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用时:55ms

经济发展报告-PDF版

您的当前位置:上海品茶 > 消费行业 > 经济发展
  • 交通运输部:中国海港城市港口经济发展报告2023(13页).pdf

     中国海港城市港口经济发展报告 2023PORT ECONOMIC DEVELOPMENT REPORT OF CHINESE SEAPORT CITIES 2023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北京北达城市规划.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18 13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世界银行:何去何从-驾驭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增长路径(2023)(50页).pdf

    中国经济简报 2023年 12月 1 2023 年,版权所有,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 地址:1818 H Street NW Washington DC 20433 电话:202-473-100.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16 50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区域经济研究系列之二: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的乘数效应-231208(19页).pdf

    宏观经济 宏观研究 证券研究报告 专题报告系列 2023 年 12 月 8 日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的乘数效应 区域经济研究系列之二 相关研究 证券分析师 屠强 A0230521070002 贾东旭.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14 19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普华永道:2023年普华永道中国环境社会及治理报告 - 笃行不怠共赢未来(147页).pdf

    02023年普华永道中国年普华永道中国环境环境,社会及治理报告社会及治理报告笃行不怠,共赢未来1主席致辞赵柏基赵柏基普华永道亚太及中国主席中国正朝着低碳和技术驱动型经济的方向转型,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通过不断完善政策、发展新兴绿色和高科技产业,以及投资先进基础设施和服务业来推动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国家、区域和世界创造了更多机遇。普华永道中国会继续全力以赴推动国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气候变化、技术颠覆、人口结构变化和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环境下,普华永道中国始终秉承企业使命,在关键领域深化信任,协助客户进行业务转型,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我们正在利用人工智能、数据和新兴技术的力量,汇集全球化、多领域的行业知识和经验,推动转型,为客户和社会创造更大价值。2023年普华永道中国环境,社会及治理报告详细阐述了普华永道中国在应对环境挑战、履行社会责任以及秉承稳健治理原则等方面的实践。通过分享我们在过去一年所面对的挑战、设立的目标以及所取得的成果,来加强与各利益相关方的联系和相互理解,共同携手迈向更负责任、更可持续的未来。自我们发布上一份报告以来,很多全球性的挑战日趋复杂,例如紧张的地缘政治局势,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以及公众对企业改善问责制和价值观的持续期待等。由此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影响,也在过去几年间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考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充分发挥普华永道全球网络的力量,以坚持不懈、灵活应对的态度正视挑战,秉承“解决重要问题,营造社会诚信”的企业使命,努力确保所有行为皆遵循我们的五大核心价值观诚信、增值、关怀、合作和创新。明确的使命和坚定的价值观在当下至关重要。它们能够引导我们开辟新的发展路径,化挑战为机遇;增强我们的韧性,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并帮助我们取得更可持续的成果,为利益相关方带来更多正面影响力。对于普华永道中国而言,2023年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非常荣幸地连续20载蝉联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百家排名信息榜首;罗兵咸永道在香港也刚刚过完其120周年的生日。盘点过去,我们为已经取得的成绩感到欣喜,同时也为我们给利益相关方所创造的积极价值感到自豪。我们将继续不懈地努力,与各方一道,共同营造一个更美好的明天!22023年4月,普华永道中国首个园区建造项目“未来空间Reimagine Park”,在海南三亚正式动工,计划于2025年落成。该园区将聚焦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商业灵活度以及员工福祉等不同领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科技赋能的人才战略科技赋能的人才战略。普华永道中国把支持逾25,000名员工不断提升他们在数字化、ESG和领导力方面的能力,以及面向未来持续为他们赋能,从而做到更好协作、解决重要社会问题,视作核心企业责任。我们近期还作出承诺,将在五年内针对人工智能领域进行投资,通过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战略,为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此外,我们还加大了对员工健康福祉,以及提高执业灵活度和效率等方面的投入,例如推出“Wellness Reimagined App 2.0”,为员工的身心健康和社交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等。将应对将应对ESG议题作为战略核心议题作为战略核心。普华永道ESGAcademy致力于推动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切实践行ESG理念。我们深知,设定可量化的指标是实现成功的第一步,这不仅为我们推广ESG指标的标准和方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也为我们实现自身业务模式的净零转型、成为行业先导者提供了帮助。在2023财年,相较于2019基准年,我们将商旅出行的排放量(范围3)减少了35%。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在2025财年实现为50%的供应商设定科学碳目标。不仅如此,今年,我们还首次根据气候相关财务披露工作组的要求来编制气候报告,这也是对我们普华永道全球网络自2021年起就开始披露气候相关信息的积极回应。助力企业管理助力企业管理ESG风险风险,提升韧性提升韧性。普华永道中国通过纳入新的审计准则、加快数字化运营以及切实推动低碳转型,帮助客户提升供应链韧性,创造更大价值。一直以来,多元化服务模式是我们的竞争优势,我们以稳健的综合能力,帮助客户构建信任、收获长期而持久的成功。相信通过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服务,我们将能与客户及利益相关方进一步深化合作,共赴零碳未来。支持周边社群的技能提升支持周边社群的技能提升,实现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发展。企业的发展依存于社会的进步。作为企业责任的一部分,普华永道中国一直致力于携手员工、非政府机构和相关企业,为推动周边社群的共同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我们的具体行动包括为慈善项目捐款、帮助非政府机构提升效率和技能,以及组织和支持员工参与志愿活动等等。2023财年,我们的社区项目惠及208,991个受益方,包括个人、非政府机构及社会企业。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准,我们还成立了北京普华永道中天公益基金会。3此刻,我们正为未来筹谋准备。普华永道中国将针对员工发展以及前沿数字化技术做持续的投资。结合“新方程”战略,我们将始终遵循最高质量标准,专注于建立持久信任、缔造持续成就,为解决全球性的重要问题贡献专业力量。以下是我们认为关乎未来发展的几个关键议题:建立持久信任建立持久信任。责任感是我们提供专业服务的首要基础。我们将以充分的责任感帮助客户在战略议程中的核心领域构筑信任,为客户及其利益相关方夯实前进的信心。应对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我们正在努力实现自身业务转型,达成气候目标。这将帮助我们积累实践经验,更好协助客户重构业务及生态系统、不断平衡直至消除温室气体排放。此外,我们也将全力为客户提供更具公信力的报告,在管理风险的同时专注价值创造。实现业务模式转型实现业务模式转型。我们致力于协助客户实现以数字化为驱动、全生命周期的业务模式转型,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化发展。普华永道中国将不遗余力为经济、环境和社会贡献所能,与客户、周边社群及利益相关方通力合作,携手创造更加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未来。4目录02关于普华永道中国关于普华永道中国关于本报告关于本报告2023财年亮点财年亮点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方针方针环境环境气候相关信息披露气候相关信息披露社区社区转型转型治理治理员工员工绩效数据绩效数据气候内容索引气候内容索引世界经济论坛利益世界经济论坛利益相关者理念指标内相关者理念指标内容索引容索引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内容索引内容索引5030405060708092975512212401主席致辞主席致辞142023财年亮点0256赋能人才,缔造持续成功赋能人才,缔造持续成功绩效亮点提升员工未来技能提升员工未来技能普华永道中国致力于持续提升员工在数字化与人工智能、ESG及领导力等方面的能力。我们开展“ESG GO”活动,帮助员工掌握适应未来的技能。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培训杂志主办的“2022年企业人才发展优秀案例项目课程 创新实践案例”评选活动中,“ESGGO”荣登榜单。了解更多以科技提升员工健康与学习水平以科技提升员工健康与学习水平我们推出升级定制的Wellness ReimaginedApp 2.0,为员工提供一系列健康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以科技为依托,我们还向员工授予包容性思维、气候影响等知识和徽章,以认可其持续的专业成长与进步。了解更多25,651名员工(较2021财年增长21%)员工人均培训77小时采用普华永道残障融合战略63%的晋升员工64%的新聘员工46%的新加入合伙人39%的合伙人(2021财年:35%)82%的员工为能在普华永道中国工作而骄傲74%的员工推荐普华永道中国为理想工作场所女性员工占据:7重塑业务,迈向低碳未来重塑业务,迈向低碳未来气候相关信息披露气候相关信息披露我们首次遵循气候相关财务披露工作组(TCFD)框架建议发布气候报告,包括气候治理、战略、风险管理以及指标和目标细节。了解更多减少差旅出行排放减少差旅出行排放我们参与亚洲首个主要“企业可持续航空燃料计划”以减少碳排放,并将高铁出行奖励政策的覆盖路线扩大至15条,支持员工选择低碳出行方式。了解更多100%采用可再生能源供电人均用电效率(较2019基准财年)-29%通过购买碳信用补偿52,304tCO2e碳排放10%的供应商设定科学碳目标并获验证(以排放量计)的办公空间通过LEED/BEAM认证和/或位于LEED/BEAM认证建筑内(2021财年为超70%)95%范围1和范围2排放量减少87%(较2019基准财年)范围3商务差旅碳排放总量减少35%(较2019基准财年)8共克挑战,未来与有荣焉共克挑战,未来与有荣焉服务当地社区服务当地社区我们与多家公益组织合作,通过慈善捐赠、无偿或折扣服务及志愿活动,加入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比如,我们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开展的“共创明Teen”计划,邀请员工担任贫困学生导师。我们还支持公益慈善事业,并于 2023 年成立了北京普华永道中天公益基金会。了解更多贡献中国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可持续发展我们运用专业知识支持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除在国家及地方级组织任职外,我们还直接支持永胜县等地实现可持续的乡村振兴。了解更多位普华永道中国专家于33个国家及地方级组织任职212,748位志愿者(较2021财年增加27%)86,057 小时的专业技能志愿服务及公益专业服务时间普华永道中国专家就国家事务提交37份咨询报告社区投资捐赠12,152,262元人民币,包括投入800万元人民币成立北京普华永道中天公益基金会9助推增长,转型智胜未来助推增长,转型智胜未来推动繁荣发展推动繁荣发展我们连续20年被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评为会计师事务所百强之首。我们还持续投资于研究与创新服务,以解决包括气候和可持续发展、数字化和数据治理在内的重要议题。了解更多负责任的人工智能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未来五年,我们计划投入30亿元人民币发展人工智能,并动员25,000余名员工参与战略进程,通过整合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战略,帮助客户建立信任、缔造持续成就。了解更多被杰出雇主调研机构评为“中国杰出雇主”“中国杰出雇主”荣获汽车与配件杂志社颁发的“2022最佳汽车行业创新并购交易咨询服务奖”最佳汽车行业创新并购交易咨询服务奖”荣获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2022科创板年度最佳服务机构”科创板年度最佳服务机构”欢庆普华永道香港开业120周年荣获全联并购公会颁发的管理类、财务服务类和咨询类3项“并购专项奖”项“并购专项奖”10“IFF全球绿色金融奖”全球绿色金融奖”第三届国际金融论坛我们是国内外20家获奖机构中唯一的会计师事务所。该奖项表彰了我们对促进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以及我们在绿色投融资领域的创新承诺。“绿色发展服务示范案例”“绿色发展服务示范案例”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我们的数字解决方案“温室气体排放追踪系统”因其能够自动追踪、报告和管理企业温室气体排放,荣获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颁发的“绿色发展服务示范案例”奖。该系统采用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能够实时追踪和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进一步提高企业碳管理能力。“最佳支持机构奖”“最佳支持机构奖”绿色投资原则我们在环境和气候风险管理领域贡献斐然,连续两年荣获“最佳支持机构奖”。作为绿色投资原则环境和气候风险评估工作组秘书,我们将继续推动和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气候风险管理实践。国际数据公司国际数据公司(IDC)MarketScape“全全球球ESG/ESG/可持续发展战略咨询服务领导者”可持续发展战略咨询服务领导者”IDC知名分析机构IDC评估考察了我们在ESG转型、净零排放策略产品、鉴证服务以及为不同ESG成熟度的客户提供高质量服务方面的能力,对我们在增强客户可持续发展框架方面的专业能力表示认可。“2022中国杰出雇主”中国杰出雇主”2022中国杰出雇主2022中国香港杰出雇主该奖项表彰我们致力于为员工创造积极向上且有吸引力的工作环境。我们积极打造灵活且适应未来发展的员工队伍,创造有利于员工成长和发展的工作环境,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出色表现以及成就倍受认可。“年度数字创新奖”“年度数字创新奖”伦敦国际会计论坛暨颁奖典礼普华永道中国在伦敦举行的国际会计论坛暨颁奖典礼上荣获“2023年度数字创新奖”。该奖项肯定了普华永道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能力,表彰我们“审计方面的新举措或创新在提高审计质量、效率或为客户创造附加值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该奖项表彰我们在支持妇女赋权、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和提供透明的性别数据报告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我们建立问责框架,设定相关目标,持续报告并采取适当措施改善员工性别指标。联合国妇女署中国区“赋权予妇女原则透联合国妇女署中国区“赋权予妇女原则透明度和报告奖”明度和报告奖”亮点奖项03关于普华永道中国1112我们是谁普华永道中国内地、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成员机构携手合作,为客户和员工创造价值。无论客户身在何处,普华永道均能提供所需的专业意见。整体而言,我们的员工总数超过25,000人,其中包括逾800名合伙人。我们分布于以下城市:北京、上海、香港、沈阳、天津、大连、济南、青岛、郑州、西安、南京、合肥、苏州、无锡、武汉、成都、杭州、宁波、重庆、长沙、昆明、厦门、广州、深圳、澳门、海口、珠海和贵阳。普华永道中国致力于提供高质量、创新的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建立持久信任、缔造持续成就。我们与世界领先的机构合作,解决其最具挑战性的战略问题,帮助他们紧跟瞬息万变的市场趋势,取得持久成功。我们集结税务、法律、金融、战略、审计、ESG、政策、基础设施、数据分析、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专家,有效应对全方位的挑战,并将员工的专业知识与尖端技术相结合。我们的使命和价值观我们的使命和价值观我们以使命为导向,以价值观为驱动。我们的企业使命是解决重要问题,营造社会诚信。我们的价值观定义了我们的角色、意义和行为。在我们与客户、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互动中,我们始终坚持“合作、诚信、创新、关怀和增值”的核心价值观。在新方程之下,我们积极运用人才的力量与客户展开合作,并创造以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为根基的创新解决方案。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不仅促进国家及企业发展,也为未来铺路,致力建立持久信任和展示可持续的成果。”杨伟志杨伟志普华永道中国副主席1213“新方程”战略是普华永道践行企业使命的全球战略。“新方程”战略专注于客户面临的两大相互关联的需求:信任信任的重要性前所未有。为了满足客户、员工和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企业需要实施变革,同时获得所有利益相关方的信任。我们的客户希望取得持续成就持续成就,以实现企业目标。我们汇聚世界顶尖人才,帮助客户缔造持续成就。“新方程”战略最初于2021财年推出,旨在回应客户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对我们的诉求,即其在处理问题时最需要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帮助。随着变革的步伐不断加快,时代的发展趋势发生颠覆性转变,客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专业的帮助。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我们专注于以下关键主题:建立持久信任建立持久信任。我们的业务建立于信任之上。客户期望我们保持独立性、提供高质量审计,同时保护其机密信息。我们专注于提供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数据验证、数字化转型、隐私和网络安全服务,帮助客户建立信任。应对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鉴于立即采取行动的呼声日益迫切,我们致力于引领客户实现净零转型。凭借丰富的经验,我们为客户提供可持续发展和净零转型方面的建议,以及在风险与适应力、报告和鉴证、可持续资本和能源转型等领域的专业知识。业务模式转型业务模式转型。过去一年,我们继续支持客户制定数字化转型计划,帮助其重塑业务战略以融入ESG,将可持续发展融入运营,并确保客户满足税务、信息披露和监管要求。“新方程”战略和对未来的战略投资14我们为中国经济作出积极贡献,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依据中国“十四五”规划和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目标,我们支持中国的重大国家战略,通过确立重点领域并开展投资,推动持续增长和发展。为了帮助客户建立持久信任并缔造持续成就,我们将投资于以下五大战略领域:数智重塑数智重塑数字产品及数字产品及解决方案解决方案环境、社会环境、社会及治理(及治理(ESG)区域协调区域协调发展发展未来人才未来人才15数智重塑数智重塑为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需要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普华永道中国整合行业洞察、数字化能力,携手战略伙伴并结合自身经验,助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通过将ESG因素纳入数智重塑战略,我们将技术进步与高效治理相结合,推动更具韧性的数字未来。数字产品及解决方案数字产品及解决方案为打造前沿数字产品,普华永道中国将敏锐的洞察、领先的技术、以人为本的设计与数字化专业能力完美结合。我们拥有整合技术、数据和云环境的能力,致力于为客户呈献符合监管要求、安全高效的数字产品。我们深知,ESG因素对于数字产品开发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坚持以利益相关方为中心的设计原则,采用合乎道德的数据管理方法,贡献更可持续的未来。ESG普华永道中国深耕主题专业知识,开发数字工具,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技能提升计划,并与外部机构合作,以加快将ESG整合到所有业务中,并协助客户提供高质量的ESG报告,开展以ESG为导向的战略转型。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该战略有利于以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群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普华永道中国致力于为城市群和区域的规划、发展和升级提供全方位服务,包括改善基础设施、为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创造可持续的环境、强化公共服务与产业发展,实现长期繁荣。未来人才未来人才我们重塑人才战略,通过提供培训计划和技能提升机会,为员工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确保战略符合员工的个人需求,我们积极回应员工的反馈和意见。16联合国可持续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发展目标最密切相关的可持续最密切相关的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发展具体目标普华永道中国采取的行动普华永道中国采取的行动4.3,4.4为帮助人们获得未来成功所需的技能,我们的教育投资举措涉及多个方面。我们的技能提升和教育计划还包括帮助业务运营地弥合数字技能差距。5.5性别平等是我们包容战略的重中之重。我们致力于促进职场女性的领导力发展和经济赋权。8.2,8.3“新方程”战略聚焦所有机构都面临的两大相互关联的需求,即与众多利益相关方建立信任、缔造持续成就。为践行这一战略,我们通过创新、创造和技术开发,从而创造就业机会,并提高生产力。13.2,13.3我们积极减少对气候的影响,并承诺实现2030年净零排放目标。我们与客户、供应商和其他相关方持续展开合作,在更广泛的经济领域中为气候变化和ESG转型提供支持。支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普华永道中国支持联合国于2015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响应全球号召共创更可持续的未来。下表总结了我们支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举措。我们还开展了内部摸底,以确定每个目标下皆可产生最大影响的具体目标。17普华永道中国寻求并建立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发挥更大影响力,推动ESG相关议题进展。世界经济论坛(WEF)普华永道中国与WEF开展战略合作,积极联动企业、政府和其他主要利益相关方,共同缔造持续成就。普华永道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联合发布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及其对企业的意义白皮书,重点关注昆明 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与企业相关的目标。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CDP)普华永道中国与CDP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为CDP“气候变化咨询”和“科学碳目标”相关服务的金牌合作伙伴。协议旨在推进碳信息披露工作,帮助企业加快实施低碳战略并向绿色低碳业务模式转型。我们将与CDP合作,为中国内地、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市场的客户提供低碳转型方面的专业服务。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协会(EFMAC)作为EFMAC的副会长单位成员,普华永道中国承诺积极促进可持续商业实践。我们协助在协会内成立ESG分会,并与EFMAC及其ESG小组成员一起参与了ESG活动,包括成立传粉昆虫守护者联盟和致力提升乡村发展能力的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生物多样性金融伙伴关系(PBF)全球联合倡议PBF由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国际金融论坛(IFF)及其他国际利益相关方发起,普华永道中国有幸成为首批成员机构。PBF旨在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短缺的问题,推动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完善资本投资机制以保护自然和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将继续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知识共享方面采取行动,加快实现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ISSB过渡实施小组和国际财务报告分类标准咨询小组作为中国唯一的专业服务机构代表,我们协助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进一步推进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的落地实施,并在专家咨询小组中任职,就数字分类法和相关活动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ISSB提供建议。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和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我们与ICMA和CBI的合作标志着普华永道中国对发展可持续金融的坚定承诺。作为绿色债券原则(GBP)观察员,我们发挥在监测和评估绿色债券方面的重要作用,携手其他相关机构,推广国际金融市场的最佳实践,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建立合作,扩大影响1718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IFS)普华永道中国与IFS展开合作,携手举办“金融支持绿色科技论坛 2022年会”,为各方讨论中国能源科技公司净零转型和上市公司ESG实践等议题提供平台。寰宇普惠2022年底,普华永道中国与寰宇普惠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深化可持续金融和数字可持续金融业务合作,为客户提供“咨询 系统”的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国际时尚特讯(WWD China)普华永道中国与WWD China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旨在利用双方的专业知识和资源,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提升在时尚行业和消费领域的影响力。中国影响力投资网络(CIIN)2023财年,在普华永道中国和众多支持机构的帮助下,CIIN发布中国影响力衡量与管理(IMM)指南1.0。该指南以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生命科学和医疗健康、绿色经济和包容性发展为核心主题,为投资者提供了有效的ESG解决方案,助力投资者优化投资决策,并通过ESG实践为企业创造价值。国泰航空2023财年,普华永道中国加入国泰航空推出的亚洲首个主要的先导“企业可持续航空燃料计划”。作为首批参与该计划的八家企业之一,我们致力于通过购买可持续航空燃料减少碳排放。通过参与支持国泰航空在香港国际机场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料,该计划为我们提供具体的减碳机会,减少商旅出行产生的碳排放。香港绿色金融协会(HKGFA)普华永道中国再次成为HKGFA年度论坛的白金赞助商。2023年度论坛以“驱动低碳转型 迈向净零未来”为主题,期间,我们分享了对“实现可信以及科学的转型路径”这一议题的见解。亚洲应对气候变化企业联盟(A4CR)普华永道中国与世界绿色组织(WGO)和奥雅纳(Arup)合作,担任A4CR的技术顾问。该联盟是亚洲首个关注气候的企业联盟,旨在帮助企业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加快气候行动。香港社会服务联会普华永道中国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和资源,帮助非政府机构改善治理、建立信任。我们与香港社会服务联会合作,通过提供有针对性的知识分享及工具包等方式支持非政府机构,主题涵盖透明度自测、内部治理和风险控制、数据管治和ESG等。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普华永道中国支持WBCSD,持续开展气候相关教育,包括举办一系列“净零制造”大师班课程,以提高“加速气候行动 SOS 1.5”项目成员公司的相关知识储备。1804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方针1920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方针侧重于三个关键领域 环境、员工与社区。我们认为,这些领域对于开创以人为本、科技赋能的可持续未来至关重要。我们致力于赋能员工以可持续的方式开展工作,实现运营净零排放,并落实一系列有影响力的举措助力社区发展。通过有效的治理框架,普华永道中国彰显并践行着领导层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与担当。我们亦积极推进数字化与可持续转型,支持客户适应“新常态”,包括为实现业务增长、提升韧性与适应力所需的业务转型;以及在加强信任和治理的基础上,保护企业免受气候、数据、网络安全和其他风险的影响。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方针重点领域内容环境我们以应对气候变化为重点,将环境因素纳入既有体系与流程,确保我们的行动长期、可持续。我们运用专业技能、知识和网络资源,提高商界的环境保护意识,与利益相关方就相关议题展开合作。员工员工是我们成功的基石。我们重构了人才战略,革新了工作方式,以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我们采取众多措施,助力员工技能提升并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培育健康、灵活的上海品茶,让员工能够健康生活、高效工作、积极社交。社区我们社区参与战略的重点在于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我们积极支持全民综合教育,与员工、公益组织和社会企业合作,推动教育与数字化公平。21利益相关方参与利益相关方参与我们的利益相关方包括员工、商业伙伴、政府及监管机构、公益组织、未来人才和社会各界。针对利益相关方参与,我们建立了多渠道沟通机制以促进交流和理解。我们采用内外部沟通渠道,并慎重考虑了沟通的性质和方式,以便就相关ESG议题与利益相关方展开持续、有效的对话。我们的员工我们的员工员工和合伙人是我们的核心。他们为公司指明战略方向,为客户提供卓越服务,推动我们取得成功。我们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倾听员工心声,包括与管理层实时对话,与员工开展焦点小组,定期收集反馈意见并及时跟进。商业伙伴商业伙伴客户、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共同组成了我们运营的根本。我们积极与客户进行日常交流、不断筛选优质供应商、定期开展商业活动和论坛,与商业伙伴互动往来。22政府及监管机构政府及监管机构遵守现行法律法规、从更广泛的商界获得洞见是满足政府和监管机构期望的基本要求。我们将继续通过积极对话、项目合作、工作委员会和咨询及社区活动的形式与监管机构合作。公益组织公益组织助力公益组织能力建设、促进公益组织间的合作交流,对于充分发挥其潜力、产生更大社会影响从而使更广泛社区受益至关重要。我们定期邀请公益组织合作伙伴参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倡议和项目合作,促进积极影响。未来人才未来人才我们努力吸引和留住多样化的未来人才,继续保持我们“最佳雇主”的行业领先地位。我们通过校园讲座和招聘活动吸纳年轻人才,并通过招聘会和社交媒体等渠道接触经验丰富的行业专业人士。社会各界社会各界通过与客户和社区共创有意义的影响,我们在更广泛的社区中践行解决重要问题、营造社会诚信的使命。我们通过媒体访谈、出版物、官网和社交媒体渠道传递见解,收集公众反馈。23实质性评估实质性评估我们定期开展评估工作,确定最新的实质性议题,并根据ESG优先事项采取有效行动。在2023财年,我们进行了几项更新,包括将“环境管理”列为一项实质性议题,表明我们不仅注重管理自身的环境足迹,还积极与员工和外部利益相关方合作开展气候行动,如助力客户减少碳排放,与供应商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影响。作为利益相关方参与的一部分,我们还依据以下资料作为实质性评估的参考: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年度报告普华永道第26期全球CEO调研中国报告普华永道2023年全球危机与企业韧性调研中国报告普华永道2022全球职场调研中国内地报告:期待与忐忑优兴咨询2022人才调研报告普华永道全球员工调研报告普华永道脉搏调研报告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践调研报告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委员会基金会和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的相关国际标准24重要程度重要程度关键关键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重要重要环境环境 气候变化 生物多样性与自然资源保护 废弃物管理 环境管理员工员工 员工福祉、安全及保障 多元化与融合 未来技能 人才吸引、保留及参与社区社区 社区参与及投入转型转型 数据隐私及安全 经济绩效 风险与危机管理 工作质量 数智重塑治理治理 道德及诚信 公共政策参与 透明度与问责制2425我们的实质性评估流程我们的实质性评估流程1研究研究进行案头研究和基准分析2识别识别确定最新的实质性议题清单3确定优先级确定优先级通过利益相关方参与确定实质性议题的优先级4核准核准高级管理层修订并核准实质性议题5整合整合将结果和发现纳入可持续发展报告和ESG战略2526重点关注领域重点关注领域实质性议题实质性议题受影响的利益相关方受影响的利益相关方环境气候变化所有利益相关方生物多样性与自然资源保护所有利益相关方环境管理我们的员工、商业伙伴、公益组织、社会各界员工员工福祉、安全及保障我们的员工、未来人才多元化与融合我们的员工、商业伙伴、未来人才、社会各界未来技能我们的员工、商业伙伴、未来人才人才吸引、保留及参与我们的员工、商业伙伴、未来人才社区社区参与及投入公益组织、社会各界转型数据隐私及安全商业伙伴、我们的员工、政府及监管机构经济绩效商业伙伴、我们的员工、政府及监管机构风险与危机管理商业伙伴、政府及监管机构、我们的员工工作质量所有利益相关方数智重塑所有利益相关方治理道德及诚信所有利益相关方公共政策参与政府及监管机构、商业伙伴、社会各界透明度与问责制所有利益相关方我们识别了以下实质性议题。点击重点关注领域下的链接,即可跳转至本报告相关章节,详细了解我们针对实质性议题所采取的相关措施。262023财年实质性议题05环境重塑业务,迈向低碳未来2728我们正努力优化自身运营,并携手客户和供应商共同应对挑战。我们还与众多当地和全球联盟合作,支持价值链之外的脱碳行动。我们针对净零承诺的战略方针确保了全面、有条不紊的措施,能够加强各方联动协作,以取得卓越成效。普华永道的承诺净零排放客户客户普华永道将与客户合作,以现有客户在可持续发展和净零转型方面的工作成果为基础,支持所有客户共创“净零”未来。气候议程气候议程普华永道将继续致力于长期研究计划,并与企业、政策制定者以及非政府机构合作,加速迈向净零经济。运营运营普华永道将依照1.5气温增幅限制目标情景来执行减排计划,包括以2019财年为基准,到2030财年前将范围1及范围2的排放量绝对值减少50%,并将商旅出行的排放量绝对值减半。此外,我们将加速向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过渡,减少对气候环境的不利影响,并将继续购买高质量的碳信用以抵消自身排放。供应链供应链普华永道将与主要供应商合作,鼓励并支持其实现净零排放。我们承诺到2025财年,推动50%的外购商品和服务供应商(以排放量计)设定科学碳排放目标,以减少其对气候的影响。以2019财年为基准年,我们将定期、透明地报告普华永道网络范围内净零目标的实现情况。我们的承诺涵盖普华永道全球网络中的所有成员机构。帮助客户实现净零未来转型与企业、政策制定者和非政府机构合作到2030财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50%,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到2025财年,设定科学碳目标的供应商比例达50%客户客户运营运营气候气候议程议程供应链供应链战略方针29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气候变化影响 全球多地正在经历近代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洪灾、最为持久的热浪和最为漫长的干旱,严重破坏了人类生活与社会经济。这样的事件几乎每天都在新闻里上演。政府、商界和社会各界需要了解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因此,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加快经济的“脱碳”进程。普华永道全球“新方程”战略致力于建立持久信任、缔造持续成就。在这一愿景下,普华永道将率先垂范,从根本上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当前,中国经济正从以工业为主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创新和技术驱动型转变。普华永道中国采取 一 系 列 积 极 进 取 的 措 施,助 力 中 国 实 现“3060”双碳目标的雄心壮志。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系列举措之一,普华永道在全球范围内承诺实现2030年净零排放目标。为实现净零承诺,我们将带领全体员工踏上转型发展之路,在日常运营和供应链中作出低碳选择,并通过数字化方式持续推动技术创新,重新定义商业运营与客户服务。我们将继续与企业、政策制定者以及非政府机构等其他各方共同合作,共享我们的技能、知识和专业能力,最大程度发挥我们的积极影响。普华永道中国坚信商业机构是实现净零未来的中流砥柱。我们决心以身作则,全面推进大规模净零转型,以减轻自身运营碳足迹及关键供应链的气候影响。这不是权宜之策,而是公司成立以来规模最大、众志成城的集体行动。”Douglas Johnson普华永道中国净零排放领导者净零转型30本章节介绍了我们在实现净零转型的过程中,针对自身运营及供应链做出的承诺、取得的进展和采取的减排行动。有关普华永道中国气候战略、治理和风险管理的更多信息,请参阅气候相关信息披露章节。有关如何帮助客户实现净零转型,以及为支持气候倡议采取的行动,请参阅转型可持续发展服务章节。净零指标和目标净零指标和目标2020年9月,普华永道在全球范围内承诺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并将近期科学碳目标设定为2030年。我们的承诺与巴黎协定中规定的防止气候变化产生最严重影响的1.5摄氏度气温增幅限制的情景相符。2021年7月,我们的近期减排目标经科学碳目标倡议验证并通过,包括:2030财年前,将范围1和范围2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绝对值较2019基准财年减少50%;2030财年前,所有成员机构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2030财年前,将因商旅出行产生的排放量绝对值较2019基准财年减少50%;2025财年,设定科学碳目标的外购商品和服务供应商(以排放量计)达到50%,减少其自身对气候的影响。普华永道中国净零科学碳目标记分卡普华永道中国净零科学碳目标记分卡关键绩效指标关键绩效指标目标目标2019基准基准财年财年*2023财年绩效财年绩效最新进展最新进展范围1和范围2排放量(吨二氧化碳当量)到2030财年排放量绝对值减少50,7902,526减少87%可再生能源电力比例到2030财年达到10070%增加了67个百分点范围3商旅出行排放量(吨二氧化碳当量)到2030财年排放量绝对值减少50w,01349,777减少35%外购商品和服务供应商中设定科学碳目标的比例到2025财年达到50%未统计10%增加了10个百分点“百分数(%)”用于计算两个数字之间的相对变化。“百分点”用于比较两个百分数之间的算术差。*由于原始数据有所改善而重新计算。312023财年期间的关键财年期间的关键净零行动净零行动脱碳运营脱碳运营供应链协作供应链协作扩大高铁出行奖励政策,增加中国内地14条路线。95%的办公空间通过LEED/BEAM认证或位于获得LEED/BEAM认证的建筑内。调整航空商旅政策,限制公务舱出行。将碳抵消的覆盖范围扩大至范围3中因商旅出行产生的所有碳排放。推出内部商旅出行碳排放数据平台。2023财年,我们有10%的外购商品和服务供应商(按排放量计算)设定了经验证的科学碳目标,另有5%的供应商承诺制定科学碳目标。我们实施了内部提升方案,通过分析供应商支出,识别产生大量碳排放的供应商及其类别,并与其开展进一步合作以减少范围3碳排放。同时,我们对采购政策和流程也进行了审查。我们与一家大型航空公司合作,支持其采用可持续航空燃料,以减少航空商旅产生的碳排放。调整我们的客户服务调整我们的客户服务就气候议程开展合作就气候议程开展合作有赖于我们的全球战略及其对ESG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将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开发并推广与气候相关的新服务。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以协助客户应对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挑战,包括业务痛点、愿景等。有关详情,请参阅转型章节。2023财年,我们加入了八个战略联盟,包括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金牌合作伙伴、第一财经ESG媒体频道官方知识合作伙伴等。我们共获得六大ESG奖项,其中包括“2022中国企业碳中和 绿色实践表现奖”,以及温室气体排放追踪系统荣获的“服贸会绿色发展服务示范案例”。在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上展示了八大行业低碳转型领先实践案例。3132推动自身运营和供应链脱碳推动自身运营和供应链脱碳在努力实现自身业务脱碳的过程中,普华永道中国也在持续增强气候变化的适应力。这意味着我们要设定明确的目标,以实际成效为导向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与更广泛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组织合作,向净零经济转型。我们的战略我们的战略在自身运营和供应链中,我们使用碳减排分级体系实现净零排放:1.避免避免通过设计消除对环境的影响(优化业务策略和运营模式)2.最小化最小化通过提高工作效率,使用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减少无法避免的碳排放3.碳补偿碳补偿抵消无法避免的碳排放,减少我们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为在业务活动中落实这一体系,我们采用以下框架,并制定可衡量、可实现的目标来指导行动。33我们还将继续探索其他创新理念,辅助我们如期实现2030目标。例如,内部碳定价机制有助于确保我们对经营活动的碳影响负责,同时为各类脱碳举措提供集中筹资机制。我们还与其他组织共同投资可持续航空燃料,支持价值链开发更多可持续的出行选择。使用使用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管理商旅出行管理商旅出行的环境影响的环境影响供应商协作供应商协作减少直接排放减少直接排放测量测量和披露影响和披露影响抵消碳排放抵消碳排放范围范围1及及2范围范围3运营与供应链净零排放我们将定期、透明地报告净零目标的进展情况,并加强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报告,使其与普华永道全球范围内承诺的2030净零目标保持一致。2030财年前将范围1及范围2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绝对值较2019基准年减少50%。2030财年前,加快向100%使用可再生能源供电过渡。2030财年前,将商旅出行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绝对值较2019基准财年减少50%。承诺到2025财年,推动50%的外购商品和服务供应商(以排放量计)设定科学碳目标,以减少其对气候环境的不利影响。继续购买高质量的碳信用以抵消碳排放,并在2030财年前将碳补偿的相关投入全部转向碳清除。测量和披露影响测量和披露影响减少直接排放减少直接排放使用可再生能源使用可再生能源管理商务差旅的环境影响管理商务差旅的环境影响供应商协作供应商协作抵消碳排放抵消碳排放34我们的气候行动我们的气候行动在“2023至2025财年净零转型计划”的第一年,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引入新的标准,帮助我们在以下四个领域如期实现2030目标:能源能源范围2排放价值链之外的价值链之外的减排减排碳补偿商旅出行商旅出行范围3排放供应商协作供应商协作范围3外购商品和服务排放35能源能源范围2排放推动办公空间节能增效推动办公空间节能增效我们的业务经营活动主要发生在办公室内,日常运营带来的能源消耗是形成碳足迹的重要部分,因此提高能源效率是我们降低环境影响的首要任务之一。2023财年,尽管我们的员工总数和租赁办公空间有所增加,但绝对耗电量与2019财年基线相比下降了6%,人均用电效率同比则提升了29%。我们采用了多种创新技术提高办公室的用电效率,例如,近年来我们扩大了智能节能措施的应用范围,包括在部分通过LEED认证的办公室采用移动感应照明技术,并采用虚拟云服务器,积极履行普华永道中国监测与管理环境影响的承诺。不仅如此,我们还持续从风能发电厂采购经国际可再生能源证书认证的国际绿证,覆盖所有范围2的供电(包括空调系统供电)。2023财年,我们支持的风电项目共计生产清洁能源41,219兆瓦时。35河北,张家口河北,张家口浙江,慈溪浙江,慈溪广西,桂林广西,桂林吉林,洮南吉林,洮南新疆,乌鲁木齐新疆,乌鲁木齐36在普华永道中国推出绿色出行,乐享高铁后,我开始更频繁地选乘高铁出行。虽然高铁在远途旅行中耗时有时会比飞机更久,但高铁更加准时与舒适。乘坐高铁时,我也能在线收发邮件、处理工作,效率更高且成本更低。在环保层面,以电力驱动的高铁比消耗大量化石能源的飞机更加清洁,所以我认为高铁是最佳的出行方式之一。”王博王博普华永道中国创新服务部高级经理商旅出行是普华永道中国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日常通勤、商务会面,还是异地差旅,都对我们与客户建立关系至关重要,这也是普华永道品牌的重中之重。然而商旅出行也是我们最大的碳排放源之一,尤其是航空出行和住宿,因此降低商旅出行的碳排放是我们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需要在出行需求、频率和方式方面找到新的平衡点与着力点。为确保如期实现净零排放承诺,我们实施了以下计划:鼓励搭乘高铁低碳出行鼓励搭乘高铁低碳出行普华永道中国推出“绿色出行,乐享高铁”倡议,鼓励更多员工选择高铁作为更低碳的方式代替航空出行。2022年,我们于京沪高铁试点,提供低碳出行升级体验并大获成功。在此基础上,2023财年,我们将该项目扩展至15条符合条件的出行路线。所有在15条指定路线选乘高铁进行商旅出行的员工,不论级别,均可享受一等座,且每次出行均可获得额外的福利津贴。我们希望以此表达对员工支持绿色出行、贡献净零未来的感谢。2023财年,超过2,600名员工在15条指定路线中搭乘高铁,共计完成7,000余次旅程,在这些路线中选乘高铁的比例从2019财年的17%增加至30%。商旅出行商旅出行范围3排放3637限制预定公务舱和头等舱限制预定公务舱和头等舱自2023财年起,所有总监及以下级别的员工在预定国际或国内航班时,必须选择经济舱。在2019基准财年,占总次数不到25%的商务舱和头等舱出行,其所产生的碳排放量超航旅出行总碳排放量的50%。这些数据让我们意识到,通过改乘经济舱可大幅减少碳排放,且可保证我们对客户的服务质量不受影响。新的商旅政策是新的开始,我们将继续努力,持续寻找环境治理的创新性解决方案。推动可持续航空燃料发展推动可持续航空燃料发展作为负责任的全球组织,思考航空业的未来并助力其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2023财年,普华永道中国参与了国泰航空发起的亚洲首个主要“企业可持续航空燃料计划”。作为首批参与该计划的八家企业之一,我们通过购买可持续航空燃料减少碳排放。该计划所使用的可持续航空燃料由废弃食用油及动物脂肪制成,并由试点计划的燃料供应商提供。此次在香港国际机场首次引入可持续航空燃料,正是得益于供应商及不同政府部门等利益相关方的通力合作。该计划的可持续航空燃料将通过现有的航空燃料加油基建设施实现使用,可为未来在香港国际机场持续供应可持续航空燃料提供宝贵的经验与参考。作为普华永道2030净零承诺的一部分,我们把推动航旅出行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视为重点工作之一。尽管可持续航空燃料的使用益处有很多,然而其在全球航空燃料使用中的占比却非常小。未来十年,提升可持续航空燃料的使用率,可以有效减少航旅出行的碳排放。为此,我们正与航空领域的企业开展合作,加大对可持续航空燃料的投资。我们期待与航空公司及其他商业伙伴一起共同协作,向净零迈进,构建可持续的未来。”赵柏基赵柏基普华永道亚太及中国主席3738开始实施内部碳定价开始实施内部碳定价为了开拓与激励更多的减碳途径与方式,普华永道中国于2023财年启动内部碳定价试点计划。我们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主要来自商旅出行(包括航空出行、出租车及火车出行和住宿),内部碳定价机制可以为重要决策者提供合适的信息,从财务角度量化运营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该机制将从2024财年开始生效。产生的资金可用于投资可再生能源电力和碳补偿,支持减排举措,吸引员工参与及奖励低碳行动。3839除商旅出行外,我们最大的排放源来自供应链的其他环节 外购商品及服务。我们希望通过与关键供应商协作并鼓励其采取行动,扩大我们的市场影响力,加快迈向净零经济。我们每年都会测算与运营相关的供应链碳排放。尽管每年的排放情况有所不同,但建筑、设施与房地产管理,以及专业服务这三个领域通常占我们支出和供应链排放量的一半左右。我们统计了所有外购商品及服务财务数据,以了解我们供应链的规模和性质。供应商协作供应商协作范围3排放(外购商品及服务)3940为加强供应链对环境影响的考量,通过整合温室气体核算体系范围3指南中的支出法碳排计算及现有供应链分析模型,我们可以基于某一产品或服务的标准供应链,计算特定类别中每单位货币支出的碳排放量。我们将继续鼓励供应商制定科学碳目标,尤其是对供应链碳排放总量有重大影响的供应商。我们还将持续帮助采购经理和供应商提升技能,并寻找机会以在我们的采购流程中实现去碳化,以及嵌入气候考量因素。我们还将持续优化数据收集和测量水平,以展现我们在推动供应商参与净零目标方面取得的进展。2023财年财年,普华永道中国外购商品普华永道中国外购商品及服务的供应商及服务的供应商(按排放量计算按排放量计算)中有中有10%通过了科学碳目标验证通过了科学碳目标验证,另有另有5%承诺设定科学碳目标承诺设定科学碳目标。4041支持高质量碳补偿项目以抵消碳排放支持高质量碳补偿项目以抵消碳排放在致力于实现近期科学碳目标的同时,我们还持续投入高质量的碳补偿项目,以帮助我们应对气候影响,减少诸如生物多样性丧失与自然资源损失等密不可分的威胁。2023财年,普华永道中国抵消了能源和交通排放,包括范围1、范围2和范围3商旅出行。鉴于自由碳市场发展迅速,我们针对碳信用的购买制定了质量标准,希望确保我们的碳补偿项目不仅能够创造真实可信的减排成绩,甚至能超越减缓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效果,为自然环境和当地社区带来积极影响。我们根据普华永道全球采购流程购买碳信用,以确保项目类型和地点均符合采购质量标准。关于我们的碳补偿承诺和机制详情,请参阅2023年普华永道网络环境报告,内含相关质量标准和完整的支持项目清单。普华永道中国根据项目所在地和技术类型,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具体项目予以支持。2023财年,我们购买的碳信用项目大部分来源于中国,其中65%以上来自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我们将通过持续购买高质量的碳信用以抵消年度碳排放,并在2030财年前,将碳补偿的相关投入全部转向碳清除投入。价值链之外的价值链之外的减排减排碳补偿4142项目项目地点地点项目详情项目详情对当地社区的主要影响对当地社区的主要影响名称:四川农户生物沼气项目认证:黄 金标准(核证减排量)方法论:沼气供热碳减排、基于技术的解决方案中国中国该项目有助于当地生态恢复,并已安装40多万台农村沼气装置,用于为炉灶提供清洁燃气及生产有机肥料。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通过沼气池的建设和维护项目提供了约1万个正式和临时的就业岗位。2,000人接受了生物沼气技术人员培训。无烟沼气灶可减少呼吸道疾病和眼疾。受益者表示,沼气的自产自用不仅使他们获得了清洁、方便且价廉的燃料,也提高了其自给自足的能力。使用新沼气池后,每户的年耗煤量从970公斤大幅降至27公斤。名称:云南昆明两区林业碳汇项目认证:国际核证碳减排标准方法论:改进森林管理碳减排、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中国中国该项目旨在通过将采伐林转为保护林的方式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实现碳减排和碳封存。该项目将改造6,879公顷森林,预计在20年内减少82.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排放。除了减缓气候影响外,该项目还将产生积极的社会与环境效益。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该项目将在其生命周期内减少超过82.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排放。保护6,879公顷森林植被。该项目将为当地居民提供35个就业机会,并将为希望提高森林保护和管理技能的当地居民和员工组织培训和工作坊。通过提高森林连通性,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改善项目区域内的水土保持能力。保护当地森林、丰富生物多样性,有助于更好地应对自然挑战,获得更多经济发展机遇(如气候变化和新的医学发现)。名称:乌干达国际小型机构及植树项目认证:国际核证碳减排标准方法论:造林和再造林碳减排、基于自然的气候解 决方案(造林、再造林和再种植-再造林和再种植)乌干达乌干达该项目是集植树、发展和碳计划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小农和自耕农自发组成社区小组,在退化的土地上植树造林,以改善生计。同时解决当地、区域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如森林砍伐、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适应力和脆弱性等问题。除了帮助人们提高对森林砍伐和气候变化的认识,该项目还旨在向社区宣传艾滋病、疟疾等健康问题通识。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森林砍伐是导致贫困和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该项目与当地小农团体合作,改变森林砍伐趋势。Kitalu森林项目为辛勤劳作的农民(不论性别)按活树数量提供年度补贴,并与之共享全球碳信用交易市场的长期回报。小农可通过社区小组互帮互助,接受支持和教育。该项目还包含健康内容,就艾滋病、疟疾等健康问题进行社区教育。4243生物多样性对于全球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自然向好”已成为商界及社会各界的行动号召。除了为客户提供自然环境议题相关的服务外,我们还积极采取措施以更好地了解和管理我们自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我们正逐步将自然环境相关因素纳入运营,同时与非政府机构、企业和政府合作,帮助搭建系统与框架,以提供“自然向好”转型所需的可靠信息。为香港弃耕地制定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为香港弃耕地制定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普华永道中国在推进自身低碳转型的同时,也未忽视转型对社区的潜在影响。普华永道中国与海塑基金会合作,在普华永道基金会的赞助下,支持香港首个植竹造林计划 富竹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修复香港西北部沿岸下白泥区域废弃的临水农田,防止污染,保护海洋。此外,该项目还通过种植本地竹种以帮助当地发展循环经济,创造绿色就业机会。“富竹计划”于2023财年启动,第一期两个种植点的植竹工作已顺利完成,竹林长势良好。下白泥保护区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拥有香港面积最大的海草床之一(4公顷)。除了是众多不同物种的栖息地外,这片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也是鲎的育幼地和觅食地。然而由于环境恶化,鲎正面临生存威胁。人类陆上活动造成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污染物通过附近的水道进入泥滩和海洋,严重影响下白泥区域的环境。造成该区域环境破环的另一个原因是弃耕地,不仅导致水土流失,还会无形中使污染物渗入溪流,最终流入大海。该项目于2022年6月启动,第一期工作已顺利完成,进展如下:已在两个种植点种植共460株竹子;其中190株是成熟毛竹,每株每年能够固碳102公斤,预计一年捕获的碳总量为19.38公吨;另有270株包括三种本地品种的竹子,目的是向学生展示这一独特的植竹造林项目;项目雇用了4名当地农民和15名待业青年负责竹林维护和运营。积极应对自然环境相关挑战积极应对自然环境相关挑战4344助力恢复生态退化区助力恢复生态退化区自2020财年起,普华永道中国持续支持由上海根与芽青少年活动中心发起的“百万植树计划”,旨在提高公众对荒漠化的认识,同时号召个人参与行动,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该计划通过种植树木,改善生态和人道主义状况。该项目还增强了能力建设,促使当地社区密切参与种树、维护和监测等各环节,并从中受益。截至2023财年,普华永道中国及其他合作伙伴支持该项目于内蒙古通辽市和鄂尔多斯市栽植总计40块林地,绿化面积达2,501公顷,栽植各树种共超过270万棵;在宁夏白芨滩自然保护区内铺设草方格治沙413公顷,栽植灌木124余万株,使生态系统焕发生机。植树活动不仅关乎种树本身,更重要的是企业志愿者的参与和当地社区的协作,这不仅提高了当地民众的环保意识,还带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保成果。评估运营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评估运营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普华永道正在助力构建一个体系和框架,以提供支持“自然向好”转型的可靠信息。同时,我们积极发挥自身力量,采取多种措施,充分了解并切实减少经营活动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我们评估并确定了位于(或毗邻)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和(或)保护区的办公场所。这些特定区域对长期自然保护有重大影响。同样,在淡水保护方面,我们也识别了位于水资源紧缺地区的办公场所。我们在香港、昆明、青岛、深圳和珠海租赁的办公室均位于(或毗邻)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这些办公场所位于各大城市已有的建成区,总面积约为1,970平方米,用地总量相对较小。45参与框架设立参与框架设立,助力助力“自然向好自然向好”转型转型昆明 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GBF)旨在遏止并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恢复生态系统并保护原住民权利。为支持商界推进实现GBF目标所需的创新、投资和商业模式,世界经济论坛与普华永道中国联合发布了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及其对企业的意义白皮书,介绍了GBF草案中与企业息息相关的内容,阐明为实现GBF目标,需要更广泛地应用监管和商业双轮驱动的方法体系。从白皮书中的案例研究可见,部分企业已经开始采取行动来缓解运营中的自然相关风险,同时在面对新的商业机会时顺势而动,为实现GBF目标贡献积极力量。高效利用资源高效利用资源,竭力减少废弃物竭力减少废弃物在经营活动中,普华永道中国各地办公场所积极开展减废和废物利用项目,竭力削减固废填埋量,使更多的废弃物回归循环经济。我们携手承包商、供应商、员工和非政府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增强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提升废弃物处理设施的效果,并推动减废和废物再利用措施的实行。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废弃物,除了持续在纸张、咖啡渣和衣物方面开展行动外,我们还重点关注以下领域:46资源资源举措举措塑料、金塑料、金属和玻璃属和玻璃我们与香港社会企业V Cycle合作,通过透明且公开的数据追踪系统,回收办公室塑料、金属和玻璃。该计划还为回收纸板的老年人提供额外收入,并为成年残障人士提供工作机会。我们还组织员工参观V Cycle总部,以深入了解V Cycle如何支持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2023财年,普华永道中国已回收426公斤塑料、金属和玻璃。笔记本电笔记本电脑和台式脑和台式电脑电脑所有达到使用年限的笔记本电脑和台式电脑均以捐赠、转售等方式重复利用或回收。我们联合汇益泽共建绿色电脑教室,携手专注于教育领域的公益组织将电脑捐赠至中小学,帮助偏远地区学生提升数字素养,提供学习机会。2023财年,普华永道中国已捐赠274台笔记本电脑。其中绿色电脑教室已为800名学生提供了19,200 个小时的信息技术课程。办公家具办公家具我们将近期香港办公室翻新工程中被置换的旧家具捐赠给了本地非政府机构和社会企业,包括基督教励行会、V Cycle和海塑基金会。这些家具将被重复利用,或在倡导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社区商店中出售,相关收入将用于支持环保回收行动和扶助香港弱势群体。2023财年,普华永道中国已捐赠706件旧办公家具。47号召员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号召员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普华永道中国认为,应对气候变化之旅是我们动员员工共同行动的机会。在气候行动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同时,我们分享、启发并鼓励每位员工担当责任、积极行动。通过参与可持续行为宣传活动、提升气候相关议题的专业能力、支持普华永道中国Green Team的工作以及参加环保志愿活动等方式,我们的员工正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普华永道普华永道GreenTeam普华永道中国Green Team由377名合伙人和员工组成,他们致力于创建可持续文化,构建更环保的工作场所。Green Team成员持续提高自身对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知,并推动全公司积极改变行为方式。Green Team定期聚会,探讨改善可持续发展表现的机会。环保周环保周普华永道中国每年举办环保周活动,旨在全公司范围内提高员工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和参与。2023财年,普华永道中国与艺术家、社会企业家、景观建筑师和材料设计师合作,展示了建设者和创造者如何为更绿色的未来探索富有远见的解决方案。我们发布了一系列包括视频资源和每日线上沟通材料在内的数字资产,介绍市场上的可持续解决方案。此外还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成都和香港举办了六场自然体验活动,为员工们带来亲近大自然并与之建立联系的独特体验。加入Green Team后,我获得更多了解环保的渠道,也有更多机会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尽一份力。在香港办公室,我们与一家环保社会企业合作推行环保回收项目,鼓励同事们积极参与循环回收。我也有幸参观了本地社会企业的工厂,深入了解香港的回收现状及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将塑料升级再造为其他用品。让我们继续携 手,为 可 持 续 未 来 共 同努力!”郑茜蓉郑茜蓉普华永道中国咨询部经理48普华永道中国个人碳排放计算器普华永道中国个人碳排放计算器为帮助员工了解当前生活方式的碳排放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在应对气候危机中发挥作用,普华永道中国推出了个人碳排放计算器。员工在个人碳排放计算器中回答问题,即可获得一份定制版的碳排放报告。随后员工可在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作出选择和个人承诺,开启低碳生活。普华永道中国以每位作出环保承诺的同事的名义在宁夏自治区种植一颗灌木,帮助宁夏恢复自然生态,防治沙漠化。可持续发展工作坊可持续发展工作坊在2023财年,我们联合非政府机构和气候教育工作者,共同举办了14场教育工作坊。这些线上和线下活动旨在激励我们的员工减少环境影响。工作坊探讨了包括道德时尚、塑料污染、未来食品、废弃物管理和其他气候行动在内的多项主题,并以互动形式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呼吁个体采取行动,保护地球。环保志愿服务环保志愿服务我们将定期组织志愿活动视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工作的一环,号召员工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我们组织了海滩或自然清洁活动,携手从事升级再造与资源循环利用的社会企业为循环经济献力,并为环境保护筹集资金且参与了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研究。环保志愿服务为我们的员工提供了与大自然互动、了解生物多样性和培养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契机。自自2022年年6月发布普华永道中国个月发布普华永道中国个人碳排放计算器以来:人碳排放计算器以来:超过2,000名普华永道中国员工计算了个人碳足迹共作出超过12,000个环保承诺19场活动391名普华永道中国志愿者1,243小时志愿服务环保志愿服务:环保志愿服务:06气候相关信息披露4950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加重,我们的客户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希望了解我们为应对和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和机遇的所作的布局与准备。普华永道中国支持并参考气候相关财务披露工作组的建议,以及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的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本章节主要呈现普华永道中国气候披露相关信息。我们设立了全球领导团队以确保气候行动的专职专责管理,该团队主要负责管理和监督普华永道的环境管理议程,包括净零计划,以及如何在低碳经济转型中实现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的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导团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主要管理机构,由全球企业可持续发展领导者主导,汇集了主要业务地的领导者、区域代表以及相关主题专家,共同审查我们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及其进展和影响。团队的职责范围包括帮助普华永道实现在全球环境和社区方面的宏伟目标。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导团队关注我们在实现净零承诺方面的进展情况,包括近期科学碳目标进度,以及为应对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而开展的更广泛的业务转型,并定期向领导团队和全球董事会(或其一个或多个委员会)报告。过去一年中,我们的全球企业可持续发展领导者通过与全球董事会、全球领导团队、全球战略委员会与全球市场领导团队的会议,向多个业务关键领导小组汇报,讨论脱碳方法,并报告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和机遇方面的业务转型进展。此外,全球企业可持续发展领导团队与全球主席定期会晤,与全球市场领导者至少每月会晤一次,并根据需要召开临时会议。普华永道中国的气候治理体系建立在普华永道全球的基础之上,并逐步纳入我们的内部架构。普华永道亚太及中国主席赵柏基代表普华永道中国担任全球领导团队的区域高级合伙人,不仅对普华永道中国的环境绩效和遵守普华永道网络环境声明承担最终责任,还对我们实现2030年净零排放目标的承诺负责。气候治理51合伙人委员会负责监督普华永道中国的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负责战略方向及整体管理,并由负责管理本所工作的管理委员会提供进一步支持。在这种治理结构下,区域高级合伙人和管理委员会通过统筹协调治理与管理方法,对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方针进行最终监督。管理委员会定期了解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方面的最新进展及其对业务的影响。业务层面,由管理委员会成员兼普华永道中国ESG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蔡晓颖负责推动,领导我们为客户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运营层面,管理委员会成员兼企业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周星代表普华永道中国加入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导团队,每季度向主席和管理委员会汇报我们的净零目标进度。普华永道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团队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普华永道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计划。普华永道中国净零排放与气候风险领导者Douglas Johnson负责与公司的主要利益相关方合作制定并实施我们的净零计划,向企业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和管理委员会报告最新动态,并定期向全球企业可持续发展团队汇报最新进展。52气候风险与机遇气候风险与机遇参照TCFD的建议,我们识别了三类气候相关信息:实体风险、过渡风险及相关机遇。我们根据这些风险和机遇对我们的运营、服务或员工的影响程度进行进一步分类。某些类型的风险会通过价值链和经济产生连锁反应。例如,高温酷暑会使人体感到不适,因此我们需在办公室内增加降温设备,这是气候变化带来的直接影响;就其他极端天气事件,如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的干旱,虽然对我们业务的直接影响较小,但仍会广泛影响我们的整体市场。风险影响等级风险影响等级影响描述影响描述直接影响直接影响对我们的员工、运营和服务造成直接影响的气候相关风险,需要普华永道中国采取直接减缓措施。组合影响组合影响对普华永道中国客户或主要供应商造成影响的气候相关风险,导致普华永道中国受到间接影响。整体市场整体市场由急性和慢性气候相关事件(如供应链大规模中断和调整)引发的区域经济和社会混乱。这些因素会导致整体市场情况发生变化,超出我们的直接控制范围。普华永道中国气候战略普华永道中国气候战略作为“新方程”战略的一部分,应对气候变化是普华永道中国战略的核心,与我们的脱碳行动以及管理气候变化对运营的物理影响相一致。中国政府制定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作为一家非能源密集型企业,我们的目标是加快低碳转型步伐,实现2030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目标,为政府的减碳目标贡献力量。对于普华永道中国而言,2023财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而全球严峻的经济形势更加剧了这一挑战。在此期间,中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包括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高温热浪和干旱,且多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面对这些极端事件,我们始终保持韧性,同时也对承诺更加坚定,充分发挥榜样带头作用应对气候变化给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的挑战和影响,加快实现净零经济转型。例如在2022年,我们的香港办事处曾两次因恶劣天气调整工作安排,以解决员工因台风、暴雨袭击香港而无法出行的问题。战略53我们利用普华永道全球的气候情景分析方法,根据中国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识别并评估与普华永道中国最为相关的风险和影响。我们根据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潜在影响选择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气候情景,并将所识别的风险和机遇在选定的气候情景下进行比较。同时,针对不同时间范围,分别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计划以有效应对气候风险。根据这些情景,我们识别并评估了主要的气候风险和机遇及其对普华永道中国业务的潜在影响,如下图所示。针对每项风险,我们均制定了适当的应对措施以减轻风险。我们将继续加强这些应对措施,监测气候相关风险,同时提升公司整体的风险韧性。情景情景符合巴黎协定的情景符合巴黎协定的情景(远低于(远低于2C)无缓解情景无缓解情景(4C)基准模型基准模型国际能源署(IEA)的可持续发展情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的共享社会经济路径5-8.5主要风险主要风险过渡风险实体风险时间范围时间范围短期:0-5年中期:5-10年长期:10年以上54普华永道中国办事处面临的极端天气事件风险普华永道中国办事处面临的极端天气事件风险我们对普华永道中国的所有办事处进行了物理气候风险暴露分析,并评估了八种极端气候灾害的潜在影响,包括寒潮、干旱、山火、洪水、冰雹、大风、暴雨和高温。预测显示,在这些气候灾害中,到2050年,高温灾害风险可能会显著增加,其次是洪水风险。到2050年,在“无缓解”情景下(4C),预计中国很多地区的高温态势将进一步升级。我们最大的办事处所在地(包括北京、香港和上海)到2050年的高温天数可能比2020年增加29%。(如下图)。这可能增加员工通勤与出差途中的中暑风险,也会增加办公室的制冷需求,导致能源消耗、运营成本和碳排放增加。此外,在“无缓解”情景下,预计到2050年,洪水风险也会显著增加。我们预计上海、广州和深圳的办事处将面临更高的潜在洪水风险,这可能会损坏我们的办公设施和设备并导致设备维修或办公室搬迁,影响正常业务运营,从而影响客户服务质量,使我们的声誉受损。如需进一步了解普华永道全球各地区其他风险的影响概况,请访问我们的实体风险地图。2022年年2050年年资料来源:2022年Jupiter ClimateScore Global每个气泡代表一个办公地点:每年气温达到或超过35C的天数175 天150-175天125-150天100-125天50-100天20-50天20天54员工基数较小员工基数较大55普华永道中国面临的主要风险和机遇普华永道中国面临的主要风险和机遇我们识别并评估了以下主要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及其对普华永道中国业务的潜在影响。针对每项风险,我们均制定了适当的业务应对方案以缓解风险。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对主要气候风险及应对措施和相关进展的披露,制定更广泛的气候韧性战略。5556风险风险/机遇机遇影响影响程度程度业务影响业务影响时间时间范围范围我们的业务应对我们的业务应对(见下文相应章节)(见下文相应章节)实体风险实体风险急性和慢性气候事件对办公基础设施造成损坏的实体风险直接影响极端气候事件会对我们的业务活动造成影响,包括办公地点、数据中心、员工之家、员工健康和服务需求。预计在“无缓解”情景下,这些影响将最为显著。我们几家较大的事务所位于沿海地区(如香港和上海),容易受到台风和沿海洪水的影响,这可能损坏我们的办公基础设施,导致无法为客户提供服务,同时给员工带来不利影响。短期、中期和长期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以加强抵御实体风险的能力提供灵活的工作安排和技术平台建立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极端天气导致商旅出行受阻直接影响极端天气事件多发,将使我们的员工、供应商和客户的商旅出行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在“无缓解”的情景下。中长期提供灵活的工作安排和技术平台建立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过渡风险过渡风险吸引并留住人才直接影响普华永道第26期全球CEO调查报告亚太区显示,气候变化是受访CEO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作为一家专业服务公司,无论在何种气候情景下,我们都要继续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吸引并留住人才,与客户共商应对气候变化之道。随着年轻人越来越重视气候议程,我们在脱碳方面的承诺和行动会影响我们作为雇主的吸引力。短期、中期和长期提升员工技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减少运营排放:我们的低碳转型之旅与社会各界推动公正、变革性的气候转型因未能为气候议程作出实际贡献而导致的品牌/声誉风险,包括未能达成我们的2030净零排放承诺直接影响如果未能实现所承诺的目标,可能被指控存在“漂绿”行为,普华永道中国可能会面临声誉受损的风险。这种风险在两种气候情景中都存在。中期根据监管和立法动态及市场预期,调整我们的核心服务,将气候风险纳入考量组合影响和直接影响在这两种气候情景下,如果未能根据立法动态和市场预期考虑气候风险、调整核心服务,可能会导致普华永道声誉受损,造成潜在收入和市场份额的损失。短期、中期和长期机遇机遇客户对气候相关的特定服务需求增加组合影响由于对可持续发展服务的需求增加,可持续发展服务领域的收入和市场份额可能会相应增加。短期、中期和长期加强服务能力与范围5657提升实体风险抵御能力提升实体风险抵御能力物业管理物业管理作为战略管理流程的一部分,普华永道中国物业管理团队评估了各办公地点的气候相关潜在实体风险,包括抵御急性和慢性气候事件的能力。我们与办公地点所属的大厦管理办公室合作,申请相关的绿色建筑认证(如纳入适应气候变化要求的LEED/BEAM认证),以证明我们的办公室符合高水平的环境绩效标准。灵活的工作安排和技术平台灵活的工作安排和技术平台我们坚定不移地将员工安全置于首位,并将安全因素纳入有关员工健康及福祉的整体方法与政策中。我们推出WeFlex政策,允许员工灵活选择工作时间和地点,以从容应对热带气旋警告等恶劣天气情况,最大程度降低短期内因天气问题对服务交付造成的影响。得益于WeFlex工作安排、支持线上协作的强大技术平台以及混合交付模式,我们在保证与客户持续紧密合作的同时,也确保了员工的灵活工作安排。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我们制定了稳健的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有效应对突发危机。面对极端天气事件,我们允许员工居家办公,并对办公设施采取保护措施。根据普华永道中国商旅安全指南的指引,我们竭力保护员工在极端天气条件下的健康和安全。我们还推出“全球SOS援助计划”,为受影响的出差员工提供安全保障。面对恶劣天气事件导致的紧急情况,全球SOS援助计划将为员工提供一系列应急医疗、个人和差旅援助服务,包括送医、启动紧急医疗撤离、协助寻找遗失文件、提供大使馆和领事信息等应急差旅安排。我们还委任商旅管理公司在第一时间为出差员工提供备选方案和援助服务,确保员工安全返程,并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全力保障出差员工的安全健康与福祉。58运营排放脱碳:我们的转型之旅运营排放脱碳:我们的转型之旅普华永道中国与普华永道的全球承诺一致,力保实现2030净零排放目标。我们的净零排放承诺由近期科学碳目标支撑,符合巴黎协定1.5气温增幅限制的情景。2021年7月,我们的近期减排目标经科学碳目标倡议验证并通过。基于我们在2021财年初步实施的行动计划,我们对至2030财年的排放路径进行了预设,并初步确定了未来三年内(即2023财年至2025财年)所需采取的措施,以全力推动净零排放目标的实现。普华永道将该转型计划的执行情况作为关键绩效指标纳入区域高级合伙人的绩效考核,确保自上而下推动业务转型。我们的减排计划包括鼓励员工选择低碳商旅出行方式,携手供应商合力解决价值链的排放,全部采购可再生能源电力,提高办公区域的能源效率,并全力支持自然气候解决方案。2023财年,我们落实了行动计划所列示的诸多措施,有关更多详情,请参阅环境我们的气候行动章节。加强服务能力加强服务能力我们高度重视培养并加强员工在气候和ESG方面的服务能力,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2023财年,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团队汇聚了诸多气候专家,并已日臻成熟。我们与时俱进,持续扩展新的服务类型,利用统一工具和方法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让客户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对其业务的影响,以及如何向低碳业务模式转型。此外,我们还协助客户向利益相关方披露信息,保证信息公开透明,满足中国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新出台的监管标准和要求。59与社会各界推动公正与社会各界推动公正、变革性的气变革性的气候转型候转型我们的净零承诺包含一大基本任务,即利用专业知识帮助国家和行业出台加速净零转型的政策和举措。我们恪守使命,投入时间和专业知识,为这些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我们与政策制定者、行业组织和市场团体紧密沟通,及时调整和优化核心服务以响应政策动态。我们积极参与净零排放和气候相关的倡议和联盟,如碳中和行动联盟以及MSCI ESG和气候研究院项目,并持续就气候议程与价值链、行业、公众和社会开展合作。我们主动参加各类国际论坛、会议和平台交流活动,就气候变化议题发表专题演讲。我们还积极参加亚洲金融论坛和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等大型活动,展现我们推动净零进程的决心。我们还推出了“ESG星分享”线上交流平台,分享我们的专业知识以及协助客户应对气候和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服务案例。通过“ESG星分享”,我们就实践经验积极展开讨论,并共享与ESG业务相关的前瞻性见解。60案例案例我们有幸受邀参加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办的亚洲金融论坛,并由普华永道亚太及中国主席赵柏基分享我们携手香港贸易发展局开展的“投资企业转型 推动可持续发展未来”联合调研结果。调研聚焦ESG及气候变化相关议题,包括港企如何推进ESG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如何获得转型资金,以及对香港未来在绿色金融和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所扮演角色的期望。普华永道中国参加普华永道中国参加2023年亚洲金融论坛和亚太金融论坛年亚洲金融论坛和亚太金融论坛此外,我们还参加了2023年亚太金融论坛,并发表专题演讲。面对全球500多位参会政治家、学者和金融专家,我们以“全球可持续金融趋势分享”为题,就金融领域的最新发展态势提出深刻见解。6061案例案例亚洲应对气候变化企业联盟(A4CR)是一个由企业组成的联盟,旨在通过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当下和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建议和支持,从而加速气候行动,并构建亚洲首个具气候韧性的社群。普华永道中国有幸受邀担任首要ESG报告技术顾问,为联盟成员提供气候和ESG相关洞察,以及如何将气候和自然相关风险纳入企业风险管理架构的建议。普华永道中国担任亚洲应对气候变化企业联盟(普华永道中国担任亚洲应对气候变化企业联盟(A4CR)的首要技术顾问)的首要技术顾问6162赋能员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赋能员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我们致力于员工的持续发展,帮助其掌握必备技能和知识,以确保更好地协助客户与公司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复杂挑战。普华永道中国ESG学院携手全球可持续发展学院,共同推动落实关键举措,督促员工学习并分享气候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普华永道中国ESG学院为各级、各类员工和专家量身定制学习课程,涵盖碳中和、气候科学以及气候变化对企业的影响等内容。我们还通过Vantage在线学习平台为所有员工提供全面学习课程,帮助他们提升ESG技能。我们推出的各类学习材料与工具涵盖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主题,这是我们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举措之一。有关ESG能力提升计划的更多详情,请参阅员工章节。63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普华永道中国已将气候相关风险纳入企业风险管理计划。这一全面计划符合普华永道全球的指导方针和要求。我们的气候相关风险包括以下方面:黑天鹅及绿天鹅事件:黑天鹅及绿天鹅事件:未能准备好应对影响普华永道全球的各类环境事件,包括无法实现即时/灾难响应、无法应对声誉受损和潜在的宏观经济影响,如监管变化、环境事件或造成宏观经济混乱的其他事件(如流行病)。气候:气候:未能评估并考量气候变化对普华永道全球的影响并为此作好准备,包括:(1)实体风险及其导致运营中断产生的影响;(2)过渡风险对部分客户、部门、经济体和普华永道服务产生的影响;以及(3)未能履行普华永道全球就气候作出的相关承诺。有关普华永道中国企业风险管理方法的更多详情,包括我们在2023财年所有的主要风险,请参阅治理章节。风险管理64我们根据气候相关的关键指标和目标确定了清晰的框架,用于衡量并管理我们对环境的影响,定期监控我们取得的目标进展,确保企业战略和风险管理始终有效。这些指标的设立也表明了我们为实现可持续承诺,以及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的决心。我们的净零排放承诺由近期科学碳目标作为支撑,并已通过科学碳目标倡议的验证。我们的近期目标包括:2030财年前,将范围1和范围2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绝对值较2019财年减少50%;2030财年前,将范围3中因商旅出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绝对值较2019财年减少50%;2025财年前,普华永道全球50%的外购商品和服务供应商(以排放量计)将制定科学碳目标;全部使用可再生能源供电。有关我们在2023财年采取的具体减排措施,请参阅环境章节。“百分数(%)”用于计算两个数字之间的相对变化。“百分点”用于比较两个百分数之间的算术差。*由于原始数据有所改善而重新计算。指标和目标64关键绩效指标关键绩效指标目标目标2019基准基准财年财年*2023财年绩效财年绩效最新进展最新进展范围1和范围2排放量(吨二氧化碳当量)到2030财年排放量绝对值减少50,7902,526减少87%可再生能源电力比例到2030财年达到10070%增加了67个百分点范围3商旅出行排放量(吨二氧化碳当量)到2030财年排放量绝对值减少50w,01349,777减少35%外购商品和服务供应商中设定科学碳目标的比例到2025财年达到50%未统计10%增加了10个百分点6507员工赋能人才,缔造持续成功6566普华永道中国致力于以人为本、科技赋能,全力打造未来型人才队伍。通过回应目前市场需要、预测未来商业需求,我们竭力为客户和社会创造更大价值。在“新方程”战略的布局下,我们积极支持并赋能员工,努力培养面向未来的员工团队,以推动可持续的业务增长。同时,我们重塑工作方式,并持续帮助员工实现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为实现这一愿景,打造未来型人才队伍,我们的人才战略重点关注:人才转型人才转型技能提升技能提升和发展和发展健康与健康与灵活性灵活性重塑工作重塑工作场所场所包容与多元包容与多元员工参与员工参与在技术不断进步和颠覆无所不在的时代,人才所具备的独特智慧,如真诚、同理心和创造力等品质愈加难能可贵。作为团队的领导者,我们的职责是创造人类与技术携手共进的未来,以促进更高效、更智能和更优质的交付结果,同时与彼此、客户和更广泛的利益相关方建立信任。”Ewan Clarkson普华永道中国首席人才官6667我们的人才战略重点关注面向未来的技能、职业发展以及工作经验。鉴于宏观环境的不断变化,确保员工能够在多变的背景下不断成长对我们而言至关重要。我们努力创造能够让员工价值观与企业价值理念保持一致的环境,即诚信、增值、关怀、合作与创新。我们共庆重要时刻,以行动回应员工诉求、推动正面影响,并持续调整我们的价值理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员工需求和期望。我们重视员工健康,通过个性化健康产品及健康、灵活的文化为员工提供支持。在技术重塑未来的趋势下,我们开展多种数字化技能提升培训,并通过数字赋能推动工作方式的重塑。许多企业均面临ESG、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和创意等紧缺技能的人才短缺问题。鉴于自动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更多挑战,战略性人才规划将成为企业适应变化和保持灵活的关键。我们面向未来开展规划,确保我们能够凭借充分的技能储备把握发展时机,为员工发展、业务策略和可持续增长保驾护航。为支持商业模式转型,普华永道中国明确界定人才模式,利用战略性人才规划工具提供全面的人才解决方案,以弥补个体之间的能力差距,打造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队伍。基于实时数据、预测和规划,我们制定了人才战略和应对措施,涵盖人才招聘、留任、发展、认可及派遣安排。我们积极投身于人才发展。通过创造就业与投资劳动力,我们创造了显著的积极影响,并获得市场认可。近一年来,我们因提供卓越的职场体验斩获多项雇主奖项,包括由杰出雇主调研机构授予的2022及2023“中国内地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杰出雇主”称号。有关获奖详情,请参阅2023财年亮点亮点奖项章节。全球协作全球协作,灵活管理灵活管理我们充分利用中国内地、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普华永道全球网络的One Firm战略,培养员工的全球性思维并提供国内外发展机会,鼓励员工根据个人兴趣探索更广泛的领域和不同的职业道路。我们通过实施认知提升计划、完善灵活管理政策和流程等多项措施,促进人才流动:举办2022年内部招聘会,帮助员工探索普华永道中国内部多元化的职业机会。参与“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介绍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以拓宽大湾区青年的视野,并为其提供就业和职业发展机会,获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发的“积极参与企业”奖。推 出 为 期 两 年 的 创 新 领 导 力 工 程(X-Venturer),毕业生将通过业务线轮岗积累丰富的经验。该计划旨在帮助参与者提升领导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同时鼓励创新思维。适应未来的人才队伍68咨询服务部合伙人张平平曾在担任高级经理时借调至普华永道泰国的中国企业服务部(负责东南亚地区中国相关交易)。作为普华永道中国大使,张平平运用在中国的工作经验推动业务增长,帮助中国企业在东南亚拓展供应链和生产力,也帮助东南亚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国际派遣国际派遣经验经验作为来自普华永道中国、在普华永道泰国工作的大使,我有幸受到泰国当地华商协会和政府机构的邀请,分享中国的商业经验。我们团队受邀参加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并分享东南亚地区,特别是泰国的商业实践。此外,我们还与香港贸易发展局和生产力促进局密切合作,面向香港企业家举办有关东南亚营商环境的研讨会。这些经历拓宽了我的见闻,是未来职业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68张平平张平平普华永道中国咨询服务部合伙人69创新领导力工程计划经验分享创新领导力工程计划经验分享这个计划让我拥有了在不同部门和团队的工作体验。通过轮岗,我掌握了不同的技能和知识,结识了很多小伙伴、导师和顾问,拓宽了我的人际网络。”邓慧雯邓慧雯专业:风险管理与金融每次轮岗都是一次更加了解自己的机会。我们可以全面评估自己的技能、特长和优势,对标业务线要求,提升专业能力,发掘自己的兴趣点。”高宇琨高宇琨专业:商业分析6970普华永道中国以技术知识为核心,致力于提升员工在数字化、ESG和领导力等领域的未来技能,助力实现“新方程”战略重点,促进员工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我们多管齐下,从内容创作、学习体验、文化和效率等多方面提升员工技能,推出适应未来、市场领先的学习课程,打造创新及沉浸式学习体验,培养自主协作的学习氛围,同时保证学习质量和效果。我们的学习体系凭借元宇宙等新兴技术的加持,为员工打造交互式的实时虚拟体验,可供3,000多名员工同时互动学习。员工可在元宇宙中随时随地访问虚拟学习中心,创建虚拟角色,在不同的活动区域以类似面对面交流的形式互动参与,开展学习、讨论和团建等一系列活动。数字化数字化培养员工的数字化技能是运用新技术、保持与时俱进的关键,同时这也能极大地促进员工的个人发展。为帮助各级员工快速获得技术能力,我们提供三项数字化技能提升计划:Digital Academy、DigitalAccelerator及Digital Lab,并凭借市场公认的领先实践获得CTGoodJobs颁发的“2022年最佳培训及发展创新大奖”。提升技能,适应未来Digital Accelerator是一个沉浸式数字化技能提升项目,让员工了解各种各样的数字化技能框架、工具,以及数字时代下的业务技能和领导技能。该项目提供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包括完成在线任务和项目任务,激发和培养数字化技能,打下扎实的技能基础。Digital Academy提供一种基于应用的方法,帮助员工学习精选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工具。这种混合式学习法集在线自主学习、经验分享会及实践练习于一体,激励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探索和应用数字化技能。Digital Lab是一个数字工具共享平台,供员工共享数据工作流程和技术应用,同时帮助其利用普华永道中国的数字资产,构建和共同开发创新解决方案。71我们正努力提高员工对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认识和技能培训,引领人工智能发展。我们致力于鼓励员工掌握必要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知识和技能,并了解其局限性和潜在风险,确保高效、负责任地使用这项不断进步的技术,更好地服务客户。ESG我们持续就可持续发展相关事宜提供培训和指导,帮助员工了解不断变化的ESG发展形势。我们开展“ESG GO”技能提升活动,为员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途径,助其掌握ESG相关知识和技能。为激发员工ESG学习动力,表彰其学习成果,我们为完成规定学习内容的员工颁发气候变化徽章。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培训杂志主办的“2022年企业人才发展优秀案例项目课程 创新实践案例”评选活动中,“ESG GO”荣登榜单,体现了普华永道中国在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及承诺。领导力领导力我们将培养和提高全体员工的领导力作为战略重点。为此,我们推出了LEAD网站。员工可使用网站中的“领导技能查找器”,根据自身发展需求,选择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掌握基本的领导力技能。借助游戏化社交学习平台,员工可通过社交活动和团队协作,在享受乐趣的同时深入学习领导技能。学习效果最大化学习效果最大化我们通过以下平台培养自主学习文化:Development Playbook我们为不同业务部门和不同职级的员工量身打造数字化、ESG、领导力和技术方面的课程,提供全面的学习和发展机会。这些机会包括培训计划、研讨会、辅导和指导,体现了我们对打造适应未来发展和可持续人才队伍的坚实承诺。Development Miles该项目对完成指定发展里程碑的员工给予里程奖励。通过记录员工学习进度并提供奖励,我们希望激励员工不断学习,持续成长。PwC Badges我们为员工授予知识和徽章,以表彰他们的独特价值和学习成果。员工可在Workday和LinkedIn等社交平台分享徽章,向更多人展示其专业知识和学习成果。元宇宙学习空间元宇宙学习空间元宇宙学习空间采用本地化设计,为员工提供沉浸式3D实时学习体验。72健康、敬业的人才队伍对于实现我们的共同目标和为客户持续创造价值至关重要。我们加大对员工健康的投入,致力于打造一支强大的、可持续的人才队伍,以满足客户和利益相关方不断变化的需求。Wellness Reimagined 2.0我们提供丰富的定制化健康相关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员工的多元化需求。我们积极采纳员工反馈,推出升级版Wellness Reimagined App 2.0,为员工提供一体化的健康体验。新版App上线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为员工心理健康和社交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截至2023财年末,该App在普华永道中国的使用率高达94%。Wellness Reimagined 2.0主要包含以下功能模块:主要包含以下功能模块:我们提供全面、优质的健康产品,包括心理健康辅导和健康管理解决方案,旨在满足员工的个人需求,优化健康生态体系中的心理和社交维度。我们为员工提供健康支持,鼓励员工加强日常锻炼。我们还定期组织团建活动,并在公司内发起各种健身挑战,激励员工保持健康体魄。该表彰计划旨在为参加健康活动以及行为符合普华永道价值观的员工发放数字奖励积分。我们组织内部的线上研讨会,探讨身体、社交、心理和财务健康等主题。员工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创建或加入社交群组,与同好交流。我们推出健康小提示并组织活动,邀请健康专家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进一步满足员工的心理健康需求,帮助他们提升自我。通过活动和聊天室,在工作和社交场合加强员工之间的联系。我们鼓励员工建立并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记录个人进步,对标同事表现,赢取奖励。健康健康市场市场Life Awards生活生活俱乐部俱乐部加友站加友站生活生活挑战挑战LifeTalk生活生活导师导师我的我的健康健康健康与灵活性73普华永道中国双职工父母支持计划普华永道中国双职工父母支持计划WeFlex我们为员工提供灵活工作的安排,允许员工自行选择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工作方式。通过让员工选择适合自己、团队和客户需求的方式工作,积极打造更加灵活、包容、协作和高效的未来人才队伍。普华永道中国包容的工作环境让初为人母的我能够更好地适应身份转变,而不丢失自我。通过WeFlex政策,我可以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同时兼顾满足自我需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陪伴是最好的礼物。普华永道中国的工作模式十分灵活,让我可以根据个人状况自由选择办公地点,这让我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尹泽天尹泽天高级顾问姜茜姜茜高级顾问74赋能可持续工作方式赋能可持续工作方式我们相信由高效领导者带领的健康和充满活力的团队是缔造持续成就的关键。为此,我们通过制定参与计划和实施变革来培养健康、高效的团队,为员工赋能。普华永道中国普华永道中国Reset&Recharge网络研讨网络研讨我们的业务主管合伙人和首席人才官在会上分享了个人工作日常,鼓励员工养成健康的工作习惯。每周实用小提示每周实用小提示我们发布了一系列每周电子明信片以提供实用小提示,涵盖从开启高效晨练和学会放松身心,到支持员工职业发展等各类主题。Wellness App社区社区员工可通过Wellness App社群保持联系,互相帮助,保持高效的日常工作。团队领导者对话指南团队领导者对话指南为团队领导者提供量身定制的高效日常工作资源,鼓励他们养成可持续的工作习惯,激发团队活力,促进团队发展。免息住房贷款免息住房贷款普华永道中国致力于为员工提供住房保障,提高生活稳定性以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我们推出免息住房贷款计划,为员工及其家人首次购房提供实质性帮助。75我们致力于创建充满活力的办公空间,通过工作场所设计、数字化协作工具和以人为本的工作模式,促进线上和混合工作模式的无缝衔接。我们还严格执行WELL建筑标准,力求优化工作环境,保障员工健康和福祉。重塑工作场所场景式办公场景式办公我们采用场景式办公模式,积极推进传统工作方式转型。我们提供支持员工专注工作的无干扰静音办公区域、用于团队合作的协作空间,以及用于大型会议的活动区域。这种模式可帮助我们的员工加强联系,灵活办公,创造价值。为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我们率先推出Playbox创新解决方案,鼓励员工定制满足个人需求的工作场所。我们提供符合人体工程学的便携家具及先进技术,帮助员工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将继续投资日常灵活办公,探索公司内外更多的合作可能性。76包容与多元从全球范围内的女性劳动力市场参与率来看,中国女性的劳动力市场参与率远超世界平均水平,且比部分发达经济体还要高。女性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23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进一步保障了女性在职业发展、人身安全、婚育财产等方面的合法权益。除性别平等外,推进残健融合也一直是中国的关注重点。于2023年表决通过并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旨在加强环境无障碍建设,对于促进社会融合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我们着重营造平等和富有归属感的文化,让每一个独特个体都能展露真实本色,真正融入智慧专才社区。普华永道中国的包容与多元文化可帮助员工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在职场中成就自我。我们制定了阶段式的包容与多元目标,同时调配资源,帮助员工发展必要的领导力和包容技能。我们努力确保我们的流程、政策、体系和福利能够满足全体员工的需求,不因其性别、年龄、种族、残障与否、性取向或其他背景与特征而有所区分。我们的包容先行战略核心是以实际行动推动变革,确保责任落实到位,推动普及包容理念。男女薪酬平等女性平等的职业发展和晋升机会赋权予妇女原则残障人士LGBT 包容77目标制定目标制定我们致力于制定稳健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以促进包容与多元文化发展。具体而言,我们已制定一年、五年和十年计划,重点关注七项关键指标。其中五项涉及所有管理层级的性别平等,一项涉及残障融合,一项涉及营造包容性环境。为实现目标,这些指标均已纳入主席的关键绩效指标。我们还成立了由业务合伙人组成的包容与多元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审查关键绩效指标并制定未来措施。促进包容文化促进包容文化为提高员工的包容与多元意识,建立包容的职场环境,我们开发并推出了“包容性思维”学习之旅。其中包括自定进度的学习计划,可增进员工对包容与多元的理解,重点关注普华永道中国的多元化实践。4,100多名同事已学习了该课程,其中150多名同事通过邀请其他同事加入学习而成为了“包容性思维”推广大使。在2023财年全球员工调查中,84%的员工认同普华永道中国为所有人营造了多元、包容的职场环境。女性平等的职业发展和晋升机会女性平等的职业发展和晋升机会薪酬平等是创建多元包容的职场环境、吸引人才和保持长期竞争力的一大关键要素。普华永道中国致力于推动性别薪酬平等。我们定期分析不同业务和职能部门男女员工的平均薪酬水平,确保不同性别薪酬的公平性。2023财年,我们坚持定期审查招聘情况和年度薪酬,以此保证性别平等。性别平等是普华永道“新方程”战略的核心,我们支持职场女性的领导力发展和经济赋权。2023财年,普华永道中国女性员工获得了与男性员工同等的晋升机会和绩效评分。在公司层面,我们的性别薪酬差距小到接近平等。的女性员工获得晋升63x提倡为女性赋能提倡为女性赋能我们签署了由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与联合国妇女署共同发起和颁布的赋权予妇女原则CEO支持声明,承诺为普华永道中国的所有员工提供平等的职业发展机会。2022年,普华永道中国在亚太区域赋权予妇女原则颁奖礼上荣获“透明度和报告”奖。2023年6月,普华永道中国向联合国妇女署捐赠10,000美元,以支持促进全球职场、市场和社区的性别平等和赋权予妇女活动。为庆祝2023财年国际妇女节,我们举办了两场以女性健康为主题的网络研讨会和一场以包容性职场转型为主题的网络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普华永道中国高层领导向1,000多名参会者分享其宝贵见解和个人经验。残障融合残障融合普华永道中国致力于为残障人士提供平等就业的机会,倡导包容性的职场文化。此外,我们执行了普华永道“全球残障融合战略”,重点关注改善整个社会的福祉,包括残障人士或有看护责任的人士。我们亦推出了“残健职场融合项目”,支持残障人士在公司和社会中的职业发展。我们持续提供实习和工作机会、奖学金和一对一辅导计划,为所有残障人士提供平等的学习和成长机会。2023年6月,30名残障伙伴及30名普华永道中国导师加入首期面向残障学生的一对一辅导项目,支持其职业规划和发展。该项目由普华永道中国负责执行,第三方机构提供支持,为参与者提供有关残障融合的培训。此外,我们的“帮扶性就业基地”还为肢体残疾和智力残疾人士提供就业机会。我们与北京市朝阳区残疾人联合会志愿服务中心(残联志愿服务中心)合作,为员工组织多项社会活动,促进社会共融。2023年世界读书日,我们与残联志愿服务中心共同举办了“阅读分享会”。活动期间,我们向该中心捐赠了100本刘亮程的著作一个人的村庄,并开设了普华永道中国多元化艺术小课堂,帮助残障人士丰富生活体验,增强与社会的联系。2023财年,在国际自行车联盟残疾人自行车公路世界杯意大利站中,4名普华永道员工共斩获了8枚奖牌,分别为3枚金牌、3枚银牌和2枚铜牌。79LGBT 包容包容2023财年,普华永道推出了“全球LGBT 包容战略”,旨在建立LGBT 包容意识,推动变革。普华永道中国致力于营造归属感文化,让每个人都能在工作中展现真实的自我。我们利用各种教育与宣传资源,提升员工的包容意识,培养包容心态,引导员工成为包容变革的积极助推者。我们的内部员工网络Shine是我们建立包容职场的重要举措之一。该平台旨在提高员工对LGBT 议题的认识,成为面向所有普华永道中国员工的公开教育平台,同时以安全保密的方式为员工答疑解惑。我们通过Shine网络发起了一系列本地志愿服务和筹款活动,以此鼓励包容文化。80鼓励员工参与鼓励员工参与员工参与是营造高活力的工作环境、推动持续改进的关键要素。我们定期收集员工的反馈和意见,深入了解其个人需求和想法。为此,我们通过各种举措,为员工提供更多发声机会。此外,我们提供多样化的职业发展路径及灵活的发展计划,竭力帮助员工具备面向未来的能力。“未来人才未来人才”设计思维工作坊设计思维工作坊我们围绕“未来人才”这一主题发起设计思维工作坊,鼓励与员工对话,并以论坛形式为员工提供意见反馈机会,供其参与制定满足其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通过讨论有意义的工作、可持续性、灵活性和领导力等议题,旨在建立一个能够激发使命感的工作环境。在工作坊中,我们鼓励各业务部门的员工就公司的未来人才战略交流意见,并已收集到200多条建议。保留现有人才,吸引未来人才培养领导力和团队凝聚力培养领导力和团队凝聚力普华永道中国的团队领导者是我们的“人才大使”,在公司领导层与员工之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连接作用。他们推动了普华永道五大核心价值观,即诚信、关怀、创新、合作和增值。我们组织互动式工作坊和简介会,帮助团队领导者提升团队凝聚力、促进团队发展。会议主题包括可持续的工作量、高效的日常工作和提高员工参与度,帮助团队领导者在团队管理工作中应用这些原则。为支持我们职业导师的工作,我们更新了现有支持材料,并推出了新的计划,以提高他们的指导效率。2,000多名职业导师参加了每期课程,借此提高了其指导技能,更好地帮助员工实现职业抱负。Game Changer奖奖普华永道中国的Game Changer奖是为表彰内部创业和创新而设立的奖项,旨在激励员工提出有助于公司战略的新型解决方案。我们评选出由各级员工开发的最具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并给予经济嘉奖,以此激励我们的员工通力合作,持续创新。81吸引未来人才吸引未来人才我们亦致力于培养下一代领导者。为此,我们推出面向在校大学生的LEAP计划,旨在激发本科一、二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一年级学生的领导潜能。该计划提供培训课程、工作坊和参与校园招聘活动的机会,帮 助 学 生 成 为“未 来 人 才”和“gamechangers”。LEAP计划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和领导能力,以此支持发展多元包容的职场文化。通过创新招聘策略提升求职者体验通过创新招聘策略提升求职者体验普华永道中国每年招聘数千名应届毕业生和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创新已融入我们的人才招聘战略,从新员工开启普华永道中国职业之旅之初即为其提供优质的职业体验。我们举行“普华永道校招体验日”活动,在游戏化的元宇宙平台上进行校园招聘,为我们的潜在新员工提供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帮助增进其对普华永道中国的了解。我们还在Sandbox元宇宙平台上设计并开发了“未来人才”专区,并在其中推出了一项案例研究竞赛,旨在吸引热衷先进技术的人才。8208社区共克挑战,未来与有荣焉8283普华永道中国秉承专业报国理念,共有21名专家在33个国家及地方人大、政协、政府和检察机关、统战、社会及群团组织中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顾问、委员、参事、特约检察员、会长、副会长及理事,一年来,以提案、议案、专报、内参、建议等多种形式提交报告文件37份。152名专家在会计、金融、ESG和区域经济等171个专业协会中担任技术委员会专家。专业报国,建言献策他们尽忠履职,心怀祖国,积极参政议政,以专业助力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赋能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为增进民生福祉、加快绿色转型、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可持续发展、驱动数字化转型、优化营商环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速自贸区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议题建言献策,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发挥新优势、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普华永道中国专家就国家事务提交37份咨询报告。152名专业人士在会计、金融、ESG和区域经济等171个专业协会担任技术委员会专家。位普华永道中国专家于33个国家及地方级组织任职。371522184我们致力于运用自身能力助推社区发展,参与更广泛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伟大胜利,目前正聚焦于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我们与多家公益组织合作,通过慈善捐赠、无偿或折扣服务及志愿活动,加入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数字化技能提升是普华永道中国近年来的关注重点。我们支持社区参与项目,为少年儿童、青年和公益组织提供资源和机会,助其融入数字化时代。志愿者总人数2,748志愿服务总小时数91,364捐款金额*(单位:元人民币)12,152,262无偿服务项目22*包括投入800万元人民币成立北京普华永道中天公益基金会我们的战略方针85助力青少年儿童发展助力青少年儿童发展支持中国偏远地区的儿童和青少年接受更好的支持中国偏远地区的儿童和青少年接受更好的教育教育2018年,我们与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真爱梦想”)开启合作,帮助中国农村及欠发达地区的儿童和青少年缩小技能和机会差距,提高更广泛群体的数字素养。通过提供资金支持、组织员工志愿者活动,我们让更多青少年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开发财经素养课程开发财经素养课程培养理财思维、掌握财商意识,帮助学生从小养成理财习惯,作出明智的财务决策。基于这一目标,我们自2018年起资助真爱梦想开发财经素养课程。截至2023财年,名教师参与授课1,200所学校500 29个省共有覆盖全国名学生从中受益100,000 86捐建多媒体教室捐建多媒体教室我们在云南省和河北省捐建了七间“梦想中心”教室,惠及6,000多名学生。这些教室均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供学生使用的平板电脑和书籍,以及为学校老师提供的相应培训材料。当地学生可通过多媒体和互动教学的方式,学习更多新知识并缩小数字技能差距。2023财年,近80名教师和4,500多名学生从中受益。开展数字素养提升活动开展数字素养提升活动2023财年,我们赞助真爱梦想在上海举办了“数字未来演讲会”,带领公众深入了解科学技术,激发观众求知欲。此外,我们赞助真爱梦想在上海跨社区举办了八场“梦想科技节”活动,吸引了140余名儿童参加。活动以游戏形式展开,帮助孩子提高科技素养和培养批判性思维。名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现场参与450名观众在线观看直播4,400 87邀请员工担任导师邀请员工担任导师,帮助学生帮助学生“共创明共创明Teen”我们希望帮助解决社区所面临的问题,创造可持续的社会影响。为此,我们全力支持自2022年起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开展的“共创明Teen”计划。该计划主要面向贫困家庭、尤其是“劏房”(一个住宅单位被切割成很小的部分,租给多家住户)家庭的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共创明Teen”旨在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强自信,树立正向人生观,设定未来目标,力争上游,从而打破贫困代际循环。通过组织企业参访、提供实习机会,学生们可以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接触不同类型的工作,从而激励他们规划未来职业。90多名普华永道中国的志愿者成功配对了参与该计划的学生,作为良师益友一对一提供全过程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们实现个人成长和学业进步。88赋能高校学生赋能高校学生帮助大学生掌握数字技能帮助大学生掌握数字技能,为未来做好准备为未来做好准备我们持续与上海益优青年中心合作,面向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举办“数字化技能提升训练营”,为大学生提供数据分析、用户旅程设计等数字化技能培训,帮助他们适应当今职场对数字化技能的需求。2021财年至2023财年,近300名普华永道中国志愿者协助教学、辅导和评审工作;志愿服务超过1,300小时;惠及1,500名学生。培养年轻人的设计思维能力培养年轻人的设计思维能力我们与籽识教育联合推出“创新教育青年导师培训计划2022-2023”,通过培训增强大学生的教学引导技巧和设计思维,为其日后的相关教学工作作好准备。在培养参与者“软技能”,为其开辟更广阔职业道路的同时,通过多元学习机会为教育带来积极影响。23名大学生接受了共计12小时的设计思维强化训练以成为设计思维引导师,并参加了30场“在职”培训,积累了实用的教学经验。鼓励大学生提高咨询技能鼓励大学生提高咨询技能咨询技能适用于众多职业,拥有咨询技能的人才可能更受雇主青睐。普华永道中国交付中心独家赞助了2023年第二届四川省大学生管理咨询挑战赛,鼓励大学生学习并提高咨询技能。来自30余所高校的280名大学生参与其中。作为训练营的志愿者,我们在整个项目期间与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开展在线互动和头脑风暴。通过分享普华永道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专长以及我们对ESG的理解,我们将技术理论与实际经验相结合,帮助学生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刁励玮刁励玮普华永道中国审计部经理8889助力公益组织能力建设助力公益组织能力建设支持公益评估的发展支持公益评估的发展自2018年起,我们每年为“公益行业评估支持平台”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公益行业评估的理论与实践进步,帮助专业评估人员持续提升自身技能和专业知识,为公益组织工作人员搭建学习平台。2023财年,我们扩大赞助范围,协助建立了评估知识数据库,其中收集了公益项目评估相关的前沿理论、方法和案例研究,便于公益组织工作人员学习。提供数据管治指导提供数据管治指导数据管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的支持下,普华永道中国持续为非政府机构提供相关指导。2023财年,我们面向非政府机构举办了数据管治研讨会,讨论实操层面的挑战,并协助机构制定数据管治战略。在初步评估非政府机构的数据管治成熟度后,我们帮助十六名非政府机构的领导者制定了数据管治规划和初步执行路线图。此外,研讨会还探讨了非政府机构如何充分利用技术确定管治和长期规划、实施、评估及报告各阶段的数据战略重点。分享如何将分享如何将 ESG 应用于非政府机构的见解应用于非政府机构的见解非政府机构不断创造积极的环境和社会影响,是推动ESG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ESG领域备受关注,非政府机构迎来与主要利益相关方共践使命的宝贵机遇。在了解ESG如何影响企业和基金会并从中受益之余,非政府机构可将ESG纳入其战略和运营。普华永道中国ESG团队面向香港70多家非政府机构的领导者开展围绕ESG合规和信息披露的线上研讨会,并将于2023年年底面向该群体发布ESG工具包。90携手合作携手合作,担任公益组织理事会成员担任公益组织理事会成员普华永道中国员工通过在公益组织担任理事、监事或委员会成员,推动公益组织发展,助其服务社区。2023财年,共有65名志愿者服务了76家公益组织。作为上海璞慧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我非常高兴能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参与基金会的管理和筹款,并通过基金会这一平台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拥有更美好的未来。我希望有更多同事加入志愿者队伍,贡献自己的时间和技能。”志愿者总人数2,748志愿服务总时长91,364专业技能志愿者 公益专业服务人数1,587专业技能志愿服务 公益专业服务时长86,0572023财年志愿服务影响力财年志愿服务影响力普华永道中国致力于通过志愿服务支持社区。我们鼓励员工利用自身技能、知识和经验,最大程度创造积极影响。我们通过资金资助、政策支持及拓展其他资源和机会的方式促进志愿服务。我们的政策支持包括为每名员工提供每年20小时的志愿者假期,且不对参与专业技能志愿服务的时间设置上限。傅瑾傅瑾普华永道中国税务部合伙人受益人数208,99191美好社会咨询社美好社会咨询社为了帮助公益组织提升其战略规划、营销、筹款和利益相关方参与等方面的能力,普华永道中国自2013年起携手美好社会咨询社,面向公益组织提供志愿服务。十年来,我们的志愿者通过贡献其时间、知识和技能,助力中国公益组织实现可持续、有效和健康的发展。向中国偏远地区的学生分享工作经验向中国偏远地区的学生分享工作经验“支教周”是普华永道中国在教育领域发起的主要志愿服务活动之一。项目开展期间,我们的志愿者为中国偏远地区的学生授课,并分享职业经验。2023财年,我们携手上海铺路石青少年发展中心、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和北京姚基金,组织志愿者赴河南、河北和四川开展支教。帮助大学生参与帮助大学生参与ESG普华永道中国赞助了由香港大专商学生联会主办的2023年ESG挑战赛。该项赛事旨在通过提高大学生对ESG的认知,激发其潜能。我们的合伙人和员工志愿者担任发言人和研讨会主持人,激励258位大学生在挑战过程中寻求创新的ESG解决方案。我很荣幸能够为本科生做客座演讲,并担任2023年ESG挑战赛的评委。如今,学生比以往有更多机会了解和参与ESG。无论他们从事什么行业或职位,这对他们未来的事业都至关重要。很高兴能在这些活动中与我们的年轻一代交流。”张立君张立君普华永道中国创新服务部合伙人92参加慈善义走及义跑参加慈善义走及义跑,支持公益事业支持公益事业2023财年,我们的员工参与了20场慈善义走或义跑活动以为公益事业筹款,筹款用于向偏远地区的小学生捐赠学习用品、支持提供家庭和儿童福利服务的机构、向无家可归者分发食品和生活必需品等。企业可持续发展大使及奖项企业可持续发展大使及奖项过去十年间,我们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大使网络,将一群充满热情的同事们聚集在一起,群策群力,探索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在此过程中影响更多人。通过设立“企业可持续发展大使奖”,我们表彰和奖励了其中的杰出代表,鼓励大家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为社区带来积极影响。目前,已有约500名员工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大使,他们通过发起各类活动,为社会和环境带来改变。93支持公益慈善事业支持公益慈善事业为响应中国政府“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号召,我们在中国内地成立了公益基金会。连同成立多年的普华永道基金会(香港特别行政区),我们致力于支持公益慈善事业,提升社会影响力。成立北京普华永道中天公益基金会成立北京普华永道中天公益基金会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准,北京普华永道中天公益基金会于2023年3月正式成立。基金会业务范围包括:资助困难家庭改善生活;资助困难学生就学和困难学校基础设施改善;资助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造成损害的救助。通过成立该基金会,我们希望更规范、系统、有效地提供灾害救援资助,助力乡村振兴,为建设更美好的社会作出更大贡献。持续通过普华永道基金会持续通过普华永道基金会(香港香港)支持公益支持公益事业事业普华永道基金会是成立于2006年的一个信托基金,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为普华永道及员工提供了一个支持社区建设的渠道。2023财年,基金会投入逾160万港币,用于向普华永道中国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关键公益合作伙伴捐款以及支持员工发起的志愿者活动,为员工和合伙人提供了向公益组织捐款的渠道。基金会的成立符合政府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号召,同时也是对政府呼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的回应,进一步表达了我们持续投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决心。”周星周星理事长9394紧急救援资助与支持紧急救援资助与支持四川抗震救灾捐款四川抗震救灾捐款2022年9月,普华永道中国向四川省慈善联合总会捐赠30万元人民币,用于支持四川省泸定县的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土耳其抗震救灾捐款土耳其抗震救灾捐款2023年2月,土耳其和叙利亚发生毁灭性地震,造成巨大人道主义危机,亟需资金支持。普华永道中国第一时间通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香港委员会捐款以提供紧急援助,并捐款支持在受灾地区重建永久学校,帮助学生恢复正常生活,共计投入超过78万港币。95通过无偿、折扣服务和补贴提供通过无偿、折扣服务和补贴提供支持支持支持真爱梦想“爱在边疆支持真爱梦想“爱在边疆点亮国门”项目点亮国门”项目2023财年,我们旗下的思略特教育咨询团队为真爱梦想“爱在边疆点亮国门”项目提供咨询支持。项目包括对6省24所边境县级学校的教育数字化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并提供深度洞察。我们开展深入研究和访谈,以收集信息并全面了解边境学校的特殊情况。通过明确县级学校系统的发展趋势和最佳实践,为教育领域的未来发展设计了可持续的运营模式。该咨询项目加深了真爱梦想对边境国门学校整体情况的了解,为边境县域的数字教育提供了前瞻性见解,从而帮助真爱梦想形成了更清晰的项目愿景,并可根据可持续的运营计划推进其项目的开展。合作也巩固了我们与真爱梦想的持久伙伴关系,助其更好地实施该项目的长期发展战略。9596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许多非政府机构的一大使命是尽可能高效地为有需要的人提供最佳和最多的服务。采用先进技术和创新解决方案既是非政府机构能力建设的关键所在,也是支持其为受益人带来持续影响的重中之重。2023财年,我们的数智重塑团队为香港两家非政府机构无偿提供了针对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的咨询支持,帮助其实现了传统人工账务和财务流程的自动化处理,大大减少了相关流程所需要的时间,从而将员工资源有效部署到更重要的财务职能上。09转型助推增长,转型智胜未来9798提供优质服务、持续回应利益相关方期望是我们建立持久信任和缔造持续成就的关键所在。我们对高品质专业服务的坚持,使我们连续20年被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评为会计师事务所百强之首。我们的专业领域涵盖审计、税务、合规、网络安全、法务、交易、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我们提供了一套全面的质量管理系统,并以定制化服务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和目标。普华永道全球审计及鉴证质量组织(GAQ)通过有效的政策、工具和指引,支持我们推动审计及鉴证质量的持续提升。我们通过结合各项业务和全球网络的跨领域服务能力,为客户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助力客户应对复杂挑战。从利用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的专业知识提供优化供应链的税务建议,到利用负责任的人工智能、人才和组织技能推进数字化转型,我们的跨职能知识库能够以定制化的方式满足客户需求。我们的专业人才正站在新兴领域的前沿,塑造市场格局,建立促进合作与创新的战略联盟,并开发专有工具,使我们和利益相关方能够在数字时代取得辉煌成就。质量为本推动可持续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助力经济增长助力经济增长我们响应中国“十四五”规划,在业务实践中重点关注可持续发展、数字化转型和农业现代化。我们与政府部门合作,研究乡村振兴等举措,为国家发展方向作出贡献。通过广泛的实地研究和讨论,我们依据国家优先发展方向为企业提供重要见解。我们还探索行业发展和自然资源优化的路径,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开展相关研究。我们利用专业知识、资源和全球网络为企业提供服务,助力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等目标。我们响应“十四五”规划,重视数字创新、ESG、区域协调发展和未来人才需求,积极应对国家挑战。通过实施“新方程”战略,我们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合作,服务实体经济。共建繁荣中国99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筹集资金筹集资金我们布局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帮助企业提高运营效率,进而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我们将气候风险管理纳入运营,以此减少潜在干扰,保护资产,并确保业务的长期可持续运营,同时也能提高经济韧性和稳定性。我们与战略和金融投资者合作,通过首次公开募股和并购服务助力企业筹集资金、完成收购、资产剥离、组建战略联盟和合资企业。我们帮助企业设定目标,制定和评估关键举措,并确定填补资金缺口的方案,从而促进资本流动、推动经济增长。监管合规监管合规提升声誉提升声誉思想领导力思想领导力我们帮助企业满足监管要求,创造更加透明和负责任的营商环境。我们建立有效的合规体系,以提高风险控制水平,降低合规风险,帮助企业与主要利益相关方建立信任,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提供专业服务,在审计和鉴证、咨询、交易和税务等领域实现持续增值,我们帮助企业树立并提升声誉。我们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克服行业特有的业务挑战,为中国企业基业长青创造竞争优势。我们定期发布洞察和研究报告,帮助利益相关方了解中国最新趋势。这有助于外界更准确地了解中国,从而对中国经济产生长远的积极影响。了解更多思想领导力内容,请参阅转型重点研究章节。99100永胜县乡村振兴永胜县乡村振兴2023年2月,我们与云南省永胜县人民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该协议旨在通过提供专业支持、培训、慈善捐赠和资源链接,助推该县持续振兴。推动乡村振兴体现了我们实现国家重大战略目标的决心,助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未来三年,我们将向人才培养、青少年教育和农产品帮扶领域投入资源,长期支持永胜振兴。目前,普华永道中国已成立审计、税务、咨询、ESG可持续发展等多个部门牵头的永胜帮扶联合工作组,具体落实帮扶计划。2023年6月,我们在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上推广了永胜县的旗舰产品 食用菌。展览期间,普华永道中国领导层介绍了该县食用菌产业和我们在永胜县的帮扶计划。乡村振兴是国家的重大战略。普华永道中国秉承专业报国的理念,希望利用我们的专业优势,在人才培养、战略把脉、资源链接以及品牌赋能等方面,助力永胜县利用好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地理优势,为建设更加宜居宜业的永胜县贡献我们的专业力量。”李丹李丹普华永道中国审计业务主管合伙人100101社会影响案例精选社会影响案例精选101通过体育和医疗保健振兴乡村通过体育和医疗保健振兴乡村乡村振兴是中国对扶贫和双碳战略的延续和补充,有助于提升包容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的咨询团队为中国某县提供咨询服务,通过支持其实施集体育、农业和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项目,推进该县的乡村振兴进程。我们的职责包括为项目的定位、建设规划、可行性研究和运营管理提供指导。本项目的主要重点是建立国家级运动损伤康复、青少年培训和体育教育区。该项目将打造一个独一无二的、以体育为主题的健康疗养区,成为乡村振兴示范区和自然生态景观旅游目的地。我们还与另外两家体育和建筑规划领域的专业机构合作,为该项目提供规划和设计服务。102102创新利用空间数据应对挑战创新利用空间数据应对挑战智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易得、丰富高质和持续更新的空间数据及数据服务。为打造宜居、智慧和创新城市,香港于2022年12月推出空间数据共享平台,方便市民免费搜索、浏览和下载各类空间数据。为推广空间数据共享平台、提升公众对空间数据的兴趣,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局成立的地理空间实验室委托普华永道中国可持续城市团队举办空间数据共享平台大奖活动 “2023空间数据推动城市向前迈进”。该奖项旨在鼓励学生及公众灵活运用空间数据解决城市面临的挑战。2023年度奖项以ESG为主题。我们将ESG原则融入城市发展进程,提出创新解决方案,以此解决具有空间维度的关键ESG议题,如环境保护、社会共融、自然保护、生活福祉和资源获取。除了组织并举办颁奖仪式,我们还策划了设计思维工作坊,旨在帮助参赛者发挥创新思维,并安排路演展示获奖作品。在100多份参赛作品中,我们筛选约半数作品参加决赛评比及成果展示。参赛者包括来自不同学校的中学生、城市研究/地理信息学专业的大学生以及测绘/城市规划的专业人员。103国际碳中和博览会国际碳中和博览会在本届博览会上,我们各领域的专家与国际组织代表和国内外领先企业人士进行了交流,共谋碳中和时代的未来。我们与各行业合作,不断激发各方见解并提出政策建议,开创可持续未来。我们将通过积极参加此类活动以持续支持各界对话和合作,共创碳中和未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战略发展计划重点强调了创新在推动社会发展和促进经济繁荣方面的重要作用。普华永道中国积极响应,致力于将创新解决方案和技术创新融入业务运营中。通过促进知识共享与合作、培养创新思维,我们培养可持续实践文化,推动社会实现更具韧性和包容性的转变。“未来空间未来空间Reimagine Park”连接中国连接中国、亚太及更广泛地区亚太及更广泛地区海南省三亚市“未来空间Reimagine Park”的奠基仪式标志着构建创新平台之旅的开始,该平台将成为普华永道“新方程”战略的重要支柱,赋能可持续发展、数字创新和人才培养。创新服务104“未来空间Reimagine Park”为普华永道中国及其客户提供了专注于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机会,并为包括企业、政府和社区在内的利益相关方提供了一个平台,在中国、亚太及更广泛地区共同开创可持续未来。园区坚持“科技驱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采用尖端环保科技,运用低碳建筑方法,并配备绿色交通和能源管理系统。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普华永道中国引领服务创新,重新定义服务模式,从而更好地帮助客户建立信任和推动可持续增长。我们深刻理解相关法律和监管要求,致力于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未来五年,我们将投入30亿元人民币发展人工智能,动员25,000余名员工参与整合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战略。我们携手技术生态系统中的商业合作伙伴,制定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框架,将协作范围由商界拓展至社会各界。对内,我们利用人工智能优化并提升内部运营。对外,我们利用人工智能推进数字化转型,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解决方案,改进现有客户服务产品。通过分阶段、基于风险管理的方法,我们在确保严格合规的同时,显著提升服务质量和客户价值。普华永道中国利用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及其他前沿科技,助力客户和利益相关方提升韧性、推动创新、建立持久信任并缔造持续成就。”周伟然周伟然普华永道全球科技、媒体及通信(TMT)行业主管合伙人普华永道中国人工智能主管合伙人104105数字工具数字工具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数字解决方案能够助力企业在遵循国际标准与框架的基础上,实现报告和管理气候相关信息披露的自动化。我们利用数字平台简化ESG管理流程,整合ESG与其他相关风险,开展全面风险评估,探寻发展机遇。我们不仅助力企业把握新兴机遇,根据ESG趋势搭建具有气候韧性的投资组合,同时洞悉有待提升的领域,与利益相关方进行开放透明且有效的沟通。相关工具包括:ESG数字化报告工具普华永道中国碳追踪管理平台责任投资分析工具包税务管理税务管理普华永道中国为客户提供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帮助客户将税务职能转化为战略资产。我们拥有前沿科技和人工智能驱动的工具,助力客户高效开展税务报告、数据管理与分析。我们的解决方案能够赋能高管及税务管理人员培养适应未来需求的技能,为企业创建稳健且面向未来的税务生态系统。全税种管理平台(又称业务加速平台)智领税务管理平台香港利得税合规合规我们搭建并实施智能化、自动化的合规平台,协助企业运营,满足全球监管要求。我们的工具能够助力企业达到严苛的保护标准、简化上市流程、优化运营,向最佳实践靠近,并营造包容的工作环境。Privacy Ready隐私运营中台企业实体管理系统举报和道德平台有关于我们的数字工具的更多信息,请访问普华永道中国数字产品中心。我们凭借在前沿科技、数据收集及监管合规方面的专业知识,打造数字化工具,培养一线领导力。我们依托技术力量简化流程、提升效率并分享专业洞察,助力企业作出明智决策、发挥积极影响。我们积极推进“新方程”战略,部署数字产品并提出行业解决方案,所涉足的领域包括:可持续发展、税务管理、合规、风险管理、数字平台、教育和智能工作空间等。我们的数字产品中心汇集新开发的工具,助力企业打造韧性战略,驾驭复杂的商业环境。106普华永道中国携手来自各行各业的客户,以专业服务加速推动净零排放。我们致力于与组织合作,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无缝整合至企业整体战略与运营中,协助企业制定并实施可行的计划以实现净零排放。我们将共同努力,携手创造负责任的可持续未来。”蔡晓颖蔡晓颖普华永道中国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普华永道中国引领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转型。我们深知,营造社会诚信、建立伙伴关系至关重要,并以此推进共同行动与发挥更大影响力,以助力中国可持续发展重要任务。在国家战略发展规划强调深化改革及拥抱现代化的背景下,我们致力于通过分享技能、知识和资源来扩大影响力;在始终遵守法规要求的同时,加速推进脱碳进程、促进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服务107自然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自然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NFD)咨询:为某公共事业咨询:为某公共事业企业评估自然相关风险企业评估自然相关风险我们协助某客户试用TNFD发布的定位、评价、评估和准备(LEAP)评估模型。通过基准分析,我们携手该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方定位并识别关键的实质议题。我们在TNFD试点评估报告中披露了评估结果,促进该企业针对未来战略及运营与利益相关方开展公开透明的讨论并作出决策。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咨询:为中国某食品咨询:为中国某食品饮料企业识别气候相关风险和饮料企业识别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机遇通过风险评估和情景分析,我们协助客户应对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我们利用影响路径展示企业运营和供应链所面临的物理和转型气候风险,帮助客户识别企业风险管治中的差距。对齐科学碳目标对齐科学碳目标(SBTi):为:为中国某运输企业制定排放目标中国某运输企业制定排放目标我们根据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CDP)报告要求,制定了全方位改进ESG管理的方法。我们的解决方案包括在整个部门范围内开展访谈并收集见解,组织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相关培训并指导客户制定SBT。可持续金融:协助中国某金融可持续金融:协助中国某金融机构提高机构提高ESG投资潜力投资潜力我们协助某客户制定了绿色金融、“双碳”及ESG战略。期间我们与客户密切配合,全面提高其从战略计划制定到管理层积极参与等方面的ESG综合管理能力。ESG尽职调查尽职调查:协助中国某能协助中国某能源企业降低违法违规风险源企业降低违法违规风险我们为某客户开展尽职调查,以评估与其项目相关的所有重大违法行为或重大环境及社会影响。我们根据客户反馈及后续多轮修订,编写尽职调查报告并提出改正建议。ESG数据鉴证:保障某保险公司数据鉴证:保障某保险公司的数据准确性并建立问责制度的数据准确性并建立问责制度我们通过确保数据准确性,提高了客户运营的效率与效益。我们根据符合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要求的ISAE 3000和ISAE3410标准对ESG数据进行鉴证。通过开展调查、评估管理流程和控制措施、审查相关文件,我们识 别 了 潜 在 风 险 并 提 出 改 进建议。ESG报告:协助某报告:协助某电信电信公司加公司加强信息披露强信息披露我们协助客户编制并完善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使其符合GRI要求、香港交易所上市规则附录27的规定以及ESG评级机构的期望,帮助利益相关方了解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表现,助力客户缔造电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典范。ESG评级:协助某基础设施企评级:协助某基础设施企业提升业提升ESG评分和绩效评分和绩效我们协助客户提升ESG评分和绩效,并优化问责制度。为满足DJSI、CDP和HKQAA等评级要求,我们利用一系列数据库和工具识别管理提升要点,同时就如何提高可持续发展绩效举办了相关研讨会并提出建议。客户案例精选客户案例精选107108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们齐心协力,为自身、客户、政府和社会带来积极改变,共同解决最重大且最复杂的挑战。我们的团队以行业为主导,以客户为中心,基于普华永道全球化、多领域的行业经验提供专业服务。108我们与客户紧密合作,助力其稳步推进战略与转型。通过调整客户的业务布局及气候与可持续发展优先事项,我们帮助客户实现加速增长,打造面向未来的业务模式。我们的净零转型服务涵盖治理、风险和财务,以及技术、劳动力与技能。净零转型净零转型我们与客户和伙伴合作,评估气候和可持续发展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并采取行动适应、建立并提高韧性。我们把握机会,帮助商界、社区和生态系统提升适应力并塑造韧性,同时兼顾效率与可持续发展成果。我们的目标是合作共赢,包括与众多利益相关方共同努力,提供变革性项目,以建立生态系统的韧性。风险、韧性和适应力风险、韧性和适应力我们正与经济领域的主要参与者合作,通过组成强大的联盟、更环保的投资和更高效地利用可再生能源,为充满韧性的未来提供动能。这包括发展可持续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以及建立从绿色矿产到金融机构的支持性生态系统。能源转型能源转型109我们利用自身经验,帮助企业评估和管理其运营对环境和所在社区的影响。基于对这些影响的充分了解,客户可以改善企业战略与日常运营,最终实现财务业绩的提升。可持续供应链可持续供应链我们帮助客户满足监管机构、投资者和评级机构对ESG的期望,根据监管要求编写ESG报告,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为ESG数据提供鉴证。可持续报告与鉴证可持续报告与鉴证我们就可持续资本和投资战略、政策制定、影响衡量和报告等问题,向注重影响力投资的领先金融机构提供建议。我们能够满足客户期望,助其管理投资中的可持续风险,并抓住新机遇。可持续资本可持续资本我们与各级政府和公共部门合作,帮助客户制定并实施措施,高效应对不断变化的政治和商业环境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可持续城市可持续城市109110与广泛市场和社会各界分享专业与广泛市场和社会各界分享专业知识知识我们引导对话与交流,与社会各界开展意义深远的讨论。我们分享专业知识,共创解决方案,切实解决重要问题。我们为实现目标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包括主办并参与各种会议、研讨会和活动,以及与政府、企业和社区领袖积极对话。ESG星分享星分享普华永道中国始终致力于引导有关可持续发展关键议题的交流。我们通过信息共享平台传播知识,并联动ESG专家、行业领袖、投资机构以及国内外组织等合作伙伴。我们还顺势推出全面、综合的线上交流平台 普华永道中国“ESG星分享”。该平台聚焦可持续城市发展、绿色园区建设、可持续投资、绿色金融和全球趋势等广泛的ESG主题,针对案例研究进行讨论,共建ESG领域生态圈,塑造可持续发展行业新标杆。例如,我们与供应商深入探讨企业如何实现范围3供应链脱碳,分析其对商业生态系统和价值链的影响,帮助供应商识别气候相关的风险和机遇。111重点研究重点研究我们关注国家优先发展的领域,并开展ESG研究,为企业提供符合中国国情的见解。以下是我们近期针对“十四五”规划目标所做的研究一览:机遇之城系列特别机遇之城系列特别篇篇 深港融合,共促深港融合,共促两地发展两地发展促进促进“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倡倡议绿色发展:发挥金融议绿色发展:发挥金融和技术的作用,推动低和技术的作用,推动低碳基础设施建设碳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路径:可持续发展城市路径:上海与香港地区的探索上海与香港地区的探索区域性银行可持续区域性银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制胜之道系高质量发展制胜之道系列:数字化转型列:数字化转型普华永道中国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共同发起的思想领袖系列报告,旨在研究中国城市化发展。本报告紧扣中国“十四五”规划,着重介绍城市群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如对全国GDP的积极影响等。普华永道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联合发布行业洞察报告,探讨了低碳技术、金融企业、金融工具和政策环境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绿色发展中的相互作用。本研究概述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展望,并为香港和上海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四条路径。为区域性银行数字化转型提供详细的实用指导,强调区域经济发展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112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供应链脱碳激励事会供应链脱碳激励措施措施世界经济论坛加速推世界经济论坛加速推进适应气候变化的商业进适应气候变化的商业行动白皮书行动白皮书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及其对企业的意义及其对企业的意义你的投资是否有助于你的投资是否有助于实现公正转型实现公正转型?由普华永道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联合发布,介绍了各类激励供应链脱碳的措施以及供应链减碳将如何帮助净零。该研究报告介绍了应对气候风险和机遇、采取气候变化适应行动的实施框架,强调了降低气候变化负面影响和加速气候韧性发展的重要性。普华永道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联合发布本报告,介绍了昆明 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GBF)中与企业最为相关的内容,并提供了实现框架目标的方法案例。本研究阐述了金融机构如何根据净零承诺平衡投资组合,同时管理其对人类、地球及利润的影响。气候技术报告气候技术报告克服气候技术投资的克服气候技术投资的惰性惰性香港上市公司可持续香港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趋势调研报告发展趋势调研报告专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专业技术教育与培训(TPET):):培养未来培养未来人才人才中国企业需及时洞悉中国企业需及时洞悉ISSB可持续性信息披露可持续性信息披露准则的细则要求准则的细则要求该普华永道第三份年度气候技术现状报告着重强调了为减排潜力最大的技术提供早期资金支持的紧迫性。介绍了在极端气候灾害增加和社会经济变化加剧的背景下,香港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趋势。总结香港地区专业技术教育与培训(TPET)的趋势和最新发展,并说明普华永道中国为满足职场学习和培训需求而采取的措施与作出的贡献。本实用指引概述了国际可 持 续 准 则 理 事 会(ISSB)披露准则中适用于中国企业的详细要求。112113近年来,中国对数据隐私和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这体现在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多项数据保护法律的实施上。我们也意识到这些议题在日益数字化的社会中的重要性,因此我们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以合法可信的方式处理数据,确保有效和安全地执行数据管理。多年来,我们不断加强数据管治与管理,以支持可持续业务生态系统,同时积极影响我们的客户,增强其数据的可信度。为最大限度地提高业务活动的效率与效益,我们建立了完善的数据管治系统,并配套制定了一系列明确的程序。通过这些程序,我们的员工可借助相关流程和技术协同工作,由此构建出一套完善、合规的数据管理系统,以有效确保员工、客户和利益相关方的数据保密、完整及可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机制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机制普华永道中国制定了完善的信息安全制度,通过执行相关程序来保护信息系统及员工、客户和利益相关方的数据安全。我们的相关政策和控制措施为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指引,同时通过建立组织架构和采取技术控制措施降低非法入侵的风险。我们高度重视信息保密,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我们采取强有力的安全措施,以保护个人数据隐私及其合法权利。我们遵守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合同义务。为确保建立稳健的网络安全底层机制,普华永道中国全面使用先进的网络安全工具和应用程序,保护公司和客户数据免受各种威胁和风险。依托这些工具和应用程序,我们优化了访问控制、用户识别、恶意活动阻截等功能,保护系统和内部基础设施免受外部威胁,从而进一步维护了客户数据和运营环境。强化网络安全意识强化网络安全意识,提高数据能力提高数据能力我们采取必要措施以提高合伙人和员工对网络和数据风险的认识与关注。我们为员工量身定制网络安全培训,以加强员工对安全风险、尤其是网络钓鱼和网络诈骗事件的了解。我们强制要求合伙人和员工必须完成与网络安全风险和数据安全相关的年度培训。我们要求员工必须合规行事,熟悉安全违规行为或事件的上报流程,以确保公司尽早识别和控制这类风险。我们力求达到最高、最严格的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标准,为客户提供一流服务。我们致力于获得各 类 国 际 标 准 及 中 国 监 管 体 系 的 认 证,如ISO27001、ISO9001、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三级等,持续提升数据管理能力。建立数据信任建立数据信任我们深知制定全面数据管理战略的重要性。我们的目标是推动广泛的数据治理和创新,为企业、环境和社会带来互惠互利的成果。我们搭建了普华永道中国的数据管理系统,帮助客户提高数据可信度,支持其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始终保持竞争力。数据隐私及网络安全114114首席数据官首席数据官(CDO)调研调研在客户、利益相关方和商业合作伙伴的支持下,我们发布了2022年首席数据官研究报告,以更好地促进社会与企业对该角色职责和关注重点的理解。2022年,多数行业和地区的CDO任命人数激增。我们的调研涵盖了有关首席数据官的崛起和数据创新的价值等多个主题。调研结果显示,配备了首席数据官的公司在收入和盈利能力方面实现了更高相对增长率,尤其是公用事业、房地产和能源行业。研究洞察研究洞察数据作为现代经济引擎,我们深知其对业务的重要性。为帮助企业了解并应对新的数据需求和数据问题,我们开展研究,提供涵盖各类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问题的见解。其中包括:解读新版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了解网络攻击的大趋势;培养进攻性思维以提高网络安全防御能力。重点活动重点活动我们开展一系列有关数据隐私和数据安全的活动,以在快速迭代更新的网络安全环境中保持优势。作为提高数据安全意识的一大重要举措,我们在香港举办了主题为“合力保护”的2022 HackaDay网络安全峰会。PwCHackaDay已连续举办六年,旨在培养下一代网络技术人才,为相关优秀人才未来投身网络安全领域建设打好基础。此外,在2022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我们向更广泛的人群宣传了与数据保护相关的潜在风险和机遇。同年5月,我们与贵州省数据流通交易服务中心合作,研究数据资产定价体系,并发布了数据资产价值与数据产品定价新思考白皮书。10治理构筑信任,创造长期价值115116普华永道中国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依照本事务所的治理机构,即合伙人委员会通过推荐方式选举产生,任期四年,并接受合伙人委员会监督。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负责战略方向和整体管理,并由负责管理本所的管理委员会提供支持。合伙人委员会是本事务所的治理机构,职责包括就合伙人所关心的问题向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提出建议,审查管理层在决策中所采用的程序,并监督合伙人收入制度流程。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是合伙人委员会的固定成员;其他成员经选举产生,任期四年。合伙人委员会每年召开约12次会议,会议均由召集人主持并管理议程。每次会议均包括一个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不列席的非公开议程。合伙人委员会的成员同时可能身兼外部职务或义务,如在相关行业协会及委员会、社会服务机构及社会组织等担任职务。委员会成员除具备学科、行业、相关技术专长之外,在环境、社会及治理(ESG)议题,包括人力资本和社会机遇、气候变化、自然资源和可再生能源、商业道德和公司治理领域也有资深的经验和能力。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赵柏基副主席 负责商业服务与人力资源蔡楚清副主席 负责战略、市场与创新杨伟志审计部主管合伙人李丹咨询与数智重塑主管合伙人吴家裕税务及中区市场主管合伙人黄佳中国市场主管合伙人梁伟坚ESG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蔡晓颖中国南部市场主管合伙人,中国区域经济集群主管合伙人张立钧中国北部市场主管合伙人,多样性主管合伙人周星首席风险官伍智杰首席财务官崔志义首席运营官何奕首席人才官Ewan Clarkson普华永道中国管理委员会普华永道中国管理委员会治理原则117普华永道中国企业风险管理普华永道中国企业风险管理普华永道中国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审查和批准年度企业风险管理最高风险。作为战略风险管理流程的一部分,管理委员会下设的战略风险委员会经管理委员会授权负责进行最高风险的讨论和认定,同时监督内部的风险控制政策和程序。管理委员会将进一步审查、讨论和批准最高风险。首席风险官作为企业风险管理负责人,负责审查和分析企业内部和各业务线、部门层面的风险评估。首席风险官也对业务线、部门及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方进行访谈,以此整理和评估风险化解前后的影响和风险概率,并识别出最高风险,供战略风险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审查、讨论和批准。多数的风险责任人属于管理团队成员,例如管理委员会成员、业务部门主管、职能部门主管。他们有责任识别各自领域的风险和重大行动,从而主导推进企业风险管理。普华永道中国采取严格的企业风险管理方法,持续识别具有潜在影响的最高风险。风险与机遇监督随着世界形势日趋复杂,商业环境中既存在熟悉的风险,也会随时出现新风险。我们致力于通过识别、管理和规划,降低自身业务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伍智杰伍智杰普华永道中国首席风险官1182023财年企业风险管理最高风险财年企业风险管理最高风险最高风险最高风险描述描述监管在我们践行使命的进程中,未能让更多利益相关方群体有建设性地参与,将影响我们对监管议程的配合,增加监管变更的风险,从而阻碍可持续运营的推进。全球成员机构相互关系和社会信任(包含两方面的风险:(1)全球成员机构相互关系与一致性;(2)社会风险与信任)未能:迫于外部环境中各地区和国家之间优先事项相互冲突的压力,未能采取协同行动;预测、理解并回应市场及社会的期望与关切,未能参与更广泛的社会议程。这将削弱公众对我们专业能力及业务水准的信任度,同时危及品牌形象和价值。重新布局人力资源(包含两方面的风险:(1)人力资源;(2)使命、价值观和行为)未能:吸引、保留并培养符合要求的人才以迅速调配资源,抓住机遇,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为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如自动化趋势)制定适宜的应对计划,并培养未来的领导人才;将我们的使命融入战略规划之中,并在制定业务模式和决策时贯彻能够支撑企业使命和战略规划的价值观与行为。这将阻碍我们实现战略目标,同时导致普华永道全球成员机构和品牌面临声誉风险。技术(包含三方面的风险:(1)颠覆性技术的影响;(2)技术韧性和可用性;(3)信息和网络安全)未能:针对颠覆性技术的影响提前布局并作出响应,如快速、灵活地向市场推出新的服务和解决方案;管理好关键系统的可用性,影响我们服务客户和管理自身业务的能力;管理好公司或其他第三方的信息安全,导致成员机构全球网络在法律、声誉和品牌方面受损。数据管理及安全未能按照最高合规和监管标准管理和维护自身、客户或第三方数据,使普华永道保护和管理数据的能力受到质疑。客户及服务质量项目成果未能通过客户验收或未能成功续约,现有服务和新服务管理或服务质量方面出现重大失误,对多个国家的业务乃至整个成员机构全球网络产生影响。119最高风险最高风险描述描述黑天鹅及绿天鹅事件(包括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潜在的气候灾害等)未能从以下方面为可能影响成员机构全球网络的事件作好准备:及时响应/灾难响应;声誉受损或潜在的宏观经济影响,如监管变化;造成宏观经济动荡的环境事件,如流行病。合规性及独立性(包含两方面的风险:(1)合规性;(2)独立性)未能管理及遵从:外部独立性要求和/或有效应对独立性法规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在尝试开拓新业务时无法满足不断变化的监管期望;法律和专业要求,包括当地政策和标准,从而招致监管处罚和/或重大利益冲突。战略执行未能彻底执行成员机构网络的核心战略要素,例如成员机构无法同时执行多个优先事项,导致无法维持品牌形象并满足客户期望。气候未能评估并考量气候变化对成员机构全球网络的影响并作好准备,包括:物理风险和业务中断的影响;转型风险对部分客户、行业、经济体和我们业务的影响;未能履行对成员机构全球网络的气候相关承诺。投资未能对未来有增长潜力的领域进行充分投资并对现有服务进行再投资。120普华永道重视培养员工遵循严格的道德操守,以专业执业,以诚信经营。我们对所有新入职员工开展道德诚信、合规性和独立性培训,并对所有员工进行年度培训和审核。普华永道行为准则普华永道行为准则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设定通用框架,让我们按照期望的方式开展业务,作出正确决定。认识、理解并践行普华永道行为准则是作为普华永道专业人士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必须的坚持。该准则适用于所有普华永道的员工及合伙人,利益相关方可通过我们的网站访问及下载准则内容。独立性独立性作为审计师及其他专业服务的提供者,我们始终坚持客观、诚信和专业执业的基本原则。对审计及鉴证服务客户而言,独立性是上述所有要求的基石。遵守独立性及相关原则是我们服务客户和资本市场的保证。道德与诚信121举报举报机制机制普华永道致力于营造安全和相互尊重的工作环境,让员工发挥潜能,并在与同事、客户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互动中始终保持最高水平的诚信标准和专业精神。我们开设的行为准则热线可供所有普华永道员工及其他外部利益相关方咨询或报告任何可能的道德或诚信问题。我们对所有报告的问题严格保密,并妥善处理。此外,普华永道制定了反报复政策,确保所有诚信举报事实或涉嫌违反行为准则行为的举报者免遭任何形式的报复。反腐败反腐败普华永道反对任何形式的腐败,深谙在商业关系中作出明智选择的重要性。普华永道制定了全面的政策、指导制度和流程以防范贿赂和腐败,并要求所有员工(包括新入职)每年进行包含反腐败、反贿赂在内的道德及合规培训,且定期向员工发布更新内容。我们每年进行合规检查,以评估对反腐败、反贿赂及普华永道全球网络的其他合规标准、本地政策及指南的遵守情况。12211关于本报告122123编制方法和准则编制方法和准则本报告依据世界经济论坛(WEF)国际工商理事会(IBC)制定的利益相关者理念指标和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编制而成,并参考了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 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披露一般要求和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 气候相关披露的相关理念。普华永道中国支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本报告亦重点介绍了我们为被列为高优先级的其中五个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报告范围报告范围本报告涵盖普华永道中国于2022年7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期间在中国内地、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业务经营活动。反馈反馈普华永道中国乐意倾听和了解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欢迎各界对本报告及其所载的可持续发展表现提出建议。联系我们联系我们Douglas Johnson 普华永道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总监邮箱: 12312412绩效数据124125125雇佣合约类型雇佣合约类型女性女性男性男性总计总计长期15,6459,00424,649临时6833191,002总计16,3289,32325,6512023财年不同雇佣合约类型(长期与临时)的平均员工总数(按性别)财年不同雇佣合约类型(长期与临时)的平均员工总数(按性别)2023财年不同雇佣合约类型(长期与临时)的平均员工总数(按地区)财年不同雇佣合约类型(长期与临时)的平均员工总数(按地区)雇佣合约类型雇佣合约类型中国内地中国内地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总计总计长期19,9934,5589824,649临时86213911,002总计20,8554,6979925,6512023财年不同雇佣类别(全职与兼职)的平均员工总数(按性别)财年不同雇佣类别(全职与兼职)的平均员工总数(按性别)雇佣类别雇佣类别女性女性男性男性总计总计全职16,2659,29725,562兼职632689总计16,3289,32325,6512023财年不同雇佣类别(全职与兼职)的平均员工总数(按地区)财年不同雇佣类别(全职与兼职)的平均员工总数(按地区)雇佣类别雇佣类别中国内地中国内地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总计总计全职20,8104,6539925,562兼职4544089总计20,8554,6979925,651注1 数据不包括未申报性别和年龄的员工。人力数据绩效总表注11262023财年员工(以职能类别、性别和年龄为划分依据)财年员工(以职能类别、性别和年龄为划分依据)职级职级职能职能女性女性男性男性30岁以下岁以下30至至50岁岁50岁以上岁以上合伙人客户服务39.3.7%0.0q.9(.1%业务支持14.1.9%0.0(.2q.8%总监客户服务48.4Q.6%1.7.87.5%业务支持69.40.6%0.0T.2E.8%高级经理客户服务56.9C.1%0.1.8%3.1%业务支持75.9$.1%0.0y.3 .7%经理客户服务59.7.3.4w.2%0.4%业务支持72.7.3%2.6.3.1%高级职员客户服务62.17.9i.70.2%0.1%业务支持70.3).7.6t.4.0%职员客户服务68.02.0.3%3.7%0.0%业务支持76.1#.9W.2.8%2.0%行政业务支持46.3S.7.8U.2&.0 23财年新员工人数及比例(依据年龄、性别和地区划分)财年新员工人数及比例(依据年龄、性别和地区划分)中国内地中国内地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女性男性女性男性女性男性30岁以下岁以下3,1421,426496405151035.44.94.04.89.2).60至至50岁岁3663959496107.9.7.7.1%8.3%0.0P岁以上岁以上316610001.7%7.1%2.3%7.0%0.0%0.0%总计总计3,5111,837596511161025.7%.6#.0$.3).0.8 23财年员工流失数量和流失率(按年龄、性别和地区为划分依据)财年员工流失数量和流失率(按年龄、性别和地区为划分依据)注注2中国内地中国内地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女性男性女性男性女性男性30岁以下岁以下1,7608819.8!.6).70.36.68.40至至50岁岁6945381932022315.0.7.0%.5.6).8P岁以上岁以上0.7%8.4.9.9!.1%0.0%总计总计2,4731,438658572171618.1 .0%.3.20.96.4%注2 上表所示员工流失率仅限于正式员工。127128普华永道中国管治机构构成普华永道中国管治机构构成女性女性男性男性30岁以下岁以下30至至50岁岁50岁以上岁以上合伙人委员会6(46.2%)7(53.8%)-4(30.8%)9(69.2%)管理委员会2(14.3%)12(85.7%)-2(14.3%)12(85.7%)2023财年员工人均正式培训小时数(按职能类别和性别为划分依据)财年员工人均正式培训小时数(按职能类别和性别为划分依据)注注3职级职级职能职能女性女性男性男性总计总计合伙人客户服务33.732.633.0业务支持13.413.213.2总监客户服务31.819.025.1业务支持11.46.29.8高级经理客户服务38.233.136.0业务支持13.69.212.5经理客户服务52.852.652.8业务支持11.97.810.7高级职员客户服务65.165.565.2业务支持7.58.17.7职员客户服务107.0112.6108.8业务支持9.58.69.3行政业务支持5.74.15.1注3上表所列数据不包括外部课程、会议或未跟踪的在职学习、指导和辅导。平均培训时间仅限于正式员工,不包括临时工和非正式员工。吨二氧化碳当量吨二氧化碳当量2019基准财年基准财年12020财年财年12021财年财年12022财年财年12023财年财年自基准年自基准年以来的变化以来的变化范围范围1直接排放直接排放自有车辆的温室气体排放(吨二氧化碳当量)-32%范围1排放总计(吨二氧化碳当量)-32%范围范围2间接能源排放间接能源排放外购电力的温室气体排放2(吨二氧化碳当量)27,51726,82626,56924,28824,946-9%外购热能的温室气体排放(吨二氧化碳当量)2,4743,1743,2673,1392,456-1%基于市场的范围2排放总计(吨二氧化碳当量)19,68720,2043,2673,1392,456-88%基于位置的范围2排放总计(吨二氧化碳当量)29,99130,00029,83627,42727,402-9%可再生能源发电百分比377000%范围范围3其他间接排放其他间接排放 商务差旅商务差旅差旅飞行的温室气体排放(吨二氧化碳当量)38,75924,40918,75813,64719,652-49%差旅住宿的温室气体排放(吨二氧化碳当量)30,49517,36221,38423,22123,246-24%其他陆路交通的温室气体排放(吨二氧化碳当量)7,7596,4176,9736,9706,879-11%商务差旅出行排放总计(吨二氧化碳当量)77,01348,18847,11543,83849,777-35%基于市场的能源及差旅温室气体排放总计基于市场的能源及差旅温室气体排放总计3(吨二氧化碳当量)(吨二氧化碳当量)96,80368,45750,45147,04752,303-46%基于位置的能源及差旅温室气体排放总计基于位置的能源及差旅温室气体排放总计3(吨二氧化碳当量)(吨二氧化碳当量)107,10778,25377,02071,33577,249-289环境数据1301.由于将排放换算系数与普华永道全球报告方法统一,并扩充源数据以提高报告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该财年报告的数据已被重述。2.所披露的外购电力包括用于空调的电力消耗。3.能源及差旅温室气体排放总计包含范围1、范围2和范围3商务差旅的排放量。4.外购商品和服务供应商排放量包含温室气体议定书范围3中第1类和第2类(外购商品、服务和资本商品)的排放量。数据自2022财年开始收集和报告,并使用基于采购金额的方法进行估算。5.指每个财政年度通过购买支持经核实已减排或清除的碳信用额度来补偿的排放量。吨二氧化碳当量吨二氧化碳当量2019基准财年基准财年12020财年财年12021财年财年12022财年财年12023财年财年自基准年自基准年以来的变化以来的变化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基于市场的能源及差旅人均温室气体排放总量3(员工人均二氧化碳当量)5.13.42.42.02.0-60%基于位置的能源及差旅人均温室气体排放总量3(员工人均二氧化碳当量)5.73.93.63.03.0-47%范围范围3其他间接排放其他间接排放 外购商品及服务外购商品及服务外购商品和服务供应商排放总计4(吨二氧化碳当量)-160,351147,563外购商品和服务供应商中设定科学碳目标的比例(以排放量计)8%其他其他价值链之外的减排:通过购买碳信用额对排放量进行补偿5(吨二氧化碳当量)31,48123,55925,17319,326 52,30413013气候内容索引131132气候内容索引披露建议披露建议参阅章节参阅章节治理治理董事会对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的监督管理层在评估和管理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方面所起的作用气候相关信息披露气候治理战略战略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气候相关风险与机遇对业务、战略和财务规划的影响不同气候相关情景下的战略韧性气候相关信息披露战略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气候相关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流程气候相关风险的管理流程将气候相关风险的识别、评估和管理纳入整体风险管理气候相关信息披露风险管理指标和目标指标和目标评估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时使用的指标范围1、范围2和范围3温室气体排放管理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所使用的目标以及对照目标的绩效气候相关信息披露指标和目标133温室气体数据方法有关温室气体数据披露的详细信息,请参阅绩效数据章节。组织边界组织边界普华永道中国采用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定义的“运营控制”法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组织边界包括普华永道位于中国内地、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办公室,以及在中国内地、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工作的普华永道员工(包括受聘于其他普华永道成员机构但任职于中国内地、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员工)。组织边界不包括:转租给其他实体的普华永道办公空间;位于中国内地、香港特别行政区或澳门特别行政区但由其他普华永道成员机构持有或控制的经营单位(如合营企业和离岸经营单位);虽在中国内地、香港特别行政区或澳门特别行政区受聘但常驻这些地区以外的普华永道员工;以及经营上暂时受普华永道的破产程序或其他业务部门控制的企业(考虑到这类企业的数据无法收集)。报告范围报告范围普华永道中国将所有直接(范围1)和间接能源(范围2)排放纳入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我们的报告范围还包括我们在业务运营中产生的部分其他间接(范围3)排放。2021财年,普华永道在全球范围内承诺实现2030年净零排放目标。这要求我们将范围1、范围2和范围3商务差旅的绝对排放量减少50%,并促使供应链与我们的近期科学碳目标保持一致。因此,普华永道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在范围上与我们经过验证的近期科学碳目标一致,涵盖了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最主要排放源。报告原则和框架报告原则和框架在核算温室气体排放量时,我们按照以下准则进行报告: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企业核算与报告标准(2004年)(简称“温室气体核算体系”),由世界资源研究所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共同编制;ISO 14064-1:2018 温室气体第一部分:组织层次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和报告的规范及指南。普华永道中国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发布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含2015年1月的范围2指南),采用基于位置和基于市场的方法报告范围2排放。温室气体计算方法温室气体计算方法普华永道中国采用权威机构发布的业务活动排放因子指南,以量化温室气体排放量。消耗量数据通过发票、供应商提供的报告(如物业管理公司和商旅服务供应商)以及内部生成的消耗量报告(如费用报销单)等重要数据源进行收集。若无法获取实际数据,则采用其他可靠外部来源提供的最佳可用信息估算排放量。134我们报告的排放量与普华永道全球网络报告的总排放量之间可能会存在一定差异。差异原因包括:在中国披露信息所使用的具体排放因子或其他因子与普华永道全球网络所使用的同类因子不同(例如,对于本地拥有的车辆,我们选择根据车型或车辆大小采用更加精确的排放因子,而普华永道全球网络则采用平均值进行报告);普华永道中国选择纳入排放清单的范围3排放源的涵盖范围存在差异(例如,我们纳入了租用班车的排放量);普华永道全球网络在编制报告时的数据可用性造成的差异。排放因子排放因子在适用的情况下,普华永道中国采用国际公认权威机构最新发布的温室气体排放因子,并在必要时辅以各地当局规定的其他温室气体排放因子。包括:国际能源署(IEA);英国能源安全和净零排放部,以及英国商业、能源和产业战略部(BEIS,前身为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工业其他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鉴证鉴证我们报告中的所有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已经过独立第三方鉴证,鉴证范围覆盖范围1、范围2和范围3的商旅出行。2023财年第三方鉴证机构提供了合理水平的保证。重新计算和重述重新计算和重述根据报告的披露原则,我们会尽力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如因相关数据收集困难而需进行估算的数据,我们将在本报告的温室气体数据表内对各类排放的数据源进行明确说明。我们力求确保报告数据的准确性,并为此制定相应流程。对往年的更新数据,如其与先前披露的数据之间存在超过5%的差异,我们则考虑重述数据。该原则适用于温室气体数据表所示的各项报告排放源,而非总排放量。完成重述后,我们将在数据说明栏内提供重述相关的详细信息。如纳入新的排放源,则上年度数据需根据温室气体核算体系进行重述。另外,无论会否引起消耗量数据的变更,排放因子更新后也可能需进行重述。根据我们的净零排放报告要求,我们于2023财年重述了2019财年以后的所有往年温室气体数据,并按照我们经验证的近期科学碳目标来确定基准和年度排放量。14世界经济论坛利益相关者理念指标内容索引135136议题议题指标指标阐释阐释报告部分报告部分治理宗旨治理宗旨宗旨陈述宗旨应当是企业为解决经济、环境和社会问题提出方案的方式表述。企业宗旨应当是为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关于普华永道中国以宗旨为导向的管理企业如何将宗旨纳入公司发展战略、政策和目标。关于普华永道中国治理机构的水准治理机构的水准治理机构的构成最高治理机构及其委员会的构成:与经济、环境和社会主题相关的能力和素质;执行或非执行;独立性;治理机构人员的任期;每位成员其他重要职位的数量和承诺以及承诺的性质;性别;来自弱势群体的代表情况;以及利益相关方的代表情况。治理绩效数据利益相关者合作利益相关者合作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实质性问题对关键利益相关者具有实质性影响的主题清单;这些主题是如何确定的;利益相关者如何合作。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方针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反腐败1.接受过反腐败政策和程序培训的治理机构成员、员工和业务伙伴(按地区划分)。a)在本年度确认、但与往年相关的腐败事件的数量和性质。b)在本年度确认、但与今年相关的腐败事件的数量和性质。2.探讨行动倡议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情况,改善整体的运营环境和文化,实现有效反腐。治理普华永道网络2023年世界经济论坛利益相关者理念指标报告受保护的道德建议和报告机制针对下列问题的内外部机制的描述:1.寻求关于道德行为、合法行为和组织诚信的建议。2.报告关于不道德行为、不合法行为和组织失信行为的相关问题。行为准则风险和机会监督风险和机会监督将风险和机遇纳入业务流程披露公司具体面临的实质性风险和机会,而不是普遍意义上的行业性风险;公司对这些风险的偏好;这些机会和风险的长期演变过程;以及公司针对这些变化采取的对策。应当将这些机会和风险纳入重大的经济、环境和社会议题,包括气候变化和数据治理。治理气候相关信息披露1.治理原则137议题议题指标指标阐释阐释报告部分报告部分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对于所有相关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和含氟气体),以二氧化碳当量吨数来报告温室气体议定书范围1和范围2的排放情况。估算和报告重要的上下游排放情况(酌情报告温室气体议定书范围3的排放情况)。气候内容索引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执行情况充分执行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小组(TCFD)的各项建议。如有必要,披露至多三年内的实施情况。披露企业是否已经制定或承诺制定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助力实现巴黎协定提出的目标,即在工业前水平的基础上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甚至是1.5摄氏度以内,在2050年之前实现净零排放。气候相关信息披露与巴黎协定保持一致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确定和报告有时限、基于科学的减排工作的进展,并依据巴黎协定的目标 在工业前水平的基础上,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甚至1摄氏度以内。包括要明确一个在2050年之前的具体日期,在这个日期之前将实现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并在适用的情况下,报告根据科学减碳倡议组织提供的方法实现的中期减排目标。如果使用了替代性方法,请披露所使用的计算目标的方法及其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依据。环境自然损失自然损失土地使用和生态敏感性报告在保护区和/或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内或邻近这些区域的范围内拥有、租赁或管理的建筑物数量和占用面积(公顷)。环境淡水供应淡水供应用水紧张地区的用水量和取水量报告实质性运营情况:取水量的百万公升数、用水量的百万公升数、取水量和用水量在高或极高基准水压地区的比重(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Aqueduct水风险地图分析工具)。在适用的情况下预测和报告整个价值链(上下游)的上述信息。普华永道不开展取水工作,用水仅限日常运营需要,并已采取措施,尽可能减少办公用水量。北京、长沙、成都、大连、杭州、合肥、济南、青岛、上海、沈阳、苏州、天津、无锡、西安和郑州的办公室位于世界资源研究所开发的“水道”水风险地图所标注的缺水或极度缺水地区。2.地球138议题议题指标指标阐释阐释报告部分报告部分尊严和平等尊严和平等多元和包容按照年龄组别、性别和其他多元化指标(如种族等),报告每一类员工数量的百分比。绩效数据薪酬平等在性别、年龄以及LoS、职级和员工类型领域,按照主要的运营地点划分,报告每一类员工基础工资和薪酬的比例。员工工资水平1.报告初级职位男女员工标准工资和当地最低工资的比例。2.报告首席执行官年薪和其他所有员工中位数年薪的比例。1.不适用2.普华永道中国不披露本指标童工和强迫劳动风险对被认为有使用童工、强迫和强制劳动等重大风险的运营行为和供应商进行解释。此等风险可能和下列因素有关:a)运营类型(比如制造工厂)和供应商类型。b)存在运营和供应商风险的国家或地区。人权声明第三方行为准则健康与福祉健康与福祉健康安全1.工伤导致的死亡人数和死亡率;高等级工伤事故(除了死亡之外);可记录工伤;工伤主要类型;以及工时数。2.解释组织如何帮助就业人员获得非职业医疗和保健服务,以及为员工和工人提供的医疗范围。1.员工的安全和福祉是重中之重。普华永道开展的业务几乎不会对员工造成安全影响。在2023财年,普华永道有九起轻微工伤事故的报告。2.绩效数据面向未来的技能面向未来的技能提供的培训1.按照性别和员工类别,提供报告期内该组织平均每位员工接受的培训时长(总的培训时长除以员工数量)。2.平均每位员工的培训和发展开支(总的员工培训开支除以员工数量)。1.绩效数据2.普华永道中国不披露本指标3.人类139议题议题指标指标阐释阐释报告部分报告部分就业和财富创造就业和财富创造雇佣数量和就业率1.按照年龄、性别、其他多元指标和地区,报告年度内新聘员工的总数和占比。2.按照年龄、性别、其他多元指标和地区,报告年度离职员工数量和占比。绩效数据经济贡献1.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报告产生和分配的直接经济价值,要覆盖组织全球运营的基本组成部分,最好按照下列各项分类:a.营收b.运营成本c.员工工资和福利d.向资本提供者支付的金额e.向政府支付的金额f.社区投资2.从政府获得的资金支持:报告期内组织从任何政府获得的支持资金。1.2022年度信息:会计师事务所基本信息2.我们在2023财年期间未收到政府提供的任何实质性或重大款项。金融投资支出1.报告资本支出减去折旧的金额,同时提供公司投资战略描述。2.股份回购和分红支付,同时提供公司股东资本回报战略。由于普华永道系私营并由各自独立的法律实体组成的网络,因此该指标不适用。产品和服务创新产品和服务创新研发总支出与研发相关的总成本。尽管过去一年的经济挑战有所升级,普华永道中国仍坚持优先投资创新业务。继2022财年投资逾18亿人民币,我们于2023财年又追加投资逾20亿人民币,用于新晋升合伙人、技术成本和业务发展上,以便更好地为客户、员工、普华永道和社会缔造持续成就。社区和社会活力社区和社会活力纳税总额公司在全球范围的纳税总额,包括企业所得税、财产税、不可抵扣的增值税和其他销售税、雇主承担的工资税和给公司带来成本的其他税种(按税种类别列示)。2023年全球透明度报告4.繁荣发展14015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内容索引140141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内容索引内容索引使用说明使用说明普华永道中国在2022年7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符合GRI标准编制报告。适用的适用的GRI 1GRI 1:基础 2021GRI 2:一般披露一般披露20212023财年应对措施与参考资料财年应对措施与参考资料组织及其报告做法组织及其报告做法2-1 组织详细情况关于我们我们的组织架构法律实体办公室2-2 纳入组织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实体关于我们2-3 报告期、报告频率和联系人此报告覆盖的期间为2023财年(2022年7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每两年编制完整报告,每年于普华永道官方网站发布摘要更新。发布日期:2023年12月11日。关于本报告2-4 信息重述气候内容索引2-5 外部鉴证气候内容索引 鉴证活动和工作者活动和工作者2-6 活动、价值链和其他业务关系行业专业服务环境 供应商协作关于普华永道中国转型2023财年,我们的活动、服务和价值链无重大变化。2-7 员工绩效数据2-8 员工之外的工作者不适用于普华永道中国。142GRI 2:一般披露一般披露20212023财年应对措施与参考资料财年应对措施与参考资料管治管治2-9 管治架构和组成治理2-10 最高管治机构的提名和遴选治理2-11 最高管治机构的主席治理2-12 在管理影响方面,最高管治机构的监督作用治理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方针2-13 为管理影响的责任授权治理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方针2-14 最高管治机构在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作用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方针2-15 利益冲突行为准则2-16 重要关切问题的沟通治理2-17 最高管治机构的共同知识治理2-18 对最高管治机构的绩效评估出于保密限制未予报告。2-19 薪酬政策普华永道香港透明度报告出于保密限制未予充分报告。2-20 确定薪酬的程序出于保密限制未予报告。2-21 年度总薪酬比率出于保密限制未予报告。战略、政策和实践战略、政策和实践2-22 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声明主席致辞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方针2-23 政策承诺行为准则人权声明第三方行为准则2-24 融合政策承诺行为准则2-25 补救负面影响的程序行为准则2-26 寻求建议和提出关切的机制行为准则2-27 遵守法律法规报告期内,普华永道未因违反法律法规而造成金钱损失。2-28 协会的成员资格关于普华永道中国利益相关方参与利益相关方参与2-29 利益相关方参与的方法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方针2-30 集体谈判协议普华永道员工在中国内地、香港特别行政区或澳门特别行政区未使用集体谈判协议。签订个人雇佣合同的普华永道员工享有高于最低法定标准的待遇,薪酬也与市场水平相当。143GRI 3:实质性议题实质性议题20212023财年应对措施与参考资料财年应对措施与参考资料3-1 确定实质性议题的过程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方针3-2 实质性议题清单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方针3-3 实质性议题的管理参阅下述各实质性议题的描述GRI 205:反腐败反腐败2016实质性议题实质性议题 道德及诚信道德及诚信3-3 实质性议题的管理治理 反腐败205-2 反腐败政策和程序的传达及培训治理 反腐败205-3 经确认的腐败事件和采取的行动普华永道网络2023年世界经济论坛利益相关者理念指标报告GRI 305:排放排放 2016实质性议题实质性议题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3-3 实质性议题的管理环境气候相关信息披露305-1 直接(范围1)温室气体排放绩效数据气候内容索引305-2 能源间接(范围2)温室气体排放绩效数据气候内容索引305-3 其他间接(范围3)温室气体排放绩效数据气候内容索引305-4 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绩效数据气候内容索引305-5 温室气体减排量环境143144GRI 401:雇佣雇佣 2016 实质性议题实质性议题 人才吸引、保留及参与人才吸引、保留及参与3-3 实质性议题的管理员工401-1 新进员工雇佣率和员工流动率绩效数据401-2:不提供予临时或兼职员工、仅提供予全职员工的福利A.下文概述普华永道中国的综合福利。下文概述普华永道中国的综合福利。I.寿险及意外险寿险及意外险中国内地中国内地香港及澳门特别行政区香港及澳门特别行政区寿险及意外身故和意外残疾险覆盖所有全职员工和实习生。其他雇佣类型的员工将视具体情况确定是否享有此福利。寿险及人身意外保障覆盖所有全职及兼职员工。临时员工视具体情况确定是否享有此福利。II.医疗保险医疗保险中国内地中国内地香港及澳门特别行政区香港及澳门特别行政区医疗保险覆盖所有签订雇佣合约的雇员及实习生。身体健康检查及流感疫苗接种覆盖所有签订雇佣合约的雇员,并为所有女性员工提供生育福利。临时员工视具体情况而确定是否享有此福利。医疗保险、防流感疫苗接种及身体健康检查覆盖所有全职及兼职员工,并为所有女性员工提供生育福利。临时员工视具体情况而确定是否享有此福利。III.伤残及病残保险伤残及病残保险中国内地中国内地香港及澳门特别行政区香港及澳门特别行政区-此福利覆盖所有合伙人及总监。IV.育婴假育婴假中国内地中国内地香港及澳门特别行政区香港及澳门特别行政区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女性员工生育子女享受至少98 天的产假,男性员工可根据当地适用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享受陪产假。假期天数的长短应遵循当地适用的规定。受雇不少于40周的女性员工可享受产假。男性员工有权享受5个工作日的全薪陪产假。V.退休金退休金中国内地中国内地香港及澳门特别行政区香港及澳门特别行政区退休计划(法定养老保险)覆盖所有员工。根据中国内地的法律规定,每周工作少于24小时的兼职员工须自行缴纳退休金。强制性公积金计划覆盖为事务所连续服务超过60天的所有香港特别行政区员工,豁免人员除外。所有澳门地区全职员工在完成首月工作后即可参与退休计划(退休基金)。VI.股权股权不适用。VII.其他其他长期服务奖励生日假期B.各实体依据运营所在地劳动法和对最低工资的要求依法运营,各地法律法规可能存在地区各实体依据运营所在地劳动法和对最低工资的要求依法运营,各地法律法规可能存在地区差异。差异。145GRI 403:职业健康与安全职业健康与安全2018实质性议题实质性议题 员工福祉、安全及保障员工福祉、安全及保障3-3 实质性议题的管理员工 健康与灵活性403-6 促进工作者健康医疗健康服务覆盖全体全职员工及实习生。绩效数据员工 健康与灵活性GRI 404:培训与教育培训与教育2016实质性议题实质性议题 未来技能未来技能3-3 实质性议题的管理员工 提升技能,适应未来404-1 每名员工每年接受培训的平均小时数绩效数据404-2 员工技能提升方案和过渡援助方案员工 提升技能,适应未来404-3 接受定期绩效和职业发展考核的员工百分比所有全职员工通过普华永道的综合绩效、指导及发展体系接受定期绩效及职业发展考评。GRI 418:客户隐私客户隐私2016实质性议题实质性议题 数据隐私及安全数据隐私及安全3-3 实质性议题的管理转型 数据隐私及网络安全418-1 涉及侵犯客户隐私和丢失客户资料的经证实的投诉2023财年,普华永道中国未发现任何外部举报并由普华永道中国或监管机构证实的客户隐私侵犯投诉,也无任何关于客户数据泄漏、被盗或损失的报告。转型 数据隐私及网络安全普华永道中国特定实质性议题普华永道中国特定实质性议题2023财年应对措施与参考资料财年应对措施与参考资料环境管理环境管理3-3 实质性议题的管理环境风险与危机管理风险与危机管理3-3 实质性议题的管理治理 风险与机遇监督工作质量工作质量3-3 实质性议题的管理转型 质量为本数智重塑数智重塑3-3 实质性议题的管理转型 创新服务本报告中的信息仅供一般参考之用,不可视为专业咨询建议。2023 普华永道版权所有。普华永道中国系指普华永道中国内地、香港地区及澳门地区成员机构,普华永道系指普华永道网络。每家成员机构均为独立的法律实体。详情请进入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13 147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IDEA研究院:2023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2.0)-全数字化方案(71页).pdf

