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用时:31ms

智能制造行业研究报告-PDF版

您的当前位置:上海品茶 > 智能制造
  • 施耐德电气:2023化挑战为机遇释放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潜力白皮书(25页).pdf

    化挑战为机遇释放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潜力(安全可靠)施耐德电气参考指南 AngLisa de Leon Alice Ducatillon Melissa HertelClaude Houbart San.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16 25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奇点云(StartDT):2023数智时代制造业转型实践报告(60页).pdf

    -StartDT,Research Center 数智时代制造业转型实践、”StartDT Research Center 隶属于国内独立第三方数据科技集团 StartDT(奇点云集团),由原本的奇点研究院升级而来,旨在通过研究、实践和交流,探索数据商业的前沿边界,思考未来世界的堆栈结构,从趋势中学习、理解、建立认知,进而指导当下的数据实践。01数据改变制造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制造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等新兴技术已成为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我国制造业在经历了高速增长后,也步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近年来,我国制造业逐渐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加快,企业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业链条,实现高质量发展。以东风汽车集团为例,其通过与华为合作,建设云数据中心,推动业务信息化,以应对行业挑战。二是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日益明显。在全球市场需求减弱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企业纷纷寻求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型,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例如,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可以实现产品设计基因化、生产过程智能化,进而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面对新的制造业发展趋势,我国企业应抓住数字化转型的历史机遇,积极拥抱新技术,加快创新步伐,提升全球竞争力。本白皮书整理了制造业的 10 个典型案例,旨在分析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挑战和机遇,为相关政策制定和企业战略规划提供参考。希望通过阅读本白皮书,您能更好地了解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把握未来方向,与我们共创美好未来。前 言02数据改变制造业未来,数据智能将为真实的商业需求而设计,构筑企业的公共数据空间,传递数据的社区氛围,最终改变人们的生存空间,解放人们去思考、决策和创新。03数据改变制造业数据改变制造业的 10 个案例0427数智时代的制造业挑战和应对39数据改变制造业的 6 大产品53数据改变制造业的 4 大行业目 录CONTENTS04数据改变制造业05数据改变制造业数据改变制造业的10 个案例供应链控制塔的 3 个应用平台化场景建设实时生产监管数据平台体系化建设高效经营分析实时决策工作台数据要素资产化可视化流程管理0060806数据改变制造业痛点概述供应链控制塔某通信设备制造集团的数字化转型之道 该客户是某通信设备制造集团,是全球领先的多品类智能通讯终端研发设计公司(智能通讯终端 ODM),产品涵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及 IoT 产品,远销亚非拉欧等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全球80 多个运营商,服务全球数亿消费者。计划采用“统一平台、统一数据、统一运营”的思路,进行数字化运营体系建设。客户无法评判“产品从下单到客户交付回款,到底需要多少天?”,核心痛点为如何实现“T N 天拉通全链条业务节点,并做客户交期的合理应答”。StartDT为该集团搭建统一的数据运营平台,围绕营销、制造、供应链和财务等核心场景,辅助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并通过“供应链控制塔 SCT(Supply-chain Control Tower)”产品打通商务、计划、采购、仓储、生产、物流和结算主题全流程数据预警分析体系,实现管理前置,运营改善。产品从下单到客户交付回款,到底需要多少天?07数据改变制造业实践过程实践价值首先,StartDT 团队着手帮客户建立一个高效统一的数据平台,旨在盘点和梳理数据资产,为业务提供可靠支撑。通过搭建大数据平台,我们将数据资产梳理清晰,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数据框架和规范体系,为后续的数据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针对“T N 天拉通全链条业务节点,并做客户交期的合理应答”的核心痛点,通过抽取、汇聚和拉通各流程业务数据,建立了一套基于运营流程的业务指标体系和可视化运营沙盘,有效地推动了业务数据的管理和应用。内置分析模型囊括了商务、计划、采购、仓储、生产、物流和结算七大领域的 37 个 OTC(Order to Cash)流程节点,可实时监测供应链执行情况,预测和识别潜在风险,实现快速响应和高效调度。最后,进行数据运营,建立数据智能应用。基于业务场景纵向深挖,为质量监控、采购决策、订单交期、运营闭环等业务场景提供数据可视化和自动化服务,实现数据治理和场景建设的持续发展。这一系列的努力旨在提高数据质量,满足数据标准化要求,加速供应链流程的优化,以及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未来,智能化系统的建设将成为制造业的趋势,推动生产方式向更高效、更智能、更绿色的方向转型升级。企业只有持续创新,提升数字化技术和能力,才能响应 DT 时代的需求,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订单数据拉通,断点堵点诊断:以客户订单为视角,拉通 OMS、DMS、ERP、SRM、WMS、MES、TMS 等 10 多套核心业务系统数据,治理断点堵点问题 32 项,实现数据从分散到共享复用。实况沙盘可视,事件智能预警:梳理商务、计划、采购、仓储、生产、物流和结算 7 大领域,37 个关键流程节点,48 个预警事件指标,通过 100 多人智能推送协同处置,有效降低交付风险。交付瓶颈洞察,交期监控提升:围绕订单交付环节,对关键材料齐套约束瓶颈洞察、关键工序产能约束瓶颈洞察、履约周期分客户分产品分过程进行监控,最终实现订单满足率提升 18%,交期缩短 8%。1.2.3.08数据改变制造业痛点概述某机电设备制造集团是一家蜚声全球的世界 500 强企业,作为日本电子电器领域的佼佼者,其制造工艺和品质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多年来,该企业在中国市场深耕细作,建立起了强大的品牌形象和稳固的客户群体。然而,经过内部评估发现,相较于同行业平均水平,该企业的数字化建设整整滞后了五年。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企业高层决定加速集团数字化转型。由于历史和组织分工原因,IT 部门在数字化转型领域的认知和能力存在局限性;系统间的数据结构“烟囱式”分布,也导致数据的整合和治理日益困难;加之现有的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以上因素都制约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企业必须借助外部专业力量的帮助,借助其行业经验洞察和技术产品,共同制定科学、可行的数字化转型路线图,才能够充分盘活数据潜在价值,为业务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平台化场景建设某机电设备制造集团小步快跑持续转型如何从战略举措到规划落地,支持业务转型?09数据改变制造业实践过程实践价值在了解该企业的背景和诉求后,StartDT 制定了一项名为“空投部队”的数字化转型策略。其核心是先实现各散点的数字化建设,再逐步推动整体的数字化转型,包括 IT 系统上线、数据团队建设和管理流程优化等多个方面。首个总部数字化项目以“六加二”模式开启,通过对六大场景的摸索与实践,该机电设备制造集团对数字化转型进行了首次探索:在 StartDT 的帮助下,该企业逐步建立了底层数据基础和上层数据应用,为各项业务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经营管理信息。同时,StartDT 也在持续提供该企业在数据治理方面的指导。其次,客户采用“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持续治理”的建设理念,围绕销售、供应链、人力、财务等领域,借助大数据技术和智能算法能力,打通各系统数据,沉淀数据资产,实现业务联动、业财联动、智能决策分析,并将数据智能应用到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降本增效。例如,企业购买并落地了 BI 数据门户,整合多渠道数据源,实现统一权限管理,支撑财务人员多维分析财务状况,通过供应链报表,帮助销售和采购方及时了解订单交付进度。最后,客户工厂的首个数字化项目采用了“一加五”模式,持续深化转型成果。“一”指的是运营监管,“五”是指五大分析场景:销售预测、订单履约、计划达成与波动、采购执行和库存与供货能力分析。六大数字化场景:即经营业绩、经销商画像、客户画像、流通 ISP、员工画像和件名分析。二大基础设施:MDM 主数据系统和数据云平台 DataSimba,作为数字化基础设施。总部和工厂的数字化项目建设,从基础设施开始,逐步拓展平台化业务场景和应用功能,在实践中不断小步快跑,优化迭代,形成以业务需求为导向的螺旋上升过程,通过数据发现问题、提升效率、改善决策。构建精细化分析能力,降本增效:助力集团管理决策者真正了解订单、产品、部门的营收、费用情况,实现六大业务场景维度可视化洞察,精细化分析与管控,最终帮助企业制定开源节流方针政策。销售业务分析辅助市场决策:从客户、产品类别、业界等维度对销售收入的趋势进行分析,进行计划、预测与实际对比分析,以发现重点客户、重点商品和重点业界,从而实现精准扩贩,赢单率提升 15%。数据推动员工的业务职能转型:管理层可以实时查看数据,将财务人员的精力从日常的财务报告工作中释放出来,以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分析业务执行情况并给予业务指导。IT部门也增设了数据分析师,并优化分工,以便能够快速响应业务诉求。1.2.3.10数据改变制造业痛点概述某光伏制造龙头企业是全球为数不多的拥有垂直一体化产业链的光伏制造商。随着业务的蓬勃发展,为了给各业务部门提供有力的支持,该企业构建了多个应用系统。然而,在业务部门对数据使用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分散式数据存储已无法满足各事业部门对生产运营管理的需求。因此,该企业急需构建一个统一的数据中台和实时生产监控平台,实现生产数据的统一管理、协同运营和高效分析决策,挖掘企业数据价值,为数智化转型构筑基础。生产运营管理对于制造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良好的生产运营管理不仅能够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还能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传统的生产运营管理在实践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例如:如何开展全球化的生产运营管理?人员与物料管理:人力成本逐年上升,人员绩效的统计也变得更加复杂,物料成本的管理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设备与设施管理:设备效率的统计变得越来越复杂,设备的故障率也越来越高,同时设备的利用率也存在不均衡的问题;1.2.实时生产监管某光伏制造龙头企业用数据驱动生产运营管理11数据改变制造业实践过程实践价值针对上述痛点,我们结合奇点云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丰富经验和深刻的行业理解,使用“实时生产监控平台(RPI,Real-time Production Index)”的智能化产品为客户量身打造解决方案。该产品以数据云平台 DataSimba 为底座,提取全球各个生产基地的数据,通过数据采集、清洗、计算、整合等一系列复杂的处理流程,实现了数据资产的汇聚与联动分享,形成了具有全局视野的生产统计分析体系。实时生产监控平台(RPI)从“人机料法环测”六个方面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对人员、设备、设施、工艺、质量、物料、安全、环境八大关键场景进行实时预警,并支持多级管理驾驶舱联动下钻查询。这一切能够帮助管理层更好地了解全球各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和资源分配,实现智能化的生产流程管理与信息化协同;同时也帮助该企业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更安全的生产过程,更高效的生产效率:我们通过将该企业的各类工业设备与互联网相连,采集其在生产、状态和质量等方面的全过程数据,并结合传感器节点的数据进行实时监控,构建起工业物联网时序数据架构。该架构以流批数据为基础,综合采集设备、设施设备和工作关键数据,通过数字化洞察,实现设备间的高效协同,并确保产品的稳定生产和质量可控。这一全新的数据架构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有效降低了机器的故障率,使生产更加可靠和有保障。更敏捷的现场决策,更优化的资源利用:借助数字化管理,实现了制造过程的可视化与透明化。通过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避免了不必要的停产问题,设备的综合效率得到显著提升。而对于生产能耗的实时监控,也有效避免了停产时间的不必要资源浪费,从而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打造“智慧工厂”,增强企业创新力和竞争力:通过数字化转型的方式构建“智慧工厂”精益产线规划、智能分析生产数据、优化生产活动现场,实现生产流程的智能化和自主可控,同时令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生产成本不断降低。这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巩固行业领先地位,并为企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1.2.3.3.4.质量与工艺管理:产品的直通率较低,废品率也比较高,工艺的稳定性也有待提高;环境与安全管理:场内环境的监测比较困难,事故的处理效率也较低,企业的安全隐患处理存在不足。12数据改变制造业场景概述实践过程某动力电池制造企业成立于 2017 年,是结合其自身丰富的矿产资源在新能源领域进行投资布局的首家企业。主要从事动力/储能锂离子电池单体到系统应用的研发、生产、销售,专注于为新能源汽车动力及智慧电力储能提供优质解决方案。在业务快速迅猛发展、经营业绩每年成倍增长的同时,业务部门对数据使用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然而,当前的数据仅能满足基本的业务用途,经营决策数据的获取效率低下,业务财务一体化数据应用成熟度低。StartDT 团队从业务和技术的视角帮助企业落地了数据平台体系的建设,并通过对生产监控闭环管理、工艺数据、供应链、生产过程和销售活动、已有产品实际生产成本的还原与归集等维度的分析,帮助企业改善了数据管理和应用能力,实现数据的整合、共享和分析,提升了企业信息化水平和决策效能。我需要一个数据平台,可以从什么场景入手?如何提高生产过程的管理质量和质量管理效率,保证产品的稳定性、一致性、可持续性?如何通过加强工艺管控质量,提高产品的良品率?如何提升业务数据质量、挖掘业务价值,驱动业务快速增长?如何统一数据指标口径及标准,沉淀企业数据资产,提升数据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如何整合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实现业财一体,从中发现业务增长的机会和潜力?1.2.3.4.5.数据平台体系化建设某动力电池制造企业 1 4 场景实践13数据改变制造业实践价值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StartDT 帮助企业进行了深入的数据建设,包括:搭建数据框架、制定数据规范和数据开发体系,并为企业的数据架构师进行培训,建立一套完整的数据资产管理体系;搭建了从生产到结算的端到端数据填报系统,实现了数据的自主填报;同时,实时对接了 MES 系统,实现质量管理链路的监控预警;对财务领域进行了洞察分析,全方位了解企业的经营管控情况。项目完成后,该企业在准确、高质量的数据基础上,数据读取、汇总效率大幅提升,有效支撑业务经营和管理的需求,企业的数据管理和应用能力得到极大改善。同时,企业供应效率提高、成本降低,盈利能力上升。StartDT 的解决方案为企业提供了洞察商机和优化业务流程的能力,有助于企业实现智能化、创新化的发展目标,进而提升竞争力:公司间业务往来日常快速合并与洞察:拉通集团下 7 家不同分子公司之间的财务系统和业务系统,实现日常往来交易业务的快速合并,及时地洞察集团层面的经营数据,效率提升 70%。加强预算管理,提升管理与决策效率:拉通 ERP、MES、WMS、TMS、SRM 等核心系统,将实际业务产生的财务数据与预算管理数据实时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问题,纠正业务方向。财报管报线上化,统一化,实现业财一体化:统一财务指标、业务指标的定义,明确 5 分析维度,真正实现业务、财务统一,消除二义性,将财报管报出具的时间从 15 天缩短至 5 天。建设统一数据平台,沉淀企业资产:StartDT 团队对企业数据资产进行了盘点和诊断,从业务和技术的视角帮助企业落地了数据中台体系的建设,提高了数据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进行生产监控闭环管理场景分析,监测生产过程:做好生产监控闭环管理是保障员工与企业安全、优化生产计划和交货期的前提。StartDT 围绕企业生产监控闭环管理的预防、检测、应急、监督等全场景数据进行了分析,帮助企业监测生产过程。发现生产的异常问题后,StartDT 会提出进一步的改进建议,以帮助企业实现管理质量和质量管理效率的双重提升。进行工艺数据分析,提高产品质量:工艺数据是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真实体现,例如:分析生产数据,可以确定最佳的生产策略,检测生产过程中的偏差或异常,并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StartDT 团队对企业的工艺数据进行了重点分析,聚焦良品率,通过对机器设定值、产品特性、质量检测等工艺数据进行挖掘和洞察,在能源消耗、生产安全性、优化制造流程等方面提出了优化策略,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过程的管理质量和质量管理效率。进行全链路经营分析,提高企业竞争力:围绕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路,StartDT 对供应链、生产过程和销售活动进行了综合分析,帮助企业了解产品的供需关系、生产效率以及销售绩效,从而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整体运营效果,最终实现企业的有效经营管理,提升企业竞争。进行产品还原分析,提高企业成本管控能力:StartDT 团队对企业已有产品实际生产成本进行了还原与归集,帮助企业了解和掌握了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构成和消耗情况,为企业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帮助企业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提高产品的质量、性能和市场竞争力。1.1.2.2.3.3.4.5.14数据改变制造业痛点概述某小家电企业成立于 2006 年,是一家专业从事创意小家电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企业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以产品为核心。自公司创建以来,始终保持高速和稳健的发展,过去五年平均营收增速均超过37%。随着企业业务的快速发展,各项专业的 IT 系统建设也同步推进,在解决业务运营线上化的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数据问题,报表输出效率低下,无法满足业务的快速分析需求,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决策速度和决策质量。财务分析能力落后于业务分析需求,怎么办?数据链路不通畅:业务系统数据存储分散,数据没有完全拉通且数据质量较差,不能直接使用,难以支撑业务进行高效的分析。经营管理数据滞后:数据来源繁杂,缺乏有效的整合拉通分析,导致企业无法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缺乏敏捷性,难以支持决策制定。数据服务体验不佳:报表输出效率低,数据展现受限,不直观,不便捷,难以自助应用及赋能业务,无法满足企业快速变化的业务需求。数据治理及运营缺失:数据质量不高,难以积累数据资产,数据变现不足,难以驱动业务卓越成长。1.2.3.4.高效经营分析某创意小家电企业财务分析统一提效赋能决策15数据改变制造业实践价值实践过程StartDT团队通过整合各系统,标准化数据流程,实现线上化经营分析,企业可以更好地实现经营管理的目标,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与此同时,通过线上化经营分析,StartDT 团队将经营数据填报、中层数据传递和高层战略审视无缝连接起来,实现了高效传递,缩短了数据流程。同时,多维数据分析让企业能够更全面、准确地了解自身的经营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StartDT 团队帮助客户整合 ERP、营销系统、WMS 和 IMS 等系统,打通数据链路,标准化数据获取流程,实现高效经营分析。并且基于这些数据,团队还助其搭建了财务域五大分析场景,包括目标达成与经营分析、利润分析、费用分析、账款逾期和库存分析。这些场景覆盖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经营数据支持。数据横向拉通:拉通 ERP、营销系统、财务系统等 8 个业务系统数据的 112 个数据断点。横向拉通的数据包括来自不同系统的财务、营销、客户、销售等数据,这些数据经过了清洗、标准化、格式转换等多项数据预处理工作,确保了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指标体系搭建:在公司范围内清晰明确了业财一体化指标,赋能业务运营。该指标体系涵盖了多个方面的指标,能够清晰明确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以及业务发展情况,为各部门提供了实时的业务数据,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公司的整体情况,做出更加科学、精准的决策。通过指标体系的建立,公司内部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协作得到了更好的协调和优化,实现了业财一体化,进一步提高了公司的运营效率和业务水平。经营决策在线:业务数据及时展示,辅助管理层及时决策,提升决策效率与质量,深入分析和挖掘数据之间的联系和交互关系,为企业管理和业务决策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数据支持。规范数据流程:经营分析数据流程体系化、数据规范化,帮助企业缩短数据流程周期 20%以上,在不断缩短数据流程周期的同时提升经营分析的质量和效率。效率大幅提升: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都在数据中台实现。原本耗时耗力的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工作,已然实现了跨越式的飞跃。在数据中台的支持下,原本需要 30 人耗费大量时间完成的工作,现如今已经得到了显著的优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智能化技术的运用,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效率大幅提升,使得约 20 人的工作量得到了释放。1.2.3.4.5.16数据改变制造业痛点概述实践过程某汽车集团的乘用车子公司主要负责集团自主品牌汽车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依托集团 20 多年合资合作所积累的技术、制造、采购、营销和管理优势,该乘用车公司从诞生之日起便以国际化的视野、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优秀的国际合作团队,创造性地集成全球优势资源,不断满足消费者高品位需求,打造出了中国人自己的国际汽车领导品牌。当前,公司需要高可用高并发的实时计算平台来支持越来越多的实时决策。数据通道、数据计算和数据存储是实时计算平台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三个组件需要协同工作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性能。StartDT 团队从这三个角度入手,基于 DataSimba 为该企业搭建了高可用、可扩展的实时计算平台:业务决策对数据实效性要求极高,公司数据及信息系统部需要从 0 到 1 搭建实时计算平台。为满足实时计算对平台性能压力、断点拉通、高效运维等要求,还需要设计一套高可用、高并发和可扩展的流计算技术方案,同时,出于降低操作门槛和学习成本的考量,数据开发套件必须具备低代码、易开发的能力。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实时保障恰当的原料供应,难吗?数据通道:数据通道是数据传输的重要环节,它将实时数据从数据源传输到数据处理系统或应用中,同时也负责将处理后的数据发送到目的地的数据存储设备中。1.实时决策工作台某汽车整车制造公司搭建高标准实时计算平台17数据改变制造业实践价值在前端应用层,这套实时计算平台在以下 5 方面有效支撑了实时业务决策:赋能产销协同一体化,聚焦意向订单管理,提供车辆交付节点实时查询服务。赋能配置管理全通路业务,促成规划-工程-营销-制造等各版块配置信息的一致性。提高配置发布的工作效率、质量和用户体验,并为现有开发决策流程机制提供数据支撑。支持生产制造场景复现,业务场景的实时模拟及计算复盘,方便企业及时调整排产计划,节约物料及人工成本。数据资源与计算资源的统一管理,可实时监控任务执行与资源使用情况,高效使用硬件资源。可视化拖拉拽任务配置界面,实现低代码轻量开发和快速业务逻辑验证。考虑到良好的数据通道在高吞吐量、低延迟、可扩展、持久性、容错性等方面的高需求,StartDT团队为其搭建了独立可扩展的 Kafka 集群。基于 Kafka 订阅消费架构,可以实现业务过程数据的一源多消费共享使用模式,通过维度表异步加载和缓存定时刷新模式还能实现主数据的全局复用,让构建实时数据处理和流式分析的系统变得更加简单和可靠。数据计算:数据计算的结果可以直接用于企业的实时决策、预测和策略优化,也是实现数据存储的重要依据。为提高数据计算效率和并发处理能力,StartDT 团队基于分布式系统基础架构 Hadoop搭建了可扩展的 Flink 流处理计算集群,利用 Kafka 本地缓存和 Flink 的任务级缓存,确保数据在处理过程中的高可用。此外,我们还设置了多任务并发和任务内并发线程,以业务主题为单位规划一组多个实时计算任务,对转换后的业务结果表进行合并,形成主题分析表,以提高计算效率、增强可扩展性、提高数据准确性、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最终支持业务分析和决策。数据存储:围绕数据生命周期,从数据的创建、修改、发布利用到归档/销毁,数据存储贯穿始终。无论是在线数据、温数据、冷数据还是冰数据,都需要经过存储环节,才能确保数据的安全可靠。对处于不同数据生命周期阶段的数据,需要有不同的数据存储策略。StartDT 团队以时间为界,向企业提供了 3 种不同的数据存储和消费方式:1)Oracle 定时归档:提供 7 天内的数据访问2)Kudu 可扩展分布式集群存储:提供 30 天内的数据访问3)Hive 可扩展分布式集群存储:提供历史冷数据访问这三种方式协同作用,在促进数据生命周期高效灵活管理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了存储成本、保障数据安全可靠。1.2.3.4.5.2.3.18数据改变制造业痛点概述某大型制药集团是“世界 500 强”国药集团有限公司的控投企业,其业务涵盖医药研发、工业生产、医药商业、大健康产业等领域。在全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集团提出了“以数据赋能为主线,以精益管理为基础,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对中药制造产业链的上下游关键要素实施数字化升级,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大数据推动产业发展的目标。客户需要建设数据资产体系,改变数据分散、缺乏统一治理、存在应用安全风险的现状。数据分散、缺乏统一治理的现状如何改变?数据分散:当前集团的数据“割据”在每个业务系统之中,数据无法流动,难以形成“集成”的“大数据”和“数据产品”,存在信息孤岛、数据烟囱林立等问题。数据治理不足:缺乏统一的数据治理体系和数据规范标准,导致数据标准规范制约性差,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无法沉淀为数据资产。决策数据实时性和准确性差:当前集团决策数据统计以手工数据为主,数据加工处理的频次和实效性不足,手工数据的质量受到多种主观因素制约其准确性难以保证。1.2.3.数据要素资产化某大型制药集团统一开展数据资产体系建设19数据改变制造业实践价值实践过程最终帮助客户实现数据要素资产化及资产服务化:当前集团的数据“割据”在每个业务系统之中,数据无法流动,针对数据管理问题,StartDT 帮助其建设并运用 DataSimba 等平台工具,制定项目范围内的数据治理标准及流程确保数据质量,实现集团数据的“看的全、看得透、能治理、能管控”,为企业集约化经营奠定坚实数据基础。构建集团数据资产:实现集团及子公司多源异构数据的统一汇聚、转换、存储、融合、治理、分析、共享,建设数据智能化管理体系,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的软件能力和决策支撑。业务财务一体分析:针对目前急需解决的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的融合,利用构建的数据中台软件体系对集团业财数据进行统一汇聚共享,实现业财数据的一体化。统一数据指标口径:制定数据治理体系和数据规范标准,将数据指标下沉至集团运营的各个流程节点,实现数据量化管理。提升运营管理效率:通过构建数据融合模型,实现数据的自动化分析,构建自动化的报表体系,解决信息系统间 API 的数据调用等应用,企业运营管理数字化升级。打破数据孤岛:依托 StartDT 数据云产品汇聚集团及子公司多源异构系统数据,实现数据的统一汇聚、转换、存储、融合。提升数据质量:按照数据标准规范以及数据清洗方案等对进入数据中台的数据进行数据治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和可用性。实现数据要素资产化:通过项目完成集团的数据初步治理,让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业务数据沉淀为数据资产,为企业集约化经营奠定坚实数据基础。实现资产服务化:对沉淀的数据资产进行应用,以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三种角色视角进行了主题规划和场景设计,建设了采购分析模型,经营规模分析模型、现金流分析模型、资产分析模型等,为集团选择最优供应商、制定最优备库产品结构、管控资金风险等提供了数据决策支持,让数据服务于集团运营。1.1.2.2.3.4.3.4.5.4.数据应用安全问题:目前集团的运营数据大多以手工统计个人管理为主,日常的管理报表均以邮件/微信等发送传递为主,无法支撑数据报表进行分部门分角色的应用安全权限管控,导致集团业务指标和关键数据有信息泄漏风险。数据产品能力不足:伴随着集团的存量数据越来越大,目前缺乏可以对大数据进行批量加工处理,并对数据质量进行监控管理的工具和平台。同时也缺乏对于加工后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应用的工具和手段。20数据改变制造业痛点概述某乳业集团位居全球乳业五强,连续八年蝉联亚洲乳业第一,也是中国规模最大、产品品类最全的乳制品企业。该集团通过整合全球优质资源,更好地服务消费者,旗下液奶、奶粉、酸奶、奶酪、冷饮等产品已在全球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市。集团需要面向未来 10 年构建核心竞争力,充分积累数据,深度利用技术进而升级到数字化业务运营模式,数字化转型是集团实现 2030 战略目标的前置条件。客户开展数字化业务运营,订单端到端 OTC 流程的数据流存在一定的中断点,且整个流程缺乏全程可视性,这给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业务部门对更加敏捷、高效的数据交付需求不断提升,对数据质量、准确性和可靠性的要求也愈发严格。不仅如此,集团也面临着来自组织架构、供应链、业务标准等方面的挑战:以客户为中心,供应链需要有什么改变?供应链控制塔某千亿规模乳业集团识别供应断点实现敏捷交付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员工接受度低和思维固化供应链数字化缺失:关键业务系统未线上化业务标准化与数据治理的平衡:数据服务于业务规范组织架构优化需求:计划部门需要供应链部门来统筹计划1.2.3.4.21数据改变制造业实践价值实践过程最终帮助客户实现数据要素资产化及资产服务化:StartDT帮助客户构建供应链全链条的“横向拉通、纵向深挖、执行闭环”能力,推动协同的、一致的、敏捷的、需求驱动的供应链体系建设,具体分为:订单数据断点诊断:拉通经销商订单管理系统、T&W 系统、ERP 系统等全链路订单数据,识别与优化断点问题。专项主题洞察分析:构建滞留订单、到货进度、原奶质量、日配时效、产品差异化策略等分析主题,深入洞察业务异常。数据共享原则优化:信息共享由链状结构向网状结构转变,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敏捷响应能力与机制。指标体系梳理:梳理和优化 76 个预警指标体系,通过风险预警与处置,将管理干预由业务结果前置到业务过程。数据流断点诊断及解决:诊断业务流程,识别数据流断点,拉通系统数据,解决系统烟囱林立带来的数据孤岛问题,实现订单全链路数据拉通。业务管理效率提升:梳理和优化指标体系,通过及时的业务可视、管理可视和风险预警,有效支持业务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基于准实时的全链路全景数据和对绩效指标的诊断优化,将管理干预由业务结果前置到业务过程。端到端协同效率提升:信息共享由链状结构向网状结构转变,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敏捷响应能力与机制,助力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改善。1.1.2.2.3.3.4.22数据改变制造业痛点概述对于家纺行业来说,传统的加盟制或订货制下的供应链节奏是偏慢的,随着线上消费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电商对于供应链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最近两年的直播对供应链柔性要求特别高。因此,相比较前端消费者运营,家纺企业更关注供应链管理,如何把管理周期从十几天缩短到几天,这对传统的供应链指标的要求会有一个数量级的提升。在整个供应链环节上,打通供需数据实现供需平衡是核心。家纺快销行业采用新渠道 传统的自产自运自销的重资产运营模式,当前供应链各项隐形成本不透明、供应链整体能力低下与单领域高效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订单太多,库存太少,原料供不上,怎么办?供应链控制塔某家纺快销企业实现供需平衡降本提效供应链经营费率升高的原因变得异常复杂,企业面临着如何精细化管控供应链成本的挑战。各垂直领域数据当前状况多变且不全面,不能及时看清趋势变化,运营趋势无法得到全面反映。由于口径不一致,各部门之间的协同连接常处于无人区,组织之间的协同性存在问题。无法全面掌控调整产销存平衡:在订单数量及资源数量等方面,缺乏过程监控。1.2.3.4.23数据改变制造业实践过程实践价值StartDT 通过帮助客户构建数字化供应链,搭建经营费率模型、销售卡点模型、供需匹配模型、内外能力模型快速分析定位供应链短板,全面提升降本达成、响应效率、内外协同、供需平衡的能力。通过各业务模块的深度挖掘和横向连接,形成基于价值链的业务分析体系,StartDT 为客户公司的经营、供应链运营和产销平衡提供全方位的监控管理,达成精细化管控目标。具体表现如下:全面成本分析,经营费率优化:从最小费用项及科目维度,对采购成本、工费成本、物流成本、生产损耗进行监控与对比分析,预警成本波动异常,为供应链经营费率优化提供依据。关键节点可视,质量效率提升:拉通销售、计划、采购、生产、质量、物流供 6 个领域当中的小闭环与整体大闭环,实现各关键节点可视,消除盲区,达成高效协同响应与高质量发展。需求资源对比,产销两端平衡:通过对单位时间内销售需求与近远期供应资源的整体及分渠道对比,快速发现资源配置及分配上的不合理,实时进行产销再平衡。全面成本分析,优化经营费率:全面成本分析对企业经营至关重要,其中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在固定成本分析中,需要从最小费用项及科目维度分析固定成本分摊,结合设备使用效率进行优化,从而提高固定成本产出效益,并降低经营费率。对于变动成本,需要通过对原材料市场价格波动趋势的研究,提供采购策略支持,并寻找降低物料损耗成本的改善点。此外,在物流作业方面,需要通过分析运营成本,提升物流单位成本效率。通过全面的成本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企业的成本结构,制定成本控制措施,实现经营费率的优化,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识别关键指标,搭建数据分析模型,快速识别变化:在快速识别业务变化方面,可以通过确立业务关注的核心指标、基于运营流程进行分层细化落地,形成销售、计划、采购、生产、质量、库存的各垂直业务域指标体系,以及通过对指标的实时数据监控分析来反映各领域的运营健康度和趋势。关键指标体系可以帮助业务及时进行更好的决策。端到端拉通,通过价值链分析各业务部门及环节之间的协同质量: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价值链是一个连续的、由多个环节构成的链条。这些环节相互关联,每个环节都具有特定的功能和价值。通过端到端的价值链拉通分析,可以将这些环节有机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业务闭环,深入挖掘每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还可以发现业务流程中的断点和瓶颈,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改善方案,提升各个环节之间的协同紧密性,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整体价值。需求资源对比,产销两端平衡:通过对销售总量和销售进度与销售计划的对比分析,监控销售目标达成率,对过程及结果进行管理干预。对生产产出数量和生产节奏与生产计划进行对比分析,监控生产目标达成率,提升供应保障能力。同时把销售、生产、库存三者之间的数量和节奏进行联动实时监控,为业务提供实时决策依据,具备达成产销存平衡的能力。1.2.3.2.1.3.4.24数据改变制造业案例概述该客户是四川省某塑胶包装材料公司,是国内大型塑胶包装生产企业之一。公司主要由“智慧包装”、“功能性材料及深加工”和“家居装饰”三大产业构成,凭借着强大的研发和配套生产能力,公司已成为核心能力突出、综合优势明显的行业领军企业,成功赋能消费新升级,引领包装新潮流。为了应对未来,客户开展了智慧工厂顶层设计规划和数字化转型的工作。客户存在各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隔阂、数据治理标准缺失、数据资产管理能力薄弱等等常见问题,基于客户对智慧工厂顶层设计规划和数字化转型的需求,StartDT 为其搭建了数据中台和数据可视化大屏,通过数据的全链路拉通、聚合和治理跨域数据,帮客户将业务信息系统数据进行采集、计算、存储、清洗治理,形成数据资产,使其具备数据集中处理、数据服务及可视化展示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以精准的数据治理、深入的数据分析和灵活的数据应用,助力客户在智慧工厂建设和数字化转型中获得更多的成功和价值。过去用人做管理,现在用数据做管理。可视化流程管理某塑胶包装企业用数据做管理开启全面转型 25数据改变制造业实践过程实践价值借助 DataSimba、DataKun 和 DataMaleon 等数据平台产品和实施方法论,StartDT 为客户建设数据中台体系,实现数据驱动的全面转型,并全面提升客户的数字化运营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帮助客户更高效地赋能业务,实现数据驱动,实现更优异的业务表现。