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用时:42ms

房地产行业报告-PDF版

您的当前位置:上海品茶 > 地产开发
  • 仲量联行&21世纪经济研究院:2023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106页).pdf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2023年的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 如约在“第二届中国(澳门)国际高品质消费博览会暨横琴世界湾区论坛”上与各位读者见面。与过去三年相比,2023年是迎接变化的一年。从宏观形势来看,线下消费蛰伏三年后再度重启,国内城市全面放开,国际旅行全面复苏,商务部也将今年定位为“消费提振年”,希望通过消费推动整体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从消费行业看,依托实体消费场景进行的多元化消费正在凸显其魅力,如2023年的各类演出赛事在高频举办的背景下依然“一票难求”,反映出上升的体验消费诉求。但与此同时,消费者也更为理性,“报复性消费”不再出现,品质消费更受推崇。复杂而多变的消费衍变趋势,有可能对未来数年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工作产生影响。因此我们也需要更多角度地去观察、理解和评测一座城市的消费魅力。为此,我们的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 也在2023年随之变化。首先,评测城市的名单在增加。2021年评测城市19座,2022年增加到26座,今年则进一步扩容到29座。导致这一变化的因素主要来自三方面。第一是截至2022年末,已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明确提出要在“十四五”或2023年左右建成国际性或区域性的消费中心城市;第二是自2019年启动这项评测工作后,我们所积累的经验逐渐能够承担更为复杂和多元化的城市评测工作;第三是这份报告获得了越来越多城市和消费领域专家学者的认可,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建议和支持。其次,这是21世纪经济研究院与全球领先的商业地产服务和投资管理公司仲量联行首次联合发布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评测报告。继2023年4月联合发布 女性消费力洞察报告 后,双方基于各自的专长与研究实力,进一步深化了智库合作。最后,今年的评测体系更加完善,评测维度更为多元化,报告结论更具创新性。基于报告全新的研究视角,21世纪经济研究院与仲量联行的共同目标是:希望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帮助国内城市了解消费行业的发展趋势,并依托城市自身的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基底去塑造具有独特魅力和竞争力的消费标签,助力其实现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这一目标。从今年的最终评测结果看,上海和北京依然拥有明显优势,是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前沿标杆。与此同时,2023年的评测发现了更多城市的闪光点,这可能会帮助这些城市朝着特色化、专业化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目标去建设。前言2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目录01 指数篇2023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指数 402 经济篇“双轮驱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3203 城市篇“因地制宜”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路径探索 4604 案例篇“名店经济”2023城市促消费与名城名店优秀案例 943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01指数篇2023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竞争力指数今年是“消费提振年”,以消费促经济,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4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4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的评测对象为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地区)的29座城市,包括:首批5座率先开展培育建设的城市: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15座万亿GDP城市:深圳、苏州、武汉、成都、杭州、南京、青岛、长沙、宁波、无锡、郑州、福州、济南、合肥、西安;7座省会级城市或计划单列市:南昌、南宁、昆明、贵阳、大连、厦门、沈阳;以及2座拥有免税消费政策支持的海岛城市:海口、三亚。采集数据的截至时间为2023年9月30日。其中,因重庆行政范围远超其他城市,为增强城市在总量指标与人均指标之间的可比性,重庆的数据取值范围调整为主城都市区;其余28座城市为市域全境数据。评测维度包含8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61个三级指标。采用各层级组合赋权重的计算方式,将三级指标权重汇总为100%对应其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处理方式同理,最后所有一级指标总权重加总为100%。各三级指标均采用标准化值的计算方式处理原始数据,以确保不同指标之间的可比性和一致性,计算方法为标准化值(Standardized Value)通常也称为z-score,是指一个正态分布的 模型里,某一个数值离中间值或者平均值有几个标准差的距离。公式为z-score=(x-)/,其中x为需要正态化分布的数值,为分布的算术平均值,该分布的标准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竞争力指数评测体系5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2023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指数评测体系城市综合竞争力经济成熟度GDP总量常住人口规模外贸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可支配收入投资聚集度世界500强数量上市公司数量外商投资额城市国际影响力交通便利度国际及地区航线数量民航旅客吞吐量144小时/72小时过境免签开展情况高铁车次国际友好度使领馆数量国际友好城市数量国际游客数量文旅消费吸引力文旅资源丰富度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数量5A景区数量一级博物馆数量历史文化传承度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6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赛事展演 影响力体育赛事竞争力国际知名单项赛事国际综合类体育赛事会议展览竞争力国际性会议举办场次国际性展览数量娱乐演艺竞争力演唱会和音乐节数量舞台剧数量假日经济表现力节假日经济零售资产表现力资产表现力优质零售物业租金指数优质零售物业入驻率市场认可度消费者满意度消费场景营造力传统商业繁荣度优质零售物业存量高端零售物业存量港澳台及外资零售运营商业存量亿元级购物中心指数新兴商业繁荣度机场商业繁荣度奥特莱斯分布示范步行街数量知名酒店聚集度国际知名酒店集团指数高奢酒店指数文娱场景丰富度知名乐园分值会展场馆数量体育场馆数量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2023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指数评测体系7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消费韧性恢复力宏观经济恢复力GDP增速恢复程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恢复程度商业地产恢复力空置率恢复程度空置率韧性零售资源聚合力品牌集中度品牌规模品牌覆盖率时尚先锋度首店落户数快闪、时尚活动国际重奢品牌指数餐饮多元度黑珍珠餐厅数量米其林餐厅数量中华老字号数量咖啡茶饮数量娱乐丰富度酒吧数量书店数量影院数量健身房数量宜居便利度便利店数量超市数量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2023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指数评测体系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8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国际消费中心城市2座综合型9座特色型18座发展型消费中心城市消费中心城市消费中心城市上海、北京成都、深圳、广州、杭州、南京、重庆、武汉、西安、苏州青岛、天津、长沙、宁波、厦门、郑州、沈阳、无锡、济南、合肥、昆明、福州、大连、南宁、南昌、贵阳、海口、三亚Alpha级Beta级Gamma级9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1.城市综合竞争力城市综合 竞争力经济成熟度GDP总量常住人口规模外贸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可支配收入投资聚集度世界500强数量上市公司数量外商投资额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八大维度的城市评测10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1.1 经济成熟度从分项指标看,经济成熟度包含GDP总量、常住人口规模、外贸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可支配收入五个三级指标。前四个三级指标为衡量一座城市竞争力的常设指标,与GDP的排名相似。需要说明的是,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一指标往往是一座城市消费实力的根基,消费的实现离不开消费能力,而可支配收入极大影响消费支出的最终形成。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也被视作衡量一座城市居民消费支出能力的前置性指标。总体而言,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一指标呈现出“东强西弱”的地理特征,中西部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依然与东部地区存在明显差距。1.2 投资集聚度投资集聚度包括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上市公司数量、外商投资额三个三级指标。这是从企业端与资本角度评测一座城市的企业投资、开放格局与经济硬实力。受世界500强企业青睐,并在当地开设分支机构,实现投资布局,是对一座城市经济、产业、市场、人才等诸多维度的认可,反映出城市“对外”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与之相关的另一指标是外商投资额,外资引进的活跃度不仅对城市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也将带动城市消费市场的扩容提质,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上市公司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座城市最为硬核的品牌资产,决定这座城市经济的规模和高度,例如阿里巴巴之于杭州的意义不言而喻。随着资本市场对于企业、产业和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强,更多的城市制定上市公司培育计划,而上市公司作为产业或细分行业的龙头,能够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和投资规模的增长。综上,经济综合实力、国际影响力等因素,与一座城市的发展现状有直接关联,即经济实力越强则国际影响力往往越大。这也体现出目前国际上的知名消费城市的共性,第一,其为一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如纽约、东京、巴黎、伦敦等,其本身对消费资源产生强大的吸附能力;第二,是拥有全球性通达能力的口岸城市,如香港、迪拜、新加坡等,依靠密集的全球商品、劳动人口的交换、流动优势而在消费竞争力的发展上获得先机。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评测逻辑来看,我们认为,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需要有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提供重要支撑。因此,一座城市的经济实力,尤其是外向型的经济实力是需要考量的首要方向。基于此,“城市综合竞争力”一级指标可以拆解为“经济成熟度”和“投资聚集度”两个二级指标,以两大维度进行测评。从总体结果看,城市综合竞争力前十的城市,与全国城市的GDP前十强大致相似,出现较大变化的是重庆和南京。因评测范围以城市为单元,而重庆的经济数据调整为主城都市区范围,主城都市区的GDP位列全国第六,居苏州后,其他指标亦然,这使得重庆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小幅下滑。天津取代南京进入十强城市行列,其外向型经济表现更好是主因。“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苏州成都重庆杭州武汉天津11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2.城市国际影响力城市国际影响力交通便利度国际及地区航线数量民航旅客吞吐量144小时/72小时过境免签开展情况高铁车次国际友好度使领馆数量国际友好城市数量国际游客数量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12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城市国际影响力”是一座城市与全球城市的通达能力和交往能力的重要体现。因为城市需要在交通先行的前提下建立起国际友好关系网络,才能进一步链接国际消费市场,这也是“国际影响力”的主要内涵之一。往年的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 并没有系统性测评“城市国际影响力”这一指标,但在不同的指标下有涉及到城市使领馆、友城、国际游客、国际航线等数量的评价。今年,我们将这一系列指标归类为“城市国际影响力”一级指标,下设“交通便利度”和“国际友好度”两大二级指标,一方面考察城市对内和对外交通外联的通达性;另一方面考察一座城市的国际友好往来发展程度。2.1 交通便利度从分项指标看,交通便利度包含国际及地区航线数量、民航旅客吞吐量、144小时/72小时过境免签开展情况、高铁车次四个三级指标。其中,高铁车次是今年新设的指标,也是因为不断加密延伸的中国高铁网络对于国内城市的交通通达性已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国际及地区航线数量是测评城市内外航空交通网络是否完善的重要指标,也是考察城市国际化枢纽功能的重要维度。一座城市的航线数量取决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在国内国际航线网络中的地理位置,已经成为城市对内对外沟通的媒介,对其经济、文化和贸易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从29座城市的测评结果来看,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的国际及地区航线数量相对领先,这4座城市拥有6个4F机场,其中3座城市拥有双机场,这为国际航空运输提供了基础保障。民航旅客吞吐量是民用机场的主要生产指标,根据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GDP、人口数、外来游客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第三产业比重等维度均将对一座城市的民航旅客吞吐量带来影响。因此,这一指标也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开放程度和消费市场活跃度深度挂钩。在国家实施过境免签政策下,城市144小时/72小时过境免签开展情况能够衡量其对外开放水平,也是评价其内外人员往来、对外合作密切程度的重要指标。29座城市中,尚有11座城市未获得这一政策支持,其中部分城市为省会级城市。在对内通达性方面,高铁车次可以测评城际交通网络的通达程度。近年来,国家建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内需市场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在对城市消费市场发展水平进行测评时,内需市场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这也是今年我们增设这一项指标的原因。2.2 国际友好度国际友好度包括使领馆数量、国际友好城市数量、国际游客数量三个三级指标。使领馆数量是衡量城市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一般而言,设不设立使领馆、设什么级别的领事馆,主要看侨民和外交、领事业务的多少以及城市的重要性。因此,大使馆、领事馆数量能够反映一座城市的政治经济地位。从测评结果来看,除北京拥有的独特优势外,上海和广州的领馆数量在29座城市中非常突出,从中也能看出上海和广州在对外交流和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上的优势。与之相关的另一个指标是国际友好城市数量,这也是衡量该地区开放水平和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国际友城既是国家总体外交的组成部分,也是民间外交的表现形式,承担着地区开展对外友好交流合作的平台作用。因此,经济政治地位较高的北京、上海毋庸置疑在这一指标上表现突出,广州、成都、重庆紧随其后。国际游客数量则是评价城市国际文旅市场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维度之一,从中能够看出一座城市对于国外游客的吸引力,而文旅与消费深度绑定,国际游客数量较多也将为城市带来消费潜力。西安在这一指标上脱颖而出,除多年发展形成的完备旅游产业链外,西安独特的历史人文基底也是其国际旅游市场表现活跃的重要原因。综上,在“城市国际影响力”这一指标上,我们通过两个二级指标和七个三级指标进行了综合测评。北京和上海作为国内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前列,在这一指标上具有领先优势。而苏州、三亚、海口、合肥、南昌等城市仍具潜力,期待未来的厚积薄发。“城市国际影响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为:上海北京广州成都杭州西安深圳重庆昆明武汉13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3.文旅消费吸引力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文旅消费吸引力文旅资源丰富度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数量5A景区数量一级博物馆数量历史文化传承度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14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3.1 文旅资源丰富度文旅资源丰富度包括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数量、5A景区数量、一级博物馆数量三个三级指标。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在全球具备广泛认可度和影响力,也是一座城市文旅消费的金字招牌。5A级景区是我国景区质量评定标准中的最高等级,而在我国博物馆评定中一级博物馆是最高评定等级。“一城一色,千城千面”,每个城市的文化基底和自然禀赋是打造具有中国城市特色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最重要的资源。从评测结果看,北京、西安、杭州的这一优势最明显。我们能轻而易举地列举出这些城市的闪光点,如北京的故宫博物院、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杭州的西湖等。3.2 历史文化传承度历史文化传承度是从城市与历史文化资源的共生共进视角进行评测,包含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两个三级指标。由于文物保护现状堪忧,不乏出现城市文脉、古迹被破坏的事件,对城市整体形象造成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导致城市历史文化消费资源的损耗,乃至彻底消失。2021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印发的 关于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评估工作的通知 明确,相关城市倘若由于保护不力甚至破坏历史文化遗产可被撤销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在历史文化传承度排名上,北京、郑州、苏州排名前三位。其中,郑州历史文化资源突出,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达83处,这一数量在29座城市中仅次于北京,同时郑州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国家重点支持的六大遗址片区之一。但我们同时注意到,与北京和苏州相比,郑州无论是文旅消费客流量或美誉度上仍显不足,这表明未来在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上郑州需要更有作为。综上,北京和西安的得分拥有领先级优势,显示出这两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消费资源的突出优势。三亚、深圳、南宁、贵阳和厦门则需要加强。以厦门为例,厦门是近代中外文化并蓄发展的城市典型,是闽南文化、华侨文化的孕育或聚集地,拥有5A级景区鼓浪屿,但在历史文化推广以及消费结合方面仍有待加强,如何进一步推动厦门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升级”,并发掘、发挥其历史文化的文旅价值,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文旅消费吸引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为:“文旅消费吸引力”是围绕城市的独特文旅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统计和评测,因此我们对应设置两大二级指标,即“文旅资源丰富度”和“历史文化传承度”。尽管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城市的消费资源需要充分国际化、标准化,但具有城市特色的、差异化的消费资源才是能够持续吸引客流的不竭动力。犹如众多新兴消费资源在一座城市周而复始的兴盛、堙灭轮回中,那些历史文化遗址、名胜古迹依然保持着长效的生命力。自2019年推出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 以来,一座城市的独特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聚集度,一直都是评测重点。北京西安杭州苏州重庆上海南京郑州成都武汉15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4.赛事展演影响力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赛事展演 影响力体育赛事竞争力国际知名单项赛事国际综合类体育赛事会议展览竞争力国际性会议举办场次国际性展览数量娱乐演艺竞争力演唱会和音乐节数量舞台剧数量假日经济表现力节假日经济16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赛事展演影响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为:“赛事展演影响力”这一指标是围绕城市的体育经济、会展经济、演艺经济和节假日经济的统计和评测。自2019年推出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 以来,城市的国际会议举办场次一直被纳入测评范畴,此前更侧重在城市国际化程度、综合竞争力维度下进行考量。随着消费趋势的变化,我们扩充了测评维度,在本年度报告中,将“赛事展演影响力”这一一级指标进一步拆分为“体育赛事竞争力”“会议展览竞争力”“娱乐演艺竞争力”“假日经济表现力”四个二级指标。总体来看,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过程中,服务消费愈发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引擎,从世界上著名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经验看,知名的国际会议、体育比赛、艺术演出、节庆假日在城市消费能级提升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带动文旅、餐饮等各类消费集中释放。随着人们消费观念和行为的改变,演艺、节庆这些新消费内容正在城市中迅速崛起,触达更多消费群体,也成为城市打造消费品牌的创新密码。由于各个城市历年举办的赛事和会议或受举办周期影响,因此我们将纳入评测统计的时间尺度设定为“2019年至2023年第三季度”各个城市举办国际赛事或国际会议的总量,即为时段数据;剩余两个指标均采用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的最新时点数据。北京上海成都杭州广州武汉西安深圳南京重庆4.1 体育赛事竞争力体育赛事竞争力包括国际知名单项赛事、国际综合类体育赛事两个三级指标。国际知名单项赛事包括足球、篮球和排球三大球赛事,以及体操、游泳、田径、乒乓球、羽毛球等其他单项赛事。依托于自身资源优势,城市在举办单项赛事方面更易形成累积效应。在国际知名单项赛事这一指标上,上海排第一,体现其资金、硬件、管理及资源配置的综合能力水平,因此更多的世界顶级体育运动单项赛事进中国青睐上海这座国际城市。国际综合类体育赛事包括奥运会、亚运会、大运会等,这类赛事有助于激活城市体育产业、带动体育消费,带来的“赛事遗产”惠泽体育消费在这座城市的长期发展。在国际综合类体育赛事这一指标上,全球首座“双奥之城”北京当之无愧排名第一。城市极大受益于国际综合类体育赛事的举办,例如广州亚运会后的广州塔、海心沙成为了热门旅游景点,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显著提升这两座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形象,体育消费进一步聚集人气,带动实体消费,促进当地体育消费产业链的培育。体育赛事竞争力指数Top100北京成都武汉杭州西安上海重庆深圳广州南京070908090.272.671.766.961.950.844.643.241.240.7100备注:由仲量联行统计数据标准化处理后的分值,服从均值为40,标准差为20的正态分布。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2月17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4.3 娱乐演艺竞争力娱乐演艺竞争力包括演唱会和音乐节数量、舞台剧数量两个三级指标。这两个三级指标的数据均来自于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的文娱演出在售场次数据。随着疫情影响因素逐渐消除,消费者积压多时的观演需求集中释放。今年的演唱会、音乐节、舞台剧市场呈现出“供需两旺”的牛市氛围,各大城市也在积极引进高质量、多种类的文娱演出,将流量转化为消费力,因此,统计娱乐演艺是关注城市与新消费内容之间的共赢趋势。根据测评结果,上海、北京分别位于娱乐演艺竞争力的领先位置,在两个三级指标下的排名也领先,说明这两座城市的演艺资源集中。会议展览竞争力指数Top100广州上海深圳北京成都杭州南京青岛武汉长沙070908075.469.766.863.055.352.149.245.243.042.7备注:由仲量联行统计数据标准化处理后的分值,服从均值为40,标准差为20的正态分布。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2月上海北京广州杭州成都深圳南京西安武汉重庆娱乐演艺竞争力指数Top506070908010084.460.158.456.952.248.443.342.742.4备注:由仲量联行统计数据标准化处理后的分值,服从均值为40,标准差为20的正态分布。上海得分超过3倍标准差,设为100。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2月1001004.2 会议展览竞争力会议展览竞争力包括国际性会议举办场次、国际性展览数量两个三级指标。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ICCA)每年定期发布全球城市举办的符合其标准的国际会议数量,这正是我们收集国际性会议举办场次的重要依据。一场重要大会能够带动一个城市的口碑,例如在杭州举办的G20杭州峰会,在西安举办的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均有力带动城市服务质量和消费环境的提升。国际性展览数量也是我们测评的重要指标。中国会展经济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会展业已经从传统的展览展示向会议、论坛、节事、活动等多元化方向发展。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等多个城市都已将“国际会展之都”列入规划。一些会展也为消费者所熟知,例如上海举办的世博会和进博会、海口举办的消博会等。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18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北京上海成都西安重庆杭州武汉南京广州长沙假日经济表现力指数Top506070901008078.874.372.868.066.362.561.760.660.257.9备注:由仲量联行统计数据标准化处理后的分值,服从均值为40,标准差为20的正态分布。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2月4.4 假日经济表现力假日经济表现力作为今年刺激消费回升的重要推手,支撑消费结构性复苏。与此前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年度报告相比,今年采用的这个指标是一项全新的指标,将节假日消费纳入明确的考量标准,本次测评选择国内主要OTA(在线旅游)平台的旅游数据。今年的节假日出游呈现强劲增长态势,作为2023年较为突出的消费趋势,这一维度从消费者端直接反映城市文旅吸引力。从这一分项城市排名看,北京、上海、成都、西安、重庆等城市的节假日经济表现突出,更受出游消费者的青睐。综上,在“赛事展演影响力”中,我们通过四个二级指标和七个三级指标,对29座城市进行综合评测。北京和上海的得分拥有绝对优势,且在各分项上优势均衡,彰显京沪这两座国际城市丰富多元且快速迭代的新消费内容。此外,昆明、贵阳、无锡、海口和三亚则需要结合本地特色加强对新消费内容的培育与引进,抓住新时期消费复苏的主要动力。从体育赛事消费内容看,北京、成都、武汉、杭州、西安排名靠前;从演艺经济消费内容看,上海、北京、广州、杭州、成都是各具特色的“演艺之城”。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19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5.消费场景营造力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消费场景营造力传统商业繁荣度优质零售物业存量高端零售物业存量港澳台及外资零售运营商业存量亿元级购物中心指数新兴商业繁荣度机场商业繁荣度奥特莱斯分布示范步行街数量知名酒店聚集度国际知名酒店集团指数高奢酒店指数文娱场景丰富度知名乐园分值会展场馆数量体育场馆数量20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5.1 传统商业繁荣度传统商业繁荣度包括优质零售物业存量、高端零售物业存量、港澳台及外资零售运营商业存量和亿级购物中心指数四个三级指标。传统商业繁荣度反映一座城市的消费规模、载体品质、国际化程度、商场经营状况等。高能级的商业载体不仅能够吸引更多国内外知名品牌进驻,也为消费者带去高品质的消费体验,成为拉动城市消费支出的主要动力之一。通过衡量优质零售市场存量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城市商业发展阶段是否具备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载体基础。从优质零售物业存量看,上海和北京在优质商业开发端仍然具有绝对优势,市场存量均超过1,500万平方米,成都作为新一线城市在存量上逐渐与其他头部城市拉开距离,成为第三座存量超千万平方米的城市。全国商业供应在2010年经历一轮开发下沉后,于2015年开始重新聚焦头部城市,城市间商业能级梯度加速显现。据仲量联行数据显示,未来三年重庆、上海、成都成为供应最多的三座城市。优质零售物业存量Top10高端零售物业存量Top10“消费场景营造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为:消费场景是城市消费能级提升、多元化消费实现的载体,涵盖“传统商业繁荣度”“新兴商业繁荣度”“知名酒店聚集度”和“文娱场景丰富度”四个二级指标。00上海上海北京北京成都成都重庆杭州武汉重庆深圳武汉西安沈阳沈阳天津南京宁波杭州深圳200204004060060800801,0001001,2001,4001,6001,8001,619961,509731,686074856202960828单位:万平方米单位:万平方米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2月备注:高端零售物业是指奢侈品定位的零售商业项目。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2月上海北京成都重庆杭州武汉深圳广州西安南京21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从高端零售物业存量看,上海、北京、成都不论在存量规模还是供应品质方面均表现优异,杭州虽在存量方面仅为第十,但在高端零售物业存量位居第四,说明杭州高端商场的市场占比高。高端项目在提升城市风貌和拉动地方消费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越来越多城市也已意识到高端地标商业对城市商业发展的重要性,在核心地块的土地出让条件上对竞买企业资质和项目品牌组合等提出硬性要求,新一线城市逐渐成为高端商业开发的重点,未来将迎来西安太古里、重庆中环万象城、杭州恒隆广场等项目开业。从港澳台及外资零售商运营商业面积看,北上仍是最具国际性影响力的商业城市,武汉凭借众多以恒隆、凯德、永旺、新世界为代表的港资、外资运营商项目,位列第三。过去几十年间,港澳台及外资零售商运营积极参与城市商业地产开发,将具有国际标准的物业带到内地,帮助推动本土商业市场焕新与提档升级。以成都为例,2014-2015年成都IFS和成都太古里的开业,让稍显式微的春熙路商圈迅速回归城市核心地位,两大地标招引的大量国际品牌和区域首店,为成都日后竞争中国零售第三城奠定坚实基础。广州在“消费场景营造力”的总排名上仅排名第8位,这正是与广州在传统商业的繁荣度上的得分较低有关,与经济总量相似的城市比较,广州无论是在优质物业、高端商场或是港澳台及外资零售三项指标上,均无与其一线城市匹配的商业供给侧优势。因此通过这一分析,能较为明显地看出广州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上的短板所在。5.2 新兴商业繁荣度新兴商业繁荣度包括机场商业繁荣度、奥特莱斯分布和示范步行街数量三个三级指标。与传统商业不同,对新兴商业繁荣度的评测方向更趋于新场景。这些场景包括三类。第一是近年来以上海虹桥机场、三亚凤凰机场为代表的机场商业蓬勃兴起,成为城市消费的新场景;第二是在品质消费推动下,拥有“好而不贵”标签的奥特莱斯成为城市新宠,尤其是在2023年整个消费市场更倾向于理性的状态下,奥特莱斯的发展可视为对本地消费市场一个观察窗口;第三是在消费环境营造、消费设施建设和优质商品供给上较有优势的“全国示范步行街”,这些消费新场景的拥有数量成为本报告的评测对象。其中,我们首次将机场商业纳入评测范围。机场商业是机场非航业务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本报告对具有代表性的消费品牌在机场商业区的聚集度,赋以不同权重进行综合评测。机场商业的发展离不开商业资源的聚集,尤其是国际一线奢侈品牌的入驻,是对机场商业的最大加持。而商业选址严谨的奢侈品牌,对城市能级、机场等级、消费水平、动线落位等方面都有较高要求,特别是Herms、Louis Vuitton等头部大牌的招引难度更甚。因此,此类头部品牌的覆盖率是衡量机场商业能级的重要指标。从机场商业现状来看,近几年新通航的4F机场,如北京大兴机场、成都天府机场等,在高端品牌招商方面已十分接近市区核心商圈的地标商业。此外,上海虹桥机场、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等位于一线城市的机场商业在高端品牌的聚集度上也同样具备优势。随着跨境旅游复苏、商务出行的复常,机场商业作为重要的商业载体,是品牌布局的重要网络末端,捕捉商务旅行客源的消费者剩余。0上海北京武汉成都重庆广州苏州沈阳天津大连050060058116940北京上海成都深圳广州重庆海口南京杭州西安605040302099.597.676.963.657.952.749.337.034.232.3港澳台及外资零售运营商业存量Top10机场商业指数Top10单位:万平方米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2月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2月备注:由仲量联行统计数据标准化处理后的分值,服从均值为40,标准差为20的正态分布。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22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5.3 知名酒店聚集度知名酒店聚集度包括国际知名酒店集团指数和高奢酒店指数两个三级指标。本报告依托于仲量联行定义的国际知名酒店样本,对国际知名酒店集团及高奢酒店在29座城市的布局开店进行统计。在国际知名酒店集团指数中,我们选取IHG洲际、希尔顿、万豪、雅高、凯悦等国际酒店集团及旗下主要在华布局品牌在各城市的开店数量,并按品牌档次与能级赋“品质”权重,计算最终得分。结果显示,上海、北京、杭州排名前三。而在高奢酒店指数中,北京、上海、三亚则领衔榜单,位列三甲。这三座城市各有特色,北京、上海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两座城市,商务客流密集,是高奢酒店客群最集中地区。三亚则因为庞大、独具一格的旅游市场颇受高奢酒店的青睐。事实上,这是因为高奢酒店不仅是城市“迎来送往”的门面担当,也和一座城市的经济活跃度、消费外向度有密切关联。我们认为,在国内不少城市仍在持续推动“首店经济”效益的背景下,高奢酒店也应当成为“首店经济”的重要考核指标。5.4 文娱场景丰富度文娱场景丰富度包括知名乐园分值、会展场馆数量和体育场馆数量三个三级指标。以迪士尼、环球影城为代表的主题乐园数量,以及演唱会、音乐会、知名体育赛事与会展举办的主场地体育场馆和会展场馆。它们可以被统称为“快乐经济”的载体,在吸引巨大客流的同时,正产生巨大的消费端经济效益。如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上海迪士尼乐园的游客在沪消费对该市旅游产业收入年均贡献率达4.1%;据媒体报道,演唱组合TFBOYS在西安的演唱会带来的旅游收入超4亿元。分别拥有环球影城和迪士尼的北京和上海是国内营造文娱场景消费的先行者,此外青岛、深圳、广州、成都等城市亦有上佳表现。100.00上海北京杭州深圳成都广州苏州西安三亚南京605040302083.161.260.858.254.646.945.743.541.3国际知名酒店指数Top10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2月备注:由仲量联行统计数据标准化处理后的分值,服从均值为40,标准差为20的正态分布。上海得分超过3倍标准差,设为100。23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6.零售资产表现力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零售资产表现力资产表现力优质零售物业租金指数优质零售物业入驻率市场认可度消费者满意度24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零售资产表现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为:6.1 资产表现力资产表现力由优质零售物业租金指数和优质零售物业入驻率 (即常用空置率的反向指标)两个三级指标构成。入驻率和租金指数是衡量商业地产市场资产表现的两大核心指标,缺一不可。虽然北京、上海商业租金表现领先,但市场空置率相对较高,影响资产表现力的总体排名。广深两地有不俗表现。广州在优质零售物业租金指数排名在一线城市中拔得头筹,深圳的入驻率则排名领先,商业市场供需关系相对平衡。6.2 市场认可度市场认可度包括消费者满意度一个三级指标,主要参考了中消协发布的“消费者满意度”评测结果。在29座城市中,苏州的消费者满意度得分最高。苏州在营造优质消费环境上值得其他城市学习,在2022年10月,苏州已成为全国首个承诺无理由商家突破10万家的城市。杭州、南京和无锡也排名前五位,这表明长三角城市在整体消费环境上领先国内其他区域。零售资产表现力包含“资产表现力”和“市场认可度”两个二级指标。优质零售物业入驻率Top10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2月80%深圳南京广州北京厦门青岛杭州苏州长沙上海850.5.0.3.2.0.5.2.7.3.3%深圳南京广州北京杭州上海厦门青岛苏州成都25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7.零售资源聚合力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零售资源聚合力品牌集中度品牌规模品牌覆盖率时尚先锋度首店落户数快闪、时尚活动国际重奢品牌指数餐饮多元度黑珍珠餐厅数量米其林餐厅数量中华老字号数量咖啡茶饮数量娱乐丰富度酒吧数量书店数量影院数量健身房数量宜居便利度便利店数量超市数量26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7.1 品牌集中度品牌集中度包括品牌规模和品牌覆盖率两个三级指标。我们通过对奢侈品、美妆个护、运动户外、智能电子、餐饮、超市、娱乐等不同业态的代表性品牌进行取样,对这些品牌在29个城市的开店数量和开店能级进行统计分析,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城市在品牌规模和覆盖率方面的差异。从城市来看,上海、北京居于前列,成都、深圳、广州紧随其后,品牌零售店的开设要考虑城市的购买力,因此城市经济实力更强、规模能级更高的城市也更容易产生较高的品牌集中度。“零售资源聚合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为:“零售资源聚合力”这一指标是围绕城市零售资源的统计和评测,涵盖“品牌集中度”“时尚先锋度”“餐饮多元度”“娱乐丰富度”“宜居便利度”五大二级指标。无论消费趋势如何变化,各类零售商业资源都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根基。首店的数量和能级让消费者对一座城市的消费魅力形成最直观的感受,米其林、黑珍珠等餐饮榜单的发布则体现出一座城市的美食多元度,影响着消费客群的广度与深度。无论是国际重奢品牌带来的优质体验与专属VIC服务,还是街头便利店、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带来的24小时实惠方便,都体现出一座城市包罗万象的零售资源嵌入现代商业城市的运转逻辑,撑起阳春白雪与万家灯火。具体从指标分项看,我们将“零售资源聚合力”进一步拆解为五个二级指标。品牌规模指数Top10品牌覆盖率Top10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2月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2月00%上海上海北京北京成都成都深圳深圳杭州杭州广州广州南京武汉重庆南京武汉重庆沈阳沈阳20300806001000.096.8.293.5q.393.5W.790.3S.087.1D.380.6C.977.4A.177.4.574.28.867.7%备注:由仲量联行统计数据标准化处理后的分值,服从均值为40,标准差为20的正态分布。上海得分超过3倍标准差,设为100。备注:品牌覆盖率依据仲量联行定义的代表性品牌样本库计算所得。上海北京成都深圳广州杭州重庆南京武汉苏州27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7.2 时尚先锋度时尚先锋度包括首店落户数、快闪时尚活动和国际重奢品牌指数三个三级指标。需要解释的是,这三项细分指标的测评难以完全穷尽,我们以采样逻辑并结合第三方数据机构发布的研究指数作为参考,并赋予权重,对29座城市进行排名。品牌首店之于城市消费的价值体现在消费的“国际范”“时尚感”与“专属性”。从消费行为分析,无论何种能级、何种业态的首店,带给消费者的新鲜感、专属性往往是吸引消费者前往消费的主因,更是一种稀缺的消费触点。新品牌以及限量发行的新产品、等位数小时的新餐厅、新奇的体验业态都是一个购物中心吸引人气的不二法宝。消费对时尚感的追逐离不开更多的城市首店,也离不开更具专属性的产品,那么新时尚便离不开首店经济。因此,城市对品牌首店的吸引力则代表一个城市消费的活力与一个城市零售商业市场的发展成熟度。而高端奢侈品牌凭借其产品的稀缺性和国际影响力已经成为评判城市消费能级的重要指标之一,因为奢侈品牌的开店既是对这座城市商业资源和品质的提升,也是对这座城市消费力、时尚度的认同。头部奢侈品牌如Herms、Louis Vuitton、Chanel、Dior等,在一座城市的门店通常较少,绝大多数城市能够开设1家门店已属不易。因此,单店的客群辐射范围基本是市域乃至省域以上,周边省份和卫星城市的目标消费客群也被纳入其辐射范围,因此奢侈品牌规模和覆盖率是城市时尚资源能级的重要体现。综合以上几个因素,我们得出时尚先锋度排名靠前的城市为:上海、北京、成都、深圳、广州。从这个角度看,成都已成为当之无愧的“消费一线城市”。7.3 餐饮多元度餐饮多元度包括黑珍珠餐厅数量、米其林餐厅数量、中华老字 号数量、咖啡茶饮数量四个三级指标。美食是刚需性、重复性和广泛性最强的一种消费,能够带动购物、文化和旅游等其它消费。对中国消费者而言,饮食消费更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在餐饮文化多元度测评方面,我们既选择世界广泛认同的米其林餐厅这一指标,也选择更多本地化的测评指标,例如黑珍珠餐厅指数、中华老字号等。另外,随着近年来咖啡、中式茶饮等消费兴起,这两类饮品零售店也成为观察城市消费餐饮包容性与活力度的重要参考。从测评结果看,上海、北京、广州、成都、杭州在餐饮多元度方面表现较好。其中上海表现尤其突出,在各项三级指标上都遥遥领先,展现出这座城市极高的美食包容度,也不负“全中国最喜欢喝咖啡城市”的盛名。广州、成都一如既往在餐饮方面独具特色,在品类和数量上都保持领先地位。杭州则一改游客因口味认同而产生“美食荒漠”般的感性认识,其餐饮业的实力在全国范围却不容小觑,一批杭帮菜走向全国,而在今年度榜单餐厅、中华老字号等测评上同样排名靠前。不过,这一指标或存在错失本地认可度高但规模较小或未规模化运营的餐饮品牌的可能性。在没有米其林餐厅但有众多本地特色餐厅的城市中,自身餐饮丰富度的层次难以被数据呈现出来。例如人们公认拥有众多美食的长沙和西安,在测评榜单中并不占优势。当然这也指向一个问题就是,互联网资本时代,餐饮业的发展不应局限于“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经商观念,适配现代流量转化的商业逻辑更有利于地方餐饮业的全面繁荣。国际重奢品牌指数Top10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2月0上海北京成都深圳杭州南京广州大连重庆沈阳2040605030100.0100.073.052.046.538.536.834.834.534.3备注:由仲量联行统计数据标准化处理后的分值,服从均值为40,标准差为20的正态分布。上海、北京得分超过3倍标准差,设为100。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28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7.4 娱乐丰富度娱乐丰富度包括酒吧、书店、影院、健身房四个三级指标。居民消费需求在持续迭代转变,一些新消费趋势亦随之诞生,例如对特殊消费场景和特定消费功能的需要。换言之,一座城市不仅需要提供购物、餐饮等消费场景,还需提供娱乐空间,在讲究物质消费的同时,也要满足精神需求,才能更好地服务城市工作者们,让他们在工作之余仍有生活空间,享受生活的多元乐趣。在娱乐丰富度上,上海领先全国,北京、成都、深圳、广州紧随其后。项下各类三级指标从不同维度展现城市的娱乐特性上海、成都的酒吧众多,反映夜经济的繁荣;北京、西安拥有更多的书店,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上海、成都拥有更多的电影院,说明文化和艺术在这里更受消费者青睐;上海、北京拥有更多的健身房,表明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居民的健康意识逐步提升,运动健身场馆受关注。7.5 宜居便利度宜居便利度包括便利店和超市两个三级指标。二级指标宜居便利度也是今年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报告中更具创新性的一个全新评测维度。除了比拼城市的“首店”数量,我们还关心城市是否宜居、是否便利,关注城市给居民带来的温度。这与国家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发展理念完全契合。今年商务部等13部门印发 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推动多种类型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将超市、便利店、菜市场等纳入保障民生、应急保供体系。这一指标的加入凸显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多层次评价体系,也展现出城市更具温度的一面,不仅要国际化、高端化,也要日常化、便捷化。在宜居便利度这一指标上,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成都占据领先优势。综上,零售资源聚合力这一测评指标将城市消费的各个面打开,既体现极具标杆意义的重点品牌聚集,也呈现美食、娱乐、便民生活的丰富度。除了一线城市在零售资源方面保持领先优势,各具特色的二线城市也展现城市性格。城市是人的居所,也是商业文明的容器。如果说城市在追求生产经济指标上有着更明确的效益指挥棒,在消费方面则不必千篇一律,有特色、有内容的城市会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逐渐显露自身优势,呈现万紫千红的姿态。29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8.消费韧性恢复力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消费韧性恢复力宏观经济恢复力GDP增速恢复程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恢复程度商业地产恢复力空置率恢复程度空置率韧性30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消费韧性恢复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为:8.1 宏观经济恢复力宏观经济恢复力在城市层面表现出两个关键的三级指标,即GDP增速恢复程度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恢复程度,这两者与2019年同期的数据对比,揭示城市经济和消费市场的韧性。GDP增速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之间往往存在正向关系,分别反映出城市的经济总体状况与居民的消费支出动能。城市的GDP增速是衡量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核心指标,其增速与消费基本面的走势基本保持一致,影响消费市场整体情绪。消费者信心的恢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GDP增速的影响,GDP增速回升与居民的消费意愿呈现正向关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则直接反映居民消费支出的走势,是反映消费端发展情况最直接的经济指标。根据统计局数据,今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2.2万亿元,同比增长6.8%,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三季度提升至94.8%,拉动GDP增长高达4.6个百分点。内需成为经济复苏的压舱石,而消费的引领作用愈发凸显。2023年前三季度与2019年同期对比,我们发现厦门、合肥、三亚的宏观经济恢复速度相对较高。这不仅反映了这三座城市在面对外部环境时的抗压能力,还凸显出经济与消费端的城市韧性。尤其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角度,厦门、合肥、三亚的表现同样引人瞩目。其中三亚免税经济的发展以及旅游业的火爆,让这座城市展现出穿越周期般的强韧经济和消费发展动力。8.2 商业地产恢复力商业地产恢复力是城市经济复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三级指标主要通过零售商业的空置率恢复程度和空置率韧性来进行测评,考察这些数据不仅有助于理解城市商业地产的表现,还能揭示城市消费市场的活力和商业环境的变迁。首先,空置率“恢复程度”是通过2023年第三季度末的空置率与“2022年底”的对比,考察城市商业地产在经济承压时期品牌开关店市场状况,便于更好地把握商业地产的危机应对能力,以及城市在面对外部冲击时的抗风险能力。其次,空置率“韧性”则是通过比较2023年第三季度的空置率与“2019年同期”,直观反映出疫情后商业地产的恢复速度是否达到疫情前水平。从数据结果分析,南京、厦门和北京在这项评估中名列前茅,说明城市商业地产整体展现出更强的韧性和恢复力。三座城市领先的商业地产市场表现,既离不开城市经济基本面的复苏,也离不开商业市场相对均衡的基本面。在消费复苏中,零售地产运营商在商业招租策略的努力与政府在宏观面出台的刺激政策,都是商业地产市场与消费基本面的“稳定器”,展示出政府和企业在面对经济低谷时期携手穿越周期的韧性。总体而言,商业地产恢复力不仅是城市消费的晴雨表,更是商业地产市场活力的综合反映。2023年中国消费的主题离不开“复苏”二字。中国消费的复苏呈现出地域的结构性、业态的结构性、客群的结构性等特点。今年,抓住节假日经济、演艺经济、赛事经济等重头戏的城市,往往展现出消费复苏的良好韧性。因此,我们新增“消费韧性恢复力”一级指标对城市消费的韧性与恢复程度进行测评。而评测维度又分为“宏观经济恢复力”与“商业地产恢复力”两大二级指标。消费韧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宏观经济、消费环境、消费基础设施、居民收入、旅游市场等。本综合评测指标通过对比2023年三季度与2019年同期的宏观经济与商业地产数据,测算29座城市的消费市场在经历过去三年不利因素冲击后,是否已经全然恢复并重新实现正增长。结果显示,京沪与东部沿海城市的消费及零售地产市场的恢复情况更优。南京厦门北京青岛深圳上海重庆福州宁波合肥31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02经济篇“双轮驱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从商品到产业,以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拓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新视野。32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千禧年以来,伴随中国“入世”,中国经济在历经风雨的同时,也对全球经济的增长与变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价值。从“经济高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也在穿越周期、悄然转型。在高增长时期,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占据主导。而今,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已跃居中国经济发展的首位驱动力。正因如此,中国主要头部城市都已提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宏大愿景,并相继出台相关规划与政策,实践这一发展目标。2021年7月,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五个城市率先获批,成为首批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工作的试点城市。方兴未艾,未来如何探索并培育出适配在地条件与城市基底的消费模式,对于每座中国城市而言,实乃“百年大计”的重中之重。回归消费视角,消费是商品从生产制造开始、流通至终端消费者的最终环节。而消费更是一个完整产业链,从商品交易端回溯至上游生产制造端。这里的商品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含实物商品与服务商品两大类,对应国家统计中的商品零售与服务消费。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从“生产流通”的视角可以分为两大环节,即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即常说的商品市场,其供给方是商品的生产者,需求方则是消费者,中间存在多级流通环节;而上游的要素市场则是生产制造环节的载体,其供给方是生产商品所需的原材料的供应方,而需求方则是商品的生产者。因此,商品的生产者既是上游要素市场的需求方,也是下游产品市场的供应方,进而形成一条纵向的产业链。市场交换(消费)循环往复,良性循环推动下游消费市场稳健发展的同时,反哺上游要素市场,拉动供给侧相关产业链同步繁荣。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往往更聚焦产品市场的资源聚集与客流吸附,于城市而言运营商洽谈和品牌方落地实乃重中之重,外加完善物流基建助力商品流通,最终才能吸引更多外来消费者。相较而言,要素市场却容易被忽视。从下游消费回溯至上游产业,“双轮”驱动奠定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的坚实根基。一方面,持续推进消费市场资源聚集形成聚力,吸引消费者持续到访;另一方面,打造创新、多维的消费产业链,并积极培育友好的品牌孵化氛围及创业社群,将消费对经济的驱动作用延伸至上游产业端,实现经济的高品质发展。本章,我们将从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两大环节出发,探讨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双轮”驱动模式。产品市场将从供给侧和需求侧探索消费全产业链在广度和深度的最新趋势与实践。要素市场则回归品牌发展的全历程,从创业到外扩、再至行业龙头,城市的消费产业全生命周期发展,从消费上游拉动经济发展。从“城市消费”到“消费城市”,每个城市都有各自消费领域的优势,凭借其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各个城市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之路须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到底用什么吸引消费者?如何吸引品牌落地,又或是打造何种消费产业?虽然每个城市的答案或不尽相同,但经济发展的根本逻辑却是相似的。后文,我们将探究逻辑背后的异同点。产业链图示原材料供应商提供原材料提供产品需求端供应端供应端需求端购买原材料购买产品生产企业/品牌上游:要素市场全产业链消费者下游:产品市场33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消费载体、场景与消费演变趋势的适配 一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首先离不开消费载体的开发,这是承载消费活动的硬经营性场所,创造消费发生的可能性。而“国际消费”对消费载体提出的要求更高,比如载体对标国际零售商业水准的品质感、融合在地资源与文化的场景感,都是一座城市迈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个目标的前提条件。传统商业虽然面临极大的创新挑战,中国城市的商业同质化程度在经历近十年来的集中开发后已是普遍性的市场难题。但是一座城市具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条件仍然离不开高品质传统商业载体的开发,这是国际资源引流落地的硬件条件。国际资源在世界各国的网络化布局必然要求商业载体具有相对统一的国际标准。因此,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商业载体首要目标仍是与国际标准接轨,以承接国际资源的落地。然而,只是高端商业载体的引入在今天中国消费与商业市场中是不充分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消费场景与载体必然具有极强的多元性。因此,一座城市在地文化与人文历史的挖掘显得更具有世界意义。例如,泰国首都曼谷的地标商业将消费与本地的王室皇权及市井夜市两大维度巧妙融合,让购物中心不仅成为消费者的终点站,也成为这座城市旅游观光的打卡点、文化历史的承载地。“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同样是一个绝佳平台,让民族的、地方的、国家的、独有的文化历史符号依托现代商业媒介走向世界。中国的消费正在走向多元与无界。依据仲量联行提出的消费3.0概念,中国消费正在从1.0时代的纯购物消费,经历2.0时代的一站式消费,再到今天3.0时代的无界性消费,消费正在经历从载体到场景的全面迭代。无论是本地消费者的常态、高频消费需求,还是外来消费者的目的性消费需求,消费都不再只是终点的购物,路途中的体验往往也有机会转换为消费的可能性。现代快速蝶变的消费本就离不开消费场景营造的创新,越来越多的消费正在脱离购物中心等传统商场,走向更多可能。城市的绿道公园、演艺场馆、市井小巷都可以是承载消费发生的载体。因此,应对消费需求端的内因演变,市场亟需打开思路,创造更多新颖有趣的消费新场景,满足消费者路途中的消费需求。1产品市场:以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创新 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新样板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供给侧的与时俱进,适配消费的演进和迭代,才能真正实现消费的引流。“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全面促进消费”,“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我们将从以下几个视角探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供给侧正在经历的变化。供给侧改革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消费流量密码的探索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34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23消费渠道的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发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往往更加聚焦实体商业与文旅产业发展,但中国线上消费的发育程度全球领先,居民消费早已离不开线上渠道,因此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打造同样需要“两条腿走路”,主抓实体消费的同时,不应忽略线上消费的经济价值。首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供给侧改革要重视线上消费的线下“基础建设”。线下基建包括但不限于城市物流网络的完善、“最后一公里”配送等,让工作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消费者能够享受现代商业与物流网络带来的时代红利。今天的中国,网购早已是家喻户晓、司空见惯的消费习惯。然而,不是每座城市、每类商品都可以实现“当日达”“一小时达”。线上消费的时效性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样的城市能级,必须达到这个国家的最高水平。因此,保障消费的流畅离不开物流枢纽地位的确立、头部电商区域分拨中心的设立、冷链物流的发展等。而前置仓的发展同样也关乎到更多“最后一公里”物流效率的提升,往往关乎到高品质、高附加值消费的核心竞争力。总体而言,线上消费的线下基建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道路上容易忽略,却又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次,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探索线上与线下商业“共荣共建”的中国路径,避免陷入恶性竞争导致的实体商业萧条困境。过去十余年,中国网络购物可谓蓬勃发展,上至耄耋、下至幼小,线上消费已成为城市居民必备之选。然而,网络消费热也带给实体零售商业巨大挑战,尤其是中小城市本就不发达的实体商业遭受严重冲击,造成地方消费产业发展困难。今天,中国主要城市竞相发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一目标也离不开对于线上与线下商业发展模式融合的探索。高能级城市如果不能走出一条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未来中小城市的商业前景必定堪忧。因此,这一重任就落在中国的这些头部城市身上。线上消费重流量,线下消费看体验,如何让线上为线下引流,而非截留,这或许是各行各业面临的重大课题。那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发展路径将线上纳入其中,便是整个城市战略格局的一大跃升,也是践行融合之路探索的重要一步,值得每座城市前行探索适配自身发展的城市路径。软硬兼施,适应消费引流模式的时代变革消费的关键在于流量,这是商业百年不变的真理。在早期纯购物时代,商场引流的方式是引入主力店,主力店强大的客流号召力是商场实现客流导入的根基。过去二十年,中国主力店的变化与迭代步速加快。从早期的百货、超市,到快时尚等迷你主力店,再到现在“去主力店”运营模式,商业发展的历史沿革与演变轨迹述说着中国消费引流模式的迭代,也反映出消费早已不再是“买东西”。今时今日,中国的消费者因一个流量明星的到访、一个限定商品的发售、一场秀、一场展演对于消费者到访的号召力,似乎早已超过任何一个品牌。伴随直播电商的发展,主播IP的强大吸附力甚至让消费者消费过程对“品牌”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低,取而代之的是对“直播”的依赖程度的不断提升。因此,这样的消费大势留给城市的思考便是,城市消费的流量不局限于品牌和业态的丰富,还在于城市活动、商业活动、营销活动的“先锐”程度,这便是新时代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软实力。未来,如何“软硬兼施”,撬动时下网络热点,为城市消费引流,将极大影响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对外影响力,亦为兵家必争之地。35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供给侧的与时俱进,适配消费的演进和迭代,才能真正实现消费的引流。“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全面促进消费”,“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我们将从以下几个视角探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供给侧正在经历的变化。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的内涵 在物品和服务市场中,按照购买内容是否为实物可以简单地把所有消费分为“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商品消费指购买实体商品,按商品类型可分为汽车、服装、粮油等。与之相对应的是服务消费,指居民全部消费支出中用于支付社会提供的各种文化和生活方面的非商品性服务费用。服务消费中消费者并未购入实物,而是享受了某种服务,按所享服务的类型,分为餐饮、住宿、交通、教育、体育、娱乐、卫生等领域的消费。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结构性转变下的消费升级消费内容分为商品和服务,但对于消费市场而言,商品消费的发展往往先于服务消费。城市的兴起伴随消费市场的形成,在城市发展的早期,消费多以生活必需品为主,用于满足基础物质需求,因此消费多集中于实物商品,服务消费占比小。伴随城市发展,商品消费已达规模,居民的基础物质需求基本被满足,在人口增量收窄的背景下,消费增速会随之放缓,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用亦同步衰减。此时,服务消费的占比便会反向增大。12中国商品零售增速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仲量联行研究部、21世纪经济研究院,2023年12月-4%0%4%8.6.2.6.4.2%8.9%7.9%-2.3.8%0.5%5.6 0002220231-10月 需求侧创新 消费需求迭代指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方向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36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事实上,在任何一个经济体的消费市场发展历程中,服务消费占居民支出比例上升是必然趋势,这是人需求层次提升的必然结果。在满足基础生理和安全需求后,消费者必然转向精神层面的消费体验与满足。此时,提供情绪价值的消费,例如体育、娱乐等,就迎来窗口期。服务消费实现高速增长,占比逐步提升,最终超过商品消费,主导居民消费支出,这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的结构性转换的背后,是长期视角下消费升级的底层逻辑,是居民从温饱型消费升级到享受、发展型消费的过程。但不可否认的是,经济短期波动性也会伴生特定时期的消费降级,因此消费升级体现的是社会长期发展带来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而消费降级则体现经济短周期波动性的影响。消费内容是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石消费内容即消费支出的对象,是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根本。中国的商品消费市场已具规模,已过高速发展阶段。为刺激消费需求释放,市场需不断推陈出新,创造消费新触点,因此“创新”是现阶段商品消费市场的主题。服务消费市场的阶段却不同,它正处于和商品消费发生结构性转换的过渡期,整个行业正以较高增速不断壮大,是扩大内需的有利抓手,因此“发展”是服务消费市场的主题。商品和服务市场同等重要,故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需“两手抓”,为消费者提供更创新的商品零售和更全面的服务消费可能性,在稳定商品基本盘的基础上扩大服务消费,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稳更快。a.创新中的商品消费2023年,中国商品零售进入恢复轨道;1-10月,商品零售实现343,535亿元,同比增长5.6%,但增速仍未恢复到2019年以前的水平,恢复速度不及年初预期。就发展阶段而言,商品零售已具一定规模,正从“量”的进步向“质”的飞跃过渡,只有在“质”上不断创新,才能继续刺激消费者购买,产生“量”的增长。从物质追求上升到精神追求的创新:正如前文所述,中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已从基础物质转向精神情感。为适应需求转变,市场衍生出新兴的零售商品,例如盲盒。盲盒是年轻人追求潮流、新鲜感的产物,将玩具卖给成年人变成了现实。这个行业里的代表品牌泡泡玛特,自2010年成立后,用10年时间将累计销量突破5,000万只并成功上市,无疑是商品零售创新带来消费增量的完美示例。科技进步带来的创新:科技进步总会为人类生活带来全新商品。一方面,“无中生有”,创造性的全新产品,例如智能家居和VR眼镜等,正在创造消费新需求。扫拖地机器人和虚拟现实的头显设备都是科技进步的产物,但也成为现在越来越多寻常百姓家的必需品。另一方面,“更新迭代”,对已有商品的迭代升级,例如新能源汽车等。新兴技术造就的更智能、更舒适的驾驶体验,尤其是能源使用的革命性更替,催生出汽车消费行业在技术升级驱动下的消费需求释放。同品类下产品类型的创新:对于已有的商品品类,消费需求和时间会酝酿出纷繁复杂的产品类型。宠物经济便是典型代表。过去的宠物粮食品种单一,但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新生代的年轻人更注重宠物饮食健康,愿意为宠物购买更丰富、健康的食品,进而衍生出琳琅满目的宠物商品,如猫条、冻干、猫草等。社会发展与产品进步创造出消费增量。b.发展中的服务消费根据国际经验,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后,居民服务消费的需求将大幅提升,当人均GDP达到1.5万美元后,服务消费将主导居民消费市场。2019年,中国的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并在随后的2020-2022年维持在1.2万美元左右,说明中国正经历由商品消费主导向服务消费主导的市场转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至2022年,中国居民的人均服务消费支出由5,246元增长到10,590元,年复合增长率达9.2%,比人均消费总支出8.0%的增长率高了1.2个百分点。中国居民的服务消费支出占比已达43.2%,相较2013年,上升了3.5个百分点,但距离发达国家60%的占比水平仍有不小差距。摩根士丹利在 中国消费2030展望 报告中表示,未来十年中国的服务消费将超过商品消费,占比提升至52%,其年化增长率为9.2%,仍远高于同期商品消费的4.5%。这说明中国的服务消费仍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337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及占比变化2023年商品零售、餐饮收入、服务零售月累计增速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仲量联行研究部、21世纪经济研究院,2023年12月备注:服务零售1-6月以前数据暂缺。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仲量联行研究部、21世纪经济研究院,2023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反映消费市场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随着中国消费结构不断转型升级,消费形态逐渐由商品消费为主向商品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侧重反映实物商品的社零总额已无法全面反映整体消费市场的发展变化。2023年8月开始,国家统计局增加发布服务零售额的相关数据,以更客观更全面地反映消费市场运行态势。今年前三季度,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8.9%,远高于商品零售的5.5%。单从餐饮收入和商品零售的增速来看,服务消费恢复速度远高于商品消费的事实也昭然若揭。今年演唱会、音乐节、旅游出行等异常火热,是服务消费发展进入快车道的又一力证。20131-2月1-3月1-4月1-5月1-6月1-7月1-8月1-9月1-10月008%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左轴)服务消费支出占比(右轴)2,00010%4,00020B%6,00030D%8,00046,00048,000元50 00202021202210,59019.0.7.4 .5!.4.6.8.9%9.2%2.9%4.9%7.3%7.9%6.8%5.9%5.6%5.5%5.6.5.9.4 .3C.2D.2B.6E.9D.2B.6,6459,0379,8868,7817,8037,15741.8%6,46041.1%5,84240.3%5,24639.7%商品零售餐饮收入服务零售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38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突破时空限制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时代在发展、需求在变化,顺应消费趋势是掌握流量密码的关键,而吸引更多年轻人消费,则是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关键。2023年,服务经济带来的消费触点点燃消费市场,一票难求的演唱会、热火朝天的体育赛事、摩肩接踵的旅游城市,无一不述说着服务经济的热度。增长强劲的服务消费蕴含众多流量密码,那么如何挖掘服务消费的新触点,以服务消费带动商品消费进而拉动经济增长,助力城市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为各城市的新课题。服务消费的经济效益已初见成效,但消费者的购买选择仍受到特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线下消费尤为甚之。线下消费要求消费者到特定场所于规定时间内购买,如消费者想看一场演唱会,却要飞到另外一个城市;又如商场晚上10点关门,而后顾客便无法在内进行消费。如何打破时空束缚,为消费者创造更多的购物时段,为其提供更丰富的载体和场景?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解读服务消费经济新热点带来的启示。a.拓展消费时段夜经济和节假日经济I.延长消费的“日时段”维度:夜经济中国各大城市正激烈比拼夜经济下的消费创新。完成白天繁忙的工作,在下班后悠闲地吃一顿酣畅淋漓的烧烤,喝一杯沁人心脾的饮品,看一场赏心悦目的表演,游一遍夜色迷人的江河,观一次五光十色的夜景,是许多人对夜间生活的美好憧憬。如此丰富的夜间活动涉及夜宴、夜饮、夜秀、夜游、夜娱等诸多维度,已从侧面反映中国夜经济的繁荣与多元。根据艾媒咨询数据,2021年中国夜间经济规模为36.4万亿元,同比增长17.6%,2022年仍保持16.7%的高速增长,其规模达约42.4万亿元。消费习惯已不同往日,购物人群的消费时间不断向后延伸,夜间俨然成为消费的重要时间段,是触达消费的关键点。夜经济的优势还在于:与日间常规消费的互补性远高于替代性,是对日间消费空白的重要填补。正因如此,夜经济有效延长一天的消费时段,是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路径。夜经济的繁荣,能扩大消费基本盘、增加就业机会、推动服务业扩张规模,进而加速经济循环、拉动经济增长,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发力方向。夜经济引流服务消费,补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的消费内容。夜经济涉及的行业多属服务消费,例如餐饮、娱乐等。上文提到服务消费与必需品消费不同,它具有较高的弹性,即是否消费、消费时间是否改变完全取决于消费者的决策。一方面说明夜经济带来的消费,大多都属消费增量。另一方面也说明,夜间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具有吸引力的触点,让居民想要消费;同时也有赖于城市管理者为民众提供广阔而满意的消费选择,让居民能够消费。正如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所说:“仅仅鼓励消费无益于商业,因为困难不在于刺激消费的欲望,而在于供给消费的手段。”2022年8月印发的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 和2023年7月发布的 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 中均提到要发展夜间经济。各地方政府紧跟中央步伐出台政策,完善夜间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优化公共交通运行、鼓励品牌延长营业时间、打造夜生活集聚区、支持符合要求的经营场所、开展试点或示范区建设等。想通过夜经济的路径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基础设施是各城市都离不开的基础,但在此之上,城市还应立足自身特点,差异化打造城市夜经济。提及长沙,你会想到夜市里的小龙虾和臭豆腐;谈论西安,你会赞叹大唐不夜城的唐朝文化;说起重庆,你会向往夜晚被灯光赋予灵魂的洪崖洞。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需要城市具有清晰的夜经济名片,打造独具特色的夜晚体验。II.创造消费的“年时段”热点:节假日经济“十四五”规划提及:“完善节假日制度,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节假日经济也在规划层面被政府纳入“促消费”的重要举措。节假日点燃消费热情。文旅部数据显示,2023年“十一”黄金周八天长假国内出游人数8.26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71.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534.3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29.5%。中国游客走出国门的同时,境外游客也在来华旅行,今年“十一”长假入境人员共1,181.8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约2.9倍。虽复苏势头未超预期,但“十一”黄金周的旅游消费呈明显回升态势。节假日往往是触发旅行的重要因素,旅行催生消费,交通、住宿、餐饮都是必要支出。因此,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需要重视节假日经济带来的峰值消费流量,将流量转化为经济收益便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重要功课。439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内外兼修”,营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消费新场景。2023年,中国居民的出行意愿高涨,旅行热极一时,节假日处处人山人海,“五一”“国庆”长假更是激活消费的有效触点。但消费数据显示,节假日经济单靠游客不足以有效拉动地方消费回暖,本地消费者仍是支撑零售消费与商业市场的关键。节假日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居民选择留守本地而非长途出游,因此城市不仅要培育外来客流,也不能遗忘本地消费,稳固本地消费基本盘,做到“内外兼修”两手抓。发展节假日经济首先要保障公民休假的基本权利,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创造消费出行的可能性。但节假日只是给消费者提供了可供出行的时间段,人流被吸引来到城市过后,终究是要消费的,至于消费什么、怎么消费还得看城市怎么引导。是否被认可为一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还要看城市能否为客流提供满意的消费体验。这是将流量转化为收入的途径,也是将一个流量通过口口相传转化为多个流量、将一次流量转化为多次流量的关键所在。因此,借节假日经济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本质上还是营造更多更新的消费场景、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更贴心的城市服务。b.突破场景边界演艺经济和赛事经济以往的商品消费多在商业街、百货、购物中心中实现。随时代发展和消费习惯变迁,如今的载体和场景突破传统界限,消费者开始走进剧场剧院、演唱中心、体育场馆等。场景的突破和创新为消费带来更多可能。城市是否能提供更国际化的活动和场地以满足人民的服务消费需求,也成为大众心中评判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标准。今年炙手可热的演艺经济和赛事经济是突破消费场景边界的范例,其为城市带来的可观流量使其成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又一路径。演艺和赛事成全新触点,观看本身即是消费。今年演出和体育赛事迎来大幅增长,而观看演出和赛事本身即属于服务消费。根据中国行业演出协会数据,前三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34.24万场,与去年同比增长278.76%;演出票房收入315.41亿元,同比增长453.74%。自今年3月以来,海外来华演出也逐步恢复,项目数量和演出场次每季度均有明显的快速增长。大运会和亚运会等体育赛事陆续举办,杭州亚运会自开幕至10月7日,短短14天内已售票305万张,票务收入达6.1亿元。大家对演出和赛事的热情,造就了服务消费里观演和观赛的火热。然而以上收入数据,并非都由本地居民提供。有相当一部分的消费者愿意为了自己喜欢的明星和球星跨城买单。根据媒体报道,张学友成都演唱会总计观众人数12.1万人次,其中跨城观众占比57%。因此,旅行不再是前往一个城市的唯一理由,反而变成了附属品。将消费者带去另外一个城市的触点,很可能只是一场演唱会或是一场球赛。演出和赛事带来的消费不止于本身,其强大的客流导入更为城市消费带来新机遇。之所以称演艺经济和赛事经济,是因为除观演和观赛本身带来的门票收入外,演出和赛事能拉动举办地的其他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跨城观众将带来交通、住宿、餐饮等消费,也能带动当地旅游,产生商品和其他服务收入。有成都大运会和杭州亚运会的加持,今年1-5月义乌出口体育用品同比增长15.6%。成都大运会期间,成都酒店预订量比2019年同期增长2.7倍,飞往成都的国际机票预订量,与2022年同期相比增长近10倍。演出对消费的拉动也不可小觑,美团数据显示,五月天演唱会期间,鸟巢周边5公里的住宿预订量上涨2,400%。周杰伦在呼和浩特开演唱会期间实现旅游收入28.80亿元,高于端午期间旅游收入的3.3倍。西安TFBoys演唱会直接带动当地4.16亿元的旅游收入。种种数据表明,演出和赛事对当地消费做出了巨大贡献。让消费者跟着活动来消费,是低线城市借势本地资源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新机遇。大型演出和体育赛事作为吸引国内外客流,提升城市影响力的直接途径,是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要战略布局之一。但举办一场成功的演出或赛事并非易事,它对城市的演出和赛事场馆体系、公共交通体系、旅游接待体系以及公共安全体系都提出挑战,是对城市综合治理水平的全方位考验。如不能提供相应的城市服务,举办活动反而会给城市带来负面影响。市场上不乏受到观众诟病的例子。由于管理不善,某音乐节发生大规模偷盗事件;某体育赛事,因交通不便无法直达体育场馆,也广受诟病。但对城市来说,有挑战就意味着有机会。在服务好活动本身后,还想加强活动附加值,留住观众在当地进行旅游或其他消费,城市就应该有所作为。凭借发达的交通,演唱会和“村超”等体育赛事开始走向低线城市。得益于更具性价比的食宿,粉丝们也更愿意顺势完成一次目的地深度游。这给低线城市带来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因此城市管理者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40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们争相提供更周到和贴心的服务,以吸引活动的举办资格。以衡阳薛之谦演唱会为例,政府不仅负责来往演唱会的车辆,还特意根据演唱者的生日日期准备了烟花燃放,此外还连续三天提供免费公交车,持演唱会门票者还可享受南岳衡山中心景区、南岳大庙景区门票半价优惠,可谓是诚意满满。演艺和赛事自带的巨大流量不仅有助于其本身消费发展,还赋能当地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了全新思路。全国演出场次及票房收入演出场次票房收入备注:2023年增速为前三季度同比增速;2023年第四季度数据尚未发布。数据来源:演出行业协会,仲量联行研究部、21世纪经济研究院,2023年12月-1000 23年2023年2021年2021年-1000-800%-800u10-600%-600020-400%-400530-200%-20000400%07550200 0E0400R56040000706.94.449.828.112.49.2118.144.62.9147.541.214.9278.8E3.7%2.526.4248.1%万场亿元183.1%第一季度(下轴)第二季度(下轴)第三季度(下轴)第四季度(下轴)年增长率(上轴)41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从城市的演进过程来看,除了防御和社会分工等功能,城市也像一个“市场聚落”,本质是人口聚集和商业交易的中心。上世纪80年代,海外品牌陆续进入中国市场,顺应居民初代消费升级的浪潮,历经数十年的黄金发展期。国内消费客群结构得以丰富,消费者视野走向开阔。中国消费者与大量海外商品构成市场交易的主客体,共同完成城市消费的过程。这一时期,城市是作为消费载体的存在。2021年7月,商务部公布的首批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城市,鼓励更多中国城市的走向“国际”的消费舞台,并明确城市的“中心”地位,以实现全球消费资源的集聚和区域消费的联动发展这一建设目标。作为消费的中心,城市不再局限于消费品交易市场的“场所”功用。首先,城市作为消费品集散地,在引进海外优质消费品的同时,加速本土品牌的培育孵化,以品牌作促发展,为城市代言。其次,作为区域消费产业的发展中心,随着城市创新研发能力的提速升级、生产制造水平提质增效,以城市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为导向,实现本土消费品产业全链路的流通。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提速换挡,推动线上消费蓬勃发展,跨境电商欣欣向荣,帮助中国品牌打通迈向国际舞台、扩大国际声量的渠道。城市各具特色的资源禀赋,助力消费领域的各条产业链,在中上游取得提升和突破,引领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而消费全产业链的价值覆盖,赋能中国消费品产业向创新化、国际化的转型升级,打造以消费产业为驱动的城市经济体系,实现从“城市消费”到“消费城市”的进阶目标。以消费产业促城市经济,探索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产业链的纵深发展之路商品和服务是消费的供给端。由于商品和服务消费涵盖内容广泛,我们通过研究2022年限额以上单位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细项指标发现,服饰、鞋帽、针织纺品类的零售额为13,003亿元,餐饮收入达10,650亿元,成为仅次于大宗商品和生活必需品以外,零售额最大的两个类型,也是购物中心占比最高的两大业态。仲量联行数据显示,国内购物中心服饰鞋包的面积占比为20%-30%,餐饮的面积占比15%-25%,均高于娱乐、生活等其他消费业态。因此,下文报告以服饰和餐饮两大业态作为消费产业链研究的典型代表进行“消费城市”的分析。要素市场:从“城市消费”到“消费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的高阶形态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42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服饰产业链:中上游已深度参与国际化分工,但下游亟待培育国货品牌目前,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服装出口国,但近年来受全球贸易低迷和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中资服饰企业的收入和利润持续减少,盈利空间被压缩。从国外市场看,2023年1-9月,中国服装(含衣着附件)累计出口1,216.7亿美元,同比下降9.3%。从国内市场看,2023年1-10月,中国限额以上单位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消费11,126亿元,同比增长10.2%,与2019年同期相比仅增长4.7%。这一趋势说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仍在增强,国内服饰消费仍处缓慢恢复阶段,中国服饰产业步入调整转型期,稳住现有市场、开拓新市场、提升产品附加值是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从产业链的上中下游视角分析:上游为服装原材料生产,涉及棉纺、毛纺、丝纺、化纤制造、印染等领域。目前中国的纺织业在全球规模最大且产业体系最为完善,但在面料科技创新和绿色生产等领域仍有待提升。中游主要是服装设计和生产,包括打版、工艺、封样、制衣、水洗、后整等环节。中国服装生产能力强,但庞大的产能难以被国内市场完全消化,因此对出口外销依赖度较高。然而,波诡云谲的国际局势对中国纺织业出口的影响较大。下游为服装销售和品牌运营,也是产业链中利润最多的环节。但长期以来,中国服饰以代加工业务为主,在品牌打造方面缺乏国际竞争力。近年来,中国服饰品牌在产品力、营销能力和渠道方面都有提升,但中国品牌与国际品牌的影响力仍有一定差距。基于上述分析,中国服饰产业链上游和中游已经成为深度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环节,但是在产业链的下游,中国尚缺少具有世界范围影响力的国际品牌。因此,各城市在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过程中,须重视消费产业在本土市场的发展,针对本土品牌孵化、潮流品牌打造、老字号品牌焕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并营造良好的产业孵化与营商氛围,吸引产业人才落户,加速消费全产业链良性发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前置发展消费产业,扶持品牌孵化,打造主理人社群近年来,各大城市相继发布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政策文件,政策均提及引进和孵化品牌,并给予政策倾斜、装修补贴、资金奖励等方面的支持。然而,大部分城市在政策支持方面更偏好国际品牌的招引落地,对于本土市场孵化具有生命力的原创品牌和新兴品牌的扶持力度稍显薄弱。我们选取上海和成都作为案例,看看中国东西部两大消费中心如何实践从“城市消费”进阶“消费城市”的路径探索。43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上海 引领全球消费潮流,建立全球新品首发地,全面提升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2021年,上海市政府发布 上海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旨在全面提升上海在全球范围的国际知名度,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全球消费目的地,全面打响“上海购物”品牌,提出如下方案帮助打造本土制造消费品牌:首先,打造外贸企业的自有品牌,扩大“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发展城市定制商品和高级定制品牌。打响一批引领性本土品牌,支持其进商场、上平台、入驻特色街区、进免税店。做大做强中国品牌日、世界设计之都大会、设计创新展等各类品牌展会和活动,提升本土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打造一批面向垂直领域、细分客群的上海网络新消费品牌。其次,立足上海而放眼全图,实现区域协同产业联动。加强“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联动和国内大市场联动,促使商产文旅体联动发展,实现消费融合创新。通过深化“长三角”消费品制造业和终端消费市场联动发展,优化产业链布局,为本土品牌提供更广阔的产业腹地支撑。最后,制定相应全球宣传推广计划,构建全球推介网络,加强海外营销推介。挖掘上海“对外先锋城市”的自身优势与发展积淀,与国际广告公关机构合作,打造专业化、精准化、国际化的推介矩阵,以全球宣传推广计划建立上海城市形象。成都 扶持本土首店,打造主理人社群,营造创业氛围,强化后街经济对品牌孵化的前端价值2019年,成都出台发展首店经济政策后,成都零售商协会成立“成都创新品牌孵化中心”,帮助首店品牌在蓉落地生根。截至2022年底,成都累计收录首店品牌1,709家,成都首店占到55%,其中不少是成都孵化的本土品牌,如说唱歌手马思唯和FFF潮牌主理人张弛成立的A FEW GOOD KIDS、主打美式复古风的BLACK8MOB、成都本土潮牌1807等。今年以来,品牌1807已走出成都,陆续落地武汉楚河汉街、重庆万象城、南京万象天地、杭州湖滨银泰in77等城市代表性商业体,开设城市旗舰店,总门店数超10家。成都本土品牌的繁荣离不开主理人社群的打造与创业氛围的营造。2023年5月,成都建立全国首个主理人共享平台CSC主理人共享实验室,其职能为:全国主理人在蓉的交流峰会与互助平台。根据 一筑一事 平台的数据,成都颇有名气的主理人至少超过3,000人,对应逾3,000家小众生活品牌。小红书今年发布的报告显示,以“成都 主理人”为标签的词条内容超过230万,词条数仅次于上海。强化后街经济对品牌孵化的前端价值。在消费载体选择上,品牌孵化更需要一种氛围松弛、多元包容、富有创意、成本可控的城市土壤。相较于模式化、标准化的商业主街,承载成都闲适文化缩影的后街小巷,恰好满足主理人对于品牌落地所需的产业孵化要素,更多的精品咖啡、面包甜品、时尚潮牌、小众饰品在成都的后街小巷生根发芽。后街经济、市井商业的繁荣赋予一座城市的消费产业孵化更加松弛的商业环境,让更多创业品牌在发展壮大前,有机会挖掘属于品牌自身的目标客群与细分市场,避免过早暴露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而不幸夭折。因此,在焕新老街区的商业活力的同时,新兴品牌在面临成本管控与客流导入的两难中,迎来商业发展的早期机遇,也为这座城市的烟火气带来属于品牌的消费新内涵。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44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餐饮产业链: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中国餐饮产业链纵深之路餐饮是接触性服务业的支柱,餐饮业在今年复苏态势良好。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1-10月,全国餐饮收入41,905亿元,同比增长18.5%。纵观餐饮业,从横向看,餐饮业能带动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业、装饰工程、互联网服务业等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纵向看,源头养种植为第一产业,食品加工为第二产业,餐饮服务则属于第三产业,从而构成餐饮全产业链条。现阶段中国餐饮业的经营发展存在以下几点普遍性问题。第一,头部代理商控制较多上游原料资源,前端餐馆的议价能力偏弱。第二,三次产业联动不足,产业链条过长,下游消费需求的变化对上游要素市场的信息传递滞缓,同类餐饮门店数量庞大、规模小,同质化现象严重,品牌淘汰率高。第三,人力成本和房地产成本逐年走高,挤压餐饮业利润和生存空间,导致大部分入门级玩家过早被淘汰。近年来,不少城市公布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方案都提出建设“美食之都”的发展目标,其核心点便是餐饮行业的集约化与规模化发展。以餐饮企业的角度来看,全产业链布局的优势在于:首先,对原料端的集中管理,能有效把控品质和原料成本,同时中央厨房的建立和净菜加工,减少门店的后厨面积和人耗,提升效率;其次,完备的供应链是餐饮企业实现连锁化经营的关键,并能推动价值外溢到子品牌中;再者,规模化、标准化的餐饮企业更适宜作为“城市味道”的代表,使品牌被全球更多顾客知晓,推动中式餐饮在海外的传播。川菜与粤菜是中国美食的两大代表性菜系,重庆和广州也是中国两大重要的美食之都。作为首批获批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两座城市,餐饮美食是两座城市的不朽名片,而其代表地方文化的火锅与粤菜又如何实现消费产业的纵深发展呢?从“民以食为天”到“城以食为业”,我们将从重庆的火锅全产业链基地与广府的“粤菜师傅”工程,探寻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消费产业化发展与对外输出扩张之路。重庆 立足市场规模,整合上游资源,发挥通道优势,建设火锅全产业链基地“百菜千味”的中国各大菜系往往难以标准化制作流程,川菜亦不例外,餐饮门店对大厨师傅的手艺依赖程度较高。相较而言,火锅对原材料及其配方的要求虽高,但制作工艺的标准化流程更易实现。这也是在全国范围内,火锅的资本投资及扩张势头远超川菜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火锅的发源地,重庆目前现有火锅店高达3.2万家,数量居全国各省市首位。瞄准这一特色产业,重庆市綦江区大力招商引资,已有30多家企业落地重庆(綦江)食品园区。园区集聚丰富农产品资源、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优势,与海外企业签订肉类进口协议,构建包括火锅底料、食材、饮品加工和集散交易、产品研发等在内的火锅全产业链,助力重庆擦亮“中国火锅之都”的金字招牌。广州 标准先行,统一的流程和工艺还原广府“精致”味道粤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也是中国精致餐饮的绝对代表。2020年,广东省出台 “粤菜师傅”工程标准体系规划与路线图(2020-2024),标志全国首个粤菜标准体系规划诞生。2023年5月,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在全国率先开展广式茶点和预制菜肴湾区标准研制工作,涉及预制菜原料、加工、成品、运输等各上下游节点。以统一标准对菜式原料、加工工艺、操作要点等进行规范,实现全产业链标准化,助力餐饮企业在全国的规模化复制型扩张。此外,广州美食正走向世界,以海外广府华侨华人旅居地为突破口,打开全球市场。45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03城市篇“因地制宜”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路径探索每座城市坐拥不可复制的人文历史和资源禀赋,基于独具特色的城市基底,集合国际 消费中心城市的路径探索实践,绘制中国宏大的发展蓝图。46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因地制宜,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路径探索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中国城市展示消费特色与商业实力的舞台,是中国消费连通世界的门户。中国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建设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则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支点,也是促进消费资源跨国流动的桥梁,助力“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撑。早在2021年,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已被正式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同年7月,商务部宣布在上海、北京、广州、天津和重庆五大城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建设。随后,更多城市相继发布相关政策和行动方案,竞逐下一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获批名单,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在更广袤的中华大地开花结果。前文已对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之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性进行详细论述。然而中国幅员辽阔,每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在地资源以及区位条件相去甚远,可谓“性格迥异”;且城市的经济与消费基本面亦同样存在能级的差距。因此,如何适配本地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落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每座城市差异化的探索路径为中国绘制出一幅更加宏大且更为实操的发展蓝图。本章挑选十座代表中国消费与零售商业发展水平并呈现地方特色路径的城市为蓝本,梳理城市发展脉络,解读城市消费政策,剖析城市基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探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破局之路。前五座是首批已获批建设的城市;后五座城市的地方经验则极具特色,值得推广借鉴。十大城市覆盖中国不同的城市能级与地理区位,且差异化城市基底勾勒出精彩纷呈、特色鲜明的发展路径,合力绘制出中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之路的发展蓝图。“5 5”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城市定位与关键词首批培育建设城市北京建设彰显时尚的购物之城、荟萃全球风味的美食之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全球旅游目的地、引领创新生态的数字消费和新型消费标杆城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和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上海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全球消费目的地,全面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广州建设“湾区制造”引领、全球资源荟萃,错位互补协同、城乡生态包容,文商旅体融合、岭南文化凸显,自由便利流动、交向互济共进,面向世界的数智化、时尚化、现代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天津建设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国际消费向往地、全球消费资源聚集地、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成为展示国内大市场风范的靓丽名片。立足京津冀、面向国内外,展示中国文化和天津魅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庆建设富有巴渝特色、彰显中国风范、引领国际时尚、辐射西部、面向全球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面向“一带一路”“近悦远来”的特色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五大争创建设城市成都打造“三城三都”,建设蕴含天府文化特色、彰显公园城市特质、引领国际时尚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杭州打造具有江南韵味、数智特色、国际知名的数智消费新天堂,打响“数智消费共富生活”城市消费品牌,建设国际新型消费中心城市。武汉打造世界级文旅观光、生态休闲滨水之城,国际化时尚艺术、活力健康大学之城和全方位数字生活、新型消费创新之城,建设引领中部、服务全国、链接全球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西安面向“一带一路”,培育“三都四城”城市品牌,将西安建设成为历史文化和现代时尚交相辉映的国际性消费城市。长沙打造成“消费之都”“时尚之都”“快乐之都”,基本建成具有一定全球影响力、特色鲜明的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数据来源:各地政府官方文件,仲量联行研究部、21世纪经济研究院,2023年12月47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指数上海北京广州成都重庆杭州武汉天津长沙西安城市综合竞争力城市国际影响力文旅消费吸引力赛事展演影响力消费场景营造力零售资产表现力零售资源聚合力消费韧性恢复力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1世纪经济研究院,2023年12月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48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421 21 3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重点数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指数北京:古今中外,首都的国际消费“融合”之路“93.5( 83.1/100 98.8/100 Top5124.79.1.0%2.1%GDP 1,509.1 6.8H.1.81,723.1 10,471.5 2,184.3 26,800.0 GDP注:数据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常住人口为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头部运营商样本为仲量联行挑选的30家中外资商业地产头部运营商,外资商业包含中外合资。重奢Top5品牌包括爱马仕、迪奥、香奈儿、路易威登、古驰,含机场店,不含奥莱店,不统计高化门店。品牌覆盖率由仲量联行统计的品牌库计算出。酒店指数以仲量联行定义的品牌库计算所得,服从均值为40、标准差为20的正态分布。节假日经济指数服从均值为60、标准差为20的正态分布。消费韧性的四个指标均以当期值与2019年基期值计算所得,前三个指标为比值,第四个指标为差值。其中机场客流恢复率为2023年1-9月北京大兴机场与首都机场的客流总和与2019年1-9月的首都机场客流比值。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局、公开信息整理,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2月“中国千年看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是中国历史文明集大成者。故宫、长城不仅是代表北京这座城市的符号,更是中华数千年文明的缩影。人类历史留给世人不可复制的“文明”资源,是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之路上最不可或缺的要素。北京又有自己的“范儿”,京味赋予京城的每一面独有的味道。市井生活下的北京胡同、老北京的生活方式,乃至素日常用的地方语言文化,都显得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底既深厚又独特。这一份独特,进一步赋予城市消费的不可复制性。北京还是世界的北京,是世界首座“双奥”之城。经商、从政、学习、旅游、赛事北京汇聚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世界人才,北京的国际消费走出“融合”之城的时代风貌。注:对29座城市细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设标准差为1,蛛网图每格代表2个标准差,设城市最高值为满分10分。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1世纪经济研究院,2023年12月49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421 21 3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政策解读:发挥首都优势,打造“双循环”关键枢纽2021年7月,国务院批准北京等5个城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同年8月北京市委办公厅与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发布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实施方案(20212025),以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消费舒适度、政策引领度“六大维度”构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评价体系,以十大“重点任务”规划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布局方略。目标到2025年,“率先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和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为国内大循环的核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枢纽”。布局消费新地标:顶层设计出发,落实商业消费空间布局专项规划,构建“国际-城市-地区-社区”四级商圈体系,重点培育王府井X西单X前门、CBDX三里屯等四片国际消费体验区。建设城市副中心新兴消费圈,以环球主题公园、大运河景区、宋庄艺术小镇建设为重点,建设国际一流的城市副中心文化设施集群。优化均衡全市消费地标布局,对传统商圈进行改造提升。完善消费品牌矩阵:大力发展首店经济,更新首店政策至3.0版,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首店落地,聚集全球消费资源,形成强大国内中高端消费市场;培育孵化新消费品牌,建立完善的消费品牌孵化体系,发挥红桥市场、郎园Station等品牌孵化地的示范效应,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消费品牌企业,引领和带动全球消费,推动我国消费品牌走出去。同时,积极发挥老字号效应,携手打造北京城市级伴手礼的金字招牌。成为彰显时尚的“购物之城”。升级迭代消费新场景:在文旅新消费方面,守护历史文化的“金名片”,编制“博物馆之城”建设规划,推广“故宫模式”,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打造京津冀城市群消费联合体,实施世界遗产联合推广计划,开发跨区域主题游产品;体育消费方面,发挥“双奥之城”优势,激发体育新消费潜力打造冰雪项目消费目的地,大力发展“赛事经济”“户外经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全球旅游目的地。引领数字消费创新:依托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布局数字消费新基建,推广数字消费新场景,在国贸、三里屯等重点商圈试点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加大AR试穿、VR虚拟购物等体验式消费场景应用。培育数字消费新生态,促进电子商务等数字新消费模式健康发展。在网络购物、本地生活服务、视频直播等领域重点培育一批规范化的消费平台类头部企业和直播电商类头部企业,孵化一批“北京网红”品牌。引领创新生态的数字消费和新兴消费标杆城市。北京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全市布局建设10个以上国际标杆信息消费体验馆,各区建设不少于3家特色信息消费体验中心。到2025年,打造2-3个千亿规模世界级商圈,吸引3,000家以上首店,打造全球首发中心,力争孵化100个以上新消费品牌。打造10条老城精品文化探访线,设计开发北京电影艺术之旅、北京音乐艺术之旅、北京建筑游等特色主题游线路。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50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深度剖析:北京国际消费之多面城市基底与高度资源聚集破局之路:全方位、多路径打造首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际 “四个中心”赋予北京消费的“国际化”内核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首都北京的国际交往中心定位奠定这座城市的“国际性”基底。北京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氛围让这座全国“文化中心”名副其实,吸引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同时,坐拥雄厚科教文卫实力的北京也是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跨国的学术交流与科创研讨,让更多世界前沿科技人才往来北京。“四个中心”让北京天然走向国际化。北京也充分发挥优势,践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首都建设示范效应。北京也是全球唯一的“双奥之城”,拥有中国最多的国际及地区航线和使领馆。一系列国际会议、体育赛事、国际交流活动让世界各地的精英与游客来到北京,构筑国际消费的客群基础。消费 国际消费资源汇聚京城北京拥有中国顶尖的人才与资本,城市居民的消费实力毋庸置疑。基于消费基本面的优势,北京已发展出领先全国的消费载体与品牌矩阵。根据仲量联行统计,北京的优质零售物业体量已超1,500万平方米,居全国前两位;国际品牌资源的密度与渗透率同样位居全国前二。北京SKP是中国最赚钱、销售额最高的零售商业,年销售额破50亿的商业数量同样保持领先。零售地产资产整体优秀的表现,折射出北京强大的消费能力。重量级商业资源与载体是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根基。中心 赋予消费与消费产业更多可能性“中心”一词本就暗含着资源流动的方向性。被称之为中心的城市往往得益于稀缺资源的聚集,进而呈现出核心枢纽的城市地位。在“四个中心”的城市定位离不开“中心”资源聚集。以教育资源为例,北京可谓“质”“量”并举。北京坐拥92所高等院校,排名全国第一,其中不乏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中国顶级大学与科研机构。再如医疗资源,北京公立三甲医院数量居全国首位,在职医师数量遥遥领先。教育与医疗是首都丰富资源的缩影,资源高度聚集赋予消费与消费产业更多可能性。教育和医疗类租户也成为现代商业的重要业态,前端产业发达对于后端消费的影响同样存在正向的价值。同样,资本的高度集中催生零售商业新模式、新品牌,让北京成为消费产业的“链主”城市。城市 京城基底焕新消费,城市管理助力政策实施每个城市历经岁月洗礼沉淀出自己的独特气质。北京之于自己、之于中国、之于世界的城市价值,造就别样的城市基底。如何使消费更好地结合城市特质焕发新的生命力,是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关键所在。北京的北京:京味十足的“老北京”焕新颜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沉淀出属于自己的“京味”文化。从古时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到今天纵横错落的胡同与四合院,“京味”传承中成为北京独有的城市名片,体现出不可复制的城市的文化基底。这种传承既体现在街道建筑,更存在于城市精神。中国的北京:中华文明之集大成者“中国千年看北京”,北京作为明清及共和国的首都见证了中国近千年每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故宫、圆明园、长城都是悠长岁月在北京城里留下的痕迹,给予这座城市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瑰宝,成就北京最重要的文旅资源。世界的北京: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北京多中心的城市定位与丰富的资源禀赋,吸引来自全球的客人因不同目的齐聚于此。这座城市消费客群的多元化与融合度自然无可比拟。政要、外交人员、学子、游客、商务人群、艺术工作者等络绎不绝。不同目标客群催生不同消费需求,为北京孕育种类繁多的消费内容和形式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国家政策落地实践的“第一”示范。在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城市管理者的作用不可小觑。在制定政策、市场引导、落地实施、组织协调、检测评估、宣传推广等方面都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支持。首都北京的管理者中央政府是我国最高国家政权机关,其领先的管理经验和水平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北京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之路的全国先行范例,路径多元且全面。在深化优势的同时,北京仍需深挖城市基底,创新消费内容和消费场景,引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我们将从五大维度解读北京消费路径的探索之路,既直面挑战,也蕴藏机遇。载体商圈赛事展演焕新城市消费载体,建设世界级商圈对标全球,打造世界级商圈。北京作为中国大陆综合实力最强的两大城市之一,消费市场必然是中国对标世界的范例。商圈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核心区,北京积极打造2-3个世界级商圈,以凸显消费的国际影响力。此外,同步推出市内免税、离境退税、即买即退等举措,激发离境游客的消费意愿。持续推进“首店经济”,加速世界消费资源汇聚。持续聚集国际品牌首店与国内外一线品牌的总部落地,打造全球首发中心,加强“硬实力”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软实力”政策服务实施力度,深化“首店经济”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城市更新唱响中心城区商业开发的主旋律。对于土地供应稀缺、商业开发严控的北京中心城区而言,城市更新取代传统商业开发,成为北京优质商业空间未来增量的主要来源。在保留城市肌理的同时,如何将城市的历史人文基底与现代商业、文旅有机结合,营造新型消费场景,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面临的载体挑战。因此,世界领先的商业开发运营能力及开发企业对城市的理解显得举足轻重。赛事、影视、电竞、文旅,打造多元消费新触点后奥运时代,“双奥之城”深挖赛事遗产。奥运会的举办点燃国民运动热情,冰雪运动尤其突出,拉动相关消费产业的发展,凸显潜力巨大的体育消费市场。北京更应延续奥运之热,融合发展“体育 消费”“体育 文旅”,创新消费场景。此外,对体育场馆等赛事遗产的继续利用亦是关键。目前体育场馆已用于旅游和演艺,但体育遗产的利用不应止步于此,继续深挖能与之结合的消费触点才能持续激活消费潜力。聚焦影视演艺,探索“中国影都”消费新模式。今年的消费复苏触点离不开赛事展演,影视周边已成为炙手可热的消费新触点。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是全国首个国家级影视产业示范区,通过数字科技、活动举办、文旅IP打造等手段,实现影视与文旅融合,推动“影视文化 ”产业体系完善,探索“中国影都”的消费新模式。“电竞北京”创新数字经济,催生消费新触点。拥有庞大稳定消费客群的电竞,已成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北京作为最早的电竞城市,已举办王者荣耀、DOTA2等多项热门电竞赛事。未来,北京须持续举办国际性、高品质电竞赛事,加速电竞产业集聚,延展电竞消费产业链,创造消费新场景。“博物馆之城”蕴含消费无限可能。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的标签符号,是这座城市向世界展示文化历史底蕴的窗口,也是吸引中外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博物馆不仅承担研究、教育、欣赏等社会职能,也与社会消费密不可分;尤其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偏好各地博物馆打卡之旅。北京目前是中国博物馆数量最多的城市,被誉为“博物馆之城”。而博物馆的消费不应局限于固有的观光与纪念品销售范式,如何活用文物创新IP、扩展博物馆客群基础,是文化消费领域在未来紧跟消费潮流的重要探索。21 21 65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51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深度剖析:北京国际消费之多面城市基底与高度资源聚集破局之路:全方位、多路径打造首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际 “四个中心”赋予北京消费的“国际化”内核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首都北京的国际交往中心定位奠定这座城市的“国际性”基底。北京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氛围让这座全国“文化中心”名副其实,吸引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同时,坐拥雄厚科教文卫实力的北京也是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跨国的学术交流与科创研讨,让更多世界前沿科技人才往来北京。“四个中心”让北京天然走向国际化。北京也充分发挥优势,践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首都建设示范效应。北京也是全球唯一的“双奥之城”,拥有中国最多的国际及地区航线和使领馆。一系列国际会议、体育赛事、国际交流活动让世界各地的精英与游客来到北京,构筑国际消费的客群基础。消费 国际消费资源汇聚京城北京拥有中国顶尖的人才与资本,城市居民的消费实力毋庸置疑。基于消费基本面的优势,北京已发展出领先全国的消费载体与品牌矩阵。根据仲量联行统计,北京的优质零售物业体量已超1,500万平方米,居全国前两位;国际品牌资源的密度与渗透率同样位居全国前二。北京SKP是中国最赚钱、销售额最高的零售商业,年销售额破50亿的商业数量同样保持领先。零售地产资产整体优秀的表现,折射出北京强大的消费能力。重量级商业资源与载体是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根基。中心 赋予消费与消费产业更多可能性“中心”一词本就暗含着资源流动的方向性。被称之为中心的城市往往得益于稀缺资源的聚集,进而呈现出核心枢纽的城市地位。在“四个中心”的城市定位离不开“中心”资源聚集。以教育资源为例,北京可谓“质”“量”并举。北京坐拥92所高等院校,排名全国第一,其中不乏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中国顶级大学与科研机构。再如医疗资源,北京公立三甲医院数量居全国首位,在职医师数量遥遥领先。教育与医疗是首都丰富资源的缩影,资源高度聚集赋予消费与消费产业更多可能性。教育和医疗类租户也成为现代商业的重要业态,前端产业发达对于后端消费的影响同样存在正向的价值。同样,资本的高度集中催生零售商业新模式、新品牌,让北京成为消费产业的“链主”城市。城市 京城基底焕新消费,城市管理助力政策实施每个城市历经岁月洗礼沉淀出自己的独特气质。北京之于自己、之于中国、之于世界的城市价值,造就别样的城市基底。如何使消费更好地结合城市特质焕发新的生命力,是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关键所在。北京的北京:京味十足的“老北京”焕新颜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沉淀出属于自己的“京味”文化。从古时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到今天纵横错落的胡同与四合院,“京味”传承中成为北京独有的城市名片,体现出不可复制的城市的文化基底。这种传承既体现在街道建筑,更存在于城市精神。中国的北京:中华文明之集大成者“中国千年看北京”,北京作为明清及共和国的首都见证了中国近千年每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故宫、圆明园、长城都是悠长岁月在北京城里留下的痕迹,给予这座城市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瑰宝,成就北京最重要的文旅资源。世界的北京: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北京多中心的城市定位与丰富的资源禀赋,吸引来自全球的客人因不同目的齐聚于此。这座城市消费客群的多元化与融合度自然无可比拟。政要、外交人员、学子、游客、商务人群、艺术工作者等络绎不绝。不同目标客群催生不同消费需求,为北京孕育种类繁多的消费内容和形式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国家政策落地实践的“第一”示范。在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城市管理者的作用不可小觑。在制定政策、市场引导、落地实施、组织协调、检测评估、宣传推广等方面都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支持。首都北京的管理者中央政府是我国最高国家政权机关,其领先的管理经验和水平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北京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之路的全国先行范例,路径多元且全面。在深化优势的同时,北京仍需深挖城市基底,创新消费内容和消费场景,引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我们将从五大维度解读北京消费路径的探索之路,既直面挑战,也蕴藏机遇。载体商圈赛事展演焕新城市消费载体,建设世界级商圈对标全球,打造世界级商圈。北京作为中国大陆综合实力最强的两大城市之一,消费市场必然是中国对标世界的范例。商圈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核心区,北京积极打造2-3个世界级商圈,以凸显消费的国际影响力。此外,同步推出市内免税、离境退税、即买即退等举措,激发离境游客的消费意愿。持续推进“首店经济”,加速世界消费资源汇聚。持续聚集国际品牌首店与国内外一线品牌的总部落地,打造全球首发中心,加强“硬实力”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软实力”政策服务实施力度,深化“首店经济”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城市更新唱响中心城区商业开发的主旋律。对于土地供应稀缺、商业开发严控的北京中心城区而言,城市更新取代传统商业开发,成为北京优质商业空间未来增量的主要来源。在保留城市肌理的同时,如何将城市的历史人文基底与现代商业、文旅有机结合,营造新型消费场景,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面临的载体挑战。因此,世界领先的商业开发运营能力及开发企业对城市的理解显得举足轻重。赛事、影视、电竞、文旅,打造多元消费新触点后奥运时代,“双奥之城”深挖赛事遗产。奥运会的举办点燃国民运动热情,冰雪运动尤其突出,拉动相关消费产业的发展,凸显潜力巨大的体育消费市场。北京更应延续奥运之热,融合发展“体育 消费”“体育 文旅”,创新消费场景。此外,对体育场馆等赛事遗产的继续利用亦是关键。目前体育场馆已用于旅游和演艺,但体育遗产的利用不应止步于此,继续深挖能与之结合的消费触点才能持续激活消费潜力。聚焦影视演艺,探索“中国影都”消费新模式。今年的消费复苏触点离不开赛事展演,影视周边已成为炙手可热的消费新触点。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是全国首个国家级影视产业示范区,通过数字科技、活动举办、文旅IP打造等手段,实现影视与文旅融合,推动“影视文化 ”产业体系完善,探索“中国影都”的消费新模式。“电竞北京”创新数字经济,催生消费新触点。拥有庞大稳定消费客群的电竞,已成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北京作为最早的电竞城市,已举办王者荣耀、DOTA2等多项热门电竞赛事。未来,北京须持续举办国际性、高品质电竞赛事,加速电竞产业集聚,延展电竞消费产业链,创造消费新场景。“博物馆之城”蕴含消费无限可能。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的标签符号,是这座城市向世界展示文化历史底蕴的窗口,也是吸引中外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博物馆不仅承担研究、教育、欣赏等社会职能,也与社会消费密不可分;尤其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偏好各地博物馆打卡之旅。北京目前是中国博物馆数量最多的城市,被誉为“博物馆之城”。而博物馆的消费不应局限于固有的观光与纪念品销售范式,如何活用文物创新IP、扩展博物馆客群基础,是文化消费领域在未来紧跟消费潮流的重要探索。21 21 65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52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96.8) 100/100 94.3/100 Top5120.39.0v.3%1.7%GDP1,618.8 10.7A.11.93,019.2 13,779.02,475.9 31,665.6 GDP注:数据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常住人口为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头部运营商样本为仲量联行挑选的30家中外资商业地产头部运营商,外资商业包含中外合资。重奢Top5品牌包括爱马仕、迪奥、香奈儿、路易威登、古驰,含机场店,不含奥莱店,不统计高化门店。品牌覆盖率由仲量联行统计的品牌库计算出。酒店指数以仲量联行定义的品牌库计算所得,服从均值为40、标准差为20的正态分布。节假日经济指数服从均值为60、标准差为20的正态分布。消费韧性的四个指标均以当期值与2019年基期值计算所得,前三个指标为比值,第四个指标为差值。数据来源:上海市统计局、公开信息整理,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2月无论是百年前的“十里洋场烟花地,风云际会上海滩”,还是今日“浦江两岸不夜天,广厦栉比相勾连”,上海都是中国消费风潮的引领者,其时尚度和国际化都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其独特的商业氛围和不断创新的市场模式,使得上海成为国内消费的风向标。在这里,商业趋势的迅速变化反映了上海对新潮流的敏感和追求。上海不满足于仅在国内独领风骚,还致力于打造国际魅力之都,对标全球顶级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通过开放政策、国际交流与合作,上海吸引了全球顶尖的品牌和创意,为城市注入了多元文化的活力。特色的海派文化、弄堂文化,高效的城市规划,以及对创新科技的投资,都是上海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上海正逐渐打响国际魅力之都的称号。消费产业夯实消费产业基础,以消费促经济打造品牌孵化基地。北京应利用好优势集聚资源,在初创企业优惠政策、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新消费品牌孵化体系,打造品牌孵化基地以起到带头作用,加快品牌孵化和产品创新。尤其在产业上游的设计环节,依托艺术教育的优势,为品牌孵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增强北京“设计名城”的影响力。多维发展文创产业。故宫文创的成功,为城市文化产业和旅游景区的多维发展提供了全新的传播路径和消费增长点。旅游消费品是文创产业的重要表现形式,但故宫带动的文创商品,早已突破纪念品的范畴,契合年轻人时尚的消费观。如何延续文创消费活力,并进一步从商品销售延伸至沉浸式消费体验,是文创消费质的飞跃。城市联动联动城市群,共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联动京津冀城市群消费。中国经济的未来离不开五大城市群,北京是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从经济发展到消费联动,扩大北京在城市群消费领域的辐射力和竞争力。整合周边城市旅游资源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联运服务能力,打造京津冀城市群消费联合体。京港联手共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城市群联动的基础上,北京也正积极寻求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上与其他国际城市的深度合作。以香港为例,今年在京举行“京港共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新发展论坛”,通过经验分享和跨城合作,增强两地消费纽带,践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创新ESG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并重“科技 消费”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方向。“科技创新中心”的北京拥有坚实的科技互联网产业基础,字节跳动、腾讯、百度、美团、京东等头部互联网大厂齐聚京城。良好的互联网产业氛围与科创实力,为北京走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奠定“数智”基础。但目前的数字消费更多聚焦线上购物,与线下商业的结合仍需进一步探索。凭借强大的数字产业,北京更应在保障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利用AR、VR等打造新消费场景,推动“5G ”融合应用,培育数字消费新生态。让网络赋能消费的各个环节,让消费者深刻体会到在线下消费中,除线上支付以外的多元网络运用,是北京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机遇所在。践行ESG,推广绿色消费。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已是全球共识,生活、消费的各方面都与ESG息息相关。政府应积极倡导绿色消费的理念,扩大家电和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品供给,并鼓励消费者购买。在城市层面,在消费载体和消费场景的焕新上,商业低碳、环保的主流方向也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21 21 87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重点数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指数注:对29座城市细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设标准差为1,蛛网图每格代表2个标准差,设城市最高值为满分10分。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1世纪经济研究院,2023年12月53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上海:中国商业“第一城”,国际消费风向标“96.8) 100/100 94.3/100 Top5120.39.0v.3%1.7%GDP1,618.8 10.7A.11.93,019.2 13,779.02,475.9 31,665.6 GDP注:数据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常住人口为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头部运营商样本为仲量联行挑选的30家中外资商业地产头部运营商,外资商业包含中外合资。重奢Top5品牌包括爱马仕、迪奥、香奈儿、路易威登、古驰,含机场店,不含奥莱店,不统计高化门店。品牌覆盖率由仲量联行统计的品牌库计算出。酒店指数以仲量联行定义的品牌库计算所得,服从均值为40、标准差为20的正态分布。节假日经济指数服从均值为60、标准差为20的正态分布。消费韧性的四个指标均以当期值与2019年基期值计算所得,前三个指标为比值,第四个指标为差值。数据来源:上海市统计局、公开信息整理,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2月无论是百年前的“十里洋场烟花地,风云际会上海滩”,还是今日“浦江两岸不夜天,广厦栉比相勾连”,上海都是中国消费风潮的引领者,其时尚度和国际化都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其独特的商业氛围和不断创新的市场模式,使得上海成为国内消费的风向标。在这里,商业趋势的迅速变化反映了上海对新潮流的敏感和追求。上海不满足于仅在国内独领风骚,还致力于打造国际魅力之都,对标全球顶级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通过开放政策、国际交流与合作,上海吸引了全球顶尖的品牌和创意,为城市注入了多元文化的活力。特色的海派文化、弄堂文化,高效的城市规划,以及对创新科技的投资,都是上海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上海正逐渐打响国际魅力之都的称号。21 21 87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重点数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指数注:对29座城市细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设标准差为1,蛛网图每格代表2个标准差,设城市最高值为满分10分。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1世纪经济研究院,2023年12月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54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政策解读:东方明珠定义世界消费潮流,打造国际魅力之都上海作为长江经济带中最大的经济引擎,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整体布局中起到举足轻重的支柱作用。上海在 2023年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工作要点上海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 中指出,上海将侧重规划引导、市场驱动、标准对接、制度创新,聚焦“国际”,紧扣“消费”,突出“中心”,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全球消费目的地,全面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力争到“十四五”末率先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际化商业圈引领,便民化生活圈跟进,自上而下打造沪上消费新空间。打造“东西”两片国际级消费集聚区,深入推进浦东“全球消费品牌集聚计划”,构建南京西路千亿级商圈,全方位提升上海地标商圈能级。高楼之下亦有城市温度,聚焦居民生活需求、丰富社区商业业态,拓展社交化、特色化功能,创建3个国家级“15分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区),新增30个市级“15分钟便民生活圈”试点街镇(社区)。