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用时:44ms

房地产行业报告-PDF版

您的当前位置:上海品茶 > 地产开发
  • 戴德梁行:2023中国REITs指数之零售不动产资本化率调研报告(20页).pdf

    中国REITs指数之零售不动产资本化率调研报告第四期2023年11月出版方:戴德梁行 瑞思不动产金融研究院 中联基金2 中国 REITs 指数之不动产资本化率调研报告前言2023 年上半年中国内地不动产大宗交易市场概览新加坡、中国香港 REITs 在内地大宗交易案例分析本期调研基本情况介绍不动产资本化率调研成果目录3中国 REITs 指数之不动产资本化率调研报告 1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是不动产投融资体系中的重要金融工具,我国基础设施 REITs 试点产品自 2021 年 6 月底正式上市,截至 2023 年 10 月底,共有29 支 REITs 产品正式发售,底层资产涵盖产业园区、仓储物流、保障性租赁住房以及交通、能源、环保等多个领域,发行规模达到 1,000 亿元,基础设施公募REITs 市场产品的表现与资产定价受到各方关注。2023 年 3 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规范高效做好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项目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发改投资2023236号)明确,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的决策部署,研究支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的消费基础设施发行基础设施 REITs。优先支持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农贸市场等城乡商业网点项目,保障基本民生的社区商业项目发行基础设施 REITs。2023 年 7 月,商务部等 13 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家居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到,支持符合条件的家居卖场等商业网点项目发行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在此背景下,瑞思不动产金融研究院联合戴德梁行、中联基金共同发起“中国 REITs 指数之零售不动产资本化率调查研究”,并得到了北大光华张峥教授研究团队的支持,以问卷的形式邀请不动产投资领域的专业机构参与调研,通过分析受访者对不同城市零售不动产在大宗交易市场中的专业判断,参考新加坡、中国香港 REITs 收购内地物业时公开披露的交易信息,为不动产大宗交易及公募REITs 资产定价提供了一份参考基准。目前,中国 REITs 指数之不动产资本化率调研报告已发布三期,得到国内不动产投资行业、REITs 市场监管及参与机构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认可。在公募 REITs市场稳步踏入第三年发展之时,瑞思不动产金融研究院发布 2023 年度零售不动产资本化率调查研究结果,为不动产及消费基础设施 REITs 市场的长久发展提供资产定价的“锚”。最后,诚挚感谢参与中国 REITs 指数之不动产资本化率调研的 40 余家机构及行业专家,期待与各位保持长期合作,共同推动中国不动产金融行业的研究、交流、规范与进步。瑞思不动产金融研究院二二三年十一月一日前言12 中国 REITs 指数之不动产资本化率调研报告中国内地不动产大宗交易市场投资分布(人民币 亿元)中国内地不动产大宗交易市场资金来源(人民币 亿元)2023 年上半年中国内地不动产大宗交易市场概览22023 上半年中国内地共录得 109 宗、共计 898 亿大宗交易。受美元加息提升资金成本、经济表现低迷及租赁基本面疲软等因素影响,投资者呈现出短期内的观望情绪,市场收并购活跃度下降,交易价格整体回归理性。上海仍是大宗交易最活跃的市场,成交金额 359 亿,占全国总成交额约 40%;北京也录得 251 亿成交,在疫情放开后市场有所反弹;广州市场情绪改善,以 132 亿成交金额创下近六年同期最高纪录;深圳 150 亿的成交金额未能承接去年下半年的增长势头,金融行业背景买家主导自用型交易;二线城市整体交易量较少。关于买家类型,自用买家成交活跃,占到了总成交金额的 50%,央国企、科技类上市公司作为自用买家频繁出手。深圳大宗交易市场中,自用买家维持主导地位,占半年交易宗数近 8 成。此外,内资买家继续主导市场,约 82%的占比为近三年来新高;上海仍然受外资偏爱,外资交易额约 87 亿元,广深依旧以内资为主导买家。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20020202120222023H1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其他城市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20020202120222023H1内资境外数据来源:戴德梁行资本市场部及研究部交易额不包括土地收购和低于 1 亿元的交易 数据来源:戴德梁行资本市场部及研究部交易额不包括土地收购和低于 1 亿元的交易中国 REITs 指数之不动产资本化率调研报告 32019-2023H1 中国内地不动产大宗交易市场-物业类型(按交易额)201920212023H120202022数据来源:戴德梁行资本市场部及研究部交易额不包括土地收购和低于 1 亿元的交易按物业类别来看,写字楼及商务园区以 57%的成交金额占比,依旧占据市场主力位置。工业物流热度有所下降,占比也从 2022 年的 21%回落至 8%,今年上半年受美元加息而国内降息的影响,大部分外资基金投资日趋保守,内资日渐活跃,但受限于内资投资者较高的内部合规性要求,投资决策流程往往较长,且物流地产对部分内资投资者来说是新兴领域,需要较长的研究和决策周期,因此工业物流的成交量在上半年有所回落。另外,公寓及住宅项目在今年上半年跃进最受欢迎资产类别前三,占比约 10%。纵观 2019 年至 2023 年交易物业类型占比变化,可见大宗交易资产类型及活跃程度受公募REITs 发展推动和影响。写字楼/商务园区48%零售25%综合体16%工业物流2%酒店、旅游地产3%公寓2%数据中心1%其他3%写字楼/商务园区47%零售20%综合体11%工业物流10%酒店、旅游地产2%公寓6%数据中心4%写字楼/商务园区57%工业物流8%综合体14%零售10%公寓10%酒店、旅游地产1%写字楼/商务园区62%零售11%综合体8%工业物流11%酒店、旅游地产4%公寓1%数据中心3%写字楼/商务园区51%工业物流21%综合体14%零售5%公寓4%酒店、旅游地产4%数据中心1%其他0%4 中国 REITs 指数之不动产资本化率调研报告纵观 2019 年至 2022 年,零售不动产的投资较大程度受到疫情影响,交易流动性呈现减弱趋势。中国内地零售不动产大宗成交额从 2019 年的 721 亿元,回落至 2020 年的 224 亿元,2021 年有所回升至 537 亿元,然而受疫情影响,2022年再次陷入低迷,仅产生 111 亿元交易额。2023 年上半年,零售不动产大宗交易有所回暖,半年成交额近 90 亿元,占比从 2022 年的 5%回升至 10%,但仍与 2019 年、2021 年的成交额有较大差距。公募 REITs 在国内发展逐渐成熟,退出路径也越来越明确,年初国家发改委发布的 REITs 项目申报通知中也首次将消费基础设施纳入 REITs 试点范围,零售物业将迎来利好。按城市类型来看,中国内地商业不动产大宗交易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过往四年占比约 76%-86%。一线城市中,上海的投资总额占比最大,过往四年占比约为 30%-40%。消费基础设施 REITs 的推出,有望为盘活二线城市优质资产提供重要平台。2019-2023H1 中国内地不动产大宗交易市场-城市分类(按交易额)数据来源:戴德梁行资本市场部及研究部交易额不包括土地收购和低于 1 亿元的交易2019上海30%北京27%深圳20%广州4%其他城市19 21上海40%北京24%深圳12%广州9%其他城市15 23H1上海40%深圳17%北京28%广州15 20上海35%北京26%深圳14%广州11%其他城市14 22上海36%其他城市24%深圳17%北京13%广州10%中国 REITs 指数之不动产资本化率调研报告 5北京:大宗交易金额回升,自用买家比例提升 2023 年上半年,整体经济仍处于下行趋势,北京大宗交易市场也在逐渐的恢复中。纵观上半年,北京大宗交易市场共完成交易 29 宗,交易额达人民币 251 亿元,同比上涨 70.1%。跟往年相比,市场交易数量明显增多,而单宗交易金额仍呈下降趋势。近年来,北京市场自用型买家交易比例越来越高,2023 年上半年自用型买家交易额占比已达 55.7%。写字楼仍是这些买家最青睐的物业类型,且交易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已从原来的单纯买楼到参与股权交易、法拍等形式。近年来,北京写字楼市场持续有商改办、酒改办项目投放市场,随着北京城市更新各项法规政策的不断完善,投资者对城市更新类项目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未来该类项目交易也将持续活跃。上海:市场需求逐步释放,大宗交易资产类型多样化2023 年上半年,上海经济保持恢复发展态势,大宗交易投资市场明显回暖。纵观上半年,上海大宗交易市场共完成交易额达人民币 359 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从资产类别来看,上海大宗交易物业类型整体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其中,商务园区/写字楼依然是资本市场最受欢迎的资产类别,其交易金额 219.6 亿元,占比为 61.2%。此外,公寓物业持续受到机构投资者追捧,成交金额 74.1 亿元,占比20.7%。零售业态交易金额占比 13.1%,位列第三。2023 年下半年,市场在售物业项目增加,资本化率出现上升趋势,预计买卖双方心理价差将进一步缩小,预期会有更多交易在下半年度发生。聚焦蓝领市场的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市场或将成为公寓赛道新的突破口。随着扩大内需和改善预期的宏观政策的持续发力,上海经济复苏内生动力将逐步增强,资本市场也有望提振信心。广州:市场情绪改善,大宗交易逐步复苏广州上半年全市共录得 11 宗大宗物业成交,上半年全市资本市场成交总额达到 132 亿元,为 6 年同期最高水平,市场情绪有所改善。从资产类型来看,写字楼仍然是最受青睐的资产类型,成交总金额占全市的 63%。由于资金回收仍然是房地产开发商的关注重点,在开发商积极出售的态势下,部分有自用需求的企业迎来资产收购机会。工业资产成交金额占比约 12%,投资人对广州工业资产关注度有所上升。零售资产交易金额占比约 3%,延续 2022 年成交较为冷淡的态势。随着卖方对于资产处置和出售意愿的不断增强,广州市场在售物业项目有望增加。资产价格方面,短期内甲级写字楼供应量的增加将令写字楼租赁市场空置率与租金双双承压,部分资产持有方或将受此影响而下调价格。买卖双方对资产价格预期的持续靠近有利于加快交易进程,也将为投资者优化资产配置带来有利条件。2023 上半年中国内地一线城市大宗交易市场分析深圳:自用买家持续关注深圳市场 上半年受到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机构投资者决策趋于审慎,整体成交较为平淡,买家持续关注的同时更关注性价比。深圳上半年累计成交金额 150 亿元,未能承接去年下半年增长势头。上半年综合体交易和办公交易成交占比 85%,酒店、长租公寓类逐渐出现于市场,占约 10%成交额。社区商业的交易案例有某外资基金购得深南 68 万科里,资产体量 1.53 万平方米,相对较小。投资人对商业类项目的投资意向将有所提振,但预计在 2024 年显现。预计下半年,长租公寓、小体量的商业零售等业态将保有较高关注度;随着公募 REITs 不断扩容扩募,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资产仍保持较高的市场热度,但受供不应求因素影响优质资产价格推高。此外,随着前期大量不良资产进入法拍市场,司法拍卖也成为买家寻找优质另类资产的重要渠道。6 中国 REITs 指数之不动产资本化率调研报告中国 REITs 指数之不动产资本化率调研报告 7新加坡、中国香港 REITs 在内地零售大宗交易案例分析3所持中国内地物业各业态占比:新加坡 vs 中国香港(按资产数)所持中国内地零售物业城市分布:新加坡 vs 中国香港(按资产数)数据来源:戴德梁行北京估价及顾问服务部整理数据来源:戴德梁行北京估价及顾问服务部整理4 支中国香港 REITs 持有的中国内地零售资产主要分布在一线城市(北上广深),而 5 支新加坡 REITs 持有的中国内地零售资产主要分布在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30%8%7U)%1%5%3%办公工业物流酒店零售商业综合体服务式公寓数据中心新加坡中国香港90$1(%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中国香港新加坡8 中国 REITs 指数之不动产资本化率调研报告中国香港REITs物业名称城市春泉产业信托惠州华贸天地惠州领展房地产投资信托领展购物广场中关村北京领展购物广场京通北京七宝万科广场上海领展购物广场广州广州太阳新天地购物中心广州领展中心城深圳越秀房地产投资信托维多利广场广州白马大厦广州招商局商业房地产投资信托花园城综合商业深圳新加坡REITs物业名称城市升禧环球房地产投资信托仁和春天棕北店成都北京华联商业信托北京华联万柳购物中心北京华联成都空港购物中心成都华联大连金三角店大连华联合肥蒙城路购物中心合肥华联合肥长江西路店合肥华联西宁花园店西宁砂之船房地产投资信托重庆北部新区奥特莱斯重庆重庆市壁奥特莱斯重庆合肥奥特莱斯合肥新加坡、中国香港 REITs 持有内地零售物业新加坡REITs物业名称城市砂之船房地产投资信托昆明奥特莱斯昆明大信商业信托大信新都汇斗门店珠海大信新都汇顺德店佛山大信新都汇坦背店中山大信新都汇石歧店中山大信新都汇小榄店中山大信新都汇远洋店中山大信悠客街溢彩荟中山凯德中国信托凯德Mall大峡谷北京凯德Mall双井店北京凯德Mall望京店北京凯德Mall西直门店北京新加坡REITs物业名称城市凯德中国信托凯德Mall七宝店上海广州乐峰广场广州凯德广场新南店成都凯德广场学府哈尔滨凯德广场埃德蒙顿哈尔滨凯德广场雨花亭长沙凯德广场诺和木勒呼和浩特中国 REITs 指数之不动产资本化率调研报告 92019 年以来,中国香港 REITs 内地零售物业收并购/上市交易共 6 单,大宗交易主要集中在 2019 年、2021 年。领展为港交所REITs最大内地零售资产买家,其收购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购物中心资产。新加坡REITs内地零售物业收并购共8单,大宗交易主要集中在 2019年、2020年。凯德中国信托为新交所REITs 最大内地零售资产买家,其收购主要集中在新一线、二线城市购物中心资产。REITs名称收购/出售交易时间物业名称城市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出租率资产价格(亿元)单价(元/平方米)春泉产业信托收购2022惠州华贸天地惠州14.597.1$.42(1)16,850领展房地产投资信托收购2021七宝万科广场上海14.997.8d.00(1)42,995领展房地产投资信托收购2021广州天河领展广场广州9.070.32.0535,566 领展房地产投资信托收购2019深圳领展中心城深圳8.4100.0f.0078,665领展房地产投资信托收购2019领展购物广场京通北京6.896.2%.6037,900招商局房托上市2019深圳南山区花园城深圳5.079.1.4927,023数据来源:交易公告、戴德梁行北京估价及顾问服务部整理2019-2023H1 中国香港 REITs 在中国内地零售物业交易案例备注:(1)该资产价格为 100%权益下的目标物业资产价值,春泉产业信托收购惠州华贸天地 68%股权,领展收购七宝万科广场 50%股权 (2)上表统计的建筑面积多指购物中心建筑面积 (3)上表统计的资产价格、出租率均为交易时点数据10 中国 REITs 指数之不动产资本化率调研报告REITs名称收购/出售交易时间物业名称城市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出租率资产价格(亿元)单价(元/平方米)凯德中国信托收购2020广州乐峰广场广州8.491.94.00(1)40,674凯德中国信托出售2020凯德Mall二七店郑州9.2-7.708,337凯德中国信托收购2019凯德广场学府哈尔滨10.499.8.4516,732凯德中国信托收购2019凯德广场埃德蒙顿哈尔滨4.398.6%4.6910,808凯德中国信托收购2019凯德广场雨花亭长沙6.298.1%7.4612,017凯德中国信托出售2019赛罕购物中心呼和浩特4.2100.0%4.6010,969凯德中国信托收购2019玉泉商业项目呼和浩特7.6-8.0810,589数据来源:交易公告、戴德梁行北京估价及顾问服务部整理2019-2023H1 新加坡 REITs 在中国内地零售物业交易案例备注:(1)该资产价格为 100%权益下的目标物业资产,凯德中国信托 2020 年收购广州乐峰广场剩余 49%股权中国 REITs 指数之不动产资本化率调研报告 112022 年,春泉产业信托公布春泉产业信托已完成 68%股权收购位于中国惠州的华贸天地。华贸天地是惠州商务中心区里的标志性高端购物中心,收购的物业估值 24.42 亿元。华贸天地位于惠州的商务中心区之江北,地理位置优越,吸引广泛的潜在客户群体。华贸天地吸引了国内外一线品牌进驻,例如雅诗兰黛、兰蔻、Hugo Boss 及 BOSE 等。2021年,凯德中国信托出售1处武汉新民众乐园零售物业,并新装入 4 处仓储物流资产,体现出凯德扩展新经济领域资产规模的趋势。凯德新民众乐园位于武汉市汉口中山大道,所在的江汉路步行街商圈是华中地区最著名的商业街之一。凯德新民众乐园总建筑面积约 4.1 万平方米,包括一栋总建筑面积为 3.1 万平方米的附楼和一栋总建筑面积为 1 万平方米的文物建筑,可出租净面积约 2.2 万平方米,资产估值为 4.58 亿元。2021 年,领展先后完成对七宝万科广场 50%权益及广州太阳新天地购物中心两处购物中心的交易,延续了其对于商业地产专注于一线城市核心区位稀缺资产的收购策略。七宝广场位于上海市闵行区,零售面积约 14.9 万平方米,收购后,万科旗下的印力集团仍握有运营权。太阳新天地购物中心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东,零售面积约 9 万平方米。由于收购前该项目牵涉错综复杂的债权问题,购物中心在收购时点经营欠佳,收购完成后,领展即为商场制定了分阶段的资产提升计划,并计划于 2023 年完成改造。2020 年,凯德中国信托出售 1 处零售物业并新装入 5 处产业园区资产,这也是其从纯零售业态转变为多元化业态的重要标志。2020 年 2 月,凯德中国信托将位于郑州核心商圈的凯德 Mall 二七店出售予郑州丹尼斯集团,交易对价 7.7亿元。该项目于 2011 年由凯德中国信托向北京华联完成收购,随后由北京华联继续作为整租方进行经营,但 2019 年末该租户已整体退租。年报数据显示,凯德 Mall 二七店2016 年-2019 年间的租金毛收入的增长已随着项目逐渐老旧呈现疲态。本次出售使得凯德商用中国得以从该物业中释放现金价值,而不必产生重大的资本支出,出售所获利得也将为收购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而买家郑州丹尼斯集团持有仅一街之隔的大卫城商场,完成本项目收购后得以扩大其在二七商圈的资产规模。同年,凯德中国信托向凯德集团以 34.0 亿元的资产对价收购广州乐峰广场所在项目公司剩余 49%股权。于 2017 年11 月,双方曾分别向保德信投资管理公司(PGIM)收购该项目 51%、49%权益,资产对价为 33.4 亿元。自 2017 年收购以来,在凯德进行运营管理期间该项目实现了年化两位数的收入增长。纵观过往 5 年交易情况,我们看到海外 REITs 收购内地购物中心资产集中在 2019 年-2021 年,近两年交易量有所下降,流动性下降。2019 年-2021 年海外 REITs 收购内地购物中心资本化率较低,有以下过往因素影响:1)当时境外市场无风险利率较低且呈现下行趋势,资产收并购贷款成本与资产收益率之差扩张,融资成本降低撬动交易情绪上涨;2)当时中国内地经济整体表现向好,消费需求扩张,投资人对购物中心运营信心充足。然而,在 2023 年的市场环境下,海外利率提升影响全球经济景气度,导致不动产租赁需求疲软,从而在租金、空置率等方面影响物业的盈利能力。同时,2020-2022 年受疫情管控影响,购物中心经营承压,资产账面表现不佳,加之大宗交易流动性下降传导至投资人要求回报率的提升,现金流现值的降低,给物业估值带来压力。根据新加坡、中国香港REITs 持有内地典型零售资产最新估值水平,一线城市资产估值资本化率在 3.6%-5.3%之间,新一线城市资产估值资本化率在 4.3%-5.3%之间,其他城市资产估值资本化率在 4.9%-6.5%之间。整体而言,海外 REITs 收购内地零售物业曾有灿烂春天,但如今市场转为冷淡,有待宏观经济提升带动经营和投资市场改善。随着中国内地消费基础设施 REITs 政策的放开,更多消费资产将逐步装入REITs平台,内地公募REITs的定价方式,将对海外投资者在内地零售资产大宗交易定价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同时,由于加息的影响,新加坡、中国香港 REITs股价普遍处于折价水平(即股价低于净资产价值),而中国内地不动产公募 REITs 当前普遍处于溢价状态,因此,消费基础设施 REITs 推出后,发行人或将参考对比境内外市场的发行定价差异,从而做出其境内或境外 REITs 平台搭建和扩募的决策安排。12 中国 REITs 指数之不动产资本化率调研报告本期调研基本情况介绍4第四期中国 REITs 指数之零售不动产资本化率调研以问卷的形式邀请不动产投资领域的专业机构与行业专家参与调研,通过分析受访者对于不同城市各类资产在大宗交易市场中的专业判断,为建设中国 REITs 资产定价体系提供合理的基准指数。本期调研于 2023 年 8 月完成,期间收到了 40 余家不动产投资机构的问卷反馈。受访机构包括境内外房地产基金公司、保险机构、开发商/运营商、新加坡及中国香港上市 REITs 管理人、银行/信托/金融机构等,其中开发商/运营商占比近四成,不动产私募基金占比三成,险资占比近两成。从资金来源来看,以内资机构为主,占比近九成。本期资本化率调研问卷共设置两大类问题,包含投资偏好调查和资本化率调查。投资偏好调查主要了解受访者在未来一年对于不同城市、零售细分资产类型的投资关注度与偏好;资本化率调查主要聚焦于市场交易量较大、产品较为标准化的购物中心业态,了解受访者所认可的购物中心资产在大宗交易市场中的资本化率合理水平。本次调研对零售不动产的城市维度作了区分:一线城市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座城市;新一线城市包括成都、杭州、南京、武汉、重庆、西安;其他城市为上述城市之外中国内地其他城市。一线城市核心商圈定义:北京核心商圈:中央商务区、宣武门崇文门、东二环-朝外、公主坟、燕莎、三里屯、王府井、西单、亚奥、望京、中关村、十里堡-青年路上海核心商圈:南京东路、南京西路、准海中路、徐家汇、陆家嘴深圳核心商圈:福田 CBD、华强北、蔡屋围、后海、宝安广州核心商圈:体育中心、珠江新城、越秀资本化率运营净收益NOI当期资产价值=Cap Rate中国 REITs 指数之不动产资本化率调研报告 13零售不动产资本化率调研成果5零售投资机会关注度:购物中心社区商业奥特莱斯百货商场相比 2022 年末,在疫情结束以及消费基础设施 REITs 推出的影响下,投资人对零售物业投资关注度明显提升。从城市维度来看,北京、上海受投资人关注的比例最高,体现了市场对北、上两座城市的投资偏好;其次为广州与深圳,再其次为新一线及主要二线城市。受经济形势不确定性等多重影响,多数投资人倾向于选择市场更为稳健的一线城市作为首要投资目的地以降低投资风险。综合而言,购物中心是所有零售细分业态中投资人较为青睐的投资标的,主要考虑到购物中心运营、建设较为标准化,交易流动性相比其他细分业态更高。其次,受访者对于社区商业投资机会呈现了明显的偏好,主要考虑到社区消费需求的韧性,以及公募REITs政策支持社区商业资产发行带来的可退出性。奥特莱斯(Outlets)在零售商业中专指由销售名牌过季、下架、断码商品的商店组成的购物中心,是购物中心业态中的一个细分赛道,其往往对运营商有更专业化的要求,本次调研中,奥特莱斯受到约 2-3 成受访者的关注,投资人对奥特莱斯在一线城市关注度与主要二线城市关注度差异较小。百货商场在各类零售业态中受关注度最低,仅有 1-2 成投资者关注百货商场的投资机会,受电商冲击以及消费者体验式需求的提升,百货行业客流日趋流失,传统的百货模式较难寻找扩张盈利,纷纷进行转型升级。零售不动产投资机会受关注度0 0Pp%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主要二线城市购物中心社区商业奥特莱斯百货商场新一线及主要二线城市14 中国 REITs 指数之不动产资本化率调研报告非一线城市零售投资机会受关注度前六名0 0P%成都杭州南京武汉重庆西安首要关注其次关注次要关注零售新一线城市关注度:成都、杭州为新一线城市中最受投资人欢迎的城市新一线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相对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吸引了不动产投资机构的目光。在非一线城市中,调研得出关注度最高的前 6 名城市列为新一线城市,分别为成都、杭州、南京、武汉、重庆、西安。约 51%的受访者选择了成都作为首要投资目的地,约 35%的受访者选择了杭州作为首要投资目的地。杭州、成都稳居非一线城市关注度首批位,与城市商业魅力、收入与消费力、经济水平相关,也与城市零售不动产持有者的机构化程度、过往交易活跃度密不可分。根据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连续发布 8 年的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综合考虑商业资源聚集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及未来可塑性,成都、重庆、杭州多年位于新一线城市前列。此外,投资人关注的新兴城市“独一”项目,即该城市核心区位、体量最大、辐射范围最广、经营表现稳定的购物中心。部分新兴城市的“独一”购物中心过往三年受疫情影响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强,投资人关注此类项目的投资机会,但其要求回报率较高。中国 REITs 指数之不动产资本化率调研报告 15购物中心资本化率水平本期调研主要聚焦于市场交易量较大、产品较为标准化的购物中心业态,了解受访者所认可的购物中心资产在大宗交易市场中的资本化率合理范围,并形成以下结论:各城市购物中心资本化率水平 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购物中心资本化率Cap Rate购物中心资本化率Cap Rate01 北京核心区4.5%-5.3%非核心区5.0%-5.9 上海核心区4.6%-5.4%非核心区5.1%-5.9 深圳核心区4.6%-5.4%非核心区5.1%-6.1 广州核心区4.8%-5.6%非核心区5.3%-6.3 成都5.1%-6.6 杭州5.2%-6.6 南京5.5%-6.6 武汉5.6%-6.6 重庆5.6%-6.8 西安5.7%-6.8 中国 REITs 指数之不动产资本化率调研报告奥特莱斯资本化率水平在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近年均有成熟运营的奥特莱斯项目交易案例,但交易流动性整体比购物中心更低。本次调研发现,考虑到资产交易流动性、经营难度等,投资人普遍认为奥特莱斯资本化率比同区位的购物中心高出 0.5%-1.0%。未来趋势:短期呈观望情绪,消费基础设施 REITs 推出有望提振信心与处在加息通道的海外市场相比,中国内地保持较低融资成本优势,中国央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持续下降,五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在 8 月降至 4.2%的历史新低。低利率环境吸引人民币基金,如国内险资,加大对不动产投资的配置。虽然投资人普遍认为加息是小概率事件,但大多数投资人仍认为未来一年零售不动产资本化率将呈现上升趋势。零售不动产资本化率上升主要受到以下维度影响:(1)海外主要经济体加息提升外资资金成本,外资在中国内地投资热度下降,带来整体大宗交易市场流动性下降;(2)受短期经济情势影响,企业经营承压,居民消费意愿下滑,不动产租赁需求疲软,盈利能力下降;(3)外资基金与困境房企出售项目积压,导致短期市场供应的可售资产增多。对于零售不动产,大多数受访机构都对其未来一年资本化率变动趋势给出上升的意见,体现出投资者在经济不确定性较强的环境下,表达了更谨慎的观望判断。而针对不同城市级别,投资者对低线城市表达更谨慎的投资态度。相比 2022 年末调研结果,四个一线城市投资人要求购物中心资本化率均有所抬升,主要由于美元加息导致大宗交易流动性下降,以及经济不确定性下消费需求萎缩的影响。本期调研中,买卖双方给出的区间分化明显,投资者多持有谨慎观望态度,头部开发商卖方预期仍较为乐观。本期调研结果显示,北上深整体表现韧性更强,北上深核心区购物中心的资本化率在所有城市及区域中为最低且较接近,分别为 4.5%-5.3%、4.6%-5.4%和 4.6%-5.4%。广州核心区购物中心资本化率相比其余三个城市更高,为 4.8%-5.6%。受访者对于一线城市核心区及非核心区的购物中心收益要求差异表现了明显的因区位带来的风险溢价,核心与非核心区资本化率差异约为 50bps。本期调研中,超过六成受访机构给出新一线城市的资本化率区间判断。受消费基础设施 REITs 放开的政策影响,非一线城市零售不动产通过公募 REITs 退出通道打开,投资人对新一线城市零售投资机会关注度显著提升。本期调研发现,机构投资者给出的成都、杭州购物中心资本化率区间为新一线城市中最低,分别为 5.1%-6.6%和 5.2%-6.6%,和一线城市非核心区位资本化率区间持平。本次调研中,投资人给出的南京、武汉、成都、西安购物中心资本化率下限在 5.5%-5.7%之间。中国 REITs 指数之不动产资本化率调研报告 17从城市维度来看,北京、上海零售不动产受投资人关注的比例最高,体现了市场对北、上两座城市的投资偏好;关注度最高的前6名新一线城市分别为成都、杭州、南京、武汉、重庆、西安;投资关注度按业态排名:购物中心社区商业奥特莱斯百货商场;调研结果显示北京、上海、深圳核心区购物中心的资本化率在一线城市中较接近,分别为 4.5%-5.3%、4.6%-5.4%、4.6%-5.4%;广州核心区购物中心资本化率为 4.8%-5.6%,同城市中非核心区的项目资本化率比核心区高出约 50bps;调研结果显示新一线城市购物中心的资本化率为 5.1%-6.8%;考虑到资产交易流动性、经营难度等,投资人普遍认为奥特莱斯资本化率比同区位的购物中心高出 0.5%-1.0%;对于零售不动产未来一年资本化率的变动趋势,多数受访者表达相对谨慎态度,随着消费基础设施 REITs 的推出,资本市场有望提振信心。123456调研总结瑞思不动产金融研究院研究院致力于高水平的行业政策、市场趋势与学术研究,探索符合中国客观实际的 REITs 发展道路,积极为行业实践与政策体系完善建言献策,推动中国 REITs 市场的建设与发展。研究院坚持“服务市场建设、服务成员单位、服务行业监管”,持续通过年度论坛、定期闭门研讨会、政策解读会、公开研讨会、课题研究、专题报告、咨询顾问、国内外交流等多种形式,致力于建设行业领先智库,促进监管和业界之间、行业参与机构之间、国内外行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助力市场健康发展。瑞思不动产金融研究院 2023 年调研及报告编写主要参与人员 联系人刘兵何亮宇朱元伟陈妍斐张恺玲胡峰柏甜雪刘言陈家辉杨蕾刘慧杨枝张峥周芊(按姓氏笔画排列)北大光华|张峥010 6276 戴德梁行 l 杨枝010 8519 瑞思研究院|王煜昊010 6074 0655wangyuhaochina-中联基金 l 肖雪010 8531 戴德梁行 l 张恺玲010 8519 8100K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16 20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前瞻产业研究院:2023年全球海洋产业及海洋中心城市发展白皮书(58页).pdf

    海洋产业与海洋中心城市相辅相成目 录CONTENTS全球海洋产业及海洋中心城市发展及经验借鉴中国海洋产业及海洋中心城市发展现状中国海洋产业及海洋中心城市发展趋势与建议1.1 人类步入海洋经济时代1.2 什么是海洋经济?定义及分类1.3 海洋中心城市的概念及功能1.4 海洋产业与海洋中心城市相辅相成海洋产业与海洋中心城市相辅相成地球表面71%被海洋覆盖,海洋不仅是未来能源、科技、原材料的源泉,还是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点。海洋:地球表面71%被海洋覆盖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71 23年全球三十佳城市区域分布圣地亚哥中国香港北京深圳上海杭州马德里伦敦墨尔本悉尼东京新加坡多伦多柏林巴黎阿姆斯特丹曼彻斯特慕尼黑斯德哥尔摩温哥华洛杉矶旧金山西雅图纽约波士顿华盛顿费城芝加哥蒙特利尔圣何塞1.1 人类步入海洋经济时代资料来源:Global Cities Index 2023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据世界银行的调研数据显示,全球有约60%的经济体量来自于港口海湾地带及其直接腹地。从施罗德(Schroders)发布的2023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全球30个最佳城市大多是海洋城市,可见全球已进入海洋经济时代。1.2.1 什么是海洋经济?海洋经济的定义及分类资料来源: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 20794-2021)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依据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 20794-2021),将海洋经济活动划分为海洋产业、海洋科研教育、海洋公共管理服务、海洋上游相关产业和海洋下游相关产业。海洋经济的分类海洋产业海洋科研教育海洋公共管理服务海洋上游相关产业海洋下游相关产业1.2.2 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的核心层资料来源: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 20794-2021)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涉海设备制造涉海材料制造海洋上游相关产业海洋经济核心层外围层支撑层海洋下游相关产业涉海产品再加工海洋产品批发与零售涉海经营服务海洋渔业沿海滩涂种植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化工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教育海洋科研教育海洋管理海洋社会团体、基金会与国际组织海洋技术服务海洋信息服务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修复海洋地质勘查海洋公共管理服务根据海洋经济活动的性质,将海洋经济分为海洋经济核心层、海洋经济支持层、海洋经济外围层,分别对应5个产业类别。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的核心层,包含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业等15个产业。海洋产业1.2.3 海洋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及八大要素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发展海洋经济的底层逻辑是通过海洋进行人、物、资源、信息等要素的流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对要素流动便利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成熟的海洋经济离不开八大要素,其中城市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牵引力。海洋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人物资源信息海洋经济发展的八大要素发达的港口航运优越的地理条件产业的聚集融合完善的创新体系宜人的居住环境完善的协调机制00608合理的分工协作强大的核心城市1.3.1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概念及特征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是由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带动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概念最早出现源于世界领先海事城市报告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指以海洋资源为基础、拥有领先的海洋核心竞争力,在一定区域内起着枢纽作用且对全球经济社会活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城市。对外开放程度高海洋经济高度繁荣海洋科创水平先进海事资源储备丰富及利用率高海洋文化吸引力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特征航运海事金融和法律海事技术港口和物流吸引力和竞争力世界领先海事城市报告评选维度01020304051.3.2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五大功能定位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良好的港口条件和发达的港口物流网络是保持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港口与物流优势的重要基础,是港口航运枢纽功能得以正常运转的硬环境条件港口航运枢纽功能海洋创新和海事技术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素,海洋科技的创新程度和海事教育水平的高低关系到海洋中心城市发展的上限和潜力海洋科技创新功能海洋产业集聚主要体现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能力、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发展等方面海洋产业集聚功能海洋文化交流主要体现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对海洋文化传播和交流的组织和推动能力、海洋文化的创作表现、海洋经济文化的协同发展等方面海洋文化交流功能海洋治理主要体现在海洋生态文明、城市宜居环境、海洋法律与公共保障系统等方面海洋治理供给功能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1.4 海洋产业的发展往往与海洋中心城市密不可分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作为综合概念,兼具海洋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功能与特性,以海洋发展为核心功能的同时牵引海洋经济为特色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带动着整个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通过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来推动各类经济活动的进行,而海洋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海洋中心城市。海洋经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密不可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海洋经济的牵引力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核心城市2.1 全球海洋产业及海洋中心城市发展情况2.2 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案例:新加坡2.3 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案例:伦敦2.4 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案例:纽约2.5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经验借鉴全球海洋产业及海洋中心城市发展情况及案例借鉴20世纪之前,人们对于海洋的利用着重于海洋交通运输。自1947年,世界海洋活动形式开始转变,而后海洋石油、天然气业迅速发展,并成为海洋经济产业的第一大产业。20世纪60年代,各国开始注重海洋开发,至1994年联合国海洋公约法的生效标志着海洋时代的到来。2.1.1 全球海洋产业发展历程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世纪初以前海洋交通运输为主人们对于海洋的认识与实践局限于海洋表面,即对于海洋的利用着重于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活动形式转变世界上第一座近海石油平台在墨西哥湾建成标志着海洋活动形式由以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渔业为主向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模式转变1947年各国注重海洋开发以临海国家为主的世界各国,开始将海洋开发定为基本国策,竞相制定海洋“开发规划”和战略计划”20世纪60年代1994年海洋时代到来正式生效的联合国海洋公约法标志着国际海洋秩序的形成和人类和平利用海洋、全面管理海洋时代的到来随着全球海洋意识普遍增强,各沿海国纷纷把建设海洋强国作为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由于各国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科技发展水平差异,全球140多个海洋国家和地区间海洋产业实力和发展特点不一。2.1.2 全球主要国家海洋经济规模情况及特点资料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 英国海事局 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美国着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业、海洋矿产业、船舶建造、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六大海洋产业。澳大利亚中国英国海洋产业产值注:由于各国和地区的对海洋产业和的统计划分各不相同,此处为各国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4.324千亿美元(2021)1.16千亿英镑(2019)1.185千亿澳元(2021)9.46万亿元(2022)海洋经济体量最大,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化工业、海洋渔业是支柱产业。船舶研发与设计、航运保险与仲裁、船舶租赁与融资等服务性产业以及海上风电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教育业等新型海洋产业在全球占据领先地位。传统海洋国家,海洋产业链条完善,海洋科技发达,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基础良好。随着海洋科学和海洋工程的发展,全球沿海各国开发利用海洋的规模日益扩大。据OECD海洋经济数据库测算,2010年全球海洋经济产出约为1.5万亿美元,约占世界总增加值的2.5%。据预测,2030年全球海洋经济将超过3万亿美元,其中海洋旅游业预计将占据最大的份额。2.1.3 全球海洋产业规模日益扩大资料来源:OECD海洋经济2030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1.5320102030E2010-2030年全球海洋经济产出增加值及预测(单位:万亿美元)注:2023年海洋经济产出预测值按2010年美元不变价格计算。2030年全球海洋经济产出增加值结构预测(单位:%)海洋旅游业,26%近海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和生产,22%港口活动,16%其他,36%前文说到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概念源自世界领先海事城市报告,2022年该报告也对世界范围内的知名海洋城市进行排名,包括五大评选指标的排名和总排名。世界领先海事城市报告对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也体现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竞争格局。2.1.3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竞争格局:2022年排名情况资料来源:2022年世界领先海事之都报告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22年世界领先海事城市报告评选指标及TOP5排名情况航运海事金融和法律海洋技术12345雅典新加坡东京上海汉堡纽约伦敦东京奥斯陆巴黎新加坡奥斯陆釜山伦敦上海港口和物流吸引力和竞争力总排名上海鹿特丹新加坡香港广州新加坡伦敦哥本哈根鹿特丹奥斯陆新加坡鹿特丹伦敦上海东京排名现代海洋城市研究报告(2021)将全球领先的现代海洋城市分为四个发展梯队。本白皮书选取位列第一梯队的伦敦、新加坡、东京、纽约作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海外案例进行经验借鉴分析。2.1.3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竞争格局:四个发展梯队资料来源:现代海洋城市报告(2021)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现代海洋城市综合榜单第一梯队伦敦 新加坡 东京 纽约 上海 香港第二梯队第三梯队第四梯队深圳 洛杉矶 汉堡 广州 休斯顿 奥斯陆鹿特丹 青岛 悉尼 釜山天津 大阪 斯德哥尔摩 安特卫普 厦门 哥本哈根 大连赫尔辛基 横滨 宁波-舟山 吉隆坡雅加达 温哥华 雅典曼谷 马尼拉 南通 福州 烟台 胡志明市连云港 温州 湛江 北海1824年英国宣布将新加坡辟为自由港,新加坡成为东南亚最大的货物集散中心。20世纪50年代末新加坡实施“替代进口”工业化,但仍维持自由港地位不变。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新加坡推行“面向出口”工业化,带动海洋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构建海洋产业结构,建成了全球第三大炼油中心、国际海事工业中心、国际海洋航运中心、国际海事金融和仲裁中心,由此确立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地位。新加坡是发达港口航运要素的典范,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为基础,建成了连结东西、运转高效的枢纽港口,并且凭借其专业的航运服务能力以及良好的营商环境,打造出了的健康、完善的航运生态圈,新加坡蝉联五次“世界领先海事城市”榜首,2022年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全球第二。2.2.1 新加坡发达港口航运要素的典范资料来源:新加坡海事及港口管理局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00212022货物吞吐量(单位:亿吨)2015-2022年新加坡货物及集装箱吞吐量情况2000212022集装箱吞吐量(单位:万个标准箱)连续五次位列“世界领先海事之都”榜首新加坡产业的聚集融合是海洋经济的根本动力要素,新加坡通过构建高度发达的海洋产业集群、非常重视发展科技创新、发展服务海洋的高端服务业、提升城市海洋文化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典范。2.2.1 新加坡: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打造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高度发达的海洋产业集群构建了以航运为核心,融合修造船、石油勘探开采冶炼、航运金融保险等各种上下游产业的海洋产业集群。非常重视发展科技创新在国家层面实施了从海洋经济向知识海洋经济和智慧海洋经济转型的战略规划;建立了新加坡海事数据中心、圣约翰岛国家海洋实验室等以打造世界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服务海洋的高端服务业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发展海事仲裁、船舶登记、海洋金融等服务海洋发展的现代高端服务业。提升城市海洋文化新加坡将城市海洋文化的形象提升到战略高度,投入量大量资金,还通过立法等手段保留据海洋文化特色的建筑。2018年以来,新加坡相继出台海事与岸外工程产业转型蓝图、海洋运输业转型蓝图等规划,政策作为完善的协调机制要素推动了新加坡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2.2.1 政策推动新加坡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20-2025年海运业增加值增长20亿新元或年均增长2%-3%确保新加坡港口的容量和面向未来的能力,支持港口自动化建设和技术采用,以提高港口的运营生产能力。在建的新加坡大士港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全自动集装箱码头,将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提升新加坡海事相关性和韧性新加坡政府已经建立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具有支持能力的海事创新生态系统。同时,新加坡政府还将深化海事研发能力,加强智慧港口、智慧航运、绿色科技等重点领域的研发转化。构建创新生态,积极开拓新的增长领域新加坡政府将利用其海外中心网络,提供海事集群基金等计划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建立海外创业能力。支持海事中小型企业和初创企业成长新加坡政府将支持业内现有劳动力进行技能升级,并更加重视自动化、数字化和可持续性方面的技能发展。培养一支具备全球技能并面向未来的劳动力队伍四项策略目标注:由于篇幅关系,文中四项策略的文字有所简化。海运业产业转型蓝图2025得益于海洋产业的聚集融合要素优势,伦敦是全球最主要的船舶经纪、海事法律、海事保险和航运金融服务集散地,同时也是包括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国际航运工会(ICS)在内的众多国际航运机构总部所在地,汇聚发达、专业的高端航运服务集群。2.2.2 伦敦航运服务之都伦敦资料来源:2022年世界领先海事之都报告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1城市海事法律专家数量3城市海事保险保费金额2城市海事律师事务所数量2021年伦敦在全球海事服务中排名第一全球第一伦敦伦敦通过汇聚发达、专业的高端航运服务集群从构建引领全球的海洋法律体系、打造国际海事金融中心、注重海洋海事教育三个方面着力打造伦敦特色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2.2.2 伦敦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打造资料来源:World Shipping Register HFW 伦敦国际承保协会(IUA)国际海上保险联盟(IUMI)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03注重海洋海事教育02打造国际海事金融中心01构建引领全球的海洋法律体系伦敦拥有110余家涉海法律企业,16名海事专家。伦敦还引领了全球海事仲裁,据HFW统计2022年伦敦共处理了1907起海事仲裁案件,约占全球海事仲裁案件的85%。85 22年全球海事仲裁案件伦敦占比伦敦打造了包含涉海信贷、保险、基金、信托等的国际海事金融中心。2022年,伦敦市场所有海事保险保费总计51亿英镑(64亿美元),占全球海事保险保费比重18%。据World Shipping Register数据,截至2021年,伦敦拥有等近50家海洋教育高校及机构,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中排名第一。18 22年全球海事保险保费伦敦占比2021年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海洋教育机构数量TOP50204060新加坡汉堡雅典鹿特丹伦敦发达的港口航运和完善的创新体系是纽约发展海洋经济的要素支撑。纽约位于美国东北部,濒临大西洋,地理位置相当优越。作为领先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纽约拥有美国第二大港口和世界一流海洋科研机构。2.2.3 纽约:发达的港口航运和完善的创新体系纽约资料来源:劳氏日报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纽约拥有发达的港口航运,纽约-新泽西港是美国第二大港口,2022年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全球第17拥有发达的港口航运纽约拥有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在内的世界一流海洋科研机构,还有科技成果转化的摇篮硅巷。完善的创新体系020040060080010001200西北海港联盟萨瓦纳港长滩港纽约与新泽西港洛杉矶港2022年美国前五大主要港口货柜吞吐量情况(单位:万标准箱)纽约在海洋金融和法律方面产业的聚集融合要素极为突出,纽约拥有发达的航运服务产业集群,业务涵盖航运金融、海事法律与仲裁、航运保险、船货代理、航运经纪服务等,此外,是全球最大的涉海企业上市地,截至2021年底,有70余家海事企业在纽约上市,市值约为700亿美元。2.2.3 纽约:海洋金融和法律方面产业的聚集扩散极为突出资料来源:Whos Who;World Shipping Register;Bureau van Dijk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21年全球海事上市公司市值及上市公司数量TOP5城市00708090020406080100纽约香港上海釜山东京注:气泡大小为上市公司数量。(单位:十亿美元)2021年全球海事法律专家和律所数量TOP5城市050100150鹿特丹巴拿马城雅典纽约伦敦05101520哥本哈根里约热内卢悉尼纽约伦敦海事律师事务所海事法律专家纽约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完善的协调机制,国家层面政策确定海洋优先研究领域,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以海洋科技为手段,不断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地方层面政策重视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和改善海洋环境,推动了纽约港口运输水平的提升和海洋生态的完整和可持续。2.2.3 纽约:完善的协调机制推动纽约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自1929年起,纽约区域规划协会(RPA)发布了四次区域规划,引领交通网络和港口的发展。2017年2017-2027年美国纽约州海洋行动计划提出4项目标:1)确保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完整性;2)以可持续且符合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方式促进经济增长、沿海发展和人类对海洋的利用;3)提高海洋资源抵御气候变化影响的能力;4)让公众积极参与决策和海洋管理。地方层面政策2004年美国海洋行动计划注重海洋科技教育2007年美国未来10年海洋科学路线图:海洋研究优先计划及实施战略重视自主创新和可持续2010年国家海洋政策提出海岸带和海洋空间规划2015年海洋变化:20152025海洋科学10年计划将海洋酸化、北极、墨西哥湾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研究列为重点研究方向国家层面政策通过确定海洋优先研究领域,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以海洋科技为手段,不断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重视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和改善海洋环境,推动了纽约港口运输水平的提升和海洋生态的完整和可持续。几十年来,东京一直是全球领先的航运中心城市。东京在海洋科研、船舶制造和航运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其中东京港是日本最大的港口,东京还注重海洋人才的培养,拥有众多海洋研究机构和大学,不仅有东京海洋大学,还有东京海洋研究所被称为“成为海洋科学家的必经之路”。2.2.4 东京:海洋科研、船舶制造和航运方面具影响力东京资料来源:劳氏日报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东京拥有东京海洋大学、东京大学大气海洋研究所等全球领先的科研机构海洋科研东京有着位列全球前三的舰队规模和造船能力船舶制造东京港是日本最大的港口,2022年东京港的集装箱吞吐量44.3万标箱航运全球首个无人船舶导航系统启动验证测试2020.6全球首艘全自动小型旅游船示范试验顺利完成2022.1九州北部大型高速沿海渡轮成功实现完全自主导航第三次、第四次船舶完全自主导航验证试验顺利完成2022.2第五次、第六次船舶完全自主导航示范试验顺利完成2022.3东京有着位列全球前三的舰队规模和造船能力,目前船舶工业中全自动船舶技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目前,东京的非营利组织日本财团计划在2025年投入运营全自动船舶,到2040年将一半的日本船舶实现自动运行。据估计,待日本50%的船舶改装为全自动船舶将为日本经济贡献80亿美元。2.2.4 东京:全自动船舶技术处于全球领先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日本财团 MEGURI2040 全自动船舶计划2025年2040年投入运营全自动船舶将一半的日本船舶实现自动运行近年来,东京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东京提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竞争力。其中,国际都市战略从“促传播、强联通、速培育”三个角度提升东京的国际影响力。未来的东京战略则是针对四大方向提出了具体的永续城市发展战略。2.2.4 东京:政策推动东京提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竞争力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东京2023年版未来的东京战略ONLINE MARKETING ADVANTAGES2022年国际都市战略提升传播力度:加快传播东京湾eSG项目;发布“全球金融城:东京倡议2.0”;增强城市文旅会展功能;提升东京产业的品牌力;扩大东京财团初创生态系统的国际影响力拓宽培育广度:提升日本青年一代的英语水平和国际视野;构建日语教育体系加强联通深度:与海外城市创设“市长协商机制”;推进城市外交;设立国际人力资源开发基金;支持东京企业海外扩张;超越传统框架的构造改革:地方政府构造改革等打造安全、安心的永续东京:扩大可再生能源利用实现脱碳社会、发展多摩地域和岛屿部打造引领世界的都市:提升东京城市形象、产业结构转型并强调创新、提高城市机能包括完备的海陆空人流物流网络让人成为城市进步的源泉:重视人才培养,强化回流教育城市作为成熟海洋经济的重要牵引,离不开海洋经济其他七大发展要素的相辅相成。从全球领先的海洋城市新加坡、伦敦、纽约和东京海洋经济的发展经验来看,有五大发展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2.5 全球领先的海洋中心城市发展经验总结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1优越的地理条件发展发达的航运和物流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使城市对外联系密切,要素流动便利。发展发达的航运和物流2完善的创新体系是海洋经济持续发展的引擎,因此要注重技术创新,例如东京在探索全自动船舶技术走在世界前列。注重海洋产业的技术创新3例如,东京拥有众多海洋研究机构和大学,其中东京海洋研究所被称为“成为海洋科学家的必经之路”。提升高端海洋服务业发展水平4例如,伦敦在海事仲裁、海事保险等高端海洋服务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注重海洋海事教育5从新加坡、纽约和东京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政策是海洋产业集聚发展的可靠保障,是提升海洋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政策是海洋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3.1 中国海洋产业发展历程3.2 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现状3.3 中国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情况3.4 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代表城市的主要做法中国海洋产业及海洋中心城市发展现状新中国成立以后,海洋产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随着海洋经济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海洋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3.1.1 中国海洋产业发展历程: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漫长准备阶段19491977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海洋主要功能是政治和军事战略作用,海洋经济的发展以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为主。探索起步阶段19782002年改革开放推动了海洋经济各产业孕育发展,使得海洋产业门类更为齐全。然而对技术要求较高的海洋第二产业等发展较慢,且缺乏统一的海洋产业规划,各海洋产业独立发展,未能有效发挥产业间的协同促进作用。快速发展阶段20032011年海洋产业体系逐步完善,海洋经济初具规模,海洋经济发展的条件日益完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等产业规划文件发布,各沿海省份相继出台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并将各省的海洋经济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转型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将海洋经济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次。为推进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2018年中国批准了14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近两年,我国海洋经济体量平稳增长,据自然资源部数据,2022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为9.46万亿元,比2021年增长1.9%,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7.8%,占比与2021年持平。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为4.6:36.5:58.9,可见我国海洋经济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3.2.1 中国海洋经济体量平稳增长,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资料来源:自然资源部2022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14-2022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结构(单位:%)-8%-6%-4%-2%0%2%4%6%82345678900022 2023H1总量(万亿元)增速(%)2014-2023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情况(单位:万亿元)注:1)2022年生产总值数据为初步核算数,其余为核实数;2)2019&2022年生产总值结构数据为初步核算数,其余为核实数。0 0Pp0 002020212022海洋第一产业海洋第二产业海洋第三产业经初步核算,2022年,全国15个海洋产业增加值3.85万亿元,比2021年下降0.5%。其中,海洋旅游业增加值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占比大,分别为34%和20%。从增速来看,海洋电力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水淡化等海洋新兴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海洋电力业增加值增速最快为20.9%。3.2.2 海洋新兴产业较快增长,海洋电力业增速最快资料来源:自然资源部2022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海洋旅游业,34%海洋交通运输业,20%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化工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电力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2022年全国15个海洋产业增加值增速情况(单位:%)2022年全国海洋产业增加值构成(单位:%)20.9-15-10-50510152025海洋旅游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盐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沿海滩涂种植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渔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油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矿业海洋电力业3.2.2 中国海洋产业产业链全景图谱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上游中游下游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水淡化及利用海洋生物制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矿业海洋油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涉海设备制造涉海材料制造涉海产品再加工海洋产品批发与零售涉海经营服务中远海运重工中集来福士振华重工宝石机械武汉船用机械中国船舶第七二五所昊华科技万盛股份中浮新材料鞍山钢铁宝钢股份中水渔业开创国际好当家海油工程中海油服中石油海洋工程中盐股份山东海化鲁银投资中国五矿金航集团泰鑫矿业中远海发上港集团招商轮船中青旅大连圣亚众信旅游中国船舶大船集团新扬子造船巴安水务双良节能上海电气鲁北化工鲁银投资金盛海洋海油工程中海油服振华重工华大海洋诚意药业山东达因金风科技远景能源明阳智能海洋水产加工业海洋工程装备业沿海滩涂种植业国联水产百洋股份好当家中远海运重工中集来福士振华重工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中农海稻南泥湾集团我国沿海地区已形成三大海洋经济圈的区域格局,分别是北部海洋经济圈、东部海洋经济圈和南部海洋经济圈,“三圈”抱团发力,各展所长,绘就了我国海洋事业开放发展新蓝图。其中,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最高,南部北部经济圈产值差距超9500亿。3.2.3 中国海洋产业区域发展格局:三大海洋经济圈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注:图中为各海洋经济圈2021年海洋生产总值,2022年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暂未公布2022年数据。南部海洋经济圈东部海洋经济圈35518亿元29000亿元25867亿元2021年海洋生产总值(亿元)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旅游业远洋渔业海洋文化产业水产品加工与养殖业北部海洋经济圈港口物流业海洋船舶业海水淡化业海水养殖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东部海洋经济圈海工装备业海上风电业港口物流业海洋服务业南部海洋经济圈优势产业2017年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推进深圳、上海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随后我国三大海洋经济圈多个沿海城市提出了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希望通过建设海洋中心城市带动海洋经济发展,进而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和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综合竞争力。3.3.1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成各大沿海城市共同战略目标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广州:2035年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上海: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上海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岛:到2035年,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天津:2019年提出要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大连:到2025年,建成中国北方重要的海洋中心城市,到2035年建成东北亚海洋中心城市舟山:到2025年,与宁波共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宁波:到2025年,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格局地位初步确立,2035年,基本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福州:2035年建成“海丝”沿线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海洋中心城市厦门:2035年建成国际特色海洋中心城市深圳: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3.3.2 全国各大沿海城市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战略定位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城市海洋产业发展战略定位政策规划深圳建设具有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成为引领全球价值链、共塑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海洋城市发展典范。打造全球海洋经济引领者、全球海洋科创新标杆、全球海洋文明示范区和全球海洋协作主平台。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32035年)上海海洋资源管控科学有效、海洋生态空间品质不断提高、海洋经济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海洋灾害防御能力大幅增强、民生共享水平进一步改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能级稳步提升。上海市海洋“十四五”规划青岛打造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国家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示范区和海洋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青岛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广州全力打造海洋创新发展之都,成为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涉海资源要素配置中心、南海综合开发先行区、海洋产业集群高地和海岸带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厦门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湾区、国家海洋高端高新产业基地、国际滨海旅游名城、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海洋治理典范城市。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福州“海上福建”建设的排头兵;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引领区;“海丝”沿线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海洋中心城市。福州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宁波着力打造世界级临港产业集群,推动高端港航物流服务业纵深突破和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扩大海洋国际国内合作,积极参与海洋领域国际标准制定,打造卓越的海洋经济中心、特色鲜明的海洋科创中心、包容共享的海洋文化交流中心、风情独具的滨海旅游城市。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天津发展定位于建设海洋强国建设支撑引领区、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国家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建设国家海洋文化交流先行区、建设国家海洋绿色生态宜居示范区。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大连把大连建设成为中国北方海洋特色鲜明的开放创新之都、生态宜居的浪漫海湾名城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城市。大连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我国三大海洋经济圈分别有三个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代表性城市,南部经济圈的深圳、东部经济圈的上海和北部海洋经济圈的青岛。其中,深圳和上海市我国最早确定的两座“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3.4.1 我国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代表城市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上海青岛深圳南部海洋经济圈东部海洋经济圈北部海洋经济圈深圳是我国最早确定的两座“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之一,近年来深圳海洋产业发展迅速,2022年深圳市海洋生产总值达3128亿元,占GDP比重9.7%,深圳涉海企业增加至近3万家,其中上市企业49家。深圳已初步形成了以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柱、新兴产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新兴产业占比已升至37%。3.4.2 深圳:形成了传统产业为支柱、新兴产业为支撑的格局2015-2022年深圳市海洋生产总值情况(单位:亿元)1873 3128 0500025003000350020022资料来源: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深圳市海洋产业格局传统产业为支柱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等新兴产业为支撑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金融业等37%深圳海洋产业是由创新引领发展的,2021年深圳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贡献率高达60%。近年来,深圳加快建设涉海创新载体,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及技术攻关,重点建设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吸引海洋产业人才聚集,鼓励多方开展自主创新,设立海洋基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了具有深圳特色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3.4.2 深圳:创新引领海洋产业发展资料来源: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深圳市科技创新局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截至2023年H1深圳市涉海创新载体数量4224800国家级涉海创新载体省级涉海创新载体市级涉海创新载体共74个涉海创新载体截至2023年上半年,已建成涵盖海洋电子信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能源、海洋生物、海洋资源勘探和深海技术等重点领域的74个涉海创新载体。加快建设涉海创新载体建设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已写入深圳“十四五”规划。2023年,深圳海洋大学、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深圳海洋博物馆一体建设加快。重点建设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2017年深圳设立了深圳市海洋产业发展基金。随后,深圳陆续设立了前海中船智慧海洋创新基金和深圳绿色航运基金等海洋专业基金。设立海洋产业基金,完善海洋金融体系从顶层设计来看,2023年5月印发的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3-2035年)设定2023-2035期间总目标,3个成“形阶段目标,六大策略,多种保障等,推进建成具有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3.4.2 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深圳方案”2025-2035年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目标9.7%到2025年到2035年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2022年六大海洋发展策略资料来源: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3-2035年)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初步建成国际航运中心、海洋战略新兴产业高地,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25年全面建成国际航运中心、高端服务中心、海洋战略新兴产业高地2035年成为典型标杆,海洋综合实力及全球影响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准2050年01打通内外循环,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及高端服务中心02引领绿色转型,促进海洋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03驱动创新发展,强化海洋科技人才战略力量加强04彰显海洋文化,营造多元活力的海洋城市生活05深化对外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06引导产业下海,加速培育和壮大海洋新兴产业作为我国最早确定的两座“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之一,上海是唯一一个海洋生产总值近万亿的城市。据上海市海洋局数据,2022年上海海洋生产总值达9792.4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中海洋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占比大,但未实现增长;海洋油气业增速最快,同比增长69%。3.4.3 上海:全国唯一海洋生产总值近万亿资料来源:上海市海洋局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16-2022年上海市海洋生产总值情况(单位:亿元)103729792.40200040006000800000022注:1)2022年生产总值数据为初步核算数,其余年数据为核实数;2022年上海海洋产业增加值构成(单位:%)49B%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电力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渔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上海的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船舶工业领先全国,其中海洋交通运输能力乃至全球领先,据劳氏日报公布2022年全球五大集装箱港口排名,上海以4730万标准箱排名全球第一。同时,作为全国唯一一个集船舶海工研发、制造、验证试验和港机建造的城市,上海的海洋装备制造能力在国内前列。3.4.3 上海: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船舶工业领先全国资料来源:劳氏日报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22年全球前五大集装箱港口排名及吞吐量情况(单位:万标准箱)4730 0040005000青岛港深圳港宁波舟山港新加坡港上海港上海海洋船舶和装备制造业代表产品及装备截至2023年10月已累计完工交付13艘全球最大24000TEU级超大型集装箱船全球最大2400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天鲲号是我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建造的、亚洲最大的自航式绞吸挖泥船天鲸号、天鲲号国产大型绞吸装备沪东中华造船(集团)自主研发设计的大型LNG运输船已实现第一代到第五代的快速迭代,并于2023年9月开发出世界最大LNG运输船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负责建造我国国产大型邮轮H1508船,正在争取年内交付。另外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也在开工建造我国第一艘大型邮轮H1508船根据上海市海洋“十四五”规划到“十四五”末,海洋经济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5万亿元左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能级稳步提升,并针对海洋经济提出了五个主要任务。3.4.3 上海:“十四五”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能级稳步提升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推进构建以新型海洋产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优化蓝色经济空间布局完善“两核一廊三带”的海洋产业空间布局,助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和能级提升。提升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协同推动涉海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推进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拓展海洋开放合作领域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协同推进长三角区域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海洋经济运行监测和研判能力加强市、区两级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能力建设。“十四五”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目标0.981.5到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万亿元)2022年“十四五”上海市海洋经济发展主要任务0102030405青岛是我国北部海洋经济圈的代表性城市,2022年青岛市海洋生产总值达5014.4亿元,同比增长7.5%,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3.6%。青岛在28个海洋及相关产业门类均有布局,在15个主要海洋产业中,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等80%产业规模居山东前列,部分海洋产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3.4.4 青岛:海洋产业结构比较均衡资料来源:青岛市海洋发展局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15-2023年青岛市海洋生产总值情况(单位:亿元)5014.42479.40040005000600020002120222023H1中海油青岛海工完成我国最大规模海上岸电应用项目导管架陆地建造工程,流花FPSO项目正在加快推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已聚集了正大制药、东海药业有限公司、上海医药集团青岛国风药业为代表的海洋生物医药企业数百家,3个以海洋生物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园区,还有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等科研院。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依托国信集团、山东海洋集团等重点企业深耕深远海,加快推进“国信2号”养殖工船、“深蓝2号”深远海网箱等重点项目打造深远海养殖中国样板。海洋渔业青岛市领先产业发展情况作为一流的海洋科研强市,青岛海洋科研教育和管理服务表现出众,2022年青岛海洋科研教育、海洋公共管理服务占全市海洋GDP的比重为21.3%。青岛聚集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和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创新策源地、海洋人才聚集地。目前,青岛集聚国家深海基地、崂山实验室等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57家,规上涉海企业2700余家,海洋人才约37万人。3.4.4 青岛海洋科研强市资料来源:青岛市海洋发展局 青岛市统计局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海洋领域唯一国家实验室海洋科研教育、海洋公共管理服务占比21.3%全国涉海高端研发平台40%全国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50%世界上第五个深海技术支撑基地是“蛟龙号”的运行单位青岛代表性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即崂山实验室。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学科门类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十四五”期间,青岛出台了青岛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逐步完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增强,海洋经济开放合作再上新台阶,海洋可持续发展潜力持续提高的总目标,力争到2035年以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进入世界城市体系前列。3.4.4 青岛:主要海洋产业优势突出,海洋产业结构比较均衡“十四五”时期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7%左右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到2035年以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进入世界城市体系前列 优化海洋经济发展布局 打造海洋新兴产业增长引擎 激发海洋传统产业发展新动能 促进现代海洋服务业提质增效 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4.1 中国海洋产业发展趋势4.2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建议中国海洋产业及海洋中心城市发展趋势及建议01海洋经济总体发展加速向好,随着新兴海洋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速,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海洋经济增量提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02例如,“清洁能源 渔业”成为发展新趋势,沿海港口加快推进岸电系统建设,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启用等。海洋产业加速向绿色化智能化发展03我国在海洋领域“卡脖子”技术方面取得积极成效,科技创新在海洋产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创新驱动日益成海洋产业发展主要动力04三大海洋经济圈区域差距逐渐减小,海洋中心城市加快建设将辐射区域海洋产业提质。海洋区域发展格局逐渐优化发展趋势4.1 中国海洋产业发展趋势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其中产业集聚融合是海洋经济的根本动力,各地要扬优势补短板,重视海洋产业集聚融合;还要统筹海陆产业的联动,建立海陆复合型产业体系。4.2 建议一:重视海洋产业集聚融合,建立海陆复合型产业体系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根据各地优势海洋产业,扬优势补短板,重视海洋产业间的集聚融合。例如,可以通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牵引产业的培育壮大。重视海洋产业集聚融合 发展海洋经济不仅要重视海洋产业,还要统筹海陆产业的联动,建立复合型产业体系。例如,将海洋渔业和海洋金融业的联动。建立海陆复合型产业体系科研创新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完善的创新体系决定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未来的发展动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创新能力离不开科技成果转化。4.2 建议二:重视科研创新能力,积极推动成果转化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科研创新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决定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未来的发展动力。借鉴新加坡和东京的经验,这些城市十分重视海洋科研创新,例如建立了新加坡海事数据中心、圣约翰岛国家海洋实验室等以打造世界海洋科技创新中心。重视科研创新能力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科技成果转化,因此要打造海洋成果转化重大平台,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例如,对于青岛、天津等有科创资源聚集具一定成果储备的城市更要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动成果转化海洋经济要素之一的完善创新体系离不开海洋人才的强力支撑,要加强海洋学科和研究机构建设、培养海洋人才、积极引进海洋人才。4.2 建议三:加强海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引导学校、企业、海洋科创平台等多方积极引进海洋人才,招引顶尖专家,在政策上对海洋人才的招引给予奖补和倾斜。积极引进海洋人才加强海洋大学、海洋学科等科创平台建设,以打造国际一流海洋高校和研究机构、赶超国际顶尖海洋研究机构为目标。加强海洋学科和研究机构建设海洋人才队伍培养引导区域内和区域间的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强强联合培养海洋人才队伍,联合办学。政策作为完善的协调机制要素表现形式,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各海洋城市的发展基础不同,各地要根据各地海洋产业发展基础给予符合当地海洋产业发展需要的政策支持。4.2 建议四:符合地区海洋产业基础及发展需要的政策支持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政策符合海洋产业发展基础符合当地海洋产业发展需要制定符合海洋产业发展基础的海洋产业政策,合理规划海洋三次产业比例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地区海洋产业发展需要,加大重点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包含土地、资金等支持加大投入,政策引导金融、保险和社会资金投向海洋发展领域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资源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因此要重视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资源保护、开发和管控,支持海洋绿色低碳发展。4.2 建议五:重视海洋资源保护、开发和管控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加强海洋资源及生态环境的基础性工作,从近海到远洋,实现全域生态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加强海上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开展全面的海洋资源及生态环境状况调查,摸清底数,加强信息共享,为提升海洋治理水平夯实基础海洋资源合理管控加快低碳能源增效替代,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探索海洋碳汇前沿领域海洋绿色低碳发展合理的分工协作是发展海洋经济八大要素之一,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下,各地应在竞争中加强合作,构建有效的城市网络,从而促进海洋城市合作网络的国际化。4.2 建议六:在竞争中加强合作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例如,上海就提出要深化长三角区域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创新、海洋资源保护利用、海洋灾害防御等领域的战略合作;深圳提出要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进程中加强深港合作。加强和国内沿海城市的合作例如,深圳提出全球海洋治理参与者的目标,通过国际合作,强化深圳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国际规则参与及制定能力。拓展国际海洋合作新领域,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加快建成海洋合作治理先锋城市。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在竞争中加强合作海洋经济不仅要关注海洋还要强化其腹地的发展,特别是强化城市陆地和海洋的互动交融,打造面向未来的海洋文明典范。4.2 建议七:强化陆地和海洋的互动交融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强化城海交融,优化海岸带空间与景观塑造,营造独特滨海城市风貌塑造海洋城市特色风貌打造海洋历史文化与延续海洋历史文脉的独特名片海洋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重大体育赛事牵引,丰富海洋文化公共活动,营造多彩海洋生活加强重大体育赛事牵引加速海洋文化艺术和商业融合,结合地域特色打造海洋文化艺术服务业。加速海洋文化艺术和商业融合前瞻产业研究院是中国产业咨询领导者!隶属于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于1998年成立于北京清华园,主要致力于为企业、政府、科研院所提供产业咨询、产业规划、产业升级转型咨询与解决方案。前瞻产业研究院前瞻产业研究院前瞻经济学人APP是依托前瞻产业研究院优势建立的产经数据 前沿科技的产经资讯聚合平台。主要针对各行业公司中高管、金融业工作者、经济学家、互联网科技行业等人群,提供全球产业热点、大数据分析、行研报告、项目投资剖析和智库、研究员文章。前瞻经济学人前瞻经济学人让你成为更懂趋势的人报告制作: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方式:400-068-7188更多报告:https:/主创人员:郑玉琴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15 58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房地产行业专题研究报告:新发展模式专题一城中村改造是明确支撑-231110(30页).pdf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1 城改概念城改概念和政策和政策:城改已成为城市更新重要内容,政策自上而下推城改已成为城市更新重要内容,政策自上而下推动动城改进程城改进程。城中村改造涉及将村民农业户口变更为.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14 30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世邦魏理仕:2023年广州办公楼租户调查报告(23页).pdf