实践证明,精准数据分析和建模,能够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帮助客户做出更明智的业务决策,提升业务效率和价值创造能力。此项目采用多角度的数据应用场景规划,深入挖掘客户企业的市场销售、采购供应、生产制造、信息中心四大业务板块,统一业务架构与数据架构,有效整合企业数据资产,并提升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及服务水平。通过科学合理的业务流程规划和数据管理方法,使得企业在不同层级、不同岗位、不同视角上均能充分利用数据,实现数据资产的价值最大化。另一方面,在构建企业级的数据资产管理能力方面 StartDT 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信息中心的支持下,各业务板块之间实现了无缝连接,并实现了数据的全流程管理。同时,为深化客户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及服务能力,我们还对企业内部的数据处理流程进行了优化和完善,以满足不同业务场景下的数据分析需求。StartDT 帮助该塑胶包装材料公司深入挖掘数据价值,全面提升数据治理水平,实现了对业务的全面把控,并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完善数据标准:为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帮助该客户建立完善的数据标准规范。数据标准化可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从而帮助该企业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同时,建立数据标准也可以减少数据错误和不一致性,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可用性,便于整合各行业数据。数据融合汇聚:该企业数据源包含 ERP、MES、WMS、访销系统等等,其中还包含大量手工数据,由不同的部门或业务单元开发和维护,这些系统之间存在极高的数据壁垒。数据融合汇聚可以消除这些壁垒,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互操作性。通过数据融合汇聚,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各个系统的数据,进行更全面、更准确的数据分析,并实现更好的业务决策。提升数据质量:各环节的数据质量是决策的重要基础。为了提高数据质量,StartDT 帮助其建立数据校验和数据治理机制,数据校验可以帮助企业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数据治理则可以帮助企业规范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和使用,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优化数据架构:数据架构是企业数据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应用支撑性能,我们帮助该企业优化数据架构,帮助其实现数据的高效存储、检索和管理。拓展数据应用:在场景应用上包含市场及销售、防伪溯源、采购及供应、生产管理、资产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财务、人力等细分应用场景。数据资产管理平台建设是实现数据应用拓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数据资产管理平台,企业可以建立数据接入和访问标准,统一管理和维护各类数据资源。数据可视化大屏建设:有了底层数据的打通和架构优化,通过数据可视化大屏,将数据转化为图表、报表等形式,可以帮助企业及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作出相应决策。2.1.3.4.5.6.26数据改变制造业27数据改变制造业数智时代制造业的挑战和应对四浪叠加制造业转型新趋势六多困局制造业转型新挑战四横十纵制造业转型新架构01020328数据改变制造业模式进化浪潮出海进化浪潮随着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发展进步,制造业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并逐渐显示出四大典型的趋势浪潮。即从产品为中心的制造模式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产品功能和服务的需求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已经不再局限于产品功能,越来越追求产品附加价值。产品的市场模式也从功能定义产品向服务定义产品、软件定义产品转变。典型的例子就是智能手机从传统的电话短信功能转变为由各种 app 定义手机的功能。这一转变也要求产品制造不能仅局限于产品本身,更要注重采集客户使用产品过程中的需求和反馈数据,敏锐捕捉市场变化。即中国制造“走出去”。随着贸易全球化浪潮,为了更好服务客户,更快速响应市场,中国制造业企业纷纷在海外市场设置销售职能机构、物流仓储点以及生产制造基地。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企业也必须满足海外市场的合法合规要求,围绕产品交付、订单履约、财务核算所产生的业务财务数据必须集成拉通,实时可追溯。四浪叠加制造业转型新趋势29数据改变制造业智造进化浪潮协同进化浪潮即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变。车间制造的自动化程度提升只是智能化制造的一部分体现,更重要的是利用数据采集技术将制造过程中所产生的人机料法环测数据进行汇集加工处理,用数据感知企业经营及生产管理的情况;利用数据模型达到数据分析和辅助决策的目的;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万物互联,最终利用数据分析的结果和模型发出行动指令、通过 IOT 传达指令和执行指令、通过数据采集指令执行结果,形成闭环,达到企业经营和生产管理自主行动的目标。即从内部供应链向产业供应链的转变。同行业企业的竞争,是在产品质量、服务和交期等方面的竞争,这些方面的竞争都离不开高效协同的供应链体系。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仅仅是各自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的效率和质量方面的竞争,而且逐渐演变为包含上下游企业在内的内外部大供应链协同效率和质量的竞争。整个大供应链协同高效率一定会带来内部供应链的高质量、高效率。30数据改变制造业一、流程长,系统多二、层级深,数据多三、模式混,维度多中国制造企业非常多,而随着制造企业在信息化浪潮中不断发展和进化,从传统信息化到数字化再到数智化,企业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与困境:制造业具有业务覆盖范围广泛、追求精益化生产、高度灵活性要求、高度协同性需求等特点,那么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满足这些要求,企业需要具备快速响应和调整的能力。这需要借助于灵活多变的业务流程和系统,例如可定制化的生产流程、可配置的供应链管理等,以便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并且需要借助于各种系统和技术手段,例如自动化、ERP、CRM、WMS、MES系统等,来对业务流程进行管理和优化,业务流程往往又长又复杂。而如何整合异构分散的系统往往是让 IT 团队头疼的事情。制造业有很多不同的业务应用系统、商业分析系统、智能设备系统等,因此在数据应用层级上比较深。从最底层的包括生产车间执行、仓储物流执行、发运物流执行、计划排产执行以及不同设备执行在内的智能执行层,到中间包含不同的管理类业务系统(例如:ERP、CRM、SRM 等系统)的管理经营运营层,再到最顶层的以决策分析系统、集团财务管控等决策系统为主的决策管控层,在如此深的数据应用传递层级下,每一层都会产生海量数据,如何处理海量的数据存算是现在制造企业的痛点。制造企业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以及降低风险,诞生了不同生产模式,例如MTS(Make to Stock,库存生产模式)、ATO(Assemble to Order,按单组装模式)、MTO(Make to Order,按订单生产模式)、ETO(Engineer to Order,工程制造模式)等等,这些不同的模式在某一家企业中存在不止一种,各种生产模式的混合是非常常见的,而每种业务模式需要在不同维度中应用和分析,因此如何结合业务流程进行有效的数据治理并且进行针对性数据应用也是企业的核心痛点之一。六多困局制造业转型新挑战31数据改变制造业四、集团大,主体多五、业务广,场景多六、资源散,种类多数据的使用主体从最早的单一主体公司,到集团下的多家主体公司;从最早的营销及销售领域,拓展到财务、供应链、人力资源等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并面临着海量个性化数据服务的挑战。数据产品及应用需要摆脱对高级人才的依赖,让更多的普通开发者能加入研发,开发可用、易用的数据服务和应用,让业务人员能更灵活地使用数据及 AI 应用,产生业务价值。这需要一个建立在集团架构上且能融合不同主体的数据平台来满足多主体个性化服务。数据的使用场景不仅局限于用户域,而且拓展到了研发、制造、流通等全链条;看数据和用数据的人从管理层向经营层和执行层拓展;随着更多用户、更多数据、更多场景的不断出现,一个数据引擎已无法应对所有场景。目前企业存在离线、实时、即席查询、图计算和时序五大引擎,未来还有向量引擎,避免引擎烟囱,统一开展多引擎混合部署和调度,成为平台建设的关键难题,也是最重要、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使用多家云计算厂商的服务,成为制造企业上云的显著趋势。根据 Snowflake 的统计,每个美国客户平均使用 3.8 朵云;根据字节云的调研,中国的大型客户平均使用 5 朵云。此外,国内还有大量自建和租用服务器的用户。与此同时,数据从最早的系统结构化数据,拓展到了更多的非结构化领域,包括 IoT、日志、图片和视频等等;数据库表从早期的 Oracle、MySQL 等少数几种拓展到近百种自研和市售产品。为应对不同的数据环境,一个强大的数据平台需要适应不同的部署方式。32数据改变制造业面临六多的挑战,开展广泛且深入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了行业共识,但是制造业的数字化通常会面临历史包袱重、数据质量差、涉及人员广的问题,想要用数据改变制造业,仍然困难重重。落实到大数据和数据管理团队,团队通常会面临以下问题:如何改变?我们建议以编制、审查、实时监督全流程数据支持为目标,建设制造业统一数据底座,基于“统一平台、统一数据、统一运营”原则,提供“汇数据、管数据、用数据”的全流程工具,实现制造业全域、全要素的数字化。四横十纵制造业转型新架构家底不清:数据分散于多个部门,各部门独立建库,缺乏统一盘点;标准不一:数据种类繁多,存储不一、格式不一、逻辑不一,难以整合;管理不规范:缺乏统一的信息化管理手段,易造成数据丢失、更新不及时等问题,业务工作中经常重复收集数据,费时费力;共享协同难:缺乏便捷的共享方式,针对需要多部门业务协同的问题,以调取档案、询问经办人、人工拷贝等线下方式进行数据共享,工作效率和准确率低;数据资产复用不足:由于上述问题,导致大量数据资产沉睡,难以实现复用、深度挖掘数据价值。数据作用基本限于日常报表、简单统计分析。1.2.3.4.5.33数据改变制造业以“三统一”为目标开展转型整体规划1.统一平台2.统一数据数据平台的最初定位是储存原始格式数据的大数据平台,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融合发展,数据平台的边界不断扩展,内涵也发生了变化,逐步形成了 4 大能力要求:统一平台后很重要的一步是统一数据,具体是指构建上下结合的数据资源体系和数据标准,以上下结合的原则,构建包括现状数据、规划数据和管理数据的各级数据资源体系。在数据标准方面,明确业务标准、命名标准、格式标准、数据关联标准;制定数据更新机制、数据管理机制;制定全套数据汇聚、管理、更新、运维机制。其中统一数据的整体组件规范对数据平台项目尤为重要,包括数据资产目录、数据标准、数据模型和指标体系:多源异构数据整合:数据平台能够整合和集成多源异构的海量数据,支持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等各种数据模型;统一存储和管理:利用分布式存储技术,将数据在物理上或逻辑上进行统一,基于统一的数据存储和管理能力,往上对接各种计算引擎和数据管理工具;数据服务:数据服务是衔接数据平台和业务之间的关键要素,是与用户建立黏性的关键介质,因此作为数据平台产品的各种数据服务也是保证数据平台成功的关键要素,要做到质量高、品类丰富、安全合规和服务方式多样化;数据应用:衡量一个数据平台是否成功的最主要的 KPI 指标是“该数据平台所支撑的数据应用数量及其业务效果”。在统一建设的模式下,企业数据平台除了为数据应用提供数据资源或数据资产外,还可以为其提供资源调度和生命周期管理能力,使数据应用更加稳健和高效。数据资产目录:形成完善的企业数据资产地图,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企业数据治理、业务变革提供了指引。基于数据资产目录可以识别数据管理责任,解决数据问题争议,帮助企业更好地对业务变革进行规划设计;数据标准:定义公司层面需共同遵守的属性层数据含义和业务规则,形成公司层面对某个数据的共同理解。这些理解一旦确定下来,就应在企业内被共同遵守,作为公司层面的标准;数据模型:从数据视角对现实世界特征的模拟和抽象,根据业务需求抽取信息的主要特征,反映业务对象之间的关联关系;指标体系:在公司层级拉通指标名称和定义,将企业整体的发展情况完整地展现在高层管理人员的面前。34数据改变制造业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发现 IT 做了大量的看板和报表,但它们的使用率并不高,核心原因是业务不相信平台的数据且没有养成看数据的习惯。通过之前的统一平台、统一数据解决准确性问题后,我们建议通过统一运营促进业务更多地使用数据。统一运营通常由业务主导,包含运营组织、制度、执行、管控四部分:根据制造业的行业特性和趋势判断,StartDT 提出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新策略三看三提,即:一、微观看波动,提升品质实现“人机料法环测”一体化;二、宏观看流动,提升效率实现“产供销协同”一体化;三、决策看变动,提防风险实现“业务财务管控决策”一体化。制造业的特性决定了其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必然涉及制造业的核心六大要素:人机料法环测,因为这是制造业的底层运作逻辑和支撑。同时,制造业的供应链往往都处于企业价值链的后端,在及时满足外部客户交付需求的同时,还需要平衡和协同需求变化与制造资源之间的矛盾,也就是供应链管理中常说的“产供销协同一体化”。在达成以上运作过程管理的基础上,低成本高效率构成了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基于制造业“料、工、费”成本的业财一体化快速决策和精准管控能力,越来越成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运营组织:组建独立于公司一级部门外的独立运营团队,数据运营的第一负责人一定是公司高层,运营组织关系到数据运营是否能有效、持续、高效地运转;制度:制定数据运营制度,包含“团队分工、工作内容、运营标准、管理要求、激励机制”,并正式发文。对数据运营团队、业务操作层、管理层进行系统知识培训、操作培训,并组织考试,颁发“上岗证”。执行:组织各业务领域进行试运作、通报试运营问题,组织解决闭环问题再进行运营执行,按固定频率(每天、每周、每月)通报结果、分析异常原因;可以按周或月进行业务数据达成排名通报,排名建议以正向激励为主,鼓励持续提升;管控:定期对过程中识别的管理问题、业务短板发生原因进行剖析,制定整改方案,形成闭环优化。3.统一运营设定有效策略发掘落地场景35数据改变制造业接下来我们对“三看三提”进行相应的分述:微观看波动,提升品质。因为在“微观”的管理层面,特别强调通过消除制造过程的“变差”来提升产品的制程能力和品质。制造的“变差”往往都是由制造的六要素“人机料法环测”带入的。传统的管理中,很难精准地获取到这六要素的数据,并通过建立数据模型来管理制程能力。而伴随着信息化发展和物联网的引入,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可以采集到“人机料法环测”的底层数据,再通过数据中台的存算和建模能力,对影响品质提升的“人机料法环测”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从而有效地降低制造过程的“变差”,不断改进过程管理能力。宏观看流动,提升效率。传统的精益生产管理中,非常强调流动的管理,并通过“价值流程图、看板拉动、快速换产”等工具帮助制造企业不断提升内部“流动的速率”。而内部信息流、物料流、产品流的高效流转,说到底仍然是“产供销协同”的一体化。企业通过打通从“销售预测”到“需求计划”再到“生产工单”的全链路数据,并通过数据模型管控所有物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实物流,打通企业在流动过程中的“断点”和“堵点”并最终实现产供销协同的一体化,才能在宏观层面实现企业运作效率的持续提升和改进。决策看变动,提防风险。制造业的业财一体化融合,往往因为制造业的成本结构复杂,核算口径多样化,而导致业财报表存在滞后性。大部分企业通过盘点月结后的业财报表数据进行企业的管控和决策,往往“木已成舟”,只能进行结果的复盘。那如何预见性地提防企业业财风险,从而在运作过程中及时地进行决策?这就需要通过数据中台对企业的核心业财数据进行相对及时(T 1 天)的模型搭建,再通过数据模型每日演算影响企业业财结果的核心指标,如销售额、成本、毛利等,通过趋势观测和阈值预警等数字化手段,在运作过程中及时纠偏并提防风险,最终实现真正的业财一体化管理。二、一、三、36数据改变制造业制造业从 ERP 时代的信息化到数字化再到现在的数智化,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系统,甚至越来越多的商业系统以及自己开发的系统不断涌现,数据分散在各地、分散在各个业务系统中,那么如何用好数据以及用数据为业务赋能呢?数字化场景的应用落地过程往往呈现为螺旋式上升的模式,如何理解“螺旋式上升”?这一轮的转型过程中,我们将场景分成横向场景和纵向场景,纵向场景需要单个专项治理、局部切入、纵向深挖。例如:围绕着制造企业十大业务领域去挖掘里面数据带来的管理改善与变革,通过分析主题拆解到分析指标,为每个业务域制定对应的指标框架。但一个一个地单点深挖不够,需要将所有的价值连成网、连成片,就需要以端到端价值链路为牵引,进行横向拉通。正是这一轮的横向拉通和纵向深挖的场景,使得我们看到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新的实践路径,围绕着横向与纵向场景迭代往复,不断螺旋式上升。而基于制造业的最佳实践与应用,奇点云提出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新路径四横十纵,即:四横以订单到回款、产品全生命周期、业财经营一体化、产业链外延协同为四条主线的横向贯通,实现端到端建立分析链路并进行横向拉通;十纵以研发、营销、运营、供应、生产、物流、质量、售后、人资、财经十个业务域的纵向单点切入,搭建域与域的指标体系并进行纵向深挖。螺旋式上升迭代整体架构37数据改变制造业通过横向拉通,寻找对应的分析链路和价值链条。以 OTC 为牵引,拉通订单到回款链路,主要围绕订单全流程,实现公司生产、交付以及相关财务回款的过程可视,来对客户交期做更好的应答,这是订单到回款拉通;以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主线,从新品研发、试产、上市,到计划的达成与成本构成的洞察,再到售后服务管理,形成产品管理的闭环体系;通过业务财务的一体化融合,将原来的业务和财务管理口径的内容统一成数据模型管理并进行联动分析。这个过程中需要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发展能力、资金安全能力、运营效率、成本优势等进行拉通分析,以提高综合决策支持、优化资金管理、提升成本控制和效率、管理综合风险等,我们将这一分析过程称之为业财经营一体化。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不仅仅是关注企业内部的高效以及决策效率,更多地是站在上下游进行协同,但过程中会面临如何与上游下游的企业进行共享式的统一交互,也会对交易双方的关联关系能否追溯、并且是否安全合规提出较高要求。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企业可以通过平台去拉通产业数据、上下游订单在统一的维度下进行建模,去做好产业链的数据上下游的协同、融合和追溯,这就是产业链外延协同场景。在横向拉通各价值链并形成网连成片后,每个价值链上的断点分析以及想要深挖的问题就变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而单点突破与问题深挖需要将对应的分析主题映射到每个业务领域,再将对应业务域拆解到分析主题,通过一个一个分析主题的业务流程洞察,下钻到每个分析指标,将核心分析指标以可视化分析呈现到经营管理分析层或管理决策层,实现 KPI 量化分解,才能不断推动业务流程的改善与优化。而更优的流程和执行又带来更准确的分析指标量化,以此不断循环、迭代,最终实现良性的闭环。在制造的十纵里面,从产品的研发到销售运营,从采购供应到生产执行,从仓储物流到质量售后,最后以人资和财经作为决策分析依据,构建每个业务域的核心指标框架,实现域与域的纵向深挖。横向拉通四横纵向深挖十纵一.二.38数据改变制造业39数据改变制造业数据改变制造业的6 大产品供应链控制塔 SCT实时生产监控平台 RPI经营决策中心 BDC供应链数据平台 SDP车间域数据平台 MDP业财域数据平台 BDP040数据改变制造业什么是供应链控制塔供应链控制塔的核心功能供应链控制塔 SCT(Supply-chain Control Tower)是专为企业供应链领域量身打造的智能数据运营产品,通过 OTC(Order to Cash)全流程端到端拉通,实现客户导向、订单牵引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优化,达成全价值链快速响应、及时交付、完美履约,带动经营思路和经营模式的转变,引发企业全价值链变革。供应链控制塔涵盖了供应链从销售、计划、采购、生产、质量、物流、仓储到结算等全职能模块的数据集成和运营监控,秉承考核各职能领域纵向执行质量、横向协同效率的理念,搭建执行闭环的供应链指标管控体系,推动协同的、一致的、敏捷的、需求驱动的供应链体系建设。ORDER TO CASH 全流程端到端打通疏通断点堵点,保障供应链可靠稳定基于供应链 SCOR 模型,自研控制塔六步分解法,梳理供应链订单全链路,识别断点堵点问题,借助数字化技术连接供应链全量全要素数据,实现数据自治目标下的供应链可靠稳定。过程监测洞察,降低供应链综合成本基于成本作业的各业务场景抽象分析模型,通过提高自身成本控制分析监测能力,动态实时监控执行过程中的成本偏差、成本异常等情况,合理降低供应链各环节成本,改善企业整体经营状况。快速预警预判,提升供应链运作效率基于业务全流程价值链搭建可视化预警沙盘,利用规则预警引擎及智能算法,自动化诊断异常指标,定位异常原因,构建业务运作的预测预警预判能力,用数据驱动制造企业运营。1.2.3.供应链控制塔 SCTSUPPLY-CHAIN CONTROL TOWER41数据改变制造业供应链控制塔的业务价值供应链控制塔 SCT 基于 DataSimba 数据云平台、DataKun 存算引擎和 DataBlack 安全引擎,帮助企业沉淀数据资产、支持数据多元化应用、保障数据合规安全,集成跨域多云的数据,建立供应链各领域的数据模型,形成共享数据资产,通过“纵向深挖、横向拉通、执行闭环”的价值链场景洞察和对订单、产品、客户、供应商的画像分析,全面激活数据价值,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撑,并持续创造业务价值:数据断点堵点诊断业务管理效率提升共享协同效率提升诊断业务流程,识别数据流断点,拉通各业务系统数据,解决系统烟囱林立带来的数据孤岛问题,实现订单全链路数据拉通。梳理和优化指标体系,通过及时的业务可视、管理可视和风险预警,基于准实时的全链路全景数据诊断优化,将管理干预由业务结果前置到业务过程。信息共享由链状结构向网状结构转变,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敏捷响应能力与机制,助力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改善。1.2.3.42数据改变制造业什么是实时生产监控平台?实时生产监控平台的核心功能实时生产监控平台 RPI(Real-time Production Index)是专为制造型企业生产管理领域量身打造的智能数据分析产品,帮助企业快速完成从传统的报表分析模式到系统性数字化分析的转变。将企业原本分散割裂的各生产要素数据进行清洗、治理、整合、建模后实现对生产环节全要素的实时监控。工厂的管理人员将实时掌握生产过程情况,以此作为资源分配、计划调整、质量管控等生产现场管理决策的数据依据,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RPI 覆盖了生产全要素的数据集成和监控,实时统计展示相关生产数据,提升异常情况数字化程度,及时预警,提高数据统计分析效率,快速响应生产管理人员对数据分析全方位、关联性、深层次的价值需求。RPI 运用数据进行科学化生产运营管控,使数据真正服务于生产的改进与工厂的运营,实现传统制造业向全面数字化管理的转型。实时监控生产环节六要素实时生产过程数据采集与可视生产设备等物联网采集的数据沉淀在 MES 等业务系统中无法有效利用,通过数据中台对设备采集的数据进行集成清洗与建模,并输出到实时生产监控平台,实现实时生产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分层的制造数据应用与监控不断聚合底层最细颗粒度的数据开展维度建模,实现从集团级到基地级到工厂级再到车间级的数据分层应用和逐级下钻能力。制造现场管理分析模型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工厂、车间的生产现场分析决策模型各异,通过标准化建模逐步规范所有工厂到车间级的分析思路和模型,引导管理人员通过标准化的分析模型不断追求 Q(质量)C(成本)D(交付)S(安全)的现场改进。1.2.3.实时生产监控平台 RPIREAL-TIME PRODUCTION INDEX43数据改变制造业实时生产监控平台的业务价值如图所示,RPI 以数据云平台为底座,汇集企业全球各个生产基地的 IT 与 OT 数据,建立生产过程数据统计模型,形成共享数据资产,围绕“人机料法环测”生产要素,提供人员、设备、设施、工艺、质量、物料、安全、环境的八大实时监控场景。RPI 帮助企业实现如下核心价值:工业数据互联互通,生产过程透明可视现场决策实时反馈,现场资源最优利用数据监控问题预警,归因分析管理改善构建工业物联“流批时序一体”的数据架构体系,连接工业各类生产设备,采集制造设备的生产加工、作业状态、过程质量等全过程数据,联网设施设备关键工作数据,实现制造过程的可视化、透明化。进行现场实时分析与决策效果验证,快速部署工作任务。监控设备运行状态,及时发现设备设施的异常状况,有效提升工厂核心设备设施的综合效率。同时可监控生产能耗,避免非必要资源浪费,降低制造成本。通过 RPI 智慧工厂数字化建设,实现工厂在生产管理领域的四大核心宗旨:一是趋势洞察问题发现,二是生产数据智能分析,三是生产活动现场优化,四是问题归因及时改善,实现生产全流程的优化与自主可控,进而推动企业从自动化迈向智能化。1.2.3.44数据改变制造业什么是经营决策中心经营决策中心的核心功能经营决策中心BDC(Business Decision Center)核心是帮助企业从传统粗放式经营管理向精细化经营管理转型,全面洞察分析企业的经营效率、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并解决原来口径不一致、时效慢、效率低、不联动问题,实现一致性、时效快、效率高、联动强,帮助企业经营管理者快速决策、准确决策、智慧决策。精细化经营决策管理经营效率分析从三流合一的角度,即企业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看资产、现金、存货等方面的周转质量、周转效率和周转收益,其优势在于可以及时暴露经营效率问题和快速准确定位问题。经营成本分析从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差旅费、薪资、水电燃气公共费用等各种成本费用类型,看企业经营成本的结构比率,其优势在于以阿米巴的思想更精细化地看企业各个经营管理对象的收入、成本、利润情况。经营风险分析从企业的资产负债、收支平衡、现金支出情况,看企业的偿债能力、持续经营能力,其优势在于不仅看历史经营风险结果数据,更是结合预算情况预测未来的持续经营风险。1.2.3.经营决策中心 BDCBUSINESS DECISION CENTER45数据改变制造业经营决策中心的业务价值经营决策中心以 DataKun 存算引擎,帮助企业构建智能化、轻量级的大数据基础平台,快速建立其自有的经营管理大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以 DataBlack 数据安全引擎,确保企业的经营管理数据权限清晰,数据安全稳定;以 DataSimba 数据云平台,帮助企业持续沉淀经营管理数据资产,激活数据价值。经营决策中心以顶层的业财一体化数据拉通后的应用为目标,经营管理数据全面可视、赋能业务、智能预警,持续推动企业走向精细化经营决策:价值 1:企业经营快速决策,管报财报洞察分析价值 2:企业经营准确决策,分析直达业务深处价值 3:企业经营智慧决策,数据驱动业财场景以数字化经营分析为突破口,不仅解决经营分析和管理报告中存在的不可视、不可知、不闭环、无预测等痛点,还能让经营决策更科学,实现决策快速落地,加速企业 PDCA 经营循环。可对经营指标进行动态监控与预警,实时生成多维度的经营分析报表,让财务分析直达业务深处,为决策者提供更直观准确的公司经营情况,更好地进行管理决策。以客户为中心,以业务财务融合数据驱动,总结规律形成智能模型,及时作出智慧决策,并快速落地执行,最终提炼决策和行动的数据化反馈,从客户需求出发链接到各经营决策场景。46数据改变制造业什么是供应链数据平台供应链数据平台的核心功能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建立了供应链数据平台 SDP(Supply-chain Data Platform),平台包含了供应链数据资产管理中的供应链指标、业务数据、词素以及公共层数据模型,实现对企业数据资产的统一管理以及实现数据的集中整合、共享和管理,以提供准确、一致和可靠的数据服务,支持企业的决策和运营活动。同时通过对供应链各系统数据集成、打通和解耦,围绕销售、采购、生产、物流、计划、仓储、质量、结算八大数据域,构建企业级通用数据模型,助力供应链数据分析高效,挖掘业务问题。供应链数据统一管理和使用打破多系统数据孤岛,全面集成供应链数据支持各种数据源的快速集成和数据质量校验,形成数据资产,打破多业务数据数据不集成、不融合、不应用的状况。提高异构数据质量,保障数据分析稳定可靠基于供应链业务流程所产生核心业务对象进行梳理,规范多系统数据不标准不统一的情况,发现和改善流程上的数据问题,对数据分析质量起到保驾护航作用。适配多变企业状况,降低数据开发应用成本基于对各业务场景抽象分析,建立 3O(Sales Order、Purchase Order、Work Order)通用模型,灵活适配不同各种定制化系统,减少数据重复开发工作,降低开发成本。1.2.3.供应链数据平台 SDPSUPPLY-CHAIN DATA PLATFORM企业未建立起统一的数据平台时往往会出现:数据分散在不同的系统中,涉及跨库数据分析效率低。指标定义和供应链领域的业务对象未形成数据资产,造成 IT 和业务对现有数据模型和指标难以理解沟通、维护困难的问题。1.2.47数据改变制造业供应链数据平台的业务价值SDP 基于 DataSimba 构建统一的供应链数据平台,实现各种数据源的接入、存储、计算、分析。SDP 将供应链领域所涉及的销售、采购、生产、物流、计划、仓储、质量、结算等子主题的业务对象进行了模型抽象和通用设计,保证数据模型层的复用、拉通,做到业务系统和分析场景有有变更时,通用模型不受影响。开发标准的拉通,以及数据平台数据架构的统一规划,可以帮助制造企业构建供应链领域通用数据模型,设计一致的事实表和维度表,确保数据质量和一致性,降低开发和维护的难度,从而统一供应链领域数据模型与架构设计,夯实大数据平台底座,形成数据资产:从客户出发,拉通订单、产品、项目全域数据和信息,拉通需求与计划,采购与生产执行,仓储物流结算等各流程节点所产生的数据,保证数据模型的通用和数据的准确性。数据资产统一沉淀和统一管理,包括指标、数据模型和数据标准等。1.2.48数据改变制造业什么是车间域数据平台车间域数据平台的核心功能数据是连接每一个生产环节的关键,车间域数据平台MDP(Manufacture Data Platform)囊括了车间的人员、设备、物料、工艺、品质、设施、安全和环境八大核心领域的数据,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精确和易于操作的通用数据模型,帮助企业更好地捕捉信息、提高效率,确保生产的顺畅与产品的高质量。车间域数据平台 MDP 内置结合业务知识的制造数据模型架构,这种通用模型,既稳定,又具有灵活、可扩展的特性。车间域数据统一管理和使用实时监控生产核心,分析物料投入成本在制造业,每一个零件、每一个产品都是由工人通过设备加工物料而成。模型详尽地记录了员工的信息、培训记录、考勤情况等,同时也完整记录了设备维护和运行记录等相关数据,以及物料在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产出。让管理者能够一目了然地掌握车间的执行情况,更好地进行调度和管理。全面管控生产过程,促进交付质量工艺是生产的蓝图,品质是产品的生命。模型为工艺流程、生产订单提供了清晰的数据结构,使其与相关的设备和物料紧密相连。同时,通过详细的品质检验记录,确保每一个生产环节的准确无误,每一个产品的完美交付。守护现场安全,助力绿色生产在快速发展的制造业中,安全和环保是不能忽视的话题。模型记录了每一个安全事故,每一次安全培训,帮助企业时刻警醒,采取预防措施。同时,环境检测和影响评估的数据结构,旨在助力企业达到更高的环保标准,为绿色生产做出贡献。1.2.3.车间域数据平台 MDPMANUFACTURE DATA PLATFORM49数据改变制造业车间域数据平台的业务价值MDP 是基于 DataSimba 构建的面向关键主题域的平台,在 MDP 之上可以构建面向分析主题的通用模型,快速响应生产管理需求。当面向分析主题的业务发生变化时,底层 MDP 不需要进行变化,因为所有数据都是按照关键主题域进行建模,所以当底层数据源改造,只需修改映射逻辑即可。MDP 通用模型通过对车间现场人员、设备、物料、工艺、品质、设施、安全和环境八大领域的数据进行了抽象建模,做到数据模型的通用,不受分析场景、业务系统的变更而影响。通过对业务系统元数据进行采集,监控元数据的变更情况;通过数据标准体系建设,对数据标准进行管理,同时支持将自建的数据标准引用至数据质量模块进行探查,从而对平台内数据进行数据质量监控并生成数据质量报告;通过调度及依赖关系配置,查看 DAG 图,支持节点重跑、重跑下游、置成功、杀实例、重跑并恢复调度等功能,同时支持对任务实例和补数据实例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告警。1.2.50数据改变制造业什么是业财域数据平台业财域数据平台的核心功能各企业内部财务管报和财报都是常见的数据分析需求,而这些分析场景所涉及的底层数据基本一致,离不开应收、应付、存货、成本、资金和资产的范畴。业财域数据平台 BDP(Business Data Platform),旨在将财务领域所涉及的数据对象集成并抽象成面向分析场景的通用数据模型,同时将财务领域的核心指标进行统一定义和标准化管理,从而解决财务领域取数难、计算难、应用难的问题,让业务同学思考更有价值的业务问题,促使经营决策数据更加及时、透明和精确。业财域数据平台(BDP),能快速集成财务领域的 ERP、预算、资金、成本等多系统数据,同时建立对应数据标准,对进入平台的数据质量进行校验,确保数据的质量。基于财务常见主题包括应收、应付、存货、成本、资金和资产等构建通用数据模型,可快速适配各种主流财务系统,并满足常见的财务数据分析场景。业财域数据统一管理和使用数据集成:平台可快速支持多种数据源数据的采集、计算、存储和消费。数据质量:平台内置了一套数据标准,可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以保证进入平台数据的质量。标准模型:将常见主题分析的模型进行了统一的建模设计,以满足不同的分析场景,以及各系统中数据的不同结构。1.2.3.业财域数据平台 BDPB U S I N E S S D ATA P L AT F O R M51数据改变制造业业财域数据平台的业务价值BDP 是基于 DataSimba 构建的面向关键主题域的平台,在 BDP 之上可以构建面向分析主题的通用模型,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当面向分析主题的业务发生变化时,底层数据无需调整,因为所有数据都是按照关键主题域进行建模,所以如果底层数据源改变,也只需修改映射逻辑即可,便于企业统一开展业财域数据模型与架构设计,夯实大数据平台底座,形成数据资产。通用模型的抽象,统一沉淀和管理数据资产,包括指标、数据模型和数据标准等。通过 BDP,实现财务数据分析需求的快速落地,支撑经营决策,提高管理效率。1.2.52数据改变制造业53数据改变制造业数据改变制造业的4 大行业电子及半导体制造行业光伏制造行业锂电池制造行业医药制造行业0104020354数据改变制造业国民经济行业分类:3972/3973电子及半导体制造行业产业现状数据应对半导体行业实现了全球产业分工,产业链分工的精细化加剧了半导体行业的“牛鞭效应”;智能化研发,实现研发与生产数据的互联互通,监控研发过程,以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绝大部分专利技术依然被美欧日韩垄断,行业存在大量专利壁垒,国家政策持续大力支持硬科技创新;打造数字化工厂,通过对生产环节“人机料法环测”六要素的实时监控,及时调配资源、调整计划;生产工艺的复杂性和精确性要求非常高,生产过程需要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才能提升良品率降低成本。实现自主化、智能化的生产管理与协同,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1.1.2.2.3.3.上游主要是各类金属及相关化学用品行业,包括但不限于金属、合金、碳化硅、氮化镓/砷化镓、陶瓷、化学溶剂、树脂、光引 1 发剂、塑料和玻璃等中游是半导体材料加工制造,主要包含三大类,基体材料、制造材料、封装材料下游是半导体材料主要应用方向,包括集成电路、分立器件、光电子器件、传感器等半导体产业链分为上游原材料供应、中游半导体制造和下游半导体器件环节55数据改变制造业国民经济行业分类:3825光伏制造行业产业现状数据应对全球一体化布局更加明显,近两年大规模产能扩建,如何用数据整合上下游资源及提高协同能力成为关键;订单到交付数据横向拉通,前端与营销、后端与供应商打通,实现业财一体化,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本;垂直一体化趋势下,光伏制造企业走向全产业链整合运营,从硅料到组件需要进行产业链计划和追溯;业务运营层到底层设备层的数据纵向集成,降低产品不良率,优化生产工艺,降本增效;面对客户大量的非标产品需求,交期应答难,订单交付周期长,OTD 供应链整体可视性不足。建立数据分析平台,赋能研发创新和工艺改进,掌握生产运营各项 KPI 指标状况,提供决策支持。1.1.2.2.3.3.上游包括原料高纯度多晶硅材料的生产,单晶硅和多晶硅的制造,硅片的生产中游包括光伏电池,光伏组件(玻璃,支架等)以及逆变电器环节下游是光伏发电的应用端,包括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发电光伏产业链可分为硅料、硅片、光伏电池片、光伏组件、光伏系统五个环节56数据改变制造业国民经济行业分类:3841锂电池制造业产业现状数据应对围绕着产品技术创新、制造规模经济性、供应链管控等等核心能力,电池制造企业的竞争未来会更加激烈;精细化成本控制,解决经营分析和管理报告中存在的不可视、不可知、不闭环、无预测等痛点,并对经营指标进行动态监控与预警;企业正在持续扩大规模化生产,推动海外建厂及产能爬坡,乃至提升自动化水平、降低成本,如何提升经营效率成为关键竞争要素;打造智慧、协同高效的供应链体系,以数据指导生产,在微观层面上降低生产“波动”,保持有序生产;在宏观层面上加快企业生产“流动”,保持持续生产,减少库存,加快回款。随着竞争加剧,动力电池价格持续走低,需要企业注重产品追溯和电池回收,具备数据溯源管理能力的企业未来将具备竞争优势。1.1.2.2.3.57数据改变制造业国民经济行业分类:3825医药制造行业产业现状数据应对医药行业链路长,从药品研发到最终销售的整个过程中涉及的环节较多,监管复杂;活用医药研发数据,如电子实验记录、仪器原始数据、样品数据等,通过汇聚整合与共享数据,提高实验效率;为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满足 GMP 标准,对生产制造过程和环境要求高;活用药品生产数据,形成基于大数据分析与反馈的工艺优化、流程优化、设备维护与事故风险预警能力;药品研发周期长,研发成本高,风险高,对药企运营与成本控制提出高要求和挑战。活用企业运营数据,实现研发、生产、营销、服务、企业运营管理相关数据的融合贯通和业财一体。1.1.2.2.3.3.58数据改变制造业免责声明本文档仅代表 StartDT Research Center 的观察和建议,内容来源于奇点云集团核心团队的实践经验,所有文案、图表均为原创,包括但不限于定义、方法论、发展阶段、建设内容和实施方式。由于实践过程中存在不确定因素,可能导致实际过程和本指南有较大出入。因此,本指南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要约或承诺。StartDT 可能不经通知修改上述信息,恕不另行通知。非经杭州比智科技有限公司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摘抄、复制本指南内容的部分或全部,并不得以任何形式传播。版权所有 杭州比智科技有限公司 保留一切权利著者航宇 宁辰 火箭 星海 恒一 正阳 石昊 德衡 天霁 灵雨 穆青 弎弎 澄芷 空间编者何夕 一哒 西州 贝吉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14 60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工信部:全球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趋势报告(2023年)(63页).pdf