立足上海先锋前哨地位,重塑优质资源供给结构,构建多元消费新生态。做强首发经济,深化“上海全球新品首发地示范区”建设,建设引领国际消费潮流的风向标;做响品牌经济,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树立本土消费产业“上海品牌100 ”精品榜单,着力创造国际一流产品和服务供给;做亮夜间经济,围绕“24小时城市”愿景,依托特色街区和海派特色小店,加快打造更多具有国际范、上海味、时尚潮的全天候城市社交目的地;做优直播经济,打造国内领先、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直播电商高地,加快商业数字化转型,推动直播电商类网络购物年交易额超2,000亿元。根植“海派”文化,捕捉新兴需求,以动态视角培育消费热点。促进新型消费,打造一批标志性精品活动,持续提升“五五购物节”影响力。加快新品创新、IP跨界联名等创新应用;扩大文旅消费,持续打响“一江一河游览”“海派城市考古”“建筑可阅读”等文旅品牌,建设演艺新空间、人文新景观、休闲好去处。拓展体育消费,大力发展上海网球大师赛等标志性国际赛事,创新数字体育消费场景,推广新兴体育项目。提升餐饮消费,持续推进具有海派格调的“上海味道”餐饮品牌建设,围绕各国特色美食、餐饮文化、餐酒搭配、风尚茶饮、品质咖啡等打造国际美食之都。首发引领,对标国际,引领时尚,定义潮流。上海将持续增强在构建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进一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蓝图擦亮“上海名片”。上海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引领全球消费潮流融合全球消费资源建设全球影响力标志性商圈营造全球吸引力消费环境构建区域协同产业联动新格局推动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完善国际消费政策和制度体系21 9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55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深度剖析:“海派”消费引领国际都市的中国时尚城市基底:通江贯海、海纳百川,上海是中国现代化城市的代表,更是中国与世界连接的第一站。精英人才落“沪”最强消费力的代表。有人才有消费,上海超2,400万的人口位列全国第二,且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能够辐射1.5小时高铁可达的城市居民来沪消费,为消费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上海能成为中国零售商业第一城,不仅依赖庞大的人口基数,更凭借高质量人才的聚集。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2年,上海人才净流入占比位居一线城市的榜首。人才高度聚集使得上海在GDP总量、人均GDP、人均收入等方面均居全国前列,代表中国最强消费水平。精英消费催生世界顶尖消费资源集聚,高奢品牌首店纷纷落地上海,在数量和覆盖度上均属全国第一。不仅如此,国内多家时尚企业也竞相布局上海,将其作为品牌全球化战略的起点。精致生活 海派文化引领消费风潮。海派文化是在江南文化的深厚基础上融合各种新文化发展而来,形成中西、雅俗、古今等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独特生态。精致与包容正是其文化的精髓,在美食、服饰、戏剧、语言等方面衍生出自己的特色,并引领全国消费风潮。以美食为例,上海美食吸收国内外多种菜系风格,使融合多元的海派菜肴独具魅力。上海66家餐厅上榜“2023黑珍珠餐厅指南”,是蝉联六届黑珍珠榜单最多的城市。精细治理 从城市界面到服务水平的多维度提升,打造一流消费环境。上海成为中国零售商业最高能级的城市,不仅得益于强大的品牌资源,助力多元消费载体呈现的精细化城市管理也功不可没。上海提出要像绣花一样管理城市,努力解决好精细化管理超大城市的世界级难题。除传统消费载体外,上海精细地保护开发无法复刻的百年建筑,为现代消费市场提供别样载体的同时,发挥其文旅属性。上海各历史时期的私家花园洋房、里弄民居、外滩经典建筑等已成为上海热门旅游目的地,为文旅消费带来新可能。今年10月,上海再拆上海音乐学院附近围墙,打造与历史建筑和花园相连接的特色街区。“美丽街区”建设从大街延伸至弄堂,种种小资格调的经典海派元素点亮了上海发展新式消费场景的灵感之源。此外,城市服务水平更是直接作用于消费者心理感受的关键环节,多语种示范服务场景、英语版电子消费地图等体贴入微的细致举措成为诠释“上海服务”的细腻注脚。精于商贸 开埠通商,见证时代,造就开放包容的商业文明基底。上海内联长江黄金水道,串联整个长江干支流众多港口和沿岸城市,有无可比拟的腹地优势;外有海运之利,通往东亚和全球。江海交汇之地的独特地理优势,让上海成为中国和世界互通的门户。近代上海的繁华得益于开埠通商,人口、商品与信息的流通造就了其商业文明的深厚根基,使得上海的消费产业在诞生之初便蕴含开放包容的历史基因。高品质的进口产业链、先进的国外服务消费产业以及“进博会”等跨国展会蕴含的展品展商资源,成为上海消费全球化的源头活水。消费能级 上海是我国商业最发达、最国际化的城市,不论商业规模还是商业品质都位列全国第一。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上海优质零售存量超1,600万平方米,上海的载体资源和商业密度都创全国之最。上海也在国际舞台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2003年上海时装周首次举办,到2010年世博会,再到2018年上海进博会首次开幕,上海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更多国际知名高端品牌、新兴时尚品牌将全球首秀、新品首发、全国首店落户上海。2018-2022年上海引进各类国内外品牌首店达到4,881家,其中全球首店或亚洲首店77家,全国首店925家,数量和质量全国第一。但与世界上其他头部消费城市相比,上海的国际化程度仍需提升。根据Gybrand发布的2023年 世界城市500强 排行榜中,上海排名第七,较去年上升一位。综合实力最强的仍是世界四大一线城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包揽前四名。与这些城市相比,上海国际化程度还有提升空间,尤其在本土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商业空间的艺术性和创新性方面仍有待提升。数据来源:GYbrand,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2月GYbrand 世界城市五百强 榜单2022排名纽约东京新加坡东京纽约伦敦巴黎新加坡伦敦巴黎洛杉矶香港上海悉尼北京北京悉尼香港上海洛杉矶2023排名21 21 109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56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破局之路:海上繁花打造商业精粹,汇聚全球尖端消费资源全面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浪潮之中,上海应积极谋划一场引领未来的商业蜕变。打通真本事与软实力的“任督二脉”,上海构建超一流商圈,汇聚全球尖端消费资源,全面提升消费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先锋引领作用。带动全球消费潮流、定义国际时尚风潮,作为中国商业“第一城”的上海是中国登陆国际消费舞台的“东方明珠”。消费载体消费资源构建引领全国,对标国际闻名遐迩的商圈商街“一圈一特色”,融入沪上文化的差异化商圈建设。对标国际顶尖商业区,陆家嘴、南京东路、南京西路等核心商圈联动发展金融、文旅、会展、体育和商业,全面打造“对标全球”的世界顶级消费集聚商圈。豫园、淮海路、徐家汇、静安寺、北外滩等板块打造主推上海老字号、首发新品、网红品牌、国别商品的特色消费集聚区,加强互联互通及消费者引流。其中,虹口区着力打造“海派”文化特色鲜明、商旅文体展高度融合、集聚辐射能级高的“苏州河以北商业商贸中心”。City Walk策源地,商街赋能“网红流量”转化为实体消费。充分利用近代历史风貌留存区、夜间经济聚集区、特色产业汇聚区等资源,引导商展文旅等资源汇聚至指定街区,打磨“海派”特色、分时步行、国际商品、国潮品牌等独具特点的商业区域。把“最潮流的首店”开进“最经典的老房子”,用“最创新的消费场景”带来“最时尚的消费体验”。汇聚国际尖端消费资源,足不出“沪”购全球“首店王者”持续发力,引领全球消费资源聚集中国。作为首店经济的提出者,上海在首店经济的表现上历来一骑绝尘。2023年5月,“2023上海全球新品首发季”在沪启动,一个多月累计举办320多个国内外品牌的首发主题日活动,156家首店旗舰店落户上海。各行政区齐头并进,加速品牌落地。2022年,上海发布 上海市时尚消费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引进世界级潮流时尚活动,吸引全球时尚消费品在上海发布、营销,推动更多国际知名高端品牌、新兴时尚品牌集聚上海。孵化独具特色的消费品牌,强化“上海购物”与“上海制造”之间的协同作用。国际知名的消费城市无不拥有城市标签鲜明的品牌,如Louis Vuitton之于巴黎、Prada之于米兰、三宅一生之于东京。同为时尚之都的上海在自有品牌的孵化上方兴未艾,尚具潜力。上海联动长三角城市群制造业资源要素,优化消费品设计、制造和销售产业链的分工布局,以广袤腹地支撑本土品牌孵化。同时,依托优质商圈构建,发挥上海集散中心优势,为品牌提供推广渠道,提升国际声量,让前端消费反哺产业发展。消费服务随“申”服务,打磨消费软实力全时段消费,夜经济点亮“东方明珠”。加快“1 15 X”夜间经济整体布局,举办多功能多样化全时段活动,延伸休闲消费新时段,提升各类演出和公众活动频率和强度,打造更多具有国际范、上海味、时尚潮的24小时城市社交目的地。巴黎的“不眠夜(Nuit Blanche)”,已成为城市特色IP之一,每年10月第一个周六晚上6点到次日清晨6点,艺术馆、博物馆彻夜开放,巴黎街头成为超大型文化艺术活动场地。当上海与巴黎对话,苏州河遇见塞纳河,依托“一江一河”滨水空间开展“夜娱”“夜游”“夜秀”等活动,展示国际上海的AB面,有更多夜间消费场景待挖掘。全客群消费服务,扩大新型消费服务新供给。在剧场服务方面,推进文旅体场馆智能化升级、提供现场双语服务、赠送剧目周边,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设施集聚区、剧场群。在银发客群服务方面,上海是四个直辖市中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老年客群的消费需求不容忽视,发展定制化健康管理服务、扩大在线健康消费、设计操作便捷的老人购物网站。在国际客群服务方面,简化入境签证流程、提供多语种服务、多网点免退税商店布局等,提升不同消费客群差异化服务的精度和品质。21 21 1211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重点数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指数注:对29座城市细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设标准差为1,蛛网图每格代表2个标准差,设城市最高值为满分10分。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1世纪经济研究院,2023年12月57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广州:湾区制造引领,“千年商都”焕新消费魅力“80.6%7 54.6/100 80.2/100 Top5121.82.1.9%0.3%GDP 542.2 6.7B.8$.7!,769.8 8,237.5 1,873.4 8,153.5 GDP注:数据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常住人口为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头部运营商样本为仲量联行挑选的30家中外资商业地产头部运营商,外资商业包含中外合资。重奢Top5品牌包括爱马仕、迪奥、香奈儿、路易威登、古驰,含机场店,不含奥莱店,不统计高化门店。品牌覆盖率由仲量联行统计的品牌库计算出。酒店指数以仲量联行定义的品牌库计算所得,服从均值为40、标准差为20的正态分布。节假日经济指数服从均值为60、标准差为20的正态分布。消费韧性的四个指标均以当期值与2019年基期值计算所得,前三个指标为比值,第四个指标为差值。数据来源:广州市统计局、公开信息整理,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2月广州是一座副省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广州被誉为“千年商都”,每年举办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是广州对外开放的一张名片。依托于珠三角成熟的工业体系,广州的消费资源有了强大的产业支撑,诞生了一批美妆、服饰品牌。同时,广州继续改造、引入不同层级的消费载体,天河路、北京路商圈仍在有机更新,白马服装市场等专业市场继续焕新。“食在广州”成为重要城市名片,“美食之都”让这座建设中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了鲜明的特色。广州作为唯一非直辖市城市、华南唯一城市入选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名单,依托多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大规模的专业市场集群和国际商贸中心资源,推出“尚品”“提质”“强能”“通达”“美誉”五大工程,未来将建成面向世界的数智化、时尚化、现代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点数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指数注:对29座城市细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设标准差为1,蛛网图每格代表2个标准差,设城市最高值为满分10分。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1世纪经济研究院,2023年12月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58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政策解读:三大消费体系激发商贸活力,构建湾区消费枢纽 2021年,广州入选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名单,随后广州提出“尚品”“提质”“强能”“通达”“美誉”五大工程。今年 广州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规划(20222025年)正式发布。规划 围绕“产业型”“流量型”“服务型”特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湾区制造”引领、全球资源荟萃,错位互补协同、城乡生态包容,文商旅体融合、岭南文化凸显,自由便利流动、交向互济共进,面向世界的数智化、时尚化、现代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塑“千年商都”优势,差异化提升消费空间吸引力。广州是一座极具市井烟火气与本地生活风尚的城市,在商业发展历程中孕育出众多中华老字号品牌、特色步行街、批发市场等消费内容和商业载体。目前广州商业发展面临两大“痛点”,即品质化、特色化消费场景不足,及老旧商业模式亟需焕新。对此,广州将建设国际知名商圈、推动传统商圈智慧化升级,“5 2 4”的国际知名商圈体系由此提出,即建设5个世界级地标商圈:天河路珠江新城、长隆万博、金融城黄埔湾、白鹅潭、广州塔琶洲商圈,打造2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岭南特色商圈,培育4个枢纽型国际知名商圈。“世界工厂”土壤催生“新广货”,吸引全球优品汇聚。广州提出实施“全球优品汇聚”行动、“广州名品创优”行动,积极培育“新广货”品牌。从更深的消费链条打造方面,广州还将构建产业型消费体系,如在时尚产业方面,打造“服饰 美妆 珠宝 箱包”全时尚消费链条,以及“生产 营销 消费 服务”的产业消费集聚区。广州将建设流量型消费体系,提升全球知名度。广州将提升“乐玩广州”“美在花城”的全球知名度,构建“一带三区五圈”全域旅游消费格局,强化会展、电商与消费的融合,办好广州民俗文化节、广府庙会等传统活动。广州将继续与穗港澳合作,深化广州、深圳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双城”联动,进一步巩固“电商之都”地位。强化服务型消费供给,打造“美食之都”“医养高地”“体育名城”等城市名片。广州具有美食之都与粤菜大本营优势,未来还将继续打响“世界美食在广州”品牌,也将依托上述提到的5个世界级地标商圈打造5个高端餐饮集聚区,广州将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餐企、品牌首店、餐饮电商平台,打造万国食坊广州(中国)进口食品交易中心;同时也将实施“广州美食走世界”行动。广州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规划(20222025年)到2025年,广州标志性商业街区数量达到45个。到2025年,广州国际知名商品和服务品牌进驻数量达到2,200个,免税店和离境退税商店数量达到300个。用5年左右时间,广州基本建成面向世界的数智化、时尚化、现代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依托城市原有消费资源,推动大湾区消费联动发展。广州拥有白云国际机场、会展赛事资源等流量经济发展基础,将流量转化为消费,构建“一带三区五圈”全域旅游消费格局。广州定位全球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商业活力绽放的千年商都、引领中国现代消费潮流的标杆城市和汇聚区域资源的大湾区消费枢纽。未来,广州将构建湾区消费枢纽,联动湾区内各大城市,推进多层级消费中心建设,强化穗深港、穗珠澳、广佛、广莞等城市间的合作。21 21 1413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59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深度剖析:商贸广州,在产业底蕴与消费新潮中焕新出彩城市基底: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特色资源在“千年商都”的商脉延续、“世界工厂”的硬核实力、大湾区中心的区位优势、“美食之都”的特色名片,以及华南重要交通枢纽的流量优势。区位优势 华南海陆空枢纽,开放包容催生“流量之城”。广州处于珠三角腹地,毗邻港澳,濒临南海,也被称为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珠江穿广州而过,自南沙入海,也形成了天然良港,这些地理优势也造就广州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开放带来的吸引力,让广州自然成为了枢纽城市,白云机场单一机场旅客吞吐量连续三年全国第一,广州南站是中国客运量最大、最繁忙的高铁站,广州港是中国内贸集装箱第一大港,商流、车流、人流也成为广州最明显的标签城市意义上的“流量之城”。商业传承 两千年商贸文化,延续专业市场、夜市消费形态。广州是中国两千多年以来唯一一个不曾中断对外贸易的商业城市,春秋战国时期,番禺(广州)就是我国最早的港口之一。“千年商都”讲的是商业历史,更是文化浸润,海丝文化、岭南文化、华侨文化,重商传统在广州历史上熠熠生辉,明代广州有“三十六行”,到了清代则产生了著名的广州十三行,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服装批发市场,后来,广州又形成了服装、珠宝、美妆等专业市场。广州更具特色的是夜市文化,唐代时广州就开启“夜市”消费,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西湖路灯光夜市成为现代城市夜经济的雏形,时至今日,广州的夜经济依旧发达,形成“YOUNG城YEAH市”品牌,也出现一批夜间消费分类地图、夜间消费名店榜单。更为人们熟知的是广交会,第134届广交会刚刚结束,“广聚天下客,广卖天下货”仍是广州的展会记忆。产业资源 工业经济稳居前列,延长生产消费链。广州的产业积累十分深厚,从最早的“三来一补”发展外向型经济,再进行产业转型,广州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工业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城市中的第一方阵。广州最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包括花都狮岭皮具城、白云美博城、番禺珠宝小镇等时尚产业资源集群,以及广州北、东、南三翼汽车产业集群与老城区汽车服务集群,加上以家居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广州的制造业基因十分丰富。未来,“湾区制造”“广东制造”品牌还需要进一步彰显,将产业资源转化为消费资源,广州还要打响“定制之都”“买在广州”的新品牌。特色名片 “食在广州”、广府庙会、广州塔。与同在大湾区的深圳,给人的快节奏不同,广州总给人一种“老广”的闲适,正如广州特色的城市名片“食在广州”,广州将自己的美食特色与城市气质紧紧捆绑在一起。广州拥有陈家祠、黄埔古港、余荫山房、广州十三行等历史文化景区,也培育出迎春花市、广府庙会、波罗诞千年庙会等知名节庆文化品牌,早茶文化、玉器文化、饮食文化等更是广州传统民俗文化的亮点。每年的端午节,广州的赛龙舟也成为重要的城市景观。提质增效:优化品质商业载体,打造核心城市IP品质化载体供给不足,高端消费缺口较大。与其他一线城市相比,广州的商业载体品质略有差距。其一,广州高端消费供应发展较慢,是一线城市中奢侈品牌进驻率最低、高端商业载体最少的市场。其二,广州零售市场发展较早,步行街、批发市场等传统商业体仍是重要的日常消费场景。此外,广州存在一定数量的建筑面貌与运营模式均较为老旧的百货与购物中心。因此,广州在优质零售物业存量、高端商场面积、外资零售运营商业面积、亿级购物中心等指标上均不占优势。其三,尽管广州现有核心商圈已引进新鸿基、太古、新世界等港资零售运营商,但存量项目中天河城系、广百系等本地国企运营项目仍占多数,还有多家国内外头部运营商尚未进驻广州。因此,广州也在积极引进优质商业载体,未来,万象城、太古里都将加快在广州落户。产业优势与消费繁荣形成反差,消费体系化和城市IP不鲜明。广州本身文旅消费资源较弱,广州暂无世界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与北上渝杭等城市存在较大差距。虽然有明显的产业优势,但制造业品质化、高端化、价值化仍然不足,消费繁荣度不足,从“世界工厂”进阶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广州还需要推出消费品牌,创新消费供给,也要有明确的消费体系化打造思路,强化城市消费特色IP,例如更加强化“美食之都”的全方位IP。政策解读:三大消费体系激发商贸活力,构建湾区消费枢纽 2021年,广州入选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名单,随后广州提出“尚品”“提质”“强能”“通达”“美誉”五大工程。今年 广州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规划(20222025年)正式发布。规划 围绕“产业型”“流量型”“服务型”特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湾区制造”引领、全球资源荟萃,错位互补协同、城乡生态包容,文商旅体融合、岭南文化凸显,自由便利流动、交向互济共进,面向世界的数智化、时尚化、现代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塑“千年商都”优势,差异化提升消费空间吸引力。广州是一座极具市井烟火气与本地生活风尚的城市,在商业发展历程中孕育出众多中华老字号品牌、特色步行街、批发市场等消费内容和商业载体。目前广州商业发展面临两大“痛点”,即品质化、特色化消费场景不足,及老旧商业模式亟需焕新。对此,广州将建设国际知名商圈、推动传统商圈智慧化升级,“5 2 4”的国际知名商圈体系由此提出,即建设5个世界级地标商圈:天河路珠江新城、长隆万博、金融城黄埔湾、白鹅潭、广州塔琶洲商圈,打造2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岭南特色商圈,培育4个枢纽型国际知名商圈。“世界工厂”土壤催生“新广货”,吸引全球优品汇聚。广州提出实施“全球优品汇聚”行动、“广州名品创优”行动,积极培育“新广货”品牌。从更深的消费链条打造方面,广州还将构建产业型消费体系,如在时尚产业方面,打造“服饰 美妆 珠宝 箱包”全时尚消费链条,以及“生产 营销 消费 服务”的产业消费集聚区。广州将建设流量型消费体系,提升全球知名度。广州将提升“乐玩广州”“美在花城”的全球知名度,构建“一带三区五圈”全域旅游消费格局,强化会展、电商与消费的融合,办好广州民俗文化节、广府庙会等传统活动。广州将继续与穗港澳合作,深化广州、深圳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双城”联动,进一步巩固“电商之都”地位。强化服务型消费供给,打造“美食之都”“医养高地”“体育名城”等城市名片。广州具有美食之都与粤菜大本营优势,未来还将继续打响“世界美食在广州”品牌,也将依托上述提到的5个世界级地标商圈打造5个高端餐饮集聚区,广州将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餐企、品牌首店、餐饮电商平台,打造万国食坊广州(中国)进口食品交易中心;同时也将实施“广州美食走世界”行动。广州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规划(20222025年)到2025年,广州标志性商业街区数量达到45个。到2025年,广州国际知名商品和服务品牌进驻数量达到2,200个,免税店和离境退税商店数量达到300个。用5年左右时间,广州基本建成面向世界的数智化、时尚化、现代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依托城市原有消费资源,推动大湾区消费联动发展。广州拥有白云国际机场、会展赛事资源等流量经济发展基础,将流量转化为消费,构建“一带三区五圈”全域旅游消费格局。广州定位全球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商业活力绽放的千年商都、引领中国现代消费潮流的标杆城市和汇聚区域资源的大湾区消费枢纽。未来,广州将构建湾区消费枢纽,联动湾区内各大城市,推进多层级消费中心建设,强化穗深港、穗珠澳、广佛、广莞等城市间的合作。21 21 1413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60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破局之路:湾区枢纽广州,特色型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路径广州的产业、消费资源相对比较综合,但和其他一线城市相比,广州短板明显,长板也不太突出,如何破局?用好湾区资源和本地特色,重新梳理存量消费资源,使之成体系发展,或许是广州的突破之路。商圈优化消费体系湾区要素优化商圈布局,推进消费空间功能演变。加快建设国际知名商圈,优化整体消费空间布局。广州商圈中心几经更迭,从上下九、北京路,到中华广场、环市东,再到天河,对于目标是全球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广州而言,加快高端消费格局是当下亟需补上的短板。“524”商圈体系中,天河路珠江新城是广州原有的核心商圈,而长隆万博商圈、金融城黄埔湾、白鹅潭、广州塔琶洲商圈则还在建设中,需要积极引进国际知名购物中心等新型高端业态和顶级奢侈品牌,补上高端消费缺位的短板。突出传统商圈岭南特色,建设在地消费资源。当下大众旅行理念已出现显著转变,市内游、周边游等本地消费趋势加强,个性化、品质化和多样化的消费特征明显,外地游客的旅游选择也愈发体现探寻当地原真性文化底蕴的诉求。广州的北京路海珠广场、上下九永庆坊商圈极具岭南特色,未来可在城市更新中注入更多新的消费内容,将潮流与传统结合,打造更多创新的消费场景,建设千年商都新地标,也可结合当下个性化消费趋势,发展更多夜间消费活动,推动夜宵、夜购与夜游等融合发展,丰富夜间消费业态。体系化锻造广州消费资源,产业、流量、服务立体发展。推出定制化、个性化、品牌化的“新广货”。广州在商业、会展、体育、产业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优势,但缺乏消费体系化的整合,例如广州的制造能力突出,但产业型消费体系建设不足,缺乏一批具有时尚引领力的“新广货”、具有智能制造特色的高科技产品,目前广州汽车产业有望进一步实现突围,例如本地品牌广汽埃安、小鹏汽车等有可能塑造出新能源汽车的广州名片。突出“广式服务”,链接枢纽流量。广交会、粤式餐饮、医养等广州特色消费资源品牌较为传统,需要更新内容,引进消费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近年来演艺经济持续火热,粉丝经济和体验型消费日益受青年群体喜爱,已催生一片消费市场蓝海。广州坐拥丰富会展、演艺资源,需持续巩固优势地位,着眼利基市场,积极发展特色文旅经济。广州缺少免税店资源,以及与机场、高铁站相匹配的交通枢纽消费资源还需要及时补上,随着大湾区城际铁路及市内轨道交通协同进一步加深,区域消费联动发展更加密切,枢纽节点相关的消费资源建设也将成为广州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发力点。集聚湾区消费要素,整合区域高端消费资源。粤港澳大湾区拥有“5 2”世界级机场群,广州与国际接轨的交通便利度极高。同时,广州拥有南沙国家级新区、自贸区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三区”叠加政策优势以及大湾区中心区位优势。随着一系列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逐步落地,两岸三地的人员、货物、资金、信息等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正在成为现实,赋能广州汇聚区域消费资源。未来,广州还需要加强与上合组织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经贸合作,继续扩大广州对外开放领域,不仅引入实体消费要素,还要集聚文化、数字、服务等新型消费资源,让广州焕发新的活力,提升国际性影响力。21 21 1615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重点数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指数注:对29座城市细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设标准差为1,蛛网图每格代表2个标准差,设城市最高值为满分10分。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1世纪经济研究院,2023年12月61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天津:打造北方国际消费“亲海”新坐标“58.1%5 36.9/100 45.0/100 Top5120.8w.8u.6%0.2%GDP440.7 13.2).1&.2,252.6 3,163.01,363.0 6,002.1 GDP注:数据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常住人口为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头部运营商样本为仲量联行挑选的30家中外资商业地产头部运营商,外资商业包含中外合资。重奢Top5品牌包括爱马仕、迪奥、香奈儿、路易威登、古驰,含机场店,不含奥莱店,不统计高化门店。品牌覆盖率由仲量联行统计的品牌库计算出。酒店指数以仲量联行定义的品牌库计算所得,服从均值为40、标准差为20的正态分布。节假日经济指数服从均值为60、标准差为20的正态分布。消费韧性的四个指标均以当期值与2019年基期值计算所得,前三个指标为比值,第四个指标为差值。数据来源:天津市统计局、公开信息整理,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2月天津,因海河而生,因海河而盛。承载着近代百年商埠的历史,这座城市自古便是交汇之地,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沉淀着深厚的人文底蕴,赋予了天津丰富的文旅资源。在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道路上,天津以历史文化为支点,焕新津派商圈活力,打响“津”牌老字号名声。与此同时,深入“海河”“滨海”探索更多消费新可能,赋能天津打造消费新坐标。破局之路:湾区枢纽广州,特色型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路径广州的产业、消费资源相对比较综合,但和其他一线城市相比,广州短板明显,长板也不太突出,如何破局?用好湾区资源和本地特色,重新梳理存量消费资源,使之成体系发展,或许是广州的突破之路。商圈优化消费体系湾区要素优化商圈布局,推进消费空间功能演变。加快建设国际知名商圈,优化整体消费空间布局。广州商圈中心几经更迭,从上下九、北京路,到中华广场、环市东,再到天河,对于目标是全球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广州而言,加快高端消费格局是当下亟需补上的短板。“524”商圈体系中,天河路珠江新城是广州原有的核心商圈,而长隆万博商圈、金融城黄埔湾、白鹅潭、广州塔琶洲商圈则还在建设中,需要积极引进国际知名购物中心等新型高端业态和顶级奢侈品牌,补上高端消费缺位的短板。突出传统商圈岭南特色,建设在地消费资源。当下大众旅行理念已出现显著转变,市内游、周边游等本地消费趋势加强,个性化、品质化和多样化的消费特征明显,外地游客的旅游选择也愈发体现探寻当地原真性文化底蕴的诉求。广州的北京路海珠广场、上下九永庆坊商圈极具岭南特色,未来可在城市更新中注入更多新的消费内容,将潮流与传统结合,打造更多创新的消费场景,建设千年商都新地标,也可结合当下个性化消费趋势,发展更多夜间消费活动,推动夜宵、夜购与夜游等融合发展,丰富夜间消费业态。体系化锻造广州消费资源,产业、流量、服务立体发展。推出定制化、个性化、品牌化的“新广货”。广州在商业、会展、体育、产业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优势,但缺乏消费体系化的整合,例如广州的制造能力突出,但产业型消费体系建设不足,缺乏一批具有时尚引领力的“新广货”、具有智能制造特色的高科技产品,目前广州汽车产业有望进一步实现突围,例如本地品牌广汽埃安、小鹏汽车等有可能塑造出新能源汽车的广州名片。突出“广式服务”,链接枢纽流量。广交会、粤式餐饮、医养等广州特色消费资源品牌较为传统,需要更新内容,引进消费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近年来演艺经济持续火热,粉丝经济和体验型消费日益受青年群体喜爱,已催生一片消费市场蓝海。广州坐拥丰富会展、演艺资源,需持续巩固优势地位,着眼利基市场,积极发展特色文旅经济。广州缺少免税店资源,以及与机场、高铁站相匹配的交通枢纽消费资源还需要及时补上,随着大湾区城际铁路及市内轨道交通协同进一步加深,区域消费联动发展更加密切,枢纽节点相关的消费资源建设也将成为广州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发力点。集聚湾区消费要素,整合区域高端消费资源。粤港澳大湾区拥有“5 2”世界级机场群,广州与国际接轨的交通便利度极高。同时,广州拥有南沙国家级新区、自贸区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三区”叠加政策优势以及大湾区中心区位优势。随着一系列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逐步落地,两岸三地的人员、货物、资金、信息等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正在成为现实,赋能广州汇聚区域消费资源。未来,广州还需要加强与上合组织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经贸合作,继续扩大广州对外开放领域,不仅引入实体消费要素,还要集聚文化、数字、服务等新型消费资源,让广州焕发新的活力,提升国际性影响力。21 21 1615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重点数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指数注:对29座城市细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设标准差为1,蛛网图每格代表2个标准差,设城市最高值为满分10分。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1世纪经济研究院,2023年12月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62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政策解读:重塑津门活力,打响“津”字招牌天津成功入选第一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进一步打造具有“津”味特色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天津相继颁布 天津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天津市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行动方案(20232027年)等方案,并提出依托六大方面、24项重点任务,彰显其城市魅力,将助力天津加速打造国际消费向往地、全球消费资源聚集地、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重塑传统特色商圈,完善天津消费布局,加速打造国际知名地标商圈。天津致力于优化和升级核心商圈,以金街为首的代表性商业圈尤为重要。这些商圈不仅是城市记忆的关键节点,同时承载了天津独有的特色。通过焕新工程、业态重构和硬件提升,将重塑特色传统商圈并且赋能不同的消费场景。此外,天津致力构建不同能级商圈,建立“国际消费地标市级特色商圈 区级消费中心社区便民服务”的四级消费布局规划体系,全方面完善天津零售消费布局,补齐业态短板及空缺,建立更多消费场景,吸引更多消费者体验津派一体化商圈。做强“津味”文化特色,打造“津”牌国际消费中心。历史底蕴丰厚的天津孕育10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376个代表项目,以“狗不理包子”为代表的“天津三绝”闻名海外,未来天津将更新迭代“津味早点”“天津小吃”等风味,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打造国际化美食品牌、吸引国际消费者前来探索“津味”;此外,天津将发掘海河为中心的文旅资源,如贯通北运河桃花堤至国家会展中心“水上巴士”航线发展,并尝试将“相声”“传统曲艺”等非传统文化特色融入“水、船、桥”,游客得以沉浸式体验老天津景观。依托“滨海”优势,打造“亲海”新坐标。沿海岸线建立三大中心国际海运文化体验中心、国家海洋休闲运动中心、北方国际邮轮旅游中心。通过三大中心拓展一系列标志性文旅项目如滨海水镇及开发与海相关的运动体验业态,做强海上游玩经济。与此同时,通过其邮轮产业,发展国内国际双循环航线并打造“邮轮 天津游”等多元体验业态,吸引渤海周边城市游客和国际游客来津旅游,带动更多国际化消费增量。自2021年入选第一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天津在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路径上两手抓,一方面,重塑天津商圈活力,做强津门特色;另一方面,依托“海河”“滨海”地域特点,创新寻找消费新坐标。天津致力整合哏都传统和挖掘现代消费新元素,并且结合其“天津港”硬核优势,创造天津文商旅新消费增长点。天津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到2025年,天津国内国际旅游花费超过4,800亿元;到2027年,天津国内国际旅游花费超过5,000亿元。聚焦海河、亲海、天津港和津派活力商圈特色资源,完善配套设施,提高京冀及国际游客触达便利度,打造国际化会展赛事。传承百年商埠底蕴,打造“津”字招牌,大幅跃升消费能级,建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国际消费向往地。港口排名港口名称2022年(万吨)同比增长宁波舟山唐山上海青岛广州新加坡苏州日照黑德兰天津126,13476,887 72,777 65,754 65,592 57,819 57,276 57,057 56,621 54,9023.0%6.4%-5.4%4.3%5.2%-3.6%1.2%5.4%2.3%3.734567891021 21 1817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63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深度剖析:天津韵人文风,赋能津派商圈新繁荣城市基底:深厚的天津人文历史魅力,以及海河、滨海的地理优势,协助天津打造津韵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人文 历史之光辉,津味之独特,天津文化底蕴丰厚。近代百年看天津,中国近代史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都与天津息息相关。在时代变迁中,天津的城市面貌随之改变,并不断汇聚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从硬实力看,天津留存的小洋楼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包揽中西合璧的特色建筑,典型代表便是折中主义风格的劝业场;此外,数百处中外名人故居坐落在天津,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梁启超故居、溥仪旧居“静园”,这些历史遗迹无疑是天津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名片和旅游资源。从文化消费的角度来看,以天津快板和相声为代表的津味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入大街小巷,将“津牌”标签融入国际消费的新场景中,能够彰显天津文化消费的独特特色。海河 海河沿岸汇聚天津零售商业资源。天津因海河而兴,因海河而盛。城市的核心商圈围绕海河两岸兴建打造,例如金街、小白楼、意式风情区等重点商圈。与此同时,周边也聚集诸多优质零售项目,如:恒隆广场等,坐拥雄厚的商业资源。天津现代商业起步较早,且具有较好的消费基础。与其他北方城市相比,天津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常年位居前列,消费基本面较为稳固,这也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滨海 依托天津港海运优势,反哺“津”城商业发展。天津港海运产业与外贸产业实为业界翘楚,逐步形成雄厚国际链接基础。根据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发布的 全球港口发展报告(2022),2022年天津港在全球货物吞吐量排名第十,完成约54,902万吨吞吐量,同比增长3.7%。依托天津港的硬核优势,天津成为中国北方港口贸易枢纽,并践行“引进来、走出去”方针,致力于提升天津在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天津也借此契机,反哺城市与商业的发展。例如,沿滨海海岸线,天津已初步汇聚国际海洋博物馆等文旅资源,并逐步引进以亲海消费为主题的消费商圈,如泰达MSD等创新消费新坐标。通过港口产业与文旅资源的结合,天津的国际消费正极力营造多元、特色的消费场景。破局求新:焕新传统商圈,扩容商业版图,创新并提升天津特色文旅IP。焕新传统商圈,重塑津派商圈活力。天津零售商圈开发较早,以劝业场为例的老牌商场见证了天津十里洋场的繁华,也曾是天津最热闹的人气之地。但近年来,因商业载体老化,商圈活力流失,商圈空置率出现波动,反超全市空置率的平均水平。根据天津最新方案,金街有望成为国际消费新地标。盘活老牌商圈,已成为天津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关键路径。“多中心”“多区域”外扩,现代商业开发方兴未艾。解读天津最新方案,其核心任务之一便是打造“一区一中心”的区级商圈布局,并吸引与之匹配的国际品质商业项目落地。今年上半年,梅江区迎来首个TOD商业项目中海环宇城,填补区域商业的空白。随着天津城市发展以多中心、多区域向外扩,未来天津下沉市场的商业布局版图也将逐步完善。焕新文旅IP,让“津味”成为国际消费的现代基底。对比其他首批入围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天津的文化底蕴虽强,但文旅IP感仍有待提升。一方面,大部分消费者对天津的认知仍停留在狗不理包子、煎饼果子、天津相声、十八街麻花等文旅打卡消费点。但天津的城市特色绝不止于此,津味特色覆盖59个中华老字号和149个津门老字号品牌等,且深入市民文化。另一方面,缺乏对城市消费资源的深度挖掘,不利于城市消费基底的现代表达。如利用海河码头,深挖“夜津城”的城市IP,并改造海河航运路线,以吸引消费者走进天津,感受天津多维的城市魅力。数据来源: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2月2022年全球前10大货物吞吐量港口港口排名港口名称2022年(万吨)同比增长宁波舟山唐山上海青岛广州新加坡苏州日照黑德兰天津126,13476,887 72,777 65,754 65,592 57,819 57,276 57,057 56,621 54,9023.0%6.4%-5.4%4.3%5.2%-3.6%1.2%5.4%2.3%3.734567891021 21 1817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64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破局之路:“亲海河 亲滨海”,彰显天津魅力天津是首批获批建设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需焕新本土文化特色,创新消费新坐标,在国际舞台上彰显天津魅力。然而,天津在激发消费触点、创新消费场景、丰富消费内容等方面仍有待提升。因此,在重塑天津特色独特地标商圈同时,应着力挖掘本土津味文化,发掘新的消费资源,依托港口硬核优势,结合“引进来,走出去”方针,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天津样板”。消费地标天津人文港口优势产业资源焕新天津消费地标商圈,创造消费新空间激发新活力。近代中国百年的缩影都映在天津万国建筑以及富有天津特色的传统商圈里,这些丰富的文旅资源将持续带来更多的消费客流量。但目前天津传统商圈物业陈旧且缺乏现代新活力的注入,通过引入优质零售物业如在建的国金购物中心、近期开业的和平印象城等,或将协助天津注入更多城市新活力。此外,城市依托其本身海河特色,正积极创造多元化消费场景及消费业态,如结合海河游船,推出“餐饮船”“相声船”等特色功能性游船,让游客在海河上感受多元化天津特色魅力。未来,通过焕新工程、消费业态调整,将引入更多元化消费触点,有效激发消费活力。围绕天津“市民文化”,打造天津独一无二的特色魅力。天津城市在创新消费场景迈出了一大步,以天津大爷们跳水出圈为代表的天津活力吸引了多元化观众,包括奥运冠军、年轻小伙、外地游客和外国友人。这不仅成为城市的新网红打卡景点,也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股热潮,着实吸引了一波线上消费流量,以及线下游客流量。这一新颖活动在传统城市形象中添加了独一无二的魅力。而随着天津大爷跳水落幕,本地市民文化如天津大姨盘头等再度引发关注。借此契机,为了让各地消费者了解天津市民文化,沉浸式体验天津市民生活,区域之间“手牵手”推出与天津市民文化相结合的城市漫步活动,并围绕此主题打造天津独具魅力的消费场景及内容。依托港口优势,背靠邮轮旅游产业,丰富国际消费的新内涵。天津港是重要的交通综合枢纽中心,也是北方重要港口之一。天津将借助跨境电商和东疆保税区等政策工具,推动消费商品多元化,例如推进10个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建设。而天津也有望引入更多国际品牌,通过开设中心城区“跨境电商 新零售”线上线下体验店,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购物选择,为国际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便捷通道。与此同时,天津背靠邮轮产业,进一步打造海上旅游体验。这不仅能够吸引国内外多元化消费群体,同时还有助于推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海上运动体验项目和邮轮周边服务,这样的引进举措将为天津的国际消费提供新渠道。推动本地特色商品“走出去”,让津门文化“走”向世界。随着天津邮轮旅游产业持续发展,未来推动国际国内双循环航线,也进一步将津门文化及其代表的本地特色商品推向世界舞台,这有助于提升天津的国际知名度。同时,随着本土老字号品牌“走出去”,天津也有望成为中国文化和消费的重要代表。通过这些举措,天津将进一步加强国际消费中心的地位,吸引更多国际资源,并且通过本地文化和产业的对外输出,提升天津的国际影响力。74.2%8 40.1/100 86.3/100 Top5131.06.4.8%0.5%GDP“IP898.7 15.6I.7.8,243.9(17,251.9 11,200,0(8,284.8 3,205.4 (2,112.2 5,416.4 GDP2023202230Top5402060202021020231221 21 2019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65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重庆:西部唯一获批城市,山水之城的特型探索重点数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指数74.2%8 个40.1/100 分86.3/100 分品牌渗透率重奢Top5门店数酒店指数节假日经济指数消费市场131.06.4.8%0.5%GDP恢复率社零恢复率机场客流恢复率商业入驻率增幅消费韧性“重庆是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重庆零售商业过去十年步入黄金发展时期,优质商业存量已进入全国前四,陆续建成的城市地标不断焕新城市消费载体,机场商业、奥莱商业及目的性消费快速崛起,国际品牌资源持续导入,助力山城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作为西部唯一获批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庆“两江四岸”山城地貌正走红于境内外社交媒体,洪崖洞、李子坝成为节假日经济的热门打卡地。作为抗战时期的中国战时首都,重庆的红色文化、民国记忆根植于城市人文基底,并依托现代建筑表达,深刻影响重庆的商业场景。“火锅之都”“温泉之都”“桥梁之都”等城市名片正以全新面貌融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中。而大量的电影IP让这座山城的文旅与消费软实力独具内涵。898.7 万平方米15.6I.7.8%优质零售存量空置率头部运营商份额外资商业份额零售地产22,243.9 亿元(17,251.9 亿元)11,200,0 亿元(8,284.8 亿元)3,205.4 万人(2,112.2 万人)5,416.4 亿元宏观经济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常住人口进出口贸易注:数据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常住人口为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重庆宏观数据除进出口贸易外,括号均为主城都市区数据,以2022年的数据占比估算,并在城市竞争力模型中采用主城都市区数据,而非全市数据,以增强跨城市可比性。头部运营商样本为仲量联行挑选的30家中外资商业地产头部运营商,外资商业包含中外合资。重奢Top5品牌包括爱马仕、迪奥、香奈儿、路易威登、古驰,含机场店,不含奥莱店,不统计高化门店。品牌覆盖率由仲量联行统计的品牌库计算出。酒店指数以仲量联行定义的品牌库计算所得,服从均值为40、标准差为20的正态分布。节假日经济指数服从均值为60、标准差为20的正态分布。消费韧性的四个指标均以当期值与2019年基期值计算所得,前三个指标为比值,第四个指标为差值。数据来源:重庆市统计局、公开信息整理,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2月注:对29座城市细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设标准差为1,蛛网图每格代表2个标准差,设城市最高值为满分10分。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1世纪经济研究院,2023年12月城市综合竞争力消费场景营造力城市国际影响力赛事展演影响力消费韧性恢复力零售资产表现力文旅消费吸引力零售资源聚合力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66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政策解读:“五大名城”辐射西部,面向“一带一路”2021年,第一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试点名单发布,重庆作为西部唯一城市入选,重庆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 随即出台。方案以“10大工程”为抓手,建设国际购物、美食、会展、旅游、文化“五大名城”,目标在2025年基本建成辐射西部、面向“一带一路”“近悦远来”的特色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到2030年建成“引领国际时尚、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到2025年,重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突破1.55万亿元,网络零售额超2,000亿元。建成2个世界级商圈、10个高品质商圈、100个特色名街名镇和若干商文旅体融合发展集聚区。到2030年,重庆将建成引领国际时尚、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庆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1 1 提升国际消费资源聚集度,突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重点实施“国际消费资源集聚”“渝货精品培育壮大”“特色服务品牌塑造”三大工程。在引入品牌上,推进“四首经济”,加大首店经济和国际品牌的支持力度。同时振兴巴渝老字号,打造世界精品级的“重庆手信”,彰显“重庆造”影响力,并通过“国际通道能级提升工程”延伸消费产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能力,以消费促经济,让重庆消费产业走向全球。2 2 发挥山城独特地势资源优势,加快城市更新与“两江四岸”提升工程,打造国际消费核心承载区。加速中央商务区、寸滩国际新城等消费场景打造,建成观音桥、解放碑2个世界级商圈、10个高品质商圈、100个特色名街名镇和若干商文旅体融合发展集聚区。在顶层政策规划中,重庆已建立国际消费新场景、国际消费特色名街古镇等八大板块重点项目库,其中128个项目被列入市级重大项目清单,总投资达3,459亿元。3 3 培育国际消费新增长点,擦亮“山水旅游”“不夜重庆”“美食之都”等渝派金字招牌。加强夜间经济规划布局,依托“两江四岸”资源优势,突出“山、水、城、桥”四大元素,丰富“夜味”“夜养”“夜赏”“夜玩”“夜购”等夜间生活业态,构建夜经济发展新格局。推动重庆美食走出重庆、走出国门、布局全球,推动“重庆火锅”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响“中国火锅之都”品牌。4 4 打磨国际消费软实力,大力发展节假日经济,引导展会赛事走向国际化、特色化发展之路。提升智博会、西洽会等国家级会展经济能级,扩大重庆国际马拉松、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等国际赛事影响力。持续扩大“爱尚重庆渝悦消费”主题消费活动影响力,焕新消费内容与场景,打造“重庆消费”响亮名片。重庆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特色鲜明,突显“品质化升级”和“特色化发展”两大路径。国际品牌资源持续导入,国际标准的消费载体焕新升级,不断抬升重庆商业市场天花板,品质化升级是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必经之路。而“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特色化发展则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内核,具有排他性。依托城市文化基底与独特地形优势,将现代元素与特色优势结合,助力重庆迈向富有巴渝特色、辐射西部、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消费目的地。67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部陆海新通道已辐射119个国家(地区)的393个港口,让重庆的消费产业得以走向国际,推广渝货精品。“产业 通道”“重庆造”正走出“国际范”。提质增效:推动核心商圈焕新,加速国际品牌入渝。国际品牌资源的导入与一线城市存在差距。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离不开商业资源的聚集。重庆国际头部品牌的渗透率目前还与商业一线城市存在一定差距。据不完全统计,重庆拥有高奢品牌超90家,位列全国第9、西部第2。虽然规模尚可,但渗透率仅为50%,相比上海、成都等城市尚有距离。至今,香奈儿尚未入渝。核心商圈亟待盘活老旧存量,打造国际消费中心核心区。中国城市大多都面临传统核心商圈的年代感与载体年久失修的问题,重庆亦不例外。目前,进驻重庆的头部商业运营商所开发的商业体量占比高达49.7%,位居全国第二。但核心商圈这一比例却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尤其是解放碑商圈的优质商业载体相对缺乏。核心商圈是一座城市商业与消费的天花板,因此商业地标的引入在承载更多优质商业资源导入的同时,也在刷新这座城市消费能力的上限。截至目前,重庆尚未出现百亿级的商业项目。华西三城高奢品牌门店数量和渗透率84.2P.5p.3%深度剖析:不可复制,山城独特优势彰显巴渝根与国际范城市基底:历史、文化、地貌、资源与国家战略,重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之路充满想象空间。历史 民国记忆与陪都历史,重庆国际消费离不开“民族魂”。重庆第一商圈解放碑便是中国唯一一座纪念抗战胜利的纪功碑,后改名人民解放纪念碑。作为战时首都的重庆,至今还保存了很多民国记忆。市府所在的中山四路号称“重庆最美街道”,道路两旁遍布的是具有民国特色的建筑。母城渝中半岛和南滨路同样分布着现代与遗迹交融的民国风街区。重庆“民国街”的落成述说着近代中国可歌可泣的历史。重庆在抗战遗址数量、民国历史建筑数量以及工业遗址数量上在全国不出其二,这也为重庆进一步通过山城文化基底打造特色消费场景提供先天优势。重庆的近代史离不开“民国”元素,而国际消费的基底在于在地的历史与文化积淀,它让这座城市的国际之路有了民族魂。地貌 不可复制的山城地貌,“两江四岸”的不夜名片。坐落在河谷地带、被两江切割的重庆是全球最大的山水城市。依山而建,重庆的城市地理形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可谓独一无二,魔幻山城的IP早已深入人心,成为重庆旅游尤其是夜经济的金字招牌。如今在互联网助力下,8D山城的夜景早已誉满天下,乃至走向世界,不夜名片的排他资源在国际消费之路上实属不可多得。资源 火锅、小面、温泉、三峡、石刻重庆国际消费之路的“硬通货”。中国还有很多城市依靠着相对单一的消费触点引流,然而重庆丰富的在地资源已然涵盖餐饮美食、自然资源、世界遗产等诸多方面,这些“硬通货”的消费资源构筑重庆引流消费的强劲触点。而多元丰富的消费资源同样也是稳固消费客群多样性的基础,游客覆盖面的广度与深度极大影响着这座消费目的地城市未来发展的可塑性。IP “勒是雾都”,重庆消费的IP感出圈。重庆是近年来中国电影拍摄取景最多的城市,也是粉丝经济的利好城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访长江国际、长江索道、鹅岭二厂、魁星楼、白象居、防空洞,这背后往往都有影视娱乐或粉丝经济的效应。极具冲突感的城市形象在吸引更多高品质影视娱乐作品诞生于重庆,也让重庆的消费多了一份时尚、圈层的氛围。战略 从国家战略大后方到新门户,重庆走向“一带一路”的“国际范”。重庆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的连接点。重庆始发中欧班列(渝新欧)开行量在全国率先突破1万列,西备注:高奢渗透率和高奢品牌门店数量均以仲量联行高奢品牌样本库计算所得。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仲量联行研究部、21世纪经济研究院,2023年12月成都重庆西安门店数200050100150高奢渗透率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68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聚焦“两江四岸”焕新升级,打造国际消费山水旅游新范本。与时俱进,从软硬件实施“两江四岸”夜经济的常态化升级与迭代。重庆的夜经济发展水平在诸多业界评定排名前列乃至全国第一。夜经济在消费时段上有效提升消费需求释放,是各大城市发展消费的重点领域。重庆的夜经济之所以享誉海外,其“两江四岸”的山城夜景是关键。一方面,未来仍须与时俱进升级两江四岸夜景装置设施,推动两江夜景提档升级;另一方面,夜经济本身不局限于夜景观赏,夜游、夜秀、夜娱等多维度同频发展,方能丰富夜经济的实质内核,触达真实的消费需求。2023年春节,两江烟花游好评如潮,便是夜经济在软实力的创新之举。提升“两江四岸”空间利用效率,营造旅游与消费新场景。重庆正以“两江四岸”为城市发展主轴,推进城市更新,统筹江、岛、岸、城空间关系,修复生态水岸、营造亲水空间、提升滨江产业、传承历史文脉。现阶段“两江四岸”的空间利用仍处早期发展阶段,江边步道正在加紧建设。但江岸与消费的关系仍有待开发,旅游与消费场景如何实现与“两江四岸”空间重塑的结合,也将成为未来重庆迈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关键。让游客游“两江”、把消费留“四岸”,是城市主轴的重要议题。虚实结合,深挖城市基底与独有资源,营造国际消费新场景,以现代商业逻辑创新消费内容。焕新历史建筑的现代功能,从现代商业视角打造具有流量的历史街区。城市的人文历史基底不应停留于记忆中,其价值仍需在当代持续发热。其资源的独特性、不可复制性往往是现代商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但如今各大城市复建复刻历史建筑的发展思路却往往陷入同质化的商业惯性,导致经营失败。虽然资源本身的价值不可或缺,但其“现代表达”才是商业成功和消费引流的关键。消费离不开本地常态高频的消费,历史的印记之于本地人的价值更甚。因此,历史建筑的开发视角应该从单一的旅游导向转向“商业 文旅 IP”融合的开发逻辑,才能为城市带来更多又有历史又有消费的“实”资源。全球首个“世界温泉之都”不止于美誉,实施“温泉 ”战略,提升城市消费的国际影响力。重庆出台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方案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开发市内温泉资源,让温泉成为重庆迈向国际的又一名片。现阶段,重庆温泉的开发利用与温泉资源的稀缺性并不匹配,良好的资源未能在国际乃至国内消费市场形成强有力的IP。换言之,重庆的旅游消费仍未形成“以温泉相关消费为目的”的品牌效应。首先,温泉开发品质尤其在硬件维度的国际标准是关键,对标世界竞品城市的温泉品质。其次,“温泉 ”战略突出温泉作为消费触点,温泉如何叠加商业逻辑,引入国际优质开发运营经验,仍是地方政府实现在地资源开发与消费产业链延伸的重要路径。文娱影视IP在渝自然生长,其商业与产业价值不容忽视。重庆已汇聚上百个影视IP,电影取景让诸多影视景点持续热门。但现阶段影视IP的开发仍缺乏圈层氛围,缺乏引导的散点式发展模式主导市场。影视IP往往具有国际性,电影变形金刚 在武隆取景,便让世界更加了解这一景区。因此,如何打好影视IP牌,营造国际范的影视IP消费场景是重庆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砝码,却也是极大挑战。通过故事、人物、场景、道具等元素与游览项目、互动玩法、购物体验、旅游线路的结合,营造出深度还原电影的时空和场景,带给游客沉浸式的游购娱体验。破局之路:山城重庆“特色型”国际消费中心的探索之路“补短板、锻长板”,重庆的城市资源禀赋与人文历史基底具有先天优势。在持续导入国际优质消费资源的同时,重庆基于“山城”独特优势打造“特色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路径探索,对于中国其他城市具有先导与借鉴意义。12两江四岸虚实资源69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代言渝货精品,让“重庆造”“重庆味”走向全球。“资源 产业 通道”构建渝货境内外贸易通路,打造跨境电商综合基地。重庆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与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也是中欧班列的重要始发点,是中国内陆对外开放的新门户,占据重要的贸易地位。依托江北国际机场、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重庆公路物流基地等物流集散中心,建设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区、寄送服务中心和国际转口配送基地,推进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融合发展,建设跨境电商实体新零售中心,打造跨境电商综合基地。“资源 产业 通道”所构建的贸易通路,让“重庆造”有望远销海外。有了贸易通路,本土商品的竞争力便是关键。“火锅之都”与“小面之城”的消费产业,仍前路漫漫、方兴未艾。作为川菜的重要派系,渝派美食具有全国影响力。重庆特有的小面和火锅文化,往往是诸多游客旅游目的选择中的重要考量因素。但美食的商业竞争在当今中国尤为激烈,打着各种“重庆”名号、地名的外地火锅馆,往往借力打力,成为全国范围人气爆棚的餐饮品牌。然而,最遗憾的是“他们却不是重庆造”。因此,如何在商业品牌上规范并引导本土产业和品牌良性发展,并引入资本力量实现规模化经营,是对地方产业的考验,也是对地方政府的挑战。一方面,可以发挥“重庆造”优势,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完善产业链上下游,打造小面基地、火锅基地,打造良好的产业培育氛围、品牌孵化地与规模化经营扩张路径。另一方面,消费端应考虑餐饮消费场景的创新,消费体验与品质往往是本土小作坊式餐饮忽略的关键因素,也是制约“夫妻店”做大做强的痛点。“接地气”不等于低品质乃至脏乱差,小店经济、后街经济在现今商业市场仍需突出门店品质与消费场景营造。西部“工业之城”的城市基底,仍需向消费端探索性延伸。工业是重庆经济的命脉,工业记忆是重庆这座城市的主轴。事实上,旅游在中国很难与工业扯上太大关系。在重庆,工业博物馆的出现是一种信号,这座城市开始延伸工业的消费价值。一座城市或工或商,皆为这座城市独有的印记。工业元素的开发利用在消费端尽管天然存在难度,但现代商业逻辑及建筑表达或是破局之道。依托工业载体改造焕新的消费场景陆续出现,成都的东郊记忆算是工业载体城市更新的代表性案例。未来,期待城市出台政策引导工业载体与消费场景的结合与创新,让工业不再只是从投资端拉动经济,也能从消费端创造全新文旅消费新IP。3渝货渝造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70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成都:“商业第三城”的国际消费内陆新样板“93.5 58.2/100 92.8/100 Top5133.83.92.7%0.4%GDP 1,148.612.0G.6.7,114.3 7,268.22,126.8 5,533.0 GDP注:数据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常住人口为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头部运营商样本为仲量联行挑选的30家中外资商业地产头部运营商,外资商业包含中外合资。重奢Top5品牌包括爱马仕、迪奥、香奈儿、路易威登、古驰,含机场店,不含奥莱店,不统计高化门店;品牌覆盖率由仲量联行统计的品牌库计算出。酒店指数以仲量联行定义的品牌库计算所得,服从均值为40、标准差为20的正态分布。节假日经济指数服从均值为60、标准差为20的正态分布。消费韧性的四个指标均以当期值与2019年基期值计算所得,前三个指标为比值,第四个指标为差值。机场客流恢复率计算报告期为天府与双流两座机场,基期仅含双流机场。数据来源:成都市统计局、公开信息整理,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2月成都,因商而立、因商而兴,素有“天府之国”美誉,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生动展现唐代成都的商贸之繁荣。“少不入川”,丰饶的物产与繁荣的经济孕育出成都悠闲宜人、宁静舒适的生活氛围。而如此舒适的氛围让这里的消费极具活力,成为这座城市的标签。作为西部地区的经济金融中心与航空物流枢纽,成都是中西部地区最受年轻人青睐的城市。经济的活力带动消费市场繁荣,商业资源的高度聚集让这座富饶的天府之城,荣升中国“商业第三城”。蜀文化、三星堆、三国历史、熊猫基地成都拥有太多让其他城市羡慕的独有资源与人文历史,让更多到访成都的人“来了就不想走”。越来越有国际范儿的成都,正努力迈向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引领中国内陆时尚消费与商业发展。政策解读:“三城三都”,成都探索公园城市的国际消费之路在入围新一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名单的角逐中,成都作为“成渝经济圈”极核之一,正凭借其深厚的资源禀赋与蓬勃的消费能力迎头赶上。2023年7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 关于支持成都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意见,提出:增强在全球消费市场的集聚带动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打造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加快建设蕴含天府文化特色、彰显公园城市特质、引领国际时尚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建设融合全球资源的消费新高地。荟萃全球消费精品,须打通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结渠道。在主体层面,支持“总部”落成都,“专业服务机构”聚成都,以商业集群带动商品消费。同时,继续深化对首店经济的支持力度。此外,开展“蜀里安逸”消费品牌建设,支持“川菜、川酒、川茶”等老字号传承创新,培育“华西牙科”“医疗美容”“川派餐饮”等特色服务品牌。深挖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建设融合蓉城风韵的“三城三都”。着力将成都培育为世界级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创新发展“音乐 旅游”“体育 旅游”“工业 旅游”“科技 旅游”“康养 旅游”等融合业态,拓展文体旅融合新场景。“寻味,品味,回味”川派美食,挖掘“名菜,名厨,名店”,依托“成都国际美食节”,鼓励川菜追根溯源、传承创新、出川出海。支持音乐产业发展,打造高端会展中心,增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软实力”。“三位一体”多维度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立足“天府文化特色”,创新开发蕴含“大熊猫”“三国”“金沙”等文化符号的城市标识性产品,打造武侯祠锦里、大慈寺、青羊宫等城市文化地标,培育蕴含天府文化的特色小店。彰显“公园城市特质”,完善生态治理,服务城市经济,创新管理运营模式,打造环城生态公园等消费新场景。引领“国际风尚潮流”,着力打造一批引领国际时尚的新品牌新场景,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城市级商圈及世界级商圈,并依靠重点商圈打造展演平台,鼓励承接国际时尚潮流活动。围绕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都开展系统谋划、推动消费升级、做强核心功能。从六大行动进行全面布局,加快实施“建设融合全球资源的消费新高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消费新空间、塑造具有全球美誉度的消费新场景、培育引领全球潮流的消费新模式、构建区域协同发展的消费新格局、营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消费新环境”。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服务城市经济发展,成都将以其特有模式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贡献天府智慧。关于支持成都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意见到2027年,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支撑功能基本完善,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建设2个千亿级规模的世界级商圈和3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城市级商圈。消费繁荣度显著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万亿元,位居国家中心城市前列。21 21 2625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重点数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指数注:对29座城市细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设标准差为1,蛛网图每格代表2个标准差,设城市最高值为满分10分。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1世纪经济研究院,2023年12月71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政策解读:“三城三都”,成都探索公园城市的国际消费之路在入围新一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名单的角逐中,成都作为“成渝经济圈”极核之一,正凭借其深厚的资源禀赋与蓬勃的消费能力迎头赶上。2023年7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 关于支持成都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意见,提出:增强在全球消费市场的集聚带动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打造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加快建设蕴含天府文化特色、彰显公园城市特质、引领国际时尚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建设融合全球资源的消费新高地。荟萃全球消费精品,须打通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结渠道。在主体层面,支持“总部”落成都,“专业服务机构”聚成都,以商业集群带动商品消费。同时,继续深化对首店经济的支持力度。此外,开展“蜀里安逸”消费品牌建设,支持“川菜、川酒、川茶”等老字号传承创新,培育“华西牙科”“医疗美容”“川派餐饮”等特色服务品牌。深挖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建设融合蓉城风韵的“三城三都”。着力将成都培育为世界级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创新发展“音乐 旅游”“体育 旅游”“工业 旅游”“科技 旅游”“康养 旅游”等融合业态,拓展文体旅融合新场景。“寻味,品味,回味”川派美食,挖掘“名菜,名厨,名店”,依托“成都国际美食节”,鼓励川菜追根溯源、传承创新、出川出海。支持音乐产业发展,打造高端会展中心,增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软实力”。“三位一体”多维度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立足“天府文化特色”,创新开发蕴含“大熊猫”“三国”“金沙”等文化符号的城市标识性产品,打造武侯祠锦里、大慈寺、青羊宫等城市文化地标,培育蕴含天府文化的特色小店。彰显“公园城市特质”,完善生态治理,服务城市经济,创新管理运营模式,打造环城生态公园等消费新场景。引领“国际风尚潮流”,着力打造一批引领国际时尚的新品牌新场景,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城市级商圈及世界级商圈,并依靠重点商圈打造展演平台,鼓励承接国际时尚潮流活动。围绕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都开展系统谋划、推动消费升级、做强核心功能。从六大行动进行全面布局,加快实施“建设融合全球资源的消费新高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消费新空间、塑造具有全球美誉度的消费新场景、培育引领全球潮流的消费新模式、构建区域协同发展的消费新格局、营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消费新环境”。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服务城市经济发展,成都将以其特有模式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贡献天府智慧。关于支持成都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意见到2027年,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支撑功能基本完善,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建设2个千亿级规模的世界级商圈和3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城市级商圈。消费繁荣度显著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万亿元,位居国家中心城市前列。21 21 2625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重点数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指数注:对29座城市细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设标准差为1,蛛网图每格代表2个标准差,设城市最高值为满分10分。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1世纪经济研究院,2023年12月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72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深度剖析:川蜀文化走出国际范,天府之国商业进阶路城市底蕴:悠闲的市井生活、美丽的熊猫故乡、神秘的古蜀文化、雪山下的公园城市,让成都走出一条独具休闲特色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之路。消费 生活 融合茶馆文化与市井烟火气,成都兼具时尚“快节奏”与悠闲“慢生活”。成都无疑是走在时尚前沿的,这里有爱穿、敢穿、懂穿的成都人,街头巷尾就是潮人们的秀场,演绎着最前沿的时尚穿搭,传递着每个人对时尚的理解和态度,所以说成都时尚是“快节奏”的。但从生活态度来说,成都人的悠闲是刻在基因里的,曾有民谚曰:“茶馆是个小成都,成都是个大茶馆。”茶馆是成都休闲文化的一大缩影,在成都喝茶不单是品茶,更多在休闲,茶馆只是承载本地人安逸生活方式的载体。盖碗茶、竹椅、麻将、采耳、摆龙门阵这些具象的事物带你仿佛置身成都的休闲文化里,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下,享受一份难得的惬意。正是这种坦然豁达、兼容并包的城市特质,让街舞、说唱、滑板、电竞等潮流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汇聚了丰富的小众文化社群,让以兴趣与爱好为驱动力的品牌主理人视成都为“快乐老家”,让更加多元丰富的商业形态在这里孵化,诞生了像东郊记忆、万科天荟、COMSO、望平街、梵木等非标商业载体。因此,在成都既有国际化水准的高品质商业载体,也有极富小众文化的街边小店,以及不断自我迭代的商业更新系统,让成都商业从来不缺乏新意与活力。消费 IP 熊猫元素与商业结合,给世界人民来成都打卡消费的理由。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到“国际”二字,就不得不提成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顶级IP大熊猫。作为大熊猫的故乡,成都拥有占地3.07平方公里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巨型悬挂式大熊猫艺术装置“I am Here”,无数以大熊猫为主题的商业活动,每年都会吸引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打卡消费。消费 文化 灿若星河的古蜀文化,造就古今文化与商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成都是一座千年古城,沿着历史的时间轴线,既能欣赏由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博物馆串起的神秘古蜀文化,也可以去武侯祠探寻三国历史,还可以到杜甫草堂追寻“诗圣”的足迹。成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叠加位于城市核心区的地理位置,打造古今融合发展的商业新模式。如:大慈寺与太古里,人民公园与祠堂街,劼人公园与东门市井等,为人们提供了别具一格的新消费体验。消费 公园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营造“公园 商业”的消费新场景。2018年“公园城市”理念首次提出;2022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截至2023年7月成都拥有各类公园数量超过1,500个,天府绿道建成总里程突破6,500公里。各式各样的公园能够激发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向往,让人与自然共处时间延长的同时,也让公园与商业更加融合,出现“公园 体育”“公园 书店”“公园 文创”等新消费场景,如:Regular源野、成都SKP、Wavebox海浪公园、麓客岛等。今年成都大运会成功举办让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与体育赛事相融合,为更多国际性赛事在成都举办创造可能,让成都的国际化声浪进一步扩大。商业进阶:不论规模、品质、品牌还是载体丰富度,成都都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零售商业“第三城”。迭代与创新 成都是国际品牌开拓内陆市场的首选城市,也是零售商业的试验场和品牌孵化地。成都优质零售物业存量超1,100万平方米,仅次于京沪。商业开发品质走在全国前列,拥有IFS、太古里、SKP等城市地标项目。大多数国际高端品牌都将成都视作开拓中国市场的第二站、第三站,进军内陆市场的首选城市,首店数量全国第三。重量级时尚发布活动频繁亮相成都,如MaxMara 泰迪毛毛屋(The Fluffy Residence)全球巡展首站抵达成都等。成都的消费潜力不仅在于其规模和增速,还在于城市的开放度和创新力。这座年轻人聚集的西部之城将在未来商业市场中扮演“试验场”的角色。当面临城市抉择时,零售商、品牌商愿意来成都开拓自己的战场,创业者愿意来成都实践自己的初心,也便是成都作为零售消费“第三城”之于中国零售市场的价值所在。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2月2023年成都引进的部分首店首店品牌首店类型进驻项目中国大陆首店中国大陆第三店中西部首店中西部首店西南首店中西部首店中国大陆第三店IFS太古里太古里太古里SKP祠堂街东山ReestKEF Music StudioThe Tiffany Blue Box CafAesopSanta Maria NovellaHuman MadeStussyBrandy Melville“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历史丰盈,以文润城,别具一格的城市气质与历久弥新的天府文化是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文脉根源。得天独厚的禀赋优势下,不断捕捉成长突破口。商业资源川蜀文化成都商业资源聚集度高且高度国际化,成为中国商业与消费“第三极”。成都的国际商业资源聚集度居中西部之首,已成为国际大牌的全球网络节点城市。成都的国际品牌渗透率仅次于京沪,位列全国第三。四大奢侈品牌Herms、Louis Vuitton、Chanel、Dior在蓉开设13家,其中不乏中国大陆第 3 个Louis Vuitton之家,Louis Vuitton中国首家餐厅“THE HALL会馆”等重量级门店。未来成都在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将继续鼓励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企业在成都设立旗舰店、体验店,打造全场景体验中心、服务中心,开展新品首发、首秀、首展等活动,发挥内陆城市的商业带动作用。成都消费资源多元丰富,利于孵化本土品牌。最会生活的成都人拥有全国最多的酒馆酒吧、第二多的火锅馆、第二多的咖啡馆。“会消费、会生活”是成都人的标签,也让越来越多的本土品牌得以孵化。成都将继续培育孵化本土国潮品牌,促进国潮消费集聚发展。支持川菜、川酒、川茶等老字号传承创新,鼓励在重点商圈、旅游景区、机场口岸开设旗舰店、集成店,推动本土品牌出川出海。存量载体品质化发展转型,载体焕新需借鉴具有内生动力的“产业 文化 商业”发展路径。未来4年成都商业项目以中端至中高端项目为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项目供应告一段落。成都要想稳住零售商业第三城的位置,需不断迭代衍生出更多精品项目,除当下流行的策展型非标商业外,还需深挖消费与产业的关系,打造如上海上生新所、杭州天目里等能够将商业与产业、商业与文化相融合的载体,让产业能够赋能商业,同时消费者也能够通过产业更加了解商品的诞生过程和文化内涵,将文化与商业有机结合,让消费不止于消费。川蜀文化与现代消费融合发展,营造具有天府特色的标识性消费触点。依托古蜀文化和三国文化,需打造层次更丰富的文旅消费新风尚。成都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但消费体验上相对传统,以博物馆参观为主、周边文创产品为辅。相较于西安汉服、沉浸体验、演出等多元消费体验仍有提升空间。应加快打造武侯祠锦里、大慈寺、青羊宫等城市文化地标。加大杜甫草堂、李劼人故居纪念馆等名人故居保护开发力度,鼓励开展名人故居联盟巡展,有效扩大文旅休闲消费。赋予大熊猫故事和情节,扩展IP消费的内涵和外延。大熊猫作为独属四川的在地文化,是成都最具影响力的城市IP。应创新开发大熊猫文化,塑造有辨识度的大熊猫IP,丰富大熊猫IP的故事情节,鼓励发展大熊猫主题的展览、文创、动画、剧目等业态,打造大熊猫主题乐园,扩大熊猫IP的世界影响力。21 21 2827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73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破局之路:聚商业资源,成都引领中国内陆商业消费新势力“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历史丰盈,以文润城,别具一格的城市气质与历久弥新的天府文化是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文脉根源。得天独厚的禀赋优势下,不断捕捉成长突破口。商业资源川蜀文化成都商业资源聚集度高且高度国际化,成为中国商业与消费“第三极”。成都的国际商业资源聚集度居中西部之首,已成为国际大牌的全球网络节点城市。成都的国际品牌渗透率仅次于京沪,位列全国第三。四大奢侈品牌Herms、Louis Vuitton、Chanel、Dior在蓉开设13家,其中不乏中国大陆第 3 个Louis Vuitton之家,Louis Vuitton中国首家餐厅“THE HALL会馆”等重量级门店。未来成都在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将继续鼓励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企业在成都设立旗舰店、体验店,打造全场景体验中心、服务中心,开展新品首发、首秀、首展等活动,发挥内陆城市的商业带动作用。成都消费资源多元丰富,利于孵化本土品牌。最会生活的成都人拥有全国最多的酒馆酒吧、第二多的火锅馆、第二多的咖啡馆。“会消费、会生活”是成都人的标签,也让越来越多的本土品牌得以孵化。成都将继续培育孵化本土国潮品牌,促进国潮消费集聚发展。支持川菜、川酒、川茶等老字号传承创新,鼓励在重点商圈、旅游景区、机场口岸开设旗舰店、集成店,推动本土品牌出川出海。存量载体品质化发展转型,载体焕新需借鉴具有内生动力的“产业 文化 商业”发展路径。未来4年成都商业项目以中端至中高端项目为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项目供应告一段落。成都要想稳住零售商业第三城的位置,需不断迭代衍生出更多精品项目,除当下流行的策展型非标商业外,还需深挖消费与产业的关系,打造如上海上生新所、杭州天目里等能够将商业与产业、商业与文化相融合的载体,让产业能够赋能商业,同时消费者也能够通过产业更加了解商品的诞生过程和文化内涵,将文化与商业有机结合,让消费不止于消费。川蜀文化与现代消费融合发展,营造具有天府特色的标识性消费触点。依托古蜀文化和三国文化,需打造层次更丰富的文旅消费新风尚。成都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但消费体验上相对传统,以博物馆参观为主、周边文创产品为辅。相较于西安汉服、沉浸体验、演出等多元消费体验仍有提升空间。应加快打造武侯祠锦里、大慈寺、青羊宫等城市文化地标。加大杜甫草堂、李劼人故居纪念馆等名人故居保护开发力度,鼓励开展名人故居联盟巡展,有效扩大文旅休闲消费。赋予大熊猫故事和情节,扩展IP消费的内涵和外延。大熊猫作为独属四川的在地文化,是成都最具影响力的城市IP。应创新开发大熊猫文化,塑造有辨识度的大熊猫IP,丰富大熊猫IP的故事情节,鼓励发展大熊猫主题的展览、文创、动画、剧目等业态,打造大熊猫主题乐园,扩大熊猫IP的世界影响力。21 21 2827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74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少不入川三城三都让宜居城市的休闲氛围,融入更多消费新场景。茶馆文化应融入当下年轻人的消费偏好,衍生更多新消费场景。茶馆文化作为成都人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坐落于成都的公园和院坝里,如:人民公园、望江楼公园等,这种传统的老式茶馆以中老年人为主要消费群体。近年来,年轻人追寻松弛感的浪潮中,众多新中式茶馆出现。除喝茶聊天外,茶馆文化也可融入年轻人热衷的市集展览、读书会、脱口秀等活动中,打造更年轻的茶馆文化。让消费场景走出传统商场,打造公园绿道的“潮汐式商业”。公园绿道商业面临潮汐式客流的考验,对常驻式的商家来说,仅依赖周末客流难以维持日常经营。目前公园商业以自动贩卖机为主,难以满足周末家庭出游的就餐和娱乐需求。因此,创新公园绿道运营管理模式,支持打造环城生态公园等消费新场景,在周末或节假日组织特色集市等商业模式可以解决潮汐式消费需求,让公园商业成为成都商业的一抹亮色。紧跟文体消费趋势,积极拓宽“三城三都”区域消费辐射力。后大运时代,体育运动赛事潮,激发更多运动消费需求释放。支持成都高质量举办汤尤杯羽毛球赛、世界运动会等国际赛事活动,打造“三大球”赛事和青少年赛事品牌体系,引进培育电竞职业赛事,提升成都马拉松等自主品牌国际影响力,争取国家竞训基地落户成都。随着更多国际赛事的举办,本地消费者也更关注运动与健康,激发更多运动消费需求释放。诸多运动品牌门店也与在地文化结合,创造属于成都年轻人的运动潮流标签。成都致力打造“音乐之都”,演艺经济成为拉动体验式消费的新增长点。根据大麦、猫眼平台票房数据统计,成都各类市场化的音乐节会年均举办超2,000场次、演出票房近10亿元,仅次于北京、上海之后,拉动综合消费超40亿元。成都演唱会的场次和明星阵容不容小觑,但在舞台剧和音乐剧方面与北上等一线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需提升各类演出和公众活动频率和强度,打造更多具有国际范、时尚潮的文化消费市场。87.161.2/100 82.5/100 Top5137.42.90.9%-1.4%GDP608.2 8.8W.7%5.1,438.0 5,473.0 1,237.6 5,591.5 GDP注:数据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常住人口为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头部运营商样本为仲量联行挑选的30家中外资商业地产头部运营商,外资商业包含中外合资。重奢Top5品牌包括爱马仕、迪奥、香奈儿、路易威登、古驰,含机场店,不含奥莱店,不统计高化门店。品牌覆盖率由仲量联行统计的品牌库计算出。酒店指数以仲量联行定义的品牌库计算所得,服从均值为40、标准差为20的正态分布。节假日经济指数服从均值为60、标准差为20的正态分布。消费韧性的四个指标均以当期值与2019年基期值计算所得,前三个指标为比值,第四个指标为差值。数据来源:杭州市统计局、公开信息整理,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2月沐浴着五千年良渚文明之光的杭州,历来以“人间天堂”闻名海内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江南富庶之地的消费活力为杭州孕育出时尚和文创产业优势。长三角消费资源辐射下杭州亦同生共长,吸引了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入驻。历经“西湖时代”到“钱塘江时代”的三十年嬗变,钱塘江“一江春水穿城过”带来的组团式多城市中心亦不断延伸并焕新着这座文化历史名城的消费资源和载体。近年来,杭州高速发展的数字经济和新零售商业,让这座城市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和新零售的发展。亚运会上亮眼的“数智”风采更让世界对这座历史悠长的江南名城“耳目一新”,惊叹于中国的数字新零售发展步伐。未来,西湖“三面云山一面城”依旧,而杭州正在吸引更多的世界目光,以“未来之城”的姿态大步迈向国际级消费新“天堂”。21 21 3029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重点数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指数注:对29座城市细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设标准差为1,蛛网图每格代表2个标准差,设城市最高值为满分10分。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1世纪经济研究院,2023年12月75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杭州:诗画隽永,“未来之城”领潮消费新“天堂”“87.161.2/100 82.5/100 Top5137.42.90.9%-1.4%GDP608.2 8.8W.7%5.1,438.0 5,473.0 1,237.6 5,591.5 GDP注:数据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常住人口为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头部运营商样本为仲量联行挑选的30家中外资商业地产头部运营商,外资商业包含中外合资。重奢Top5品牌包括爱马仕、迪奥、香奈儿、路易威登、古驰,含机场店,不含奥莱店,不统计高化门店。品牌覆盖率由仲量联行统计的品牌库计算出。酒店指数以仲量联行定义的品牌库计算所得,服从均值为40、标准差为20的正态分布。节假日经济指数服从均值为60、标准差为20的正态分布。消费韧性的四个指标均以当期值与2019年基期值计算所得,前三个指标为比值,第四个指标为差值。数据来源:杭州市统计局、公开信息整理,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2月沐浴着五千年良渚文明之光的杭州,历来以“人间天堂”闻名海内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江南富庶之地的消费活力为杭州孕育出时尚和文创产业优势。长三角消费资源辐射下杭州亦同生共长,吸引了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入驻。历经“西湖时代”到“钱塘江时代”的三十年嬗变,钱塘江“一江春水穿城过”带来的组团式多城市中心亦不断延伸并焕新着这座文化历史名城的消费资源和载体。近年来,杭州高速发展的数字经济和新零售商业,让这座城市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和新零售的发展。亚运会上亮眼的“数智”风采更让世界对这座历史悠长的江南名城“耳目一新”,惊叹于中国的数字新零售发展步伐。未来,西湖“三面云山一面城”依旧,而杭州正在吸引更多的世界目光,以“未来之城”的姿态大步迈向国际级消费新“天堂”。21 21 3029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重点数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指数注:对29座城市细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设标准差为1,蛛网图每格代表2个标准差,设城市最高值为满分10分。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1世纪经济研究院,2023年12月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76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政策解读:杭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新型”探索之路近年来,杭州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相继发布了 杭州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和 杭州市建设国际新型消费中心城市的实施方案(20232025年)(征求意见稿),充分显示了它打造立足国内、面向亚洲、辐射全球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决心。2021年的三年计划明确提出了8大主要任务,而新一轮的三年方案又明确了三大国际能级的“国际数字消费高地、国际消费时尚中心、国际便利消费示范区”的建设,通过20条具体实施举措,加快推进杭州国际“新型”消费中心的建设。不断提升杭州“国际化”能级,打造国际水准的消费“新地标”。提升“三圈(武林、湖滨、吴山)三街(延安街、南山路、武林路)三站(火车站、地铁站、机场站)”国际能级,加快推进恒隆广场、北京华联(SKP)等重点项目建设,以更国际化的视野和格局布局国际化消费载体和功能。同时,集聚国际资源,通过做强“首店”“首发”经济、提升进口商品供给等,优化高端消费资源。到2025年,培育2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核心商圈,吸引超过100家商业领域500强企业和超过100家国际知名品牌,打造与杭州标志性城市景观和文化底蕴融于一体的具有江南韵味、中国风范的世界级消费新地标,使杭州成为引领世界潮流、吸引全球目光的消费目的地。依托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先发优势,加快杭州消费“数智化”升级,打造国际消费“新场景”。持续加速数字化、智能化环境的建设,加强研发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兴前沿技术,加快提升数字消费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水平,助力杭州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文娱化多元融合的消费场景,探索引领全球消费发展新趋势的线上线下互动的“数字 体验 消费”的新型消费模式。到2025年培育1家具有国际水准、全国领先的综合性数字生活开放平台,建成国际数字消费发展高地。依托杭州人文底蕴和产业优势,深度跨界融合,打响城市品牌,拓展消费“新亮点”。挖掘渗透在杭州大街小巷的深厚文化底蕴,发挥杭州时尚和文创产业优势,讲好杭州故事,打响杭州城市品牌,推动文化、商业、旅游跨界融合,在消费载体和场景的供给中注入更多时尚、数智、人文等元素,以创新的方式加快拓展杭州消费“新亮点”。同时通过打造“国际会展之都”、举办各类赛事和时尚文旅活动、打响“夜经济”招牌等,多渠道、多形式地提升杭州知名度和杭州城市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带来新的消费需求和活力。随着亚运会的顺利召开,杭州也将借力亚运“拾级而上”,持续扩大亚运综合效应,通过人文、数智和产业优势赋能,结合国际消费新地标和多元化消费场景,加速探索更创新的消费模式,挖掘更有吸引力的消费亮点,进一步提升杭州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杭州市建设国际新型消费中心城市的实施方案(20232025年)到2025年,杭州网络零售额力争突破12,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500亿元。优化高端消费供给,做强“首店”和“首发”经济,引进首店累计达500家以上,培育消费新场景100个以上。提升国际知名度,数字赋能实体新零售,打造国际数字消费高地。深度剖析:历史积淀和“数智”新动力激发消费新潜能 城市基底:深厚的人文积淀和自古江南富庶之地的消费底蕴,加持时尚产业优势和互联网数字经济优势,是杭州加速建设国际新型消费中心城市的强大助力。人文基底 秀美西子湖畔汇聚千年文化精髓、辉煌灿烂历史遗迹和绵延诗画魅力,共同铸就杭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人文消费资源。作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杭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数量、5A景区和博物馆数量上均名列前茅。三大世界文化遗产西湖文化景观、大运河、良渚古城穿越时空交相辉映,千年传承的吴越文化、南宋文化和以龙井为代表的茶文化渗透在杭州大街小巷。与此同时,先天文旅优势持续发力,铸造杭州的“新名片”,打响“杭产品”文创品牌,为杭州立足人文基底进一步发展商业和消费奠定坚实基础。消费底蕴 作为著名的“巨贾名邑”,这座江南富庶之城以优异的消费基础和深厚的消费基底,为国际消费中心建设铺就坚强基石。据杭州市商务局统计,在2022年全国开出的361家“中国首店”中,杭州独占53家,位居全国第二。而“浙江人1年花18亿买香奈儿”更从侧面反映浙江和杭州惊人的消费能力。亮眼的本土消费数据背后离不开杭州优质商业载体。据统计,在新一线城市中,杭州拥有最高的头部零售物业运营商比例、领先的高端购物中心存量和重奢品牌门店数。杭州开放的人才政策和发达的互联网产业,更是吸引年轻人才持续涌入的砝码。这座城市的年轻人占比持续提升,带来多元的消费结构,塑造国际消费的无限可能。产业优势 完整的时尚产业链与“一骑绝尘”的互联网产业,共同助力杭州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之路上大步前行。以“杭派女装”为代表的杭州时尚产业依托邻市绍兴的纺织产业和全国闻名的四季青服装批发市场,已形成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并将商业版图延伸至全国。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龙头,进一步将杭州商业的影响力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跃升至全新高度。在互联网产业集聚优势助力下,杭州也是最早拥抱数字经济的城市,并持续保持领先。2022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5,000亿,占本市GDP比重高达27.1%。通过“数智消费嘉年华”等活动,杭州不断推动消费“数智化”升级,打造结合线上线下“数字 体验 消费”的新消费模式和场景。2023年8月,第一家TOC娱乐体验店成功在杭州落地,以全新的消费场景引领全球消费趋势走向新的可能。国际消费极具潜力,但国际化之路任重道远;挖掘消费新需求、推动商圈多层次多场景发展、完善消费基础设施,打好杭州的“国际牌”。实体商业潜力有待开发,夜经济仍是消费短板。杭州网络零售额位列全国前茅,而整体的社零总额却屈居全国前十尾部。作为人均可支配收入逼近6万元的城市,杭州仍需思考如何将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消费。同时,杭州对现有消费潜力的挖掘仍待深入。例如杭州互联网人才净流入率常年位居全国第一,但城市面在青年男性消费群体的需求挖掘方面仍有欠缺。同理,杭州拥有人口结构年轻化的客群优势,从需求端来看并不缺乏“夜经济”的发展潜力,但一直以来“夜经济”都是杭州消费的短板。以长沙经验为鉴,杭州的夜经济内容仍有待丰富,其中夜间餐饮是制约夜经济发展的关键。商圈呈现“消费级差”现象,传统商圈有待焕新。伴随城市扩容,除武林和湖滨两大商业中心外,杭州持续迎来优质商业载体进驻城市的新商业中心。但传统核心商圈在潮流业态招引上仍占据绝对优势,非核心商圈与前者能级差距明显,主打家庭消费或产业青年客群,且商业资源出现断层,整体辐射范围有限。据仲量联行统计,杭州非核心商圈仍面临较大的空置压力。同时,以湖滨路、武林广场为代表的传统步行街、商业区则急需探索消费场景的多元与创新,以提升这座城市商业的天花板。消费配套待进一步完善。从基础设施配套看,借亚运东风,杭州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已显著改善,但地面交通拥堵仍制约商业提质扩容,通达性仍是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关切。从商圈内部看,除湖滨-武林商圈内部动线相对合理畅通外,多数商圈尚未形成路径优化的“串珠成链”叠加效应。从未来长期发展出发,杭州仍需提高配套供给水平,以激发消费潜力。如“夜经济”的瓶颈突破,除了延长营业时间、丰富消费内容外,完善城市夜间公共交通服务同样关键,以激活“后半夜黄金4小时”的消费潜力。“国际化”仍是杭州面向全球、打造国际消费的重头戏。目前,杭州在国际会议、会展举办场次和能级、国际消费便利程度、国际品牌的引进和落地、优质高端进口商品供给、国际知名主题乐园等方面的数据表现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时尚等具有优势产业的品牌仍缺乏国际影响力,“杭产品”等在国际舞台的知名度也需进一步提高。同时,尽管自古为“巨富名邑”聚集地,拥有交通便利优势,但在上海虹吸下,杭州似乎尚未很好地将人流、客流等转换成更有效的在地消费力。21 21 3231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77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深度剖析:历史积淀和“数智”新动力激发消费新潜能 城市基底:深厚的人文积淀和自古江南富庶之地的消费底蕴,加持时尚产业优势和互联网数字经济优势,是杭州加速建设国际新型消费中心城市的强大助力。人文基底 秀美西子湖畔汇聚千年文化精髓、辉煌灿烂历史遗迹和绵延诗画魅力,共同铸就杭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人文消费资源。作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杭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数量、5A景区和博物馆数量上均名列前茅。三大世界文化遗产西湖文化景观、大运河、良渚古城穿越时空交相辉映,千年传承的吴越文化、南宋文化和以龙井为代表的茶文化渗透在杭州大街小巷。与此同时,先天文旅优势持续发力,铸造杭州的“新名片”,打响“杭产品”文创品牌,为杭州立足人文基底进一步发展商业和消费奠定坚实基础。消费底蕴 作为著名的“巨贾名邑”,这座江南富庶之城以优异的消费基础和深厚的消费基底,为国际消费中心建设铺就坚强基石。据杭州市商务局统计,在2022年全国开出的361家“中国首店”中,杭州独占53家,位居全国第二。而“浙江人1年花18亿买香奈儿”更从侧面反映浙江和杭州惊人的消费能力。亮眼的本土消费数据背后离不开杭州优质商业载体。据统计,在新一线城市中,杭州拥有最高的头部零售物业运营商比例、领先的高端购物中心存量和重奢品牌门店数。杭州开放的人才政策和发达的互联网产业,更是吸引年轻人才持续涌入的砝码。这座城市的年轻人占比持续提升,带来多元的消费结构,塑造国际消费的无限可能。产业优势 完整的时尚产业链与“一骑绝尘”的互联网产业,共同助力杭州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之路上大步前行。以“杭派女装”为代表的杭州时尚产业依托邻市绍兴的纺织产业和全国闻名的四季青服装批发市场,已形成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并将商业版图延伸至全国。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龙头,进一步将杭州商业的影响力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跃升至全新高度。在互联网产业集聚优势助力下,杭州也是最早拥抱数字经济的城市,并持续保持领先。2022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5,000亿,占本市GDP比重高达27.1%。通过“数智消费嘉年华”等活动,杭州不断推动消费“数智化”升级,打造结合线上线下“数字 体验 消费”的新消费模式和场景。2023年8月,第一家TOC娱乐体验店成功在杭州落地,以全新的消费场景引领全球消费趋势走向新的可能。国际消费极具潜力,但国际化之路任重道远;挖掘消费新需求、推动商圈多层次多场景发展、完善消费基础设施,打好杭州的“国际牌”。实体商业潜力有待开发,夜经济仍是消费短板。杭州网络零售额位列全国前茅,而整体的社零总额却屈居全国前十尾部。作为人均可支配收入逼近6万元的城市,杭州仍需思考如何将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消费。同时,杭州对现有消费潜力的挖掘仍待深入。例如杭州互联网人才净流入率常年位居全国第一,但城市面在青年男性消费群体的需求挖掘方面仍有欠缺。同理,杭州拥有人口结构年轻化的客群优势,从需求端来看并不缺乏“夜经济”的发展潜力,但一直以来“夜经济”都是杭州消费的短板。以长沙经验为鉴,杭州的夜经济内容仍有待丰富,其中夜间餐饮是制约夜经济发展的关键。商圈呈现“消费级差”现象,传统商圈有待焕新。伴随城市扩容,除武林和湖滨两大商业中心外,杭州持续迎来优质商业载体进驻城市的新商业中心。但传统核心商圈在潮流业态招引上仍占据绝对优势,非核心商圈与前者能级差距明显,主打家庭消费或产业青年客群,且商业资源出现断层,整体辐射范围有限。据仲量联行统计,杭州非核心商圈仍面临较大的空置压力。同时,以湖滨路、武林广场为代表的传统步行街、商业区则急需探索消费场景的多元与创新,以提升这座城市商业的天花板。消费配套待进一步完善。从基础设施配套看,借亚运东风,杭州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已显著改善,但地面交通拥堵仍制约商业提质扩容,通达性仍是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关切。从商圈内部看,除湖滨-武林商圈内部动线相对合理畅通外,多数商圈尚未形成路径优化的“串珠成链”叠加效应。从未来长期发展出发,杭州仍需提高配套供给水平,以激发消费潜力。如“夜经济”的瓶颈突破,除了延长营业时间、丰富消费内容外,完善城市夜间公共交通服务同样关键,以激活“后半夜黄金4小时”的消费潜力。“国际化”仍是杭州面向全球、打造国际消费的重头戏。目前,杭州在国际会议、会展举办场次和能级、国际消费便利程度、国际品牌的引进和落地、优质高端进口商品供给、国际知名主题乐园等方面的数据表现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时尚等具有优势产业的品牌仍缺乏国际影响力,“杭产品”等在国际舞台的知名度也需进一步提高。同时,尽管自古为“巨富名邑”聚集地,拥有交通便利优势,但在上海虹吸下,杭州似乎尚未很好地将人流、客流等转换成更有效的在地消费力。21 21 3231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78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破局之路:借“势”亚运,更“新”更“活”更“国际”“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千年文明积淀下的江南韵味、人文底蕴、秀丽风光,均是杭州这座历史名城不可复制的“名片”。依托历史底蕴,借力“数智优势”,杭州正尝试更加多元的路径,迈向消费更国际化的“未来之城”。“后亚运 时代”人文基底数智赋能延续亚运效应,提升城市能级,开启杭州建设全球高能级城市新局面亚运会让杭州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大幅提升。后亚运时代,杭州更应借势而起,加速建成“新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一方面,城市仍延续大型体育赛事对消费的拉动作用。观看体育赛事本身即属于服务消费,此外亚运热度带来的体育经济持续激发消费潜能。据仲量联行统计,杭州运动服饰品牌的新开门店数量持续攀升。杭州已在行动,“三大球”职业联赛已入驻亚运场馆,羽毛球、皮划艇等重大能级赛事亦陆续签约,分布于各区县的亚运场馆也全面进入二次运营阶段。但如何将赛事与消费多元结合,催生更多新消费场景,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另一方面,举办亚运为杭州带来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更应大力展示及宣传以吸引境内外消费者,转化国际消费资源。深挖城市人文基底,为历史资源赋予现代表达,发掘城市消费“新亮点”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是杭州建设“新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内核。如何将消费与历史人文基底有机结合,赋予独有的在地资源以现代商业表达,是制胜关键。讲好西湖故事,开发“商业 文旅 IP”新模式。西湖是杭州独一无二的名片,享誉海外。西湖周边更有雷峰塔、断桥、岳王庙等重要文旅资源。充分利用环西湖文旅资源,讲好西湖故事、用好西湖元素,是杭州发展国际消费的重要砝码。印象西湖 大秀正是将西湖自然风光、历史遗迹、人文内涵与现代消费有机结合的一项成功尝试。但文旅消费仍须探寻更多西湖与现代场景的融合,开发“商业 文旅 IP”新模式,积极打造国际消费核心区湖滨商圈。钱江历史“底片”有待擦亮。杭州拥有诸多独有的历史底片,尚待擦亮其现代成色。亚运风采和数字火炬手让世界对钱塘江记忆犹新。以此为触点,杭州可继续挖掘钱塘江古渡口、古桥、古建筑的历史文化魅力,打造钱塘文化IP、钱江历史文化带等,延伸消费场景、拓展维度、打磨深度,释放更多消费红利。千古宋韵、百年清河坊、灵隐禅寺、龙井茶香等亦有待进一步挖掘、创新,为杭州增添有历史、有文化、有体验、又有消费的“新亮点”。数智优势赋能消费,释放城市新潜能实体商业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载体。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建设多层次商圈体系,营造创新消费场景仍不可忽视。在智慧城市杭州,数字消费与实体商业的有机结合更是全国的样板。在线购物是数字消费的重要形式之一,坐拥电商巨头阿里巴巴的杭州,无疑在线上消费赛道已走在全国前列。进一步利用数字产业优势,探索“数字 体验 消费”新消费模式,实现商业数智化转型,是杭州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一跃。一方面,“数智化”赋能实体商业载体焕新升级,提升数字消费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水平,推动智慧商圈建设。另一方面,利用技术提升城市软实力,从城市层面打造数字消费环境。“引进来” “走出去”,杭州消费的产业链与产品力从中国的“人间天堂”走向“国际消费新天堂”,杭州正逐步提升国际视野。“引进来”扮演着关键角色,为杭州带来国际消费资源的聚集。依托国际商业活动的举办,更多国际时尚品牌来杭首发、首秀、首展,增加高端国际品牌资源在杭供给。而“走出去”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产业内核。作为我国首个跨境电商综试区,杭州的互联网产业优势为“杭产品”走向国际规划完美路径。但杭州仍需培育具有国际知名度、影响力的一线品牌,在互联网与实体门店共同加持下,实现国际布局,让世界看到“杭州造”的品牌价值。“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杭州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之路多了一份品牌力与产业链。21 21 3433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79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引进来、走出去”“引进来” “走出去”,杭州消费的产业链与产品力从中国的“人间天堂”走向“国际消费新天堂”,杭州正逐步提升国际视野。“引进来”扮演着关键角色,为杭州带来国际消费资源的聚集。依托国际商业活动的举办,更多国际时尚品牌来杭首发、首秀、首展,增加高端国际品牌资源在杭供给。而“走出去”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产业内核。作为我国首个跨境电商综试区,杭州的互联网产业优势为“杭产品”走向国际规划完美路径。但杭州仍需培育具有国际知名度、影响力的一线品牌,在互联网与实体门店共同加持下,实现国际布局,让世界看到“杭州造”的品牌价值。“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杭州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之路多了一份品牌力与产业链。21 21 3433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80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武汉:彰显英雄城市特色,重塑“楚中第一繁盛地”“77.4%7 39.6/100 81.7/100 Top5122.9.2.2%-0.9%GDP 868.2 13.25.3.9,163.9 5,205.1 1,373.9 2,492.0 GDP注:数据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常住人口为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头部运营商样本为仲量联行挑选的30家中外资商业地产头部运营商,外资商业包含中外合资。重奢Top5品牌包括爱马仕、迪奥、香奈儿、路易威登、古驰,含机场店,不含奥莱店,不统计高化门店。品牌覆盖率由仲量联行统计的品牌库计算出。酒店指数以仲量联行定义的品牌库计算所得,服从均值为40、标准差为20的正态分布。节假日经济指数服从均值为60、标准差为20的正态分布。消费韧性的四个指标均以当期值与2019年基期值计算所得,前三个指标为比值,第四个指标为差值。数据来源:武汉市统计局、公开信息整理,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2月武汉因江得名,依江而兴,也是中部地区唯一的副省级城市,自古便是九省通衢的要地。得益于地理区位、水运交通的优势,武汉一直是华中商业重镇,过往有“楚中第一繁盛地”“东方芝加哥”的美誉。曾被确立为武汉经济中心、誉为“天下第一街”的汉正街是武汉商业的起点。如今,武汉的商业在全国前五的存量中焕然一新,从武汉国际广场到恒隆广场,从楚河汉街到建设中的SKP,都是武汉商业的地标与代名词。现代商业载体的快速发展,助力江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提质增效。依托大江大河的城市肌理,武汉持续丰富长江文旅、滨水商业等“江城”消费新场景,长江夜游、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成为节假日经济的打卡地。位于汉口老租界商圈的黎黄陂路、洞庭街、胜利街经历艺术和文化的复兴,融合老建筑与新式街头风格。多元城市IP筑起武汉“商业 文化 旅游”的三大引擎。重点数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指数注:对29座城市细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设标准差为1,蛛网图每格代表2个标准差,设城市最高值为满分10分。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1世纪经济研究院,2023年12月81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武汉:彰显英雄城市特色,重塑“楚中第一繁盛地”政策解读:引领中部、服务全国、链接全球在首批国际消费中心试点城市名单公布后,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已经成为新一轮城市竞争的“新赛道”。武汉于2021年7月第一时间印发 武汉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提出聚力打造国际消费门户城市,辐射带动长江中游城市群消费提质扩容。今年3月,武汉市人民政府进一步推出 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实施意见。意见 围绕擦亮武汉国际新名片、培育国际消费新品牌、布局消费场景新地标、畅通国际消费新通道、营造开放交流新环境提出“五新”主要任务,着力打造世界级文旅观光、生态休闲滨水之城,国际化时尚艺术、活力健康大学之城和全方位数字生活、新型消费创新之城,建设引领中部、服务全国、链接全球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增强消费供给,重点提升本土消费空间和消费品牌。在消费空间上,提升航空路、中南中北等6个商圈建设水平,形成一批国际一流商圈;推动江汉路步行街、光谷步行街、楚河汉街等重点商业步行街业态提升,打造高品质步行街。在消费品牌上,结合本土优势,聚焦东风汽车、岚图汽车、中国信科、长飞光纤、马应龙、健民药业等本土知名制造企业,提升相关产品消费规模,挖掘“武汉制造”消费潜力。突出“大江大湖”滨水之城气质,形成生态、文旅、消费的有机结合。厚植亲水文化,融合城市历史人文特点,以城市“山水十字轴”为核心,构建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武昌古城、汉阳古城、汉口历史风貌区,形成世界级历史人文旅游集聚展示区。同时,提升打造月湖片、汉阳龟北片、归元片,建设黄鹤楼城市地标等一批文旅购物消费承载地;打响“夜江城”夜游品牌,打造10条知名“夜游江城”线路和一批大型文旅综合体。发挥大学之城、创新之城资源优势,创新培育一批消费业态和消费场景。挖掘校友经济、院士经济、海归经济潜力,释放科教人才优势对消费的牵引潜能。激活“青年 消费”潜力,建设一批创意空间,创新培育一批消费业态。促进“数字 消费”发展,推动数字赋能,支持办公楼宇、住宅小区、旅游景区布局各类智慧门店和智能化设施,培育智慧商店等新零售示范应用场景。依托地理区位和交通枢纽优势,重现“货到汉口活”。建设完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内直达交通网络,提升本土消费市场辐射力;打造“世界级地铁城市”,在场站综合体内导入城市商业、商务、文化服务功能,让交通枢纽成为消费产业的展示和贸易窗口。同时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临港、临空、高铁经济,加快创建“五型”国家物流枢纽,打造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武汉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充分突出城市本身的个性和特色,综合发挥地理区位、交通物流、科教资源等多方面优势。武汉是一座流量型的城市,拥有庞大的交通客流量、高校学生数量、会展商贸客流等,如何将客群流量转化为消费流量是武汉必须思考的课题。依托区位交通打造枢纽型特色商圈、依托在校生资源挖掘消费群体潜力、依托生态资源培育文旅消费新业态,能够助力武汉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上走出差异化路径,迈向引领中部、服务全国、链接全球的消费之城。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实施意见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0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700亿元。到202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2,700亿元,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30万人次,展会节事活动达到800场次。培育10个以上电商直播基地;打造10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打造100个网红打卡地;打造10条知名“夜游江城”线路和一批大型文旅综合体。21 21 3635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重点数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指数注:对29座城市细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设标准差为1,蛛网图每格代表2个标准差,设城市最高值为满分10分。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1世纪经济研究院,2023年12月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82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深度剖析:彰显九省通衢优势,“大江大湖”构筑江城印象特色IP 热干面、小龙虾、黄鹤楼武汉本土IP成为最硬核的城市名片。热干面加蛋酒,是武汉人早起通勤的常备套餐,也是前来武汉旅游的消费者必备的打卡行程。而每到清明至谷雨时节,也是小龙虾最嫩的季节,武汉本土“四大虾庄”门口往往排起长队。这些“汉味”美食,是很多客人对于武汉最直观的印象。同时,武汉还拥有特色鲜明的文化IP,诗人崔颢笔下的黄鹤楼,便坐落于武汉武昌区,彰显非遗历史文化的同时,黄鹤楼也为武汉文旅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提质增效:提升城市国际化程度和核心商圈繁荣度城市国际化程度与一线城市仍存差距。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一方面需要突出“消费”,另一方面需要突出“国际”。目前,武汉城市的国际化程度相比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仍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承办的国际化展会较少,承载能力与先进城市存在差距,同时本土会展品牌的孵化力仍待提升;国际亲和力不足,外国使领馆、国际友好城市数量较少等方面。此外,武汉在跨境贸易订单量和进出口总额上与沿海城市相比短板突出,这也是城市外向度不足的体现。商贸繁荣度不够,核心商圈知名度有待提升。从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角度出发,武汉的商贸繁荣度和核心商圈的高端化程度仍有待提升。一方面,武汉仍缺少国际化的商圈商街,尽管武汉本地的江汉路、汉正街、武广等商圈和商业街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知名度,江汉路步行街还获评为“全国示范步行街”,但作为集聚国际高端消费资源、吸引消费主体的重要载体,武汉商圈商街国际知名度与上海南京路、北京王府井等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入驻武汉的国际高奢品牌数量仍然不多,在对于国际高端消费品牌的吸引力上,武汉除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差距较大外,与成都等同梯队城市相比也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城市基底:武汉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离不开商业底蕴、区位交通、资源禀赋、城市特色共同构筑的差异化优势。商业底蕴 开埠以来各大商圈的重建与复兴,见证武汉数百年的喧嚣与繁华。如今武汉最受欢迎的部分商圈,大多拥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例如武汉国际广场的前身是建于1959年并被誉为“中国十大商场之一”的武汉永安商场,在当时是武汉乃至全国零售业的排头兵,如今重建并更名后的武汉国际广场,是武汉为数不多拥有国际一线奢侈品牌的商场。被誉为“天下第一街”的汉正街开埠于明朝成化年间,把握着武汉早期商业的命脉,如今的汉正街经过改造,正建设汉正街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开发汉正街购物主题公园项目。如今作为武汉最繁华商圈之一的江汉路曾是清末英租界的“洋街”,租界收回后,江汉路仍保留有历史建筑的风貌,同时兴建起众多商业广场。历史和现代的交织融合,成为武汉这座城市的商业特色。区位交通 九省通衢不可复制的区位优势,构筑“双循环”格局下的消费潜力。武汉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国家的经济地理中心,承担着南来北往、东去西进的枢纽作用。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等战略背景下,武汉作为中部第一城、“中部崛起”关键节点,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在中西部庞大的消费市场仍未饱和下,依托通达的国际交通枢纽网络以及现代物流体系,武汉能够发挥链接全国市场的关键作用,激发消费潜力。资源禀赋 山、水、城、人有机融合,彰显个性鲜明的江城印象。武汉生态资源禀赋突出,拥有大江大湖的城市特色,建设两江四岸、东湖生态绿心等重点滨水文旅展示区,武汉也是全球目前唯一一个人口超千万的“国际湿地城市”。背靠长江,武汉大力建设“两江四岸”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区,拓展夜经济场景。武汉同时也在资源禀赋下推动绿色低碳、生态康养等文旅新业态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武汉的高校和在校生资源尤为丰富,根据2022年中国重点城市在校大学生数量排名来看,武汉市以168.29万人的数据斩获全国第一,这也是武汉消费潜力的体现,通过激发科教人才对消费的牵引潜能,进一步释放消费活力。21 21 3837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83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破局之路:大江大湖大武汉之国际消费中部崛起在第一批国际消费中心试点城市已经先行先试下,武汉需要结合自身区位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找寻不一样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突围路径,同时突破自身国际化程度不足、商贸繁荣度不高的瓶颈,重塑江城消费新优势。挖掘流量拓展增量突出特色从人才、交通、商圈流量中挖掘消费业态、支撑消费扩容。将人才、交通流量优势转化为消费潜力。作为一座典型的流量型城市,武汉仍需在庞大的高校学生数量、会展商贸客流基础、交通客流量和公共服务受众流量中挖掘消费新的增长点。例如,依托九省通衢的交通区位和设施发展大交通商业,打造交通枢纽型特色商圈,升级现有高铁、机场商业,打造标杆TOD商业;将高校在校生存量优势转化为消费流量优势,与本土一批特色院校合作规划建设新型生活时尚街区,吸引作为消费主力的年轻人集聚消费,打造消费集聚地、新地标。在流量基础上支持商圈商街扩容提质。武汉现有商圈商街虽流量较大,但国际化、繁荣度不足,应从两方面着手改进。一方面是以“两圈四街”为主要着力点,推动现有商圈商街的改造升级,加大对重点商圈商街的投资建设力度,推动其与国际化接轨。另一方面,在新片区规划建设新的商圈,高标准统筹把关新商圈的规划实施,打造全新的商业地标,挖掘消费增量空间,推动武汉消费市场的扩容提质。在推动商圈商街建设的同时也应关注高端消费品牌的集聚,以繁荣首店经济、丰富进出口商品供给、创新老字号商品和“武汉造”自主品牌的发展为着力方向。从汽车、医药、教育、数字经济等赛道中拓展消费增量、塑造消费优势。从重点产业发展中挖掘消费潜力。在“新四化”推动汽车产业融合发展,改变汽车产业传统格局下,武汉汽车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具有充分的消费潜力有待挖掘。应适应汽车消费趋势,促进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消费,激发汽车市场的消费潜能。同时,武汉具有基础实力雄厚的教育、医疗和科技资源,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应依托优势发展国际教育、国际康养、国际数字消费服务等新型消费业态,促进国际化服务消费的发展。以新业态新模式挖掘消费新赛道。武汉应加大力度推动跨境电商等与国际接轨的贸易新业态发展,如加快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建设,打造硚口区、东湖高新区跨境电商示范产业园,加快建设天河机场、汉口北、新港空港综保区等跨境电商功能园区,提升贸易与消费的国际化程度。同时,依托科技创新优势,挖掘数字化消费新赛道,如推广数字消费场景,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VR虚拟购物等体验式消费场景,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拓展消费新赛道的潜力空间。从大江大湖的长江文化中突显本土特色、打造差异化路径。依托大江大湖城市肌理,丰富滨水和夜间经济消费内容。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在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需充分发挥文化在铸就城市肌理、赋予城市风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突出城市的本土化、特色化。长江主轴是武汉最核心的空间资源,武汉应在长江主轴核心区规划建设国家级、国际化大型活动场所,承接国际性大型会展活动永久会址,并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同时,依托武汉大江大河的城市肌理,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夜游长江的文旅活动、滨水商业等消费场景,打造夜经济、夜文化名片,形成“商业 文化 旅游”的三大引擎。城市基底:武汉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离不开商业底蕴、区位交通、资源禀赋、城市特色共同构筑的差异化优势。商业底蕴 开埠以来各大商圈的重建与复兴,见证武汉数百年的喧嚣与繁华。如今武汉最受欢迎的部分商圈,大多拥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例如武汉国际广场的前身是建于1959年并被誉为“中国十大商场之一”的武汉永安商场,在当时是武汉乃至全国零售业的排头兵,如今重建并更名后的武汉国际广场,是武汉为数不多拥有国际一线奢侈品牌的商场。被誉为“天下第一街”的汉正街开埠于明朝成化年间,把握着武汉早期商业的命脉,如今的汉正街经过改造,正建设汉正街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开发汉正街购物主题公园项目。如今作为武汉最繁华商圈之一的江汉路曾是清末英租界的“洋街”,租界收回后,江汉路仍保留有历史建筑的风貌,同时兴建起众多商业广场。历史和现代的交织融合,成为武汉这座城市的商业特色。区位交通 九省通衢不可复制的区位优势,构筑“双循环”格局下的消费潜力。武汉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国家的经济地理中心,承担着南来北往、东去西进的枢纽作用。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等战略背景下,武汉作为中部第一城、“中部崛起”关键节点,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在中西部庞大的消费市场仍未饱和下,依托通达的国际交通枢纽网络以及现代物流体系,武汉能够发挥链接全国市场的关键作用,激发消费潜力。资源禀赋 山、水、城、人有机融合,彰显个性鲜明的江城印象。武汉生态资源禀赋突出,拥有大江大湖的城市特色,建设两江四岸、东湖生态绿心等重点滨水文旅展示区,武汉也是全球目前唯一一个人口超千万的“国际湿地城市”。背靠长江,武汉大力建设“两江四岸”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区,拓展夜经济场景。武汉同时也在资源禀赋下推动绿色低碳、生态康养等文旅新业态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武汉的高校和在校生资源尤为丰富,根据2022年中国重点城市在校大学生数量排名来看,武汉市以168.29万人的数据斩获全国第一,这也是武汉消费潜力的体现,通过激发科教人才对消费的牵引潜能,进一步释放消费活力。21 21 3837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84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西安:游历汉唐盛世的前世今生重点数据64.5%5 个45.7/100 分88.0/100 分品牌渗透率重奢Top5门店数酒店指数节假日经济指数消费市场133.91.3.4%0.1%GDP恢复率社零恢复率机场客流恢复率商业入驻率增幅消费韧性“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璀璨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丰富的文旅资源。西安更是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重要纽带。已然是区域消费中心的西安,正向着国际消费中心前进。在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道路上,西安仍需不懈努力。西安正尝试立足历史文化和地理区位等发展优势,正视不足直面挑战,积极培育“三都四城”城市品牌,推动消费市场高质量发展,探索更多消费新可能,以期成为西北地区“不靠海、不沿边”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709.1 万平方米11.86.0%5.9%优质零售存量空置率头部运营商份额外资商业份额零售地产8,535.5 亿元3,551.0 亿元1,299.6 万人2,639.8 亿元宏观经济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常住人口进出口贸易注:数据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常住人口为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重庆宏观数据除进出口贸易外,括号均为主城都市区数据,以2022年的数据占比估算,并在城市竞争力模型中采用主城都市区数据,而非全市数据,以增强跨城市可比性。头部运营商样本为仲量联行挑选的30家中外资商业地产头部运营商,外资商业包含中外合资。重奢Top5品牌包括爱马仕、迪奥、香奈儿、路易威登、古驰,含机场店,不含奥莱店,不统计高化门店。品牌覆盖率由仲量联行统计的品牌库计算出。酒店指数以仲量联行定义的品牌库计算所得,服从均值为40、标准差为20的正态分布。节假日经济指数服从均值为60、标准差为20的正态分布。消费韧性的四个指标均以当期值与2019年基期值计算所得,前三个指标为比值,第四个指标为差值。数据来源:西安市统计局、公开信息整理,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2月注:对29座城市细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设标准差为1,蛛网图每格代表2个标准差,设城市最高值为满分10分。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1世纪经济研究院,2023年12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指数城市综合竞争力消费场景营造力城市国际影响力赛事展演影响力消费韧性恢复力零售资产表现力文旅消费吸引力零售资源聚合力8521世纪经济研究院 丨仲量联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聚集优质消费资源、建设消费商圈是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础,结合城市特色创新消费环境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行稳致远的关键。西安以充分盘活现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手段,以优化消费环境,增强消费吸引力为行动方案,在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之路上贡献自己的特有智慧。政策解读:面向“一带一路”,培育“三都四城”城市品牌为响应国家关于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工作,提升城市影响力,西安于2019年印发 西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创建实施方案,随后又于2022年印发 西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创建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方案以培育“三都四城”城市品牌、推动消费市场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通过8大重点任务、68个重点项目,结合7个方面保障措施,为加快培育富有历史文化底蕴、引领西部潮流的特色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切实保障。1 1 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古都西安。重点实施“3(中华文明根脉溯源主题线路) 4(城市文化IP) 10(文化展示区) 3(对外文化交流)”工程,激发城市资源活力。以“历史文化 旅游消费”为导向,重点打造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八大国际旅游品牌,深挖“秦兵马俑”“西安城墙”等世界级文化标识内涵。弘扬陕菜文化,鼓励陕菜品牌企业走出去,同时引进国内外老字号企业和国际美食品牌入驻。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做到以文促旅、以旅带商、文商共融、全域旅游。2 2 加强商业发展引擎,对标国际一流消费城市。打造“钟楼-南大门”和“大唐不夜城-小寨”世界级消费圈,“大西安三十里锦绣”文旅商发展带,老城根、小雁塔太古里等国际时尚消费街以及SKP、赛格国际等众多潮流时尚消费点,塑造多层级国际时尚购物地标。同时吸引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入驻,重点引进国际国内奢侈品牌旗舰店、集合店、免税店,大力发展首店经济、首发经济及品牌经济。并积极引进国际化高能级主体和国际品牌落户,引进具有全球标识度的供应商、具有链接国内国际市场能力的专业机构。通过聚品牌、优结构、补短板等方式推动消费市场高质量发展。3 3 面向“一带一路”,建设国际旅游、教育、会展、世界赛事名城。构建国际旅游“一核两廊八板块”发展格局;发挥本地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品牌;发挥国家中心城市职能,扩大会展消费市场;持续放大十四运效应,扩展体育消费市场。利用西安现有资源,从旅、教、展、赛四个方面全面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西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创建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时尚购物之都国际美食之都国际旅游名城面向一带一路国际教育名城面向一带一路国际会展名城面向一带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14 106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戴德梁行:2023年第三季度天津写字楼和零售物业市场报告(16页).pdf