     专题报告年广州办公楼租户调查世邦魏理仕研究部年广州办公楼租户调查世邦魏理仕研究部年广州办公楼租户调查世邦魏理仕研究部年广州办公楼租户调查世邦魏理仕研究部年广州办公楼租户调查世邦魏理仕研究部年广州办公楼租户调查世邦魏理仕研究部增加减少增加减少外资内资固定工位共享工位年广州办公楼租户调查世邦魏理仕研究部年广州办公楼租户调查世邦魏理仕研究部受访企业表示愿意支付额外费用以支持业主对楼宇进行绿色升级改造年广州办公楼租户调查世邦魏理仕研究部年广州办公楼租户调查世邦魏理仕研究部年广州办公楼租户调查世邦魏理仕研究部年广州办公楼租户调查世邦魏理仕研究部年广州办公楼租户调查世邦魏理仕研究部年广州办公楼租户调查世邦魏理仕研究部年广州办公楼租户调查世邦魏理仕研究部年广州办公楼租户调查世邦魏理仕研究部金融业零售贸易医药及生命科学专业服务制造业交运仓储其他行业中资企业外资企业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13 23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金杜律师事务所: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IV(2023)(107页).pdf

    1粤港澳 大 湾 区 的法律与 实 践 IV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2声明:本资料不代表金杜律师事务所对有关问题的法律意见。任何仅仅依照本资料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做出的作为和不作为决定及因此造成的后果由行为人自行负责。如您需要法律意见或其他专家意见,应该向具有相关资格的专业人士寻求专业的法律帮助。本资料中,凡提及“香港”、“澳门”、“台湾”,将分别被诠释为“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地区”。版权声明:金杜律师事务所 2022 年版权所有金杜律师事务所保留对本资料的所有权利。未经金杜律师事务所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或通过任何方式(手写、电子或机械的方式,包括通过复印、录音、录音笔或信息收集系统)复制本资料任何受版权保护的内容。有关本资料的咨询及意见和建议,请联系:粤港 澳 大湾区 的法律 与 实践 IV3前 言根植亚洲,服务世界!2022 年 3 月,金 杜 律 师 事 务 所(King&Wood Mallesons)作为一家国际律师事务所迎来十周年。十年前,金杜和澳大利亚万盛国际律师事务所(Mallesons Stephen Jaques)走到了一起,共同打造一家新型的全球性律师事务所,改变了国际法律服务市场格局。十年来,我们凭借勇于创新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独特的国际化平台和多元化视角,成为亚洲地区的领头羊。目前,我们在中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欧洲、美国和中东等地设有 30 个办公室,拥有 3000 多名律师。金杜国际中心于 2018 年 4 月设立于粤港澳大湾区,截至目前,金杜国际中心包含深圳、香港、广州、海口、三亚、珠海六个办公室,有超过 140 位合伙人和 600 余名专业人员,核心业务板块涵盖“走出去”、金融科技、跨境并购、资本市场、私募/风险投资、一般公司业务、知识产权保护、跨境争议解决、资产管理、海关与外汇等。金杜国际中心不仅在大湾区三个司法辖区拥有本地化的综合服务能力,而且依托金杜全球网络、各个办公室间人员的调派以及跨境人才培养计划,我们在大湾区已拥有全方位、一站式的国际法律服务能力。金杜国际中心的设立和发展,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发展的大背景紧密相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到 2022 年,“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根据相关报道,2021 年粤港澳大湾区 11 个城市有人口 8000 多万,经济总量约人民币 12.6 万亿元(约合 1.89 万亿美元),进入世界 500 强的企业达 25 家。“硬联通”方面,黄埔大桥、南沙大桥、广深港高铁、虎门大桥、港珠澳大桥依次屹立,深中通道、狮子洋通道等通道也正在建设,此外,大湾区铁路运营里程已近 2500 公里,“轨道上的大湾区”正加快形成;“软联通”方面,广东省持续推进“湾区通”平台建设,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不断深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包括债券“南向通”、“跨境理财通”在内的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有序推进,职业资格认可、标准衔接范围持续拓展。软硬件的互联互通,使得湾区各城市间资金和人员的流动更加便利,经济活动更加活跃。根据相关报道,“跨境理财通”落地两个多月的时间,参与“跨境理财通”试点业务的大湾区居民已超过 2 万人次,资金汇划 5855 笔,金额 4.86 亿元,资金双向流动均衡,交易活跃。随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的颁布,合作区挂牌 8 个月的时间,已有 50 万辆次澳门单牌车进出横琴,经横琴口岸往来琴澳两地之间的澳门居民日均达 7000 余人次。金杜始终致力于为客户发掘和开启机遇,我们不仅协助客户深耕本地市场,亦协助客户开拓国际业务。本期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是本系列的第四期,内容分为金融市场、私募基金、争议解决、企业合规和投资前沿五个部分,来自金杜国际中心和其他办公室的同事分享了他们在新的政策法规和新的市场实践方面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希望本刊物能帮助客户更加深刻地理解大湾区的政策法规,更加深入地了解大湾区的市场动态,从而更加精准地把握来自大湾区的商业机会和发展机遇。王立新 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4金融市场香港保险相连证券市场的崛起保监局公布申请授权经营特定目的业务的指引 007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重点环节与政策期待 012债券市场“南向通”正式实施,市场参与者需要了解什么?019香港上市公司从事虚拟资产行业业务需要了解的关键事项 031市场首例分析:中国上市证券公司发行 A 股配股及 H 股供股 036自 2021 年 12 月起香港付款保障发生的变化 039理财通于 2021 年 10 月正式上线 043私募基金当中资基金管理人遇上境外基金那些不得不说的特殊监管问题 051目 录5企业合规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解读(一)个人数据保护篇 067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解读(二)数据安全合规篇 078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解读(三)数据权益与数据交易篇 087投资前沿琴澳发展的新精彩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要点解读 094争议解决中国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公司跨境清盘试点机制 059香港竞争事务审裁处首个上诉案 062香港的公司法庭首次拒绝向软性临时清盘人提供协助 064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6金 融 市 场7香 港 保 险 相 连 证 券 市场 的 崛 起 保 监 局公 布 申 请 授 权 经 营 特定 目 的 业 务 的 指 引萧 乃 莹 石 璧 宁香港保险业监管局(保监局)近期公布了申请授权经营特定目的业务的指引(指引33)1,这标志着香港在推出保险相连证券(保险相连证券)制度进程中的又一重大里程碑。指引 33 于 2021 年 6 月 30 日起生效。为了鼓励公司申请获授权作为特定目的保险人(特定目的保险人)在香港或从香港经营特定目的业务(特定目的业务),保监局亦宣布了为期两年的保险相连证券资助先导计划(先导计划)的详情2,以推动保险相连证券的出台,巩固香港作为风险管理中心的地位。本文概括地列出了指引 33 中载明适用于特定目的保险人申请人的主要规定及公司申请特定目的保险人授权时应当采取的措施,以及先导计划的详情。一、指引 33 的概要继2020 年保险业(修订)条例草案和保险业(特定目的业务)规则(香港法例第 41P 章)(特定目的业务规则)刊宪后,特定目的保险人的监管框架和制度已于 2021 年 3 月 29 日起生效。指引 33 对适用于特定目的保险人在香港及从香港发行保险相连证券的申请条件作出了进一步的指引。3萧乃莹 石璧宁 Cindy.S1 https:/www.ia.org.hk/sc/legislative_framework/files/GL33TC.pdf2保监局日期为 2021 年 5 月 3 日的新闻稿,参见:https:/www.ia.org.hk/sc/infocenter/press_releases/20210503_1.html。3如需了解香港保险相连证券制度的概要,敬请查阅我们先前的法律快讯:构建大湾区再保险及风险管理中心 香港锐意引入保险相连证券法例(http:/ IV8二、获授权成为特定目的保险人的要求根据保险业条例(香港法例第 41 章)(保险业条例)第 6(1)条,除根据保险业条例第 8 条或第 8A条获授权的公司经营特定类别的保险业务、劳合社或获保监局认可的承保人组织外,任何人均不可在香港或从香港经营任何类别的保险业务。任何有意在香港或从香港经营特定目的业务的公司必须根据保险业条例第 8A 条向保监局提出申请。特定目的保险人申请人应当符合以下要求:要求详情委任管理人和董事特定目的保险人申请人必须设至少一名自然人管理人和两名董事,而其中一人必须是香港居民。每一该等主要经营人的委任必须获得保监局认可。在获得保监局授权前,须获保监局信纳在特定目的保险人申请人任职的管理人及董事属担任该等职位的适当人选。保监局在决定某人是否属担任该等职位的适当人选时,会考虑 保险业条例 第14A条和 有关“适当人选”的准则指引4所列的一切相关因素,包括资历、经验、是否有称职、诚实和公平地行事的能力、可靠程度、诚信以及财政状况。财政和偿付能力的要求特定目的保险人须全期资可抵债,即该特定目的保险人所负的所有法律责任,必须有全额的资产以支持,当中包括透过债项或其他财务安排所筹集的资金。为了进一步阐述,保监局指出,如符合下述条件,特定目的保险人与分保公司的再保险合约,便被视为全期资可抵债:该特定目的保险人(或另一人代该保险人)为了该分保公司的利益而根据该合约的条款所持有资产的价值,在任何时间及所有可合理预见的情况下,并在顾及下列项目后,均不少于该特定目的保险人根据该合约所负的法律责任(不论是实际或潜在)的款额:(i)该特定目的保险人根据再保险合约对分保公司所负的义务;及(ii)该特定目的保险人预期招致的开支。破产隔离和有限追索特定目的保险人及其分保公司之间的每份再保险协议都必须包含清楚明确的有限追索条款,以确保在再保险合约下可向特定目的保险人追讨的款项上限将会以下列较低者为准:(i)再保险合约的总限额;或(ii)该特定目的保险人(或另一人代该保险人)为该分保公司利益并根据该再保险合约的条款所持有的可动用资产。特定目的保险人须维持“破产隔离”状态,即:特定目的保险人不应与分保公司属同一个公司集团;以及 如特定目的保险人在未能履行其在已发行的保险相连证券下的付款义务时,保险相连证券投资者须无权追索分保公司的资产。特定目的保险人申请人必须取得一份书面法律意见,以确认其属破产隔离状态,用于提交保监局,作为供保监局审批的证明文件。4 参见:https:/www.ia.org.hk/sc/legislative_framework/files/GL4.pdf。9三、保险相连证券销售限制保监局强调特定目的业务规则第 3(1)条的合规,该条限制了可以就保险相连证券提出要约或销售予的人士的范围。尤其特定目的业务规则对每项保险相连证券交易施加了最低 250,000 美元(或其他货币计值的相等款额)的投资额,而特定目的保险人和保险相连证券投资者(在二手交易的情况下)不得销售或要约销售任何保险相连证券予非特定目的业务规则下定义的“合资格保险相连证券投资者”。特定目的保险人及参与保险相连证券交易的中介人亦必须遵守特定目的业务规则中的销售限制,以及保监局和其他监管机构不时发布的指引、守则、通函及其他规定。四、公司管治和风险管理保监局强调,特定目的保险人须建立良好有效的公司管治及与其风险状况相称的风险管理框架。该等框架应有助于增进特定目的保险人的运作成效及效率,并针对特定目的保险人的组织架构而设计,包括职务划分及利益冲突的管理。五、汇报、保存记录及申报要求指引 33 亦规定,只要是已获授权的特定目的保险人,该特定目的保险人须在其或其会计师在香港的任何一间办事处,存放及维持妥善的会计及其他记录。特定目的保险人一般将受制于更简化的汇报要求,并将须向保监局提交董事报告、资产负债表、收入账及损益账。六、披露要求指引 33 施加了几项有关发售和合约文件的强制披露的要求,当中包括:特定目的保险人属“破产隔离”状态的声明;要求详情销售限制根据特定目的业务规则,特定目的保险人发行的保险相连证券只能向“合资格保险相连证券投资者”提出要约、销售和获其认购。保监局要求特定目的保险人申请人及保险相连证券的安排人/配售代理人做出将会严格遵守销售限制的承诺。审计师的委任特定目的保险人申请人须在特定目的保险人开始经营特定目的业务之日起计一个月内委任一名审计师,并向保监局发出相应通知。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10 保险相连证券投资者在保险相连证券债券下的权利完全后偿于保单持有人(即分保公司)在特定目的保险人的再保险合约下的索偿;规范特定目的保险人资产组合的投资指引,包括投资的种类、发行人和目标信贷评级;如果将再使用特定目的保险人发行后续保险相连证券,则必须披露不同合约的资产分配及每份合约的总限额,以证明特定目的保险人在任何时候均可符合全期资可抵债的要求;及 特定目的保险人及保险相连证券投资者(在二手交易情况下)不得以低于特定目的业务规则中所列款额门槛出售或要约出售任何保险相连证券。七、特定目的保险人的申请包特定目的保险人申请人须填妥申请表(该申请表可直接从保监局处获得),并连同补充资料及文件一并提交予保监局作评估之用,当中包括:保监局订明的表格申请人及其服务提供者(包括特定目的保险人拟委任的管理人及董事)的详细资料;承诺就遵守特定目的业务规则下的销售限制事宜由特定目的保险人提供的书面及具约束力的承诺及/或由拟议保险相连证券交易的配售代理人/安排人提供的书面陈述;特定目的保险人申请人和分保公司的详情特定目的保险人的投资策略及预计投资种类、特定目的保险人的财务预测及分保公司的财务报表副本;保险相连证券交易的详情承保的风险类型及其各自触发事件,及保险相连证券的投资条款书和销售文件的草拟本;合约文件的草拟本契约、特定目的保险人与分保公司订立的再保险合约及保险相连证券交易的其他合约文件;及 一份详细书面解释,说明特定目的保险人将如何符合保险业条例下的“全期资可抵债”的要求。如果有意再使用特定目的保险人发行多支保险相连证券,特定目的保险人申请人亦应在其特定目的 保险人申请中向保监局披露该等意图。任何后续使用同一特定目的保险人进行的保险相连证券发行都须取得保监局的不反对确认。八、保险相连证券资助先导计划 参照保监局于 2021 年 5 月 3 日所发的新闻稿,如符合以下条件,获许可的特定目的保险人可符合资格获偿还用于在香港发行保险相连证券债券的合资格费用:保险相连证券的前期发行成本有至少20%用于香港服务提供者;和11 保险相连证券在香港发行,发行额为至少2.5亿港元(或等值外币)。先导计划将优先考虑首次发行人及保荐人,以及在可行情况下使用由香港金融管理局管理的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作托管及结算的发行。每笔发行的资助金额为:若保险相连证券的年期为三年或以上以较低款额为准:1,200万港元;或 所产生的前期成本总额的100%;或 若保险相连证券的年期为一年至三年之间以较低款额为准:600万港元;或 所产生的前期成本总额的50%。总结通过推出保险相连证券制度,香港寻求进一步巩固其作为保险相连证券发行的地区中心在资产和财富管理方面的竞争优势。准特定目的保险人申请人在提交正式申请前,应就其申请建议方案咨询保监局。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12跨 境 理 财 通 业 务 试 点重 点 环 节 与 政 策 期 待萧 乃 莹 虞 磊 珉 牟 牧 汪钅 容“跨境理财通”指粤港澳大湾区居民个人跨境投资粤港澳大湾区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按照购买主体身份可分为“南向通”和“北向通”。“南向通”指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居民(“境内居民个人”)通过在港澳银行开立投资专户,购买港澳地区银行销售的合格投资产品;“北向通”指港澳地区居民(“港澳居民个人”)通过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银行(“内地银行”)开立投资专户,购买内地银行销售的合格理财产品。2021 年 2 月 5 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与香港合称“港澳”)金融监管机构正式签署关于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的谅解备忘录(“谅解备忘录”)。此次谅解备忘录主要内萧乃莹 虞磊珉 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12牟牧内地银行内地个人南向通北向通内地港澳港澳个人账户类型资金流向合格理财产品合格理财产品港澳银行内地投资专户港澳投资专户港澳投资专户内地投资专户图一:跨境理财通主要业务模式13容与 2020 年 6 月发布的关于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的联合公告大体一致,但是另行提出“跨境理财通”项下的资金和理财产品不得用于质押、担保,进一步突出“专款专用、闭环管理”的监管原则。“跨境理财通”作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居民个人跨境投资便利化的创新举措,需要多项配套政策支持,当前业内关心的重点集中于投资专户开立、跨境营销和电子认证环节,本文也将从这三个角度试讨论下业务难点与政策期待。一、投资专户开立由于开立投资专户账户是进行后续资金汇划和理财投资的前提,特别是在当前人员流动仍然受到疫情影响的背景下,如何开立“南向通”和“北向通”项下的银行账户是业内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一)开立“南向通”港澳银行投资专户1.开户方式目前,外汇管理规定并未对境内居民个人开立境外账户予以明确规定,但是对于境内居民个人开展境外资本项目投资予以严格管制。实践中,内地居民个人开立港澳银行账户主要有两种方式:(1)依据外汇管理相关规定,内地银行代理境外分支机构开办开户见证业务,为境内居民个人开立港澳银行账户;若开办代理境外其他银行开户见证业务,需要事先取得银行保险业监督管理部门同意。该方式主要针对留学生等有境外合理开户和用汇需求的群体,要求相关内地居民个人取得境外三个月以上的长期签证。在此方式下,境内居民个人可以借助内地银行代理见证服务,而不需要前往港澳银行临柜办理银行账户开立手续。(2)内地居民个人亲自前往港澳地区,在港澳银行网点线下开立账户。目前尚不清楚在“南向通”业务中境内居民如何快捷方便地开立港澳投资专户。由于跨境理财通尤其强调“账户绑定”和“闭环运作”等原则,有业内消息称,港澳银行只能选择一家内地合作银行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而且不能使用境内居民个人在参与“跨境理财通业务”之前已开立的港澳银行账户,而是应当另行开立新的港澳银行投资专户。用于“一对一绑定”内地银行账户的开户银行可以为境内居民个人提供香港银行投资专户见证开户的服务,但是仅限于接受材料并协助香港银行进行预审,境内居民个人在材料预审通过后仍然需要前往香港银行办理香港投资专户的最终开户,从而使内地银行账户和香港投资专户形成“一对一绑定”和“闭环关系”。在目前新冠疫情持续笼罩的大背景下,现有的港澳银行账户开立方式将很难适用,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探索远程在线开户,或许可以成为跨境理财通(南向通)的突围之道。值得注意的是,香港近年来陆续批准了八家虚拟银行,允许香港地区居民个人在线远程开立账户。未来“南向通”项下,参加跨境理财通的港澳传统银行是否也能借用香港虚拟银行的业务经验,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允许港澳银行“南向通”投资专户通过网络方式在线开立,尚待观察。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142.身份核验谅解备忘录中规定,内地银行与港澳银行在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过程中,需要履行反洗钱义务,其中客户身份核验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内地银行为境内居民个人开立账户时,除对开户资料和信息进行比对以外,还需要通过由公安部建设运行的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C”)进行联网核查。但是在“南向通”业务中:(1)如果境内居民个人直接前往港澳银行网点临柜开立账户,则港澳银行可以对境内居民个人持有的港澳入境证件进行核查;(2)如果境内居民个人使用内地银行的开户见证服务,则由境内开户见证银行对境内居民个人开户证件进行联网核查;(3)如果未来允许港澳银行跨境提供网络远程开户服务(如上文 1.1 部分的设想),由于港澳银行尚不具备接入NCIIC 开展联网核查的条件,因此港澳银行直接对境内居民个人进行身份核验,存在难点。我们时常收到部分港澳银行提出的业务方案:其拟选择与境内身份核验服务机构合作,委托该等机构对部分开户信息进行一致性核验。但是,由于目前境内法律和监管对于核验服务机构的资质以及核验数据源缺乏统一规定,我们也经常向港澳银行提示该业务方案中的合规风险点及监管认可的不确定性。境内居民港澳银行网点现场开户内地银行网点见证开户港澳银行网络远程开户(待定)核查境内居民持有的港澳入境证件核查境内居民开户证件“NCIIC”与境内身份核验服务机构合作(核验服务资质及核验数据 来源要求尚待明确)!图二:“南向通”业务中审核核验方式15(二)开立“北向通”内地银行账户1.开户方式同样,也有业内消息称,港澳居民个人在参与跨境理财通业务之前已开立的内地人民币账户也不得用于跨境理财通业务,而是应当另行开立新的内地投资专户。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个人账户分类管理的要求,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分为类银行账户、类银行账户和类银行账户。其中,类银行账户目前只能通过银行工作人员面对面进行身份核实的方式开立1,而类银行账户和类银行账户可以通过电子渠道开立2。有报道称北向理财通业务中的内地投资专户须为类银行账户,如果消息属实,那么港澳居民个人需要前往内地大湾区银行临柜办理投资专户的开户。这可能将限制北向理财通的规模或便利性,在目前疫情环境下,尤其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由于此次谅解备忘录重申“专款专用,使用跨境人民币,闭环管理、额度管理”等监管原则,同时增加“跨境理财通”项下的资金和理财产品不得用于质押、担保等其他用途的监管要求,使得“投资专户”的支付结算功能降到最低,因此在“北向通”业务中可否放松类银行账户开户要求,允许通过网络方式远程开立内地银行投资账户,将成为“北向通”可否顺利上线推出的关键所在。图三:内地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开立方式II 类银行账户I 类银行账户面对面核实身份需绑定同名I类银行账户或内地信用卡账户需从同名I类银行账户转入一定金额才能激活面对面开户面对面开户,或电子渠道开户面对面开户,或电子渠道开户III 类银行账户1 除网点柜面开户(即面对面开户)外,开户人也可以通过自助机具开户。自助机具开户尽管不要求客户前往银行网点柜面,但是自动机具一般也布放在内地银行的营业网点并由工作人员指导使用,因此与网点柜面开户并无实质区别。2开立类银行账户时,必须通过绑定开户申请人的同名类银行账户或内地信用卡账户进行身份核验。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162.账户限制当然,另一个解决思路是对类银行账户进行扩容和升级,使其兼容“北向通”投资专户的功能。3从账户开立角度,远程开立类银行账户(非临柜)已不存在障碍。2019 年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应用“监管沙盒”理念,组织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推出香港、澳门代理见证开立类、类个人银行结算账户业务试点。2020 年 5月,人行等四部门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其中首次提及“开展港澳居民代理见证开立个人、类银行结算账户试点”,对于不持有同名类内地银行账户的港澳居民可以前往港澳银行网点以“代理见证”的方式完成身份核验与开户意愿核实,为“北向通”项下远程开立、类银行账户埋下政策伏笔。从功能角度,根据人民银行账户管理相关规定,使用类银行账户购买理财产品并无金额限制,但是与非绑定账户之间的资金划转存在日累计限额人民币 1 万元、年累计限额人民币 20 万元的限制性规定(转入和转出限额分别累积计算)。“北向通”内地银行账户实为具有“资金闭环”特征的“投资专户”,而非真正意义上的“银行结算账户”。从可操作性看,如果监管允许类银行账户作为“北向通”业务中的投资账户,可以考虑将港澳银行账户视为“绑定账户”用于核验客户身份与开户意愿,同时需要对港澳居民在“北向通”业务中使用的类银行账户的金额、转账和提款等功能予以限制,但是目前对此尚无明确的监管细则规定。二、“南向通”业务与跨境营销虽然目前“港股通”和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等南向产品也均以境外金融产品为标的,但是却由内地金融机构向内地居民提供账户与产品管理服务,与“跨境理财通”业务由港澳银行直接向内地居民提供账户服务与产品管理服务存在显著区别。鉴于“跨境理财通”业务中的“资金闭环”和“账户绑定”等管理原则,特别是考虑到“港澳银行仅能与一家内地合作银行合作”的相关报道,未来“南向通”业务需依赖于内地合作银行的配合,针对“南向通业务”针对内地居民个人的特点,我们建议需要特别关注内地监管部门对跨境营销以下两个维度的监管动向。(一)港澳银行面对内地居民个人:是“跨境交付”还是“境外消费”中国内地加入 WTO 时对于通过“跨境交付”方式提供银行金融服务未做出市场开放承诺,因此内地监管机构对于境外金融机构未经许可在内地营销推广境外金融产品或者服务一直持审慎和保守的态度。与之相比较,中国内地对于“境外消费”的市场开放承诺,除了对广告服务和保险经纪服务存在限制或未作承诺,其他服务均没有限制。随着网络技术发展,港澳银行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在线向全球用户跨境输出其服务或产品,使得“跨境交付”和“境外消费”之间的界限进一步模糊。在近年的一些国际多边规则谈判中,亦有国家或地区主张以境外服务提供者是否跨境“招揽”或“展业”作为区分“跨境交付”和“境外消费”的主要判断因素之一,即如果消费者自己主动登录境外机构的网站并接受其跨境提供的金融服务,该境外机构并未在该消费者所处国家或地区领域内进行招揽或展业,则属3 目前内地银行开立的类银行账户仅支持限定金额的消费和缴费支付服务,因此“北向通”内地银行账户应当是类银行账户或者是类银行账户。17于消费者“境外消费”而非“跨境交付金融服务”4。因此,是否“积极主动”地开展金融活动(包括营销业务)成为部分国家和地区金融监管当局判断跨境展业是否合规的关键。例如,香港地区证券期货相关监管规定,任何人在香港或从香港地区以外地方向香港公众积极推广其提供的任何受监管活动,便会被纳入香港金融监管框架。但如香港公众主动寻求或邀请该等服务,则属于“反向邀约(Reverse Solicitation)”,不构成需要受到香港地区监管的活动5。目前,中国内地关于跨境金融服务的对外承诺仍以 WTO 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的承诺水平为准,并不以“反向邀约”作为严格区分标准,但是在实践中通常以“反向邀约”作为“在内地无证开展金融业务”的风险缓释措施和抗辩理由6。谅解备忘录明确了“投资者保护”和“监管联络协商机制”,同时引入“账户绑定、专款专用、禁止抵质押”等监管要求,使得“跨境理财通”业务纳入内地与港澳地区的监管视角,已经实质性降低“跨境交付”所带来的监管冲突与监管盲区等负面效果。(二)港澳银行与内地银行合作:如何判断理财产品购买及销售业务发生地鉴于“跨境理财通”业务的特殊性,在“南向通”业务开展过程中,港澳银行的内地合作银行不可避免触及“港澳银行账户”以及“港澳银行合格理财产品”相关的营销和宣传,但是谅解备忘录相关条款对此约定并不清晰。(1)第五章第 21 条规定,“各方同意以业务发生地管理为原则,对资金跨境汇划、理财产品购买及销售过程中产生的投诉,按负责相关业务的银行所在地,由当地金融监管机构根据当地法律法规要求进行处理”;同时,第二章第 9 条规定港澳金管局负责指导港澳银行履行“南向通”业务中的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等责任。根据前述规定,“南向通”业务中内地银行提供代理见证和资金汇划服务应当遵守中国内地金融监管规定,反洗钱和交易应当遵守港澳地区金融监管规定。但是尚无法准确判断“南向通”业务中理财产品“购买及销售业务发生地”在港澳还是在内地,进而“南向通”业务中销售和营销业务相关的监管机构和适用法律未来需要进一步明确。(2)谅解备忘录未对理财产品跨境营销做出规定。如果“南向通”业务项下内地银行仅提供代理见证服务和资金汇划服务,投资者资质审查和销售服务均由港澳银行提供,则内地合作银行是否可以为港澳银行的合格理财产品在境内开展营销活动提供协助,存在不确定性。(3)借助于互联网全球信息服务的特点,“南向通”业务中港澳银行通过移动应用程序(APP)、在境内开设专题网站、注册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有针对性“招揽”中国内地居民个人,推广港澳银行的“投资专户”或者“合格理财产品”,是否需要遵守香港地区金融监管领域“反向邀约”相关规定,是否违反内地金融监管规定构成以“跨境交付”方式提供金融服务,未来也需要监管规定进一步明确。我们倾向于认为,在“南向通”业务中,港澳银行仍需要恪守在港澳本地提供服务(即“境外消费”模式)的原则,以“反向邀约”作为风险缓释方式;而内地合作银行则应将其营销协作限制在“跨境理财通”一般介绍或者“代理见4 孙天琦:金融科技背景下“跨境交付”类金融服务开放与监管,https:/ www.sfc.hk/web/TC/faqs/intemediaries/licensing/active-marketing-under-section-115-of-the-sfo.html#16 随着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于 2021 年 5 月 1 日的实施以及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于该日的废止,“在内地无证开展金融业务”的合规风险将可能需要重新评估。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18证开户服务”,避免对具体的港澳合格理财产品进行推介、讲解、适当性评估、风险说明,或其他应由港澳银行提供的营销与销售活动。三、电子签名互认与港股通和 QDII 等现有南向产品不同,“跨境理财通”的“南向通”业务中港澳银行直接提供投资专户与产品管理服务,因此港澳银行需要和内地居民直接签署账户服务与产品销售合同。目前内地金融监管规定仅对内地银行代理见证开户做出规定,但是未对代理见证合同签约做出任何制度安排。如果未来港澳银行通过“非面对面”方式与境内居民在线订立合同,需要考虑三地电子签名互认的问题。根据市场实践和电子签名法第十六条规定,证明一项电子签名为可靠的电子签名,一般需要持有合法资质的第三方电子认证服务机构提供认证服务。但是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工信部根据有关协议或者对等原则核准境外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在境外签发的电子签名证书。因此,港澳地区的电子签名认证机构并不能当然取得在境内的法律效力。2008 年起,在 CEPA 协议框架下,工信部推动广东省先后与香港和澳门成立了粤港、粤澳电子签名互认试点工作组,签署了互认框架性意见,印发互认管理办法及证书策略。2016 年 10 月 24 日,香港证监会发布致中介人的建议通函-在开户过程中核实客户身份,允许香港券商网络远程开户时使用内地监管机构认可的电子签名,核实客户身份及签订合同。前述内容为未来三地使用电子签名在线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提供了制度基础和参考案例。四、总结和展望目前,“跨境理财通”的各项业务流程和细则还有待制定,签署谅解备忘录表明距离“跨境理财通”落地实施又推进了一步。上述账户开立、跨境营销和电子签名互认是业内重点关注的“跨境理财通”业务环节,仍然需要监管给予进一步政策指引或释明,我们也将对此保持关注。19债 券 市 场“南 向 通”正 式 实 施,市 场 参 与者 需 要 了 解 什 么?苏 萌 萧 乃 莹 席 索 迪 赵 哲 楠一、债券市场从“北向通”到“南向通”在香港回归 20 周年之际,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发布联合公告,香港与内地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合作(“债券通”)正式诞生。债券通上线的初期,仅支持资金的北向流通,即境外投资者可以通过债券通“北向通”投资内地债券市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在答记者问中提供的信息1,“北向通”开通以来,持续受到境外投资者的追捧:境外投资者持有境内债券金额从人民币 8,500 亿元迅猛增长至人民币 38,000 亿元,其中“北向通”持有量为人民币 11,000 亿元。全球前 100 大资产管理机构中,有 78 家参与“北向通”。根据彭博2,海外投资者在中国内地债券市场的持有比例从“北向通”推出前的 4%升至创纪录的 11%。在“北向通”开通后,市场也持续关注债券通“南向通”的进展。2018 年全国两会记者会上,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回答记者问题时说“只要有南向通需求,随时可以做到,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会不断地迈出步伐”。32020 年 5 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中提及,优化完善“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等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安排(包括适时研究扩展至“南向通”)。2021 年 9 月 9 日,国新办就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举行新闻发布会,央行副行长潘功胜提到在市场互联互通方面,不断扩大港澳投资者投资内地资本和债券市场,推动实施“跨境理财通”和债券“南向通”项目。2021 年 9 月 15 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联合发布公告,决定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南向合作(“南向通”)将于 2021 年9 月 24 日正式上线。苏萌 萧乃莹 1关于开展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南向合作的通知答记者问第一问。2彭博债券“南向通”将如何为内地投资者打开一扇窗:Quicktake。3新华网 2018 年 3 月 9 日的报道,http:/ IV20二、“南向通”机制概述(一)框架性示意图“南向通”相关交易、托管结算和资金跨境的框架性示意图如下:交易境内投资者开立债券账户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中的41家银行类金融机构QDII&RQDII“南向通”做市商CCDC/SHCHCMU结算指令&名义持有人账户托管结算资金跨境标的债券业务申请、开立交易系统账户成交单CFETS系统连接Bloomberg&Tradeweb人民银行认可的境外交易平台通过境外交易平台或直接连接CFETS系统开户、确认结算指令境外发行并在香港债券市场交易流通的所有券种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有限责任公司(CIPS)直接或通过CIP直接参与者直接或通过CIPS直接参与者市场参与者金融基础设施报价交易(RFQ)(二)主要金融基础设施“南向通”的核心机制包括交易、托管结算、资金跨境等几个主要方面。“南向通”涉及各类境内外的金融基础设施,其在“南向通”交易中各自承担了重要的职能和角色,共同把两个市场的互联互通从概念变为现实。“南向通”主要涉及的金融基础设施包括:21金融基础设施主要角色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CFETS)向市场参与者提供债券交易相关服务(与境外交易平台提供债券信息、报价信息,完成请求报价,就在 CFETS 系统达成的交易提供成交单)CFETS于2021年9月取得香港证监会颁发的自动化交易服务(automated trading services,ATS)牌照,获准就债券通项下的交易提供 ATS 服务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CCDC”)与 CMU 连接,为境内投资者开立名义持有人账户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SHCH”)与 CMU 连接,为境内投资者开立名义持有人账户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有限责任公司(“CIPS”)跨境人民币支付香港交易及结算有限公司(Hong Kong Exchanges and Clearing Limited,“HKEX”)部分标的债券的挂牌4香港金融管理局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entral Moneymarkets Unit,“CMU”)作为香港债券登记结算机构,提供债券登记、资金结算、付息兑付服务境外交易平台(目前包括 Bloomberg 和 Tradeweb)与 CFETS 系统连接,提供相关交易服务境内托管清算银行与香港债券登记结算机构或香港托管银行建立连接,为境内投资者提供债券托管结算等服务(三)哪些境内投资者可以通过“南向通”投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南向合作的通知(“235 号文”)及关于开展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南向合作的通知答记者问,境内投资者范围暂定为中国人民银行 2020 年度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中的 41 家银行类金融机构(不含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与农村金融机构)。此外,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和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RQDII)也可通过“南向通”开展境外债券投资。54我们注意到香港债券市场大量的债券并不在 HKEX 挂牌。“南向通”开放交易的债券是否也包含 OTC 交易的债券,有待监管机构进一步明确。5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南向合作的通知第三条,关于开展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南向合作的通知答记者问第四问。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22我们注意到 SHCH 发布的相关规则和信息表中包含非法人产品投资者,据此我们理解,上述这些机构将可以进一步在境内发行相关产品,以非法人产品类投资者的身份开展“南向通”投资。具体可对接“南向通”的产品类型,有待监管机构和相关金融基础设施相关细则发布后进一步明确。(四)境内投资者可以投资哪些债券?根据 235 号文,“南向通”可投资的标的债券为境外发行并在香港债券市场交易流通的所有券种。CFETS 将在交易系统公布可交易债券清单,并根据市场情况及境内投资者需求不时予以更新。6 中国香港是亚洲领先的债券枢纽,以发行量计,是亚洲(除日本外)第三大债券市场,仅次于中国内地和韩国。7 根据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 Association)2020 年的统计,香港是亚洲区安排国际债券发行最具规模的中心,占 2020 年亚洲国际债券发行额的 34%(按安排量计为 1,960 亿美元)8。根据香港金融管理局年报9,以安排首次债券发行计,香港占亚洲市场的 75%(或 180 亿美元)。香港债券市场主要交易的债券币种包括港元债券、在香港发行和交易的非港元债券和欧洲美元债券。根据我们的观察,境内投资者较为关注境内主体在香港发行的债券,包括人民币债券(点心债)和非人民币债券(主要是美元债)。根据香港金融管理局年报10,尽管境外人民币债券随着内地债券市场的不断开放近几年增速有所放缓,但 2020 年未偿还点心债规模仍达到 1798 亿元人民币,是全球最大点心债市场。此外,香港也是中资美元债的重要发行市场之一。目前中资企业在境内发行债券和在海外发行中资美元债仍有较大的利率差异,值得观察在“南向通”正式上线后,是否会有更大规模的南向资金投向中资美元债的市场。根据 235 号文,标的债券包括“境外发行并在香港债券市场交易流通的所有券种”。其中,有待监管机构进一步明确在香港债券市场交易流通是否仅限于在 HKEX 挂牌交易的债券。我们理解在香港市场,大量的债券并不在 HKEX挂牌,而是 OTC 交易。如果这类 OTC 债券纳入投资标的的范围,“南向通”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会大大增强。(五)跨境资金净流出额度“南向通”设置年度总额度和每日额度,“南向通”跨境资金净流出额上限不得超过年度总额度和每日额度。目前,“南向通”年度总额度为 5000 亿元等值人民币,每日额度为 200 亿元等值人民币。CFETS 实时监控“南向通”交易服务中的额度使用情况。额度使用完毕的,CFETS 即时暂停向境内投资者提供买入境外债券的交易服务,境内投资者仍可卖出境外债券。116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南向合作的通知第三条,关于开展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南向合作的通知答记者问第三问,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债券通“南向通”交易规则第九条。7 香港金融管理局 https:/www.hkma.gov.hk/gb_chi/key-functions/money/linked-exchange-rate-system/components-of-the-monetary-base/exchange-fund-bills-notes-programme/。8 数据来源: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 Association 发布的研究报告:The Asian International Bond Markets:Development and Trends,https:/www.icmagroup.org/assets/documents/About-ICMA/APAC/The-Asian-International-Bond-Markets-Development-and-Trends-March-.pdf。9 数据来源:香港金融管理局 2020 年年报,https:/www.hkma.gov.hk/chi/data-publications-and-research/publications/annual-report/2020/。10 数据来源:香港金融管理局 2020 年年报,https:/www.hkma.gov.hk/chi/data-publications-and-research/publications/annual-report/2020/。11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南向合作的通知第九条,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债券通“南向通”交易规则第二十五条。23(六)交易日、交易时间和结算日“南向通”交易服务日为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日、交易服务时间为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时间,具体为每个交易日北京时间上午 9:0012:00,下午 13:3020:00。12“南向通”交易的结算日期应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香港债券市场共同工作日。(七)适用法律和规则“南向通”不突破内地与香港现有政策框架,遵循内地与香港现行法律法规,相关交易结算活动遵守交易结算发生地的监管规定及业务规则。13就境内投资者参与“南向通”交易而言,其在“南向通”下的投资行为除了应遵守中国人民银行、CFETS 的相关规定和规则外,也将参照适用全国银行间市场的有关交易规则受到监管机构的监管;其资金汇兑、跨境支付行为,受到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监管;其投资债券的托管、结算,应符合 CCDC、SHCH 和 CMU 的相关规则;其与债券发行人的法律关系,将根据相关债券的发行文件确定。三、市场参与者如何通过“南向通”交易?(一)请求报价(RFQ)境内投资者和境外报价机构(即境外做市商)在“南向通”下通过请求报价(Request for Quotation,RFQ)的方式进行交易。请求报价是银行间市场现券交易最为常见的交易方式之一,其基本流程如下:12 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债券通“南向通”交易规则第十条。13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南向合作的通知第二条。第一步境内投资者通过 CFETS 系统向境外报价机构发送报价请求:可以向一家或多家境外报价机构发出报价请求;交易要素包括交易方向、债券代码、券面总额、结算日等;可设定请求有效时间,超过请求有效时间,请求自动撤销;最低请求量和最小变动单位应符合标的债券发行条款中约定。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24(二)细分模式在“南向通”下,CFETS和相关境外交易平台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不同的系统连接模式,在不同模式下,在信息传递、确认相关流程上存在一些差别,但总体上遵循上述请求报价的交易达成逻辑。根据不同系统连接模式,境内投资者和境外报价机构可选择三种细分模式完成上述的请求报价流程:1.直连模式该模式下,境外报价机构与 CFETS 交易系统进行直接连接。示意图如下:第二步境外报价机构(通过 CFETS 系统或境外交易平台)向境内投资者回复报价:报价应具名,并带有可成交债券数量、净价、到期收益率等交易要素;可设置报价有效时间,超出报价有效时间且未被境内投资者确认的,报价失效。境外报价机构也可选择不予回复。第三步境内投资者选择对其中一笔报价进行确认:境外报价机构根据境外交易平台设置报价商再确认(last look)环节的,报价商再确认后,交易达成。境外报价机构不设置报价商再确认(last look)环节的,交易达成。CFETS 系统1.发送报价请求1.报价请求传递2.报价回复传递2.报价回复传递3.选择确认报价交易达成境内投资者境外报价商CFETS市场参与者金融基础设施Onboarding:开立账户和交易权限直连模式Onboarding:提交必要资料信息、系统连接252.境外交易平台模式:投资者确认成交该模式下,境外报价机构可选择通过境外交易平台完成上述请求报价的交易流程。对于一些境外报价商而言,可选择其常用的境外交易平台,而无需直接连接 CFETS 交易系统,对境外报价机构而言能够节省交易前在系统连接方面的成本,更加便捷地完成“南向通”交易。示意图如下:3.境外交易平台模式:报价商再确认成交部分境外交易平台提供报价商再确认功能。如果相关境外报价机构选择设置该功能,则境内投资者的报价确认还需经过境外报价商的再次确认,才能完成交易的成交。示意图如下:CFETS 系统1.发送报价请求1.报价请求传递2.报价回复传递2.发送报价回复3.选择确认报价交易达成1.报价请求传递2.报价回复传递境内投资者境外报价商CFETS境外交易平台市场参与者金融基础设施Onboarding:开立账户和交易权限Onboarding:提交必要资料信息境外交易平台模式:投资者确认成交境外交易平台系统CFETS 系统1.发送报价请求1.报价请求传递2.报价回复传递2.发送报价回复3.报价确认传递4.报价商再确认(last look)后交易达成3.选择确认报价1.报价请求传递3.报价确认传递2.报价回复传递境内投资者境外报价商CFETS境外交易平台市场参与者金融基础设施Onboarding:开立账户和交易权限Onboarding:提交必要资料信息境外交易平台系统境外交易平台模式:报价商再确认成交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26四、“南向通”债券如何托管和结算?“南向通”的债券登记托管、清算结算、付息兑付、公司行为等由中国人民银行认可的境内债券登记结算机构(SHCH或 CCDC)、境内托管清算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认可的香港地区债券登记结算机构(CMU)、香港托管银行协作完成。资金支付通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办理。具体如下:(一)名义持有人制度安排名义持有人制度已经是较为成熟的跨境托管结算安排,在“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市场“北向通”下均被使用和验证。境内投资者参加持有人会议、债券违约处置等需求,可向境内债券登记结算机构申请获取其通过“南向通”买入债券享有的权益证明。“南向通”采用国际通行的名义持有人制度安排进行债券的托管结算。境内投资者可以自主选择通过(1)境内债券登记结算机构或(2)境内托管清算银行托管其债券资产。1.境内债券登记结算机构模式14 境内投资者在境内债券登记结算机构开立“南向通”债券账户,记载其持有购买债券的余额;境内债券登记结算机构在CMU开立名义持有人账户,用于记载代境内投资者名义持有的全部债券余额;境内债券登记结算机构为境内投资者开立的“南向通”债券账户记载的债券总额,应当与CMU为境内债券登记结算机构开立的各名义持有人账户登记的债券总额相等。2.境内托管清算银行模式我们注意到,235 号文在通过债券登记结算机构进行跨境托管结算外,还提供了一条通过“托管清算银行”进行跨境托管结算的路径。根据 235 号文,境内托管清算银行应与 CMU 或香港托管银行建立连接,为境内投资者提供债券托管结算等服务。15中国人民银行指定的首批托管清算银行为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信银行。关于境内托管清算银行与 CMU、香港托管银行的具体连接、结算、资金跨境的模式有待监管机构、托管清算银行进一步明确。我们初步推测,该安排的目的是解决境内投资者直接使用外币投资香港美元债的需求。通过 CIPS 进行跨境支付,意味着支付的币种是跨境人民币;而 235 号文规定使用人民币投资外币债券的境内投资者,可通过银行间外汇市场办理外汇资金兑换,意味着此类投资者购汇的市场在境内而不是离岸市场。通过托管清算银行模式,可能将会实现境内购汇后直接通过托管清算银行投资境外债券,机制上与 CIBM Direct 的结算代理行机制有一定的相似性。14 相关内容请参考 SHCH 发布的规则。截至本文发出时,CCDC 尚未发布“南向通”相关规则。我们将持续关注相关规则和细则的发布。15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南向合作的通知第五条。27(二)全额“券款对付”结算16以SHCH为例,SHCH为“南向通”交易提供全额清算、逐笔结算相关服务。17SHCH支持结算周期为T 1至T 3的“南向通”交易。18相关的流程步骤如下:时间 流程19结算日前一个银行间债券市场工作日15:30 前 境内投资者通过SHCH完成结算确认。结算日前一个银行间债券市场工作日 SHCH按照CMU相关规定提交结算指令。结算日8:30 CMU检查付券方债券账户头寸是否足额。付券方头寸足额的,CMU冻结足额标的债券,并向CIPS发送附加金融市场交易信息的CIPS135报文。CIPS向CIPS付款直接参与者和CIPS收款直接参与者转发CIPS135报文。15:30 境内投资者或其委托的CIPS直接参与者向CIPS发送CIPS136报文反馈同意办理资金划转。CIPS根据CIPS136报文办理资金划转,并通过CIPS601报文反馈CMU资金划转结果。CMU根据资金划转结果,完成债券过户。付券方债券头寸不足或付款方资金划转未完成的,SHCH将向CMU提交结算指令撤销申请,终止办理该笔券款对付结算。17:30 前 CMU券款对付结算成功的,SHCH逐笔生成内部结算指令办理“南向通”债券账户债券结算。增加/减少该账户标的债券余额。17:30 后 境内投资者通过客户端或系统直联查询结算结果。16 相关内容请参考 SHCH 发布的规则。截至本文发出时,CCDC 尚未发布“南向通”相关规则。我们将持续关注相关规则和细则的发布。17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南向合作业务实施细则第九条。18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南向合作业务指南第五章。19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南向合作业务指南第五章。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28示意图如下:境内投资者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中的41家银行类金融机构QDII&RQDII“南向通”做市商CIPSCCDC/SHCHCMU标的债券4.转发CIPS135报文直接或通过CIPS直接参与者开立账户5.发送CIPS136报文同意办理资金划转境外发行并在香港债券市场交易流通的所有券种投资者资金账户资金流信息流债券流做市商资金账户6.根据CIPS136报文办理资金划转直接或通过CIPS直接参与者开立账户4.转发CIPS135报文境内投资者的债券账户CCDC/SHCH的名义持有人账户做市商的债券账户1.完成结算确认开立债券账户2.提交结算指令开立名义持有人账户9.增加/减少债券8.完成债券过户3.确认头寸、冻结债券发送CIPS135报文7.通过CIPS601报文反馈资金划转结果开立债券账户2.提交结算指令市场参与者债券账户资金账户29(三)“南向通”项下的购汇和资金跨境“南向通”报价、交易及结算币种为标的债券发行条款中约定的币种,即票面币种。20使用人民币投资外币币种债券(例如美元债)的,可通过银行间外汇市场办理外汇资金兑换;“南向通”也允许境内投资者通过外汇衍生产品套期保值,办理外汇风险对冲业务。21境内投资者参与“南向通”的资金只可用于债券投资。使用人民币投资外币债券的境内投资者,投资的债券到期或卖出后境内投资者不再继续投资的,相关资金应汇回境内并兑换回人民币。22五、和(R)QDII 相比,“南向通”有什么潜在优势?(一)资产配置灵活度在“南向通”上线前,境内投资者投资境外债券市场的渠道有限,(R)QDII 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但是,(R)QDII 的投资需要先设立相关的产品(比如信托计划、银行代客境外理财、证券和保险资管产品等)后,才能通过产品投资于境外的标的资产。对于有更高资产配置灵活度需求的境内投资者来说,通过(R)QDII 投资境外债券时,缺乏根据市场情况机动调仓的灵活度。在“南向通”下,投资者通过交易平台直接与境外做市商以请求报价方式达成债券交易,增强了投资者境外资产配置的灵活性。(二)投资种类和额度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截至 2021 年 8 月 30 日,QDII 的总额度为 1498.19 亿美元。(R)QDII 的投资种类通常除了债券,还包括股票、结构性产品、金融衍生产品、基金等。由于(R)QDII 总额度相对较为稀缺,很大比例的(R)QDII 额度用来投资境外的其他资产类别,用于投资债券的额度更为稀少。“南向通”设置的年度总额度和每日额度均超过“沪港通”开通之初的额度(2014 年港股通总额度为人民币2500 亿元,每日额度为 105 亿元)。目前股票沪港通、深港通均不设置总额度,沪港通、深港通下同为南向的港股通每日额度为人民币 420 亿元。与其他南向资金投资渠道相比,由于债券“南向通”的投资资产类别更窄,其额度均将专注用于香港市场的债券投资。(三)债券品种范围不同类型的(R)QDII,对于债券投资范围有不同的限制,例如银行系的QDII要求所投资的债券评级应为BBB级以上,或者对债券发行人的主体有具体要求。在“南向通”项下,目前 235 号文未对投资标的债券的评级、发行人等有具体要求,20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债券通“南向通”交易规则第十一条。21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南向合作的通知第八条。22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南向合作的通知第八条。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30并且明确规定“可投资的标的债券为境外发行并在香港债券市场交易流通的所有券种”。从这个角度看,“南向通”上线后,也将一定程度上增加境内投资者境外债券投资的选择,不同风险偏好的境内投资者可能更有希望在“南向通”框架下寻找到更合适的投资标的。我们也注意到,一些境外市场的融资方希望能够借“南向通”吸引境内资金投资海外有资产支持的结构化产品。“南向通”相关细则是否会进一步对于债券品种、评级、发行人资质有细化要求,仍有待观察,如果境内投资者能够通过“南向通”投资此类产品,可能进一步拓展境内投资者的投资渠道。结语截至本文发出之日,“南向通”的具体交易、托管、结算等许多方面尚有一些问题待监管机构、相关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明确。我们在维持与“南向通”的相关金融基础设施持续深入合作的同时,也将持续关注相关规则、细则的发布和市场动态。我们期待基于“南向通”的更进一步发展和创新。31香 港 上 市 公 司 从 事 虚拟 资 产 行 业 业 务 需 要了 解 的 关 键 事 项陈 博 志 邬 素 岚 吴 嘉 骏近期的虚拟资产行业制度化浪潮使得一类特殊的监管变得尤为重要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许多上市公司均有意透过直接持有虚拟资产或透过投资区块链行业接触虚拟资产。于香港上市的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在投资于虚拟资产或冒险从事虚拟资产相关业务活动时需要遵守哪些规定?此外,对于主营业务涉及虚拟资产的新上市申请人有哪些上市要求?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香港特别行政区对香港上市公司和潜在上市申请人的一些关键要求,重点关注以下关键领域:活动是否属于“日常业务”;披露规则;投资政策及管治;香港首次公开招股(新上市)。一、活动是否属于香港上市公司的现有“日常业务”与上市公司活动相关的主要监管框架载于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联交所”)的规则及指引。总体而言,香港上市公司在“日常业务”中进行的投资和业务活动方面享有很大程度的自由,但需遵守适用的披露规则(见下文第二部分)、管治标准(见下文第三部分)以及全面遵守联交所的要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日常业务”的概念尤其重要,因为香港上市公司在该等范围之外的任何交易均需要遵守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证券上市规则(“上市规则”)第 14 章(“须予公布的交易”)的要求。陈博志 邬素岚 31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32香港上市公司开展的自营证券和/或投资活动(“自营交易和投资”)通常不会被视为在日常业务中进行的业务,除非该等业务由主要从事受规管活动的银行公司、保险公司或证券公司进行。当然,香港上市公司在日常业务之外进行自营交易和投资并不少见,但它们必须遵守上市规则。(一)虚拟资产的自营交易和投资是否有任何特殊规定?目前没有。虚拟资产的自营交易和投资不涉及 上市规则 项下的任何特殊要求。这意味着香港上市公司在遵守 上市规则方面仍有很大程度的自由空间;尽管如此,一定程度的市场惯例正在形成,且香港上市公司应考虑其适用哪些独特的考虑因素。二、上市规则框架下的披露要求根据 上市规则 第 14 章,香港上市公司可能需要满足以下关键要求,具体取决于交易涉及的规模、性质和对手方。香港上市公司参与虚拟资产行业的案例 从应用程式操作到区块链:一家经营在线广告和优惠订阅服务(premium subscription services)及应用程式内购买(in-app purchase)业务的香港上市公司宣布,其董事会购买了当时总计对价约4,000万美元的虚拟资产,包括以太币和比特币。该公司随后进一步购买总计对价约为9,000万美元的虚拟资产,触发了上市规则的披露要求(见下文第二部分),因此就其根据上市规则第14章发布了另一公告。构建新的虚 务板块:一家经营传统广告和商业园区管理业务的香港上市公司将其集团业务活动扩展至区块链行业业务,包括受香港监管的交易所、托管服务和软件即服务(software-as-a-service)解决方案。最近,该香港上市公司还宣布其集团和一家领先银行的风险部门组成了一家合资企业,旨在为英国和欧洲的机构和公司客户建立一个虚拟资产平台。从管理基金到虚拟资产投资:一家销售电力相关及电气/电子产品并提供技术解决方案服务的香港上市公司宣布,其在获得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证监会”)的虚拟资产管理人牌照后,已推出四支虚拟资产相关基金,其中包括两支虚拟资产追踪基金和一支多策略虚拟资产基金,全部均完全投资于虚拟资产。通知联交所公告自愿性披露业务发展最新情况联交所对通函进行审阅股东批准33根据上市规则第 14 章,“交易”包括收购或出售资产等;“资产”的定义概指有形资产及无形资产,其中包括业务、公司及上市或非上市证券(除非上市规则另有订明)。因此,根据定义,由于虚拟资产将被视为无形资产,其收购或出售将属于上市规则第 14 章范围内的交易。如上所述,适用的具体规则将取决于该交易是否达到某些门槛。例如,一家香港上市公司的公告所披露,其两次收购虚拟资产的总计对价达到需要以公告披露交易的门槛,但未达到需要股东批准交易的门槛,因此其收购无需股东批准,亦无需联交所对通函进行审阅。(一)从联交所的角度来看,虚拟资产是否独特?鉴于虚拟资产投资的历史相对较短,联交所尚未就此领域发布任何具体指引或对香港上市公司施加额外的披露要求。截至本文完成之时,市场上尚没有香港上市公司达到需要股东批准交易的门槛(该门槛要求香港上市公司需要先取得联交所审阅团队对通函的批准,才得以发布通函)。因此,监管机构对虚拟资产投资所采取的审阅态度仍未能确定。也就是说,虚拟资产确实带来了一系列独特的机遇和风险,强调了向零售市场作出稳健披露的必要性。例如,虚拟资产行业经历周期性波动,且可能会出现两个关键结果:(1)直接风险承担:如果某香港上市公司直接持有虚拟资产,且该等虚拟资产的市值大幅下降,则该香港上市公司可能遭受财务损失。投资规模以及评估该等损失的会计处理将与评估股东面临的风险相关。(2)间接风险承担:如果某香港上市公司对一家面对着重大虚拟资产风险的公司进行投资,且市场大幅下跌,被投资公司被迫进行净亏损清算,则该香港上市公司股东也将间接面临损失。可以说,虚拟资产行业并非完全独特,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其他类型的投资。例如,即使是传统行业的股票也可能波动,而常规“实体”业务也可能因接触不稳定的有形商品而失败。然而,即便香港上市公司必须对该等风险进行评估和作出适当披露,在评估时必须考虑到智能合同和分散式账本技术在虚拟资产行业仍相对较新,且许多虚拟资产和区块链规程仍处于试验阶段。除此之外,管治和监管框架也在全球范围内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这对香港上市公司的涵义是,尽职调查和专家证明对能够在自营交易和投资中作出合适决定(包括关于挑选虚拟资产、购买、交易和套现战略、托管安排和第三方交易地点的决定)是至关重要的。此外,零售(和其他)投资者很可能倚赖香港上市公司来获取关于虚拟资产的信息和香港上市公司尽职调查的质量。这增加不采取稳健方针的香港上市公司的争议风险。如虚拟资产成为香港上市公司更常见的自营交易和投资的对象,如联交所采取与 ESG 类似的方针(有关这些问题,请见我们的 ESG 法律指南1和香港 ESG 与可持续发展文章2),出具额外指引以划一这些资产的披露和审查方针,将1 https:/ https:/ IV34对零售投资者会尤其有用。证监会亦在为其受规管实体设定标准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并将有更多成果陆续出炉3。此外,澳大利亚证券投资委员会(Australian Securities and Investment Commission)亦正就具有虚拟资产基础的上市产品进行咨询4。三、投资政策和治理除遵守上述披露规定外,香港上市公司董事须履行:他们至少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设立的水平一致的受托责任和技巧、审慎和勤勉责任(duty of skill,care and diligence),当中包括在香港上市公司的章程细则范围内(和依照该等章程细则授予他们的权限)行事。严格来说,在章程细则或附属董事委员会的职权范围(“章程规定”)没有施加或订明任何限制的情况下,董事是否获准在某些范畴投资仍待明确。毕竟,为加强公司治理水平,修改和在章程规定内明确订明董事投资虚拟资产的权限可能是今后支持董事会作出有关自营交易和投资决定的更可行措施,并可让自营交易和投资的投资战略完美落实。例如,一家香港上市公司批准和采纳了一项虚拟资产投资计划,以便以其首次公开发行收益以外的现金储备收购虚拟资产。从公司治理角度,考虑到交易历史相对较短的虚拟资产的独有特点后,香港上市公司可考虑在他们经修订的章程规定中明确认可和批准对虚拟资产的任何自营交易和投资(而这须股东审议和批准,以给予董事作出有关投资的明确授权)。正如本文第二部分提到,我们强烈建议在确立方针以及建立规管所投资资产类型和方式的合适政策和程序方面采取妥善的尽职调查并让专家参与。其他区块链行业投资和业务扩展也可采取类似方针。四、新上市在决定是否批准新申请人上市时,联交所采取以披露为本的方针,并会参照上市规则内的一揽子规定。尽管上市申请人已符合所有有关规定,联交所在其决定方面亦保留绝对酌情权5。除了所有新上市申请人都需要满足的财务要求、合适性要求及管理层和拥有权维持不变要求等一般上市要求以外,还有其他一些需要他们在准备联交所首次公开招股申请前留意的要求。(一)关于互联网主导业务模式的特别联交所指引2018 年 7 月,联交所刊发了一份指引信,旨在向采用互联网主导业务模式的新上市申请人提供有关联交所工作方3 请参考我们的虚拟资产简讯,https:/ https:/ 8.01 条。35针的指引,以协助他们按现行监管框架申请上市6。适用于互联网主导的新上市申请人的特别要求详见下文。值得注意的是,联交所强调,缺少完善监管环境的现状是导致披露水平仍有待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适用于新上市申请人的法律及法规仍在制定当中,且并不预期将于不久的将来正式立法,则联交所将期望申请人确保招股书中对有关风险的披露属充足。但是,如果个案中的各样情况清楚地显示影响新上市申请人业务的草拟法规将于不久的将来正式立法,则联交所将会施加额外要求,并期望新上市申请人将证明(并附上地方法律意见)其能够符合草拟法规(若实际上正式立法)的规定。(二)这对虚拟资产意味着什么?上文所指的联交所指引信并非特别针对区块链或虚拟资产,但是,它对与之有关的监管态度和期望发出了提示信号。尤其香港正在快速铺开虚拟资产的法规制定工作(证监会和香港政府各自正在制定关于一项新制度的强劲指引和建议),而其他主要市场也正在展开相同工作。申请人(以及成立已久的香港上市公司)因此应当:理解其业务及其投资的监管环境不止是概括性的了解,而是特别考虑其特定的宗旨、策略和活动;及 考虑其业务模式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这可能与一些申请人尤其有关,比如说,这些申请人专注于某一特定类型的技术(例如虚拟资产挖矿设备),但市场趋势和技术进步表明该技术将会因竞争对手的技术或因行业正在转向其他方向(比如说,当区块链权益证明规程要求不同的对策)而变得过时。结论尤其是在机构级平台和新监管框架支持市场信心增强的情况下,虚拟资产及相关公司将可能成为一个持续的趋势。虽然香港现时缺少特别针对从事该行业的香港上市公司的法规,但目前有多个现有原则支持自营交易和投资及与该行业有关的新上市。最终,尽职调查、披露和管治成为了确保满足联交所期望及避免对股东造成意外不利风险的支柱。随着香港和其他法域的监管环境日臻完善、区块链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和成熟,皆有可能会对联交所、香港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如何评估相关风险和机遇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6 指引信 97-18。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36市 场 首 例 分 析:中 国上 市 证 券 公 司 发 行 A股 配 股 及 H 股 供 股王 立 新 赵 臻 孙 昊 天 陈 博 志 黄 俊 杰2020 年,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招商证券”)完成 163.5亿港元的 A 股配股及 H 股供股发行(简称“招商证券 A 股配股及 H 股供股”)。这是自 2014 年以来其中一宗最大规模的 A 股配股及 H 股供股(以募集资金计算),也是中国上市证券公司首次发行 A 股配股及 H 股供股,为此类交易的市场首例。金杜香港和广州团队将于本文中分享其于本次市场首例的交易中担任招商证券法律顾问的经验及亮点。一、涉及回购之后用作员工持股计划的 A 股的复杂结构 招商证券是招商局集团旗下的证券公司,主要在中国提供全方位证券服务。招商证券是一家在中国注册成立的国有上市证券公司,其 A 股和 H股分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代码:600999)和香港交易所主板(股票代码:6099)上市。2019 年 3 月,招商证券宣布通过回购 A 股(“A 股回购”)进而设立一项员工持股计划(“员工持股计划”),并进行招商证券 A 股配股及H 股供股(统称“交易”)的计划。在落实招商证券 A 股配股及 H 股供股前,招商证券在 2019 年 11 月 8 日至 2019 年 12 月 19 日期间进行了 A 股回购。招商证券是自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近年在2018年联合发布 关于支持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意见 以来,首家成功回购股份以设立员工持股计划的证券公司。招商证券通过集中竞价方式以其自有资金回购 A 股,并将回购的 A股继而用于在 2020 年 1 月采纳的员工持股计划。王立新 赵臻 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3637员工持股计划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关于支持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意见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信息披露工作指引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证券上市规则和其他适用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以及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章程等相关规定制定的。金杜团队与多个相关的机关沟通获得相关批准,并确保遵守上述所有相关的规则和法规。二、A 股配股和 H 股供股 完成 A 股回购和设立员工持股计划后,招商证券同步进行了 A 股配股和 H 股供股。A 股配股和 H 股供股互为条件。招商证券供股旨在筹集资金以增强其资本基础,继而支持其持续发展和业务增长。三、公众持股量和收购守则的涵义 鉴于该交易计划是于 2019 年 3 月宣布的,且交易的详情或会更改,因此可能会出现招商证券的现有股东的持股量增加而影响其公众持股量的情况。此外,鉴于(i)A 股配股是采用最大努力原则进行代销的,而 H 股供股是悉数承销的;且(ii)招商证券的控股股东和其一致行动人士已承诺认购将由招商证券发行的供股股份,因此,招商证券的控股股东的持股百分比可能会在若干情况下上升超过 2%从而触发收购守则下的强制要约。此外,由于 A 股回购可能构成收购守则下失去宽免资格的交易,为避免触发强制要约,相关时间表和发行结构须量身订制。四、中国内地-香港特别行政区南向交易安排的始创者招商证券是首批具备中国内地-香港南向交易安排的上市发行人。招商证券的内地南向交易投资者亦可通过中国结算参与 H 股供股。中国结算提供代名人服务,使得内地南向交易投资者可:(i)根据沪港通和深港通在香港联交所悉数或部分出售他们未缴股款的 H 股供股权;陈博志 37孙昊天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38及/或(ii)根据相关法律和法规,按照他们在 H 股股权登记日持有的股份以认购价悉数或部分认购他们在 H 股供股下按比例享有的权益。应注意的是,中国结算并不支持该等内地南向交易投资者通过沪港通或深港通申请额外 H 股供股股份。内地南向交易投资者(或相关的中国结算参与者(视乎情况而定)于中国结算的股票账户内虽已存入未缴股款的 H 股供股股份,但其只可根据沪港通和深港通通过中国结算在香港联交所出售该等未缴股款的 H 股供股股份,而不可购入任何未缴股款的 H 股供股权,或向其他内地南向交易投资者转让该等未缴股款的 H 股供股权。五、海外投资者遍布超过 20 个司法管辖区招商证券的海外投资者遍布超过 20 个司法管辖区,而其须就向这些海外股东进行 H 股供股的所有相关司法管辖区的法律限制以及相关监管机构或证券交易所就向这些海外股东进行 H 股供股的可行性作出查询。招商证券只可在作出有关查询后认为必须或应排除有关股东的情况下才可将有关股东排除在外。就此而言,本所助力招商证券取得来自超过 20 个司法管辖区(包括但不限于澳大利亚、百慕大、英属维尔京群岛、加拿大、德国、日本、列支敦士登、卢森堡、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墨西哥、荷兰、新西兰、挪威、葡萄牙、中国内地、新加坡、南非、韩国、瑞士、英国和美国等)的法律意见。总结招商证券的 A 股配股及 H 股供股,是中国上市证券公司首次进行 A 股配股及 H 股供股的交易。金杜香港和广州办公室团队紧密合作就中国法、香港法、美国法提供法律意见。同时,金杜珀斯、伦敦、法兰克福、东京和北京办公室也就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日本、中国和美国在内的多个法域进行 H 股供股的法律限制提供了法律意见。39自 2 0 2 1 年 1 2 月 起香 港 付 款 保 障 发 生 的变 化Do nova n Ferg u son Lu cinda McPhee Ch r i s to p h e r S e a m a n Do ng Lo ng导言全球许多司法管辖区通过立法制定了付款保障制度,以确保在该司法辖区内开展业务的建造业参与者能够根据其合同权利按时获得报酬。付款保障的立法能较为有效地确保承包商和分包商维持良好的现金流。十多年来,香港建造业一直在考虑落实付款保障立法。最近,香港政府发布了 2021 年第 6 号技术通告(工务)(“通告”),效果相当于将强制性付款保障条款引入公共工程合同中,从而迈出了目前最大的一步。尽管暂未有迹象表示政府何时会制定业内期待已久的付款保障立法,但要求合同中引入付款保障条款,可以说是政府在正式立法前的一次“试水”。根据公共工程合同的类型,上述变更对 2021 年 12 月 31 日或 2022年 4 月 1 日之后发出招标邀请的合同有效。一、关键的变化(一)付款保障框架尽管政府拟制定的付款保障法律的具体内容仍在定稿阶段,不过通告附录 A 中的“付款保障框架”已经全面概述了付款保障立法制定后拟实施的关键机制。付款保障框架规定了下列四项强制性要求,在付款保障立法落实后,当事方均不得通过合同更改或删除这些要求:Donovan Ferguson 39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40(1)到期日:付款方应在收到付款申索后 30 天内作出付款回应,并在付款申索之日起 60 天内支付确认的金额。(2)有条件付款条款:又称为“背靠背付款”条款,将无法强制执行。(3)提请审裁:申索方可将有关付款的争议提请审裁,审裁员必须在受委任后 55 天内对争议(以及应向申索方支付的金额)作出裁决。(4)暂时停工/减慢进度权:如申索方未收到付款方确认的到期应付款项或审裁员裁定的到期应付款项,可停工或减慢工程进度。(二)拟纳入附加合同条件和特殊合同条件条款 通告附录 B 至附录 H 中还包含附加合同条件和特殊合同条件,旨在贯彻“付款保障立法精神”(与付款保障框架保持一致)。附加合同条件和特殊合同条件将被纳入到 2021 年 12月 31 日起进行招标的公共工程项目的承包合同和分包合同中。最重要的附加合同条件和特殊合同条件条款,可见通告的附录 B 和附录 C。二、审裁程序的特征审裁程序在付款保障框架中有所预示,并包含在附加合同条件和特殊合同条件的重要条款中,其最重要的特征如下:(一)基准日和付款申索基准日是指申索方有权提出付款申索以启动审裁程序的日期。申索方有权在每个基准日提交一份付款申索。基准日通常在月末或某个里程碑事件结束时。付款申索须遵守严格的规则,即必须:(1)采用书面形式;(2)注明与付款申索有关的工程或相关商品和服务;(3)说明要求支付的进度款金额;及(4)不包括正在审裁的任何金额。值得注意的是,付款保障制度并没有要求付款申索必须明确其是在付款保障制度下提出的,而在许多其他司法辖区均有这项要求。这很重要,因为这意味着在所有层级接收可能是付款申索文件的主体,均应将每一份付款申索视为可能涉及到付款保障制度,并据此采取行动。与此相关,付款保障制度下的付款申索可以包括合同中与工期延长相关的付款要求。通告中较详细地阐述了这一问题。(二)付款回应在收到付款申索后,付款方应在 30 天内(或约定的更短期限内)送达“付款回应”。同样,付款回应必须遵守严格的形式要求,且必须:(1)采用书面形式,并标明付款申索;(2)说明所接受的到期金额和计算依据;(3)说明有争议的到期金额、争议理由和计算依据;(4)说明任何抵销或扣留的金额、理由和计算依据;及41(5)说明应支付的净额及其计算方式。付款方在这个阶段提交付款回应,并且如有不付款的情形,说明其理由,这点至关重要。因为如果付款方未提交付款回应,就无权在后续的审裁程序中再提出任何抵销主张。(三)付款争议“付款争议”概念是付款保障框架的核心特征。将争议提请审裁的权利取决于是否存在付款争议,而付款争议通常在以下情况下发生:(1)通过付款回应对付款申索(全部或部分)提出争议;(2)付款方已承认申索的金额到期,但未付款;或(3)付款方未在规定时间(收到付款申索后 30 天或双方约定的更早的日期)前送达付款回应。尽管这些情况听起来简单,实际情况却很复杂,因为在合同项下的“申索处理程序”遵照完成之前,定义上不会产生与该付款申索相关的付款争议。广义而言,这意味着合同规定的申索评估程序须先得以完成,方可采取任何进一步措施。申索处理程序是否以及何时遵照完成如不明确,可能会给有意启动审裁程序的当事方造成障碍。这是付款保障框架不同寻常的一点,而当事方在起草合同和分包合同时应当仔细考虑这一点。(四)提请审裁和审裁申述书审裁程序的下一步是不满意的申索方将付款争议提请审裁。为此,申索方必须在付款争议发生后 28 天内向付款方和审裁员提名机构送达“审裁通知书”。审裁员将在 5 个工作日内获得委任。一旦审裁员获得委任,申索方只有 1 个工作日来送达“审裁申述书”。这实际上就是申索方的全部意见,需要包括申索方所依据的材料和论据以及所有支持文件和证据。我们认为,与复杂的建筑工程项目相关争议的申述书需要包括法律意见、证人证据,甚至可能包括专家证据,因此时间非常紧张。(五)审裁答辩书付款方须在收到审裁申述书后的 20 个工作日内送达其“审裁答辩书”。与审裁申述书类似,审裁答辩书必须包括所依据的材料和论据以及所有支持文件和证据。时间同样非常紧张,付款方必须迅速而妥善地部署必要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在这一环节发生任何延误都将造成巨大损失。(六)审裁员的权力和审裁程序 付款保障框架以及附加合同条件和特殊合同条件的关键条款规定了审裁如何进行,以及审裁员就裁定向申索方支付金额多少时所拥有的权力。审裁员不受适用于法院程序的证据规则的约束;审裁员权力广泛,包括召集会议和质询任何一方的权力。根据我们在其他司法辖区的经验,审裁程序通常采用“书面形式”。这意味着审裁程序不包括听证会,审裁员仅根据双方提交的书面材料来进行裁决。然而,香港是否会采用前面提到召集会议的做法进行审裁,仍有待观察。(七)审裁费用与法院诉讼程序或仲裁程序不同,审裁的法律费用是无法申请由败诉一方支付的。这意味着各方都要自行承担法律费用。审裁员也会收取审裁费用,并可以决定以其认为合适的方式由双方分摊该费用。(八)审裁裁决审裁员应在其受到委任后 55 个工作日内作出裁决,裁决内容必须确定: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42(1)付款方应向申索方支付的金额;(2)付款到期日;以及(3)各方应支付的审裁员费用的比例。(九)对裁决结果不满意的情形几乎不可避免的是,一方当事方会对裁决结果不满,从而想要对审裁裁决提出异议。由于纳入附加合同条件和特殊合同条件关键条款的付款保障框架是合同的产物,而非成文法的规定,双方无权(像在已颁布付款保障立法的司法辖区那样)向法院申请推翻或执行审裁裁决。根据附加合同条件和特殊合同条件的规定,在双方以书面形式解决付款争议或通过主合同/分包合同中规定的争议解决机制解决付款争议之前,审裁裁决是终局的,并具有临时约束力。当事人执行审裁裁决的方式限于要求直接付款或行使其暂时停工的权利。尽管通告预计付款保障立法中将允许申索方或付款方在审裁裁决送达后 14 天内向法院申请撤销审裁裁决,但是就任何一方能够基于何种理由提出异议,尚未有任何指引发布。三、程序要求纳入附加合同条件和特殊合同条件关键条款的付款保障框架还引入了若干程序/管理性要求,承包商和分包商需要注意:(一)强制性分包合同条件主承包商须确保相关分包合同包含通告附录 D 中的强制性付款保障条款,并且必须采取所有合理措施确保较低层级的分包合同(即再分包合同)也包含必要的条款。分包商也有类似的背对背义务。(二)额外报告要求主承包商须向业主代表提交其施工分包合同的副本。为确保所有合同文件符合付款保障制度,负责的工程部门可进行技术审核。在整个项目过程中,主承包商还须每月向业主代表报告是否收到了任何审裁通知书,以及任何裁决金额的支付或结算情况。(三)业主直接付款如果合同任何层级的当事方获得由对方向其付款的审裁裁决,但裁决金额的全部或部分未得到支付,则该方可要求业主直接向其支付未支付款项。如果申索方的上级分包商发生破产事件,申索方也有权要求业主直接向其付款。在满足必要的付款条件的情况下,业主将向下级分包商付款,并向承包商追偿。(四)在工地张贴告示的要求为确保所有合同层级的透明度和责任(并使下级分包商能够在适当的情况下要求业主直接付款),承包商须在工地张贴包含业主和主承包商联系方式的告示,告示须以经批准的形式(见通告附录 H)编写。四、如何应对上述变更对于 2021 年 12 月之后招投标的公共工程项目,各级承包商都应仔细考虑这些强制性合同条款。确保分包合同合规、合同管理人做好处理裁决索赔的准备,以及遵守各类通知的要求,这些都非常重要。同样关键的是,当事方应知晓其暂时停工、提出直接付款要求(或对此进行抗辩)的权利。43理 财 通 于 2 0 2 1 年1 0 月 正 式 上 线马 绍 基 萧 乃 莹 虞 磊 珉 牟 牧 陈 静 雯一、背景介绍在市场期待近两年后,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终于在 2021年 9 月 10 日发布了最终版本的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以下简称“香港理财通细则”)。1同日,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深圳市中心支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广东监管局、深圳监管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广东监管局、深圳监管局也发布了最终版本的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内地理财通细则”)。2香港理财通细则和内地理财通细则主要以 2021 年 5 月公布的征求意见稿为基础,仅作了细微调整。3根据香港理财通细则,合资格的香港银行如拟开展理财通业务,须在开展业务前至少一个月向金管局提交自我评估4,在收到金管局“不反对”通知后,方可开展业务。内地理财通细则自 2021 年 10 月 10 日起生效。合资格内地银行须在内地监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下完成系统评估和备案后方可启动理财通业务。本文总结了关于理财通的重要信息。马绍基 43萧乃莹 虞磊珉 1详见:https:/www.hkma.gov.hk/eng/regulatory-resources/regulatory-guides/circulars/。2详见:http:/ 关于 公开 征 求 意 见 的 通 知”(2021 年 5 月 6 日),请 访 问 http:/ 571 章)注册为可进行第一类(证券交易)受规管活动及从事零售银行业务或私人银行业务的注册机构,为香港合资格银行。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44二、理财通“南向通”和“北向通”如我们在之前的文章大湾区系列:跨境理财通框架出炉(2020年 7 月)5中所介绍的,“理财通”是指粤港澳大湾区6居民个人跨境投资粤港澳大湾区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的一种计划。香港和内地的跨境理财通包括“南向通”和“北向通”:在“南向通”计划下,合资格的大湾区内地居民可通过指定渠道投资香港地区的银行(“香港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在“北向通”计划下,合资格的香港居民可通过指定渠道投资大湾区内地银行(“内地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下图为“南向通”和“北向通”的投资流程示意图:三、主要内容理财通的主要内容如下:(一)合资格投资者范围大湾区居民大湾区内地城市和香港合资格个人可通过理财通以个人名义(不可联名)开展跨境投资。陈静雯 牟牧5详见:https:/ IV44451.“南向通”根据内地理财通细则,合资格的内地投资者须满足以下条件:(1)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2)具有粤港澳大湾区内地 9 市户籍或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 9 市连续缴纳社保或个人所得税满 5 年;(3)具有 2 年以上投资经历,且最近 3 个月家庭金融净资产月末余额不低于 100 万元人民币,或者最近 3 个月家庭金融资产月末余额不低于 200 万元人民币;及(4)使用自有资金购买投资产品。2.“北向通”所有持有香港身份证的香港居民(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居民)及经香港银行评估为不属于弱势社群客户,均可以参与北向通。3.弱势社群客户香港理财通细则规定,在为投资者提供理财通服务前,香港银行应根据香港金管局的相关指引评估该投资者是否属于弱势社群客户7,香港银行不应为弱势社群客户提供理财通服务。这一规定同时适用于“南向通”和“北向通”。但如现有客户因个人情况变化而成为弱势社群客户,香港银行可通过实施某些强化保障措施,继续为其提供理财通服务。(二)合资格投资产品“低”风险至“中”风险及相对简单的投资产品1.“南向通”根据香港理财通细则,“南向通”计划下的合资格理财产品(即大湾区内地城市居民可投资的香港理财产品)包括:(1)投资产品(不包括通过香港交易所交易和交收的上市产品)下列经销售该产品的香港银行评定为“低”风险至“中”风险及“非复杂”的产品:(一)在香港注册成立并经香港证监会认可的基金;及(二)债券;7详见:金管局于 2019 年 9 月 25 日发出的通告关于投资、保险及强制性公积金产品的投资者保障措施附件一第(A)(III.2)部分(网址:https:/www.hkma.gov.hk/media/eng/doc/key-information/guidelines-and-circular/2019/20190925e2.pdf)。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46(2)存款8 人民币、港元和外币存款9 第一类投资产品(即获香港证监会认可的香港注册基金)为香港基金管理人带来重大商机,因为,大湾区人口规模超过 7000 万人,可以籍此扩大零售客户群10。香港注册基金在获得“低”风险至“中”风险评级后,就可以考虑不同的基础投资或资产类别。如果存款证被评估为“低”风险至“中”风险和“非复杂”,并且不是结构性存款,则有可能被认定为合资格投资产品。如理财产品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计价,投资者须在香港将人民币兑换为相关外币,并将面临汇兑风险。根据中国理财通细则,理财通的所有跨境汇款只能以人民币进行,且任何外币/人民币的货币兑换须在香港进行。因此,提醒内地投资者其在“南向通”计划下的投资所涉及的汇兑风险至关重要。2.北向通“北向通”计划下,香港居民可投资的内地理财投资产品包括:(一)内地理财公司(包括中国银行理财子公司和中外控股的合资理财公司)按照理财业务相关管理办法发行,并经发行人和内地代销银行评定为“一级”至“三级”风险等级11的固定收益类和权益类公募理财产品(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除外);(二)经内地公募基金管理人和内地代销银行评定为“R1”至“R3”风险等级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三)“南向通”计划下的见证开户在南向通和北向通计划下,投资者须指定一个本地账户作为汇款专户。在本地银行审核所需申请文件后,投资者可在对方管辖区的指定银行开立投资专户。就“南向通”而言,无论合资格的内地投资者是否已在香港银行开立账户,投资者必须在香港银行开立单独的投资账户,作为“理财通”业务的投资专户。相关规定允许内地投资者通过见证的方式远程开立香港银行账户,而无需考虑亲临香港涉及的任何签证要求。我们认为,这将大大降低内地投资者的开户难度,提升其参与“南向通”计划的意愿,尤其是在当前疫情形势下。8请参阅银行业条例(香港法例第 155 章)中“存款”的定义。就香港理财通细则而言,存款归纳为理财产品之一。为免产生疑问,这里所指的“存款”不包括结构性存款。9在有关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的常见问题(2021 年 9 月 10 日)中,金管局建议除人民币和港元外,只提供主要货币的外币存款服务,即美元、欧元、英镑、澳元、新西兰元、加拿大元、瑞士法郎、日圆及新加坡元。关于常见问题更多信息,请访问 https:/www.hkma.gov.hk/media/eng/doc/key-information/guidelines-and-circular/2021/20210910e1a3.pdf。10大湾区人口超过 7000 万,综合 GDP 达 1.6 万亿美元,已超过个别 G20 成员国;人均 GDP 达 2.3 万美元,也相当于一些中等收入国家。更多信息,请参阅金管局网站汇思专栏部分文章“大湾区跨境理财通”(2021 年 9 月 10 日)(网址:https:/www.hkma.gov.hk/eng/news-and-media/insight/2020/06/20200629/)。11在内地发行的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一般分为一级(最低风险)至五级(最高风险)。47“北向通”下,香港投资者则可按照现行制度开立人民币账户,或指定已有人民币账户作为投资户口。金管局亦正与内地监管部门探讨设立“北向通”下的见证开户安排。12(四)账户配对和闭环机制与其他跨境互联互通机制一样,“理财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内地外汇管理政策的限制。账户配对和跨境资金流动闭环要求是确保遵守该等政策的重要出发点。在“南向通”和“北向通”计划下,投资者须将其投资专户与汇款专户进行配对。内地与香港之间的跨境资金流动,通过账户连通、资金闭环式流动形式进行,并受到额度限制。通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 系统”)进行的跨境资金流动的闭环机制如下图所示:汇款相关内容总结如下:(1)投资者仅能在下列情况下办理跨境资金汇款:在投资者的投资专户与汇款专户之间进行汇款;仅限于人民币汇款;以及 汇款符合监管机构不时规定的总额度和单个投资者额度要求;(2)投资专户内的资金只能用于购买合资格投资产品。如果理财产品以港元或者其他外币计价,人民币将在香港兑换成相应的币种;内地银行汇款专户/投资专户(视情况而定)香港银行汇款专户/投资专户(视情况而定)内地港澳CIPS系统CIPS系统港元/外币境外兑换人民币人民币境外兑换港元/外币12请参阅金管局网站汇思专栏文章“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2021 年 9 月 10 日)(网址:https:/www.hkma.gov.hk/eng/news-and-media/insight/2021/09/20210910/)。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48(3)投资者不能从投资专户中提取资金;(4)已实现的投资收益将被兑换成人民币,并通过 CIPS 系统跨境汇出。(五)额度限制理财通下的跨境资金流动受到总额度和单个投资者额度(按净额计算)要求限制。目前“南向通”和“北向通”的总额度均为 1500 亿元人民币,单个投资者额度为 100 万元人民币:四、其他问题(一)跨境营销问题作为促进跨境投资的创新机制,理财通将不可避免地需要内地和港澳银行共同合作,向大湾区的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并持续提供相关支持。在“南向通”计划下,内地对跨境营销活动的限制基本反映了目前适用于香港银行的跨境营销原则,在跨境销售和营销安排上主要采取“只执行交易”(Execution-only)的模式。同样地,在“北向通”计划下,内地银行不得直接前往港澳开展实质性销售活动。此外,内地理财通细则还禁止内地银行主动跨境邀请、招揽客户和提供投资建议。跨境销售和营销活动将继续受到严格的监管。监管者应在保护投资者利益和促进经济发展之间取得平衡。金融机构应确保所有参与理财通业务的员工能够清楚地了解营销活动需遵守的监管要求。(二)香港银行和内地银行之间的合作大湾区拟开展合作的银行,应就以下问题进行明确的责任划分:“南向通”计划“北向通”计划总额度的使用“南向通”计划下内地向港澳的累计汇款额-“南向通”计划下港澳向内地的累计汇款额“北向通”计划下港澳向内地的累计汇款额-“北向通”计划下内地向港澳的累计汇款额单个投资者额度的使用“南向通”计划下内地向港澳的累计汇款额-“南向通”计划下港澳向内地的累计汇款额“北向通”计划下汇入内地的累计汇款额-“北向通”计划下内地汇出的累计汇款额49(1)账户配对的操作安排;(2)资金闭环汇划和额度监控的保障措施;(3)账户使用限制;(4)反洗钱、反恐融资、反逃税义务的履行方式;(5)个人数据合规义务;及(6)跨境营销活动的内部控制。根据香港理财通细则早期征求意见稿,在“南向通”和“北向通”计划下,一家香港银行只能与一家内地银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这种排他性合作的要求促使内地和香港银行以其设在对方管辖区的关联机构作为伙伴银行并签署集团内部合作协议。经过广泛征询市场意见以及有关为促进内地、香港和澳门的银行公平竞争而制定的政策出台后,最终版本的香港理财通细则和内地理财通细则均取消了排他性合作要求。所有香港银行现已获准与多家内地银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这一点广受市场欢迎。银行在与非其关联银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时,需要仔细评估合作协议并进行谈判。银行须密切关注一系列商业条款、准据法条款和跨境争议解决条款。结语“理财通”是大湾区首个面向个人投资者的双向市场准入机制。它有利于促进大湾区居民个人跨境投资便利化,是大湾区金融发展的重要项目和里程碑。“理财通”计划将“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地位”。金管局副总裁刘应彬表示13:“相信跨境理财通可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理财产品的选择,进一步便利跨境投资,并为香港金融业带来新机。”13请参阅金管局网站汇思专栏文章“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2021 年 9 月 10 日)(网址:https:/www.hkma.gov.hk/eng/news-and-media/insight/2021/09/20210910/)。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50私 募 基 金51当 中 资 基 金 管 理 人 遇上 境 外 基 金 那 些不 得 不 说 的 特 殊 监 管问 题江 竞 竞 汪 旗 赖 婧 宜尽管有新冠疫情的冲击,中资背景的基金管理团队(“中资基金管理人”)在中国境外设立基金及募资中仍保持强劲势头。无论是有限合伙型基金还是公司型基金,无论中资基金管理人是单独还是和其他方共同设立境外基金,我们发现,中资基金管理人除了面临一般性的境外基金设立问题外1,还面临着一些特殊的法律及监管考量,而这些考量大多与中国法相关。本文将主要从中资基金管理团队(GP)的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后续,我们将另文从境外基金的中资投资人(LP)视角进行相应的分析。一、中资基金管理人主导或参与境外基金的常见结构和特殊问题(一)主导本文中的中资基金管理人指由中国境内自然人或中国境内实体实际行使境外基金管理决策权的团队2。实践中,中资基金管理人一般会设立由自己单独管理的基金,作为自己的主基金,并视情况设立投资于特定项目的项目基金。在结构设计上,分为设立境外基金管理机构(“境外管理公司”)和境外基金两个层面。就设立境外管理公司而言,如果基金团队创始人之一持有非中国国籍或永久居留权(“境外身份”),则通常由该等境外创始人作为股东设立境外基金管理公司。该等境外创始人实际上代持了其他中国身份的创始人(及基金管理团队,如涉及)在境外管理公司的权益,各方就境外管理公司的公司治理、收益分配等另行作出协议安排3。江竞竞 1 主要包括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设立地及法律形式的选择,管理公司和基金的持牌、注册或备案等基金的行业监管要求,税务筹划,其他与私募基金相关的监管要求(如反洗钱及反恐怖融资、税务信息收集及交换、个人信息保护等)。2在特定情况下,也包括原来是中国国籍但后续取得了境外国籍或永久居留权的人士。3如果所有创始人均为中国境外身份,则不涉及代持、境外投资等特别安排。51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52如果基金团队创始人均没有中国境外身份,则通常可考虑:(1)由境内创始人个人或其控制(或新设)的境内实体以境外投资的方式设立境外管理公司;或者(2)由其信任的境外自然人(例如近亲属)代持境外管理公司的股权并就境外管理公司的公司治理、收益分配等另行作出协议安排;就设立境外基金而言,基金管理团队通常也会在基金中出资(或者和基金平行地进行共同投资),该等出资的资金来源可能来自中国境内或境外,其面临的境外投资方案及监管问题与设立境外管理公司类似,具体见下文的分析。(二)合资根据募资及投资策略的需要,中资基金管理人也可能与其他合作方(例如其他基金管理团队或金融机构、上市公司、产业资本、政府资本等)共同设立境外管理公司及基金。中资基金管理人在其中可能只是非主导的参与方(之一)。(三)中国法相关的特殊问题无论是主导还是合资的模式,是代持方案还是境外投资方案,中资基金管理人均需考虑中国法及境外法律中涉及中国的条款的适用及影响4。中资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境外基金在结构设计方面经常碰到的特殊问题主要包括:(1)中国境外投资监管对基金结构的影响:就境外投资方案而言,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包括投资行为(设立境外实体,包括境外管理公司、团队跟投实体和境外基金等)和资金流(出境及未来回流至境内)两个方面;(2)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基协”)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是否可以担任境外基金的管理人或投资顾问;(3)基金投资的企业(“被投企业”)为中国境内企业或者在 A 股上市对境外基金结构设计的影响;(4)被投企业为对中国背景的投资人有投资准入措施的国家、地区的企业对境外基金结构设计的影响;及(5)跨境税务问题及整体结构下的税务筹划等等5。4本文暂不讨论代持方案,代持方案除了其自身存在的固有风险(名义股东和实际股东不一致)外,还存在信息披露不真实的风险:包括根据境外法律披露公司的“最终权益人”(ultimate beneficial owner)或者根据上市的核查要求披露基金上层的股权情况等。5本文不讨论税务事项。53二、中国境外投资监管对基金结构的影响(一)境内创始人境外直接投资如果境内创始人直接在境外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或团队跟投平台),在中国法下,就投资行为而言,中国法并未直接规制境内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设立公司的行为,未要求境内个人就该等境外直接投资履行核准或备案手续6。就外汇而言,需考虑外汇登记和资金流两个方面。在外汇登记方面,如上所述,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内居民通过特殊目的公司境外投融资及返程投资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 201437 号)(“37 号文”),境内居民以境内外合法资产或权益向特殊目的公司出资前,应向外汇局申请办理境外投资外汇登记手续(“37 号文登记”)7。但是,实践中,通常除红筹结构下的境内个人设立境外特殊目的公司(“境外 SPV”)并返程投资的情况(亦即境外SPV 必须再返程投资到中国境内)外,境内个人无法申请办理该登记。具体而言,境外管理公司(或团队跟投平台)通常不会再返程投资到中国境内。即使存在返程投资结构,通常也是境外管理公司(或团队跟投平台)通过其下属的基金再进行返程投资。由于该返程投资结构并非实践中的红筹(返程投资)结构,因此,境内创始人通常无法向境内银行申请办理 37 号文登记。在资金流方面,境内创始人(及团队成员)无法以资本项目从境内汇出资金用于设立境外管理公司和进一步向基金出资。在未办理 37 号文登记的情况下,境外基金未来产生的投资收益、管理费盈余等亦无法按资本项目(例如分红)合法的支付到境内创始人的境内银行账户。因此,实践中,通常境内创始人(及团队成员)直接以其境外资金(如有)出资设立境外管理公司(或团队跟投平台)并向境外基金出资。为解决外汇问题,在一些案例中,中资基金管理人的境内创始人通过搭建不具有商业实质的红筹返程投资结构以办理 37 号文登记,从而使得未来境外收入能够以资本项目汇入境内,并且可以解决基金投资于中国境内企业时的外商投资备案手续问题(具体见下文)。亦即,境内创始人在中国境内设立特殊目的公司(“境内 SPV”),由其境外SPV 返程投资境内 SPV,搭建一个返程投资的结构,但该结构的目的并非将境内资产置出境外,而是为了办理 37 号文登记。但该方案在实践中是否能够成功办理需视不同地方的银行审核口径而定,合规性是否会被监管部门挑战亦需进一步检验。(二)境内实体境外直接投资为实现境外投资行为及资金出境的合法合规(亦方便未来境外资金以资本项目汇入中国境内),境内自然人可在中国境内设立公司,并由该公司通过境外直接投资设立境外管理公司(或团队跟投平台)8。6中国法对于境内个人境外投资进行了有限度的开放及试点,但该等开放或试点并不适用于境内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设立公司的情形,例如 2021 年 9 月 15 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联合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拟试点“跨境理财通”的业务,允许粤港澳大湾区内地投资者通过试点银行投资境外的合资格投资产品或理财产品。另外,虽然境内自然人境外直接投资暂无详细的监管规定,但境内自然人境外再投资(即通过其控制的境外企业或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企业对境外开展投资)的,参照适用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7 37 号文登记已经下放至银行层面办理。8实践中,如果境内公司的股东均为自然人,可能存在无法办理境外投资备案的风险,因为监管部门可能认为该等自然人应该直接办理 37 号文登记。如果境外的最终投资标的仅为管理公司或者投资性载体,而非实业企业或项目,亦可能存在无法办理境外投资备案的风险,具体需与境外投资监管部门沟通。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54根据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 11 号,“11 号令”)和境外投资管理办法(2014年商务部令第 3 号),该等境外投资需向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委”)、商务主管部门9(“商委”)履行核准或备案手续10。如境外投资涉及敏感国家和地区、敏感行业的,需申请核准。实践中,不同地方对于“境外管理公司(或团队跟投平台)”是否属于“敏感行业”存在不同的解释,具体需向境内公司所在地的发改委、商委咨询、沟通。我们了解到,实践中很多地区的监管部门认为其不属于“敏感行业”,可以完成上述结构下的境外投资备案。如果就上述境外投资安排完成了备案,则在法律上可以将境内资金出资至境外管理公司(或团队跟投平台),未来也可以将境外收益分配至境内。(三)境外再投资的核准问题需注意的是,无论是境内自然人还是境内实体,其设立的境外管理公司(或团队跟投平台)进一步投资于境外基金中,该境外再投资行为仍应参照适用 11 号令。根据 11 号令及 境外投资敏感行业目录(2018 年版),“在境外设立无具体实业项目的股权投资基金或投资平台”属于敏感行业,投资于该行业需取得国家发改委的核准。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境外投资常见问题解答,如果境外管理公司或团队跟投平台向境外基金的出资来源于中国境内,或存在境内的融资、担保,且该境外基金为盲池基金,则该等投资行为将构成投资于“无具体实业项目的股权投资基金或投资平台”,从而需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核准。实践中,一般除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特定基金的基金外,该核准通常无法获得11。另外,根据我们的经验,如果在办理境外投资手续时,境外盲池基金能够按照主管发改委的要求向其适当的披露底层项目,则该盲池基金亦可能避免被认定为“无具体实业项目的股权投资基金或投资平台”。所以,即使通过境外投资将境内资金合法合规的支付到境外管理公司(或团队跟投平台),但其进一步将该等资金支付给境外盲池基金在中国法下存在法律上的实质障碍12。作为替代方案,中资基金管理人可以考虑通过以境外基金应付给境外管理公司的管理费抵扣团队应向基金支付的出资款的方式来解决该问题;如果仍有出资缺口的,可考虑后续以中资基金管理人在基金中的应得收益来抵扣。三、境内基金管理人管理境外基金通常,中资基金管理人的人员及运营大部分在中国境内,为了承担境内的运营成本,境外基金的普通合伙人(或境外管理公司)会直接或间接聘用境内实体向境外基金提供(投资)顾问服务,从而将相应的境内管理费以顾问费名义支付到境内。9依据境外投资管理办法(2014 年商务部令第 3 号)的规定,商务部和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负责办理备案与核准,但是实践中部分省级单位将该等职能委托地级市(区)商务主管部门负责办理,如广东省商务厅发布广东省商务厅关于境外投资管理的实施细则,规定“省商务厅负责对我省企业境外投资实施管理和监督,各地级以上市、顺德区商务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企业境外投资实施管理和监督,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南沙、横琴片区商务主管部门负责对片区内企业境外投资实施管理和监督。”10境外投资管理办法适用于中国境内企业新设、并购和投资“非金融企业”的情况。实践中,部分地区的商委认为境外基金管理机构不属于“非金融企业”,不涉及商委的境外投资备案。因此,实践中建议提前咨询当地商务主管部门的意见。11具体案例可通过“全国投资项目在线申报和办理结果公示查询”系统查询。12具体需要看相应的境外投资主管机关在实践中的监管口径。从操作的角度,即使基金管理团队实施了该境外再投资的安排且没有进行备案或者核准,境外投资主管机关可能不会发现或质疑该等境外再投资安排的合规性。55如果中资基金管理人旗下有在中基协登记的基金管理人实体,该境内管理人会向境内人民币基金收取管理费。从税务筹划的角度,如果境内管理费足以支付境内的运营成本,则通常没有必要以境内管理人作为境外基金的(投资)顾问,从境外收取顾问费,否则产生的利润将需缴纳企业所得税。另外,一些中资基金管理人亦考虑直接以境内管理人作为境外基金的管理公司,提供投资管理服务。目前中国法并未对境内管理人向境外基金提供投资管理服务做出明确规定。在境外法律下,该安排的合规要求需视基金所在地的适用法律而定:(1)以开曼私募基金为例,由于境内管理人并非开曼证券投资业务法(Securities Investment Business Act)下从事“证券投资业务”(Securities Investment Business)的实体,并且其服务活动亦并非发生在开曼,因此,其无需向开曼群岛金融监管局申请持牌或登记为“注册人士”(registered person)。因此,上述安排不存在实质性的法律障碍;(2)以香港有限合伙基金(LPF)为例,根据香港的有限合伙基金条例,若中国境内管理人直接担任 LPF 的投资管理人,一般其应先根据香港公司条例成为“注册非香港公司”,且可能需向香港证监会申请获得9 号牌。前述要求比较复杂,成本较高。四、被投项目为中国项目对中资境外基金的影响中资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境外基金很多聚焦大中华区的投资项目,就与中国大陆相关的投资项目而言,通常分为直接投资或通过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QFLP)等方式间接投资于设立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中国境内企业”)和投资红筹结构的中国企业(即控股公司在境外但主要业务或实际运营总部在中国境内,简称“中国红筹企业”)。上述投资对境外基金结构的影响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投资于中国境内企业的外商投资问题;二是,被投企业在中国境内上市的股东核查和披露问题13。就第一个问题而言,在外资准入层面,中资境外基金和其他境外投资者面临的外商投资准入制度并无实质性差异。但需注意的是,纯内资企业接受中资境外基金投资后,通常会变更为外商投资企业,需办理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备案。在备案时,主管商委通常要求企业确认作为境外股东的中资境外基金穿透后的是否存在中国境内居民持股或控制14。如果中资境外基金的普通合伙人上层股东存在中国境内身份的自然人(且未办理 37 号文登记),则填报相关承诺项时,将面临如何勾选及披露的问题。如勾选存在境内居民控制或持股,则可能会被要求确认该等境内居民境外投资的合规性。就第二个问题而言,实践中,中国境内上市的股东核查及披露标准一直在不断发展变化15。通常而言,基于上市监管要求,在上市准备阶段被投企业的中介机构(包括保荐机构、律师等)会对被投企业的股东进行核查,要求穿透13对于中国企业境外上市,需根据上市地的法律及监管要求确定是否及在何种程度上核查股东情况。以中国企业在美国及香港联交所上市为例,就中国法下境外投资的合规性,通常需核查并由中国律师发表法律意见的事项为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境外投资及外汇登记(包括 37 号文登记)的合规性。通常,如果中资境外基金不是控股股东或者为自然人投资拟上市企业搭建的特殊目的载体,则不涉及上述上市核查。14例如,在深圳,被投企业会收到有关 FDI 登记返程确认的告知函,要求被投企业需如实披露其外国投资者是否直接或间接被境内居民(含境内机构和境内个人)持股或控制,并在申请表中对应承诺项进行勾选。如涉及由境内直接或间接控制的,相关对外投资手续应符合国内法律法规的要求。15最新的监管要求可参见中国证监会发布的首发业务若干问题解答(2020 年 6 月修订)、监管规则适用指引关于申请首发上市企业股东信息披露等监管规定。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56至最终的自然人、国有控股或管理主体及上市公司,对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持股 5%以上的主要股东的核查更严格。就境外股东而言,除上市中介机构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认为不需要进行核查的情况外16,上市中介机构亦会核查境外基金层面的投资人情况(包括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视情况对基金的投资人进行穿透核查),以及普通合伙人最终穿透后的权益结构。如果普通合伙人上层股东存在中国境内身份的自然人(且未办理 37 号文登记),且境外基金为拟上市企业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则前述境外投资的合规性瑕疵可能构成被投企业境内上市的重大法律问题17。实践中,一个特殊的问题是,如果中国红筹企业在中国境内发行存托凭证(Chinese Depositary Receipt)或直接发行股份,虽然拟上市企业为境外实体,但其仍然面临 A 股上市的股东核查及披露要求。实践中,很多拟上市红筹企业的股东为中资境外基金,在该情况下,其将可能面临中国证监会在外汇方面更严格的审核18。另外,尽管上述监管要求主要侧重于境外基金的普通合伙人、管理公司层面,但是,实践中,在基金层面,中资基金管理人为了控制投资项目层面的合规风险,可能会要求基金的投资人(LP)亦针对其在中国法下的境外投资合规性作出陈述与保证(例如承诺其投资于境外基金符合中国法的规定,不存在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中国境内的资金或担保),且后续需配合境外基金根据被投企业上市的要求提供相关信息。除上述问题外,实践中还有其他一些特定的问题,例如:(1)如果中资境外基金拟向美国投资人募资,而基金的主要投资标的为中国企业,在中美关系相对紧张的大背景下,加之美国政府不时颁布对特定中国企业的投资禁令,美国投资人对于中资境外基金投资于哪些中国企业,以及中美关系对基金投资的影响,会比较关注,甚至可能要求在基金文件中约定相应的特殊条款,使得其有权不参与该等项目的投资乃至从基金中退出;(2)相应地,一些中资背景的投资人投资于中资境外基金时,如果该等中资背景的投资人存在与美国相关的业务或者受制于美国法在特定领域的管辖或影响(例如银行系投资人在美国有分支机构或使用 SWFIT 系统),他们也会存在上述类似于美国投资人的顾虑,进而要求在基金文件中约定类似的投资豁免或退出特殊条款;(3)在港股上市前,如果境外基金拟作为基石投资人(cornerstone investor)投资于拟上市企业,且与境外基金有关联的其他实体担任上市的主经纪商、承销商,则境外基金会被认定为“关联客户”(connected client)(这在中资券商系境外基金中比较常见),发行人需就该等基石投资向香港联交所申请豁免,且该等豁免需满足一定的条件19。如不满足相关的豁免条件,则境外基金将无法参与上市前的基石投资20。因此,在设计这类境外基金结构(尤其是单项目基金)时,亦需考虑该等关联关系对基金结构的影响。16根据证监会、交易所的规定,对股东穿透核查时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穿透核查范围。根据深交所、上交所分别于 2021 年 6 月 15 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股东穿透核查的通知,对于持股较少、不涉及违法违规“造富”等情形的,可不穿透核查。原则上,直接或间接持有发行人股份数量少于 10 万股或持股比例低于 0.01%的,可认定为持股较少。17根据首发业务若干问题解答(2020 年 6 月修订),对于控股股东设立在境外且持股层次复杂的,保荐机构和发行人律师应当对发行人设置此类架构的原因、合法性及合理性、持股的真实性、是否存在委托持股、信托持股、是否有各种影响控股权的约定、股东的出资来源等问题进行核查,说明发行人控股股东和受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所持发行人的股份权属是否清晰,以及发行人如何确保其公司治理和内控的有效性,并发表明确意见。18例如,根据关于九号机器人有限公司公开发行存托凭证并在科创板上市申请文件的审核问询函及其回复,九号机器人公司被问及“历次境外融资、股权转让、分红的外汇资金跨境调动情况,是否属于返程投资并办理外汇登记及变更登记等必备手续,是否符合外汇管理法律法规”。19可参见香港联交所指引信(HKEX-GL85-16)。20该要求亦适用于中国境内基金。57五、被投项目为其他法律辖区的项目对中资境外基金的影响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过程中,通过境外基金在境外募集并购资金是常见的融资方式之一。很多国家、地区对于外商投资并购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要求和限制,其对中国投资人设置的法律限制很多也适用于中资境外基金,进而影响中资境外基金的结构设计。以美国为例,根据2018 年外国投资风险评估现代化法案及其后续的实施法规,由于中资境外基金通常会被认为属于“外国人士”,且其对于美国企业的少数股权投资也可能被纳入审查,因此,如果中资境外基金拟在美国投资,其在基金结构设计时,需考虑前述法规的影响。21结语除了上述典型问题,实践中,在设计和搭建境外基金结构时,中资基金管理人还会面临一些其他复杂问题以及与监管相关的细节,例如老生常谈的双币平行基金结构、境内外基金的联通(包括境外基金作为有限合伙人投资于中国的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QFLP 基金),或者境外基金接受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试点项目基金(QDLP 基金)或合格境内投资者境外投资试点基金(QDIE 基金)的投资等情形)等。并且,随着市场和监管实践的发展,未来将会有新的典型问题出现,例如:如果中国证监会加强对红筹企业境外上市的监管,要求小红筹企业境外上市亦需经过中国证监会的审批,则亦可能会对境外基金的结构设计产生间接影响。21 具体分析可参见“金杜研究院”发布的系列文章,https:/ IV58争 议 解 决59中 国 内 地 与 香 港 特 别行 政 区 的 公 司 跨 境 清盘 试 点 机 制云 匡 彦 郝 朝 晖 焦 黄 诗 允 陆 如 茵 余 曼 丽导言2021 年 5 月 14 日,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与中国内地(“内地”)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的代表签署了最高人民法院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相互认可和协助破产程序的会谈纪要(“会谈纪要”)1。会谈纪要载列了期待已久的两个司法管辖区相关法院相互认可特定类型破产程序并向在另一司法管辖区接受委任的清算人提供协助的试点机制(“试点机制”)。这一进展发生在香港法院于 2020 年作出一系列认可和协助内地清算人的开创性判决2之后,并将受到两个司法管辖区从事破产领域的相关人员的欢迎。内地法院实施试点机制的具体安排见另一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开展认可和协助香港特别行政区破产程序试点工作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意见”)3。同样,内地破产管理人向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等法院提出申请的程序要求也在另一实用指南(“实用指南”)4中作出规定。在现阶段,本试点机制仅在有限范围内实施。上海、厦门和深圳三个城市的指定内地法院将作为“试点法院”参与实施这一机制,而最高人民法院已经规定了多项可能触发指定内地法院拒绝认可和协助香港破产程序的准则。在本文中,我们通过归纳试点机制的显著特点对试点机制进行概述,并指出机制的限制及其对两个司法管辖区从事破产领域的相关人员的影响。1 https:/www.doj.gov.hk/tc/mainland_and_macao/pdf/RRECCJ_RoM_tc.pdf2见上海华信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案 2020 HKCFI 167;深圳市年富供应链有限公司 案 2020 HKCFI 965,https:/legalref.judiciary.hk/lrs/common/search/search_result_detail_frame.jsp?DIS=128463&QS=$(Re|Shenzhen|Everich|Supply|Chain|Co|Ltd|2020|HKCFI|965)&TP=JU;安道信贷有限公司案 2020 HKCFI 2775。3 https:/www.doj.gov.hk/en/mainland_and_macao/pdf/RRECCJ_opinion_en_tc.pdf4 https:/www.doj.gov.hk/en/mainland_and_macao/pdf/RRECCJ_practical_guide_en.pdf59云匡彦 郝朝晖焦黄诗允 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60一、试点机制中内地安排的显著特点 根据试点机制,内地管理人可向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等法院申请认可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 进行的破产清算、重整以及和解程序(“内地破产程序”)。内地管理人需要遵守的程序要求载于实用指南。香港法院将按照实用指南中规定的格式发出认可命令,其中包括内地管理人可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行使的一系列权力。关于根据试点机制与内地法院相关的安排,我们归纳其显著特点如下:(一)试点机制的适用范围香港清盘人必须满足以下要求,方可成功根据试点机制向内地法院申请认可和协助:1.债务人公司的“主要利益中心”所在地必须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最高人民法院意见第 4 条)。一般而言,如果债务人公司的注册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则符合该准则。不过,内地法院也会考虑债务人公司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主要营业地、主要财产所在地等因素。2.债务人公司必须在上海、厦门或深圳(统称为“试点地区”)有主要财产或营业地/代表机构(最高人民法院意见第 1 及 5 条)。由于只有试点地区的内地法院获得最高人民法院指定参与试点机制,因此债务人公司必须在该等试点地区拥有实质财产或业务运营。3.香港的相关破产程序必须是如下之一:强制清盘、公司债权人自动清盘或由清盘人或临时清盘人提出并经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等法院批准的公司债务重组程序(最高人民法院意见第 2 条)。4.不存在内地法院根据最高人民法意见第 18 条不予认可或协助的情形。该等情形包括:债务人主要利益中心不在香港或者在香港连续存在未满六个月的、不符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二条的、对内地债权人不公平对待的及存在欺诈的。(二)内地法院认可香港破产程序的效力相关内地法院对香港破产程序的认可具有以下效力:余曼丽 陆如茵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60611.债务人公司对个别债权人的清偿无效(最高人民法院意见第 11 条)。2.任何正在进行的有关债务人公司的民事诉讼或者仲裁应当中止,直至香港清盘人接管债务人公司的财产(最高人民法院意见第 12 条)。3.有关债务人公司财产的保全措施应当解除,执行程序应当中止(最高人民法院意见第 13 条)。4.香港清盘人可在中国内地行使一系列权力,包括调查债务人公司的财产状况、对债务人公司进行内部管理、处分债务人公司的财产、代表债务人公司提起法律程序等(最高人民法院意见第 14 条)。5.香港清盘人在获得内地法院认可后行使其权力时,可能需要熟悉相关中国法律,以遵守最高人民法院意见中的某些规定。例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意见第 20 条,即使相关香港破产程序在相关内地法院得到正式认可,债务人公司在内地的财产清偿其在内地依据内地法律规定的应当优先清偿的债务后,剩余财产方可根据香港程序分配。二、试点机制的限制及香港清盘人面临的潜在困难尽管试点机制作为精简香港与内地之间跨境破产程序的第一步备受欢迎,但其实施仍存在明显的限制:首先,只有三个试点地区的内地法院将参与试点机制。因此,如果相关债务人公司在内地三个试点地区以外的城市或者地区拥有资产,香港清盘人仍难以申请认可和协助。第二,香港清盘人履行若干职责时需经另行批准,例如将财产转移出内地和设定财产担保(见最高人民法院意见第 14 条)。由于这一要求,香港清盘人在处分债务人公司在内地的资产时可能会引起延误和额外费用以及会碰到潜在困难。