    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2.0)全数字化方案 Low Altitude Economy Development White Paper(2.0)All Digital Solutions 打造低空经济的“IP 交换”Creating the IP-Switching of Low Altitude Economy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 International Digital Economy Academy(IDEA)2023 年 11 月 22 日 版本:1.01 编号:No.00263 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2.0)-全数字化方案 i 序 沈向洋 光阴如梭,转眼我们已经到了 2023 年底。我们在探索低空经济发展的路上,又砥砺前行了一年。一年来,我们目睹和经历了低空经济领域很多鼓舞人心的进展。宏观上,低空经济从我们去年白皮书提出的“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升华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是可以引领发展的具有巨大潜力的战略性未来产业。法规上,期盼已久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的颁布,为低空经济相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技术上,亿航 EH216-S 载人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型号合格证(简称 TC)的颁发,标志着世界上首个载人电动垂直起降无人机(eVTOL)型号已获得TC 适航型号认证许可,安全有保障的载人无人机技术已日趋成熟。微观上,各地政府纷纷启动低空经济发展政策,推动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产业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低空经济相关论坛和展会渐入佳境,协会和联盟层出不穷,低空经济相关产业如雨后春笋,逐渐繁荣起来。这一切现象表明低空经济发展的大潮滚滚而来、势不可挡。发展低空经济也是自然规律、科学规律和经济规律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在改革的前沿阵地、先行先试的示范区深圳,我们正与众多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科创企业一起探索低空经济快速发展之路。我们希望深圳经验能为全国乃至全球低空经济的发展开辟一条创新发展之路。在我们的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人们对发展低空经济的理解参差不齐,甚至有些偏差。为此,我们计划发布低空经济发展的系列白皮书,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低空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正本清源,协同各方一起凝力将低空经济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序 ii 在去年发布的白皮书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深圳方案的基础上,我们今年将聚焦分享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的核心技术智能融合低空系统SILAS,发布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2.0)全数字化方案。全数字化的 SILAS 系统代表着新一代空域和飞行管理框架和技术,是对传统基于航路框架的颠覆。SILAS 系统是个平台,是个操作系统,而不是简单的服务一个部门或者场景的 APP。在白皮书 2.0 中,我们全面分析了全数字化系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介绍了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拓展了其对低空经济发展赋能的范围。同时指出了建设 SILAS 系统不能一蹴而就,而必须按照客观规律踏踏实实地逐步迭代和完善。全数字化方案不仅是一个技术架构的突破,而且更是一个思维范式的转变。以数字化的思维去考虑低空经济的问题,会豁然开朗,再难的问题也可分解成全数字化系统的一个个子问题去解决。希望白皮书 2.0 的发布能给低空经济从业者、研究者、建设者、管理者、监管者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低空经济发展的一些新思路、新认知和新路径。低空经济是个新生事物,是个具有巨大潜力的新业态,也是可以带动未来经济全面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低空经济是开创性的,无前人的经验可循,SILAS 的研发也无其他类似系统可以借鉴。低空经济前进的道路上也充满了不确定性。道路虽曲折,前途恰光明。我们坚信发展低空经济将是一个能改变人类历史的伟大事业!我们希望社会各界能对低空经济发展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包容、多一些支持。我们期望更多的有志之士能和我们一起投入到低空经济建设的大潮中,精诚合作,鼎力支持,紧抓百年一遇低空新机遇,创建万亿规模经济新形态!2023 年 11 月 22 日 于深圳 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2.0)-全数字化方案 iii 摘要 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2.0)全数字化方案在去年发布的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深圳方案(白皮书 1.0)的基础上,聚焦阐述一个颠覆性的低空空域和飞行管理的全数字化框架,打造低空经济领域的类似“IP 交换”新的系统设计和服务范式。白皮书 2.0 首先回顾了白皮书 1.0 的内容,总结了自白皮书 1.0 发布以来,低空经济在价值认知、政策法规、产业应用、飞行器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新进展,汇报了深圳的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强调了低空经济正在成为可以起到带动经济发展的新质生产力。白皮书 2.0 分享了我们对低空经济新的认知和理解,尤其是对 SILAS系统的认知提升。首先,SILAS 系统必须是一个赋能平台,必须是一个操作系统。这是由低空经济众多的关联主体、多样的管理和业务形态所决定的。人们可以利用其提供的能力,搭建无穷无尽的应用,服务众多的管理主体、运营企业、商业模式等。其次,SILAS 系统必须是一个全数字化系统,对低空飞行和低空空域进行精细化管理,保证低空经济的安全、高效和低成本,这是低空经济能规模化发展的前提。白皮书总结了一个全数字化低空系统必须具有的全空域、全因素、全数字、全兼容、全流程、全开放等特性。SILAS 系统必须建立在一个开放的、可进化、全兼容的系统框架上,以保证 SILAS 系统能够很容易地适应低空空域和法规的变化、适应关联主体管理和业务需求的变化、适应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智能水平的提升。白皮书简要介绍了数据驱动的 SILAS 系统框架,明确了系统的数据流向以及整个系统关键模块的主要功能,阐述了 SILAS 系统与传统基于航路的空域管理和飞行管理的本质区别,解释了 SILAS 操作系统内核如何来管理和调度时空资源和时空进程,在保证飞行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提升可使用空域的运行效率。这些创新性的技术,代表了低空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SILAS 系统还依托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了人与机器之间超越传统人机界面的新交互方式,着重点放在对宏观态势的感知和摘要 iv 微观操作的指派。最后,白皮书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建设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的实施方案,既不盲目冒进,又不固步自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按步骤照规划地实施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的建设,稳中求进。对于关乎低空飞行安全的系统,必须付出比传统信息和智能系统多倍的努力,保证系统万无一失。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2.0)-全数字化方案 v 目录 序.i 摘要.iii 目录.v 1 低空经济的进展.1 1.1 引言.1 1.2 白皮书 1.0 回顾.1 1.3 低空经济的前景价值.3 1.4 低空经济发展要素的进展.6 1.4.1 政策与法规制定.6 1.4.2 应用与产业发展.10 1.4.3 飞行器进步.12 1.4.4 基础设施建设.14 1.5 小结.19 2 低空经济认知的深化.21 2.1 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的认知深化.21 2.1.1 设施网.23 2.1.2 空联网.24 2.1.3 航路网.24 2.1.4 服务网.25 2.1.5 精细化的 SILAS 系统.26 2.2 全数字化系统认知的深化.27 2.2.1 系统关键认知.28 2.2.2 系统赋能的业务.31 2.2.3 系统的特性.34 2.3 小结.36 3 全数字化方案 SILAS 系统.37 3.1 SILAS 系统-低空“大脑”.37 目录 vi 3.1.1 系统理念-“IP 交换”新框架.37 3.1.2 系统概述.39 3.2 技术与创新.41 3.2.1 基于时空资源与进程管理的 SILAS 操作系统与内核 42 3.2.2 智能仿真平台.43 3.2.3 宏观空域管理平台.44 3.2.4 微观飞行管理平台.46 3.2.5 低空语义理解平台.47 3.2.6 低空语言理解平台.48 3.2.7 虚拟空域平台.49 3.2.8 开放进化式架构.50 3.2.9 运行规则描述语言.52 3.2.10 数字空域和飞行管理的系列标准规则.53 3.3 实施方案.54 3.4 小结.57 4 总结与展望.59 致谢.61 编写组成员.62 参考文献.63 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2.0)-全数字化方案 1 1 低空经济的进展 1.1 引言 自 2022 以来,低空经济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波新热潮。各地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都加大了对低空经济的政策支持、应用开发和技术研究,低空经济处在一个蓄势迸发并将进入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期,谁抢占发展先机,谁就能在低空经济发展中占据有利地势,引领低空经济这一个新的优质发展生产力、新的产业发展无人区、新的经济发展增长极和新的工作生活超范式。为了进一步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于2022年 11 月 22 日,将自身对低空经济的理解和发展低空经济的理念和方法整理出 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深圳方案,并向社会各界发布。一年以来,共向低空经济相关领域的专家、领导和从业者发放纸质和电子白皮书超过一千多份,为各界对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及时的参考资料,也受到了各界对我们无私奉献的广泛好评,对低空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在第一版白皮书成功的鼓舞下,我们精心撰写了白皮书的第二版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 2.0全数字化方案。第二版除了总结一年多以来低空经济的进展以外,将聚焦分析数字化在低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分享我们对低空经济发展的全数字化方案的理解,和分解全数字化方案中的可能需要的关键模块,旨在为低空经济从业者了解低空经济全数字化方案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也为低空经济中各方的协同合作建立一个完整的框架。1.2 白皮书 1.0 回顾 为了承上启下,也为未有机会阅读我们第一版白皮书的读者简单回顾一下第一版的主要内容。低空空域通常是指距正下方地平面垂直距离在 1000 米以内的空域,低空经济的进展 2 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和实际需要可延伸至 3000 米。低空经济是指依托于低空空域,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广泛体现于各类产业形态之中,在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保障、服务国防事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低空经济不仅是一种依托低空空域发展的经济形态,还是未来十年的三维立体新交通、智慧城市新基建、数字经济新引擎,更是面向长远未来,以航空器为新一代智能终端,打造工作生活新范式,开拓万亿级蓝海产业的新起点。低空空域是一个自古以来被忽视和未被充分利用的自然资源,低空空域蕴藏着可以和地面土地相比拟甚至可能远超土地价值的经济资源。发展低空经济,就是将低空空域这一自然资源转化成有价值的经济资源,广泛服务人类社会。由于低空空域没有任何物理附着物,低空空域的开发必须依赖于数字化工具,将整个低空空域数字化成一个可计算空域,在数字空间里将低空空域变成一个可定标、可量化、可计算、可管理、可利用、可估值和可分享的经济资源,推动低空空域从“可通达”到“可计算”到“可运营”性质的转变。自 2010 年以来,国家为推动低空经济发展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并且还在不断的演进完善中。飞行器的发展也远超人们的预期,低空飞行的主要飞行器形态是各种异构的载货或者载客无人机。无人机的安全性能已经极为成熟,效率在逐步提高,自主智能水平也得到大力提升,对人类社会的不良影响也逐年减小。通过备份系统和自动驾驶等先进技术,无人机飞行可望达到民航客机的安全标准。低空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是各种各样且不断增长的低空经济应用。这些低空应用在种类和规模上的不断发展,将不断提升低空经济的体量,不断实现和增加低空空域的价值。而规模化的低空经济又依赖于一套全数字化的低空管理系统,保证空管部门有科学工具和技术手段,有理有据、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2.0)-全数字化方案 3 风险可控地开放和管理空域,保证低空飞行安全有序,保证低空空域的高效利用,保证低空应用的运营成本的大幅降低。深圳发挥敢为人先的精神,在国家先行先试的政策鼓励下,率先建设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打造低空基础设施的四张网: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和服务网,研发全数字化的智能融合低空系统(SILAS),为低空空域管理和低空运营提供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技术工具,为低空经济各关联方提供各种各样的全数字化的智能管理手段和运营服务,为低空经济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制定提供强有力的数据依据,为政府和管理部门提供低空经济发展的基于实际大数据的决策支持,保证低空经济兼顾安全、效率和成本等各方面的高质量发展。经过一年的探索,我们对低空经济的认知进一步加深,对低空经济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明确,对整个低空经济系统的考虑进一步完善,对发展低空经济的技术路线和系统方案进一步清晰。第二版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将分享我们的新发现、新理解和新思路,同时聚焦阐述全数字化方案涉及的方方面面。接下来,我们首先总结自去年第一版白皮书发布以来低空经济领域的一些新进展,其中包括对低空经济价值的进一步理解和发展低空经济的四个关键要素:政策、应用、飞行器和基础设施的最新动向。1.3 低空经济的前景价值“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近期的重要论述,也指出了中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方向。低空经济的天然全数字化、丰富场景、多领域技术融合、绿色环保的特点,以及其引领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的潜力,低空经济的进展 4 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是典型的“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条新赛道,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竞相角逐的新领域,被美国喻为“不能输掉的一场比赛”。低空经济上下游链条长、服务领域广、带动作用强,将撬动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和综合服务领域高速增长。低空经济具有广泛的前景价值:从产业角度看,低空经济是一条具有高度延展性的全新产业从产业角度看,低空经济是一条具有高度延展性的全新产业链链。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外溢性特征,有很强的产业带动作用。低空经济具有天生的数字经济基因,可以充分享受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发展带来的红利,将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完美融合在一起,进而触及到社会生产、生活更广更深的层面,全面带动国民经济发展,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活动的需要。抢抓低空发展机遇,将打造一个包括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和综合服务的超万亿级全新产业链。从需求角度看,能够以新的消费需求创设助推消费升级从需求角度看,能够以新的消费需求创设助推消费升级。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基础性作用,恢复和扩大消费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无人机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消费场景,包括利用无人机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难点,采用“支线级”无人机提升运输效率,引入基于 eVTOL 的“空中的士”打造城市交通新方式,开发景区“空中游览”带来旅行新体验,无人机与安防融合发展助力智慧城市建设等,低空消费活力、投资价值逐步得到进一步释放。低空经济所特有的点对点、地域限制小、经济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等优势,必将带来更多新场景、新应用、新服务和新业态,通过创 低空经济的天然全数字化、丰富场景、多领域低空经济的天然全数字化、丰富场景、多领域技术融合、绿色环保的特点,以及其引领产业升级技术融合、绿色环保的特点,以及其引领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的潜力,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构筑新竞争优势的潜力,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是典型的“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义,是典型的“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2.0)-全数字化方案 5 设新的消费需求,持续推动消费升级。据罗兰贝格研究预测,到 2040年和 2050 年,全球城市空中交通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 7 万亿美元和9 万亿美元,中国市场需求强,将分别占据全球 30%、亚太 55%的市场份额。从投资角度看,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将带动有效投资从投资角度看,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将带动有效投资。当前,伴随着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用递减,传统基建投资面临增长瓶颈,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正成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选项。低空经济作为面向未来发展的全新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蕴含着巨大的投资价值,投资项目的回报率较高。据专家预测,到“十四五”末,我国低空经济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值将达到 3-5 万亿元。从要素角度看,探索创设空域使用权能够促进低空空域从自然资源向从要素角度看,探索创设空域使用权能够促进低空空域从自然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变。经济资源转变。这是发展低空经济最核心、最有价值的方向。低空空域作为一个远没被开发的自然资源,一片尚未被探索的无人区,蕴藏着甚至超过土地资源的巨大的经济价值。如果以数字化的手段创建可计算的空域,推动低空空域转化为可量化、可定标、可分层、可利用、可权益化、可资本化的经济资源,创设一个类似“土地使用权“的“空域使用权”的新型生产要素,对低空空域进行深度确权、开发、流转和利用,将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源源不断为新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从管理角度看,建设精细化智能低空基础设施从管理角度看,建设精细化智能低空基础设施有助于低空空域的有效有助于低空空域的有效管控管控。从我国目前低空空域的飞行现状来看,小型直升飞机、通用航空、私人航空以及多种飞行器都在该空域内完成飞行活动,警用、救援、急救、农业、工业、旅游观光等行业应用也在同一空域活动,低空空域飞行活动的复杂性与日俱增,低空空域的航空管制压力随之增大,传统空管规则和设施难以保障飞行活动的安全性。如何对低空空域进行有效管控,防止其对人们生产生活及社会公共安全带来危害,成为当前必须妥善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建设低空经济智能融合基础设施,为空管部门提供一整套可精细化管控空域的科技工具,为运营企业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的可支撑规模化低空活动的智能服务,实现监管方、产业方、运营方和管理方的多方协同,有利于在安全可控低空经济的进展 6 的前提下,实现低空经济规模化、可持续、高质量的快速发展。从标准的角度看,有利于我国率先在低空经济领域创设新的领先的国从标准的角度看,有利于我国率先在低空经济领域创设新的领先的国际标准和规则。际标准和规则。当今世界,标准作为国际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日益成为各国博弈的焦点。至今为止,国际上对发展低空经济的方法还大多停留着对商业航空和通用航空标准和规则的扩展,而我们从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的建设出发,用全数字化的方法解决低空经济中面临的种种新问题,同时兼容传统的规则,已经在国际上处在技术领先地位。发达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恰恰是我国领先的优势之一,也是我国在低空经济领域有希望能改变百年依赖国外规则和标准的局面的一个重大机遇。用过去电信行业的交换机作为一个比喻可以形象地说明此事,当其他人刚刚要从“电路交换”转到“程控交换”的时候,我们直接跳到了“IP 交换”。面对国际上低空领域“竞标争先”的态势,大力发展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借助全数字化和数据优势,加速制定与低空经济相关的产品、人员、运行、责任、权利、登记、环境、安保、保险等方面的规则及标准,将有利于掌握行业发展主动权,为我国在全球的科技角力中赢得先机。1.4 低空经济发展要素的进展 低空经济发展中,有四个关键要素:政策、应用、飞行器和基础设施。政策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方向、指导和规范,缺乏政策的支持和法规的保驾护航,将使低空经济难以腾飞。应用是低空经济的核心,是其规模化发展的关键,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新范式密切相关。飞行器是低空经济中的运营主角,是低空经济各种业务的载体。基础设施则是支撑低空飞行的基石,也是确保低空经济安全、高效率和高效益发展的技术基础。以下我们对自去年第一版白皮书发布以来,低空经济发展要素的进展做一简单的总结。1.4.11.4.1 政策与法规制定政策与法规制定 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加快了低空领域的规则和标准的出台。美国先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2.0)-全数字化方案 7 后发布了先进空中交通(AAM)协调及领导法案 先进空中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AAIM)法案等十几项法案政策,欧盟发布了2022 年管理计划:机动性与运输战略无人机战略 2.0等十几项战略指南。欧美 20 多个城市积极布局 AAM(先进空中交通),推动低空创新和区域合作,针对各类低空无人机和飞行器的适航认证、生产标准、飞行管理等,推出系列政策指南,以更好地适应各类新形态的飞行器的运行和使用。在国家层面,过去一年最显著的政策和法规发布可能是 2023 年 5 月31 日由国务院、中央军委公布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自 2024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的正式发布可以说,标志着无人机进入元年,是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条例规范了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以及有关活动,在促进无人驾驶航空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维护航空安全、公共安全、国家安全等做出了规定。条例明确指出,国家鼓励无人驾驶航空器科研创新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无人驾驶航空器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合创新,并要求地方提供支持。条例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底线思维和系统观念,以维护航空安全、公共安全、国家安全为核心,以完善无人驾驶航空器监管规则为重点,对无人驾驶航空器从设计生产到运行使用进行全链条管理,着力构建科学、规范、高效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及相关活动管理制度体系,为防范化解无人驾驶航空器安全风险、助推相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条例共六章六十三条。主要按照分类管理思路,加强对无人驾驶航空器设计、生产、维修、组装等的适航管理和质量管控,建立产品识别 20232023 年年 5 5 月月 3131 日日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的正式发布可以说,标志着无人机进入暂行条例的正式发布可以说,标志着无人机进入元年,是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元年,是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低空经济的进展 8 码和所有者实名登记制度,明确使用单位和操控人员资质要求;严格飞行活动管理,划设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制空域和适飞空域,建立飞行活动申请制度,明确飞行活动规范;强化监督管理和应急处置,健全一体化综合监管服务平台,落实应急处置责任,完善应急处置措施。2023 年 11 月初,国家空中交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通过中国民用航空局,先后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空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和关于明确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空中交通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等两个重要文件。前者是为了加强和规范空域资源管理,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航空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军队建设而起草的空域管理法。后者为进一步规范无人驾驶航空器空中交通管理有关事项,依据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而起草的关于无人机空中交通管理的具体细则。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和起草,标志着科学、规范、高效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及相关活动管理制度体系初步构建成型,将为防范化解无人驾驶航空器安全风险、助推相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对发展低空经济是特别利好的消息。在低空经济领域领跑全国的深圳,更是按照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原则,构建“1 1 1 N”工作体系,(1)组建了组建了深圳市深圳市低空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低空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高位统筹推动全市低空经济工作;(2)健全了军地民常态化沟通机制。健全了军地民常态化沟通机制。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强与国家空域管理、民航管理、发展改革部门沟通,争取政策、空域资源等支持。中央空管办积极支持深圳低空经济中心建设工作,希望发挥深圳力量和示范区的先发优势;中国民航局空管办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深圳建设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支持将深圳打造成为国内乃至全球领先的城市智慧空中交通(SAM)示范城市;(3)印发印发了了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实施方案。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实施方案。提出构建协同推进机制、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夯实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培育特色应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2.0)-全数字化方案 9 用场景、集聚资源强链补链、健全规则制度体系、提高安全管理能力等重点任务,明确到 2025 年逐年工作任务目标及责任单位;(4)率先启动率先启动了了低空领域的立法工作。低空领域的立法工作。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草案)正在征求意见过程中。该条例基于审慎包容、服务发展原则,从基础设施、服务机构、产业应用、产业支持、技术创新、运营安全等方面制定稳妥推进深圳低空经济发展的地方法律规范。深圳立法部门正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经济职能部门细化条例内容,预计 2024 年正式颁布实施;(5)建设建设统一的统一的低空运行规则与标准低空运行规则与标准。深圳以大量低空应用为牵引,面向真实场景,基于 SILAS 系统产生的大量真实数据,正在建设一系列统一的低空运行规则与标准。通过与行业标准组织、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共同合作快速形成地方性标准,并推动相应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体系的建立,统一行业规范,降低市场进入门槛,促进低空经济的创新高效发展;(6)构建构建了了多个推进低空经济发展的服务平台。多个推进低空经济发展的服务平台。组建低空经济专家委员会,为深圳制定低空经济发展相关规划、政策、法规和标准出谋划策。成立低空经济产业协会,聚集一批科研机构和头部企业,助力行业规范化发展。研究制定深圳市关于支持低空经济中心建设的若干措施等鼓励措施;(7)支持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的建设。支持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的建设。启动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建设一期项目的建设,其中一期的核心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大脑-SILAS 系统。另外,一系列的低空空域经济相关政策的制定也在推进之中:建议支持开展军地民协同运行试点试验工作,推动研究制定深圳市低空空域协同运行办法,支撑构建军地民协同的低空空域管理机制。协调推动军地民主管部门提供低空适飞空域资源合规化使用数据,编制 深圳市低空空域划设方案,盘活深圳低空空域资源。低空经济的进展 10 支持军方和民航主管部门先行试点将成熟应用场景和低风险空域无人机运行授权深圳市政府管理。在确保安全可控的基础上,探索高效的数字化飞行活动申请和审批系统,以及“备案制”管理模式,提高低空运行效率,充分激活低空产业发展活力。加强深港澳三地低空飞行管理协同,完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2023 年 11 月 16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再次推广借鉴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其中通知对深圳“创新低空经济发展新机制”方面给与充分肯定。创新做法包括:(1)出台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 年)。(2)推进低空智能基础融合设施建设,推动构建支撑低空经济的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四张网”。(3)支持企业开展无人机末端智能配送、旅游景区航线、生物制剂运输服务等试点,同步建设无人机空管服务系统。在确保安全前提下,低空空域的开放和使用、空域供给和使用机制的创新,是加快发展低空经济的关键。而 SILAS 系统的建设,又为空域开放、发展低空经济、制定法律法规、制订标准规则等提供了真实数据依据和技术手段。1.4.21.4.2 应用与产业发展应用与产业发展 在过去一年,低空经济产业的发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除了消费级无人机活动持续增长外,头部企业在即时配送、物流和载客空中飞行等应用场景取得了显著进展。美团利用无人机开展社区即时配送业务。2023 年年初,美团无人机获得了特定类无人机试运行批准函和通用航空企业经营许可证。截至 2023 年 8 月底,美团无人机已在深圳、上海等城市落地 7 个商圈、17条航线,可为 14 个社区写字楼、4 个 5A 级景区常态化提供无人机配送服务,并已累计完成用户订单超 18.4 万单,可配送商品种类超 2 万种,涵盖餐饮、美妆、快消、商超、电子产品等多种类型。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2.0)-全数字化方案 11 丰翼科技已经在常态化运营 85 条航线城市(间)无人机物流配送网络,获批 400 平方公里空域,累计飞行 13.65 万架次,运输货物 284.66吨;东部通航拓展市内民航联程接驳、市内通勤、区城际飞行、深圳与香港跨境飞行等航线,推出“空中 120”救援、“空中见证奇迹”游览等服务。2023 年 5 月起,大疆运载无人机开始在黄山风景区进行运输常态化试点工作。据介绍,无人机的运输物资数量,每日最大可超过 2000 斤。目前大疆在农业植保、遥感测绘、电力巡检等领域无人机产量占全国 80%以上。作为低空经济的关键载体,无人机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在多重政策支持下,中国低空经济产业迅速发展,低空航空器及企业数量持续增长。据统计,截至 2022 年底,全国的无人机运营企业达到 1.5 万家,年产值已达 1170 亿元。注册的无人机数量为 95 万架,实时飞行次数约为 3.86亿次,累计飞行时长约为 1668.9 万小时。图 1.1 深圳低空经济相关企业代表(来源:深圳市委财经处)2023 年 10 月 13 日,eVTOL 制造产业发生了一个历史性的里程碑事件。中国民用航空局向亿航智能设备(广州)有限公司(亿航智能)颁发低空经济的进展 12 EH216-S 型载人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型号合格证(简称 TC),这标志着EH216-S 的型号设计符合中国民用航空局适航要求,具备了载人运营的安全能力,这也是全球首个获得该类合格证的航空器。这个适航证的颁发,不仅仅代表中国 eVTOL 技术的成熟度,也代表了 eVTOL 的适航审定程序也已建立起来。根据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统计,深圳市已集聚 1500 余家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图 1.1),2022 年低空经济总产值超过 750 亿元,到 2024年,无人机在国内的市场规模将达 1600 亿元,其中快递物流方面的无人机市场规模约 300 亿元。从增长前景看,物流无人机增速在各个细分领域中位于前列。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提供的数据,物流类无人机增长率为238%,发展前景广阔。根据预测,到 2040 年,无人机配送可能会占到当日包裹递送量的 30%。1.4.31.4.3 飞行器进步飞行器进步 近年来随着技术和研发的进步,低空飞行器技术也越来越成熟,支持的业务种类和场景越来越丰富,安全性能也越来越有更多保证。不同类型的无人机的载重能力、航行时间都在不断突破自我的天花板。载物和载人的行业应用无人机成为无人机发展的新趋势,特别是 eVTOL 的发展远超人们的预期。一年以来,飞行器领域主要的技术进展总结如下。2023 年 4 月、5 月,丰翼科技陆续发布了丰舟 90 和方舟 150 两款无人机新产品。丰舟 90 无人机是丰翼科技调配的专门用于跨海运输的无人机,具有高速度、短距离和可视化监控等特点,其时速高达 108km/h。方舟 ARK150 无人机配备了先进的飞行控制系统,具备出色的悬停能力和稳定性。其最大飞行速度可达 100公里/小时,最大续航时间达到 30 分钟,其载荷容量达到 15 公斤,能够满足农业植保喷洒、物流快递、航拍摄影等多个领域的需求。2023 年 5 月,零重力公司发布 ZG-ONE 的 eVTOL 产品,主要用于旅游场景。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2.0)-全数字化方案 13 2023 年 6 月,上海时的科技有限公司,发布 E20 eVTOL 原型机。该飞行器采用倾转旋翼构型,设计最大航程达 200 公里、巡航速度达每小时 260 公里,最快时速 320 公里。采用电机和电气化架构设计,采用大直径低转速 5 叶螺旋桨,大幅降低飞行噪音,简化动力传输方式。2023 年 6 月,峰飞航空科技携 2 吨级 eVTOL 载人航空器盛世龙,日前亮相第 54 届巴黎国际航空展览会。该飞行器采用了垂直起降固定翼构型,顶部搭载了 8 个旋翼提供垂直起飞及降落阶段的升力,当飞行高度达到150米、空速达到每小时160-180公里后,机翼可产生足够的升力,顶部旋翼停止旋转并锁定,飞机进入固定翼巡航模式,由尾部螺旋桨持续推进飞机前行。最大起飞重量1500 公斤,可搭载 4 人,巡航速度 200 公里每小时,纯电最大航程 250 公里。2023 年 7 月,美团发布最新款第四代多旋翼无人机。该机型具有高效配送、高性能飞行、冗余备份设计、精准定位和导航以及三级安全保障体系等特点。配备有六旋翼折叠三叶静音桨,双目立体视觉相机、4D 毫米波雷达等感知组件,最大载重能力为2.5 公斤,满载情况下的最大配送距离达到 10 公里。第四代无人机具备较强的抗风能力,在雨雪天气下仍可安全运行。为提高飞行安全,新机型在关键子系统(通信、电池、飞行控制系统)上设有冗余备份,同时还设置了多层控制防御机制,首次搭建了“冗余备份运行安全迫降开伞”的三级安全保障体系。2023 年 8 月,大疆发布了首款运载无人机 DJI FlyCart 30。该机型在双电模式下最大载重 30 公斤、满载最大航程 16 公里。最大抗风速度可达 12 米/秒。从起飞到降落都提供安全保障,包括备降点设置与紧急备降等功能。2023 年 10 月,中国民航局向亿航颁发 EH216-S 型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型号合格证(TC),标志着 EH216-S 的型号设计符合民航局适航要求,这是最关键也是最复杂、最困难的一步认证。再经过生产许可证(PC)和单机合格证(AC)后,就具备载人运营安全低空经济的进展 14 能力的同时,也具备了无人驾驶航空器载人商业运营的资格。这也是全球首张无人驾驶的载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型号合格认证。EH216-S 型载人级无人驾驶航空器是一款能够实现无人驾驶的航空器。它可以搭载两名乘客,以 130km/h 的速度在 200-3000米高度飞行,满载最大航程 30 公里,最大航时 25 分钟。飞行器技术的成熟为低空经济的载体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无人机本体飞行的安全问题,为低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飞行器技术还在不断持续迭代,飞行器形态和续航能力也在不断优化 1.4.41.4.4 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 在第一版白皮书中,我们重点介绍了深圳计划建设的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1.4.4.11.4.4.1 物理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物理基础设施建设进展 在过去一年里,深圳在低空智能融合物理基础设施方面取得了以下具体的进展。1.融合飞行保障基地融合飞行保障基地:建设了马峦山城市低空融合飞行保障基地,并布局了一批地面配套设施,网格化布局了 30 个以上低空飞行器起降平台。(图 1.2)2.融合飞行示范基地融合飞行示范基地:建设了直升机和 eVTOL 融合融合飞行示范基地,以推动低空经济的发展。20232023 年年1010 月,中国民航局向亿航颁发月,中国民航局向亿航颁发 EH216EH216-S S 型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型号合格证型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型号合格证(TCTC),也是也是全球首张无人驾驶的载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全球首张无人驾驶的载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eVTOL)型号合格认证。型号合格认证。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2.0)-全数字化方案 15 3.空中急救体系空中急救体系:推进依托重点医院医院建设的停机坪,搭建了空中医疗救护通道和空中应急救援体系,逐步构建全方位多领域的低空服务圈。4.共享起降共享起降设施:与头部企业合作,布局可以共享的起降设施,促进低空物流的业务发展。5.低空经济测试场:低空经济测试场:深圳划设了位于龙岗区坪地的无人机测试场作为深圳市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测试场。图 1.2 盐田马峦山低空融合飞行试验区(来源:IDEA 研究院)龙岗无人机测试场位于龙岗区坪地街道,占地面积 6.1 万平方米(计划扩展到 10 万平米),空域约为 12.56 平方公里。(图 1.3)建设部署方案如下:0-150 米 5G 全覆盖;增加 3 个高频 5G 基站;开放给有 CNS 能力的供应商集中测试;监视及定位导航设施及气象等支撑设施;物理基础设施按软件测试必要化部署。主要测试科目:低空经济的进展 16 SILAS 系统运行测试;先进 CNS X 技术验证与可靠性测试;高密度融合飞行验证;起降设施测试和验证;应急迫降演练、方案测试;先进探测、反制设备与方案测试。图 1.3 龙岗坪地低空经济测试场(来源:IDEA 研究院)1.4.4.21.4.4.2 SILASSILAS 系统建设进展系统建设进展 围绕着 SILAS 系统,深圳启动了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一期的建设,在两年内落地 SILAS 系统的基本全数字化框架,赋能低空经济的发展,丰富低空经济的业务,提升低空经济的效率,保证低空经济的安全,降低低空经济的成本。目前,作为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先导工作,深圳在SILAS系统的建设上取得了一些初步的进展,已完成了 SILAS 系统的顶层设计和具体功能模块设计,并对一些具体的任务进行了前期的研发工作。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2.0)-全数字化方案 17 图 1.4 数字化空域划设和管理的基础工具(来源:IDEA 研究院与腾讯的合作)1.1.数字化空域划设和管理的基础工具数字化空域划设和管理的基础工具 低空空域管理需要用于构建数字化空域的基础工具。在 SILAS 系统研发自动构建数字化空域的智能能力的过程中,空域构建工具将使专家可以更高效快速地搭建的各类新型数字化的低空空域,也使空域的动态设计和数字化管理变为可能。这样,我们能够更快地为低空空域的融合飞行提供基础数字化保障,并更好地提高低空空域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人工构建的空域也将成为 SILAS 系统智能空域构建的训练数据,加快自动空域构建能力的建成。目前,数字化空域划设和管理的基础工具已基本完成,并已经过实际城市低空空域验证。(图 1.4)2.2.飞行活动申报系统飞行活动申报系统 飞行活动申报系统实现对无人机消费者和运营机构、无人驾驶航空器等飞行主体和设备的注册和管理;实现适飞空域的查询、空域申请和提交、飞行计划申请等各类申请和申报功能,统一了低空领域飞行活动申报渠道,提升空域安全可控水平和审批效率。系统根据 2023 年 5 月制定深圳市低空飞行申报审批服务平台建设低空经济的进展 18 (过渡期方案),目前已完成系统研发工作,并根据民航深圳监管局、民航深圳空管站、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队及相关企业的意见反馈修改完善。下一步将在南部战区的指导支持下打通线上化审批工作,在运营主体建立完善后上线。3.3.统一数据共享平台统一数据共享平台 为了更好地服务低空经济各管理主体,为运营企业、政府监管部门解决低空飞行器“看不见”的痛点,深圳建设了数据共享平台,聚集了各方提供的飞行器信息、空域使用情况、飞行动态、异常事件告警和飞行计划辅助信息等数据到数据共享平台,让各关联方根据授权共享相关的低空信息数据,并根据获得的数据规划和调整其各自的业务流程和飞行任务。图 1.5 低空活动展示平台(来源:IDEA 研究院与深成交的合作)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2.0)-全数字化方案 19 目前平台已接入如下数据,(1)空域数据:深圳市的管制空域和适飞空域数据,并通过飞行计划申报维护;(2)城市底图数据:卫星地形影像、行政区划、建筑数据、交通路网、三维模型、车流和气象情况数据;(3)飞行动态数据:已获取 34 家行业无人机,UTMISS 的消费无人机飞行动态,集群飞行等等。4.4.低空空域展示平台:低空视界低空空域展示平台:低空视界 低空空域展示平台(低空视界)为深圳低空经济活动提供一站式展示方案。它为低空管理服务中心管理人员和操作员提供全域的低空态势情况、展示低空航线和轨迹动态、显示飞行器或者空域异常时间并告警。低空活动展示平台将作为未来 SILAS 系统的管理服务中心的一部分,除了提供展示功能外,还将叠加控制和指挥功能。(图 1.5)1.5 小结 本节回顾了第一版白皮书的内容,介绍了我们对低空经济价值的深化理解。同时,对低空经济发展的四个要素:政策、应用、飞行器和基础设施等在过去一年的进展做了一个总结,包括 SILAS 系统的一些前期工作。本节也重点阐述了国家层面和深圳市的最新进展。过去过去一年一年,深圳在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建深圳在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进展,在地面物理基础设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进展,在地面物理基础设施、智能融合低空系统施、智能融合低空系统 SILASSILAS 建设中进行了很多建设中进行了很多有效的先行探索和验证。有效的先行探索和验证。低空经济的进展 20 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2.0)-全数字化方案 21 2 低空经济认知的深化 一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一直在不懈地探索低空经济发展之路。我们对低空经济发展有了更多新的理解和认识,很多思路也逐渐沉淀到我们正在研发的 SILAS 系统中,成为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部分。图 2.1 未来的低空飞行示意图(来源:IDEA 研究院)2.1 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的认知深化 深圳低空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低空运营企业已经开始加速布局其在深圳的低空业务。这些低空企业已经开始在深圳建设各自所需要的物理基础设施(起降点)和信息基础设施(通信、导航和监测)。为了避免重复建设,避免有限的地面资源、空域资源、频谱资源等被各不相兼容的企业私有系统占用而不能共享给所有低空经济企业,亟需政府主导统一建设标准化的、互相联通和可共享的物理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促进低空经济整体有序安全发展,减轻低空企业“既造车(飞行器),又修路(低空航路及飞行服务)”的负担,降低新兴低空应用和创新企业的进入门槛和成本,提供监管部门更精细更准确更智能的空域和飞行管理工具。低空经济认知的深化 22 建立统一标准化的低空智能基础设施是降低低空经济运营成本的关键。首先,由政府主导建设可共享的基础设施能大幅降低企业建造和使用基础设施的成本,而标准化也会允许通过竞争将基础设施中的设施设备的制造成本和服务成本降到最低;其次,将公共能力放在基础设施承载,则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最后,将飞行器原来要承载的航路规划以及飞行冲突解除等功能转移到基础设施上统一处理将会降低飞行器成本。同时,精细化的基础设施以及规划允许大规模的低空飞行,规模化的业务也会降低低空业务的边际成本。全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允许系统在规划和分配航路时,可以按照时间最短、成本最低或者时间最少等多个维度进行优化,用来降低不同业务类型的成本或增加其收益。建设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是高质量发展低空经济的核心和基础,可以有效地解决低空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1.解决有限的地面、空域和频谱资源共享共用的问题,避免重复建设,减轻企业负担,用标准规范降低产业门槛,促进产业发展。2.解决军民航对低空飞行器“看不见、呼不到、管不住”的基本安全问题,用先进技术促进低空空域的进一步开放。3.解决低空经济中大规模高密度飞行的安全、效率和成本问题,用精细的数字化手段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4.解决低空经济“管理、资源、业务、运营”等多主体、多业务、全方位协同问题,为低空飞行的运营管理提供技术手段,为低空经济中关键法律法规、标准规则、产业政策等的决策提供数据依据。基于这个认知,深圳市已经开始建设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的“四张网”,包括“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和“服务网”(图 2.2)。其中,设施网指支撑低空飞行业务的各种物理基础设施,如起降站,能源站等;空联网指通信、导航和感知等信息基础设施,是将低空数字化成可计算空域的关键;航路网指提供空域和飞行数字化管理和服务能力的核心平台(操作系统);服务网指组合数字化管理和服务能力而构建的赋能各低空经济管理和业务主体(如政府方、空管方、管理方、运营方、业务方等)的应用。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2.0)-全数字化方案 23 这四张网在保证开放性的同时,明确地践行了统一标准、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的特性。其中,“空联网”、“航路网”和“服务网”的建设落实在搭建一个统一的全数字化的智能融合低空系统(Smart Integrated Lower Airspace System,简称 SILAS)上。SILAS 系统作为深圳市低空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低空“大脑”,统一协调全域的低空空域使用,管理和服务低空飞行活动,保障低空飞行的安全和效率,降低低空经济发展的成本,为政府的低空经济战略提供数据依据和方向预测。图 2.2 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的“四张网”(来源:IDEA 研究院与深圳市委财经处的合作)2.1.12.1.1 设施网设施网 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方法是建设“设施网”。飞行器执行飞行任务,离不开基础的物理设施(“设施网”),包括起降点、能源站等,出现异常状况时所需的备降点、迫降点等,以及日常运维的维修站、业务场景需要的接驳站、装卸站等。为了充分提高低空经济的业务效率和设施使用效率,这些物理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必须是数字化的,并且需要实时更新其状态,以便 SILAS 系统通过数字系统对其进行调度并优化使用效率。其中,设施网的建设已经落实在联合各低空业务运营公司,制订低空物理基础设施标准,并有序试点可共享的物理基础设施(起降点、起降站等)。低空经济认知的深化 24 2.1.22.1.2 空联网空联网 解决第二个问题的方法是建设“空联网”,即建设覆盖全域的多方位多模态的通信、导航和监测等信息基础设施,将低空空域和飞行器信息数字化,搭配 SILAS 系统的智能处理能力,对低空所有飞行器的精细化监测、识别、定位和报送。在此基础上,所有合作和非合作飞行器、合法和非法的飞行器、合规和不合规的飞行器均能被系统监测到并准确识别。对于合作飞行器,SILAS系统可以通过通信基础设施与其进行有效交流,并根据监管方指示对其发送监管指令。目前,低空空域最终所需要的通信、导航和监测技术和产品还不完善,还需要较多技术突破。由于低空空域高度可达地面以上 1000m,而现有无线通信网络(4G/5G 网络)的有效覆盖高度大致为 150m 左右,所以通信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突破和完善,最终解决方案可能是目前融合当前 4G/5G网络与专用通信链路/网络、通感一体化网络或者未来的低轨卫星网络。而导航系统的精度需要通过辅助设施进一步提高。监测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创新技术,对低高度、小尺寸、缓慢飞行的飞行器进行有效精细化监测和识别。鉴于同时在空飞行器数量、低空业务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可以先放在敏感区域和有丰富低空业务的区域。虽然前期监测和定位的精细度、通信网络覆盖达不到最终要求,但可以用“先疏后密”的建设理念,同时限制低空飞行不超过通信覆盖范围等措施,来更好地保障安全和提高效率,尽快对目前的低空业务产生积极影响。2.1.32.1.3 航路网航路网 解决第三个问题的方法是建设“航路网”,根据信息基础设施提供的数据和其他环境信息数据,规划适航空域的高效使用,设计安全合理的航路航线,协调地面物理基础设施的有效利用,协调整个低空空域飞行器的飞行计划和时间表,监测合作和非合作飞行器状态,监测空域变化和环境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2.0)-全数字化方案 25 变化,主动解决飞行冲突,按照预设规则提前或者即时进行相关飞行计划或航路调整,解除局部飞行风险,减少对整体空域飞行秩序的影响。“航路网”是 SILAS 的核心,也是数字化系统的主要部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SILAS 系统主要解决如何允许“异构、高密度、高频次和高复杂度”的低空飞行,提升空域容量、提高空域使用效率。2.1.42.1.4 服务网服务网 解决第四个问题的方法是建设“服务网”。SILAS 系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大系统,除了需要应对复杂的空域环境外,它还涉及到与众多低空管理和运营主体发生强关联与协同。与低空经济关联的管理和协同部门包括:管理:管理:军用航空管理部门、民用航空管理部门;地方管理部门(交通局)、地方执法部门(公安);边境部门(海关、边防);资源:资源:城市信息提供者(CIM、城市三维地图等);气象信息提供者(航空气象、城市低空精细化气象);通信能力提供者(通信设施、能力和服务);导航能力提供者(定位导航设施、能力和服务);监测能力提供者(监测识别各种低空飞行器/物);空中信息提供者(空中环境信息的监测和感知);地面信息提供者(地面交通、人群、活动、人文信息感知设施和服务提供者);物理设施和信息提供者(地面物理设施和信息);业务:业务:飞行器信息提供者(飞行器信息、载荷、状态、位置、计划和意图等,接受系统指令和情报并做出相应处置);低空业务运营商(提供业务飞行计划、飞行器信息,飞行控制,接受系统或业务指令和情报并做出相应处置),包括通用业务运营商、专用业务运营商和个人消费者。SILAS 系统的设计与建设必须首先明确与这些关联主体的协同关系。SILAS 系统的定位是:1)为监管部门、管理部门、政府运营实体提供技术手段对低空飞行实施有效管控和安全保障,除了反馈实际运行数据外,不会越权自主地对低空系统或者飞行器发出管控指令或修订运行规则(特殊经授权的业务除外);低空经济认知的深化 26 2)为低空业务运营企业(例如空中的士)或个人提供保障其飞行安全和效率的飞行服务和飞行情报,而不会干预运营者的飞控系统以及其内部业务运行系统(为政府监管部门和管理部门转发的监管信息和指令除外)。低空经济关联主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了 SILAS 系统服务的繁杂多变的各个对象、各个业务绝不可能通过一个简单的信息化应用就可以满足其各种监管、各种管理、各种业务的需求。SILAS 系统必须成为一个全数字化的基础平台,并允许各关联主体在平台上搭建相应的应用或服务,才能满足各方需求。此外,SILAS系统还需要支撑低空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宏观战略的制定,包括但不限于政策法规、标准规则、投资方向、生态布局、产业发展、监管管理、空域划分、质量衡量、统计预测等多方面,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数据依据。2.1.52.1.5 精细化的精细化的 SILASSILAS 系统系统 低空经济的核心思路是把低空空域从自然资源通过数字化和先进技术手段变成可计算、可运营的经济资源。通过建设更加精细化的“空联网”、“航路网”和“服务网”,我们将打造一个精细化的 SILAS 系统,利用数字化手段保证飞行安全,提高飞行密度,增加空域容量,提升空域使用效率。低空空域飞行任务多数为短距离飞行。随着在空低空飞行器数量的增加,为保障低空空域飞行的安全,低空信息基础设施技术需不断完善,精细度需不断提升以获得更细空间粒度的信息,比如细粒度的气象信息、电磁信息、更精准的定位信息等,以及动态的实时或者准实时的信息,比如地面活动和交通信息、地面人文信息、限制空域信息、空中交通信息、地面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如起降站等)。为了充分发掘低空空域的经济效益并提高低空空域使用效率,需要支持异构的业务场景和需求,包括军用的、民用的,有人的、无人的,载客的、载物的,短、中、中长距离的等等,以及不同的飞行模式,如计划飞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2.0)-全数字化方案 27 行、即时飞行、自由飞行、紧急飞行等。SILAS 系统需要支持这些异构的飞行器和业务在低空空域高密度运行。同时,为了获得更高的空域使用效率,SILAS 系统还需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支持这些异构飞行器和业务在同一低空空域融合飞行。随着飞行规模和密度的提升,只有通过全数字化的工具、智能化的设计来完成对传统的空域划分、航道设计方法的革新,才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升低空空域的系统容量,提高空域使用效率。SILAS 必须是一个全数字化、智能化的系统,以合理的成本支持当前与将来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各种类型的飞行器和各自融合飞行模式,支持人工无法承担的高密度、高频次和高复杂度低空飞行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支持超过 10 万架次同时在空飞行的超大规模场景。SILAS 必须能为政府部门提供有效的低空管理服务手段,保证低空飞行安全,提高低空空域使用效率,促进低空经济的安全健康地发展,为国家发展低空经济提供坚实可靠的示范系统。2.2 全数字化系统认知的深化 发展低空经济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工程,系统的顶层设计需要准确无误、计划周密,既要着眼当前的低空经济发展落地需要,也要规划未来可能的低空经济拓展需要。在经过一年多的广泛调研和深度思考后,我们对发展低空经济所需的系统又取得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些认知是在第一版白皮书基础上的增强和进一步完善。鉴于低空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大规模、高密度的低空飞行,其管理和服务的复杂度已经远超传统人工管理和服务的能力范围。低空飞行的管理和服务必须依托一个全数字化、智能化直至自主化和自进化的系统来辅助人类甚至在某些成熟的业务上可以替代人类进行管理和服务。在我们的低空经济的系统设计里,全数字化低空智能融合系统(SILAS)是核心,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大脑”,是低空经济的数字底座,它为发展低空经济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安全保障、管理工具、业务服务和数据依据。以技术手段为监管方、产业方、运营方和管理方的职能和低空经济认知的深化 28 业务赋能。2.2.12.2.1 系统关键认知系统关键认知 我们对 SILAS 系统的认知深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目标目标 SILAS 系统旨在为我国乃至世界提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方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根据我们对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的新的认知,为体现 SILAS 系统对多主体、多业务、全方位协同和低空经济宏观决策的影响和作用,SILAS 系统的目标调整为:1)解决低空空域中对各种低空飞行器的“看不见、呼不到、管不住”的基本安全问题;2)解决规模化低空飞行中“异构、高密度、高频次和高复杂度”的安全、效率和成本问题;3)解决低空经济“管理、资源、业务、运营”等多主体、多业务、全方位协同问题。突破突破 SILAS 系统采取与传统航空空域管理和飞行管理完全不同的基于 SILASSILAS 系统系统的目标的目标:1 1)解决解决低空空域中对各种低空飞行器的低空空域中对各种低空飞行器的“看不看不见、呼不到、管不住见、呼不到、管不住”的基本安全问题的基本安全问题;2 2)解决解决规模化低空飞行中规模化低空飞行中“异构、高密度、高频异构、高密度、高频次和高复杂度次和高复杂度”的安全、效率和成本问题;的安全、效率和成本问题;3 3)解决解决低空经济低空经济“管理、资源、业务、运营管理、资源、业务、运营”等等多多主体、多主体、多业务业务、全方位、全方位协同问题。协同问题。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2.0)-全数字化方案 29 数字底座的全数字化技术路线,是航空领域中对应电信领域之“IP 交换”变革,也是对传统基于航路/航线管理方式的突破。它将空域管理和飞行管理上升到一个系统高度,将全空域作为一个系统来规划和使用,将单次飞行任务的执行,也上升到系统层面来提高飞行服务和安全保障。它充分遵守和实现所有空域管理和飞行管理的规则和法规。它将在低空空域探索更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为未来低空经济形成的新规则和法规提供数据依据并进行充分验证,并对传统航空的数字化管理提供高质量的参考。主体主体 SILAS 利用数据作桥梁,打通了以前各自为政的各关联主体之间的隔阂,使用一套系统就能满足所有主体的各种各样的需求。数字化技术使各主体之间的边界可能发生融合或分化,有些管理主体的职责可能需要合并,有些可能需要分离。也有可能会催生新的管理主体去综合管理低空经济中出现的新的问题,比如,对低空经济宏观发展的管理和决策部门等。这些都是 SILAS 系统需要服务和赋能的主体。主体的多样性需要依托一个聚合各种能力的平台来灵活、高效以及低成本地构建各自对应的服务和业务。平台平台 鉴于 SILAS 系统承担着服务所有的低空经济关联主体、服务所有的低空业务场景和管理任务、服务从飞行到经营到决策各个阶段不同的需求,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 IT 系统或者完成单一低空任务的应用,而是一个提供低空经济所有能力和所有数据支撑的平台,是一个操作系统。在 SILAS 的基础上,各低空经济关联方可以任意搭建适合各自管理和业务需求的服务和应用。同时,它是一个数据驱动的不断生长和进化的开放的智能体,随着实际运营数据的不断积累,它会变得越来越智能,越来越安全、高效,成本也越来越低;同时允许第三方一起参与升级与改进,而不需要对整个架构进行重构。任何把 SILAS 系统当成一个简单 IT 系统的观点或者觉得可以把低空经济认知的深化 30 其中一部分独立做成一个简单 IT 系统的想法,都是没有真正理解低空经济这个庞大复杂系统的本质,而只会把一个统一的系统做成一个个孤立的烟囱。边界边界 SILAS 系统有着明确的边界。它只提供一整套数字化工具和技术手段协助各关联主体更好地去执行各自的管理任务和业务任务。它不会突破这个边界去干扰或者干涉或者越权行使各管理主体的职责,无论是监管方、产业方、运营方还是管理方。但各关联主体可以根据SILAS 系统提供的更丰富的信息、更智能的参考建议、更精细化的事件和态势感知、更人性化的交互等去进一步优化各自的管理和业务流程,提升安全、提高效率或者降低成本。规则规则 SILAS 系统是建立在可计算空域基础上的全数字化系统。虽然理论上,我们可以对任何飞行任务可以即时计算出一个安全的航路,甚至可以利用动态预测和调整的数字能力,允许低空飞行器可以随时任意飞行或者融合飞行。但允许任意飞行的代价是系统巨大的算力资源,在飞行密度高到一定程度,甚至变成了一个 NP-Hard 不可解的问题。而传统基于规则的飞行则可以大大减少系统调度的计算需求,并且能满足常规的飞行需求。所以,规则和算力是一对我们需要平衡的因素。根据已有的规则和积累的飞行数据,SILAS 系统可以固化一些成熟的规则沿用到系统中去,而对确实有自由飞行需求的飞行任务,则可以利用算力即时规划并提供飞行保障。其中的算力资源和管理负担可以通过提供不同成本的服务予以平衡。同时,规则可以根据需求不断演进和完善,以更好地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另外,即使 SILAS 系统在保证系统安全的前提下,能提供低空飞行器自由飞的可能性,实时动态规划所有飞行器的自由飞行所需的计算资源将十分昂贵。因此,在通常情况下,最有效的运行方式仍然是将成熟的飞行方案固化成通用的规则,SILAS 则在规则的约束下调用更少算力资源进行有限或者局部动态优化,从而将主要的计算资源用到更高优先级的任务上。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2.0)-全数字化方案 31 仿真仿真 SILAS 系统作为一个全数字化系统,它还具有一个独特的优势。不同于传统空域和飞行管理系统,要么是基于传统经验预先设计规则进行管理,要么是根据具体飞行任务状态实时进行,SILAS 系统可以事先进行仿真或者事中进行预测。这样,在一个飞行任务没有开始时,就可以对航路上的情况和风险进行仿真,提前获得相关数据做参考。在飞行任务进行中,通过实时观测和预测,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内空域或者航路态势的变化、低空飞行器的状态和轨迹的变化等,防患于未然,进一步增强低空飞行的安全性。在飞行任务进行后,通过复盘仿真,可以为未来飞行找到更佳的航路。SILAS 仿真的能力,还可以允许对任意地方的空域和城市环境进行仿真模拟,允许实际飞行器或者虚拟飞行器,在虚拟环境里进行仿真飞行,以便对仿真空域和城市环境进行无风险模拟飞行,以获得对航路、飞行器、CNS 设施设备、飞行规则等接近真实世界的测试数据,极大地加速系统的迭代、快速提升系统的智能化水平。2.2.22.2.2 系统赋能的业务系统赋能的业务 SILAS 系统提供各种各样的数据和能力给低空经济的各关联方,也为他们的业务工具和范围带来了很多变革,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重要方面。管理管理/服务服务数字化数字化 SILAS 系统的核心功能是提供宏观空域管理和微观飞行管理的数字化工具。其中宏观空域管理是对空域全局性的管理工具,包括但不限于空域划分、空域规则、空域管控、空域分配、空域察觉、航道划设、航道规则、航道管控、航道分配、全域飞行活动态势监控、非合作飞行器入侵监测与告警、飞行冲突预警、空域环境变化预警、空域用途改变预警等各方面。而微观飞行管理则是对具体飞行任务全过程的管理工具,包括飞行计划申报/审批流程、起降过程管理、起降场调度、飞行情报、飞行途中监测、预测和预警、异常情况处置建议和航低空经济认知的深化 32 路调整、飞行冲突解除、飞行规则落实与监督、空管指令转达、故障处置、优先避让等各方面。除了上述具体业务管理或服务的数字化外,全数字化系统还涵盖对人类管理者或者操作者进行监管,对各种人类操作、决策、管理全流程进行监管,对异常情况进行预警甚至智能干预,消除人类疏忽或者恶意带来的系统安全风险;此外,它也需要对多方协同的各方进行监管,厘清责任主体和事件根源,对协同行为和流程进行监测、预测、预警、建议和提示。管理和服务数字化还涉及对低空经济各种相关设备/设施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管理,监测各种设施设备的状态、容量和能力等,并根据需求合理分配,以便这些设施设备被高效、合理地共享和使用。安全数字化安全数字化 SILAS 系统作为全数字化方案还涉及到对安全的管理和管控的数字化。安全分为数据安全、飞行安全、管理安全等各个方面。数据安全是低空飞行的第一道防线,对有关飞行管理和控制的数据必须保证绝对的安全,需要对数据生产、传输、存储、处理和使用的全流程进行安全管理,需要引入最先进的数据保护技术、安全计算技术、区块链技术、可算不可见(SPU)技术保证即使万一数据链环节出现安全隐患,系统能及时修复和止损,不会影响到更高层次的飞行安全。同时,为了后续的跟踪、分析和追责,飞行数据、运营数据和管理数据必须具有不可篡改、不可伪造、不可删除、可追溯、可复现的能力,这也包括飞行器和飞行操作员/飞行员的身份识别和确认。确保全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问题分明、主体分明和责任分明。飞行安全是低空经济中安全的一个核心。低空经济的所有经济效益必须建立在安全飞行的基础上。飞行安全是前提、是底线、是红线。全数字化的 SILAS 系统设计了多个层次的安全防护措施,例如飞行前风险评估,飞行中风险监测、预测和处置,飞行后数据追溯和分析等,以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确保守住安全底线。质量数字化质量数字化 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2.0)-全数字化方案 33 低空经济必须高质量发展,才能达到发展低空经济所承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一个全数字化系统能给高质量发展带来很多可以量化的指数或者指标。例如,效率的量化,可以用实际的数据对各种效率进行衡量,比如空域利用率、飞行器利用率和使用效率、信息设备设施利用率、起降设施利用率、能源设施利用率、投入与产出效率等;通过建立数字化评估框架,能够对飞行的各个方面进行量化评估,比如安全、能耗、对环境的影响等;通过建立一些客观的标准和测试条件,可以对系统迭代的效果和不同供应商的技术/方案进行客观量化评估;通过设立统一的服务标准,能够对系统对各关联主体的服务质量做出客观可量化评价;通过对系统管控的各种低空业务的数据统计,可以对低空经济的整体健康度(比如各种应用的质量和欢迎度)进行客观量化评估。这些都是通过数字化系统获得的对低空经济发展质量第一手真实的数据,对低空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当然,在宏观获得质量数据和评估的同时,必须保护各关联主体的数据主权,保护他们的数据隐私和机密。这也是 SILAS 必须坚持的底线。经济体系数字化经济体系数字化 如前所述,SILAS 系统除了首要支撑规模化低空飞行,并为其保障安全、优化效率和节约成本外,还需对低空经济发展战略决策提供数据依据。不但会对低空经济发展的商业规模、市场、应用提供数据支撑,还会促进政府在低空经济发展中战略决策数字化,对政策法规、标准规则、投资方向、生态布局、产业发展等方面不但提供历史数据,也能预测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让所有决策有数可依,有据可查。研发平台数字化研发平台数字化 任何智能化系统都需要根据积累的数据不断迭代和优化,它是一个“活”着的动态进化的系统。SILAS 系统也不例外。它是所有低空经济数据的统一和共享平台。它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容许第三方研究机构或者智能能力提供者轻松地将最新研究成果集成到系统中去,通过实际的数据和环境对其进行验证,对其使用效果进行度量。同时,低空经济认知的深化 34 SILAS 系统还可以允许应用开发者,在其平台开发创新应用,甚至允许他们在其平台上对新应用进行仿真验证,只有验证成功后再进行实质的投入和商业运作。2.2.32.2.3 系统的特性系统的特性 为了更好地满足各方低空经济发展的需要,保证顶层设计的准确性、兼容性、可拓展性、可持续性及可迭代性,充分赋能低空经济各关联主体,作为一个智能化的全数字化方案,全数字化的 SILAS 系统应该具有以下特性:1)1)全空域全空域 (All Air Space)SILAS 系统的管控和服务范围覆盖整个低空空域。而传统航空通过航空雷达对空域进行监测,虽然可以对整个空域进行覆盖,但对低空空域的监测能力不足;同时,传统航空只关注对设定航路的飞行服务,对航路之外的空域很少能够提供服务。而规模化的低空经济需要充分利用所有适航低空空域,既需要支撑设定航路飞行,也需要支撑点对点的自由融合飞行,故需对整个低空空域进行感知、监测、管控和服务。2)全因素全因素(All Factors)SILAS系统需要将所有影响低空飞行安全和效率的因素考虑进空域规划、航路设计、飞行监测、飞行预警和飞行服务中去。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三维地图、位置信息、障碍物信息、建筑物信息、气象信息、电磁信息、地面活动和交通信息、地面人文信息、限制空域信息、空中交通信息、空中非合作飞行器信息、地面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如起降站)等。同时随着技术和低空经济的发展,SILAS系统也很容易扩展去包括新的影响因素。3)全数字全数字 (All Digitized)SILAS 是一个全数字化系统,它将低空空域环境信息和空域中飞行器的信息通过各种数字感知基础设施或第三方信息提供商,完全数字化成一个可计算空域。低空通信、导航和监测信息基础设施可以提供对空域飞行器的数字化信息,而其他环境信息如气象信息、电磁信息、地表信息、障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2.0)-全数字化方案 35 碍物信息,则需要专门的地面或空中传感设施来提供。另外三维地图信息、建筑物信息、地面活动和交通信息、起降站信息等,则需要政府数据部门或者第三方信息提供商提供。所有这些信息都会映射到低空空域的时空网格上形成动态的数据场,成为数字孪生系统的不同数据层。在这样的全数字化框架下,所有低空的空域信息、航路信息、飞行器信息、环境信息、飞行计划、飞行服务以及未来新业务等都可以按照管控和管理部门批准的运行规则,通过智能计算进行精细动态规划、仿真、预测和实施。4)全兼容全兼容 (All Compatible)SILAS 系统提供了一个极其灵活的全数字化框架,可以通过实时计算和调度来保障低空飞行器在适航空域内时空不冲突和安全飞行,不论是即时飞行还是计划飞行;也可以保障异构的飞行器在同一空域的以各种运行模式进行融合飞行。然而,空域和航空管理中仍然有很多从传统航空继承下来的运行规则和法律法规,需要在低空飞行中继续遵循和维护。由于在低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运行规则也会逐渐演变,全数字化的 SILAS 系统需要既能对现在已有的运行规则提供全部支持,同时在未来新的飞行规则出行时,亦能提供全面的支持,而不需要对整个系统进行重构。对所有飞行规则的全兼容是 SILAS 全数字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5)5)全流程全流程 (All Procedures)SILAS 系统不是简单地对某个关联主体提供某个环节的特定服务,而是能够支持全体关联主体以及整个低空经济的运行全流程。它从空域划设、飞行计划、实际运行到监控和服务,甚至可以对低空经济的宏观管理产业发展、激励鼓励和法律法规提供真实数据依据。另外,它也需要对人类的操作进行监管、预警或干预,防止由于人类的疏忽或者恶意对低空飞行带来安全隐患。它为低空经济安全、高效和低成本运行提供技术支撑,为低空经济各关联主体的业务和管理任务赋能。全全数字化数字化 SILASSILAS 系统系统具有六个特性:全空域、具有六个特性:全空域、全因素、全数字、全兼容、全流程和全开放。全因素、全数字、全兼容、全流程和全开放。低空经济认知的深化 36 6)6)全开放全开放 (All Open)SILAS 系统设计为一个可进化的开放框架,除了提供接口和标准使第三方信息提供商和开发者轻松进行集成,还支撑处在不同智能水平(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自主化和自进化等)的功能模块混搭在系统中无缝协作。不但促进了新技术的引入和合作伙伴的参与,而且允许快速搭建系统且不断进化,推动低空经济稳步有序地发展。2.3 小结 本节总结了我们过去一年对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和 SILAS 系统认知的深化。我们对系统的认知深化概括成一个全数字化 SILAS 系统应该具有的特性:全空域、全因素、全数字、全兼容、全流程和全开放。同时也将全数字化系统赋能的业务拓展到超出低空飞行本身。最后,所有的认知和分析都指向了建设一个全数字化低空系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2.0)-全数字化方案 37 3 全数字化方案 SILAS 系统 如第一版白皮书中所提到,深圳市在低空经济发展方面首先发力。在市领导的推动下,深圳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战略规划、实施举措、促进条例等政策法规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保驾护航。深圳市委托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牵头搭建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的“四张网”,项目一期的主要目标是建设内容为低空基础设施的核心系统SILAS。虽然 SILAS 系统包括“空联网”、“航路网”和“服务网”等三张“网”,由于篇幅限制,我们在本白皮书将聚焦在 SILAS 数字化和智能化方面的讨论,重点放在“航路网”。同时也指出了与“空联网”硬件部分的接口,以及对“服务网”应用构建方面的支持。3.1 SILAS 系统-低空“大脑”SILAS 系统作为低空经济的“大脑”,是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核心,也是建设低空经济精细化管理体系的基础。下面简要介绍SILAS系统创新的全数字化框架。3.1.13.1.1 系统理念系统理念 -“IPIP 交换”新框架交换”新框架 传统的空域和飞行管理方法大都依托于航道/航路的概念。由于传统航空的飞行器数量和飞行次数(一般单个空管站同时管控的在空飞行器在“百”架次或者以下的量级)相对来讲,比未来大规模低空飞行(一般一个城市同时在空的飞行器在“万”架次或者更多的量级)要低至少两个量级,所以传统航空依托规划好的常规固定航道/航路进行空域和飞行管理效率会更高。而对于低空经济中的大规模飞行,飞行器所使用航路的覆盖空域的范围更大,如果基于传统理念,即所有飞行器完全按照预先设定的航道/航路飞行,航道/航路密度会极高,间距空隙也会很小,影响飞行安全与效率。在这种情况下,SILAS 将低空空域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将其转变为可计算的数字化空域,突破传统空域与飞行管理的航路概念,适应低全数字化方案 SILAS 系统 38 空经济发展需要,创新地对时空资源(而非仅对空间资源)进行联合管理和调度,提供更多维度的优化,提高空域使用效率。我们可以从电信领域的电话交换机发展历史为例,比较形象地解释这个概念。电话交换机早期是“线路交换”,即接线员根据用户的指令或拨号指令,通过线路插拔转接或继电器转换,接通用户的目标电话机。后来,随着电话数量的大幅增长,人工接线员的操作已经不能适应快速转接的需求,于是就出现了“程控交换”。程控交换机接受用户的指令,根据预设的程序,指挥交换机的逻辑控制电路,将线路自动切换到目标电话机。再后来,随着电话用户的大幅度增长,程控交换机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甚至变得不可实现。随着 IP 数据网络的发展,以语音数据包形式出现的“IP交换”技术极大地提升了电话交换机的灵活性、效率和系统容量,同时也允许不同物理线路、不同传输介质(有线或无线)、不同标准的电话终端都可以通过 IP 网络随时连接通话。表 3.1 空域和飞行管理范式进化表 支持容量/效率 小/低 大/高 超大/极高 空域/飞行管理范式 传统:基于航线的人工管理(百架次)AAM:基于航线的自动管理(千架次)SILAS:基于数字化空域的智能管理(万架次 )类比领域:电话交换机 线路交换:手工/拨号 程控交换:程序控制 IP 交换:网络管理 当前,虽然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发展低空经济,且取得了一定成果,比如美国的 UAM、AAM 等,但是大部分空域管理和飞行管理技术还是在基于 S SILASILAS 将低空空域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将其转变将低空空域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将其转变为可计算的数字化空域,突破传统空域与飞行管理为可计算的数字化空域,突破传统空域与飞行管理的航路概念,适应低空经济发展需要,创新地对的航路概念,适应低空经济发展需要,创新地对时空时空资源资源(而非仅对空间资源)进行联合管理和调度,提(而非仅对空间资源)进行联合管理和调度,提供更多维度的优化,提高空域使用供更多维度的优化,提高空域使用效率。效率。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2.0)-全数字化方案 39 传统航路的框架下的信息化扩展,可以形象地比喻为还处在“程控交换”时代(表 3.1)。打造低空经济的“IP 交换”新框架,建设一个未来发展有保证的 SILAS系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职责。图 3.1 全数字化 SILAS 系统框架(来源:IDEA 研究院)3.1.23.1.2 系统概述系统概述 SILAS 系统采用数据驱动的技术路线,从数据底座向上延展到空域管理和飞行管理能力,进而构建各低空关联主体所需要的应用,赋能各自的管理职责或业务程序(图 3.1)。全数字化方案 SILAS 系统 40 数据底座基于各自空域信息感知设施、各个正在运行的合作飞行器和其他信息提供方提供的关于空域的所有空域规划信息、空域环境信息、空中交通信息、对应的地面环境和人文信息等,构建低空动态数据场。称其为数据场的核心原因是所有提供给系统的信息,都具有 4 维时空坐标,映射到 3 维空间1 维时间上就是一个物理上“场”的概念。用“场”来描述数据,隐含了动态性,更强调其时空特性。除了源源不断地实时传送到当前数据场的外部信息数据外,数据底座还通过智能仿真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数据场的数据变化,从而形成一个混合动态数据场,并随着时间推移不断迭代和更新。动态数据场是后面的空域和飞行管理能力的基础和数据来源。通过动态数据场,我们掌握了过去、当前和未来空域和飞行活动的所有状态。我们可以根据低空知识库和规则库的指引,获得可利用的低空空域的时空资源,通过操作系统内核的调度和管理能力,构建宏观(全局)空域管理能力、微观(具体)飞行管理能力。其中,操作系统内核提供核心的时空资源和时空进程的管理和调度功能,是数字化空域与飞行管理的创新方法的核心和基础。宏观空域管理能力面向的是整个空域的状态、态势和飞行活动全局的管理能力,是空域动态时空资源的管理者。宏观空域管理能力还包括空域划分和分配、航道规划和分配等静态或者缓变的任务。微观飞行管理能力则是负责一个飞行任务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它包括飞行前的计划申请审批、起降管理;飞行中的飞行情报、监测、预测和调整(包括异常处理);飞行后数据回溯、分析和时空资源(空域或航道)释放等。我们可以直观地把宏观空域管理能力平台对应一个导航系统的“全局后台”,不管有没有车或人在路上使用导航系统,它都会不断更新和演进;而微观飞行管理能力系统则是导航系统服务的一个“具体实例”,它负责一个行程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会根据这个实例的目的需求和具体交通方式(飞行器),结合当前全域具体情况规划路径、对周边环境提出警示、并在飞行过程中实时进行信息更新与必要协调修正。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2.0)-全数字化方案 41 在建立了宏观和微观的管理能力之后,上层的平台可以根据低空经济各关联主体的需求,构建相应的管理或服务应用,为其提供其管理或业务任务所需的数据、能力、服务或者流程。至此,以上的功能组合在一起构建了 SILAS 系统的核心 SILAS 操作系统(SILAS OS)。这里只是简单地描述了 SILAS 系统基于数据驱动的工作流程。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低空飞行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我们对敏感数据的通信和计算会采用严格的安全通信和可信计算框架。3.2 技术与创新 SILAS 系统是一个低空空域和飞行管理方法论上的突破,没有其他已有的系统做参考。这也意味着很多技术需要探索和创新,系统也需要从零开始构建。幸运的是,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核心技术能力如生成式 AI、神经场技术等,允许我们在构建 SILAS 系统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最新的基础技术,研发出系统所需要的技术与创新,打造出一个最先进的 SILAS 系统。SILAS 系统的十个核心创新点总结如下。1)基于时空资源与进程管理的 SILAS 操作系统与内核(SILAS OS&Kernel based on Time-Space Resources and Processes Management)2)智能仿真平台(AI-based Simulation Platform)3)宏观空域管理平台(Macro-scale Air Space Management Platform)4)微观飞行管理平台(Micro-scale Flight Management Platform)5)低空语义理解平台(Semantics Understanding Platform for Low-Altitude Domain)6)低空语言理解平台(Language Understanding Platform for Low-Altitude Domain)7)虚拟空域平台(Virtual Air Space Platform)8)运行规则描述语言(Operating Rules Description Language,ORDL)全数字化方案 SILAS 系统 42 9)开放进化式架构(Open Evolutionary Architecture)10)数字空域和飞行管理的系列标准规则(Digital Airspace and Flight Management Standards&Rules Family)下面我们对这些核心技术和平台进行简短的介绍。3.2.13.2.1 基于时空资源与进程管理的基于时空资源与进程管理的 SILASSILAS 操作系统与内核操作系统与内核 图 3.2 SILAS 操作系统内核(来源:IDEA 研究院)SILAS 系统的核心是 SILAS 操作系统。SILAS 操作系统是低空空域安全高效运营的关键,是低空运行的核心管理者。它上连业务应用,下连算力(端边云)、CNS X(通导感 其他)硬件设施和其他物理基础设施。业务应用依赖于 SILAS 操作系统提供的时空资源、服务和数据。算力、通导感(通信、导航和感知)网络、物理基础设施依赖于 SILAS 操作系统的管理,包括算力的管理和调度,数据交换、通信、传输和初步处理,以及物理基础设施的管理和调度。SILAS 操作系统提供开放的平台和统一的标准。它为不同厂家的低空信息和物理基础设施,为不同的 SILAS 系统用户和关联方,为不同低空飞行器提供一个开放平台。它统一了与底层硬件基础设施的接口规范、与各飞行器、与各关联方的服务接口规范,以及系统能力平台与应用构建平台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2.0)-全数字化方案 43 的接口规范,使得技术提供方可以在统一的平台上验证和接入其技术方案,应用构建方可以更便捷高效的构建相关低空应用。SILAS 操作系统的内核(Kernel)是 SILAS 操作系统对低空空域和飞行管理的创新方法的核心(图 3.2)。内核将低空空域和飞行管理抽象转化为数字化的低空时空资源与时空进程的管理和调度,支持高密度飞行场景下对时空资源与飞行进程的精细化管理,同时支持不同类型的低空业务共享空域。它将低空空域当作一个动态整体,面向异构的低空业务与大规模飞行活动,智能化实时动态管理飞行活动;将低空空域变为通用共享资源,供各类低空应用共享使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提高空域的利用率,使低空经济的规模化运行成为可能。SILAS 操作系统内核可以兼容现在与未来飞行规则和飞行模式。由于它是基于数字化的时空资源和时空进程管理而设计的,通过简单地调整相应的管理策略,SILAS 操作系统内核就可以很容易地支持已有空域和飞行规则及未来更加灵活的智能规则。向前,可以进化支持未来更加灵活的基于可用时空资源的规则(智能飞行)的先进飞行模式;向后,通过设定限制条件,可以退化支持基于已有规则(目视飞行、仪表飞行和数字飞行等)的传统飞行模式。SILAS 操作系统内核对时空资源的数字化、智能化表示与管理的独特构建,高度依赖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和高效的系统规划和优化技术,将有效支撑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的低空管理及应用。SILAS 操作系统的其它关键模块,将在后面的段落简单介绍。3.2.23.2.2 智能仿真平台智能仿真平台 SILAS 系统采用一个数据驱动的方案。除了外部信息数据源源不断地实时传送到当前数据场之外,数据底座还根据过去和现在的数据,通过模拟仿真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数据场的数据变化,从而形成一个既有过去和现在实际数据,又有未来预测数据的混合动态数据场,并随着时间推移,不断迭代和更新(图 3.3)。动态数据场是随后的空域和飞行管理能力的基础和数据来源。从动态数据场中,我们能获得可用空域信息、空域态势、全数字化方案 SILAS 系统 44 飞行活动态势等重要信息。图 3.3 智能仿真平台(来源:IDEA 研究院)值得注意的是数据的模拟、仿真和预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针对每一类数据都需要建立与之对应精准的智能模型才能保证预测和仿真的准确度,可能需要与之对应的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功能模型或者智能模型。图 3.4 宏观(全局)空域管理平台(来源:IDEA 研究院)3.2.33.2.3 宏观空域管理平台宏观空域管理平台 基于 SILAS 操作系统内核提供的时空资源和时空进程的管理和调度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2.0)-全数字化方案 45 能力,SILAS 操作系统可以提供宏观(全局)空域管理能力(图 3.4)。宏观空域管理能力面向的是整个空域的状态、态势和飞行活动的管理能力,是空域动态时空资源的管理者。宏观空域管理平台具有动态管理大规模实时飞行过程的能力。根据运行规则、飞行计划、环境信息、空中交通信息等,它在执行不同任务、具有不同优先级的低空飞行器之间合理分配时空资源,在保证时空资源不发生冲突的前提下,提高空域的使用效率,增加同时在空飞行器的密度。宏观空域管理平台提供空域管理、航道管理、宏观飞行活动管理等能力。对空域管理:它提供空域规划、空域管控、空域分配和释放、空域觉察和空域规则实施监控等能力。对航道管理:它提供航道规划、航道管控、航道分配和释放、航线管理以及航道规则实施监控等能力。对飞行活动:它提供空域变化、飞行冲突、飞行态势、非法入侵等监测能力,并及时通知可能受影响的飞行器,同时尽最大努力将空域和航线的调整和变化限制在局部,而不引起更大范围的变动,保证整个空域和受影响的飞行器的安全。宏观空域管理还包括空域划分、航道规划等静态或者缓变的任务。如前所述,即使可以实时规划一条自由飞航线,但如果同时飞行的飞行器数目增加,系统为了保障飞行安全和飞行质量所需要花费的算力将会是巨大的。另一方面,低空经济的总体规模是缓慢提升且总体可控可预测的,在基于当前阶段的特定规模下,如果事先能对适航航道按照安全、高效和低成本的原则进行规划并固化,且后续的飞行计划大都沿循这样固化的航道进行飞行或者局部优化,则系统算力的支出将会大大减少。另外,宏观空域管理平台负责整个空域所有相关联数据的实时更新。即使没有飞行活动,它也会执行对不同空域的边界和性质变化感知、态势感知、环境变化感知和预警等任务,确保整个低空空域的所有数据都是实时的、最新的、最真实的数据,这类似地面导航系统的后台路面交通数据的更新。全数字化方案 SILAS 系统 46 3.2.43.2.4 微观飞行管理平台微观飞行管理平台 图 3.5 微观(具体)飞行管理平台(来源:IDEA 研究院)SILAS 操作系统提供微观(具体)飞行管理能力(图 3.5),对具体飞行任务全过程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能力,对飞行前、飞行中、飞行后以及起降的过程提供飞行情报服务;对飞行过程提供监测、预测、预警和突发情况处置能力。结合宏观空域管理能力,能够针对各种突发情况主动解除空中冲突,引导问题飞行器调整飞行计划或者安全着陆,将产生的影响控制在局部解决,而不引起整个空域的重大变化。全数字化的微观飞行管理平台会为飞行计划的实施执行过程中提供很多常规系统所不具有的能力。对计划申请对计划申请:平台会根据用户需求,检查申请空域或者航路是否被占用。如果有冲突,平台会建议一个备选方案。对航路规划对航路规划:平台会根据用户要求,设计出一个最符合用户需求的航路,比如时间最短、耗能最低或者风险最小的航路。进一步,平台会将设定航路根据对飞行时各种情况的预测,事先进行仿真,预测出飞行时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供用户或者空管部门审批时参考。另外,在航路规划时,还需要同时考虑可能的返航航路和紧急降落航路。对计划审批对计划审批:平台不是简单地将用户需求转发给空管部门审批,而是将更多的相关信息,如仿真信息、智能预判信息等,如实提供给空管部门,以便空管部门可以基于数据做出更合理的决策。对起飞管理对起飞管理:平台会与起飞场地的数据系统打通,综合考虑起降场空域的各种情况,与场地协调和调度多架次的起飞、降落任务,保证飞行器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2.0)-全数字化方案 47 的起飞安全。对飞行监控对飞行监控:平台会利用飞行器实时报送信息、信息基础设施感知信息等,以及宏观空域管理平台提供的空域环境信息和空中交通信息,对飞行器的各种状态进行实时监控。更进一步,平台会根据仿真和模拟数据,对飞行器未来路径上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预先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避让,防患于未然。对对异常处置:异常处置:如果飞行航路发现异常或者风险,平台可以联合宏观空域管理平台对飞行航路进行局部调整。如果飞行器本身出现故障,不能保证继续正常飞行时,平台还将指导飞行器返航或者紧急降落到安全地带。通常情况下,飞行器的航路(包括返航和紧急备降航路)信息会在通信链路良好的情况下,下载到飞行器本体缓存。对降落管理:对降落管理:与起飞管理一样,平台需要综合考虑场地的空域情况,调度场地的多架次的起飞降落任务安全降落,并根据场地繁忙程度指挥飞行器的进场顺序和节奏。对空域与航路释放对空域与航路释放:在完成飞行任务后,平台需要及时释放所占用的空域与航路,让时空资源返回到空域的资源池里,以便后续的飞行任务复用宝贵的空域资源。至此,我们看到全数字化的系统会为飞行管理也带来了更精细化、更安全的解决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未来的飞行模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计划飞行、即时飞行、自由飞行、紧急飞行等。微观飞行管理平台必须能服务所有的飞行模式,且能够给融合飞行模式提高同样的安全保障和服务。3.2.53.2.5 低空语义理解平台低空语义理解平台 规模化的低空飞行带来了很多管理上的挑战,依靠传统的人工方式进行管理无法适应低空经济发展的需要,人类操作员难以只靠眼睛就能从三维航图等原始数据里发现空域和飞行可能出现的问题。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和引入,为低空飞行的管理和服务带来了新的利器。全数字化方案 SILAS 系统 48 图 3.6 低空语义理解平台(来源:IDEA 研究院)低空语义理解平台(图 3.6)利用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从各种低空原始数据中理解其可能对空域和飞行产生影响的高层语义,比如飞行冲突、气象变化、非法飞行器入侵、飞行风险等,生成人类能理解的自然语言描述报告给人类操作员,同时也能从繁杂的各种信息中,根据可能对空域和飞行造成影响的严重程度,分优先级地提取其中重要的信息形成简短的总结,以便人类操作员能对这些状况进行快速处置。低空语义理解平台提供了对空域数据理解、自然语言报告生成、以及信息提炼与总结的能力,虽然看起来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自然交互的界面,但远远超过了传统的自然交互的范畴。3.2.63.2.6 低空语言理解平台低空语言理解平台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规模化的低空飞行和复杂的空域管理也对人类操作者的指挥带来了诸多挑战。低空空域管理也不能再依靠鼠标和键盘进行简单的处理,而是需要更丰富、更直观和更宏观的命令或指令对整个低空空域和飞行进行有效管理。这就需要一个低空语言理解平台(图 3.7),能理解人类用自然语言发出的指令,并将人类指令分解成机器指令,让操作系统执行相应的程序以完成人类的指令。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2.0)-全数字化方案 49 图 3.7 低空语言理解平台(来源:IDEA 研究院)例如,“暂停 X 飞行器所经航路上的所有其他飞行任务,保障其优先飞行权利。”可以将语言命令和具体低空语境相结合,分解成若干个操作系统可以执行的子任务,按序逐步完成人类操作员的指令意图,而不需要人类操作员来手工规划所有的操作细节。低空语言理解平台可以大大提高人类操作员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指令的时效性。3.2.73.2.7 虚拟空域平台虚拟空域平台 图 3.8 虚拟空域平台(来源:IDEA 研究院)全数字化系统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在虚拟环境里对各种飞行任务、飞行规则、空域划分、空域管理、空域规则、航道划分、航道管理等进行模拟,验证其正确性与可靠性后再进行真实环境测试。此外,也可以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对飞行器性能、各种地面物理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全数字化方案 SILAS 系统 50 施的性能进行测试。比如,我们可以在一个空旷的测试场利用数字化技术虚构一个城市场景,使物理飞行器和物理基础设施在其中实际飞行和运行,从而无需在城市实地测试即可获得较多测试结果。对于这样的应用场景,我们需要一个可以空间移动(Space-shift)或时间移动(Time-Shift)的虚拟空域平台(图 3.8)。它能够模拟任意时间、任意实际或虚构的空域场景。该平台除了需要模拟具体的物理参数(楼宇、地形、障碍物、地面信息等),还需要模拟真实的物理模型(气象变化等),以形成与实际空域环境无限接近的虚拟空域,是我们对空域和飞行管理任务,以及各种预测、追溯、探索和测试任务强有力的支持。我们只需在操作系统中用这个虚拟空域替代真实空域,就可以在虚拟空间里对各种情况进行仿真验证,更好地规划真实空域和飞行任务。虚拟空域平台是操作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在极大加速系统研发和部署进度的同时大幅降低成本。3.2.83.2.8 开放进化式架构开放进化式架构 低空管理和服务(包括低空空域、低空飞行和低空运行管理和服务)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初期实现基础功能后,随着规模发展、技术进步、政策法规、飞行规则和运行模式的不断更新,有很多需要持续探索和迭代的地方,涉及到技术、管理和服务等各个方面。这就需要 SILAS 采用进化式架构(Evolutionary Architecture)搭建系统。进化式架构是一种构建软件的方法,旨在随着业务优先级的变化、客户需求的变化和新技术的出现通过逐步增量完善而不断进化的软件系统。它在构建时就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变化,可帮助系统更快地适应新需求,并以最低的成本和风险探索新技术。它不需从头重新搭建整个系统,在原有的系统架构中就可以探索最新的技术创新,调整系统适应新的业务优先级和客户需求。同时,作为一个公共服务技术平台,SILAS 系统需要能随时采纳最新的技术和算法,允许其他技术和算法提供者可以很方便地将最新成果集成到系统中去。因此 SILAS 系统的架构又必须是开放的。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2.0)-全数字化方案 51 图 3.9 数字化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来源:IDEA 研究院)低空功能模块数字化(Digitalization)发展的主要几个阶段如下(图 3.9):人工化人工化(Manual-operation)或数字化前或数字化前(Pre-digitalization)阶段:管服系统主要还是依靠专家设计规则、操作者人工运行的阶段。法律法规、飞行规则和运行规则还停留在主要是传统上专家制定、人工实施为主。在这一阶段,功能模块的设计还是以手工操作为主。信息化信息化(Informatization)阶段:是数字化的初级阶段。它将低空管服相关的因素转变成可计算的数据形式由计算机来辅助处理或可视化,虽然功能模块还是根据传统的规则由人类来实施和决策,但使用效率得以提升。智能化智能化(Intelligentization)阶段:在这一阶段,在数据化的基础上,利用产生和收集的数据,依托已有的传统规则,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辅助人类优化空域规划、航路设计和飞行计划,提升功能模块的效率和安全。自动化自动化(Automation)阶段:在智能化的基础上,自动化是指功能模块可以根据预先设计好的规则、流程和方案,大部分情况下可以不依靠人类介入就能自动有序安全地运行;但对突发变化缺少应变能力,还需要人类介入协同处理。自主化自主化(Autonomization)阶段:在自动化的基础上,自主化则是指在出现突发情况下,功能模块能自主地进行合理安全的处理。自进化自进化(Self-evolution)阶段:自进化阶段是功能模块的最高级阶段。在自主化的基础上,它能根据积累的数据,智能地生成并更新更优化的规则和流程,同时能自动实施这些规则和流程,并自主运行。全数字化方案 SILAS 系统 52 目前低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还停留在信息化阶段,需要专家设计规则、操作者人工运行,数字化技术水平还很初级,智能化、自动化、自主化和自进化等发展进程还刚开始或者尚未开始。不同的功能模块发展参差不齐,可能停留在不同的数字化发展阶段。很显然,开放进化式架构可以支持不同发展阶段的功能模块(包括还处在人工手动操作阶段的模块)能同时在SILAS 系统里共存且互相无缝协作。这种架构设计保证了 SILAS 系统既能利用目前成熟的技术,也更容易集成未来更先进的技术进展,同时使得SILAS 可以通过“浸润”的方式进行部署(即无需彻底推翻现有的系统,而是一个渐进式的系统切换过程),逐步提升整个低空系统的效率和安全,发挥其优势。3.2.93.2.9 运行规则描述语言运行规则描述语言 低空经济正处在发展初期,很多运行规则还在探索。为了保证 SILAS系统对过去和未来运行规则的兼容性,SILAS 系统提出了一种运行规则描述语言(Operating Rules Description Language,ORDL),用来统一规范各种规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包括空域使用规则、航路划分规则、优先级规则、飞行规则、冲突解除规则、起降规则等,用以快速适应新的规则变化而不需要重新构建 SILAS 系统。ORDL 作为一个中间媒介也便于实现从传统人工规则到数字化规则、自动化规则、自主化规则和自进化规则的无缝演变。低空规则体系构建起来极为复杂,且不断演进,未来需要支持不同飞行器、不同业务、不同飞行模式在同一空域的融合飞行,需要宏观空域规则(空域划设和使用)、宏观飞行规则(航路航线划设)、微观飞行规则(航路内的交通规则)、起降规则、飞行器规则以及突发情况和冲突情况下的处置规则等紧密配合才能保障整个低空空域的有序性和安全性。而这个演进过程还涉及到 SILAS 系统对飞行活动的支持和服务程度,尤其是需要考虑计算资源和固化规则之间、低空系统规则和飞行器自主能力的平衡和优化。这就进一步要求规则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具有高度的智能化和自进化,保证低空飞行的灵活性、适应性、安全性和高效性。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2.0)-全数字化方案 53 3.2.103.2.10 数字空域和飞行管理的系列标准规则数字空域和飞行管理的系列标准规则 我们以大量低空应用为牵引,面向真实场景,将建设一系列统一的低空运行的规则与标准,通过统一行业规范,降低市场进入门槛,促进低空经济的创新高效发展。SILAS 系统为不同厂家的低空信息和物理基础设施、为不同的 SILAS系统用户和关联方、为不同低空飞行器建立了开放平台。SILAS 统一了与底层硬件基础设施的接口规范、与飞行器的接口规范、与各关联方的服务接口规范、以及系统能力模块与应用模块的接口规范,使得技术提供方可以在统一的平台上验证和接入其技术方案,应用使用方可以更便捷高效的使用相关低空应用。统一的标准是降低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各种飞行器的制造成本、各种低空管理和服务业务的运营成本的关键;也是空中资源、地面资源、基础设施资源公平共享的关键。同时,虽然全数字化的 SILAS 系统可以根据需求随时调整空域、航道和航路的使用,调整具体的飞行计划适应空域和环境的变化,指令飞行器随时按照特定地的飞行模式飞行,但这些太过自由的操作是以花耗大量的系统资源和飞行资源为代价。实际的空域管理和飞行管理还必须依靠大量的标准规则运行。这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计算资源,让系统有效地稳定地运营,同时也可以保证在 SILAS 系统在极小概率出现状况时,仍然能按照预设的规则标准有序运行,而不会造成系统级失败。低空相关规则和标准的建设将基于行业应用和 SILAS 系统产生的大量真实数据,通过与行业标准组织、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共同合作快速形成地方性的标准,并推动相应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体系的建立,惠及全国。鉴于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困难、速度缓慢,这样一些有大量真实数据支撑的标准体系也将领先世界。具体的标准体系包括服务标准、用户标准及运行标准等三大类。1.服务标准。用以规范低空服务的供应商和运营商,明确低空服务应达到的能力指标,确保整个低空经济领域的运行更加安全、高效和可靠。服务标准体系包括:物理基础设施标准、信息基础设全数字化方案 SILAS 系统 54 施标准、空中基础设施标准、低空飞行环境服务标准、空中交通服务标准、安全评估标准等覆盖多种服务类别与设施的标准等。2.用户标准。用以规范低空业务运营用户,是低空用户的准入标准,对低空运营者提出能力上的各种基本要求,以确保整个低空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安全。包括:飞行器标准、运营能力标准、驾驶员标准等。3.运行标准。制定一套全面而细致的行为规范,适用于各管理部门、管服系统和业务运行用户。这些标准将作为低空业务运行的基础,确保所有参与方能在一个统一和安全的框架下进行操作,包括:业务监管信息交互标准、空域构型和航路划设计标准、低空飞行规则等(空中冲突解除规则、空域优先使用规则、间隔规则与标准、空中避让规则、航线使用规则、自主飞行规则等)。这些标准将作为低空业务运行的基础,确保所有参与方能在一个统一和安全的框架下进行操作。3.3 实施方案 全数字化的 SILAS 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其全部功能的实现和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同时其智能化需在不断运行中不断打磨和迭代。由于系统采用了开放的进化式框架,整个系统不需要所有的功能模块全部达到最高的智能化水平就能运行,即使有些功能模块还需要人工操作,SILAS 系统也能在实际低空飞行中发挥作用。SILAS 系统的建设和实施主要按照以下理念和计划进行。(一)(一)飞行规模从疏到密飞行规模从疏到密 由于建设前期同时在空的低空飞行器数目不多,飞行密度还不大,允许较大的飞行间隔,同时信息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感知能力精细度还不够,前期建设的思路基于现有的技术水平,支持已有的飞行规则/系统和业务,打造一个粗放但能发挥其作用的系统,并通过实际运营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2.0)-全数字化方案 55 不断验证和迭代;随着技术和系统的发展,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完善,感知能力逐渐精细化,可以进一步优化、精细化 SILAS 系统,并允许飞行密度逐步递增,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快速推进低空经济的规模化。(二)(二)管服对象从一到众管服对象从一到众 建设前期,空中低空飞行器数量较少,SILAS 系统将主要聚焦在对单个飞行器以及飞行任务的管理和服务,可以精准地对每一架飞行器甚至自由飞行的飞行器进行个性化和精细化的管理和服务;未来,随着在空飞行器数量激增,自由飞行的比例将会被减少,而更多的飞行任务将是通过制定空中交通规则在预设的航道里进行计划飞行。面对越来越多的飞行器数目,越来越多的飞行器将共享航路,SILAS 系统将从对单个飞行器管理和服务拓展到对飞行器群体的去中心化宏观管理和服务,以取得空域使用效率和管理服务效率的提高,同时也支持个体和群体的混合飞行模式。在这个状态下,处在同一个飞行器群体中的飞行器自身需要具有和其他飞行器的协调和避让能力,微观上不再需要 SILAS 系统提供具体的协调支持。SILAS 对单个飞行器的管理和服务现在可以很容易地转变成对一个飞行器群体的服务。(三)(三)系统区域从分到合系统区域从分到合 SILAS 系统从一开始就设计为一个分布式的系统,基础设施和算力都可以围绕着一个具体的相对较小的区域建设成一个单区子系统。同时,单区的分布式子系统可以自由增删,或者互相连接成更大的系统-从区间性系统协同演变为区域性整体分布联动系统。SILAS 系统建设采用实验点到试验区到城市全域的路径,边建设、边测试、边完善、边拓展。此外,SILAS 系统不会盲目建设,而是坚持只优先支持有具体低空业务的区域。业务先行的原则,保证系统建成即可被利用产生价值,而不会造成投资的浪费。在深圳,我们按照“试验点一试验区一全域”有序推进场景落地。鉴于低空经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深圳将采取由点到面的推进方式,依据安全运行保障技术的逐步成熟、低空飞行需求的纵深全数字化方案 SILAS 系统 56 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逐步落实落地,先进行局部试点探索,待取得经验和达成共识后,再按照试点的做法有序推进场景应用落地。1.试验点定位:专注于解决核心技术与场景问题。在 2024 年底前建立试验点,聚焦一系列低空经济发展中已经识别的关键问题,包括飞行规则融合、低空监控体系、特定场景、载人飞行试验、飞行器安全性及运营管理等。2.实验区布局:围绕低空需求集中区域部署。计划在 2025 年前,建立 3-4 个主要实验区,覆盖约 110 平方公里范围,实际验证异构、大容量的融合低空飞行在城市中安全运行的可行性。同时,在运行中产生的数据、经验将进一步支撑国家空域管理机构和民航部门设定相关运行标准和规章制度。3.全域覆盖推广:全面推动产业的快速扩张。2025 年以后,将推广异构、大容量的运行模式到深圳全域,考验运行规则的正确性、合理性和完整性,监管的自动化水平,以及与当前社会交通体系和城市管理体系的融合方案。全域覆盖推广的过程也将拉动产业链上下游加速发展,促进更多低空创新企业进入市场,刺激更加丰富的产品和服务。(四)(四)整体系统从隔到融整体系统从隔到融 SILAS 系统在设计初期,就考虑到未来空域是一个共享的经济资源,并提出了低空的几大核心问题:如何最大效率地利用空域资源,融合各种飞行器、飞行业务、飞行模式于同一个空域;如何将低空系统融合于整个空域(高、低空)系统;如何最终融合为海陆空一体化系统。SILAS 系统的全数字化方案支持各种飞行模式以及融合飞行,可以对以上核心问题的求出一个局部最优解。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最优解是随着低空经济的规模发展而变化的,这也是 SILAS 全数字化系统的一大优势。在建设初期,飞行器数目较少的情况下,采用传统的隔离飞行模式,可以在保证飞行安全的同时,对 SILAS 系统进行有效验证。而随着飞行器数目越来越多,SILAS 系统可以规划出特定的空域实验融合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2.0)-全数字化方案 57 飞行模式。等系统将融合飞行的各种规则、机理和管理方式验证成功后,就可以推广融合飞行模式,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提高空域的利用率。(五)(五)成立成立 SILASSILAS 系统的国有运营平台系统的国有运营平台,加快加快 SILASSILAS 系统的建设和系统的建设和迭代迭代 深圳计划在 SILAS 系统建设的同时,组建负责运营 SILAS 系统的国有运营平台。未来连接 SILAS 系统的,既有军队、民航等行业主管部门,交通、公安等地方职能部门以及国有运营平台,还有各类无人驾驶航空器的用户主体。我们需要在政策和法规的支持下,厘清各方参与主体的职责,形成各司其职的良好生态。一方面,国有运营平台根据行业主管部门授权,依托 SILAS 系统受理低空飞行的市场主体申请,协助行业主管部门做好综合运行管理及监督,包括飞行审批与放行、预警与干预、航空信息和规则信息下发、执法取证等功能,实现深圳范围内对低空活动与数据的“一网统管”。另一方面,国有运营平台开展 SILAS 系统搭建和运营,推进低空枢纽起降场、通信、导航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全面的数字化、智能化服务,真正发挥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核心枢纽作用,推动形成市场化、法治化、规范化、智能化的低空运维生态体系。国有运营平台在运营 SILAS 系统的同时,不断积累实际数据和经验,反过来会进一步加快 SILAS 系统的建设和迭代,更快地实现全数字化的 SILAS 系统所承诺的种种功能和优势。3.4 小结 与任何以往的空域与飞行管理系统不同,SILAS 系统从开始就设计成一个数据驱动的全数字化系统,打破了传统以航路为出发点的管理方法和模式,代表着低空领域的“IP 交换”。由于这是一个新兴领域的前所未有的系统,没有任何其他系统经验可以借鉴参考,我们界定并研发了一系列全数字化方案 SILAS 系统 58 关键技术用以支撑 SILAS 系统。这些技术和系统都是建立在最新的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技术进展的基础上,从理念到实现都具有其独特性、先进性和创新性。配合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步骤和方案,SILAS 系统从开始建设的初期就能发挥其作用。随着实际运行数据的不断积累,系统会不断迭代直至最高的智能水平。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2.0)-全数字化方案 59 4 总结与展望 第二版白皮书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 2.0全数字化方案是在 2022年发布的第一版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深圳方案的基础上撰写的。如果说第一版白皮书更多的是分享我们对低空经济发展的一下理念和想法,第二版白皮书则是聚焦在一个更具体的全数字化解决方案。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低空经济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从数字航路规划到智能管理和监控系统,数字化正在塑造低空经济的未来。只有全数字化系统才能实现低空经济安全、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可持续发展。此版白皮书不但总结了我们一年多来对低空经济上的认知深化,更是提出了对低空空域和低空飞行全数字化管理的一个颠覆性的新路径。不同于以往任何不同于以往任何的的空域和飞行管理系统,空域和飞行管理系统,SILASSILAS 系统摆脱了以航路为系统摆脱了以航路为基础的空域和飞行管理思路。依托最先进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基础的空域和飞行管理思路。依托最先进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SILASSILAS用一个崭新的数据驱动的新方法,面向大规模低空飞行活动,对低空空域用一个崭新的数据驱动的新方法,面向大规模低空飞行活动,对低空空域和飞行活动进行精细化管理。类比于在电信领域带来巨大变革的“和飞行活动进行精细化管理。类比于在电信领域带来巨大变革的“IPIP 交交换”,换”,SILASSILAS 系统旨在打造低空领域的“系统旨在打造低空领域的“IPIP 交换”,从理念上是一种面向交换”,从理念上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突破。未来的突破。白皮书介绍了组成 SILAS 系统的重要创新技术和平台,它们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统一的系统,实现数据驱动的空域管理和飞行管理,从而适应未来异构、高密度和高频次的规模化低空飞行的需要。白皮书归纳了一个全数字化系统所具有的特性,强调了系统的开放性、可进化性和可扩展性,为 SILAS 系统的创建、演进和优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白皮书概况性地总结了一年来低空经济领域的政策、应用、飞行器和基础设施等四大要素的进展,向人们充分展示了低空经济发展大潮正扑面而来。低空经济是一个充满机遇的伟大探索,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的前沿领总结与展望 60 域。发展低空经济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它为我们打开了通向更安全、更高效、更有经济效益的低空飞行活动的大门。在这个全新数字化的世界中,我们可以充分释放低空空域的潜力,实现更智能、更高效、更便捷的未来。全数字化方案不仅是一个技术架构的突破,而且更是一个思维范式的转变。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再难的低空经济问题也可分解成可由全数字化系统解决的子问题。我们正在深圳践行着白皮书提到的理念和方法,建造着智能融合低空系统 SILAS。通过第二版白皮书的发布,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找到一起在低空经济领域合作的机会。SILAS 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我们欢迎更多单位、更多专家、更多工程师加入我们的合作攻关团队。它的开放特性,允许任何人将好的算法和实现便捷的接入/集成到 SILAS 系统中去测试、验证和迭代。真诚希望 2024 年的今天,我们会有更多的理念和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也希望那个时候有更多的合作伙伴已经在一起建设 SILAS 系统。我们坚信一个全数字化的低空方案,代表着未来,代表着前沿,也代表着落地。未来已来!不同于以往任何的空域和飞行管理系统,不同于以往任何的空域和飞行管理系统,SILASSILAS 系统摆脱了以航路为基础的空域和飞行管系统摆脱了以航路为基础的空域和飞行管理思路。依托最先进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理思路。依托最先进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SILASSILAS 用一个崭新的数据驱动的新方法,面向大规用一个崭新的数据驱动的新方法,面向大规模低空飞行活动,对低空空域和飞行活动进行精模低空飞行活动,对低空空域和飞行活动进行精细化管理。类比于在电信领域带来巨大变革的细化管理。类比于在电信领域带来巨大变革的“IP“IP交换交换”,SILASSILAS系统旨在打造低空领域的系统旨在打造低空领域的“IP“IP交换交换”,从理念上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突破,从理念上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突破。61 致谢 在 IDEA 研究院成立三周年之际,又是我们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深圳方案发布一周年之际,我们发布了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 2.0全数字化方案。在此衷心感谢帮助我们走进低空、认识低空、探索低空的各界专家。感谢你们为此次撰写工作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白皮书中所表达的理念、愿景、思路和方法都离不开你们在交流中无私分享的经验和洞见。感谢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和鼓励,特别感谢深圳市委财经办、市交通局、市发改委等部门对我们的大力支持。在深圳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来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有为政府的政策推动和支持,是激励我们勇闯无人区,探索低空经济全新发展,持续创新的动力。感谢来自低空经济领域核心企业的参与和支持。特别感谢美团、丰翼科技、东部通航等多家企业。您们的产业实践和行业需求既为白皮书的内容提供了重要数据和内容,也让我们更加坚信低空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未来愿景。感谢我们现在或潜在的合作企业对我们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服务和生态支持,特别感谢深城交、腾讯、阿里、华为、中兴、移动、联通等多家头部创新企业,感谢您们提供的宝贵的资源和支持,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就低空经济的未来。最后也特别感谢 IDEA 研究院的很多同事,你们大量的幕后辛勤工作让白皮书 2.0 的撰写和发布成为可能。About IDEA Beyond ideas,期待与各位同仁继续碰撞思想,一起开拓出低空经济更加美好的明天!您如果有任何关于白皮书相关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对未来低空经济发展的好设想,请联系我们()。白皮书编写组 2023 年 11 月 22 日 62 编写组成员 沈向洋 李世鹏 李 萌 汤宇清 陈烽文 孙嘉阳 许崇春 63 参考文献 1 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深圳方案(IDEA 研究院)2 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 年)(深圳)3 先进空中交通(AAM)协调及领导法案(美国)4 先进空中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AAIM)法案(美国)5 2022 年管理计划:机动性与运输战略(欧盟)6 无人机战略 2.0(欧盟)7 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中央军委)8 中华人民共和国空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国家空管委)9 关于明确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空中交通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国家空管委)10 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深圳)11 关于再次推广借鉴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国家发改委)关于关于 IDEA 研究院研究院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International Digital Economy Academy,简称“IDEA 研究院”)致力于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领域的前沿研究与产业落地,是一家国际化创新型研究机构。我们坚持科技擎天、产业立地,相信最好的研究从需求中来,到需求中去,最终惠及广大企业和受众。IDEA 低空经济低空经济分院分院 IDEA 低空经济分院(Lower Airspace Economy Research Institute,LASER Institute)致力于低空经济以及相关技术研究,通过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低空空域数字化成可计算空域,充分发掘低空空域的价值,创建生活工作新范式,开拓经济发展新空间。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地址:地址:中国深圳市福田区市花路 5 号长富金茂大厦 1 号楼 3901&57 层 电话:电话:86-(3901)86-(57 楼)邮箱:邮箱: 网站:网站:https:/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12 71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2023全球南方崛起与中国的角色报告(23页).pdf