     戴德梁行戴德梁行-2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按扣除相关税收和强制性社会保障缴款后的总收入计算。戴德梁行戴德梁行-3戴德梁行戴德梁行-5戴德梁行戴德梁行-6注:“平均租金”指基于建筑面积计算的写字楼租金面价(元/平方米/月)。戴德梁行戴德梁行-6园区小白楼戴德梁行戴德梁行-6天津西站南京路新八大里友谊路戴德梁行戴德梁行-7四季度年年年未来供应(2023Q4-2026)戴德梁行戴德梁行-8TMT25.3%金融18.7%专业服务13.1%贸易10.9%教育培训9.9%物流7.3%能源4.8%房地产开发与建筑工程4.0%制造业1.8%医药0.4%其他3.8%友利银行戴德梁行戴德梁行-9戴德梁行戴德梁行-11戴德梁行戴德梁行-12园区小白楼注:“平均租金”指基于使用面积的首层报价(元/平方米/月),不包含物业管理费和推广费等。戴德梁行戴德梁行-12南市-老城厢天津西站南京路-滨江道-和平路津滨大道友谊路戴德梁行戴德梁行-13四季度年年未来供应(2023Q4-2025)其他海河沿线南市-老城厢南京路-滨江道-和平路平方米戴德梁行戴德梁行-14戴德梁行戴德梁行-15概况免责声明免责声明本报告刊载的一切资料及数据,虽力求精确,但仅作参考之用,并非对报告中所载市场或物业的全面描述。报告中所引用的来自公告渠道本报告刊载的一切资料及数据,虽力求精确,但仅作参考之用,并非对报告中所载市场或物业的全面描述。报告中所引用的来自公告渠道的信息,尽管戴德梁行相信其可靠性,但该等信息并未经戴德梁行核实,因此戴德梁行不能担保其准确和全面。对于报告中所载信息的准的信息,尽管戴德梁行相信其可靠性,但该等信息并未经戴德梁行核实,因此戴德梁行不能担保其准确和全面。对于报告中所载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戴德梁行不做任何明示或暗示的担保,也不承担任何责任。戴德梁行在报告中所述的任何观点仅供参考,并不对依赖该观确性和完整性,戴德梁行不做任何明示或暗示的担保,也不承担任何责任。戴德梁行在报告中所述的任何观点仅供参考,并不对依赖该观点而采取的任何措施或行动、以及由此引起的任何风险承担任何责任。戴德梁行保留一切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点而采取的任何措施或行动、以及由此引起的任何风险承担任何责任。戴德梁行保留一切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戴德梁行戴德梁行年年中国天津市和平区南京路183号世纪都会写字楼1508室Tel: 86 22 微信公众号:DTZ_China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13 16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高和资本:中国城市更新论坛白皮书(2022)-《片区更新统筹主体的作用及机制》(76页).pdf

    ?-中国城市更新论坛白皮书(2022)片区更新统筹主体的作用及机制课题组研究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城市更新研究中心 高和资本课题组联席组长秦虹 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任(原中国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苏鑫 高和资本合伙人、中国城市更新论坛主席核心撰写人员秦虹 苏鑫 王柯翔 肖超伟 汤博深 游悦馨69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关于报告?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研究中?与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发?研究?与?联合课题组?题?资?课题?发?与?本学?中国?发?中国?研究?发展和?中国?和学?组?发?人?人?中国?高和资本?发?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研究中?学?往期报告?和?与?资?下载链接70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中国城市更新论坛 CURF中国?中国?题?人?联?资?国?合国?大?国?中国?【理事机构】?联?人?高和资本?高?国?国?资本?资本?资?资本?高?人?中国?人?资?大学?学院?国?研究中?和?资?中国?国?中国?资?大学?资?中国?大?中?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研究中?中国?研究院?中?中联?中?研究院?资?71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中?研究中?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研究?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题?中国人民大学?学?资?人大国发院国家高?家?学?与组?研究?高和资本高和资本?和?中国?与?高和资本?国?和国?和?高和资本?资?和?中国?人民?国?人?高和?高和资本?略?高和?高?院?家组?略?资?资?和?与?院?合?中?和?资?资本?和?资本?合?资本?资?资?略和?中国?发展和高?合?研究单位介绍中国商业地产基金的领跑者片区更新统筹实施经济策略智库72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统筹主体除了作为城市更新前期规划实施方案编制的主导方,还需要承担在更新实施全过程中,统筹多元参与主体的各项分工,为各方平衡分配利益,更是确保更新蓝图科学有效,能够担当可持续实施落地的关键角色。当前阶段,政府建设类公司较为适合作为统筹主体进行城市片区统筹更新,如:地方政府平台类公司、建筑类央国企、综合型建筑规划设计院等。片区更新统筹主体主要承担以下六方面任务:组织片区城市体检、组织研究确定更新定位、识别划定片区更新范围、组织编制更新规划、组织编制更新实施方案、吸引市场专业化力量参与更新。通过与政府合作成立管理平台、实施更新全周期管理和服务,以专业化能力统筹各方等方式发挥统筹主体的作用。统筹主体要发挥好统筹作用,关键之一是在城市更新实施行动前,要以 策规算一体化 的统筹模式进行大片区统筹和小单元作战的谋篇布局,做好空间图层和经济图层等多图层全要素的综合统筹和实施方案编制,制定国有资本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资产管理提升的资金进入和退出路径。统筹主体通过完成统筹策划、规划、资金和运营等“四个统筹”和建立城市大账、单元总账、项目子账和合作分账等“四本账册”,形成“策规算一体化”统筹创新模式。基本结论?目录?1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第一章确定适宜的统筹主体是破解城市片区更新难题的关键1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确定适宜的统筹主体是破解城市片区更新难题的关键?大?大?大?发展?中国?发展?中?大?大?题?发?和?大?大?中?中?资?和?资?资?合?合?题?与?大?和?和?中?与?和?发?中?和?合?2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资?中?题?合?大?资?资?资?与?合?中国?国?国资?资?资?发?国?资?和?本?发展?和?资?资?与?本?与?题?3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中?题?中?发展?发展?高?发展?从城市经济的角度?和?发展?和?中?发?从空间规划的角度?资?和?资?题?合?高?和?合?高?本?资?题?资?高和?合?题?国?国?合?中国?国家?国家?国家?国家?和?合?国家?国家?国?4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和?资?资?大?大?人?人?合?和?与?民和?大?资?高?资?合?和?合?和?与?合?资?资?中?和?发?发?资人?资?资本?组?发?民?和?发展?和?发展?和?和?和?和?与?与?国资和?资本?题?产权众多难协调资金巨大有压力项目复杂难操控长效运营要求高政府支持更需要5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资?发展?中?国资?国?发?家国?资?和?国资?国联?国家?大?发展和?国?发展?和?战略?资?和?发展?资?和国?资本?代表公共利益被认可的能力:能够与多类型的产权方和利益相关方进行协调,以公共利益、长期利益为宗旨处理各方关系;懂城市投资运营规律的能力:要求统筹主体具备城建和运营经验,无论是通过自有自营还是资源对接的途径,具备多板块的业务能力以处理片区更新中的多环节项目内容,并支撑后续运营。有资产获取或整合的能力:有自持资产的统筹主体面临更轻的资金压力并且具备更大的更新主动性,是较优的选择;强信用的融资能力:信用较高的统筹主体才能够更好地与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对接,应对片区更新资金需求量高、平衡周期长的问题;政府沟通的能力:统筹主体既需要充分了解政府对区域发展的定位并将之可操作化,也需要有与政府多部门衔接沟通处理复杂问题的经验,具备与政府顺畅沟通的能力;6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资?国国?中?资?资本?国家?国?国?大?国?国?发展?合?院?中?和?合?和?资?资?资?和?发?与?联?人?与?国资?战略?和?和?发展?合?发?资?合?发展?合?发展?资?资?合?国?中?与?高?资?和?资?资?资?资?资?资?资?组合?大?资?资?与国?资?资?合?大?联合组?大?资?资?资?和?中?7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合?和?和?资本?资?与?合?发中发?与?和?资?发展?大?发展?大?上海地产统筹的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更新项目图片来自于网络8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发展?发展?资?资?和?资?发?联?和?资?本?发展?中?发展?大?本?合?发?中?资?合?发展?资?和?资?大?资?资?本?国?资?与?大?资?大?9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中建八局统筹的南京市鼓楼区幕府创新区更新项目?大?题?展?发?发展?国?中?中?资?发展?中?国?和?合?院?大?国?民?大?国?国?资?联?资本?中?与?与?和?中?国?本?中?大?10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与?和?资?合?院?资?资?院?和?中?与?和?院?中?和?和?中?和?资?资?清华同衡以 DIBO 模式统筹更新的景德镇陶溪川陶瓷文化产业园区?11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各类统筹主体对比12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与?与联?与?与?资?国?合?院?和?和?中?题?合?人民?人民?和?合?人民?与?中?人民?组?合?发?与?中?国?中?大?组?与?本?13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第二章城市片区更新统筹主体的作用及发挥机制14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城市片区更新统筹主体的作用及发挥机制片区统筹主体有以下六方面任务:1)组织片区城市体检(征求政府及社会意见)?中国?题?高?发展?和?发展?和?高?资?资?合?合?发展?发展?题?人?高?发展?国?展?和?展?题?民?和?资?与?人?高?发展?展?题?15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大?本?题?题?发展?中?学?合?城市体检工作的八项体检指标16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大?学?合?合?中?本?和?组?中?发?组?中?人?和?高?本?和?合?17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2)组织研究确定更新片区定位组织研究更新片区定位是统筹实施主体的重要任务之一。一般而言,在城市体检成果的基础上,统筹实施主体可以有效地识别出更新片区需要补足的短板和区域的优势,从而识别出区域适宜的未来发展趋势,确定区域发展目标。更新片区定位主要围绕产业、公共、居住三个空间进行考虑。越来越多的城市更新项目开始把产业空间更新放在突出地位。一般而言,产业发展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升级是城市更新的内在动力。更新片区定位需要根据片区的综合优势和独特优势、片区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各产业的运行特点,合理地进行片区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具体方法可以结合片区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区域产业基础、区域分工协作、产业升级等多个维度进行。随着人本主义在城市研究和城市治理中的抬头,公共和居住空间也开始越来越受到片区更新项目的重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水平日益提高、城市居民数量不断增加,市民对生活环境的需求越来越精细。努力扩大公共和居住空间,不仅可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且可以吸引和留住更多为城市产业发展服务的优秀人才,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闭环。18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以北京市昌平区政府街更新为例,项目以区政府投资 5000 万元对政府街基础设施为主的街巷环境整治为基础,项目方案不断深化、完善,逐步形成更加人本、科学、可持续的功能业态 物理空间同步更新的片区统筹更新思路。相较此前以投入为主的街巷环境整治,项目在整体更新的思路之上明确了“政府引导 社会投资 一级开发”的组合实施模式,历史文化节点建设和地块更新整体谋划为一个街区统筹型城市更新项目,在保证投资额不变的基础上,以产业、公共、居住相结合,推动城市重要节点区域的整体更新。政府财政在政府街环境整治投资的基础上进行政府街公共空间建设。铭嘉公司转型为城市更新全过程投资运营管理统筹主体,整体统筹片区更新的具体策划、投融资、招商合作、资源整合与资产管理,同时针对更新项目涉及到的各项资产进行以资产划拨、长期租赁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经营权权属归集,并根据不同地块、权属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酌情引入专业运营商,从而实现产业层面方面的更新。?(?)19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大?和?中?项目结合永安古城历史脉络梳理和昌平老城区城市更新同步进行,以彰显城市特色,焕发城市活力、补齐民生短板为目标与使命,在永安古城历史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老城区现状建设、存量资源、功能特征、空间格局等进行系统的更新改造。民?合?学?20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3)识别划定片区更新范围(物理边界 经济边界)?中?组?合?大?战?与?和?资本?与?题?本?人?资?发展?资本和民?与?和?和?资本?21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4)组织编制片区更新规划城市片区更新需要规划引领。“多规一体”的城市片区产品策略是目前大多城市片区实施方案的核心。其中以城市设计空间规划为主体的空间图层、产业服务内容规划与资本路径金融规划为配套的经济图层,带来了多规一体的复合化实施方案蓝图。片区更新规划是一个规划子集,包括了综合交通专项规划、地下空间专项规划、公共空间专项规划、信息管线专项规划、绿色生态城区规划、景观色彩规划、市政综合专项规划等,由于规划的复杂性,需要统筹主体组织实施。片区统筹更新区别于以往的单体更新,是一个需要统筹主体长期扎根的过程。因此,一方面,统筹主体应该积极参与到本片区统筹更新规划的编制中去,根据具体的实施落地性给出相应建议;另一方面,统筹主体需要根据上位的规划,提出具体的城市设计与更新实施方案,并且在过程中实现基于多元利益相关主体平台的初步磋商、协调,为具体更新工作提供依据和保障。统筹主体可以有效参与到城市规划与治理,以及空间及产业市场中去,确保规划图则与市场动因的衔接。传统规划思维着力于城市功能系统组织和用地空间布局,在呼应城市更新的市场化参与动因方面缺乏路线图式的实施指引。面向实施与可持续的片区城市更新,其与投资、运营、退出等市场因素密切相关,“新规划”工具必须引入相应的技术手段、增加相应的经济图层来与此类市场因素充分对接,在更新单元划定、单元功能定位、产权归集整备、分期实施策略的各个层面都要融入市场思维,给出经济层面具有充分合理正当性的规划图则与导则成果。5)组织编制更新实施方案众所周知,片区统筹更新是一项涉及多元主体、多专业、多阶段的长期系统性工程,能否产出科学切实统筹解决复杂系统性问题的实施方案是决定项目成败与否的关键之一。实施主体在组织编制更新实施方案之前一般需要完成区域现状调查、更新意愿征询、物业权利人和利害关系人建议征询。实施方案主要包括更新范围、内容、方式和规模、供地模式、征收补偿安置、还建房筹措、投融资模式、规划设计方案与方案调整、建设运营方案、招商引资等工作的具体实施计划。在越来越注重项目经济收益的今天,实施方案的编制主要体现两个方面的特征。第一,运营前置。相比传统项目,片区统筹更新更加关注的定位确定、范围划定、规划制定,面向运营实施是保证项目落地实施成功的关键,越来越多的实施主体开始重视落地导向的更新实施方案的编制,以指导项目的具体落地工作。第二,全生命周期管理。结合项目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发展趋势,实施方案的编制开始侧重于全生命周期管理。区别于传统城市更新依赖政府获得各类资源要素,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要素和资源要素高效配置是片区更新面临的首要问题,公众参与和利益分享也需要被考虑。结合实施平台管理的全周期管理注重管理过程的全流程,以减少管理缝隙和冲突,降低具体工作中来自项目内部的消耗和阻滞。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226)吸引市场专业化力量参与片区更新?大?资?与?大?资?大?大?和?与?资?与?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23?1)与政府合作成立管理平台?合?合?组?中?组?组?和?人民?组?合?与?中?和?和?大?中?与?人民?中?与?与?中?和?和?组?中?资?组?中?组?人民?组?组?人民?组?组?和?人民?发?人?组?联?研究?发展战略和?和?中?大?和?题?中?人民?战略?和?中?研究?发展战略和?组?中?组?资?中?组?和?资?和?合?资?合?组?资?资?组?中?和?24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2)全周期管理和服务?和?中?资?和?资?合?中?中?资?民?与?中?本?人民?和?中?合?组?大?合?资?和?中?中?和?发?资?资?和?题?发展和?民?合?大?发展?资?大?和?25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3)以专业化能力统筹各方目标?发展?高?人?本?本?高?中?与?民?人民?发展?与?26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人民?本?资?与?民?研?与?和?与?与?中?中?民?题?合?高?资本?与?发?和?资?中?合?和?大?发?资?发?资本?与?发中?资本?合?合?资?发?统筹实施主体的专业化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27?与?中?和?合?发?国?资本和?资本?资?本?本?与?本?资?与资?中?与?资?和?合?合?合?发?学?和?与?与?与?组?和?与?与?与?资?与?略?合?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28统筹主体的认知水平对片区更新的效果至关重要,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统筹主体需要用新的理念实施统筹。?1)多业态并举片区更新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同时需要兼顾居住空间、产业空间、公共空间的同步营造,形成布局合理、业态丰富,功能完善、服务优质,智慧高效、快捷便利,规范有序、商居和谐的便民生活圈、就业圈,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城市新的活力空间,向全新的价值创造发起挑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支持。2)多种融资组合片区更新规模大,所需资金投入多。区别于房地产开发,片区更新需要多种融资组合,通过商业模式的设计,吸引多渠道资金参与和支持,包括财政资金、专项债、城市更新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等银团贷款和发行公募REIT s等方面。3)大力补短板提功能升品质注重区域生态环境的提升和历史风貌的延续;注重产城融合;协调建筑与周边环境;注重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加文化、休闲、康体娱乐设施;注重完善交通市政设施。4)大行文化传承和绿色低碳注重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通过保留和提升原有的文化元素,打造具有历史文脉和地域特色的新社区空间,增强居民的归属感,让城市更新留得住乡愁保护和继续城市历史记忆;在碳中和绿色发展的目标下,注重通过建筑、基础设施、交通空间的优化实现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增加绿色能源的使用场景。29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6)统筹“开发、建设、经营、服务”全业务链条片区更新的高要求和复杂性会产生更多的业务流程和空间场景,必然要求统筹主体将开发、建设、经营、服务全业务链条进行更好统筹兼顾,这也是践行城市更新从“开发方式”向“经营模式”转变的重要体现。5)统筹“拆、改、留、增”空间更新“留”,就是要保持城市规划格局和街巷肌理,保留城中村特有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建筑风格等“基因”。“改”,就是要对配套不完善、空间利用率低的城中村或内部相关模块进行整治改造。“拆”,就是要拆除涉及城市安全的危房且无修缮保留价值的城中村建筑,消除隐患的同时腾出土地空间。“增”,就是要增加城市路网、公共空间、绿地花园、休闲场所、停车场等设施,提高居民生活的便利性。30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第三章片区更新统筹主体实践案例31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片区更新统筹主体实践案例?联?合?人民?国?资?发展?大?高?合?合?和?资?发展?国?大?合?中?中?中?中?中?32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的上海城市发展面临三大问题,一是市民的居住困难、二是环境污染、三是交通拥堵。旧区改造主要解决市民的居住问题。2021 年开始,成片更新的概念落地,但是以居住改善为基础的民生保障仍然是核心问题。旧区住房主要来自于“两旧一村”,其中两旧分别是解放前不法开发商在租界内大量建造的用材不到位的“经济适用房”,和 50、60、70 年代建造的大量简易住房,一村指脏乱差的城中村。居住在此的市民大部分没有享受到福利分房,很大一部分是当年的产业工人,虽然居住条件恶劣,有强烈的居住条件改善诉求,但是很难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居住困难问题,因此两旧一村改造成为政府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上海地产集团在这个阶段主要承担实施主体职能。这样的托底保障工作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03-04 年之前,类似项目往往吸引开发商投资来做动/拆迁,完成相应任务;03-04 年之后,开发商出现毛利下降动力不足的现象,土地储备资金到位速度下降,导致改造速度明显下降。市民对居住条件改善的速度不满意,因此上访量飙升。在上海市城市更新中心的平台上,上海地产参与了上海市多项成体系的配套政策制定,贯通了政企合作项目实施全流程,同时在探索中形成了城市更新专业化队伍,探索出一条旧改新路径。上海地产作为实施主体优先保证了民生问题的解决,在发挥市场化企业开发建设能力寻求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做到回笼资本继续推进旧改城市更新。过程中其以片区统筹的站位实现了跨项目、跨地块、跨周期的资金平衡,以及项目品质与项目利润水平方面的平衡。1)旧区改造城市更新的背景和使命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33资?民?发?民?发?民?与?与?与?和?合?展?和?组?与?研究?和?大?资?2)创新解决政企合作旧改城市更新项目?题?资?和?联?中?题?中?联?合?本?资?合?本?资?展?战略合?资?资?34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组合?联?联?资?题?与资?组合?高?与?组合?组合?合?发?本?合?联?合?与?联合?发?合?资?组?合?资?发?合?学?人家?资本合?资?合?资?合?资?资?发?与?发和?学?和?合资?合?资本?资?战略?资人?合?发?和?和?资?和?资?联合?合资?和?发?合?发合?大?资人?发和?联?和?和?发?与?发?35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张江光大产业园原名上海星峰科技园,通过张江高科主导的一系列基金化并购和金融操作,更新改造完成,引入新的产业内容,并更名为“张江光大园”,是产业园区更新和金融创新的典范。?大?国?发?发?学?大?资?国?合?资?国?资本?资与?资?大?资?资?与?资本?高?资?资?资?资?资?大?资?发?资?资?发展?发与?与?发展?国?高?发展?研发?人?国?中国?题?中?高?和?大?大?资?36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高?和?合?资?高?资中?资?高?发?资?大?资?人?资?资?大?人?发?资?资?和?大?人?资?国?资?大?资?资?中?发?资和中?大?发?资?资?资?高?资?人?资?资?大?大?中?中?中?资?资?资?资?中?资?大?大?资?中?资?资?华安张江光大 REIT 是国内真正意义上的 Pre-REITs 通过公募 REITs 退出的案例:?中?大?人?和资?高?资人?资?本?中?发和?发?和?发?高?37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38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和?资?中?资?资?资?国?资本?大?国资?资本?资?高?发展?资本?资本?与?资?和?合?合?与?中国?国资?国?资本?资本?大?发?资?发展?和?中资?39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资?资?发?资本?和资?资?本?资?和?本?与?合?合?资?大?资?资本?国?资本?大?与?和?合?高?发展中资?本?国?资?资?合?联?合?资?与合?资?本?资本?本?国?资?资?资?资?资本?和资?资?资?40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研究?院?中国?国?大?中?高?院?合?与?高?合?国?中?国?和?和?国?国?资?合?和?高?大?战?大?和?国?中?研究?与?家?战略高?国?中?中?发展?和?高?发?合?院?合?和?组?41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合?和?资本?与?和?资本?与?和?和?中?院?与?联合?和?与?发?和?42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43?和?组?合?和?44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45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1)一张蓝图?和?合?与?与?(3)总控文件?发?(2)综合约定?合?和?合?合?资?合?合?(4)管理手册?合?和?(5)总进度表?资?本?发与?发?院?与?展?46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高?和?人民?人?民?本?国民?和?发展?合?合?展?和?与?院?与?展?展?题研究?合研究?和?与?中?民?与?47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中?和?发展中?合?战略和?中?大?中?人?中?中?人民?中?发展?与?与?与?国?联?发展?和?资?发展高?发展?展?和?和?发展?48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合?发展?战略?发展战略?和?高?学研展?合?组?组?大?和?题?合?大?大?1-文化导向:?与?3-运营导向:?与?大资?2-产业导向:?与?4-治理导向:?与?49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国?资本和?资本?资?本?本?与?本?资?与资?中?国?资本?资本?资?资?资?和资?国?资?组?与?与?与?与?合?和?和?国?资本?资本和?资?资?中?资?高?资本和?资?与?资?人?资本?发展?资?50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合?与资本?合?中?发?与?资本?资?和?发展?与资?资?与资?国资?人民?与?合?与?中?和?和?大?与?联?和?中?组?合?和?中?和?合?和?发?发展?发?和?资?和?资?联合?和?资本?合资?和?和?国?资?和?与?51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第四章片区更新统筹主体的“策规算一体化”统筹创新模式总结52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片区更新统筹主体的“策规算一体化”统筹创新模式总结?研究和?发?大?和?战?和?合?和?国?资本?资本?与?资?资?和?中?资?国?资?国?资本?资?发展?大?中?资本?与?与?资?资?题?题?发?与?合?大?和?本?53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资?资?人?资?大?战?略?和?资?资本和?资?资?资?和?资?和?略?资本和?资?资?和?资?与?研究?和?发?合?和?和?研究?和?和?合?展?资?与?联?和?发?中?组?合?中?合?和?发?资?和?中?研究?高?发?高?高?发展?国?国?发?和?资?合?人?合?合?发展?54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1)统筹策划:明确片区内各地块的功能与业态?民?研?与?和?与?与?中?与?发?和?资?合?合?和?资本?合?中?合?和?大?发?资?发?资?和?资本?与?发中?合?合?资?发?2)统筹规划:平衡片区内空间形态与土地利用指标(片区产品的空间图层)?学?和?和?和?和?和?和?合?和?和?和?学?和?组?和?与?与?与?资?与?略55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合?与?国大?发?和?3)统筹资金:对接金融机构实现片区内资金募投管退可持续路径(片区产品的经济图层)?中?和?发展?发?和?和?资?资?56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新算法”体现在资产管理全周期。近年来资产证券化特别是公募 REITs 的发展就是中央给以国有资产为主的固定资产经营带来新的投资退出通道,这样才能吸引更广泛的社会资本进入城市更新与存量资产盘活领域,投资发展才能滚动,让不动产动起来。相比增量开发成熟的金融体系,中央正在逐步完善面向存量更新的金融体系,片区更新中将会应用到很多金融新产品和新工具,他们的算法逻辑是平台公司作为统筹主体需要熟悉并掌握的。以下以平台公司作为统筹主体为例。按照政府和平台公司的传统理解,引入社会资本的方式有些狭隘:要么是让社会企业自己去做开发与运营(社会资本自我投资闭环)、要么就是 PPP、EPC 或者明股实债的融资(隐形债)。比对当下政策和经济环境,传统模式几乎没有可持续之路。而在片区统筹更新多元主体基金化参与的新模式下,社会资本参与路径有了突破创新。若以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衔接关系看,主要分为前期国资引导进入的 跟投路径 和后期国资引导退出的 换岗路径 两种。先说比较容易理解的 换岗路径,比如近期有些地方平台公司开始去购买开发商的存量住宅,一是能为开发企业纾困,二是这些成为国有资产的住宅可以再改为保障性公寓产品出租,最后试图通过公募 reits 发行让国有资本实现退出。公募 reits 等新手段带来的算法革命,让 回本周期 的传统概念被颠覆,老算法中必须长周期持有等待运营回本的固定资产,可以通过新算法提前完成证券化退出,也是快速回收国有资本投资的新路径代表社会资本的金融机构和分销券商在二级市场收购资产证券,让国资完成资金退出回流,这就是所谓的换岗路径。该路径相关还包括成熟资产出表、整体转让(险资普遍有稳定收益资产投资偏好)等其他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57?资?发?国?资本?资?国?资?资本?资?本?资?资?本?合?国?资?资?国?资?大?资?高?大?资本?本?题?中?国?资?本?资?资?本?合?资?大?本?资?和?资?本?本?中?本?发?国?资?展?资?资人?合?资?资?本?资人?资?和?资?本?和?资和?资?本?资?本?资本?资?资人?资?资?国?资本和?资本?合?合?资与?4)统筹运营:片区内面对产业升级需求所应对的生态链服务统筹?大?资和?资?资?合?资本?资?资?国?资本?资58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本?发?发展?资?和?资?和?资?资?和?与?资?和?和?资?资?与?资?与?中?研究?国?中?人?家?研发?家?研发?资?发展?和?研究?高?合?国?中?大?高研院?研发?研?资本?资?发?研究?研发?民?和?资?研究?大学?研院?研?发?中?59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中?资?资本?与?和?资本?资本?资本与?资本?与?合?和?资本?发?和?资?中?资本?发?资?资本?资?资本?与?大?资人?资人?合大?资人?资?资?和?资本?资?中?本?资本?和资?资?本?和?大?资本?资?本?大?合?本?本?资本?和?资?合?60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1)城市大账:两个增值效应,一个治理平衡?家?中?和?和?资?资?中?大?和?国?资本?资?本?大?和?大?发展?大?和民?中?本?2)单元总账:以资管目标为中心恒量,统筹平衡三体变量?本?与?大?中?资?资?资?本?资?本和?本?国?资?中?国资?本?和?和?和?和?发?资?资本?资本?资?研究?本?资?资本?大?战?战略?和?合?资?大?资?城市大帐单元总帐61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3)项目子帐:根据收益率做好项目分类和独立财务平衡直接投资:?与?股权投资:资本?资?资?债权投资:?专项支持:?资?项目子帐?资?资?和?发?人?资?与?和?资?资本和?资?合?与合?与?合?和?和?资本?中?资?资?资?资?资?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62?资?和?资?高?国?资本?资?和?资?大?组合?资?和?资?资?国?资本?资?资本?资?资本?资?资本?63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国?国家?大?国?民?国?资?大?和?联?战略?资?资本?发展?本?资本?和?国?资本?战略?资?资本?资?国?资本?4)合作分账:片区更新中产业链分账逻辑?家?合?中?和?发?合?资?中?发?研发?合作分帐64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和研究?合?大?合?和?国?资本?和?合?合?和?资?和?大?战?与?与?大?战?国?大?中?国?和?资?和?国?资?与?65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资?合?和?人和?题?合?和?资?和?国?资本?国?资本?发展?本?国?和?大?国家?国?国?和?中国?发展?中国?资?大?资?略?资本?国?资?略?资本?与?国?资?发展?发?资?国?资?与?国?高?发展?中国?中?和?66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1)建筑功能兼容政策在丰富多元的生活需求下,建筑空间功能高度复合的时代已经到来。将不同功能、不同形式的空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连贯的空间体系,能够增强建筑的功能性和灵活性,提升建筑的实用性和美观性,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为用户提供更加舒适和便捷的使用环境。这就需要改变过去每个建筑项目用地均有严格的边界条件和单纯的权属关系等原有规划理念,需要在政策上明确建筑用途的改变和兼容的规则,允许通过设计更新形成多元共生的建筑形态。2)建筑面积增容政策提升容积率是一项有争议的建议。但通过考察各国的城市更新,容积率奖励与公共贡献相结合是通行的惯例。如在日本,城市更新项目如果增加了公共活动空间、提高了防灾能力、推进了低碳节能、打造了良好的步行环境、保护了历史建筑、扩充了交通网络、建设了高品质酒店等,均可获得容积率的奖励或允许容积率转移。政府部门通过这一举措可以引导城市更新有效实施补短板和升质量,激励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城市更新之中。?67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3)土地使用年限续期政策城市更新投入大、周期长,在我国,城镇土地使用年限到期后的政策是影响更新预期的重要方面。土地用途转性或到期后延期是否、以及如何补交土地出让金是所有存量有机更新项目面临的问题,如政策不清,则预期不稳,存量建筑存续时间越长,则资本投入更新越难,目前除极少城市有相关规定外,其他城市需要尽早明确土地使用权续期的政策规定。4)低成本更新的政策对拆除新建的更新项目,在土地招拍挂和房地产开发模式下更新成本巨大,只能依靠高房价支撑,但在房地产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下,这是不可持续的。更新成本过高,就不能形成良性的更新机制,因此,改变原有更新路径,探索原业主自我更新配加政府相应支持的低成本更新政策就十分必要。68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和资本联合课题组?和?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13 76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房地产行业城中村改造深度报告:政策进入集中释放期投资销售拉动几何?-231208(32页).pdf

    本公司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请务必阅读最后一页免责声明 证券研究报告 1 城中村改造深度报告 政策进入集中释放期,投资销售拉动几何?2023 年 12 月 08 日 城中村土地性质为集体用地,具备.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13 32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房地产行业:核心城市房价复盘-231213(17页).pdf

     1 行业行业报告报告行业专题研究行业专题研究 请务必阅读报告末页的重要声明 房地产房地产 核心城市房价复盘核心城市房价复盘 北上深北上深进入房地产存量市场进入房地产存量市场,房价增长进入瓶颈期。,房价.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13 17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CBRE:笃于质敏于势-2023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商业地产趋势与机遇专题报告(30页).pdf

    专题报告笃于质,敏于势: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商业地产趋势与机遇世邦魏理仕研究部笃于质,敏于势: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商业地产趋势与机遇世邦魏理仕研究部笃于质,敏于势: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商业地产趋势与机遇世邦魏理仕研究部世邦魏理仕研究部笃于质,敏于势: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商业地产趋势与机遇世邦魏理仕研究部笃于质,敏于势: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商业地产趋势与机遇世邦魏理仕研究部笃于质,敏于势: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商业地产趋势与机遇42AFRPp%00E 022年至今500世邦魏理仕研究部笃于质,敏于势: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商业地产趋势与机遇世邦魏理仕研究部笃于质,敏于势: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商业地产趋势与机遇0 0000200300400500600200000222023YTD世邦魏理仕研究部笃于质,敏于势: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商业地产趋势与机遇世邦魏理仕研究部笃于质,敏于势: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商业地产趋势与机遇世邦魏理仕研究部笃于质,敏于势: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商业地产趋势与机遇世邦魏理仕研究部笃于质,敏于势: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商业地产趋势与机遇世邦魏理仕研究部笃于质,敏于势: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商业地产趋势与机遇世邦魏理仕研究部笃于质,敏于势: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商业地产趋势与机遇世邦魏理仕研究部笃于质,敏于势: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商业地产趋势与机遇世邦魏理仕研究部笃于质,敏于势: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商业地产趋势与机遇世邦魏理仕研究部笃于质,敏于势: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商业地产趋势与机遇76viiccbbbb%世邦魏理仕研究部笃于质,敏于势: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商业地产趋势与机遇世邦魏理仕研究部笃于质,敏于势: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商业地产趋势与机遇世邦魏理仕研究部笃于质,敏于势: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商业地产趋势与机遇世邦魏理仕研究部笃于质,敏于势: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商业地产趋势与机遇世邦魏理仕研究部笃于质,敏于势: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商业地产趋势与机遇世邦魏理仕研究部笃于质,敏于势: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商业地产趋势与机遇世邦魏理仕研究部笃于质,敏于势: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商业地产趋势与机遇世邦魏理仕研究部笃于质,敏于势: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商业地产趋势与机遇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12 30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戴德梁行:2023年第三季度全国住宅市场研究报告(28页).pdf

    全 国 住 宅 市 场 研究 12023年第三季度全国住宅市场研究戴德梁行研究院CONTENTS1P4-6P7-13P23-27P14-22宏观环境住宅市场政策及预测典型市场全国 24 个重点城市2342 戴德梁行研究院全 国 住 宅 市 场研究 301第一部分 宏 观 环境4 戴德梁行研究院全 国 住 宅 市 场 研究 5三季度经济回升态势更趋明显,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贡献率升至 94.8 23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913,02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较上半年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第三季度,GDP 同比增长 4.9%,环比增长 1.3%,回升态势更趋明显。三驾马车中,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特别是在旅游、住宿、餐饮等业态消费回暖的支撑下,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 4.4 个百分点,消费支出的加快恢复表明消费市场的信心正在好转。投资保持增长态势,前三季度资本形成总额拉动经济增长 1.6 个百分点;在外需收缩的影响下,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向下拉动经济 0.7 个百分点。全国历年经济总量走势变化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戴德梁行研究部GDP 总量为 913,027 亿元,同比增速 5.2%0%3%6%950,000300,000450,000600,000750,000900,0001,050,0001,200,0001,350,000GDP:累计总量(亿元)GDP:同比增幅02高新技术产业、基建以及制造业带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走势变化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戴德梁行研究部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75,035 亿元,同比增长 3.1%,增速较 1-6 月回落 0.7个百分点。受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下行的拖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自年初以来已连续 7 个月下降。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 6.2%,增速比全部投资高 3.1 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4%,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 8.3 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速 6.2%,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 3.1 个百分点。实现连续两个月加快,增速比 18 月份和 17 月份分别加快 0.3 个和 0.5 个百分点。从行业来看,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铁路运输业以及汽车制造业保持了 20%以上的快速增长。6 戴德梁行研究院0%5 %00,000200,000300,000400,000500,000600,000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亿元)同比增幅02第二部分 住 宅市场全 国 住 宅 市 场研究 78 戴德梁行研究院前三季度,全国住宅新开工面积 52,512 万平方米,同比下降 23.9%,降幅较 1-6 月收窄 1 个百分点;住宅竣工面积 35,319 万平方米,同比增长 20.1%,增速较 1-6 月扩大 1.6 个百分点,“保交楼”政策效果持续显现。结合新开工数据,相较于过去十年间连年超 10 亿平方米的新开工面积,2022 年全国住宅新开工面积开始大幅下滑近四成,2023 年前三季度依然延续显著下行趋势。这意味着,一方面未来供应的萎缩将影响新房市场的规模,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局限需求的释放。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戴德梁行研究部全国住宅新开工面积及增幅历年走势变化全国住宅竣工面积及增幅历年走势变化保交楼政策效力下住宅竣工提速,同时新开工降幅有所收窄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戴德梁行研究部-60%-40%-20%0 5,00070,000105,000140,000175,0002000019 202020212022 Q1-Q32023住宅新开工面积(万)同比涨幅-20%-10%0 05,00070,000105,000140,000175,00020000022 Q1-Q32023住宅竣工面积(万)同比涨幅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持续下降,地产开发投资降幅随之下探前三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 87,269 亿元,同比下降 9.1%,降幅较 1-6 月扩大 1.2 个百分点;住宅投资 66,279 亿元,同比下降 8.4%,降幅较 1-6 月扩大 1.1 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前三季度累计 98,067 亿元,同比下降13.5%,且已连续下降 18 个月。上半年部分城市楼市小阳春,未能持续为楼市注入信心,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速度持续放缓,资金压力下开发商土地购置及新开工规模的双双放缓,都会在市场未来供应中体现,也将影响市场的恢复。全国房地产及住宅开发投资走势变化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戴德梁行研究部房地产开发投资 87,269 亿元,同比下降 9.1%;住宅开发投资 66,279 亿元,同比下降 8.4%全 国 住 宅 市 场 研究 9-30%-15%00E0,00060,00090,000120,000150,000180,00020000022 Q1-Q32023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住宅开发投资(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幅住宅开发投资同比增幅1 0 戴德梁行研究院前三季度住宅销售面积同比降幅扩大,需求持续走弱全国住宅销售面积走势变化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戴德梁行研究部全国住宅销售面积 72,770 万平方米,同比下降 6.3%前三季度,全国住宅销售面积 72,770 万平方米,同比下降 6.3%,降幅较 1-6 月扩大 3.5 个百分点,虽然二三季度,针对需求端的调控政策不断优化,但住宅市场需求仍在萎缩。结合国内宏观经济以及房地产市场情况来看,当前楼市呈现供需两弱的处境。从供应端来看,持续近两年的房地产投资下滑,新开工量的减少,对于处在债务及销售回款双重压力下的房企而言,难将手中本就不充裕的资金用于拓展新项目进而影响未来供应。从需求端来看,虽然多地对限购政策实行松绑优化,放宽了刚需及改善型需求的入市条件,但需求提振的效果仍显不足,再加上房企暴雷的负面影响,市场需求仍在政策、产品、价格多个因素下选择观望,楼市信心仍待恢复。-40%-20%0 0,00060,00090,000120,000150,000180,00020000022 Q1-Q32023全国住宅销售面积(万)同比涨幅全 国 住 宅 市 场 研 究 1170 城中,一二手住宅房价环比下降城市数量继续扩大70 个大中城市二手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涨跌个数70 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涨跌个数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戴德梁行研究部经历了一季度末的楼市小阳春,新房及二手房市场需求于二季度回落并且延续至三季度。从4月份开始,新房及二手房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数量逐月减少,环比下降的城市数量增加,结合三季度的新房成交量同比降幅持续扩大,反映市场需求的萎缩。房贷利率下降,同时多地陆续出台的认房不认贷等楼市优化政策,其政策效力或将在四季度集中显现,届时成交量的回升对价格也将形成一定支撑,预计四季度全国一二手房房价下降的趋势将有所改善。007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1.0121.0221.0321.0421.0521.0621.0721.0821.0921.1021.1121.1222.0122.0222.0322.0422.0522.0622.0722.0822.0922.1022.1122.1223.0123.0223.0323.0423.0523.0623.0723.0823.09007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1.0121.0221.0321.0421.0521.0621.0721.0821.0921.1021.1121.1222.0122.0222.0322.0422.0522.0622.0722.0822.0922.1022.1122.1223.0123.0223.0323.0423.0523.0623.0723.0823.09环比价格上涨环比价格持平环比价格下降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戴德梁行研究部前三季度,全国新房住宅销售均价 10,899 元/平方米,同比上涨 7.4%,涨幅较 1-6 月回落 3.1 个百分点,结构性因素下价格追高的趋势在三季度得到缓解。进入三季度,新房住宅市场延续了第二季度需求走弱的趋势,前三季度成交量同比降幅扩大 3.5 个百分点至下降 6.3%,成交总额同比增速也由上半年的上涨 3.7%转为下降 3.2%,房企资金回流的步伐进一步放缓。分季度来看,一二三季度全国住宅成交量分别 2.62、2.53、2.12 亿 平 方 米,均 价 分 别 为10,532、11,441、10,706 元/平方米,在经历二季度的楼市短暂回暖后,三季度新房市场量价双双回落。全国住宅销售均价走势变化全国住宅销售均价10,899元/平方米,同比上涨 7.4%三季度全国住宅新房销售均价较二季度下降 6.4%-10%0 ,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20000022 Q1-Q32023销售均价(元/)同比涨幅1 2 戴德梁行研究院三季度新房住宅市场供需进一步收缩,库存量小幅回升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戴德梁行研究部全国住宅待售面积历年变化单位:万进入三季度,住宅市场供需双双走弱,库存量小幅上升。截止三季度末,全国新房住宅待售面积31,186 万平方米,虽较 6 月末增加 180 万平方米,但较一季度减少 655 万平方米。四季度,在市场政策利好叠加年终业绩压力下,房企或将释放更多供应,以价换量或是众多房企的销售策略,整体价格料将有所松动,市场活跃度也将大概率提升。但宏观经济基本面仍待改善,市场需求对供应的消化能力仍有限,整体库存量预计还将小幅上升。全 国 住 宅 市 场 研究 132011,16,903 2012,23,618 2013,32,401 2014,40,684 2015,45,248 2016,40,257 2017,30,163 2018,25,091 2019,22,473 2020,22,379 2021,22,761 2022,26,947 Q3 2023,31,186 200002020212022Q3202303第三部分 典 型 市场全国 24 个重点城市:24 城市场数据分析将采取样本分组的方式进行,样本选择及分组如下: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发达二线城市:天津、重庆、苏州、武汉、成都、杭州、南京、青岛、长沙、宁波普通二线城市:郑州、沈阳、西安、合肥、福州、长春、南昌、厦门、南宁、呼和浩特1 4 戴德梁行研究院全 国 住 宅 市 场 研 究 15供应持续收缩,年内累计供求比均低于 1从过去 5 年数据来看,24 个重点城市累计供销比为 0.99,其中一线、发达二线及普通二线城市 5年累计供销比分别为 0.99、1.01、0.96,一线及普通二线城市新房供应略显不足,但整体看总体供需量相对平衡。自 2022 年以来房地产投资放缓,市场新增供应下滑至低位,致各级城市年内累积供需比均不足 1。单三季度,24 个重点城市供应量同比减少24.7%,环比减少 16.2%,相应的成交量同比减少 20.7%,环比减少 24.2%。虽然年内发布了针对需求端的楼市优化政策,但供应端的收缩不利于政策效力的释放,供应不足是成交量进一步收缩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年底房企加大市场供应,叠加楼市利好信号的持续释放,预计四季度重点24 城市场活跃度有望得到一定改善。24 个重点城市新建住宅批准上市面积与销售面积对比(2023 年前三季度)资料来源:CREIS、部分城市规土统计部门、戴德梁行研究部一线供销比:0.97发达二线供销比:0.84普通二线供销比:0.660.50.70.91.1,2001,500批准上市面积(万)销售面积(万)1 6 戴德梁行研究院259.83 290.29 316.60 382.56 277.94 289.65 1,078.04 1,126.18 1,109.90 1,189.24 742.54 720.25 703.01 705.05 643.93 683.87 424.64 455.64 2002120222023Q3二线城市楼市活跃度下行,成交环比下降近 3 成从历年一、二线 24 城月均成交量数据来看,2022 年房企暴雷、项目停工、住宅延期交付等负面消息频出,加上房企融资受困、销售回款不畅等多重因素,令 24 个重点城市 2022 年成交量创近六年新低。进入 2023 年,房地产行业整体环境并未见明显改善,前三季度各级城市月均成交量延续了上年低迷的态势。分季度来看,第三季度发达及普通二线城市月均成交量均下降至近三年最低水平,环比二季度分别下降 31.8%及 28.5%。除了与市场需求回落相关外,新增供应的减少亦是市场表现疲软的主因之一。从前三季度供需关系来看,发达及普通二线城市供需比仅为 0.84 和 0.66,供应不足限制了需求的释放。而一线城市在0.97的供需关系下,供应及成交也均有 16%左右的下滑。资料来源:CREIS、部分城市规土统计部门、戴德梁行研究部各级城市月均成交总量年度走势对比单位:万平方米一线城市发达二线普通二线资料来源:CREIS、部分城市规土统计部门、戴德梁行研究部指标反映对应分组内样本城市的月均成交量之和385.82 225.78 341.59 281.32 315.94 262.49 1,568.17 826.13 747.92 695.88 810.00 552.52 805.12 446.29 474.40 379.70 510.26 365.06 21Q121Q221Q321Q422Q1 22Q2 22Q3 22Q4 23Q1 23Q2 23Q3各级城市月均成交量季度走势对比单位:万平方米普通二线一线城市发达二线全 国 住 宅 市 场 研究 171 8 戴德梁行研究院24 个重点城市历年新房成交量占全国总成交量比例走势单位:万平方米第三季度,24 个重点城市供需双双回落令 24 城年内累计成交量在全国住宅成交量中的占比,较上半年下滑 0.8 个百分点至 18.1%,虽然占比有所下降但仍是近年高位水平,表明全国住宅市场成交热点向一二线重点城集中的趋势没有改变,同时一二线重点城市成交占比的变化也在结构上影响全国住房均价走向。资料来源:CREIS、部分城市规土统计部门、戴德梁行研究部24 个重点城市成交量下滑令其在全国住宅成交占比有所回落20.3 .0.4.3.6.5.2.6.0.0.3.1.1.0.0.0.0.0%.00,00060,00090,000120,000150,000180,000200002020212022Q1-Q32023全国住宅销售面积(万)24城成交量(万)24城成交量占比全 国 住 宅 市 场 研 究 19普通二线一线城市发达二线一二线各级城市新房均价环比回落第三季度,一二线重点城市新房成交均价环比全线回落,一线、发达二线及普通二线城市新房均价环比二季度分别下降 0.5%、2.7%及 6.6%。各级城市成交量与均价的双双下滑,市场需求走弱迹象明显。虽然二季度部分高端住宅产品的成交结构性拉高了整体重点城市的价格,但在需求萎靡、后劲不足、房企加大购房优惠力度等现实压力下,三季度重点城市房价出现回落。预计四季度重点城市均价或将小幅回落,一方面三季度优化了购房调控政策,从中央降低贷款利率,银行认房不认贷,到地方松绑大量城区限购等政策,经过一个季度的消化,政策效力或将在四季度集中释放,刺激更多刚改型、品质提升型购房需求;另一方面,部分城市限购区域逐渐取消,全国住宅市场分化将更加剧烈,资金将进一步向重点城市聚集。24 个重点城市新房均价季度走势对比(单位:元/平方米)资料来源:CREIS、部分城市规土统计部门、戴德梁行研究部37,841 39,023 42,144 38,768 41,800 40,842 48,897 50,176 47,418 47,216 45,534 48,081 47,850 16,544 16,628 18,694 19,817 18,509 19,030 20,475 19,555 20,515 20,929 20,453 21,098 20,526 14,376 14,501 15,434 15,490 13,012 13,551 13,529 14,453 14,703 16,351 14,690 15,227 14,222 20Q3 20Q4 21Q121Q2 21Q3 21Q4 22Q1 22Q2 22Q3 22Q4 23Q1 23Q2 23Q320 戴德梁行研究 院2023 年前三季度,全国重点城市新房均价及期末去化周期分布注:以过去一年的月均销售面积作为去化速度,来计算去化周期;可售面积:取得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可以进行预售和销售的商品房面积。资料来源:CREIS、部分城市规土统计部门、戴德梁行研究部均价(元/)去化周期(月)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重庆苏州武汉成都杭州南京青岛长沙宁波郑州沈阳西安合肥福州长春南昌厦门南宁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02468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去化周期(月)呼和浩特010,00020,0007080902023 年前三季度重点城市新建住宅销售面积分布示意图资料来源:CREIS、部分城市规土统计部门、戴德梁行研究部大于 900 万300-600 万600-900 万小于 300 万全 国 住 宅 市 场 研 究 2 1成都1,221武汉927西安629呼和浩特175重庆510南宁436长沙526广州632深圳267合肥378厦门148福州445南昌245杭州425宁波456上海1,137郑州858青岛897北京570天津740沈阳440长春345苏州378南京40222 戴德梁行研究院042023 年前三季度重点城市新建住宅销售均价分布示意图注:如剔除保障性住房影响,北京、上海均价分别为 60,976 元/平方米和 65,783 元/平方米。均价 2-3 万元/平方米均价 1 万元/平方米均价 1-2 万元/平方米均价 3 万元/平方米资料来源:CREIS、戴德梁行研究部武汉16,098重庆14,381成都21,150沈阳11,254青岛15,406天津17,556北京北京54,35054,350上海上海44,56744,567南京南京34,56134,561深圳深圳66,06866,068厦门厦门41,53841,538广州广州37,52837,528长沙14,299西安17,951郑州11,581福州14,559宁波23,394呼和浩特10,042苏州29,503合肥21,624南昌12,579南宁12,219杭州杭州37,81937,819长春9,29904第四部分 政策 及预测全 国 住 宅 市 场 研究 2 3多举措降低购房门槛,促刚性及改善型需求入市中央层面,提出统一首套房和二套房最低首付比例、下调二套房商业贷款利率下限、降低存量首套住房商业贷款利率8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 文件,被称为中国新一轮“房改”。文件明确了两大目标,一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让工薪收入群体逐步实现居者有其屋,消除买不起商品住房的焦虑;二是推动建立房地产业转型发展新模式,让商品住房回归商品属性,满足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推动房地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8 月 25 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延续实施支持居民换购住房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自 2024 年 1 月 1 日至 2025 年 12 月 31 日,对出售自有住房并在现住房出售 1 年内重新购买住房的纳税人,对其出售现住房已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以退税优惠。其中新购房金额大于原住房,全部退还个税;如果小于,按新购住房占现住房转让金额的比例退还。8 月 27 日,住建部、央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优化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的通知:家庭成员在当地名下无成套住房,不论是否已利用贷款购买过住房,均按首套住房执行信贷政策。8 月 31 日,央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调整优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通知:贷款购买商品住房的居民,首套住房商业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同一位不低于 20%,二套住房统一不低于 30%。8 月 31 日,央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存量首套个人住房贷款,指 2023 年 8 月 31 日前金融机构已发放的和已签订合同未发放的首套住房个人贷款;自 2023 年 9 月 25 日起,存量首套住房商业个人贷款的借款人可向承贷金融机构提出申请,由该金融机构新发放贷款置换存量首套住房商业个人住房贷款。新发放贷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借款人协商确定,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上的加点幅度,不得低于原贷款发放时所在城市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24 戴德梁行研究 院8月8日,南京发布 进一步优化政策举措促进南京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购买新建商品房实施补贴,鼓励新六区,按合同价给予一定比例的购房补贴,栖霞区和雨花台区结合辖区内市场实际评估后对购买新建商品住房实施补贴;对集体土地房屋征收推行放票安置;建立统一的“安置房源超市”,面向各区征收主体打造市级层面的安置房源选择平台,引入跨区、跨街道安置机制,满足多样化安置需求。8 月 28 日,成都发布关于优化商品住房公证摇号有关规定的补充通知,建筑面积在 144 平方米(含)以上的房源;取得现售备案意见书的项目,可不再实施公证摇号。优化无房居民家庭认定标准:至少一名购房人符合成都住房限购政策,且购房家庭在成都无自由产权住房的。同日,成都发布关于支持商品住房现房销售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及关于优化商品房销售政务服务工作的通知。8 月 30、31 日,广州、深圳、中山、东莞、惠州先后发布关于优化我市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的通知,居民家庭申请贷款,家庭成员在我市名下无成套住房的,不论是否已利用贷款购买过住房,银行机构均按首各地调整放宽购房政策9 月 28 日,财政部、税务总局、住建部发布关于保障性住房有关税费政策的公告: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免征保障性住房经营单位以及购买保障性住房涉及的相关印花税。个人购买保障性住房,契税减按 1%的税费征收。保障住房单位回购保障性住房继续作为保障性住房房源,免征契税。10 月 16 日,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为未来五年房地产市场发展定下了基调。10月18日,自然资源部发文:建议取消土地拍卖中的地价限制、建议取消远郊区容积率1.0限制等。所谓“取消地价限制”,意味着未来土拍将恢复价高者得的市场规律,优质地块提供高端产品线,房企利润空间也有所保障,有利于未来住房价格实现市场化自由定价。全 国 住 宅 市 场研究 2 5套住房执行住房信贷政策。9 月初,佛山、江门、清远、韶关、珠海、梅州、汕头、湛江、揭阳也先后发布调整按揭贷款首套认定标准通知。8 月 30 日,福州发布关于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在限购区域购买一二手房,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在限购区内已拥有 2 套及以上,非本市户籍在限购区有一套及以上的家庭,限制购买单套 144 平方米以下住房。家庭生育二个孩子及以上,其中一个(或以上)孩子未成年的,可在限购区域内在购买一套 144 平方米及一下的商品住房。限购区域存量房,用作租赁或保障性住房出租后,可在限购区域内在购买一套面积144平一下的商品住房,用于自住。8 月 31 日,武汉发布关于优化我市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的通知,家庭成员在我市名下无成套住房的,不论是否以利用贷款购买过住房,银行机构均按首套住房执行住房信贷政策。四个一线城市接连宣布“认房不认贷”措施。8月30日的广州、深圳,9月1日的北京、上海先后宣布执行“认房不认贷”政策措施。9 月,多个重点城市宣布取消限购限售,其中全市域取消限购:沈阳、大连、青岛、济南、南京、无锡、宁波、福州、合肥、武汉、郑州、兰州等;全市域取消限售:沈阳、大连、济南、青岛。福州、合肥、郑州、兰州等。部分区域取消限购:苏州不再审核 120 平方米以上住房购房资格;西安取消二环以外区域限购;广州非本市户籍社保年限缩至 2 年;成都不再审核 144 平方米以上住房购房资格;厦门取消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翔安区限购;天津将限购区域优化为市内六区;长沙首套房不需提供购房证明等。10 月 17 日,上海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优化本市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套数认定标准的通知,上海成为首个公积金实行“认房不认贷”政策的一线城市。26 戴德梁行研究院市场展望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出中国经济保持回升向好的态势,前三季度 5.2%的 GDP 增速也有助于恢复并稳定市场信心。消费依然是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高新技术产业、基建以及制造业带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扩大,但房地产投资持续下行拉低了整体投资增速。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房地产行业所面临的下行调整状态一定程度也拖累整体经济的复苏进程。2022 年以来房地产投资持续下滑对供应端产生负面影响,新房供应量下滑至低位,前三季度重点 24城批准上市面积同比减少 9.2%,第三季度同比降幅高达 24.7%;并且自 2022 年来新开工面积的大幅下降还将持续影响未来供应量可以预见,伴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住宅新房市场的整体规模将有所收缩。需求疲软仍是当前楼市复苏乏力的根本阻碍之一。今年来密集出台各类引导楼市调控放松的政策,包括降低首套房首付比例及贷款利率、延长贷款年限、增加公积金贷款额度、给予购房补贴及契税优惠、带押过户、减少限购区域等,政策优化放松对楼市需求的释放起到一定刺激作用,积压需求的集中释放也促成了上半年楼市小阳春,带动房价出现小幅波动。进入三季度,包括一线城市在内的重点城市响应中央号召,纷纷出台了“认房不认贷”等放松性政策。政策端积极优化调整,助力楼市购房需求的恢复,但市场面并未呈现立竿见影的效果前三季度全国住宅销售面积同比下降 6.3%,降幅较上半年扩大3.5 个百分点,需求持续走弱;房价下行走势更趋明显,70 城中一、二手住宅房价环比下降城市数量继续扩大,占比分别达 77.1%和 92.9%。考虑到销售回款依然是房企资金回流的主要途径,预计进入第四季度新房供应量有望加大,叠加各种促销让利活动切实降低购房成本,以及利率下行、认房不认贷等政策利好,合并先期供需两端政策组合拳效力的逐渐发挥,楼市成交热度有望于年底升温。但市场的持续恢复还有赖于信心的重塑,这其中既包括政策对于各类购房需求限制的解绑、房地产行业恢复稳定健康发展,也包括房地产投融资环境的改善、进而带动供应端的修复,更与居民收入及就业的稳定、宏观经济面的坚实支撑密不可分。全 国 住 宅 市 场 研 究 2728 戴德梁行研究院本报告由戴德梁行研究院副院长张晓端负责撰写,辛昊澎整理分析,设计由李安妮完成。张晓端同时是戴德梁行华南及华中区研究部主管,及戴德梁行粤港澳大湾区平台研究负责人,拥有丰富的房地产市场研究经验。为更好地服务客户,研究院在各个领域建立了“卓越中心”,如资本市场、工业物流、零售商业等,张晓端也是我们大中华区住宅卓越中心的负责人。如对我们的研究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大中华区研究团队联系人Shaun Brodie华东区李易璇台湾邓淑贤香港魏东北区贾萱华西区张晓端戴德梁行研究院副院长 华南及华中区研究部主管关于戴德梁行戴德梁行是享誉全球的房地产服务和咨询顾问公司,通过兼具本土洞察与全球视野的房地产解决方案为客户创造卓越价值。戴德梁行遍布全球60多个国家,设有400多个办公室,拥有52,000名专业员工。在大中华区,23家分公司合力引领市场发展。2022年公司全球营业收入达101亿美元,核心业务涵盖估价及顾问服务、策略发展顾问、项目管理服务、资本市场、项目及企业服务、产业地产、商业地产等。戴德梁行拥有多元化、平等和包容性的上海品茶,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等领域表现卓越,赢得众多行业重磅奖项和至高荣誉。更多详情,请浏览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戴德梁行)。免责声明 本刊物刊载的一切资料及数据,虽力求精确,但仅作参考之用,并非对刊物中所载市场或物业的全面描述。刊物中所引用的来自公告渠道的信息,尽管戴德梁行相信其可靠性,但该等信息并未经戴德梁行核实,因此戴德梁行不能担保其准确和全面。对于刊物中所载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戴德梁行不做任何明示或暗示的担保,也不承担任何责任。戴德梁行在刊物中所述的任何观点仅供参考,并不对依赖该观点而采取的任何措施或行动、以及由此引起的任何风险承担任何责任。戴德梁行保留一切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戴德梁行 2023年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12 28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任泽平: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排名报告2023(27页).pdf

    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排名报告 2023文:任泽平团队导读导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因此,提升居民的幸福感指数,对于提升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至关重要。我们在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 2023研究报告中对全国除港澳台外的 337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幸福感指数进行了客观排名,南京、杭州、长沙、合肥、舟山、芜湖、苏州、宁波、大连、珠海位居前十。根据我们构建的城市幸福感指数评价体系,生态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三个重要维度。幸福在哪里?哪里最幸福?摘要摘要NO1.南京:六朝古都,交通枢纽,教育资源丰富。1)南京地处中国东部、长江下游,濒江近海,气候宜居,地理位置优越,名胜古迹众多,城市绿化程度高。2)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22 年,南京市人均 GDP17.9 万元,居全国第六、中国省会城市第一。3)交通便利,公共基础设施完备,教育资源丰富,城镇化程度较高。南京高等教育资源集中,拥有 8 所 211 大学、12 所双一流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全国第三。NO2.杭州: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交汇之城,新经济繁荣发展。1)杭州地势平坦,水域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质,全年市区空气优良率 83.3%,森林覆盖率达 65.3%。2)经济实力强劲,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深度融合,2022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 GDP 比重超 27.1%。3)保持强劲的人口虹吸效应,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杭州人口增速呈放缓趋势,城镇化率仍在提升,2022 年末杭州常住人口 1237.6 万人,增量位居全省 11 个地级市之首。NO3.长沙:夜经济、新消费之都,房价调控模范生。1)长沙位于湖南省中部,群山环抱,湖光山色,拥有 4000 多年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市区和周边地区保存着许多珍贵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迹。2)夜经济蓬勃发展,城乡发展均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2022 年,长沙夜经济零售总额占全市社会零售额六成左右。3)生活成本在二线城市中较低,房价调控为全国“模范生”。2022 年,长沙房价收入比 8.9,在全国重点二线城市中排名第六。较低的房价和经济压力对年轻人、高素质人才形成巨大吸引力。NO4.合肥:抢抓新兴产业发展机遇,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1)合肥生态优良,空气质量优良率达 86.0%,2023 年通过国家气候标志认证,成为首个“中国气候宜居城市”省会。2)战略性新兴产业助力合肥经济快速崛起,14 年时间 GDP 规模从破千亿到破万亿,2023 年上半年,GDP 增速达 7.4%,进入全国前 20 名城市之列。3)有序推进城市规划和建设,为居民生活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科教资源丰富度不高,但做到了精而专,2021年中国科技十项重大突破中,合肥占据四席。NO5.舟山:宜居宜业的千岛之城,人均收入居浙江之首。1)舟山是唯一入围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四线城市,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四面环海,海岛景观宜人,冬暖夏凉,海域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渔业发达。2)整体经济体量不大,但人均 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较高,2022 年,舟山人均GDP16.7 万元,居浙江省第 1、全国第 8,超过了杭州和宁波。3)社会治安良好,生态环境质量优良。舟山 PM2.5 年平均浓度仅 14 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 97.8%,在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第三。NO6.芜湖:安徽第二城,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端制造业聚集。1)芜湖山水环绕,风光秀丽,素有“半城山半城水”之称,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江淮水乡代表之一。2)省内经济实力仅次于合肥,高端制造业集聚。2022 年,芜湖 GDP 总量达 4502.1 亿元,经济总量仅次于合肥,城乡收入差距较小,城乡可支配收入比为 1.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人口稳定增长,人口吸附能力强。得益于经济发展、房价优势、人才招引和安置政策,2022 年,芜湖常住人口较 2021 年增长 1.6%,人口增速全国排名第三。NO7.苏州:工业强市,经济实力全省第一,房价收入比合理。1)苏州地处江南水乡,具独特的自然风光与地域特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古建筑、文化遗址和博物馆等历史文化景点。2)依托工业强市优势,经济实力远超南京位居全省第一,居民收入水平仅次于一线城市。苏州房价收入比仅 12.4,生活成本相对较低。3)城建水平 20 强城市之一,交通设施、城市管理、教育资源等为市民提供良好保障。江苏省教育发达的城市之一,拥有多所优质初中和高中,高中教育实力在江苏省处于较高水平。NO8.宁波:江南水乡与海港之城,生活节奏舒适,包容性强。1)宁波地处水网地带,世界第四大港口城市,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气候温润,四季分明。2)浙江省第二大经济城市,长三角万亿城市之一,城乡发展较平衡,2022 年 GDP 总量 15704.3 亿元,同比增长 3.5%;2022 年,宁波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 1.7,连续 18 年呈缩小态势。3)交通便利,社会保障与配套服务齐全。宁波构建了市域 1 小时交通圈、长三角城市 2 小时交通圈,交通“降堵”成效显著,不断巩固交通顺畅优势,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NO9.大连:东北之窗,人口增速东北第一。1)大连地处辽东半岛南端,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是东北地区最温暖的地区,环境优美,三面环海,舒适宜居。2)作为辽宁省副省级城市,经济总量和增速均超过省会沈阳,2022 年,大连 GDP 总量 8430.9 亿元,比沈阳高 735.1 亿元,位居全省第一。3)常住人口增速东北第一,高等教育资源在计划单列市、非省会城市中称霸,人均医疗资源突出。得益于大连高质量的教育医疗资源、生态环境,大连成为东北地区为数不多的常住人口依然保持增长的城市。NO10.珠海:百岛之市,生态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1)珠海依山傍海,陆岛相望,气候宜人,生态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截至 2022 年底,累计建成碧道 220.4 公里,人均城市公园绿地面积 22.3 平方米。2)整体经济体量不大,但人均 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较高,分别为 16.4、6.3 万元,在全国排名靠前。3)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人才吸引力极强。近年来,大量外来人口,尤其是年轻人前来珠海就业、创业和生活,珠海常住人口从 2010 年的156.0万人增长到2022年的247.7万人,增长了58.8%,年均增长率4.9%。目录目录1南京:六朝古都,交通枢纽,教育资源丰富2杭州: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交汇之城,新经济繁荣发展3长沙:夜经济、新消费之都,房价调控模范生4合肥:抢抓新兴产业发展机遇,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5舟山:宜居宜业的千岛之城,人均收人居浙江之首6芜湖:安徽第二城,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端制造业聚集7苏州:工业强市,经济实力全省第一,房价收入比合理8宁波:江南水乡与海港之城,生活节奏舒适,包容性强9大连:东北之窗,人口增速东北第一10 珠海:百岛之市,生态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正文正文1南京:六朝古都,交通枢纽,教育资源丰富气候宜居气候宜居,地理位置优地理位置优越越,名胜古迹众多名胜古迹众多,城市绿化率高城市绿化率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 45.0E.0%,建成区绿建成区绿地率达地率达 40.8.8%。南京地处中国东部、长江下游、濒江近海,四周群山环抱,秦淮河流经市内,山川雄伟,景色优美,有“龙盘虎踞”之誉。南京持续打造绿色宜居都市,截至 2022 年底,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 45.0%,建成区绿地率达 40.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6.2 平方米,三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之称,截至 2022 年底,有 4 项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2 家国家级旅游景区。市民生活水平和经市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实力十分强大,济实力十分强大,20222022 年人均年人均 GDP17.9GDP17.9 万元,居中国省会城市第一,以现万元,居中国省会城市第一,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作为东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南京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22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6643 元,同比增长 4.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4664 元,增长6.0%,远高于全国平均的 49283 元和 20133 元。南京的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化特征,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金融、信息、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为推动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引擎。南京是长三角金融中心城市之一,具备完整的金融体系,孕育了一批互联网金融企业,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在内的优势产业,吸引全国各地的人才前来创新创业。高等教育资源丰富高等教育资源丰富,拥有拥有 8 8 所所 211211 大学、大学、1212 所双一流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全国第三。所双一流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全国第三。南京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南京高铁网辐射全国 6 个方向,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为江苏两大枢纽机场之一,南京港是国内最大的内河港口、吞吐量省内港口第二。市内交通网络发达,居民出行便利,“十三五”期间,初步建成以主城区为中心的放射型都市圈城际网,城际铁路实现南京都市圈 1.5 小时通勤,人均城市轨道交通长度、城镇化率在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中排名第一。南京中等教育资源丰富,高等教育资源集中,中等教育师生比高达 1:10,在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中排名第一。2杭州: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交汇之城,新经济繁荣发展重视生态文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以文化为魂、历史为脉,充分平衡明建设,以文化为魂、历史为脉,充分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全年市,全年市区空气优良率区空气优良率 83.3.3%,森林覆盖率达森林覆盖率达 65.3e.3%。杭州地处钱塘江下游、东南沿海、京杭大运河南端,有着江、河、湖、山交融的自然环境,地势平坦,水域资源丰富。杭州是一个充满文化魅力的城市,拥有 8000 年跨湖桥文化、5000年良渚文化、2200 年的建城史,以及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三大世界文化遗产。杭州还是我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西湖龙井茶、径山茶、九曲红梅等名茶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代表之一,享誉全国乃至全世界。杭州生态环境优质,拥有诸多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农场,西湖景区及周边地区被列为国家 5A 级旅游风景区。营商环境开放包容营商环境开放包容,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深度融合,20222022 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总量达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总量达 50765076 亿元。亿元。2023 年上半年,杭州实现 GDP 总量 9602 亿元,同比增长 6.9%,高于全国 1.4 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3%,比第一季度回升 3.4 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增长 9.3%,高于全国 2.9 个百分点。杭州形成了包含文化、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在内的五大支柱产业,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信息软件三大先导产业的现代产业体系。近年来,杭州的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远超全国平均水平,2022 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总量首次突破 5000 亿元,占全市 GDP 比重超 27.1%,高于全市 GDP 增速 1.3 个百分点,占浙江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比重 56.5%。厚植创新创业热土,保持厚植创新创业热土,保持强劲的人口虹吸效应强劲的人口虹吸效应,20222022 年常住人口增量居全省之首年常住人口增量居全省之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升。杭州人口增速呈放缓趋势,城镇化率仍在提升,2022 年末杭州常住人口1237.6 万人,较 2021 年增加 17.2 万人,增量位居全省 11 个地级市之首;城镇化率达 84.0%,较 2021 年上升 0.4 个百分点。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尽管 2022 年全国人口出现了五十年以来的首次下跌,杭州依然保持着人口增长态势。杭州是全国铁路网的重要枢纽城市,多条高速铁路连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地区,还有杭州东站、杭州站、杭州南站等多个火车站,使杭州与周边城市的铁路交通更加便捷。同时,杭州积极推进智能化城市建设,运用科技创新和智能化手段,为城市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3长沙长沙:夜经济夜经济、新消费之都新消费之都,房价调控模范生房价调控模范生天上一颗长沙星天上一颗长沙星,地地上一座长沙城,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市区及周边地区古建筑与历史文上一座长沙城,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市区及周边地区古建筑与历史文化遗迹保存良好。化遗迹保存良好。长沙位于湖南省中部,群山环抱,湖光山色,拥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山峰山谷、自然湖泊和花园,使这座城市充满了山水相依的自然胜景。长沙市域生态系统品质得到不断优化,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全面推进“森林长沙”建设、东西生态屏障和水源地保护、市级生态廊道建设等系统工程,全市 32 个国控、省控考核断面年度水质优良率为 100%。长沙是一座拥有 4000 多年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与文化遗产的城市,市区和周边地区保存着许多珍贵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迹,湘绣、望城剪纸、长沙棕编等长沙民俗文化也成为这座城市鲜明的特征。“不夜之城不夜之城”长沙,夜经济蓬勃长沙,夜经济蓬勃发展发展,新消费模式成为流量密码新消费模式成为流量密码,20222022 年长沙夜经济零售总额占全市社零比年长沙夜经济零售总额占全市社零比重六成左右。重六成左右。长沙夜经济潜力巨大,涵盖购物、餐饮、旅游、文体、展览等多领域资源。夜经济更为长沙带来品牌效应的提升,长沙新消费模式发展迅速,孵化文和友、茶颜悦色等全国著名消费品牌 80 多个。长沙经济发展较均衡、城乡收入差距小也增加了居民的幸福感,2023 年上半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1.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1570元,同比增长 5.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5481 元,增长 4.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404 元,增长 6.2%,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2.2 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增量第一、增速第二,生活成本在二线城市中较低,房价收常住人口增量第一、增速第二,生活成本在二线城市中较低,房价收入比入比 8.98.9,房价调控为全国,房价调控为全国“模范生模范生”。长沙土地供应量大、严控土地成交溢价率、严控购房投机行为。2022 年,长沙房价收入比 8.9,在全国重点二线城市中排名第六,较低的房价和经济压力对年轻人、高素质人才形成巨大吸引力。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长沙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是全国首批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2022 年人才政策在 2017 年基础上升级为 45 条,根据我们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长沙在 2022 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中居全国第十。此外,长沙的公共交通、医疗保健、教育资源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为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与保障。4合肥:抢抓新兴产业发展机遇,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首个首个“中国气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候宜居城市”省会省会,凸显其凸显其“宜居宜业生态高地宜居宜业生态高地”优势优势。合肥地处江淮之间,南望长江,北依淮河,合肥气温适宜,年均气温 16.1,春秋季日数较长,四季气候适宜度假;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达 1929.2 小时;生态优良,空气质量优良率达 86.0%,全年空气质量良好率超过 300 天,2023 年通过国家气候标志认证,成为首个“中国气候宜居城市”省会。合肥环抱巢湖,通江达海,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农产品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丰沃。合肥的湿地资源十分丰富,全市湿地总面积 11.8 万公顷,湿地率 10.3%,拥有 1 处国家重要湿地、5 处国家湿地公园和 3 处省级湿地公园,此外,合肥泉多,城市饮用水来自大别山库区的优质天然水。战略性新兴产业助力合肥经济快速崛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助力合肥经济快速崛起,1414 年时间年时间 GDPGDP 规模从破千亿到破万亿规模从破千亿到破万亿,“合肥速度合肥速度”名不虚传名不虚传。合肥经济增长势头强劲,2023 年上半年,GDP 增速达 7.4%,进入全国前 20 名城市之列。自 2005 年“工业立市”提出,合肥仅用 15 年时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从千亿到万亿的飞跃,创造了“黑马速度”、“合肥模式”,2023 年 1 月至 7 月,全市规上工业总增加值增长 8.6%,居 24 个万亿城市第四。合肥抢抓新一代科技革命发展机遇,重点布局国家战略和新兴科创产业,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芯片、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吸引各类高端人才落户,不断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助力经济快速崛起,2022 年,合肥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增长 14.3%,占规上工业比重 56.2%,创历史新高。常住人口增速居全常住人口增速居全国第一,中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科教资源精而专,集聚中科大等优质创新国第一,中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科教资源精而专,集聚中科大等优质创新资源,高精尖技术创新力居全国前列。资源,高精尖技术创新力居全国前列。合肥的科教资源丰富度不高,但做到了精而专,2021 年中国科技十项重大突破中,合肥占据四席。2022 年,合肥主要创新指标居省会城市第一方阵,位于全球科研城市第 16 位,全球科技集群第 55 位。2022 年合肥常住人口增速以 1.8%居全国第一。人才优势是合肥快速发展的关键,合肥市打造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积极引进人才,高端产业集聚对人口形成虹吸效应。合肥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形成以合肥为中心、周边地区紧密衔接的铁路运输网,高铁直通国内 20 多个省会城市,高速路网不断完善,覆盖合肥都市圈所有市县,主城区和县城实现 5G网络连续覆盖。5舟山:宜居宜业的千岛之城宜居宜业的千岛之城,人均收人居浙江之首人均收人居浙江之首宜居宜业宜居宜业、环境环境优美的海岛城市,唯一入围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四线城市。优美的海岛城市,唯一入围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四线城市。舟山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四面环海,海岛景观宜人,冬暖夏凉。拥有丰富而奇特的海岛景观,包括普陀山、东极岛、桃花岛等,舟山岛作为舟山市的主岛,是浙江省面积最大、发展最成熟的岛屿,舟山群岛以其迷人的海岛风光而闻名,岛屿、海滩、礁石和植被形成的独特景观吸引着国内外游客,被誉为“中国夏威夷”。自然资源方面,舟山的海域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渔业发达,舟山渔场终年聚集三百余种鱼类,是中国最大的渔场,同时,舟山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可持续发展,严守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养海护渔、耕海牧渔、依法治海,聚焦海洋碳汇能力,推进减污降碳。20222022 年舟山人均年舟山人均 GDP16.7GDP16.7 万万元元,居浙江省第居浙江省第 1 1、全国第全国第 8 8,超过了杭州和宁波超过了杭州和宁波,房价收入比仅房价收入比仅 7.77.7。舟山整体经济体量不大,但人均 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较高,2022 年,舟山人均 GDP16.7 万元,居浙江省第一;人均可支配收入 63848 元,同比增长 4.9%,全国排名第 13。舟山经济发展均衡,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仅 1.6,是全国收入差距较小的地区之一。2022 年,舟山房价收入比仅 7.7,在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中最低,居民购房压力较小。中国重要的海洋经济中心之一,丰富中国重要的海洋经济中心之一,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港口条件,海洋经济占的海洋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港口条件,海洋经济占 GDPGDP 比重达比重达 68.5h.5%,居全国,居全国沿海城市前列。沿海城市前列。现代渔业、港航物流、海洋科技和海洋旅游等海洋产业的快速发展,是推动舟山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关键。目前,舟山港域货物吞吐量达 6.3 亿吨,占宁波舟山港比重从 21.0%提升至 49.5%。同时,舟山也是重要的旅游产业集中地,拥有 1000 余处佛教文化景观、山海自然和渔岛渔俗景观,5A 级旅游景区 1 处、4A 级旅游景区 5 处,2022 年旅游总收入 25.4 亿元。社会治安良好社会治安良好,平安指数以平安指数以 96.596.5 分居全省第二分居全省第二;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生态环境质量优良,重重点城市中空气质量排名第三。点城市中空气质量排名第三。社会安全和生态环境是评判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指标,根据浙江省平安办发布的 2023 年 4 月平安指数,舟山以 96.5 分居全省第二;根据生态环境部数据,2022 年,舟山 PM2.5 年平均浓度仅 14 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 97.8%,在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为第三名,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此外,舟山的教育和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教育方面,舟山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优秀的师资力量,学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科技设施的配置比较完备。医疗方面,舟山拥有一批现代化的医疗设施,为居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交通方面,舟山作为一个海岛城市,航运发达,海上交通条件优越,方便居民和游客出行。6芜湖:安徽第二城,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端制造业聚集“江东名江东名邑邑”、“吴楚名区吴楚名区”、“安徽第二城安徽第二城”,南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南部地区的交通枢纽。芜湖气候宜人,山水环绕,风光秀丽,素有“半城山半城水”之称。芜湖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降雨充沛,四季分明,河湖水网密布,有着国家园林城市美誉。芜湖交通区位条件优越,不仅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还是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城市。芜湖持续优化生态环境,改善人民居住环境,2022年,芜湖市“大绿化”建设完成新增、提升面积 267.6 万平方米;完成绿道建设 36.2 公里;10 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 100%。芜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江淮水乡代表之一,有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如楚王城遗址、石台遗址、龙泉山石窟、大观楼等,以及镜湖公园、丫山风景区、马仁奇峰国家森林公园等著名景点。省内经济实力仅次于合肥,高端省内经济实力仅次于合肥,高端制造业集聚制造业集聚,20232023 年上半年年上半年,芜湖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营收和利润增芜湖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营收和利润增长率居全省第一长率居全省第一。2022 年,芜湖 GDP 总量迈上 4500 亿台阶,达 4502.1 亿元,经济总量仅次于合肥;经济增速 4.1%,跑赢合肥 3.5%、安徽省 3.5%及全国3.0%的增速。芜湖城乡收入差距较小,城乡可支配收入比为 1.8,城乡差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芜湖房价在长三角城市群中较低,2022 年房价收入比仅8.4,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排名第 5,购房压力小,房价收入比在长三角城市群中较低,人口稳定增长。芜湖产业门类齐全,覆盖了制造业 31 个大类,其中优势产业为汽车、电子电器、材料和电线电缆,2023 年上半年,芜湖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营收 1064 亿元,增长 38.2%;利润 69.3 亿元,增长 127.5%,居全省第一。人口稳定增长,人口吸附能力强,人口增速位居全国第三。人口稳定增长,人口吸附能力强,人口增速位居全国第三。得益于经济发展、房价优势、人才招引和安置政策,2022 年,芜湖常住人口较2021 年增长 1.6%,人口增速全国排名第三。芜湖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倾心引才,诚意满满,重磅出台“紫云英人才计划”,在租房购房、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为青年人才提供真金白银的补贴和支持,“十四五”期间,吸引储备 300 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000 名领军人才和 10000 名高端人才,近五年来,人才招引数量年均增长率超 10%,总量突破 100 万。芜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较完善,城市快速轨道主副城区快速联通,高速公路“两环九射”辐射全国,农村公路通城达乡,机场建设稳步实施,2022 年全市全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约 87 亿元,同比增长 34.7%。7苏州:工业强市,经济实力全省第一,房价收入比合理“推窗见绿推窗见绿、出门进园出门进园”,被誉为被誉为“园林之城园林之城”,城市绿化功能完善城市绿化功能完善,全市公园绿地总面全市公园绿地总面积积 79.279.2 平方公里平方公里,绿地率达绿地率达 39.39.3%。苏州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22 年,PM2.5年平均浓度 28 微克/平方米,为江苏省全省最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 81.4%。园林文化底蕴深厚,9 座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打造了苏州“公园城市”的名片。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古建筑、文化遗址和博物馆等历史文化景点,文化产业增加值从 2012 年的599 亿元增至 2022 年的 1330 亿元,连续多年全省第一,文旅业的繁荣发展为居民提供了充足的休闲娱乐空间、提升居民幸福感。经济环境幸福感指数经济环境幸福感指数得分排名第一得分排名第一,工业强市工业强市,20222022 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 43642.743642.7 万亿元万亿元,房房价收入比合理。价收入比合理。苏州依托工业强市优势,经济发展势头领先南京,经济实力远超南京位居全省第一,居民收入水平仅次于一线城市。2022 年,苏州 GDP总量达 2.4 万亿元,比南京高 7000 亿元;人均 GDP 为 18.6 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 7.1 万元,仅次于四个一线城市。苏州紧抓区位优势,与上海错位发展,坚定发展制造业,铸就工业强市。积极部署产业创新集群建设,重点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先进材料四大产业集群,2022 年四大产业创新集群产值实现 4.6%的增长。作为长三角城市群重点城市之一,苏州房价收入比仅 12.4,远低于南京、杭州等经济实力接近的二线城市,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居民购房压力相对小。城建水平城建水平 2020 强城市之一,交通设施强城市之一,交通设施、城市管理、教育资源等为市民提供良好保障。城市管理、教育资源等为市民提供良好保障。苏州注重城市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城市绿化、景观提升和环保产业发展,将苏州打造成为舒适宜居的城市。苏州地理位置优越,处于长三角中心及核心位置,陆运发达,公路和铁路进入苏州便捷,有着沪宁、京沪等高铁和京沪、沪武等高速。市内交通便利,公共交通线路完善,覆盖市区各个角落,地铁线路连接市内主要景点和商圈,便于市民和游客出行。教育资源方面,苏州是江苏省教育发达的城市之一,拥有多所优质初中和高中,高中教育实力在江苏省处于较高水平;截至 2022 年末,苏州拥有包含苏州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在内的普通高等教育院校 26 所,高等教育资源丰富。8宁波:江南水乡与海港之城,生活节奏舒适,包容性强“书藏古今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港通天下”,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江南水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江南水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宁波位于中国海岸线中段,地处水网地带,世界第四大港口城市,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气候温润,四季分明。西靠四明山,东临东海,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宁波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形成“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城中”的地理环境,拥有闻名两岸的溪口镇、“西湖风光,太湖气魄”的东钱湖、海滨度假胜地松兰山等著名景点。宁波是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拥有众多文化古迹,是人文旅游爱好者的天堂。最著名的是“南国书城”之称的天一阁,国内现存最古老的藏书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家族藏书楼之一。依靠制造业立市的长三角万亿城市之一依靠制造业立市的长三角万亿城市之一,“中国外贸第六城中国外贸第六城”,20222022 年进出口额达年进出口额达 1.271.27 万亿元。万亿元。宁波是浙江省第二大经济城市,2022 年 GDP 总量 15704.3 亿元,同比增长 3.5%;与苏州类似,宁波也依靠制造业立市,制造业是宁波发展的重中之重和底气,2022 年,宁波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全国第八。此外,作为外贸大市,宁波的外贸发展突出,稳居进出口万亿元城市行列。城乡发展较平衡,居民收入结构稳定。2022 年,宁波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 1.7,连续 18 年呈缩小态势;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8348 元,比上年增长 4.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690 元,增长 3.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5487 元,增长 5.9%。市内市内交通便利交通便利,平均通勤时平均通勤时间间 31.31.3 3 分钟分钟,交通拥堵情况最少交通拥堵情况最少的的 GDPGDP“万亿俱乐部万亿俱乐部”成员之一。成员之一。宁波构建了市域 1 小时交通圈、长三角城市 2 小时交通圈,大力推进“15 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提升居民生活娱乐空间。宁波交通“降堵”成效显著,不断巩固交通顺畅优势,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根据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城市交通报告,宁波平均通勤时耗居全国第 49,仅次于东莞。社会保障方面,宁波社会保障福利较好,根据 2022 年宁波政府工作报告,随着“浙里甬有”、“甬上乐业”系列行动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金标准居浙江省第一。9大连:东北之窗,人口增速东北第一“东北之窗东北之窗”、“北方明珠北方明珠”、“浪漫之都浪漫之都”,唯一入围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的东北地区城市,空气质量指,唯一入围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的东北地区城市,空气质量指数居全国数居全国 168168 个重点城市第个重点城市第 2020。大连地处辽东半岛南端,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是东北地区最温暖的地区,环境优美,三面环海,气候舒适宜居,享有“联合国人居奖”,“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近年来,大连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022 年,大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 338 天,空气优良天数率 92.6%,优良天数连续六年超 300 天。大连有着美丽的海岸线、山脉和森林,有“北方明珠”之称,是首批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经济实力居辽宁省第一,国家级制造业基地与制造经济实力居辽宁省第一,国家级制造业基地与制造之都。之都。大连作为辽宁省副省级城市,经济总量和增速均超过省会沈阳,2022年,大连 GDP 总量 8430.9 亿元,位居全省第一;GDP 同比增长 4.0%,高于全省实际增速 1.9 个百分点;人均 GDP 约 11.2 万元,居全省第一。2022 年,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 45790 元,同比增长 3.4 个百分点。从产业发展来看,大连的制造业历史悠久,拥有强大的制造业资源和实力,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城市之一,大连以石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汽车为主导产业,并培育了洁净能源、新材料、医疗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东北地区唯二常住人口东北地区唯二常住人口正增长的城市正增长的城市,20222022 年大连常住人口增速年大连常住人口增速 0.8%0.8%,常住人口增速东北第一常住人口增速东北第一。得益于大连高质量的教育医疗资源、生态环境,大连成为东北地区为数不多的常住人口保持增长的城市,在东北地区排名第一。高等教育资源在计划单列市、非省会城市中称霸,人均医疗资源突出,千人床位数居全国第 13 名。教育方面,大连拥有普通高等院校 31 所,在校生接近 40 万人,在计划单列市、非省会城市排名第一。医疗资源方面,大连人均医疗资源优势明显,千人床位数、千人执业医师数分别为 7.8、4.0,居全国第 13、17 位。10珠海:百岛之市,生态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百岛之市百岛之市”,生态,生态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累计建成碧累计建成碧道道 220.220.4 4 公里公里,人均城市公园绿地面人均城市公园绿地面积积 22.22.3 3平方米。平方米。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中,珠海在生态环境幸福感指数中排名第一。珠海属于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2022 年,平均气温 23.2,冬季平均气温在 15 度左右,雨量充沛,气候宜人。珠三角地区海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城市,近年来,珠海积极推动高质量碧道、公园城市建设,将生态环境变成民生福祉,提高了居民的幸福程度。珠海依山傍海,陆岛相望,其城市美学蕴藏在珠海大剧院、港珠澳大桥等标志性建筑之中,是中国优秀的旅游城市之一。经济体量不大,但人均收入水平高,经济体量不大,但人均收入水平高,20222022 年人均年人均 GDP16.GDP16.4 4万元,城乡可支配收入比万元,城乡可支配收入比 1.81.8。珠海地理位置优越,是粤港澳大湾的重要节点,毗邻香港和澳门,具备优越的国际交通与贸易条件。珠海整体经济体量不大,2022 年地区生产总值 4045.5 亿元,在广东省居第六。但人均 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较高,分别为 16.4、6.3 万元,在全国排名靠前,城乡收入差距小。珠海坚持“产业第一”原则,以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和特色海洋经济为主导,形成了“三高一特”现代产业体系。支柱产业稳定增长,2022 年七大支柱产业合计完成增加值同比提升 9.7 个百分点,其中,家电电气、生物医药同比增长分别为 17.1%、23.8%,超规上工业平均增速 10.2、16.9 个百分点。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港珠澳大桥连接粤港澳大湾区港珠澳大桥连接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人才吸引力极强。吸引力极强。珠海作为经济特区,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尤其是年轻人前来就业、创业和生活,珠海常住人口从 2010 年的 156.0 万人增长到 2022 年的247.7 万人,增长了 58.8%,年均增长率 4.9%,体现了珠海强大的发展潜力和人才吸引力。珠海是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完善,拥有国际机场、高铁站、港口、高速公路等交通枢纽,还与香港和澳门通过港珠澳大桥陆路直连。珠海的医疗资源丰富,拥有多家三甲医院和专科医院,为居民就业提供高质量的医疗保障。珠海的科教实力卓越,拥有包含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等在内的高等教育机构,还拥有多个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11 27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仲量联行:2023大湾区住宅指南(13页).pdf

    |:*20232023|2:,Baker Circle Greenwich2025(/)17,000-20,000资料来源:仲量联行38,578/,14,472/,38.9/,202312.5HIBOR504.125%2.5022122,86297015%7.520230-5 2450030020000223Q231Q2009=1002024(/)9,000-13,000Henley Park2022(/)20,000-23,000II2025(/)13,000-16,000NOVO LAND 2A2024(/)13,000-15,00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20000223Q23*2023:*20232023|3:,20232021(/)81,000-89,000:2023-11.105287,919/55,556/202392,38310.1P2.1 235 202382018(/)82,000-91,0002019(/)96,000-106,0002019(/)89,000-98,0002020(/)81,000-90,0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20000223Q232023|4:202340,316/80,544/77,434/97.3/2021 2023938.4%:*2023:,:2024(/):130,000-140,000:2024(/):120,000-140,000:2025(/):90,000-145,000:2024(/):90,000-110,000TOD:2025(/):140,000-160,000:0.04.08.012.016.020.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45,00020000223Q23*1.2.3.4.5.6.117.8.9.10.11.80,54477,434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90,00020000223Q2320232023|50.02.04.06.08.010.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20000223Q23*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20000223Q23:,:2024(/):104,000-129,000:2025(/):94,000-123,000:2025(/):91,000-119,000:2022(/):108,000-128,000A:2024(/):121,000-131,000 2020 2023 20238:1.2.3.4.5.6.7.8.9.7.11.12.13.14.CBD15.16.17.18.19.1996,30697,570:*202368,662/97,570/96,306/:2023125.9/2023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20000022 3Q232023|6:,:2025(/):30,000-50,000:2025(/):22,000-24,000:2024(/):25,000-29,000:2025(/):19,000-23,000:2025(/):30,000-43,00020202022202342023:202318,195/15,596/2,500-3,000/0.05.010.015.020.020000223Q23*(/)18,19520,000 43,00015,000 20,00010,000 15,00030,000 60,00022,000 30,00018,000 22,00014,000 25,00010,000 14,0006,000 10,00030,000 58,00020,000 30,00015,000 20,00010,000 23,0007,000 10,0004,000 7,00016,000 25,00013,000 16,00010,000 13,0007,500 21,0006,500 7,5005,000 6,5005,000(/):*20235,812/1,400-2,300/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11 13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北大汇丰智库:本轮调控下房地产企业融资模式该何去何从?(2023)(18页).pdf