    全球先进制造业集群全球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趋势报告发展趋势报告(2023 年)年)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 50 人论坛人论坛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2023 年年 12 月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版权声明版权声明本研究报告版权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并受本研究报告版权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研究报告文句或者观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研究报告文句或者观点的,应注明点的,应注明“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1前言产业集群因其特有的文化向心力、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协作网络、高效的知识流动等,能够更加有效地配置产业、创新等资源,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加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演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多元化、区域化布局趋势,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制造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先进制造业集群是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2023 年 5 月国务院常务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意见,明确了我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任务。近 20 年,世界各国都在深刻反思原有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布局的方式,其中一个重要的调整就是制造业对国家、区域发展重要性的再认识,各国都出台了大量支持制造业发展、变革制造方式、抢占新制造制高点的政策。模式的反思、政策的调整、技术的变革都对产业集群的空间形态、技术创新、政策治理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全面跟踪、梳理、总结全球典型产业集群演变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能够帮助政府和相关集群主体更好把握规律和“先机”。本报告以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分析为基础,将在公开信息和研究论文中讨论度高作为全球有影响力制造业集群的标准,最终选取了全球 150 个典型集群作为年度跟踪分析的样本,从区域分布、技术创新、集群政策与治理等角度全面展示全球先进制造业集群演变发展的全貌,总体形成 2023 年全球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八大趋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2势”,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政府、集群发展促进组织、企业等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和发展工作提供一定参考。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3目录前言.1第一章 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新时期产业竞争的有效生态.6一、优化效率、提升质量、促进增长的有效组织生态.6二、促进知识流动、跨界融合、加速创新的有效组织生态.7三、促进区域不断升级跃升、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组织生态.7四、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有效组织生态.8第二章 全球先进制造业集群区域图景.10一、全球形成三大制造中心网络.10二、北美先进制造业集群创新力强,国际性特征突出.11(一)工业城市分割化产业集群发展.11(二)优势集群集中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航空航天领域.12三、欧洲先进制造业集群基础雄厚,品牌性特征突出.15(一)德国中心化区域主导集群创新发展.15(二)优势集群集中生物医药、装备和消费品领域.15四、亚洲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速度快,新兴性特征突出.20(一)亚洲产业集群重点分布在中国、日本和韩国.20(二)亚洲在电子信息、新材料及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领域发展迅速.21第三章 全球先进制造业集群技术创新图景.26一、新材料集群:持续关注材料性能提升与可持续性发展.26二、高端装备集群:聚焦智能制造、清洁能源装备研发技术.26三、电子信息集群:人工智能等发展驱动硬件、软件、服务等核心技术体系加速重构.27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4四、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集群:不断创新治疗方法和研发新型医疗器械.28五、消费品类集群:注重产品多元功效性与品质健康化.29第四章 全球先进制造业集群政策图景.31一、北美洲以技术创新为着力点,发挥市场导向作用,重视长期基础科学及尖端科技研究.31二、欧洲重视扶持中小企业,促进跨国协同合作,充分发挥集群发展促进组织的织网作用.33三、亚洲通过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促进集群快速发展,注重产业链升级,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35第五章 全球先进制造业集群学术研究图景.37一、关注制造业空间集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38二、关注制造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和绩效.39三、关注经济全球化、低碳绿色化、生产智能化等新趋势背景下的集群转型升级研究.40第六章 全球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趋势.42一、以促进创新和增长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42二、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持续引领世界经济增长.44三、全球产业链重构加速产业集群布局调整.44四、政产学研高效联动仍是集群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路径.45五、基础技术和跨界融合是集群技术创新的主要关注点.46六、数字技术蝶变正在改变集群网络协作形态.46七、世界各国积极探索加快建设低碳和近零碳集群.47八、文化在促进集群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得到更多重视.48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5第七章 相关启示和建议.49一、以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重点夯实集群基础优势.49二、以加快建立体系化创新平台为重点构建创新生态.50三、以提升集群发展促进组织能力为重点完善协作网络.51四、以集群品牌和文化建设为重点促进共同行动.51附表:全球典型先进制造业集群表.53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6第一章 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新时期产业竞争的有效生态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聚,以共享社会文化、基础设施、制度公约为基础,以创新知识持续外溢转化为核心,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密切联系的企业和配套机构竞合共生形成的网络化产业组织形态,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新形势下驱动经济增长、产业高效组织、快速融合创新、参与国际竞争的最有效和最重要的载体。一、优化效率、提升质量、促进增长的有效组织生态产业集聚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集群可以提高企业、区域和国家的竞争力,相关增长极理论认为只要一种产业(通常指产业龙头企业)落到一地,就会引起连锁的积累效应,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并将增长效应扩展到邻近地区。产业集群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协作,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区域生产效率,同时不断促进资源要素集聚,辐射带动区域内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地区和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世界银行每年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国际投资主要向重要产业集群区位转移和集中。从全球各国的工业化历程看,产业集群都是一个区域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引擎,过程中崛起和形成了像英国曼彻斯特、美国匹兹堡、德国慕尼黑、韩国汉城等全球知名城市。在 2008 年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期,2009-2019年,年平均增速为3.2%,低于 1999-2009 年的 3.5%。在疫情冲击下,2020-2022 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约 1.9%。在此背景下,各国都把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促进其经济复苏的重要手段,例如美国制定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推出了“工业 4.0”战略,日本发布了制造业竞争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7策略,加强对先进制造业技术、区域、生态的前瞻布局,重要目的就是培育发展经济新增长极。二、促进知识流动、跨界融合、加速创新的有效组织生态产业集群通过空间集聚、知识外溢和集体行动等,促进相关企业和各类支撑性机构紧密互动而加速创新,从而推动区域形成源源不断的竞争力。产业集群是产业创新的源泉和核心,硅谷高科技产业集群、波士顿生物技术产业集群等高度集聚了全球领域内最顶尖的人才、研发机构和企业等,领域内主要的创新成果几乎都源于这些集群。当前,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各国都在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技术创新的周期在缩短,创新的融合性在增强,需要更高效的组织方式提高知识流动、融合创新的效率。产业创新既取决于创新型的企业家和科技人才,也取决于知识学习过程中企业之间、产学研之间关系的质量、强度及其网络结构。前一轮产业创新更多依赖于领军企业家和人才,新时期产业创新对跨领域融合性增强,产业集群既能汇聚优质资源,又有利于促进知识流动和跨界融合,树立共同目标,是新时期产业创新的最有效组织。世界各国在近年的关于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中,都把依托集群建立创新网络作为一项重要目标,美国白宫发布的 2022 版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明确提出加强和振兴先进制造业生态系统。三、促进区域不断升级跃升、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组织生态产业集聚区和部分产业集群不一定能长期存在,随着产业技术变革,有些会消亡,有些会持续创新成长、迭代升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融合了产业、技术、人才、金融、文化等多重要素,在其高效的融合创新下,更能实现产业、技术的迭代,树立区域产业形象,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8拓宽区域发展空间,有效促进区域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美欧是推进和完成工业化较早的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伴相生,工业化进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在全球具有较大影响力、产业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例如美国硅谷、底特律汽车城、德国赫尔佐根赫若拉赫体育小镇、日本筑波科技城等。但随着近年来技术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产业集群也需进一步创新升级。目前这些区域都在加快探索,不断创新升级区域想象,以构建新的区域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增长。例如,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将原有坚持 100 多年的“cradle of theautomobile”(现代汽车的起源地)的区域产业定位转向“mobile offuture made in Baden-Wrttemberg”(未来出行之城),使得巴登符腾堡州发展实现了升级和拓宽。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围绕产业转型和城市发展需要,实现了从“汽车工业城市”到“科技创新城市”的产业形象转变,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和活力的城市之一。产业集群集聚各类发展要素,致力于促进这些要素的平衡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帮助城市形成产业持续优化升级的自适应生态,促进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四、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有效组织生态跨国公司、龙头企业是上一轮全球化和国际竞争中的主要推动力量,这些大型公司的竞争实力是一国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在先进制造领域拥有众多综合实力较强的跨国公司,2023 年财富世界 500 强排行榜中,美国有 135 家与大众生活和健康相关的跨国公司,德国拥有大众、戴姆勒、宝马、西门子等排名居于前列的世界知名制造企业,日本则拥有三菱、本田、日产等企业。近年来,我国国际制造优势不断增强,入列世界 500 强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9的企业也随之增多,2023 年有 142 家企业进入世界 500 强,已经超过美国。但从质量效益看,仍然有不少差距,世界 500 强的平均利润为 58 亿美元,而我国上榜企业的平均利润是 39 亿美元,主要集中在金融、科技、媒体、通信、能源领域,在先进制造领域上榜较少。随着全球产业链由水平分工向区域化、分散化、多元化布局转变,下一阶段的国际竞争也逐渐转变为若干优势企业、专业企业、研发机构构建的集群协同创新、产业生态之间的竞争。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关键技术突破、龙头企业和冠军企业培育,重建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载体。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10第二章 全球先进制造业集群区域图景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代表着区域产业布局。本报告把在公开信息和研究论文讨论度高作为全球有影响力的制造业集群的标准,依据各国产业集群地图、网络舆情、学术研究等资料,梳理了目前1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发布的 2022年工业发展报告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在全球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地位的产业集群(共计 150 个,如图 2-1所示)。一、全球形成三大制造中心网络 总体来看,有影响力的制造业集群仍主要集中在全球三大制造中心网络,即以美国、加拿大为中心的北美生产网络,以德国、法国、荷兰和意大利为核心的欧洲生产网络,以中国、日本、韩国为核心的亚洲生产网络,不同的生产网络抓住了不同主导产业在全球崛起的机遇,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和发展特征都不同。当前,亚太地区制造业集群崛起速度较快,亚太地区发展中和新兴工业经济体在世界制造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已从 2000 年的 15%左右跃升至2020 年的近 45%1。从区域分布来看,全球制造业集群布局受产业变迁和迭代的影响,三大洲形成区域特色化产业集群带布局,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洲以工业城市分割化发展产业集群,欧洲以德国为中心区域主导集群创新发展,亚洲产业集群集中在沿海区域,以贸易和生产制造型集群为主。具体到产业领域,欧美发达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消费品制造业集群的发展基础雄厚;亚洲国家产业集群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新兴制造业领域具11备一定优势。图 2-1 全球典型产业集群领域分布数据来源:报告课题组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二、北美先进制造业集群创新力强,国际性特征突出(一)工业城市分割化产业集群发展(一)工业城市分割化产业集群发展北美洲产业集群以美国为主,形成三条以工业城市为依托的分布带。一是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以底特律、匹兹堡、芝加哥等工业城市为代表,分布有汽车、机器人、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二是美国南部沿海工业区,以休斯顿为代表,随着墨西哥湾石油的开发而逐步兴起,形成了石油化工、航空航天和电子工业等产业集群。三是美国西部沿海工业区,以洛杉矶、旧金山、圣迭戈等工业城市为代表,依托高校及科研机构形成了一批高科技产业集群。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12(二)优势集群集中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航空航天领域(二)优势集群集中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航空航天领域北美洲生物医药产业在全球处于主导地位,2021 年医药产品占据全球近一半的市场份额,具有较高的集中度,其中美国是全球生物医药最大的研发强国,相关产业总产值约占 GDP的 17%,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发源地。同时,美国是全球主要的通用航空制造大国,2021 年全年出货量 1670架,占全球总量的 48%。在电子信息领域,以硅谷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集群成为世界电子产业和计算机产业发展高地,引领着世界科技创新潮流。1.北美洲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制造业集群科技创新实力全球领先。在报告梳理的北美洲有影响力的 33 个集群中,生物医药相关集群为 10 个,如表 1-1。各集群内拥有诸多世界级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如跨国医药巨头辉瑞、默沙东、诺华,著名研究型生物制药公司艾伯维,发展历史悠久的礼来公司,全球生物技术公司 Biogen等,形成了全球化销售网络,行业影响力较强。研究机构以顶尖医学院、专业研究所为主,例如麻省理工学院拥有世界最大的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开创“大学 企业”的合作研究模式,实现了研究、实验、教学、应用等功能综合发展。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公布的2022 年美国十大医药集群地区最新榜单,有“基因城”之称的波士顿地区是美国排名第一的生物制药集群,北美最具价值 TOP18 生物医药公司2中位于波士顿的有 5 家,肯德尔广场更被称为全球医药产业的“华尔街”以及“世界上最具创新性的 1 平方英里”,聚集了 13家入选国际 TOP20 的生物医药公司。表 1-1 北美洲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制造业典型集群集群名称集群名称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研究机构研究机构2全球知名投行 Torreya对北美生物医药公司估值进行排名,评选出了前 18 强。这 18 强公司各具亮点,专注领域覆盖基因编辑、细胞疗法、RNAi疗法等热门产品/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13北卡罗来纳州生命科学制造集群百健、葛兰素史克、默克、诺和诺德、诺华、辉瑞北卡罗来纳州生物技术中心、杜克大学波士顿生物技术产业集群百时美施贵宝、渤健、默沙东、默克、波士顿科学、麦迪逊生物技术、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新英格兰医学中心旧金山生命科技湾拜玛林制药、基因泰克、诺华、拜耳和吉列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费城生物技术产业集群阿斯利康、默克、葛兰素史克、丹纳赫公司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费城儿童医院、科里尔研究所、克里斯蒂安娜护理基因编辑研究所、杰斐逊健康、天普大学和威斯塔尔研究所芝加哥生物技术产业集群艾伯维、雅培公司、百特医疗保健、赫斯派拉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西北大学明尼阿波利斯医疗设备和生物技术集群美敦力公司、3M公司、联合健康集团明尼苏达大学、梅奥医疗集团新泽西州医药产业集群强生公司、赛诺菲公司、默克公司、罗氏、诺华新泽西创新研究所、罗文大学细胞和基因治疗中心、科里尔医学研究所纳什维尔医疗保健产业集群HCA 医疗保健公司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梅哈里医学院圣地亚哥生物医药集群葛兰素史克、基因泰克、赛默飞世尔、BD生命科学索尔克研究所、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洛杉矶生物医药集群ImmunoCellular Therapeutics、Nantcell、Xenco、Synedgen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南加州大学、佩珀代因大学资料来源:报告课题组根据公开信息整理2.创新性企业集聚与资本涌入带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在报告梳理的北美洲有影响力的 33 个集群中,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 6个,如表 2-2。集群内的龙头企业多数为科技创新公司,如苹果、谷歌、甲骨文等作为行业的头部企业,国际影响力较大。研究机构多数为高校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中心组成,在完善的金融资本支持体系下,大量的资本投入释放了更多创新活力。以硅谷为例,2022 年其专利数量为 20424 件,在加州和全国范围内的专利注册份额分别占 46%和 13%,最初是以斯坦福大学为创新基础,成立了第一批信息技术领域的创业公司。2021 年硅谷整体风险投资总额为441 亿美元,占全美风险投资总额的 16%,主要投资领域为互联网产业,占比 41%,而与硅谷相比,同年北京和上海风险投资总额仅为 136 亿美元和 134 亿美元,差距较大。科技型企业同样是硅谷创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14新发展的有力支撑。2022 年硅谷独角兽企业 101 家,占美国总量的16%,其中不乏估值已经接近 100 亿美元的企业如 TripActions、Nuro等。表 2-2 北美洲电子信息制造业典型集群集群名称集群名称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研究机构研究机构亚特兰大科技集群可口可乐、First Data、达美航空、UPS达美航空 The Hanger 创新中心、First Data学习及创新中心硅谷高科技产业集群高通、谷歌、苹果、英特尔、惠普、思科公司、Meta、特斯拉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圣克拉拉大学、圣荷塞大学等奥斯汀科技中心戴尔科技、IBM、甲骨文公司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魁北克省基于人工智能的供应链超级集群加拿大量子计算技术公司D-Wave Systems麦吉尔大学、康考迪亚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数字技术超级集群Ideon TechnologiesDias地球物理公司、加拿大信息技术与综合系统数学组织、西蒙弗雷泽大学安大略省先进制造超级集群Novonix,MDA麦克马斯特创新园、麦克马斯特大学资料来源:报告课题组根据公开信息整理3.北美洲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聚焦在航空航天领域,历史悠久、产业链完备。在报告梳理的北美洲有影响力的 33 个集群中,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为 6 个,且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领域,如表 2-3。龙头企业发展历史悠久,国际市场占有率较高,在区域内形成了较完备的供应链、产业链。例如,波音公司在历经 100 多年的发展后,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航空航天公司、美国最大的出口商、华盛顿州最大的私营雇主,市场份额在最高时期曾达到 80%以上。位于西雅图以北的艾弗雷特是波音公司全球最大的工厂所在地,周边聚集有1000 多家波音的配套供应商、服务商。波音公司总部所在的华盛顿州是美国的航空工业中心,形成了涵盖航空电子、航空材料、航空设备、飞机内饰、检测服务等环节的完备产业链。集群内的研究机构多数为一流高校以及国家实验室,例如曾被评为“世界最创新大学”的华盛顿大学、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下属最大的太空研究中心约翰逊航天中心等,基础设施完备,支撑集群技术成果创新。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15表 2-3 北美洲高端装备制造业典型集群集群名称集群名称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研究机构研究机构南加州航空制造业集群Space X、美国空境公司、蓝宝石能源、通用动力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加州州立大学、蒙特贝罗联合学区、由加州理工学院管理的喷气推进实验室西雅图航空航天制造集群亚马逊、波音公司、微软华盛顿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魁北克省蒙特利尔航空产业集群庞巴迪宇航公司、贝尔直升机公司、普惠公司、CAE 公司麦吉尔大学、Aero Montreal芝加哥制造业集群卡特彼勒、联合航空控股公司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卡特彼勒公司德克萨斯州航空产业集群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美国航空集团、雷神公司约翰逊航天中心、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德州农工大学等。匹兹堡机器人产业集群谷歌、优步、美国铝业、阿勒格尼技术、多邻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匹兹堡大学、ARM(先进制造机器人)研究所资料来源:报告课题组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三、欧洲先进制造业集群基础雄厚,品牌性特征突出(一)德国中心化区域主导集群创新发展(一)德国中心化区域主导集群创新发展在欧洲各国中,德国保持着全球领先的工业实力,制造业占GDP 的比重在 1995 年以后长期保持在 20%-23%之间。根据 2020 年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欧洲产业集群和产业变革全景报告,排名前20 名的聚集地明显集中在西欧地区,其中德国有 6个。截至 2020 年10 月,德国已形成 431 个产业创新集群,其中获得欧洲集群卓越计划“金标集群”称号的共 12个,占金标集群总量的 15.8%。(二)优势集群集中生物医药、装备和消费品领域(二)优势集群集中生物医药、装备和消费品领域欧洲在生物医药领域产业规模仅次于美国,市场和产业增长稳定,德国、法国、英国、瑞士等皆为全球著名的生物医药强国。装备领域主要集中在汽车和航空航天领域,欧洲整体上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德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汽车工业强国,法国是全球领先的航空工业大国之一。在消费品领域,欧洲标志性品牌众多,渠道网络成熟,同时还是全球时尚文化的引领者。1.欧洲生物医药集群拥有完善的创新生态网络。在报告梳理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16欧洲有影响力的 55个集群中,生物医药相关集群为 15个,如表 2-4。诺华、罗氏、阿斯利康等跨国企业和大量高度专业化的中小企业利用所在区域的竞争优势,实现了快速扩张与集聚。例如,目前有20%的欧洲生物科技公司都将总部设在瑞士3,这是由于瑞士作为人均生物技术专利世界前列、全球新药注册程序最快的国家之一,有着理想的销售市场、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充满活力的创业氛围;图特林根是全球首批发展产业集群的地区,到 1999 年,德国 85%以上的医疗器械公司均设立在此。欧洲拥有世界一流的生物医药研究院所、医疗中心和医院,在 2023 年 QS 世界大学生命科学专业排名前10 名的大学中,位于欧洲的有 4 所大学,机构密集的创新网络为实现学科交叉、临床创新、产学研医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表 2-4 欧洲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制造业典型集群集群名称集群名称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研究机构研究机构里昂生物科学园赛诺菲巴斯德生物公司、勃林格殷格翰动物保健公司、梅里埃生物公司、BD法国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员会巴黎基因谷国家基因组研究与开发公司国家科研中心、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所、国家农业研究院、原子能委员会、农业研究国际合作中心、法国国家基因测序中心、国家人类基因治疗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人类致病基因测序中心阿尔萨斯生物谷赛诺菲一安万特、诺华、Transgene、凡塔纳、礼来公司、布鲁克、密理博等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法国国家卫生和医学研究所、消化道癌症研究院、工业产权研究中心丹麦-瑞典生物医药谷诺和诺德、灵北制药、利奥制药欧洲散裂中子源、激光同步加速器源MAX IV 和哥本哈根糖尿病研究中心Steno、哥本哈根大学,隆德大学,国立血清研究所瑞典生物科技产业集群法玛西亚、阿斯利康、通用医疗卡罗林斯卡学院、斯德哥尔摩大学意大利医药产业集群先灵葆雅、博莱科圣拉菲尔医院、圣拉菲尔科学研究所戈尔韦医药技术集群美敦力公司、雅培、麦瑞通、波士顿科学爱尔兰国立大学德国纽伦堡医谷集群西门子医疗公司、诺和诺德、利奥制药、百特金宝Fraunhofer集成电路研究所、Max-Planck光科学研究所、西门子成像科学研究所、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3根据2023 瑞士生物科技报告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17慕尼黑生物医药集群罗氏,诺华,安进,米克罗麦特,麦迪金,ExosomeDiagnostics,GPC,MorphoSys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魏恩施蒂芬特里斯多夫应用科学大学、慕尼黑应用技术大学、德国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图特林根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蛇牌、凯尔斯玛丁弗赖堡大学、图宾根大学、乌尔姆大学伊斯坦布尔健康产业集群abdi lbrahim 公司、Nobel制药公司、土耳其 ILKO制药公司圣克苏科实验室、诺斯全信息技术公司巴塞尔健康谷生命科学中心罗氏、诺华、Ciba、Straumann巴塞尔大学、弗里德里希米舍尔研究所、巴塞尔免疫研究所、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加泰罗尼亚生物区Almirall,Esteve,Ferrer,基立福、Uriach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加泰罗尼亚生物工程研究所伦敦、剑桥、牛津金三角拜尔、安进、阿斯利康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爱丁堡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东芝医疗、Roslin Cells爱丁堡大学、莫登研究院资料来源:报告课题组根据公开信息整理2.欧洲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领域,发展历史悠久。在报告梳理的欧洲有影响力的 55 个集群中,高端装备集群为 11 个,集中在航空航天领域,如表 2-5。据欧洲航空航天产业聚集区伙伴关系(EACP)统计,欧洲共有 41个航空航天产业聚集区。龙头企业进入航空航天领域市场较早,如全球第一大飞机制造商空中客车于 1970 年成立,并将总部设在有着“欧洲宇航之都”美誉的法国图卢兹,目前在欧洲商业和军用航空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研究机构多数为国家级的实验室、研究中心等,整体研究实力强大,如拥有欧洲最大的航天研究中心图卢兹航天中心 CST、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航空航天学术机构皇家航空学会等。表 2-5 欧洲高端装备制造业典型集群集群名称集群名称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研究机构研究机构图卢兹航空谷空中客车、ATR、达索航空法国航空航天实验室、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图卢兹航天中心 CST、卢兹-南比利牛斯联合大学、图卢兹第三大学欧登塞机器人产业集群优傲机器人、名傲移动机器人丹麦技术研究所、欧登塞机器人机构、Syddanske Forskerparker 机构瑞典环保设备产业集群恩华特集团、北欧生态能源公司、Chemrec斯德哥尔摩国际环境研究院瑞典航空航天产业集群RUAG Space、萨博集团、GKN查尔默斯理工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18意大利皮埃蒙特航空航天产业集群GE Avio Aero,Avio SpA,Leonardo,Thales Alenia Space、UnitedTechnologies Corporation都灵理工大学和其他专业研究中心瓦隆大区航空航天产业集群Sabca、Sonaca、TechnoSpace Aero、SamtechCSL 研究中心下萨克森航空集群空中客车、PremiumAerotec、Broetje-Automation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德累斯顿电子技术推动研究中心、下萨克森航空研究中心汉堡航空产业集群汉莎技术公司、空中客车、赛峰集团汉堡应用航空研究中心瑞士航空集群皮拉图斯、SR Technics、Jet Aviation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洛桑联邦理工学院马德里航空航天集群欧洲宇航防务集团、SENER、Tecnalia Aerospace马德里理工大学、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瑞典机器人谷ABB集团、庞巴迪、H&M集团、阿特拉斯、伊萨瑞典皇家理工大学、查尔姆斯理工大学、梅拉达伦大学资料来源:报告课题组根据公开信息整理3.欧洲传统汽车龙头企业资源实力雄厚,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力大。在报告梳理的欧洲有影响力的 55个集群中,汽车相关产业集群为 7个,如表 2-6。欧洲的汽车工业起源于 19世纪末期,集聚了诸多实力雄厚的世界级整车龙头企业,如德国的大众、奔驰、宝马、保时捷,瑞典的沃尔沃,意大利的法拉利,英国的劳斯莱斯、路虎、宾利等,2022年全球车企收官市值排名前十中,欧洲揽下四席。其中,德国作为欧洲的汽车制造业中心长期以来享誉全球,汽车生产量约占欧洲总量的 20%4,宝马、奔驰、奥迪三大品牌占据了全球高端汽车市场 70%的份额。在 Brand Finance 2023 年度全球最具价值汽车品牌中,德国品牌总价值占比 31.35%。欧洲汽车制造业集群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生态体系,在全球汽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以全球四大汽车产业集群之一的斯图加特集群为例,目前集群内聚集了 2000 多家汽车相关企业和超过 20家与汽车产业相关的高校院所及研发机构,其不仅是戴姆勒、保时捷总部所在地,还拥有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世界领先的汽车空调和发动4根据国际汽车制造商组织(OICA)数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19机冷却系统专业厂商贝尔、功率半导体巨头英飞凌等多家零配件企业,有着强大的产业链配套体系,校企之间通过双元教育体制达成合作,为当地的汽车产业提供人才支撑。近年来,受全球碳减排政策的出台以及能源价格高企的影响,欧洲车市电动化进程加快,2018-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年均增长率为 58%5,2022 年欧洲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 24.1%6,其中北欧是当前欧洲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最高的区域,挪威已达 88.5%,瑞典超过 50%。欧洲各国还出台了补贴购车、减免税收、加快充电桩建设等多项激励政策,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未来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空间广阔。表 2-6 欧洲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典型集群集群名称集群名称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研究机构研究机构瑞典汽车制造产业集群沃尔沃、萨伯和斯堪尼亚查尔默斯理工大学意大利汽车制造产业集群法拉利、阿尔法罗米欧、玛莎拉蒂、蓝旗亚、兰博基都灵大学、都灵理工大学及企业研发机构匈牙利汽车产业集群奔驰、奥迪、博世、铃木企业研发部门沃尔夫斯堡汽车产业集群大众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大众 R 部门德国斯图加特汽车产业集群戴姆勒-奔驰、保时捷、博世、采埃孚、贝尔斯图加特大学、巴登-符腾堡州创新联盟巴伐利亚汽车集群宝马、奥迪巴伐利亚州大学、巴伐利亚州科学研究院、慕尼黑工业大学比扬古汽车产业集群雷诺雷诺科技研发中心、高等汽车制造与航空工程技术学院、巴黎文理研究大学资料来源:报告课题组根据公开信息整理4.欧洲消费品制造业集群品牌性突出,研发和创意设计能力强。在报告梳理的欧洲有影响力的 55 个集群中,消费品类集群为 9 个,如表 2-7。遍布各行业的头部企业历史悠久,依托早期的资本积累,已发展成为系列知名品牌,如建立于 1837 年的法国顶级奢侈品巨头爱马仕、创办于 1867 年的全球最大的食品饮料公司雀巢、源自1905 年的瑞士手表劳力士、创立于 1909 年的全球最大化妆品集团欧5根据国际汽车制造商组织(OICA)数据6根据欧盟委员会数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20莱雅、成立于 1929 年的日化巨头联合利华等。此外,欧洲还形成了法国香槟、帕尔玛火腿、帕马森芝士等地理标志产品。自有品牌占欧洲主要市场总销售额的 40%以上,拥有的品牌数量是美国的两倍。品牌独特的价值内核离不开对产品品质的精益求精,更在于对技术创新的重视。欧洲消费品制造业对研发投入大,且各创新主体之间形成了紧密合作,有力支撑了集群创新发展。例如,2022 年欧莱雅研发投入金额为 11.38 亿欧元,占其销售额的 3%,相比去年增加了10%以上;法国皮尔法伯集团作为全球第二大药妆研发商,与巴黎第六大学及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在皮肤学护肤品领域的合作荣获法国 AEF 研究与革新大奖。表 2-7 欧洲消费品制造业典型集群集群名称集群名称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研究机构研究机构丹麦农业食品园阿尔乐奥胡斯大学生物技术实验室、阿尔乐研发中心意大利蒙特贝鲁纳运动鞋生产集群健乐士、泰尼卡、Nordica企业研发部门意大利佛罗伦萨时装产业集群Gucci、菲拉格慕、佛罗伦萨集团柏丽慕达时装学院、佛罗伦萨大学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食品产业集群百味来、帕马拉特、格兰那诺意大利农业与经济研究院、博洛尼亚大学、帕多瓦大学普拉托纺织产业集群Gucci、Prada佛罗伦萨大学瓦赫宁根食品谷雀巢、达能、联合利华、亨氏、美赞臣瓦赫宁根大学与研究中心葡萄牙软木产业集群阿莫林集团企业研发部门、波尔图大学法国化妆品谷欧莱雅、迪奥、娇兰、纪梵希、香奈儿、爱马仕、皮尔法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法国国家农艺研究所、法国地球科学研究所、奥尔良大学、鲁昂大学、巴黎第十三大学及其实验室等瑞士制表奢侈品产业集群百达翡丽、江诗丹顿、卡地亚、劳力士、欧米茄、斯沃琪纳沙泰尔大学、日内瓦大学资料来源:报告课题组根据公开信息整理四、亚洲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速度快,新兴性特征突出(一)亚洲产业集群重点分布在中国、日本和韩国(一)亚洲产业集群重点分布在中国、日本和韩国中国已形成以“一带三核两支撑”为特征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空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21间分布总体格局。日本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北海道、东北、关西、九州、冲绳、关东等地区。韩国形成了 7 个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分别是首尔首都圈集群、忠清道圈集群、湖南圈集群、江源圈集群、大庆圈集群、东南圈集群和济州圈集群。(二)亚洲在电子信息、新材料及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领域(二)亚洲在电子信息、新材料及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领域发展迅速发展迅速发达国家依然保持着产业技术研发设计领域的优势,随着全球产业转移调整,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工业水平不断提升,实现持续较快增长。尤其是抓住了近二十年电子信息、材料和汽车等行业高速发展的机遇,形成了具有较大规模优势的生产性集群,并逐渐向创新性集群转变。近十年来,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增长 120%,新材料产业产值总规模增长近 6 倍,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20%,新能源汽车全球销量从 1.28 万辆增长至 688.7 万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亚洲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通过研发投入与持续创新实现快速发展。在报告梳理的亚洲有影响力的 55 个集群中,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为 16 个,如表 2-8。日本、韩国以电子元器件、半导体为主,中国以集成电路、通信技术、软件与互联网等为主。集群中的龙头企业多数为高新技术企业,其中日本、韩国发展基础较好,形成了一批全球鲜明的世界性品牌,如韩国的三星电子、LG、SK 海力士等跨国集团,日本享誉盛名的索尼、东芝、松下等;中国企业在持续的技术创新中实现快速增长,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和出口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利润从 2012 年的 7.9%增长至2021 年的 38.9%,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例如京东方作为新型显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22行业头部企业之一,其产品在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电视等五大领域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集群内研究机构以高校、国家实验室为主,研发投入经费庞大。以韩国为例,在“半导体工业振兴计划”中,韩国政府共投入了 3.46 亿美元的贷款,并吸引了20 亿美元的私人投资,同时通过“BK21”及“BK21”计划、半导体希望基金对研究院所与企业进行专项支援。在这样的资金投入下,韩国的存储技术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便实现了对美日的赶超。表 2-8 亚洲电子信息制造业典型集群集群名称集群名称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研究机构研究机构京畿道电子技术集群三星、LG 电子、现代汽车、起亚汽车、现代摩比斯公司京畿道首尔大学共同研究院京畿道半导体集群三星电子、台积电、SK海力士企业研发中心昌原国家工业区LG 电子、KISCO韩国钢铁韩国国防技术规划与发展研究院龟尾国家工业区三星电子、LG 电子、大宇龟尾电子信息技术院首尔数字媒体城LG Telecom、MBC 电视台、PantechDMC 研发中心大德科技园三星电子,SK 集团韩国科学技术院、韩国电子通讯研究院、韩国原子力技术研究院、韩国生命工学研究院、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北九州半导体产业集群东芝、NEC、松下、富士通、索尼、第一精工、千叶福冈系统 LSI综合开发中心、熊本县的组装制造中心、大分县检测中心;系统信息科学研究院(九州大学)、微化综合技术中心(九州工业大学)新加坡信息通信技术集群阿里巴巴、Facebook、Garena、谷歌、Grab、Lazada、雷蛇国家量子计算中心(NQCH)、量子技术中心(CQT)印度班加罗尔 ICT 集群英特尔、德州仪器、通用电气、微软、IBM印度科学研究所、印度信息技术学院北京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小米、百度、京东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东莞市智能移动终端集群华为、OPPO、vivo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广东省智能终端工业设计研究院青岛市智能家电集群海尔、海信、澳柯玛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台湾新竹科学园台积电、联电、宏碁、Acer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交通大学,中国台湾太空中心、芯片系统设计中心、纳米组件实验室、工业技术研究院杭州市数字安防集群大华股份,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深圳市新一代信息通信集群华为、比亚迪、中兴通讯、创维、TCL鹏城实验室、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武汉市光电子信息集群三安光电、瑞华光电、芯映光电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光谷实验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23资料来源:报告课题组根据公开信息整理2.亚洲新材料集群在细分领域市场集中度高。在报告梳理的亚洲有影响力的 55 个集群中,新材料集群为 6 个,如表 2-9。日本、韩国在碳纤维、纳米材料、电子材料等领域优势突出,如以东丽、东邦、三菱化学为代表的日本碳纤维企业在全球小丝束碳纤维市场占据了 65%以上的市场份额,韩国三星、日本出光兴产等在 OLED发光材料方向处于领先地位,日立、住友、三菱化学等在半绝缘砷化镓领域占有 90%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国在稀土材料等相对低端工业应用领域占有较大市场份额,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和资源的支持下蓬勃发展。2022 年我国稀土储量、矿产量在全球占比分别为 33.77%与 69.98%,均位居世界第一,且为最大的稀土永磁材料生产国和出口国,龙头企业竞争优势明显。表 2-9 亚洲新材料产业典型集群集群名称集群名称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研究机构研究机构丽水国家产业园LG 化学、GS加德士国家支持经济部、韩国产业地公团日本筑波科学城英特尔、softether、住友化学株式会社、日立筑波大学赣州市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集群中国稀土集团、金力永磁、晨光稀土、中科三环、赣锋锂业江西省钨与稀土研究院、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东丽合成纤维集群三菱、东丽、东邦石川县工业研究所、福井县工业技术中心玛塔普工业园泰国国家石油有限公司泰国第七天然气处理厂延布工业城沙特阿美公司、中国石化阿美底特律研发中心资料来源:报告课题组根据公开信息整理3.中国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速增长,中日韩三国引领全球动力电池行业发展。在报告梳理的亚洲有影响力的 55个集群中,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为 10 个,如表 2-10。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显示,2022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 8 年保持全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24球第一,市场占有率提升至 25.6%,高于上年 12.1 个百分点,比亚迪和上通五菱从 2020年至今一直是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前三的品牌。特斯拉上海工厂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的技术进步,蔚来、理想等本土新兴高技术企业的成长焕发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造活力。日韩两国则在氢能产业及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日本将分布式热电联供系统和氢燃料汽车作为发展重点,丰田等传统车企凭借研发、生产等方面的优势基础,陆续推出了更多车型;韩国已拥有自主膜电极技术,实现了氢能终端产品研发的多元化。除了整车制造外,中日韩三国在新能源动力电池行业形成了较强的竞争力,市场份额高度集中。根据 SNEResearch 发布的 2022 年全球动力电池总装车量数据,排名前十的企业均为中日韩国企业,市场份额合计高达 91.4%,其中宁德时代以191.6GWh的装机量位居全球第一,市场份额占比 37%。图 2-2 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 TOP10 企业市场份额数据来源:SNE Research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25表 2-10 亚洲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典型集群集群名称集群名称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研究机构研究机构武汉市、襄阳市、十堰市、随州市汽车集群东风汽车、恒信汽车、程力汽车湖北省专用汽车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汽车技术研究院、东风汽车工程研究院(襄樊)、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联合研究中心(襄阳)、湖北省专用汽车研究院长春市汽车集群中国一汽、长春一汽、富奥汽车一汽技术中心(长春汽车研究所)、长春汽车材料研究所、吉林大学南岭校区汽车实验室上海市新能源汽车集群上汽集团、特斯拉(上海)、蔚来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中国汽车产业研究院(上海分院)、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爱知县汽车产业集群丰田汽车公司;电装公司;爱信;铃木汽车株式会社丰田中央研究所日本福岛可再生能源集群东芝能源系统株式会社;福岛风力发电公司;福岛燃气发电有限公司国家先进工业科学技术研究所;福岛可再生能源研究所新加坡裕廊工业区壳牌、埃克森美孚、杜邦、巴斯夫等新加坡科技研究院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汽车集群印度巴拉特锻造公司、塔塔、奔驰、通用、大众、福特希瓦吉大学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东风日产、广汽集团、小鹏、广汽传祺广汽集团汽车工程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日本东京汽车产业集群本田汽车、日产汽车本田技术创新研究所温州市乐清电气集群正泰、德力西、人民电器乐清物联网技术创新实验资料来源:报告课题组根据公开信息整理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26第三章 全球先进制造业集群技术创新图景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核心要义,全球有影响力的集群引领着世界技术创新。本部分基于 150 个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重点梳理了新材料、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消费品类集群内龙头企业专利布局、创新成果等信息,提出这些集群主要的技术创新方向,以为我国相关领域集群开展技术创新、技术孵化、应用落地等提供参考。一、新材料集群:持续关注材料性能提升与可持续性发展龙头企业的专利及创新成果方向主要聚焦材料高强度、高韧性、高温耐受等性能的提升与可持续性发展。例如,被用于减轻产品重量而不影响其强度的高性能复合材料,被用于增强现有材料的性能并创造具有独特特性的纳米材料,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等新能源材料,以及生物医用材料和智能制造材料等,都将是未来材料领域技术创新与竞争的焦点。表 3-1 新材料集群部分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情况企业企业所在国家所在国家所在集群所在集群专利及创新成果专利及创新成果东丽日本东丽合成纤维集群树脂、薄膜、纺织品、碳纤维和高级复合材料巴斯夫德国路德维希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纳米材料、分离和混合加工作业、半导体材料万华化学中国宁波市磁性材料集群聚氨酯、丙烯及其下游丙烯酸、环氧丙烷材料研发赣锋锂业中国赣州市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集群锂电池、电芯及其直接材料日立日本日本筑波科学城电子电气产品材料、高分子薄膜、树脂材料、太阳能电池相关材料、能源材料资料来源:报告课题组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二、高端装备集群:聚焦智能制造、清洁能源装备研发技术通过对全球有影响力的装备制造集群内龙头企业的专利及创新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27成果方向分析发现,一方面,随着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智能传感技术、移动嵌入式系统等新兴技术与传统制造行业快速融合发展,各企业加快布局智能制造装备方向的专利成果,实现工程机械流程工艺的智能化、自动化,如中联重科的大型柔性智能备料车间突破了高精度智能切割等关键技术,在行业内首次实现从钢板来料到成品交付的全流程智能制造。另一方面,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清洁能源装备的创新成果数量不断增加,例如,卡特彼勒不仅拥有适用多种清洁燃料的发电机组和微电网技术,还在积极开发氢燃料电池和发电机组。表 3-2 高端装备集群部分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情况企业企业所在国家所在国家所在集群所在集群专利及创新成果专利及创新成果三一集团中国长沙市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氢燃料产品、电动设备、混凝土泵技术中联重科中国长沙市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人机协同、高精度智能切割、碳纤维臂架泵车、纯电动汽车起重机徐工集团中国徐州市工程机械集群混合动力汽车、起重机、液化天然气装载机、纯电动无人驾驶扫路机卡特彼勒美国芝加哥制造业集群集成光伏、发电机组、程序控制系统、工程机械智能化、液压混合动力技术波音公司美国西雅图航空航天制造集群增材制造、传感器检测、无线通讯传输、无人驾驶飞机、高超声速技术资料来源:报告课题组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三、电子信息集群:人工智能等发展驱动硬件、软件、服务等核心技术体系加速重构通过对全球有影响力的电子信息集群龙头企业的专利及创新成果方向分析发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征突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逐步成为新工业革命的核心领域。信息通讯领域 6G 研发加速布局,以华为、LG、三星、爱立信等为代表的企业为主要力量,数据交换网络、无线电传输系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以苹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28代表的科技巨头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机交互等领域专利布局进程加快,例如其最新的 Vision Pro 交互功能专利成果包括智能戒指、眼动交互、虚拟键盘、空间音频等,拓展了更多使用场景。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持续深化发展,三星、IBM、索尼、微软等大型跨国公司为相关产业技术领域专利申请的主力军,重点布局的技术包括量子计算、传感器、天线射频、RFID等。表 3-3 电子信息集群部分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情况企业企业所在国家所在国家所在集群所在集群专利及创新成果专利及创新成果苹果美国硅谷高科技产业集群跟踪手势交互、处理设备的部件或配置、人工智能和可穿戴设备、人机交互装置、人机互联、GUI对象操控三星韩国京畿道电子技术集群智能手机、虚拟现实、半导体材料及工艺、SM卡、家庭自动化、6G、物联网微软美国硅谷高科技产业集群办公自动化、通信控制协议、操作系统、加盖显示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网络安全Meta美国硅谷高科技产业集群加盖显示器、人机交互、社交网络华为中国深圳市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群用户设备、控制信息、移动终端、物联网、5G、6G戴尔美国硅谷高科技产业集群计算机硬件、数据存储和网络安全、控制器和运算器、电气元件索尼日本北九州半导体产业集群眼动追踪、多层传感器、音频设备、控制手柄、工业物联网爱立信瑞典瑞典 kista 移动谷集群无线通信网络、数字信息传输、通信传输系统、数据交换网络、物联网资料来源:报告课题组根据公开信息整理四、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集群:不断创新治疗方法和研发新型医疗器械通过对全球有影响力的生物医药集群内龙头企业近年来的专利及创新成果进行分析发现,生物医药主要聚焦在组合物、化合物、抑制剂等方面,其中小分子化合物在新药研发专利申请中占大多数,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29细胞治疗、基因疗法、蛋白降解疗法等前沿的治疗方法热度持续。例如,诺华开发的治疗脊髓型肌萎缩症的 AAV 基因疗法 Zolgensma,阿斯利康开发的靶向 NGF 和 TNF 的双特异性融合蛋白等。此外,为了提升全球高端医疗设备及服务可及性,各企业不断探索研发新型器械设备,包括医学影像设备、手术辅助设备等。以全球最大医疗器械公司美敦力为例,其大部分专利覆盖辅助保健领域、成像诊断设备、修复设备、测量设备和远程医疗等领域,包括经导管植入式无导线起搏系统、用于长导管递送系统的混合密封托盘等。