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用时:35ms

资管行业报告-PDF版

您的当前位置:上海品茶 > 金融证券 > 资管
  • 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与创新研究报(2023)》解读(17页).pdf

    2023年11月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与创新研究报告(2023)解读 (一)背景介绍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建设金融强国的宏伟目标,部署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中国金融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2023年10月30-31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并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总目标,部署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资管行业作为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实现总目标的进程中迎来新机遇。(一)背景介绍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建设金融强国的宏伟目标,部署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中国金融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精准获取客户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功能与优势,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绿色金融领域,助力“双碳”目标达成。各机构结合自身实际,推进公司数字化转型进程,着力提升数字化经营和管理水平,提高业务开展质效,提升客户体验和市场竞争力。健全多层次普惠金融机构组织体系,优化普惠金融重点领域产品与服务”,支持小微经营主体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有效实施,提升民生领域金融服务质量。发挥资管机构专业优势,不断拓宽参与主体;加强养老金融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更好满足个人养老金资产配置需要;加大投资者教育,提高养老投资意识和投资理念。1.2.3.4.5.(一)背景介绍在全球资管行业面临变局的背景下,中国市场承受严峻考验。各资管机构在追求差异化发展的同时,只有秉承竞合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才能做到扬长避短,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帮助各类资管机构更加深入、清晰、持续的了解资管行业动态,为未来业务经营决策助力。中银协理财业务专委会组织编写并发布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与创新研究报告(2023)。报告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和经济发展大背景,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转型现状,对资管行业的发展进行适当、合理的预测分析。通过研究全球先进资产管理业务的业务模式、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提出我国资产管理行业未来发展难点、战略定位及实施路径。(二)组织方式 中国银行业协会西南财大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罗荣华券商小组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东兴证券国联证券长江资管普益标准基金小组保险资管小组建信保险资管太平洋资管百年保险资管信托小组智库小组中邮理财建信理财光大理财南银理财浙商银行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小组汇添富基金德邦基金中信保诚基金诺安基金中信信托中航信托上海信托中诚信托 智库小组、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小组、券商小组、基金小组、保险资管小组、信托小组(三)研究思路境外资产管理行业观察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环境与合作分析资产管理子行业的发展与创新特点分析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难点与趋势展望资产管理机构布局财富管理业务全球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领域最新研究文献(四)研究特点特点1特点2特点3为突出科技推动作用,本年度新增科技赋能相关研究内容科技为用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与创新研究报告(2023)新增ESG投资、绿色金融相关案例提炼前沿的研究结论及最新研究文献展示,新增“投资者行为研究”相关内容(五)境外资产管理行业观察全球资管行业的增长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迈入了增速放缓的新阶段。境外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现状及特点境外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经验借鉴l 监管层面,成熟灵活的监管体系是资产管理市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海外发展经验来看,持续完善监管举措,创新监管方式与提升监督效能,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力度等方面值得借鉴。行业层面,应当进一步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注重引导长期资金入市,鼓励通过并购行为来优化行业格局等。机构层面,我国的资管机构应当注重差异化发展,打造自身业务特色;构建更为全面、多元、均衡的产品布局;提高科技投入,加强数字化建设,力争在世界舞台进一步增强影响力,成为国际一流的资管机构。l 针对境外资产管理行业规模现状特点、全球监管政策现状特点、资金端客户需求特点以及科技赋能新行业特征等的研究剖析,总结出目前全球资管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l 行业发展有利因素包括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占比提升,具备长期增长潜力的ESG投资,私募市场保持较强的韧性,宽松的外部监管环境,分布均衡的产品结构等;l 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包括费率下降导致利润空间被压缩,监管部门对投行的监管缺失等。l 对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与地区的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特点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归纳出境外资产管理业务在数字化转型、产品与服务、ESG投资等方面的创新方向。从全球资管机构发展情况来看,我们总结出资管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以及在当前的大环境下资管机构正在寻求转型和变革等特点。在此基础上,我们以全球领先资管机构为分析对象,总结其在公司治理、组织架构、产品布局、销售体系、资产配置体系、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独特竞争优势与发展经验。(六)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环境与合作分析资管子行业禀赋差异较大但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行业的合作模式日益多样但与国际经验相比仍存在提升空间 房地产和地方债务风险化解任务仍然艰巨;实体企业因投资回报率下降,信用扩张意愿不足,资产荒现象短期难以改观;资管行业净值化转型后,破净常态化尚未被投资者广泛接受,导致赎回潮现象增加和流动性管理难度增大,诸多因素均对资管行业的短期扩张带来压力。资管机构在净值化转型后,主动管理能力整体提升,有利于其适应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无论是基于投资标的、投研能力、产品创设或者产品营销等,均有不同的行业合作模式。我国的资管子行业发展与合作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如在产品创设方面,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不够,营销手段和渠道较为单一。资管子行业可在结合自身禀赋基础上,积极借鉴海外的有益经验,进而提升合作能力。短期看我国资管行业发展挑战颇多中长期看,资管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作为公募资管领域的参与者,理财子公司继续做大做强固收类产品,而公募基金则强化了权益类产品的优势。其他资管行业也根据自身禀赋在各自擅长的赛道,不断优化和丰富产品体系,以提升竞争力。传统业务更新加快,新的业务不断创新,同一赛道将会出现多位参与者,资管子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资金端(七)资产管理子行业的发展与创新特点分析从资金端、资产端与运营端三个维度对各资管子行业的业务创新方向进行分析。德邦基金理财邦邦团互联网运营视频化、矩阵化国联证券自媒体平台运营诺安基金投资者画像和盈利体验分析金融科技助力营销管理运营端资产端数字化、集约化运营管理平台长江资管百年保险资管定制专属运营管理系统ESG投资理念日趋主流绿色金融助力可持续发展通过固收 衍生品丰富产品货架中信证券ESG主题产品建信保险资管绿色债权投资计划国联证券“固收 衍生品”策略产品践行普惠金融上海信托家庭服务信托光大理财国联证券(八)资产管理行业的整体展望我国资产管理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随着财富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资金端的稳定性将有所提升,资产端的配置能力将持续提高,资管机构运营效率将不断改善。n养老等中长期资金进入市场,有望提升资金久期;n资管机构将继续深化“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提升产品及服务能力;n深入开展多元化渠道布局,优化客户结构;n为增强客户获得感,减费降费趋势有望持续。资产管理行业整体展望资金端资产端运营端n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投资导向;n持续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强化多元化配置思路;n持续加强对资产价格波动的风险防控能力。n持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n持续迭代升级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n坚持科技赋能业务,培育科技创新能力。(九)中国资产管理各子行业发展难点与趋势展望理财公司由于独立展业时间较短,在资金端、资产端和运营端三个方面,都存在一些发展难点;“信托分类新规”落地实施后,信托公司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发展难题。理财公司的发展难点l 被动降速发展的背景下,理财产品资金来源、产品类型的结构性压力并存。资金端l 发展理念的转变、运营效能的降低以及市场拓展生态建设承压。运营端l 资产配置结构待丰富;l 优质资产供给不足与老资产处置负担重;l 投研能力短板待改善;l 对金融市场流动性冲击应对能力不够。资产端理财子公司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展望l 积极参与财富管理市场布局,丰富产品货架,健全理财产品谱系,扩大资金来源,提升投资者营销管理质效。资金端l 探索独具特色的上海品茶与发展战略;l 改善理财运营压力,配套机制进一步完善;l 科技赋能业务;l 做好投资者教育与投资者陪伴运营端l 坚持多元投研能力提升、标准化投资为主、净值化管理为本的思路,切实加强投资者需求匹配能力建设。资产端信托公司的发展难点l 信托资金缺乏多样性;l 信托计划的设立也缺乏灵活性;资金端l 数字化水平建设及运营服务的投入仍有不足;l 科技赋能、流程优化方面仍需加强运营端l 投研能力提升与资产配置能力建设面临压力;l 相关的法规和业务指引仍有待完善;资产端信托公司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展望l 发挥制度优势,在资产服务信托中回归本源;资金端l 实现人才多元化和结构化;l 加强运营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运营端l 提升投研能力,开展资产管理信托业务。资产端(十)中国资产管理各子行业发展难点与趋势展望保险业增长动力的衰减、利率下降和权益市场波动、组织与管理模式缺乏创新等使其面临众多发展困难;公募基金的业务发展同时面临资金端、资产端与运营管理端的三重压力。保险资管的发展难点l 保险业增长动力的衰减;l 价格战,人力战、营销战的增长乏力;l 发展经营模式与消费需求结构不匹配。资金端l 组织与管理模式缺乏创新;l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还需完善。运营端l 面临利率下降和权益市场波动双重市场挑战;l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提出考验。资产端保险资管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展望l 深耕传统优势领域的投资机会;l 重点关注与长期资金属性匹配、具备规模增长潜力、能够提供相对稳定回报的投资机遇。资金端l 深化与大资管的合作;l 培育科技创新能力,引领数字化驱动发展;l 夯实科技人才队伍。运营端l 系统布局经济增长的新引擎;l 有序稳妥地降低投资组合中高碳排资产持仓;l 发起设立具有保险资管特色的组合类资管产品。资产端公募基金的发展难点l 宏观环境复杂,权益基金投资难度加大;l 利率下降,信用风险累积,固收投资难度加大;l 公募行业步入转型期,产品策略丰富度有待提升。资金端l 公募基金降费给管理人带来短期冲击;l 行业稳健发展对合规风控要求进一步提升;l 客户多元需求与效率提升需要催生科技创新。运营端l 发展阶段处于早期,中长期资金仍然缺乏;l 投资者风险偏好大幅降低,投资者结构发生较大变化;l 投资行为短期化、投资者体验有待提升。资产端公募基金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展望l 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全流程的投资者陪伴;l 通过加快推动收费模式转变,使得基金公司、销售渠道和投资者利益保持一致。资金端l 公募行业对于优秀的投研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未来将形成灵活的市场化激励机制吸引高质量的人才团队。运营端l 在产品布局上,建立多元化的产品体系,满足投资者综合性需求;资产端(十)中国资产管理各子行业发展难点与趋势展望募资难、规模与收益率的对立都是目前私募基金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证券资管行业在资金端、资产端和运营管理端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发展难点。私募基金的发展难点l 募资难是私募基金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长期问题。资金端l 私募基金通常重业绩、轻运营;l 外包服务较多时,潜在管理难度也相应增加。运营端l 规模与收益率的对立是私募基金面临的问题;l 百亿私募俱乐部名单数量的增长速度开始大幅放缓。资产端私募基金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展望l 投 资 者 结 构 多 元化私募管理人出海展业,吸引海外长期资金。资金端l 建立完善的投后管理体系;l 门槛升高,监管规范不断完善。运营端l 回归投资本源,向品牌化、差异化发展。资产端证券资管的发展难点l 负债短期化趋势更加明显;l 私募资管业务账户管理维护成本较高;l 私募客户量质不足;l 客户风险偏好相对集中。资金端l 金融科技应用广泛,系统面临更多挑战;l 监管形势依然严峻,合规内控要求提高。运营端l 部分资产信用风险提高;l 亟待发展具有券商优势的特色化发展路径;l 公募产品布局有待逐步完善。资产端证券资管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展望l 加码公募业务布局,拓展资金端;l 做好客户陪伴,优化投资者教育。资金端l 科技赋能业务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运营端l 将提升主动管理能力摆在其发展的首要位置;l 挖掘集团资源禀赋。资产端(十一)资产管理机构布局财富管理业务在政策、监管持续推动下,未来以买方投顾业务为代表的财富管理业务将有望脱颖而出,成为居民资产配置中的主要业务选择之一。资产管理机构财富管理业务布局现状资产管理机构开展财富管理业务发展展望l 解构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居民财富管理的需求主要体现为财富管理需求快速增长但仍需培养,客户对于净值化产品接受程度不断提高,对高风险高收益资产的偏好不断改善,对个性化综合金融服务需求不断增加。l 资产管理机构开展财富管理业务战略思考:产品端顺应趋势,打造拳头产品;投研端投资为本,长期业绩出色;渠道端内外并举,布局增量资金;修炼内功人才培养与科技赋能并举。l 展望资产管理机构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趋势:行业集中度可能进一步增强,头部机构优势凸显;券商渠道或可承接更多权益财富管理需求;买方投顾或将成为未来改变渠道端格局的另一大变量。l 财富管理业务需求分析:私行客户人群主要由新富人群和一二代企业家构成,注重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富裕人群理财目标主要是财富增值;普通客群中个人基金投资者强调产品收益率和信息传递,线上理财人群对于金融信息和资讯的获取、交流沟通等社交属性金融服务需求更大。l 财富管理服务体系与模式分析:一是产业链定位;二是资管业务收费基础与业务逻辑;三是财管业务收费基础与核心业务逻辑;四是客户服务的颗粒度与目的;五是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的关系。l 财富管理业务支持体系分析:监管规则明晰营造健康发展环境;金融产品体系不断丰富与完善;金融科技推动业务转型发展。(十二)业务、机构运营与管理及科技创新研究本报告收录了2022年以来多篇境内外核心期刊中对资产管理市场业务发展的部分前瞻性研究成果,以期能对国内资产管理市场的转型与创新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机构运营与管理创新研究lDelegated Learning and Contract Commonality in Asset Management研究方向:主动型基金经理薪酬合约的管理创新;lSwing Pricing and Fragility in Open-End Mutual Funds研究方向:基金定价方式的创新;l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Performance Fees in Mutual Funds研究方向:基金管理费业务的创新;l行业集中与风格均衡:双向助力基金价值创造研究方向:基金持仓集中度管理创新;l证券投资基金规模适度性研究基于中国市场的证据研究方向:基金管理规模适度区间及评判指标的创新。监管政策演化研究科技创新研究lAsset Reclassifications and Bank Recapitalization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研究方向:银行会计资本监管政策的演化;lInsolvency regimes and cross-border investment decisions研究方向:破产监管制度改革的演化;l金融产品持股与银行系统性风险兼论商业银行股权管理暂行办法的影响研究方向:金融产品持股与股权办法政策演化;l理财产品市场服务了实体经济吗?基于投资收益税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研究方向:投资收益税税改政策与实体经济金融化;l中国的“影子保险”:来自监管自然实验的证据研究方向:影子保险监管套利研究。lHigh-Speed Internet,Financial Technology,and Banking研究方向:金融科技创新金融技术对银行资管业务的影响;lRiding the FinTech innovation wave:FinTech,patents and bank performance研究方向:金融科技对银行尤其小型银行在金融科技的创新运用方面提出启示;lThe importance of technology in banking during a crisis研究方向:银行信息技术新信息技术的采用对于银行金融稳定的影响;l金融科技发展能否促进银行创新?信息赋能与产业竞争的视角研究方向:金融科技金融科技发展对于银行创新的战略影响;l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竞争性负债研究方向:金融科技内部和外部金融科技发展对于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不同作用。(十二)业务、机构运营与管理及科技创新研究本报告收录了2022年以来多篇境内外核心期刊中对资产管理市场业务发展的部分前瞻性研究成果,以期能对国内资产管理市场的转型与创新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投资者行为研究l机构投资者网络结构与公司创新:“潜在购买”的治理效应研究研究方向:机构投资者的潜在购买行为;l中国机构投资者的学习机制研究理性贝叶斯还是简单强化式学习研究方向:随机的盈亏经验对机构投资行为的影响;lAttention Triggers and Investors Risk-Taking研究方向:注意力触发与投资者的风险承担;lA股投资者忽视扣非业绩信息的异象研究研究方向:投资者使用财务指标的倾向;lWhat Do Mutual Fund Investors Really Care About?研究方向:共同基金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关注点;业务创新研究l传统投资顾问和智能投资顾问:替代还是互补?研究方向:新型投资顾问;lDo ESG Funds Make Stakeholder-Friendly Investments?研究方向:社会责任基金是否落实投资于Stakeholder-Friendly公司;lDo Green and Dirty Investments Hedge Each Other?研究方向:绿色投资和肮脏投资的联系;lGreen Bonds and Implied Volatilities:Dynamic Causality,Spillovers,and Implications for Portfolio Management研究方向:绿色债券对隐含波动率的对冲有效性;lResponsible Hedge Funds研究方向:负责任投资的投资影响;lWalk the Talk:ESG Mutual Fund Voting on Shareholder Proposals研究方向:ESG基金对ESG股东提案提供更多的支持。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07 17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华为云:2023云财务管理实践白皮书(32页).pdf

    云财务管理实践白皮书参编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哔哩哔哩极氪汽车美的楼宇科技挚文集团顺丰科技参编人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刘如明、蔡钰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孟凡忠、顾昊、刘丽娟、温嘉佳、杨善勃、秦韵、毛杰哔哩哔哩:叶翠极氪汽车:鲁阳美的楼宇科技:程俊挚文集团:周峰顺丰科技:蔡适择数字经济步入全面发展阶段,企业逐渐从上云阶段走向深度用云阶段,传统“粗放式”的上云用云带来的云成本问题已经超越云安全成为头号挑战,在企业依托云助力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性动作中,如何精细化管理云成本以增加资金效率、降低用云复杂度,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最大云效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华为云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撰写本白皮书,从行业发展背景、云上成本关键挑战、FinOps模型框架和行业财务管理解决方案等方面,详细阐述深度用云管云阶段企业如何精细化管理云成本,最大化云价值,支撑企业提升资源利用率,以增强核心竞争力。本白皮书可用于企业管理云成本的参考。前言步入深度用云阶段,管理云成本成头号挑战01企业管理云成本的四大难点02企业管理云成本优秀框架FinOps03未来展望06实践案例5.1 华为终端云深入实践FinOps,实现降本增效 135.2 哔哩哔哩实践FinOps,降低数亿IT成本 165.3 极氪智能科技运用FinOps理念及云原生技术降低IT成本 175.4 美的楼宇科技基于云原生技术的成本优化实践 195.5 陌陌基于容器技术实现资源成本优化 215.6 顺丰基于资源精细化运营平台的降本实践 2305企业通过云财务管理实践FinOps,精细化管理云成本4.1 云财务管理全景 044.2 成本可视 054.2.1 预测和规划 054.2.2 管理与控制 064.2.3 分配和可视 074.3 成本优化 094.3.1 优化优先级 094.3.2 计费优化 104.3.3 资源优化 104.3.4 架构优化 104.4 持续运营 32704目录contents01PAGE步入深度用云阶段,管理云成本成头号挑战 数字经济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经济形态,数字化浪潮正席卷所有行业,企业能否跟上时代潮流及时高效的进行数字化转型尤为重要,这需要先进的基础设施来支撑。云计算已从IT资源的服务形式演变为新一代软件架构范式,支撑企业实现以资源为中心到以应用为中心,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的基石。国务院“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要求“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并提出“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降低技术和资金壁垒,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以云为底座开展数字化已成为行业共识,在政策、产业发展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我国云计算产业保持了年均超过 30%的增速。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报告显示,2022 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4550 亿元,同比增长约40.91%。政企是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主力军,也是云化的先行者,用云的深度和政企数字化程度息息相关,决定了能否最大化释放数字生产力。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行业加速从业务上云向深度用云转型,管理云成本成为行业普遍需求。State of the Cloud Report 2023,FLEXERA报告显示,管理云成本取代了云安全成为企业用云的头号挑战,企业云成本平均超预算18%,云成本中28%属于“无效”开支。步入深度用云阶段,管理云成本成头号挑战0102PAGE企业管理云成本的四大难点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利用云的敏捷高效、创新、弹性扩展优势时,遇到云成本管理方面的一系列难题,主要有如下四个难点。企业管理云成本的四大难点02企业面对这些问题时,发现难以精细化管理云成本,也难以选择最优的成本调优路径,且实施的优化措施成效难以持续,因此FinOps被提上日程。云服务丰富成本调优困难:云厂商服务众多计费量纲多样,各服务也没有统一的调优方案。而且云厂商持续发布新服务、新实例类型和新的优惠。面对云上如此丰富的供应和选择,企业难以调控最优成本;去中心化采购控制困难:传统IT采购由采购部门集中采购,可管可控。而上云后云资源消费贯穿用云整个过程,采购责任也从集中采购变为去中心化采购,即工程师直接购买资源而非传统的采购人员购买。工程师在消费云资源时成本意识薄弱,且消费云资源的工程师部门多人数多,使得云成本控制困难;成本可变规划困难:传统IT采购后成本固定,上云后这一规则被打破。云资源按需弹性使用,云成本随着业务动态变化,如高峰流量时云资源占用多、升级扩容时动态开通新资源等。云成本可变导致静态规划的预算和业务实际产生的成本偏差大;灵活开通精细化管控困难:云的灵活扩展和支出限制少,有利于业务发展和创新,但也容易产生资源浪费。如为了追求性能和质量,业务团队配置的资源大于运行工作负载实际需要,产生过度配置;部分项目新建环境或者扩容实例后,最后忘记关闭形成闲置等;03PAGE企业管理云成本优秀框架FinOps FinOps是“Finance”和“DevOps”的结合,目的是解决企业管理云成本难题。FinOps基金会将FinOps定义为“不断发展的云财务管理纪律和文化实践,通过帮助工程、财务、技术和业务团队在数据驱动的支出决策上进行协作,使组织获得最大的业务价值”。企业云资源消费贯穿用云的整个过程,管理云成本也需要持续迭代优化。FinOps框架提出三阶段(可视、优化、持续运营)实践模型,指导企业持续优化。在优化时,FinOps指导企业找到成本、质量与效率的平衡,避免企业为了极低成本导致业务效率和稳定性受影响。在一个公司内部业务团队众多,各团队实践FinOps进展不一,不同团队可能处于不同的阶段。FinOps指导企业通过多团队协作和基于数据决策,精细化管理云成本。各业务团队成本可视,主动控制不超支不浪费;企业基于数据决策云投资,保障企业核心业务和战略业务方向的支出。企业应用FinOps后,持续降低单位业务成本。03企业管理云成本优秀框架FinOps 运营从组织、文化、流程等方面建设成本运营体系 可视看清成本趋势和构成,预测未来成本优化提供智能化的成本优化建议FinOpsInformVisibility&AllocationOptimizeRates&UsageOperateContinuous Improvement&Operations用量单位业务成本(如云成本/月活用户数)跟随业务增长,单位业务成本逐步下降04PAGE企业需要E2E的云财务管理能力进行FinOps实践,实现管好云,降低用云复杂度,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议企业优先使用云厂家提供的云财务管理方案,从小规模开始,在适合本企业的FinOps活动成熟的情况下逐步扩大规模和范围。同时,企业云消费贯穿上云的整个过程,企业需要从组织、文化、流程等方面建设成本运营体系,构建长效机制,支撑持续优化。企业通过云财务管理实践FinOps,精细化管理云成本企业通过云财务管理实践FinOps,精细化管理云成本044.1 云财务管理全景流程运营优化可视 组织匹配 成本预测 预算规划规划与计划事前规划:未来成本可视 运行时监控 账单与对账管理与控制事中监控:异常可视 直接成本分配 公共成本拆分 可视化成本分析分配与可视事后分析:精细化可视 组织 文化 流程 自动化持续运营 计费优化 资源优化 架构优化节省和优化工程/运维财务/采购FinOps教练业务/产品管理者05PAGE企业通过云财务管理实践FinOps,精细化管理云成本无论已经用云,还是刚刚开始云迁移之旅,都需要定期完成未来规划并做好计划跟踪,实现规划先行。规划阶段首先需要规划匹配企业管理模型云上IT治理架构,合理预估未来云成本,并通过预算工具跟踪未来成本;预测和规划在云成本可变情况下,成本控制需要持续精细化管理,所有支出需要有跟踪和可视。通过成本监控,运行时及时管控异常成本,变事后回溯为事中控制;通过多维度精细化分析,看清成本结构与趋势;将成本分配到责任团队,使各责任团队清晰了解自己业务成本,加强团队成本意识,支撑成本责任制。管理与控制分配和可视成本可视是理解成本构成和优化成本的基础。成本可视使企业看清成本结构和趋势、预测未来云开支,让企业通过数据支撑决策,最终确保云支出与业务目标保持一致。分配到业务团队的成本报告也有助于加强团队成本意识,让业务团队根据预算调整云的使用,减少预算超支和浪费。成本可视包含三方面内容:4.2 成本可视1.匹配企业管理模型,确保未来成本可追溯4.2.1 预测和规划随着经营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不断建立子公司、分公司,子公司再建立孙公司,大部门也逐步拆分成多个小部门,组织结构的层级也就越来越多。企业的IT治理架构也会受到组织结构的影响,需要匹配企业管理模型,帮助企业以多层级组织的方式管理人、财、物,所有资源都可以找到责任团队。企业根据组织结构合理规划IT治理架构后,可将成本分配到业务团队,让各业务团队为使用的云服务成本负责。利用云厂商的企业组织 多账号、项目、标签能力,助力企业合理规划组织,通过合理的IT治理架构支撑各部门/业务团队成本可视和可追溯。常见的IT治理架构如下:大型企业或集团公司:使用企业组织 多账号的方式,通过账号隔离资源和成本,方便业务快速拓展;中小型企业以及单账号客户:优先使用项目来映射组织。如果存在更多维度、更细粒度规划的诉求,可以使用标签作为组织规划的补充。比如用标签来区分资源归属的产品团队和负责人。06PAGE企业通过云财务管理实践FinOps,精细化管理云成本2.通过智能预测和估算,预估未来成本随着企业深度上云,企业云上支出持续高速增长,如何预估未来云成本对企业的规划至关重要。企业未来用云成本通常包含两类,一是已经上云的业务持续产生的云成本,另外一类是因为新规划业务产生的云成本,如新上云业务或者出海等在其他区域提供服务产生的云成本。由于云支出是可变的,没有一种预测方法可以适用所有场景,结合基于趋势(已上云业务的历史支出作为输入)的预测和基于业务驱动因素(例如新业务上云或区域扩张)的预测,可以有效改进并提升企业的财务预测准确率。利用云厂商的成本预测、价格计算器支撑企业可视化未来成本。利用成本预测能力,结合机器学习和基于规则,根据客户的历史波动预测未来时间范围的成本 利用价格计算器,根据新规划业务所需的资源,自主搭配估算未来成本。3.通过预算管理,跟踪未来资源用量和费用执行预算超支是管理云成本核心难题之一。完成组织和成本的规划后,企业可以为各业务团队制定预算,并跟踪各业务团队预算执行情况。通过预算跟踪,确保各业务团队及时看到预算执行情况,并根据实际成本和预算的差异及时控制,避免预算超支。利用云厂家预算管理能力,对规划的预算做跟踪,并可以精细化跟踪具体产品、团队、项目的成本。1.运行时及时管控异常,避免意外高额账单4.2.2 管理与控制云资源按需灵活扩展,云成本在用云过程中不再固定不变。为了避免意外账单,需要在用云过程中精细化控制,对风险事项建立监控预警机制和应对机制,一旦产生预警则及时应对,避免产生异常高成本。在发生异常时,分析根因也至关重要。如发现异常成本时,需要确认是业务发展导致,还是资源过度配置或资源闲置导致,并根据根因进行扩大预算或者优化资源使用。云厂家提供多种能力帮助企业监控处理运行时异常成本。包括异常成本监控和根因分析、超预算监控、资金可用额度监控、资源包剩余不足监控。异常成本:对于不符合历史数据模型的成本增长,识别为异常成本记录,同时提供异常增长的Top潜在原因。企业可设置监控提醒,并根据系统提供的潜在原因,结合成本分析和业务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并快速做出应对;超预算监控:设置预算超支预警,及时接收系统发出的短信或邮件预警。对应责任人可结合成本分析和业务情况深入分析控制措施,如优化资源或者禁止开通新资源等;可用额度监控:监控资金可用额度是否不足,避免欠费影响业务;资源包预警:监控资源包剩余量,避免资源包用尽自动转为按需计费。07PAGE1.成本分配驱动业务方承担财务责任4.2.3 分配和可视企业通过云财务管理实践FinOps,精细化管理云成本项目 1品牌 A品牌 B按项目分配按品牌分配总成本项目 22.通过账单核对支出,个性化对账提高对账效率云厂商会向客户出具实际消费的账单,企业可以根据云厂商的账单,快速评估每月支出是否和预计一致,并对每一笔消费都明明白白。如果支出和预期不一致,企业可以进一步深入分析,并及时纠正。通过多种维度的汇总账单和消费走势,快速评估支出是否和预期一致;从汇总到明细看清每一笔消费。使用多维度汇总账单(按产品类型、企业项目、区域、计费模式)、明细账单进行核对,确认资源的购买、使用和账户的实际支出一致;各企业对账流程存在差异,可通过个性化对账提升对账效率和体验,包括自定义信息卡片布局,自定义汇总维度(按产品汇总、按产品规格),自定义嵌套方式(账号、计费模式、产品类型、账单类型)。成本分配支撑企业将成本分配到各业务团队中,使得各业务团队的成本清晰可见。根据清晰的成本,业务部门可准确定价,并平衡成本、稳定性和性能,经济高效的提供领先方案。企业管理者基于数据决策各业务的云开支,保障核心业务和战略业务方向的支出,不超支,不浪费。典型的成本分配场景包括:分配成本到项目:呈现不同项目团队成本情况,如创新项目、拓展项目等;分配成本到部门:呈现各个部门的成本情况,如研发部门成本、测试部门成本;分配成本到品牌:呈现各个品牌的成本情况,如研发、制造、门店销售过程中用云成本等;分配成本到各系统:呈现服务内部的IT系统成本,如多业务使用的中台成本。云厂商提供多种成本分配能力支撑企业分配成本:直接成本分配:企业可以通过关联账号维度、企业项目维度或成本标签维度进行成本分配;多维度分类和汇总:利用云厂商成本分类能力对成本进行分类和汇总,如品牌维度、子系统维度等;08PAGE 公共成本分配:利用云厂商公共成本拆分能力,将公共成本(例如共享资源&平台服务等公共成本、未及时标记的成本)按比例在组织内进行再分配,满足各团队或业务部门公平分配公共成本的需求;流量型资源的公共成本按用量拆分 针对跨团队共享使用的云资源成本,如CDN、直播、共享带宽等,各业务团队使用量比例变化较大,则需要根据被使用情况拆分到不同的业务团队。如对公共的CDN成本,可按域名用量占比进行拆分。企业通过云财务管理实践FinOps,精细化管理云成本成本分析报告 总成本自定义规则分配公共成本拆分公告成本700%部门 A部门 B成本占比总成本:xxxx部门 A:xxxx部门 B:xxxxx2.多维度成本分析探索成本和用量企业针对云成本做精细化分析,看清成本结构和趋势,常用的成本分析场景包括:成本增长趋势是否和业务一致,增长趋势是否平稳;哪些云服务开支最大,哪些云服务开支增长最快;资费模式是否合理,是否使用了性价比最高的新规格资源;资源布局是否合理?是否使用了低成本的Region资源;哪些原因导致成本波动。面向这些场景需求,利用云厂商成本分析能力精细化分析:按云服务维度查看云成本,识别TOP云服务和增长最快的云服务,重点分析优化;按布局维度查看云成本,针对灾备、分析、转码、运维等网络容忍度高模块,分析是否可使用乌兰察布、贵阳等区域低成本资源;针对TOP云服务,进一步细化分析和探索根因,如按照趋势、布局、费用、规格、资源等维度分析优化机会。09PAGE各业务成本可视后,就可以针对主要支出驱动因素(例如计算、数据库、存储、网络或其他高阶服务)进行优化改善。典型业务云化模型包括布局、资源、数据,以及短信、云中间件等,需要从业务角度考察成本与业务之间的平衡,发现潜在降本方向,在以业务稳定性、可靠性为前提,并兼顾业务连续性、扩展性的基础上优化成本。4.3 成本优化云支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费率和用量,结合云化业务模型和成本数据分析优化措施,包括费用优化、资源优化和业务架构优化三种类型。对多种优化措施,企业需要首先基于业务目标、对业务影响、优化投入和收益等维度确定这些措施的优先级和先后顺序,然后逐步优化。费用优化、资源优化和业务架构优化代价逐步增高,对业务的影响也依次增大。企业根据业务目标、对业务影响、优化代价和收益的评估,确定优化目标和优化措施优先级。确定优化措施优先级后,就可制定优化目标与计划,按计划实施优化。优化措施执行完毕后,企业通过成本可视及时评估优化效果,总结优化经验,并根据效果和经验启动下一轮优化。4.3.1 优化优先级企业通过云财务管理实践FinOps,精细化管理云成本大数据数据库AI存储数据虚机容器裸机GPU带宽资源短信云中间件.数据中心公有云边缘站点布局北京上海苏州广州10PAGE云服务存在按需、包年包月、资源包、竞价实例等多种计费模式,不同的计费模式有着不同的适用场景。企业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选择各种计费模式来适配不同的业务形态和降低费率,实现成本节省。按需计费:适用于临时、突发的业务场景;包年包月:通过预付一定周期的资源使用费用,来获取优惠的计费模式。一般适用于资源长期使用,业务较稳定的场景;资源包:一种特殊的包年包月,可通过预付一定周期下某种资源使用量的费用,来获取优惠的计费模式。资源包可以抵扣多个资源的用量,适用于长期使用且用量比较稳定的场景;竞价计费:适应于业务稳定性不高,中断也不影响业务的场景。利用云厂家计费优化能力,基于历史消费数据,通过智能消费预测算法和优化建议算法进行综合对比测算,降低费率节省成本,典型能力包括:按需转包年包月:自动识别客户长期按需使用的资源,提供转包周期的优化建议和节省评估;资源包购买建议:根据企业资源包覆盖产品的按需资源消费情况,提供相应的资源包购买建议;通过资源包的使用率/覆盖率分析,了解已购资源包的使用情况,识别资源包购买过多(使用率低),还是过少(覆盖率低),从而优化下一阶段的购买。4.3.2 计费优化使用云厂商资源优化能力,根据历史消费和资源使用情况,识别低利用率资源并获得优化建议。企业可参考给出的优化建议、节省金额,协同业务团队实施优化,提升资源利用率。如识别空闲云主机后,针对长时间不再使用的闲置资源进行关停;对低负载使用的资源进行降配;对有忙时闲时使用的场景,通过灵活计费方式(节省计划 按需)与弹性使用资源相组合的方式节省成本。4.3.3 资源优化企业通过云财务管理实践FinOps,精细化管理云成本结合企业业务场景优化方案架构,对业务布局、资源规划、数据各层次成本进行优化,如在线离线业务混合部署提升资源利用率、存算分离使计算和存储各自按需使用避免绑定浪费、冷热分离降低冷数据存储成本等。4.3.4 架构优化1.布局优化:使用低成本算力资源国家已启动“东数西算”工程,将东部发达地区的数据,传输到西部算力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运算、存储。西部数据中心综合成本有明显优势,低PUE低能耗,如贵阳资源价格比广州上海等区域低10%左右。企业可将灾备、离线分析、转码、运维等对网络要求低的系统部署在贵阳、乌兰察布,降低资源成本。11PAGE2.资源规划优化:通过在离线业务混合部署提升利用率企业通过云财务管理实践FinOps,精细化管理云成本广告电商等在线作业服务SLA要求较高,高峰时段明显,使用资源存在潮汐现象;大数据/转码等离线作业容错性高,计算需求大,可容忍较高的时延。为了保证在线业务的性能和稳定性,通常按波峰时需要申请资源,这样在非波峰时段就有资源浪费。将在线离线业务混合部署,可有效提升整体利用率。3.数据优化:通过大数据存算分离提升性价比传统大数据方案计算和存储融合部署,扩容磁盘时必须扩容计算节点,在实际使用时产生浪费。如某导购网站日志分析业务,存储经常扩容,计算需求没有明显增长,计算资源浪费;某互联网客户推荐业务,存储容量缓慢线性增加,计算突发需求大,峰值计算资源消耗是低谷时几十倍,无法弹性使用计算资源。使用对象存储代替HDFS/本地盘,计算存储分离,多种计算组件独立部署,计算和存储各自按需使用,避免绑定性浪费,结构化降本30%。12PAGE企业云消费贯穿上云的整个过程,企业需要从组织、文化、流程等方面建设成本运营体系,支撑持续优化。4.4 持续运营企业通过云财务管理实践FinOps,精细化管理云成本1.推动成本意识文化在组织内部贯彻成本意识,推动云财务管理文化,履行成本责任制;2.建立团队协作机制管理云成本需要财经、IT、业务、FinOps教练多角色协同,需要制定团队协作机制,如:报告公示:定期生成报告,并同步给干系人;联席例会:组织多角色参与的例会(如月度例会),审视预算执行情况、讨论风险应对策略、总结优化经验和计划下一步重点工作等;3.制定成本运营目标和计划 基于公司业务目标和市场竞争,制定成本目标和关键KPI,并将成本目标分配到各个业务团队;业务团队根据成本目标制定优化措施和计划;主动推送预算报告给业务责任人,让业务团队根据预算执行情况调整云使用,避免超支;业务团队预算超支后,及时实施措施,如优化现有资源使用或者控制新资源申请;4.构建自动化能力 减少人工工作量,提升运营效率。如设置自动启停云资源策略、设置超过额度后限制开通新资源策略、检查并预警没有打标签的云资源等;5.定期复盘,迭代改进复盘和制定下一轮优化目标 审视成本目标达成情况和重点工作进展;总结优化经验;评估下一轮优化目标和方案,启动下一轮“可视、优化、持续运营”循环。13PAGE实践案例实践案例05华为终端云业务量非常大,数亿的终端和账号会随时连接云端,产生数亿的并发连接。华为终端云从百万用户到数亿用户的发展过程中,云的灵活和弹性让基础设施和应用架构快速适应了业务的发展。随着云的大量和深度使用,云资源规模变得非常大,带来了资源使用率的下降,成本的上升高于业务的上升。因此华为终端云基于华为云的云财务管理解决方案和自身实践,建设了成本洞察、成本优化、成本运营的端到端能力,还把FinOps作为一种文化,融入到研发、运维和财务的各环节中。最终不但带来巨大的直接成本收益,还规范了云资源的使用,成为华为终端云持续发展的基础。5.1 华为终端云深入实践 FinOps,实现降本增效1.成本可视,建立以预算和资源为核心的立体视图数据的可视化是基础,确保可以呈现出基本的成本数据。华为终端云不仅要求成本“能看到”,还要能对数据做整合,针对不同视角建立视图,形成立体洞察:资源标签体系成本数据的收集,是FinOps得以实施的基础。在云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华为终端云建立了一个自动化的体系,对每个云资源都建立好标签。标签的关键信息包括组织(归属哪个团队、哪个部门、哪个项目等),业务信息(归属哪个服务/微服务、哪个业务领域等)。标签的建立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除了云资源的信息,还要自动化的跟团队、部门等企业内部组织建立关联,同时还要有业务输入,需要了解业务架构。预算视图华为终端云管理成本的一个核心是预算,预算为云资源的使用框定了一个基本的范围。对于超出预算范围的资源使用,需要业务团队、平台团队和SRE一起去审视。所以针对预算,形成了全方位的视图,包括:预算目标、预算执行情况、配额超标预警等。资源视图云上的资源类型繁多复杂,华为终端云针对不同类型的资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用于全方位的了解资源的使用情况,作为提升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以云上的虚拟机为例,首先从指标上看,需要重点关注CPU利用率和内存使用率;同时,要定义好CPU利用率和内存使用率的目标,可以看到虚拟机CPU利用率和内存使用率的视14PAGE实践案例图,使用率不达标的虚拟机属于哪个团队,哪个业务。形成一个全方位的资源视图。合同与价格视图云上资源除了种类繁多复杂,其合同、单价、折扣率、结算等信息,不同资源也是不同的,需要综合考虑最优方案。华为终端云针对合同与价格等商务层面信息,建立了一套数字化的体系。对于技术人员来说,需要综合考虑价格因素做选型,比如说,从单价上看包年包月实例折扣率更低,整体价格优势下,在一些弹性场景下也可以选择包年包月。对财务(比如要制定怎样的框架合同)、供应链(比如某个服务的折扣对整体影响最大)、规划(根据历史结算信息预测未来使用)人员来说,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做整体设计,为企业在各个层面上实现降本。成本视图把云上的资源信息,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形成成本上的综合视图,为成本的优化提供最直观的输入。包括:成本趋势预测、业务资源拓扑、低负载资源统计、各维度的成本统计、成本浪费看板、成本KPI执行率等。2.成本优化,建设上百种工程能力,覆盖从虚机、网络等基础服务到数据库、缓存等高阶服务 成本优化工程能力华为终端云把历史上成本优化的能力,形成可复制的工程化能力,覆盖了主要的云上服务,包括:计算、网络、存储、CDN、缓存、数据库、大数据、短信,形成100 种工程能力;同时也从管理和商务上形成最佳实践,如组网、机房部署选择等,丰富成本优化的武器库。精细化管理驱动优化有了成本优化的武器库是不够的,还要有精细的管理方法去驱动组织去做成本优化。华为终端云管理驱动措施包括:1)形成文化:让每个人都清晰的知道成本优化需要全员共同落实,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做贡献;2)资源角度驱动:低使用率的资源属于哪些团队,哪些业务,团队和业务的负责人就是去做优化的第一责任人;3)成本优化KPI驱动:根据人员和业务的差异,每个团队都有成本优化的KPI,在管理中持续跟进达成情况。结合AI助手,辅助实施对于华为终端云这样几千人的大团队,每个人都有不同角色,属于不同团队,负责不同业务,面临的成本问题千人千面。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跟AI助手对话,获取成本优化的相应信息:有哪些方面的成本还可以优化,如何进行优化(推荐成本优化方案)。3.成本运营,融入流程的持续运营 运营平台建设管理云成本涉及到的领域多,每个人都需参与进来,需要有一整套的数字化工具。对于华为终端云,这套数字化工具就承载在成本运营平台上。数字化平台的底层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建模;上层的可视化报表,尽管已经提供了常用视角的洞察,但仍然完全满足每个角色的需要。通过引入低代码技术,运营平台的用15PAGE实践案例户可以在非常短(通常小于2天)的时间定义自己需要的洞察。预算执行确保预算按计划执行是管理云成本的关键之一。华为终端云对预算的执行有一套完善机制,预算制定好以后,需要持续的监控预算的执行情况:业务部门对云资源的使用,需要有专门的平台部门(通常是SRE)对预算的使用进行管控,确保在预算范围内对资源进行使用。执行过程中做好流程设置,既要让避免资源的随意使用造成浪费,也不要设置障碍,让云资源发放到业务部门的效率变低。成本治理融入流程华为终端云对云资源的使用,集中在三个平台,DevOps、DataOps和MLOps,把管理云成本的方案都融入到这三个平台。DevOps平台关注在线应用资源的使用率的提升,DataOps关注降低大数据存储和任务执行的成本,MLOps关注于提升GPU/NPU的使用率。除了对云资源的直接使用,财务、供应量等团队也会把成本治理的相关要求形成流程,融入到日常的工作。16PAGE哔哩哔哩做为视频网站,IT成本是公司成本的大头,在采用FinOps之前,成本控制的手段主要围绕着预算的编制和执行,那么问题则是成本控制力度不足,缺乏成本数据导致各业务团队没法深度参与。从2022年开始,基于FinOps的一整套理论,开展了成本洞察、成本优化和成本运营等一系列的工作,各业务也都积极参与到降本工作中,取得了数亿的成本收益。5.2 哔哩哔哩实践 FinOps,降低数亿 IT 成本1.成本可视,围绕账单和资源效能的多维度分析首先需要数据的支撑。所以第一步是成本可视。成本可视的主要工作是:技术账单引入CAPEX(Capital Expenditure,即资本性支出)与OPEX(Operating Expense,即运营支出)财务概念,基于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核算技术成本,让各个业务了解成本构成,形成有效的成本衡量标准与核心数据。支持全域账单,对所有IT成本按照业务、组织、服务进行拆分,通过技术账单推广,让业务研发快速、全面地识别财务问题。成本对账支持定期技术账单的中台出账、业务对账、账单分析、针对优化、效果反馈的对账流程,对账中分析现有成本的组成与分配,跟进当期成本优化项目效果,确定未来降本增效方向,实现成本问题的精细化、可视化、责任化,搭建FinOps闭环流程。资源效能涵盖服务器、套餐类资源利用率数据的采集、可视化、自定义查询。制定利用率目标,建立公司内各类技术中台建立效能模型,支持平台资源水位线管理,度量使用效率和技术优化空间,并持续推动提升利用率。数据支持打通多部门数据壁垒,采集并清洗和转换基础数据,建设资产、成本、使用率数仓,支持成本优化项目的多维度数据需求。通过使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可视化工具,辅助业务决策,提供一定范围内的成本预测。2.成本优化,推进平台和业务协作的优化项目 带宽根据成本模型数据分析,点播带宽的优化主要思路是降低码率和降低单价。具体实现包括窄带高清编码系统、AV1覆盖、机器学习优化转码预测、清晰度策略、廉价带宽占比提升、自建CDN专线互联、内容分层、削峰填谷等。除了点播带宽,直播、Web动态、Web静态也同步推进优化。实践案例17PAGE3.成本运营,从预算和成本出发的资源生命周期管理 预算控制为了降低成本并实现成本最优化,需要更加严格地控制预算。由于预算实际执行的时间可能与预算规划时间相隔较长,内部和外部都可能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及时根据变化进行调整,以尽量减少金额。通过上述的技术手段来协助进行预算控制。使用数据分析工具来监控和分析预算执行情况,以及预算与实际支出之间的差异。资源管理通过资源的生命周期管理,定期Review资源利用率,及时清退低利用率资源,减少资源浪费。通过账单反应资源的使用情况,合理的设定业务资源buffer,合理设置数据的生命周期,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跨部门协作降本增效沟通流程沟通范围包括业务研发负责人、基础平台负责人、财务、采购等各角色,FinOps负责人作为PMO,在其中进行异常成本预警与资源协调等工作,共同商议改进措施和策略。服务器服务器成本优化的主要手段包括硬件迭代和服务器虚拟化混部。硬件迭代速度极快,每一次迭代在降低单位算力的成本,因此应尽量引导业务配合硬件升级。服务器虚拟化混部主要基于资源的效能模型,包括提升容器总资源量、池化率、分配率和利用率等手段。此外,混部也是提升利用率的一大利器,可以利用不同业务的潮汐效应,分时复用资源。AI场景下的混部需要更加谨慎。公有云根据业务特性适配资源是云上项目的重要一环。网络流量的计费方式有按带宽计费和按流量计费,网络线路类型也有不同选择,需根据业务特点选择最优计费方式。IaaS类资源多以实例使用时长的形式计费,可在申请阶段就控制新增资源量。其他产品采用自研或公有云方案,需根据产品的功能需求、成本等因素进行选择。混合云方案可实现常量私有云 公有云混合部署,突发公有云弹性兜底,节省成本。1.通过成本管理的可视化,快速全面地识别财务问题5.3 极氪智能科技运用 FinOps 理念及云原生技术降低 IT 成本极氪智能科技面临着电动汽车和智能驾驶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了提高竞争力,企业决定运用FinOps理念优化IT基础设施降低运营成本。首先,企业通过成本预测和预算规划,让未来成本可视;其次,运行对账和异常控制,让支出和异常成本可视;最后,分析现有成本的组成与分配,实现问题精细化可视、问题根因可视。实践案例18PAGE2.针对问题,评估有效的成本优化手段,并逐步推行 费用优化企业发现,由于多个数据中心的维护及多种IT基础设施之间的运维复杂性,造成了高昂的运营成本。因此,企业决定采用多云策略,将部分非关键业务迁移到云端,实现按需付费和弹性伸缩,以降低整体运营成本。资源优化企业分析发现,当前IT基础设施资源利用率较低,存在大量闲置或低效使用的资源。企业决定采用容器化技术,实现应用的快速部署和轻量化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减少软硬件维护成本。极氪汽车自动驾驶需要采购多台GPU硬件设备,同时为了资源可以高效利用,采用多台GPU组件容器云的方案来共享资源,通过技术手段降低硬件支出成本。方案优化在深入了解业务需求和IT基础设施现状后,企业发现数据处理和存储方面存在冗余和不合理的配置。企业采用存算分离的技术方案,将计算和存储资源分离,使得资源可以根据需求进行灵活调整,提高整体效率,降低成本。3.通过持续运营手段实现业务成本的持续优化 团队协作企业建立了专门的FinOps团队,跨部门协同工作,共同为企业IT基础设施降本增效。团队成员分别来自技术、运维、财务等部门,共同努力,实现各方面的优化措施。践行成本意识企业倡导全员参与,普及成本意识,鼓励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关注成本,提出降低成本的建议和方案。制定成本运营目标企业制定了明确的成本运营目标,并将其分解为各个部门和个人层面,确保目标的实现。同时,企业定期审查目标完成情况,对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和激励。定期复盘迭代改进企业每季度进行一次成本复盘,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及时调整和优化成本控制策略。同时,企业鼓励员工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不断迭代改进,实现持续优化。构建成本的自动化管理能力企业利用云原生技术和自动化工具,构建起一套成本自动化管理体系。例如,通过自动化监控和报警,实时掌握资源使用情况;利用自动化脚本,实现资源的自动调整和优化,从而降低人工干预成本。通过以上举措,极氪汽车制造商成功地运用FinOps理念及云原生技术实现了IT成本的降低,也充分展示了FinOps理念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以及云原生技术在降低企业IT成本方面的潜力。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些理念和技术,实现业务成本的持续优化,提高核心竞争力。实践案例19PAGE数据技术已成为企业竞争和创新的重要支撑,作为暖通行业和智慧楼宇行业的领军企业,美的楼宇科技深知数据技术在其发展中的不可或缺性,然而面对着业务的快速扩张、数据极速暴涨的情况,导致资源成本居高不下,业务的访问和计算性能存在严重瓶颈。5.4 美的楼宇科技基于云原生技术的成本优化实践实践案例我们主要围绕着业务场景、资源使用情况、成本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业务场景分析根据当前的业务布局,从区域维度(海内外、国内区域分布)、业务分级、业务分类等方面进行分析,寻找可降低资源投入、降低资源配置的或融合使用资源的方向。资源使用分析根据云资源、本地资源的分配情况,持续利用率情况,结合业务场景,分析并列举需要增降配、分离或合并、架构优化的方面,进行统计。成本结构分析根据年度成本结构,按月查看各资源线、业务线的成本结构和成本走向趋势,分析成本构成,挖掘可降本资源、重点降本资源等信息。经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在数据平台的架构、存储管理和监控、数据备份和恢复策略等方面,具有采用云原生技术进行优化的巨大空间。1.成本可视:确定降本方向2.成本优化:用运营和技术手段降本本文重点从存储和计算资源两方向对成本优化方案进行介绍。存储资源优化首先,采用数据压缩、去重、快照等技术来优化存储空间的使用,并确保备份和恢复策略的可靠性和效率,避免不必要的存储资源浪费,例如,只备份必要的数据、避免重复备份等,再通过引入存储管理和监控工具,精确监视数据存储的使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并对存储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将不同等级、不同访问频率的数据分配到合适的存储介质中,降低数据存储成本。同时,基于存算分离架构,采用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等技术,将数据存储在云端或边缘设备上,计算时再将数据拉取到计算资源上进行处理,从而降低数据成本。据我们统计,采用该方案可以节约数据中台的存储成本30%。20PAGE另外,采取冷热数据分离策略,将热数据存储在高性能设备上、冷数据存储在低成本介质上,在保障整体数据处理性能的同时,实现成本最小化。我们分析发现,数据中台80%是冷数据,且只有20%的冷数据需要在特定时期内访问,因此采用冷热数据分离能有效实现成本控制,将iBUILDING数据中台50%的数据存储成本降至最低。此外,我们将数据存储在多个分布式源站上,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同时也为数据的备份提供更全面的保障。采取该方案,可以将数据备份的时间缩短50%以上,在降低备份成本的同时提供更可靠的数据备份与恢复策略,并降低数据中台的运营成本,节省维护和备份开支。计算资源优化我们在Hadoop架构基础之上,引入了MPP(Massively Parallel Processing)架构的数据处理引擎,整合成云原生混合架构,混合架构综合了MPP 架构和 Hadoop 架构各自优点:1)基于MPP 的海量并行处理数据库(Starrocks),具有更好的实时性能;2)基于 MPP-Hadoop 混合框架构建的异构数据融合与集成系统,提升了数据查询和加载效率;3)StarRocks同时支ES/MySQL/Hive等外表功能,可以实现对Hadoop生态的查询,可以做到存算分离,对于节省成本,打通Hadoop生态很有意义。相比于之前的架构,新架构使得机器成本降低了50%以上、聚合上卷查询,关联查询方面性能可以提升20-30倍、明细聚合查询性能提升4倍以上。同时,容器技术可以用来保持数据分析应用程序的隔离性,使它们更容易管理,并针对不同业务容器执行不同等级、不同规格的标准化资源配置,来提升计算资源的利用率。在未来的数字化发展进程中,降本增效是企业必然要面对的事情,楼宇科技iBUILDING美的楼宇数字化平台在不断丰富和完善数字化能力,满足建筑智能化市场的需求,并不断地利用云原生技术进行创新,为市场带来性价比更高、功能更强的产品,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实践案例21PAGE陌陌公司的技术资源成本中,IDC机柜部分占比最大,机柜成本随着服务器数量的增加而增加,持续优化服务器资源利用率能够有效的降低公司的资源成本。5.5 陌陌基于容器技术实现资源成本优化实践案例1.成本可视我们发现相对传统虚机,容器在资源管理上粒度更细,更有助力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因此首先我们将相关业务进行了容器化改造,并基于云原生Prometheus框架建设了容器资源数据的数据大盘,在对容器资源的使用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容器资源整体的CPU日均值只有18%,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单节点上实例的平均部署密度非常低:平均每个节点只有10几个实例,主要受限于K8s原生静态调度缺陷导致个别节点负载长尾的影响;在线业务集群的流量有明显的波峰波谷特征:晚高峰期间峰值足够高,但是凌晨又非常低,导致日平均利用率非常低;除此之外,还有业务申请量和实际使用量偏差大、资源碎片等问题。2.成本优化 优化方案分析节点负载长尾的问题不仅制约了资源利用率提升,还会影响业务的稳定性,所以我们优先针对节点负载长尾的问题和方案进行了分析。该问题的根因在于,实例调度时所参考的实例资源、节点资源申请量与业务在晚高峰时的真实使用量、节点在晚高峰时的真实使用率有比较大的偏差。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调度实例时能预测出节点在下一个晚高峰时的真实使用率,考虑到节点所消耗资源是由运行在上面的服务实例所占用的,因此可以通过预测晚高峰时段服务利用率的方法来推导出节点利用率。优化方案实施因为同一服务每天利用率变化很小,所以我们通过某服务前一天晚高峰的利用率直接获取当天晚高峰的利用率,然后将所预测的服务晚高峰数据后,转化成实际的资源损耗,再聚合成节点粒度的资源损耗,最终得出节点的资源利用率。同时,为了解决节点上服务实例组合不断变化的问题,我们在系统初始化时将节点利用率的预测值设置为当前时刻节点上所包含实例在上一个晚高峰时段利用率的聚合,当实例有新增或者删除时,系统基于informer机制实时感知实时的变化,并动态调整节点的预测值,以保证预测的准确性。22PAGE在将服务晚高峰数据转换成节点数据过程中,会存在一些数据合并不准确的问题,如上图所示,如果只是把前一天服务实例晚高峰的利用率叠加,那么会得到预测曲线B的结果,但由于晚高峰期间节点上所有服务实例的负载变化并不完全一致,服务a、b、e在21:00左右达到峰值、服务c是在20:00达到峰值、服务d是在21:30达到峰值,所以服务器的真实利用率要低于所有服务实例的max之和。为了解决这类问题,我们把聚合维度缩小到了10分钟,晚高峰从(19:00到23:00)每10分钟采集聚合1次,这样就能尽可能获取到接近真实利用率曲线的预测序列,序列形成的曲线类似预测曲线A,经过优化调整,我们最终确定了如下的预测机制:实践案例 基于以上方案,我们有效地解决了容器集群中的节点负载长尾的问题,上线后的实际效果如下图所示,节点上服务实例部署更加平均,且节点负载波动更小,利用率明显提升。23PAGE实践案例3.成本运营相关优化措施落地后,为了实现业务成本的持续优化,我们还开展了下面几个事情:基于底层的容器资源信息,构建上层的业务资源用量平台,帮助业务更清楚地了解到部门内资源开销都聚焦在哪些服务,以及服务申请和使用是否合理,联动业务侧开展一些不合理的资源使用情况的校准;定期制定成本运营目标:制定合理的年度、季度的成本优化目标,多维度多团队配合推进,从少买服务器到不买服务器,推进云服务成本持续下降。围绕容器集群进行全面的指标体系建设:从调度、容量、画像多个角度进行精细化运营,及时发现存在的不合理问题。顺丰作为物流行业龙头企业,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成本占据IT成本的一大部分,通过探索和落地FinOps,顺丰建立了以资源数字化运营为基础的,成本可洞察、可优化的资源精细运营模式,并取得了大幅的降本收益。5.6 顺丰基于资源精细化运营平台的降本实践1.成本可视:通过资源精细化运营平台提供的成本数据,我们发现以下关键性问题:离线资源高峰时段使用率超过90%,其余时间在60%左右,整体利用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4PAGE实践案例 存算一体的基础设施架构无法进行存储或计算的定向按需伸缩,造成资源浪费 tez、mr老旧计算引擎效率低,资源消耗量大 冗余数据、垃圾数据占据不小的存储资源,有很大的成本优化空间2.成本优化:方案设计与落地 打造弹性大数据底盘能力我们以顺丰本地IDC机房为基础,打造跨机房 公有云弹性资源供给的基础架构,低峰时段将大数据基数设施资源进行缩减,高峰时借助别的机房闲置资源和公有云资源进行补充扩容以满足业务需求,从而使资源利用率得到大幅提高,具体包括:1)存储跨机房融合:数据多机房自动分布,数据副本异步实时自动分布到不同机房,对比传统方式,做到了数据实时的强一致性,并通过数据透明加解密,数据传输链路全透明加密,使得数据更加安全可控;2)缓存精细化、智能化:数据透明缓存,缓存的读写对用户透明无感,可以0门槛使用,缓存数据生命周期实现自动化管理,无用缓存及时淘汰,并做到列、块级别精细化缓存,提升内存使用率;3)资源精准调度、智能调度:将顺丰云、本地IDC和公有云资源纳入计算池,业务高峰时将任务弹性至公有云,高峰过后及时释放,并自动计算缓存所在位置实现算子运行的智能调度,提高缓存的命中率,同时,根据数据所在机房进行任务灵活调度,尽量减少跨机房网络带来的性能损耗。25PAGE实践案例依托弹性大数据底盘能力,离线资源平均使用率提升到80%以上,并打破了机房限制,保障资源供给的战略能力。构建计算和存储的云原生能力构建计算和存储的云原生能力,解决基础设施维护成本高问题,计算能力方面,通过构建基于spark rss oss on k8s的离线计算模式,解决了跨机房任务性能损耗问题、rss的动态扩缩容问题,使得资源能够进行更高效地弹性伸缩;存储能力方面,将HDFS和OSS实现了架构融合,使得数据副本可同时分布在hdfs和oss上,用户可实现透明平滑的上下云。目前该方案正在顺丰内部进行小规模应用,预计可进一步降低整体的资源成本。统一数据语言能力首先,构建统一SQL语言,在标准SQL的基础上扩展支持HiveQL等方言语法,覆盖离线开发与分析场景,降低用户学习成本;然后,对认证和鉴权进行统一,实现表级、列级、行级细粒度的权限控制,以及字段级的数据脱敏,保障数据安全;同时将任务执行引擎升级至Spark,并自动对SQL执行计划进行优化,性能比Hive提升1倍以上、比原生Spark提升20%以上。通过以上一系列手段,极大便利了顺丰离线计算引擎历史债务的清理,在双11前,15天内完成12000 TEZ任务(整月累计超3万个任务)的平滑迁移,全程无需用户参与,并在双11高峰期稳定运行,任务平均资源消耗节省约54%,目前正进一步替换传统离线十数万个hive任务。3.成本运营:建立大数据资源精细化运营平台,持续进行成本优化从上至下建立经营意识体系,促使每个使用数据的用户都关注自己的资源投入和产出,关注资源效能。26PAGE实践案例图三:顺丰资源运营平台首先,通过大数据资源使用账单,建立多维度的账单量化用户的资源效能;然后,对存储资源进行持续治理,识别冗余重复数据、冷热数据,分别采取重复数据清理合并、垃圾数据清理、冷热数据分级存储压缩等手段进行治理;同时,对计算资源进行甄别,识别无用、资源浪费量大的任务,提供清理,自动化资源推荐手段,达到降本目的。通过冗余数据、冷热数据治理、闲置资源清理、计算效率提升、资源自动化等手段,已节约存储空间超50PB、节约计算资源超过50000CU。27PAGE未来展望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已经成为确定的大趋势。一方面,数字化的浪潮正在深刻改变千行百业。随着ChatGPT发布,人工智能进入“iPhone时刻”,各行业都在积极推广AI技术大模型的应用,人类社会将加速迈入智能世界。另一方面,为了实现全球气候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一个承诺性的目标,低碳化成为全球共识。智能化、低碳化成为云财务管理的未来发展要点。云财务管理将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智能化成为重要发展方向。通过人工智能,云财务管理提供自然语言人机交互,实现快速分析、深入诊断和智能优化,帮助云使用者更好地了解、分析、管理和预测云成本。Gartner2022年Gartner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也指出未来应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可驱动云财务管理、预算和成本优化的自动化,实现增强型FinOps。云财务管理持续增强资源优化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支撑低碳节能;另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全球政企客户普遍关注如何低碳节能,通过碳排放计算工具,让客户查看使用的云资源产生的碳排放量和对比使用IDC节省的碳排放量,实现碳排放量化和可证明。未来展望06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圳龙岗区坂田华为基地电话: 86 755 28780808邮编: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原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2号电话: 86 10 62300559邮编:免责声明本文档可能含有预测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有关未来的财务、运营、产品系列、新技术等信息。由于实践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可能导致实际结果与预测信息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本文档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要约或承诺,华为不对您在本文档基础上做出的任何行为承担责任。华为可能不经通知修改上述信息,恕不另行通知。版权所有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共同所有。保留一切权力。非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共同书面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摘抄、复制本手册内容的部分或全部,并不得以任何形式传播。商标声明 ,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商标或者注册商标,在本手册中以及本手册描述的产品中,出现的其它商标,产品名称,服务名称以及公司名称,由其各自的所有人拥有。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04 32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清华五道口&NIFR:香港2035-全球财富管理中心(33页).pdf