第三,最高人民法院意见第 15 条允许内地法院在香港破产程序于内地获得认可后,可以依香港管理人或者债权人的申请指定内地管理人。然而,最高人民法院意见并未明确内地法院是否以及在何种情形下会在已经委任香港管理人的情况下准予债权人的申请。假设债权人在已经委任香港管理人的情况下获得允许根据本条提出申请,则香港管理人与债权人委任的内地管理人之间可能会产生潜在冲突。第 15 条并未就如何解决两个司法管辖区的管理人之间的任何潜在冲突提供任何明确的指引。至于内地法院将如何回应债权人的申请,以及所预见的风险是否会实现,仍有待观察。结论试点机制推出后,香港便成为首个已经与中国设立了破产程序相互认可和协助机制的司法管辖区。因此,香港和中国的从事破产领域的相关人员现在都更有能力对具有跨境特征的公司开展资产追回活动。5随着试点机制这一关键的第一步落实,我们期待试点机制进一步扩展至更多内地地区,并加强两个司法管辖区之间的合作。5截至 2022 年 1 月,香港法院委任于森信紙業集團有限公司的清盘人已经成功被内地法院认可。见森信紙業集團有限公司案 2021 HKCFI 2151;2021 HKCLC 1053 和森信紙業集團有限公司案(2021)粤 03 认港破 1 号(2021 年 12 月 15 日)。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62香 港 竞 争 事 务 审 裁 处首 个 上 诉 案云 匡 彦 Ste p h a n i e H u n g Va l e r i e P u i2021 年 6 月 18 日,林文瀚副庭长宣读了竞争事务委员会对永兴联合建筑有限公司及其他 2021 HKCA 877 一案1的判决理由。本文讨论了竞争事务委员会在香港上诉法庭(法庭)的首个上诉案。本上诉案是由本程序标题中被列为商号大道建筑公司(大道建筑)合伙人的两名个人合伙人(上诉人)针对香港竞争事务审裁处(审裁处)于 2019 年 5 月 17日作出的判决2提起的上诉。审裁处认定,上诉人作为大道建筑合伙人在向公共房屋租户提供装修服务时,因瓜分市场和合谋定价安排违反了第一行为守则3。简言之,法庭主要考虑了违反第一行为守则的性质、举证准则和第四答辩人的身份等问题。违反第一行为守则的性质上诉人主张,本程序具有刑事性质,因此要求各上诉人均有犯罪意图才能证明违反了第一行为守则。换言之,在刑事案件中,个人合伙人应视为独立于合伙企业的主体。法庭驳回了上诉人的主张。尽管违反第一行为守则的指控属于香港人权法案条例第 11 条规定的刑事指控,但这并不意味着违反第一行为守则就可被视为纳入犯罪意图要求的刑事罪行。法庭认为,本程序是否应定性为刑事性质完全是一个法律条文诠释的问题。因此,第 11 条规定的保障措施(通过人权保护保障刑事指控审判的程序公正性)与确定竞争条例 是否将违反第一行为守则的行为规定为刑事罪行是两个不同的问题。犯罪意图的要求不是第 11 条规定的一种保障措施,违反第一行为守则不属于竞争条例(第 52 条至第 55 条和第 172 条至第 175 条)规定的刑事罪行范围。云匡彦 1金杜律师事务所代表竞争事务委员会。2 2019 HKCT 33根据竞争条例(第 619 章),第一行为守则禁止“具有妨碍、限制或损害竞争的目的或效果的协议、经协调做法”。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6263此外,竞争条例第 171 条第(1)款规定,不得在审裁处提起刑事法律程序。由于违反第一行为守则的案件和相应的执行程序都是通过民事程序在审裁处提起的,法庭认为相关罪行在性质上不能视为刑事罪行。考虑到 竞争条例的整体诠释,上诉人的律师没有理由在本程序中引入证明个人合伙人犯罪意图的要求。因此,法庭基于违反第一行为守则不会导致刑事诉讼这一根本理由,驳回了上诉人关于张先生和黄先生明显缺乏犯罪意图的陈述。举证准则林云浩法官一审判决4,由于违反第一行为守则的指控根据香港人权法案条例第 11 条属于刑事指控,因此确定责任要求的举证准则应是无合理疑点的较高标准。在本上诉案中,竞争事务委员会要求法庭将举证准则降低为相对可能性的衡量标准,即要求提供与指控的严重性相称的有说服力的证据。竞争事务委员会提出,提高刑事举证准则后,有效执行竞争法可能实际受到阻碍。虽然法庭确实承认这点,但由于已经认定第四答辩人在无合理疑点的情况下负有责任5,法庭拒绝就举证准则作出裁决。法庭认为,最好是,审裁处能够在今后的案件中测试这一问题(举证准则适用于具体事实和证据将产生实际(而非概念性)的影响)。第四答辩人的身份上诉人还主张,二人(即张先生和黄先生)作为大道建筑所有合伙人其中的两名合伙人6,不应被列为 2017 年8 月 14 日的原诉申请通知书的第四答辩人,并且鉴于他们本人未参与构成违反第一行为守则的行为,其不应承担责任。法庭驳回了上诉人的主张,理由是执行程序的对象很明显是大道建筑商号,而非张先生和黄先生这两名个人。自大道建筑被香港房屋委员会指定负责装修工程时起7,上诉人的责任就因其作为大道建筑合伙人的身份而产生了8。结语法庭确认违反第一行为守则不属于刑事罪行,审裁处的执行程序也不属于刑事诉讼,这一点很重要。尽管法庭拒绝就举证准则问题作出裁决,但这无疑将在今后的案件中受到质疑。这是一个对香港竞争法发展具有重大公共意义的问题,我们期待法庭将来就此问题作出裁决。94竞争事务委员会对 Nutanix Hong Kong Limited 2019 HKCT 2 一案(Nutanix 案)判决第 553 段;竞争事务委员会对永兴联合建筑有限公司及其他 2019 HKCT 3 一案判决第 38 段和第 39 段。5 根据上诉判决第 75 段,审裁处的判决采纳了 Nutanix 案中认定的举证准则是无合理疑点。6在本程序标题部分,“张先生及黄先生(以合伙人身份经营【大道建筑】)”被列为第四答辩人。7例如,原诉申请通知书第 22 段至第 24 段中辩称,答辩人(包括第四答辩人)为香港房屋委员会指定的指定承办商,均已收到香港房屋委员会的信函并签署了牌照。大道建筑是指定承办商,而非上诉人。第 33(1)段提及将楼层分配给大道建筑,而非上诉人。8这符合合伙条例(第 38 章)第 11 条的规定,即商号的每一合伙人,在其作为合伙人期间所招致对商号的一切债项及义务,须与其他合伙人共同负法律责任。9金杜律师事务所在 2019 年第 257 号民事上诉案件中代表竞争事务委员会。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64香 港 的 公 司 法 庭 首 次拒 绝 向 软 性 临 时 清 盘人 提 供 协 助云 匡 彦 N a t a l i e N g K r i s t y Wo n g最近审结的中国宝沙发展控股有限公司 2021 HKLRD 977 一案表明了香港的公司法庭对离岸软性临时清盘程序的态度和日益严格的审查趋势。英 属 维 尔 京 群 岛 Constellation Overseas Ltd BVIHC(Com)2018/0206、0207、0208、0210 和 0212 一案是界定软性临时清盘的含义的主要判例,见该案判决第 3 段:“软性临时清盘的实质是,公司仍处于董事的日常控制之下,但不受个人债权人提起的诉讼影响;目的是让集团有机会进行债务重组,或以其他方式为债权人取得比清盘更好的结果。”中国宝沙发展控股有限公司案中国宝沙发展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宝沙”)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中国宝沙的软性临时清盘人以破产为由首先向香港法院提出了清盘申请。几个月后,中国宝沙的一名董事在开曼群岛提交了关于中国宝沙清盘的申请,并随后在开曼群岛申请任命软性临时清盘人,以推进中国宝沙的债务重组。开曼法院批准了该申请,并为中国宝沙任命了联合临时清盘人。后来,中国宝沙的软性临时清盘人向香港法院申请承认开曼群岛的破产程序并协助其在香港执行。香港法院发布了承认开曼群岛破产程序的命令,但在现阶段拒绝发布向临时清盘人提供协助的命令。在裁决中,夏利士法官对在债务重组中越来越多使用通常称之为“融达案技术”(Z-Obee technique)表示担忧,尤其担心融达案技术被滥用导致事实上暂停债权人在香港提起的执行诉讼。云匡彦 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6465什么是融达案技术?融达案技术因融达控股有限公司 2018 1 HKLRD 165 一案而得名。因法院澄清了公司(清盘及杂项条文)条例第 193 条不允许仅为公司重组或挽救公司之目的任命临时清盘人,所以产生了这项技术。为规避这一法定限制,在香港申请清盘的外国公司可在其注册地申请任命软性临时清盘人,以推进公司重组。在获得任命后,软性临时清盘人再请求香港法院承认其任命,并根据公司注册地法院发出的请求函条款向软性临时清盘人提供协助。夏利士法官强调,一旦出现公司可能破产的情况,债权人的利益应优先于股东的所有人权益。其他各种判例(包括法官的附带意见)也都认为:一旦公司破产,董事就对全体债权人而不是股东负有信托责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在制定公司债务重组方案时,应将债权人作为重点考虑对象。在债权人的利益可能因其未参与重组过程而被忽视的情况下,法官对批准软性临时清盘持谨慎态度。在中国宝沙案中,法官对清盘申请的裁判意见为大家敲响了警钟:(1)中国宝沙在提出申请时没有制定任何重组方案,而是寻求任命软性临时清盘人,再由软性临时清盘人制定重组方案;(2)香港法院未被告知任何有关中国宝沙业务的情况,例如该公司盈利的方式、投资者有兴趣向该公司投资的原因、董事会认为如何才能恢复中国宝沙的业务等;(3)董事会未就中国宝沙严峻的财务状况、法定要求偿债书或针对中国宝沙发出的清盘申请的后果和影响寻求法律意见或其他专业意见;及(4)中国宝沙在香港没有任何银行债务。债权人均是社会人士,对自己的权利或确保他们所提供的借款获得最大回报的可行方法知之甚少。夏利士法官认为,中国宝沙或其顾问似乎并未考虑中国宝沙清盘是否符合其债权人的利益。虽然夏利士法官承认,根据国际私法相关规定,应承认公司注册地法院任命的清盘人(包括临时清盘人),但由于担心中国宝沙处理该案的方式,夏利士法官拒绝在现阶段发布向临时清盘人提供协助的命令。观点中国宝沙案虽未全盘否定软性临时清盘,但却清楚地表明公司法庭未来加强对利用融达案技术的审查趋势。鉴于越来越多的公司将离岸软性临时清盘作为事实上暂停债权人在香港提起的执行诉讼的手段,审查趋严不足为奇。公司法庭明确表示,承认外国破产程序并不会自动导致在香港提交的任何清盘申请延期审理。只有存在令人满意的证据,表明在延期审理期间成功进行重组的可能性非常大,香港法院才会将申请延期审理。鉴于夏利士法官就软性临时清盘提出的各种意见,任何希望利用融达案技术的公司都应准备好就以下事项向香港法院做出陈述:(1)公司拟在临时清盘中实施的重组方案的详情;(2)在制定重组方案的过程中,是否征求了债权人的意见;(3)公司业务详情;(4)董事会认为可以通过重组方案恢复公司业务的原因;(5)对公司财务状况和重组方案提供的法律意见和其他专业意见的详情。此外,可能会破产的公司必须告知其董事,他们是对全体债权人而非股东负有信托责任。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66企 业 合 规67 深 圳 经 济 特 区 数据 条 例 解 读(一)个 人 数 据 保 护 篇刘 婷 胡 冰 心引言本文将从个人数据保护方面梳理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下称“条例”)对企业提出的合规要求与相关的违规责任,以期协助企业在条例正式实施前做好相应的准备。条例已于 2022 年 1 月 1 日起在深圳正式实施。作为数据领域第一部综合的地方性立法,条例分七章,共 100 条,内容涵盖了个人数据保护,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和利用,数据要素市场的培育和保障,数据安全及监督及法律责任等,不仅对现行 民法典 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上位法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补充规定,还对数据权益、数据交易、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等尚存在立法空白的领域进行了突破与先试。首先,条例第一次在立法层面对数据权益进行确认,明确自然人对个人数据享有人格权益,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对其合法处理数据形成的数据产品和服务享有财产权益。第二,在认可数据财产权益以及国家推动建立数据要素市场的大背景下,条例对数据交易制度进行了初次探索,明确规定合法处理形成的数据产品和服务可以依法交易,从而更好地实现数据要素价值。第三,鉴于目前数据领域维权困难的现状,条例以地方立法形式第一次提出数据领域的公益诉讼制度。一、基本定义(一)个人数据条例 第二条第(二)项首创性地使用了“个人数据”这一概念,即“载有可识别特定自然人信息的数据,不包括匿名化处理后的数据”,而非沿用此前民法典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法67刘婷 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68中采用的“个人信息”这一说法。值得注意的是,“个人数据”这一概念与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中“personal data”表述一致。(二)数据处理根据条例第二条第(六)项,数据处理是指“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开放等活动”,与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对于个人信息的处理的定义基本一致。二、企业处理个人数据的合规义务条例第二章对企业在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开放个人数据时,提出了以下基本原则和要求:(一)处理个人数据的基本原则自民法典及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以来,合法、正当、必要已经成为了处理个人信息的三大基本原则。而条例第十条对处理个人数据的合法、正当、必要原则进行了进一步明确与扩充:处理个人数据的目的明确、合理,方式合法、正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所必要的最小范围、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不得进行与处理目的无关的个人数据处理(即“最小必要”);依法告知个人数据处理的种类、范围、目的、方式等,并依法征得同意;保证个人数据的准确性和必要的完整性,避免因个人数据不准确、不完整给当事人造成损害;确保个人数据安全,防止个人数据泄露、毁损、丢失、篡改和非法使用。条例第十一条上述“最小必要”的具体内涵作了进一步阐明,列举了五种“实现处理目的所必要的最小范围,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的情形,为企业的个人数据处理活动提供了较为清晰的行为指引:处理个人数据的种类、范围应当与处理目的有直接关联,不处理该个人数据则处理目的无法实现;处理个人数据的数量应当为实现处理目的所必需的最少数量;自动处理个人数据的频率应当为实现处理目的所必需的最低频率;存储的期限应当为实现处理目的所必需的最短时间,超出存储期限的,应当对个人数据予以删除或者匿名化,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者经自然人同意的除外;69 建立最小授权的访问控制策略,使被授权访问个人数据的人员仅能访问完成职责所需的最少个人数据,且仅具备完成职责所需的最少数据处理权限。(二)处理个人数据的具体义务条例第二章在前述处理个人数据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进行个人数据处理活动的企业设置了以下具体的义务:1.不得拒绝提供核心功能与服务的义务:数据处理者不得以自然人不同意处理其个人数据为由,拒绝向其提供相关核心功能或者服务(第十二条)。2.明示告知义务:(1)处理个人数据应当在处理前以通俗易懂、明确具体、易获取的方式向自然人完整、真实、准确地告知下列事项:数据处理者的姓名或者名称以及联系方式;处理个人数据的种类和范围;处理个人数据的目的和方式;存储个人数据的期限;处理个人数据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以及对其个人数据采取的安全保护措施;自然人依法享有的相关权利以及行使权利的方式;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告知的其他事项(第十四条第一款)。(2)处理敏感个人数据1的,应当前述规定,以更加显著的标识或者突出显示的形式告知处理敏感个人数据的必要性以及对自然人可能产生的影响(第十四条第二款)。(3)数据处理者基于提升产品或者服务质量的目的,对自然人进行用户画像2的,应当向其明示用户画像的具体用途和主要规则。自然人可以拒绝数据处理者根据前述规定对其进行用户画像或者基于用户画像推荐个性化产品或者服务,数据处理者应当以易获取的方式向其提供拒绝的有效途径(第二十九条)。3.征得同意的义务及除外情形:(1)数据处理者应当在处理个人数据前,征得自然人的同意,并在其同意范围内处理个人数据,但是法律、行政法规以及本条例另有规定的除外。前述应当征得同意的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重新征得同意(第十六条)。(2)处理敏感个人数据的,应当在处理前征得该自然人的明示同意(第十八条)。1条例第二条第(三)项:敏感个人数据,是指一旦泄露、非法提供或者滥用,可能导致自然人受到歧视或者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危害的个人数据,具体范围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2条例第二条第(八)项:用户画像,是指为了评估自然人的某些条件而对个人数据进行自动化处理的活动,包括为了评估自然人的工作表现、经济状况、健康状况、个人偏好、兴趣、可靠性、行为方式、位置、行踪等进行的自动化处理。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70(3)处理生物识别数据3的,应当在征得该自然人明示同意时,提供处理其他非生物识别数据的替代方案(第十九条)。(4)处理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个人数据的,应当在处理前征得其监护人的明示同意(第二十条第二款)。(5)征得同意的除外情形,即处理个人数据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可以在处理前不征得自然人同意:(一)处理自然人自行公开或者其他已经合法公开的个人数据,且符合该个人数据公开时的目的;(二)为了订立或者履行自然人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合同所必需;(三)数据处理者因人力资源管理、商业秘密保护所必需,在合理范围内处理其员工个人数据;(四)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为了依法履行公共管理职责或者提供公共服务所必需;(五)新闻单位依法进行新闻报道所必需;(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第二十一条)。4.提供撤回同意的途径:处理个人数据应当采用易获取的方式提供自然人撤回其同意的途径,不得利用服务协议或者技术等手段对自然人撤回同意进行不合理限制或者附加不合理条件(第二十三条)。5.对处理未成年人个人数据的特别要求:(1)处理未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个人数据的,按照处理敏感个人数据的有关规定执行,并应当在处理前征得其监护人的明示同意(第二十条第一款)。(2)数据处理者不得基于用户画像向未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推荐个性化产品或者服务。但是,为了维护其合法权益且征得其监护人明示同意的除外(第三十条)。6.及时删除义务:数据处理者在以下情况下应当及时删除个人数据:法律、法规规定或者约定的存储期限届满;处理个人数据的目的已经实现或者处理个人数据对于处理目的已经不再必要;自然人撤回同意且要求删除个人数据;数据处理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或者双方约定处理数据,自然人要求删除;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7.去标识化及匿名化义务:数据处理者向他人提供其处理的个人数据,应当对个人数据进行去标识化处理,使得被提供的个人数据在不借助其他数据的情况下无法识别特定自然人。法律、法规规定或者自然人与数据处理者约定应当匿名化的,数据处理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或者双方约定进行匿名化处理(第二十六条)。8.构建投诉举报机制的义务:数据处理者应当建立自然人行使相关权利和投诉举报的处理机制,并以易获取的方式提供有效途径(第三十一条)。3条例第二条第(四)项:生物识别数据,是指对自然人的身体、生理、行为等生物特征进行处理而得出的能够识别自然人独特标识的个人数据,包括自然人的基因、指纹、声纹、掌纹、耳廓、虹膜、面部识别特征等数据。71三、违反处理个人数据合规义务的相关法律责任条例第九十二条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处理个人数据的,依照个人信息保护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罚。若根据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网络安全法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内容,企业违规处理个人数据可能会导致以下法律责任:(一)民事责任1.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十九条:处理个人信息侵害个人权益造成损害,个人信息处理者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等侵权责任。损害赔偿责任按照个人因此受到的损失或者个人信息处理者因此获得的利益确定;个人因此受到的损失和个人信息处理者因此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赔偿数额。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条:经营者侵害消费者的人格尊严、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的,应当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二)行政处罚 违规行为基础处罚情节严重的处罚其他法律依据违规处理个人信息,或者处理个人信息未按照规定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的 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对违法处理个人信息的应用程序,责令暂停或者终止提供服务;拒不改正的,并处100万元以下罚款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000万元以下或者上一年度营业额5%以下罚款,并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通报有关主管部门吊销相关业务许可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禁止其在一定期限内担任相关企业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个人信息保护负责人记入信用档案,并予以公示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十六条、第六十七条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72违规行为基础处罚情节严重的处罚其他法律依据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的 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处罚机关和处罚方式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50万元以下的罚款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记入信用档案,向社会公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六条网络产品、服务具有收集用户信息功能的,其提供者未能向用户明示并取得同意;涉及用户个人信息的,未能遵守网络安全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00万元以下罚款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网 络 安全 法 第六十四条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未能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未能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与用户的约定,处理其保存的个人信息。73违规行为基础处罚情节严重的处罚其他法律依据网络运营者泄露、篡改、毁损其收集的个人信息;未经被收集者同意,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经过处理无法识别特定个人且不能复原的除外)。未能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其收集的个人信息安全。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个人信息泄露、毁损、丢失的情况时,未能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按照规定及时告知用户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00万元以下罚款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网 络 安全 法 第六十四条网络运营者未能采取措施按照个人信息主体的要求予以删除或者更正个人信息。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 1 倍以上 10 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 100 万元以下罚款(三)治安管理处罚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七十条规定,违规处理个人信息,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现行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并未对针对违反个人数据保护义务提供具体的处罚依据。根据我们对近三年涉及个人信息的典型处罚案例的调研(见下表),实践中主管部门进行处罚的主要是侵犯隐私以及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行为,依据为第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74处罚决定书处罚事由处罚结果祁 公(刑)决 字2021第 0232 号2020 年 11 份至 2021 年 4 月份,违法行为人于某某在祁阳县白水镇 手机城利用自己工作之便,利用客户的手机号码和个人信息注册账号,然后将账号、验证码提供给他人从中获利。期间于某某非法获取、出售、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大约 350 条左右,从中获利 3600 元左右。罚款 500 元清公(长)行罚决字 20200980 号张 x 将栾 xx 的调查报告信息转到自己同事的 14 人微信群中,造成栾 xx 的个人信息泄露。行政拘留 7 日杭江公(凯)行罚决字202101843 号2021 年 05 月 04 日 23 时 31 分许,杭州市公安局江干区分局治安大队辅警孙某接受雷某某私人请求,在杭州市公安局江干区分局治安大队情报研判中心使用民警数字证书违规查询他人个人信息,并将所查内容发送给雷某某,造成他人隐私泄露。行政拘留 3 日台公(黄)(城东)行罚决字202000261 号2020年2月17日下午,王某在黄岩东城街道方山路63弄4幢2单元101室家中,在微信上收到一份名为“(核查通知第 64 号附件 1)2.15 买鱼名单”的文件,后其将该文件转发在其与朋友王某某、江某三个人组成的微信群中,造成名单内公民个人信息等隐私泄露。行政拘留 7 日杭公交治(刑)行罚决字201900001号2018 年 04 月 27 日 15 时许,黄某在何某的要求下,联系俞某,俞某在运河水上派出所通过公安网电脑,私自查阅公民个人信息,并通过手机拍照、微信传送的方式将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传送给黄某。黄某再将非法获得公民个人信息,发布在微信朋友圈,并通过微信传给何奕,何奕以相同方式传给陈某。黄某从中获利人民币 1000 元,其中 600 元支付给俞某,200 元退还给何某。黄某的行为构成散布他人隐私的违法行为。行政拘留 7 日,并追缴违法所得人民币 200 元西公(振)行罚决字20200080 号2020年02月22日18时许,耿xx在xxxx小区x区微信群里转发他人个人信息。罚款 500 元迁公(城)行罚决字20200655 号2020 年 1 月初,纪 xx 在微信中发布含有何 xx 手机号码(xxxxxx)的朋友圈,泄露何 xx 个人信息,造成何 xx 手机号以及微信号被多人骚扰。行 政 拘 留 8 日,罚 款400 元75处罚决定书处罚事由处罚结果诸公(工)行罚决字202001810 号2020年04月03日早上8时45分左右,翁某某从一微信群中看到关于“俞某语”的一些个人信息,其中包含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职业、入院时间、行程轨迹等,翁某某在明知这些信息属于个人隐私的情况下,在未经“俞某语”的同意下,便将以上信息转发到自己“一家人”的微信群(群内成员 11 人),已对“俞某语”的个人隐私造成侵犯。行政拘留 3 日慈公(逍)行罚决字202002727 号2018 年 2 月至今,犯罪嫌疑人党某通过微信等方式多次从上家处查询他人信息,后向其下家出售开房记录、人员信息、财产信息等公民个人信息,从中获利。党某获取的信息经查证信息属实的行为有以下 8 项,党某收款总金额为4735.76,能认定贩卖的事实的金额人民币 1100 元,党政非法出售公民个人信息违法所得可以认定的金额,只有非法所得人民币 1100 元,不足 5000 元的刑事追诉标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之规定,违法所得不足五千元,不构成情节严重,亦无其他情节严重的事实存在,因此不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虽然党某的行为不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但仍构成侵犯公民隐私的治安违法行为,且党某系在互联网上散布他人隐私,属于情节较重。行政拘留 10 日穗 公 云 行 罚 决 201816278 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行政拘留 10 日并处罚款500 元(四)刑事责任违规处理个人数据,情节严重的可能涉嫌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即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包括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单位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根据前述刑法二百五十三条之一的规定,“情节严重”是衡量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是否入罪的要件,而“情节特别严重”则是是否加重处罚的量刑情节。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76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规定的“情节严重”包括以下情形:(一)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被他人用于犯罪的;(二)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人利用公民个人信息实施犯罪,向其出售或者提供的;(三)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五十条以上的;(四)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住宿信息、通信记录、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其他可能影响人身、财产安全的公民个人信息五百条以上的;(五)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第三项、第四项规定以外的公民个人信息五千条以上的;(六)数量未达到第三项至第五项规定标准,但是按相应比例合计达到有关数量标准的;(七)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的;(八)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数量或者数额达到第三项至第七项规定标准一半以上的;(九)曾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受过刑事处罚或者二年内受过行政处罚,又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十)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情节特别严重”包括以下情形:(一)造成被害人死亡、重伤、精神失常或者被绑架等严重后果的;(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三)数量或者数额达到前款第三项至第八项规定标准十倍以上的;(四)其他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形。(五)公益诉讼现行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为我国公益诉讼制度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在没有前款规定的机关和组织或者前款规定的机关和组织不提起诉讼的情况下,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前款规定的机关或者组织提起诉讼的,人民检察院可以支持起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安全生产法等实体法均设置了公益诉讼条款。就个人信息及数据领域而言,由于实践中数据侵权具有较高的隐秘性,即便被侵权人察觉,鉴于取证难度,以及出于时间或经济成本的考量,往往难以进行维权。为缓解当前这种数据维权艰难的现状,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七十条便对个人信息领域公益诉讼制度提供法律基础:“个人信息处理者违反本法规定处理个人信息,侵害众多个人的权益的,人民检察院、法院规定的消费者组织和国家网信部门确定的组织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而条例从地方立法的层面首次确立了数据领域的公益诉讼制度。条例第九十八条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处理数据,致使国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法律、法规规定的组织可以依法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法律、法规规定的组织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人民检察院认为有必要的,可以支持起诉。法律、法规规定的组织未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依法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人民检察院发现履行数据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致使国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应当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检察建议;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职责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四、合规建议基于以上对于处理个人数据的义务以及违规责任的梳理,我们对于企业如何合法、合规地处理个人数据提出以下建议:77(一)及时梳理、识别适用的合规义务,并定期进行更新目前我国的个人数据保护立法和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顶层法律框架还在搭建中,而相关部门、地方根据所属领域、行业以及地区的实际需要,制定了适用于特定领域、行业、地域的法规、规章、标准、政策、指导性文件等。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合法、合规地处理个人数据的首要前提便是及时梳理、识别适用于企业自身的合规义务。考虑到数据领域立法动态性较强,适用的立法文件及相关政策不断更新,对于企业的合规义务也会不断产生新的要求及调整,因此企业必须定期对已识别的义务及风险进行更新。(二)制定和完善处理个人数据相关的内部规章制度在识别出适用的合规义务后,企业应该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制订和完善企业内部处理个人数据相关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格式文本等,规范员工处理个人数据的行为,将处理个人数据相关的合规义务落实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三)在处理个人数据的过程中注意保留相关记录关于处理个人数据可能导致的民事责任,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十九条创设了个人信息处理者“过错推定”的归责原则,意味着个人信息权益因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受到侵害时,企业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就应当承担损害赔偿等侵权责任。为防止在日后争议中被推定存在过错而承担侵权责任,企业应当在个人数据处理过程中注意保留相关的处理记录,以便在万一发生争议时能够举证自己是依法合规地处理个人数据,履行了相关的合规义务,从而证明不存在过错。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78 深 圳 经 济 特 区 数据 条 例 解 读(二)数 据 安 全 合 规 篇刘 婷 胡 冰 心引言本文将从数据安全保护方面梳理 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下称“条例”)对企业提出的合规要求与相关的违规责任,以期协助企业在条例正式实施前做好相应的准备。一、基本定义(一)数据根据条例第二条第(一)项,“数据”是指“任何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对信息的记录”。该定义直接采用了数据安全法对“数据”的定义。(二)数据处理根据条例第二条第(六)项,数据处理是指“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开放等活动”。数据安全法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数据处理活动及其安全监管,适用数据安全法。因此,企业开展数据处理活动应首先适用 数据安全法 的相关规定。(三)数据安全根据数据安全法第三条,“数据安全”是指“通过采取必要措施,确保数据处于有效保护和合法利用的状态,以及具备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刘婷 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7879二、数据安全保护相关的合规义务企业在进行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开放等活动时,作为数据处理者,其数据处理活动应受 数据安全法直接规制。条例第五章在数据安全法第四章“数据安全保护义务”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以下两方面细化了数据安全保护义务的相关内容:(1)明确数据处理者的数据安全管理责任,要求数据处理者落实在数据收集、加工、存储、共享开放、销毁、委托处理、出境等阶段的安全管理义务,并做好数据安全事件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序号条例具体合规义务数据安全法对应条款1.数据处理者应当对其数据处理全流程进行记录,保障数据来源合法以及处理全流程清晰、可追溯(第七十五条)。开展数据处理活动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健全全流程数据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开展数据安全教育培训,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障数据安全。利用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开展数据处理活动,应当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1的基础上,履行上述数据安全保护义务(第二十七条第一款)。2.数据处理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以及国家标准的要求,对所收集的个人数据进行去标识化或者匿名化处理,并与可用于恢复识别特定自然人的数据分开存储(第七十六条第一款)。3.数据处理者应当对数据存储进行分域分级管理,选择安全性能、防护级别与安全等级相匹配的存储载体(第七十七条)。4.数据处理者应当对数据处理过程实施安全技术防护,并建立重要系统和核心数据的容灾备份制度(第七十八条)。5.数据处理者共享、开放数据的,应当建立数据共享、开放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对外数据接口的安全管理机制(第七十九条)。6.数据处理者应当建立数据销毁规程,对需要销毁的数据实施有效销毁。数据处理者终止或者解散,没有数据承接方的,应当及时有效销毁其控制的数据。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第八十条)。7.数据处理者委托他人代为处理数据的,应当与其订立数据安全保护合同,明确双方安全保护责任。受托方完成处理任务后,应当及时有效销毁其存储的数据,但是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者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第八十一条)。1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一条:国家实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网络运营者应当按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要求,履行下列安全保护义务,保障网络免受干扰、破坏或者未经授权的访问,防止网络数据泄露或者被窃取、篡改:(一)制定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定网络安全负责人,落实网络安全保护责任;(二)采取防范计算机病毒和网络攻击、网络侵入等危害网络安全行为的技术措施;(三)采取监测、记录网络运行状态、网络安全事件的技术措施,并按照规定留存相关的网络日志不少于六个月;(四)采取数据分类、重要数据备份和加密等措施;(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80序号条例具体合规义务数据安全法对应条款8.数据处理者向境外提供个人数据或者国家规定的重要数据,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申请数据出境安全评估,进行国家安全审查(第八十二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运营中收集和产生的重要数据的出境安全管理,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规定2;其他数据处理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运营中收集和产生的重要数据的出境安全管理办法,由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第三十一条)。9.数据处理者应当落实与数据安全防护级别相适应的监测预警措施,对数据泄露、毁损、丢失、篡改等异常情况进行监测和预警。监测到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数据泄露、毁损、丢失、篡改等数据安全事件的,数据处理者应当立即采取补救、预防措施(第八十三条)。开展数据处理活动应当加强风险监测,发现数据安全缺陷、漏洞等风险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发生数据安全事件时,应当立即采取处置措施,按照规定及时告知用户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第二十九条)。10.数据处理者应当建立数据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制定数据安全应急预案。数据安全应急预案应当按照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对数据安全事件进行分级,并规定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第八十五条)。11.发生数据泄露、毁损、丢失、篡改等数据安全事件的,数据处理者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及时告知相关权利人,并按照有关规定向市网信、公安部门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报告(第八十六条)。序号条例具体合规义务数据安全法对应条款1.处理敏感个人数据或者国家规定的重要数据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设立数据安全管理机构、明确数据安全管理责任人,并实施特别技术保护(第七十三条)。重要数据的处理者应当明确数据安全负责人和管理机构,落实数据安全保护责任(第二十七条第二款)。2.数据处理者应当针对敏感个人数据、国家规定的重要数据制定并实施去标识化或者匿名化处理等安全措施(第七十六条第二款)。/(2)强化对敏感个人数据和重要数据的保护以及安全管理责任:2网络安全法第三十七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运营中收集和产生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应当在境内存储。因业务需要,确需向境外提供的,应当按照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办法进行安全评估;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81三、违反数据安全保护合规义务的法律责任鉴于条例关于数据安全的规定主要是对数据安全法相关规定的细化,条例并未在上位法规定之外另设法律责任。条例第九十六条规定:“数据处理者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履行数据安全保护责任的,依照数据安全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罚”。现行涉及数据安全的主要法律、法规规定包括数据安全法以及网络安全法。在数据安全法以及网络安全法框架下,违反数据安全保护相关义务可能导致以下责任:(一)民事责任违反本法规定,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数据安全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二)行政处罚(三)治安管理处罚序号条例具体合规义务数据安全法对应条款3.对敏感个人数据和国家规定的重要数据还应当采取加密存储、授权访问或者其他更加严格的安全保护措施(第七十七条)。/4.处理敏感个人数据或者国家规定的重要数据,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送风险评估报告(第八十四条)。重要数据的处理者应当按照规定对其数据处理活动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送风险评估报告。风险评估报告应当包括处理的重要数据的种类、数量,开展数据处理活动的情况,面临的数据安全风险及其应对措施等(第三十条)。违规行为基础处罚加重处罚法律依据 数据处理者未能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安全教育培训、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障数据安全,对于重要数据未能明确数据负责人和管理机构;处理数据未能按要求加强风险监测,发现数据安全缺陷、漏洞等风险时,未能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发生数据安全事件时,未能立即采取处置措施,按照规定及时告知用户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重要数据的处理者未能按照规定对其数据处理活动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送风险评估报告。责 令 改 正,给 予 警告,可以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或者造成大量数据泄露等严重后果的,处5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数 据 安全 法 第四十五条第一款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82违规行为基础处罚加重处罚法律依据违反国家核心数据管理制度,危害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 由有关主管部门处2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罚款;并根据情况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数 据 安全 法 第四十五条第二款违反重要数据的出境安全管理相关规定,向境外提供重要数据的 责 令 改 正,给 予 警告,可以并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数 据 安全 法 第四十六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在境内运营中收集和产生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未能按要求在境内存储,或未能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安全评估,在境外存储网络数据,或者向境外提供网络数据的 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网 络 安全 法 第六十六条数据安全法 第五十二条第二款规定,违反 数据安全法 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现行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并未对针对数据安全保护义务提供具体的处罚依据,且由于数据安全法目前还未生效实施,实践中对违反数据安全保护义务的处罚案例较为匮乏。但是根据网络安全法执法的相关实践,可以预见数据处理者违反数据安全保护义务可能涉及 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二十九条关于对侵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行为的规定,从而被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如在深南公(招商)行罚决字 201870006 号处罚决定书中,由于被处罚人未能采取国际联网安全技术保护措施,深圳市公安局认为该行为构成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九条第(四)项“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影响计算机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行为,根据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一条、第二十四条,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十二条之规定,决定给予警告的行政处罚并责令整改。83(四)刑事责任根据数据安全法第四十五条第二款,对于违反国家核心数据管理制度,危害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行为,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根据 刑法 的相关规定,前述违反数据安全保护义务的行为可能涉及以下刑事责任:1.刑法第一百一十一条【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前述条款的表述,一旦被认定为实施了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的行为,就构成犯罪既遂。2.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之一【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一)致使违法信息大量传播的;(二)致使用户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的;(三)致使刑事案件证据灭失,情节严重的;(四)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2019 年 10 月 25 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利用信息网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前述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的入罪标准进行了进一步解释与规定:(1)“致使违法信息大量传播”的情形包括:(一)致使传播违法视频文件二百个以上的;(二)致使传播违法视频文件以外的其他违法信息二千个以上的;(三)致使传播违法信息,数量虽未达到第一项、第二项规定标准,但是按相应比例折算合计达到有关数量标准的;(四)致使向二千个以上用户账号传播违法信息的;(五)致使利用群组成员账号数累计三千以上的通讯群组或者关注人员账号数累计三万以上的社交网络传播违法信息的;(六)致使违法信息实际被点击数达到五万以上的;(七)其他致使违法信息大量传播的情形。(2)“致使用户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包括:(一)致使泄露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五百条以上的;(二)致使泄露住宿信息、通信记录、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其他可能影响人身、财产安全的用户信息五千条以上的;(三)致使泄露第一项、第二项规定以外的用户信息五万条以上的;(四)数量虽未达到第一项至第三项规定标准,但是按相应比例折算合计达到有关数量标准的;(五)造成他人死亡、重伤、精神失常或者被绑架等严重后果的;(六)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七)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八)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3)“致使刑事案件证据灭失,情节严重”的情形包括:(一)造成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的证据灭失的;(二)造成可能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犯罪案件的证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84据灭失的;(三)多次造成刑事案件证据灭失的;(四)致使刑事诉讼程序受到严重影响的;(五)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4)“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情形包括:(一)对绝大多数用户日志未留存或者未落实真实身份信息认证义务的;(二)二年内经多次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三)致使信息网络服务被主要用于违法犯罪的;(四)致使信息网络服务、网络设施被用于实施网络攻击,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的;(五)致使信息网络服务被用于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贪污贿赂犯罪或者其他重大犯罪的;(六)致使国家机关或者通信、能源、交通、水利、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提供公共服务的信息网络受到破坏,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的;(七)其他严重违反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的情形。3.刑法第三百九十八条【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故意或者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依照前款的规定酌情处罚。对于构成前述“情节严重”以及“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形,除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对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的立案标准进行了说明外,目前国家层面暂无其他具体的相关入刑标准的解释与说明。(1)对于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1、泄露绝密级国家秘密 1 项(件)以上的;2、泄露机密级国家秘密 2 项(件)以上的;3、泄露秘密级国家秘密 3 项(件)以上的;4、向非境外机构、组织、人员泄露国家秘密,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危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防安全或者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5、通过口头、书面或者网络等方式向公众散布、传播国家秘密的;6、利用职权指使或者强迫他人违反国家保守秘密法的规定泄露国家秘密的;7、以牟取私利为目的泄露国家秘密的;8、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2)对于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案,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1、泄露绝密级国家秘密 1 项(件)以上的;2、泄露机密级国家秘密 3 项(件)以上的;3、泄露秘密级国家秘密 4 项(件)以上的;4、违反保密规定,将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或者计算机信息系统与互联网相连接,泄露国家秘密的;5、泄露国家秘密或者遗失国家秘密载体,隐瞒不报、不如实提供有关情况或者不采取补救措施的;6、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五)其他影响有关主管部门在履行数据安全监管职责中,发现数据处理活动存在较大安全风险的,可以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有关组织、个人进行约谈,并要求有关组织、个人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消除隐患(数据安全法第四十四条)。85(六)公益诉讼现行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为我国公益诉讼制度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在没有前款规定的机关和组织或者前款规定的机关和组织不提起诉讼的情况下,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前款规定的机关或者组织提起诉讼的,人民检察院可以支持起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安全生产法 等实体法均设置了公益诉讼条款。就个人信息及数据领域而言,由于实践中数据侵权具有较高的隐秘性,即便被侵权人察觉,鉴于取证难度,以及出于时间或经济成本的考量,往往难以进行维权。为缓解当前这种数据维权艰难的现状,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七十条便对个人信息领域的公益诉讼制度提供法律基础:“个人信息处理者违反本法规定处理个人信息,侵害众多个人的权益的,人民检察院、法律规定的消费者组织和国家网信部门确定的组织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而条例从地方立法的层面首次确立了数据领域而非仅仅是个人信息领域的公益诉讼制度。条例第九十八条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处理数据,致使国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法律、法规规定的组织可以依法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法律、法规规定的组织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人民检察院认为有必要的,可以支持起诉。法律、法规规定的组织未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依法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人民检察院发现履行数据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致使国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应当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检察建议;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职责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四、合规建议基于以上对于数据安全保护义务以及违规责任的梳理,我们对于企业如何合法、合规地进行数据处理活动提出以下建议:(一)时刻关注重点数据目录的出台以及配套要求,做好重要数据的识别工作鉴于重要数据保护为数据安全法框架下一大重点安全监管义务,而如何确定重要数据将取决于各地区、各部门制定的重要数据目录以及解释,且各行业主管部门也会根据行业发展变化,对本行业重要数据的定义和范围进行确定以及解释,相关的规则也会随之出台或进行完善。因此,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国家、所处地区、主管部门、行业所制定的重要数据目录,并根据目录在企业内部建立或细化适用于自身的数据保护目录和制度,以匹配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以及重点数据监管要求,提早做好应对准备。涉及重点数据风险评估及出境管理等方面,还可以考虑聘请律师事务所或其他第三方机构协助编制相关报告,以更好地满足监管要求,从而能够合法合规地继续开展相关业务。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86(二)搭建企业内部的全面数据安全管理架构及制度,以实现常态化、全流程的数据安全保护义务的履行对于很多企业而言,其日常经营涉及大量数据收集、处理活动,出于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考虑,搭建一个贯穿数据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安全保护管理架构及制度,无疑能够最高效地履行企业作为数据处理者的常态化、全流程的数据安全保护义务。企业需要通过树立这种全面数据合规建设理念,根据企业自身的业务场景,构建自身全流程数据安全保护的管理架构及制度,并针对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环节,制定相应的制度、流程、操作指引。87 深 圳 经 济 特 区 数据 条 例 解 读(三)数 据 权 益 与 数 据 交易 篇刘 婷 胡 冰 心引言本文将从数据权益与数据交易方面梳理 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下称“条例”)对企业提出的合规要求与相关的违规责任,以期协助企业在条例正式实施前做好相应的准备,更好地以市场主体的身份参与数据交易活动。一、数据权益与数据交易数据权益保护以及数据交易制度是条例的一大亮点以及突破,开创了数据权益保护以及尝试建立数据交易管理制度的地方性立法先河。在此之前,立法层面对于数据权益的定义及赋权,以及如何实现、规范数据交易并无任何规定。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七条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对于数据权益的保护提供87刘婷 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88了一个窗口。数据安全法第十九条首次提出,“国家建立健全数据交易管理制度,规范数据交易行为,培育数据交易市场”,表明了对于合法数据交易的支持。2022 年 1 月 24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商务部发布关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发改体改2022135 号),重点提及“放宽数据要素交易和跨境数据业务等相关领域市场准入。在严控质量、具备可行业务模式前提下,审慎研究设立数据要素交易场所,加快数据要素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集聚与流通,鼓励深圳在国家法律法规框架下,开展地方性政策研究探索,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信息权益和数据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技术标准。”在深圳地区,全方位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及数据产业已经获得国家层面的政策保障。条例第三条对个人数据人格权益进行了明确规定,为个人数据主体的知情权、补充更正权、删除权、查询复制权等人格权益内容进行了总括性规定。条例第四条、第五十八条、第六十七条则对于数据产品和服务的财产权益明确赋权,并明确合法处理形成的数据产品和服务可以依法交易。第四条: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对其合法处理数据形成的数据产品和服务享有法律、行政法规及本条例规定的财产权益。但是,不得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不得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第五十八条:市场主体对合法处理数据形成的数据产品和服务,可以依法自主使用,取得收益,进行处分。第六十七条:市场主体合法处理数据形成的数据产品和服务,可以依法交易。条例 的此次尝试意味着,企业对其满足个人数据处理原则和要求,以及合法处理形成的数据产品和服务享有 条例规定的财产权益,从而有权参与数据交易活动。二、数据交易规则及相关合规义务在国家推动建立数据要素市场的背景下,市场主体可以通过数据交易平台进行交易,也可以依法双方自行交易,深圳市也正在积极推进数据交易所建设工作。而企业在参与及进行数据交易的过程中,以及使用、处分其合法处理数据形成的产品和服务时,应当注意遵守以下规则与义务:1.落实数据管理主体责任:市场主体开展数据处理活动,应当落实数据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数据治理组织架构、管理制度和自我评估机制,对数据实施分类分级保护和管理,加强数据质量管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第五十七条)。892.向第三方开放或者提供使用个人数据应合法合规:市场主体向第三方开放或者提供使用个人数据的,应当遵守本条例第二章的有关规定;向特定第三方开放、委托处理、提供使用个人数据的,应当签订相关协议(第五十九条)。3.遵守个人数据法律法规及相关协议的约定:使用、传输、受委托处理其他市场主体的数据产品和服务,涉及个人数据的,应当遵守本条例第二章的规定以及相关协议的约定(第六十条)。4.不存在禁止交易的情形:市场主体合法处理数据形成的数据产品和服务,可以依法交易。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交易的数据产品和服务包含个人数据未依法获得授权的;(二)交易的数据产品和服务包含未经依法开放的公共数据的;(三)法律、法规规定禁止交易的其他情形(第六十七条)。5.公平竞争的义务:(1)市场主体应当遵守公平竞争原则,不得实施下列侵害其他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行为:(一)使用非法手段获取其他市场主体的数据;(二)利用非法收集的其他市场主体数据提供替代性产品或者服务;(三)法律、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行为(第六十八条)。(2)市场主体不得利用数据分析,对交易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实施差别待遇(即所谓的“大数据杀熟”),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根据交易相对人的实际需求,且符合正当的交易习惯和行业惯例,实行不同交易条件的;(二)针对新用户在合理期限内开展优惠活动的;(三)基于公平、合理、非歧视规则实施随机性交易的;(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第六十九条)。(3)市场主体不得通过达成垄断协议、滥用在数据要素市场的支配地位、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等方式,排除、限制竞争(第七十条)。三、违规进行数据交易,参与数据要素市场活动的相关法律责任(一)行政处罚根据条例第九十四条、九十五条,企业违反数据交易规则,利用其合法处理数据形成的产品和服务进行不公平竞争的相关法律责任主要为行政处罚。2022 年 1 月 5 日,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印发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标准,专门对条例规定罚则的实施标准及对应情形做了进一步明确。前述违规进行数据交易或参与数据要素市场活动的处罚及情形可见下表: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90处罚条款违法行为相关情形处罚条例第九十四条 交易的数据产品和服务包含个人数据未依法获得授权;交易的数据产品和服务包含未经依法开放的公共数据;或 数据交易属于法律、法规规定禁止交易的情形。因同类违法行为受到过两次以上行政处罚的;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执法人员依法执行任务的;拒绝、逃避监督检查,或者伪造、销毁、隐匿有关证据材料的;或 拒不采取改正、应急等措施,导致后果扩大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交易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处二十万元罚款;交易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处一百万元罚款。因同类违法行为受到过一次行政处罚的;以暴力以外的其他方式阻扰、干涉执法的;或 接受调查过程中提交虚假材料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交易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处十万元罚款;交易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处五十万元罚款。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的;配合执法人员查处违法行为的;主动消除或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或 配合案件调查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交易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处五万元罚款;交易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处二十万元罚款。条例第九十五条 违反公平竞争原则,实施侵害其他市场主体合法权益行为;或 利用数据分析,对交易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实施差别待遇。因同类违法行为受到过两次以上行政处罚的;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执法人员依法执行任务的;拒绝、逃避监督检查,或者伪造、销毁、隐匿有关证据材料的;或 造成严重社会影响和后果的。处五十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上一年度营业额百分之五的罚款,最高不超过五千万元。因同类违法行为受到过一次行政处罚的;以暴力以外的其他方式阻扰、干涉执法的;或 接受调查过程中提交虚假材料的。处二十五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上一年度营业额百分之三的罚款,最高不超过三千万元。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的;配合执法人员查处违法行为的;主动消除或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或 配合案件调查的。处五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上一年度营业额百分之一的罚款,最高不超过一千万元。违反条例第七十条规定,有不正当竞争行为或者垄断行为的依照反不正当竞争或者反垄断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罚。91(二)民事责任随着行业及技术的高速发展,市场主体逐渐意识到其收集与控制的数据所蕴含的经济价值,而数据权益也与知识产权等其他财产权益一样,应当受到法律的认可与保护。在立法还未对数据权益进行明确之前,数据权益相关的纠纷便层出不穷。此前由于立法并未对数据权益明确赋权,也未对侵犯数据权益的行为划定边界,数据权益纠纷的当事人往往会诉诸于反不正当竞争法主张其合法权益受到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而条例首次从地方立法层面对数据产品和服务的财产权益明确赋权,为数据权益纠纷的当事人在主张其“合法权益”遭受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数据作为当前市场主体激烈竞争的重要资源,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侵害其他权利人数据权益可能会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从而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例如在某计算机公司与某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不正当竞争纠纷案1中,就数据权益的归属问题,原告方主张被告监测、抓取原告软件用户的账号信息、好友关系链信息以及用户操作信息存储于自己的服务器,攫取原告数据资源,损害了原告对于其数据享有的合法权益。而被告辩称,案涉软件用户与其好友的社交数据权益应当归用户自己所有,原告不享有任何数据权益,用户享有个人数据携带权,其将个人数据选择以何种方式备份、存储与原数据控制者无关。一审法院认为,原告对于其产品数据资源享有合法权益。原告所收集和控制的用户数据均已通过服务协议、隐私政策等协议方式获得了用户的授权同意,不存在非法收集、控制数据的行为,也不存在非法利用其他平台中的数据的行为。原告的产品数据资源系原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经过合法经营而形成的,该数据资源能够给两原告带来商业利益与竞争优势,原告对于其产品数据资源应当享有竞争权益。被告通过被控侵权外挂软件擅自收集原告用户数据存储于自己所控制的服务器内的行为,不仅危及原告用户的数据安全,且对原告基于数据资源整体获得的竞争权益构成了实质性损害,构成不正当竞争。一审法院最终判决被告停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 260 万元。被告随后提起上诉,但在该案二审审理期间撤回上诉。(三)刑事责任若企业在竞争数据资源的过程中使用了不当的手段,例如非法使用爬虫技术,危害到信息系统安全,除前述民事责任外,情节严重的可能还会涉嫌构成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从而导致刑事责任。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关于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的具体表述为“违反国家规定,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以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或者采用其他技术手段,获取该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情节严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对于用于“侵入”的程序、工具的表述为“具有避开或者突破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措施,未经授权或者超越授权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的功能的”。例如在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一案2中,被告单位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自 2018 年起便使用网络爬虫技术爬取北京某公司经营的某网站房产数据。在北京某公司增加反爬取策略后,2019 年 10 月至 20201(2019)浙 8601 民初 1987 号。2(2020)京 0105 刑初 2594 号。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92年 7 月间,被告单位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使用破解验证码、绕开挑战登录等方式破解该反爬取措施,继续非法获取前述某网站房产数据,并将非法获取的房产数据供自己研发的 APP 使用,并向用户收取会员费盈利。一审法院认为,被告违法国家规定,非法获取北京某公司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情节特别严重,依法应予惩处,判决被告单位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员犯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对单位判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万元,对三名相关个人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至一年六个月不等,罚金人民币一万元至二万元不等。四、合规建议(一)确保数据来源合法合规合法合规处理数据是根据条例要求开展数据交易,参与数据要素市场活动的根本要求。数据来源的合法合规是企业固定自身数据资产,享受数据财产权益的根本所在。企业可以参考此前系列文章对于个人数据处理以及数据安全保护相关的合规要求的梳理,识别自身的合规义务,做好数据合规工作。(二)规范自身的竞争策略,合法、合规积极参与数据要素市场的竞争国家鼓励利用数据资产参与市场交易与竞争,而企业应当结合自身业务特点,针对自己的核心数据产品,规范相应的市场竞争策略,避免使用不正当竞争或者违反公平交易原则或其他非法的手段,破坏市场竞争秩序及其他主体的合法权益。(三)建立自身维护数据权益的机制虽然立法层面正在推动建立数据产权制度,明确数据权属和数据侵权等相关规则来保护数据权益,但在确保企业自身数据安全及合规的情况下,企业也应当积极主动地维护好对自身数据资源享有的合法权益,例如及时识别市场上其他主体对自身数据资源的不当使用、依据不正当竞争法向侵权方主张民事责任等,从而更好地维护、开发数据资源带来的商业价值,增强自身的市场核心竞争力。93投 资 前 沿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94琴 澳 发 展 的 新 精 彩 横 琴 粤 澳 深 度 合 作区 建 设 总 体 方 案 要点 解 读刘 新 宇 柯 金 花 张 波 陆 婷 婷 戎 冰 玉2021 年 9 月 5 日,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澳合作开发横琴的重要指示精神,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巨大反响。总体方案的出台,彰显了中央政府大力支持粤澳合作、为澳门长远发展注入新动力的决心,也是“一国两制”制度下的又一次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将在梳理横琴发展政策脉络,对比合作区与海南自贸港有关政策的基础上,对总体方案的特色进行解析,并提示企业在把握机遇的同时,对相关法律风险予以必要的关注。一、背景意义横琴地处珠海南端,与澳门一水一桥之隔,具有粤澳合作的先天优势。因此,早在 2009 年 8 月,国务院就对横琴的总体发展规划进行了批复,计划逐步把横琴建设成为“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深化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先行区、促进珠江口西岸地区产业升级的新平台。在 2011 年国务院关于横琴开发有关政策的批复中,进一步明确横琴实行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优惠政策,使横琴成为“特区中的特区”。近年来,随着横琴总体发展规划的逐步落实,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整体推进,横琴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制度创新深入推进,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刘新宇 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94952018 年 10 月 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次视察横琴时强调,“建设横琴新区的初心就是为澳门产业多元发展创造条件”。2020 年 10 月 1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加快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2021 年 9 月 5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将横琴升级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明确了合作区的战略定位,并制定了 2024 年、2029 年、2035 年“三步走”目标。合作区的建设,是深入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是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重大部署,是为澳门长远发展注入的重要动力。二、与海南自贸港对比 合作区和海南自贸港的设立与建设,都是近年公众关注的焦点,下文将简要对比合作区与海南自贸港在区位特点、战略优势和政策优惠方面的异同,以体现合作区的特色与优势。图 1 横琴立法与发展历程2009年8月14日国务院关于横琴总体发展规划的批复 批准实施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决定开发横琴。2018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次视察横琴时强调,“建设横琴新区的初心就是为澳门产业多元发展创造条件”。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加快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横琴作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的重大平台。2021年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2014年12月31日国务院批复设立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涵盖广州南沙、深圳前海以及珠海横琴三个片区,其中横琴自贸片区28平方公里。2015年4月23日,横琴自贸片区正式挂牌。2011年7月14日国务院关于横琴开发有关政策的批复 同意珠海横琴实行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优惠政策。2013年6月27日海关对横琴新区监管办法(试行)海关按照“一线放宽、二线管住、人货分离、分类管理”的原则实行分线管理。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96(一)区位特点横琴东侧与澳门最近距离仅为 187 米,也是唯一通过陆路交通系统直接联通港澳的自贸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在促进粤港澳深度合作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据总体方案,合作区的实施范围为横琴岛“一线”和“二线”之间的海关监管区域,总面积约 106 平方公里。其中,横琴与澳门特别行政区之间设为“一线”;横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内其他地区(以下简称“内地”)之间设为“二线”。在合作区内部,根据客观现实情况对合作区进行分区分类施策管理。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和横琴口岸澳门管辖区,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管理,适用澳门有关制度和规定,与其他区域物理围网隔离;粤澳双方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区域采用电子围网监管和目录清单方式,对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实施特殊政策。而海南自贸港的实施范围为海南岛全岛,其与雷州半岛以琼州海峡为界隔海相望,这种相对独立的离岛优势有利于其建立全岛封关运作的自由贸易制度。海南自贸港是以自贸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外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为“一线”,以自贸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内的其他地区之间为“二线”,实行特别的税收政策和监管措施。(二)战略定位合作区和海南自贸港各自区位特点的不同导致了各自的战略定位不同。总体方案明确合作区的战略定位包括图 2 横琴地理位置11图片来源:南方都市报。97以下四点,即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新平台、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的新空间、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示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高地。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对于海南自贸港的战略定位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和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由此可以看出,合作区更突出其对于澳门经济多元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的重要意义,目标是成为“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示范;而海南自贸港的定位则更强调其对于深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开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意义,目标是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三)优惠政策合作区和海南自贸港均在货物、人员进出、税收制度、市场准入、金融管理、人才引进、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优惠政策。具体政策对比如下表所示:(以下仅根据中央总体安排做出基本列举,对两个区域各自落实中央安排的具体措施暂未予以比较)合作区海南自贸港2货物进出“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对合作区内企业生产的不含进口料件或者含进口料件在合作区加工增值达到或超过 30%的货物,经“二线”进入内地免征进口关税。从内地经“二线”进入合作区的有关货物视同出口,按现行税收政策规定实行增值税和消费税退税。研究调整适用退税政策的货物范围,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对鼓励类产业企业生产的不含进口料件或者含进口料件在海南自贸港加工增值超过30%(含)的货物,经“二线”进入内地免征进口关税,照章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货物由内地进入海南自贸港,按国内流通规定管理,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退还已征收的增值税、消费税。人员进出“一线”积极推行合作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二线”对人员进出不作限制。(侧重于合作区与澳门间的人员出入)对外籍高层次人才投资创业、讲学交流、经贸活动方面提供出入境便利。逐步实施更大范围适用免签入境政策,逐步延长免签停留时间。2该部分主要基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的内容进行对比。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逐步推进,后续又出台了一系列基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的政策和措施,但鉴于篇幅所限,此处并未一一整理和具体展开。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98合作区海南自贸港税收制度对合作区符合条件的产业企业减按 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在合作区设立的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新增境外直接投资取得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在合作区工作的境内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个人所得税负超过 15%的部分予以免征。对注册在海南自贸港并实质性运营的企业(负面清单行业除外),减按 15%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在海南自贸港设立的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其 2025 年前新增境外直接投资取得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在海南自贸港工作的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过 15%的部分,予以免征。市场准入实施市场准入承诺即入制。不断放宽各类投资者在合作区开展投资贸易的资质要求、持股比例、行业准入等限制。制定出台合作区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对外商投资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减少禁止和限制条款。金融管理实现银行真实性审核从事前审查转为事后核查。按照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模式简化管理,提高兑换环节登记和兑换便利性,探索适应市场需求新形态的跨境投资管理。探索建立新的外债管理体制。推动合作区金融市场率先高度开放。为海南自贸港与境外实现跨境资金自由提供基础条件。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开展数据跨境传输安全管理试点。实现科学研究数据跨境互联互通。扩大数据领域开放,创新安全制度设计,实现数据充分汇聚,培育发展数字经济。人才利好对在合作区工作的境内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个人所得税负超过 15%的部分予以免征。对在合作区工作的澳门居民,其个人所得税负超过澳门税负的部分予以免征。针对高端产业人才,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和停居留政策,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对在海南自贸港工作的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过 15%的部分,予以免征。对外籍高层次提供出入境便利。99合作区海南自贸港鼓励产业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贸产业;现代金融产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其他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吸引澳门居民就业创业;加强与澳门社会民生合作;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健全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体制:粤澳联合组建合作区管理委员会;合作区管委会下设执行委员会;合作区上升为广东省管理;建立合作区收益共享机制;建立常态化评估机制。运输来往自由便利建设“中国洋浦港”船籍港;支持海南自贸港开展船舶登记;推进船舶联合登临检查。构建高效、便捷、优质的船旗国特殊监管政策。社会治理: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法治建设:建立以海南自贸港法为基础,以地方性法规和商事纠纷解决机制为重要组成的自由贸易港法治体系,营造国际一流的自由贸易港法治环境。从上表可看出,虽然在贸易便利、投资便利、税收制度等方面合作区和海南自贸港的优惠政策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基于两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及战略定位不同,合作区与海南自贸港的拟发展产业类型及其他便利措施等仍存在一定差异。对于合作区来说,相关优惠政策更侧重于推动澳门经济发展、粤港澳合作和高水平开放等。三、合作区政策亮点解读(一)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体制合作区创新管理体制,根据横琴全岛客观现实情况,对合作区进行分区分类施策管理,分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管理区域与粤澳双方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区域。总体方案要求,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粤澳双方联合组建合作区管理委员会,在职权范围内统筹决定合作区的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重要人事任免。合作区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100管理委员会实行双主任制,由广东省省长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共同担任,澳门特别行政区委派一名常务副主任,粤澳双方协商确定其他副主任。合作区管理委员会下设执行委员会,履行合作区的国际推介、招商引资、产业导入、土地开发、项目建设、民生管理等职能。合作区上升为广东省管理,成立广东省委和省政府派出机构。(二)货物“一线”放开,“二线”管住2013年6月,海关总署颁布了 海关对横琴新区监管办法(试行),规定横琴与澳门之间的口岸设定为“一线”管理;横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内的其他地区之间的通道设定为“二线”管理。海关按照“一线放宽、二线管住、人货分离、分类管理”的原则实行分线管理。本次总体规划中基本维持了这一原则。海关对横琴经“一线”进出的货物实行备案管理,对于合作区经“二线”进入内地的货物按照进口货物管理,对于内地经“二线”进入合作区的货物视同出口进行管理。本次总体方案中特别明确,“对合作区内企业生产的不含进口料件或者含进口料件在合作区加工增值达到或超过 30%的货物,经二线进入内地免征进口关税”,而在原海关对横琴新区监管办法(试行)中,对于设在横琴的企业生产、加工并销往区外的保税货物,海关按照货物实际报验状态照章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此项规定对于在区内加工增值的货物给予了税收优惠,促进了贸易发展,并将有利于合作区内实体经济的发展。(三)人员进出高度便利总体方案提出,在人员进出方面,“一线”积极推行合作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同时严格实施卫生检疫和出入境边防检查,对出入境人员携带的行李依法实施监管。“二线”对人员进出不作限制,对合作区经“二线”进入内地的物品,研究制定相适应的税收政策,按规定进行监管。此外,总体方案也特别提出,将推进澳门大学横琴校区与横琴口岸的专用通道建设,便利澳门大学师生进出合作区。可以预见,这种人才进出的便利举措将大大激活各类人才交流活动,为合作区的人才建设和经济发展持续注入活力。(四)税收政策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合作区将有利于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产业全部纳入政策范围,对符合条件的产业企业减按 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企业符合条件的资本性支出,允许在支出发生当期一次性税前扣除或加速折旧和摊销。对在合作区设立的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新增境外直接投资取得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对在合作区工作的境内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实行清单管理,其个人所得税负超过 15%的部分予以免征。对在合作区工作的澳门居民,其个人所得税负超过澳门税负的部分予以免征。上述所得税的优惠与减免政策充分体现了合作区“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定位和目标,将有利于对高端人才的吸引,为高端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101(五)外汇合作区的总体方案首先提出了创新跨境金融管理的要求,在合作区内探索跨境资本自由流入流出和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同时,总体方案明确了落实创新跨境金融管理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银行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方面,总体方案要求银行真实性审核实现从事前审查转为事后核查,呼应了近年来银行真实性审核淡化具体单证审核要求、转向以展业三原则为核心的事后核查的转变;在跨境直接投资方面,总体方案提出按照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模式简化管理,提高兑换环节登记和兑换便利性,响应了外商投资法所提出的“人民币或者外汇自由汇入、汇出”的规定;在跨境融资方面,总体方案提出探索建立新的外债管理体制,提升外债资金汇兑便利化水平,将有利于合作区内的市场主体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跨境证券投融资方面,总体方案提出重点服务实体经济投融资需求,在境外上市、发债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简化汇兑管理,顺应外汇管理改革服务于实体经济这一趋势。(六)市场准入总体方案要求合作区实施市场准入承诺即入制,通过放宽要求和特别措施来管理市场准入,并强调事中事后的监管。在“管得住”前提下,对具有强制性标准的领域,原则上取消许可和审批,建立健全备案制度。不断放宽各类投资者在合作区开展投资贸易的资质要求、持股比例、行业准入等限制。制定出台合作区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建立与澳门衔接、国际接轨的监管标准和规范制度。(七)鼓励产业总体方案中对合作区内四类产业的发展表示明确支持,即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贸产业和现代金融产业。对鼓励产业提供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和相关人才政策。在发展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方面,总体方案 提出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新材料、新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医药产业。加快构建特色芯片设计、测试和检测的微电子产业链。建设人工智能协同创新生态,打造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应用示范项目、第五代移动通信(5G)应用示范项目和下一代互联网产业集群。在发展现代金融产业方面,总体方案提出充分发挥澳门对接葡语国家的窗口作用,支持合作区打造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有利于促进我国与葡萄牙、巴西等葡萄牙语国家的交流,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八)保障措施总体方案 在给予便利的同时也在党的领导、法治建设、赋权力度、风险管理机制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具体而言,在遵循宪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前提下,合作区将逐步构建民商事规则衔接澳门、接轨国际的制度体系;研究制定合作区条例,为合作区长远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允许珠海立足合作区改革创新实践需要,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在法治建设的基础上加大了对合作区的赋权力度,即支持合作区以清单式申请授权方式,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102在经济管理、营商环境、市场监管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有关改革开放政策措施,涉及需要调整现行法律的,由有关方面按法定程序向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提出相关议案,经授权或决定后实施;涉及需要调整现行行政法规的,由有关方面按法定程序提请国务院授权或决定后实施。这些政策进一步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实践,充分发挥了“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四、合作区业务开展合规要点解析如上所述,合作区的总体方案进一步深化了粤港澳地区的合作与开放,提出了多项明确且具体的优惠政策,相信在这些优惠政策以及高度合作的开放市场的吸引之下,将会有众多的国内外企业在合作区开展各类业务。不过,正如总体方案第二十八条所说,“越是开放越要注重安全,强化底线思维,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及时研究处置合作区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各种风险”。鉴于篇幅所限,我们结合合作区的最新政策,针对其中涉及“物”与“钱”的主要规定,着重于跨境贸易的关键点,整理了对企业而言可能影响较大的一些合规要点,希望相关企业予以重点关注:(一)“一线”放开中的合规底线1.密切关注不予免(保)税货物清单,准确进行申报和归类根据总体方案第十五条的规定,“一线”放开方面,对合作区与澳门之间经“一线”进出的货物(过境合作区货物除外)继续实施备案管理,进一步简化申报程序和要素。研究调整横琴不予免(保)税货物清单政策,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不予免(保)税的货物及物品外,其他货物及物品免(保)税进入。由此可见,企业在入区申报前,对于货物的归类确认非常重要,尤其是货物归类可能比较模糊的情况下,更要注意区分到底是应归入清单内还是清单外。如果不属于清单内货物,则可以免(保)税进出“一线”,如果属于清单内货物,则可能依然要按相关规定进行申报缴税或履行其他相关手续。如果涉嫌申报不实,将清单内货物作为清单外货物进行申报,则企业可能要承担相应的违规责任,受到行政处罚。如果这种申报是故意为之,则会有涉嫌走私犯罪并需承担相应刑事责任的风险。需提示企业注意的是,结合海关注册登记和备案企业信用管理办法及其配套规定3,被认定为走私行为或因违规行为受到高额行政处罚都可能导致企业降级为失信企业,导致企业通关成本大幅增加,因此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我们建议企业,在无法准确判断“一线”入区货物的归类时,可向海关申请归类预裁定并依照海关的裁定结果进行申报,避免相关法律风险。2.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不得进口近年来我国持续收紧固体废物进口政策,并通过相关立法予以明确。2020 年 9 月 1 日起,新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正式实施,该法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禁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2021年 1 月,关于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有关事项的公告(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海关总署公告 2020 年第 53 号)开始实施,明确规定禁止以任何方式进口固体废物,禁止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并废止了此前颁布的固体废物管理目录。3海关注册登记和备案企业信用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103故此,我们提示广大企业,在货物自“一线”入区时,要对拟进口货物的属性予以充分的了解,避免相关风险的发生。尤其在目前的新形势下,以下两点需要特别注意:(1)固体废物的进口数量往往很大,如果没有走私的主观故意,则属于违规行为,如果有走私的主观故意,则可能直接导致企业涉嫌走私废物罪,但无论属于哪种情形,企业都至少无法适用高级认证企业的管理措施,甚至可能直接被降级为失信企业以及在此基础上被列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4,对企业的正常经营将会造成较大影响;(2)即便不考虑降级和失信问题,仅从违规行为的处罚额度本身来看,根据新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将境外的固体废物输入境内的,由海关责令退运该固体废物,处 50 万元以上 500 万元以下的罚款。这个处罚幅度是旧法 10100 万元处罚幅度的五倍,企业的相关风险和负担陡增。(二)“二线”管住中的合规风险点1.加工增值比例的准确把握至关重要根据总体方案第十五条规定,从合作区经“二线”进入内地的免(保)税货物,按照进口货物有关规定办理海关手续,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对合作区内企业生产的不含进口料件或者含进口料件在合作区加工增值达到或超过 30%的货物,经“二线”进入内地免征进口关税。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后半部分,即企业应对拟通过“二线”进入内地的货物在合作区内的增值部分是否达到或超过 30%有一个清晰的掌握并有充分的证据予以佐证。如果符合规定的标准,则可以免缴进口关税,节约相关成本。但如果不符合规定的标准却进行了误报,或者出于偷逃税款的目的进行错误申报,则可能会导致行政处罚或者走私犯罪的法律风险。举个例子,如企业申报进口货物不符合合作区内加工增值比例的相关规定,导致企业漏缴税款,那么海关通常会根据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第五条及第十五条(四)的规定5,对企业处漏缴税款 30%以上 2 倍以下罚款并责令企业补税。但如有证据证明企业在申报时具有偷逃税款的主观故意,则需要根据其偷逃应缴税款是否达到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单位犯罪的起刑点人民币 20 万元为标准,分别按照“走私行为”或者“走私犯罪”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于没有达到起刑点的走私行为而言,海关通常会依据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第九条(三)的规定6,对企业处以没收走私货物及违法所得,并处偷逃应纳税款 3 倍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而对于构成走私普通货物罪单位犯罪的情形,海关缉私部门会在完成侦查阶段的相关工作后,将案件移送至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最终法院会根据刑法第一百五十三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走私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相关规定7,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责。不仅如此,后续企业被降级为海关失信企业,还会触发联合惩戒,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甚至是存续。4海关注册登记和备案企业信用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5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2004 年 9 月 19 日发布,同年 11 月 1 日实施)第五条,依照本实施条例处以警告、罚款等行政处罚,但不没收进出境货物、物品、运输工具的,不免除有关当事人依法缴纳税款、提交进出口许可证件、办理有关海关手续的义务。第十五条(四)影响国家税款征收的,处漏缴税款 30%以上 2 倍以下罚款。6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第九条(三),偷逃应纳税款但未逃避许可证件管理,走私依法应当缴纳税款的货物、物品的,没收走私货物、物品及违法所得,可以并处偷逃应纳税款 3 倍以下罚款。7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走私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四条,单位犯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偷逃应缴税额在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一百万元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偷逃应缴税额在一百万元以上不满五百万元的,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偷逃应缴税额在五百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1042.“客带货”问题不可忽视根据总体方案第十六条的规定,“二线”对人员进出不作限制,对合作区经“二线”进入内地的物品,研究制定相适应的税收政策,按规定进行监管。请注意,这里的规定只是对人员进出不作限制,但没有改变海关监管“货物、物品及运输工具”的责任范畴8。对于人员携带的物品,依然会依照特定政策进行监管。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于旅客携带进出境的行李物品,海关有一定的限额,且这些物品都要符合个人自用或馈赠亲友等用途,不能用于二次销售,也不应为企业生产用的工具和零部件等。而“客带货”的行为显然不符合海关的监管要求,且一旦被海关认定为具有主观故意且偷逃税款数额巨大,或属于禁限类货物、物品等,则可能导致相应的走私犯罪风险。故此,我们提示广大企业及其相关从业人员,在对合作区的后续政策予以密切关注的同时,应深刻理解海关监管本身的实质所在,切莫存在侥幸心理,“图便宜”“图方便”而导致巨大的法律风险。(三)出口管制与制裁领域的相关风险根据总体方案第六条的规定,合作区会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新材料、新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医药产业。而这些产业也是美国等部分国家出口管制及经济制裁所重点关注的产业。比如,从出口管制的角度来看,有很多中国集成电路企业被美国列入了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当美国半导体有关物项出口给清单企业时,出口企业需要提前向美国商务部申请出口许可证。同时,亚洲、欧洲等地半导体企业的部分芯片、模组亦可能涉及美国技术或物料,因此该等国家或地区的产品在销售给清单企业时,也一定程度上受到美国出口管制相关规定的管辖,相关企业在这些方面应予以注意。故此,我们要提示相关企业,即使是在合作区开展上述领域的业务,也应对自身供应链及上下游交易方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谨慎评估管制与制裁方面的法律风险,并尽早建立起相关合规体系和应急反应机制,有备无患。(四)金融领域的合规风险根据总体方案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合作区应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及时研究处置合作区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总体方案提出,建立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金融监测体系,构筑金融“防火墙”。伴随着金融领域创新和开放的不断深入,监管层面也势必将逐步对标国际监管规则,强化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和反逃税的审核和监测。这同时也要求相关企业对金融领域的合规风险予以重视、及时防控,做好合规风险管理。相关企业要培养合规风险意识,树立合规风险管理的理念,完善合规风险管理架构,根据相关的规定构建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和流程,更加合规地开展相关业务。与此同时,相关企业也需积极化解相关风险,基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和流程,对于自身的金融合规风险定期排查,及时筛查存在合规风险的业务,梳理资金的流向并分析资金流入或流出的原因,防范跨境资金异常流动风险。8海关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是国家的进出关境(以下简称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海关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监管进出境的运输工具、货物、行李物品、邮递物品和其他物品(以下简称进出境运输工具、货物、物品),征收关税和其他税、费,查缉走私,并编制海关统计和办理其他海关业务。105结语在海南自贸港之后,总体方案的重磅出台无疑给合作区未来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不但有利于推动澳门地区的发展,更是“一国两制”的一种新尝试。这种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体制不仅可以适用于国内,相信也会在未来的国际交往中予以借鉴和使用。在总体方案之后,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系列的配套规定出台,我们也会继续予以关注并给出专业解读,帮助企业把握时代机遇,乘风破浪前行。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106作为响应国家大湾区发展战略,更好地服务客户和继续推动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金杜于 2018 年 4 月 28 日,在大湾区成立“国际中心”。金杜国际中心将以金杜深圳、香港、广州、海口、三亚、珠海办公室为依托,关注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需要,衔接和释放金杜全球网络资源,重点发展“一带一路”/“走出去”、高端金融服务、私募/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独角兽、知识产权保护、跨境争议解决等市场需求旺盛的业务领域。金杜律师事务所香港办公室,现有近 240 名律师及法律人员,其中众多合伙人和律师拥有两个以上司法管辖区的法律执业资格,精熟跨境交易。金杜香港的律师团队不但能够提供香港法、澳大利亚法、英国法、美国法等法律服务,更能深刻理解中国企业在文化和运营管理方面的需求,运用自身丰富的国际经验,能够在银行与融资、公司、私募股权、并购与商业事务、竞争、贸易与监管、国际基金、证券与资本市场、争议解决与诉讼仲裁、建筑争议、工程、能源与资源、房地产等领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金杜在华南设有深圳及广州两个办公室,金杜深圳办公室成立于 1998 年,现有 200 多名律师及法律人员;金杜广州办公室于 2002 年成立,现有 160 余名律师及专业人员。广深两地办公室的业务领域包括外商投资、境外投资、公司并购重组、银行业务及项目融资、公司上市、财富管理及信托业务、国际和国内争议解决、破产清算、知识产权及企业合规等,并以高质量、高度专业化的法律服务赢得了市场和业界的认可。广深办公室承办了大量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具有代表性及重大影响的项目和案件,在粤港澳大湾区纲要推进的过程中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法律服务。金杜全球拥有 30 个办公室和 3000 多名律师,是一家能同时提供中国法、英国法、美国法、香港法、澳大利亚法、德国法、意大利法服务的全球性律师事务所,在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都拥有相当的规模和法律资源优势。金杜全球将凭借卓越的法律执业能力,助力客户在亚洲和世界其他区域释放全部发展潜能,为中外客户就各类境内及跨境交易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金杜国际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与实践 IV108金 杜 律 师 事 务 所金杜律师事务所被广泛认为是全球最具创新力的律所之一,能够提供与众不同的商业化思维和客户体验。金杜拥有 3000 多名律师,分布于全球 30 个城市,借助统一的全球平台,协助客户了解当地的挑战,应对地域性复杂形势,提供具有竞争优势的商业解决方案。作为总部位于亚洲的国际领先律师事务所,我们为客户发掘和开启机遇,协助客户在亚洲市场释放全部潜能。凭借卓越的专业知识和在核心市场的广泛网络,我们致力于让亚洲走向世界,让世界联通亚洲。我们始终以伙伴的合作模式为客户提供服务,不止步于满足客户所需,更关注实现客户目标的方式。我们不断突破已取得的成就,在重塑法律市场的同时,打造超越客户预期的律师事务所。金杜法律研究院是由金杜律师事务所和金杜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成立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自设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依托于金杜律师事务所过往二十多年来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法治建设过程中所积累的丰富执业经验和专业洞见,对企业“走出去”战略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提供具有建设性和实操性的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金杜研究院KWM_CHINA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10 107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房地产行业深度研究报告:产业为先再看北京-231109(43页).pdf