表 3-4 生物医药集群部分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情况企业企业所在国家所在国家所在集群所在集群专利及创新成果专利及创新成果诺华瑞士巴塞尔健康谷生命科学中心有机医药配置品、免疫球蛋白、抗肿瘤药、免疫试验材料瑞辉美国波士顿生物技术产业集群抗病毒化合物、抗肿瘤药、核酸分子和糖缀合物疫苗、免疫原性疫苗默沙东美国波士顿生物技术产业集群肿瘤免疫疗法、抗感染药、含有机有效成分的医药配制、载体蛋白疫苗阿斯利康英国剑桥科技园吸入式小分子靶向药物和生物制品、蛋白降解疗法、细胞和基因疗法美敦力公司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医疗设备和生物技术集群植入式药物输送装置和输液泵、植入式电极抗干扰技术、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转复、脉冲电场消融系统等罗氏瑞士巴塞尔健康谷生命科学中心有机医药配置品、免疫球蛋白、抗肿瘤药、免疫试验材料强生美国新泽西州医药产业集群与 BMS 合作的抗血栓药物milvexian、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联合疗法 amivantamab 和 lazertinib、用于治疗膀胱癌的 TAR-200 平台资料来源:报告课题组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五、消费品类集群:注重产品多元功效性与品质健康化通过对相关龙头企业的专利及创新成果进行分析发现,日化行业持续研发新型成分以更好地实现产品功效性,包括防晒、美白、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30抗衰老等。例如,欧莱雅旗下理肤泉新特护清盈防晒乳的核心专利成分麦色滤 400,能够保护皮肤抵御超长波 UVA 的伤害,预防皮肤损伤可能导致的癌症;理肤泉新 B5 多效修复霜中的羟基积雪草苷,以抗氧化和抗炎特性而闻名,有助于皮肤修护。在食品领域,高品质、健康化产品受关注度高,申请专利及创新成果侧重于提高蛋白质含量、降低含糖量等提高产品营养价值的技术,强调原料的天然性,如减少防腐剂和稳定剂使用的技术等。例如雀巢的一种制备光滑液体蓝纹奶酪的专利技术,能够实现奶酪不含任何人工添加成分。表 3-5 消费品类集群部分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情况企业企业所在国家所在国家所在集群所在集群专利及创新成果专利及创新成果蒙牛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乳制品先进制造业集群高纤维低脂肪乳制品、乳酸菌、合成蛋白欧莱雅法国法国化妆谷角蛋白材料、护理皮肤制剂、毛发护理制剂、去除化妆品用的配制品、修复类护理、抗衰配制品,再生化妆品皮尔法伯法国法国化妆谷无菌化妆品、癌症后的全方位护理、防晒隔离制剂、天然植物药妆雀巢荷兰瓦赫宁根食品谷咖啡配制品、非酒精饮料及其干组合物或浓缩物、非乳制品咖啡奶油、天然型奶酪、植物基产品联合利华荷兰瓦赫宁根食品谷可修复牙釉质的生物再矿化技术、再生碳制成的表面活性剂、护理皮肤制剂、毛发护理制剂、可持续包装资料来源:报告课题组根据公开信息整理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31第四章 全球先进制造业集群政策图景集群在区域经济中存在强大的外部性,集群中的企业能够共享相关的公共产品,公共政策在集群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的演变,各国以促进技术创新、区域协同、新增长极培育为重点加大对集群发展的支持,持续探索产业集群新的发展之路和治理模式。本部分主要监测分析了重点区域产业集群政策和治理情况,以对我国政府和集群发展促进组织等开展集群促进工作提供参考。图 4-1 主要政策措施时序图资料来源:报告课题组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一、北美洲以技术创新为着力点,发挥市场导向作用,重视长期基础科学及尖端科技研究北美洲国家以制定创新政策为核心,设立专项计划,实施引导、支持集群发展的措施,注重对基础科学和尖端前沿技术予以资金支持,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不断保持集群的创新活力和科技竞争力。为基础研究及领先技术研发提供经费支持。加拿大公布 3.6 亿美元国家量子战略,其中 1.41 亿美元用于基础及应用研究,旨在扩大、发展和巩固量子研究;其全球创新集群作为量子科学研究商业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32化支柱的一部分,将获得 1400 万加元,用于开展活动。美国专门成立了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能源部科学办公室等三大基础研究机构,并分别于 2009、2011、2015 年发布美国创新战略,提出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资助力度,增加相关机构的预算。其产业政策也多次提出要开发和转化领先的制造技术,例如,2015 年发布的美国创新新战略,2018 年发布的先进制造业美国领导力战略、2022 年发布的2022 年芯片和科学法案对代表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的先进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进行提前布局,提供优先发展的支持。设立专项计划为集群发展提供政策指引。美国联邦政府不断推出专项计划协助高增长小型企业发展,如小企业研发创新计划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 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等;美国环保署发布环境技术创新集群计划,旨在支持聚焦清洁水、清洁空气技术的集群,开展环保署项目与集群需求的对接。加拿大超级集群的建设与发展源于 2017 年启动的创新超级集群计划,该计划作为加拿大长期创新发展战略“创新和技能计划”的核心,旨在发挥政策资金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引导作用,打造集群创新生态系统优势。专项计划的实施有针对性地为集群提供支持,更高效地整合资源,形成集群竞争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导向的创新主体作用。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出台政策措施扶持集群发展,而真正驱动北美洲集群持续创新的是市场力量。一方面,以企业为主导,激发集群的创新活力。加拿大超级集群采取企业主导的集群治理架构,同时确保各创新主体的参与,在集群计划的引导作用下,基于区域优势和行业特点,组织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33施创新项目。硅谷的发展充分遵循市场原则,鼓励企业之间相互竞争、合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鼓励成果创新,吸引科研人才、投资资金等要素集聚。另一方面,集群组织机构以市场运营实现自我造血。例如斯坦福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OTL)作为自营组织,从成立之初便自收自支,其从企业获得版税或转让金,并将其中 15%的费用用于维持 OTL的运营和缴纳专利申请费等。二、欧洲重视扶持中小企业,促进跨国协同合作,充分发挥集群发展促进组织的织网作用欧洲将集群视为经济持续增长、打破区域政策孤岛的有效工具,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将生态系统中的利益相关方整合成为“命运共同体”,推动集群跨区域合作,培育集群文化,将中小企业视作集群创新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并在集群发展促进组织的作用下为集群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推动集群跨区域协同合作。欧盟发起欧洲卓越集群计划“欧盟地平线 2020”计划,提出“支持跨部门、跨区域合作”等措施,整合各国的科研资源;签署中东欧集群协议,加强中东欧11 国在创新和集群政策方面的合作;启动“欧洲战略集群伙伴关系”,鼓励欧盟内部的跨区域合作,共同支持研究和创新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升欧盟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欧盟委员会资助搭建了欧洲集群合作平台,通过开展大量国际性活动鼓励不同国家、地区的集群主体交流并展开合作;成立“欧洲产业集群联盟”,通过建立欧盟集群工作组,将欧洲各地的集群管理机构集聚组织起来,推动集群跨国、跨领域、跨集群合作,促进交流合作。重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占欧盟企业的 99%以上,对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34GDP 的贡献达到一半以上。欧盟在推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实践,如制定欧洲小企业宪章 小型企业法案 中小企业战略等针对性政策文件,实施欧洲企业服务网络、中小企业国际化门户等项目,通过新的欧洲创新委员会基金向初创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投资约 1.78 亿欧元以支持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突破性创新。法国加大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力度,设立“部际统一基金”,用于集群财政支持。德国 InnoRegio 计划通过构建创新网络,直接促进了东部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通过促进组织加强集群各主体之间的联系。欧洲集群设立第三方组织为集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研发合作、创业孵化、资金分配等专业化服务,推动产业间的紧密合作。例如,在德国图特林根,第三方机构 MedicalMountains负责组织各类交流活动,整合信息资源,如举办医疗技术创新论坛、召集企业圆桌会议、定期开展学术研讨会等,同时会与高校共同开发医学技术专业教育课程,以促进集群医疗技术的创新。在瑞典西斯塔科技园,运营方 Electrum 基金会整合了斯德哥尔摩政府、集群内企业、瑞典皇家理工三方力量,推动校企合作,管理来源于政府拨款和企业捐赠的资金,进行产业环境建设,为集群发展提供咨询、孵化、培训等服务。营造贯彻“卓越文化”的制度环境。欧盟将“卓越”作为培育世界级集群的核心价值导向,着力打造“卓越文化”。欧盟 2008 年发布的欧盟发展世界级集群:实施多方位创新战略明确提出,追求卓越是欧盟培育世界级竞争力集群的重中之重。在此基础上,欧盟实施了系列举措。例如,欧盟委员会发起欧洲卓越集群倡议,成立了欧洲集群分析秘书处和欧洲卓越集群基金,分别负责组织专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35开展卓越集群评选,以及面向集群从业人员或者经济发展专业人员提供集群管理方面的专项培训;通过促进组织传播卓越精神,促进集群内企业与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建立伙伴关系,形成追求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推进金牌卓越经理人计划,重点培育一批崇尚“卓越”精神的职业经理人,带领企业“卓越”发展。三、亚洲通过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促进集群快速发展,注重产业链升级,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亚洲国家通过政府引导加速集群发展,抢抓以信息通信、新能源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围绕全球产业链中的关键核心环节打造未来产业体系,加强政产学研多方合作的关系网络,营造优良的产业创新环境,实现对欧美国家技术的追赶。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在亚洲国家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一方面,国家统一部署规划集群政策以引导集群发展。例如,日本的文部科学省和经济产业省作为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制定了集群计划如“产业集群计划”“知识集群计划”等;中国自国家层面提出打造集群计划、明确培育重点后,地方同频共振,各省陆续出台相关规划或方案。另一方面,政府着力支持建立促进机构,为集群提供指导性服务。中国的集群发展促进组织是在政府的指导下,由集群企业、协会、研究机构共同成立,提供规划、咨询等指导性服务;日本由文部科学省和经济产业省共同组建区域集群促进联合会,并建立了会商协调机制,指导集群发展。重视嵌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疫情冲击加速全球产业链重构,集群通过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嵌入全球价值链,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36以获得产业升级。中国在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意见提出,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抓手。韩国发布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 制造业复兴发展战略蓝图,带动企业投资,重点针对半导体、纳米新材料等未来产业补链。探索形成政产学研合作体系。日本从 1995 年开始相继推出四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强化产学官合作关系,支持共同研究、委托研究、奖学捐助金等模式;发布“研究综合体计划”,提出通过支持产业界、政府、学术界和金融部门之间的研发合作来促进创新。日本九州半导体和电子创新协议会设立产学合作中心、公立支援机构、技术许可办公室等,构筑广泛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在中国,国家层面、省市级层面充分利用相关政策机制,加大对政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支持,如 2015 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采取多种形式建立产业集群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等”,2020 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提出“鼓励发展由市场主体牵头的新型集群促进机构,促进政产学研金介用合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37第五章 全球先进制造业集群学术研究图景学术研究热点充分反映集群发展趋势和问题,同时为集群政策实践提供必要依据。本部分采用 CiteSpace 可视化软件,以近十年发表的关于制造业集群的 1517 篇中英文文献7为研究样本,从高频关键词、突现词等角度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发现当前国内外该领域的热点前沿主要集中于集聚效应、升级转型、创新发展、全球价值链、产业链等方面。表 5-1 研究文献频次排名前 11 位的关键词序号序号中文关键词中文关键词频次频次英文关键词英文关键词频次频次1产业集群95performance912制造业40innovation853产业集聚18industry844产业链13clusters775产业升级11management756产业融合7impact717产业市场7growth648产业转移6design639转型升级6manufacturing industry6210技术创新6model6211创新绩效6framework60图 5-1 英文文献关键词网络图谱图5-2 英文文献关键词网络图谱7以 2013 年 1 月 1 日至 2023年 9 月 20 日为检索时间,中文学术研究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集群”和“制造业”为检索词,以 CSSCI 和北大核心为期刊来源,去重后得到 500 篇中文文献;英文学术研究基于 WOS 核心合集数据库,以“Topic=industrycluster AND*manufacturing”为组合检索主题,以 SSCI 和 SCI 为期刊来源,去重后得到1017篇英文文献。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38图 5-3 中文文献关键词网络图谱图 5-5 英文文献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图 5-4 中文文献关键词突现图谱图 5-6 中文文献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一、关注制造业空间集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地理邻近性和社会根植性对产业集群促进知识溢出、互动学习、不断创新具有积极作用,这一正向效应使得集群与区域发展的互动研究一直以来是集群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这一主题下的高频关键词为产业集聚,其在中文关键词词频中位列第三,通过对聚类知识图谱进行分析,识别相关关键词包括互动发展、区位商、规模经济、地 理 集 聚(geographic concentration)、聚 类 算 法(clustering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39algorithm)、创 业(entrepreneurship)、区 位(location)、知 识(knowledge)、溢出(spillovers)等,主要包括:地理空间视角下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研究。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竞争的背景下,制造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变化形成了地区生产专业化,提高了企业要素配置效率。众多研究基于不同的空间尺度,探讨产业布局优化、产业演变特征、集聚水平测度、集群竞争力等问题。制造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制造业集群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交互影响现象。为促进集群与区域发展的良性互动,当前研究主要通过探究制造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竞争力、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从而提出优化区域制造业集群水平的策略。初创企业的行为活动与集群及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经济复苏之下的宽松政策推动了初创企业的兴起与蓬勃发展。产业集群能够有效促进创业的产生和发展,同时,集聚经济的空间效应影响企业的选址决策。初创企业的选址行为表现、企业经济活动的根植性以及创业精神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由此受到关注。二、关注制造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和绩效企业与研究机构、政府等各主体可以视为集群中不同的节点,共同形成集群创新网络。网络的演化发展通过集群内部主体间的相互协作和共同创新促进知识、技术等资源要素通过节点在集群网络中互联、流动,进而提升集群的竞争优势。这一主题下的高频关键词为创新(innovation),其在英文关键词词频中位列第二,通过对聚类知识图谱进行分析,识别相关关键词包括创新网络、创新绩效、中 介 效 应、网 络(network)、架 构(framework)、绩 效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40(performance)、治理(governance)等,研究内容包括:以创新绩效为导向的网络发展机制研究。在集群创新网络中,网络权力的大小影响着企业获取外部资源要素的机会以及网络整体的运行效率,从而影响创新绩效。因此,研究开始广泛关注各主体网络权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核心企业网络权力与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关系、跨区域双重网络嵌入对创新绩效的提升作用等。信息技术兴起背景下的集群创新网络发展特征研究。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知识共享和传播的方式,使得集群创新网络发展产生新的变化。由此,前沿研究视角开始转向新型数字化集群创新网络的演化机制、结构特征、升级路径,以及传统网络治理模式与既有组织架构面临的新挑战等。全球优势竞争下的协同创新路径探索研究。国际竞争日益激烈,集群内部各主体愈加强调提升创新能力和提增效益。除了把握协同创新的形成机理、演进规律、作用机制,更多学者立足于价值链、产业链、知识链等多元化角度探讨集群中不同职能主体的协同创新路径。三、关注经济全球化、低碳绿色化、生产智能化等新趋势背景下的集群转型升级研究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和技术变革的演进,集群转型升级问题备受研究关注。这一主题下的高频关键词为产业链、产业升级、转型升级,通过对聚类知识图谱进行分析,识别相关关键词包括产业结构、服务业、产业融合、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chain)、生命周期分析(life cycle assessment)、国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大数据(big data)、智能制造(smart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41manufacturing)等,研究内容包括:基于产业链、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地方集群升级研究。当前,全球生产布局重构加速,研究大多围绕产业链延伸、融合、韧性提升等关键话题,探讨集群升级过程中的新挑战与新路径,强调从品牌建设、知识创新、制造业服务化、产业融合、参与全球价值链活动等方面推进地方制造业集群转型升级,涉及产业协作、分工位势、产业同构、产业转移等内容。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集群绿色化转型研究。工业是碳排放重要领域,制造业集群是资源能源消耗的集中区域。已有研究开始重视绿色发展目标下的集群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内容包括集群向净零碳转型、全生命周期碳减排、产业结构调整、传统产业改造、创新型集群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的集群转型升级对策研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加速创新,推动全球工业化进程向更高层次的工业互联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迈进,智能制造、互联网 、物联网等成为制造业集群转型升级方向的研究热点,各国围绕“工业 4.0”“制造强国”“一带一路”等战略目标的实施效果、挑战和机遇开展理论与实证研究,为决策者提供信息支撑。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42第六章 全球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趋势本部分在对 150个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的跟踪分析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全球经济社会形势,从政策、增长、布局、创新等角度总结 2023 年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呈现“八大趋势”。一、以促进创新和增长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近十年,先进制造业一直是各国追求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重要领域,分析各国近十多年关于先进制造业领域的相关政策,密集出台集中在两个时间点:一个是 2008 年金融危机后,此阶段各国深刻反思过度“去工业化”的弊端,以美国为首推动“再工业化”战略,主要工业强国都出台了振兴工业相关战略,以推动经济复苏;另一个是 2018 年之后,主要背景是全球贸易摩擦增多,产业格局出现深刻调整,密集出台相关高技术产业、促进创新等政策,以更好发展新兴产业。在这一过程中,各国都将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培育新增长极、促进创新、抢占新一轮产业变革高点的重要着力点。从2022-2023年各国关于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创新的相关政策看,各国都围绕产业链、先进技术、促进增长,加大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的投资和支持力度,注重政府投资和市场激励在推动产业向高端制造升级的关键作用。图 6-1 各国重点集群政策出台时序图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43表 6-2 近期与前期重点政策对比表时期时期国家国家重点政策重点政策对比分析对比分析前期(2005-2021 年)欧盟中东欧集群协议、欧洲集群备忘录、区域特色与专业化政策、欧洲卓越集群计划、欧盟地平线 2020计划、欧洲战略集群伙伴关系、欧洲区域创新战略、欧盟地平线计划、工业 5.0前期各国重点政策主要侧重于振兴工业,实现高技术产业发展,注重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德国GA-networking 计划、卓越计划/卓越集群、高技术战略、领先集群竞争计划、德国 2020高技术战略、“走向集群计划”、新高技术战略、高技术战略 2025、“创新未来集群”竞赛计划、可再生能源法、国家工业战略 2030美国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品质就业、区域创新集群计划、环境技术创新集群计划、区域创新战略计划、美国创新战略:确保经济增长与繁荣、工作岗位和创新加速器挑战赛(JIAC)、先进制造业工作岗位和创新加速器挑战赛(AM-JIAC)、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先进制造技术联盟(AMTech)计划、农村工作岗位和创新加速器挑战赛(RJIA)、产业集群描绘计划、美国创新新战略、先进制造业美国领导力战略、美国清洁能源法案、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日本地区创新集群计划、区域创新战略支持计划、综合特区制度、日本复兴战略、研究综合体计划、创新生态系统建设计划、绿色增长战略、2050碳中和绿色增长战略、制造业白皮书 2021韩国广域集群计划、尖端产业全尖端产业全球化集群培育方案计划、基于数字的产业创新发展战略英国“高价值制造”战略、能源白皮书:推动零碳未来、绿色工业革命十年计划、碳排放交易计划、工业脱碳挑战计划、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战略、净零战略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群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十四五”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近期(2022-2023 年)欧盟欧洲创新议程、绿色协议工业计划、欧盟共同利益重大计划近期各国重点政策主要侧重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注重政府投资和市场激励在推动产业向高端制造升级的关键作用。德国未来研究与创新战略美国产业脱碳路线图、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2022年芯片和科学法案日本数字田园都市国家基础设施整备计划韩国新数字制造革新推进 2027战略英国绿色工业计划中国十一部门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的通知、促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暂行办法、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四五”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意见资料来源:报告课题组根据公开信息整理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44二、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持续引领世界经济增长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持续乏力,2009-2019年,全球经济年平均增速为 3.2%,低于 1999-2009 年的 3.5%。在疫情冲击下,2020-2022 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仅约 1.9%。据我们对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的监测发现,主要的产业集群经济发展仍然保持了稳定增长,集群的创新和协作优势是核心。2020 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硅谷作为世界最知名的科技创新集群,发展也受到了一定冲击,但科技创新发展的进程却没有停止,技术岗位持续增长,风险投资额创历史新高。2021 年,硅谷 GDP 同比增长 8.7%,占加州全域 GDP 的12.8%。硅谷经济的恢复主要源于科技行业创新驱动,硅谷的技术岗位增幅和本地就业比例仍继续领跑全美8,2022 年硅谷经济和就业都保持明显复苏势头,硅谷就业率在 2022 年 5 月创历史新低。汉堡是德国最早实施积极的集群战略以拉动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联邦州之一,比较有影响力的是汉堡的航空产业集群,在集群的驱动下,目前汉堡是德国经济实力最强、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2022 年汉堡 GDP增长 4.5%,高于德国平均水平(2022 年德国实际 GDP 增长率为1.8%)。三、全球产业链重构加速产业集群布局调整近年来,全球化遭遇了强势逆流,造成全球产业分工的内向化趋势,全球产业链深刻调整变化,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驱动下,产业链重构加速。在这样的趋势性转变下,产业集群垂直分工趋于短链化和水平分工趋于区域化集聚,形成了地区产业资源在区域空间上的再布局,这将推动关键生产环节加速向全球新的主要生产基8数据资料来源于 2022 年硅谷指数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45地集聚。一是墨西哥等地相关制造业集群正逐渐崛起。2022 年以来美国“近岸外包”策略不断强化,通过了2022年芯片和科学法案通货膨胀削减法案及实施细则,鼓励企业将产业链转移至包括墨西哥在内的其他美洲国家,美墨加三国协议等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实施持续增强区域内部产业经济联系。2020 年之后美墨之间的贸易总量年平均增幅在 18%上下,墨西哥经济部宣布目前约有400 家北美公司计划在近期将业务从亚洲迁往墨西哥。美国与墨西哥接壤的新莱昂州,航空航天、医疗器械、汽车制造业不断聚集发展,成为北美供应链新的制造业中心。二是东南亚地区制造业集群增长迅速。2022 年越南 GDP 增长 8.02%,在亚洲国家中独领风骚,越南纺织品、服装、鞋类和电子产品制造集群在国际贸易中的经济地位得到巩固和确认。四、政产学研高效联动仍是集群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路径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共性技术平台,促进政产学研联动,保持集群和产业的竞争优势仍是主要方式,但也呈现一些新的特征。一是近年来政府在经济发展和创新中的作用有所强化。2020 年以来,面对全球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世界各国都强化了政府在促进经济和创新方面的作用。在过去 10 年全球产业政策增长了超过 2 倍,全球越来越多国家认为,政府需要战略性地进行产业规划,利用产业政策来应对当今的重大挑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集群就是重要着力点。二是持续促进政产学研高效联动。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建立共性技术平台、合作研究中心、协会联盟等第三方组织,促进产业界、学术界、政府之间的协同发展与相互支持。这一做法仍然是促进集群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这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46两年中国等新兴国家的集群也加快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发展非营利、第三方集群促进机构。五、基础技术和跨界融合是集群技术创新的主要关注点集群是创新的前沿,科技竞争是国家竞争主战场,基础技术和跨界融合是集群技术创新主要关注点。一是近年基础研究支持经费提高很快。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强化基础研究战略部署,德国将在 2021-2030 年对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的马普学会、亥姆霍兹联合会等机构加大资助,美国 2022 财年预算案把基础研究经费增加至 94亿美元,以推动美国在新兴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二是交叉融合研究等受到各国高度关注,极大地促进了各技术领域融合发展。例如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UKRI)自 2018 年成立以来,专门设立了资助交叉融合研究的计划,通过战略优先基金支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学科交叉研究。同时,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深度赋能现代制造业,形成多层次的跨界融合,带动 AI 制药、智能材料、增材制造等交叉领域蓬勃发展,如被评为“人类在 21 世纪取得的最重要的科学突破之一”的 AlphaFold2,是科技与生物跨领域融合的代表性突出成果。未来,基础技术攻坚突破、多学科交叉碰撞与多技术跨界融合将成为常态,在集群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催生新的创新形态。六、数字技术蝶变正在改变集群网络协作形态区块链、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提高了创新要素的流动速度和配置效率。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之下,集群实现跨企业、跨领域的广泛互联与信息共享,生产方式加快由线性链式向网络协同转变,一方面促使集群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47协作更加网络化,效率得到更大提升;另一方面打破了地缘对产业集群形成的边界壁垒,促使产业协作方式呈现更加开放性特征。全球“灯塔工厂”大量采用自动化、工业互联网、数据流整合等新技术,探索产业链全要素、全流程的模式变革,实现远程维修、柔性化生产等,从单一的实体工厂范围向整个生产网络扩展。被 Gartner评为“大师级”全球供应链的美国苹果公司围绕手机生产建立了全球多领域分工的产品制造体系,其通过供应链可视化系统实现了数字化端到端供应链协同,涉及遍布全球的近 200家供应商。七、世界各国积极探索加快建设低碳和近零碳集群当前,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挑战加剧,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受到关注,推进绿色化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如欧盟的“Fit for 55”提案与欧洲绿色协议、日本的2050 碳中和绿色增长战略、美国的产业脱碳路线图、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1 N”政策体系、德国的可再生能源法等皆提出了一系列行动措施。产业集群由于集聚性适宜规模化应用低碳技术、推动循环经济,因此,通过集群脱碳有利于城市层面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集群成为各国探索绿色低碳方式、推进绿色低碳转变的前沿阵地。世界各国都通过加强集群环境规制行为、加大绿色产业投资、出台环境友好型创新政策、鼓励低碳科技创新等方式促进集群向绿色化方向发展。例如,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推动零碳未来提出,到 2025 年前投资 10 亿英镑在两个产业集群部署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到 2030 年建成四个低碳产业集群,到 2040 年至少有一个净零碳产业集群;同时,英国成立工业战略挑战基金、净零氢气基金、工业能源转型基金,发起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48“工业脱碳挑战计划”,通过技术投资推动产业集群节能减排与能源转型。八、文化在促进集群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得到更多重视文化是集群的灵魂。全球领先集群都注重树立差别性的集群文化,以促进集群内更好开展科技活动,吸引集聚资源要素,打造成为竞争力强、美誉度高的集群品牌,提升了集群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硅谷鼓励创新、倡导合作、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在不同阶段领军者的丰富和强化下成为硅谷的信仰,也是硅谷一直以来被视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德国为改变在欧洲市场粗制滥造、质次价低的制造形象,树立践行“质量文化”,打造形成象征着高质量和安全的“德国制造”国家品牌,高品质、经久耐用成为今天“德国制造”的标识。充分发挥文化的柔性支撑作用,提升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已逐渐成为全球集群发展的共识和趋势,尤其是欧洲近年来进一步探索以集群文化建设来树立共同目标、促进创新、提升集群影响力等。例如,2021年欧洲公布“地平线欧洲”战略计划(2021-2024),其中专门安排出专项资金支持建立文化遗产、文化和艺术为主题的创意园区,以增强文化创造力和社会文化包容度,提高欧洲的创新力和凝聚力。再比如,北欧开展“北欧国家集群营销和品牌开发项目”,解决集群独特性不够、影响力不足、差异化较弱等问题,以提高集群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吸引高端人才和投资,促进国际化和出口。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49第七章 相关启示和建议在我国快速推进工业化的数十年间,产业集聚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支撑力量,抓住全球产业转移机遇,我国形成了大量的生产集聚型集群和外贸导向型的集群。近年来,随着发展阶段的转变和外部形势的变化,不少集群加快转型升级,集群整体向全球产业链高端延伸。这一过程中,构建高效的创新网络,实现技术创新的引领是关键。今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意见对下一步集群发展的重点任务作了部署。本部分结合上述对全球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图景、政策重点、发展趋势的分析,顺应趋势、借鉴经验,建议着重抓好关键技术攻关、创新载体质效提升、集群协同网络建设、集群影响力提升等问题,加快推动我国产业集群向创新、先进、绿色蝶变升级,实现向世界级跃升。一、以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重点夯实集群基础优势我国发展较好的产业集群,尤其是工信部近年组织集群竞赛胜出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基本已经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占有了一定位置,但都不同程度面临产业链的短板弱项,这些短板弱项解决不好,在外部冲击下,现有的优势就会出现下降。因此,要抓住新一轮产业和技术变革机遇,加快集群产业链水平提升。一是要发挥集群合力解决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问题,明确关键技术的标准,动态梳理集群内需要攻关的关键技术等清单,加强各类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协调组织,开展“揭榜挂帅”式的专项攻关。二是要抓住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机遇期,深化对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应用,大力发展产业互联网平台,推进集群绿色制造,加大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50度推进企业生产方式升级,着力保持集群效率优势。三是融合创新是当前发展的重要趋势,创新发生在跨界融合领域。建议集群在聚焦优势领域不断做强的同时,注重延伸拓展汇聚相关产业,繁荣壮大集群产业链体系,加强与相关集群合作,为促进跨界融合、延展新增长点汇聚可能性。二、以加快建立体系化创新平台为重点构建创新生态研究表明,完善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是构建集群创新生态的重要基础,美欧等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都基本建立了在全球有影响力的高质量研究机构,同时也培育发展了像“欧洲数字创新中心(EDIHs)”“美国国家技术转移中心(NTTC)”“美国联邦实验室技术转移联盟(FLC)”“德国工业研究联合会(AiF)”等技术创新平台和中介机构,有效促进成果转化和跨界融合,是集群创新生态构建的重要力量。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建立了各类创新创业平台载体,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几年我国各类创新载体9数量增长很快,分析创新载体数量增长与创新产出(营业收入)的关系,总体表现为创新载体总量充足、结构不平衡、使用效率不高等特征。因此,要重点关注创新载体区域布局协调、质量提升和成果转化的问题,整合利用好现有创新平台载体,加强体系化建设。一是要着力在集群培育在全球具备一定影响力和引领力的高校、研究机构等,打造创新核。二是建议加强各类创新平台载体的协同和整合,优化完善一批创新平台载体,借鉴欧美成熟运营经验,以市场化为核心,推进创新平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制度现代化、用人机制灵活化,着力提升创新平台的质效和活力。三是加大支持9主要统计了我国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51力度,建立具备较强能力服务成果转化、产学研结构、跨界融合的专业技术转移中介机构。三、以提升集群发展促进组织能力为重点完善协作网络网状协作是集群的重要特征,高效的协作网络是集群发展活力、创新活力的重要来源。当前我国不少集群仍然停留在空间集聚和供应链上的协作,网络协作程度仍然不高。全球集群发展经验和趋势表明,领域内有影响力的集群发展促进组织是集群网状协作的重要力量,加快建立专业化集群发展促进组织也是工信部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是大胆探索,加大支持,着力提升集群发展促进组织的“自我造血”能力,重点围绕组织交流活动、提供商务服务、开展人才培训、促进技术转让、牵头合作研发等构建能力,不断提升集群发展促进组织的竞争力。二是立足集群政策目标,发挥集群发展促进组织作用,通过倡议、技术路线图、白皮书等形式,促进集群树立共同目标。三是研究搭建全国层面和地方层面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地图、合作平台,加强对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监测,搭建集群跨国、跨领域、跨集群合作交流平台。四、以集群品牌和文化建设为重点促进共同行动文化是集群保持竞争力、创新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动因,充分发挥文化的整合、导向、规范、传续和赋能作用,有利于促进集群创新共享、追求卓越,提高集群在全球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汇聚全球优质企业、技术、人才、资本等,提升集群的软实力,更好实现创新发展。一是挖掘各地集群文化,引导各地文化建设纳入集群培育发展规划和政策体系,鼓励和引导先进制造业集群共同发起倡议,加强集群非正式制度建设,发挥集群领军企业家、领军人才对集群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52的引领作用,加快引导集群形成不断追求卓越的文化向心力,促进共同行动。二是集群名片是集群形象的特别彰显和集群实力的重要标识,打造形成具有国际知名度和世界影响力的集群名片,是集群实现向世界级跃升的具体象征,“硅谷”就是典型。集群要立足产业优势特色,打造集群名片,成为国家形象的重要支撑,提升资源要素汇聚能力。三是完善集群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制度,加强制度创新,建立有效市场机制,引导集群主体加强社会责任建设,创造集群公平透明环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53附表:全球典型先进制造业集群表序号集群名称所在洲所在国家主导产业所属行业领域1魁北克省蒙特利尔航空产业集群北美洲加拿大航空航天高端装备领域2魁北克省基于人工智能的供应链超级集群北美洲加拿大人工智能电子信息领域3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数字技术超级集群北美洲加拿大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电子信息领域4安大略省先进制造超级集群北美洲加拿大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电子信息领域5安大略汽车产业基地北美洲加拿大车辆与零部件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6卡尔加里能源中心北美洲加拿大炼油新材料领域7萨斯卡通创新科技园北美洲加拿大化肥生产新材料领域8蛋白质产业超级创新集群北美洲加拿大食品产业消费品领域9北卡罗来纳州生命科学制造集群北美洲美国生物医药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10圣地亚哥生物医药集群北美洲美国生物医药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11密歇根全球移动中心集群北美洲美国自动驾驶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12洛杉矶生物医药集群北美洲美国生物医药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13亚特兰大科技集群北美洲美国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现代物流电子信息领域14匹兹堡机器人产业集群北美洲美国医疗、高科技工业高端装备领域15波士顿生物技术产业集群北美洲美国生物技术产业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5416南加州航空制造业集群北美洲美国航空航天产业高端装备领域17休斯顿石油化工产业集群北美洲美国石化产业新材料领域18硅谷高科技产业集群北美洲美国电子制造、半导体、软件开发产业电子信息领域19底特律汽车和移动产业集群北美洲美国汽车产业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20俄亥俄州东北部增材制造集群北美洲美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3D 打印)新材料领域21西雅图航空航天制造集群北美洲美国航空航天、计算机计算高端装备领域22旧金山生命科技湾北美洲美国生物技术产业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23奥斯汀科技中心北美洲美国计算机和电子产品制造电子信息领域24费城生物技术产业集群北美洲美国生物制药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25加利福尼亚葡萄酒产业集群北美洲美国消费品消费品领域26芝加哥制造业集群北美洲美国航空航天、工业制造、建筑和农业机械高端装备领域27芝加哥生物技术产业集群北美洲美国生物技术产业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28明尼阿波利斯医疗设备和生物技术集群北美洲美国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29ccs集群(碳捕集与封存)北美洲美国化学品新材料领域30新泽西州医药产业集群北美洲美国医疗器械、制药和消费品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31芝加哥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北美洲美国食品生产加工消费品领域32德克萨斯州航空产业集群北美洲美国航空航天高端装备领域33纳什维尔医疗保健产业集群北美洲美国医药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5534阿德莱德科技园澳洲澳大利亚航天航空、医疗、信息通信技术等电子信息领域35怀帕拉葡萄酒集群澳洲新西兰葡萄酒生产与供应消费品领域36新西兰乳品加工产业集群澳洲新西兰乳制品加工、消费以及贸易消费品领域37奥克兰食品和饮料制造业集群澳洲新西兰肉类、葡萄酒和乳制品以及功能性食品、营养品消费品领域38新西兰微制造集群澳洲新西兰在农业、医疗和环保中应用新材料领域39巴西航空航天集群南美洲巴西航空航天高端装备领域40里约热内卢能源中心南美洲巴西能源勘测与生产新材料领域41戈尔韦医药技术集群欧洲爱尔兰医疗产业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42中国-比利时科技园欧洲比利时生命科学、信息通讯、智能制造电子信息领域43瓦隆大区航空航天产业集群欧洲比利时航空与宇宙空间高端装备领域44安特卫普石化产业集群欧洲比利时石化产业新材料领域45欧登塞机器人产业集群欧洲丹麦机器人产业高端装备领域46丹麦-瑞典生物医药谷欧洲丹麦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47丹麦农业食品园欧洲丹麦农业与食品业消费品领域48德国纽伦堡医谷集群欧洲德国医疗产业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49能源创新集群欧洲德国纳米科技、智能系统、芯片电子信息领域50沃尔夫斯堡汽车产业集群欧洲德国汽车产业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51下萨克森航空集群欧洲德国航空产业高端装备领域52汉堡航空产业集群欧洲德国飞机结构、飞机制造、航运服务业高端装备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5653德国 4.0 产业集群(ItsOWL)欧洲德国智能系统、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电子计算机电子信息领域54MAI carbon欧洲德国碳纤维增强塑料、轻量化产品新材料领域55慕尼黑生物医药集群欧洲德国生物技术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56图特灵根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欧洲德国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57德国斯图加特汽车产业集群欧洲德国汽车产业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58巴伐利亚汽车集群欧洲德国汽车产业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59图卢兹航空谷欧洲法国航空产业高端装备领域60比扬古汽车产业集群欧洲法国汽车制造业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61法国化妆品谷欧洲法国化妆品制造消费品领域62里昂生物科学园欧洲法国生物科技产业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63巴黎基因谷欧洲法国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研究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64格勒微纳米技术园区欧洲法国微电子和纳米技术研究新材料领域65索菲亚高科技园区欧洲法国信息通信业电子信息领域66巴黎-萨克雷产业群欧洲法国信息和通信技术产业电子信息领域67阿尔萨斯生物谷欧洲法国转化研究,图像/装置医药及外科技术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68瓦赫宁根食品谷欧洲荷兰食品产业消费品领域69斯塔万格石油工业基地欧洲挪威炼油新材料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5770葡萄牙软木产业集群欧洲葡萄牙软木产业消费品领域71瑞典希斯塔移动谷集群欧洲瑞典信息通讯技术产业电子信息领域72瑞典生物科技产业集群欧洲瑞典医药产业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73瑞典汽车制造产业集群欧洲瑞典汽车产业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74瑞典环保设备产业集群欧洲瑞典环保技术产业高端装备领域75瑞典航空航天产业集群欧洲瑞典航空航天产业高端装备领域76瑞典机器人谷欧洲瑞典通讯科技产业高端装备领域77瑞典矿产、钢铁及设备产业集群欧洲瑞典矿、钢材料及设备新材料领域78巴塞尔健康谷生命科学中心欧洲瑞士制药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79瑞士区块链产业集群“加密谷”欧洲瑞士区块链电子信息领域80瑞士制表奢侈品产业集群欧洲瑞士钟表业消费品领域81瑞士航空集群欧洲瑞士航空航天产业高端装备领域82伊斯坦布尔健康产业集群欧洲土耳其制药,医疗旅游,医疗设备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83马德里航空航天集群欧洲西班牙碳纤维复合材料、空中交通管理系统高端装备领域84加泰罗尼亚生物区欧洲西班牙生物制药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85匈牙利汽车产业集群欧洲匈牙利汽车产业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86伦敦、剑桥、牛津金三角欧洲英国生物技术产业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87爱丁堡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欧洲英国生物技术产业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5888净零提赛德低碳产业集群欧洲英国炼油新能源领域89意大利皮埃蒙特航空航天产业集群欧洲意大利航空航天产业高端装备领域90意大利蒙特贝鲁纳运动鞋生产集群欧洲意大利运动鞋生产消费品领域91意大利佛罗伦萨时装产业集群欧洲意大利时装产业消费品领域92意大利医药产业集群欧洲意大利医药及设备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93意大利汽车制造产业集群欧洲意大利汽车产业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94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食品产业集群欧洲意大利食品加工产业消费品领域95普拉托纺织产业集群欧洲意大利纺织产业消费品领域96京畿道电子技术集群亚洲韩国汽车产业、显示器产业、半导体产业电子信息领域97釜山造船产业集群亚洲韩国造船海洋产业高端装备领域98板桥技术谷亚洲韩国信息通讯、生物科技、文化技术、纳米技术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99京畿道半导体集群亚洲韩国半导体电子信息领域100昌原国家工业区亚洲韩国知识技术投资、机器人产业、生物工程电子信息领域101龟尾国家工业区亚洲韩国电子、前沿 IT、太阳能、电子医疗器械电子信息领域102丽水国家产业园亚洲韩国石油化学新材料领域103首尔数字媒体城亚洲韩国传媒产品生产、研发和销售电子信息领域104大德科技园亚洲韩国通信、能源、精细化学、新材料、生物医疗、机械电子信息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59105日本爱知县汽车产业集群亚洲日本汽车工业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106大阪生物技术和制药集群亚洲日本生物制药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107东京机器人集群亚洲日本工业机器人制造高端装备领域108爱知航空航天集群亚洲日本飞机制造高端装备领域109神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亚洲日本生物制药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110日本福岛可再生能源集群亚洲日本光伏产业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111北九州半导体产业集群亚洲日本半导体产业电子信息领域112福冈生物集群亚洲日本生物技术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113日本筑波科学城亚洲日本材料产业新材料领域114日本东京汽车产业集群亚洲日本汽车产业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115东丽合成纤维集群亚洲日本石化产业新材料领域116延布工业城亚洲沙特阿拉伯炼油、石油化工新材料领域117玛塔普工业园亚洲泰国炼油新材料领域118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汽车集群亚洲印度汽车工业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119印度班加罗尔航空航天集群亚洲印度航空航天设备制造高端装备领域120印度“基因谷”生物科技园区亚洲印度医疗器械与生命科学领域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121印度班加罗尔 ICT 集群亚洲印度软件、信息通信技术电子信息领域122新加坡启奥生命科学园亚洲新加坡生物医药研究与生产、医疗器械研发与制造、疾病研究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60123新加坡裕廊工业区亚洲新加坡清洁能源、石油化工、物流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124新加坡信息通信技术集群亚洲新加坡人工智能、量子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电子信息领域125新加坡大士生物医药园亚洲新加坡生物制剂、医疗设备业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126新加坡精密工程与制造集群亚洲新加坡航空航天、半导体、医疗设备高端装备领域127新加坡海事产业集群亚洲新加坡船舶制造、石油勘探、航运高端装备领域128武汉市、襄阳市、十堰市、随州市汽车集群亚洲中国整车制造、动力电池、驱动系统、集成控制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129长春市汽车集群亚洲中国整车制造、动力电池、便捷基础设施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130上海市新能源汽车集群亚洲中国整车制造、动力电池、驱动系统、集成控制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131深圳市新一代信息通信集群亚洲中国网络通信、智能终端、超高清显示、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子信息领域132苏州市、无锡市、南通市高端纺织集群亚洲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消费品领域133上海市张江生物医药集群亚洲中国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134深圳市、广州市高端医疗器械集群亚洲中国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135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集群亚洲中国新一代轨道交通高端装备领域136沈阳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亚洲中国智能机器人高端装备领域137西安市航空集群亚洲中国航空航天高端装备领域138徐州市工程机械集群亚洲中国工程机械高端装备领域139呼和浩特市乳制品集群亚洲中国消费品消费品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61140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亚洲中国汽车产业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141赣州市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集群亚洲中国稀土新材料新材料领域142北京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亚洲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大数据,云计算电子信息领域143上海航空产业集群亚洲中国航空航天高端装备领域144苏州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集群亚洲中国生物医药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145武汉市光电子信息集群亚洲中国光通信、光电显示、激光及光电传感电子信息领域146东莞市智能移动终端集群亚洲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智慧健康产业、互联网及软件产业电子信息领域147温州市乐清电气集群亚洲中国低压电气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148青岛市智能家电集群亚洲中国智能家电电子信息领域149台湾新竹科学园亚洲中国集成电路、光电电子信息领域150杭州市数字安防集群亚洲中国数字安防电子信息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13 63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3D打印行业深度:发展现状、驱动因素、市场空间、产业链及相关公司深度梳理-231211(39页).pdf