    香港2035:全球财富管理中心世界的香港,中国的香港,大湾区的香港2023年3月全球家族企业研究中心Global Family Business Research Center2香港2035:全球财富管理中心目录04 序言05 机遇与挑战18 五大战略发展方向24 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30 结语3香港2035: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序言财富管理是世界各国金融行业的战略发展重点,也是金融行业赋能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路径,以及推动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近年来,包括新加坡、卢森堡、迪拜等在内的多个国际金融中心都明确提出了自身的财富管理发展战略,作为国家产业发展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吸引世界范围内资本与财富的持续流入,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以下简称“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具有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的天然优势。作为亚洲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具有层次丰富、数量庞大的金融机构与专业服务机构,各类人才为数众多,拥有完整的财富管理生态系统。香港政务、法务、税务环境友好,营商环境优越,具有高度市场化与国际化的金融体系,可为中国及世界各国的各类机构和个人提供丰富的投资产品、全面的专业服务及完善的风险管理,成为管理跨境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的有效平台。根据2022年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关于全球离岸财富管理中心的排名,香港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瑞士。受惠于中国内地财富的快速累积以及高净值人士投资海外的需求增加,香港的国际资产管理规模在全球主要财富管理中心增速最快。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20,中国居民部门财富达到512.6万亿元,较2000年的30.6万亿元提升近17倍。在粤港澳大湾区(简称“大湾区”)协同发展、深化融合的过程中,广阔的祖国内地财富管理市场为香港财富管理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习近平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享有高度自治权。”在“由治及兴”新篇章开启之际,香港财富管理行业在巩固既有优势的基础上,如何主动对接国家“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把握推进金融双向开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时代机遇,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建设面向未来的全球财富管理中心,成为至关重要的战略抉择。香港如何抓住这一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国家如何支持香港建设高质量全球财富管理中心?本报告对国家和香港的政府部门、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及高净值客户等相关方展开深入访谈调研,从政策、监管、市场、人才、科技等多方面提出战略发展方向和具体政策建议,希冀通过系统的内外环境扫描和战略规划分析,助力香港打造全球财富管理中心。作为“东方之珠”的香港更是大湾区的香港、中国的香港、世界的香港。“愿将黄鹤翅,一借飞云空。”香港财富管理行业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4香港2035:全球财富管理中心一、机遇与挑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香港财富管理行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展望未来,香港必将乘胜逐北、驰而不息,打造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全球财富管理中心。成就成就香港是亚洲主要的交通商业枢纽,也是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主要门户。由香港飞抵中国内地各主要城市不到4小时,往来大湾区主要城市则仅需1小时。借助于区位优势,香港能够协助全球企业与快速发展的中国内地市场产生紧密联系。香港作为连接祖国内地与世界各地的“超级联系人”,正在步入“由治及兴”的新阶段。根据香港证监会数据,截至2021年底,香港私人财富管理行业的资产管理规模总额高达10.58万亿港元(约合9.12万亿元人民币),虽较上一年有所降低(主要因全球金融市场大幅波动导致客户资产缩水而致),但五年复合增长率仍高达11.3%。2022年正值香港回归25周年。回归祖国后,香港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持续稳固,财富管理行业增速迅猛,营商环境世界一流。根据德勤国际财富管理中心排名2021,香港在全球主要财富管理中心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三。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2022年世界竞争力年报 显示,香港在全球63个经济体中位列第5位,亚洲第2位。香港的税务环境优越,对金融行业提供多种税务优惠,包括企业财资中心税务优惠、豁免离岸基金利得税、豁免互惠基金、集体投资计划和单位信托利得税等。根据普华永道和世界银行联合发布的2020年世界纳税报告,香港营商税制在全球排名第2位。超级联系人超级联系人图1:香港私人银行与财富管理规模概况(万亿港元)来源:香港证监会2亚洲竞争力排名亚洲竞争力排名2营商税制全球排名营商税制全球排名3全球主要财富管理中心综合竞争力排名全球主要财富管理中心综合竞争力排名5世界竞争力排名世界竞争力排名5香港2035: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图2:香港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的优势及劣势、机遇与挑战6香港2035:全球财富管理中心1.1政策层面优势与机遇:优势与机遇:“三部曲”部署夯实优势,“一国两制”蕴含无限机遇三部曲”部署夯实优势,“一国两制”蕴含无限机遇财富管理行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完善的营商环境和制度体系。根据世界各国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经验,细致考察、合理论证、统筹规划后推出的政策“组合拳”往往能对行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财富管理规模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香港特区政府保持对行业发展需求的快速回应,通过立法改革和制度创新,有利于确保香港的国际竞争力。为增强香港作为全球财富管理中心的竞争力,特区政府近年来推展“三部曲”部署,包括引入新的基金结构,为私募基金在香港以有限责任合伙形式(LPF)成立提供良好环境;为在香港运营的私募基金所分发的附带权益提供税收减免;设立外地基金迁册来港机制的法律框架,以便利及吸引基金在港落户和运营。2019年4月1日起,香港基金免税条例正式生效,所有合资格基金(不论其结构、规模、目的及运营管理地点)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均可享受利得税豁免。2020年8月31日,有限合伙基金条例实施,允许私募基金在香港以有限责任合伙形式注册。2020年香港政府发布关于家族信托或家族办公室拥有的投资公司的指引,明确家族办公室的监管牌照要求和销售适当性的约束,降低了家族办公室进驻香港门槛从而吸引家族办公室入驻,进一步强化了国际竞争力。2021年5月,香港证监会推出为期三年开放式基金型公司(OFC)资助计划,鼓励符合条件的OFC在香港成立。该提案已纳入2021至22财政年度政府财政预算案中。积极的政策组合拳进一步提升了香港作为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和财富管理中心的地位。2022年正值香港回归25周年,作为踔厉奋进的当打之年,国家亦出台一系列支持香港长期繁荣发展的金融政策。2022年7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两项新的金融开放政策,一是开展香港与内地的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合作(简称“互换通”),二是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签署常备互换协议,将货币互换安排升级为常备互换安排。“一国两制”将继续赋能香港的高质量发展。7香港2035:全球财富管理中心政策层面问题与挑战问题与挑战:顶层政策设计、强大国际品牌和主动出击作为问题与挑战:顶层政策设计、强大国际品牌和主动出击作为尽管具备优厚的制度红利和政策优势,但香港身处白热化的国际竞争之中,而全球主要财富管理中心所在地政府均在打造政策优势方面推陈出新、蓄势待发。未来,香港应持续在财富管理行业的顶层政策设计、强大国际品牌等方面发力,以更主动、更创新、更积极的姿态完善财富管理发展环境,培育并吸引包括本港在内的国际财富管理机构入驻,在“一国两制”方针的坚实保障下继续高质量发展。财富管理行业需要体系化政策设计和强有力财富管理行业需要体系化政策设计和强有力国际品牌国际品牌。特区政府近年来密集出台了支持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的多项政策措施,但与极为旺盛的财富管理需求相比,在行业整体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方面仍大有可为。本次针对金融机构与高净值客户的调研访谈中,部分受访者提出,尽管特区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积极政策,但目前仍缺乏一套完整的、系统的顶层政策设计。香港金融业长期采用分业监管模式,各部门分别出台各自领域的支持性方案。8香港2035:全球财富管理中心“”真正要推动财富管理行业发展,需要把分散在政府各个部门的力量集中起来,把最关键、最重要的事做好。-某中资大行高管图3:2020-2021年香港私人银行及私人财富管理业务规模(按客户类别划分)来源:香港证监会2021年资产及财富管理活动调查“”其他财富管理中心推出的政策,香港其实也都有,但问题是推广还有待加强,客户甚至是专业从业者都不是特别清楚。-某港资大行高管政府以往引资的主动性与力度具备提升空政府以往引资的主动性与力度具备提升空间间。“酒香也怕巷子深”香港无疑具备发展财富管理行业的诸多重大优势,但近年来其独特优势在财富管理行业客户需求侧却并不广为所知。1.2监管层面优势与机遇:完备监管有利于金融稳定安全,跨境合作为互联互通提优势与机遇:完备监管有利于金融稳定安全,跨境合作为互联互通提供保障供保障科学高效的金融监管是财富管理市场公平、有效、竞争、透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行业健康生态的重要力量。香港监管体系完善,操作流程规范。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证监会)、保险业监管局(保监局)及强制性公积金计划管理局(积金局)等监管机构及法定机构构成了香港的金融监管及行业自律体系,确保香港金融业的稳健发展。香港金融体系具备较强韧性,成功抵御了多次金融危机的冲击。香港银行业保持了资本的充裕性和流动性,主要银行流动性覆盖率超过150%,远高于国际标准。香港联系汇率制度自1983年开始实施,经历数次经济周期的重大考验依然行之有效,成为维持香港货币及金融稳定的基石。2021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代表团肯定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指出香港具备稳健强劲的金融体系、有效的宏观经济及审慎政策,以及健全的监管框架。中国内地与香港金融管理部门跨境监管合作近年来取得积极成效,进一步推动互联互通。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与中银香港在香港金管局签署了新修订的关于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议,为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健康发展提供了跨境监管框架。2014年以来,中国内地与香港金融监管部门针对“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跨境理财通”等互联互通机制加强建设,签署了沪港通项目下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加强监管执法合作备忘录“债券通”项目下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加强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关于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的谅解备忘录等监管合作协议,为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提供了风险把控和有力支持。2021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签署了关于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将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与香港金融管理局金融科技监管沙盒联网对接,稳妥推进金融科技的创新合作工作。9香港2035:全球财富管理中心问题与挑战:金融双向跨境执业机制缺位,财富管理的互联互通受限问题与挑战:金融双向跨境执业机制缺位,财富管理的互联互通受限“一国两制”为香港与内地的互联互通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然而,当前香港尚未发挥出明显有别于其他国外金融中心的“制度红利”。例如,受制于银行家跨境执业的限制,香港未能充分发挥出“一国两制”赋予的“国内-境外”独特制度优势,近几年来更因面临“两不靠”困境而在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的激烈竞争中处于守势。以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简称“跨境理财通”)为例,在现有监管框架下,香港银行工作人员不能为身处内地客户提供远程投资咨询服务。由于金融产品较实物产品更为复杂,在疫情不能通关情况下,很多内地客户难以透彻掌握香港投资产品特点及与自身需求的匹配程度。香港2035:全球财富管理中心10通过跨境执业制度创新,为香港银行家赋予进行内地服务的资格,比如在深圳先进行试点,允许香港银行家拜访已在香港开设银行账户的内地客户,详细介绍金融产品,针对客户的香港账户提供服务。相应地,深圳银行家在香港也拥有对等的服务资格。这将对香港金融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香港带来不同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的独特优势。国家及香港的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可以大力支持香港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独特制度优势,为维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1.3市场层面香港作为亚洲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汇聚了世界最重要的银行、保险、证券与基金等全光谱金融机构。全球100家最大银行中近80家及100家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约70家,均在香港经营业务。香港是全球最开放的保险业中心之一,截至2022年5月共有164家保险公司,其中97家在香港注册成立,其余67家则分别在内地或20个海外国家注册成立。截至2021年底,香港证券和期货持牌实体的总数为48657个,保持了稳中有增趋势,其中包括证券经纪、期货交易商,投资顾问和基金经理及其代表等。与其他全球财富管理中心相比,香港在获取中国投资机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截至2022年6月底,中国内地赴港上市公司共1372家,占香港交易所上市公司数的53.4%;市值达30.5万亿港元,占香港交易所上市公司总市值的78.1%。香港与内地的金融互联进一步加强,“沪港通”“深港通”及“债券通”为国际投资者投资中国内地资产提供了便利途径。2022年5月,符合条件的ETF纳入互联互通范围,进一步深化了香港与内地股票市场互联程度被,促进两地资本市场共同发展。优势与机遇:投资中国机会塑造核心竞争力优势与机遇:投资中国机会塑造核心竞争力香港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结算中心。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2022年4月发布数据显示,香港处理全球74.36%离岸人民币结算业务,远超排名第二的伦敦(6.26%)和排名第三的新加坡(3.88%)。2022年4月香港人民币存款总计8749亿元人民币,5月人民币结算成交金额达29.87万亿元人民币。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与英国Z/Yen集团于2022年9月联合发布的第32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显示,香港综合排名位列全球第四。2020年香港金融业就业人数逾27.4万人,占整体工作人口7.5%,金融业增加值达到香港GDP的23.4%。图4:金融互通下北向交易规模的提升来源:Wind图5:境外机构及个人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增加来源:Wind香港2035:全球财富管理中心11问题与挑战:强化离岸人民币市场优势问题与挑战:强化离岸人民币市场优势香港是全球排名前列的新股上市融资地,2009年以来七次荣登全球IPO融资年度榜首。近年来,香港证券市场持续推进机制改革,比如,允许“同股不同权”架构的创新企业上市,允许没有产生收入或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并为符合资格的发行人在香港进行二次上市提供便利,吸引中概股从海外市场回流。香港证券市场机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仍存在持续改善的空间。比如,目前香港主板市场对赴港上市的企业限制较美国更多,周期更长,对于创新模式接受度有待进一步提升。香港作为连接内地和国际市场的桥梁,在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吸引更多新兴产业企业赴港融资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香港是国际投资者投资中国内地市场的重要窗口。2022年10月3日,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宣布了港股通南向交易股票以人民币计价的实施建议,并介绍了政府的相关配套工作,人民币“港股通”实现可期,这无疑将大力夯实香港作为中国内地市场投资“窗口”的战略地位。不过,目前香港市场上的人民币资产产品种类、数量、流动性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根据香港特区行政长官2021年施政报告,港交所交易的人民币产品逾120支,涵盖股票、房地产信托基金、交易所买卖基金及债权,数目相对较少,流动性相对低。“”香港应该努力做到,中国内地公司把香港作为上市的第一选择,而把美国、英国、德国、新加坡等作为第二选择。-某中资大行高管“”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大问题是,没有足够的人民币海外产品,流动性也很重要。香港要考虑怎么样把人民币资产的流动性带到国际市场。-某外资大行高管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世界各国的主权财富基金在引领本国经济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新加坡GIC、淡马锡等国家主权财富基金将促进新加坡产业发展作为核心目标,投资定位清晰,运营经验成熟围绕本国产业战略,将投资重点由传统银行业务向金融科技、电商、通讯、传媒等领域延伸,实现了经济效益和战略引领。相比之下,香港则缺乏强有力的主权财富基金稳定市场,增强投资者信心,引导资金流向战略新兴行业。“”主权财富基金在引导其他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方面具有导向性作用。香港应该建设和发展自己的主权财富基金和大学捐赠基金此类有实力的大型机构投资者能够起到很强的背书作用,有利于吸引国际资金,增强市场信心。-某香港监管机构高管香港2035:全球财富管理中心121.4人才层面优势与机遇:庞大、高效、专业的金融专业人才优势与机遇:庞大、高效、专业的金融专业人才人才在财富管理行业发展中起到基石作用,专业人才供给的质量与水平将决定香港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高度。香港在财富管理、金融投资、税务法律等不同专业领域的人才丰富。全球前100大资产管理公司中有约70家在香港设有办公室。香港拥有超过4.2万名资产和财富管理业务从业人员,超过4.5万名注册会计师,超过1.3万名律师。高质量、大基数的人才供给与专业服务商为财富管理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2021年,香港直接进行资产管理、风险管理、法律合规、研究分析的专业从业人员较上一年增加10%以上。香港的专业服务素以专业、守法、高效、国际程度高等特征广受认可。在筹划大型及跨境项目、解决商业纠纷等领域,各领域专业人才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运用多语种沟通。包括银行服务、基金管理、财务会计、法律支持、税务咨询等在内的专业服务成为财富管理行业在香港发展的强大后盾。香港“人才输入计划”和便利的入境政策吸引了大量高质量人才来香港发展。英语、粤语和普通话在本土商业社会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提升了香港对外来人才的吸纳包容能力。香港有五所大学在2022年世界大学排行榜前100名,分别为香港大学(22名)、香港科技大学(34名)、香港中文大学(39名)、香港城市大学(53名)、香港理工大学(66名),其中三所大学排在前50名,能够为香港源源不断地输送高质量人才。图6:香港资产及财富管理业务的从业人员概况来源:香港证监会2021年资产及财富管理活动调查香港2035:全球财富管理中心13人才层面“”财富管理行业面临的重大瓶颈之一就是人才不够,因为行业发展太快了。香港大学设置了财富管理本科学位,但是每年招生人数很少,无法满足香港对于财富管理人才的强烈需求。-某外资大行高管问题与挑战:行业专才培育与引进存在改善空间问题与挑战:行业专才培育与引进存在改善空间尽管香港具备人才优势,但考虑到财富管理行业发展速度之快,再叠加近年来的专业人才流失问题,香港仍需在引才育才、生活成本、签证便利、培养体系等层面持续完善,不断提升人才供给能力。根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网站报道,香港人口持续增长态势自2020年发生扭转。2020年和2021年,香港分别流失了9.3万名和2.3万名居民,预计2022年流失更多。根据香港总商会2022年人才外流困扰企业专项调查,近3年香港业界出现严重的高级技术人才流失潮,财务会计、资讯科技、高级综合管理等领域均为重灾区。香港高校全球排名领先、教育水平优异,但仅有香港大学一所学校开设了财富管理专业,而且招生数量少、仅限于本科生,难以满足财富管理行业对多层次人才的巨大需求缺口。国际公共政策顾问机构Demographia调查显示,香港连续12年位居全球房价最难负担城市之首。高昂的生活成本为世界各地的年轻专业人才赴港、留港工作发展造成了极大障碍。“”我们从内地聘请员工,工作签证一般1-3个月才能批下来,不确定因素就很多。是否可以加快办理流程?这方面效率应当提升。-某外资大行高管香港2035:全球财富管理中心14目前香港工作签证办理速度相对慢,导致工作效率和人才体验大打折扣,为全球人才赴港工作造成负面影响。1.5科技层面优势与机遇优势与机遇:携手内地推进金融科技双向赋能携手内地推进金融科技双向赋能金融科技是财富管理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必经之路。金融科技有利于促进财富管理机构降本增效,提升“千人千面”的定制化服务能力,抓住长尾客户有效扩大服务范围。香港顺应发展潮流,不断尝试布局金融科技领域,特别在央行数字货币、数字绿色债券、监管科技等方面。2022年10月31日,香港特区政府发表了有关虚拟资产在港发展的政策宣言,阐明了香港对全球虚拟资产业务创新人员的“开放和兼容态度”,指出将会通过一致、明确、清晰的监管推动虚拟资产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将为非同质化代币(NFT)、绿色债券及数码港元推出实验计划等,力图在清晰、灵活和便利的监管环境下发挥金融创新的潜力。上述政策宣言表明了香港大力推动金融科技创新的决心,明确了虚拟资产、金融科技的战略发展方向。在实践层面,近年来内地与香港在央行数字货币、金融科技监管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比如,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正在共同探索数字人民币与香港“转数快”快速支付系统互联互通,测试数字人民币的跨境支付功能。“转数快”是全面接通香港银行及储值支付工具营运商的平台,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个人之间的转账、电子钱包增值及网上购物,实现方便快捷支付。此外,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还在积极推动内地与香港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应用场景覆盖内地从香港进口和内地向香港出口。根据关于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内地和香港将通过“联网”方式对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与香港金管局的金融科技监管沙盒,使内地与香港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及科技公司,能够通过“一站式”平台将跨境金融科技项目于两地进行同步测试,在新产品推出市场前预早获得监管机构反馈和市场用户意见,从而加快推出金融科技产品的速度并减低开发成本。问题与挑战问题与挑战:财富管理数字化技术落地速度慢财富管理数字化技术落地速度慢尽管香港的金融科技在数字货币、金融监管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财富管理行业还存在数字化技术应用慢、落地难等问题。“”在金融科技和数字化落地方面,我认为香港政府还可以用更大力度和更快速度来推进。-某外资大行高管香港2035:全球财富管理中心151.6粤港澳大湾区理财通优势与机遇优势与机遇:为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打开窗口为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打开窗口粤港澳大湾区人口总数接近1亿,GDP总量超过11万亿元,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旺盛。2021胡润财富报告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内可投资资产超600万元人民币的高净值家庭共44.313万户。根据贝恩公司2021年报告,大湾区目前不到20%的零售客户拥有跨境理财产品,在尚未购买跨境理财产品的内地大湾区客户中,有70%预计将在未来3年购买相关产品。同时,“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启动后,香港和澳门居民投资内地理财的便利性大大增加。香港和澳门财富管理产品具备资产类别更多元、产品层次更丰富、国际化程度更高等特点,“跨境理财通”引入港澳市场理财产品和成熟投资者,将有助于推动内地财富管理市场的改革发展,满足我国居民日益增长的财富保值增值需求,同时为港澳金融市场带来新的活力,有利于实现多方共赢。2021年9月10日,粤港澳三地发布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下称细则),“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正式启动。“跨境理财通”允许大湾区内的内地及港澳合资格居民通过各自银行体系所建立的资金闭环,投资对方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南向或北向的总额度上限为1500亿元人民币,个人投资额度最高为100万元人民币。图7:2017-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九个内地城市人均GDP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局香港2035:全球财富管理中心16问题与挑战:个人额度、产品类别、跨境服务等仍可优化问题与挑战:个人额度、产品类别、跨境服务等仍可优化“跨境理财通”凸显了粤港澳大湾区“一国、两制、三个货币体系”在促进中国金融开放方面的独特优势,为香港财富管理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受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在8个月的运行期内,“跨境理财通”的实际使用额度并不充分。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数据,截至2022年6月19日,“跨境理财通”南向通净流出1.74亿元,占总额度的0.12%,北向通净流入2.68亿元,占总额度的0.18%。“跨境理财通”在个人额度、产品类别、跨境服务以及地域覆盖方面存在优化空间。人才层面香港2035:全球财富管理中心17个人投资额度受限个人投资额度受限。根据计划的规定,“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对单个投资者实行额度管理,投资额度为100万元人民币。在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运行半年度调研中(以下简称调研),多家私人银行提出南北向通的100万元人民币投资额度不能满足大多数债券的投资金额要求,希望未来可以进一步放宽额度限制。可投资产品类型受限可投资产品类型受限。“南向通”产品是指内地投资者通过“跨境理财通”购买的,发行主体在香港和澳门的产品,包括了基金、债券和存款,都是中低风险且非复杂的产品。“北向通”产品是指香港和澳门投资者通过“跨境理财通”购买的,发行主体在内地的产品,包括了理财产品和公募基金。“跨境理财通”投资者仅可以选择5级风险级别中1-3级的产品,难以发挥香港财富管理行业的专业优势,无法满足内地投资者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导致可交易的金融产品缺乏竞争力。某私人银行在调研中提到,南北向通产品仅限于中低风险类,且南向通可投资的基金仅限于香港注册基金,考虑到香港市场上多数基金在境外注册,这使得客户在选择产品时受到了很大限制。跨境服务存在障碍跨境服务存在障碍。目前香港客户需要到内地开户才可以参与“跨境理财通”,在疫情影响下,北向通港澳客户到内地银行临柜开户的难度大、耗时久、成本高,远程开户需求显著。然而,并非所有银行都具备见证开户业务资格。在现有监管框架下,香港银行工作人员不能为身处内地的客户提供远程投资咨询服务。一位中资大行高管指出,“南向通客户反映需要关于基金/债券的投资建议服务,对于不在香港的客户而言,银行不能远距离提供投资建议,客户只能自己做执行交易。近9成南向通为银行全新客户,在不能通关的情况下,很多客户难以清晰掌握香港投资产品及操作方法。”地域覆盖相对较少地域覆盖相对较少。目前“跨境理财通”覆盖了内地9个城市,分别为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及肇庆市,相对于中国幅员辽阔的财富管理市场仍然范围较窄。大湾区9个城市的发展条件与发展程度相似,未来当条件成熟时可以考虑进一步拓宽地理覆盖面。香港投资推广署官网在介绍香港发展优势时提到,目前正在“探讨优化大湾区跨境理财通”。相信经过进一步调整与优化后,“跨境理财通”将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便利区内居民投资理财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优势。二、五大战略方向习近平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央全力支持香港抓住国家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主动对接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央全力支持香港同世界各地展开更广泛、更紧密的交流合作,吸引满怀梦想的创业者来此施展抱负。”“背靠祖国、联通世界”是香港的独特优势。香港财富管理行业的增长机遇深深植根于国家和区域的发展需求之中。作为国家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关键窗口,香港财富管理行业应致力于更好地服务中国内地与香港居民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寻求与国家“双循环”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协同点,在探索创新、扩大开放的同时做好金融风险防控。我们在本报告中提出,香港应当着力实施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的“五个中心”战略,即“财富中心”、“资产中心”、“科技中心”、“人才中心”与“风险管理中心”。具体而言,香港应继续夯实财富中心地位,吸引世界各国高净值人士及各类财富管理机构赴港簿记及投资;丰富可投资资产类别并创新金融产品,加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着力实施金融科技创新与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推动香港成为财富管理科技枢纽;集聚全球财富管理领军人才,吸引各国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来港就业创业,增强与内地多层次财富管理人才的交流互通;发挥全球风险管理中心作用,丰富离岸风险对冲、风险管理工具。同时,香港应深化与内地金融监管合作,完善跨境金融监管框架,共同探索金融新业态监管模式,为国家金融开放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图8:香港财富管理行业的五大战略发展方向香港2035:全球财富管理中心18建设“财富中心”,成为中外财富充分涌流的汇集地建设“财富中心”,成为中外财富充分涌流的汇集地近年来,中国经济开始由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以新能源、半导体、新材料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以及大消费、大健康等行业的投资价值突显,受到国际投资者的广泛青睐。香港作为中国内地连接国际市场的重要桥梁,一直是国际资金进入中国内地投资的桥头堡。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202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58%流向香港。2021年,外商向中国直接投资(FDI)的70.8%经由香港进入内地。“沪深港通”、基金互认、“债券通”、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期货等互联互通机制建设提升了香港对国际个人与机构财富管理的吸引力。2022年,“沪深港通”项下北向通和南向通的日均成交额分别为1033亿元人民币和325亿元港币,较2017年分别增长9.7倍和2.3倍,国际投资者持有的A股超过七成通过香港交易。2022年,“债券通”日均成交额337亿元人民币,较2018年增长6.3倍,国际投资者持有的内地债券约有四分之一通过香港交易结算。截至2021年末,内地与香港分别有38只北向基金和47只南向基金通过监管部门核准后在对方市场销售,累计净认购额分别为143亿元人民币和10亿元人民币。同时,中国国民财富持续增加,超高净值群体和高净值群体迅速壮大。根据福布斯数据,截至2021年中国十亿美元净值财富人士达到745人,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亿万富豪聚集地。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2),截至2021年中国私人银行客户数达143.03万人,同比增加13.54%;资产管理规模达19.59万亿人民币,同比增加12.94%。根据国际财富管理行业发展规律,资产管理规模的扩大伴随着全球配置的增加,由此国民财富的快速增加催生了日益高涨的跨境需求。香港资金的自由流动受基本法保障,营商环境优越,税收政策友好。在新时代机遇下,香港立足于“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政策,受益于资本自由流动的独特优势,有望成为联通内地与海外的“财富桥梁”。未来应持续加强对世界各国、各类财富管理及相关机构(如私人银行、家族办公室、国家主权财富基金、养老基金、大学捐赠基金、公益慈善基金等)精准招商引资,推动内地进一步放宽养老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本投资香港市场的渠道、额度和产品类型,以更积极的作为塑造全球财富的汇聚点。“”我认为香港的最重要定位,就是作为超级联系人的角色,使内地资金连通海外,同时把海外资金引向内地。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地区的私人银行及家族办公室等财富管理机构,愿意持有中国资产或者人民币资产,尤其是新兴产业、初创企业。中国的超大市场和创新能力对海外投资者特别有吸引力。同时,中国内地的高净值人群如果需要进行跨境管理,他们要把钱放在什么地方?如果放在香港,既能享有国际资本的便利和国际人才的专业,同时也在一国之内。-某外资大行高管2.1香港2035:全球财富管理中心19建设“资产中心”,打造无可替代的全球人民币资产枢纽建设“资产中心”,打造无可替代的全球人民币资产枢纽强化人民币资产中心地位是香港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关键举措之一,也是香港发挥核心优势的重要抓手。香港与内地在股票、债券、存贷款、基金、衍生品、外汇等领域具备多层次互联互通机制基础,大大丰富了香港人民币资产的丰富度。2021年香港管理的资产中2.793万亿港元(约合2.4万亿元人民币)投向内地,较上一年增加6%。如前所述,在香港上市的公司中,超过一半来自内地,截至2022年6月底,其市值已超过30万亿港元。截至2022年4月底,已有21家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企业通过二次上市和双重主要上市的方式回归港股市场,总市值占所有在美上市中概股的70%以上。截至2021年底,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余额达6730亿元,同比增长26%。2018年11月至今,中国人民银行累计在香港发行央行票据5050亿元人民币。香港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人民币ETF、人民币REITs等多种人民币产品。2021年,香港交易所可供投资者交易的人民币ETF产品共40只,在全球交易所中位列第一。截至2022年3月31日,香港获证监会认可人民币投资产品规模达217亿元人民币,并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香港的人民币存贷款和人民币外汇交易量均在全球主要离岸市场中位居第一。香港金管局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2月,香港人民币存贷款规模分别为9067亿元和1766亿元,同比增长19.1%和11.1%。2019年国际清算银行(BIS)公布的外汇与衍生工具市场成交额调查数据显示(该调查每三年进行一次),香港人民币外汇日均成交金额为1076亿美元,而同期位居第二、第三位的伦敦和新加坡仅分别为567亿美元和426亿美元。2015年,香港和内地的基金互认安排生效。截至2022年3月31日,获香港证监会认可的内地基金共有47只,累计净认购额约12.4亿元人民币;获中国证监会认可的香港基金共有38只,累计净认购额达118.86亿元人民币。“”我认为香港的最大优势就是作为连通中国和海外的桥梁。中国是所有人都希望进入的市场,海外投资者都希望有机会投资国内的高增长产业,而香港是最靠近中国的国际市场。-某外资大行高管图9:2020-2021年在香港管理的资产投资地域划分来源:香港证监会2021年资产及财富管理活动调查图10:证监会认可人民币投资产品数目及规模来源:香港证监会2021年资产及财富管理活动调查香港2035:全球财富管理中心202.2建设“科技中心”,成为金融科技与数字化转型的前沿阵地建设“科技中心”,成为金融科技与数字化转型的前沿阵地2.3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香港要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加强培育新兴产业。2021年10月,香港特区政府发布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提出要促进港深合作,携手深圳打造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形成“南金融、北创科”的新发展格局。以上重要举措将有力助推实现香港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协作,推动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域展开积极合作,力求实现创新发展与风险管控的平衡。关于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为内地和香港共同推动金融科技创新提供了制度性基础,将通过“一站式”平台快速推动跨境金融科技项目的落地。2021年2月,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国中央银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央银行及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宣布联合发起“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研究”项目,旨在探索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便捷国际资金流动。该项目目前已初步完成测试平台的搭建,检验了货币桥进行跨境支付交易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被认为是全球同类研究中最成熟的项目。香港如何在数字资产领域建设完善的生态系统?如何借鉴内地的先进科技?数字资产对全球财富管理行业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是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大趋势,也是香港不容错过的重大历史机会。“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香港要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中承担“数据通”的重要角色,探寻满足国家和海外法律及监管要求的跨境个人数据管理方案,谨防数据问题引发的潜在风险事件。在面向未来的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建设过程中,香港应着力关注金融科技行业尤其是财富管理机构数字化转型这一重大方向,提升金融科技监管能力和监管效率,加大政策引导力度(例如数字化转型专项补贴或税收减免),助力在港金融机构快速高质量完成数字化转型,从而切实增强香港财富管理机构的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央行数字货币等领域的研究与建设,着重发展有市场前景的新兴业态;创新与风险管理并举,继续推进与内地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的对接工作,为跨境金融科技合作提供制度性支持。图11:2019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来源:2021广东科技统计数据近年来,金融科技浪潮席卷包括财富管理行业在内的金融业,电子钱包、移动支付、线上产品超市、AI投资顾问等重塑了财富管理业态,也改变了居民的理财习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科技在给人们带来效率提升的同时,也为金融监管、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带来了新的挑战。在金融科技领域,内地与香港在多个领香港2035:全球财富管理中心21建设“人才中心”,成为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流动的聚集地建设“人才中心”,成为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流动的聚集地香港2035:全球财富管理中心222.4财富管理行业是“以人为本”的高端服务业。香港教育资源优越,高等学府众多,同时广泛吸纳世界各国、各类的专业人才,具有发展财富管理行业的人才基础。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每年培养大批高质量金融学毕业生,其中香港大学还专门开设了资产管理及私人银行课程,培养专供于财富管理行业的优质本科生。除应届毕业生外,香港还非常重视吸引外部人才,通过“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优才计划”)、“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专才计划”)、“科技人才入境计划”、“输入中国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第二代计划”、“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等计划吸引非本地优秀人才赴港、留港工作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推动教育合作发展,“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在教育合作的同时,还须积极推动大湾区内的引才计划。除“优才计划”、“专才计划”等现有计划外,具有极大发展空间的北部都会区有能力承载更大范围的人才引进计划,建议特区政府考虑更大力度的引才计划,以落户金融机构及专业服务机构为单位,专设中国内地及国际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通过更大力度的政策优惠加大对全球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同时持续拓展与内地人才的互通机制。“”因为业务量增长的速度非常快,使得香港本地高端专业人才供给不足,我们希望积极和内地展开合作。如果能把内地的顶尖人才吸引过来,就能以香港为基地,把财富管理行业人才培训计划拓展到更广大区域。-某外资大行高管建设“风险管理中心”,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管理风险的集散地建设“风险管理中心”,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管理风险的集散地当前国际社会面临多重风险和不确定性,包括大国博弈、局部冲突、世纪疫情与通货膨胀等等。香港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桥梁,应当成为各类财富管理主体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集散地。当前,金融市场价格波动、跨境资本流动冲击等金融风险无处不在,风险的种类也在随着创新而不断增加,在此格局下,国内外投资者广泛存在各不相同的风险偏好和交易转移需求。香港市场与国际市场充分联通,这对防范跨境金融风险提出了更高要求,应当不断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形成前瞻式监管,创新风险分散和交易的金融产品,在建设管理风险中心进程中促进自身的稳健发展。为了更好地推进风险管理与合规科技应用,香港金管局制定了两年计划,通过一系列推广活动和发展措施促进香港银行业合规发展。例如,2021年分别举办“环球合规科技挑战赛”和“合规科技旗舰研讨会”,加强香港银行业与环球合规科技企业的互动交流,加强银行业对合规科技潜力的认知,提出方案协助解决银行在风险管理及合规方面遇到的常见痛点;2021年6月推出系列合规科技采用实务指引,为银行提供落实合规科技方案的实务指引;2021年10月制定合规科技技能架构,分析香港的欠缺与劣势技能,以供银行参考;2022年4月推出“合规科技信息平台”,鼓励香港合规科技生态圈加强在应用合规科技方面的经验及专门知识交流。香港保险业监管局2021年公布了申请授权经营特定目的业务的指引,标志着香港已成为发行“保险相连证券”(转移保险风险到资本市场)、特别是“巨灾债券”理想地点。香港扩大了跨国公司在港成立“专属自保”保险公司的可承保风险范围,优化了对香港成立控权公司的跨国保险集团的直接监管。香港保险业具备全力支持内地企业管理海外项目投资风险的能力。此外,香港的政治风险保险市场保持持续增长。苏黎世保险集团、美亚保险、AXA安盛、保诚、安联,以及许多其他在香港设址的大型跨国保险公司,都正在推出更仔细和更全面的政治风险保险计划(有恐袭、人质、政变等险种)。未来,围绕国家金融开放的大趋势,香港应在协助国家有序开放资本市场、促进金融安全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香港要持续加强与内地金融监管部门的联络沟通机制,强化交流合作;建设反洗钱、反逃税等信息交换机制,打击跨境非法金融活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以审慎准则创新创设风险管理工具及可交易金融产品,满足各类投资者不同的风险管理需求;为“南向通”、“北向通”、“债券通”、“跨境理财通”等互联互通机制做好风险管理,加强资金的闭环管理,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不断拓宽“通”的范围、加深“通”的力度。“”香港发展财富管理行业的首要角色应当是风险管理。-某国家金融管理部门人士2.5香港2035:全球财富管理中心23三、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廿五载香江奔涌,共前行紫荆花艳。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在“一国两制”方针下走上了与中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道路。习近平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强调,“必须保持香港的独特地位和优势”。香港是“两局际会”深度契入的结合部。“两局”指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与“国家新发展格局”(即“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际会”指相互深度契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发挥作用”。作为联通中国内地与世界的“桥梁”,香港财富管理行业在新的发展时期理应焕发出新的生机。中国内地居民财富的迅猛增长为香港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腹地。招商银行-贝恩公司中国高净值人群调研分析显示,2021年中国高净值人群境外资产中转站提及率最高的就是中国香港(48%),显著高于排名其次的美国(11%)和新加坡(11%);境外资产目的地提及率最高的依然是中国香港(46%),显著高于排名第二和第三的美国(22%)和新加坡(20%)。香港财富管理市场未来应着眼于持续深化与内地联通的深度与广度,在满足我国居民日益增长的跨境理财需求的同时实现跨越式发展。香港2035:全球财富管理中心24图12:2021年中国高净值人群资产中转站及目的地来源:招商银行-内恩公司高净值人群调研分析纲举目张,执本末从。香港财富管理行业需要系统规划与顶层设计,更好融入国家2035远景目标纲要的大局中,在与内地互联互通、资产平台建设、双向跨境执业、行业专才培育、数字化能力提升等多个层面擘画香港2035全球财富管理中心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香港财富管理2035远景目标”),以期在全球财富管理行业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塑造具备独特核心竞争力的全球财富管理中心。作为大湾区的香港、中国的香港、世界的香港,香港财富管理行业一定能够创造新的辉煌,在民族复兴中获得无比广阔的发展空间。3.1 新时代新发展:愿景与目标新时代新发展:愿景与目标到2035年,香港建成“全球财富配置中国”与“华人财富全球投资”双向平台,循序渐进扩大“跨境理财通”等一系列标志性制度设计,推动更高水平互联互通,助力国家深化对外开放;推动财富管理及相关领域从业人员的双向流动,助力金融供给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以人才为本”,海纳百川地吸引扎根中国大地并放眼国际市场的多层次人才队伍,为香港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本;明确数字化服务能力的战略价值,打造亚太及全球的财富科技与数字化服务能力高地。具体而言,香港2035战略规划包括以下五大目标:两地互联,以更广泛的理财互通推动互惠共赢。2035年前完成3次“跨境理财通”迭代升级,实现更大范围的跨境理财互通。平台建设,以更丰富的人民币资产吸引国际投资者。深化香港离岸人民币产品市场建设,在助力人民国际化的同时塑造自身核心竞争力。跨境执业,以更高频的两地执业互动交流互惠彼此。探索两地金融执业人员跨境执业机制,为财富管理互通释放更大程度的制度红利。人才为本,以更积极开放的作为培育财富管理行业人才。创办香港财富管理学院,同时以香港多所大学在内地设立分校为基础,培育并引入内地高质量青年专才。数字当先,以更前瞻的态度拥抱数字化。支持私人银行、家族办公室等财富管理机构推进数字化转型,以金融科技赋能服务与创新。3.2 两地互联两地互联,以更广泛的理财互通推动互以更广泛的理财互通推动互惠共赢惠共赢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广阔的财富管理市场腹地。大湾区由11个城市组成,总人口超7000万。其中,香港、深圳、广州位居全球亿万富豪最密集的十大城市之列。2021胡润财富报告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内可投资资产超600万元人民币的高净值家庭共44.313万户,其中香港高净值家庭数量为18.1万户,深圳、广州、珠海、佛山、东莞、汕头等地高净值家庭数量共计26.1万户。2021年10月,备受各界瞩目的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正式落地,为大湾区财富管理市场的互联互通与相互融合拉开序幕。“跨境理财通”将有效加强香港与内地金融市场的连接,拓宽大湾区居民的跨境理财投资渠道,巩固香港作为财富管理中心的地位。表1: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重要指标(2021)来源:各地统计局香港2035:全球财富管理中心25香港2035:全球财富管理中心26擘画三次擘画三次“跨境理财通跨境理财通”迭代升级迭代升级,积极推动积极推动全面联通全面联通3.3 平台建设平台建设,以更丰富的人民币资产吸引以更丰富的人民币资产吸引国际投资者国际投资者香港全球离岸人民币枢纽地位,是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的核心优势之一。中国内地强劲增长动力和发展机遇对国际投资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优质资产需求旺盛,越来越多海外资金选择在香港长期部署,在资本市场寻找投资机会,借助香港和内地的互联互通机制进入内地资本市场。在“一国两制”的制度安排下,香港有优势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参与者”和国际循环的“推进者”。建设人民币资产平台,既符合国家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深化对外开放的大政方针,也是香港财富管理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打造人民币打造人民币“离岸生态系统离岸生态系统”,助力人民币国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际化进程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目前以债券类(如“点心债”)、基金类(如ETF)产品为主,股票及其他金融产品相对不足。未来香港应继续打造人民币“离岸生态系统”,提供更多以人民币计价的投资渠道和金融工具,推动离岸市场的人民币产品发展。发挥香港作为“国内-境外”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功能,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比如:以“南向通”为抓手,探索推动香港股票市场的人民币计价交易,降低汇率风险,提升交易价格的确定性。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2022年9月16日出席“2022财资市场高峰会”时提及,香港正准备推出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交易,并正与内地相关部门商讨细节;丰富人民币资产相关风险管理工具,拓宽衍生品市场投资种类,为人民币资产的国际投资者提供更好的风险管理服务;完善离岸市场人民币金融基础建设,优化跨境支付系统、交易结算系统等,提升业务承载力和运行效率;当前“跨境理财通”双向资金总额度各1500亿元,单个投资者投资额度为100万元人民币,投资产品风险等级R1-R3。从近期运行成果来看,受制于疫情等内外部因素,“跨境理财通”整体使用额度有限,未来存在继续挖掘政策红利的空间。1.0版本(2021-2022):1500亿元“普惠联通”基于“跨境理财通”的发展现状,两地可自2023年择机推动“分层联通”,即双向资金总额度各1500亿元保持不变,放开单个投资者100万元的投资限额,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合格投资者将投资额度逐步提升或不设限额,可投资产品涵盖R1-R5风险等级。同时,考虑到高风险产品的准入性以及确保客户合适性的需求,香港的从业人员可以为内地的跨境理财通客户提供建议,而内地从业者可以为香港的跨境理财通客户提供建议。2.0版本(2023-2025):1500亿元“分层联通”在“分层联通”安全合规运行的坚实基础上,两地可自2025年择机推动“全面联通”,即在“分层联通”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双向资金总额度,同时地域范围从粤港澳大湾区扩展至全国范围符合一定条件的区域,双向资金额度依实际情况需求保持适度增长,或可到2035年提高到双向额度各1.5万亿元(即当前额度的10倍)。3.0版本(2025-2035):1.5万亿元“全面联通”构建构建“跨境理财通跨境理财通”工作组工作组,形成三地监管机形成三地监管机构对话机制构对话机制为了在现有制度安排下寻求突破,在保障“跨境理财通”安全运行的基础上深化互联互通,可考虑推动建立“跨境理财通”工作组。工作组可由内地、香港、澳门三地的监管部门和业界机构共同组成,定期监测并评估运行效果,形成对话交流机制,不断完善及迭代“跨境理财通”的机制设计。优化流动性安排,运用本币互换、清算行等机制安排,提升离岸人民币市场流动性和中长期资金的可获得性,持续探索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中的使用;为内地市场主体赴港发行绿色债券等人民币债券产品开设便捷通道,创新支持高碳产业向低碳转型的转型金融工具,建设“低碳”和“绿色”的资产平台;在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的基础上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统一碳市场,借鉴“股市通”和“债市通”的经验,探索建立“碳市通”,打通国际投资者参与投资大湾区碳市场和全国碳市场的渠道。香港金管局和证监会共同领导的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跨机构督导小组2022年3月公布了对香港碳市场机遇的初步可行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督导小组后续的计划包括发展香港成为国际优质自愿碳市场、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统一碳市场、加强与广州期货交易所在碳市场发展方面的合作等。3.4 跨境执业跨境执业,以更紧密的两地互动实现高以更紧密的两地互动实现高水平互惠水平互惠2020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加强粤港澳金融监管合作。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监管协调沟通机制,加强三地金融监管交流,协调解决跨境金融发展和监管问题。推动完善创新领域金融监管规则,研究建立跨境金融创新的监管沙盒。推动粤港澳三地金融人才培养与交流合作。”香港财富管理行业面临香港财富管理行业面临“两不靠两不靠”困境困境本次调研多位受访者表示,香港财富管理行业以往存在“两不靠”困境,一方面不能在内地为已在香港开户的客户提供任何财富管理服务,但另一方面还要受到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相同的外汇管制约束,成为香港财富管理乃至金融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导致大量资金在激烈的国际财富管理行业竞争中流失海外。探索财富管理跨境执业机制探索财富管理跨境执业机制,打开银行家跨境打开银行家跨境执业壁垒执业壁垒为应对此重大挑战,建议两地金融管理部门及监管机构出台更大力度的制度创新,根据“一国两制”原则创造性充分发挥香港“国内-境外”的独特优势,设计香港有别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的制度安排。例如,可考虑设计香港与内地金融从业人员双向跨境执业机制,打开跨境执业壁垒,真正释放“一国”制度红利,使两地银行业能够实现更紧密的监管融合,例如:香港银行家能在内地为已在香港银行开户的内地居民提供高水平的财富管理跨境服务,与之相对应,内地银行家也能在香港为已在内地银行开户的香港居民提供高水平的财富管理跨境服务,从而促进香港与内地财富管理行业实现深入融合与突破性发展,最终使香港获得明显有别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制度支持。以大湾区为跨境执业起点以大湾区为跨境执业起点,推向全国推向全国香港拥有深厚的金融服务业基础,以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为代表的金融跨境执业能够极大推动跨地区服务便利与人才经验交流互动。内地和香港的金融服务经验交流有助于激发创新模式,开拓服务思路,提升服务水平。香港财富管理2035远景目标纲要致力于推动探索内地与港澳的金融跨境执业机制,并可考虑率先在大湾区开启监管沙盒工作,例如,初期可双向认证各500名私人银行家作为试点,在三年内封闭运行后根据实际经验逐步完善优化,在此基础上形成内地与香港财富管理行业跨境执业的政策及法规,再以规范化、成熟化的方式将互认向全国更大区域以及更多专业领域进行推广。通过财富管理跨境执业这一创新制度安排,能够有效把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既有优势与“国内-境外”的“一国两制”独特优势充分结合起来,以高水平的财富管理与金融服务助力内地与香港居民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香港2035:全球财富管理中心273.5 人才为本人才为本,以更积极开放的作为培育财以更积极开放的作为培育财富管理行业人才富管理行业人才财富管理行业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以人才为本”,更应重视打造集专业硬技能与综合软实力为一身的高素质行业专才。香港高校众多、全球排名领先,但目前开设财富管理专业的仅有香港大学一所,且招生数量少、仅限于本科生。未来,应大力推动“本地培养 内地引进 全球集聚”的多重人才路径,解决香港财富管理行业日益紧张的多层次专业人才供给不足问题。创办香港财富管理学院创办香港财富管理学院在全球范围来看,教育培训是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例如,新加坡财富管理学院(WMI)早在2003年即由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与淡马锡支持成立,是亚洲首家培养财富管理人才的专业学院,提供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硕士学位课程,财管、资管、合规、监管等多项文凭课程,认证私人银行家、认证合规官、认证服务顾问等多项认证课程,以及家族办公室、信托服务、多资产投资、ESG投资等多项非学位终身教育课程,为新加坡财富管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报告建议,为满足香港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人才需求,应积极推动香港特区政府相关部门,与业界机构(如香港私人财富管理公会及其会员单位)合作,创办香港财富管理学院,通过学位项目、非学位项目、认证项目和国际项目等多层次、多维度教育教学矩阵,为行业发展大批量培养财富管理专业人才。在学位教育层面,可与本港各所大学合作,开办本科及硕士层次的财富管理专业,并可与内地高校合作在内地主要中心城市办学;在非学位终身教育层面,可开办针对私人银行家及财富管理专业人员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在认证教育层面,可与一些国际知名的财富管理认证标准合作,并扩大注册私人财富管理师认证的使用范围,以职业认证体系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强化学生服务全球客户的能力。在职业道德水准过硬的、理论与实操兼备的财富管理专才之外,香港财富管理学院还应致力于成为政界、业界、学界的交汇点,发挥推动香港财富管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智库力量,通过专业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香港全球财富管理中心的建设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推出香港高校内地分校就业直通车计划推出香港高校内地分校就业直通车计划香港已有7所高校在内地开设分校(或明确筹划),分别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分校、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分校、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分校、香港理工大学佛山分校、香港都会大学肇庆分校、香港大学深圳分校、香港浸会大学珠海分校。分校的开设将推动内地和香港高等教育的双向交流与进阶合作,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和高质量人才的互通共享。财富管理行业只有在深度理解客户的偏好、需求和文化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服务客户。鉴于内地人才更能深度理解内地客户的需求,建议推动香港高校内地分校开设财富管理专业或课程,培养内地高潜人才投入到香港财富管理行业之中,有效填补当前香港财富管理机构服务内地客户的人才空缺。为鼓励内地财富管理专业毕业生赴港就业,应出台更友好、更便利的赴港居留政策。比如,可以为香港高校内地分校财富管理专业毕业生开设“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绿色通道,毕业后享有一年IANG签证(ImmigrationArrangements for Non-local Graduates),无须单独申请即可直接赴港参加工作。香港2035:全球财富管理中心283.6 数字当先数字当先,以更前瞻的态度拥抱数字化以更前瞻的态度拥抱数字化浪潮浪潮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创新应用,全球财富管理行业掀起数字化浪潮下。金融科技与数字化能够拓宽财富管理机构触达客户的渠道,在客户画像、规划配置、交易执行等环节实现降本增效、管控风险、提升体验,成为财富管理行业新的发展机遇。推进私人银行数字化服务能力建设推进私人银行数字化服务能力建设香港金融管理局2021年6月推出了金融科技2025策略纲领,在“全面推展银行数码化”方面做出了重点规划。金融科技和数字化应用能够支持银行业更好地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和风险。香港金管局2021年推出金融科技应用评估,要求香港主要银行在2021年底前提交应用金融科技的三年计划,以推动银行业金融科技的应用与创新。目前,香港银行的数字化水平已有大幅提升,零售银行可以通过“转数快”和实时支付结算系统处理转账。香港的私人银行与财富管理机构也应把握机遇,全方位建设数字化服务能力。比如:借助大数据实现私人银行客户分层的精细化管理,借助数据实现对客户进行全面画像,以深度挖掘需求、精准回应需求;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搭建数字化专业投顾体系,人机结合的方式能够满足客户对实时性的需求;打造端到端的一体化业务流程,将前中后台流程打通,实现线上化和自动化,提升客户体验与工作效率;加强与外部金融科技公司的双向赋能和资源共享,通过战略合作、战略并购拓展数字化能力边界。香港2035:全球财富管理中心29结语近年来,香港在建设财富管理中心、与内地市场互联互通、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推进金融科技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同时应该看到,国内外财富管理中心均在与时俱进、塑造财富管理竞争力:瑞士以“稳定性”优势突出,综合竞争力强劲;新加坡近年来成为海内外华人财富管理的聚集地,积累了财富管理能力,同时在政策创新方面表现亮眼;美国财富管理市场腹地辽阔,产业集群与金融机构优势显著;上海、深圳、北京等内地金融中心也在积极布局财富管理市场,纷纷出台发展规划和政策组合拳支持行业发展。香港最大的优势在于“一国两制”,“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在发展财富管理行业的进程中,香港要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与“国家新发展格局”(“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建设面向未来的全球财富管理中心,香港仍要夯实“背靠祖国”这一根基,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探索国家发展和香港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力求实现最高程度的协同;在“联通世界”的层面不断延伸触角,塑造开放、活力、自由、规范、安全、宜居的国际形象,持续增强对全球财富的吸引力。“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祝福香港财富管理行业鹏程万里、再创佳绩!香港2035:全球财富管理中心30关于我们香港私人财富管理公会香港私人财富管理公会(PWMA)香港私人财富管理公会(PWMA)为香港财富管理行业最权威的行业协会,现有42家银行会员,均为从事财富管理业务的国内外大型持牌金融机构,包括:中国农业银行香港分行、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中银国际有限公司、交通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东亚银行有限公司、瑞士嘉盛银行、瑞士宝盛银行有限公司、新加坡银行有限公司、瑞士百达银行、法国巴黎银行香港分行、东方汇理财富管理、中信银行(国际)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分行、中国民生银行香港分行、创兴银行有限公司、花旗银行、花旗私人客户业务-花旗银行(香港)有限公司、招商永隆银行有限公司、瑞士信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分行、中国信托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大新银行有限公司、星展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德意志银行香港分行、华美银行香港分行、瑞士盈丰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恒生银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中國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分行、JP Morgan Chase Bank,National Association、LGT皇家银行(香港)、摩根士丹利银行亚洲有限公司、野村国际(香港)有限公司、华侨永亨银行有限公司、加拿大皇家银行香港分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分行、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Union Bancaire Privee,UBP SA Hong Kong Branch、大华银行有限公司、瑞士银行。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成立于2012年3月29日,由中国人民银行与清华大学合作,在1981年成立的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基础上建设而成,是清华大学第17个学院。学院以“培养金融领袖,引领金融实践,贡献民族复兴,促进世界和谐”为使命,遵循国际最先进的金融学科和商学院高等教育模式办学,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金融高等教育平台和金融学术政策研究平台。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全球家族企业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全球家族企业研究中心清华五道口全球家族企业研究中心以“研究全球民企发展规律、培养中国民企跨代领袖、赋能财富管理行业发展、助力国家经济基业长青”为使命,在国内外学术及财经期刊发表200多篇论文及案例,出版16本学术专著译著,收录多篇哈佛案例,为中央财办、财政部、教育部、民政部、银保监会、全国工商联、香港金融发展局、中国银行业协会等提供高质量的智库研究,与世界经济论坛、比尔及梅琳达 盖茨基金会、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等知名机构开展国际合作,致力于成为民营企业及财富管理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智库。联系方式:香港2035:全球财富管理中心31香港2035:全球财富管理中心32https:/ Family Business Research Center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01 33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2023版《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百问百答(107页).pdf