    证券研究报证券研究报告告 证监会审核华创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批文号:证监许可(2009)1210号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行业研究行业研究 房地产房地产 2023 年年 11 月月 .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10 43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物联云仓:2023年第三季度物流地产市场报告(24页).pdf

    第三季度2023年现在还应该继续悲观吗?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2023.10 50yc Inc.01 宏观市场02 重点地区物流地产市场分析03展望04小结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2023.10 50yc Inc.图:全国高标仓租金及空置率情况图:全国高标仓租金及空置率情况图:国内生产总值(图:国内生产总值(GDPGDP)环比增长情况()环比增长情况(%)受经济增长承压影响,全国高标仓市场需求持续下滑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2023.10 50yc Inc.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图: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当前国内内需不足给经济增长带来了压力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2023.10 50yc Inc.图:中国出口总值当月同比(%)图:全球制造业PMI指数(%)全球经济持续下滑导致中国外需承压拖累经济增长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2023.10 50yc Inc.图:花旗经济意外指数:中国图: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市场情绪悲观,制约经济恢复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2023.10 50yc Inc.图:中国进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图: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情况(%)高标仓市场承压与当前经济需求不足有直接关系重点地区物流地产市场分析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2023.10 50yc Inc.图:重点地区高标仓租金情况(元/月)图:重点地区高标仓空置率情况(%)重点区域高标仓市场呈现出下滑分化格局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2023.10 50yc Inc.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相关省市GDP占比情况(%)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相关省市GDP增长情况(%)宏观经济方面,京津冀经济受疫情影响最大,其次是长三角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2023.10 50yc Inc.从快递业务量看,京津冀表现最不理想,其次是长三角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相关省市快递业务量占比情况(%)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相关省市快递业务量增长情况(%)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2023.10 50yc Inc.图:本季度新增供应占比情况表:本季度新增供应分布情况新增供应分布集中在长三角和京津冀,后续消化压力较大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2023.10 50yc Inc.图:高标仓新增供应趋势情况(万m2)2023年Q1-Q3全国新增供应稳定,但较2022年Q4大幅缩减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其他地区:展望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2023.10 50yc Inc.表:8月中旬以来出台的部分稳增长政策一览宏观政策:8月中旬以来稳增长政策全面发力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2023.10 50yc Inc.图:中国PPI和CPI同比增速(%)图:中国PMI指数(%)中国经济开始进入筑底阶段,但短期内复苏进程仍充满挑战小结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2023.10 50yc Inc.未来虽仍有挑战,但经济最困难的时刻已过去,现在不应该再继续悲观了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2023.10 50yc Inc.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2023.10 50yc Inc.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2023.10 50yc Inc.高标仓数据冷库数据土地数据市场研报租户画像交易动态未来供应历史数据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2023.10 50yc Inc.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2023.10 50yc Inc.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09 24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渣打银行: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2023)(110页).pdf