    全球南方崛起与中国的角色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传播中心2023 年 11 月牛海彬周玉渊来源李彦良周生升全球南方崛起与中国的角色作者简介牛海彬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长来源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周生升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周玉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西亚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彦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作者简介目录前言01一、大变局中的全球南方 02(一)全球南方的概念和内涵 02(二)全球南方为什么变得重要?03(三)全球南方的国际诉求04二、中国眼中的全球南方 09(一)中国对全球南方的认知 09(二)中国与全球南方的互动实践11三、中国与全球南方关系的未来展望14(一)中国加强与全球南方关系的重点领域14(二)中国加强与全球南方关系的路径16全球南方崛起与中国的角色01前言前 言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之际,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尽管是多重国际危机下最脆弱的群体,但它们也展现出顽强的韧性,以及对国际和平与共同发展的追求。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乃至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重大国际议程中的能见度和主动性愈加清晰,引发了国际舆论和外交场热议全球南方的现象。在美西方关注和拉拢全球南方的过程中,西方媒体将全球南方与中国的关系塑造成争议性的国际话题,甚至将中国妖魔化为极力谋求全球南方领导地位的国家。实际上,正如中国官方多次表达的立场,即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南方阵营的当然成员。中国不仅与全球南方国家有着源远流长的友好交往历史,而且通过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代表的南南合作渠道与全球南方共同发展、共同振兴。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共享独立自主的政治底色、发展振兴的历史使命、公道正义的共同主张等鲜明特色。中国积极支持金砖合作机制、77 国集团和中国等国际机制,在提升全球南方国际影响力中发挥积极作用。毋庸讳言,全球南方机制上仍然较为松散、发展程度差异性较大、缺乏领导性的国家集团,同时全球南方又有着诸多发展较好的新兴经济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巨大经济潜力和支持国际和平与发展的良好政治意愿。面对全球南方的复杂性和巨大潜力,如何科学认识全球南方及其与中国的关系、如何更好推动中国在全球南方的总体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上研院为此召开了全球南方相关主题的研讨会,并组织课题组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希望本研究报告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全球南方崛起的国际意义以及中国在其中的角色。一、大变局中的全球南方02一、大变局中的全球南方(一)全球南方的概念和内涵(一)全球南方的概念和内涵全球南方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它有着地理、政治经济、价值理念等丰富的维度,走过了从地理经济学意义上的南方到更具政治、经济和身份意识与行动能力的全球性力量。从地理经济学来看,社会经济水平发达的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部,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南部和南半球,这种南北发展差距大致符合“勃兰特线”(The Brandt Line)1划分的地理状况。从地理经济学来看,南方国家一般指包括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太平洋岛屿以及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集合体。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全球南方延续了反殖反帝反霸运动的传统,常常被认为是“第三世界”和不结盟运动的后续产物,逐渐成长为当今全球政治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国际力量。冷战结束后,以199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 南方的挑战:南方委员会的报告为标志性事件,南方委员会强调南方国家需要在全球层面共同努力,全球南方由此逐渐取代“第三世界”的称谓。全球南方概念的兴起,一方面说明人们日益认识到发展中国家的分布是全球性的,其可持续发展议程也成为全球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南方国家正在形成一股新兴的全球性力量,在全球治理体系中表达自身的关切并付诸行动实现这些诉求。从身份建构的角度来看,全球南方也表现出鲜明的价值理念和身份意识。身份的建构一方面基于全球南方国家自身的共同利益与诉求,另一方面也是与北方国家互动的结果。全球南方全球影响力的上升常常被概括为全球南方影响力的上1 The Independent Commission o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Issues.North-South:A Program for Survival,Cambridge,MA:MIT Press,1980;The Independent Commission o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Issues:Common Crisis:North-South Cooperation for World Recovery,Cambridge,MA:MIT Press,1983.一、大变局中的全球南方03(二)全球南方为什么变得重要?升,有时候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他者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rest)”。值得注意的是,与“第三世界”“外围世界”和“欠发达地区”等含有等级、边缘隐喻的价值判断术语2相比,全球南方是一种更加中性和客观的身份表述。全球南方凸显了其对南北问题和贫困问题是全球性问题的认知,只有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努力才能予以解决。(二)全球南方为什么变得重要?首先,南方国家经济实力的整体上升及其对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关键影响,使其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影响力日益提升。国际货币基金数据显示,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对全球 GDP 的贡献从 20 世纪 80 年代的 37%上升至当前的58.8%,预期经济增速显著高于发达经济体,成为国际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3发展中经济体在全球出口的占比也从 2010 年的 37%上升至 2022 年的 42%。4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群体崛起极大地改变了全球南方的面貌,全球南方占据了世界经济的半壁江山,它们以可持续发展议程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进程将会进一步改善人类社会的文明形态。其次,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性的解决方案,然而全球南方在既有的全球治理机制中话语权和决策权严重不足,这种全球治理赤字促使全球南方变得活跃起来。全球南方国家努力共同发声,要求建立更为公正合理有效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尽管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许多南方国家经济的增长,并使大量全球人口脱离了贫困,但全球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并使最不发达地区进一步暴露在冲突、贫困和资源匮乏风险中。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2023 特别报告指出,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无法兑现的风险,大约一半的具体目标略微或严重偏离轨道。5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现过程遭遇挫折也促使全球南方国家行动起来去争取更为有利2 Andrea Wolvers,Oliver Tappe,Tijo Salverda and Tobias Schwarz.Introduction:Concepts of the Global South;in Global South Studies Center,Voices from Around the World:Concepts of the Global South,Cologne:Global South Studies Center of University of Cologne,2015.3 https:/www.imf.org/external/datamapper/profile/NGDP_RPCHWEO/OEMDC/ADVEC/WEOWORLD 4 https:/sdgpulse.unctad.org/trade-developing-economies/5 https:/unstats.un.org/sdgs/report/2023/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Report-2023.pdf 一、大变局中的全球南方04(三)全球南方的国际诉求和公平的发展环境。2023 年,金砖国家合作机制邀请阿根廷、埃及、埃塞俄比亚、伊朗、沙特、阿联酋六国加入;二十国集团邀请非洲联盟成为正式成员国,这些进展显示全球南方在全球政治舞台上更加活跃并受到关注。最后,大国地缘竞争阴霾的再次浮现,强化了南方国家共同发声的必要性。俄乌冲突爆发后,全球南方大多采取了抵制北约国家动员其参与对俄制裁和援助乌克兰武器的要求,呼吁国际社会采取行动促进俄乌冲突的和平解决,并关注俄乌冲突对国际粮食和能源安全的影响。面对世纪疫情之后美欧炒作“供应链安全”,推进供应链近岸化和友岸化等贸易投资保护主义的新情况,全球南方国家反对世界经济脱钩断链、积极支持区域经济合作和世界经济体系的开放性,成为支持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新兴力量。全球南方也不愿成为大国竞争的受害者,他们更倾向于维护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秩序和多边合作。(三)全球南方的国际诉求1、谋求安全的内外环境当前,世界安全形势正在发生深刻演变,地缘政治竞争叠加新兴技术革命冲击加剧,技术、金融和贸易政治化安全化日趋严重,全球南方国家面临的安全风险不减反增,其持续发展和稳定的安全环境有所恶化。第一,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根据澳大利亚经济与和平研究所(IEP)2023年全球恐怖主义指数报告(GTI 2023)显示,全球最危险的几大恐怖组织全部位于全球南方国家,其严重威胁当地政治稳定,妨碍经济社会发展。6同时,恐怖主义活动还会造成外溢效应,比如受利比亚、马里局势以及极端组织“博科圣地”恐怖主义活动的影响,大批难民涌入尼日尔境内,增加了尼日尔的社会压力。第二,内部冲突叠加外部干预。从 2020 年开始,马里、几内亚、缅甸、布基纳法索、尼日尔等相继发生政变。这些现象背后,既有部分南方国家政治体制不稳定、不成熟所引发的内部冲突,也有外部势力长期干预地区事务造成的恶果。内部冲突和政治体制不稳定创造了外部势力介入的机会,而外部干预又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冲突。这种恶性循环对这些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稳定造成了深刻的6 报 告 全 文 参 见:Global Peace Index 2023,https:/www.visionofhumanity.org/wp-content/uploads/2023/06/GPI-2023-Web.pdf。一、大变局中的全球南方05(三)全球南方的国际诉求负面影响。第三,网络和信息安全带来新的挑战。通信技术带来的无国界实时交流机会使得网络安全成为一个复杂的跨国问题。发展中国家缺乏能力维护本国的网络安全。网络已成为部分国家在世界各地实施“和平演变”和“颜色革命”,持续进行间谍窃密活动的重要手段,7严重威胁了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稳定。2、寻求发展的可用资源全球南方的发展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取得明显进步之余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复杂挑战。第一,贫困和社会不平等。贫困和社会不平等是造成全球南方国家社会动荡的根本原因。根据 2022 年多维贫困指数显示,111 个发展中国家的 12 亿人生活在严重的多维贫困中,其中一半是 18 岁以下的儿童。8与此同时,全球财富最多的 1%人群获得了世界收入总量的五分之一。所有这些不平等现象不仅将动摇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更会激化南北矛盾、阶层矛盾,撕裂国际社会的团结。第二,债务风险。2020 年以来,疫情冲击、全球供应链紧张、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俄乌冲突等等冲击接踵而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经济秩序已陷入混乱。根据 IMF2022 年的年报数据,约 60%的低收入国家可能或已陷入债务困境。9债务风险不仅给发展中国家的公共财政带来巨大压力,阻碍其对教育、医疗、经济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投资能力,而且会给债权人以及更广泛的全球稳定与繁荣带来潜在的成本和风险。第三,粮食安全。根据联合国最新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显示,2019 年以来,全球饥饿人口新增 1.22 多亿,可能无法如期实现 2030 年消除饥饿的可持续发展目标。10严重的粮食危机还将进一步冲击全球南方国家本已脆弱的7 中方报告出炉!中情局用5种手段在超过50国策划“颜色革命”,新华网,2023年5月4日,http:/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牛津大学贫困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2022 年全球多维贫困指数:解除贫 困束缚,减少多维贫困(2022 年,纽约),第 2 页。9IMF 2022 年年报参见:https:/www.imf.org/external/pubs/ft/ar/2022/downloads/imf-annual-report-2022-chinese.pdf。10 最新报告:2019 年以来,全球新增 1.22 亿饥饿人口,联合国,2023 年 7 月 12 日,https:/news.un.org/zh/story/2023/07/1119662。11新冠疫情:若无援手,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可能面临“失去的十年”,国际货币基金组一、大变局中的全球南方06(三)全球南方的国际诉求经济社会形势,引发危机的连锁反应。第四,公共卫生。新冠肺炎疫情加重了多数全球南方国家应对公共卫生问题的挑战。公共卫生问题成为严重遏制全球南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威胁因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称,如果无法持续获得国际支持,新冠肺炎疫情的永久性“创伤”可能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前景,加剧不平等问题,且可能使过去十年的减贫成果毁于一旦。113、应对美元霸权的挑战美元主导下的国际金融体系弊端近年来不断发酵,全球南方国家颇受其害。国际金融体系的多元化或“去美元化”成为全球南方的一项重要议程。一方面,为平抑国内通货膨胀,美联储的大幅加息导致国际资本迅速回流美国,导致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面临巨大压力。12另一方面,美国在塔利班掌握阿富汗政权后冻结阿富汗中央银行储备,在俄乌冲突爆发后禁止俄罗斯使用SWIFT国际结算系统,进一步加深了全球南方国家对美国将金融霸权武器化的忧虑,使前者更加急切地寻求建立公平和可靠的金融体系。13此外,南方国家长期呼吁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使其更公正有效地反映南方国家的利益诉求。早在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金融援助与国内制度改革相挂钩已引发南方国家的不满。在新冠疫情期间,国际金融机构为全球南方提供的融资支持显著低于发达国家,因此进一步受到南方国家的广泛批评。144、追求环境正义的气候观南方国家认为发达国家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责任方,而发展中国家面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时最为脆弱。因此,全球南方在气候变化领域的主要诉求是:其一,发达国家应率先采取积极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其二,南方国家享有追求现代化和经济增长的正当权利,气候变化需从可持续发展视角予以应对;其三,发达国家11新冠疫情:若无援手,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可能面临“失去的十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0 年 8 月 27 日,https:/www.imf.org/zh/Blogs/Articles/2020/08/27/blog-covid-19-without-help-low-income-developing-countries-risk-a-lost-decade。12 https:/ https:/mg.co.za/thoughtleader/opinion/2023-03-07-how-the-global-south-can-escape-the-dollars-stranglehold/;https:/ https:/ 1000 亿美元的规模,在形式上也主要是贷款甚至非减让性贷款为主,反而增加了受援国的财政压力。最不发达国家基金、适应气候变化基金、损失损害基金等专项资金机制的效用仍有待证明。15三是作为可再生能源转型关键原料供应方,发展中国家能否摆脱资源诅咒,从全球绿色产业链中真正获得惠益也存在不确定性。5、建构平等的全球身份全球南方是一种处于不断建构和演化之中的全球性身份。20 世纪 50、60 年代的不结盟运动(NAM)、77 国集团(G77)尝试构建超越国家关系之上的身份与利益共识。16南方国家形成鲜明的“共同基因”,即坚持走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政治主张;以“依附论”反思、批判世界经济体系的经济主张;以“人的发展”取代“事物的发展”的社会主张。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南方国家更注重从全球政治经济体系的角度思考自身定位,在经历了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2020 年的新冠疫情、2022 年俄乌冲突等全球性事件的冲击后,全球南方集体寻求独立自主、公道正义、平衡发展的主张再次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2023 年慕尼黑安全报告指出,对许多南方国家来说,“西方主导的秩序”呈现出“后殖民统治、双重标准和忽视发展中国家关切”的特征,全球南方并不认同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17值得注意的是,正如墨西哥萨帕塔原住民运动口号“一个多世界并存的世界15 Oxfam:“Climate Finance Shadow Report 2023:Assessing the delivery of$100 billion commitment”,June 2023.16 Alden,Chris,Sally Morphet,and Marco Vieira.The south in world politics.Springer,2010,p.222.17 MSC,Munich Security Report 2023,February 2023,https:/securityconference.org/en/publications/munich-security-report-2023/一、大变局中的全球南方08(三)全球南方的国际诉求(Un mundo donde quepan muchos mundos)”18所示,全球南方的身份建构并不是为了“反西方”,而是寻求与西方更好的共存。全球南方的身份建构有四个面向:一是推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二是强调各国应自主选择和设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三是维护本国资源和环境主权的完整;四是携手维护人类安全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18 Global Social Theory,Zapatismo,https:/globalsocialtheory.org/topics/zapatismo/二、中国眼中的全球南方09(一)中国对全球南方的认知二、中国眼中的全球南方(一)中国对全球南方的认知在近期国际舆论热炒全球南方概念,并试图将中国排斥在全球南方之外的情况下,中国向国际社会明确发出官方信号,即中国是全球南方的一员。王毅指出,全球南方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集合体,体现了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的群体性崛起。19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作为发展中国家、全球南方的一员,中国始终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中南(非)作为全球南方天然成员,更要团结一致,共同呼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提升全球南方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20上述官方言论不仅指明了中国作为全球南方国家的身份,而且明确了中国对自身在全球南方中扮演角色的期许。中国学术界也积极参与到全球南方的讨论中去,从多个角度对全球南方进行了全方位解读。一是全球南方正在超越传统的地缘概念。不同于地缘分布意义上的南方国家,在冷战结束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并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日趋重要的作用,人们逐渐以全球和整体的视角看待南方国家,从而推动了全球南方概念的流行。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等概念相比,全球南方兼顾了冷战后世界格局的两大特征:“全球”是指经济全球化不断增强,凸显出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性;“南方”是指世界经济中心加速向南方转移,强调亚洲、非洲和拉美等地区不断扩大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2119王毅出席第十三次金砖国家安全事务高级代表会议,外交部,2023 年 7 月 25 日,https:/ 年 8月 26 日,https:/ 沈陈:全球南方的兴起与中国担当,大众日报,2023 年 9 月 25 日,http:/ 文化纵横编辑部:全球南方的发展问题与中国式现代化文化纵横,2023 年 5 月 15 日,htps:/ 年 8 月 14 日,htps:/ 年/2 月/24 日/第 007 版25徐秀军、沈陈:全球南方崛起与世界格局演变,国际问题研究 2023年第4期,64-78页。二是全球南方所处的历史方位正在发生巨变。全球南方正在借助全球化从国际社会的边缘地带走进全球政治的舞台。今天再提全球南方与三十年前的语境已大不一样,今天全球体系更具多极化的特征,虽仍面临着战争与霸权的威胁,但人类命运与共、合作发展有了更为坚实的力量、技术和意志支撑。全球南方有着改变不平等构造、形成新的发展问题框架的历史可能性。22三是“全球南方在政治上日益觉醒。继 2008 年金融危机削弱北方国家的经济模式影响力后,乌克兰危机象征着北方国家的政治衰落和全球南方的政治崛起。乌克兰危机中,大多数全球南方国家并未随北约起舞,凸显在国际秩序何去何从之际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战略自主,表明全球南方国家追求的是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而不是追随美西方大搞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23四是全球南方的发展内生动力加强。一方面,全球南方国家总体上仍呈现出经济欠发达、“人类发展指数”较低的特征,继续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墨西哥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全球南方的经济画像更为复杂,既有尚待发展的一面,又肩负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重任。五是全球南方的独立自主受到阵营政治的冲击。近一阶段西方热炒全球南方概念表现出三个迹象:一是拉拢全球南方国家建立“国际统一战线”,打击与其价值观和利益不符的国家;二是利用全球南方国家共同抵制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动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群众基础”;三是西方谋求全球南方国家的配合,扩大其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24鉴于上述情况,尽管全球南方只是一个包含多元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和发展水平的松散的发展中国家群体,25但其在国际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正在迅速提升,中国与全球南方的关系也引发更多讨论。尽管联合国及西方学者的研究中普遍将中国视为全球南方的重要组成部分,视中国参与的“南南合作”视为全球南方兴起的重要表现,而随着美国明确将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七国集团却试图将中国从全球南方中剔除,打造中国与七国集团竞逐全球南方的叙事,试图二、中国眼中的全球南方11(二)中国与全球南方的互动实践挑动中国与其他南方国家的矛盾。这显然是对全球南方反对地缘竞争、谋求发展合作精神的扭曲。(二)中国与全球南方的互动实践中国是全球南方的当然成员。从历史上看,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无殖民主义等历史遗留问题。中国通过古丝绸之路与中亚、南亚、东南亚、拉美和非洲等地区保持着文化和贸易往来。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纳入“万隆十项原则”构成了“南南合作”的基础。1991 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筹备会上,中国同 77 国集团首次以“77 国集团和中国”的方式共同提出立场文件,这一合作模式逐渐扩展到经济、社会、联合国财政和预算等诸多领域。“77 国集团 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南方的主要活动机制,南南合作金融中心更是直接把全球南方定义为“77 国集团和中国”。进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自身国力的提升和对全球政治参与的深入,中国在全球南方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中国不仅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携手全球南方一道实现共同发展,而且通过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发起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等方式,团结全球南方致力于推动南南合作、南北对话,携手维护全球南方国家的共同权益,支持经济全球化,实现合作共赢。其一,中国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携手全球南方一起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支持补强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南方短板,支持汇聚南南合作的力量,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好反映全球南方国家的意愿和利益。2023 年 8 月,中国积极支持金砖合作机制实现扩员,推动该机制成为全球南方国家形成合力的重要多边平台。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致力于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和可持续发展项目,其成员身份优先向全球南方国家开放。现任行长、前巴西总统罗塞夫表示,新开发银行是全球唯一由新兴市场国家建立的多边银行,有责任、有能力把发展中国家的声音传递到更多的地方。262023 年 9 月,中国率先支持非盟加入二十国集团,得到国际社会响应和支持,26新行长罗塞夫上任后,新开发银行首次召开理事会年会,都谈了什么?,上观新闻,2023 年 5 月 31 日,https:/ 年 7 月 11 日,http:/ 40 亿美元的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人民网,2023 年 8月 24 日,http:/ 于洪君:风雨十年路 扬帆再启航 关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回顾与思考,人民论坛2023 年第 7 期,6-10 页。30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中国成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派,中国环境网,2023 年 8 月 29 日,https:/ 年 6 月,为加大对全球发展合作的资源投入,中国政府决定将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升级为“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并在已有 30 亿美元基础上再增资 10 亿美元,支持发展中国家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和可持续发展议程。目前,全球发展倡议项目库不断扩大,项目总数已接近 200 个。272023 年 8 月,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金融机构即将推出 100 亿美元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落实全球发展倡议。28“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开展 10 年来,中国与包括新兴经济体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努力,实现货物贸易额从 1.04 万亿美元扩大到 2.07 万亿美元,双向投资累计超过 2700 亿美元;中国在沿线国家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与完成营业额,累计分别超过 1.2 万亿美元和 8000 亿美元,占对外承包工程总额的比重超过一半;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形成的 3000 多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42 万个工作岗位,使将近 4000 万人摆脱了贫困。29“一带一路”成为惠及沿线国家广大人民的“发展带”和“幸福路”。其三,中国致力于与全球南方一道应对全球性挑战。面对气候变化、贫困、恐怖主义和传染病等全球性问题,广大全球南方国家无疑是最脆弱的群体。对此,中国在应对全球挑战的努力中积极与全球南方开展合作。在气候变化方面,中国与 39 个发展中国家签署 46 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文件,在发展中国家启动 10 个低碳示范区,100 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实施了 200 多个应对气候变化的援外项目,助力发展中国家实现绿色低碳。30在减贫方面,中国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框架下资金援助最多、派出专家最多、开展项目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二、中国眼中的全球南方13(二)中国与全球南方的互动实践31外交部发言人:中方愿继续同世界各国加强粮食安全和减贫领域合作,新华网,2023年 7 月 25 日,http:/ 全力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国际在线,2023 年 3 月 30 日,https:/ 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推广 1000 多项农业技术,为 80 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超过 1.4 万名杂交水稻专业技术人才,在非洲启动建设13 个农业发展与减贫示范村,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农业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能力。31在公共卫生方面,自 1963 年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第一支医疗队以来,先后有3万名中国援外医疗队员在非洲、亚洲、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的76个国家和地区,为当地民众带去健康平安,造福患者 2.9 亿人次;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同 1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分享疫情防控和诊疗方案,向34个国家派出38支医疗专家组,向 12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 22 亿剂疫苗。32三、中国与全球南方关系的未来展望14(一)中国加强与全球南方关系的重点领域三、中国与全球南方关系的未来展望(一)中国加强与全球南方关系的重点领域1、和平与安全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安全形势,全球南方需要协力在安全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在乌克兰危机久拖不决的形势下,中国和非洲和平代表团、巴西和沙特等代表的全球南方成为推动乌克兰危机和平解决的重要力量。全球南方也乐见和高度评价中国在促进伊朗与沙特恢复外交关系中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展望未来,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在更新安全观念、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安全等诸多方面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第一,维护政治、社会稳定。许多全球南方国家期待中国在维护地区和全球安全稳定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这包括提供军事援助、军事培训、维和部队等,以帮助这些国家提高自身的安全能力。2021 年所罗门群岛首都霍尼亚拉发生大规模骚乱,所国遭遇巨大冲击。中国及时伸出援手,并与所方签订警务合作协议,为促进所罗门群岛安全稳定、长治久安发挥了积极作用。中所警务合作协议体现了中国愿意为全球南方国家政治、社会稳定作出贡献的大国担当。第二,冲突预防和调解。对于全球南方国家而言,一旦发生内外部冲突事件,一方面考验其管控冲突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其能够信任的外部力量介入。中国在促成沙特和伊朗达成外交和解的过程中,完全尊重中东国家的主人翁地位,不去填补所谓的真空,更不会介入内政,从而为全球南方国家的冲突预防和调解提供了新的路径。第三,新安全领域合作。当前,以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在引发全球南方国家的安全关切。中国在新兴技术领域的研发和安全管控取得显著进步,发展中国家希望能够借鉴中国的技术和经验,提高自身的网络安全水平。中国可在提供培训、技术援助乃至共同制定标准等方面开展合作,以帮助这些国家提升能力建设和共同推动网络安全的国际合作和规则制定,维护全球南方在新安全领三、中国与全球南方关系的未来展望15(一)中国加强与全球南方关系的重点领域33 https:/ 期间,77 国集团 中国促成了“损失与损害基金”的设立,标志着全球南方在气候变化中长期诉求的阶段性进展。其二,中国积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气候变化融资,积极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自 2014 年倡议建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以来,截至 2022 年 7 月中国已累计安排超过 12 亿元人民币用于开展气候三、中国与全球南方关系的未来展望16(二)中国加强与全球南方关系的路径34 生态环境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2022 年度报告,2022 年 10 月。35 陈瑜:“提升“全球南方”发言权,携手迈向发展共同体”,文汇报,2023 年 9 月 3 日。变化南南合作。34中国在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中明确提及重视岛国在气候变化等领域特殊处境和合理关切,愿帮助岛国提升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能力。其三,中国光伏、风能、电动汽车等绿色产业快速发展,有望借助自身产业优势帮助广大全球南方国家实现可再生能源转型和发展低碳经济。(二)中国加强与全球南方关系的路径1、强化对全球南方重要性的认知中国积极推动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南方国家落地开花,为中国争取到丰富的国际性战略支持和发展纵深,为建构新型国际关系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和道义支持。不能仅仅看到全球南方总体上欠发达和落后的一面,更要看到全球南方的发展潜力和发展诉求,以及全球南方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作用。在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时期,全球南方是一支支持经济全球化、维护国际和平与践行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建设性力量,中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加强全球南方的团结全球南方是一个包含多元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和发展水平的松散的发展中国家群体。35囿于松散的组织形态、不明确的决策机制、分化的利益诉求,南南合作表现出更加注重实用主义的功能取向,南方国家基于团结、不结盟的国际主义理念趋于弱化,南南合作的理想主义愿景面临着北方国家的分化破坏。七国集团试图分化全球南方联合自强的努力。全球南方的个别地区大国加入针对第三方的多边安全机制,甚至展开对全球南方的领导角色和权力的竞逐。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可以支持金砖合作机制、77 国集团和中国等机制在提升全球南方影响力上发挥主渠道作用,增强全球南方国家的联合自强。发展中大国应该团结起来,以结伴不结盟、高举发展旗帜塑造和引领全球南方的发展方向和提升其发展的能力建设,以实际行动维护全球南方的根本利益。3、加强国民对全球南方的认知中国是全球南方的当然成员,“一带一路”倡议与国别区域研究的推广也增加了国民对全球南方的整体认知水平,然而仍需要下力气提升国民对全球南方的三、中国与全球南方关系的未来展望17(二)中国加强与全球南方关系的路径认知水平,夯实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南南合作的民意基础。在如何看待南方国家的战略地位和价值上,需要进一步提升国民对面向南方国家的发展、安全与文明倡议蕴含的战略性、理念性价值的认知。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亟待转变思维定式,深入阐释和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意涵,充分认识百年变局之下全球南方崛起对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的战略意义。全球南方崛起与中国的角色18关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成立于 1960 年,是隶属于上海市人民政府的高级研究机构和知名智库。我院的主要任务是: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以政策咨询为方向,通过对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安全的全方位研究,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通过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的合作交流,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多年来,我院一直被国内外权威机构评为中国最重要的国际问题和中国外交智库之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下设六个研究所和六个研究中心,分别是:全球治理研究所、外交政策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所、比较政治和公共政策研究所、台港澳研究所;美洲研究中心、亚太研究中心、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西亚非洲研究中心、欧洲研究中心、海洋与极地研究中心。此外,我院还是上海国际战略研究会和上海国际关系学会的机构会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编辑出版的中文刊物国际展望双月刊,上研院报告(中英双版)和英文刊物China Quarterly of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季刊已经成为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论坛。主编/出品人 陈东晓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国际传播中心主任执行主编 李忻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传播中心执行主任编 辑 陈雪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传播中心助理研究员 本报告版权归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所有联系方式:地 址:上海市徐汇区田林路 195 弄 15 号邮政编码:200233联系电话: 86-21 54614900传 真: 86-21 64850100http:/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12 23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中国信通院: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年)(80页).pdf