    摘要一在“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的长效机制调控下,叠加房地产需求发生趋势性变化,本轮调控房地产融资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融资规模方面,政策全面收紧,各渠道净融资规模下降。2019 年以来,房地产股权融资、信托、开发贷、境内债、境外债五大渠道的净融资规模不断下降,最近两年为净偿还。二是融资结构方面,违约潮叠加需求下滑,经营性融资占比提高但增速下降。各项应付款、定金及预收款、个人按揭贷款占房企开发资金比重持续上升,但近年来增速下降,尤其是2022 年,三项融资增速均由正转负。三是融资能力方面,行业信用风险较高,资金向国有房企集中。国有房地产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速、有息负债增速相对稳健,而其他类型房地产企业迅速下降,融资分化加剧。在持续紧缩性融资政策影响下,房地产行业去杠杆进程过快导致风险骤升,并陆续出现上游企业经营困难、项目烂尾等一系列问题。民营房企获得的金融支持不足,有序化解行业存量风险仍有较大困难。当前一系列提振房地产行业信心的融资支持政策效果有限,融资修复进程缓慢。本文建议:下调部分城市的住房贷款利率、降低首付比例;将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债主体从全国性大型房企扩大到地方优质民营房企;积极使用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房企纾困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政策工具。房企要参考成熟房地产市场经验,推动企业杠杆降低到合理水平;把握 REITs 融资渠道带来的机遇,从地产开发向物业持有转变。北大汇丰智库金融组(撰稿人:程玉伟)成稿时间:2023 年 5 月 23 日联系人:程云(,)专题报告系列12007 年至今,我国房价指数在 2009 年、2012 年、2015 年呈现阶段性底部,房地产行业已经经历了四轮周期,但自 2015 年以来的本轮周期底部拐点尚未出现(图1)。由于我国房地产行业高杠杆属性,随着融资政策的收紧和放松,推动并形成了中国房地产融资增速的阶段性变化,基本对应了房地产市场周期。从资金来源看,我国房地产行业融资体系包括外部融资和经营性融资,外部融资主要渠道包括股权融资、信托、开发贷、境内债、境外债等,经营性融资主要包括各项应付款、定金及预收款、个人按揭贷款占,其中经营性融资占比逐年提升,近两年占比达 80%。从房企资本结构来看,根据 Wind 数据,2021 年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 80.3%,而美国前三大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率(Lennar、D.R.Horton、Pulte Homes)分别为 32.09%、36.77%、43.91%,香港四大房地产企业(新鸿基地产、新世界发展、长实集团、恒基地产)分别为 25.08%、53%、30.61%、36%,过高的杠杆率伴随严格的调控政策,是形成房地产行业融资大幅波动的重要原因。图 1: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房地产开发资金同比增速图 1: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房地产开发资金同比增速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北大汇丰智库。根据国家统计局房地产开发资金数据,如图 1 所示,2009 年、2012 年、2015年,房地产开发资金累计同比增速均处于阶段性低点。2022 年房地产贷款增速 8 年来首次低于各项贷款增速,截至 2022 年底,房地产开发资金规模 14.9 万亿元,比上年减少 5.2 万亿,同比下降 25.9%。除去 2021 年疫情影响,2015 年之后的本轮房地产周期中,房地产融资增速依旧处于缓慢下降过程,已长达 8 年,时间明显拉长。在“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的长效机制调控下,叠加房地产需求发生趋势性变化,本轮调控下房地产融资表现出诸多不同之处。本轮调控下房地产融资有何不同2一、政策全面收紧,各渠道净融资规模不断下降2015 年以来,房地产行业持续面临一系列降杠杆政策,包括资管新规、三条红线、贷款集中度管理和预售资金监管等政策,同时多地严查经营贷款违规入市,最近几年行业融资规模全面下降。图 2 展示了房地产股权融资、信托、开发贷、境内债、境外债五大渠道的净融资情况,2019 年以来上述渠道净融资额不断下降。图 2:房地产各个融资渠道的净融资额图 2:房地产各个融资渠道的净融资额数据来源:Wind,北大汇丰智库。本轮调控房地产外部融资呈现如下特点:本轮调控房地产外部融资呈现如下特点:一是融资首次出现净流出。2007 年以来的前三次调控,房地产净融资规模有所下降但总体为正,2008 年净融资 2044 亿元、2012 年 4549 亿元、2015 年 14939 亿元,但 2022 年房地产融资净偿还 1389 亿元,2021 年净偿还 6196 亿元。二是各渠道融资全面收紧。前三轮房地产融资政策从紧但部分渠道有所放松,2008 年股权融资增加至 617 亿元,2012 年开发贷增加至 3750 亿元、非标融资放宽,2015 年境内债融资 4924 亿元,而本轮调控下监管政策全面从严从紧,房地产股权融资、信托、开发贷、境内债、境外债净融资规模全面下降。三是融资下降阶段持续时间较长。前三次调控周期基本持续 3-4 年,净融资下降阶段一年左右,本轮调控下净融资规模自 2019 年以来尚未出现明显反弹,持续时间较长。1.股权融资:融资规模明显收缩2007 年以来,房地产股权融资经历了两轮完整的政策周期。第一轮是 2007-2009 年。伴随 A 股 IPO 股权分置改革,房地产股权融资规模持经济分析系列3续增加,如图 3,融资规模分别达到 411.7 亿元、631.5 亿元、663.5 亿元,房地产融资渠道有所拓宽。2010 年 4 月 17 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明确要求“对存在土地闲置及炒地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商业银行不得发放新开发项目贷款,证监部门暂停批准其上市、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股权融资收紧。第二轮是 2014-2016 年。2014 年经济增速下滑,房地产行情走低。2015 年 1月 16 日,证监会发布证监会调整上市公司再融资、并购重组涉及房地产业务监管政策,提出上市公司再融资、并购重组涉及房地产业务的,国土资源部不再进行事前审查,房企股权融资进一步放开。2014-2016 年共有 62 家房企参与股权融资,分别融资 373.52 亿元、809.29 亿元、1355.37 亿元,在此轮股权融资窗口开放期,房企纷纷借机实现规模扩张。图 3:房地产行业历年股权融资规模图 3:房地产行业历年股权融资规模数据来源:Wind,北大汇丰智库。本轮调控下房地产股权融资政策持续收紧,融资规模大幅下降。2016 年 7 月,证监会保荐机构专题培训会议要求,不允许房地产企业通过再融资对流动资金进行补充,募集资金只能用于房地产建设而不能用于拿地和偿还银行贷款。2018 年 10月 15 日,证监会发布再融资审核非财务知识问答指出,为防止募集资金变相用于房地产业务,暂不推进涉房上市公司再融资审核,房地产股权融资政策持续收紧。2017 年以来房地产融资规模大幅降低,2021 年仅鲁商发展通过可交债募资 3.9亿元,2022 年股权融资完全停滞。2022 年下半年以来股权融资政策边际放松,证监会发布“第三支箭”,决定在股权融资方面调整优化 5 条措施。本轮调控下房地产融资有何不同42.房地产信托:近四年余额持续下降房地产信托先后经过 2010-2011 年,2017-2019 年的两轮爆发。2009 年 3 月,银监会发布 关于支持信托公司创新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 2009 25 号),允许信托以投资附加回购承诺方式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间接融资。投向房地产领域的信托资金占比迅速上升,如图 4,2010 年第一季度至 2011 年第三季度,房地产信托余额从 2351.29 亿元增加至 6797.69 亿元;占信托余额的比重从 10.64%增长至 17.24%。此后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监管层强化房地产信托监管。2010 年,银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强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 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确立了房地产贷款“432”原则等合规要求。2012 年 10 月 18 日,证监会公布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未对定向产品投资范围进行明确限制,强化银证合作通道。房地产信托的高收益率逐渐吸引力大量信托资金,2017-2019 年,房地产信托余额激增,从 1.57 万亿增长至 2.78万亿,占比从 8.43%提高到 15.07%,信托公司除一些主动管理业务之外,在房地产领域还成为银行等机构的投资通道。图 4:房地产信托余额及占比图 4:房地产信托余额及占比数据来源:Wind,北大汇丰智库。2019 年第四季度以来,房地产信托余额持续下降,截至 2022 年底依然处于净偿还状态。2018 年 4 月 27 日,央行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银发 2018 106 号),严控非标业务,以通道业务为主的信托公司受到明显冲击。2019 年 5 月 17 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巩固治乱象成果促进合规建设”工作经济分析系列5的通知(银保监发201923 号),房地产信托受到严格监管,叠加资管新规逐步落地,房地产信托余额持续下降。截至 2022 年第四季度末,房地产信托余额从最高点的 2.78 万亿下降至 1.22 万亿,收缩 56.12%,从趋势来看目前仍未见底。3.债券发行:境内外债券均出现净偿还2015 年境内债发行规模大幅增加,最近两年连续净偿还。2014 年之前,房地产境内债融资规模较小,2013 年仅融资 325 亿元。2014 年 9 月 30 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住房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支持符合条件的房地产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务融资工具。2015 年 1 月证监会发布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发行主体从上市公司扩大至所有公司制法人,房企全面发债融资松绑。如图 5 所示,2015-2016 年房企境内发债额分别达到 5219 亿元和 8257亿元,净融资额分别为 4924 亿元、7580 亿元,境内债爆发。但此后境内债净融资规模骤减,2017 年净融资降至 1690 亿元,2021-2022 年发行规模连续收缩,分别净偿还 1433 亿元、78 亿元。图 5:境内债、境外债发行规模及增速图 5:境内债、境外债发行规模及增速数据来源:Wind,北大汇丰智库。当前境外债到期进入高峰,净偿还压力增加。2014 年之前,房地产境外债发行规模相对较低,2015 年 9 月发改委发布的关于推进企业发行外债备案登记制管理改革的通知,简化了境外债发行程序,取消额度审批、实行备案登记管理,境外债融资规模大幅增加,2017-2019 年,净融资规模分别达到 425 亿美元、378 亿美元、520 亿美元。2019 年 7 月 12 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对房地产企业发行外债申本轮调控下房地产融资有何不同6请备案登记有关要求的通知(发改办外资2019778 号),提出“只能用于置换未来一年内到期的中长期境外债务”,境外债发行规模持续下降。2021-2022 年,境外债发行呈现净偿还状态,分别净偿还 92 亿美元、420 亿美元,房地产境外债融资功能基本停滞。根据 Wind 统计,房地产行业有 593 亿美元境外债券于 2023 年到期,净偿还压力依然较大。当前房地产信用风险持续暴露,对境外债融资能力造成冲击,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4.开发贷:增速保持低位运行一直以来房地产开发贷都是房企融资的重要来源,特别是 2014-2016 年,房地产开发贷余额增速快速上升。2007 年一季度,房地产开发贷余额 12000 亿元,此后缓慢增长。2014 年之前在房企各融资渠道中,开发贷是主要的融资来源,余额增速与行业国内贷款增速基本保持一致。2014 年经济增速下滑房企融资政策放松,第二季度开发贷增速同比 48.57%,达到历史高点;年底房地产开发贷余额 5.63 万亿元,同比增长 22.39%(图 6)。2016 年 8 月,部分核心二线城市重启限购,房地产迎来新一轮紧缩调控政策,开发贷增速下降。图 6:房地产开发贷余额及增速图 6:房地产开发贷余额及增速数据来源:Wind,北大汇丰智库。2018 年以来开发贷余额增速逐步下降。2018 年下半年,受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开发贷增速放缓。2020 年 8 月 20 日,住房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召开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形成了重点房企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的三档规则,即“三道红线”:房企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 70%;房企的净负债率不得大于 100%;经济分析系列7房企的“现金短债比”小于 1。2020 年 12 月 31 日,央行联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建立了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房企融资受到严格监管,开发贷增速从 2018 年第二季度的 24.23%下降至 2021 年第三季度的 0%,虽然 2022 年政策有所放松,但年内净融资额依旧未有明显提升,开发贷余额增速仅 5%。当前对公地产贷款不良率上升,银行对房企放贷较为谨慎。五家全国性商业银行(招商银行、农业银行、浦发以后、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年报中连续披露了房地产行业贷款不良贷款率,2016 年以来上述银行房地产行业贷款不良贷款率均呈现上升趋势,2019 年以来加速上升,房企信用风险加速释放。除兴业银行外,其他四家银行房地产行业贷款不良率均在 2.82%-3.97%之间。城市商业银行中,苏州银行2022 年中报显示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达到 6.65%,较 2021 年 6 月上升 5.42 个百分点。当前房地产风险事件仍在逐步暴露,贷款不良率有进一步上升的压力。二、违约潮叠加需求下滑,经营性融资占比提高增速下降从融资结构来看,由于房企信贷融资、发债融资及股权融资等受到严格监管且成本较高,房地产开发资金更依赖经营性融资。2015-2022 年,房企各项应付款占融资规模比例从 23.16%上升至 31.31%,定金及预收款占比从 25.97%上升至 33.08%,个人按揭贷款占比从 13.31%上升到 15.99%,2022 年三项合计占比达 80.38%(图 7)。近年来,房地产企业经营性融资面临信用风险、需求下降的双重压力,增速有所下降。本轮调控下经营性融资呈现如下特点:一是经营性融资占比持续提升。前三轮调控导致经营性融资占比下降,2008 年下降至 48.91%,2011 年下降至 48.87%,2014年下降至 56.96%,但 2015 年以来占比持续提升,并在 2022 年底达到 80.38%。二是上游融资规模首次下降。2007 年以来,各项应付款规模持续提升,但 2022 年首次出现下降现象,减少 5000 亿元,同比下降 9.7%;占比提升至 31.31%,主要原因是销售额下降幅度较大,2022 年定金及预收款和个人按揭贷款总计下降 3.32 万亿元。三是上下游融资规模同步下降。2008 年定金及预收款和个人按揭贷款下降,各项应付款融资从 4133 亿元上升至 6048 亿元;2011 年定金及预收款从 9210 亿元下降至 8359 亿元,个人按揭贷款、各项应付款融资规模上升;2014 年定金及预收款本轮调控下房地产融资有何不同8和个人按揭贷款下降,各项应付款融资从 21419 亿元上升至 25584 亿元,但 2022年定金及预收款、个人按揭贷款、各项应付款分别下降 8573 亿元、24657 亿元、5042亿元。图 7:定金及预收款、按揭贷款、各项应付款占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比重图 7:定金及预收款、按揭贷款、各项应付款占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比重数据来源:Wind,北大汇丰智库。1.上游融资:违约风险上升融资增速下降2007 年,房地产上游融资规模不断增长。各类应付款在资产负债表中计入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科目,体现为公司的无息债务,2007 年以来,房地产各项应付款规模持续增长,2007 年仅 4133 亿元,此后规模一路上升,截至 2021 年底,房企各项应付款规模 5.17 万亿元,占房地产融资比例达 25.7%,成为房企融资的重要来源。2020 年 8 月 20 日监管下发“三道红线”政策,房企开始调整债务结构,主要以商票融资降低净负债率指标以及现金短债比指标,试图规避监管。当前房地产行业信用风险事件频发,上游融资受阻。中国房地产协会报告显示,2022 年四季度全国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共 4219 家,同比 2021年四季度增加 21.31%。信用风险事件频发,房企商票逾期及违约情况也开始集中出现,上海票交所公布的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的持续逾期名单显示,存在商票逾期现象的房地产项目公司数量从 11 月的 3300 个增至 12 月的 3322 个,占全部逾期企业比重达到 68%。2021 年 6 月,央行将“三道红线”试点房企商票数据纳入其监控范围,同时供应商对商票接受度下降,2022 年房企各项应付款减少 5000 亿元,同比下降 9.7%,增速达到历史低点(图 8)。根据 Wind 数据,2022 年第四季经济分析系列9度,A 股房地产板块企业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 1.15 万亿元,同比下降 4.3%,来自上游供应商的融资受到明显影响。图 8:房地产开发资金中各项应付款规模及增速图 8:房地产开发资金中各项应付款规模及增速数据来源:Wind,北大汇丰智库。2.销售回款:居民购房需求发生趋势性转变2007-2016 年,房地产销售回款增速波动较大,其中在 2009 年及 2014 年出现跳跃式的上升。2017 年以来,房地产销售增速从高位回落,定金及预收款、个人按揭贷款同比增速缓慢下降,居民购房需求近年来明显降低。2022 年第四季度,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均仅 1.2%(图 9),按揭贷款 2022 年全年仅新增 0.48 万亿元,同比少增 3.40 万亿元。个人住房贷款平均利率和住房贷款余额增速同步下降,政策调控效果弱化。监管机构调整房贷利率是影响居民购房需求的关键政策之一,从 2008 年、2012 年操作实践来看,下调住房贷款利率往往会刺激居民购房需求,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增速随之提高,并逐渐形成房地产的扩张阶段。2017 年以来,除去疫情扰动因素,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震荡下行,但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增速持续下滑。2022 年 5 月15 日,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22115 号),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不低于相应期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减 20 个基点。截至 2022 年第四季度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同比增长 1.2%,增速达到 2004 年以来的历史低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调控效应下降。本轮调控下房地产融资有何不同10图 9: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与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增速图 9: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与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增速数据来源:Wind,北大汇丰智库。居民购房需求已经发生趋势性变化。截至 2022 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提高到 65.2%,2016 年以来新增城镇人口逐年放缓,未来房地产需求总体规模增长空间有限。在“房住不炒”的原则下,房地产的投资属性弱化,房价持续上涨的预期得到扭转。根据央行统计数据,2018-2022 年,居民预期房价上涨比例从 36.5%下降至 14%,观望情绪较浓。叠加 2018 年以来中美贸易争端、新冠疫情冲击等不利因素,居民收入预期下降,2022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 3.9%,购房需求由之前的提前消费、房地产投资转变为延迟消费、居住消费。2020 年第四季度居民杠杆率达到 62.3%,最近两年数据显示居民杠杆率震荡下行。综合来看,居民购房需求已经发生趋势性的转变,弱化利率政策的调控效果。三、行业信用风险较高,资金向国有房企集中2022 年第四季度财报数据显示,A 股房地产板块国有房企(包括中央国有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和其他类型房地产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及公众企业)融资分化明显。如图 10 所示,第一象限有息负债增速、营业收入增速都大于零,国企数量明显多于其他类型房企,第三象限则相反,其他类型房企数量显著多于国有房企。近年来房地产行业频繁发生破产、违约事件,为保障资金安全,金融资源纷纷向国有房企聚集。(有息负债包括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长期借款以及应付债券。)经济分析系列11图 10:A 股房地产板块企业 2022 年末有息负债增速、营业收入增速分布图 10:A 股房地产板块企业 2022 年末有息负债增速、营业收入增速分布数据来源:Wind,北大汇丰智库。1.有息负债:国有房企增速相对较高2018 年之前国有房企业有息负债增速慢于其他类型房地产企业,2018 年房企融资遭遇严监管,其他类型房地产企业有息负债增速迅速下降。2020 年之后,其他类型房地产企业有息负债规模下降,融资环境较为艰难。统计 A 股房地产企业数据,如图 11 所示,2018 年之前,其他类型房地产企业有息负债总体增速较高,国有房企融资相对稳健,2018 年第四季度国有房企业有息负债增速 27.5%,民企已经从一年前的高点下降至 15%。截至 2022 年第三季度末,国有房地产企业有息负债增速为 1.54%,而其他类型企业为-0.03%,有息负债规模总体仍处于下降状态。图 11:国企、其他企业有息负债增速图 11:国企、其他企业有息负债增速数据来源:Wind,北大汇丰智库。本轮调控下房地产融资有何不同12国有房企债券融资大幅增加。2016-2020 年期间,国有房企和其他类型企业境内债券融资规模差异较小,但近两年国有房企债券融资规模大幅增加。根据 Wind数据,2021-2022 年,国有房企境内债发行规模均显著超过其他类型房企,2021 年国有房企发行 3649 亿元,其他企业发行 1591 亿元;2022 年国有房企发行 4337 亿元,其他企业发行 719 亿元,国有房企占比 85.78%,远远高于其他类型房企。在发债融资成本方面,虽然近年来房企债券发行利率震荡下行,融资成本总体有所降低,但融资成本仍有差异。2022 年国有房企债券平均利率为 3.58%,而其他房企债券平均利率为 4.15%。从企业规模来看,2022 年境内债发行规模超过 100 亿元的主流房企有 11 家,均为央国企或混合所有制企业,发行规模也同步增加。2.销售回款:国有房企销售更具韧性从 A 股房地产板块企业营业收入统计来看,2017 年以前国有房地产企业与其他类型房地产企业营业收入增速基本同步,但 2018 年之后营业收入增速逐渐分化。如图 12,2018 年之后国有房地产企业相对稳健,而其他类型房地产企业营业收入增速持续下滑,并在 2021 年由正转负,差距进一步拉大。根据中指研究院 2023 年度百强房地产开发企业排行榜数据,2022 年百强房地产企业中,央国企房企销售额份额较去年有显著提升。图 12:国有房企及其他类型房企营业收入增速图 12:国有房企及其他类型房企营业收入增速数据来源:Wind,北大汇丰智库。民营企业受前期违约潮及烂尾楼等因素影响,购房者对民营房企信心不足,中央及地方国有房地产企业表现出更强韧性。随着房企融资能力、销售能力结构性分经济分析系列13化,民营房地产企业降杠杆过程将自我加速,资产负债表进一步恶化,并削弱房企获取无息负债能力,加重企业融资成本负担,房企融资能力分化将更加严重。四、问题与建议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融资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本轮房地产融资政策转向力度过大。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融资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本轮房地产融资政策转向力度过大。2018 年房地产融资政策进入严监管时期,2019 年以来年房地产五大主要融资渠道净融资规模大幅下降,2021-2022 年连续两年净融资额为负。中指研究院监测,2023 年 3 月房地产企业非银融资总额为917.9 亿元,同比下降 16.3%。在持续紧缩性融资政策冲击下,去杠杆进程过快导致房地产行业风险骤升,如图 13 所示,2020 年“三道红线”、“贷款集中度”政策出台之后,房地产行业面临资金困境,债券违约规模和数量明显增加,2021 年下半年部分重点房企陆续违约,大量房企出险严重影响市场预期,房企融资、销售、拿地等受到较大影响,不利于行业平稳发展。另外,房地产违约对金融市场、实体经济造成较大冲击,并陆续出现上游企业经营困难、项目烂尾等一系列问题,根据易居研究院2022 年全国烂尾楼研究报告,截至 2022 年 7 月 16 日,全国至少有 271份停贷告知书,房地产项目烂尾情况较为严重。图 13:房地产行业债券及重点房企违约情况图 13:房地产行业债券及重点房企违约情况数据来源:Wind,北大汇丰智库。第二,民营房企获得的金融支持不足。第二,民营房企获得的金融支持不足。2022 年以来,房地产融资政策全面转向,但民营房企在外部融资、销售回款方面依旧不容乐观,与国有房地产企业的差距逐步加大。根据 Wind 数据,2023 年 3 月房地产板块信用债融资 787 亿元,其中国有房地产企业融资 760 亿元,占比达 96%,延续近年来融资结构分化的趋势。在民营本轮调控下房地产融资有何不同14房地产企业融资不足的情形下,市场对民营房企信心难以修复,根据 Wind 数据,2023 年一季度 A 股国有房地产企业销售收入平均同比增长 70.51%,而其他类型房地产企业平均同比增长 14.06%,有序化解行业存量风险仍有较大困难。第三,房企融资修复进程缓慢。第三,房企融资修复进程缓慢。2021 年房企融资政策边际有所放松,12 月底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做好重点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项目并购金融服务的通知,提到对出险和困难房地产企业项目的并购贷款暂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加速银行并购贷款的投放。2022 年 11 月,“金融 16 条”发布,房地产融资政策全面转向,但 2021 年、2022 年房地产主要融资渠道连续两年净偿还。根据克而瑞研究中心统计,2023 年前三个月,80 家典型房企融资总量合计 1620.25 亿元,同比下降 27.91%。当前一系列提振行业信心的融资支持政策效果有限,房地产融资修复进程缓慢。针对当前房地产行业融资存在的问题,本文建议:第一,房地产融资政策方面,针对当前房地产行业融资存在的问题,本文建议:第一,房地产融资政策方面,因城施策,下调部分城市住房贷款利率、降低首付比例,放松一线城市调控政策,支持居民住房消费。提升对民营房企债券融资支持力度,拓展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支持范围,将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债主体从全国性大型房企扩大到地方优质民营房企。积极使用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房企纾困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政策工具,化解存量风险。第二,房地产企业方面,第二,房地产企业方面,借鉴成熟房地产市场经验,推动企业杠杆降低到合理水平。2023 年 2 月发布的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备案指引(试行)已经明确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的投资范围包括住宅和商业地产,积极关注住宅和商业地产纳入私募 REITs 的最新进展,把握 REITs 融资渠道带来的机遇,从地产开发向物业持有转变。转变企业发展模式,围绕核心业务适度多元化,如开展资产管理等;推行精细化运营,提升客户的长周期服务能力。【声明】本文版权为北大汇丰智库所有北大汇丰智库(The PHBS Think Tank)成立于 2020 年 7 月,旨在整合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各院属研究中心,统筹协调资源,重点从事有关宏观经济、国际贸易与投资、金融改革与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城市与乡村发展、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经济贸易与合作等领域的实证分析与政策研究,打造专业化、国际化的新型智库平台。北大汇丰智库由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创院院长海闻教授兼任主任,智库副主任为王鹏飞、巴曙松、任颋、魏炜、林双林。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08 18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艾瑞咨询: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趋势研究(58页).pdf

    2023 iResearch Inc.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趋势研究22023.11 iResearch I引言谨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繁荣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贡献力量来源:公开新闻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内容整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广东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摆在重中之重,以珠三角为主阵地,举全省之力办好这件大事,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摘自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自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的重要讲话3目 录CONTENTS01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环境向好02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热点聚焦03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展望Investment Environment for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Greater Bay Area is ImprovingFocus on Investment Hotspots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Greater Bay AreaGreater Bay Area Cultural Industry Investment Outlook4Investment Environment for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Greater Bay Area is Improving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环境向好0152023.11 iResearch I大湾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规模大湾区文化产业规模超2万亿,其中深圳近万亿、广深产业优势明显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规模中,大湾区内地九市以1.99万亿的文化企业营收占据明显优势,其中广深两市占主导地位,合计接近1.5万亿元人民币。由于香港和澳门的文化产业范围划分较窄,尤其是澳门城市体量偏小,所以整体规模相对较小,不过港澳文化产业特色鲜明,能与大湾区内地九市形成良好的互补。由此可见,大湾区在全国文化产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尤其是粤港澳的多元文化协同、融合的特点,与其他地区有着明显差异。来源:大湾区内地九市数据源自广东省统计局2021广东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概览;香港数据源自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2023年6月香港统计月刊;澳门数据源自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2023年文化产业统计。深圳市,9,963 广州市,4,980 其他城市,4,995 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规模文化及创意产业是香港最具活力的经济环节之一,通过创意及以智力资本为基本投入要素,生产具有文化、艺术和创意内容的产品和服务。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对香港本地生产总值贡献为4.5%。以影像音乐、电视电台和设计建筑等领域为主要特色。香港文化及创意产业增加值1,248亿港币同比上升8%主要包含创意设计、文化展演、艺术收藏及数码媒体四大领域,其中以创意、设计商业化为核心特色。2021年有营运机构共2,764家,同比增加248家;在职员工增加1.4%至12,067名;而员工支出亦增加1.4%至21.3亿元。澳门文化产业服务收益56.7亿澳门元同比上升12.3%单位:人民币(亿元)大湾区内地九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收1.99万亿元62023.11 iResearch I大湾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企业分布大湾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近万家,集中分布于深圳、广州、东莞三地2021年大湾区内地九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达到9,396家,同比上升6.7%。其中深圳、广州、东莞三地合计7,692家,占比高达81.9%。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从业人员方面,深圳占比达到35.6%,与广州合计占据大湾区内地九市的58.2%;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方面,深圳占比达到50.0%,与广州合计占据大湾区内地九市的75.0%。来源:大湾区内地九市数据源自广东省统计局2021广东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概览。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规模以上企业营收143.8万人1.99万亿元规模以上企业数9396家同比上升6.7%同比上升1.7%同比上升18.8 21年大湾区内地九市文化企业相关数据深圳广州东莞35.74.5.7%深圳广州东莞35.6.6 .4P.0%.0%8.7%人员分布深圳广州东莞企业分布营收分布72023.11 iResearch I大湾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上市文化企业大湾区已上市文化企业超160家,先进制造与文娱传媒相关企业居多截至2023年11月17日,大湾区内地九市合计上市公司为163家,其中深圳以73家居首;从企业类型看,大湾区上市文化企业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领域,企业数量达61家,其次是文娱传媒,企业数量为30家;深交所与港交所是大湾区上市文化企业最主要的上市交易所。来源:上市相关数据源自IT桔子以及Wind资讯相关数据的搜索、甄别、整理。16 26 48 73 其他湾区城市香港广州深圳数量(家)大湾区上市文化企业城市分布大湾区上市文化企业类型分布大湾区上市文化企业上市交易所分布2 5 14 14 18 19 30 61 元宇宙AIGC其他文娱服务线下生活文化消费游戏文娱传媒先进制造数量(家)3 5 6 14 51 84 纽交所北交所纳斯达克上交所港交所深交所数量(家)82023.11 iResearch I大湾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上市企业市值大湾区已上市文化企业市值规模高,港交所、深交所融资能力强以2023年11月17日收盘数据统计,大湾区已上市文化企业总市值超过4.9万亿,其中广深两市企业总市值超过4万亿,聚集效应凸显;从行业类型看,游戏、文娱传媒和先进制造相关企业贡献了主要市值,占比达到91.6%;从上市交易所看,港交所和深交所对大湾区文化企业融资助力最大,贡献市值超过4.7万亿。来源:上市相关数据源自IT桔子以及Wind资讯相关数据的搜索、甄别、整理。125 1,840 2,686 3,706 9,089 31,559 其他湾区城市香港东莞佛山广州深圳人民币(亿元)大湾区上市文化企业市值按地区分布大湾区上市文化企业市值按类型分布大湾区上市文化企业市值按交易所分布83 509 758 829 1,927 6,612 9,644 28,643 元宇宙AIGC文化消费其他文娱服务线下生活文娱传媒先进制造游戏人民币(亿元)15 30 258 1,008 12,100 35,594 纽交所北交所纳斯达克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人民币(亿元)92023.11 iResearch I大湾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潜在上市企业大湾区一级市场融资活跃,文化企业未来上市潜力巨大来源:融资相关数据源自IT桔子以及Wind资讯相关数据的搜索、甄别、整理。1 5 46 Pre-IPOPre-B轮Pre-A轮分阶段企业数(家)8 9 15 8 6 200222023分年份企业数(家)截至2023年10月,大湾区内地九市进入Pre-IPO、Pre-B和Pre-A阶段的文化类企业数量分别为1、5和46家。其中Pre-IPO、Pre-B两阶段的6家公司(全部分布在广深两市),目前已经十分接近IPO上市。在这六家之后,还有46家进入Pre-A轮,其中已经完成Pre-A轮两年及以上的企业数为32家,有很大概率正在推进后续的融资。以当前Pre阶段的企业数推算,未来5年内,大湾区内地九市文化企业将保持每年5家以上增量的上市节奏。36 7 2 1 深圳广州佛山东莞分城市企业数(家)大湾区内地九市潜在上市文化企业融资阶段大湾区内地九市Pre-A轮文化企业融资年份及城市分布102023.11 iResearch I大湾区文化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文化与多元领域融合发展,共创文化产业新形态来源:互联网公开信息整理。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文化产业的边界不断被拓宽,与其他领域的边界也在被逐渐打破。多元融合、充分赋能后的文化产业,可以更好地实现满足广大人民精神需求的目标,同时带动更多产业进一步发展。大湾区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依托自身众多产业优势,与科技、旅游、金融的融合成为当下大湾区文化产业多元融合的最主要发展方向。文化 金融文化 科技文化 旅游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目前主要立足于两大核心方向:一、借助VR/AR、高清显示带来的内容呈现方式升级;二、借助AIGC等工具,提升文化内容生产效率和质量。文化与旅游的融合,需要立足于“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这一原则。在旅游资源中充分挖掘文化要素,让书本里的内容走出来,静止的东西动起来。文化与金融的融合,可以借助金融资本,通过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的打造和文化金融产品的推出,推动文化产业加速发展。案例一:深圳深业上城元宇宙体验党群服务中心开设党建数字沙盘、AI智能阅读、线上党史数字博物馆、三会一课“全息课堂”等全新展现方式,突破传统形式,以全新、生动的展现方式,更好的为党建工作赋能。案例二:“视觉共振”AI绘画平台发布“视觉共振”AI绘画平台通过深度学习前沿技术,可以自动生成绘画、插画、设计等多种类型,提高艺术创作的效率和质量。案例一:东莞潮玩看石排石排镇现有规模以上潮玩企业27家,依托本土潮玩产业基础和文旅资源优势,打造“潮玩名镇”,以潮玩产业带动文旅发展,策划了玩转文旅打卡、潮玩IP展、创意集市、潮流音乐会等潮流文旅主题活动,活化利用塘尾古村落、红石山公园、大帽子文创园等文旅资源。案例二:历史文化名城佛山的文旅结合佛山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六馆三院”“五馆一院”“四馆一院”配套格局建设持续推进,立足岭南文化,佛山积极探索以文促旅新路径,全市已有及在建博物馆、美术馆247家,其中国家级博物馆5家,为文旅融合新业态提供肥沃土壤。案例一:广州金服聚焦大湾区文化产业赋能广州金融发展服务中心积极探索,致力于优化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环境,加强重点产业。前期对文旅企业进行深入摸查对接需求,梳理推介相关信贷服务及产品,结合文化企业的经营状况,给予更加精准、有效的金融支持,助力广州文化新业态高质量发展。案例二:广州启动200亿产业基金2023年6月1日湾区对外文化贸易母基金与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黄埔)基金正式启动。聚焦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农文旅项目的落地和赋能,目标规模合计200亿元,将重点投资和支持优质文化产品“走出去”,文化旅游消费客群“引进来”,助力文旅企业迈上文化贸易新台阶,绘就乡村新图景。112023.11 iResearch I大湾区优势文化产业门类聚集广东省文化产业优势细分领域众多,文化制造业规模庞大来源:数据源自广东省统计局2021广东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概览以及南方都市报“信心有数”栏目。广东省文化产业多年居全国首位,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1万亿元,占当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的17%以上。在细分行业层面看,以数字创意、游戏、数字出版等为代表的七个领域在国内具备明显优势,文化制造企业更是具备万亿级产业规模。这都夯实了文化产业在全省的重要支柱产业地位,也让广东成为全国文化产业的压舱石。数字音乐数字电影电影票房动漫业电竞业数字出版游戏业数字创意收入2115亿元,占全国4/5相关发明专利6521件,全国第一产值超2100亿元,全国第一产值超600亿元,占全国1/3收入1236亿元,占全国七成以上收入37.9亿元,占全国12.6%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规模以上文化企业69000家营业收入12.18万亿元全国广东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企业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超一万家营业收入2.1万亿元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企业4267家营业收入1.04万亿元广东数字文化产业领先全国122023.11 iResearch I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利好国家战略9 2模式助力两岸三地进入发展新阶段来源:互联网公开信息整理。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国两制”在新时代下深度探索城市协作的新尝试,由此前以珠三角为核心向外圈辐射,带动周围城市发展;大湾区拥有引领全球科技革命的创新要素资源与市场空间,有望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全球策源地之一;同时大湾区穿梭内陆的铁路网络,加上连接两岸的基建,极大优化了区域间交流。在未来,大湾区的就业机会、自然环境、营商环境、户籍制度等因素对人口进驻的巨大吸引力,为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更将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新的经济增长世界级城市群产业群融合器针对以往“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法律体系”的障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有利于协调区域内个城市定位、分工和矛盾,以期打造一个“一国两制”下区域协同发展的世界样本。珠三角制造业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正处于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的中级阶段。而港澳地区的联动、融合,对于珠三角寻求更大发展空间,打造更高水平的经贸科技发展平台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居民同宗同源、语言相通,民间往来频繁,建设9 2的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在通关、社保、医疗、教育、休闲等方面形成制度化的安排,实现区域内共享社会发展红利,具备重要社会意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政治意义政策的聚集地新的发展模式结合珠三角与港澳地区各自的产业优势,并充分国际资本和技术的流转,在产业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发掘新的经济增长极。凭借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口规模、经济规模、覆盖面积,经过充分整合发展,粤港澳完全有能力建立世界级的城市群。依托大湾区的众多港口和齐备的产业门类,未来将形成“湾区群 港口群 产业群 城市群”的叠加效应,助推大湾区进一步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内拥有两个特别行政区、两个经济特区、三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国家战略发展要地,未来势必聚集大量利好政策。香港、深圳、广州构成了大湾区的核心三极,再结合澳门的旅游休闲以及湾区其他城市的制造业承接能力,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开辟一条多极共生、梯度发展、平等合作的新模式。132023.11 iResearch I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利好政策从中央到地方,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文化产业注入发展动力文件名称部门相关利好内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文化和旅游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广东省人民政府加大财税金融和资金支持,落实对粤港澳大湾区内开展文化贸易的税收优惠政策,完善便利港澳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开展文化和旅游活动、创业就业政策。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文化市场管理政策的通知文化和旅游部允许外国投资者在自贸试验区内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演出经纪机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娱乐场所。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投资者在自贸试验区内投资从事上述文化领域经营活动,以及今后外国投资者在其他新设立的自贸试验区内投资从事上述文化领域经营活动,均参照本通知执行。关于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完善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文化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银行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特别是中小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创新文化产业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鼓励通过市场主导方式设立各类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建立重点文化企业上市培育库,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或在新三板挂牌融资。广东省培育数字创意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广播电视局、广东省体育局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高端化、专业化、国际化为主攻方向,巩固提升优势产业,提速发展新业态,打造全球数字创意产业发展高地。统筹安排现有政策资源,建立战略咨询支撑机构,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共同加大支持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建立多层次知识产权融资机制,创新完善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数字创意产业特色专板和金融服务模式。广东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强化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规范发展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推动文化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推动文化金融服务创新。广东省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鼓励并支持园区资源共享,开展管理咨询服务、投融资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等旨在为入园文化企业提供孵化作用的各类活动。香港2023施政报告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提出计划制定“文艺创新产业发展蓝图”培育多元人才、提升文化基建、丰富文艺创意内容和推动文艺产业平台等具体发展举措。政府进一步完善管制架构,加强文化相关政策与资源融合,增加经常性拨款至7,000万元,支持更多香港艺团和艺术家演出、展览或参加交流活动,不断优化文艺创意内容和完善文化产业生态,丰富多种形式的文化供给。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框架(2020-2024)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在大文化产业概念的引领下,构建高质量的文化市场体系,打造完整文化产业生态链,推动澳门成为具有多元、包容、特色、时尚、活力的国际文化创新城市。来源:互联网公开信息整理。142023.11 iResearch I大湾区资本市场成熟,文化产业投融资功能稳健三大金融中心加持,大湾区金融投资底蕴深厚粤港澳大湾区囊括了香港、深圳和广州三大亚洲乃至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坐拥港交所与深交所两大交易所、上百家券商以及上千家投资机构,金融资本体量巨大、活跃度极高。这为大湾区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提供了坚实的金融资本支持。此外,注册于香港的中国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所,也为文化领域的藏品流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截至2022年,香港已经成为仅次于纽约的世界第二大艺术品交易市场。香港(4)深圳(12)广州(29)两大证券交易所 文交所深市上市公司2022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0万亿元,同比增长7.0%作为内地与国际资本的重要桥梁,超1400家内地企业在港交所上市,占其总市值的77%。大湾区金融机构众多,资本量巨大2002年2189.8亿元15410.9亿元2021年年复合增长率接近11%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占比,在2018年以10.7%的数值超越东京湾区的9.3%,正不断向旧金山湾区的15%靠拢。大湾区金融业占比快速提升证券公司数广东范围内下辖29家证券公司(总部)香港市场拥有上百家国内外头部券商参与投资机构数广东范围内投资机构高达1300余家香港范围内投资机构为166家在2022年7月港交所与深交所联合主办的大湾区资本市场论坛上,港交所总裁欧冠升表示:“未来十年,大湾区内将有大规模的双向资本流动,截至2030年,大湾区内的可持续金融投资规模将达4500亿美元。2022年,香港在艺术品交易方面已经超过伦敦,成为继纽约后世界第二大艺术品交易市场。三大世界金融中心括号内为世界金融中心排名来源:世界金融中心排名数据源自英国智库Z/Yen集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发布“第34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 34);港交所数据源自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港交所庆祝H股上市30周年致词内容;深交所数据源自深市上市公司2022年报实证分析报告;艺术品交易数据源自香港2023施政报告;大湾区金融业数据源自粤开证券研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大湾区金融机构数据源自深圳证监局、广东证监局监管辖区机构名单,以及IT桔子投资机构数据整理。152023.11 iResearch I大湾区资本市场成熟,文化产业投融资功能稳健各类资本积极参与,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活力十足在文化产业投融资方面,大湾区各种金融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既有广东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这种有政府背书的官方基金扶持,也有中科科创为代表的市场化资本积极参与。此外,商业银行也通过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的方式参与其中,共同推进知识产权融资模式创新,探索扩大供应链融资,完善文化与金融合作平台,构建完善的企业信用体系等具体任务。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一期中科科创创业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由广州城投集团下属大湾区基金公司牵头组建,基金目标规模100亿元,以“服务好人文湾区建设,支持区域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为使命,积极挖掘并投资文化产业核心领域及“文化 ”科技、消费、旅游、教育、体育等生态关联的优质企业,有力推动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中科科创作为一家扎根粤港澳大湾区“果农型”科创精品产业赋能投资管理平台,公司拥有超过100人的专业队伍,累计管理基金超过50支,管理基金规模超过150亿。聚焦重点文创 数字经济、生物医疗、新能源新材料三大赛道。近年来中科科创在文化产业领域持续发力,投资了凡拓数创、广东广电网络等大湾区本地文化产业标的,是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融资的重要参与者。来源:互联网公开信息整理。16Focus on Investment Hotspots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Greater Bay Area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热点聚焦0217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盘点2.1182023.11 iResearch I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情况盘点投融资规模广深投融资事件数占比高,过亿投资笔数多来源:投融资相关数据源自IT桔子以及Wind资讯相关数据的搜索、甄别、整理。注:由于部分投融资事件并未明确公布金额,故金额情况存在估算。2019年-2023年10月,大湾区文化产业合计产生融资事件527件,据估算总融资金额约为407.3亿元,其中融资金额主要分布于501-3000万元之间,但一亿元以上的融资也高达74笔,甚至有3笔投融资规模达到十亿级。与此同时,深圳以366次投融资成为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融资最主要城市,广州以128次投融资位列第二。2019-2023年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融资事件金额区间分布2019-2023年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融资事件城市分布89 249 129 74 0-500万501-3000万 3001-10000万 10000万以上件数(次)总融资金融约407.3亿元总融资事件数527件投融资起数(次)深圳,366 广州,128 其他湾区城市,33 192023.11 iResearch I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情况盘点投融资轮次初期与上市前Pre轮数量多,同时长期思维的战略投资占比较高来源:投融资相关数据源自IT桔子以及Wind资讯相关数据的搜索、甄别、整理。从投融资轮次分布看,种子轮、天使轮到E轮呈现出十分健康的梯度分布。与此同时,临近上市的Pre-ABIPO轮的数量不少,合计55件。值得注意的是,以补全业务版图、供应链构成和长期培育为目的的战略投资件数高达139件,占到总投融资事件的26.4%。较高比例的战略投资,相比于专注于短期目标的传统、独立风投公司,对初创企业的业务成长会更加有利,从而进一步推动大湾区文化初创企业的成长。2019-2023年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融资事件轮次分布10 108 118 26 38 10 13 5 3 2 49 5 1 139 种子轮天使轮A轮A 轮B轮B 轮C轮C 轮D轮E轮Pre-A轮Pre-B轮Pre-IPO战略投资数量(件)202023.11 iResearch I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情况盘点投融资领域文化智造相关企业投融资最受欢迎,元宇宙、AIGC等新概念热度上升来源:投融资相关数据源自IT桔子以及Wind资讯相关数据的搜索、甄别、整理。以概念分布来看,文化智造投融资数最多,而元宇宙以83起投资事件次之,而AIGC也有20起投融资事件,逐渐成为文化产业投资领域不可忽视的分支。211 83 62 59 55 23 20 14 文化智造元宇宙影音视频线下/实景娱乐游戏实物衍生AIGC数字阅读融资起数(起)2019-2023年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融资事件概念分布212023.11 iResearch I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情况盘点投融资机构企业及产业基金活跃度高,腾讯参与投资次数最高来源:投融资相关数据源自IT桔子以及Wind资讯相关数据的搜索、甄别、整理。在2019年-2023年10月之间,参与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最多的是腾讯投资,达到20次。而深圳高新投、深创投、五源资本、高瓴创投等机构均在此期间参与了8-10次投融资事件。值得注意的是,腾讯投资、三七互娱、哔哩哔哩、小米集团等文化领域龙头企业的参与度越来越高,正在成为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越来越重要的参与者。2019-2023年大湾区文化产业头部投资机构参与投融资事件次数20 10 9 9 8 8 8 8 8 8 7 7 7 腾讯投资深圳高新投深创投五源资本东方富海高瓴创投高榕资本力合科创三七互娱顺为资本IDG资本 哔哩哔哩bilibili 小米集团参与融资起数(件)222023.11 iResearch I文化产业热点投资领域间协同关系AIGC和文化“智造”为基座,文化消费为场景,共同打造未来元宇宙生态来源:互联网公开信息整理。如若将元宇宙看做互联网进化的终极形态,那么AIGC和文化“智”造就是底层基座,其中AIGC能为元宇宙提供丰富多彩的数字化内容,文化“智”造能为元宇宙提供沉浸式体验的硬件入口,而文化消费则是数字世界各种不同的应用场景,三者有机融合共同实现未来的元宇宙生态。AIGC打造内容生产效率倍增器音乐消费影视消费游戏消费短视频&直播元宇宙动漫消费阅读消费社交互动文化“智”造构建沉浸体验硬件基础文化消费场景:基于更强的软硬件基础,以及元宇宙全新的体验生态,影视、动漫、游戏、音乐等消费场景将会焕发新的活力。元宇宙生态:基于软硬件基础和众多文化消费场景,未来将会实现沉浸式、强交互性、虚实融合且具备完善经济体系的元宇宙生态。软硬件基座:AIGC打造软件基座,提供定制化、高效批量化、智能化的内容生产能力文化“智造”构建高清、沉浸式、实时互动体验的硬件基础硬件文化产业热点投资领域间协同关系23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热点AIGC2.2242023.11 iResearch I中国AIGC产业发展阶段AI技术持续突破,AIGC产业加速落地,AIGC未来市场空间超万亿元AIGC(AI-Generated Content)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生成内容的新型内容生产方式,按照生成内容模态可分为文本生成、音频生成、图像生成、视频生成和跨模态生成等。在全球算力规模持续扩大、深度学习算法快速进步以及人类数字内容总量和丰富度不断提高的市场大背景下,AIGC技术近年来取得巨大突破,推动AIGC产业迅速落地,并开始渗透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之中,有望给各行各业带来颠覆性变革。根据艾瑞咨询预测,2023年中国AIGC产业规模约为143亿元,在2022-2025年的技术探索期,AIGC行业主要处于大模型生态建设、底层算力基建完善阶段;在2026-2029年的应用成长期,AIGC产业规模将达到千亿级,行业将完成重点领域和关键场景的技术价值兑现,逐步建立模型即服务的产业生态;在2030年,中国AIGC产业规模有望突破万亿级,达到11441亿元,AIGC将与各行各业完成深度融合,实现产业生态的进一步爆发。来源:产业规模数据源自艾瑞咨询2023年中国AIGC产业全景报告。20222025技术探索期20262029应用成长期2030生态爆发期 AIGC产业规模:百亿级 产业特征:底层算力基建打造与完善、AI大模型研发与突破,但主要技术尚未达到可进入实际生产环节的标准 产业格局:以头部企业和研究机构为主,创业公司相对较少 AIGC产业规模:千亿级 产业特征:完成重点领域和关键场景的技术价值兑现,AIGC被各行各业普遍尝试 产业格局:大模型主要玩家基本确定,大量应用层玩家涌入市场,开发不同场景和赛道的AIGC应用及工具 产业规模:万亿级 产业特征:AIGC与其他产业实现多维互动和深度融合,并孕育出更多新业态和新模式 产业格局:产业生态愈发完善,各赛道均产生具备完整解决方案企业,大量个人用户将成为AIGC应用的开发者和使用者中国AIGC产业发展阶段252023.11 iResearch I中国AIGC产业链及应用场景AIGC产业可分为基础层、模型层和应用层,产业上下游蕴藏丰富的投资机会从AIGC产业发展现状看,我国AIGC产业可初步分为基础层、模型层和应用层,其中模型层是当前AIGC市场发展的关键点,核心玩家主要聚焦于通用基础大模型的研发和落地。同时,随着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差异,未来将逐步分化产生行业级大模型和企业级大模型。从应用场景看,AIGC具备极强的普适性,能够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改造和升级,有望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AIGC基础层算力基础数据基础算法基础AIGC模型层通用基础大模型行业垂直基础大模型业务垂直基础大模型AIGC应用层文本生成图像生成跨模态生成音频生成视频生成合成数据生成AIGC 文化产业AIGC 金融AIGC应用场景AIGC 电商AIGC 教育AIGC 医疗AIGC 电信中国AIGC产业链及应用场景来源:互联网公开信息整理。262023.11 iResearch IAIGC引爆新一轮生产力革命AIGC作为全新的内容生产通用工具,在各行各业展现出巨大潜力:一方面,AIGC将革新数字内容产业的生产模式,增加内容生产的价值和影响力;另一方面,AIGC将加速产业数字化进程,改善实体经济对于数据资源的应用模式与利用效率,赋能实体经济快速数智化转型。文化产业作为以内容为核心生产要素的产业,对AIGC有着更强的敏感性,有望在AIGC技术驱动下率先实现腾飞。AIGC推动内容生产模式创新,文化产业是AIGC应用的关键行业孕育新兴赛道赋能实体经济革新内容产业AIGC大范围应用的奇点已经到来底层大模型技术快速迭代发展,AIGC将以全新的内容生产模式引爆生产力革命,并最终向社会生产活动广泛渗透,推动各行各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升级。AIGC可降低数字内容生产的成本和门槛、拓展数字内容生产的空间和维度,从而创新数字内容生产的流程和范式,快速升级甚至颠覆以内容生产为核心的游戏、影视等行业发展。AIGC强大的信息获取、数据处理、逻辑推理和内容创作能力,可以辅助或承担繁复的基础性内容生产工作,一定程度上解决B端企业边际成本和碎片化问题,加快产业数字化升级。AIGC可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和需求,定制化生成适应性强、价值高的数字内容,促进数字内容和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使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形成良性互动,并孕育出新的爆发式增长赛道。以内容为核心生产要素的文化产业将在AIGC驱动下率先腾飞AIGC 新闻传媒AIGC 游戏动漫AIGC 电影电视AIGC 广告设计AIGC 文化旅游AIGC引领数实融合的产业变革新浪潮来源:互联网公开信息整理。272023.11 iResearch IAIGC 文化产业投资热点机会分析AIGC主要影响了内容的创作生产模式,因此内容在产业价值链中占比越高,AIGC对其颠覆效应越明显;另一方面,行业自身的数据、知识、监管要求等特点也会影响到AIGC在该行业渗透速度。从这两个角度看AIGC技术对文化产业九大类别的影响,以游戏、影视、动漫等为核心的内容创作生产领域和以广告、设计等为核心的创意设计服务领域受AIGC的影响最大也最快,能够快速看到AIGC应用对原有生产工具的替代和业务流程的变革;其他七大类受AIGC技术的影响程度和速度各有不同。AIGC将引发文化产业领域深度变革,内容创作生产领域投资潜力巨大渗透速度产业可变革程度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新闻信息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投资运营文化消费终端生产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文化装备生产1、快速颠覆类文化产业中的内容创作生产和创意设计服务的线上化程度高,内容质量直接决定其价值,这两大特征使得AIGC应用能够产生最大化的价值,并迅速渗透至核心生产环节。据统计,AIGC相关应用已经帮助游戏行业在研发制作环节节约50-70%人力或时间成本。典型细分行业:游戏、广告2、匀速增长类文化产业中的新闻信息服务和文化传播渠道也以内容为价值核心,但其内容生产更多环节在线下环境完成,具有更强的专业性、灵活性,更加考验AIGC技术成熟度,因此当前AIGC应用更多属于单点尝新而非刚性替代,未来市场空间大,但实现大规模行业渗透需要更长时间。典型细分行业:新闻、广电3、稳中求变类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消费终端生产和文化投资运营领域涉及大量线下生产制作和人与人交互环节,同时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的可变性较低,因此对AIGC应用的态度和速度相对更为保守。典型细分行业:文创玩具、文化旅游4、潜能挖掘类文化产业中的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文化装备生产领域以实体部分为重,内容在其生产、营销、销售等环节的占比低,因此AIGC技术在其中产生的影响相对有限。典型细分行业:文化设备制造、会议展览来源:游戏行业研发制作成本数据源自艾瑞咨询2023年中国AIGC产业全景报告。注:圆圈大小代表AIGC应用在该行业带来的价值;产业可变革程度:在产业价值链中涉及到内容生产和人机交互的环节占比,以及AIGC对相关环节的影响程度;渗透速度:由各行业政策监管、数字化、数据安全要求、行业创新能力等指标构成。AIGC对文化产业九大分类的变革程度与渗透速度282023.11 iResearch IAIGC对文化产业典型领域的变革AIGC赋能文化产业相关企业创新,大湾区典型企业表现亮眼根据AIGC应用在文化产业中的落地场景、技术路径与产品特征,可以将文化产业 AIGC赛道划分为内容消费与企业服务两大赛道:内容消费赛道主要为TO C产品和服务,以文化消费内容和文化创作工具的形式触达消费者;企业服务赛道主要为TO B产品和服务,AIGC技术通过大模型能力去提升文化相关企业生产、办公、营销等环节的效率以及企业的服务能力与水平。大湾区文化产业相关企业深耕AI领域,持续探索AIGC服务和产品研发,已产生众多表现亮眼的AIGC典型企业。文化产业 AIGCTO C:内容消费赛道TO C领域围绕消费者的文化娱乐生活,AIGC技术通过生成消费级文化内容进入消费者生活,还有一类企业专门提供AIGC创作工具:1.提供可直接消费的AIGC内容2.提供AIGC创作工具TO B:企业服务赛道TO B领域围绕文化企业数字化应用市场,其中很大比例产品都能够与AIGC技术相结合,因此在这一领域衍生出两种服务方式:1.直接提供AIGC升级后的数字化应用2.通过模型帮助企业升级文化相关服务和内容赛道简介AIGC文化消费内容AI生成游戏、AI生成视频、AI聊天机器人等大湾区典型企业典型产品AIGC创作工具AI绘画工具、AI视频工具、AI虚拟形象等AIGC产品文化生产技术(元宇宙/数字人等)、文化技术设备等AIGC服务AIGC广告服务、AIGC设计服务、AIGC数字创意服务等AIGC内容典型企业腾讯科技腾讯深度发展AIGC相关服务和产品,在内容服务方面,腾讯不仅将AI持续应用于游戏制作环节,还推出AI新闻写作机器人、AI游戏解说、AI智能创作助手(腾讯智影)等。AIGC创作工具典型企业万兴科技万兴科技是AIGC软件A股上市公司,深耕数字创意软件领域,并面向AIGC时代深度布局,旗下已推出万兴喵影等视频创意软件、亿图图示等绘图创意软件,以及万兴PDF等文档创意软件。AIGC产品典型企业追一科技追一科技提供不同类型的AI数字员工,能与业务场景深度融合,满足企业和政府用户服务、营销、运营、办公等多种场景的智能化升级需求,实现降本提效,改善用户体验,驱动创新和增长。AIGC服务典型企业筷子科技筷子科技是企业级AIGC创意智能生产平台,通过创意智能生产、运营优化、标签洞察、协作管理的一站式SaaS方案,链接全球数字化内容商业生态全链路,加快商家、企业及内容服务商实现商业增长。文化产业 AIGC赛道划分及典型产品来源:互联网公开信息整理。29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热点元宇宙2.3302023.11 iResearch I元宇宙作为AIGC代表性关联赛道,将重焕生机AIGC加速元宇宙的到来,共创数实融合、虚实共生产业新阶段,元宇宙赛道迎来投资新机遇从商业叙事与应用场景来看,元宇宙与AIGC有许多共同之处。首先在赛道范围上,AIGC主打数字原生,而元宇宙则在数字原生之外额外包含数字孪生部分;其次在赛道价值上,元宇宙是讲述脱实向虚、开创第二增长曲线的故事,而AIGC不仅着力于数字世界的创建,更能影响及改造现实世界。从市场发展看,近年来元宇宙赛道因技术能力难以支撑商业化愿景而在资本侧与用户侧遇冷,而AIGC技术将改善市场对元宇宙的预期。在数字原生领域,AIGC能通过高质量创作工具,提升UGC创作能力和热情;而在数字孪生领域,AIGC能够逐渐帮助实现自动设计、渲染等,提升孪生模型生产效率和质量。元宇宙数字孪生现实虚拟当前元宇宙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实用价值相对有限,同时虚拟内容制作技术尚不成熟。大量依赖人工,周期长、成本高,对元宇宙发展造成了严重掣肘。AIGC技术将全面提升多模态内容生产效率,对元宇宙的发展而言是一次重大生产力革命。虚拟内容是元宇宙的核心,包括数字孪生建模、文本、NPC、音乐等。同时这些虚拟内容在文娱、传媒、教育等行业都有应用。代表应用:虚拟数智人、虚拟社交XR终端、动感模拟、代理机等终端产业是营造元宇宙真实交互感的关键;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技术对于构建虚拟世界制度与生态必不可少,是元宇宙与AIGC的重要差异点。代表应用:数字孪生城市除虚拟内容外,面向现实需求的内容生成是AIGC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代表应用:虚拟助手、AI办公AIGC数字原生虚拟虚拟生成:AI3D生成工具数字原生虚拟现实AIGC与元宇宙赛道相互交融,共同创建原生数字世界AIGC将赋能元宇宙进行智能化升级与商业价值提升调用:大模型 3D引擎扩展:插件 3D引擎全方位多层次融入AI大脑的新一代3D引擎以3D引擎为例建模渲染仿真数字孪生:AIGC工具链成熟,元宇宙数字原生解决方案需求被工具化,形成更精细产业分工。数字原生:随着AIGC工具链成熟,以UGC为主的数字原生世界将会迎来繁荣阶段。UGCAI道具创建工具数字分身工具NPC创建工具AI环境模拟器来源:互联网公开信息整理。312023.11 iResearch I元宇宙 文化产业投资热点机会分析元宇宙在文化产业中得到深度应用,数智人是当下文化产业应用前景最广阔的赛道元宇宙通过数字技术将时间和空间统一,将虚拟和现实结合,创造出新型的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而这也是文化内容承载的绝佳载体。元宇宙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以数字技术推动文化产业创新,不仅可以改变文化产业的表现形式和消费方式,还将催生出新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模式。以虚拟数智人赛道为例,虚拟偶像、虚拟代言人已成为企业打造IP内容和营销宣传的重要方式。元宇宙核心赛道在文化产业的应用前景渗透速度产业可变革程度来源:互联网公开信息整理。注:圆圈大小代表元宇宙技术对文化产业带来的价值;行业可变革程度:在产业价值链中涉及到的元宇宙场景应用情况,以及元宇宙技术对相关环节的影响程度;渗透速度:由政策监管、数字化、数据安全要求、行业创新能力等指标构成1、元宇宙内容层技术数智人、人工智能数智人技术不仅可以打造虚拟IP/偶像,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智能化的数字员工;人工智能发展而来的AIGC技术给文化内容的生产环节带来颠覆性变革。文化产业典型应用:虚拟偶像2、元宇宙前端层技术人机交互(AR/VR/MR)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与混合现实技术在文化产业的文旅领域有着极大的应用空间,通过给用户提供跨时空的沉浸式文旅体验,赋能文旅市场创新发展。文化产业典型应用:文化旅游3、元宇宙基建层技术数字孪生、物联网、通信及算力数字孪生可以将景区、博物馆等线下场景1:1还原至元宇宙虚拟空间;物联网技术在文化保护、实时互动等方面有较大作用;网络通信及算力技术作用于数据传输、超高清内容等。文化产业典型应用:数字展厅4、元宇宙底层技术区块链区块链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不仅体现在文化产品的版权保护和文化资产的数字化管理上,也可以让文化产业融资环境更公正、安全和透明。文化产业典型应用:内容版权管理区块链人工智能人机交互数智人数字孪生物联网通信及算力322023.11 iResearch I元宇宙对文化产业典型领域的变革元宇宙推动文化产业相关服务数字化升维,大湾区典型企业表现突出元宇宙使文化消费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用户可以通过远程沉浸的方式,参与到元宇宙文化活动之中,并且元宇宙参与和现场参与的体验差异将越来越小。传统线下场景中的文旅、游戏、影视、会展、购物、社交等活动,在未来,用户通过元宇宙甚至可以获得更优质的体验。元宇宙让用户以参与、互动、共享的方式进行文化消费活动,这不仅极大拓展了文化消费的参与模式,也为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元宇宙文旅元宇宙 文化产业元宇宙游戏元宇宙影视元宇宙会展元宇宙营销元宇宙社交以元宇宙赋能景区、乐园、历史古迹、博物馆等旅游景点,实现数字化旅游大湾区典型企业凡拓数创:文博数智人用户可以在虚拟空间中享受更加真实和刺激的游戏体验,游玩各种虚拟游戏大湾区典型企业三七互娱:元宇宙游戏艺术馆用户在虚拟社交空间中创建虚拟形象,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互动和分享等大湾区典型企业沃萌科技:Z世代元宇宙社交平台用户不仅可以在虚拟空间观看影视作品,还能进入影视中全息沉浸式体验大湾区典型企业图腾视界:超高清视频用户可以访问虚拟商店,浏览、试穿和购买各种商品,真实体验产品功能等大湾区典型企业创壹科技:交互式元宇宙平台用户可以通过虚拟分身在虚拟空间中参加大型演唱会、展览、会议等活动等大湾区典型企业腾讯音乐:虚拟音乐嘉年华元宇宙在文化产业中的典型应用场景来源:互联网公开信息整理。332023.11 iResearch IAIGC 元宇宙投资热点虚拟数智人(技术篇)虚拟数智人赋能文化产业数智化革新,引领数字文化新体验从技术环节看,3D可视化技术、交互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是当下虚拟数智人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大湾区虚拟数智人典型企业广州凡拓数字创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数字创意产品及数字一体化解决方案的综合提供商,提供3D数字内容制作、软件开发、综合设计、系统集成等一站式数创服务,并广泛应用到文化文博、科教科普、智慧城市、文体活动等领域。同时,凡拓数创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持续提升虚拟数智人产品能力和服务能力。结合前期人物概念塑造及形象设计,通过扫描、建模、动画设计等,再借助三维与实景视频合成渲染技术,让高仿真的数字人诞生在元宇宙中,让静态的数字人真正“活”起来。人物设计动作捕捉人像建模模型合成渲染通过XR(VR/AR/MR)、全息投影、新媒体交互等技术,在人机共生的社会环境之下提供超现实的交互方式,让数字人走出虚拟空间,与现实场景无缝融合,是数字人虚实结合的连接器。交互设计数字内容XR/MR新媒体交互人工智能作为数字人的驱动“大脑”之一,既是数字人能够在元宇宙中感知行为并作出反馈的核心要素,也是其掌握与学习技能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数字人能够自我进化迭代的基础。智能大脑自主学习AI创作NLP自然语言3D可视化交互技术人工智能核心技术A I 智 能 交 互设计并导入个性化语料库,进行AI训练,可实现问答功能。实 时 驱 动 软 件穿戴惯性动作捕捉设备,配合软件,可实现27个关节点无延时动作捕捉与实时驱动效果。易 直 播 软 件输入自定义文本、导入视频背景,即可生成一条数智人视频。虚拟数智人产业的关键技术大湾区虚拟数智人典型企业凡拓数创的技术创新来源:互联网公开信息整理。342023.11 iResearch IAIGC 元宇宙投资热点虚拟数智人(应用篇)结合市场发展现状,虚拟数智人已在文娱、广告、直播等领域纷纷落地,探索多元化的服务场景和变现路径。凡拓数创虚拟数智人可与3D可视化产品、AI信息化产品、数智展馆一体化相结合形成立体服务模式,在IP运营、特效影片、内容直播等领域延伸应用,还可贯穿展馆、展厅、景区等场景,为用户提供智能答疑与个性化服务。能学习、能表达、能进化的数智人,实现线上 线下互联互通,服务领域和应用场景广泛大湾区虚拟数智人典型企业凡拓数创自研数智人班昭及国家级文化项目数智人案例国家大剧院Art鹅中国国家博物馆数智人仝古今班昭:广州国际购物节启动仪式邀请嘉宾班昭:央视科教频道时尚科技秀虚拟主持人虚拟数智人商业模式与应用领域内容/IP型数智人功能服务型数智人虚拟分身产品对象:B端为主制作方式:PGC为主产品定位:虚拟偶像、虚拟代言人等应用领域:影视、娱乐、科教等产品价值与竞争力:内容价值为主,即虚拟偶像/IP的具象化;内容的丰富度、形象的艺术性等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产品对象:B端为主制作方式:PGC为主产品定位:提供拟人化服务的数字员工应用领域:文旅、金融、直播等产品价值与竞争力:服务价值为主,即智能化/自动化/标准化服务,为企业降本增效;智能交互能力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产品对象:C端为主制作方式:UGC为主产品定位:虚拟空间中的代理身份应用领域:游戏、社交、会展等产品价值与竞争力:身份价值为主,即用户在虚拟空间中的交互入口和形象;沉浸感、体验感等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互联网公开信息整理。35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热点数字文化“智”造2.4362023.11 iResearch I数字文化制造业发展情况以超高清视频为例科技创新含量高的文化“智”造重要性提升,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文化制造业的突出贡献。国家和广东省按类型划分的文化及相关产业营收指标显示,文化制造业所占比重均超过三成。随着文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创新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战略支撑作用愈发显现,未来文化制造业尤其是高端文化“智”造业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中仍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艾瑞咨询对文化制造业中重科技含量的典型细分赛道梳理,超高清视频正在引领高端数字文化制造。国内拥有超高清视频最大市场,同时也具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而且近年来消费升级助推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的共同作用下,未来高清视频产业发展极具想象空间。虽然超高清视频产业下游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但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2年发布的超高清视频典型应用案例名单看,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娱乐仍是占比最大的下游应用领域。注:典型作细分赛道发展情况基于“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产业类别划分”中产业链环节,选取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细分小类进行分析。其中产业规模,来源于细分赛道研报数据并进行交叉验证,然后进行标准化换算。市场热度,来源于通过关键词抓取的最近一年细分赛道市场声量,并进行标准化换算。但受限于目前研报数据资料统计口径限制,部分赛道产业规模数据可能存在重合。中国超高清视频下游文化娱乐类型应用占比57.7%智能电视智能音箱扩展现实(VR/AR)超高清视频游戏游艺智能投影演艺设备消费级无人机电子乐器中国文化制造业典型细分赛道发展情况市场热度产业规模低高高低来源:关于公布超高清视频典型应用案例名单的通知,2022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广播电视 文教娱乐372023.11 iResearch I超高清视频产业对文化产业的影响超高清视频将给大湾区文化产业带来了诸多新的发展机会来源:互联网公开信息整理。超高清视频产业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机会点超高清视频将赋予文化产业新的动能,具体来说该技术可以给文化产业带来了更好的观看体验、新的内容形式、更广泛的传播渠道、新的商业模式以及跨国合作和文化交流的机会。这些机会点将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潜力。整体来看,大湾区已形成覆盖视频采集、视频制作、网络传输、终端呈现、行业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的内驱促进作用也将不可小觑。观看体验更好:高清视频技术可以提供更高品质的视觉和听觉效果,为观众带来更友好、更加沉浸式的观看体验。可以让影视剧、游戏、网络文学、音乐视频等文化产品更具吸引力,有助于增加作品观看量和收益。内容形式更新颖:高清视频技术提供了更多的创意和表现手段,使得文化产业可以尝试新的内容形式,如AR/VR、360度视频等。这些新形式可以带来观看体验提升,也可以为内容创作者提供更多的表现空间。传播渠道更广泛:随着视听设备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观看高清视频内容,即文化产品可以通过各种在线平台、视频分享网站、流媒体服务等方式将作品传播到更广大的受众群体中,从而拓展市场和增加收入。刺激新的商业模式诞生:高清视频技术也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例如,订阅制、付费点播、广告支持等模式的出现,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更多的盈利途径。同时,高清视频技术还使得个人创作者能够更加便捷地创作和分发作品,促进了创作多样性和创新性。促进文化跨国出海发展:高清视频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跨国合作和文化交流。通过高清视频技术,人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跨国合作也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市场。382023.11 iResearch I大湾区超高清视频产业链生态大湾区超高清视频产业已形成完备且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来源:互联网公开信息整理。中国超高清视频产业链结构轮廓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我国超高清视频产业链实现了众多技术从无到有的创新突破,如图像传感器芯片、8K电视、机顶盒芯片、摄像机光学镜头,以及4K/8K的监视器、转播车、采编播系统等,产业链实现整体性能的提升。具备布局先机的大湾区,更是从上游核心元器件,中游制播以及中间层服务,再到下游应用的超高清视频产业链均已初具规模,并实现了国产化自主优势。如上游核心元件与标准企业有华为海思、奥拓、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深圳等;中游关联设备企业有华为、中兴、TCL等;下游服务与应用企业4K花园、图腾视界、南方新媒体等。中游-关联设备下游-服务与应用上游-核心元件与标准显示面板光学镜头感光元件图像芯片处理器芯片标:行业标准器:核心元件存储芯片编码器HDR三维声制:采编设备传:传输设备显:呈现终端用:应用类型播:播放服务集成服务增值服务内容服务分发服务安全服务其他服务广播电视安防监控文教娱乐工业制造医疗健康智慧交通制播设备摄像设备编译设备存储设备有线电视固定宽带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机顶盒智能电视AR/VR电脑手机等中游-部分企业下游-部分企业上游-部分企业中国超高清视频产业链条部分大湾区企业392023.11 iResearch I大湾区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现状以加快推进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为目标,积极打造大湾区产业发展优势,实现产业规模引领全国来源:南方新闻网以及互联网公开信息整理。广东省已将超高清视频产业集群列为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积极通过顶层设计,强化政策创新,统筹推进广东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正是得益于广东在全国先行推动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并在超高清视频产业上的重要行动布局取得积极成效,现阶段广东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已经领跑全国。根据“粤港澳大湾区超高清显示产业技术高峰论坛”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超高清视频产业营收突破6000亿元,位居全国第一;4K电视用户近2600万户、占全省总电视用户的82%,可提供4K节目时长4.2万小时,均居全国前列。广东省在超高清视频产业上的重要布局010203以大湾区为中心,已先后创建全国首个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试验区,组建全国唯一的显示领域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2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个省级超高清视频产业园区、5个4K电视试点示范城市。在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下,培育引进了诸如TCL、创维、康佳、华星光电、图腾视界、四开花园、大疆等一大批业内龙头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从核心元器件、内容制作、传输系统、显示面板到终端整机的完整产业链条。深圳也是省内首批率先开展超高清视频示范项目建设的试点城市之一,而且在广深佛莞惠等大湾区核心城市,超高清视频产业领域相互之间的产业协作进入快车道,大湾区内部充分发挥产业生态协同效应,实现差异化发展,推动供应链、产业链的加速融合。广东省超高清视频产业规模超30000亿元6063.5亿元超2000亿元2022年全国超高清视频产业规模来源:数据源自2023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大会、南方日报。2022年广东超高清视频产业营收2022年广东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产值402023.11 iResearch I大湾区超高清视频产业代表企业在大湾区超高清视频产业繁荣之下,也催生涌现出大批本土优秀企业来源:企业官网,以及互联网公开信息整理。近年来随着技术专利数量不断攀升,广东超高清视频产业企业在产业链各个环节相继实现技术和产品上的不断突破,并培育了大批具备竞争实力的佼佼者,尤其是下游服务与应用类企业。如广州本土企业4K花园、超讯通信、扳手科技等共同首创国造第一架4K和8K超高清广播级转播车,国产化率达到85%以上;图腾视界通过其核心产品向各类直播节目或活动提供虚实融合内容实时渲染,可为客户快速搭建虚拟场景实时渲染空间等。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以超高清技术为底层驱动的应用型科技公司。目前也是国内领先的超高清技术应用和内容集成与分发平台。通过5G 超高清技术、硬科技与各行业的融合应用,驱动公司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4K花园超高清视频产业贡献:在国内最先实现了超高清HDR技术应用落地,规范超高清内容生产流程。最早打通基于公网的超高清HDR现场直播全链路、及5G 4K/8K端到端直播流程,并建立起成熟的商业化解决方案;此外围绕5G、8K和3D、VR等技术亮点,进一步拓展户外大屏幕裸眼3D应用、4K/8K前端硬件研发等。超高清视频商业主要应用领域:视频应用领域,推出国内首个专注超高清视频的“4K花园TV APP”,并同步覆盖主流IPTV、OTT终端,赋予大屏端用户更具沉浸感的超高清视觉体验。户外领域,投资户外超高清大屏“白云之心”,采用视觉创意与8K 裸眼3D AI技术,成为广州超高清应用场景重要标识,并逐步构建超高清户外展示矩阵。元宇宙应用领域,用超高清技术介入到VR元宇宙赛道,在虚拟现实技术及应用领域拓展延伸超高清业务,探索新的市场蓝海。5G通讯领域,公司与三大运营商共同拓展超高清视频彩铃应用,在5G移动端创新和扩展超高清应用,推动5G商业化应用迅速普及。在超高清视频领域三十年积累的技术底蕴,拥有世界级的超高清核心技术和解决方案,包含超高清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化引擎、元宇宙、数字人等能力设施。拥有上百项核心技术与专利,完整覆盖了超高清视频产业链中最核心的技术领域。图腾视界超高清视频产业贡献:自研“基于浮点渲染的色彩空间算法”及“摄像机内参标定和运动跟踪算法”,并分别解决HDR与SDR无法兼容以及摄像机畸变导致定位不精准的行业难题,基于此研发了“石墨”实时渲染软硬一体化设备、“幻境空间”XR解决方案以及“女娲”数字人制作平台三种解决方案。超高清视频商业主要应用领域:向全国440家地市级以上电视台销售石墨设备,典型客户包括中央电视台、国家大剧院、江西电视台、陕西电视台、广州电视台等各级电视媒体。向各类运动会、晚会、发布会提供石墨设备技术租赁与创意服务,典型案例包括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大湾区春晚等。向各类展馆提供融合了数字人和XR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典型案例包括中山检察院大数据赋能中心、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元宇宙博物馆等。向各类营业厅、展厅销售具备智能交互的数字人产品,典型客户包括白云区卫健委、交通银行广东省分行等。来源:企业介绍材料,以及互联网公开信息整理。大湾区超高清视频产业代表企业4K花园大湾区超高清视频产业代表企业图腾视界41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热点文化内容消费2.5422023.11 iResearch I国内数字文化内容消费投资潜力数字文化内容消费发展潜力可观,当前正步入创新发展阶段来源:互联网公开信息整理。我国数字文化内容消费潜力呈现原因我国数字文化内容消费存在矛盾点大众对优质数字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与优质内容不足、品质不精之间的矛盾突出数字平台内容杂乱参差与文化资源数字化程度不足之间的矛盾突出数字文化消费市场体量与服务质量差、投诉维权不畅等损害用户权益之间的矛盾突出数字文化富于创新活力,与商业化平台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之间的矛盾突出数字技术正从内容创造和生产、呈现方式、传播渠道等多个方面,丰富着人们的文化体验。同时网络视频、网络文学、动漫游戏等文化新业态蓬勃发展,也在随着人们文化消费新需求进行更迭。我国数字文化产业正在快速发展,数字文化消费规模持续扩大,呈现出供需两旺发展态势,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虽然持续扩大文化消费是我国畅通国内大循环、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重要内容,但大力激发数字文化消费活力仍需要需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矛盾点换个角度来看或许是产业入局难得的机遇。政策持续支撑和推动数字文化消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远景目标 近几年国家和地方上,有关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发掘数字文化新消费的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技术创新迭代加速数字文化服务供给 5G、AI等新技术持续赋能数字文化产业,使得数字文化内容创作产量大增,创作内容可以定制化,能更好满足多样化需求 XR、全息投影等打造更具沉浸感、更加多元的文化展示内容,提供更加逼真和丰富的体验,甚至实现多种新业态融合发展数字文化消费需求具备持续增长潜力 互联网快速普和广泛应用催生了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线上线下融合等文化产业消费新特征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更是能精准分析用户画像,实现数字文化消费智能推送与精准分发,助推线下消费转化为线上消费432023.11 iResearch I国内数字文化内容消费基本情况依托“互联网 ”的文化新业态不断出现并发展迅猛,已然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来源:中国数字文化消费内容网络应用发展状况数据源自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广东省互联网发展水平数据源自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3,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数字文化消费内容2023.623023.6增长率用户规模(万人)网民使用率网络视频(含短视频)104,43796.80%1.30%短视频102,63995.20%1.40%网络新闻78,12972.40%-0.30%网络直播76,53971.00%2.00%网络音乐72,58367.30%6.10%网络游戏54,97451.00%5.40%网络文学52,82549.00%7.30%网络音频32,08129.70%0.80 23年上半年,我国数字文化消费内容网络应用持续发展,网络视频和短视频维持高网民使用率并且保持稳定。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相对有所增长。在中国主要数字文化消费内容发展现状方面,AI技术给多个领域发展带来明显助力。中国互联网发展指数排名数据显示,广东多项互联网指数表现名列前茅,尤其是互联网发展水平、互联网安全指数,以及互联网创新能力指数和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广东数字经济发展的蒸蒸日上,势必培育数字文化发展新动能,为大湾区各项数字文化内容消费新业态注入不竭动力。平台坚持高品质内容创作,持续探索影视工业化道路一是持续加强优质内容供给,构建良好内容生态。二是持续探索影视工业化,推动行业降本增效长短视频平台间由竞争转向合作,逐步实现互促共荣产品技术上,数字人虚拟主播实现行业降本增效社会价值上,为展现地方特色文化、拉动地方经济提供助力游戏版号持续增加,助力网络游戏企业营收稳步增长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为游戏制作带来更多机遇版权的产业生态持续完善平台与视频网站在版权内容方面的合作进一步加深作品在漫画、游戏等领域的改编已初见成果生成式人工智能给网络文学行业带来诸多新变化 企业加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布局有望开创行业新局面 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有望带来文学作品创作新方式中国主要数字文化消费内容发展现状网络视频网络直播网络游戏网络文学中国数字文化消费内容网络应用发展状况 202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指数排名中,广东多项互联网指数表现亮眼。综合指数中,广东互联网发展水平、广东网络安全指数均排名均名列全国首位其他指数排名中,中国互联网创新能力指数、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数字社会发展指数,广东均名列全国第二位中国互联网发展指数排名-广东成绩442023.11 iResearch I数字文化消费出海利好大湾区整体市场环境推动中华文化加速出海,优质内容带动中国数字文化“走出去”一方面,中国国内政治、经济、科技及文化环境整体向好,驱动着中华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持续对外传播;另一方面,中国市场竞争激烈,国内企业寻求在海外市场实现突破。因此,国内各互联网企业纷纷出海以谋求新的发展机会和增量空间,挖掘行业增长可能性,为中华文化的海外发展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蓝图。伴随着全球互联网用户增速减缓、工具类应用海外用户市场接近饱和,海外用户对于文化娱乐类应用的需求增强。自2015年起,我国出海企业更多地集中在内容产品上,如游戏、短视频、网络文学等典型数字文化产品纷纷规模化出海。我国互联网企业凭借高效高质的产出能力,从东南亚等互联网渗透率较低、中华文化自身影响力较高的地区出发落脚,逐渐拓展至非洲、中东、北美、欧美等市场。在游戏、网络文学、网络动漫、影视剧、短视频等多个领域都产生了具备代表性的企业和产品,形成多形态、多领域的中华数字文化出海态势。而大湾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数字文化出海活跃的区域。相信随着“数字湾区”建设推动,乘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东风,未来大湾区的“数字文化出海”还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来源:艾瑞咨询及互联网公开信息整理。中国数字文化出海的时代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势崛起、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普及,带动我国数字文化消费群体飞速增长和数字文化产业规模迅持续提升:截止2023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10.8亿人,预计中国2023年网络版权市场规模将接近2万亿元。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列出文化强国的文化战略目标,将文化建设提升至国家战略体系的中心地位。同时,“一带一路”政策支持和鼓励互联网企业联合制造、金融、信息通信等领域企业率先走出去,带动中华文化出海。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通过积极与海外文化交流共鉴,中华文明保持革故鼎新、与时俱进。通过展示中华文化内核的影视、网文、游戏、动漫等文化内容,有效帮助国外民众,尤其是Z世代群体接触和了解中华文化内涵。文化环境科技环境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等技术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互联网企业灵活运用数字技术,打破了内容传播的物理时空的限制,实现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出海。出海东南亚出海全球工 具出 海内 容出 海从工具出海到内容出海从出海东南亚到出海全球中国数字文化出海发展历程452023.11 iResearch I2023.11 iResearch I来源:全球社交娱乐市场规模数据源自泛娱乐赛道某企业港交所IPO招股书披露,艾瑞咨询;2022年上半年中国音视频社交出海应用规模Top10数据源自2022年音视频社交出海市场研究报告,霞光智库大湾区部分优势产业出海情况网络游戏和音视频社交出海领域,大湾区企业独占鳌头来源:中国自研游戏海外市场销售收入数据源自历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年度报告,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2022年移动游戏出海产品所属地区数据源自2022广东游戏产业报告,广东省游戏产业协会。网络游戏领域,国内游戏市场竞争激烈,海外市场成为游戏厂商重要的增长来源。2022年中国自研游戏海外市场销售收入对比2021年虽有小幅回落,但总量仍超过170亿美元,且十年间复合增长率高达28.5%,总体保持高水平增长趋势,游戏出海已经成为中国数字文化出海规模最大的细分领域。聚焦大湾区,广东省移动游戏出海在国内市场大盘中占比较大,在移动游戏出海流水TOP100的所属地区,以及出海流水超10亿的产品方面,广东省的占比均超过两成,三七互娱更是表现优异。音视频社交领域,虽然国内音频社交市场需求见顶,但在全球范围内仍呈正向增长状态,预计2016年至2023年复合增长率也高达32.7%。聚焦大湾区,2022年上半年中国出海音视频社交应用规模TOP10名单中,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共有三款产品入列,占比达30%,其中欢聚集团更是独占两席。18.2 30.8 53.1 72.3 82.8 95.9 116.0 154.5 180.1 173.5 20000222013-2022十年间中国自研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及复合增长率中国自研游戏海外市场收入规模(亿美元)全球音视频社交娱乐市场规模增长潜力19802016年2023年(估计)273单位:人民币十亿元估计CAGR:32.7&$tv%移动游戏出海流水TOP100产品出海流水超10亿元产品2022年国内移动游戏出海产品所属地区分布广东省其他地区2022年上半年中国音视频社交出海应用规模Top10企业地区分布(收入 用户规模)30p%大湾区其他地区462023.11 iResearch I2023.11 iResearch I来源:互联网公开信息整理。大湾区网络游戏出海代表企业近两年三七互娱游戏出海业务迎来爆发式增长来源:综合企业财报以及互联网公开信息整理。三七互娱海外游戏业务收入继续维持高增速态势,预计2022年三七互娱出海收入将超过70亿元,近八年复合增长率也高达54.8%。游戏出海业务高速增长已成为三七互娱稳健发展的第二驱动力,而带来高增长的原因主要来源于,在多年游戏出海经验的沉淀基础上,三七互娱持续推动“因地制宜”的海外发展战略,通过多元化的精品游戏和精细化的推广运营开拓全球市场。3.6 7.5 9.2 9.3 10.5 21.4 47.8 75.8 2000212022e2015-2022年三七互娱海外网络游戏营收数据营收(亿元)三七互娱“因地制宜”的成功出海策略推广运营精细化针对发行推广,针对不同市场做定制化运营和推广,鉴于当地用户特点,在游戏内容和推广素材上做出差异化,更好地获取和留住当地用户针对游戏产品,会在海外市场形成以MMORPG、SLG、卡牌、模拟经营为基石的产品矩阵,并且根据市场的特点,在不同地区重点发行不同类型的游戏游戏产品多元化472023.11 iResearch I大湾区音视频社交出海代表企业主打泛娱乐音视频社交的欢聚集团出海成绩可圈可点来源:欢聚集团2023Q2财报。通过直播 短视频 通讯组合打法快速在海外建立先发优势的欢聚集团,旗下社交应用出海BIGO板块三款支柱应用贡献了集团绝大部分的营收。据欢聚集团2023Q2财报最新显示,核心业务BIGO板块收入达4.71亿美元,占集团总营收的86.1%,经营利润率16.0,堪称是音视频社交出海领域“吸金”大户。欢聚集团社交应用出海BIGO板块三大支柱应用 产品定位:全球直播社交 功能玩法:提供实时社交载体,帮助用户通过直播分享生活,展示才华并与世界各地人员互动 用户分布:北美、欧洲、中东、亚洲等地区Bigo LiveLikeeHAGO 产品定位:全球短视频社交 产品特色:通过简单、易用的视频剪辑工具及个性化智能推荐,帮助用户创建、分享和发现短视频 主要用户分布:东南亚、中东和欧洲等地区 产品定位:多人互动社交 功能玩法:提供互动游戏、多人语音、视频直播、3D虚拟形象互动等多种社交玩法 用户分布:东南亚、中东和南美等地区来源:欢聚集团官网。欢聚集团2023年Q2财报数据披露5.473亿美元4.71亿美元集团总收入5.473亿美元BIGO板块收入4.71亿美元48Greater Bay Area Cultural Industry Investment Outlook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展望03492023.11 iResearch I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特点多种投资模式齐头并进 满足不同层级文化企业融资需求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形成了包含资本市场、文化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商业银行、民营/个人资本等投资主体的多层次文化企业融资市场,满足从领军企业、高潜力企业到中小企业初创融资的多维度融资需求。来源:互联网公开信息整理。商业银行国有投资机构/文化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文化产业领军企业民营/个人资本主要服务对象:重点文化产业赛道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投融资特点:粤港澳大湾区已有近十支文化产业基金,在大湾区优势文化产业的高潜力企业扶持上已经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服务对象:热门赛道高潜力文化企业等投融资特点:大湾区19年至今超过500起一级市场直接融资,多由风险投资基金/文化产业主导,风险投资基金投资决策效率高、投融资机制成熟规范,是文化产业融资的中坚力量之一。主要服务对象:重点企业投贷联动支持中小企业经常性融资需求投融资特点:商业银行是重点企业规模发展的助推器,更是为中小企业雪中送碳的重要力量,未来在文化企业融资担保机制上可以与政府、文化产业基金等保持合作和交流。主要服务对象:中小企业初创融资需求投融资情况:粤港澳大湾区民间产业资本发达,投资活动活跃,民间资本是大湾区大量中小微文化企业的创业基础,未来可以继续打造良好营商环境,鼓励民间资本创业发展。资本市场主要服务对象:文化产业领军企业投融资特点:登陆资本市场是文化企业发展重要里程碑和加速器。据不完全统计,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有超过170家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大湾区深、港、澳三大证券交易所为文化产业企业提供宽广的融资空间。大湾区多种投资模式服务对象及投融资特征502023.11 iResearch I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特点各级政府利用文化产业基金加大产业扶持力度2015年以来,大湾区内由政府及国企发起的文化产业基金众多,这些产业基金多通过整合国资文化企业资源,吸纳成熟的民营资本,发挥资本 产业的资源联动作用,为满足大湾区文化优势产业融资需求做出重要贡献,已经形成多层级、全产业和主题性基金相结合的产业基金体系。来源:互联网公开信息整理。成立年份基金名称2015年深圳前海天和文化产业基金2016年广东南方媒体融合发展投资基金2016年广州珠影越秀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2016年广东省新媒体产业基金2017年全媒体文化产业基金2018年深圳湾文化产业基金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大湾区政府及国企发起的部分文化产业基金大湾区文化产业基金特点政府主导,整合国资文化企业资源和成熟民营文化投资资本,充分发挥资本 产业资源联动作用聚焦大湾区文化优势产业集群融资需求,投资方向覆盖文化 科技、文化 消费等多领域已经形成多层级、全产业和主题性基金相结合的产业基金体系512023.11 iResearch I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特点目前中小微上海品茶 金融发展略显不足,机制创新 丰富数据提升未来融资服务水平虽然粤港澳大湾区已经针对各层级企业建立了完善的融资机制,但针对中小微企业,由于起融资渠道相对依赖商业银行,但文化企业资产估值难、交易定价难、市场尚未完全成熟,其在融资上仍有一定困难。未来,可以参考其他新经济领域中小微企业融资资源,通过投贷联动,完善收益共享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并通过优化文化资产估值策略和扶持融资交易平台等发展,解决融资中的难点问题。来源:互联网公开信息整理。文化企业中活力最强、数量最多的中小微企业,由于文化产品生产周期较长、不确定性大,融资风险相对较高。中小微文化企业融资渠道主要为个人投资与商业银行融资,商业银行兼具了部分风险投资的功能。中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风险高,融资渠道仍相对单一文化资产多为无形资产,其评估和定价难度大,文化资产预期收益估算等方面缺乏历史案例和数据参考,难以形成有效的融资担保物。文化企业尝试采用联保方式解决担保难问题,但容易引发风险扩大和道德风险。文化企业资产估值难,融资担保难目前文化产品等无形资产交易市场已经初步搭建,但尚不成熟,相关交易中介团队仍较少,定价机制仍在摸索中。文化资产交易定价难,市场仍未完全成熟大湾区中小微企业融资机制存在的不足之处大湾区文化 金融机制优化方向创新融资机制参考其他新经济领域中小微企业融资经验,创新融资机制,整合风险投资机构、商业银行、产业基金资源,实施投贷联动,完善收益共享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引入新型估值数据 优化文化资产估值策略与文化内容传播平台、文化产品交易平台深度合作,引进平台数据和经验,对文化内容资产进行更为科学的评估和预测。扶持文化融资交易平台和中介机构发展鼓励大湾区文化产业融资和交易平台做大做强、支持优秀的文化产业融资中介快速发展。522023.11 iResearch I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趋势展望一个变革:数字科技为文化产业带来根本性变革数字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革命性动力,为文化内容的生产、传播乃至变现都提供了场景和便利,未来不仅文化内容的载体会数字化,文化内容的生产和体验场景也会更多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文化生产效率和体验效果进一步提升。来源:互联网公开信息整理。内容生产内容确权内容传播内容交易变现AIGC助推文化创意批量产出;创意生产工具提升创意工作效率;数字交流协作平台提升创意生产写协作效率;数字文化资源平台方便快速获取并引用优质作品。5G 超高清为音视频、VR/AR等多维度文化内容提供便捷、优质的线上传播服务;数字超高清扫描和建模、数字孪生等技术,为实体文化作品、实景文化场景提供快速传播新体验。在线影音平台助推内容传播并获取订阅收益,日益成为文化内容变现主要渠道;数字版权交易平台方便内容/素材快速变现;电商平台助力实物文化产品、文化衍生品快速销售和获取用户反馈。数字化版权存证实现随时随地版权确权;数字化版权侵权监测和识别提升打击侵权效率。532023.11 iResearch I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趋势展望两项举措(其一):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发挥大湾区产业特色,做大做强文化产业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大湾区发展目标,提出包括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综合设想,为大湾区整体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举措中,指出需要促进地区间动漫游戏、网络文化等数字创意产业合作,在影视方面深化粤港澳影视方面的合作,在共建人文湾区方面,通过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和加强交流互动,推动湾区文化建设。来源: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摘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化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有序推进市场开放。充分发挥香港影视人才优势,推动粤港澳影视合作,加强电影投资合作和人才交流,支持香港成为电影电视博览枢纽。”摘自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展目标:“到 2035 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大湾区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多元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和共享经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促进地区间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文化装备、数字艺术展示等数字创意产业合作,推动数字创意在会展、电子商务、医疗卫生、教育服务、旅游休闲等领域应用。”共建人文湾区“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加强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542023.11 iResearch I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趋势展望两项举措(其二):围绕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战略,发挥深港合作优势,打造文化产业标杆来源:互联网公开信息整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摘录。深圳香港发挥深港合作优势,打造文化产业标杆香港文化产业优势:2021年香港文化及创意产业的增加价值为1248亿港元,同比增长8%,对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贡献为4.5%。香港中西文化荟萃,多年来建立了文化基建和国际网络,汇聚了海内外优秀人才,西九文化区已经成为国际瞩目的文化新地标,创意设计、艺术拍卖、影视娱乐等发展在全球负有盛名,而香港近年更成为全球三大艺术贸易市场之一。香港文化产业政策:香港特区政府牵头组成的文化委员会,制订文艺创意产业发展蓝图,完善产业生态圈建设,通过“培育多元人才”、“持续提升文化基建制订新的十年文化艺术设施发展蓝图”、“丰富文艺创意内容成立文化艺术盛事基金”、“推动文化艺术产业平台”等措施提升香港文化产业竞争力。深圳文化产业优势:2022年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26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8%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超10万家。文博会连续举办十九届,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圳成为全国首批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获国务院督查激励的城市,蛇口滨海文化创意街区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深圳文化产业政策: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提出“完善文化体育运营管理体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国际文化创意基地,探索深港文化创意合作新模式”产业方向:采用“文化 ”战略,发挥深圳科创中心和香港国际创意中心的特色,携手共建创意设计之都、游戏电竞之都、影视娱乐之都,以文化驱动经济发展。融资配套:利用深圳前海跨境金融政策优势,引导两地创新资本共同设立文化基金,支持两地文化龙头企业开展产业并购和风险投资。制度建设:加强数字文化产权制度对接和平台建设,鼓励和保障文化产权交易和授权合作,保障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和商业价值变现。共创IP:共创融入中国美学和精神内核,紧跟时代潮流的文化IP,挖掘并传达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交流:推进两地博物场馆藏品互展、文化艺术团队剧作共演、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互动,加强数字展览、数字演艺、数字文博等场景开发应用,促进两地文化深入交流。552023.11 iResearch I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趋势展望三大融合:文化与旅游融合 文化与科技融合 文化与金融融合文化的外延属性极强,大湾区可以利用区域内独特的文化资源,拓展文化旅游融合、文化科技融合、文化金融融合。文化与旅游融合,可以拓展现有文物古迹、时尚街区旅游的体验深度,同时打造新型的非遗旅游体验,提升旅游吸引力;文化与科技融合,可以重点关注科技提升区域内企业创意生产效率、提升文化服务体验,依托产业优势,拓展文化制造产业链;文化与金融融合,则更多聚焦在根据文化企业特点打造融资、估值机制创新上,提升融资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来源:互联网公开信息整理。文化旅游融合深化文化旅游新概念,深挖粤港澳大湾区丰富的文物古迹、时尚街区背后的文化概念,打造文化旅游体验项目,拓展旅游深度、推动全域旅游新概念。弘扬粤港澳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举办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打造非遗旅游体验,吸引游客体验大湾区深厚文化底蕴。文化科技融合把握AIGC浪潮,借力AIGC提升大湾区文化企业创意生产效率。结合5G、VR/AR、全息影像等新型显示技术,拓展高清沉浸式互动文化体验。依托大湾区在高端文化制造领域深厚优势,着力打造高清视频设备产业、线下实景娱乐设备产业、VR/AR设备产业、无人机设备产业等高端文化制造产业集群。文化金融融合创新文化企业融资机制;优化文化资产估值策略;扶持文化融资交易平台和中介机构发展。562023.11 iResearch I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趋势展望四种创新:文化新技术、文化新应用、文化新场景、文化新消费基于AIGC、超高清视频、数字人等创新技术,粤港澳大湾区可以打造数字实景体验、VR实时直播等落地新应用,结合车载、AR、实景街区、音频等新场景,促进新型文化消费形态的落地。来源:互联网公开信息整理。文化新技术 AIGC技术 超高清视频技术 VR/AR技术 体感交互技术 数字人技术 实时音视频技术 数字孪生技术 3D高精度数字建模 区块链技术 文化新应用 数字博物馆等数字实景体验 数字讲解员、数字主持人 裸眼3D全息互动体验 VR实时直播 文化新场景 车载文化娱乐场景 AR互动娱乐场景 实景体验街区 播客等音频文化内容体验 文化新消费 超高清视频内容消费 文化衍生品消费 文化街区体验式消费 文旅融合消费 57版权声明本报告为艾瑞数智旗下品牌艾瑞咨询制作,其版权归属艾瑞咨询与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共有,没有经过艾瑞咨询与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的书面许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传播或输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任何未经授权使用本报告的相关商业行为都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其他法律法规以及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免责条款本报告中行业数据及相关市场预测主要为公司研究员采用桌面研究、行业访谈、市场调查及其他研究方法,部分文字和数据采集于公开信息,并且结合艾瑞监测产品数据,通过艾瑞统计预测模型估算获得;企业数据主要为访谈获得,艾瑞咨询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可靠性作尽最大努力的追求,但不作任何保证。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观点均不构成任何建议。本报告中发布的调研数据采用样本调研方法,其数据结果受到样本的影响。由于调研方法及样本的限制,调查资料收集范围的限制,该数据仅代表调研时间和人群的基本状况,仅服务于当前的调研目的,为市场和客户提供基本参考。受研究方法和数据获取资源的限制,本报告只提供给用户作为市场参考资料,本公司对该报告的数据和观点不承担法律责任。法律声明LEGAL STATEMENTTHANKS艾瑞咨询为商业决策赋能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07 58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NIFD:2023Q3房地产金融报告(26页).pdf