    1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WRI.ORG.CNWRI.ORG.CN粤港澳大湾区深度 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黄卓晖 张黛阳 李晓真 蒋小谦 崔莹 刘永红 曾雪兰 姚俊业 俞波 苗领 胡晓玲 邹立怡 陈乐澄 黎炜驰 何嘉俊2WRI设计与排版:张烨 校对:谢亮 https:/doi.org/10.46830/wrirpt.22.00049cn致谢本出版物是由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思汇政策研究所、大湾区绿色金融协会(GBA-GFA)、香港绿色金融协会(HK-GFA)、中央财经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以及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广州分中心共同努力完成的结果。作者向为本报告编制过程中提供支持和意见的机构和专家表示诚挚的感谢。特别感谢香港绿色金融协会主席马骏博士对本项目的指导和大力支持。特别感谢为本研究的撰写提供了宝贵专业建议的专家和同事(排名不分先后):Ashim Roy 世界资源研究所Manshu Deng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Tasos Zavitsanakis 可持续金融专家方莉 世界资源研究所 房伟权 世界资源研究所 葛兴安 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第三方服务机构专业委员会,盟浪第三方服务供应商委员会黄翠芝 渣打银行黄志锋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廖翠萍 广州能源研究所刘爽 世界资源研究所刘苏蒙 世界资源研究所(实习生)刘哲 世界资源研究所邱诗永 世界资源研究所 孙隽超 渣打银行田中华 广东省节能中心王维 世界资源研究所(实习生)王烨 世界资源研究所奚文怡 世界资源研究所谢文泓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袁敏 世界资源研究所周靖蕾 世界资源研究所(实习生)作者还感谢Kathy Schalch、Laura Van Wie McGrory、Renee Pineda、Dean Napolitano、窦瑞云、邓娅男、徐婧寒、翟立利和张烨在编辑、行政和设计方面提供的支持。最后,我们衷心感谢渣打银行对此项目提供的慷慨资助。I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目录III 执行摘要XV Executive Summary1 引言5 第 1 章 大湾区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的排放缺口分析5 大湾区有望引领绿色发展和脱碳化进程7 如果要更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大湾区仍需要下大力气,采取行动11 第 2 章 大湾区制造业碳中和路线图11 大湾区制造业现状14 情景分析和减排潜力19 第 3 章 大湾区道路交通运输业的碳中和路线图19 大湾区道路交通运输业现状23 情景分析和减排潜力29 第 4 章 大湾区建筑业的碳中和路线图29 大湾区建筑业现状34 情景分析和减排潜力39 第 5 章 加速转型的投资需求39 大湾区在 2060 年之前实现碳中和转型所需投资约为 1.84 万亿美元40 在“强化政策情景”下,大湾区石化化工子行业的投资需求约为16 亿美元42 在“强化政策情景”和“零排放情景”下,道路运输转型的投资需求约为 2000 亿 7000 亿美元43 “零排放情景”下,建筑业的投资缺口约为 1500 亿 3000 亿美元。45 需要转型融资来填补这些投资缺口47 转型金融在中国和大湾区正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49 第 6 章 金融实践支持大湾区转型,应对未来挑战49 现有/潜在的金融工具、资金缺口及案例研究55 利用金融工具加速转型所面临的主要挑战59 第 7 章 对加速转型的金融实践提出的几点建议59 在大湾区内建立“脱碳化金融”的跨区域协调机制60 加强中国内地/国际/香港在转型金融分类目录以及信息披露方面的互联互通60 鼓励大湾区的金融机构和企业设定科学的净零目标60 开发与转型挂钩的金融工具箱,扩大融资规模61 为大湾区内的重点行业定制专属的金融解决方案61 利用当地和区域碳减排市场加速大湾区的转型63 附录63 附录A 大湾区内碳排放缺口分析方法65 附录B 制造业碳排放分析与预测方法68 附录 C 道路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分析与估计方法72 附录D 建筑业碳排放分析和预测方法74 缩写列表75 注释76 参考文献80 关于作者(按章节)IIWRIIII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执行摘要亮点 粤港澳大湾区(简称大湾区)有望引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为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树立标杆。长远来看,清洁电力可为主要能源消费部门制造业、道路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提供最大的减排潜力。在中期,制造业和建筑业提升能效和增加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以及调整交通运输方式,将是脱碳的首要贡献因素。我们的研究表明,大湾区如果想在2060年前或更早实现碳减排目标,大约需要1.84万亿美元的资金投入,约占20202060累计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具体来说,道路交通运输业转型需要2000亿7000亿美元,建筑业则需要1500亿3000亿美元。我们建议通过金融手段支持加速大湾区转型,具体方法包括:在大湾区建立跨区域的机构协调机制、促进转型金融分类目录等标准和信息披露机制的互认、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设定净零排放目标、建立健全区域碳市场、开发与转型金融相关的工具,以及为特定行业制定金融解决方案等。IVWRI路径的基础上,本报告还估算了实现相关目标所需要的投资金额,分析了如何应对相关挑战,通过金融部门的支持来助力企业加快转型,实现碳中和。总体情况及行业转型路径大湾区是推动中国经济腾飞的引擎,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和绿色发展的领头羊。但大湾区究竟能否比国家制定的30-60目标更早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本研究采用了“自上而下”的方法,根据预计的GDP总量和碳强度(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估算大湾区20202060年间的碳排放总量,并分别设定了三种情景假设:基准情景、30-60情景、25-50情景。由于各行业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年份有所不同,因此行业分析中的“强化政策情景”和“零排放情景”等同于大湾区总体情况分析中的30-60情景和25-50情景。分析表明,大湾区需要加大自身行动力度,才有望提前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基准情景”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如果不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如何及何时才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而30-60情景和25-50情景均预先设定了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年份,本文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大湾区的减排速度要达到多快,才能与国家30-60目标保持一致?大湾区需要多大的减排力度,才能在2025年实现碳达峰,在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由于中国的“十四五”规划中并未提出新的全国性或地方性碳强度目标,因此在“基准情景”关于本报告全球行动刻不容缓,迫在眉睫。在过去的十年里,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不断上升,2019年已达到59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GtCO2e),比2010年高出约12%(IPCC,2022)。2023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综合报告,敦促各国尽快采取“迅速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才能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巴黎协定规定的1.5目标之内。温室气体排放预计将最迟在2025年前达到峰值,然后在21世纪50年代初实现净零排放(IPCC,2023)。根据Climate Watch(气候观察)(2022)的数据,自2005年以来,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2019年的排放量占全球的28%。因此,中国对于全球的碳减排工作来说至关重要。在这方面,大湾区可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推动在全区范围内制定更高目标,比国家制定的30-60目标(即“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国家目标)更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区域性标杆。本报告旨在帮助重点行业制定碳减排方案,与所需的资金支持进行对接,加快大湾区实现净零转型。本报告首先利用“自上而下”的方法预测整个大湾区的宏观减排路径,然后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分析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等重点能耗行业的具体减排路径和方案,列出了一系列为实现30-60目标需立即采取的行动,并进一步提出了更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在上述减排V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下,我们假设各城市在未来每个“五年规划期”内的碳强度下降速度将延续“十三五”的水平,这样一来,大湾区将刚好在2030年达到排放峰值,但到2060年还将有剩余的3.55亿吨排放量需要予以抵消,才能实现碳中和(见图ES-1),这一目标几乎无法实现。在30-60情景下,大湾区的碳排放要在2030年前达峰,才能与国家30-60目标保持一致;如果碳强度下降速度能与“基准情景”相等,则可确保实现这一目标。达峰排放量为4.8亿吨二氧化碳。但大湾区需从2030年开始加大减排行动力度,从而确保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根据许多其他国家设定的目标,如果碳中和是指减排90%,并通过森林碳汇及碳捕获、利用和封存(CCUS)等负碳技术抵消10%的碳排放,则需要从2030年开始设定排放上限目标,20302060年间的年减排速度需要达到7.5%左右。在25-50情景下,如果“十四五”期间碳强度可以下降24%,大湾区即可在2025年实现碳达峰,其排放量为4.67亿吨二氧化碳。由于该目标高于广东省在“十三五”期间实现的碳强度下降22.35%的目标,通过提高能效等措施实现减排目标的难度会更大,因此,大湾区需要出台更为严格的政策和措施。如果想要在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20252050年间的年减排速度应在16%左右。这一情景需要与IPCC最新报告中提出的建议保持一致,才能确保实现巴黎协定设定的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内的目标。但如何才能实现30-60情景或25-50情景下的减排路径?大湾区的能源相关碳排放主要来自制造业、道路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分别占大湾区2020年碳排放总量的32%、31%和20%。本报告对这三大行业的碳减排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不同情景假设下,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法分别对每个行业进行分析。制造业大湾区的制造业预计在“十五五”(20252030年)期间实现碳排放达峰,并有望在2055206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新建重大项目(能耗大于一万吨标准煤并于2021年前获得广东省能源局批准的项目)会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在20202030年间的碳排放增加。但是通过调整能耗强度目标(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能耗)、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应用节能技术、发电和供热系统脱碳等措施可以实现减排目标。“基准情景”下的排放峰值为1.54亿吨,“强化政策情景”下为 1.50亿图 ES-1|大湾区2060年碳排放情景分析20202040203020502025205203520552060比 2005 年减少 50%比 2005 年减少 9000242030300400基准情景30-60 情景25-50 情景百万吨二氧化碳来源:项目组估算VIWRI吨,“零排放情景”下为1.47亿吨。然而,“基准情景”无法保证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仍会剩余1600万吨碳排放无法抵消,而在“强化政策情景”和“零排放情景”下,预计大湾区制造业将在20552060年间实现碳中和(见图ES-2)。制造业最大的减排潜力来自以下领域:发电和供热系统脱碳化对实现碳中和目标起的作用最大。在目前到2060年的总减排潜力中,发电和供热系统脱碳化可实现的减排量占总减排量的74%,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可实现的减排量占16%,节能可实现的减排量占5%,负碳技术可实现的减排量占5%(见图ES-3)。通过利用电网输送低碳电力、改用可再生能源进行现场发电和供热等措施,可以实现发电和供热系统脱碳化。在供热领域,制造业可以以热力流程电气化为手段,实现供热系统脱碳化,充分利用脱碳化电力的来源。逐步淘汰化石燃料是减排的第二大贡献者。通过使用低碳、无碳的燃料和原料来代替化石燃料等措施,可以减少工业生产过程的碳排放。通过对高炉进行升级改造、逐步减少煤的使用量、鼓励余热回收利用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可以进一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中短期内,陶瓷窑炉、造纸和纺织锅炉中使用的煤可以替换为天然气。制氢技术创新0020406080100百万吨二氧化碳2002320552039200272059206020432002520572043720292045200242056204020202052203620282044200262058204220222054203820302046来源:项目组估算基准情景强化政策情景零排放情景来源:项目组估算图 ES-3|大湾区制造业的脱碳化路径选择200250百万吨二氧化碳逐步淘汰化石燃料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应用 节能 技术应用节能技术应用 负碳 技术应用 负碳 技术电力和供热 系统脱碳电力和供热系统脱碳预计增长预计增长20205913675-156-36-60-52-8-7-220352060图 ES-2|大湾区制造业碳排放情景分析-14VII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也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中石油的依赖(如煤制氢技术)。具体氢能生产技术包括丙烷脱氢获得工业副产品氢、电解水制氢、利用非高峰期的电力和清洁能源大规模制氢等。从长远来看,水泥、钢铁和化工产业都可以有效减少其与煤相关的碳排放。到2060年,生物柴油、绿氢和氢制甲烷等低排放燃料可以代替石化行业50%的石油用量。石化行业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行业。石化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广东省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的18%,目前是全省能耗最大的行业(广东省统计局,2021)。广东省共有五个大型石化基地,其中两个位于大湾区内的广州和惠州。其中,惠州埃克森美孚乙烯一期项目将于2025年左右完工并投入运营,届时广东省的碳排放量会大幅增加(见图ES-4)。道路交通运输业大湾区如果采取更加严格的政策,其道路交通运输业有望在2026年前甚至更早实现碳排放达峰。2020年,大湾区道路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量为9150万吨。私家车、轻型货车、重型货车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在“强化政策情景”下,大湾区道路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将在2026年左右达峰,比2020年水平增加31%,然后到2060年下降至2000万吨二氧化碳,比2020年水平低80%。在“零排放情景”下,大湾区道路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将会在2023年达到峰值,2060年前减排幅度达到近100%(见图ES-5)。分析表明,大湾区道路交通运输业可以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但仍需下定决心,尽早采取行动,如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提高燃油经济性、调整运输模式、减少年行驶里程、使用清洁电力和绿氢等。图 ES-4|20202030年间新建重大项目产生的制造业碳排放增量图 ES-5|不同情景下大湾区道路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预测0651743298百万吨二氧化碳石化化工其他202020242022202820227202320292030来源:项目组估算。0100802023,95.82040百万吨二氧化碳2060202020482032202420562040205220362028204420502034202620582042202220542038203020462026,101.32045,145来源:项目组估算基准情景强化政策情景零排放情景VIIIWRI道路交通运输业最大的减排潜力来自以下领域:除了广州和深圳之外(这两座城市在道路交通运输脱碳化方面遥遥领先),大湾区其他城市如果采取更积极的减排措施,将会对排放量产生巨大影响。除广州和深圳外,珠三角的其他城市如采取更为严格的措施,将会大幅降低排放量,比不采取更严格的措施可提前三年达到峰值。广州和深圳目前已经出台了更为严格的政策,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汽油和柴油仍将是主要的能源来源,但电力和氢能最终会成为主要的能源供给形式。在“强化政策情景”和“零排放情景”下,汽油和柴油消费量占比在达到峰值后均迅速下降。然而,在这两种情景下,直到2050年和2041年,电力和氢能的消费量才能超过汽油和柴油,成为主要的能源供给形式(见图ES-6)。这就意味着未来需要对燃油汽车采取更为严格的限制措施,如提高燃油经济性、鼓励人们改乘公共交通工具等,发挥巨大的政策效应。与此同时,必须对大湾区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的广州、深圳。长期来看,在所有政策和措施中,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以及使用清洁电力和绿氢的减排潜力最大。在中期,调整运输方式对脱碳的作用最大。在比较所有措施的效果时,我们分别分析了单独实施这五项措施中的任意一项所产生的减排效果。从长远来看,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减排潜力最大,而且效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强。如果客运方式由私家车改为公共交通,货运方式采用“公转铁”和“公转水”的话,2030年前实现的减排效果会大于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和提高燃油经济性这两项措施(见图ES-7)。这就需要大湾区城市政府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如增加修建铁路网络的投资、出台更加积极的政策来扩大公共交通服务范围、调整货运结构,鼓励货运由公路运输转为铁路和水路运输、推行多式联运、鼓励绿色出行等。图 ES-6|不同情景下大湾区道路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预测和不同能源占比图 ES-7|与“基准情景”相比,“零排放情景”下不同措施的减排潜力预测10%0 P0pX.99.1%0.0%0.0%0.0%0.0%0.0%2.0%1.4.7F.68.3F.3%0.1S.5%零排放情景强化政策情景基准情景汽油汽油汽油天燃气天燃气天燃气柴油柴油柴油电电电氢能氢能氢能020408060100百万吨二氧化碳202020252030203520502040205520452060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使用清洁电力和绿氢提高燃油经济性减少年行使里程调整运输方式来源:项目组估算。来源:项目组估算。IX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建筑业大湾区建筑业预计最早将在2025年实现碳达峰,并在2058年之前实现碳中和。在强化政策情景下,大湾区建筑业的碳排放将在2030年达到1.8亿吨的峰值。在零排放情景下,大湾区建筑业的排放量将在2025年达到1.44亿吨的峰值,并将在2058年降至1000万吨以下(见图ES-8)。建筑业最大的减排潜力来自以下领域:建筑业碳排放的存量和未来增量主要集中在公共和商业建筑中。公共和商业建筑的排放量占建筑业总排放量的60%;大湾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可与欧盟和日本媲美,但人均公共和商业建筑面积较小,具备增长潜力。2020年,大湾区的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35.7平方米,非常接近欧盟和日本的36平方米。大湾区人均公共和商业建筑面积只有13平方米,低于欧盟和日本的1416平方米,有望在不远的将来赶上欧盟和日本。这表明大湾区的公共和商业建筑还有进一步的减排潜力。从城市建筑业总排放量来看,广州、深圳和香港位列前三名,占大湾区建筑业总排放量的60%。由于每座城市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不同,整个大湾区的建筑业排放水平也不尽相同。通常来说,一座城市的服务业的GDP占比越大,建筑业碳排放的占比就越大。在20172018年间,广州和深圳的建筑业碳排放量超过了香港。在不久的将来,建筑能效提升将成为建筑业脱碳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而清洁电力在减排方面的潜力最大。在“零排放情景”中,在20202030年间,通过提升建筑能效和实施节能措施将带来45%的减排量,建筑中使用再生能源产生的清洁电力将带来55%的减排量。在20302060年间,图 ES-8|建筑业碳排放情景预测0500百万吨二氧化碳202020252030203520502040205520452060基准情景强化政策情景零排放情景来源:项目组估算。图 ES-9|“零排放情景”下各因素对建筑业脱碳的贡献010014314-23-301712012158-6-8020020406080百万吨二氧化碳2020人口 增长人口 增长人均建筑 面积增加人均建筑面积增加建筑能效提升建筑能效提升清洁电力占比清洁电 力占比20602030来源:项目组估算。XWRI增加清洁电力占比带来的减排量最多,占到96%(见图ES-9)。在设计和建造阶段开始前,就应强调提高能效的措施和手段,使其成为限制能耗和早日实现碳达峰的有力工具。电力是驱动建筑碳排放增长的最大因素,占建筑碳排放增量的89%,表明大湾区建筑业的电气化率很高。大湾区可以把重点转向利用低排放燃料的发电,并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行烹饪、用热或制冷。通过利用高效热泵,电力也将成为制冷的主要能源。目前,可再生能源除了可用于满足家庭的用热需求外,光热技术和各种形式的生物能源也可用于家庭烹饪活动。转型过程需要获得相应的资金支持,解决现有金融实践中的重大挑战,从而加快总体转型速度。在助力大湾区重点行业实现区域脱碳化目标方面,金融部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测算了上述总体和分行业脱碳路径正常运行所需的资金投入。分析估算显示,大湾区要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需要投入约1.84万亿美元的资金,约占大湾区2020年至2060年累计GDP的1%。其中,交通运输业将需2000亿至7000亿美元,建筑业将需要1500亿至3000亿美元。在大湾区2060年前实现脱碳化所需的约1.84万亿美元资金中,石化、交通运输、建筑等高耗能产业的资金投入需求占55%。表ES-1详细列示了大湾区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各投资领域的资金需求。但上述估算投资额尚未完全得到满足。尽管其中一部分资金需求可得到绿色金融的支持,但仍存在缺口。由于大湾区在内外“双重市场”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本报告认为,目前通过金融活动助力企业减排仍面临着五大挑战:大湾区内仍缺乏跨区域的政策协调机制:大湾区的各级政府之间需要进一步加强协作。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等重点城市的政府尚未有城市间相互协调起草的市级规划。目前还不清楚大湾区将如何促进“脱碳化金融”的跨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新兴的转型金融。转型金融可支持碳密集型产业脱碳,是对绿色金融的有效补充。转型活动的定义尚未明确:碳密集型行业的脱碳融资对于促进大湾区实体经济转型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对转型活动进行清晰定义,让更多的利益相关方了解并重视碳密集型行业的融资需求。然而,大湾区尚未在共同分类目录的基础上制定方法,识别重点行业的具体转型活动、行业减排目标和信息披露标准,支持区域内的净零转型并确保大湾区跨辖区的协调一致。这些行业的许多资产都不符合现有的绿色金融分类目录的要求,很难使用绿色金融工路径投资领域零排放情景下的估计投资额(美元)交通运输业6960亿增加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新能源汽车推广3650亿新增充电桩和充电站340亿新增加氢站40亿运输结构调整“公转铁”和“公转水”2930亿建筑业3140亿绿色建筑新增绿色建筑780亿提高能效超低和近零能耗建筑10亿现有建筑改造2090亿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安装太阳能热装置安装光伏装置安装热泵260亿制造业和其他能源密集型行业8300亿投资总需求18400亿来源:项目组估算。表 ES-1|大湾区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各投资领域的资金需求XI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具。鉴于此,中国目前推出了一系列脱碳化金融工具,对绿色金融进行补充,具体工具包括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转型债券和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SLL)等,支持转型实体和相关活动。然而,由于目前对转型活动的定义尚不明确,仍存在一定的“假转型”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已牵头提出在转型金融方面建立统一分类目录,率先在煤电、钢铁、建材、农业等碳密集型行业对转型金融进行分类(马骏,2022)。国际上的一些主要金融机构也正在探索转型金融的框架,筛选并标识可以加快转型的融资活动。例如,渣打银行2021年发布了“转型金融框架”,该框架专门针对基于资产的融资活动进行设计,并与国际能源署(IEA)的2050净零排放情景保持一致。转型计划缺乏科学指导:在向低碳排放转型时,企业需要掌握统一的标准、转型目标和路径。中国一大批高排放企业尽管具有转型的意愿,但通常缺乏设定转型目标和路径方面的专业知识,制定转型计划和路径的能力不足,也不了解如何进入金融市场,以及获取支持转型的可信金融工具和产品。现有金融工具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高排放企业在为其自身的减排及转型活动进行融资时,需要市场提供多种定义明确、易于理解的融资工具供其选择。一个成熟的转型市场中,与转型相关的金融工具应具有较高的接受度和流动性。目前,虽然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SLL)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都可用于在特定融资期内明确设定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但转型金融在工具、债券和贷款方面的可选择性仍十分有限。股权投资、保险和资产担保证券等形式的金融工具尚未明确或不存在。碳市场机制不统一:目前,大湾区内有三个碳市场,包括位于中国内地的两个试点碳市场及香港的自愿碳市场。由于碳配额初始分配和碳市场监管上的差异,两类碳市场内的碳配额无法互相交易,也无法进行互认,导致大湾区的碳市场互相割裂,各自为政,降低了交易规模和市场流动性,也无法对各行业实现全覆盖。金融行业应该助力大湾区应对上述挑战,并充分探索脱碳化金融的支持作用,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六点建议:1.在大湾区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为脱碳化工作提供融资支持。鉴于目前大湾区内的金融市场相对独立,有必要成立一个跨区域的委员会,进行转型金融的协调工作。该委员会应以当地决策部门和监管机构为核心成员,以加快大湾区的行业转型为宗旨,可以借鉴大湾区绿色金融的发展经验,充分调动政策激励和金融资源,全力支持转型活动和投资。可考虑在现有的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GBA-GFA)的基础之上成立核心协调委员会。2.促进中国内地、国际和/或香港转型金融分类目录和信息披露指南的互操作性。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透明度、避免“假转型”,必须促进正在制定过程中的全国转型金融分类目录与国际、香港现有分类目录标准之间的互操作性1。不同监管机构之间也应就转型活动的强制性信息披露指南达成共识,促进强制性信息披露(如“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所提倡的信息披露),推动大湾区采用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等国际气候信息披露标准的市场成熟度,助力大湾区成为全国先锋。3.鼓励大湾区的金融机构和企业设定科学净零碳排放目标。设定净零目标可以极大地支持相关单位(包括主要金融机构和企业)制定可信的脱碳化技术路线图和投资/融资计划,独立评估自身的减排进展情况。大湾区现有的绿色金融协会(如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香港绿色金融协会、广东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可在本研究或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等倡议和香港证券交易所企业净零排放实用指南提出的脱碳化路径的基础上,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设定科学净零碳排放目标。一些已加入科学碳目标倡议的国际银行(如渣打银行)可身先士卒,率先在设定碳目标、信息披露、与企业客户协作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助力实现减排目标和路径。4.开发与转型活动相关的多种金融工具,扩大融资规模,加快大湾区整体经济转型进度。鉴于大湾区在实现脱碳化目标方面的资金需求高达1.84万亿美元,金融机构可充分利用这一市场机会,吸引私营资本入场,扩大资金规模,推动更多资金流向大湾区及全国范围内的转型活动,寻找投资机会。债务类:建立大湾区资金计划,在制造业、道路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这三个行业内,进一步扩大现有与可持续发展挂钩的和具有特定募集资金用途(use-of-proceeds)的转型债券规模。该计划应得到中国内地的政策支持(如债券发行补贴和绿色信贷贴息),采用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的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资助(GSF)计划。另外,还可以创新碳相关产品,将中国碳排放配额(CEA)、国家核证减排量(CCER)等碳资产与国际市场上认可的碳信用额度挂钩。碳产品可以将碳资产嵌入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结构和其他碳交易产品内,支持能源密集型企业遵循亚太贷款市XIIWRI场协会发布的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贷款原则和转型金融分类目录的要求,制定转型目标和技术路线图,金融机构可提供可持续发展挂钩和转型标签贷款 权益类:探索设立税收优惠的私人股权基金,投资于低碳新技术企业,利用数字技术对高碳产业进行升级,在重点行业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利用碳配额拍卖所产生的收入建立低碳产业基金,与大湾区内的地方政府合作,共同开展脱碳化技术投资和项目活动。保险类:创新保险产品,如绿色建筑保险、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碳减排损失保险、碳资产相关保险、低碳新设备保险等,为融资期间的能源绩效投保。5.为大湾区的各重点行业量身定制具体金融解决方案。制造业:对于国内监管机构确定的钢铁、石化、水泥、陶瓷、造纸等重点高耗能行业,金融机构可以与行业内的跨国公司(MNCs)合作,扩大价值链上的可持续供应链金融(SSCF)的覆盖范围。利用可持续供应链金融可以提升跨国公司供应链可持续性的价值,为供应商及其买方带来实实在在的激励。建筑业:利用脱碳化金融工具,通过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扩大绿色升级改造的规模,采用合同能源管理(EPC)等有效商业方式鼓励绿色改造,在大湾区推行绿色保险机制,解决期限错配的问题,扩大对国际绿色建筑认证(如“EDGE优秀高能效设计认证”)的认可,吸引国际投资,开展能源数据的运营评估和披露。道路交通运输业:通过对新能源货运车队、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出台政策激励措施,调动私人资本在大湾区内投资建设充电桩和加氢站等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鼓励地方政府发行可持续市政债券,进行铁路投资,利用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和转型金融进行船舶融资(不包括国际海事组织的双燃料船舶)。6.利用地方和区域性碳市场,加快大湾区转型。全国碳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大覆盖的行业范围,恢复 CCER的交易,将国家核证减排量市场与香港的“核心气候”和国际自愿碳市场对接,从而实现与全世界气候相关产品的资本对接。广东省和深圳市现有的碳排放交易体系也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率先将尚未被全国碳市场覆盖的行业(如陶瓷、纺织、互联网数据中心、建筑和交通运输等)纳入区域碳市场的范围,从而加快大湾区的整体转型节奏。可以探索建立与香港碳市场对接的大湾区区域性碳市场,进行金融工具和衍生品的试点。XIII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XIVWRIXV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EXECUTIVE SUMMARYHIGHLIGHTS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GBA)is expected to lead by example in peaking carbon emissions and 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as well as in creating a regional benchmark for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This is achievable.Clean electricity will contribute to the largest emissions reductions in the long-term for the key energy-consumption sectors of manufacturing,road transport,and buildings.In the medium term,energy efficiency improvement and cleaner energies in manufacturing and buildings,as well as a mode shift in transport,will be the key to decarbonisation.Our analysis estimates that the GBA needs approximately US$1.84 trillion to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 by 2060,equivalent to around 1 percent of cumulative 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during the 202060 period.We also estimate that$200 billion to$700 billion will be needed for road transport,with$150 billion to$300 billion required for the buildings sector.We recommend financial practices to accelerate the transition:establishing a cross-regional agency coordination mechanism in the GBA;facilitating interoperability of transition finance taxonomies and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tandards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and in Hong Kong,as well as internationally;encouraging financial institutes and enterprises to set net-zero targets;facilitating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arbon markets;developing a transition-related financial toolbox to scale up financing;and developing sector-specific financial solutions.XVIWRIAbout this report The need for action is urgent.Greenhouse gas(GHG)emissions rose over the past decade,reaching 59 gigatonnes of carbon dioxide equivalent(GtCO2e)in 2019roughly 12 percent higher than emissions in 2010(IPCC 2022).In its 2023 synthesis report,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warned that rapid and deep systemic changes are needed to limit global warming to the Paris Agreements 1.5-degree Celsius(1.5C)goal,and GHG emissions need to peak before 2025,at the latest,and then reach net-zero CO2 emissions in the early 2050s(IPCC 2023).As the worlds largest CO2 emitter since 2005(Climate Watch 2022),contributing 28 percent of the planets CO2 emissions,China is critical to carbon emissions reduction.The GBA is expected to lead by example in peaking carbon emissions and 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 earlier than the national 30-60 goalsChinas national goal of peaking its carbon emissions by 2030 and 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 by 2060,as well as in creating a regional benchmark for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This report aims to connect decarbonisation solutions with the finance required to accelerate the net-zero transition in the GBA.It first applies a top-down approach to predict macro pathways for the whole GBA,then uses a bottom-up approach to analyse specific decarbonisation pathways and solutions for the key energy-consuming sectorsmanufacturing,road transport and buildingsto highlight the actions most needed to achieve the 30-60 goal,as well as more ambitious goals to peak emissions and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 earlier.Based on the above decarbonisation pathways,this report estimates how much investment will be required and how challenges can be solved to ensure the finance needed to accelerate businesses transition to carbon neutrality.Overall and sectoral transition pathwaysThe GBA is one of the engines driving Chinas economic progress and a leader in the countrys socioeconomic and green development.Can it lead by peaking its carbon emissions and 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 earlier than the national 30-60 goals?This study estimates the GBAs carbon emissions from 2020 to 2060 using a top-down approach based on projected GDP and carbon intensity,and sets up three scenarios:the Baseline Scenario,the 30-60 Scenario and the 25-50 Scenario.Because the peak year and carbon XVII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neutrality year vary from sector to sector,we use Enhanced Policy Scenario and Zero-Emission Scenario in the sectoral analysis as equivalents for the 30-60 Scenario and 25-50 Scenario in the overall GBA analysis.Our analysis shows that ambitious actions are needed for the GBAs carbon emissions to peak earlier and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The Baseline Scenario answer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and when carbon emissions will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will be achieved if no stronger measures are taken.The 30-60 Scenario and 25-50 Scenario predetermine the peaking year and carbon neutrality year as assumptions,and the analysis answers the question of how fast emissions will need to be reduced to be consistent with the national 30-60 goals,and how much more sharply they need to be cut to peak by 2025 and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 around 2050.As the 14th Five-Year Plan(FYP)includes no new national or subnational targets for carbon intensity,under the Baseline Scenario we assume that in future five-year periods the rate of each citys carbon-intensity reduction remains what it was in the 13th FYP.Under this scenario,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GBA will only reach its peak emissions in 2030,and a remaining 355 million tonnes of CO2 emissions will need to be offset in 2060(Figure ES-1),which seems beyond what is achievable.Under the 30-60 Scenario,to be consistent with the national 30-60 goals,carbon emissions in the GBA need to peak by 2030;carbon-intensity reductions equal to those of the Baseline Scenario can enable this.Emissions when peaking are 480 million tonnes of CO2.But more ambitious actions need to start from 2030 to enable a sufficiently sharp emissions decline to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 by 2060.If carbon neutrality means a 90 percent emissions reduction and a 10 percent offset by forest sink and negative emissions technologies such as carbon capture,utilisation and storage(CCUS),as many other countries set their targets,an emissions cap goal will be needed beginning in 2030 and annual emissions reductions during the 203060 period will need to be around 7.5 percent.Under the 25-50 Scenario,if carbon intensity can be reduced by 24 percent in the 14th FYP,the GBA can peak its emissions by 2025.Emissions when peaking will be 467 million tonnes of CO2.This will require much stricter XVIIIWRIpolicies and measures because the target is higher than what was achieved in the 13th FYP in Guangdonga 22.35 percent carbon intensity reduction,and emissions reductions from some measures such as energy efficiency will get harder.The annual rate of emissions reduction during the 202550 period should be around 16 percent if we want to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 around 2050.This scenario is consistent with advice in the newest IPCC report to ensure attainment of the Paris Agreements 1.5C goal.How can the 30-60 or even the 25-50 Scenario pathway be achieved?The GBAs energy-related carbon emissions come mainly from three key sectors:manufacturing,building operations and road transport,which accounted for 32 percent,31 percent and 20 percent of emissions,respectively,in 2020.This study provides in-depth analysis for the three sectors.A bottom-up approach was applied to model different scenarios for each sector.Manufacturing The GBAs manufacturing is expected to peak its carbon emissions during the 15th FYP(202530)and to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 around 205560.New Major Projects(projects with energy consumption greater than 10,000 tonnes of coal equivalent and approved by the Energy Bureau of Guangdong Province before 2021)would lead to increased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during the 202030 decade.But different interventions in energy intensity(energy consumption per unit of industrial value added),phasing down fossil fuels use,energy conservation technologies,and decarbonised power and heating systems will result in emissions reductions.Emissions peak values are 154.2 million tonnes for the Baseline Scenario,150 million tonnes for the Enhanced Policy Scenario and 147.2 million tonnes for the Zero-Emission Scenario.However,the Baseline Scenario will not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 by 2060,with a residual 16 million tonnes of emissions,and the GBAs manufacturing Figure ES-1|Scenario analysis of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GBA towards 2060Note:MtCO2=million tonnes of carbon dioxide.Source:Project team.20202040203020502025204520352055206050%reduction compared with 200590%reduction compared with 20050200242030300400Baseline Scenario30-60 Scenario25-50 ScenarioMtCO2XIX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industrial sector is expected to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 during the 205560 period under the Enhanced Policy and Zero-Emission Scenarios(Figure ES-2).The largest emissions-reduction potential lies in the following areas:The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carbon neutrality comes from decarbonised power generation and heating systems.Decarbonised power and heating systems account for 74 percent of the total emissions-reduction potential from now to 2060.Phasing down fossil fuels in production accounts for 16 percent,energy conservation 5 percent and carbon removal technologies 5 percent(Figure ES-3).Power and heating generation can be decarbonised by leveraging advances in low-carbon electricity from the grid and switching to renewable energy to generate on-site electricity and heating.Decarbonised heating systems are also important to manufacturing,and the electrification of thermal processes should be one strategy to decarbonise heating systems and leverage decarbonised electricity sources.Phasing down fossil fuels use,the second-largest contributor to emissions reduction,can be achieved by substituting low-and no-carbon fuel and feedstocks to Figure ES-2|Scenario analysis for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sNote:MtCO2=million tonnes of carbon dioxide.Source:Project team.0.01.21.41.61.80.20.40.60.81.0MtCO22002320552039200272059206020432002520572043720292045200242056204020202052203620282044200262058204220222054203820302046Baseline ScenarioEnhanced Policy ScenarioZero-Emission ScenarioXXWRIreduce emissions for industrial processes.Technical improvements can lower emissions,including upgrading furnaces to phase down coal and consume waste heat.Coal used in ceramic kilns,papermaking and textile boilers can be replaced with natural gas in the short and medium term.Innovation in hydrogen production can also reduce the use of fossil fuels(such as coal-based hydrogen production).Hydrogen energy can be produced using industrial by-product hydrogen from propane dehydrogenation,from electrolysis of water via off-peak power and clean energy.Coal-related carbon emissions can be effectively reduced in the cement,steel and chemical industries over the long term.By 2060,low-emission fuels,including biodiesel,green hydrogen and methane produced from hydrogen,could replace approximately 5060 percent of oil consumption in the petrochemical and chemical industries.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s a key sector for emissions peaking.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accounted for 18 percent of total energy use in Guangdong in 2020 and is the number one sector for energy use(Guangdong Provincial Bureau of Statistics 2021).There are five large Figure ES-3|Contribution of decarbonisation pathways in industries in the GBAFigure ES-4|Manufacturing carbon emissions increase from the New Major Projects during the 202030 periodNote:MtCO2=million tonnes of carbon dioxide.Source:Project team.200250MtCO2Phasing down fossil fuelsPhasing down fossil fuelsEnergyconservationEnergyconservationCarbon removal technologyCarbon removal technologyDecarbonised power and heating systemsDecarbonised power and heating systemsExpected growthExpected growth20205913675-156-36-60-52-8-7-2203520600651743298MtCO2Petrochemicals and chemicalsOther202020242022202820227202320292030Note:MtCO2=million tonnes of carbon dioxide.Source:Project team.-14XXI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petrochemical bases in Guangdong and two in the GBAGuangzhou and Huizhou.The Huizhou ExxonMobil Huizhou Ethylene Phase I Project will be completed and put into operation around 2025,leading to a large increase in emissions(Figure ES-4).Road transportStricter policies could allow the GBAs road transport sector to peak emissions by 2026 or even earlier.Carbon emissions from road transport in the GBA were 91.5 million tonnes in 2020.Private cars,light-duty vehicles and heavy-duty vehicles are the main sources of carbon emissions.Under the Enhanced Policy Scenario,road transport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GBA would rise 31 percent above 2020 levels,peak around 2026,then fall to 20 million tonnes of CO280 percent below the 2020 levelby 2060.In the Zero-Emission Scenario,road transport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GBA would peak in 2023 and reach a near 100 percent reduction by 2060(Figure ES-5).Carbon neutrality for road transport by 2060 is possible,but it will require greater determination and earlier actions,including more ambitious new-energy vehicle(NEV)promotion,fuel economy improvement,mode shift,reduced annual kilometres travelled,and clean electricity and green hydrogen.The largest emissions-reduction potential lies in the following areas:Outside of Guangzhou and Shenzhen(which is ahead of other cities in road transport decarbonisation),more aggressive emissions reduction measures have a dramatic impact on emissions.We found that stricter measures would dramatically lower emissions peak in cities other than Guangzhou and Shenzhe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allow them to peak three years earlier than they otherwise would.This is because Guangzhou and Shenzhen have already adopted stricter policies,such as NEV promotion.Gasoline and diesel will still be the main energy sources for a long time,but electricity and hydrogen will eventually become the main energy supply.Under both the Enhanced Policy Scenario and Zero-Emission Scenario,the proportion of gasoline and diesel consumed drops rapidly after it peaks.However,by 2050 and 2041,respectively,under the two scenarios,the consumption of electricity and hydrogen can surpass gasoline and diesel and become the main energy supply(Figure Figure ES-5|Road transport carbon emissions projections in the GBA under different scenariosNote:MtCO2=million tonnes of carbon dioxide.Source:Project team.0100802023 95.82040MtCO22060202020482032202420562040205220362028204420502034202620582042202220542038203020462026101.32045145Baseline ScenarioEnhanced Policy ScenarioZero-Emission ScenarioXXIIWRIES-6).This implies that intervention i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vehicles,such as improving fuel economy,shifting to public transport and the like,will still have significant impact.Meanwhile,the GBAs road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will need to be upgraded,especially in Guangzhou and Shenzhen,where NEVs are developing rapidly.Among all policies and measures,promotion of NEVs together with upstream clean electricity and green hydrogen will contribute the largest emissions-reduction potential in the long term.In the medium term,mode shift will be the largest contributor to decarbonisation.To compare the contributions of all measures,we analysed the emissions-reduction potential of five measures when any one of the measures is implemented alone.In the long run,a high proportion of NEVs has the greatest potential Figure ES-6|Road transport carbon emissions projections in the GBA under different scenarios and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energiesFigure ES-7|Estimate of emission reduction potential of single measures under the Zero-Emission Scenario compared with the Baseline Scenario Source:Project teamNote:MtCO2=million tonnes of carbon dioxide.Source:Project team.10%0 P0pX.99.1%0.0%0.0%0.0%0.0%0.0%2.0%1.4.7F.68.3F.3%0.1S.5%Zero-Emission ScenarioEnhanced Policy ScenarioBaseline ScenarioGasolineGasolineGasolineNatural gasNatural gasNatural gasDieselDieselDieselElectricityElectricityElectricityHydrogenHydrogenHydrogen020408060100MtCO2202020252030203520502040205520452060New-energy vehicle promotionClean electricity and green hydrogenFuel economy improvementReduced annual vehicle kilometres travelledMode shiftXXIII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to reduce emissions,and its effect increases over time.Shifting passenger transport from private vehicles to public transit services and shifting road transport to railway and ships would bring larger emissions reductions than NEV promotion and fuel economy improvement before 2030(Figure ES-7).This would require major investments in railway construction;more aggressive policies to expand public transit services and shift freight transportation from highways to railways and waterways;and multimodal transport,as well as green mobility in the Greater Bay Area.BuildingsThe GBAs buildings sector is projected to peak its carbon emissions in 2025 at the earliest and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 by 2058.Under the Enhanced Policy Scenario,carbon emissions from buildings in the GBA will reach their peak in 2030 at 180 million tonnes of CO2.Under the Zero-Emission Scenario,the GBA buildings sector emissions will peak at a lower level of 144 million tonnes by 2025 and will fall to less than 10 million tonnes by 2058(Figure ES-8).The largest emissions-reduction potential lies in the following areas:Both the stock and future increment of building emissions are mainly in public and commercial buildings.Public and commercial buildings are responsible for 60 percent of emissions.Residential building area per capita in the GBA rivals that of the European Union and Japan,but public and commercial building area per capita is smaller and likely to grow.The GBAs residential area per capita was 35.7 square metres(m2)in 2020,which is very close to the 36 m2 for Europe and Japan.The GBAs public and commercial buildings area per capita is only 13 m2,lower than the 1416 m2 for Europe and Japan,and is expected to catch up in the near future.This indicates that public and commercial buildings have further emissions-reduction potential.The three largest-emitting cities,Guangzhou,Shenzhen and Hong Kong,account for 60 percent of total emissions in buildings.Buildings sector emissions across the GBA are varied.Usually,the higher the proportion of service industries,Figure ES-8|Scenario projections of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buildings sectorNotes:MtCO2=million tonnes of carbon dioxide.Source:Project team.0500MtCO2202020252030203520502040205520452060Baseline ScenarioEnhanced Policy ScenarioZero-Emission ScenarioXXIVWRIthe greater the proportion of buildings emissions.Buildings emissions in Guangzhou and Shenzhen surpassed those of Hong Kong between 2017 and 2018.Energy efficiency is important to decarbonise the buildings sector in the near future,while decarbonised electricity contributes the largest potential for emissions reduction.In the Zero-Emission Scenario,between 2020 and 2030,improved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will contribute 45 percent of emissions reductions,and the use of renewable energy in buildings and electricity generation will provide 55 percent of reductions.Between 2030 and 2060,the use of renewable energy will contribute the most emissions reductions(96 percent)(Figure ES-9).Efficiency improvement measures should be emphasised ahead of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stages and can be a potent tool for restrict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abling emissions to peak earlier.Electricity drove most of emissions increase in buildings and accounts for 89 percent of emissions,indicating a high electrification rate of the GBAs buildings sector.The GBA can focus on shifting to low-emission fuel for electricity generation and use renewable energy for cooking,water heating and space cooling.Electricity,and especially high-efficiency electric heat pumps,will become the primary source of energy use for space cooling.In addition to renewable energy now used to heat water in buildings,solar thermal technology can be used for cooking,and various forms of bioenergy can be tapped as well.Funding needs to support the transition and key challenges in existing financial practices to accelerate the transition.Finance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helping the GBAs key sectors achieve the regions decarbonisation goals.This study estimates the investment needed to stay on track with the overall and sectoral decarbonisation pathways suggested above.Our analysis estimates that the GBA needs approximately$1.84 trillion to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 by 2060,the equivalent of about 1 percent of cumulative GDP from now to 2060.We also estimate that$200 billion to$700 billion will be needed for road transport,and$150 billion to$300 billion for the buildings Figure ES-9|Contributions of decarbonisation pathways in the buildings sector under the Zero-Emission ScenarioNote:MtCO2=million tonnes of carbon dioxide.Source:Project team.010014314-24-301712012158-6-8020020406080MtCO22020PopulationPopulationPer capita building areaPer capita building areaEnergy efficiencyEnergy efficiencyClean electricityClean electricity20602030XXV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sector.Of the estimated$1.84 trillion in financing required for the GBAs decarbonisation by 2060,55 percent would be needed in energy-intensive industries,such as petrochemicals,road transport and buildings.Table ES-1 breaks down the investment needs.The above investment estimates are not fully met.They can be partly supported by green finance,but the shortfall remains.Why does this shortfall exist and what challenges do we face in trying to fill it?This study summarises five challenges of unlocking finance to accelerate business decarbonisation given the GBAs unique role in the dual markets:More cross-regional policy coordination needed:Government coordination at all levels across the GBA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The governments of key cities such as Guangzhou,Shenzhen,Hong Kong and Macao have not issued municipal-level planning guidelines that are drafted in tandem with each other.It is also not clear how the GBA will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cross-regional development of financing decarbonisation,especially the emerging transition finance,which is important to support decarbonising of carbon-intensive industries and is an efficient supplement to green finance.Ambiguous definition for transition activities:Financing decarbonisation of carbon-intensive sectors will be essential to facilitate the transition of the real economy in the GBA.A clear definition of transition activities is needed,allowing a broader range of stakeholders to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financing carbon-intensive sectors.However,there is a lack of common taxonomy-based approaches to identify specific transition activities,sectoral decarbonisation targets and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tandards in the key sectors that support the net-zero transition and ensure an alignment approach across jurisdictions in the GBA.A great number of assets in these industries do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xisting green finance Table ES-1|Estimates on the investment needed for the GBAPATHWAYSINVESTMENT AREAESTIMATED AMOUNT UNDER ZERO-EMISSION SCENARIO(BILLION US$)Road transport 696 Increase EV and Fuel Cell Vehicles Promotion of new-energy vehicles365 New chargers and charge stations34 New hydrogen refilling stations 4 Mode shift Road transport to railway and water transport293Buildings sector 314 Green buildings New green buildings 78Improved energy efficiency Ultra-low and near-zero buildings1 Retrofitting existing buildings209 Distributed renewable energy Install solar thermal Install photovoltaics Install heat pumps26 Manufacturing and other energy-intensive industries830Total Investment needs1,840Note:EV=electric vehicles.Source:Authors.XXVIWRItaxonomy and thus cannot leverage green financial tools.Therefore,as a complement to green finance,China has started launching some tools for financing decarbonisation,including sustainability-linked bonds(SLBs),transition bonds and sustainability-linked loans(SLLs),to support the transition entities and activities.However,there is risk of greenwashing due to an ambiguous definition of transition activities.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is leading on transition finance taxonomy,beginning with carbon-intensive sectors like coal-fired power generation,steel,building materials and agriculture(Ma 2022).Some leading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re exploring transition finance frameworks to qualify and label financing that accelerates transition activities.For instance,in 2021 Standard Charted Bank released its transition finance framework,which is designed for asset-based financing and aligns with 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s 2050 net-zero scenario.Insufficient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transition plans:To transition to lower carbon emissions,enterprises will need unified standards,transition goals and pathways.Many high-carbon enterprises in China have the will to transition,but they often lack sector-specific guidance and expertise to set the transition goals,the ability to prepare transition plans and pathways,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how to access the financial market with credible tools and products to support the transition.Limited financial tools to accelerate transition:A wide range of well-defined and well-understood financing tools are prerequisites for financing the decarbonisation of high-carbon enterprises and their transition activities.The acceptance and liquidity of transition-related financial tools are also an indication of the maturity of the transition market.At present,while SLLs and SLBs are being adopted for setting clear GHG reduction targets during the financing terms,transition finance tools,bonds and loans remain limited.Financial tools in the form of equity investment,insurance and asset-backed securities are relatively undefined or non existent.Unaligned carbon market mechanisms:There are now three carbon markets in the GBA,two pilot carbon markets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and one voluntary carbon market in Hong Kong.Due to differences in the allocation of carbon allowances and the regulation of the carbon market,the allowances in these three markets cannot be traded or mutually recognised,fragmenting the carbon markets in the GBA,which reduces the scale and liquidity of transactions and leads to the lack of comprehensive coverage of industries.We offer six recommendations for finance to address the above challenges and fully exploit the supporting role of financing decarbonisation in the GBA:1.Establish a cross-regional agency coordination mechanism for financing decarbonisation in the GBA.Given the fragmented nature of the GBAs finance market,it is imperative to establish a committee spanning regional agencies to coordinate transition finance.This committee,of which local policymakers and regulators should be key members,should aim to accelerate the GBAs sectoral transition by mobilising policy incentives and finance resources in support of transition activities and investment,draw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green finance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This core coordination panel could be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existing GBA Green Finance Alliance(GBA-GFA).2.Facilitate interoperability of the Chinese mainland,international and/or Hong Kong transition finance taxonomies and information disclosure.To reduce transaction costs,improve market transparency and avoid transition washing in the region,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interoperability of the transition taxonomies currently being developed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with international and Hong Kong standards whenever these taxonomies become available1.It is also essential to find consensus on mandator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for transition activities among different regulators,promote mandator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uch as that advocated by the 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and facilitate market readiness for adopting international XXVII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climate disclosure standards like those of the 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 in the region which will be served as a pioneer for China nationwide.3.Encourage the GBA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enterprises to set net-zero targets.Setting net-zero targets is key to supporting businesses,including lead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enterprises,to develop a credible technical roadmap and investment or financing plan for decarbonisation,with independent assessment for this progress.Existing green finance associations in the region,like GBA-GFA,Hong Kong GFA,and the Guangdong Green Finance Committee,can encourag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enterprises to set net-zero targets,based on decarbonisation pathways from this study or other initiatives,such the Science Based Target initiative(SBTi)and the Hong Kong Exchanges Practical Net-Zero Guide for Business.The net-zero targets should be ambitious enough to achieve net-zero well before 2060.Some international banks that have joined SBTi,like Standard Chartered Bank,can play leading roles in target-setting,disclosure and engagement with corporate clients.4.Develop a transition-related financial toolbox to scale up finance and accelerate the GBAs economy-wide transition.The huge investment demand for the GBAs decarbonisation,$1.84 trillion,offers an enormous opportunity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mobilise private capital and scale up financial flows to transition activities and investments identified in the region and nationwide.Debt:Establish the GBA grant scheme to scale up the existing sustainability-linked and use-of-proceeds transition bonds in the identified sectors of manufacturing,buildings and transport.The scheme should adopt both policy supports on the Chinese mainland(e.g.,subsidies for bond issuance and discount interest on green credit)and the 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HKMA)Green and Sustainable(GSF)grant scheme.In addition,carbon-related products can be innovated to link with carbon assets,such as Chinese Emissions Allowances(CEAs),China-Certified Emissions Reductions(CCERs)and carbon credits recognised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The carbon-related products are embedded carbon assets in the structure of SLLs and other carbon-trading products.They support energy-intensive enterprises in developing transition targets and technical roadmaps which follow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ustainability-Linked Loan Principles issued by the Asia-Pacific Loan Market Association,as well as those of China or GBA regional transition finance taxonomies.Equity:Consider setting up a tax concession private equity fund to invest in companies that are adopting new low-carbon technologies,upgrading high-carbon industries by using digital technologies or incubating innovativ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the key sectors;and utilise potential revenue from carbon allowance auctions to establish the industrial low-carbon fund,in collaboration with local governments for decarbonisation technology investment and projects in the GBA.Insurance:Innovate insurance products,such as green building insurance,mandatory liability insurance f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carbon-reduction loss insurance,carbon assetrelated insurance and new low-carbon equipment insurance,to insure energy performance during the financing tenor.5.Develop industry-specific financial solutions for the key sectors in the GBA.Manufacturing:For the key energy-intensive industries identified by Chinese regulators,such as steel,petrochemicals,cement,ceramics and papermaking,financial institutions can partner with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MNCs)in those sectors to scale up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finance(SSCF)along the value chain.Leveraging SSCF can assign value to MNCs supply chain sustainability and provide tangible incentives to suppliers and their buyers.Buildings:Leveraging tools for financing decarbonisation to scale up green retrofitting via sustainability-linked loans,implement an effective 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 business model for green retrofitting,adopt XXVIIIWRIa green insurance mechanism in the GBA to address term mismatch,expand recognition of international green building certifications(such as the Financial Corporation Excellence in Design for Greater Efficiencies EDGE certificate)to attract international funding and conduct operational assessment and disclosure of energy data.Transport:Through policy incentives for new energybased freight fleet,electric and hydrogen fuel cell vehicles,mobilise private capital for construction in the region of new-energy vehicle infrastructure,such as charging piles and hydrogen refuelling stations.Encourage local governments to issue sustainable municipal bonds to invest in railways and leverage SLL and transition financing for shipping financing(beyond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and duel-fuelled vessels).6.Use local and regional carbon markets to accelerate the GBAs transition.The national carbon market,which is expected to expand the covered sectors and reboot the transaction of CCERs,presents an opportunity to connect with the Chinese mainland CCER market,the Hong Kong Core Climate and international voluntary carbon markets linking capital with climate-related products worldwide.The existing Guangdong and Shenzhen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s can also help accelerate the GBAs transition by pioneering expansion of the scope of regional carbon markets to include the covered sectors not included in the national carbon market:ceramics,textiles,data centres,buildings and transport.The possibility could also be explored of establishing a GBA regional carbon market linking to the Hong Kong market to pilot financial tools and derivatives.XXIX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XXXWRI1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引言大湾区必须立刻行动起来,刻不容缓。本研究详细列举了具体目标、政策措施、行动方案,指明了政府和私营部门各个利益相关方、相关机构未来需要发挥的作用,为大湾区提供了一条切实有效、落地可行的发展道路。关于本报告作为“Hong Kong 2050 is Now”倡议的一部分,本报告重点聚焦于大湾区,具体包括珠三角的九座城市(广东省的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惠州市和肇庆市)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国务院,2019)。本报告旨在将脱碳化解决方案与加快大湾区净零转型节奏所需的必要资金进行对接。首先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预测整个大湾区的宏观脱碳化路径,然后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分析制造业、道路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三个重点能耗行业的具体脱碳化路径和解决方案,提出了实现30-60目标最需要采取的行动,并提出了更高的25-50目标,即2025年前实现碳达峰、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该目标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报告的建议一致。根据上述脱碳化路径,本报告估算了未来所需的投资额和金融支持转型机遇。在研究中,我们使用来自大湾区各城市的公开统计数据对相关行业的发展和碳排放状况进行评估,并在情景分析的基础上对碳减排路径进行建模分析。由于背景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各国共同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在过去十年内,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上升,2019年达到59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GtCO2e),较2010年高出约12%(IPCC,2022)。按照将气温升高幅度保持在1.5之内的路径模型,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将在2025年之前达到峰值,然后在21世纪50年代初达到净零排放(IPCC,2023)。自2005年以来,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2019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的28%,因此,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21年,中国提出了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DCs),并承诺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中国在这一问题上做出的庄重承诺。同年,中国政府发布了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全面绿色转型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以“广东香港澳门”为基础的大湾区可以在转型中起到身先士卒的引领作用。大湾区的经济主要依赖于消耗化石燃料的排放密集型产业,难以在一夜之间彻底发生结构性变革。要实现全面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的要求,大湾区需要大力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对排放密集型产业进行转型升级,提高能源效率,逐步淘汰化石燃料。2WRI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服务业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占比高达90%以上,工业活动较少,因此本报告对制造业的研究主要涵盖珠三角内的其他9座城市,对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的分析则涵盖珠三角9座城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由于无法获取相关数据,澳门特别行政区未包含在研究中。根据报告估算,大湾区要在2060年前实现脱碳化目标,共需要约1.84万亿美元的资金,其中1.015万亿美元将用于制造业(以石化行业为主)、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根据对整个经济部门和各行业减排所需的投资额的估算,本报告系统梳理了现有的和潜在的脱碳化金融工具,总结了面临的障碍,并就如何利用金融工具加快大湾区脱碳进程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本文结构如下:第1章到第4章系统性梳理了整个经济部门和重点排放行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现状。通过建立模型,估算了三种情景下20212060年大湾区各城市的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第5章到第6章估算了大湾区整个经济部门及三大重点行业的投资需求。根据大湾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和实现碳中和的国内投资需求,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估算了大湾区的投资总需求。我们还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利用碳减排成本和碳减排技术的普及率深入分析计算相关行业的投资需求。此外,这两章还分析了转型金融的发展历程和脱碳化金融可能用到的工具,总结了使用这些工具加快大湾区脱碳所面临的主要挑战。第7章提出了在推动大湾区的净零排放转型过程中对行业脱碳和金融实践的政策建议。附录列明了本研究的研究范围、数据来源、研究方法、主要假设和情景设置。3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4WRI5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大湾区在实现碳中 和过程中的排放缺口分析第一章大战略区域。如表1所示,在这三大战略区域中,尽管大湾区的占地面积最小、人口最少,但其经济总量却位居第二,其人均GDP(22585美元)与长江三角洲地区(18200美元)和京津冀地区(11500美元)相比遥遥领先(国家统计局,2021)。大湾区服务业的比重达62%(广东省统计局,2021),也远高于其他两个地区(国家统计局,2021)。大湾区服务业的碳排放较低,有潜力成为脱碳化的佼佼者。大湾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已开始与GDP增长脱钩。自2005年以来,大湾区的碳排放增长速度慢于区域经济增速。从2015年之后,随着能源效率的提升和清洁能源的广泛使用,大湾区的碳排放呈下降趋势,而经济则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尽管2019年大湾区的碳排放出现了反弹抬头,引发了关于碳排放何时达峰的讨论,但也表明大湾区未来的减排工作仍任重而道远。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大湾区的碳排放增速暂时放缓,为4.57亿吨,约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如图2所示(香港特区政府环境及生态局,2023;公共与环境事务研究所,2022),但随着疫情后的经济复苏,2023年大湾区的碳排放很可能会再次反弹。大湾区的经济活力势头强劲,也是中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有望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区域性标杆(广东省人民政府,2021)。1.1 大湾区有望引领绿色发展和脱碳化进程如图1所示,大湾区总面积约为56098平方千米,总人口超过8600万人,2020年GDP为16688亿美元(大湾区,2022)2,分别占全国总面积、总人口和GDP总量的0.6%、6%和11%。大湾区是推动中国经济腾飞的主要引擎,这一地位造成了显著的人口虹吸效应。截至2020年,大湾区的城市化率为87%(广东省统计局,2021),远高于64%的全国平均水平(国家统计局,2021)。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大湾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作为拉动中国经济腾飞的引擎,大湾区在脱碳化方面也同样可以成为全国的排头兵。大湾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地区并列中国的三大国家重6WRI大湾区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占地面积(平方公里)56,098218,000358,000人口(万)86.7 110.1 236.5 国内生产总值(亿美元)1,9581,2904,280人均GDP(美元)22,58511,50018,200第三产业占GDP比重62%表 1|大湾区与中国其他城市群的对比注:表中数据为 2020 年数据。来源:相关数据来自 2021 年广东、北京、河北、天津、江苏、上海、浙江等省份的统计年鉴。图 2|大湾区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和GDP增速的变化注:由于缺少澳门的公开数据,此处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不包括澳门。来源:香港的二氧化碳排放数据来自香港环境及生态局(2023);珠三角各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数据来自 IPE 零碳地图(公共与环境事务研究所,2022)。GDP 数据来自2021 年广东统计年鉴(广东省统计局,2021)。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化GDP 增速变化040050020%0%-5%500350450500百万吨二氧化碳2005200072000620008201620122020图 1|大湾区的地理位置来源:项目组制作。深圳香港澳门中山珠海江门肇庆广州东莞惠州7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1.2 如果要更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大湾区仍需要下大力气,采取行动在促进低碳发展方面,大湾区一直走在全国的最前列。深圳、广州和中山分别于2010年、2012年和2017年被批准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经过多年的创新性探索,试点地区形成了鼓励低排放制造业、推广清洁能源、低碳建筑和低碳交通的政策框架和制度安排,形成了创新激励机制。广东省和深圳市进一步推进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TS)的试点工作。一方面,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性地提高了区域低碳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加大对高排放企业的整治,为实现区域性减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大湾区内各乡镇、社区和工业园区也积极开展了近零排放的示范项目,开创碳中和的先河。香港是首个承诺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中国城市,还明确出台政策,将禁止私家车使用化石燃料,到2035年使用化石燃料的私家车不再予以登记。香港也于1997年决定不再兴建新的燃煤电厂,2020年将煤电在发电中的比例成功地降至25%(温新元等,2022)。技术创新始终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大湾区拥有优越的科研环境和雄厚的研发基础。2021年,广东省的研发投入达620亿美元,居全国各省份之首(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2022)。由于在提高能效、扶持低碳和清洁能源产业减排等方面成绩斐然,广东省在2020年成为碳强度最低的省份之一,如图3所示。同时,大湾区的碳强度仅为广东省平均水平的一半。本研究通过估算大湾区的GDP总量和碳强度(详细方法见附录A),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估算大湾区20202060年间的碳排放总量,并设定了三种情景假设,即基准情景、30-60情景和25-50情景。(由于各行业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年份有所不同,因此行业分析中的“强化政策情景”和“零排放情景”等同于大湾区总体情况分析中的30-60情景和25-50情景)。“基准情景”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如果不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如何及何时才能实现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目标。30-60情景和25-50情景均预先设定了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年份,在本文分析中,我们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大湾区的减排速度要多快,才能与国家30-60目标保持一致?大湾区需要多大幅度的减排力度,才能在2025年实现碳达峰、在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由于“十四五”规划中并未提出新的全国性或地方性碳强度目标,因此在“基准情景”下,我们假设各城市在未来每个“五年规划期”内的碳强度下降速度将延续“十三五”的水平,大湾区将图 3|2020年中国各省份与大湾区的碳强度对比021.50.51(千克二氧化碳/美元)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内蒙古山东江西广东河北天津湖南湖北黑龙江广西海南北京宁夏陕西重庆大湾区新疆甘肃安徽福建辽宁青海江苏四川山西贵州浙江云南吉林河南上海来源:项目组根据 CEADs(中国碳核算数据库)和各省份统计年鉴进行估算。8WRI刚好在2030年达到排放峰值,但到2060年还将有剩余的3.55亿吨排放量需要予以抵消,才能实现碳中和(见图4),这一目标几乎无法实现。在30-60情景下,大湾区的碳排放要在2030年前达峰,才能与国家30-60目标保持一致;如果碳强度下降速度能与“基准情景”相等,即可确保实现这一目标。达峰时排放量为4.8亿吨二氧化碳。但是从2030年开始,大湾区需要加大行动力度,才能确保减排幅度足以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按照许多其他国家设定的目标,如果碳中和是指减排90%,并通过森林碳汇及碳捕获、利用和封存(CCUS)等负碳技术抵消10%的碳排放,则需要从2030年开始设定排放上限目标,20302060年间的年减排速度需要达到7.5%左右。在25-50情景下,如果“十四五”期间碳强度可以下降24%,则大湾区可在2025年实现碳达峰,达峰排放量为4.67亿吨二氧化碳。由于该目标高于广东省在“十三五”期间实现的碳强度下降22.35%的目标,通过提高能效等措施实现减排目标的难度会更大,因此大湾区必须出台更加严格的政策和措施。如果想要在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20252050年间的年减排速度应保持在16%左右。这种情景也与IPCC最新报告中提出的建议保持一致,从而确保实现巴黎协定设定的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的目标。来源:项目组估算。基准情景“30-60”情景“25-50”情景202020402030205020252045203520552060比 2005 年减少 50%比 2005 年减少 9000242030300400百万吨二氧化碳图 4|大湾区到2060年的碳排放情景分析9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10WRI11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大湾区制造业碳中和路线图第二章GDP或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所得到的比率)的分析表明,大湾区制造业的能源消费增速慢于该地区GDP的增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正逐渐趋零,在最近的2019和2020两年甚至变为负数(广东省统计局,2021)。这表明制造业的发展正在与能源消费脱钩,能源效率不断提高。每座城市的主流产业布局各所不同,各城市政府需要根据本地情况制定相关政策,推动重点领域和行业的碳达峰行动2020年,广州、深圳、东莞、佛山、惠州五座城市的工业增加值占大湾区工业产值的79.5%,深圳位居榜首,其工业增加值是广州的1.5倍。大湾区的碳排放也具有相同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集中在上述五座城市(见图6),占大湾区制造业碳排放的79%。惠州的情况较为特殊,它位于产业链的上游,生产石化和化工产品等原料,用于其他制造行业的生产。20172019年间,由于新建的大型石化项目陆续投产,惠州制造业的碳排放迅速攀升。我们通过对比大湾区各城市的碳排放来源(见图6)和各行业的能源消费(见图7),发现制造业的碳排放与各城市的主流产业布局密切相关。发电产生的碳排放是图6中九座城市制造业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广东省有五座生产高能耗石化产品的城市,其中包括惠州和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部门支撑着整个大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其制造业产值占中国国内工业增加值的十分之一(广东省统计局,2021;国家统计局,2021),其竞争力对推动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举足轻重。2.1 大湾区制造业现状 制造业碳排放量约占大湾区碳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2020年,大湾区制造业的碳排放量占大湾区碳排放总量的32%。其工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2620亿美元增至2020年的4920亿美元,但同期制造业占广东省GDP的比重却由37%降至29%(广东省统计局,2021)。随着服务业的飞速发展,制造业对大湾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降低,其碳排放量也由2015年的1.67亿吨降至2020年的1.46亿吨,同期制造业的能源消费量由9700万吨标准煤降至9500万吨标准煤(见图5)。随着广东省社会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深化,全省经济由工业型向服务型转型,先进制造业升级至高端制造业,制造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其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也逐渐减弱。制造业产值的增长率由2010年13.8%的峰值降至2020年的4.9%。对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即用能源消费增长率除以12WRI图 5|大湾区能源消费量的演变(20102020年)来源:根据 20112021 年的广东省统计年鉴总结。0433.50.511.522.5亿吨标准煤20000172020珠三角制造业能耗珠三角其他行业能耗广东省其他城市能耗图 6|大湾区各城市制造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2020年)来源:根据大湾区各城市 2021 年统计年鉴总结。03,0003,5005001,0001,5002,0002,500万吨二氧化碳广州惠州佛山江门肇庆深圳中山东莞珠海油品煤品天然气热力电力13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广州,石油产品是惠州的第一大排放源、广州的第二大排放源。