    2023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百问百答 Q&A GIFP全球金融专业人士协会全球金融专业人士协会是全球性的金融领域专业人士非营利组织。GIFP协会GIFP协会针对金融行业的不同领域,下设各类专业认证,包.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29 107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西南财经大学:2023Q3中国家庭财富变动趋势-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47页).pdf

    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2023Q3 中国家庭财富变动趋势中国家庭财富变动趋势 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 蚂蚁集团研究院 蚂蚁理财智库 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1 研究团队介绍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是西南财经大学于 2010 年成立的集数据采集与数据研究于一身的公益性学术调研机构,包含中国家庭、小微企业和城乡治理三大数据库。在数据采集上,为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和代表性,中心采用了分层、三阶段与规模度量成比例(PPS)的抽样设计获取目标样本,结合实地走访和季度电话回访采集样本数据,并自主研发了多个计算机系统,对样本的质量进行严格审核。2021-2022 年,中心完成第六轮家庭金融入户调查,调查样本覆盖了全国除新疆、西藏、港澳台外的 29 个省,269 个县,1028 个社区的 22027 户家庭,具有全国和部分省级代表性。调查全面追踪家庭动态金融行为,填补了中国家庭金融微观数据的空白。2023 年,中心基本完成第七轮调查。此外,中心还积极运用收集到的一手数据开展相关领域的政策探讨和学术研究,服务于收入分配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宏观政策和国家治理改革的智库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优势包括中国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研究、中国家庭储蓄、消费与保险行为研究、中国家庭金融研究、中国住房市场发展研究、小微企业的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国基层治理研究、农村普惠金融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城镇化系列问题研究等,在智库建设、社会服务、学术成果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心将以“让中国了解自己,让世界认识中国”为宗旨,树立“学术研究国际一流,政策研究国内领先”的目标,力争成为有重大社会及业界影响力、公信力的调查、研究和咨询机构。蚂蚁集团研究院 蚂蚁集团研究院是蚂蚁集团的专业研究部门,从事宏观经济、监管政策、公司战略和学术理论研究,覆盖数字支付、数字金融、数字科技、ESG、数据与平台治理、宏观经济等研究领域。通过开展客观、扎实和深入的研究工作,为公司战略决策提供支持,为政府部门公共政策提供参考和研究服务,并通过研究开放平台的搭建,为国内外数字经济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提供数据、案例等支持。蚂蚁理财智库 蚂蚁理财智库是蚂蚁集团旗下蚂蚁财富平台发起,联合行业头部的专业机构、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2 专家、学者等共同组建,服务于广大普通投资者的理财智囊团。截至 2022 年末,已有超 30 家专业机构和高校,逾 60 位专家学者参入智库,从专业的视角出发,通过直白的语言、图文并茂的表现方式,让大众更加了解金融市场发展变化,对于资产配置以及合理的投资行为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最终助力广大投资者实现中长期的理财目标。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3 【摘要】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居民家庭财富变动状况,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联合蚂蚁集团研究院共同开展中国居民家庭财富变动趋势及未来预期的调查。该调查主要围绕家庭财富变化、未来预期及家庭投资决策等几方面展开,并于每季度末展开调研。本期报告主要基于 2023 年三季度的调研分析所得。报告发现,首先,2023年三季度,家庭财富、收入继续增加,增速相较二季度波动不大;家庭工作稳定指数均有增加,降幅继续收窄,总体就业情况向好发展。其次,今年以来家庭的投资理财收益率进一步下滑,为-0.3%。各类资产配置指数均接近或高于荣枯线 100,表明各类资产配置相较二季度均保持上升。其中股票基金类资产的配置意愿指数略有下滑,海外资产、贵金属和商业保险类资产的配置意愿指数继续上升。中高金融资产家庭的抗风险性明显高于其他中低金融资产家庭,股票类资产的配置意愿相对较高;中高收入家庭的投资理财收益率明显高于其他低收入群体。再次,三季度家庭消费继续增加,增速相较二季度波动不大,其中享乐型消费继续保持向好态势。分收入群体看,各收入群体的消费保持增加,中高收入群体的享乐型消费保持向好态势;分年龄群体看,各年龄群体的消费继续增加,享乐型消费均稳步恢复;分职业来看,各职业群体的消费继续增加,其中个体户/自营商的消费增速明显上升,享乐型消费整体趋势向好,指数值继续上升。最后,负债方面,2023 年三季度家庭总负债、消费性负债与经营性负债持续增加,家庭总负债和经营性负债指数略有上升。负债需求方面,2023 年三季度消费贷与经营贷需求保持增长,经营贷款需求指数略有上升。负债获得方面,2023年三季度家庭整体经营贷和消费贷获取容易度继续上升,增速略有上升,低收入家庭获贷难度有好转趋势。从未来预期看,财富及收入预期方面,家庭预期未来财富和收入继续增加,增速相较二季度基本持平;中高收入组的家庭预期财富保持增加,但增速略有回调;中低收入组家庭的财富预期降幅略有收窄。消费预期方面,除最低收入组外,其他各收入组家庭的消费预期均保持增加。从股市预期来看,2023 年三季度家庭对股市未来三个月的乐观预期程度有所下降。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4 从近期出台的银行存款利率下调政策、股市利好政策的影响来看。首先,针对银行存款利率的下调,家庭整体选择继续增加银行存款的占比仍然较高,尤其是高收入家庭,更多表现在增加银行存款和偏债基金等中低风险资产的配置上;其次,股市出台的多项重大政策调整对家庭股市参与的影响来看,对家庭股市投资产生积极影响的占比较高,尤其对高收入群体更为明显。政策建议上,本报告建议:1)稳定增长的财富是中国经济复苏的动力源泉。当前家庭金融投资品价格的波动对家庭财富的影响日益增强,要继续加强投资者保护,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鼓励家庭继续提高财富管理的认知和素养,积极寻找专业财富管理机构的咨询和帮助。2)家庭消费保持增加,享乐型消费加快恢复。从收入端来看,家庭收入受工作稳定性波动较大,需继续增加稳就业政策,以提高家庭收入预期和对未来经济的信心;从消费端来看,家庭仍有可释放的消费潜力,积极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3)从政策反响看,可继续加强政策宣讲,提高家庭对政策的认知,使政策发挥更强的作用。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5 目录 一、一、稳定增长的财富是中国经济复苏的动力源泉稳定增长的财富是中国经济复苏的动力源泉.1 二、二、各类金融投资品配置出现一定分化趋势各类金融投资品配置出现一定分化趋势.2 海外资产、贵金属和商业保险类资产的配置意愿指数继续上升.2 家庭投资理财收益率继续下降,各类群体走势与上季度一致.4 金融相关政策对高收入家庭的资产配置影响更大.6 三、三、家庭消费支出继续增加,享乐型消费复苏向好家庭消费支出继续增加,享乐型消费复苏向好.9(一)家庭享乐型消费保持向好态势.9(二)各收入群体的消费继续增加,中高收入群体的享乐型消费保持向好趋势.11(三)各年龄群体的消费继续增加,享乐型消费稳步恢复.14(四)各类职业群体的消费继续增加.16 四、四、家庭负债持续增加,增速略有上升家庭负债持续增加,增速略有上升.18 家庭负债和经营性负债增速略有上升.18 低收入家庭和年轻家庭的消费负债仍位于较高水平.20 家庭信贷需求保持增加,增速波动不大.22 家庭整体获贷容易度保持增加,低收入家庭获贷难度出现好转.24 五、五、展望未来:家庭预期财富及收入继续增加展望未来:家庭预期财富及收入继续增加.28 家庭预期未来财富和收入继续增加,预期增速与上季度基本持平.28 家庭对未来消费预期增加,增速相较二季度基本持平.30 2023 年三季度家庭对股市的乐观预期程度继续下降.32 六、六、总结及建议总结及建议.33(一)2023 年三季度家庭财富、收入继续增加,消费意愿逐步恢复.33(二)家庭投资回报有所下降,需继续提高家庭财富管理能力.34(三)继续稳定家庭就业及收入预期,促进释放消费潜力.34 附录附录 1:调研基本情况:调研基本情况.36 附录附录 2:数据基本介绍:数据基本介绍.37 附录附录 3:指数编制方法:指数编制方法.39 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1 一、一、稳定增长的财富是中国经济复苏的动力源泉稳定增长的财富是中国经济复苏的动力源泉 20232023 年年三三季度,家庭财富与收入季度,家庭财富与收入继续保持增加继续保持增加1 1。三季度家庭财富指数与家庭收入指数分别为 102.0 和 100.9,均高于荣枯线 100,说明三季度家庭财富和收入继续保持增加,增速与二季度相比波动不大,基本持平。20232023 年年三三季度工作季度工作稳定性稳定性指数为指数为 9 96.76.7,指数值继续增加,降幅继续收窄,总体就业情况向好发展指数值继续增加,降幅继续收窄,总体就业情况向好发展2 2。图 1 家庭工作、收入及财富变化状况(加权)1 此处为加权调整的指数数据。2023 年三季度家庭财富指数和家庭收入指数(原指数)分别为 98。0和 95.2,指数低于 100,其表达的含义为(相比表示家庭财富(收入)增加的家庭)更多的家庭表示其财富(收入)相比上季度有所减少(若指数值为 100,表示家庭财富(收入)增减的群体比例相当)。为尽可能反映社会整体财富(收入)的变动,根据家庭的财富(收入)水平进行权重调整,构造了加权指数。调整权重的指数有家庭财富变动(预期)指数、家庭收入变动(预期)指数、家庭消费变动(预期)指数三类,若无特别说明,本报告中除以上三类家庭整体指数外,其他均为原指数,更多的反映家庭在各类经济数据表示“增加很多、增加一点、基本不变、减少一点、减少很多”的比例分布关系,不能准确反映整体经济数据水平的增减幅度。2 由统计局数据可知,2023 年 7、8、9 月的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 5.3%、5.2%、5.0%,与二季度的 5.2%相比略有下降,就业情况有好转趋势。86.889.395.298.498.2101.194.9 99.599.199.899.8101.8 94.796.0 96.7102.499.9102.2103.7103.2104.8102.5 104.0104.1103.8100.6 100.9102.7102.3 102.08085909520Q12020Q22020Q32020Q42021Q12021Q22021Q3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工作稳定性指数家庭收入指数家庭财富指数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2 二、二、各类各类金融投资品金融投资品配置配置出现一定出现一定分化分化趋势趋势 海外资产、贵金属和商业保险类资产的配置意愿指数继续上升海外资产、贵金属和商业保险类资产的配置意愿指数继续上升 20232023 年年三三季度季度活期定存类活期定存类的资产配置意愿的资产配置意愿与二季度基本持平与二季度基本持平,股票基金类股票基金类资产的配置意愿略有下降,资产的配置意愿略有下降,海外资产海外资产、贵金属贵金属和商业保险类资产和商业保险类资产的的配置配置意愿指数意愿指数继续上升继续上升。具体来看,活期/定存类资产和股票/基金类资产的配置意愿指数分别从二季度的 101.6 和 100.4 微减至三季度的 101.4 和 99.9,值得注意的是,值得注意的是,股股票票/基金类资产的配置意愿跌破荣枯线基金类资产的配置意愿跌破荣枯线 100100;海外资产和贵金属的配置意愿指数分别从二季度的 101.0 和 103.0 微增至三季度的 102.0 和 103.7,商业保险类资产的配置意愿指数也从二季度的 103.0 微增至三季度的 103.7。图 2 各类资产配置指数 20232023 年年三三季度偏季度偏债债型基金型基金的配置意愿指数的配置意愿指数高于荣枯线高于荣枯线 100100;偏股型基金偏股型基金和和股票股票/期货期货/衍生品配置指数衍生品配置指数仍仍低于荣估线低于荣估线 1 10000,表明表明家庭减少了家庭减少了股票股票/期货期货/衍生衍生品品的配置,增加了偏债型基金的配置。的配置,增加了偏债型基金的配置。具体来看,偏债型基金投资意愿指数为100.8,与二季度的 100.7 基本持平;偏股型基金投资意愿降幅略有扩大,从二季度的99.7下降至三季度的98.6,股票股票/期货期货/衍生品配置指数衍生品配置指数跌破荣枯线跌破荣枯线100100,从二季度的 100.4 下降至三季度的 99.2。111.1 102.7 106.8 103.3 104.4 105.0 100.0 103.1 105.6 104.2 98.9 101.9 102.3 101.6 101.491.0 86.8 93.6 101.5 101.4 101.9 100.1 101.3 101.8 101.8 107.4 101.1 101.0 102.080.085.090.095.0100.0105.0110.0115.02020Q12020Q22020Q32020Q42021Q12021Q22021Q3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活期/定存类商业保险类股票/基金类海外资产贵金属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3 图 3 基金和股票类投资意愿指数 按金融资产分组来看,20232023 年年三三季度季度除除高金融资产群体高金融资产群体外,其余资产水平外,其余资产水平群体群体的股票、期货、衍生品配置的股票、期货、衍生品配置意愿意愿指数指数均低于荣枯线均低于荣枯线 1 10000,其中金融资产在,其中金融资产在 5 50 0-100100 万的群体配置下滑明显。万的群体配置下滑明显。具体来看,金融资产 100 万以上群体的股票、期货、衍生品配置意愿指数仍高于荣枯线 100,且显著高于其他资产组,但增幅略有下降,从 2023 年二季度的 106.7 下降至三季度的 105.3;金融资产 50-100 万家庭的配置下降明显,从二季度的 101.8 下降至三季度的 96.7;金融资产 30-50 万和 10-30 万家庭的配置指数均跌破荣枯线 100,分别从二季度的 100.9 和 100.5下降至三季度的 98.7 和 99.0。103.3103.8104.4104.3102.4102.8102.2102.895.9101.3 100.099.7 98.696.9101.4101.5101.9100.8101.5102.2102.399.3103.0 100.9100.7 100.894.096.098.0100.0102.0104.0106.02020Q3 2020Q4 2021Q1 2021Q2 2021Q3 2021Q4 2022Q1 2022Q2 2022Q3 2022Q4 2023Q1 2023Q2 2023Q3偏股型基金偏债型基金股票/期货/衍生品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4 图 4 股票、期货、衍生品配置指数(按金融资产分组)家庭投资家庭投资理财收益率理财收益率继续下降继续下降,各类各类群体群体走走势势与与上季度一致上季度一致 2023 年三季度主要股票指数有所下降,截止今年三季度,上证指数累计涨幅从上季度 3.7%下降至 0.8%,其中三季度的涨跌幅为-2.9%。家庭投资理财累计收益率从上季度的-0.1%下降至本季度的-0.3%,收益率继续下滑,表明家庭整体投资情况不容乐观。图 5 家庭投资理财平均当年累计收益率历史走势 81.6 87.8 98.9 98.7 99.8 98.2 98.7 99.2 98.6 96.8 100.8 99.0 99.1 106.1 112.5 117.1 114.9 114.4 110.5 116.5 113.4 116.4 98.4 110.9 106.7 105.380.085.090.095.0100.0105.0110.0115.0120.0125.02020Q22020Q32020Q42021Q12021Q22021Q3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5万及以下5_10万10_30万30_50万50_100万100万以上1.5%2.2%1.5%2.8%0.9%-0.1%1.8%0.1%-0.1%-0.3%-0.9%3.4%2.7%4.8%-10.6%-16.9%-15.1%5.9%3.7%0.8%-30.0%-20.0%-10.0%0.0.0 .00.0%-3.0%-2.0%-1.0%0.0%1.0%2.0%3.0%4.0%5.0 21Q1 2021Q2 2021Q3 2021Q4 2022Q1 2022Q2 2022Q3 2022Q4 2023Q1 2023Q2 2023Q3投资收益率上证指数涨跌幅(右轴)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5 注:图中数据为当年的累计收益率,比如 2022Q1 为 2022 年一季度以来的收益率;2022Q2为今年上半年的收益率;2022 年 Q3 为今年前三季度的收益率,依次类推;上证指数涨跌幅计算口径相同。从学历从学历维度维度看,看,20232023 年年三三季度季度本科及以上学历群体的投资理财收益率为正,本科及以上学历群体的投资理财收益率为正,但相比二季度略有回落;但相比二季度略有回落;其余其余各各学历群体学历群体的的投资理财收益率投资理财收益率均为负均为负。具体来看,本科及以上学历群体的投资理财收益率从二季度的 0.6%下降至三季度的 0.4%;大专学历群体的投资理财收益率二季度的-0.1%下降至三季度的-0.5%;初中及以下学历群体的投资理财收益相对最低,但略有好转,从 2023 年二季度的-2.1%上升至三季度的-1.2%。图 6 投资理财平均收益率(按学历分组)从从收入维度看收入维度看,2022023 3 年三年三季度季度中高收入家庭的投资收益率仍然保持为正,中高收入家庭的投资收益率仍然保持为正,但相比但相比二二季度略有回落;低收入家庭的投资收益率仍处于亏损状态,但亏损幅度季度略有回落;低收入家庭的投资收益率仍处于亏损状态,但亏损幅度有所收窄。有所收窄。具体来看,30 万及以上高收入群体的投资收益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但相较上季度略有回落,从 4.5%微减至 4.2%;年收入 10-30 万群体的投资收益率从二季度的 1.3%回落至三季度的 0.8%;年收入 5-10 万群体的投资收益率从二季度的-0.01%上升至三季度的 0.02%,由亏损转为盈利。1.6%-0.2%0.0%-0.9%0.7%-0.8%-1.5%-2.8%-0.3%-1.4%-2.1%-1.2.9%5.7%9.1%5.5%8.7%4.5%1.4%-2.2%3.1%0.9%0.6%0.4%-4.0%-2.0%0.0%2.0%4.0%6.0%8.0.0.0.0 20Q4 2021Q1 2021Q2 2021Q3 2021Q4 2022Q1 2022Q2 2022Q3 2022Q4 2023Q1 2023Q2 2023Q3初中及以下高中大专本科及以上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6 图 7 投资理财平均收益率(按收入分组)金融相关政策对金融相关政策对高收入家庭的资产配置影响更大高收入家庭的资产配置影响更大 近期多家银行下调存款利率,且期限越长调整幅度越大。这是继去年 9 月份以来的第三次存款利率下调,2023 年三季度针对政策对家庭资产配置产生的影响进行调研。具体来看,表示继续增加银行存款和偏债基金等中低风险资产配置的家庭占比分别为 14.3%和 10.1%;表示增加黄金等贵金属和商业保险类资产配置的家庭占比分别为 6.9%和 5.4%。这表明这表明即使即使银行下调存款利率,选择继续增银行下调存款利率,选择继续增加银行存款的家庭占比仍然较高。加银行存款的家庭占比仍然较高。-0.5%-2.1%-1.7%-2.7%-2.2%-3.2%-5.5%-3.9%-0.3%-3.3%-3.1%-2.9%2.5%1.2%2.1%1.0%2.0%0.8%-0.5%-1.7%2.0%-0.3%-0.01%0.02%4.5%2.9%4.1%3.3%4.5%2.3%1.2%-1.1%1.4%1.6%1.3%0.8%8.5%6.4%7.5%6.0.1%5.6%3.3%1.0%3.8%4.8%4.5%4.2%-8.0%-6.0%-4.0%-2.0%0.0%2.0%4.0%6.0%8.0.0.0 20Q4 2021Q1 2021Q2 2021Q3 2021Q4 2022Q1 2022Q2 2022Q3 2022Q4 2023Q1 2023Q2 2023Q35万以下5-10万10-30万30万以上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7 图 8 银行存款利率下调对家庭资产配置的影响 从收入维度看,在在银行存款利率下调银行存款利率下调的背景下,的背景下,高收入家庭高收入家庭的的资产配置资产配置调整调整相对相对更大,更大,表现在表现在有更高比例人群愿意继续有更高比例人群愿意继续增加银行存款和偏债基金等中低风增加银行存款和偏债基金等中低风险资产的配置;险资产的配置;而而大多数大多数低收入家庭低收入家庭的的资产配置资产配置基本没有基本没有随政策随政策发生调整发生调整。具体来看,年收入 30 万以上的家庭中,表示继续增加银行存款和偏债基金等中低风险资产配置的家庭占比分别为 22.0%和 17.5%;年收入 5 万及以下的家庭中,表示其资产配置基本没有受到影响的占比高达 81.4%。图 9 银行存款利率下调对家庭资产配置的影响(按收入分组)69.7%2.1%4.4%5.4%6.9.1.3%0.0.0 .00.0.0P.0.0p.0.0%基本没有影响增加海外资产增加商业保险类增加黄金等贵金属增加股票、偏股基金等中高风险资产增加偏债基金等中低风险资产继续增加银行存款81.4%1.3%2.4%3.1%3.3%4.4.7Q.9%5.2%6.2.6.1.5.0%0.0.0 .00.0.0P.0.0p.0.0.0%基本没有影响增加海外资产增加商业保险类增加黄金等贵金属增加股票、偏股基金等中高风险资产增加偏债基金等中低风险资产继续增加银行存款30万以上10-30万5-10万5万及以下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8 近期股市出台多项重大政策调整,如进一步规范股份减持行为,自今年 8 月28 日起,证券交易印花税实施减半征收等,2023 年三季度针对政策对家庭参与股市产生的影响进行调研。具体来看,针对股市出台的多项政策调整,表示“股市投资额增加一点”的家庭占比为 6.8%,“股市投资额增加很多”的家庭占比为3.2%;对其股市投资基本没有影响的家庭占比为 46.8%,表示继续不参与股市的家庭占比为 38.3%。整体来看,家庭对股市出台的多项重大政策调整整体来看,家庭对股市出台的多项重大政策调整反应并不强反应并不强烈,多数家庭的股市参与行为及投资额度基本不受影响烈,多数家庭的股市参与行为及投资额度基本不受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受到;值得注意的是,在受到影响的这部分家庭中,表示影响的这部分家庭中,表示增加增加其股市投资额的占比其股市投资额的占比更更高高。图 10 股市政策调整对参与股市的影响 从收入维度看,股市政策调整对股市政策调整对股市投资额股市投资额产生的产生的积极积极影响影响在高收入在高收入群体群体中中更加明显更加明显。在年收入 30 万以上的家庭中,表示“股市投资额增加一点”的家庭占比为 12.7%,“股市投资额增加很多”的家庭占比为 7.7%;而在 5 万及以下的低收入家庭中,表示“股市投资额增加一点”的家庭占比仅为 3.3%,“股市投资额增加很多”的家庭占比为 2.7%。38.3F.8%6.8%3.2%3.1%1.8%0.0%5.0.0.0 .0%.00.05.0.0E.0P.0%继续不参与股市基本没有影响股市投资额增加一点股市投资额增加很多股市投资额下降一点股市投资额下降很多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9 图 11 股市政策调整对参与股市的影响(按收入分组)三、三、家庭消费家庭消费支出支出继续增加,继续增加,享乐型消费享乐型消费复苏向好复苏向好(一一)家庭享乐型消费家庭享乐型消费保持向好态势保持向好态势 20232023 年年三三季度家庭消费变动指数大于季度家庭消费变动指数大于 100100,表明家庭消费支出继续增加。,表明家庭消费支出继续增加。但但与二季度相比,与二季度相比,本季度家庭消费变动情况本季度家庭消费变动情况中中,“增加消费增加消费”的家庭占比有所下降,的家庭占比有所下降,“减少消费”的家庭占比均有所“减少消费”的家庭占比均有所上升上升,维持当前消费水平,维持当前消费水平的家庭占比略有上升的家庭占比略有上升。具体来看,“增加消费”的家庭占比从 2023 年二季度的 29.8%下降至三季度的26.7%,“减少消费”的家庭占比从二季度的 13.2%上升至三季度的 15.0%,消费维持“基本不变”的家庭占比从 57.1%微增至 58.4%。51.1.1%3.3%2.7%1.6%1.2%.1F.8.7%7.7%4.5%3.2%0.0.0 .00.0.0P.0.0%继续不参与股市基本没有影响股市投资额增加一点股市投资额增加很多股市投资额下降一点股市投资额下降很多30万以上10-30万5-10万5万及以下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10 图 12 消费变动情况 从各消费类型的变动情况看,20232023 年年三三季度季度家庭享乐型消费家庭享乐型消费指数高于荣枯指数高于荣枯线线 1 10000,且且相较相较二季度略有上升,二季度略有上升,表明表明三三季度的家庭享乐型消费季度的家庭享乐型消费继续继续增加增加,保持保持向好趋势向好趋势;家庭生存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继续保持增加,;家庭生存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继续保持增加,但但增幅略有下降。增幅略有下降。具体来看,家庭的发展型消费指数生存型消费指数享乐型消费指数。家庭生存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指数分别从从二季度的108.8和110.4微减至三季度的107.6和109.7;享乐型消费指数为 100.7,与上季度的 100.6 基本持平。图 13 生存型消费、发展型消费、享乐型消费指数(总指数)104.6104.7104.4104.1104.3103.5102.5102.7103.2102.9102.4116.8116.5117.3115.4115.7112.5108.6110.6110.4109.5107.9909551200.0 .0.0.0.00.00.0 21Q1 2021Q2 2021Q3 2021Q4 2022Q1 2022Q2 2022Q3 2022Q4 2023Q1 2023Q2 2023Q3减少基本不变增加消费变动指数(加权)消费变动原指数104.6112.1112.1111.5110.8111.4112.1110.6108.9 111.2 110.5108.8 107.6110.5113.8113.5113.1112.2111.2112.5113.2111.2 112.0 112.4110.4 109.795.291.292.190.283.886.991.090.386.7 93.4 97.8100.6 100.780.085.090.095.0100.0105.0110.0115.0120.02020Q3 2020Q4 2021Q1 2021Q2 2021Q3 2021Q4 2022Q1 2022Q2 2022Q3 2022Q4 2023Q1 2023Q2 2023Q3生存型消费发展型消费享乐型消费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11 注:生存型消费包含餐饮、生活用品及生活服务消费;发展型消费包含交通和通信、教育、医疗保健消费;享乐型消费包含旅游、文化娱乐、耐用品消费。从从各消费类别各消费类别的的具体变动情况看,具体变动情况看,20232023 年年三三季度,家庭的旅游、文化娱乐季度,家庭的旅游、文化娱乐的消费的消费指数仍然高于荣枯线指数仍然高于荣枯线 1 10000,且指数,且指数继续上升;继续上升;耐用消费品耐用消费品的的消费消费略微减少略微减少至荣枯线至荣枯线 1 10000 以下以下;其余类别消费增速其余类别消费增速波动不大。波动不大。具体来看,家庭的旅游消费指数从2023年二季度的100.3微增至三季度的101.3;文化娱乐消费指数为101.3,与二季度的 101.1 基本持平,耐用消费品消费指数从二季度的 100.5 微减至三季度的 99.4。图 14 各类消费具体变动情况(二二)各收入各收入群体群体的消费继续增加的消费继续增加,中高收入中高收入群体的享乐型消费群体的享乐型消费保持向保持向好趋势好趋势 从收入维度看家庭消费变动。2023 年三季度,各收入群体的消费变动指数各收入群体的消费变动指数均大于均大于 100100,表明消费,表明消费继续继续增加,增加,增速增速均有所不同程度的回落均有所不同程度的回落。具体来看,年收入 30 万以上的群体的消费指数从二季度的 118.2 下降至三季度的 113.7;年收入 5-10 万和 5 万及收入群体的消费指数分别从二季度的 111.5 和 105.0 下降至三季度的 110.2 和 103.3。74.2 115.5 116.1 117.1 115.5 114.8 111.8 114.7 114.6 114.6 109.8 113.3 111.6 111.5 75.4 94.0 83.2 84.5 85.5 75.0 78.0 83.5 80.8 75.6 83.9 95.1 100.3 101.3 82.6 94.7 95.2 95.7 91.0 88.7 91.4 94.0 96.4 93.9 100.1 98.4 100.5 99.4 65.075.085.095.0105.0115.0125.02020Q22020Q32020Q42021Q12021Q22021Q3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餐饮生活用品及生活服务消费交通和通信教育医疗保健消费旅游文化娱乐耐用消费品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12 图 15 消费变动指数(按收入分组)发展型消费方面,各收入群体的发展型消费指数仍大于荣枯线发展型消费方面,各收入群体的发展型消费指数仍大于荣枯线 100100,表明其,表明其发展型消费仍保持增加,发展型消费仍保持增加,增速与二季度相比波动不大增速与二季度相比波动不大。具体来看,年收入 30 万以上家庭的发展型消费指数从 2023 年二季度 115.8 微减至三季度的 114.2;年收入 10-30 万家庭的发展型消费指数从二季度的 112.3 微增至三季度的 113.3;年收入 5-10 万家庭的发展型消费指数为 112.0,与二季度的 112.5 基本持平。图 16 发展型消费指数(按收入分组)101.7 110.7 110.7 112.1 111.2 113.0 110.6 109.6105.2102.6103.6104.9105.0 103.3108.6 116.1 118.7 117.7 117.8 118.3 115.7 116.9113.2110.0113.6110.8111.5 110.2109.9 116.9 120.5 118.7 119.4 119.0 116.6 117.6113.9110.6111.9113.7112.4 111.9113.4 120.0 128.0 125.2 126.1 122.3 122.3 123.3 120.4 117.1 118.8 117.7118.2 113.790.095.0100.0105.0110.0115.0120.0125.0130.02020Q22020Q32020Q42021Q12021Q22021Q3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5万以下5-10万10-30万30万以上78.7 102.4 105.9 107.3 107.5 108.2 105.6 106.4 105.5106.7108.9 109.4107.4 106.092.1 111.4 115.0 114.6 113.9 112.3 111.2 113.1 113.1112.3114.1 113.7112.5 112.0100.0 113.4 117.2 116.0 115.9 114.1 112.6 114.5 114.7112.6112.2 113.9112.3 113.3108.5 120.5 127.2 123.6 125.4 118.8 120.0 120.2 121.5117.8 117.5 117.4115.8 114.275.085.095.0105.0115.0125.0135.02020Q22020Q32020Q42021Q12021Q22021Q3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5万及以下5-10万10-30万30万以上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13 享乐型消费方面,享乐型消费方面,中高中高收入群体的享乐型消费收入群体的享乐型消费继续保持增加继续保持增加,增速波动不大;,增速波动不大;低低收入家庭收入家庭的享乐型消费的享乐型消费指数值继续上升,有向好趋势指数值继续上升,有向好趋势。具体来看,年收入 30万以上家庭的享乐型消费指数从二季度的 115.7 微减至三季度的 114.8,年收入10-30 万家庭的享乐型消费指数从二季度的 107.3 微增至三季度的 108.5;中低中低 收入群体的享乐型消费收入群体的享乐型消费与季度基本持平与季度基本持平,三季度年收入 5-10 万和 5 万及以下的家庭享乐型消费指数分别为 100.7 和 89.3,与二季度的 100.3 和 89.2 基本持平。整体来看,中高收入群体消费恢复较快,年收入整体来看,中高收入群体消费恢复较快,年收入 5 5 万及以下的低收入群体受万及以下的低收入群体受工作不稳定性及收入波动影响,消费潜力仍有待释放,工作不稳定性及收入波动影响,消费潜力仍有待释放,但有向好趋势但有向好趋势。图 17 享乐型消费指数(按收入分组)从收入维度看各家庭的旅游消费变动。20232023 年年三三季度季度高收入家庭的旅游消高收入家庭的旅游消费费位于位于较高水平较高水平,增速略有回落,增速略有回落;中高收入家庭的旅游消费指数明显上升;中低中高收入家庭的旅游消费指数明显上升;中低收入家庭的旅游消费指数为近三年来首次突破荣枯线收入家庭的旅游消费指数为近三年来首次突破荣枯线 1 10000,趋势向好;,趋势向好;低收入家低收入家庭的旅游消费降幅庭的旅游消费降幅略有略有收窄,收窄,有有向好向好趋势趋势。具体来看,年收入 30 万以上家庭的旅游消费变动指数从二季度的 118.7 微减至三季度的 117.7,10-30 万家庭的旅游消费变动指从二季度的 108.0 上升至三季度的 111.6;年年收入收入 5 5-1010 万万家庭的家庭的旅游消费指数突破荣枯线旅游消费指数突破荣枯线 100100,从二季度的,从二季度的 99.899.8 上升至三季度的上升至三季度的 100.1100.1,整体,整体趋势向好趋势向好;5 万及以下家庭的旅游消费降幅略有收窄,从二季度的 86.1 微增至三季度的 87.1。64.3 80.1 76.9 79.8 76.8 71.7 72.4 76.0 76.2 77.2 89.1 85.589.2 89.380.0 94.9 91.5 92.8 90.9 82.8 84.8 89.7 88.0 87.0 94.9 95.9100.3 100.790.7 101.7 99.6 99.0 99.8 91.1 92.1 97.6 94.7 89.5 92.5 104.7107.3 108.5102.7 113.7 114.3 112.1 114.1 104.9 106.6 111.4 105.0 101.2 105.9 113.6115.7 114.860.070.080.090.0100.0110.0120.02020Q22020Q32020Q42021Q12021Q22021Q3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5万及以下5-10万10-30万30万以上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14 图 18 旅游消费变动情况(按收入分组)(三三)各年龄群体的消费各年龄群体的消费继续继续增加增加,享乐型消费,享乐型消费稳步稳步恢复恢复 从年龄维度看家庭消费变动情况。20232023 年年三三季度各年龄段的消费变动指数季度各年龄段的消费变动指数均大于均大于 100100,表明,表明各年龄段的消费仍在增长,各年龄段的消费仍在增长,年轻群体折年轻群体折增速增速有所放缓有所放缓。30 岁及以下年轻群体和 31-40 岁中青年群体的消费变动指数分别从二季度的 111.3 和111.0 下降至三季度的 107.6 和 109.0;41-50 岁中年群体的消费变动指数从二季度的 108.4 微减至三季度的 107.6;51-60 岁的中老年群体的消费变动指数为107.4,与二季度的 107.5 基本持平。58.977.370.172.871.863.565.168.768.867.881.981.286.187.174.393.283.485.685.474.476.282.779.076.485.592.399.8100.185.9101.491.090.996.082.082.489.884.777.781.7102.7108.0111.699.1114.8104.9102.6111.091.896.8103.093.188.895.5114.4118.7117.7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120.0130.02020Q22020Q32020Q42021Q12021Q22021Q3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5万及以下5-10万10-30万30万以上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15 图 19 消费变动指数(按年龄分组)发展型消费方面,各年龄组群体继续保持增加,发展型消费方面,各年龄组群体继续保持增加,年轻群体年轻群体增速增速有所回调有所回调。具体来看,30 岁以下年轻群体的发展型消费指数从上季度的 111.0 回调至本季度的 108.9;31-40 岁的中青年群体的发展型消费指数从二季度的 111.8 微减至三季度的 110.9;41-50 岁的中年群体和 51-60 岁的中老年群体的发展型消费指数分别为 111.3 和 107.0,与二季度的 111.0 和 107.3 基本持平。图 20 发展型消费指数(按年龄分组)108.9116.9120.2118.0120.0120.3118.8118.5115.4109.5111.4112.5111.3 107.6107.9116.3119.2117.9119.2119.8117.5116.4113.6109.4111.4111.0 109.0104.6114.3115.1116.1114.1115.1112.0113.6109.2108.1108.9109.3108.4 107.6100.0105.0110.0115.0120.0125.02020Q2 2020Q3 2020Q4 2021Q1 2021Q2 2021Q3 2021Q4 2022Q1 2022Q2 2022Q3 2022Q4 2023Q1 2023Q2 2023Q330岁及以下31-40岁41-50岁51-60岁111.8116.0115.8116.0115.2113.5115.0115.4112.2114.1111.8 110.9110.8112.4112.9112.4112.1109.9112.2111.4112.2110.9113.9111.0 111.3108.1110.5109.6108.5107.7107.8107.3109.3108.3111.8107.6107.3 107.0102.0104.0106.0108.0110.0112.0114.0116.0118.02020Q3 2020Q4 2021Q1 2021Q2 2021Q3 2021Q4 2022Q1 2022Q2 2022Q3 2022Q4 2023Q1 2023Q2 2023Q330岁以下31-40岁41-50岁51-60岁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16 享乐型消费方面,享乐型消费方面,各年龄段群体的享乐型消费整体趋势向好,其中各年龄段群体的享乐型消费整体趋势向好,其中 4 40 0 岁以岁以下群体下群体的享乐型消费的享乐型消费指数指数保持增加,增速与二季度相比波动不大;中年保持增加,增速与二季度相比波动不大;中年及及以上群以上群体体的指数值继续上升,的指数值继续上升,降幅降幅继续继续收窄,有向好趋势收窄,有向好趋势。具体来看,30 岁以下年轻群体的享乐型消费指数为 103.8,与二季度的 104.6 相比波动不大,略微下降;3131-4040 岁的中青年群体享乐型消费岁的中青年群体享乐型消费指数为指数为 1 100.500.5,与二季度的,与二季度的 1 100.200.2 基本持平基本持平;41-50 岁的中年群体和 51-60 岁的中老年群体在本季度指数值略有提高,分别从二季度的 98.7 上升至三季度的 98.8 和 99.4。图 21 享乐型消费指数(按年龄分组)(四四)各各类类职业群体的消费职业群体的消费继续继续增增加加 从职业维度看家庭消费变动情况。各各类类职业群体的消费职业群体的消费指数均大于荣枯线指数均大于荣枯线1 10000,表明消费,表明消费继续保持继续保持增长增长,增速增速均有所均有所回落回落。具体来看,公务员/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士/技术工人的消费增速分别从 2023 年二季度的 114.0 和 111.1 下降至三季度的 111.5 和 109.8;个体户/自营商和自由职业的消费增速分别从上季度的 111.6 和 108.1 下降至本季度的 111.6 和 106.4。97.498.699.298.992.996.4100.8102.489.5100.1101.7104.6 103.893.686.987.983.678.680.586.183.483.391.094.398.7 98.891.790.489.481.986.787.986.781.895.697.398.7 99.470.075.080.085.090.095.0100.0105.0110.02020Q3 2020Q4 2021Q1 2021Q2 2021Q3 2021Q4 2022Q1 2022Q2 2022Q3 2022Q4 2023Q1 2023Q2 2023Q330岁以下31-40岁41-50岁51-60岁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17 图 22 消费变动指数(按职业分组)发展型消费方面,各职业群体各继续保持增加,增速发展型消费方面,各职业群体各继续保持增加,增速与二季度相比波动不大与二季度相比波动不大。具体来看,公务员/管理者和公司普通职业群体的发展型消费分别从二季度的113.3 和 111.7 微减至三季度的 112.0 和 109.9;自由职业和个体户/自营商群体的发展型消费分别从二季度的 109.6 和 112.1 微增至三季度的 110.8 和 113.7。图 23 发展型消费指数(按职业分组)享乐型消费方面,享乐型消费方面,除自由职业群体除自由职业群体外,其余各职业群体的外,其余各职业群体的的指数值的指数值均高均高于荣于荣枯线枯线 1 10000,增速相,增速相较较二季度波动不大二季度波动不大。具体来看,公务员/管理者和公司普通职106.4 114.9 117.9 115.9 115.7 117.2 114.1 115.0112.9105.1114.1112.7108.1106.4108.9 116.5 121.3 119.6 120.0 119.1 116.7 117.4116.1111.3114.9111.5114.0111.595.0100.0105.0110.0115.0120.02020Q22020Q32020Q42021Q12021Q22021Q3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士/技术工人公务员/管理者个体户/自营商107.8111.6111.3111.9110.9110.5110.9111.7109.4109.6112.4109.6110.8112.0116.0115.0114.4113.8112.0114.1114.3113.4114.4114.3112.2112.5113.6118.1116.7117.6115.3115.3115.3115.6113.9114.2113.4113.3112.095.0100.0105.0110.0115.0120.02020Q3 2020Q4 2021Q1 2021Q2 2021Q3 2021Q4 2022Q1 2022Q2 2022Q3 2022Q4 2023Q1 2023Q2 2023Q3自由职业公司普通职员专业技术人士/技术工人个体户/自营商公务员/管理者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18 业群体的享乐型消费指数分别为 107.2 和 103.1,与二季度的 107.5 和 103.8 基本持平;个体户个体户/自营自营商商和和专业技术人土专业技术人土/技术工人技术工人群体群体的的享乐享乐型消费型消费指数指数继续继续增加增加,分别从二季度的 101.0 和 103.1 微增至三季度的 102.5 和 104.0;自由职业群体的享乐型消费指数与二季度一致,均为 99.8。图 24 享乐型消费指数(按职业分组)四、四、家庭负债持续增加,家庭负债持续增加,增速略有上升增速略有上升 家庭负债和家庭负债和经营性负债增速经营性负债增速略有上升略有上升 20232023 年年三三季度家庭总负债及各类负债(消费性负债季度家庭总负债及各类负债(消费性负债3 3与经营性负债)与经营性负债)的指数的指数值均高于荣枯线值均高于荣枯线 1 10000,说明家庭负债及各类负债,说明家庭负债及各类负债持续增加持续增加;家庭负债和经营性负家庭负债和经营性负债债指数指数略有上升略有上升。具体来看,家庭总负债指数和经营性负债指数分别从二季度的105.3 和 103.0 上升至三季度的 105.9 和 103.8;消费负债指数值相比二季度略有下滑,指数值为106.9,但仍高于荣枯线100,消消费负债费负债增加的家庭比例为增加的家庭比例为22%,明显高于负债减少明显高于负债减少的家庭比例的家庭比例 11.3.3%。其中,针对消费负债增加的家庭,负债增加一点的家庭比例从二季度 14.5%微减至三季度的 14%;负债增加很多的家庭比 3 消费性负债在问卷中的定义;包括除住房负债、经营性负债的其他一切负债,如教育负债、医疗负债或用于消费的其他负债等。88.787.389.884.480.283.688.789.786.396.395.799.8 99.895.992.292.492.986.189.592.490.487.799.6103.8 103.1102.599.099.1100.391.593.598.394.989.795.3103.5107.5 107.275.080.085.090.095.0100.0105.0110.02020Q3 2020Q4 2021Q1 2021Q2 2021Q3 2021Q4 2022Q1 2022Q2 2022Q3 2022Q4 2023Q1 2023Q2 2023Q3自由职业公司普通职员专业技术人士/技术工人个体户/自营商公务员/管理者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19 例从二季度的 8.6%微减至三季度的 8%。图 25 家庭负债指数 注:2021Q3 无消费负债数据。图 26 消费负债的具体变动情况 从收入从收入维度维度看,看,20232023 年年三三季度各收入组家庭负债均持续增加,季度各收入组家庭负债均持续增加,中高收入家中高收入家102.1 103.6 103.6 98.7 98.5 102.9 99.6 101.6 105.4 105.0 103.0103.0 103.8111.1 110.5 112.4 108.7 108.2 107.9 107.4 110.3 109.2 113.7 110.6108.4 106.985.090.095.0100.0105.0110.0115.0120.02020Q12020Q22020Q32020Q42021Q12021Q3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负债变动指数经营负债变动指数消费负债指数4.3%7.7%4.5%4.8%4.3%5.1%4.8%5.1%6.8%6.5%7.6%5.9%4.7%4.95.2#.6(.80.1(.4).5.6.5$.4$.5%.0#.8.5.0.7%9.6%9.9.0.8.2.2.8.9%8.8.4%9.0%8.6%8.0%0.0%5.0.0.0 .0%.00.05.0.0 20Q12020Q22020Q32020Q42021Q12021Q3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减少一点减少很多增加一点增加很多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20 庭的增速有所上升,低收入家庭庭的增速有所上升,低收入家庭增速增速略微回落略微回落。具体来看,年收入 30 万及以上家庭的负债指数从二季度的 102.4 上升至三季度的 107.0;年收入 10-30 万家庭的负债指数从二季度的 102.7 上升至三季度的 104.6;年收入 5-10 万和 5 万及以下家庭的负债指数分别为 107.7 和 110.4,与二季度的 108.3 和 111.0 基本持平。图 27 家庭负债指数(按收入分组)低低收入家庭收入家庭和和年轻家庭年轻家庭的消费负债仍位于较高水平的消费负债仍位于较高水平 从收入维度从收入维度看,看,20232023 年年三三季度各收入组家庭的消费负债继续增加季度各收入组家庭的消费负债继续增加,中中低低收收入组家庭的消费负债相对较高入组家庭的消费负债相对较高。具体来看,年收入 5 万及以下和 5-10 万家庭的消费负债指数分别从二季度的 113.2 和 110.5 下降至三季度的 110.9 和 109.0;年收入 10-30 万家庭的消费负债指数从二季度的 107.3 下降至三季度的 105.9;30 万及以上家庭的消费负债指数为 107.0,与二季度的 106.2 相比波动不。117.2 118.1 121.0 115.1 112.1 109.6 118.3 114.1 117.2 116.8 108.3 113.7 113.5 111.0 110.4108.2 109.7 111.6 105.7 104.8 102.3 110.0 108.0 108.2 111.3 115.5 109.7 108.3 107.799.0 102.9 103.5 96.7 95.9 96.6 104.1 99.7 99.0 103.8 105.3 105.0 102.7 104.695.9 98.4 102.7 98.3 93.6 98.0 100.3 97.4 95.9 103.2 105.3 102.0 102.4 107.080.085.090.095.0100.0105.0110.0115.0120.0125.02020Q12020Q22020Q32020Q42021Q12021Q22021Q3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5万及以下5-10万10-30万30万及以上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21 图 28 消费负债变动指数(按收入分组)从年龄维度从年龄维度看,看,20232023 年年三三季度各季度各年龄年龄组家庭的消费负债继续增加组家庭的消费负债继续增加,年轻,年轻家家庭的消费负债庭的消费负债仍仍位于较高水平位于较高水平;中老年;中老年群体群体的消费负债的消费负债增速增速略有上升略有上升。具体来看,30 岁以下年轻家庭的消费负债指数从二季度的 108.2 微减至三季度的 107.4;31-40 岁的中青年家庭的消费负债指数为 106.7,与二季度的 106.4 基本持平;41-50 岁的中年家庭和 51-60 岁的中老年家庭的消费负债指数分别从二季度104.1 和 101.2 微增至三季度的 105.8 和 103.2。图 29 消费负债变动指数(按年龄分组)120.1117.9121.3116.7114.8112.4116.8113.9117.1112.1113.7116.1113.2110.9111.3111.2113.3109.4109.5107.1110.3108.4113.8102.8102.4106.4102.9100.5102.899.9103.1107.8107.8118.1106.2106.2107.780.085.090.095.0100.0105.0110.0115.0120.0125.02020Q12020Q22020Q32020Q42021Q12021Q2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5万及以下5-10万10-30万30万及以上105.8104.6112.2106.7105.4109.3108.5116.3110.0 108.2 107.4100.0102.0104.0106.0108.0110.0112.0114.0116.0118.02021Q12021Q22021Q3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30岁以下31-40岁41-50岁51-60岁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22 家庭家庭信贷信贷需求需求保持增加,增速波动不大保持增加,增速波动不大 从信贷需求看,从信贷需求看,20232023 年年三三季度家庭季度家庭经营贷款经营贷款需求指数需求指数和消费贷款需求指数和消费贷款需求指数均均高高于于荣枯线荣枯线 100100,表明家庭的,表明家庭的经营经营信贷信贷和消费信贷和消费信贷需求需求保持保持增长增长。