    1/39 2023 年年 12 月月 11 日日行业行业|深度深度|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报告 慧博智能投研 3D打印行业深度:发展现状、驱动因素、市场空间、产业链及相关公司深度梳理打印行业深度:.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13 39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3D打印行业报告:消费电子钛浪起3D打印黎明至-231211(33页).pdf

     中 泰 证 券 研 究 所 专 业 领 先 深 度 诚 信证券研究报告2 0 23.1 2.1 13D打印行业报告消费电子钛浪起,3D打印黎明至中泰机械首席分析师:王可中泰机械首席分析师:王可执业证书.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13 33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船舶制造行业深度系列二:航运脱碳势不可挡船舶行业扬帆起航-231212(46页).pdf

    船舶制造行业深度系列二:船舶制造行业深度系列二:航运脱碳势不可挡,船舶行业扬帆起航航运脱碳势不可挡,船舶行业扬帆起航评级:推荐(维持)证券研究报告2023年12月12日航海装备许可(证券分析师)李然(.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13 46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金属材料行业:3D打印材料星辰大海-231206(23页).pdf

    3D打印材料星辰大海证券研究报告2023年12月6日行业评级:看好分析师施毅分析师王南清邮箱 邮箱 证书编号S02 证书编号S012投资要点:3D打印市场空.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11 23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轻工制造行业“碳中和”深度报告:一文读懂CCUS-231203(42页).pdf

    本公司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请务必阅读最后一页免责声明 证券研究报告 1 “碳中和”深度报告 一文读懂 CCUS 2023 年 12 月 03 日 CCUS 是实现温控&碳中和目标的必要手段。CC.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11 42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轻工制造行业:地产新模式如何影响家居企业-231201(25页).pdf

     请仔细阅读本报告末页声明请仔细阅读本报告末页声明 证券研究报告|行业专题报告 2023 年 12 月 01 日 轻工制造轻工制造 地产新模式如何影响家居企业地产新模式如何影响家居企业 股票股票 股票.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11 25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北大汇丰智库:2023中国-东盟制造业的竞争态势与变化研究报告(30页).pdf

    摘要*中国和东盟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生产和贸易的中坚力量,两者制造业产值合计占全球三分之一强,增长领跑全球。中国和东盟既是全球制成品主要的出口增长来源,同时也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第三位制成品进口市场,制成品贸易增长也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显著强于东盟,东盟与中国的差距不断缩小。影响制造业竞争态势主要有两大因素:效率和安全。效率因素帮助东盟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简单技术密集型制成品方面显著提升竞争力,安全因素帮助东盟提高中级技术密集型、高级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竞争优势,但目前后者影响相对小。中国和东盟的制造业竞争态势概括如下:1.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中国的竞争力持续增强,出口份额持续扩大,东盟需要更多的依赖海外供应。东盟是未来中国化工行业出口的重要市场。2.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中国的竞争优势小幅下滑,东盟缩小与中国的差距。3.杂项制品:中国的比较优势下降最为显著,东盟在国际市场上抢夺中国的市场份额。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产品成为中国出口的新动力,中国在重视欧美市场的同时,也需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及亚太区域市场。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内贸易日益密切,电机和电气行业、电信设备、原材料制成品等行业的中国企业需要积极考虑在东盟区域内选择供应商以及直接投资东盟建设生产基地。东盟是中国钢铁、有色企业理想的投资目的地选项。鞋靴、箱包和服装企业要尽快选择产业转移和供应链布局优化。数字化转型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抓手,同时政府必须不断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助力制造业稳步增长。北大汇丰智库国际组(撰稿人:蔡荣)成稿时间:2023 年 6 月 15 日 联系人:程云(,)专题报告系列 1 中国和东盟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坚力量,2011-2021 年以来中国和东盟占全球制造业产值的比重从 25.9%上升至 35.6%,出口的比重从 22%上升至 29%。中国已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制造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未来需要加快转型升级,继续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东盟地区受到跨国公司的青睐,发挥自身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等,制造业也取得很可观的发展成绩。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中国和东盟的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各自有哪些竞争优势?中国制造业面临哪些挑战?本报告通过对中国和东盟的制造业贸易数据在全球、产业和行业结构层面的竞争分析,尝试回答上述问题,并具体探讨新形势下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增长潜力和发展机遇。一、中国和东盟是全球制造业最重要的火车头 1.中国和东盟制造业占比超三分之一 增长领跑全球 按照制造业产值排名,2021 年全球前五大制造业国家依次为中国、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图 1),其中中国和东盟的制造业合计占比达到 35.6%,比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四国加总(30.8%)还要高出 4.8 个百分点。以绝对值衡量,东盟的制造业规模是中国的 15%;以人均产值衡量,东盟是中国的三分之一。图 1:2021 年全球制造业主要国家和东盟的制造业占比(以 2015 年不变价衡量)图 1:2021 年全球制造业主要国家和东盟的制造业占比(以 2015 年不变价衡量)数据来源:UNCTAD,北大汇丰智库 中国-东盟制造业的竞争态势与变化 2 2011-2021 年期间,全球制造业产值 36%,中国和东盟制造业分别增长 95%和 47%,显著领先于美国(16%)、日本(4%)、德国(8%)和韩国(29%),领跑全球。年度制造业增速的数据(图 2)也验证了上述情况。疫情期间,中国和东盟的制造业,相对发达国家,也表现出更强的韧性和快速恢复的能力。图 2:2011-2021 年制造业前五名国家和东盟的制造业增速 图 2:2011-2021 年制造业前五名国家和东盟的制造业增速 数据来源:UNCTAD,北大汇丰智库 2.中国和东盟在全球制成品贸易份额持续提升 2011-2021 年期间,中国和东盟的制成品贸易增长均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东盟的制成品出口年均增速为 5.4%和 4.8%,全球制成品出口年均增长 2.6%,中国、东盟的制成品进口年均增速为 3.8%和 4.0%,全球制成品进口年均增长 2.5%,因而在全球出口市场和进口市场的份额也相应提升。2011-2021 年期间,前五大制造业国家中,德国、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制成品出口份额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合计下降 5.6 个百分点,中国一枝独秀份额增长了 5.3 个百分点。同时东盟增长了 1.6 个百分点(越南增长了 1.3 个百分点,在东盟国家中遥遥领先)(图 3)。2021 年中国的制成品出口规模为 3.14 万亿美元,东盟的制成品出口规模为 1.23 万亿美元,中国是东盟的 2.55 倍。专题报告系列 3 2011-2021 年,美国、中国和东盟是制成品进口增长最主要的市场。德国和日本的制成品进口份额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合计下降 1.3 个百分点,美国、中国和东盟分别增长了 1.7、1.3 和 1.1 个百分点(图 4),如果考虑人口规模的因素,东盟自身也是制成品需求增长一个重要新市场。2021 年中国的制成品进口规模为1.55 万亿美元,东盟的制成品进口规模为 1.12 万亿美元,中国是东盟的 1.39 倍。图 3:2011-2021 年主要制造业出口国和东盟的制成品出口份额 图 3:2011-2021 年主要制造业出口国和东盟的制成品出口份额 数据来源:UNCTAD,北大汇丰智库 图 4:2011-2021 年主要制造业进口国和东盟的制成品进口份额 图 4:2011-2021 年主要制造业进口国和东盟的制成品进口份额 数据来源:UNCTAD,北大汇丰智库 中国-东盟制造业的竞争态势与变化 4 3.中国制造业整体领先优势,东盟缩小与中国差距 我们综合使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市场份额两个指标,评估和衡量中国和东盟制造业在整体、分类别和行业层面的竞争力以及变化趋势。首先,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水平,可以用制成品 RCA 和市场份额的绝对值反映。横轴是 RCA 指数,按照值的大小划分为弱竞争优势、一般竞争优势、较强竞争优势和强竞争优势区间,纵轴是市场份额,值越大表明市场份额越大,因此越是远离原点,竞争力越强。图 5:2021 年中国和东盟的制成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市场份额 图 5:2021 年中国和东盟的制成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UNCTAD,北大汇丰智库 整体而言,2021 年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强于东盟(图 5)。分类别比较,在简单技术密集型和中级技术密集型制成品方面,中国相比东盟的优势最为突出(出口规模是东盟的 3.8-4 倍),东盟在高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类别与中国差距最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由巴拉萨(B.Balassa,1965)提出并用于衡量一国贸易商品在国际市场中的比较优势(或竞争力)。计算公式为:=/,其中,分子项是 i 国 k 产品的 出口额除以 i 国的总出口额,分母项是全世界 k 产品的出口额除以全世界的总出口额。如果 RCA 0.8,表示这类商品具有弱竞争优势;如果 0.8 RCA1.25,表示这类商品具有一般的竞争优势;如果 1.25 RCA2.5,表示此类商品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如果 RCA2.5,表示此类商品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专题报告系列 5 小(东盟的出口规模是中国的 60%),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制成品出口规模是东盟的 3 倍(图 5)。其次,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水平变化的趋势,可以用制成品 RCA 和市场份额的变化来进行衡量。如图 6 所示,第一象限,RCA 和市场份额同时上升,竞争力全面增强,第二象限,RCA 下降而市场份额上升,说明有更强的竞争对手份额上升更快,竞争力相对下滑,第三象限,RCA 和市场份额同时下降,竞争力显著下滑,第四象限,RCA 上升而市场份额下降,竞争力相对加强。图 6:竞争力变化的四种情况 图 6:竞争力变化的四种情况 来源:北大汇丰智库 2011-2021 年期间,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相对下降,东盟制造业的竞争力增强,制成品市场份额均显著上升,这反映了中国和东盟制造业均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11-2021 年,中国的制成品 RCA 指数从 1.49 下降至 1.37,处于较强比较优势区间,国际市场份额从 15.5%上升至 20.8%,上升了 5.3 个百分点,即中国处于第二象限(竞争力相对削弱);东盟的制成品 RCA 指数从 0.94 上升至 1.04,处于一般比较优势区间,国际市场份额从 6.5%上升至 8.2%,上升了 1.7 个百分点,即东盟处于第一象限(竞争力增强)(图 7)。RCA 变化 RCA 变化 市场份额变化 市场份额变化 竞争力增强竞争力增强 竞争力相对下滑竞争力相对下滑 竞争力下滑竞争力下滑 竞争力相对加强竞争力相对加强 中国-东盟制造业的竞争态势与变化 6 图 7:2011-2021 年中国和东盟的制成品竞争力变化 图 7:2011-2021 年中国和东盟的制成品竞争力变化 数据来源:UNCTAD,北大汇丰智库 二、中国和东盟在制造业贸易上的竞争:效率和安全 效率和安全是影响制造业生产决策的两大因素。东盟的劳动力、原材料和土地等要素成本,与中国相比更低,因此劳动密集型型和资源密集型、简单技术密集型制成品方面东盟的竞争优势更为突出。同时出于对供应链安全性的考虑,许多跨国公司纷纷着手执行“中国 1”或“中国 N”策略,东盟因为其政治中立,且经济增长确定性好成为首选目的地。中国和东盟在制造业贸易当中的竞争态势演变也客观反映了以上两大因素的影响。总体而言,中国在中级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竞争力全面提升,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简单技术密集型、高级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竞争力相对下滑,而东盟在四个类别上竞争力均有所提升,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简单技术密集型制成品方面提升最显著(图 8),反映出要素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是东盟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来源,高级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和中级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竞争力提升则主要来自外国直接投资带来的订单增长,以及相关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能力逐步提高。专题报告系列 7 图 8:2011-2021 年中国和东盟各大类制成品的 RCA 变化与市场份额变化 图 8:2011-2021 年中国和东盟各大类制成品的 RCA 变化与市场份额变化 数据来源:UNCTAD,北大汇丰智库 1.简单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东盟竞争力快速上升 简单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主要包括纺织、服装、鞋,其他皮革制品、玩具、简单的金属和塑料制品、家具和玻璃制品等。在纺织、服装和鞋靴类型上(图 9),东盟迅速缩小与中国的差距,中国的竞争优势从极强下降至较强(RCA 指数从 3.24下降至 2.23),而东盟的竞争优势则从一般上升至较强(RCA 指数从 1.08 上升至1.65),2011-2021 年中国该类型产品的出口规模从东盟的 4.5 倍下降至 2.6 倍。2011-2021 年期间,中国纺织、服装和鞋靴类型产品的市场份额基本稳定,东盟的市场份额从 7.5%上升至 12.9%的历史新高。在简单技术密集型:其他产品方面(图 9),中国相比东盟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中国的竞争优势较强(RCA 指数在 1.8-2.0 左右),而东盟的竞争优势很弱(RCA 指数从 0.54 上升至 0.74)。在 2011-2021 年期间中国这类产品的世界市场的份额从19.2%稳步上升至 29.5%,而东盟在这个类型上世界市场的份额仅微幅上升。中国-东盟制造业的竞争态势与变化 8 图 9:2011-2021 年中国和东盟的简单技术密集型制成品 RCA 指数和市场份额 图 9:2011-2021 年中国和东盟的简单技术密集型制成品 RCA 指数和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UNCTAD,北大汇丰智库 图 10:2011-2021 年中国和东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制成品 RCA 指数和市场份额 图 10:2011-2021 年中国和东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制成品 RCA 指数和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UNCTAD,北大汇丰智库 专题报告系列 9 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制成品,主要包括:食品饮料,烟草,木材,染料,皮革和有机化学品等。这个产品类型上(图 10),东盟也在迅速的追赶中国,中国的竞争优势从极强下降至较强(RCA 指数从 2.69 下降至 2.05),而东盟的竞争优势则从弱上升至一般(RCA 指数从 1.02 上升至 1.34),2011-2021 年中国该类型产品的出口规模从东盟的 4.0 倍下降至 3.0 倍。2011-2021 年期间,中国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制成品类型产品的市场份额基本稳定在 30%左右,东盟的市场份额从7.0%上升至 10.5%的历史新高。2.中级技术密集型:中国领先优势持续扩大 中级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主要包括:电子和电器产品、电子和电器产品零部件,以及除电子和电器产品之外的其他产品,具体包括汽车、工业化学品、机械设备以及比较标准的电子和电器产品等等。中国在中级技术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东盟的竞争力优势更为显著,继续扩大领先优势,且世界市场份额也不断提升(图 11)。在电子和电器产品类型上,中国持续积累竞争优势,东盟和中国的差距不断加大,2021 年中国该类型的出口规模是东盟的 7.8 倍。中国有极强的竞争优势,同时在 2011-2021 年期间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从 31.6%稳步上升至 42.7%,创历史新高,而东盟在这个类型上竞争优势一般,市场份额小幅下滑。在电子和电器产品零部件类型上,中国的竞争优势保持稳定,东盟和中国的差距有所扩大。中国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同时在 2011-2021 年期间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从 13.6%稳步上升至 20.0%,创历史新高,而东盟在这个类型上竞争优势一般,市场份额基本持平。中国-东盟制造业的竞争态势与变化 10 图 11:2011-2021 年中国和东盟的中级技术密集型制成品 RCA 指数和市场份额 图 11:2011-2021 年中国和东盟的中级技术密集型制成品 RCA 指数和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UNCTAD,北大汇丰智库 除电子和电器产品的其他产品类型上,中国的市场份额持续提升,东盟和中国的差距也逐步扩大。中国的竞争优势从一般不断提升,已接近较高区间,同时在2011-2021 年期间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从 10.1%稳步上升至 18.3%,创历史新高,而东盟在这个类型上竞争优势较弱,市场份额微涨。3.高级技术密集型:电子和电器产品零部件东盟追赶中国 高级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主要包括:电子和电器产品、电子和电器产品零部件,以及除电子和电器产品之外的其他产品,具体包括复杂的电子(包括通信)和电器产品、航空航天、精密仪表、精细化工以及药品等。在高级技术密集型产品下的电子和电器产品方面,中国 RCA 相对东盟有较大优势,而在电子和电器产品零部件,除电子和电器产品外的其他产品方面中国相对东盟都处于相对劣势,特别是电子和电器产品零部件方面,东盟的市场份额不断提升,而中国的市场份额保持平稳专题报告系列 11 (图 12)。图 12:2011-2021 年中国和东盟的高技术密集型制成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市场份额 图 12:2011-2021 年中国和东盟的高技术密集型制成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UNCTAD,北大汇丰智库 在电子和电器产品类型上,中国相比东盟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和更大的市场领先优势,2021 年中国该类型产品的出口规模是东盟的 4 倍。中国有极强的竞争优中国-东盟制造业的竞争态势与变化 12 势,同时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也稳定在 40%,尤其疫情期间市场份额回升至历史高点附近,而东盟在这个类型上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在竞争力方面和中国存在较大差距,市场份额基本稳定,且在疫情期间市场份额还有所回落。在电子和电器产品零部件类型上,东盟相比中国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东盟在蚕食中国的国际市场份额。在 2011-2021 年期间东盟保持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同时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从 15.5%稳步上升至 17.2%,疫情期间 2020 年最高达到 18.5%,而中国在这个类型上虽然也具有较强竞争优势,但在 2014 年开始竞争优势有所下降,同时在世界市场的份额也小幅下降。以苹果和三星为代表的跨国公司把东盟作为在中国以外实现供应链多元化的首选目的地,因而不断加码在东盟地区的高科技制造领域投资,并把手机、半导体、电器等生产逐步向东盟转移,就是这一情况的真实体现。除电子和电器产品的其他产品类型上,中国和东盟的国际竞争优势都比较弱(RCA 指数处于 0.8 及更低水平),东盟比中国略好,这也提示了中国未来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中国和东盟的 RCA 指数自 2011 年以来有所下降,但 2018 年开始世界市场的份额均有所上升,中国上升了 2.5 个百分点,东盟上升了 0.4 个百分点,反映出中国在高级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尽管受到外部限制,仍然在部分行业上有明显的竞争力提升。三、中国和东盟制造业增长的新方向 我们把上述分析竞争力的方法用来分析中国与东盟制成品细分行业的贸易数据(图 13),得到一些制造业增长方向的有趣发现:1)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中国的竞争力持续增强,出口份额持续扩大,东盟比较优势下降最为显著,需要更多的依赖海外供应。东盟是未来中国化工行业出口的重要市场。预计塑料、有机化学品、医药品、染料、其他化学原料及产品等类别中国向东盟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无机化学品、精油等类别中国会更多从东盟进口。2)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中国的竞争优势小幅下滑,东盟缩小与中国的差距。分行业而言,中国与东盟各具优势,贸易和投资预计很活跃。预计纺纱/专题报告系列 13 织物/制成品及有关产品、金属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纸浆、纸及纸板等类别中国对东盟出口保持快速增长,钢铁、有色金属产品中国会更多从东盟进口。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东盟的钢铁供需存在巨大缺口,而且地区内铁矿石、煤炭、金属镍、铜、铝、锡等资源储量丰富,东盟是中国钢铁、有色企业理想的投资目的地选项。3)机械及运输设备:中国的竞争优势小幅下滑,东盟缩小与中国的差距。预计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及重放装置设备、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和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陆路车辆等类别中国向东盟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内贸易日益密切,电机和电气行业、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及重放装置设备行业,中国企业需要积极考虑在东盟区域内选择供应商,以及直接投资东盟建设生产基地。4)杂项制品:中国杂项制品的比较优势下降最为显著,活动房屋;卫生 水道 供热及照明装置、杂项制品两个类别的比较优势上升,其余子行业需要积极选择产业转移和布局东盟供应基地。东盟在鞋靴、箱包和服装产品的竞争力持续提升,在国际市场上抢夺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市场份额。图 13:2011-2021 年中国与东盟制成品 SITC 分类的 RCA 和市场份额变化 图 13:2011-2021 年中国与东盟制成品 SITC 分类的 RCA 和市场份额变化 数据来源:UNCTAD,北大汇丰智库 5)中国的制造业优势子行业开始更新换代,典型的产品是新能源汽车、锂电中国-东盟制造业的竞争态势与变化 14 池、太阳能电池等。2011-2021 年,中国在国际市场份额上升最快的三类产品分别是:活动房屋;卫生 水道 供热及照明装置( 27.0%)、杂项制品( 11.6%)、金属制品( 10.2%)。另外中国在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 7.7%)、金工机械( 7.6%)、特种工业专用机械( 6.8%)、有机化学品( 6.8%)等产品上也实现了出口份额快速上涨,同时比较优势指数也同步上升。6)东盟开始抢占中国传统优势行业的市场,包括鞋靴、箱包和服装等。2011-2021 年,东盟在国际市场份额上升最快的三类产品是:鞋靴( 10.8%)、旅行用品、手提包及类似品( 7.6%)、服装及衣着附件( 5.9%),与中国市场份额下降最大的三类产品完全相同。1.化学产品:中国竞争力持续增强 出口份额继续扩大 中国和东盟在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类别上国际竞争力较弱(图 14)。中国在化学产品上的竞争力持续上升,RCA 指数处于弱竞争优势区间(RCA0.8),小幅上升,但出口市场份额明显上升。同期东盟的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的 RCA 指数也处于弱竞争优势区间,小幅下降,而市场份额微增。图 14:2011-2021 年中国与东盟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的 RCA 和市场份额变化 图 14:2011-2021 年中国与东盟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的 RCA 和市场份额变化 数据来源:UNCTAD,北大汇丰智库 中国在有机化学品、非初级形状的塑料、染料/鞣料及着色料、其他化学原料专题报告系列 15 及产品等的市场份额提升幅度最大且 RCA 也同步上升(表 1)。东盟的无机化学品、初级形状塑料、精油/香料及盥洗/光洁制品等类别,市场份额增长最快(表 1)。表 1:2011-2021 年中国与东盟化学产品分类别的 RCA 和市场份额变化 中国 东盟 表 1:2011-2021 年中国与东盟化学产品分类别的 RCA 和市场份额变化 中国 东盟 分类 分类 RCA 变化 市场份额变化 分类 分类 RCA 变化 市场份额变化 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 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 0.07 3.7%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 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0.07)0.2%非初级形状的塑料 非初级形状的塑料 0.23 6.6%无机化学品 无机化学品 0.12 1.3%有机化学品 有机化学品 0.21 6.8%初级形状的塑料 初级形状的塑料 0.09 1.9%医药品 0.14 3.3%肥料(272 组货品除外)0.06 0.8%初级形状的塑料 0.14 3.7%精油、香料及盥洗、光洁制品 精油、香料及盥洗、光洁制品 0.03 1.2%染料、鞣料及着色料 染料、鞣料及着色料 0.10 4.6%染料、鞣料及着色料 0.03 0.7%其他化学原料及产品 0.04 3.7%其他化学原料及产品 0.00 0.8%精油、香料及盥洗、光洁制品(0.01)1.4%非初级形状的塑料(0.04)0.3%肥料(272 组货品除外)(0.06)3.9%医药品(0.05)0.0%无机化学品(0.29)2.2%有机化学品(0.23)-0.4%数据来源:UNCTAD,北大汇丰智库 图 15:2011-2021 年中国出口东盟主要的化学产品细分类别 单位:亿美元 图 15:2011-2021 年中国出口东盟主要的化学产品细分类别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UNCTAD,北大汇丰智库 中国-东盟制造业的竞争态势与变化 16 中国向东盟出口化学产品当中,其他化学原料及产品、非初级形状的塑料、初级形状的塑料、有机化学品的绝对量和增幅也最大,医药品在 2020 年以来短期增速最快(图 15)。预计未来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中国在纺织和金属制品类别优势突出 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较强,东盟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东盟的差距在缩小(图 16)。中国的 RCA 处于较强竞争优势区间(1.25RCA2.5),小幅下滑,2021 年市场份额比 2011 年上升 5.7 个百分点;东盟的 RCA 处于弱竞争优势区间(RCA0.8),有所上升,2021 年市场份额比 2011 年上升 1.6 个百分点。图 16:2011-2021 年中国与东盟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的 RCA 和出口市场份额变化 图 16:2011-2021 年中国与东盟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的 RCA 和出口市场份额变化 数据来源:UNCTAD,北大汇丰智库 中国在纺纱/织物/制成品及有关产品、金属制品的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出口份额增幅最高(图 17 和表 2)。中国向东盟出口纺纱/织物/制成品及有关产品、金属制品增长也最为突出,2021 年纺纱/织物/制成品及有关产品占中国出口东盟总额的 7.3%,金属制品占中国出口东盟总额的 4.6%(图 18)。另外软木及木制品(家具除外)、钢铁、纸及纸板;纸浆、纸及纸板、有色金属等产品类别,中国和东盟的RCA 指数比较接近,产业内贸易日益密切(图 19-20),中国从东盟的进口增速更为迅猛。专题报告系列 17 图 17:2021 年中国和东盟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细分类别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图 17:2021 年中国和东盟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细分类别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数据来源:UNCTAD,北大汇丰智库 图 18:2011-2021 年中国向东盟出口纺纱及相关产品、金属制品金额 单位:亿美元 图 18:2011-2021 年中国向东盟出口纺纱及相关产品、金属制品金额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UNCTAD,北大汇丰智库 中国-东盟制造业的竞争态势与变化 18 图 19:2011-2021 年中国与东盟软木及木制 图 20:2011-2021 年中国与东盟钢铁贸易额 品贸易额 单位:亿美元 单位:亿美元 图 19:2011-2021 年中国与东盟软木及木制 图 20:2011-2021 年中国与东盟钢铁贸易额 品贸易额 单位:亿美元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UNCTAD,北大汇丰智库 表 2:2011-2021 年中国与东盟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分类别的 RCA 和市场份额变化 中国 东盟 表 2:2011-2021 年中国与东盟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分类别的 RCA 和市场份额变化 中国 东盟 分类 分类 RCA 变化 市场份额变化 分类 分类 RCA 变化 市场份额变化 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0.03)5.7%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0.12 1.6%皮革、皮革制品及已皮革、皮革制品及已鞣毛皮 鞣毛皮 0.27 6.6%钢铁 钢铁 0.55 4.7%纸及纸板;纸浆、纸及纸板 纸及纸板;纸浆、纸及纸板 0.21 6.3%皮革、皮革制品及已鞣毛皮 皮革、皮革制品及已鞣毛皮 0.51 4.5%金属制品 金属制品 0.12 10.2%非金属矿物制品 0.12 1.4%非金属矿物制品 非金属矿物制品 0.08 6.1%有色金属 0.06 1.2%钢铁(0.06)3.9%纺纱、织物、制成品及有关产品 0.00 0.7%有色金属(0.10)1.1%金属制品(0.03)0.3%橡胶制品(0.18)3.1%橡胶制品(0.05)1.0%纺纱、织物、制成品及有关产品 纺纱、织物、制成品及有关产品(0.30)9.6%纸及纸板;纸浆、纸及纸板(0.06)0.3%软木及木制品(家具除外)(0.35)2.2%软木及木制品(家具除外)(0.68)-3.4%数据来源:UNCTAD,北大汇丰智库 中国在皮革/皮革制品及已鞣毛皮、纸及纸板;纸浆、纸及纸板、金属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等的市场份额提升幅度最大且 RCA 也同步上升(表 2),是未来重要的出口增长方向。而东盟在钢铁、皮革/皮革制品及已鞣毛皮类别上,比较优势专题报告系列 19 和市场份额上升最快。3.机械及运输设备:中国和东盟的产业内贸易日益密切 机械和运输设备类别,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较强,东盟的国际竞争力一般,东盟与中国的差距有所缩小(图 21)。中国的 RCA 处于较强竞争优势区间(1.25RCA2.5),小幅下滑,2021 年市场份额比 2011 年上升了 5.6 个百分点;东盟的 RCA处于一般竞争优势区间(0.8RCA1.25),小幅上升,2021 年市场份额比 2011 年上升了 1.9 个百分点。图 21:2011-2021 年中国与东盟机械及运输设备的 RCA 和出口市场份额变化 图 21:2011-2021 年中国与东盟机械及运输设备的 RCA 和出口市场份额变化 数据来源:UNCTAD,北大汇丰智库 中国在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及重放装置设备、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和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的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图 22)。东盟则在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动力机械及设备的比较优势更大。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中最大的商品类别(按 2 位 SITC 代码划分)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2021 年占到总贸易额的 43.3%。中国和东盟这个类别的比较优势较强,且 RCA 指数比较接近,产业内贸易发展势头强劲,显示中国和东盟在电机和电气产业层面有日益密切的协同发展趋势(图 23)。而且这个类别上中国是东盟的贸易逆差国。这提示了中国的电机和电气企业需要积极考虑在东盟区域内选择供应商,以及直接投资东盟建设生产基地。另外,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及重放装置设中国-东盟制造业的竞争态势与变化 20 备、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和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也是中国向东盟出口增长最快的几个类别(图 24)。图 22:2021 年中国和东盟机械和运输设备分类别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图 22:2021 年中国和东盟机械和运输设备分类别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数据来源:UNCTAD,北大汇丰智库 图 23:2011-2021 年中国与东盟电力机械、器具及电气零件的贸易额 单位:亿美元 图 23:2011-2021 年中国与东盟电力机械、器具及电气零件的贸易额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UNCTAD,北大汇丰智库 专题报告系列 21 图 24:2011-2021 年中国出口东盟机械和运输设备的优势细分类别 单位:亿美元 图 24:2011-2021 年中国出口东盟机械和运输设备的优势细分类别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UNCTAD,北大汇丰智库 表 3:2011-2021 年中国与东盟机械及运输设备分类别的 RCA 和市场份额变化 中国 东盟 表 3:2011-2021 年中国与东盟机械及运输设备分类别的 RCA 和市场份额变化 中国 东盟 分类 分类 RCA 变化 市场份额变化 分类 分类 RCA 变化 市场份额变化 机械及运输设备机械及运输设备(0.10)5.6%机械及运输设备 0.11 1.9%金工机械 金工机械 0.30 7.6%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及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及重放装置设备 重放装置设备 0.60 5.6%特种工业专用机械 特种工业专用机械 0.24 6.8%动力机械及设备 动力机械及设备 0.38 3.4%陆路车辆 0.17 4.8%特种工业专用机械 0.16 1.8%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 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 0.13 7.7%陆路车辆 0.06 0.8%动力机械及设备(0.01)3.6%金工机械 0.01 0.5%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 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0.09)6.1%其他运输设备 0.00 0.7%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及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及重放装置设备 重放装置设备(0.35)8.5%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0.06)0.1%其他运输设备(0.57)-2.7%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0.25)0.0%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1.12)-0.1%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0.29)-0.5%数据来源:UNCTAD,北大汇丰智库 中国在金工机械、特种工业专用机械、陆路车辆和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的比较优势上升最为突出,这四类商品的出口份额增幅也较高(表 3)。值得注意的中国-东盟制造业的竞争态势与变化 22 是,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及重放装置设备在比较优势相对下降的情况下,2011-2021年的出口市场份额仍然提高了 8.5 个百分点,在机械及运输设备的类别中名列第一,而且在 2018-2021 年市场份额还上升了 3.5 个百分点。而东盟在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及重放装置设备、动力机械及设备的比较优势上升最快,市场份额也提升较快,在这两个细分类别上中国和东盟同时赢得更多的世界市场份额(表 3)。考虑到中国和东盟的比较优势变化趋势,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及重放装置设备也是中国企业需要重点考虑到东盟开展直接投资,主动把生产从国内向东盟转移的一个行业。4.杂项制品:东盟蚕食中国的市场份额 杂项制品,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较强,东盟的国际竞争力一般,东盟在这个类别上追赶中国的势头最为强劲。中国的 RCA 处于较强竞争优势区间(1.25RCA2.5),有一定的下滑,2021 年市场份额比 2011 年上升了 5.2 个百分点;东盟的 RCA 处于一般竞争优势区间(0.8RCA1.25),上升幅度较大,2021 年市场份额比 2011 年上升了 2.8 个百分点(图 25)。图 25:2011-2021 年中国与东盟杂项制品的 RCA 和出口市场份额变化 图 25:2011-2021 年中国与东盟杂项制品的 RCA 和出口市场份额变化 数据来源:UNCTAD,北大汇丰智库 中国在在活动房屋;卫生 水道 供热及照明装置、杂项制品两个类别的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图 26),家具及其零件:褥垫及类似填充制品、旅行用品/手提包及专题报告系列 23 类似品的比较优势也较强。东盟则在鞋靴、服装及其衣着附件也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图 26:2021 年中国与东盟杂项制品分类别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图 26:2021 年中国与东盟杂项制品分类别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数据来源:UNCTAD,北大汇丰智库 表 4:2011-2021 年中国与东盟杂项制品分类别的 RCA 和市场份额变化 中国 东盟 表 4:2011-2021 年中国与东盟杂项制品分类别的 RCA 和市场份额变化 中国 东盟 分类 分类 RCA 变化 市场份额变化 分类 分类 RCA 变化 市场份额变化 杂项制品杂项制品(0.39)5.2%杂项制品 0.23 2.8%活动房屋;卫生 水道活动房屋;卫生 水道 供热及照明装置 供热及照明装置 0.92 27.0%鞋靴 鞋靴 1.18 10.8%杂项制品 杂项制品 0.17 11.6%旅行用品、手提包及类似品 旅行用品、手提包及类似品 0.91 7.6%摄影器材、光学物品及钟表(0.12)3.2%服装及衣着附件 服装及衣着附件 0.60 5.9%专业、科学及控制用仪器和装置(0.20)2.8%专业、科学及控制用仪器和装置 专业、科学及控制用仪器和装置 0.31 3.1%家具及其零件:褥垫家具及其零件:褥垫及类似填充制品 及类似填充制品(0.48)6.7%家具及其零件:褥垫家具及其零件:褥垫及类似填充制品 及类似填充制品 0.27 3.0%服装及衣着附件(1.31)-3.7%摄影器材、光学物品及钟表 0.09 1.6%鞋靴(1.39)-3.9%活动房屋;卫生 水道 供热及照明装置(0.09)-0.4%旅行用品、手提包及类似品(1.94)-8.6%杂项制品(0.22)-0.8%数据来源:UNCTAD,北大汇丰智库 中国-东盟制造业的竞争态势与变化 24 图 27:2011-2021 年中国与东盟箱包、服装和鞋靴的市场份额 单位:%图 27:2011-2021 年中国与东盟箱包、服装和鞋靴的市场份额 单位:%数据来源:UNCTAD,北大汇丰智库 杂项制品的八个类别中,中国仅在活动房屋;卫生 水道 供热及照明装置、杂项制品两个类别的比较优势上升,市场份额上升,其余六个类别的比较优势下降,而且旅行用品/手提包及类似品、鞋靴、服装及衣着附件的市场份额分别下降了8.6%、3.9%、3.7%。东盟在中国优势下降的六个品类中均做到比较优势上升,市场份额上升,尤其是在旅行用品/手提包及类似品、鞋靴、服装及衣着附件品类,不断蚕食中国及其他出口国家的市场份额(图 27)。四、结论和建议 中国和东盟的制造业产值占全球三分之一强,增长领跑全球。中国和东盟既是全球制成品主要的出口增长来源,同时也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第三位制成品进口市场,制成品贸易增长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显著强于东盟,东盟与中国的差距持续缩小。影响竞争态势主要有两大因素:效率和安全。1)效率竞争:东盟的劳动力、原材料和土地等要素成本,与中国相比更低。2)安全权衡:许多跨国公司出于供应链安全性的考虑着手执行“中国 1”或“中国 N”策略,东盟因为其政治中立,且经济增长确定性好成为首选目的地。专题报告系列 25 东盟在四个产业类别上竞争力均有所提升,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简单技术密集型制成品方面提升最显著,反映出要素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是东盟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来源,高级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和中级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竞争力提升则主要来自外国直接投资带来的订单增长,以及相关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能力逐步提高,目前看后者影响相对较小。中国和东盟的制造业分行业竞争态势概括如下:1.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中国的竞争力持续增强,出口份额持续扩大,东盟比较优势下降最为显著,需要更多的依赖海外供应。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中国的竞争力持续增强,出口份额持续扩大,东盟比较优势下降最为显著,需要更多的依赖海外供应。东盟是未来中国化工行业出口的重要市场。预计塑料、有机化学品、医药品、染料、其他化学原料及产品等类别中国向东盟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无机化学品、精油等类别中国会更多从东盟进口。2.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中国的竞争优势小幅下滑,东盟缩小与中国的差距。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中国的竞争优势小幅下滑,东盟缩小与中国的差距。中国与东盟各具优势,贸易和投资预计很活跃。预计纺纱/织物/制成品及有关产品、金属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纸浆、纸及纸板等类别中国对东盟出口保持快速增长,钢铁、有色金属产品中国会更多从东盟进口。3.机械及运输设备:中国的竞争优势小幅下滑,东盟缩小与中国的差距。机械及运输设备:中国的竞争优势小幅下滑,东盟缩小与中国的差距。预计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及重放装置设备、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和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陆路车辆等类别中国向东盟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4.杂项制品:中国的比较优势下降最为显著,东盟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杂项制品:中国的比较优势下降最为显著,东盟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活动房屋;卫生 水道 供热及照明装置、杂项制品两个类别的比较优势上升,其余子行业需要积极选择产业转移和布局东盟供应基地。东盟在鞋靴、箱包和服装产品的竞争力持续提升,在国际市场上抢夺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市场份额。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应对:1.中国制造业出口的优势子行业开始更新换代,典型的产品是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及重放装置设备、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和特种工业专用机械,活中国-东盟制造业的竞争态势与变化 26 动房屋;卫生 水道 供热及照明装置、杂项制品,金属制品、皮革制品、纸浆及纸板、非金属矿物制品等是中国制造业出口增长的优势产品和新动力。中国企业不仅要重视北美和欧盟发达国家市场,也可以利用一带一路合作、RCEP 协定等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及亚太国家和地区。2.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内贸易日益密切,主要行业和产品包括:电机和电气行业、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及重放装置设备行业,软木及木制品、钢铁、纸浆及纸制品、有色金属等。中国企业需要积极考虑在东盟区域内选择供应商,以及直接投资东盟建设生产基地。3.东盟是中国钢铁、有色企业理想的投资目的地选项。东盟的钢铁和有色金属产品比较优势和市场份额快速上升,东盟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需求增长迅速,钢铁供需存在巨大缺口,而且地区内铁矿石、煤炭、金属镍、铜、铝、锡等资源储量丰富。4.东盟的部分制造业子行业已开始蚕食中国的市场份额,典型行业包括鞋靴、旅行用品/手提包及类似品、服装及衣着附件等。中国的相关子行业可以主动选择产业转移和供应链布局优化。5.数字化转型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抓手,同时政府不断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助力制造业稳步增长。中国制造业长期面临成本和竞争压力,为了提升竞争优势并提高市场份额,制造业迫切需要依托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实现降本增效和转型升级。另外,政府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企业税费、融资、用工、用地、物流等显性成本下降,提升外商投资便利化,切实规范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措施,不断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声明】本文版权为北大汇丰智库所有 北大汇丰智库(The PHBS Think Tank)成立于 2020 年 7 月,旨在整合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各院属研究中心,统筹协调资源,重点从事有关宏观经济、国际贸易与投资、金融改革与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城市与乡村发展、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经济贸易与合作等领域的实证分析与政策研究,打造专业化、国际化的新型智库平台。北大汇丰智库由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创院院长海闻教授兼任主任,智库副主任为王鹏飞、巴曙松、任颋、魏炜、林双林。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07 30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3D打印行业研究系列报告(三):“为什么”转向“如何”之成本端的思考-231201(29页).pdf

    1 证证 券券 研研 究究 报报 告告 Ta行业行业研究研究 行业专题研究行业专题研究 电气设备行业电气设备行业 3D 3D 打印行业研究系列报告(打印行业研究系列报告(三三):):“为什么”转向“.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07 29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材料强国之3D打印行业深度报告系列之一:3D打印革新高端制造广阔应用构建千亿蓝海-231204(31页).pdf