    No.202314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3年12月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2023 年年)版权声明版权声明本报告版权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报告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院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报告版权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报告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院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前前 言言 新型工业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关键落脚点在于制造业的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的各项部署,夯实制造强国的区域底座,希望在县域,潜力在县域。新时代新征程中,亟需加快县域工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更佳实践。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县级行政区划主要包括县(市)和市辖区两类1。县(市)是沟通城乡的纽带,是“新四化”同步的核心连接点,县(市)经济渐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量;市辖区则主要承载了城市经济,在工业布局、产业联系、治理结构和要素供给等方面与县(市)存在诸多不同。本报告针对这两类主体,全面深入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并结合其自身特点,分别进行了工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意在发现和挖掘工业百强县(市)、百强区工业发展的典型经验,激活示范引领效用。为促进县域产业载体更高水平发展,不断增长其底托支撑力和集成赋能力,本年度专题篇聚焦县域产业园区的发展,剖析县域产业园区发展现状。本报告分三篇,第一篇是 2023 年中国县(市)工业经济发展报告,系统剖析县(市)经济发展五大总体特征,展示评价理念及结果,1 根据民政部2022 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 2843 个县级行政单位,包括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林区、特区。本报告中的县(市)包括县级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绘就工业百强县(市)发展图景,归纳关键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报告显示:稳增长支撑作用扎牢,工业发挥先锋力量;中西部数量缓步提升,融入群圈持续发力;江浙双领先地位稳固,各省份数量微变动;创新能级攀上新高度,关键变量激活增量;工业投资量质加速跑,高水平开放正扩展;城乡获得感更加均衡,内需潜力加快释放。第二篇是 2023 年中国市辖区工业经济发展报告,分析市辖区产业发展新担当,展示工业百强区评价理念及结果,梳理工业百强区的发展新亮点,并提出对策建议。报告显示:东部地区优势仍存,中西部地区有所提升,粤苏保持领先地位;工业百强区正在成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柱,维护产业战略性安全的关键支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引擎。专题篇是产业园区年度洞察。分别从国家级产业园区、省级产业园区和专项产业载体等视角,分析了县(市)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并提出对策建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连续第八年发布 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本年度研究报告在延续以往对我国县域工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基础上,丰富了县(市)经济发展总体特征的分析维度,专题篇更新为产业园区这一主题。目目 录录 第一篇 2023 年中国县(市)工业经济发展报告.1 一、我国县(市)经济发展总体特征.1(一)撤县(市)设区动作趋缓,区划数量趋于稳定.1(二)经济规模再次跃上新台阶,工业发挥核心引领.2(三)产业发展层次愈加立体化,梯次格局初步成形.4(四)科技创新持续向纵深延拓,快培育新质生产力.5(五)居民存款和收入屡攀新高,人民获得感更坚实.7 二、我国县(市)工业竞争力评价.8 三、2023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图景.15(一)稳增长支撑作用扎牢,工业担当先锋力量.15(二)中西部数量缓步提升,融入群圈持续发力.17(三)江浙双领先地位稳固,各省份数量微变动.21(四)创新能级攀上新高度,关键变量激活增量.25(五)工业投资量质加速跑,高水平开放正扩展.27(六)城乡获得感更加均衡,内需潜力加快释放.29 四、我国县(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31(一)产业结构不优特色不足,转型升级后劲较弱.31(二)资源要素集聚能力不强,要素流动效能不高.31(三)产业类规划科学性不高,落地执行效果欠佳.32(四)区域发展协同程度不优,联动协同度不充分.33 五、促进县(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33(一)有序推进产业育新培优转型升级.33(二)构建要素有效集聚集成市场体系.34(三)着力提高产业类规划科学合理性.35(四)健全区域之间产业协同发展机制.35 第二篇 2023 年中国市辖区工业经济发展报告.36 一、市辖区展现产业经济发展新担当.36 (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柱.36(二)维护产业安全稳定的关键支撑.37(三)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引擎.38 二、市辖区工业竞争力分析.38(一)市辖区工业竞争力评价.38(二)工业百强区分布情况.42(三)工业增加值超 500 亿的工业百强区情况.44 三、工业百强区高质量发展新亮点.46(一)工业增长稳中有进,经济体量再上台阶.46(二)创新主体发展活跃,新质生产力快形成.47(三)民营经济发展活跃,工业质效稳步提升.50(四)内需动能加速激活,共同富裕扎实推进.52 四、促进市辖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54(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54(二)切实维护产业链安全稳定.55(三)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55(四)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56 专题篇 产业园区年度洞察.57 一、建设县(市)高水平产业园区的战略意义.57(一)产业园区是县(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57(二)产业园区是县(市)创新创业的能量站.58(三)产业园区是县(市)改革开放的最前沿.59 二、县(市)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59(一)县(市)在国家级产业园区中初步成群.60(二)县(市)在省级产业园区中成为主力军.64(三)县(市)在专项产业载体建设中提实力.65 三、促进县(市)产业园区高水平发展的对策建议.66(一)厚植主导产业优势,构建产业协作网络.66 (二)加强园区自主创新,攻坚关键核心领域.66(三)智慧化绿色化发展,培育园区特色品牌.67(四)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大力保障要素供应.68 图图 目目 录录图 1 全国县(市)和市辖区的数量变化(1999 年以来).2 图 2 我国县(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及占全国的比重(2012-2021 年).3 图 3 2022-2023 年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分布情况.5 图 4 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级创新型县(市)类型分布情况.6 图 5 2012-2021 年全国县(市)住户储蓄存款余额情况.8 图 6 2023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主要指标占全国比重图.16 图 7 2023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全部工业增速概览图.17 图 8 我国四大板块工业百强县(市)数量分布变化图(2019-2023 年).18 图 9 2023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板块-省-市分布树状图.18 图 10 2023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梯队分布图.20 图 11 2023 年工业百强县(市)城市群和都市圈分布示意图.21 图 12 2023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分省域分布图.22 图 13 2023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重点省份县(市)数量对比图.24 图 14 2023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各省位次分布.25 图 15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 1000 亿元的部分县(市).26 图 16 部分工业投资总量较大的县(市)图.27 图 17 出口总额超过 500 亿元的县(市)图.28 图 18 2023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9 图 1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 500 亿元的县(市)图.30 图 20 2023 年工业百强区分布情况.43 图 21 2023 年工业百强区各省位次分布.44 图 22 工业增加值超 500 亿市辖区.45 图 23 500 亿以上工业增加值市辖区城市群分布情况.46 图 24 2023 年工业百强区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对比.47 图 25 2023 年工业百强区中专利总量 10 万件以上市辖区.49 图 26 2023 年工业百强区创新主体总量及占比情况.50 图 27 2023 年工业百强区分地区民营工业企业均值数据.51 图 28 2023 年工业强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 GDP 比重超平均水平市辖区.53 图 29 国家级产业载体建设工作的演进历程.60 图 30 县(市)国家级经开区和国家级高新区省份分布情况.61 图 31 东中西部代表性省份的省级产业园区分布情况.64 图 32 县(市)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区域分布情况.65 表 目 录 表 1 2023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9 表 2 2023 年中国创新百强县(市).12 表 3 2023 年中国工业百强区.39 表 4 部分工业百强区产业布局方向.48 表 5 分布于县(市)的国家级产业园区.62 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1 第一篇 2023 年中国县(市)工业经济发展报告 一、我国县(市)经济发展总体特征 县(市)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而县(市)现代化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座。从面积和人口占比看,1866 个县(市)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90%和县级行政区划数量的 65%;根据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截至 2021 年底,我国县(市)常住人口已达 7.6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53.8%,县(市)城区常住人口为 2.5 亿,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 30%。因此,凝心聚力推动县(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新时代新征程中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大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目前,我国县(市)经济发展呈现以下主要特征:(一一)撤县(市)设区动作趋缓,区划数量趋于稳定)撤县(市)设区动作趋缓,区划数量趋于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纷纷通过撤销县(市)设立市辖区的方式来加快城市经济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随之而来的便是县(市)数量的快速减少。撤县(市)设区的第一轮高峰出现在 2000-2002 年,主要分布于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其中江苏和广东被撤销的县(市)数量最多,均达到了 8 个,浙江达到了 6 个。这一阶段,全国县(市)数量从 1999 年的 2109 个降至 2002 年的 2030 个(见图1)。撤县(市)设区的第二轮高峰发生在 2014-2016 年,从沿海发达地区扩展到全国范围,有 25 个省份进行了撤县(市)设区,其中河北和重庆被撤销的县(市)数量最多,分别为 14 个和 7 个。这一阶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2 段,全国县(市)数量从 2013 年的 1981 个降至 2016 年的 1897 个(见图 1)。此后,随着撤县(市)设区的相关政策逐步收紧,这一速度大为缩减,2021 年以来,县(市)数量大体上保持在 1860 个左右的水平,而在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例如,2019 年黑龙江省伊春市撤销 15 个市辖区,并新设 4 个县和 4 个市辖区。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民政部统计数据整理 图 1 全国县(市)和市辖区的数量变化(1999 年以来)(二二)经济经济规模再次规模再次跃跃上新台阶,工业发挥核心引领上新台阶,工业发挥核心引领 近十年来,我国县(市)经济总量先后跃过 30 万亿元和 40 万亿元大关。2012-2021 年间,我国县(市)地区生产总值从 2012 年的 27.8万亿元增长到 2013 年的 30.0 万亿元,再到 2021 年的 43.4 万亿元,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同期,县(市)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 51.6%下降到 38.0%,并自 2019 年以来保持在 38%附近的水平,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3 县(市)经济仍是支撑全国经济大盘的基石力量。工业经济成为县(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带动力量。2012-2021 年间,恰逢第二轮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开启,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中西部县(市)和东部后发县(市)成为最主要的承接地,我国县(市)工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窗口期,第二产业增加值从 14.3 万亿元增长到 18.1 万亿元(见图 2)。同期,我国县(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从 2012 年的 60.7%下滑到 2021 年的 40.0%,并自 2019 年以来保持了平稳的占比水平。县(市)工业的发展增进了就业创业,促进了居民持续增收,并衍生了产业关联服务的需求,由此带动了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兴起,还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装备、材料等物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市辖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更快,可能是导致县(市)在全国 GDP 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下滑的部分原因,但撤县(市)设区的影响亦不应忽视,同期我国县(市)数量减少了 128 个,其中多为经济较强的县(市),特别是传统工业强县(市),如曾经的浙江上虞市、江苏海门市、福建龙海市、山东即墨市等。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 2013-2022 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图 2 我国县(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及占全国的比重(2012-2021 年)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4(三)产业发展层次愈加立体化,梯次格局初步成形(三)产业发展层次愈加立体化,梯次格局初步成形 传统支柱产业经改造升级焕发新活力。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基底的重要支撑,通过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绿色化改造、技术改造等方式,以及链群生态构建,一批县(市)传统支柱产业蓄积了强劲的新动能,例如邹平铝产业、瓦房店轴承产业、滕州数控机床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呈现铺天盖地的格局。国家层面,在 2022-2023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两批次 200 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中,县(市)拥有 81 家,占比达 40.5%(见图 3),而在 2020-2023 年农业农村部批准创建的四批次 180 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中,仅前三批次就覆盖了全国 1024 个县(区、农场),其中县(市)是主力。省域层面,以河北省 333 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湖南省 29个县域外贸特色产业集群等为代表的省级战略举措方兴未艾,使更多县(市)能够享受发展的红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阵容更加深厚。纵向上,中东部强县(市)着力培育“产业 创新”双优势,建立健全创新生态体系,推动从技术输入地转变为创新源发地,例如溧阳动力电池产业、宜兴节能环保产业、余姚高端新材料产业、浏阳生物医药产业等。横向上,更多的中西部县(市)承载了发达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溢出,开始有产能陆续落地,例如安宁新能源电池产业、石河子碳硅铝新材料产业、准格尔旗光伏产业等。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的成果开始崭露头角。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特别是 GDP 千亿级县(市),发挥先锋探索作用,谋篇布局未来产业,聚力突破产业发展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5 新空间。例如,昆山秉持“十年磨一剑”发展定力,持续聚焦培育小核酸产业,实现从“由无到有”到“亚洲最大”的蜕变;常熟氢能产业、南昌县 VR 产业等亦是县(市)发展未来产业的典型代表。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统计整理 图 3 2022-2023 年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分布情况(四)科技创新持续向纵深延拓,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四)科技创新持续向纵深延拓,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既包括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又需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前两者本身就属于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范畴,对科技创新具有较高的依赖度,后者在技术改造、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改造等迭代过程中,亦需要科技创新带来的坚实支撑。近年来,科技创新要素向县(市)加快集聚集成,促进县(市)产业演进为全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型县(市)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6 建设扩展至更广泛区域。国家层面,科技部继 2018 年确定首批 52 个国家创新型县(市)后,又在 2023 年 5 月公布了 92 个第二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在两批名单中,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类型的县(市)占比近四分之三(见图 4);省级层面,江苏、辽宁、湖南等省份都开展了省级创新型县(市、区)建设,河北、浙江等省份还开展了年度县域科技创新评价工作。赋能县(市)科技创新发展更加普惠精准。2020 年,中国科协推出创新、创业、创造服务平台“科创中国”,并组建针对特定区域、特定行业领域的科技服务团,每年度为一线提供产业集聚、技术集成、人才聚合、服务聚力等方面的精准科技服务。2022 年底,国家乡村振兴局和中国科协联合组建产业顾问组支持脱贫县产业发展,以“一县一组”的方式,与脱贫县建立对接关系,开展科技服务,使得科技之光赋能更多县(市)。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统计整理 图 4 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级创新型县(市)类型分布情况 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7(五)居民存款和收入屡攀新高,人民获得感更坚实(五)居民存款和收入屡攀新高,人民获得感更坚实 近十年来,我国县(市)住户储蓄存款余额先后突 20 万亿元和30 万亿元大关。2012-2021 年间,我国县(市)住户储蓄存款余额从2012 年的 14.8 万亿元增长到 2021 年的 38.2 万亿元(见图 5),保持了较快的增长趋势,且均高于同年份我国的 GDP 增长速度,其中 8年的增速都达到了两位数。住户储蓄存款余额持续攀升显示了县(市)居民的钱袋子更加厚实,有力支撑了人民获得感。县(市)居民大幅增收带来消费潜力的持续释放。一方面,县(市)居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1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 元,比 2012 年增长 125.7%,20132021 年间,农村居民年均收入增速比城镇居民快 1.7 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从 2012 年的 2.88 下降到 2021 年的 2.50,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持续缩小。另一方面,县(市)消费市场活力被有效激发。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1 年,镇区和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分别达 10.8万亿元和 5.9 万亿元,20132021 年年均分别增长 10.4%和 9.8%,增速分别高于城区消费品零售额 2.3 个和 1.7 个百分点;镇区和乡村合计的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 2012 年的 34%提高至 2021 年的 38%。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8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 2013-2022 年中国县域年鉴数据整理 图 5 2012-2021 年全国县(市)住户储蓄存款余额情况 二、我国县(市)工业竞争力评价 实体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和引擎,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支撑。制造业作为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关键落脚点。面对国内外形势发生复杂深刻变化,应坚守制造业的决心不动摇,持之以恒推动制造强国建设,深入优化完善制造业发展生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更高水平,形成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前进的牢固基座和强大引擎。2022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9 部分进一步明确“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还指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县域经济既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又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关系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能否真正实现。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凝心聚力推动县域工业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坚定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县(市)工业竞争力评价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促进工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结合县域工业基础夯实、质效提升、新动能培育、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等迫切需求,充分考虑数据的科学性、可获得性、延续性和公平性,在 2022 年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持续优化完善综合质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6 大维度指标,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纳入了国家层面关于创新、融合、绿色、质量等认定的因素,以及市场主体的发展成果,作为高质量发展相关指标的有效补足。依据 2023 年中国县(市)工业竞争力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测算得出我国 2023 年工业百强县(市)(见表 1),并综合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主体、创新载体等方面的指标,测算得出 2023 年中国创新百强县(市)(见表 2)。表 1 2023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2 排名排名 省(区、市)省(区、市)地级市地级市 县(市)县(市)1 江苏省 苏州市 昆山市 2 江苏省 无锡市 江阴市 3 福建省 泉州市 晋江市 2(1)报告中行政区划统计截至 2023 年 7 月 31 日。(2)带表示为省内第一名。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10 排名排名 省(区、市)省(区、市)地级市地级市 县(市)县(市)4 江苏省 苏州市 张家港市 5 浙江省 宁波市 慈溪市 6 江苏省 苏州市 常熟市 7 江苏省 无锡市 宜兴市 8 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县 9 陕西省 榆林市 神木市 10 浙江省 宁波市 余姚市 11 江苏省 苏州市 太仓市 12 福建省 泉州市 南安市 13 福建省 泉州市 惠安县 14 湖南省 长沙市 浏阳市 15 贵州省 遵义市 仁怀市 16 江苏省 南通市 海安市 17 江苏省 常州市 溧阳市 18 浙江省 绍兴市 诸暨市 19 浙江省 温州市 乐清市 20 江苏省 镇江市 丹阳市 21 内蒙古自治区 鄂尔多斯市 准格尔旗 22 内蒙古自治区 鄂尔多斯市 伊金霍洛旗 23 浙江省 嘉兴市 海宁市 24 浙江省 金华市 义乌市 25 江苏省 南通市 如皋市 26 浙江省 嘉兴市 桐乡市 27 山东省 青岛市 胶州市 28 江苏省 徐州市 邳州市 29 河北省 唐山市 迁安市 30 江苏省 泰州市 泰兴市 31 福建省 福州市 福清市 32 山东省 烟台市 龙口市 33 浙江省 嘉兴市 平湖市 34 浙江省 嘉兴市 嘉善县 35 江苏省 南通市 如东县 36 江苏省 泰州市 靖江市 37 浙江省 温州市 瑞安市 38 湖南省 长沙市 宁乡市 39 河南省 郑州市 巩义市 40 浙江省 台州市 温岭市 41 江苏省 南通市 启东市 42 江西省 南昌市 南昌县 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11 排名排名 省(区、市)省(区、市)地级市地级市 县(市)县(市)43 浙江省 湖州市 长兴县 44 内蒙古自治区 鄂尔多斯市 鄂托克旗 45 浙江省 湖州市 德清县 46 福建省 泉州市 石狮市 47 福建省 福州市 闽侯县 48 山东省 东营市 广饶县 49 江苏省 扬州市 仪征市 50 山东省 潍坊市 寿光市 51 湖北省 宜昌市 宜都市 5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 库尔勒市 53 山东省 济宁市 邹城市 54 河南省 许昌市 长葛市 55 浙江省 金华市 永康市 56 安徽省 合肥市 肥西县 57 辽宁省 大连市 瓦房店市 58 陕西省 榆林市 府谷县 59 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市 灵武市 60 浙江省 嘉兴市 海盐县 61 江苏省 扬州市 高邮市 62 浙江省 台州市 玉环市 63 江苏省 镇江市 扬中市 64 浙江省 宁波市 宁海县 65 江苏省 宿迁市 沭阳县 66 浙江省 台州市 临海市 67 浙江省 绍兴市 新昌县 68 浙江省 湖州市 安吉县 69 山东省 滨州市 邹平市 70 江西省 鹰潭市 贵溪市 71 湖北省 省直辖 仙桃市 72 云南省 昆明市 安宁市 73 河北省 邯郸市 武安市 74 湖北省 黄石市 大冶市 75 河南省 省直辖 济源市 76 湖北省 宜昌市 枝江市 77 广东省 惠州市 博罗县 78 河南省 郑州市 新郑市 79 福建省 泉州市 安溪县 80 浙江省 金华市 东阳市 81 安徽省 滁州市 天长市 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12 排名排名 省(区、市)省(区、市)地级市地级市 县(市)县(市)82 浙江省 绍兴市 嵊州市 83 湖南省 株洲市 醴陵市 84 山东省 淄博市 桓台县 85 江苏省 泰州市 兴化市 86 河南省 许昌市 禹州市 87 山东省 威海市 荣成市 88 浙江省 舟山市 岱山县 89 湖北省 孝感市 汉川市 90 江苏省 盐城市 东台市 91 安徽省 合肥市 长丰县 92 福建省 宁德市 福安市 93 江苏省 镇江市 句容市 94 江苏省 扬州市 宝应县 95 浙江省 宁波市 象山县 96 山东省 枣庄市 滕州市 97 湖南省 邵阳市 邵东市 9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兵团直辖 石河子市 99 山东省 潍坊市 诸城市 100 湖北省 襄阳市 枣阳市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表 2 2023 年中国创新百强县(市)3 排名排名 省(区、市)省(区、市)地级市地级市 县(市)县(市)1 江苏省 苏州市 昆山市 2 江苏省 苏州市 张家港市 3 江苏省 苏州市 常熟市 4 江苏省 苏州市 太仓市 5 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县 6 江苏省 无锡市 江阴市 7 浙江省 宁波市 慈溪市 8 江苏省 无锡市 宜兴市 9 浙江省 宁波市 余姚市 10 浙江省 温州市 乐清市 11 浙江省 嘉兴市 海宁市 12 福建省 泉州市 晋江市 13 浙江省 绍兴市 诸暨市 3(1)报告中行政区划统计截至 2023 年 7 月 31 日。(2)带表示为省内第一名。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13 排名排名 省(区、市)省(区、市)地级市地级市 县(市)县(市)14 江苏省 南通市 海安市 15 浙江省 温州市 瑞安市 16 浙江省 嘉兴市 桐乡市 17 江苏省 南通市 如皋市 18 福建省 福州市 福清市 19 浙江省 湖州市 长兴县 20 浙江省 绍兴市 新昌县 21 浙江省 嘉兴市 嘉善县 22 浙江省 湖州市 德清县 23 浙江省 台州市 温岭市 24 福建省 福州市 闽侯县 25 江苏省 镇江市 丹阳市 26 浙江省 金华市 义乌市 27 山东省 青岛市 胶州市 28 浙江省 台州市 临海市 29 江苏省 常州市 溧阳市 30 江苏省 南通市 启东市 31 江苏省 泰州市 泰兴市 32 江西省 南昌市 南昌县 33 浙江省 宁波市 宁海县 34 福建省 泉州市 南安市 35 浙江省 嘉兴市 平湖市 36 湖南省 长沙市 浏阳市 37 浙江省 湖州市 安吉县 38 江苏省 南通市 如东县 39 江苏省 镇江市 扬中市 40 浙江省 台州市 玉环市 41 浙江省 嘉兴市 海盐县 42 江苏省 泰州市 靖江市 43 湖南省 长沙市 宁乡市 44 浙江省 金华市 永康市 45 安徽省 合肥市 肥西县 46 浙江省 金华市 东阳市 47 江苏省 扬州市 高邮市 48 山东省 潍坊市 寿光市 49 浙江省 绍兴市 嵊州市 50 福建省 泉州市 惠安县 51 江苏省 徐州市 邳州市 52 浙江省 宁波市 象山县 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14 排名排名 省(区、市)省(区、市)地级市地级市 县(市)县(市)53 江苏省 徐州市 新沂市 54 山东省 威海市 荣成市 55 江苏省 盐城市 东台市 56 江苏省 镇江市 句容市 57 山东省 滨州市 邹平市 58 浙江省 温州市 平阳县 59 安徽省 滁州市 天长市 60 江苏省 扬州市 仪征市 61 山东省 烟台市 龙口市 62 江苏省 扬州市 宝应县 63 河北省 唐山市 迁安市 64 河南省 郑州市 新郑市 65 江苏省 泰州市 兴化市 66 江西省 鹰潭市 贵溪市 67 山东省 潍坊市 诸城市 68 山东省 淄博市 桓台县 69 湖北省 宜昌市 宜都市 70 安徽省 阜阳市 界首市 71 广东省 江门市 鹤山市 72 安徽省 宣城市 宁国市 73 四川省 德阳市 广汉市 74 河南省 新乡市 长垣市 75 江苏省 盐城市 建湖县 76 山东省 泰安市 肥城市 77 湖北省 宜昌市 枝江市 78 山东省 青岛市 平度市 79 广东省 惠州市 博罗县 80 江苏省 宿迁市 沭阳县 81 山东省 临沂市 沂水县 82 浙江省 温州市 永嘉县 83 安徽省 合肥市 长丰县 84 浙江省 金华市 兰溪市 85 河北省 廊坊市 三河市 86 山东省 枣庄市 滕州市 87 河南省 郑州市 巩义市 88 山东省 东营市 广饶县 89 安徽省 马鞍山市 当涂县 90 安徽省 芜湖市 无为市 91 湖南省 岳阳市 岳阳县 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15 排名排名 省(区、市)省(区、市)地级市地级市 县(市)县(市)92 广东省 肇庆市 四会市 93 福建省 泉州市 石狮市 94 江苏省 徐州市 沛县 95 江苏省 盐城市 射阳县 96 江苏省 盐城市 阜宁县 97 安徽省 宣城市 广德市 98 山东省 潍坊市 青州市 99 河南省 郑州市 新密市 100 安徽省 淮北市 濉溪县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三、2023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图景(一一)稳增长支撑作用扎牢,工业担当先锋力量)稳增长支撑作用扎牢,工业担当先锋力量 全国稳增长大局中的百强支撑作用进一步扎牢。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包含了 74 个县级市、23 个县和 3 个旗,GDP 合计达到 11.4 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 7935 亿元,工业增加值达 5.4 万亿元。从总体上看,工业百强县(市)以全国 3.5%的县级行政区划数、6.6%的人口以及 16.3%的规上工业企业数,贡献了全国 9.9%的 GDP、14.5%的工业增加值、14.2%的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超 17%的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见图 6),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愈加凸显;与此同时,百强县(市)在全国消费、出口中占比依次达到 8.3%和 14.1%,在稳增长两架马车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大盘的坚实底座。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16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 6 2023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主要指标占全国比重图 百强工业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百强县(市)坚定发展实体经济不动摇,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稳增长成效凸显。百强县(市)中,98 个县(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速实现增长,其中 73 个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 个增速保持在 20%以上(见图 7),为区域乃至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了重要力量。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17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 7 2023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全部工业增速概览图(二)中西部数量缓步提升,融入群圈持续发力(二)中西部数量缓步提升,融入群圈持续发力 东部县(市)数量略有下滑,中西部县(市)稍有提升。我国工业百强县(市)东多西少、南强北弱的分布格局保持相对稳定(见图8 和图 9)。2023 年东部入围的县(市)数量有一定下滑,较上年减少 2 个,2023 年合计达到 68 个,十强中占据 8 席,二十强中占据 17席,仍是强县最大的聚集区域;中部 21 个,较去年增加 1 个,为湖北省枣阳市;西部 10 个,较上年增加 1 个,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东北地区 1 个,仍为辽宁省瓦房店市。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18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 8 我国四大板块工业百强县(市)数量分布变化图(2019-2023 年)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 9 2023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板块-省-市分布树状图 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19 工业百强县(市)的四级梯队格局保持相对稳定。基于县域工业竞争力指数的聚类分析结果,2023 年工业百强县(市)可分为四级梯队(见图 10):1-6 名构成的第一梯队,格局较为稳定;7-43 名构成的第二梯队,头部成员波动较小;44-83 名构成第三梯队,84-100 名构成第四梯队,三四梯队间级差较小,内部调整活跃。苏浙闽包揽第一梯队,江苏占据三分之二。第一梯队 6 个县(市)中,江苏 4 个、福建、浙江各 1 个,依次是昆山市、江阴市、晋江市、张家港市、慈溪市和常熟市,其中昆山市连续两年占据榜首,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东部县(市)仍是第二梯队的主导力量,梯队阵容进一步扩围。第二梯队包含了 37 个县(市),比上年增加 7 个,其中江苏和浙江各 11 个,福建、湖南各 3 个,内蒙古、山东各 2 个,陕西、贵州、河北、河南、江西各 1 个。东部县(市)合计占比约四分之三,中部长沙县、浏阳市均位于前 20 名,西部入围的有神木市、仁怀市、准格尔旗和伊金霍洛旗,其中神木市位列十强。中西部县(市)在第三梯队中的比重为四成。40 个县(市)中浙江 10 个,江苏、山东、湖北各 4 个,河南、福建各 3 个,安徽 2 个,湖南、河北、陕西、江西、内蒙古、新疆、辽宁、宁夏、云南、广东各 1 个,中西部县(市)占比超 40%。东、中、西部县(市)在第四梯队均有分布。第四梯队 17个县(市)中,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县(市)数量分别是 11 个、5 个、1 个。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20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 10 2023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梯队分布图 城市群牵引百强县(市)发展的作用愈发明显。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区域发展格局下,万亿城市是核心引擎,重点发力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领域,周边县(市)则能够深度嵌入区域产业协作体系中,并享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协同红利。国家层面的主要城市群有 19 个,国家发改委已先后批复规划的国家级都市圈达到 10 个,核心牵引、融合协作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典型范式。中国工业百强县(市)中,天山北坡城市群首次有县(市)入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拥有 46 个,其中苏锡常都市圈 7 个,南京都市圈 7 个,杭州都市圈 11 个,宁波都市圈 8 个,合肥都市圈2 个;长江中游城市群占据 13 个,其中武汉都市圈 1 个,长株潭都市圈 4 个,南昌都市圈 1 个;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占据 10 个,其中厦漳泉都市圈 5 个,福州都市圈 3 个;山东半岛城市群拥有 8 个,其中青岛都市圈 3 个,济南都市圈 2 个;中原城市群和呼包鄂榆城市群各拥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21有 5 个,其中郑州都市圈 5 个;淮海经济区拥有 4 个;京津冀城市群拥有 2 个;珠三角城市群、黔中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滇中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各拥有 1 个,其中的深圳都市圈、银川都市圈、大连都市圈和昆明都市圈各 1 个(见图 11)。绝大多数百强县(市)分布在国家级城市群,而伴随着更多都市圈的快速成长,区域板块内的县(市)发展将迎来新的良机。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图 11 2023 年工业百强县(市)城市群和都市圈分布示意图4(三)江浙双领先地位稳固,各省份数量微变动(三)江浙双领先地位稳固,各省份数量微变动百强展布于 18 个省(区、市),江苏浙江合计拥有 47 席。浙江和江苏的工业百强县(市)数量长期居于各省份的前列,2023 年分别入围 24 个和 23 个,两省合计达到 47 个,包括了百强县(市)数量4都市圈仅考虑由万亿城市、省会城市或计划单列市引领的类型,大都市圈未纳入统计范围。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22 的近半壁江山。山东的百强县(市)数量复苏态势延续,保持在两位数水平,拥有 10 个,显示了新旧动能转换带来的可持续性成效。福建 8 个,湖北 6 个,中部的河南、湖南各 5 个,内蒙古、安徽各 3 个,陕西、河北、江西、新疆各 2 个,贵州、宁夏、辽宁、云南、广东各1 个(见图 12)。除了四个直辖市不在评价范围内,山西、吉林、黑龙江、广西、海南、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尚无百强县(市)。近5 年来,江苏百强县(市)数量保持高位,浙江延续良好增长势头,拥有数量跃居省份首位,长三角南翼与北翼开始“两翼齐飞”;2023年,福建、湖北、新疆的百强县(市)数量均增加 1 个,福建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焕然一新,湖北将县域经济崛起置于更高的战略地位,县(市)梯队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新疆的稳定发展不断前进,在新材料等基础工业领域飞速发展。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 12 2023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分省域分布图 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23 省域间的县域工业协调发展程度差异较大,苏浙强县的区域覆盖连片成群。河北、河南、山东、湖南、内蒙古是工业大省中县(市)数量较多的省份,普遍在 75 个以上,其中河北和河南双双突破了 100个;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均在 60 个以下。各省之间百强县(市)数量占全省县(市)比重的差异程度高。苏浙的域内县域工业协调发展程度处于大幅领先地位(见图 13),在江苏全部 40 个县(市)中,半数以上是百强县(市),即江苏约七分之四的县(市)为工业百强县(市),除了不辖县(市)的南京市外,苏南的苏锡常镇和苏中的扬泰通七市所辖县(市)实现了全面覆盖,形成苏南与苏中跨江融合的全域强县分布带;在浙江全部 53 个县(市)中,百强县(市)的所占比重约为 45%,即浙江约七分之三的县(市)为工业百强县(市),环杭州湾两侧的嘉湖甬绍四市延续了所辖县(市)全覆盖的格局,且与苏南、苏中一起形成了长三角南北翼强县(市)连片富集带;山东工业百强县(市)数量占比稍高,约为八分之一,且覆盖的区域相对更加协调,在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圈三大片区均有分布;河南、安徽、湖南工业百强县(市)占比不足 6%,湖北约为十分之一,前三者主要围绕省会都市圈分布,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能级不足,难以有效释放其他地区的发展潜力,湖北的空间分布相对均衡,武汉、襄阳和宜荆荆等省份三大片区均有分布;河北和内蒙古的占比亦较低,前者主要分布在钢铁行业集中的冀东和冀南区域,后者集中于能源行业集中的蒙西鄂尔多斯市一地。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24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 13 2023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重点省份县(市)数量对比图 前十县(市)分布省份包括东、中、西三大区域板块。居于各省首位的县(市)依次是江苏昆山市(1)、福建晋江市(3)、浙江慈溪市(5)、湖南长沙县(8)、陕西神木市(9)、贵州仁怀市(15)、内蒙古准格尔旗(21)、山东胶州市(27)、河北迁安市(29)、河南巩义市(39)、江西南昌县(42)、湖北宜都市(51)、新疆库尔勒市(52)、安徽肥西县(56)、辽宁瓦房店市(57)、宁夏灵武市(59)、云南安宁市(72)和广东博罗县(77)(见图 14)。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25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 14 2023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各省位次分布5(四)创新能级攀上新高度(四)创新能级攀上新高度,关键变量激活增量关键变量激活增量 研发投入规模和强度持续突破。工业百强县(市)全社会 R&D经费支出合计达约 2800 亿元,比去年增长约 500 亿元,占全国比重超 10%,昆山市、江阴市、张家港市等 11 个县(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均超过 50 亿元,其中有 4 个县(市)跃上 100 亿元台阶,长沙县、新昌县、邹平市、贵溪市等 13 个县(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处于 3.5%以上的高水平,其中有 6 个县(市)更是超过 5 报告中行政区划统计截至 2023 年 7 月 31 日。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26 了 4%。百强县(市)专利授权累计数合计突破 350 万件,新昌县、昆山市、太仓市、闽侯县等 12 个县(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高于50 件,其中有 6 个县(市)达到了 70 件以上。创新主体阵容更加深厚。工业百强县(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合计超 2.7 万家,占全国33 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约 8.2%,其中 74 个县(市)拥有的数量超过 100 家,32 个县(市)超过 300 家,昆山市、常熟市、长沙县、乐清市等 7 个县(市)更是超过 700 家。创新驱动的最大增量更加坚实。新兴的增长动能加快蓄积,2022 年至少有昆山市、晋江市、溧阳市等 14 个县(市)的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 1000 亿元,其中昆山市、宜兴市等 4 个县(市)更是超过了 2000 亿元(见图 15)。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 15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 1000 亿元的部分县(市)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27(五五)工业投资工业投资量质加速跑量质加速跑,高水平高水平开放开放正扩展正扩展 工业投资量质齐升充实稳增长后劲。投资增速呈现较高加速度态势。百强县(市)中有近九成实现了工业投资的正增长,约 70%的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东阳市、靖江市、丹阳市等 42 个县(市)增速保持在 20%以上,范围和增幅相比上年都有较大改观。工业投资规模亦保持在较高水平(见图 16)。投资结构“含新量”持续提升。2022 年平湖市、诸暨市等县(市)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规模超过了 80亿元,其中昆山市、常熟市更是突破 100 亿元规模,嵊州市、南昌县、海宁市等县(市)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在 3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等方面的增长趋势亦在加快,进一步增添了强劲的发展后劲。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 16 部分工业投资总量较大的县(市)图 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28 迎难而上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尽管面临着“脱钩断链”“小院高墙”、资源民族主义高涨等诸多严峻挑战,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仍有较大作为空间。一方面,外部合作新空间大幅拓展,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的十年间,中国与沿线国家在贸易往来、国际产能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取得了诸多丰硕成果,为县(市)“走出去”和“引进来”开辟了新天地。另一方面,内部开放环境更加优越,中欧班列、国际航线、边贸口岸等互联互通渠道更加畅通便捷,辐射更多内陆县(市);保税仓、跨境电商基地、服务贸易示范基地等开放载体在更多县(市)开花结果,对外资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工业百强县(市)中,安吉县市、石狮市、宁海县等 25 个县(市)出口总额均超过 300 亿元,其中昆山市、义乌市、长沙县等 15 个县(市)出口总额均超过 500 亿元(见图 17)。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 17 出口总额超过 500 亿元的县(市)图 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29(六六)城乡获得感更加均衡)城乡获得感更加均衡,内需,内需潜力加快释放潜力加快释放 百强县(市)城乡居民分享的发展红利更加协调。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推进和县(市)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县(市)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持续提升,且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快速收窄。工业百强县(市)中,从收入绝对值看,65 个县(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97 个县(市)的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从收入对比看,99 个县(市)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优于全国平均水平(2.50),其中 70%的百强县(市)优于浙江的平均水平(1.94)(见图 18)。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和差距缩小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亦是县(市)扩内需的根本购买力源泉。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 18 2023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30 激活县乡消费开拓扩内需的“新蓝海”空间。量大面广的县乡人口消费需求是内需市场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提速,商业综合体、乡镇商贸中心、便利店等商业设施快速铺开,电商和快递物流配送延伸覆盖范围,文旅融合、电商直播等新消费场景在更广阔县域呈现。县(市)消费市场的地位显著增强,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县域乡镇和村两级消费市场占我国消费市场总体的 38%;在电子商务领域,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1 年全国县域网络零售额达 4.38万亿元,同比增长 15.4%,占全国的比重为 33.5%,同比提升 3.5 个百分点。百强县(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合计约 3.68 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约 8.3%,其中晋江市、昆山市、常熟市、义乌市超过千亿元,另有 17 个县(市)超过 500 亿元(见图 19)。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 1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 500 亿元的县(市)图 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31 四、我国县(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一)产业结构不优特色不足,转型升级后劲较弱(一)产业结构不优特色不足,转型升级后劲较弱 产业结构不优。部分县(市)的工业结构较为单一,产业梯次不健全,受经济周期波动等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抗风险能力较弱。同时,传统产业比重过大且转型升级不充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较为薄弱,不利于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特色优势不足。县(市)产业中的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差异化和个性化,难以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很多县城缺少实力强的特色优势产业,即使一些县具有优势资源或区位优势,也很难将其成功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产品创新性不强。我国大多数县(市)龙头骨干企业的研发能力低、创新意识不足,产品仍集中在初级加工或贴牌、代工生产等中低端领域,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仍较为欠缺,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亟待提升。(二)资源要素集聚能力不强,要素流动效能不高(二)资源要素集聚能力不强,要素流动效能不高 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由于县(市)经济中的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样性、科技含量不高,以及政策支持不足等因素,导致企业投资意愿不强,难以吸引更多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入驻。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含量不高。我国广大县(市)地区往往缺乏高水平的科教资源,仅有少部分县(市)利用毗邻城区优势,吸引部分高校落户,如福建闽侯大学城、河北三河燕郊大学城等,以及少数发达县(市)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32 吸引名校建立分支机构,如江南大学江阴校区、西交利物浦太仓校区等,因此,难以及时破解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各式各样的技术创新问题。一些县(市)的工业企业缺乏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集聚引留人才的基础不扎实。大部分县(市)在产业引才方面具备了初步基础,但在创新创业环境、城市环境、消费娱乐、公共服务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职称职位晋级、职业再教育等人才可持续成长方面仍有不少短板,因而高素质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相对比较匮乏,制约了县域工业高质量发展。资源要素流动不通畅。县(市)中的劳动力市场相对成熟,但在资本、技术、数据等高端要素市场较为滞后,要素流动存在诸多障碍,资源有效配置的水平不高,难以为县(市)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三)产业类规划科学性不高,落地执行效果欠佳(三)产业类规划科学性不高,落地执行效果欠佳 县域经济布局不合理。县域经济的规划形式普遍较为单一,这主要是由于县域经济的布局并不合理,许多县域的区域规划以及地理空间划分较为单一。科学决策能力有待提升。近年来,县级单元已经非常重视产业发展规划,但是产业发展导向“千县一面”情况较普遍,行业类别、重点方向高度重合,经常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市场竞争力不强,资源能耗大,产业发展存在较明显的“随意性”和“随人性”现象。项目落地难,门槛高风险大。一些县(市)产业规划变更频度较高,落实情况不理想。涉农工业带动作用较强,但是在实际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33 工作中涉农产业链的中游加工业落地困难较大。高新技术产业由于县城缺乏相应的研发基础和产业配套,承接困难,在县城落地可能性和可行性也较低。(四)区域发展协同程度不优,联动协同度不充分(四)区域发展协同程度不优,联动协同度不充分 工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从工业经济规模的分布看,县(市)间的差异尤为显著,例如 2021 年,尽管约有 3.5%数量县(市)的第二产业增加值超过 400 亿元,超过 1000 亿元的县(市)数量也达到了12 个,但有 73%数量的县(市)第二产业增加值不足百亿元。从横向上看,区域板块间的县(市)差距较为显著,第二产业增加值超过 400亿元的县(市)中,东、中、西和东北的数量占比分别为 69.7%、16.7%、12.1%和 1.5%,而在第二产业增加值不足 100 亿元的县(市)中,东、中、西和东北的数量占比分别为 16.2%、20.5%、53.0%和 10.3%。联动协同发展度不充分。受资源要素分布格局影响,很多县(市)主导产业存在一定的同质性,县区之间相同产业缺乏有效的协同发展机制,县区之间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县级单元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缺乏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规划,导致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五、促进县(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有序推进产业育新培优转型升级(一)有序推进产业育新培优转型升级 建立健全县(市)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工业经济主战场,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34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升品牌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瞄准“大赛道、小切口”进行针对化布局;谋篇布局未来产业,融接国内外创新高地,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战略机遇。加快产业链群化发展,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建立协同,形成持续迭代升级的产业共同体。加强优势再造,加快数智赋能。以数字赋能传统制造业,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加强技术创新驱动,实现生产效率提升、优势动能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精招商,强主体。要壮大本土头雁型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瞄准县(市)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链谋划项目,充分发挥招商引资在县(市)经济发展中的引擎作用,为县(市)经济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二)构建要素有效集聚集成市场体系(二)构建要素有效集聚集成市场体系 鼓励资本市场管理机制创新。开展契合县(市)企业特征的制度设计,探索为带动作用强的中小企业开辟上市挂牌绿色通道,发挥资本市场促进县(市)企业成长和生产要素回流的作用。加快构建适应县(市)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市场。重点吸引高等学校毕业生、职业技能类、技术领军人才就业创业,同时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和中坚农民群体的技能培训,夯实产业的劳动力基础。积极推动县(市)与大院大所的深度协同创新。联合成立产业创新载体,完善县域层面应用的创新协作体系。建立健全县(市)产业链群建设成效监测评价机制。常态化开展分类评估工作,发挥县(市)特色产业集群在引导资源集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35 中、发挥集聚效应方面的重要作用。(三)着力提高产业类规划科学合理性(三)着力提高产业类规划科学合理性 综合县(市)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明确县(市)的发展方向、主导产业和重点发展区域。适当引入外部评价机制,健全过程性的产业发展评价机制。引入多方参与的“前置论证”制度,加强产业发展的科学性论证。完善规划执行报备审查制度,加强产业规划落实的过程性监督力度。通过备案、周期性检查等方式,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提高产业发展规划的执行效果,避免规划的空转和形式化。(四)健全区域之间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四)健全区域之间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从本地实际出发,立足县情,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选择适合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推动县(市)工业的均衡发展。推动产业融合和市场融合。积极主动融入城市群和都市圈,借势区域发展战略,依托核心城市生产组织功能,选准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共同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链。推动产业融合和市场融合,形成专业化配套或专业化服务,实现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构建(市)之间相同产业的协同发展机制。推动区域间产业联合、互补、协同发展,避免县(市)之间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制定县(市)之间相同产业的协同发展规划,明确协同发展的目标、路径和措施,为协同发展提供指导和保障。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36 第二篇 2023 年中国市辖区工业经济发展报告 一、市辖区展现产业经济发展新担当(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柱(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柱 市辖区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中坚力量。2023 年 7 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更多支柱产业。要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人工智能安全发展。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市辖区的科技成果转换力、人才吸引力、创新内生动力更强,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市辖区科技发展潜力更大。技术合同成交额是衡量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指标,2021 年企业法人输出和吸纳技术总量成交额在全国技术合同成交总额占比均超 9 成6,市辖区作为企业的主要聚集地,推动企业融通发展,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2022 年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额占全国 86.52%,市辖区依托其庞大的市场规模,有利于实现科技成果的规模应用与迭代升级,实现科学研究与市场应用的有效衔接。市辖区创新内生动力更强劲。市辖区通过研发创新平台共建、产学研人才聚集,形成创新生态系统,有助于提升专利产业化收益,增强创新要素内生动力。2022年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平均收益金额为 799.2 万元/件,其中通过产学 62022 年全国技术市场统计年度报告 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37 研合作产出的发明专利产业化平均收益达到 1038.5 万元/件7,产学研合作经济效益更明显,驱动产业集群的开放和升级。(二)维护产业安全稳定的关键支撑(二)维护产业安全稳定的关键支撑 市辖区是维护产业安全稳定的压舱石。2023 年 5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抓手。市辖区通过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引领区域经济发展、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市辖区是先进制造业的主要集群地。市辖区通过城市群之间的分工合作,实现横向产业协同发展,纵向产业链间协作共赢,畅通集群协作网络。2022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 45 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覆盖了制造强国建设重点领域,布局建设 18 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 4 个重点区域集群数量达 30 个,占 2/3。市辖区作为先进制造业的主要集群地,已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的重要载体,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战略支撑。市辖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聚集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价值链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9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群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公布的第一批 66 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分布在 44 个城市。市辖区良好的产业基础与规模市场优势,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 72022 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 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38 长期可持续发展、为维护产业链安全稳定提供更大保障,为驱动产业创新发展发挥更大引领作用。(三)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引擎(三)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引擎 市辖区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就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强调,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产业转型升级是为产业加竞争力,为生态环境减破坏力。市辖区通过数字化转型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在绿色转型中焕发新生。市辖区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策源地。市辖区依托大学、科研机构、大型企业的科技资源,加速科技创新,以需求为导向,研用结合,努力做到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相互促进、协同发展。2022 年全国 110 个城市达到千兆城市建设标准,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在 21 个市(区)稳步推进8。二、市辖区工业竞争力分析(一)市辖区工业竞争力评价(一)市辖区工业竞争力评价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竞争加剧,城市既要捕捉外部发展的机会窗口,提升自身竞争力,又要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带来了工业发展的深刻变革。市辖区作为城市次级行政单元,成为城市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城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市辖区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高度聚集,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十分突出。市 8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 年)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39 辖区工业竞争力评价以除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之外的市辖区为评价对象。与建制县(市)不同,市辖区规划更加统一,工业更加聚集,工业发展情况与建制县(市)具有一定差别。2023 年市辖区工业竞争力评价,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紧扣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围绕质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6 大维度,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依据中国县域工业竞争力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测算得出我国 2023 年工业百强县(市)(如表 3)。表 3 2023 年中国工业百强区9 排名排名 省(区、市)省(区、市)地级市地级市 市辖区市辖区 1 广东省 深圳市 龙岗区 2 广东省 广州市 黄埔区 3 广东省 佛山市 顺德区 4 广东省 深圳市 南山区 5 广东省 深圳市 宝安区 6 广东省 佛山市 南海区 7 江苏省 常州市 武进区 8 江苏省 南京市 江宁区 9 江苏省 苏州市 吴江区 10 江苏省 无锡市 新吴区 11 山东省 青岛市 黄岛区 12 浙江省 宁波市 北仑区 13 广东省 深圳市 龙华区 14 浙江省 杭州市 滨江区 15 江苏省 常州市 新北区 16 浙江省 宁波市 镇海区 17 广东省 深圳市 光明区 18 江苏省 苏州市 吴中区 19 江苏省 苏州市 虎丘区 20 湖南省 长沙市 雨花区 9(1)报告中行政区划统计截至 2023 年 7 月 31 日。(2)带表示为省内第一名。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40 排名排名 省(区、市)省(区、市)地级市地级市 市辖区市辖区 21 广东省 广州市 南沙区 22 浙江省 绍兴市 柯桥区 23 广东省 广州市 番禺区 24 浙江省 杭州市 萧山区 25 广东省 佛山市 三水区 26 浙江省 宁波市 鄞州区 27 江苏省 南京市 栖霞区 28 陕西省 榆林市 榆阳区 29 辽宁省 沈阳市 大东区 30 广东省 珠海市 香洲区 31 湖北省 武汉市 汉南区 32 福建省 宁德市 蕉城区 33 四川省 成都市 龙泉驿区 34 广东省 佛山市 高明区 35 四川省 宜宾市 翠屏区 36 江苏省 无锡市 惠山区 37 福建省 福州市 长乐区 38 广东省 深圳市 坪山区 39 广东省 广州市 花都区 40 辽宁省 沈阳市 铁西区 41 江苏省 无锡市 锡山区 42 福建省 厦门市 海沧区 43 江苏省 南通市 通州区 44 广东省 佛山市 禅城区 45 陕西省 西安市 长安区 46 广东省 珠海市 金湾区 47 江苏省 南通市 海门区 48 广东省 惠州市 惠阳区 49 浙江省 杭州市 余杭区 50 湖南省 常德市 武陵区 51 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52 江苏省 苏州市 相城区 53 山东省 淄博市 临淄区 54 河北省 唐山市 曹妃甸区 55 陕西省 西安市 雁塔区 56 湖北省 武汉市 青山区 57 浙江省 绍兴市 上虞区 58 山东省 青岛市 崂山区 59 山西省 太原市 小店区 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41 排名排名 省(区、市)省(区、市)地级市地级市 市辖区市辖区 60 浙江省 宁波市 奉化区 61 湖北省 武汉市 东西湖区 62 江苏省 常州市 金坛区 63 江苏省 泰州市 高港区 64 福建省 厦门市 翔安区 65 江苏省 无锡市 滨湖区 66 福建省 泉州市 泉港区 67 山东省 青岛市 即墨区 68 江苏省 南京市 溧水区 69 四川省 成都市 郫都区 70 广东省 广州市 白云区 71 云南省 玉溪市 红塔区 72 福建省 厦门市 湖里区 73 浙江省 杭州市 上城区 74 甘肃省 金昌市 金川区 75 四川省 绵阳市 涪城区 76 河北省 唐山市 丰南区 77 广西壮族自治区 防城港市 港口区 78 浙江省 湖州市 吴兴区 79 江西省 南昌市 青山湖区 80 浙江省 湖州市 南浔区 81 浙江省 嘉兴市 秀洲区 82 广西壮族自治区 北海市 铁山港区 83 内蒙古自治区 鄂尔多斯市 东胜区 84 江苏省 徐州市 铜山区 85 江苏省 扬州市 江都区 86 浙江省 嘉兴市 南湖区 87 四川省 成都市 成华区 88 湖南省 长沙市 岳麓区 89 山东省 济南市 章丘区 90 山西省 太原市 尖草坪区 91 浙江省 杭州市 富阳区 92 广东省 广州市 增城区 93 浙江省 绍兴市 越城区 94 江苏省 南通市 崇川区 95 山东省 济南市 莱芜区 96 河北省 唐山市 丰润区 97 广东省 江门市 新会区 98 湖北省 武汉市 江夏区 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42 排名排名 省(区、市)省(区、市)地级市地级市 市辖区市辖区 99 江苏省 南京市 建邺区 100 浙江省 宁波市 海曙区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二)工业百强区分布情况(二)工业百强区分布情况 东部地区优势仍存,中西部地区有所提升。2023 年中国工业百强区集中分布于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 17 个省份(见图 20)。其中广东省 21 个,江苏省 21 个,浙江省 17 个,山东省 7 个,福建省 6个,四川省 5 个,湖北省 4 个,河北省、湖南省、陕西省各 3 个,辽宁省、山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各 2 个,云南省、甘肃省、江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各 1 个。分区域板块看,在 2023 年工业百强区中,东部地区拥有 75 个,较上年减少 3 个,占比仍有四分之三;中部地区拥有 10 个,较上年增加 1 个,新晋为山西尖草坪区和湖北江夏区;西部地区拥有 13 个,较上年增加 2 个,新晋为四川郫都区和甘肃金川区;东北地区拥有 2 个,与上年持平。中西部地区工业百强区数量的提升,既是自身发展成效的显现,也有东西部协作、中部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促进作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水平在提高。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43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 20 2023 年工业百强区分布情况 广东、江苏保持领先优势,包揽工业竞争力前十强。从排名位次看(见图 21),各省排名首位的百强区依次为广东省龙岗区(1)、江苏省武进区(7)、山东省黄岛区(11)、浙江省北仑区(12)、湖南省雨花区(20)、陕西省榆阳区(28)、辽宁省大东区(29)、湖北省汉南区(31)、福建省蕉城区(32)、四川省龙泉驿区(33)、河北省曹妃甸区(54)、山西省小店区(59)、云南省红塔区(71)、甘肃省金川区(74)、广西壮族自治区港口区(77)、江西省青山湖区(79)、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区(83)。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44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 21 2023 年工业百强区各省位次分布(三)工业增加值超(三)工业增加值超 500 亿的工业百强区情况亿的工业百强区情况 500 亿以上工业增加值市辖区的阵容扩张,是牵动全国工业发展的“牛鼻子”。工业增加值超过 500 亿市辖区阵容扩张迅速,截至 2022年,全国已有 66 个市辖区工业增加值超过 500 亿,较 2021 年增加 6个;这些市辖区的工业增加值总量约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 14.8%,较2021 年提升 1 个百分点,其中有龙岗区、黄埔区、顺德区等 14 个市辖区工业增加值超过 1000 亿(见图 22)。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45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 22 工业增加值超 500 亿市辖区 工业增加值超过 500 亿市辖区多坐落于国家级城市群。2023 年工业增加值超过 500 亿的工业百强区中,有 51 个位于东部地区,较上年增加 10 个,6 个位于中部地区,较上年增加 1 个,8 个位于西部地区,较上年增加 2 个,1 个位于东北地区,东部地区占比超过四分之三。超 500 亿工业增加值市辖区多位于国家级城市群,其中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24 个,粤港澳大湾区 17 个,长江中游城市群 8 个,成渝城市群 4 个,关中平原城市群 2 个,呼包鄂榆城市群 1 个,其他非国家级城市群 10 个(见图 23)。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46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 23 500 亿以上工业增加值市辖区城市群分布情况 三、工业百强区高质量发展新亮点(一)工业增长稳中有进,经济体量再上台阶(一)工业增长稳中有进,经济体量再上台阶 工业百强区对全国经济贡献总体超过 10%。2023 年工业百强区GDP 合计达到 17.0 万亿元,工业增加值为 7.1 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 1.1 万亿元,规上工业企业达 7.4 万户。总体上,工业百强区不足全国 8%的人口和 1%的行政区划面积,贡献了全国 14.1%的GDP 和 17.7%的工业增加值(见图 24),经济社会贡献突出。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47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 24 2023 年工业百强区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对比 百强工业较快增长有力支撑了全国工业稳增长。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作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重要稳定器,工业百强区稳增长取得明显成效。2023 年工业百强区中,94 个市辖区两年平均工业增加值增速实现正增长,其中 66 个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 个保持两位数增长,89 个市辖区近两年均保持正增长,有力地支撑了本地区、乃至全国工业平稳运行。(二)创新主体发展活跃,新质生产力快形成(二)创新主体发展活跃,新质生产力快形成 工业百强区新型工业化发展“走在前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具体到工业战线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2023 年工业百强区中 42 个市辖区获批 52 个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占全国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总量的 11.7%。获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158 家,制造业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48 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和工业互联网试点共 348 个。同时,工业百强区积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夯实新发展格局的产业基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表 4 部分工业百强区产业布局方向 市辖区市辖区 主导产业主导产业 南海区 高技术制造业、高品质服务业 武进区 钢铁、机车工业、新能源、针纺织布 江宁区 智能电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 吴江区 新一代信息技术、光电通信 新吴区 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 黄岛区 新一代半导体、高端化工及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船舶海工、智能家电、汽车 金湾区 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打印设备、集成电路 惠阳区 先进装备、新材料、大数据 东西湖区 新型显示屏、智能制造、大健康 金坛区 光伏、储能电池、装备制造、电子、化工、医药 高港区 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石化 翔安区 平板显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临空产业、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 滨湖区 电路设计、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 即墨区 汽车、纺织服装、商贸物流、海洋、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 白云区 美丽健康、现代都市农业、航空运输与现代物流、现代都市消费产业、轨道交通、建筑业 红塔区 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 涪城区 新材料、新能源 丰南区 钢铁、陶瓷、化工、装备制造、特种线缆、食品加工 吴兴区 智能装备、电子信息和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 越城区 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 崇川区 集成电路产业、智能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 莱芜区 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 丰润区 高端装备制造、精品钢材、现代商贸物流 新会区 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整理 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49工业百强区集聚了县域最强劲的创新力量和产出成果。活跃的创新逐步成为市辖区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支撑力量。从专利产出看,2023 年百强区专利累计数合计 707.4 万件,占全国专利总量的 24.1%,其中发明专利数 96.4 万件,占全国发明专利总量的 23.6%。从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看,百强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79.32 件,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 18 个市辖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 100 件,南山区、崂山区、滨江区、滨湖区、吴中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 200 件(见图 25)。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图 25 2023 年工业百强区中专利总量 10 万件以上市辖区工业百强区创新载体蓬勃发展。2023 年工业百强区共有 326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全国约 27%(见图 26)。其中,宝安区、南山区、黄埔区、吴中区、江夏区、龙华区、龙岗区、江宁区、余杭区、岳麓区、鄞州区、武进区、通州区、吴江区、虎丘区、郫都区、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50 香洲区、滨江区、雁塔区、新吴区等 20 个区超过 50 家。工业百强区2022 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 11.5 万家,约占全国入库总量的 25.6%;2022 年获批高新技术企业 4.1 万家,占 2022 年全国总量的 25.3%(见图 26)。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 26 2023 年工业百强区创新主体总量及占比情况(三)民营经济发展活跃,工业质效稳步提升(三)民营经济发展活跃,工业质效稳步提升 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小微企业发展活跃。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强调:“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市辖区作为地方政府对城市进行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023 年工业百强区共有民营工业企业 154.8 万家,约占全国民营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51 工业企业的 14.6%,其中民营小微工业企业 89.6 万家。工业百强区2022 年当年新成立民营工业企业 7.1 万家,约占全国新成立民营工业企业的 12.8%。分地区看,东部和东北地区的民营工业企业存量丰富,东部和中西部地区新增民营工业企业较多。东部地区工业百强区民营工业企业均值为 1.9 万家,2022 年新成立工业企业均值 820 余家,中部地区 0.5 万家,2022 年新成立工业企业均值 440 余家,西部地区0.4 万家,2022 年新成立工业企业均值 260 余家,东北地区 1.2 万家,2022 年新成立工业企业均值 270 余家(见图 27)。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 27 2023 年工业百强区分地区民营工业企业均值数据 工业百强区质效并进稳健前行。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各种风险挑战,工业百强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保持工业经济稳定发展,工业质效稳步提升。从人均工业增加值看,2023 年工业百强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52 区人均工业增加值达到 7.0 万元,位居全国前列。工业百强区中 93 个市辖区人均工业增加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 15 个市辖区人均工业增加值超过 10 万元,分别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湖北省、福建省、河北省,覆盖东中西部地区。从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看,2022 年工业百强区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水平到达 202 万元/人10,其中 6 个市辖区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超过 500 万元/人。工业百强区有效支撑全国工业企业利润的稳定恢复。2023 年工业百强区近两年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均值约 1.7 万亿元,约占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 20%,其中 53 个市辖区近 2 年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均值超过 100 亿元。从规上工业企业利润率来看,2023 年工业百强区工业企业利润率均值为 14%,其中,17 个市辖区工业企业利润率超过 10%。(四)内需动能加速激活,共同富裕扎实推进(四)内需动能加速激活,共同富裕扎实推进 2022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指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市辖区居民收入较高,是扩大需求的重要基点。市辖区消费市场广阔。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2023 年工业百强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合计达到 49883.1 亿元,约占全国社会消费 10 计算方式为: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规上工业企业年平均用工人数 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53 品零售总额的 11.3%。超过 500 亿元的市辖区共 37 个,其中宝安区、南山区、龙岗区、黄岛区、上城区、番禺区、黄埔区、龙华区、南海区、顺德区、雁塔区、白云区、江宁区 13 个市辖区超过 1000 亿元。工业百强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合计占 GDP 比重 31.1%,其中 24 个市辖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 GDP 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见图 28)。从人均消费看,2023 年工业百强区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5 万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 1.5 万元。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 28 2023 年工业强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 GDP 比重超平均水平市辖区 工业百强区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场域。2020 年我国第一次在全会文件中突出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2021 年 5 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 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2022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要推动制定出台促进共同富裕行动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54 纲要,共同富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当前,工业百强区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已突破 17 万亿元,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场域。从人均 GDP 看,2023 年工业百强区人均 GDP 约 15.7 万元,其中高港区、南山区、滨江区、黄埔区、新吴区、北仑区、铁山港区、汉南区、镇海区、曹妃甸区、南沙区、黄岛区、建邺区等 13 个市辖区人均 GDP超过 21 万元,达到发达国家水平(2021 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发达国家人均 GDP 约 3 万美元)。从可支配收入看,2023 年工业百强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 6 万元,高于全国均值水平约1.3 万元。四、促进市辖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坚持实体经济为重、制造业为本。实体经济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鼓励先进制造业发展,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强化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相互促进,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整体发展效应。二是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坚持开放合作,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题中之义。现代化和产业化相互关联、共同促进。立足于国内国际双循环,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发挥国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引全球资源交流汇聚,引领现代化产业发展。三是坚持三次产业协同联动、融合发展。通过促进产业间互联互通、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发挥产业融合乘数效应,提高产业资源利用效率,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55 畅通产业有序连接,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生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逐步形成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综合竞争力。(二)切实维护产业链安全稳定(二)切实维护产业链安全稳定 一是发挥骨干企业带动作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更强调核心企业的抗风险韧性,需要核心企业有效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和要素,重点掌握战略意义强、技术含量高的关键环节,在不确定风险面前具备足够的抵御能力。二是发挥区域战略大纵深作用。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差异化承接产业转移。着眼于国内大循环,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实现国内产业有序转移。鼓励欠发达地区承接特色产业,推动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进行高质量产业转移承接。三是发挥国际合作保障作用。要务实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以高质量开放实现内外联动,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推动 RCEP 区域合作的高质量实施,加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控制能力。(三)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三)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在自主创新的引领下,增强校企合作连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促进研究开发和科研成果转化。利用 5G 和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助力产业智造升级。二是以数字赋能促进产业升级。数字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通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共同深化发展,提高生产制造效率,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56 三是以绿色发展引导产业升级。推动产业链减排降碳,引导传统产业以绿色价值为导向,以较少的资源消耗支撑较快经济发展,探索绿色化发展新路径,提升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竞争力。(四)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四)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一是因地制宜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通过城市更新完善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空间改造实现资源重新配置,不仅有利于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更有助于提升城市经济弹性和区域发展潜力。二是畅通城乡要素循环流动。推动城乡间的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建立农村新型人才培育引进机制,培育专业经营主体。鼓励市场主体投入农村产业,引导金融机构满足涉农融资需求。依托现代互联网技术,完成全产业链,提升农业效益。三是促进城乡产业有机关联发展。加强城镇工商业与乡村农业产业的对接与协作,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村合作社在生产、技术、劳务等方面展开合作,进一步延长产业链、价值链。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57 专题篇 产业园区年度洞察 产业载体是指支撑维持某一产业形成、存在和发展的各种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既包括开发区、高新区、产业集聚区、产业园、科创园等多类型空间载体,又包括示范基地、产业基地、产业化基地、双创基地等多样化专项职能载体,甚至像产业链、产业集群都可以看作是产业组织形态意义上的载体。重点类型产业载体中,尤以产业园区为重,其他类型的产业载体都需要依托产业园区这类空间载体。产业园区的要素集聚集成能力和运营治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水平,成为各地区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着力点。具体到县域,其产业园区总体上具有起步晚、功能支撑不全、运营水平不高等特征,亟待推动产业园区焕然一新,形成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实践的核心立柱。为更好地洞察县域产业园区,本篇以县(市)为切入点,在归纳总结产业园区高水平发展战略意义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产业园区及相关载体的发展现状,并结合突出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一、建设县(市)高水平产业园区的战略意义(一)(一)产业园区是县(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产业园区是县(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产业的地理空间聚集有着强劲的内生动力驱动。空间集聚为产业带来了多重的发展收益,既有物流成本、基础设施供给成本、资源要素供给成本、公共治理成本、信息交流成本等相关成本的有效降低,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58 利于形成规模经济,又利于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左右侧之间的供需协同和创新协同,形成集群协同效应。产业的地理空间聚集同时受外生因素的引导。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稳定的耕地面积,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必须走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化的发展道路。政府往往会通过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内设立各类产业园区,持续引导工业企业进园区,抑或整合零散的工业用地或片区,来实现亩均效益的提升,以减少对耕地的占用。产业园区在县(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将进一步凸显。国家级产业园区在全国经济大局中的比重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根据商务部和科技部的统计数据,2021 年国家级经开区和国家级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合计 28.1 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 22.8%,如果再考虑到省市级园区的经济体量,整体园区经济占比将进一步提升。目前,县(市)处于产业快速聚焦的阶段,未来其园区经济的比重有望进一步趋近全国层面的水平。(二二)产业园区是县(市)创新创业的能量站产业园区是县(市)创新创业的能量站 产业园区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强劲的下游需求。坐落于产业园区之上的众多企业本身就对科技创新有着强烈的需求,对创新型人才有着强烈的合作意愿,其可以通过整理发布需求清单等方式,来精准对接上游的创新创业供给,同时提供了丰富的创新应用场景,有利于创新的持续迭代。产业园区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全面周到的服务。既有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中试基地等创新园区对技术、产品和企业的孵化育成服务,还包括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运营、创新创业活动组织、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59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的服务,构建“雨林型”创新生态。产业园区为创新创业带来了资源要素集成注入。产业园区既能够提供办公场地、实验场所等基本条件,更是能够引聚多样化、全生命周期的金融资源,为初创企业、高成长企业等各类创新型主体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形成“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三三)产业园区是县(市)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产业园区是县(市)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产业园区贴近市场和产业最前沿。以产业园区为的产业园区治理体系总体上是要匹配经济功能区的定位需求,以经济发展为首位职能,必然与市场动态和产业发展态势的最前沿有了更深的接触,更易获得一手的最新信息,处于改革发展的浪潮之端。产业园区治理组织更易驶入改革发展深水区。产业园区的治理组织介于传统的政府机构与市场运营机构之间,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独立性,更易在“放管服”改革、“管委会 公司”管理模式等改革领域先行先试,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发展道路。产业园区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一方面,园区之上的产业本身就是通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引进过来的,自然就形成了与外部的沟通协作渠道;另一方面,本地企业也要走出去,在外部建立产能和销售渠道,以及建立研发机构等。二、县(市)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以经开区、高新区等为代表的产业空间载体蓬勃发展,形成了一套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的经济功能区体系,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60 是我国产业最集中、创新转化最活跃、改革发展最生动的区域。与此同时,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下简称示范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以下简称高新基地)、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以下简称火炬基地)等为代表的专项产业载体,亦在特定领域和特定功能的提升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县(市)既在国家级产业园区行列中初步形成了梯队,亦在省级产业园区中占据了主力地位,还在专项产业载体建设发展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产业载体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向更高水平。(一)(一)县(市)在县(市)在国家级产业园区中初步成群国家级产业园区中初步成群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1984 年国家率先在 14 个沿海开放城市建立了第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级经开区),1988年国家批复首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级高新区),随后的 1990 年开始设立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2 年首批省级经济开发区出炉(见图 29)。经过 40 余年的发展,以经开区、高新区为核心的开发园区成为我国产业载体的中流砥柱和引领担当。与此同时,以高新基地、示范基地、火炬基地等为代表的专项产业载体建设持续推进。两类相互补益,形成了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合力。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整理 图 29 国家级产业载体建设工作的演进历程 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61 县(市)国家级产业园区呈现东部领先、中西部跟进的分布特征,县(市)产业园区的发展水平总体不高。从区域板块分布看,截至 2022年底,主要位于县(市)的国家级产业园区共 73 家,其中国家级经开区 49 家、国家级高新区 24 家,东部拥有 32 家(23 9),约占 43.8%,中部和西部紧随其后,分别拥有 21 家(12 9)和 16 家(11 5),东北地区拥有 4 家(3 1)。从省份分布看,共有 18 个省份的县(市)拥有国家级园区,其中江苏、新疆、浙江、江西处于领先地位,分别拥有 12 家(9 3)、9 家(7 2)、7 家(6 1)和 7 家(4 3),山东、湖北、湖南拥有的数量亦较为可观,分别为 6 家(4 2)、5 家(2 3)、5 家(3 2)(见图 30)。从整体发展水平看,根据 2022 年公布的国家经开区综合考评结果和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结果,前者公布的综合排名前 30 名中仅有昆山经开区和宁波杭州湾经开区,各区域板块综合排名前 10 名中仅有昆山经开区和石河子经开区,前者公布的综合排名中仅有昆山高新区、江阴高新区和湖州莫干山高新区跻身前 60 名。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 30 县(市)国家级经开区(左)和国家级高新区(右)省份分布情况 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62 表 5 分布于县(市)的国家级产业园区11 省份省份 县(市)县(市)国家级经开区国家级经开区 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高新区 河北省 三河市 燕郊高新区 河北省 黄骅市 沧州临港经开区 辽宁省 瓦房店市 大连长兴岛经开区 吉林省 延吉市 延吉高新区 黑龙江省 宾县 宾西经开区 黑龙江省 海林市 海林经开区 江苏省 昆山市 昆山经开区 昆山高新区 江苏省 常熟市 常熟经开区 常熟高新区 江苏省 江阴市 江阴高新区 江苏省 太仓市 太仓港经开区 江苏省 张家港市 张家港经开区 江苏省 海安市 海安经开区 江苏省 靖江市 靖江经开区 江苏省 如皋市 如皋经开区 江苏省 宜兴市 宜兴经开区 江苏省 沭阳县 沭阳经开区 浙江省 长兴县 长兴经开区 浙江省 嘉善县 嘉善经开区 浙江省 义乌市 义乌经开区 浙江省 平湖市 平湖经开区 浙江省 慈溪市 宁波杭州湾经开区 浙江省 临海市 台州湾经开区 浙江省 德清县 湖州莫干山高新区 安徽省 宁国市 宁国经开区 安徽省 桐城市 桐城经开区 安徽省 天长市 滁州高新区 福建省 福清市 福清融侨经开区 福建省 东山县 东山经开区 福建省 惠安县 泉州台商投资区 福建省 闽侯县 福州高新区 江西省 吉安县 井冈山经开区 吉安高新区 江西省 南昌县 南昌小蓝经开区 江西省 龙南市 龙南经开区 江西省 瑞金市 瑞金经开区 江西省 共青城市 九江共青城高新区 江西省 丰城市 宜春丰城高新区 11(1)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2)主要从行政区划范围的角度统计,仅考虑主要分布于县(市)的国家级产业园区。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63 省份省份 县(市)县(市)国家级经开区国家级经开区 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高新区 山东省 邹平市 邹平经开区 山东省 招远市 招远经开区 山东省 胶州市 胶州经开区 山东省 滕州市 滕州经开区 山东省 禹城市 德州高新区 山东省 广饶县 黄河三角洲农高区 河南省 林州市 红旗渠经开区 湖北省 枣阳市 枣阳经开区 湖北省 汉川市 汉川经开区 湖北省 仙桃市 仙桃高新区 湖北省 大冶市 黄石大冶湖高新区 湖北省 潜江市 潜江高新区 湖南省 长沙县 长沙经开区 湖南省 宁乡市 宁乡经开区 宁乡高新区 湖南省 浏阳市 浏阳经开区 湖南省 中方县 怀化高新区 广东省 四会市 肇庆高新区 四川省 广汉市 德阳高新区 云南省 蒙自市 蒙自经开区 云南省 嵩明县 嵩明杨林经开区 云南省 大理市 大理经开区 云南省 楚雄市 楚雄高新区 青海省 格尔木市 格尔木昆仑经开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灵武市 银川高新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石河子市 石河子经开区 石河子高新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库尔勒市 库尔勒经开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奎屯市市 奎屯经开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阿拉尔市 阿拉尔经开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五家渠市 五家渠经开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吉木萨尔县 准东经开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库车市 库车经开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昌吉市 昌吉高新区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统计整理 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64(二二)县(市)在省级产业园区中成为主力军县(市)在省级产业园区中成为主力军 县(市)在省级产业园区中的数量占比普遍较高。从东部省份看,以经济大省浙江为例,截至 2022 年底,全省共有 104 个省级产业园区(经开区和高新区,下同),其中分布于县(市)的数量达到了 69个,占比约为三分之二;从中部省份看,以县域大省河南为例,截至2022 年底,全省共有 166 个省级产业园区,其中分布于县(市)的数量达到了 104 个,占比超过了 60%;从西部省份看,以县域大省四川为例,截至 2022 年底,全省共有 120 个省级产业园区,其中分布于县(市)的数量达 78 个,占比亦超过六成(见图 31)。因此,对于大多数县(市)而言,省级产业园区是其经济发展的主阵地。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 31 东中西部代表性省份的省级产业园区分布情况 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65(三三)县(市)在专项产业载体建设中提实力县(市)在专项产业载体建设中提实力 县(市)示范基地的区域板块分布相对均衡,行业领域以传统产业为主。从区域分布看,在累计批复的十批 445 家示范基地中,有 123家示范基地坐落在县(市),其中东部有 49 个示范基地,占全部县(市)示范基地的比重约四成,西部、中部、东北县(市)分别有 36 个、28 个、10 个(见图 32),区域均衡度相对较高。从行业领域看,在县(市)示范基地涵盖的装备制造、原材料、消费品、电子信息等行业领域中,数量居于前三位的行业分布是原材料工业(41 个)、消费品工业(29 个)、装备制造工业(24 个),而在电子信息、大数据、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亦有一定的突破,形成了江苏昆山电子信息(光电显示)、江苏丹阳高技术转化应用、河北怀来数据中心、河北固安高技术转化应用、安徽固镇新材料(生物基材料)等一批新兴领域的示范基地,为县(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 32 县(市)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区域分布情况 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66 三、促进县(市)产业园区高水平发展的对策建议(一)(一)厚植主导产业优势厚植主导产业优势,构建,构建产业协作产业协作网络网络 一是巩固特色产业优势,增强产业发展动力。围绕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不盲目追求高大上、高附加值的产业。壮大主导产业规模体量,支持特色优势企业适度扩大产能、特色优势产品拓展市场,培育一批百亿企业、领军企业。做好优质项目实现产业增量,聚焦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精准招商,争取强链、补链、延链重大项目落地,促成一批上下游贯通产业布局。二是增强产业横纵协作,激活内部耦合效应。培育可以与主导产业形成“上下游关联式”的新兴产业,找准新兴产业与现有产业的衔接点、支撑点、契合点,促进产业之间横纵链接,引进一批延链补链、横向耦合、上下游配套的产业项目,促成企业共生耦合、降本增效,推动园区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三是融入各层级发展战略,提升开放合作水平。主动融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黄河几字湾、东北三省、成渝等区域发展战略,和周边地区园区共建园区共同体。主动融入国家自由贸易区战略,推进园区与自由贸易区国家的贸易投资合作,扩大制造业利用外资水平。主动融入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园区联合外资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实现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建成产业链共同体和价值链共同体。(二二)加强园区自主创新,攻坚关键核心领域加强园区自主创新,攻坚关键核心领域 一是加快建设创新载体,夯实自主创新基础。建设重大科技创新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67 平台,围绕主导产业引进和培育半导体、生命健康、智能汽车及智能装备、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型研发机构。提升创新孵化载体服务水平,培育建设一批省级和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和创新技术联盟,提升创新载体从技术开发、转移扩散到产业化的全流程服务能力。二是强化基础技术研究,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加大基础和应用研究投入,通过园区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园区龙头企业和领航企业发挥自主创新的主观能动新,以产业为纽带,破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卡脖子”难题。三是合作共建共享资源,推进区域协同创新。推进不同园区共建研发机构和服务平台,通过建设联合研究院、公共服务平台,采用市场化的运营方式,整合知识产权、金融资本、创新创业等主体和服务机构,形成协同创新的微生态。推进不同园区共享人才、金融、服务等资源,通过科技人员互派、金融产品互通、科技服务通用,加快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与共享,彰显园区联动创新效应。(三三)智慧化绿色化发展,培育园区特色品牌智慧化绿色化发展,培育园区特色品牌 一是提升数字化水平,建设新型智慧园区。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基于大数据共享中心,园区通过监测、整合以及智慧响应的方式,结合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手段,对园区运营管理、精准招商、企业运行、能源能耗等数据进行分析,打破政府、园区、企业之间的信息壁垒,赋能园区管理、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68 运营和服务等环节,实现全流程动态管理。二是促进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绿色园区。聚焦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不断优化改善园区能源结构,推动节能技术进步和循环化改造,合理延伸关键产业链环节,提升园区内循环水平,实现园区主要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大幅上升,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率、水循环利用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显著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促进园区绿色清洁低碳发展。三是发挥核心竞争力,打造特色品牌园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发挥园区核心竞争力,加大品牌培育与宣传,提升园区宣传推广和形象塑造,构建完善的品牌建设机制。促进企业品牌、园区品牌与城市品牌形成有效互动,加强与媒体、行业协会等各方面的合作,提高产业园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入驻,形成一楼一产业、一企一产品、一园一品牌的特色园区。(四四)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大力保障要素供应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大力保障要素供应 一是优化入园服务水平,简化各类手续流程。加强对新入驻企业的服务力度,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全生命周期培育和服务,设立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一网通办”平台等,精准匹配审批帮办代办服务需求。开展“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开设“一件事一次办”综合窗口,打造“企业开办一件事”、“纳税一件事”、“水电气暖报装一件事”、“惠企政策兑现一件事”等套餐服务。对入驻园项目审批实行帮办代办,明确帮办代办人员共同为项目前期审批手续提供全流程跟踪“保姆式”的帮办代办服务,最大限度提高手续办理率,推行“洽谈即服务”、推行“签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69 约即供地”、推行“开工即配套”、推行“竣工即办证”。二是满足资金人才需求,解决发展后顾之忧。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建立融资增信长效机制,设立普惠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解决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无抵押、无质押、无担保贷款难题;园区入股中小微企业转贷资金池,为有还贷需求且符合银行续贷条件的中小微企业提供的短期周转的政策性资金,舒缓企业信贷压力。帮助企业引进人才,对新引进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除企业按规定落实相对应的工资、补贴、津贴外,园区积极给予相应的人才补贴、人才公寓等保障,同时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安排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 52 号 邮编:100191 电话: 传真: 网址: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08 80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北大汇丰智库:美国政府债务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2023)(33页).pdf