具体来看,经营贷款需求指数为 103.8,与二季度的 103.6 基本持平。消费信贷指数波动不大,略有回落,消费信贷消费信贷需求需求增加的家庭比例为增加的家庭比例为 16.5.5%,明显高于消费信贷,明显高于消费信贷需求需求减少的家庭比例减少的家庭比例 10.9.9%,其中消费信贷需求增加一点的家庭比例从二季度 11.6%微减至三季度的 10.3%;消费信贷需求增加很多的家庭比例从二季度的 6.5%微减至三季度的 6.2%。图 30 信贷需求指数 111.0107.9108.9107.7104.8104.0107.4105.0106.5113.3107.0 114.9103.5103.6 103.8109.4108.0109.3108.2104.4103.1106.4105.0104.0110.3104.6 110.5105.5104.3 102.990.095.0100.0105.0110.0115.0120.02020Q12020Q22020Q32020Q42021Q12021Q22021Q3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经营贷款需求指数消费贷款需求指数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23 图 31 消费贷款需求的具体变化情况 从收入从收入维度维度看,看,20232023 年年三三季度季度各收入组的经营贷需求指数均大于各收入组的经营贷需求指数均大于 100100,表明,表明家庭对经营贷的需求均保持增加态势,家庭对经营贷的需求均保持增加态势,增速相比增速相比二二季度季度波动不大。波动不大。具体来看,年收入 30 万及以上家庭的经营贷款需求指数从二季度的 106.6 微减至三季度的105.2;年收入 10-30 万家庭的经营贷款需求指数为 103.6,与二季度的 103.3 基本持平;年收入 5-10 万家庭的经营贷款需求指数与二季度一致,均为 103.4;年收入 5 万及以下家庭的经营贷款需求指数从二季度的 103.8 微增至三季度的104.5。图 32 经营贷需求指数(按收入分组)6.7%7.2%6.3%6.5%6.9%6.7%6.7%6.4%6.0%5.6%6.5%7.5%5.2%4.2%5.0.1.2.2 .3.9.1.1.9.2.5.4.5.7.6.3%9.1%9.5%8.7%9.2%7.5%6.9%8.2%7.8%7.5.4%6.8.6%7.5%6.5%6.2%0.0%5.0.0.0 .0%.0 20Q12020Q22020Q32020Q42021Q12021Q22021Q3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减少一点减少很多增加一点增加很多111.6107.9108.6106.3103.8104.4106.8104.5106.0106.7113.5 102.9103.3 103.6117.4109.0112.7112.6107.3107.7110.3107.7110.8119.5112.7118.6 108.0106.6 105.2100.0105.0110.0115.0120.0125.02020Q12020Q22020Q32020Q42021Q12021Q22021Q3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5万及以下5-10万10-30万30万及以上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24 从收入从收入维度维度看,看,20232023 年年三三季度各收入组的消费贷需求指数均高于季度各收入组的消费贷需求指数均高于 100100,表明,表明家庭对消费贷的需求家庭对消费贷的需求均保持增加态势,均保持增加态势,各各收入组家庭收入组家庭增速均增速均略略表现回落表现回落。具体来看,收入在 10-30 万和 5 万及以下家庭的消费贷需求指数分别从二季度的 105.0和 106.0 回落至三季度的 103.2 和 104.9;收入在 30 万以上和 5-10 万家庭的消费贷需求指数分别为 106.2 和 104.2,与二季度的 107.0 和 104.9 相比波动不大。图 33 消费贷需求指数(按收入分组)家庭整体获贷容易度保持增加,家庭整体获贷容易度保持增加,低收入家庭获贷难度低收入家庭获贷难度出现好转出现好转 从信贷获取容易度情况看,从信贷获取容易度情况看,20232023 年年三三季度经营性贷款和消费贷款获取容易季度经营性贷款和消费贷款获取容易度持续增加,增速度持续增加,增速略有上升略有上升。具体来看,经营性贷款和消费贷款获取容易度指数分别从二季度的 102.4 和 101.4 上升至三季度的 103.9 和 103.0。103.2108.8 104.8 108.8 110.6 105.1 105.1 105.6 103.8 106.5 113.2 107.0 115.5 106.5107.0 106.2100.0102.0104.0106.0108.0110.0112.0114.0116.0118.0120.02020Q12020Q22020Q32020Q42021Q12021Q22021Q3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5万及以下5-10万10-30万30万及以上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25 图 34 信贷获取容易度指数 注:2021Q3 无消费贷款数据,2022 年 Q1 没有询问消费贷获取容易度情况,这里均取上季度和下季度的均值进行平滑处理。从收入分组看,从收入分组看,20232023 年年三三季度中高收入群体消费贷获取容易度持续增加,季度中高收入群体消费贷获取容易度持续增加,增速整体略增速整体略有上升有上升;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贷获取容易度降幅收窄,有向好趋势。;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贷获取容易度降幅收窄,有向好趋势。具体来看,年收入 30 万以上和 10-30 万家庭的消费贷获取容易度指数分别从二季度的 112.6 和 107.7 上升至三季度的 114.7 和 108.6;年收入 5 万及以下和 5-10 万家庭的消费贷获取容易度指数分别从二季度的 91.1 和 103.0 上升至三季度的 93.3 和 104.6,这意味着中低收入家庭的消费贷获取难度开始向这意味着中低收入家庭的消费贷获取难度开始向好好发展。发展。99.0101.2101.2101.5101.895.998.6102.7103.2104.4 113.2 102.8102.4 103.999.4101.5101.0100.8101.0103.6101.2100.5 99.7102.4 107.5 102.4101.4 103.085.090.095.0100.0105.0110.0115.02020Q12020Q22020Q32020Q42021Q12021Q3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经营性贷款获取容易度指数消费贷款获取容易度指数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26 图 35 消费贷获取容易度指数(按收入分组)从职业从职业维度维度看,看,20232023 年年三三季度除自由职业季度除自由职业群体群体外,其余各职业群体的消费外,其余各职业群体的消费贷获取容易度继续增加,贷获取容易度继续增加,且且增速均增速均有所上升有所上升。具体来看,公务员/管理者的消费贷获取容易度指数仍处于较高水平,且增速有所上升,从二季度的 106.4 上升至三季度的 110.4;专业技术人士/技术工人和公司普通职员的消费贷获取容易度指数分别二季度的 105.1 和 103.9 上升至三季度的 107.1 和 105.1;个体户/自营商的消费贷获取容易度指数从二季度的 102.4 上升至三季度的 105.8。图 36 消费贷获取容易度指数(按职业分组)90.5 94.0 95.2 92.6 94.2 97.8 94.4 90.8 99.4 88.9 91.1 93.3100.3 98.6 100.9 101.6 101.4 103.5 99.4 98.0 101.4 110.1 102.9 103.0 104.6103.7 100.8 103.6 105.1 105.0 107.4 103.8 105.0 107.5 109.6 109.4 107.7 108.6111.0 104.6 108.7 115.0 110.9 116.7 112.9 115.3 118.6 118.5 114.7 112.6 114.780.085.090.095.0100.0105.0110.0115.0120.0125.02020Q1 2020Q2 2020Q3 2020Q4 2021Q1 2021Q2 2021Q4 2022Q2 2022Q3 2022Q4 2023Q1 2023Q2 2023Q35万及以下5-10万10-30万30万及以上93.995.296.598.599.4101.497.591.795.1109.798.798.495.9103.6101.3103.3106.3105.6108.3104.8109.4108.4112.4110.0106.4110.475.080.085.090.095.0100.0105.0110.0115.02020Q1 2020Q2 2020Q3 2020Q4 2021Q1 2021Q2 2021Q4 2022Q2 2022Q3 2022Q4 2023Q1 2023Q2 2023Q3自由职业公司普通职员专业技术人士/技术工人个体户/自营商公务员/管理者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27 从年龄从年龄维度维度看,看,20232023 年年三三季度季度各各年龄段群体的消费信贷容易度继续保持增年龄段群体的消费信贷容易度继续保持增加,加,且增速均且增速均略有略有上升上升。具体来看,30 岁以下年轻群体的消费贷获取容易度指数从二季度的 101.3 微增至三季度的 102.6;31-40 岁中青年群体的消费贷获取容易度指数为 101.3,相比上季度的 1004 略有增加;41-50 岁中年群体的消费贷获取容易度指数从二季度的 101.8 上升至三季度的 104.5;51-60 岁中老年群体的消费贷获取容易度指数从二季度的 102.3 微增至三季度的 103.3。图 37 消费贷获取容易度指数(按年龄分组)从收入从收入维度维度看,今年看,今年三三季度的季度的各各收入群体的经营贷款获取容易度持续增加,收入群体的经营贷款获取容易度持续增加,且且增速增速均有所上升均有所上升。具体来看,年收入 30 万及以上和 10-30 万家庭的经营贷款获取容易度指数分别从二季度的108.9和103.4上升至三季度的110.6和105.0;5-10万家庭的经营贷款获取容易度指数从二季度的102.6微增至三季度的103.2。值得注意的是,值得注意的是,年收入年收入 5 5 万及以下家庭的经营贷款获取容易度指数万及以下家庭的经营贷款获取容易度指数在本季度在本季度突突破荣枯线破荣枯线 100100,从二季度的从二季度的 9 99.39.3 上升至三季度的上升至三季度的 1 101.001.0,趋势向好,趋势向好。100.0103.7100.398.4101.6107.9101.1101.3 102.6100.7103.4101.198.5102.8104.6101.2100.4 101.3101.7104.8102.9101.9103.9108.9104.8102.3 103.390.092.094.096.098.0100.0102.0104.0106.0108.0110.02021Q12021Q22021Q4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30岁以下31-40岁41-50岁51-60岁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28 图 38 经营贷款获取容易度指数(按收入分组)五、五、展望未来:展望未来:家庭预期财富及收入继续增加家庭预期财富及收入继续增加 家庭预期未来财富和收入继续增加家庭预期未来财富和收入继续增加,预期增速与上季度基本持平,预期增速与上季度基本持平 总体来看,20232023 年年三三季度家庭对未来季度家庭对未来 3 3 个月个月的财富和收入预期继续增加,的财富和收入预期继续增加,增速增速相较二季度基本持平相较二季度基本持平。具体来看,预期家庭财富指数和预期家庭收入指数分别 102.6 和 102.1,与二季度的 102.3 和 102.7 相比波动不大。图 39 预期家庭财富和收入指数 91.694.197.394.795.986.788.992.688.096.3 116.0 98.799.3 101.098.698.6100.5100.9101.095.095.7101.2100.7101.4 100.999.5102.0102.9103.8100.1101.2105.9104.7107.0 104.3103.4 105.0109.6106.4108.8115.4112.5108.9112.1116.5115.6118.9 118.6 110.1108.9 110.680.085.090.095.0100.0105.0110.0115.0120.0125.02020Q12020Q22020Q32020Q42021Q12021Q3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5万及以下5-10万10-30万30万及以上102.3104.4105.7105.3105.4103.9104.8104.9105.1102.0102.1103.2 102.7 102.190.092.094.096.098.0100.0102.0104.0106.02020Q12020Q22020Q32020Q42021Q12021Q22021Q3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预期家庭财富指数预期收入变动指数37.9%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29 对于未来家庭财富预期,2023 年三季度中高收入组的家庭中高收入组的家庭预期预期财富保持增财富保持增加,加,但增速略有回落但增速略有回落;低收入组家庭的低收入组家庭的财富预期财富预期仍处于较低水平,指数仍处于较低水平,指数相比二季相比二季度度略微上升略微上升。具体来看,年收入 30 万及以上家庭的预期家庭财富指数从上季度的 123.1 下降至本季度的 121.6;年收入 10-30 万家庭预期家庭财富指数从二季度的 110.4 微减至三季度的 109.3;值得注意的是,年收入 5-10 万家庭的财富预期指数突破荣枯线 100,由二季度的 99.4 上升至三季度的 101.2;年收入 5 万及以下家庭的财富预期由二季度的 85.4 微增至三季度的 86.8。图 40 预期家庭财富指数(收入分组)对于未来家庭收入预期,2023 年三季度中高收入组的家庭收入预期保持增中高收入组的家庭收入预期保持增加,加,增速相较二季度波动不大;增速相较二季度波动不大;低收入组家庭的财富预期仍处于较低水平,低收入组家庭的财富预期仍处于较低水平,指数指数相较相较二季度均二季度均略有上升略有上升。具体来看,年收入 30 万及以上和 10-30 万家庭的预期收入指数分别为 119.9 和 108.6,与二季度的 120.4 和 109.8 相比波动不大;年收入 5-10 万家庭的收入预期指数为 102.2,与二季度的 101.4 基本持平;年收入 5 万及以上家庭的收入预期指数从二季度的 85.7 微增至三季度的 87.2。83.3 94.0 85.4 90.7 93.2 84.4 82.8 86.0 80.5 80.5 93.9 86.4 85.4 86.8101.6 114.1 110.1 110.7 112.9 105.3 103.5 108.1 105.6 97.5 103.9 102.7 99.4 101.2112.2 123.4 124.9 122.0 123.2 118.3 119.0 120.6 120.0 104.5 106.7 114.4 110.4 109.3125.0 136.9 140.5 138.1 136.9 132.0 136.0 136.7 137.6 121.1 118.0 125.2 123.1 121.675.085.095.0105.0115.0125.0135.0145.02020Q22020Q32020Q42021Q12021Q22021Q3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5万及以下5-10万10-30万30万及以上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30 图 41 预期收入变动指数(收入分组)家庭对未来消费预期增加家庭对未来消费预期增加,增速增速相较二季度基本持平相较二季度基本持平 2023 年三季度家庭对未来消费的预期继续增加,增速与二季度基本持平。具体来看,2023 年三季度家庭未来消费预期指数为 102.5,与二季度的 102.7 基本持平。这说明家庭对市场恢复的信心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仍需继续提振家庭对这说明家庭对市场恢复的信心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仍需继续提振家庭对未来消费的信心。未来消费的信心。图 42 家庭对未来消费的预期 85.4 93.1 88.7 94.0 94.6 87.5 84.9 87.4 82.2 81.8 93.5 85.8 85.7 87.2104.2 111.5 113.1 113.8 116.4 107.1 105.3 110.3 107.5 99.3 104.5 102.5 101.4 102.2113.1 118.9 127.0 122.7 125.6 117.9 120.9 121.2 119.7 106.7 108.1 115.0 109.8 108.6125.5 131.8 141.4 137.6 137.4 131.8 136.4 135.2 135.8 124.1 119.6 128.4 120.4 119.98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2020Q22020Q32020Q42021Q12021Q22021Q3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5万及以下5-10万10-30万30万及以上102.6104.3105.6103.8104.1103.6104.9103.3103.6102.5103.7103.3 102.7 102.595979971092020Q22020Q32020Q42021Q12021Q22021Q3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31 从收入维度看,2023 年三季度,除低收入组外,其他各收入组家庭的消费预除低收入组外,其他各收入组家庭的消费预期均保持增加,增速期均保持增加,增速波动不大,波动不大,略有略有回落回落。具体来看,年收入 30 万及以上和在万及以下家庭的消费预期指数分别为 116.0 和 98.3,与二季度的 116.8 和 98.8 基本持平;年收入 10-30 万和 5-10 万家庭的未来消费预期指数分别从二季度的 112.6和 108.5 微减至三季度的 111.7 和 107.6。整体来看,低收入家庭的消费预期仍处整体来看,低收入家庭的消费预期仍处于较低水平,乐观程度不高。于较低水平,乐观程度不高。图 43 预期消费变动指数(按收入分组)从年龄维度看,20232023 年年三三季度各年龄段的预期消费变动指数均大于季度各年龄段的预期消费变动指数均大于 100100,说,说明预期消费仍在增长,明预期消费仍在增长,增速增速整体波动不大,整体波动不大,略有略有下滑下滑。具体来看,30 岁以下的年轻群体和 31-40 岁的中青年群体的预期消费指数分别为 107.7 和 106.8,与二季度的 108.5 和 107.8 相比略微下降;41-50 岁的中年群体的预期消费指数从二季度的 106.5 下降至三季度的 104.4;51-60 岁的中老年群体的预期消费指数为105.5,与二季度的 105.4 基本持平。95.8107.1103.899.7100.999.4104.095.494.198.8 105.6 99.5 98.8 98.3107.0115.5119.2110.5113.3110.3115.6107.3107.8108.5 115.8 108.3 108.5 107.6111.4118.0125.8114.7119.2115.5121.2111.6113.9110.4 116.1 115.1 112.6 111.7117.4122.9134.7125.2125.7121.6127.7122.3122.8118.2 125.8 119.7 116.8 116.090.095.0100.0105.0110.0115.0120.0125.0130.0135.0140.02020Q22020Q32020Q42021Q12021Q22021Q3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5万及以下5-10万10-30万30万以上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32 图 44 预期消费变动指数(按年龄分组)2023 年年三三季度家庭对股市的乐观预期程度季度家庭对股市的乐观预期程度继续继续下降下降 20232023 年年三三季度的股市预期指数季度的股市预期指数继续回落,继续回落,表表明明家庭对股市的预期家庭对股市的预期仍然仍然不够不够乐观乐观。具体来看,家庭股市预期从 2023 年二季度 97.3 下降至三季度的 94.5,表明家庭对未来股市走势预期偏保守,股市预期指乐观度减弱。图 45 股市预期指数 注:上证指数涨跌幅的计算方法为;本季度末上证指数相比上季度末的增幅。108.2117.8120.3114.0114.0113.5119.5112.1114.1109.6117.7111.3 108.5 107.7106.5110.6114.8106.7109.8106.6114.0103.7106.7106.9115.1107.5 105.4 105.590.095.0100.0105.0110.0115.0120.0125.02020Q2 2020Q3 2020Q4 2021Q1 2021Q2 2021Q3 2021Q4 2022Q1 2022Q2 2022Q3 2022Q4 2023Q1 2023Q2 2023Q330岁以下31-40岁41-50岁51-60岁100.7 112.6 106.1 105.2 108.5 101.7 102.2 99.9 104.0 100.8 102.5 94.590.2107.8107.999.1104.399.4102.089.4104.589.0102.1105.997.897.180.085.090.095.0100.0105.0110.0115.02020Q12020Q32020Q42021Q12021Q22021Q3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股市预期指数上证指数涨跌幅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33 从家庭金融资产维度看不同群体对股市预期。20232023 年年三三季度季度高高资产资产水平水平家家庭的股市预期保持增加,庭的股市预期保持增加,但增速明显回落;其余资产水平家庭的股市预期整体仍但增速明显回落;其余资产水平家庭的股市预期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处于较低水平,且降幅且降幅略有略有扩大。扩大。具体来看,资产水平 100 万以上家庭的股市预期指数从二季度的 112.0 明显回落至三季度的 104.5;资产水平 50-100 万和 10-30 万家庭的股市预期指数均跌破荣枯线 100,分别从二季度的 104.6 和 102.8 下降至三季度的 98.1 和 99.7;资产水平 5-10 万和 5 万及以下家庭的股市预期指数仍位于较低水平,分别从二季度的98.6和88.9微减至三季度的97.3和87.8,值得注意的是,资产水平 5-10 万家庭的股市预期指数跌破荣枯线 100。整体来整体来看看,各资产组群体对股市的预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各资产组群体对股市的预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低资产组对股市预期低资产组对股市预期仍仍不够乐观,中高资产群体对股市预期不够乐观,中高资产群体对股市预期也开始下降,部分群体开始跌破荣枯线也开始下降,部分群体开始跌破荣枯线1 10000。图 46 股市预期指数(按金融资产分组)六、六、总结及建议总结及建议(一一)2023 年年三三季度家庭财富、收入继续增加,消费意愿逐步恢复季度家庭财富、收入继续增加,消费意愿逐步恢复 2023 年三季度,家庭财富、收入继续增加,增速相较二季度波动不大;家庭工作稳定性指数继续上升,降幅继续收窄,总体就业情况向好发展。94.0 104.7 96.4 97.4 98.9 92.0 92.4 89.4 91.0 82.1 93.8 92.7 88.9 87.8100.5 112.7 106.8 106.1 109.2 102.7 101.9 101.5 103.3 104.9 104.3 98.6 97.3115.2 122.3 122.2 115.8 125.0 112.1 118.8 113.0 119.0 94.9 105.0 117.4 112.0 104.580.085.090.095.0100.0105.0110.0115.0120.0125.0130.02020Q12020Q32020Q42021Q12021Q22021Q3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5万及以下5-10万10-30万30-50万50-100万100万以上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34 消费方面,2023 年三季度家庭消费继续增加,增速相较二季度波动不大,其中享乐型消费继续保持向好态势;整体来看,家庭仍有可释放的消费潜力,应积极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分收入群体看,各收入群体的消费保持增加,中高收入群体的享乐型消费保持向好态势;分年龄群体看,各年龄群体的消费继续增加,享乐型消费均稳步恢复;分职业来看,各职业群体的消费继续增加,其中个体户/自营商的消费增速明显上升,享乐型消费整体趋势向好,指数值继续上升。(二二)家庭家庭投资回报有所投资回报有所下降下降,需继续提高家庭财富管理能力需继续提高家庭财富管理能力 稳定增长的财富是中国经济复苏的动力源泉。家庭财富的保值增值是家庭抵御突发性风险的有力屏障。今年以来,家庭投资理财收益率为-0.3%,收益进一步下滑。各类资产配置意愿延续上季度趋势,其中活期定存类和股票基金类资产的配置意愿指数继续下滑,海外资产、贵金属和商业保险类资产的配置意愿指数继续上升。中高金融资产家庭的抗风险性明显高于其他中低金融资产家庭,股票类资产的配置意愿相对较高;中高收入家庭的投资理财收益率明显高于其他低收入群体。从学历维度看,2023 年三季度本科及以上学历群体的投资理财收益率为正,但相比二季度略有回落;其余各学历群体的投资理财收益率均为负。从收入维度看,中高收入家庭的投资收益率仍然保持为正,但相比二季度略有回落;低收入家庭的投资收益率仍处于亏损状态,但亏损幅度有所收窄。从银行下调存款利率的政策影响来看,家庭整体选择继续增加银行存款的占比仍然较高,尤其是高收入家庭,更多表现在增加银行存款和偏债基金等中低风险资产的配置上。鼓励家庭继续提高财富管理的认知和素养,积极寻找专业投资机构的咨询和帮助。(三三)继续稳定家庭就业及收入预期,继续稳定家庭就业及收入预期,促进释放消费潜力促进释放消费潜力 2023 年三季度家庭总负债、消费性负债与经营性负债持续增加,家庭总负债和经营性负债指数略有上升。负债需求方面,2023 年三季度消费贷与经营贷需求保持增长,经营贷款需求指数略有上升。负债获得方面,2023 年三季度家庭整体经营贷和消费贷获取容易度继续上升,增速略有上升,低收入家庭获贷难度有好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35 转趋势。从未来预期看,财富及收入预期方面,家庭预期未来财富和收入继续增加,增速相较二季度基本持平;中高收入组的家庭预期财富保持增加,但增速略有回调;中低收入组家庭的预期家庭财富乐观度不高,但降幅略有收窄。消费预期方面,除最低收入组外,其他各收入组家庭的消费预期均保持增加,增速相较二季度基本持平。从股市预期来看,2023 年三季度家庭对股市的乐观程度有所下降;其中低资产组对股市预期仍不够乐观,中高资产群体对股市预期也开始下降,部分群体开始跌破荣枯线 100。从股市出台的多项重大政策调整对家庭股市参与的影响来看,对其股市投资额产生积极影响的占比较高,尤其对高收入群体更为明显。建议稳定家庭的政策预期,同时继续增加稳就业政策,提升家庭收入预期、继续提振家庭对未来经济的信心、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36 附录附录 1:调研基本:调研基本情况情况 采用线上调研方式,投放渠道为支付宝 APP,投放对象为支付宝活跃用户。自 2020 年一季度累计投放 15 季度,其中 2023 年一季度问卷投放时间为 2023 年3 月 24 日到 4 月 3 日,共计回收有效问卷 2,1770 份;2023 年二季度问卷投放时间为 6 月 25 日到 7 月 5 日,共计回收有效问卷 21,301 份;2023 年三季度问卷投放时间为 9 月 27 日到 10 月 12 日,共计回收有效问卷 19,472 份。问卷框架如下:本季度家庭财富/负债/收支变化家庭财富房产价值金融投资品价值可支配现金工商业盈利家庭负债经营性负债房产负债消费负债消费贷需求及获取经营贷需求及获取家庭收支变动工作稳定性未来3个月预期家庭财富/投资变化家庭财富预期金融资产价值预期家庭购房计划股市及房价预期收入及各类消费预期家庭储蓄计划经济恢复预期疫情对家庭决策行为影响海外资产投资商业健康险购买商业人寿险购买现金/活期/货基类定期/结构性理财类股票/基金类贵金属线上投资/医疗线上教育/外卖其他线上网购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37 附录附录 2:数据基本介绍:数据基本介绍 为增强样本代表性,本研究按照国家统计局 2015 年中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各省各年龄段人口结构对样本进行权重调整。在计算各年龄段的比例前,剔除了20 岁以下的人口数和 60 岁以上的人口数,剔除了新疆和西藏4的人口。有效问卷的样本结构如下:附图 1 权重调整前后样本年龄结构对比分析 4 由于新疆和西藏本身回收样本量较低,进一步区分到各年龄段样本量更低,不具有省份代表性,因此予以剔除。32.58.0 .1%9.4&.9#.3(.4!.4%0.0%5.0.0.0 .0%.00.05.0.00岁及以下31-40岁41-50岁51-60岁权重调整前权重调整后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38 附图 2 权重调整前后样本省份结构对比分析 附图 3 权重调整前后样本各线城市结构对比分析 0.0%2.0%4.0%6.0%8.0.0.0.0.0%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河南省山东省上海市安徽省湖北省四川省河北省北京市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山西省陕西省辽宁省江西省重庆市天津市云南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贵州省海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权重调整前权重调整后23.0.9 .5 .5.1%6.5%0.4!.8%7.5 .9!.6.2.6%0.5%0.0%5.0.0.0 .0%.0%新一线城市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四线城市五线城市六线城市权重调整前权重调整后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39 附录附录 3:指数编制方法:指数编制方法 家庭的经济行为尤其是其态度和预期等是影响家庭行为决策的关键信息,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经济学界对消费者行为愈加关注,消费者信心指数应运而生。该指数已成为许多国家先行指标的组成部分,并在经济景气预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美国密歇根大学的 SRC 指数测度消费者信心,自 20 世纪 40 年代开始编制,至今已使用近 80 年;欧盟的经济信息指数自 1972 年开始,也已有很长的一段历史。本报告指数编制方法即借鉴于此。具体的,美国密歇根大学的 SRC 测度的调查问卷涉及形势、就业、收入、物价、利率、耐用品购买意愿等。指数根据问卷中的五个问题编制。首先,=乐悲 100。其中乐是第 i 个问题持乐观看法的消费者的比例;悲是第 i 个问题持悲观看法的消费者的比例。是第 i 个问题的得分,100 为基数。其次,根据得分值采用算数平均法计算指数。指数取值在 0200 之间,大于 100 则说明多数人对经济发展形势持积极看法,整体上信心比较强。欧盟的经济信息指数编制的问卷内容及对未来 12 个月里家庭收入、国家经济形势、消费价格、购买大件消费品时机、储蓄时机的估计。在计算方法上,对问题的选项是 5 项,即“非常积极”、“积极”、“中立”、“消极”和“非常消极”,分别用 PP、P、E、M、MM 表示,则每个问题的比例差为:B=(PP 0.5P)-(0.5M MM),基数取值为 100。类似的,日本的消费者信心调查和指数编制对 5 个选项分配点数,改进 1,有所改进 0.75,中立无变化 0.5,轻微恶化 0.25,恶化 0。指数的基数为 50,取值在 50100 之间。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市消费者信心指数编制对 5 个选项分配点数,改进 1,有所改进 0.5,中立无变化 0,轻微恶化-0.5,恶化-1。指数的基数为 100。本报告参照日本、欧盟、上海财经大学的消费者信心指数编制方法进行编制:=100 1 0.5 0 0.5 1 100 其中,,分别增加很多、增加一点、基本不变、减少一点、减少很多。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系列报告 报告参与作者报告参与作者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 甘犁 路晓蒙 王香 郭福森 袁德佳 蚂蚁集团研究院蚂蚁集团研究院 李振华 王芳 虞娅雅 张耀冈 马冬冬 程志云 蚂蚁理财智库蚂蚁理财智库 李小军 李智健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28 47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特赞:2024中国出海品牌内容数字资产管理白皮书(26页).pdf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出海品牌内容管理书(2024)DAM 说妨:中国个关注 DAM 和品牌内容数字化的知识型栏特赞科技Tezign:全球领先企业信赖的AIGC内容科技独兽品牌如何打造全球内容数字资产管理中央池?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通过阅读本报告,你将了解 背景中国品牌出海现状 困境中国品牌出海临的内容挑战 解法出海品牌在搭建全球内容资产管理中央池系统(Global Content Hub)时 实践领先品牌如何成功打造 Global Content Hub 总结和展望 报告出品需要关注的五能DAM说妨 特赞科技Tezign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品牌出海现状:“制”造-“质”造-“智”造“制”造 “质”造 “智”造20世纪70年代初中低端产制造出 贸易为主的经销代销 尚未建品牌意识 出海统称为“外贸”2000年“产品线上化”,以海外买量为主要销售式,开始关注产品和品牌 2020年今“品牌数字化”建设海外主营销渠道,赋能线下渠道 多元化品牌内容讲述品牌故事 增强与全球消费者的情感联结DAM说妨 特赞科技Tezign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内容时代,出海品牌正临挑战采买中国供应商的系统在国外运速度不稳定怎么办?出海品牌内容资产管理跨国数据安全性能保障吗?国外品牌设计的UX更符合海外户审美的担忧如何消除?出海品牌如何保障系统户体验的国际化?出海品牌的服务能要如何建设?应该从哪些考查系统供应商的能海外的社媒渠道,可以做渠道对接和内容分发吗?如何搭建国际化的内容标签体系?DAM说妨 特赞科技Tezign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出海品牌内容资产管理国际化实践总览哪些业已经开始了内容资产管理国际化实践?01.正在实践的业 多 SKU 产品线的B2C:3C、时尚美妆、消费电、家具家具等B2B:贸体企业、OEM/ODM集团类品牌02.共性业务特征 开拓海外营销渠道/市场有海外收购/兼并的品牌/业务/产品线在海外市场有产品差异化/价格优势总部和跨地区内容资产管理式传统/分散:在公盘/盘/Teams/Sharepoint上建共享件夹,内容审批/更新/迭代的协作沟通常碎化DAM说妨 特赞科技Tezign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部署 Global Content Hub 迫在眉睫!当你的品牌有以下典型需求场景时,部署 Global Content Hub 就迫在眉睫了04.内容复 AI智能产 借助AIGC技术实现跨地区、跨国家的内容效复、延展、批量化产05.海内外渠道分发&内容表现洞察 中国总部和各地区都有海内外渠道/媒体的内容分发、分发后内容表现数据回流&管理分析需求01.总部产 海外复 中国总部集中化产输出,海外各地区的团队取02.海外产 总部归管 海外分部团队可独产分发,内容回传中国总部集中化的审核归档03.总部、海外分开产&共享 海内外各产master内容和本地化素材,需要“品牌内容的全球化社区”来实现总部与各个地区之间的内容创意灵感分享和借鉴DAM说妨 特赞科技Tezign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关注五关键能,成功部署 Global Content Hub系统运的国际化部署式的国际化实施与运营服务的国际化户体验的国际化系统集成国际化基于与全球领先品牌共同探索出的线出海经验,我们建议您重点关注以下能:0102030405DAM说妨 特赞科技Tezign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如果采买海外供应商的数字化具,在中国的运速度会怎么样?”“如果采买中国供应商的系统,在海外运速度能稳定吗?”“系统在全球各个地区的速度和稳定性会有差异吗?”“如何确保中国和海外团队访问系统的速度?”“有什么解决案,能满中国总部和海外各个地区致的系统运体验?”在系统运 领先品牌在实践中会重点关注这些问题DAM说妨 特赞科技Tezign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能:系统运的国际化Global Content Hub系统在全球范围(包括中国和海外地区/国家)的运速度和稳定性,是出海品牌关注的第考量点。什么决定运速度和稳定性?SaaS系统在全球/海外的运速度,可以通过CDN/对象存储实现全球加速,这部分能是由SaaS系统的云部署能决定的。所有的Cloud供应商都都具备这些基础设施,但不同的加速档位对应不同的配置价格。出海品牌在内容管理国际化系统采买时,定要和有海外系统部署经验的SaaS软件供应商和云服务供应商起讨论、确定海内外全球化的加速性能,确保系统需要覆盖的各个国家/地区都在加速服务范围、以及加速的档位符合各地区户对系统速度的需求。还有种解决案,是在国内和海外各部署套系统,然后将两套系统做集成,但部署、集成和持续运维的总成本较。从部署的成本效益和系统运速度这两个度看,部署套国内供应商的系统,再配置全球化节点加速,是前出海品牌的最佳实践。DAM说妨 特赞科技Tezign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系统是否持海外部署?部署式有哪些?”“持哪些云部署?是否持本地私有化部署?”“部署的云服务是中国陆还是海外节点?”“SaaS部署的数据中设在哪?”“是否有件数据备份机制?备份策略如何?是否有数字资产丢失的险?”在系统部署 领先品牌在实践中会重点关注这些问题DAM说妨 特赞科技Tezign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能:部署式的国际化构建内容资产管理的国际化系统,通常有三种部署式:SaaS公有云、私有化、混合部署。每种部署式在海内外的技术可性和实践在同平,优缺点也类似:1)SaaS公有云部署:周期短、后续运维成本低、更快更便宜;2)私有化部署:可实现内外数据隔离、数据安全可控、品牌对系统的迭代有主动权,但部署周期相稍,后续运维成本也更;3)混合部署:介于前两者之间,把内容管理与分发的数据和件存储做独部署,其成本、时间、和数据安全性都介于SaaS公有云和私有化部署之间。这三种部署能是技术能成熟的供应商都应具备的,出海品牌选择哪种部署式,要先确定成本预算、上线时间、安全等级的优先级,再和供应商讨论确定。通常来说,海外供应商提供的SaaS部署,存储的数据中在海外;中国供应商的SaaS部署,数据中在国内。在确定了符合品牌数据安全规范的部署化式后,建议在系统功能配置时把户权限和素材权限的隔离设置做的更缜密。如果你的品牌对权限隔离、数据存储路径有疑问,请咨询你的技术供应商,了解部署实施案例;有需要的,可以考察供应商的数据安全资质。DAM说妨 特赞科技Tezign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如何赋能海内外的渠道团队,提效内容分发?”“哪些海内外的媒体渠道,可以实现渠道对接和内容的动分发?”“海外的Facebook、Instagram、TikTok、YouTube社媒渠道,可以做渠道对接和内容分发吗?”“哪些集成和对接的场景,是品牌在实践的?”“在系统集成,应该从哪些考查系统供应商的能”在对接集成 领先品牌在实践中会重点关注这些问题DAM说妨 特赞科技Tezign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能三:系统集成的国际化出海品牌构建内容资产管理中央池,除了要实现全球各个地区的内容管理与协作,另个业务诉求是实现产品和营销内容在中国国内、海外地区的渠道分发和消费者触达。不同业出海品牌在内容资产管理系统集成/对接的需求,主要分两类:1.与品牌在国内/国外建或采买的系统进集成:web CMS系统、产品信息管理/PIM系统、项管理/MRM系统、海外的产品信息发布/销售系统(如:针对零售商的E-catalog系统),等2.与品牌在国内/国外投放内容的媒体渠道进对接:国内的公域(如:告、电商、社媒渠道)和私域(如:程度、社群、APP)、海外的主流平台(如:亚逊、TikTok、Instargram、Meta,等)系统和渠道的对接需要考察供应商这些能:1.SaaS OpenAPI 能。海内外技术成熟的供应商都应该具备的系统开放接基建能,包括:API接版本管理和稳定性、性能限制、权限规范、监测预警和处理机制、测试验收和维护流程等。2.供应商对国内外市场营销渠道和数字化态的了解和对接项经验。相较于海外的电商和社媒渠道,中国的消费者数字化态要海外复杂的多、线上/线下/O2O场景也更发达,这是海外SaaS供应商系统对接主要难点;国内的供应商,虽然要对接的海外渠道并不复杂,但对接的案例还不多,“踩坑”“填坑”的经验还在积累中。3.对接场景和内容分发流的梳理、集成案调研、对接测试流程的完整性、项实施等能,也决定着实现内容管理中央池系统在海内外渠道对接分发的成功与否。DAM说妨 特赞科技Tezign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要确保全球团队和户能把系统起来,需要从哪些度考察系统的UI&UX?”“不同语种的品牌内容,如何被不同语种的跨地区团队和户快速找到?”“如何确保在个全球化的系统中,我和我的团队只看到我们想看到的内容?”在户体验,领先品牌在实践中会重点关注这些问题DAM说妨 特赞科技Tezign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能四:户体验的国际化为确保系统使体验,出海品牌应核考虑供应商4个维度:1.多语种UI:“看的懂,才能被起来”。套内容管理国际化系统,其户体验的基础,是要持多语种UI。多语种UI不仅仅只是UI上的字翻译(literal translation),更要考查UI翻译是否符合品牌产品和市场营销的业务语(也就是contextual translation)。部分的海外供应商系统主要持英UI(中UI是需要额外配置的),国内有产品深度的内容管理系统可以持中英双语UI(这是标准化产品能,不需要额外配置)。2.标签国际化:内容资产管理系统的核底层能是标签,对于出海品牌来说,内容管理系统的标签国际化,不仅需要能满中国总部master素材的标签分类和管理,也要满各个地区/国家的个性化内容标签配置,满不同国家户使不同语种搜索关键词时,系统能检索到其它语种打标的对应素材内容。DAM说妨 特赞科技Tezign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能四:户体验的国际化有些品牌认为“海外供应商系统的UX设计更符合海外户审美,国内系统UX更适合国,怕海外的系统在国内不起来,反之亦然”。其实对于系统的UI&UX审美和户体验是很个化、主观化的判断。就数字化具的设计美学来看,海外系统UI设计讲求化繁为简,国内供应商的系统UI&UX更注重“贴合实际的业务场景”,关注点不样,但核的功能模块都是具备的;于不同国家/语种的户怎么,是可以通过国际化的户持和培训解决的。3.内容国际化:就是实现存储内容本身的国际化翻译,例如:上传到系统的中产品详情,可以动进翻译,让其它地区的户浏览取。这个能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结合品牌问询和实践看,这个能不是刚需,是“锦上添花”,对应也会有额外的定制化成本,品牌在采买系统时可以咨询供应商做详细了解。4.多多的内容呈现:“作为户,我可以设置哪些内容是我想看的,不是在海捞针”-对应这个需求的功能考量是:把品牌在全球各地的内容放在个中央池管理,要有灵活的内容素材可视权限配置和隔离区分,如:系统可以针对户所在的地区和部,配置呈现针对总部、不同地区的素材内容,便快速取;不同地区的户在搜索相同的关键词时,系统能根据户或部可视权限,呈现相应的搜索结果。DAM说妨 特赞科技Tezign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要被国内和海外的团队与户起来,如何建总部与各地区之间跨语、跨化的“有效沟通”?跨地区的有效沟通,需要品牌和供应商“拉”的合作与配合,如何考察供应商的国际化服务能?在实施运营,领先品牌在实践中会重点关注这些问题DAM说妨 特赞科技Tezign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能五:实施与运营服务的国际化品牌的内容资产管理国际化系统要被国内和海外的团队与户起来,需要有“好的沟通”总部和各地区的沟通、项实施团队与各地区/国家户的沟通,这涉及到系统部署前中后期的系列服务持:1.在项规划与系统部署落地阶段:需要有数字化项管理团队从规划项、层汇报、调研访谈、部署落地、UAT测试、各地区历史素材迁移、户onboarding、系统对接等提供跨语、跨化的专业服务持2.在系统上线后持续运营阶段:需要为跨地区、跨时区、跨语的户提供Q&A答疑、设计系统册、户培训,定期性的系统使活跃度报告,以及持续性的新场景、新需求捕捉和可性评估等技术服务般来说,系统供应商的国际化的服务能与专业化程度,和其实施的出海品牌案例是成正的;此外,“好的沟通”需要品牌和供应商双项团队的“拉”的合作与配合。DAM说妨 特赞科技Tezign领先珠宝品牌:打造全球站式品牌数字资产中,加速全球品牌价值提升两个战略标:全球集中站式的品牌数据资产中:统、安全的品牌素材管理、取、协作、分发,实现集团及旗下品牌的跨地区内容协作与流转。品牌内容驱动增的数字化加速器:提升全球的品牌致性&合规性,提速跨地区、跨触点的内容分发,通过内容数字化升级提升品牌的全球价值。海外社交媒体阵地 FaceBook/YouTube/Instagram/Twitter 产品中台户中台CRM/SCRMMACDP/DMPICS产品供应链全球站式 品牌内容资产中内容产创作创作管理AI创作内容资产管理内容资产管理 DAM内容分发运营内容分发内容表现分析混合/私有化部署OpenAPI规模内容体验优化上下:驱动前沿阵地内容投放海外品牌官 Via SalesforceHR SAP中国内地 公域&私域 投放渠道 天猫/京东/抖/拼多多/得物/唯品会 中国陆港台湾北美1平台4地区美国中国陆中国港中国台湾全球范围品牌致性跨地区内容分享&协作跨地区内容分发&触达品牌出海内容数字化优秀实践6,000 内容上传量2,300 内容下载量12,700 内容活跃量187个品牌应“站式产品相关内容管理&核验&上架好帮!背景集团在APAC/新加坡地区拥有近200个品牌,将产品销售给B端客户(Shopee等)。SKU量级上万,且每个会新增200 个SKU。10 个海外渠道内容上架覆盖230%内容上架效率By Brand&Shop MKT【挑战】海量SKU上架海外多渠道,运营效率低 平均每更新200 个SKU,SKU的素材和产品信息分别存储于各产品线团队分散的Sharepoint中,运营需要花费量的时间去查询、沟通确认正确的素材和产品信息,再依次动上架10 个海外电商渠道,耗时耗【挑战】SKU量造成审核效率低且易出错 内容审核完全依赖,在SKU量级的情况下法保障审核结果的正确性,严重影响销售过程。Before完整度看板每天 推送Salesforce Marketing Cloud电商渠道A电商渠道B电商渠道领先快消品牌:DAM对接Salesforce,实现海外多电商渠道内容快速上架After选择需投放的产品素材品牌出海内容数字化优秀实践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内容资产管理的国际化,是出海品牌营销能和运营能的数字化基座之。出海品牌部署Global Content Hub,具有以下战略价值:1.全球内容协作的管理价值:实现跨国家/跨地区间的品牌内容取、协作、复、复利2.全球数字营销的赋能价值:提升海内外国家/地区主流渠道的内容分发效率,让分发后的内容表现分析赋能消费者获取、转化、留存全链路3.全球品牌影响的构建推进价值:通过品牌内容的效运营和安全管理,建全球化品牌致性和价值体系,让品牌内容更快触达全球客户和消费者,塑造中国品牌对于中国出海品牌的品牌价值打造,内容资产管理数字化系统的魅在于全的效率提升:打破总部与海外市场的内容孤岛,以“更轻的身段”优化内容从产-管理-复的效率,以“更准的法”将产品和品牌理念触达市场和消费者,以“更快的速度”建并传递品牌价值主张。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才刚刚出步,中国品牌在内容资产管理国际上的尝试也才刚刚开始。我们期待能为更多的出海品牌提供内容数字化的现状诊断和布局建议,让技术成熟、有产品深度的中国MarTech具和服务供应商,和品牌起,在出海数字化的道路上起奔赴、双向赋能!DAM说妨 特赞科技Tezign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特赞:领先企业信赖的 AIGC 内容科技独兽成式智能技术助企业内容管理、积累、产、分析,更效、更优质企业内容数据管理:Content Metadata企业内容分析:Metadata Insight企业内容产/成:Models Content专有AIGC模型训练:Metadata ModelsNo.1 内容科技中国市场覆盖率200家 500强企业中国区使10亿 企业AIGC的数据集规模100万 专有AIGC模型调次数/年2015 从哈佛到上海400 员(50%研发)140 项 AIGC相关发明专利报告出品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200 全球领先企业信赖 覆盖快消、美妆、鞋服、零售、餐饮、制造业、医药、汽、融、化等业为什么特赞新加坡中国台湾韩国本来亚泰国越南澳利亚美国德国领先的内容数字化经验,赋能品牌出海实战向海外电商平台KA客户 B2B业务东南亚:新加坡跨境珠宝零售东南亚:港、台湾 北美:美国储能便携设备制造商美国、欧洲(德国)、本、东南亚B2B/业制造B2B配件制造 北亚:韩国、本APAC:澳利亚、东南亚(台湾、新加坡、来亚、越南)快消珠宝业制造为什么特赞DAM说妨 特赞科技Tezign优质的跨境服务能,助品牌成功出海为什么特赞Global 总部项沟通海外户访谈海外技术调研Agile项管理海外系统 部署&对接双语运营持(户持&系统操作册&系统培训)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个关注 DAM 和品牌内容数字化的知识型栏 我们致于围绕“内容”,搭建个真诚、专业的信息分享平台,汇聚相信内容的朋友:实战洞察趋势,专业沉淀策略,科技赋能想象,好的对谈内容聊“内容”。报告出品订阅同名播客关注公众号加社群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22 26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银行业:《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解读-231119(45页).pdf