在佛山、东莞、肇庆和珠海,煤炭则是其制造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佛山用于生产陶瓷(非金属矿物制品),东莞用于发电和造纸,肇庆用于生产水泥(非金属矿物制品),珠海则用于钢铁冶炼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以惠州市为例,当地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推动重点领域和行业实施碳达峰行动时,应重点关注石化化工行业的脱碳化和碳减排目标的制定。石化化工和电子电气行业是大湾区制造业脱碳关键2020年,大湾区纺织、造纸和纸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等高能耗行业的能源消费量较2015年下降了3%(广东省统计局,2021),而同期石化化工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增长了13%。由于广东省计划进一步扩大产能,在广州和惠州建成两个综合炼油化工基地(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020),预计未来十年大湾区石化化工行业能源消费量还将进一步增长。大湾区另一个高能耗重点产业是电子电气(计算机、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产品、电力机械和设备)。20152020年间,电子电气业的能源消费量增长了18.6%,占2020年大湾区制造业能源消费量的19.8%,工业增加值复合增长率达图 7|大湾区各城市制造业能源消费的行业构成(2020年)来源:根据大湾区各城市 2021 年统计年鉴总结。25000万吨标准煤广州惠州佛山江门肇庆深圳中山东莞珠海其他行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纺织业电子电气汽车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5000到6%。电子电气业是推动工业增长的引擎,大湾区正计划在珠江东岸打造电子信息产业群,将深圳作为研发中心(国务院,2019),东莞和惠州等城市作为生产基地(南方日报,2021a;东莞市商务局,2020)。尽管大湾区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但由于制造业减少了化石燃料的使用,清洁能源在电力供应中的占比稳步提升(2018年至2020年增长了5%),因此,石化化工和电子电气行业的碳排放总量并未显著增加(广东电力交易中心,2022)。20152020年,大湾区石化化工行业的碳排放量出现波动,2018年曾达到3089万吨的峰值,但2020年则降至2958万吨,可能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大湾区电子电气行业的碳排放总量由2017年的2765万吨逐渐降至2020年的2570万吨。这两大产业在20152020年间的碳强度轨迹截然不同(见图8)。石化化工行业的碳强度大约增长了27%(由0.975吨二氧化碳/千美元升至1.242吨二氧化碳/千美元),原因是20172018年间一些大型石化项目在惠州陆续投入试运行,消耗了较多能源,但试运行阶段的工业增加值并未相应增长。相比之下,电子电气行业的碳强度下降了约29%(由0.176吨二氧化碳/千美元下降到0.124吨二氧化碳/千美元)。因此,深入研究大湾区石化化工行业的碳中和路径至关重要。石化化工行业在努力实现碳达峰的过程中面临重重14WRI图 8|大湾区石化化工和电子电气行业的碳强度轨迹(20152020年)来源:根据 20162021 年广东统计年鉴总结。0.400.200.000.600.81.01.21.4吨二氧化碳/千美元石化化工行业电子电器行业2001620182020挑战。2.2 情景分析和减排潜力 大湾区制造业预计将在“十五五”期间实现碳达峰,2055206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本节通过情景分析,概述大湾区制造业的脱碳化路径,然后提出具体的脱碳化路径建议。我们提出了三种情景假设,即基准情景、强化政策情景、零排放情景(情景分析的详细方法参见附录B)。在基准情景下,2025年大湾区制造业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1.10亿吨标准煤,2030年将达到1.24亿吨标准煤。新建重大项目(即能耗大于一万吨标准煤,并于2021年前获广东省能源局批准的项目)将导致20212030年珠三角的碳排放量增加2940万吨,而其他项目的碳排放量将增加1280万吨。在基准情景下,2025年大湾区制造业的碳排放总量将达到1.70亿吨二氧化碳,2030年将达到1.88亿吨二图 9|基准情景下若不采取减排干预措施大湾区制造业的碳排放增量注:新建重大项目是指能耗大于一万吨标准煤并且 2021 年前获广东省能源局批准的项目。来源:项目组估算。020200188其他项目新建重大项目新建重大项目2025其他项目2030500百万吨二氧化碳15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氧化碳(见图9)。三种情景分析将针对调整能耗强度目标(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能耗)、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应用节能技术以及实现电力和供热系统脱碳几个方面进行不同的情景设定。由于惠州埃克森美孚乙烯一期项目将于2025年左右投入运营,届时会对能源使用和碳达峰产生巨大影响。在三种情景下大湾区制造业都将在2027年前实现碳达峰:基准情景下其碳排放峰值为1.54亿吨,强化政策情景下为1.50亿吨,零排放情景下为1.47亿吨。然而,在“基准情景”下,大湾区制造业在2060年前无法实现碳中和,将仍有1600万吨碳排放,而在“强化政策情景”和“零排放情景”下,预计会在20552060年间实现碳中和(见图10)。电力和供热系统脱碳化对大湾区制造业实现减排作用最大按照“零排放情景”的情景设定,我们分析了大湾区制造业的脱碳化路径(见图11)。一般来说,由于电力在大湾区制造业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很大,电力和供热系统脱碳化对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最大,其减排量可占大湾区制造业减排量图 10|大湾区制造业碳排放情景分析00基准情景强化政策情景零排放情景20406080100百万吨二氧化碳20023205520392002720592060204320025205720437202920452002420562040202020522036202820442002620582042202220542038203020460146图 11|大湾区制造业的脱碳化路径选择来源:项目组估算。来源:项目组估算。5000逐步淘汰 化石燃料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应用节能技术应用节能技术应用 负碳 技术应用 负碳 技术电力和供热系统 脱碳电力和供热系统脱碳预计增长预计增长20205913675-156-36-6-14-52-8-7-220352060百万吨二氧化碳16WRI的74%。通过电网输送低碳电力、改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和供热等措施,可实现电力和供热系统脱碳化。使用脱碳化电力来源,可实现热力过程的脱碳化。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对减排的作用位列第二虽然在2035年之前,在生产过程中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对实现碳中和目标起的作用不及电力和供热系统脱碳化,但在中远期内,通过替换为低碳和无碳燃料和原料,减少工业过程产生的排放,会实现更大的减排量,在大湾区制造业减排量中的占比将达到16%。在中短期内,可通过在工业过程中灵活使用其他燃料、改用天然气等低碳燃料的方式,逐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通过对高炉进行升级改造、鼓励使用天然气和废热回收利用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可以进一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根据2021年各城市统计年鉴计算,2020年,大湾区制造业的煤和石油消费分别产生了1898万吨和1793万吨二氧化碳。在中短期内,可将制陶瓷业的窑炉、造纸和纺织业的锅炉中使用的煤替换为天然气等低碳燃料。但由于技术局限性,水泥、石化和化工业短期内难以减少煤和石油的消费。从长远来看,逐步减少化石燃料就需要逐步淘汰煤、天然气和石油等所有化石燃料。制造过程中需要采取技术改进,在水泥、石化和化工业减少煤炭和石油的消费。原材料生产创新也可以减少使用化石燃料来生产氢、甲醇和氨。石化和化工业可以将氢作为燃料和原料融入生产过程,使用生物质生产生物柴油等生物燃料。但即便如此,预计到2060年,大湾区仍将无法完全淘汰化石燃料。尽管化石燃料的用量无法直接减少(麦肯锡中国区,2021),但可以通过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等二氧化碳去除技术予以抵消。在“零排放情景”下,预计到2060年,大湾区的煤、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将分别排放二氧化碳430万吨、770万吨、150万吨。19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大湾区道路交通 运输业的碳中和 路线图第三章20152020年间,大湾区货运车辆的数量增长了48%,年均增速达8.1%(广东省统计局,20152021年)。如图12所示,重型货车的年均增速(12%)高于轻型货车(8.1%)。图13(见下页)显示了在20142020年间,出租车、公交车、大型客车、私家车、轻型货车和重型货车产生的碳排放量。出租车、公交车和大型客车的排放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出租车和公交车的排放量分别下降58.1%和56%,主要原因是大量出租车和公交车更换为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因而排放量降幅明显。截至2020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推广和广泛应用,大湾区的所有公交车和一半以上出租车都已更新为新能源汽车;深圳则于2020年率先实现了公交车和出租车的全面电动化(广东省能源局,2022)。相比之下,大湾区的私家车和货车仍以燃油车为主。20142020年间,私家车、轻型货车和重型货车不仅在大湾区碳排放总量中的占比高,排放量增速也最快,分别达到69.7%、34.7%和88.0%。因此,严格控制并降低这三类车辆的碳排放量对于解决大湾区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问题至关重要。2019年,广东省道路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占能源相关总排放量的18.7%(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委员会,2020),而在大湾区各城市中,这一占比更高。2017年,道路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费量占大湾区能源消费总量的31%(谢克昌等,2020),对于深圳市,该比例为36%。未来,随着大湾区的持续快速发展,交通运输需求日益扩大,发展低碳交通运输和新能源汽车(NEVs)3迫在眉睫。3.1 大湾区道路交通运输业现状 私家车、轻型货车、重型货车的数量快速增长是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大湾区的大多数车辆为私家车(广东省统计局,2021)。在20152020年间,乘用车数量急剧上升,其中私家车、网约车4、政府公车和企业用车的增长趋势十分明显(见下页图12)。私家车数量增长了54%,年均增速达9.0%。在政府大力推动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影响下,大湾区公交车数量有所增加,但中型客车和出租车的数量略有减少。20WRI图 12|大湾区乘用车和货车的构成(按类型)注:其他乘用车包括网约车、政府公车和企业用车。来源:根据 20152021 年广东统计年鉴总结。0000000202020240040000万辆万辆年份年份私家车小型货车大型客车中型货车公交车中型客车轻型货车其他乘用车出租车重型货车图 13|大湾区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情况(按车型)来源:项目组根据车辆构成和车辆的年行驶里程估算。0254045私家车重型货车轻型货车大型客车公交车出租车69.7.04.7%-2.4%-56%-58.1 0020车辆类型碳排放量变化(2014-2020年)百万吨二氧化碳21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 广州、深圳和香港之外的大湾区城市碳排放量急剧攀升,对交通运输业的碳达峰构成重大挑战广州、深圳和香港等城市鼓励市民改用新能源汽车,减少碳排放。深圳和广州均已出台了燃油车的限购政策,但购买新能源汽车则不受此政策限制。深圳每年只允许销售8万到10万辆新的燃油车,但市民购买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则不受限制(深圳市人民政府,2019)。这一政策有效抑制了交通运输业对化石燃料的消费,20152020年间深圳道路交通能耗增长了11%,同期珠三角其他城市增长了近50%。香港由于拥有一体化的交通与用地规划、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系统,并对私家车征收重税,因而其持牌车辆数量由2014年的72.83万辆增加至2020年的80.27万辆,增幅仅为10.2%(香港运输署,2022)。香港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总量甚至由2015年的740万吨减少至2020年的660万吨,降低了10%。这主要得益于香港采取了积极的政策措施,通过完善成熟的技术、力度强劲的激励措施推动汽车电动化。同时,香港还出台了一系列出行需求管理措施,如征收车辆首次登记税(FRT)、牌照年费(ALFs)、停车位购买费和道路(隧道)通行费等,管理私家车的购买和使用(薛露露等,2022)。尽管这几座城市在交通运输业的节能减排方面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但20152020年间大湾区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费总量仍然猛增了42%。图14显示了大湾区城市(除广州、深圳和香港外)的碳排放增长量的主要来源。这些地区由于不限购私家车,并且轨道交通网络和绿色交通基础设施不发达,导致私家车越来越多,城市道路车满为患、拥挤不堪。燃油车备受消费者的青睐,低碳出行的交通工具占比很低,甚至日益下降。这些城市(除广州、深圳和香港外)缺乏经济激励措施、宣传手段、完善的电动车充电站等基础设施,难以鼓励人们购买新能源汽车。20152020年,这些城市的碳排放量激增61%,大约是广州碳排放量增速(31%)的两倍、深圳碳排放量增速(11%)的5.5倍以上。目前,大湾区乘用车能源正在由传统燃料向清洁能源转化,但货运车辆仍以燃油车为主如图15所示,汽油车仍然在大湾区车辆总体构成中占据主导地位。20142020年间,大湾区的汽油消费量增长了38%以上,但同期柴油消费量温和仅增长了23%(广东省统计局,2021)。具体计算方法见附录C。在乘用车当中,汽油车正逐步被清洁燃料车型所取代,如天然气车、混合动力车和电动车。在广州和深圳,10%以上的私家车是新能源汽车,而20172021年间在香港注册的电动私家车的比例也增长了近两倍,从8.8%跃升至24.4%。“十三五”期间,大湾区着力打造更加绿色、更可持图 14|大湾区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按地区)来源:项目组根据 20152021 年广东统计年鉴、香港环境及生态局(2022)、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18)提供的相关数据估算。030604澳门香港广州深圳珠三角(不包括 广州和深圳)2001720192020百万吨二氧化碳22WRI图 15|大湾区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费(按燃料)来源:项目组根据 20152021 年广东统计年鉴估算。020060042001720192020万吨标准煤汽油柴油电力续的交通运输行业,重点推动在公共交通领域广泛使用新能源汽车。尽管公共交通的电力消费在交通运输业中的占比依然很小,但截至2020年已经翻了一倍,达到了2%。然而,货运车辆仍以柴油车为主,柴油车在大湾区的中、重型货车中占到了90%以上。虽然电动重型货车已经完成了测试,但由于成本高昂、续航里程有限,广泛应用仍面临阻碍。随着近些年电动汽车技术日趋成熟,电动轻型货车有望迅速得到青睐。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新能源货车的另一条发展路径。目前,佛山等一些城市正在开展小规模示范项目,但目前仍无法实现大规模商业化。交通运输业的现行政策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差距和不足:在“十三五”期间,大湾区的交通运输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然而,快速增长的运输需求仍为顺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带来诸多挑战。1.非化石燃料在电力部门的占比仍然较低。20182020年间,广东省的化石燃料在发电行业的占比保持在55%左右,非化石燃料(水电、核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占比则逐步提高至23%(广东省电力交易中心,2022)。2.目前,氢能生产主要来源为煤制氢(占90%)和工业副产品氢(占7.4%),绿氢仅占0.03%。3.新能源汽车在大湾区的渗透率参差不齐,广州、深圳和香港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阻碍新能源汽车在其他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需求低迷、基础设施薄弱、缺乏激励政策等。另外,大湾区城市的交通相关规划仍缺乏推广零排放中、重型货车的明确目标和措施,而这些目标和措施是实现中长期减排的关键所在。4.基础设施(如电动汽车充电站)不足也严重阻碍着新能源汽车的广泛应用,这一问题在小城市尤其突出(Huang et al.,2018)。尽管广州、深圳和香港外的很多大湾区城市通过提供补贴,使电动车价格更亲民,但由于缺乏广为覆盖的充电网络,电动车的推广一直面临着重重困难(广东省能源局,2021)。5.大湾区一些城市的“十四五”规划中设定的公共交通占比目标偏低。香港90%的客运已经通过公共交通完成了(香港环境及生态局,2017),广州、深圳和佛山设定的全市公共交通在机动车出行中的占比目标为到2025年要达到50%以上(广州市交通运输局,2021;深圳市交通运输局,2022;佛山市人民政府,2021)。但惠州、肇庆和江门设定的城市中心地区公共交通占比目标偏低:到2025年仅达到35%到50%。东莞和中山尚未制定通过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绿色出行的量化目标。6.由于大湾区缺乏互联互通的铁路网络,因此大量货物需要通过公路运输,只有1.15%的货物通过铁路运输,远远低于9.06%的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这一比例在20152020年间进一步下降。大湾区拥有广州、深圳、佛山等多个货运枢纽城市,货运量将进一步增加,仅靠这些枢纽城市的努力无法抵消大湾区严重依赖且日益增长的碳排放密集型公路运输产生的碳排放。23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3.2 情景分析和减排潜力 更严格的政策可促使大湾区的交通运输业最早于2023年实现碳达峰通过分析现行政策和已发现的政策缺口,本研究根据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情况、燃油经济性的提升程度、运输方式的调整、年行驶里程、清洁能源在上游电力中的占比、氢能生产等方面的不同假设条件,共设定了三种情景基准情景、强化政策情景和零排放情景。由于模型的局限性,本研究不考虑影响大湾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其他措施,如自动驾驶、共享出行、交通碳定价、零排放区(详细方法见附录C)。图16显示了情景分析的结果。在“基准情景”下,大湾区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将继续增长,于2045年达到1.45亿吨的峰值。2060年,大湾区每年仍会排放1.40亿吨的二氧化碳,是2020年的1.8倍。在“强化政策情景”下,到2026年,大湾区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将比2020年水平增长31%,达到1.013亿吨的峰值,然后到2060年降至2000万吨,比2020年水平低80%。在“零排放情景”下,大湾区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将会在2023年达到9580吨的峰值,到2060年减排幅度接近100%。分析表明,大湾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可以做到的,但需加大决心,尽早行动。大湾区不同地区的达峰年度和达峰后的排放量变化情况见表2。除了已在道路交通运输业脱碳遥遥领先的深圳外,其他城市采取更有力的减排措施会取得显著的减排效果由于各城市的交通发展阶段不同,本研究将大湾区城市分为四组进行分析:广州、深圳、香港和其他城市(不包括广州、深圳和香港),如图17所示。在“强化政策情景”和“零排放情景”下,广州的道路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将分别于2026年前和2024年前达到峰值;深圳的道路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都能在2023年前达到峰值;珠三角其他城市的道路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将在2027年前达到峰值,而如果采取更严格的措施,可提前三年于2024年达到峰值。如果出台更为严格的政策,也可以进一步降低排放的峰值水平。例如,在“零排放情景”下,广州的碳排放量会在2024年达到峰值,仅比2020年水平增长8.6%。而在“基准情图 16|不同情景下大湾区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预测来源:项目组估算。0100802023,95.82040百万吨二氧化碳2060202020482032202420562040205220362028204420502034202620582042202220542038203020462026,101.32045,145基准情景强化政策情景零排放情景24WRI图 17|广州、深圳、香港和珠三角其他城市的交通运输碳排放预测来源:广州、深圳、珠三角其他城市(不包括广州、深圳、香港)的数据为项目组估算得出,香港的数据来自香港能源政策模拟器(EPS),网址为 https:/hongkong.energypolicy.solutions。000025253055203035402百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广州深圳珠江三角洲(不包括广州、深圳和香港)香港百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百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百万吨二氧化碳排放206020602060206020202020202020202048204820482048203220322032203220242024202420242056205620562056204020402040204020522052205220522036203620362036202820282028202820442044204420442050205020502050203420342034203420262026202620262058205820582058204220422042204220222022202220222054205420542054203820382038203820302030203020302046204620462046202420262023202320242027基准情景强化政策情景零排放情景25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景”下,广州的碳排放将于2026年达到峰值,且比2020年水平高出18.6%。大湾区城市的更多数据参见表2。如果提高减排目标,未来大湾区交通运输业的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的占比将会更大在“强化政策情景”和“零排放情景”下,大湾区交通运输业的汽油和柴油消费量占比在达到峰值后均迅速下降,如图18所示。在“强化政策情景”下,电力和氢能的消费量将于2050年超过汽油和柴油,成为大湾区交通运输业主要的能源供给方式;在“零排放情景”下,时间点会提前至2041年。这就体现出对大湾区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和加氢站)进行升级改造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飞速发展的广州和深圳。“强化政策情景”与“零排放情景”的主要区别在于中、重型货车的燃料选择,主要体现在柴油和氢能的占比上。在“强化政策情景”下,2060年仍有一些中、重型货车在使用汽油和柴油。而在“零排放情景”下,2060年前所有地区碳达峰年份碳达峰时排放量较2020年水平的变化基准情景零排放情景基准情景零排放情景广州2026年2024年增长18.6%增长8.6%深圳 2023年2023年增长8.5%增长4.4%珠三角其他城市(不包括广州、深圳和香港)2027年2024年增长14.7%增长5.3%香港已达峰已达峰不适用不适用大湾区2026年2023年增长10.7%增长4.7%表 2|“基准情景”和“零排放情景”下大湾区不同地区的碳达峰年度和碳达峰时的排放量变化来源:项目组0506040103020百万吨标准煤206020202048203220242056204020522036202820442050203420262058204220222054203820302046基准情景图 18|“基准情景”、“强化政策情景”和“零排放情景”下大湾区交通运输部门的能源结构 汽油天然气柴油电氢能来源:项目组估算。26WRI来源:项目组估算。0030304035352525515百万吨标准煤百万吨标准煤206020602020202020482048203220322024202420562056204020402052205220362036202820282044204420502050203420342026202620582058204220422022202220542054203820382030203020462046强化政策情景零排放情景图 18|“基准情景”、“强化政策情景”和“零排放情景”下大湾区交通运输部门的能源结构(续)汽油天然气柴油电氢能中、重型货车都会是电力或燃料电池驱动。基于长途运输的要求,电动重型货车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居高不下,充电基础设施欠缺,运行表现不尽如人意。因此,氢燃料电池重型货车将是主要解决方案,这也是“零排放情景”下氢能占比高于“强化政策情景”的原因(见图19)。这也需要大湾区克服氢能供应不足和氢能储运成本较高的挑战。从短期来看,调整运输方式可以提供最大的减排潜力;从中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普及对减排的效果最为显著本节估算“零排放情景”下各种减排措施的减排潜力。我们分析了单独实施这五项措施中的任意一项所产生的减排效果。“减排潜力”是指在“零排放情景”下单独实施一项措施,比其在“基准情景”下减少的碳排放量。测算减排潜力可消除各种减排措施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影响(见图20)。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从长远来看,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减排潜力最大,减排量可达到9000万吨左右,而且效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强。提高燃油经济性:这一措施的减排潜力在中短期内会提升,然后随着内燃机效率提升和车身轻量化的技术逐渐达到极限,减排潜力会转而下降。调整运输方式:如果客运方式由私家车改为公共交通,货运方式采用“公转铁”和“公转水”的话,2030年前实现的减排效果会大于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和提高燃油经济性这两项措施。但这需要大湾区城市政府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如加大铁路投资力度、出台更加积极的政策(如限制私家车总量、提高车辆购置税等)、扩大公共交通服务、调整货运结构、鼓励由公路运输转为铁路和水路运输、推行多式联运及绿色出行等。使用清洁电力和绿氢:如果不推广新能源汽车,这两项措施本身的减排效果最小。但如果将清洁电力和绿氢和新能源汽车推广结合起来,则可以大幅减少碳排放,因为新能源汽车在使用时采用清洁电力和绿氢,可进一步减少碳排放。总体来说,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这一措施在中长期内的减排潜力最大。调整运输方式这一措施在短期内产生的27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放,大湾区各城市应根据自身情况因城施策。虽然广州、深圳和香港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高于大湾区其他城市,但其电动车在私家车中的占比仍只有10%(广东省能源局,2021)。这些城市仍需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以替代燃油车,大力建设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如充电站和充电桩),并建立先进的充电服务网络系统。除广州、深圳和香港之外的大湾区其他城市应以调整运输方式为重点,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扩大轨道交通覆盖范围,促进绿色出行。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应措施,控制燃油车总量,提供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税收减免,推广“出行即服务”的交通理念5。另外,大湾区各城市政府还应出台优惠政策(如土地供应和税收激励),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影响最大,但其减排效果在2035年以后会趋于稳定。从短期来看,提高燃油经济性对减排的影响小于调整运输方式,虽然其效果在后期会趋于平稳,但其总体减排效果略优于调整运输方式。私家车是碳中和的重点关注对象,地方政府应将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和调整运输方式这两项措施结合起来,实现减排如本章前文所述,除广州、深圳和香港之外,大湾区其他城市的私家车数量及其碳排放量20152020年之间急剧增长(见图13)。调整运输方式和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这两项措施双管齐下,可以减少私家车的碳排图 19|到2060年时,三种情景下大湾区道路车辆的不同能源来源占比图 20|与“基准情景”相比,“零排放情景”下不同措施的减排潜力来源:项目组估算。来源:项目组估算。0.0.0p.0X.99.1%0.0%0.0%0.0%0.0%0.1%1.4.7F.68.3F.3S.5%0.0%2.0.0 .00.0.0P.0%汽油汽油汽油柴油柴油柴油天然气天然气天然气电力电力电力氢能氢能氢能基准情景强化政策情景零排放情景01060704050百万吨二氧化碳排放206020202048203220242056204020522036202820442050203420262058204220222054203820302046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提高燃油经济性调整运输方式减少年行驶里程使用清洁电力和绿氢28WRI29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大湾区建筑业的 碳中和路线图第四章20192020年,建筑能耗增速最快,尽管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有所下降,但很可能会在疫情后出现反弹。同样,在20152020年期间,大湾区建筑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从1.089亿吨增长到1.429亿吨,增长了31.3%,年增长率为5.6%6。20142020年,大湾区公共和商业建筑排放量约占建筑业总排放量的60%,住宅建筑排放量占40%(见图21)。公共和商业建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6210万吨跃升至8440万吨,年增长率为6.3%,远高于住宅建筑的4.6%。2020年,建筑业的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分别占大湾区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的13%和22%(谢克昌等,2020)。本章分析了如何在建筑实践中选择脱碳化路径,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程。4.1 大湾区建筑业现状 20152020年期间,大湾区建筑业的碳排放总量增长了31 152020年,大湾区的建筑能耗从2820万吨标准煤增至3700万吨标准煤,增幅高达31.3%。图 21|大湾区按建筑类型划分的建筑业碳排放量(20142020年)来源:项目组根据 20152021 年大湾区各城市统计年鉴估算。-140.0016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200020住宅建筑公共和商业建筑百万吨二氧化碳30WRI20152020年,人口增长是大湾区建筑业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和重庆大学,2022)。图22显示,在推动建筑业碳排放增长的四个因素中,人口增长位列第一,贡献了45%的排放增长量。人均建筑面积增加和建筑能耗强度上升的贡献率均为28%。从城市排放量来看,广州、深圳和香港在2020年位列前三名,占大湾区建筑业总排放量的60%由于每座城市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不同,整个大湾区的建筑业排放水平也不尽相同。从城市排放量来看,广州、深圳和香港位列前三名,占大湾区建筑业总排放量的60%。在20172018年间,广州和深圳的建筑业碳排放量超过了香港。在20152020年期间,广州和深圳的建筑业碳排放量年增长率分别为6.2%和6.6%,远高于香港,如图23所示。图 22|按不同驱动因素划分的建筑业碳排放增长量(20152020年)图 23|大湾区各城市建筑行业碳排放量(20152020年)008008.8915.189.469.410.01142.94人口增长人均面积增加能耗强度上升能源结构2020来源:项目组估算。注:澳门数据暂缺。来源:项目组根据 20152021 年各城市统计年鉴估算。百万吨二氧化碳45(%0%-16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2001820192020珠海惠州中山江门肇庆广州深圳香港佛山东莞百万吨二氧化碳31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 电力是最主要的排放来源20152020年,大湾区建筑业电力消费占总能源消费量的75%以上,表明建筑业的电气化水平很高,如图24所示。专栏1中给出了深圳市大型公共建筑的耗电量。图 24|按燃料类型划分的大湾区建筑业能耗(20152020年)电力同时也是主要的碳排放源,占2020年大湾区建筑业碳排放总量的89%。住宅、公共和商业建筑均使用天然气进行烹饪和加热,产生约6%的排放量。一些住宅楼使用液化石油气进行烹饪和加热,占碳排放总量的一小部分。因为建筑业的电气化率已经很高,所以进一步提高电气化率对实现碳减排的作用十分有限。如果要加大减排量,则需将发电来源从化石燃料转向清洁可再生能源。20058.010.0.0Q015202.0%4.006.0%同比增长率百万吨标准煤来源:项目组根据大湾区 11 座城市的统计年鉴估算。居民用电增速商业用电燃化石油气居民用天然气商用天然气其它专栏 1|深圳市大型公共和商业建筑的能耗a深圳市有关部门对大型公共和商业建筑的能耗进行监测,以确保其符合国家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的要求。深圳政府从2018年开始对大型公共和商业建筑的能耗进行监测。2020年,深圳对886栋建筑进行了监测,覆盖总面积为3456万平方米。所监测的建筑类型包括政府办公楼(8.4%)、商业办公楼(32.8%)、商场(12.8%)、酒店及餐厅(6.8%)、文化及教学楼(5.7%)、一般楼宇(27.9%),以及医院和体育场馆(5.6%)。监测结果表明,深圳市的公共和商业建筑在各类建筑中能耗最大,主要集中在照明和空调用电(见下页图B1)。根据2021年深圳统计年鉴,2020年,深圳市公共和商业建筑的用电量约占全市用电量的28%,部分由于能源效率的提升,其单位面积用电量为96.5千瓦时/平方米,较2019年的109千瓦时/平方米下降了11.5%。截至2020年,购物中心是能耗强度最高的公共和商业建筑,单位面积用电量为168.9千瓦时/平方米。就最终用途而言,照明和电器用电量占总用电量的64.2%,其次是空调用电,占比为26.8%。7月份的用电量最高,为11.8千瓦时/平方米;2月份的用电量最低,为2.8千瓦时/平方米。注:a 根据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2021a)的规定,“大型公共和商业建筑”是指使用中央空调系统的、面积超过 20000 平方米的单体建筑。来源:项目组根据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2021a)相关数据估算。32WRI 大湾区的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与欧盟和日本相当,但人均公共和商业建筑面积较小,未来仍有增长空间如图25所示,2020年,大湾区的人均居住面积为35.7平方米,接近欧盟和日本的36平方米。大湾区的人均公共和商业建筑面积仅为13平方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2;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2020),低于欧盟和日本的1416平方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2019)。图 B1|2020年深圳市按最终用途划分的大型公共和商业建筑的能耗来源:项目组根据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2021a)相关数据估算。5.70d.20&.80%3.30%三相电空调用电照明和电器用电特殊用电专栏 1|深圳市大型公共和商业建筑的能耗a(续)图 25|大湾区与其他大型工业化经济体在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上的对比708000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362352723632.234.735.7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欧洲大湾区 2015大湾区 2018大湾区 2020来源:项目组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2019)相关数据估算。33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广州市的建成区面积为950平方千米,占整个大湾区建成区面积的近四分之一(24%),是2020年大湾区中面积最大的城市(广东省统计局,2021)。因此,广州留给公共和商业建筑扩展的面积也最大(见表3)。深圳需要兴建更多的住宅,满足人口快速增长的需求。目前,在大湾区内,深圳的人口密度仅次于香港。深圳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化,80%的居民年龄集中在1559岁。根据深圳市近期出台的政策,到2035年,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将增至40平方米(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2021),对住宅和公共建筑的需求也会持续增长。2020年,香港的建筑能耗和碳排放量与广州和深圳类似,尽管香港的人均住宅、公共和商业建筑面积在大湾区是最小的。香港的建筑能耗是广州和深圳的数倍,因为香港的人口密度更大,且大部分建筑是高能耗的商业建筑。由于面积有限,人口增长缓慢,香港不太会出现大湾区其他城市那样的建设热潮。建筑业的重点工作调整2023年2月发布的广东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要从绿色建筑转向近零能耗建筑7,同时提高电气化水平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2022)也明确提出,建设重点要转向超低能耗建筑,并最终转向近零能耗建筑,同时开展试点项目。超低能耗建筑以20世纪80年代初的建筑能耗为基准,要求节能率达到82.5%。近零能耗建筑则要求节能率达到91%,且使用的主要能源为可再生能源。大湾区的建筑节能率正在进入下一个阶段。到2025年,所有新建建筑都将为绿色建筑。“十三五”期间,绿色建筑已成为主流,以广东省为例,其绿色建筑占所有新建城市建筑的63%,超过了“十三五”规划中的目标。广东省新建绿色建筑超过5亿平方米(南方日报,2021b)。自2021年12月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人)城市住宅用地(平方千米)人均公共和 商业建筑面积(平方米/人)行政和 公共服务用地(平方千米)商业及 商业设施用地(平方千米)中国41.8-13(2018)-大湾区35.7-13-广州 36.8223.214111.758.4深圳22.5227.537.760.6珠海32.4107.331.835.9佛山 45.252.512.516.5东莞58.3312.166.777.8中山 38.849.79.111.2惠州42.695.918.319.6 江门35.631.09.06.9 肇庆35.437.612.27.3香港14.84446.34255表 3|2020年人均建筑面积和城市开发用地来源:项目组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2)、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办公室(2020)相关数据估算。34WRI以来,深圳、中山、东莞、惠州和佛山等城市相继出台文件,对超低能耗建筑的目标面积进行规定(见表4)。深圳在制定绿色建筑标准、目标和激励计划方面政策力度最大(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2021b)。广州尚未出台专门针对建筑业的行动方案,但有可能会在未来制定更详细的目标。降低建筑业排放量的另一个重要方法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广东省建筑业“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中给出了可再生能源利用目标。该文件提出,到2025年,太阳能光伏建筑装机容量将增加1000兆瓦,面积将达到300万平方米。该文件要求在酒店、学校等热水需求稳定的公共建筑推广太阳能热系统,并鼓励在建筑屋顶加装太阳能光伏系统。2021年,大湾区城市的建筑电气化率超出全国平均水平48%,其中深圳处于领先地位。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对建筑业提出了强制性电气化目标,即电气化率到2025年达到55%,到2030年达到65%,并特别要求提高建筑物供暖系统、烹饪系统的电气化率。由于大湾区的电气化率已经很高,以下分析表明,长远来看,更清洁的电力来源将成为建筑脱碳的驱动因素。4.2 情景分析和减排潜力 在零排放情景下,大湾区建筑业排放量预计将在2025年达到峰值1.44亿吨,并在2058年之前实现碳中和本研究采用情景分析法,对20202060年期间大湾区建筑业的脱碳化情况进行分析(详情见附录D)。在“基准情景”下,大湾区建筑业排放量将在2037年达到峰值2.34亿吨,几乎是2020年排放量的1.6倍,且到2060年仍将有1.23亿吨排放量,远远落后于碳中和目标。在“强化政策情景”下,大湾区建筑业将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但峰值更高,为1.80亿吨。与“基准情景”相比,20202060年期间的累计减排量将减少31%,至24.8亿吨。所有城市都将提前达峰,且排放水平较低。大多数城市将在2030年之前达峰,除深圳、珠海和东莞外,这三座城市的人口增长将导致排放量在20322035年期间处于上升趋势。在“零排放情景”下,大湾区建筑业排放量将在2025年达到峰值1.44亿吨,并将在2058年降至0.1亿吨以下。佛山、中山、江门和广州最早将在20212024年期间达峰,而年份城市政策文件(详见参考文献)核心目的和目标2022佛山市佛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22)20222025年,绿色建筑在新建民用建筑中的比例达80%、85%、95%、100%。到2023年,一星及以上级别新建建筑的比例达35%,到2025年,这一比例达45 22惠州惠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22)20222023年,绿色建筑在新建民用建筑中的比例达80%和90%。到2023年,一星及以上级别新建建筑的比例达35 21东莞市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21)20212023年,绿色建筑在新建民用建筑中的比例达75%、80%、90%。到2023年,一星及以上级别新建建筑的比例达35 21中山市中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22)20212023年,绿色建筑在新建民用建筑中的比例达75%、80%、90%。到2023年,一星及以上级别新建建筑的比例达35 21深圳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2021b)到2025年,新建民用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绿色建筑面积为8000万平方米;现有建筑节能改造和绿色改造面积为1000万平方米表 4|大湾区关于绿色建筑的主要政策文件来源:项目组根据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2021b)、中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22)、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21)、惠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22)、佛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22)相关数据整理。35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珠海最晚将在2035年达峰。与“基准情景”相比,“零排放情景”下,建筑业将在20202060年期间减少49.1亿吨的累计排放量。与前两种情景一样,广州和深圳仍将是最大的排放源,减排潜力最大,在20202060年期间累计可减排22.3亿吨。情景分析结果如图26所示。来源:项目组估算。图 26|大湾区建筑业碳排放情景预测图 27|大湾区城市脱碳化情景下的碳排放量(2020-2060年)0500202020252030203520502040205520452060基准情景强化政策情景零排放情景百万吨二氧化碳在“零排放情景”下,除珠海外,大多数城市的建筑业排放量预计将在20202025年达到峰值。2025年之后,排放总量将出现快速下降,如图27所示。与“基准情景”相比,广州和深圳的累计减排量最大,分别为11.7亿吨和10.6亿吨,而香港和东莞的累计减排量将分别达到7亿吨和6.5亿吨。来源:项目组估算。2,00006,0008,0004,00014,00016,00010,00012,000206020202048203220242056204020522036202820442050203420262058204220222054203820302046百万吨二氧化碳广州深圳香港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36WRI 在不久的将来,能效将成为建筑业脱碳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而脱碳化电力在行业减排方面的潜力最大项目组基于四个因素(人口增长、人均建筑面积增加、建筑能效提升和增加清洁电力占比)对建筑的碳排放量和减排潜力进行了研究。如图28所示,碳排放量受人口和人均建筑面积增长的驱动。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力为建筑物供电是最有效的减排方法。仅改用脱碳化电力一项就可为大湾区建筑业贡献81%的潜在减排量。然而,能效对于降低建筑物的能源强度仍很重要;在短期内,能效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并有可能对减碳产生很大的边际效应。在“零排放情景”中,能效是转型的支柱,可帮助减少16%(2400万吨)的碳排放量。应在设计和建造阶段开始前就考虑能效提升措施,使其成为限制能耗和尽早碳达峰的有力工具。到2030年,通过提高能效,可使能源强度在2020年的基础上降低20%。实现电力脱碳化还需要进行电气化改造和改用低排放燃料。大湾区没有供暖需求,且电气化率很高,因此可以把重点转向利用低排放燃料发电,并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行烹饪、加热和制冷。通过利用高效热泵,电力也将成为制冷的主要能源。目前,可再生能源除了可用于满足家庭的用热需求外,光热技术和各种形式的生物能源也可用于家庭烹饪活动。来源:项目组估算。图 28|建筑业中各脱碳化路径的贡献率010014314-23-301712012158-6-8020020406080百万吨恶二氧化碳2020人口人口人均建筑面积人均建筑面积能源效率能源效率清洁电力清洁电力2060203037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38WRI39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大湾区在实现碳中 和过程中的排放缺口分析第五章5.1 大湾区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转型所需投资约为1.84万亿美元表5列出了部分主流研究机构对于中国实现30-60目标所需投资的预测。尽管各机构的研究方法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尽相同,但所有的研究都表明对绿色低碳投资的需求巨大。总体来说,中国如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将需要数万亿美元的投资;如要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将需要数十万亿美元的投资。我们对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CICC)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的投资需求估算进行了交叉核对。这两家机构的估算结果均显示,20202060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投资需求为21.4万亿美元。由于我们的研究与CICC的研究选择的行业具有相似性,在本报告中,我们按大湾区国内生产总值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同比例缩小CICC研究得出的数据,估算大湾区的总体投资需求8。我们假设在20212060年期间,大湾区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全球经济增长的份额以及大湾区的规模收益(随如第24章所述,绿色和低碳措施是实现行业脱碳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在本章中,我们强调了金融部门的重要性(包括公共财政部门和私人金融部门)。金融部门既是排放的关键参与者和驱动者,又是减排的利益相关者。我们发现,公共财政部门在采用和实施新技术以及提供实现净零目标所需的资金方面存在不足。绿色、转型和可持续融资工具缺一不可。在本章中,绿色和低碳措施的成本与政府补贴之间的差额,即为我们计算出的投资需求。对于成本,我们关注的是采取绿色措施所带来的额外成本,并非该行业所需的总建设成本。换句话说,成本为需添加绿色措施的传统技术本身的成本与应用新绿色技术所产生的增量成本之和。例如,对建筑业而言,绿色建筑成本既包括加固外墙、照明系统、空调等额外成本,也包括节水措施、空气净化装置、业务信息建模系统等非绿色建筑不涉及的增量成本。40WRI着生产规模的增长产生的长期收益)保持不变。在20112020年期间,珠三角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95%。在此期间,香港和澳门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0.32%和0.10%(Trading Economics,2022)。研究显示,大湾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所需的投资约为2260亿美元。在20312060年期间,还需要额外1.61万亿美元的投资才能实现碳中和。因此,在20212060年期间,大湾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总投资需求约为1.84万亿美元。虽然按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缩减进行估算的方法存在局限性,因为某些假设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差距,并且会随着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大湾区在未来40年经济贡献率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但该方法是此研究领域最常用的方法。这些估算仅是对大湾区绿色转型金融缺口的粗略预测,并非具体的数值。我们还使用了两个不同的比例对投资需求估算进行交叉核对:一个是2020年大湾区农业和制造业生产总值占全国农业和制造业生产总值的份额(8.4%),另一个是2020年大湾区制造业和服务业生产总值占全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生产总值的份额(12.1%)。所得出的投资需求分别为1.37万亿美元和1.97万亿美元。因此,我们认为1.84万亿美元是一个合理的估算值。在下一小节中,我们将对具体行业的投资机会进行详细阐述。5.2 在“强化政策情景”下,大湾区石化化工子行业的投资需求约为16亿美元由于制造业中各子行业的脱碳技术各不相同,对制造业脱碳投资的预测需要我们使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对各个子行业的投资需求进行计算,但子行业的公开数据不足以支撑研究。此外,正如我们在第2章中所述,电力和供热系统脱碳具有最大的减排潜力,但电力行业所需投资较大,而且不在本研究范围之内。因此,我们选取其中一个关键子行业石化化工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估算该子行业的碳中和投资需求(不包括对脱碳电力和供暖系统的投资)。机构名称方法实现碳达峰所需投资(20202030年,万亿美元)实现碳中和所需投资(20302060年,万亿美元)中国人民银行未明确3.4 18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自下而上”法a3.4 18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 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自上而下”法与“自下而上”法相结合b26.8(20202050年)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自上而下法”与“自下而上”法相结合c75(20202050年)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IAMC模型法d21.4落基山研究所和 中国投资协会未明确10.8(20202050年,用于7个关键领域,即可再生资源、能源效率、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零排放发电技术、储能、氢能、数字化)渣打银行未明确2030(20202050年)高盛集团未明确16(用于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表 5|部分主流研究机构对中国实现“30-60”目标所需投资的估算注:a 对电力、钢铁、交通、水泥、化工、农业、建筑等中国碳排放量最高的七个行业的投资需求进行估算。b 为了实现巴黎协定规定的 1.5温控目标,中国需要在能源供应、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进行低碳投资。c根据 绿色产业指导目录 中的211个领域,研究团队利用能源政策模拟模型(EPS模型)估算了电力、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投资需求,以及低碳能源系统和生态环保领域的投资需求。d 全球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IAMC)提出了一个由经济、能源、农业与土地利用、气候影响和适应子模型组成的混合模型。来源:项目组根据柴麒敏(2021)、中国投资协会和落基山研究所(2021)、渣打银行(2021)、高盛集团(2021)的研究总结得出。41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在20152020年期间,石化化工作为大湾区一个主要能耗和高碳子行业,能源强度增长了30%,碳排放量增长了11%(广东省统计局,2021)。正如第二章所指出的,石化化工业将在20252030年间快速发展,并在“基准情景”下,每年产生约250万吨的碳排放量。鉴于以上原因,本小节旨在分析石化化工子行业的投资缺口,以得出“强化政策情景”下的投资需求规模。在第2章中提供了三种脱碳方法,以实现最终净零排放目标:能源结构转变(逐步淘汰生产环节的化石燃料)、节能降耗(供热和电力系统脱碳)和负碳技术(CCUS)(国家发展改革委,2017;国际能源署,2020年、2019;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2021)。潜在解来源:项目组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2017 年)、国际能源署(2020 年,2019 年)、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2021 年)的研究总结得出。决方案的单位成本和技术成熟度如表6所示。石化化工制造项目的不断建设,将推动碳排放量于2035年达到1410万吨。图29显示了不同脱碳路径的贡献份额。该估算基于第二章中的“强化政策情景”。在20212060年期间,除上游电力和供热系统脱碳外,其他三条路径所需的投资总额约为16亿美元,这些投资的大部分(65%)将用于取代能源利用和原料中的化石燃料。燃料替代主要指以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来生产氢、氨和甲醇。在短期和中期内,用于生产氢、氨和甲醇的煤和石油等原料将被天然气取代。从长期来看,用于生产氢气的煤将被电解水取代。表 6|石化化工子行业各减排技术路径的单位成本和技术成熟度类别技术路径单位成本(美元/吨)技术成熟度节能降耗提高能效2702035:68 60:100%热转换1482035:54 60:100%余热回收822035:62 60:100%系统优化1702035:40 60:100%能源结构 转变燃料替代:用可再生能源替代生产氢、氨、甲醇所用的化石燃料2035:885 2060:4422035:16 60:95%原料替代:用水电解和天然气替代生产氢、氨和甲醇所用的煤2035:511 2060:2552035:20 60:95%负碳技术碳捕获、利用与封存2035:500 2060:2002035:2 60:10%来源:项目组估算。图 29|大湾区石化化工子行业不同脱碳路径的贡献份额预计增长20203014362-8-17-11-10-4-1-1-405020100预计增长百万吨二氧化碳逐步减少 化石燃料逐步减少 化石燃料电力和 供热系统脱碳电力和 供热系统脱碳应用节能技术应用负碳技术应用负碳技术应用节能技术42WRI5.3 在“强化政策情景”和“零排放情景”下,道路运输转型的投资需求约为2000亿7000亿美元根据第3章的情景分析,对道路交通运输业的投资应优先考虑两种最有效的脱碳路径: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包括以电和氢气为动力的汽车)和调整运输方式,以达到“零排放情景”的目标。在“基准情景”下,到2060年,道路交通运输业所需投资约为2000亿美元,而在“零排放情景”下,所需投资约为7000亿美元。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包括鼓励购买和使用电动车,并建设充电站、加氢站等配套基础设施。从短期来看,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减排边际成本较高,这将持续推高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总成本,而减排量相对较低在“强化政策情景”和“零排放情景”下分别约为700美元/吨二氧化碳和760美元/吨二氧化碳。但随着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的进步和产业供应链的成熟,在20302060年期间,新能源汽车的制造成本将逐渐降低。从中长期来看,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减排潜力巨大。在“强化政策情景”和“零排放情景”下,边际减排成本将分别降至约133美元/吨二氧化碳和127美元/吨二氧化碳。调整运输方式涉及公路、铁路和水运基础设施建设,这需要大量基础设施投资,且在短期内,其成本增长曲线将比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更陡峭。但从长期来看,运输方式从公路转向铁路和水运,从私人交通转向公共交通,将大大减少排放量。因此,到2045年,运输方式转换的边际成本将接近于零。在“基准情景”和“零排放情景”下,减排的短期边际成本分别为813美元/吨二氧化碳和812美元/吨二氧化碳,而中长期边际成本分别降至60美元/吨二氧化碳和22美元/吨二氧化碳。总的来说,尽管当前脱碳措施中的减排策略成本较高,且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会进一步推高成本,但相比“基准情景”,这些方法可进一步加大减排量。从长期来看,减排总成本将逐渐下降,如图30和图31所示。来源:项目组估算。图 30|“强化政策情景”下对大湾区道路运输投资需求的估算5000250300亿美元206020202048203220242056204020522036202820442050203420262058204220222054203820302046总投资需求调整运输方式投资需求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投资需求来源:项目组估算。图 31|“零排放情景”下对大湾区道路运输投资需求的估算5000250300206020202048203220242056204020522036202820442050203420262058204220222054203820302046总投资需求调整运输方式投资需求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投资需求亿美元43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5.4“零排放情景”下,建筑业的 投资缺口约为1500亿3000亿 美元。如第4章所述,建筑业为了实现“零排放情景”下的目标,应在短期内提高能源效率,这点至关重要,但从长期来看,推动电力脱碳化更有助于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认为一个关键的路径是对现有建筑进行改造,提高能源效率,并在未来几十年内建设新的绿色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提高能源效率并推动电力脱碳化。另一个重要路径是用可再生能源来替代化石燃料,并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我们根据“十四五”规划及不同补贴领域的政策分类确定了四种方法。本报告将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通过四种建筑脱碳路径来估算投资需求9。大湾区各城市的估算结果如图32所示。最常见的补贴形式是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占绿色金融激励计划的50%,其次是容积率、土地出让和税收优惠(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6)。补贴数额是根据中国绿色建筑标识(CGBL)的星级、建筑面积、建筑类型和补贴上限确定的。2012年,中国针对绿色建筑制定了一项激励措施,对CGBL二星和三星建筑分别奖励6.66美元(约合45元)/平方米和11.83美元(约合80元)/平方米(财政部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2)。继国家出台激励计划之后,广东省也设立了省级激励机制,为绿色建筑提供更高额度的补贴(广东省人民政府,2013)。补贴资金主要用于绿色建筑研究和认证、星级建筑建设、开展具有示范意义的专项工程等。据测算,补贴只能满足约5%的建筑业脱碳化总投资需求。在“强化政策情景”下,大湾区城市的总投资缺口估计约为1500亿美元,在“零排放情景”下,投资缺口估计约为3000亿美元。尽管激励计划的数量和准确性都不断提升,但由于成功申请者和支出的公开统计数据有限,很难对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此外,很多补贴仅限于“示范项目”。由于补贴计划的范围有限,影响力也很有限。对现有建筑进行改造的投资缺口约为2000多亿美元,占建筑业总投资缺口的60%以上。目前建筑改造进展缓慢,主要因为还存在着一系列挑战,如缺乏建筑能源监测和评估平台来跟踪历史能源绩效、住宅业主缺乏改造意愿(因为大多数改造工作是针对住宅建筑)、申请和审查过程漫长而复杂、缺乏融资来源和市场机制等(马彦明,2018)。大湾区现有建筑存量明显大于预估的新建绿色建筑面积。随着城市升级改造在2022年上升为国家战略,我们假定在未来40年内,所有的现有建筑都需要进行基础性改造。因此,项目组从2020年现有建筑面积中减去预期拆除的建筑面积,得出了需要改造的面积。我们假定现有建筑改造的单位成本与节能水平有关,其中,绿色改造的单位成本是实现节能30P%所需成本的两倍。总体而言,现有建筑升级改造的规模巨大,对于大湾区建筑行业脱碳化的需求也最为迫切。新建绿色建筑的投资缺口位居第二,约为800亿美元。根据设定的“十二五”至“十四五”期间的目标,绿色建筑面积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因此,我们假定2060年之前的绿色建筑面积为线性增长,而随着技术的成熟,成本将出现线性下降,例如,2060年,2星建筑的成本将下降至1注:澳门的数据暂缺。来源:项目组根据广东省和九城市“十四五”建筑节能规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以及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相关研究估算。图 32|大湾区各城市不同路径的投资缺口估算07008000500600亿美元深圳东莞珠海江门广州惠州佛山肇庆中山香港新建绿色建筑改造既有建筑超低/近零能耗建筑利用可再生能源44WRI星建筑的水平。根据政府公布的政策或标准并基于假定条件,我们计算了绿色建筑的评价成本(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9a)和地方补贴金额。超低或近零能耗建筑比绿色建筑更低碳。作为绿色建筑的补充,该路径的投资缺口估计约为4亿美元。一旦未来所有的新建建筑都为绿色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的额外成本将大大降低。对于超低能耗商业和住宅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需至少为10%(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9b),且20%的增量成本来自可再生能源利用,即太阳能光伏、太阳能热水和空气源热泵的使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20)。根据低碳措施成本和已批准示范项目的建筑面积,项目组还测算了近零能耗建筑的投资缺口(中国建筑节能协会,2022;深圳市绿色建筑协会,2022)。在将可再生能源应用于建筑方面,投资缺口约为250亿美元。这一估算基于相关政策和可再生能源的部署案例(国盛证券,2022)。为帮助吸引所需的投资,大湾区需制定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和激励措施,这点非常重要,且政府应发放专项资金,以扩大建筑光伏一体化、屋顶光伏、空气源热泵和相关技术的应用。为避免重复计算上述三种路径中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成本,我们只计算了截至2060年的可再生能源使用及维护费用,并未计算上述项目的安装费。与近零能耗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相比(此类建筑强制要求利用一定比例的可再生能源),现有建筑升级改造和新建绿色建筑拥有较低的可再生能源使用成本。总体而言,如图33所示,对于大湾区的八座城市(除珠海外),现有建筑改造占脱碳成本的比例最大,一般超过50%。各城市绿色建筑建设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成本所占的份额大致相同。然而,如图34所示,由于大部分补贴都给予了绿色建筑开发,政府优先激励建筑脱碳的决策与实际脱碳潜力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图 33|建筑业脱碳总成本份额构成图 34|建筑业脱碳总补贴份额构成来源:项目组估算。深圳东莞珠海江门广州惠州佛山肇庆中山新建绿色建筑改造既有建筑超低/近零能耗建筑利用可再生能源0p0 0P%来源:项目组估算。0p0 0P%深圳东莞珠海江门广州惠州佛山肇庆中山新建绿色建筑改造既有建筑超低/近零能耗建筑利用可再生技术45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5.5 需要转型融资来填补这些投资缺口根据预测,到2060年,大湾区交通运输业、制造业(石化化工)和建筑业脱碳所需的总投资将超过1万亿美元。这超过了整个大湾区所需总投资的一半(55%)。表7列出了这些投资需求的明细、投资领域和适用的绿色和/或转型金融工具。在本报告中,我们将重点介绍与温室气体减排直接相关的金融工具,包括绿色债券/贷款、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SLL)、转型债券/贷款,这些工具统称“脱碳化金融”工具。尽管中国目前的金融体系比较发达,但其主要是为符合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和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标准的绿色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截至表 7|大湾区潜在投资领域、需求和工具(20202060年)注释:a 绿色金融工具包括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信托和绿色保险。转型金融工具包括转型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转型保险和私募股权基金。来源:项目组估算。路径投资领域“零排放情景”下的排放量估算值(美元)可用的金融工具a交通运输业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增加电动私家车、公交车、出租车、物流车和货车 3500多亿 绿色金融 转型金融增加氢能私家车、公交车、出租车、物流车和货车 绿色金融 转型金融新建充电装置和充电站300多亿 绿色金融 转型金融新建加氢站近50亿 绿色金融 转型金融调整运输方式公转铁,公转水近3000亿 绿色金融 转型金融小计近7000亿建筑业绿色建筑新建绿色建筑:16.1亿平方米近800亿 绿色金融 转型金融能效提升超低和近零能耗建筑:7690万平方米超4亿 绿色金融 转型金融改造现有建筑:25.3亿平方米2000多亿 绿色金融 转型金融利用可再生能源安装光热:120万平方米安装光伏:8吉瓦安装热泵:54338万平方米近300亿 绿色金融 转型金融小计3000多亿制造业(石化化工)节能降耗提高能效5000多万 绿色金融 转型金融热能转换近1000万 绿色金融 转型金融余热回收1000多万 绿色金融 转型金融系统优化近100万 绿色金融 转型金融能源结构转变燃料替代超6亿 绿色金融 转型金融原料替代超4亿 绿色金融 转型金融负碳技术碳捕获、利用与封存近5亿 绿色金融 转型金融小计10多亿46WRI2022年9月底,中国的绿色贷款余额为3.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1.4%;绿色债券存量超过1940亿美元(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2023)。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在绿色金融方面持续发力,2020年提供了388亿元的贷款,同比增幅超过19%(中国新闻网,2020)。然而,一些重点行业仍然缺乏支持其向低碳和净零排放转型的融资工具。为减少石化化工业的排放,需要采取措施提高生产中的能源效率,并逐步淘汰煤炭作为燃料的使用,但这些活动尚未被纳入绿色金融中,且存在约4.86亿美元的资金缺口。根据估算,“公转铁”和“公转水”的运输方式转换需要约293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并且也不符合绿色金融的条件。在建筑领域,大湾区约30%的建筑是在2000年之前基于过时的节能标准建造的,即使对其进行升级改造,也很难达到现行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或满足绿色债券所支持的绿色建筑星级要求。这些无法获得绿色金融系统支持的项目和活动所需的投资约为430亿620亿美元。根据估算,大湾区共有3000多亿美元的脱碳化融资无法获得绿色金融的支持。因此,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可持续金融系统内,转型金融这一新兴工具被认为是可以满足高碳行业投资需求的有效解决方案(UNEP,2016)(见专栏2)。专栏 2|气候金融、绿色金融、可持续金融和转型金融可持续金融工具的范围和定义如图B2所示。气候金融主要为解决气候变化的适应和减缓问题提供资金;绿色金融收益用于特定用途,且覆盖范围较广,同时也包含一些其他环境目标(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等);可持续金融的范围也涵盖环境、社会和治理等因素;绿色金融应被视为可持续金融的一个子集,或者可以认为可持续金融是绿色金融的进阶版。2022年G20可持续金融报告 中给出了普遍认可的转型金融的定义,该定义也追求实现巴黎协定 中的(净零)目标(朱拉其其格等,2022)。转型金融主要支持实现目标的过程,而并非目标本身;作为对绿色金融的补充,转型金融可以资助非绿色活动,特别是帮助高碳行业实现转型。净零银行业联盟针对转型金融,为银行业制定了四个核心融资战略:为开发和推广气候解决方案的实体和活动提供资金或支持;为已与1.5路径相一致的实体和活动提供资金或支持;为致力于按照1.5路径转型的实体和活动提供资金和支持;以及为加快高排放实物资产有序淘汰的实体和活动提供资金和支持(Net-Zero Banking Alliance,2022)。来源:项目组根据 Spinaci(2021)、UNEP(2016)相关研究总结。图 B2|可持续金融工具的范围和定义可持续发展社会环境气候变化减缓低碳气候绿色社会环境“可持续”气候变化适应其它环境问题经济政府治理47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2022年G20可持续金融报告给出了转型金融的明确定义,并允许在制定具体政策和规范时有一定的灵活性(G20 Sustainable Finance Working Group,2022)。在G20框架下,转型金融的核心任务是为实现低排放和净零排放的转型活动提供资金支持。虽然大湾区内存在不同的碳中和目标(如中国大陆承诺2060年实现碳中和,香港承诺2050年实现碳中和),但转型金融在为高碳行业和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时,重点考虑的是其战略目标的可信度、与相关碳中和目标的一致性以及转型路径的可行性。5.6 转型金融在中国和大湾区正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界定转型活动的标准主要有两类:基于分类目录的方法和基于原则的方法。前一种方法是一个分类目录或符合条件的转型活动列表,包括对转型路径和效果的要求。后一种方法要求转型活动主体使用科学的方法确定转型计划是否符合巴黎协定的要求,无须具体说明哪些活动被认定为转型活动。专栏 3|中国转型金融的发展 作为2022年中国绿色金融政策框架的重点任 务 之 一,中 国 人 民 银 行中 国 人 民 银 行 正 在 牵 头 开 展转型金融的标准和分类编制工作,首批包括钢铁、煤电、建材和农业等相关行业。2022年6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了转型债券试点项目。该项目明确了转型债券在8个能源密集型行业(电力、建材、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造纸、民航)进行试点,主要支持两类项目和经济活动:一是已纳入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和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但技术指标未达标的项目;二是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相适应、对减碳和能效提升有显著作用的项目及其他相关经济活动。上 海 证 券 交 易 所(S S E)上 海 证 券 交 易 所(S S E)于 2 0 2 2 年 6 月 增加 了 一 种 新 的 特 定 类 型 公 司 债 券,称为 低 碳 转 型 公 司 债 券,并 确 定 了 五 大低 碳 转 型 领 域 及 募 集 资 金 的 四 项 用 途。浙江省湖州市政府浙江省湖州市政府于2022年1月发布了中国首个地方转型金融支持目录湖州市转型金融支持目录(2022年版)。该目录覆盖纺织、造纸等九个高碳排放行业,明确具体的转型路径,并为转型活动设定转型基准值和目标范围。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中国重点关注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净零转型(Lin and Tan,2017)。金融监管部门、金融行业协会和相关金融机构正在努力界定转型金融、识别转型活动(见专栏3)。在20202022年期间,中国的多家金融机构广泛发行了转型债券,支持电力和制造业的低碳转型。香港绿色金融协会于2020年11月发布了 探索气候转型金融报告,提出了一个基于原则的气候转型金融框架,并为钢铁、水泥和能源这三个减排难度大的行业提供了实现气候转型的路径和技术解决方案(香港绿色金融协会,2020)。随着高碳行业向低排放转型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市场关注,其发展速度也大大加快。大湾区的转型需要大量投资,特别那些是拥有高排放产业的珠三角城市。因此,大湾区可在采用中国转型金融标准、开展试点或示范项目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香港则可以通过将转型金融标准与国际惯例相结合,弥补大湾区与国际市场的差距,加强国际合作,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48WRI49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金融实践支持大湾区转型,应对未来挑战第六章的G20转型金融框架正式推出,转型金融工具也呈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目前,与可持续发展和转型金融直接挂钩的主要金融工具包括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SLL)、转型债券和转型贷款。图35总结了可用于支持脱碳化的现有/潜在的金融工具。大湾区及中国大陆其他地区正在灵活运用各种脱碳化金融工具,推动各行业向低碳经济转型。目前已有多种与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挂钩的金融工具投入使用。尽管转型金融刚刚起步,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在推动高排放行业向净零方向转型过程中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1 现有/潜在的金融工具、资金缺口及案例研究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以“脱碳化金融”为主体的债券发行和资金借贷活动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市场也日益细分,在绿色债券和绿色贷款之外以其他形式发行的债券数量和贷款总量也持续攀升。据彭博社报道,2021年全球共发行了超过1.6万亿美元的可持续债务工具,其中以与可持续发展挂钩的贷款和债券增长最快,达到5300亿美元,是2020年发行量的四倍(Bloomberg,2022)。在过去的七年中,中国的绿色金融市场上出现了内容丰富的金融工具箱,包括各种类型的贷款、债券、私募股权(PE)基金和保险产品等工具可供选择。相比之下,转型金融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却极具吸引力。尽管转型金融在刚出现时缺乏普遍的分类目录或统一标准,但随着2020年中国提出了气候目标以及2022年助力脱碳的现有/潜在金融工具针对碳密集型企业的私募股权基金转型债券和转型贷款支持转型的保险及担保产品与碳市场挂钩的转型金融工具可持续发展 挂钩债券(SLB)和 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SLL)图 35|可以加速转型的现有/潜在的金融工具来源:项目组估算。50WRI中国的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市场主要受到政策驱动,中国人民银行(PBoC)在其2022年的重点工作中对这一领域进行了着重部署,强调将进一步深化转型金融研究、力求实现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协同融合(罗知之,2022)。随着金融市场对这一领域的兴趣日益高涨,转型金融工具的类型和数量将成倍增加。转型债券和转型贷款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NAFMII)是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监管机构,也是转型债券的主要监管部门。根据关于开展转型债券相关创新试点的通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2022),转型债券指专为低碳转型筹集资金的金融工具。目前的试点范围覆盖电力、建材、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造纸、民航等八大行业。转型债券可以由企业发行,并由商业银行承销。NAFMII的转型债券试点计划主要支持以下两种类型的项目和经济活动:一是属于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中所列出的项目类型,但尚未达到贴标绿色债券标准的项目;二是有助于实现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项目及其他相关经济活动。转型债券的发行将推动低碳转型的项目、经济活动和试点工作。具体内容包括:更清洁的煤炭生产和高效利用 天然气的清洁使用 八大能源密集型制造行业中淘汰落后/提升现有的产能 绿色设备/技术的广泛应用2022年6月,中国发行了最初的5种转型债券,均来自传统的碳密集型行业。这五种债券在筹集资金使用、转型信息披露、第三方评估和认证、资金管理等四个核心要素方面均达到了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的高标准(参见专栏4中的实例)。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发行了10种转型债券,总金额达49.3亿美元,主要用于支持钢铁、电力、化工和民航行业的低碳转型。然而,目前所发行的转型债券期限相对较短(主要为两年和三年),尚未达到NAFMII鼓励企业发行中长期转型债券,促进长期低碳转型发展的目标。在全球范围内,由于缺乏清晰明确、一致认可的定义,转型金融市场的发展受到限制,高排放行业很难入场融资。转型债券的早期几个案例显示,由于其不够明晰,缺乏明确长远目标,所做出的承诺仅按照基准情景推进,因而饱受诟病。与SLB等和关键绩效指标(KPI)密切相关的产品相比,转型产品很难进行定义和标准化,这也是有特定“募集资金用途(Use-of-proceeds)”的转型债券增长相对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大湾区的香港绿色金融协会(HKGFA)于2020年11月发布了 探索气候转型金融,其中提出了主管部门和市场主体在确定气候转型融资的运营框架时应考虑的重要原则,这项工作在2023年将会继续,重点关注如何制定稳健的转型规划。在国内市场,有明确“募集资金用途”的转型债券目前由NAFMII进行监管,可以通过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提高其稳健性,重点关注在企业层面制定转型计划、设置KPI以及采用行业特有的技术标准等方面。在转型金融标准和工具的进一步协调和互联互通方面,大湾区可谓一块完美的试验田:通过早期的转型交易实例(包括中国银行发行的转型债券和香港中电集团发行的能源转型债券),分别对短、中、长期的转型轨迹进行充分说明,并对其规避“碳锁定”的计划进行解释,进一步向投资者证明其可信度。专栏 4|转型债券/转型贷款实例案例1: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由中信银行和中信证券牵头,金额为1.539亿美元,期限为2 N(2)年。发行人的转型计划: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将利用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效,计划在2030年前达到排放峰值,到2035年将碳排放总量从该峰值减少30%,到2050年将碳排放量从该峰值减少80%,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项目亮点:作为山东省的一个重大建设项目,它将取代原有的高耗能生产线,预计每年可节约32.52万吨标准煤,减少78.49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2022)。案例2:云升控股有限公司Maria Quitria号海上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项目(巴西)渣打银行牵头为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项目“设计、承销并安排”了7.2亿美元的银团贷款,满足投资者对油气领域能源转型的需求。该转型金融项目内容包含减少现场燃烧的技术路线,符合渣打银行在转型金融框架下对参数的要求,成功获得相关标识。51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 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是一种以绩效为基础的前瞻性债务工具,其将债券条款与发行人对事先明确定义的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SPT)的实现结果联系起来。SLB的结构化设计引导发行人从机构层面实质性推动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目前使用的主要方法包括票面利率调整(广泛使用“提高利率作为惩罚”,未来还可考虑使用“降低利率作为激励”)、提前到期、额外的一次性赎回等方式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挂钩。发行人应重点关注SLB的惩罚机制:当发行人未能达到SPT要求时,将会通过对利率进行上调(通常统一上调幅度为25个基点)的方式对其进行惩罚。上调幅度与债券规模、信贷质量、业务规模或各机构的一致性无关(Reznick et al.,2022)。SLB旨在扩大债券市场在融资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鼓励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与转型债券不同,SLB的收益可用于一般用途,但仍需符合SLB的五个核心组成要件。由于减缓气候变化是联合国的十七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之一,因此,SLB也可以作为转型金融的选择之一。全球的SLB市场正在迅速增长,债券发行人非常多元化,通过灵活使用资金来实现碳减排的绩效指标。自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于2020年发布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原则以来,SLB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目前其规模约占全球债券市场的7%。然而,与SLL相比,投资者普遍认为SLB在市场上更加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其在亚洲市场的进展比SLL要慢得多,仅从2018年的2.2亿美元增加到2021的162.9亿美元。截至2022年1月,中国在SLB市场共发行了61亿美元(约合396亿元)的债券,共涉及23家实体发行的27种产品(邱慈观等,2022)。SLB包含五个核心组成要件:选择关键绩效指标(KPI)调整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SPT)债券特征 报告 核准在中国,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于2021年4月根据ICMA的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原则推出了SLB,加大对传统行业低碳转型的金融支持力度,助力实现国家的脱碳化目标。截至2022年底,中国国内市场共发行了58种SLB产品,总发行规模为742亿元(中诚信绿金,2023)。就债券类型而言,其中绝大多数是中期票据,债券期限从2年到5年不等,以3年期债券最受欢迎。SLB覆盖了全部八个排放密集型行业。评估企业SLB绩效的指标主要包括煤矿资源的回收利用和钢铁生产能效的提高。具体案例参见专栏5中的实例。当然,SLB也存在着一定局限性:债券期限过短,可能会让企业在选择SLB进行转型融资时犹豫不决;当企业未达到SPT时,如果对其回报率进行惩罚的力度不足,也将降低SLB在推动低碳转型方面的效率。专栏 5|广东惠州平海发电厂有限公司第一期中期票据2021年(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发行金额:3亿元发行期限:3年预设的KPI和SPT配置状况:两个KPI下设有两个SPT。KPI 1:减少用于电力供应的煤炭消耗,提高煤炭燃烧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SPT 1:到2023年12月31日,将煤电的平均耗煤量降至290.33克/千瓦时。KPI 2:通过碳市场实现碳履约。SPT 2:到2023年12月31日,根据国家和广东省的相关政策要求,在全国碳交易市场或广东省碳交易市场满足履约要求(对应于各市场的履约年度)。债券结构:票面利率与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挂钩。如果达成目标,将在最后一个计息年度进行正常的还本付息;如果未达成目标,票面利率将提高10个基点(广东惠州平海发电厂有限公司,2021)。52WRI 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除了债券以外,与转型相关的其他贷款也日益被市场所接受,并建立了一套类似的规则。与SLB相比,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SLL)使用了更严格的指标判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绩效,通过这些贷款工具,激励企业去力争实现预先设定的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SPT)。这些SPT主要是通过关键绩效指标(KPI)来衡量的,从而能够量化和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改善情况。SLL市场发展良好,是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之一,这要归功于其收益用途十分灵活,可用作企业的营运资本,其边际价格与预先确定的KPI(激励和惩罚定价结构)绩效挂钩,可适用于多个行业。根据彭博社的数据,2021年,SLL在标识为“可持续发展债券”和贷款总量中(见图36)占据第二大市场份额(27.5%),价值高达4530亿美元。亚洲发行了580亿美元的SLL,占全球发行总额的13%。中国大陆的SLL才刚刚起步,但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21年,中国大陆企业共得到67亿美元的SLL。香港的SLL起步早于中国大陆,香港的金融机构对SLL也更熟悉(参见专栏6中的实例)。2022年,SLL占香港企业贷款的9%(新浪财经,2022年)。2022年,尽管全球可持续发展挂钩产品首次出现下滑,但中国大陆市场仍在持续快速增长;同年,中国大陆和香港公司签署了史无前例的131亿美元的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SLL)(Chen et al.,2022)协议。上海首单可持续发展挂钩国际银团贷款也已经落地临港新片区,其采取了“海上风电 国际金融机构 国内银行”的模式,深度对接国内外资金来源。临港新片区选定新增绿色建筑、科创企业孵化、清洁能源产业布局等作为其可持续发展绩效指标(SPT)(文汇网,2022年)。2022年6月,瑞安中心通过其首单资产担保银团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筹集了7.3245亿美元。瑞安中心将通过SLL申请“卓越设计,提高效率(EDGE)”绿色建筑认证计划,并在五年的贷款期限内证明其能源效率将高过EDGE认证水平的20%,减少了建筑在运行中的碳排放量(The Asset,2022)。图 36|全球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量20176.5336049.9132.396.2220.3221.02002020224002002503003500050100150十亿美元种20050250100150来源:项目组根据日本环境省、基于环境金融数据库相关研究内容总结。发行总金额发行数量(种)53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 碳市场挂钩的转型金融工具中国的国家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TS)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21年7月启动以来,ETS市场不断发展壮大,现已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00多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其规模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其他碳减排市场(生态中国网,2022)。清华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张希良等,2021),中国ETS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覆盖八个碳密集型行业,汇集大约8500家大型碳排放企业。符合交易条件的排放量将占中国能源相关碳排放总量的70%。碳市场是确定有效碳价格、披露气候信息的主要工具之一。透明的碳价格和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有利于金融机构合理量化气候转型风险,并将其纳入日常投资决策过程。目前,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期的交易价格为7.79.2美元/吨二氧化碳(生态中国网,2022)。作为调动脱碳化资金的重要工具,全国性ETS将促进中国在低碳、零碳和碳抵消技术方面的创新和投资,推动实现低碳经济转型。在20212022年间,全国性碳减排市场仅覆盖了一个能源密集型行业,因而目前的ETS无法满足中国低碳转型的要求。市场需要利用中国碳排放配额(CEA)和国家核证减排量(CCER)等基础资产开发创新的碳融资产品,吸引更多实体和资金进入低碳市场,增强市场流动性(参见专栏7中的实例)。流动性不足会影响碳价格的准确性:一旦价格过度下跌,碳价格就无法真正反映碳减排的边际成本,碳交易将失去促进企业碳减排的价值。2022年4月发布的碳金融产品标准也极大地推动了碳融资产品的发展(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22)。作为中国碳减排市场发展中的“执牛耳者”,大湾区也一直吸引了国外投资者来试验并开发新的碳金融工具。大专栏 6|中国船舶(香港)航运租赁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船舶融资项目行业:交通运输金融工具: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2021年6月,渣打银行向中国船舶(香港)航运租赁有限公司提供了一笔为期10年的船舶抵押定期贷款,总额为9600万美元,用于四艘集装箱船的抵押融资。与传统的船舶融资贷款不同,该贷款首次采用了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挂钩的结构。在贷款期限内,金融机构会持续对融资船舶的平均能效和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评估。渣打银行要求借款人遵守亚太贷款市场协会发布的 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原则的要求,包括建立并遵守借款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要素(如关系、目标设定、报告、审查等)。专栏 7|与碳市场挂钩的转型金融工具案例研究案例1:2021年,南京银行推出了全国首款名为“鑫减碳”的贷款产品,向华能南京热电有限公司发放了462万美元的贷款。“鑫减碳”是南京银行向持有国家碳市场排放配额的排放控制企业发放的贷款类产品,其特点是利率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碳绩效挂钩,并将随着企业碳绩效的提高而降低(和讯网,2021)。案例2:2021年10月,渣打银行帮助霸菱亚洲投资有限公司(BPEA)设立了价值32亿美元的SLL,将利息收入与购买碳配额的奖惩机制挂钩。这是该地区针对私募股权公司的首笔该类型的贷款,将SLL与性别多样性和气候变化的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挂钩,如果这些目标得以实现,则贷款利率将有所降低。(渣打银行,2021)。湾区已经率先开展了很多建设碳减排市场的工作(参见专栏8),同时拥有两家试点碳交易机构、一家碳期货交易机构和两家证券交易机构,都为其发展提供了更多空间。大湾区还有望通过香港核心气候(“Core Climate”,一个旨在连接资本和气候相关产品的国际碳减排市场平台)将国内与国际的自愿碳减排市场(VCM)连接起来,然而,大湾区目前仍缺乏与国际碳减排市场之间建立的多边合作机制。此外,在建设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过程中,由于地方碳减排市场的前景仍有着不确定性,大湾区的碳减排市场也受到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这一全国性政策的影响(国务院,2022)。54WRI专栏 8|大湾区的碳融资创新实践及区域碳排放权交易的发展2020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正式发布了 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提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外汇试点项目,允许通过大湾区地方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资格审核的外国投资者(境外机构和个人)以外汇或人民币形式参与大湾区碳排放权交易(中国人民银行等,2020)。2021年4月,广州期货交易所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大陆第五家期货交易所,旨在促进创新发展以及推进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从而达到服务于实体经济和绿色发展的目的(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2021)。2022年3月,香港证券交易所(HKEX)与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共同寻求碳金融领域的合作机会,探索区域碳减排市场的深入发展,建立适合大湾区的自愿碳减排机制。他们将积极研究国际碳减排市场的规则、标准和路径,从而支持中国碳减排市场的国际化(HKEX,2022a)。2022年3月,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CICC)的碳期货场内交易基金(ETF)上市,这是首只在HKEX上市的碳期货ETF,进一步扩大了在香港上市的商品ETF作为碳信用产品的范围。新上市的ETF由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管理(HKEX,2022b)。2022年3月,由HKEX和香港证监会牵头、隶属于香港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跨机构督导小组下的碳市场工作组对香港碳减排市场的发展机遇进行了初步评估,建议在大湾区推进建设统一碳减排市场;探索将国际投资者与该市场、中国的全国性碳减排市场连接起来的机会;在碳减排市场发展方面加强与广州期货交易所的合作;将香港打造成中国大陆的离岸风险管理中心(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跨机构督导小组,2022)。2022年7月,HKEX宣布成立香港国际碳市场委员会,第一批成员包括一众业内领军企业和金融机构。通过与HKEX合作,他们力图探索区域碳减排市场的发展机遇,帮助香港建立高效的国际碳减排市场,提供优质的市场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2022年10月,HKEX宣布推出“核心气候”平台,用户可以通过该平台获取产品信息,以及持有、交易、结算并取消自愿碳信用产品(HKEX,2022c)。从2022年10月28日启动到11月24日,“核心气候”平台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发生了40多笔交易,涉及约40万吨碳信用额。该平台共吸引了20多家来自香港、中国大陆和不同行业的国际组织用户,包括中国碳中和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渣打银行(香港)、Carbon Growth Partners等(HKEX,2022d)。支持转型的保险产品和担保产品保险作为一种涉及风险识别、风险量化与管理以及风险投资的金融工具,可以多维度、全方位地支持各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在资产方面,保险资金具有资金量大、周期长的优势,通过投资传统行业的低碳转型,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在责任方面,保险业可以为经济提供风险管理和风险补偿与保护,并从低碳转型、节能减排、气候风险和环境治理这三个保险领域减少碳排放量。然而,中国绿色低碳转型的保险产品目前大多局限于环境污染责任险。保险业为国民经济提供脱碳化机制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利用。随着30-60目标的出台,这一情况有所改善。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保监会)分别于2022年6月和11月发布了 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和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展现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参见专栏9中的实例)。专栏 9|碳减排保险产品和拟推出的保险产品案例研究如果被保险人由于遭受自然灾害和事故而导致碳排放过量,该保险将为排放配额交易的额外成本提供补偿。保险金额由正常生产经营的排放配额和排放配额交易的平均价格确定。2021年11月,银保监会向中国华粮物流集团北良有限公司的碳减排设备提供了该保险产品,成为中国首单碳减排损失保险。55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大湾区在通过保险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 以立法形式建立了绿色保险制度;广州在大力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同时,创新并试点各种“绿色农民保险 ”。在银保监会的指导下,广东银保监局将推动在大湾区设立保险服务中心。根据广东银保监局的统计,如果为“险资入粤”搭建平台,则在大湾区的累计保险资金投资余额将超过1.52万亿元(金融时报,2022)。但总体来说,大湾区仍存在三个制度性约束。首先,绿色金融的实施目前仍依赖于强制性法规,缺乏有效的市场激励机制吸引保险机构和企业的参与。其次,绿色保险制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例如,投保、承保和保险费率体系有待完善。目前只有深圳建立了环境污染强制性责任保险制度。最后,广东、香港和澳门之间不同的管理制度也阻碍了绿色保险制度一体化,各地的保险产品制度和规则仍存在不小差异,跨境绿色保险的服务不尽如人意,跨境保险监管也缺乏统一协调机制(李莉莎和林嘉琪,2022)。私募股权(PE)基金为了实现低碳转型,碳密集型和高污染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往往需要采用创新的绿色低碳技术。然而,这要求企业在前期要大量投资于新技术的研发应用。目前,很多转型项目和活动无法满足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要求,但却具有巨大的长期盈利潜力。股权基金已日益成为机构投资者参与转型金融活动的常用工具。尽管债权的资本市场正在就如何定义可信转型(credible transition)逐渐达成共识,但仍需出台明确的指导方针和相应工具,帮助私募股权(PE)基金筛选和评估具有客观气候影响的转型项目。学术界应参与确定技术成专栏 10|PE在资金或平台层面可使用SLL结构加速转型专注于亚太地区投资的太盟投资集团(PAG)于2022年9月设立了SLL,法国巴黎银行、兴业银行和渣打银行共同担任可持续发展协调方。这项为期三年的认购资金计划由多个蓝筹投资者通过“尚未出资(unfunded)的出资承诺(capital commitment)”方式进行担保,并在整个投资过程中融入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原则。交易收益将用于支持PAG的私募股权(“PAGPE”)战略。该资金计划的规模将随着PAGPE投资范围的扩大而扩大。6.2 利用金融工具加速转型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引入各种脱碳化金融工具,可以加快中国大陆和大湾区的脱碳化进程。但大湾区目前仍然缺乏相应的金融标准(如转型金融分类目录),金融市场的区域协同作用不足,无法与广东、香港和澳门互动以产生协同效应(见图37)。来源:项目组根据 PAG(2022 年)提供的信息总结。面临的挑战加速转型的金融工具有限碳市场机制不统一缺乏针对 转型金融的共同标准缺乏跨区域政策协调缺乏针对 转型计划的科学指导图 37|利用金融工具加速大湾区转型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来源:项目组制作。熟度和可行性,帮助将资本引向技术可行的解决方案。可参见专栏10中的实例。56WRI 缺乏跨区域政策协调大湾区各级政府间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指导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文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均指出,有必要加强大湾区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合作。然而,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等主要城市的政府尚未发布经过相互协调、共同起草的市级规划指南。目前也还不清楚大湾区将如何促进“脱碳化金融”,特别是新兴的转型金融的跨区域协调发展。在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委员会的指导下,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GBA-GFA)于2020年9月成立。该联盟的主要成员(包括香港绿色金融协会、广东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深圳市绿色金融协会以及许多监管和市场机构等)一直在协调制定针对绿色和转型金融市场的统一方法。缺乏针对转型金融的共同标准自2015年以来,国务院各部委对绿色金融标准进行了几轮更新与统一。绿色金融监管制度的精细度不断改进,现已能够为市场提供明确指导,避免“漂绿”行为。相比之下,转型金融在中国大陆才刚刚起步,尚未制定公认的转型金融标准和明确的高碳行业分类。中国对绿色金融有着严格的定义,排除了许多难以减排的行业,但这些行业的转型对中国实现30-60目标至关重要。转型标签需要出台严格的分类目录和定义,尤其应考虑不同制造业之间转型活动的巨大差异。目前,建筑、交通运输、铁路等行业已经进行了转型路径的研究,但航空、航运和重工业等行业还尚未开始进行相关研究。国际社会也尚未就应被视为转型并有资格获得资助的对象达成共识。金融机构尽管已经发布了各自的转型金融框架,指导其自身的业务活动,但对于应该适用什么标准和条例、如何监督对这些标准和条例的遵守情况并确保其执行,仍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缺乏通用性原则也阻碍了大湾区各城市进行更为深入的合作。例如,NAMFII发布了 关于开展转型债券相关创新试点的通知,上海证券交易所(SSE)也规定了公司转型债券的范围,但这些债券在规则和程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对于转型贷款,目前还没有国家层面的指导意见或规则。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业者对转型贷款是否具有通用规则也产生了不少疑问。第三方认证的一体化和互认仍需加强。发行管理、评估和认证过程中的不一致性将增加绿色资本资产的交易成本。例如,中国大陆的公司普遍参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而香港的公司则倾向于遵循ICMA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中国绿色债券原则。环境信息披露标准的不一致也将影响大湾区内的金融一体化和区域合作进程。2021年,除深圳外的中国大陆的八座城市均已纳入环境信息公开试点计划。香港也已经发布了自己的ESG报告指南,澳门尚无相关的披露要求。缺乏针对转型计划的科学指导企业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转型目标和途径,以向低碳排放转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SASAC)要求所有国有企业制定碳达峰行动计划,因此很多中国高排放企业都拥有转型的意愿(新华社,2022)。但这些企业通常都缺乏制定转型目标和路径的专业知识,不具备制定转型计划的能力,也不了解如何利用可信的工具和产品进入金融市场从而支持转型。再加上许多金融机构普遍要求高排放企业在申请转型融资时提交转型计划,这些都将导致其可能错过机会、传递错误信号,使企业的低碳转型停滞,而且也很可能会提高转型成本。大多数现有转型路径的倡议(如科学碳目标倡议、转型路径倡议和低碳转型评估)都只能设法解决需要快速脱碳的经济活动、资产和项目当中的一部分。尽管大多数倡议都同意转型的最终目标是与巴黎协定1.5温控目标、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路径相一致:中国各城市和组织的碳中和承诺也基本上锁定了2050年(而非2060年),然而,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以及所必须花费的时间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这些倡议往往是全球性的,无法针对特定国家进行调整。目前,仅有四个框架文件涉及与重工业有关的明确标准:欧盟分类目录、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转型路径倡议和企业爵士与全球清洁商业联盟分类法(Corporate Knights and Clean Capitalism Commission Classification)。然而,前两个分类方案只与当前绩效相关,并未建立实现长期目标所需的转型途径。加速转型的金融工具有限在为高排放企业的脱碳及其转型活动提供金融支持时,一个前提条件是拥有一系列定义明确、广为接受的金融工具。转型金融工具的接受度和流动性也表明了转型市场的成熟度。尽管目前在融资期内制定明确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时,采用SLL和SLB的情况较为常见,但市场上的转型金融工具、债券和贷款仍然非常有限。股权投资、保险和资产担保证券等形式的金融工具相对不明确或根本不存在。目前,与全球和香港市场(产品期限为510年甚至更长)相57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比,中国大陆的可持续发展挂钩产品往往是短期和/或中期(35年)的,造成资金期限不匹配。因此,仍有必要进一步多元化脱碳化金融工具,满足对不同期限转型资金的需求,通过使用额外的产品来解决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转型活动中的风险分担问题。此外,HKEX已经推出碳期货场内交易基金(ETF),广州期货交易所也在研究适时推出碳期货产品。随着碳减排市场的逐步发展,更多与碳金融挂钩的金融工具将被开发出来,以满足各类实体在碳资产管理方面的需求。碳市场机制不统一现在,大湾区共有两个试点碳减排市场(广东和深圳的碳减排市场)。由于碳排放配额的初始分配和碳减排市场的监管存在差异,这两个市场的配额无法交易或互认,使得大湾区的碳减排市场较为割裂,降低了交易的规模和流动性,无法实现对行业的全覆盖。此外,由于目前全国性碳市场和地方试点碳市场并行存在,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地方试点碳市场尽管在中、短期内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但从长远来看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例如,如果国家碳市场逐渐形成,地方试点碳市场可能会出现两极分化,甚至被淘汰出局。58WRI59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对加速转型的 金融实践提出的 几点建议第七章7.1 在大湾区内建立“脱碳化金融”的跨区域协调机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地区的合作与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打造国际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大湾区。脱碳化金融的发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尽管大湾区内有两种制度并存,但仍应加强城市、政策和市场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当务之急是建立跨区域委员会,促进脱碳化金融机制的协调发展,加强大湾区内的沟通与合作。应在现有的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核心协调机构,邀请地方政策制定者和监管部门成立指导委员会,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中国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香港金融管理局和澳门金融管理局等。通过借鉴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的经验,这一协调机制将调动政策激励措施和金融资源,支持转型活动和投资。大湾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引领了增长与创新,率先践行中国提出的“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本章就如何通过行业行动和金融实践加速转型提出几点建议。大湾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在各种区域和国际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强有力的长期合作关系,激励转型投资,并为所有转型实体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正如第6章所述,大湾区应率先将脱碳化金融工具与温室气体减排直接挂钩。为了充分发挥脱碳融资在大湾区的支持作用,我们建议实施以下主要措施。60WRI7.2 加强中国大陆/国际/香港在转型金融分类目录以及信息披露方面的互联互通中国政策制定者和市场主体均逐渐认识到可以利用金融杠杆帮助难减排的行业实现快速脱碳。中国人民银行、NAFMII和其他相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制定中国的转型金融政策框架和转型金融产品。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牵头制定煤电、钢铁、建筑建材和农业等四个行业的转型金融标准,并计划在未来几年进一步覆盖石化、化工、建筑、民航和有色金属等领域。浙江省湖州市政府等地方政府也发布了地方转型分类目录,加速本地的低碳转型实践。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透明度和避免“假转型”,中国大陆在制定其转型分类目录时,需要与国际和香港标准对标,使这些标准在应用时实现互联互通、协调一致。转型金融分类目录是指导高碳排放实体和行业转型的实用工具。其核心优势在于为与巴黎协定和中国30-60目标达成一致勾画出了一条清晰的、有明确时间点的道路。分类范围既可以基于大湾区内的主要制造业(如广东碳减排市场中包括的6个主要行业),也可以选择中国人民银行将要出台的转型金融标准未覆盖的行业。信息披露对转型活动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也很重要。同样重要的是,监管机构之间应就转型活动的强制性信息披露达成共识,市场应准备好采用国际气候信息披露标准(如国际可持续发展理事会制定的标准),使大湾区成为全国范围内的转型典范。7.3 鼓励大湾区的金融机构和企业设定科学的净零目标决定金融市场能否促进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先决条件之一是是否建立明确、科学的转型框架和标准体系。随着协调机制和分类目录的逐步推进,目前市场各方尤为关注企业科学转型方案的制定。迄今为止,对许多高排放行业的指导意见并不明确,其精细程度也不足以用于提出符合国内政府和国际机构利益相关方设定的气候目标的战略和投资计划。同时,基于该目标制定的转型路径应该是切实可行并得到市场高度认可的。基于这一原则,从政策导向的角度来看,中国大陆缺乏为企业指明转型路径的相关指导方针。HKEX于2021年12月发布了 企业净零排放实用指引。该指南是基于科学碳目标倡议的一套科学碳目标设定指南,针对香港上市公司的主要行业类别进行调整,以提供更集中、更实用的指导。因此,大湾区内的企业可以使用HKEX的企业净零排放实用指引或科学碳目标倡议制定其自身的转型计划。目前,科学碳目标倡议已经发布了针对服装和鞋类、水泥、金融机构、森林、土地和农业、信息和通信技术、海事和电力等行业的指导意见。市场还需要培养可持续发展咨询人才,支持企业沿着脱碳之路前进。就脱碳目标和脱碳途径而言,渣打银行以及其他加入科学碳目标倡议的国际银行可以在目标设定、信息披露以及与企业客户的交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7.4 开发与转型挂钩的金融工具箱,扩大融资规模在脱碳化的进程中,大湾区预计需要高达1.84万亿美元的投资支持。金融机构可利用这一机会调动私人资本,扩大资金流,支持该地区和全国范围内的转型活动和投资。目前,中国已经开发了SLL及贴标债务工具(如SLB和转型债券)。大湾区可以建立一个资助计划,扩大可持续发展挂钩产品和转型金融产品范围,涉及制造、建筑和交通行业。一方面,此计划应在中国大陆提供政策支持,如提供债券发行补贴和绿色信贷贴现利息;另一方面,推行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的绿色和可持续资助(GSF)计划,帮助符合条件的债券发行人和贷款借款人支付债券发行和外部审查费用。创新碳减排产品,以便与碳资产(如中国排放配额、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机制和国际市场认可的碳排放信用额)挂钩。例如,国际金融公司(IFC)的森林债券为减少森林砍伐和投资低碳增长提供了经济激励。投资者可以选择在IFC森林债券中获得现金或碳排放信用额,后者可以用于抵消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或在碳减排市场上出售。碳减排产品是一种嵌入在SLL和其他碳排放权交易产品结构中的碳资产,通过制定符合亚太贷款市场协会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原则以及中国或大湾区转型金融分类目录要求的转型目标和技术路线图,支持能源密集型企业。利用风险偏好较高的金融工具(包括聚焦转型的股权投资和并购基金),解决额外的融资缺口,促进实体层面的转型。此外,可以借此探索设立税收优惠私募股权基金的机会,投资于符合特定条件的公司(采用新型低碳技术的公司,采用数字技术或孵化关键行业中的创新中小企业对高碳行业进行改造升级的公司等)。金融机构还可以与地方政府合作,利用碳配额拍卖的收益设立行业低碳基金,用于大湾区的脱碳技术投资和项目。探索开发保险和混合金融工具(如信贷担保、优惠性资本、本币对冲和第一损失部分(first loss position),以更好地分配与转型活动相关的风险。与开发性金融61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developmental finance)和气候金融的情况类似,难减排行业的转型活动也面临着一系列风险,包括转型风险、承购方风险、政策风险、货币风险、流动性和规模风险等。因此,在融资时,风险缓解工具可以在保障转型活动的能源绩效方面发挥关键作用。7.5 为大湾区内的重点行业定制专属的金融解决方案制造业:对于中国监管机构确定的钢铁、石化、水泥、陶瓷和造纸等八个重点能源密集型行业,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与跨国企业(MNC)合作,沿着价值链扩大可持续供应链金融(SSCF)的规模。利用SSCF可以增加MNC供应链可持续性的价值,并为供应商及其买家提供切实的激励。交通运输业:通过对新能源货运车队、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政策激励,吸引市场资本进入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如充电桩和加氢站等)建设领域。鼓励地方政府发行可持续市政债券,对铁路进行投资,并利用SLL和转型融资进行航运融资(在国际海事组织的双燃料船舶之外)。建筑业:通过SLL利用脱碳化金融工具扩大绿色改造的规模,实施有效的绿色改造合同能源管理(EPC)商业模式,在大湾区内采用绿色保险机制解决期限错配问题,扩大对国际绿色建筑认证(如国际金融公司“卓越设计,提高效率”证书)的认可,吸引国际资金,进行运营评估和能源数据披露。7.6 利用当地和区域碳减排市场加速大湾区的转型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引擎之一,大湾区应该采用并制定更加严格的目标,控制区域碳排放量。由于目前缺少负责监管整个大湾区的机构,因此通过区域碳减排市场实施排放量上限的做法更为现实。大湾区碳减排市场可以在以下方面发挥作用,加速大湾区的转型:第一步是建立更多的区域合作。这应包括在不同的碳减排市场间建立数据交换共享机制,提高碳排放数据的透明度和有效性。现有的广东和深圳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还可以通过率先扩大区域碳减排市场的范围,将陶瓷、纺织品、互联网数据中心、建筑和交通运输等未纳入国家碳减排市场的行业纳入其中,进而加快大湾区的转型。可以发展与香港市场挂钩的大湾区区域碳减排市场,试点金融工具和衍生品。国家碳减排市场有望扩大其所涵盖的行业范围,重启CCER交易,为中国内地CCER市场、香港“核心气候”和国际自愿碳减排市场对接提供机会。在促进和实施巴黎协定第6条的过程中,建立了自愿碳减排市场诚信委员会(ICVCM),以形成针对可交易和高质量碳信用的全球统一标准。在此背景下,许多国家和地区正在建立国际自愿碳减排市场。香港推出了“核心气候”自愿碳减排市场,为国内和全球VCM提供服务,将资本与香港、中国大陆和世界各地的气候挂钩产品和机会联系起来。后续可以在相互认可的国内和国际标准、市场基础设施、贸易产品和国际合作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63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附录每年的GDP是根据上一年的GDP和增长率进行计算的,因此有必要对2021年至2060年的GDP增长率做出假设。考虑到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正在经历从“高速”向“高质量”的转变(国务院,2019),我们的主要假设之一是,20252060年,每五年大湾区各城市的平均GDP增长率将下降0.5%左右,如表A-1所示(见下页)。我们创建了三种情景,即基准情景、30-60情景和25-50情景。基准情景:如表A-2所示,20202060年间每五年的碳排放强度降低率将与“十三五”规划期间(20152020年间)相同。这是因为“十四五”规划没有设定国家碳排放强度目标。因此,我们采用“十三五”规划目标作保守估计。30-60情景和25-50情景:30-60情景假设“到2030年达到排放峰值,到2060年达到碳中和”,25-50情景假设“到2025年达到排放峰值,到2050年达到碳中和”。我们的分析将回答以下问题:为了确保2030年/2025年达到排放峰值,分别需要将碳强度降低多少?为了在2060年,甚至在2050年达到碳中和,应当如何设定碳排放上限目标?在30-60情景和25-50情景下,碳强度降低率假设如下:在30-60情景下,广东省需要到2035年使其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81%,才能实现到2030年达到排放峰值。数据来源于WRI中国论文双碳目标下地方碳达峰目标分解的若附录A 大湾区内碳排放缺口分析方法范围和碳排放核算方法在第一章中,项目团队基于GDP和碳强度预测了珠三角城市未来的排放量。分析时结合了香港能源政策模拟器(“香港EPS”,2020)先前对香港的研究结果。由于缺乏可用数据,此分析未包括澳门。碳排放计算公式如下:公式 1二氧化碳排放量=GDP碳强度之所以选择上述两个指标(非人口、人均GDP、单位GDP能耗、单位能耗碳排放四个指标),是因为参考了“十四五”期间GDP增长的官方预测以及省市层面的碳强度目标。然而,大湾区内没有相关的规划文件为单位能耗的碳排放指标提供参考。数据来源、主要假设和情景设置本研究选择2020年作为基准年。2020年碳排放的数据来源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零碳地图(公众环境研究中心,2022)。2020年GDP数据来源于大湾区各城市2021年的统计年鉴和2021年广东统计年鉴。20202025年间的GDP增长预测来自大湾区各城市的“十四五”规划。另外,香港当前和预计的碳排放直接引用自WRI关于香港的研究报告迈向更美好的香港: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蓝图(蒋小谦等,2020)。64WRI干思考(Jiang,2021)。根据“十三五”期间省级目标和市级目标之间的关系,我们计算了大湾区各城市2035年的碳强度。其中,20202035年之间的碳强度通过线性差异计算。若各城市都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将意味着碳排放量需要在2020年的基础上减少90。基于此条件也能计算出2060年,以及20352060年之间的碳强度。根据最新的IPCC报告的要求,我们假设排放量将在2025年达到峰值,到2040年减半,到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假设排放量比2020年减少90%,剩余的通过碳抵消实现)。基于30-60情景假设,需进一步加强碳强度降低幅度才能实现相应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在30-60情景和25-50情景的分析中,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只有20-50情景下碳排放强度降低24的假设对于政策制定具有参考意义。考虑到中国在未来将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政策,以及若想实现碳中和目标,总减排目标比强度削减目标更有意义,因此本研究提出的关于2025年后每五年碳排放强度降低率的假设并不适用于为制定政策提供参考。相反,我们只是建议了2025年后的总减排目标,即:在30-60情景和25-50情景下,年平均降幅分别为7.5和16。20212025年20252030年20302035年20352040年20402045年20452050年20512055年20562060年广州市65.55.04.54.03.53.02.5深圳市65.55.04.54.03.53.02.5珠海市76.56.05.55.04.54.03.5佛山市65.55.04.54.03.53.02.5东莞市65.55.04.54.03.53.02.5中山市6.565.55.04.54.03.53.0江门市65.55.04.54.03.53.02.5惠州市7.57.06.56.05.55.04.54.0肇庆市5.354.94.43.93.42.92.41.9每五年的碳强度降低率(20202060年)广州市23深圳市23珠海市20.5佛山市23东莞市23中山市23江门市20.5惠州市20.5肇庆市20.5表 A-1|20202060年每五年大湾区各城市的GDP年增长率(%)表 A-2|基准情景下每五年的碳排放强度的降低率来源:20212025 年间的数据来自每座城市的“十四五”规划。20252060 年间的数据由项目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09 110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戴德梁行:十五分钟城市-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2023)(69页).pdf