    摘要一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 2023 年 1 月 9 日已突破 31.4 万亿的债务上限,占美国GDP 的比重超过 120%,占到全球 GDP 的 30%以上。债务上限再不提高,政府就要违约,两党就此争执激烈。由于美国的债务危机会殃及全球,全球都在关注美国的债务问题。美联储为降低通胀不断加息,致使美债价格下降;大量持有美国国债的银行面临严重亏损。另外,美联储加息使债务利息支出上升,会进一步推高债务。美国政府债务,除一部分被美国联邦政府其它账户(如社会保障基金)持有外,大部分被公众持有。截止 2022 年底,联邦政府其它账户持有占 21%;公众持有占 79%,其中外国持有占 24%,美联储持有占 18%,其他公众持有量占 37%。中国从 2013 年起减持美债,目前是美国联邦政府外债第二大持有国。从 2000年起,中国持有美债数量逐年增加,2013 年达 1.27 万亿美元,占美国外债总额的21.93%。此后,持有量开始下降,2022 年底中国持有美债 8,594 亿美元,占美国外债的 11.85%,占美国联邦债务总额的 2.77%。从目前情况看,持有美债是安全的,美国政府不会违约。中国持有和出售美债是自由的,减持或增持美债应该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即使中国抛售所持的所有美债,如果其他投资者不追随,也不会对美债市场造成很大影响,只会减少与美国的经济联系,失去与美国谈判的筹码。目前,中国政府债务已经很高。中国应吸取美国的教训:防止债务急剧膨胀、保持财政可持续、重视没有资金来源的支出项目(尤其是农村养老和医疗)。中国与美国财政体制不同,中央政府应对部分地方政府债务负起救助责任,为地方政府开拓新的稳定的税源。最后,中国应关注经济增长,防止通缩,依靠增长化解债务。北大汇丰智库(撰稿人:林双林)成稿时间:2023 年 5 月 19 日联系人:程云(,)专题报告系列-1-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以及2020年爆发的疫情使美国联邦政府债务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07 年美国联邦政府债务率(债务占 GDP 的比率)仅为 63%,2020年达到 127.7%,创下历史最高记录。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测,2033 年美国联邦债务将达到近 52 万亿,占 GDP 的 132%。2021 年 12 月美国国会制定的 31.4 万亿的债务上限,已于 2023 年 1 月 9 日的截止日期达到。美国财长耶伦一直在呼吁国会提高债务上限,避免美国金融和经济崩溃。但面临明年总统选举,今后几个月美国两党势必在提高债务上限问题上激烈交锋。世界经济日益融合,一个国家的债务危机,会殃及全球。巨额的美国政府债务已经引起投资者,各国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学家的密切关注。为降低通胀率,美联储从去年开始快速加息,美债价格下降。硅谷银行因经营不善,发生储户挤兑,被迫亏损出售美国国债,最后破产,一时引起市场对美国国债安全性的担忧。接着,美国签名银行、瑞士信贷、美国第一共和银行相继倒闭。中国是美国联邦政府外债第二大持有国,也是美国主要贸易伙伴,需要全面认识美国政府债务问题,并从中吸取教训。本文讨论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的变化、债务增加的原因,债务前景展望,中国持有美债的变化,以及中国应该从美国债务问题中得到的启示。一、美国政府债务上限美国的政府债务分为联邦政府债务与州和地方政府债务。从上世纪 30 年代后,联邦政府就一直是政府债务的主要发行者。1917 年前,每次发债都需国会审批立法。1917 年国会通过第二次自由债券法案(Second Liberty Bond Act),设立债务上限,以简化发债程序以及发债的灵活性。债务上限是由美国国会批准的一定时期内美国联邦债务最大数额。后来,上限经常需要调整。绝大部分时候,债务上限被上调或被暂停执行,偶尔也有下调的时候。从 1963 年 6 月 30 日起,债务上限不是被上调就是被暂停执行,再也没有下降过。特朗普执政的四年间,债务上限就总计被上调或暂停执行过四次。特朗普在任的 2019 年美国国会决定暂停执行债务上限,暂停期持续到 2021 年 7 月 31 日,2021 年 8 月 1 日起必须坚守债务上限。根据法律,2019 年的法定债务上限为 22美国政府债务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2-万亿美元,加上在上限暂停执行期内增加的债务,就是暂停期结束后的新的债务上限。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确认,2021 年 8 月 1日的债务上限为 28.4 万亿美元。由于不能再增加国债,美国财政部 2021 年 8 月 1 日起只能采取紧急方式筹措资金,以应付政府支出。从 7 月 5 日起,美国财长耶伦就写信给众议院议长和众议院两党领袖,要求要么继续暂缓执行债务上限法案,要么增加债务上限,允许政府继续借债以应付支出,此后又写过几封内容大体相似的信,但问题都没有解决。9 月 28 日,耶伦发出警告称,美国国会必须在 10 月 18 日前解决债务上限问题,否则美国将面临历史上首次债务违约,并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在巨大压力下,为了先挺过 10 月 18 日这一关,共和党暂时作出让步,两党在 10 月7 日达成协议,允许将债务上限暂时提高到 2021 年 12 月初的 28.9 万亿。不久,耶伦又警告,财政挺不过 2021 年 12 月 15 日。12 月 9 日,美国两党参议员达成协议,将联邦政府的债务上限提高 2.5 万亿美元,到 31.4($31.381 trillion)万亿美元。期限是 2023 年 1 月 19 日。这是拜登上台至今,仅有的一次债务上限上调。2023 年 1 月 19 日,美国政府债务规模已触及法定债务上限 31.4 万亿美元。新一轮关于债务上限提高的争论已经开始。2 月 15 日,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警告,如果债务上限保持不变,美国联邦政府将在 2023 年 7 月至 9 月期间发生债务违约。耶伦今天 3 月 10 日呼吁请国会众议院,无条件提高联邦举债上限;若不提高,将对美国自疫情爆发以来的经济构成新的威胁。3 月初,美国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以 21 票对 17 票通过了一项关于债务上限的法案,涉及美国财政部无法发行更多债券时,应当优先偿付哪些款项的问题。根据共和党的计划,他们希望优先用联邦资金偿付公众持有的债务和社会保障支出,联邦政府其他部门持有的财政部债券次后。针对共和党议员按优先排序偿还债务的建议,3 月 16 日,美国参议院财政委员会举行关于联邦预算的听证会。耶伦在会上表示,财政体制是为了按时支付所有的账单而建立的,而不是为了挑选支付哪些账单而设置的。耶伦说,不偿付政府所有的到期债务,其实是变相的债务违约,这是 1789 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以来从未做过的事。她认为,唯一选择就是依约还款,不然就会造成经济和金融崩溃。考虑到中国持有大量美国国债,有议员问,如果财政部按先后顺序偿债,专题报告系列-3-中国是否会优先得到偿付?耶伦做出肯定的回答。那就是说,中国持有的美债在优先偿还之列。从 1960 年起,国会已经提高债务上限 78 次,共和党任总统时 49 次,民主党任总统时 29 次1。拜登任总统以来,面临第二次债务上限提高的争论。掌控着众议院的共和党人认为,任何提高债务上限法案,都要有相应的社会福利项目支出的削减。美国财政部已经宣布从 1 月 19 日开始,暂停债务发行,直到 6 月 5 日。在此期间,暂停为一些政府运营的福利基金注入新资金等,具体说,就是使用两个政府运营的退休基金(公务员退休和残疾基金和邮政服务退休人员的健康福利基金)作为财政资源,使财政部能够继续付款。4 月 25 日,耶伦有警告,若不提高债务上限,造成债务违约,将导致经济和金融灾难,将导致利息上升,大幅提高投资成本;政府将无法向军人家属和老年人发放社会保障。美国众议员议长麦卡锡最近提议,将把债务上限提高 1.5 万亿美元,或者将其延长到 2024 年 3 月底,但条件是削减 4.5 万亿美元政府开支,包括终止通胀削减法案授权的清洁能源补贴、停止拜登政府免除部分学生贷款的计划收回未使用的新冠疫情纾困金,等等。拜登和民主党很难同意这一提案。目前,美国两党围绕债务上限问题展开激烈争执。债务上限若不提高或暂停执行,政府就要违约。5 月 19 日共和党宣布暂停债务上限谈判,令形势更加紧张。预计经过一番争论,债务上限会被提高或暂停执行,因为违约的危害实在太大了。2011 年,美国两党未能就财政预算案达成一致,政府停止运转,财政部在几天内无力支付某些福利开支,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Standard&Poors)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 AAA 下降为 AA 。二、美国联邦政府债务的规模历史上,美国联邦政府并非政府债务的主要发行者。美国经济史学家瓦里斯(Wallis,2000)研究发现,1790-1842 年,州政府在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中的债务数额最大。州政府债务融资主要用于银行、运河、及其它基础设施,包括1830 年代的铁路建设。另外,州政府积极帮助建立私人公司,建立州有公司,及1NPR,The debt limit:What is it and what happens if Congress fails to act?https:/www.npr.org/2023/03/23/1163448930/what-is-the-debt-ceiling-explanation美国政府债务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4-州有私有合营公司,以促进经济发展。这一时期,州政府财政主要依赖资产收入和土地出售,由于财政收入的充裕,许多州废除了财产税。表 1 显示 1838 年到 1992年间,州、地方和联邦政府债务水平及其占总债务的比重。可以看出,1841 年,州政府的债务占到政府总债务的 86.4%!经济长时间衰退导致债务危机,1840-1850年代,州政府纷纷立法,限制州政府债务规模。从 1842 年到大危机期间,地方政府债务数额巨大,主要用于地方性基础设施建设,如教育、公路、自来水、下水道、及公共设施。1922 年地方政府债务占美国总政府债务的 72%!大危机发生时,地方政府债务是州政府债务的 8 倍。这一时期,财产税成了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1902 年,财产税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3%,占联邦、州和地方政府总财政收入的 42%。1933 年罗斯福新政实行后,联邦政府就一直是政府债务主要发行者。从那时起,所得税成了联邦政府的主要税收来源,销售税成了州政府的主要税收来源。经济衰退、战争都是债务的巨大推手。1977 年之前,美国财政年度始于 7 月 1 日止于 6 月 30 日;1977 年起,始于10 月 1 日止于 9 月 30 日。图 1 展示 1940-2022 年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及其占 GDP的比重。1940 年债务占 GDP 的比重(债务率)为 51.6%;1945 年为 114.9%;1946年为 118.9%;1960 年为 54.4%;1970 年为 36.4%;1980 年为 32.6%;1990 年为54.4%;2000 年为 55.6%;2007 年为 62.6%,超过了欧盟设定的 60%的债务上限。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和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极大地刺激了美国联邦债务的增长。据美国财政部数据,2010 年债务占 GDP 的比重为 90.9%;2015 年为100.2%;2019 年为 107.1%;2020 年为 127.7%,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是欧盟划定的债务率上限的两倍多!2021 年债务占 GDP 的比重为 125%;2022 年总债务达到 30.84 万亿元,占 GDP 的 123%。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已经占到全世界 GDP 的 30%以上!巨额的债务威胁着美国和世界经济。专题报告系列-5-表表 1 美国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债务及其占比美国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债务及其占比年份州政府债务(百万美元)地方政府债务(百万美元)联邦政府债务(百万美元)州债务占比%地方债务占比%联邦债务占比3817225386.012.51.56.411.42.343610.715.673.70909.225.765.012210.140.149.811787.057.135.911936.872.021.38229633.427.169.473194877.342.350.480677533.718.577.8262147582.89.587.77792480106.717.975.49.625.363.257.119.469.40392029986399.415.275.4资料来源:Wallis,John J.,2000,American government finance in the long run:1790-1990,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14(1),61-82.图图 1 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及其占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及其占 GDP 的比重的比重 1940-2022数据来源:美国财政部官网,CEIC 数据库实际上,美国政府债务总量大,但债务率并不比其他一些发达国家高。图 2展示1995年到2021年部分欧州国家和日本政府债务占GDP比重。先看猪群(PIGS)四国的债务。2008 年金融危机后,希腊债务危机出现,2009 年债务率高达 135.5%!意大利紧随其后,同年债务率达到 125.5%;葡萄牙债务率也接近 100%。希腊的债务问题一直没缓解,2012 年债务率达到 167.1%,2020 年更到 236.7%!2020 年,美国政府债务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6-意大利债务率为 183.1%,葡萄牙为 157.1%,西班牙 148.1%。与此同时,英法等国的债务率也快速增长。2008 年英国的债务率为 50.1%,2020 年飙升到 151.2%;2008 年法国的债务率为 80.2%,2020 年为 145.6%。在西方大国中,德国财政状况最好,2008 年德国的债务率为 71.1%,2020 年债务率为78.4%。凭借丰富的资源,北欧国家债务率一直较低,例如,2008 年挪威的债务率为 54.5%,2020 年下降到 52.9%。图图 2 1995-2021 年部分欧州国家和日本政府债务占年部分欧州国家和日本政府债务占 GDP 比重比重数据来源:OECD database发达国家中,日本的债务率最高,并在不断增加,2008 年日本的债务率为178.2%,2020 年债务率上升到 256.9%!显然,美国的债务率低于日本、猪群四国、英国、法国,但已经超过自己历史的最高纪录。顺便提一句,据日本财政部官网数据,日本 1970 年的债务率还不到 GDP 的 10%!巨额的政府债务没有引起债务危机,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多年的极低的利率和较低的利息支出。债务问题是发达国家面临的突出问题。如果经济危机再次爆发,一些国家的财政将彻底崩溃,出现债务违约和政府破产。最坏的一种情形是,政府为填补财政赤字,偿还债务,放弃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滥发货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给本国人民和其他国家的人民带来苦难。当然,欧元区国家,如猪群国家,没有独立发行货币的权利,那就更加束手无策。专题报告系列-7-图图 3 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持有者的持有份额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持有者的持有份额 1940-2022(%)数据来源:美国财政部官网,CEIC 数据库美国债务大部分被公众(包括美联储,企业和个人,外国政府)持有,一部分被美国被联邦政府账户(如社会保障基金)持有。图 3 展示 1940 到 2022 年间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持有者的持有份额。截止 2022 年底,联邦政府账户持有占 21%,公众持有占 79%,其中外国持有占 24%,美联储持有占 18%(2019 年仅为 9%),其他公众持有量占 37%。2023 年 3 月,标普确认美国主权债务“AA ”评级,前景展望为稳定,国际评级机构穆迪(Moodys)和惠誉国际评级(Fitch Ratings)确认美国“AAA”评级。因此,美国国债的信誉还是非常的高,从经济上讲,持有美债还是安全的。三、美国债务增加的原因债务由初级财政赤字(primary deficit)和债务利息的累积而成。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时便形成了财政赤字。美国联邦政府债务不断增长的原因包括医疗救助和扶贫支出显著增加,持续多年的减税政策,经济衰退,以及较低的通胀率。1、医疗救助和扶贫支出显著增加美国政府从 1965 年开始,承担老人的医疗保险(Medicare)和医疗救助(Medicaid),即穷人的医疗保险。这些属于法定支出(mandatory expenditures),无需国会每年审批。老人医疗保险实行现收现付,有资金来源,即年轻人交费;但穷人的医疗保险费用只能来自政府的一般预算收入。图 4 显示 1962-2022 年联邦美国政府债务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8-政府法定支出占美国 GDP 的比重。联邦政府穷人医疗保险支出 1965 年为 3 亿美元,占联邦政府总支出的 0.23%,2019 年为 4,094 亿美元,占联邦政府总支出的9.2%。快速增长的医疗开支,给政府预算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是美国政府债务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支出的巨大增加发生在疫情爆发之后,美国联邦政府发放了大量的现金补助。从图 4 可以看出,收入保障(income security)2019 年占GDP 的 1.4%,2020 年占 5.1%,2021 年占 6.1%!图图 4 1962-2022 年联邦政府法定支出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年联邦政府法定支出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数据来源: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The Budget and Economic Outlook:2022 to 2032另一部分支出是选择性支出或弹性支出(discretionary expenditures),主要是国防支出,须经国会每年批准。但是从趋势上看,美国国防支出占 GDP 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债务的恶性膨胀主要不是由国防开支导致的。图 6 展示 1962-2022 年间美国国防和其它选择性支出占 GDP 比重。1962 年国防开支占 GDP 的 9%,1970年占 7.8%,1980 年占 4.8%,1990 年占 5.1%。冷战结束后,美国国防开支大大减少。2000 年国防开支仅占 GDP2.9%。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的确耗费了联邦政府大量军费,增加了财政赤字。2010 年国防开支占 GDP 的 4.6%,2020 年为 3.4%,2022 年为 3%。专题报告系列-9-图图 5 1962-2022 年美国联邦国防及其它选择性支出占年美国联邦国防及其它选择性支出占 GDP 的比重的比重数据来源: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The Budget and Economic Outlook:2022 to 2032图图 6 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利息支出占比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利息支出占比数据来源: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利息支出也是政府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息支出曾经很高,后来下降很多。图 6 展示 1962 到 2022 年间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利息支出占 GDP 的比重和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1996 年,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利息支出占其总支出的比重高达15.45%;占 GDP 的比重也达到 3.03%。此后,利息占比呈下降趋势。2021 年利息支出仅占政府总支出的 5.16%,占 GDP 的 1.56%。由于美联储加息,2022 年利息美国政府债务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10-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增加到 7.58%,占 GDP 的比重增加到 1.9%。如果美联储持续加息,利息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和占 GDP 的比重都会继续增加。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促使美国政府债务增加主要支出是法定支出,而不是选择性支出,而法定支出是不易控制的。2、持续多年的减税政策上世纪 70 年代美国发生滞胀后,供给学派就在经济学领域占了支配地位。供给学派的一个政策主张就是通过减税来降低企业负担,鼓励企业增加供给,这样既可以增加就业和产出,也可以降低物价。里根就任总统后,开始大规模减税,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从 1980 年的 70%下调到了 1988 年的 28%。1988 年老布什竞选总统时,承诺不增加税收,但就任总统后在民主党控制的国会的压力之下,提高了税率。1992 年竞选连任时,克林顿指责他言而无信,批评他把经济搞坏了。虽携带海湾战争胜利的余威,布什最终未能连任。此后,减税政策深入人心,成了竞选口号,两党竞选时都提倡减税,只是减税的对象有所不同。小布什上台后,由实行减税政策,将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降到 35%。奥巴马上台后遇到经济大衰退,实行中产阶级减税计划,但将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提高到 39.6%。特朗普就任总统后,将个人所得税率从 39.6%下降到 37%,将企业所得税的最高边际税率从 39%(最后一档收入的边际税率是35%)下调到 21%。图 7 显示 1962 年到 2022 年各项主要税收收入占美国 GDP 的比重。可以看出,企业所得税和特殊商品销售税都呈现下降趋势。1962 年,企业所得税占 GDP 的比重为 3.5%,2019 年仅为 1.09%,2022 年升到 1.7%。1962 年,特殊商品销售税占 GDP 的比重为 2.14%,2022 年升到 0.35%。个人所得税占 GDP的比重在震荡上升,1962 年为 7.78%,2000 年仅为 9.93%,2010 年为 6.04%,2022年升到 10.52%。专题报告系列-11-图图 7 1962-2022 年各项主要税收收入占美国年各项主要税收收入占美国 GDP 比重比重数据来源: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The Budget and Economic Outlook:2022 to 2032图图 8 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占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占 GDP 比重比重 1900-2023数据来源:1990-1961 年数据来自 Bicentennial Edition: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Colonial Times to 1970 published by the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1962-2022 年数据来自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2023.税收增加赶不上支出增长就造成财政赤字。最近半个世纪以来,除 1998 年到美国政府债务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12-2001 年四年外,美国联邦政府每年都有财政赤字。四年的财政盈余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老布什和克林顿任总统时的增税政策。图 8 显示美国 1900 年到 2022年 120 多年的财政赤字占 GDP 的比重。可以看出,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财政赤字非常高,一战时的 1919 年达到 17.06%,二战时的 1943 年达到 26.49%!2009 年的金融危机时期,达到 9.77%,接着就是疫情发生的 2020 年达到 14.87%!疫情期间的最高赤字率接近一战时的最高赤字率。3、经济衰退图图 9 美国美国 GDP 增长率增长率 1930-2022数据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2023)在美国,如果经济连续数月出现负增长,就业下降,收入下降,就被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认定为经济衰退。图 9 显示美国 1930 年到 2022 年间的 GDP年平均增长率。从长期看,美国经济的增长率在下降。经济增长快,GDP 水平就高,这样债务占 GDP 的比重就低。在里根和克林顿任总统期间,经济增长率高,债务率增长较慢。2008 年由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打击很大。据世界银行统计,美国经济增长率创下了自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的历史最低,2009年 GDP 增长率为-2.54%。2020 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美国经济增长又创新低,增长率为-3.49%!2008 以来,美国联邦债务率翻了一倍多,2020 年达到了 GDP 的127.7%,比二战刚结束后的 1946 年的 118.43%还要高。经济衰退是债务增加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原因,衰退导致税收减少,支出增加,财政赤字增加,经济增长专题报告系列-13-下滑,债务率上升。美国目前巨额的债务是 2008 年的次贷危机引起的经济大衰退造成的。当然,疫情使联邦政府债务雪上加霜。4、低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即物价水平的整体上升,会使货币贬值,这对于债务人是有利的。如果物价翻倍,即通货膨胀率为 100%,其他条件不变,那么,政府债务率就会降低 50%。上世纪 70 年代,美国经济学界发生了“理性预期”革命,基于这一理论,货币是中性的,货币增加不会增加产出,只会引起通胀。所以,大部分国家都在避免高通货膨胀。上世纪 70 年代美国的通货膨胀率较高,但从 1990 年代以后,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较低。图 10 显示美国 1914 年以来的通货膨胀率,包括用年终 CPI 度量的通胀率和用年均 CPI 度量的通胀率。1970 年以年终 CPI 度量的通胀率为 5.6%,1974 年为 12.3%,1980 年为 12.5%,1985 年为 3.8%,1990 年为 6.1%,1995 年为 2.5%,2000 年为 3.4%,2005 年为 3.4%,2010 年为 1.5%,2015 年为 0.7%,2020 年为 1.4%,2022 年为 6.5%。最近 30 多年来的低通胀率不利于美国政府债务率的下降。1980 年高通胀时,政府债务率仅为 33%。当然,最近的高通胀有利于化解美国政府债务负担,虽然不利于人民生活。图图 10 1914-2022 年美国通货膨胀率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数据来源:美国劳工统计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2023)。年终 CPI 是每年 12 月的数据对上年 12 月数据求增长率;年均 CPI 口径是先用每年的 1-12 月的 CPI 原始数据求均值,再对 CPI 年度均值对上年的 CPI 年度均值求增长率。美国政府债务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14-通货膨胀一般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来度量。CPI度量选定的一篮子家庭消费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的百分比。这些商品包括食品、饮料、住房、服装、交通(包括汽车)、医疗服务、休闲、教育、通信、及其它。美国劳动统计局 1 月 12 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 2022 年 12 月 CPI 同比增长6.5%,这是美国 CPI 同比涨幅自 2022 年 6 月创出 40 年来峰值 9.1%后连续 6 个月下降。通胀率 2023 年 1 月下降到 6.4%,2 月下降到 6%,2021 年 9 月以来最低水平。应该知道,居民住房的价格不统计在 CPI 之中。美国劳动统计局认为居民住房是投资品,不属于消费品,和租房服务不同。四、美国政府债务展望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测,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还将持续增长。首先,总收入将远远低于总支出。总收入包括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预算内收入主要包括税收和非税财政收入,预算外收入主要包括社会保险收入,这和中国划分不同。图 11 展示 2022 年到 2033 年收入和支出占 GDP 的比重,2022 的数据是真实数据,以后的数字是国会预算办公室预测的。图图 11 收入、支出占收入、支出占 GDP 比重比重数据来源: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 CBO,The Budget and Economic Outlook:2023 to 2033图 12 展示美国联邦财政赤字,包括初级赤字或原始赤字(primary deficit),预算内赤字,预算外赤字,总赤字。初级赤字是预算内除利息之外的政府支出与政府收入的差额,它将在 3%上下浮动。预算内赤字,即初级赤字加上政府利息支出,将有上升趋势,这是由于利息支出占 GDP 比重的增加。预算内赤字将不断上专题报告系列-15-涨,2033 年达到 GDP 的 5%。另外,还有预算外赤字。美国从 1980 年代起,社会保险账户多数年份盈余,积累了大量资金,然而,金融危机和疫情期间出现赤字。预测的预算外赤字将逐年增加,2033 年到 GDP 的 1%以上。总赤字率将一路上扬,从 2022 年的 5.5%增加到 2033 年的 7%以上!图图 12 赤字占赤字占 GDP 比重比重资料来源: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 CBO,The Budget and Economic Outlook:2023 to 2033图图 13:美国联邦债务总额及其占:美国联邦债务总额及其占 GDP 比重预测比重预测 2022-2033注:2022 年数据是实际数据数据来源: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 CBO,The Budget and Economic Outlook:2023 to 2033债务是赤字的积累,美国联邦债务将持续增加。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测,2033 年,联邦政府债务将由目前的不到 32 万亿美元,增加到 52 万亿美元,美国政府债务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16-占那时 GDP 的 132%!除政府其他部门持有的债务,公众(美联储、外国公民、本国公民)持有的债务将达到 46 万亿美元,占 GDP 的 118%。图 13 显示 2022-2033年间美国联邦政府总债务,总债务占 GDP 的比重,以及公众持有的债务占 GDP的比重。债务如何对经济有何影响呢?经济学家对此看法不同。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提到,外债是一个国家的负担,因为要给外国付利息。李嘉图提出著名的“李嘉图等价原理”,认为政府为了筹措资金,发债和收税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如果政府发债,暂时不收税,老百姓也会把该交的税款储存起来,便于政府收税还债时使用。这样,政府债务就对资金市场没有任何压力,政府要借的,正好等于百姓想储存的,利率、人们的消费行为都不会因为政府的融资方式不同而改变。许多后来的经济学家对李嘉图等价原理的假设,提出了种种质疑。目前,经济学界流行的看法是,政府借债会增加市场上的资金需求,推高利率,降低企业投资;另外,高利率还会增加对本国货币的需求,推高本国币值,增加贸易赤字;而巨额的债务可能造成债务违约,阻碍经济发展。有经济学家通过对欧盟国家历史资料的研究发现,债务率超过 GDP 的 90%甚至 70%,债务就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2。另外,在国际经济日益融合的情况下,一国的债务问题,也会对全球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美国的债务问题是全世界关注的问题。其实能否解决债务问题,也看政府有没有决心。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政府债务规模很大,危机后经济一片狼藉。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0 年,印度尼西亚政府总债务占 GDP 的比重为 87.4%。当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是有条件的,即要求这些国家进行财政改革,缩小政府支出规模。在经历了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后,这些国家开始减少政府开支,努力控制债务。目前,它们的债务水平都较低。2010 年印度尼西亚的中央政府债务站 GDP 的比虽然重为 22.5%,2021 年为 48%(见图 20),相对 2000 年大幅度下降。可见只要下决心,债务率本身是可以降低的。美国联邦政府债务率在二战时达到空前的高度,1946 年为 GDP 的 118.43%。2见Checherita-Westphal,C.,and P.Rother,2012.The impact of high government debt oneconomic growth and its channel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for the euro area,European EconomicReview,56(7),1392-1405.专题报告系列-17-经历 30 多年的经济发展,债务率降到 1980 年的 32.6%(图 1)。降低债务需要形成共识,需要长期努力。最近美国针对债务上限的争论,不仅仅是政治争斗,也反映出财政法规制定者对巨额政府债务的担忧。从长期来看,巨额的债务对经济发展绝对是不利的,美国政府最终需要痛下决心,采取必要的措施,逐步降低其债务率,回到可持续的财政政策。五、美联储加息、美债价格、收益率、及其对债务持有者的影响国债利率是每年向国债持有者支付的利率。简单地说,在按面值发行的情况下,国债利率是国债利息同国债票面金额的比率;在折价发行的情况下,国债利率是国债票面金额与其发行价格的差额同发行价格的比率。图图 14 1982-2022 年美国利率年美国利率数据来源:美联储(1984-2023.3)图 14 显示出美国十年期国债的利率和美国联邦基金利率(Federal Fund Rate)。联邦基金利率就是经常人们谈到的,美联储设定的利率。通常美联储设定利率,即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然后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买卖政府债券)达到这个目标利率。从图 14 可以看出,美联储 2007 年和 2020 年的降息,以及为 2022年的加息都是非常迅猛的。国债价格和当期市场利率负相关,当利率下降时,国债价格会上涨,当利率美国政府债务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18-上升时,国债价格会下降。因为当利率下降时,早期发行的国债利率高于现在发行的国债的利率,导致早期发行的国债的价格上升;反之,当利率上升时,早期发行的国债利率较低,导致早期发行的国债的价格下降。国债收益率是投资在国债债券的收益占投资总金额的比率。按年计算的比率称为年收益率。直接收益率很容易计算,用年利息除以国债的市场价格。到期收益是将债券持有到偿还期所获得的收益,包括到期的全部利息。到期收益率(yieldto maturity),相当于投资者按照当前市场价格购买并且一直持有到满期时可以获得的年平均收益率。一般来说,当美债收益率处于上行(美债价格处于下行)阶段时,投资者会倾向于减持美债资产以降低资产的进一步损失,当美债收益率下行时再增持。去年 9 月,美国国债收益率因美联储当年第三次加息 75 个基点飙升。日本大幅度减持美国国债 796 亿美元。国债价格可能对国债持有者生死攸关。3 月 10 日,美国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Bank)破产,直接发生在减持美债之后。硅谷银行在 2020 年从硅谷等地科创公司吸收了大量的活期存款,同时购买了大量的政府债券。随着美联储的加息,硅谷银行持续亏损。导致股价暴跌,储户开始挤兑,银行不得不廉价抛售美国国债,加剧了亏损,最终破产。一时间,持有国债的风险也大大增加。3 月 12 日,美国监管机构以“系统性风险”为由,宣布关闭签名银行(SignatureBank),一家有关加密货币行业的大型贷款机构。两家银行倒闭,涉及资产 3000多亿美元。虽然有美联储以及美国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救助,一些金融机构在经济下行阶段承受的风险还是在加大。目前,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提供的存款保险额度上限为 25 万美元。耶伦稍早前曾表示,如果较小型的放贷机构面临威胁,美国准备采取更进一步行动来保护储户。耶伦表示,只要一家破产银行被认定会对金融体系造成系统性风险,就像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会把担保范围扩及 25 万美元上限以上的存款;若风险蔓延,扩大担保范围也可能适用于小银行。在美国两家银行破产的同时,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3 月 20 日被竞争对手瑞士银行(UBS or Union Bank of Switzerland)收购。瑞士政府监管机构促成此事,旨在遏制威胁全球银行体系的风险蔓延。瑞士信贷也是百年老店,为瑞士第二大专题报告系列-19-银行,曾经誉满全球。长期以来,该行不断被丑闻困扰,最近由于持续亏损,评级不断下降,终于在破产前夕被廉价收购。银行倒闭的悲剧还未停止。美国第一共和银行(First Republic Bank)的股价近期持续大幅下跌,4 月 25 日跌幅高达 49.4%。这家曾经的美国第 14 大银行终究没能逃过危机,最终破产。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宣布接管该银行的大部分存款,摩根大通开始收购该银行的主要股份。美联储 5 月 3 日宣布再次加息 25 个基点。自去年 3 月以来美联储已经十次加息,累计加息 500 个基点,使联邦基金目标利率达到 5%-5.25%之间。不仅硅谷银行持有大量政府债券,其它银行也持有大量政府债券。如果美联储继续加息,更多的银行将由于持有政府债券而亏损,这将对银行业带来很大冲击。另外,利率的提高会增加债务的利息支出,增加财政赤字,进一步推高政府债务。因此,美联储的加息决策面临很大风险。六、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中国 2023 年 1 月持有美国国债 8,594 亿美元,环比去年 12 月减少 77 亿美元,创 2010 年 6 月以来新低。目前,美国国债最大的持有者是日本,2023 年 1 月持有1.1044 万亿美国国债,占外国持有美国国债的 14.92%。中国曾经是美债的最大持有者,2010 年持有美债量占美国外债总量的 26.15%!此后不断减持,2023 年 1月持有 8,594 亿美元,占外国持有美国国债的 11.61%。紧随中国之后的是英国,同时期持有 6,683 亿美元,占外国持有美国国债的 9.03%.比利时持有 3,311 亿美元,卢森堡持有 3,182 亿美元,瑞士持有 2,905 亿美元。另外,爱尔兰、德国、台湾、香港、印度、新加坡也持有大量美债。图 15 显示 2023 年 1 月主要持有国持有美国国债占美国总外债的比重。美国国债信誉一直很高,为外国投资者所青睐。外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从上世纪 40 年代起到本世纪初 10 年,总体上在增加。最近十几年,一些国家开始减持美国国债。图 16 展示 2000-2022 年间主要美债持有经济体持有量占总外债比重。日本 2004 年持有美债占美国外债总量的 37.31%!2010 年下降到 19.89%,2022 年降低到 14.71%。然而,英国持有美债却在增加。英国 2000 年持有美债占美国外债总量的 4.94%,2022 年上升到 8.94%。中国持有美国国债占美国外债总量的比重呈美国政府债务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20-倒 U 型。2000 年中国持有美债占美国外债总量的 5.94%,2010 年上升到 26.15%,2022 年下降到 11.85%,起伏很大。图图 15 2023 年年 1 月各主要持有美债的国家占总外债比重月各主要持有美债的国家占总外债比重数据来源:美国财政部 U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图图 16 主要美债持有经济体持有量占总外债比重主要美债持有经济体持有量占总外债比重 2000-2022 年年数据来源:美国财政部 U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图 17 显示外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占美国联邦总债务的比重。日本 2004 年持有美债占美国联邦政府总债务的 7.39%!2010 年下降到 5.39%,2022 年降低到 3.43%。英国 2000 年持有美债占美国外债总量的 0.71%,2022 年上升到 2.09%。专题报告系列-21-图图 172000-2022 年部分经济体持有美债占美债总规模比重年部分经济体持有美债占美债总规模比重数据来源:美国财政部 U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图图 18 2000-2022 年中国美债持有量及其占美国联邦总债务的比重年中国美债持有量及其占美国联邦总债务的比重数据来源:美国财政部(U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2023)图 18 显示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数量及其占美国联邦债务总额的比重。可以看出,从 2000 年起,中国持有美国国债数量逐年增加,2013 年达到 12,701 亿美元。中国持有美债的绝对量从2013年起开始下降,从2013年的12,701亿美元到2022年的 8,594 亿美元。中国持有美债占美国外债总额的比重从 2010 年的 26.15到2022 年的 11.85%;中国持有美债占美国国债总额的比重从 2010 年的 7.09%到 2022年的 2.77%。这与中国外汇储备变化也有关系,另外也和美国国债利率有关系。我美国政府债务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22-国外汇储备从 2013 年后逐步下降,另外美国国债利率也在下降,这都是我国持有美国国债下降的原因。中国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必须设法投资获取回报。中国持有美国国债是为了获取稳定的回报,美国政府债券到期之后会还本付息。目前全球货币体系主要是以美元进行结算,所以美元债券的等级和信用很高。当然,中国外汇管理局的专业人员也千方百计以其他方式为国家外汇获取较高的回报。图 19 显示我国外汇储备及美债持有占外汇储备的比重。最近十多年,中国持有美债占外汇储备的比重在下降,2010 年占 40.74%,2014 年为 32.38%,2022 年为 27.72%。图图 19 中国外汇储备和美债持有占外汇储备比重中国外汇储备和美债持有占外汇储备比重数据来源:外汇储备来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22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官网,2023;中国持有美债来自美国财政部美国财政部(U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2023)应该看到,中国黄金储量近年来大大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 2000 年黄金储量为 1267 盎司,2005 年为 1,929 盎司,2010 年为 3,389 盎司,2015 年为5,666 盎司,2020 年为 6,264 盎司,2022 年为 6,512 盎司。黄金储备的回报率取决于黄金的价格,黄金持有也是风险很高的。1971 年 7 月美元危机再次爆发后,尼克松政府于 8 月 15 日宣布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随后金价狂涨。1980 年,黄金价格上涨到每盎司 800 美元以上,然而到2000 年,金价下跌到 300 美元以下!自 2000 年代初以来,黄金价格再次上涨,并在 2011 年达到 1,800 美元以上,此后下跌。然而,随着通货膨胀的持续和人们对经济衰退的担忧,2023 年金价又涨到 2000 美元以上。从目前形势看,中国持有的美债是安全的,美国政府不会违约,会连本带息专题报告系列-23-地偿还,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持有的美国政府债务。时常听到一些人主张以抛售美债作为报复打击美国的经济工具。我们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中国持有美债是自愿的,出售美债是自由的。债务发行国当然希望别国持有其债务,所以,持有美债的确是中国与美国谈判的筹码。中国目前持有美国国债占其总额的 2.765%。即使抛售持有的所有美债,如果其他投资者不追随,也难以对美国国债造成很大影响,反而可能使自己蒙受经济损失,并且失去今后与美国谈判的筹码。七、美国债务问题对中国的启示美国联邦债务的急剧增长给各国敲响了警钟,提供了启示。我国应该从美国政府债务急剧膨胀现实经验中吸取教训,改革财政制度,采取可持续的财政政策,使经济平稳健康发展。1、采取可持续的财政政策,防止债务急剧膨胀十几年来急剧膨胀的美国联邦债务给其他国家留下深刻教训。2007 年美国联邦政府债务仅占 GDP 的 63%;曾几何时,债务率就翻了倍,2020 年债务率达到127.7%!债务增加起来很快,削减起来难。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也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推出 4 万亿的投资计划。这项计划导致地方政府债务的激增,但对中央政府债务率影响不是很大。中央政府债务率 2008 年为 16.54%,2009 年为 17.14%,2010 年为 16.25%,2011 年为 14.59%。近年来,中央政府一直采取较为谨慎的财政政策,积极管控地方政府债务。但是,为了应对突然发生的疫情,政府 2020 年也不得不增加债务。中央政府债务率 2018 年为 16.62%,2019 年为 16.96%,2020 年增加到 20.76%,2021 年为 20.37%,2022 年为 21.23%。根据审计署报告,国有铁路公司的债务约占 GDP 的 5%。其他国家部门还有少量债务。加总起来中央的债务就超过 GDP 的 26。根据官方公布数据,地方政府一般性债务占 GDP 比重 11.89%,专项债占 GDP 的 17.08%,加起来是 28.97。中央和地方显性债务合起来占 GDP 的 50.35%。隐性地方政府债务包括负有担保责任和救助责任的债务。2013 年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占总债务的比重为 60.85%。如果这个比例不变,那么地方政府总债务占美国政府债务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24-GDP 的比重就达到 28.97%/0.6085=47.6%。假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缺口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积累的资金大体相抵。中央和地方的债务加总起来,就占到 GDP 的26% 47.6%=73.6%。这就很高了。其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3a)估计,2022 年中国的政府债务总量占 GDP 的 76.9%3。另一种算法的得出的结果更惊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3b)年2 月的报告,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总额将从去年的 57 万亿元增至 2023 年的 66 万亿元人民币4。2022 年,我国 GDP 为 1,210,207 亿元。这样,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占 GDP 的比重就达 47.1%,加上中央和地方显性债务,2022 年全国政府债务就到 96%了!另外,有研究估测,我国村级政府也有大量债务。还有,前些年地方政府启动了大量的公私合作(PPP)项目,其中也产生了政府隐形债务。目前,很多地方政府不承认其融资平台的债务是政府债务,把债务推给城投公司这些融资平台。然而,在 2011 年和 2013 年两次审计中,融资平台的债务是放在地方政府债务里的。不能因为债务多了,就不承认一部分债务,这种做法是掩盖矛盾,会耽误解决问题的时机。应该指出,与美国和其它许多发达国家不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债务率近三十年来并没有增加很多。图 20 显示除中国之外的金砖国家和部分亚洲国家的政府债务状况。印度的政府债务率 1993 年为 60.1%,2000 年为 65.8%,2020 年为 58.5%;印度尼西亚的政府债务率 1993 年为 27.9%,2000 年为 65.8%,2020 年为 48%;马来西亚的政府债务率 1993 年为 43.7%,2000 年为 37.9%,2020 年为59.3%;泰国的政府债务率 1993 年为 19%,2000 年为 54.9%,2020 年为 59.3%。南美洲的巴西债务率较高,2000 年为 67.3%,2020 年为 82%。南非的政府债务率上升快,2000 年为 35.8%,2020 年为 73.6%。凭借能源出口,俄罗斯的政府债务率这些年下降了许多,2000 年为 41.8%,2020 年仅为 18.2%。3IMF,2023a,https:/www.imf.org/en/Search#q=China government debt&sort=relevancy4IMF,Staff Country Report on China,Februrary 2023b,https:/www.imf.org/en/Publications/CR/Issues/2023/02/02/Peoples-Republic-of-China-2022-Article-IV-Consultation-Press-Release-Staff-Report-and-529067专题报告系列-25-图图 20 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债务(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债务(%)数据来源:EIU Country Data,The global outlook for economic indicators and forecasts,BvD()与亚洲的发展中大国相比,中国的政府债务率已经很高,应该吸取美国债务急剧增加的教训,以及自己以往的教训,防止债务急剧膨胀,尤其是在经济平稳增长时期。2、中央政府对部分地方政府债务负起救助责任我国不是联邦制国家,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地方政府债务与中央政府有关系,所以中央政府必须承担一部分责任。经常听到,“谁家娃娃谁家抱”的说法,意思是说地方政府债务有当地政府自己解决。为敦促地方政府谨慎借债,努力还债,这样说一下,是可以的。但最终,每个娃娃都是“祖国的花朵”,中央还是得救助的。美国是联邦制。各级地方政府有税收立法权,地方政府预算由地方议会批准,不经过联邦政府审批。地方政府破产,联邦没有责任。图 21 显示美国州和地方政府债务水平以及债务占 GDP 的比重。可以看出,尽管联邦政府债务累累,美国州和地方政府的债务并不高。而且,近十多年来债务率还在下降。2010 年,州和地方政府债务为 3.176 万亿美元,占 GDP 的 21.11%;2022 年债务为 3.247 万亿美元,占 GDP 的 12.75%。这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重、中央政府债务轻,正好相反。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调遣、提拔;地方政府没有税收美国政府债务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26-立法权;中央政府审批地方政府的预算,规定地方政府债务发行额度。另外,地方政府还要贯彻中央政府的财政政策,例如 4 万亿元的投资计划,等等。这样,地方政府的债务,是与中央政府有关的。中央政府应该负有救助责任。那也就是为什么,中央自从 2011 年开始就审计地方政府债务,近十年来一直在对地方政府债务踩刹车。应该设定地方政府债务的上限。提拔干部不仅看 GDP 增长率,还要看债务增长情况。那种仅靠借债提高经济增长率的干部不应该得到提拔,提拔了的,再提拔时,也得考察以往所借债务的使用效率。总之,不应该重用那些“借”花献佛的华而不实的干部。美国许多州也是在 19 世纪中叶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后,才设置地方政府债务上限的。我们应该促使地方政府债务公开透明,摸清家底,然后估算出中央政府应该救助的部分。中央出台 4 万亿投资计划,引起的地方政府债务应该由中央政府负起救助责任。在今天看起来,这笔债务已经不大。中央政府从 2011 年开始就清查地方政府债务,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2013 年中央政府再次审计地方债务,信号是很明确的。所以,2013 年以后形成的地方政府债务应该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当务之急,是要防止债务继续增加。如果现有的债务不再增加,债务就可以逐步被化解掉。图图 21 州和地方政府债务水平及其占州和地方政府债务水平及其占 GDP 比重比重数据来源:美联储圣路易斯分行 Economic Research Division,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Louis专题报告系列-27-3、重视没有资金来源的支出项目,尤其是农村养老和医疗美国联邦债务增长的源泉之一就是那些没有专项资金来源的法定项目,例如,医疗救助,收入保障。这些项目占 GDP 的比重连年增长,而政府的税收收入占GDP 的比重基本稳定,这样就造成政府债务占 GDP 的比重连年增加。在经济不景气时,这些项目开支的增加更为显著。例如,1966 年医疗救助占 GDP 的比重为0.1;2022 医疗救助占 GDP 的比重分别到达到 2.3,是 1966 年的二十多倍。这样,政府债务就必须增加。再例如,2019 年收入保障占 GDP 的比重 1%,2020年增加到 5.1%,增加的部分要靠发债来弥补。我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要靠政府补贴,而且每年都在增加。例如,根据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通知要求,2022 年居民医保筹资标准不低于 930元/人,其中财政补助不低于 610 元,个人缴费标准为 320 元。还有城乡居民养老金,2022 年 7 月日起,我国将城乡居民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月 98 元。上海已经增加到每月 1300 元。这些支出项目都是没有专项资金来源的。随着人口老龄化,这笔开支会越来越大,会对政府预算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应该未雨绸缪,早日制定对策,避免像美国的医疗救助和社会福利项目那样,成为美国联邦政府债务的来源。4、开拓新的税源我国目前地方政府债务严重,主要原因是缺乏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国际普遍采用的税种。美国联邦政府虽然债务很高,但是地方政府债务很低。图 21 显示,地方政府债务 2020 年占 GDP 的比重 15%,2021 年为 14%,2022 年为 12.75%。在疫情当前,地方政府债务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在减少。这跟我们国家正相反。究其原因,是因为美国地方政府有稳定的税源。从 19 世纪中叶起,财产税就成了地方政府的主要税收来源。如前所述,1902 年,财产税占到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 73%,占到联邦、州和地方总财政收入的 42%(见 Wallis,2000)。从图 22 中可以看出,2020 年疫情严重的年份,财产税占到州和地方政府税收总额的 32%,销售税占到总税收的 24%。越是艰难的时候,越显示出这两种税的重要。2020 年疫情肆虐,人们在家办公,需要大房子,房价大涨,财产估值上升,美国政府债务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28-财产税增加。无论多么困难,人们也得吃饭穿衣,销售税也是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即使没有产业的地方,只要有人消费,政府就有收入。图图 22 美国州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来源美国州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来源 2020 年年数据来源:U.S.Census Bureau;Tax Foundation calculations.我国财产税试点已经十余年,应该早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财产税是地方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在地方财政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推出房产税可以解决的地方政府部分财政问题。当然,征收房产税面临许多阻力,需要努力克服。还有遗产税和赠与税也应该适时征收。这些税可以避免财富在不同阶层间的固化,可以促使每一代人都能够自强自立。另外,我国也应该考虑引入销售税。这样,没有工业生产企业的地方,政府也可以有充足的税收。例如,有的地方以农业为主,种植水果蔬菜,政府不征农业税,就没有多少税收收入。但是如果政府征收销售税,就会有充足的财政收入。美国这样的地方很多。零售环节征收销售税,容易出现偷税漏税,有的零售商可能不开发票。但随着人们纳税意识的提高,随着监管手段的现代化,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美国过去也有的小店不开发票,但是现在几乎所有商店都出机打发票,不管买者要不要,不要扔垃圾桶。我国也会发展到这种地步。当然,地方政府还可以征收其它的税,例如交通拥堵税等。5、依靠增长化解债务几乎所有国家都是借新债还旧债,债务的总量是很难减少的。衡量一个国家专题报告系列-29-债务轻重的指标是债务率,即债务占 GDP 的比重。给定债务总量,GDP 增加了,债务率就会减少。美国二战后债务率下降很快,这与美国那时经济增长率高有关。美国在克林顿执政时债务率下降,也和那时候经济增长快有关系。美国近年来债务率增长快,与美国经济增长率低有关。经济发展了,税收就会增加,政府扶贫支出就会减少,债务发行就会减少;同时 GDP 增加,债务率中的分母就会增大;这样,债务率就会下降。这就叫,依靠增长化解债务,是解决债务问题的最佳途径。最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率在下降。2010 年为 10.64%,2011 年为 9.55%,2012 年为 7.86%,2013 年为 7.77%,2019 年为 5.95%。受疫情影响,2020 年经济增长率为 2.24%,创下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2022 年经济增长率为 3%。我们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但是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很重要。前面讲过,通货膨胀,即物价总水平的增长,会减轻债务人的负担,通货紧缩会加剧债务人的负担,美国这些年债务率的增加与低通胀率也有关。我国今年 3月份的 CPI 增速是 0.7%,引起人们对通货紧缩的担心。我们既要防止高通胀,也要防止通货紧缩。中国正在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发展的潜力仍然很大。我国具有很高的储蓄率,储蓄可以通过投资变为资本;我国人力资本丰富,劳动供给充足;我国技术在快速进步。因此,我国具备经济较快增长的条件。我国目前人均 GDP 还不高,处于追赶阶段。我们应该仍然把发展放在第一位,坚持改革开放,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大力支持民营经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聚精会神发展经济,使我国收入水平再上一个台阶。这样,债务问题,以及其它相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声明】本文版权为北大汇丰智库所有北大汇丰智库(The PHBS Think Tank)成立于 2020 年 7 月,旨在整合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各院属研究中心,统筹协调资源,重点从事有关宏观经济、国际贸易与投资、金融改革与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城市与乡村发展、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经济贸易与合作等领域的实证分析与政策研究,打造专业化、国际化的新型智库平台。北大汇丰智库由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创院院长海闻教授兼任主任,智库副主任为王鹏飞、巴曙松、任颋、魏炜、林双林。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07 33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联合资信:透过财报看转型—辽宁篇(2023)(24页).pdf

    研究报告 1 地方政府与城投企业债务风险地方政府与城投企业债务风险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辽宁篇辽宁篇 联合资信 公用评级二部|宋金玲|郜泽芸|卢奕 研究报告 2 地方政府与城投企业债务风险研究报告地方政府与城投企业债务风险研究报告辽宁篇辽宁篇 报告概要报告概要 辽宁省地处中国东北边境,是东北地区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辽宁省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装备制造、冶金、石油化工为辽宁省支柱产业;2022 年辽宁省经济总量和人均 GDP 均位于全国中下游水平。2022 年,辽宁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国排名第 18 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稳定性较强,但是财政自给率较低。20202022年,辽宁省政府性基金收入快速下降,上级补助收入对地方综合财力贡献程度较大。辽宁省政府负债率和政府债务率均处于偏高水平。从地市层面看,辽宁省各市经济发展相对不均衡,地区间经济实力差距较大。大连市和沈阳市经济实力明显高于其他地市。与经济实力相对应,辽宁省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亦分化明显,其中沈阳市和大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较高。2022 年,各市受留抵退税、部分行业低迷、价格波动及环保限产等因素影响,除本溪市外,其余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较 2021 年有所下降。20202022 年,辽宁省各地级市政府债务余额均呈上升趋势。2022 年底,营口市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相对较重,大连市、沈阳市和朝阳市债务负担相对处于较轻水平。从企业层面看,辽宁省有存续债的发债城投企业较少,企业主体信用级别以 AA为主。辽宁省发债城投企业债务余额主要集中于大连市和沈阳市。2022 年,辽宁省所有样本发债城投企业净融资额合计数由负转正,整体融资情况较上年有所好转,但仍需持续关注区域融资环境及区域内城投企业的再融资情况。大连市、铁岭市和沈阳市的城投企业未来三年到期债券规模相对较大,其他地市未来三年到期债券规模较小。营口市和盘锦市综合财力对“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 地方政府债务”的支持保障能力弱。 研究报告 3 一、辽宁省经济及财政实力一、辽宁省经济及财政实力 (一)(一)辽宁省区域特征及经济发展状况辽宁省区域特征及经济发展状况 辽宁省地处中国东北边境,自然资源丰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作为中辽宁省地处中国东北边境,自然资源丰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作为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辽宁省装备制造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辽宁省装备制造、冶金、石油化工等重要工业在全国占有冶金、石油化工等重要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经济总量和人均重要地位;经济总量和人均 GDP 处于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全国中下游水平。20202022 年,辽宁省经济年,辽宁省经济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均保持增长,但增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均保持增长,但增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2 年工业增加值年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增速回落。2023 年前三季度年前三季度,辽宁省经济增速有所提升,辽宁省经济增速有所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固定资产投资和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有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有所增长。多年以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支持东增长。多年以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支持东北振兴,辽宁省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北振兴,辽宁省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辽宁省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南部,南临黄海、渤海,东与朝鲜一江之隔,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东北与吉林省相邻,西南与河北省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是东北地区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也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辽宁省下辖14 个地级市,包含沈阳、大连两个副省级城市,陆地总面积 14.8 万平方公里。2022年底辽宁省常住人口 4197 万人,较 2021 年底减少 32.4 万人,城镇化率 73.00%。辽宁省矿产资源丰富,探明储量矿产110种,保有储量列全国前10位的有24种,其中硼、铁、菱镁等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便利的运输条件使得辽宁成为我国的工业大省,产业结构以装备制造、冶金、石化、农产品加工为主;装备制造、冶金和石化是辽宁的支柱产业,截至 2022 年底,上述三个产业合计占省内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75.3%。交通运输方面,辽宁省运输路网以公路为主,其次为铁路运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辽宁省拥有京哈高速、沈海高速等高速公路,2022 年底,辽宁省公路总里程 130065 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 4348 公里。辽宁铁路密度较高,拥有京哈铁路、京沈高速铁路等铁路干线,2022 年底辽宁省铁路营业里程(不含地方铁路)6302公里,其中高速铁路 2213.4 公里。航空运输方面,辽宁省拥有沈阳仙桃国际机场、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丹东浪头国际机场和锦州湾国际机场等航空港,空港运输密度较低。水路运输方面,辽宁省南部沿海,海岸线长达 2292 公里,沿线拥有大连港、营口港、丹东港、锦州港等多个综合性外贸口岸,水运便利。2022 年辽宁省公路、铁路、水运和民航四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 16.6 亿吨;其中,公路货运量 13.9 亿吨,铁路货运量 2.2 亿吨,水路货运量 0.4 亿吨,民航货运量 6.8 万吨。2022 年辽宁省旅客运输量 1.8 亿人;其中,公路客运量 1.3 亿人,铁路客运量 0.4 亿人,水路客运量0.02 亿人,民航客运量 0.06 亿人。2022 年辽宁省港口货物吞吐量 7.4 亿吨,港口集 研究报告 4 装箱吞吐量 1195.1 万标箱。经济运行方面,20202022 年,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GDP)持续增长,分别为25115.0 亿元、27584.1 亿元和 28975.1 亿元,2022 年在全国 31 个省市中排名第 17位;同期辽宁省 GDP 增速分别低于全国 1.7 个、2.3 个和 0.9 个百分点,2022 年经济增速排名全国第 23 位。20202022 年,辽宁省人均 GDP 持续上升,2022 年位居全国第 18 位,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辽宁省三次产业结构由 2020 年的 9.1:37.4:53.5调整为 2022 年的 9.0:40.6:50.5,第三产业占比持续下降但 GDP 构成仍以第三产业为主。20202022 年,辽宁省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但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2 年低于全国 1.3 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 18.6%。20202022 年,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 1.8%、4.6%和-1.5%。从装备制造、冶金和石化三大支柱产业来看,2022 年辽宁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2.2%,石化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 3.5%,冶金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6.8%。2023 年 19 月,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 21692.2 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 5.3%。2023 年 19 月,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4.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8.1%;辽宁省进出口总额 5785.3 亿元,同比下降 3.3%;其中,出口总额 2675.7 亿元,下降 2.4%;进口总额 3109.6 亿元,下降 4.1%。2003 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 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等发展战略,采取一系列支持、帮助、推动东北地区振兴发展的专门措施。在国家战略的引导下,“十三五”期间,辽宁省先后发布辽宁省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年行动计划(2018 年2020 年)辽宁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工程实施方案 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 对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 关于工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推动全面振兴、高端制造、融合发展的政策文件,并率先出台省级 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全面解决厂办大集体等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2020 年 6 月,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全国首家改革创新示范区。202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打造辽宁沿海经济带,改造提升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2021 年 9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的批复,批复明确,原则同意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辽宁省人民政府要提高对东北全面 研究报告 5 振兴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推动实施一批对东北全面振兴具有全局性影响的重点项目和重大改革举措,着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2023 年 1 月,辽宁省人民政府印发辽宁省进一步稳经济若干政策举措,围绕企业融资、重点产业发展、消费复苏回暖、外贸外资稳增长等九大方面,制定进一步稳经济若干政策举措,并延续实施一批稳经济系列政策举措,推动全省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2023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黑龙江的林场、乡村、高校等考察调研,期间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指明正确方向、提供根本遵循。2023 年 10 月 27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 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会议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制定出台一揽子支持政策,对于进一步坚定信心,充分发挥东北比较优势,推动东北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具有重要意义。表表 1 辽宁省主要经济数据辽宁省主要经济数据 项目项目 2020 年年 2021 年年 2022 年年 2023 年年 19 月月 GDP(亿元)(亿元)25115.0 27584.1 28975.1 21692.2 GDP 增速(增速(%)0.6 5.8 2.1 5.3 三次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结构 9.1:37.4:53.5 8.9:39.4:51.7 9.0:40.6:50.5 7.3:40.0:52.8 人均人均 GDP(元)(元)58967 65026 68775/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6 2.6 3.6 3.9 城镇化率(城镇化率(%)72.14 72.81 73.00/注:部分数据未获取,以“/”表示 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根据公开数据整理 表表 2 2022 年年全国各省市主要经济数据对比全国各省市主要经济数据对比 项目项目 GDP GDP 增速增速 人均人均 GDP 规模规模(亿元)(亿元)排名排名 增速(增速(%)排名排名 规模规模(万元)(万元)排名排名 广东省广东省 129118.58 1 1.90 24 10.19 7 江苏省江苏省 122875.60 2 2.80 19 14.44 3 山东省山东省 87435.10 3 3.90 11 8.60 11 浙江省浙江省 77715.40 4 3.10 15 11.85 6 河南省河南省 61345.05 5 3.10 15 6.21 22 四川省四川省 56749.80 6 2.90 17 6.78 20 湖北省湖北省 53734.92 7 4.30 6 9.21 9 福建省福建省 53109.85 8 4.70 1 12.68 4 湖南省湖南省 48670.40 9 4.50 3 7.36 14 安徽省安徽省 45045.00 10 3.50 13 7.36 14 上海市上海市 44652.80 11-0.20 30 17.99 2 河北省河北省 42370.40 12 3.80 12 5.70 26 研究报告 6 北京市北京市 41610.90 13 0.70 28 19.00 1 陕西省陕西省 32772.68 14 4.30 6 8.29 12 江西省江西省 32074.70 15 4.70 1 7.09 16 重庆市重庆市 29129.03 16 2.60 21 9.07 10 辽宁省辽宁省 28975.10 17 2.10 23 6.88 18 云南省云南省 28954.20 18 4.30 6 6.17 23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26300.87 19 2.90 17 5.22 29 山西省山西省 25642.59 20 4.40 5 7.37 13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23159.00 21 4.20 9 9.65 8 贵州省贵州省 20164.58 22 1.20 25 5.23 2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7741.34 23 3.20 14 6.86 19 天津市天津市 16311.34 24 1.00 27 11.92 5 黑龙江省黑龙江省 15901.00 25 2.70 20 5.11 30 吉林省吉林省 13070.24 26-1.90 31 5.53 27 甘肃省甘肃省 11201.60 27 4.50 3 4.50 31 海南省海南省 6818.22 28 0.20 29 6.66 21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5069.57 29 4.00 10 6.98 17 青海省青海省 3610.07 30 2.30 22 6.07 24 西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2132.64 31 1.10 26 5.84 25 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二)(二)辽宁省财政实力及债务情况辽宁省财政实力及债务情况 2022 年,辽宁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位于全国各省市中下游水平,一般公共预算年,辽宁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位于全国各省市中下游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稳定性尚可,但是财政自给率较低。收入稳定性尚可,但是财政自给率较低。2022 年年辽宁省政府性基金收入下降幅度明辽宁省政府性基金收入下降幅度明显,上级补助收入对地方综合财力贡献程度较大。辽宁省政府负债率和政府债务率均显,上级补助收入对地方综合财力贡献程度较大。辽宁省政府负债率和政府债务率均处于偏高水平,政府偿债能力对上级补助依赖较高。处于偏高水平,政府偿债能力对上级补助依赖较高。20202022 年,辽宁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波动下降,2022 年为 2525.07 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下降 0.4%。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全国 31 个省份中排第 18 位,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20202022 年,税收收入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占比分别为 70.75%、71.26%和 65.9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尚可。20202022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波动增长,财政自给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分别为 44.16%、47.04%和 40.33%,财政自给能力较弱。20202022 年,辽宁省政府性基金收入持续下降,2022 年为 524.44 亿元,同比下降 55.8%,主要系部分地区土地出让减少所致。20202022 年,辽宁省上级补助收入波动增长,年均复合增长 3.88%,同期,辽宁省上级补助收入占各年地方综合财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政府性基金收入 上级补助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44.40%、43.11%和 53.10%,对地方综合财力的贡献程度较大。 研究报告 7 2023 年 19 月,辽宁省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2170.2 亿元,同比增长 9.7%;其中税收收入 1462.1 亿元,同比增长 15.6%;非税收入 708.1 亿元,同比下降 0.8%。同期,辽宁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下降 1.6%。表表 3 辽宁省主要财政数据辽宁省主要财政数据 项目项目 2020 年年 2021 年年 2022 年年 2023 年年 19 月月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2655.75 2765.59 2525.07 2170.2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0.1 4.1-0.4 9.7 税收收入(亿元)税收收入(亿元)1879.06 1970.87 1664.39 1462.1 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70.75 71.26 65.91 67.37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亿元)6014.17 5879.21 6261.43 4682.1 财政自给率(财政自给率(%)44.16 47.04 40.33 46.35 政府性基金收入(亿元)政府性基金收入(亿元)1351.42 1185.24 524.44 277 上级补助收入(亿元)上级补助收入(亿元)3199.79 2993.29 3452.96/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亿元)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亿元)9257.11 10252.53 10975.20/债务率(债务率(%)128.45 147.64 168.79/负债率(负债率(%)36.86 37.17 37.88/注:1.财政自给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0%2.地方政府债务=政府一般债务 政府专项债务 3.债务率=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政府性基金收入 上级补助收入)*100%4.负债率=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00%5.部分数据未获取,以“/”表示 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根据公开数据整理 20202022 年,辽宁省政府债务规模持续增长,分别为 9257.11 亿元、10252.53亿元和 10975.20 亿元。截至 2022 年底,辽宁省政府债务余额居全国第十四位。同期,辽宁省负债率和债务率均持续上升,2022 年底为 37.88%、168.79%,辽宁省政府债务负担较重,同时考虑到其综合财力中上级补助占比较大,辽宁省政府偿债能力对上级补助收入的依赖较高。表表 4 2022 年年全国各省市主要财政及债务数据对比全国各省市主要财政及债务数据对比 省份省份 一般公共预算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入 财政自给率财政自给率 政府债务余额政府债务余额 负债率负债率 债务率债务率 规模规模(亿元)(亿元)排名排名 自给率自给率(%)排名排名 亿元亿元 排名排名 负债率负债率(%)排名排名 债务率债务率(%)排名排名 广东省广东省 13260.88 1 71.55 3 25071.72 1 19.42 3 116.83 10 江苏省江苏省 9258.88 2 62.13 6 20694.05 3 16.84 1 87.96 3 山东省山东省 7104.10 5 58.57 9 23588.02 2 26.98 11 138.16 16 浙江省浙江省 8039.85 3 66.90 5 20168.82 4 25.95 9 100.67 5 四川省四川省 4880.55 7 40.96 15 17705.40 5 31.20 14 109.42 6 河南省河南省 4250.35 8 39.92 18 15130.39 8 24.66 6 124.09 12 研究报告 8 上海市上海市 7608.20 4 81.00 1 8538.60 23 19.12 2 65.68 2 河北省河北省 4056.30 9 43.59 12 15748.60 6 37.17 19 149.08 23 湖南省湖南省 3101.80 15 34.44 21 15405.10 7 31.65 15 139.25 17 湖北省湖北省 3281.00 14 38.04 20 13900.10 9 25.87 8 134.23 14 安徽省安徽省 3589.10 10 42.83 14 13304.11 10 29.54 12 122.98 11 江西省江西省 2948.30 16 40.45 16 10859.50 15 33.86 16 126.80 13 北京市北京市 5714.36 6 79.85 2 10565.33 16 25.39 7 115.44 9 陕西省陕西省 3311.57 13 48.98 10 9786.90 18 29.86 13 114.45 8 云南省云南省 1949.46 20 29.10 24 12098.32 12 41.78 23 171.69 29 辽宁省辽宁省 2525.07 18 40.33 17 10975.20 14 37.88 20 168.79 28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1687.72 24 28.64 26 9722.11 19 36.96 18 143.73 20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2824.40 17 47.97 11 9339.80 20 40.33 22 141.92 19 山西省山西省 3453.89 11 58.81 7 6285.79 26 24.51 5 94.31 4 贵州省贵州省 1886.41 21 32.24 22 12472.85 11 61.86 30 164.06 2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688.00 23 29.55 23 9001.03 21 50.73 25 147.52 22 福建省福建省 3339.21 12 58.67 8 11903.12 13 22.41 4 152.68 25 黑龙江省黑龙江省 1296.00 25 23.77 27 7290.90 24 45.85 24 140.30 18 重庆市重庆市 2103.42 19 42.99 13 10071.00 17 34.57 17 160.66 26 甘肃省甘肃省 907.65 26 21.32 28 6086.90 27 54.34 28 135.81 15 吉林省吉林省 851.00 27 21.04 29 7167.60 25 54.84 29 173.96 30 天津市天津市 1846.69 22 67.65 4 8645.55 22 53.00 27 295.63 31 西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179.63 31 6.93 31 567.93 31 26.63 10 20.59 1 海南省海南省 832.43 28 39.69 19 3486.60 28 51.14 26 145.33 21 青海省青海省 329.10 30 16.66 30 3044.28 29 84.33 31 150.96 24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460.15 29 28.98 25 1996.80 30 39.39 21 112.20 7 全国中位数全国中位数 2948.30-40.45-10565.33-33.86-138.16-全国均值全国均值 3502.09 -43.34 -11310.40 -36.71 -134.36 -注:负债率和债务率排名均按照从低到高排序 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图图 1 20202022 年全国各省市政府负债率变化情况年全国各省市政府负债率变化情况 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2020年负债率(%)2021年负债率(%)2022年负债率(%) 研究报告 9 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图图 2 20202022 年全国各省市地方政府债务率变化情况年全国各省市地方政府债务率变化情况 二、辽宁省各市经济及财政实力二、辽宁省各市经济及财政实力 (一)(一)辽宁省各市经济情况辽宁省各市经济情况 辽宁省各市经济实力差距较大,发展相对不均衡,大连市和沈阳市经济实力明显辽宁省各市经济实力差距较大,发展相对不均衡,大连市和沈阳市经济实力明显高于其余地市。高于其余地市。2022 年,除营口市和盘锦市外,辽宁省各市年,除营口市和盘锦市外,辽宁省各市 GDP 均实现了不同程度均实现了不同程度增长,大连市人均增长,大连市人均 GDP 最高。最高。辽宁省下辖沈阳市、营口市、铁岭市、大连市、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丹东市、锦州市、阜新市、辽阳市、朝阳市、盘锦市和葫芦岛市 14 个地级市。从区域发展看,沈阳市和大连市经济实力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0.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2020年债务率(%)2021年债务率(%)2022年债务率(%) 研究报告 10 图图 3 辽宁省各市地理位置分布辽宁省各市地理位置分布 从 GDP 规模看,辽宁省各市经济发展水平分化程度较高。2022 年,大连市 GDP为 8430.90 亿元,占辽宁省经济总量 29.22%;沈阳市 GDP 为 7695.80 亿元,占辽宁省经济总量 26.67%,大连和沈阳经济总量大幅领先于省内其他城市;鞍山市、营口市、盘锦市和锦州市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863.20 亿元、1431.60 亿元、1394.30 亿元和 1201.70 亿元,分别位列全省第三至第六;其余地市生产总值均低于 1000 亿元。从 GDP 增速看,2022 年除营口市和盘锦市 GDP 下降、本溪市 GDP 与去年持平外,辽宁省其他各市 GDP 均保持增长,地市间差异较大,GDP 增速分布在 0.20%4.00%的区间,最低和最高分别为辽阳市和大连市。从人均 GDP 来看,大连市和盘锦市人均 GDP 超全国平均水平(8.57 万元),其余各市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最高的为大连市(11.23 万元),最低的为铁岭市(3.27 万元)。表表 5 2022 年辽宁省各市年辽宁省各市 GDP 及增速情况及增速情况 市(州)市(州)GDP GDP 增速增速 人均人均 GDP 数据(亿元)数据(亿元)排名排名 增速(增速(%)排名排名 万元万元 排名排名 大连市 8430.90 1 4.00 1 11.23 1 沈阳市 7695.80 2 3.50 2 8.43 3 鞍山市 1863.20 3 0.30 9 5.83 6 营口市 1431.60 4-2.30 13 6.23 5 盘锦市 1394.30 5-6.40 14 10.03 2 锦州市 1201.70 6 2.50 4 4.53 9 朝阳市 995.00 7 2.50 5 3.53 13 本溪市 930.80 8 0.00 12 7.26 4 抚顺市 927.70 9 1.60 6 5.15 8 辽阳市 891.80 10 0.20 11 5.72 7 丹东市 890.70 11 0.60 8 4.17 10 葫芦岛市 870.60 12 0.30 10 3.66 11 铁岭市 754.20 13 1.00 7 3.27 14 阜新市 577.70 14 3.30 3 3.62 12 注:因未获取公开的鞍山市 2022 年人均 GDP 数据,本文用“2021 年人均 GDP*(1 2022 年 GDP 增速)”测算,鞍山市 2021 年人均 GDP 系使用 2021 年 GDP 除以人口数计算所得,其余均为统计公报披露的数据 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从各地市产业分布情况看,大连市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基地,在石化、大型船舶、内燃和电力机车、机床、轴承、核电、汽车音响、互感器、化工新材 研究报告 11 料等行业都拥有全国行业排名前列的企业。沈阳市围绕打造“千亿产业、百亿企业”目标,推动汽车及零部件、航空等八大重点产业链产值突破 8000 亿元。同时,沈阳市做优做强通用机械、电力装备等传统制造业,培育壮大集成电路、机器人等新兴产业规模。鞍山市与鞍钢开展联合招商,提高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推进铁矿项目全面加速,加快世界级菱镁产业基地建设;围绕氢能、磁动力、激光及光电显示、电池等新兴产业,不断积蓄先进制造业发展动能。营口市以冶金、石化、装备制造、镁质材料、纺织服装、新型建材等六大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已初具规模。此外,营口市汽车保修检测设备产业规模居全国第 1 位,同时营口市是全国四大乐器生产基地之一。盘锦市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东北粮食集散和精深加工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同时,盘锦市发展医药康养、新能源电池、氢能等新兴产业链等。锦州市突出抓好“6 1”重点产业,做大精细化工产业,做强新材料产业,做新生物医药产业,做实绿色和智能化改造。朝阳市深度开发现代钢铁冶金、新材料、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优势明显的“原字号”,改造升级汽车无人机及零部件、特色装备制造等潜力较大的“老字号”,培育壮大清洁能源、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的“新字号”。本溪市持续加强本钢、地方配套企业合作,推动龙新矿业、中泰矿业、福耀玻璃等企业稳定运行,着力发展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兴产业,积极推动旅游与工业、乡村、水利、康养等融合发展。抚顺市支持钢铁企业扩产能、深加工拓市场,打造国家级锂电池材料基地,打造国家级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等。辽阳市加快智能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不断增强芳烯烃及精细化工产业支撑作用,大力发展铜基电子材料,提升金属材料精深加工产业厚度。丹东市打造硼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和硼新材料生产基地;做深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建设种业、渔业、畜禽、果蔬、优质粮油五大原料基地,打造粮食综合产业园。葫芦岛市加快精细化工等项目建设,培育化工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有色冶金和清洁能源 2 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培育船舶机械、海洋渔业、泳装服饰、文旅康养、战略性新兴产业 5 个百亿级产业集群。铁岭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建设沈铁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区。阜新市聚焦“四个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大铁矿、油气等重点矿种勘查开发利用力度,推动形成风电、光伏装备产业链,发展锂电池、液流电池、充换电设施等新兴产业。表表 6 辽宁辽宁省各地市产业分布情况省各地市产业分布情况 地级市地级市 主要产业主要产业 大连市 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集成电路产业、装备制造、化工产业等 沈阳市 汽车及零部件、通用石化重矿装备、电力装备和机床制造产业、机器人、航空、IC 装备、生物医药、医疗装备和新材料产业等 鞍山市 钢铁及深加工产业、菱镁产业、装备制造产业、高新技术和数字经济产业等 研究报告 12 营口市 冶金新材料、精细化工产业、现代食品工业等 盘锦市 精细化工、特色装备制造、光学电子、碳素材料产业等 锦州市 精细化工、冶金及金属新材料、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现代文旅产业等 朝阳市 冶金新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绿色建筑建材、农产品深加工、现代物流和精品文旅产业等 本溪市 钢铁、文旅、旅游和生物医药产业等 抚顺市 高端精细化工、冶金高端新材料、新型清洁能源、先进装备制造、新型煤化工及煤矸石综合利用产业等 辽阳市 铝合金精深加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文博文旅产业等 丹东市 精密仪器仪表等先进制造产业、远洋渔业和水产品深加工业等 葫芦岛市 精细化工、有色金属产业、先进制造和信息技术产业等 铁岭市 现代农业产业、先进制造和现代物流业等 阜新市 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制造体系、绿色食品产业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等 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二)辽宁(二)辽宁省各市财政实力及政府债务情况省各市财政实力及政府债务情况 与经济实力相匹配,辽宁省各市财政实力亦分化明显,沈阳市、大连市一般公共与经济实力相匹配,辽宁省各市财政实力亦分化明显,沈阳市、大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预算收入和政府性政府性基金收入规模领先其他地市。基金收入规模领先其他地市。2022 年,除本溪市外,其余各市一年,除本溪市外,其余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较般公共预算收入较 2021 年有所下降;除锦州市和抚顺市外,其余各市政府性基金收年有所下降;除锦州市和抚顺市外,其余各市政府性基金收入较入较 2021 年均有所减少。年均有所减少。2022 年底,辽宁省各市政府债务余额较年底,辽宁省各市政府债务余额较 2021 年底有所增年底有所增长,大连市政府债务余额最高;同期,除丹东市和锦州市外,其余各市政府债务率均长,大连市政府债务余额最高;同期,除丹东市和锦州市外,其余各市政府债务率均有所上升,盘锦市、营口市和鞍山市政府债务率相对较高。有所上升,盘锦市、营口市和鞍山市政府债务率相对较高。1.财政收入情况财政收入情况(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影响,辽宁省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差距较大。2022 年,沈阳市和大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继续大幅领先,分别为 713.67 亿元和 669.77 亿元,鞍山市、营口市、盘锦市和锦州市分别位居全省第三至第六,其余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均低于百亿。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构成看,2022 年,各市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整体较前两年有所下降,盘锦市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最高,达 77.45%。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看,2022 年除本溪市外,其余各市增速均为负,均较 2021 年大幅下降,主要系受留抵退税、部分行业低迷、价格波动及环保限产等因素影响所致。 研究报告 13 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图图 4 20202022 年年辽宁辽宁省各省各市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增长率情况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增长率情况 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图图 5 20202022 年年辽宁辽宁省各省各市市税收收入及占比情况税收收入及占比情况 2022 年除沈阳市和大连市财政自给率超过 60%外,其余市财政自给率均在 60%以下。2022 年,各市财政自给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30.00-25.00-20.00-15.00-10.00-5.000.005.0010.000.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900.00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2020年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率(%)2021年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率(%)2022年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率(%)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00.000.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2020年税收收入(亿元)2021年税收收入(亿元)2022年税收收入(亿元)2020年税收收入占比(%)2021年税收收入占比(%)2022年税收收入占比(%) 研究报告 14 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图图 6 20202022 年年辽宁辽宁省各省各市市财政自给率情况财政自给率情况 (2)政府性基金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 2022 年,大连市和沈阳市政府性基金收入规模较大,分别为 170.09 亿元和 137.13亿元,分别为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总额的 33.96%和 27.38%;其余各市规模均在 40 亿元之下。2022 年,除锦州市和抚顺市政府性基金收入较 2021 年有所增长外,其他市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主要系受市场行情、当地政府土地出让计划等因素影响导致土地出让收入下降所致。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图图 7 20202022 年辽宁省各市政府性基金收入情况年辽宁省各市政府性基金收入情况(单位:亿元)(单位:亿元)(3)上级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 0.00 .00.00.00.000.00 20年2021年2022年-100.00%-50.00%0.00P.000.000.00 0.00%0.00%0.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2020年基金收入2021年基金收入2022年基金收入2020年基金收入增长率2021年基金收入增长率2022年基金收入增长率 研究报告 15 2022 年,辽宁省各地市上级补助收入整体呈上升趋势,仍为地方综合财力重要来源。2022 年,沈阳市、大连市和朝阳市上级补助收入规模均在 200.00 亿元以上,其中沈阳市超过 300 亿元;盘锦市上级补助收入 89.22 亿元,规模最小。注:上级补助收入=返还性收入 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 专项转移支付收入 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图图 8 20202022 年辽宁省各地市上级补助收入情况年辽宁省各地市上级补助收入情况(单位:亿元)(单位:亿元)2.债务情况债务情况 从政府债务规模看,大连市政府债务余额最大,2022 年底为 2544.90 亿元;其次是沈阳市、营口市、鞍山市和盘锦市,债务余额均在 700 亿元以上;阜新市政府债务余额最少为 186.87 亿元,其余市政府债务规模均处于 200 亿元至 500 亿元之间。从变动情况看,20202022 年,辽宁省各市政府债务余额呈现增长趋势,2022 年除铁岭市和朝阳市增速较快外,其余市债务增幅相对较缓。05003003504004502020年2021年2022年0.00%5.00.00.00 .00000250030002020202120222021年增速2022年增速 研究报告 16 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图图 9 20202022 年底辽宁省各市政府债务余额情况(单位:亿元)年底辽宁省各市政府债务余额情况(单位:亿元)债务负担方面,截至 2022 年底,各市政府负债率较 2021 年底变动不大。2022 年底,营口市政府负债率最高为 70.15%,盘锦市、葫芦岛市政府负债率分别为 56.32%和 49.33%,列省内前三位;沈阳市和朝阳市政府负债率在 30%以下,其余市在 30P%之间。整体来看,营口市在辽宁省中债务负担相对较重,大连市、沈阳市和朝阳市债务负担相对处于较轻水平。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图图 10 20202022 年辽宁省各市政府负债率情况年辽宁省各市政府负债率情况 偿债能力方面,截至 2022 年底,除丹东市和锦州市外,其余各地市政府债务率均较 2021 年底有所上升。2022 年底,除朝阳市外,辽宁省其余各市政府债务率均高于 70%。其中,盘锦市、营口市和鞍山市政府债务率位居省内前三位,均高于 240%;朝阳市和阜新市政府债务率相对较低,均低于 100%,其余各地市政府债务率均在120#0%之间。0.00.00 .000.00.00P.00.00p.00.00 20年2021年2022年 研究报告 17 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图图 11 辽宁省各市政府债务率情况辽宁省各市政府债务率情况 三、辽宁省城投企业偿债能力三、辽宁省城投企业偿债能力 (一一)辽宁省城投企业概况辽宁省城投企业概况 辽宁省存续发债城投企业较少,发债企业主体信用级别以辽宁省存续发债城投企业较少,发债企业主体信用级别以 AA 为主,大连市发债为主,大连市发债企业相对较多。企业相对较多。截至 2023 年 9 月底,辽宁省内有存续债券的城投企业共 20 家,其中地市级城投企业 11 家、区县级城投企业 6 家、园区城投企业 3 家,无省级发债城投企业。从各地市发债城投企业数量看,大连市发债城投企业 6 家,营口市 3 家;沈阳市、盘锦市、铁岭市和鞍山市各 2 家,锦州市、本溪市和葫芦岛市各 1 家,丹东市、朝阳市、阜新市、抚顺市和辽阳市尚无发债城投企业。总体看,辽宁省发债企业较少,大连市发债企业相对较多。注:金普新区 2 家发债平台计入“地市级”进行统计 0.00P.000.000.00 0.00%0.0000.0050.000.00 20年2021年2022年30.00U.00.00%区县级市级园区级57.89%5.26&.32.53AA-AA AAA 研究报告 18 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图图 12 辽宁省城投企业按行政级别分布辽宁省城投企业按行政级别分布 图图 13 辽宁省城投企业按主体级别分布辽宁省城投企业按主体级别分布 从发债企业主体信用级别分布看,辽宁省有存续债券的 20 家样本城投企业中,有存续主体信用级别的城投企业共 19 家。其中 AAA 级城投企业共 2 家,包括大连市 1 家、沈阳市 1 家;AA 级别城投企业共 5 家,大连市 2 家,锦州市、盘锦市和沈阳市各 1 家;AA 级城投企业 11 家,占辽宁省发债城投企业(有存续主体级别)总数的 57.89%;AA-级城投企业 1 家。高信用级别城投企业主要为区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大连市和沈阳市,AA 级城投企业占比最高。从级别迁徙来看,2023 年 19 月,辽宁省城投企业中未出现主体信用级别调整的情况。(二)(二)辽宁省城投辽宁省城投企业企业偿债能力偿债能力分析分析i 辽宁省发债城投企业债务余额主要集中于大连市和沈阳市。大连市、铁岭市和沈辽宁省发债城投企业债务余额主要集中于大连市和沈阳市。大连市、铁岭市和沈阳市的发债城投企业未来三年集中到期债券规模阳市的发债城投企业未来三年集中到期债券规模相对较相对较大,其他地市未来三年到期大,其他地市未来三年到期债券规模相对较小。债券规模相对较小。2022 年,辽宁省所有样本发债城投企业净融资额合计数由负转年,辽宁省所有样本发债城投企业净融资额合计数由负转正,整体融资情况较上年有所改善,但仍需持续关注区域融资环境及区域内城投企业正,整体融资情况较上年有所改善,但仍需持续关注区域融资环境及区域内城投企业的再融资情况。的再融资情况。20202022 年,辽宁省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余额波动增长,2022 年底为1474.94 亿元。其中,20202022 年,沈阳市城投企业全部债务规模持续增长,2022年底为 545.37 亿元,占辽宁省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余额的 36.98%,位居第一;同期大连市城投企业全部债务规模呈波动下降趋势,2022 年底为 469.37 亿元,占辽宁省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余额的 31.82%。截至 2022 年底,上述两个市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合计占辽宁省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余额的 68.80%,辽宁省发债城投企业债务余额相对集中于少数企业。 研究报告 19 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图图 14 20202022 年底辽宁省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余额规模情况(单位:亿元)年底辽宁省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余额规模情况(单位:亿元)从发债城投企业债务负担来看,20202022 年底,锦州市发债城投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和全部债务资本化比率持续小幅上升,盘锦市发债城投企业资产负债率波动上升;其他地区发债城投企业资产负债率和全部债务资本化比率总体呈相对稳定或逐步下降趋势。截至 2022 年底,沈阳市城投企业整体债务负担相对较重;其他地市城投企业整体资产负债率均在 50%以下。注:各地市发债城投企业资产负债率=各地市发债城投企业负债之和各地市发债城投企业资产之和 100%全部债务=短期借款 应付票据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长期借款 应付债券 长期应付款 0.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大连市沈阳市锦州市鞍山市营口市盘锦市葫芦岛市铁岭市2020年底2021年底2022年底0.00.00 .000.00.00P.00.00p.00%大连市沈阳市锦州市鞍山市营口市盘锦市葫芦岛市铁岭市资产负债率(2020年)资产负债率(2021年)资产负债率(2022年)全部债务资本化比率(2020年)全部债务资本化比率(2021年)全部债务资本化比率(2022年) 研究报告 20 各地市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资本化比率=各地市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之和各地市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之和 各地市发债城投企业权益之和 100%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图图 15 20202022 年底辽宁省发债城投企业债务负担情况年底辽宁省发债城投企业债务负担情况 从辽宁省各地级市发债城投企业未来三年(20242026 年)到期债券规模看,大连市、铁岭市和沈阳市的城投企业未来三年集中到期债券规模相对较大,其余地市城投企业到期债券规模相对较小。注:到期债券规模包含回售行权部分;样本企业 20 家 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图图 16 未来三年辽宁省各地级市城投企业到期债券规模(单位:亿元)未来三年辽宁省各地级市城投企业到期债券规模(单位:亿元)从辽宁省各地市发债城投企业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的覆盖情况来看,20202022年,除沈阳市(2020 年和 2021 年)外,各地市发债城投企业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的覆盖倍数均在 1.00 倍以下,覆盖倍数较低;沈阳市 2022 年发债城投企业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的覆盖倍数亦快速下降至 1.00 倍以下。2022 年底,除盘锦市外,其余各地市发债城投企业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的覆盖程度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反映出辽宁省各地市发债城投企业整体流动性进一步趋紧。具体看,2022 年底,除沈阳市外,其他地市发债城投企业的货币资金/短期债务倍数均在 0.50 倍以下,短期偿债能力相对较弱。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沈阳市铁岭市大连市鞍山市营口市本溪市盘锦市葫芦岛市锦州市2024年2025年2026年 研究报告 21 注:本溪市发债城投企业无短期债务 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图图 17 20202022 年辽宁省各地级市发债城投企业货币资金年辽宁省各地级市发债城投企业货币资金/短期债务情况短期债务情况 从辽宁省发债城投企业对外融资情况来看,考虑到政府注资、往来拆借等行为可能对城投企业融资活动现金流入及流出产生扰动影响,本报告用“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 发行债券收到的现金”来表示城投企业从金融机构及债券市场进行融资形成的现金流入,用“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来表示城投企业偿还刚性债务形成的现金流出,更为直观地反映城投企业自身融资能力以及金融机构及债券市场对城投企业的认可度。从融资现金流入方面来看,20202022 年,辽宁省发债城投企业融资现金流入呈现波动下降的态势,年均复合下降 13.49%。2022 年,大连市和沈阳市发债城投企业融资现金流入金额占辽宁省的 74.32%;除沈阳市和大连市外,其他地市发债城投企业融资现金流入量均呈下降或波动下降趋势。从偿债现金流出方面来看,20202022 年,辽宁省发债城投企业偿债现金流出金额年均复合下降 23.12%,其中 2022 年大连市和沈阳市偿债现金流出总额占辽宁省的 60.84%。从净融资额方面来看,2022年,辽宁省所有样本发债城投企业净融资额合计数由负转正,总计达 114.72 亿元,整体融资情况较上年有所改善。20202022 年,沈阳市发债城投企业持续较大规模净流入,大连市发债城投企业净融资额波动较大;2022 年,除沈阳市和大连市外,其余地市净融资额均较小。总体来看,沈阳市和大连市发债城投企业自身融资能力以及金融机构及债券市场对城投企业的认可度在辽宁省发债城投企业中相对较高,但大连市融资规模波动较大。除沈阳市、大连市、鞍山市和锦州市外,2022 年辽宁省发债城投企业净融资额均呈净流出,需关注区域融资环境变化及区域内城投企业的再融资情况。0.000.200.400.600.801.001.201.401.601.80鞍山市大连市葫芦岛市锦州市盘锦市沈阳市铁岭市营口市货币资金/短期债务2020年(倍)货币资金/短期债务2021年(倍)货币资金/短期债务2022年(倍) 研究报告 22 表表 7 辽宁省城投企业净融资额情况(单位:亿元)辽宁省城投企业净融资额情况(单位:亿元)地级市地级市 2020 年年 2021 年年 2022 年年 取得借款取得借款收到的现收到的现金金 发行发行债券收到债券收到的现金的现金 偿还债务偿还债务支付的现支付的现金金 净融资额净融资额 取得借款取得借款收到的现收到的现金金 发行发行债券收到债券收到的现金的现金 偿还债务偿还债务支付的现支付的现金金 净融资额净融资额 取得借款取得借款收到的现收到的现金金 发行发行债券收到债券收到的现金的现金 偿还债务偿还债务支付的现支付的现金金 净融资额净融资额 大连市大连市 147.19 147.57-0.38 101.52 177.94-76.42 137.55 87.22 50.33 沈阳市沈阳市 59.18 12.53 46.65 92.53 9.00 83.54 112.29 47.51 64.78 锦州市锦州市 97.44 82.40 15.03 68.21 54.87 13.33 37.96 36.30 1.66 营口市营口市 43.39 32.82 10.57 19.40 33.02-13.62 6.00 8.13-2.13 鞍山市鞍山市 44.38 31.52 12.87 27.90 49.14-21.24 21.39 17.47 3.92 葫芦岛市葫芦岛市 25.68 39.90-14.22 11.11 12.34-1.22 7.20 7.64-0.44 盘锦市盘锦市 14.68 11.35 3.33 9.62 11.20-1.57 10.25 12.76-2.51 铁岭市铁岭市 17.24 16.61 0.63 3.60 3.92-0.32 3.54 4.43-0.89 总计总计 449.19 374.71 74.48 333.90 351.42-17.52 336.18 221.46 114.72 注:1.净融资额=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 发行债券收到的现金-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2.尾差系四舍五入所致 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三)辽宁省各地市财政收入对发债城投企业债务的支持保障能力(三)辽宁省各地市财政收入对发债城投企业债务的支持保障能力 辽宁省各地市的债务规模差异较大,沈阳市和大连市城投企业有息债务规模整体辽宁省各地市的债务规模差异较大,沈阳市和大连市城投企业有息债务规模整体高于其他各地市。沈阳市地方综合财力对“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高于其他各地市。沈阳市地方综合财力对“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 地方政府债务”地方政府债务”的支持保障能力较强,营口市和盘锦市支持保障能力较弱。除铁岭市外,其余地市的支持保障能力较强,营口市和盘锦市支持保障能力较弱。除铁岭市外,其余地市对对到期债券支持保障能力相对较强。到期债券支持保障能力相对较强。整体看,辽宁省城投企业化债压力相对不大。整体看,辽宁省城投企业化债压力相对不大。城投企业作为地方基础设施尤其是公益性或准公益性项目的投融资及建设运营主体,日常经营以及债务偿还与地方政府关系很密切,本文通过各地市财政收入对地区不完全统计债务的覆盖程度来反映地方政府对辖区内城投企业债务的支持保障能力。从“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看,截至 2022 年底,大连市和沈阳市规模相对较大,分别为 3014.27 亿元和 2453.11 亿元,远高于其他地市;规模由高至低,第 36 位依次为营口市、鞍山市、盘锦市和锦州市,规模在 6001100 亿元;葫芦岛市和铁岭市规模未超过 500 亿元。从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与“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 地方政府债务”的比值看,截至 2022 年底,辽宁省地级市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占地区不完全统计债务的比重均较低,在 30%以下。 研究报告 23 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图图 18 2022 年辽宁省各市“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年辽宁省各市“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 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情况(单位:亿元)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情况(单位:亿元)从各地区债务负担来看,营口市“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 地方政府债务”/GDP为 75.97%,债务负担一般;盘锦市、铁岭市、葫芦岛市、锦州市和鞍山市“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 地方政府债务余额”/GDP 在 40%,债务负担较轻;大连市和沈阳市该比值在 40%以下,债务负担很轻。从各地市政府财力对“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 地方政府债务”的支持保障能力来看,截至 2022 年底,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 地方政府债务”支持保障能力较弱的地市为葫芦岛市和营口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 地方政府债务”支持保障能力一般的地市为锦州市、鞍山市、盘锦市、铁岭市,支持保障能力较强的地市为大连市,支持保障能力很强的地市为沈阳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对“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 地方政府债务”支持保障能力均弱。受益于较大规模的上级补助收入,铁岭市地方综合财力对“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 地方政府债务”的支持保障能力很强;沈阳市地方综合财力对“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 地方政府债务”的支持保障能力较强;锦州市、葫芦岛市、大连市和鞍山市地方综合财力对“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 地方政府债务”的支持保障能力一般;营口市和盘锦市地方综合财力对“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 地方政府债务”的支持保障能力弱。从即期债务保障能力来看,以城投企业 2024 年到期债券规模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或政府性基金收入的比重来衡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或政府性基金收入对到期债券的支持保障能力。铁岭市到期债券规模占政府性基金收入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339.22%和 55.39%,支持保障能力较弱;其余地市到期债券规模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比重均较低,支持保障能力较强。 研究报告 24 注:1、到期债券包含回售行权部分;2、葫芦岛市和锦州市发债城投企业无 2024 年到期债券 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图图 19 2022 年年辽宁省各地级市财政收入对发债城投企业到期债券的覆盖辽宁省各地级市财政收入对发债城投企业到期债券的覆盖情况情况 联系人联系人 投资人服务投资人服务 -8759 免责声明免责声明 本研究报告著作权为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合资信”)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如引用须注明出处为“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未经授权刊载或者转发本研究报告的,联合资信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本研究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联合资信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本研究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联合资信于发布本研究报告当期的判断,仅供参考之用,不构成出售或购买证券或其他投资标的要约或邀请。在任何情况下,本研究报告中的信息和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个人的投资建议。联合资信对使用本研究报告及其内容而造成的一切后果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i 由于部分城投企业财务数据未获取,故本报告对辽宁省城投企业偿债能力分析基于可获取完整财务数据的城投企业完成,共 17 家(剔除母子公司抵消合并后为 16 家)。0.00P.000.000.00 0.00%0.0000.0050.000.00%沈阳市大连市鞍山市盘锦市营口市本溪市铁岭市2024年到期债券/2022年政府性基金收入2024年到期债券/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05 24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联合资信:2023青岛西海岸新区专题研究报告(15页).pdf

    研究报告 1 青岛西海岸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专题研究专题研究 联合资信 公用评级三部|尹 丹|杨 婷|韩锦彪 研究报告 2 报告概要报告概要 青岛西海岸新区是国务院批复的第九个国家级新区,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经略海洋、融合创新、自贸试验区和国家级新区”四大国家战略叠加优势突出。西海岸新区享有省级管理权限,有助于协调各种资源保障,促进新区发展。西海岸新区综合经济实力很强,其经济总量连续九年位居青岛市首位,位列全国 19 家国家级新区第 3 位。西海岸新区已经形成了汽车制造、家电电子、石油化工、船舶海工、机械装备、航运物流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上市公司数量与市值在青岛市排名前列。西海岸新区对周边区县人口具有较强的“虹吸效应”,常住人口持续净流入且居市内首位。西海岸新区内的发债城投企业数量较多,但职能定位清晰,少数企业基建业务范围存在重叠。西海岸新区发债城投企业债务增速较快,融资渠道以银行借款和发行债券为主,整体融资结构尚可。发债城投企业债券将在 20242025 年迎来到期行权高峰,届时将面临一定的集中偿付压力。西海岸新区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实施制造业强区战略,顶格发展先进制造业。西海岸新区未来将重点构建“5 3”工业产业体系,做大做强船舶海工、智能家电、高端化工新材料、汽车、高端装备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长远来看,西海岸新区作为“经略海洋、融合创新、自贸试验区和国家级新区”四大国家战略布局所在地,战略定位高,发展潜力较大。随着产业持续升级、人口集聚及财税产出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西海岸新区的强引擎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研究报告 3 一、一、西海岸新区西海岸新区基本情况基本情况 青岛西海岸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区位区位和和港口资源优势显著,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港口资源优势显著,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经略海洋、“经略海洋、融合创新、自贸试验区和国家级新区体制机制创新融合创新、自贸试验区和国家级新区体制机制创新”四大国家战略叠加四大国家战略叠加优势突出优势突出。西。西海岸新区实行海岸新区实行“政区合一政区合一”行政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享有省级管理权限享有省级管理权限,有助于有助于协调各种资源保协调各种资源保障障,促进新区,促进新区发展发展。西海岸新区区位和港口资源优势显著。西海岸新区区位和港口资源优势显著。西海岸新区成立于 2014 年 6 月,是国务院批复的第九个国家级新区。西海岸新区地处青岛市西南部,处于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都市圈之间,环渤海经济圈的南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地带。西海岸新区陆域面积 2129 平方公里、海域面积 5270 平方公里,海岸线 309 公里,岛屿 42 处,沿岸分布自然港湾 23 处。青岛港,占据环渤海地区港口群、长江三角洲港口群和日韩港口群的中心地带,占有东北亚港口群的中心位置,是“一带一路”交汇点以及RCEP 面向日韩、东盟的重要桥头堡,也是西海岸新区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青岛港五大港区中的黄岛油港区、前湾港区和董家口港区均位于西海岸新区管辖区域内。据中国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22 年,青岛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保持中国沿海港口第四位,外贸吞吐量保持全国沿海港口第二位、北方港口第一位。西海岸新区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四大国家战略”叠加优势突出。西海岸新区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四大国家战略”叠加优势突出。西海岸新区是全国唯一一个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承接海洋强国、军民融合两大国家战略使命,成立之初战略定位为“四区一基地”1。经过多年建设发展,西海岸新区经济发展迅速,青岛西海岸新区(黄岛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西海岸新区十四五规划”)提出深度实施“经略海洋、融合创新、自贸试验区和国家级新区体制机制创新”四大战略,西海岸新区先行先试特质将进一步彰显。西海岸新区行政管理权限高,西海岸新区行政管理权限高,有助于协调各种资源保障有助于协调各种资源保障,促进新区发展促进新区发展。西海岸新区包括青岛市黄岛区全部行政区域,实行“政区合一”的管理体制,与黄岛区人民政府合署办公,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2018 年 1 月,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开始实施,赋予西海岸新区省级管理权限。例如,在重点项目方面,西海岸新区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省和青岛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其优先纳入省、市重点项目计划;在建设用地指标方面,“支持西海岸新区依法开展建设用地审批制度改革,需要调整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的,可以在省内有偿调剂使用”,“省海洋渔业等有关部门应当结合西海岸新区发展规划和海洋经济建设发展需求,在围填海年度指标上对西海岸新区实行单列管理”等;在专项债资金支持方面,青岛西海岸新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4 年)明确提出“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对青岛西海岸 1 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先导区、陆海统筹发展试验区 研究报告 4 新区重点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2022 年,西海岸新区新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 145.4亿元,占青岛市发行总量的三分之一,涵盖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专项债券平均利率 3%,与 LPR 利率计算相比,可节省财务费用21.3 亿元。西海岸新区十四五规划西海岸新区十四五规划提出提出重点构建重点构建“一核引领、双港驱动、三点布局、轴带贯一核引领、双港驱动、三点布局、轴带贯通、组团发展通、组团发展”的空间布局的空间布局。其中,“一核引领”是指以自贸试验片区为核心,依托前湾综合保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经济合作区、桥头堡商务区等板块;“双港驱动”是指以前湾港、董家口港两个世界级港口为依托;“三点布局”是指构建唐岛湾区域、海洋高新区区域、董家口新港城区域三个动力源;“轴带贯通”是指以 204国道至滨海沿线为轴带;“组团发展”是指依托功能区和特色小镇,统筹城乡融合发展。资料来源:西海岸新区十四五规划 图图 1.1 西海岸新区总体布局西海岸新区总体布局 表表 1.1 西海岸新区规划布局及前景目标西海岸新区规划布局及前景目标 规划布局规划布局 依托依托/动力源动力源 前景目标前景目标 一核引领一核引领 自贸实验片区 依托前湾综合保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经济合作区、桥头堡商围绕国际贸易、海洋经济、航运物流、现代金融和先进制造业等领域,聚焦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 研究报告 5 务区等板块 开放发展主引擎 双港驱动双港驱动 前湾港 依托前湾港、董家口港两个世界级世界级港港口口 转型提升航运贸易、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大宗货物精深加工等临港产业,推动港城融合、产城融合,促进东西互济、陆海联动 董家口港 三点布局三点布局 唐家湾区域 构建唐岛湾区域、海洋高新区区域、董家口新港城区域三个动力源 聚焦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新经济等产业,打造为金融科创总部中心 海洋高新区区域 聚焦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会展业、总部经济,做强做大海工装备等海洋产业集群,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主承载区重要功能引擎 董家口新港城区域 重点发展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及贸易、大宗货物精深加工等产业,壮大临港产业集群,打造港产城融合新标杆 轴带贯通轴带贯通 204 国道至滨海沿线 依托自贸试验区、联动上合示范区,建设海空自贸走廊;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及各类研发中心,建设滨海科创走廊 促进智变融合赋能产业升级,辐射带动新区及周边区域创新发展 组团发展组团发展 依托功能区和特色小镇 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建设产城融合、功能完善的城镇组团,形成“区域共进、全域融合”发展新局面 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根据西海岸新区十四五规划整理 二、二、西海岸新区经济西海岸新区经济、产业产业与人口与人口情况情况 (一)(一)经济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 经过多年发展建设,西海岸新区成为经过多年发展建设,西海岸新区成为青岛市经济的重要发展引擎青岛市经济的重要发展引擎。西海岸新区西海岸新区经经济总量稳居青岛市首位,济总量稳居青岛市首位,贡献贡献全市全市约三分之一约三分之一 GDP。西海岸新区。西海岸新区 GDP 位列全国位列全国 19家国家级新区第家国家级新区第 3 位位,综合经济实力很强,综合经济实力很强。受山东省内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以及受山东省内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以及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因素影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因素影响,2018 年后年后西西海岸新区海岸新区 GDP 增速有所放缓增速有所放缓。2022 年,西海岸新区实现 GDP4691.85 亿元,占青岛市 GDP 总量的 31.45%,连续九年经济总量位居青岛市各区县首位,综合实力在全国 19 家国家级新区位列第 3位,仅次于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增速方面,受益于新区成立前期政策支持力度大、集中投资等因素,西海岸新区经济保持高速增长,GDP 增速连续多年领先全市平均增速,但自 2018 年开始,受山东省内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以及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等因素影响,西海岸新区 GDP 增速有所放缓。2022 年,西海岸新区GDP 增速为 4.80%,高于全市 0.90 个百分点。2022 年,西海岸新区实现人均 GDP 23.54 万元,位于全市第二。工业发展方面,2022 年,西海岸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6.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全市 2.9、1.4、2.7 个百分点;西海岸新区工业经济总量占全市的 39.4%,对全市工业贡献度高达 64.2%,拉动作用明显。2023年前三季度,西海岸新区实现 GDP 为 3650.31 亿元,位列全市第一。 研究报告 6 数据来源:西海岸新区及全国统计公报 数据来源:青岛市及下辖区县统计公报 图图 2.1 西海岸新区西海岸新区 GDP 及增速及增速 图图 2.2 2022 年青岛市年青岛市及及下辖区县下辖区县 GDP 及及增速增速(二二)产业产业布局及成效布局及成效 西海岸新区西海岸新区十大功能区竞相发展,十大功能区竞相发展,其中其中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前湾综合保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前湾综合保税区、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青岛中德生态园)区、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青岛中德生态园),发展相对更成熟发展相对更成熟。西海岸新区西海岸新区目前目前已已经形成了汽车制造、家电电子、石油化工、船舶海工、机械装备、航运物流六大千亿经形成了汽车制造、家电电子、石油化工、船舶海工、机械装备、航运物流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上市公司数量与市值在青岛市排名前列。级产业集群,上市公司数量与市值在青岛市排名前列。十四五十四五期间期间西海岸新区西海岸新区提出提出实实施制造业强区战略施制造业强区战略,顶格发展先进制造业,顶格发展先进制造业。未来,西海岸新区将重点构造未来,西海岸新区将重点构造“5 3”工”工业产业体系业产业体系。从功能区布局来看,西海岸新区规划建设了十大功能区,每个功能区依托于自身的区位优势,定位不同。其中,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前湾综合保税区青岛前湾综合保税区、青岛国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际经济合作区(青岛中德生态园青岛中德生态园)成立时间较早,发展相对更成熟。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系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三大片区之一,设立于 2019 年 8 月,面积 52 平方公里,包括青岛前湾保税港区、青岛西海岸综合保税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中德生态园)四个功能区,政策优势叠加效应显著。0.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0.001000.002000.003000.004000.005000.00西海岸新区GDP(亿元)西海岸新区GDP增速(%)青岛市GDP增速(%)0.001.002.003.004.005.006.000.002000.004000.006000.008000.0010000.0012000.0014000.0016000.00GDP(亿元)GDP增速(%) 研究报告 7 资料来源:西海岸新区政府官网 图图 2.3 西海岸新西海岸新区区十大功能区十大功能区 西海岸新区已经形成了汽车制造、家电电子、石油化工、船舶海工、机械装备、西海岸新区已经形成了汽车制造、家电电子、石油化工、船舶海工、机械装备、航运物流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上市公司数量与市值在青岛市排名前列。航运物流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上市公司数量与市值在青岛市排名前列。西海岸新区是我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区,目前已经形成了汽车制造、家电电子、石油化工、船舶海工、机械装备、航运物流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从拥有的上市公司资源来看,截至 2023 年 11 月 13 日,西海岸新区共拥有 A 股上市公司 11家,总市值规模约 1395.19 亿元,上市公司数量与市值规模在青岛市市辖区中排名前列。西海岸新区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占比约 60%。其中,市值在 300 亿元左右的 2家,其余市值均在 100 亿元以下,大型上市公司较少。分行业看,主要集中于航运物流、船舶海工、家电电子及机械装备等传统产业。表表 2.1 西海岸新西海岸新区区六大支柱产业六大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支柱产业 发展现状发展现状“十四五”规划“十四五”规划 代表企业代表企业 航运物流 拥有中国第二大港口青岛港,与世界上 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700 多个港口有航线和贸易往来。2022 年,青岛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保持中国沿海港口第四位,第四位,外贸吞吐量保持全国沿海港口第二位、北方港口第一位。沿海港口第二位、北方港口第一位。完成海洋国际合作平台联通工程、城市渔港融合提升工程等重点工程,打造国际航运贸易中心。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青岛港”,证券代码“601298.SH”)、海丰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证券简称“海丰国际”,证券代码“1308.HK”)船舶海工 中国北方重要的船舶制造和海洋工程基地,拥有相关企业 100 多家,区域内海西湾国家级船舶海工海洋工程产业基地是国家规划建设的四大造四大造船基地之一船基地之一,也是国家级新型工业化船舶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2020 年,海完成船舶海工产业创新转型工程、海洋产业工业互联赋能工程等重点工程,攻克该领域关键技术,打造国际领先的船舶海工基地。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中船发动机有限公司、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青岛海西重机有限责任公司 研究报告 8 洋传统产业 GDP 近 1400 亿元,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船海洋装备研究院等一批高端海洋科研机构落户。家电电子 中国北方最大北方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88 家。2022 年,以西海岸新区为主要承载地的智能家电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依托开发区,以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为方向,重点发展家电智能控制系统等智能家居关键零部件,优化升级传统大家电业,择优壮大特色小家电业。海尔集团公司、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海信视 像”,证 券 代 码“600060.SH”)、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澳柯玛”,证券代码“600336.SH”)、青岛松下电子部品(保税区)有限公司、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青岛创新中心 汽车制造 中国北方最大北方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形成了乘用车、特种车、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的产业链。现有整车和零部件生产配套企业近 60 家。具备年产70 万辆整车和发动机的生产能力。招引培育新能源汽车中高端品牌整车厂,差异化发展中高端、新型专用车,配套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关联服务产业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青岛中集专用车有限公司、采埃孚商用车系统(青岛)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 全国重要的安全环保型石化产业基地,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97 家。依托黄岛石化区、董家口化工园区等,以“炼化一体化、链群集成化、产品高端化、绿色循环化”为方向,规划建设炼化一体化项目。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海湾化学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思远化工有限公司 机械装备 新区传统优势产业,包括橡胶机械、工矿设备、纺织机械等行业领域,是中国最大中国最大的无梭纺织机生产基地。依托开发区,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方向,提升突破基础装备、基础工艺、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重点发展智慧纺机、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高端装备,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青岛厚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青岛海佳机械有限公司 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工业稳居首位,但工业稳居首位,但产业结构由以工业为主逐渐向批发零售业转移产业结构由以工业为主逐渐向批发零售业转移。西海岸新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从 2015 年的 2.47:49.08:48.45 调整至 2022 年的 1.97:35.89:62.14,第三产业占比明显提升。从各行业增加值来看,工业增加值规模保持首位,但增速下降明显,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上升较大。西海岸新区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实施制造业强区战略,顶格发展先进制造业。西海岸新区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实施制造业强区战略,顶格发展先进制造业。2023 年 11 月,西海岸新区管委办公室印发青岛西海岸新区工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提出将重点构建“提出将重点构建“5 3”工业产业体系”工业产业体系,做大做强船舶海工、智能家电、高端化,做大做强船舶海工、智能家电、高端化工新材料、汽车、高端装备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工新材料、汽车、高端装备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聚力突破“芯屏”、海洋生物医药、聚力突破“芯屏”、海洋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工智能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芯屏”产业发展主阵地将布局在新区北部,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装备材料以及产业配套等全产业链,引进培育新型显示产业链上游基础材料项目,培育壮大显示面板企业,着力发展显示终端整机项目。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将围绕现有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链条,构建两大海洋生物医药集聚区,重点发展以国际经济合作区为载体的基因检测等生命健康产业和以海洋高新区为载体的中高端海洋生物制品、海洋功能食品和保健品产业。人工智能产业方面,新区将重点打造 4 个人工智能产业片区,形成“软件 硬件 生态”人工智能全产业链条集群。十三五期间,西海岸新区人才总量达 66 万人,占 2022 年末新区常住人口的约三分之一,其中院士 67 人,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 620 人,高级职称专业 研究报告 9 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达 4.1 万人,新区高比例的人才储备能够为其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数据来源:西海岸新区统计公报 数据来源:西海岸新区统计公报 图图 2.4 西海岸新区产业结构西海岸新区产业结构 图图 2.5 各行业增加值增速变化情况(单位:各行业增加值增速变化情况(单位:%)数据来源:西海岸新区统计公报 数据来源:西海岸新区统计公报 图图 2.6 西海岸西海岸新区新区 2015 年(年(左图,左图,单位:亿元)单位:亿元)和和 2022 年各行业增加值情况年各行业增加值情况(右图,右图,单位:单位:亿元)亿元)(三三)人口人口持续持续净流入净流入 西海岸新区对周边区县人口具有较强的“虹吸效应”,常住人口持续净流入,净西海岸新区对周边区县人口具有较强的“虹吸效应”,常住人口持续净流入,净流入规模居流入规模居市内首位市内首位。自 2014 年成立以来,西海岸新区凭借良好的战略定位、产业基础、腹地面积及发展前景,对周边区县人口形成“虹吸效应”,其人口持续净流入,截至 2022 年末,西海岸新区常住人口 199.35 万人,位于青岛市首位。从净流入规模来看,西海岸新区第七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数较第六次普查增加 51.1 万人,净流入人口规模居全市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0.0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3000.003500.00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第二产业占比(%)第三产业占比(%)-10.00-5.00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工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建筑业房地产业0.0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0.0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1600.00 研究报告 10 第 1。截至 2022 年末,西海岸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82.86%。数据来源:西海岸新区统计公报 数据来源:青岛市政府官网 图图 2.7 西海岸新区常住人口及城镇化率西海岸新区常住人口及城镇化率 图图 2.8 2022 年青岛市及下辖区县人口情况年青岛市及下辖区县人口情况 三、三、西海岸新区财政西海岸新区财政实力实力与债务与债务情况情况 (一一)财政财政实力实力 西海岸新区地方综合财力在全市领先,西海岸新区地方综合财力在全市领先,对土地财政依赖程度较高对土地财政依赖程度较高。受土地及房地。受土地及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叠加减税降费政策,西海岸新区整体财力承压。产市场低迷影响,叠加减税降费政策,西海岸新区整体财力承压。2022 年,西海岸新区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223.29 亿元,位居青岛市下辖区县首位,其中税收收入占比 68.82%。西海岸新区财政自给率保持较高水平。2019 年以后受房地产行业逐步深度调控影响,西海岸新区政府性基金收入波动下降,2022 年,西海岸新区实现政府性基金收入 211.01 亿元,位居青岛市下辖区县首位,其中实现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 173.74 亿元。2023 年 19 月,西海岸新区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210.2 亿元,同比增长 7.6%。数据来源:西海岸新区财政决算 数据来源:青岛市及下辖区县统计公报、财政决算 图图 3.1 西海岸新区地方综合财力西海岸新区地方综合财力 图图 3.2 2022 年青岛市下辖区县地方综合财力年青岛市下辖区县地方综合财力 68.0070.0072.0074.0076.0078.0080.0082.0084.00150.00160.00170.00180.00190.00200.00210.00常住人口(万人)城镇化率(%)-20.00-10.00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0.0050.00100.00150.00200.00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常住人口(万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常住人口(万人)常住人口净流入规模(万人)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0.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上级补助收入(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税收收入10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财政自给率(%)0.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0.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亿元)上级补助收入(亿元)单位GDP税收产出(%) 研究报告 11(二二)债务债务情况情况 西海岸新区政府债务余额持续较快增长,地方政府债务率处于西海岸新区政府债务余额持续较快增长,地方政府债务率处于全市全市中游水平。发中游水平。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持续攀升持续攀升,存量,存量规模较大,面临一定偿债压力。规模较大,面临一定偿债压力。西海岸新区自成立以来经济表现亮眼,但债务持续积累,截至 2022 年末,西海岸新区地方政府债务率2为 102.85%,在青岛市 10 个区县中排名第 6。西海岸新区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规模较大,2022 年末西海岸新区(地方政府债务余额 城投企业全部债务)/地方综合财力超过 500%,区域面临一定偿债压力。注:城投企业全部债务=短期借款 交易性金融负债 衍生金融负债 应付票据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应付短期债券 长期借款 应付债券 租赁负债 长期应付款 永续债 数据来源:西海岸新区财政决算、公开数据 图图 3.3 西海岸新区地方政府负债率及地方政府债务率西海岸新区地方政府负债率及地方政府债务率 四、四、西海岸新区发债西海岸新区发债城投企业城投企业情况情况 (一一)发债城投企业发债城投企业分布分布 西海岸新区内的发债城投企业数量较多,大致可分为以青岛西海岸新区融合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融控集团”)和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海控集团”)为母公司的两大控股集团,两大集团分别服务于新区军民融合和经略海洋战略,各子公司业务分别集中于不同的功能区,少数企业基建业务范围存在重叠。2018 年 11 月,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政府为了进行资源整合,布局新区的两大战略军民融合战略和经略海洋战略,在新一轮国企改革背景下,组建了融控集团和海控集团两大控股集团。从股权结构来看,截至 2023 年 10 月末,西海岸新区内共存续15 家发债城投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以融控集团和海控集团为母公司的两大集团,以 2 地方政府债务率=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地方综合财力100%,地方综合财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政府性基金收入 上级补助收入。0.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0.0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3000.00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城投平台有息债务余额(亿元)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亿元)地方政府债务率(%)(地方政府债务余额 城投企业全部债务)/地方综合财力(%) 研究报告 12 及相对独立的青岛西海岸公用事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用事业集团”)和青岛海发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发集团”)2 家。从职能定位和基建业务区域范围来看,融控集团定位于军民融合战略,主要承担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等区域的投资建设。海控集团定位于经略海洋战略,主要承担青岛海洋高新区、西海岸国际旅游度假区、董家口循环经济区等功能区及原黄岛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集团则为西海岸新区内最重要的公用事业主体,业务涵盖自来水供应、污水处理、供暖和市政工程施工等。海发集团作为由青岛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控股的市属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其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和安置房建设业务主要集中于西海岸新区内的青岛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灵山湾西片区、藏马山旅游度假区和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国有资产管理局青岛西海岸新区融合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青岛西海岸公用事业集团有限公司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城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青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军民融合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开发区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有限公司青岛黄岛发展(集团)限公司青岛海洋投资集团有有限公司青岛董家口发展集团集团有限公司青岛西海岸旅游投资团有限公司青岛海高城市开发集青岛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青岛海发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青岛青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德联合集团有限公司51000Q00II00.98.67h0QH.763%注:青岛海高城市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为 2023 年新增发债主体,仅存续 1 只私募债;带底纹标识的为已发债城投企业 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图图 4.1 截至截至 2023 年年 10 月末月末西海岸新区发债西海岸新区发债城投企业城投企业股权结构股权结构(二二)发债城投企业发债城投企业债务债务分析分析 西海岸新区城投企业债务增速较快,融控集团和海控集团全部债务规模较大,截至 2023 年 9 月末,分别为 1196.34 亿元和 925.82 亿元。四大集团公司融资渠道以银行借款和发行债券为主,非标占比不高,整体融资结构尚可。 研究报告 13 数据来源:联合资信根据各公司审计报告整理 数据来源:联合资信根据各公司审计报告整理 图图 4.2 全部债务规模(全部债务规模(单位:亿元单位:亿元)图图 4.3 2022 年末年末全部债务全部债务构成构成(单位:亿元单位:亿元)表表 4.1 近年各公司融资渠道变化情况(单位:%)数据来源:联合资信根据各公司审计报告整理 融控集团、海控集团和海发集团短期债务占比较高,债务结构有待优化。融控集团、海控集团和海发集团短期债务占比较高,债务结构有待优化。20242025 年为西海岸新区发债城投企业债券到期行权年为西海岸新区发债城投企业债券到期行权高峰,高峰,分别为分别为 543.75 亿元和亿元和 401.58亿元亿元,面临一定的集中偿付压力面临一定的集中偿付压力。截至 2023 年 9 月末,融控集团和海发集团短期债务规模均超 400 亿元,且海发集团短期债务占比超过 50%,融控集团与海控集团短期债务占比均接近 40%。从城投债券到期情况来看,西海岸新区发债城投企业存续债券将于 20242025 年迎来高峰。其中融控集团下属子公司城发集团、海控集团和海发集团本部 2024 年债券到期及行权回售规模均超过 85 亿元,融控集团本部和海控集团下属子公司黄岛发展 2024 年债券到期及行权回售规模均超过 50 亿元,存在一定的债券集中兑付压力。0.0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融控集团海控集团公用事业集团海发集团2019年末2020年末2021年末2022年末2023年9月末0.0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银行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应付票据永续债其他(拆借、租赁负债等)公司公司2020年末年末2021年末年末2022年末年末2020年末年末2021年末年末2022年末年末2020年末年末2021年末年末2022年末年末 2020年末年末 2021年末年末2022年末年末融控集团融控集团47.4345.9347.0338.4637.4833.704.864.4610.787.986.236.27公用事业集团公用事业集团55.0659.2266.6436.0134.2917.407.174.693.380.000.5811.73海控集团海控集团48.5746.0147.4940.3838.5034.253.272.005.115.768.108.32海发集团海发集团72.6158.8851.6711.8323.8321.366.140.008.058.1815.2918.30银行占比银行占比债券占比债券占比非标占比非标占比票据占比票据占比0.000.100.200.300.400.500.600.0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融控集团海控集团公用事业集团海发集团短期债务(亿元)全部债务(亿元)现金短期债务比(倍) 研究报告 14 数据来源:联合资信根据各公司审计报告整理 图图 4.4 截至截至 2023 年年 9 月末各公司全部债务规模构成情况表月末各公司全部债务规模构成情况表(三三)城投城投债债净融资以及二级市场表现净融资以及二级市场表现 西海岸新区城投债净融资持续为正。2022 年,城投企业融资环境整体收紧,西海岸新区城投债净融资规模虽边际下降,但发行量保持增长,整体净融资规模较大。2022 年 11 月,受资金面趋紧以及省内多地非标违约和商票逾期等负面舆情频发的影响,山东省城投债利差开始大幅上行。2023 年 3 月以来,受益于山东省及地市政府领导多次表态对风险防控高度重视,尤其是 7 月中央“一揽子化债方案”的提出以及 8 月三部委加速落实金融支持化债等工作安排,市场信心逐步恢复,山东省城投债信用利差震荡下行,青岛市和西海岸新区亦呈现相同特征。青岛市区域利差水平显著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西海岸新区信用利差表现自 2022 年 7 月后接近青岛市平均水平。数据来源:联合资信根据 Wind 整理 数据来源:联合资信整理 图图 4.5 西海岸新区西海岸新区城投城投债债净净融资融资情况情况 图图 4.6 西海岸新区城投债二级信用利差西海岸新区城投债二级信用利差 -400.00-300.00-200.00-100.000.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发行金额(亿元)到期金额(亿元)净融资(亿元)005002022-01-042022-02-082022-03-102022-04-122022-05-132022-06-152022-07-152022-08-162022-09-162022-10-212022-11-222022-12-222023-01-292023-02-282023-03-302023-05-042023-06-022023-07-052023-08-042023-09-052023-10-112023-11-10即墨区李沧区西海岸新区胶州市崂山区城阳区青岛市山东省 研究报告 15 联系人联系人 投资人服务投资人服务 -8759 免责声明免责声明 本研究报告著作权为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合资信”)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如引用须注明出处为“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未经授权刊载或者转发本研究报告的,联合资信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本研究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联合资信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本研究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联合资信于发布本研究报告当期的判断,仅供参考之用,不构成出售或购买证券或其他投资标的要约或邀请。在任何情况下,本研究报告中的信息和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个人的投资建议。联合资信对使用本研究报告及其内容而造成的一切后果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04 15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沥金&腾讯&轻工:2023中国产业带发展报告(32页).pdf