    证券研究报告证券研究报告(优于大市,维持)(优于大市,维持)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解读解读 分析师:孙婷分析师:孙婷 SAC执业证书编号:执业证书编号:S0850515040002.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22 45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ABC&嘉实公益:2023中国基金会资产保值增值投资管理报告(信托篇)(67页).pdf

    1 四期报告:四期报告:20232023 中国基金会保值增值投资管理报告(信托篇)中国基金会保值增值投资管理报告(信托篇)2 序言序言 1 1 嘉实公益基金会嘉实公益基金会 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09 67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毕马威: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52页).pdf

    私人财富管理报告摘要行业概况促进市场增长监管科技人才与工作模式关于私人财富管理公会关于毕马威联系我们0306950目录 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3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摘要虽然充斥全球的不确定因素将继续影响香港私人财富管理行业,但中国内地市场遍布机遇,家族办公室业务不断增长,加上政府和监管机构致力实施多项改革措施,为行业创造了乐观前景第八份 香港私人财富管理 年度报告由私人财富管理公会(PWMA)和毕马威中国合著,共同剖析了不断变化的挑战和新的增长机遇,并提出了对行业形势的深度见解。香港私人财富管理行业仍继续面临宏观经济和地缘政治环境的影响。利率中期可能将维持上升趋势,从而对投资回报构成影响。地缘政治局势持续紧张,特别是中美关系僵持不下,可能会在更长一段时间内主导局势发展,也对投资情绪构成影响。但与此同时,我们的调查也发现了许多有利因素,包括当局的各项监管改革措施以及为吸引更多富裕群体而推出的各种政策。行业面临的挑战过去一年,香港私人银行和私人财富管理行业的资产管理规模(AUM)和资金净流入均有所下降,其中资产管理规模下降与2022年市场回报不佳趋势一致。市场充斥不确定因素也对行业前景构成压力,资产管理机构预计未来几年的资产管理规模增幅将会放缓。但是与此同时,更多的客户也表示愿意承担投资风险,这表明行业前景已渐见曙光。监管环境依旧被私人财富管理公会的会员机构及其客户视为主要痛点,尤其是与适用性和了解你的客户(KYC)有关的监管规则。行业一直就监管痛点与香港监管机构进行讨论,目前已经看到成果,例如当局已专门就高端专业投资者(SPI)制定了新的指引。不断变化的机遇从积极的一面看,由于香港一直是中国内地的主要财富管理中心,因此中国内地持续创造的财富将继续推动行业发展。香港独特的吸引力,包括与内地的地域和文化接壤,仍将使其成为内地客户进行财富管理的首选之地。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4除中国内地市场的预期增长外,许多机构预计来自中东和东南亚地区的资金和资产管理规模将会增加,从而使香港投资者群体规模得到扩大。同时,有赖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致力通过一系列措施鼓励家族办公室落户本港,包括在今年较早时宣布推出新的税务优惠措施,家族办公室行业仍继续保持着增长势头。展望未来虽然香港既须面对疫情防控措施的挑战,又须抵御外部经济环境的冲击,但我们的调查和访谈显示,香港作为私人财富管理中心的许多优势仍然较为突出。香港的地缘政治情况已引起私人财富管理公会的会员机构及其客户的关注,但其作为财富管理中心的优势却往往被忽视。香港应更积极主动展示和宣传其独有优势,包括一国两制、港币与美元联系汇率制度以及市场资本自由流动等,以加强现有客户的信心,并吸引潜在客户。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结束,监管机构和政府对私人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以及资产管理规模在行业巨大潜力的推动下继续增长,即使当前市场环境仍存在若干不确定因素,我们仍有充分理由对行业的增长前景持乐观态度。本报告主要根据私人财富管理公会会员机构及其客户的调查编制而成,并以香港证监会(SFC)2022年 资产和财富管理活动调查 的结果为补充。近 80%会员机构(42家当中的33家),以及超过200名会员机构的客户对私人财富管理公会的调查作出了回应。此外,我们还对香港业内高管人员和其他行业利益相关者进行了访谈,以了解他们对当前发展和未来趋势的见解。调查和访谈均于本年6月至8月期间进行。最后,我们希望借此机会衷心感谢参与本次报告的所有调查对象和受访者。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5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更积极主动宣传香港享有的优势,以增强现有客户的信心,并吸引潜在客户中东和东南亚的新私人财富市场蕴藏潜力,但业界需不断努力争取新客户 业界应继续与香港政府和监管机构携手巩固香港作为领先私人财富管理中心的地位2022年资产管理规模 有所下降,大致与整体市场表现保持一致香港仍继续保持私人 财富管理中心的领先 优势和地位家族办公室税务优惠措施以及高端专业投资者机制的推出,彰显了业界与 政府和监管机构保持 密切沟通的成果行动主要发现 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6行业概况 宏观环境复杂严峻,地缘政治不确定因素弥漫,可能继续使行业面临艰巨的挑战;与此同时,环境、社会及管治(ESG)投资的目标也尚未实现 市场环境充满挑战2022年,香港私人银行和私人财富管理业务的资产管理规模有所下降,成为了该年度市场环境艰难的真实写照。资金净流入有所增长,但增幅较去年有所缩小。截至2022年底,香港私人银行及私人财富管理业务的总资产管理规模为89,650亿港元1,较去年下降了15%,主要是由于客户持有的投资价值出现变化所致。(图1)图1:香港私人财富管理行业的资产管理规模概况(万亿港元)10.9 166.27.87.69.111.310.69.0200022市场回报资金净流入20226.3.2%-10.9%-15.3.69.00.1(1.1%)(1.7)(-16.4%)资料来源:2022年资产和财富管理活动调查,香港证监会(SFC)1 香港证监会 资产和财富管理活动调查 AWMAS-2022_E.pdf(sfc.hk)复合年增长率 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7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注:按照调查结果的加权平均排名资产管理规模下降与年度内整体市场表现保持一致。恒生指数与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分别下跌了15.5%和18.6%。在中国内地市场,恒生A股行业龙头指数和恒生A股通300指数也分别下跌了19.6%和 21.2%2。2022年,美国 S&P 500 指数下跌了18.1%3,纳斯达克成分指数则下跌了34%4。香港的资金净流入额为 1,210 亿港元(150 亿美元),较 2021年的 6,380 亿港元和 2020 年的 6,560 亿港元下降约 80%。私人财富管理行业在 2022年面临多项挑战,可能是导致资金流入减少的原因。2022 年中国内地和香港经济受疫情防控措施持续影响,整体表现均有所下滑,目前这些措施已经解除。此类影响波及股市表现、首次公开招股数量和价值以及市场整体情绪,可能从而导致资金净流入下降。虽然资产管理规模的下降主要受累于整体市场环境,但私人财富管理行业对此绝不能掉以轻心。展望未来,我们仍有理由继续对香港维护其财富管理中心地位持乐观态度。对此,某全球咨询公司也在其最近发表的报告中预计,香港到2025年底将超越瑞士,成为全球领先的财富中心5。2022-2023年对行业产生影响的事件虽然疫情防控措施大量撤销促进了香港私人财富管理行业的恢复与发展,但2022年对行业来说仍属多事之秋。私人财富管理公会会员机构表示,在2022年发生的诸多事件之中,通胀加剧和随之而来的利率上升对行业的影响最大。(图2)图2:对私人财富管理行业影响最大的事件排名对私人财富管理行业 影响最大的事件4中国内地某些行业监管措施的不确定性3对经济衰退的忧虑2中美之间的紧张局势1通胀加剧和利率上升2 恒生指数2022总结报告 Microsoft Word-Year_End_Report_2022_Eng_V1.1.docx(.hk)3 标普全球市场财智:S&P 500 logs its worst annual performance since 2008|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4 纳斯达克2022年回顾与展望 2022 Review and Outlook|Nasdaq 5 2023年波士顿咨询集团全球财富报告 Global Wealth Report 2023:Resetting the Course|BCG 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8通胀加剧的影响与去年的调查相比大幅上升。在去年的调查中,受访会员机构仅将通胀加剧对行业的影响排在第4位,居新冠肺炎疫情、地缘政治局势以及中国内地政策变化之后。预计通胀加剧和利率上升未来仍将继续成为重点关注领域。虽然我们无法预测通胀和利率的下调时间,但市场至少在未来12至24个月仍可能维持高利率水平。在此背景下,私人财富管理行业应考虑如何继续妥善满足客户的投资需求。行业对未来发展的关注点展望未来,外部环境也成为了私人财富管理公会会员机构及其客户在制定未来规划时最为关注的问题。会员机构纷纷表示,鉴于多个发达经济体加息和通胀持续,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波动仍是行业最关注的问题。(图3)如前文所述,利率开始下行的时间及幅度难以预测,但高利率在中短期内可能仍将广受关注。图3:私人财富管理行业关注的问题排名注:按照调查结果的加权平均排名。由于2023年的调查对部分选项进行了更新,因此2021年和2022年的排名也作出了相应调整,2022年和2021年选项总数分别为13个和12个202321039574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波动 金融风险(信用、市场、流动性、资本)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反洗钱(AML)和偷逃税行为 行为操守 监管环境科技和信息安全,包括网络安全治理和运营模式(包括外包安排)吸引并留住人才 来自其他金融中心的竞争新晋企业带来的威胁 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9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图4:行业资产管理规模在未来5年的预期年增长率 地缘政治局势紧张是另一个越来越引人关注的问题,从去年调查的第11位跃升至今年的第2位。受访者指出,美国最近通过行政命令进一步限制对中国高科技领域的投资,显示中美紧张关系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得到缓解。利率调整属于周期影响,而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则可能成为私人财富管理行业和香港整体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在地缘政治局势持续紧张的情况下,行业需要与政府、监管机构等其他利益相关者携手合作,共同阐明香港作为财富管理中心的优势,从而缓解投资者的忧虑。与去年的调查相比,监管环境和人才成为了会员机构更加关注的领域,分别上升至第3位和第4位。新晋企业带来的威胁在去年排名第4,今年却跌至榜尾。充满挑战的外部环境已经对行业前景构成影响。行业资产管理规模未来五年的预期年增长率有所下降,与去年调查中8%的会员机构预计增长率将低于 5%相比,今年作此预期的机构数量大幅增加至15%。与此同时,在今年的调查中,仅 18%的会员机构预计增长率将高于 10%,而去年则达 25%。(图4)30%0-5%6-10-12 Xgg%6%8 22202120236%3 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10注:按照调查结果的加权平均排名1中美之间的紧张局势2通胀加剧和利率上升 3对经济衰退的忧虑 4俄罗斯/乌克兰冲突各会员机构认为未来几年前景充满阴霾,这恰恰反映了全球市场的真实境况,而随着市场境况得到改善,资产管理规模预计也将恢复增长。各会员机构的客户对未来前景的忧虑与此大致相同。在我们的客户调查中,中美关系紧张对投资前景和风险承受能力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通胀加剧和加息。然而,尽管存在各种忧虑,客户对未来前景的看法或许正变得更为乐观。在今年的调查中,3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未来12个月内承担投资风险的意愿有所上升,而去年只有21%作此表态。(图5和图6)图5:对客户投资前景和风险承受能力影响最大的主要地缘政治局势图6:相比过去12个月,客户在未来12个月内就所有资产类别承担投资风险的意愿的变化情况大幅增加30%小幅增加不变大幅降低202220237%6$%14( %小幅降低 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11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图7:客户在下列记账中心开设新账户及/或持有资产的需求水平上升大致相同下降香港新加坡东亚以外地区(例如迪拜)多岸外包发展提速 今年的调查显示,多岸外包 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地区开设账户以分散风险并实现多元化投资 成为了行业的一大趋势。将新加坡作为记账中心的需求大幅增加,近 70%的会员机构表示,客户在新加坡开设新账户及/或持有资产的需求有所增加。(图7)不仅如此,21%的会员机构表示在东亚以外地区开设新账户的需求也出现上升。21pp0$%90%6 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12图8:客户在其他地区开设账户的概况对会员机构的客户开展的调查也呈现相同趋势,以新加坡为记账中心的客户比例从去年的 64%上升至今年的 73%。(图8)此外,在美国拥有账户的客户比例也从去年的11%上升至今年的17%。虽然上述趋势可能稍显令人忧虑,但对此调查结果业界认为影响不会过于显著。许多受访者指出,最关键之处在于客户的相关业务关系和资产仍在香港进行管理,开设账户只是将香港、新加坡和其他地点作为多重记账中心,以实施风险分散策略。大部分私人财富管理机构目前已经能够在不同地区对客户资产进行记账,因此对其影响甚微。对于仍未具备这种能力的机构而言,则可能需要探讨如何满足客户的此类需求。一位受访者还表示,多岸外包趋势可能已经到顶,因为他们发现与2022年相比,今年客户在新加坡开立新开户的需求已大幅放缓。然而,多岸外包似乎有可能成为香港私人财富管理业务的普遍做法,因而业界需考虑其潜在影响。目前仍没有迹象表明资产管理工作出现外迁态势,行业应继续集中精力,确保香港仍然是客户管理资产的首选之地。新加坡瑞士英国美国其他66%5ds%6 2120222023 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13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图9:当前通胀加剧、利率上升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客户产品偏好趋势/类别排名投资者希望摆脱通胀影响并寻求增长机会 鉴于各种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会员机构表示相对低风险的投资选择最受客户欢迎,这一点毫无意外。如今,低风险现金和现金替代物已成为投资首选,受到会员机构 91%的客户青睐,其次是结构性产品(61%)。(图9)持有现金和现金替代物私募市场投资(例如:私募股权、私募债权、风险投资、对冲基金)具有增值潜力和风险保障的结构性产品资产类别多元化/全权委托投资 组合方案固定收益产品新兴经济领域(例如:生物科技、医疗保健、科技、人工智能等)地域多元化91aX9$%9%但与此同时,客户也在全球笼罩不确定因素的背景下寻求着增长机会,其风险偏好有所上升,对另类投资的兴趣日渐浓厚。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14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客户的风险偏好有所上升,与去年的调查相比,更多客户表示更加愿意承担投资风险。他们的首要投资目标仍然保持不变,即“保护投资组合价值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其次是“在经济衰退中寻找创造价值的机会”。(参见下一节图12有关ESG的内容)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客户可能愿意承受更大风险,部分投资者也扩大了投资偏好范围,包括另类投资。受访会员机构指出,他们发现客户对另类投资的兴趣正不断增加,以寻找更高收益的投资项目。他们表示,客户将焦点转向另类投资,主要表现为对对冲基金、私募股权、私人信贷和不良资产投资的兴趣有所增加。如果资产管理机构能在股票市场以外提供更广泛的产品,将有助满足客户这方面的需求,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约半数受访客户表示,他们已选定优先投资目的地,以亚洲发达地区为主,其次为北美和中国以外的新兴亚洲市场。其中,中国排名第四,表明投资者目前正在其他市场寻找更高的增长机会。ESG投资: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虽然ESG投资长期以来也备受关注,但我们的调查显示,这个领域的理想与现实之间仍存在距离。会员机构和客户表示他们越来越有兴趣投资更多可持续产品。然而,ESG领域的实际投资比例尚未朝着目标水平上升。由于客户对ESG产品的兴趣更加浓厚,因此会员机构纷纷将“向客户提供可持续投资建议和相关产品”视为重中之重,优先于提供数字平台和面向年轻一代的财富管理。图10:我的机构目前香港ESG投资在资产管理规模中的占比图11:我的机构5年后香港ESG投资在资产管理规模中的预计占比0-10-20!-300%6%6%6%3%3%3%3%3%0%0-10-20!-300%99B%9$B%6 2120222023 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15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他们还预计投资于可持续产品的资产比例将会增加。(图10和图11)58%的机构表示,他们预计在未来五年内,超过10%的资产管理规模将用于可持续产品。与前两年相比,这一比例有所下降,彼时作此表示的机构约占 75%。然而,其实际ESG投资与目标仍相距甚远,绝大部分(88%)会员机构目前的可持续产品投资不足其资产管理规模的10%。最值得注意的是,该比例与往年相比几乎没有变化。由此可见,虽然机构多年来一直表示有意增加可持续投资比例,但ESG领域的实际投资额尚未开始朝着目标水平迈进。我们的客户调查也得出了类似结果,4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将ESG领域的资产投资比例提高至10%以上。(图12)然而,在确定当前首选投资目标/领域时,他们仍希望以寻求保本和增长为主,只有19%的受访者表示会优先考虑可持续投资,在8大投资目标/领域中排名第6。在此次调查中,受访会员机构还表示,其客户对讨论可持续投资的兴趣显著增加,并指出这种趋势在年轻一代客户当中尤为明显。而与以往部分客户无意了解ESG投资选择的情况不同,如今大多数客户在这方面的意愿有所提升。这种意愿尚未转化为实际行动,可能是由于宏观环境使然,意味着投资者目前仍最重视保护其投资组合并寻找创造价值的机会。在今年的调查中,77%的客户表示他们的首要目标是保护投资组合价值免受通胀影响,而去年这个比例为70%;另有 61%的客户表示其首要目标是在经济衰退环境中寻找创造价值的机会,较去年的67%有所下降。除外部环境外,还有诸多因素导致ESG投资没有更大吸引力,金融机构未更广泛涉足ESG投资的因素也可能各有不同。业内对ESG投资的看法存在极大差异,部分私人财富管理机构非常关注,而部分则还未积极开拓。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客户经理对现有产品种类缺乏足够的信息或了解。另一个原因则是ESG投资缺乏明确的定义和标准,从而可能导致私人财富管理机构面临“洗绿”质疑。ESG是一个不断受到客户关注的增长领域。会员机构应研究阻碍其在该领域进一步发展的各项具体制约因素,并考虑如何长远应对。一位受访者还指出,香港在慈善事业方面比其他财富管理中心更具优势,因此可将重点放在慈善事业,从ESG中的“社会”维度寻求发展。事实上,虽然慈善事业仍属于客户的次要目标,但其关注度已从 2022 年调查中的 2%增加至今年的 6%。图12:客户希望5年后达到的ESG和可持续投资在资产/投资组合中的占比0-5%6-10-20!-300 222021202321$1( A2%6%5%7 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16虚拟资产仍是非主流资产,但客户对其兴趣渐浓对虚拟资产行业而言,去年可谓是动荡的一年,因此各私人财富管理公会会员机构对虚拟资产交易较为谨慎,也不难理解。其中,82%的会员机构持观望态度,88%未计划提供加密货币交易和托管服务。(图13)图13:机构整体虚拟资产计划目前持观望态度计划在未来2-3年内投资发展虚拟资产交易及/或为客户提供托管服务目前正在发展虚拟资产交易及/或为客户提供托管服务3%过去 12 个月虚拟资产行业变幻莫测,其中尤以FTX 倒闭事件最为触目惊心。然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曾表示有意将香港发展成为虚拟资产行业中心,最近在监管方面还引入了新的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发牌制度。在去年的调查中,会员机构表示对监管环境的忧虑是加大虚拟资产投资的主要障碍,因此监管机构对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和中介机构分销活动制定更加明确的要求,将有望缓解这一问题。图14:客户希望投资于虚拟资产的资产/投资组合比例1-5 2220233914G%9%4%虚拟资产仍是只有少数客户涉足的投资领域,但客户承担此类风险的意愿有所增加。在本年度,9%的客户表示他们希望将超过 10%的投资用于虚拟资产,较 2022 年的4%有所上升。与此同时,仅愿将不到1%的投资用于虚拟资产的客户比例也从47%大幅下降至34%。(图14)因此,尽管客户希望将虚拟资产投资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但他们对此类资产的兴趣依然存在,有意投入该领域的资金将会增加。鉴于客户还可通过其他途径投资此类资产,例如通过加密货币交易所直接投资或通过对冲基金进行投资,因此私人财富管理机构在为客户提供虚拟资产交易或托管服务一事上不宜“观望”太久。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17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行动主要发现与政府、监管机构等利益相关者携手展现香港作为财富管理中心的优势,以消除外界对地缘政治局势的忧虑继续将香港发展成为投资者管理资产的首选之地,无论他们在何处记账会员机构应审视可持续投资的制约因素,以把握客户对ESG投资兴趣渐浓所带来的机遇地缘政治局势紧张 可能是行业需要长期 应对的问题多岸外包已成为香港 客户账户管理的普遍手段ESG投资目标与现实 之间仍然存在差距 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18中国内地(尤其是大湾区)仍然是最重要的业务来源地,而家族办公室正成为主要的增长动力 主要增长动力:中国内地市场、年轻一代投资者和家族办公室会员机构对私人财富管理市场最大增长动力的看法与去年同期相比几乎没有变化“进一步渗透中国内地市场”居首,紧随其后为“争取第二代(或第三代)客户”和“吸引更多家族办公室落户香港”。(图15)中国内地市场仍然蕴藏着庞大的机遇,包括中产阶级数量持续增加(其财富中位数已从 2000 年的 3,155 美元上升至 2022 年的 30,696 美元(6),以及高净值人士数量不断增长。中国内地:巨大的机遇会员机构认为,中国内地市场仍然是行业发展的最大机遇。鉴于中国内地(包括大湾区)造富不断,这一观点也理所当然。中国内地近期的政策,例如“十四五”规划和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主要将香港定位为中国和大湾区的财富管理中心。因此,香港应能继续从中国内地不断创造的财富中分一杯羹。对私人财富管理机构而言,中国内地市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仍将颇具吸引力。会员机构预计,中国内地贡献的香港私人财富管理行业资产管理规模将在五年内从目前的36%上升到46%。(图16)这与上两次调查相比有所下降,先前约为50%。这似乎显示行业正聚焦开发新的财富来源,并计划从其他市场吸纳更多客户。对开拓其他市场的会员机构而言,东南亚和中东地区是他们的两大首选之地(参见后文)。6 2023年瑞士银行全球财富报告 Global Wealth Report 2023|UBS Global促进 市场增长 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19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图15:促进香港私人财富管理行业增长的主要动力排名图16:会员机构当前和预计5年后香港私人财富管理行业资产管理规模占比(按来源地)注:按照调查结果的加权平均排名。由于2023年的调查对部分选项进行了更新,因此2021年和2022年的排名也作出了相应调整,2022年和2021年选项总数均为11个20232022进一步打入中国内地市场吸引更多企业在香港上市争取第二代(或第三代)客户吸引更多其他市场的离岸客户争取女性客户吸引更多家族办公室落户香港在东盟共同体寻找财富机遇其他(请列出)争取年轻企业家通过数字渠道争取经济实力较弱的客户群体202220212023中国内地香港亚太其他地区全球其他地区343(FIQ%7%7 2220212023中国内地香港亚太其他地区全球其他地区41768A%8%9%8%目前5年后 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20大湾区的潜在机遇大湾区对中国经济增长和财富创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五年它将继续成为推动香港发展成为财富管理中心的主要动力之一。然而,行业通过“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等计划接触大湾区客户,为他们提供更优秀服务的能力仍然较为不足。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计划的适用范围相当有限,比较适合零售客户,因此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机构对此图17:“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计划面临的挑战排名“跨境理财通”的主要挑战4地域覆盖范围相对有限(目前仅限于大湾区9个城市)3可供中国内地客户投资的“南向通”产品类型存在限制(例如:仅包括中低风险级别基金)2跨境服务存在壁垒(例如:香港银行员工不得向中国内地客户提供咨询服务)1个人投资额度不足(例如:个人投资者每人的投资额度仅为人民币100万元)兴趣不大。最吸引私人财富管理行业的“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优化方案包括增加个人投资额度、允许香港员工为大湾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以及扩大可供中国内地客户投资的“南向通”产品范围。(图17)虽然各界普遍预期当局将会优化该计划,但会员机构较为关注的是当局缺乏拓宽直接进入高净值人士市场的途径的明确路线图,从而导致他们难以规划大湾区战略,并为这个潜在市场提供优质服务。注:按照调查结果的加权平均排名年轻一代投资者争取第二代和第三代投资者,尤其是来自中国内地的投资者,一直被视为香港私人财富管理行业的主要增长方式之一。一位受访者表示,39岁以下客户群体的人数已大幅增加。年轻一代的投资模式在很多方面与第一代不同。他们希望获得全面的财富规划方案,包括慈善事业、移民和海外留学等。第一代中国客户普遍事事亲力亲为,希望掌控自己的投资,而年轻一代客户则持较为开放的态度,倾向寻求全权委托的财富方案。他们更加注重采用主次兼具的资产配置。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21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为了解这些客户的需要,提供完善服务,机构可能需要打造更接近欧洲模式的财富管理方案。家族办公室成为更重要的业务来源 发展家族办公室业务已成为香港政府和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机构的首要任务,这个趋势在过去几年一直保持不变。绝大部分(94%)会员机构认为家族办公室是越来越重要的业务来源。(图18)图18:会员机构是否认同家族办公室已越来越成为重要的业务来源极为认同较为认同较不认同极不认同中立6%0%0PD%香港投资推广署在2021年成立了家族办公室专责团队。今年政府财政预算案表明,政府会在未来3年向投资推广署提供1亿港元,以吸引更多家族办公室落户香港。当局最近还宣布家族办公室专责团队将扩大职能,在慈善和教育方面提供量身订造的服务。本年较早时,政府亦宣布将为家族办公室引入税收优惠制度,对超高净值人士及其家族成员的合资格交易产生的利润实施 0%税率。这些措施受到了业界欢迎,家族办公室的税收优惠制度也引起了客户的极大兴趣。这种与政策制定者和监管机构紧密合作,制定并妥善执行少量措施的模式非常成功,可供未来相关举措借鉴。为了在此基础上再接再厉,政府和监管机构需要继续努力,确保香港的家族办公室经营环境比肩其他地区,甚至更加出色。许多私人财富管理机构已开始着手加强家族办公室服务。为吸引更多家族办公室落户香港,许多会员机构设立了专属的家族办公室服务团队和外部资产管理人(EAM)服务部门,致力为该市场领域提供完善服务。此外,他们还进一步提供定制和私人投资机会,并加强了在该市场领域的营销推广活动。为吸引各地(包括中国内地、东南亚和中东地区)家族办公室落户香港,会员机构必须确保掌握这些不同类型客户的关键兴趣点,并制定相应的服务以迎合他们的需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必须确保继续享有同时在公开和私募市场上进行各类产品投资的最佳渠道,因为这是财富管理中心成功的必备要素。香港的公开市场闻名遐迩,但业界仍需与政策制定者保持合作,以捍卫其卓越上市地点之位。同样重要的是,当局必须继续吸引对冲基金或私募股权机构等另类资产管理机构落户香港,因为这类资产对家族办公室和香港的高净值人士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家族办公室的增长已成为过去几年的主要趋势,但与此同时,香港在吸引家族办公室方面也面临着来自其他地区(尤其是新加坡)的激烈竞争。近年,私人财富管理行业付出了巨大努力,包括与政府和监管机构合作,为家族办公室创造更有利的运营环境。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22香港的资产管理生态系统还必须在艺术、葡萄酒收藏等众多私人财富客户看重的高端生活领域具备充分的知识素养,务求为家族办公室和高净值人士提供完善支持。值得注意的是,若将香港与其他竞争对手进行比较,在香港设立家族办公室并不需要获得批准。当前,香港境内可能已存在大量未经明确注册的家族办公室。可通过家族办公室的税收优惠申请了解更多此类数据,但可能仍无法全面反映家族办公室在香港的运营规模。推动家族办公室行业发展可能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会员机构认为香港在税务、接班人计划和家族治理等方面的建议和服务深度不足。有此担忧的会员机构比例已经从 2021 年和 2022 年的 31%增加至 2023 年的 42%。(参见监管章节图 21)这是今年调查的一项意外发现,因为传统观点认为香港能在这些领域提供良好的服务。相比之下,对客户的调查则表明他们对香港提供的配套服务依旧持有信心,并视香港为能提供最佳家族办公室相关服务(如家族信托、税务、会计服务等)的记账中心。(参见下一节图 19)虽然我们不清楚对香港咨询服务深度不足的隐忧是否确实如此,但香港对此绝对不容掉以轻心,而应继续扩大专业服务范围,因为这对于巩固香港的财富管理中心地位的至关重要。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23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寻找新的私人财富市场虽然中国内地可能仍是香港私人财富管理行业拓展资产管理规模的最大市场,但与此同时,海外其他地区也蕴藏着众多商机。有39%的会员机构正在或计划开拓海外财富市场;他们均以东南亚为目标市场,以中东为目标市场的则约占一半。这些区域也属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重点目标市场,希望借此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财富管理中心的地位。今年初,多名特区政府官员和银行业高管对中东和东南亚进行了数次高调访问以推广香港金融业,并告知外界香港已撤销疫情出行限制。这些出访不仅在中东和东南亚也在欧洲成功吸引了大量关注,并提升了香港作为私人财富管理中心的形象。但会员机构表示,上述地区尚未因这些出访而大量增加对香港的投资。此类投资可能还需假以时日才会出现,仍应持续关注相关进展。当前,中东和东南亚的创富行动正如火如荼,可为香港私人财富管理行业带来庞大新兴市场机遇。业界须不懈努力,以确保香港不会错失良机。与中国内地市场不同的是,对中东和东南亚客户而言,香港不具备文化和地域共通的优势。此外,香港作为私人财富管理中心的优点并不为其他地区所熟知。因此,政府与业界需要通过更多措施(包括进行跟进走访)向上述地区宣传香港及其诸多优势,以招徕更多投资。资产记账中心竞争与关键指标与其他主要财富管理中心相比,香港在多项关键能力上得分极高,并在几乎所有环节排名领先,包括开户便利性、投资选择范围和投资者保障。(图19)图19:全球财富管理中心按能力维度排名注:按照调查结果的加权平均排名最差最佳开户便利性非投资相关服务范围(家族信托、税务、会计等)交易便利性投资者保障政治稳定性 投资选择范围距离远近/通达程度个人交易报告要求监管/管辖HKHKHKHKHKHKHKHKSGSGSGSGSGSGSGSGSGCHCHCHUSCHCHCHCHCHHKUKUSCHUKUKUKUKUKUKUSUKUKUSUSUSUSUSUS 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24香港仅在“政治稳定性”这一维度上未能位居榜首,而是下跌至第三,位列新加坡和瑞士之后。私人财富管理客户指出,政治稳定性是他们选择记账中心或客户经理所在地时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图20)。这反映了本地私人财富管理行业亟需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紧密合作,大力宣传香港作为财富管理中心的优势与稳定性。“一国两制”是香港具备的众多优势之一,它提供了一个国际投资者可以信赖且容易理解的法律及商业环境,同时还可帮助他们通过香港进入庞大的中国内地市场。香港的其他优势还包括有助确保稳定性的港元与美元联系汇率制度、完善的法律制度以及资本的自由流动。图20:客户选择记账中心及/或客户经理所在地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注:按照调查结果的加权平均排名选择地区时的 主要考虑因素4投资者保障水平3法律环境2邻近常住国1政治稳定性如果香港的私人财富管理机构希望抓住中东和东南亚等市场的机遇,便需大力宣传香港的优势及其稳定的环境。总而言之,已在香港扎根的投资者一般十分乐意选择香港作为其资产记账地,但不熟悉香港的客户则很可能对在香港开户存有疑虑。毋庸置疑,香港在抢占家族办公室和更广泛的私人财富管理客户上正面临激烈的竞争,但几位受访者表示,香港与中国内地在地域、语言及文化上的紧密联系形成了一股十分强大的独特吸引力,因而使香港成为了中国内地客户私人财富管理的首选目的地。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25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行动主要发现业界应继续游说香港特区政府提供一份有关大湾区市场未来开放路线图与政府和监管机构保持沟通,是制定政策吸引家族办公室的关键私人财富管理行业应与政府携手合作,向现有客户以及来自中东和东南亚等新市场的潜在投资者宣传香港作为财富管理中心的优势和稳定性中国内地市场仍然是 主要的增长点家族办公室将成为更加 重要的业务来源香港在各项财富管理中心指标上名列前茅,但客户对其政治稳定性存在疑虑 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26香港的监管环境对业界仍然构成挑战,但经过与监管机构的沟通,近期的相关改革措施应能消除部分阻碍监管环境仍是关注重点之一 大部分会员机构(73%)仍然将监管环境视为制约香港成为私人财富管理中心的最主要因素,但比去年的81%有所下降。(图21)这或许反映当局近期在某些领域的监管改革(预期于调查期后正式公布)可简化流程,减少会员机构的负担。图21:香港作为财富管理中心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202120222023监管环境充满挑战对香港政治局势的忧虑对中国内地资产的获取渠道有限私人银行人才供应不足政府支持不足对其他海外资产的获取渠道有限其他(请列出)税务、接班人计划和家族治理等领域的建议 及服务深度不足33BEHps%3111V9V%381SDfx%监管 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27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过去几年,香港监管机构一直与私人财富管理行业保持沟通交流,并提供更多监管指引。业界预计这些监管环境变革将产生积极影响,并为业内机构带来重大裨益,尤其是针对高端专业投资者的新指引。在本报告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之后不久,香港金管局和证监会即于7月末联合发布该指引。但在此之前,业界已与监管机构展开讨论,参与复核指引初稿并对其提出意见。近年来,与高端投资者相关适用性和规定合理性一直是主要问题所在。在去年调查中,66%的客户表示,他们希望适用性及披露流程更加精简,以减少耗时。业界一直在就此问题向政府进行游说,因此对会员机构和客户而言,新高端专业投资者指引的出台不仅是一项可喜的进展,也充分反映了业界与监管机构成功合作的成果。适用性和“了解你的客户”(KYC)是最大痛点与去年的调查结果一样,会员机构将“销售实务和适用性”(包括复杂产品)列为主要监管痛点。紧随其后的是“了解你的客户(KYC)和反洗钱(AML)”。这与客户调查结果相符,后者显示“提供财富来源证明”是最大痛点。(图22和图23)图22:2022年1月起对会员机构的所占时间或行政工作量构成主要痛点的香港监管要求排名对会员机构 构成主要痛点的 香港监管要求注:按照调查结果的加权平均排名4监管报告3向客户披露信息2了解你的客户(KYC)和反洗钱(AML)1销售实务和适用性,包括复杂产品20234产品尽职调查3向客户披露信息2了解你的客户(KYC)和反洗钱(AML)1销售实务和适用性,包括复杂产品2022 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284投资组合报告要求3进行产品交易时投资顾问需要口述冗长的披露信息2开户要求(不包括财富来源证明)1提供财富来源证明图23:2022年1月起对客户的所占时间或行政工作量构成主要痛点的香港监管要求排名对客户构成主要 痛点的香港监管 要求注:按照调查结果的加权平均排名4投资顾问需要检查我希望交易的产品是否适合我3开户要求(不包括财富来源证明)2进行产品交易时投资顾问需要口述冗长的披露信息1提供财富来源证明20232022今年的调查结果反映了不同客户对适用性和披露要求的一些看法差异。大部分受访客户(77%)表示,如能有助于大幅缩短交易准备时间,他们愿意取消适用性检查和披露要求。这与会员机构的看法一致:83%的会员机构表示,简化高端专业投资者适用性评估工作的计划将带来积极影响。(图 24 和 图25)。但当被问及对有关流程和保障措施的看法时,62%的受访客户认为目前的保障水平适中,虽然其中约半数也表示希望相关流程得到精简;30%的受访客户认为流程适当;还有32%的受访客户认可现有保障水平,但同时希望相关流程得到精简。(参阅下文图26)。上述结果表明,虽然客户希望流程得到进一步精简,但仍然非常重视投资者保障,并希望私人财富管理机构妥善保障他们的利益。高端专业投资者指引虽然适用性要求被会员机构列为监管痛点之首,但新高端专业投资者指引的出台应能有所缓解。该指引以比例和风险为基础,简化了私人财富管理机构在产品尽职调查、适用性评估和风险披露等环节的要求。该指引仅适用于符合特定条件的高端投资者,包括应至少拥有4,000万港元投资组合或8,000万港元净资产,并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或交易经验。超过80%的受访会员机构表示,他们希望高端专业投资者框架能对客户体验带来积极影响,并降低行政工作负担。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29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图24:香港金管局和证监会为简化私人财富管理机构服务高端专业投资者时的适用性评估责任而发出联合公众咨询文件,其中包含多项流程精简措施,尤其是提升客户体验和减轻机构行政工作负担。会员机构认为这些措施将带来何种影响?显著正面影响较小正面影响无影响较小负面影响显著负面影响493%3%3%图25:客户是否愿意取消适用性评估和繁琐的风险披露,以大幅减少客户的交易耗时?23w%否是2023 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30图26:客户对执行交易前评估产品适用性和披露潜在风险及其他信息等流程的看法我不认为这些流程能为我 提供充分的保障我认为这些流程是合适的我认为这些流程需要简化,但认可其所提供的保障水平我认为这些流程过于耗时,其所提供的保障对我而言实属不必202220236$092#%如上文所述,投资者保障仍然是许多投资者的关注重点:32%的受访客户表示希望销售流程得到简化。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对适用性框架为其提供的保障水平表示认可。在今年的调查中,认为当前流程未能提供充分的投资者保障的客户比例也有所上升(2023年:15%;2022年:10%)。(图26)但这并不能反映高端及资深投资者的看法。由于他们对各类投资产品的特点和风险具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此在销售过程中向其提供冗长的披露并不能令其额外受益。因此,新的高端专业投资者指引尤其会给此类客户群体带来好处。高端专业投资者指引应有助满足投资者对于在投资者保障与交易速度之间达致平衡的不同需求。以高端专业投资者自居并采用简化流程属可选性质,这意味着客户可自由选择是否利用简化流程进行交易。这项新指引广受业界欢迎,预计可提升面向资深投资者的销售流程的流畅度,同时减少私人财富管理机构的行政工作。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31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除了适用性外,“了解你的客户(KYC)和反洗钱(AML)”也被会员机构和客户视为另一主要痛点。私人财富管理行业应与监管机构继续保持合作,为改进相关现行机制出谋划策。可重点关注财富来源证明要求,这是最多受访客户反映的问题。今年3月,金管局发表了 有关私人银行业务的提示,为界定财富来源和资金来源提供了进一步指引,包括注意事项以及各种可能场景下的良好实践示例。这应能有助机构避免实施过于保守且超出监管机构指导方针的政策。业界对合规科技的应用已大幅增加在过去几年的报告中,我们提出与银行业其他领域相比,私人财富管理行业在应用合规科技方面仍较进展缓慢。此情况本年已有所改善:45%的会员机构已实施合规科技解决方案,而上年调查仅为31%。今年会员机构提及的常见合规科技实施障碍与去年相同,即预算和资源限制、缺乏可用的成熟解决方案和银行现有架构较复杂。(图27)金管局近期在毕马威的协助下发表的一份报告也指出,金融机构在采用金融科技时面临上述障碍。该报告也表示,银行与金融科技解决方案供应商的期望之间存在差距,在实施新解决方案之时尤为如此7。私人财富管理机构的运营模式和服务各异,令科技解决方案的实施较为困难。机构若要使金融科技解决方案切合自身的内部要求,便须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与外部供应商进行沟通协调。因此,多数机构更倾向自行寻求科技升级。为何主要障碍基本相同,但合规科技应用却在今年大幅增加?这或许是因为金管局在倡导合规科技应用上作出不懈努力的成果。一家受访会员机构表示,金管局在制定合规科技实施蓝图和推介具吸引力的解决方案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许多私人财富管理机构已依照该蓝图实施了合规科技解决方案。此外,香港监管机构已就各机构的人才是否具备实施合规科技所需的能力进行摸底,并已将合规科技纳入认证专家考核范畴。这些举措正促使业界更快速地应用科技以满足监管要求。图27:实施合规科技解决方案的主要障碍20232022132456N/AN/AN/A预算/资源限制数据格式难以支撑数字化缺乏可用的成熟解决方案集团政策缺乏灵活性与供应商合作困难现有架构较复杂与传统解决方案相比增值不多缺乏具备适当技能的人才执行方案其他(请列出)123456788注:按照调查结果的加权平均排名。由于部分选项是在2023年调查中新加入的,因此这些选项无上年度可比数据。选项的加权平均数相等时,其排名相同。7 香港金融科技推广计划(A Bridge to the Future:Hong Kong Fintech Promotion Roadmap)Fintech Promotion Roadmap(hkma.gov.hk)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32图28:理解并满足金管局的“运作稳健性”(OR-2)要求中遇到的困难排名注:按照调查结果的加权平均排名不太困难(1)(10)5非常困难 获得董事会对香港OR-2框架的批准4.7915.24识别“极端但有可能发生”的场景25.27确定对业务中断的容忍度35.45定义关键运营45.97进行相互关联性和相互依存性(例如与第三方机构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配对5运作稳健性运作稳健性一直是香港银行优先关注的事项,他们正力求在截止日前满足金管局“运作稳健性”(OR-2)政策第一部分所列的要求,即在今年5月31日前制定自身的运作稳健性架构并获得董事会批准。该框架旨在确保银行能够抵御服务中断带来的冲击(包括由第三方提供的服务),并就运作稳健性加强对银行高管的问责。香港近年来经历的种种冲击,包括持续数月的社会事件和之后的新冠肺炎疫情,充分证明严重的业务干扰会突如其来,也表明银行亟需做好准备,以抵御随时出现的剧变。为满足OR-2要求,银行需要了解自身制度的薄弱环节,确定对服务中断的容忍度,并针对各种“极端但有可能发生”的场景开展测试。当被问及制定OR-2框架遇到哪些困难时,会员机构大多表示在截止日前满足OR-2要求难度一般。由于其他地区已开始实施与香港类似的要求,因此部分会员机构已能利用其全球框架来实现合规。(图28)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33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行动主要发现在高端专业投资者指引发布后,业界应在此重大进展的基础上继续与监管机构保持良好沟通,以改善监管环境会员机构应依照新的高端专业投资者指引提高客户交易的灵活性更多私人财富管理机构应考虑利用合规科技减轻监管合规负担“了解你的客户”(KYC)和“适用性”仍然是主要监管痛点 高端专业投资者指引预计能缓解业界在适用性和 披露方面面临的挑战合规科技应用率已 大幅提升 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34客户希望能获得更先进的数字服务,以提升投资决策的自主权。业内机构正致力满足此需求,但目前的服务仍与客户预期存在一定差距金融科技发展总体而言,业界对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持欢迎的态度:91%的会员机构认为科技的应用利大于弊。(图29)客户也基本满意现有的数字服务。但目前部分服务领域仍存在差距,会员机构可在这些领域中拓展自身的线上服务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业界对采用新兴科技的积极态度与金管局的“金融科技2025”愿景目标相契合,持续保持数字服务的客户满意度也使其从中获益。如上文所述,应用合规科技解决方案的会员机构数目已显著增加。但就部分数字产品与服务领域而言,与客户预期仍存在差距。会员机构可通过提供更多线上服务以更好迎合客户需求。图29:金融科技解决方案带来的机遇(提升协作)多于威胁(加剧竞争)。您对此的看法是:极为同意91%同意无意见不同意极不同意202321p%9%0%0%0%客户对数字产品与服务的满意度仍超出机构预期过去数年,许多会员机构不断推出新的数字服务并提升线上产品。根据去年的调查,客户对会员机构数字产品与服务基本持正面态度,超出会员机构自身期望。在今年的科技 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35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超出预期超出预期80c%满足预期满足预期满足大部分预期满足大部分预期未满足预期未满足预期远低于预期远低于预期20222022202320238%6%3%09F32(EG1%4%5%7%6%图30:客户对私人财富管理机构提供的数字化产品与服务的看法图31:会员机构对其数字化产品和服务能否满足客户期望的看法调查中,80%的客户表示其数字化需求已得到满足,而仅63%的会员机构认为在这方面能够满足客户期望。(图30和图31)该比例相较去年有所提升,当时仅48%的会员机构认为能够满足客户期望。机构对自身产品与服务评价的提升,显示其数字化能力投资在提升客户满意度方面已见成效。虽然客户对现有的数字服务感到满意,但会员机构仍未停下对其线上服务与产品进行投资的脚步。他们表示正着眼未来谋划如何迎合可能对数字服务持不同期望的新客户。客户寻求更大的投资自主权客户对各项数字化产品和服务问题的回应,表明客户希望获得更多线上服务。在当前提供的数字化投资相关服务中,客户认为最有用的服务是了解研究动态、投资组合构建和“可付诸行动的见解”,例如阅读研究动态时可点击某个链接执行交易或联系客户经理。(图32)客户认为有待改进的前三大领域包括“线上服务范围”、“自助服务程度”和“获取实时数据和信息”。(图33)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36图32:客户认为私人财富管理机构提供的最有用的与研究与投资相关的数字化服务排名注:按照调查结果的加权平均排名。由于部分选项是在2023年调查中新加入的,因此这些选项无上年度可比数据。20232022123456723无14无无了解研究动态财务目标咨询规划投资组合构建、调整和财务规划模拟工具投资适用性评估和披露可付诸行动的见解(例如,阅读研究动态/投资观点时,可点击某个链接执行交易或联系客户经理)其他(请列出)交易执行图33:客户认为会员机构最需要提升的领域排名注:按照调查结果的加权平均排名202322132658478线上服务范围服务速度自助服务程度用户界面其他(请列出)获取实时数据和信息个性化程度专业功能(例如:分析工具、投资目标等)网络安全 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37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图34:咨询过程中不同阶段客户偏好的沟通方式调查发现,客户希望获得更大的投资控制权,并进行更多自主投资研究、投资组合构建和线上交易。这与他们在疫情期间增加使用数字产品和服务的趋势一致。由此可见,随着客户越来越熟练地使用科技来满足自身投资及理财需求,提供自助服务并提升投资自主权将是未来的趋势所在。当被问及对交流方式的偏好时,客户仍然倾向数字方式,尤其在了解研究动态和投资组合报告等领域。他们认为,通过微信或WhatsApp等即时通讯应用程序查看投资组合报表、与客户经理交流以及接收市场动态信息,是最有用的与行政事务相关的数字服务。这些调查结果与去年大致相同。此外,71%的客户表示他们更喜欢通过数字渠道接收投资研究信息,65%偏好进行线上交易,另有51%希望通过数字渠道获取投资建议。(图34)开户投资研究投资建议交易投资组合审核投资组合报告定期KYC复核非财务咨询40qQeGeH7%7&)$3%8%4%68%8%2)$%数字渠道(移动端、网站、平板电脑)视频会议电话当面交流 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38客户期望和机构规划之间的差距虽然客户更青睐线上服务,但某些他们最需要的关键服务当前仍未能提供,或仍处于开发阶段。例如,虽然客户在使用“投资组合构建、调整和财务规划模拟工具”后将其列为第二类最有用的调研和投资数码服务工具,但52%的会员机构并未此类工具,且无计划在未来两年推出。此外,42%的会员机构也尚未将向客户提供“可付诸行动的见解”(例如可点击某个链接执行交易或联系客户经理)纳入工作议程中。(图35)图35:现有或未来两年规划的客户解决方案投资组合介绍展示和互动用于与客户沟通的电子邮箱学习材料了解研究动态投资适用性评估和披露市场事件主动预警为开户及/或“了解你的客户”(KYC)流程提供支持可行见解客户账户个性化设置与其他记账中心进行投资组合整合财务目标咨询规划聊天机器人跨银行的投资组合整合人工智能驱动的个性化投资建议投资组合构建、调整和财务规划模拟工具主动预警及/或客户可就自发企业行动作出选择通过第三方渠道进行合规沟通目前已具备计划在两年内提供 未规划/不适用79gUUR90$%9%3$96R30$%6!417$CIRggagp 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39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同样,34%的受访机构当前并无计划通过微信和WhatsApp等第三方平台与客户通讯,即使此类服务的现有客户将其列为在便利性及行政事务方面第二有用的数字服务。鉴于客户群体的多样性,私人财富管理机构需要考虑不同世代及类型的客户对线上通讯和投资活动的期望差异。他们中有的对数字科技极为精通,有的则不太乐意使用Zoom等会议平台。机构纷纷计划进一步简化流程、提升自动化程度就内部解决方案而言,会员机构正计划推出更多自动化与流程工具,以精简工作。未来两年内,超过70%的会员机构将推出简化后的应用程序和改进后的基础设施(如客户开户工作流工具),并实现产品尽职调查/产品适用性评估的自动化。这应有助缓释上文提及的,客户和会员机构在KYC和适用性评估流程中遇到的部分痛点。然而,会员机构对利用客户行为大数据分析来进行产品交叉销售,或利用科技方案生成建议供客户经理使用兴趣不大,半数会员机构未计划在这些领域进行投资。这意味着,部分机构还没准备好通过建立人工智能(AI)方案为客户提供建议,仍将继续依赖客户服务人员的知识与经验。此外,较大型的银行具备较多资源开发新科技方案,因而可能将首先行动,而规模较小或专营某细分市场领域的机构则暂时以观望为主。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40图36:采用大语言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例如:ChatGPT)导致的主要风险排名:主要金融科技风险4其他3监管及/或法律风险增加2提供或依赖错误及/或有偏见的信息1客户及/或银行数据安全相关风险生成式人工智能2023年,ChatGPT 等大语言模型(LLM)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和广泛应用已成为众多行业关注的热点。根据我们的会员调查,对私人财富管理机构而言,受此新兴科技影响最大的领域包括:数据分析(如客户、投资组合和产品数据,以及与客户的互动)、投资建议提供以及AML/KYC相关活动。此外,在此次访谈中,多个会员机构表示,他们已在探索与产品分析、为客户经理汇总投资内容,并自动综合各种政策与程序等方面相关的用例。适用性规则(包括十分繁复的跨境适用性规则)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一个潜在使用领域。新兴科技将能简化此类流程,并协助解答客户经理的问题。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脚本格式呈列信息,因此可能还存在其他用途。譬如,可按照客户容易理解的方式创建一个文件,以便对比不同类型的基金。业内人士对新兴科技的潜在用途和未来如何部署展现出浓厚兴趣的同时,也心怀疑虑。业界对应用大语言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主要顾虑包括数据安全风险,以及生成不准确或带偏见信息的可能性。(图36)由于这些风险的存在,会员机构目前尚未有太大意愿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直面客户的建议或处理个人数据。注:按照调查结果的加权平均排名 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41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行动主要发现客户希望获得更多线上服务,包括数字化沟通和交易会员机构应充分掌握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最新潜在用例。此项科技用途广泛,包括对话分析和向客户提供信息等 客户希望在线上进行 投资决策时享有更大 自主权会员机构仍不断追加对 线上产品与服务的投资私人财富管理机构正在 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 的用例 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42业界应着力落实较长远的举措以消除长期存在的人才缺口。行业对客户经理的需求最大,专业知识是他们最为重要的能力人才缺口已缩小,但客户经理的需求量仍然庞大会员机构的相关从业者和客户经理数量与去年极为相似。2022年他们的相关从业者总数为3,610人,比2021年的3,503人略有增加;2022年的客户经理总数为2,331人,而2021年为2,282人。虽然离开行业的人数下降有助缩小人才缺口,但客户经理仍然是目前需求最盛的职位,与去年调查结果一致。(图37)图37:人才缺口最大的岗位/职能排名20222023客户经理产品专员(如另类投资产品)合规信息技术与数字化专员(包括网络安全)风险控制专员投资组合经理项目/变更管理慈善活动顾问其他(请列出)ESG专员6%8!$%583U%60AC%注:由于部分选项是在2023年调查中新加入的,因此这些选项无上年度可比数据。人才与 工作模式 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43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此外,业内对产品专员(如另类投资专家)的需求也显著增加。55%的会员机构表示存在此人才缺口,比去年的43%有所上升;风险控制专员的需求也从去年的22%上升至30%。虽然合规人才短缺状况已得到改善,但仍然有33%的会员机构此方面人才不足。人才招聘的主要渠道与去年保持一致,最常见的两种方式分别是从同行机构吸纳及由现有客户经理推荐。但由于不少客户经理在业内跳槽,导致私人财富管理机构持续出现较高的人员流失率。上述需求由多个不同因素驱动。业内一直存在客户经理短缺的问题,而行业的持续增长更加剧了业内机构对资深员工的需求。私人财富管理机构的短期对策是从同业机构吸纳人才。由于客户经理需要工作多年才能建立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与招聘一些资历较浅的员工相比,吸纳已具备相关领域经验的人才更能胜任工作,提高工作效益。显然,业界应着眼长远,培养更多专业人才来打破这一恶性循环。目前,其他某些地区已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开展监管。香港或许可以采取类似的长远规划,以应对人才短缺问题并从中获益。香港政府已就此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来吸引人才加入行业并提高现有员工的技能,包括财经事务及库务局于2016年通过“资产财富管理业先导计划”,为行业的在职从业人员提供专业培训。此外,金管局和私人财富管理公会携手合办的“先导人才培训计划”也为大学生提供获取大量私人财富管理行业经验的机会,并争取在毕业后获录用。此外,政府当局也计划成立由香港金融发展局管辖的香港财富传承学院。虽然出现了上述令人可喜的发展,但若要有效缩小长期存在的人才缺口(尤其是客户经理),业界与政府可能需要更加努力深化和拓展目前推行的有关项目与计划。客户一直将“金融产品的知识与经验”列为他们最看重的能力,因此资深客户经理对机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客户关系与亲和力则被视为相对不重要的因素。这表明客户经理的整体专业素养对客户更为重要,因此机构值得努力留住资深员工并投资协助其培养技能。(图38)图38:客户经理能力对客户的重要性排名:客户经理 最重要的能力注:按照调查结果的加权平均排名4与我及/或我的家庭成员关系融洽3投资组合管理能力2能够仔细聆听,定制契合需求的产品和服务1金融产品的知识与经验20234与我及/或我的家庭成员关系融洽3投资组合管理能力2能够仔细聆听,定制契合需求的产品和服务1金融产品的知识与经验2022 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44如何吸引和留住客户经理:薪酬及其他因素不出所料,当被问到如何提升客户经理岗位的吸引力时,会员机构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薪酬。(图39)虽然今年调查显示薪酬的重要性已从去年的94%下跌至88%,但仍然是吸引客户经理的最重要因素。但薪酬并非唯一因素。根据会员机构的回应,减轻行政工作负担在提升客户经理岗位吸引力的重要性排名第二。过去几年的调查均出现如此的结果。图39:提升客户经理岗位吸引力的因素排名202220212023薪酬减轻行政工作负担个人发展机会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更多IT基础设施支持弹性工作安排其他(请列出)围绕多元化及共融的项目降低监管合规责任风险3%3%3$6%0P00103rEp%0%06s%注:由于部分选项是在2023年调查中新加入的,因此这些选项无上年度可比数据。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45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图40:会员机构在招聘中确保多元化与共融对机构业务成功的重要性:今年有更多会员机构(45%,去年为33%)表示个人发展机会对提升客户经理岗位吸引力甚为重要,而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的排名也有所提升。此结果表明,更多会员机构已考虑到薪酬之外的其他因素,并向客户经理提供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机会,以吸引和留住宝贵人才。多元化与共融多元化与共融已成为全球金融服务机构招聘流程中的一个越发重要的考虑因素。73%的会员机构表示他们十分重视在招聘中考虑多元化与共融。(图40)某会员机构强调,多元化与共融不仅关乎性别与种族,还涉及招聘不同背景的人才并鼓励多元化的观点。此外,受访者认为身心健康和工作与生活平衡也有助创建一个多元共融的工作场所,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多元化与共融也被视为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有助留住最优秀人才的工作氛围的必备要素。薪酬固然是吸引和留住员工的重中之重,但员工体验 即有利于个人事业发展的理想工作环境 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403%0%934重要性程度最低最高573 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46某会员机构表示,他们已通过多元化及共融政策成功吸引和留住资历较浅的客户经理,她们多数是已成家的年轻女性员工。这个年龄段群体的员工流动率一直较高,但凭借较弹性的工作安排和新手父母培训等措施,人员稳定性得到了提升。行业人才流失减少 虽然人才问题长期困扰着金融服务业的各个领域,但对私人财富管理行业而言,此问题自去年以来已有所缓解,人才流失比例出现下降。去年,53%的会员机构表示有较多人才离开行业;今年,该比例已下降至30%。(图41和图42)对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在流失的人才中,选择离开香港的人才占比有所下降。去年,离开行业的人才中仅有8%留在香港;而本年调查中有18%选择留在香港。这或许反映了在新冠疫情防控措施撤销并恢复通关后,香港的商业和生活环境均已回归正常。部分受访者提及香港特区政府在疫情管控措施撤销后,为宣传香港作为工作和旅游首选目的地作出了努力。但他们认为,政府应采取更多措施向全世界宣传香港独特的生活文化和事业发展机会,从而吸引更多海外人才投身本港私人财富管理行业。是转行否离港两者皆是20222022202320238S909GSpC%图41:您认为目前是否有越来越多人才离开本行业?图42:这些人才是转行还是离港?亦或两者皆是?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47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行动主要发现业界应继续与利益相关者保持合作,为未来发展建立充足的人才 储备除薪酬外,会员机构应注重增强员工体验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会员机构应考虑以更全面的措施提升多元化和共融,例如为新手父母提供更大工作弹性,以留住人才客户经理的人才缺口 尤为严重,多数是从 同业机构吸纳与去年相比,今年离开 行业的人才数量有所下降多元化与共融对 人才招聘和留用 的重要性有所上升 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48关于 私人财富管理公会私人财富管理公会为行业协会,于2013年成立,旨在促进香港私人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私人财富管理公会成立的主要目的:确立香港作为亚太区内主要私人财富管理中心的地位 推动香港私人财富管理业的发展 于私人财富管理从业员间推广合宜的操守、诚信和高水平的专业能力提供一个平台让会员就财富管理业的发展趋势和面对的挑战进行讨论和交换意见与政府、监管机构、行业组织和非政府机构保持沟通,为行业统一发声 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49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关于毕马威 毕马威中国在三十一个城市设有办事机构,合伙人及员工超过15,000名,分布在北京、长春、长沙、成都、重庆、大连、东莞、佛山、福州、广州、海口、杭州、合肥、济南、南京、南通、宁波、青岛、上海、沈阳、深圳、苏州、太原、天津、武汉、无锡、厦门、西安、郑州、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在这些办事机构紧密合作下,毕马威中国能够高效和迅速地调动各方面的资源,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毕马威是一个由独立的专业成员所组成的全球性组织,提供审计、税务和咨询等专业服务。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毕马威国际”)的成员所以毕马威为品牌开展业务运营,并提供专业服务。“毕马威”可以指毕马威全球性组织内的独立成员所,也可以指一家或多家毕马威成员所。毕马威成员所遍布全球143个国家及地区,拥有超过265,000名专业人员。各成员所均为各自独立的法律主体,其对自身描述亦是如此。各毕马威成员所独立承担自身义务与责任。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是一家英国私营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国际及其关联实体不提供任何客户服务。1992年,毕马威在中国内地成为首家获准中外合作开业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2012年8月1日,毕马威成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中首家从中外合作制转为特殊普通合伙的事务所。毕马威香港的成立更早在1945年。率先打入市场的先机以及对质量的不懈追求,使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中国多家知名企业长期聘请毕马威提供广泛领域的专业服务(包括审计、税务和咨询),也反映了毕马威的领导地位。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50石轩宇 行政总裁及董事总经理 私人财富管理公会 852 2537 1661 peter.steinpwma.org.hk谢宜珊 执行董事 私人财富管理公会 852 3758 2204 jennifer.hsiehpwma.org.hk私人财富管理公会韦安祖(Andrew Weir)香港首席合伙人 资产管理服务全球主管合伙人 副主席 毕马威中国 852 2826 7243 马绍辉(Paul McSheaffrey)银行业高级合伙人 毕马威中国 852 2978 8236 毕马威董志宏(Chee Hoong Tong)资产及财富管理服务合伙人 毕马威中国 852 3927 4609 联系我们 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51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报告感谢本报告的撰写人马绍辉(Paul McSheaffrey)、董志宏(Chee Hoong Tong)、Helen Sloan以及王逸凡(Ivan Wang)。研究与分析由Helen Sloan、王逸凡(Ivan Wang)、胡心乐(Jerry Wu)和钟戴宏(Daryus Jokhi)负责。设计:陈佩琳(Pui Lam Chan)致谢 2023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印刷。毕马威的名称和标识均为毕马威全球性组织中的独立成员所经许可后使用的商标。刊物编号:HK-STR23-0001sc私人财富管理公会https:/www.pwma.org.hk/二零二三年十月出版如需获取毕马威中国各办公室信息,请扫描二维码或登陆我们的网站:https:/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08 52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毕马威:2023年第三季度资产证券化季刊(32页).pdf

     2023010203014,5,6文档分类:保密0278wind,9wind,文档分类:保密0322324252627282930文档分类:保密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0-26 32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中国财富管理能力评价报告(2023上)(69页).pdf