    中国宏观金融NIFD季报主编:李扬殷剑峰张旸 王蒋姜2022 年 4 月房地产金融NIFD季报主编:李扬蔡真崔玉、陶琦2023 年 11 月 NIFD 季报是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要的集体研究成果之一,旨在定期、系统、全面跟踪全球金融市场、人民币汇率、国内宏观经济、中国宏观金融、国家资产负债表、财政运行、金融监管、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房地产金融、银行业运行、保险业运行、机构投资者的资产管理等领域的动态,并对各领域的金融风险状况进行评估。NIFD 季报由三个季度报告和一个年度报告构成。NIFD 季度报告于各季度结束后的第二个月发布,并在实验室微信公众号和官方网站同时推出;NIFD 年度报告于下一年度 2 月份发布。I 房企债务违约仍存在进一步发酵可能 摘摘 要要 房地产政策方面,2023 年前三季度政府部门持续优化房地产政策措施,以改善房地产市场预期,包括:下调新增和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调首付比例政策下限;将首套房认定标准调整为“认房不认贷”;明确商品房消费者的房屋交付请求权或价款返还请求权优先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抵押权以及其他债权;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不动产“带押过户”服务;落实房地产“金融 16 条”;延长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实施期限至 2024 年底;允许上市房企再融资不受破发、破净和亏损限制;实施改善优质房企的资产负债表计划;启动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等。房地产市场运行方面,第一季度短暂的“小阳春”行情之后,第二、三季度房价环比重回下跌态势,住房销售规模也下行至常态水平,住房销售市场仍在缓慢筑底。房企投资意愿、投资能力仍显不足,商品住宅开发投资完成额、新开工面积、拿地面积同比仍在下降,行业景气程度持续低迷。房地产金融形势方面,2023 年第三季度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规模为 38.42 万亿元,受大规模提前还贷的影响,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个人住房金融服务继续优化,个人住房贷款的平均放款周期缩短至低于三周,22 个样本城市的首套房贷款利率已步入“3”时代。房地产市场风险仍未出清,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出于风险控制方面考虑,对房企融资支持有限。2023 年第三季度末房地产开发贷款的余额为 13.17 万亿元,同比增长 4.0%;而房地产信托规模则继续压降至 2023 年第二 本报告负责人:本报告负责人:蔡真 本报告执笔人:本报告执笔人:蔡真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房地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崔玉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房地产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 陶琦 贝壳研究院数据研究总监 【NIFD 季报】季报】全球金融市场 人民币汇率 国内宏观经济 宏观杠杆率 中国宏观金融 中国金融监管 中国财政运行 地方区域财政 房地产金融房地产金融 债券市场 股票市场 银行业运行 保险业运行 机构投资者的资产管理 II 季度末的 1.05 万亿元。2023 年前三季度,房企境内信用债(不包括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总额是 3698 亿元,同比下降 4.2%;房企境外债发行规模为 84.6 亿美元,同比下降 50.3%。房地产市场的主要金融风险仍是房企债务违约,且因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和融资性现金流净额的持续下降,使得房企债务违约仍有进一步发酵可能。短期来看,避免房企债务违约风险进一步在行业内扩散并蔓延,是防范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的重中之重;长期来看,应加强房企监管,避免因化解风险而出现的道德风险。我们建议,一是全面取消房地产市场的限制性行政政策、增加地方政府收购滞销存量住房规模,改善房企经营性现金流状况;二是通过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参与者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避免房企融资性现金流进一步恶化,避免金融市场投资者对房企债务兑付的担忧进一步加剧;三是参照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加强对房企的监管。目录 一、房地产政策情况.1(一)中央及部委层面持续推出新的积极性房地产政策措施.1(二)地方政府层面继续优化区域房地产政策.1 二、房地产市场运行形势.2(一)一线城市的房价率先企稳.2(二)住房销售市场仍在缓慢筑底.3(三)住房开发投资规模持续下降.4(四)房地产行业景气程度仍持续低迷.5(五)土地交易市场仍未能摆脱低迷状态.6(六)三线城市住宅库存去化的压力较大.6(七)住房租金价格水平普遍有所上涨.7(八)租金资本化率略有下降.8 三、个人住房金融形势.9(一)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9(二)部分城市首套住房贷款利率已低至 3.6%.10(三)个人住房贷款的平均放款周期已低于三周.11(四)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总体风险不大.12(五)存量首套房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调整基本完成.13 四、房企融资形势.14(一)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的同比增速保持正增长.14(二)房地产信托规模仍在持续压降.15(三)房企境内外信用债发行规模均同比下降.15 五、市场主要风险:房企违约仍有进一步发酵可能.16 六、对策建议.18 附件:相关指标说明.20 1 一、房地产政策情况(一一)中央及部委层面持续推出新的积极性房地产政策措施中央及部委层面持续推出新的积极性房地产政策措施 2023 年前三季度,中央及部委层面考虑到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持续调整优化我国房地产政策:一是一是明确明确房地产行业的国民经房地产行业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济支柱产业地位不变不变。二是。二是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包括建立和落实首套房贷利率政策动态调整长效机制;全国层面首套房和二套房最低首付比例政策下限调整至 20%和 30%;二套房商业贷款利率政策下限下调至 LPR 加 20 个基点;指导商业银行落实存量首套住房商业贷款利率调整政策;优化个人住房贷款中套数认定标准,将首套房认定标准调整为“认房不认贷”;推动 LPR 进一步下调 10 个基点,引导个贷利率继续下降;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不动产“带押过户”服务;进一步落实改善性住房换购税费减免、退税等政策措施;合理降低住房买卖和租赁经纪服务费用。三是支持房企合理融资需求三是支持房企合理融资需求,包括落实房地产“金融 16条”,延长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实施期限至 2024 年底,允许上市房企再融资不受破发、破净和亏损限制,以此来保持房企信贷、债券、股权等主要融资渠道的稳定。四是四是保障购房者权益,稳定居民住房消费预期和信心保障购房者权益,稳定居民住房消费预期和信心,包括明确商品房消费者的房屋交付请求权或价款返还请求权优先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抵押权以及其他债权。五是防范化解房企债务风险五是防范化解房企债务风险,一方面开展“资产激活”“负债接续”“权益补充”“预期提升”四项行动,改善优质房企的资产负债表,防范房企债务风险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设立房企纾困专项再贷款(额度 800 亿元),按照正向激励、市场化原则,推动出险房企的债务重组、项目并购,推进问题房企债务风险化解工作。六是加快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政策体系六是加快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政策体系,包括设立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额度 1000 亿元),启动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起草住房租赁“金融 17 条”(征求意见稿),为住房租赁市场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全周期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体系。(二二)地方政府层面继续优化区域房地产政策地方政府层面继续优化区域房地产政策 2023 年前三季度,在“因城施策”“一城一策”的原则下,地方政府继续调整优化区域房地产政策。需求端的政策需求端的政策主要包括放宽城市落户条件(如除杭州市2 区外浙江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试点“一区一策”,推行“房票”安置,放松或取消限购的城市扩大至核心二线城市,取消限贷、限售等行政性管制措施,延长个人住房贷款年龄期限,优化首套房认定标准,推行存量房“带押过户”模式,下调首付比例和城市房贷利率下限,降低新增及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水平,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上限,支持用住房公积金支付购房首付款,支持住房公积金异地贷款,支持“商转公”贷款业务,支持按实际支付租金提取住房公积金,给予购房者契税、所得税减免等财税优惠,扩大人才认定范围并发放购房补贴等。供给端的政策供给端的政策主要包括优化房地产项目预售资金的监管,增加预售监管资金拨付节点,加大对区域内房地产项目的融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对房企的存量贷款进行展期或调整还款安排,扎实推进保交楼工作,政府部门或国有平台回购滞销存量商品住房作为安置房、人才房或保障性租赁住房,取消新房限价措施,因地制宜开展“现房销售”试点等。二、房地产市场运行形势(一)(一)一线城市的房价率先企稳一线城市的房价率先企稳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70 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数据来看,2023年前三季度,70 个大中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较 2022 年末上涨 0.33%,二手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则下降了 1.92%。从住房销售价格的环比走势来看,2023年前三季度,70 城的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在 24 月经历了短暂的“小阳春”上涨行情后,重回下跌态势;2023 年 9 月,70 大中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分别环比下降 0.3%、0.5%(见图 1 左上图)。从住房销售价格的同比情况来看,2023 年前三季度,70 城的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 0.57%,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了 3.25%,同比降幅较 2022 年末分别收窄 1.72 和 0.51 个百分点。分城市层级来看,2023 年前三季度,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累计上涨 0.94%,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累计下降 0.24%;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累计上涨 1.05%,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累计下降 1.96%;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分别累计下降 0.41%和 2.10%。从 2023 年 9 月 70 城房价月度环比情况来看,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率先企稳,表现为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持平、3 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转涨(见图 1 右上图);但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仍表现为持续下降(见图 1 左下图和右下图)。图图 1 70 个大中城市房价走势(个大中城市房价走势(月度月度环比)环比)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注:70 个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统计按照一二三线城市划分,一线城市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4 个城市;二线城市指天津、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宁波、合肥、福州、厦门、南昌、济南、青岛、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海口、重庆、成都、贵阳、昆明、西安、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共 31 个城市;三线城市指唐山、秦皇岛、包头、丹东、锦州、吉林、牡丹江、无锡、徐州、扬州、温州、金华、蚌埠、安庆、泉州、九江、赣州、烟台、济宁、洛阳、平顶山、宜昌、襄阳、岳阳、常德、韶关、湛江、惠州、桂林、北海、三亚、泸州、南充、遵义、大理共 35 个城市。(二)(二)住房销售市场仍在缓慢筑底住房销售市场仍在缓慢筑底 从商品住宅销售情况来看,2023 年前三季度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为 7.28亿平方米,同比下降 6.3%;商品住宅销售额为 7.93 万亿元,同比下降 3.2%。分季度来看,第一季度住房销售市场出现短暂的“小阳春”行情,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为 2.63 亿平方米,同比上涨了 1.4%;商品住宅销售额为 2.76 万亿元,同比上涨了 7.1%。但是住房销售市场回暖的基础并不稳定,第二、三季度住房销售下行至常态水平。第二季度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为 2.53 亿平方米,同比下降 6.8%;商品住宅销售额为 2.90 万亿元,同比上涨 0.7%。第三季度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为4 2.12 亿平方米,同比下降 13.9%;商品住宅销售额为 2.27 万亿元,同比下降 17.0%(见图 2)。总体来看,住房销售市场仍在缓慢筑底,预计商品住房的年度销售面积可能不及 10 亿平方米,与 2021 年 15.65 亿平米的销售规模相比,下降超过1/3。图图 2 商品住宅销售情况(季度)商品住宅销售情况(季度)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注: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等指标的增速均按可比口径计算。报告期数据与上年已公布的同期数据之间存在不可比因素,不能直接相比计算增速。主要原因是:(1)加强在库项目管理,对退房的商品房销售数据进行了修订;(2)加强统计执法,对统计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数据,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了改正;(3)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剔除非房地产开发性质的项目投资以及具有抵押性质的销售数据。(三)(三)住房开发投资规模持续下降住房开发投资规模持续下降 从商品住宅的投资数据来看,2023 年前三季度全国住宅开发投资完成额为6.63 万亿元,同比下降了 8.4%(见图 3 左图);住宅新开工面积仅为 5.25 亿平方米,同比下降 23.9%;住宅竣工面积 5.53 亿平方米,同比增长 20.1%(见图 3 右图)。总体来看,房企的住房投资意愿、投资能力均显不足,商品住宅开发投资完成额、新开工面积同比持续下降,房地产市场的供给端仍处于修复调整阶段。但是在“保交楼”专项借款、“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的支持下,住宅竣工面积同比大幅增长,“保交楼”政策的效果显著。5 图图 3 商品住宅供给情况(季度)商品住宅供给情况(季度)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四)(四)房地产行业景气程度仍持续低迷房地产行业景气程度仍持续低迷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简称“国房景气指数”)1数据来看,2023 年第一季度国房景气指数由 2022 年末的 94.35 小幅增长至 94.71;2023 年第二季度再次下降至 94.06;2023 年第三季度再次下降至 93.44。国房景气指数从 2022 年 9 月开始,已连续 13 个月处于较低景气水平,表明了房地产行业景气程度呈持续低迷状态(见图 4)。图图 4 房地产市场景气程度情况房地产市场景气程度情况(月度)(月度)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1 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简称“国房景气指数”)遵循经济周期波动的理论,以景气循环理论与景气循环分析方法为依据,运用时间序列、多元统计、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以房地产开发投资为基准指标,选取了房地产投资、资金、面积、销售有关指标,剔除季节因素的影响,包含了随机因素,采用增长率循环方法编制而成,每月根据新加入的数据对历史数据进行修订。通常情况下,国房景气指数 100 点是最合适的景气水平,95 至 105 点之间为适度景气水平,95 以下为较低景气水平,以下为较低景气水平,105 以上为偏高景气水平。6(五)(五)土地交易市场仍未能摆脱低迷状态土地交易市场仍未能摆脱低迷状态 2023 年前三季度,百城住宅类土地供应面积为 1.42 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9.2%;成交面积为 9677 万平方米,同比下降 28.5%;成交金额为 1.44 万亿元,同比下降 26.9%(见图 5 左图)。2023 年前三季度,百城共有 4604 宗土地未能成交,比 2022 年同期上升 12.9%;住宅类用地成交土地平均溢价率为 5.7%,较 2022年有所提升(见图 5 右图)。从财政部财政收支数据来看,2023 年前三季度,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 3.09 万亿元,同比下降 19.8%。总体来看,土地交易市场仍未能摆脱低迷状态,房企拿地意愿和能力仍然较弱,土地市场成交规模表现为继续大幅下降。但是受住宅类土地供给规模大幅下降、部分核心城市增加核心区域土地的供给等结构因素的影响,成交土地平均溢价率略有上升。图图 5 100 大中城市土地交易情况大中城市土地交易情况(季度)(季度)资料来源:Wind。(六)(六)三线城市住宅库存去化的压力较大三线城市住宅库存去化的压力较大 从库存去化情况来看,14 个样本城市平均住宅库存去化月数由 2022 年末的17.6 个月上升至 2023 年第三季度末的 25.8 个月,库存去化周期明显上升。分城市层级来看,2023 年第三季度末,一线城市平均住宅库存去化周期为 13.5 个月;二线城市平均住宅库存去化周期为 21.4个月;三线城市平均库存去化周期为 42.5个月。总体来看,2023 年前三季度住房销售市场整体形势较弱,且呈现出显著分化特征(一线、热点二线城市住房市场交易相对较为活跃,三线城市住房市场交易则较为冷淡),一、二线城市住宅库存去化周期小幅上升,但仍处于相对合理区间;三线城市方面,住宅库存去化周期呈波动上升态势,库存去化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见图 6)。7 图图 6 各城市房地产库存去化情况(各城市房地产库存去化情况(3 周移动平均)周移动平均)资料来源:根据 Wind 统计计算。注:因南宁、东莞、泉州、宝鸡的商品房可售或销售套数数据存在不再更新或缺失问题,本报告考察的城市数量由 2021 年的 18 个调整为 14 个。图中的一线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二线城市包括杭州、南京、苏州、厦门、南昌、福州、青岛,三线城市包括莆田、东营、舟山。(七七)住房租金价格水平普遍有所上涨住房租金价格水平普遍有所上涨 从贝壳研究院统计的 50 城住房租金价格指数来看,2023 年前三季度,4 个一线城市的平均住房租金水平累计上涨 1.8%,同比下降 2.2%;28 个二线城市的平均住房租金水平累计上涨 1.7%,同比下降 1.6%;18 个三线城市的平均住房租金水平累计上涨 1.6%,同比下降 1.0%(见图 7)。总体来看,2023 年前三季度住房租赁市场已经全面复苏,一、二、三线城市的住房租金水平普遍有所上涨,且一线城市的住房租金价格水平上涨幅度略高一些。但是从租金的同比情况来看,2023 年 9 月末一、二、三线城市的住房租金水平都略低于 2022 年同期,处于弱复苏状态。8 图图 7 贝壳贝壳 50 城住房租金指数(月度,定基城住房租金指数(月度,定基 2018 年年 11 月月=100)资料来源:贝壳研究院。注:50 个城市的住房租金价格指数统计按照一二三线城市划分,一线城市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4 个城市;二线城市指成都、大连、福州、贵阳、哈尔滨、杭州、合肥、呼和浩特、济南、昆明、兰州、南昌、南京、宁波、青岛、厦门、沈阳、石家庄、苏州、太原、天津、武汉、西安、银川、长春、长沙、郑州、重庆共 28 个城市;三线城市指常州、东莞、佛山、惠州、嘉兴、廊坊、洛阳、绵阳、南通、泉州、绍兴、温州、无锡、芜湖、徐州、烟台、中山、珠海共18 个城市。(八八)租金资本化率略有下降租金资本化率略有下降 除了考察住房市场的绝对价格水平外,还可以通过相对价格指标来标衡量住房价格水平,下文采用的是租金资本化率。租金资本化率是由每平米住宅的价格除以每平米住宅的年租金得到,其含义是一套住宅完全靠租金收回成本要经过多少年,可以较好地用于刻画房价泡沫程度。这一概念与租售比类似,但更加直观。2023年前三季度,4个一线城市的平均租金资本化率从2022年末的57.8年,小幅下降至 2023 年第三季度末的 56.7 年(见图 8 上图)。二线热点城市的平均租金资本化率由 2022 年末的 56.2 年,下降至 2023 年第三季度末的 51.7 年;二线非热点城市的平均租金资本化率由 2022 年末的 47.5 年,小幅上升至 2023 年第三季度末的 48.4 年(见图 8 左下图)。三线城市的平均租金资本化率由 2022 年末的 42.0 年,小幅下降至 2023 年第三季度末的 41.1 年(见图 8 右下图)。总体来看,受住房租赁市场复苏略强于住房销售市场的影响,样本城市的租金资本化率略有下降。9 图图 8 租金资本化率走势租金资本化率走势(月度)(月度)资料来源: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监测数据。注:本报告监测的二线热点城市包括杭州、南京、苏州、武汉、成都、厦门、福州、西安、合肥,二线非热点城市包括天津、重庆、郑州、长沙、南宁、南昌、青岛、宁波,三线城市包括昆明、太原、兰州、乌鲁木齐、呼和浩特、湖州、泉州、常德、蚌埠。三、个人住房金融形势(一一)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 从存量数据看,截至 2023 年第三季度末,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 38.42 万亿元,占全部信贷余额的比例下降至 16.4%。从余额增速来看,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从 2017 年第二季度开始呈持续下降态势。2023 年前三季度,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延续这一走势:第一季度,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为0.3%;第二季度,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为-0.7%;第三季度,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为-1.2%,同比增速连续两个季度出现为负的情况(见图 9 左图)。大规模提前还贷的出现是 2023 年前三季度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负增长的主要原因。从个人住房贷款余额的净增量数据来看,2023 年第一季度净增量为 1400 亿元,第二季度净减少 3400 亿元,第三季度净减少 1800 亿元。10 从居民部门月度新增中长期贷款数据来看,2023 年前三季度居民部门新增中长期贷款月度平均增量仅有 2333 亿元,较 2022 年同期的月度平均增量(2578亿元)下降了 9.5%;且 2023 年 4 月和 6 月,居民部门新增中长期贷款月度平均增量均为负值(见图 9 右图)。图图 9 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及居民新增中长期贷款情况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及居民新增中长期贷款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Wind。(二二)部分城市首套住房贷款利率已低至部分城市首套住房贷款利率已低至 3.6%从 50 城个人住房贷款的平均利率水平来看,2023 年第三季度末全国首套住房平均贷款利率约为 3.92%(为 LPR 减 28 个基点),较 2022 年末下降了 19 个基点。其中,中山、珠海两个城市首套住房贷款利率已降至 3.60%,珠海、福州、哈尔滨、昆明等 22 个样本城市的首套房贷利率已低于 4%,目前仅北京(4.75%)、上海(4.55%)、深圳(4.50%)三个一线城市的首套住房贷款利率仍高于 LPR(4.20%)。2023 年第三季度末全国二套住房贷款的平均贷款利率约为 4.59%(为LPR 加 39 个基点),较 2022 年末下降了 33 个基点。珠海、常州等 27 个城市的二套住房贷款利率下调至房贷利率政策下限4.40%(LPR 加 20 个基点)。总体来看,受益于 LPR 水平的下降、新发放首套房贷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的实施和房贷利率政策下限的降低,2023 年前三季度我国首套、二套住房贷款的平均利率均有一定程度的下调。其中,二套住房贷款利率的下调集中在第三季度,且下调幅度更大。11 图图 10 个人住房贷款平均利率走势个人住房贷款平均利率走势 资料来源:贝壳研究院,中国人民银行,Wind。注:个贷利率统计的 50 个城市包括北京、常州、成都、大连、东莞、佛山、福州、广州、贵阳、哈尔滨、杭州、合肥、呼和浩特、惠州、济南、嘉兴、昆明、兰州、廊坊、洛阳、绵阳、南昌、南京、南通、宁波、青岛、泉州、厦门、上海、绍兴、深圳、沈阳、石家庄、苏州、太原、天津、温州、无锡、芜湖、武汉、西安、徐州、烟台、银川、长春、长沙、郑州、中山、重庆、珠海。(三三)个人住房贷款的平均放款周期已低于三周个人住房贷款的平均放款周期已低于三周 从个人住房贷款放款周期情况来看,2023 年第三季度末全国百城个人住房贷款平均放款周期为 20 天,低于三周,较 2021 年 10 月最长的 73 天已大幅缩短,住房消费金融服务持续优化。其中,一线城市的平均放款周期为 29 天;二线城市的平均放款周期为 27 天(见图 11)。图图 11 个人个人住房贷款平均住房贷款平均放款周期放款周期 资料来源:贝壳研究院。注:图中的一线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二线城市包括天津、重庆、西安、南京、合肥、成都、佛山、东莞。12(四四)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总体风险不大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总体风险不大 我们计算了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新增二手住房贷款价值比(Loan to Value,LTV),这一指标可以衡量住房价值对新增住房贷款的保障程度,也可以用于反映个人住房贷款违约风险的大小。相关研究表明,LTV 与个人住房贷款违约率显著正相关,如果这一指标数值较低,说明购房中使用自有资金的比例较高,则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不大。2023 年第三季度末,一线城市中北京的平均新增二手住房贷款价值比为39%,上海的平均新增二手住房贷款价值比为 40%,均处于较低水平(见图 12 左上图);广州的平均新增二手住房贷款价值比为 57%,深圳的平均新增二手住房贷款价值比为 54%,处于合理水平(见图 12 右上图)。二线城市方面,成都的平均新增二手住房贷款价值比为 59%,合肥的平均新增二手住房贷款价值比为60%,南京的平均新增二手住房贷款价值比为 57%,天津的平均新增二手住房贷款价值比为 57%,均处于合理水平(见图 12 左下图);西安的平均新增二手住房贷款价值比为 61%,重庆的平均新增二手住房贷款价值比为 66%,东莞的平均新增二手住房贷款价值比为 69%,佛山的平均新增二手住房贷款价值比为 70%,处于较高水平,但平均首付比例亦均高于三成(见图 12 右下图)。图图 12 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新增二手住房贷款价值比(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新增二手住房贷款价值比(LTV)资料来源:贝壳研究院。注:自 2023 年第二季度起,样本城市 LTV 数值的计算过程中剔除全款购房交易数据。13 总体来看,受首套房“认房不认贷”政策实施、首套房和二套房最低首付比例政策下限下调等影响,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新增二手住房贷款价值比有所上升。但是,从 LTV 水平来看,12 个样本城市的新增二手住房贷款抵押物保障程度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个人住房贷款总体风险不大。(五五)存量首套房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调整基本完成存量首套房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调整基本完成 2023 年前三季度,个人住房贷款“提前还贷潮”多次登上热搜。在个人住房金融服务持续优化、LPR 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大量借款人仍出于降低利息支出和调整家庭资产负债表方面的考虑,大规模集中提前偿还个人住房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存量余额也在 2023 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为引导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借贷双方有序调整优化资产负债,规范住房信贷市场秩序,中国人民银行在 2023 年 7 月 14 日国新办举行的 2023 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情况新闻发布会上提出,“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与借款人自主协商变更合同约定,或者是新发放贷款置换原来的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并在 2023 年 8 月 1 日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 2023 年下半年工作会议,以及 8 月 4 日召开的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新闻发布会上进一步表态,将“指导银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在 2023 年 8 月 31 日,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提出,对于 2023 年 8 月 31 日前金融机构已发放的和已签订合同但未发放的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或借款人实际住房情况符合所在城市首套住房标准(认房不认贷)的其他存量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借款人可以自 2023 年 9 月 25 日起,向承贷金融机构提出申请,通过协商变更贷款合同约定的利率水平或新发放贷款置换存量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方式,调整和降低存量首套房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但是调整后的利率水平(在 LPR 上的加点幅度),不得低于原贷款发放时所在城市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2023 年 9 月 5日之后,各商业银行也陆续发布实施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调整的规则公告。2023 年 9 月 25 日开始,各商业银行通过统一批量调整和借款人申请两种方式对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进行调整。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来看,目前,存量首套房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调整14 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本次存量首套房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调整工作,推动了超过 22万亿元的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水平下降,平均降幅为 73 个基点,可以为借款人每年减少 1600 亿1700 亿元的利息支出;可以惠及超过 5000 万户、1.5 亿人,户均每年减少约 3200 元的利息支出。本次调整使我国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水平下降了约 42 个基点。四、房企融资形势(一一)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的同比增速保持正增长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的同比增速保持正增长 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数据来看,2023 年第三季度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 13.17 万亿元,同比增长 4.0%;占全部信贷余额的比例为 5.6%(见图 13)。从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的净增量数据来看,2023 年第一季度净增量为 6100 亿元,第二季度净减少 2000 亿元,第三季度净增量为 700 亿元。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23 年前三季度银行累计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 2.4 万亿元,房地产开发贷款展期余额同比增长 183%。总体来看,随着房企融资政策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保交楼”专项借款的有序投放和“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的使用,加上部分存量房地产开发贷款获准展期,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的同比增速保持连续五个季度正增长,为房企提供了稳定的信贷融资支持。图图 13 房地产开发贷余额情况(季度)房地产开发贷余额情况(季度)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Wind。15(二二)房地产信托)房地产信托规模规模仍在仍在持续持续压降压降2 从投向房地产行业的信托资金数据来看,截至 2023 年第二季度末,房地产信托余额为 1.05 万亿元,同比下降 25.9%;与 2022 年末相比,余额压降了 1750亿元。房地产信托存量余额从 2019 年第三季度开始,已连续 16 个季度下滑,信托投资公司仍在持续压降房地产信托规模。与此同时,房地产信托余额占信托业资金余额的比重也在持续下降。截至 2023 年第二季度末,房地产信托余额占信托业资金余额的比重为 6.68%,较 2022 年末下降了 1.46 个百分点,较 2019 年第二季度末的高峰下降了 7.8 个百分点(见图 14 左图)。从融资成本来看,2023 年第一季度房地产信托发行的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 7.29%,2023 年第二季度房地产信托发行的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 6.98%(见图 14 右图)。图图 14 房地产信托情况(季度)房地产信托情况(季度)资料来源:中国信托业协会,用益信托网,Wind。(三三)房企境内外信用债发行规模均同比下降房企境内外信用债发行规模均同比下降 2023 年前三季度,房企境内信用债(不包括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总额是3698 亿元,同比下降 4.2%;平均票面利率为 3.58%(见图 15 左图)。其中,在中国人民银行政策工具箱“第二支箭”机制下,通过中债信用增进公司提供全额担保增信方式发行民营房企债券 17 只,发行规模为 150.5 亿元。从存量情况来看,截至 2023 年第三季度末,房企境内债券待还余额为 1.75 万亿元,较 2022 年末下降 1.3%。其中,在 2023 年第四季度到期的境内债规模为 727 亿元。2 由于信托数据滞后发布,当前最新数据更新至 2023 年第二季度,本节分析基于 2023 年第二季度及之前的数据。16 2023 年前三季度,房企境外债发行规模为 84.6 亿美元(约为人民币 607 亿元),同比下降 50.3%;平均票面利率为 3.78%。其中,华夏幸福因债务重组发行了约 50 亿美元境外债,利率为 0%或 2.5%,期限为 8 年,用于置换原高息境外债。从存量情况来看,截至 2023 年第三季度末,房企境外债存量余额为 1451 亿美元(约为人民币 1.04 万亿元),较 2022 年末下降了 16.1%。图图 15 房企境内、境外信用债发行情况(季度)房企境内、境外信用债发行情况(季度)资料来源:Wind。五、市场主要风险:房企违约仍有进一步发酵可能 从公开市场债券违约情况来看,2023 年前三季度房企境内债出现实质违约、展期的数量为 136 只,占境内债券市场违约数量的 79.5%;违约规模(违约日债券余额)为 1793 亿元,占境内债券市场违约规模的 89.2%(见图 16 左上、右上图);涉及奥园、恒大、阳光城等 32 家房企。境外债出现实质违约、展期的数量为 22 只,占中资海外债违约数量的 100%;违约规模(违约日债券余额)为 90亿美元,占中资海外债违约规模的 100%;涉及建业、宝龙、大发等 12 家发行主体(见图 16 左下、右下图)。17 图图 16 房企境内、境外信用债违约情况房企境内、境外信用债违约情况 资料来源:Wind。当前房地产行业风险尚未出清,仍有进一步发酵的可能。从目前形势来看,支撑“三高”模式的第一个杠杆销售中的预收款(经营性现金流)已经大幅萎缩,2023 年前三季度商品房销售额仅为 8.9 万亿元,较 2021 年高峰时下降33.9%(2021 年前三季度商品房销售额为 13.5 万亿元,年度销售额为 18.2 万亿元);第二个杠杆金融体系支持(筹资性现金流)成为影响房企违约的关键。分析表明,下一步应重点关注资产规模在 1000 亿元至 1 万亿元的中等房企的潜在违约风险。上市房企的数据显示:2019 年至 2023 年,上市房企的筹资性现金流净额分别为 6197 亿元、3702 亿元、-3570 亿元、-6217 亿元、-3104 亿元(数据截至 2023 年 6 月),2021 年开始持续为负。其中,资产规模 1 万亿元以上的房企的筹资性现金流净额分别为 1758 亿元、-1994 亿元、-1504 亿元、-834 亿元、-887 亿元(数据截至 2023 年 6 月),其由正转负是从 2019 年到 2020 年。此后,随着大型房企不断爆雷,筹资活动现金流流入、流出的规模均大幅萎缩,筹资性现金流净额不再进一步下降。这是因为爆雷后房企短期内无能力支付到期债务,同时也不能再融入资金,此时筹资性现金流净额的下跌就停止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规模在 1000 亿元至 1 万亿元的中等房企,其筹资性现金流净额由 202018 年的 5217 亿元转为 2021 年的-1122 亿元,2022 年又大幅下降至-4297 亿元,2023年上半年这一数值为-1982 亿元,占所有房企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3104亿元)的比例为 63.8%,应引起高度关注。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金融市场对房企融资的所有制歧视问题。在 2020 年之前,这种所有制歧视更多表现为融资利率的差别。基于我们对 20082019 年间上市房企年度发行信用债的加权平均票面利率的回归分析,在控制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率、总资产报酬率、市场无风险利率等因素之后,中央国有房企和地方国有房企的信用债发行利率平均比民营房企低 153 个基点、140 个基点。在 2020 年之后,这种所有制歧视进一步表现在取得融资支持的规模上。从上市房企不同所有制房企筹资性现金流流入规模来看,2019 年2023 年上半年,中央国有上市房企筹资性现金流流入分别为 5069亿元、6187 亿元、6648 亿元、6742 亿元、3029 亿元,地方国有上市房企筹资性现金流流入分别为 5259 亿元、6603 亿元、5359 亿元、5066 亿元、2454 亿元,民营上市房企筹资性现金流流入分别为 15694 亿元、17911 亿元、13083 亿元、4271 亿元、1334 亿元。可见,国有房企融资规模基本保持稳定,但民营房企的融资规模则大幅萎缩。六、对策建议 2023 年 10 月 30 日至 31 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房地产金融风险是我国金融领域面临的五大风险之一。房企债务违约风险则是最主要的房地产金融风险。短期来看,改善房企资金状况,避免房企债务违约风险进一步在行业内扩散并蔓延,是防范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的重中之重。长期来看,应加强房企监管,避免因化解风险而出现的道德风险。鉴于此,我们建议如下。第一、推动房企经营性现金流的改善。一是全面取消房地产市场的限制性行第一、推动房企经营性现金流的改善。一是全面取消房地产市场的限制性行政政策。政政策。限购、限贷、限价、限商、限售等限制性行政政策出台的目的是抑制房地产市场需求,避免房地产市场过热和房价的过快上涨。当前,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已发生深刻变化,房地产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需求偏弱。多地已经逐步取消限购、限贷政策,而全面取消“五限”措施,能够进一步提振房地产市场信心、改善市场需求和增加房企销售回款,从而有效改善房企经营性现金流状况。二是二是建议地方政府增加收购滞销存量住房。建议地方政府增加收购滞销存量住房。因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房企普遍面临库存高企、经营困难等问题。扩大地方政府收购滞销存量住房规模,将其转化为安置19 房、人才房、廉租房、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这一方面可以解决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房企解决经营困难问题,改善其经营性现金流状况。第二,避免房企融资性现金流进一步恶化。第二,避免房企融资性现金流进一步恶化。从上市房企数据来看,房企融资性现金流净额从 2021 年开始持续为负;筹资性现金流流入规模由 2020 年高峰时的 4.35 万亿元,下降至 2021 年的 3.43 万亿元、2022 年的 2.04 万亿元和 2023 年上半年的仅 8132 亿元,房企获得的融资规模持续大幅下滑。除了因行业市场需求下降、存货资产价格减值及行业企业债务违约带来行业信用质量下降外,金融市场存在的所有制歧视和逃往质量(flight-to-quality)现象3也是房企融资性现金流持续恶化的重要原因。为避免房企融资性现金流进一步恶化,应稳定房企的资金状况,通过政策引导金融机构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避免金融市场投资者对房企债务兑付的担忧进一步加剧。第三,加强房企监管,我们建议参照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来监管大型房企,第三,加强房企监管,我们建议参照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来监管大型房企,具体措施包括两点:其一,参照金融机构采取资本充足率管理。对房企投资开发项目进行合理的风险权重划分,并在集团公司层面设定最低资本要求。通过资本充足率管理,在微观上可以起到遏制房企规模过度扩张的作用,在宏观上可以起到逆周期调节的作用。其二,对上市房企的隐性债务进行特别信息披露。复杂而又隐匿的债权债务关系是导致风险处置困难的重要原因,针对当前房企采取明股实债的融资方式和合作开发的模式,可要求上市房企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并表披露。3 逃往质量(flight-to-quality)是受市场不确定性加剧的影响,投资者开始出现低风险偏好,将其资产配置从风险较高的投资转向安全性较高的投资,出现了逃往优质资产或质量更高资产的现象。例如,近期万科剩余期限较长的美元债在二级市场价格腰斩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当投资者认为万科作为优质房企能够保障对短期内到期美元债如期兑付,但同时也认为其对剩余期限较长美元债的如期兑付存在不确定性,就出现了抛售剩余期限较长美元债的情况。这种行为导致了万科 1 年内到期的美元债中间价格仍维持在 93.596.8 美元之间,但剩余期限 6 年左右的美元债价格从 2023 年 8 月前的 80 美元左右,下降至 2023 年 10 月 31 日最低点时的 36.47 美元,目前恢复至 50 美元左右。20 附件:相关指标说明 1.租金资本化率:每平米住宅的价格除以每平米住宅的年租金得到,其含义是一套住宅完全靠租金收回成本要多少年的时间。这一指标与租售比类似,可以较好地刻画房价泡沫程度,但更加直观。具体计算公式为:租金资本化率=每平米住宅价格/每平米住宅一年租金,它与租售比的换算关系为:租金资本化率=1/(租售比12)。本报告中租金资本化率的分子房价数据是通过对二手房交易信息网站的二手房成交价格数据采集和统计而得,在剔除某些异常值后用成套价格除以住宅面积得到样本住宅的单位价格,再采取简单平均法得到整个城市的住宅单价;租金资本化率的分母租金数据是通过对住房租赁信息网站发布的住房租赁价格数据采集和统计而得,在得到样本单位月租金后采取简单平均法得到城市月租金水平,再乘以 12 个月得到城市的年平均租金。2.库存去化周期:指的是待售商品房需要多长时间能够销售完。具体计算公式为:库存去化周期=商品房可售套数/商品房成交套数,由于新建商品房市场波动程度较大,本报告采取 3 周移动平均的方式进行平滑处理。数据来源于 Wind数据库,最终源头为各城市房地产管理局。3.贷款价值比(Loan to Value,LTV):指贷款占住宅价值的比重,反映了住房消费中使用杠杆的程度,具体计算公式为:贷款价值比=贷款金额/住宅总价。版权公告:【版权公告:【NIFD 季报】为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版权所有,未经版权所季报】为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版权所有,未经版权所有人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上网和刊登,如有违反,有人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上网和刊登,如有违反,版权所有人保留法律追责权利。报告仅反映原文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权所有人版权所有人保留法律追责权利。报告仅反映原文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权所有人或所属机构的观点。或所属机构的观点。制作单位: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制作单位: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07 26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房地产行业年度策略:继往开来新模式赓续前行新征程-231204(47页).pdf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1 行业观点:行业观点:市场销售筑底与分化并存,土拍热度低迷。2023 年 1-10 月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同比-7.8%、-4.9%,一线城市的销售规模和价格更为坚挺;二手.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07 47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城中村改造系列专题报告(一):城中村改造政策定位、模式详解与规模测算-231202(18页).pdf

    1|请务必仔细阅读报告尾部的投资评级说明和声明 宏观专题报告宏观专题报告 城中村改造:政策定位、模式详解与规模测算 城中村改造系列专题报告(一)核心结论核心结论 分析师分析师 边泉水边泉水 S080.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07 18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北大汇丰智库:2023粤港澳大湾区四年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报告(39页).pdf

    摘要一自 2019 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已经四年,这四年内外环境剧烈变化,湾区经济规模超过 13 万亿元,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报告对湾区这四年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征进行回顾和分析,主要观点有:从经济整体表现来看从经济整体表现来看,深圳的经济规模在湾区中排名第一、增速排名第三,珠三角内部两极分化仍在扩大;港澳经济受到中美大国博弈和疫情的冲击较大。从产业结构来看从产业结构来看,珠三角的第二产业占比触底回升,但制造业转型升级受到内外压力同时制约;服务业中,房地产是主要拖累项。港澳以服务业为绝对主导,主导产业仍然在修复疫情冲击中。从三驾马车的需求拉动来看从三驾马车的需求拉动来看,珠三角投资驱动的特征明显,消费主要靠商品消费支撑,出口主要靠深圳和佛山拉动,珠三角多数城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占比提升。港澳传统经济动能失速,经济增长面临较大压力。从外资流入来看从外资流入来看,深圳和广州占珠三角 FDI(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超过 75%,香港仍是外资流入中国内地的主要中转地,澳门的 FDI 规模不到香港的 5%。基于对湾区四年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报告分析了湾区经济面临的四大问题,并对湾区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最后,提出加强都市圈建设发挥核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加快改革对标世界一流湾区筑巢引凤、把握全球政经格局调整机遇积极抢占价值链中高端位置、港澳凭借制度优势深入融入湾区科创产业发展等建议。北大汇丰智库经济组(撰稿人:邹欣)成稿时间:2023 年 6 月 14 日联系人:程云(,)专题报告系列1一、湾区这四年经济发展的成绩单自 2019 年初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后文简称湾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已经四年。国家对湾区的发展寄予厚望,但中美大国博弈、新冠疫情、地缘政治冲突等事件对湾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重重困难和挑战,报告从 GDP、产业结构、投资、消费、外贸和 FDI 六个维度对湾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征进行回顾和分析,全方位展现湾区这四年经济发展的成绩单。1.GDP:经济总量突破 13 万亿元,深圳发展一枝独秀湾区 GDP 规模创新高,珠三角占比超八成湾区 GDP 规模创新高,珠三角占比超八成。2022 年,湾区 GDP 规模超过 13万亿元(见图 1),创历史新高。其中,珠三角九市 GDP 规模为 10.5 万亿元。从GDP 规模占全国 GDP 规模的比例来看,2022 年,湾区、珠三角九市、长三角、京津冀名义 GDP 规模占中国 GDP(不含港澳台)的比例分别为 10.8%、8.6%、20.3%和 8.3%,较 2018 年分别减少 0.9、0.2、0.1 和 0.3 个百分点。图 1: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的 GDP 规模(名义值)图 1: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的 GDP 规模(名义值)注:珠三角九市包括深圳、广州、佛山、东莞、中山、惠州、江门、珠海、肇庆;长三角使用长三角涉及城市所在的省市,包括上海、浙江和江苏。京津冀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中国名义 GDP 值不包括港澳台。下同。数据来源:Choice 数据库、地方统计部门、CEIC,北大汇丰智库。2019 年至 2022 年,珠三角九市 GDP 的年均 GDP 增速快于京津冀,但慢于长三角,较 2014 年至 2018 年的年均增速明显下台阶;港澳 GDP 增速陷入负值区间2019 年至 2022 年,珠三角九市 GDP 的年均 GDP 增速快于京津冀,但慢于长三角,较 2014 年至 2018 年的年均增速明显下台阶;港澳 GDP 增速陷入负值区间。自中国进入新常态以来,经济增速处于下行通道,珠三角九市、长三角、京津冀、香港和澳门的 GDP 增速也处于下行通道(见表 1)。2019 年至 2022 年,珠三角九粤港澳大湾区四年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2市、长三角、京津冀、全国、香港、澳门的 GDP 年均增速分别为 4.6%、5.1%、4.5%、4.9%、-1.4%、-21.0%,较 2014 年至 2018 年的 GDP 年均增速分别减少 3.4、2.5、2.4、2.1、4.2、18.8 个百分点;珠三角 GDP 年均增速的降幅大于长三角和京津冀。表 1: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中国、香港和澳门的 GDP 年均增速(不变价)表 1: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中国、香港和澳门的 GDP 年均增速(不变价)珠三角九市长三角京津冀中国香港澳门2014年至2018 年GDP 年均增速8.0%7.5%6.8%7.0%2.8%-2.2 19年至2022 年GDP 年均增速4.6%5.1%4.5%4.9%-1.4%-21.0 14年至2022 年GDP 年均增速6.5%6.4%5.8%6.0%0.9%-11.0%注:年均增速=(现期值/基期值)(1/年数)-1,比如,2019 年至 2022 年的 GDP 年均增速=(2022 年 GDP 实际值/2018 年 GDP 实际值)(1/4)-1,下同。某地 GDP 的实际值使用 2013年某地的 GDP 名义值为基期,根据当地 GDP 不变价同比计算后续年份的实际值。珠三角 GDP实际值使用珠三角九市 GDP 实际值加总,长三角 GDP 实际值使用上海、浙江和江苏 GDP 实际值加总,京津冀 GDP 实际值使用北京、天津和河北 GDP 实际值加总。数据来源:Choice 数据库、地方统计部门、CEIC,北大汇丰智库。中国经济的领头羊从珠三角转为长三角,长三角在本轮战新产业的发展竞赛中明显处于更加优势的地位,与地区的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密切相关中国经济的领头羊从珠三角转为长三角,长三角在本轮战新产业的发展竞赛中明显处于更加优势的地位,与地区的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密切相关。一是一是珠三角缺乏战新产业的领军企业。珠三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后文简称战新产业)仍处于培育阶段,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多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但长三角有中芯国际、特斯拉等具有强大研发和创新能力的行业领军级企业,带动长三角战新产业的整体发展实力不断提升。珠三角虽然有华为和中兴,但华为擅长于芯片设计,芯片制造是短板,中兴则缺乏核心技术。二是二是珠三角高度依赖外贸产业,在 2018 年中美贸易摩擦开始之前,企业缺乏攻关核心技术的动力。珠三角临近香港,国际贸易非常便捷。在外部环境较为友好的阶段,珠三角的企业多关注市场需求,通过紧跟市场需求、抢占市场份额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对于核心技术研发的投入较少。主要是因为核心技术的研发周期长、不确定性较大、投入资金多,多数企业缺乏战略定力,采取跟随策略往往更占有优势。但当外部环境变得动荡、外贸形势更加严峻的时候,珠三角受到技术和市场需求制约的冲击也就更大。港澳经济受中美大国博弈和疫情的冲击要大于珠三角地区港澳经济受中美大国博弈和疫情的冲击要大于珠三角地区。一方面,美国取消对香港的特殊优惠政策以及国际资本对香港经济前景的担忧,导致香港的金融和贸易业两大传统支柱产业发展根基受到损伤,影响将会是长期的。另一方面,专题报告系列3澳门经济过度依赖博彩业,疫情对出行的限制、内地反腐、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导致企业家身家缩水,以及东南亚和日韩博彩业的同业竞争,这些因素对澳门博彩业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冲击。图 2:2018 年和 2022 年粤港澳大湾区不同城市 GDP 分布组成(按名义值计算)图 2:2018 年和 2022 年粤港澳大湾区不同城市 GDP 分布组成(按名义值计算)数据来源:Choice 数据库、地方统计部门,北大汇丰智库。从内部结构来看,深圳的经济发展一枝独秀,深圳的经济规模在湾区中排名第一、增速排名第三;中山的经济规模被珠海和江门反超从内部结构来看,深圳的经济发展一枝独秀,深圳的经济规模在湾区中排名第一、增速排名第三;中山的经济规模被珠海和江门反超。一方面,从湾区内部名义 GDP 占比来看,深圳的 GDP 占比明显上升,中山、香港和澳门的 GDP 占比下降,肇庆 GDP 占比持平。如图 2 所示,2022 年,深圳、广州、佛山、东莞、中山、惠州、江门、珠海、肇庆、香港和澳门的名义 GDP 占湾区名义 GDP 的比例分别为24.8%、22.1%、9.7%、8.6%、2.8%、4.1%、2.9%、3.1%、2.1%、18.6%和 1.1%,分别较 2018 年增加 2.3 个百分点、增加 0.8 个百分点、增加 0.4 个百分点、增加 0.9个百分点、减少 0.6 个百分点、增加 0.3 个百分点、增加 0.2 个百分点、增加 0.4个百分点、持平、减少 2.5 个百分点和减少 2.2 个百分点。2022 年,中山 GDP 在湾区内的排名第九,而 2018 年为第七,被珠海和江门反超。另一方面,从珠三角内部 GDP 年均增速来看,2019 年至 2022 年,除惠州和肇庆外,其他 6 个城市 GDP 年均增速均低于深圳。如图 3 所示,2019 年至 2022 年,深圳、广州、佛山、东莞、中山、惠州、江门、珠海、肇庆的 GDP 年均增速分别为 4.9%、4.6%、4.7%、4.3%、2.8%、5.0%、4.5%、4.7%、5.1%,较 2014 年至 2018年 GDP 年均增速分别减少 3.6、3.0、3.4、3.6、4.5、3.2、3.4、4.8、1.9 个百分点。深圳的 GDP 增速虽然明显放缓,但在珠三角的城市中依然领先。粤港澳大湾区四年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4图 3:珠三角九市 GDP 年均增长率(不变价)图 3:珠三角九市 GDP 年均增长率(不变价)数据来源:Choice 数据库、地方统计部门,北大汇丰智库。湾区内部发展不平衡,协同发展进展缓慢湾区内部发展不平衡,协同发展进展缓慢。一方面,珠三角内部城市经济发展的差距明显,两极分化仍在扩大。2022 年,深圳和广州 GDP 规模占珠三角的比例超过 58.5%,2013 年这一比例是 56.3%;排名后五位的中山、惠州、江门、珠海、肇庆 GDP 规模占珠三角的比例只有 18.7%,2013 年这一比例是 20%。另一方面,珠三角和港澳的融合有待提高。主要是珠三角和港澳的融合进入深水区,规则衔接在执行过程中缺乏操作先例,具体的事项还在探索中,制度红利向经济优势的转换还不明显。2.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占比触底回升,转型升级面临瓶颈珠三角是中国制造业生产的主要地区之一,但第二产业并不占据主导优势;香港和澳门第三产业占绝对主导地位珠三角是中国制造业生产的主要地区之一,但第二产业并不占据主导优势;香港和澳门第三产业占绝对主导地位。2022 年,珠三角九市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为4.3 万亿元,占珠三角 GDP 的 41.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 5.9 万亿元,占地区 GDP的 56.8%,第三产业占比较第二产业高出 15.3 个百分点。2021 年,香港第三产业增加值为 2.1 万亿元,占香港 GDP 的 93.6%;澳门第三产业增加值为 1829.6 亿元,占澳门 GDP 的 92.3%;港澳第三产业占据经济的绝对主导地位。专题报告系列5表 2:珠三角九市与香港和澳门三大产业占比表 2:珠三角九市与香港和澳门三大产业占比年份珠三角九市第一产业占比珠三角九市第二产业占比珠三角九市第三产业占比香港第一产业占比香港第二产业占比香港第三产业占比澳门第二产业占比澳门第三产业占比20132.0E.3R.7%0.06%7.1.9%3.7.3 141.9E.1S.1%0.07%7.2.7%5.1.9 151.8C.7T.5%0.07%7.3.7%7.7.3 161.8B.2V.1%0.08%7.7.2%6.7.3 171.6A.7V.6%0.07%7.5.4%5.1.9 181.5A.2W.2%0.07%6.8.1%4.2.8 191.6A.3W.0%0.08%6.5.4%4.3.7 201.89.8X.5%0.10%6.4.4%8.7.3 211.7.7W.6%0.08%6.3.6%7.7.3 221.8A.5V.8%注:香港和澳门生产法核算的三大产业增加值数据只更新到 2021 年。澳门没有第一产业。数据来源:Choice 数据库、地方统计部门,北大汇丰智库。从时间趋势来看,珠三角九市和澳门的第二产业占比触底反弹,香港的第二产业占比呈下行趋势从时间趋势来看,珠三角九市和澳门的第二产业占比触底反弹,香港的第二产业占比呈下行趋势。如表 2 所示,珠三角九市第二产业占比由 2020 年的 39.8%升至 2022 年 41.5%;澳门的第二产业占比由 2018 年的 4.2%升至 2020 年的 8.7%后,小幅回落至 2022 年的 7.7%,呈震荡上升趋势;香港的第二产业占比由 2016年的 7.7%降至 2021 年的 6.3%。表 3:长三角与京津冀三大产业占比表 3:长三角与京津冀三大产业占比年份长三角第一产业占比长三角第二产业占比长三角第三产业占比京津冀第一产业占比京津冀第二产业占比京津冀第三产业占比20134.42F.4I.2%6.255.7X.1 144.20E.5P.3%5.934.9Y.2 154.13D.0Q.8%5.482.9a.6 163.91B.2S.9%5.051.9c.1 173.56B.0T.4%4.690.7d.6 183.32A.6U.1%4.60).4f.0 193.26.2V.6%4.52(.4g.1 203.309.4W.3%4.88(.4f.7 212.99.5V.5%4.540.3e.2 223.01A.0V.0%4.78).6e.6%数据来源:Choice 数据库、地方统计部门、CEIC,北大汇丰智库。与珠三角九市相似,长三角和京津冀第二产业占比也呈触底反弹特点,这与制造强国战略和疫情期间中国出口景气密切相关与珠三角九市相似,长三角和京津冀第二产业占比也呈触底反弹特点,这与制造强国战略和疫情期间中国出口景气密切相关。珠三角第二产业占比的回升并粤港澳大湾区四年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6不是特有的现象,长三角、京津冀地区的第二产业占比都在回升(见表 3)。一方面,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进展缓慢、美国对中国核心技术的“卡脖子”以及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冲击,让我们意识到,制造业空心化基本上是不可逆的,以及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的重要性,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是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海外疫情蔓延期间,中国率先复工复产以及主要发达国家采取扩张性经济政策扩大需求,使得中国出口保持高景气,有利于国内制造业的发展。表 4:珠三角九市第二产业占当地 GDP 比例表 4:珠三角九市第二产业占当地 GDP 比例注:第一行的计算方式是 2022 年某地第二产业占比减去 2014 年至 2022 年第二产业占比最低年份第二产业占比,比如珠三角九市是 2022 年珠三角九市第二产业占比减去 2020 年第二产业占比。数据来源:Choice 数据库、地方统计部门,北大汇丰智库。从湾区内部结构来看,承接了深圳部分产业转移资源的东莞、惠州、肇庆、江门第二产业发展较好,东莞第二产业占比提升幅度在湾区中一枝独秀从湾区内部结构来看,承接了深圳部分产业转移资源的东莞、惠州、肇庆、江门第二产业发展较好,东莞第二产业占比提升幅度在湾区中一枝独秀。如表 4所示,2022 年,深圳、广州、佛山、东莞、中山、惠州、江门、珠海、肇庆的第二产业占当地 GDP 的比例分别为 38.3%、27.4%、56.1%、58.2%、49.4%、55.9%、45.7%、44.7%、41.7%。深圳和广州第二产业占比最低,但珠三角第二产业规模排名第二的广州,第二产业增加值只有深圳的 63.8%,深圳的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24 万亿元,是湾区中最高的。近年来,由于深圳房价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很多企业迁出深圳,把握住深圳企业外迁机遇的东莞、惠州、肇庆、江门,其制造业快速发展。专题报告系列7吸引了华为入驻的东莞无疑是最大赢家,华为产业链上下游的大量企业也纷纷入驻东莞。东莞的第二产业占比由 2014 年的 45.9%升至 2022 年的 58.2%,增加12.3 个百分点。惠州、肇庆、江门虽然第二产业体量较小,但一直在积极融入深圳的产业链。比如,惠州引入深圳的新能源、激光等企业在本地设厂,肇庆引入深圳的跨境电商企业入驻本地,江门引入深圳的新能源、智能装备等企业在本地设厂。近年来,深圳不再盲目推进“腾笼换鸟”,而是强调夯实制造业家底,珠三角其他城市想要进一步发展,关键还是在于能否融入深圳的产业链生产环节之中,区位优势和生产成本优势是招商引资的关键。2023 年一季度,广州、惠州、东莞工业增长面临较大压力2023 年一季度,广州、惠州、东莞工业增长面临较大压力。如图 4 所示,2023年一季度,深圳、广州、佛山、东莞、中山、惠州、江门、珠海、肇庆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 4.5%、-5.8%、6.3%、-5.1%、4.2%、1.0%、4.1%、6.0%和 5.7%。广州、惠州、东莞的工业增长面临较大压力,主要是广州的汽车和电子制造业、惠州的电子制造业、东莞的电子制造业增长乏力。一方面,今年以来,由于汽车购置税减半政策到期退出以及需求低迷,油车销量不振,对广汽的冲击较大;另一方面,由于美国对中国芯片行业的打压层层加码以及电子消费需求不足,惠州和东莞的电子制造业受到较大冲击。图 4:珠三角不同城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图 4:珠三角不同城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数据来源:Choice 数据库、地方统计部门,北大汇丰智库。制造业转型升级受到内外压力同时制约制造业转型升级受到内外压力同时制约。一是一是外部压力较大,美国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打压制约湾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如图 5 所示,珠三角九市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第二产业的比例在 2019 年至 2021 年间没有明显的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四年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8分别在 45.5%和 27.5%上下波动,较 2018 年明显下降。二是二是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工业企业利润用于研发的比例有限。如表 5 所示,2019 年至 2021 年,多数珠三角九市城市的工业企业利润正增长,但这期间疫情和社保的刚性支出压力较大,国有工业企业的利润大部分被上缴财政。从 2022 年开始多数城市工业企业利润增速转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挤压工业企业利润空间,制约企业研发投入。图 5:珠三角九市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占第二产业的比例图 5:珠三角九市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占第二产业的比例注:广东省统计年鉴只更新到 2021 年,下同。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北大汇丰智库。表 5:珠三角九市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表 5:珠三角九市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深圳广州佛山东莞中山惠州江门珠海肇庆2019 年17.6%-4.8.4%6.5%8.7%-18.0%-0.5%8.6.5 20 年10.6%6.5%-5.8%-3.9.8%0.9%-2.8.3%-3.3 21 年23.7%2.5.9B.0%-5.98.5%3.2%3.1%4.2 22 年-13.9%-1.5%2.5%-23.5%-5.9%-35.2%-25.5%7.6%-20.1 23 年 1-3 月-23.3%-25.6.1%-48.3%-8.4%-45.7%-28.2%-5.1.4%注:标红是大于 0。数据来源:广东统计信息网,北大汇丰智库。从规上服务业细分行业来看,房地产的营业收入受到冲击最大,其次是交运行业;大部分服务业细分行业的盈利能力下滑,房地产利润率降幅最大从规上服务业细分行业来看,房地产的营业收入受到冲击最大,其次是交运行业;大部分服务业细分行业的盈利能力下滑,房地产利润率降幅最大。由于数据可得性限制,使用广东省规上服务业细分行业的发展情况代替珠三角。2021 年,珠三角九市的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占广东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 96%,可以通过对广东省规上服务业的分析来看珠三角规上服务业的发展情况。2021 年,广东省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为 4.4 万亿元,如表 6 所示,交运、信息、房地产、科研、水利、居民服务、教育、卫生、文娱分别占比 25.6%、34%、8.1%、8.6%、1.4%、1.0%、1.1%、1.3%、1.3%,合计 82.4%。房地产的营业收入占比大幅回落,专题报告系列9由 2018 年的 21.2%震荡降至 2021 年的 8.1%;其次是交运,由 2018 年的 29.1%降至 2021 年的 25.6%。以利润率(利润总额/营业收入)来看,主要细分行业的利润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2021 年,交运、信息、房地产、科研、水利、居民服务、教育、卫生、文娱的利润率分别为 2.7%、13.3%、12.6%、8.2%、9.9%、2.4%、-1.3%、3.9%、0.9%,分别较 2018 年下降了 4.1、5.8、10.3、3.0、0.6、2.5、3.5、0.1、1.2 个百分点。虽然房地产的利润率降幅最大,但其利润率在九个行业中依然能排在第二。表 6:广东省规上服务业细分行业分布情况表 6:广东省规上服务业细分行业分布情况不同行业营业收入占全省的比例利润总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200220202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9.1&.0$.4%.6%6.8%7.5%3.2%2.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33.01.84.94.0.1.7.0.3%房地产业(不含房地产开发经营)21.2#.8.8%8.1#.0$.2&.5.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8.8%9.2%9.2%8.6.2%8.5%9.9%8.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2%1.4%1.4%1.4.5%8.9.9%9.9%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0.9%1.1%1.0%1.0%4.9%4.0%3.4%2.4%教育1.0%1.2%1.1%1.1%2.3%0.7%-1.7%-1.3%卫生和社会工作1.1%1.2%1.2%1.3%4.1%2.4%2.4%3.9%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8%1.9%1.2%1.3%2.1%8.8%-9.5%0.9%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北大汇丰智库。除金融业外,香港的主要行业正在恢复之中。2019 年以来,香港的金融业增加值增速明显下滑,2021 年转负;旅游、贸易及物流、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支援服务增加值增速有触底反弹的迹象除金融业外,香港的主要行业正在恢复之中。2019 年以来,香港的金融业增加值增速明显下滑,2021 年转负;旅游、贸易及物流、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支援服务增加值增速有触底反弹的迹象。2021 年,香港的金融、旅游、贸易、专业服务四大主要行业,分别占香港 GDP 的 21.3%、0.1%、23.7%、11.4%,合计 56.4%。如图 6 所示,金融业增速由 2017 年的 12%降至 2021 年的-2.7%;旅游业增速在 2019年至 2021 年为两位数负增长,但 2021 年降幅较 2020 年有所收窄至-77.2%;贸易及物流业增速在 2019 年和 2020 年负增长后,2021 年反弹至 28.4%;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支援服务业增速由 2016 年的 5.5%降至 2020 年的-9.3%后,2021 年反粤港澳大湾区四年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10弹至 5.9%。图 6:香港四大主要行业增加值增速图 6:香港四大主要行业增加值增速注:香港统计处相关数据只更新到 2021 年。数据来源:香港统计处,北大汇丰智库。澳门博彩业在疫情期间受到巨大冲击,经济修复至正常化尚有相当一段距离澳门博彩业在疫情期间受到巨大冲击,经济修复至正常化尚有相当一段距离。2021 年,澳门的博彩、不动产、银行、批零、租赁、保险、酒店行业占 GDP 的比例分别为 25.8%、13.1%、11.3%、8.8%、4.6%、4.1%、2.9%,较 2018 年分别减少24.9 个百分点、增加 3.2 个百分点、增加 6.0 个百分点、增加 2.9 个百分点、减少 0.2 个百分点、增加 2.9 个百分点、减少 1.5 个百分点。博彩业作为澳门的支柱产业,疫情期间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考虑到产业单一化的脆弱性,澳门目前正在大力发展非博彩业务,推动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但澳门经济距离至恢复正常化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图 7:澳门主要行业增加值分布(单位:亿澳门元,%)图 7:澳门主要行业增加值分布(单位:亿澳门元,%)注:图中百分比值是澳门博彩及博彩中介业增加值占澳门当年 GDP 的比例。澳门统计局相关数据只更新到 2021 年。数据来源:澳门统计局,北大汇丰智库。专题报告系列113.投资:工业投资正成为新动能,房地产投资陷入低迷珠三角投资驱动的特征非常明显珠三角投资驱动的特征非常明显。如图 8 所示,珠三角 2014 年至 2018 年投资的平均增速、2019 年至 2022 年投资的平均增速、2023 年一季度投资增速分别为 12%、7.6%、8.7%,较全国同期分别高出 3.5、3.0、3.6 个百分点。珠三角作为中国重要的增长极,投资驱动的特征非常明显,主要是消费和出口增长乏力,政府投资作为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手段,起到稳增长的作用。从内部结构来看,珠三角九市投资增速分化从内部结构来看,珠三角九市投资增速分化。如图 8 所示,2014 年以来,深圳、广州、惠州和东莞投资增速保持较高水平;佛山、中山、珠海和肇庆投资增速自 2019 年以后出现明显回落;2023 年一季度,江门投资增速出现明显反弹。图 8:珠三角九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图 8:珠三角九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注: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缺少具体金额数值,计算时间区间内的平均增速使用的是某段时间内的年度增速的简单算术平均值。珠三角等同于珠三角九市,下同。数据来源:广东统计信息网、Choice 数据库、地方统计局,北大汇丰智库。表 7:珠三角主要行业投资增速表 7:珠三角主要行业投资增速投资增速制造业房地产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01810.9%3.0.3%8.4%-2.3 .0 1912.3%1.3.61.8.3.8 209.4%2.7%9.3%6.5%6.3.3 218.1%.0%4.6%6.2%8.7%-15.5%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北大汇丰智库。从主要行业来看,珠三角的制造业投资增速呈上升趋势,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基建相关行业投资增速呈下降趋势从主要行业来看,珠三角的制造业投资增速呈上升趋势,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基建相关行业投资增速呈下降趋势。制造业投资增速由 2018 年的 3%震荡升至粤港澳大湾区四年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122021 年的 25%;房地产投资增速由 2018 年的 16.3%降至 2021 年的 4.6%;基建相关的电力、交运、水利行业投资增速基本呈下行趋势,电力投资增速由 2018 年的8.4%震荡降至 2021 年的 6.2%,交运投资增速由 2019 年的 13.3%震荡降至 2021 年的 8.1%,水利投资增速由 2018 年的 20%震荡降至 2021 年的-15.5%。图 9:珠三角九市工业和房地产投资增速走势图 9:珠三角九市工业和房地产投资增速走势数据来源:Choice 数据库、地方统计局,北大汇丰智库。从珠三角不同城市的工业和房地产投资增速来看,工业投资正成为拉动投资的新动能,但可持续性存疑;多数城市房地产投资增速陷入低迷,政策导向是主要影响因素从珠三角不同城市的工业和房地产投资增速来看,工业投资正成为拉动投资的新动能,但可持续性存疑;多数城市房地产投资增速陷入低迷,政策导向是主要影响因素。如图 9 所示,从 2020 年开始,珠三角九市的工业投资增速要么处于专题报告系列13上行趋势,要么处于较高水平,这与国家大力发展制造业密切相关。但考虑到工业投资主要由政府投资拉动,而政府主要是建设产业园区,如果没有优质的企业入驻园区以及民间投资的跟进,这种工业投资的可持续性和投入产出效率存疑。房地产投资方面,自 2014 年至 2019 年的高增长后,多数珠三角城市房地产投资相继陷入低迷,与监管政策收紧和城市发展模式有关。从 2022 年开始,多数珠三角城市房地产投资增速走低,2023 年一季度,除深圳和东莞外,其他城市房地产投资增速都是负增长。珠三角多数城市房地产投资增速的低迷,与 2021 年底开始的房地产调控收紧密切相关。不过,珠三角九市的房地产投资增速在 2014 年至 2019 年间基本上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如果没有相应规模的实业支撑,建造的楼宇将被大量空置,制约房地产投资的可持续性。比如,中山的房地产投资增速在 2019 年率先出现大幅负增长为-24.5%,且后续陷入低迷,中山前期借势深中通道的修建大力发展房地产,但本土制造业发展没有跟上来,导致本土房地产发展难以为继,就是典型教训。图 10:香港和澳门投资对 GDP 增速的拉动率图 10:香港和澳门投资对 GDP 增速的拉动率注:香港和澳门的 GDP 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都使用的是 2020 年不变价的实际值,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速也是用实际值计算。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有一定的区别,最主要的区别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不包括土地购置费、旧建筑物购置费和旧设备购置费。由于香港和澳门没有统计固定资产投资相关的数据,这里使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进行分析。数据来源:香港统计处、澳门统计局,北大汇丰智库。香港和澳门的经济增长都不是靠投资拉动香港和澳门的经济增长都不是靠投资拉动。2022 年,香港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20 年不变价)为 4.5 万亿港元,占香港 GDP(2020 年不变价)的 16%;澳门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20 年不变价)为 415 亿澳门元,占澳门 GDP(2020 年粤港澳大湾区四年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14不变价)的 23%。如图 10 所示,投资对香港和澳门的拉动率偏低,2022 年,投资对香港和澳门的经济增速拉动率分别为-1.1 个百分点和-4.0 个百分点,当年香港和澳门的 GDP 增速(2020 年不变价)分别为-1.4%和-26.8%。从投资增速来看,从2019 年开始,港澳的投资增速基本处于低位。4.消费:疫后接触性消费快速修复,商品消费增长乏力珠三角消费增速呈下行趋势珠三角消费增速呈下行趋势。如图 11 所示,按名义值计算,珠三角 2014 年至 2018 年消费年均增速、2019 年至 2022 年消费年均增速、2023 年一季度消费增速分别为 8.2%、5.7%、5.6%,呈下行趋势。2014 年至 2018 年,珠三角的消费增速低于长三角和全国;2019 年至 2022 年,珠三角的消费增速高于长三角和全国;2023 年一季度,珠三角的消费增速低于长三角和全国。珠三角在疫情期间,消费的表现好于长三角和全国,可能与珠三角的物流配送相对顺畅有关;但在 2023 年一季度,疫后经济复苏的时期,珠三角消费反弹乏力。剔除价格因素后,珠三角的消费趋势与考虑价格因素时没有太大差别,价格因素不改变珠三角的消费走势。图 11:珠三角九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图 11:珠三角九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注:官方公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数据就是考虑了价格因素的名义值,剔除价格的处理方式是将某地某个时间段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除以同期 CPI 指数。数据来源:Choice 数据库、地方统计局,北大汇丰智库。专题报告系列15图 12:珠三角九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当年珠三角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图 12:珠三角九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当年珠三角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数据来源:Choice 数据库、地方统计局,北大汇丰智库。从内部结构来看,深圳、广州、佛山和东莞在珠三角的消费份额合计占比接近八成,深圳、东莞和惠州的消费占比上升,但 2023 年一季度,广州、中山、江门、珠海的消费增速有所反弹从内部结构来看,深圳、广州、佛山和东莞在珠三角的消费份额合计占比接近八成,深圳、东莞和惠州的消费占比上升,但 2023 年一季度,广州、中山、江门、珠海的消费增速有所反弹。如图 11 和图 12 所示,2014 年至 2022 年间,深圳、东莞和惠州的消费增速保持较高增长水平,导致深圳、东莞和惠州的消费金额占珠三角消费金额的比例明显提升,2022 年较 2018 年分别提升了 5.8、1.8 和 0.5个百分点;深圳在珠三角的消费份额已经与广州较为接近,仅落后广州 1.3 个百分点。2013 年一季度,深圳的消费增速一枝独秀为 11.8%;广州、中山、江门、珠海的消费增速已反弹至高于 2019 年至 2022 年的年均增速;佛山、东莞、惠州、肇庆消费增速仍在下行。图 13:珠三角商品消费以及住宿和餐饮业消费情况图 13:珠三角商品消费以及住宿和餐饮业消费情况注:珠三角商品消费金额以及住宿和餐饮业消费金额使用珠三角九市相应数值加总得到,增速则是用金额计算同比百分比。图中百分比是商品消费金额占消费金额的比例。数据来源:Choice 数据库、地方统计局,北大汇丰智库。粤港澳大湾区四年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16图 14:珠三角九市商品消费以及住宿和餐饮业消费增速图 14:珠三角九市商品消费以及住宿和餐饮业消费增速数据来源:Choice 数据库、地方统计局,北大汇丰智库。从消费的主要类型来看,珠三角商品消费占比不断上升,2022 年接近 92%,但商品消费增速从 2022 年开始放缓;2023 年一季度防疫放开后,接触性消费住宿和餐饮业增速快速反弹,未来还有进一步修复空间从消费的主要类型来看,珠三角商品消费占比不断上升,2022 年接近 92%,但商品消费增速从 2022 年开始放缓;2023 年一季度防疫放开后,接触性消费住宿和餐饮业增速快速反弹,未来还有进一步修复空间。如图 13 和图 14 所示,从 2020年开始,由于珠三角商品消费增速快于住宿和餐饮业消费增速,导致珠三角商品消费金额占消费金额的比例上升,由2019 年的89%升至2022 年的91.8%。但从 2022年开始,商品消费增速开始走低,主要是因为促消费政策的边际效果下降以及防疫放开后接触性消费对商品消费有一定的替代作用。2023 年一季度开始,住宿和餐饮业消费增速大幅反弹,考虑到疫情三年对接触性服务业造成的冲击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修复,未来接触性服务业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香港消费还未恢复至疫情前香港消费还未恢复至疫情前。如图 15 所示,香港零售业销货价值指数反弹后趋平,后续反弹空间受到居民购买力的制约,而且,从 2021 年起,零售业销货价值指数高于其数量指数,说明香港实物商品的价格有所上升;餐饮业价值指数和住宿服务业收益指数尚在修复过程中,考虑到香港访客人次远未恢复至疫情前,随着香港和内地的交通进一步便利化,香港的住宿和餐饮业有望进一步反弹。但是,海南免税政策的推行对内地居民赴香港购物有一定替代作用,而且内地城市与香港的差距正不断缩小,加上香港人多地少,香港旅游的吸引力下降,香港的消费能否快速恢复至疫情前有待观望。专题报告系列17图 15:香港零售业、餐饮业、住宿服务业、访客人数情况图 15:香港零售业、餐饮业、住宿服务业、访客人数情况注:访客人数长柱上方数值是对应时间段香港的访客总人数。香港零售业和餐饮业相关指数的基数为 2019 年 10 月至 2020 年 9 月期内的平均每月指数=100;香港住宿服务业务收益指数的基数为 2015 年按季平均指数=100。数据来源:香港统计处,北大汇丰智库。澳门消费尚未恢复至疫情前澳门消费尚未恢复至疫情前。如图 16 所示,澳门 2019 年至 2022 年零售销售年均增速为-6.9%,较 2014 年至 2018 年的年均增速下降 10.1 个百分点;澳门酒店入住率疫后大幅反弹,2023 年 1-2 月为 73.7%,但较疫前 90%的入住率还有一段距离;澳门的旅客入境人数较疫情前还有较大差距,未来随着澳门和内地人流往来的进一步复苏,澳门旅客入境人数有望进一步反弹。粤港澳大湾区四年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18图 16:澳门零售销售、酒店入住率、访客人数情况图 16:澳门零售销售、酒店入住率、访客人数情况注:旅客入境人数长柱上方数值是对应时间段澳门的旅客入境人数。数据来源:澳门统计局,北大汇丰智库。5.外贸:对一带一路出口占比上升,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下降珠三角出口占全国出口份额自 2016 年开始明显下滑,降幅大于长三角,可能与低端外贸产业的外迁有关珠三角出口占全国出口份额自 2016 年开始明显下滑,降幅大于长三角,可能与低端外贸产业的外迁有关。如图 17 所示,2022 年,珠三角出口金额为 5.1 万亿元,是长三角出口金额的 59%;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出口占全国出口份额分别为 21.3%和 36%,较 2016 年分别下降 6.3 和 0.7 个百分点,珠三角出口份额降幅明显大于长三角。近年来,随着珠三角地区的土地价格和用工成本不断上涨,叠加美国对中国部分商品加收关税以及中欧班列开通中西部出口更加便捷,珠三角的低端外贸企业纷纷向土地和用工成本更低的中国中西部甚至中国周边的东南亚国家转移。专题报告系列19珠三角的低端外贸产业外迁,但中高端外贸产业发展没有跟上,导致珠三角的出口占全国的出口份额下降。图 17:珠三角和长三角出口金额以及出口金额占全国出口金额比例的情况(按人民币计)图 17:珠三角和长三角出口金额以及出口金额占全国出口金额比例的情况(按人民币计)数据来源:Choice 数据库、地方统计局,北大汇丰智库。图 18:2018 年和 2022 年珠三角九市出口金额占珠三角出口金额比例的情况(按人民币计)图 18:2018 年和 2022 年珠三角九市出口金额占珠三角出口金额比例的情况(按人民币计)数据来源:Choice 数据库、地方统计局,北大汇丰智库。图 19:珠三角九市出口增速(按人民币计)图 19:珠三角九市出口增速(按人民币计)数据来源:Choice 数据库、地方统计局,北大汇丰智库。粤港澳大湾区四年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20表 8:深圳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金额占深圳出口金额的比例表 8:深圳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金额占深圳出口金额的比例美国欧盟东盟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韩国合计201814.6.7%8.2A.5%0.9%3.0%1.6.5 1913.9.2%9.08.3%1.1%3.1%1.7.3 2016.2.3%9.15.5%1.1%3.3%1.7y.3 2114.8.5%9.26.7%1.3%2.9%1.8y.1 2215.7.1.2).3%1.7%3.1%2.1v.3%数据来源:深圳市统计局,北大汇丰智库。从内部结构来看,深圳、东莞、广州和佛山在珠三角的出口份额合计占比超过 84%,深圳和佛山出口占比上升,东莞、广州、惠州、珠海出口占比下降,中山、江门、肇庆出口占比基本持平。从内部结构来看,深圳、东莞、广州和佛山在珠三角的出口份额合计占比超过 84%,深圳和佛山出口占比上升,东莞、广州、惠州、珠海出口占比下降,中山、江门、肇庆出口占比基本持平。如图 18 所示,深圳的出口份额在珠三角中一枝独秀,占比超过四成,优势还在不断巩固,已经连续三十年稳坐全国第一出口大市宝座。2018 年以来,深圳、佛山的出口占珠三角出口的比例上升,广州、东莞、惠州、珠海出口占比下降,中山、江门、肇庆基本持平。2022 年,深圳、广州、佛山、东莞、中山、惠州、江门、珠海、肇庆在珠三角的出口份额分别为 43.1%、12.2%、10.9%、18.1%、4.6%、4.0%、2.8%、3.8%、0.5%,较 2018 年分别增加 3个百分点、减少 1.6 个百分点、增加 2.2 个百分点、减少 1.5 个百分点、增加 0.1个百分点、减少 1.4 个百分点、增加 0.1 个百分点、减少 0.9 个百分点和持平。2023 年一季度,珠三角的出口主要靠深圳和佛山拉动,佛山出口增速走弱,其他七市出口都是负增长;珠三角的出口增速好于长三角,弱于全国2023 年一季度,珠三角的出口主要靠深圳和佛山拉动,佛山出口增速走弱,其他七市出口都是负增长;珠三角的出口增速好于长三角,弱于全国。如图 19 所示,2023 年一季度,深圳、广州、佛山、东莞、中山、惠州、江门、珠海、肇庆的出口增速分别为 23.8%、-7.6%、8.0%、-4.4%、-17.3%、-2.1%、-10.9%、-7.0%、-3.4%,除了深圳和佛山以外,其他七市出口增速都是负值;珠三角在深圳和佛山的拉动下,出口增速达到 6.6%,高于长三角 1%的增速,低于全国 8.4%的增速。说明美联储加息背景下海外需求走弱对我国的主要出口区域长三角和珠三角都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长三角受到的冲击更大。深圳通过巩固已有市场份额和不断开拓新的贸易市场份额,稳固和提升自身出口大市的地位深圳通过巩固已有市场份额和不断开拓新的贸易市场份额,稳固和提升自身出口大市的地位。如表 8 所示,2022 年较 2018 年,深圳对香港的出口份额下降了12.3 个百分点,而对美国、欧盟、东盟、台湾、日本和韩国的出口份额合计只增加了 6.1 个百分点,另外还有 6.2 个百分点的缺口。深圳通过 RCEP、一带一路贸易协定,开设中欧班列等方式不断开拓新的贸易市场。考虑到新的贸易市场需求专题报告系列21主要是中低端商品,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与珠三角其他地区出口的竞争。图 20:深圳海关、广州、佛山、东莞、中山、江门、肇庆对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出口金额占当地出口金额的比例(按人民币计)图 20:深圳海关、广州、佛山、东莞、中山、江门、肇庆对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出口金额占当地出口金额的比例(按人民币计)注:深圳海关统计全国各地外贸企业经深圳海关对外贸易的情况,深圳和惠州进出口数据由深圳海关统计,深圳海关从 2022 年开始公布出口国别地区数据,2021 年数据由 2022 年同比计算得到;2022 年,深圳出口金额占深圳海关出口金额为 49%,惠州出口金额占深圳海关的出口金额为 4.6%。广州海关统计广州、佛山和肇庆珠三角三地的外贸数据(还有广东其他部分城市,这里不考虑);佛山和肇庆的出口国别地区数据从 2019 年开始公布,2018 年的数据是由 2019 年同比计算得到。中山和江门对一带一路的出口数据从 2021 年开始公布,2020 年数据是由 2021 年同比计算得到。珠海数据缺失。数据来源:深圳海关、广州海关、东莞统计局、中山统计局、江门统计局,北大汇丰智库。珠三角多数城市对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占珠三角多数城市对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占比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正积极拓展新的贸易市场比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正积极拓展新的贸易市场。如图 20 所示,2022 年,深圳海关对一带一路的出口占深圳海关出口的比例为 33%,较 2021 年增加 4.7 个百分点(由于数据限制,选择 2021粤港澳大湾区四年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22年进行对比);广州、佛山、东莞、肇庆对一带一路出口占当地出口的比例分别为45.5%、47.9%、28.6%、31.3%,较 2018 年分别增加 2.2、3.1、7.0、5.5 个百分点;中山和江门对一带一路出口占当地出口的比例分别为 27.4%和 24.3%,较 2020年分别增加 4.0 和 3.6 个百分点(由于数据限制,选择 2020 年进行对比)。图 21:珠三角七市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金额占当地出口金额的比例(按人民币计)图 21:珠三角七市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金额占当地出口金额的比例(按人民币计)注:中山和江门数据缺失。数据来源:地方统计局,北大汇丰智库。从主要出口商品类型来看,除肇庆外,珠三角多数城市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份额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对新的贸易市场的拓展并不能带动对中高端商品的出口需求以及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制裁限制中国出口产品的转型升级从主要出口商品类型来看,除肇庆外,珠三角多数城市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份额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对新的贸易市场的拓展并不能带动对中高端商品的出口需求以及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制裁限制中国出口产品的转型升级。如图 21 所示,2022 年,深圳、广州、佛山、东莞、惠州、珠海、肇庆的机电产品出口占本地出口的比例分别为 76.5%、48.6%、50.6%、67.9%、73.7%、74.2%、44.6%,较 2018 年分别下降 2.1 个百分点、下降 1.7 个百分点、下降 3.4个百分点、下降 7.7 个百分点、下降 9.0 个百分点、下降 2.1 个百分点、增加 6.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本地出口的比例分别为 47.0%、14.2%、4.4%、33.5%、36.9%、29.5%、5.1%,较 2018 年分别下降 3.8 个百分点、下降 1.2 个百分点、下降 1.9 个百分点、下降 9.7 个百分点、下降 20.6 个百分点、下降 5.6 个百分点、增加 0.7 个百分点。整体来看,除了肇庆,其他六市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比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惠州和东莞的降幅是最大的。一方面,虽然对新的贸易市场的拓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大贸易规模,但新增市场的购买力偏低,对新增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带动有限。另一方面,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制裁层层加码,这对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中高端电子信息产业有较大冲击,东莞专题报告系列23和惠州受到的影响非常明显。同时,美国可能联合其盟友有意识的降低对中国中高端产品进口的依赖,这在深圳对美欧出口份额增加,但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份额下降可以得到印证。图 22:珠三角和长三角进口金额以及进口金额占全国进口金额比例的情况(按人民币计)图 22:珠三角和长三角进口金额以及进口金额占全国进口金额比例的情况(按人民币计)数据来源:Choice 数据库、地方统计局,北大汇丰智库。图 23:珠三角九市进口增速(按人民币计)图 23:珠三角九市进口增速(按人民币计)数据来源:Choice 数据库、地方统计局,北大汇丰智库。珠三角进口占全国进口份额自 2016 年开始明显下降,而长三角略有上升珠三角进口占全国进口份额自 2016 年开始明显下降,而长三角略有上升。如图 22 所示,2022 年,珠三角进口金额为 2.8 万亿元,贸易顺差为 2.3 万亿元,占全国贸易顺差的近四成;珠三角和长三角进口占全国进口份额分别为 15.7%和34.2%,较 2016 年分别减少 6.3 个百分点和增加 1.2 个百分点。从进口增速来看,2019 年以来,珠三角九市的进口增速大多低于长三角和全国的进口增速,说明珠三角的内需更弱从进口增速来看,2019 年以来,珠三角九市的进口增速大多低于长三角和全国的进口增速,说明珠三角的内需更弱。如图 23 所示,2019 年至 2022 年,深圳、粤港澳大湾区四年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24广州、佛山、东莞、中山、惠州、江门、珠海、肇庆的进口年均增速分别为 1.9%、3.1%、0.1%、-3.8%、-3.4%、-1.8%、-4.6%、-7.3%,低于长三角的 6.9%和全国的6.5%。珠三角的进口增速低于长三角和全国,说明珠三角的内需更弱。一方面,由于疫情对居民收入和物流配送的影响,珠三角的居民可能更倾向于选择购买性价比更高的国货;另一方面,随着珠三角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我国中西部和东南亚地区转移,珠三角对于部分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进口需求也会下降。香港进出口增长乏力;澳门出口规模偏低,贸易逆差较大香港进出口增长乏力;澳门出口规模偏低,贸易逆差较大。如图 24 所示,2022年,香港出口 453.2 亿港元,同比下降 8.6%;进口 492.7 亿港元,同比下降 7.2%;贸易逆差 39.5 亿港元。2019 年至 2022 年,除 2021 年外,其他年份香港的进出口增速均为负值。2022 年,澳门出口 135 亿澳门元,同比增长 4.3%;进口 1398 亿澳门元,同比下降 9.1%;贸易逆差 1263 亿澳门元。澳门由于地少人多、转口贸易不发达,主要依赖进口。2023 年一季度,香港和澳门的进出口增速都是负值,外贸压力较大。图 24:香港和澳门进出口情况图 24:香港和澳门进出口情况数据来源:香港统计处、澳门统计局,北大汇丰智库。6.FDI:珠三角 FDI 主要流向深圳和广州,香港 FDI 规模超 2018年三成2022 年,珠三角的 FDI 占全国的比例为 13.7%,珠三角的 FDI 主要流向了深圳和广州2022 年,珠三角的 FDI 占全国的比例为 13.7%,珠三角的 FDI 主要流向了深圳和广州。按美元计,2022 年,珠三角外商直接投资(FDI)为 258.5 亿美元,占专题报告系列25全国的 13.7%(见图 25),较 2018 年减少 6.3 个百分点。其中,深圳、广州、佛山、东莞、中山、惠州、江门、珠海、肇庆 FDI 占珠三角 FDI 的比例分别为 42.4%、33.1%、4.1%、4.4%、2.4%、5.8%、2.0%、5.3%、0.6%。深圳和广州的 FDI 占珠三角的 FDI 份额达到 75.5%,外资明显偏好珠三角的龙头城市。一方面,深圳和广州的营商环境优越、产业链配套齐全、对外开放程度高、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多是吸引外商投资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目前在深圳和广州的外资产业链的长度较短,对珠三角周边城市的辐射效果较低,也是制约深广周边城市外资流入的因素之一。另外,除深圳和广州以外的珠三角其他城市在土地和人工成本上没有明显优势,也是外资流入较低的因素之一。图 25:2022 年珠三角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的分布(按美元计)图 25:2022 年珠三角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的分布(按美元计)注:2022 年全国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为 1891.3 亿美元。数据来源:Choice 数据库、地方统计局,北大汇丰智库。图 26:珠三角外商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速(按美元计)图 26:珠三角外商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速(按美元计)数据来源:Choice 数据库、地方统计局,北大汇丰智库。粤港澳大湾区四年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26从增速来看,珠三角 FDI 增速低于长三角和全国,内部 FDI 增速分化从增速来看,珠三角 FDI 增速低于长三角和全国,内部 FDI 增速分化。如图26 所示,2019 年至 2022 年,珠三角 FDI 年均增速为-1.1%,低于长三角的 4.6%和全国的 8.8%。从内部的结构来看,2019 年至 2022 年,东莞、惠州、江门、珠海的 FDI 年均增速为负值,分别为-4.6%、-30.4%、-8.1%、-13.1%;佛山、深圳、广州的 FDI 增速领先,分别为 10.9%、7.5%、6.6%。香港的 FDI 规模在 2020 年和 2021 年超过万亿港元,依然是外资流入中国内地的主要中转地香港的 FDI 规模在 2020 年和 2021 年超过万亿港元,依然是外资流入中国内地的主要中转地。如图 27 所示,2020 年和 2021 年香港的 FDI 规模分别为 1.05 万亿港元和 1.09 万亿港元,处于近十年的较高水平。2019 年香港修例风波后,国安法出台,香港治安稳定后,依然是外资流入中国内地的主要中转地。2021 年,中国的 FDI 为 1735 亿美元,其中,来自香港的 FDI 为 1318 亿美元,占中国的 FDI比例为 75.9%,较 2018 年提升 9.3 个百分点。图 27:香港和澳门的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和增速图 27:香港和澳门的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和增速注:最新数据只更新到 2021 年。数据来源:香港统计处、澳门统计局,北大汇丰智库。澳门的 FDI 规模较小,2021 年规模为 382 亿澳门元,主要流向本地的博彩业和金融业澳门的 FDI 规模较小,2021 年规模为 382 亿澳门元,主要流向本地的博彩业和金融业。从 FDI 增速来看,澳门的 FDI 增速在正负值之间交替出现,波动较大。澳门的 FDI 规模不到香港的 5%,不是海外资金流入内地的主要中转地,澳门的 FDI主要流向了本地的博彩业和金融业。2021 年,澳门博彩业和金融业使用的 FDI 占本地 FDI 的比例为 44.4%和 39.1%,合计 83.5%。专题报告系列27二、湾区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湾区有着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货币,城市之间各有优势。湾区的成立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是中国最具有活力、最有创新力、最开放的地区之一,有利于整合不同资源,碰撞激发产生新的发展动能。所以,国家对湾区的建设寄予厚望,出台了一系列先试先行的政策。湾区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对标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成为世界级的顶级湾区。但就目前湾区的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结构性、周期性的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有其历史根源,湾区的建设需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才能取得长足进步。1.珠三角发展不及长三角,在战新产业的布局上落后长三角近些年,珠三角的表现逊色于长三角近些年,珠三角的表现逊色于长三角。从经济增速、出口增速、FDI 增速来看,珠三角的表现落后于长三角。长三角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人工智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领先优势,大多是近十年开始蓬勃发展;但珠三角的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大族激光、迈瑞医疗、广汽等大多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后续的产业发展出现了断层,湾区的产业战略在战新产业的布局上明显落后于长三角。香港的产业外溢和学习香港房地产模式是把双刃剑,湾区在成立之前的产业布局缺乏长远眼光,是湾区发展后劲不及长三角的历史性原因香港的产业外溢和学习香港房地产模式是把双刃剑,湾区在成立之前的产业布局缺乏长远眼光,是湾区发展后劲不及长三角的历史性原因。从珠三角的产业结构转型路径来看,珠三角的繁荣与香港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密切相关。通过与香港的紧密连接,珠三角快速融入了全球经贸市场,产业结构从最开始的“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再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早在 2008 年,广东就提出了“腾笼换鸟计划”,将低端、低附加值、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逐步转移出去,但很多优质的地块并没有用来发展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却效仿香港的楼花模式,将很多优质地块用来开发商业房地产,错失了这一轮以新能源、集成电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新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发展浪潮。考虑到战新产业在发展初期经济效益不明显、发展前景不确定性较强,民间资本往往缺乏战略定力,需要政府牵头进行长期投资,同时,2018 年以前的国际环境也比较友好,珠三角对战新产业的培育欠缺长远眼光也是情有可原。粤港澳大湾区四年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282.深圳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有限,中高端产业缺乏纵深深圳在湾区的经济发展中可谓是一枝独秀,经济实力与湾区其他城市正不断拉开距离,但深圳对湾区其他城市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主要是中高端产业集群的建设没有形成规模外溢效应深圳在湾区的经济发展中可谓是一枝独秀,经济实力与湾区其他城市正不断拉开距离,但深圳对湾区其他城市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主要是中高端产业集群的建设没有形成规模外溢效应。以腾讯为核心的金融科技企业基本不碰硬件,配套的周边企业多为轻资产企业,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有限。华为的产业集群带动能力非常强,但其总部已经迁到了东莞,东莞自身还在蓬勃发展,对周边城市的外溢效应有限。比亚迪的总部虽然在深圳,但是比亚迪 2022 年以来的新建产能多分布在西安、长沙、常州、抚州、济南、郑州、襄阳等地,在湾区的选址只有深圳坪山、深汕合作区。湾区缺乏新能源相关的产业配套以及生产成本偏高问题可能是比亚迪没有优先考虑湾区的原因所在。目前,深圳正在加快 20 8 产业集群建设,但相关的企业还在孵化当中,未来可能需要有更多的中试平台、制造基地,但当前短期的带动作用有限。对比湾区,长三角在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制药、航空航天等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集群,带动长三角的城市群协同发展对比湾区,长三角在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制药、航空航天等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集群,带动长三角的城市群协同发展。以集成电路为例,长三角的集成电路规模占据全国大半江山,上海是龙头,汇聚了中芯国际、华力微电子、华大半导体、华虹宏力、中微公司等知名企业,芯片的研发能力全国领先,具有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设备等完整产业链。无锡的集成电路封测实力较强,是国内最早布局集成电路产业的城市之一。杭州的集成电路设计发展较好,集成电路设计销售规模全国第四。苏州的集成电路封测和材料实力较强,但缺乏巨无霸企业。南京有大量的集成电路相关的科研院所。湾区缺少像长三角的中芯国际、特斯拉、中国商飞等具有强大产业集群带动能力的领军企业湾区缺少像长三角的中芯国际、特斯拉、中国商飞等具有强大产业集群带动能力的领军企业。主要是湾区的国际海运发达,出口紧跟国际市场需求,加上国际分工体系非常明确,能赚快钱的前提下,企业大多缺乏在特定领域深耕细作、大量投资研发的动力,像华为这样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是很少的。3.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较大挑战,技术和需求是主要制约因素湾区的发展目标之一对标美国的“硅谷”,打造全球科创中心。一方面,香港专题报告系列29有多所全球一流的学校和科研院所,汇集了大量国际资本,拥有港交所,人才、资本等科创要素丰富且优质;另一方面,深圳有大量的科创、互联网企业,珠三角有完整的制造业生产链条,便于知识成果的商业转化。湾区是有成为中国的“硅谷”的积累和实力的。但现阶段湾区的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挑战,主要是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制裁以及终端需求不足但现阶段湾区的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挑战,主要是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制裁以及终端需求不足。一方面,美国联合其盟友限制对中国的高端芯片和设备的出口,对中国的科技制裁不断层层加码,以华为为核心的产业相关企业受到较大的影响。珠三角在集成电路的中高端产品的国产化程度不够,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所停滞。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内外对消费电子的需求下滑导致电子信息产业的营收规模下滑,企业能够用于研发的投入会被动收缩。珠三角市场导向的特征非常明显,内需和出口外需的回落会导致供需难以形成良性扩张循环,甚至导致向内收缩。即便技术突破取得实质性进展,还需重视需求不足的问题即便技术突破取得实质性进展,还需重视需求不足的问题。从日本的经验来看,在上世纪 70 年代,日本通过 V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突破了被美国“卡脖子”的半导体核心技术瓶颈,但是,日本经济在上世纪 90 年代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本国需求不足、美国扶持韩国半导体的发展抢占全球半导体份额,导致日本的半导体产业走向衰弱。所以,技术可以通过国家牵头整合各方面资源共同突破,但如果失去市场的需求,中高端产业还是难以发展。4.一带一路在短期内对中高端产品出口的带动作用有待提高,主要是沿线国家和地区居民的购买力有限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是多维度的,但仅从经贸的影响力来看,跟 G7(全球七个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是多维度的,但仅从经贸的影响力来看,跟 G7(全球七个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全球有 200 多个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覆盖了近150 个,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重大。但目前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虽然发达国家的数量超过 20 个,但只有意大利属于 G7 国家,绝大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都是欠发达经济体。对于欠发达经济体来说,这些经济体还处于工业化进程当中,人均收入偏低,居民大多在为解决温饱问题努力奋斗,生活品质需求不高。粤港澳大湾区四年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30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居民的购买力不足,限制了其对我国中高端产品的需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居民的购买力不足,限制了其对我国中高端产品的需求。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模式大多以基建投资的方式帮助这些欠发达经济体工业化,提高当地居民的就业和收入水平,但是,从短期来看,这种模式对于提高这些经济体对中国中高端产品的需求的带动作用有限,主要带动的是一些基建设备和中低端商品的需求,因为这些经济体居民的购买力有限。未来随着这些经济体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可能对中国的中高端产品有更多需求,但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辩证地看湾区对一带一路贸易市场的拓展,需持续加大对核心技术的攻坚需辩证地看湾区对一带一路贸易市场的拓展,需持续加大对核心技术的攻坚。一方面,在欧美经济面临较大增长压力的背景下,拓展一带一路贸易市场有利于稳定湾区核心城市的外贸规模和本土就业。另一方面,考虑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中高端产品需求有限,湾区城市内部容易形成恶性竞争。比如,深圳的企业实力较强,有自动化的生产线,可以针对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化产品的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能够覆盖租金、人工等生产成本的上涨,在中低端产品的竞争上非常有优势,但湾区其他城市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还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反而更容易被抢占市场份额,最后不得不将生产线转移到成本更低的中西部甚至东南亚国家。当然,市场的竞争应该交给市场,但是企业长期从事中低端产品的生产和市场推广,不利于技术进步。目前,珠三角各个城市都出台了十四五规划,而且都在建设产业园区,应鼓励企业将从中低端市场赚取的利润投入技术研发和设备升级改造上,从而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以争取提升产业链价值链所处位置以及抢占中高端市场份额。另外,根据德国在 2013 年提出的“工业4.0”战略,未来制造业将向小批量、高附加值的智能化和定制化制造业转型,珠三角可以在智能制造设备上进行更多前瞻性的产业布局,促进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提升高端智能制造设备的出口竞争力。三、湾区经济发展的展望与建议1.一强多极格局将更加清晰,加强都市圈建设发挥核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深圳在湾区的经济优势地位将会更加明显深圳在湾区的经济优势地位将会更加明显。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香港、深圳、专题报告系列31广州都在为谁是湾区经济的领头羊而争论不休,香港、深圳、广州都各自有各自的优势,导致资源的配置效率降低,存在大量同质化竞争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拉长,深圳的经济优势地位已经越来越明显。从经济体量来看,深圳在湾区内具有绝对优势,GDP 规模湾区内排名第一。同时,深圳在金融、航运、科创、高端制造等方面的实力也在不断提升,比如,深圳有深交所、盐田港、蛇口港、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合作区、前海合作区、西丽大学城、深圳湾科技生态园等。围绕深圳建设超大城市圈将成为湾区其他城市的重大发展机遇围绕深圳建设超大城市圈将成为湾区其他城市的重大发展机遇。一是一是深圳地少人多,需要有周边的腹地。深圳的土地面积只有上海和广州的三分之一,北京的八分之一,重庆的土地面积是深圳的 41 倍;但深圳的常住人口与广州相当,是上海的 70%,北京的 80%,重庆的 55%。随着深圳的不断发展,只在深圳的本土很难容纳这么多的资源,深圳需要有周边的腹地。二是二是发展都市圈是发达国家的现成经验。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超级大城市由于对人才、资本、资源等有强大的虹吸效应,周边城市会围绕核心城市发展成为都市圈,比如东京都市圈、伦敦都会区、洛杉矶都会区、巴黎都市圈等。都市圈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都市圈内部的产业、交通、商业、人口等都会有密切的连结。发达国家也会围绕都市圈的建设制定政策方案。比如,日本出台了首都圈整备法、英国成立“巴罗委员会”解决伦敦人口密度过高问题等。建议加强对以深圳为核心的湾区都市圈建设建议加强对以深圳为核心的湾区都市圈建设。一是一是由国家牵头,湾区各市一把手组成湾区都市圈建设领导小组,降低区域内要素流动的壁垒,优化湾区内的资源配置效率,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从珠三角不同城市的十四五规划报告来看,各个城市都在投入大量资源建设战新产业的相关园区,但每个城市的禀赋资源不一样,这种同质化园区建设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各地都在恶性竞争招商引资,招进来的企业可能薅一波政策优惠羊毛就离开,对本地经济发展难以产生实质贡献。所以,需要通过国家牵头统筹资源,合理规划湾区都市圈的产业中长期布局和城市发展战略,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珠三角地区主要以科创成果的转化和产业链配套生产为主,港澳则主要以制度优势吸引国际高端资本和优秀人才为主,促进湾区协同发展。二是二是加强广州-佛山、珠海-澳门与深圳-香港之间的联动带动作用。湾区呈现广州-佛山、珠海-澳门、深圳-香港三极发展的特征非常明显,但三极之间的产业联动较差,需要加强一体化建设,强化核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粤港澳大湾区四年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32辐射作用。三是三是进一步加强湾区东西两岸交通基础设施的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湾区内“一小时生活圈”已经基本形成。由于湾区东岸汇聚了深圳、广州、香港、东莞、惠州,湾区东岸是湾区经济发展的主力地带,湾区东岸的交通基础设施也更为发达,应加强湾区东西两岸交通基础设施的连接,通过交通基础设施的连接,缩短湾区东西两岸的交通时间,促进湾区东西两岸的进一步合作和协同发展。2.政策红利向发展优势的转化还需较长时间,亟需加快改革对标世界一流湾区筑巢引凤自湾区成立以来,一系列促进湾区内部融合的政策出台,前海、河套、横琴、南沙等重大平台建设如火如荼,但湾区的政策红利向发展优势的转化还不明显,可能还需要较长时间湾区的政策红利向发展优势的转化还不明显,可能还需要较长时间。一是一是湾区的改革进入深水区,规则衔接还在探索最优模式。湾区内存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货币,资金的流动、监管理念、执行标准、职业资格认定都不一样,在具体案例细节的处理上由于缺乏先例,不同部门容易相互推诿责任,办理进度受到影响。二是二是目前民间投资意愿偏低,民间资本多呈观望态势,湾区产业发展活力受阻。虽然湾区在税收、产业政策、贸易便利化等方面有很多优惠政策,但民间资本的跟进意愿偏低。2023 年一季度,广东省民间投资增速为-4.2%,已经持续负增长接近一年的时间。建议加快改革推进制度衔接对标世界一流湾区,吸引更多领军级和专精特新企业以及高层次人才来湾区发展建议加快改革推进制度衔接对标世界一流湾区,吸引更多领军级和专精特新企业以及高层次人才来湾区发展。一是一是加快前海、河套、横琴、南沙等重大平台建设,为湾区内资源要素自由流动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并尽快将重大平台的经验在湾区内复制推广。二是二是建立湾区要素跨境流动问题和建议反馈专栏,自下而上收集湾区融合过程中企业和个人所遇到的问题和建议,就典型问题可以考虑召开新闻发布会进行重点答疑,这也是湾区政府对外公开宣传、增强社会影响力的有效方式。三是三是积极对标 CPTPP 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坚持竞争中性的原则下,加快推进制度开放,在知识产权、营商环境、劳资标准等方面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专题报告系列333.全球政经格局深刻变化将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应积极抢占价值链中高端位置当前世界经济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政经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当前世界经济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政经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是一是沙特和伊朗复交,石油美元的根基发生松动,维持大量美元储备的必要性下降,为拓展更多非美国家贸易市场开辟空间。现有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支付体系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石油美元的基础上。大多数国家的能源都严重依赖进口,这些国家需要使用美元来购买能源,而获取美元的方式是和美国做贸易,或者和其他国家做贸易但用美元结算。现在中东国家已经开始或者正在探索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中国囤积美元外汇储备解决能源进口的必要性下降,为中国拓展更多非美国家贸易市场开辟空间。二是二是当前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区域间的贸易往来将会更加紧密,现有的全球分工体系面临重构,产业链价值链的原有格局也将发生深刻变化。虽然地缘政治冲突事件发生的频率将会越来越高,但重构秩序带来的机遇也会越来越多。比如,近期,俄罗斯重新开放海参威给中国作为内贸中转口岸使用,未来是否会更进一步放开外贸还有待观察,但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贸往来将会更加频繁,将会带来更多合作机会。建议湾区巩固和强化外向型经济的优势,把握一带一路、RCEP 等多边贸易协定的发展机遇,将湾区的技术经验、资金优势、产业需求与全球更广阔的市场对接,抢占价值链的中高端位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湾区巩固和强化外向型经济的优势,把握一带一路、RCEP 等多边贸易协定的发展机遇,将湾区的技术经验、资金优势、产业需求与全球更广阔的市场对接,抢占价值链的中高端位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一是借鉴国际跨国公司的经验,通过品牌塑造和全球产业链布局,鼓励和支持湾区企业进一步成长为全球企业,占据价值链的高端位置。二是二是鼓励企业在湾区设置研发中心,吸引全球优质人才来湾区发展。通过政策补贴、税收优惠,支持企业从全球招聘优秀的高科技人才。鼓励企业与全球高校合作,在研究生阶段发掘更有潜质的科技人才,为企业的研发储备备用人才。4.港澳传统经济动能失速,凭借制度优势深入融入湾区科创产业发展才是新出路粤港澳大湾区四年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34港澳经济增长承压可能是中长期的港澳经济增长承压可能是中长期的。2019 年以来,港澳经济增长放缓,疫情的冲击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但其传统经济动能的失速将会对港澳疫后经济的复苏产生更深远的影响。考虑到港澳传统动能失速、产业空心化、地少人多,只有凭借制度优势融入湾区科创建设才能有新发展。对于香港来说,香港的金融、航运和旅游业正面临较大的挑战对于香港来说,香港的金融、航运和旅游业正面临较大的挑战。一是一是美国取消香港的特殊优惠政策动摇了香港金融和航运业的根基。根据英国智库 Z/Yen 和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的第 33 期(2023 年 3 月)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lobal Financial Centers Index,GFCI),香港排名第 4,第 31 期(2022 年 3月)香港排第 3。根据世界银行与标普发布的第三期 2022 年全球集装箱港口绩效(Container Port Performance Index,CPPI)排名,香港港排名第 11,前 10 中有 3 个港口来自中国,分别是洋山港(第 1)、宁波港(第 7)、广州港(第 9)。第一期 2020 年全球集装箱港口绩效排名中,香港港排名第 7。二是二是内地赴香港旅游的热度降低,对香港旅游业形成冲击。据香港官方数据,2023 年“五一”期间香港入境内地访客为 62.55 万人,是 2019 年同期的六成,旅行社团队游客仅占 2%,旅行团价格以 500 元以下为主。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香港免税购物的吸引力下降。对于澳门来说,澳门博彩业面临激烈的竞争对于澳门来说,澳门博彩业面临激烈的竞争。由于疫情影响,澳门博彩业收入大幅下滑。但东南亚的网络博彩业和地下博彩业在疫情期间快速发展,比如,据菲律宾财政部数据,2020 年和 2021 年菲律宾政府在离岸博彩运营商(POGO)上分别获得的财政收入为 72 亿比索(约 8.7 亿人民币)和 39 亿比索(约 4.7 亿人民币),但菲律宾政府打击非法网络博彩业务,2022 年,菲律宾关闭 175 家离岸博彩运营商。目前,亚洲有 7 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合法赌场,分别是中国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柬埔寨、韩国、越南。日本大阪计划在 2029 年建成赌场,届时亚洲将有 8 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合法赌场。但是,港澳依然具有“一国两制”下高度开放的制度优势,特别是香港,其在中国对外开放中所起到的窗口作用独一无二,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香港的独特制度优势但是,港澳依然具有“一国两制”下高度开放的制度优势,特别是香港,其在中国对外开放中所起到的窗口作用独一无二,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香港的独特制度优势。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22 年人类发展指数,2021 年至2022 年,香港在 191 个国家和地区中,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 4,仅次于瑞士、挪威和冰岛。根据加拿大菲沙研究所发布的世界经济自由度 2022 年度报告,香专题报告系列35港在 164 个经济体中,经济自由度排名第一,在国际贸易自由和监管方面表现非常优秀。香港较低的税率、便捷的国际交通、先进的医疗水平、国际化的营商环境、高度市场化的资本市场等优势,对国际资本和优秀人才依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在坚持国安法的基础上,政府应减少对香港经济发展的直接干预,保持香港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建议港澳通过发展科创产业,与本地经济产生有效联动,推动经济的新旧动能转换建议港澳通过发展科创产业,与本地经济产生有效联动,推动经济的新旧动能转换。一是一是香港应加快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建设,在园区内试点科研制度改革,促进园区内信息、技术、资金、人员等要素的高效流通,有效链接香港的金融资源和北部都会区建设,引入更多优质企业和人才,为香港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二是二是澳门应加快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发挥澳门在集成电路和中医药领域的比较优势,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加快科研成果的商业转化。【声明】本文版权为北大汇丰智库所有。北大汇丰智库(The PHBS Think Tank)成立于 2020 年 7 月,旨在整合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各院属研究中心,统筹协调资源,重点从事有关宏观经济、国际贸易与投资、金融改革与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城市与乡村发展、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经济贸易与合作等领域的实证分析与政策研究,打造专业化、国际化的新型智库平台。北大汇丰智库由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创院院长海闻教授兼任主任,智库副主任为王鹏飞、巴曙松、任颋、魏炜、林双林。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06 39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北大汇丰智库:2023年第三季度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分析季度报告(24页).pdf