    CHINAS INDUSTRIAL BELT2023DEVELOPMENT 112023REPORTCHINA Nov.2023(2023)11月中国产业带发展报告CDEVELOPMENT REPORTP0沥金创始人近年来,产业带进入数字化创新驱动期。首先,从生产端来看,优势产区产能及规模均在稳步增长,数字化是产业带复工复产并实现增长的主要动力;其次,从销售端来看,跨境电商、线上销售、全域营销等是其新增长引擎。一方面,大规模的内需市场和国民消费升级带来的广阔发展空间,激发着产业带的创新创造,成长中的新国货品牌备受瞩目。另一方面,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让产品有效实现产销链接,推动优质产业带打破地域限制、对接全球市场,进一步推动增长。那产业带如何提质升级,提升品牌化、数字化能力,就成为了品牌的重要课题。为了更好帮助产业带品牌了解新消费市场下的增长机遇,沥金联合腾讯广告、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协会共同推出2023中国产业带发展报告,梳理了281个产业带的发展情况,总结出目前产业带发展的痛点和趋势,并就九大赛道的重点产业带发展进行了分析,提炼增长要点、洞悉营销趋势,为产业带的增长提供指引。作为专注消费创投的资源型平台,沥金会持续观察行业,以敏锐洞见和强大资源,赋能并陪跑广大创业者,助力产业带品牌在消费变迁中把握契机,实现增长。静仪序言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协会副理事长 轻工业覆盖国民经济20个大类68个中类,涉及吃、穿、住、行、玩、乐、教等多个领域,是市场消费的支撑产业,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主力军。2022年,轻工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占全国工业的17.3%和16.9%,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6.5%,是工业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支撑行业。今年上半年,轻工业规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48万亿元、利润5668.1亿元,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工业2.8和9.3个百分点。轻工业发展“稳”优势持续显现,不断提振市场信心。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轻工产业集群带达300多个,涉及食品、皮革、陶瓷、家电、家具、塑料、日化等35个行业,占轻工行业总数的70%以上,轻工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占轻工业的比重达到40%,部分产业集群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总量的50%以上。产业集群的发展在中国轻工业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重点地区的产业带看,广东珠三角地区聚集着众多家电、轻工机械、玩具、家具等轻工业产业带,成为全球知名制造中心;浙江的五金、礼品、箱包、日用品吸引了全球买家和供应商,义乌也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之一;江苏苏州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引入智能制造、数字化工厂、绿色工厂、科技创新等类型轻工企业,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投资。这些产业带通过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和资源集聚,推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成为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并在国内外市场取得了良好声誉。从增长上看,家电、家居、食品等是产业集群稳增长的重点领域。今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3部门联合印发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一系列轻工业稳增长举措,提出着力稳住家居用品、塑料制品、造纸、皮革、电池、食品等六大万亿级规模行业,同时培育壮大老年用品、婴童用品、文体休闲用品、生物制造和预制化食品等市场空间大的新增长点。新的技术革命在重塑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跨境电商等都是轻工产业集群不可忽视的重要增长点。未来,我国轻工产业集群只有不断塑造新优势、开辟新赛道,才能更好地促进行业提质增效、巩固发展优势。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协会作为唯一一家服务轻工消费品企业投融资和经营发展的国家一级协会,以各类举措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与重点产业集群一起赋能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推动轻工业走进新格局、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刘旭P0序言腾讯广告市场副总经理及腾讯智慧零售市场副总裁 随着扩内需促消费等利好政策的推行,消费活力持续释放,拥有完善产业链和优质产品的产业带商家迎来了发展新机遇。而数字化的进一步升级为产业带腾飞提供了良好环境,视频号直播等新商业模式助力产业带逐步打通直面消费者的新链路,将新渠道、新营销和新模式带入源头产地,在推动提升特色产品影响力,促进产业转型发展,带动各地产业带蓬勃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作为产业带商家布局数字化的重要阵地,腾讯生态在过去几年当中发生了显著变化,高客单价、强品牌心智的商家在腾讯生态中仍然发展良好,消费群体与消费需求仍然存在。与此同时,最近一年当中,大量产品优质、性价比高的产业带中小商家在腾讯生态中发展极其快速,截止今年5月,在腾讯广告投放的类目数量同比增加了20%,爆品数量同比增加了36%。腾讯生态中商家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也一定程度上映照了产业带在整个市场中的飞速发展和良好机遇。在这个过程中,视频号作为新的流量场景成为商家生意增长的关键引擎,2022年消费品行业视频号商家数量增长54%,视频号直播带货GMV增长了8倍,吸引了不同行业商家加速入局。这些变化让腾讯广告更加相信产业带发展的蓬勃势头,也将持续为商家发展提供积极助力。生态的蓬勃增长和商家结构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腾讯生态中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给更多的产业带商家、中小商家实现生意增长与品牌化转型。腾讯广告也将不断精进生态能力,通过以视频号为核心的流量场景,从抓住新的触点、跑通新的通路、新商品矩阵管理等维度为商家提供助力,帮助商家在腾讯生态获取生意新增量。同时,腾讯广告将通过域见超新星计划深入百个产业带城市,深挖9条行业赛道,扶持千个商家成长,打造产业带商家标杆TOP100,并对其进行全域经营阵地搭建支持,提供亿级曝光及千万级策略扶持金支持,让每一款好货打开销路,让每一个商家在腾讯都有属于自己的经营阵地。常越P0序言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加速转型,通信成本、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大幅下降,消费在升级、产业在升级,产业带的发展也有着新的特点和趋势。数字化是产业带从传统粗放的加工制造向前更进一步的新动力,也是产业带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目前产业带数字化有三大痛点:生产流程不同,难易程度不一;成本有顾虑,数字化研发工具渗透率低;尝试多成功少,数字化路径不清晰。两大趋势:平台助力,赋能数字化产业带,打造样本、批量复制、出海找增量。此外,从政策看,产业带的质量监管、知识产权及核心技术专利保护是重点,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是未来一大趋势;技能人才缺失,未来人才职业教育及培养体系是趋势。营销策略上,产业带品牌的三大营销策略分别是针对细分产业带制定差异化营销策略、借力数字化趋势做足全域经营、塑造好IP增强品牌竞争力。同时,企业可借力腾讯的渠道、资源、内容生态等优势,共建数字化产业带,而腾讯的全域生态可助力产业带进行爆品孵化、按需定产,实现产业带的降本增效。核心结论P0序言P05-P06P07-P13P14-P24P1-P04一、281个产业带全景概览二、产业带发展痛点及趋势2.1 数字化的三大痛点、两大趋势2.2 政策趋势2.3 人才支持三、九大赛道重点产业带分析3.1 食品3.2 服饰鞋帽箱包3.3 珠宝钟表眼镜3.4 综合类家居百货3.5 运动户外3.6 数码电子3.7 护肤彩妆3.8 亲子3.9 酒水四、产业带营销策略洞悉4.1 产业带营销打法总结4.2 产业带典型营销案例P11、281个产业带分布情况。一、281个产业带全景概览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236237310122地区数量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上海市江苏省地区数量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地区数量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区地区数量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地区数量 产业带全景概览P2 九大行业赛道数量分布情况中国提琴产业基地平谷区东高村镇中国文房四宝文化第一街西城区琉璃厂街中国乐器产业基地天津市静海区中国特色定制家具产业基地霸州市胜芳镇中国民族乐器之都饶阳县中国北方瓷都唐山县中国核雕之乡永清县中国制镜基地沙河市中国北方乐器之都肃宁县中国玻璃器皿之都祁县中国澄泥砚之都新绛县中国北方日用瓷都塑州市中国砂器之城平定县中国塑编城康平县中国松花砚之乡通化市中国松花砚文化产业基地白山市中国制笔工业基地上海市奉贤区中国表面活性剂产业基地上海市金山第二工业区中国牙刷之都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杭集镇中国提琴产业之都泰兴市黄桥镇中国玻璃模具产业基地常熟市中国酒店日用品之都扬州市杭集镇中国琴筝产业之都扬州市中国毛笔画笔之都扬州市江都区中国玉雕之乡扬州市广陵区湾头镇中国制笔之都温州市中国塑编之都温州市中国塑料薄膜生产基地温州市瑞安市中国伞城上虞市秘厦镇中国木雕之乡东阳市贝发中国制笔城宁波市北仑区中国圆珠笔制造基地杭州市桐庐县分水镇中国文具产业基地宁海宁波市宁海县中国椅业之乡安吉镇中国水晶玻璃之都中国礼品城龙港市中国休闲用品礼品生产基地临海市中国湖笔之都湖州市南浔区浦江县中国制笔成产基地丽水市中国文具之都宁波市中国工艺礼品生产基地瑞安市中国伞乡杭州市萧山区南阳街道中国制笔工贸基地义乌市中国缝制设备制造之都台州市中国竹地板之都安吉县中国工艺礼品工贸基地义乌市中国流行饰品工贸之都义乌市中国台挂历礼品生产基地苍南县中国铅笔生产基地庆元县中国竹制品产业基地庆元县中国石文化之都青田县中国紫陶之都建水县中国制伞名镇建德市三都镇中国毛笔之都湖州市中国口杯之都永康市中国竹笛之乡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中国办公家具产业基地杭州市中国扑克牌生产基地武义县中国文教用品产业基地武义县中国五金(配件)之乡萧山义桥镇杭州市萧山区中国工程塑料之都宁波市中国钢琴之乡德清县洛舍镇中国编织艺术之都温岭市中国日用塑料名城温岭市中国刺绣产机业基地诸暨市中国纽扣产业基地嘉兴市嘉善县西塘镇中国石雕小镇泰顺县中国工艺美术产业贸易之都义乌市中国五金之都永康市中国厨具之都嵊州市中国文房四宝之都宣城市中国徽墨之都敏县中国徽砚之都款县中国木梳之乡泾县榔桥镇中国日用玻璃产业基地凤阳县中国刷业城桐城市范岗镇中国宣纸之乡泾县中国徽墨之乡绩溪县中国宣笔之乡泾县黄村镇中国油画笔之乡泾县榔桥镇中国文房四宝文化名城黄山市中国刷业之都源潭安庆市潜山市中国羽毛球产业基地无为县中国柳编之都阜南县中国木雕之城莆田市中国伞都晋江市东石镇中国瓷都德化县中国礼仪工艺用品之都莆田市中国香都永春县达埔镇中国生态合成革产业园福鼎市中国家居工艺产业基地安溪县中国油画产业之都莆田市中国工艺美术之都泉州市中国特色陶瓷镇永春县苏坑镇中国漆艺之乡永春县仙夹镇中国毛笔之乡进贤县文港镇中国款砚(原产地)之乡婺源县中国陶瓷煲都黎川县中国瓷器名城淄博市中国实木家具之乡德州市宁津县中国民族毯业城德州市武城县中国琉璃之乡淄博市博山区中国制伞名镇建德市三都镇01综合百货2、九大行业赛道数量分布情况。注:服饰鞋帽箱包(包含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珠宝钟表眼镜,综合类百货(包含造纸及纸制品业、娱乐、文教、工美用品制造业),运动户外,数码家电,护肤彩妆,亲子,酒水(包含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食品(包含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P3 九大行业赛道数量分布情况中国黑陶城德州市中国红丝砚文化产业基地临胸县中国红丝砚之乡青州市中国柳编之都临沐县中国五金产业工贸城临沂市河东区中国汝瓷之都汝州市中国中原瓷都禹州市中国铸铁锅之都郑县中国密玉之都新密市中国挤出模具之都黄石市中国土家织锦之乡龙山县中国陶瓷之都疆陵市中国香业之乡江华瑶族自治县中国灯饰之都古镇中山市古镇镇中国红木家具生产专业镇中山市大涌镇中国玩具礼品之都澄海汕头市澄海区中国家居商贸与创新之都佛山市乐从镇中国瓷都潮州市中国砚都肇庆市中国家具出口重镇东莞市大岭山中国家具设计与制造重镇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中国家具材料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中国日用陶瓷出口之乡饶平县中国玉都揭阳市中国印刷产业基地鹤山市中国工艺礼品产业基地深圳市中国制笔研发制造基地始兴县中国香业产业基地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中国工艺美术之都潮州市中国制伞名城桃源镇鹤山市中国塑胶商贸重镇东莞市樟木头镇中国塑料新材料之都东莞市常平镇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基地江门台山市中国塑料建材产业之都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中国塑料商贸之都乐从佛山市顺德区中国五金不锈钢制品产业基地潮州市潮安区中国传统古典家具产业基地江门市新会区中国不锈钢制品生产基地江门市新会区中国青花瓷之乡大埔县中国衣架之都桂林市荔浦市中国香杉家居板材之乡融水中国弯曲胶合板之都容县中国家居板材产业基地崇左市中国陶瓷产业基地藤县中国日用玻璃产业基地合川区清平镇中国西部陶瓷之都荣昌区中国书画纸之乡夹江具中国首却砚之乡攀枝花市仁和区中国乌木根雕艺术之都芦山县华夏笔都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中国琥珀之都腾冲市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特色基地扬州市中国皮革皮衣之都辛集市中国裘皮之都肃宁市中国箱包之都保定市白沟新城中国毛皮碎料加工基地阳原县中国运河裘都故城县中国毛皮产业基地昌黎县中国裘皮服装服饰名城枣强县中国羽绒之乡安新县中国皮草之都灯塔市佟二堡新城中国制革产业基地阜新市中国皮革产业基地肇源县中国鞋业基地丹阳市中国羽绒名镇宝应县山阳镇中国雪地靴之乡镇江市丹徒区高桥镇中国鞋都温州市中国皮革之都海宁市中国羽绒之都杭州市萧山区中国眼镜零配件生产基地玉环市中国羽绒之乡杭州市萧山区新塘街道中国麻编工艺鞋之乡杭州市萧山区浦阳镇中国水性生态合成革产业基地丽水市中国鞋业名城温岭市中国水貂皮服装产业基地余姚市中国女鞋名镇桐乡市石门镇中国箱包产业基地东阳市中国旅行箱包之都平湖市中国箱包名城瑞安市中国现代制鞋产业城宿州市中国羽绒名镇六安市裕安区固镇镇中国羽毛羽绒之乡无为市中国鞋都晋江市中国箱包皮具产业基地干县中国鞋业生产基地高密市中国毛皮产业基地临沂市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箱包皮具产业基地鄂陵县中国制鞋产业基地睢县中国箱包皮具生产基地邵东县中国皮具之都广州市狮岭镇中国合成革产业基地佛山市高明区中国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产业基地武清区王庆坨镇中国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之都天津市静海区中国自行车零配件基地暨儿童自行车之都平乡县中国休闲运动车之都永康市中国钓具生产基地宁波市慈溪市中国钓具之都威海市中国健身器材生产基地淄博市中国塑料绳网之都惠民县中国健身器材生产基地宁津县中国钓具浮标之乡临湘县中国电动车产业基地沂南县中国运动杖之乡宁海县深叭镇01综合百货02运动户外03服饰鞋帽箱包中国家电产业基地宿迁市中国锁都温州市中国电池产业之都长兴县中国家电产业基地合肥市中国家电及装备制造业基地滁州市中国电瓷之都芦溪县中国电热锅产业基地淄博市周村区中国制冷设备产业基地民权县中国电池工业之都新乡市中国家电品牌基地中山市南头镇中国小家电创新基地中山市东凤镇中国小家电产业基地湛江市廉江市中国家电之都佛山市顺德区中国家电制造业重镇佛山市顺德区北溶镇中国家电制造基地中山市黄圃镇09数码家电P4中国女鞋成产基地惠东县中国塑料鞋之都吴川市中国皮具商贸之都广州市白云区中国裘皮之乡广州市白云区长腰岭村中国男鞋生产基地鹤山市中国塑料时尚鞋之都揭阳市中国西部鞋都警山县中国女鞋之都成都市武侯区中国皮革化工基地德阳市中国制帽之乡胶州市李哥庄镇中国制鞋基地沂南县中国葡萄酒之城秦皇岛市中国乳业之都呼和浩特中国北方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巴彦淖尔中国玻璃模具产业基地常熟市中国醋都镇江市中国黄酒之都绍兴市中国白酒之乡六安市霍山县中国芝麻香白酒第一镇安丘市景芝镇中国白酒原酒基地高青县中国酒类包装之城郸城中国啤酒之都青岛市中国白酒之乡绳池县中国白酒名镇宜昌市夷陵区中国白酒名城枝江市中国鼓香型白酒产业基地佛山市中国(宜宾)白酒之都宜宾市中国白酒原酒之乡峡市中国酒城泸州市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仁怀)仁怀市中国醋都清徐县中国芥花油之都呼伦贝尔中国海盐之乡大连普湾经济区复州湾街道中国食品产业基地滁州市中国烧鸡之都宿州市埔桥区中国罐头之都漳州市中国特腾食品(九制熟地)之乡帖山永春县帖山镇中国桃酥之乡鹰潭市中国功能糖城禹城市中国柠楼酸特色产业基地潍坊市昌乐县中国豆制品产业基地枣庄市山亭区中国特色食品产业聚集区济宁市金乡县中国食品之都临沂市中国水果罐头之都平邑县中国食品产业名城仙桃市中国月饼名城茂名市中国糖都崇州市中国焰烤之镇合浦县中国肉类罐头之都遂宁市中国食品绿色产业城宜宾市南溪区中国羊乳之都富平县中国花椒之都韩城市05食品中国眼镜生产基地丹阳市中国眼镜生产基地温州市中国眼镜零配件生产基地玉环市中国太阳镜生产基地厦门市中国钟表名城漳州市中国黄金珠宝首饰之乡莆田市北高镇中国钟表名城烟台市中国钟表之都深圳市07珠宝钟表眼镜中国化妆品产业之都上海东方美谷奉贤区中国化妆刷之乡鹿邑县06护肤彩妆中国毛绒玩具礼品之都扬州市邢江区中国木制玩具城云和县08亲子04酒水 九大行业赛道数量分布情况2、产业带数字化两大趋势:(一)平台助力,赋能数字化产业带平台服务具有共建共享、付费使用、共同运维等特点,能够较好解决中小规模产业带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成本、运维、技术等问题。产业带可借助平台的渠道、资源、内容生态等优势,以实现工艺优化、按需定产、爆品孵化,而平台提供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可助力产业带的开拓转化、降本增效。如今年8月,腾讯研究院到霞浦举办视频号直播培训活动,助力原产地农产品数字化增长。不仅向当地的个体工商户、电商企业的学员们对视频号平台红利及发展趋势剖析生鲜直播爆款案例拆解视频号直播人货场的高级运营匹配等进行详细讲解,还通过视频号等数字化工具赋能当地个体工商户、中小微企业发展,实现当地中小企业在县也在线。目前,霞浦县有3000多家电商企业,从业人员十几万人,排名全国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县第50名。(二)打造样本,批量复制,出海找增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以企业样本进行批量复制,连点成线,聚线成面,推动产业带向全生态数字化协同转变、出海寻找新增量是趋势。P5 产业带数字化发展痛点及趋势1、产业带数字化发展的三大痛点:(一)生产流程不同,难易程度不一各产业带的生产流程、生产装备及设备不同,因而数字化转型难易程度不一致。食品、家具、家电、日化等细分产业带的产品创新周期短,设备智能水平高,数字化转型相对容易。而娱乐、文教业对产品个性化要求较高,不易形成标准且统一的生产流程,数字化转型难度较大。(二)成本有顾虑,数字化研发工具渗透率低数字化转型的资金投入有门槛,中小规模产业带力不从心。资金成本、数字化能力是中小规模产业带的两大顾虑。由于投入后的收益并不明确,目前多数产业带高成本的智能生产线、数字化研发工具的渗透率低。中小规模产业带数字化转型的最优解是因企施策,在成本范围内选收益最高的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优先改造投入资金少、实施及检验周期短的项目,循序渐进地进行数字化转型。如借助电商平台提供的数字化工具,率先实现营销、销售环节的数字化转型。(三)尝试多成功少,数字化路径不清晰数字化转型复杂度高,企业尝试多但成功少的原因就是还未理清数字化转型各环节链路,数字化路径不清晰。如轻工机械、玩具等行业数字化设备薄弱,也有行业存在不重视数字化信息安全建设的问题。数字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需因行制宜。对于制造工艺相对传统的行业而言,核心工艺的数字化转型路径不清晰,解决方法是先从管理、物流等环节入手,提升管理效率,优化供应链。二、产业带的发展痛点及趋势(三)技能型人才缺口大,人才招引是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结构转型,当下产业带劳动力市场存在供给、需求不匹配问题。对轻工产业带而言,技术型人才缺口大,未来完善相关人才职业教育及培养体系是趋势。目前,轻工从业人员有3500万人,其中技能劳动者超1000万人,高技能人才超300万人。总鉴定人数中,高技能人才占23%,有较大提升空间。2022年6月,工信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强化高素质人才支撑。完善轻工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学科专业建设,鼓励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联合培养模式,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加快建立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最新动态来自今年7月,全国轻工行业职业能力评价工作会议召开,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在会议讲话中指出,培养技能人才、建设技能轻工是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一)质量监管、知识产权保护待加强(二)准入门槛提高,绿色低碳是趋势目前,我国大部分产业带中的中小企业从贴牌和仿制做起,缺乏核心技术,利润率和附加值较低。而许多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带在质量管理上存在认识不到位、管理模式传统粗放、实施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困难等短板。因此,产业带的质量监管、知识产权及核心技术专利保护是重点。政策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22年6月发布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加强对重点轻工产品的质量监管,打击和曝光质量违法和制假售假行为,依法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监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优化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国内轻工产业带在吸纳劳动就业、解决三农问题等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轻工制造也是我国污染防治、节能降碳的重点领域。故提高产业带相关企业的准入门槛,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产业带对我国轻工产业带的高质量发展极为重要。最新动态来自今年6月,中国轻工联制定印发的轻工业重点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18项重点任务和9项重点行业达峰行动,绘制了轻工业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路线图”,同时也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P6产业带政策趋势及人才支持3.产业带政策趋势及人才支持如今年1月,中国厨具之都嵊州市发布嵊州市智能厨电行业“N X”数字化改造实施方案,以“小而精、模块化、组合式、普适性”的行业级数字化解决方案,打造应用样本、批量化复制推广。2022年,嵊州全市累计数字化改造企业达420余家,已建成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生产效率提升60%以上。此外,企业出海寻求增量的新机遇是跨境电商。如中国羽绒之乡杭州萧山新塘现今也在打破传统产销模式,大力创新发展独立站、海外仓等多渠道融合型跨境电商销售新模式,减轻销售成本,推动家纺羽绒产业进军海外市场。P7九大赛道重点产业带分析1、食品中国食品产业名城仙桃市中国功能糖城禹城市仙桃作为我国唯一的“中国食品产业名城”,拥有旺旺、亲亲、真巧、中粮、加多宝、燕京、华美等30多家“国字号”品牌企业,构建了集食品标准化生产、加工、包装、物流、检测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从产业带规模及产值上看,2022年全市食品产业集聚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62家,全年实现产值170.38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的18%。从政策导向看,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在今年8月联合发布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着重提到要培育壮大预制化食品这一新增长点,鼓励瞄准当前现代食品加工工艺中数字化技术应用,推出更多品质优异、口味独特、营养安全的预制化食品。该产业带资源优势在于依托江汉平原丰富的农产品,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国黄鳝之都”,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产业。其增长热点是允泰坊食品公司所制作黄鳝相关的预制菜。另外,“顾大嫂”鳝鱼粉、“中和仙品”鳝筒等是该产业带热销产品。消费升级下,消费者寻找饮料考虑的首要因素也变成了注重“健康功效”。近两年,主打无蔗糖的饮品迅速出圈,颇受年轻消费群体青睐。禹城市的保龄宝公司作为首家实现低聚麦芽糖、低聚异麦芽糖的工业化生产,为赤藓糖醇的成功开发打下了基础,也为禹城播下了“功能糖”的种子。从产值上看,目前禹城市有功能糖产品60多种,总体产能150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70%以上,国际市场占有率35%左右,是目前全国集聚程度最高、规模最大、品种最多、市场占有率最高、品牌知名度最好的功能糖制造基地,区域品牌价值达72.89亿元人民币,荣登全国区域品牌价值评价百强榜。从政策支持及优势上看,随着低糖、减糖食品健康消费的兴起,国家政策助力,去糖化将成为中国家用食品市场甚至医药保健食品市场的消费趋势。禹城也正不断擦亮“中国功能糖城”名片,未来将以功能糖城二次创业为抓手,深入实施“强链工程、延链工程、强企工程”三大工程,实现产值、税收、上市企业市值翻番。三、九大赛道重点产业带分析2、服饰鞋帽箱包中国皮草之都灯塔市佟二堡新城有着“中国皮草之都”美誉的灯塔市佟二堡镇,经过45年变迁,从名不见经传的传统型农村乡镇,变成了集养殖、硝染、加工、销售、电商等全产业链的皮装裘皮市场集散地。3、珠宝钟表眼镜中国钟表之都深圳市改革开放后,深圳钟表业脱胎于香港制造业的内迁来,经过来料加工、产品研发、品牌创建等阶段的发展和沉淀,逐渐成为优势产业;如今在国内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并成为中国钟表品牌走向国际的领军者。从产业规模和产值上看,深圳钟表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深圳现有钟表企业1500多家,中国钟表“十强企业”占7家;年产值680亿元,其中传统手表的产值380亿元,智能穿戴产品产值220亿元。中国手表产量占全球产量80%,深圳手表产量占中国产量53%、占全球产量42%。该产业带优势在于参与中国手表标准制定。深圳钟表企业参与制定编制的各等级标准占行业标准的50%左右,申请外观专利和发明专利超过1000件。从政策支持上看,深圳政府发挥深圳领头羊的重要作用,引领深圳制造业从追求效率向追求创新的战略转型,推动“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变。龙头企业要积极主动从价值链底端向“世界级品牌P8中国羽绒之乡杭州市萧山区新塘街道电商是该产业带的主要增长驱动力。借助“佟二堡中国皮草之都”的品牌效应、货源供应、物流体系、配套服务等资源,佟二堡镇同步实施“电商网店”和“实体商户”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全产业链型电商基地,建设东北电商城。目前,佟二堡日均发货量达5万单,占据国内60%以上的裘皮服装销量。除电商外,“原创设计”也是“时尚佟二堡”的全新驱动力。其背后是佟二堡皮草产业设计研发的深度融合,一批原创皮草品牌、机构纷纷入驻佟二堡,新鲜设计力量加速集结,为其不断注入“活水”。从政策支持上看,灯塔市一直用展会助推产业带宣传、带动增长。该产业带于今年先后成功举办了2023年海宁皮革城直播基地“年货节”及“春季大促特卖节”,成交额达4.7亿元。世界羽绒看萧山,萧山羽绒看新塘,新塘是中国“羽绒之乡”、“中国羽绒家纺名镇”。从产业带规模及产值上看,辖区内以制绒为主的制造业企业30余家,如柳桥实业、华英新塘、浙江三星等重点企业,年均羽绒产值100亿元,羽绒出口50亿元,占全国出口额的60%,直接从业人员近1万人,产值增速基本维持在10%-30%,增加年产值超15亿元。从政策支持及优势上看,新塘将合理规划“党建引领、行业领跑、产业链接、互促共进”的发展路径,力求以项目支撑发展有关“羽绒”产业,通过数字赋能来助力转型升级,积极探索引进专业招商团队与园区企业合作经营模式;此外新塘还致力于创新发展B2B、B2C等多渠道融合的跨境电商营销模式,加快推进三星羽绒总部研发运营中心和羽绒博物馆等项目建设。九大赛道重点产业带分析4、综合类家居百货中国酒店日用品之都扬州市杭集镇(中国牙刷之都扬州市杭集镇)据记载,早在清道光六年,杭集镇就开始生产牙刷,最开始制作最简易的洁牙工具。直到1970年,杭集镇的牙刷开始批量生产,上世纪 80 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制造牙刷的民营企业进一步扩大。从产业带规模上看,这个不足40平方公里的小镇生产的牙刷占据了超80%的中国牙刷市场,30%的国际牙刷市场,这意味着全球每三只牙刷中就有一支来自杭集;且该产业带并拥有高露洁三笑、倍加洁日化和两面针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从产值上看,仅2023年上半年,杭集牙刷行业的销售情况稳步提升,而今年1至7月,其工业开票销售达69亿元,同比增长14.1%。从政策优势上看,杭集立足特色优势产业链,发展高端日化、医美健康产业,打造“中国美业港”。未来,将在产业空间、创新载体、企业培育等方面有一系列具体措施。中国椅业之乡安吉镇安吉是闻名中外的“中国椅业之乡”,是全国最大的办公椅生产基地。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产品由原来的单一型发展到系列化生 产,椅业已成为安吉县第一大支柱产业。P9中国眼镜生产基地丹阳市建设”的高附加价值转变,打破“made in China”廉价低品质的刻板印象。深圳政府也应从顶层设计上构建与引领“Created in SZ”城市品牌,传播“创新之都”、“科技之都”、“设计之都”的世界品牌形象。从产业带规模及产值上看,丹阳拥有眼镜产业及相关配套工贸企业2000多家,年产镜片4亿多副,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三,全球总产量的二分之一。该产业带优势在于专利技术,全市有近80家企业通过ISO国际质量认证,树脂镜片生产企业万新、海昌隐形眼镜、眼镜网络销售专业化公司江苏淘镜,国家级专业眼镜检验中心“国家眼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级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精通眼镜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以及中国镜片领军企业“明月镜片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优秀眼镜企业。眼镜作为丹阳的支柱产业,在开辟元宇宙、AR/VR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上提供了坚实基础,而该产业带的新增长点在于元宇宙应用场景的赋能。今年9月,丹阳眼镜产业高端转型暨元宇宙创新发展大会展开,其目的就是加快推动眼镜产业的转型升级,集聚一批富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利用元宇宙应用场景为产业带赋能。九大赛道重点产业带分析5、运动户外中国钓具之都威海市作为全球渔具最大生产基地,威海一度富有“中国钓具之都”的美誉。产业带规模上,这里有4000多家钓具生产及贸易企业,承包了全球近半的钓具业务。可以说,全球约80%的钓具都由中国企业生产,而中国市场的一半以上是“威海制造”。仅2022年威海市钓具出口额43亿元,约占全国钓具出口总额的47%。目前,威海市已经建立起原材料、设备制造、配件、成品、电子商务、会展赛事等多要素全产业链发展体系,本地配套率达到80%以上,成为出口规模最大、品种最全、功能最齐全、市场占有率最高的钓具研发、制造和出口展销基地。政策支持及优势上,今年9月,“威海钓具”品牌Logo发布,这一集体商标的注册和推广将进一步巩固提升威海钓具制造业先进产品质量一流的整体形象,促进钓具产业积聚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对威海钓具的品牌共识。中国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之都天津市静海区 低碳出行”理念深耕国人脑海,越来越多人愿意选择利用自行车出行或锻炼,甚至把骑行当作一种生活方式,这也让不少本土的自行车企业迎来了发展机会。产业带规模上,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国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之都”,静海目前拥有知名整车及配件企业80余家,各类整车和零部件企业3000余家。此外,自行车行业想要打造更多高附加值产品、延长产业链,科技创新是必修。其中,静海区里知名自行车品牌“优贝”麾下80%的零件具有自主专利技术,公司拥有专利155项,其中国际专利15项,发明专利3项。政策支持及优势上,静海区商务局联合静海海关,组织艾暾、富士达、捷安特等重点自行车企业,开展跨境电商政策培训会,对海关监管政策进行详细解读,为企业量身定制 一企一策 扶持措施,推广跨境电商出口B2B通关新模式,引导企业用足用好 便捷通关、优先查验 海关扶持政策。P10安吉无论从椅业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还是品牌影响 力,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领先地位:椅业产量占国内市场1/3,出口量占全国1/2。从产业带规模上看,截至2022年底,安吉现代家具集群已有规上企业270家,其中主板上市企业3家、科创板上市企业1家、年销售10亿元以上企业3家、亿元以上企业52家,呈现明显的集群化发展特征。从政策支持上看,大力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加快推进生产技术转型升级,将数字技术嵌入生产全流程各环节,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拓展产业链空间。而安吉正加快制定鼓励绿色家居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的实施意见。九大赛道重点产业带分析P116、数码家电中国家电品牌基地中山市南头镇中国家电产业基地合肥市家电产业作为现代轻工业的重要支柱,是最能体现中国制造实力的标志性产业之一。中山市南头镇南头镇作为“中国家电品牌基地”,2022年的产业带收益成绩亮眼,全镇实现生产总值167.4亿元,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10.2亿元。产业带规模上,南头镇产业带经营面积为28平方公里区域面积,聚集了各类企业5500家,其中家电及相关配套企业4500多家,产值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并培育了TCL空调、长虹电子、奥马冰箱3家“百亿家电龙头”、亿元以上企业70家、规上工业企业292家、高新技术企业130家。目前,南头镇形成了以空调、电视、冰箱等大家电为龙头,小家电门类丰富,零配件配套完善的区域特色产业优势,产品涵盖165个家电种类,是全国唯一一个白电、黑电产业链齐全的镇区。值得关注的是,为推动地跨境电商健康发展,2022年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山市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这意味着南头镇将享受更多的跨境电商红利政策。除此之外,明年南头镇拟设立2000万元跨境电商专项资金,通过一系列精准扶持政策,为跨境电商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持续注入动能世界第一台DVD、第一台变容式冰箱、第一台仿生洗衣机这些“第一”均产自合肥,使家电产业成为合肥最具代表性的产业之一。从产业带规模看,全市家电产业规上企业合计90余户,从业人员8万余人,该地拥有惠而浦、海尔、美的、格力、TCL、长虹、京东方7个国际知名品牌,以及美菱、荣事达、帝度、晶弘、尊贵、欧力、雪祺、华凌、惠科、万和10个国内知名品牌。政策支持上,在重点产业发展领域,合肥市兑现各类专项政策近35亿元。据悉,合肥财政局为保障重大项目稳中有进,根据招商协议约定,兑现了维信诺、京东方等30余个重大项目政策资金,有力促进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产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7、护肤彩妆中国化妆品产业之都上海东方美谷奉贤区从产业带规模看,目前东方美谷集聚美丽健康品牌3000多个,化妆品企业占全市30%,化妆品销售额占全上海市的40%。该产业带优势在于中高端的品牌和化妆品集团聚集,研发、生产资源强,产业带品牌价值已达到近300亿美元。九大赛道重点产业带分析P12中国化妆刷之乡鹿邑县该产业带增长的第二曲线是对生物医药领域的布局,目前奉贤区集聚生物医药企业200多家,产值超亿元企业40家;共有393家中医药企业,占全市的11.2%,全区规模以上中医药产值超过40亿元。该产业带优势在于鹿邑县域所处豫东黄淮平原地区,当地农户有养羊传统,羊尾毛加工产业风生水起。其历史发展转折点在于2020年鹿邑县主持编订的省级化妆刷地方标准发布,该产业带从海外大品牌代工跃升至拥有50多个自主品牌、90多项专利。从产业带规模及产值上看,该产业带目前有近150家化妆刷企业,配套经营主体1000多家,年产值近130亿元;每年生产中高档化妆刷1.5亿套,出口创汇近3亿美元。近两年,该产业带的增长热点来自对预制菜产业的加速布局。今年3月,中原预制菜产业发展论坛在鹿邑举行,鹿邑携手澄明食品工业园,提出共建中部最大火锅、烧烤、预制菜食材基地。8、亲子中国自行车零配件基地暨儿童自行车之都平乡县中国毛绒玩具礼品之都扬州市邗江区平乡的自行车童车产业起源于二十世纪70年代末,由最初的购置零配件自行组装到家庭小作坊式生产,逐步发展到现代化规模企业。从产值及规模看,该产业带目前拥有各类自行车、童车企业达4800多家,年产自行车、童车及玩具1.2亿辆,占国内市场的50%、国际市场的 40%,销售收入达 300 多亿元,去年童车出口总额达到21.8亿元。该产业带的强势增长在于积极抢占海外市场。今年年初,平乡组建经贸代表团,组织15家自行车、童车、电动玩具企业赴印度尼西亚抢订单、拓市场,成功签订4.9亿元人民币的合同,后又在年中赴德国法兰克福参加欧洲自行车展,签订订单合同总额1500万欧元。从政策支持上看,平乡正在制定平乡县自行车(童车)产业数字化改造激励措施政策,政府拿出200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推进企业上云、上平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 世纪 50 年代末,扬州人利用衣服上剩下的花布边角料制作布娃娃,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国营玩具厂。又在20世纪60年代,扬州玩具厂与上海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合作,从此走上了以生产布绒玩具为主的道路。九大赛道重点产业带分析9、酒水P13从产业带规模看,该产业带有生产类毛绒玩具礼品注册企业300余家,知名卡通形象授权200余个,开票销售总量约10亿元。目前制约该产业带发展的原因主要是外贸加工为主的产业模式逐渐不能满足内需市场要求,有工厂无知名品牌,缺乏自主设计、生产缺乏弹性。从政策支持上看,邗江区通过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年轻人创新创业等形式推动该产业带发展。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仁怀)仁怀市中国葡萄酒之城秦皇岛市今年上半年,仁怀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11.09亿元,同比增长9.3%,其中白酒企业产值累计增长16.8%。白酒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有较大依赖性,该产业带优势在于赤水河谷独特的气候、土壤、水和微生物等为该产业带提供了绝佳的酿酒自然环境。从产值及规模上看,2022年仁怀地区白酒产业总产值完成899.7亿元,产值上亿元的白酒企业达25家,新增规模以上白酒生产企业27家,累计达132家。从产业带增长上看,仁怀围绕白酒产业延伸带动其上下游产业链快速增长:一是有机高粱种植业发展,目前全市常年种植有机高粱30万亩以上,带动6万余农户增收;二是围绕白酒产业大力发展包装印刷、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第三产业,通过配套产业间接带动就业人员10万人。秦皇岛作为中国第一瓶干红葡萄酒的诞生地,历经3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建立起了集生产、研发、旅游、休闲为一体的葡萄酒全产业体系。从产业带规模及产值上看,目前秦皇岛拥有6万亩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共有葡萄酒酿造企业40余家,全产业链年销售收入达40多亿元。该产业带优势在于拥有酿酒葡萄所适宜的生态环境和地理优势,山、海相连的独特区位,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的气候,富含矿物质、通透性好的土壤。从政策支持上看,今年9月,秦皇岛市碣石山葡萄酒产区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使得葡萄酒产区保护有法可依,对保障葡萄酒品质、培育品牌、促进产业融合发挥重大作用。九大赛道重点产业带分析P14 产业带营销策略洞悉01 针对细分产业带制定差异化营销策略:一、产业带营销打法总结:四、产业带营销策略洞悉基于九大产业带的分析结果,品牌需要将当下自身及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详细切割,挖掘消费者痛点,把握好私域触点影响其心智,实现精准转化。02 借力数字化趋势做足全域经营:基于视频号不断完善其生态功能和连接能力,头部品牌接连入驻视频号开始直播。品牌想要满足消费者需求,除通过矩阵号直播外,还需牢牢把握产品卖点、打造爆款,并通过线上渠道/平台不受时间及空间限制,更好地连接消费者,实现营销场、内容场、货架场三大场域有机协同,互相推动转化,覆盖用户全场景、全链路购物购物需求。03 塑造好IP增强品牌竞争力:大多数产业带商家仍然规模较小,品牌IP较为薄弱。此外,大量中小商家易陷入同质化竞争,争夺市场的手段单一,迫切希望通过更丰富的渠道,寻求更多销售机会,触达更多消费者。想要在产业带脱颖而出,品牌需塑造发展性强的IP及品牌经营阵地,搭建健康可持续的营销通路,形成更稳定的品牌竞争力。P15产业带典型营销案例-Full of Hope希望树二、产业带典型营销案例1.Full of Hope希望树:定制化场景组货,深耕内容素材,助力直播促转化把握单品爆量的三大关键点:家清行业标杆品牌希望树在视频号快速起号。一、根据场景组货(根据不同平米/家具数量推荐购买数量),弥补单品价格弱势。二、素材优势协同短视频 直播同时上,带动转化火速起量,GMV一路狂飙至18w。三、延长直播时长:5-7个小时,引流直播间广告在线时间长起量率更高,客单价涨至400500元,高于其他平台;团队专攻视频号运营,生意转化再提速。案例背景短视频推广,引流直播间实现带货转化。营销打法1.定制化场景组货;2.素材深度诠释甲醛危害;3.视频号投流直播,并延长直播时间。亮 点单品爆单 客单价攀升商家快捷起量全攻略商家品牌 Full of Hope希望树行业赛道 日百家清主推产品 除甲醛果冻300%3直播GMV提升投放ROI高达4000全场直播场观人数高达P16产业带典型营销案例-初旭2.初旭:公私域组合拳快速起号,把控直播前中期,筑造品牌好口碑提高复购率把握单品爆量的三大关键点:服饰赛道品牌初旭在微信平台实现快速起号。一、不断优化直播选品,适配平台人群品质需求,带动客单价由59元直线攀升至149元;直播单场GMV高达20万。二、ADQ投流起号,快速度过冷启动期实现ROI正增长高达2。三、精油好礼有效促单,配合私域运营有效促进口碑与复购,单场消耗峰值高达15万。案例背景ADQ投流引流直播间。营销打法1.不断优化直播选品;2.ADQ投流起号;3.赠品好礼 私域运营有效促单。亮 点快速投流放量 跑通高客单视频号直播3个月起号秘诀商家品牌 初旭行业赛道 服饰主推产品 内衣20w2直播单场GMV最高达直播投放ROI高达15w单场消耗峰值高达P17 产业带典型营销案例-四只猫咖啡3.四只猫咖啡:视频号买量引流直播卖货,电商直购私域加粉,最快冷启动放量把握单品爆量的三大关键点:字节头部品牌,低客单价咖啡源头商冷启动巨快放量。一、直接复制其他平台上的爆款SKU,搭配新奇电动咖啡杯 买一送二优惠,打造视频号爆品。二、实拍工厂生产素材,强化产地直发 工厂生产的核心卖点,吸睛下沉市场,冷启动第3天跑量突破17W。三、视频号短视频PDD CID直购链路ADQ投流消耗,适配低客单价冷启动巨快放量,带动转化火速起量,实现投放ROI与复购率双高增长。案例背景短视频推广,引流直播间实现带货转化。营销打法1.视频号短视频PDD CID直购链路;2.ADQ投流消耗。亮 点爆单生意经之咖啡工厂品牌#视频号如何3天冷启动四只猫如何打爆ROI?PDD CID直购 如何快速放量?P18产业带典型营销案例-多多提4.多多提:一站式便捷购物,强强联手孵化爆款,共振食品产业带新增长把握单品爆量的三大关键点:打造一站式的便利店,助力品牌在全域生态中持续提升转化效率。一、共建微信小程序平台,打造一站式购物。多多提活跃用户超8000万,日订单量已达到5万单。二、丰富素材获流 腾讯数据能力精准投放广告,持续助力提升转化,日耗不断走高,爆品率高达16%;投放层面,多多提依托腾讯数据能力以及高效抢量策略,帮助产品快速度过冷启动,并进一步延长了品牌的爆品周期。且目前多多提在竖版视频素材占比达94%。三、迎合消费需求孵化新产品,基于腾讯数据对去年的消耗占比分析,助力多多提延展品类,今年多多提新增测试商品超100款,进一步深耕爆品。案例背景打造微信小程序一站式购物平台,爆品 精细投放广告引流触达潜力消费者实现转化。营销打法1.共建微信小程序平台;2.丰富素材获流量 腾讯数据能力投放广告;3.迎合消费者需求孵化新产品。亮 点为品销一体化增值/赋能,拎包入驻,供货、入驻一站式“规模化”产业互联网增值,8000万 用户运营举措 支撑举措小单快反数据沉淀流量链路整合产业链小程序平台智能优化平台 活动管理平台消算平台数据深度挖掘行业应用规则/流程/界面用户服务全域智营中长尾直营爆品合力打造爆品覆盖 多多提流量增值复用 多多提链路赋能打品触达转化产品体验资源能力整合,更短路径,更快周转 赋能 支付结算品控交付 运营培训技术改造产业 互联网 关键业务流程技术支撑 P19产业带典型营销案例-渝品川生鲜5.渝品川生鲜:初秋果品爆单生意经,ADQ投流撬动额外自然流,高品质打造好口碑把握单品爆量的三大关键点:食品赛道品牌渝品川生鲜在低价跑量的市场销售策略围剿下,高客单的优质产品顺利突围。一、选优品,精选高品质进口牛油果,以高品控策略保证产品质量与口碑好评。二、利用视频号以“直播”为载体的销售渠道,发挥短视频推广直播的链路优势,通过ADQ投流拉动自然流,有效撬动30%自然流激增,直播投放ROI显著飙升。三、针对用户对于生鲜产品物流速度、售后维权的痛点,反复通过直播话术强调收货时效与售后保障,推动客群下单消费。案例背景ADQ投流触动自然流,精准触达高消费人群直播间。营销打法1.精选产品,保质保优;2.ADQ投流起号撬动自然流;3.掌握消费者购买生鲜痛点,强调时效售后。亮 点水果生鲜 爆单生意经#初秋果品 爆单第一波如何撬动30%额外自然流 赢下高客单 与好生意P20产业带典型营销案例-逮虾记6.曾味Sumerians:DTI模式渗透专属群体,小程序大玩法,多方位捕获客群味蕾把握单品爆量的五大关键点:食品调味料赛道品牌曾味Sumerians借微信生态围绕“专属”客户做营销促转化。一、曾味自成立就对标国际流通产业,建立自主知识产权标准体系打造全产业链,工厂落地云南,期间积极响应ESG理念,并影响产区保护立法,规范了云南松露开挖期,保护了益林及云南菌菇产业带的可持续发展。二、生产食品安全受HACCP和BRCGS等国际通用与权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研发与生产并行,有松露相关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通过了IOS9001体系认证;曾味不单是百胜、麦当劳、汉堡王、康师傅等国际餐饮和零售企业上游供应链,亦是米其林、黑珍珠餐厅的供货商。三、曾味运用单一调味,不断推广进行本土化渗透,扩大其在中餐的应用,为方便消费者食用还围绕松露研发推广复合调味料、松露风味米面速食,扩大其产品矩阵,产品有:黑松露调味粉、松露调味油、松露鲍鱼饭等,这使松露商品化、零食化,锁定了更多便捷应用场景。四、在微信生态利用小程序“真香星球”,精细化人群运营,DTI模式(Direct To Influencer)渗透厨师群体,这是因为餐厅出品由厨师确认;对于普通消费者小程序可查看到有关黑松露食谱,曾味致力于让更多中国消费者有机会品尝这一世界珍馐。五、为凸显黑松露的亲民感,渗透上下游客群,曾味选择使用微信视频号与达人协同制作、发布有关曾味黑松露食谱系列视频,围绕在家易上手主题,提供详细教学,最大限度发挥短视频推广的链路优势,提高转化率。案例背景微信小程序、视频号 DTI模式运营。营销打法1.打造全产业链,参与立法,保护云南菌菇产业带;2.研发与生产并行,高要求出品;3.私域精细化运营,与用户建联。亮 点P21产业带典型营销案例-金燕耳7.金燕耳:公私域联动,引爆销量建立产品壁垒,精准传播拉长用户生命周期把握单品爆量的三大关键点:食品赛道银耳标杆品牌金燕耳借微信生态扩大品牌声量。一、确保品质安全,采用高山生态有机培植,不打农药,灌溉山泉水;形成了涵盖银耳的种植、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全产业链。二、营养价值是经过福建农科院认证,金燕耳的高分子银耳多糖是普通银耳的3-4倍;并且方便性佳,最快冲泡5min即可食用。三、圈层传播,主攻熟龄消费圈层,外加公众号及微信生态内官方商城搭建,实现一站式购物。视频号种草,个人顾问的私域运营拉长用户生命周期,实现复购和裂变。案例背景ADQ投流触动自然流,精准触达高消费人群直播间。营销打法1.全产业链闭环,保证品质安全、营养;2.公私域联动,视频号种草,个人顾问维护关系引爆销量。亮 点P22产业带典型营销案例-曾味Sumerians8.逮虾记:大单品做成大品牌,依靠强大产业供应链能力,完成DTC超级品牌的蜕变把握单品爆量的三大关键点:食品赛道品牌逮虾记通过微信平台最大限度的提高生产效率,打造产品力。一、逮虾记建设88亩中国最大虾滑制造工厂,做通全产业链,最大限度的提高产品生产效率,打造产品力。二、锚定大单品市场,力求把滑类产品做到极致,研发重心全部赋能到虾滑产品上。三、通过微信生态熟人传播助力企业建联,并用企业微信加以维护关系;其次建立小程序矩阵,全面对BC两端产品交付进行支持;形成了一整套的从认知种草到销售转化的闭环链路。案例背景全链路搭载大单品策略,BC渠道共建。营销打法1.打造全链路,提高生产力、产品力;2.大单品策略,赋能品牌;3.BC渠道共建,形成种草销售闭环。亮 点P23产业带典型营销案例-鹿优鲜9.鹿优鲜:击破品类,多场景满足用户;公私域有效建联,提高复购率把握单品爆量的二大关键点:食品赛道品牌鹿优鲜从微信生态起家,用视频号实现品销双收。一、不同鱼种逐个击破,分别做子品牌,逐个击破;对用户需求深刻感知后,再用心设计产品,中高客单价下仍能达到30%的复购率。二、微信生态做私域,通过企微、公众号、朋友圈和视频号联动,DTC精准触达用户;同时,布局1000位视频号达人矩阵、协同直播、短视频和分销,业绩持续稳定增长。案例背景子品牌,深刻感知消费者痛点;DTC精准触达用户,公私域打通营销链路形成闭环。营销打法1.鱼按种类划分,分别做子品牌;2.战略破圈,通过DTC精准运营触达用户。亮 点P24产业带典型营销案例-杭州广麦10.杭州广麦:坚果品类好货爆单新招,临安山核桃,探出原产地带货方法论把握单品爆量的四大关键点:在坚果消费旺季,原产地产品开拓新路径实现消费者和产业带商家共赢多赢的新局面。一、以量大质优、工厂价为核心卖点,并从客户心理角度出发,原产地效应又容易给客户提供购物安全感,从而促进下单,再配合多买多赠优惠拉高客单价至140元。二、素材优先选择真人出镜带产品包装的展示视频,同时原声品尝,让客户身临其境地体验品尝产品的过程,还拍摄有关产地工厂加工画面,吸引用户点击并直观感受产品利益点,获得高点击率。三、投放选择专业代运营团队助力投放,主要以直购链路为主,选择类似爆品起量的版位多账户多素材同时测试,起量及转化成本可控后再扩展投放版位,进行ADQ放量,坚果消费旺季稳定拿量爆单,日耗均值高达4w左右。四、在转化上搭配小程序链路,以产地工厂风格落地页强化产品只有实惠特点,撬动高转化率;其中ADQ投流的各链路仍处于红利期。根据公式ECPM=出价*预估点击率*预估转化率*1000,可以知道在ADQ投放使用中,通过优化点击率和转化率,进而来提升ECPM,最终用较低的成本获得流量。案例背景前期测套餐、测素材、测出价、测版位,后期持续更新广告维稳账户,沉淀出一套原产地带货方法论。营销打法1.将“原产地”概念贯穿售前售后;2.选择合适素材、优质运营团队坐稳旺季投放;3.小程序链路,实现便捷购物。亮 点从田间到舌尖,原产地好货如何爆单?一条山核桃仁视频日销2000单的秘密好货开销路 商家辟新场日耗峰值13w 日销500-2000单,ROI高达1.7休闲食品行业赛道山核桃仁主推产品带货亮点:P25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市场,成为“世界工厂”和全球供应链的枢纽中心。而近两年宏观环境的冲击不断重塑着全球各产业,我国产业带发展也随之变化。一直以来,我国制造业以劳动力总量和成本为核心优势。日趋完善的工业化体系推动着我国各地区近三百个产业带的飞度发展。而人口、经济、产业的结构化转型的当下,我国产业带发展由传统的成本、规模利润驱动转向技术、创新驱动。目前,我国广东、浙江省的产业带发展领跑全国。这主要由于两省积极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带转向知识、人才、技术密集型产业带。此外,优质产业带不仅强势推动着我国的经济增长,也培育着大量新老国货品牌,承载着国货、国牌出海的重要使命。可预见的是,未来我国产业带品牌只有不断创新升级,提升数字化能力、健全人才链,才能在新消费环境中抓住增长机遇,高质量推进产业带的现代化发展。结语 P26关于我们 ABOUT US本数据报告页面内容、页面设计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标志、标识、商标、商号等)版权均归于沥金、腾讯广告及中国轻工业企业投资发展协会共同所有。凡未经上述双方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复制、转载、重制、修改、展示,或以任何形式提供给第三方使用本数据报告的局部或全部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违反前述规定者,均属于侵犯上述双方的版权行为,沥金及中国轻工业企业投资发展协会将追求其法律责任,并根据实际情况追究侵权者赔偿责任。版权声明 COPYRIGHT DECLARATION沥金沥金成立于2022年,是一家专注财经、创投和品牌报道的深度内容及资源链接平台。沥金由资深媒体人和一线风险投资人共同发起,致力于在茫茫市场中“披沙沥金”,寻找到那些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超级品牌,和有着超前洞见的优秀投资人和机构平台,并为其搭建起高效通路,助力品牌、机构共同成长。腾讯广告腾讯广告作为腾讯面向企业统一的商业服务平台,致力成为“企业全域经营伙伴”。腾讯广告依托“全场景用户连接”、“全链路经营提效支撑”、“行业化营销服务”,以及“服务生态体系”四大核心能力,帮助广告主实现数字化经营与生意增长。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协会(简称中轻投资)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协会成立于1995年,是经原国家轻工业部批准,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国家一级社会组织。现党建领导机关为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代管,并接受工信部、发改委、市场监督总局、国资委、商务部等部委指导,是轻工消费品领域服务企业投融资和经营发展的综合性行业协会。关于我们 ABOUT US报告名:2023中国产业带发展报告出品方:沥金、腾讯广告与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协会联合出品出品时间:2023年撰写团队:韩雷 谭昕婕视觉设计:王颂娜作者团队 AUTHOR TEAM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01 32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普华永道:2023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报告(108页).pdf