    戴德梁行大中华区研究团队写字楼零售工业酒店十五分钟城市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Chinas New Economy Smart,Sharing and Green 3第一章摘要第二章介绍第三章一个积极变化第四章15 分钟城市第五章中国发展近况第六章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公共空间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TOD)生态解决方案4326388444182225目录第七章写字楼混合办公空间第八章零售社区商业第九章工业最后一公里物流第十章酒店“社区型”精品民宿酒店第十一章要点总结第十二章附录4 第一章 摘要摘要第一章在过去几年时间里,世界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让我们对传统的生活、工作方式不禁提出诘问。例如,现在全球许多员工都能够选择远程工作,并且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家附近几公里范围内活动。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许多城市已经推进或正在考虑推进“15 分钟城市”概念。15 分钟城市是一个促进城市环境可持续性和提高生态环境宜居性的新概念。简而言之,这一概念要求城市在规划时,使城市各个地区不同年龄、背景和能力的市民都能在步行或骑行 15 分钟的距离内获得日常所需,如住宿、就业、生计、健康、教育、文化和休闲。在考虑中国城市总体规划和发展时,总是要从政策开始。2021 年 4 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中国的发展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尤其是在考虑城市化的情况下。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5中国城市规划中,15 分钟城市概念已经被一些城市采用,比如上海和北京。在这些城市中,居住在某一区域内的市民都可以在步行/骑行距离范围内,获得所有核心基础设施和服务。如今,这些城市在考虑新城区建设或旧城区改造/重建的时候,实现区域内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步行/骑行可达性,成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在具体考虑中国城市公共空间与 15 分钟可持续城市环境的关系时,地方政府的目标通常是创造包容性、人性化的友好环境,同时兼具经济可行性。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规划、设计,以及整合一个步行/骑行可达的公共空间的问题。理想情况下,它是一种场所塑造的方法,从空间规划到运营、管理,产生公共空间的社区所有权。最终,塑造一个连游客都愿意反复前往体验的 15 分钟步行/骑行可达的公共空间。为了实现 15 分钟可持续城市环境的互联互通,城市必须拥有一个精心规划、运转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该系统易于使用,方便快捷,可以缩短市民出行时间,并且降低空气污染水平。中国许多城市已经实施或正在寻求实施的一项解决方案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TOD)。与此同时,国家层面对TOD 的鼓励和支持也在不断增加,包括 TOD 规划和开发、TOD 融资以及 TOD 预留用地。15 分钟城市概念还非常注重绿色土地面积,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减少洪涝灾害发生,以及增加生物多样性。可以帮助实现这一目标的城市规划模式之一是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发展模式(EOD),并且该模式正在中国得到广泛的采用和实施。6 第二章 介绍当今,世界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让我们对传统的生活、工作方式不禁提出诘问。城市的设计、规划、开发和运营,正在并将继续在应对发展变化、带来转型变革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和实现中国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带来的一些有益的生活变革,本报告将探讨以下主题:在此基础上,本报告还将重点关注四大商业地产领域:写字楼、零售、工业和酒店,并分别为每个领域选择一个热点话题:混合办公空间、社区商业、最后一公里物流以及“社区型”精品民宿酒店,旨在研究 15 分钟城市生活圈如何提升城市宜居性。一个积极变化;十五分钟城市;中国发展近况;相关政策方针;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公共空间;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TOD),以及;生态解决方案。介绍第二章8 第三章 一个积极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引起了我们对传统生活、工作方式的反思。例如,现在全球许多员工都能够选择远程工作,并且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家附近几公里范围内活动。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许多城市已经推进或正在考虑推进“15分钟城市”概念。那么,“15 分钟城市”是什么?一个积极变化第三章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910 第四章 深入了解 15 分钟城市15 分钟城市是一个促进城市环境可持续性和提高生态环境宜居性的新概念。简而言之,这一概念要求城市在规划时,使城市各个地区不同年龄、背景和能力的市民都能在步行或骑行 15 分钟的距离内获得日常所需,如住宿、就业、生计、健康、教育、文化和休闲(图 1)。图 1:15 分钟城市的构成要素资料来源:bee smart city,戴德梁行研究部当地购物中心地方卫生设施和服务地方学校当地的游乐场和公园安全的街道和空间通达性良好该地区的公共交通、就业和服务配套联系紧密本地就业机会安全骑行网络当地公共交通设施经济适用房选项适老化场所住房的多样性绿色街道与空间社区花园体育及康乐设施终身学习机会15分钟城市第四章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11这个概念倡导的是城市拥有大量可步行/骑行、自给自足、宜居的社区,并且减少私家车的数量(图 2)。通过倡导这个概念,实施这个概念的城市能够减少使用化石燃料,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继续推动城市的活力、创造力、多样性和创新性,以实现共同利益。15 分钟城市的优点包括:可持续性的增强:包括减少私家车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绿色空间,减少城市热岛效应,降低洪水发生的频率,增加生物多样性。更加宜居和健康的环境:包括更纯净的空气、更多绿色美丽的区域,加强社区内部的关系,减少走动时间,更多的休闲时间用于身心娱乐追求。更加平衡和包容的城市:包括更多的公共空间,更多的社区商业,更多社区层面的社交、互动和决策,以及更强的社区意识。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为当地商店带来更多的顾客,提供更多的当地就业机会,更有效地利用当地商业建筑和空间(图 3)。图 2:15 分钟城市:从大量私人汽车到大量步行道/骑行道的城市环境转变 资料来源:Architonic,戴德梁行研究部步行步行骑车骑车公共交通公共交通私家车私家车12 第四章 深入了解 15 分钟城市图 3:一个典型的 15 分钟城市资料来源:Ramboll UK,戴德梁行研究部 深入了解 15 分钟城市减少健康不平等改善当地经济改善宜居性和生活质量气候行动根据卡洛斯莫雷诺的定义,15 分钟城市的基础是:人类六大基本需求;三个主要目标或特征,以及;四个主导原则。六个需求分别为:1.居住 住所;2.工作 就业;3.供给 生计;4.关爱 健康;5.学习 教育,以及;6.享受 文化和娱乐。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13三个主要目标或特征分别为:1.城市的步伐和节奏应该跟随人,而不是汽车;2.每个空间应该具有多种用途,以及;3.邻里空间应该让市民在其中居住、工作和茁壮成长。四个主导原则是:1.生态:建设一个绿色、生物多样性丰富和环境可持续的城市;2.邻近性:生活在自给自足的社区中;3.团结:加强市民之间的联系;4.参与:促进市民参与社区的持续改造。在考察中国乃至全球的城市时,每个城市的发展路径都是不同的。例如,有些城市在汽车问世之前就已经发展起来,而另一些城市则是在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之后才开始发展的。那些在汽车问世之前发展的城市中,大多拥有了 15 分钟城市规划的基本配置,例如许多的欧洲城市。2019年,由奥雅纳(Arup)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受访者被问及步行或骑行到达公园和商店等基本设施所需时间,调研结果发现米兰和马德里市民平均需要13.1 分钟;巴黎市民平均需要 15.5 分钟;柏林市民平均需要 16 分钟;伦敦市民平均需要 23.5 分钟,耗时较长。同样的问题对国内居民来说,汽车问世时间和所在城市/居住区域发展时间的先后,影响着居民平均行程时间的长短。下面的章节,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中国城市化进程,并从 15 分钟城市的视角来讨论这个话题。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1314 第五章 中国发展近况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城市化的速度和无与伦比的规模重塑了中国的城市环境。同时,这也为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图 4)。未来,中国城市的发展方式将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获得便利设施和服务的机会、社会公平性以及温室气体排放量等方面产生许多影响。简言之,中国城市发展前景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完善、便捷、公平和可持续。如果实施得当,15 分钟城市的城市规划理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中国城市实现这些目标。图 4:中国城乡人口变化(1950 年2022 年)超过 65%的人口现在居住在中国的城市地区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戴德梁行研究部005006007008009001,000654320192022城镇人口乡村人口百万中国发展近况第五章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15第 18 页第 22 页第 25 页城市总体规划第六章城市公共空间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TOD)生态解决方案16 第六章 城市总体规划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17第 18 页第 22 页第 25 页在讨论中国可持续城市环境规划时,上海、北京等部分城市已经采用了 15 分钟城市的概念。在这些城市中,居住在某一区域内的市民都可以在步行/骑行距离范围内,获得所有核心基础设施和服务。如今,这些城市在考虑新城区建设或旧城区改造/重建的时候,实现区域内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步行/骑行可达性,成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正如全球其他城市普遍采用的 15 分钟城市概念,该规划在北京、上海受到欢迎的原因有:为没有汽车的居民提供便利;激励周围入驻新企业,以及;避免不必要的出行,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图5)。图 5:上海 15 分钟城区资料来源: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戴德梁行研究部步行时间:15 分钟面积:3 平方千米永久居民:5-10 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 2-2.7 万人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1718 第六章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01城市公共空间18 第六章 城市总体规划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19在具体考虑中国城市公共空间与 15 分钟可持续城市环境的关系时,地方政府的目标通常是创造包容性、人性化的友好环境,同时兼具经济可行性。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规划、设计,以及整合一个步行/骑行可达的公共空间的问题。理想情况下,它是一种场所塑造的方法,从空间规划到运营、管理,产生公共空间的社区所有权。最终,塑造一个连游客都愿意反复前往体验的15分钟步行/骑行可达的公共空间(图 6)。图 6:良好场所塑造的优势资料来源:公共空间项目,戴德梁行研究部培养和定义社区身份提升舒适度培养频繁且有意义的联系建设和支持当地经济建立完善的可达性吸引不同的人群20 第六章 城市总体规划场所塑造是规划、设计和管理城市公共空间的全面过程。它考察当地社区现有的优势和特质,并与社区合作,通过最佳实践的场所塑造概念,加快形成和建立城市公共空间,提升人们的体验感,并增强健康和福祉。有效的场所塑造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应用了城市设计原则。场所塑造可以由官方机构指导并在基层推动。通过吸引所有相关利益方,最佳实践的场所塑造可以提升未充分利用的城市公共空间,增强行人层面的建筑环境体验。好的场所塑造应当贴合社区体验,充分发挥场所潜力,因此这需要大量参与者的介入,设计、运营项目和活动。这种特质使得场所塑造与其他社区发展、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有了明显的区别。鉴于场所塑造拥有多重特性以及它对社区体验的重要性,合理的相关规划及执行非常重要。英国家庭与社区机构关注到,场所塑造可以在以下八个方面产生重大的变化和影响:治理;交通及连接;服务;环境;公平;经济;房屋和建筑环境,以及;社会及文化(图 7)。图 7:合理的场所塑造可以产生积极影响的八个方面资料来源:英国家庭和社区机构,戴德梁行研究部运作良好政府积极,包容,安全社会和文化设计优良质量过关房屋和建筑环境人人平等公平蓬勃发展经济通达便利交通及连接 服务周到服务注重环保环境场所塑造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21国内目前有一片区域,考虑到了以上这几个方面。如今,这片区域对行人友好,通过场所塑造促成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吸引了众多当地居民和游客到访,吸引到的投资也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片区域就是上海徐汇滨江(图 8 和附录中的案例研究 1)。图 8:上海徐汇滨江大事记资料来源:戴德梁行研究部龙华成为保卫上海市区重要军事防线的一部分。龙华地区陆续开设工厂。就这样,徐汇滨江开启了工业化的进程。龙华机场诞生,作为中国民航的发源地,龙华机场一度成为民国时期的航空门户。徐汇滨江目前已经成功吸引龙美术馆等众多知名文化艺术机构。这段时间,贯通了 8.4 公里的滨江岸线公共空间已建成,并先后创建了西岸音乐节等品牌活动。一系列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设施如上海水泥厂等在徐汇西岸地区建成,直到 2009 年才纷纷关闭或迁移至上海郊区。19世纪1917 年2010 年至今20 世纪初期到2009 年展望末来,“场所主导”的方法将激发一种目标意识。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和管理将由包含各行各业的专业团队来实施和执行,从而促进社会资本参与,培养共同价值观、主人翁意识以及实现多元、绿色和可持续的城市环境体验。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2122 第六章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02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TOD)22 第六章 城市总体规划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23为了实现 15 分钟可持续城市环境的互联互通,城市必须拥有一个精心规划、运转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该系统易于使用,方便快捷,可以缩短市民出行时间,并且降低空气污染水平。中国许多城市已经实施或正在寻求实施的一项解决方案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TOD)。与此同时,国家层面对 TOD 的鼓励和支持也在不断增加,包括 TOD 规划和开发、TOD 融资以及TOD 预留用地。TOD 基本上让公共交通枢纽步行/骑行范围内的居住、商务和休闲空间有最大化的公共效益。它还促进了城市紧凑发展空间和公共交通之间相互依存的联系。此外,TOD 希望通过减少汽车的使用来增加公共交通的使用,由此来助力城市地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图 9)。图 9:TOD 的优势资料来源:WRI,戴德梁行研究通勤社交环境经济 在全市范围内方便更多的居民职业拓展及业余生活 方便更多人选择低成本的交通解决方案(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出行)减少对汽车的依赖 社区活跃度提升 通过在公共交通枢纽附近建造综合性多收入群体都可以进驻的住房来促进社会公平 让行动困难者出行更加方便 通过创建适合的步行社区来改善健康状况并增加活动 通过减少对汽车的依赖和城市扩张来减少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减少能源消耗 保护绿色和自然空间 方便员工的聚集和出行 通过多元发展增强经济韧性 激发地方经济活力 提升交通线路沿线财产的价值来资助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 降低基础设施成本 降低运输成本24 第六章 城市总体规划TOD 通常包括一个中央交通枢纽(例如附带众多公共汽车站的火车站),周围可能是包含商业和住宅的混合开发用地。此外,TOD 旨在方便人们步行/骑行出行。此报告中我们想列举一个很好的例子,杭州的始版桥未来社区(图 10 和附录中的案例研究 2)。图 10:杭州始版桥未来社区时间线资料来源:戴德梁行策略发展顾问部,戴德梁行研究部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未来社区”。始版桥社区被列入浙江省首批 24 个未来社区试点之一。浙江省举行 2020 年全省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本批集中开工的 537 个项目聚焦高质量发展。杭州共有 48 个项目参加本次集中开工活动,包括始版桥未来社区项目。始版桥未来社区项目总投资约92.9亿元,建设单位为杭州望海潮建设有限公司,建设工期为 2020-2022 年,同时被列为省长联系点项目。2019 年2020 年 3 月2020 年至今24 第六章 城市总体规划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25城市总体规划03生态解决方案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2526 第六章 城市总体规划如前所述,鉴于“四大主导原则”之一以生态为核心,“15 分钟城市”概念还非常注重绿色土地面积,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减少洪涝灾害发生,以及增加生物多样性。例如,在昆明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上,经常遭受台风和风暴潮的深圳大鹏新区被授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面推进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综合开发模式。在防洪方面,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研究选定了 20 个城市规划和启动海绵城市试点项目。这些海绵城市项目在顺利完工后,将有助于改善水环境,防洪排涝(图 11)。此外,15分钟城市概念的“六大需求”之一侧重于“供应端”。换句话说,以城市农业的形式来满足和推动自给自足的生计或粮食生产的需求。可以帮助实现这一目标的城市规划模式之一是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发展模式(EOD),并且该模式正在中国得到广泛的采用和实施。在此基础上,根据麻省理工学院针对 EOD 的 10 个方向性原则,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当地食品生产的最大化,中国在 15 分钟城市规划和城市农业方面也特别关注到这一点(图 12)。资料来源:戴德梁行研究部图 11:一个简单的海绵城市系统要素绿顶河流透水人行道雨水花园人造湖景观绿地水净化水循环再利用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27图 12:EOD 的 10 个方向性原则资料来源:麻省理工学院,积水房屋株式会社,戴德梁行研究部1.完成废物和水资源的循环:100%处理现场及所有范围内的废物和水资源,包括下水道污水、灰水和雨水。6.恢复溪流和河流:加强和修复现有的水道。恢复和保护流域的完整性,并通过技术加强它。3.高效能源设计:结合场地定位和规划,利用现场可再生能源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被动式和气候节能的效益。8.结合创新材料:建筑材料和现场产品(铺路材料、墙壁等)选择使用可减少能源消耗(当地材料)并具有适应变化潜力的材料。2.集成基础设施系统:从嵌入式和无处不在的数字技术到生态工程,基础设施系统和建筑物应该增强系统流程并结合交付方法。7.重建栖息地和野生动物:保留、构建和恢复生态矩阵,以支持动物物种、植被和地形特征。在施工期间保存和保护现有功能。将地方级网络连接到区域系统。4.现场粮食产量最大化:提高自给自足和本地粮食产量,尤其是水果和蔬菜。9.保护文化和遗产:通过保存、保护和融入新建筑和景观设计,将当地的价值观融入其中。5.增强机动性和循环:使用新的交通方式,减少从本地到区域、从个人到共享的能源消耗。重塑并组织流通模式以适应新的出行模式和行为。10.重视公平、健康和幸福:改善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的生活和工作环境。28 第六章 城市总体规划中国农业科学院设施农业环境工程研究中心位于北京市中国农业科学院内,为城市地区农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目前,该中心拥有 40 多 个研究机构,主要研究室内和垂直城市农业、温室工程、植物工厂、水培和能源效率的各个方面。该研究中心指出,中国气候多变,大部分北方城市的气温可低至-55 摄氏度,国内的垂直农场需要在冬季也能熟练生产粮食。与传统农业相比,随着水培、LED 照明、热泵和主动蓄热等技术的发展,发达城市中一个拥有天然太阳能农场可以将单位面积的生产力提高 2 至 10 倍。通过人工照明,这一数字提升到 40 倍,而通过采用垂直农业技术,这一产量可以达到传统农场的1,000 倍以上。如果将城市农业适度纳入 15 分钟城市规划,都市农业将诞生更多优势,包括社会和文化效益、健康和福祉的改善、更好的环境以及更有力的地方经济和社区发展(图 13)。28 第六章 城市总体规划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29图 13:城市农业的优势资料来源:佛罗里达大学,戴德梁行研究部30 第六章 城市总体规划同样,根据麻省理工学院及其 EOD 的十个方向性原则,其中提到了两个路径是恢复河流和溪流,以及重建栖息地和野生动植物。绿色植物遮蔽了城市街道,从而减少了“热岛效应”。因此,自然绿地降低了城市的相对温度,提高了宜居性。放眼全球,位于韩国首尔的清溪川改造项目是一个值得了解的国际 EOD 项目(图 14 和附录中的案例研究 3)。图 14:首尔清溪川资料来源:戴德梁行研究部用混凝土覆盖清溪川。在清溪川上兴建高架公路。清溪川重新开放。提出清溪川改造工程。清溪川继续吸引来自本地区、首尔其他地区、韩国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大量游客。1958年1976 年2005 年2003 年2005 年至今30 第六章 城市总体规划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31清溪川是首尔市政府推进的大规模城市公共修复项目,它实现了清溪川从混凝土排水系统到公共休闲空间的华丽转变。清溪川原是首尔一条长10.9 公里的,被垃圾及废物覆盖的污水渠,河流上还建有高速公路。糟糕的河流环境使得城市形象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首尔市政府要求拆除高速公路,并建立起“清溪川文化带”网络系统。新的网络系统下,一条步行街将河流与周围的历史建筑连接起来,并实施了交通流量监控措施,以减少拥堵,提高公路使用率。清溪川项目表明,重新审视那些看似无法修复的遗址,他们也可以转换成为新项目,挖掘出更好的用途。这些努力使社区变得更美好,为居民提供可步行/骑行的公共空间,并吸引商店、企业和其他商业活动来促进周围社区的发展。该项目为城市带来了清澈的河流的同时,河流的冷却作用也使得周边地区温度降低 3.6 摄氏度。总体而言,这一 EOD 项目为城市提供了成熟的防汛系统,并使得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增加了 639。更为重要的是,该项目提高了周边社区的宜居性,将自然环境归还给市中心。在接下来的四个部分中,本报告还将重点关注四大商业地产领域,并分别为每个领域选择一个热点话题,旨在研究 15 分钟城市生活圈如何提升城市宜居性。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3132 第七章 写字楼混合办公空间混合办公空间图 15:混合办公的定义资料来源:Ones,戴德梁行研究部技术进步和数字化变革受新冠肺炎疫情推动和发展,成为了中国乃至全球混合办公模式的主要驱动因素。什么是混合办公?混合办公通过建立协同办公平台,允许员工在办公室工作或远程工作。在混合办公工作安排中,有些员工选择或被要求定期在办公室工作,而有些员工则选择大部分时间远程工作。典型的混合办公空间中预留出了会议、协作、社交和联系的空间,个人分配的空间较少。混合办公还旨在为员工提供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以及获取资源、工具和培训的空间,并与公司的文化、品牌和形象联系起来(图 15)。混合办公是25%一种将居家工作和办公室工作结合起来,并考虑到个人需求的工作方式。混合办公为员工的工作提供了灵活性,当员工回到办公室时,可以在公共工作区工作。因此,员工可以享受个性化的工作时间表。写字楼第七章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33图 16:远程办公发展的时间线 资料来源:Toptal,戴德梁行研究部全球发展趋势混合办公的相关技术已经发展多年,但企业普遍对灵活办公制度持谨慎态度,尤其是在中国内地。然而,在新冠疫情期间,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内地)的许多组织机构为了维持业务的持续运营,不得不迅速适应并采用混合办公模式,大多数员工居家办公(图16)。15 分钟城市规划混合办公空间的考虑因素自疫情结束以后,混合办公正在迅速成为全球许多城市的工作“常态”,员工和组织机构都意识到混合办公模式带来了许多好处。如今,甚至有人断言,疫情前的办公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未来将不再有紧凑和固定工位的办公空间。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城市都将设有办公室,但组织机构不太可能要求所有员工全部返回办公室工作。在适当的时候,全球(包括中国)许多城市的办公场所将融合远程办公和在办公室办公,技术将成为保持员工间沟通联系和有效维持生产力水平的关键。第一台个人电脑问世。美国彭尼公司(J.C.Penney)允许呼叫中心的员工可以在家办公。企业社交网络工具 Yammer 发布(于 2012 年被微软以 12 亿美元收购)。全球 70%的人每周至少远程工作一次,53%的人每周至少有一半的时间远程工作。多人视频协作软件 Zoom 的用户中,拥有 10 名以上员工的企业达到50,800 家,较 2017 年增长了 5 倍。新冠疫情成为远程办公的“里程碑”。全球数亿人不得不居家办公。在美国,远程办公的人数达到了 150 万。移动热点(Wi-Fi)被发明了。16K 内存软盘100K 字节存储1975年1980 年代中期2008年20182019年2020年1987年1991年www70%每周一次一半的工作日53P,800年34 第七章 写字楼混合办公空间今年早些时候,戴德梁行对中国内地写字楼租户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了解他们对混合办公的看法。以下是关于 15 分钟城市规划的两个问题:问题 1 和图 17:如果采用,您所在的组织机构在内地的员工喜欢使用混合办公模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选择其中一个选项)27.27%9.09E.45.18%0.00%0%5 %05EP%A.无需通勤上班B.更有利于个人健康C.灵活平衡其他职责D.提高工作效率E.不知道资料来源:戴德梁行研究部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35问题 2 和图 18:如果采用,您所在的组织机构在内地的员工更喜欢远程办公的频率是?(请选择其中一个选项)根据我们的调查,大中华区的员工喜欢使用混合办公模式的最主要原因是其具有灵活性,该模式让员工可以灵活地平衡其他职责,如日常生活。其次是该模式可以避免员工耗费几个小时的时间通勤。员工节省下了时间,更好地平衡了生活,因此也就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一点也是混合办公模式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当谈到 15 分钟城市规划时,平衡其他责任也是一个需要牢记的关键因素。员工在混合办公模式下,不在办公室的时间里,大多会选择居家办公。然而许多员工居住在郊区,并且随着人数变多,这些居住区域涵盖的餐馆、便利店和零售店等便利设施将迎来更多需求。所有必须的、重要的设施都需要在步行/骑行距离内。13.64%9.09.18.73%4.551.82%0%5 %05%A.每周1天B.每周2天C.每周3天D.每周4天E.长期远程办公F.不知道资料来源:戴德梁行研究部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3536 第七章 写字楼混合办公空间图 19:轮辐式办公室资料来源:戴德梁行研究部根据我们的调查,超过 31%的员工选择了“不知道”更喜欢的远程办公频率,该选项排名首位。这很好地说明了内地混合办公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因为许多员工仍不确定他们平均每周会远程工作多少天。除此之外,占比第二和第三的选项分别为每周 4 天和每周 3 天。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比调查结果,国内员工远程办公的平均天数预计会减少到1到2天。这是由于需要处理面对面的工作、获取工作资源、面对面指导或培训、培养个人对团队或公司的归属感等等。选择每周一至三天在家办公,而不是在办公室办公,这就是以另外一种形式推进 15 分钟城市规划进程。在新的混合办公模式下,中央办公场所更多地用于协作工作、客户会议、活动、培训和工作资源的使用。但如果不仅有一个中央办公室可供办公室员工使用,而且还有几个位于郊区的辐条办公室会怎么样?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就不用花很长时间往返于中央办公室,而是可以方便地步行/骑行至最近的办公场所,与同事和重要客户会面,参加活动,参加职业培训,甚至使用办公室的资源和设备。更重要的是,中央办公空间可以是直接从写字楼业主那里租用的区域办公场所,也可以是服务式办公供应商或联合办公供应商为会员签约提供的空间,或者是三种选择的组合(图 19)。区域办公空间服务式办公空间家庭办公空间联合办公空间中央办公空间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37此外,办公舱也是一种选择。它可以为单个员工提供相对独立的空间,员工可以在此专注地工作,也可以接听电话会议或参与线上研讨会,空间较大的办公舱也适用于多人会议。办公舱可以有多种空间大小,并可以根据以下方面进行定制:室内设计;人体工程学;内外颜色;内部和外部材料;家具;隔音;供电;照明;空调,以及;IT 技术(计算机、Wi-Fi、视频会议系统等)。精心设计的办公舱还包含以下优点:为用户缓解工作疲劳;促进用户健康;提升用户的健康和幸福感,以及;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办公舱可以安置在城市的许多地方,包括写字楼大堂、购物中心、咖啡馆、酒店、住宅区、机场、火车站、公共广场或街道上,从而增加了 15 分钟城市概念的价值。一旦在城市周围覆盖了办公舱网络,用户就可以随时通过“即付即用/按分钟计费”系统,使用特定的办公舱。最后,瑞安在上海提供的 WORKX NOW 办公舱就是一个实施办公舱概念的例子(图 20 和附录中的案例研究 4)。图 20:上海瑞安 WORKX NOW 时间线资料来源:戴德梁行研究部首个实验性创新办公空间 WORKX SOCIAL LAB 在瑞安广场推出。INNO NOW推出了四个灵动办公舱模块,以测试操作能力。瑞安在上海新天地增加了两个WORKX NOW办公舱,使公司在上海运营的灵动办公舱总数达到 7 个。当 WORKX NOW 在上海新天地正式推出时,灵动办公舱产品系列进行了升级。2020年2020 年2023 年2022 年38 第八章 零售社区商业社区商业图 21:消费者对社区商业各项的满意度(2023 年)备注:1 是非常不满意;2 是不满意;3 是中等;4 是满意;5 是非常满意。资料来源:戴德梁行研究部社区商业是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社区商业对于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适合步行/骑行的社区。服务于社区相较于区域级购物中心的“一站式”购物和体验性,社区商业更专注于服务周边几公里范围内的居民,为他们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购物环境、社交约会和亲子娱乐场所。根据戴德梁行的调研,现阶段,中国消费者对社区商业的绿色环保、体验性、策展与营销活动,以及人员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 21)。1.02.03.04.05.0绿色环保体验性策展与营销活动人员服务智能化(机器人、自助收银等)购物中心设计与美陈服务设施与设备(洗手间、母婴室等)品牌与业态安全交通便利性零售第八章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39图 22:中国 16 个城市新增供应零售物业类型占比(2023 年2025 年)资料来源:戴德梁行研究部随着中国消费者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的改变,社区商业采用新技术和创新商业模式,从而迎合不断增长的社区消费需求。社区商业通过对租户组合、空间、环境等多方面的优化,提升顾客的消费体验。除了超市、零售、餐饮、生活服务等业态,社区商业还会引入共享办公、儿童、娱乐、诊所、宠物服务等业态,满足消费者的各类消费需求。一些运营成功的社区商业还会打造花园露台、屋顶花园、亲子游乐广场等,作为周边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社区商业不仅是社区商业功能的载体,更是社区文化的载体。社区商业与周边社区管理委员会合作,在社区商业的多功能剧场、中庭、广场等空间举办艺术策展、文艺演出、跳蚤市场、公益义卖和亲子交流等社区活动,吸引周边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同时,也提高了顾客的粘性,为社区商业带来稳定的客流。随着中国社区商业重要性的日趋凸显,新增供应零售项目为社区商业的占比也进一步提升。根据戴德梁行的统计数据,未来三年,中国 16 个城市近32%的新增供应零售项目为社区商业(图 22)。14.7%市域型购物中心52.2%区域型购物中心31.7%社区型购物中心1.4%其他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3940 第八章 零售社区商业数字化智慧菜市场展望未来,智慧商圈建设已经成为创新消费场景、改善消费条件、增强消费能力的重要抓手。对于零售商来说,零售行业数字化转型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消费数据,可以更好地提升营销、服务、产品和销售额。中国正在积极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上海为例,到 2025 年,上海将建设 15 个左右在全国具有示范引领性的数字商圈商街。2022 年,上海市豫园商圈入选全国示范智慧商圈,其客流量、出租率和销售额较上一年度均有所提高(图 23)。菜市场是 15 分钟生活圈必不可少的设施之一,也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民生工程”。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20 年中国菜市场生鲜零售占整体生鲜零售的 56%,是中国最大的生鲜零售渠道(图 24)。图 23:上海市豫园商圈经营业绩图 24:生鲜零售渠道分布(2020 年)资料来源:上海豫园旅游商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2 年度报告,戴德梁行研究部资料来源:艾瑞咨询,戴德梁行研究部 20% 10% 59%出租率客流量销售额与此同时,中国各地也在积极探索数字化赋能菜市场管理的新路径,以改善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并增加销售额。56%菜市场44%其他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41图 25:中国一二线城市智慧菜市场数量(2023 年 4 月)资料来源:戴德梁行研究部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菜市场智慧化改造。中国的智慧菜市场建设已经步入了快速发展期。根据戴德梁行的不完全统计,截至 2023 年 4 月,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杭州等一二线城市的智慧菜市场数量已经超过了 3,400 个(图 25)。天津大直沽菜市场是一家既能让人品味人间烟火、市井风情,又能享受到高品质的消费体验的智慧菜市场(图26 和附录中的案例研究 5)。图 26:天津大直沽菜市场重大事件时间轴资料来源:戴德梁行研究部 天津市大直沽菜市场建成营业。大直沽菜市场改造后开业,占地面积增加了 1,000 多平方米。大直沽菜市场是“天津市标准化菜市场”、“天津市20 项民心工程之一”的重大提升改造工程。2003年2009 年 6 月2018 年个00500600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杭州南京成都重庆武汉西安42 第八章 零售社区商业图 27:中国智慧菜市场行业规模及渗透率(2016 年2025 年)资料来源:艾瑞咨询,戴德梁行研究部未来三年,中国菜市场智慧化改造将加速推进。艾瑞预计,智慧菜场的整体渗透率由 2020 年的 0.4%快速提升至 2025 年的 15%(图 27)。亿元0%2%4%6%8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2001920202021E2022E2023E2024E2025E中国传统菜市场行业规模(亿元)中国智慧菜市场行业规模(亿元)智慧菜市场渗透率(%)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43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43最后一公里物流在工业方面,影响 15 分钟步行/骑行城市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最后一公里物流基础设施的实施,尤其是考虑到中国电子商务的扩张。现状与未来如今,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大多使用货车、面包车和三轮车进行最后一公里的快递配送。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交通的关注,以及对运输成本和配送效率的重视,中国物流业目前正在研究更加先进的配送模式,包括无人配送车辆、配送机器人、配送无人机和配送快递的固定翼无人机(UAV)。未来,快递将有望通过这些运输方式送到指定收货点。鉴于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快递及快递配送业务的增长,中国的最后一公里物流需要持续寻找改进的方法,从而跟上时代的步伐,为生活在 15 分钟城市社区内的市民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体验。改进的方法有很多,但最后一公里物流有四个关键领域值得关注:配送设施;工业第九章 订单跟踪;配送,以及;收货点。44 第九章 工业最后一公里物流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45收货点改进当收货客户不在收货点接收快递时,最后一公里配送对在指定家庭或公司地址向客户配送快递的企业来说可能是非常沉重的负担。这可能导致送货企业在成功送货之前多次尝试送货,通常会造成送货企业的燃料和劳动力成本额外增加。有两种方法可以确保每次都能完成配送,一种是采用智能指定上下车点系统(PUDO),另一种是采用智能自助储物柜系统:智能指定上下车点系统智能指定上下车点系统(PUDO)包括一个供消费者收发快递的选定地点。一般来说,中国的智能指定上下车点系统站点要么是现有企业(如便利店)中有人值守的柜台,要么是现有企业中无人值守的储物柜(图 28)。总体而言,物流企业将快递送至智能指定上下车点系统位置,并在该位置存放快递,同时通知客户。当消费者到达智能指定上下车点系统网点领取快递时,可通过二维码从智能指定上下车点系统 网点员工处领取快递或打开无人储物柜。如果顾客需要退货,他或她可以使用承运商的数字界面预订退货,或让智能指定上下车点系统 柜台前的店员扫描快递标签,这取决于智能指定上下车点系统地点是有人值守还是无人值守。图 28:指定上下车点(PUDO)配送系统如何运作资料来源:戴德梁行研究部客户网上订购 包裹送达 PUDO 点客户取走订单46 第九章 工业最后一公里物流 智能自助储物柜系统智能自助储物柜系统可以被安放在任何位置,但是在中国,他们大多数都集中在住宅小区里(图 29)。图 29:智能自助储物柜的设计、组件和工作部件资料来源:MVK Mash 智能柜,戴德梁行研究部金属厚度从1 mm 起远程操控17英尺的触摸屏配有小工具充电器的电池粉末涂料覆盖层现金和硬币支付模块银行卡支付模块视频监控和警报系统双层防盗门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47在许多情况下,与智能指定上下车点系统一样,这些智能储物柜也因其普遍的便利性、投递企业和客户的易用性、投递效率、全天候可用性、更高的快递安全性以及中国目前 6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这一事实而广受欢迎。这些智能储物柜还可以通过二维码系统进行操作。如果得到有效实施,智能指定上下车点系统和智能自助储物柜系统将为 15 分钟城市社区带来巨大优势,因为它们提高了取货的便捷性,提升了配送效率,并将取货点置于步行/骑行均可到达的距离之内。最后是 15 分钟城市社区内的污染和可持续性问题。世界各地和中国的许多城市都在严厉打击污染严重的车辆。例如在伦敦,该市设立了超低排放区(ULEZ),污染严重的车辆进入该区将按日收费。鉴于目前许多送货卡车都是高污染车辆,这项新规定自然会影响到该市最后一英里送货物流的成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伦敦的 Q-Park 公司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位于帕克巷的一个停车场正好位于超低排放区的边界上。他们与英国物流公司 DPD 合作,在停车场内建立了一个相当规模的最后一公里物流中心。在新的安排下,不符合在超低排放区内自由行驶的环保标准的配送车辆驶入停车场,并在停车场内的物流枢纽卸下快递包裹。然后,这些快递包裹会被转移到更小更环保的配送车辆上,并送到超低排放区内的客户手中(图 30 和附录中的案例研究 6)。图 30:伦敦 Q-Park 重要事件时间表资料来源:戴德梁行研究部Q-Park 成立Q-Park 收购了法国公司 Epolia。Q-Park 与特斯拉合作。Q-Park 荣获 英国停车奖(British Parking Awards)年度最佳停车运营商称号。Q-Park 收购 Massilia Park,成为马赛领先的停车场运营商。Q-Park 加强了在德雷斯顿的业务。1998年2008 年2016 年2022 年2016 年2017年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4748 第十章 酒店探索中国“社区型”精品民宿酒店探索中国“社区型”精品民宿酒店在思考酒店和 15 分钟城市概念时,酒店行业在很多层面上都可以受益于这个概念。在本报告的这一部分,我们将重点关注“社区型”精品民宿酒店。什么是“社区型”精品民宿酒店总体来说,“社区型”精品民宿是独特的、私密的、小型的、以历史和/或文化为灵感的社区酒店。不考虑“星级”等酒店定位评级的情况下,它们更加注重自身是否“正宗”,并提供个性化的住宿和服务。此外,这些民宿酒店着重关注如何进一步提升美好的体验和吸引力的相关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当地的自然景观、美食、历史以及当地的文化和艺术(图31)。图 31:“社区型”精品民宿:示例特征资料来源:戴德梁行研究部独特性历史性私密性文化灵感规模小正宗设计灵感全方位住宿体验酒店第十章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49探索中国“社区型”精品民宿酒店图 32:中国“社区型”精品民宿:设计考虑因素资料来源:戴德梁行研究部“社区型”精品民宿酒店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独特性。通常是通过提升风格、实用性和注重细节来实现的。利用风格讲述酒店的故事,使其独一无二。首先,优质的“社区型”精品民宿酒店设计需要去讲述一个故事。颜色、材料,甚至与位置、当地文化、酒店历史等因素相关的中心主题,应该贯穿整个酒店,为酒店提供连贯一致的外观,这对构建明确的主题有很大帮助(图 32)。“社区型”精品民宿酒店要想名副其实,就必须与本地社区建立强有力的联系。其中一个例子便是裸心酒店管理公司旗下位于浙江省的莫干山裸心谷高级度假村(图 33 及附录案例研究 7)。图 33:莫干山裸心谷高级度假村时间线资料来源:戴德梁行研究部建立裸心乡。建立裸心谷。建立裸心泊。建立裸心岭。建立裸心堡。建立裸心园。预计建立裸心峰。2007年2011 年2020 年2022 年2017 年2021 年2023年风格位置色彩当地文化材料当地历史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4950 第十章 酒店探索中国“社区型”精品民宿酒店与 15 分钟城市概念相辅相成的是,融入本地社区的好处有很多,包括为民宿和社区带来更稳健的业务可持续性、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提高环境可持续性和降低成本。例如,本地采购可减少燃料消耗和空气污染。融入本地社区的方式也有很多,例如:雇佣本地员工;使用本地产品;组织本地旅游;展示本地手工艺品;突出本地文化,以及;支持本地娱乐活动(图 34)。图 34:中国“社区型”精品民宿:融入本地社区的方式资料来源:戴德梁行研究部最后,相对而言,“社区型”精品民宿酒店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但随着中国不同阶层的酒店客人更加注重整体住宿体验,未来此类酒店将受到更多休闲住宿和商旅客人的青睐。雇佣本地员工展示本地手工艺品使用本地产品突出本地文化组织本地旅游支持本地娱乐活动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51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51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许多城市已经推进或正在考虑推进“15 分钟城市”概念。15 分钟城市是一个促进城市环境可持续性和提高生态环境宜居性的新概念。在中国可持续城市环境规划中,15 分钟城市概念已经被一些城市采用,比如上海和北京。2021 年 4 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中国的发展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尤其是在考虑城市化的情况下。要点总结第十一章52 第十一章 要点总结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53在具体考虑中国城市公共空间与 15分钟可持续城市环境的关系时,地方政府的目标通常是创造包容性、人性化的友好环境,同时兼具经济可行性。为了实现 15 分钟可持续城市环境的互联互通,城市必须拥有一个精心规划、运转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该系统易于使用,方便快捷,可以缩短市民出行时间,并且降低空气污染水平。15 分钟城市概念还非常注重绿色土地面积,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减少洪涝灾害发生,以及增加生物多样性。最后,为了减少中国建筑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包括减少 15 分钟步行/骑行可达的建筑碳足迹,采取下一步行动以实现碳中和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建立“碳平衡”。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5354 Part 12 AppendixPAGE 56案例研究 1徐汇滨江上海PAGE 58案例研究 2始版桥未来社区杭州PAGE 60案例研究 3首尔清溪川韩国附录第十二章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55PAGE 64案例研究 5大直沽菜市场天津PAGE 62案例研究 4瑞安WORKX NOW上海PAGE 66案例研究 6Q-Park伦敦PAGE 68案例研究 7裸心谷莫干山 徐汇滨江上海废弃工业区的重生2003年至今摘要:上海徐汇滨江曾经是一片废弃的工业用地,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由绿地、步行道和翻新建筑组成的公共空间。它如今成为了上海核心地带最具活力的滨水区之一。案例研究156 第十二章 附录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57概述:近年来,徐汇滨江经历了一次发展复兴,井成为上海一个重要的公共空间。它占地面积 9.4 平方千米,滨江长度11.4 公里,在上海核心区域黄浦江沿岸是最大的单一指定区域。预计总的房地产开发面积超过 900 万平方米。影响:现在,徐汇滨江有超过 281,000 平方米的综合绿地。种植的植被使公众可以欣赏到不同的景观和季节性的花卉;徐汇滨江获得了许多奖项和荣誉,例如“上海最美的跑步路线”和“中国人居环境示范奖”;徐汇滨江有超过 20 个文化和艺术场馆。该地区每年可以举办近 100 个高质量的国际活动。它是如何完成的:绿化、建筑翻新、水岸整合以及步行/骑行路线规划是规划和设计这一地区时的关键考量因素;旧龙华机场的废弃跑道被改造成为“跑道”公园,井与水景和绿地交替出现;在保留原有结构外观和特点的基础上,裕明美术馆被改造成为一个老上海飞机厂的机库;知名文化艺术机构,如龙美术馆、裕明美术馆和 Tank上海(一个由五个保存完好的燃料储罐 改造而成的公园)成功地被融合进来;在徐汇滨江举办高质量的活动,如西岸音乐节、西岸美食节和上海西岸建筑与当代艺术展。成果:徐汇滨江已经成功地从废弃的工业区和废弃的机场转型成为上海最具活力和动感的公共空间之一;如今,这个地区是一个多功能的休闲公园人们可以在步行、慢跑或骑行的同时探索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总结:徐汇滨江是上海连接滨江步道整体规划的延续,成为了上海滨江步道不可或缺的独特部分;徐汇滨江的现有园林景观在上海城市绿化中扮演着重要的生态角色;作为一个公共空间,徐汇滨江的设计旨在让所有人都能轻松进入并感受到它的亲切和友善。重大事件时间轴:龙华成为保卫上海市区重要军事防线的一部分。龙华地区陆续开设工厂。就这样,徐汇滨江开启了工业化的进程。龙华机场诞生,作为中国民航的发源地,龙华机场一度成为民国时期的航空门户。徐汇滨江目前已经成功吸引龙美术馆等众多知名文化艺术机构。这段时间,贯通了 8.4 公里的滨江岸线公共空间已建成,并先后创建了西岸音乐节等品牌活动。一系列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设施如上海水泥厂等在徐汇西岸地区建成,直到 2009 年才纷纷关闭或迁移至上海郊区。19 世纪1917 年2010 年至今20 世纪初期到2009 年始版桥未来社区杭州实现从“造房子”向“造生活”转变2019年至今摘要:以和睦共治、绿色集约、智慧共享为内涵特征,突出高品质生活主轴,构建以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和治理等九大场景创新为重点的集成系统。案例研究258 第十二章 附录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59概述:以数字化改革为新发展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抓手,浙江对于“未来社区”的建设处于持续与积极的探索阶段。通过对上城区望江新城片区的现存问题梳理,寻找区域人居价值需要提升的原因,项目将进行业态重构、功能定位升级,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影响:一站式服务邻里中心实现老少同乐,提供社区治理服务;人才公寓规划高频生活配套以及以休闲餐饮为主的底商;邻里文化公园以艺术展览、主题 show、未来社区展厅及 IOC 智慧运营中心为主,结合始版桥文化特色,形成社区文化地标;颐养生活街区突出颐养康护特色,配置智慧菜场、社区食堂、老年服务中心等业态,打造新型社区服务康养生活街区;项目所有配套都是步行/骑行可达。它是如何完成的:在空间分布上,望江街道将按照集约高效利用空间的原则,确定了邻里、治理、服务、健康、教育、创业等六大场景;未来社区利用数字技术让“自治功能”变得更完善。“线下管家 线上平台”的综合服务体系让各线下运营场景与线上社区服务平台形成良好的紧密结合;在低碳节能方面,住宅部分将引入“准被动屋”技术来降低能耗,采用光伏发电来实现景观照明。此外,项目利用雨水收集体系浇灌景观绿化,并且将无公害处理的厨余垃圾“反哺式”培育屋顶花园。成果:创建一个步行/骑行可达社区,所有主要设施和服务都近在咫尺;未来,创业服务、功能性工作空间和人才公寓有望促进社区内就业,并增强生活/工作社区的概念;除了适合步行/骑行外,该项目还包括可发电的光伏板、节能的智能建筑系统、综合回收和节水计划,如中水回收利用。总结:始版桥未来社区作为一个步行/骑行可达的TOD项目,旨在通过提高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并在整个项目中实施优化的低碳绿色建设和运营,解决传统枢纽下社区存在的诸多痛点。重大事件时间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未来社区”。始版桥社区被列入浙江省首批 24 个未来社区试点之一。浙江省举行 2020 年全省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本批集中开工的 537 个项目聚焦高质量发展。杭州共有 48 个项目参加本次集中开工活动,包括始版桥未来社区项目。始版桥未来社区项目总投资约92.9亿元,建设单位为杭州望海潮建设有限公司,建设工期为 2020-2022 年,同时被列为省长联系点项目。2019年2020 年 3 月2020 年至今首尔清溪川韩国再造城市休闲空间2003年至今摘要:将一条长达 10.9 公里的小溪重新开发成现代化的绿色公共休闲空间。案例研究360 第十二章 附录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61概述:清溪川是一项令人印象深刻的 EOD 城市更新项目,将一个被混凝土覆盖的排水系统改造成了一个绿色的公共休闲空间;EOD 城市更新项目被认为是可以解决长达 10.9 公里的污水流、垃圾和废物的方案,这条流经高架公路的河流使水环境恶化,成为城市的瑕疵;2003 年,时任首尔市长李明博启动了 EOD 城市再生项目,拆除高架公路并修复这条溪流。市政当局耗资约9 亿美元,于 2005 年完成了这个项目。自那时起清溪川在当地居民和游客中变得越来越受欢迎。影响:清溪川给首尔市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元素。这个 EOD 城市更新项目引入了一个干净水源的自然环境;这条溪流可以使附近地区的气温降低多达 3.6 摄氏度;清溪川已成为文化和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它已成为重振首尔市中心的推动力。它是如何完成的:由于环境恶化,首尔市政府提出了以清溪川为中心的EOD 城市更新计划。高速公路被拆除,采取交通流量措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交通拥堵;这个 EOD 城市更新项目保护了中央首尔独特的自然环境身份。此外,周围的商业区通过实施最新的信息技术系统而得到振兴。此外,该计划还鼓励连接这条溪流与北村、大学路和中洞周围历史建筑的步行友好型道路网络。这个网络系统被称为“清溪川文化带”。成果:该项目为城市提供了成熟的防汛系统。同时,在 2003年至 2008 年期间,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增加了 639。清溪川公共休闲空间每天吸引游客约 64,000 人次;这个项目的成功为其它城市在设计及实施河流及自然生态系统修复上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总结:清溪川 EOD 修复项目展示了通过更新棕地(brownfield)地区来增强社区可居住性和经济复兴的许多积极因素;由于近期大量的城市化问题的产生,如过度开发等,大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往往被忽视。清溪川等都市再绿化工程正是解决这些城市问题,为城市中心区带来良好的生态环境,让所有市民享受城市之美的重要手段之一。重大事件时间轴:用混凝土覆盖清溪川。在清溪川上兴建高架公路。清溪川重新开放。提出清溪川改造工程。清溪川继续吸引来自本地区、首尔其他地区、韩国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大量游客。1958年1976 年2005 年2003 年2005 年至今瑞安 WORKX NOW上海办公空间选择多元化2020年至今摘要:瑞安 WORKX NOW 灵动办公舱产品系列建立了“多元化空间”,为机构和个人提供多样化的办公空间选择。该系列产品使得现有混合办公体系更多元化。案例研究462 第十二章 附录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63概述:随着最近工作方式的变化,瑞安办公提出了(Core Flex)x Digital 的未来办公模式;其中,“Core”代表了集中式的核心办公,“Flex”代表灵活式办公,“Digital”是数字化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瑞安打造了“WORKX”系列产品,其中WORKX NOW 作为最新的灵动办公舱模块产品,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便捷办公空间。影响:WORKX NOW 灵动办公舱模块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工作;WORKX NOW 灵动办公舱模块利用绿色材料和能源,并且减少了往返主要办公室造成的碳排放;WORKX NOW 灵动办公吊舱模块是预先构建的,易于组装,减少了现场施工时间、噪音和污染;灵动办公舱模块分布在整个社区,有效地促进了社区的繁荣,增强了社区的生活体验。它是如何完成的:WORKX NOW 产品由轻便的小型灵动办公舱模块组成,可以放置在城市周围的各个城市位置;配有桌椅和智能设备,允许用户进行办公室工作,在线会议,小型会议等;WORKX NOW 灵动办公舱模块无需人工干预管理,并应用物联网生态系统,包括智能锁、智能开关、中央控制、智能摄像头和预订小程序;最新的 WORKX NOW 灵动办公舱模块现已应用于商业空间;不再局限于写字楼,现在办公舱可以随时为所有用户提供真正的工作场所。成果:目前在运营的 WORKX NOW 灵动办公产品共有 7 个,分别位于分别位于瑞安广场、新天地时尚 I、新天地时尚II(室内外)、湖滨道、企业天地 5 号和创智天地;产品系列实现了零碳运营模式,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WORKX NOW 灵动办公舱模块为用户提供便捷、绿色、智能的灵活办公空间,成为当前混合办公模式下的新选择。总结:为了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办公需求,瑞安 WORKX NOW灵动办公舱产品诞生;未来,随着灵活办公模式的不断发展,这种混合办公产品将不断升级,以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办公需求和城市生活需求。重大事件时间轴:首个实验性创新办公空间 WORKX SOCIAL LAB 在瑞安广场推出。INNO NOW推出了四个灵动办公舱模块,以测试操作能力。瑞安在上海新天地增加了两个WORKX NOW办公舱,使公司在上海运营的灵动办公舱总数达到 7 个。当 WORKX NOW 在上海新天地正式推出时,灵动办公舱产品系列进行了升级。2020年2020 年2023 年2022 年大直沽菜市场天津市井气 科技感的智慧菜市场2003年至今摘要:天津大直沽菜市场不仅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实现了传统菜市场运营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而且汇集了众多天津老字号品牌和地方特色知名品牌,是一家既能让人品味人间烟火、市井风情,又能享受到高品质的消费体验的智慧菜市场。案例研究564 第十二章 附录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65概述:大直沽菜市场位于天津城市最早的聚落,天津城区商品经济发祥地大直沽;区别于传统菜市场业态主要以蔬菜、食品为主,大直沽菜市场布局了“邻里小街”,以销售生活小商品(服饰、化妆品零售、生活用品等)的街区。影响:多次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模范市场”,“天津市标杆市场”、“天津市卫生整洁市场”;大直沽菜市场是具有天津本土特色的智慧菜场,已经成为当地市民和游客的“网红”打卡地。它是如何完成的:大直沽菜市场汇集了众多天津老字号品牌和地方特色知名品牌,如:认一民、天宝楼、大桥道、桂顺斋、张记包子、小宝栗子等;菜市场内除了蔬菜、肉类、水产、百货等经营区域,在熟食销售区设置了就餐区,为市民购物提供全新体验;菜市场实现了 WiFi 全覆盖,每个商户都配有商户展示电子屏,菜场半年对商户进行一次星级评定(产品质量、产品价格、环境维护、文明经营等多维度进行打分),满星 5 级;大直沽菜市场配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消费者可以随时了解市场新开店铺、优惠活动、菜品食品最新的价格动态,以及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结果等;大直沽菜市场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食品安全和菜场运营的管理制度,保证了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成果: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大直沽菜市场实现了传统菜市场运营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不仅提升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还增加了市场的销售额;大直沽菜市场服务于周边 23 个小区,覆盖 4 万余居民。总结:大直沽菜市场是一家既能让人品味人间烟火、市井风情,又能享受到高品质的消费体验的菜市场;20 年历史的天津特色菜场通过设施翻新和智能升级,成为天津菜市场的风向标。重大事件时间轴:天津市大直沽菜市场建成营业。大直沽菜市场改造后开业,占地面积增加了 1,000 多平方米。大直沽菜市场是“天津市标准化菜市场”、“天津市20 项民心工程之一”的重大提升改造工程。2003年2009 年 6 月2018 年Q-Park伦敦另一种配送设施选址解决方案1998 年至今摘要:出于新的环保规定,当时在伦敦牛津街附近的一个现有 Q-Park 停车场内新建了一个快递包裹配送设施。案例研究666 第十二章 附录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67概述:最后一公里配送物流公司必须在飞速发展的世界中发挥作用,特别是考虑到新的环境法规正在对全球城市中心一些最拥堵的地区实施。影响:Q-Park 的产品组合包括 570,000 多个停车位,分布在荷兰、比利时、德国、英国、爱尔兰、法国和丹麦的 3,000 多个停车场;为了遵守英国政府新的环保法规,英国各市政府已开始在市中心设立低排放区,目的是减少道路上污染最严重的车辆数量;鉴于最后一公里配送物流企业目前使用的车辆依赖化石燃料,这些区域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伦敦牛津街被确定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街道之一,威斯敏斯特委员会选择将该街道纳入伦敦超低排放区;对许多最后一公里送货的物流车辆造成影响,污染最严重的车辆如果不支付每日费用,则不得入内。如何完成:Q-Park 在其位于超低排放区 边界的帕克街停车场建立了城市交通枢纽;英国快递配送公司 DPD 与 Q-Park 签订协议,在城市交通枢纽内划出一块较大的区域,建立“最后一公里物流枢纽”;该物流中心从现有车队接收来自大型配送设施的快递包裹,以便在不进入超低排放区的情况下靠近最终配送点;然后使用较小的全电动车辆将快递包裹配送到超低排放区内的最终目的地。结果:Q-Park 建立了最后一公里配送解决方案,既考虑到了现有的快递包裹配送基础设施,又考虑到了新的 超低排放区,还可以分配到他们在英国有业务的每个城市。要点总结:Q-Park 的移动枢纽使物流企业能够按照目前的标准运作,同时遵守英国政府为减少市中心污染和拥堵而制定的新政策。重大事件时间轴:Q-Park 成立Q-Park 收购了法国公司 Epolia。Q-Park 与特斯拉合作。Q-Park 荣获 英国停车奖(British Parking Awards)年度最佳停车运营商称号。Q-Park 收购 Massilia Park,成为马赛领先的停车场运营商。Q-Park 加强了在德雷斯顿的业务。1998年2008 年2016 年2022 年2016 年2017年裸心谷莫干山自然与社区的链接2011年至今摘要:裸心始于 2007 年,旗下高端度假村、共享办公空间等产品提倡“快活裸心,返璞归真”。裸心集团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清新、乐活、绿色和精彩的”生活体验。案例研究768 第十二章 附录十五分钟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的创新与变革 69概述:裸心谷位于浙江省莫干山的一处竹林和茶园之间距离上海 2 个半小时车程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生态度假胜地,并且高度融入社区。影响:裸心谷的别墅包含了121间豪华客房,客房设计高效节能;有夯土墙建造的夯土小屋;在夯土小屋内,泥浆和保温泡沫通过一串混凝土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厚厚的面罩,可以隔离小屋,减少了室内温度的变化;保护区的水资源 100%循环利用;最重要的是,在裸心谷的建设阶段雇佣了 150 多名本地的工匠和工人,另外还有 120 名邻近地区的村民作为员工。它是如何完成的:裸心大本营以上海为中心,旗下度假村产品始于莫干山(2007);在首次成功后,裸心将其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度假村体验的理念扩展到莫干山的裸心谷(2011)和裸心堡(2017),以及苏州的裸心泊(2020),郑州伏羲山的裸心园(2021),南京的裸心岭(2022),西安附近的裸心峰,以及其他一些正在筹备并即将推出的项目;裸心的战略是建造奢华的度假胜地,这些度假胜地的灵感来自大自然,管理时考虑到可持续性,设计时考虑到质量,并融入社区。这种贡献与承诺帮助裸心获得了行业内外的高度认可。成果:占地 60 英亩的裸心谷度假村是亚洲第一个获得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能源与环境设计领导力计划白金认证的度假村;裸心谷餐厅 30%以上的农产品来自于本地度假村。要点总结:如今,裸心谷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精品酒店度假村,在这里,客人可以充分融入社区、融入大自然。重大事件时间轴:建立裸心乡。建立裸心谷。建立裸心泊。建立裸心岭。建立裸心堡。建立裸心园。预计建立裸心峰。2007年2011 年2020 年2022 年2017 年2021 年2023年李志荣环球董事、大中华区副总裁大中华区资本市场部主管陈家辉大中华区估价及顾问服务部主管董事总经理苏智渊中国区产业地产部主管董事总经理魏超英中国区项目及企业服务部总裁侍大卫中国区项目管理服务部主管董事总经理大中华区可持续发展服务平台联席主管黄衍维执行董事大中华区估价及顾问服务部咨询服务主管大中华区可持续发展服务平台联席主管甄仕奇中国区商业部董事总经理陶汝鸿大中华区副总裁大中华区策略发展顾问部主管业务联系 人研究团队联系人 Shaun Brodie大中华区研究部内容主管张晓端华南及华中区 这篇报告是由戴德梁行大中华区研究部内容主管Shaun Brodie撰写,杨岚设计,蔡智英、冀杨、姜艳、管超和刘怡萱分析整理,Simon Graham 校对。为更好地服务客户,戴德梁行研究部在各个领域建立了“卓越中心”,如资本市场、写字楼市场、工业物流、零售商业等,Shaun 主要负责大中华区租户研究板块。如对大中华区租户研究有任何疑问,请联系:邓淑贤香港李易璇台湾魏东北区贾萱华西区关于戴德梁行戴德梁行是享誉全球的房地产服务和咨询顾问公司,通过兼具本土洞察与全球视野的房地产解决方案为客户创造卓越价值。戴德梁行遍布全球 60 多个国家,设有 400 多个办公室,拥有 52,000 名专业员工。在大中华区,23 家分公司合力引领市场发展。2022 年公司全球营业收入达 101 亿美元,核心业务涵盖估价及顾问服务、策略发展顾问、项目管理服务、资本市场、项目及企业服务、产业地产、商业地产等。戴德梁行拥有多元化、平等和包容性的上海品茶,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等领域表现卓越,赢得众多行业重磅奖项和至高荣誉。更多详情,请浏览 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戴德梁行)。免责声明本报告刊载的一切资料及数据,虽力求精确,但仅作参考之用,并非对报告中所载市场或物业的全面描述。报告中所引用的来自公告渠道的信息,尽管戴德梁行相信其可靠性,但该等信息并未经戴德梁行核实,因此戴德梁行不能担保其准确和全面。对于报告中所载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戴德梁行不做任何明示或暗示的担保,也不承担任何责任。戴德梁行在报告中所述的任何观点仅供参考,并不对依赖该观点而采取的任何措施或行动、以及由此引起的任何风险承担任何责任。戴德梁行保留一切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戴德梁行 2023 年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09 69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房地产行业城中村改造专题报告系列之三:城改枕戈待发资金见微知萌-231107(50页).pdf