    IMI 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第七十四期)IMINo.2307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陆 http:/ 究 报 告 1 目目 录录 第第 1 1 章章 引引 言言.1 1 第第 2 2 章章 中国财富管理能力评价中国财富管理能力评价.2 2 2.1 概述.2 2.2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概况.3 2.2.1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指数变化情况(2023Q2).3 2.2.2 分行业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指数变化情况(2023Q2).6 2.3 中国财富管理能力评价.11 2.3.1 不同机构的财富管理能力评价结果变化.14 2.3.2 基于不同机构的财富管理能力评价结果分析.20 第第 3 3 章章 财富管理升级趋势:数字化助力开放生态建设财富管理升级趋势:数字化助力开放生态建设.2323 3.1 财富管理数字化转型概况.23 3.1.1 财富管理数字化的内涵.24 3.1.2 财富管理机构数字化赋能财富管理的路径.25 3.1.3 财富管理机构数字化转型能力支撑体系.27 3.2 财富管理开放生态的必然性.29 3.3 财富管理开放生态的内涵和成效.32 3.3.1 建设开放生态的核心环节和具体内涵.32 3.3.2 开放生态的成效.35 3.4 财富管理开放生态的建设路径.37 第第 4 4 章章 总结与建议总结与建议.4040 附录附录 1:1: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指数编制方法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指数编制方法.4343 一、编制原则.43 二、编制思路.43 三、指标体系构建.44 四、数量指标的无量纲化.48 2 五、指标权重的确定.49 附录附录 2 2:基于不同机构的财富管理能力评:基于不同机构的财富管理能力评价方法价方法.5555 一、口径与定位.55 二、评价说明与数据来源.55 三、评价方法说明.56 附表附表.59 图表目录图表目录 图 1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总指数(2013Q1-2023Q2).4 图 2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二级指数(2013Q1-2023Q2).5 图 3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二级指数同比增长率(2014Q1-2023Q2).5 图 4 各行业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指数(2013Q1-2023Q2).6 图 5 各行业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指数同比增长率(2014Q1-2023Q2).7 图 6 银行业资产管理发展指数(2013Q1-2023Q2).8 图 7 证券业资产管理发展指数(2013Q1-2023Q2).8 图 8 保险业资产管理发展指数(2013Q1-2023Q2).9 图 9 信托业资产管理发展指数(2013Q1-2023Q2).10 图 10 基金业资产管理发展指数(2013Q1-2023Q2).10 图 11 排名前 10 家机构得分.16 图 12 排名前 10 家银行得分.17 图 13 排名前 10 券商得分.18 图 14 上榜 7 家公募基金得分.19 图 15 排名前 10 第三方机构得分.20 图 16 数字化财富管理的内涵.24 图 17 数字化财富管理的前、中、后台布局.25 3 图 18“三位一体”财富管理机构数字化转型能力支撑体系.28 图 19 财富数字开放生态可能运作模式(以银行为例).30 表表格格目录目录 表 1 机构财富管理能力评价 100 强.12 表 2 2023 年二季度公募财富管理产品(非现金类)各机构保有规模TOP15.13 表 3 财富管理能力 100 强榜单机构类型.15 表 4 100 家机构打分区间分布.15 表 5 各类型机构平均得分.15 表 6 银行得分区间分布.17 表 7 券商得分区间分布.18 表 8 上榜 7 家公募基金得分区间分布.19 表 9 第三方机构得分区间分布.20 表 10 主要财富管理开放平台概况.30 表 11 财富管理开放能力评估框架.35 表 12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指数指标框架.45 表 13 五大类指数编制方法对比.50 表 14 指标权重分布情况.53 1 第第 1 章章 引引 言言1 2023 年财富管理行业既迎来居民存款高增带来的扩张潜力,也直面去年银行产品刚兑打破带来的信任危机。解决财富管理的信任感需要产品的赚钱效应,这要求投资者“拿得准”、“拿得久”、“拿得住”,即选择与目标收益和承受波动率匹配的产品、募集长久期期限资金、避免频繁交易。为实现该目标,以客户利益为中心构建开放生态成为财富管理机构当下核心要务。对财富管理机构而言,生态圈建立意味着数字化转型的新阶段正在到来。该阶段通过打通财富管理服务价值链的上下游,构建财富管理新生态,生态圈内机构可以挖掘并释放潜在生态价值,将渠道销售驱动转为客户需求驱动,最终完成财富买方模式转型。财富管理开放生态的出现是财富管理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必然结果,机构在转型期间所积累的数字化能力能有效助力财富开放生态的建设。目前头部机构如招商银行、蚂蚁财富等已构建了财富生态,一方面吸引包括公募基金、券商资管乃至银行理财参与,丰富产品货架,另一方面运用多类手段吸引客户驻足,形成长期资金沉淀。具体我们从前台(获得客户)、中台(客户画像)、后台(运营)三个维度来评估财富管理开放平台的开放程度以及相应财富管理机构的开放能力,并构建核心评价体系。未来资管行业竞争与合作兼具,一方面资管新规拉平各家机构竞争差异,各种套利策略机会减少;另一方面,不同机构面向的客户有差异,提供的产品有差异,这给不同类型资产管理、财富管理机构之间的合作带来了巨大想象空间,财富开放生态的构建仍在路上。本报告第一章首先对中国大财富管理的行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追踪和分析,基于既定的定量加定性分析框架重点剖析了 2023 年上半年的最新变化趋势。第二章将聚焦财富 1 课题组成员:宋科、王剑、孔祥、马晓燕、易凌云 2 管理数字化转型发展,并重点阐释建设开放生态这一重要行业发展趋势。在清晰定义其内涵的基础上,结合调研案例深入分析不同机构的开放生态建设实践和未来趋势。第第2章章 中国财富管理能力评价中国财富管理能力评价 2.1 概述概述 财富管理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中国人民银行于 2021 年 12 月 29 日发布的金融从业规范 财富管理将其定义为:财富管理即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周期,在财富的创造、保有和传承过程中,通过一系列金融与非金融的规划与服务,构建个人、家庭、家族与企业的系统性安排,实现财富创造、保护、传承、再创造的良性循环。全方位的财富管理包括财富管理产品、保险规划、资产配臵、退休规划、法律风险规划、税务筹划、不动产投资规划、收藏品规划以及家族财富传承等,其中财富管理产品主要包括投资产品(股票、基金、债券、资产管理产品等)和保险产品(人身保险、财产保险、理财保险三类)。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资金融通模式发生改变,居民财富管理需求迅猛增长,财富管理行业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财富管理从客户需求出发提供服务,以客户为中心,不同类型机构有不同优劣势,在竞争与合作中也将共生共荣。由于各类金融机构在资金端、投研能力、客户资源、销售渠道、产品发行、人才团队、业务协同等方面各具差异,因此在发展财富管理业务上也各有优劣势。各类财富管理机构构成了财富管理行业生态链的主体,不同机构之间虽然在重叠的领域竞争,但在互补的领域也存在着合作。这种竞合关系会形成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财富管理行业的格局。一个完整的财富管理链条涉及财富管理业、资产管理业、投资银行业,前两者通常被统称为“大财富”或“大资管”。在本章中,我们聚焦大财富管理时代的行业发展及各个机构的财富管理能力评价。在第二节中编制了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指数,从银行、3 券商、保险、信托和基金业五个维度系统、量化梳理了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情况;第三节从产品保有量出发,对不同行业、不同机构的财富管理能力进行了评价分析。2.2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概况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概况 为进一步厘清我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历程,科学跟踪行业最新动态,把握未来发展方向,为资产管理行业提供实践指导和决策参考,我们编制了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指数2,具体选取资管规模、资管产品、经营效益和人才资源 4 个一级指标,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和基金业 5 个二级指标,力求客观、量化地反映“大资管时代”以来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23 年上半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总指数维持上升通道运行,前两季度指数同比保持较快增长,增速企稳。据测算,一季度指数为 731.32、同比增长 8.16%,二季度指数为 745.21、同比增长 9.26%。分维度来看,产品指数为第一发展梯队,维持上升通道运行;规模指数为第二发展梯队,整体呈下行发展态势,前两季度指数较上一期均有轻微下降;经营效益指数与人才资源指数为第三发展梯队,指数平稳发展,轨迹相近。分行业来看,保险业、信托业和基金业资管发展维持上升通道,其中基金业指数始终遥遥领先;受证券市场波动加大影响,银行业和证券业资管发展短期受阻,指数有所下降。2.2.1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指数变化情况(2023Q2)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搜集数据,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同趋化、HP 滤波剔除周期性扰动项处理之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以 2013 年一季度为基期,进行指数测算。2 具体编制方法与过程见附录 1 4 经过三级加权模型,测算得到 2013 年第一季度至 2023 年第二季度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总指数与规模指数、产品指数、经营效益指数、人才资源指数等四个二级指数及其增长率,具体数值见附表 1。2.2.1.1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总指数变化情况(2023Q2)图图 1 中国资产管理行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总指数(业发展总指数(2013Q1-2023Q2)2013 至 2023 年第二季度,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总指数整体呈现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 2013 年一季度至 2017 年四季度的迅猛增长阶段,指数从 2013 年一季度基期的100 增长到 2017 年四季度的 533.03,五年间增长了 433%。第二阶段为 2018 年一季度至 2023 年二季度的稳定发展阶段,2019 年第一季度总指数首次出现同比负增长,降至538.50,2020 年一季度指数出现回升,并进入新一轮上升通道。2023 年上半年,指数维持上升通道运行,前两季度指数同比保持较快增长,增速企稳。据测算,一季度指数为 731.32、同比增长 8.16%,二季度指数为 745.21、同比增长9.26%。指数在 2023 年上半年的上述变化是一系列宏观、政策因素作用下的共同结果。宏观层面,2023 年,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一些经济体呈现高通胀、高利率、高债务、低增长态势,全球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加大;国内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稳增长、-20%0 00400600800总指数 同比增长率(右轴)5 稳就业、稳物价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国内经济运行总体上延续恢复态势,发展质量继续提升,为资产管理行业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了相对有利的发展环境。政策层面,5 月 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挂牌,继 2018 年中国银保监会组建之后,金融监管格局又迎来重大调整,标志着新一轮金融监管机构改革迈出重要一步。随着金融监管机构改革不断推进,“一行一局一会”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通过不断理顺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机制、提升监管效率,实现监管标准的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统一,为资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支撑。2.2.1.2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二级指数变化情况(2023Q2)图图 2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二级指数(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二级指数(2013Q1-2023Q2)图图 3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二级指数同比增长率(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二级指数同比增长率(2014Q1-2023Q2)02004006008000规模指数 产品指数 经营效益指数 人才资源指数-40%-20%0 0%规模指数 产品指数 经营效益指数 人才资源指数 6 分维度来看,产品指数维持上升通道运行;规模指数整体呈下行发展态势,前两季度指数较上一期均有轻微下降;经营效益指数与人才资源指数平稳发展,轨迹相近。分指数变化层面,2023 年上半年,除规模指数同比出现负增长以外,产品、经营效益和人才资源指数同比增速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产品指数同比增速涨幅较大。据测算,截至 2023 年第二季度,规模指数为 577.71、同比下降 6.24%,产品指数为 1304.25、同比增长 18.84%,经营效益指数为 303.93、同比增长 8.99%,人才资源指数为 255.08、同比增长 0.94%。今年以来,在市场波动背景下,资管行业尝试探索财富管理业务新模式,发力金融科技创新,完善客户服务体系,提供多样的产品供给,提升全渠道服务能力,把高质量的财富管理服务打造为机构的核心竞争。2.2.2 分行业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指数变化情况(2023Q2)为便于对比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和基金业五大细分金融行业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情况,现根据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的各指标加权权重,测算 2013 年一季度至2023 年二季度各细分金融行业的资管发展指数,具体结果见附表 2。图图 4 各行业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指数(各行业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指数(2013Q1-2023Q2)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银行业 证券业 保险业 信托业 基金业 7 图图 5 各行业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指数同比增长率(各行业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指数同比增长率(2014Q1-2023Q2)分行业看,2023 年上半年,基金业、保险业、信托业资管发展维持上升通道,其中基金业指数始终遥遥领先;受证券市场波动加大影响,银行业和证券业资管发展短期受阻,指数有所下降。分变化来看,银行业和证券业为负增长,其中银行业降速趋缓;保险、信托、基金业指数增长高速趋缓。据测算,截至 2023 年第二季度,银行业资管指数为 365.92、同比下降 2.48%,证券业资管指数为 300.30、同比下降 7.51%,保险业资管指数为 1052.87、同比增长 16.91%,信托业资管指数为 409.80、同比增长 21.48%,基金业资管指数为1640.46、同比增长 9.29%。2.2.2.1 银行理财:低利率时代下的发展之路 2013 年一季度至 2023 年第二季度,我国银行业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指数整体呈现先增后减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 2013 年一季度至 2018 年第四季度的增长阶段,指数从 2013 年一季度基期的 100 增长到 2018 年四季度的 626.90,五年间增长了超 500%。第二阶段为 2019 年第一季度至 2023 第二季度的波动下行阶段,2019 年第一季度总指数-40%-20%0 000%银行业 证券业 保险业 信托业 基金业 8 首次出现同比负增长,2023 第二季度指数进一步下降至 365.92,同比下降 2.48%。图图 6 银行业资产管理发展指数(银行业资产管理发展指数(2013Q1-2023Q2)2.2.2.2 券商资管:公募化加速,主动管理水平或为核心竞争力 图图 7 证券业资产管理发展指数(证券业资产管理发展指数(2013Q1-2023Q2)2013 年一季度至 2023 年二季度,我国证券业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指数同样呈现先增后减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 2013 年一季度至 2016 年第四季度的高速增长阶段,指-40%-20%0 000200300400500600700银行资管指数 同比增长率(右轴)-40%-20%0 000200300400500600证券资管指数 同比增长率(右轴)9 数从 2013年一季度基期的100 增长到2016 年四季度的 512.71,四年间增长了 400%多。第二阶段为 2017 年第一季度至 2023 年第二季度的持续下行阶段,截至 2023 年第二季度,指数下探至 300.30,同比下降 7.51%。2.2.2.3 保险资管:规范发展,专业制胜 图图 8 保险业资产管理发展指数(保险业资产管理发展指数(2013Q1-2023Q2)2013 年一季度至 2023 年二季度,我国保险业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指数呈现不断增长趋势,是最具潜力、增长最稳定的资管行业,指数从 2013 年一季度基期的 100 攀升到2023 年二季度的 1052.87,持续稳定增长了 950%多,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26.53%。从同比增长率来看,保险业资管指数始终保持高速增长,2023 年增速逐步趋缓,至 2023 年2 季度同比增速为 16.91%。2.2.2.4 信托资管:新业务转型助推特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0%5 %05EP%0.0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保险资管指数 同比增长率(右轴)10 图图 9 信托业资产管理发展指数(信托业资产管理发展指数(2013Q1-2023Q2)2013 年一季度至 2023 年二季度,我国信托业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指数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同比增长率方面,2014 至 2018 年呈波动下降趋势,2019 年起波动回升,进入上升通道。截至 2023 年二季度,信托业资管指数为 409.80,同比增长 21.48%。2.2.2.5 基金资管:跨周期机遇下行业现状与转型方向 图图 10 基金业资产管理发展指数(基金业资产管理发展指数(2013Q1-2023Q2)2013 年一季度至 2023 年二季度,我国基金业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指数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同比增长率方面,2014 至 2019 年上半年呈波动下降趋势,2019 年下半年至-10%0 0P00300350400450信托资管指数 同比增长率(右轴)-20%0 0000040060080010001200基金业资管指数 同比增长率(右轴)11 2021年波动回升,2023年增速整体趋缓。截至2023年二季度,基金业资管指数为 1640.46,同比增长 9.29%。2.3 中国财富管理能力评价中国财富管理能力评价 完整的财富管理链条涉及财富管理业、资产管理业、投资银行业,前两者通常被统称为“大财富”或“大资管”。我们在上一节编制了“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指数”,从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和基金等五个子赛道详细阐述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本节,我们将基于 2023 年第二季度数据,对我国不同机构的财富管理能力进行评价3。本报告中的财富管理能力主要指主动管理能力,我们聚焦银行理财产品(非现金管理类)以及非货币公募基金的保有量规模。上述公募类理财产品均具有低门槛、净值化等相似点。由于财富管理业务正在从卖方服务向买方服务转型,对机构来说,客户信任和客户粘性是财富管理机构溢价能力的重要来源,关注保有量,意味着以客户为中心,通过高频交互、专业服务和长期陪伴帮助客户以更大概率获取正收益,这也将强化财富管理机构与客户的合作关系。财富管理的保有量反映了机构的投资研究、管理等能力,因此我们把它作为关注的指标。3 具体评价方法参见附录 2 12 表表 1 机构财富管理能力评价机构财富管理能力评价 100 强强 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证金牛金融研究中心、道乐研究院 机构名称机构名称 评分评分 排名排名 机构名称机构名称 评分评分 排名排名 机构名称机构名称 评分评分 排名排名 机构名称机构名称 评分评分 排名排名 招商银行 493.63 1 上海基煜基金销售 260.15 26 兰州银行 165.86 51 汉口银行 132.78 76 兴业银行 462.47 2 广发银行 255.38 27 温州银行 164.06 52 北京雪球基金销售 132.07 77 中国工商银行 455.76 3 华泰证券 252.96 28 国信证券 160.91 53 北京农村商业银行 131.60 78 中国建设银行 451.97 4 上海农村商业银行 251.84 29 齐鲁银行 160.24 54 上海利得基金销售 129.04 79 中国银行 444.18 5 浙商银行 242.85 30 苏州银行 159.76 55 九江银行 127.97 80 蚂蚁(杭州)基金销售 440.21 6 青岛银行 241.09 31 吉林银行 158.77 56 晋商银行 126.49 81 中信银行 438.44 7 成都银行 237.06 32 广州银行 156.01 57 浙江稠州商业银行 125.79 82 中国农业银行 431.48 8 渤海银行 230.48 33 中国中金财富证券 155.81 58 威海市商业银行 125.34 83 交通银行 430.74 9 桂林银行 228.28 34 东方财富证券 155.11 59 郑州银行 123.39 84 中国光大银行 410.58 10 珠海盈米基金销售 221.69 35 广发基金 154.93 60 中泰证券 121.11 85 平安银行 387.21 11 徽商银行 218.80 36 大连银行 152.67 61 华夏基金 118.21 86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384.57 12 广发证券 217.44 37 中原银行 148.62 62 广西北部湾银行 115.67 87 上海天天基金销售 374.72 13 京东肯特瑞基金销售 216.48 38 海通证券 148.14 63 长江证券 114.93 88 中国民生银行 368.14 14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 214.27 39 浙江同花顺基金销售 147.76 64 江苏常熟农村商业银行 114.55 89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363.83 15 恒丰银行 206.12 40 贵阳银行 147.38 65 浙江萧山农村商业银行 114.49 90 江苏银行 334.80 16 中国人寿保险 204.65 41 重庆银行 147.26 66 湖北银行 110.70 91 华夏银行 333.06 17 中信建投证券 198.29 42 长安银行 145.52 67 天弘基金 109.78 92 宁波银行 331.91 18 招商证券 196.55 43 申万宏源证券 144.84 68 珠海华润银行 109.31 93 南京银行 318.23 19 上海好买基金销售 195.44 44 兴业证券 142.02 69 安信证券 109.19 94 杭州银行 308.44 20 汇添富基金 184.65 45 东方证券 139.74 70 哈尔滨银行 107.83 95 上海银行 300.28 21 成都农村商业银行 183.67 46 天津银行 139.60 71 东莞农村商业银行 107.16 96 北京银行 288.70 22 国泰君安证券 177.70 47 杭州联合农村商业银行 139.28 72 南方基金 106.78 97 腾安基金销售(深圳)285.97 23 中国银河证券 177.29 48 广州农村商业银行 137.94 73 江苏江南农村商业银行 105.42 98 北京汇成基金销售 264.34 24 易方达基金 171.04 49 长沙银行 136.47 74 光大证券 104.62 99 中信证券 263.41 25 平安证券 169.55 50 盛京银行 135.10 75 嘉实基金 103.99 100 13 表表 2 2023 年二季度公募财富管理产品(非现金类)各机构保有规模年二季度公募财富管理产品(非现金类)各机构保有规模 TOP15 机构名称 2022Q4 非现金类银行理财产品保有规模(亿元)2023Q2 非现金类银行理财产品保有规模(亿元)2022Q4 非货币类公募基金保有规模(亿元)2023Q2 非货币类公募基金保有规模(亿元)2022Q4 合计(亿元)2023Q2 合计(亿元)2022Q4 排名 2023Q2排名 排名变化 招商银行 16953 15259 7576 8044 24529 23303 1 1-兴业银行 13187 13439 2486 2923 15673 16362 3 2 中国工商银行 9497 10278 5080 4838 14577 15116 4 3 中国建设银行 11856 10731 3971 3773 15827 14504 2 4 中国银行 8677 9097 4380 4192 13057 13289 5 5-蚂蚁(杭州)基金销售-11545 12667 11545 12667 7 6 中信银行 11217 10878 1292 1584 12509 12462 6 7 中国农业银行 8865 9656 2032 1848 10897 11504 9 8 交通银行 8460 9123 2451 2256 10911 11379 8 9 中国光大银行 7682 8392 730 669 8412 9061 10 10-平安银行 4717 4886 1783 2061 6500 6947 13 11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6307 5595 1224 1161 7531 6756 11 12 上海天天基金销售-5845 6041 5845 6041 14 13 中国民生银行 5469 4465 1234 1136 6703 5601 12 14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3838 4424 977 913 4815 5337 15 15-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证金牛金融研究中心、道乐研究院 14 2.3.1 不同机构的财富管理能力评价结果变化 2.3.1.1 整体均分略有上升,总体分值依然保持高位 从 2023 年第二季度财富管理能力 100 强机构来看,银行有 62 家,尽管相比于 2022年第四季度减少了 2 家,但依然处在绝对优势地位;券商有 19 家,与 2022 年第四季度持平;第三方机构有 11 家,比 2022 年第四季度增加了 1 家(上海利得基金销售);公募基金数量有 7 家,也比 2022 年第四季度增加了 1 家(天弘基金)。由此可见,银行依然在财富管理行业中处于中流砥柱地位,其他机构是有益补充。从 2023 年第二季度末公募财富管理产品各机构保有规模来看,排在前 15 位的机构和 2022 年四季度末一样,同样有 13 家为银行,其他两家为第三方机构(蚂蚁、天天基金)。前三名位次中,第一名为招商银行,以 23303 亿元保持总规模排名第一;兴业银行(16362 亿元)排名第二位,与 2022 年四季度末相比上升了一位;中国工商银行(15116亿元)排名从 2022 年四季度末第四位升至第三位。从非货币类公募基金保有规模来看,蚂蚁以 12667 亿元保有规模排在第一位,招商银行、天天基金分别以 8044 亿元、6041亿元排在第二、三位。从评分结果来看,100 家机构评分总体有所上升,机构财富管理能力依然较强。100家机构得分的平均值为 213.93 分,较 2022 年四季度 210.58 分上升 1.59%,中位数为167.71 分,较 2022 年四季度 165.35 分上升 1.43%。得分在 400 分以上的机构仅有 10 家,与 2022 年四季度数量保持不变;得分位于 100-200 分之间的机构占比最高,接近六成,比 2022 年二季度减少 4 家。得分在 300-400 分、200-300 分、100-200 分的公司分别有11 家、20 家、59 家。和 2022 年四季度比,高分区域(400 分以上)的机构占比保持不变(10%);低分(100 分以下)的机构占比从 1%减少至 0%;中间(100 分-400 分)区域的机构占比从 89%上升为 90%。由于各类金融机构在资金端、投研能力、客户资源、销售渠道、产品发行、人才团 15 队、业务协同等方面各具差异,因此在发展财富管理业务上也各有优劣势。从不同机构的平均得分来看,第三方机构平均得分为 242.53 分,在所有机构中依然排名第一;其次为银行,平均得分为 232.60 分;券商、保险、公募基金平均得分分别为165.77 分、204.65 分、135.63 分。得分排名前十的有 9 家银行,仅一家为第三方机构(蚂蚁(杭州)基金销售)。由此可见,银行在财富管理业的优势地位依然明显。表表 3 财富管理能力财富管理能力 100 强榜单机构类型强榜单机构类型 机构类型 2022Q4 数量 2023Q2 数量 数量变化 银行 64 62 券商 19 19-第三方机构 10 11 保险 1 1-公募基金 6 7 表表 4 100 家机构打分区间分布家机构打分区间分布 打分区间 公司数量(家)400 分以上 10 300-400 分 11 200-300 分 20 100-200 分 59 表表 5 各类型机构平均得分各类型机构平均得分 机构类型 平均得分 银行 232.60 第三方机构 242.53 券商 165.77 保险 204.65 公募基金 135.63 16 图图 11 排名前排名前 10 家机构得分家机构得分 2.3.1.2 银行:优势地位领先,龙头地位稳固 2023 年第二季度末财富管理能力评价得分中,银行平均分为 232.60 分,较 2022 年四季度末上升 2.49%。从 100 家机构评分排名来看,前 20 名中有 18 家为银行,前 10 名中有 9 家为银行。其中招商银行以 493.63 分排名第一,兴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位于第 2、3 位。招商银行财富管理优势显著,几家国有大行的财富管理也都位于前列。从得分排名前十的银行来看,其分值差别不太大。排在前十的银行分别为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平安银行,和 2022 年四季度结果一样,财富管理龙头仍然主要集中在头部银行。从银行得分情况来看,得分在 400 分以上的有 9 家,得分在 300-400 分之间的有 10家。得分在 100-200 分之间的数量最多,有 32 家。493.63 462.47 455.76 451.97 444.18 440.21 438.44 431.48 430.74 410.58 00500600 17 图图 12 排名前排名前 10 家银行得分家银行得分 表表 6 银行得分区间分布银行得分区间分布 打分区间 公司数量(家)400 分以上 9 300-400 分 10 200-300 分 11 100-200 分 32 2.3.1.3 券商:均分略有上升,高分仍有缺失 2023 年第二季度末财富管理能力评价得分中,券商平均分为 165.77 分,较 2022 年四季度末(160.72 分)上升 3.14%。从券商得分情况来看,得分在 100-200 分之间的数量最多,有 16 家;得分在 200 分以上的有 3 家,与 2022 年四季度持平。从得分排名前十的券商来看,其分值明显低于银行。排在前十的券商均是行业龙头,分别为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广发证券、中信建投证券、招商证券、国泰君安证券、中493.63 462.47 455.76 451.97 444.18 438.44 431.48 430.74 410.58 387.21 00500600 18 国银河证券、平安证券、国信证券和中国中金财富证券。表表 7 券商得分区间分布券商得分区间分布 打分区间 公司数量(家)200-300 分 3 100-200 分 16 图图 13 排名前排名前 10 券商得分券商得分 2.3.1.4 公募基金公司:上榜机构较少,均分有所下降 2023 年第二季度末中国财富管理能力评价得分中,公募基金公司平均分为 135.63分,较 2022 年二季度末(136.69 分)下降 0.78%。从公募基金公司情况来看,总体数量较少,上榜一共只有 7 家,从得分情况来看,7 家得分均在 100-200 分之间。从得分排名来看,由高到低分别为汇添富基金、易方达基金、广发基金、华夏基金、天弘基金、南方基金和嘉实基金。263.41 252.96 217.44 198.29 196.55 177.70 177.29 169.55 160.91 155.81 0500300 19 表表 8 上榜上榜 7 家公募基金得分区间分布家公募基金得分区间分布 打分区间 公司数量(家)100-200 分 7 图图 14 上榜上榜 7 家公募基金得分家公募基金得分 2.3.1.5 第三方机构:上榜数量上升,分值差异较大 2023 年第二季度末财富管理能力评价得分中,第三方机构平均分为 242.53 分,较2022 年二季度末(241.03 分)上升 0.62%。从第三方得分情况来看,得分在 200-300 分之间的数量最多,有5家;得分在300分以上的仅有2家,分别为蚂蚁和天天基金;200-300分之间的有 4 家。上榜数量为 11 家,较 2022 年四季度增加一家(上海利得基金销售)。从得分排名前十的第三方机构来看,其分值差距较大。排在前五的分别为蚂蚁基金、天天基金、腾安基金、汇成基金、基煜基金。得分最高的蚂蚁基金得分达到 440.21 分,北京雪球基金销售排在第十位,分值 132.07 分。184.65 171.04 154.93 118.21 109.78 106.78 103.99 0204060800180200汇添富基金 易方达基金 广发基金 华夏基金 天弘基金 南方基金 嘉实基金 20 表表 9 第三方机构得分区间分布第三方机构得分区间分布 打分区间 公司数量(家)400 分以上 1 300-400 分 1 200-300 分 5 100-200 分 4 图图 15 排名前排名前 10 第三方机构得分第三方机构得分 此外,在 2023 年二季度末财富管理能力评价结果 100 强的榜单中,还有一家保险公司上榜,即中国人寿保险,得分为 204.65 分,得分较 2022 年四季度有所上升。2.3.2 基于不同机构的财富管理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各类财富管理机构构成了财富管理行业生态链的主体,由于各类金融机构在投研能力、客户资源、销售渠道、产品发行、人才团队、业务协同等方面各具差异,因此在发展财富管理业务上也各有优劣势,构成了百花齐放的财富管理竞争格局。440.21 374.72 285.97 264.34 260.15 221.69 216.48 195.44 147.76 132.07 129.04 0500300350400450500 21 2.3.2.1 银行:仍处于财富管理行业中流砥柱地位 从银行 2023 年第二季度非现金类银行理财产品保有规模和非货币类公募基金保有规模来看,大部分相对于 2022 年第四季度有所上升,说明银行发展态势向好;从 2023年第二季度财富管理能力评价结果来看,银行得分略有上升,前20名中有18家为银行,前 10 名中有 9 家为银行,和 2022 第四季度保持不变。因此即使在存量略有波动的情况下,以招商银行为代表的头部机构的优势依旧明显,银行在财富管理行业依旧有着中流砥柱的地位。2.3.2.2 券商:市场占有率持续扩张 在 2023 年第二季度财富管理能力评价得分中,券商得分略有上升,总体排名基本不变。从得分排名前十的行业龙头券商来看,其分值差异较小,但其分值明显低于银行。而券商在财富管理榜单整体得分的上升,其主要原因是整个市场环境的恢复导致市场机构整体评分上升。而从整体来看,券商权益类基金市场占有率环比增速最高,公募基金保有规模市场占有率提升也最为明显。同时,统计口径的调整,即 ETF 采用季末时点值统计,包含二级市场净买入金额,也将持续利好券商行业基金销售业务。随着疫情防控全面放开,市场环境改善,经济开始复苏。二级市场回暖活跃度及市场风险偏好回升,权益类资产将再度被机构投资者所配臵。同时,由于券商具有基金投顾等多种服务,使得客户粘性进一步增强,财富管理具备优势的券商将继续加速发展,券商代销份额预计将继续提升。2.3.2.3 公募基金公司:发展空间较大 2023 年第二季度末财富管理能力评价得分中,公募基金公司平均分较 2022 年四季度末有所下降。和银行、券商相比,公募基金公司上榜数量较少,只有 7 家,主要集中在头部公募基金公司(汇添富基金、易方达基金、广发基金、华夏基金、天弘基金、南方基金和嘉实基金)。22 去年以来,各类 ETF 等创新类产品持续申报落地,公募 REITs 持续受到投资青睐;与此同时,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试点落地为行业发展打开长期空间;监管自律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不断呵护着市场和行业生态,推进着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公募基金作为大资管领域发展最为良好的品类之一,其工具化属性和大容量特征有望承担起经济体直接融资的重任。未来,公募基金的发展势头料将延续,在大资管领域的地位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而全面注册制的实施,也将为公募基金发展带来了新的制度红利。随着越来越多优质公司登陆资本市场,资产端供给增多,这将为公募基金带来更加丰富、充裕的企业类型和选择。同时,常态化退市机制也让市场生态进一步优化,让公募基金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能更好匹配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收益预期。在未来,市场将回归价值投资,对投资者的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而公募基金作为具备深厚投资研究能力积累的机构投资者,将有更多机会发挥其价值发现的专业能力。未来,普通投资者通过公募基金等专业机构进行股票投资的占比会不断加大,A 股投资者结构也有望进一步机构化和专业化。2.3.2.4 第三方机构:依托互联网,发展迅速 2023 年第二季度末财富管理能力评价得分中,第三方机构平均分较 2022 年四季度上升,并位列各类型机构均值的第一位。上榜数量较 2022 年四季度末增加一家。从得分排名前十的第三方机构来看,其分值差距较大,说明第三方机构差异化发展较为明显。相比于银行、证券公司,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发展历史较短,其客户基础不及传统的财富管理机构。但由于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多为互联网企业,依托其技术与用户体验优势,在线上触达与便捷程度上更胜一筹。互联网企业拥有的 APP 相比于券商类软件,具备高频、高粘性的特点,在客户流量方面优势明显。同时,公司持续坚持自主研发,产品在交互性和体验性方面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公司持续在 AI、大数据领域布局,未来有望增加客户粘性及市占率。23 第第3章章 财富管理财富管理升级升级趋势:趋势:数字化数字化助力助力开放生态开放生态建设建设 随着居民理财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相关政策的日益完善,中国财富管理行业进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发展期,传统财富管理行业逐渐开始暴露管理能力不足、服务范围有限、产品创新滞后、运营效率低下、盈利空间收窄、增长势头减弱等问题,而数字化正提供了针对这些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财富管理数字化转型成为大势所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一系列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使得金融学科的边界和研究范式被不断打破重构,传统金融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实现延展创新,“财富管理”与“金融科技”深度耦合,财富管理业务变得更加普惠、更加便捷、更加智能、更加安全。从“大财富”到不同机构的财富管理业务,数字化已渗透了财富管理行业的方方面面和全生命周期,它打破了时空阻隔,助力保障居民财富的收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了更好地提供专业化、智能化服务,财富管理行业开始逐步构建开放生态,这也意味着数字化转型的新阶段正在到来。这个阶段,通过打通财富管理服务价值链的上下游,构建更加协同共赢的财富管理生态圈,各机构可以挖掘并释放潜在生态价值,实现财富管理业务的高质量发展。各类机构共同构建开放的生态体系已成为财富管理行业重要的升级趋势,而高效、普惠、安全、完善的开放生态必须建立在扎实的数字化能力之上。基于第二章对中国大财富管理行业中的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本章则将聚焦财富管理数字化转型发展,重点阐释开放生态这一重要行业发展趋势。在清晰定义其内涵的基础上,结合调研案例深入分析不同机构的开放生态建设实践和未来趋势。3.1 财富管理财富管理数字化转型概况数字化转型概况 24 3.1.1 财富管理数字化的内涵 财富管理数字化是指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流程等多项技术,推动产品、营销、运营、管理和服务实现全面数字化、精准化、智能化,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的综合需求,提升客户的财富管理服务体验。其全流程包括了解客户背景、发掘客户需求、确定客户目标、拟定方案、选择方案、执行方案、监督与再平衡方案以及维持客户关系。图图 16 数字化财富管理的内涵数字化财富管理的内涵 数字化数字化拓展了拓展了财富管理财富管理的边界的边界。传统的财富管理业务须要财富规划师对于客户和市场两方面的情况都进行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提供服务的成本较高,收取的费用较高,因而门槛较高,主要面向高净值客户,如私人银行客户(其最低资产规模通常设定在 600万元至 1000 万元不等),遵循“二八法则”,依靠 20%的客户创造 80%的利润。处于“长尾”的客户虽然数量庞大,但很难获得专属的财富管理服务。而通过数字化技术,财富管理业务创造性地实现了为长尾客户画像,从而降低了服务成本,拓展了客群边界,实现了批量获客、及时触达、定制服务等一系列功能,得以下沉至中等甚至长尾财富规模客户。25 3.1.2 财富管理机构数字化赋能财富管理的路径 数字化全面赋能数字化全面赋能财富管理财富管理,优化财富管理全流程,优化财富管理全流程。数字科技从前、中、后台三个方向布局,贯穿全流程,构建了赋能财富管理的完整路径。图图 17 数字化财富管理的前、中、后台布局数字化财富管理的前、中、后台布局(1)前台:前台:前台是客户对接的门户和客户交互的平台,既需要链接和了解客户,也需要为客户创造良好体验。数字化技术从三个方面助力财富管理前台:数字化技术从三个方面助力财富管理前台:一是帮助实现 KYC(Know Your Customer),即充分地了解客户。财富管理机构可以依托大数据的分析能力精准构建客户标签和勾勒客户画像,做到 360 度的客户洞察,据此研判客户行为、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偏好,从而实现营销和产品推介的精准化。二是以客户端 App 为抓手进行高效的线上运营。作为前端的客户交互应用门户,客户端 App 被称为财富管理数字化的主战场,它的功能和界面设计直接关乎客户体验,决定客户的体验感和使用粘性,因此也成为各个财富管理机构竞争的关键手段。让客户不限时间和场景获得丰富且有温度的体验,是客户端 App 的目标。26 2022 年,中国手机银行 APP 全年更新迭代超过 500 次,中国农业银行以 12159.6万台的平均月度总独立设备数位居所有手机银行APP活跃度的榜首。截至2023年4月,投资理财服务应用共收录 1245 个 APP,投资理财服务应用活跃人数达 7298.33 万人,日均活跃人数 941.35 万,活跃人数全网渗透率达 6.98%,活跃人数领域渗透率 7.28%,人均使用时长 0.65 小时,人均启动次数 20.04 次。可见,财富管理 APP 已成为财富管理数字化的必要载体和服务工具,未来还可能会成为财富管理开放生态建设的重要平台。三是高效辅助机构制定、沟通和执行多样化、个性化的财富方案。数字化财富管理根据 360 度客户画像,聚焦财富管理全链条场景,基于投资者财富总体情况进行全生命周期试算,基于财富管理目标进行仿真规划测试,基于核心风险点提供保险保障服务,并最终通过智能算法开展线上内容分发、资产配臵、财富规划、智能推荐等自助式服务。(2)中台:中台:中台是前端应用的能力支持,是驱动前后台的数字化引擎和链接前后台的联动机制。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采集、计算、储存、加工和统一后,储存标准数据,形成大数据资产层,让来自于业务的数据反哺业务,并不断循环迭代,为客户提供高效服务。数字化技术从三个方面助力财富管理中台:数字化技术从三个方面助力财富管理中台:一是提升机构的客户画像能力。财富管理机构能够以丰富的高质量客户 KYC 信息为基础,运用大数据技术制作涵盖人口轮廓、客群特征、产品持有、消费偏好、价值贡献等各个维度的标签,形成千人千面的客户视图,实现深度的客户需求挖掘与洞察,以更好地针对不同客群匹配相应的产品、服务、营销、渠道策略。二是加强投研体系的智能化建设。传统投研依靠人类大脑,依据有限数据,依托经验逻辑,分析指导投资,过程中对投研人员信息搜集、数据处理、逻辑思维和知识储备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且会花费大量时间。在数字化协助下,机构能节省大量人工处理数据信息的时间,数据信息挖掘的精确性和丰富性也得到了大大提高。三是实现投顾的精准匹配。数字化投顾基于智能算法等能力,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咨询和建议服务。依托数字化转型,可以建立强大的一站式投顾工作平台,通过与内部的 27 财富规划与资产配臵系统、交易执行系统、产品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投资研究等系统进行无缝整合,提升运营能力和体系支持,实现流程无缝衔接、数据实时共享,提高服务效率、增强专业能力、扩大营销产能,实现精准匹配,为客户提供双向、高频的陪伴和咨询服务。(3)后台:后台:后台端的数字化主要指运营环节,要将金融科技用于产品展示管理、交易信息控制、数据分析系统等,联通数据,动态调整,检测评估,打造数字运营生态。数字化技术从三个方面助力财富管理数字化技术从三个方面助力财富管理后后台:台:一是完善产品信息展示管理。数字化可以梳理丰富的产品种类,打造开放式产品平台。通过统筹布局优势特色产品,优化产品谱系,提炼产品词典,建立财富管理全产品视图和内外部结合开放式的产品平台,在客户端形成一体化产品体验和特色品牌形象。二是加强交易信息控制。数字化可以对交易信息进行批量搜集、整理和分析,梳理出潜在的风险点,并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机构可以运用先进技术建构智能运算模型和金融信息搜索引擎,最终实现交易信息的快速寻找、精准把握、自动更新、异动监控与智能提醒等功能,赋能市场研究与跟踪。三是升级数据分析系统。大数据技术帮助机构对客户行为进行深入分析,以充分了解客户的投资偏好,并提供后续的精准服务。通过分析资金流向,跟踪资金应用场景,机构可以实现精准营销;通过数据检测以对异常客户和资金进行提前预警,机构可以有效防范风险,安全经营;通过整合基础数据、交易数据、行为数据、市场数据,打破数据孤岛,机构可以实现由外而内的客户需求与由内而外的业务流程的整合。3.1.3 财富管理机构数字化转型能力支撑体系 在全面剖析数字化如何赋能财富管理的基础上,构建包括客户洞察能力、服务供给能力、渠道管理能力在内的“三位一体”能力支撑体系,以更好地衡量不同财富管理机构数字化转型能力。28 图图 18“三位一体”财富管理机构数字化转型能力支撑体系“三位一体”财富管理机构数字化转型能力支撑体系(1)客户洞察能力客户洞察能力,即,即财富管理机构通过各种行为特征识别客户、分析客户偏好财富管理机构通过各种行为特征识别客户、分析客户偏好和行为习惯,并从中得到个性化辅助决策的能力。和行为习惯,并从中得到个性化辅助决策的能力。它可以帮助机构透过表象找到客户行为的背后原因、客户需求的具体特征、客户偏好的变化趋势、客户风险的承受能力,从而引导客户体验服务,促进客户购买适合的产品。财富管理机构的客户洞察能力数字化转型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的驱动下,形成客户画像、客户标签,识别客户生命周期,建立客户全景视图与客户旅程地图,形成立体化、多维度的客户洞察。(2)服务供给能力服务供给能力,即借助,即借助数字化、标准化的投资分析工具和模型化、系统化的数字化、标准化的投资分析工具和模型化、系统化的资产配臵资产配臵工具等优化服务效果的能力工具等优化服务效果的能力。数字化的服务供给能力可以根据投资者的投资目标和风险偏好,应用大数据分析的量化算法,在产品组合下提供相匹配的最优资产组合建议,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动态调整,且支持投资人一键完成投资交易过程。此外,通过大数据的技术手段,根据投资人需求,还可以实现更精准的产品推荐,提升财富管理机构的产品管理能力(KYP,Know Your Product),通过链接产品信息库与客户画像库,将客户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与金融产品的风险等级相匹配,全面提升产品货架管理与销售风险管理水平,并最终提高服务供给能力。29 (3)渠道管理能力渠道管理能力,即,即通过开展线上平台建设,打造线上线下全渠道服务能力。通过开展线上平台建设,打造线上线下全渠道服务能力。通过线上渠道的集约化、智能化运营和线下渠道的综合化、特色化经营,实现更全面的客户覆盖,提升客户服务的广度、深度和效率。线上可以借助金融科技,整合现有服务渠道,使产品直达客户,可以协同客户端 App、短信、公众号、邮件、一对一视频、在线直播等全渠道的营销资源,提升客户线上数字化体验,优化升级数字化营销模式。同时,也应当对线下渠道进行差异化管理,依据不同经营主体和分支机构的禀赋优势和自身特色,错位发展。除线上线下相结合外,渠道管理能力也要与客户洞察能力和服务供给能力相结合,最终实现客户、产品、渠道的适配。3.2 财富财富管理管理开放开放生态的必然性生态的必然性 数字化全面赋能财富管理,帮助优化财富管理前台、中台、后台全流程,有效提升了机构的管理效率和数字化技术水平,增强了机构的专业服务能力并促进机构在数字能力挖掘与释放、数字安全建设、数字风险防控经验上的积累,为机构进一步推进财富管理开放生态的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财富管理开放生态是指以财富管理上下游产业链为主体,通过连接技术平台,使用标准化技术工具,将客户数据与金融服务等资源和能力开放给合作伙伴,以实现充分的场景、数据、能力和经验共享,为各参与者的高效运营与决策提供支撑,进而形成生态共建、共生共赢的业务创新范式。各类机构共同构建开放的生态体系已成为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而高效、普惠、完善的开放生态必须建立在扎实的数字化能力之上。30 图图 19 财富数字开放生态可能运作模式财富数字开放生态可能运作模式(以银行为例)(以银行为例)资料来源:平安银行、IDC 表表 10 主要财富管理开放平台概况主要财富管理开放平台概况 机构 财富开放平台名称 建立时间 蚂蚁财富 蚂蚁财富号 2017 年 3 月 天天基金 天天财富号 2017 年 8 月 理财通 理财通名店 2021 年 2 月 平安银行 银基开放平台 2021 年 6 月 招商银行 招财号 2021 年 7 月 交通银行 财富圈 2021 年 10 月 浦发银行 卓信财富号 2021 年 10 月 31 中信银行 幸福号 2021 年 11 月 中国工商银行 工银财富 2022 年 11 月 光大银行 光彩号 2022 年 12 月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公开资料整理,按开放平台建立时间排序。在数字化助力下财富管理行业生态逐步走向开放共赢。该行业趋势具有必然性,主要由于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开放生态反映的是财富机构的经营理念从“以产品和销售为核心”向“以客第一,开放生态反映的是财富机构的经营理念从“以产品和销售为核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户为中心”转变。在财富管理开放生态出现之前,财富管理行业中的传导和反馈机制是资产管理链接财富管理,财富管理再链接客户,即机构在设计或获得了相应的投资产品后再通过各种渠道去寻找适配的客户。但随着机构客群和 AUM 的快速增长和日益庞大,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愈发的多元化,传统的单向、单边、逐层的服务模式便显得有些低效化和延迟化,显然已不符合时代要求。于是大财富管理开始朝着数字化、平台化、生态化方向演变,财富管理开放生态的出现成为必然。财富开放生态的核心特点在于能在机构数字化能力的支撑下重塑财富管理上下游关系,实现从独立服务向协同联合服务用户模式的转变,本质上是以客户为中心来对财富管理服务方式进行革新和优化。在开放生态下,财富管理机构从产品的销售者变为交易的撮合者,自有产品销售将仅仅是平台中的一小部分,经营管理机制发生了巨大重构,经营理念也从以往的以产品和销售为核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平台思维。具体来说,财富管理机构不再单纯以产品的销售额、管理费、手续费、自营产品的营收为目标,而是转向以客户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通过搭建平等、开放、合作、共赢的财富管理生态圈,引入基金、保险、理财等各类合作伙伴,引入各类专业投顾机构,实现为不同财富水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风险偏好和收益预期的客户定制专属的财富管理综合服务方案,全面提升客户的财富管理体验。同时,开放平台能够节约财富管理整个流程的冗杂信息,促进信息流转的通畅,这是因为平台化既省去了对客户需求信息的 32 了解环节,也略去了资管端和财富端之间的不必要信息沟通,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服务效率。第二第二,开放生态的本质是发挥各参与方的比较优势,更高效地分工协作。,开放生态的本质是发挥各参与方的比较优势,更高效地分工协作。在开放生态这种新型生态关系里,资产管理机构和财富管理机构成为合作伙伴,始终从客户需求出发共同服务目标客户:资产管理机构负责构建一揽子的市场工具,进行多样化的产品设计,财富管理机构则负责提供系统性、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两类机构联手营销和服务客户,实现携手互助和长久共赢。如果将财富管理机构和资产管理机构的传统合作模式比喻成各自能力的加法,即两类机构各司其职、各行特色职能以打造丰富的内容,实现“以量取胜”,那么双方在开放生态下的合作机制则更像是一种全方位的乘法,即从客户视角出发调动和聚合各种能力,营造不分彼此、协同互促的融合生态。第三,海外金融科技领域也呈现开放、融合、协作发展的趋势。第三,海外金融科技领域也呈现开放、融合、协作发展的趋势。无论是兴起于欧洲的开放银行模式(open banking)还是近年来火热的嵌入式金融(embedded finance)概念,其本质与上述开放生态是相似的,都意味着能力互补、协同共赢的协作发展模式。据咨询机构 additiv 的预测4,全球嵌入式财富管理模式代表了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其潜在营收空间达到 1000 亿美元的规模。该机构认为嵌入式模式的核心优势包括:降低客户促达上游机构优质服务的摩擦成本、提升上游机构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理解和基于客户需求敏捷地开发针对性更强的产品和服务。3.3 财富财富管理管理开放生态的内涵开放生态的内涵和成效和成效 3.3.1 建设开放生态的核心环节和具体内涵 财富管理服务的开放需要财富管理机构从前台能力、中台能力、后台能力三方面同 4 分析引用自Embedded wealth management:a$100 billion market opportunity hiding in plain sight,additiv 33 时入手,全面提升开放平台的获客能力、析客能力和运营能力。第一,第一,专注专注前台能力前台能力,以实现以实现持续持续、精准精准的的获客获客。财富管理机构的公众号通常是其获客引流的核心私域阵地,此外,一些机构还重点开放了中心化公域阵地以帮助资管机构吸引目标客户。比如,招商银行在资讯/社区服务页面提供理财资讯服务,在上海品茶以“金刚区”icon 导流至基金、理财页面,在“我的”页面通过引入资产优化、资产分析的功能以导流至产品;蚂蚁财富逐步开放小程序、讨论区、直播等渠道,鼓励入驻机构通过活动、小程序,同时利用中心化活动、理财工具和支小宝来持续提升内容和服务的客户触达,对优质的产品、内容进行扶持。在开放式财富社区,机构自身还能够通过投教宣传、直播讲解、视频模拟、场景设计等方式向用户普及必要的金融投资知识,把复杂、专业的术语和投资方式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指导和科普,让客户看得懂、能操作,从而吸引因金融素养缺乏而畏怯不投的客流。同时,智能化、个性化的开放社区也能让客户更便利化地享受观趋势、定策略、选配臵、挑产品、知收益、控风险、改组合等一站式服务,沉浸式体验投前、投中、投后的全旅程陪伴服务,提升客户获得感、幸福感,帮助稳固既有客流。第二,第二,提升提升中台能力中台能力,以做到充分、以做到充分、深入深入的的析客析客。了解并理解客户是顺利开展财富管理服务的关键,而开放平台的搭建正为机构提升析客能力提供了契机。财富管理机构能够利用开放平台上的日常交互数据进行运营情况分析和反馈,并结合不同人群的风险偏好、流动性偏好、风险承受能力与投资目标等来更好地理解客户需求,以有效地帮助和牵引入驻机构针对不同客群特点,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完善化的资产规划、产品配臵、持仓诊断等财富管理服务,助力客户实现财富梦想。同时,高效的数据管理也有利于合作机构更好地管理客户预期,及时动态调整财富管理方案,切实提升服务的精准率和效率,极大地改善客户的服务体验。随着财富管理平台更加深度的开放化,预期未来财富管理机构开放平台的日均使用率和点击访问率也会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机构的数据管理和保护能力也要进行匹配式提 34 升,一方面机构要积极吸引和培养专业的、优秀的数据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也要不断优化自身的数据管理和保护系统,以保证即便在高访问率的情况下,平台仍然正常运转,且不会出现数据私密信息泄露的情况,带给客户流畅舒适、安全放心的使用体验。第三,第三,深耕深耕后台能力后台能力,以,以帮助帮助高效、优质的高效、优质的运营运营。除了依托开放平台的功能设计和数据信息提升获客能力和析客能力外,平台管理者还需要采取后台赋能工具和手段,不断降低合作机构在开放平台提供服务的成本,促进开放平台的高效运转。在产品刻画、投入产出分析方面,在产品刻画、投入产出分析方面,财富管理机构通过运用生动形象的图表符号以及简洁趣味的视频对产品分类、风险风格等特征进行明确、清晰、详尽的刻画,并使用交互式界面展示产品的历史业绩状况,预估可能的未来表现,从而实现在售前就显著提升产品与客户需求的匹配度,降低了合作机构的寻客和营销成本。在在内容创作和粉丝经营方面,内容创作和粉丝经营方面,财富管理机构通过搭建专门的内容分享、新闻资讯社区,提供便捷的视频直播渠道来帮助合作机构宣传投资理念、分享投研结论并展示自身的优势能力,以吸引粉丝关注,并转化粉丝为服务对象。随着内容创作和发布数量的快速增长,发布频率的日益提高,财富管理机构开始对合作机构的资讯内容进行审核,以尽可能筛选出更优质的内容,促进平台文章质量的不断提升。在在线上化服务线上化服务效率效率和质量提升方面和质量提升方面,资管机构能够依托开放平台 APP 等为客户提供 7*24 小时服务,不断提升对客户提问和诉求的及时应答率,从而增强了自身与客户之前的联系,也降低了机构与客户之间的沟通成本。平台还会基于大数据技术与机器训练,设计智能客服,为客户提供实时的收益查询、涨跌分析、市场热点解读、产品推荐、资产配臵建议等财富管理综合服务。