    摘要摘要2023 年三季度,珠三角供给端修复加快,内需增势有所放缓,外贸平稳增长。具体来看,工业企业生产修复进程加快,工业增加值增速环比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由负转正,但用工需求依旧低迷,就业改善仍需时间;固定资产投资增势环比有所放缓,且走势分化,广深等核心城市相对稳定,其余城市受房地产拖累显著;市场主体投资信心依旧不足,民间投资修复缓慢,外商投资仍在磨底阶段;消费增势放缓,广深拉动明显;出口整体平稳增长,表现好于全国平均水平,进口普遍降幅收窄。香港的旅游业加速复苏,访客数量已恢复至疫情前 87%的水平,但地产、贸易、金融领域承压明显。澳门访客数量已恢复至疫情前 98%的水平,旅游业、博彩业持续复苏预计仍将带动经济实现高速增长。展望 2023 年四季度湾区经济形势,本文认为:(1)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可能不足,四季度稳增长压力较大;(2)投资拉动动能将减弱,稳投资仍需进一步发力;(3)消费增速有所放缓,促消费需更行之有效;(4)广深外贸仍将引领增长,其余城市需思考稳外贸良方。_北大汇丰智库经济组(撰稿人:王若林)成稿时间:2023 年 11 月 1 日|总第 81 期|2023-2024 学年第 7 期联系人:程云(,)一、2023 年三季度湾区经济形势分析1.珠三角九市:供给端修复加快,内需增势放缓,外贸平稳增长(1)工业企业生产修复进程加快进入三季度,珠三角九市工业生产进一步改善,7、8 两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较二季度前两月明显提升。进入三季度,珠三角九市工业生产进一步改善,7、8 两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较二季度前两月明显提升。分城市看(图 1),四个 GDP 万亿级城市中,佛山和深圳保持高速增长,8 月累计增速分别为 6.5%、4.2%。广州和东莞持续负增长,但降幅收窄,8 月累计增速分别为-1.6%、-4.8%(广州 9 月累计增速-1.0%),较二季度的 4 月和 5 月有明显回升。图表 1 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图表 1 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注:三个城市尚未公布 9 月数据数据来源:wind,北大汇丰智库1-8 月,佛山的前十大工业行业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同比增长 11.9%,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 13.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 12.1%,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长 11.7%,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 11.4%。前十大行业共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 5.4 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 83.2%。深圳主要行业大类中,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73.7%,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 17.1%,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 10.5%。广州的三大支柱产业中汽车制造业增加值累计同比下降 6.5%广州的三大支柱产业中汽车制造业增加值累计同比下降 6.5%(9 月为-6.4%),这主要是受到传统燃油车的影响,而新能源汽车增势较好;电子制造业累计降幅收窄,8 月当月由负转正,增长 4.9%。东莞工业生产加快恢复,8 月当月由负转正,主导产业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5.2%,化工制造业增长 16.3%,造纸及纸制品业增长 12.9%,拉动其整体工业生产稳步复苏。其他城市中珠海的工业增加值增长较快,7 月、8 月累计增速分别为 7.2%、6.5%(9 月 5.6%),与佛山增速几乎持平,主要与其七大支柱产业的增长有关,其中家电电气、石油化工、电力能源业分别增长 23.0%、5.0%、10.6%。惠州、中山、江门的增速与深圳比较接近,均在 2%-4%之间,9 月进一步提升。肇庆肇庆工业增加值8 月累计增速降至 0.4%,9 月 1.1%,较二季度明显下滑;其中,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 39.1%同比下降 39.1%,制造业仅增长 1%。总的来说,珠三角各市的工业生产均有序运行,但受广州、东莞、肇庆拖累,广东省前三季度整体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为 3.1%,低于全国的 4.珠三角各市的工业生产均有序运行,但受广州、东莞、肇庆拖累,广东省前三季度整体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为 3.1%,低于全国的 4.0%。9 月全国制造业 PMI 已升至 50.2%,随着广州、东莞工业生产进一步恢复,广东省工业生产有望进一步提升。0%。9 月全国制造业 PMI 已升至 50.2%,随着广州、东莞工业生产进一步恢复,广东省工业生产有望进一步提升。(2)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由负转正,但用工需求依旧低迷2023 年年初以来,大部分珠三角城市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迎来负增长,且降幅惊人(图 2)。1-2 月,广州、深圳、东莞、惠州、中山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分别为-46.1%、-29.1%、-60.3%、-47.9%、-23.4%。进入三季度后,各城市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进入三季度后,各城市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8 月,广州、深圳、惠州、中山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增速分别为-8.0%、-3.4%、10.9%、-8%,较年初分别上升 38.1 个百分点、24.7个百分点、58.8 个百分点、15.4 个百分点。佛山、东莞的增速分别为 8.6%和 180.3%,拉动广东省整体工业企业利润增长 10.7%(图 3),遥遥领先全国平均水平(-11.7%,9 月为-9.0%)。佛山、东莞的增速分别为 8.6%和 180.3%,拉动广东省整体工业企业利润增长 10.7%(图 3),遥遥领先全国平均水平(-11.7%,9 月为-9.0%)。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拉动作用明显,8月利润累计增长 50.9%。据 IDC 数据显示,二季度中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速-2.1%,较去年同期(-14.8%)和一季度(-12.1%)明显收窄,手机市场有望企稳复苏。各大手机品牌中,OPPO 市场份额位列第一(17.7%),vivo 紧随其后(17.2%),华为市场份额有所上升,由去年同期的 7.3%上升至 13%。这三家总部企业对东莞的拉动作用显著。此外,污染企业的整顿关闭以及亏损企业的破产倒闭也是东莞企业利润异常改善的原因。自 2022 年底以来,东莞市桥头镇将塑胶抽粒行业纳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截至 2023 年 6 月底,已有 27 家污染治理水平较低或不符合政策要求的抽粒企业关闭搬迁。仅 8 月当月就有东莞兴明服饰等三家企业因经营不善宣布关闭。再加上去年同期低基数(-48.1%)的影响,6 月、7 月和 8 月东莞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均超过 100%。华为 Mate60 Pro 8 月 29 日上架,当周带动华为手机销量明显上涨,以 64.9 万台的成绩超过了苹果(57.4 万台)。据日经亚洲报道称,随着华为 Mate 60 系列的热卖,华为计划将智能手机 2024 年的出货量相比 2023 年提高一倍,出货量将达到 6000 万至 7000 万部。最新消息称,华为已经开始着手准备手机出货所需的各种零部件备货,比如镜头、PCB 等等,预计将带动手机产业链的整体复苏。图表 2珠三角城市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图表 2珠三角城市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数据来源:wind,北大汇丰智库图表 3广东和全国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图表 3广东和全国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数据来源:wind,北大汇丰智库虽然工业生产和企业盈利已有明显改善,但企业用工需求仍呈现收缩状态。虽然工业生产和企业盈利已有明显改善,但企业用工需求仍呈现收缩状态。我们对比广东省工业企业营收和利润增速发现,尽管 8 月广东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增速大幅上涨至 10.7%,但企业营收增速仅有-0.3%,企业盈利的改善更多源于淘汰落后产能和节省开支,反映到就业市场上则是招聘需求的持续低迷和裁员降薪范围的扩大。尽管 8 月广东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增速大幅上涨至 10.7%,但企业营收增速仅有-0.3%,企业盈利的改善更多源于淘汰落后产能和节省开支,反映到就业市场上则是招聘需求的持续低迷和裁员降薪范围的扩大。2022 年 5 月(图 4),珠三角、广东和全国的工业企业平均用工人数同比增速开始由正转负,且降幅不断扩大,到 2023 年 6 月分别达到-4.5%、-5.1%、-3.4%,创下新低。进入三季度降幅有所收窄,但用工意愿下降趋势短期内仍将持续进入三季度降幅有所收窄,但用工意愿下降趋势短期内仍将持续。百度就业景气度指数显示(图 5),三季度招聘指数持续低迷,9 月下旬甚至出现进一步下探走势。与此同时,裁员潮已相继波及券商、投行和银行端,金融时报统计上市银行半年报发现,工行、农行、中行员工出现“缩编”,三家大行员工总数较去年同期减少超万人。智联招聘 2023 年三季度中国企业招聘薪酬报告显示,38 个核心城市企业平均招聘月薪环比回落 1.5%,同比下降 0.5%。图表 4工业企业平均用工人数累计同比图表 5百度搜索指数图表 4工业企业平均用工人数累计同比图表 5百度搜索指数数据来源:wind,北大汇丰智库数据来源:wind,北大汇丰智库(3)固定资产投资走势分化,核心城市相对稳定,其余城市受房地产拖累显著2023 年 1-9 月,珠三角各市固定资产投资延续二季度分化走势且愈演愈烈(图6),广州、深圳、东莞、惠州增速分别为 3.3%、13.1%(8 月数据)、6.3%(8月数据)、5.8%,高于全省的 3.1%和全国的 3.1%,且相对稳定;2023 年 1-9 月,珠三角各市固定资产投资延续二季度分化走势且愈演愈烈(图6),广州、深圳、东莞、惠州增速分别为 3.3%、13.1%(8 月数据)、6.3%(8月数据)、5.8%,高于全省的 3.1%和全国的 3.1%,且相对稳定;江门虽是正增长,但增速较前两季度进一步下降至 2.6%;佛山、中山、珠海、肇庆则出现大幅下滑,佛山、中山、珠海、肇庆则出现大幅下滑,1-9 月增速分别为-8.5%、-4.3%、-11.5%、-8.5%。从全省和全国范围看,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前两季度持续放缓1-9 月增速分别为-8.5%、-4.3%、-11.5%、-8.5%。从全省和全国范围看,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前两季度持续放缓。据财新传媒对 12 家国内外机构的调查显示,三季度初,经济学家对 17 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的预测均值为3.9%,预测区间为 3.6%至 4.2%,而实际值仅有 3.4%,低于预测区间的下限。专项债发行放缓或是原因之一,1-7 月份,新增专项债发行占全年限额的 65.7%,较去年同期低 29.3 个百分点。截至 9 月 30 日,全国新增专项债券发行规模为 3.44 万亿,已完成下达额度的 90.75%,完成度略低于往年。图表 6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图表 6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注:两个城市尚未公布 9 月数据数据来源:各城市统计局,wind,北大汇丰智库从固定资产投资类型看,二产投资增速有所放缓,但仍处于高位;三产投资大幅度下滑,是拖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原因,工业和服务业投资增长失衡局面持续。从固定资产投资类型看,二产投资增速有所放缓,但仍处于高位;三产投资大幅度下滑,是拖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原因,工业和服务业投资增长失衡局面持续。2023 年 1-8 月(图 7),珠三角各市的第二产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均在 10%及以上,深圳以 47.7%位居第一,中山、佛山和珠海增速分别为 41.8%、32.5%、29.3%,江门、惠州和广州增速均在 17%以上,肇庆增速 12.1%。与全国二产投资8.8%的增速相比,珠三角各市二产投资增速持续领先。但在三产投资方面,珠三角城市明显逊色。与全国二产投资8.8%的增速相比,珠三角各市二产投资增速持续领先。但在三产投资方面,珠三角城市明显逊色。1-8 月(图 8),除广州、深圳以 4.4%、6.3%保持正增长外,其余城市下滑幅度持续扩大。佛山、中山、珠海、肇庆三产投资增速分别为-22.7%、-22.4%、-23.5%、-26.8%,延续了 2022 年 7 月以来的下降趋势,且降幅日益扩大。图表 7第二产业投资累计同比图表 8第三产业投资累计同比图表 7第二产业投资累计同比图表 8第三产业投资累计同比数据来源:wind,北大汇丰智库数据来源:wind,北大汇丰智库房地产投资是主要拖累项。1-9 月,佛山、中山、珠海、肇庆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分别为-32%、-30.0%、-35.4%、-34.9%(图 9),与全省-8.4%和全国-9.1%的增速相比降幅惊人,是导致其三产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深圳、东莞的房地产开发增速仍处于高位,1-8 月累计增速分别为 15.4%、6.3%。广州的房地产投资增速相对平稳,惠州的房地产投资企稳回升趋势明显,保证了其固定资产投资的整体平稳运行。核心城市广州、深圳的城市更新计划是支撑房地产投资的重要原因,广州 2023 年城市更新项目共 164 个,涉及多个城中村、旧村改造;深圳 2023 年第四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约 271 个项目,涉及桂庙新村更新、车公庙改造、浪口村改造等;且考虑到住宅价格与商办写字楼空置率双高的矛盾(深圳各大中心区不少有高达 40%左右的商办空置率,甲级写字楼的空置率达24.5%),深圳于 2021 年发文允许“商改住”,2023 有近 40 宗地“商改住”,涉及龙岗、南山、前海等多个片区。东莞、惠州受广深都市圈带动明显,而其它城市短期内仍难有明显改善。有“宇宙第一房企”之称的佛山企业碧桂园于 8 月公开承认存在 2 笔到期美元债利息暂未支付,9 月份碧桂园完成了境内 9 支债券约147 亿元的整体展期。10 月公告称将进行境外债务重组,涉及本金 93 亿美元。如果碧桂园成为第二个恒大,对全国楼市,特别是珠三角楼市将造成严重的冲击。图表 9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图表 9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注:两个城市尚未公布 9 月数据数据来源:各市统计局,wind,北大汇丰智库从房地产成交看(图 10),三季度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珠海、江门的商品房成交面积较二季度分别下滑 30.1%、20.2%、36.5%、9.0%、60.9%、23.9%、37.3%,广州和东莞 9 月成交量有所回升,其余城市无明显好转迹象。价格方面(图 11),除深圳住宅价格环比小幅下降外,其余城市相对稳定。尽管珠三角九市已相继宣布“认房不认贷”,但从楼市成交量看,居民信心仍然不足,直接影响开发商的投资动作。图表 10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图表 10商品住宅成交面积数据来源:wind,北大汇丰智库图表 11百城住宅价格指数环比图表 11百城住宅价格指数环比数据来源:中原地产,北大汇丰智库(4)市场主体投资信心依旧不足,民间投资修复缓慢,外商投资仍在磨底阶段从投资主体看,民间投资修复缓慢,三季度各月降幅略有收窄;外商投资增速仍处于低位磨底阶段,但仍领先全国。从投资主体看,民间投资修复缓慢,三季度各月降幅略有收窄;外商投资增速仍处于低位磨底阶段,但仍领先全国。1-8 月全国民间投资增速持续下行,达到-0.7%,9 月-0.6%,连续五个月负增长。广东民间投资增速与全国相比差距较大,但呈现缓慢修复迹象,7 月和 8 月广东民间投资累计增速分别为-6%和-5.8%,降幅与 5 月和 6 月比略有收窄(图 12)。广东民间投资修复缓慢的原因之一在于房地产投资占比过高,民间投资中约 41%投向于房地产1。外商投资方面,8 月全国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额累计增速触底回升,由-9.8%增至-5.1%,9 月又跌回-8.4%;广东外商直接投资 7 月累计增速 2.1%,8 月又回落至 0.3%(图 13)。总体上看全国和广东外商直接投资均处于磨底阶段,广东与全国相比仍具有优势,但未来持续稳定外资信心仍需政策发力。(5)消费增势放缓,广深拉动明显进入三季度,珠三角各市消费增势放缓迹象明显,与 1-5 月社消累计增速峰值相比,1-9 月珠三角各市社消累计增速下降幅度大多在 2 个百分点以上。进入三季度,珠三角各市消费增势放缓迹象明显,与 1-5 月社消累计增速峰值相比,1-9 月珠三角各市社消累计增速下降幅度大多在 2 个百分点以上。分城市看(图 14),1-8 月,深圳社消增速 8.4%,是珠三角唯一超过全国平均水平(7%,9 月 6.8%)的城市,但与其 1-5 月 13.2%的增速相比,已下降了 4.8 个百分点。广州 1-9 月增长 6.4%,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与其 1-5 月 9.2%的增速相比下降了 2.8个百分点。其余城市的社消增速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广东平均水平(5.4%),广东省消费的增长主要依靠广州、深圳两个核心城市拉动。若看当月增速,东莞、中山、江门自 6 月开始已出现小幅负增长,深圳 8 月当月也出现-1%的增长,广州 8 月当月社消增长 2%。各城市数据都不理想的情况下,广东省 8 月当月社消仅增长 1.2%,与全国 4.6%相比差距较大2;9 月当月社消同比增长 3%,低于全国的 5.5%。2023 年前三季度广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同比增长 4.8%,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 5.2%,在收入预期未有明显提升的情况下,消费增势延续压力较大。图表 12民间投资累计同比图表 13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额累计同比图表 12民间投资累计同比图表 13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额累计同比数据来源:wind,北大汇丰智库数据来源:wind,北大汇丰智库图表 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图表 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注:两个城市尚未公布 9 月数据数据来源:wind,北大汇丰智库图表 15餐饮收入累计同比图表 15餐饮收入累计同比数据来源:wind,北大汇丰智库图表 16商品零售累计同比图表 16商品零售累计同比数据来源:wind,北大汇丰智库从结构上看,与前两季度相似,三季度珠三角餐饮消费增势依旧强劲从结构上看,与前两季度相似,三季度珠三角餐饮消费增势依旧强劲(图 15),对消费总体增长起到一定支撑作用。对消费总体增长起到一定支撑作用。1-8 月广东全省餐饮累计增长 25.2%,较 1-5月的 31.7%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4%)。其中,珠海餐饮累计增长 43.6%;广州、深圳分别增长 18.9%、14.4%,较 1-5 月增速下降明显;佛山、江门、惠州、东莞、肇庆累计增速分别为 14.1%、13.5%、12.1%、10.8%、9%,增长相对稳定。商品零售增长放缓商品零售增长放缓(图 16),1-8 月,广州、深圳商品零售累计增速分别为 5.9%、7.7%,较 1-5 月各下降 1.6 个百分点和 4.7 个百分点,但仍高与全国平均水平(5.6%)。佛山、东莞、惠州、肇庆商品零售增速分别为 1.8%、1.4%、3.6%、3.8%,有小幅下调。珠海和江门则出现明显负增长趋势,商品零售增速由1-5 月的-0.2%和 0.3%降至 1-8 月的-2.5%、-3.4%。总体上看,珠三角消费保持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相对于商品零售,餐饮消费增长更为持久;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的客流量吸引力更强,消费增长动力更足。总体上看,珠三角消费保持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相对于商品零售,餐饮消费增长更为持久;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的客流量吸引力更强,消费增长动力更足。7-8 月暑假期间,广州、深圳日均地铁客运量进一步攀至新高,分别达 933万人次、824 万人次;9 月暑期结束客运量有所回落,但仍明显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图 17)。其余城市在促消费方面仍需进一步发力。图表 17广深地铁客运量统计图表 17广深地铁客运量统计数据来源:wind,北大汇丰智库(6)出口整体平稳增长,进口普遍降幅收窄1-5 月广东出口、进口增速分别为 4.8%、-10.2%,落后于全国水平(8.05%、0.52%)。6 月起全国外贸出现下滑,广东仍保持平稳增长,1-9 月广东整体出口增长 3.9%,高于全国的 0.6%,连续四个月领涨;进口增长-7.2%,虽低于全国水平(-1.2%),但比 1-5 月的-10.2%降幅有所收窄。8 月当月出口增长 14.6%,进口增长 2.2%,外贸稳增长态势明确1-5 月广东出口、进口增速分别为 4.8%、-10.2%,落后于全国水平(8.05%、0.52%)。6 月起全国外贸出现下滑,广东仍保持平稳增长,1-9 月广东整体出口增长 3.9%,高于全国的 0.6%,连续四个月领涨;进口增长-7.2%,虽低于全国水平(-1.2%),但比 1-5 月的-10.2%降幅有所收窄。8 月当月出口增长 14.6%,进口增长 2.2%,外贸稳增长态势明确(图 18)。具体到珠三角城市,出口方面,广州和深圳遥遥领先广州和深圳遥遥领先,延续 4 月以来的增势,1-8 月出口累计增速分别为 17.9%、19.4%。广州的机电产品出口增长 9.2%,占比46.6%,其中,电工器材、汽车及其零部件、船舶分别增长 28.3%、43.2%、54.5%,合计占比 11%。塑料制品、箱包、贵金属首饰和服装等传统产品出口分别增长 22.8%、17.4%、6.3%、1.6%,合计占比 15%。深圳的机电产品出口占比约七成,1-8 月电子元件、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家用电器等产品出口分别增长 16.6%、16.8%、21.9%,外贸“新三样”中的锂离子蓄电池、电动载人汽车分别增长 28.7%、611.8%。8 月当月更是实现了 48.1%的超预期增长。惠州、中山、珠海、江门出口虽仍为负增长,但降幅持续收窄。佛山和东莞的出口却持续下滑佛山和东莞的出口却持续下滑,1-8 月累计增速分别跌至-7.4%、-13.1%。佛山出口下滑主要与传统优势行业不景气有关,占比 12.8%的家用电器出口增速仅有-2.5%,合计占比 21%的塑料、服装、陶瓷、家具、玩具等产品出口均大幅下滑,增速分别为-8.9%、-37.0%、-24.2%、-11.6%、-32.9%。主要与传统优势行业不景气有关,占比 12.8%的家用电器出口增速仅有-2.5%,合计占比 21%的塑料、服装、陶瓷、家具、玩具等产品出口均大幅下滑,增速分别为-8.9%、-37.0%、-24.2%、-11.6%、-32.9%。服装、玩具也是东莞的主要产业,东莞出口受影响较大。图表 18人民币出口金额累计同比图表 18人民币出口金额累计同比数据来源:wind,北大汇丰智库图表 19人民币进口金额累计同比图表 19人民币进口金额累计同比数据来源:wind,北大汇丰智库进口方面,珠三角城市总体上呈现降幅收窄趋势(图 19)。进口方面,珠三角城市总体上呈现降幅收窄趋势(图 19)。惠州进口自年初以来加速增长,1-8 月累计增速已达 21.8%,远远领先其他城市。广州、佛山和江门的进口增速总体平稳,与二季度相比变化不大。深圳和东莞进口增速持续修复,1-8 月增速分别为-7.1%、-12.6%,降幅较 1-4 月分别收窄 4.4 个百分点和 5.7 个百分点。中山和珠海进口也在持续修复,但降幅仍超过 20%。在出口总体好于进口的情况下,珠三角城市贸易顺差局面仍存在,特别是广州和深圳,贸易顺差增速甚至超过 100%,但佛山、东莞、惠州、中山、江门的贸易顺差已出现大幅下滑。2.香港:旅游加快复苏,地产、贸易、金融板块承压受暑期消费热潮带动,三季度访港旅客数量持续攀升,7 月、8 月分别达到 359万人次和 408 万人次受暑期消费热潮带动,三季度访港旅客数量持续攀升,7 月、8 月分别达到 359万人次和 408 万人次(图 20),较二季度增长 36%,与 2019 年平均访客数量相比,已恢复到 87%的水平。,较二季度增长 36%,与 2019 年平均访客数量相比,已恢复到 87%的水平。来港旅客数量的大幅增加带动了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业的持续复苏。7 月和 8 月香港酒店入住率均达到 87%,与 2018-2019 年的平均水平相当7 月和 8 月香港酒店入住率均达到 87%,与 2018-2019 年的平均水平相当(图 20)。零售业总销货价值累计同比增速略有下降,但仍高位运行,7 月和 8月分别为 20.1%、19.3%零售业总销货价值累计同比增速略有下降,但仍高位运行,7 月和 8月分别为 20.1%、19.3%(图 21),其中珠宝首饰、钟表及名贵礼物等品类领涨,提振相关商家经营信心。,其中珠宝首饰、钟表及名贵礼物等品类领涨,提振相关商家经营信心。高级珠宝品牌戴比尔斯珠宝于 6 月在香港开设全球第三家、亚洲第二家高级珠宝沙龙精品店。9 月特区政府启动“香港夜缤纷”活动,旅发局表示,将于未来数月举办一连串大型盛事,包括 10 月的“香港美酒佳肴巡礼”,11 月的“香港缤纷冬日巡礼”及除夕的“香港跨年倒数”及烟花汇演。预计四季度香港旅游业将热度不减。中秋国庆期间,香港入境处统计约 110 万人次内地旅客经各海陆空管制站访港,平均每日内地旅客入境约 14 万人次,较“五一”黄金周高约一成,酒店整体入住率达到 90%。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劳工短缺,部分行业不得不缩减营业时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客接待能力,影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劳工短缺,部分行业不得不缩减营业时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客接待能力,影响零售、餐饮等相关旅游行业的复苏。响零售、餐饮等相关旅游行业的复苏。此外,与“南下”旅客数量(533 万人次)相比,“北上”旅客数量增长更快。香港入境事务处统计数据显示,7-8 月已有超过 900 万人次港人入境深圳,对比香港总人口(733.32万人)看,意味着平均每位香港人入境深圳 1.2 次。图表 20访港旅客人数及酒店入住率图表 21香港零售业总销货价值增速图表 20访港旅客人数及酒店入住率图表 21香港零售业总销货价值增速数据来源:wind,北大汇丰智库数据来源:wind,北大汇丰智库尽管旅游板块表现活跃,但地产、贸易和金融领域增长压力较大。尽管旅游板块表现活跃,但地产、贸易和金融领域增长压力较大。8 月,李嘉诚 7 折抛售房产的消息引发香港地产界轰动,地产行业信心受到影响,中原城市领先指数3在 8 月出现急转直下(图 22),年初的反弹趋势被打破。9 月美联储释放“高利率将维持更长时间”的信号,贷款成本上升使香港住宅楼市成交更加谨慎。9 月香港住宅买卖合约数量环比跌近 12%,为今年以来新低,同比跌 26%;住宅买卖成交金额 228 亿港元,环比、同比分别跌 20.5%、22%。香港 PMI 领先指标7 月起跌入荣枯线以下(图 23),反映市场对经济复苏前景的担忧。图表 22香港中原城市领先指数图表 23香港 PMI(季调)图表 22香港中原城市领先指数图表 23香港 PMI(季调)数据来源:wind,北大汇丰智库数据来源:wind,北大汇丰智库贸易方面,香港进、出口增速自6月开始触底反弹,8月分别达到-0.3%和-3.7%,降幅较 5 月明显收窄(图 24),除了与内地贸易往来修复外,去年同期低基数是主要原因(去年三季度跌幅超过 10%,四季度跌幅超过 20%)。预计四季度香港进、出口增速在低基数基础上将由负转正,实现较大增长,但贸易实质性增长仍面临压力。图表 24香港进出口货值当月同比图表 24香港进出口货值当月同比数据来源:wind,北大汇丰智库金融方面,港股流动性持续走弱,9 月港股主板日均成交金额为 902.1 亿港元,月内及第三季度日均成交额均为 2019 年底以来最低,个股“零成交”现象屡见不鲜。受流动性走弱影响,选择私有化的港股公司正在增多,今年以来约有近 20 家港股公司主动撤离港股市场,宣布私有化或已经退市,包括雅士利、达利食品、IMAX 中国等大众熟知的企业。3.澳门:旅游业、博彩业高速增长,三季度增速有望超过 100%澳门旅游业复苏势如破竹,中国旅游研究院 8 月公布的2023 年上半年出境旅游大数据报告显示,上半年出境游目的地共计接待内地游客 4037 万人次。其中,澳门位居内地居民出境旅游目的地的首位,占比超过五成。7 月、8 月、9 月访澳旅客数量分别达到 276 万人次、322 万人次和 230 万人次7 月、8 月、9 月访澳旅客数量分别达到 276 万人次、322 万人次和 230 万人次(图 25),其中 8月旅客数量创下疫情以来新高,与 2019 平均访澳旅客数量相比,已恢,其中 8月旅客数量创下疫情以来新高,与 2019 平均访澳旅客数量相比,已恢复到 98%的水平;酒店入住率增至 89%,基本与 2019 年水平相当。复到 98%的水平;酒店入住率增至 89%,基本与 2019 年水平相当。旅游业的强势复苏与一系列政策支持密不可分,随着内地居民赴港澳团队旅游签注“全国通办”等便利政策恢复实施,澳门特区政府加大宣传力度,推出“特色店计划”和“艺文荟澳”等特色旅游项目,与航空公司、电商平台及线上旅行社合作,推出众多旅游、酒店和机票优惠,吸引全球旅客来澳消费。旅博会的成功举办更是添加助力。图表 25澳门旅客入境数和酒店入住率图表 25澳门旅客入境数和酒店入住率数据来源:wind,北大汇丰智库旅游业的强势复苏带动博彩业业务收入持续高速增长旅游业的强势复苏带动博彩业业务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图 26)。7 月、8 月、9 月博彩业毛收入分别达到 167 亿澳门元、172 亿澳门元、149 亿澳门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4086%、686%、404%,与 2019 年平均水平相比,已恢复到 70%。与 2019 年平均水平相比,已恢复到 70%。从二季度数据看,澳门 GDP 同比增长 118%,达到 838 亿澳门元,其中博彩业收入占比 54%。在博彩业的强势拉动下,预计三季度澳门经济增速仍将超过 100%。图表 26澳门博彩业收入及增速图表 26澳门博彩业收入及增速数据来源:wind,北大汇丰智库二、2023 年四季度湾区经济形势展望与建议1.需谨防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从三季度广东省经济表现看,外贸走势整体较好,出口平稳增长,增速高于全国。但内需却不容乐观,投资和消费的增长相比二季度均有所放缓,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可能在四季度减弱。前三季度广东 GDP 仅增长 4.5%,距离年度目标 5%以上仍有差距,四季度稳增长的压力较大。建议在稳投资、促消费、强外贸方面进一步出台针对性举措,具体如下。2.投资拉动动能减弱,稳投资仍需进一步发力三季度全国和珠三角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都有放缓迹象,珠三角的二产投资增速略有下降但仍处高位,三产投资除广深外其余城市加速下滑,其中房地产投资拖累明显。民间投资仍处于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反弹压力较大。随着工业生产修复进程加快,二产投资预计仍将高速增长。房地产方面房地产方面,尽管认房不认贷、降低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放松购房限制等政策相继出台,但由于市场风险尚未出清,大型房企相继爆雷,群众担忧情绪依旧较高,再加上消费观念、生育观念等长期性因素潜移默化的改变,楼市成交量并不理想,短期内房地产投资仍将维持负增长。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主要是信心不足和风险担忧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主要是信心不足和风险担忧,8 月国家层面先后出台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政策效果显现仍需要时间,当前投资很大程度上还依靠政府拉动。政府财政承压明显政府财政承压明显,广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增速(8月分别为 5.7%、0.0%)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 月分别为 10.0%和 3.8%),与其他 5 个财政大省相比也处于低位。综合上述各方面因素,预计四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动能或将继续放缓,稳投资政策仍需进一步发力。建议一是加大积极的财政政策落实力度,发挥政府的投资引领作用一是加大积极的财政政策落实力度,发挥政府的投资引领作用,特别是在基建投资和旧工业园区的升级改造方面,用足用好剩余专项债额度,提高投资效益。省市级发改委尽快筛选出相对成熟的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吸收民间资本参与其中。省商务厅和各市商务局落实外商投资保护和外企国民待遇准则,鼓励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等成为引进外资的排头兵。二是合理部署广州和深圳等核心城市工改住、商改住、商改租和城中村改造工作二是合理部署广州和深圳等核心城市工改住、商改住、商改租和城中村改造工作,稳定房企业务,降低写字楼空置率和闲置工业用地,提高不同种类住房租房供应量,满足差异化居住需求。对三四线城市过多的存量房去库存问题,考虑作为公租房或企业员工宿舍,吸引人才和企业落户;或作为养老、康复、和度假社区改造,吸引高净值人群置业。尽可能通过促成交稳定房企资金流,支持房企逐渐转型,避免突击性爆雷对经济系统造成严重冲击。三是引导住宿餐饮、文化旅游、体育娱乐等服务业做好投资布局三是引导住宿餐饮、文化旅游、体育娱乐等服务业做好投资布局。地铁客运量、观影人次和票房、酒店入住率等高频指标显示服务业复苏仍有广阔空间,中秋国庆假期“一票难求”,港澳北上反向代购、杭州亚运会带动周边旅游经济爆发4,入境游持续回暖等,需要针对消费者消费行为和偏好增加相应的服务业态满足该部分需求。3.消费增速有所放缓,促消费需更行之有效从三季度总体数据看,广东省消费仍保持 5%以上的增长,特别是广州、深圳两个城市增长强劲;但若看 8 月当月增速,广东仅增长 1.2%,深圳增长-1%,东莞、中山、江门已连续负增长 3 个月,远低于全国 4.6%的增速,消费增长出现放缓趋势,需谨防消费疲弱。建议省政府办公厅尽快出台促进服务业发展详细措施,抓住疫情后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业加速恢复的窗口期,联合香港、澳门做好入境游、出境游、以及国内深度游相关服务,带动就业和消费同向增长。省政府办公厅尽快出台促进服务业发展详细措施,抓住疫情后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业加速恢复的窗口期,联合香港、澳门做好入境游、出境游、以及国内深度游相关服务,带动就业和消费同向增长。疫后人们的消费结构性变化明显,餐饮、旅游、娱乐消费意愿较大。据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测算,中秋国庆期间,广东累计接待游客 6386.2 万人次,同比增长 44.7%;实现旅游总收入 571.6 亿元,同比增长 148.7%。此外,与“南下”旅客数量(533 万人次)相比,港澳“北上”旅客数量增长更快,平均每个香港人到访深圳约 1.2 次。四季度仍有“双十一”、圣诞节等节日,可以此为契机,推出包括交通出行、酒店住宿、景点旅游、文化展览、餐饮购物等多项促消费优惠政策四季度仍有“双十一”、圣诞节等节日,可以此为契机,推出包括交通出行、酒店住宿、景点旅游、文化展览、餐饮购物等多项促消费优惠政策,发挥假期的消费拉动作用发挥假期的消费拉动作用。针对港澳居民“北上”消费热情,可在口岸通行、跨境支付等方面进一步提供便利,推出湾区美食汇、非遗文化节、特色购物节等进一步增加湾区消费吸引力。另外,就业充足,收入稳定是消费增长的前提,建议省人社厅和市人社局联合高校、企业做好秋招工作,统筹好国考、省考、市考招录工作,特别是对空缺岗位的引导调剂,持续落实稳就业政策,保障消费增长的物质基础。建议省人社厅和市人社局联合高校、企业做好秋招工作,统筹好国考、省考、市考招录工作,特别是对空缺岗位的引导调剂,持续落实稳就业政策,保障消费增长的物质基础。4.广深外贸仍将引领增长,其余城市需思考稳外贸良方三季度全国外贸增速较二季度明显下降,9 月人民币出口累计增速仅有 0.6%,进口累计增速连续四个月负增长。在全国外贸疲弱背景下广东外贸仍保持平稳增长,但省内各城市表现差异明显。广州和深圳持续领涨,佛山和东莞作为珠三角外贸体量仅次于广深的城市,出口却加速下滑,惠州、中山、珠海、江门的出口降幅虽收窄,但仍为负增长。四季度有秋季广交会加持,再加上北半球冬季来临以及感恩节圣诞节消费带动,预计欧美等取暖设备产品及玩具装饰品等需求将带动广东外贸出口进一步回升,但仍将以广深引领为主,其余城市需要思考外贸稳增长新举措,核心在于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配套部署。四季度有秋季广交会加持,再加上北半球冬季来临以及感恩节圣诞节消费带动,预计欧美等取暖设备产品及玩具装饰品等需求将带动广东外贸出口进一步回升,但仍将以广深引领为主,其余城市需要思考外贸稳增长新举措,核心在于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配套部署。建议一是利用秋季广交会契机,组织珠三角优势产业和代表性企业参展布展,做好宣传推广工作,促成更多外贸新订单。二是佛山、东莞、惠州、中山等传统工业城市需以新技术、新人才、数字化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佛山、东莞、惠州、中山等传统工业城市需以新技术、新人才、数字化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创造持续竞争优势,对新兴产业的布局需结合全省规划及各市优势,量力而行,避免重复引进和过度竞争。升级,创造持续竞争优势,对新兴产业的布局需结合全省规划及各市优势,量力而行,避免重复引进和过度竞争。例如,佛山是家电行业集聚区,家电出口占其整体出口的 12.8%,但其出口增速却只有-2.5%,与深圳的家电出口 21.9%的增速差距明显;塑料制品出口佛山增长-8.9%,广州却增长 22.8%,其余优势产业陶瓷、家具等出口也呈大幅下降趋势。如何在布局新兴产业的同时保持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是关键。三是密切关注国际政策变动对外贸出口可能造成的影响,做好应对之策。三是密切关注国际政策变动对外贸出口可能造成的影响,做好应对之策。9 月欧盟宣布将启动对中国出口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如果相关措施落地,广东的外贸“新三样”出口将受到直接冲击,需尽早准备应对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考察国外投资建厂可行性、与国外进口商议价谈判、开拓新市场等。5.新施政报告推出有力举措稳香港经济,澳门“旅游 ”跨界融合不断深化三季度香港旅游业加快复苏对经济形成一定支撑,但劳工短缺问题成为掣肘因素。特首表示解决劳工短缺问题以“有限度输入劳工”作为辅助,最根本的还是加强职业教育培训,促进本地劳工就业。但香港 8 月失业率已降至 2.9%,去年中到今年中出生人口为 3.26 万人,小于死亡人口(5.46 万人),人口增长主要来源于迁移增长,单纯依靠本地劳工或许无法应对旅游等服务业发展需求。可考虑探索在大湾区内采用劳务派遣方式应对劳工增长需求。地产、贸易和金融板块发展仍面临较大压力,对四季度经济增长提出挑战。7 月,香港金管局宣布自用住宅、写字楼、商铺等按揭比例上限放宽政策,这是自 2009 年首次引入楼市逆周期宏观审慎措施后,首度采取放宽措施,但目前楼市成交量尚未见提升。贸易在去年低基数基础上数据表现可能改观,但实质性增长有限。金融市场流动性偏弱问题引发关注,9 月底港交所就创业板上市改革(如实施“简化转板机制”)展开意见征询,以应对“零成交”现象,政策效果显现或在年底及明年。10 月 25 日特首发布新的施政报告,针对当前经济突出问题推出一系列举措,包括扩大“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大学名单、落实“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下调股票印花税、降低市场资讯费用、开设“一带一路”沿线商贸办事处、缩短楼市额外印花税适用期并对买家印花税和新住宅印花税税率减半征收等,四季度或有相关政策效果显现。与香港相比,澳门经济体量较小,经济结构简单,旅游业和博彩业的高速增长带动经济强势复苏,二季度 GDP 增长 118%,预计三季度和四季度仍有望实现 100%左右的增长。澳门旅游局局长表示,持续深化“旅游 ”跨界融合,将澳门打造成为集观光娱乐、文化体育、科技体验和盛事活动等内涵于一体的多元城市。澳门国际烟花比赛会演、世界旅游经济论坛、“幻彩耀濠江”光影秀等大型活动将持续举办,拉动澳门旅游业更上新台阶。建议探索澳门与珠三角城市旅游业合作方案,如共同举办活动赛事、推出大湾区旅游年票等,吸引国内外旅客进行大湾区深度游,释放大湾区旅游业活力。1根据 2017 年广东省固定资产投资额中民间投资额和房地产投资中民间投资额计算而得,2018 年后固定资产投资不再公布绝对数。2当月同比增速依据社消累计值推算得出。3中原城市领先指数是香港中原地产代理有限公司与香港城市大学联合推出的周度指数,旨在客观反映香港最新的地产市场价格变动。4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截至 9 月 20 日,浙江餐饮堂食的订单量较 2019年同期增长超 380%,主办城市杭州以及宁波、温州、湖州、绍兴、金华等协办城市的酒店、民宿“一房难求”。北大汇丰智库(The PHBS Think Tank)成立于 2020 年 7 月,旨在整合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各院属研究中心,统筹协调资源,重点从事有关宏观经济、国际贸易与投资、金融改革与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城市与乡村发展、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经济贸易与合作等领域的实证分析与政策研究,打造专业化、国际化的新型智库平台。北大汇丰智库由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创院院长海闻教授兼任主任,智库副主任为王鹏飞、巴曙松、任颋、魏炜、林双林。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06 24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上海数据集团&amp华为云:2023城市数据空间CDS白皮书(48页).pdf

    践行深度用云城市数据空间CDS白皮书版权所有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23。保留一切权利。非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书面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摘抄、复制本手册内容的部分或全部,并不得以任何形式传播。免责声明商标声明 、华为、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商标或者注册商标。在本手册中以及本手册描述的产品中,出现的其它商标,产品名称,服务名称以及公司名称,由其各自的所有人拥有。本文档可能含有预测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有关未来的财务、运营、产品系列、新技术等信息。由于实践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可能导致实际结果与预测信息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本文档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要约或承诺,华为不对您在本文档基础上做出的任何行为承担责任。华为可能不经通知修改上述信息,恕不另行通知。扫码了解更多扫码获取电子版前言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加速演进、裂变创新,开辟了人类生产生活新空间,拓展了社会治理的新疆域。近几年,以土地生产要素为主的城市经济增长动力逐步减弱,而数据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的“第五个关键生产要素”,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数据要素正在驱动构建数字敏捷型经济形态,重建模型化知识产品,重塑市场化信任规则,重构生态化共治规制。工业经济筑造了城市空间,数字经济将开创数据空间。像城市空间一样,数据空间要围绕数据要素高效合规流通,探索构建新生产关系,创造新权属、新信任、新规则、新基础设施、新模式。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率先探索数字化转型之路。数据要素流通是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的基本前提,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核心引擎,是促进数字政府持续长效运营、激活政府公共数据的社会化价值和市场化潜力重要手段。2023年10月,国家数据局正式挂牌掀开了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化的序幕,进一步加快统筹全国统一的数据大市场建设。上海数据集团有限公司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编制本白皮书,在业内首次发布城市数据空间CDS(City Data Spaces)理念,利用各自在数据要素领域积累的经验,取长补短,在洞察分析国外数据空间和国内数据要素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城市数据空间的“2 1 1”的架构体系顶设,即制度和组织2个保障参考体系、1个基础设施、1个数据生态,并且在基础设施中进一步提出,构建城市数据空间基础设施的“1 4 2”统一基础架构,即1个城市数据底座,4个数据分层(数据资源、数据治理、数据资产和数据交易),以及2个治理框架(安全可信和合规可控),旨在鼓励行业内外各单位共同探讨,并推动在行业中形成统一的认知。F O R E W O R D当02编制委员会P R E P A R A T I O N C O M M I T T E E编 写 单 位编制委员会上海数据集团有限公司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数据集团有限公司:朱宗尧 李小山 傅行晓 高晓丽 周 强 夏佳斌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尚海峰 胡玉海 马 运 徐 俊 悦 怡 王 飞 刘鹏宇 方 芳 滕奉涛 高 卓 张志刚 季 亮 朱 杰 陈 勇 郭奕浩 郑 辉 宋晔志鹏 殷润悦前言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加速演进、裂变创新,开辟了人类生产生活新空间,拓展了社会治理的新疆域。近几年,以土地生产要素为主的城市经济增长动力逐步减弱,而数据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的“第五个关键生产要素”,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数据要素正在驱动构建数字敏捷型经济形态,重建模型化知识产品,重塑市场化信任规则,重构生态化共治规制。工业经济筑造了城市空间,数字经济将开创数据空间。像城市空间一样,数据空间要围绕数据要素高效合规流通,探索构建新生产关系,创造新权属、新信任、新规则、新基础设施、新模式。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率先探索数字化转型之路。数据要素流通是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的基本前提,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核心引擎,是促进数字政府持续长效运营、激活政府公共数据的社会化价值和市场化潜力重要手段。2023年10月,国家数据局正式挂牌掀开了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化的序幕,进一步加快统筹全国统一的数据大市场建设。上海数据集团有限公司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编制本白皮书,在业内首次发布城市数据空间CDS(City Data Spaces)理念,利用各自在数据要素领域积累的经验,取长补短,在洞察分析国外数据空间和国内数据要素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城市数据空间的“2 1 1”的架构体系顶设,即制度和组织2个保障参考体系、1个基础设施、1个数据生态,并且在基础设施中进一步提出,构建城市数据空间基础设施的“1 4 2”统一基础架构,即1个城市数据底座,4个数据分层(数据资源、数据治理、数据资产和数据交易),以及2个治理框架(安全可信和合规可控),旨在鼓励行业内外各单位共同探讨,并推动在行业中形成统一的认知。F O R E W O R D当02编制委员会P R E P A R A T I O N C O M M I T T E E编 写 单 位编制委员会上海数据集团有限公司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数据集团有限公司:朱宗尧 李小山 傅行晓 高晓丽 周 强 夏佳斌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尚海峰 胡玉海 马 运 徐 俊 悦 怡 王 飞 刘鹏宇 方 芳 滕奉涛 高 卓 张志刚 季 亮 朱 杰 陈 勇 郭奕浩 郑 辉 宋晔志鹏 殷润悦目录D I R E C T O R Y1.1 国外数据空间现状1.2 国内数据要素现状1.3 国内主要挑战国内外现状与主要挑战0105-102.1 城市数据空间的内涵2.2 城市数据空间的体系架构2.3 城市数据空间的制度参考体系2.4 城市数据空间的组织参考体系2.5 城市数据空间的基础设施架构2.6 城市数据空间的数据生态2.7 城市数据空间的运行模式城市数据空间顶设与模式0211-363.1 上海数据集团城市数据空间实践3.2 某医疗集团数据可信流通探索实践3.3 华为产业数据空间探索实践最佳实践案例0337-42发展与展望0443-45目录D I R E C T O R Y1.1 国外数据空间现状1.2 国内数据要素现状1.3 国内主要挑战国内外现状与主要挑战0105-102.1 城市数据空间的内涵2.2 城市数据空间的体系架构2.3 城市数据空间的制度参考体系2.4 城市数据空间的组织参考体系2.5 城市数据空间的基础设施架构2.6 城市数据空间的数据生态2.7 城市数据空间的运行模式城市数据空间顶设与模式0211-363.1 上海数据集团城市数据空间实践3.2 某医疗集团数据可信流通探索实践3.3 华为产业数据空间探索实践最佳实践案例0337-42发展与展望0443-45061.1 国外数据空间现状2、IDS数据空间IDS(International Data Spaces)是在欧洲数据战略下的最佳实践,是基于工业4.0下发展的子项目,随着更多的国家和组织参与进来,该项目上升为欧盟资助的重点项目。IDSA(Inter-national Data Spaces Association)协会已发展成员130多个,其中以欧洲企业为主,也包括微软、IBM等美国企业,以及华为、海尔和信通院等中国企业和机构。IDS核心理念是欧洲的价值观和数据主权,即数据隐私保护和安全,提倡机会均等,确保数据创建者的数据主权和参与者之间的信任。通过IDS 1、欧洲数据战略欧洲长期存在数据挑战,依赖于谷歌、亚马逊、Facebook等提供的数字应用和服务,同时欧洲的云计算、人工智能、5G通信等关键基础技术发展也相对落后。在此背景下,欧洲已意识到其在数字经济所处的被动局面,于2020年2月发布塑造欧洲数字未来的数据战略,并陆续出台了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数字市场法、数字服务法等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框架,致力于构建欧洲“数字主权”,增强数字创新能力。欧洲数据战略提出四大核心措施:加强数据全周期治理、加大数据基础设施投资、赋能个人和中小企业,以及构建九大领域数据空间建设(制造、环保、移动、卫生、金融、能源、农业、公图1 IDS数据空间参考架构国内外现状与主要挑战BrokerClearing HouseData SpaceAPPData consumerAPP StoreIdentity Vocabulary ProviderConnectorIDS Data exchange and data processing along the data value chainData sharing in aDataAPPData ProviderUsage PoliciesUsage PoliciesConnectorIDS Data共管理、技能)。其中,数据空间作为核心概念,进一步拉动欧洲对安全、高效和可信的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061.1 国外数据空间现状2、IDS数据空间IDS(International Data Spaces)是在欧洲数据战略下的最佳实践,是基于工业4.0下发展的子项目,随着更多的国家和组织参与进来,该项目上升为欧盟资助的重点项目。IDSA(Inter-national Data Spaces Association)协会已发展成员130多个,其中以欧洲企业为主,也包括微软、IBM等美国企业,以及华为、海尔和信通院等中国企业和机构。IDS核心理念是欧洲的价值观和数据主权,即数据隐私保护和安全,提倡机会均等,确保数据创建者的数据主权和参与者之间的信任。通过IDS 1、欧洲数据战略欧洲长期存在数据挑战,依赖于谷歌、亚马逊、Facebook等提供的数字应用和服务,同时欧洲的云计算、人工智能、5G通信等关键基础技术发展也相对落后。在此背景下,欧洲已意识到其在数字经济所处的被动局面,于2020年2月发布塑造欧洲数字未来的数据战略,并陆续出台了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数字市场法、数字服务法等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框架,致力于构建欧洲“数字主权”,增强数字创新能力。欧洲数据战略提出四大核心措施:加强数据全周期治理、加大数据基础设施投资、赋能个人和中小企业,以及构建九大领域数据空间建设(制造、环保、移动、卫生、金融、能源、农业、公图1 IDS数据空间参考架构国内外现状与主要挑战BrokerClearing HouseData SpaceAPPData consumerAPP StoreIdentity Vocabulary ProviderConnectorIDS Data exchange and data processing along the data value chainData sharing in aDataAPPData ProviderUsage PoliciesUsage PoliciesConnectorIDS Data共管理、技能)。其中,数据空间作为核心概念,进一步拉动欧洲对安全、高效和可信的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4、欧洲模式主要特点IDS数据空间的核心理念是保护欧洲的数据主权,欧洲发布多部法律法规为数据保驾护航。基于统一的基础架构(GAIA-X IDS),以及去中心化的数据交换模式,降低了使用成本和门槛,提升了中小企业的广泛参与。集中力量构建九大领域数据空间建设,为推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提供了丰富的最佳实践。从技术到标准体系,全流程保障数据的安全可信,以及数据空间之间的平等互信、互操作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通过开发多种便捷灵3、IDS与GAIA-X组合2020年欧洲发布欧洲数字主权报告,明确建设欧洲的下一代数字基础设施,建立数字主权的最高标准。由德国和法国联合倡议GAIA-X计划启动,GAIA-X遵循欧洲数据战略要求,致力于实现跨行业共享,避免数据孤岛,打造安全可靠的数据基础设施,培育开放的数据生态系统,以推动欧洲经济增长和创新。GAIA-X生态系统架构分为两个部分:数据生态系统和基础设施生态系统。两者构成了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联接两个生态系统的关键服务是联合服务,由身份与信任、合规、主权数据交换以及联合目录四个部分组成。GAIA-X和IDS形成一个完整的组合架构,GAIA-X专注于主权云服务和云基础设施,而IDS1.2 国内数据要素现状国内数据要素发展经历了预热阶段、起步阶段、落地阶段,已进入深化阶段。1、国内数据要素政策进入体系化深化阶段2014年大数据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数据与实体经济不断融合加深,数字产业、数字应用等都飞速发展。2019年,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列为新型生产要素,数据要素市场配置上升为国家战略,一批批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数据要素政策体系架构初步形成,已进入体系化深化阶段。0807专注于数据和数据主权。GAIA-X和IDS相互补充和联合,以保护整个生态系统中端到端数据价值链的数据主权。数据空间,欧洲致力于建设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独立于供应商的数据生态系统和市场,以低成本和低门槛方式向所有人开放,促进数据供需双方的连接。IDS数据空间参考架构定义了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生态系统,数据提供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Connector(可信连接器)进行数据的共享交换,连同Identity Provider(认证服务)、Broker(数据交易监管服务),Clearing House(结算服务),APP Store(应用商店服务)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数据空间系统。IDS实现数据主权的核心技术是“使用控制”,数据供需双方配置相应的数据控制策略后,由Connector(可信连接器)负责执行,将数据的控制策略转化为形式化语言,与数据内容一起流转到对端并执行控制。图2 GAIA-X生态系统架构图3 国内数据要素发展历程 GAIA-X联合服务身份与信任主权数据交换联合目录合规GAIA-X基础设施生态硬件节点规则&策略基础服务标准数据存储互操作性GAIA-X数据生态IDS数据空间数据消费者数据连接器数据清算数据提供者活的数据控制工具、数据可信连接器等,确保了欧洲数据战略的落地,也促进了IDS数据空间的推广,已成为广泛接受的产业标准。起步阶段落地阶段深化阶段NOW“大数据”开始成为热点2014年3月2015年8月2016年3月2016年12月2017年10月2019年10月2020年4月2020年4月2020年5月2021年3月2022年12月2023年10月国家层面开始“大数据”顶层设计国家大数据战略从“数据大国”迈向“数据强国”大数据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十三五规划纲要第二十七章“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工信部发布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试点方案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上升国家战略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提出“加快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公开提出“数据可作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数据被正式列为新型生产要素预热阶段国家数据局正式挂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数据二十条),为推动数据要素发展筑牢政策基础4、欧洲模式主要特点IDS数据空间的核心理念是保护欧洲的数据主权,欧洲发布多部法律法规为数据保驾护航。基于统一的基础架构(GAIA-X IDS),以及去中心化的数据交换模式,降低了使用成本和门槛,提升了中小企业的广泛参与。集中力量构建九大领域数据空间建设,为推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提供了丰富的最佳实践。从技术到标准体系,全流程保障数据的安全可信,以及数据空间之间的平等互信、互操作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通过开发多种便捷灵3、IDS与GAIA-X组合2020年欧洲发布欧洲数字主权报告,明确建设欧洲的下一代数字基础设施,建立数字主权的最高标准。由德国和法国联合倡议GAIA-X计划启动,GAIA-X遵循欧洲数据战略要求,致力于实现跨行业共享,避免数据孤岛,打造安全可靠的数据基础设施,培育开放的数据生态系统,以推动欧洲经济增长和创新。GAIA-X生态系统架构分为两个部分:数据生态系统和基础设施生态系统。两者构成了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联接两个生态系统的关键服务是联合服务,由身份与信任、合规、主权数据交换以及联合目录四个部分组成。GAIA-X和IDS形成一个完整的组合架构,GAIA-X专注于主权云服务和云基础设施,而IDS1.2 国内数据要素现状国内数据要素发展经历了预热阶段、起步阶段、落地阶段,已进入深化阶段。1、国内数据要素政策进入体系化深化阶段2014年大数据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数据与实体经济不断融合加深,数字产业、数字应用等都飞速发展。2019年,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列为新型生产要素,数据要素市场配置上升为国家战略,一批批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数据要素政策体系架构初步形成,已进入体系化深化阶段。0807专注于数据和数据主权。GAIA-X和IDS相互补充和联合,以保护整个生态系统中端到端数据价值链的数据主权。数据空间,欧洲致力于建设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独立于供应商的数据生态系统和市场,以低成本和低门槛方式向所有人开放,促进数据供需双方的连接。IDS数据空间参考架构定义了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生态系统,数据提供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Connector(可信连接器)进行数据的共享交换,连同Identity Provider(认证服务)、Broker(数据交易监管服务),Clearing House(结算服务),APP Store(应用商店服务)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数据空间系统。IDS实现数据主权的核心技术是“使用控制”,数据供需双方配置相应的数据控制策略后,由Connector(可信连接器)负责执行,将数据的控制策略转化为形式化语言,与数据内容一起流转到对端并执行控制。图2 GAIA-X生态系统架构图3 国内数据要素发展历程 GAIA-X联合服务身份与信任主权数据交换联合目录合规GAIA-X基础设施生态硬件节点规则&策略基础服务标准数据存储互操作性GAIA-X数据生态IDS数据空间数据消费者数据连接器数据清算数据提供者活的数据控制工具、数据可信连接器等,确保了欧洲数据战略的落地,也促进了IDS数据空间的推广,已成为广泛接受的产业标准。起步阶段落地阶段深化阶段NOW“大数据”开始成为热点2014年3月2015年8月2016年3月2016年12月2017年10月2019年10月2020年4月2020年4月2020年5月2021年3月2022年12月2023年10月国家层面开始“大数据”顶层设计国家大数据战略从“数据大国”迈向“数据强国”大数据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十三五规划纲要第二十七章“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工信部发布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试点方案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上升国家战略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提出“加快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公开提出“数据可作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数据被正式列为新型生产要素预热阶段国家数据局正式挂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数据二十条),为推动数据要素发展筑牢政策基础10092、“数据二十条”为推动数据要素发展筑牢政策基础2022年12月,国家“数据二十条”发布,明确了数据基础制度体系的基本架构,提出建立保障权益、合规使用的数据产权制度,建立合规高效、场内外结合的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建立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数据要素收益分配制度,建立安全可控、弹性包容的数据要素治理制度。在“数据二十条”的指导下各地各部门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和配套政策,制定相关细则。3、数据局组建推动数据要素统筹管理和协调发展2023年初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国家数据局,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工作。国家数据局的组建有利于破除“九龙治水”的数据治理环境,平衡数据要素安全和发展的辩证关系,从而进一步推动数据要素的统筹规划,推进多层次数据要素市场建设。4、上海进一步明确加快构筑数据要素体系重点工作缺数据,高价值数据更缺,数据入场难对政府公共数据来说,国家层面还没有明确公共数据的开放范围,有些数据不能给;有些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担心使用后承担风险,数据不敢给。同时,有些数据维护政府需要投入经费保障,额外带来较大工作量,数据不想给。对于企业数据来说,政府行业部门缺少指导,担心合规风险,数据不能给;没有安全交易渠道,担心数据泄露和扩散,数据不愿给。对于个人数据,缺少相关法律政策指导,隐私数据不敢用。有些稀缺数据,数据资源来源垄断,1.3 国内主要挑战上海围绕“经济、生活、治理”三大领域,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深入贯彻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战略部署,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按照上海市数据条例和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上海市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精神,加快实现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缺少可替代方案。总体上,国内市场不仅缺少数据,更缺少高价值数据,以及相关的数据供需方的利益保障机制。缺治理,高质量数据更缺,闭环监管难数据要素缺少有效治理,有些数据入市后缺乏可靠的质量保障措施,无法快速响应新场景和新需求。数据要素的高效流通依赖于数据的高质量供给,而系统化的数据治理是高质量数据的必要保障,当前我们治理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基本还处在数据规范的可管可控阶段,缺少在数据安全保障、数据分类分级、数据融合加工、数据分析应用、数据质量提升、数据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深化治理,缺少数据治理的标准要求和考核体系,缺少数据质量的监管、跟踪、反馈、完善的闭环机制,缺少税收、法律等配套体系的建立,形成完整的监管服务流程。缺标准,实施细则待探索,供需互信难目前多个省市已发布数据条例,以地方性立法的形式明确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如北京市公共数据专区授权运营管理办法、浙江省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管理办法等,但国家层面暂时没有“公共数据”、“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的细则规定或指导意见,在数据要素市场供需双方互信不足,落地过程中涉及的法律、税收等诸多细则还有待探索和实践,导致各地实施的方案流派不同,比如公共数据,有的地方纳入政务平台的数据开放体系,与政务数据共平台运营;有的地方单独建设数据开放体系,政务数据只是其中一种数据资源来源,各种落地方式不同。缺工具,数据权益待保护,数据确权难由于数据具有低成本、易复制等特点,数据参与主体多元化、使用场景多样化,使得数据要素权益保障变得复杂。数据供需双方在数据使用上,缺少工具来落实公共数据、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的不同权益保障,以及不同权益下的数据使用策略,包括数据的使用时间、访问权限、使用频次等。工具的安全性和操作便捷性,将大幅度降低用户进入市场的门槛,促进数据要素市场的用户参与规模。缺生态,生态环境待培育,创新驱动难在数据开发方面,手中掌握一定规模数据的企业,并具备开发能力的各类“数商”,各自占山为王,生态封闭。在数据消费方面,政府与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有大量的ToB、ToC应用场景,但缺少对数据业务创新的动力,偏好零风险的成功实践。在人才供给上,高校科研机构,因缺少仿真“数据要素实训环境”,数据类人才供给缓慢,创新人才不足。总体上,缺少生态培育土壤、场景创新机制,需要数据提供方、场景应用方、数据监管方、技术服务方以及法律合规机构等共同积极参与,稳步构建覆盖数据要素流通各环节、全链条的市场生态环境。图4 国内主要挑战“五缺”缺数据缺治理缺标准缺工具缺生态国内主要挑战“五缺”高价值数据更缺数据入场难高质量数据更缺闭环监管难实施细则待探索供需互信难数据权益待保护数据确权难生态环境待培育创新驱动难10092、“数据二十条”为推动数据要素发展筑牢政策基础2022年12月,国家“数据二十条”发布,明确了数据基础制度体系的基本架构,提出建立保障权益、合规使用的数据产权制度,建立合规高效、场内外结合的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建立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数据要素收益分配制度,建立安全可控、弹性包容的数据要素治理制度。在“数据二十条”的指导下各地各部门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和配套政策,制定相关细则。3、数据局组建推动数据要素统筹管理和协调发展2023年初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国家数据局,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工作。国家数据局的组建有利于破除“九龙治水”的数据治理环境,平衡数据要素安全和发展的辩证关系,从而进一步推动数据要素的统筹规划,推进多层次数据要素市场建设。4、上海进一步明确加快构筑数据要素体系重点工作缺数据,高价值数据更缺,数据入场难对政府公共数据来说,国家层面还没有明确公共数据的开放范围,有些数据不能给;有些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担心使用后承担风险,数据不敢给。同时,有些数据维护政府需要投入经费保障,额外带来较大工作量,数据不想给。对于企业数据来说,政府行业部门缺少指导,担心合规风险,数据不能给;没有安全交易渠道,担心数据泄露和扩散,数据不愿给。对于个人数据,缺少相关法律政策指导,隐私数据不敢用。有些稀缺数据,数据资源来源垄断,1.3 国内主要挑战上海围绕“经济、生活、治理”三大领域,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深入贯彻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战略部署,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按照上海市数据条例和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上海市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精神,加快实现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缺少可替代方案。总体上,国内市场不仅缺少数据,更缺少高价值数据,以及相关的数据供需方的利益保障机制。缺治理,高质量数据更缺,闭环监管难数据要素缺少有效治理,有些数据入市后缺乏可靠的质量保障措施,无法快速响应新场景和新需求。数据要素的高效流通依赖于数据的高质量供给,而系统化的数据治理是高质量数据的必要保障,当前我们治理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基本还处在数据规范的可管可控阶段,缺少在数据安全保障、数据分类分级、数据融合加工、数据分析应用、数据质量提升、数据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深化治理,缺少数据治理的标准要求和考核体系,缺少数据质量的监管、跟踪、反馈、完善的闭环机制,缺少税收、法律等配套体系的建立,形成完整的监管服务流程。缺标准,实施细则待探索,供需互信难目前多个省市已发布数据条例,以地方性立法的形式明确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如北京市公共数据专区授权运营管理办法、浙江省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管理办法等,但国家层面暂时没有“公共数据”、“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的细则规定或指导意见,在数据要素市场供需双方互信不足,落地过程中涉及的法律、税收等诸多细则还有待探索和实践,导致各地实施的方案流派不同,比如公共数据,有的地方纳入政务平台的数据开放体系,与政务数据共平台运营;有的地方单独建设数据开放体系,政务数据只是其中一种数据资源来源,各种落地方式不同。缺工具,数据权益待保护,数据确权难由于数据具有低成本、易复制等特点,数据参与主体多元化、使用场景多样化,使得数据要素权益保障变得复杂。数据供需双方在数据使用上,缺少工具来落实公共数据、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的不同权益保障,以及不同权益下的数据使用策略,包括数据的使用时间、访问权限、使用频次等。工具的安全性和操作便捷性,将大幅度降低用户进入市场的门槛,促进数据要素市场的用户参与规模。缺生态,生态环境待培育,创新驱动难在数据开发方面,手中掌握一定规模数据的企业,并具备开发能力的各类“数商”,各自占山为王,生态封闭。在数据消费方面,政府与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有大量的ToB、ToC应用场景,但缺少对数据业务创新的动力,偏好零风险的成功实践。在人才供给上,高校科研机构,因缺少仿真“数据要素实训环境”,数据类人才供给缓慢,创新人才不足。总体上,缺少生态培育土壤、场景创新机制,需要数据提供方、场景应用方、数据监管方、技术服务方以及法律合规机构等共同积极参与,稳步构建覆盖数据要素流通各环节、全链条的市场生态环境。图4 国内主要挑战“五缺”缺数据缺治理缺标准缺工具缺生态国内主要挑战“五缺”高价值数据更缺数据入场难高质量数据更缺闭环监管难实施细则待探索供需互信难数据权益待保护数据确权难生态环境待培育创新驱动难城市数据空间顶设与模式2.1 城市数据空间的内涵1、理念城市数据空间是城市发展的高阶演进和新引擎人口、活动和空间是城市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人口发展推动了社会活动,社会活动扩大了城市空间,从而推动城市发展不断演进。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当今数字社会,城市空间也从单个地理中心往城市群/城市带高阶发展,比如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等。数字社会释放了城市海量数据,也开辟出了城市数据新空间。城市数据量从TB到PB级海量持续增加,使数据成为城市的“石油能源”、“信息高速公路”。从海量数据中挖掘的数据要素价值,激发了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城市数据空间是践行城市数据战略的重要举措数字化和科技创新作为先进生产力,打破了城市空间的时空限制,城市智能化、共享化、信息化重构了时空关系,在传统“地理空间”的基础上形成了“要素流动空间”。一般来说,超大和特大级城市作为城市资源要素流动的关键枢纽,承担了70%以上的要素流动,突显出了城市级的数据战略意义。城市数据空间是促进城市数据要素高效合规流通的重要基石城市数据空间提供城市数据要素高质量供给和交易能力,不断推动数据要素的高效合规流通,成为城市数字的重要基石。城市数据空间包括公共数据空间、行业数据空间、企业数据空间和个人数据空间,这些空间场景不同,但遵循统一的城市数据空间规范体系和服务能力。图5 城市数据空间理念展、强化数字关键能力、优化数字发展环境。作为重要参考和借鉴,我们可以勾勒出城市数据空间的4个主要特征:数据生态系统人口活动空间城市城市群/带国家全球城市城市群/带国家全球城市数据空间是践行城市数据战略的重要举措城市数据空间理念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数据基础设施维维维维维度度度度度nn321 1土地经济 工业社会工业经济数字新产业数字化变革数字社会 数字经济农业社会要素流动空间地理空间科技创新、数字化驱动12城市数据空间顶设与模式2.1 城市数据空间的内涵1、理念城市数据空间是城市发展的高阶演进和新引擎人口、活动和空间是城市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人口发展推动了社会活动,社会活动扩大了城市空间,从而推动城市发展不断演进。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当今数字社会,城市空间也从单个地理中心往城市群/城市带高阶发展,比如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等。数字社会释放了城市海量数据,也开辟出了城市数据新空间。城市数据量从TB到PB级海量持续增加,使数据成为城市的“石油能源”、“信息高速公路”。从海量数据中挖掘的数据要素价值,激发了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城市数据空间是践行城市数据战略的重要举措数字化和科技创新作为先进生产力,打破了城市空间的时空限制,城市智能化、共享化、信息化重构了时空关系,在传统“地理空间”的基础上形成了“要素流动空间”。一般来说,超大和特大级城市作为城市资源要素流动的关键枢纽,承担了70%以上的要素流动,突显出了城市级的数据战略意义。城市数据空间是促进城市数据要素高效合规流通的重要基石城市数据空间提供城市数据要素高质量供给和交易能力,不断推动数据要素的高效合规流通,成为城市数字的重要基石。城市数据空间包括公共数据空间、行业数据空间、企业数据空间和个人数据空间,这些空间场景不同,但遵循统一的城市数据空间规范体系和服务能力。图5 城市数据空间理念展、强化数字关键能力、优化数字发展环境。作为重要参考和借鉴,我们可以勾勒出城市数据空间的4个主要特征:数据生态系统人口活动空间城市城市群/带国家全球城市城市群/带国家全球城市数据空间是践行城市数据战略的重要举措城市数据空间理念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数据基础设施维维维维维度度度度度nn321 1土地经济 工业社会工业经济数字新产业数字化变革数字社会 数字经济农业社会要素流动空间地理空间科技创新、数字化驱动1214132、“五可”原则城市数据空间的数据要素,遵循“五可”原则:“可发现、可访问、可开发、可共享、可流通”。城市数据空间的4个主要特征城市数据空间是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具体表现和关键路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提出数字化的四个方面建设:夯实数字底座、全面赋能经济发可发现:如何让数据消费者在城市数据空间中,可快速高效地找到想要的数据,无论是通过场景找数据,还是通过主题汇聚数据,最终实现数据要素供需方的发现和连接?当前简单数据目录已图6 城市数据空间的4个主要特征图7“五可”原则展、强化数字关键能力、优化数字发展环境。作为重要参考和借鉴,我们可以勾勒出城市数据空间的4个主要特征:经不能再满足城市级大规模应用的需求,需要结合AI关键能力,从场景化自然语言转换、多语义关联到大模型数据聚合等技术,实现基于数据地图模式的自助问答、自动发现能力。可发现是推广城市数据要素的可获得性的关键能力。可访问:数据消费者找到所需的数据后,可快速、可便捷地访问数据。基于通用的数据安全基础上,首先要确保可访问数据的可信、可控能力,基于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可信可控是可访问的关键基础,包括数字身份可认证,数据不可篡改,访问操作可审计追溯等;也包括基于数据安全合规、数据权益保障的前提下的访问权限、访问范围等策略控制。尤其,需要解决跨多个认证体系的联合认证问题。打造坚实的城市数据空间可信可控能力,需要经历千锤百炼的锻造,数据所在的安全环境重要性远比数据本身价值意义更大,一旦风险泄露,数据价值将可能全部失去。可开发:城市数据空间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的开放性,需要构建一个庞大的数据生态系统,但落地到技术层面,主要是数据的可开发性。需要站在开发者角度,从开发的全流程剖析,明确各个阶段数据的开发对象、开发方式、开发环境、开发赋能等。可开发周期内容,仍要遵循数据的合规使用,涉及测试数据申请、销毁、范围控制等处理。提供简便快速的开发套件,测试沙箱等模块,加快数据产品的行业场景应用。可共享:城市数据空间的数据共享,是基于安全可信的数据共享基础设施。围绕数据全生命周期,对数据的登记、离线、消亡等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策略,包括使用时间、次数、方式等控制,对数据使用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可流通:数据进入到流通环节,才能发挥出市场配置作用,数据的可流通性是城市数据空间的发展动力,必须加强对数据资产化,数据产品化和城市数据空间具备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为城市数据空间的发展,提供法律法规保障,加强立法体系化建设,建立公平公正的城市数据运行环境。城市数据空间具备完善的组织体系保障,有清晰的组织架构、明确的组织目标,统筹协调各个部门工作,有例行的联席工作组运作,进行工作推进和问题升级,通过自身不断的组织优化匹配城市数据空间的发展。城市数据空间具备先进的数据基础设施,以安全可信可控为关键基础,提供城市数据的共享交换基础服务,位于数据空间中的企业和个人能够获取其他参与者提供的数据,并在数据共享中获益。数据生态系统数据基础设施制度体系组织体系城市数据空间具备丰富的数据生态系统,共同以城市数据空间为起点,以发展和繁荣城市数据产业为目标,由数据提供方、数据消费方、数据经纪方、数据开发方等各参与方,一起联合构建一个全新的城市级数据生态系统,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驱动力,推动城市数据高价值高质量释放。数据商品化的流通环节打通,支撑商业生态系统的数据要素流通。3、重要意义(一)促进数据要素高效合规流通,提升城市运作效率城市数据空间实现数据要素的开放与共享,为数据要素汇集、资源整合提供解决方案能力,有助于推进城市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价值实现。同时,城市数据空间有助于提升政府治理水平与服务效能。政府通过与企业、社会组织等深入合作,实现基于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统筹管理,有助于提升城市在公共交通、医疗、教育、文化及政务服务等各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二)激发城市数据效能,打造城市经济繁荣的新引擎城市数据空间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推动各类要素快速流动、各类市场主体深度合作、各类场景融合创新的新引擎。城市数据空间促进市场体系中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促进产业全要素的互联互通,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畅通经济循环,实现产业链韧性生产和健康发展。(三)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推进城市智慧化进程城市数据空间通过运用AI城市模型赋能、多元数据要素融合、多样场景数据贯通等手段,推动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智慧出行、智慧物流等智慧化进程,打造城市智能体,提升城市运行效率,让城市像生命体一样更加智能。通过数智融合,加快数据的智能监测、预测、控制等手段,解决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开辟新的道路。城市数据空间数据要素“五可”原则可发现可访问可开发可共享可流通14132、“五可”原则城市数据空间的数据要素,遵循“五可”原则:“可发现、可访问、可开发、可共享、可流通”。城市数据空间的4个主要特征城市数据空间是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具体表现和关键路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提出数字化的四个方面建设:夯实数字底座、全面赋能经济发可发现:如何让数据消费者在城市数据空间中,可快速高效地找到想要的数据,无论是通过场景找数据,还是通过主题汇聚数据,最终实现数据要素供需方的发现和连接?当前简单数据目录已图6 城市数据空间的4个主要特征图7“五可”原则展、强化数字关键能力、优化数字发展环境。作为重要参考和借鉴,我们可以勾勒出城市数据空间的4个主要特征:经不能再满足城市级大规模应用的需求,需要结合AI关键能力,从场景化自然语言转换、多语义关联到大模型数据聚合等技术,实现基于数据地图模式的自助问答、自动发现能力。可发现是推广城市数据要素的可获得性的关键能力。可访问:数据消费者找到所需的数据后,可快速、可便捷地访问数据。基于通用的数据安全基础上,首先要确保可访问数据的可信、可控能力,基于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可信可控是可访问的关键基础,包括数字身份可认证,数据不可篡改,访问操作可审计追溯等;也包括基于数据安全合规、数据权益保障的前提下的访问权限、访问范围等策略控制。尤其,需要解决跨多个认证体系的联合认证问题。打造坚实的城市数据空间可信可控能力,需要经历千锤百炼的锻造,数据所在的安全环境重要性远比数据本身价值意义更大,一旦风险泄露,数据价值将可能全部失去。可开发:城市数据空间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的开放性,需要构建一个庞大的数据生态系统,但落地到技术层面,主要是数据的可开发性。需要站在开发者角度,从开发的全流程剖析,明确各个阶段数据的开发对象、开发方式、开发环境、开发赋能等。可开发周期内容,仍要遵循数据的合规使用,涉及测试数据申请、销毁、范围控制等处理。提供简便快速的开发套件,测试沙箱等模块,加快数据产品的行业场景应用。可共享:城市数据空间的数据共享,是基于安全可信的数据共享基础设施。围绕数据全生命周期,对数据的登记、离线、消亡等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策略,包括使用时间、次数、方式等控制,对数据使用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可流通:数据进入到流通环节,才能发挥出市场配置作用,数据的可流通性是城市数据空间的发展动力,必须加强对数据资产化,数据产品化和城市数据空间具备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为城市数据空间的发展,提供法律法规保障,加强立法体系化建设,建立公平公正的城市数据运行环境。城市数据空间具备完善的组织体系保障,有清晰的组织架构、明确的组织目标,统筹协调各个部门工作,有例行的联席工作组运作,进行工作推进和问题升级,通过自身不断的组织优化匹配城市数据空间的发展。城市数据空间具备先进的数据基础设施,以安全可信可控为关键基础,提供城市数据的共享交换基础服务,位于数据空间中的企业和个人能够获取其他参与者提供的数据,并在数据共享中获益。数据生态系统数据基础设施制度体系组织体系城市数据空间具备丰富的数据生态系统,共同以城市数据空间为起点,以发展和繁荣城市数据产业为目标,由数据提供方、数据消费方、数据经纪方、数据开发方等各参与方,一起联合构建一个全新的城市级数据生态系统,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驱动力,推动城市数据高价值高质量释放。数据商品化的流通环节打通,支撑商业生态系统的数据要素流通。3、重要意义(一)促进数据要素高效合规流通,提升城市运作效率城市数据空间实现数据要素的开放与共享,为数据要素汇集、资源整合提供解决方案能力,有助于推进城市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价值实现。同时,城市数据空间有助于提升政府治理水平与服务效能。政府通过与企业、社会组织等深入合作,实现基于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统筹管理,有助于提升城市在公共交通、医疗、教育、文化及政务服务等各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二)激发城市数据效能,打造城市经济繁荣的新引擎城市数据空间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推动各类要素快速流动、各类市场主体深度合作、各类场景融合创新的新引擎。城市数据空间促进市场体系中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促进产业全要素的互联互通,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畅通经济循环,实现产业链韧性生产和健康发展。(三)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推进城市智慧化进程城市数据空间通过运用AI城市模型赋能、多元数据要素融合、多样场景数据贯通等手段,推动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智慧出行、智慧物流等智慧化进程,打造城市智能体,提升城市运行效率,让城市像生命体一样更加智能。通过数智融合,加快数据的智能监测、预测、控制等手段,解决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开辟新的道路。城市数据空间数据要素“五可”原则可发现可访问可开发可共享可流通城市数据空间体系架构由四个部分组成(2 1 1):首先是2个保障参考体系(制度参考体系和组织参考体系),其中,制度参考体系从立法和法规角度,发布城市数据空间相关政策制度,构建从地方数据条例、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到地方标准的四位一体式法规体系,提供全方位保障。组织参考体系,从地方数据局到协同各级责任主体及标准委员会,形成清晰的组织架构保障。其次是1个基础设施,基础上设施不是我们传统讲的计算、存储和通讯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是新型的基础设施,主要解决数据找得到,在哪里,可流通,可信任的问题。最后是1个数据生态,包括参与到数据要素全生命周期流通里面的所有参与方,以及为这些参与方构建起来的生态培育环境。城市数据空间体系架构的四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又有机协同。制度和组织参考体系是空气和水分,基础设施是肥沃的黑土地,数据生态是繁荣的枝叶,数据要素高效合规流通是经脉主干道。2.2 城市数据空间的体系架构上海长三角区域长三角区域全球全球中国中国基础设施组织制度城市数据空间合法合规|公平公正职责明确|高效协同2.3 城市数据空间的制度参考体系当前各省市已陆续推出数据要素的相关政策规定,以制度化管理推动数据要素的合法使用和开发利用,比如上海发布上海数据条例、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管理办法、公共数据开放实施细则。总体上看,城市数据空间制度体系采用四位一体(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地方规范性文件、地方标准)方式进行构建,其中地方性法规定地方总体政策原则和法律规范,对有关数据要素活动各方的法律责任进行详细规定。地方政府规章依据地方性法规定地方策略和规范,明确数据要素活动各方的职责范围、工作推进方式等。地方规范性文件针对落地过程中实施细则或实施方案,地方因地制宜做出针对性规范要求,地方标准规定地方的数据要素活动相关标准规范。图9 城市数据空间的制度体系国家相关政策发文4位一体(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标准),统筹协同地方性法规(如上海数据条例)地方政府规章(如上海市公共数据共享实施办法(试行))地方规范性文件(如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实施细则)地方标准图8 城市数据空间体系架构1615城市数据空间的制度参考体系数据要素高效合规流通数据生态零售汽车教育社交工业电商煤矿金融游戏政府医疗城市数据空间体系架构由四个部分组成(2 1 1):首先是2个保障参考体系(制度参考体系和组织参考体系),其中,制度参考体系从立法和法规角度,发布城市数据空间相关政策制度,构建从地方数据条例、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到地方标准的四位一体式法规体系,提供全方位保障。组织参考体系,从地方数据局到协同各级责任主体及标准委员会,形成清晰的组织架构保障。其次是1个基础设施,基础上设施不是我们传统讲的计算、存储和通讯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是新型的基础设施,主要解决数据找得到,在哪里,可流通,可信任的问题。最后是1个数据生态,包括参与到数据要素全生命周期流通里面的所有参与方,以及为这些参与方构建起来的生态培育环境。城市数据空间体系架构的四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又有机协同。制度和组织参考体系是空气和水分,基础设施是肥沃的黑土地,数据生态是繁荣的枝叶,数据要素高效合规流通是经脉主干道。2.2 城市数据空间的体系架构上海长三角区域长三角区域全球全球中国中国基础设施组织制度城市数据空间合法合规|公平公正职责明确|高效协同2.3 城市数据空间的制度参考体系当前各省市已陆续推出数据要素的相关政策规定,以制度化管理推动数据要素的合法使用和开发利用,比如上海发布上海数据条例、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管理办法、公共数据开放实施细则。总体上看,城市数据空间制度体系采用四位一体(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地方规范性文件、地方标准)方式进行构建,其中地方性法规定地方总体政策原则和法律规范,对有关数据要素活动各方的法律责任进行详细规定。地方政府规章依据地方性法规定地方策略和规范,明确数据要素活动各方的职责范围、工作推进方式等。地方规范性文件针对落地过程中实施细则或实施方案,地方因地制宜做出针对性规范要求,地方标准规定地方的数据要素活动相关标准规范。图9 城市数据空间的制度体系国家相关政策发文4位一体(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标准),统筹协同地方性法规(如上海数据条例)地方政府规章(如上海市公共数据共享实施办法(试行))地方规范性文件(如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实施细则)地方标准图8 城市数据空间体系架构1615城市数据空间的制度参考体系数据要素高效合规流通数据生态零售汽车教育社交工业电商煤矿金融游戏政府医疗图12 城市数据空间的基础设施架构18172.5 城市数据空间的基础设施架构1、统一基础架构(1 4 2)城市数据空间基础设施的统一基础架构,包括1个城市数据底座,4个数据分层(数据资源、数据治理、数据资产和数据交易),以及2个治理框架(安全可信和合规可控)。1个城市数据底座:打造城市级数据交换的可信可控坚实底座。4个数据分层:围绕数据全生命周期,数据分层治理,精细化管理。2个治理框架:数据安全可信治理、数据合规可控治理。城市数据空间基础设施涵盖了城市全场景数据的接入、治理、开发、流通、应用五个领域,通过汇聚各方数据,提供“采-治-算-流-用”全生命周期的支撑能力,构建全方位的数据流通体系。合规可控图11 城市数据空间的组织职能组织架构是城市数据空间体系建立和持续运行的基本保障,各个职能主体的功能范围参考如下:图10 城市数据空间的组织参考体系国家数据局某数据局“一局”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市、区大数据中心“一中心”数据集团“一集团”城市数据空间的组织参考体系围绕“采集、归集、治理、应用、安全、运营”的数据全生命周期,规划标准体系、打破部门“数据孤岛”,实现互联互通,从而推动政务服务从“群众跑腿”向数据跑路”转变。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数字城市、数字经济规划和建设;推动数据要素的市场化、价值化,推动数据条例、数据管理办法。落实以政务数据为主的公共数据归集、共享开放;联合各个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公共数据治理、监管,提升公共数据质量。构建数据要素市场、激发数据要素潜能、保障数据安全;作为城市数据空间建设、运营主体,承担城市数据要素的授权运营;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以及数据生态领域开展布局,成为城市数据要素交汇、供给、配置的核心枢纽。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数据集团数据局大数据中心1个底座 4个数据分层(数据资源、数据治理、数据资产、数据交易) 2个治理框架(安全可信、合规可控)数据资产入表“一数标委”2.4 城市数据空间的组织参考体系城市数据空间的组织体系有清晰明确的组织框架,可参考为:“一局、一中心、一集团、一数标委”。图12 城市数据空间的基础设施架构18172.5 城市数据空间的基础设施架构1、统一基础架构(1 4 2)城市数据空间基础设施的统一基础架构,包括1个城市数据底座,4个数据分层(数据资源、数据治理、数据资产和数据交易),以及2个治理框架(安全可信和合规可控)。1个城市数据底座:打造城市级数据交换的可信可控坚实底座。4个数据分层:围绕数据全生命周期,数据分层治理,精细化管理。2个治理框架:数据安全可信治理、数据合规可控治理。城市数据空间基础设施涵盖了城市全场景数据的接入、治理、开发、流通、应用五个领域,通过汇聚各方数据,提供“采-治-算-流-用”全生命周期的支撑能力,构建全方位的数据流通体系。合规可控图11 城市数据空间的组织职能组织架构是城市数据空间体系建立和持续运行的基本保障,各个职能主体的功能范围参考如下:图10 城市数据空间的组织参考体系国家数据局某数据局“一局”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市、区大数据中心“一中心”数据集团“一集团”城市数据空间的组织参考体系围绕“采集、归集、治理、应用、安全、运营”的数据全生命周期,规划标准体系、打破部门“数据孤岛”,实现互联互通,从而推动政务服务从“群众跑腿”向数据跑路”转变。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数字城市、数字经济规划和建设;推动数据要素的市场化、价值化,推动数据条例、数据管理办法。落实以政务数据为主的公共数据归集、共享开放;联合各个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公共数据治理、监管,提升公共数据质量。构建数据要素市场、激发数据要素潜能、保障数据安全;作为城市数据空间建设、运营主体,承担城市数据要素的授权运营;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以及数据生态领域开展布局,成为城市数据要素交汇、供给、配置的核心枢纽。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数据集团数据局大数据中心1个底座 4个数据分层(数据资源、数据治理、数据资产、数据交易) 2个治理框架(安全可信、合规可控)数据资产入表“一数标委”2.4 城市数据空间的组织参考体系城市数据空间的组织体系有清晰明确的组织框架,可参考为:“一局、一中心、一集团、一数标委”。2017图13 城市区块链平台 2、城市数据底座孤立的数据价值并不显著,只有当数据像水一样流动起来,才能打破“数据壁垒”,最大化释放其价值。然而当前企业保存下来的数据,由于技术与流动性问题,只有10%的数据能得到分析,数据孤岛、多样性设备、业务迁移成为数据“流不动”的主要瓶颈。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在建设数据基础设施时,从满足客户的诉求出发并考虑投资成本问题,会选择不同的计算资源、网络资源和存储资源来分别满足客户的不同诉求,各类定制化的需求配置导致数据孤岛的产生。城市数据底座作为城市数据空间基础设施,采用集约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向下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向上能作为能力层提供计算、存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统一服务。充分利用云计算的先进技术,按照“集约高效、共享开放、安全可靠、按需服务”的原则,以“云网合一、云数联动”为技术构架,构建物理分散、逻辑统一、开放兼容的城市数据底座。城市数据底座,包括城市存算融合平台、城市区块链平台、城市隐私计算平台、城市数字信任平台和城市数智融合平台。城市存算融合云平台存储、服务器、网络是基础设施城市数据底座的重要组成,数据存得好、算力算得快、网络传得稳,数据底座才能充分发挥数据的要素价值。数据生命周期的起点是将采集的数据进行存储,从而给数据处理和应用提供原材料。产生的各类数据与物理世界完成交互后,最终处理的结果又回到数据存储进行保存,提升模型、算法的精确性和可用性。城市存算融合平台支撑存储和计算的融合优化,包括交易型数据与生产型存储相融合,提升性能增强可靠性;数据分析与分析型存储融合,提高效率提升准确性。在存储层,通过重定义存储架构,将块、文件、对象、HDFS等多种存储服务融合,打通数据孤岛,解决多样性数据存储和共享问题;在算力层,通过将数据库、大数据、AI多引擎融合分析和多样性算力统一调度,降低海量数据处理难度,实现高效分析;在管理层,通过将AI融入存储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资源规划、业务发放、系统调优、风险预测、故障定位等方面实现智能运维,从容应对数千节点规模的复杂管理。城市区块链平台 随着城市数据交易体系逐步完善,政府对政务服务流程、改善营商环境的力度不断加大,市民和企业对数据价值的期待也越来越高。跨企业、部门协同和数据互认最多的是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仍是流通的关键环节和主要难点。由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原有系统众多、分散建设,跨企业、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同机制,难以真正实现业务协同;此外,各企事业单位数据在原有共享机制下无明确标识和校验,也无法记录数据共享后是否被篡改,难以真正做到“数据互认”。同时,也需要一个统一办理调度平台,在安全环境中打通各企业、部门业务流程,让企事业间的数据可灵活共享调用与可信互认,实现“身份通、数据通、事项通”,最终“业务通”。因此,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共享账本、全程可追溯”等特点,符合城市数据空间中的信息公开、安全互信等需求。同时,使用区块链的非对称式加密技术、公私钥机制来确保公众及政府部门的数据资产安全,可以解决数据开放共享所衍生的信息安全问题,消除各方对隐私泄露的顾虑,保证数据存储与安全的“权责清晰”,又实现在各企业、政府单位之间数据实时共享互认与灵活调用。按照“基础设施统一建设和运营,应用系统独立运行和管理”模式,城市区块链平台可基于开源区块链技术,并结合分布式并行计算、容器、数据管理、安全加密等核心技术,支撑城市数字化增强能力政务金融港口物流制造医疗.可信共享计算沙箱分布式身份跨链服务基础能力联盟管理节点管理用户管理运维监控告警日志分布式账本共识机制合约引擎机密机制轻节点应用场景城市区块链平台2017图13 城市区块链平台 2、城市数据底座孤立的数据价值并不显著,只有当数据像水一样流动起来,才能打破“数据壁垒”,最大化释放其价值。然而当前企业保存下来的数据,由于技术与流动性问题,只有10%的数据能得到分析,数据孤岛、多样性设备、业务迁移成为数据“流不动”的主要瓶颈。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在建设数据基础设施时,从满足客户的诉求出发并考虑投资成本问题,会选择不同的计算资源、网络资源和存储资源来分别满足客户的不同诉求,各类定制化的需求配置导致数据孤岛的产生。城市数据底座作为城市数据空间基础设施,采用集约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向下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向上能作为能力层提供计算、存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统一服务。充分利用云计算的先进技术,按照“集约高效、共享开放、安全可靠、按需服务”的原则,以“云网合一、云数联动”为技术构架,构建物理分散、逻辑统一、开放兼容的城市数据底座。城市数据底座,包括城市存算融合平台、城市区块链平台、城市隐私计算平台、城市数字信任平台和城市数智融合平台。城市存算融合云平台存储、服务器、网络是基础设施城市数据底座的重要组成,数据存得好、算力算得快、网络传得稳,数据底座才能充分发挥数据的要素价值。数据生命周期的起点是将采集的数据进行存储,从而给数据处理和应用提供原材料。产生的各类数据与物理世界完成交互后,最终处理的结果又回到数据存储进行保存,提升模型、算法的精确性和可用性。城市存算融合平台支撑存储和计算的融合优化,包括交易型数据与生产型存储相融合,提升性能增强可靠性;数据分析与分析型存储融合,提高效率提升准确性。在存储层,通过重定义存储架构,将块、文件、对象、HDFS等多种存储服务融合,打通数据孤岛,解决多样性数据存储和共享问题;在算力层,通过将数据库、大数据、AI多引擎融合分析和多样性算力统一调度,降低海量数据处理难度,实现高效分析;在管理层,通过将AI融入存储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资源规划、业务发放、系统调优、风险预测、故障定位等方面实现智能运维,从容应对数千节点规模的复杂管理。城市区块链平台 随着城市数据交易体系逐步完善,政府对政务服务流程、改善营商环境的力度不断加大,市民和企业对数据价值的期待也越来越高。跨企业、部门协同和数据互认最多的是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仍是流通的关键环节和主要难点。由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原有系统众多、分散建设,跨企业、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同机制,难以真正实现业务协同;此外,各企事业单位数据在原有共享机制下无明确标识和校验,也无法记录数据共享后是否被篡改,难以真正做到“数据互认”。同时,也需要一个统一办理调度平台,在安全环境中打通各企业、部门业务流程,让企事业间的数据可灵活共享调用与可信互认,实现“身份通、数据通、事项通”,最终“业务通”。因此,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共享账本、全程可追溯”等特点,符合城市数据空间中的信息公开、安全互信等需求。同时,使用区块链的非对称式加密技术、公私钥机制来确保公众及政府部门的数据资产安全,可以解决数据开放共享所衍生的信息安全问题,消除各方对隐私泄露的顾虑,保证数据存储与安全的“权责清晰”,又实现在各企业、政府单位之间数据实时共享互认与灵活调用。按照“基础设施统一建设和运营,应用系统独立运行和管理”模式,城市区块链平台可基于开源区块链技术,并结合分布式并行计算、容器、数据管理、安全加密等核心技术,支撑城市数字化增强能力政务金融港口物流制造医疗.可信共享计算沙箱分布式身份跨链服务基础能力联盟管理节点管理用户管理运维监控告警日志分布式账本共识机制合约引擎机密机制轻节点应用场景城市区块链平台图14 城市隐私计算平台图15 城市数字信任平台21转型。面向政务、数据交易、司法、征信、溯源、供应链、金融等领域提供PaaS服务,实现城市区块链应用的规范化开发部署和集约化建设运营,确保整体合规性和安全性。城市隐私计算平台随着数据融合需求日益迫切,保障数据要素持有者权益是实现数据要素有效开发利用的关键。然而,传统隐私保护技术无法保护数据在计算过程中的隐私安全,难以保障数据要素持有者权益不受损害。隐私计算技术因能在保护数据隐私同时开发利用数据价值,备受各界广泛关注。隐私计算是指在保护平台上各类数据本身不对外泄露的前提下,实现数据共享、分析、计算、建模的技术集合,达到数据“可用不可见”的目的。在充分保护平台数据和隐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数据价值的转化和释放。目前常见的技术路线主要有三种,即多方安全计算(Secure Multi-party Computation,MPC)、联邦学习(Federated Learning,FL)、可信执行环境(Trusted Execution Environment,TEE)。城市隐私计算平台融合大数据跨源查询、机器学习、多方安全计算、可信硬件等功能,逐步推动建立隐私计算联盟,提供联邦分析、联邦学习、联邦预测等各类功能,提供安全沙箱、同态加密、减分隐私、安全聚合,确保原始数据“可用不可见”,并为不同参与方机构包括城市数据集团、大数据中心、监管机构、审计机构、社会面机构(如银行、电信或其他数据提供方)部署隐私计算节点,支持配置数据源、执行作业等操作。城市数字信任平台城市数字信任平台通过数字化技术、智能算法模型和制度规则体系,构建安全、便捷、合规、高效的统一身份管理和统一身份认证体系。整合部署在本地或云端的各业务系统的所有数字身份,可实现一个可信身份凭证打通所有应用系统,一次认证,处处可用,并提供统一的数字证书的分发与管理,为物理世界的个人、组织、智能终端、程序等各类实体与其数字空间中的数字孪生体(数字市民、数字政府、数字组织和数字资产等)的映射提供信任担保,以触发数字孪生体间的数据交换行为。通过提供分布式身份,以数字身份卡包等APP、小程序为载体,自主管理自己的身份和授权,对原本分散在各大互联网平台/系统中的数字身份进行归集,让身份的控制权回归用户,保护用户隐私和身份主权,并提供法人、自然人本身的电子证照、属性身份管理、展示与核验的服务能力。城市数字信任平台可以支撑城市数据空间构建完整的数字身份安全体系,包括:统一身份管理:覆盖各类组织/机构、个人、物、应用等实体身份认证体系的延伸和升级,面向平台中的一切联网实体提供“安全、中立、权威”的智能化数字身份服务。统一身份认证:构建多维身份验证机制,提供完整的面向法人、自然人的身份认证服务能力,提供数字身份管理能力。可信身份凭证:根据业务场景要求,提供法人、自然人相关联的数字信息、电子证照等关联数据,或经相关运算输出与个人身份相关的匿名化或去标识化等各类可信身份凭证。分布式数字身份:以数字身份卡包的形式,支持APP前端界面展示与集成,提供身份管理、认22普惠金融政务数据开放产业互联联邦分析联邦学习隐私计算联盟安全聚合节点可信计算节点可信计算节点可信计算节点申报材料|流水纳税|资产交易|信用公共信任域参与方信任域企业政府个人.密码学沙箱MPC机密计算TEE密文最终服务对象法人、自然人数据需求方数据开发利用方数据监管方分布式身份身份认证授权签署身份凭证电子证照数字证书身份认证授权核验身份凭证数字签名证照核验安全审计身份认证授权核验身份凭证数字签名身份关联安全审计授权核验签名核验安全审计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服务平台最终对象服务模组数据使用服务模组数据运营服务模组统一身份管理统一身份认证可信身份凭证分布式身份数字证书数据授权、汇聚、存储、加工、流通各个环节及相关软硬件能力支撑服务能力分布式数字身份子系统支撑能力组织架构身份管理身份核验单点登录数据授权运营方平台运营方数据提供方(公共数据)法人自然人物应用数据提供方(国资国企)身份认证加密传输数据提供方(社会数据)身份认证加密传输身份认证加密传输图14 城市隐私计算平台图15 城市数字信任平台21转型。面向政务、数据交易、司法、征信、溯源、供应链、金融等领域提供PaaS服务,实现城市区块链应用的规范化开发部署和集约化建设运营,确保整体合规性和安全性。城市隐私计算平台随着数据融合需求日益迫切,保障数据要素持有者权益是实现数据要素有效开发利用的关键。然而,传统隐私保护技术无法保护数据在计算过程中的隐私安全,难以保障数据要素持有者权益不受损害。隐私计算技术因能在保护数据隐私同时开发利用数据价值,备受各界广泛关注。隐私计算是指在保护平台上各类数据本身不对外泄露的前提下,实现数据共享、分析、计算、建模的技术集合,达到数据“可用不可见”的目的。在充分保护平台数据和隐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数据价值的转化和释放。目前常见的技术路线主要有三种,即多方安全计算(Secure Multi-party Computation,MPC)、联邦学习(Federated Learning,FL)、可信执行环境(Trusted Execution Environment,TEE)。城市隐私计算平台融合大数据跨源查询、机器学习、多方安全计算、可信硬件等功能,逐步推动建立隐私计算联盟,提供联邦分析、联邦学习、联邦预测等各类功能,提供安全沙箱、同态加密、减分隐私、安全聚合,确保原始数据“可用不可见”,并为不同参与方机构包括城市数据集团、大数据中心、监管机构、审计机构、社会面机构(如银行、电信或其他数据提供方)部署隐私计算节点,支持配置数据源、执行作业等操作。城市数字信任平台城市数字信任平台通过数字化技术、智能算法模型和制度规则体系,构建安全、便捷、合规、高效的统一身份管理和统一身份认证体系。整合部署在本地或云端的各业务系统的所有数字身份,可实现一个可信身份凭证打通所有应用系统,一次认证,处处可用,并提供统一的数字证书的分发与管理,为物理世界的个人、组织、智能终端、程序等各类实体与其数字空间中的数字孪生体(数字市民、数字政府、数字组织和数字资产等)的映射提供信任担保,以触发数字孪生体间的数据交换行为。通过提供分布式身份,以数字身份卡包等APP、小程序为载体,自主管理自己的身份和授权,对原本分散在各大互联网平台/系统中的数字身份进行归集,让身份的控制权回归用户,保护用户隐私和身份主权,并提供法人、自然人本身的电子证照、属性身份管理、展示与核验的服务能力。城市数字信任平台可以支撑城市数据空间构建完整的数字身份安全体系,包括:统一身份管理:覆盖各类组织/机构、个人、物、应用等实体身份认证体系的延伸和升级,面向平台中的一切联网实体提供“安全、中立、权威”的智能化数字身份服务。统一身份认证:构建多维身份验证机制,提供完整的面向法人、自然人的身份认证服务能力,提供数字身份管理能力。可信身份凭证:根据业务场景要求,提供法人、自然人相关联的数字信息、电子证照等关联数据,或经相关运算输出与个人身份相关的匿名化或去标识化等各类可信身份凭证。分布式数字身份:以数字身份卡包的形式,支持APP前端界面展示与集成,提供身份管理、认22普惠金融政务数据开放产业互联联邦分析联邦学习隐私计算联盟安全聚合节点可信计算节点可信计算节点可信计算节点申报材料|流水纳税|资产交易|信用公共信任域参与方信任域企业政府个人.密码学沙箱MPC机密计算TEE密文最终服务对象法人、自然人数据需求方数据开发利用方数据监管方分布式身份身份认证授权签署身份凭证电子证照数字证书身份认证授权核验身份凭证数字签名证照核验安全审计身份认证授权核验身份凭证数字签名身份关联安全审计授权核验签名核验安全审计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服务平台最终对象服务模组数据使用服务模组数据运营服务模组统一身份管理统一身份认证可信身份凭证分布式身份数字证书数据授权、汇聚、存储、加工、流通各个环节及相关软硬件能力支撑服务能力分布式数字身份子系统支撑能力组织架构身份管理身份核验单点登录数据授权运营方平台运营方数据提供方(公共数据)法人自然人物应用数据提供方(国资国企)身份认证加密传输数据提供方(社会数据)身份认证加密传输身份认证加密传输2423证、证照、授权等服务能力,保证数据真实可信、保护用户隐私安全、可移植性强、去中心化,让个人能自主管理本人身份。数字证书:根据组织/机构、个人、物、应用的身份管理、发放、核验相应的数字证书。城市数智融合平台数据从产生到发挥要素价值的过程困难且漫长,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加工、数据流通、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等,每一个过程都充满大大小小的挑战。“AI 数据”双轮驱动,是解决数据从要素到用起来、实现数据价值化鸿沟的重要策略。城市数智融合平台把这些系统和高价值的数据统一、融合起来进行高效治理,以充分发挥AI的能力,有效地实现降本增效。通过整合所有云原生数据湖的组件,包括大数据、AI、数据仓库等一系列的处理引擎,让引擎之间的元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为上层业务开发者提供更方便的使用。通过统一元数据工具,可以把多种多样数据处理引擎的基础元数据进行精细管理,实现统一权限控制,统一事务机制,统一数据索引。同时湖仓一体化构建,将数据真正无缝地衔接在一起形成统一数据湖。融合AI人工智能,将进一步释放数据价值,一站式AI开发生产线,让原来认知、感知、决策这一系列的AI复杂功能得到极大简,构建起面向未来数据和智能融合的一个基础基石。3、数据资源层数据资源是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的“原材料”。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主体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消费等过程中产生大量数据。在推进数据开发利用、释放数据价值过程中,不同类型数据面临不同的重点任务与关键问题,分类推进数据要素探索已成为当前共识。按照数据资源相关权益归属的不同,将数据分为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三大类型,提出“建立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的分类分级确权授权制度”,突出不同类型的重点关切,探寻相应的突破方向。公共数据公共数据是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依法履职,或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公共数据不仅包含来自政务体系的数据,还包括来自公共事业的数据(包括科研、教育、文化、供水、供电、公交等公共事业)。公共数据,归国家或全民所有,由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代为行使管理、开放等职责。在保障国家安全、商业秘密安全、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公共数据的授权运营模式进行市场化运营,是城市公共数据汇聚、开发和价值释放的主要路径。公共数据授权主体依托公共数据运营服务平台,为各数据要素参与方,提供技术、工具、和增值开发服务,加速公共数据的市场化利用。目前,公共数据已在金融行业的风险洞察、信用评估等领域发挥价值。在各地陆续出台的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实施方案中,也不断提出在健康医疗、交通运输、商贸物流、工业制造、社会治理、生态环保、教育、体育、文旅、科研等更多领域,充分释放公共数据价值。企业数据企业在开展业务、提供服务和进行日常经营管理中,产生了各类数据,尤其是处于数字化转型进程中的现代化企业,积累了海量数据资源,特别是互联网、金融、先进制造等行业。现代企业利用数据湖仓等技术,进行企业数据管理,这些数据经过不同程度的加工、整理与分析,形成了企业数据资产。这些数据资产是企业进行丰富的数据应用、参与数据要素流通的基础。数据资源富集的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的数据融通提效、精准营销、用户画像、线上线下体验提升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数据综合能力强的企业,除供给数据资源外,还利用数据服务能力,提供综合性数据产品与解决方案。这些数据产品和数据服务,共同构成了企业数据要素的流通形态。个人数据个人在城市工作、生活中,在不同的工具使用和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了大量个人数据,其中不乏像医疗、出行等许多具有较高商业利用价值的数图16 城市数智融合平台数据湖统一存储 HDFS|对象存储2423证、证照、授权等服务能力,保证数据真实可信、保护用户隐私安全、可移植性强、去中心化,让个人能自主管理本人身份。数字证书:根据组织/机构、个人、物、应用的身份管理、发放、核验相应的数字证书。城市数智融合平台数据从产生到发挥要素价值的过程困难且漫长,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加工、数据流通、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等,每一个过程都充满大大小小的挑战。“AI 数据”双轮驱动,是解决数据从要素到用起来、实现数据价值化鸿沟的重要策略。城市数智融合平台把这些系统和高价值的数据统一、融合起来进行高效治理,以充分发挥AI的能力,有效地实现降本增效。通过整合所有云原生数据湖的组件,包括大数据、AI、数据仓库等一系列的处理引擎,让引擎之间的元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为上层业务开发者提供更方便的使用。通过统一元数据工具,可以把多种多样数据处理引擎的基础元数据进行精细管理,实现统一权限控制,统一事务机制,统一数据索引。同时湖仓一体化构建,将数据真正无缝地衔接在一起形成统一数据湖。融合AI人工智能,将进一步释放数据价值,一站式AI开发生产线,让原来认知、感知、决策这一系列的AI复杂功能得到极大简,构建起面向未来数据和智能融合的一个基础基石。3、数据资源层数据资源是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的“原材料”。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主体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消费等过程中产生大量数据。在推进数据开发利用、释放数据价值过程中,不同类型数据面临不同的重点任务与关键问题,分类推进数据要素探索已成为当前共识。按照数据资源相关权益归属的不同,将数据分为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三大类型,提出“建立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的分类分级确权授权制度”,突出不同类型的重点关切,探寻相应的突破方向。公共数据公共数据是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依法履职,或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公共数据不仅包含来自政务体系的数据,还包括来自公共事业的数据(包括科研、教育、文化、供水、供电、公交等公共事业)。公共数据,归国家或全民所有,由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代为行使管理、开放等职责。在保障国家安全、商业秘密安全、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公共数据的授权运营模式进行市场化运营,是城市公共数据汇聚、开发和价值释放的主要路径。公共数据授权主体依托公共数据运营服务平台,为各数据要素参与方,提供技术、工具、和增值开发服务,加速公共数据的市场化利用。目前,公共数据已在金融行业的风险洞察、信用评估等领域发挥价值。在各地陆续出台的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实施方案中,也不断提出在健康医疗、交通运输、商贸物流、工业制造、社会治理、生态环保、教育、体育、文旅、科研等更多领域,充分释放公共数据价值。企业数据企业在开展业务、提供服务和进行日常经营管理中,产生了各类数据,尤其是处于数字化转型进程中的现代化企业,积累了海量数据资源,特别是互联网、金融、先进制造等行业。现代企业利用数据湖仓等技术,进行企业数据管理,这些数据经过不同程度的加工、整理与分析,形成了企业数据资产。这些数据资产是企业进行丰富的数据应用、参与数据要素流通的基础。数据资源富集的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的数据融通提效、精准营销、用户画像、线上线下体验提升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数据综合能力强的企业,除供给数据资源外,还利用数据服务能力,提供综合性数据产品与解决方案。这些数据产品和数据服务,共同构成了企业数据要素的流通形态。个人数据个人在城市工作、生活中,在不同的工具使用和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了大量个人数据,其中不乏像医疗、出行等许多具有较高商业利用价值的数图16 城市数智融合平台数据湖统一存储 HDFS|对象存储2625据。目前,个人数据大多由政府公共部门和平台型企业实际持有,个人对不同类型个人数据的掌控能力均有限,如何有效保障个人的隐私和权益,仍然是目前个人数据的焦点。在个人信息保护法施行前,大量个人数据被“一揽子授权”,个人在使用服务过程中可能需要提供许多与服务无关的数据。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了个人数据收集与处理的最小必要原则和单独同意原则,实现了初步的个人数据分级、分步骤授权模式。未来,在遵循相关法规和用户意愿、保护数据隐私和安全的基础上,以更简洁清晰的开发利用场景,更加细化、完备的数据要素分级授权体系,实现个人对数据处理范围的高效控制,是城市个人数据流通利用的重要方向。多元数据融合在具体业务场景中的数据类型,实际往往不是单个类型的数据要素,更多的是公共数据、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的组合,即多元数据要素融合。多元数据要素融合,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出市场数据要素的潜力,甚至开辟出新的市场增长机会。数据要素在运用过程中,可以和金融、信用、医疗、制造、物流等数据深度融合,通过数字化进一步实现市场供需匹配,涌现如普惠金融、普惠医疗、智慧出行等一批批创新场景,从而增加要素使用机会并提升配置效率,创造更高的市场价值。数据要素在促进其他要素使用效率提高的同时,也能够通过打破信息壁垒,为各种要素之间的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市场主体间的协同创新,提升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4、数据治理层数据治理基本框架城市数据空间的数据治理是指以区域为单位对城市发展有价值的信息进行识别、收集和组织,建立管理、服务和运营体系,以实现城市管理者及数据使用者对数据可视、可管和可用的需求。其特点在于数据来源多样、网络环境复杂、利益相关方众多、应用场景不断涌现等。因此,城市数据空间的数据治理需要管理和技术相结合,实现各管理组织、规划、制度、流程、标准等工作中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在整体数据治理工作中,基本框架如下:城市数据空间数据治理的核心活动包括元数据管理与资源资产编目、数据标准管理、数据质量管理、数据分类分级、数据安全管理、以及AI数据工程建设等几大方面。这些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数据质量和可用性,从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并推动城市发展。城市数据空间主要承载城市区域范围内的公共数图18 数据治理基础内容公共数据特性要求加大供给进一步提升质量高效共享企业数据特性要求明确量化规则明确价值评估规则个人数据特性要求安全合规隐私计算高效共享数据治理基础内容(共性要求)数据标准元数据与编目数据质量数据分类分级数据安全AI数据工程图17 数据治理的基本框架城市数据空间数据使用者城市数据空间治理需求方数据可视数据可管数据可用城市数据空间服务运营者城市数据空间治理成果数据交换数据共享数据交易AI训练推理.城市数据空间数据治理核心活动元数据与编目数据标准数据质量数据分类分级数据安全AI数据工程城市数据空间数据提供者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城市数据治理服务提供方咨询系统工具运维其他.治理成果提出需求提供支持反馈意见提供服务提供数据指导监督满足需求据、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因此,城市数据空间的治理有别于传统企业、政府数据治理,而需要兼顾三类数据需求,既要支持传统数据分析消费,又要提供用于AI训练的高质量语料数据。2625据。目前,个人数据大多由政府公共部门和平台型企业实际持有,个人对不同类型个人数据的掌控能力均有限,如何有效保障个人的隐私和权益,仍然是目前个人数据的焦点。在个人信息保护法施行前,大量个人数据被“一揽子授权”,个人在使用服务过程中可能需要提供许多与服务无关的数据。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了个人数据收集与处理的最小必要原则和单独同意原则,实现了初步的个人数据分级、分步骤授权模式。未来,在遵循相关法规和用户意愿、保护数据隐私和安全的基础上,以更简洁清晰的开发利用场景,更加细化、完备的数据要素分级授权体系,实现个人对数据处理范围的高效控制,是城市个人数据流通利用的重要方向。多元数据融合在具体业务场景中的数据类型,实际往往不是单个类型的数据要素,更多的是公共数据、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的组合,即多元数据要素融合。多元数据要素融合,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出市场数据要素的潜力,甚至开辟出新的市场增长机会。数据要素在运用过程中,可以和金融、信用、医疗、制造、物流等数据深度融合,通过数字化进一步实现市场供需匹配,涌现如普惠金融、普惠医疗、智慧出行等一批批创新场景,从而增加要素使用机会并提升配置效率,创造更高的市场价值。数据要素在促进其他要素使用效率提高的同时,也能够通过打破信息壁垒,为各种要素之间的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市场主体间的协同创新,提升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4、数据治理层数据治理基本框架城市数据空间的数据治理是指以区域为单位对城市发展有价值的信息进行识别、收集和组织,建立管理、服务和运营体系,以实现城市管理者及数据使用者对数据可视、可管和可用的需求。其特点在于数据来源多样、网络环境复杂、利益相关方众多、应用场景不断涌现等。因此,城市数据空间的数据治理需要管理和技术相结合,实现各管理组织、规划、制度、流程、标准等工作中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在整体数据治理工作中,基本框架如下:城市数据空间数据治理的核心活动包括元数据管理与资源资产编目、数据标准管理、数据质量管理、数据分类分级、数据安全管理、以及AI数据工程建设等几大方面。这些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数据质量和可用性,从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并推动城市发展。城市数据空间主要承载城市区域范围内的公共数图18 数据治理基础内容公共数据特性要求加大供给进一步提升质量高效共享企业数据特性要求明确量化规则明确价值评估规则个人数据特性要求安全合规隐私计算高效共享数据治理基础内容(共性要求)数据标准元数据与编目数据质量数据分类分级数据安全AI数据工程图17 数据治理的基本框架城市数据空间数据使用者城市数据空间治理需求方数据可视数据可管数据可用城市数据空间服务运营者城市数据空间治理成果数据交换数据共享数据交易AI训练推理.城市数据空间数据治理核心活动元数据与编目数据标准数据质量数据分类分级数据安全AI数据工程城市数据空间数据提供者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城市数据治理服务提供方咨询系统工具运维其他.治理成果提出需求提供支持反馈意见提供服务提供数据指导监督满足需求据、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因此,城市数据空间的治理有别于传统企业、政府数据治理,而需要兼顾三类数据需求,既要支持传统数据分析消费,又要提供用于AI训练的高质量语料数据。2827运维元数据元数据质量管理元数据运营分析元数据API管理元模型管理采集元数据CDHiSales.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产生元数据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消费元数据元数据查询/搜索元数据血缘分析元数据影响分析数据标准合规检查元数据中心管理流程管理规范图19 元数据管理架构注册元数据存量增量业务、技术、操作元数据图20 数据一张图数据从哪里来数据源持有权金融公共数据汇聚、联接、开放、共享制造科技医疗交通能源教育环境个人数据采存&算管用数据资产视图:将原始数据资源治理为高质量、高价值的数据资产,利用数据资产视图提升数据产品开发效率1数据专区/集市医疗专区空间交通专区空间金融专区空间公共专区空间公共产品城市治理社区网格交通产品交通大脑金融征信产品数字风控数字征信生命健康产品普惠医疗应急防控数据产品行业知识图谱发现新型语义智能构建AI大模型训练数据产品视图:按数据属性划分物理/逻辑数据空间专区,专业化管理数据产品信息视图,为数据要素流通提供基础政务信息数据开发车路协同低碳出行数字信贷e生报2数据开发商数据提供者企业数据数据做什么用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到哪里去数据产品经营权数据流通数据流通视图:联通各数据专区空间,建立数据要素流通统一大市场,从城市数据空间角度建设数据流通视图3产品登记上架数据接入认证合规交易安全可信监测预警质量评估数据消费者可控可计量可信可证链可用不可见元数据管理架构包括产生、采集、注册和运维四个方面工作。在城市数据空间中建立元数据中心,实现业务元数据和技术元数据之间的连接,通过下面四步全面管理元数据的生命周期:1)当公共数据、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进入城市在城市数据空间中可以分别从数据资产、数据产品和数据流通的视角,来形成整体的数据地图。首先,数据资产视角主要关注数据从哪里来,即城市数据空间中的数据资产。这张图展示了城市数据空间中的各种数据来源,包括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以及这些数据的类型、格式、质量等信息。通过这张图,可以为数据的后续处理和利用提供基础。其次,数据产品视角主要关注数据做什么用,即城市数据空间中的数据产品。这张图展示了城市数据空间中的各种数据产品,包括数据分析报告、数据可视化、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等,以及这些数据产品的应用场景、用户群体等信息。通过这张图,可以为数据的应用和价值实现提供支持。最后,数据流通视角主要关注数据到哪里去,即公共数据、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各自的内涵和特性不同,故三类数据的治理方法和目标也有所不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是公共数据治理的原则,它要求在保护国家安全、商业秘密安全、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根据用途持续扩大供给使用范围,让公共数据价值更好地惠及全社会,这就涉及到如何增加供给规模、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的关键问题。对于企业数据,主要治理活动存在于企业内部管理中,数据在被提供至城市数据空间前,已经完成了一定程度的治理,因此在城市数据空间中的治理目标将不再是规范化和标准化,而是如何量化企业数据的价值贡献,促进数据价值的“显性化”。对于个人数据,大多数由公共部门和企业实际持有,自然人对这些数据的自主掌控性较弱,加之可以运用AI大模型等能力开展深入挖掘,这部分数据与其他相关数据结合后的价值可以被不断放大,治理中需要警惕这部分数据不被相关利益方获取滥用,因此个人数据治理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加强相关个人权益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元数据管理及资源、资产编目在城市数据空间中,无论是结构化数据还是非结构化数据,都需要通过元数据管理来进行数据治理工作。因此,元数据管理需要贯穿从数据进入、汇聚、加工、产品化、估值、流通到消费的全生命周期。为了实现有效的元数据管理,建立以下主要管理框架和策略:数据空间时,将同时取得相应的元数据;2)之后通过统一的元模型,从各类数据源建立的采集通道中自动采集元数据;3)接着基于增量和存量两种场景,完成城市数据空间元数据的注册工作;4)最后确保元数据的运维工作得到有效实施。建立元数据管理的基础能力后,对后续开展数据消费的关键作用就是对相关数据资源、资产开展编目工作,形成层级化、结构化的数据资源资产目录,从而为城市数据空间建立完善的“数据一张图”。2827运维元数据元数据质量管理元数据运营分析元数据API管理元模型管理采集元数据CDHiSales.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产生元数据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消费元数据元数据查询/搜索元数据血缘分析元数据影响分析数据标准合规检查元数据中心管理流程管理规范图19 元数据管理架构注册元数据存量增量业务、技术、操作元数据图20 数据一张图数据从哪里来数据源持有权金融公共数据汇聚、联接、开放、共享制造科技医疗交通能源教育环境个人数据采存&算管用数据资产视图:将原始数据资源治理为高质量、高价值的数据资产,利用数据资产视图提升数据产品开发效率1数据专区/集市医疗专区空间交通专区空间金融专区空间公共专区空间公共产品城市治理社区网格交通产品交通大脑金融征信产品数字风控数字征信生命健康产品普惠医疗应急防控数据产品行业知识图谱发现新型语义智能构建AI大模型训练数据产品视图:按数据属性划分物理/逻辑数据空间专区,专业化管理数据产品信息视图,为数据要素流通提供基础政务信息数据开发车路协同低碳出行数字信贷e生报2数据开发商数据提供者企业数据数据做什么用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到哪里去数据产品经营权数据流通数据流通视图:联通各数据专区空间,建立数据要素流通统一大市场,从城市数据空间角度建设数据流通视图3产品登记上架数据接入认证合规交易安全可信监测预警质量评估数据消费者可控可计量可信可证链可用不可见元数据管理架构包括产生、采集、注册和运维四个方面工作。在城市数据空间中建立元数据中心,实现业务元数据和技术元数据之间的连接,通过下面四步全面管理元数据的生命周期:1)当公共数据、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进入城市在城市数据空间中可以分别从数据资产、数据产品和数据流通的视角,来形成整体的数据地图。首先,数据资产视角主要关注数据从哪里来,即城市数据空间中的数据资产。这张图展示了城市数据空间中的各种数据来源,包括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以及这些数据的类型、格式、质量等信息。通过这张图,可以为数据的后续处理和利用提供基础。其次,数据产品视角主要关注数据做什么用,即城市数据空间中的数据产品。这张图展示了城市数据空间中的各种数据产品,包括数据分析报告、数据可视化、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等,以及这些数据产品的应用场景、用户群体等信息。通过这张图,可以为数据的应用和价值实现提供支持。最后,数据流通视角主要关注数据到哪里去,即公共数据、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各自的内涵和特性不同,故三类数据的治理方法和目标也有所不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是公共数据治理的原则,它要求在保护国家安全、商业秘密安全、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根据用途持续扩大供给使用范围,让公共数据价值更好地惠及全社会,这就涉及到如何增加供给规模、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的关键问题。对于企业数据,主要治理活动存在于企业内部管理中,数据在被提供至城市数据空间前,已经完成了一定程度的治理,因此在城市数据空间中的治理目标将不再是规范化和标准化,而是如何量化企业数据的价值贡献,促进数据价值的“显性化”。对于个人数据,大多数由公共部门和企业实际持有,自然人对这些数据的自主掌控性较弱,加之可以运用AI大模型等能力开展深入挖掘,这部分数据与其他相关数据结合后的价值可以被不断放大,治理中需要警惕这部分数据不被相关利益方获取滥用,因此个人数据治理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加强相关个人权益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元数据管理及资源、资产编目在城市数据空间中,无论是结构化数据还是非结构化数据,都需要通过元数据管理来进行数据治理工作。因此,元数据管理需要贯穿从数据进入、汇聚、加工、产品化、估值、流通到消费的全生命周期。为了实现有效的元数据管理,建立以下主要管理框架和策略:数据空间时,将同时取得相应的元数据;2)之后通过统一的元模型,从各类数据源建立的采集通道中自动采集元数据;3)接着基于增量和存量两种场景,完成城市数据空间元数据的注册工作;4)最后确保元数据的运维工作得到有效实施。建立元数据管理的基础能力后,对后续开展数据消费的关键作用就是对相关数据资源、资产开展编目工作,形成层级化、结构化的数据资源资产目录,从而为城市数据空间建立完善的“数据一张图”。元数据安全扫描识别安全隐私风险数据安全治理分组、标识和标注制定安全策略按等级制定约束执行安全策略保护、控制和稽查控制=流转监控、SOD吃药=脱敏打针=加密手术=集中管控图21 元数据安全治理流程城市数据空间中的数据流通。这张图展示了城市数据空间中的数据流通路径,包括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共享等环节,以及这些环节中的数据要素、数据流向、数据安全等信息。通过这张图,可以为数据的安全和可控提供保障。综合这三个视角形成的完整数据地图,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在城市数据空间中的数据从哪里来、做什么用、到哪里去以及中间经历了哪些环节最后产生了什么价值,帮助城市管理者和数据消费者更好的管理和使用数据。数据标准管理城市数据空间的建设,需要面向公共数据、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三类数据制定统一规范、统一标准,并达成各方共同认识。对于结构化数据,可以构建的数据标准模型主要包括:数据的定义和描述:元模型应该清晰地定义和描述数据的名称、含义、类型、格式、来源、范围、约束、质量等基本属性,以便于数据的识别、理解和使用。数据的分类和分级:元模型应该根据数据的用途、敏感性、安全性、共享性等因素,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分类和分级,以便于数据的管理、授权和服务。数据的关系和映射:元模型应该描述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物理映射,以便于数据的整合、分析和查询。数据的变化和版本:元模型应该记录数据的变化历史和版本信息,以便于数据的更新、追溯和审计。数据权责管理:明确业务规则责任主体、数据维护责任主体、数据看护责任主体等,以便开展数据权责划分和数据质量改进。对于非结构化数据,可以构建的标准体系包括:内容模型、内容分类、编码命名、内容格式、内容本体、版本策略、元数据、内容指标和内容接口等。数据质量管理在城市数据空间的公共数据、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三类数据中,需要更加强调的是公共数据的数据质量要求。当前对于公共数据的治理还需明确权责体系,需要进一步推动公共数据从开发利用到治理完善的闭环驱动机制落地,实现公共数据质量的持续改进和高效供给。相比之下,企业数据则具有明确的数据Owner权责体系,且已经完成了一定程度的治理,部分重点行业监管机构也提出了严格的数据标准和质量要求。并且企业自身受市场驱动也有自己的数据治理体系,可持续对数据进行质量提升。而个人数据当前主要问题不是数据质量的问题,而是隐私数据保护法律规范的遵从要求,需要基于隐私数据合规的前提下合理使用数据、合规治理数据,才能实现对个人数据的可控和可信。数据分类分级根据数据来源可以分为公共数据、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根据内容可以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根据业务属性可以进行资源和资产的分类编目。数据分类是进行数据分级管理的基础,以便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和应用策略。在元数据的管理模型中,可以针对不同数据分类设计分级管理模型。例如,结构化数据按照逻辑实体和属性进行数据分级,包括数据安全分级标识、数据敏感性标识、隐私数据标识等管理标签;非结构化数据则可以在其“内容分类标准”和“内容本体标准”中提供数据内容的分类、分级、敏感度、密级等方面的规范性标识。有了以上基础,数据管理者和消费方就能够明确区分空间内哪些数据密级高、哪些数据属于个人隐私类数据、哪些数据可以被快速获取等,并为三类数据进一步制定安全管理流程和制定安全技术标准提供依据。3029元数据安全扫描识别安全隐私风险数据安全治理分组、标识和标注制定安全策略按等级制定约束执行安全策略保护、控制和稽查控制=流转监控、SOD吃药=脱敏打针=加密手术=集中管控图21 元数据安全治理流程城市数据空间中的数据流通。这张图展示了城市数据空间中的数据流通路径,包括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共享等环节,以及这些环节中的数据要素、数据流向、数据安全等信息。通过这张图,可以为数据的安全和可控提供保障。综合这三个视角形成的完整数据地图,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在城市数据空间中的数据从哪里来、做什么用、到哪里去以及中间经历了哪些环节最后产生了什么价值,帮助城市管理者和数据消费者更好的管理和使用数据。数据标准管理城市数据空间的建设,需要面向公共数据、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三类数据制定统一规范、统一标准,并达成各方共同认识。对于结构化数据,可以构建的数据标准模型主要包括:数据的定义和描述:元模型应该清晰地定义和描述数据的名称、含义、类型、格式、来源、范围、约束、质量等基本属性,以便于数据的识别、理解和使用。数据的分类和分级:元模型应该根据数据的用途、敏感性、安全性、共享性等因素,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分类和分级,以便于数据的管理、授权和服务。数据的关系和映射:元模型应该描述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物理映射,以便于数据的整合、分析和查询。数据的变化和版本:元模型应该记录数据的变化历史和版本信息,以便于数据的更新、追溯和审计。数据权责管理:明确业务规则责任主体、数据维护责任主体、数据看护责任主体等,以便开展数据权责划分和数据质量改进。对于非结构化数据,可以构建的标准体系包括:内容模型、内容分类、编码命名、内容格式、内容本体、版本策略、元数据、内容指标和内容接口等。数据质量管理在城市数据空间的公共数据、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三类数据中,需要更加强调的是公共数据的数据质量要求。当前对于公共数据的治理还需明确权责体系,需要进一步推动公共数据从开发利用到治理完善的闭环驱动机制落地,实现公共数据质量的持续改进和高效供给。相比之下,企业数据则具有明确的数据Owner权责体系,且已经完成了一定程度的治理,部分重点行业监管机构也提出了严格的数据标准和质量要求。并且企业自身受市场驱动也有自己的数据治理体系,可持续对数据进行质量提升。而个人数据当前主要问题不是数据质量的问题,而是隐私数据保护法律规范的遵从要求,需要基于隐私数据合规的前提下合理使用数据、合规治理数据,才能实现对个人数据的可控和可信。数据分类分级根据数据来源可以分为公共数据、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根据内容可以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根据业务属性可以进行资源和资产的分类编目。数据分类是进行数据分级管理的基础,以便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和应用策略。在元数据的管理模型中,可以针对不同数据分类设计分级管理模型。例如,结构化数据按照逻辑实体和属性进行数据分级,包括数据安全分级标识、数据敏感性标识、隐私数据标识等管理标签;非结构化数据则可以在其“内容分类标准”和“内容本体标准”中提供数据内容的分类、分级、敏感度、密级等方面的规范性标识。有了以上基础,数据管理者和消费方就能够明确区分空间内哪些数据密级高、哪些数据属于个人隐私类数据、哪些数据可以被快速获取等,并为三类数据进一步制定安全管理流程和制定安全技术标准提供依据。30293231图22 面向AI的数据工程流程框架处理阶段计算处理存储处理数据获取三方收集、网络爬取、边缘汇聚数据预处理原始数据清晰、加工为可训练数据数据格式规整粗过滤及去重语言检测模糊重复删除图像、文本、语音、代码等海量原始数据多模态原始数据大容量存储虑毒&隐私处理数据提纯数据去重数据分词数据混合训练内置数据预处理框架预处理中间阶段的过程数据预处理后的数据数据加工过后的高质量数据集高质量数据集混合训练数据高性能存储多模态原始数据(PB级)AI语料训练数据管理和治理流程,主要包括两大步骤:1)数据获取:通过多个渠道获取大规模的语料数据,包括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数据,这些数据来自城市感应器、社交媒体、市政机构、市民反馈等多个来源。获取到的数据集需要经过脱敏、合规、审批和汇聚等环节,最终在城市数据空间内进行统一存储,形成多模态的初始语料数据集。2)数据预处理:经过数据格式规整、粗过滤及去重、语言检测、模糊重复数据删除、数据滤毒、隐私处理、数据提纯、数据去重、数据分词和数据混合等环节。这些预处理环节中的算子或框架可以由数据治理服务方提供。经过预处理后,数据将变得更加高质量,形成高质量数据集和混合训练数据集,为后续的训练和分析提供可靠的基础。5、数据资产层和数据交易层虽然“数据二十条”对数据要素确定了三权分置的数据产权制度,但落地在税收、法律等相关领域时,有些进展但尚有许多问题待探索和研究,包括数据资产评估、数据资产入表、数据产权登记、数据产品定价、数据商品流通等。财政部会计司于在2023年8月发布了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就数据交易双方如何进行会计处理、数据资源是否可以作为资产入账等问题提出会计处理方法。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于2023年10月发布了数据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规范资产评估机构及其资产评估专业人员在数据资产评估业务中的实务操作,明确了评估对象、数据质量评价、评估方法、披露要求等。这些进展让我们看到后续还会有更多的政策发布,对数据资产和数据交易环节提供更具体的政策依据。数据安全治理数据安全是公共数据、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三类数据在城市数据空间管理中的核心诉求。进一步开展元数据管理,提升数据安全管理能力。在城市数据空间中开展数据安全治理主要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元数据安全扫描:通过获取安全相关元数据并持续发现安全隐私风险,可以及时了解数据的来源、结构和安全风险,为后续的数据安全管理奠定基础。数据安全治理:包括资产注册、分组分类、标识、分布和标准管理等工作。通过对数据进行分类和标识,可以清晰地了解数据的性质和重要性,并建立起对数据的管理框架和规范,为后续的安全策略制定和执行提供依据。制定安全策略:这包括风险登记、流转与使用约束、保护与留存规则等方面。通过对数据的风险评估和登记,制定相应的流转和使用约束,以及保护和留存规则,可以确保数据在流转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合规性。执行安全策略:这包括数据保护措施的实施,如脱敏、加密、隔离和入侵检测系统等,以及数据流转的控制和策略合规的稽核。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保护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同时确保数据的流转和使用符合相关的安全策略和合规要求。面向AI的数据工程建设AI和大模型随着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未来在城市管理与运行中的重要性会越发凸显。各方对于语料训练数据既相互需要,但又无法确保数据不被对方滥用。因此可由城市管理方出任可信方,将城市数据空间作为AI语料数据的承载底座,实现数据可信可用,在整个过程中还需要对AI语料数据进行治理以提升其数据质量、规范和数据安全。数据工程是面向AI和大模型开展数据处理、提升数据质量的高效方法,在这其中也可以同时运用多种先进技术、AI算法算子和自动化处理能力,示例流程如下图:3231图22 面向AI的数据工程流程框架处理阶段计算处理存储处理数据获取三方收集、网络爬取、边缘汇聚数据预处理原始数据清晰、加工为可训练数据数据格式规整粗过滤及去重语言检测模糊重复删除图像、文本、语音、代码等海量原始数据多模态原始数据大容量存储虑毒&隐私处理数据提纯数据去重数据分词数据混合训练内置数据预处理框架预处理中间阶段的过程数据预处理后的数据数据加工过后的高质量数据集高质量数据集混合训练数据高性能存储多模态原始数据(PB级)AI语料训练数据管理和治理流程,主要包括两大步骤:1)数据获取:通过多个渠道获取大规模的语料数据,包括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数据,这些数据来自城市感应器、社交媒体、市政机构、市民反馈等多个来源。获取到的数据集需要经过脱敏、合规、审批和汇聚等环节,最终在城市数据空间内进行统一存储,形成多模态的初始语料数据集。2)数据预处理:经过数据格式规整、粗过滤及去重、语言检测、模糊重复数据删除、数据滤毒、隐私处理、数据提纯、数据去重、数据分词和数据混合等环节。这些预处理环节中的算子或框架可以由数据治理服务方提供。经过预处理后,数据将变得更加高质量,形成高质量数据集和混合训练数据集,为后续的训练和分析提供可靠的基础。5、数据资产层和数据交易层虽然“数据二十条”对数据要素确定了三权分置的数据产权制度,但落地在税收、法律等相关领域时,有些进展但尚有许多问题待探索和研究,包括数据资产评估、数据资产入表、数据产权登记、数据产品定价、数据商品流通等。财政部会计司于在2023年8月发布了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就数据交易双方如何进行会计处理、数据资源是否可以作为资产入账等问题提出会计处理方法。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于2023年10月发布了数据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规范资产评估机构及其资产评估专业人员在数据资产评估业务中的实务操作,明确了评估对象、数据质量评价、评估方法、披露要求等。这些进展让我们看到后续还会有更多的政策发布,对数据资产和数据交易环节提供更具体的政策依据。数据安全治理数据安全是公共数据、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三类数据在城市数据空间管理中的核心诉求。进一步开展元数据管理,提升数据安全管理能力。在城市数据空间中开展数据安全治理主要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元数据安全扫描:通过获取安全相关元数据并持续发现安全隐私风险,可以及时了解数据的来源、结构和安全风险,为后续的数据安全管理奠定基础。数据安全治理:包括资产注册、分组分类、标识、分布和标准管理等工作。通过对数据进行分类和标识,可以清晰地了解数据的性质和重要性,并建立起对数据的管理框架和规范,为后续的安全策略制定和执行提供依据。制定安全策略:这包括风险登记、流转与使用约束、保护与留存规则等方面。通过对数据的风险评估和登记,制定相应的流转和使用约束,以及保护和留存规则,可以确保数据在流转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合规性。执行安全策略:这包括数据保护措施的实施,如脱敏、加密、隔离和入侵检测系统等,以及数据流转的控制和策略合规的稽核。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保护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同时确保数据的流转和使用符合相关的安全策略和合规要求。面向AI的数据工程建设AI和大模型随着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未来在城市管理与运行中的重要性会越发凸显。各方对于语料训练数据既相互需要,但又无法确保数据不被对方滥用。因此可由城市管理方出任可信方,将城市数据空间作为AI语料数据的承载底座,实现数据可信可用,在整个过程中还需要对AI语料数据进行治理以提升其数据质量、规范和数据安全。数据工程是面向AI和大模型开展数据处理、提升数据质量的高效方法,在这其中也可以同时运用多种先进技术、AI算法算子和自动化处理能力,示例流程如下图:3433图24 城市数据空间的生态培育体系提供资产评估、担保抵押、权益保障等服务交易中介方,推动交易达成,包括公证、合同、商务等建立人才认证中心,以及为之配套的人才认证体系通过认证培训 实践的方式,为本地培育数据要素复合型人才提供产品开发、可信流通、应用开发测试等普惠性技术培训服务提供端到端开发环境和一站式开发包,“拎包”入驻快速便捷在金融、医疗、公共服务、制造等优势领域,聚合行业生态进行价值数据产品开发,价值场景联合孵化在可信传输、隐私保护等方面,开展技术创新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汇聚产业链营销生态,提供数据产品发布会、招商推介、展览展示、品牌营销等数据服务行业应用开发厂家根据客户需求定制数据产品支撑数据产品的市场营销,提供咨询服务图23 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安全可信合规可控数据准入校验数据硬件加密数据权限控制数据访问策略数据内容加密数据数据权限控制HTTPS证书(一)数据流通可信任城市数据流通的可信任是指数据在流通过程中,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保密性和合规性得到保障。要确保各参与方身份可信、数据使用合规、数据安全和数据隐私保护。通过采用数字证书、电子签章等技术手段,确保参与方身份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建立信任管理服务平台,统一管理数据资产的权限、身份认证等信息,实现数据授权的自动化信任管理。采用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技术手段,保障数据在流通过程中的安全性。(二)数据合规可追溯合规可追溯是城市数据流通中有效防范合规风险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约可信执行和过程可追溯两种方式,参与方可以对数据流通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追溯,及时发现和预防合规风险。合约可信执行是实现合规管理可追溯的基础,通过将合规规则和条件转化为合约,并将合约执行程序化,可以减少人工干预,确保合规规则的有效执行。过程可追溯是合规管理可追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数据流通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记录和保存,可以为事后追溯和分析提供基础。通过区块链技术有效实现合规管理可追溯:不可篡改性:区块链上的所有数据都采用哈希算法进行加密,并存储在分布式账本上,任何节6、安全可信和合规可控治理框架城市数据要素要实现安全高效流通,需要在城市数据要素流通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设计安全可信和合规可控治理框架。点都无法修改或删除,从而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可追溯性:区块链采用链式结构存储数据,每个区块都包含前一个区块的哈希值,从而可以追溯到数据的来源和流转过程。去中心化:区块链网络由多个节点共同维护,任何节点都无法控制整个网络,从而保证合规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三)数据内容可信任需要全面确保数据内容安全可信,从根本上解决数据授权运营中存在的数据访问权限与敏感数据扩散的安全问题,提高数据流通合规的可信度,降低数据泄露的担忧,通过分类分级和脱敏溯源化解对数据无限制扩散的担忧,促进各方对数据共享的信心,提升数据授权运营的品质。(四)跨境数据监督发展安全的数据有序跨境流动是城市数据空间推进数字跨境贸易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需要制定政策保障措施,建立数据安全保护能力认证、数据流通备份审查、跨境数据流动和交易风险评估等数据安全管理机制。2.6 城市数据空间的数据生态纯软件开发商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开发数据产品本地人才的培养、认证体系积极推动政策扶持,引入本地人才数据产品博览中心3433图24 城市数据空间的生态培育体系提供资产评估、担保抵押、权益保障等服务交易中介方,推动交易达成,包括公证、合同、商务等建立人才认证中心,以及为之配套的人才认证体系通过认证培训 实践的方式,为本地培育数据要素复合型人才提供产品开发、可信流通、应用开发测试等普惠性技术培训服务提供端到端开发环境和一站式开发包,“拎包”入驻快速便捷在金融、医疗、公共服务、制造等优势领域,聚合行业生态进行价值数据产品开发,价值场景联合孵化在可信传输、隐私保护等方面,开展技术创新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汇聚产业链营销生态,提供数据产品发布会、招商推介、展览展示、品牌营销等数据服务行业应用开发厂家根据客户需求定制数据产品支撑数据产品的市场营销,提供咨询服务图23 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安全可信合规可控数据准入校验数据硬件加密数据权限控制数据访问策略数据内容加密数据数据权限控制HTTPS证书(一)数据流通可信任城市数据流通的可信任是指数据在流通过程中,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保密性和合规性得到保障。要确保各参与方身份可信、数据使用合规、数据安全和数据隐私保护。通过采用数字证书、电子签章等技术手段,确保参与方身份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建立信任管理服务平台,统一管理数据资产的权限、身份认证等信息,实现数据授权的自动化信任管理。采用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技术手段,保障数据在流通过程中的安全性。(二)数据合规可追溯合规可追溯是城市数据流通中有效防范合规风险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约可信执行和过程可追溯两种方式,参与方可以对数据流通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追溯,及时发现和预防合规风险。合约可信执行是实现合规管理可追溯的基础,通过将合规规则和条件转化为合约,并将合约执行程序化,可以减少人工干预,确保合规规则的有效执行。过程可追溯是合规管理可追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数据流通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记录和保存,可以为事后追溯和分析提供基础。通过区块链技术有效实现合规管理可追溯:不可篡改性:区块链上的所有数据都采用哈希算法进行加密,并存储在分布式账本上,任何节6、安全可信和合规可控治理框架城市数据要素要实现安全高效流通,需要在城市数据要素流通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设计安全可信和合规可控治理框架。点都无法修改或删除,从而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可追溯性:区块链采用链式结构存储数据,每个区块都包含前一个区块的哈希值,从而可以追溯到数据的来源和流转过程。去中心化:区块链网络由多个节点共同维护,任何节点都无法控制整个网络,从而保证合规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三)数据内容可信任需要全面确保数据内容安全可信,从根本上解决数据授权运营中存在的数据访问权限与敏感数据扩散的安全问题,提高数据流通合规的可信度,降低数据泄露的担忧,通过分类分级和脱敏溯源化解对数据无限制扩散的担忧,促进各方对数据共享的信心,提升数据授权运营的品质。(四)跨境数据监督发展安全的数据有序跨境流动是城市数据空间推进数字跨境贸易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需要制定政策保障措施,建立数据安全保护能力认证、数据流通备份审查、跨境数据流动和交易风险评估等数据安全管理机制。2.6 城市数据空间的数据生态纯软件开发商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开发数据产品本地人才的培养、认证体系积极推动政策扶持,引入本地人才数据产品博览中心城市数据空间的数据生态,包括授权运营方、数据供给方、数据消费方,以及为数据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数商(数据开发商、数据经纪人、第三方服务机构、行业应用开发商、本地人才等)。数据生态的培育体系主要基于2中心2平台开展,围绕城市数据要素高效合规流通为目标,提供高质量的数据人才、数据产品、数据认证和数据相关服务。2中心是人才认证中心和数据产品博览中心;2平台是开发赋能平台和创新孵化平台。人才认证中心面对数据要素发展战略对人才需求的挑战,建立人才认证中心,构建以及为之配套的人才认证体系。通过认证培训 实践考核的方式,为本地培育数据要素复合型人才,面向未来、为城市产业链源源不断输送人才。数据产品博览中心基于数字孪生沉浸式技术,建立线上数据产品的2.7 城市数据空间的运行模式城市数据空间的运行模式,需要根据数据的分类分级,选择不同的运行模式,对于每一种模式没有绝对合适,都是基于业务场景来判断,能推动业务健康发展的模式,才是真正的好模式。目前看分成以下三种模式:(1)中心化模式:即数据被集约式共享,被授权给不同的运营单位进行使用。当前的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方式就是我们认为的中心化模式。(2)去中心化模式:即数据供给来源于任何地方,不呈现集中模式,基于平等和对等网络接入和访问数据,类似欧洲IDS数据空间,该模式激发了企业数据的大规模应用。(3)混合模式:在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模式之间,我们认为还在混合模式。从循环机制来看,存在三种循环模式,即城市内循环、国内跨城循环、国际跨境循环。其中城市内循环是大循环,也是循环主体。不同的循环方式,对城市数据空间的要求不同。当前越来越多出现跨多个城市的城市群,如长三角、京津冀、博览中心,通过数字虚拟化互动体验,提供数据产品的产品发布会、招商推介、展览展示、品牌营销等服务,以及产品技术的系列化数字沙龙活动、圆桌论坛等,激发产业数据产品应用场景不断创新。开发赋能平台提供产品开发、可信流通、应用开发测试等普惠性技术培训服务,提供端到端开发环境和一站式开发包,快速便捷地实现“拎包”入驻。发布开发测试规范,以保障在开发环境中的数据安全性和合规性,做到数据在开发周期内的可信可控。创新孵化平台面对技术创新挑战,优先在金融、医疗、公共服务、制造等优势领域,引入行业专家,联手高校科研,聚合行业生态进行价值数据产品开发、价值场景联合孵化。同时在可信传输、隐私保护、数据回收、数据确权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和课题的研究、攻关和创新。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这些城市群正在将城市内循环外溢到国内跨城循环,形成双循环模式,进一步促进城市群的区域规模效应,也同时外溢到国际跨境循环,甚至出现三循环模式,加强对国外先进城市的数据对接,推进跨境贸易。城市内循环模式关注数据要素在城市内流通的高效性和合规性,是最主要的循环模式。国内跨城循环模式需要关注城市带/城市群,甚至在整个国内的各个城市之间的数据要素流通。加强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国家中心之间的互通,建立区域和全国的互通接口和协议标准化,打通数据壁垒,实现互操作性,进一步释放数据价值。国际跨境循环模式需要关注跨境数据的安全、敏感性,是否存在违反国家安全法律的规定。对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数据处理、数据跨境传输等活动依法依规进行国家安全审查。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保障跨境数据用于合法用途,防范数据出境安全风险。反对数据霸权和数据保护主义,有效应对数据领域“长臂管辖”。34图25 城市数据空间内外3模式3循环0835城市数据空间的数据生态,包括授权运营方、数据供给方、数据消费方,以及为数据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数商(数据开发商、数据经纪人、第三方服务机构、行业应用开发商、本地人才等)。数据生态的培育体系主要基于2中心2平台开展,围绕城市数据要素高效合规流通为目标,提供高质量的数据人才、数据产品、数据认证和数据相关服务。2中心是人才认证中心和数据产品博览中心;2平台是开发赋能平台和创新孵化平台。人才认证中心面对数据要素发展战略对人才需求的挑战,建立人才认证中心,构建以及为之配套的人才认证体系。通过认证培训 实践考核的方式,为本地培育数据要素复合型人才,面向未来、为城市产业链源源不断输送人才。数据产品博览中心基于数字孪生沉浸式技术,建立线上数据产品的2.7 城市数据空间的运行模式城市数据空间的运行模式,需要根据数据的分类分级,选择不同的运行模式,对于每一种模式没有绝对合适,都是基于业务场景来判断,能推动业务健康发展的模式,才是真正的好模式。目前看分成以下三种模式:(1)中心化模式:即数据被集约式共享,被授权给不同的运营单位进行使用。当前的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方式就是我们认为的中心化模式。(2)去中心化模式:即数据供给来源于任何地方,不呈现集中模式,基于平等和对等网络接入和访问数据,类似欧洲IDS数据空间,该模式激发了企业数据的大规模应用。(3)混合模式:在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模式之间,我们认为还在混合模式。从循环机制来看,存在三种循环模式,即城市内循环、国内跨城循环、国际跨境循环。其中城市内循环是大循环,也是循环主体。不同的循环方式,对城市数据空间的要求不同。当前越来越多出现跨多个城市的城市群,如长三角、京津冀、博览中心,通过数字虚拟化互动体验,提供数据产品的产品发布会、招商推介、展览展示、品牌营销等服务,以及产品技术的系列化数字沙龙活动、圆桌论坛等,激发产业数据产品应用场景不断创新。开发赋能平台提供产品开发、可信流通、应用开发测试等普惠性技术培训服务,提供端到端开发环境和一站式开发包,快速便捷地实现“拎包”入驻。发布开发测试规范,以保障在开发环境中的数据安全性和合规性,做到数据在开发周期内的可信可控。创新孵化平台面对技术创新挑战,优先在金融、医疗、公共服务、制造等优势领域,引入行业专家,联手高校科研,聚合行业生态进行价值数据产品开发、价值场景联合孵化。同时在可信传输、隐私保护、数据回收、数据确权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和课题的研究、攻关和创新。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这些城市群正在将城市内循环外溢到国内跨城循环,形成双循环模式,进一步促进城市群的区域规模效应,也同时外溢到国际跨境循环,甚至出现三循环模式,加强对国外先进城市的数据对接,推进跨境贸易。城市内循环模式关注数据要素在城市内流通的高效性和合规性,是最主要的循环模式。国内跨城循环模式需要关注城市带/城市群,甚至在整个国内的各个城市之间的数据要素流通。加强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国家中心之间的互通,建立区域和全国的互通接口和协议标准化,打通数据壁垒,实现互操作性,进一步释放数据价值。国际跨境循环模式需要关注跨境数据的安全、敏感性,是否存在违反国家安全法律的规定。对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数据处理、数据跨境传输等活动依法依规进行国家安全审查。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保障跨境数据用于合法用途,防范数据出境安全风险。反对数据霸权和数据保护主义,有效应对数据领域“长臂管辖”。34图25 城市数据空间内外3模式3循环0835最佳实践案例图26 上海数据集团城市数据空间38医疗健康便民服务数字生活保险报销供应中心开发中心审核中心数据治理|数据产品|数据服务|数据应用个人中心运营中心民生治理身份授权数字治理数据开发服务数据信任安全授权运营管理基础库|主题库|专题库大数据数据仓库数据治理ROMA隐私计算区块链企业数据政府数据社会数据数据底座数据平台基础设施平台普惠金融数字经济数据资产地图数据价值场景3.1 上海数据集团城市数据空间上海数据集团作为上海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主体,承担着构建数据要素市场、激发数据要素潜能、保障数据安全的战略使命。通过整合公共数据空间、企业数据空间和个人数据空间,利用创新的技术寻找数据要素的价值场景,释放数据要素的生产力,帮助上海各政府机构、本地企业、民众挖掘和赋能数据要素的价值,为此联合华为云打造“城市数据空间”新范式。2023年,上海数据集团以公共数据为牵引,构建城市数据空间的关键基础设施“天机智信”平台。采用技术领先的湖仓一体、存算分离架构,满足以公共数据为牵引,融合企业数据、行业数据等多源数据汇聚、治理和开发利用,提供面向数据治理、数据产品、数据服务、数据应用的开发工具。围绕数据全生命周期,提供信任安全和授权运营的管理能力,以促进数据的社会化利用。“天机智信”平台深度融合区块链、隐私计算等关键技术,依托“浦江数链”、“数字信任”体系提供身份可认证、访问可控制、授权可管理、安全可审计、过程可追溯的关键技术能力,打造城市级数据空间基础设施的标杆和示范。“天机智信”平台打造“1 2 4 X”整体架构,如下图所示:最佳实践案例图26 上海数据集团城市数据空间38医疗健康便民服务数字生活保险报销供应中心开发中心审核中心数据治理|数据产品|数据服务|数据应用个人中心运营中心民生治理身份授权数字治理数据开发服务数据信任安全授权运营管理基础库|主题库|专题库大数据数据仓库数据治理ROMA隐私计算区块链企业数据政府数据社会数据数据底座数据平台基础设施平台普惠金融数字经济数据资产地图数据价值场景3.1 上海数据集团城市数据空间上海数据集团作为上海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主体,承担着构建数据要素市场、激发数据要素潜能、保障数据安全的战略使命。通过整合公共数据空间、企业数据空间和个人数据空间,利用创新的技术寻找数据要素的价值场景,释放数据要素的生产力,帮助上海各政府机构、本地企业、民众挖掘和赋能数据要素的价值,为此联合华为云打造“城市数据空间”新范式。2023年,上海数据集团以公共数据为牵引,构建城市数据空间的关键基础设施“天机智信”平台。采用技术领先的湖仓一体、存算分离架构,满足以公共数据为牵引,融合企业数据、行业数据等多源数据汇聚、治理和开发利用,提供面向数据治理、数据产品、数据服务、数据应用的开发工具。围绕数据全生命周期,提供信任安全和授权运营的管理能力,以促进数据的社会化利用。“天机智信”平台深度融合区块链、隐私计算等关键技术,依托“浦江数链”、“数字信任”体系提供身份可认证、访问可控制、授权可管理、安全可审计、过程可追溯的关键技术能力,打造城市级数据空间基础设施的标杆和示范。“天机智信”平台打造“1 2 4 X”整体架构,如下图所示:40图27 某医疗集团数据空间393.2 某医疗集团数据可信流通探索实践医疗集团一般是由卫生工委领导、由卫生健康局举办的事业单位。医疗集团由总部(含下属辖区多家社区健康服务机构),成员单位(即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各个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院等),以及辖区其它医疗卫生机构组成。各地的医疗集团主要定位是站在卫检角度,负责区域医疗信息化工作,统筹信息化架构建设;如在重要慢性疾病管理、妇幼保健等方面,基于信息化手段提前识别、预防疾病,减轻后续治疗阶段的支付压力。随着医疗健康数据的新业务、新应用不断出现,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健康数据的共享融合应用需求越来越多。比如:慢性病防治院的科研部门需要申请区域某个病种患病情况的数据集,例如包1个数据底座:采用自主创新、安全可信的技术路线,构建统一的数据汇聚、存储、治理加工、运维管理能力的数据底座;2套生命周期管理:建设数字信任和数据安全体系,实现数据全流程汇聚、采集、存储、加工、服务、使用的安全保障能力,并在对外数据要素流通中通过可信计算系统实现数据不动、算法和模型可动,避免数据外泄,充分保障了数据隐私安全。通过可信存系统实现数据授权、数据使用、数据目录、数据服务等全流程的存证留痕不可抵赖第三方审计,为数据社会化利用提供安全和运营支撑;4类数据开发服务:提供数据治理、数据产品、数据服务、数据应用4类工具,为数据标的提供开发支持;提供对主数据、元数据、数据模型、数据标准、数据质量进行管理能力,形成整体多类数据的元数据管理、模型管理、数据质量管理等数据管控体系,打造数据资产管理能力;X个数据价值场景:面向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重点面向数字治理、数字经济及数字生活,支持X个数据价值场景的对外服务和发布。当前,以普惠金融场景为例,上海数据集团已经成功开放超过3000项公共数据,向33家金融机构提供超3700万次的数据标准化服务,帮助金融机构优化信贷评估模型,提升评估效率,为中小微企业完成了超过3000亿元的信贷评估发放,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慢的问题。对于政府来说,也改善了区域营商环境,为社会经济长效发展注入动力。面向未来,上海数据集团将持续推进城市数据空间创新,以驱动城市数字经济高速增长。以全上海的城市数据授权运营为目标,实现公共数据、企业数据及其他数据的汇聚、供给、授权、运营及市场化开发利用,服务更多城市应用场景。含个人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测信息、临床信息等,用于开展慢性病分析研究;区域内各医院的医生,需要调阅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患者统一视图;政府公共卫生部门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需要三医联动的数据进行联合建模分析。因此,医疗集团构建基于统一的临床医疗大数据平台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等的“医疗数据空间”,通过提供统一数据交换和各方连接器,结合区块链技术,为各方提供合法性认证、数据访问和使用控制策略、审计追溯等能力,实现数据在提供方与消费方数据空间交换过程中,端到端的安全保护。医疗集团数据空间相关方案,可以协助医院申请特定人群的体检数据,通过数据分析为社区老年人失能早期预警及综合干预技术提供数据参考。数据空间旨在通过激活医疗健康行业数据,形成可开发利用、可流通的高价值数据资产,帮助行业完成疗法的更新开发、生物制药的改善研究、商业保险的精准建模等,赋能健康数字经济产业的应用落地,支撑建立健康数字经济生态圈。数据运营方可信认证中心交换数据目录市场数据使用控制中心审计追溯中心数据上架与订阅策略下发与控制日志存证和查证注册与认证数据提供方医疗集团(EDS连接器)数据消费方数据共享某某医院(EDS连接器)老年人体检数据高血压体检数据糖尿病体检数据1、查看/编辑/下载2、大数据分析/Bl3、SPSS数据分析文件数据集数据视图老年人体检数据高血压体检数据糖尿病体检数据40图27 某医疗集团数据空间393.2 某医疗集团数据可信流通探索实践医疗集团一般是由卫生工委领导、由卫生健康局举办的事业单位。医疗集团由总部(含下属辖区多家社区健康服务机构),成员单位(即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各个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院等),以及辖区其它医疗卫生机构组成。各地的医疗集团主要定位是站在卫检角度,负责区域医疗信息化工作,统筹信息化架构建设;如在重要慢性疾病管理、妇幼保健等方面,基于信息化手段提前识别、预防疾病,减轻后续治疗阶段的支付压力。随着医疗健康数据的新业务、新应用不断出现,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健康数据的共享融合应用需求越来越多。比如:慢性病防治院的科研部门需要申请区域某个病种患病情况的数据集,例如包1个数据底座:采用自主创新、安全可信的技术路线,构建统一的数据汇聚、存储、治理加工、运维管理能力的数据底座;2套生命周期管理:建设数字信任和数据安全体系,实现数据全流程汇聚、采集、存储、加工、服务、使用的安全保障能力,并在对外数据要素流通中通过可信计算系统实现数据不动、算法和模型可动,避免数据外泄,充分保障了数据隐私安全。通过可信存系统实现数据授权、数据使用、数据目录、数据服务等全流程的存证留痕不可抵赖第三方审计,为数据社会化利用提供安全和运营支撑;4类数据开发服务:提供数据治理、数据产品、数据服务、数据应用4类工具,为数据标的提供开发支持;提供对主数据、元数据、数据模型、数据标准、数据质量进行管理能力,形成整体多类数据的元数据管理、模型管理、数据质量管理等数据管控体系,打造数据资产管理能力;X个数据价值场景:面向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重点面向数字治理、数字经济及数字生活,支持X个数据价值场景的对外服务和发布。当前,以普惠金融场景为例,上海数据集团已经成功开放超过3000项公共数据,向33家金融机构提供超3700万次的数据标准化服务,帮助金融机构优化信贷评估模型,提升评估效率,为中小微企业完成了超过3000亿元的信贷评估发放,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慢的问题。对于政府来说,也改善了区域营商环境,为社会经济长效发展注入动力。面向未来,上海数据集团将持续推进城市数据空间创新,以驱动城市数字经济高速增长。以全上海的城市数据授权运营为目标,实现公共数据、企业数据及其他数据的汇聚、供给、授权、运营及市场化开发利用,服务更多城市应用场景。含个人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测信息、临床信息等,用于开展慢性病分析研究;区域内各医院的医生,需要调阅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患者统一视图;政府公共卫生部门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需要三医联动的数据进行联合建模分析。因此,医疗集团构建基于统一的临床医疗大数据平台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等的“医疗数据空间”,通过提供统一数据交换和各方连接器,结合区块链技术,为各方提供合法性认证、数据访问和使用控制策略、审计追溯等能力,实现数据在提供方与消费方数据空间交换过程中,端到端的安全保护。医疗集团数据空间相关方案,可以协助医院申请特定人群的体检数据,通过数据分析为社区老年人失能早期预警及综合干预技术提供数据参考。数据空间旨在通过激活医疗健康行业数据,形成可开发利用、可流通的高价值数据资产,帮助行业完成疗法的更新开发、生物制药的改善研究、商业保险的精准建模等,赋能健康数字经济产业的应用落地,支撑建立健康数字经济生态圈。数据运营方可信认证中心交换数据目录市场数据使用控制中心审计追溯中心数据上架与订阅策略下发与控制日志存证和查证注册与认证数据提供方医疗集团(EDS连接器)数据消费方数据共享某某医院(EDS连接器)老年人体检数据高血压体检数据糖尿病体检数据1、查看/编辑/下载2、大数据分析/Bl3、SPSS数据分析文件数据集数据视图老年人体检数据高血压体检数据糖尿病体检数据41图28 华为内部数据空间图29 华为生态产业链上下游数据空间3.3 华为产业数据空间探索实践华为的数据流通模型经历了数据集成、数据共享到数据交换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数据清洁”,沿着企业业务流的各个应用对数据的消费,支撑主业务流集成打通与财报准确。第二阶段“数据共享”,企业内跨业务流的数据消费成为主流,建设数据底座、打破数据孤岛,实现企业的数据安全共享、敏捷自助,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第三阶段“数据交换”,提出了“数据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愿景,打开企业的边界延伸到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客户,甚至到一个行业,在行业/企业之间形成一个数据开放共享空间。2017年,华为作为国内第一家正式加入国际数据空间协会(IDSA)(首次提出主权保护的“数据 空间”理念)的企业,开始对数据可控交换解决方案进行探索。2021年,基于多年不断的探索成果和内部实际诉求,正式启动企业数据交换空间的内部试点建设。实践一:华为内部各部门开通数据空间,实现高密、重要数据垮部门安全可控共享,月均共享数据1000 批次,促进高密、重要数据的有效利用。实践二:华为生态产业链上下游数据的可控交换。华为主导构建生态数据交换空间,为自身和15个上下游生态伙伴企业开通数据连接器,月均交换研发、供应、服务等领域数据3000 批次,支撑了质量追溯、产品开发协同、能力提升等业务场景的可控数据交换,提升了与伙伴协同合作的深度和广度。41图28 华为内部数据空间图29 华为生态产业链上下游数据空间3.3 华为产业数据空间探索实践华为的数据流通模型经历了数据集成、数据共享到数据交换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数据清洁”,沿着企业业务流的各个应用对数据的消费,支撑主业务流集成打通与财报准确。第二阶段“数据共享”,企业内跨业务流的数据消费成为主流,建设数据底座、打破数据孤岛,实现企业的数据安全共享、敏捷自助,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第三阶段“数据交换”,提出了“数据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愿景,打开企业的边界延伸到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客户,甚至到一个行业,在行业/企业之间形成一个数据开放共享空间。2017年,华为作为国内第一家正式加入国际数据空间协会(IDSA)(首次提出主权保护的“数据 空间”理念)的企业,开始对数据可控交换解决方案进行探索。2021年,基于多年不断的探索成果和内部实际诉求,正式启动企业数据交换空间的内部试点建设。实践一:华为内部各部门开通数据空间,实现高密、重要数据垮部门安全可控共享,月均共享数据1000 批次,促进高密、重要数据的有效利用。实践二:华为生态产业链上下游数据的可控交换。华为主导构建生态数据交换空间,为自身和15个上下游生态伙伴企业开通数据连接器,月均交换研发、供应、服务等领域数据3000 批次,支撑了质量追溯、产品开发协同、能力提升等业务场景的可控数据交换,提升了与伙伴协同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在十多年的数字化转型中,城市中已经形成了大量的企业数据库、行业应用和公共数据集,分散在不同的业务主体中,需要打破孤岛,围绕应用需求把数据有序流动起来。最终目的是释放数据价值,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提升城市居民的服务能级,提高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打造城市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高地,为赋能整体城市数字化转型奠定坚实基础。我们充分借鉴欧洲数据空间的成功经验,以及上海数据集团联合华为成功打造“天机智信”平台的实践经验,探索出城市数据空间的全新理念。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提升了城市的运行效率,但在很大程度上仍没有激发出城市数据的巨大价值。未来将从城市的数字化转型中开辟出数据要素新空间,全新的制度规则、权益体系、标准体系、交易规则、商业模式等将重新定义,迎来城市数据要素流量爆发的时代。展望未来的城市数据空间,具备公正、公平的制度体系,协同、高效的组织体系,数据要素从单一要素,演变到多要素融合体系,形成自治自律、持续创新、持续循环的城市数据空间。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数据要素流通更加高效和智能基础设施是未来数据要素市场的关键基础能力,打造城市资源集约共享、安全可信可控的坚实底座,以适应海量数据要素的流通需求。数据要素从市区县级到省级,再到国家级,甚至跨境下的数据流通大联网形态将会应运而生,搭建省际数据高速、国家数据高速、国际数据高速大动脉,为数据要素供给、流通和交易提供四通八达的路网基础,加快内外融合大循环运转。城市数据空间的建设不仅局限于城市数据空间基础设施,还应该考虑构建智能化的城市数据开发,加速数据产品生产提效。利用AI技术,降低分析报告类数据产品开发门槛,从小时级的 SQL开发和分析可视化,到通过实时的对话式自助分析、图表绘制、文本生成能力完成数据分析报告,让更多数据消费者自主取数、高效用数。法规制度走向成熟稳定,城市数据空间进入深度使用通过数据要素实践的深入,以及行业应用的日益丰富,对于当前数据资源交换难、数据资产确权难、数据资产评估难、数据产品定价难等问题都将逐个突破,在国家统筹规划和领导下,法规体制得到全面完善,未来从地方法规到国家法规,协同一致,管理和技术标准规范也逐步统一,政府监管运行机制也不断完善。这些变化和城市各个领域运行息息相关,也将推动城市数据空间形成进入深入认知和使用,推动海量ToC用户/ToB企业广泛参与。数据要素场景日益丰富,产业生态不断壮大随着数据要素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场景越来丰富,基于产业上下游的各个参与方也越来越壮大,未来的产业生态仍将不断提速,围绕城市数据要素的高效合规流通,在细分领域更加专业,分工更加明确,数据产品不断迭代,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形成良性可持续发展。同时涌现大量数据要素相关中介服务机构,提供数据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价值评估、担保抵押、权益保障、推动交易达成等服务,形成百家争鸣的产业生态。城市发展进入高阶发展,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创新引擎作用 城市数据空间驱动城市进入高阶发展,通过数据要素驱动商业模式创新、生产方式改变、业务体44发展与展望在十多年的数字化转型中,城市中已经形成了大量的企业数据库、行业应用和公共数据集,分散在不同的业务主体中,需要打破孤岛,围绕应用需求把数据有序流动起来。最终目的是释放数据价值,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提升城市居民的服务能级,提高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打造城市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高地,为赋能整体城市数字化转型奠定坚实基础。我们充分借鉴欧洲数据空间的成功经验,以及上海数据集团联合华为成功打造“天机智信”平台的实践经验,探索出城市数据空间的全新理念。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提升了城市的运行效率,但在很大程度上仍没有激发出城市数据的巨大价值。未来将从城市的数字化转型中开辟出数据要素新空间,全新的制度规则、权益体系、标准体系、交易规则、商业模式等将重新定义,迎来城市数据要素流量爆发的时代。展望未来的城市数据空间,具备公正、公平的制度体系,协同、高效的组织体系,数据要素从单一要素,演变到多要素融合体系,形成自治自律、持续创新、持续循环的城市数据空间。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数据要素流通更加高效和智能基础设施是未来数据要素市场的关键基础能力,打造城市资源集约共享、安全可信可控的坚实底座,以适应海量数据要素的流通需求。数据要素从市区县级到省级,再到国家级,甚至跨境下的数据流通大联网形态将会应运而生,搭建省际数据高速、国家数据高速、国际数据高速大动脉,为数据要素供给、流通和交易提供四通八达的路网基础,加快内外融合大循环运转。城市数据空间的建设不仅局限于城市数据空间基础设施,还应该考虑构建智能化的城市数据开发,加速数据产品生产提效。利用AI技术,降低分析报告类数据产品开发门槛,从小时级的 SQL开发和分析可视化,到通过实时的对话式自助分析、图表绘制、文本生成能力完成数据分析报告,让更多数据消费者自主取数、高效用数。法规制度走向成熟稳定,城市数据空间进入深度使用通过数据要素实践的深入,以及行业应用的日益丰富,对于当前数据资源交换难、数据资产确权难、数据资产评估难、数据产品定价难等问题都将逐个突破,在国家统筹规划和领导下,法规体制得到全面完善,未来从地方法规到国家法规,协同一致,管理和技术标准规范也逐步统一,政府监管运行机制也不断完善。这些变化和城市各个领域运行息息相关,也将推动城市数据空间形成进入深入认知和使用,推动海量ToC用户/ToB企业广泛参与。数据要素场景日益丰富,产业生态不断壮大随着数据要素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场景越来丰富,基于产业上下游的各个参与方也越来越壮大,未来的产业生态仍将不断提速,围绕城市数据要素的高效合规流通,在细分领域更加专业,分工更加明确,数据产品不断迭代,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形成良性可持续发展。同时涌现大量数据要素相关中介服务机构,提供数据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价值评估、担保抵押、权益保障、推动交易达成等服务,形成百家争鸣的产业生态。城市发展进入高阶发展,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创新引擎作用 城市数据空间驱动城市进入高阶发展,通过数据要素驱动商业模式创新、生产方式改变、业务体44发展与展望参考引用1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要素白皮书(2023年),2023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9-2020:跨入城市的世界300年变局(2019年2020年),20213International Data Spaces Association.IDSA-Position-Paper-GAIA-X-and-IDS.20214汤珂,统筹构建规范高效数据交易场所,促进数据要素充分有序流通,20225翁翕,统筹构建规范高效的交易场所,为数据流通保驾护航,20226于施洋、王建冬、黄倩倩,论数据要素市场,20237于施洋,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的数据交易市场体系,20238黄丽华,建立数据要素流通全流程合规与监管体系,是实现安全高效流通的基本要求,20229华为公司,华为数据之道,202010中电子协会,非结构化数据管理解决方案白皮书,202011大数据技术标准推进委员会,数据资产管理实践白皮书(6.0),202312南数研究院,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20231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202314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城市数据治理能力成熟度模型,202215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数据基础设施白皮书2019,2019REFERENCE COUNTING验场景升级。未来需要大力推动产业链多元化数据要素的组合迭代、交叉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发挥数据要素的创新引擎作用。最后,城市数据空间不仅仅是数据空间,更是城市生命力的空间,孕育城市发展驱动力和技术创新突破力,也是城市梦想和温度的空间,数据连接着人、责任和情感,从而让城市数据空间变得无限可能!城市数据空间不仅仅是单个城市的数据空间,更是区域和全国的数据空间,也是全球的数据空间,我们从城市为起点开始启航,未来将延伸到数据的每一个角落,无论从广袤草原,还是到浩瀚星空。参考引用1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要素白皮书(2023年),2023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9-2020:跨入城市的世界300年变局(2019年2020年),20213International Data Spaces Association.IDSA-Position-Paper-GAIA-X-and-IDS.20214汤珂,统筹构建规范高效数据交易场所,促进数据要素充分有序流通,20225翁翕,统筹构建规范高效的交易场所,为数据流通保驾护航,20226于施洋、王建冬、黄倩倩,论数据要素市场,20237于施洋,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的数据交易市场体系,20238黄丽华,建立数据要素流通全流程合规与监管体系,是实现安全高效流通的基本要求,20229华为公司,华为数据之道,202010中电子协会,非结构化数据管理解决方案白皮书,202011大数据技术标准推进委员会,数据资产管理实践白皮书(6.0),202312南数研究院,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20231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202314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城市数据治理能力成熟度模型,202215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数据基础设施白皮书2019,2019REFERENCE COUNTING验场景升级。未来需要大力推动产业链多元化数据要素的组合迭代、交叉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发挥数据要素的创新引擎作用。最后,城市数据空间不仅仅是数据空间,更是城市生命力的空间,孕育城市发展驱动力和技术创新突破力,也是城市梦想和温度的空间,数据连接着人、责任和情感,从而让城市数据空间变得无限可能!城市数据空间不仅仅是单个城市的数据空间,更是区域和全国的数据空间,也是全球的数据空间,我们从城市为起点开始启航,未来将延伸到数据的每一个角落,无论从广袤草原,还是到浩瀚星空。践行深度用云城市数据空间CDS白皮书版权所有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23。保留一切权利。非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书面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摘抄、复制本手册内容的部分或全部,并不得以任何形式传播。免责声明商标声明 、华为、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商标或者注册商标。在本手册中以及本手册描述的产品中,出现的其它商标,产品名称,服务名称以及公司名称,由其各自的所有人拥有。本文档可能含有预测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有关未来的财务、运营、产品系列、新技术等信息。由于实践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可能导致实际结果与预测信息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本文档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要约或承诺,华为不对您在本文档基础上做出的任何行为承担责任。华为可能不经通知修改上述信息,恕不另行通知。扫码了解更多扫码获取电子版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05 48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联合资信:日本房地产市场研究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2023)(20页).pdf