    全球跨境惠赢矩阵全球跨境惠赢矩阵惠天下惠天下 赢未来赢未来共建“健康丝绸之路”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进展、形势与展望2023年秋2目录序言序言3报告摘要报告摘要41.中国与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情况“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情况81.1.医疗领域贸易、投资概况91.2.医疗卫生援助与重大传染病防治181.3.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合作情况291.4.中医药国际医疗合作341.5.医药创新与康养服务441.6.医疗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522.共建“健康丝绸之路”的挑战、机遇与展望共建“健康丝绸之路”的挑战、机遇与展望572.1.西药、医疗器械、疫苗和科研582.2.医疗卫生援助及重大传染病防治652.3.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合作672.4.中医药及传统医疗服务682.5.康养产业722.6.医疗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743.国别研究国别研究773.1.巴西783.2.新加坡903.3.马来西亚963.4.塞尔维亚100高质量共建“健康丝绸之路”的建议高质量共建“健康丝绸之路”的建议104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序言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32013年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一带一路”宏大倡议,随着共建“一带一路”从愿景转化为行动,不仅为世界经济增添了新动能,也为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拓宽了新空间,医疗健康领域的国际合作是其中一个重要领域,蕴含着巨大合作潜力。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时正式提出共建“健康丝绸之路”。2017年,中国同世界卫生组织签署备忘录,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等重点合作伙伴开展合作,携手打造“健康丝绸之路”。2020年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要“打造健康丝绸之路”,并发出“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倡议,对于加强全球抗疫协作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2021年,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将共建“健康丝绸之路”作为未来高质量共建“健康丝绸之路”的重要方面。新冠疫情给各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冲击。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表现亮眼,在新冠疫苗研发方面也展现出科技实力。疫情期间,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防疫物资援助、疫苗援助与研发、派遣医疗专家组、加快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展开密切合作,彰显出中国与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十四五”规划纲要强调,积极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医疗卫生和传染病防控合作,建设健康丝绸之路。同时,规划纲要也明确要加快发展生物技术等战略新兴行业,集中优势资源攻关新发突发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医药和医疗设备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做大做强生物经济。这将进一步推动国内医疗健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医疗健康产业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以及更好地推动健康丝绸之路发展奠定基础。本报告作为普华永道惠全球 促共赢 普华永道全球跨境惠赢行动系列报告之一,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的指导下,共同聚焦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这一主题,回顾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情况、介绍了共建“健康丝绸之路”的相关进展,分析了新形势下共建“健康丝绸之路”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本报告也汇集普华永道全球中国业务网络的团队成员对其中四个国家当地情况的介绍,为大家提供一些有借鉴意义的海外视角,并为下一步有可能展开的大健康领域的倡议活动打下基础。打造“健康丝绸之路”是关乎全人类未来的重要倡议,普华永道愿与政企合作伙伴携手,积极参与“健康丝绸之路”的建设,推动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产业链重构,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发挥积极作用。我们期待与您进一步探讨新形势所蕴含的新机遇。报告摘要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4“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成为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3年6月,中国已经同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建立了90多个双边合作机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占中国贸易总额从2013年的25%上升到2022年的33%。2020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在“一带一路”共建的58个国家实现直接投资186.1亿美元。截至2022年,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合作领域累计投资达3980亿元人民币。打造“健康丝绸之路”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本报告回顾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共建“健康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合作情况和取得的成果,分析了共建“健康丝绸之路”中的挑战和机遇。报告涵盖医疗行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援助、医疗人才培养和康养产业等七个领域,并对巴西、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塞尔维亚进行了深入研究。中国与中国与“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情况共建国家合作情况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凸显了加强全球公共卫生合作的紧迫性,更彰显出推进“一带一路”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是医药产品主要出口市场,2010年至2021年,共建国家共贡献了约33%的医药产品出口额和约15%的医药产品进口额。2016年至2018年,中国医药与医疗器械企业海外并购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年均并购数量为49个。2019年至2020年,受贸易摩擦、地缘政治与疫情的影响,海外并购数量有所下降。2021年至2022年,海外投资并购情况有所回暖,资本及国内大型药企积极布局海外优质管线,通过投资并购加速国际化布局。绿地投资建厂方面,赴海外开展医药投资合作已成为不少中国医药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重要选择。在医疗领域贸易、投资、科研合作方面,随着一系列促进医药产业迅速发展的政策落地,中国企业逐渐向国际市场迈出了坚实的脚步,通过投资并购加速国际化步伐。在新冠疫情推动下,中国企业与中国医药、器械及疫苗产品借机扩大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此外,中国政府与企业积极推动医药生物科研方面的合作,通过签署协议和设立技术中心等方式,与拉脱维亚、老挝、阿联酋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行多方面科研合作。在以中医药为核心的国际医疗合作方面,至2022年,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已与40余个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订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合作共建中医药海外中心、中医孔子学院、学术交流活动等形式,中医文化的海外普及度和接受度不断提高。在中医药服务方面,中国在共建国家建立了一批中医药海外中心,建设了43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其中,中奥借力科研项目推广中药治疗应用、匈牙利岐黄中医中心以及中国 以色列中医药中心成为合作中的亮点。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5在医药创新与康养服务方面,“健康丝绸之路”帮助中国快速实现医药产品的国际化,推动中国医药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促进中国创新药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有助于打造世界知名品牌。在康养产业方面,随着中国市场需求的扩大,国际合作日趋频繁,未来更多外企入华、中外康养产业交流更紧密成为可能,对进一步提升中国康养市场规模和服务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在医疗卫生援助与重大传染病防治方面,参与援助的主体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由初期的政府援助,到现阶段医院、社会公益组织、企业加入并助力援外事业。中国与共建国家通过信息共享、技术培训、联合科研、医疗援助等方式,在卫生体系建立、疾病防控、医疗技术支援、中医药普及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主要的合作项目包括中-英-坦疟疾控制试点项目、复星医药供应疟疾防控针剂和国药集团奋力支援全球抗击疫情等。在医疗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方面,中国积极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学校和公立医院建设多个人才合作培养项目,为医学人才的国际合作培养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平台,深化合作和交流。中国东盟卫生人才培养百人计划、中国印尼公共卫生人才合作培训计划、中国中东欧国家公立医院合作网络、“中国东盟”健康丝绸之路人才培养项目等是其中的亮点。在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合作方面,中国持续以援建、承建和投资等方式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建设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完善公共卫生体系。2013年至2023年底,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承建医院项目14个,项目金额共计26.2亿美元。2013年至2018年,中国对外援建的423个成套项目中,包含医院项目58个。援建的老挝玛霍索医院,投资的埃塞俄比亚爱菲医院和承建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阿利玛总医院为主要合作成果。共建共建“健康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的挑战的挑战、机遇与展望机遇与展望在医疗领域,西药、医疗器械、疫苗、科研和中医药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机遇:西药方面的挑战主要是,近年来,各国对西药产品进口要求趋严,同时国际贸易环境更为复杂多变,中国西药产品“走出去”面临更多挑战。国内制药企业需进一步提升自身研发、生产和合规管理能力等,力争在整体质量方面不断缩小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型药企兼并收购中小型药企,利于形成与跨国企业的有效竞争并推动中国西药创新药研发能力提升。此外,随着中国药品监管法规体系逐渐向国际靠拢,将更有利于中国西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在医疗器械领域,我国医疗器械产业链较为完善,拥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强大的生产能力,下一步应将一些大型医疗器械的核心部件技术难题作为突破口,加大自主研发投入,逐步攻克大型医疗设备的技术难题,不断从低附加值的生产制造向高附加值的科技创新转型,创新是医疗器械产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源泉。中医药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其优势的独特性尚未被海外市场理解和接受。中医药在海外市场的推广和扩张受到诸多限制,包括多数国家暂未形成完善的中医药国际标准和管理规范,导致中医药难以被纳入当地基础医保,制约了销售规模的扩张;存在部分传统名中药药方被国外抢注甚至返销中国市场的情况,需要进一步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未来应以文化为媒,加速中医药文化交流传播;以医药为体,创新助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以中医服务为矛,带动中医药整体的传播与普及;以数字化和贸易为径,不断推动“互联网 中药”等新形式。在医疗卫生援助及重大传染病防治方面,目前国际间卫生合作的层次相对单一,中国在对外援助以政府之间的合作为主,应从单一的政府援助向企事业单位、公益组织等多样化机构推进国际援助转变,头部医疗行业企业可在援助及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卫生合作亟待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认证方面,部分中国医药产品难以通过世卫组织的PQ预认证,进入海外主流市场有一定的困难,阻碍了通过药品供给的方式向援助国进行支援。疫情为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建设提供了契机,未来中国与共建国家合作合作层次将更丰富、领域更广泛、形式多样化。在医疗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方面,各国医疗体系不统一,发展水平不平衡,语言不一致,给不同国家的医疗人才培养及交流带来非常大的挑战。中国将借助“一带一路”契机,进一步加强、深化与伙伴国家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6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7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当前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疫情和准入政策两个方面。新冠疫情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增加了不确定性。“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发展潜力巨大,公共医疗设施改造、医疗服务信息化、智慧医院建设、生物实验室建设、药品与医疗器械厂房建设等,都将成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发展的潜在增长点。在康养领域,中国老龄化趋势加速,短期内将继续造成康养市场供求关系紧张的局面。目前康养产业结构不健全,单纯依靠机构和社区养老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逐渐精细化的需求。蓬勃增长的市场需求和相关顶层政策设计为康养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巴西、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塞尔维亚在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程中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机遇,其与中国在抗击疫情、医疗贸易和投资、中医药、医疗援助和传染病防治等诸多领域有着巨大的合作前景。01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情况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8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构想。2015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卫生交流合作三年实施方案(2015-2017),此后“健康丝绸之路”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合作。药品及医疗器械作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重要指导文件中明确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在“健康丝绸之路”的共建国家得到长足发展,为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突出贡献。此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将进一步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传播,海外地区对于医疗物资的需求增加、新冠疫苗的研发提速,进一步拓展了中国医药行业在“健康丝绸之路”的发展机遇。1.1 医疗领域贸易、投资概况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9数据来源: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数据)人口数人口数国家数国家数人口合计人口合计国家名单国家名单超过超过1亿亿813.8亿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埃塞俄比亚、菲律宾、埃及、俄罗斯5,000万到万到1亿亿117.8亿越南、土耳其、伊朗、刚果(金)、泰国、意大利、韩国、缅甸、南非、肯尼亚、坦桑尼亚3,000万到万到5,000万万186.8亿苏丹、阿尔及利亚、乌干达、乌克兰、秘鲁、波兰、乌兹别克斯坦、伊拉克、阿富汗、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加纳、莫桑比克、安哥拉、摩洛哥、阿根廷、也门、尼泊尔1,000万到万到3,000万万335.7亿科特迪瓦、委内瑞拉、喀麦隆、马达加斯加、尼日尔、布基纳法索、斯里兰卡(以下略)1,000万以下万以下822.7亿利比亚、多哥、老挝、白俄罗斯、塔吉克斯坦、阿联酋、黎巴嫩、匈牙利、塞尔维亚、奥地利、新加坡(以下略)合计合计15236.9亿不含中国图表图表1:“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口统计:“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口统计“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除中国外,有8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11个国家人口在5,000万到1亿之间,18个国家人口在3,000万至5,000万之间,其余100多个国家的人口都在3,000万人以下。以下国家中,按照世界银行对于收入的界定标准,有36个国家为高收入国家,人口合计达3.3亿人;但其中只有沙特阿拉伯、意大利、波兰和韩国的人口超过3,000万。在高收入国家群体中,新加坡仅有594万人口,但凭借高科研实力,其药品市场规模在2021年达到187亿美元;而卢森堡拥有600万人口,但药品市场规模不足2亿美元,仅为其百分之一。由此可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中等收入,且人口数量中等偏少(1,000-5,000万人)的国家占多数,因此在与不同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合作过程中,需要了解各国的医药市场需求与监管要求,以便与各国政府及企业开展广泛的商业及科研合作。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10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111.1.1 进出口是医药合作的基石进出口是医药合作的基石医药产品进出口额保持快速增长医药产品进出口额保持快速增长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下称医保商会)统计,中国医药产品出口额从2010年的 526.87 亿 美 元,大 幅 增 长 到 2020 年1,778.47亿美元,10年增长了3.4倍。2021年疫情期间出口额略有下降,约1,721亿美元。出口产品类型以西药、原料药、医疗器械和诊断设备为主,出口地区以美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为主。同期,中国医药产品进口额从2010年约200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约904亿美元;其中西药制剂、诊断和治疗设备、原料药以及生物制品是最主要的类别。其中“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贡献了约33%的医药产品出口额和约15%的医药产品进口额。图表图表2:2017-2021年中国医药产品进出口金额年中国医药产品进出口金额金额(亿美元)出口金额进口金额数据来源:医保商会(医药产品包含中药、西药、医疗器械)*注释:2022年全年进出口金额由2022年1-10月的数据及其同比变动比例(出口:-9.29%;进口: 6.62%)估算得出2002020212022*70644520738741721医药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也呈现出如下特点:随着中国医药研发实力的提升,特色原料药和专利原料药的份额逐步提高。随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自身医药工业的逐步发展,中国需充分利用目前的资本积累,实现向创新药产品的转型,不断扩大原研药及创新型原料药出口;过去10余年,西药制剂出口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其中有较大比例是出口到欧盟和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集中在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市场。随着中国药品监管法规体系逐渐向国际靠拢,中国的西药制剂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国际化市场探索。1新冠疫苗成为国际化重要突破口新冠疫苗成为国际化重要突破口国内的生物医药技术发展起步较晚,疫苗长期呈现进口产品金额大于出口金额。进口方面,中国主要从美国、比利时、法国等欧美发达国家进口高质量疫苗。而出口方面2,中国则主要面向埃及、印度、泰国、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由于在新冠疫情期间出口了大量国产疫苗,2021年的疫苗出口增长明显。随着新冠疫苗需求量下降及产品价格调整,2022年疫苗出口额虽高于疫情前水平,但与2021年相比下降明显。疫苗是普通传染病和重大传染病的重要防疫资源。疫情期间,中国研发制造的新冠疫苗赢得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信任与背书,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人用疫苗的整体产业水平上仍存在明显差距,需通过更多的国际合作提升研发与生产能力,从而逐渐实现国产对进口的替代。822826444881,010640.0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200022进口出口图表图表3:2016-2022年人用疫苗进出口金额年人用疫苗进出口金额金额(亿元)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注释:2020年人用疫苗出口数据未披露1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2 智研咨询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12共建共建国家是医药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国家是医药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根据医保商会统计,2015年到2021年中国医药产品出口“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出口额由2015年的160亿美元增至2021年的56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19.69%。2022年受疫情需求下降影响出口额下降,但仍显著高于疫情前水平。足可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已经成为中国医药产品出口的重要目的地。鉴于许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医药工业基础薄弱、人口和医疗支出增长快且药品自给率低的现状,“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对于医药产品的需求增长较快,中国医药企业可助力提升当地医疗健康产业水平。从出口产品类型来看,以2022年为例,西药类、医疗器械类产品为主,两者合计占比90%以上。中药类出口增长近2倍。从出口市场来看,东盟成为我国第一大医药产品出口地区。非洲、东盟是中国西药制剂的重要出口市场,而对拉美、中东、中东欧的出口以原料药为主。具体来看,印度是主要的原料药出口国;东南亚地区对中药认可度较高同时,对制剂、耗材和设备的需求也大;对中东欧出口以原料药、设备、耗材和保健康复用品为主。进口方面,虽然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医药产品进口金额较小(150亿美元),但总体增速高于出口。图表图表4:2015-2022年医药产品出口年医药产品出口“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情况共建国家和地区情况图表图表5:2015-2022年自年自“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共建国家和地区进口医药产品情况地区进口医药产品情况年人用疫苗进出口金额年人用疫苗进出口金额数据来源:2020中国医药产业国际化蓝皮书、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注释:2020年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口医药产品数据使用2020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进口额相较于2019年的变动比例(-1.8%)估算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13-10%0 0Pp000004060800进口金额(亿美元)同比-40.00%0.00.00.000.000.0000200300400500600出口金额(亿美元)同比图表图表7:2021年中式成药及中药材前十大出口地年中式成药及中药材前十大出口地 出口额及占比出口额及占比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中药类商品进出口稳步增长中药类商品进出口稳步增长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2年中式成药及中药材整体来看呈出口和进口双增长趋势,其中出口额从12.18亿美元增长至13.67亿美元,从2018年开始,出口额更是持续保持强劲的上升态势,以4.76%的年复合增长率实现了1.65亿美元的增长。而进口金额除了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在2020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以外,总体来说还是呈现了稳步增长的态势,从2017年6.28亿美元提升至2022年7.74亿美元。中药类商品在东南亚市场前景广阔中药类商品在东南亚市场前景广阔从出口国家来看,2021年中国中式成药及中药材前十大出口目的地中,除了传统的中医药出口热门地东南亚地区国家以外,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也进入了中国出口中医药的十大目的地的行列。在前十大出口目的地中,“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表现亮眼,对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出口金额同比增长均达20%左右,可见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下,中医药类商品在东南亚国家市场颇具潜力。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14图表图表6:2017-2022年中式成药及中药材进出口金额年中式成药及中药材进出口金额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12.18 11.02 11.77 12.07 12.67 13.67 6.28 8.04 7.51 4.85 5.91 7.74 051015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出口金额(亿美元)进口金额(亿美元)2.18 1.46 0.72 0.72 0.52 0.34 0.34 0.33 0.26 0.13 6.04 17.2.5%5.7%5.7%4.1%2.7%2.7%2.6%2.0%1.0D.7%0.0.0 .00.0.0P.02345672021年出口金额(亿美元)占比1.1.2 医疗领域投资并购情况医疗领域投资并购情况医药行业通过投资并购加快国际化步伐医药行业通过投资并购加快国际化步伐海外投资并购方面,2010年至2012年期间,每年仅有两个中国企业海外医药与医疗器械并购项目发生,涉及金额约3.45亿美元,其中2010年0.03亿、2011年0.007亿、2012年3.41亿。而2016年至2018年,中国医药与医疗器械企业海外并购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年均并购数量为49个,总体金额分别达到36.3亿美元、55.6亿美元、37.4亿美元。在2019年至2020年,受到贸易摩擦、地缘政治与疫情的影响,中国医药企业与医疗器械企业的海外并购数量有所下降。2019年海外并购数量为15个,金额仅6.3亿美元;2020年有所缓解,海外并购数量为29个,金额为11.7亿美元。2021年至2022年,海外投资并购情况有所回暖,资本及国内大型药企积极布局海外优质管线,通过投资并购加速国际化布局。2021年,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海外并购数量为40个,金额达17.53亿美元;2022年,海外并购数量为34个,金额达15.5亿美元图表图表8:2016-2022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与数量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与数量数据来源:汤森路透、投中数据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25825786596688337829295000250030003500400045005000200022医药企业海外并购金额(百万美元)医疗器械企业海外并购金额(百万美元)医药企业海外并购数量(个)医疗器械企业海外并购数量(个)在共建国家的投资并购仍处于初期阶段在共建国家的投资并购仍处于初期阶段自2015年卫计委发布“一带一路”实施方案后,无论是并购事件还是投资项目数量及金额都有了显著增长。可以看出,自“一带一路”实施方案发布以来,随着一系列促进医药产业迅速发展的政策落地,中国企业逐渐向国际市场迈出了坚实的脚步,拓展了属于中国企业的一片市场。在新冠疫情的推动下,中国企业与中国医药、器械及疫苗产品也借机扩大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图表图表9:中国企业医药行业并购案例:中国企业医药行业并购案例时间时间投资方投资方被投资方被投资方所处行业所处行业国家国家金额金额(百万美元百万美元)29/11/2022辐联医药Focus-X Therapeutics医药研发美国24515/11/2022德诚资本CG Oncology Inc医药研发美国12023/06/2022中国生物F-Star Therapeutics医药研发英国15429/04/2022鼎晖投资Tessera Therapeutics医药研发美国30021/01/2022太盟投资NMS集团医药研发意大利22101/07/2021远大医药Grand Phama Sphere Pte医药研发新加坡15001/03/2021康龙化成Allergan Biologics Limited医药研发英国12022/03/2021中国生物SofthaleNC医药研发比利时11030/03/2020中国平安盐野义医药研发日本31206/11/2020康龙化成Absorption Systems医药研发美国13817/01/2020药明生物拜尔某生物制剂工厂医药生产德国8631/07/2020福安药业Red Realty医药生产美国7522/06/2020贝达药业Agenus医药研发美国3523/12/2019爱尔眼科ISEC Healthcare Ltd.医疗机构新加坡4931/10/2019亿帆医药Bioton S.A.医药研发新加坡9829/07/2019赛托生物Laboratorio ItalianoBiochimico FarmaceuticoLisapharma S.p.A.医药分销意大利1216/05/2019亿帆医药SciGen医药研发新加坡28数据来源:普华永道研究整理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16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171.1.3 绿地投资建厂情况绿地投资建厂情况3对非投资情况对非投资情况中国医药企业赴非投资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上海医药集团在苏丹的投资项目,距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随着中非合作论坛利好政策的不断释放,赴非开展医药投资合作成为不少中国医药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重要选择之一。例如,人福药业与中非发展基金合作,总投入2.71亿元人民币,于2013年5月开始在马里首都巴马科建设人福非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该厂自2016年下半年正式投产以来,经营良好,年产3,000万瓶糖浆和4,000万瓶大输液,年营业额超1亿元人民币,产品已进入西非9个国家公开采购名录。此外,人福于2017年12月建成人福埃塞药业有限公司。对中东欧投资情况对中东欧投资情况2017年11月,宁波美诺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斯洛文尼亚克尔卡公司签约合资成立宁波科尔康美诺华制药公司,合资公司主要面向欧盟及中国市场生产冻干粉剂等药品,治疗领域包括抗肿瘤和心脑血管等疾病。2017年11月27日,在第六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期间,李克强总理和拉脱维亚等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共同见证了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武汉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与拉脱维亚经济部三方合作协议的签署,三方合作旨在共同筹建拉脱维亚生命科技中心。2019年11月26日,该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该中心位于拉脱维亚里加Lidostas园区,规模7000平方米。迄今为止,这是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国家设立的第一个生命科学和技术中心。对中亚投资情况对中亚投资情况科伦药业在哈萨克斯坦投资建立大输液生产线,项目进入了哈国的2050发展战略规划,产品辐射中亚各国等独联体国家。对东南亚投资情况对东南亚投资情况2002年,中国医药对外贸易公司与张家口制药集团公司、越南中央制药一厂、越南中央第一药品公司、越英药品有限责任公司在越南合资建设的抗生素粉针生产企业原越中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后成为越南第一家符合世界卫生组织 GMP 标准的现代化粉针制药企业。2008年,越中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转制为VCP药品股份公司。2012年,中国医药对外贸易公司控股VCP药品股份公司。对印度投资情况对印度投资情况2016年复星医药收购印度制药企业GlandPharma,作为印度第一家获得美国FDA批准的注射剂药品生产制造企业,Gland 建有完善的针剂制造平台,拥有符合包括美国及欧洲在内的全球各大法规市场的GMP认证的生产线,并具备在以美国为主的法规市场的药品注册申报及销售能力。3 中国医药产业国际化蓝皮书2020,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根据企业提供数据以及互联网公开信息搜集整理。1.2 医疗卫生援助与重大传染病防治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181.2.1 开展多层次医疗卫生领域合作开展多层次医疗卫生领域合作通过20多年的努力,与中国签署涉及卫生合作协议的国家遍布五大洲。中国与共建国家通过信息共享、技术培训、联合科研、医疗援助等方式,在卫生体系建立(人力资源开发、卫生设施建设、卫生管理、妇幼卫生、健康教育等)、疾病防控(传染病和免疫体系构建)、医疗技术支援、中医药普及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卫生合作协议的签署不仅为推动“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基础,更有利于提升国际间传染病联合防控的力度、速度和效率。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19此处选取部分签署的中外卫生合作文件举例如下:图表图表10: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卫生合作文件签署情况: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卫生合作文件签署情况签订时间签订时间合作国家合作国家文件名文件名合作目标合作目标合作方式合作方式合作范围合作范围1994年年9月月印度尼西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卫生部关于卫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发展和加强在卫生领域内的合作交流情报资料及专长卫生体系建立:人力资源开发、卫生管理、妇幼卫生、健康教育、医疗技术支援:传统医学的研究和开发、传染病的控制2013年年8月月非洲国家中国 非洲部长级卫生合作发展会议北京宣言推动中非传染病防控等卫生领域合作深化发展共同开发卫生人力资源、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公共卫生合作项目建立医疗卫生联合研究实验室传染/非传染病防控合作、免疫体系建设捐赠全科模块化箱房诊所卫生体系建立:人力资源开发疾病防控:传染病和非传染病防控合作和免疫体系构建,例如血吸虫、疟疾、艾滋病防控民间合作:医药企业合作2015年年9月月沙特阿拉伯传染病防控合作框架协议为今后双方广泛开展卫生领域的合作奠定基础、发展中阿友好关系搭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卫生合作平台建立现代与传统医学定期学术交流机制搭建向西开放、实施中医药海外发展战略的新平台传染病控制慢性病治疗中医药普及2015年年10月月非洲国家第二届中非部长级卫生合作发展会议开普敦宣言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推动“后埃博拉时期”中非卫生合作建设有应变力的公共卫生系统加强卫生领域人力资源合作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建立公共卫生专家信息分享网络机制为非洲国家提供医疗援助举措卫生体系建立: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开发、卫生设施建设、疾病防控:防控艾滋病、疟疾、结核、埃博拉及其他重大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民间合作:医药企业合作2016年年10月月东盟10国中国 东盟卫生合作与发展南宁宣言加强卫生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信息共享、监测、联防联控和应对卫生应急协调和合作,经验交流卫生体系建立:人力资源开发疾病防控:重大传染病防控、突发卫生事件应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治疗2018年年9月月非洲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进一步提升非洲疾病预防、监测和疫情应急反应速度,增强非洲公共卫生防控能力援建非洲疾控中心总部疾控中心建设2020年年4月月波黑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波黑民政部卫生和医学科学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为加强卫生和医学科学领域的合作提供政策基础科研人员交往等卫生和疾病防控医学教育和科研中医药普及2022年年3月月日本卫生健康合作备忘录在应对老龄化、防治新发再发传染病等领域开展进一步合作卫生技术人员培训义诊活动应对老龄化防治新发再发传染病等资料来源:普华永道研究整理助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助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进一步加强非洲地区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建设。中国派出疾控专家,为非洲多次疫情应急指挥、流行病学分析、疾病控制提供了有力支持。在疟疾、血吸虫病等传染性疾病防控方面,实施一系列疾病防控与人群健康改善项目。为坦桑尼亚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提供技术援助,帮助设计了防治规范,降低了当地感染血吸虫病的概率;在科摩罗实施的复方青蒿素快速清除疟疾项目,使当地实现疟疾零死亡、疟疾发病人数下降98%。提升医疗卫生基础能力提升医疗卫生基础能力在刚果(布)、卢旺达、津巴布韦、柬埔寨、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建设50余个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项目,为保障民众健康、培养医学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向有关国家提供医用设备器械、药品及医用耗材,缓解了医疗资源紧缺状况。通过医疗机构对口合作,帮助20多个国家建立专业科室能力。帮助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组建显微神经外科和内镜神经外科、驻多米尼克医疗队开创微创手术先例,为当地带去了先进理念,填补了加勒比地区多项医疗技术空白。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204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中国积极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帮助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21增强医疗卫生服务力量增强医疗卫生服务力量2023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六十年来,我国累计向非洲、亚洲、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的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人次,诊治患者2.9亿人次。目前,援外医疗队在全球56个国家的115个医疗点工作。2018年至2022年,中国援外医疗队5年累计派出近3,600名队员,为956万人次患者开展医疗服务。中国援外医疗队通过“光明行”“爱心行”等短期义诊广泛推进,累计诊治患者近万人,免费为4,500余名当地患者进行了复明手术,为180余名患者进行了心脏手术。示范合作医院项目累计派出近600人次医疗专家赴外实施示范手术7,500余台,治疗患者近5万人次,对2,500余名当地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对口医院合作机制建设已有33对医院启动并取得早期收获。这些短期医疗专家组开展的专科行动中,约有42次“光明行”活动覆盖了博茨瓦纳、厄立特里亚、摩洛哥、加纳、巴哈马、马尔代夫、安提瓜和巴布达等25个国家,实施了9,752例白内障手术;在加纳、坦桑尼亚等国实施了170台“爱心行”心脏病手术。同期,中国帮助斯里兰卡、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博茨瓦纳、摩洛哥、加纳、安提瓜等近30国的超过万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西非埃博拉疫情暴发后,中国又在第一时间向13个非洲国家提供了5轮、累计1.2亿美元的紧急人道主义物资援助。不断拓展援外主体不断拓展援外主体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医疗卫生方面的国际援外力度逐步加大,机构类型也开始呈多样化,由初期的政府援助,到现阶段医院、社会公益组织、企业加入并助力援外事业。更多的医疗行业头部企业通过援外队伍,将各类优质医疗服务输送至“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长期来看,除了机构类型多样化之外,服务内容和形式也向多样化发展。在全国卫生援外工作暨援外医疗队派遣五十周年会议上已明确:基于对外援助中长期发展政策指南,探索实现六个结合长期派出和短期派出相结合、常规技术和高端技术相结合、医疗服务和医学教育相结合、“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相结合、政府与民间相结合。因此,企业等机构可提供的援外医疗服务方式灵活,未来机遇广阔。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22图表图表11: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卫生援助情况概览: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卫生援助情况概览时间时间援助国家援助国家/机构机构援助方援助方类型类型被援助国被援助国家家/地区地区援助成果援助成果2016年年5-6月月中国广西自治区人民医院医院科摩罗为科摩罗眼病患者现在手术,例如为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共筛查眼疾患者1,250人,实施手术537例捐赠大量的先进眼科设备培训科摩罗医护人员2016年年10月月中国政府尼日尔援建尼日尔综合医院,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拥有500张床位2017年年9月月中国政府莫桑比克建设贝拉中心医院儿科楼2017年年9月月国家卫计委中国红十字总会公益或社会组织巴基斯坦派出医疗队半年间在当地医疗急救中心共接诊中巴患者1,000多人次为中国在瓜达尔援建的法曲尔小学的小学生及瓜达尔港务局的员工进行体检2017-2018年年国药国际企业缅甸帮助进行医院设计、医疗设备选型及供应安装、维修改造升级等,于2017年12月完工2018年,国药国际针对杜庆之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赴华培训,有效的提高了该医院整体医护水平2018年年5月月北京协和医院医院纳米比亚共完成了各类白内障手术208例2018年年中国政府柬埔寨提供40辆配备医疗设备的流动诊所车辆满足儿科、普外科、妇产科、牙科、耳鼻喉科、X光、超声波等一般性检查和治疗需求2018-2020年年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医院柬埔寨截至2020年,“爱心行”项目为数万名儿童进行了先心病筛查。项目实施3年,已有73个孩子成功接受手术返回柬埔寨已有19名柬埔寨医生完成培训计划帮助柬埔寨建立一支社区先心病筛查队,并帮助考斯玛中柬友谊医院建设心血管中心2019年年中国侨联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爱尔眼科公益或社会组织、企业缅甸两年来为当地1,000余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缅甸总统亲自出席首次复明仪式2019年年11月月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公益或社会组织斯里兰卡为100名当地白内障患者接受了免费复明手术治疗2020年年9月月宣武医院北京市卫健委北京市疾控中心政府、医院几内亚北京卫健委组织派遣了中国第二十八批援几内亚医疗队,编制21人,有19名队员来自宣武医院,涉及康复科、神经外科、心内科等,以及来自卫健委和疾控中心的2名卫生管理顾问2021年年8月月卫健委青海各大医院政府、医院布隆迪青海省医疗卫生系统向布隆迪派出第20批援外医疗队,包括青海各大医院11个专业的骨干精英,历年来已累计派遣430人次医疗队队员经过一年多的外语和综合能力提升,及传染病防治等专业技能培训,将于布隆迪执行为期一年的包括但不限于抗疫的援外医疗任务2022年年1月月卫健委湖南各大医院政府、医院津巴布韦中国(湖南)第19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包含中医、外科、骨科等多个专业共11名队员,其中博士3人、硕士7人医疗队将为当地民众开展医疗健康服务工作,对津国家医疗卫生系统提供支持医疗队还将负责常规保健服务、疫情防控指导等工作资料来源:普华永道研究整理下文选取了近年中国对外医疗援助的部分情况,举例如下: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231.2.2 重大传染病防治合作方面成效显著重大传染病防治合作方面成效显著为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课题研究为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课题研究2017年,中国科学院利用国际合作优势,结合其在新发突发病原研究的雄厚积累,将中国新发突发病原研究前移到传染病多发的非洲和其他地区。该院还以新发突发传染病如埃博拉、马尔堡、拉萨热、莫斯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在当地建立哨点监测网络和中国的实验室研究,提高应对新发和突发传染病的预警和防控能力,打造病毒监测和传染病生物防治的科学综合体系。2018年底,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简称病毒病所)开展的“一带一路重要传染病流行规律和预警应对技术研究”课题启动,历时两年且经历了新冠疫情的重大挑战,已于2020年底结题。项目取得的喜人成绩包括:在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及非洲片区完成了对HIV、脊灰、MERS-CoV等病毒的流行规律研究等。在疟疾、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控方面,为助力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国与各国、各国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国际组织积极开展合作,实施了一系列疾病防控与人群健康改善项目,取得了包括专业人员增加、重点病种感染率下降等阶段性成效,赢得了世卫组织和当地政府的高度赞誉和充分肯定。病种病种合作国家合作国家合作时间合作时间合作项目合作项目成果总结成果总结疟疾疟疾艾滋病艾滋病登革热登革热鼠疫鼠疫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2005边境疟疾项目艾滋病联防联控鼠疫防控登革热防控等项目初步建立了中、老、越、缅边境地区传染病跨境防控的合作机制和疫情通报机制,涵盖疟疾、登革热、艾滋病和鼠疫4个病种5疟疾疟疾科摩罗2007复方青蒿素快速清除疟疾项目2014年科摩罗实现疟疾零死亡,疾病发病人数下降了98中方抗疟团队帮助培训了4,000名抗疟人员6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 非洲2012参与WTO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GPEI)经数十年不懈努力,非洲自2017年起没有新增由脊髓灰质炎引发的小儿麻痹症病例出现2020年8月25日正式宣布根除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7疟疾疟疾坦桑尼亚2015中国 英国 坦桑尼亚疟疾控制试点项目鲁非吉试点地区的疟疾感染率下降了80%以上8艾滋艾滋非洲37国2018中非艾滋病防控主题会议联合倡议中非青少年艾滋病预防及社区健康促进项目帮助建立培训人员系统通过可持续的方式使防治工作变成非洲国家为主导9血吸虫血吸虫坦桑尼亚2019中国援助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项目健康教育近600人次,发放斯瓦西里语健康宣教材料近千份3个试点区的血吸虫病感染率均降至1%以下项目示范区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由原来的8.92%下降至0.64资料来源:普华永道研究整理此处选取了部分传染病防治合作项目成果进行梳理如下:图表图表12: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成果: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成果5 国际合作司6 世界卫生组织;央视网7 华夏时报;世界卫生组织;新华社8 TanzaniaTHE CITIZEN;央视网9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10 江苏省卫健委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241.2.3 中国与中国与“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携共建国家携手抗疫手抗疫共建“健康丝绸之路”将使医药价值链的资源和产出导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更加高效地流动,使得各个国家地区都能提供或者输出各自的优势能力和资源,与有相关需求的国家地区形成良好的互动和共赢合作关系,最终使得“丝绸之路”的健康水平和医药行业发展程度整体大幅提高。中国医药行业在日渐融入国际医药产业体系的同时,从传统的医药国际贸易逐渐升级为创新引领的高附加值的国际化发展。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共建“健康丝绸之路”的宏伟蓝图在过去几年的实践当中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中国政府、行业协会和医药企业共同推进多个层次的共建共赢举措,尤其在应对全球疫情方面,与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携手共建,落实抗击疫情的深度合作。物资援助和疫苗研发助力抗疫物资援助和疫苗研发助力抗疫2020年,全球遭遇百年未遇的疫情大流行,各方面都受到了严重冲击,“一带一路”建设也不例外。然而,相关建设并没有因此而停滞,而是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作为,表现出了很强的韧性与活力,为全球抗疫和稳定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从国家层面来看,共建各国积极分享防疫和诊疗方案、相互提供抗疫援助,同时中国还向部分伙伴国家派出了医疗专家队,更有中资企业根据其所在国的实际需要,建设临时医院,组织生产当地所急需的医疗防护物资等。在疫情初期,中国作为面对新冠前沿阵地极度缺乏应急物资,仅靠国内的生产速度短时间无法供给所需的医疗物资。在这危急关头,各个中国友好国际伙伴秉承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国际主义精神纷纷慷慨解囊,向中国捐赠了各类防疫亟需医疗物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成为危急时刻中国的有力后援,孟加拉国共捐赠100万只医用手套、500万只口罩、15万顶医用帽子、10万支免洗消毒剂、5万个鞋套和8,000件医用外套。又如2020年2月土库曼斯坦一次性向中国提供了100万只防疫口罩,当时该国战略储备的口罩仅有300万只。中国国内疫情逐步缓和后,防疫物资生产线逐步实现有效供给,中国旋即向医疗资源匮乏的国家提供应急物资帮助其及时脱困。同时,对于医疗条件相对优异,但物资生产能力有限的国家,送去疫情暴发初期所大量需求的物资。2020年,我国向150个国家13个国际组织提供了防护服、口罩、呼吸机等大批防疫物资,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了5,000万美元的现汇援助,向联合国机构和其他相关国际组织提供了5,000万美元的援款,向34个国家派出了37支医疗专家组,组织开展了近千场技术指导,和各国分享抗疫经验。2021年,我国已向106个国家,4个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15亿剂疫苗。在中国政府的示范带头作用下,中国企业也纷纷发挥国际主义救援精神向各国伸出援手。仅截至2020年6月,就有中国企业援助海外口罩8,233万只以抗击疫情,覆盖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希腊、捷克等15个国家和地区。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25共同快速研发并提供新冠疫苗共同快速研发并提供新冠疫苗中国作为最早经历疫情的国家,在疫苗方面持续发力,并联合“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临床试验,快速开发安全有效的新冠疫苗。中国企业同埃及、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阿联酋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开展疫苗三期试验,极大缩短了中国疫苗的上市周期。以阿联酋为例,其国内科技巨头积极与中国国有医药企业合作,早在2020年6月就已在阿联酋开展跨国临床试验,为疫苗的快速上市提供了有效助力。其他如土耳其、埃及等国已经开始使用中国企业生产的疫苗,更多的国家如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也陆续在2021年初批准并采购中国企业生产的疫苗。在完成高效的研发和疫苗长期生产线后,及时回馈“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截至2021年2月25日,中国已经或正在向53个国家提供新冠疫苗援助,已经或正在向27个国家出口疫苗。面对国情各有不同的共建国家,中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合作方式。如菲律宾国内疫情较为严重,其经济条件稍显落后,但表示出了对中国疫苗的强烈需求。2021年2月,中国政府优先以援助形式捐助菲律宾政府50万剂、中国军方向菲军方捐赠10万剂新冠疫苗。其他部分具有采购能力的伙伴国家也纷纷向中国发出疫苗交易需求:如巴西于2021年1月订购了1亿剂中国疫苗;泰国也向中国采购了200万剂疫苗;阿联酋在同年7月已实现全国72%的人口接种疫苗,接种率排名世界第一,最先使用的就是中国的疫苗。疫情期间,中国医药科研人员众志成城,攻克难关,充分利用“健康丝绸之路”上伙伴国家的资源,加速临床试验与成果转化,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面对疫情的坚韧。在疫苗成果上市后,亦充分展现出大国的责任感,为中国医药界赢得了宝贵的国际声誉。中医药发挥重要抗疫作用中医药发挥重要抗疫作用近两年,中医药在抗击新冠疫情方面的表现也十分优秀,国新办数据显示,国内新冠治疗中,中医药总有效率达90%以上。这些实践检验出的优异成效也促使中医药在海外继续升温,连花清瘟成为海外热门中药,目前已在加拿大、巴西、新加坡等多个国家获得上市许可,在更多国家启动产品注册工作。海外媒体对中医药的关注度也呈阶梯式上升,态度更趋于中性正面。从2020年谷歌搜索趋势指数中也可以看出,海外网友对中医药的关注度、认知均达到新高度。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26疫情期间医疗卫生及疫情防控援助情况疫情期间医疗卫生及疫情防控援助情况11在中国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国际社会通过多种形式向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提供支持和帮助,包括物资捐赠和贷款支持等。同时,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国际社会抗击疫情提供支持。其中,中国政府在物资及资金援助、医疗卫生人员支援、疫情防控知识普及、科研资源合作共享等方面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对外援助,切实解决了被援助国家和地区的实际困难。在物资援助方面,中国累计向15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捐赠抗疫物资。2020年3月至5月,中国向20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防疫物资,包括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防护物资,检测试剂盒、红外线测温仪等检测物资,以及呼吸机等治疗设备。在资金方面,中国向世卫组织提供了两批共5,000万美元现汇援助。2020年5月,世界卫生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两年内将提供20亿美元的国际援助资金。在医疗卫生援助方面,中国向27个国家派出29支医疗专家组,累计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指导长期派驻在56个国家的援外医疗队协助驻在国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举办线上线下培训400余场,向驻在国民众和华侨华人提供技术咨询和健康教育。在科研资源合作共享方面,中国通过多种形式与国际社会展开科研方面的资源合作、学术交流与成果共享,通过多个平台开展科研交流与合作,共享科研数据信息,共同研究防控和救治策略,为疫情防控研究作出杰出贡献。例如,建立国际合作专家库,开展疫苗研发、药品研发等合作;发挥“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作用,推动成员之间就新冠病毒研究和新冠肺炎治疗开展科技合作;联同各国、世卫组织以及流行病防范创新 联 盟(CEPI)、全 球 疫 苗 免 疫 联 盟(GAVI)等国际组织开展科研合作,加快推进疫苗研发和药物临床试验。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2711国务院新闻办抗击新冠肺炎的中国行动白皮书1.2.4 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卫生援助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卫生援助在对外医疗援助中,中国企业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联合打造健康丝路,以医疗服务、提供设备、基础设施建设、建药厂等各种形式,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在中国政府的一系列表率行动影响下,中国企业在全球疫情暴发期间,统筹做好自身疫情防控的同时,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支援各个国家抗击新冠病毒,体现了中国企业的强大实力与责任担当。援助企业主要以央企、国企为主,援助形式主要包括物资捐赠、基础设施、提供服务等,援助支持涉及医疗、食品、金融、物流、通讯等多个行业。复星医药供应疟疾防控针剂复星医药供应疟疾防控针剂进入非洲市场十余年,复星医药销售遍及30个非洲国家和地区,为联合国儿基会、世卫组织及非洲各国国家药品采购中心的主要抗疟药的供应商。据企业官网的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复星医药累计24个抗疟药物通过世卫组织药品预认证,共向国际市场供应了超过2亿支注射用青蒿琥酯12,主要针对疟疾预防、治疗和危重患者救治。除提供药品之外,复星医药在公益活动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2021年4月,上海复星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为“复星基金会”)联合复星医药、狼队、复星蜂巢,积极响应世卫组织、遏制疟疾伙伴关系(RBM)、“零疟疾从我做起”的倡议,宣布将在全球各地开展一系列抗击疟疾的公益活动。国药集团奋力支援全球抗击疫情国药集团奋力支援全球抗击疫情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国药集团第一时间响应中国政府号召,积极开展疫情防控物资采购、出口及国际支援工作,累计为全球138个国家采购口罩、医用防护服、检测试剂盒等医用防护物资30.5亿件13,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疫情防控经验传授方面,国药集团派遣中国血液制品专家与抗疫医疗专家组,携带救援物资和药品驰援意大利,为意方带去康复者血浆治疗相关的中国经验;在物资供应方面,国药集团先后为塞尔维亚、摩洛哥、厄瓜多尔等国家紧急筹集、调配物资并顺利完成交付。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2812复星医药官网13国药集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社会责任白皮书1.3.1 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合作相关政策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合作相关政策支持支持政策支持方面,2016年发布的关于调整对外援助物资检验和验放管理的通知将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物资及援外成套项目项下产权属于援外成套项目总承包企业的施工机械、器具以及施工用周转材料、临时设施材料等纳入免检范围,为中国企业在外援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提供了便利。2020年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商务部、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工作通知,对受疫情影响的项目和建设企业给予低成本融资、外汇专项流动资金贷款和合理设置还款宽限期等金融支持。机构改革方面,为更好服务国家外交总体布局和共建“一带一路”等,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商务部对外援助工作有关职责、外交部对外援助协调等职责进行整合,组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并于2021年8月发布部门规章对外援助管理办法(以下称办法)。办法规范了对外援助项目立项原则、程序和实施管理,建立了援外项目监督制度和评估制度等。该署的成立及办法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对外援助事业的标准化和体系化,为相应合作和参与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持。政府承诺方面,中国政府对共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医疗援助承诺和对构建跨国公共卫生共同体的倡议坚定了中资企业在外援建、投资和承建医疗基础设施的信心。2016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对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的演讲中首次提出“健康丝绸之路”倡议。2020年3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向法国总统马克龙致慰问电中,首次提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以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同年6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上提出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新理念。2021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中指出,中国将继续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继续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这些承诺和倡议推动以央企为代表的中资企业积极参与全球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积极贡献者。1.3 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合作情况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291.3.2 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合作概况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合作概况中国中国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秉持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愿景,持续以援建、承建和投资等方式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建设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完善公共卫生体系。从1963年开始外派医疗援助队员开始,中国对外医疗卫生援助成绩卓著。截至2023年初,中国共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人次,诊治患者2.9亿人次,建设了数以百计的综合医院、专科中心、药品仓库等标志性设施。自2008年起,中国为非洲国家设立了30个疟疾防治中心。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宣布5年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6个100”项目支持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其中包括100所医院和诊所项目14。“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在共建国家积极开展医院等民生基础设施援建,帮助补齐医疗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据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2013年至2018年,中国对外援建的423个成套项目15中,包含医院项目58个。在援建以外,中资企业尤其是以中国铁建、中国电建为代表的央企在海外也承建了大量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其中大部分位于“一带一 路”共 建 国 家。据 美 国 企 业 研 究 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统计,2013年至2023年间,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承建医院项目14个,占同期中资企业承建医院项目数的53.8%,项目金额共计26.2亿美元,占同期中资企业承建医院项目金额的48.0。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30图表图表13:2013-2023年中资企业承建医院项目数量与金额分布年中资企业承建医院项目数量与金额分布14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Z.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115成套项目,是指中方在援外资金项下,通过组织或指导施工、安装和试生产等全部或部分阶段,向受援方提供用于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等成套设备和工程设施,并提供建成后长效质量保证和配套技术服务的援助项目。16The China Global Investment TrackerZ.The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2023数据来源:美国企业研究所其他国家“一带一路”共建国家52%项目金额分布48F.2%项目数分布53.8%除了承建医院项目,中资企业也作为投资方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当地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与承建项目以央企为主的情况不同,民间资本和国有资本在投资领域都有很高参与度。2015年由江苏中兴建设在安哥拉创办的中彦医院正式开业,这是安哥拉首家综合性中国民营医院,填补了人口稠密的赞古地区医疗体系的空白。2019年11月,埃塞俄比亚首家中资医院爱菲医院正式运营。2020年7月,由中资民营企业在津巴布韦投资建立的新冠诊疗医院尚东医院开业,据报道初期医院将作为新冠定点诊疗医院投入使用,疫情结束后将改为其他类型专科医院17。2020年底,中国路桥与其控股的西班牙公司Grupo Puente投资马乌莱大区医院特许经营项目,将在当地投资、建设和运营至少三所医院。共建国家共建国家新冠疫情发生前,共建国家多数存在医疗卫生支出不足,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长期落后的情况。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20年共建国家18医疗卫生支出占GDP平均比重约为6.7%,远低于世界总体水平10.89%和高收入国家水平14.02%。2020年有超过20%以上的共建国家卫生支出占GDP比重低于4%,其中孟加拉国孟加拉国、老挝老挝、文莱和安哥拉文莱和安哥拉等国的卫生支出占GDP比重不足3%,占政府支出比重在2.1%到7.5%之间19。与长期不足的医疗卫生支出相对应,多数共建国家也存在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新签项目数较少的情况。据FitchSolutions 项目数据库统计,从2018至2020年,多数共建国家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新签及在建大型项目不足3个20。图表图表14:2013-2020年各国医疗卫生支出占年各国医疗卫生支出占GDP比重比重17 新华社.津巴布韦首家“中国标准”新冠诊疗医院将投入使用Z.中国政府网,2020-7-2218已同中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一览19World Bank.Current health expenditure DB.World Bank Data,202020Fitch Solutions,2021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31图表图表14:2013-2020年各国医疗卫生支出占年各国医疗卫生支出占GDP比重比重468001820192020占比(%)世界水平高收入国家一带一路国家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图表图表14:2014-2020年各国医疗卫生支出占年各国医疗卫生支出占GDP比重比重疫情发生以前,对于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重视不足的情况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疫情让该领域建设受关注度提高。Fitch Solutions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数量仅占总数的约2.3%,资金占比也相对较小。疫情发生后,各国对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关注度大幅提升。格鲁吉亚计划投入6,000万拉里用以改善医疗设施;尼泊尔于 2020 年3月宣布将增加进口额外的医疗用品以及建立检疫中心和临时医院等医疗保健支出,5 月在2020/21财年的财政预算中宣布将建立更多的医院。印度也计划投入1,500 亿卢比用以发展卫生基础设施。共建国家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需求仍然较大。以菲律宾为例,根据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发布的“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指数报告2021(简称“基建指数报告”),与发达国家相比,“一带一路”国家公共卫生行业发展水平较低,多数国家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其中孟加拉国、阿富汗、也门等国表现尤为明显。据基建指数报告,2021年“一带一路”国家公共卫生行业发展需求指数得分为128,较上年进一步升高,葡语国家和南亚地区,分别得分144分和143分,对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明显高于其他区域21。21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2021“一带一路”国家基建指数发布Z.CHINACA,2021-7-5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321.3.3 疫情期间援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疫情期间援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情况情况新冠疫情期间,中国在积极做好自身防疫抗疫的同时,也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抗疫支持,具体措施包括医疗物资援助、疫苗援助、派遣医疗专家组、加快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国际多边平台和机构应对疫情、帮助困难国家应对债务挑战等。在加快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通过援建传染病防治机构、疾控中心设施、帮助现有医疗设施进行防疫改造等形式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提供抗疫支持。中国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项目于2020年年底正式开工,助力非洲提升疾病防控能力。中国在疫情前援建的毛里塔尼亚国家医院传染病专科门诊楼、几内亚中几友好医院等项目也在当地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7月,中国援助巴基斯坦新冠肺炎隔离医院落成启用。2021年初,中国援缅甸国家疾控中心和医护培训中心项目开工。疫情中,中资企业还为埃塞俄比亚、津巴布韦和塞内加尔的新冠肺炎收治定点医院进行了隔离设施改造升级。1.3.4 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合作案例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合作案例中国企业在共建国家主要以援建、投资和承建三种方式参与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援建:老挝玛霍索医院援建:老挝玛霍索医院中国对外援建医院项目以中国政府提供援助资金,以央企为主的中资工程承包企业承建的模式为主。老挝玛霍索综合医院项目是迄今为止中国政府对外援建的规模最大、床位数最多、投资最大的医院项目。该项目2017年11月由中老两国元首共同奠基,中国政府提供约5.9亿援助资金,项目建成为一所600床规模的大型综合医院,总占地面积3.0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一期工程于2021年11月顺利完工并移交老方。该项目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老挝“八五”发展规划对接,打造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投资:埃塞俄比亚爱菲医院投资:埃塞俄比亚爱菲医院与援建项目“政府资金投资-央企承建”的主要形式不同,中国在外投资医院项目中国民间和国有资本都具有较高参与度。以埃塞俄比亚首家中资综合性医院亚的斯亚贝巴爱菲医院为例,该医院由民间资本爱菲控股公司投资建设和运营,下设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普通内科、普通外科、骨伤科、心脏科、呼吸科等15个主要科室,有近100张床位新冠疫情发生后,该院成为埃塞俄比亚新冠患者定点收治医院。承建: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阿利玛总医院承建: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阿利玛总医院此外,以中国铁建、中国电建等央企为代表的中资工程承包商在海外承建了大量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项目。以中国铁建承建的阿利玛总医院为例,该项目由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政府出资,是中国铁建首个集设计、施工、设备采购和培训为一体的医院工程,也是该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医院之一。2020年初在医院即将竣工交付之际,新冠疫情暴发。中国铁建又承担了隔离病房的紧急改造任务,在一周内增建了100张床位、2间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消毒中心以及包括透析设备在内的病房床位和设备。2020年6月,医院整体和抗疫隔离设施成功完工交付。该项目体现了中国工程承包商在海外工程承包领域的良好声誉。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33根据世卫组织的定义,利用基于植物、矿物的药物、精神疗法、肢体疗法,治疗、诊断和防止疾病或者维持健康的医学为传统医学。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国各民族医学的统称,主要包括汉族(中)医学、藏族医学、蒙古族医学、维吾尔族医学等民族医学。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汉族医学在世界上的影响最大,为我们所熟悉的“中医”,以此区别于“西医”。“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大都有使用中医药或传统医药的历史,中医药文化传播基础较好。截至2022年,与40多个国家建成75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有超过1.3万名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药,约20万人次境外患者来华接受中医药服务。能取得以上成绩,离不开中国政府充分调动资源,从完善政策机制、加大金融财税支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组织实施等方面强化对中医文化的国际化推广。例如将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推动将“一带一路”中医药建设纳入国家外交、卫生、科技、文化、贸易等发展战略中,并制定扶持政策,实施优惠措施,为中医药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1.4.1 中医药及中医服务中医药及中医服务“走出去走出去”政策支持政策支持在政府的鼎力支持下,中医药通过文化传播途径逐步走入伙伴国家的日常医疗卫生防治体系,从防疫药物向常见病治疗范围扩展,从而纵向深入伙伴国家的医药市场,成为各国医疗体系下的另一支柱型产品。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政策支持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政策支持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既是中国独特且优秀的卫生、科技资源,又是潜力巨大的经济、生态资源,在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也对中医药的发展及国际化传播给予高度重视,在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建立完善中医药国际标准、推动中医药海外贸易、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及交流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助力中医药的发展与国际化。1.4 中医药国际医疗合作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34图表图表15:中医药发展及国际化传播相关政策梳理:中医药发展及国际化传播相关政策梳理资料来源:普华永道研究整理此处选取了部分政策及其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如下: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35日期日期文件名称文件名称目标目标重点内容重点内容2015年年10月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卫生交流合作三年实施方案(2015-2017)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同共建国家卫生领域交流与合作开展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等领域合作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扶植中医药企业“走出去”,拓展国外中药市场推动传统医药标准的联合开发与制定,推进传统医药国际认证认可体系建设2016年年2月月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积极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参与国际标准研究制订;建设中医药海外中心等扩大中医药国际贸易:将中医药国际贸易纳入国家总体战略;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国际保护;鼓励中医药机构到海外等2017年年5月月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中医药(含民族医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开创中医药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政策:加强传统医学政策法规、市场准入等方面的交流和分享资源:支持建设中医药中心,以医带药,推动成熟中药产品注册文化:开展中医药公共外交,以中医药为载体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科技:支持中医医疗机构、科研院所、高校和中药企业与共建国家一流机构开展合作贸易:利用“互联网 ”等新兴业态,建立中医药贸易促进体系和国际营销体系2017年年5月月“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推进中医药标准化与国际化实施中医药标准化行动,建立系统完善、适应发展需求的中医药标准体系把握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主导权、话语权加快名优中成药的国际注册,促进中医药服务和产品进入国际医药和保健主流市场推动中医药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科技合作和应用,打造中国标准和中国品牌2019年年10月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推动中医药开放发展将中医药纳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重要内容推动中医中药国际标准制定,积极参与国际传统医学相关规则制定推动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和中医药贸易鼓励社会力量建设一批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国际合作基地和服务出口基地推动现有中药交易平台稳步开展国际交易2021年年2月月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破解存在的问题,发挥中医药特色和比较优势,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提高中医药教育整体水平、坚持师承教育优化、完善中药审评审批、分类注册管理多方增加社会投入、加强融资渠道支持健全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健全中医药医保管理措施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2021年年12月月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全面提升中医药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质量与水平,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构建传统医学合作伙伴关系,增加优质中医药服务供给,培育中医药发展新优势扩大中医药发展规模,推进中医药开放发展,加强中医药国际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中医药影响力图表图表16:中医药及中医服务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推广情况:中医药及中医服务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推广情况22 新华社,截止2021年4月数据20019中国中国 捷克中医药捷克中医药中心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捷克赫拉德茨 克拉洛韦大学医院科研、教育、诊疗综合中国中国 阿联酋中阿联酋中医药中心医药中心“海上中医”国际医疗健康服务平台&迪拜阿瓦尔家族诊疗、培训中国中国 巴基斯坦中医药巴基斯坦中医药中心中心中国湖南医药学院&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诊疗、培训、中药国际注册、科研、交流中国中国 吉尔吉斯吉尔吉斯斯坦中医药中心斯坦中医药中心甘肃省卫生计生委、甘肃中医药大学及附属医院诊疗、培训中国中国 以色列中医药以色列中医药中心中心浙江省中医院&以色列益年堂、MACABI、雷 德 曼学院医疗、教育、科研、预防保健20172021中国中国 白俄罗斯中医白俄罗斯中医药中心药中心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白俄罗斯明斯克州区医院诊疗、培训资料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信息披露,截至2022年,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40余个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订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中医药海外中心助力中医药推广2015年起,中国在国内建设59家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示范基地,在国外开启30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医药海外中心的建设。据统计,截至2022年,中国开展了30个较高质量的中医药海外中心、75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31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工作。中国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示范基地和海外中心共与88个国家开展合作,累计服务外国民众15万人次,培训外籍专业人员7,100人次,培养学生超过1万人次。此外,还推动捷克、匈牙利等国家对中医药立法22。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362022中国中国 柬埔寨中医柬埔寨中医药中心药中心安徽省针灸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与中柬第一医院针灸、脑科、康复图表图表17:中医药中心建设成果:中医药中心建设成果资料来源:普华永道根据中国“一带一路”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民日报等公开信息统计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37合作中心名称合作中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时间合作类型合作类型合作建设成果合作建设成果中国中国 捷克捷克中医药中心中医药中心2015年科研、教育、诊疗综合3年间,中医药的疗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捷克患者部分中东欧国家还探索通过法律手段将中医药纳入国家卫生体系之中中国中国 吉尔吉吉尔吉斯斯坦岐黄斯斯坦岐黄中医药中心中医药中心2016年诊疗与培训当地呼吸系统疾病高发并且很多都是过敏源性疾病,当地医生没有好的治疗方法,中心发挥中医针灸技术优势,为当地患者提供优效诊疗中国中国-匈牙利岐匈牙利岐黄中医药中心黄中医药中心2016年诊疗、培训、科研成立一年以来,接待匈牙利及周边中东欧国家患者超过7,000人次新冠疫情暴发一年多以来,中心通过“云端”已接诊了5,000至6,000名新冠患者第十六届世界中医药大会暨“一带一路”中医药学术交流活动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来自30多个国家的近800名中医药行业代表与会中国中国 马来西马来西亚中医药中心亚中医药中心2017年培训为主马来西亚高教部积极推动传统医药的发展和培训马来西亚卫生部也专门成立了传统与辅助医药局,将传统医药纳入国家医疗体系中国中国 以色列以色列中医药中心中医药中心2018年医疗、教育、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截至2019年9月:已开展远程中医讲座培训20余次,在线学习超过300人次已接受30名中心学员临床进修学习对当地医护人员进行了135次的中医讲座对当地群众开展了90余次的中医药讲座中国中国 泰国泰国中医药中心中医药中心2018年诊疗、培训综合中国泰国中医药中心每年病人的数量持续增长10 19年病人的总数近20万人次,是目前服务量最大的海外中医药中心中国中国 白俄罗白俄罗斯中医药中心斯中医药中心2019年诊疗与培训启动不到一个月中医药中心就已经开展了技术培训、养生功法和文化交流等项目,有3,000多名患者进行预约治疗,受到白俄罗斯当地民众的普遍欢迎中国中国 毛里求毛里求斯中医药斯中医药中心中心2019年诊疗、培训、科研该中心为非洲第一个中医中心,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与毛里求斯城市医疗集团City Clinic共同创建制定了“针灸推拿 中医内科”的创新模式,并选派针灸推拿、中医内科2位教授级专家驻场自营业以来,每天基本保持30人次就诊量,月营业额达50万余毛币(约合人民币12万)中国中国-菲律宾中菲律宾中医药中心医药中心2021年针灸该中心疫情期间为在菲华侨华人及菲律宾人民提供线上医疗服务近4,000人次;应邀做了近30场中医药防疫抗疫讲座;为华社抗疫委的中医医疗咨询服务组,提供了数千人次服务;参与世界卫生组织、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组织的多个专家论坛,交流中医药参与新冠疫情防控,探讨治疗新冠后遗症。1.4.2 中医药及中医服务在共建国家中医药及中医服务在共建国家发展情况发展情况在政府、民间组织、民众等的共同努力下,目前中医药在全球各地的传播情况较好,尤其针灸、按摩等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越来越受到多国政府和民众欢迎,在海外刮起了“针灸热”,也有部分国家确立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欧洲民众接受程度较高欧洲民众接受程度较高由于欧洲本身有数百年使用针灸和草药的传统,当地民众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认为中医更自然、更健康,副作用更少。同时,在西医无效的情况下,中医常常被认为对部分罕见病和慢性病特别有效。荷兰某著名中医诊所95%的病人是寻求长期治疗的当地人23,他们通常患有慢性病、胃肠道疾病和神经衰弱。中医对慢性病的缓解和良好的治疗效果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吸引众多当地居民前往中医诊所问诊。随着民众对中医青睐度的提升,荷兰14家保险公司将针灸治疗纳入医保报销范围24。匈牙利作为欧盟中第一个为中医药立法的国家,也是欧盟第一个承认中医师的国家。匈牙利岐黄中医药中心于2017年7月挂牌成立,自该中心成立以来至2022年,甘肃省卫生健康委与匈牙利岐黄中医药中心持续推动交流合作,共选派7名中医专家开展培训班,培训境外医师135人,培训境外中医药产业相关人员150人;诊治患者2万余人次,义诊4万余人次;注册甘肃省中药颗粒170多种,中药饮片40多种,中成药18种,增强了中医药在中东欧国家的认可度,推动了甘肃省中医药“走出去”的步伐25。欧亚大陆最西端的葡萄牙于2003年首次立法对中医行业做出相关管理规定,2017年,葡萄牙立法取消中医师缴纳增值税的义务,自此中医师与西医师享受同等待遇。在首都里斯本市,第一家中国旅葡科班中医师开办的中医诊所 “葡萄牙中医诊疗中心”已有三十年历史,主理人陈文倩医师用纯中医诊疗技术,服务于当地葡萄牙人和华人,坚持弘扬中医药文化。为宣传推广中医药文化精髓,陈医师撰写了葡萄牙语版的养生,依据黄帝内经和中医基础理论,普及食疗等中医养生理念。同时,陈医师还积极参与筹建葡萄牙中医师协会,期望通过协会和葡萄牙官方合作,规范行业发展,提高开放申请中医营业执照的便捷性,让中医在葡得以健康、繁荣发展。东南亚地区供需旺盛东南亚地区供需旺盛作为华人华侨最大聚集地的东南亚,中医药文化在当地有着悠久的传播历史,再加上气候因素的影响,中草药种植资源丰富,这使得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成为中药原料的主要提供者和中药产品及服务的重要需求者。新加坡创建了中医学院,中医师通过本国卫生部考试后即可执业;新冠疫情后马来西亚社会各界推动成立了马来西亚中医药抗疫学会;在越南,中成药在市场上备受青睐,超过三成民众不同程度地接受过中医药的保健和治疗。中医药不仅在东南亚得以推广,更多地与当地的传统医药进行有机融合和联合运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泰国政府亦十分重视传统医药的发展。2000年,泰国卫生部正式以法律形式批准了中医药在泰国的合法化。学术组织方面,泰国中医师总会、泰国中医药学会、泰京联华药业公会等学会为两国中医学术交流、中医药学知识传播、中医在泰国合法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中医教育方面,泰国部分大学开设了中医专业,并与国内中医大学合作办学,每年输送上百名毕业生至泰国执业中医师队伍。2019年,“中国泰国中医药中心”正式揭牌,当年接待病人总数高达近20万人次,成为目前最为成功的海外中医药中心。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3823新浪财经专栏24 中国针灸25 奔流新闻非洲起步晚但前景良好非洲起步晚但前景良好非洲当地传统医疗中有使用草药的传统,与中医药的形式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从政策上来看,包括南非在内的部分国家也对草药包括中草药实行了较为开放的政策,为中医药的传播提供了机遇。2019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与毛里求斯城市医疗集团City Clinic在毛里求斯共同创建了中国-毛里求斯中医药中心,这是非洲第一个中医药中心,并且也计划打造成非洲中医药中心。该中心将辐射整个非洲地区,让更多非洲同胞了解中医、尝试中医、相信中医、受惠中医。南非作为中医药普及程度较好的非洲国家,自1998年中南建交后中医药就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2000年确立了中医药作为补充医疗的合法地位,2004年完成了首批中医针灸医师注册,2011年中医医疗被正式纳入南非医疗体系,到2012年,近400种常用中草药可以不受限制出口南非26。中医药在南非逐渐盛行,中医诊所和注册中医师的数量也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南非人民愿意将针灸、拔罐、中药等方式作为治病、养生的新选择。1.4.3 中医文化海外认可度及普及情况中医文化海外认可度及普及情况依托多机构推进中医文化交流依托多机构推进中医文化交流中医文化交流建设由医院、学校及民众等多种主体自发开展,依托中外合作办学、合作共建中医药海外中心、中医孔子学院、学术交流活动等形式,借助海外华人华侨、当地中医药学术组织的力量,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搭桥铺路,推进多层次的中医药文化交流。在新加坡,中医药历史十分悠久,1946年就成立了新加坡中医师公会(SCPA),至今仍是新加坡最大的中医学术组织,现有约1,600名会员,同时拥有东南亚规模最大的中医药图书馆,藏书多达9万多册,在诊疗、教学、科研等多方面为新加坡医疗事业、中医药的传承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7。在马来西亚,共有吉隆坡中医学院等9所马来西亚高校在卫生部注册提供中医针灸课程。这些学校重视中西医结合教育,并且与国内多所中医药大学均有合作,定期输送学生到中国进行中医药及针灸实践28。在英国,英国中医药学会(ATCM)是英国境内成立最久的中医学术团体,目前有700多名具有专业资格的中医从业人员在ATCM注册,该团体积极从事中医药临床应用的学术研究,并且一直与英国卫生部和卫生职业委员会密切合作,以期推动英国关于中医药及中医师的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健全29。近年来,中医药院校和外语院校不断加大合作力度,加强对中医药知识、外语水平、国际法律法规复合型人才培养。针灸、按摩、理疗、刮痧等中医治疗方式在阿拉伯等国家也非常受欢迎,有中国医生在当地开诊所,一些当地民众也积极学习中医。中医药领域的交流正越来越频繁、深入,传播手段也日趋现代化、便捷化。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3926中国青年报27 Singapore Chinese Physicians Association(SCPA)28 中医针灸在马来西亚的发展现状分析,沈佳成,201929 The Assoc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Acupuncture UK(ATCM),欧洲时报中医疗法备受各国官方认可中医疗法备受各国官方认可2019年5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首次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纳入其中,国内外多位专家表示,这将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里程碑”。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信息披露和世卫组织统计,截至2022年9月,中医药已传播到196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有113个成员国认可针灸等中医药诊疗方式,29个成员国为中医药的规范使用制定了有关法律法规,20个成员国将针灸等中医药诊疗纳入医疗保障体系。现对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普及情况进行汇总如下: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40图表图表18:中医在各国传播普及情况及认可度:中医在各国传播普及情况及认可度资料来源:普华永道根据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家卫健委、中医药导报、经济日报、中国对外贸易杂志等公开信息统计国家国家主要涉及方面主要涉及方面普及情况普及情况新加坡新加坡将中医纳入医疗系统目前中医已成为新加坡卫生文化的组成部分新加坡的公立医院里提供针灸进行康复治疗服务老挝老挝建立中医药治疗方案老挝专家组认可并采纳中方为老挝制定的第二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把中药制剂“健体抗疫合剂”“清瘟解热合剂”和常用中成药“藿香正气胶囊”“连花清瘟胶囊”4种药物纳入治疗方案英国英国中医药立法英国是西欧第一个对补充替代医学立法的国家,2004年成立了英国中医管理委员会现有中医诊所有3,000多家,中医针灸医师10,000多人德国德国针灸获得官方认可现有50,000多位具有针灸资格的治疗师,70多家西医院设有中医门诊部提供中医服务针灸已获得官方的认可,医学联合会认可为一种辅助的医疗方法针灸治疗费用可以得到国家/私人医疗保险的报销荷兰荷兰针灸获得官方认可现有中医药人员达4,000多人,中医诊所1,500多家针灸已获得官方的认可针灸治疗费用可以得到私人医疗保险的报销法国法国针灸获得官方认可现有10,000多位针灸师,3,000多所针灸诊所医学联合会认为针灸是一种辅助的医疗方法针灸治疗费用可以得到国家/私人医疗保险的报销葡萄牙葡萄牙针灸获得官方认可现有3,000多位针灸师针灸已获得官方的认可南非南非将中医纳入医疗系统建立南非针灸协会,自1996年起就开始聘用中国学者中医针灸及针灸医师合法化将中医医疗正式纳入了医疗体系知名大学西开普大学设立中医专业匈牙利匈牙利中医药立法1989年成立了匈牙利针灸医学学会(MAOT)2013年通过了中医立法,13位中医师历史性地得到了正规行医许可2015年正式颁布中医立法实施细则任何一家匈牙利药房和大多数DM化妆品店,都能找到中药产品2017年就有600名匈牙利医师开设有自己的中医诊所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中医药立法2012年澳政府通过中医药立法,将其纳入医疗体制,全球第一个为中医药立法的西方发达国家目前,澳大概有5,000名注册中医师,约3,000家中医诊所,年门诊量300多万人次,其中80%的病人非华人卢旺达卢旺达两国传统医疗交流卢旺达驻华大使詹姆斯 基莫尼奥认可中医疗效并且希望两国传统医学能保持相互交流新西兰新西兰中医药立法中医立法的成功,标志着中医药服务正式被政府纳入新西兰卫生保健系统,新西兰中医药的发展将在新西兰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4130中国经济导报、人民日报、同仁堂2022年年报31“海外江苏之友中医惠侨”三年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扬子晚报1.4.4 中医药及中医服务中医药及中医服务“走出去走出去”案例案例除了政府机构、民间协会等主体外,高校和中医药企业也是促进中医药对外发展的重要媒介,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在世界各地发掘机遇、整合资源、拓展业务,肩负起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传播的使命,将中医药带到了世界各地。甘肃中医药及中医服务出海顺利甘肃中医药及中医服务出海顺利2014年,甘肃中医学院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在吉国成立岐黄中医学院和岐黄中医科,甘肃省还在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匈牙利、泰国等16个国家建立了岐黄中医学院或中医中心,诊疗患者8万余人次,义诊10万余人次。此外,兰州佛慈制药与丝路共建国家早有合作,在乌克兰注册销售中成药和保健品,同时,通过对药材资源调查,在哈萨克斯坦建设了甘草提取工厂。2015年,甘肃陇神戎发药业在甘肃政府支持下在吉尔吉斯斯坦注册中药产品,建立中医诊疗中心。同仁堂同仁堂“走出去走出去”战略战略2016年,同仁堂国际中医药“走出去”平台上线,覆盖印度、巴西两个金砖国家,包含中成药、中药饮片、保健仪器(如针灸、火罐等)等近300种中医特色健康服务产品。同年,北京同仁堂正式落户南非。针灸、推拿 等 中 医 治 疗 方 案 也 已 经 被 南 非保险公司纳入保险范畴。截至2022年,同仁堂已在境外2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150家零售终端、中医诊所、养生中心和文化中心。同仁堂商标已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产品行销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30。在全球疫情暴发期间,同仁堂作为中药老字号为疫情防控提供中医药方案,疫情用药产品例如感冒冲剂、板蓝根、藿香正气水等十几个大的品类在海外畅销,为中药文化以及同仁堂品牌在海外的消费者认知打下良好基础。海外江苏之友中医惠侨基地海外江苏之友中医惠侨基地自2017年12月成立“海外江苏之友中医惠侨基地”以来,江苏省中医院积极开展海外线上、线下中医药服务,与15家海外中医机构开通了中医国际医疗、教学服务,接待、诊疗海外友人及华侨华人3,000名以上。2019年,基地发布“海外江苏之友中医惠侨”三年行动计划,计划将对接研究机构扩大到100个以上、建立30个以上的基地覆盖30个国家、服务海外友人/侨胞3万人次以上,并通过完善“绿色通道”服务、特聘中医药专家学者五批50名开展中医药国际远程会诊及教育、依托“互联网 中医药”开展远程、智慧医疗等十大举措,满足各地人民诊疗、保健、养生等需求31。2020年7月由江苏省中医院研制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际中医远程会诊服务规范国际标准出版。2020年,医院开通“同心抗疫”平台,以“互联网 中医药”方式,与德国中医学会远程连线共享中医药防治经验,赠送中医药物资、组建海外中医微信群等多种举措,同时,与英国、比利时等海外远程连线开展抗疫经验交流、诊疗方案解读研讨,助力海外抗疫。截至2022年10月,已有5,000余名海外华侨华人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实现远程诊疗咨询等。此外,依托该平台,江苏省中医院互联网医院先后与英国、瑞士、匈牙利、巴西、澳大利亚、爱尔兰、新加坡、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的中医医疗机构开展合作,面向海外医疗机构和国外患者,提供国际远程会诊共计300余场。2021年7月,“无锡市中医惠侨基地”于无锡市中医医院揭牌,将进一步汇聚各方力量,利用好海外侨务资源和该市优质中医药资源,拓展中医惠侨工作空间,完善中医惠侨服务体系。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42图表图表19:更多中医药及中医服务合作案例:更多中医药及中医服务合作案例资料来源:国药集团2018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北京日报;中国“一带一路”网;中新网;企业官网及普华永道研究服务类型服务类型 企业名称企业名称 合作国家合作国家 成果总结成果总结中医药品中医药品 佛慈制药 乌克兰巴西哈萨克斯坦东南亚各国1931年起,中药经典名方产品藿香正气丸、防风通圣丸以及小柴胡汤丸等优质、低价的中药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其产品已经惠及29个国家和地区、现有国外注册商标35件、出口产品200多种中医药品中医药品 以岭药业 泰国厄瓜多尔新加坡老挝疫情发生以来,连花清瘟已在泰国、厄瓜多尔、新加坡、老挝四个国家快速通过审批,完成注册厄瓜多尔在最近两个月就采购了30万盒,这是10万人的用量截至2020年7月,连花清瘟也已在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巴西等9个国家和中国港澳地区获得上市许可,为多个国家的新冠疫情防治给予了帮助中医药品中医药品 太极集团 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中东国家欧美国家太极集团依托“一带一路”创立了新加坡 东南亚 中东 欧美的有序营销策略,将太极藿香正气口服液、天胶、急支糖浆等优质中药品传播到50多个国家/地区中医服务中医服务 同仁堂28个国家和地区在2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50家零售终端、中医诊所、养生中心和文化中心2020年3月,同仁堂国际向海外华人华侨以及国外友人开启全球中医咨询服务,全球门店为17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中医线上服务,海外门店直接取药中医服务中医服务 国药国际 缅甸承担缅甸杜庆芝医院改扩建项目的医疗专业部分任务,发挥集团全产业链优势,高效、高质完成建设任务和物资供应、安装对缅甸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派遣国药集团的医疗专家赴缅指导,切实改善当地民生,得到了当地民众和官员的高度认可中医服务中医服务 江苏省中医院英国匈牙利阿联酋阿根廷等至2019年5月共接待56个国家1,000余名海外友人、华侨华人来访及中医药体验远程诊疗60余名;组织中医药专家团出访英国、匈牙利等十余个国家开展40余场海外中医药健康咨询,义诊近2,000人中医药品中医药品 步长制药 加拿大、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印尼、越南等步长制药已有41个产品在东南亚、北美洲和中亚、非洲等36个国家和地区成功注册和上市销售。宣肺败毒颗粒接连获得国际认可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中国西药原料药在医药产品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一直最高,在全球医药产业链中位于极其重要的位置。中国原料药企业已经从生产粗放型的低端中间体向精细型的中高端产品转变,深加工能力逐步提升。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2022年中国西药原料药出口额超3,479亿元,2016年至2022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2.36%。近五年来,中国原料药出口市场保持相对稳定,亚、欧、北美皆为中国原料药出口前三大市场。国内厂商砥砺前行,已有厂商的原料生产线同时通过了美国及欧盟的药品管理机构认证,即便是面对疫情,这些企业也通过工艺进步与特色品种市场优势,实现销售收入正增长,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制造”的抗风险能力。销售网络加速影响力销售网络加速影响力国内医药企业方面,通过投资建厂和建立代表处的方式提升企业影响力与销售网络的同时,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提高药品可及性,从而为推动全球医药产业的发展添砖加瓦。生产环节方面,企业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思路指导下,积极将中国先进生产管理经验带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发动本地劳动力优势投资设厂,夯实共建国家药品生产能力。2020年5月,重庆三圣与中悦公司合作,在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建设药厂并开始一期生产,主要生产止痛药和抗生素,预计年产片剂和胶囊50亿片/粒,注射药品逾3亿剂。产品销售方面,企业积极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沟通交流,探索出既符合当地国情又能实现互惠共赢的药品经济发展模式。如在2009年已有中国企业在加纳、科特迪瓦、尼日利亚及坦桑尼亚等国设立子公司,在当地构建起了国产药品的销售网络。综合以上分析发现,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反映出国际市场除对尖端创新药品具有刚性需求外,面对有更廉价选择时也同样具有价格敏感性,而中国作为生产能力大国,很好地迎合了这一市场共性需求。打造世界知名品牌打造世界知名品牌中国医疗器械产业链构建基本完善、供应链趋于结构性平衡、价值链处于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跨越时期。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国际化的意愿不断加强,步伐加快。贸易往来、国际合作、对外援助、国际性展会将成为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类出口额超1,273亿元,2016年至2022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3%。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口增速明显加快,共建国家成为中国医疗器械“走出去”重要市场。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4331%7%6%5%3%3%3%3%3%2%2%2%越南31%中国台湾16%美国7%拉脱维亚6%孟加拉国5%印度3%巴基斯坦3%泰国3%瑞士3%波多黎各2%菲律宾2%德国2%其他14%其他 17%1.5 医药创新与康养服务过去数年间,中国政府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坚持国际合作、多边主义,维护以联合国、世卫组织为核心的全球健康治理体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为健康丝绸之路提供高质量产品与服务,积极提升自身影响力,促进中国及共建国家的卫生事业共同进步。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已经确立了以创新为导向的制药强国发展方向,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市场,出口产品从最初的大宗中间体和原料药,到特色原料药和制剂,目前自主研发的创新药也加入到出海的行列。未来,中国医药行业要做大做强,势必需要增强其国际影响力。在医药方面,通过提高创新能力,输出更多首创新药(first-in-class);在医疗器械方面,结合国内强大的生产能力与经验,协助合作国家和地区建立或提高医药工业的发展;借助新冠疫情期间全球对疫苗的重视度急剧上升,中国疫苗的研发、生产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在满足自用的同时,对相关国家进行疫苗援助;中医药作为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原创潜力巨大的民族健康产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与推广力度。1.5.1 创新药逐渐崭露头角创新药逐渐崭露头角近五年来,中国西药制剂出口加快步伐,抓住全球药品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的机遇,积极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同时,国家药监局不断提升监管力度,国内制药企业积极提升自身研发、生产、管理能力,产品质量的提升也是促进出口发展的重要原因。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截至2019年12月,包括百济神州生产的泽布替尼等在内的中国企业共有288个自有品牌制剂在海外上市,其中“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包括越南、孟加拉、巴基斯坦、拉脱维亚、泰国、菲律宾等)占比超过50%,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出口对象。图表图表20:中国制剂海外上市情况(自有品牌):中国制剂海外上市情况(自有品牌)年年数据来源: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31%7%6%5%3%3%3%3%2%2%21%7%6%5%3%3%3%3%2%2%2%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44617.79681.29752.63890.961259.371310.931273.540.0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200022金额(亿元)出口金额其中,对越南出口高速增长,对东盟国家出口显著提升,对越南2018年出口增长率列居首位;印尼作为人口最多的东盟国家,对医疗产品的需求量逐年攀升,成为中国企业开拓的主要市场,在医用耗材、超声、雾化器、小型家庭用设备方面都有很大市场潜力。1.5.2 疫苗产业持续发展疫苗产业持续发展中国疫苗产业起步虽晚于发达国家,却凭借出色的研发能力,加之新冠疫情影响,意外借助“健康丝绸之路”得到加速发展。长期来看,有效的疫苗才能彻底终结新冠肺炎流行。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7月,全球共有107种疫苗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184种疫苗处于临床前研发阶段32,研发时间上也从以往的“10-15年”提速为现在的“最快18个月”,各国都在与时间赛跑。2020年5月,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愿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作出中国贡献。10月,中国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COVAX),表示将以实际行动促进疫苗公平分配,确保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2021年5月,世卫组织宣布将中国国药集团研发的新冠疫苗列入紧急使用清单,这是全球第六支被世卫组织列入紧急使用清单的疫苗,也目前唯一一支灭活疫苗。世卫组织批准后,该疫苗可以进入相关计划并分发给广大疫苗紧缺的发展中国家。此外,中国已在全球20余个发展中国家开展疫苗测试,其中不乏阿联酋、巴西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参与。获批的疫苗已在90余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或紧急使用;正在向40多个国家出口疫苗,其中摩洛哥、巴基斯坦、乌克兰等伙伴国已与中国签署相关协议,而孟加拉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及秘鲁等国的相关协议正在审查中。中国在短短一年多间取得的成果向世界证明,中国的研发能力具有极高的可提升空间与可塑性,未来国际社会对中国人用疫苗认可度的有望进一步提升。图表图表21:2016-2022年医疗仪器及器械出口金额年医疗仪器及器械出口金额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4532澎湃新闻:查道炯中国新冠疫苗怎样在全球使用?00.511.522.533.544.500500600700800900200022养老床位(万张)养老机构(万个)1.5.3 康养产业合作机遇康养产业合作机遇中国康养产业市场现状中国康养产业市场现状康养产业是一个涵盖养老、医疗、科技、体育、文化等诸多业态于一身的产业,近几年来中国康养市场火爆,市场规模呈现整体上升趋势。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战略目标,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超8万亿元,到2030年将达到16万亿元。近年来在银发浪潮下,中国老年康养产业市场消费需求达到了5万亿元以上,到2030年国内康养产业的市场消费需求预计达到20万亿元。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全国养老机构4万个,养老机构床位数也随之增加到了822.3万张33。市场供给方面,康养产业整体呈现出市场供给不足现象。宏观而言,虽然中国康养产业遍地开花,但受康养产业回报慢、人才资源短缺等不利因素制约,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2022年中国平均每千名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仅31.15张,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养老设施建设存在较大缺口。从市场供给对象来看,近年来中国养老机构中社会力量占比逐渐提升,现已超50%,主要包括以房地产企业、保险企业和国有企业等众多强劲资本为代表34。此外,先进的硬件技术、先进理疗、保养理论也为全康养产业提供了智力支持。然而,由于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较晚,在人才供给方面没有形成系统化的体系,目前极度缺乏跨学科、复合型的人才资源。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46图表图表22:中国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床位数量统计:中国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床位数量统计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人民日报养老机构(万个)332022年全国养老机构4.0万个养老服务床位822.3万张Z.国家统计局,2023-02-2834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全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Z.中国政府网,2020-05-12养老床位(万张)市场需求方面,康养产业的公众消费需求日益增加。近年来,随各类健康、医疗事件的发生,公众的健康意识逐渐提升,未病防治、病后康复的环节逐渐开始受到重视。政府也进一步关注居民健康教育以及医疗服务设施建设,进而推动大健康理念的实施和完善。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中国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使得满足老年群体多层次、多元化康养服务需求成为首要目标。目前预测表明,2030年中国老年康养产业市场消费需求将达到20万亿元左右,未来人口老龄化的浪潮将大力推动康养产业的发展,康养产业需求巨大,市场前景广阔35。中国康养产业分析中国康养产业分析养老市场作为中国康养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政府高度重视。政策因素成为支持中国康养产业良好发展的利好因素之一。2015年“健康中国”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中,“健康中国”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康养”时代正式拉开帷幕。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表明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此外,政府针对养老问题印发了“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2022年)及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22年)等一系列相关指导性文件,并出台了包括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18年版)、2019年文旅康养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和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支持政策。疫情之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回暖,以及未来总体向上的宏观经济发展趋势,为康养产业的复苏和发展前景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康养所代表的“享受型”消费市场增长机会显著。国际合作上,中国在学习发达国家康养产业先进发展模式,在本土引入美国、日本等成熟优秀的康养品牌等方面均已有多年的发展基础。然而,康养产业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各类内外部风险。新冠疫情爆发对康养产业带来的经济损失达数千亿元。由于疫情防控要求,各地拟推行的康养产业振兴举措受到相应限制。此外,中国的康养产业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康养产业自身的交叉性和复杂性,中国特色的社会经济发展格局,以及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导致的康养发展的地域差异等一系列问题,中国康养产业发展程度相比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仍有差距36。35 崔永伟,何莽,彭菲,杜洁,沈山.2019年康养市场分析报告N.202036何莽,陈鉴,潘海兰,杨晶.2020年中国区域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报告N.2021-04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47国内康养市场中,目前参与康养产业的企业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型。以房地产和医疗机构为代表的企业主要依靠其主营业务介入养老服务的便利性,抢占先机较早地进入这一领域,侧重开发养老住宅型项目,呈现出“重地产、轻服务”的特征;以保险和金融机构组成的企业具有天然的客源优势和强大的投资能力,主要通过自建高端大型的养老社区来服务高净值的保险客群,正朝着康养产业全链条火速前进;以国企央企为代表的企业凭借资本实力和声誉优势,通过设立养老产业基金等方式进行产业布局,已建立起一定规模的养老业态,但尚未找到可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37。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及其项目如下表格所示:37 崔永伟,何莽,彭菲,杜洁,沈山.2019年康养市场分析报告N.2020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48图表图表23:国内康养产业代表企业及其项目汇总:国内康养产业代表企业及其项目汇总企业类型企业类型企业名称企业名称业务布局业务布局典型项目典型项目房企房企万科护理型、自理型机构养老 社区型养老随园嘉树、万科幸福汇保利养老机构 社区养老 适老化上海保利西塘安平老年健康生活社区险企险企中国人寿跨时代中高端养老养生社区苏州阳澄湖国寿嘉园泰康人寿保险养老 高级养老社区泰康之家养老社区国企国企中信国安养老社区天下第一城养老小镇国投健康养老地产 医疗服务业 医疗设备制造业 北京国投大厦养老公寓项目数据来源:上述各公司官网产业人才培养方面,随着国内康养产业蓬勃发展,康养人才供给不足问题日益凸显。目前,中国新兴产业发展时间较短,康养人才供给和培养仍然没有体系化、成熟化。从业人员普遍存在服务质量不高、专业能力不足、教育学历较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未来需从政策扶持、文化建设、金融规范和科技支撑等多个角度,细分康养医护从业者种类,全方位助理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康养产业国际康养产业随着老龄化社会加速,养老产业也随之不断发展。国外康养产业起步早、发展快,其理论研究和产业体系日趋成熟,逐步形成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即大规模、市场化、专业化的美国模式,社区化、小型化、连锁化的日本模式以及大规模、医疗型、公费化的德国模式,均为国际康养产业标杆。美国养老地产模式建立于上世纪60年代,已经形成了一个结构比较完善、门类比较齐全的养老地产产业结构与老年住宅体系,特点是大规模开发,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程度高,市场细分清晰。日本强调老人们在自己的家中和社区中养老,与社区互动。目前,日本的养老服务已经在主推“小规模多机能的社区养老”,床位一般在20-30张,提供白天的日托服务或居家上门服务,很多养老地产投资机构实行全国连锁经营38。德国是世界上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最早的国家,截至目前,在德国全境共有约350处获得批准的森林疗养基地,主营医疗环节的健康恢复和保健疗养。德国政府明确规定该国公民到森林公园花费的各项开支都可被列入国家公费医疗的范围。同时,森林医疗的普及和推广,带动了就业率的增长和人才市场的发展,形成了一批极具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团。康养产业国际合作情况康养产业国际合作情况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到2020年,至少有40家涉及养老业务的外企入华,其中以来自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企业为主,合计占比超过80%。随着中国市场需求的扩大,国际合作日趋频繁,未来更多外企入华、中外康养产业交流更紧密成为可能,对进一步提升中国康养市场规模和服务质量起到重要作用。38 美、中、日三国发展康养产业的不同模式Z.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11-28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49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50图表图表24:2020年外企在华养老业务国家分布统计年外企在华养老业务国家分布统计美国12日本11奥地利4荷兰3英国3法国3瑞士11德国1新加坡1丹麦1韩国数据来源:AgeClub入华养老外企布局区域存在规律性,多分布在经济发达的一、二线城市,其中北京、上海是重点布局城市,原因是外资养老服务机构主要定位高端市场,倾向于选择有一定消费能力、老龄化程度高、老龄人口基数较大、养老相关政策更加完善和开放的城市。业务模式方面,随着老年群体的需求越来越多,康养市场相应地不断细化,外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也逐渐变得多样化。2013-2020年,入华外企的相关业务变得更加多元化,除了居家护理、运营管理输出、品牌输出、咨询和培训业务以外,还包括旅居业务等39。39 白皮书:外资企业进军中国养老服务市场商战报告Z.AgeClub.2021-02-05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51图表图表25:2013-2020入华养老外企业务模式及相入华养老外企业务模式及相应公司数量应公司数量数据来源:AgeClub7632运营管理输出培训居家护理品牌输出养老咨询22旅居国际康养产业发展对比分析国际康养产业发展对比分析康养产业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经济发达程度、人口结构、国民人均消费水平息息相关,因此会出现康养产业在全球各国各地区发展不均衡的格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大多数国家人口老龄化程度不高,消费力不强,故康养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均较为缓慢。首先,共建国家老龄化程度普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22年平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7.13%,低于全球水平10%,更远低于高收入国家水平15.64%;其次,人均医疗支出也普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20年人均健康支出483.97美元,远低于世界平均的1,177美元,仅占高收入国家人均健康支出2,301美元的一半40。国际领先的康养产业大多数来自于发达国家,完整的康养体系和优惠的康养政策奠定其领先优势。在人才培养方面,发达国家特别重视相关人才培养,例如日本每年会组织一次“森林疗法”验证测试,通过最高级的考试者可获得森林疗法师或森林健康指导师的从业资格;而中国相关产业发展较晚,还未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企业发展方面,美国养老地产运营贡献收益率有限,盈利主要靠租金收入,租金回报率达6%-8%;而中国一线城市的租金回报率仅2%-3%,行业收益与风险严重不匹配,并且企业各个环节的专业力量还不够,开发企业独力承担高风险。在政府政策方面,美国养老业扶植政策虽少,但REITS享免税待遇;而中国针对营利性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形式单一、力度有限,与日本等福利型养老国的差距更为显著41。40World Bank,2022 DB.41美、中、日三国发展康养产业的不同模式Z.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11-281.6.1 政企积极推动国际人才合作政企积极推动国际人才合作自2013年开始,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学校和公立医院成功实施了很多人才合作培养项目,涉及超过20个国家/地区,涵盖了感染病学科、儿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超声影像学等多个领域。项目大多都是由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等国家机构牵头,具体实施单位既包括国家疾控中心、高校、公立医院等,也包括例如桂林南药等企业,通过讲座、学术交流会/论坛、人才输送、开展培训、实地参观/演示等形式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以下是部分重点合作项目建设情况:图表图表26: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才培养合作重点项目: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才培养合作重点项目资料来源:普华永道研究整理2015年年2015年年2019年年中国中国 中东欧国家公立医院合作网络中东欧国家公立医院合作网络“中国中国 东盟东盟”健康丝绸之路人才培养项目健康丝绸之路人才培养项目中国中国 东盟卫生人才培养百人计划东盟卫生人才培养百人计划华西华西 迈瑞“一带一路”前沿超声技术培训项目迈瑞“一带一路”前沿超声技术培训项目1.6.医疗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522023年年2020年年“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医学人才培养联盟妇科肿瘤专科人才医学人才培养联盟妇科肿瘤专科人才培养项目培养项目政府全面支持政府全面支持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很多关于医学人才国际合作培养方面的政策,关注领域主要有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中医药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科交叉)。可以看出,针对国内人才培养情况,国家对仍待提高或需要重点发展的领域给予了较大的政策扶持,以推动中国医学全面优质发展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53图表图表27:医疗人才支持政策及“一带一路”人才发展政策:医疗人才支持政策及“一带一路”人才发展政策时间时间政策名称政策名称公共卫生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才培养中医药人才中医药人才培养培养复合人才复合人才培养培养2015年10月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卫生交流合作三年实施方案(2015-2017年)2017年5月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17年8月“一带一路”卫生合作暨“健康丝绸之路”北京公报2019年4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2021年6月关于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框架下深化传统医药合作的联合声明2021年12月 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资料来源:普华永道研究整理推动工作及成果推动工作及成果 政府政府在政府层面,随着“一带一路”相关政策的落地,国内外医药专家秉承对全球人类健康维护的共同理想更多地开展国际医药领域合作。其中中科院作为国家首屈一指的科研单位,积极落实了医药研发“走出去”的战略导向,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建立了中科院中亚药物研发中心,它也是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的重要布局之一。该中心2015年开工建设,2018年正式落成。截至2021年6月已建成1个中医药产业园和3个国际联合实验室。疫情期间,中心的中国专家与乌兹别克斯坦专家合作开发出可将新冠病毒危害性降低78.3%的新药42。推动工作及成果推动工作及成果 地方与企业地方与企业在企业层面,加强国际卫生交流与合作成为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形式。近年来,中国卫生部门与大多数“健康丝绸之路”共建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建立多层级、跨部门、多议题的卫生交流与合作机制,涉及到医学人才培养、医药研发、全球卫生安全、卫生制度、信息共享等多个方面。在中国-东盟卫生合作论坛框架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大力加强在传染病防控、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传统医药、人才培养、全球卫生治理等领域的合作交流。试举例如下:云南和广西两省利用地缘优势,建立了中、老、越、缅边境地区传染病跨境防控的合作机制和疫情通报机制。云南西双版纳州与老挝北部5省合作开展建设“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广西则牵头创设了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和“医疗保健合作”中心等项目。2019年6月,上合组织成员国签署上合组织 成 员 国 卫 生 领 域 合 作 主 要 措 施 计 划(2019-2021),在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应对卫生领域突发事件、远程医疗、促进医疗人员和机构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就此,新疆积极与中亚诸国围绕鼠疫、艾滋病防控工作携手合作,并致力于将新疆建设成为“健康丝绸之路”国际医疗服务中心。迄今中国已与100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或地区签署双边和多边卫生合作协议,共同发起和参与10余个国际(区域)卫生合作机制,初步形成了全方位、跨领域的“一带一路”卫生合作战略布局。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5442兰州大学土库曼斯坦研究中心;光明日报1.6.2 国际人才合作培养取得积极进展国际人才合作培养取得积极进展中国积极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学校和公立医院建设多个人才合作培养项目,为医学人才的国际合作培养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平台,深化了合作和交流。近年来,国际人才合作培养项目建设情况较好,初步取得了优异成果,以下是部分重点合作项目的情况与成效: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55提出时间提出时间 项目名称项目名称涉及国家涉及国家/地地区区牵头单位牵头单位成果总结成果总结2013年桂林南药“疟疾学术日”中国科特迪瓦等国桂林南药、科特迪瓦卫生部和抗疟委员会、马里Bamako大学寄生虫病研究所、冈比亚传染病防治研究所、国家疟疾防治委员会、国家传染病医师协会向来自科特迪瓦的多所高校的百余名科研人员、300多位当地的临床医生进行了培训和交流 在疟疾的防治、注射用青蒿琥酯治疗重症疟疾等方面进行交流合作2015年中国 东盟卫生人才培养百人计划中国东盟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至2018年,共培训东盟卫生部高级卫生行政官员62人、流行病学专业人才33人在中医药、体制改革、疾病防控、医疗信息化及远程医疗技术、卫生人力资源等领域进行交流合作2015年中国 印尼公共卫生人才合作培训计划中国印尼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向印尼增加100个中国政府奖学金新生名额,邀请100名印尼大学生来华参加“汉语桥”夏令营在公共卫生、全面健康、和健康教育等领域进行交流合作2015年中国 中东欧国家公立医院合作网络中国中东欧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医院协会已吸引到十几个中东欧国家的30所知名医院和中国60余所大型医院共同参与在医疗资源规划与配置、医疗质量管理、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医疗旅游、医学科研与教育、公共卫生等领域进行交流合作2015年中国 老挝医疗服务共同体项目中国老挝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实施一年多的时间里,中老双方互访交流13批共计139人次,中国派出2批医疗队12人次赴老挝培训,老挝先后派出近百人来华参加培训涵盖临床、检验、护理等多个方面在医疗卫生领域进行交流合作2015年中国 孟加拉国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孟加拉国国家卫健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孟加拉国奚安卫生保健协会6年已累计培训了300多名孟加拉国卫生计生相关领域的高级人才在卫生计生人力管理及政策、医学适宜技术应用、康复、影像、中医药等领域进行了交流合作。2019年华西 迈瑞“一带一路”前沿超声技术培训项目中国“一带一路”国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7个国家共计20名国际超声专家前来学习交流超声新技术-在各个器官系统疾病的超声诊断及治疗新技术领域进行了交流2020年“中国东盟”健康丝绸之路人才培养项目(2020-2022)中国东盟国家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计划为东盟培养1,000名卫生行政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正在进行中)在公共卫生服务等领域进行交流合作资料来源:ASEAN-ChinaCentre;国家卫健委;中国“一带一路”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及普华永道研究图表图表28:“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才培养合作成效汇总:“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才培养合作成效汇总1.6.3.促进人才合作与交流常态化促进人才合作与交流常态化除了合作项目之外,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学校、医院、科研机构之间成立了一些教育联盟,通过成立研究中心、专项基金以及开展培训、举办会议等方式,持续推动卫生领域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使国际交流合作不仅停留在周期性的项目层面上,而是将其常态化,有助于人才合作培养与交流的持续、高质量发展。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5643“一带一路”医学人才培养联盟官网;中国卫生人才网;中国新闻网“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医学人才培养联盟医学人才培养联盟432019年6月,“一带一路医学人才培养联盟”在江西省九江市正式成立,全球已有300余家国内外成员单位,年服务医疗人才超过300万人。联盟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为成员单位搭建卫生人才国际合作交流的共享平台,推动常态化、机制化交流,已经先后通过开展“英国剑桥医院管理与医学人文交流项目”、“法国瑞典医院管理与医学人文交流”、抗疫公益直播、超声医学人才培养等多个合作交流活动,培养了数千名医学生、卫生行政官员和专业技术人员。02共建“健康丝绸之路”的挑战、机遇与展望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572021年6月,在时任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主持的“一带一路”亚太区域国际合作高级别会议上,与会29国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和“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随后,联合国秘书处将上述两倡议,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议题14“联合国经济社会及有关领域主要会议和成果后续落实”和议题131“全球卫生与外交政策”下作为联大正式文件散发,进一步呼吁加强国际疫苗合作、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实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这体现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对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支持、对联合国倡导的疫苗全球公平分配以及绿色、有韧性和包容性经济复苏的支持,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合作,尤其是其对促进疫苗全球公平分配与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的重视和认同。“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医药、医疗器械、疫苗、科研等产业的国际影响力,中国本土企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一些现实挑战。西药方面的挑战主要是,近年来,各国对西药产品进口要求趋严,同时国际贸易环境更为复杂多变,中国西药产品“走出去”面临更多挑战。国内制药企业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研发、生产和合规管理能力等,力争在整体质量方面不断缩小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型药企兼并收购中小型药企,利于形成与跨国企业的有效竞争并推动中国西药创新药研发能力提升。此外,随着中国药品监管法规体系逐渐向国际靠拢,将更有利于中国西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在医疗器械领域,我国医疗器械产业链较为完善,拥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强大的生产能力,下一步应将一些大型医疗器械的核心部件技术难题作为突破口,加大自主研发投入,逐步攻克大型医疗设备的技术难题,不断从低附加值的生产制造向高附加值的科技创新转型,科技创新是医疗器械产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在疫苗领域,作为国际上近年来的绝对热点生物医药领域的一部分,中国虽已有部分企业领先一步进入这一领域,但在人才积累与核心研发能力上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中国需要在大力培育本土企业的同时,扩大自主生产产品的覆盖面,提升生物医药领域的综合研发能力,并与伙伴国家合作更多地参与国际合作组织的审评审批,从而争取更多的国际认可。上述产业的转型升级虽在新冠疫情期间受到挑战,但同时也迎来更多机遇。凭借中国在疫情期间展现出的医药生产能力、医药产品保障能力、疫苗研发速度、疫苗质量及医疗器械与耗材的生产能力,“健康丝绸之路”的影响力得到迅速提升,在后疫情时期为上述领域带来新的发展契机。2.1 西药、医疗器械、疫苗和科研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582.1.1 西药西药2.1.1.1.挑战挑战直面国际市场不同市场监管体系直面国际市场不同市场监管体系近年来各国对西药产品进口要求日趋严格,尤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国愈发重视医药工业的战略地位,中国西药产品国际化发展在全面提速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同时各国出于对本国国民生命健康的保护,都各自拥有一套较为严苛的审评审批程序。由于发达国家的医药市场规模较大,因此中国医药企业多与日本、欧美等体制相对成熟的国家合作较多,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经验有限,需花费较多精力才能与各国审批机关达成一致,造成大部分企业仅有精力应对少数伙伴国家的审评审批政策。随着中国制造产品在质量与产能上的不断提升以及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贸易争端问题也频频出现,部分国家对中国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提出了严格要求,对西药进出口贸易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2.1.1.2.机遇机遇质量监管体系逐渐与国际接轨质量监管体系逐渐与国际接轨中国政府近年致力于向国际领先监管机构学习先进管理方法,一方面,政府积极主动与其他国际领先监管机构如FDA等进行沟通交流,另一方面,也通过如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等民间医药行业相关协会以及跨国药企,来对接和了解最新的医药行业国际化产品审核审评标准发展方向与未来发展趋势,以使得中国产品质量保持与国际标准接轨。于2017年,中国药监也加入了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44),成为了与美国、欧洲、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共享同一套药品基础技术指南的国家之一。加入ICH后意味着,中国的药品监管部门、制药行业和研发机构将逐步转化和实施国际最高技术标准和指南,将有效提升国内制药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自2021年,中国药监致函国际药品检查组织(Pharmaceutical InspectionCo-operation Scheme,PIC/S)提出启动加入PIC/S预申请程序。2023年,PIC/S充分肯定我国预申请阶段工作,中国将正式申请加入该组织。作为GMP检查执法机关组成的国际合作组织,PIC/S致力于提高药品获得行政许可的一致性,消除药品贸易中的障碍,确保药品质量,促进国际间GMP法规标准的协调及GMP检查质量的一致化。继加入ICH之后,中国申请PIC/S的举动,体现出中国药监主动融入国际药品监管体系,加速我国药品国际化进程。疫情催化更多药品贸易协议签订疫情催化更多药品贸易协议签订中国国产原料药与西药制剂在疫情期间有效迎合了新生海外市场需求,收获了一定规模的市场增长。仍以生物医药为例,2020年市场规模已达3870亿元,增长率达到22.0%。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西药产品在疫情期间更迅速地走向各国市场并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同时,新冠疫情也同步激发了各国国民对自身健康水平的反思,以及各国国民对医药产品的新需求。对既往已经与中国形成医药产品往来的国家,后疫情时期将进一步加大自中国进口的产品品类与数量。对既往尚未与中国建立医药贸易往来,但在疫情期间接受了中国医药产品,或进口了中国医药产品帮助国民进行防疫的国家来说,未来将更有机会与中国企业签订长期的贸易协议。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5944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rmonization2.1.1.3.展望展望药企借助持续创新布局中长期国际市场药企借助持续创新布局中长期国际市场短期内国内的一致性评价与带量采购政策对中国医药市场带来了全新的市场秩序,也为中国西药企业提供了平等的发展机会。中国西药企业应把握商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而放眼未来的长期布局,则要求企业具有发展性眼光,适时布局创新药产品的研发工作,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对产品线进行优化,形成以创新药产品专利为核心竞争力的、高技术壁垒的且具有更强国际化市场拓展潜力的商业模式。疫情期间加速熟悉各国药品准入流程及政策疫情期间加速熟悉各国药品准入流程及政策在此次疫情期间,为保障国内居民的基本健康卫生安全不受新冠影响,许多国家打开绿色通道以快速引入各国优良产品。这也为中国企业带来了良机,企业既可借此扩展新国家市场,或借此扩大在外国的市场营销队伍,更可以借此机会在国外设立工厂,进一步缩短供应与销售产品的产品供应链环节。以非洲各国为例,由于非洲小国众多,且缺乏统一的药品监管政策。随着疫情期间的捐助,中国企业更多地走入了非洲各国,得以深入了解各国的政策监管重点,并将有机会凭借疫情期间的深入交流,将贸易往来常规化。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60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612.1.2 医疗器械医疗器械2.1.2.1.挑战挑战国际市场对医疗器械企业的监管要求趋严国际市场对医疗器械企业的监管要求趋严国际市场对医疗器械产品质量和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各国的医疗器械法规和要求日益趋严和趋同。例如,欧洲委员会于2013年发布医疗器械领域的审核和评估建议,对制造商及其供应商飞行检查,以确认企业对法规的遵守和持续性合规。又如,伊朗、斯里兰卡、埃及等国要求在发达国家装机量在一定数量以上或得到美国FDA认证才可以启动注册程序。医疗器械出口指导与辅助政策医疗器械出口指导与辅助政策不完善不完善目前中国对医疗器械出口的指导与辅助政策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国家间贸易合作协定较少。这造成了医疗器械企业在出口方面主要依靠自身的能力对目标国家的器械监管政策、海关政策、市场发展情况等信息进行调研,从而进行产品出口决策和建立贸易关系的自主型经营模式。当前的模式虽能利用市场的选择性达到对医疗器械出口企业的筛选目的,但不能否认的是,倘若能为这些面向海外市场的医疗器械企业提供国家级别的政策支持,那么中国的医疗器械产品将有机会进入更多国家医疗市场的视野。医疗器械存在被其他产品替代风险医疗器械存在被其他产品替代风险尽管中国具备一定的医疗器械产品制造能力,但行业整体依然存在结构性差距,如技术、材料、装备和工艺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自主创新技术引领下的新概念较少,制造出符合医学技术趋势的高附加值新产品难度较大,部分关键核心零部件技术尚未完全攻克,有的细分领域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有的产业结构过于分散。同时,高端制造装备和产品质量检测仪器依赖进口,应积极鼓励国内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创新,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此外,非洲和其他医疗器械生产技术同样有限的国家也出台鼓励政策发展本土医疗器械生产行业,加上更低的运营成本(如人力资源),对中国出口造成一定冲击。2.1.2.2.机遇机遇国家政策环境支持医疗器械创新国家政策环境支持医疗器械创新从2017年发布的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开始,对于临床试验和上市审批等政策环境形成了顶层设计,明确了要促进创新的发展方向,也进 一 步 推 动 了 医 疗 器 械 行 业 的 创 新发展。中国的“十四五”规划中对于医疗器械领域,也明确提出了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等几个大的发展方向和具体的技术发展重点,例如腔镜手术机器人、体外膜肺氧合机等核心技术,研制高端影像、放射治疗等大型医疗设备及关键零件,以及发展起搏器、全降解血管支架等植入介入产品等。此外,中国也计划在经济高度发达地区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在区域内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为医疗器械创新提供资金、人才、政策等要素,从而充分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自主能动性,形成创新产业的发展平台。疫情推动中国医疗器械的海外市场份额疫情推动中国医疗器械的海外市场份额在这次疫情期间,中国捐赠的口罩等低值耗材就是产自中国。受捐助的国家纷纷认识到了中国制造的质量与速度。未来预计将会有更多既有产品的相关订单开向中国企业。借此中国企业将有望进一步提升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在疫情之后,相信会有更多国家在海关审核,医药产品审核等方面为中国现有医疗器械产品提供一定程度的优待,让中国产品更快在其国内打开市场。短期内疫情下更宽松的市场准入政策将帮助中国企业进入更多海外器械市场。中长期来看将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与中国共建医疗器械国际化供应链条。2.1.2.3.展望展望疫情给中国企业提供更多收购国外器械企业疫情给中国企业提供更多收购国外器械企业的机会的机会对于希望扩张市场或进军国际市场的中国医疗器械企业也将是一轮市场扩张的重要机遇。优质企业的生产线质量与本地的销售运营网络本身已经完备,只是缺乏在疫情这一强制停工或削弱产能的状态下维持订单或维系经营的能力,这类企业软硬件的高质量意味着其本身属于优质标的,对其完成收购将快速高效提升中国企业的生产能力。同时由于已扎根异国多时,其内部员工对于当地的市场需求与审评审批政策已十分熟悉,收购这些企业后,这些员工也将帮助中国企业在保证合规的前提下,快速适配产品的各项出入关手续,从而加快产品的供给速度。补位国际市场供应短缺补位国际市场供应短缺,把握国际市场机遇把握国际市场机遇首先,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可有效补充疫情带来的国际产品供应短缺。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不乏市场需求与中国医疗器械行业重点极为契合的厂商,随着疫情对中国产品国际化的助推作用,未来中国企业将有机会成为此类国家的新晋器械供应商。其次,疫情下国内医疗器械行业也将经历市场洗牌,从而形成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群体。新冠疫情期间,国内中小厂商同样受到不小的冲击,但这促进了行业的并购整合,为未来医疗器械向高新技术转型提供了产业规模化的基础。2022年,医疗器械并购交易在细分赛道分布呈多元化趋势。体外诊断、耗材等领域的并购交易热度依旧不减,耗材首次超越体外诊断成为医疗器械第一大赛道,同时创新前沿领域成为资本投资的新方向。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622.1.3 疫苗疫苗2.1.3.1.挑战挑战部分疫苗生产国的产品的囤积造成供需关系部分疫苗生产国的产品的囤积造成供需关系失衡失衡经历过本次新冠疫情后,全球所有国家都意识到疫苗的重要性。本次新冠疫情中,一些疫苗生产国家出现了疫苗囤积远大于国内需求量的情况,让本是作为全球防疫重要物资的疫苗贸易出现了供给过剩。这也会促使目前暂无生产能力的国家重新评估依赖外国进口疫苗产品的风险,最终有可能促成部分国家将未来的发展重点转移到建立本国的疫苗生产线,以大幅度减少疫苗进口数量上。各国疫苗质量互认尚无公认标准各国疫苗质量互认尚无公认标准,阻碍疫苗阻碍疫苗产品国际流通产品国际流通目前,世界各地的研发团队开发出了多款疫苗,其生产技术、临床试验数据均具有一定差异。各国对医疗卫生用品的质量考虑需要大量的时间,且以差异较大的标准对疫苗质量进行核定,将导致疫苗效果的互认存在体制上的困难。同时,即便是有世卫组织对其质量与效果检验认证的情况下,部分疫苗生产大国为了维护自己的产品利益,也拒绝承认他国产品的有效性,更有甚者恶意抹黑他国产品的有效性,为疫苗效果的互认带来更大的阻碍。2.1.3.2.机遇机遇以新冠疫苗为抓手以新冠疫苗为抓手,获得国际市场更多认可获得国际市场更多认可在疫情之前,疫苗在国际市场上主要由欧美发达国家提供,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由于起步较晚,在生产工艺和运输技术上都仍与其有一定差距。但在此次疫情中,中国疫苗出口规模得到几何式增长。疫情期间,中国的医药工作者迅速投入疫苗的研发工作中。中国与阿联酋等国家在疫苗研发上深入合作,同时如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也加速了进口中国疫苗,减少了审批流程,实现了产品上市的绿色通道。这一系列举措直接为中国疫苗市场拓宽了近10倍的出口规模。2019年,中国全年人用疫苗出口1.13亿美元。在新冠疫苗出口的拉动下,2021年人用疫苗全年出口量达到156亿美元。以菲律宾为例,截至2021年9月中旬,其国内接种的新冠疫苗全部来自于进口疫苗,而从中国进口的新冠疫苗占54%。随着未来疫情的常态化发展,中国的新冠疫苗产品将有愈来愈多机会进入国际市场。2.1.3.3.展望展望新冠疫苗的经验为常用疫苗走向国际市场奠新冠疫苗的经验为常用疫苗走向国际市场奠定基础定基础疫情充分考验了中国的疫苗生产工艺与供应链体系。这一宝贵经验将有助于中国企业提升日常生产的运营管理流程,从而实现精益化管理。与此同时,疫情期间众多中国疫苗企业进行新冠疫苗海外临床试验以及紧急上市的经验,将有助于中国疫苗企业积累经验,在后疫情时期为其他常用疫苗进入国际市场奠定良好基础。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632.1.4 科研科研2.1.4.1.挑战挑战对跨国研发合作的支持力度参差不齐影响合对跨国研发合作的支持力度参差不齐影响合作可能性作可能性研发作为一个资金投入极大的项目(如新药研发投入以亿为计量单位),除了中外企业的通力合作,也需要各国政府给予优惠政策或资金支持。在研发初期,需要政府对研发项目给予津贴支持,以提高研发企业进行项目的积极性;研发中期,需要政府匹配稳定的临床试验机构帮助其加速研发进展;研发后期,需要政府给予快速的审评审批流程。当产品上市后,也需要当地政府给予合理的报销比例,从而帮助本国国民负担创新产品,并帮助产品得到有效的推广。然而上述每一条政策,对于各国政府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仍需要长时间的磋商与研讨。2.1.4.2.机遇机遇建立科研成果的转化合作机制帮助创新产品建立科研成果的转化合作机制帮助创新产品快速上市快速上市借助在疫情期间与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积累的合作经验,中国可因地制宜与多方开展上游产业链的合作,以提升双方科研能力,探索科研合作机会;同时探索科研政策支持体系,与医疗水平发达国家进行合作科研项目与交流强化双方的传染病防治能力。多边合作机制的建立也有助于解决跨国科研合作中面临的问题。2015年底成立的东盟共同体极大促进了科研人才和临床试验的发展,药品临床试验费用仅为美欧地区的50%,患者招募较快且科研人才平均水平较高,为试验开展提供了优厚的条件。通过区域共同体形式,双方政府共同将优势资源提供给科研企业或机构,为其铺设完整的从软硬件资源、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及资金政策激励的全方位保驾护航政策,并将科研成果同时惠及参与合作的区域共同体,从而将共同体成员国的科研成果共享而人民的健康水平共同提高。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642.2.1 挑战挑战因全球化等原因,传染病的全球传播变得非常迅速并且难以控制,对国际合作防控的形式、效率、紧密程度提出了更大挑战。首先,目前国际间卫生合作的层次相对单一,中国在对外援助以政府之间的合作为主,非国家行为体45尚未有条件大范围充分发挥作用,头部医疗行业企业的援助及合作契机初显。其次,“危机供给模式”仍是卫生合作的主体,应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更利于国际卫生合作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在国际认证方面,中国部分医药产品难以通过世卫组织的PQ预认证,进入海外主流市场有一定的困难,这进一步阻碍了通过药品供给的方式向援助国进行支援,如何开发出共建国家/地区人民均适用的疫苗、抗病毒与预防病毒的药物仍需长期的研发投入和支持。此外,接受援助的地区除卫生条件相对落后之外,当地居民防控意识不足、机构的卫生管理经验匮乏也是面临的挑战之一。因此,对于各地的支援合作,需要在提高人们传染病防控意识、提升传染病防控管理水平、加强医药产业发展等多方面形成合力。此次新冠疫情进一步凸显了上述挑战,主要体现在:联防联控机制不完善,国际组织和机构协调难度较大;物流供应链受阻;医疗物资/设施国际标准不统一;居民公共卫生知识普及难以在短期内提升。2.2.2 机遇机遇传染病联合防控是提升全球化及发挥国际组织作用的重要契机,新冠疫情也给“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机遇。一方面,疫情为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建设提供了契机。各国在公共卫生安全领域面对同样的挑战,未来可依托此领域重点开展国际合作,使得中国与共建国家合作更加紧密,进一步推动“健康丝绸之路”落实。另一方面,疫情为推进“健康创新丝绸之路”创新提供了契机。此次疫情中,新技术如在线医疗科技、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在政策支持下在中国快速落地,这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利用这些新技术创造了新机遇。2.2 医疗卫生援助及重大传染病防治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6545国家以外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的实体2.2.3 展望展望未来,卫生合作层次更丰富、领域更广泛、形式多样化。从双边援助到多边合作、从临床诊疗服务到公共卫生体系和设施建设、从单一的政府援助过度到企事业单位、公益组织等多样化机构推进国际援助,助推药品、器械、耗材和医疗服务输送至“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中国感染性疾病相关领域的专家们将会在国际上拥有更大的影响力,传染病国际间合作将更密切,物资设备硬实力与软实力将共同提升、医疗教育和“互联网 医疗服务”的合作将进一步深化。借此契机,更多企业将有机会走出国门,这些企业承载着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使命,承担着更广泛的社会责任,将持续为国际间的公共卫生事业合作贡献力量,并带来积极而深远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方式: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派遣常驻医疗卫生援助队伍并提供基础医疗物资,提供定期点对点的专科、全科医疗服务;通过技术合作和人才交流项目,提升“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信息化建设水平、医疗服务能力和诊疗水平;携手国际组织和地方政府等机构,推进中医药领域的合作交流,持续推进中医药海外中心的建设,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民众提供中医药、中医诊疗服务。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662.3.1 挑战挑战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当前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疫情后经济复苏的缓慢局势和准入政策两个方面。当前世界经济的复苏充满不确定性。部分国家疫情导致的财政紧张、货币贬值等问题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导致主权债务风险上升,拖欠工程款风险也随之增加,对工程承包商带来较大的资金成本和运营压力。此外,各国在疫情期间采取的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带来通胀预期的升高,为既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按计划推进增加了难度;除疫情之外,部分国家近年有收紧跨境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投资的政策倾向,也会增加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难度。2.3.2 机遇机遇新冠疫情反映出许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存在不足,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需求广泛存在。长期来看,“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发展潜力巨大,公共医疗设施改造、医疗服务信息化、智慧医院建设,以及与医疗卫生发展密切相关的生物实验室建设、药品与医疗器械厂房建设等,都将成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发展的潜在增长点46。2.3.3 展望展望中国对打造“健康丝绸之路”的承诺是长期的,未来中国政府和企业将对此持续投入。2021年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提出中国将持续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继续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具体措施包括与世卫组织合作,并通过建立30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加快建设非洲疾控中心总部等,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筑牢公共卫生防线,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速度和疾病防控能力47。打造“健康丝绸之路”需要各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各方共同努力。政府方面,需要各国政府加强抗疫等多方面合作,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承包和投资营造良好氛围,并在准入控制、财税支持和医疗建筑资质互认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企业应加强风险评估,审慎调整海外业务布局以应对疫情下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国际性开发机构等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应加强合作,立足各自职能在融资条件各异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联合开拓市场,提升风险管控水平,积极参与各国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2.3 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合作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6746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47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12.4.1.挑战挑战中医药国际化在过去几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在新冠疫情的助推下,中医药“走出去”迎来难得的机遇窗口,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医药在“走出去”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在海外市场的推广受到诸多限制,例如:暂未形成统一的暂未形成统一的、完善的中医药国际标准和完善的中医药国际标准和管理规范管理规范中西医理论体系差异大,中医是多靶点干预,药品大多是多种成分混合物,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不很明确,无法在西方现有的医学理论下检测其药理毒理,难以通过药品审批注册,缺乏量化标准,在西医使用者眼中缺乏“科学严谨性”。目前为止,由于成本过高以及难以提供在欧盟市场上15年安全使用的证据,还没有中草药产品获得进入欧盟市场的许可,只能继续作为食品补充剂出售。再加上不同文化、科学等背景导致各国对于中国传统医疗疗效的认可度不同,例如没有草药使用史的国家普遍对中医药的信任度要低,对中医药注册监管要求也相应非常高,存在政策和技术壁垒,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药在全球市场上推广。同时,这些因素也导致了中医药纳入西方国家基础医保的难度大,进一步制约了销售规模的扩张。中医药国内中医药国内、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随着中医药的“走出去”,一些国家/地区也对部分中药品给予了较高的认可,尤其是一些珍贵、传世悠久的名药。但由于中医药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仍未建立,因此也出现了部分珍贵的传统名中药药方被国外抢注甚至返销中国市场的情况,例如中国目前已有900多种中草药项目被日本、韩国等国企业抢先在海外申请;以及牛黄清心丸和在中国经典方剂“六神丸”基础上再研发出的“救心丸”也被国外抢注并返销中国。针对这些中医药知识产权流失的问题,不仅需要增强国内保护,更迫切的是要在国际上得到知识产权保护。高素质中医药国际化人才亟需补充补足高素质中医药国际化人才亟需补充补足中医药文化要走出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不可或缺。这类人才不仅要精通中医药文化、熟练使用外语,还需要掌握跨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等相关知识,更要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特色和民族性格。近年来,不少中医院校开设对外中医方向,培养了大批人才。但高素质人才成长需时间淬炼,人才紧缺和不适应现象将长期存在。2.4 中医药及传统医疗服务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682.4.2 机遇机遇根据根据“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需求与特色探共建国家的需求与特色探寻需求互补的潜在机会寻需求互补的潜在机会中医药所面临的上述挑战远非一朝一夕可解决,也并非任何企业可凭一己之力实现突破,应从整体着手进行长期统筹布局,逐步攻克各个难关。对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医学或是现代西医来说,中医药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比较优势。泰国传统医疗中也涉及到针灸的使用,可以同中医药的针灸互相学习借鉴。新西兰是高品质农产品生产大国,其中也包括了鹿茸、人参等珍贵中药材,可以对华开展贸易;同时中医药在新西兰普及情况也较好,越来越多的新西兰人使用针灸来缓解疼痛、疗养保健等等,中医药市场空间较大。可以大力推动中医药的深度国际交流与合作,以中医药为媒介,促进各国经济、卫生健康、文化、生态等方面共同增长。借借“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契机共建国际标准契机共建国际标准“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也给中医药国际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倡议将中医药纳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重要内容,与共建国家签署的双边、多边协议为中医药进入合作国家提供了机遇与渠道,通过各国人民对中医药药品及服务疗效的不断认可,促进中医药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同时认同中国在中医药方面的权威性。目前在建立中医药国际标准以及提高中国在该领域的话语权的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果,2009年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 249)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批准成立,截至2023年6月,ISO/TC 249已正式发布95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正在制定的国际标准31项,其中,由中国专家担任项目提案人的占71%。一次性无菌使用针灸针、亚洲人参种子种苗、中药重金属检测方法、中药煎煮设备、艾灸器具及中药编码系统等标准的发布,对促进中医药国际贸易和中医药国际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提升全球中草药和中医药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打破医疗产品的贸易壁垒将起到重要作用。中西药产品检验检测体系接轨国际标准中西药产品检验检测体系接轨国际标准,质质量与安全认证流程国际化量与安全认证流程国际化国务院在2015年即出台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其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第三方服务。开展第三方质量和安全检验、检测、认证、评估等服务,培育和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认证、医疗管理服务认证等服务评价模式,建立和完善中医药检验检测体系”并明确了“重点支持建设20家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的量化指标。同时,为了保障上述机构检测结果的国际化水平,后续建立的检测机构多采取了中国实验室与海外机构联合建立的形式,从而在物理空间上和理论体系上均达成中药产品与西方化学医学检验检测的理论有机结合。以抗疫贡献为契机以抗疫贡献为契机,加速中医药国际化加速中医药国际化自2020年初国内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及时推广有效方药和中成药,在此次抗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也及时主动同国际社会分享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的有关经验,其中的抗疫中药产品,例如连花清瘟胶囊、金花清感颗粒等中成药、饮片广受海外好评,加速中成药市场需求。这些积极作为一方面有利于中医药产品走向世界,促使国内中医药企业焕发新生,借势加速出海;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传播中医药文化,提升国际认可度。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69成立国家人才培养计划成立国家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完备人才梯队建立完备人才梯队领军人才方面,201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了“选拔10名左右具有国际视野、世界学术影响 力 和 卓 越 贡 献 的 中 医 药 首 席 科 学家”,从遴选标准中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将国际的影响力与视野看作极为重要的因素,并希望这些领军人物能利用其对国际化市场与学术界的理解与认知,带领中医药界逐步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在后继人才培养方面,国家积极搭建中医药第三方检测检验实验室,截至目前已有包括中国东盟传统药物研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中意中医药联合实验室等中外联合中医药实验室落地建成。此类实验室或依托于大学中的中医药专业学院或依托于国家兴建的中医药技术研究机构,在完成中医药成分药理检验检测任务的同时,为国内中医药普通人才提供了接触和学习中医药国际化产业的宝贵机会。随着联合实验室的多点开花,这些了解国际医药市场运行原理、并能有效融合中外医药产品检查检验标准的人才,将成为中医药产品持续扩张世界影响力与市场份额的另一助力。加大研发投入加大研发投入,寻求长期发展机会寻求长期发展机会中国企业需跟随中国政府当前的倡导方向,转变经营思路,重新构建产品研发部门、加大资金投入,以保证企业对国家实验室的研发成果的跟进能力,从而逐步提升市场份额,例如经典名方的创新探索等。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702.4.3 展望展望未来,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企业、政府、公益组织携手,充分协调国内国际资源,以文化为媒、医药为体、数字化和贸易为径,不断推进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服务国际化发展,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协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命运共同体。以文化为媒以文化为媒,加速中医药文化交流传播加速中医药文化交流传播运用现代医药学公认的科技术语诠释并传播中医理论,通过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举办科普宣教活动、公益讲座和设立人才交流合作项目的方式,组织海外的教育、医疗界人士来中国体验中医药文化、学习中国医药知识,提高中医药文化认同度。以医药为体以医药为体,创新助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创新助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以现有中药临床疗效品种为基础,通过中药二次开发,将药品生产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规范化,实现技术不断优化升级,使得中药服用更舒适便捷,更易于海外的药品推广和使用;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将中医药传统诊疗手段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断促进中医药在“一带一路”共建各国的科技合作和应用。以中医服务为矛以中医服务为矛,带动中医药整体的传播与带动中医药整体的传播与普及普及近年来,对于部分慢性疾病、颈椎病等西医难以彻底医治的问题,中医药尤其是针灸却被证实是有明确疗效的,针灸成功调理不孕不育、慢性肠胃疾病、肥胖等问题的案例不计其数。因为这些切实的口碑与疗效,越来越多的海外友人愿意尝试接受针灸、按摩等中医服务,逐渐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一阵“针灸热”。但由于中医药剂难以完全“科学化”以及很多地区都没有使用草药的传统等因素,中医药剂的普及度远远不及针灸、按摩等中医服务,我们可以以针灸为代表的中医服务为切入点,先行拓展海外市场,然后逐渐带动海外友人对中医药剂的接受程度。以数字化和贸易为径以数字化和贸易为径,不断推动不断推动“互联网互联网 中药中药”等新形式等新形式2021年9月,以“中医药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主题的中医药主题活动亮相2021年服贸会。本届中医药主题活动将传统与数字化相结合,既展示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独到之处,又呈现了科技创新下的数字中医新形式、新探索。随着中医药的互联网产业链逐步形成和远程诊疗的进一步普及,中医专家通过网络对海外疑难病例进行远程视频会诊将会更加普遍,同时,更多中医药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获批后,中医药的配送流通也将变得更为便捷。数字化赋能下的线上诊疗、物流配送等新模式的加持,将为中医药发展注入新活力。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712.5.1 挑战挑战由于发展较晚和老龄化进程太快等因素,中国的康养产业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首先,中国老龄化趋势加速,短期内将继续造成康养市场供求关系紧张的局面。预计到2050年,中国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达26%,且65岁及以上的独居人口将达到4,600万48。其次,中国目前康养产业结构尚不健全。单纯依靠机构和社区养老完全不足以满足市场逐渐精细化的需求。此外,基础设施和人才供应尚存在较大的缺口。2.5 康养产业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7248杨政伟&黄凯伦,20202.5.2 机遇机遇蓬勃增长的市场需求为康养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政策方面,相关顶层政策设计持续带来利好,北京提出在2030年之前基本建成健康中国首善之区;过去七年来出台的相关专项鼓励计划百余项,涉及优惠补贴、土地政策等;大力建设“美丽乡村”为田园康养带来重大机遇,根据2020年中国乡村康养行业数据发展研究报告,中国近十年来乡村康养市场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此外,在国际合作方面,2020年11月15日,中国正式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康养产业迎来了国际合作机遇,海南博鳌作为先行示范区,力争抓稳国际合作机遇,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着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医疗旅游岛。2022年出台“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到2025年新建城区、新建居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达到100%等多项主要指标,力破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难题。2.5.3 展望展望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 不断加剧,加之全球性的新冠疫情引发了全民对健康的重视,康养产业将迎来井喷式发展。由此,我们认为未来康养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国家将给予最大力度的政策支持。此次疫情使得国民健康和健康服务受到进一步重视,康旅产业扶持力度也将随之增大,或将得到国家大力扶持。例如加大健康旅游社区的管理,以及加强医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等;未来将形成跨界的产融市场。科技企业、金融和房地产等领域会更多的参与跨界大健康领域。例如泰康人寿主动创新对接医疗健康行业。通过整合健康医疗服务资源,搭建健康服务网络平台,泰康人寿将传统保险、医疗实体以及现代健康管理服务理念有机融合,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健康管理解决方案;未来将形成居家-社区-机构-医疗结合的模式。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医养结合已经先后在90个试点城市进行,医疗是医养结合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增强服务于普通老百姓的医疗服务会成为此模式的核心要素。发展康养产业是落实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必然途径,同时是推动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因此,对于政府方面,建议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体系,研究出台专项政策和服务标准,督促政策落实落地。对于投资体系方面,建议建立多元投资体制,可以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投入”的运作方式,积极推动康养产业投融资体制建设,多渠道筹集康养产业项目建设资金。对于人才培养方面,建议各地建立针对健康养老服务人才培训的基地、开办康养专业职业院校,采取开展多样化的职业培养模式,从多角度支持建设康养产业细分从业人群培养体系。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732.6.1 挑战挑战各国医疗体系不统一、发展水平不平衡、语言不一致,给不同国家的医疗人才培养及交流带来较大的挑战。2.6.2 机遇机遇全球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下表在政策支持、培养机制、科研学术能力以及人才培养及储备四个方面对中国以及“一带一路”中的两个共建国家印度尼西亚及以色列为样本进行了比较分析。2.6 医疗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74图表图表29:“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才培养情况比较:“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才培养情况比较资料来源:普华永道研究整理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75政府政府政策政策培养培养机制机制科研科研学术学术能力能力人才培人才培养养/储备储备情况评估与展望情况评估与展望中国在政策上给予了医学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人才引进等非常高的重视;在培养机制上有自己的优势之处,但在感染、全科等方面仍有不足;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方面的科研能力较强,但缺乏世界顶级水准人才;缺少复合型领先人才,需要优化教育体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印度尼西亚推出了“BPJS-Kesehatan”国家健康保险体系,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共医疗保险计划之一;科研学术以及人才培养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并且基础医疗设施较为薄弱;因为经济实力与学术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对人才的吸引较弱;两国可以增强学术交流、经济往来,中国可以提供基础医疗设备援助和交换学习机会。以色列全球公认的生命科学的引领者,拥有高水平的医疗和大规模优质的资源型基础设施;拥有众多位于世界顶尖的医学院,并且医学博士占人口比例达到3.5/1000;政府非常鼓励、支持技术创新,并且提供稳定资金流;中以两国可以加强医学培养之间的交流合作,中方可以向以方学习先进技术与经验。以中国与这三个国家的对比分析为样本,可以初步洞察出以下机遇:中国未来在医疗人才培养、学术能力建设方面可向以色列及印度尼西亚等国学习与借鉴经验,如通过合作共建医疗人才培训基地、短期人才交流等项目,提升医疗人才水平,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医师队伍。同时,也要协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医师资源不充足、医疗人才培养能力较弱的国家,互相帮扶、取长补短,例如从SCI论文发表情况及临床医学专业ESI世界排名49情况中可以看出中国的临床医学学术水平较高,可以通过开展培训、人才输送等形式帮助学术能力较弱的伙伴国家。准确识别各国不同的优缺点与需求,针对性地深化交流合作,互通有无,充分推进医疗人才培养和交流合作,将有助于实现多方在人才培养体系、医疗卫生事业等方面的共同进步。2.6.3 展望展望进一步深化与伙伴国家的人才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与伙伴国家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交流有了更多的机会与可能性,我们应该抓住此契机,联合“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形成学科教育联盟,建立联合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人才输送和科室建设等模式,培养出“多专多能”的国际化高水平人才,以应对更困难的情况。由于每个国家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因此在多边深化合作时也可以更好地集众家之所长、接触到最全面的领先学术知识、培养机制等,对人才培养能力的全面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建立多样化的多学科交叉体系建立多样化的多学科交叉体系,培养高水平培养高水平复合人才复合人才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医学培养体系、分析新冠疫情等问题暴露出的痛点等方式,结合中国人才培养的现状,建立临床医学 公共卫生联合培养模式、医学基础研究 临床/外科等实践学科的交叉培养模式以及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医学 X”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复合人才培养体系,与国际水准接轨,提升中国医学人才的水准与竞争力,同时吸引更多国际化人才前来交流合作,共同提升。利用互联网平台探索国际交流新形式利用互联网平台探索国际交流新形式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远程线上培训、学习等变得越来越方便,打破了师生两方的时间、地域限制,质量高、受众广,因此,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对国内现有医学人才进行终身教育,在原有专业基础上,补充外语能力和国际化素养,推进“外语 ”人才培养,加快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以便更顺利与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才进行学术交流。此外,互联网平台也为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提供了新思路、新形式,与之前的部分人才输送等形式相比,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流合作,可以最大限度地让世界各地更多人才接触到最顶尖的学术知识。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76492019年有78所中国高校的临床医学专业进入2019年5月ESI世界前 1国别研究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773.1.1 合作历史情况合作历史情况健康医疗领域保持紧密合作关系健康医疗领域保持紧密合作关系中国积极帮助巴西得以有效应对新冠疫情。2021年5月,中国驻巴西大使杨万明表示:中国对巴西捐赠了价值约6,000万雷亚尔(1,060万美元)的医疗物资,该笔捐赠主要用于为当地人购买约1,200吨物资和设备50。中国也是第一个与巴西建立疫苗研发与生产合作伙伴关系的国家。2020年6月,新冠疫情已在巴西大肆蔓延,并造成大量感染者,该国Butantan研究所与中国生物制药公司科兴生物签署了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技术合作协议,共同研究、开发和 测 试 一 种 针 对 新 冠 病 毒 的 疫 苗CoronaVac。Butantan研究所是巴西圣保罗州政府卫生部的下设关联机构。该研究所是巴西当地领先的免疫生物制剂生产商。“我们与中国公司的联系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几年前我们就已建立了联系。在此期间,我们互相了解彼此的专业知识和发展潜力。中国公司也曾到访过Butantan。这些联系均预示着现在的深入合作与技术转让,而这也是双向的。”Butantan研究所战略合作和新业务拓展部经理Tiago Rocca说。2019年,Butantan研究所所长Dimas TadeuCovas在中国访问期间,与该机构的新业务团队同中国公司博沃生物科技(总部位于中国武汉)和美国公司Exxell BIO签署了一份合作意向书,共同开发五价轮状病毒疫苗。其原始疫苗临床前和临床1期研究均在Butantan开展,已获得美国联邦卫生机构国家卫生研究院(NIH)许可,此后该项临床研究将在中国继续进行。“由于我们项目的研发已准备进入第三阶段,且科兴与我们现有生产流程,尤其是在包装和质量控制方面具有协同性,我们希望能与其进行战略合作。”Rocca解释道,“考虑到Butantan在疫苗生产方面的专业能力以及其在巴西当地拥有的国际认可度,科兴也选择与我们进行合作,同时可共享研究中的核心与关键数据”。Rocca表示,巴西在临床试验研究方面取得的发展与成果也为促成本次合作作出了贡献。除科兴以外,阿斯利康、辉瑞、杨森等实验室也选择在巴西建立研究中心,依托于当地的医疗研发基础设施、专业人员与技术对新冠疫情展开分析与测试。3.1 巴西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7850Folha de S.Paulo,Desde o in cio,China fomenta parceria com Brasil no enfrentamento da pandemia,28/05/2021 根据合作协议,上述合作关系将持续三个阶段:第一阶段,Butantan和Fiocruz会收到由中国提供的现成疫苗供以研究和使用;第二阶段,他们将进一步收到活性药物成分(API)用以在当地进行生产。在最后阶段,两个研究所均会收到来自中国的技术转让,用以制造活性药物成分(API)并实现自行疫苗生产。这两种疫苗已被巴西卫生部所设立的免疫规划中心(PNI)所承认与接受。2020年7月,上述临床实验在包括巴西首都联邦区在内的七个州逐步开展,共计13,060名活跃于各类医疗健康领域,且病毒接触频率较高的志愿者参与。2020年12月,巴西国家卫生监督局(Anvisa)和Butantan技术团队共同参观了科兴的研发与生产基地。科兴向其展示了CoronaVac的原料生产流程。参观结束后,Anvisa授予科兴生物生产规范合规认证,此后Butantan开始正式生产疫苗。2021年1月17日,首剂CoronaVac疫苗在巴西圣保罗进行接种,正式开启了该国新冠疫苗接种的新阶段。截至2021年8月30日,Butantan已为国家免疫计划(PNI)生产并供应了9,200万剂疫苗。随着新工厂的落成,该研究所将实现每年1亿剂CoronaVac疫苗的产量。由于Butantan和科兴签署的技术转让协议,该疫苗将实现巴西本土独立制造。此次合作对巴西抗击疫情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中国领先的制药行业的支持与帮助在本次抗击疫情中尤为突出。依托于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的技术支持,Butantan研究所和拉丁美洲最著名的生物制药研究所Fiocruz从中国进口疫苗的必要原材料 活性药物成分(API),最终使得巴西能够量产新冠疫苗。巴西研究机构与中国签署合作协议巴西研究机构与中国签署合作协议巴西Fiocruz研究所自2018年以来就与中国建立了重要的合作关系。2018年2月,该所与多家中国科研机构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为两国分别建立巴西-中国传染病研究和预防中心奠定了基础,其主要目标包括:联合开发传染病研究项目;促进研究人员和专家之间的交流;促进双方技术发展;增进包括临床和生物样本在内的信息、技术和材料的交流;联合组织并举办科学研讨会;以及联合出版科学文章等。同时,备忘录还呼吁推进其他合作机制,例如在巴西和中国之间建立科研人员的远程医疗交流平台;重点培训年轻科学家,并在里约热内卢Fiocruz校区和深圳市人民医院划拨相应区域以分别设立研究中心的总部。作为此次合作的一部分,Fiocruz于2019年12月自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华大基因)引进了最先进的基因组研究设备,并配有先进基因测序平台。在设备正式进驻之前,Fiocruz已派出两名员工在深圳参加了华大基因中国DNA测序系统的培训,了解该研究所研发的相关技术与产品。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79两国签署推广传统中药的合作备忘录两国签署推广传统中药的合作备忘录2019年初,来自巴西药品注册、监督和检验部门的Anvisa代表以及国际咨询和食品管理部门的成员访问了中国,加深了他们对中国生产和监管的了解,也为在巴西境内销售的相关药品制定标准做调研,例如传统中药(TCM)。代表团参观了以下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兰州佛慈医药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及社区医院服务中心。2019 年 11 月,在 巴 西 针 灸 药 剂 师 协 会(Sobrafa)和巴西中医药协会(Abramec)合作协议的促使下,中国政府资助了一个巴西当地的药剂师代表团访问中国,以帮助其更深入了解传统中药开具处方的方法。2019年11月,习近平主席参加第十一次金砖国家峰会期间访问巴西,两国签署了多个领域的合作协议和谅解备忘录。在健康医疗领域,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署了传统医学、辅助医学和中西医结合的谅解备忘录,从而进一步增进巴西和中国健康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推动传统医学、辅助医学和中西医融合。除了在两国开展合作研究外,两国医疗保健、教育和健康医疗专业人员的培训也得以进一步展开。2020年11月,Anvisa发布了关于传统中药产品制造与销售的第1期问答文件51。该文件回答了有关巴西现有传统中药产品的问题和疑虑。该文件基于Collegiate Board第21/2014号决议(RDC 21/2014)52,涉及该决议相关产品的制造和销售。巴西还有一项国家药用植物和草药计划53。该计划由巴西卫生部于2009年提出,旨在“基于巴西和其他国家的现有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建立和改进药用和草药植物生产链各个阶段的监管框架,促进上述监管在药用植物的种植、处理和生产环节中进行良好实践。”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8051 Anvisa,Fabrica o e comercializa o de produtos da Medicina Tradicional Chinesa(MTC)52 Anvisa.Resolu o da Diretoria Colegiada RDC n 21,de 25 de abril de 2014 53 Ministry of Health.National Program for Medicinal and Herbal plants3.1.2“共建健康丝绸之路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进展巴西新冠疫情概况巴西新冠疫情概况世卫组织54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巴西新冠疫情感染人数在全球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印度),有66万人死于新冠疫情,确诊病例共计3,018万例。巴西于2021年1月17日开始接种疫苗,政治问题影响进度是主因,且导致疫苗供应商谈判及合同签订延迟。疫情期间,巴西卫生部长经历了4任轮换,联邦政府也未进行集中协调,进一步阻碍了实施抗击病毒战略的有效实施。目前,巴西联邦政府购买的CoronaVac、阿斯利康、辉瑞和杨森疫苗正在通过该国公共医疗保健系统SUS向民众提供并组织接种。巴西获得疫苗的另一种渠道是通过CovaxFacility组织,该机构是由世卫组织牵头成立的国际联盟,旨在加速新冠疫苗的开发和生产,并保证在世界范围内平等获得免疫接种机会。目前有超过150个国家加入该联盟。巴西于2020年9月25日加入,从而获得4,250万剂疫苗55。巴西还得到了泛美卫生组织(PAHO)的大力支持。2020年2月,早在拉丁美洲首例确诊病例之前,PAHO就一同与Fiocruz研究所及巴西卫生部为9个国家进行了如何在实验室诊断新冠病毒的培训,有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巴拿马、巴拉圭、秘鲁和乌拉圭的专家积极参与。巴西卫生部门巴西卫生部门 机构和行业机构和行业巴西的公共卫生服务据估计可为2.13亿居民提供全民免费医疗保健,是全球医保行业的标杆。统一卫生系统(SUS)在1988年创建,是世界上最大、最复杂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系统之一,服务范围从简单的门诊到高度复杂的治疗,例如器官移植等。三个层级的政府部门,即联邦政府、各州和市政当局参与管理和提供医疗卫生服务。除药物援助外,SUS还提供初级保健、中等和高度复杂治疗、紧急和急救护理、医院护理、流行病学、卫生和环境监测服务。根据2019年巴西地理与统计研究所(IBGE)56进行的全国健康调查57,71.5%的巴西人依靠SUS进行治疗。家庭医疗团队方面,医生、护士、牙医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员几乎遍布巴西5,570个城市。尽管覆盖范围很广,但该医疗网络仍存在结构、财务和资源管理问题,影响其能力及为大众服务的有效性。该系统面临的长期的困难包括缺乏基础设施和必要设备、医院床位不足、医疗卫生专业人员数量不足、官僚程序以及患者等待时间过长等。除公共系统,还有一个涉及医疗保健计划和保险的补充私人医疗保健系统,由政府通过国家补充卫生局(ANS)进行监管和监督。2021年5月,巴西有近700家运营商为4,810万私人医疗保健受益人提供服务58。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所有类别(企业保险计划、团体计划以及个人或家庭计划)的私人医疗保健用户数量均有所增长。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8154WHO.Coronavirus(COVID-19)Dashboard55Anvisa.Covax Facility56IBGE.National Health Study.2019,Coordination of Work and Income,Rio de Janeiro57IBGE.Projection of the population58ANS.Covid Bulletin 19 Supplementary Health,June 2021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82图表图表30:巴西医疗健康保险市场:巴西医疗健康保险市场4,810万万*私人健康保险受益人*对2021年5月权限内的受益人数量的预测698*有受益人的活跃医疗支付者*对2021年5月权限内付款16亿亿每年的医疗预约、检查、治疗、外科手术和住院的次数数据来源:CovidBulletin 19 Supplementary Health,June 2021除医疗保健计划,巴西私人医疗保健市场还包括医院、诊所、实验室和制药业等服务提供商,这些服务提供商主要由国家健康监督局(Anvisa)监管。根据国家卫生机构登记署(CNES)显示,截至2021年3月,24.4万家机构划归为非公共医疗服务网络,88,575家机构属于公共医疗服务网络(SUS)59。59Abiis(Alian a Brasileira da Ind stria Inovadora em Sa de or Brazilian Alliance of Innovative Health Industry).Economic Bulletin,edi o 34,p.100.0%2.0%4.0%6.0%8.0.0.0.0.0.0%-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20000022预测2023预测2024预测2025预测健康医疗保险费(十亿雷亚尔)年增长率(%)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83原料依赖和创新性仍是挑战原料依赖和创新性仍是挑战巴西最大的20家零售制药公司近年来经历显著增长。根据Interfarma2022指南:制药行业研究协会60,2021年巴西所有医药实验室的销售额总计1.467亿雷亚尔(约合2,720万美元61),比上一年增长13.6%。图表图表31:制药公司零售额:制药公司零售额20强强排名排名公司公司2021年年2020年年排名排名销售额销售额(千千美元)美元)62排名排名销售额销售额(千千美元)美元)631EUROFARMA1988,3511848,5202EMS FARMA2949,3103831,7413ACHE3897,2412833,4884SANOFI4654,6194638,1035NEO QUIMICA5454,2215409,8326NOVO NORDISK6445,86814293,8897MANTECORP FARMASA7381,44710334,8538CIMED8366,2638338,6629LIBBS9354,2206342,12310NOVARTIS10347,1299338,00711BIOLAB-SANUS FARMA11342,1237339,41112MEDLEY12338,43912314,71413FQM GRUPO13336,89411333,47114UNIAO QUIMICA F N14308,88116274,61915BAYER PHARMA15308,38513296,63216HYPERA CH16304,87215289,12417NESTLE17304,77518240,54118ASTRAZENECA BRASIL18284,22317269,83419GSK FARMA19254,66519225,02420BOEHRINGER ING20227,87920218,857数据来源:Interfarma2022 Guide66Interfarma.Interfarma Guide 2022 Associa o da Ind stria Farmac utica de Pesquisa61以当年全年平均汇率计算62以当年全年平均汇率计算63以当年全年平均汇率计算图表图表32:巴西医药进出口情况:巴西医药进出口情况投资创新是巴西所有行业共同面临的挑战。在全球整体行业最重要的报告之一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的排名中,巴西在132个国家中排名第54位。尽管其国内有一些卓越的研究机构,例如Fiocruz、Butantan研究所和Adolfo Lutz研究所,但争取更多资源使机构更加顺利工作是一场持久战。尽管巴西因其高度多样性而成为对临床研究颇具吸引力的国家,但该国临床研究全球参与率已从2012年的2.7%下降到2021年的2.3%,世界排名绝对值无变化,仍居于第19位。数据来源:DESA/UNSD数据库,BMI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84-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200000222023预测2024预测2025预测药品出口总额(亿雷亚尔)药品进口总额(亿雷亚尔)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85图表图表33:巴西参与临床研究比例和全球排名:巴西参与临床研究比例和全球排名虽然巴西已出台一系列支持医药创新的举措,例如成立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银行(BNDES)、研 究 和 项 目 资 助 基 金(Finep)、巴西 工业 研究 与创 新公 司(Embrapii),以及为投资于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的公司提供税收优惠的善行法(第11,196/05号法案),但目前尚无法满足该国需求,也无法带来可提高其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回报。当前严重的财政危机更导致该国用于研发创新的公共激励措施变得更为稀缺。数据来源:Interfarma2022 Guide2.7%2.5%2.4%2.5%2.1%2.4%2.1%1.8%2.4%2.324232506070800.0%1.0%2.0%3.0%4.0%5.0 00021巴西的份额(%)巴西在全球排名中的位置20%9%7%5%5%5%4%4%3%35%美国阿根廷比利时哥伦比亚巴拉圭墨西哥智利爱尔兰德国乌拉圭其他国家19%9%6%5%4%4%4%3!%美国中国德国瑞士爱尔兰韩国波多黎各日本丹麦墨西哥其他国家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86中国是医疗器械进口主要来源中国是医疗器械进口主要来源根据巴西创新健康产业联盟(Abiis)的数据66,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该国医疗器械市场总收入达到111亿美元,比上一年减少1.5%,缩水幅度小于全球市场(-3.2%)。2020年巴西医疗器械产量比2019年下降22.2%,主要因为疫情导致手术和选择性手术的大量取消,以及植入物、设备、材料和医院医疗用品的供给短缺。2021年该国医疗器械市场市场规模达到119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6.9%。此外Abiis数据显示,2022年该国医疗器械进口总额为63.55亿美元,较2021年同期减少5%;出口8亿美元,增长5.1%;期内贸易逆差 为55.55 亿美 元,较2021 同期 减少 了6.3%。巴西医疗器械进口主要来自美国,2022年巴西自中国进口12.19亿美元,占所有进口设备的19.2%,中国(14%)和德国(12%)随后。同期,巴西医疗器械出口主要流向美国,其采购额为1.56亿美元(占总额的20%)。阿根廷是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出口额为7,490万美元,占该国市场的9%,其次是比利时,占7%。图表图表34:医疗器械进口来源地(:医疗器械进口来源地(2022年年1-12月)月)数据来源:Abiis,Economic Bulletin,ed.41图表图表35:医疗器械出口目的地(:医疗器械出口目的地(2022年年1-12月)月)66Abiis(Brazilian Alliance of Innovative Health Industry).Economic Bulletin,edi o 41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873.1.3 挑战挑战、机遇与展望机遇与展望3.1.3.1.挑战挑战公共卫生系统长期资金不足公共卫生系统长期资金不足,私营计划昂贵私营计划昂贵巴西有一个两级卫生系统,包括公共资助的卫生系统和私营部门提供的健康保险计划。根 据 WHO 的 估 计,2020 年 卫 生 总支出达到7,701亿雷亚尔(约合1,493亿美元)65,占GDP的10.3%,高于经合组织国家 的 平 均 水 平(9.7%),与 西 班 牙(10.7%)、丹 麦(10.5%)和 葡 萄 牙(10.5%)相似。与其他拥有全民健康保障的国家相比,巴西只有41.7%的卫生总支出来自公共支出,公共卫生系统长期资金不足。自2017年以来,人均联邦卫生支出已经下降,进一步加深了公共卫生系统的结构性问题 范围广、管理差、初级保健单位资金不足、卫生支出浪费比例高以及医疗专业人员短缺。新冠疫情进一步暴露了相关问题,医院过度拥挤、医疗预约等待时间长和卫生服务质量恶化。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巴西人转向私人健康保险以获得更多的治疗选择,但大部分人口仍然完全依赖公共卫生系统的所有类型的健康服务,因为私人健康保险计划的高昂费用。制药行业盈利能力较低制药行业盈利能力较低全球供应链的中断和巴西货币对美元的贬值推高了制药商的生产成本。2020年巴西货币对美元贬值22.5%,加上空运费上涨,大幅推高了生产成本。巴西医药行业使用的活性药物成分90%至95%都来自进口,以中国和印度为主。此外,过重的税收负担和集中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也大大降低了行业的盈利能力。高额税收及对本地药企的保护高额税收及对本地药企的保护巴西政府的政策一直向本地的药品生产商倾斜,政府本身也是药品,特别是疫苗的主要生产者和消费者,这就出现了政府利益的冲突。政府在招标中会优先考虑本地生产的产品。此外,巴西对医药产品的惩罚性税收制度将继续拖累跨国制药商的投资,国家和州的税收加起来高达38%。创新受到限制创新受到限制巴西的卫生技术评估地位日益突出,限制了创新药物的获得。巴西国内最大的药品支出是那些已在全国市场销售超过11年的产品,这表明巴西患者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获得医疗创新。Interfarma 2022指南显示,在巴西启动的研究数量从2012年的298项下降到了2019年的242项,这表明巴西的研究激励措施在大流行前有所减少。此外巴西在临床研究中的全球参与率从2012年的2.7%下降到了2021年的2.3%。在世界排名中,巴西排名绝对值无变化,仍居于第19位。65以当年平均汇率计算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883.1.3.2 机遇机遇市场需求强劲市场需求强劲,前景看好前景看好巴西作为一个对制药商有吸引力的市场的地位仍然存在,其支持因素是持续增长的慢性病人口、中产阶级的上升、医疗覆盖面的扩大以及巴西的崛起。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医药市场,但巴西在人均卫生支出方面仍然表现不佳,根据购买力平价,2018年的人均卫生支出为1,531美元,低 于 该 地 区 的 其 他 国 家,如 智 利(2,306美元)、乌拉圭(2,169美元)和阿根廷(1,990美元)。但政府的医药和医疗保健支出将增加,这将为投资者带来机会。2021年1月,联邦政府向“预防巴西计划拨款140亿雷亚尔,这是一项新举措,将联邦对各市的卫生拨款与社区卫生中心的注册病人数量和关键绩效指标挂钩。巴西的人口和流行病学特点是,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IBGE预测60岁或以上的人口比例将从2020年的14.3%上升到2030年的18.7%。此外,该国的疾病负担偏向于非传染性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的发病率以惊人的速度上升。结核病、艾滋病毒/艾滋病和蚊子传播的病毒等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也很高。此外,对中度和高度复杂的医疗的需求也将继续以强劲的速度增长。生物技术为巴西和中国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商业机会。“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不断发展,而巴西未经历过这种演变。这不仅包括疫苗的研发和生产,还包括整个生物产品领域,甚至包括用于生产它们的设备。中国已建成完整的工业园区,并在过去20年里有了显著的发展。因此,中国在该领域的几家公司处于领先地位并发挥了领头作用。在中国,有40多家疫苗生产企业。我们看到了很多机会,包括联合开发和技术转让,以及向两个市场供应产品,”Butantan研究所战略合作伙伴和新业务经理Tiago Rocca解释说。由于中国是疫苗主要生产国和开发国之一,有能力提供解决方案和潜在的合作伙伴关系,他认为中国应该与被视为拉丁美洲地区疫苗生产中心的巴西建立密切关系。“(在拉美),阿根廷和墨西哥也有一些举措,但最大的两个疫苗生产商位于巴西,即Butantan研究所和Fiocruz。全世界都将巴西视为该地区的枢纽。我认为中国机构将技术进入巴西是对其非常有利的,这样它们就可以在这里转化为产品,然后进入拉丁美洲,”Rocca补充道。在巴西能够成为拉丁美洲枢纽的各种原因中,Rocca强调称巴西拥有国际公认的监管机构和具有数百年历史的生产机构,这些机构具有以稳定的效率运行多年的大型生产能力。巴西的另一个独特之处是统一卫生系统,这是世界上唯一能够为超过1.5亿人提供服务并拥有30多年经验的免费全民医疗保健系统。Sindusfarma执行总裁Nelson Mussolini也认为,生物技术合作对两国来说都是双赢的:“中国人在这方面很专业,他们拥有技术。现在他们可以将其转让给巴西。同时有助于中国企业在这里进行临床试验,并开发新产品或具有渐进式创新的产品。这对企业也有好处,因为他们可以成功立足于美洲,离市场更近,简化了物流。同时,可转移未来可能发生在亚洲的流行病爆发的风险。利用这些专业知识,我们都可以共赢:巴西、整个美洲以及中国海外市场的拓展,”他强调说。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89健康行业数字化健康行业数字化新冠疫情促使政府加快公共卫生系统的数字化进程。巴西政府正通过系统的数字化和采用电子健康记录,减少成本并提高卫生系统的效率。2020年3-4月,ANVISA对远程医疗服务进行了规范,并允许药店接受用电子签名的数字医疗处方。在阿拉戈斯州的试点阶段取得成功后,2020年6月,政府启动了“连接”计划,目标是实施一个包含每个巴西人的电子健康记录的单一信息系统。市场创新环境改善市场创新环境改善巴西政府已经采取行动,使药品监管环境与国际标准接轨,包括重大的知识产权改革。当地的生物技术产业正在迅速发展,为国际企业提供了许多机会。此外巴西还在考虑对私营部门进行资助,以增强其在卫生系统中的参与度。政府也在不断努力寻找具有成本效益的治疗方法,低成本的仿制药和生物仿制药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一些组织也计划扩大在拉丁美洲的试验能力,巴西是重中之重。制药业重组也将有利于形成新的市场竞争态势,这为制药商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以提高他们的技术能力,并通过产品创新使他们的产品组合多样化。而新的投资者继续进入分散的私人医疗市场也具有积极的作用,这将让市场更加活跃。3.1.3.3.展望展望根据EMIS Insights,在2020年按价值计算下降了7.2%之后,2021年的医药出口将按年反弹11.6%,这将得益于新冠疫情期间对医药产品的强劲需求和货币的贬值。2020年至2024年,药品零售量将以4.5%的复合年增长率扩大。此外,慢性病负担的不断上升,加上政府努力确保疫苗供应和感染者救治也将推动创新药需求的提高。预计到2024年,巴西的药品生产将以年均0.4%的速度增长。由于货币贬值、税负过重和政府现有的药品价格控制机制,进口投入的成本较高。此外,巴西制药业的国际化将继续,本土公司被鼓励通过有机增长和收购来扩大其国外业务,以追求规模和效率的提高,并获得创新。对于中国而言,巴西是南美的枢纽,巴西也是南美国家中比较重视中医中药以及与中国在这方面开展合作的国家,未来中国企业可以选择巴西作为进入南美市场的门户。3.2.1 合作历史情况合作历史情况近年来,中国政府和企业分别在医疗、医疗设备、疫苗、科学研究、公共卫生等层面上与新加坡进行了合作。医疗医疗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新加坡卫生部一直在共享发展和监管中医药的经验和专业知识。2019年新加坡-上海全面合作委员会的成立进一步深化了新加坡和上海之间的伙伴关系,合作领域包括中医药、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大流行防备以及妇幼保健。而在企业层面,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公司的投资平台平安资本有限公司向新加坡富乐医疗(Fullerton Health)投资1.21亿美元。这项投资将使其业务扩展到中国市场,并巩固其在亚洲的地位。除资本投资外,平安资本还将利用中国平安的医疗资源,包括平安健康保险、平安好医生和平安万家医疗,帮助富乐医疗在中国市场的业务扩张。同时中国也启动了地方医院援助发展计划,新加坡当地企业与中国企业在疗养院行业进行了合作。中国国药集团资本和雪松湖资本已向新加坡维星医疗科技(Novena GlobalLifecare Singapore)投资2,000万美元。三方还将创建一个新的中新医疗基金,目标规模为1.5亿美元,主要投资于东南亚医疗服务、生物医学项目、成熟药物和精确医学领域的公司组合。该合作还将使中国药典提升其在东南亚市场的知名度,以支持其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医疗设备医疗设备在政府方面,新加坡国防部(MINDEF)向中国军队医院运送了2,000公斤的医疗用品;中国向新加坡的国家储备捐赠了50万个外科口罩和10万个KN95口罩,以帮助后者控 制 冠 状 病 毒 的 暴 发。在 企 业 方 面,Tetsuyu Healthcare与中国数字医疗公司科瓴医疗建立联系,为糖尿病患者足部管理开发人工智能解决方案。Tetsuyu Healthcare是一家结合护理洞察、人工智能和其他创新开发和商业化医疗解决方案的医疗技术提供商。3.2 新加坡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90疫苗疫苗中国政府已经向新加坡提供了科兴新冠疫苗的供应。新加坡健康科学管理局(HSA)已通过特殊途径批准国药集团新冠疫苗。由于世卫组织批准了这两种疫苗的紧急使用清单,国药集团(以及科兴)疫苗仅通过SAR获得批准。新加坡共有11家私营医疗机构获准引进国药集团新冠疫苗。科学研究合作科学研究合作联合研究机构中新国际联合研究所(CSIJRI)将引进来自华南理工大学(SCUT)、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和其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先进技术和顶尖人才。这将增强研究的活力和创造力,并加速两国在当地应用先进和成熟的国际技术和产品。南洋理工大学和阿里巴巴集团于2018年2月正式成立了阿里巴巴-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联合研究院(JRI)。这是阿里巴巴成立的第一个海外人工智能研究机构。联合研究所寻求将南洋理工大学的人工智能技术与阿里巴巴的领先技术相结合,该技术已应用于健康、老龄化、家庭和社区等领域,包括自然语言处理(NLP)、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和云计算,以探索进一步的技术突破和现实生活中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公共卫生公共卫生2020年12月新加坡卫生部与中国国家卫健委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以加强在传染病和非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健康促进和初级卫生保健等领域的合作。同时更新了在2013年首次签署的卫生政策伙伴关系谅解备忘录。3.2.2“共建健康丝绸之路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进展医疗概况医疗概况到2029年,新加坡医疗市场预计将增长到494亿美元。医疗支出包括公共和私人医疗支出,预计占其GDP的5.9%,到2029年可能上升至9%。考虑到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早期诊断、密切监测和随访的趋势,这一增长主要归因于政府医疗支出的增加,以及当地人口对医疗服务的消费。Fitch Solutions报告显示,到2029年,该国政府医疗支出预计将增长至360亿美元,私人医疗支出预计为135亿美元。目前,新加坡为其公民提供多层次的全面覆盖医疗。在东盟国家中,按人均计算,新加坡每年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最多,鉴于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结构的变化,预计其增长速度将超过GDP。该国医疗保健部门由超过100,000人的公共和私营部门劳动力支持。据卫生部统计,新加坡的住院设施有11,545张可用床位,设施分为政府医疗设施和私人医疗设施。政府医疗设施主要是为新加坡人提供补贴医疗服务。虽然公立医院由政府全资拥有,但却作为私人有限公司运营,以便在服务和质量上与私营部分竞争。对于非新加坡人来说,政府和私人医疗机构之间的成本差异可以忽略不计,因其直接相互竞争。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91传统中医传统中医新加坡以及整个东南亚的卫生和健康趋势刺激了对中医药的需求,中医药已被纳入主流,并被视为对西医的补充,著名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亦开设了中医药课程。新加坡卫生部已与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医药领域签署了第五个合作计划,主要在研究合作方面。在新加坡,中医医师在获准执业前必须获得中医药管理局的许可证,中医药在新加坡也受到严格监管。所有中成药均受健康科学局(HSA)监管,允许在新加坡销售前必须符合一套安全和质量标准。老龄化人口的增加将进一步推动该群体对中医药的需求,以寻求替代医疗援助。中医的原则及其疾病预防和管理方法有助于在新加坡老龄化人口中发挥作用。新加坡卫生部已设立一个中医药研究中心,重点关注慢性病等。疫情概况疫情概况世卫组织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新加坡总确诊病例109万例,总死亡1,263例,总治愈病例102万例,治愈率94%,死亡率0.116%,超过80%的人口接种疫苗。新加坡卫生部长称该国已为所有公民、永久居民和长期居民提供了足够的疫苗,总计约570万人。新加坡目前市面上可购买的新冠疫苗包括辉瑞生物科技、摩德纳、科兴、诺瓦瓦克斯、国药集团。目前,新加坡已从第二阶段高度戒备状态过渡到具抗击疫情能力。鉴于该国接近80%的疫苗接种率,禁止在餐厅就餐、禁止用健身房、不允许超过2人的群体等限制措施被逐步取消。虽然限制措施仍然存在,例如在公共场所强制佩戴口罩,但政府预计一旦更多人口完全接种疫苗,就会取消限制。总的来说,这些措施似乎有效遏制了病毒的传播,因为感染率从去年7月份的最近高峰开始呈下降趋势。死亡率仍然很低,109万例中只有1,263例死亡。共同抗击新冠疫情共同抗击新冠疫情新加坡和中国在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JointCouncil for Double Cooperation)期间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涉及公共卫生领域的内容包括合作疫苗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病毒的诊断和治疗等。新加坡和中国将深化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包括研发新冠疫苗、治疗和诊断。2020年,中国政府和中国红十字会向新加坡国家储备捐赠了500,000 个外科口罩、100,000 个KN95口罩和20,000个N95口罩,以协助新加坡政府管理病毒;新加坡国防部已经向中国军队医院运送了2,000多公斤的医疗用品;其他私人企业也向中国发送了医疗用品。此外,新加坡对世卫组织的摊款从422.7万美元(2018-2019年)增加到464.1万美元(2020-2021年),并将其自愿捐款从2014年的54.8万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112.5万美元,增加一倍多以支持世卫组织紧急卫生事件方案,帮助其加强在东南亚地区的能力建设。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923.2.3 挑战挑战、机遇与展望机遇与展望3.2.3.1.挑战挑战医疗医疗不同国家的药品存在不同质量标准和语言障碍,将需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政府之间的进一步合作。特别就中医而言,在新加坡,中医医师在获准执业之前,必须获得传统中医委员会(TCMPB)的许可。该认证确保医生接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并通过了TCMPB管理的新加坡中医注册考试。与大多数其他专业人士一样,他们也必须遵守道德行为准则。该执照确保公众在寻求治疗时具备基线水平的能力。与西药一样,中医 药 也 受 到 严 格 监 管。所 有 中 成 药(CPM),即成品剂型的产品(如片剂、胶囊、液体)均受健康科学局(HSA)监管,必须符合当地的安全和质量标准才能允许在新加坡销售。疫苗疫苗疫苗和加强针需要临床试验数据,以及新加坡卫生科学局(HSA)批准后才能用于公共用途。由于没有提供足够的疫苗数据,新加坡政府之前将注射科兴疫苗的人排除在新冠疫苗接种数量之外。此外,根据新加坡的国家疫苗计划,与接种了辉瑞和摩德纳疫苗的人士不同,接种了科兴诺华疫苗的人士在参加某些活动或进入某些场馆之前仍需接受核酸检测。直到最近,新加坡政府才将科兴诺华纳入了疫苗接种计划,并取消了对科兴诺华疫苗接种者的限制。科研合作科研合作用于研究项目的补助金是通过国家医疗研究委员会严格发放的。研究费用从研发、初始资本、临床试验三点考虑后得出。由于相关部门(新加坡卫生科学局)的严格审批流程,产品的审批流程可能需要较长时间。3.2.3.2.机遇机遇医疗诊断医疗诊断由于人口老龄化、慢性病负担加重、技术进步以及更迅速的信息传播,医疗保健需求和支出将增加。再加上医疗设施的限制,新加坡很可能发现其医疗体系进一步向家庭护理倾斜。随着医疗保健系统逐渐从多以医院为中心转移到更多的院外保健,将有机会引入远程保健(telecare)计划。远程保健和远程患者监测将对制药公司具有战略意义,因为医疗专业人员将能够更好地监测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以及因为更多患者受到需要多种药物治疗的多种慢性病的影响。远程健康(TeleHealth)咨询还可以满足患者的中医药需求,当地的中医药公司,如Eu YanSang,可以为患者提供免费的远程咨询服务。慢性病管理慢性病管理在新加坡,四分之一的成年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中国企业有机会在数字健康领域设立项目,重点关注远程医疗和远程健康监测,特别是糖尿病、HBP等慢性病的管理。中国在远程医疗领域的专业知识可以帮助新加坡建立一个有竞争力的基础设施。新加坡将于2022年年中许可远程医疗,这也将可以是一个双向项目,例如中国患者可以咨询新加坡医生,新加坡患者可以咨询中国中医医生。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93数字牙科数字牙科随着新加坡医疗服务向数字化迈进,牙科产品是新加坡医疗领域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之一。基于改进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技术的数字牙科有望成为快速发展的潜在领域。数字牙科包括口腔内照相机(用于取代牙医使用的圆镜的小型照相机)、数字放射照相术(取代x射线)、数字引导的植入手术(更精准的牙科手术)和精密3d打印植入物/模塑件等。医疗旅游医疗旅游新加坡相对其他东盟地区的主要竞争优势是其医疗系统的质量和最先进的设施。对于更复杂的手术和医疗护理,新加坡仍然是该地区需要世界级复杂条件护理的患者的首选。治疗癌症等危及生命的疾病的新药在新加坡也相对较快地被批准使用,这吸引了中国等新药未上市国家的富人来新加坡就医。随着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正在经历人口老龄化,新加坡的高质量医疗体系可能会吸引那些愿意为追求更高水平医疗条件增加支出的医疗游客。医疗用品医疗用品新加坡是一个重要的制造基地,为全球市场生产各种医疗技术产品,从植入式心脏起搏器到隐形眼镜和生命科学仪器。企业利用新加坡强大的设计和工程能力、自动化供应商基础和高质量保障标准,从事高价值医疗产品的制造。从2011年到2016年,新加坡医疗器械销售额以每年6.2%的速度增长,从2016年到2021年,销售额预计将达到每年12.3%的增长速度;新加坡受益于强大的研究基础设施、知识产权保护、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以及政府以税收减免和培训补助金的形式提供的支持。因此,许多大型全球医疗技术公司已在该国建立了运营和研发设施。新加坡是东盟的一部分,东盟一直在为十个成员国的医疗器械注册和评估制定统一的制度。东盟各经济体已开始采用东盟医疗器械指令(AMDD)。这要求东盟国家对医疗器械采用统一的分类标准。这对医疗器械制造商来说是个好兆头,因为他们将能够轻松进入一个市场规模超过6亿人的普通医疗器械市场。东盟很可能在未来几年内遵守AMDD的基本原则。因此,进入新加坡可能会使健康科技公司向其他东盟市场开放,从而提高可扩展性。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94疫苗疫苗尽管新加坡免费提供mRNA疫苗,但是新加坡对中国制造的新冠疫苗有明确的需求。原因包括对mRNA疫苗过敏,传统灭活疫苗失效等。在特定的情况下,新加坡政府目前已经批准科兴疫苗作为疫苗以及加强针的选择之一。中国制造新冠疫苗的批准使用可能会让当地人民对流感疫苗等其他中国制造疫苗的有效性产生更为积极的看法。Pfizer-BioNTech 的 新 冠 疫 苗 的 制 造 商BioNTech将在新加坡设立其东南亚地区总部和mRNA制造工厂。新设施将为BioNTech的产品提供区域和全球供应能力,并使其能够快速应对东南亚地区潜在的流行病威胁。该工厂将利用尖端制造业和数字基础设施。科研合作科研合作新加坡在“健康丝绸之路”的合作中,高科技和服务业将更加突出。这将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仅中国的医疗保健公司将在新加坡投资,新加坡的医疗保健公司也将在中国投资,并引进新加坡优秀的管理专业知识,以满足中国医疗保健服务的高端消费者。新加坡和中国研究机构之间针对新医学突破上的合作(例如在生物医学、医药卫生技术等领域),为满足联合研究需求(中医药、远程健康诊断、中国制造的疫苗)将会持续存在。同时,两国的专业知识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医学突破。3.2.3.3.展望展望随着新加坡和中国通过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JCBC)的平台,新加坡卫生部与中国国家卫健委等层面的合作,两国之间将持续深化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包括研发新冠疫苗、治疗和诊断、传染病和非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健康促进和卫生保健等领域的合作。新加坡在东南亚的独特战略位置将吸引中国疫苗企业在新加坡建立疫苗生产厂,增加其在东南亚和亚洲的疫苗分销,从而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新加坡政府卫生部设立中医药研究中心,中医药研究资助计划等将鼓励新加坡与中国中医药的合作研究,促进中医药知识转化,加强中医药在新加坡的实践作用及推广。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953.3.1 合作历史情况合作历史情况中医药合作项目中医药合作项目2017年12月,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与广西中医药大学合作在马来西亚拉曼大学 SungaiLong校区成立了“中国-马来西亚中医药中心”。该中心是集教育、医疗、产研为一体的国家级中医药合作平台,旨在通过联合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与临床教育、研究及中医药文化宣传,拓宽中医药合作交流的渠道,助力中医药在东盟国家的全方位传播与发展。医疗设备合作项目医疗设备合作项目2020年4月,帝亿置地(Titijaya)与中国国药集团签署了一份为期五年的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发涉及医疗和医院设备,以及医疗行业相关房地产的交易和分销业务。当前合作的主要重点是为马来西亚提供个人防护设备、快速检测试剂盒、移动检测实验室和其他必要设备,以对抗新冠病毒。同时,帝亿置地将通过国药集团泉州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向中国销售医用手套。新冠疫情期间合作新冠疫情期间合作2021年1月12日,马来西亚制药集团发马公司(Pharmaniaga)与中国科兴生物签署新冠疫苗购买协议,马方购买1,400万剂由科兴生物研发的克尔来福新冠疫苗。根据协议,科兴生物向马方提供疫苗半成品,由发马公司在当地进行疫苗的灌装生产及分销。2021年1月15日,马来西亚卫生部临床试验研究所宣布开始招募18岁以上、身体健康志愿者参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疫苗在马三期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涉及马来西亚的9家政府医院和3000名志愿者,为期13个月。3.3.2“共建健康丝绸之路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进展医疗器械医疗器械马来西亚医疗器械行业由200多家制造商组成,其中30家是以马来西亚为制造基地的跨国公司。其中包括雅培、东芝医疗和博朗等知名品牌。马来西亚由此成为东盟医疗器械制造中心,也是诸多跨国公司外包目的地。马政府将该行业与电气和电子、化工、航空航天、机械和设备子行业视为可振兴制造业的高潜力增长领域。2022年马来西亚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超30亿美元,从产品进出口来看,马来西亚制造的医疗器材90%以上出口至世界各地。但在X 射线机、CT机、超声波扫描装置等高端医疗器械领域,马来西亚进口仰赖度仍然较高。从产品进口的市场份额来看,美国医疗器械产品占马来西亚医疗器械进口市场份额的21%,其次为新加坡(17.9%)、德国(12.5%)、日本(11.3%)、中国(7.1%)和韩国(3.1%)。此外,世界上60%的医用手套和80%的导管由马来西亚供应。随着政府致力于实施工业4.0计划,该国企业正寻求通过技术和改进研发方法将生产转变为更多增值产品和服务。新的增长领域聚焦于 医 疗 成 像 设 备 生 产,如 磁 共 振 成 像(MRI)机、X射线、CT扫描仪和核成像系统的组件或部分组件,2022年全球市场规模达到1225.46亿元(人民币)。3.3 马来西亚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96制药与中医药制药与中医药2022年马来西亚的化学制药行业价值超过31.97亿美元,由100多家公司组成,大致可分为仿制药制造商、以研究为基础的制药公司和非处方药(OTC)制造商三类。此外,该国正努力成为制造、认证和分销清真药品的先锋。到2025年,全球清真药品市场价值将达到1,740亿美元。马来西亚当地对中医接受程度良好,且得到政府支持,该国约11%的药品批发许可证为中医药。政府还在卫生部设立了一个传统和补充医学部门,也在所有州的主要医院设立了传统和补充医学单位。中医是该单位提供的主要服务项目之一。截至2022年8月,已有15家当地公立医院提供中医诊疗服务。在马来西亚卫生部注册的中医师已超过7,700人,大多数以私营机构形式提供中医诊疗。据悉,该国卫生部医院提供的中医药服务包括:传统按摩、针灸、癌症辅助治疗的草药疗法、精油理疗、外部Basti疗法和Varmam疗法等。3.3.3 挑战挑战、机遇与展望机遇与展望3.3.3.1.挑战挑战疫苗短缺疫苗短缺马来西亚国家免疫方案(NIP)是一个相当全面的方案,所有疫苗都在公共卫生设施中免费提供给市民。可是预算的限制和政治的支持阻碍了新疫苗加入国家免疫方案中。目前新疫苗的引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治意愿推动的,但政府也已采取措施改善目前的情况,朝着采用更加妥善的方式迈进。马来西亚并不缺乏NIP涵盖的疫苗,但其他疫苗马来西亚完全依赖外国供应。虽然泰国、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其他国家已经建立了疫苗设施,但马来西亚还是完全依赖进口疫苗,在紧急情况或流行病和疫情暴发期间容易出现短缺。药品价格高药品价格高药品价格高仍然是马来西亚的一个长期问题。马来西亚政府将继续进行干预,并建立药品价格管制,以增加民众获得负担得起的药品的机会。2017年6月,政府强制制药公司向卫生部登记药品价格。2019年5月,马来西亚政府批准利用外部参考定价系统开发药品定价管控。参考定价通常只适用于公共补贴的药品,制造商和零售商可以自由为自费的药品制定价格。虽然最初会损害行业参与者的利润率,但价格控制机制的引入将对该国的药品市场产生积极影响:零售价格将下降,使更多人能够获得药品;零售商将不能在药品价格上附加过高的利润,从而提高药品的可承受性;药企可能将从销售量的增加中获益,抵消价格下降带来的损失。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97但是当前业内对价格管控仍有部分持负面立场:私人全科医生表示,药价规定可能会导致他们的诊所关闭,因为他们的业务主要依赖于销售药品,因为他们的咨询费用有法律限制;拟定的外部参考定价机制不适合马来西亚,参考国家的差异使得无法对外部参考定价进行公平和准确的比较;价格管控首先应用于受专利保护的单一来源产品,然后再考虑对所有产品实施;控制药品价格不会对降低医疗成本产生重大影响,因为药品仅占自费医疗费用的14%,门诊服务占46%,住院服务占24%;民营医疗机构只能通过将收入来源转移到消耗品、医疗设备和病床收费等其他医疗服务上,来缓解药品收入的损失;影响医疗生态系统及配药渠道:利润较低的医疗保健提供者,如社区药剂师和全科医生诊所,将没法支付运营开支,从而可能导致配药网点关闭,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这不仅会限制药物的获取,而且还会加剧城市和农村患者在获得创新药物方面的差距;自费部分的病人将转移到公共部门而加剧政府医疗保健设施的拥挤和医疗保健预算紧张;由于不利的商业环境和市场准入障碍,跨国公司将被迫推迟或撤出市场,管控机制可能对患者获取治疗造成进一步的风险;国家投资环境的负面看法影响吸引外国投资的能力;医疗旅游在马来西亚是一个关键的增长领域,但如果由于无法在马来西亚获得创新药物,患者将考虑其他国家。保险普及率低保险普及率低根据2019年全国健康和发病率调查,马来西亚只有22%的人口参加了个人健康保险,未参加个人健康保险的人中,有36%的人声称个人健康保险是不必要的,43%的人无法负担个人健康保险。45.5%的马来西亚人口,除了政府资助的医疗保险之外,没有任何补充医疗保险。同时调查显示,马来西亚人在医疗保健上的支出以每年超过12%的速率增长,医疗保健支出约占家庭每月支出的5.1%。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983.3.3.2.机遇机遇提高药品研发和医疗设备生产能力提高药品研发和医疗设备生产能力马来西亚政府的长期重点是使马来西亚成为全球临床研究的重要参与者。马来西亚将继续成为东南亚地区临床试验的有利地区。其致力于生物技术的发展,提高当地生产标准。马来西亚的疾病模式几乎与发达国家相似。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是马来西亚死亡和发病的主要原因。这些非传染性疾病的高发病率为这些治疗领域的临床试验提供了大量的患者资源。以2019年数据来看,肿瘤试验的数量最多,其次是血液学和心脏病学试验。清真药品的生产也改善了进入其他全球伊斯兰市场的机会;新法规使马来西亚成为全球清真药品市场的先驱。鼓励外商投资鼓励外商投资虽然跨国公司的趋势是将他们的药品进口到马来西亚,然后通过他们自己的销售团队或当地经销商进行销售,但近年来政府越来越支持外国公司在马来西亚建立制药设施。这导致在马来西亚建立制药厂的外国公司数量相应增加。卫生部(MoH)还鼓励外国投资,为新的制药公司提供承购协议,例如与印度Biocon公司签署的向国家医院和诊所提供胰岛素的协议。目前外商投资的相关政策包括:外国投资者可以持有所有新项目投资以及现有公司对扩张/多元化项目投资的100%股权;允许企业引进外籍人员,例如在缺少训练有素的马来西亚本国职员的情况下,引进“关键职位”和“固定职位”的外籍人员;100%投资免税;搬迁到马来西亚的制造业企业将根据资本投资规模享受10年或15年的零税率。3.3.3.3.展望展望马来西亚正寻求将自己定位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首选目的地。马来西亚投资发展局(MIDA)与InvestKL等其他政府投资促进机构一起建立了各种团队和活动关注中国,包括开设中国特别通道(CSC)以加快来自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审批流程,以及快速跟踪高价值、高科技和高投资的中国企业。以及寻求通过马来西亚进军亚太地区的中国的全球跨国公司。中国特别通道的开设将起到桥梁作用,简化接洽流程,包括选择合适生产地点、税收优惠和人才通道等。中国特别通道将在未来两年吸引来自中国约25亿美元的新投资。中国特别通道鼓励中国企业在海外建立新的业务和区域中心,这将是中国智能制造和高价值服务走出国门的机会。此外,马来西亚的投资政策自由和透明、基础设施发达、劳动力技能较高、制造业产业链完善,这对外国投资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993.4.1 合作历史情况合作历史情况2020年2月上旬,在中国抗疫期间,塞尔维亚运送了价值约12.5万欧元的医疗和其他物资。不久之后,塞尔维亚前总统,现任国家合作协调委员会主席托米斯拉夫 尼科利奇个人筹集了5,000欧元的捐款,用于援助湖北的医院。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企业与塞尔维亚的合作越来越多。他们在两国抗击疫情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中国企业向塞尔维亚捐赠了大量防护装备和医疗物资,为塞尔维亚抗击疫情作出了贡献,体现了中赛互助精神。2020年3月15日,塞尔维亚因新冠疫情进入紧急状态。当晚,在猛犸基金会的支持下,华大基因集团捐赠的PCR试剂盒被紧急送往贝尔格莱德。这是塞尔维亚收到的第一笔国际抗病毒援助,猛犸基金会和华大基因提出与塞尔维亚合作在贝尔格莱德建设“火眼”实验室,捐赠实验室主要设备并派工程师安装和培训当地人员。此外,塞尔维亚紫金波尔铜业还为南部城市尼斯的实验室建设捐赠了全部设备。河钢集团收购塞尔维亚钢铁企业ZelezaraSmederevo,成立河钢集团塞尔维亚钢铁公司(Hesteel Serve),成为“一带一路”合作的典范。河钢塞尔维亚加入抗击新冠疫情的合作,再次承担起社会责任。在河钢集团的支持下,迅速采购了塞尔维亚急需的医疗物资。疫情期间,塞尔维亚部分学校面临远程教育设备短缺的问题,华为迅速为其提供了一批平板电脑。中国医疗队需要一名优秀的翻译,山东高速集团毫不犹豫地派出自己的翻译陪同。中铁集团在中铁快运的支持下,在短时间内协调了50节车厢,为塞尔维亚安排了运送抗疫物资的专列。恒康医疗集团在塞尔维亚投资建设了两条口罩生产线,经过快速调试安装,实现了日产超过10万只口罩的生产能力。疫情发生以来,已有58架飞机抵达塞尔维亚,运送了中国和当地企业捐赠的医疗设备,另外还有3列货运列车运送了塞尔维亚在疫情期间从中国购买的所有物资。3.4 塞尔维亚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1003.4.2“共建健康丝绸之路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进展疫情概况及应急措施疫情概况及应急措施2021年暑假过后,塞尔维亚迎来第四波新冠疫情,病例数量持续增加。世卫组织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该国已累计确认197万例新冠病例,导致15,799人死亡。塞尔维亚政府在疫情初期采取的有效及时的控制措施,使该国成为遏制疫情最佳的欧洲国家之一。疫情开始以来,该国根据世卫组织规定和应对水平实施多项过渡措施,最近修订了流行性流感计划,大部分规定已应用于疫情处理。此外,多个协调机构、委员会和总部负责应对新冠疫情的不同方面,并立法定义了关于应对资金、确保医疗器械监管许可、紧急采购,以及进口快速通道程序等。然而,受疫情延长、公共假期、疫苗怀疑论,以及高度传染性Delta变种病毒等的影响,塞尔维亚新感染者数量还在上涨。疫苗采购和制造疫苗采购和制造2021年1月以来,塞尔维亚共从中国采购420万剂国药疫苗,中国军队又捐赠了20万剂相同疫苗。该国批准的四种疫苗中,从国药获得的疫苗最多,占迄今购得剂量的60%,其次是来自辉瑞的BioNTech疫苗。塞尔维亚计划建设两家疫苗工厂,每年将生产3,000至4,000万剂疫苗,成为西巴尔干地区疫苗生产中心。2021年6月,位于首都贝尔格莱德的Torlak研究所成为第二个生产Sputnik V疫苗的机构。国药疫苗工厂计划于10月建成投产。政府间国际合作政府间国际合作塞尔维亚在医疗服务、医疗物资和疫苗接种方面与多个国家政府进行国际合作,成功从多个来源获得疫苗,使其在已接种疫苗人口比例方面成为欧洲最领先的国家之一。除本国公民,该国也捐赠疫苗并为邻国公民和外国居民提供疫苗接种,最受益的国家是波黑、北马其顿和黑山。鉴于世界各地媒体的大力宣传以及塞尔维亚组织有序的疫苗采购和免疫接种过程,近来,西欧和中欧大部分地区的民众对来塞接种疫苗产生浓厚兴趣,甚至有大量来自欧洲地区的公民以及旅行社和航空公司的“疫苗游”咨询。塞尔维亚政府是世界上最早为驻塞外交使团成员提供疫苗接种的国家之一,所有四种疫苗均可供使用。联合国难民署高度评价塞尔维亚政府将难民纳入疫苗接种计划的举措。截至2021年9月,近50%的塞尔维亚人口已完成接种新冠疫苗。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 1013.4.3 挑战挑战、机遇与展望机遇与展望3.4.3.1.挑战挑战欧盟疫苗标准不统一欧盟疫苗标准不统一塞尔维亚与其他西巴尔干国家一起,在欧盟的帮助下,预先支付了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Covax)66的费用,但Covax计划的缓慢,西方制造商的供应不足,表明了疫情期间联合运营效率低下以及国际组织协调困难。医疗用品/设施的国际标准不统一,例如欧盟不批准Sputnik V和国药疫苗,只有少数欧盟国家接受Sputnik V和国药的疫苗证书。考虑到塞尔维亚有很大一部分接种疫苗的人群接种了上述其中一种疫苗,这使得在欧盟国家之间的旅行变得复杂和困难。医疗保健系统有待提高医疗保健系统有待提高贝尔格莱德有59个卫生机构:16个卫生中心、4个临床医院中心、3个专科医院、5个诊所、1个临床中心、14个有固定护理的机构、12个没有固定护理的机构、3个公共卫生 机 构 和 有 100 家 药 店 的 制 药 机 构“Beograd”。固定卫生机构共有标准病床12,035张。还有大量的私人药房、医生和诊所。医疗保健系统由国民健康保险基金(RFZO)管理,该基金涵盖所有公民和永久居民。所有雇员、个体经营者和养老金领取者都必须向其缴款。缴款基于浮动比例,社会中较富裕的成员支付的比例更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医疗保健系统发生了许多变化,改革已在不同水平或共同支付方面实施,但未能为全民提供基本水平的医疗保健服务,未涵盖的服务可由私人保险补足。尽管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反腐败运动,但由于工资低,许多医生仍在索要贿赂以换取更好的治疗。目前,塞尔维亚政府正在与世界银行合作提高塞尔维亚医疗保健系统的质量和效率。此外,普遍存在的腐败、持续的紧缩措施和糟糕的医疗保健服务都将严重抑制市场机会。病人的购买力低下,继续阻碍整个市场的发展,因为公共部门不包括许多昂贵的药品。持续的公共资金短缺,导致药品短缺,使许多人无法获得适当的治疗和获得适当的护理。来自其他市场的假冒产品的存在也导致很多公司难以在这个市场盈利。由于工资差异显着,塞尔维亚已经并且正在向欧盟和其他发达国家流失大量高素质的医务人员。塞尔维亚的医药市场条件给创新药物制造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该国在Fitch的创新药物风险/回报指数排行榜上位次靠后,其医疗条件差和财政紧缩措施导致对创新药物的需求有限。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10266由全球疫苗免疫联盟、世卫组织和流行病预防创新联盟共同提出并牵头进行的项目,拟于2021年底前向全球提供20亿剂新冠肺炎疫苗,供应给“自费经济体”和“受资助经济体”3.4.3.2.机遇机遇塞尔维亚医药市场的欠发达性质决定了它是中欧和东欧地区的一个前沿市场。就人均而言,该市场与邻近的北马其顿和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一致。塞尔维亚的市场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在未来几年,更具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进一步促进家庭需求和企业投资,更有力的政府投资将有助于支持稳定的药品销售增长。在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负担加大的背景下,塞尔维亚的药品消费将不断增长。与欧盟的逐步融合以及加入欧盟的前景将刺激改革,而国内工业技术和能力相对较低的发展水平以及非专利产品申请程序的简化也为国内外非专利药品制造商提供了机会。塞尔维亚医疗保健系统正在进行的现代化改革将提供更多的医疗服务,并覆盖更广泛的人口群体。2019年4月,塞尔维亚共和国国民议会通过了新的医疗保健和健康保险法,该法将规范医疗保健系统,包括其组织和规定。新法律赋予塞尔维亚公民以及外国公民、难民和在该国居住或访问的非公民获得医疗保健的权利。3.4.3.3.展望展望根据Fitch的预测,2025年,塞尔维亚2025年医药市场的规模将达到18亿美元,五年的复合增长率为5.7%。到2030年,医药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约为5.8%,达到23.8亿美元。尽管在疫苗接种计划的支持下出现了,市场出现了短期的上升,但年增长率仍将低于历史水平。Fitch预计2020年塞尔维亚的人均医疗支出为652美元,2025年将增至861美元,2030年将增至1,174美元。政府医疗支出在2020年占总医疗支出的55.3%,在2030年将下降到48.4%。2030年整体医疗支出将下降到占国家GDP的4.3%。最近几年,塞尔维亚的医疗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等待时间大幅减少,导致服务的可及性大大增强,理论上这会促进需求并导致支出的增长。然而,塞尔维亚的医疗系统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以使该国与更发达的巴尔干国家保持一致。在一个平均收入较低的国家,医疗系统内普遍存在的腐败水平和对自费支付的高度依赖将对增长构成阻力。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 103近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合作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医疗健康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对于增进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庞大的人口基数、巨大的市场空间以及相关合作机制的不断升级,都为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健康丝绸之路”建设奠定了基础。我们在本报告中探讨了后疫情时代各国在医疗健康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巨大潜能,着重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的合作机制,也从对外援助、人才培养、基础设施、中医药、康养产业等不同维度对合作前景进行了展望。推动共建“健康丝绸之路”任重道远,我们对中国企业参与建设健康丝绸之路的建议包括: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104高质量共建“健康丝绸之路”的建议一一、聚焦周边地区国家深化医疗健康服务聚焦周边地区国家深化医疗健康服务合作合作发挥新疆、广西、云南等中国内陆沿边地区的独特优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加强与中亚国家、南亚和东盟国家的医疗健康合作,重点发展国际医疗服务、医疗旅游、康养等产业。二二、推动研发合作创新以及产业创新推动研发合作创新以及产业创新以“推进医药科技与研发”、“发展健康产业”等主要领域为抓手,全面发挥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一带一路”产业联盟在统筹国内外资源、激发和培育创新合作项目方面的引领作用,加强研发和健康产业创新与合作,为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发展提供技术和产业支撑,推动健康产业发展,造福人类的健康福祉。三三、加快推进药品国际监管体系互认加快推进药品国际监管体系互认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药监部门与共建国家加强药品监管认证政策与技术交流,逐步实现临床实验数据、检验标准和结果的共享和互认,推动构建区域药品监管协调网络,加快推动医药卫生产品在共建国家上市认可和临床使用。医药企业应进一步提升产品标准化,积极参与质量安全国际认证,为产品和服务进一步迈向国际市场打下坚实基础。四四、不断夯实中医药国际合作基础不断夯实中医药国际合作基础传统医药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有悠久的历史,是各国卫生保健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人民健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可积极借助中医药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推广的契机,对其进行布局,按照优先发展、重点发展、拓展普及辐射传播的步骤,逐步从接受度较高的地区辐射到中医文化基础较薄弱的地区,不断提高中医药的普及程度和国际影响力。五五、持续推进疫苗联合研发和生产持续推进疫苗联合研发和生产传染性疾病是各国共同面临的潜在重大公共安全问题,在与各国一道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中国已经与一些国家建立了疫苗联合研发或生产伙伴关系,可以进一步加强相关监管政策的协调,企业在疫苗的研发、生产和互认方面加强合作,尤其可以考虑推进共同研究面向特定人群(例如低龄儿童)的疫苗。六六、积极推进数字化医疗合作积极推进数字化医疗合作积极关注和对接各国数字化医疗健康数据标准,推动信息互联互通。一方面,借助中国蓬勃发展的线上诊疗、大数据AI辅助诊断、可穿戴设备等方面的创新技术以及中国制造业的优势,积极与国际医疗设备供应商开展合作,共同开拓海外市场,实现共赢。另一方面,随着远程医疗的进一步普及,数字化中医会更加普及。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 105七七、持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持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医疗健康国际合作交流中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着力于展示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成果;鼓励行业协会和专业组织搭建更多的交流平台,提升典型项目案例传播力,讲好医疗健康领域的故事,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提高中国医疗健康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影响力和话语权。推动“一带一路”医疗健康领域的合作,不仅有利于增进人民健康,还将为推动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共建“健康丝绸之路”为医疗健康行业的国际合作搭建了新平台,也为中国医疗健康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了新机遇。在中国医疗健康企业将其产品、服务及品牌带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过程中,应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针对不同市场的情况,积极调整战略,不断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共建“健康丝绸之路”不断走深走实。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106鸣谢编委会成员编委会成员梁伟坚梁伟坚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及香港市场主管合伙人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及香港管理委员会成员黄耀和黄耀和普华永道全球跨境服务中国主管合伙人普华永道购并交易服务中国市场主管合伙人普华永道中国一带一路业务主管合伙人徐佳徐佳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医药与医疗行业主管合伙人柯镇洪柯镇洪普华永道中国资深顾问钱立强钱立强普华永道中国及香港地区医疗健康服务行业主管合伙人刘洋刘洋普华永道中国基础设施与大型项目投融资服务合伙人费颖费颖普华永道中国企业购并服务合伙人蔡景愚蔡景愚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医药与医疗行业咨询合伙人袁伟袁伟普华永道中国税务咨询合伙人黄诗慧黄诗慧普华永道中国企业融资与并购部合伙人李莹李莹普华永道中国交易服务总监郑安淳郑安淳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医药与医疗行业咨询总监赖凯莉赖凯莉普华永道中国驻巴西中国业务部总监秦冉秦冉普华永道中国企业融资与并购部业务总监上官周冬上官周冬 普华永道中国客户与市场部市场调研与分析业务总监蓝澜蓝澜普华永道中国市场推广及传讯部高级经理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 107感谢以下普华永道员工在本报告编写、出版过程中感谢以下普华永道员工在本报告编写、出版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付出的努力谭德成谭德成普华永道新加坡中国业务组及资本市场主管合伙人普华永道新加坡审计合伙人Lorraine Yeoh普华永道马来西亚税务咨询合伙人普华永道马来西亚中国业务组主管合伙人Echo Chen 普华永道新加坡审计合伙人普华永道新加坡中国业务组联席合伙人Yennie Tan普华永道马来西亚交易战略主管合伙人Dr.Zubin J Daruwalla普华永道新加坡健康产业战略咨询主管合伙人Bruno Porto普华永道巴西医疗行业主管合伙人赵小泙赵小泙普华永道巴西中国业务部主管合伙人Mark Mathew 普华永道新加坡审计合伙人Vladislav Cvetkovi普华永道塞尔维亚咨询部市场总监李茹李茹普华永道塞尔维亚西巴尔干地区中国业务部陈运陈运普华永道中国全球跨境服务业务总监沈学斌沈学斌普华永道中国全球跨境服务业务总监沈漪沈漪普华永道中国企业购并服务部业务总监林玥林玥普华永道中国基础设施与大型项目投融资服务业务总监孙承钰孙承钰普华永道中国医药与医疗行业战略与运营管理咨询高级经理孙文嘉孙文嘉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医药与医疗行业咨询经理黄喻黄喻普华永道中国医疗行业交易服务经理王晓博王晓博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医药与医疗行业咨询经理侯雅雯侯雅雯普华永道中国基础设施与大型项目投融资服务高级顾问韩颖桢韩颖桢普华永道中国医疗行业交易服务高级顾问梁杉梁杉普华永道中国市场推广及传讯部高级顾问李菁李菁普华永道中国全球跨境服务高级顾问逯彪逯彪普华永道中国基础设施与大型项目投融资服务高级顾问严如玉严如玉普华永道中国基础设施与大型项目投融资服务高级顾问联系我们本文仅为提供一般性信息之目的,不应用于替代专业咨询者提供的咨询意见。2023 普华永道。版权所有。普华永道系指普华永道网络及/或普华永道网络中各自独立的成员机构。详情请进入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29 108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新世纪评级:江苏省及下辖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2023)(28页).pdf