在每次问题解决或服务完成后,平台运营方会让客户对整个过程进行反馈和评价,据此来进行平台相应模块的整改,不断完善和优化整个的运营环节。此外,开放平台还通过创新组织机制,持续推动财富管理机构和此外,开放平台还通过创新组织机制,持续推动财富管理机构和资产管理资产管理机构的深机构的深度合作和自我改进。度合作和自我改进。一方面,构建和完善资管机构运营力评价机制以提升参与机构的主 35 动性和竞争力,督促和激励参与机构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也引入合作机构对开放平台的满意度评价体系,帮助平台运营方查找问题、漏洞并进行针对性地解决,实现内部和外部的“双向奔赴”,推动开放平台的迭代优化。基于以上分析,可从前台、中台、后台三个维度来评估财富管理开放平台的开放程度以及相应财富管理机构的开放能力。各类型财富管理机构也可以从这个三个维度出发对标可比机构,找差距、学优势,不断完善和改进自身的开放平台系统,推动更深层次的财富管理开放。表表 11 财富管理开放能力评估框架财富管理开放能力评估框架 维度维度 开放开放能力评估能力评估 前台 通过在平台公开领域实现客户引流能力 中台 对客户有效识别和洞察理解的能力 后台 提供财富解决方案的一篮子赋能和运营提效工具 3.3.2 开放生态的成效 财富管理开放平台的设立使得财富管理机构的客户累积、资源禀赋、先进技术手段、特色金融服务能够与资管机构的专业能力和投研能力充分结合,有利于搭建和维护全生命周期服务客户的财富管理开放生态,帮助拓展客户经营的深度和广度,实现更优质的客户陪伴功能,真正地为客户创造价值,促进财富管理生态圈的各方共赢。首先首先,财富管理开放生态带动了财富管理开放生态带动了上游资管机构上游资管机构的发展和成长。的发展和成长。一方面,这种开放模式对资管机构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这是因为在财富管理机构搭建的开放平台上,资管机构将能直接参与客户服务的全旅程,通过内容创作、短视频传播、直播科普等方式建立与客户的亲密连接,从而不再是单纯的产品提供方,而是深度服务的提供者。开放平台的出现能更好地助力资管机构线上开店,拓宽了资管机构的线上化运营和服务渠道,提高了其对客户财富管理全旅程、全周期陪伴的参与度,最终促进整个财富管理生态的共荣共生。36 以招商银行为例,截至 2023 年第二季度,招行共与 90 余家基金及资管公司、14家银行理财子公司、40 余家保险公司建立了合作,代销产品万余种,142 家合作机构相继进驻“招财号”财富开放平台。截至 2022 年年底,招商银行 App 平台上由合作机构生产的陪伴内容占比已经达到 93%,充分说明上游资管机构是财富管理开放化的赢家之一。作为开放平台模式的先行者,蚂蚁财富“财富号”开放生态已入驻超过 150 家资管机构。另一方面,开放化的竞争环境也激励着资管机构不断加强供给侧的服务质效提升,持续促进自我的革新和全面的进步。开放平台通过构建一种包括理财直播、社区运营、智能理财助理和投顾管家等在内的服务矩阵,有效提升了客户对综合服务的满意度并加强了客户对合作机构的依赖度。以蚂蚁财富理财直播为例,看过直播的用户的定投次数较未看过的用户提升 15%、持有时长增加了 30 天,客户粘性和投资持久性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为更好地稳固粉丝群体并吸引新客流,机构必须全方位地提升自身的产品、服务、投研等能力,以在开放平台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其次其次,财富管理开放生态为财富管理开放生态为下游客户下游客户创造了新价值,创造了新价值,给给客户客户带来了优质体贴的服务带来了优质体贴的服务体验。体验。一是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多样化、个性化的财富管理方案选择,极大地提升了客户效用。在开放平台出现之前,由于每个财富管理机构的产品提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客户的可选项不多,因此产品投资类型往往也较为单一化、片面化,对投资收益和风险的管理效果也往往不佳,难达预期;而开放平台通过引入多类型的资管机构作为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直接有效地丰富了产品的种类,扩大了客户的选择面,使得客户能从单一产品选择向组合配臵进阶,并能在同一平台中操作、监测和管理自己的财富管理方案,带给客户全新的服务体验。二是能够通过财富管理全旅程、全周期陪伴带给客户更加贴心、优质的服务体验。开放平台使得财富管理逐渐从单一的投资属性向着兼顾客户生活的财务属性转变,机构 37 服务重点也从重售前转向了售前投教、售中优选、售后跟踪的全旅程财富管理服务,客户的财富管理服务感受和体验因此得到了全面升级。同时,机构还能综合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开放平台中处于不同人生阶段客户的智能化服务,根据客户的人生阶段和特征标签,结合各方面形势变化,帮助客户提前规划下一人生阶段的财富需求和投资目标,并据此有规律地调整优化客户的财富管理投顾方案,实现对财富管理投资组合的动态管理,从而充分满足客户全生命周期的财富管理服务需要,打造极致客户体验。最后最后,财富管理开放生态也能财富管理开放生态也能对财富管理机构自身对财富管理机构自身形成反哺效应,稳固和提升了机形成反哺效应,稳固和提升了机构在行业内的地位构在行业内的地位。以招商银行为例,截至 2022 年末,招行零售 AUM 余额达 12.12 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68%;财富产品持仓客户数达4,312.93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4.14%;2023 年 7 月 12 日,招行宣布其公募基金保有规模逆势突破 10000 亿。可见,持续完善的开放平台是招行在当前市场错综复杂、行业急剧调整的背景环境下仍能维持中高速增长态势的关键,也说明财富管理的开放化模式是有竞争力和生命的,是一条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路径。3.4 财富管理财富管理开放开放生态的建设路径生态的建设路径 数字化时代的竞争就是生态的竞争,数字技术的迭代进步和财富管理行业的激烈竞争促使各类财富管理机构正积极地从传统的财富管理服务向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全渠道、无缝式、定制化的财富管理服务转型。不过,由于不同类型机构的战略定位、经营文化、资源条件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市场环境的不同,各机构在构建财富管理开放生态圈时所采取的模式可能会有所差别。特别地,建设财富管理开放平台并非是每个机构的最佳选择,机构应正确评估行业发展前景,找准自身的战略定位,或许积极融入外部的财富管理开放平台才是自身的最佳选项。对于银行而言,对于银行而言,由于其在财富管理方面天然具有良好的品牌认知和心理认同,且具有高覆盖面的经营网络和丰富的合作伙伴,也拥有着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和风险防 38 范能力,因此适合作为财富管理开放平台的建设方。当然,不同类型银行在开放平台建设的着力方向上应有差异。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由于综合实力雄厚,且一直以来高度重视金融科技的全面发展,积极推动各类金融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因此在财富管理数字化转型和开放生态构建上具有突出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特别地,借助于自身的声誉优势,国有大型银行更能吸引多样化、全面化、专业能力强的机构入驻财富管理开放生态平台,实现对不同风险偏好、不同风险承担能力、不同金融素养的客户需求的全覆盖,带给不同类型客户优质的服务体验,从而进一步增强银行的客户黏性和依赖度,有利于银行沉淀存款,提高单位客户对银行的边际贡献度和自身的盈利水平。相比于大行,股份制银行的客户结构往往不均衡,一般侧重于某一类或几类的客户,所以在构建财富管理开放生态的过程中,应始终深耕本行客户真实需求,有条件地筛选最契合本行客户特点的机构作为合作伙伴,并利用强大的科技技术实现开放平台的简洁化、便利化以及操作流程和服务的创新,有效弥补资金体量和规模的不足,实现弯道超车。地区性小银行发展策略差异性比较大,由于资源有限,研发能力、数据治理、人才储备等方面的相对不足,大多数小银行可能尚未踏入财富管理开放生态阶段或与正考虑积极与其他优势机构合作以推动财富管理业务的开放化。区域性中小银行通常面临着严重的同质竞争,容易受到大行下沉的冲击,需要通过不断地增强本地客户的黏性来实现稳健经营,比如依托金融科技在数字化营销能力提升和客户体验升级上持续发力,而后可以再考虑与外部金融科技公司和同业领先银行开展合作,搭建和营运符合地方特色的财富管理开放生态平台。对于券商而言对于券商而言,不同机构的专业能力和资源条件差异比较大,组织架构、人员配臵和服务链条的完善情况不统一,因此不应盲目紧跟其他机构的步伐,应谨慎选择开放化财富管理服务的参与模式。一些头部机构可以考虑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逐步 39 拓展线上渠道、搭建线上财富开放平台,利用平台将流量、技术、工具等开放给其他金融机构,实现财富管理的开放式运营。第三方机构第三方机构在探索发展开放化财富管理模式上起步最早,发展至今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财富管理开放生态营运模式。2017 年 6 月,蚂蚁财富正式对外披露开放战略并上线财富号,由此开启了基金代销行业的财富号风潮,财富开放平台这一概念也开始萌生。蚂蚁财富的开放生态经历了 2 轮主要的模式升级迭代,其 1.0 阶段主要帮助机构更高效地为用户提供“投”的能力,把优质的基金产品搬上平台;2.0 阶段通过开放生态服务体系,帮助机构为用户更多元地提供“顾”的服务,引导用户理财行为更专业、理性。敏锐的市场觉察力、更早的起步、敏捷且丰富的运营策略以及公司领先的科技水平是第三方机构成功的关键要素。未来,第三方机构将通过精耕细作,加强与各类专业机构间的紧密合作,进一步做大做强财富开放平台。财富管理开放生态的出现提升了整个财富管理行业的效率,避免了行业内的不良恶性竞争,促进了各方共赢获益,但也对各类型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更好地推动财富管理开放生态的高质量发展,平台维护机构需要多方发力,不断完善风险预防预判、监测预警、管控处臵机制,切实增强线上风险管控能力。一是要做好多场景的识别控制,为不同的金融服务场景设计和匹配不同的智能风控系统,确保采用最适配的机器算法、数据风控模型和风控流程标准,从技术上保证风控结果的精确性和灵敏性。二是吸纳和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建立智能风控人才队伍,并通过日常化的培训不断提升智能风控系统管理和操作人员的专业能力,紧跟不断迭代更新的先进科技技术,保证风控人员的与时俱进。三是要设计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起规范的智能风控管理制度,对财富管理开放生态平台的不同参与方进行必要的监测和及时的提醒,约束和规范参与机构的行为,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机构的自我管束。40 第第4章章 总结与总结与建议建议 21 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逐步从新阶段迈向新常态,居民财富快速增长,全民理财意识逐步觉醒,各类财富管理需求持续攀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此背景下,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也正成为新时代财富管理行业的新使命。基于基于 2023 年第二季度数据,我们对中国不同类型机构的财富管理能力进行评价。年第二季度数据,我们对中国不同类型机构的财富管理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第一,银行仍处于财富管理行业中流砥柱地位。第一,银行仍处于财富管理行业中流砥柱地位。在 100 强机构中有 62 家银行,且平均分持续上升;前 20 名中有 18 家银行,前 10 名中有 9 家银行。尤其以招商银行为代表的头部机构的优势显著。第二,券商市场占有率持续扩张。第二,券商市场占有率持续扩张。券商权益类基金市占率环比增速最高,公募基金保有规模市占率提升也最为明显。由于券商具有基金投顾等多种服务,使得客户粘性进一步增强,财富管理具备优势的券商将加速发展。第三,公募第三,公募基金公司财富管理服务发展空间较大。基金公司财富管理服务发展空间较大。和银行、券商相比,公募基金公司上榜数量较少(只有 7 家),集中在头部机构,未来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第四,第三方机构依托互联第四,第三方机构依托互联网发展迅速。网发展迅速。第三方机构财富管理能力平均得分自 2022 年底以来处于第一位。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多为互联网企业,其依托技术能力,在专业服务普惠性和交互体验性方面具有较强竞争优势。财富管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对于数字技术的运用,以及贯穿财富管理服务全链条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拓展了财富管理服务对象的边界,极大地提高了财富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近年来,随着财富管理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以及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的日益精细化、复杂化和多样化,财富管理开始从单纯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数字化进一步向平台化、生态化方向演变,财富管理数字化转型进入新阶段。41 财富管理开放生态的出现是财富管理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必然结果,机构在转型期间数字化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有效助力财富开放生态的建设。财富管理开放生态重塑了财富管理上下游关系,实现从独立服务向协同联合服务用户模式的转变,本质上是以客户为中心、以数字化能力为支撑,对财富管理服务方式进行革新和优化。我们通过调研对不同机构的财富管我们通过调研对不同机构的财富管理开放方式、开放能力、开放效果作了系统评价理开放方式、开放能力、开放效果作了系统评价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不同类型财富管理机构的开放趋势,得到以下结论: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不同类型财富管理机构的开放趋势,得到以下结论:第一,银行财富管理开放生态建设如火如荼。第一,银行财富管理开放生态建设如火如荼。许多头部银行已纷纷搭建并运营了财富管理开放生态平台。银行由于其在财富管理方面天然具有良好的品牌认知和心理认同,且具有高覆盖面的经营网络和丰富的合作伙伴,也拥有着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和风险防范能力,因此适合作为财富管理开放平台的建设方。当然,不同类型银行应该结合自己的禀赋和优势,在开放平台建设的着力方向上有所差异,形成自己的特色。第二,券商在财富管理生态第二,券商在财富管理生态建设尚有较大发力空间。建设尚有较大发力空间。目前,仅有少量头部券商推出了财富管理开放平台,开放效果还有很大上升空间。不同券商机构的专业能力和资源条件差异比较大,组织架构、人员配臵和服务链条的完善情况不统一,应谨慎选择开放化财富管理服务的参与模式。头部机构可考虑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逐步搭建线上财富开放平台。第三,第三方机构在财富管理开放生态建设上具备技术优势和丰富经验。第三,第三方机构在财富管理开放生态建设上具备技术优势和丰富经验。敏锐的市场觉察力、敏捷且丰富的运营策略以及领先的科技水平是第三方机构成功的关键要素。蚂蚁财富是财富管理行业开放趋势下的先行者,已迈入开放 2.0 阶段。未来,第三方机构将通过精耕细作,加强与各类专业机构的紧密合作,通过财富开放平台进一步提升财富管理服务的专业性。在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下,财富管理开放生态的出现提升了整个财富管理行业的效率,促进了各方协同共赢。财富管理开放生态带动了上游资管机构的发展,为下游客户带来了优质的服务体验,同时对财富管理机构自身形成正向的反哺效应。当前,中国已成为 42 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尤其是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等公募类产品都呈现快速发展态势。面对去年以来的市场震荡、预期不足,财富管理行业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要把握凝聚行业合力的机遇,以开放共赢的理念,通过高质量客户服务提高投资者理财获得感。43 附录附录 1: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指数编制方法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指数编制方法 一、编制原则一、编制原则 第一,以现代金融理论为指导。现代金融理论是资管行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的基础,在指数的编制过程中,充分对相关金融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明确指标体系的构成和分类,既涵盖资管业务所具备的共性因素,又兼顾各个子行业的特性和优势,多维度、全方位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于我国资管行业发展的评价和分析。第二,兼顾未来资管行业发展趋势。当前我国正处于金融改革发展的关键期,金融结构不断调整,金融业务发展迅速,要兼顾资管行业发展趋势,涵盖新兴资管业态相关 指标,并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价和赋权,科学展现不同资管业务特点。第三,充分考虑全面性和数据可得性。金融行业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对其进行测度和评价需要一个完善的指标体系,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在指数的编制过程中,要在充分考虑数据可得性的基础上,尽可能涵盖所应具备的各种因素。二、编制思路二、编制思路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指数编制过程包括,指标体系的确定、数据收集处理、权重的确定、指数测算四个过程。其中,有关指标体系的确定将在下一部分进行介绍,这里主要介绍数据处理和权重确定的方法。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指数是从多角度、多层次对我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进行多维度测评的综合性指数,每一维度都是构成特定方面的分指数,每个分指数又由若干定量指标合成。定量指标衡量范围包括规模、数量、盈利能力和人才规模等方面,指标量级与单位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在各分指数计算之前,对这些指标的处理方法统一规范,以使整体测算的指数不仅横向可比,而且纵向可比;不仅可以比较不同金融领域的发展相 44 对水平,而且也可以考察资产管理行业整体发展的历史进程。三、指标体系构建三、指标体系构建(一)指标框架 在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我们在借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2018)、中国财富管理发展指数报告(2019)等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当前我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特征5,以资管规模、资管产品、经营效益和人才资源等四个一级维度,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和基金业等五个二级维度,来刻画我国资管行业的发展情况,保证该指数的科学性、系统性与完整性。2012 年以前,我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相对滞后,监管部门还未大规模放开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2012 年之后,监管部门陆续推出新政,如券商资管新政十一条、放宽公募基金投资范围、保险业资管放松以及首次允许期货公司加入资管阵营,使资产管理行业步入具有竞争、创新、混业经营等特征的大资管时代。2013 年,在“放松管制、放宽限制、防控风险”的政策环境下,传统资管的分业经营壁垒逐渐被打破,各类资产管理机构之间的竞争加剧,银行、券商、保险、基金、信托等各类资产管理机构开始涌向同一片红海,我国资产管理行业也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2013 年也因此被称作“中国大资管元年”。有鉴于此,我们收集了时间跨度为 2013 年第 1 季度-2023 年第 2 季度6的数据,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自 2013 年进入大资管元年之后,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态势。52012 年监管部门首次允许期货公司加入资管阵营,2016 年我国泛资管行业所管理的资产总规模约为 102.5 万亿元,期货公司资管规模为 2792 亿元,占比仅为 0.27%,不足百分之一,可见期货公司资管业务还未成为我国财富管理的主要手段,因此暂未将其单独列为二级指标。6截至报告日,2023 年 2 季度多项数据未公布,暂未公布数据由估算得到。45 表表 12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指数指标框架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指数指标框架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描述7 数据来源 资管规模 银行业资管规模 银行理财产品存续余额8 普益标准数据库 证券业资管规模 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资管规模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保险业资管规模 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9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信托业资管规模 信托资产余额 中国信托业协会 基金业资管规模 公募基金、基金公司及基金子公司的专户业务与私募基金存续余额之和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资管产品 银行业资管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存续数量 普益标准数据库 证券业资管产品 证券公司存续资产管理计划数量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保险业资管产品 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存续数量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 信托业资管产品 存续集合类、单一类、财产类信托数量之和 Wind 数据库 基金业资管产品 公募基金、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私募资产管理计划量与私募投资基金存续数量之和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Wind 数据库 7各指标所涵盖的各资产管理业务资金规模总和即为该行业资产管理规模。8由于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未公开银行资管相关季度数据,为满足本报告聚焦资管行业季度发展的变化,采用普益标准数据库对银行理财规模与产品的统计口径。9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年报,在其关于保险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描述中采用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来代表保险业资产管理规模。46 经营效益 银行资管经营效益 上市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10 Wind 数据库 证券资管经营效益 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 中国证券业协会 保险资管经营效益 上市保险公司非保险业务经营收入11 Wind 数据库 信托资管经营效益 信托公司经营收入 中国信托业协会 基金资管经营效益 公募基金及基金子公司管理费总收入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人才资源12 银行资管人才资源 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 国家统计局 证券资管人才资源 已注册从业人员 中国证券业协会 保险资管人才资源 保险公司职工人数 国家统计局 信托资管人才资源 信托机构从业人员 中国信托业协会 基金资管人才资源 公募基金管理机构从业人员、私募基金管理人员数之和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10截至 2019 年末,36 家 A 股上市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到 21.64 万亿元,占银行业理财总规模的 80%。根据上市银行年报所披露的银行机构财务状况,未有银行资管业务的经营效益的具体衡量指标,而上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非息收入,具体包括顾问和咨询费、理财服务手续费、代理手续费、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佣金等等,因此用该指标作为银行资管经营效益的替代变量。11数据来源于 Wind 数据库整理的上市保险公司年报,该指标为经营收入与保费总收入之差,该部分包括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汇兑损益与其他业务收入,其中其他业务收入包括资管业务,鉴于数据可得性,以该指标作为保险资管经营效益的替代指标。12由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没有关于资管人才的指标统计,只能以子金融行业从业总人数的变化情况作为替代变量,衡量该领域人才资源发展情况。47 (二)指标选取 1.资管规模 资管规模指标是对各细分金融领域资管规模的动态刻画,从理论上讲,资管业务发展程度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市场规模,规模的扩大可以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从业人员,形成规模经济收益。在资产管理规模一级指标下,我们设臵了基于不同子行业的五个二级指标。其中,银行业资产管理规模用银行业理财产品存续余额来度量,具体包括银行理财产品、私人银行业务的产品资金余额,数据来源于普益标准数据库;证券业资产管理规模用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资管规模来衡量,数据来源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保险业资产管理规模用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来衡量,数据来源于中国银行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托业资产管理规模用信托资产余额来衡量,数据来源于中国信托业协会;基金业资管规模用公募基金、基金公司及基金子公司的专户业务与私募投资基金存续余额之和来衡量,数据来源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其中私募投资基金包括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数据来源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2.资管产品 资管产品指标是基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和基金业进行集成的一级指标,包括五大行业产品发行量的二级指标,以此对我国资产管理产品总体发行数量与丰富程度进行量化评估。其中,银行业资产管理产品用理财产品存续数量来衡量,数据来源于普益标准数据库;证券业资产管理产品用证券公司存续资产管理计划数量来衡量,数据来源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保险业资产管理产品用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存续数来衡量,数据来源于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信托业资产管理产品用存续集合类信托数量、单一类信托数量和财产类信托数量之和来衡量,数据来源于 Wind 数据库;基金业资管产品用公募基金、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私募资产管理计划量与私募投资基金存续数行量之和来衡量,数据来源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3.经营效益 48 经营效益指标是对五大细分行业资管业务运作能力和效益进行评价的一级指标。具体来看,银行业资产管理经营效益用上市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来衡量,据来源于 Wind 数据库整理的上市银行年报;证券业资产管理经营效益用证券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来衡量,数据来源于中国证券业协会;保险业资产管理经营效益用上市保险公司非保险业务经营收入来衡量,数据来源于 Wind 数据库;信托业资产管理经营效益用信托公司经营收益来衡量,数据来源于信托业协会;基金业资产管理经营效益用公募基金管理费总收入与基金子公司管理费总收入之和来衡量,数据来源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4.人才资源 资产管理是一个轻资产、重人才的服务型行业,人才就是竞争力的体现,对人才的吸引和培养是资管业务发展的关键。从理论上讲,金融人才是最重要的供给因素,是金融集聚的重要体现,是每一个金融市场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人才资源不仅是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潜在参考指标。由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缺少关于资管人才的指标统计,鉴于数据可得性,我们以子金融行业从业总人数的变化情况作为替代变量,以此来衡量该领域人才资源发展情况。具体来看,银行资管人才资源用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来衡量,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证券资管人才资源用已注册从业人员来衡量,数据来源于中国证券业协会;保险资管人才资源用保险公司职工人数来衡量,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信托资管人才资源用信托机构从业人员13来衡量,数据来源于中国信托业协会;基金资管人才资源用公募基金管理机构有从业人员与私募基金管理人员工总数之和来衡量,数据来源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四四、数量指标的无量纲化、数量指标的无量纲化 无量纲化,也叫数据的标准化,是通过数学变换来消除原始变量(指标)量纲影响的方法。在计算单个指标指数时,首先必须对每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而进行无量纲化 13信托机构从业人员数据为信托业协会季报公布的信托业净利润收入总额除以人均净利润额的值。49 处理的关键是确定各指标的上、下限阈值。在指数的构建过程中我们采用 min-max 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能够使得标准化后的指标变量都位于0,1区间内,方便后续指数的计算。具体的标准化的公式如下:=指标 该指标最小值该指标最大值 该指标最小值=上式中代表待标准化的变量数据,为标准化后的变量,min 代表该指标变量的最小值,max 代表该指标变量的最大值 当指标数据存在极端值,离差较大时,简单的标准化方法可能会使得标准化后的数据集中在某一个较窄的范围,使得指标反映的信息模糊化,同时相当于无形中增大了异常值得权重,不利于指标之间的客观比较。因此,针对离差较大(即最大值减去最小值)大于1000 的变量,我们采用先取自然对数值,再进行标准化的方法进行特殊化处理。五五、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权重的确定 权重值的确定直接影响综合评估的结果,权重值的变动可能引起被评估对象优劣顺序的改变。所以,合理地确定综合评估发展各主要因素指标的权重,是进行综合评估能否成功的关键问题。权重的确定方法有很多种。从原理上看,我们可以基于理论研究确定权重,也可以以主观定性与客观定量法相结合的方式来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确定权重的方法主要有简单平均分、专家打分法、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VAR 脉冲响应法和 DMS-TVP-FAVAR 等五大类。对于前三类方法,主要依赖数据数值上的客观规律,以数值相关性、离散程度或空间结构来确定权重,其权重背后的经济学含义较弱,不利于公众的理解。而 VAR 系列的方法以指标对追踪变量的波动的解释程度作为权重,使得权重具有直观明确的经济学含义,且这种方法构建的指数一般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但简单的 VAR 模型的方法由于模型的假定及局限性,可能会遗漏部分指标变量的信息。同时,随着指标体系的扩大,VAR 模型的方法面临着过度参数问题,因此 VAR 脉冲响应的方法在对应较大的指标体系时的适用性不 50 佳。表表 13 五大类指数编制方法对比五大类指数编制方法对比 方法 主要内容 优点 缺点 简单平均法 平均赋权,每类一级指标相同权重 简单、直接 相同权重不符合 客观规律 专家打分法 聘请行业内专家对各指标重要性进行打分 简单、直观、便于理解 缺乏客观性 主成分分析法 发掘指标内部相关性,以共同因子替代,最大限度保留原有信息 客观、可用于庞大的指标体系 背后经济学含义较弱 VAR 脉冲响应法 以指标变量对目标变量冲击的平均脉冲响应的比例作为权重 具备经济学含义,对目标变量追踪效果好 针对庞大指标,易出现过度参数问题 DMS-TVP-FAVAR VAR 主成分分析 系数动态变化 模型动态选择 先进、追踪效果佳、克服了之前的问题 操作复杂 对比可知,DMS-TVP-FAVAR 是目前在指数估计中最先进的方法,能够解决客观性、经济学含义以及应用庞大指标体系的问题。将主成分分析法与 VAR 方法结合,即因子增广向量自回归模型(FAVAR)既能解决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存在的只注重数值规律,经济含义不明的问题,又避免大量指标变量导致的过度参数问题。而加入动态系数变化(TVP)则考虑了指标体系中权重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特征。同时,允许对指数的指标体系进行动态模型选择(DMS),不同时期,影响指标可以发生变化。例如,随着时间变动,以往对目标变量没有或者影响很小的指标,影响能力增大,应该加入模型中;而过去对目标变量影响较大的变量可能会失去影响力而从指标体系中剔除。动态模型选择的采用使得我们能够对指标体系进行动态跟踪、调整而不会对整个模型产生系统性变化。考虑到我国资管行业数据的可得性问题,暂时无法进行 VAR 系列方法的估计。在此,我们只是先将方法论提出,待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相关变量扩充完善后,再进行更高级的方 51 法估计。参考已有研究,20152019 年中国财富管理规模指数、中国财富管理行业产品指数与中国财富管理机构发展指数都是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因此,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与评价客观性,我们分别测算了简单平均法、专家打分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下的总指数。据测算,三种不同权重确定方法走势与增长趋势具有极高的相似,最终选择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一)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也被称作主分量分析,主要思想是通过降维,将反映个体特征的多个指标转化为一个或少数几个综合性指标,从而使该指标兼具科学性、全面性和有效性等特点。基于主成分分析还可以进一步作因子分析,以使各变量对研究目标的影响力更为显著。从数学运算上看,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的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一种数据集简化技术,通过线性变换将原始数据投影到新的坐标系统中,并且依照数据投影方差的大小将投影坐标依次排序(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每个主成分包含原有指标或变量的主要信息,而且不同主成分所含信息不存在重叠,所以能够在兼顾多变量信息的同时将相对复杂的因素降维简化,得到更为科学、有效的信息集合。从实际运用上看,主成分分析法主要为了解决人们在指标(变量)信息量和分析效率之间的矛盾。为了尽可能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或反映情况,在构建指数时,我们理论上应该将所有影响因素纳入考虑。但问题是这些未经处理的指标或变量所包含的信息一般都有重叠,而且变量越多,信息重叠的情况就越严重,进行定量分析时计算就愈加复杂。主成分分析法正是解决此类问题的理想方法。将原有具有一定相关性(信息重叠)的指标(如 P 个变量)组合成为一组新的但相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加以替代。组合方法通常为线性组合。随后依据综合指标方差大小来确定最终选择综合指标的个数。如第一个综合指标(F1)的方差最大,即 Var(F1)最大,那么表明综合指标 F1 所包含信息较多,被称为第一主成分。如果第一主成分所包含信息不能满足分析需要,即遗漏了原始 P 个变量较多的信息,那么可以考虑增加选取第二个综合指标 F2,而经过矩阵转化之后,F1 所包含的 52 信息不会再出现在 F2 中,即 Cov(F1,F2)=0。我们可构造出 P 个综合指标,顺序增加纳入分析的指标,直到其所包含的信息满足分析需要。使用主成分分析的计算方法主要如下:1、对原始数据的标准化 假设有 n 个样本,指标体系中的变量有 P 个,因此可以得到总体的样本矩阵。并选取反映其特性的 P 个变量,从而得到总体样本矩阵:=(1,2,),=1,2,()(1-1)对样本矩阵元进行标准化:=,=1,2,;=1,2,(1-2)其中=1,2=()2=11,由此得到标准化的矩阵 Z。2、求解相关系数矩阵 利用标准化矩阵 Z 求解相关系数矩阵,计算方法如下:=,=1 (1-3)3、求解特征根 通过|=0求解样本相关矩阵 R 的特征方程并得到相应的特征根,依据信息利用率大小确定主成分个数 m。一般在指数构建时设定信息利用率达到 85%以上,由此得到m 值。对于每个特征根,求解特征向量。4、将指标变量转化为主成分 计算公式为:=0,=1,2,其中为第 j 个主成分,共得到 p 个主成分。5、对所选取的 m 个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 以信息利用率为标准,我们选择主成分的前 m 个作为最终分析所用综合指数,以每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对 m 个主成分进行加权求和,即可得到每个指标的权重。权重计算过程为:以所取前m个主成分特征值乘以对应主成分得分系数的绝对值得到系数值,53 再以各系数值占系数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二)权重测算 我们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无量纲处理,以避免各指标量纲不同所引起的比较无意义性,然后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得到的权重见下表。表表 14 指标权重分布情况指标权重分布情况 指标 主成分分析法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一级权重 二级权重 加权权重 资管规模 银行业资管规模 35.19#.28%8.19%证券业资管规模 27.00%9.50%保险业资管规模 16.48%5.80%信托业资管规模 11.57%4.07%基金业资管规模 21.67%7.63%资管产品 银行业资管产品 35.28.34%6.12%证券业资管产品 21.69%7.65%保险业资管产品 19.34%6.82%信托业资管产品 19.51%6.88%基金业资管产品 22.12%7.80%经营效益 银行资管经营效益 13.24.75%1.64%证券资管经营效益 25.21%2.36%保险资管经营效益 22.77%3.46%信托资管经营效益 22.43%3.31%基金资管经营效益 17.84%2.47%人才资源 银行资管人才队伍 16.29.71%3.05%证券资管人才队伍 20.94%3.41%保险资管人才队伍 29.30%4.77T 信托资管人才队伍 21.26%3.46%基金资管人才队伍 9.79%1.60U 附录附录 2:基于不同机构的财富管理能力评价方法:基于不同机构的财富管理能力评价方法 一、口径与定位一、口径与定位 中国公募财富管理(非现金类)渠道榜单对我国财富管理机构按期末公募类产品(非现金类)保有规模进行排名。公募类产品(非现金类)目前包括银行理财产品(非现金管理类)以及非货币公募基金。上述公募类理财产品均具有低门槛、净值化等相似点。本榜单定位主要包含四点:第一,这是一个普惠性的财富管理的榜单,因此仅包括低门槛的公募资管产品,而不包括私募基金、信托和基金专户等相对高门槛产品;第二,这是一个强调财富管理类服务的榜单,因此不包含近似无风险和弱服务需求的现金管理类银行理财和货币型公募基金;第三,这是一个评判综合销售服务能力的榜单,因此包括该财富管理机构自销内部资管产品和代销外部资管产品的保有量;第四,这是一个全面囊括不同类别机构的榜单,因此包括了从事零售和机构业务的不同类型机构。本报告中的财富管理能力主要指主动管理能力,我们聚焦银行理财产品(非现金管理类)以及非货币公募基金的保有量规模。由于财富管理业务正在从卖方服务向买方服务转型,对机构来说,客户信任和客户粘性是财富管理机构溢价能力的重要来源,关注保有量,意味着以客户为中心,通过高频交互、专业服务和长期陪伴帮助客户以更大概率获取正收益,这也将强化财富管理机构与客户的合作关系。财富管理的保有量反映了机构的投资研究、管理等能力,因此我们把它作为关注的指标。二、二、评价说明与数据来源评价说明与数据来源 通过一种非线性转换方式(齐夫定律构造法)对各机构销售的公募资管产品(非现金类)保有规模进行评分,保有规模越大,评分越高。保有规模评分可直接且客观反映各机构的保有规模差异和相对排序。榜单数据分别来自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证金牛金融研究中心。56 三、三、评价方法说明评价方法说明 机构保有规模呈现一定程度的头部聚集效应,规模的对数与排名(1,2.100)呈一定的线性关系。为了让机构的得分代表规模的相对大小,同时避免披露各家机构的非现金公募产品具体保有规模,通过非线性转换的方式将规模转换成分数。线性打分为直接使用最大最小值法打分,非线性打分为 log 后,再按最大最小值打分。虚拟最高分 500 分,虚拟最低 60 分。指数化具体做法是:规模取对数,得到变量 A;经过线性变化,得到变量 B;B 经过指数函数变换得到得分;前 20 名得分加一个微小扰动项,防止反推所有机构的规模。本质含义是机构得分的对数是机构保有规模对数的线性函数。57 附附 表表 附表附表 1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指数及其同比增长率(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指数及其同比增长率(2013Q1-2023Q2)时间 总指数 二级指数 规模指数 产品指数 经营效益指数 人才资源指数 2013Q1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2013Q2 113.47 117.76 115.09 110.35 103.22 2013Q3 127.12 135.09 130.86 120.68 107.01 2013Q4 141.63 152.85 149.00 130.98 110.08 2014Q1 160.46 176.71 173.48 141.22 112.82 (58.56%)(64.81%)(76.60%)(33.67%)(16.59%)2014Q2 180.61 200.08 201.26 151.34 117.63 (58.84%)(61.50%)(78.27%)(30.59%)(21.21%)2014Q3 201.56 222.64 231.10 161.31 124.76 (60.06%)(59.06%)(80.22%)(27.80%)(29.18%)2014Q4 224.96 246.85 265.62 171.05 133.42 (66.58%)(68.17%)(84.33%)(25.20%)(38.21%)2015Q1 256.84 281.06 312.65 180.47 145.74 (65.82%)(68.34%)(78.38%)(22.75%)(50.98%)2015Q2 300.86 336.48 370.99 189.49 162.57 (61.81%)(66.11%)(67.51%)(20.44%)(63.22%)2015Q3 334.23 374.81 412.24 198.02 188.36 (54.98%)(67.36%)(52.14%)(18.26%)(53.53%)2015Q4 364.01 410.04 444.95 206.01 217.77 (41.98%)(52.59%)(39.23%)(16.24%)(32.44%)2016Q1 398.04 470.39 475.66 213.42 223.75 (36.12%)(46.35%)(37.97%)(14.39%)(1.93%)2016Q2 427.14 513.45 516.53 220.26 215.30 (31.78%)(42.31%)(36.30%)(12.73%)-(16.35%)2016Q3 454.95 548.54 568.78 226.52 192.00 (24.32%)(28.97%)(30.43%)(11.24%)-(14.82%)2016Q4 479.71 583.52 606.47 232.23 182.16 (18.14%)(16.17%)(26.90%)(9.91%)-(10.42%)2017Q1 494.83 606.67 620.39 237.40 190.59 58 (14.33%)(9.53%)(21.65%)(8.74%)(2.41%)2017Q2 504.62 596.50 655.49 242.09 192.86 (11.11%)(3.64%)(19.11%)(7.72%)(8.71%)2017Q3 520.17 600.81 691.93 246.32 196.63 (9.78%)(0.10%)(20.51%)(6.84%)(3.67%)2017Q4 533.03 604.79 722.33 250.16 198.02 (7.47%)-(0.15%)(14.73%)(6.10%)(6.27%)2018Q1 543.22 607.26 747.66 253.64 197.58 (4.03%)-(2.25%)(8.96%)(5.49%)(6.49%)2018Q2 542.30 595.63 752.02 256.85 204.96 (1.82%)-(3.64%)(5.33%)(4.99%)(6.92%)2018Q3 541.14 587.29 753.90 259.84 209.39 -(0.89%)-(5.30%)(1.09%)(4.58%)(6.42%)2018Q4 542.73 582.75 760.82 262.63 211.72 -(1.28%)-(7.44%)(2.25%)(4.23%)(3.61%)2019Q1 538.37 575.05 755.82 265.26 210.27 -(0.86%)-(8.19%)(3.84%)(3.92%)(2.17%)2019Q2 535.34 551.34 768.98 267.72 212.36 -(0.27%)-(7.39%)(4.38%)(3.61%)(2.06%)2019Q3 536.51 539.21 782.82 270.01 213.93 (0.95%)-(7.46%)(6.58%)(3.29%)(4.33%)2019Q4 541.28 539.66 794.11 272.11 216.08 (2.86%)-(2.57%)(6.46%)(2.95%)(5.11%)2020Q1 543.47 532.17 805.56 273.98 219.38 (5.93%)(0.72%)(10.02%)(2.58%)(5.29%)2020Q2 550.68 537.16 818.62 275.61 223.22 (8.69%)(2.42%)(13.64%)(2.18%)(9.78%)2020Q3 568.32 543.10 861.27 276.97 225.24 (10.81%)(5.42%)(15.53%)(1.76%)(10.66%)2020Q4 588.31 552.71 902.40 278.04 237.21 (13.15%)(7.55%)(18.70%)(1.33%)(10.09%)2021Q1 602.20 561.02 930.65 278.81 242.77 (14.19%)(10.04%)(18.73%)(0.91%)(11.39%)2021Q2 623.10 577.70 971.71 279.28 245.73 (14.44%)(10.01%)(19.59%)(0.50%)(7.64%)2021Q3 648.94 597.63 1022.62 279.48 250.90 (12.28%)(8.89%)(16.62%)(0.14%)(4.42%)59 2021Q4 673.28 608.06 1079.17 279.44 255.32 (9.46%)(6.65%)(12.94%)-(0.15%)(2.84%)2022Q1 676.13 610.89 1085.37 279.21 253.49 (9.53%)(4.66%)(14.36%)-(0.36%)(0.83%)2022Q2 682.07 616.15 1097.46 278.86 252.70 (6.71%)-(1.52%)(12.76%)-(0.49%)(0.03%)2022Q3 710.76 625.48 1169.49 278.47 252.99 (8.16%)-(3.83%)(16.07%)(4.95%)(0.15%)2022Q4 718.45 598.82 1216.91 278.07 255.40 (9.26%)-(6.24%)(18.84%)(8.99%)(0.94%)2023Q1 731.32 587.49 1259.8 293.01 253.88(8.16%)-(3.83%)(16.07%)(4.94%)(0.15%)2023Q2 745.21 577.71 1304.25 303.93 255.08(9.26%)-(6.24%)(18.84%)(8.99%)(0.94%)附表附表 2 各行业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指数及其同比增长率(各行业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指数及其同比增长率(2013Q1-2023Q2)时间 细分金融行业 银行业 证券业 保险业 信托业 基金业 2013Q1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2013Q2 112.24 124.47 110.30 105.92 111.20 2013Q3 125.65 148.84 120.13 112.31 122.39 2013Q4 142.48 173.08 130.85 119.08 133.59 2014Q1 155.34 194.27 146.62 125.35 169.83(53.30%)(59.10%)(47.02%)(27.09%)(100.87%)2014Q2 172.37 215.51 161.96 133.80 207.25(49.58%)(49.12%)(47.62%)(35.98%)(113.82%)2014Q3 192.62 236.80 176.61 142.73 245.85(68.70%)(44.87%)(41.50%)(38.71%)(104.80%)2014Q4 213.13 258.11 193.15 161.93 285.64(70.88%)(48.46%)(34.05%)(47.05%)(124.37%)2015Q1 262.06 281.43 207.47 173.87 347.80 60 (82.12%)(45.79%)(29.42%)(42.20%)(116.98%)2015Q2 294.55 319.94 217.11 196.75 465.00(65.80%)(44.01%)(25.03%)(28.52%)(121.86%)2015Q3 350.81 345.23 228.57 202.96 533.45(62.00%)(45.84%)(23.08%)(20.58%)(94.38%)2015Q4 353.37 371.70 241.49 208.12 633.70(58.30%)(39.12%)(22.73%)(6.75%)(57.14%)2016Q1 424.53 410.44 255.36 209.65 676.06(45.82%)(36.11%)(23.38%)(7.63%)(45.37%)2016Q2 466.28 445.10 266.45 210.02 730.69(50.53%)(37.93%)(24.07%)(11.37%)(26.25%)2016Q3 511.56 469.89 282.01 218.46 775.47(32.29%)(27.36%)(19.75%)(15.38%)(21.45%)2016Q4 531.93 512.71 299.61 231.78 800.04(21.95%)(16.14%)(21.02%)(18.86%)(15.98%)2017Q1 561.60 522.75 305.80 241.91 821.09(17.00%)(7.47%)(20.25%)(18.32%)(14.48%)2017Q2 568.62 516.92 322.45 249.62 847.48(15.56%)-(3.97%)(21.64%)(16.23%)(14.67%)2017Q3 598.52 504.98 339.12 258.47 887.75(11.47%)-(8.25%)(24.57%)(12.15%)(16.37%)2017Q4 614.71 492.34 364.45 269.41 917.38(9.61%)-(11.56%)(21.25%)(7.82%)(14.75%)2018Q1 626.04 479.64 380.93 271.30 955.53(4.04%)-(13.99%)(21.15%)(3.83%)(9.83%)2018Q2 623.25 457.18 390.96 269.15 972.52(1.98%)-(14.84%)(20.80%)-(1.19%)(5.59%)2018Q3 622.69 434.36 410.83 268.37 975.03-(3.16%)-(15.46%)(19.23%)-(5.43%)(2.28%)61 2018Q4 626.90 419.26 440.27 266.19 968.70-(5.50%)-(13.81%)(21.40%)(0.51%)-(1.43%)2019Q1 606.27 405.48 454.19 256.56 977.31-(7.00%)-(13.68%)(20.41%)(1.65%)-(0.03%)2019Q2 588.97 394.06 474.61 270.53 958.57-(9.41%)-(13.92%)(18.49%)(3.06%)(2.99%)2019Q3 579.11 374.92 494.67 272.79 974.69-(13.97%)-(11.67%)(20.03%)(6.24%)(5.85%)2019Q4 567.90 360.90 521.68 274.34 997.67-(12.41%)-(10.79%)(20.84%)(2.48%)(9.66%)2020Q1 521.56 358.15 545.15 272.56 1034.45-(12.10%)-(8.15%)(24.76%)(2.65%)(13.82%)2020Q2 515.91 351.54 573.52 277.25 1051.20-(12.46%)-(7.31%)(29.04%)(2.90%)(17.79%)2020Q3 509.02 344.35 617.17 280.01 1109.36-(12.20%)-(5.97%)(29.54%)(7.28%)(19.72%)2020Q4 497.13 334.51 673.18 282.30 1175.12-(9.03%)-(4.62%)(28.81%)(6.88%)(23.58%)2021Q1 457.96 336.78 706.17 292.41 1238.41-(5.57%)-(0.61%)(25.92%)(7.66%)(23.30%)2021Q2 469.35 335.29 738.78 296.33 1299.10-(1.35%)-(1.23%)(22.91%)(12.59%)(21.75%)2021Q3 480.64 342.25 777.14 301.46 1367.80-(4.08%)-(2.77%)(22.04%)(11.39%)(17.54%)2021Q4 490.43 330.40 827.38 317.85 1430.77-(20.06%)-(3.17%)(21.90%)(13.84%)(15.55%)2022Q1 439.29 327.47 861.84 325.70 1455.66-(8.38%)-(3.54%)(20.31%)(15.66%)(12.03%)2022Q2 375.22 324.67 900.56 337.34 1501.06 62 -(15.86%)-(4.88%)(18.16%)(15.16%)(8.90%)2022Q3 440.35 330.15 934.98 348.66 1532.35-(11.67%)-(6.26%)(17.72%)(19.22%)(9.82%)2022Q4 412.64 314.28 977.67 366.05 1558.05-(2.48%)-(7.51%)(16.91%)(21.48%)(9.29%)2023Q1 388.02 306.98 1014.58 388.31 1598.66-(11.67%)-(6.26%)(17.72%)(19.22%)(9.82%)2023Q2 365.92 300.3 1052.87 409.8 1640.46-(2.48%)-(7.51%)(16.91%)(21.48%)(9.29%)IMI Report No.2306IMI Report No.2305IMI Report No.2304IMI Report No.2303IMI Report No.2302IMI Report No.2301IMI Report No.2215IMI Report No.2214IMI Report No.2213IMI Report No.2212IMI Report No.2211IMI Report No.2210IMI Report No.2209IMI Report No.2208IMI Report No.2207IMI Report No.2206IMI Report No.2205IMI Report No.2204IMI Report No.2203IMI Report No.2202IMI Report No.2201IMI Report No.2135IMI Report No.2134IMI Report No.2133IMI Report No.2132IMI Report No.2131IMI Report No.2130IMI Report No.2129IMI Report No.2128IMI 宏观月度分析报告(第 73 期)IMI 宏观月度分析报告(第 72 期)IMI 宏观月度分析报告(第 71 期)IMI 宏观月度分析报告(第 70 期)中国财富管理能力评价报告(2022)IMI 宏观月度分析报告(第 69 期)IMI 宏观月度分析报告(第 68 期)2022 天府金融指数报告(发布稿)IMI 宏观月度分析报告(第 67 期)IMI 宏观月度分析报告(第 66 期)IMI 宏观月度分析报告(第 65 期)IMI 宏观月度分析报告(第 64 期)中国财富管理能力评价报告(2022H1)IMI 宏观月度分析报告(第 62 期)IMI 宏观月度分析报告(第 61 期)IMI 宏观月度分析报告(第 60 期)IMI 宏观月度分析报告(第 59 期)IMI 宏观月度分析报告(第 58 期)中国财富管理能力评价报告(2021Q4)IMI 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第 57 期)IMI 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第 56 期)2021 天府金融指数报告(发布版)中美货币政策前景与展望独立董事的激励、惩罚与保护双碳目标下如何发挥好绿色债券市场的作用商业银行的科技浪潮:从电子银行、网络银行到互联网银行IMI 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第 55 期)IMI 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第 54 期)人民币国际化报告 202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货币国际化(发布稿)IMIIMIIMIIMIIMIIMIIMIIMIIMIIMIIMIIMIIMIIMIIMIIMIIMIIMIIMIIMIIMIIMI赵然许荣田昕明王剑IMIIMIIMI近 期 研 究 报 告Research Report 编 号 名 称 作 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NTERNATIONAL MONETARY INSTITUTE OF RUC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 59 号文化大厦 605 室,100872 电话: 邮箱: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0-19 69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Checkout.com:2023高绩效支付运营白皮书(38页).pdf

