研究(四) 领军企业携手生态各方,构建数字化转型的人才引擎ICT 生态化趋势背景下,面对行业发展的人才瓶颈,领军企业应着眼于全行业,稳、准、狠直击行业痛点,构建数字化转型的人才引擎。由领军企业牵头构建数字化转型的人才引擎具有四方面的优势:第一:直击瓶颈,课程内容直击生态瓶颈环节;第二:应用导向,以解决问题、提升效

111、益为出发点;第三:资源集中,可以快速整合内外部资源以提升效率;第四:战略明确:聚合企业和行业的共性目标,繁荣 ICT 生态环境。56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报告,形成合作共赢。人才培养方面,学院面向ICT从业者、 学生和开发者分析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AI 等前沿的 ICT 技术趋势和新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实践。从 2017年开始,华为积极参与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累计支持项目 121 项,捐赠了 20 套云计算大数据平台与高校共建华为创新人才中心,向 20 所高校提供了合计 2万名学生、 为期 3 年的华为软件开发云资源。应用技术学院面向院校学

112、生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技术学院通过“华为 ICT 学院”校企合作项目,致力于建立 ICT 应用人才培养基地, 通过华为和院校的强强联合, 优势互补,为社会和 ICT 产业持续培养优秀人才。截至目前,华为已经与国内 200 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应用技术学院遵循三大价值:1. 基于华为认证体系确立人才标准和能力模型,帮助学生获得最新的 ICT 技术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2. 坚持产教融合的教育改革方式,与院校共同进行专业共建和课程改造。3. 关注人才的职业发展,培养产业链真正需要的能力,通过人才双选机制直接对接人才需求方。合作伙伴学院面向合作伙伴进行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提升合作伙伴学

113、院为合作伙伴提供最新、最权威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一站式的能力提升服务,目前已覆盖解决方案(售前)、服务售后、商务、管理等四类业务角色的赋能服务。截至 2017 年,合作伙伴学院共组织了 5 届生态伙伴精英赛,超过 20000 名合作伙伴参赛。2018 年合作伙伴学院将在标准建设、内容建设和平台建设上继续升级,计划覆盖 80% 以上的伙伴企业,赋能人数目标超过 2 万人。华为 ICT 人才联盟搭建供需精准对接的人才桥梁华为 ICT 人才联盟搭建起 ICT 领域企业与求职者间的桥梁,精确匹配人才供给双方的需求,为华为 ICT 学院的毕业生及华为认证人士提供就业指导,为华为合作伙伴输送优秀人才。华为

114、 ICT 人才联盟主要通过校企高峰论坛和 ICT 人才联盟双选会两个机制运作。校企高峰论坛,从高校领导和企业负责人层面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使双方对 ICT人才的需求情况、培养标准、职业发展等达成共识,提升高校 ICT 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用人需求。ICT 人才联盟双选会依托线上线下方式为高校人才的就业流动提供更好的服务平台 :2017 年华为 ICT 人才联盟双选会共举办了 26 场,覆盖 350 多所大专院校,为 800 家生态伙伴及上万名高校学子提供了面对面双选机会,达成就业意向 2000 个。57新动能、新生态、新人才中国 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2018)结语十九大定调了未来 20

115、年数字中国深化发展的大方向,但全国各地此起彼伏的“抢人大战”背后也暴露出了 ICT 人才极度匮乏的窘状。解决“人”的难题已经成为 ICT 产业发展的头等大事。中国人讲究“一招鲜,吃遍天”,有一项技能就能用到老。在传统的单链条 ICT 生态中,这种一元人才观大行其道。然而伴随着以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不断涌现,产业数字化的加速渗透,ICT 由传统的单向链条式生态逐步向新型的多元星状式生态趋势发展, ICT人才需要具备技术、 协同、行业等综合性技能,这里我们称之为 ICT 人才更具有“生态性”。人才的“生态性”将使得每一个参与者重新定位再出发。对于产业界而言,ICT 总代需要实现自我战略资

116、源的再整合和行业地位的再提升;对于方案商意味着业务模式甚至是组织结构的全新调整;对于渠道商意味着有机会在新的赛道下实现弯道超车。对于教育界而言,一流院校需要培养行业引领型人才;普通院校需要培养行业“缺口型”、“骨干型”人才;高职院校需要培养基础型、支撑型人才;培训机构需要培养实用型、定向型人才;校企合作联盟需要帮助企业和高校间实现技术突破、人才培养、技术转移等全方位的资源对接。对于个体而言,70-80 后的公司高管们要重新整合个人资源自我职业再定位;80-90 后的核心骨干们意味着重新学习、职业的重新规划;90 后的职场新人,将是有快速提升、超越前辈的新机遇。未来具有无限可能。在新的 20 年里,我们看见了 ICT 行业加速生态化转型的风口,我们也看到了中国加速数字化的巨大市场机遇。ICT 生态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不能置身事外。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化,这里将没有稳定的公司,没有稳定的职位,只有时刻保持谦虚的心态、渴求的探索才能不断向前。在新的一年里,华为将继续联合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等组织携手共进,服务 ICT 产业新人才,助力ICT 产业新动能,繁荣 ICT 产业新生态。我们愿与大家携手共创美好的生态前景。

友情提示

1、下载报告失败解决办法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报告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2018中国ICT人才生态白皮书(62页).pdf)为本站 (爱喝奶茶的猫) 主动上传,三个皮匠报告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个皮匠报告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客服
商务合作
小程序
服务号
会员动态
会员动态 会员动态:

微**...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135**02...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魏康**e... 升级为至尊VIP  魏康**e...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182**45...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zho**ia...  升级为高级VIP

 137**69... 升级为高级VIP  137**75... 升级为高级VIP 

微**...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135**90...  升级为高级VIP 134**66...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136**56... 升级为至尊VIP

 185**33... 升级为标准VIP 微**...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189**71...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173**29...  升级为标准VIP

 158**00... 升级为高级VIP  176**24... 升级为高级VIP 

  187**39... 升级为标准VIP   138**22... 升级为高级VIP

182**56...  升级为高级VIP  186**61...  升级为高级VIP

 159**08... 升级为标准VIP 158**66... 升级为至尊VIP 

微**...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158**25...  升级为标准VIP  189**63... 升级为标准VIP

183**73...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186**27...  升级为高级VIP 186**09...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139**98...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陈金 升级为至尊VIP 

 150**20... 升级为标准VIP 183**91... 升级为标准VIP

152**40...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微**...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juo**wa...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180**26...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159**82...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186**18...  升级为标准VIP A**y 升级为标准VIP

夏木  升级为至尊VIP  138**18...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微**...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136**55...  升级为高级VIP 小晨**3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130**83... 升级为标准VIP   185**26...  升级为至尊VIP 

 180**05... 升级为标准VIP   185**30... 升级为至尊VIP

188**62... 升级为高级VIP  eli**pa...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137**78...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菜**1... 升级为高级VIP 

丝丝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139**03...  升级为标准VIP

微**...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159**15...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海豚  升级为至尊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