    研究报告 1 日本房地产市场研究及对我国日本房地产市场研究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的借鉴意义 联合资信 工商三部 本文回顾了日本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泡沫形成与破裂的历史,与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与日本泡沫时期的房地产市场存在一定相似之处,但整体也存在较大区别。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具有较大潜力,人口迁移与城镇化进程仍在推进,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对房地产市场需求仍可构成一定支撑,且我国调控政策更加灵活与积极,伴随修复政策的陆续出台以及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逐步回升,中长期来看我国房地产市场需求仍有一定支撑。日本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后经历了漫长的调整过程,于 2009 年前后房地产价格方才见底。借鉴日本经验,财务稳定且具备充足资金储备或稳定融资渠道的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和风险,同时有望抓住机会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此外,拥有多元化的业务布局和产品线的企业更能够适应销售下滑对于业绩的冲击,未来我国房地产行业或将逐步从单一的开发销售模式转向开发、经营、服务并举的新发展模式过度。 研究报告 2 一、一、日本房地产发展历程回顾日本房地产发展历程回顾 战后日本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 1955 年1974 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这一时期日本 GDP 保持高速增长,房地产市场在旺盛需求驱动下发展迅速,但 1975 年受石油危机影响,房地产市场短暂回落。第二个时期是 1975 年1991 年,日本经济增速虽有所回落但仍维持适中水平,GDP 年均增速4.1%,这一阶段显著特点是货币宽松,信用扩张,房地产金融化现象明显,尤其是 19851990 年,连续的降息导致流动性过剩,房地产市场迎来最后的狂欢,“土地神话”出现。1991 年后,在连续快速加息作用下,地价快速下行,成为日本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拐点。图图 1 19561956 年至今日本年至今日本 GDPGDP 增速(现价同比)增速(现价同比)图图 2 12021 年日本地价指数(年日本地价指数(20102010 年年=100=100)资料来源:Wind,联合资信整理 资料来源:Wind,联合资信整理(一)19551974 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来自美国军需的订单使得日本纺织、汽车、钢铁等工业迅速发展,至 1955 年,日本的工业生产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此后的十年间,受益于世界经济的复苏,欧美需求旺盛,日本凭借其在朝鲜战争中建立的工业基础,大量出口电视、冰箱、洗衣机和汽车等消费品,并进一步带动钢铁、石油化工和机械制造为核心的工业经济,日本第二产业比重由1955年的36.8%增加至1964年的42.6%,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向型的出口贸易。工业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工业用地价格的快速上涨。图图 3 3 日本产业结构变化日本产业结构变化 图图 4 4 日本工业用地价格指数(日本工业用地价格指数(20102010 年年=100=100)-10.00-5.000.005.0010.0015.0020.0025.0046802004200820.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450.00357920032007201120152019所有城市土地平均价格指数6个主要城市平土地均价格指数 研究报告 3 资料来源:Wind,联合资信整理 资料来源:Wind,联合资信整理 20 世纪 60 年代末,以化工、机械制造等为主的重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日本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由污染较严重的重工业向电子、精密仪器等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此后以钢铁、造船、汽车、电子等引领日本经济腾飞的支柱性产业在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快速发展,带动日本城市化比率提升明显。图图 5 5 日本城市化率日本城市化率 资料来源:Wind,联合资信整理 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日本的住宅市场基本由政府主导,以住宅金融公库、公营住宅、公团住宅为支柱的保障性住房为主。但随着日本自古以来的核心地区,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的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叠加日本战后的“婴儿潮”进入置业期,原来的保障性住房为主的住宅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从 1965 年开始,民间资本主导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蓬勃发展,民间020406080100120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2 1994 1996 1999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0.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357920032007201120152019所有城市工业土地价格指数6个主要城市工业土地价格指数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00.0080246201020142018 研究报告 4 资本快速进入房地产市场。而 1960 年开始实施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使得居民购买力大幅提升,19601970 年日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达 14.5%,旺盛的住房需求和强劲的购买力推升了日本住宅地价的快速上涨。图图 6 6 日本日本国民可支配收入变化国民可支配收入变化 图图 7 7 日本日本住宅土地地价指数(住宅土地地价指数(2 2010010=100100)资料来源:Wind,联合资信整理 资料来源:Wind,联合资信整理 1972 年,日本提出了“列岛改造计划”,通过新干线、高速公路和通信网络把日本列岛串联起来,以此解决中心城市人口稠密、居住环境恶化等问题,并计划将日本北部发展为工业地带,日本南部发展为农业地带,但这与当时的日本产业布局恰恰相反,由此带来的基建和产业规划抬升了地价预期,地价进一步增长。但雄心勃勃的“列岛改造计划”恰逢日本经济增速换挡期,且 1973 年就遭遇了石油危机,日本作为石油消费大国,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为控制通胀,日本央行收紧货币,将贴现率提高至 9%,“列岛改造计划”最终流产。(二)19751990 年“土地神话”的出现与泡沫的破裂 1.“土地神话”的形成 1975 年日本房地产市场经历了短暂的回落,但房地产市场需求仍较为充足。随着日本产业结构调整顺利,由重污染企业向精密制造、医药等高附加值产业转型,日本 GDP 增速仍保持中速增长,土地需求仍有支撑,且适龄置业人口(20-49 岁)规模仍较大(1974 年达到战后的峰值 5240 万人),住房需求仍较大。此后,日本房地产市场基于需求驱动依然温和上涨。1985 年,日本同美国、法国、英国和西德签订了“广场协议”,以此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签订广场协议后的日元大幅升值;此后日本金融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国际资本的进入也助推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10.00%-5.00%0.00%5.00.00.00 .00%.00%0.00100,000.00200,000.00300,000.00400,000.00500,000.00600,000.008024200820122016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同比增速0.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70987200020032006200920021所有城市住宅土地价格指数6个主要城市住宅土地价格指数 研究报告 5 在日元升值和低利率的刺激下,日本房地产市场出现了“非理性繁荣”,19851990 年,住宅的投资金额以年均 11.37%增长,其中 1987 年更是同比增长达 27.4%,成交量持续上行。图图 8 8 日本日本住宅投资变化住宅投资变化 图图 9 9 日本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变化日本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变化 资料来源:Wind,联合资信整理 资料来源:Wind,联合资信整理 在狂热的市场氛围下,地价和房价快速上涨,而实体产业利润率在不断下滑,房地产市场带来的回报远超其他行业,日本的非金融企业在获取金融资源后并未投入实际生产,而是投入了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助推了房价上涨,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基于上涨的房地产价值,继续给非金融企业提供贷款。图图 10 OECD10 OECD 实际房价指数:日本(实际房价指数:日本(20152015 年年=100=100)-30.00-20.00-10.000.0010.0020.0030.0040.0050.000.0050,000.00100,000.00150,000.00200,000.00250,000.00300,000.00350,000.0080242008201220162020建筑投资(名义):住宅建筑投资(名义):住宅:同比-15.00-10.00-5.000.005.0010.0015.0020.00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00.0084020022004200620082001620182020建设综合统计按成交量(万亿日元)建设综合统计按成交量:同比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180.------------082022-03 研究报告 6 资料来源:Wind,联合资信整理 2.泡沫破裂 19851990 年日本重点城市地价上涨 3 倍,房价上涨 2.3 倍,日本股市也屡创新高,为应对经济过热,1989 年开始,日本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收紧货币政策、不动产融资总量控制、存量房屋加增地价税等。这些措施使得日本的房地产市场迅速转冷,1993 年的六大主要城市住宅地价较 1990 年下降了 28.58%,成交量在 1990 年达到峰值后持续下行,房地产价格也随之回落。伴随房地产价格的快速回落,作为日本泡沫时期土地购买主力的非金融企业部门形成大量损失,金融机构“坏账”问题也开始显现,引发大量企业破产与金融机构倒闭,日本经济增长陷入长期停滞。二、二、日本房地产市场日本房地产市场拐点的复盘拐点的复盘分析分析 20 世纪 90 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及其破灭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将从以下就几个方面进行回顾分析。(一)国际环境 广场协议和卢浮宫协议使得日元升值,同时连续降息使得流动性过剩,叠加金融市场自由化,国际资本大幅流入,日本经济泡沫化严重。19861989 年 M2 增速高达10.2%,远超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在低利率、流动性过剩的市场环境下,大量资金涌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助推了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扬。图图 1 11 19841 0 年日本贴现率变化年日本贴现率变化 图图 1 12 19842 0 年美元兑日元变化:月末值年美元兑日元变化:月末值 资料来源:Wind,联合资信整理 资料来源:Wind,联合资信整理(二)宏观背景 1.人口结构 日本人口数量在二战后快速增加,但 1973 年以后日本的人口增长率开始下降。此外人口老龄化不断,65 岁以上人口占比不断上升。0.00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0.000050.0000100.0000150.0000200.0000250.0000300.00--------041990-09 研究报告 7 图图 1 13 3 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 6565 岁以上人口占比岁以上人口占比(%)图图 1 14 4 日本人口日本人口抚养比抚养比和地价指数和地价指数 资料来源:Wind,联合资信整理 资料来源:Wind,联合资信整理 2.城市化水平 二战后至 1975 年,日本经历了快速城镇化过程,尤其是 1960 年以后,日本的重工业集中在三大都市圈,促使了人口向大城市聚集,1975年城市化率已经提高到76%,支撑地价不断上涨。但 19751990 年,日本城市化进程基本停滞,这一阶段日本人口流入城市速度放缓。3.杠杆(非金融企业债务)1985 年以后,日元升值对出口的压制明显,使得实体制造业利润率不断下滑,而房地产市场仍有较高的回报率,日本各大银行开始将目光投向了火爆的房地产市场和一些资质较弱的中小企业,以房产抵押的方式,贷款给对间接融资较为依赖的中小企业,而这些中小企业则将这些贷款重新投入了回报率较高的房地产市场,并循环抵押给银行,加剧了房地产市场泡沫化;此外在广场协议和卢浮宫协议后,日本金融自由化加速,对金融业的监管形同虚设,对大量银行贷款流入房地产市场的现象视而不见,进一步放纵了银行对房地产市场的过量贷款。从 1985 年到 1990 年,非金融企业成为购买土地的主力军,购地净支出由 1985年的 6.7 万亿日元大幅增长至 1990 年的 16.7 万亿日元,非金融企业购地支出的大幅增长使得其杠杆率大幅飙升,从 1985 年的 109.9%增长至 1990 年的 139.3%,远高于居民部门的杠杆率增速。横向对比看,日本的居民杠杆率处于平均水平,而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远高于国际一般水平。图图 1 15 5 分部门购买土地支出(十亿日元)分部门购买土地支出(十亿日元)图图 1 16 6 居民和非金融企业杠杆居民和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率(%)0.005.0010.0015.0020.0025.00709872000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65岁以上人口占比40.0045.0050.0055.0060.0065.0070.0075.000.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450.008024200820个主要城市平土地均价格指数人口抚养比 研究报告 8 资料来源:日本内阁府,联合资信整理 资料来源:Wind,联合资信整理(三)产业结构 日本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的产业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19601970 年间,日本的产业政策向重化学工业倾斜,期间重化学工业对 GDP 的贡献上升了近 200%,同时机械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也不断上升。1970 年后日本加大对计算机、电子产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入和扶持。1980 年以来,日本经济增速放缓,同时受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影响,为了维持经济增长,日本的产业结构重心由工业向第三产业1倾斜,此后日本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汽车、电子等技术密集型出口行业的投入,通过优势产业的出口缓解国内市场疲软带来的经济增速下滑问题,汽车和电子等产业出口额的加大又进一步促进了这类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值的扩大。从数据看,采掘业产值在第二产业中的占比呈下降趋势,从 1970 年的 1.90%下降至 1998年的 0.61%,基本可以忽略,而建筑业产值占比呈波动上升趋势,在 1994 年达到峰值 30.40%。从制造业内部看,19701998 年,纺织业和钢铁业产值占比下滑明显,而机械和电子设备行业产值在 19801986 年占比显著提升;其他行业产值占比变动不大。反映出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电子设备及机械制造逐渐成为日本的主导产业,日本制造业由重工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态势明显。图图 1 17 7 日本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日本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图图 1 18 8 日本制造业分行业产值占比变化日本制造业分行业产值占比变化 1 第一产业包括农林渔,第二产业包括采掘、制造和建筑,其他为第三产业-30,000.0-20,000.0-10,000.00.010,000.020,000.030,000.02589470200120022003非金融部门金融部门政府部门居民部门(包括私营非公司制企业)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居民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 研究报告 9 资料来源:日本内阁府,联合资信整理 资料来源:日本内阁府,联合资信整理 19851990 年期间繁荣的房地产市场使得地产的回报率远高于一般的实体制造业,过量的金融资源向地产行业集中,对实体制造业的挤出明显,不利于日本的产业升级,加之房地产的非理性繁荣也在金融系统中积累了大量的风险,上述因素或许也是日本政府选择主动刺破房地产市场泡沫的主要原因之一。(四)金融政策 1.货币政策 在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后,从 1989 年 4 月开始日本的 CPI 连续多月超过 2%,通胀压力加大,经济过热明显,日本政府为给经济降温同时防止金融资源过度流向房地产行业,日本央行从 1989 年 5 月开始密集调整贴现率,从 2.5%提升至 6.0%。同时日本大藏省出台金融机构不动产融资总量限制。一是总量限制,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融资的增长率不得超过其总贷款的增长率;二是金融机构必须报告对房地产、建筑和非银行金融三个行业的贷款情况。快速的加息使得流动性迅速收缩,M2 增速由1990 年 10 月的 11.8%下降至 1991 年 4 月的 3.8%。2.财政政策 1991 年,为抑制地价上涨,在房地产泡沫破灭初期,日本政府出台了地价税法,开征地价税,同时特别土地保有税在原本地方税法的基础上进行强化。地价税法的出台加速了泡沫破灭的进程,此后地价处于长周期的下降通道中。表 1 1991 年日本针对房地产相关税负改革内容 项目项目 内容内容 开征地价税 1.土地的计税依据是土地评估价值;2.地价税的税率是 0.3%(第一年 0.2%);3.居民一处不超过 1000 平方米的自有住宅地免税,超过一处和 1000 平方米0.00.00 .000.00.00P.00.00p.00.0070 1973 1976 1979 1982 1985 1988 1991 1994 1997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0.00%2.00%4.00%6.00%8.00.00.00.00.00.00%食品饮料纺织钢铁机械电子设备和用品 研究报告 10 的部分依然交税。特别土地保有税强化 1.降低三大都市圈特定都市的免税点;2.将保有时间超过 10 年的城市区域内具有一定规模的土地纳入征税对象;3.制定了加强课税的特例措施。资料来源:日本的房地产税收制度与调控效应及其启示 三、三、拐点后的拐点后的日本房地产日本房地产现状现状 自 20 世纪 90 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日本房地产市场新房销售数量和成交金额呈下降趋势,尤其是 20072008 年间的金融危机对日本房地产新房的成交量打击较大,2012 年安倍上任后提出了“三支箭”,即宽松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促进增长的结构性改革,2013 年日本新房市场成交量迎来了久违的反弹,但随后新房市场成交量却稳中有降,2013 年后基本维持在 78 万套/年。安倍的“三支箭”使得日本经济重新回暖,20102021 年,日本人均国民收入增加了约 24%,且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收入增长和稳定的就业支持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同时,日本央行的政策利率从泡沫破灭后一直保持在 1%以下,2016 年后更是转为负数。受政策利率影响,日本房地产固定抵押贷款利率长期保持在 3%左右,较低的利率水平也推动了日本房地产的回暖,即使从 2009 年开始,日本人口增长率连续多年为负的情况下,大城市的房屋价格也出现了温和上涨。与此同时,在房地产持续萎缩的情况下,中小房企加速出清,大型房企瓜分市场,市场占有率呈上升趋势。2022 年前 20 大房企市场占有率为 54.74%,龙头房企如三井不动产、三菱地所、住友不动产依靠强大的股东背景(股东分别为三井、三菱和住友财阀),在融资和项目获取上具有天然优势,穿越周期而屹立不倒,至今龙头地位依然稳固。图图 1 19 9 日本全国新房成交情况日本全国新房成交情况 图图 2 20 20080 2008 年以来日本房地产市场集中度情况年以来日本房地产市场集中度情况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0.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000022销售户数(万户):左轴成交金额(万亿日元):右轴0.00.00 .000.00.00P.00.00p.00 08200920000022CR3CR5CR10CR20 研究报告 11 资料来源:日本不动产经济研究所,联合资信整理 资料来源:日本不动产经济研究所,联合资信整理 在泡沫破灭后,日本的龙头房企都选择改变商业模式,从重资产转向轻资产,从开发型转向服务,从单一模式转向多元化经营。三井不动产由三井财阀整合旗下房地产业务设立而成,是日本最大的综合房地产企业,主要开发公寓住宅。泡沫破灭后,公司出售闲置资产,加速去库存,存货占比不断下降,现金上升。随后三井不动产逐步增加物业管理、经纪等收费业务,同时租赁业务收入不断增长。三井不动产将自己定位为“日本领先的房地产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三菱地所作为三菱集团的核心企业之一,是日本第二大房地产企业。三菱地所资金实力雄厚,但也在泡沫后大幅调整了商业模式。三菱地所于 2001 年提出多元化发展和机制改革,并于 2005 年提出将房地产管理和服务作为公司的支柱业务,目前三菱地所主要发展商业地产。住友不动产是住友财团旗下的的综合房地产企业。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后,住友不动产收入呈现负增长。公司于 1995 年开始启动“tochi-less”的经营战略,即减少对土地投资的依赖,加大定制建设业务和经纪业务的投入。四四、我国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阶段与日本的房地产市场发展阶段与日本的对比对比 日本的“失去的三十年”肇始于 1985 年。伴随着“广场协议”签署,大量国际资本涌入日本,日元快速升值,同时刺激了日本国内重点城市地价快速上升。在房地产价格快速上升的诱惑也进一步刺激了人们参与房地产投机,加速了房地产价格泡沫化进程。而随后泡沫的破裂也引起了严重的经济与财政危机,日本经济进入了长期的萧条期,大量房地产公司以及相关金融机构倒闭,并造成了巨额不良资产,破坏了金融市场正常的运转机制。我国的发展之路与过往日本高速增长阶段存在一定相似性,日本房地产泡沫的教训值得我们警惕与思考,对我们有一定借鉴意义。我们将从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城镇化进程、居民杠杆等角度将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与泡沫破裂前后的日本房地产市场进行对比。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与 90 年代的日本都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阶段,但中国的经济规模更大,增长速度更快,且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与日本当时相比,中国的经济发展仍具有较大的潜力,在总量与成长性方面优于 90 年代的日本。图图 2 21 1 中日经济总量对比情况中日经济总量对比情况 图图 2 22 2 中日经济增速对比情况中日经济增速对比情况 研究报告 12 资料来源:Wind,联合资信整理 资料来源:Wind,联合资信整理 从人口结构的角度来看,中日两国的人口结构存在一定相似性,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呈现下降态势,目前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低于 90 年代初期的日本,并于 2022 年出现了负增长。伴随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的同时,年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日本 15-64 岁人口占比在 1991 年达到顶峰的 69.81%,随后整体呈现下降态势,而我国 15-64岁人口占比也已在 2009 年附近达到拐点,目前呈现下降态势,从数值上看与 90 年代初期的日本相近,处于略低于 70%的水平。15-64 岁人口占比的下降意味着适龄工作人群的下降与抚养比的上升,伴随适龄工作人群承担的抚养人数越多,抚养负担越重,一方面直接影响劳动人群的整体住房购买能力,另一方面该年龄段人群往往也是主要的购房人群,伴随 15-64 岁人口占比的下降,住房需求也将出现下降。图图 2 23 3 中日人口增长率对比情况中日人口增长率对比情况 图图 2 24 4 中日人口结构对比情况中日人口结构对比情况 资料来源:Wind,联合资信整理 资料来源:Wind,联合资信整理 从居民杠杆的角度看,2008 年以来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快速攀升,但 2020 年以来我国出台了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等制度,居民部门杠杆率快速上升的趋势有效逆转,目前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与 1988 年的日本较为接近,与 90 年代初期的日本仍有0.0050,000.00100,000.00150,000.00200,000.0091320172021GDP:中国(亿美元)GDP:日本(亿美元)-10.00-5.000.005.0010.0015.0020.00765200820020日本:GDP:不变价:同比(%)中国:GDP:不变价:同比(%)-1.00-0.500.000.501.001.502.00765200820020人口增长率:中国(%)人口增长率:日本(%)50.0055.0060.0065.0070.0075.00765200820020日本: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中国: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研究报告 13 一定距离。另一方面,从横向比较的角度看,与国际主要发达经济体相比,目前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仍处于相对适中水平。图图 25 中日居民部门杠杆率对比情况中日居民部门杠杆率对比情况 资料来源:Wind,联合资信整理 图图 26 截至截至 2022 年底主要发达经济体居民部门杠杆率情况年底主要发达经济体居民部门杠杆率情况 资料来源:Wind,联合资信整理 从房地产投资主体与加杠杆主体的角度看,日本非金融企业是 80 年代后期土地00708059732005200720092001720192021杠杆率:居民部门:中国(%)杠杆率:居民部门:日本(%)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 研究报告 14 购买主力,1985 年之后净购地金额急剧增长。在地价持续上涨趋势刺激下,企业部门逐步转向土地资产投机。如图 15 与图 16 所示,非金融企业成为购买土地的主力军,购地净支出由 1985 年的 6.7 万亿日元大幅增长至 1990 年的 16.7 万亿日元,非金融企业加杠杆速度远高于居民部门的杠杆率增速,显示出当时日本出现非金融企业非理性的土地投资热潮。相对而言,我国企业部门并未出现大范围的土地投资热潮,居民部门始终是房地产市场加杠杆的主体。我国居民财富中地产占比更高,居民财富 60%在住房上,如果房地产价格大幅调整,居民部门将受到更大冲击,房地产价格下行对居民财富的影响值得警惕。从城镇化的空间来看,日本在泡沫经济时代城镇化率基本处于平台期,在 80 年代与 90 年代整体变化不大,泡沫经济时代城镇化进程已基本进入后期,伴随城镇化率提升带来的房地产需求较低。对比 90 年代初期的日本,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仍在爬升阶段,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仍低于日本 90 年代初期城镇化率水平。从国际横向比较的角度看,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与主要发达经济体对比仍存在一定发展空间,预计未来伴随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住房需求仍将存在。图图 27 中日城镇化进程情况对比中日城镇化进程情况对比 资料来源:Wind,联合资信整理 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00.0059732005200720092001720192021城市化率:中国(%)城市化率:日本(%) 研究报告 15 图图 28 截至截至 2022 年底主要发达经济体城镇化率情况年底主要发达经济体城镇化率情况 资料来源:Wind,联合资信整理 从调控政策的角度看,日本推出的一系列组合政策是房地产泡沫破裂的直接触发因素。货币政策方面,为抵御通胀压力以及抑制资产价格快速上涨,日本央行快速收紧货币政策,自 1989 年 5 月起在短时间内连续加息 5 次,将贴现率由 2.5%起提升至1990 年下半年 6%的高位。行业政策方面,1990 年开始日本对房地产行业融资从总量上开始控制,要求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增速不超过总贷款余额增速,日本央行也对商业银行的新增贷款增速进行窗口指导,增加了房地产行业的再融资压力,房地产行业的融资活动迅速减少。从税收政策来看,在 1991 年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同时日本政府收紧房地产行业税收政策,推出的税制改革也增加了房地产的持有成本,加剧了房地产市场的下行压力。与 90 年代初期的日本相比,我国的政策制定部门始终将防范和化解重大金融风险视为重要任务,对于货币政策与行业政策的调控相对稳健,对于房产税的征收也相对谨慎,整体的政策基调依然是保持经济稳定为主,政策制定灵活稳健。房地产行业由于涉及上下游行业众多,与上下游行业关联度高,房地产投资对其他行业具有很强带动力,房地产行业及上下游产业对我国经济和居民财富的影响很大,房地产市场的稳定运行对经济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领域,其政策对市场的影响是非常显著,我国政策制定部门在房地产领域一直拥有强大的控制力,过往在发现房地产市场过热阶段,通过限购、限贷、调控土地供应等手段平衡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房地产政策工具箱储备充足。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00.00 研究报告 16 此外,1980 年代日本政府放松了持有外汇存款的限制,取消外汇借款的上限,实现外汇借款包括利率在内的全面市场化。随着管制放松,日本居民从资产配置角度有了更多选择,对外投资开始增加,但是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国内资产价格的回调,在资产价格调整阶段抛售国内资产转而对外投资成为了可能。而目前我国居民家庭资产配置仍以房地产为主,受到各种条件影响对外投资占比相对较低、对外投资渠道相对不足,抛售房地产资产的动机相对有限,房地产市场调整压力相对较低。最后,从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所面临的问题,与 90 年代日本房地产市场所面临的问题也有所不同。日本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断崖式下跌,大量企业与金融机构破产,基于资产价格上升的行业扩张模式基本终结,房地产市场从此长期下行。而我国自 2016 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以来,房地产价格增速逐步趋缓,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泡沫化特征不明显。本轮房地产市场调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以成交量的下行为主要特征,与 90 年代泡沫破裂后的日本房地产市场相比价格端的下行相对温和,房地产市场调整对于居民部门的冲击仍较为可控。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来自于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下降与融资受阻导致现金流恶化带来的债务风险暴露,伴随房地产行业政策优化,房地产企业风险有望逐步得到化解。整体上看,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与日本泡沫时期的房地产市场存在一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重要的区别。相似之处方面,目前我国的人口增速情况与人口结构与 1990年代的日本相近,长期来看人口拐点已经出现,面临自然增长率下降与老龄化提升的困境,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口拐点较难逆转。然而,两国在一些关键点上存在差异。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具有较大潜力,人口迁移与城镇化进程仍在推进,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对房地产市场需求仍可构成一定支撑,且我国调控政策更加灵活与积极,伴随修复政策的陆续出台以及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逐步回升,中长期来看我国房地产市场需求仍有一定支撑。五五、对对我国我国房地产行业未来的房地产行业未来的思考思考与启示与启示 从日本 90 年代的历程可以看出,过度的金融化为房地产泡沫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土壤,日本政府选择主动戳破泡沫以结束疯狂投机的方法,来恢复正常的经济发展体制与市场运行体系。日本房地产市场危机形成的背景在于 90 年代初期日本整体经济增长放缓,城镇化进程达到瓶颈,人口增速长期向下,房地产市场需求已经出现拐点,随着货币政策快速转向,最终酿成危机。我们通过对日本房地产市场泡沫发展历程的梳理,结合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阶段,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研究报告 17(一)伴随过去数年来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的快速攀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老龄化程度提升等因素,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进程也逐步由蓬勃发展期进入成熟稳定期,后续需求端的增长空间相对有限,整体市场调整风险有所加大,房地产市场脆弱性有所增加。(二)借鉴日本主动戳破泡沫之后的发展历程,需警惕货币政策与调控政策快速收紧对于房地产市场带来的过度冲击,在发展的过程中化解房地产市场的突出问题及潜在风险,采取稳中求进、精准施策的主动策略,以稀释和消散局部过热的情况。应当尽可能发挥房地产行业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发挥房地产市场对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作用,尽可能避免“硬着陆”。我国在处理房地产市场问题时,应该平衡与掌控政策施放的力度与速度,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三)从短期来看,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行业出清尚未结束,甚至面临加速下行风险,今年以来部分头部房地产企业仍有负面舆情新发。借鉴日本经验,90 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对经济与金融体系造成巨大伤害,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当前我国经济面临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节点,国内总体需求不足、民众消费能力有待提升、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国际风险输入可能性高,我国政策制定部门需积极支持房地产行业平稳发展,稳妥化解已出现的风险,防止风险事件进一步传播与扩散。考虑到我国居民财富中房地产占比高,房地产价格大幅调整将导致居民财富缩水,进而引发开支收缩与消费下降。此外,我国居民与企业银行信贷中房地产作为抵押物是普遍现象,抵押物贬值可能带来的冲击也值得警惕。(四)从中长期来看,考虑到房地产行业对于上下游的拉动作用强,房地产行业仍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未来发展仍有较大空间。伴随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以及居民对于住房条件改善的向往,我国房地产行业仍然具有发展动力。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政策底已经出现,但市场底尚未到来,行业出清仍未结束。2023 年 7 月 2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切实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盘活改造各类闲置房产。据新华社 7 月 27 日报道,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近日召开的企业座谈会上说,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进一步落实好降低购买首套住房首付 研究报告 18 比例和贷款利率、改善性住房换购税费减免、个人住房贷款“认房不用认贷”等政策措施;继续做好保交楼工作,加快项目建设交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展望未来,房地产行业过往“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的经营模式难以为继,房地产市场进入一个调整和规范的阶段,从中长期来看,我国房地产市场投机性住房需求逐步得到抑制,刚性和改善性合理住房需求有序释放,我国房地产市场正从过去的高速发展转向平稳发展阶段。在房地产市场调整和规范的阶段,行业内的企业可能会面临一些变化和挑战,行业竞争格局也将面临一定改变。在行业内部,企业竞争可能会更加激烈。那些具备良好财务状况、项目管理能力和市场适应性的企业可能更有竞争优势。同时,伴随房地产行业整体需求增速下行,市场竞争加剧,行业内的整合和洗牌现象可能会增加,可能会出现一些企业的兼并和重组,以提高市场集中度和行业效率,而一些规模较小、资金实力较弱的企业可能会面临被收购甚至被淘汰的风险。我们认为,具有如下特征的企业或将逐渐退出市场:我们认为,具有如下特征的企业或将逐渐退出市场:(一)资金压力大、财务风险高的企业 房地产行业调整阶段市场信心不足,融资环境相对苛刻,依赖于高杠杆运营的企业在销售下降、预售资金监管严格、融资受阻环境下资金链压力大,难以抵御市场波动风险。(二)无法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无法打破过往发展模式“路径依赖”的企业 增量需求下降背景下房地产价格单边上涨“信仰”被打破,过往借助于资产价格增值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此外,过度依赖某一地区或某一类型房地产项目的企业,一旦市场调整或政策变化,可能无法适应新的市场环境,面临困境,例如过度依赖于过往通过棚改货币化安置支撑的三四线房地产市场的企业,如无法及时适应供求关系发生转变后的新的市场环境,并针对性的调整经营策略,难免将会面临困境。(三)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口碑不佳的企业 伴随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住房短缺问题的逐步解决,居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居住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高品质住宅的需求将逐渐释放。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口碑不佳的企业将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失去品牌竞争力,逐步被市场所淘汰。我们认为,能够穿越周期并有望受益的企业将具有如下特征:我们认为,能够穿越周期并有望受益的企业将具有如下特征:(一)财务实力强、资金充足的企业 在行业调整期间,房地产开发商面临更大的融资压力,而那些财务稳定且具备充足资金储备或稳定融资渠道的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和风险,同时能够抓住机会进行投资和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 研究报告 19(二)能够满足居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提供优质产品和品牌溢价的企业 居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住房条件的改善需求持续存在,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能够提供高品质、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在市场中将持续具有吸引力。同时,注重绿色建筑、遵守法律法规、积极履行“保交付”等社会责任的企业也有望够获得政府的支持和认可,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三)能够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及时转变商业模式的企业 过往房地产企业在房地产价格上升预期下的杠杆增加风险敞口的开发模式不再适用,行业调整阶段必然面临开发业务收益下降,未来行业将逐步从单一的开发销售模式转向开发、经营、服务并举的新发展模式过度,在开发业务增量逐步放缓的背景下,拥有多元化的业务布局和产品线的企业能够降低单一市场的风险,应对政策调控和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四)能够积极进行业务转型升级,产品创新能力强的企业 未来开发业务规模将不再是评价房地产企业的唯一指标,未来产品创新能力强、能够积极进行业务转型和升级,寻找新的增长点和市场机会,如租赁市场、养老市场等企业也将有望穿越周期,而那些在行业拐点出现前已经完成相关赛道布局的企业将具有先发优势。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关雪凌、丁振辉.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J.世界经济研究,2012(7).2 董裕平、宣晓影.日本的房地产税收制度与调控效应及其启示J.金融评论,2011(3).3 橘川武郎、粕谷诚.日本房地产百年简史M.厦门大学出版社, 研究报告 20 联系人联系人 投资人服务投资人服务 010-8567 9696-8624 相关研究相关研究 我国房地产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和政策走向基于香港地产市场比较研究 德国房地产市场研究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免责声明免责声明 本研究报告著作权为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合资信”)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如引用须注明出处为“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未经授权刊载或者转发本研究报告的,联合资信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本研究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联合资信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本研究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联合资信于发布本研究报告当期的判断,仅供参考之用,不构成出售或购买证券或其他投资标的要约或邀请。在任何情况下,本研究报告中的信息和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个人的投资建议。联合资信对使用本研究报告及其内容而造成的一切后果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05 20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钛媒体:2023寻找地产新动能:房企逆势增长案例研究报告(30页).pdf

    1 目 录 前言.2 一、“背靠大树“型:华润、保利、中海.3(1)案例选取:归母净利润破百亿,稳居前三位.3(2)案例分析:央企背书,融资成本低,聚焦一二线.4(3)案例启示:结合自身特点制定战略,稳中求进.9 二、“注重品质“型:绿城中国.10(1)案例选取:首次跻身权益销额 TOP10,逆势涨超四成.10(2)案例分析:从客户出发不断创新,对位改善需求大势.11(3)案例启示:要保持品质口碑,需注重南北差异.14 三、“稳健运营“型:龙湖集团.15(1)案例选取:持续低杠杠运营,核心净利润稳中有升.15(2)案例分析:积极压降外债,非开发业务利润占比过半.15(3)案例启示:保持良好债务结构,提前铺排融资资源.20 四、“因祸得福“型:复地集团.20(1)案例选取:曾从前十跌出百强,时至今日卷土重来.21(2)案例分析:依靠集团多元生态,以产业带动开发.22(3)案例启示:转型早,受集团战略影响大.23 五、“异军突起“型:伟星房产.23(1)案例选取:从“纽扣大王”转型“地产新贵“.23(2)案例分析:有实体母公司背书,稳健务实.25(3)案例启示:区域依赖度过高,未形成标准的产品线.26 小结.27 2 前 言 近年来,由于政策调控、市场信心下滑、疫情影响等因素的叠加,房地产市场持续低位运行,房企业绩普遍出现下滑,行业经历剧烈洗牌,格局持续分化。曾经的“宇宙最大房企”,挣扎在爆雷线上;曾经的地产首富,已被采取强制措施。行业变动之剧烈,堪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当前,房企中报季已经落下帷幕。大部分房企顶着压力陆续交出了上半年的答卷。在发布财报的 185 家房企中,超 90 家房企营收实现增长,但同时实现净利润增长的房企仅有 30 余家,大部分房企“增收不增利”。此外,亏损企业数量持续上升,亏损程度进一步扩大。2023 年上半年,实现盈利的房企,盈利总额为超千亿元,而亏损的房企亏损总额却超两千亿元。虽然很多房企在上半年积极自救,但实际结算下来,“赚的还没亏的多”。行业剧烈调整下,仍有房企逆流而上。一些房企立足于内,通过低杠杠运营、持续深耕,以及创新性提升自身产品和服务品质,进而实现效益提升;一些房企着眼于外,布局新赛道、开发新模式,实现逆势增长。钛媒体国际智库推出“寻找地产新动能”专题,意在为行业挖掘亮点,为企业提供镜鉴。从近期各大房企陆续公布的业绩及第三方机构发布的房企销额排名来分析,始终位居前列或销额实现连续上升的房企,主要可以分为 5 类:1)“背靠大树”型自身实力就相对雄厚的国央企,背靠母公司,拥有较强的政企关系、资金实力和资源优势,融资成本低,同时结合自身特点制定战略,例如华润、中海、保利。2)“注重品质”型专注自身产品,从客户需求出发不断创新,对位改善需求大3 势,例如绿城中国。3)“稳健运营”型内生式驱动,持续低杠杆运营策略,例如龙湖集团。4)“因祸得福”型由于种种原因,在普遍“三高运营”模式下未加杠杆,被迫提前转型布局或抛售资产等反而企稳,例如复地集团、新城控股、万达集团。5)“异军突起”型依托母公司强大主业,切入地产,深耕城市,注重打造产品口碑,例如伟星房产、美的置业。钛媒体国际智库在此分类的基础上,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 7 家房企进行案例研究分析,分别从案例选取背景、客观因素及主观战略、案例启示方面出发,探索它们何以逆势增长,哪些又是值得其他房企学习的。一、“背靠大树“型:华润、保利、中海 行业下行周期下,稳健型国央企一直占据各大榜单前列并保持较高韧性,开始释放经营红利。本报告以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位列前三位的大型央企为例,分析其既有共性及差异化打法。案例选取背景:华润、中海、保利三大央企归母净利润破百亿,稳居前三位。从 2023 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 TOP20 房企可以看到,华润置地、中国海外发展、保利发展分别位居前三位。经过收集资料并整理对比发现,以上三家大型央企能够占据榜单的前三名,既有共性也有一些差异化。4 数据来源:各房企年中报,钛媒体整理 共性 1:央企品牌背书,背靠母公司,拥有较强的政企关系、资金实力和资源优势。华润置地依托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离不开的央企华润集团;中国海外发展依托代表着中国房建领域的最高水平的央企中国建筑;保利发展依托实力雄厚的军工央企保利集团。在当前房企爆雷、楼盘烂尾,无法按时交付的大环境下,三者除了有央企品牌背书,在赢得客户的信任感上具备优势外,由于其背靠母公司,在政企关系、资金实力和资源方面都具备一定优势,有助于其持续稳健运营。共性 2:保障现金流相对充足,资产负债结构相对合理,融资成本处于行业较低水平。稳健的财务情况以及较低的杠杆率,能够让房企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稳健发展,并且拥有更多购地机遇,为后续的扩张打下基础。截至 2023 年上半年,华润置地现金及银行结存 1293.4 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318.8 亿元;现金短债比 2.22,长短期债务比 2.84,较 2022 年期末分别提升 0.63 和0.29。净负债率进一步降低 10.3 个百分点至 28.5%,保持在行业低位;“三道红房企归母净利润排名TOP20排名房企名称营业收入(亿元)营收同比归母净利润(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1华润置地729.710.117.3829.56%2中国海外发展891.60-14.104.90-19.43%3保利发展1369.7823.712.2212.90%4万科2008.93-2.91.70-19.24%5龙湖集团620.44-34.56.587.73%6合生创展集团150.8014.509.03-38.92%7绿地控股1741.97-14.84&.10-37.87%8绿城中国569.76-11.98%.4541.32%9新城控股417.68-2.42.79-24.28越秀地产320.952.56!.7727.55招商蛇口514.42-10.63!.5314.09雅戈尔58.72-38.51 .65-34.08华发股份314.7825.89.264.35建发股份3834.264.82.23-29.05中国海外宏洋集团271.72-8.81.19-29.83滨江集团270.29152.84.3727.41新湖中宝26.38-43.96.1346.32金地集团367.7531.19.32-22.06建发国际集团243.5943.71.8452.50 南京高科27.7286.60.58-17.58%5 线”保持绿档达标,负债结构优化、财务水平稳健。截至上半年末,华润置地加权平均融资成本下降 19 个基点至 3.56%,维持在行业较低水平。数据来源:企业公告,钛媒体整理 截至 2023 上半年,保利发展货币资金余额相比于期初减少了 15.84%至 1486亿,保持在总资产 10%左右的合理水平。剔除受监管的预售资金以及其他受限制现金 569.14 亿元之后,企业的非受限现金短债比为 1.49,相比于期初降低了 0.08,整体来看企业现金覆盖短债倍数仍然较高,在手现金较为充裕。净负债率相比于期初降低了 2.01 个百分点至 62%,企业仍然稳居“绿档”。与此同时,2023 上半年保利发挥规模央企财务优势进行低成本融资,因此让 2023 年中期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相比于期初下降了 0.54 个百分点至 3.73%,融资成本持续处于行业极低水平。29%2.220.000.501.001.502.002.503.000 0Pp0 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H华润置地2020年至今负债指标情况净负债率现金短债比6 数据来源:企业公告,钛媒体整理 截至 2023 年上半年,中国海外发展银行结余及现金为 1142.1 亿元(包括受规管的物业预售所得款为 345.2 亿元),较年初增长 3.5%。扣除受限制现金后的现金短债比为 1.67,长短期债务比 4.26。净负债率同比下降约 3 个百分点至 36%,加权平均融资成本 3.54%,处于行业极低水平。数据来源:企业公告,钛媒体整理 共性 3:聚焦一二线等核心城市布局,加大拓展力度,土地储备充足。62%1.490.000.200.400.600.801.001.201.401.601.802.000 0Pp0 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H1保利发展2020年至今负债指标情况净负债率非受限现金短债比36%1.670.000.501.001.502.002.503.000 0Pp0 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H1中国海外发展2020年至今负债指标情况净负债率非受限现金短债比 7 据中指数据统计,2023 年上半年权益拿地金额排名中,华润置地、保利发展以及中国海外发展仍占据榜单前 3 位。土储为房企业绩持续增长夯实了基础,在行业整体拿地不积极的情况下,三家房企依然积极布局扩储。数据来源:中指数据,钛媒体整理 且在拿地布局的城市能级上,全部选择聚焦核心一二线城市。华润置地上半年新增投资中,一二线城市投资权益地价和总可售货值占比均为 93%;保利发展也仍然重点投资一二线城市,上半年一二线城市拿地总建面占比达到 65%;而中国海外发展上半年摘得的地块全部位于一二线城市,未在三四线城市局部,而其布局结构最大的看点是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新增货值占比高达 45%。除了新增投资外,以上三家的总土储量也较为充足。据克而瑞数据统计,截至 2023年中期,华润置地总土地储备建筑面积达 6548 万平方米,权益土地储备建筑面积4518 万平方米,权益比约 69%。无论是开发物业储备面积还是投资物土地储备面积,一二线城市的权益面积占比都处于较高水平,占比达到 7-8 成。土地储备可满足未来 3-4 年的发展需求。4394003789.6$.2.16.7.0#.25.08.2.8.6%0.0%5.0.0.0 .0%.00.05.0.0E.000300350400450500华润置地保利发展中海地产建发房产绿城中国招商蛇口越秀地产滨江集团龙湖集团万科2023年上半年权益拿地金额TOP10房企与拿地销售比权益拿地金额(亿元)拿地销售比8 数据来源:企业公告,克而瑞 保利发展总土地储备为 14548 万平方米,相比于期初减少了 11.6%,但仍然足够保证企业 3-5 年的开发,土地储备较为充足。得益于上半年拿地的高权益比例,保利发展总土储的权益比例达到了 68.2%,创下了近年来的新高。就城市能级分布来看,仍然以一二线城市为主力,占比超 5 成。数据来源:企业公告,克而瑞 中国海外发展土地储备 3917 万平米,权益土地储备建筑面积 3295 万平方米,权益占比高达 84%;其中在一线(含中国香港)和强二线城市的土储 2760 万平米,对应货值占比 81%。但如若加上中海宏洋的土地储备 2179 万平方米,则中海地产系列公司合计拥有土地储备 6096 万平方米,对应货值约 1.09 万亿元,可支持未来三年销售。68686809687364786548620063006400650066006700680069007000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H12019年至今华润置地总土储情况(万平米)总土地储备面积(万平米)80645.6e.9g.3g.7h.2deeffgghhi00040006000800040000000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H12019年至今保利发展总土储及权益占比情况总土地储备面积(万平方米)总土储权益占比11.0B.7E.8%各能级城市占比一线二线三四线注:土地储备面积=总建筑面积-累计签约面积 9 数据来源:企业公告,克而瑞 案例启示:结合自身特点制定战略,稳中求进。华润置地持续巩固“3 1”一体化业务模式,以多元化业务协同主业 2023 年上半年,华润置地坚持“城市投资开发运营商”战略定位,持续巩固“3 1”一体化业务模式,即开发销售型业务、经营性不动产业务、轻资产管理业务以及生态圈要素型业务。经营性不动产业务随着消费类基础设施公募 REITs 获得政策支持,将积极向资管业务转型。华润万象生活积极向城市空间运营服务商转型,拓展城市空间项目 29 个。生态圈要素型业务实现有质量的规模增长,在代建代运营、长租公寓等业务上持续发力。保利发展持续发挥城市深耕优势,稳扎稳打去库存 2023 年上半年,保利发展核心 38 城销售金额占比 87%,同比提升 8 个百分点。同时,去库存成为保利发展 2023 年上半年的重点。2023 年上半年末保利发展的新开工面积同比减少 44%至 626 万平方米;存货规模降至 8546 亿元,较期初减少了 2.6%,其中已建成待出售物业相较于期初减少了 25.8%至 1241.04 亿元。去库存效果显现,但是新开工面积偏低也有可能会影响未来的项目开盘及销售增长。702297724532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0000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H12018年至今中国海外发展及中海宏洋总土储情况(万平米)中国海外发展中海宏洋10 中国海外发展在合作开发、收并购和城市更新方面将进一步发力 中国海外发展在投资策略方面仍坚持“三个主流”,即投资主流城市、主流地段、主流项目。2023 年上半年,中国海外发展已顺利推进北京中信城、上海建国东路两大城市更新项目;8 月 25 日中海近 13 亿从碧桂园手中收购广州亚运城项目剩余 26.67%权益,成为其 100%持股股东。由于背靠母公司,资金实力雄厚,品牌背书下,融资成本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此类“背靠大树”型房企,确实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好乘凉”。在投资布局和策略上,聚焦核心城市,持续深耕,并一直伴随市场的变化探索新的发展路径,稳中求进也是它们位居前列的重要原因。二、“注重品质”型:绿城中国 在住宅回归居住属性的大势下,能够穿越周期的,必然是那些将始终将高品质产品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本报告以绿城中国为例,由于其品质标杆的初衷不变,从客户需求出发不断创新,对位改善需求大势,二手房的保值性及溢价率也高于周边其他项目,首次跻身权益销额 TOP10。案例选取背景:首次跻身权益销额 TOP10,逆势涨超四成。绿城中国(03900.HK)2023 年中报显示,上半年绿城中国总合同销售金额 1342 亿元,同比增长 19%,位列行业第 7。自投销售额 982 亿元,同比增长 16%,位列行业第 8;自投权益销售额 633 亿元,同比增长 40%,首次跻身 TOP10,位列行业第 9。11 数据来源:企业中期业绩报告,中指数据 绿城中国除了销额表现相对亮眼,上半年实现净利润为46.41亿元,其归母净利润25.45亿元,同比增长 41.3%。绿城中国董事会主席张亚东在业绩发布会中强调,现在房地产行业出现了 4 个变化:从增量时代发展到了存量时代;供求关系从供大于求发展到供小于求;市场结构从刚需为主的阶段发展到了改善为主的阶段;房屋功能从金融属性回归到居住属性。那么当前绿城中国又是如何适应这四个变化,在普遍业绩惨淡的背景下,实现涨超四成的?1.产品层面从客户需求出发不断创新,对位改善需求大势当前市场进入存量时代,供需关系发生转变,市场结构也以改善需求为主。在产品结构上,绿城的产品以改善型为主,刚需部分相对较少,正好顺应了当前的市场大势。在产品创新上,绿城不断在实践中突破,从丹桂花园、杭州九溪玫瑰园到诚园、蘭园的园系,再到凤起系典藏作品,绿城的产品创新一直行走在行业前列,是“自我 用户”驱动的结果,真正做到了从客户出发。据第三方机构评估,绿城产品平均溢价率超 20%,部分产品溢价率超 50%(数据来源:房天下)。4575265163347629.8.9%-3.7%-30.6R.7D.8f.3.79.7.8%-40.0%-20.0%0.0 .0.0.0.000400600800016001800中海地产保利发展万科碧桂园华润置地招商蛇口建发房产龙湖集团绿城中国滨江集团2023年上半年TOP10房企权益金额及同比增速对比上半年权益销售额(亿元)同比增速增速均值14.4 据绿城官方数据显示,其二手房相对周边项目溢价率更高。如杭州绿城江南里中式院墅,当周边 3 公里二手房售价 6 万/时,绿城二手房却售价 10 万 /;据贝壳数据显示,对比昆明高新区板块均价,整个区域房价最贵为绿城诚园,挂牌均价约 1.8 万/,高于整体板块成交均价约 7000 元/等等数据,都代表了对绿城产品的认可。据中指研究院发布2023 中国房地产顾客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绿城 2023 年顾客满意度达到 91.2 分,且涨幅高于 TOP10 均值。从城市来看,绿城在其聚焦的 25 个核心城市中的 20 个城市满意度位列前五位。2.聚焦投拓一二线城市,占据核心资源据中指数据统计,2023 年上半年,绿城中国拿地权益金额达到 251 亿元,位列房企上半年拿地权益金额排行榜的第 5 位。且在拿地权益金额 top10 企业中,绿城的拿地销售比位列高位,且控制在政策要求的 40%红线范围内。而万科、保利、中海和招商蛇口则缩减拿地规模,拿地权益比低于 30%,这也给绿城提供了未来业绩赶超的机会。数据来源:企业中期业绩报告,中指数据 虽然绿城在拿地扩张,但其在布局上,持续坚持“狙击聚焦、精准高效”的投资策略,4394003789.6$.2.16.7.0#.25.08.2.8.6%0.0%5.0.0.0 .0%.00.05.0.0E.000300350400450500华润置地保利发展中海地产建发房产绿城中国招商蛇口越秀地产滨江集团龙湖集团万科2023年上半年权益拿地金额TOP10房企与拿地销售比权益拿地金额(亿元)拿地销售比 13 绿城主要聚焦核心一二线城市,一二线城市的新增货值占比高达 89%。一二线城市核心地段的资源占有更具备改善盘的特性,综合考虑现有趋势下的去化流速和利润,以保障业绩的实现。3.加大权益购地比例,提升自身盈利,规避合作风险 在营业收入、毛利均不及去年同期时,公司的股东应占利润、每股基本盈利等均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管理层致力于提高开发项目权益,最终使绿城在行业毛利率大幅下降的背景下,股东应占净利和每股盈利实现了逆势增长。上半年绿城的权益拿地金额为 251 亿元,拿地权益比率达到 79%,权益比率在去年 76%的基础上再提高 3 个百分点。拿地权益比率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还可以尽可能规避合作的风险。4.积极优化债务结构,保障资金流动性 绿城短债占比稳定在 20%左右,现金短债比 2.2 倍;融资成本持续降至 4.4%。2023 年上半年,绿城中国的销售回款率保持 109%高位,有效支撑现金流及再投资。绿城的现金短债比为 2.2 倍,符合三道红线要求,具备较高的偿债能力。与此同时,绿城积极优化债务结构,上半年短债金额310.6 亿元,1 年内到期借款占总借贷的 21.8%,维持在较低水平,债务结构相对合理。14 数据来源:企业中期业绩报告 5.“降本增效、运营提速“双管齐下 绿城中国在控制成本方面,人力成本、日常运营成本和销售开支也均有明显下降,尤其是销售开支同比降幅近 3 成。其营销费用的下降,得益于绿城更精准有效的营销策略,在持续降本增效的基础上,仍能实现销售业绩的平稳提升。在运营提速方面,绿城上半年进一步缩短各项标准化流程的周期,从拿地到首次开盘的平均周期仅为 4.7 个月,同比下降 22%。做好了拿地前的充分研判工作以及拿地后的营销铺排,缩短了开发周期,加速开发节奏。案例启示:从客户需求出发不断创新并进化产品,对位改善需求大势,具备产品层面的竞争优势。但南北差异大,不能简单照搬,其他配套的完善也不容忽视。在当前市场产品快速的迭代更新,极为“内卷”的情况下,在产品力方面脱颖而出是重中之重。正是绿城对用户需求的不断钻研以及对产品的品质坚持,才让其产品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有着较强的竞争优势。对于绿城来说,南北方除了产品的喜好及建筑规范不同外,需要注意不同产品线对南北19.2!.8.2E.4.62.8%0 0Pp0 22年2023年上半年2022年至今绿城中国到期债务结构变化1年内到期1-2年内到期2年以上到期15 方的适配度,还要注意园林等其他配套的适配性。一向主打园林的绿城确实对园林的造诣深厚,在南方备受欢迎。但移到了北方,气候环境不同,其后期的维护成本也会加大,实景四季的兑现也可能差强人意。一开始确实可以给北方客群带来差异化从而达到眼前一亮,吸引不少客群。但入住后的客群也普遍反映其园林的实用性不高,一年大部分时间的观感也没有想象中尽人意,夏季蚊虫也普遍较多,并表示后续可能也不会为此买单。因此回归居住属性本身,除了产品创新外,园林景观等配套因地制宜的升级也不能忽视。行业充分竞争之下,各大房企陆续意识到了产品的重要性,纷纷加快提升品质的步伐。绿城也需要更用心地钻研产品及配套,在细节上不断突破,维持在品质上的优势。三、“稳健运营”型:龙湖集团 当前不少房企爆雷,源自”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发展模式带来的伤害。持续“低杠杆”运营的房企,优势也在逐渐凸显。本报告以龙湖集团为例,当多数企业选择又快又容易地赚钱时,保持清醒克制,以良好的债务结构,连续 7 年属于绿档企业,稳健的财务也成为龙湖拥有战略主动性的前提。案例选取背景:持续低杠杠运营,核心净利润稳中有升。据龙湖 2023 年中报显示,今年 1-6 月实现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 80.6 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7.7%,股东应占核心净利同比增长至 65.9 亿元。当下市场环境中,龙湖集团能够实现核心净利润的正向增长,又是如何做到的呢?1.年内已无较大还债压力,“低杠杆”运营优势凸显16 当多数企业选择又快又容易的赚钱时,行业的少数之一龙湖保持了清醒的克制,在探索新发展模式这条路上,“低杠杆”运营优势就此凸显,稳健的财务盘面也成为了龙湖拥有战略主动性的前提。在偿债能力方面,年内已无较大偿债压力,属于绿档企业。2023 上半年龙湖持有在手现金 724.3 亿元,总有息负债为 2070.9 亿元。上半年,龙湖现金短债比为 1.96 倍,剔除预售监管资金及受限资金后,现金短债比为 1.27 倍;长短债比 4.59。此外,净负债率为 57.2%,较 2022 年略有下降;剔除预收后的资产负债率为 61.9%,已连续 7 年属于绿档企业。数据来源:企业公告,克而瑞 今年 7-8 月,龙湖已累计偿还 83.7 亿元公司债。至此,2023 年内境内到期公司债已基本还清,仅余 11 月到期的 1.19 亿元。此外,将于 2024 年 1 月到期的 153 亿港元银团贷款,已提前偿还 72 亿港元,并计划年内全部提前偿还剩余部分。也正由于龙湖大股东的提前铺排,用以股代息的方式,近两年有近百亿返投回上市公司,让龙湖成为少数财务上安全的民营房企之一。但短期有息负债相比年末增长 79%至 370 亿元,短期有息负债占比从年末 10%上升至51.02F.46F.66X.06W.21f.47f.03g.41d.76a.95%4.364.203.882.611.2700.511.522.533.544.550.00.00 .000.00.00P.00.00p.00.00 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H12019年至今龙湖集团偿债指标净负债率剔除预收后的资产负债率非受限现金短债比17 18%。随着短债比例上升,现金覆盖倍数下降,短期内将考验龙湖的运营回款能力。从上半年融资动作来看,龙湖整体借少还多,积极压降外债,但在经营性物业贷、境外银团、中债增债券等方面仍有所考量。截止 2023 上半年,龙湖集团的平均借贷成本为4.26%,坚持低成本的融资渠道,平均贷款年限为 7.19 年。平均借贷利率提升主要是由于海外银团存量利率为浮动利率,随着美元加息利率有所波动。2.非开发业务利润占比增至过半,多元发展效果显现利润稳定增长的背后,是龙湖聚焦开发、运营、服务三大业务的新发展模式,正发挥效果。龙湖集团利润结构逐步优化,非开发业务利润占比增至过半。三大业务板块涵盖地产开发、商业投资、长租公寓、物业管理、智慧营造等多航道业务的协同发展,实现全国一二线高能级城市的全面布局。龙湖的利润结构也在逐步优化,2023 年上半年,非地产开发业务营收占比上涨至近 2 成,较 2022 年期末上涨超 10%,且非开发业务利润占比增至过半。数据来源:企业公告,克而瑞 6.4%6.1%6.8%7.4%8.4%9.4.6%0.0%5.0.0.0 .0%.0 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H12017年至今非地产开发业务营收占比18 从利润率水平来看,经营性业务拉升毛利率。2023 上半年龙湖的毛利率为 22.4%,相比 2022 年上升约 1.2 个百分点;其中开发业务毛利率为 14.3%,相比 2022 年下降了3.6 个百分点;但运营业务及服务业务毛利率均有提升,分别为 77.3%及 31.9%。由于上半年龙湖运营及服务业务实现了 50%以上的毛利占比,从而导致龙湖毛利率整体的上升。此外,上半年龙湖归母净利率为 13%,相比 2022 年上升 3.3 个百分点。数据来源:企业公告,克而瑞 2023 上半年,龙湖集团运营业务不含税租金收入为 63.3 亿元。商场、租赁住房、其他收入的占比分别为 77.0%、19.4%和 3.6%。此外上半年,龙湖集团服务业务及其他不含税收入为 58.4 亿元,同比增长 13.0%。截至 2023 年上半年,龙湖物业在管面积达 3.5 亿平方米,龙湖商业已布局全国 32 座城市,已开业商场建筑面积为 762 万平方米(含车位总建筑面积为 980 万平方米),整体出租率为 95.4%;长租公寓业务也继续寻找增量,长租公寓业务方面,已明确四条产品线,分别是长租公寓“冠寓”、产业办公“蓝海引擎”、服务式公寓“霞菲公馆”、活力街区“欢肆”,其中冠寓已开业 11.9 万间,整体出租率为 93.7%;此外在代建领域,截至目前龙湖龙智造已累计获取建管项目 50 余个,总建筑面积超 900 万平方米,4250662034)%!%0%5 %0500025003000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H12019年龙湖利润规模及盈利指标走势营业收入(亿元)毛利率归母净利率19 其中超 90%的建管项目分布在核心的一、二线城市。3.布局核心一二线城市,加强营销费率管控在投资拿地方面保持谨慎,集中在一二线主力城市布局。2023 上半年龙湖新增土地 20块,新增土储总建筑面积为 257 万平方米,新增土储总价为 245 亿元;新增货值达约546 亿。总体来看,自 2022 年开始龙湖在土地市场表现谨慎,投资支出也减少明显,但仍是为数不多仍在拿地的民营房企。从拿地的城市能级分布来看,2023 上半年龙湖未有在三四线城市拿地,其中二线城市新增土储建面占比 84%;而一线城市占比 16%,包括上海、深圳及广州。未来龙湖表示仍会重点聚焦 20 个主力城市和 14 个机会城市,以销定支,将拿地的投资额跟销售回款动态匹配。数据来源:企业公告,克而瑞 近年来龙湖也一直在加强对营销费率的管控,营销费率持续降低。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开源节流,降本控费,是房企活下去的“主旋律”,也成为了头部房企的共识。5448257845124574rWef%0 0Pp00025003000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H12019年至今龙湖集团新增土储走势新增土储面积(万方)新增土储总价(亿元)权益建面占比备注:2020年、2021年拿地总价为权益总价16 23年上半年新增土储建面分布占比一线城市二线城市20 数据来源:企业年报、明源地产研究院 2023 上半年龙湖集团实现全口径销售金额 985.2 亿元,同比增长 15%;全口径销售面积579.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但据了解,龙湖上半年的实际平均去化率仅为41%,意味着存量货源占比将增加,下半年还将有 800 亿的新增货源入市,在行业回暖乏力的背景下,库存项目的去化压力也将加大,因此去库存也是龙湖下半年的重中之重。案例启示:保持良好债务结构,提前铺排融资资源,来应对风险或波动。大部分房企的亏损原因,都指向市场环境及房地产销售下行,但客观来看,更多还是由于前期自身太过激进。如若像龙湖一般保持清醒,量入为出,保持良好的债务结构,提前铺排融资资源,来应对风险或波动,至少局面不用这么被动,也就能够相对安全地跳出行业洗牌的泥潭了。四、“因祸得福”型:复地集团 在前几年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下,不少房企激进加码,快速扩张。但也有房企由于自身原因而未加杠杆,被迫转型。不过现在来看,反而是“因祸得福“。例如新城因”董事长事件“造成重大危机,而未能跟进加码;万达也因多种原因,出售了国内大量资产,上市房企2020年2021年2022年2022年营销费率增幅龙湖2.73%2.45%2.13%-0.32%中海1.89%1.56%2.17%0.61%招商蛇口2.30%2.44%2.23%-0.21%雅居乐2.97%4.25%2.28%-1.97%绿城3.53%2.87%2.28%-0.59%万科2.54%2.83%2.46%-0.37%碧桂园2.97%2.93%2.63%-0.30%保利发展2.83%2.59%2.68%0.09%越秀2.62%2.77%2.82%0.05%华润2.98%2.87%2.85%-0.02%富力3.79%4.79%3.88%-0.91! 在与融创、富力达成“世纪大交易”的同时,还陆续甩卖多个海外项目以此来规避风险。本报告以复地集团为例,由于其母公司对地产板块的收缩而“未加杠杆”,被迫提前转型布局,另辟蹊径,转换产城融合策略,一度掉队,如今反而逆势重返百强。案例选取背景:曾从前十跌出百强,时至今日卷土重来。成立于 1994 年的复地,是国内很早入局地产行业的企业之一,隶属于复星集团旗下,曾在 2004 年成为第二家在中国香港上市的内陆房企,销售规模排在全国前十,地产版图从上海扩张至环渤海经济圈。不过,受制于港交所的严格管控,复地未能接入母公司复星国际的资源,股价长期被低估,上市反而成为发展的掣肘。2011 年初,复星国际以 22 亿港元实现了对复地的私有化。这也成为了集团收缩地产业务重要的分水岭。2018 年,借道豫园股份重返 A 股的复地,继续裹足不前。经过房地产行业多轮的洗牌,据克而瑞公开房企销售金额榜单,2019 年复地甚至已经跌出了百强,位列第 103 位。其中的主要缘由:1.母公司复星的战略调整下,复地多次换帅,地产板块被逐渐边缘化;2.意识到“三高”扩张不长久,另辟蹊径,转换产城融合策略;3.拿地策略只有勾地一种,远离招拍挂的喧嚣。不过前瞻性转型,远离当时喧嚣的招拍挂市场,如今也是其没有爆雷的原因。时隔 3 年,又逆势重回百强。2023 年 1-7 月复地以全口径销售额 111.6 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超 2 成,位列房企第 74 位,已连续两年实现增长,较 2021 年跃升 57 位。数据来源:克而瑞公开房企全口径销额榜单,钛媒体整理 年度全口径销售金额排名全口径销售金额(亿元)同比同期2018年70371.22019年103228.3-38 20年102255.712 21年131153.3-40 22年80204.033 23年1-7月74111.624 18年至今复地全口径销售金额汇总22 1.前瞻 10 年转型布局,探索迭代“蜂巢模式”其实早在 2013 年,复地意识到了当时行业高地价、高成本、高房价之忧。复地的逻辑是在城市化进程 2.0 中,产是核心,房是配套。以“产城融合”为理念的蜂巢模式应运而生。复地提出“蜂巢城市”的理念,核心是围绕城市发展的产业升级需求,以产业思维为支撑,提供多元化、多形态、多层次的定制化产业解决方案。复星蜂巢打造了许多城市的地标,例如:长沙复地滨江金融中心,这座金融蜂巢位于湖南金融中心核心位置,紧密贴合湘江新区“2 3”特色产业布局;三亚的亚特兰蒂斯已经被也被大家熟知,也是休闲旅游的度假新地标。目前,复地正在全国多个城市落地包括医疗健康等领域在内的多只产业基金,同时,复地通过旗下的设计、代建、商业管理、物业管理等多个专业板块,通过“品牌输出 代建、代销、代管”等模式,实现复地轻资产全周期价值链的输出。已经与合肥市相关政府部门和在地企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生物医药产业,总部经济及科创蜂巢项目,产业园招商运营等具体项目上展开合作。2.依靠复星集团“多元生态”作为后盾复地是最早提出“产城融合”的地产公司之一,依托复星集团,成为国内少数真正能够将产业做实的房企。复星集团旗下有着众多产业企业,在快乐、健康、富足、智造等四大领域有着众多产品线,且大多数在诸多行业中占据着各自的核心地位。复地背靠复星集团的众多产业,可以依托复星集团调配各方资源,这些产业资源入驻新开发业态之后,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产业。这也是复地的后盾和核心竞争力。3.以产业带动城市开发,在城市核心区域“聚焦标杆”当前,许多城市都格外重视产业规划与培育,因为只有将产业吸引过来,才能容纳足够多的就业人口,激活当地的经济,创造税收和消费,推动城市生长、更新和升级。23 复地将复星旗下的多元产业优势与土地开发结合在一起,用产业带动城市开发。在中心地段打造核心地标,同时进行周边区域多种业态的开发:有高端办公楼、商务中心、体验式商业 Mall、还有高档住宅等,利用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案例启示:结合自身特点及背景资源前瞻性转型布局,同时战略制定也要有长期主义。形成较强的自我控制体系也至关重要。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房地产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而后来一系列会议和政策指引,也在逐步引导房地产企业转型,告别过去纯粹单一的住宅开发模式,从城市更新、产城融合中,激活城市经济、支持城市升级,探寻开发地产利润之外的“第二增长曲线”。目前已经有房企纷纷转型布局代建、产业、物业等行业。复地利用复星的资源,在这方面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与专注房地产开发为主营业务的品牌房企相比,复地在开发建设、规划设计、营销招商等方面都还没有很强的自我控制体系。而母公司复星集团更热衷于多元化发展模式,也可能会影响复地的发展。五、“异军突起”型:伟星房产 在房地产行业中,一些多元化实业巨头开拓房地产业务并不少见,例如美的、格力、伟星房产。这类企业凭借母公司实体经济优势实现协同联动,融资具有一定优势,且过去地产业务体量较小,负债压力较小,从而逆势“异军突起”。本报告以伟星房产为例,在母公司的实力背书下,转型“地产新贵”,并持续深耕打造产品口碑,从而默默逆势上升。案例选取背景:从“纽扣大王”转型“地产新贵“,销额及排名连续出现明显涨势。据克而瑞公开房企全口径销额榜单分析梳理,2023 年 1-7 月累计全口径销额 TOP10024 房企中,2021 年至今全口径销额排名逐年持续上涨并累计涨超 20 名的房企共计 13家,其中实力及背景雄厚的国央企占据超 7 成,民营企业仅 3 家。数据来源:克而瑞公开房企全口径销额榜单,钛媒体整理 根据上述房企近几年的销额梳理来看,有 6 家房企的全口径销售金额、行业排名均出现连续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有 2 家为民营房企,分别是伟星房产和复地集团。其中伟星房产 2023 年 1-7 月累计全口径销额更是同比上涨超 6 成。从 1976 年诞生于浙江临海的一枚纽扣起家,做到中国最大的纽扣龙头,再到发展至“地产新贵”的转型,伟星房产是如何做到的呢?数据来源:克而瑞公开房企全口径销额榜单,钛媒体整理 企业简称2023年1-7月排名2022年排名2021年排名较2022年排名上升较2021年排名上升企业性质越秀地产131637324国企保利置业2540601535央企国贸地产3051742144国企象屿集团31561272596国企伟星房产4155881447民企大家房产435272929国企中建东孚45641241979国企中天美好集团5265901338民企深业集团59961583799国企葛洲坝66861142048国企复地集团7480131657民企中华企业77国企海信地产9093121331国企部分2021年至今全口径销额排名持续上涨并累计涨超20名房企企业简称2023年1-7月全口径销额2022年全口径销额2021年全口径销额较2022年1-7月同比较2021年同比企业性质越秀地产919.01260.01182.065.9%6.6%国企保利置业402.0503.0566.0104.1%-11.1%央企国贸地产333.9378.5406.0120.3%-6.8%国企象屿集团325.7330.4169.3数据缺失,但显著上涨95.2%国企伟星房产229.3340.2304.364.4.8%民企大家房产224.6377.8419.829.8%-10.0%国企中建东孚223.2311.7172.187.2.1%国企中天美好集团181.0299.2299.59.2%-0.1%民企深业集团154.6153.2107.6数据缺失,但显著上涨42.4%国企葛洲坝134.9189.3207.44.7%-8.7%国企复地集团111.6204.0153.324.03.1%民企中华企业106.6141.167.7-19.58.4%国企海信地产93.0166.4188.916.1%-11.9%国企上述房企近几年销额梳理25 2021 年,销售额不过 300 亿的伟星就开始斥资拿地布局,两年年均拿地金额超过 150亿元,两年拿地销售金额比达到 0.67,2022 年起就长期位于拿地金额排行榜 TOP20。2023 年,在许多房企发展陷入停滞的同时,伟星房产依然选择斥资近百亿元扩储,1-7 月累计新增货值 235 亿元,跻身 TOP20,位居房企第 18 位,超过了碧桂园、金地等老牌房企。今年 3 月,在南京首轮土拍中,伟星力压中海、招商、保利、华润等 20 家房企,以 31 亿元拿下南京总价第二贵的地王,也打响了地产圈内的名气。据公开资料显示,伟星房产隶属于中国伟星集团。伟星集团成立于 1976 年 9 月,总部位于浙江台州临海,目前拥有服装辅料、新型建材、光学制品、房地产、水电、金融投资六大支柱产业,旗下拥有伟星股份和伟星新材两家上市公司。其房地产业务伟星房产创建于 1993 年,主要布局在浙江省与安徽省。起初伟星房产并没有走上全国化之路,而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深耕熟悉的市场。目前伟星已经在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城市稳坐头把交椅。在 2022 年经营工作会议上,伟星房产又提出了一个“小目标”,未来三至五年,要实现 500-900 亿元的销售规模,逆势增长率为 47%-164%,底气何在呢?1.有深耕实体产业的母公司背书,融资具备优势伟星房产凭借母公司实体经济优势实现协同联动,融资具有一定优势,且过去地产业务体量较小、杠杆较低、负债压力较小。2.稳健务实,城市深耕及产品口碑打造从制造业到地产业,伟星房产同样延续了做实业的稳健和务实,坚持深耕区域市场,自 2000 年进入芜湖,伟星陆续开发了 40 多个项目,当地住宅市场占有率超 30%。也是因为有着坚实的市场基础与长期积累的口碑,伟星区域深耕的步伐逐渐迈入合肥、南京和杭州等周边强省会城市。26 3.积极补仓高能热点城市,连续在南京、杭州等高能级城市开疆拓土近年来房企投资收缩趋势较为明显,更多的聚焦在市场足够支撑的一二线城市及部分核心城市。伟星房产也是看到了这一点,近两年在合肥、芜湖、台州三地拿地占比超过 60%,同时布局南京、杭州等热点城市,在热点的长三角也有伟星房产的身影。4.探索“住宅 商业(其他)”的多轮驱动模式经历了本轮房地产大调整,出险房企的前车之鉴,也或是来自于制造业基因的谨慎,伟星房产更重视现金流和利润增长,稳步前行。同时提出探索“住宅 商业(其他)”的多轮驱动模式。案例启示:城市深耕及产品口碑打造固为重要,但不能过度依赖本土。无标准化产品线,也尚需提升转变。1.对本土的依赖度相对过高根据克而瑞数据显示,排名逆势而上的民营企业中,起源省份贡献平均占比为 76.9%,深耕力度最强,但大部分企业的销售对单省份的依赖度较高。在这其中,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杭州、南京等高能级城市,以及长三角内热点三四线城市表现最为亮眼。伟星房产就是其中的代表,2022 年起源省份的销售占比接近 4 成。虽然目前伟星房产也在积极布局其他高能级热点城市,处在有序向外拓的过程中,但全国化程度相对较低。长期来看,如若后续想要持续性的扩大发展,后续除了深耕大本营外,外省的品牌落地,产品品质及口碑也应吹响号角。27 数据来源:克而瑞,钛媒体整理 2.未形成标准/丰富的产品线从产品系列角度看,据克而瑞统计,布局超 5 城的亮眼“腰部”房企基本均已形成标准化的产品线。如中建系房企根据不同置业需求的目标客群推出不同系列产品;大家房产甚至还推出了未来社区系列产品。而伟星房产还未有属于自己的产品线,而是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并结合当地特点,专注于打造满足几种特定需求的产品系列。标准化产品线不仅有助于房企的深耕、外拓,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开发效率,更易于相似城市的产品复制,降低外拓的试错成本。而且丰富的产品线又有利于覆盖多层次目标客群。在改善型趋势下产品升级能力也应成为房企重要的考量。小 结 挖掘房地产行业发展新机遇,可以发现:1.房地产客群结构改变,客户需求在持续升级,产品创新是行业发展的未来趋势;2.城市更新和改造的市场增量不可估计,将有更多城市参与进来,未来城镇化仍不断推进;3.物业、长租公寓、代建等泛地产业务新赛道,已逐渐兴起,非开发业务利润结构逐渐优化,占比上升。对照各家房企年中业绩会上的表态,也可以发现多家房企已经达成了共识:1.当前国家企业名称2022年全口径销额(亿元)起源地起源地销售占比起源地省份销售占比2022年贡献销售城市个数伟星房产340.2台州11.237.46%8中天美好集团299.2杭州57.16r.05珠江投资281.5深圳0.010.01宝华集团197.9上海100.000.00%1金基集团169.8南京99.370.00%2银丰投资112.4济南63.04.10%4京基投资110.8深圳98.57.30%3小计(算数平均数)215.9761.34v.85%8样本民营房企2022年销额占比情况及贡献销售城市个数统计 28 和地方城市的政策虽然有一定成效,但市场企稳还尚需一段时间。2.房地产依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长期来看对房地产市场仍有信心。3.聚焦核心城市,提高自身的项目品质、产品力,加强企业竞争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4.“多元化”发展,寻找新的业务机会。从长期看,中国房地产市场向好的趋势没有变。当前国内城镇人口 9.2 亿人,2023 年预计新开工水平折算成人均面积只有 0.7 平方米。美国 1960 年城镇化率达到 70%,此后二十年,人均新开工面积平均为 1 平方米,好的年份能达到 1.2 平方米以上。国内目前城镇化率为 65%,到 2030 年预计达到 70%,城镇人口增加至 9.8 亿人左右,按经验建设水平保守估计,未来 10-12 亿平米的新开工是有保障的。如果能达到 10-12 亿平米的新开工,则房地产仍然是 10 万亿级别的大行业,仍然是经济支柱产业,仍然是宏观经济的压舱石。在各方努力下,随着经济态势持续平稳改善,随着人们对未来预期的稳定,房地产行业迟早会回到一个健康合理的水平。房企分化与房企转型升级将同步进行,未雨绸缪,提前做好规划,有助于抢占先机。寻找行业新动能,已是众多房企面临的必选题。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坚守本行业需要更健康的财务和产品力,选择新赛道需要更前瞻的战略和创新力。大浪淘沙,只有少数优质房企能够度过行业调整期,迎来稳定发展的曙光。29 作者:免责声明:报告中的内容和建议仅供参考,作为研究交流讨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保持理性和有选择性的参考文章,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赵晨含钛媒体国际智库地产分析师邮箱:胡润峰钛媒体副总编辑邮箱: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05 30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2023基于城市信息模型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技术指引(试行)(2023)(105页).pdf