     如何建立全球支付护城河高绩效支付运营白皮书:亿万美元的隐藏商机高绩效支付运营白皮书:亿万美元的隐藏商机2 2C 助力知名品牌蓬勃发展C 是专为实现高绩效支付打造的企业支付平台。灵活、高效、可扩展的模块.

    浏览量2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0-17 38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数字金融服务行业AIGC在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应用前瞻:AIGC时代来临智能投顾空间广阔-230926(19页).pdf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Table_MainInfo 2023.09.26 AIGC时代来临,智能投顾空间广阔时代来临,智能投顾空间广阔 AIGC在中国财富管.

    浏览量16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09-28 19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多元金融行业财富管理系列之十三:海外共同基金费率变迁及国内投顾新规初探-230925(48页).pdf

    本报告由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仅为本报告目的,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提供。在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情况下,本报告亦可能由中信建投(国际)证券有限公司在香港提供。同时请务必阅读正文之.  

    浏览量5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09-28 48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嘉信华礴 Schwab:2023年中国新富人群财富健康指数报告(中英文版)(67页).pdf

    2023 CHINA RISING AFFLUENTFINANCIAL WELL-BEING INDEX新富人群财富健康指数2023年中国2023年9月September 2023About SAIF. 

    浏览量7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09-20 67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人口问题与资产配置系列研究之四:中日印三国跨期比较人口、经济及资产-230915(31页).pdf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Table_MainInfo 2023.09.152023.09.15 中日印三国跨期比较:人口、经济及资产中日印三国跨期比较:人口、. 

    浏览量18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09-18 31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安永:全球资管行业发展的变局与破局(2023)(15页).pdf

      Written by安永金融洞察全球资管行业发展的变局与破局1.资管行业面临重要拐点42.资产管理人开展变革的六大领域7结语:资产管理人将在变革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13外部参考文献13目录概述面对市场.

    浏览量96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09-13 15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2023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评价指数报告(61页).pdf

    目 录 概要概要 .1 1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指数评价指数评价 .7 7 一、综合评价一、综合评价 .8 8 二、细分领域评价二、细分领域评价 .1010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指标体系指标体系 .17.

    浏览量38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09-11 61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向量智库:小灯塔系列-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系列研究-固定资产管理测评报告(11页).pdf

    固定资产管理中小企业市场的觉醒&数智化促使生产力再突破2023.08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系列报告背景近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拟于2.

    浏览量41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09-06 11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普华永道:家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2023)(12页).pdf

     家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家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2私人财富服务 全面的家族财富规划3家族管治服务4家族办公室5数字化治理6交易服务7环境、社会及治理(ESG)服务8新生代NextGen服务10联系普华永道行业. 

    浏览量43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08-29 12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166条  共9
前往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