    行业及产业 行业研究/行业深度 证券研究报告 房地产 2023 年 11 月 07 日 城改枕戈待发,资金见微知萌 看好城中村改造专题报告系列之三 相关研究 加快“三大工程”建设,“防爆雷”作为重中之.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09 50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同策研究院:3季度政策放松后上海楼市特征及趋势判断(2023)(23页).pdf

    3季度政策放松后上海楼市特征及趋势判断2023年10月Contents目录一、宏观经济及房地产行业形势二、2023年前3季度上海楼市特征总结三、市场趋势预判及建议宏观经济及房地产行业形势1当前全国失业率上升,居民对收入预期偏低。同时存款显著增加,居民消费和投资意愿较低。这将导致全国范围内新增刚需购房和投资保值需求逐渐消失。失业率上升拖累收入增长预期,购房意愿下降2016年12月-2023年8月中国消费者预期指数70809001-------------032023-06中国:消费者预期指数:收入中国:消费者预期指数:就业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同策研究院当前居民就业、收入预期偏低2016年12月-2023年9月中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同比678910111213-------------032023-06当前居民投资、消费意愿较低,存款余额同比位于历史高位7月中央层面对我国房地产市场重新定调,明确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强调优化政策,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落实出台“认房不认贷”政策工具、下调首付比例下限等政策措施。同时备受关注的房地产税立法和个人所得税法修订暂缓。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指导意见,稳步推进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住建部联合两部门发布通知,将“认房不认贷”政策纳入各地“一城一策”的政策工具箱。央行、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通知,引导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借贷双方有序调整优化资产负债,降低存量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住建部部长倪虹在企业座谈会表示,进一步落实好降低购买首套住房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改善性住房换购税费减免、个人住房贷款“认房不用认贷”等政策措施;7月27日住建部企业座谈会住户活期存款同比增速持续回落,上海楼市购买力减弱,市场呈现下行。此外,上海住户活期存款同比增速领先于住宅(新房 二手房)销售3-4个月,结合实际来看,从开始筹集资金到最终成交的周期一般也是在3-4个月左右(否则会转入理财避免浪费利息)。住户活期存款同比增速持续回落,上海楼市购买力减弱2019年6月至2023年9月上海住户活期存款增速、新房 二手房成交套数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同策研究院000004000050000600000%5 %上海住户活期存款同比增速新房 二手房成交套数居民减少筹资居民减少筹资需求减弱需求减弱成交逐步回落成交逐步回落-0.8%-0.6%-0.4%-0.2%0.0%0.2%0.4%0.6%0.8%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相较于全国楼市,经济下行期上海房地产市场相对健康发展,市场需求有一定支撑。从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角度来看,近2年全国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续下滑而上海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降幅趋缓。从商品住宅价格指数趋势来看,一线城市中今年1-9月上海房地产市场价格始终维持正向增长,而深圳、广州下行明显。上海房地产市场具有韧性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同策研究院6.10%8.1%0%1%2%3%4%5%6%7%8%9%全国上海1998-2022年全国和上海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2023年1-9月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环比8月仅上海环比增长上海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企稳2023年前3季度上海楼市特征总结2为响应中央调控政策,9月上海在继广州、深圳出台认房不认贷后也正式宣布“认房不认贷”,并在10月率先执行公积金认房不认贷,同时在临港、金山等区域局部出台优化限购政策。从全国范围来看,8月份以来一线城市落实“认房不认贷”,核心二线城市缩小限购区域、陆续放开全域限购政策等,限制性调控政策逐步松绑。政策:为响应中央,上海执行“认房不认贷”政策2023年上海主要楼市调控政策三季度全国各地密集出台楼市新政9月1日官宣认房不认贷2023年3月-4月二手房核验价、指导价放松9月7日 延长存量住房公积金贷款期限 公积金支持城市更新旧住房项目 临港优化人才购房政策,工作年限最短3个月10月17日公积金认房不认贷10月24日金山优化人才购房,社保5年缩短为3年,购房资格家庭变为个人政策类型城市发布日期内容认房不认贷&取消限售郑州2023/8/3 发布稳楼市15条,涉及取消限售、落实“认房不认贷”等。认房不认贷深圳2023/8/30 深圳从8月31日起正式执行“认房不认贷”政策。认房不认贷广州2023/8/30 广州宣布“认房不认贷”政策。认房不认贷中山2023/8/31 中山市宣布“认房不认贷”认房不认贷北京2023/9/1 北京将在全市范围内执行“认房不认贷”。认房不认贷长沙2023/9/1 长沙实施认房不认贷。认房不认贷苏州2023/9/2 苏州市“认房不认贷”政策正式官宣落地。认房不认贷杭州2023/9/5 杭州实施认房不认贷。认房不认贷合肥2023/9/8 合肥官宣执行“认房不认贷”。放宽认房不认贷 天津2023/9/18 天津放宽认房不认贷,市区与非市区房贷、套数不互认。取消限购南京2023/9/7 南京四区不再需要购房证明,全面取消限购。认房不认贷&取消限购大连2023/9/7 大连官宣“认房不认贷”,解除限购政策,放开限售政策。取消限购青岛2023/9/11 青岛全域取消限购政策。优化限购深圳2023/9/11 离异三年内再婚或复婚家庭购房,按照现有家庭房产套数计算。取消限购武汉2023/9/19取消市二环线以内住房限购政策,优化家庭住房贷款套数认定标准。优化限购&增值税免税年限广州2023/9/20取消黄埔、番禺、白云(北部四镇)、花都限购政策;限购区域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购房社保/个税年限降至2年。取消限购宁波2023/9/28 取消限制性购房政策、调整住房限售政策,支持“买新卖旧”。优化限购西安2023/9/29 进一步优化调整限购范围,我市二环以外区域取消限购。优化限购杭州2023/10/16除主城4区外,杭州限购全部取消。三季度上海土拍供应主要有2个特征:第一、土拍规则适度调整。继二批次规则调整后,三批次规则再次优化,不仅新增了竞报“高品质建设”要求,还重启招挂复合,并明确最低装修价格标准。第二、房地联动价逐渐走高,对于楼市预期以及刺激开发商的积极性有一定作用。这一方面降低房企土拍操作难度,另一方面防止土地市场遇冷。土拍:为防市场遇冷,土拍规则优化、房地联动价提升上海土拍规则新增装修标准及高品质建设方案静安中兴地块房地联动价变化今年三批次静安中兴社区地块较去年四批次成交的相邻地块房地联动价上涨2000元/平米除静安中兴外,杨浦、普陀桃浦、闵行华漕、宝山大场和五大新城等地块大多出现涨幅2022年第三批次土拍房地联动价为119000元/平米2022年第三批次土拍房地联动价为133000元/平米2022年第四批次土拍房地联动价为123000元/平米2023年第一批次土拍房地联动价为121000元/平米2023年第三批次土拍房地联动价高层为125000元/平米风貌别墅180000元/平米上海今年一批次土拍热度较高,二批次土拍虽维持一定热度但有降温迹象,三批次热度降温明显。一方面虽然在摇号规则下溢价率走高,但参拍房企数量下降,国央企包揽,民企几近消失;另一方面地块热度分化加剧,当前市场下房企拿地尤为谨慎,核心优质地块被多家房企竞逐,热度较高,例如三批次二轮的青浦赵巷地块超20家房企参拍,但是外围区域地块基本底价成交。土地:三批次土拍降温明显,民企几近消失2021-2023年上海历次土拍成交地块拿地房企性质623925455365303540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第一批第二批首轮第二批第二轮第三批首轮第三批第二轮2021年2022年2023年央企国企民企联合体(含国央企)联合体(民企)外资/中外合资数据来源:dataln,同策研究院2022-2023年第三批次参拍企业数30440506070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第一批第二批首轮第二批第二轮第三批首轮第三批次第二轮2022年2023年家注:参拍企业数量为估算且不包含城投公司6952025303540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第一批第二批首轮第二批第二轮第三批首轮第三批第二轮2021年2022年2023年底价成交溢价率0-3%溢价率3-6%溢价率6-9%溢价率超过9%宗2021-2023年上海历次土拍成交地块结构宗其中22家仅参拍1宗地块,参拍民企均以联合体参拍同一地块无民企参拍9月“认房不认贷”新政出台后上海新房来访热度有所回升,但仍低于近2年市场历史高位水平。同时,热度区域分化明显,主城区增势显著而五大新城、郊区等外围区域增势较弱。由于认房不认贷主要面向改善群体需求释放,外围区域以刚需为主,仍面临较大去化压力。此外,新政效果已然后劲不足。新政后9月前2周来访量有显著提升,但效果边际减弱,需求后劲不足,第3周开始出现逐步回落态势,热度持续性不如预期。商品住宅:新政后来访呈“脉冲式”走势,后劲不足2021年1月-2023年9月上海全市商品住宅访客指数187.00 112.28 05003003504002021-12021-22021-32021-42021-52021-62021-72021-82021---12022-22022-32022-42022-52022-62022-72022-82022---12023-22023-32023-42023-52023-62023-72023-82023-9主城区五大新城五大新城环比涨幅低于主城区涨幅9月新政前后上海商品住宅访客变化趋势注;以08.25-08.31来访指数为基数,视为100国庆假期九批次多个热盘处于认购期,访客增长9月下旬来访热度下降9月1日政策出台020406080018008.25-08.3109.01-09.0709.08-09.1409.15-09.2109.22-09.2809.29-10.0510.06-10.12注:以同策在上海代理的案场为来访为基础,结合同策在上海的市占率进行加权调整,得到上海新房来人来访指数数据来源:同策案场,同策研究院新政使局部热点区域继续升温,但是对于外围项目的去化帮助不大新政加速有购房意愿客群的购房,9月上海成交热度有所回升,较8月增幅明显,但表现不及预期,成交规模仍不及今年上半年高位和去年同期水平。同时,对比7、8批次新房项目,不难看出虽然8批次优质改善新盘数量增加,但认购及去化情况并未显著提升。除助推本就有意愿的客群外,新政并未真正刺激新的客群入场。商品住宅:新政后成交表现不及预期,未刺激新客入场0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0.050.0100.0150.0200.0250.02020/12020/32020/52020/72020/92020/112021/12021/32021/52021/72021/92021/112022/12022/32022/52022/72022/92022/112023/12023/32023/52023/72023/9供应面积成交面积成交均价2020-2023年9月上海商品住宅供求及均价走势万平米元/平米2023年上海7、8批次推盘项目情况对比特征第7批次第8批次推盘数量23个26个项目情况均价6万元以下:8个6-10万:9个10万以上:6个环线内环内:4个内外环:4个外环外:15个均价6万元以下:9个6-10万:10个10万以上:7个环线内环内:2个内外环:7个外环外:17个触发积分量8个5个积分情况平均积分:60.88最高积分:76.08平均积分:61.15最高积分:87已开盘套数6445套7406套平均开盘去化率63.52f.39%开盘去化情况8个项目开盘即售罄7个项目去化不足2成7个项目开盘即售罄4个项目去化不足2成数据来源:dataln,同策研究院上海第8批次新房于8月31日公示,“认房不认贷”政策于9月1日公布,8批次最能反映新政实施后的市场情况新政后上海二手挂牌量激增而成交哑火,一二手置换链条受阻。“认房不认贷”政策所针对的置换客群,只有在完成“卖一”后才能“买一”。而在当前二手市场相对低迷,置换客群除非愿意降价抛售,否则现阶段将被套牢在二手市场。同时,当前政策下上海刚需客群接盘能力有限,无法消化骤增的二手挂牌供应。置换客群购买力被卡,将导致新房市场后续需求疲软,观望情绪产生,长期来看降价跑量的悲观心态将会逐渐蔓延至新房市场。商品住宅:新政后一二手置换链条受阻加剧新政背景下一二手置换链条受阻2023年上海二手住宅成交套数和成交均价走势数据来源:dataln,同策研究院00000400005000060000700000500000002500030000350004000045000500002020/012020/022020/032020/042020/052020/062020/072020/082020/092020/102020/112020/122021/012021/022021/032021/042021/052021/062021/072021/082021/092021/102021/112021/122022/012022/022022/032022/042022/052022/062022/072022/082022/092022/102022/112022/122023/012023/022023/032023/042023/052023/062023/072023/082023/09成交套数成交均价万平米元/平米置换客群“认房不认贷”政策卖房“卖一”后才拥有足够购买力买房二手房市场新房市场刚需客群接盘部分分流至新房市场刺激改善需求二手市场挂牌量激增(某二手平台网站的挂牌数据1个月就增加了1.7万套)买方议价能力增加9月上海二手成交较8月少量增长成交增幅跟挂牌增幅相去甚远而当前政策未激发新客刚需接盘能力有限相较于去年认筹“两端低中间高”的显著分化,2023年上海住宅项目中间价段(600-1500万)认筹热度差距收窄。这主要是在当前经济形势和高供应下,购房客群可选择项目增加且挑选尤为谨慎。当前新房不仅呈现明显的“中心热远郊冷”区域分化,区域内还出现局部分化,即使同为市中心项目也有分化,某内环内800-1200万价段的项目既未触发积分又未触发限售、近期开启渠道分销。此外,在高供应水平下,部分项目虽前几期触发积分,但如今面临蓄客不足问题需渠道引流。商品住宅:600-1500万价格段认筹热度趋缓数据来源:同策研究院2022年上海商品住宅项目认筹情况-200%-100%00 0000P00%2.002.202.402.602.803.003.203.403.603.804.002023年上海商品住宅项目认筹情况log(项目总价)认筹率-600%-400%-200%0 000%2.002.202.402.602.803.003.203.403.603.804.00认筹率log(项目总价)630万1584万1000万2511万上海商品住宅市场库存虽然总量维持在平稳水平,但面临小幅增长趋势,同时局部分化明显。高供应水平下主城区需求释放后仍有一定支撑而郊区竞争加剧购房需求开始疲软,郊区项目有一定去化压力。其中临港库存面积已超100万平米,金山去化周期已从去年底的19.1个月增长至25.5个月。从全国范围来看,上海商品住宅的库存去化周期相对较短,市场热度高。商品住宅:市场库存平稳,局部分化明显0.01.02.03.04.05.06.07.08.09.010.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库存面积6个月去化周期上海商品住宅存量及6个月移动去化周期万平米月0406080100120南汇区金山区浦东新区奉贤区闵行区青浦区松江区嘉定区崇明县宝山区徐汇区普陀区杨浦区虹口区黄浦区闸北区长宁区静安区卢湾区2023年三季度存量面积2022年四季度季度存量面积2023年三季度去化周期2022年四季度去化周期截止2023年9月上海商品住宅各区域存量及去化周期万平米月截止2023年9月,上海商品住宅库存681.7万平方米,去化周期8.7个月。数据来源:dataln,同策研究院上海郊区去化压力加剧,临港尤为突出。9月临港再度优化人才购房政策,缩短工作年限,加速人才流入、快速购房定居。政策发布时临港只有1个新盘滴水湖鑫苑入市,认购热度相对较高,但开盘去化率直接砍半。同时10月入市项目认购惨淡。即使采用较高的分佣奖励等方式,多数项目仍旧去化缓慢。在市场下行周期,由于前期临港供应远大于求,政策刺激作用平平,购房客群观望情绪仍较重,临港销售去化将是场持久战。商品住宅:临港去化将是场持久战30000305003000325003300033500340000.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2023/12023/22023/32023/42023/52023/62023/72023/82023/9供应面积成交面积成交均价上海临港新区商品住宅市场供求及均价走势万平米元/平米2023年临港推盘项目认购及开盘去化情况项目名称开盘时间开盘套数认购率开盘去化率上实望海2023/2/2758723%鹏瑞云璟湾2023/2/2619395%港城悦领2023/4/92211770%临港天宸2023/5/751296%中铁诺德璟宸2023/6/340412#%金港星海湾2023/6/29232340%中建玖海云天2023/6/2226026%龙光天曜2023/7/1541321$%滴水湖鑫苑(港城悦领)2023/9/1727990Q%中建玖海云天中建玖海云天2023/10/131442%2%数据来源:dataln,同策研究院市场趋势预判及建议3作为一线城市,上海产业基础和人才吸附力强,住房需求释放链条畅通且住房需求层次多,市场较为健康。在上海出台“认房不认贷”新政的时间节点,上海楼市供需结构并未失衡,仅为收入预期悲观下住房需求释放超跌,增长不及预期。即使局部库存压力加大也能通过时间换取空间,本质上并无动摇根本的问题。而新政出台后效果不及预期,叠加收入悲观预期,反而将导致购房客群悲观情绪加剧。市场趋势预判一:上海楼市或将患上“政策依赖症”1013.20 713.37 0.000.200.400.600.801.001.201.401.60020040060080001600商品住宅供应量商品住宅成交量供求比2010年-2023年9月上海商品住宅供应、成交量及供求比万平米供求比2023年1-9月上海供求比为0.97,当前供需结构并未失衡结合前9月成交数据,2023年上海商品住宅月均成交与去年处于同一水平需求超跌下,短期政策刺激未必是良性循环住房需求超跌政策调控若市场效果不及预期,加剧悲观预期政策力度较小政策力度较大,远远超预期或将陷入恶性循环,市场面临下行风险如需维持热度,则需出台力度更大的政策提前释放购房需求,后期难以延续市场热度数据来源:dataln,同策研究院“认房不认贷”政策本质并未激发购房需求,短期内当前市场热度仍将维持在一定水平,但2024年一季度市场面临下行风险。根据今年前十批次供应节奏和规模,预计2023年将有12批次集中供应。同时,预计2023年上海商品住宅成交量在940-990万平米之间。同时市场热度分化格局短期内仍将持续,仍为中心热远郊冷。市场趋势预判二:2023年上海成交规模介于 940-990 万方左右2023年上海前10批次项目推盘情况批次供应时间推盘数量供应套数开盘当日去化率供应面积第一批次2月6日25695886.7t第二批次3月15日29685575.5第三批次4月2日29680465.97u第四批次4月28日24680882x第五批次6月7日26708756.71w第六批次7月2日26663447.43q第七批次8月2日23680563.52x第八批次8月31日26844466.392第九批次9月24日29720546.50第十批次10月22日329240103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2020/12020/32020/52020/72020/92020/112021/12021/32021/52021/72021/92021/112022/12022/32022/52022/72022/92022/112023/12023/32023/52023/72023/92023/11成交面积预期(悲观)预期(乐观)2023年上海商品住宅成交趋势预判万平米数据来源:dataln,同策研究院2023年土地供应放缓而新房持续高频推盘,叠加今年1批次多宗成交地块项目已入市,当前潜在库存量不高,短期内商品住宅市场供应或缩量。同时,上海土地3批次供应质量下降,而经济下行期购房客群购房选择相对谨慎,2024年1季度销售面临下行风险。市场趋势预判三:2024年1季度销售面临下行风险2010至2023年10月上海商品住宅用地成交建面及新房销售面积737777 020040060080000020202120222023年1-10月出让土地建面成交商品住宅面积2023年土地供应放缓,截止10月土地成交规模明显低于较2021、2022年万平米其中住宅规划建面约546万平米7月国务院部署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上海计划至2025年全面完成中心城区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基本完成小梁薄板房屋改造。上海在十四五期间计划推动280万平米旧城改造(拆除重建),估算十四五期间上海将有效释放约12万户购房需求。根据旧改客群购买偏好调研,预计每年至少有0.96万户需求流向新房市场市场趋势预判四:十四五期间旧改年均释放近万户新房购房需求上海市城市更新行动方案(20232025年)到2025年之前,上海的目标是全面完成中心城区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基本完成小梁薄板房屋改造。20232025年上海计划安排新启动3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每年新启动10个改造项目。同时全市62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将在2032年底全面完成改造。2023年计划完成中心城区零星旧改12万平米,实施旧住房成套改造28万方平米,启动城中村改造项目10个(上海单个城中村有约1000-1300户居民家庭)数据来源:上海统计局,同策研究院02000040000600008000000.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900.00200020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0001920202021征收面积征收户数2000-2021年上海居民住宅房屋征收情况万平米近10年上海居民住宅房屋征收户均面积约35平米上海在十四五期间计划推动280万平米旧城改造(拆除重建),过去3年上海完成了中心城区成片旧改185.7万平方米、受益居民9.2万户根据户均面积推算,估算十四五期间上海将有效释放约12万户购房需求户新政后购房客群需求被提前透支而新需求未被刺激,同时高供应下市场热度有所下降,上海市场竞争压力增强。因此房企需要深入调研客群,通过客研进行产品定位,一方面合理预估项目所针对的各购房客群潜在量和占比,另一方面摸清每类客群的购买决策敏感点,有效提升后续产品销售流速。投资建议:深入客研分析,灵活调整产品策略客群来源购买决策敏感点根据区域间关联分析,分析客群从哪里来,利于后续产品营销铺排进行客群决策点和动机、支付能力等分析,利于产品宣传重点、产品定位等策略制定,提升产品流速潜在人群估量根据区域板块客群分类及客群画像,进行客群估量,利于产品各户型比例排布等定位和策略选择客群研究客群研究分析框架产品定位进行市场竞争分析、产品价格及户型户配等分析,利于基于销售目标的策略选择和产品建议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08 23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地产行业收租类资产系列报告之产业园:多视角研判现金流稳定性-231106(28页).pdf

    多视角研判现金流稳定性多视角研判现金流稳定性收租类资产系列报告之产业园收租类资产系列报告之产业园20232023年年1111月月6 6日日证券研究报告证券研究报告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请务必阅读正文.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08 28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房地产行业年度策略:新模式的序幕-231106(58页).pdf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1 证券研究报告 房地产房地产 新模式的序幕新模式的序幕 华泰研究华泰研究 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开发 增持增持 (维持维持)房地产服务房地产服.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07 58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房地产行业新发展模式展望系列五:“居者有其屋”的新加坡双轨制住房体系如何成立?-231103(30页).pdf

    本报告由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仅为本报告目的,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提供。在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情况下,本报告亦可能由中信建投(国际)证券有限公司在香港提供。同时请务必阅读正文之.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07 30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房地产行业:四单消费基础设施REITs亮相REITs市场扩容正当其时-231103(38页).pdf

    本报告由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仅为本报告目的,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提供。在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情况下,本报告亦可能由中信建投(国际)证券有限公司在香港提供。同时请务必阅读正文之.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07 38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臻量: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非保税高标物流地产市场概览报告(24页).pdf

    研究报告下行加剧 寒冬将至2023年三季度中国2023年11月中国非保税高标物流地产市场概览01中国宏观经济综述02下行加剧 寒冬将至 中国非保税高标物流地产市场概览三季度GDP持续恢复信息来源:国家统计局03下行加剧 寒冬将至 中国非保税高标物流地产市场概览2023年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实际增长率 4.9%增速较23Q2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实际增长率 5.2%增速较22Q1-Q32019年-2023年三季度中国GDP(亿元人民币)217,168 205,727 247,985 270,178 284,997 241,503 248,985 281,528 292,464 308,038 251,046 264,976 289,919 307,627 319,992 276,798 296,298 324,237 339,938 200222023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最终消费显著复苏信息来源:国家统计局2023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向上拉动当季经济4.4个百分点 4.4pp.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83.2下行加剧 寒冬将至 中国非保税高标物流地产市场概览2010年-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增长构成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20%0 00 0000222023 前三季度社零受基数影响增速放缓信息来源:国家统计局2019年-2023年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同比名义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率2023年三季度同比名义增长率 4.2%增速较22Q32023年前三季度同比名义增长率 6.8%增速较22Q1-Q305下行加剧 寒冬将至 中国非保税高标物流地产市场概览200222023-30%-20%-10%0 04681012142019Q12019Q22019Q32019Q42020Q12020Q22020Q32020Q42021Q12021Q22021Q3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名义增长率居民消费支出增速维持高位信息来源:国家统计局2019年-2023年三季度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及增速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名义增长2023年三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率 5.9%增速较22Q32023年三季度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名义增长率 10.9%增速较22Q306下行加剧 寒冬将至 中国非保税高标物流地产市场概览200222023-10%-5%0%5 %,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2019Q12019Q22019Q32019Q42020Q12020Q22020Q32020Q42021Q12021Q22021Q3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民币)人均消费支出(元人民币)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名义增长消费者信心复苏中仍需谨慎信息来源:CEIC2019年-2023年三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2023年9月消费者信心指数较6月上升幅度 0.8 点2023年9月消费者信心指数较2019年同期-36.9 点07下行加剧 寒冬将至 中国非保税高标物流地产市场概览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点)2002220230204060809369126369网上零售增速维持高位信息来源:国家统计局2014年-2023年前三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及其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2023年前三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率 9.8%增速较22Q1-Q32023年前三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26.4%占比较22Q1-Q308下行加剧 寒冬将至 中国非保税高标物流地产市场概览前三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万亿元人民币)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万亿元人民币)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0%5 %04680002120222023前三季度第二产业增速略有放缓信息来源:国家统计局2019年-2023年三季度中国第二产业增加值(万亿元人民币)2023年三季度第二产业同比实际增长率 4.6%增速较22Q32023年前三季度第二产业同比实际增长率 4.4%增速较22Q1-Q309下行加剧 寒冬将至 中国非保税高标物流地产市场概览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8.06 7.24 9.24 10.62 10.79 9.59 9.75 11.43 12.25 12.27 9.64 9.99 11.35 12.16 12.30 10.77 11.37 13.06 13.26 200222023制造业占GDP比重保持稳健信息来源:国家统计局2023年前三制造业占GDP比重27.2 23年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 11.4%增速较22Q1-Q32010年-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10下行加剧 寒冬将至 中国非保税高标物流地产市场概览10 %05 0000222023Q1-Q3外贸增速转负面临挑战信息来源:国家统计局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贸易顺差44,029亿元2023年前三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率-0.2%增速较22Q1-Q32016年-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万亿元人民币)及同比增速11下行加剧 寒冬将至 中国非保税高标物流地产市场概览-5%0%5 %540452000222023前三季度出口总额(万亿元人民币)进口总额(万亿元人民币)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速信息来源:臻量研究院、公开信息整理12下行加剧 寒冬将至 中国非保税高标物流地产市场概览长三角珠三角吸引力不减,京津冀面临人口外溢压力2022年常住人口数量(万人)2021-2022年人口变化率为正(%)2021-2022年人口变化率为负(%)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亿)2021-2022年社零变化率为正(%)2021-2022年社零变化率为负(%)2,476 949 774 963 555 962 749 1,238 535 1,291 5361,873 1,766 955 1,044 605 443 482 413 2,184 1,363 550 914 2,127 3,213 296 16,442 7,832 3,957 5,022 2,343 4,897 3,338 7,294 2,586 9,102 2,85610,298 9,708 3,594 4,255 2,041 1,593 1,309 1,117 13,794 3,573 1,410 1,722 9,097 13,900 640-0.54 0.72 0.14 1.79 0.63 0.78 0.15 1.41 0.30 0.49 0.31-0.41-1.9-0.11-0.63-0.95-0.26-0.80-0.27-0.03-0.20-0.73-0.77-0.55 0.36 0.03 0.07-9.06-0.85 0.54-1.80 2.98 5.33 0.95 8.16 4.40 0.78 1.73 2.21 1.04 0.37 3.11 4.14 2.42-3.77-7.22-5.20 0.50 1.30-1.68-0.30 1.60 上海市南京市南通市合肥市嘉兴市宁波市无锡市杭州市绍兴市苏州市常州市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东莞市惠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北京市天津市廊坊市保定市成都市重庆市眉山市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13下行加剧 寒冬将至 中国非保税高标物流地产市场概览02中国物流地产市场格局信息来源:臻量研究院备注:1)本次报告中四大城市群宏观数据研究范围如下: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市和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全域;珠三角城市群包括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东莞市、惠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成渝城市群包括重庆市和四川省全域。2)四大城市群物流数据研究范围如下: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京市、苏州市(含昆山、太仓、常熟、张家港)、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含平湖)、绍兴市、安徽省合肥市;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保定市、廊坊市;珠三角城市群包括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东莞市、惠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成渝城市群包括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眉山市。主要城市群非保税高标物流地产存量(万平方米)主要物流城市群宏观指标数据14下行加剧 寒冬将至 中国非保税高标物流地产市场概览指标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经济总量(亿元,2023上半年)143,64551,20349,24342,247常住人口(万人,2022年底)23,6957,83110,96711,5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2023上半年)59,41618,24016,64020,038货运周转量(万亿吨公里,2023上半年)3.491.29(广东全省数据)0.570.27快递业务量(亿件,2023上半年)198164(广东全省数据)4521快递业务收入(亿元,2023上半年)2,0851,308(广东全省数据)427209非保税高标仓存量(万平方米,2023Q3)4,5771,4581,3121,372人均非保税高标仓存量(平方米,2023Q3)0.190.190.120.122022 年底存量(万平方米)2023 年前三季度新增存量(万平方米)4,577 1,458 1,372 1,312 3,789 长三角珠三角成渝京津冀其他15下行加剧 寒冬将至 中国非保税高标物流地产市场概览信息来源:臻量研究院在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维持弱复苏的势头。再加上供应压力的持续影响,导致全国物流租赁市场的下行趋势进一步加剧。根据臻量研究院的最新数据显示,四大城市群在新签租金方面普遍出现下滑。出租率方面的表现也差强人意。其中,长三角和成渝城市群的出租率虽然下跌但尚维持在80%以上相对健康的水平;京津冀的出租率则进一步跌至70%左右。珠三角是四大城市群中唯一个出租率维持再90%以上的城市群。“以价换量”的策略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京津冀城市群2023年第三季度,京津冀城市群的平均租金连续第六季度下降。新签的租金较面价租金也下降了13.3%,这一下滑不仅因为廊坊的新增供应引发了新租约的集中,而且廊坊和北京的新签租金也有所下滑。当地租赁市场去化压力日益增大。成渝城市群2023年第三季度,成渝城市群的租赁市场表现相对稳健,尽管平均租金和出租率均录得小幅下滑。具体来说,该地区的平均租金和出租率仍维持在一个相对健康的水平。但市场仍面临进一步下行的压力。长三角城市群2023年第三季度,长三角城市群的整体面租金表现稳定,但新签租约租金面临5%左右的下滑。同时受部分市场新增供应影响长三角城市群当季出租率录得2.0个百分点的下滑。长三角整体去化压力开始显现,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珠三角城市群2023年第三季度,珠三角城市群物流租赁市场表现坚挺,整体出租率逆势上涨4.7个百分点,佛山、东莞、中山等多个市场接近满租,展现出该地区租赁市场的较强韧性。但新签租金较上个季度有较大幅度的回落,仍需审慎乐观地看待当地市场。面价租金2023 Q21.212023 Q31.20新签租金2023 Q21.002023 Q31.04出租率 23 Q271.4 23 Q370.8%面价租金2023 Q20.822023 Q30.80新签租金2023 Q20.762023 Q30.71出租率 23 Q283.4 23 Q381.6%面价租金2023 Q21.212023 Q31.21新签租金2023 Q21.212023 Q31.15出租率 23 Q284.6 23 Q382.6%面价租金2023 Q21.282023 Q31.28新签租金2023 Q21.392023 Q31.14出租率 23 Q290.2 23 Q394.9%四大城市群租赁市场下行加剧信息来源:臻量研究院城市间租赁市场分化格局持续深化平均租金(元/平方米/天)平均出租率市场表现优异市场表现向好市场表现较优其他重要城市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备注:苏州数据不含昆山、太仓、常熟、张家港。16下行加剧 寒冬将至 中国非保税高标物流地产市场概览保定北京天津廊坊南宁南昌厦门咸阳哈尔滨大连孝感成都昆明武汉沈阳泉州济南眉山福州西安贵阳郑州鄂州重庆长春长沙青岛上海南京南通合肥嘉兴宁波无锡杭州绍兴常州苏州昆山太仓常熟张家港东莞中山佛山广州惠州江门深圳肇庆0.00.40.71.11.41.82.135EPUepu0%信息来源:臻量研究院17下行加剧 寒冬将至 中国非保税高标物流地产市场概览主要物流城市租金增长承压城市群城市等级城市Q3 租金环比变化率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其他城市群其他城市群其他城市群其他城市群其他城市群其他城市群其他城市群其他城市群其他城市群其他城市群其他城市群其他城市群其他城市群其他城市群其他城市群其他城市群其他城市群其他城市群其他城市群其他城市群一线城市卫星城市卫星城市卫星城市卫星城市卫星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一线城市一线城市卫星城市卫星城市卫星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三线城市一线城市卫星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三线城市三线城市上海市常熟市嘉兴市昆山市太仓市张家港市常州市杭州市合肥市南京市南通市宁波市绍兴市苏州市无锡市广州市深圳市东莞市佛山市惠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北京市廊坊市保定市天津市成都市重庆市眉山市长春市长沙市大连市福州市贵阳市哈尔滨市济南市昆明市南昌市南宁市青岛市泉州市沈阳市武汉市厦门市西安市郑州市鄂州市咸阳市孝感市1.641.061.061.321.231.001.021.220.911.010.841.091.041.301.061.381.571.431.211.281.161.080.852.011.220.870.950.840.750.570.630.890.631.070.870.820.960.990.800.870.890.860.700.871.010.970.940.570.800.66 0.6%-4.5%-1.0% 0.4%0.0%-2.8% 0.6% 2.7% 0.6% 0.8%-1.4%-0.6% 0.3% 1.1%0.0% 0.6% 1.0% 1.1% 0.8%-1.0%-0.9%-0.8% 0.5%-0.1% 4.6%-2.6%-1.7%-2.2%-3.9%-0.1% 0.6%-0.9%-2.5% 7.1%-3.6%-1.2%-0.9%-1.4% 3.5%-5.4%-3.3%-3.6%-2.2%-4.8%-2.3%-1.7%-2.8%-4.6%-2.6%-2.3%信息来源:臻量研究院18下行加剧 寒冬将至 中国非保税高标物流地产市场概览主要物流城市去化面临挑战城市群城市等级城市Q3 出租率出租率环比变动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其他城市群其他城市群其他城市群其他城市群其他城市群其他城市群其他城市群其他城市群其他城市群其他城市群其他城市群其他城市群其他城市群其他城市群其他城市群其他城市群其他城市群其他城市群其他城市群其他城市群一线城市卫星城市卫星城市卫星城市卫星城市卫星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一线城市一线城市卫星城市卫星城市卫星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三线城市一线城市卫星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三线城市三线城市上海市常熟市嘉兴市昆山市太仓市张家港市常州市杭州市合肥市南京市南通市宁波市绍兴市苏州市无锡市广州市深圳市东莞市佛山市惠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北京市廊坊市保定市天津市成都市重庆市眉山市长春市长沙市大连市福州市贵阳市哈尔滨市济南市昆明市南昌市南宁市青岛市泉州市沈阳市武汉市厦门市西安市郑州市鄂州市咸阳市孝感市61.0u.1.8x.2Y.7.7.0.5.6t.6.8p.8.3.5.2.7.6.4.0.8.3.7x.3H.4t.8w.3.7v.7t.1w.0.3t.6.0.4.9.8y.3.8i.9.4y.8w.4r.1.8.4.4w.9t.8.6%-1.0-3.0-1.9-1.7-3.1 9.9-4.9-4.8-2.3-1.4-3.70.0-10.1-0.7-1.6 5.4-1.3 12.6 1.3 4.9 0.1-1.6 1.4-3.2 11.8-4.8 0.4-1.3-2.4 32.6-1.7-5.8-1.0-6.6-5.4 9.4-6.8-8.2-2.6-3.6 3.3-0.6 3.1-1.2-5.7 4.3-2.0-2.6 6.0 9.8物流大宗投资市场持续胶着信息来源:臻量研究院 19下行加剧 寒冬将至 中国非保税高标物流地产市场概览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物流地产大宗交易金额67亿元物流地产大宗交易占中国工业地产大宗交易金额比重仅为 26.0 18年-2023年三季度中国工业物流地产大宗交易金额(亿元)154 250 424 534 310 259 2002120222023前三季度中国物流市场主要大宗成交信息来源:臻量研究院、公开信息整理臻量研究院的最新分析指出,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物流大宗交易活动明显放缓。进入2023年,尽管中国经济呈现温和复苏的迹象,但由于物流高标仓的持续供应短期加剧,租赁市场依然面临下行风险。在这种背景下,投资者对大宗物流交易持谨慎态度,导致全国范围内的物流大宗交易依然冷清。2023年第三季度,工业物流大宗交易虽有所恢复,但主要集中在工业厂房类资产。值得注意的是,投资者并没有退出市场,而是在积极寻找有潜力的投资机会,局部市场已经开始出现一些松动。预计一旦租赁市场触底反弹,投资市场将迅速回暖。交易时间项目名称位置资产数量总建筑面积平方米交易总价亿RMB卖家买家资本化率2023年3月长三角区域优质物流工业资产组合长三角区域N/A450,00023.00境外知名开发企业高麓6.00% 2023年2月新创建收购苏州工业园区一项物流物业90%股权苏州1个75,000可租赁面积5.13上海众集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新创建N/A2022年7月ESR优质物流及 工业资产组合 减持交易东莞、武汉、长沙、重庆、南京、无锡、沈阳、天津9个873,000账面价值49.00ESRGIC/ESR JV5.30%-5.80 22年6月SC Capital-摩根士丹利物流资产包南通、太仓、嘉兴3个210,7708.50SC Capital摩根士丹利5.30 22年5月嘉民-新世界物流资产包成都、武汉6个531,00022.90嘉民新创建NWS5.50%-6.00 22年5月东百-领展物流资产包常熟、嘉兴3个192,1449.47东百领展5.10%-5.50 22年3月华南城合肥、郑州 2个物流园合肥、郑州2个405,70017.10华南城深国际N/A2022年2月DLJ上海及周边11个物流项目资产包上海、苏州、昆山、太仓、杭州11个558,33445.00DLJGIC/ESR JV4.50 下行加剧 寒冬将至 中国非保税高标物流地产市场概览信息来源:臻量研究院2023年三季度中国高标仓储资本化率参考(一)数据备注:研究范围包含全国1500 个物流高标库干仓,收益率由臻量研究院自研算法计算,结合仲量联行估价部服务的主流地产开发商项目的NOI,估值、2022年历史12个月平均租金增长率、中国10年国债利率及各物流市场资产风险溢价。最终解释权归属臻量平台 城市市场分类2022年Q3(%)2023年Q3(%)同比变动(基点)广州市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昆山市东莞市太仓市佛山市廊坊市嘉兴市常熟市惠州市张家港市苏州市无锡市天津市厦门市中山市杭州市成都市宁波市福州市南京市绍兴市南宁市一线城市 一线城市 一线城市 一线城市 卫星城市 卫星城市 卫星城市 卫星城市 卫星城市 卫星城市 卫星城市 卫星城市 卫星城市 二线城市 二线城市 二线城市 二线城市 二线城市 二线城市 二线城市 二线城市 二线城市 二线城市 二线城市 二线城市4.554.624.644.554.784.834.974.975.165.125.175.295.374.955.295.225.495.325.375.395.395.375.465.495.444.424.464.504.604.634.664.764.834.944.964.965.035.104.825.045.075.185.185.205.245.255.255.285.295.30-13-16-14 5-16-17-21-14-23-16-21-26-27-14-25-15-31-14-17-16-14-12-19-21-1421下行加剧 寒冬将至 中国非保税高标物流地产市场概览信息来源:臻量研究院2023年三季度中国高标仓储资本化率参考(二)数据备注:研究范围包含全国1500 个物流高标库干仓,收益率由臻量研究院自研算法计算,结合仲量联行估价部服务的主流地产开发商项目的NOI,估值、2022年历史12个月平均租金增长率、中国10年国债利率及各物流市场资产风险溢价。最终解释权归属臻量平台 城市市场分类2022年Q3(%)2023年Q3(%)同比变动(基点)合肥市常州市南通市长沙市青岛市郑州市济南市武汉市西安市南昌市昆明市泉州市重庆市长春市沈阳市保定市哈尔滨市贵阳市大连市肇庆市孝感市咸阳市江门市眉山市鄂州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三线城市三线城市三线城市三线城市三线城市5.495.525.495.515.535.555.575.615.585.625.645.705.685.745.735.745.745.745.745.495.745.635.745.745.795.325.355.355.355.405.415.435.445.445.485.485.495.545.575.595.605.605.605.645.275.355.495.605.605.65-18-17-14-16-13-15-15-18-14-15-17-21-14-17-15-14-14-14-10-23-39-14-14-14-1422下行加剧 寒冬将至 中国非保税高标物流地产市场概览03展望总结1 宏观经济2023年三季度中国经济顶住多重下行压力,总体上持续恢复向好。尽管三季度多项经济指标增速受基数抬升影响较二季度有所下降,三季度GDP仍实现了4.9%的同比增速。受外需转弱及去年高基数等因素影响,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速转负,官方制造业PMI于4月至8月间连续五个月低于荣枯线,工业生产和货物出口相对承压。三季度消费持续回升,加之出口下行及投资增速回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94.8%,消费“主引擎”地位进一步巩固。3 租赁表现三季度中国经济弱复苏状态持续,加上部分地区供应压力影响持续,2023年三季度全国物流租赁市场出现疲软,多个主要城市群的新签租金和出租率均出现下滑,市场整体面临去化压力和租金下降的双重挑战。长三角和成渝城市群在出租率方面表现相对稳健,但新签租金的下滑仍然不容忽视。京津冀城市群的租金持续环比下降,出租率则进一步跌至约70%的水平,凸显了当地市场的疲软。珠三角城市群表现出相对的韧性和活力,出租率逆势上扬达到了94.9%,反映该地区抵御市场下行压力的潜力。2政策支持8月21日,交通运输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发展的意见,聚焦当前制约“一单制”“一箱制”发展的突出问题部署了六个方面共15项重点工作,以支持多式联运发展,全面提升综合运输服务质量和效率。8月30日,国家发改委等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布局建设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的通知,将102个城市按综合型、复合型、功能型分类纳入流通支点城市布局建设范围,努力提升自身发展水平,增强辐射带动作用。4投资市场在物流租赁市场持续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投资者的观望态度依然明显。2023年第三季度虽然见证了工业物流大宗交易的逐渐复苏,但主要交易依然集中在厂房资产上,物流资产的大规模交易仍然稀缺。预计在租赁市场稳定复苏之前,投资者将继续采用观望策略,持有现金并在市场中谨慎行动,以寻找具有潜力的投资机会。23下行加剧 寒冬将至 中国非保税高标物流地产市场概览关注臻量微信公众号即时获取最新市场信息关于臻量科技臻量科技是一家在商业地产估值测算和房地产大数据研究领域表现卓越的创新型地产科技企业。是RICS在中国首个认证的地产科技伙伴。臻量科技主旨在于通过估值技术、地产数据以及自动进行DCF建模的能力,为地产行业提供前沿、优质的投资分析服务,助力行业从业人员做出更精准、更具战略价值的投资决策。声明:本文由上海嘉量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上海嘉量保留所有内容的知识产权及其他所有权利。本文所有内容及表述均从可靠来源所获得且以善意提供,但上海嘉量对其部分或全部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适宜性不做任何承诺或保证。任何人不应依赖于本文内容,应当自行查询并核实其准确性。上海嘉量及其员工、委托人和代理人对由于直接或间接使用、透露或依赖本文内容或信息而造成的任何损失、损害或费用概不承担任何责任。未经上海嘉量书面同意,不得自行修改本文任何内容,亦不得转载或使用本文中包含的任何图片、图表、模型、影像等。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且必须包含本声明的全部内容。业务联系人作者朱晓阳臻量科技产品负责人J周瑛臻量科技研究院负责人S扫码申请线下路演资深专家一对一分享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06 24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2023城中村改造市场现状、政策环境、市场空间及产业机会分析报告(21页).pdf

    2023 年深度行业分析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报告 慧博智能投研 目录 目录 一、行业概况.1 二、行业发展历程.4 三、市场现状.6 四、政策环境.8 五、经济意义.11 六、参与主体与市场机会.14 .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06 21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58安居客研究院:巴菲特加仓的房产公司DR Horton是何来头?(2023)(17页).pdf

    霍顿公司(DR Horton)成立于1978年,总部位于得克萨斯州阿灵顿,是美国房地产开发和建筑领域的领先者之一,与普尔特房屋(Pulte Homes)、桑达克斯(Centex)、莱纳(Lenner)并称为美国四大住宅房地产公司。霍顿公司是四大中成立最晚却发展最快的。自2002年起,霍顿公司蝉联美国销量最大的住宅建筑商,在其45年的历史中已成功销售了超过100万套住宅房屋。目前霍顿公司在美国33个州的113个市场开展业务,其产品组合多样化,主要有针对首次购房者的快捷系列(Express Series)、注重品质与价值的传统系列(Tradition Series)、注重低维护的自由系列(Freedom Series)、和强调奢华品质的翡翠系列(Emerald Series),售价通常从20万美元到100多万美元不等。此外公司还开发多户公寓和租赁物业,以及为购房者提供抵押贷款融资、产权服务、和保险代理服务。-1 -公司简介截止2023年6月30日的过去12个月,霍顿公司总计卖出83201套房屋,租赁成交3795套,住宅销量在全美住宅建筑商中居首位。1978年11月,霍顿从银行贷款建造了他的第一栋房子,在施工阶段,一位感兴趣的买家询问是否可以添加凸窗,霍顿立马同意并解释需要收取额外的500美金费用,买家爽快的答应了。霍顿收回房款后又从银行贷款建造两栋,然后是四栋、八栋。霍顿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他创造的细分市场。霍顿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愿意进行定制化改变的标准化住宅建筑商,这在20世纪70年代末极为罕见。对原设计图的任何改变都要求建筑商准确地了解相应的成本,霍顿必须确保允许这些变化但不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事实证明霍顿公司胜任了这项任务。成功立竿见影,霍顿公司的创始人唐纳德霍顿在阿肯色州马歇尔长大,他的父亲曾担任房地产经纪人。霍顿大学未毕业便辍学回家加入了房地产行业。1977年搬到得克萨斯州沃斯堡,他先是应聘成为了当地一家建筑商的销售员,得益于他对房地产行业的熟悉和出色的口才,霍顿上班的第一天就卖掉了一套房,但他的销售热情很快就遭遇了挫败。有时买家想要添加一些未包含在标准设计图中的设施例如额外的橱柜或门窗等,但他的雇主不允许对设计图做任何定制化的更改,因此他常会失去一些好的销售机会。在那个年代,美国住宅建筑行业主要分为标准化住宅和定制化住宅两种,对于标准化住宅建筑商来说,其盈利能力取决于遵守设计图带来的高效,任何改变都会导致成本增加,与其运营策略相悖。对于霍顿来说,公司不灵活的政策使他重新思考,不到一年他便辞职开始了创业生涯,最终创建了一家伟大的房地产企业。创始人及创始背景-2 -1979年他建造了20栋房屋,1980年建造了80栋,并由此开启了持续增长的惊人记录。1978年,霍顿先生创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此时恰逢美国利率自由化的开端。“可变利率的按揭贷款”开始在各州推行,按揭利率的大幅下降降低了购房的成本,需求暴增。在公司成立的第三年,霍顿已成为沃斯堡地区最大的开发商。整个80年代,公司规模基本以每年扩大一倍的速度增长。在公司业绩以及房产行业蓬勃发展的双重鼓舞下,霍顿于1987年做出了向外扩张的决策,标志着公司发展的转折点。当时霍顿敏锐的察觉到全国房地产市场的整合趋势,他也决心利用这一趋势将自己的公司打造成一家大型企业,将其开创的灵活的建筑体系应用于全国各地的住房市场。公司的扩张始终秉承以客户为导向的理念,谨慎行事。通常,霍顿公司在进入一个新市场之前会花3-5年时间进行研究,在进入该市场的第一年花费重金买地。为了了解当地的市场需求,销售人员会去参观其他建筑商的样板房,并询问购房者的喜好。如果销售人员和当地建筑师注意到了某种趋势,那么该功能会被纳入设计选项中。与此同时,公司保留愿意接受定制化需求的开放态度。在这一阶段,霍顿公司是以家族企业的形式来经营。他的兄弟Terrill J.Horton和侄子Richard L.Horton都是公司的创业骨干。发展历程-3 -1978-1991年 抓住机遇,快速扩张-4 -90年代初全美前五的建筑商的市场份额逐年增加,巨头正在形成,霍顿也打算成为巨头中的一员。1992年,DR Horton成功上市,改制为股份制公司,通过IPO公开募集了4000多万美元。1993年,公司销售额达到1.9亿美元,位居全国住宅建筑商中的第24位。1991-次贷危机前 激进扩张,巨头登场霍顿公司的收购活动于1994年正式开启,当时该公司在11个州的25个城市开展业务。从1994年到2002年间,公司收购了17家住宅建筑商,被收购的公司通常继续以自己的名义运营,但公司会主导旗下建筑公司的集合,协调子公司的活动,这些子公司包括Joe Miller Homes、Arappco Homes、Regency Homes、Tri-mark Communities、SGS Communities和Cambridge Homes。这些收购中不乏大规模建筑商,例如1997年收购的Torrey Group,该集团在当时美国最大的房地产市场亚特兰大享有盛名;以及2002 收购的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 Schuler Homes,这是公司历史上最大的收购。Schuler Homes 的整合使 DR Horton 在加利福尼亚州、科罗拉多州、俄勒冈州、华盛顿州、亚利桑那州和夏威夷等多地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通过并购,公司的经营范围迅速从得克萨斯州延伸到了美国东南部、中大西洋、西海岸、和西南地区。年 代并购目标Aspen Homes of San Antonio,TXMiller Construction,Inc.Mibum HomesArappco HomesRegency Homes419951995Westchester Homes of Dallas,TxTrimark Communities,LlcSGS Communities,IncThe Torrey of Cos.C.Richard Dobson Builder,IncContinental Homes Holding Corp.Mareli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LlcRMP Properties,IncCambridge PropertiesFortress-Florida,IncEmerald BuilderSchuler Homes,Inc689200120012002这些被收购的子公司被赋予了相当大的自主运营权,使公司具有分散的企业结构。然而,在总部得克萨斯州阿灵顿,公司开始对整体运营进行统一的控制,特别是在1998年成立了一个全国客户部门后,所有部门的行政职能都由总部掌控,包括会计和财务、人力资源以及信息技术。-5 -到90年代末,霍顿公司连续21年实现收入、建造数量、和每个财政季度利润的增长。收入从1995年的8.69亿美元增加到1997年的15亿美元,再到1999年的31亿美元,这一年Professional Builder评选 DR Horton 为其“年度建筑商”。2000 年,该公司已成为美国第三大建筑商,在 23 个州拥有 50 个分部。进入新世纪,激进扩张仍在继续。2002 年公司趁行业低谷逆势扩张,创造了 67 亿美元的收入,总计完成 29,761 套房屋的销售,当年净利润超过了4 亿美元,比 2001 年增长了 57%。也就是从这为了维持扩张,公司的杠杆水平一直较高。千禧年前后,霍顿公司的净有息负债率一直在50%以上,不少季度突破了60%,显著高于同行40%左右的平均水平。由于上市后公司屡次在行业小低谷中逆势扩张成功抄底,膨胀的信心让它忽视了行业周期的变换。在2006年真正出现行业拐点时,公司仍旧不退反进,增加了约31亿美元的投资,导致公司现金匮乏,偿债能力减弱,在后续的次贷危机中遭遇重创。次贷危机爆发后,房屋销量暴跌,公司高杠杆、高周转的模式在市场骤冷的情况下玩不转。无法收回货款的霍顿公司面临沉重的债务压力,不得不对旗下房产进行降价促销,骨折卖地,以期断臂求生。2007年四季度霍顿公司的房屋销量同比下降了52%,降幅高于同行平均。当年房屋销售均价累积下降12%,较高峰时降幅达到22.8%。2008年三季度,公司以2亿美元的价格转让了账面价值达18亿美元的土地,全年卖地回收8.4亿美元现金。除了土地出让款外,折价出售还为公司带来了超6亿美元的税收返还。2008年底,公司的土地储备已较高峰期减少70%,其中自有土地减少50%。通过降价促销和折价出让土地,公司计提了巨额的资产减值损失,累计额相当于股权的50%,结果就是当年财报巨亏26亿美元。2009年,公司继续削减存量土地,促进经营现金流回正,现金储备大幅回升。同时霍顿回购了公司债券,优化了财务结构。积极自救让公司得以生存,很快便恢复了正现金流和偿债能力。次贷危机后-2019年 降杠杆、控风险、增现金-6 -一年开始,霍顿公司跃升住宅建筑商销量冠军,并一直停留在冠军宝座至今。公司经营战略由此改变,降杠杆、控风险、重视现金流成为公司信条。2012年起美国房市出现明显复苏,新房销量占全部住宅销量的比例从2011年的6.7%提升至2019年的11.3%。但霍顿并未激进提升土地储备,而是巧妙的运用了土地期权。土地期权是指土地拥有者和开发商/投资者之间签署的一份协议,赋予开发商/投资人在未来一段时间以提前约定好的价格购买土地的独家权利。2011-2019年,霍顿控制的土储数量从11.3万套增长至30.7万套,增长率和全美新房销量的增长情况基本保持一致,但公司通过土地期权锁定的比例却从不到24%上升至60%。只需支付一笔期权费,就能获得进可攻、退可守的权益,大幅提升了自由现金流,提高了公司的投资回报率。通过制定更严格的土储纪律,霍顿公司的行业龙头地位得以巩固,拉开了和第二名之间的销量差距。*数据来源:US Census Bureau,58安居客研究院综合整理全美新房销量占住宅销量的比例-7 -6.0%8.0.0.0 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6.7%7.3%7.8%8.1%8.7%9.3.0.4.3%疫情发生后,美国房市先是经历一段短期的冷冻期,随后伴随着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实行,贷款利率不断下降,房市迎来了量价齐涨,在售库存一再创出新低。蛰伏多年后,对房地产市场深度敏感的霍顿公司再次出手,成功抄底。2020年其土储量大幅增长22.6%至37.7万套,2021年再次增长41%至53万套,2022年继续增长8%至57万套,此时霍顿的土储量已经接近当年全美新房销量的89%了,远超2020年以前保持的45%以下的水平。与此同时,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发生流动性危机,霍顿更激进的使用土地期权,2022年通过期权合同控制的土地占比提升至了前所未有的77%。Covid 19以后 逆势扩张、稳坐龙头*数据来源:Statistica公司财报,58安居客研究院综合整理2011-2019年全美新屋销量和霍顿公司土储量00300000400000500000600000700000800000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Lots ControlledUS New Homes Sold-8 -2022年下半年开始利率迅速回升,截止2023年10月初抵押贷款利率已经上涨至7.5%,由于大部分房屋所有者在前两年锁定了极低的贷款利率,冻结了他们的房地产头寸,导致成屋市场的库存极度稀缺,从而助推了新房市场的繁荣。根据Redfin的分析,2023年二季度新房销售占全市场独立屋销售的比例约为三分之一,而在大流行前,这一比例仅为14%。在许多地方,新房甚至是许多买家的唯一选择。受此影响,霍顿公司销售的独栋建筑占全美新房销售数量的比例迅速攀升至13%左右的历史新高。-9 -*数据来源:crunchbase,58安居客研究院综合整理除了增加土储,霍顿也加速了并购的步伐,2022年以来已经完成了3起收购。2023年6月,霍顿以约1亿美元现金收购了Tru-land Homes的住宅建筑业务,该公司在阿拉巴马州和佛罗里达州运营。收购的资产包括约 155 套库存房屋、620 块地块和 55 套积压销售订单,以及通过土地期权获得的约 660 块地块。交易价格时 间并购目标Wilson Parker HomesForestart GroupVidler Water ResourcesRiggins Custom HomesTruland Homes9000万美金6.05亿美金2.91亿美金1.07亿美金1亿美金2016/092017/062022/042022/122023/07-10 -*图片来源:DR Horton财报霍顿公司的业务主要分为四块,分别是新房建设及销售(Home-building)、住宅土地开发(Forestar)、金融服务(Financial 由于成屋价格在过去两年迅速上涨,导致其与新房之间的价格差距不断缩小。同时霍顿公司抑制了提高新房价格以获取更高溢价的冲动,而是采取了稳定价格、提供贷款优惠的方式攻占市场份额。尽管2022年公司的新房销售同比下降,但这更大程度上是疫情期间劳动力和建材短缺所致。随着霍顿建设的新房在未来1-2年推向市场,势必会迎来一波销量的抬升。因此,即便在房地产市场被认为泡沫即将破裂的当下,巴菲特先生仍坚定地加仓了以霍顿公司为首的房地产开发商。主营业务新房开发及销售-11 -新房开发及销售是公司自成立时起的核心业务。几十年来,经过不断的市场研究,霍顿公司开发并延续了四个房屋品牌。与公司同名的D.R.Horton品牌社区是新房开发的核心品牌,2021年占全部新房销量的65%,销售收入占比68%;其次是Express品牌,该品牌社区主要的目标客户群是寻求价格实惠的入门级购房者,2021年销量占比31%,销售额占比27%;Freedom Homes品牌主要面对寻求低维护生活方式的老年购房者,2021年销量及销售额均占比3%;Emerald品牌是为寻求高端升级和豪华住宅的购房者打造的,2021年销量占比1%但销售额占比2%。Services)、和租赁(Rental)。根据2022年财报,四块业务的收入如下:新房建设和销售收入为319亿美金(YoY 20%),占比91.92%;土地开发收入15亿美金(YoY 15%),占比4.32%;金融服务收入7.95亿美金(YoY 3%),占比2.29%;租赁收入5.1亿美金,占比1.47%。*数据来源:公司财报,58安居客研究院综合整理DR Horton主营业务及占比RentalFinancial ServicesForestarHomebuilding按区域来划分,霍顿公司将其在33个州的113个子市场划进6个子市场中,分别是西北区域(Northwest)、西南区域(South-west)、中南区域(South Central)、东南区域(Southeast)、东部区域(East)、和北部区域(North)。2022年成交量和成交额最大是在东南区域(21649套,81.9亿美金)和中南区域(21417套,74.1亿美金),但销量和销售额增长最快都是在北部区域,销量6972套,同比增长27%,销售额29.1亿美金,同比增长37%。*数据来源:公司财报,58安居客研究院综合整理-12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58安居客研究院综合整理霍顿公司2022年新房各区域销量占比东南中南西南西北北部东部6(%9%*数据来源:公司财报,58安居客研究院综合整理霍顿公司2022年新房各区域销售额占比东南中南西南西北北部东部8$ 18财年,霍顿公司收购了Forestar未流通股份的75%,截至2022年9月30日仍拥有未流通股份的63%。Forestar是一家公住宅土地开发-13 -霍顿公司的金融业务是其房屋销售业务的辅助,包括抵押贷款业务和产权业务等。2022年贷款业务总计收入6.17亿美元,同比减少8%;产权业务收入同比增加16%至1.78亿美元。霍顿的抵押贷款业务发放的贷款数量与其住宅开发业务所成交的数量直接相关。2022年,由DHI Mortgage发放的抵押贷款量比前一年增加5%,其中来自霍顿公司成交的住宅贷款业务占DHI Mortgage发放的贷款数量的比例为98%。截止2022年9月30日,几乎所有待售的抵押贷款都符合出售给Fannie Mae、Freddie Mac或Ginnie Mae的资格,意味着贷款质量较高。霍顿公司将2022财年抵押贷款中约62%直接销售给了Fannie Mae、Freddie Mac或支持Ginnie Mae的证券,约30%销售给了另一家重要金融机构。金融服务霍顿的租赁业务指的是开发建设租赁物业或租赁社区,并在出售之前自营管理。建设的社区主要有多户公寓和独栋住宅社区。多户租赁业务部门负责开发、建设、出租和销售住宅租赁物业,主要关注在高增长的郊区市场建设花园式多户租赁社区,通常容纳租赁业务-14 -开交易的住宅用地开发公司,其在美国21个州的53个市场开展业务。Forestar的业绩结果主要基于其拿地的历史成本。2022年Forestar总共卖出17691套住宅用地,其中14895套用地卖给了霍顿公司。2022年总收入15.19亿美金,土地及土地期权成本11.95亿美金,税前利润2.36亿美金。2022年财年末,霍顿的租赁物业库存为26亿美元,其中独栋屋租赁库存货值17亿美元,多户公寓物业库存货值8.972亿美元。该财年以3.138亿美元出售了774套独栋屋租赁住宅,以1.955亿美元的价格出手了775套多户租赁单位。在建的独栋租赁住宅有7400套,其中已完成3500套;在建的多户租赁物业有5810套。霍顿公司是美国四大房企中成立最晚、上市最晚的,但却是扩张速度最快的,只用了短短30年就走完了其他公司花了50年走过的路。而这正是受到霍顿公司创始人给公司带来的激进、灵活的公司文化的影响。无论是在1994-2002年的快速扩张期,还是在次贷危机爆发后的断臂自救,乃至大流行以后的再度扩张,霍顿的决策之果敢都是同行难以望其项背的。产品层面,公司向来以客户为本。创立初期创造了结合标准和定制化房屋的细分市场,扩张期愿意耗时耗力谨慎研究市场喜好,巨头养成后仍不断深耕四个主打系列产品。在传统行业中变换花样做出不平凡的产品,迎合了时代的品味。这一次,在时代给予的“机遇”面前,霍顿打起了有准备的仗。你认为它会成功吗?-15 -200至400个住房单位。单户租赁业务主要建设、出售或出租独栋住宅社区。销售出去的租赁社区确认为收入,自营租赁收入确认为其他收入。总结-16 -报告说明 1.数据来源:58安居客研究院报告数据基于市场公开信息、58同城网站及安居客网站自有监测数据、历史沉淀大数据等。2.数据周期及指标说明:报告整体时间段:截止2023.09 具体数据指标参考各页标注3.版权声明:58安居客研究院(以下简称“本机构”)是上海瑞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北京五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关联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旗下的内部组织,凡属本机构的权责,上海瑞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北京五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其中任一公司均可单独负责或共同负责。本报告中所有的文字、图片、表格均受有关商标和著作权的法律保护,部分文字和数据采集于公开信息,所有权归属于本公司。本机构有权随时对报告内容予以补充、更正或修订。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抄袭和改编,否则本公司有权进行维权保护自身权益。如引用、转载,需注明出处为58 安居客研究院,且引用、转载不得悖于本报告原意或引起消费者误解。未经授权使用本报告的相关商业行为都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和其他法律法规以及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4.免责条款:本报告内容由58安居客研究院整理制作,文中观点系本机构结合相关信息数据和行业经验所述,力求公正、客观的为用户和市场提供更多信息参考。因受数据获取资源的局限性以及信息数据时效性的限制,报告中所述的资料、观点及推测仅反映本报告初次公开发布时的意见,任何机构或个人援引或基于上述数据所采取的任何行为所造成的法律后果以及引发的争议皆由行为人自行承担。本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担保或保证责任。报告中的任何表述,均应从严格经济学意义上理解,并不含有任何道德、政治偏见或其他偏见,用户也不应该从这些角度加以解读,本公司对任何基于这些偏见角度理解所可能引起的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并保留采取行动保护自身权益的一切权利。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05 17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2712条  共136
前往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