    行业及产业 行业研究/行业深度 证券研究报告 国防军工 2023 年 12 月 04 日 3D 打印革新高端制造,广阔应用构建千亿蓝海 看好材料强国之 3D 打印行业深度报告系列之一 证券分析师 韩强.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07 31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嘉世咨询:2023晶圆制造行业简析报告(16页).pdf

    版权归属 上海嘉世营销咨询有限公司晶圆制造行业简析报告商业合作/内容转载/更多报告01.晶圆是半导体制造中的关键步骤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嘉世咨询研究结论;图源网络晶圆是半导体器件的基础材料,晶圆代工是半导体产业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专门负责晶圆制造,为芯片设计公司提供晶圆代工服务。半导体产业在前期只有垂直整合一种经营模式,包括从半导体设计、制造、测试到最终销售的全部环节。随着行业分工的不断深化,台积电的设立意味着半导体设计及制造业务的分离,晶圆代工模式正式成立。同时,专门从事IC芯片设计的无晶圆厂模式也成立了。半导体产业的企业经营模式晶圆代工工艺流程 序号项目模式1垂直整合模式(IDM模式)涵盖芯片设计、晶國制造、封装测试以及后续的产品销售等环节2晶國代工模式(Foundry模式)不涵盖芯片设计环节,专门负责晶圆制造,为芯片产品公司提供晶圆代工服务3无晶圖厂模式(Fabless模式)不涵盖晶圆制造环节和封装测试环节,专门负责芯片设计和后续的产品销售,将晶圆制造和封装测试外包给专业的晶圆制造、封测企业前期处理掩模版制作圆形转移功能实现检测入库硅片清洗热氧化光刻(涂胶、曝光、显影)刻蚀(干法、湿法)去胶离子注入、退火扩散化学气相沉积物理气相沉积化学机械研磨晶圆测试包装入库根据设计需求多次循环02.硅片为晶圆制造的基底材料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嘉世咨询研究结论;图源网络在半导体产业链中,半导体材料位于制造环节上游,和半导体设备一起构成了制造环节的核心上游供应链,不同于其他行业材料,半导体材料是电子级材料,对精度纯度等都有更为严格。半导体材料主要分为晶圆制造材料和封装材料,其中晶圆制造材料中,硅片为晶圆制造基底材料。根据SEMI数据,2021年全球晶圆制造材料中,硅片占比最高为35%。半导体材料主要细分产品情况硅片尺寸进化史材料类型材料类型主要材料主要用途晶圆制造材料硅片晶圆制造基底材料电子气体氧化、还原、除杂掩膜版是微电子制造过程中的图形转移工具或母版,用于下游电子元器件行业批量复制生产光刻胶将掩膜版上的图形转移到硅片上的关键材料湿电子化学品微电子、光电子湿法工艺制程中使用的各种电子化工材料CMP材料通过化学反应与物理研磨实现大面积平坦化靶材制备薄膜的元素级材料封装材料封装基板保护、支撑、散热,连接芯片与PCB引线框架保护、支撑,连接芯片与PCB键合丝芯片和引线框架、基板间连接线陶瓷封装体绝缘打包第一代硅片,直径为25.4毫米,相当于一英寸1960年第二代硅片,直径增加到76.2毫米,相当于三英寸1975年第三代硅片,直径达到100毫米,相当于四英寸1981年第四代硅片,直径扩大到125毫米,相当于五英寸1985年第五代硅片,直径为150毫米,相当于六英寸1988年第六代硅片,直径为200毫米,相当于八英寸1995年第七代硅片,直径为300毫米,相当于十二英寸2001年第八代硅片,直径为450毫米,相当于十八英寸2017年03.全球晶圆产能持续扩张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嘉世咨询研究结论;图源网络2020年以来,缺芯问题困扰半导体产业链,诸多芯片制造商宣布建厂扩产;上游晶圆厂扩产火热,与下游终端需求进入寒冬形成了鲜明对比。2022年年末,全球晶圆总产能为2546万片/月(等效8英寸,不含光电子和三代半材料),同比增长9.5%,2023年末有望达2783万片/月。22Q4全球等效8英寸晶圆产能约2630万片,SEMI预期2023年产能达2900万片。第三方统计全球晶圆年度产能2020年-2025E全球晶圆年末月产能0%2%4%6%80002500300035002020202120222023E2024E2025E全球晶圆总产能(万片/月,等效8英寸)YOY750000000025000300002020Q1 2020Q2 2020Q3 2020Q4 2021Q1 2021Q2 2021Q3 2021Q4 2022Q1 2022Q2 2022Q3 2022Q4产能(万片,等效8英寸)装运量(万片,等效8英寸)铸造利用率04.中国大陆产能将以远超行业的速度增长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嘉世咨询研究结论;图源网络中国大陆未来3年的产能增速都远高于其他国家/地区。预计2023-2025年中国大陆自主晶圆产能将同比增长18.8%/19.6%/17.4%。在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的影响和美国排他性条款的影响下,外资产能建设趋缓,未来中国大陆的主要增量来自中芯国际4个12英寸晶圆厂的建设和爬坡,以及长存、长鑫的存储产能提升。各地区产线产能增速 各国晶圆厂自主产能增速 0.0%5.0.0.0 .0%.00.05.0.0E.0%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美国欧洲其他202120222023E2024E2025E0.0%5.0.0.0 .0%.00.05.0%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美国欧洲其他202120222023E2024E2025E05.晶圆行业的两大经营模式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嘉世咨询研究结论;图源网络晶圆行业分成IDM模式、Pure Foundry模式,IDM与Pure Foundry的产能占比为7:3。头部存储公司以IDM模式经营,故IDM模式的产能占比较大。2022年以IDM模式经营的公司产能为1810万片/月。IDM公司的产能中,63.2%为存储器公司,28.3%为主营模拟&功率类的公司,仅有8.4%的逻辑芯片产能是以IDM模式生产的,主要是Intel的产能。IDM模式前进过程或有分歧,代工产能供不应求。一方面,大多数功率&模拟公司向大尺寸迈进,TI、Infineon等大举新建12英寸fab;另一方面,安森美陆续出售多个晶圆厂,执行fab-lite战略。预计22-25年IDM和纯晶圆厂的产能CAGR分别为8.8%/9.9%。不同类型IDM厂商的产能(按公司主营业务分类)2022年不同经营模式的晶圆产能分布28.9q.1%Pure FoundryIDM0500025002020202120222023E2024E2025Ememorylogicanalog&power06.晶圆厂投资成本越来越高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嘉世咨询研究结论;图源网络根据摩尔定律,约18月集成电路晶体管数量将增加一倍,技术持续发展下集成电路线宽不断缩小,集成电路的设备投资呈指数级上升趋势。根据IBS统计,5nm产线的设备投资高达数百亿美元,是16/14nm产线投资的两倍以上,是28nm的四倍左右。为实现高性能计算,调整每个矢量变得越来越困难。芯片设计更加复杂,先进制程的投资额大幅提升,5万片晶圆的5nm产能设备投资额达到150亿美金,相应的带来生产成本的抬升;此外芯片大尺寸会带来良率问题。每5万片晶圆产能的设备投资(百万美元)不同制程工艺下芯片制造成本NORMALIZED COST/YIELDED MM012345645nm32nm28nm20nm14/16nm7nm5nm0500000002500007.设备占晶圆厂扩产开支的 80%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嘉世咨询研究结论;图源网络生产设备是晶圆厂扩产中主要支出投入。据屹唐股份招股说明书,新建晶圆厂资本开支结构中,70%-80%的投资用于设备购买,其中跟芯片制造相关的核心设备又占设备投资的78%-80%。业界头部厂商的资本开支,对设备行业的订单状况有较大影响。新建晶圆厂资本开支结构大环节具体环节对应设备厂房建设:20/-30%设计:2%-7%-土建设地:30%-40%-洁净室分工:50%-70%机电系统:25%/-35%洁净室系统:25%-35%设备投资:70%-80%硅片制造:1%/-3%长晶&切磨批设备:2%薄膜沉积设备:18%芯片制造:78%/-80%光刻设备:17%刻蚀/去胶设备:18%退火/扩散/注入设备:5%工艺控制设备:11%(涂胶4%)清洗/CMP设备:8%其他加工设备:10 %封装测试:18%/-20%封装测试:40%-45%CP&FT测试设备:55%-60.通过不同测试保持晶圆产品质量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嘉世咨询研究结论;图源网络在半导体芯片的生产过程中,FT测试(Final Test)、WAT测试(Wafer Acceptance Test)CP 测试(Chip Probe Test)分别适用于不同生产工艺阶段,用于确保晶圆的质量并排除不良产品。WAT测试是在芯片制造过程的早期阶段进行的,在晶圆制造完成后而芯片分离和封装之前,针对晶圆进行测试。CP测试是在晶圆分离成多个芯片之后而芯片封装之前进行的,在芯片上安装探针,以在芯片的金属引脚上执行测试。FT测试是在芯片封装之后的最终测试阶段进行的,封装后的芯片外观更接近最终产品,包括封装、引脚和封装材料。WAT测试CP测试FT测试激光雷达行业发展趋势晶圆可接受度测试晶圆级主要是晶圆制造结束后测试(偶尔用于制造过程中)监控工艺稳定性、检测工艺窗口、判断晶圆出货标准测试机 探针台晶圆测试晶圆级封测工艺前的测试筛选来料良率、减少封装成本测试机 探针台成品测试芯片级封测工艺完成后的测试筛选最终出货芯片产品良率测试机 分拣机09.头部晶圆厂聚焦12英寸高歌猛进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嘉世咨询研究结论;图源网络目前满产的8、12英寸各有120条和84条,另有17条8英寸线尚处爬坡中;但规划待建/在建的产线基本以12英寸为主,规划待建 已在建的12英寸产线合计设计产能超过400万片/月。头部晶圆厂扩产也基本以12英寸为主,TSMC致力于扩大全球制造足迹,满足不同地区客户需求,除了中国台湾的本土工厂外,还有美国Arizona P1、与索尼合资的日本熊本Fab23在建。头部半导体晶圆厂未来主要扩增产线全球各状态晶圆产线数量分布(条)020406080100120140规划代建满产爬坡中在建公司产线产线状态产线地址规划产能(万片/月)预计建成时间制程总投资TSMCFab19 P1(N4)在建美国Arizona Phoenix22024年N4合计400亿美元Fab19 P2(N3)规划待建美国Arizona Phoenix32026年N3Fab23 P1在建日本熊本县5.52024年底22/28nm、12/16nm 86亿美元Fab22.在建中国台湾高雄/2024年7nm/Fab18 P7-P9在建中国台湾台南/陆续建成3nm/SamsungPyeongtaekP4 P6在建韩国Pyeongtaek/陆续建成/100万亿韩元US Fab在建美国Taylor,Texas/2024年/170亿美元MicronNew ldaho Fab在建美国Boise,Idaho/2025年先进DRAM150亿美元美国中部Mega fab规划待建美国纽约Clay/2025年200亿美元IntelFab38 P1在建以色列KiryatGat52024年7nm/4nm100亿美元Fab52、Fab62在建美国Chandler,Arizona62024年2nm200亿美元Ohio Fab1&2在建美国俄亥俄州Ohio52025年底2nm200亿美元德国mega-fab规划待建德国Magdeburg/2027年/170亿欧元UMCFab12A P6爬坡中中国台湾台南2.752023Q2.28nm及以上30亿美元Fab12i P3在建新加坡白沙32024年底22/28nm50亿美元中芯国际中芯京城(1期)爬坡中北京102022年底28nm及以上76亿美元中芯深圳新厂爬坡中深圳42022年底28nm及以上23.5亿美元上海临港基地在建上海102023年底28nm及以上88.7亿美元天津西青工厂在建天津102024年180 28nm75亿美元10.五大巨头拥有全球五成以上晶圆产能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嘉世咨询研究结论;图源网络截至2022年底,全球Top5公司合计月产能1304万片,占全球总产能的51.2%。半导体下行期,存储企业大幅削减资本开支,Micron预计FY2023年,用于晶圆制造设备的资本开支下降约50%,SKHynix也计划削减超50%的资本开支,Samsung计划维持22年的资本开支,但将进行有效减产。2022年全球WFE(晶圆厂设备支出)达950亿美元,KLA预计今年将下降20%至750亿美元,其中存储降幅达35%-40%,代工/逻辑下降约10%。全球半导体晶圆产能TOP5(等效8英寸)头部半导体晶圆厂资本开支变化(亿美元)公司名称总部所在地2021年末产能(万片/月)2022年末产能(万片/月)同比变化全球份额占比Samsung韩国405.0 448.4 10.70.60%TSMC中国台湾259.5 287.6 10.80.30%SK Hynix韩国198.3 220.5 11.20%8.70%Micron美国201.6 203.6 1.00%8.00%Kioxia/WDC日本134.3 143.3 6.70%5.60%合计1198.8 1303.5 8.70Q.2000300350400TSMCSamsungIntelGlobalUMCTISMIC202120222023E11.头部晶圆企业重点布局美国市场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嘉世咨询研究结论;图源网络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设晶圆厂,生产采用4纳米和3纳米工艺的芯片,预计将于2024年和2026年开始大规模生产。投资规模将会超过400亿美金。台积电在中国台湾建设的3纳米及2纳米晶圆厂合计将超过10座,以先进制程月产能3万片晶圆厂投资金额约200亿美元估算,总投资金额将超过2000亿美元。三星电子为了满足企业客户定制芯片的需求,并可能在美国建立新的工厂。三星已经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运营一个代工芯片设施,并且宣布在德克萨斯州泰勒投资170亿美元,将于2024年开始用3nm节点进行大批量生产。此外,考虑投资2000亿美元在德克萨斯州建立另外11个芯片工厂。台积电与三星2021年-2023年产能规模20212021年规模年规模20222022年规模年规模20222022产能产能20232023产能产能2021capex2021capex2022capex2022capex2023capex 2023capex 台积电570亿美元758亿美元1500-1600万片1年1600-1700万片1年300亿美元363亿美元320-360亿美元三星代工业务83亿美元94亿美元-295亿美元(含存储)390亿美元(含存储)390亿美元(含存储)12.2nm引领未来晶圆行业的技术走向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嘉世咨询研究结论;图源网络摩尔定律正接近物理极限使得晶体管微型化变得越来越困难,全周围栅极(GAA)技术为制程突破提供了可行解决方案。从各晶圆厂技术路径规划来看,2nm采用GAA成为业内普遍选择。在GAA晶体管中,栅极材料包围了晶体管的源和漏,从而提供了更好的电流控制。这可以帮助减少量子隧道效应,从而使得在2nm甚至更小的制程下的芯片制造成为可能。从台积电、三星、intel的规划来看,2022-2023年进入3nm节点,2025年进入2nm商业化阶段。先进制程技术规划200224202520262027TSMCN7N7 N5N3(2H22)N3EN2FETFinFETFinFETFinFETFinFETFinFETGAADUV/EUVDUVEUVEUVEUVEUV?SamsungN8N7N5N3N2N1.4FETFinFETFinFETFinFETGAA?DUV/EUVDUVEUVEUVEUV?IntelIntel 10Intel 7Intel 4(2H22)Intel 3(2H23)Intel 20AIntel 18AFETFinFETFinFETFinFETFinFETRibbonFET2nd Gen RibbonDUV/EUVDUVDUVEUVEUVEUVHigh-NA EUV13.晶圆行业遭遇四大挑战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嘉世咨询研究结论;图源网络国内晶圆制造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01晶圆制造是规模经济,具有投资大、回报慢的特点,我国与国际技术水平差距较大,发展存在天然门槛。相较于芯片产业链中设计业不断利好政策出台,晶圆制造环节由于资本支出高、回报周期长受到忽视,导致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断拉大。晶圆价格下跌明显02由于全球半导体市场的持续下滑,部分8英寸晶圆的需求转向12英寸晶圆代工,导致8英寸晶圆代工产能利用率下降。为了维持产能利用率,部分12英寸晶圆代工厂也已开始面向成熟制程进行了价格降低。8英寸晶圆代工产能利用率持续低迷也是导致降价的重要原因之一。国际贸易摩擦03美国联合日本、荷兰对中国半导体设备的围追堵截愈演愈烈,美国发布的出口管制条例,主要限制先进半导体设备。若未来制裁蔓延到用于成熟制程扩产的半导体设备,则中国大陆较多已宣布的项目会延期或停滞,国内晶圆企业订单增速将大幅下滑。晶圆代工厂的整体需求仍然低迷04尽管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为高性能计算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增长,但目前全球经济整体放缓的趋势影响了各个行业对芯片的需求。这包括消费电子、汽车、通信等领域,它们作为芯片的重要应用领域,需求低迷对晶圆代工厂造成了直接的影响。14.晶圆企业重点关注四大趋势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嘉世咨询研究结论;图源网络先进制程玩家反攻成熟制程01过往,在摩尔定律的驱动下,晶圆厂一直在紧追先进工艺,这场决赛的最后仅剩台积电、三星和英特尔这几家。随着先进制程逐渐逼近极限,现在这些晶圆代工厂开始反攻成熟制程,他们开始纷纷大幅扩产成熟工艺。晶圆企业寻找新的合作伙伴02随着芯片制造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市场对芯片需求的不断增长,晶圆制造商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面对巨大的压力,晶圆厂商纷纷寻找新的合作伙伴来应对挑战。然而,在全球芯片供应短缺的背景下,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变得至关重要。“碳中和”给晶圆企业带来新机会03在模拟IC中是应用驱动工艺平台的发展。由于模拟工艺是由应用驱动,所以模拟设计公司与晶圆厂的配合比数字芯片更加紧密。晶圆代工厂给芯片设计公司提供创新技术和平台,帮助他们实现最终应用方案,往更创新的应用去发展,最终实现碳中和目的。细分市场为晶圆企业打开新空间04汽车电子等部分细分市场的高景气度为晶圆厂尤其是成熟产能为主的晶圆厂提供了机会。尤其看好5G、AIoT和电动车等应用的普及给半导体市场带来的增长动能,部分晶圆厂将一部分产能转向车规芯片。本报告为简版报告,内容均从嘉世咨询原有完整报告中精炼提取,如需了解详细内容,请联系:.本报告中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道、照片、影像、插图、图表等素材,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细则及国际著作权公约的保护。本报告的著作权属于上海嘉世营销咨询有限公司所有,如需转发、转载、引用必须在显著位置标注出处,并且不得对转载内容进行任何更改。本报告是免费报告,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将本报告用于收费为目的经营活动。版权说明版权归属 上海嘉世营销咨询有限公司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04 16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中国信通院: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年)(48页).pdf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2023年12月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研究报告(2022023 3 年年)版权声明版权声明本报告版权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报告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院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报告版权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报告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院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前言前言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城市作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持续深耕先进制造领域,积聚新发展动能,有力夯实实体经济根基,在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导向,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要求,充分考虑数据科学性、系统性、可得性,延续2022 年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评选出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城市 50 强榜单(2023),树立城市发展标杆。通过总结分析 50 强城市的区域分布、发展特点、分项表现及变化情况,凝练标杆城市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做法,为全国各城市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样板。最新 50 强城市评价结果显示,东部地区保持领先优势,苏浙鲁粤制造强省实力突出,苏深锡位居榜单前三甲,中西部省会经济首位度较高。入选城市夯实工业经济发展基础,量质双升不断增强发展效能;创新引擎动力更为强劲,依托创新平台推动成果加速转化;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快,绿色化智能化激活内生动力;全面提升企业发展能力,集优成势打造先进制造集群。当前,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创新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区域特色产业趋于同质化等问题,亟需从加快转型升级、发展先进制造、完善创新生态、促进融合发展等五方面推进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目录目录一、发展现状:重点城市深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1(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各地立市之基和强市之本.1(二)创新成为引领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3(三)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方向.5(四)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是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航道.9(五)大力培育优质企业是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11(六)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是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14二、评估结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50 强城市引领示范树立标杆.16(一)东部地区保持领先优势,苏浙鲁粤制造强省实力突出.18(二)苏深锡位居榜单前三甲,中西部省会经济首位度较高.22(三)夯实工业经济发展基础,量质双升不断增强发展效能.23(四)创新引擎动力更为强劲,创新平台推动成果加速转化.27(五)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快,绿色化智能化激活内生动力.29(六)全面提升企业发展能力,集优成势打造先进制造集群.31三、存在问题: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诸多挑战.35(一)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35(二)创新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36(三)区域特色产业趋于同质化.37四、发展展望:城市要继续勇担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使命.38(一)加快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38(二)发展先进制造,推进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38(三)完善创新生态,提升城市创新服务效能.39(四)促进融合发展,培育现代服务业新引擎.40(五)深化产业合作,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40图 目 录图 目 录图 12021-2022 年四大区域 50 强城市排名分布情况.19图 250 强城市城市群分布图.20图 32021-2022 年制造业 50 强城市 31 个地区分布图.21图 431 个地区制造业 50 强城市两年位次对比.22图 52021-2022 年制造业 50 强城市工业增加值规模分布情况图.25图 62022 年制造业 50 强城市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布情况图.25图 72022 年制造业 50 强城市工业增加值占比分布情况.26图 850 强城市研发投入强度分布图.28图 9部分城市万人 PCT 申请量情况.37表 目 录表 目 录表 1重点城市 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关表述.1表 2重点城市 2022 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性文件出台情况.3表 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50 强城市榜单(2023 年).17表 4部分省会城市工业经济首位度情况.23表 550 强城市拥有 2 家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情况.28表 650 强城市中绿色工厂累计及新增数量前 10 城市情况.29表 750 强城市中数字转型示范项目数量前 10 城市情况.30表 850 强城市中制造业五百强及民营制造业五百强数量前 10 城市.32表 950 强城市中专精特新小巨人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前 10 城市.33表 10主要城市先进制造业集群分布情况.34表 11四大区域 50 强城市工业增加值占本区域比重情况.36表 12四大区域 50 强城市优质企业分布情况.36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1一、发展现状:重点城市深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各地立市之基和强市之本(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各地立市之基和强市之本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制造大市立足新发展理念,纷纷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立市之基和强市之本,以政府工作报告谋定工作重点方向,出台配套政策细化支持方案,通过切实的保障举措推动地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政府工作报告纷纷重点提及,顶层谋划明确发展方向。重点城市纷纷将坚持制造业立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写进政府工作报告,顶层谋划坚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向(见表 1)。苏州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筑牢实体经济根基,强化数字赋能,锻造苏州制造品牌,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提档升级传统制造业”。深圳市强调“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增强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园区建设”。宁波市提出“加快制造业大优强、绿新高发展,推动制造业提质攀高,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保持全国领先”。表 1 重点城市 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关表述序号序号城市城市相关表述相关表述1苏州市筑牢实体经济根基,强化数字赋能,锻造“苏州制造”品牌,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提档升级传统制造业。2深圳市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增强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园区建设。3宁波市加快制造业“大优强、绿新高”发展,推动制造业提质攀高,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保持全国领先。4广州市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5杭州市大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2序号序号城市城市相关表述相关表述6佛山市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核、立柱、强链、优化布局、品质、培土“六大工程”,争创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7绍兴市重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互促。8郑州市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9济南市坚定不移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实施加快建设工业强市三年行动。10东莞市始终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重点。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出台配套系列政策举措,细化方案强化支持引导。2022 年,重点城市政府陆续出台“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强化用地保障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工业经济稳增长等系列配套政策(见表 2),进一步细化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加强政策支持引导。无锡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要求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全力构建以“4 大地标产业 6大优势产业 5 大未来产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着力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杭州市提出加大对制造业用地指标的倾斜支持力度,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领航企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市场主体,其产业项目主要涵盖制造业价值链高端环节且具有知识技术密集与人才集聚等显著特征的可优先组织创新型产业用地出让。东莞市提出减轻制造业小微企业租金成本负担,稳定保障工业企业用能、用地和用工等资源要素需求,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3表 2 重点城市 2022 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性文件出台情况序号序号城市城市发文部门发文部门文件名称文件名称1无锡市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无锡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杭州市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强化用地保障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3青岛市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青岛市加快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实施细则4南京市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南京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5南通市南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南通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6成都市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成都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成都市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实施方案7嘉兴市嘉兴市人民政府嘉兴市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8绍兴市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加快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9泉州市泉州市人民政府泉州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10东莞市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东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工业经济稳增长的若干措施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二)创新成为引领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二)创新成为引领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重点城市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创新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创新体系,持续集聚创新要素,加强创新协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加大创新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创新体系。重点城市围绕知识产权强市、研发经费投入、创新驱动等出台支持政策,不断完善地方创新体系。苏州市通过苏州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工作方案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4(2022-2025 年)、苏州市创建省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实施方案等顶层设计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长沙市印发 长沙市关于进一步加大研发经费投入 推动创新主体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 年),加快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和激励,从制度上保障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和稳定。珠海市出台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发展十条措施,围绕创新全链条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阶段、不同需要提出针对性扶持政策。持续集聚创新要素,切实强化协同创新。重点城市持续推动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集聚,牵头搭建创新对接平台,支持组建创新联合体,强化协同创新。深圳市出台实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组建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福田)等一批科研平台,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城市首位。青岛市积极搭建“揭榜挂帅”对接平台,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协同创新联合体,2022 年揭榜首批产业技术创新协同攻关重点项目 35 个,引进集聚各类人才 25.7 万人,蝉联国家创新型城市十强。合肥市创新前沿科技“沿途下蛋”机制,与大院大所共建37家协同创新平台,组建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推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协同联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重点城市积极探索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新通道、新机制,主动做好服务,激发创新活力。广州市出台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从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服务体系、打造市场化技术转移区域高地、营造科技成果转化创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5新生态环境等方面助推科技成果转化,2022 年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 10 万件。武汉市印发进一步加快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激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中试平台(基地)建设,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对接平台建设,2022 年设立 10 家科技成果转化中心,21 个光电子信息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光谷”实现成功签约。扬州市建立了由科技镇长团、专家服务团、技术转移专业服务团和科技人才服务专员组成的“三团一员”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推动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培育库,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2022 年新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712 家,斩获 13 项省科学技术奖。(三)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方向(三)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方向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转变。重点城市纷纷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引导和支持企业通过技改实现转型升级,向高精尖环节和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紧抓基础支撑和高端装备引领,高端化迈进取得新突破。重点城市纷纷加快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夯实产业基础,增强自主可控能力。苏州市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产业,深耕 25 个重点细分领域大力培育产业创新集群,2022 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 52.4%,新入选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高端纺织 2 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芜湖市聚焦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编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6制产业链发展路线图,建立“龙头企业重大配套需求清单”、“零部件企业重大配套能力清单”、“关键技术攻关清单”,全力实施双招双引,“电池电机电控芯片智能驾驶整车”全产业链初步构建,同时获批国家“东数西算”芜湖数据中心集群。济南市加快技改项目建设和企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技改投资“双千工程”,出台一系列技改奖补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技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机制,成为全国首个完成商业航天“通信、导航、遥感”卫星全面布局的城市,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突破 60%,新旧动能转换提档升级。加快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迈出新步伐。重点城市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分级分类推动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中小企业“智改数转”,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宁波市积极谋划“1 N X”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以产业大脑为突破,打造赋能企业典型应用,构建以“未来工厂”为标杆、以“5G 工业互联网”试点为引领、以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为主体的新智造群体,推动数字新技术与制造业融合,2022 年新增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和优秀场景 18 个,居全省第一。佛山市出台加快制造业产业集群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工作方案(2022-2025年),创新“数字贷”金融模式,增加制造业企业场景化改造扶持举措,2022 年入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互联网),美的厨热顺德工厂入选全球“灯塔工厂”,3849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占比达 40.7%。合肥市实施百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智改数转”诊断、企业上云三大行动,搭建“羚羊”、“图聆”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7等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推动家电企业“智改数转”,家电产业加速向智能家电方向转型,智能家电产业链向智慧家居生态升级。联想集团合肥产业基地以智能化转型实践摘得全球“灯塔工厂”桂冠,美的洗衣机、海尔创新产业园也入选全球“灯塔工厂”,80%以上规上企业完成“智改数转”线上诊断,产业数字化成效明显。推进节能减碳和绿色工厂建设,绿色化转型取得新进展。制造业是节能减碳的主体,也是整个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城市加快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和能效提升,积极培育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着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绿色化转型取得新进展。深圳市印发绿色制造试点示范管理暂行办法,推动评选一批绿色制造示范企业,加大节能低碳技术推广运用,2022 年单位 GDP能耗和碳排放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3 和 1/5,实现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值 1730.6 亿元,同比增长 16.1%,其中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两大产业集群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绿色低碳产业成为经济新增长点。厦门市不断完善绿色制造支撑体系,加快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提升,引导企业按照“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原则打造绿色工厂,持续探索新能源应用场景,实现节能减排,截至 2022 年底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 43 家、绿色设计产品45 个、绿色园区 1 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7 家。湖州市聚焦绿色智造,加快高耗低效企业整治,在全国率先构建“市、区县、园区、企业、产品”五位一体绿色制造标准体系,按照梯度培育标准推进规上企业绿色工厂星级管理全覆盖,上线全国首个工业碳平台,首创构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8建工业碳效智能对标体系,2022 年入选国家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双化协同)综合试点,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构建。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整理专栏 1 浙江省湖州市:打造长三角区域绿色增长极湖州市聚焦绿色智造,优化产业结构,两次列入国务院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先后入选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国家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双化协同)综合试点。以“双进双产”为抓手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强顶层设计,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并设立“湖州市制造业战略咨询委员会”和绿色智造研究院。严格项目准入,按照“2456 节能减排”项目准入标准守住“两高”项目禁入门槛。实行项目全周期管理,建立数字化“项目钉”平台,构建以“单子 方子”为主要形式的项目落地推进机制。以数字赋能为核心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制定湖州市制造业全域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 年),“一业一策”开展细分行业改造提升。每年实施 1000 项技术改造项目,推进实施 300 项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深化“千企智联”行动,梯度建设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大力推进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加快高耗低效企业整治。以绿色标准为引领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率先构建“五位”一体绿色制造体系,获批全国唯一“绿色产品认证”试点城市,按照梯度培育标准推进规上企业绿色工厂星级管理全覆盖。同时,创新工业碳效改革,上线全国首个工业碳平台,首创构建工业碳效智能对标体系,深化碳效评价在绿色金融、绿色技改等方面的应用。以要素保障为支撑着力营造绿色发展环境。率先推出“湖十条”、“制造业 21 条”等政策助力企业解困增效,创新推出绿色企业(项目)贷和“碳效贷”支持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建设“清三低”场景应用并与“亩均论英雄”大数据平台共享企业基础数据,建立“筛选-核定-整治-销号-复核”工作闭环。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9(四)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是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航道(四)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是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航道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支撑,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城市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提质发展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持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先进制造业体系构建取得明显成效。传统产业提质发展迸发新动能。佛山市通过塑造产业品牌形象、鼓励企业聚焦技术突破和设计能力提升、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实施产业集群培育专项行动、构建绿色产品全生命周期体系等举措推动家居产业转型升级,佛莞泛家居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南通市加快推动家纺行业转型升级,通过建设家纺行业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引导家纺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促进提质增效,借助电商直播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销售升级,搭建专业家纺网站集聚健全产业链,完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体系,增强家纺行业抗风险能力,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烟台市着力推动化工产业转型,立足于技术和产品创新,筛选 9 个产业集群和 16 条产业链,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加大技改投资力度,将高端石化、新材料、精细化学品作为重点培育的支柱和优势产业,以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推动化工产业向绿色高端低碳发展,建设高端绿色低碳新材料产业基地。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塑造新引擎。深圳市出台实施“20 8”战略性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10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行动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高端医疗器械等细分产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青岛市“一园一业”规划建设新兴产业专业园,虚拟现实、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 3 个园区实现挂牌运营,集聚了京东方、歌尔、阿斯利康等一批生产项目,家电及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 3 个产业示范基地获评 2021 年度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数量并列全国第一。合肥市坚持集群集聚发展,“一链一策”延链补链强链,已形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重点产业链扩容至 16 条,重点企业数量实现翻番,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 14.3%,对工业增长贡献达 77.9%,光伏及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两个产业产值破千亿,集成电路产量增长 35%。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累积新优势。宁波市积极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第三代半导体、柔性电子等未来产业,依托高水平研究机构抢抓柔性电子研究的机遇期和突破期,主攻国外核心技术壁垒,打破长期以来的欧美国家技术垄断格局,柔性电子未来产业先导区入选首批浙江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创建名单。武汉市抢抓新经济发展和产业跨界融合机遇,紧密对接国家科技和产业战略,加快培育壮大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空天信息等新兴产业,前瞻布局电磁能、量子科技、超级计算、深地深海深空等未来产业领域前沿技术,“光电与医疗装备未来产业科技园”入选全国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试点名单。厦门市积极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工程,明确重点发展第三代半导体、前沿战略材料、氢能与储能、基因与生物技术等未来产业,定期遴选未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11来产业骨干企业,鼓励扶持未来产业骨干企业开展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支持建设未来产业重大创新平台,推动集聚发展。数字服务深度融合催生新机遇。广州市支持企业建设人工智能、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打造国家级特色专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纺织服装、美妆日化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广应用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常州市加强产业融合延伸布局,着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服务全链条融合等两业深度融合优势领域,同时强化数字经济、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传统制造 服务投入 服务产品”的常州模式日益成熟,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工业设计特色类)。武汉市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积极出台扶持服务型制造和工业设计专项政策措施,助力工业设计等制造服务业发展,同时加快数字经济创新突破,组建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推出数字经济应用场景 200 余个,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7 万余家,获批创建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五)大力培育优质企业是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五)大力培育优质企业是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制造业优质企业在制造强国建设中发挥领头雁、排头兵作用,大力培育优质企业,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落脚点。重点城市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成长为具有生态主导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领航企业,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优势,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逐步完善。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12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培育具有生态主导力和国际竞争力领军企业。南通市紧抓大企业培育,深入实施“1521”大企业培育和“百企引航”工程,强化政策宣贯,落实服务举措,通过案例指导企业运用资本手段实施并购重组,通过引入央企为集群发展赋能,通泰扬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和苏锡通高端纺织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了一批百亿规模的龙头、领航企业。西安市积极实施龙头企业倍增计划,支持本地中小企业为龙头企业配套,促进龙头企业与上下游配套企业协调发展。2022 年比亚迪汽车、三星电子产值首破千亿,新增百亿元制造业企业 3 户,法士特、陕汽集团、陕鼓集团入选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引导企业提升专业优势,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持续涌现。宁波市积极实施一流企业培育工程,围绕“制造业百强企业培育”和“科技惠企”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2022 年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20 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01 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 36%,居全省首位,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 2 万家。长沙市建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后备库,集聚和整合优势资源,聚焦全市 22 条产业链积极培育产业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专精特新”企业,同时加强申报指导,截至2022年底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居全国第11位,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居省会城市第 4 位。合肥市着力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倍增培育行动,建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库,“一企一策”精准辅导,2022 年 78 家企业获评国家第四批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13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量实现一年翻番,居省会城市第 5 位。专栏 2 浙江省宁波市: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截至 2022 年底,宁波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83 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83 家,居全国城市第一位。耀眼的成绩来自于政府对制造业企业的倾力培育和持续赋能,也来自企业对“专精特新”的始终坚持和不断创新,是政企社同频共振、协同发力、久久为功的结果。政府倾力培育和持续赋能方面,出台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行动方案宁波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库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对成功创建和实现上市企业分别予以奖励,在要素保障方面予以优先支持。建立市县两级梯度培育库,遴选储备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资本、数字化、人才、创新、宣传”量身定制组合服务。围绕企业需求量身打造金融服务方案,积极组织投融资对接会、专场路演等活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同时强化人才支撑,深化校企合作,引进大院大所,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智能智造升级和数字化转型,搭建以单项冠军企业为龙头的共性技术平台,组织联合攻关,保护各类产权。企业始终坚持和不断创新方面,企业负责人以实业为根基、以技术为核心,身体力行抓生产、搞研发、拓市场,聚焦主业、严控风险,同时打造聚力创新的管理模式与精诚团结的上海品茶,持续加大创新投入,打造齐心协力、你追我赶的创新环境,积极实施股权激励,“专精特新”久久为功。产业体系和服务支撑方面,多年来宁波政企社各界坚持把制造业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协力打造强大的制造业产业体系和现代化服务业支撑体系,充分保障了企业人力、资本、技术、市场等各要素需求的畅通。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整理加大企业梯度培育力度,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和现代化产业体系逐步完善。深圳市围绕“加快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和“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出台政策文件,引导深圳市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2022 年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14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5531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 2 万家,科创板上市公司 48 家、位居全国第三。青岛市大力实施“育苗”“倍增”工程,开展制造业产业链重点企业培育工作,2022 年推动升规纳统企业超过 200 家,遴选 38 家制造业“新金花”重点培育,104 家倍增培育企业产值增长超过 16%,增长贡献率近 60%。芜湖市规范化开展市场主体培育行动,健全“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深入实施规上企业三年递增行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五年行动、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行动,2022 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 356 户,湾沚区通航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入选首批工信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六)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是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六)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是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好的发展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条件,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更离不开好的发展环境。重点城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要求,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和企业需求,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强化政策惠企、环境活企、服务助企、创新强企、人才兴企,着力做好支持服务,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同时不断深化开放合作,推动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苏州市积极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深化“一网通办”改革,推出 26 个高频“一件事”服务,实施 370 项“两个免于提交”清单,实现市场主体登记“全城通办通取”,全面推广重大工程建设“拿地即开工”模式,在国内率先探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15索开展“审管执信”闭环管理,蝉联“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广州市以优化营商环境为重点深化改革攻坚,推动实施营商环境 5.0 改革,50 项改革举措在全国复制推广,电子政务等 3 项指标代表国家向世界推介,入选国家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并被评为 2022 年“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第三名。青岛市积极开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实施智慧审批、信用监管等 100 条创新举措,制定加快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实施细则,搭建金企对接平台,实施产融合作“白名单”制度,为446家制造业企业提供329亿元信贷资金支持,创新开展“链万企”供需对接活动,促成协同创新联合体、稳定配套联合体和产业链重点项目达成合作。着力做好支持服务,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深圳市相继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纾困及高质量发展”和“培育扶持个体工商户”等政策,积极开展重点产业园区三级联动服务活动,通过组织集中走访调研、选派服务专员驻点等形式,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同时加快数字化建设,优化企业开办业务流程,支持优质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加大“个转企”奖励政策。杭州市积极开展“千名干部助千企”精准服务活动,实现规上工业 100%覆盖,停产减产重点企业 100%帮扶,连续4 年在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中位列全国第一。芜湖市持续深化“1 9 N”企业服务体系,打造“畅聊早餐会”“企业家接待日”“企业服务联席会议”“1%工作法”等一批企业服务品牌,实施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持续开展“十行千亿万企”融资行动,争取国家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资金,多措并举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16助力企业降本增效。不断深入开放合作,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合肥市积极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同时依托全市稳外资稳外贸工作专班,建立外资招商联合工作小组,组织跨国公司对接会、开发区对话 500 强等招商活动,开展“三首”产品推荐,做好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产销对接活动,助企争订单、拓市场,2022 年新培育安徽出口品牌 47 个。厦门市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探索“跨境电商 中欧班列 丝路海运”新模式,全面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积极举办金砖国家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制造发展论坛等金砖“中国年”系列活动,发布金砖国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合作倡议,招引外资助力制造业提质增效,2022 年实际利用外资 22.1 亿美元,占全省的 44.3%。湖州市加快高质量外资集聚先行区建设,明确考核导向、完善推进保障机制,外资项目质量提升明显,全市 2022 年实际利用外资 15.8 亿美元,同比增长 48.9%,增速列全省第 1,全年制造业项目实到外资占比 48.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2.8 个百分点。二、评估结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50 强城市引领示范树立标杆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估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导向,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要求,充分考虑数据科学性、系统性、可得性,延续 2022 年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系统采集各城市统计年鉴、统计公报、政府工作报告以及权威榜单等多渠道数据,根据“主次分类赋权法 专家调查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并结合城市所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17处发展阶段进行了分类赋权,运用指数加权法测算得出全国主要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经测算,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前 50 强城市榜单如表 3 所示,全国十强城市分别是苏州市、深圳市、无锡市、宁波市、广州市、杭州市、长沙市、常州市、青岛市、武汉市,盐城市、漳州市、太原市首次入围 50 强;10 个发展潜力城市分别为连云港市、金华市、宁德市、济宁市、湘潭市、九江市、遵义市、邯郸市、淮安市、赣州市。与上年相比,50 强中进步最快的城市分别为厦门市、泰州市、盐城市、嘉兴市、沈阳市、漳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大连市、唐山市、徐州市、太原市,全国排名至少提升了 3 个位次。本报告重点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50 强城市(以下简称“50 强城市”),总结分析其区域分布、发展特点、分项表现及变化情况,凝练示范城市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做法,以便为全国各城市提供发展蓝本。表 3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50 强城市榜单(2023 年)省份省份地市地市高质量发展指数高质量发展指数省份省份地市地市高质量发展指数高质量发展指数全国排名全国排名地区排名地区排名排名变化排名变化全国排名全国排名地区排名地区排名排名变化排名变化江苏苏州市1苏 1广东珠海市26粤 4广东深圳市2粤 1辽宁大连市27辽 1江苏无锡市3苏 2广东东莞市28粤 5浙江宁波市4浙 1浙江湖州市29浙 6广东广州市5粤 2江苏扬州市30苏 6浙江杭州市6浙 2江苏镇江市31苏 7湖南长沙市7湘 1福建福州市32闽 3江苏常州市8苏 3江苏泰州市33苏 8山东青岛市9鲁 1山东威海市34鲁 4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18省份省份地市地市高质量发展指数高质量发展指数省份省份地市地市高质量发展指数高质量发展指数全国排名全国排名地区排名地区排名排名变化排名变化全国排名全国排名地区排名地区排名排名变化排名变化湖北武汉市10鄂 1河北唐山市35冀 1江苏南京市11苏 4湖北宜昌市36鄂 2江苏南通市12苏 5辽宁沈阳市37辽 2四川成都市13川 1安徽滁州市38皖 3广东佛山市14粤 3江苏徐州市39苏 9浙江绍兴市15浙 3湖北襄阳市40鄂 3陕西西安市16陕 1山东淄博市41鲁 5安徽合肥市17皖 1湖南株洲市42湘 2浙江嘉兴市18浙 4江西南昌市43赣 1福建厦门市19闽 1河南洛阳市44豫 2山东烟台市20鲁 2山东潍坊市45鲁 6河南郑州市21豫 1浙江台州市46浙 7福建泉州市22闽 2贵州贵阳市47黔 1浙江温州市23浙 5江苏盐城市48苏 10新增山东济南市24鲁 3福建漳州市49闽 4新增安徽芜湖市25皖 2山西太原市50晋 1新增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一)东部地区保持领先优势,苏浙鲁粤制造强省实力突出(一)东部地区保持领先优势,苏浙鲁粤制造强省实力突出从四大区域来看,各区域均有城市入围 2022 年 50 强城市,整体呈现“东-中-西-东北”梯次递减的态势。其中,东部地区共计 33 个城市入围,占东部 86 个地级行政区比重的近四成,前 10 名中占据 8个席位,前 20 名占 15 个席位,东部地区入围城市工业增加值占全部50 强城市的四分之三以上,并在创新、绿色、开放等多维度多领域实现全方位领先,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中部地区有 12 个城市入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19围,较上年增加 1 个,承接产业转移取得突破性进展,凭借工程机械、智能语音、光电子信息、新材料特色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宜昌市、滁州市等城市在新能源产业的带动下工业增加值实现两位数提升。西部地区有 3 个城市入围,成都市连续两年坐稳西部地区制造业第一城,排名第 13 位,西安市、贵阳市在制造强市、工业强市的战略下不断做大实体经济,分别排名 16 位和 47 位。东北地区有 2 个城市入围,均位于辽宁省,大连市和沈阳市分别排名 27 位和 37 位。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图 1 2021-2022 年四大区域 50 强城市排名分布情况从城市群看,2022 年 50 强城市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分别有 19个、6 个、6 个和 5 个城市入围,累计达 36 个,占全部 50 强的比重达 72%。长三角城市群依托深厚的产业基础、科创能力、紧密的产业链协作机制,在创建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中走在前列,综合实力断层领先,19 个入围城市中,前 10 强、前 20 强的比重均高达 50%。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20山东半岛城市群机械、化工、装备等传统制造业优势突出,青岛市入围前 10、烟台市入围前 20。长江中游城市群随着鄂湘赣三省协同发展持续深入,制造业生产力布局不断优化,长沙市、武汉市入围全国前十,双城驱动辐射周边地市带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坚定制造业当家,初步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圳市、广州市、东莞市、佛山市制造业规模稳居全国前十。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图 2 50 强城市城市群分布图从 31 个省份分布看,2022 年 50 强城市主要分布在全国 16 个省份,广西、云南等 11 个省份(不含直辖市)尚未有城市入围。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制造业 50 强城市的数量居全国前四,分别有 10 个、7 个、6 个和 5 个城市入围,福建、湖北、安徽各有 3-4 个城市入围。江苏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21展中始终走在前列,综合实力领跑全国,辖内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占据前 10 强的 3 个席位,5 个城市入围前 20 强。浙江宁波市、杭州市占据前 10 强的 2 个席位,4 个城市进入前 20 强;山东青岛市进入 10 强,2 个城市进入 20 强;广东深圳市、广州市入围前 10 强,3个城市进入 20 强。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图 3 2021-2022 年制造业 50 强城市 31 个地区分布图从两年对比看,绝大多数地区 50 强城市入围数量与上年保持一致,江苏(盐城市)、福建(漳州市)、山西(太原市)均有 1 个城市新上榜。辽宁、河北、贵州、江西、山西入围城市均实现位次提升,江苏、湖北、福建超过半数的入围城市较上年名次有所进步。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22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图 4 31 个地区制造业 50 强城市两年位次对比(二)苏深锡位居榜单前三甲,中西部省会经济首位度较高(二)苏深锡位居榜单前三甲,中西部省会经济首位度较高从城市表现来看,2022 年 50 强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96%的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实现提升。前十名中,苏州市连续两年位居城市榜首,依托生物医药,纳米技术,高端纺织,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产业,支撑起工业万亿产值,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深圳市继续位列第二,作为全球先进制造业重镇,持续创新发力向全球制造业价值链高端迈进。无锡市首次入围前三甲,“465”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人均工业增加值排名第一。此外,宁波市、广州市、杭州市、长沙市、青岛市实力雄厚,连续两年排行前十;常州市、武汉市首次上榜前十,发展后劲十足。前二十名中,除成都市、西安市外,均为东部城市,嘉兴市、厦门市表现优异首次入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 强。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23此外,中西部省会城市领头雁作用突出,16 个省份中共有 15 个省会城市入围 2022 年 50 强城市,其中,武汉市、长沙市、合肥市、郑州市等 9 个城市均排名本省第一;武汉市、长沙市、沈阳市、成都市、南昌市 5 个城市工业经济首位度(城市工业增加值占本省工业增加值比重)超 20%。在强省会战略的支撑下,凭借区位优势、政策优势、科创优势、人才优势,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率先实现自我“造血”,同时源源不断地帮助省域吸附资源,外溢给省内周边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表 4 部分省会城市工业经济首位度情况区域区域省会城市省会城市全国排名全国排名区域排名区域排名工业经济首位度工业经济首位度西部成都市13川 130.9%中部武汉市10鄂 128.3%中部长沙市7湘 127.2%中部南昌市43赣 121.2%东北沈阳市37辽 220.6%西部贵阳市47黔 119.0%中部合肥市17皖 118.9%西部西安市16陕 118.1%中部郑州市21豫 117.8%东部杭州市6浙 217.0%东部福州市32闽 315.4%中部太原市50晋 114.9%东部广州市5粤 214.6%东部南京市11苏 410.6%东部济南市24鲁 310.0%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三)夯实工业经济发展基础,量质双升不断增强发展效能(三)夯实工业经济发展基础,量质双升不断增强发展效能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24从规模速度指数表现来看,2022 年 50 强城市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以稳增长为工作主线,着力稳定企业预期,提振行业信心,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稳定工业基本盘。规模速度指数前 10 强城市为无锡市、苏州市、深圳市、宁波市、佛山市、泉州市、常州市、东莞市、南通市、广州市,均位于东部地区。从规模上看,50 强城市 2022 年工业增加值均超千亿,平均工业增加值为 3585 亿元,工业增加值、GDP 合计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 44.6%和 42.6%,为稳定国内宏观经济运行贡献重要力量。前十强城市工业增加值总量占 50 强总量比重超过三分之一,头部集聚效应明显,广州市、佛山市、宁波市等 10 个城市超五千亿,苏州市、深圳市 2 个城市超万亿;其中,常州市/长沙市、泉州市、苏州市 2022年工业增加值突破 4000 亿、6000 亿、10000 亿大关。从增速上看,34 个城市工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国平均增速,其中西安市、襄阳市、烟台市等 5 个城市实现两位数增长,但绝大多数城市工业增加值增速较 2021 年有所回落。从人均水平上看,50 强城市人均工业增加值达4.4 万元/人,较全国平均水平高 55.8%。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25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图 5 2021-2022 年制造业 50 强城市工业增加值规模分布情况图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图 6 2022 年制造业 50 强城市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布情况图从发展质效指数表现来看,50 强城市着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一手抓提效益、一手抓降成本,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保持制造业比重稳定,坚定不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其中,发展质效指数前 10 强城市为滁州市、宜昌市、无锡市、南通市、漳州市、襄阳市、烟台市、沈阳市、泰州市、芜湖市。从盈利能力上看,50 强城市 2022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合计占全国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26的比重分别为 44.6%、41.5%,创造了全国四成以上工业效益。受原材料价格高企、疫情扰动、医药行业基数较高等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绝大多数城市的利润总额较上年有所回落,但得益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宜昌市、盐城市、株洲市等城市工业盈利水平逆势上升,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 29%、67.6%、32.5%。50 强城市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平均为 5.7%,其中 21 个城市营业收入利润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宜昌市表现突出超过 15%,威海市、滁州市、珠海市、沈阳市、贵阳市超过 8%。从生产效率看,50 强城市平均劳动生产率为 47.6 万元/人年,较上年提升 2.7%。南京市、武汉市、长沙市、长春市等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步伐较快,劳动生产率处于较高水平。从稳定占比看,50 强城市工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为 34.8%,较上年提升 0.4 个百分点,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 1.6 个百分点,35 个地区工业增加值占比实现提升。常州市、湖州市、淄博市等 17 个城市占比超 40%,东莞市、佛山市、泉州市等 5 个城市占比超过 50%,支撑起地方经济的半壁江山。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图 7 2022 年制造业 50 强城市工业增加值占比分布情况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27(四)创新引擎动力更为强劲,创新平台推动成果加速转化(四)创新引擎动力更为强劲,创新平台推动成果加速转化从创新发展指数表现来看,50 强城市不断深化创新驱动战略,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加快创新资源集聚,加大创新资金投入,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2022 年,创新发展指数前 10 强城市为深圳市、南京市、合肥市、长沙市、芜湖市、济南市、杭州市、西安市、青岛市、南通市,其中 6 个为省会城市,依托丰富的科教资源和良好的创新生态,成为区域创新高地。从创新投入看,50 强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R&D支出合计占全国的比重达到 59.8%;其中,深圳市是唯一一个工业R&D 支出超千亿的城市,苏州市超 700 亿排名第二。50 强城市研发投入强度约为 1.8%,与上年基本持平,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 0.4 个百分点;其中,17 个城市超过 2%,创新之都深圳超过 3%,创新实力和活力冠绝全国。从创新产出看,50 强城市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占全国比重超过 55%,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国比重达 53%,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数为 47.1 件,较上年提升 47%;其中,深圳市、南京市、杭州市、珠海市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数超过 100 件。从创新平台看,50 强城市面向国家、省市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积极建设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汇聚一流创新要素,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条,源头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目前,我国已建设 26 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直辖市占 7 家),16 家落户制造业 50 强城市,其中深圳市、武汉市各占 3 家、2 家,其他均为 1 家。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28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图 8 50 强城市研发投入强度分布图表 5 50 强城市拥有 2 家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情况所在城市所在城市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名称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名称深圳市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国家 5G 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共建)武汉市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苏州市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无锡市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宁波市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广州市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青岛市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成都市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共建)西安市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合肥市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沈阳市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株洲市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南昌市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29所在城市所在城市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名称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名称洛阳市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五)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快,绿色化智能化激活内生动力(五)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快,绿色化智能化激活内生动力从绿色发展指数表现来看,50 强城市加快落实工业领域碳达峰的要求,深入推进节能降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有力推进绿色低碳技术改造,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积极成效。2022 年,绿色发展指数前 10 强城市为深圳市、长沙市、厦门市、泉州市、东莞市、佛山市、南昌市、南通市、襄阳市、广州市。50 强城市以不到全国 30%的能耗创造全国 45%的工业增加值。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平均达 0.58 吨标准煤/万元,较上年略有下降,比全国平均水平 0.89 吨标准煤/万元低 33%。累计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 1407 家、绿色园区 82 家,占全国比重达 31.1%和 30.2%,较上年分别增加 328家和 12 家。深圳市、宁波市、苏州市累计绿色工厂数量排名全国前三,宁波市、深圳市、成都市、西安市新增绿色工厂数量位居前列。表 6 50 强城市中绿色工厂累计及新增数量前 10 城市情况排名排名Top10 城市城市绿色工厂数量绿色工厂数量排名排名Top10 城市城市新增绿色工厂数量新增绿色工厂数量1深圳市781宁波市202宁波市712深圳市163苏州市583成都市164湖州市564西安市165长沙市505长沙市126成都市506泉州市117广州市467福州市118佛山市438唐山市11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30排名排名Top10 城市城市绿色工厂数量绿色工厂数量排名排名Top10 城市城市新增绿色工厂数量新增绿色工厂数量9厦门市439沈阳市1110唐山市4110广州市10厦门市10温州市10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从数字转型指数表现来看,50 强城市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大力推动数字化改造、智能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数实融合深度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数字转型指数前 10 强城市为苏州市、宁波市、长沙市、青岛市、武汉市、成都市、合肥市、深圳市、无锡市、西安市。50 强城市制造业数字化标杆示范效应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工业互联网(制造业领域)试点示范项目累计数量分别达 213 项和 313 项,占全国比重达54%和 57.3%,较上年增加 36 项和 134 项,江苏、浙江、贵州 50 强城市拥有的示范项目数量均超过全省的 90%以上。青岛市、武汉市、宁波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累计数量及新增数量均列全国前三。50 强城市 2022 年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数量达到 436 家,占全国的比重为 46.7%,其中青岛市、长沙市、深圳市均超过 20 家。表 7 50 强城市中数字转型示范项目数量前 10 城市情况排名排名Top10城市城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数排名排名Top10城市城市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数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数排名排名Top10城市城市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及优秀场景数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及优秀场景数1青岛市141广州市221青岛市30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31排名排名Top10城市城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数排名排名Top10城市城市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数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数排名排名Top10城市城市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及优秀场景数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及优秀场景数2宁波市122深圳市202长沙市263武汉市123长沙市193深圳市254苏州市104青岛市174宁波市195广州市105南京市175西安市186长沙市106苏州市166苏州市177成都市107成都市167泉州市168合肥市108宁波市148厦门市169贵阳市109济南市149武汉市1610深圳市810杭州市1210杭州市13南京市8佛山市12合肥市13-合肥市12-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六)全面提升企业发展能力,集优成势打造先进制造集群(六)全面提升企业发展能力,集优成势打造先进制造集群从企业能力指数表现上看,50 强城市不断深化优质企业梯队培育,瞄准世界一流打造领军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锚定细分赛道培育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生态,持续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企业能力指数前 10强城市为杭州市、深圳市、宁波市、苏州市、广州市、无锡市、温州市、常州市、绍兴市、潍坊市。从龙头企业上看,50 强城市分别拥有 276 家中国制造业五百强企业和 293 家民营制造业五百强企业,占全国总量的比重接近六成。其中,杭州市在两项五百强企业数量上均居全国首位,荣盛、吉利、恒逸等制造业龙头企业跻身世界五百强。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32浙江省作为民营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民营制造业五百强企业数量前十城市占据 5 个席位,宁波市、绍兴市、温州市民营制造业五百强企业数量均超过 10 家。表 8 50 强城市中制造业五百强及民营制造业五百强数量前 10 城市排名排名Top10 城市城市中国制造业五百强数量中国制造业五百强数量排名排名Top10 城市城市民营制造业五百强数量民营制造业五百强数量1杭州市271杭州市272深圳市252苏州市253无锡市233深圳市224宁波市174无锡市205苏州市115宁波市196广州市96绍兴市127绍兴市97唐山市128温州市98温州市119潍坊市99常州市1010济南市810湖州市9福州市8淄博市8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从中小企业看,50 强城市拥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6700 家,占全国总量的 52.8%;其中,深圳市数量达到 751 家,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苏州市、宁波市、杭州市、武汉市均超过三百家。从增量上看,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中深圳市新增数量依然第一,高达310 家,苏州市、无锡市、广州市、杭州市、南京市、武汉市 6 个城市新增数量超过 100 家。此外,50 强城市拥有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730 家,占全部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的 62.5%;其中,宁波市登顶制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33造业单项冠军之城,累计培育 83 家单项冠军企业,深圳市、杭州市分列二、三位,各培育 65 家、34 家单项冠军企业。表 9 50 强城市中专精特新小巨人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前 10 城市排名排名城市城市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城市城市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城市城市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1深圳市751深圳市310宁波市832苏州市397苏州市230深圳市653宁波市351无锡市146杭州市344杭州市327广州市126常州市315武汉市310杭州市117青岛市316成都市283南京市107苏州市287广州市247武汉市103广州市248无锡市234常州市86南通市239南京市214成都市86长沙市2010合肥市192东莞市81淄博市20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从产业集聚指数表现上看,50 强城市以示范基地支撑引领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扎实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推进产业集聚、企业集聚、要素集聚,优化产业分工协作,促进融通创新,形成上下游协作紧密高效、产业生态完备、辐射带动能力强等发展优势。50 强城市中有 49 个城市拥有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其中五星、四星、三星基地各有 33 家、106 家和 20 家。2022 年,工信部公布 4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50 强城市中 25 个城市入选。其中,深圳市拥有新一代信息通信、智能装备、先进电池材料、高端医疗器械四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排名第一,苏州市、无锡市、东莞市、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34佛山市、广州市各拥有 3 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厚植地方产业特色优势,推动集群向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表 10 主要城市先进制造业集群分布情况城市城市数量数量先进制造业集群名称先进制造业集群名称领域领域深圳市4深圳市新一代信息通信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东莞市智能装备集群高端装备深圳市先进电池材料集群新材料深圳市、广州市高端医疗器械集群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苏州市3苏州市纳米新材料集群新材料苏州市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集群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苏州市、无锡市、南通市高端纺织集群消费品无锡市3无锡市物联网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泰州市、连云港市、无锡市生物医药集群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苏州市、无锡市、南通市高端纺织集群消费品东莞市3东莞市智能移动终端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东莞市智能装备集群高端装备佛山市、东莞市泛家居集群消费品佛山市3广州市、佛山市、惠州市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东莞市智能装备集群高端装备佛山市、东莞市泛家居集群消费品广州市3广州市、佛山市、惠州市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东莞市智能装备集群高端装备深圳市、广州市高端医疗器械集群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宁波市2宁波市磁性材料集群新材料宁波市绿色石化集群新材料青岛市2青岛市智能家电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集群高端装备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35城市城市数量数量先进制造业集群名称先进制造业集群名称领域领域南京市2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南京市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集群高端装备长沙市2长沙市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长沙市工程机械集群高端装备成都市2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成都市、德阳市高端能源装备集群高端装备武汉市2武汉市光电子信息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武汉市、襄阳市、十堰市、随州市汽车集群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南通市2南通市、泰州市、扬州市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高端装备苏州市、无锡市、南通市高端纺织集群消费品泰州市2南通市、泰州市、扬州市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高端装备泰州市、连云港市、无锡市生物医药集群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三、存在问题: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诸多挑战(一)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一)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规模上看,2022 年 50 强城市中,东部地区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中西部地区加速追赶,但东北地区成效尚不显著,受疫情冲击韧性更显不足,长春掉出 50 强梯队,东北地区 50 强城市的工业增加值占比从 4.3%降至 2.9%,与其他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从发展后劲上看,制造业优质企业作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和“主力军”,其区域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区域的发展潜力及未来竞争力。东部地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占 50 强总体的 72.5%和 80.6%,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制造业五百强和民营制造业五百强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36的占比更是超过了 80%,企业集聚效应明显,而西部和东北地区各项优质企业数量占比均只有个位数,与东中部仍有较大的差距。表 11 四大区域 50 强城市工业增加值占本区域比重情况地区地区工业增加值(亿元)工业增加值(亿元)工业增加值占比(工业增加值占比(%)2021 年年2022 年年2021 年年2022 年年东部574.375.5中部265653038015.816.9西部794984934.74.7东北729352284.32.9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表 12 四大区域 50 强城市优质企业分布情况地区地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制造业单项冠军中国制造业五百强中国制造业五百强民营制造业五百强民营制造业五百强数量(个)数量(个)占比(占比(%)数量(个)数量(个)占比(占比(%)数量(个)数量(个)占比(占比(%)数量(个)数量(个)占比(占比(%)东部514372.561180.622882.625888.1中部131618.59712.83613.0268.9西部4626.5273.6114.072.4东北1762.5233.010.420.7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二)创新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二)创新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尽管 50 强城市在制造业创新发展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但从研发投入看,规上工业研发投入强度不增反降,小幅回落,企业研发活跃度降低。此外,从国际可比的 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来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前 20 强中过半城市万人PCT 专利申请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6 件),仅深圳、苏州、青岛高于 2.0 件,总体而言与美国(1.7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37件)、日本(4.1 件)、韩国(4.0 件)、德国(2.1 件)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图 9 部分城市万人 PCT 申请量情况(三)区域特色产业趋于同质化(三)区域特色产业趋于同质化当前,城市制造业发展存在同质化竞争的趋势,尤其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在城市产业规划中的重合度极高。部分地区盲目跟随市场热点和科技热点,追求项目的“高大上”,寄希望于某些“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一步到位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缺乏科创基础却大力发展“未来产业”。由于不结合本地发展实际,不考虑错位竞争,导致大量资源的错配与浪费,跨区域的产业集群和创新生态很难形成气候,高效分工、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区域合作机制构建未见显著成效。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38四、发展展望:城市要继续勇担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使命(一)加快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加快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市要积极抢占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加速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提升项目,以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为牵引,实现结构升级、数实融合、高端供给、节能降碳。创新搭建产需对接平台和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培育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持续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围绕城市重点产业链,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深化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两化深度融合。聚焦产业薄弱环节,加快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产业基础共性技术中心建设和布局,加快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增强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现代产业,推动重点行业绿色低碳改造,推动实施制造业降本、降耗、降碳行动计划,加强再生资源规模化、高值化利用,提高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二)发展先进制造,推进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二)发展先进制造,推进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城市要将先进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工程,坚定不移推动先进制造业做大做强,不断夯实城市实体经济根基。强化政策和资源协同,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先进制造业集聚,聚焦先进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精准谋划制定科学有效的政策措施。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分析产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39业链发展趋势,找准产业链缺项弱项,补齐产业链、完善供应链、优化创新链,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充分发挥开发区、高新区主阵地作用,强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导向,不断优化产业空间载体,提升对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承载能力。积极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着力提升园区平台创新能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高能级平台。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增强先进制造业发展新动能。强化先进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和引导先进制造业企业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等领域积极探索和创新。(三)完善创新生态,提升城市创新服务效能(三)完善创新生态,提升城市创新服务效能城市要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系统发挥政策引领、资源保障、平台赋能、金融助力和人才支撑等资源协同作用,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要加强政策保障与创新引领,优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综合运用财税等各种政策工具激励企业创新。加快建设城市高能级创新载体,加强产业创新平台和园区创新平台建设,激发持续创新动能。发挥金融工具创新“助推器”作用,设立企业创新专项基金,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向关键技术领域精准投放,为企业创新提供多元化融资服务。加大对行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支持和培育力度,加强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坚持科教融合,提升高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机构创新供给能力。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城市人才培育和招引优势,优化科技人才结构,构建关键技术领域人才高度集聚的生态。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40(四)促进融合发展,培育现代服务业新引擎(四)促进融合发展,培育现代服务业新引擎城市要加快重点领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引领城市产业持续向价值链高端提升。要着眼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和城市比较优势,围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平稳接续,开展两业融合发展示范企业培育工作,强化龙头示范企业引领,激活生产性服务业市场活力。开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以集聚发展持续提升配套服务体系。强化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两业融合中的应用,全面提升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研发设计和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能力和发展水平。依托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融合项目建设,发挥政策、金融、智库单位等多方能力,持续探索可复制推广的融合发展新模式、新路径,实现城市服务能力和制造业营商环境的全面提升。(五)深化产业合作,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五)深化产业合作,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城市要持续推进制造业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合作,积极打造制造业内外合作的战略性平台,切实利用好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和两种资源。支持和引导企业开展自主核心技术攻关,重点面向产业链短板谋求尖端技术突破,加快提升本土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深化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为更好吸引和利用外资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服务环境。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以“一带一路”为重点、紧抓 RECP实施机遇拓展国际市场,整合全球产业链资源,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提升本土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畅通国内大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3 年)41循环,挖掘城市间比较优势,合力打造区域性统一的大产业、大市场,构建错位合作、协同互补的内部合作机制,以国内国际双循环培养制造业发展新活力。42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04 48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3D打印行业深度报告:3D打印将数模“投影”到现实-231125(51页).pdf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1-证券研究报告 2023 年 11 月 25 日 行业研究行业研究 3D3D 打印打印,将数模“投影”到现实,将数模“投影”到现实 3D 打印行业深度报告 国防军工国防军.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28 51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甲子光年:2023中国工业视觉技术实践系列报告(31页).pdf