    基于城市信息模型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技术指引(试行)广州市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2023 年 11 月前前 言言为推动基于城市信息模型(以下简称“CIM”)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标准化,快速有效地推广 CIM 平台在各领域的应用,提高广州市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实现基于 CIM 技术支撑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应用,形成一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示范项目和可推广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广州市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编制了 基于城市信息模型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技术指引(以下简称“本技术指引”),供各相关单位参考。鼓励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各方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创新,拓展丰富应用场景。本技术指引依据“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并总结广州 CIM 的试点经验及各相关城市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验,提出基于城市信息模型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在建设、运营及维护方面的技术要求。本技术指引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与缩略语;3 分类编码与标识;4 模型分级与应用;5 建设要求;6 数据汇交要求;7 应用场景;8 安全保障;9 运营保障;附录。本技术指引由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管理,由主编单位广州市住房城乡建设行业监测与研究中心、广州市智慧城市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奥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技术内容的解释。本技术指引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广州市住房城乡建设行业监测与研究中心(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寺右新马路北一街三巷 5 号首层,邮政编码:510600)。编委会主任:王宏伟编委会副主任:王保森编委会委员:丁利 王永海 王洋 刘晓燕 娄东军 钟天杰本文件主编单位:广州市住房城乡建设行业监测与研究中心、广州市智慧城市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奥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辰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文件参编单位:中建科技集团北京低碳智慧城市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润置地有限公司、华南农业大学、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数字广东网络建设有限公司、佳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星层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广东省分公司、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智能网联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广州市城市建设事务中心、广州市照明建设管理中心、广州珠江产业园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城乡院(广州)有限公司、中国电信广州分公司、广州广检建设工程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广州市建设科技中心、广州信息投资有限公司、广州雨花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黄埔建筑工程总公司、广州市电力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市城投发展控股有限公司、广州机场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道路工程研究中心、广州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市供电局、广州燃气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市市政集团有限公司、广州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无线电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广州环城地下管廊建设投资有限公、广州市公路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员:王洋、娄东军、唐柱鹏、江朝勇、叶东伟、曾水根、刘潇谊、万璐璐、祝拓、梁竣杰、张彤、李珏、包世泰、王泉烈、陈本强、王萍、沈迎春、候龙飞、邱崴、彭佳男、李鑫、沈场辉、佘美萱、许睛、谭振球、张进飞、范静、刘晨、郎旭、王文剑、冯艺美、吴丽莹、许志坚、高颖、梁建光、劳荣亮、陈嵘、梁斌、雷哲、刘锋、吴景豪、贺异欣、林锦伟、吴明鑫、代仁强、乔长江、杨春宁、王昊苏、范琦云、赖允鹏、曾可夫、孙勇、许伟国、陈琦、刘江、周昊、钟启恩、柏文锋、龙绍海、黄念禹、雷才嘉、施峰、景国胜、杨斌、何亚东、杨春宁、黄腾、王海、王树伟、罗小雄、甘锐、王斐尧。本文件审查人员:何兆成、黄全义、罗伟玲、陈昳宏、林宁。目目次次1 总则总则.12 术语与缩略语术语与缩略语.22.1 术语.22.2 缩略语.43 分类编码与标识分类编码与标识.63.1 一般规定.63.2 分类编码.63.3 对象标识.84 模型模型分级分级与应用与应用.124.1 一般规定.124.2 模型分级.144.3 分级模型应用.165 建设建设要求要求.195.1 一般规定.195.2 电力设施.205.3 通信设施.215.4 给水设施.225.5 排水设施.285.6 燃气设施.325.7 综合管沟(廊)设施.345.8 环卫设施.385.9 照明设施.425.10 交通设施.455.11 数字基础设施.636 数据汇交要求数据汇交要求.696.1 物联感知数据汇交.696.2 基础设施模型汇交.717 应用场景应用场景.747.1 运营监管.747.2 智慧管线管廊.747.3 智慧供水.757.4 智慧排水.757.5 智慧燃气.767.6 智慧照明.767.7 智慧交通.778 安全保障安全保障.788.1 安全机制.788.2 设备安全.788.3 网络安全.788.4 数据安全.799 运营保障运营保障.809.1 运营保障基本要求.809.2 应用场景专项保障.81附录附录 A 基础设施分类与编码基础设施分类与编码.84本技术指引用词说明本技术指引用词说明.98引用标准名录引用标准名录.9911总则总则1.0.1为规范电力设施、通信设施、给水设施、排水设施、燃气设施、综合管沟(廊)设施、照明设施、环卫设施、交通设施和数字基础设施的分类与编码、模型分级与应用、设施智能化建设与运营管理等内容,利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相关数据汇入 CIM 平台,制定本技术指引。1.0.2本技术指引适用于指导广州市新建或改建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和运营。1.0.3基础设施分类与编码、模型分级与应用、设施智能化建设和运营,除应符合本技术指引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广东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2术语与缩略语术语与缩略语2.1术语术语2.1.1智慧城市 smart city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各类城市管理系统,实现城市各系统间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城市管理和服务智慧化,提升城市运行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城市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创新城市。GB/T 37043-2018,定义2.1.12.1.2基础设施 smart city infrastructure指城市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燃气、综合管沟(廊)、照明、园林绿化、环卫和交通等系统的城市基础设施以及数字基础设施。2.1.3城市信息模型 city Information model/modeling应用建筑信息模型等技术方法对城市对象进行数字化描述和表达,并融合城市业务、社会实体及监测感知等信息,构建城市信息有机综合体的过程和结果,简称CIM。CJJ/T 318-2023,定义2.1.22.1.4电力设施 electrical facilities指城镇供电系统中的各种设施。包括直埋供电设施、沟槽供电设施、排管供电设施、隧道供电设施、公用供电设施、电力配套设施以及其他电力配套设施。2.1.5给水设施 water supply facilities指城镇供水系统中的各种设施。包括原水设施、饮用水设施、直饮水设施、中水设施以及给水配套设施。2.1.6排水设施 drainage facilities3指城镇排水系统中的各种设施。包括雨水排水设施、污水排水设施、雨污合流排水设施、河道管涵设施以及排水配套设施。2.1.7燃气设施 gas facilities指人工煤气生产厂、燃气储配站、门站、气化站、混气站、加气站、灌装站、供应站、调压站、市政燃气管网等的总称,也包括燃气输送过程中的天然气长输管线设施、天然气主干管网设施、天然气配送管线设施、液化石油气主干管网设施、液化石油气输配设施、煤气配送管线设施以及其燃气配套设施。2.1.8综合管沟(廊)设施 utility trench(tunnel)facilities建于城市地下用于容纳两类及以上城市工程管线的构筑物及附属设施。2.1.9照明设施 lighting facilities指城市照明系统中的各种设施。包括路灯井盖、灯杆、灯具、配电箱和缆线等设施。2.1.10智慧灯杆 smart lighting pole以灯杆为载体,通过挂载各类设备提供智能照明、移动通信、城市监测、交通管理、信息交互和城市公共服务等功能,可通过运营管理后台系统进行远程监测、控制、管理等网络通讯和信息化服务的多功能道路灯杆。2.1.11园林绿化设施 landscaping facilities指为满足游人观赏或者休憩等需要而设立的城市绿地、林木和配套设施。2.1.12环卫设施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facilities清扫保洁、生活垃圾与粪便收集、转运、处理等设施的总称,包括环境卫生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工程设施。GB 51260-2017,定义2.0.142.1.13交通设施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指为保障城市交通系统安全正常运营而设置的轨道交通设施、道路设施、停车设施、桥梁设施、隧道设施以及相关设施。2.1.14交通事件 traffic incident由于人、车辆、设施、环境之间的不协调导致正常交通秩序的突发性混乱事件。GB/T 20839-2007,定义 8.12.1.15数字基础设施 digital infrastructure指以网络通信、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以及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体构建的软硬件一体化的基础设施,本技术指引主要包括通信网络设施、数据算力设施和车城网设施。2.1.16全息智慧路口 holographic smart intersection基于全息感知技术,利用各种前端感知设备采集路口实时交通数据,在边缘端实现多维数据融合、交通事件分析、本地信号控制等边缘计算功能,在中心云端提供车流平行仿真、智能信号优化、事件监测预警等业务应用服务的路口级交通精细化管控系统。2.2缩略语缩略语CIM(City Information Model/Modeling):城市信息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RSU(Road Side Unit):路侧单元5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数字高程模型DOM(Digital Orthophoto Map):数字正射影像MEC(Multi-Access Edge Computing):多接入边缘计算BIPV(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光伏建筑一体化pH(hydrogen ion concentration):酸碱度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全球导航卫星系统5G(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网际互连协议S3M(Spatial 3D Model):空间三维模型I3S(Indexed 3D Scene):索引 3D 场景63分类编码与标识分类编码与标识3.1一般规定一般规定3.1.1基础设施标识码应作为统一身份标识用于基础设施的信息归集、关联和共享,应贯穿于基础设施的设计、采购、施工、交易、运行维护和拆除等全生命周期。3.1.2基础设施编码单元应具有明确功能和特征的基础设施对象,室内、临时性或没有空间占位的微小设施设备不宜编码。3.1.3基础设施在改建、扩建时,当设施功能与形态均发生改变时,该设施应重新编码,新的基础设施标识码应与旧码建立关联关系,以便信息的传递。3.1.4当行政区划代码发生变更时,已完成编码的基础设施不再重新编码,未进行编码的基础设施应使用变更后的行政区划代码进行编码。3.1.5点状或面状基础设施的编码单元应在行政区划范围内最细分类的基础上,按独立离散的设施个体进行唯一的标识编码。3.1.6线性基础设施如桥梁、道路、管线,应在县(区)行政区划范围内按竣工验收的实际分段作为编码单元进行标识。3.2分类编码分类编码3.2.1基础设施分类编码宜由 6 位数字组成(图 3.2.1),第 12 位为功能码、第 34 位为特征码、第 56 位为实体码。功能码用于标识基础设施的主要功能,特征码用于标识基础设施的最主要特征,实体码用于标识设施功能相对应的设施实体类。7图 3.2.1 基础设施分类编码结构3.2.2功能码由 2 位阿拉伯数字组成,范围为 0199,升序排列,中间保留若干码位,便于未来新出现的相近功能设施扩充码。具体设施功能的分类编码见表 3.2.2。表 3.2.2 基础设施分类编码表功能码设施名称01电力设施02通信设施03给水设施04排水设施05燃气设施09综合管沟(廊)设施10园林绿化设施11环卫设施812照明设施13数字基础设施14广播电视33防灾减灾设施34交通设施99其他3.2.3特征码由 2 位阿拉伯数字升序排列组成,范围为 0199。其中数字 90 表示配套或附属设施,数字 99 表示收容类目,将某些无法归类或核心信息无法明确的基础设施归入“其他”,以保证增加新的类型时不打乱已建立的分类体系。3.2.4实体码由 2 位阿拉伯数字升序排列组成,范围为 0099。其中,数字 90 表示配套或附属设施,数字 99 表示收容类目,当分类对象无第三层分类时实体类码为“00”。3.2.5基础设施分类编码宜按照本节编码规则进行赋码,本指引中重点规范的电力设施、给水设施、排水设施、燃气设施、综合管沟(廊)设施、照明设施、环卫设施、交通设施的分类与编码见本技术指引附录 A。3.3对象标识对象标识3.3.1基础设施对象标识宜由 26 位数字组成(图 3.3.1),第 16 位为县级行政区划代码、第 712 位为设施分类编码、第 13 位为年月分类码、第1419 位为许可/建成年月、第 2025 位为顺序号、第 26 位为跨区标记。9图 3.3.1 基础设施对象标识3.3.2县级行政区划代码为基础设施所在行政区划代码,码长 6 位,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 的规定。3.3.3分类编码宜符合本技术指引 3.2 节规定。扩展基础设施分类编码时,标准中已规定的类目和编码应保持不变。3.3.4年月分类码,是指许可年月或建成年月代码的取值类型,码长 1 位。代码取值为 1、2、3、4、5,应符合表 3.3.4 的规定。表 3.3.4 年月分类码年月分类码取值类型说明1工程规划许可年月新建市政工程或没有赋码且能明确工程规划许可证颁发年月的既有市政基础设施2工程施工许可年月工程规划许可阶段没有赋码的新建市政基础设施;没有赋码且不能明确工程规划许可证颁发年月,但能明确施工许可证颁发年月的既有市政基础设施3竣工验收年月没有赋码且不能明确工程规划许可证颁发年月,也不能明确施工许可证颁发年月,但能明确竣工验收年月的既有市政基础设施4竣工年没有赋码且不能明确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颁发年月和10竣工验收月,能明确竣工年的既有市政基础设施5竣工年代不能明确竣工年,但能估计竣工年代的既有市政基础设施3.3.5新建市政工程的许可年月或建成年月代码应在工程规划许可阶段赋码,代码应为工程规划许可证颁发年月,码长 6 位,格式为“yyyymm”。其中“yyyy”是指年,“mm”是指月。3.3.6工程规划许可阶段没有赋码的新建市政工程,许可年月或建成年月代码应在施工许可阶段赋值,代码应为工程施工许可证颁发年月,码长 6 位,格式为“yyyymm”。其中“yyyy”是指年,“mm”是指月。3.3.7既有市政基础设施的许可年月或建成年月代码应为工程规划许可证颁发年月,码长 6 位,格式为“yyyymm”。3.3.8当工程规划许可证颁发年月不明确时,许可年月或建成年月代码应为施工许可证颁发年月,码长 6 位,格式为“yyyymm”。3.3.9当施工许可证年月不明确时,许可年月或建成年月代码应为竣工验收年月,码长 6 位,格式为“yyyymm”。3.3.10当竣工验收月不明确时,许可年月或建成年月代码应为竣工年,码长 6 位,格式为“yyyy00”。3.3.11当竣工年不明确时,许可年月或建成年月代码应为竣工年代,码长 6位,格式为“yyy000”。3.3.12顺序码长 6 位,范围为 000001999999,由计算机程序自动产生确保基础设施编码不重复。3.3.13跨区标记码长 1 位,范围为 03,0 表示该基础设施编码单元完全在县级行政区内,1 表示跨县但在市级行政区内,2 表示跨市但在省级行政区11内,3 表示跨省但在国境内。3.3.14基础设施对象标识应由统一的编码系统自动生成,确保编码唯一。124模型模型分级分级与应用与应用4.1一般规定一般规定4.1.1城市信息模型按精细度应分为 7 级,应符合表 4.1.1 的规定。表 4.1.1 城市信息模型分级规定级别名称模型主要内容模型特征数据源精细度1地表模型行政区、地形、水系、居民区、交通线等DEM 和 DOM 叠加实体对象的基本轮廓或三维符号小于 1:100002框架模型地形、水利、建筑、交通设施、管线管廊、植被等实体三维框架和表面,包含实体标识与分类等基本信息1:50001:100003标准模型地形、水利、建筑、交通设施、管线管廊、植被等实体三维框架、内外表面1:10001:20004精细模型地形、水利、建筑、交通设施、管线管廊、植被等实体三维框架、内外表面细节,包含模型单元的身份描述、项目信息、组织角色等信息优于 1:500 或G1、N15功能级模型建筑、设施、管线管廊等要素及其主要功能分区满足空间占位、功能分区等需求的几何精度,包含和补充上级信息,增加实体系统、关系、组成及材质,性能或属性等信息G1G2,N1N26构件级模型建筑、设施、管线管廊等要素的功能分区及其主要构件满足建造安装流程、采购等精细识别需求的几何精度(构件级),宜包含和补充上级信息,增加生产信息、安装信息G2G3,N2N37零件级模型建筑、设施、管线管廊等要素的功能分区、构件及其主要零件满足高精度渲染展示、产品管理、制造加工准备等高精度识别需求的几何精度(零件级),宜包含和补充上级信息,增加竣工信息G3G4,N3N4131.1级模型应根据实体对象的基本轮廓和高度生成的三维模型或符号,可采用GIS数据生成;2.2级模型应表达实体三维框架和表面的基础模型,表现为无表面纹理的“白模”,可采用倾斜摄影和卫星遥感等方式组合建模;3.3级模型应表达实体三维框架、内外表面的标准模型,表面凸凹结构边长大于0.5m(含0.5m)应细化建模,表现为统一纹理的“标模”,可采用激光雷达、倾斜摄影等方式组合建模;4.4级模型应表达实体三维框架、内外表面细节的精细模型,表面凸凹结构边长大于0.2m(含0.2m)应细化建模,表现为与实际纹理相符的“精模”,可采用激光雷达、倾斜摄影等方式组合建模;5.5级模型应满足模型主要内容空间占位、功能分区等需求的几何精度(功能级),对应建筑信息模型几何精度G1G2级,表面凸凹结构边长大于0.05m(含0.05m)应细化建模,可采用BIM、激光点云等方式组合建模;6.6级模型应满足模型主要内容建造安装流程、采购等精细识别需求的几何精度(构件级),对应建筑信息模型几何精度G2G3级,表面凸凹结构边长大于0.02m(含0.02m)应细化建模,可采用BIM、激光点云等方式组合建模;7.7级模型应满足模型主要内容高精度渲染展示、产品管理、制造加工准备等高精度识别需求的几何精度(零件级),对应建筑信息模型几何精度G3G4级,表面凸凹结构边长大于0.01m(含0.01m)应细化建模,可采用BIM、激光点云等方式组合建模。4.1.2建筑信息模型源数据几何精度和属性深度等级应符合表 4.1.2 的规定。表 4.1.2 建筑信息模型单元几何精度与属性深度的等级划分14几何精度等级几何精度表达要求属性深度等级属性深度表达要求G1满足二维化或者符号化识别需求的几何精度表达N1宜包含模型单元的身份描述、项目信息、组织角色等信息G2满足空间占位、主要颜色等粗略识别需求的几何精度表达N2宜包含和补充 N1 等级信息,增加实体系统关系、组成及材质,性能或属性等信息G3满足建造安装流程、采购等精细识别需求的几何精度表达N3宜包含和补充 N2 等级信息,增加生产信息、安装信息G4满足高精度渲染展示、产品管理、制造加工准备等高精度识别需求的几何精度表达N4宜包含和补充 N3 等级信息,增加竣工信息4.1.3模型的创建和使用应具有完善的存储与更新、共享与维护机制。4.1.4不同类型或内容的模型创建宜采用数据格式相同或兼容的软件。当采用数据格式不兼容的软件时,应能通过数据转换标准或工具实现数据互用。4.2模型分级模型分级4.2.1电力设施、给水设施、排水设施、燃气设施、综合管沟(廊)设施、照明设施和交通设施的 CIM1 级宜用符号表示、CIM2 级宜用三维体表示、CIM3 级宜用三维模型表示、CIM4 级宜用精细模型表示、CIM5 级宜用功能级模型表示、CIM6 级宜用构件级模型表示、CIM7 级宜用零件级模型表示。4.2.2环卫设施、数字基础设施的 CIM1 级宜用符号表示、CIM2 级宜用三维体表示、CIM3 级宜用三维模型表示、CIM4 级宜用精细模型表示,可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是否构建 CIM5CIM7 级模型。4.2.3停车场的 CIM1 级宜用车位台账表示、CIM2 级宜用面(车位线框)表示、CIM3 级宜用面 纹理 出入口视频表示、CIM4 级宜用车位模型 占用15感应 多角度视频,可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是否构建 CIM5CIM7 级模型。4.2.4各类基础设施的 CIM1CIM4 级模型属性信息宜包括编码、类型名称、元素名称、身份描述、项目信息、组织角色;CIM5 级模型属性宜增加材质、系统性能和关联关系;CIM6 级模型属性宜增加生产信息和安装信息;CIM7级模型属性宜增加巡检信息和维修信息。4.2.5模型中所包含的模型单元信息应完整,其所包含内容及模型精细度应符合交付要求。4.2.6模型单元关联关系及模型单元间的空间关系应正确,语义属性信息应完整。4.2.7模型中的具体设计内容、设计参数、空间位置等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广东省现行的相关标准要求。4.2.8模型单元应具有良好的协调关系,专业内部及专业间模型不应存在冲突,安全空间、操作空间应合理。164.3分级模型应用分级模型应用4.3.1应结合实际应用需求,构建不同级别的基础设施模型。4.3.2基础设施模型的各种应用场景阶段对应的模型级别可参见表 4.3.2,在满足实际应用需求情况下,宜构建低级别的模型。表 4.3.2 分级模型的应用场景阶段基础设施对象CIM1级CIM2级CIM3级CIM4级CIM5 级CIM6级CIM7级电力设施/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普查概念方案、普查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建设维护检修给水设施/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城市设计、普查概念方案、普查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建设维护检修排水设施/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城市设计、普查概念方案、普查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建设维护检修燃气设施/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普查概念方案、普查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建设维护检修综合管沟/总体规详细规城市设概念方方案设施工建维护检17(廊)设施划划计、普查案、普查计、初步设计设修环卫设施/专项规划初步设计施工建设照明设施/专项规划概念方案、普查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建设维护检修数字基础设施基站、RSU、感知设施等概念方案、普查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建设维护检修交通设施轨道(含站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普查概念方案、普查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建设维护检修道路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普查概念方案、普查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建设维护检修停车场专项规划初步设计施工建设桥梁总体规详细规城市设概念方方案设施工建维护检18划划计、普查案、普查计、初步设计设修隧道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普查概念方案、普查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建设维护检修注:“/”表示无细分项,“”表示可不具备。195建设建设要求要求5.1一般规定一般规定5.1.1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范围宜包括电力设施、通信设施、给水设施、排水设施、燃气设施、综合管沟(廊)设施、环卫设施、交通设施和数字基础设施。5.1.2新建基础设施如需进行安全运行监测的,应与市政工程统一规划,同步建设,改建工程应结合基础设施智能化实际情况,通过加装前端监测设备等措施进行风险隐患监测,满足基础设施安全运行要求。5.1.3基础设施运行监测数据应包括监测点位、监测设备、监测项阀值、设备实时监测、设备报警、报警分析和报警关联处置等数据。5.1.4基础设施监测设备的位置和数量应根据监测对象的类型和特征、监测点风险评估等级及监测方法的要求综合确定,位置应结合实际情况和风险变化进行调整,应对风险较高的区域或对象加大监测点布设密度。5.1.5基础设施监测点位选择应便于监测设备安装和维护,除了布设固定式监测设备,还应考虑布设便捷式、可拆卸式等移动式监测设备,以满足动态监测布局需求。5.1.6基础设施监测点位、监测指标、监测频率等监测内容应根据实际需要等情况综合确定,并根据持续监测结果动态调整。5.1.7基础设施监测设备宜选用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经济合理、运维简便、安全性能高的仪器设备,仪器设备采集模块应具有数据开放性和兼容性。5.1.8基础设施监测设备应满足环境适应性要求,其性能指标应符合国家20现行有关检验检测标准的规定,并定期校准。5.1.9基础设施在线监测设备应有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功能,宜通过远程设置采集、传输频率,保证数据的安全和保密性。5.1.10监测系统监测精度、时间和传输频率等技术指标的确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相应规定,并满足对监测对象安全运行状态分析的要求。5.1.11基础设施的实时监测数值应符合相应监测指标要求,宜与设施设备模型关联定位展示。5.2电力设施电力设施5.2.1城市电力设施规划应符合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T 50293 的规定,可考虑以下内容:1推广绿色用电措施以减少电网高峰需求;2构建适应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并满足分布式能源的智能电网;3推广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调度优化、波动平抑等减碳措施。5.2.2电力设施监测对象的监测指标宜包括电力关键节点电压、电流、功率、环境温度、湿度、烟雾浓度等,指标参数应符合相应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规定。5.2.3宜对电力设施加强智能化建设,加装的智能设备宜准确定位或关联电力设施设备模型,支持远程抄表、预警提醒和异常自动报警。5.2.4供配电系统设计应符合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2 的规定。5.2.5变电站辅助设施监控系统的设计、制造、建设、试验及验收应符合变电站辅助设施监控系统技术规范GB/T 40773 的规定。5.2.6智能变电站测控装置应符合智能变电站测控装置技术规范GB/T2140095 的规定。5.2.7应加强电力设施智能化建设的安全防护,电力设施的治安风险等级、安全防护等要求应符合电力设施治安风险等级和安全防范要求GA 1089的规定。5.2.8电力设施安全防范系统建设应符合电力设施安全防范系统技术规范DL/T 2160 的规定。5.3通信通信设施设施5.3.1对于新建、改建的建筑物,建筑物外预埋通信管道应与建筑物的建设同步进行,并应与公用通信管道相连接。5.3.2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应符合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374 的规定。5.3.3宜综合采用 GIS、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通信管道进行智能探测、监测和管理。5.3.4通信管道监测布点宜符合下列规定:1各类局房/机房的出局人(手)孔;2位于丁字、Y 字和十字路口的人(手)孔;3位于地势地洼地段的人(手)孔;4位于高水位地段的人(手)孔;5井净空超过 2.0 米的人(手)孔;6设有潜水泵的人(手)孔。5.3.5通信管道应设置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能对管道内环境参数进行监测与报警。气体报警设定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GBZ/T 205 的有关规定;2应对通风设备、排水泵、电气设备等进行状态监测和控制(如有);设22备控制方式宜采用就地手动、就地自动和远程控制;3应对通信管道附属人/手孔内的超警式水位、防盗、非法入侵、有毒有害气体、燃气侵入和导电等进行监测;4应设置与管道内各类管线配套检测设备、控制执行机构联通的信号传输接口;当管线采用自成体系的专业监控系统时,应通过标准通信接口接入管道物联网监测系统统一管理平台;5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设备宜采用工业级产品。5.3.6管道安全防范系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94、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95 的有关规定。5.4给水设施给水设施5.4.1给水设施设计应符合城市给水工程项目规范GB 55026 和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 50013 的相关规定。5.4.2给水设施运行监测对象及主要指标宜符合表 5.4.2 的规定。表 5.4.2 给水设施运行监测对象及主要指标监测对象监测指标指标技术参数备注水源地水质(可选)温度测量范围:099.9;精度:0.3;环境温度:099.9;相对湿度:90%。在线监测pH测量范围:014pH;精度:0.1pH;重复性:0.1pH;稳定性:0.1pH;环境温度:555;相对湿度:90%。23监测对象监测指标指标技术参数备注溶解氧测量范围:020mg/L;精度:0.3mg/L;重复性:0.3mg/L;稳定性:0.3mg/L;环境温度:555;相对湿度:90%。浑浊度测量范围:01000NTU;精度:10%FS;重复性:5%FS;稳定性:5%FS;环境温度:555;相对湿度:90%。电导率测量原理:电流法;测量范围:0-500mS/m;测量精度:1%。蓝绿藻数字传感器,RS-485 输出,支持MODBUS;带自动清洁刷,防止沾污,消除气泡;直接测量,可在线连续监测,实时掌控水质动态;具备重复性和稳定性;维护周期更长,长期在线使用也能保持极佳的稳定性;可对藻类的繁殖起到预警作用。叶绿素 a量程:0ug/L500ug/L;重复性:不高于 5%;零点漂移:0.1ug/L;量程漂移:10%。氨氮测量方法:基于 HJ536-2009 水质氨氮的测定-水杨酸分光光度法;测量范围:0300mg/L 氨氮;消解时间:5 分钟;消解温度:55;比色波长:700nm;准确度:不超过10%;重复性:不超过10%。24监测对象监测指标指标技术参数备注高锰酸盐指数测量方法:基于 GB-11892-1989水质-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高锰酸钾(酸性)滴定法;测量范围:060mg/L,水样允许最大 Cl-浓度为 300mg/L;消解时间:1000 秒;消解温度:96;比色波长:525nm;准确度:不超过5%;重复性:不超过5%。总磷测量方法:基于 GB/T 11893-1989 水质总磷的测定-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量范围:0300mg/L 总磷;消解时间:10 分钟;消解温度:120;比色波长:660nm;准确度:不超过10%;重复性:不超过10%。总氮测量方法:基于 GB/T 11894-1989 水质总氮的测定;测量范围:0.5150mg/L TNB;消解时间:7 分钟;消解温度:150;比色波长:660nm;准确度:不超过10%;重复性:不超过10%。水厂及泵站压力:进口压力、出口压力(必选)量程:(02.5)MPa;精度:不低于0.5%FS;采集频率:不低于 1 次/1min,采集频率可调;上传频率:不低于 1 次/5min,上传频率可调;环境适用性:应具有防水、防尘、防腐等抗恶劣环境性能。25监测对象监测指标指标技术参数备注流量:累计流量、瞬时流量(可选)量程:(012)m/s;精度:测量精度不低于1%,重复性精度不低于 0.2%;采集频率:不低于 1 次/1min,采集频率可调;上传频率:不低于 1 次/15min,上传频率可调;环境适用性:应具有防水、防尘、防腐等抗恶劣环境性能。耗电量:电压、电流、成套设备耗电量、变频器运行耗电量(可选)参比电压:3220/380V、3100V;工作电压范围:-10%7%;电流测量范围:互感器接入式:1.5(6)A、5(10)A、5(6)A;直通式:10(40)A、15(60)A、20(80)A;工作温度:-2560;启动电流:互感器接入式:1In(0.5S 级);直通式:4Ib(1 级);功耗:1.5W、6VA。液位:水箱液位、集水坑液位(可选)测量范围:0.310m;精度:1.0 级;工作温度:-1080;输出信号:二线制 420mADC;电源电压:标准 24VDC(1236VDC);不灵敏区:1.0%FS;负载能力:0-600;相对温度:90%;防护等级:IP68。水质(可选)pH测量范围:014.00pH;分辨率和精度:分辨率:0.01pH;精度:1%FS;通讯接口:RS485;工作电源:AC 220V10%;工作环境:温度:(050);储存环境:相对湿度:85%RH(无冷凝)。26监测对象监测指标指标技术参数备注电导率测量范围:02000uS/cm;分辨率和精度:分辨率:1S/cm;精度:2%FS;通讯接口:RS485;工作电源:AC 220V10%;工作环境:温度:(050);储存环境:相对湿度:85%RH(无冷凝)。余氯测量范围:0-2.00mg/L;分辨率和精度:分辨率:0.01mg/L,精度:2%FS;通讯接口:RS485;工作电源:AC 220V10%;工作环境:温度:(050);储存环境:相对湿度:85%RH(无冷凝)。浑浊度测量范围:010NTU;分辨率和精度:分辨率:0.01NTU;精度:3%FS;通讯接口:RS485;工作电源:AC 220V10%;工作环境:温度:(050);储存环境:相对湿度:85%RH(无冷凝)。温度测量范围:0100分辨率和精度:分辨率:0.1;精度:0.5;通讯接口:RS485;工作电源:AC 220V10%;工作环境:温度:(050);储存环境:相对湿度:85%RH(无冷凝)。配水管网流量(必选)量程:(012)m/s;精度:测量精度不低于1%,重复性精度不低于 0.2%;采集频率:不低于 1 次/5min,采集频率可调;上传频率:不低于 1 次/1 小时,上传频率可调;环境适用性:应具有防水、防尘、防腐等抗恶劣环境性能。压力(必选)量程:(02.5)MPa;精度:不低于0.5%FS;27监测对象监测指标指标技术参数备注采集频率:支持 200Hz 采集,采集频率可调;上传频率:不低于 1 次/5min,上传频率可调;环境适用性:应具有防水、防尘、防腐等抗恶劣环境性能。漏水声波(可选)采集频率:不低于 1 天/次;环境适用性:应具有防水、防尘、防腐等抗恶劣环境性能。在线监测水质(可选)浑浊度量程:(020)NTU;响应时间:不超过 0.5min;对比试验误差:0.1NTU(标准样品配制值或实际水样的标准方法检测值不大于1NTU 时)或不大于 10%(标准样品配制值或实际水样的标准方法检测值大于1NTU 时)。在线监测余氯比色法电极法量程(05)mg/L重复性不超过5%不超过 3%零点漂移2%响应时间不超过 2.5min测定下限0.01mg/L0.02mg/L比对试验误差0.01mg/L(实际水样的标准方法监测值0.1mg/L 时);小于 10%(实际水样的标准方法检测值0.1mg/L 时)原水管网漏水声波(可选)管道管径:不小于 500mm;检测频率:每年不少于一次;检测精度:不低于 0.3L/min;泄漏定位精度:不低于 2m。线下检测市政消火栓流量(可选)量程:(0.550)L/s;精度:1%FS;环境适用性:应具有防水、防尘、防腐等抗恶劣环境性能。压力(必选)量程:(01.6)MPa;28监测对象监测指标指标技术参数备注精度:1%FS;环境适用性:应具有防水、防尘、防腐等抗恶劣环境性能。5.4.3给水设施监测应能覆盖供水管网重点节点和管线,应优选以下部位或区域进行布点:1供水主干管、老旧管道、管网水力分界线、大管段交叉处;2存在各工程交叉相关影响、地质灾害影响的供水管线;3水厂原水管段,出厂管段,相邻及其他供水爆管漏失影响城市片区安全供水、后果严重的供水管线,爆管漏失造成严重后果影响的公共基础设施旁边的供水管道;4供水生产调度水力模型校验点;5人员密集区域主干道路上的市政消火栓。5.4.4供水干管、不同水厂供水交汇区域,较大规模加压泵站等重要区域或节点应设置在线监测点,管网末梢可根据需要增设监测点。5.4.5供水管网水质在线监测点数量宜根据供水服务人数确定。50 万人以下在线监测点不应少于 3 个;50 万人100 万人在线监测点不应少于 5 个;100 万人500 万人在线监测点不应少于 20 个;500 万人以上在线监测点不应少于 30 个。5.4.6供水管网压力监测点应根据供水服务面积设置,每 10 平方千米不应少于一个监测点,管网压力监测点总数不应少于 3 个,在管网末梢可适当增加监测点数。5.5排水设施排水设施5.5.1排水设施设计应符合城乡排水工程项目规范GB55027 和室29外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4 的相关规定。5.5.2排水设施运行监测对象及主要指标宜符合表 5.5.2 的规定。表 5.5.2 排水设施运行监测对象及主要指标监测场景监测指标指标技术参数雨水管网及设施监测雨量(必选)量程:0.01mm/min4mm/min(允许通过最大雨强8mm/min);精度:0.2mm;分辨率:0.1mm;记录时间间隔:1min99h 连续可调;环境适用性:应具有防腐、防水等抗恶劣环境性能;防护等级:IP67。液位(河道)(必选)量程:(020)m;精度:1%FS;环境适用性:应具有防水、防尘、防腐等抗恶劣环境性能。液位(易积水点和管道)(必选)量程:(020)m;精度:1%FS;采集频率:不低于 1 次/5min,采集频率可调;上传频率:不低于 1 次/3min,上传频率可调;防护等级不应低于 IP68;环境适用性:应具有防水、防尘、防腐等抗恶劣环境性能。泥位(可选)量程:(0.410)m;工作温度:(-2060);IP 等级:不低于 IP68。流量(可选)量程:(-6.06.0)m/s;精度:1%FS;采集频率:不低于 1 次/5min,采集频率可调;上传频率:不低于 1 次/5min,上传频率可调;环境适用性:应具有防水、防尘、防爆、防腐等抗恶劣环境性能。井盖位移(可选)工作温度:(-2080);IP 等级:不低于 IP68。视频监控(必选)宜采用低照度高清网络高速智能球机,10 倍以上光学变焦,分辨率:720p 以上,帧率不低于 10 帧/s;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应不小于 5000h;其余技术要求应符合 GA/T 367 的相关规定。污水管网及设施监流量(可选)量程:(-6.06.0)m/s;精度:1%FS;采集频率:不低于 1 次/5min,采集频率可调;上传频率:不低于 1 次/5min,上传频率可调;30监测场景监测指标指标技术参数测(包括合流制管网)环境适用性:应具有防水、防尘、防爆、防腐等抗恶劣环境性能。泥位(可选)量程:(0.410)m;工作温度:(-2060);IP 等级:不低于 IP68。管道/格栅前池液位(必选)量程:(020)m;精度:1%FS;采集频率:不低于 1 次/5min,采集频率可调;上传频率:不低于 1 次/5min,上传频率可调;环境适用性:应具有防水、防尘、防爆、防腐等抗恶劣环境性能。水质(可选)pH测量范围:pH2.0pH12.0(040);自动清洗方式:机械式、超声波;响应时间:0.5min;漂移:0.1pH 以内;实验水样对比实验:0.5pH 以内;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不小于 720h/次。氨氮电极法技术指标应满足下列要求:量程范围:0.1mg/L-150mg/L温度补偿精度:1mg/L 以内;响应时间:5min;零点漂移:5%;量程漂移:5%;实验水样对比实验:15%;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不小于 720h/次。光度法技术指标应满足下列要求:测量范围:0.05mg/L50mg/L;零点漂移:10%;量程漂移:10%;实验水样对比实验:15%;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不小于 720h/次。CODcr测量范围:20mg/L5000mg/L,可扩充;检测周期:60min分辨率1mg/L;零点漂移:5mg/L;量程漂移:10%;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不小于 360h/次。总磷测量范围:(050)mg/L;准确度:5%;测量周期:最小测量周期 40min;最低检出限:不大于 0.01mg/L。31监测场景监测指标指标技术参数可燃气体浓度(可选)量程:(020%)VOL;精度:0.1%VOL;示值误差:2.5%FS;使用寿命:不少于 18 个月;工作温度:(-1060);防爆等级:Exib IIB T4 Gb;防护等级:IP68;井盖位移(可选)工作温度:(-2080);环境适用性:应具有防水、防尘、防腐等抗恶劣环境性能。5.5.3排水设施监测应优选以下部位或区域进行布点:1重点监测防涝设施,包括雨水主干管网、雨水泵站、调蓄设施、道路易积水点、河道、闸门、下穿式立体交叉道路和隧道等;2重点监测污水系统设施,包括污水接户井、汇流支管、污水主干管网、污水泵站前池、截流设施、污水处理厂等;3重点监测交通枢纽、重要路段周边排水系统等;4存在各工程交叉相互影响的排水管线。5.5.4排水管网水位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污水处理厂进水口与中途提升泵站之间的主干管上,应至少布设 1 个监测点;2宜布设在干管接入主干管的检查井、主干管交汇的检查井、倒虹吸检查井;3沿污水管网和合流制管网干管或主干管应布设监测点,在水位突变位置增设布置监测点;4污水截流井、初雨截流井宜布设监测点;5低洼地区、下穿立交等交易积水区域的检查井宜布设监测点。5.5.5排水管网流速监测点宜布设在新建和在建管网设计流速突变或设计流速过缓的主干管上。5.5.6排水管网流量监测点可根据管网实际情况进行布设:1可在分区流域污水干管汇入污水处理厂主干管处布设监测点;2各类排水泵站的出水压力管处可布设监测点;3水质或水量突变的管道区段的检查井可布设监测点;324重点排水户的接管井可布设监测点;5在溢流口处可布设监测点,对于合流制溢流井群,如不具备监测所有溢流井的条件,可选择监测上游和下游。5.5.7排水管网水质监测点布设宜符合下列规定:1监测点可分为临时监测点和固定监测点。临时监测点可根据实际需要布设。固定监测点宜布设在分区流域污水干管汇入污水处理厂主干管处、工业聚集区总排放口、接入公共排水管网的检查井、提升泵站、污水处理厂、污水分区末端等;2监测宜采用在线与人工监测相结合,以人工监测为主进行分析。5.5.8排水管网视频监控点布设宜符合下列规定:1可优先采用已经布设的监控点及其数据,并应根据项目实际需求增设新的监控点;2重要的排水泵站、截污闸、排放口、溢流口、下穿地道或隧道、易涝点宜布设监控点;3汇水面积大于 1km2的排水分区节点宜布设监控点;4临近排污口的检查井,或重要的检查井,宜布设监控点。5.5.9存在有毒有害气体或易燃气体的格栅间、雨水调蓄池等建(构)筑物,应设置相应的气体监测和报警装置。5.5.10井盖智能终端应在下列位置布设:1重要场所、人员密集处和交通要道等的检查井;2装有监测仪器设备的检查井。5.6燃气设施燃气设施5.6.1燃气设施运行监测对象及主要指标宜符合表 5.6.1 的规定。表 5.6.1 燃气设施运行监测对象及主要指标监测对象监测指标指标技术参数管线压力(必选)精度:1.5%FS;环境适用性:应具防爆、防腐、防水等抗恶劣环境性能。流量(必选)精度:不低于 10m/h;环境适用性:应具有耐高温、高压、防爆、防腐、防水33监测对象监测指标指标技术参数等抗恶劣环境性能。振动信号(可选)振动频响:15KHz;振动响应:燃气带压埋地钢管响应 400 米;防护等级:IP68;防爆等级:本安型。燃气场站浓度、视频监控(必选)检测距离:0150m;检测范围:050,000ppmm;响应时间:0.1s。燃气管网相邻地下空间甲烷气体浓度(必选)量程:(020%)VOL;精度:0.1%VOL;示值误差:5%FS;工作温度:(-1060);防爆等级:Exib IIB T4 Gb;采集频率:标准模式下不低于 1 次/30min,触发报警时不低于 1 次/5min;环境适用性:应具防爆、防腐、防水等抗恶劣环境性能;防护等级:IP68;通过交变湿热环境试验,湿度不低于 95%RH;通过恒定湿热环境试验,温度(402),湿度(933)%RH。温度(可选)量程:(-1060);精度:0.1;采集频率:标准模式下不低于 1 次/30min,触发报警时不低于 1 次/5min;环境适用性:应具有耐高温、高压、防水等抗恶劣环境性能。用气餐饮场所可燃气体浓度(必选)精度:0.1%VOL;分辨率:0.1%VOL;满足防爆要求,具备声光报警、无线传输。5.6.2燃气设施监测应优选以下部位或区域进行布点:1高压、次高压管线和人口密集区中低压主干管线,燃气场站;2燃气阀门井内,燃气管线相邻的雨污水、电力、通信等管线及地下阀室;3有燃气管线穿越的密闭和半密闭空间和其他燃气泄漏后易通过土壤和管线扩散聚集的空间;4人口密集区用气餐饮场所;5燃气爆炸后易产生严重后果的空间;6工业用户等重点对象,小区用户燃气入户安检点。345.6.3以下场所应设置燃气浓度检测报警器:1建筑物内专用的封闭式燃气调压、计量间;2地下室、半地下室(人工煤气和天然气除外)和地上密闭的用气房间;3中压燃气管道竖井、液化石油气管道竖井和一类高层建筑燃气管道竖井;4地下室、半地下室(人工煤气和天然气除外)引入管线穿墙处;5燃气设备层和管道层。5.7综合管沟(廊)设施综合管沟(廊)设施5.7.1综合管沟(廊)监测对象及主要指标宜符合表 5.7.1 的规定。表 5.7.1 综合管沟(廊)监测对象及主要指标监测对象监测指标指标技术参数干线管廊本体沉降变形:竖向位移(必选)1)全站仪:测角精度 0.5;测距精度0.6mm 1ppm;单次测量时间37s;2)静力水准:量程80mm;精度0.1mm;分辨率0.01mm;3)沉降点:10cm长不锈钢测钉。裂缝(必选)宽度测量精度不应低于0.1mm;长度测量精度不应低于1mm。入廊管线入廊燃气管线压力(必选)精度:1kPa流量(必选)精度:不低于10m3/h入廊供水管线流量(必选)精度:不低于0.1%压力(必选)精度:0.25%FS入廊热力管线流量(必选)精度:优于1级压力(必选)精度:不低于0.5级入廊排水管线液位(可选)精度:1%分辨率:0.01m35监测对象监测指标指标技术参数流量(必选)测量精确度:1%;流速分辨率:0.01m/s。廊内环境温度(必选)精度:3%FS湿度(必选)精度:3%FS氧气浓度(必选)精度:3%FS硫化氢浓度(必选)精度:3%FS甲烷浓度(必选)精度:0.1%LEL水位(可选)精度:1%;分辨率:0.01m。5.7.2综合管廊应设置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对廊内环境参数进行监测与报警,气体报警设定值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 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GBZ/T 205 的有关规定。5.7.3综合管沟(廊)沿线舱室内氧气、温度、湿度检测仪表设置间距不宜大于 200m,且每一通风区间内应至少设置 1 套。5.7.4两段管廊廊体拼接处宜布设渗漏监测点位。5.7.5廊内可能产生积水(污水)位置宜布设有害气体监测点位。5.7.6综合管沟(廊)结构整体垂直变形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选取关键断面进行监测时,在舱室顶板、承重侧壁上应至少布置一个监测点;2断面上的监测点宜对称分布布置;3整体水平变形监测点的纵向间距不宜大于 50m;4当进行长期实时监测时,整体水平变形监测点纵向距离不宜大于 100m。5.7.7综合管沟(廊)结构整体垂直变形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361当选取关键断面进行监测时,在舱室顶板、承重侧壁上应至少布置一个监测点;2断面上的监测点宜对称分布布置;3整体水平变形监测点的纵向间距不宜大于 50m;4当进行长期实时监测时,整体水平变形监测点纵向间距不宜大于 100m。5.7.8综合管沟(廊)结构的差异沉降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个差异沉降监测断面应至少对称布置 2 个监测点;2断面宽度尺寸大于 10m 的管沟(廊)结构应进行横向差异沉降监测,应布置不少于 2 个监测点。5.7.9综合管廊内沿线舱室设备集中安装处或现场设备间、人员出入口、变配电间及监控中心控制区、设备区等场所应设置摄像机。综合管廊沿线舱室摄像机设置间距不应大于 100m,且每个防火分区不应少于 1 台。5.7.10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舱室应在每个防火分区的人员出入口、逃生口、防火处设置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和火灾声光警报器,且每个防火分区不应少于 2 套。5.7.11对综合管沟(廊)有人员非法入侵风险的部位,应设置入侵报警探测装置和声光报警器。5.7.12综合管沟(廊)人员出入口应设出入口控制装置。5.7.13综合管沟(廊)内宜在下列场所处设置巡查点:1综合管廊人员出入口、逃生口、吊装口、通风和管线分支口;2综合管廊重要附属设备安装处;3管道上阀安装处;4电力电缆接头区;5需要重点巡查的部位;6巡查管理主机应设置在监控中心。5.7.14综合管沟(廊)内下列场所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1干线综合管电力电缆的舱;372支线综合管电力电缆的舱;3有火灾风险的舱室。5.7.15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现场部件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舱室应设置感烟火灾探测器;2需要联动触发自动灭火系统启动的舱室应设置感温火灾探测器;3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舱室应在每个防火分区的人员出入口、逃生口、防火处设置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和火灾声光警报器,且每个防火分区不应少于 2 套;4当综合管廊具有多个舱室且共用出入口时,设置有火灾报警系统的舱室在进入共用出入口的防火门外侧应设置火灾声光警报器。5.7.16每一台火灾报警控制器保护综合管廊舱室的区域半径不宜大于1000m。5.7.17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舱室的防火门应接入防火门监控系统,消防控制室应设置防火门监控器。5.7.18含天然气管道的舱室天然气探测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舱室的顶部、管道阀门安装处及其他易聚积天然气的节点处应设置天然气探测器;2内沿线天然气探测器设置间隔不宜大于 15m,安装距顶部不宜大于0.3m;3当天然气探测器安装于管道阀门处时,探测器的安装高度超出释放源0.5m2m。5.7.19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声光警报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含天然气管道的室内每个防火分区的人员出入、逃生口和防火门处应设置声光警报器,且每个防火分区不应少于 2 个;2监控中人员值班的场所应设置声光警报器。5.7.20入廊电力电缆宜设置有电气火灾监控器、测温探测器等组成的电力电缆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设置测温探测器对电力电缆接头,电力电缆表层等发热部位实施温度监测;2当在电缆接头或电缆表层采用接触式敷设的方式设置线型感温火灾探测38器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的相关规定。5.8环卫设施环卫设施5.8.1智慧环卫信息化系统宜提供基础信息管理、监控指挥调度、机械作业管理、人员保洁管理、垃圾分类管理、收运中转管理、垃圾处置管理等功能模块,可根据自身特点及项目需要,对系统进行适应性扩展和特色内容建设。5.8.2基础信息管理模块宜满足以下规定:1支持建立环卫设施基础信息台账,实现信息增删改查、报表生成导出;2支持各类环卫车辆、人员、设施、场站、道路的位置标注、环卫地图信息增删改查和管理维护等;3支持各类环卫车辆基础信息的增删改查和管理维护;4支持环卫人员基础数据增删改查和管理维护。5.8.3监控指挥调度模块宜满足以下规定:1支持对环卫作业的主要数据指标项进行可视化展示;2支持信息筛选定位、路线展示、轨迹回放、分层显示、缩放显示等;3支持接入环卫车辆、设施、场站的实时视频画面,可进行多画面切换、回放、截图抓拍和存储导出等;4支持对环卫人员、车辆的远程指挥调度,可通过人员设备或车载终端与现场进行实时信息互动。5.8.4机械作业管理模块宜满足以下规定:1支持道路机扫作业全过程的数据监管、作业量统计等;2支持道路冲刷作业全过程的数据监管、作业量统计等;3支持对道路作业质量进行监督考核,可实现考核任务调度、现场检查、数据核查、智能评价、任务整改等。5.8.5人员保洁管理模块宜满足以下规定:1支持将各类环卫人员信息进行数据库管理,实现人员岗位、人员单位、人事信息等的管理;2支持保洁区域的划分和路段的绑定及增删改查操作;393支持环卫工人与作业区域或者路段的匹配,对作业次数、作业时间段和作业区域等进行排班调度管理;4支持自动考勤打卡,随机或者定时对在岗人员进行点名;5支持记录作业人员的要求作业时间、实际作业时间、要求作业量、实际作业量、停留超时情况、脱岗情况、串岗情况等;6支持根据薪资考评规则对环卫人员进行综合绩效考评。5.8.6垃圾分类管理模块宜满足以下规定:1支持公众服务,为市民了解和参与垃圾分类提供途径,如垃圾分类政策公示、信息查询、调查问卷和活动参与;2支持垃圾分类物资(分类垃圾桶、厨余垃圾袋、专用垃圾清运车等)的申报、审批、采购、供货、接收和库存等管理;3支持对垃圾分类后端处置进行监管,对不同处置设施的进场量、重点作业面视频、处置过程、大气环境和渗沥液出水等数据进行监测管理。5.8.7收运中转管理模块宜满足以下规定:1支持生活垃圾收运作业全过程监管;2支持粪便清运作业全过程监管;3支持医疗垃圾、大件垃圾和有害垃圾等收运监管;4支持基于垃圾类别、收运重量、进出场记录,实现对垃圾来源、中转过程和处置去向的监管。5.8.8垃圾处置管理模块宜满足以下规定:1支持对各类物质进出场量的实时称重;2支持处置设施现场监控可视化;3支持大气环境数据、垃圾填埋场填埋气处理数据、垃圾焚烧厂烟气数据等的实时采集、传输、数据的本地存储、系统自动报警、数据趋势分析、定期监测数据的录入、定期监测与在线监测数据的比较等。5.8.9智慧环卫信息化系统宜配套建设相关硬件设备,所部署的硬件设备及指标宜符合表 5.8.9 的规定。表 5.8.9 环卫设施硬件设备技术要求指标技术参数车载终端设备(用于收运中转管理、餐厨收运管功能要求(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接口:支持油耗数据、作业状态数据、车载称重数据等数据接入,40理、渣土运输管理等系统相关的车辆上)统一传输;支持数据双链路传输;性能要求(供参考,结合实际情况确定)(1)工作电压: 9V 36V;(2)冷启动时间:29秒(平均);(3)热启动时间:5秒(平均);(4)工作温度:-20 75;(5)工作湿度:595;(6)存储温度:-40 75。移动执法设备(用于环卫机械作业、人员保洁、垃圾分类、收运中转、垃圾处置、公厕管养、餐厨收运、渣土运输、水务监测等系统作业效果的监督检查中)功能要求(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摄像头数量:前后两个摄像头;(2)调度功能:对讲调度功能;(3)SOS一键求助功能。性能要求(供参考,结合实际情况确定)(1)通讯模块:4G以上的宽带无线网络;(2)冷启动时间:20秒(平均);(3)热启动时间:5秒(平均);(4)像素:400万以上像素。人员智能定位设备(用于人员管理,如道路保洁人员、公厕保洁人员、道路巡查人员等)功能要求(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打卡功能:上下班打卡;(2)紧急求助功能;(3)可选附加功能:步数记录、心率采集、天气预报、防水等。性能要求(供参考,结合实际情况确定)(2)工作温度:-2065;(3)存储温度:-3080;(4)工作湿度:10%RH,不凝结;(5)防水防尘等级:IPX5及以上;(6)定位精度:10米内;(7)冷启动时间:30S内;(8)热启动时间:5S内。视频监控设备(用于环卫机械作业、人员保洁、垃圾分类、收运中转、垃圾处置、公厕管养、餐厨收运、渣土运输、水务监测、污染源监控等系统的实时视频监控)功能要求(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网络接口:RJ45网口,自适应10M/100M;性能要求(供参考,结合实际情况确定)(1)工作温度:-1050;(2)工作湿度:小于90%;(3)视频压缩:H.265/H.264/MJPEG;(4)水平视角:100-25度;(5)传输速率:11b:11Mbps;11g:54Mbps;11n:上限150Mbps;(7)防护等级:符合GB/T17626.5四级标准。公厕监管设备功能要求(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客流量检测;(2)厕位检测引导;41(3)可选配用电量监测、用水量监测、评价器。性能要求(供参考,结合实际情况确定)(1)响应时间:5S;(2)氨气分辨率:1PPM;(3)硫化氢分辨率:0.1PPm;(4)PM2.5测量精度:10%;(5)温度精度:0.2;(8)湿度精度:2%RH。环保屋监测功能要求(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声光提示功能;(2)实时视频监控及通话;(3)可选配AI智能语音提示功能。性能要求(供参考,结合实际情况确定)(1)响应时间:5S;(2)用水量采集,准确度95%以上;(3)用电量采集,准确度95%以上;(4)重量监测且准确度95%以上;(5)温度监测且准确度95%以上;(6)满溢度监测且准确度95%以上。智慧分类箱功能要求(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声光提示功能;(2)可选配人脸识别或刷卡、扫码开门。性能要求(供参考,结合实际情况确定)(1)最大功耗:125W;(2)待机功耗:10W;(3)工作湿度:-2070;(4)存储温度:-3080;(6)重量准确度:95%以上;(7)温度准确度:95%以上;(8)满溢度准确度:95%以上。中转站监测设备功能要求(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污水、垃圾漫溢报警功能;(2)污水处置集成功能;(3)视频采集、存储、实时上传功能;(4)定时淋洒除臭及远程控制功能;(5)实时语音对讲调度功能。性能要求(供参考,结合实际情况确定)(1)响应时间:5S;(2)氨气分辨率:1PPM;(3)硫化氢分辨率:0.1PPm;(4)PM2.5测量精度:10%;42(5)温度精度:0.2;(6)湿度精度:2%RH。污染源监测设备(用于废水、废渣、废气及车辆尾气等污染物监测)功能要求(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污染源超标预警。性能要求(供参考,结合实际情况确定)(1)响应时间:99%业务时延0.02s整机功耗30w电源POE:42.5V57V防护等级IP65温度环境温度:-3555湿度598防雷能力3KA防震保护要求如下:符合YD5083要求;符合GB/T 2423要求表 5.11.2-2 雷达设备性能参数类别指标指标技术参数64毫米波雷达频段24.0GHz24.25GHz挂高自定义视角(FOV)水平:55;垂直:10。探测距离最远探测距离250m(纵向)覆盖车道8(车道宽度50m以内)距离分辨率1.5m距离精度0.5m速度分辨率0.15m/s速度范围-60m/s60m/s角度分辨率6(水平)角度精度0.1数据输出帧率10Hz检测精度车道占据检测95%;目标分类80%(卡车、小汽车、非机动车、行人)、车辆计数95%激光雷达测距方式脉冲式激光波段905nm激光等级1级(人眼安全,符合IEC 60825-1要求)激光通道32 路测量范围120m、150m、200m(反射率为20%)测距精度2cm视场角垂直视场角25,水平视场角80数据输出帧率10Hz角度分辨率垂直:1;水平:5Hz:0.09、10Hz:0.18表 5.11.2-3 微型气象站参数指标指标指标技术参数工作环境工作环境要求如下:工作温度:-4060;接触放电:4kV;空气放电:8kV;工作湿度:0100;振动:符合GB/T 2423.10要求;抗风等级60m/s;盐雾:符合GB/T 2423.17要求;防护等级:符合GB/T 4208中IP65等级要求。65测量要素测量范围分辨率准确度气温-40800.10.2相对湿度0100%0.1%2%风向036013风速075m/s0.01m/s2%降水量0999.9mm0.1mm0.3mm(10mm),3%(10mm)气压150hPa1020hPa0.1hPa1hPa能见度5m30000m1m2%(2km),5%(2km10km),10%(10km)天气现象测量种类包括:雾(轻雾、雾、浓雾)、雨(小雨、中雨、大雨)、雪(小雪、中雪、大雪)、混合降水(雨夹雪)、无降水等表 5.11.2-4 道路环境传感器参数指标指标指标技术参数工作环境工作环境要求如下:工作温度:-4060;接触放电:4kV;空气放电:8kV;工作湿度:0100;振动:符合GB/T 2423.10要求;抗风等级60m/s;盐雾:符合GB/T 2423.17要求;防护等级:符合GB/T 4208中IP65等级要求。路面状态观测指标观察指标包括:路面状况包括干燥、潮湿、积水、积雪、结冰、冰水混合物、水厚、冰厚、雪厚、湿滑系数路面状态参数输出;积水厚度:0.00mm10mm;分辨率:0.01mm;精度:0.1mm;覆冰厚度:0.00mm10mm;积雪厚度:0.00mm10mm;湿滑程度:0.001;分辨率:0.01;路面温度:-4080;路面湿度:0100%。5.11.3信息感知路口设备宜具备边缘计算功能,边缘计算设备技术参数宜66符合表 5.11.3 的规定。表 5.11.3 边缘计算设备参数指标指标技术参数边缘计算设备指标视频接入格式:支持H.264、H.265;图片接入各式:支持jpeg;存储:支持视频、图片、视频混合存储,存量20T;识别:支持实时车辆属性识别、车牌识别、速度、位置、行驶姿态识别;数据融合:支持雷达、射频、线圈等多源数据融合;工作环境温度:-4070;工作环境湿度:595(非凝结);抗电强度:符合 GB 16796 要求。5.11.4RSU 部署应依据场景不同采取不同的布点方式:1城市场景部署要求:(1)道路中间存在茂密树木绿化带、树木高度遮挡 RSU 直线传播路径时,道路两侧宜分别部署 RSU;(2)城区丁字路口规划部署一个 RSU。宜部署于两侧道路交叉中心位置的路侧;(3)郊区十字路口交通道路双向 4 车道,路口周围无建筑、树木遮挡,在靠近交通信号灯位置立杆部署 1 个 RSU;(4)普通十字路口中间没有遮挡物,周围有建筑、树木遮挡。在十字路口对角部署 2 个 RSU,分别覆盖两个方向上的道路;(5)复杂十字路口道路宽阔,主车道双向车道数大于等于 8 个,周围有建筑或有立交桥遮挡。在十字路口四个转角分别部署 1 个 RSU,共部署 4 个RSU;(6)交通环岛中央有绿化景观,遮挡 RSU 到车辆的信息发送。应在交通环岛规划部署 4 个 RSU 对环岛进行无缝隙覆盖,对于更大环岛在弧形道路上进行补盲部署,在已规划的 RSU 中间位置增加部署 RSU,使 RSU 的部署覆盖整个环岛。(7)路口或路段之间 RSU 的部署间距不宜超过 500 米。2高速场景部署要求:(1)RSU 安装在路侧灯杆增加的悬臂上,RSU 在高速常规路段的两侧交叉部署,规划间距 400m,单侧规划间距 800m。RSU 部署间距可根据路67侧灯杆间距微调;(2)每一个匝道的出入口/服务区的出入口部署 1 个 RSU,用于传输摄像设备、雷达或融合感知节点上报的行车安全事件信息。RSU 可和雷达同位置安装。3隧道场景部署要求:(1)原则 1:RSU 部署在隧道内顶部,部署间距 200m。规划隧道内出口、入口、隧道间连廊内 RSU 的安装位置,再按照 200m 间距,规划隧道内RSU 安装位置;(2)原则 2:隧道内出口、入口顶部部署的 RSU 应收到良好的 GNSS 信号(一般距离隧道口 3m 以内);(3)原则 3:隧道的出口、入口是隧道间的连廊时,在连廊路侧中间位置安装 RSU,或者根据原则 2 部署。5.11.5微气象站应依据场景不同采取不同的布点方式:1城市场景优先选取事故多发危险路段、风口、桥梁附近、低洼道路、弯曲道路易起雾等路段布设,选择安装部署在空旷无遮挡区域,并考虑美观、防盗防破坏等因素;道路视线很好的城市场景,为确保5%的监测准确度,宜 3km5km 安装一套;2高速场景部署原则选取有桥梁、易起大雾区域,若高速公路有两条河流,易产生大雾,宜在河流区域附近安装,宜每 3km5km 安装一套。5.11.6道路环境监测站应依据场景不同采取不同的布点方式:1城市场景优先考虑安装在事故多发危险路段、桥梁附近、多车道、车流量大、背阴道路和十字路口等区域,宜复用一部分微气象站站杆,其余部分新建,宜 3km5km 安装一套;2高速场景部署优先考虑事故多发路段、弯道、桥梁、下坡等湿滑易结冰区域,宜与微气象站共杆建设,宜每 3km5km 安装一套。5.11.75G 基站规划应遵循“统一规划、集约建设、资源共享、规范管理”的原则,应提高 5G 基站与充电桩、智慧灯杆、交通设施塔杆、监控杆、广电塔杆、电力塔杆、公共物业等市政设施的共建共享比例。5.11.85G 基站规划应分区设置标准,可划分为密集市区、一般市区、县城、乡镇镇区,规划间距(单位:米)宜符合表 5.11.8 的规定。685.11.8 5G 基站规划站间距表工作频段密集市区一般市区县城乡镇镇区700MHz50060060080080002.6GHz0400600100014003.5GHz03004006009004.9GHz02503005006005.11.95G 基站规划应符合广东省建筑物移动通信基础设施技术规范DBJ-T15-190 的规定。5.11.10云计算设施部署规划应符合云计算基础设施工程技术标准GB/T51399、信息技术 云计算 平台及服务部署要求GB/T 37739 的规定。5.11.11边缘计算设施应符合 物联网 边缘计算 第 1 部分:通用要求 GB/T41780.1 的规定。696数据汇交要求数据汇交要求6.1物联感知数据汇交物联感知数据汇交6.1.1基础设施物联感知控制设备接入应符合物联网 感知控制设备接入第 1 部分:总体要求GB/T 38637.1、物联网 感知控制设备接入 第 2 部分:数据管理要求GB/T 38637.2 的规定。6.1.2CIM 平台宜通过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提供的数据接口获取相关基础设施监测数据,应符合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技术标准CJ/T 312 第 6章数据交换接口的相关规定,如下所示:表 6.1.2-1 数据推送接口说明接口服务地址http:/ip:port/eUrbanMIS/api/v1/pushdatahttp 请求方式POSTContent-Type 请求头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charset=UTF-8接口说明通用数据推送接口参数说明名称类型说明groupstring数据分组tablestring数据表名datastring推送数据表的 JSON 数组appIDstring地市平台标识,由部级平台统一分配timestamplong时间戳,单位秒,1970 至今秒数signstring签名,作鉴权之用versionstring默认 1.0返回值JSON 格式字符串类型70表 6.1.2-2 数据查询接口说明接口服务地址http:/ip:port/eUrbanMIS/api/v1/getdatahttp 请求方式GETContent-Type 请 求头a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charset=UTF-8接口说明通用数据查询接口参数说明名称类型说明groupstring数据分组tablestring数据表名wherestring查询条件appIDstring地市平台标识,由部级平台统一分配timestamplong时间戳,单位秒,1970 至今秒数signstring签名,作鉴权之用version string默认 1.0返回值JSON 格式字符串类型,获取的数据内容在 data 字段6.1.3基础设施监测数据汇交内容应符合行业标准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数据标准CJ/T 545 第 7.3 节的监测数据项要求,并可结合实际需求进行扩充。6.1.4CIM 平台应提供实时感知类接口,包括物联感知设备定位、接入、解译、推送与调取。6.1.5新建相关物联感知数据收集系统(平台)时,应预留与 CIM 平台的71对接接口,应由主管部门提供一套公共 API 接口和协议,以便未来进行数据和服务的调用。6.1.6基础设施物联感知数据信息交换和共享应符合物联网信息和共享第 4 部分 数据接口GB/T 36478.4 的规定。6.2基础设施模型汇交基础设施模型汇交6.2.1基础设施模型的坐标系、高程基准和时间系统应与 CIM 平台保持一致,应在竣工验收后进行汇交。6.2.2各运营单位宜根据自身需要选用所需的 CIM 模型级别。6.2.3对于新城区(新建项目),综合管沟(廊)设施和交通设施宜汇交CIM7 级模型。6.2.4对于新城区(新建项目),电力设施、给水设施、排水设施、燃气设施、照明设施汇交的 CIM 模型不宜低于 CIM6 级。6.2.5对于新城区(新建项目),环卫设施和数字基础设施汇交的 CIM 模型不宜低于 CIM4 级。6.2.6对于旧城区(改造项目),综合管沟(廊)设施和交通设施宜汇交CIM7 级模型。6.2.7对于旧城区(改造项目),排水设施汇交的 CIM 模型不宜低于 CIM4级,电力设施、给水设施、燃气设施、照明设施汇交的 CIM 模型不宜低于 CIM6级。6.2.8对于旧城区(改造项目),环卫设施和数字基础设施汇交的 CIM 模型不宜低于 CIM4 级。726.2.9对于旧城区(未改造或微改造项目),既有的综合管沟(廊)设施、电力设施、给水设施、排水设施、燃气设施、照明设施和交通设施,汇交的CIM 模型不宜低于 CIM4 级。6.2.10对于旧城区(未改造或微改造项目),既有的环卫设施汇交的 CIM模型不宜低于 CIM2 级。6.2.11基础设施模型汇入 CIM 平台前应进行数据格式转换或属性项对接转换等预处理工作。6.2.12基础设施模型质量元素宜根据表 6.2.12 确定,可在实际质量检验过程中可对该表进行扩充。表 6.2.12 成果模型质量元素质量元素质量子元素检查项空间参考系大地基准检查采用的大地基准符合情况高程基准检查采用的高程基准符合情况地图投影检查采用的地图投影参数符合情况位置精度平面位置精度检查平面坐标值与真值的接近程度高度精度检查高度值与真值的接近程度模型间相对位置检查场景中模型相对位置关系的正确程度模型自身相对位置检查单个复杂模型各部分相对位置关系的正确程度表达精细度地形精度检查地形精度的正确程度模型精细度检查模型精细度的正确程度纹理精细度检查纹理精细度的正确程度逻辑一致性概念一致性检查模型对概念模式规则的遵循程度格式一致性检查模型物理存储结构、格式及其他要求的符合程度属性一致性检查模型对属性值域规则的遵循程度拓扑一致性检查模型对拓扑关系反映的准确程度73质量元素质量子元素检查项表现一致性检查模型对表现及取舍规则的遵循程度属性精度分类正确性检查模型分类编码的正确程度属性项检查模型属性项的正确程度属性值检查模型属性值的正确程度时间精度原始资料现势性检查资料的现势性产品现势性检查产品的现势性场景效果场景完整性检查场景中包含各类模型的完整程度场景协调性检查场景中相对关系协调的程度附件质量元数据检查元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附属文档检查各类附属文档的完整性747应用场景应用场景7.1运营监管运营监管7.1.1通过分类编码与标识,赋予各类基础设施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证”,汇聚重点基础设施的模型数据和物联感知数据,并进行关联定位展示,可宏观展示道路、桥梁、隧道、综合管线等重点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微观展示其CIM 模型,支持重点基础设施及相关信息资料的查询、统计以及各种报表输出等管理功能,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精细化、实景化监管,提高重点基础设施监管水平。7.1.2建立基础设施智能化管理,对城市运行和居民生活用水、用电、用气、等市政基础设施运行建立监测模型,实时展示重点基础设施分布,实时监测其运行状态、模拟仿真和大数据分析,实现对城市安防、城市桥梁运行、燃气安全等及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7.1.3利用 CIM 平台分析模拟能力,充分感知道路、桥梁、隧道、综合管线等设施运行状况,对设施运行异常影响范围及趋势分析进行模拟分析,实现设施事故早期风险的预测预警、及时感知和高效预防。7.2智慧管线管廊智慧管线管廊7.2.1汇聚和应用管线管廊设施模型和数据,实现对管线运行的实时感知、统一监管和智能化管理。7.2.2基于 CIM 底板的管网数据,开展管网的动态更新、查询统计、运营巡检和动态监测管理等应用,支持管网运行的模拟仿真和应急管理。757.2.3汇聚和应用地下管线模型和数据,实现地下管线建设智能分析、三维查询展示和可视化。7.3智慧供水智慧供水7.3.1汇聚和应用给水设施模型,关联供水设施监测数据,实现对各项水务管理信息的采集、传输、共享和应用,解决水务企业在供水环节的业务需求,促进水资源管理利用的高效。7.3.2通过智能 AI 算法识别视频监控系统,在水厂各工艺环节布控,实现生产作业无人值守化、异常事件自动告警,提升水厂管理水平。7.3.3对于已存在的漏损情况,根据压力流量变化,结合管网模型分析定位漏损地区,支持工作人员进行漏损维修。7.3.4结合用水量的预报、估算与分配,对水司供水情况进行水力建模与模拟计算,在线跟踪供水系统水力运行状态,实时计算出所有管道的流量、压降、流速和水厂、用户节点的压力等水力信息,为供水系统科学调度与管理提供依据。7.4智慧排水智慧排水7.4.1汇聚和应用排水设施模型和数据,实现重点部位水质监测设备信息和监测数据的一张图展示,排水单元水质实时监测等。7.4.2提供排水设施摸查上报、巡查、养护、监督、考核、档案管理和审批辅助分析等信息化功能,辅助各级管理人员实现对排水设施的精细化管理,强化过程管控。767.4.3接入排水物联感知数据,提供可视化对比、分析、预警、预报等功能,让各级管理人员直观的了解排水系统的运行态势提供汛前/汛中/汛后的内涝管理功能,辅助各级管理人员实现防内涝“事前预警预报-事中应急指挥-事后分析总结”的全过程管理。7.4.4采用数据分析和应用技术,建立城市内涝预报预警、管网健康度评价、“厂-网-河(湖)”一体化调度三个模型,对指挥调度、灾情预判、预警预报等方面提供模拟分析和决策辅助服务。7.5智慧燃气智慧燃气7.5.1接入燃气设施模型和数据,实现燃气管道在线动态泄漏监测、燃气管道压力监测、密闭空间在线监测。7.5.2接入燃气设施模型和数据,实现燃气管道安全隐患管理、日常巡查上报管理、巡查养护管理等应用。7.5.3接入燃气设施模型和数据,提供燃气管道事故应急抢险指挥的分析决策。7.6智慧照明智慧照明7.6.1汇聚和应用智慧灯杆模型、道路视频监控数据和城市环境数据(雨量、噪音、环境、风力等)等、实现对智慧灯杆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全周期管理。7.6.2汇聚城市照明智能化监控数据,实现自动优化最佳开关灯时间,智能调整区域照明方案;777.6.3接入路灯线路漏电监测终端,实现片区照明供电线路不间断实时监测漏电情况。7.6.4接入路灯水位监测终端,实现实时反馈水浸黑点水位信息,超警戒水位照明设施自动警报和断电处置等应用内容。7.7智慧交通智慧交通7.7.1基于 CIM 平台的可扩展、可模拟、可分析、可展示性,汇聚和应用交通设施模型,融合视频监控、高清卡口、雷达、RSU、道路气象环境监测等多元数据,实现对日常交通管理、交通调度、公众出行、停车共享等出行状态、以及交通规划建设的全过程管控和监督,实现对路段、路口交通运行状态的精准评价。7.7.2汇聚应用智慧交通实时数据,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应用(APP 或者小程序等)等多种触达方式为乘客提供公交线路基础信息查询、公交线路推荐信息、公交车站基础信息查询、公交车站推荐信息、公交车辆基础信息查询、公交车辆推荐信息和道路动态信息服务等信息服务。7.7.3通过车联网终端获取公交车的车速及定位信息,计算车头与停止线之间的距离,预估其到达路口的时间,与信号灯变灯时间进行比对,提前对司机进行预警,避免司机闯红灯,影响交通安全。7.7.4汇聚应用停车场监测感知数据,实现停车行业管理、信息查询和停车诱导等多位一体的停车信息综合服务功能。788 安全保障安全保障8.1安全机制安全机制8.1.1应制定有关网络系统安全管理和配置的规定,保证安全管理人员按相应规定对网络进行安全管理。8.1.2应按有关规程对网络安全进行定期评估,不断完善网络安全策略,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规章制度。8.1.3应建立信息安全应急响应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分类分级处置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根据应急演练的情况,重新评估和完善应急响应机制。8.2设备安全设备安全8.2.1应对登录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并具有登录失败处理功能。8.2.2宜采用密码技术保证物联感知设备中的重要信息资源安全标记的完整性。8.2.3远程管理物联感知设备时,应采取必要措施保护鉴别信息的机密性和完整性,防止网络传输过程中的信息泄露。8.3网络安全网络安全8.3.1基础设施相关监测系统应根据网络的安全性需求,按照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T 1785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GB/T 25058 等国家现行标准进行系统定级,并制定相应的防79范策略。8.3.2宜采用密码技术对从外部连接到内部网络的设备进行接入认证,确保接入的设备身份真实性。8.3.3网络安全应符合国家电子政务网路技术和运行管理规范GB/T21061 的相关规定。8.4数据安全数据安全8.4.1应建立基础设施安全管理机制,涉密数据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保密法的规定。8.4.2应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别进行相应的安全性保护。应分别从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加工、数据提供、数据销毁等数据全生命周期进行相应的安全性保护,在数据不同阶段进行数据完整性、真实性、机密性保护。8.4.3基础设施数据传输和交换安全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 GB 28181、信息安全技术 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GB/T 37025 以及国家政策和技术标准的相关规定。8.4.4基础设施数据存储和备份安全应符合信息技术 云数据存储和管理第 1 部分:总则GB/T 31916.1、信息技术 备份存储备份技术应用要求GB/T 36092、信息安全技术 云存储系统安全技术要求GA/T 1347 以及国家政策和技术标准的相关规定。809运营保障运营保障9.1运营保障基本要求运营保障基本要求9.1.1应建立设施设备管理保障制度,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促进各项制度规范的贯彻落实。9.1.2应设立相应的基础设施管理组织架构,为基础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组织、人员保障。9.1.3智能化基础设施建成后,应有专职的运维管理人员以及运维实施人员。9.1.4智能化基础设施建成后,宜通过政府采购服务、移交市区相关企业统一运营、授权专业企业运营等多种形式开展运维。9.1.5资产管理应满足以下要求:1所有资产应建立统一的标识;2所有资产应明确其所有权、使用权、运维权;3所有资产应建立管理台账,台账应至少覆盖从设备使用的全生命周期;4所有资产台账应具有明确的资产状态标记。9.1.6应建立完备的运维日志体系,日志管理应符合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运维管理指南GB/T 36626 的规定,并满足以下要求:1运维日志应至少包含操作时间、操作者、操作类型等信息;2运维日志应根据用户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审计策略;3运维日志至少应包括主机系统日志、应用日志、数据库日志和平台日志。9.1.7应建立完善的运维策略体系,满足运维体系可管理、可维护、可扩展的要求。运维策略应符合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运维管理指南 GB/T36626 的规定,同时运维策略应满足以下要求:811系统应建立完整、统一的运维策略体系;2系统应建立统一的运维策略标识;3系统的运维策略应至少涵盖主机、接口、资产、日志、备份、组织等方面的要求,同时应涵盖安全策略要求。9.1.8应制定物联感知数据更新机制,及时或定期进行数据更新。9.1.9应按基础设施模型变化情况和使用要求,制定数据更新机制,及时或定期进行数据更新。9.1.10模型几何更新宜采用要素更新或区域更新的方式进行,要素更新应保证新模型替换原有模型、且更新后的模型与周边模型的拓扑关系正确。区域更新应保证更新后的模型与周边模型的边缘无缝接边。9.1.11应保持基础设施模型、属性数据和元数据的一致性,并做好历史数据的备份工作。9.1.12模型元数据应与模型数据更新同步进行,对更新的时间、内容和操作人等同步记录。9.1.13在共享期间内,用于共享的模型单元应能被唯一识别。9.1.14基础设施模型数据宜采用 S3M、3D-Tiles、I3S 等标准发布服务。9.2应用场景专项保障应用场景专项保障9.2.1智慧供水设施运营保障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要求:1应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并应严格执行;2应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并建立全过程档案;3当给水系统需要停水时,应提前通告;当发生紧急事故时,应及时通告;4水厂和大型泵站的周界宜设置电子围栏和视频监控系统;5水厂和大型泵站的出入口通道应设置门禁系统;6自动化仪表及控制系统应保证给水系统安全可靠,提高和保障供水水质,82且应便于运行,节约成本,改善劳动条件。9.2.2智慧排水设施运营保障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要求:1应采用例行操作、响应支持、优化改善、调研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维护,可采用相应的智能化工具,提高检查维护的效率及安全保障;2维护内容应包括感知设备、网络传输设备和应用平台等;3项目运行维护单位应建立排水数据库数据更新维护和更新机制,及时对变更的数据进行实地修测,及时更新数据;4厂区周界、主要出入口应设入侵报警系统,重要区域宜设置门禁系统;5根据运行管理需要可设电子巡更系统和人员定位系统。9.2.3智慧燃气设施运营保障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要求:1燃气经营企业应制定燃气供应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并配备系统管理员,自行或委托维护单位定期检测系统运行、数据库和备份等情况,并建立 7x24h 巡查机制;2燃气经营企业应制定安全应急预案;3当由系统外包专业公司软硬件设备供应商进行现场运行维护时,应有燃气经营企业相关人员在场配合;4燃气报警控制系统的管理操作和维护应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负责,不得私自改装、停用和损坏系统。9.2.4智慧管线管廊设施运营保障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要求:1应对管廊环境、管廊本体及相关附属设施进行集中监控,并符合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标准 GB 51354 的相关规定。宜采用智能化监控;2运营管理单位应编制维护计划,并对维护工作的发起时间、发起原因、作业过程、质量验收等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管理,并建立相关档案记录;3运营管理单位应结合运行情况、内外部环境等因素合理确定日常巡检方案。4日常巡检应包括管廊本体、附属设施、内外部环境、入廊管线日常情况等。在极端异常气候、周边环境复杂、灾害预警等特殊情况下,应增加巡检频次。宜采用智能巡检技术实现智慧巡检和全自动巡检等;5在对设施设备运行状态进行检查时支持巡检签到,对巡检的内容进行记录管理;6运营管理单位应对停止运行、封存、报废的管线进行标识,并采取必要83的安全防护措施;7运营管理单位与入廊管线单位应根据入廊管线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制定专项应急预案。9.2.5智慧照明设施运营保障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要求:1智慧灯杆的运行维护对象分为公共部分和挂载设备部分。公共部分包括杆体、系统平台及设备、供电配套、通信管线配套等,其余为杆体挂载设备部分;2公共部分设施由专业的智慧灯杆维护单位进行统一维护。对于挂载设备部分,可由挂载设备归属部门进行维护;3运行维护单位应制定运行维护管理制度,配备经过专业培训并经考试合格的专人负责智慧灯杆相关的管理、操作和维护,并如实填写系统运维记录;4应定期检查杆体及系统设备的完好性和运行状态。9.2.6智慧交通设施运营保障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要求:1公交站台运维主体宜由智慧公交站台管理人员、系统技术管理人员、系统运行操作人员等组成,承担和负责一项、多项或全部系统运行维护工作;2公交站台上的智能化系统定期进行自动更新升级;3公交站台上的电子站牌及发车指示装置应确保正常工作,当出现故障时,应及时关闭显示屏,并在 48h 内修复;4停车场(库)经营者应对停车管理员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停车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管理制度、安全规范、消防知识、停车引导、收费管理、纠纷处理和应急预案等;5停车场(库)充电服务宜采用自助服务方式,充电场站应设置明显的操作指南,指导顾客按规定充电流程进行充电;6运行维护人员应定期对充电桩的计时计费系统等进行调试、测试,保证系统平稳运行。84附录附录 A 基础设施分类与编码基础设施分类与编码表 A.0.1 电力设施分类编码表功能分类特征分类实体分类编码参考依据电力设施直埋供电设施110kV(66kV)及以下的直埋供电管线010101城市地下空间设施分类与代码GB/TkV 的直埋供电管线010102500kV(330kV)及以上的直埋供电管线010103工作井010104其他直埋供电设施010199沟槽供电设施110kV(66kV)及以下的沟槽供电管线010201220kV 的沟槽供电管线010202500kV(330kV)及以上的沟槽供电管线010203综合沟槽供电管线010204工作井010205其他沟槽供电设施010299排管供电设施110kV(66kV)及以下的排管供电管线01030185功能分类特征分类实体分类编码参考依据220kV 的排管供电管线010302500kV(330kV)及以上的排管供电管线010303综合排管供电管线010304工作井010305其他排管供电设施010399隧道供电设施110kV(66kV)及以下的隧道供电管线010401220kV 的隧道供电管线010402500kV(330kV)及以上的隧道供电管线010403综合隧道供电管线010404人行出入通道010405通风通道010406工作井010407其他隧道供电设施010499公用供电设施公共交通供电设施012001轨道交通供电设施012002信号灯供电设施012003公用照明供电设施01200486功能分类特征分类实体分类编码参考依据其他公用供电设施012099光储直柔设施晶硅光伏设备012101碲化镉光伏012102砷化镓光伏012103BIPV 光伏012104化学电池储能设施012105交直并网变流器012106储能变流器012107光伏变流器012108电压等级变换器012109柔性能量路由器012110电力配套设施110kV(66kV)及以下变电所(站)019001220kV 变电所(站)019002500kV(330kV)及以上变电所(站)019003其他电力配套设施/01909987表 A.0.2 给水设施分类编码表功能分类特征分类实体分类编码参考依据给水设施原水设施原水管(渠)道030101城市地下空间设施分类与代码GB/T28590-2012阀门设施030102计量设施030103排水设施030104排气设施030105其他原水设施030199饮用水设施给水管道030201阀门设施030202计量设施030203消防设施030204排水设施030205排气设施030206其他饮用水设施030299直饮水设施直饮水管道030301阀门设施030302计量设施030303排水设施030304排气设施030305其他直饮水设施03039988功能分类特征分类实体分类编码参考依据中水设施中水管道030401阀门设施030402计量设施030403消防设施030404排水设施030405排气设施030406其他中水设施030499给水配套设施自来水厂039001水库039002水库增压泵站039003增压泵站039004深井039005采灌井039006其他给水配套设施039099表 A.0.3 排水设施分类编码表功能分类特征分类实体分类编码参考依据排水设施雨水排水设施雨水管道040101城市地下空间设施分类与代码阀门设施040102雨水检查井040103雨水篦子04010489功能分类特征分类实体分类编码参考依据GB/T28590-2012其他雨水排水设施040199污水排水设施污水管道040201阀门设施040202排气设施040203污水检查井040204其他污水排水设施040299雨污合流排水设施雨污合流管道040301阀门设施040302雨污检查井040303其他雨污合流排水设施040399河道管涵设施泄洪管道040401联通管道040402人工河道040403其他河道管涵设施040499排水配套设施雨水泵站040501污水泵站040502雨污合流泵站040503污水处理厂(站)040504雨水调蓄池040505雨水调蓄管道(隧道)04050690功能分类特征分类实体分类编码参考依据溢流井040507污泥排放管040508排水出口设施040509泵井040510拍门040511立管040512闸门040513其他排水配套设施040599表 A.0.4 燃气设施分类编码表功能分类特征分类实体分类编码参考依据燃气设施天然气长输管线设施天然气长输管道050101城市地下空间设施分类与代码GB/T28590-2012阀门设施050102阴极保护050103储气库050104其他天然气长输管线设施050199天然气主干管网设施天然气主干管道050201阀门设施050202阴极保护050203其他天然气主干管网设施05029991功能分类特征分类实体分类编码参考依据天然气配送管线设施天然气配送管道050301阀门设施050302阴极保护050303调压器050304其他天然气配送管线设施050399液化石油气主干管网设施液化石油气主干管道050401阀门设施050402阴极保护050403其他液化石油气主干管网设施050499液化石油气输配设施液化石油气输配管道050501液化石油气储存罐050502阀门设施050503阴极保护050504其他液化石油气输配设施050599煤气配送管线设施煤气配送管道050601阀门设施050602阴极保护050603调压器050604其他煤气配送管线设施050699燃气厂站人工煤气生产厂05070192功能分类特征分类实体分类编码参考依据设施燃气储配站050702门站050703气化站050704混气站050705加气站050706灌装站050707供应站050708其他050799燃气配套设施天然气加气站储气罐059001液化石油气加气站储气罐059002液化石油气储存罐059003液化石油气气化设施059004燃气调压站059005阀门设施059006阴极保护059007其他燃气配套设施059099表 A.0.5 综合管沟(廊)设施分类编码表功能分类特征分类实体分类编码参考依据综合管沟干线综合干线综合管沟(廊)090101城市地93功能分类特征分类实体分类编码参考依据(廊)设施管沟(廊)设施下空间设施分类与代码GB/T28590-2012干线综合管沟(廊)附属设施090102其他干线综合管沟(廊)设施090199支线综合管沟(廊)设施支线综合管沟(廊)090201支线综合管沟(廊)附属设施090202其他支线综合管沟(廊)设施090299干支线混和综合管沟(廊)设施干支线混和综合管沟(廊)090301干支线混和综合管沟(廊)附属设施090302其他干支线混和综合管沟(廊)设施090399缆线综合管沟(廊)设施缆线综合管沟(廊)090401缆线综合管沟(廊)附属设施090402其他缆线综合管沟(廊)设施090499过路综合管沟(廊)设施过路综合管沟(廊)090501过路综合管沟(廊)附属设施090502其他过路综合管沟(廊)设施090599其他综合管沟(廊)设施/09990094表 A.0.6 环卫设施分类编码表功能分类特征分类实体分类编码参考依据城市环卫设施收集设施生活垃圾收集点(投放点)110101城镇环境卫生设施属性数据采集表及数据库结构CJ/T171-2016、成都市智慧城市市政设施城市环境卫生基础数据规范DB5101/T66-2020生活垃圾收集站110102有害垃圾收集点110103工业垃圾收集站110104医疗垃圾收集站110105废物箱110106其他收集设施110199转运设施生活垃圾转运站110201其他转运设施110299处理及处置设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110301生活垃圾填埋厂110302厨余垃圾处理厂110303厨余垃圾分布式处理设施110304渗滤液处理厂110305建筑垃圾处理厂110306其他处理及处置设施110307其他环卫设施环卫公共厕所110401环卫工人休息场所110402环卫工具房11040395功能分类特征分类实体分类编码参考依据环卫停车场110404车辆清洁站110405洒水(冲洗)车供水器110406环卫车辆110407其他环卫设施110499表 A.0.7 照明设施分类编码表功能分类特征分类实体分类编码参考依据照明设施路灯井盖/120100成都市智慧城市市政设施城市照明基础数据规范DB5101/T 142018、城市道路照明设施运行维路灯(灯杆)常规灯杆120201高杆灯灯杆120202半高杆灯杆120203庭院灯灯杆120204其他120299智慧灯杆/120301配电箱坐式120401杆架式120402挂式120403其他120499灯具发光二极管灯(LED)12050296功能分类特征分类实体分类编码参考依据护技术标准T/CMEA212021节能灯120503金卤灯120504荧光灯120505其他120599单灯控制器三遥控制120601有线控制120602时钟控制120603其他120699表 A.0.8 交通设施分类编码表功能分类特征分类实体分类编码参考依据交通设施轨道交通设施轨道交通线路340101城市地下空间设施分类与代码GB/T28590-2012轨道交通车站340102轨道交通区间联络通道340103其他轨道交通设施340199道路设施人行通道340201车行通道340202非机动车道340203道路附属设施340290其他道路设施34029997功能分类特征分类实体分类编码参考依据停车设施自行车库340301汽车库340302充电桩340303公交站340304公共交通停靠站340305其他停车设施340399桥梁设施火车桥梁340401汽车桥梁340402人行桥梁340403其他桥梁340499隧道设施火车隧道340501汽车隧道340502人行隧道340503其他隧道340599交通服务设施收费站340401服务区340402其他34049998本技术指引用词说明本技术指引用词说明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或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99引用标准名录引用标准名录1 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GBZ/T 205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3 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GB 148864 生活垃圾填埋场控制标准GB 168895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T 178596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第 1 部分:通用要求GB/T 18487.17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 第 1 部分:通用要求GB/T 20234.18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 第 2 部分:交流充电接口GB/T 20234.29 国家电子政务网路技术和运行管理规范GB/T 2106110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GB/T 2505811 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机GB 2528012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 2818113 城市地下空间设施分类与代码GB/T 2859014 公共停车场(库)信息联网通用技术要求GB/T 297415 信息技术 云数据存储和管理 第 1 部分:总则GB/T 31916.116 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第 2 部分:管理部件和事件GB/T 30428.217 信息技术 备份存储备份技术应用要求GB/T 3609218 物联网信息交换和共享第 4 部分数据接口GB/T 36478.419 信息安全技术 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GB/T 3702520 信息技术 云计算 平台及服务部署要求GB/T 3773921 物联网 感知控制设备接入 第 1 部分:总体要求GB/T 38637.122 物联网 感知控制设备接入 第 2 部分:数据管理要求GB/T 38637.223 智能变电站测控装置技术规范GB/T 4009524 变电站辅助设施监控系统技术规范GB/T 4077325 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 5001326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427 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T 5029328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9 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37430 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9431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9510032 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33 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规范 GB 5096634 城镇综合管廊监控与报警系统工程技术标准GB/T 5127435 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GB/T 5130136 云计算基础设施工程技术标准GB/T 5139937 城市给水工程项目规范GB5502638 城乡排水工程项目规范GB5502739 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 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HJ64040 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41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 4542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43 城镇燃气报警控制系统技术规程CJJ/T 14644 城市三维建模技术规范CJJ/T 15745 城镇供水水质在线监测技术标准CJJ/T 27146 城市照明建设规划标准CJJ/T 30747 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技术标准CJJ/T 31548 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技术标准CJ/T 31249 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数据标准CJ/T 54550 停车库(场)出入口控制设备技术要求GA/T 99251 电力设施治安风险等级和安全防范要求GA 108952 停车服务与管理信息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A/T 130253 信息安全技术 云存储系统安全技术要求GA/T 134754 公路桥梁结构监测技术规范JT/T 103755 电力设施安全防范系统技术规范DL/T 216056 智慧灯杆技术规范DBJ/T 15-16457 广东省建筑物移动通信基础设施技术规范DBJ-T15-19058 城镇排水管网动态监测技术规程DBJ/T 15-19859 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技术标准DB34/T 402160 成都市智慧城市市政设施城市环境卫生基础数据规范DB5101/T 66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05 105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2672条  共134
前往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