    出品机构:甲子光年智库研究指导:宋涛研究团队:刘瑶发布时间:2023.11目 录Part 01高技术创造高价值,工业视觉成就“制造之眼”Part 02工业视觉加快泛半导体行业的质量管理升级Part 03突破造就未来,国产代表厂商的突破与实践Part 04技术前行,未来仍有无限可能机器视觉的技术优势机器视觉在速度、精度等指标上远高于人类,非常适合工业领域应用机器视觉在色彩识别能力、灰度分辨率、空间分辨率、速度、感光范围、环境适应性、观测精度等方面比人类视觉更具优势。机器视觉利用相机、镜头、光源和光源控制系统采集目标物体数据,借助视觉控制系统、智能视觉软件和数据算法库进行图形分析和处理,软硬系统相辅相成,为下游行业赋予视觉能力。项目人类视觉机器视觉色彩识别能力容易受人的心理影响,不能量化具有可量化的特点灰度分辨率差,一般只能分辨 64 个灰度强,目前一般使用 256 灰度级,采集系统可具有 10bit,12bit,16bit 等灰度级空间分辨率分辨率较差,不能观看微小的目标分辨率高,可观测微米级的目标速度速度慢,0.1 秒的视觉暂留使人眼无法看清较快运动的目标速度快,快门时间可达 10 微秒左右,高速相机帧率可达到 1000 以上,处理器的速度越来越快感光范围范围窄,400nm-750nm 范围的可见光范围宽,从紫外到红外的较宽光谱范围,另外有 X 光等特殊摄像机环境适应性对环境适应性差,另外有许多场合对人有损害对环境适应性强,另外可加装防护装置观测精度精度低,无法量化精度高,可到微米级,容易量化其他主观性,受心理影响,易疲劳客观性,可连续工作工业视觉是将硬件如光源,传感器,相机等集成综合性仪器同时辅以底层算法用于工业制造方向,协助制造业实现引导、识别、检测和测量功能,最终促进工业制造智能化,是自动化到智能化的关键拼图,兼具状态感知(视觉)和自主决策(边缘控制和AI)的能力。工业视觉产业概念分析软硬一体,深度学习赋能制造业全场景应用能力电子元件:CMOS、CCD、LED等光学元件:镜片、镀膜等机械元件:五金、结构件光源及其控制器镜头工业相机软件和算法视觉引导设备视觉检测设备视觉测量设备视觉识别设备3C电子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半导体食品零部件集成设备组装与软件部署工业视觉系统工业视觉设备装备应用底层元件上游中游下游图:工业视觉产业链关系图工业视觉市场的发展背景制造业及智能制造规模同步上升,中国制造产业迎来“质”与“量”的同步发展从中国制造业增加值来看,2017年至2022年持续上升,并且在GDP的比重持续上升。从中国智能制造业产值规模来看,2022年中国智能制造业产值447亿元,预计2026年可达1000亿元,持续迎来高于20%的增长。5976328.1).4.1&.2.4.7 02020212022市场规模(亿元)占GDP比重(%)图:2017-2022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及GDP占比图:2016-2026年中国智能制造业产值规模5293366447546668818100023 %0% 0022 2023E 2024E 2025E 2026E智能制造产值(百亿元)增速(%)工业视觉的市场规模工业视觉搭上智能制造产业“快车”,中国工业视觉市场持续增长伴随全球制造升级需求与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工业视觉市场规模稳步增加。中国工业视觉2022年市场规模为184亿,到2025年将达到470亿,行业整体发展增速快。图:2020-2025年中国工业视觉市场规模及预测图:2020-2025年全球工业视觉市场规模及预测7208088839941124128112%9 20202120222023E2024E2025E市场规模(亿元)同比增速(%)956470462C52 20202120222023E2024E2025E市场规模(亿元)同比增速(%)工业视觉产业的相关政策利好的宏观环境和政策将助力工业视觉产业蓬勃发展发布时间发文单位文件重点内容2023年4月全国人大对数字经济发展情况报告的意见和建议国家支持人工智能算法、框架等基础技术的自主创新、推广应用、国际合作,鼓励优先采用安全可信的软件、工具、计算和数据资源。2022年8月国家科技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在制造领域优先探索工业大脑、机器人协助制造、机器视觉工业检测、设备互联管理等智能场景。2022年1月国务院“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要推动农林牧渔业基础设施和生产装备智能化改造,推进机器视觉、机器学习等技术应用2021年12月工信部等“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研制三维视觉传感器、六维力传感器和关节力矩传感器等力觉传感器、大视场单线和多线激光雷达、智能听觉传感器以及高精度编码器等产品,满足机器人智能化发展需求。2021年7月工信部等十部门5G应用“扬帆”行动(2021-2023年)推进5G模组与AR/VR、远程操控设备、机器视觉、AGV等工业终端的深度融合,加快利用5G改造工业内网,打造5G全连接工厂标杆,形成信息技术网络与生产控制网络融合的网络部署模式,推进“5G 工业互联”服务于生产核心环节。2021年3月工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等“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研发高分辨视觉传感器、工业现场定位设备,实现泛在感知、数据贯通、集成互联、人机协作和分析优化。2020年11月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支撑技术攻关。支持工业视觉传感器等基础软硬件研发突破。2020年2月科技部关于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的若干措施提出以新技术赋能智能工厂建设。鼓励支持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运营、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应用机器视觉智能传感、深度学习等新技术。工业机器视觉是人工智能产业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是国家政策重点关注和发展的行业;2016年以来,在人工智能产业和智能制造业升级相关的政策文件中被多次提及,2020年的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规划和2021年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等文件中均提出重点突破计算机视觉、视觉传感相关技术,为工业视觉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助力。表:近年来工业视觉相关政策工业视觉的算法技术机器视觉系统的算法软件部分是利用计算机视觉算法对获取围像进行分析,进而为进一步决策提供所需信息。根据集成程度和开发难度的不同,可以细分为供集成商和设备商开发使用的底层算法和供最终客户使用的二次开发好的算法包,由于不同工业应用场景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对精度的高要求,往往需要专门设计对应的软件算法以满足工业场景下的视觉需求。数据结构图像区域轮廓图像增强灰度变换辐射标定图像平滑傅立叶变换几何变换仿射变换投影变换图像变换极坐标变换图像分割阈值分割提取连通区域亚像素分割特征提取区域特征灰度值特征轮廓特征形态学区域形态学灰度形态学边缘提取边缘定义边缘提取边缘准确度基元分割/拟合直线拟合圆拟合轮廓分割摄像机标定面阵相机线阵相机标定过程立体重构立体几何结构立体匹配模板匹配灰度模版匹配圆形金字塔匹配灰度亚像素匹配旋转与缩放匹配字符识别字符分割特征提取字符分类机器视觉算法图:机器视觉相关底层算法开发包优/缺点适用场景Vision Pro入门容易、lisence费用低:无法GPU加速、图像处理算法工具少需要快速开发的通用视觉类项目HALCON兼容性好:开发周期长、费用高支持视觉图像采集设备、环境及平台较为复杂的,拥有较长开发周期的项目OpenCV开源且可用于商用、便于定制化算法开发:代码能力要求高、周期长有算法基础且项目周期长、预算有限的项目eVision基于灰度相关性的模板匹配效果好、基于图像比对的图像质量检测效果好:几何形状的匹配能力较差适用于基于图像比对的图像质量检测HexSight定位和零件检测效果较好、恶劣环境适应性好;软件开发费用高适用于恶劣工业环境的点位和检测项目NI Vision入门简单、开发速度快,算法效率不高且准确性与稳定性依赖于图像质量图像质量较好,且要求交货周期比较短的项目表:主要机器视觉软件开发包及其特点深度学习赋能制造业全场景应用能力工业视觉的核心功能工业视觉的功能主要有识别、测量、定位、检测机器视觉的功能主要分为四大类,从技术实现难度上来说,识别验证、引导定位、尺寸测量、外观检测的难度是递增的,而基于四大基础功能延伸出的多种细分功能在实现难度上也有差异。识别定位测量检测有无校正点形状/轮廓颜色引导线灰度/色彩粗略位置套准弧/圆装配质量条码对位间距统计信息二维码跟踪几何组合表面缺陷文字识别3D引导3D尺寸3D缺陷图:机器视觉基本功能技术实现的难易度情况易难难功能应用行业(典型代表)应用场景具体应用识别3C 电子、新能源、半导体、汽车、食品基于目标物的外形、颜色或者字符特征进行甄别轮廓度检测二维码识别宇符识别测量3C 电子、新能源、半导体、汽车、食品、医药、光伏将图像像素信息标定成常用的度量衡单位,精准计算出目标物的几何尺寸缺陷检测识别防错产品测量定位3C 电子、新能源、半导体、汽车、食品、医药、光伏在识别出物体的基础上精准确定物体的坐标和角度信息,自动判别物体位置贴合定位焊接定位检测3C 电子、新能源、半导体、汽车、食品、医药、光伏对目标物体进行表面装配检测、表面印刷缺陷检测及表面形状缺陷检测等缺陷检测外观检测表:机器视觉应用场景(按功能分类)目 录Part 01高技术创造高价值,工业视觉成就“制造之眼”Part 02工业视觉加快泛半导体行业的质量管理升级Part 03突破造就未来,国产代表厂商的突破与实践Part 04技术前行,未来仍有无限可能泛半导体行业发展背景-3C电子产品与产线升级迭代带来稳定增长产品持续迭代升级带来稳定需求:产品精密度、对生产制造过程中的精度要求随3C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而提升,推动机器视觉进一步渗透。消费电子产品产线进一步升级迭代:苹果作为龙头企业提高行业检测标准,各大电子产品生产厂商也逐步迭代生产质量标准,有望带来机器视觉需求的扩大。554 544 590 626 614 654 811 819 269 272 298 329 331 352 444 428 2000212022全球PCB产值规模(亿美元)中国PCB产值规模(亿美元)图:2015-2022年 PCB 行业规模保持稳步增长231.5215.2215.8206.3195.6201.1237.92320 002000212022出货量(百万台)市场占有率图:2013-2022年苹果iPhone出货量(百万台)及市占率工业视觉在3C行业的应用简析(1/2)3C行业的高质量标准提升工业视觉的渗透率工业视觉在3C电子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3C电子行业具有元器件尺寸较小,质量标准高的特点。在PCB生产制造环节中,工业视觉是PCB对位、SMT拾取、放置和安装验证等环节至关重要的工具。在电子成品设备制造环节中,工业视觉解决方案应用于显示器缺陷检测、产品外壳缺陷检测、轴毁和盘片装配/磁头怒浮组件机器人引导、光学字符识别等环节。图:PCB生产线中部分工业视觉应用环节图:电子设备制造生产线中部分工业视觉应用环节PCB组装验证PCB检测印刷电路板连接器检测PCB组建放置引导PCB靶标对位电路板识别激光钻孔和划线对准LED PCB缺陷检测鼠标PCB检测组装后验证序列号和条码读取表面缺陷分析USB接头检测智能手机外壳平整度和高度检测智能手机相机高度检测相机模块表面检测外壳外观检测板对板连接器检测工业视觉在3C行业的应用简析(2/2)工业视觉提升检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贯穿全生产流程面板检测设备贯穿于面板生产制造全过程,为保障良率的关键环节。面板生产包含阵列(Array)、成盒(Cell)和模组(Module)三大制程,检测环节用于保证各段生产制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提升产线整体的良率。阵列Array玻璃基板清洗镀膜光刻胶涂布曝光显影干/湿法刻蚀光刻蚀去除退火检查成盒Cell模组Module配向膜成形框胶灌液晶对位拼合切割裂片光刻蚀去除Color Film基板清洗检查ACF贴片IC贴合涂塑检测BLU组装老化检查玻璃基板检测TPCDAOIADI-AOIAMI-AOI对位检查机AOI检测、Cell TestIn-LineOpenCellSystem自动外观检查装置等PI Inspection、PI MAC/MIC膜厚测量机、盒厚测量机Seal InspectionBonding AOI液晶面板在线检测设备液晶面板离线检测设备老化检测AOI检测点灯检查机等Array Yester、CF测议机、CF阶差系统、PS检测系统、Total Pitch检测系统等AOIMAC/MICCD/HI面板制造工艺面板检测设备图:面板检测设备贯穿于面板生产制造的前、中、后道泛半导体行业发展背景-光伏产业中国光伏技术助力全球能源转型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2022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243GW,同比增长41%,2023 年全球光伏市场需求持续保持旺盛。随着光伏行业整体效率的提高和市场信心的增强,2022 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达 86GW,同比增长61%,中国光伏装机量已连续十年位居全球首位。中国光伏制造占全球80%左右的规模,以每瓦耗电0.4度计算,2023年预计组件产能400GW,耗电量1600亿度,相当于20座核电站的发电量,中国制造的光伏产品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图:全球光伏历年装机规模及预测(单位:GW)图:国内光伏年度新增装机规模(单位:GW)75 97 98 102 128 172 243 377 463 533 29%1%5%4AV# 00222023E 2024E 2025E光伏装机(GW)增速(%)33 52 43 29 47 54 86 119 119 124 55%-17%-33ca8%0%4 00222023E 2024E 2025E乐观情况光伏装机(GW)增速(%)工业视觉在光伏行业的应用简析精准解决传统应用难题,赋能光伏制造设备升级迭代图:光伏生产环节流程与工业视觉应用情况电池片切割电池片清洗电池片单片焊接电池片串焊电池片层叠电池片层压装框清洗成品组件硅片清洗制绒干燥扩散蚀刻减反射膜沉积印刷涂层涂购烧结检测包装出厂硅片分选、切割硅片抛光硅片清洗硅片涂层硅片烘烤硅片检验最终产品包装原材料准备清洗干燥研磨筛分包装组件生产与测试电池片生产硅片生产质检出厂原料制备标紫部分为已有成熟的工业视觉系统应用的工序工业视觉解决方案可替代传统人力复杂操作,为企业需要提供稳定、柔性、易用通用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升全流程的质量管理,助力企业迈向智能制造。泛半导体行业发展背景-半导体产业(1/2)中国半导体设备市场跟随半导体产业发展稳定增长全球半导体产业产能持续扩张,对半导体设备的需求稳定增长。根据SEAJ统计,2022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为1077亿美元,5年CAGR达13.7%。其中2022年中国大陆地区半导体设备销售额为282.7亿美元,5年CAGR达21.2%,连续三年占比全球第一。图:中国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亿美元)65 82 131 134 187 269 283 391 449 26%2D%58 00222023E2024E市场规模(亿美元)增速(%)3407 4147 4704 4147 4425 5578 5818 1111 1361 1649 1476 1543 1909 1880-20.00%-10.00%0.00.00 .000.00000400060008000200022全球销售额(亿美元)中国销售额(亿美元)同比增速(全球)同比增速(中国)图:2016-2022 年中国及全球半导体市场销售规模(亿美元)泛半导体行业发展背景-半导体产业(2/2)晶圆建设趋势仍在延续,国产半导体设备迎来发展国内晶圆厂扩产趋势仍在延续。根据 SEMI 预测,全球半导体行业将在2021至2023年间建设84座大规模芯片制造工厂,其中中国大陆地区将会建成20座成熟制程工厂/产线,国产设备将加速导入大陆晶圆厂,国产半导体设备快速发展期在即。图:全球芯片出货量持续增长图:全球新增晶圆厂数量维持高位319 300 324 393 429-6%8!%9 0212022芯片出货量(亿)增速(%)17 17 23 33 28 200222023E新增工厂数量工业视觉在半导体行业的应用简析(1/4)晶圆制造到芯片加工的工艺过程极其复杂,涉及多个工艺步骤,易产生各种缺陷图:集成电路生产及测试具体流程设计验证晶圆制造封装测试拉单晶磨外圆切片倒角磨削或研磨CMP扩散薄膜沉淀光刻刻蚀离子注入CMP金属化晶圆检测逐片传送晶圆链接Pad点施加输入信号采集输出信号判断合规与否打点标记背面减薄晶圆切割贴片引线键合模型切筋/成型成品测试逐片传送晶圆键接芯片引脚施加输入信号采集输出信号判断合规与否标记&分选&收料系统设计逻辑设计电路设计物理设计测试机、分选台、探针台探针台测试机探针台分选台测试机分选台半导体生产流程中的测试设备包括测试机(ATE,Automatic Test Equipment)、分选机(Handler)、探针台(Wafer Prober)等。这些设备的制造需要综合运用光学、物理、化学等科学技术,在测试设备中,测试机用于检测芯片功能和性能,探针台与分选机实现被测芯片与测试机功能模块的连接。晶圆检测环节需要使用测试机和探针台,成品测试环节需要使用测试机和分选机。工业视觉在半导体行业的应用简析(2/4)高效识别晶圆缺陷是工业视觉的重要应用之一芯片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缺陷会影响产品设备的最终良率,额外增加厂商的生产成本。根据资料统计,工艺节点每缩减一 代,工艺中产生的致命缺陷数量会增加50%,因此每一道工序的良品率都要保持在非常高的水平才能保证最终的良品率。当工序超过500道时,只有保证每一道工序的良品率都超过99.99%,最终的良品率方可超过95%;当单道工序的良品率下降至99.98%时,最终的总良品率会下降至约90%。半导体生产过程控制可分为量测(Metrology)、缺陷检测(Inspection)两大环节。量测:主要针对晶圆电路的结构尺寸、材料特性进行描述,包括薄膜厚度、关键尺寸、刻蚀深度等物理参数。缺陷检测:主要查看晶圆是否有异质,包括颗粒污染、表面划伤等可能对芯片功能产生不良影响的结构性缺陷。图:晶圆缺陷的分类全局缺陷局部缺陷分布于晶圆各处的缺陷,通常由随机因素造成,例如无尘室中的颗粒等随机原因。由于这类缺陷分布范围广,数目多,因此纠正起来代价昂贵,在晶圆制作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此类缺陷。通常由可指定的原因产生,如人为错误,设备颗粒和化学污点。上述因素会破坏局部结构,产生集合的缺陷或局部缺陷簇。通常局部缺陷团簇具有无定形、线性、曲线或环形图案。局部缺陷簇的特定模式反映了缺陷的产生机制。形貌缺陷常见形貌缺陷有微小粗糙面、凹坑。通常在抛光或光刻工程中,工人或机械操作不当带来的缺陷。污染物常见污染物如颗粒,通常由环境中脏污如灰尘污染晶圆所致。在分子层面上包括有机层和无机层等污染物;原子层面上包括离子、重金属缺陷等。晶体缺陷常由晶体生长不均导致,硅晶片中存在的晶体缺陷会影响构建在这些晶片上的器件的电性能,甚至由晶体缺陷导致的极端退化情况可能导致设备故障。常见晶体缺陷有:硅原子失位、硅原子错位、非硅原子掺杂等。随机缺陷均匀随机,具有稳定的平均密度,没有具体的聚类现象。这种类型缺陷的原因复杂,并不固定在特定模式上。通过提高工艺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可以减少由这种异常缺陷导致的未合格产品数目。系统缺陷此类缺陷是系统性的,在晶圆间可重复。具有明显的聚类现象。导致这类缺陷的原因通常可以通过晶圆上缺陷的分布来发现,用于发现工艺或机器中的异常,如在光刻过程中掩模位置不对或在工艺过程中蚀刻过度等。组合缺陷这种缺陷因晶圆片而异,也是半导体制造中最常见的企业宣布。组合缺陷是随机缺陷和系统缺陷的组合,在这种类型的缺陷中,消除随机缺陷的原因,保留系统性缺陷,使工程师能够找到异常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晶圆缺陷的排布分根据缺陷表征与特性分根据 Kaempf 标准分工业视觉在半导体行业的应用简析(3/4)工业视觉可以利用分析空间图案的分布情况极大提高良率管理效率缺陷类型产生的原因Center化学-机械平坦过程中甩胶机的转速变化或氧化过程中温度不均匀导致Donut在显影过程中,溶解的光刻胶重新附在晶圆表面上,晶圆中心缺陷因为中心冲洗步骤而较少Edge-Loc薄膜沉积问题Edge-Ring蚀刻问题Local清洗不均匀Near full人为错误Random空气中的灰尘干扰Scratch在化学机械过程中团聚的颗粒和衬垫的硬化或者由于搬运过程中的刮擦等晶圆产生的缺陷会在晶圆图中呈现特定的空间图案,这些空间图案包含了晶圆在制造层面发生的异常信息,如薄膜沉积问题、蚀刻问题、清洗不均匀、紫外线曝光不均匀、晶圆物料运输过程被刮坏或晶圆处理不当等问题,都对应一定的空间图案,通过分析空间图案的分布情况,可以对应找出导致低良率的原因以保持工艺的质量水平。早期防控是提升制造系统的可靠性、提高生产良率、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手段。传统分析晶圆图空间图案的工作仍需依靠人工去判断,不同的工程师对于同一晶圆图可能会有不同的判断结果,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使得分类缺乏一致性。以此同时需面对大规模的晶圆生产现状,人工效率较低,准确性难以保证。工业视觉可高效识别分类晶圆图案缺陷模式,掌控晶圆制造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对于稳定并提高良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表:晶圆缺陷类型及其产生原因示例工业视觉在半导体行业的应用简析(4/4)光学检测效率高,速度快,提升半导体领域的智能化及数字化水平自动光学检测技术(Automatic Optical Inspection,AOI)是集成信息采集、数字信号处理和自动控制的智能化检测技术,通常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执行测量、检测、识别和引导等任务。自动光学检测技术模拟人眼采集图像信息,进行图像信息的分析和识别,完成测量、分类、追踪等工作。AOI系统由图像采集模块、视觉检测模块和执行模块三部分组成。在线 AOI离线 AOI检验方式100%实现全检分批抽检自动化程度高,随产品线自动完成检验一般,需人工协助ESD低,自动化作业高,需人工协助,敏感元件需小心处理劳动强度低每块板的检验需要人工放入,检验完成后需人工拿出设备污染无光污染,检验员工期难持久表:离线式 AOI和在线式 AOI的比较相机采集PC机存储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缺陷检测控制器执行机构图像采集模块视觉检测模块执行模块目 录Part 01高技术创造高价值,工业视觉成就“制造之眼”Part 02工业视觉加快泛半导体行业的质量管理升级Part 03突破造就未来,国产代表厂商的突破与实践Part 04技术前行,未来仍有无限可能泛半导体细分领域的工业视觉需求半导体及消费电子工业视觉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半导体产业以其集成度高、精细度高的特点成为工业视觉技术大规模应用最早的领域之一,工业视觉在半导体制造过程中的速度和精确性优势明显。伴随中国半导体市场、半导体设备市场的飞速发展,智能化、数字化的制造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半导体行业的工业视觉市场将迎来稳定的增长。伴随全球及中国的消费电子市场发展,3C电子行业工业视觉规模也将保持稳定增长。图:2016-2025年中国3C电子行业工业视觉市场规模及预测24 27 31 41 43 49 56 62 15)%5 02120222023E2024E2025E市场规模(亿元)同比增速(%)图:2016-2025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工业视觉市场规模及预测685561%0C6E 02120222023E2024E2025E市场规模(亿元)增速(%)重点厂商产品及服务能力分析感图科技基于自研底层AI框架,实现高端制造领域的智能化品质管控及良率管理标杆客户GTI 明鉴者GTD 明策者GTO 明览者感图科技是一家专注于高端制造领域智能化品质管控及良率管理的工业AI企业,基于自研底层AI框架及先进的光机电算软等相关技术,打造相应产品体系,可提供智能检测、智能监控、智能辅助决策软硬一体完整解决方案。感图科技可从人、机、料、法、环、测各维度提高制造良率,帮助客户增收、提质、降本、增效,进而帮助其更有竞争力,目前聚焦于在高端电路板,半导体、精密结构件及新能源行业。感图科技总部设立在上海,已建立可覆盖全国的研发、技术服务和销售网络。以高精度AI检测和量测为切入点,过程监控与良率分析为抓手,提供整套AI解决方案和服务,成为客户智能化品质管控与良率管理的智慧大脑。技术优势技术领先:AI为基础,结合自研的2D 3D检测技术,自主专利光学与算法架构,解决国外设备针对非规则非显著类缺陷检测效果差的痛点,真正达成AI赋能良率提升的目标。国产突破:感图明鉴者GTI AI检测机器人系列的检出率、过检率均处于行业领先,解决国内业界“卡脖子”问题。服务优势:感图科技直接向客户服务,深入了解客户需求,进一步挖掘客户场景,服务可做到2小时内响应,8小时内到达。产品优势感图明鉴者GTI已得到高端电路板行业头部客户认证,可覆盖高端电路板行业所有细分领域。同时,感图科技逐步进入半导体领域,客户包括海内外头部半导体载板、半导体封测、晶圆制造厂商等。感图明鉴者晶圆外观AI检测机器人系列产品特点:感图自研高精全彩检测技术,全系列GT AI Inside,辅以高精密自动对焦系统,专为高精度检测定制,像元最高精度可达0.225um,WPH同比友商高出1.5倍以上。行业领先的算法体系、辅以独家专利缺陷生成系统,对缺陷进行智能化精准分类及分析。支持明场和暗场、晶圆正面和背面检测。Recipe设置简易,使用方便,在生产过程中实现100%晶圆检测,完成取代人工抽检。智能监控解决方案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感图AI检测机器人系列载板外观AI检测机器人FPC 外观AI检测机器人SLP 外观AI检测机器人晶圆外观检测机器人锂电池外观检测机器人精密结构件外观AI检测机器人20 5 5 高端电路板客户群体半导体客户群体新能源客户群体重点厂商产品及服务能力分析感图科技客户是国内头部晶圆制造企业,原有的国外晶圆设备检出率仅能达到9395%,依然需要大量人工抽检与复判,因此无法避免缺陷漏失和客户投诉。客户通过采用感图明鉴者GTI-PMI 晶圆外观AI检测机器人,能够有效提高设备检出率,实现100%AI检测,避免人工复判错误机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帮助客户实现智能化工厂需求,降本增效。项目背景介绍项目亮点高精度检测感图科技晶圆外观检测设备具有高精度检测能力,可以检测微小的缺陷和污染物,保证晶圆表面质量符合要求。高效检测感图科技晶圆外观检测设备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晶圆表面缺陷,提高检测效率和生产效率。自动化检测感图科技晶圆外观检测设备采用全彩色自动化检测技术,可以减少人工干预,提高检测精度和一致性。多功能检测感图科技晶圆外观检测设备可以检测晶圆表面的多种缺陷和污染物,包括颗粒、裂纹、氧化、污点等。数据分析功能感图科技晶圆外观检测设备具备数据分析功能,以便生产和质量控制人员及时了解检测结果,优化生产和质量管理流程。感图科技GTI-PMI使用于外观检测工位,可取代传统AOI 人工目视检查,大量减少人工复检需求,甚至可以检出非显著细微缺陷并做详细分类,极大地提高了半导体生产过程中晶圆表面质量的检测和管理水平。实践效果99.9%检出率过检率1%人工减少封测厂场景多晶硅拉晶切割研磨抛光CMP清洗硅片检测晶圆AOI 晶圆AOI 硅片厂场景晶圆厂场景逻辑设计电路设计圆形设计设计验证光罩制作晶圆AOI 氧化涂胶光刻刻蚀硅片来料高子植入扩散参杂晶圆AOI 晶圆AOI 晶圆AOI 晶圆AOI 晶圆AOI 多次清洗晶圆针测CP(Chip Prbing)抛光CMPCVD/PVD化学/物理气相薄膜沉积晶圆AOI 晶圆AOI 粉色制编段重复几十次或数百次AOI2D/3D 替代传统的晶圆AOI 人工目视通过外观检测,保证每项工艺的质量达标,即便部分工艺需重复多次替代传统检测,保证质量达标AOI2D/3D 晶圆AOI 贴片银浆固化(Die Mount)来料磨片切割(Die Saw)引线焊接(Wire bond)塑封(Mold)成品检测晶圆AOI 六面AOI 先进封装RDL晶圆AOI 目 录Part 01高技术创造高价值,工业视觉成就“制造之眼”Part 02工业视觉加快泛半导体行业的质量管理升级Part 03突破造就未来,国产代表厂商的突破与实践Part 04技术前行,未来仍有无限可能中国工业视觉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当前处于阶段四,科技自主化成为国家战略,工业视觉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实现快速发展,广度体现在2D向3D递进,并且随着AIGC技术在2023年的飞速发展,应用渗透率提高,国产化应用需求逐渐增加,自研比例不断提升。工业视觉发展概述2D应用仍占主导,中国由基础模式匹配向深度学习方向纵向“超越式”发展中国阶段一:80年代理论发展起步,90年代理论发展迅速应用少,应用方向探索中阶段二:应用发展迅速,食品,电子应用较多阶段三:应用与理论同步发展,一般工业,3C电子应用较多阶段四:应用渗透到各行业欧美阶段一:理论发展迅速,应用少阶段二:应用发展迅速,半导体汽车阶段三:应用与理论同步发展,应用广泛,3C为主阶段四:应用渗透到各行业,工业视觉成为工业生产制造的眼睛,技术伴随AI技术发展可能迎来突破图:中国与欧美工业视觉的发展阶段对比80年代90年代2000年2014年2020年2030年全球理论研究速度全球应用实践速度中国理论研究速度中国应用实践速度基于模式匹配的2D时代基于深度学习的2D向3D递进时代国产化应用需求低,自研比例少国产化应用需求、自研比例不断提升生成式AI对于工业视觉的助力未来工业视觉将有望搭载更先进 AI 技术,切入更多差异化工业应用场景ChatGPT 引爆了人工智能话题,当前重点逐渐从单点技术转化为实质应用转化阶段,搭载AI技术的工业视觉可以进一步优化性能适配更多工业应用场景。模型架构细分发展原理用途卷积神经网络AlexNet第一个深度神经网络,使用 ReLU 作为激活函数;在全连接层使用 Dropout 避免过拟合;使用局部响应归一化(LRN),被激活的神经元会抑制周围的神经元,使用重叠池化,提升特征的丰富性。图像分类、图像检索物体检测和语义分割ResNet增加了残差连接从而增加了信息从一层到下一层的流动,保证准确率以及网络收敛速度。FractalNets重复组合几个不同卷积块数量的并行层序列,增加名义上的深度,提高特征提取能力。自注意力Self-AttentonVision-Transformatior将纯 Transformer 架构直接应用到一系列图像块上进行分类任务,可以取得优异结果。图像分类对抗性网络/GAN 包含生成式模型(G)和判别式模型(D),生成器的目的是生成真实的样本骗过鉴别器,而鉴别器是去区分真实的样本和生成的样本,通过对抗训练不断提高各自的能力。生成对抗网络在生成图像方面的能力超过了其他的方法。图像生成自监督学习用于解决特定任务的自监督学习表征学习通过大量原始未标记数据来训练模型,使得模型能够学习相关特征,用于特定的下游任务。提高提取特征的质量、迁移学习应用、修复和判断分类错误表:人工智能与机器视觉融合发展方向3D视觉在工业视觉上的优势3D AOI可为工业视觉带来更多的检测类型及效果3D 视觉传感器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推动了 3D 视觉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对传统 2D 视觉技术的重要补充,3D 视觉技术,提供了丰富的三维信息,使机器能够感知物理环境的变化,并相应地进行调整,从而在应用中提高了灵活性和实用性,扩大了机器视觉的应用场景,推动机器视觉市场持续增长。近年我国的机器视觉市场中,3D 技术规模逐步扩大,占比逐步升高。传统的2D AOI与3D AOI在图像处理、比对分析和结果输出的基本流程是一致的,主要区别在于图像采集方式不同,2D AOI使用面阵或线阵相机从单一角度获取芯片的2D图像;而3D AOI使用多视角或结构光等方式获取芯片的3D立体图像。由于3D AOI可以获取更丰富的三维信息,从而可以实现更准确和全面的缺陷检测。检测覆盖面更广,3D AOI可以从多个角度扫描组件,覆盖所有的三维空间,而2D AOI可能存在“死角”检测更精准准确,基于三维图像的 3D AOI比对检测更精准可以检测出更多缺陷类型,3D AOI可以识别出 2D AOI无法检测的一些缺陷,如错位、形变、翘起等三维形状方面的缺陷图像效果更好,3D AOI生成的三维视图更直观,有助于快速定位识别缺陷表:3D AOI优势漏件偏移立碑错件桥连丝印尺寸极性引脚翘曲浮高倾斜焊点质量3D几何数值化测量优异色彩去除晕影精准检测异物连续轮廓测量3D AOI设备通过投影多幅相位不同的正弦光栅计算出连续相位,运用相位调制轮廓测量技术实现对精密元器件的三维形貌测量。图:3D AOI 技术可检测技术类型附录参考文献陈世炜.基于明暗场成像的多扫描方式图案化晶圆检测技术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21.倪天宇.晶圆表面缺陷自动检测技术的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22.李锦棠.基于机器视觉和深度学习的智能制造缺陷检测技术与应用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23,59(8):190-192.张祎彤,陈奎,张宇坤.智能化3D-AOI技术的分析与应用研究J.山西电子技术,2023(4):71-73,81.唐湘云,黄伟,唐荣江,等.基于机器视觉的零件缺陷检测系统研究J.模型世界,2023(5):22-24.杨泽青,张明轩,陈英姝,等.基于机器视觉的表面缺陷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现代制造工程,2023(4):143-156.程锦锋,方贵盛,高惠芳.表面缺陷检测的机器视觉技术研究进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23,40(4):967-977.陈寿宏.微电子制造中晶圆缺陷模式的机器学习与智能分类识别研究D.江苏大学,2023郭毅强.晶圆表面缺陷视觉检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23.李玉宝.基于机器视觉的表面缺陷检测算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3.李晨.基于机器视觉的不同属性表面中微弱缺陷的检测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9.智库院长宋涛微信stgg_6406分析师刘瑶微信北京甲子光年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是一家科技智库,包含智库、媒体、社群、企业服务版块,立足于中国科技创新前沿阵地,动态跟踪头部科技企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案例,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AR/VR交互技术、信息安全、金融科技、大健康等科技创新在产业之中的应用与落地扫码联系商务合作关注甲子光年公众号商业合作负责人李胜驰(手机&微信)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23 31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轻流:无代码数字化实践案例集-制造业(2023)(88页).pdf

    ?BOM?(CI?Andon)?务?务?务?研?800?70%?务?71%?85%?务?500?务?务?2025?务?-?-?-?CI?Andon?500?-?-?LTC?ITR?01 06 14 1.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23 88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3D打印行业专题报告:钛合金材料崭露头角3D打印开拓消费电子市场新需求-231120(34页).pdf

    钛合金材料崭露头角,3D打印开拓消费电子市场新需求3D打印专题报告证券分析师姓名:俞能飞资格编号:S03邮箱:证券研究报告|行业专题机械设备2023年11月20日 主要观点 3D.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22 34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嘉世咨询:2023光刻机产业发展简析报告(15页).pdf

    版权归属 上海嘉世营销咨询有限公司光刻机行业简析报告商业合作/内容转载/更多报告01.光刻机是芯片制造中的最核心环节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嘉世咨询研究结论;图源网络光刻机是生产芯片的核心装备,被誉为半导体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光刻机是一种投影曝光系统:光刻机由光源、照明系统、物镜、工件台等部件组装而成。在芯片制作中,光刻机会投射光束,穿过印有图案的光掩膜版及光学镜片,将线路图曝光在带有光感涂层的硅晶圆上。芯片制造过程需要用到的设备种类繁多,包括氧化炉、涂胶显影机在整个半导体芯片制造过程中,光刻是最复杂工艺,光刻工艺的费用约占芯片制造成本的1/3左右,耗费时间占比约为40-50%,光刻工艺所需的光刻机是最贵的半导体设备。光刻机工艺的发展史光刻工艺流程图光源波长(nm)对应设备最小工艺节点(nm)主要用途第一代g-line436接触式800-2506寸晶圆接近式800-250第二代i-line365接触式800-2506寸、8寸晶圆接近式800-250第三代KrF248扫描投影式180-1308寸晶圆第四代ArF193步进扫描投影130-6512寸晶圜浸没式步进扫描投影45-22第五代EUV13.5极紫外22-712寸晶圓02.光刻机的技术水平决定集成电路的发展水平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嘉世咨询研究结论;图源网络光刻机的技术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集成电路的发展水平。随着EUV光刻机的出现,芯片制程最小达到3nm。目前ASML正在研发High-NA EUV光刻机,制程可达2nm、1.8nm,预计2025年量产。英伟达在23年GTC大会上也表示其通过突破性的光刻计算库cuLitho,将计算光刻加速40倍以上,使得2nm及更先进芯片的生产成为可能,ASML、台积电已参与合作,届时将带动芯片性能再次提高。各个工艺节点和光刻技术的关系 ASML对客户节点演进的预测制程晶圆尺寸金属材料光刻机类型0.5um200mmAlg-line:436nm0.35um200mmAli-line:365nm0.25um200mmAlKrF:248nm(stepper)0.18um200mmAlKrF:248nm(stepper&scanner)0.13um200/300mmAl/CuArF:193nm90nm300mmAl/CuArF:193nm65/55nm300mmCuArF:193nm45/40nm300mmCuArFi:193nm(134nm)28nm300mmCuArFi:193nm(134nm)22/20nm300mmCuArFi:193nm(134nm)16/14nm300mmCuArFi:193nm(134nm)10nm300mmCuArFi:193nm(134nm)7nm300mmCuEUV:13.5nm/ArFi:193nm(134nm)5nm300mmCuEUV:13.5nm3nm300mmCuEUV:13.5nmLogicLogicLogicPerfoemanceMemoryStorageMemoryDRAMDRAMStorageStorageClassClassMemoryMemoryPlanarPlanar3D3D-NANDNAND10nm10nm7nm7nm5nm5nm3nm3nm2nm2nm1X1X1Y1Y1Z1Z1A1A1B1B2X/x22X/x22X/x42X/x41Y/x41Y/x41Y/x81Y/x8nextnext1414-1515x64x64x96x961Z1Zx256x256300300X152/x192X152/x192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EUV ProductionInsertion WindowHigh NA ProductionInsertion WindowNode nameNode nameMin.1/2 pitch/x number of layersX number of layersX number of layers03.我国以举国之力发展光刻机产业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嘉世咨询研究结论;图源网络我国光刻机的研制起步并不晚,早在70年代就研制出接触式曝光系统,由于早期我国半导体产业的整体落后,以及“造不如买”的思潮影响,光刻机产业化落地滞后。2002年ArF光刻机被列入“863计划”、2008年启动“02专项”,光刻机事业才再度觉醒。我国光刻机攻尖采取类ASML的模式,细分各科研院所、高校做分系统,再由SMEE进行整机组装。中科院微电子所、长光所、上光所,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工大等均参与光刻机的研发,目前干法光刻机的分系统基本通过验收,陆续产业化落地,并继续承担“02专项”进行湿法光刻机分系统研发。国内光刻机重点项目主要产业化落地公司及进展分系统产业化公司主要股东相关项目公司进展整机上海微电子上海电气(上海市国资委)、上海张江浩成创投(张江高科)02专 项90nm光刻机样机研制;02专项浸没光刻机关键技术预研项目;.项目均通过了验收,90nm ArF光刻机SSA600系列实现出货光源系统科益虹源中科院微电子所、亦庄国投、哈勃投资02准分 子激光技术成果产业化载体;193nm ArF高能准分子激光器完成出货,40W 4kHz KrF准分子激光器批量生产。光学系统.国望光学亦庄国投、长光集团(长光所)02二期面向28nm节点的ArF浸没式光刻曝光光学系统研发;90nm ArF投影光刻机曝光光学系统交付用户;28nm ArF浸没式光刻曝光光学系统研发攻关任务进展顺利。光学系统国科精密国望光学02-期高NA浸没光学 系统关键技术研究;02二期浸没式光刻机光学系统产品研制与批量生产能力建设;.02高NA浸没光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验收;0.75NA投影物镜/0.75NA照明系统均实现交付(90nm ArF光源);28nm ArFi曝光系统在研。双工件台系统华卓精科清华大学朱煜等三个02专项,包括IC装备高端零部件集成制造工艺研究与生产制造应用于干式光刻机的DWS双工件台已对SMEE出货;浸没式光刻机用双工件台DWSi在研。浸没系统启尔机电上海浦东新兴产业投资、中信证券投资、深创投浙江大学启尔团队,国家863计划等提供高端半导体装备超洁净流控系统及其关键零部件。04.全球光刻机市场维持高增长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嘉世咨询研究结论;图源网络2022年全球光刻机市场规模达196亿美元,同增26%,约占全球半导体销售额(1076亿美元)的18%。在 2020年“宅经济”刺激的半导体强需求下,2021-2022年半导体需求旺盛,但受美联储加息、经济增速下行的影响下,全球半导体销售额自 2022年8月起持续下行,但是 2022年光刻机出货量逐季创新高。尽管目前已有多家晶圆厂下调2023年资本开支,但考虑光刻机交期长(2022年末ASML在手订单高达404亿欧元,订单营收比达1.9倍)、战略意义高,预计2023年光刻机市场需求维持高增。预计2028年全球光刻机市场规模将达到277亿美元,2022-2028年CAGR达6%。全球光刻机出货量稳健增长全球光刻机市场规模稳健增长 0%5 %0003002020202120222028E销售金额(亿美元)YOY-15%-10%-5%0%5 %00020030040050060020002020212022销售金额(亿美元)YOY05.中国光刻机产品大部分依赖进口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嘉世咨询研究结论;图源网络中国大陆光刻机市场空间广阔,但主要依赖荷兰、日本等地进口。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22年中国大陆IC用光刻机进口金额共39.7亿美元,其中从荷兰、日本的进口金额分别为25.5/13.0亿美元,进口机台数分别为147台、635台,对应进口均价分别为1733、204万美元。中国大陆是ASML第三大客户。2022年ASML对中国大陆总销售额31.4亿美元(含设备、服务等),其中设备收入23.3亿美元,占14%,仅次于中国台湾和韩国。2022年ASML中国光刻机收入约占 15 20-2022年中国光刻机市场稳健增长2423272272820202021202219%0 0Pp0 202021202206.光刻机产业链复杂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嘉世咨询研究结论;图源网络光刻机涉及的内部零件种类众多,且越高端的光刻机组成越复杂,如EUV内部零件多达8万件以上,其核心组件包括光源系统、双工作台、物镜系统、对准系统、曝光系统、浸没系统、光栅系统等,其中光源、晶圆曝光台、物镜和对准系统的技术门槛较为显著。因此,光刻机企业往往具备高外采率、与供应商共同研发的特点,而其下游应用主要包括芯片制造、功率器件制造、芯片封装等。光刻机产业链全景图自动对准系统:激光器(Lumentum)、90*棱镜、对准快门、衰减轮、能量监视二极管、50%分光镜、透镜和棱镜、光学调制器曝光系统(尼康、德国蔡司、国科精密):照明光学系统、投影光学系统整机控制系统(上海微电子、硕芯半导体、影速半导体):总控制层:总控计算机分系统控制层:分系统的CPUDSP控制层:控制板卡1/0接口层:1/0电路板传感器执行器层:传感器、执行器硅片传输系统(中天自动化):传输部分:传输手预对准部分:旋转台、升降台、对心台,CDD探测器整机软件系统(ASM、尼康、佳能、上海微电子):用户界面层,系统应用层、系统控制层、分系统接口层、固件控制层、基本支撑层、测试校正层整机框架及减震系统:压电式主动减震系统(TMC)、精密振动测试仪器和分析软件(上海美星半导体)调焦调平测量系统(硬件组成):compactPCI系统,CPU板、图像采集卡(Euresys).线阵CCD(ATMEL)工作台掩膜台系统(华卓精科):对准传感器、调平传感器、投影物镜环境控制系统:直接控制式:(1)压缩式制冷: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2)半导体制冷(3)制热介质类控制式:恒温循环水机、控制机箱、空气温度处理单位,光刻机核心系统及组件上游设备及材料中游系统集成和生产光刻机下游应用光刻机设计及系统集成企业:ASM,尼康,佳能,上海微电子,影速半导体,芯硕半导体,欧泰克,Suss,ABM,Inc。有掩膜光刻机:接近式光刻机、接触式光刻机、投影光刻机;无掩膜光刻机:无掩膜光刻机:电子束直写光刻机、激光直写光刻机、离子束直写光刻机。晶圆厂:台积电,三星、格罗方德,联电力积电,海力士、美光、英特尔、东芝、瑞萨、德州仪器、英飞凌;中芯国际、华虹宏力、长江存储、合肥长鑫、华润微、斯达半导。光刻机配套设施光刻胶(容大感光、南大光电)污染控制、先进材料(Entegris)光刻气体(华特气体)光掩膜版(华润微、菲利华、Photronies)涂胶显影(芯源微)缺陷检测(精测电子、东方晶源)光刻机光刻工艺流程图气象成底膜旋转涂胶软烘对准和曝光曝光后烘焙显影坚膜烘焙显影检查07.全球光刻机行业属于明显的寡头垄断格局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嘉世咨询研究结论;图源网络光刻机行业属于明显的寡头垄断格局,前三供应商(荷兰阿斯麦、日本佳能、日本尼康)占据绝大多数市场份额。2022年光刻机占半导体设备市场份额达23%,市场规模232.3亿美元。其中,全球光刻机三大巨头 ASML/Canon/Nikon 光刻机营收分别为161/20/15亿美元,市场份额达82%/10%/8%;出货量分别为 345/176/30 台,市场份额63%/32%/5%。从EUV、ArFi、ArF三个高端机型的出货来看,ASML仍维持领先地位,出货量分别占100%/95%/87%。2022 年光刻机三大巨头出货量场份额2022 年光刻机三大巨头营收市场份额82.0%8.0.0%ASMLNikonCanon63.0%5.02.0%ASMLNikonCanon08.国内光刻机企业实现从0到1的突破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嘉世咨询研究结论;图源网络上海微电子是大陆光刻机进展最快的厂商。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致力于半导体装备、泛半导体装备、高端智能装备的开发、设计、制造、销售及技术服务。公司设备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前道、先进封装、FPD面板、MEMS、LED、Power Devices等制造领域。2022年前十大专属晶圆代工公司中,中国大陆有三家。分别为中芯国际、华虹集团、晶合集成,排名第四、第五和第九。国内晶圆厂陆续恢复扩产,有望带动半导体设备的需求。大陆光刻机零部件厂商进度2022年全球晶圆代工厂市占率63.14%7.77%6.66%6.01%3.58%2.12%1.52%1.40%1.29%1.14%5.44%台积电联电格芯中芯国际华虹集团力积电世界先进拖塔晶合集成东部高科其他光刻机组件及配套设施公司名称公司代码目前进展物镜系统国望光学/研发光刻机曝光光学系统赛微电子300456.SZ 给ASML提供透镜系统MEMS部件和晶圆制造服务光源科益虹源/研发准分子激光器福晶科技002222.SZ研发KBBF晶体(用于激光设备的上游关键零部件),KBBF晶体是目前可直接倍频产生EUV激光的非线性光学晶体光学元件茂莱光学688502.SH 光刻机光学透视镜提供商,目前生产的半导体光学透镜被应用在光刻机光学系统中腾景科技688195.SH 公司 多波段合分束器已完成产品开发,进入半导体设备厂供应链炬光科技688167.SH 为上海微电子等企业提供了半导体激光退火系统以及核心元器件晶方科技603005.SH子公司Anteryon为全球领先的光学设计和晶圆级光学镜头制造商,是ASML光学平台和晶國对位传感器的供应商苏大维格300331.SZ 向上海微电子提供了光刻机用的定位光栅产品浸没式系统启尔机电/浸没系统供应商双工作台华卓精科A20224.SH 双工件台供应商空气净化设备美埃科技688376.SH 为上海微提供了光刻设备所需的洁净过滤产品新莱应材富创精密688409.SH 半导体零部件制造的工艺技术达到主流国际客户标准,是ASML的战略供应商新莱应材300260.SZ 真空产品以及气体产品均可以应用到光刻机的设备中09.晶圆厂积极扩产带动光刻机需求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嘉世咨询研究结论;图源网络2020-2030年,预计全球晶圆产能每年将增长78万片/月,CAGR为6.5%。其中先进、成熟制程每年月产能增长分别为22/38万片,CAGR分别为12.0%/6.0%,存储芯片增速放缓,DRAM和NAND增速分别为4.7%/4.9%。若进一步考虑技术主权和竞争,将再增加15万片/月的产能。全球晶圆年产能及增速(百万片,等效12英寸)光刻机在晶圆制造设备价值占比超 200.0%.0#.0.0%刻蚀薄膜沉积光刻其他晶圆制造0500200252030-10%inefficiency or an additional18 million wafer capacity by 2030技术主权技术主权&竞争竞争10.光刻机在半导体设备的占比呈向上趋势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嘉世咨询研究结论;图源网络2022年WFE(全球晶圆厂设备支出)98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23年将下降22%至760亿美元。预计2024年迎来复苏,同比增长21%至920亿美元。光刻机市场趋势与WFE整体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但随着芯片工艺升级,对应光刻难度提升,采用更先进的机台,因此,光刻机在半导体设备的占比呈向上趋势,2024年光刻支出占WFE的比例将超过25%,以此测算光刻机市场规模约230亿美元。光刻市场增速快于WFE整体增速 全球晶圆厂设备支出(前道)-30%-20%-10%0 0P0040060080092020202120222023E2024EWFE(亿美元)YOY0%5 %09720002511.高端需求驱动光刻机发展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嘉世咨询研究结论;图源网络以光学传感器与成熟逻辑芯片为代表的高端市场,驱动光刻机技术的迭代。其中成熟芯片中,主要包括功率芯片、传感器、成熟逻辑/模拟芯片:ArFi光刻机主要应用在光学传感(ArFi光刻花费占比约 40%)与成熟逻辑芯片(ArFi 光刻花费占比约 60%)。其余光刻机主要用于功率芯片(KrF 45%、i-line 55%)、非光学传感(KrF 30%、i-line 70%)、模拟芯片(ArF、KrF、i-line 光刻花费占比相近)的生产。据ASML的财报计算,EUV与ArFi光刻机的ASP远远高于KrF和i-line光刻机,尽管高端机型出货量少于中低端光刻机,但总收入较高,市场规模较大。在ASML的设备收入中,EUV ArFi占比超8成。不同类型成熟芯片的光刻花费比例(按光刻机类型)光刻机TOP3公司历年合计销售数量(台)0500300350400450500200222023H1EUVArFiArFKrFi-line0 0Pp0%功率成熟模拟成熟逻辑非光学传感光学传感i-lineKrFArFArFi12.芯片性能升级推动光刻强度上升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嘉世咨询研究结论;图源网络光刻强度是指光刻资本支出占新建晶圆厂总资本支出的比例,呈现上升态势。先进逻辑制程对分辨率要求最高,因而光刻难度最大、光刻强度也最高。10nm逻辑芯片已达25%,5nm及以下制程需要利用EUV 多重曝光实现,光刻强度超过35%。先进DRAM芯片光刻强度在25%左右。NAND多采用3D堆叠架构,光刻强度相对较低,但存储巨头也在逐步引入EUV生产更高层3DNAND。Logic不同工艺和制程中光刻强度的变化Performance MemoryStorage Memory光刻强度(%)25)5nm7nm5nm3nm24%1X1Y1Z1A19%x64x96x128x25616L3D NANDStorage Class13.光刻机行业的四大发展趋势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嘉世咨询研究结论;图源网络国产光刻机企业紧抓上游零部件机会01由于荷兰出口管制规则将限制ASML为受控设备进行维护、修理和提供备件。零部件存在断供隐忧,国产替代有望提速。未来无论是整机自研配套零部件,或是备件更换都会更多依赖国内零部件供应商,为光刻机上游零部件企业提供了机会,若供应链实现全国产替代,对应上游零部件市场空间超150亿元。行业龙头效应将更加集中02考虑到阿斯麦公司的领先技术优势、EUV的唯一供货能力、在手专利充足等因素,阿斯麦在高端光刻机的优势短期内难以被追平,未来有望随高端光刻机需求增长而持续获得市场份额,行业龙头效应将更加集中。光刻机出口进一步受到限制03美国进一步加强对中国芯片产业的封锁,寻求进一步阻止中国获得先进半导体技术,荷兰发布禁令主要涉及先进的沉积设备和浸润式光刻系统,这一系列限制的实施无疑给中国的光刻机产业带来了严峻挑战,有可能让中国芯片产业可能会退回到45nm水平,迫使国内企业加强自身的研发实力,推动自主创新。光刻机的应用更加广泛04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光刻机产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通过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与光刻机产业相结合,可以实现光刻机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提高光刻机的生产效率和制造精度。本报告为简版报告,内容均从嘉世咨询原有完整报告中精炼提取,如需了解详细内容,请联系:.本报告中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道、照片、影像、插图、图表等素材,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细则及国际著作权公约的保护。本报告的著作权属于上海嘉世营销咨询有限公司所有,如需转发、转载、引用必须在显著位置标注出处,并且不得对转载内容进行任何更改。本报告是免费报告,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将本报告用于收费为目的经营活动。版权说明版权归属 上海嘉世营销咨询有限公司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21 15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2023我国数控机床行业市场规模、供需现状及相关公司分析报告(30页).pdf

     2023 年深度行业分析研究报告 s 正文目录 1 从数控机床大国到强国,机床行业转型升级从未间断.5 1.1 全球在 1952 年进入数控机床时代,制造技术应用提高加工效率,但加工精度需厚积薄发.5.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20 30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592条  共30
前往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