    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 江苏省及下辖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2023)公共融资部 钟士芹 经济实力:经济实力:江苏省区位优势显著,产业结构优良,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全省经济增速波动较大,其中 2022 年受多重超预期因素叠加冲击,经济呈小幅增长态势,当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2.29 万亿元,同比增长 2.8%;GDP 规模仍仅次于广东稳居全国第二位,人均 GDP 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列全国第三位。2022 年,全省工业经济指标表现总体尚可,先进制造业増势相对较好,但工业企业经营效益有所承压;服务业支柱地位仍保持稳健,其中金融业和邮政电信行业保持较稳定增长,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主要指标降幅明显。从三大需求看,2022 年江苏省投资、消费和对外贸易均保持增长,但增速均呈下降态势;受房地产市场景气度影响,房地产投资及商品房销售均有所下降。2023 年前三季度,江苏省主要经济指标均有所恢复,当期 GDP 同比增长 5.8%,增速较上年同期上升 3.5 个百分点。2022 年,除宿迁和连云港之外,江苏省其他地市 GDP 总量排名与 2021 年相比未发生变化,经济发展差异化仍较显著。其中苏南地区的苏州、南京、无锡和苏中的南通经济总量均超万亿元,经济体量较小的地级市仍主要分布于苏北地区。各地市在人均 GDP、地均 GDP 以及人口密度、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仍表现为较明显的梯度特征。从经济增速看,受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2022 年各地市经济增速较上年均有所回落,经济增速均在 2.0-5.0%的区间。从三大需求看,2022年多数地市投资、消费及进出口总额保持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绝大多数地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呈下降态势。2023 年前三季度,江苏省各地级市经济复苏回暖,除南京和苏州 GDP 增速分别为 4.5%和 4.2%之外,其他地市经济增速均在 5%以上,其中连云港 GDP 增速达 11.9%。财政实力:财政实力:江苏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全国前列,财政收入稳定性较好,财政自给能力较强;2022 年,主要受增值税留抵退税以及土地相关税收减少等因素影响,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下降态势,当年全省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258.88 亿元,同比下降 7.55%。2022 年,全省实现税收收入 6803.22 亿元,同比下降 16.74%,税收占比为 73.48%,财政收入稳定性仍较强;当年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为 62.13%,较上年下降 6.53 个百分点,居全国第六位,位于上海、北京、广东、天津和浙江之后,财政自给能力总体较强。江苏省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主的政府性基金收入维持在较大规模,对综合财力形成较强支撑,但2022 年受房地产及土地市场景气度下行因素影响,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转呈下降态势,当年实现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 11478.58 亿元,同比下降 15.80%,但仍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 系地方财力的第一大来源。2023 年前三季度,江苏省税收收入増势较好,但土地增值税继续呈较大幅下降;上半年度以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主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亦呈下降态势。江苏省各地级市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排名与2021年相比存在部分微调,规模排名总体与 GDP 排名相当,部分地市存在 GDP 总量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排名倒挂的情况,侧面反映出地区经济质量与创税能力的差异。分区域看,苏南地区财政实力较强,苏北地区财力整体偏弱,其中苏州、南京、无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超千亿元,显著领先于其他地级市,合计占比达 55.37%。从增速看,主要受增值税留抵退税以及土地相关税收减少等因素影响,2022 年多数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负增长,正增长地市仅 3 个,分别为宿迁、淮安和盐城,增速均未超过 2%。各地级市财政收入质量差异有所增大,财政自给程度基本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苏南地区财政自给程度整体较好,苏北地区财政自给程度相对较弱。2022 年江苏省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集中于苏州、南京、常州、南通和无锡等经济体量相对较大的地市。2022 年受房地产及土地市场景气度下行因素影响,多数地市政府性基金收入转呈下降态势,且增速差异较大,仅淮安、连云港、常州和镇江为正增长。以政府性基金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比,2022 年绝大多数地级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对地方财力的贡献度较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政府性基金收入在地方财力中占比总体仍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财力对政府性基金收入的依赖程度总体较高。债务状况:债务状况:2022 年末,江苏省政府债务余额为 20694.05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9.12%,债务规模仅次于广东省、位居全国第二位;但因其财政实力强,财政收入对债务的覆盖程度相对较好,2022 年末全省政府债务余额是其当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2.24 倍,位列全国 36 个省(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该指标升序排列第 7 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2022 年,在隐债化解背景下,城投债发行延续严监管态势,严格控制增量的同时逐步化解存量,江苏省城投债发行规模有所下降,当年全省城投债发行额 10816.71 亿元,同比下降 22.76%,发行规模及城投债余额仍居全国各省首位。若考虑城投平台带息债务,江苏省平台企业多,平台带息债务规模大,全省城投企业 2022 年末带息债务达 7.77 万亿元,是当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8.40 倍,在全国排名均居首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城投带息债务的覆盖程度较弱。从各地级市来看,2022 年末江苏省政府债务、城投企业存量债券及带息债务主要集中于经济体量相对较大的地市。政府债务方面,2022 年末共有 10 个地级市政府债务余额超过千亿元,其中南京以 2988.15 亿元的规模居于首位;镇江得益于省级层面化债支持,政府债务余额经过连续几年高增长后,以 2188.52 亿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3 元的规模跃居第二位;苏北地区的宿迁、淮安、连云港政府债务规模仍相对较小。从政府债务负担看,苏南 3 市苏州、无锡和南京政府债务压力相对较小,镇江因化债因素,2022 年末政府债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高达 720.00%,显著高于其他地市。从城投债及城投企业带息债务看,2022 年在严监管背景下,多数地市存续城投债余额虽呈增长态势,但增速回落幅度较大,部分地市城投债余额出现下降;2022 年末各地市城投平台带息债务压力均有所增加,但增幅总体不大,其中泰州、盐城、淮安和连云港城投平台带息债务负担相对最重,债务偿付面临较大压力。一、一、江苏江苏省省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 (一)(一)江苏江苏省经济实力分析省经济实力分析 江苏省区位优势显著,江苏省区位优势显著,产业产业结构优良结构优良,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近。近年来,全省经济增速波动较大,年来,全省经济增速波动较大,其中其中 2022 年年受受多重超预期因素叠加冲击多重超预期因素叠加冲击,经济经济呈呈小幅增长小幅增长,GDP 规模规模仍仍仅次于广东仅次于广东稳稳居居全国全国第二位,人均第二位,人均 GDP 仅次于北京和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列全国第三位上海,位列全国第三位。2022 年,年,全全省工业经济指标表现总体尚可,先进制造省工业经济指标表现总体尚可,先进制造业増势相对较好业増势相对较好,但,但工业企业经营效益有所承压工业企业经营效益有所承压;服务业支柱地位仍保持稳健,服务业支柱地位仍保持稳健,其中其中金融业和邮政电信行业保持较稳定增长,但受外部环境影响,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邮政电信行业保持较稳定增长,但受外部环境影响,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主要指标降幅明显。和旅游业主要指标降幅明显。从三大需求看从三大需求看,2022 年年江苏省江苏省投资、投资、消费和对外消费和对外贸易贸易均保持增长均保持增长,但增速均呈下降态势;但增速均呈下降态势;受房地产市场景气度受房地产市场景气度影响,影响,房地产房地产投投资及商品房销售均呈下降态势资及商品房销售均呈下降态势。2023 年年前三季前三季度,度,江苏省江苏省主要主要经济经济指标均有所指标均有所恢复恢复,当期,当期 GDP 同比增长同比增长 5.8%,增速较上年同期,增速较上年同期上升上升 3.5 个百分点个百分点;其中其中工业工业和和服务业服务业均均保持增长,接触性密集型服务业快速恢复保持增长,接触性密集型服务业快速恢复。江苏省位于我国沿海地区中部,长江、淮河下游,东濒黄海,北接山东,西连安徽,东南与上海、浙江接壤;长江横穿东西,大运河纵贯南北。全省土地面积 10.72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 1.12%;2022 年末全省常住人口 8515 万人,占全国的6.03%;较上年末增加10万人,同比增长0.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4.4%,比上年末提高 0.5 个百分点。江苏省地处被视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引擎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综合经济实力雄厚,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2022 年,江苏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2.29万亿元,同比增长 2.8%,受多重超预期因素叠加冲击,增速较 2021 年下降 5.8个百分点。从经济规模来看,2022 年江苏省经济总量仍仅次于广东省,稳居全国第二位;2022 年全省人均 GDP 为 14.44 万元,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列全国第三位。2023 年前三季度,江苏省主要经济指标均有所恢复,当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9.32 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5.8%,增速较上年同期提升 3.5 个百分点。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4 图表图表 1.2013-2022 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变动情况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2013-2022 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新世纪评级整理 图表图表 2.2022 年年江苏省江苏省与全国其他省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对比与全国其他省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对比 数据来源:各省市 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新世纪评级整理 江苏省县域经济和城区经济发展水平均较高,百强县和百强区综合实力在全国相比较为突出,对全省经济的引领作用较强。根据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2023 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和2023 年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暨 2023 赛迪百强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榜单中,江苏共占有 23 席,占总数的近四分之一,是百强县数量最多的省份;百强县前 10 名中,江苏占据六席,并包揽前 4 位,其中昆山市、江阴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位列前四位,太仓市和宜兴市分列第 6 位和第 9 位。百强区榜单中,江苏省共占有 17 席,数量与广东省一致。从产业结构看,江苏省自 2015 年开始实现产业结构“三二一”转变,目前形成了传统支柱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并举的产业结构。2022 年,江苏省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 4959.4 亿元,同比增长 3.1%,增速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 5.59万亿元,同比增长 3.7%,增速同比下降 6.4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 6.20 万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5 亿元,同比增长 1.9%,增速同比下降 5.8 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 2021年的 4.144.551.4 调整为 4.045.550.5,第三产业占比下降 0.9 个百分点。2023 年前三季度,江苏省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 2760.1 亿元,同比增长 3.3%;第二产业增加值 4.10 万亿元,同比增长 6.6%;第三产业增加值 4.94 万亿元,同比增长 5.3%。2022 年,江苏省工业经济指标增速较上年有所回落,但总体表现尚可,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5.1%,增速较 2021 年下降 7.7 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増势仍相对较好,2022 年全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0.8%,增速同比下降 6.3 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 24.0%;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增速同比下降 8.5 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 52.6%;上述两个行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 5.7 个百分点和 3.4 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 48.6%和 85.2%。分具体行业看,电子、医药、汽车、电气、专用设备等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 6.3%、11.0%、14.8%、16.3%和 6.0%。新能源、新型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量增长较快,其中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工业机器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智能手机、服务器产量分别同比增长 93.2%、23.4%、36.2%、11.3%、64.6%、49.5%和 114.3%。工业企业经营效益有所承压,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 9061.9亿元,同比下降 4.2%,增速较上年下降 29.9 个百分点。2023 年前三季度,全省工业生产恢复向好,当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7.2%,增速较上年同期提升 2.7 个百分点。服务业方面,2022 年江苏省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明显下降,但支柱地位仍保持稳健,当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9%,增速同比下降 5.8 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为 50.5%,占比较上年下降 0.9 个百分点,但仍保持主导地位。服务业重点行业中,金融业和邮政电信行业保持较稳定增长,但受外部环境影响,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主要指标降幅明显。具体来看,交通运输业方面,2022 年全省货物运输量和货物周转量同比增速分别为-4.8%和 0.3%,增速同比下降 11.3 个和 7.5 个百分点;旅客运输量同比下降 29.9%,降幅较上年扩大 7.4个百分点;旅客周转量同比下降 36.9%,增速较上年下降达 42 个百分点。邮政电信业仍保持较稳定增长,2022 年全省邮电业完成业务总量 2397.8 亿元,同比增长 14.6%,增速同比下降 11.3 个百分点。旅游业与 2021 年相比降幅较大,全年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 5.3 亿人次,同比下降 24.5%,增速同比下降 74.1 个百分点;实现旅游业总收入 9263.8 亿元,同比下降 20.6%,增速同比下降 62.1 个百分点。2022 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 21.22 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0%,增速较上年末上升2.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0.3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14.6%,增速较上年末下降 0.6 个百分点。2023 年前三季度,全省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6 服务业保持增长,接触性密集型服务业快速恢复,当期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其中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 13.5%、14.7%、12.1%、8.5%和 8.3%。江苏省经济内生动力较强,投资和消费是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投资方面,2022 年江苏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下降,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3.8%,增速较上年下降 2.0 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同比增长 2.9%,增速同比下降 3.4 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 68.6%,占比较上年下降 0.6 个百分点。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全年全省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 9.2%,增速高于全部投资 5.4 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 1.7 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 8.8%,高于全部投资增速 5.0 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中,金融业同比增长 33.0%,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同比增长 29.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同比增长 24.5%。房地产方面,受房地产市场景气度影响,2022 年江苏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 7.9%,增速较上年下降 10.2 个百分点;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 26.8%,增速较上年下降 34.1 个百分点。近年来,江苏省消费品市场波动态势明显,2022 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28 万亿元,同比增长 0.1%,增速较上年下降 15.0 个百分点。从消费类型看,商品零售额 38676.2 亿元,同比增长 1.1%;餐饮收入额 4075.9 亿元,同比下降8.4%;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10782.8 亿元,同比增长 7.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 25.2%。对外经济方面,2022 年,江苏省对外贸易保持增长,但增速有所下降,全年全省实现进出口总额 5.45 万亿元,同比增长 4.8%,增速较上年下降 12.3 个百分点;其中实现出口总额 3.48 万亿元,同比增长 7.5%;实现进口总额 1.96 万亿元,同比增长 0.4%。2023 年前三季度,江苏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5.7%,增速较上年同期上升 2.2 个百分点;当期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39 万亿元,同比增长 7.1%,增速较上年同期上升 7.4 个百分点。(二)(二)江苏江苏省省财政实力分析财政实力分析 江苏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全国前列,财政收入稳定性较好,财政自给能江苏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全国前列,财政收入稳定性较好,财政自给能力较强力较强;2022 年,主要受增值税留抵退税以及土地相关税收减少等因素影响,年,主要受增值税留抵退税以及土地相关税收减少等因素影响,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下降态势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下降态势;规模仍仅次于广东省,位居全国第二位。规模仍仅次于广东省,位居全国第二位。江苏省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主的政府性基金收入总体维持在较大规模,江苏省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主的政府性基金收入总体维持在较大规模,对综合财力形成较强支撑,但对综合财力形成较强支撑,但 2022 年受房地产及土地市场景气度下行影响,全年受房地产及土地市场景气度下行影响,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转呈下降态势省政府性基金收入转呈下降态势,但仍,但仍为为地方财力的地方财力的第一大来源第一大来源。2023 年年前三前三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7 季度季度,江苏省税收收入増势较好,但土地增值税继续呈较大幅下降;上半年度江苏省税收收入増势较好,但土地增值税继续呈较大幅下降;上半年度以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主的以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主的全省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亦亦继续下降继续下降。江苏省财政实力居全国前列,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税收收入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022 年,江苏省实现财政收入 2.35 万亿元,同比下降 8.72%,其中,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占比分别为 39.35%和 48.79%,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构成;上级补助收入对财政收入形成一定补充,2022 年全省上级补助收入(含一般公共预算补助收入和政府性基金补助收入)占比为 11.86%。图表图表 3.2020-2022 年年江苏江苏全全省省财政收支财政收支情况情况(单位(单位:亿元:亿元)指标指标 2020 年年 2021 年年 2022 年年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9058.99 10015.16 9258.88 其中:税收收入 7413.86 8171.30 6803.22 一般公共预算补助收入 2210.22 2111.51 2774.51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 11359.39 13632.95 11478.58 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 10618.29 12788.98 10690.40 政府性基金补助收入 405.38 13.59 14.87 财政收入合计财政收入合计 23033.98 25773.21 23526.85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13681.55 14585.26 14901.37 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 12315.64 12957.25 11606.18 财政财政支出支出合计合计 25997.19 27542.51 26507.55 税收收入占比(%)81.84 81.59 73.48 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66.21 68.67 62.13 数据来源:2020-2022 年江苏省财政收支决算草案,新世纪评级整理 2022 年,江苏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仍仅次于广东省,位居全国第二位。主要受增值税留抵退税以及土地相关税收减少等因素影响,2022 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下降态势,当年全省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9258.88 亿元,同比下降 7.55%,增速较上年下降 18.11 个百分点。具体看,2022 年江苏省实现税收收入 6803.22 亿元,同比下降 16.74%,增速较上年下降 26.96 个百分点;当年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 73.48%,占比较上年下降 8.11 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稳定性仍较强;其中,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贡献相对最大,对税收收入的贡献率分别为 32.96%和 21.74%;契税、土地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房产税形成一定补充,占比分别为 9.69%、8.77%、7.62%、6.38%和 5.78%,合计占比为 38.24%。财政支出方面,2022 年江苏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 14901.37亿元,绝对值同比增长 2.17%;当年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为 62.13%,较上年下降 6.53 个百分点,居全国第六位,位于上海、北京、广东、天津和浙江之后,财政自给能力总体较强。从支出结构看,2022 年全省一般公共服务、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及公共安全支出等刚性支出合计为 8248.43 亿元,刚性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8 支出占比为 55.35%,财政支出弹性存有一定空间。2023年前三季度,江苏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7829亿元,同比增长12.8%。其中,税收收入完成 6263 亿元,同比增长 22.7%,税收占比为 80.0%;非税收入完成 1566 亿元,同比下降 14.8%;其中增值税大幅增长,当期完成增值税 2895亿元,同比增长 79.3%;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为 1126 亿元和 387 亿元,同比分别下降 4.6%和 1.6%;土地增值税大幅下降 43.9%至 271 亿元;契税同比增长 7.6%至 507 亿元。同期,全省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10556 亿元,同比增长 0.9%,支出主要用于教育、社保、城乡社区、卫生健康等方面。图表图表 4.2021-2022 年年江苏省江苏省与全国其他省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与全国其他省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税收占比情况税收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各省市财政预决算报告及草案,新世纪评级整理 因较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口集聚能力,江苏省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主的政府性基金收入总体维持在较大规模,对综合财力形成较强支撑,但 2022年受房地产及土地市场景气度下行影响,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转呈下降态势。2022 年,江苏省实现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为 11478.58 亿元,绝对值同比下降15.80%,增速同比下降35.82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10690.40亿元,同比下降 16.41%,占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的比重为 93.13%。同期,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 11606.18 亿元,绝对值同比下降 10.43%,支出主要用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2023 年上半年度,江苏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 2705.99 亿元,同比下降 15.7%,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 2471.75亿元,同比下降 17.0%。江苏省省级财政收入主要集中于一般公共预算补助收入,2022 年江苏省省级一般公共预算补助收入占比达 91.6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占比分别为 6.31%和 2.02%。具体来看,2022 年因按照增值税留抵退税均衡分担机制,江苏省向中央调库较预算增加较多,当年全省仅实现省级税收收入 12.83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9 亿元,绝对值同比下降 87.18%;当年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91.89 亿元,绝对值同比下降25.32%;一般公共预算上级补助收入2774.51亿元,同比增长31.40%。2022 江苏省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 1263.56 亿元,同比增长 1.33%。政府性基金收支方面,2022年江苏省省级政府性基金收入为61.55亿元,同比下降10.65%,主要系彩票公益金收入、车辆通行费收入下降所致;当年省级政府性基金支出为142.11 亿元,同比增长 17.59%,主要系其他政府性基金及对应专项债务收入安排的支出、地方政府专项债务付息支出增加所致。二、二、下辖各市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下辖各市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 江苏省下辖 13 个地级市,以长江和淮河为界,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板块。其中,苏南地区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镇江 5 市;苏中地区包括南通、扬州和泰州 3 市;苏北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和宿迁 5市。江苏区域经济在人均 GDP、地均 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密度等方面均呈现十分明显的梯度特征,南北发展差异较大;其中苏南地区位于“长三角经济区”中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领先于苏中和苏北地区,经济实力和城市经济基础较好。2022 年,江苏省各地市经济增速较上年均有所回落,经济增速均在 2.0-5.0%的区间;经济规模上看仍以苏南 4 市和苏中南通领先,经济体量较小的地市仍主要集中于苏北地区。财政收入方面,各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排名基本与 GDP 排名相当;从增速看,主要受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影响,2022 年多数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下降态势。2021 年 2 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根据纲要,江苏省将因地制宜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推进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区域协同创新,引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其中,苏南地区扛起“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新使命,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先发优势和禀赋优越的基础条件,全面提升国际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成为在全国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行军。苏中地区紧紧抓住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更大力度推进南北融通、江海联动和陆海统筹,努力成为推动江苏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力军。苏北地区持续巩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发挥后发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努力成为支撑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力军。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0 图表图表 5.江苏省区域分布情况江苏省区域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新世纪评级根据公开资料绘制 图表图表 6.2022 年苏南与苏中、苏北地区主要经济发展指标比较年苏南与苏中、苏北地区主要经济发展指标比较 指标指标 苏南苏南(苏州(苏州、南京、南京、无锡、常州、镇江无锡、常州、镇江)苏中苏中(南通(南通、扬州、泰州、扬州、泰州)苏北苏北(徐州(徐州、盐城、盐城、淮安、连云港、宿迁淮安、连云港、宿迁)GDP(亿元)70284.15 24886.35 28397.07 常住人口(万人)3848.13 1683.25 2983.71 辖区面积(平方公里)28104.59 20379.00 54896.00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5956.51 1355.14 1755.35 人均 GDP(万元)18.26 14.78 9.52 地均 GDP(亿元/平方公里)2.50 1.22 0.52 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万元)1.55 0.81 0.59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1369.22 825.97 543.52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7.085.26 4.914.48 3.883.08 数据来源:各地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财政预决算报告(草案)等,新世纪评级整理(一)(一)下辖各市经济实力分析下辖各市经济实力分析 2022 年年,除宿迁和连云港之外,江苏省其他地市除宿迁和连云港之外,江苏省其他地市 GDP 总量排名与总量排名与 2021 年年相比未发生变化相比未发生变化,经济发展差异化仍较显著经济发展差异化仍较显著。其中其中苏南地区的苏州、南京、无苏南地区的苏州、南京、无锡锡和苏中的南通经济总量均超万亿元,和苏中的南通经济总量均超万亿元,经济体量较小的地级市经济体量较小的地级市仍仍主要分布于苏主要分布于苏北地区北地区。各各地市在地市在人均人均 GDP、地均地均 GDP 以及以及人口密度、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密度、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仍方面仍表现为较明显的表现为较明显的梯度特征梯度特征。从经济增速看,从经济增速看,受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受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2022 年各年各地市经济增速较上年地市经济增速较上年均均有所回落,经济增速均在有所回落,经济增速均在 2.0-5.0%的区间的区间。从三大需求从三大需求看,看,2022 年多数地市投资、消费及进出口总额保持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年多数地市投资、消费及进出口总额保持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绝绝大大多数地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多数地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呈下降态势呈下降态势。2023 年年前三季前三季度,度,江苏省各地级市经江苏省各地级市经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1 济复苏回暖,除南京和苏州济复苏回暖,除南京和苏州 GDP 增速分别为增速分别为 4.5%和和 4.2%之外,其他地市经济之外,其他地市经济增速均在增速均在 5%以上,其中连云港以上,其中连云港 GDP 增速达增速达 11.9%。从经济总量来看,除宿迁和连云港之外,2022 年江苏省其他地市 GDP 总量排名与 2021 年相比未发生变化,经济发展差异化仍较显著。苏南地区的苏州、南京、无锡经济规模仍处于绝对领先地位,2022 年地区生产总值均超万亿元,分别为 2.40 万亿元、1.69 万亿元和 1.49 万亿元,经济总量合计占全省各市经济总量合计数的比重达 45.09%。南通 2022 年地区生产总值 1.14 万亿元,经济总量仍排名第四位;常州自 2017 年开始排名超过徐州跃居第五位,2022 年 GDP 为9550.10 亿元;徐州排名第六,2022 年 GDP 为 8457.84 亿元;扬州自 2019 年开始超过盐城位列第七位、盐城后移至第八位,上述两市 2022 年 GDP 分别为7104.98 亿元和 7079.80 亿元;泰州和镇江仍分列第九、十位,分别为 6401.77亿元和 5017.04 亿元。淮安、宿迁、连云港经济总量仍居末三位,2022 年 GDP分别为4742.42亿元、4111.98亿元和4005.03亿元,其中宿迁和连云港排名互换,宿迁排名前移一位至全省第十二位,连云港后移至全省末位。总体看,江苏省各区域经济总量南北差异较大,其中苏南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对全省的地区生产总值贡献度高,2022 年该区域 5 个地级市 GDP 合计 7.03 万亿元,占各市 GDP 总量合计的 56.88%;经济体量较小的地级市则主要分布于苏北地区,2022 年苏北5 市 GDP 合计占比仅为 22.98%。从经济增速看,受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2022年各地市经济增速较上年均有所回落,经济增速均在 2.0-5.0%的区间。具体来看,2022 年 GDP 增速超过 4%的地市为盐城、泰州和扬州,增速分别为 4.6%、4.4%和 4.3%;经济增速低于 3%的地市为镇江、连云港、南京、南通和苏州,增速分别为 2.9%、2.4%、2.1%、2.1%和 2.0%;其他地市经济增速均在 3-4%之间。图表图表 7.2021-2022 年江苏省各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年江苏省各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 数据来源:江苏省 13 个地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人均经济指标看,2022 年江苏省各区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继续呈现明显的梯度特征,苏南、苏中和苏北的人均 GDP 分别为 18.26 万元、14.78 万元和 9.52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2 万元。其中,苏南地区的无锡、苏州、南京、常州和镇江 2022 年人均 GDP 居前五位,分别为 19.84 万元、18.60 万元、17.88 万元、17.80 万元和 15.58 万元。苏中地区的扬州、南通、泰州分列六至八位,2022 年人均 GDP 分别为 15.50 万元、14.70 万元和 14.18 万元。苏北地区 5 市人均 GDP 相对较低,盐城、淮安、徐州、连云港和宿迁分别为 10.56 万元、10.41 万元、9.37 万元、8.70 万元和 8.26 万元,居末五位。除此之外,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在地均 GDP、人口密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方面亦呈现较明显的梯度特征,各地市主要人均指标如下图所示。图表图表 8.2022 年年江苏江苏省各市省各市主要人均经济指标主要人均经济指标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江苏省 13 个地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产业基础看,苏南地区作为长三角经济区中心区域,具有先发优势,已经完成前期工业化、信息化等积累,目前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并形成了具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苏中地区作为次中心区域,与苏南和上海隔江相望,在接轨中心区域及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产业逐步高端化、聚集化发展;苏北地区因其区位边缘,受经济中心吸引和辐射作用较弱,产业相对较为传统。从上市公司分布来看,江苏省 A 股上市企业主要分布于苏南地区,其中苏州、南京和无锡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市,截至 2023 年 9 月末,全省 A 股上市公司共 685 家,总市值合计为 6.59 万亿元,上述三市上市公司数量合计为459 家、总市值合计 4.36万亿元,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 67.01%和66.13%。图表图表 9.江苏江苏省省各地级市重点发展产业及各地级市重点发展产业及 A 股上市公司股上市公司情况情况(家、亿元)(家、亿元)板块板块 城市城市 重点发展产业重点发展产业 A 股上市股上市公司数量公司数量 A 股上市股上市公司公司市值市值 代表性企业代表性企业 苏南 苏州 电子信息、制造业新兴产业(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型平板显示、智能电网和物联网)、生物医药 216 16535.08 东方盛虹、阿特斯、沪电股份、东吴证券、天孚通信、迈为股份、亨通光电、东山精密、科沃斯、苏州银行、天顺风能、天华新能、常熟银行 南京 汽车制造、钢铁产业、电子信息制造、石化新材料、软件和服务外包、智能电网、风电光伏 123 14609.32 国电南瑞、华泰证券、江苏银行、南京银行、宁沪高速、中材科技、国博电子、南京证券、中材国际、江苏国信、凤凰传媒、南钢股份、健友股份 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3 板块板块 城市城市 重点发展产业重点发展产业 A 股上市股上市公司数量公司数量 A 股上市股上市公司公司市值市值 代表性企业代表性企业 无锡 高档纺织及服装加工、精密机械及汽车配套、电子信息及高档家电、特色冶金及金属制品、精细化工及生物医药 120 12455.92 药明康德、华润微、卓胜微、长电科技、先导智能、海澜之家、雅克科技、国联证券、航发控制、弘元绿能、奥特维、朗新科技、微导纳米 常州 新光源、医药、碳材料、太阳能光伏、通用航空、汽车及零部件、农机和工程机械、智能数控和机器人 67 5248.73 恒立液压、天合光能、华润材料、立华股份、黑牡丹、星宇股份、聚和材料、常宝股份 镇江 节能环保、航空航天、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建材、轻工 22 1823.44 鱼跃医疗、新泉股份、鼎胜新材、图南股份、恒顺醋业、天奈科技、大港股份、东方电热、江苏索普 苏中 南通 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 50 3684.01 中天科技、中航高科、通富微电、林洋能源、江海股份、中国天楹、海力风电、捷捷微电 扬州 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型电力装备、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 17 1142.95 扬农化工、扬杰科技、亚普股份、宝胜股份、传艺科技、嵘泰股份、亚威股份 泰州 医药、化工、船舶海工、机电、轻纺、冶金、机械加工 19 754.97 亚星锚链、精锻科技、华达科技、宝馨科技、东华测试、金迪克、康为世纪 苏北 徐州 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能源、商贸物流 16 1820.94 徐工机械、苏能股份、恩华药业、维维股份、云意电气、海伦哲 盐城 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装备、汽车、纺织、化工 7 305.88 中汽股份、悦达投资、丰山集团、金财互联、智慧农业 淮安 盐化新材料、特钢及装备制造、食品、新能源汽车、农产品加工 5 926.61 今世缘、苏盐井神、共创草坪、纽泰格、威博液压 连云港 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港口、医药、石化、钢铁 12 4038.43 恒瑞医药、石英股份、中复神鹰、康缘药业、诺泰生物、联瑞新材 宿迁 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林木加工、机械电子 11 2587.75 洋河股份、双星新材、斯迪克、博迁新材、联合水务、益客食品 数据来源:Wind 及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截至 2023 年 9 月末)从产业结构看,江苏省各地市基本形成了传统支柱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并举的产业结构,但苏北 5 市第一产业仍占有一定比重,一产占比均在 10%左右,工业发展动能相较苏南和苏中地区略显不足;苏中和苏南地区基本呈现二三产业齐头并进的局面,其中苏中地区仍以第二产业为主,苏南地区服务业略占优势;而南京作为省会城市,集中了省内更多的高端服务业资源,系省内唯一一个三产占比超过 60%的城市。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4 图表图表 10.2022 年江苏省年江苏省各地级市三次产业结构占比各地级市三次产业结构占比 数据来源:江苏省 13 个地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三大需求看,2022 年,江苏省多数地市投资、消费及进出口总额保持增长,但增速呈明显放缓态势。固定资产投资方面,2022 年各地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化明显,增速位列前五位的地市为扬州、淮安、宿迁、泰州和盐城,分别为 10.0%、9.7%、9.5%、9.4%和 9.4%,其他地市均在 3.5%及以下;其中,南京、徐州、无锡和常州分别为 3.5%、3.0%、2.2%和 2.2%,苏州和连云港均为 1.5%,镇江和南通居末两位、分别为 0.1%和-2.9%。从增速变动情况看,除增速位列前五位的扬州、淮安、宿迁、泰州和盐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上升态势外,其他地市增速均有所回落,其中苏州、连云港、南通和镇江增速分别较上年回落 6.8 个、6.9 个、7.9 个和 8.6 个百分点。图表图表 11.2022 年江苏省各地级市投资、消费、进出口规模及增速年江苏省各地级市投资、消费、进出口规模及增速 数据来源:江苏省 13 个地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新世纪评级整理 2022 年,江苏省绝大多数地级市房地产投资呈下降态势,从增速看,除南京房地产投资增速为 1.4%之外,其他地市房地产投资均呈负增长,其中泰州、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5 宿迁、苏州和盐城降幅在 0-10%之间,其他地市降幅均在 10-20%之间,其中镇江和南通降幅最大,降幅分别达 18.6%和 17.5%。图表图表 12.2021-2022 年江苏省各地级市房地产投资完成额及增速年江苏省各地级市房地产投资完成额及增速 数据来源:各地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年鉴及政府网站等,新世纪评级整理 注:公开资料未查询到南通、徐州、淮安及连云港 2022 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数据 消费方面,2022 年,苏州、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以 9010.70 亿元和7832.41 亿元的规模位居前两位,且规模远高于第三位的徐州市;徐州、南通和无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 4102.73 亿元、3956.90 和 3337.60 亿元,排名三至五位;常州和盐城分列六、七位,规模分别为 2856.20 亿元和 2700.60 亿元;其余地市均在 2000 亿元以下。从增速来看,2022 年各地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体维持在较低增速,部分地市出现小幅下降,2022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超过 1%的地市仅扬州、徐州、镇江和无锡四地,增速分别为 2.6%、1.6%、1.3%和 1.0%;泰州、盐城、南通和宿迁增速在 0%-1%之间;其他地市均呈现负增长,增速在-1.9%-0%之间。进出口方面,江苏省各地级市进出口总额排序基本与经济发达程度排序相关,进出口总额主要集中于苏州、无锡、南京、南通和常州 5 市。其中苏州市对外开放程度高,进出口总额保持在绝对高位,2022 年达 25721.10 亿元,占各地市合计数的 47.13%,大幅领先于第二名的无锡市(7442.56 亿元)和第三名的南京市(6292.13 亿元)。南通、常州 2022 年进出口总额分别为 3665.30 亿元和 3228.50亿元,分列第 4、5 位。其他地级市进出口总额规模相对较小,其中盐城、泰州、徐州、扬州、连云港和镇江分别为 1388.27 亿元、1319.53 亿元、1291.09 亿元、1101.10 亿元、1076.35 亿元和 1050.28 亿元;宿迁和淮安两市规模最小,分别为564.52 亿元和 432.49 亿元。增速方面,2022 年各地市进出口总额较上年呈现不同幅度的增长,但多数地市增速与 2021 年相比仍出现较大幅下降,其中增速超过 10%的地市为宿迁、镇江、盐城、连云港和扬州,分别为 25.9%、20.9%、19.7%、14.9%和 13.9%;泰州、无锡、徐州、苏州和南京增速相对较低,在 5%以下,增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6 速分别为 4.9%、4.7%、2.9%、1.6%和 0.3%。2023 年前三季度,江苏省各地级市经济复苏回暖,除南京和苏州 GDP 增速分别为 4.5%和 4.2%之外,其他地市经济增速均在 5%以上,其中连云港 GDP 增速达 11.9%。图表图表 13.2023 年年前三季前三季度度江江苏省各地级市苏省各地级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 数据来源:江苏省各地级市政府网站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二)下辖各市财政实力分析(二)下辖各市财政实力分析 1.下辖各市一般公共预算分析下辖各市一般公共预算分析 江苏省各地级市江苏省各地级市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排名排名与与 2021 年相比年相比存在部分存在部分微微调调,规模排名规模排名总体总体与与 GDP 排名相当,排名相当,部分地市部分地市存在存在 GDP 总量及一般公共预算总量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排名收入排名倒挂倒挂的情况,侧面反映出地区经济质量与创税能力的差异。的情况,侧面反映出地区经济质量与创税能力的差异。分区域看,分区域看,苏南地区财政实力较强,苏北地区财力整体偏弱苏南地区财政实力较强,苏北地区财力整体偏弱,其中其中苏州、南京、无锡一般苏州、南京、无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公共预算收入均超千亿元均超千亿元,显著领先于其他地级市,合计占比达,显著领先于其他地级市,合计占比达 55.37%。从增从增速看,速看,主要受增值税留抵退税以及土地相关税收减少等因素影响,主要受增值税留抵退税以及土地相关税收减少等因素影响,2022 年多数年多数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负增长,正增长地市仅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负增长,正增长地市仅 3 个,分别为宿迁、淮安和盐个,分别为宿迁、淮安和盐城,增速城,增速均未超过均未超过 2%。各各地级市地级市财政收入质量财政收入质量差异差异有所增大有所增大,财政自给程度,财政自给程度基基本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苏南地区财政自给程度整体较好,苏北地区财政自给本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苏南地区财政自给程度整体较好,苏北地区财政自给程度相对较弱。程度相对较弱。江苏省各地级市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排名总体与 GDP 排名相当,且与 2021 年相比部分地市排名微调,苏南地区财政实力较强,苏北地区财力整体偏弱。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 GDP 排名对比看,常州与南通、扬州与盐城、泰州存在 GDP 总量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排名倒挂的情况,其中南通和扬州 GDP总量分别高于常州和盐泰二市,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却分别落后于上述城市,侧面反映出地区经济质量与创税能力的差异。具体来看,2022 年苏州、南京、无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7 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前三位,显著领先于其他地级市,分别为 2329.18 亿元、1558.21 和 1133.38 亿元,合计占比达 55.37%;其余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差距亦较大,其中常州和南通排名互换,分列第四、五位,规模分别为 631.78 亿元和 613.00 亿元;徐州、盐城和泰州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仍居六至八位,分别为 517.43 亿元、453.26 亿元和 416.65 亿元;其他地市均未超过 400 亿元,其中扬州、镇江和淮安在 300-400 亿元之间,排名第九至十一位;收入规模在 300亿元以下的为宿迁和连云港,上述两市 2022 排名互换,规模分别为 271.78 亿元和 212.81 亿元。增速方面,主要受增值税留抵退税以及土地相关税收减少等因素影响,2022 年多数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负增长,其中正增长地市仅 3 个,分别为宿迁、淮安和盐城,增速分别为 1.48%、1.03%和 0.50%;其他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南通和连云港降幅分别为 13.68%和22.56%,其他地市降幅均在 0-10%之间。图表图表 14.2021-2022 年江苏省各地级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江苏省各地级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及增速情况增速情况 数据来源:江苏省下辖各地级市决算报告及草案、预算执行情况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构成看,2022 年江苏省各地级市税收占比较 2021 年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财政收入质量有所差异;其中苏州和宿迁税收比率超过80%,常州、南京、无锡和扬州税收比率在 70-80%,连云港受增值税留抵退税影响,税收收入降幅较大,税收比率亦大幅下滑,仅为 59.91%,居全省末位。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覆盖程度看,江苏省各市财政自给程度基本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差异仍较明显。苏南地区财政自给程度整体较好,2022 年苏州、南京、无锡和常州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位列全省前 4 位,分别为 89.98%、85.21%、82.98%和 76.48%,明显领先于其他地级市;其他地市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均未超过 60%,其中泰州、镇江、南通和徐州分别为 59.19%、56.75%、53.43%和 50.15%,位列五至八位。扬州、淮安、宿迁、盐城和连云港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偏低,均未超过 50%,其中连云港仅 39.70%。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8 图表图表 15.2021-2022 年江苏省各地级市税收收入年江苏省各地级市税收收入及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及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江苏省下辖各地级市决算报告及草案、预算执行情况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2.下辖各市政府性基金预算分析下辖各市政府性基金预算分析 2022 年年江苏省江苏省政府性基金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集中于主要集中于苏州、苏州、南京、南京、常州、常州、南通南通和和无锡无锡等经济体量相对较大的地市。等经济体量相对较大的地市。2022 年受房地产及土地市场景气度下行因素影响,年受房地产及土地市场景气度下行因素影响,多数地市政府性基金收入转呈下降态势,且增速差异较大,多数地市政府性基金收入转呈下降态势,且增速差异较大,仅仅淮安、连云港、淮安、连云港、常州和镇江为正增长常州和镇江为正增长。以政府性基金以政府性基金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比,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比,2022年年绝大多数绝大多数地级市政府性基金地级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对地方财力的贡献度较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收入对地方财力的贡献度较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但政府性基金收入在地方财力中占比总体仍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但政府性基金收入在地方财力中占比总体仍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政府财力对政府性基金收入的依赖程度总体府财力对政府性基金收入的依赖程度总体较较高。高。江苏省各地级市政府性基金收入以土地出让收入为主,2022 年受房地产及土地市场景气度下行因素影响,多数地市政府性基金收入扭转前期増势,政府性基金收入出现下滑。从绝对规模看,苏南 4 市及苏中南通规模仍处于领先地位,2022年苏州、南京、常州、南通和无锡政府性基金收入均超千亿元,分别为1735.68亿元、1560.29 亿元、1538.01 亿元、1129.82 亿元和 1128.78 亿元;徐州、盐城、扬州、泰州和淮安政府性基金收入在 500-900 亿元之间,分列六至十位;镇江和宿迁、连云港均在 400 亿元左右及以下,排名末三位。从增速看,2022 年多数地市政府性基金收入转呈下降态势,且增速差异较大,其中淮安、连云港、常州和镇江为正增长,增速分别为 26.96%、18.50%、4.79%和 2.30%;徐州、南通、泰州、苏州和南京降幅较大,增速分别为-19.92%、-21.64%、-23.62%、-25.04%和-37.42%。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9 图表图表 16.2021-2022 年江苏省下辖各地级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及增速年江苏省下辖各地级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及增速 数据来源:江苏省下辖各地级市决算报告及草案、预算执行情况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比,2022 年多数地级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地方财力的贡献度较上年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政府性基金收入在地方财力中占比总体仍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具体来看,除苏州和无锡2022年政府性基金收入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分别为74.52%和99.59%之外,其余地市该指标均超过 100%,其中常州、扬州、南通、淮安、盐城和徐州该比率分别达 243.44%、201.67%、184.31%、168.07%、163.88%和 160.21%,政府性基金收入在地方财力中占比远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财力对政府性基金收入的依赖程度总体较高。图表图表 17.2021-2022 年江苏省各地级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比年江苏省各地级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比 数据来源:江苏省下辖各地级市决算报告及草案、预算执行情况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三、三、江苏江苏省省及下辖各市债务状况分析及下辖各市债务状况分析 (一)(一)江苏江苏省省政府政府债务状况分析债务状况分析 2022 年年末末,江苏省政府江苏省政府债务规模仅次于广东省、位居全国第二位债务规模仅次于广东省、位居全国第二位,但因其但因其财政实力强财政实力强,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对债务对债务的覆盖程度的覆盖程度仍仍相对相对较好较好。近年来,近年来,江苏省江苏省不断推不断推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0 进进发行发行收益与融资收益与融资自求平衡的自求平衡的创新创新品种品种政府政府专项债券,专项债券,专项专项债券发行规模逐步债券发行规模逐步增长增长,为全省稳投资、补短板、强弱项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全省稳投资、补短板、强弱项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此外,江苏省政府出江苏省政府出台了多项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随着债务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江苏省政府融台了多项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随着债务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江苏省政府融资模式及债务风险管控得到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资模式及债务风险管控得到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江苏省政府债务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项目,目前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政府性债务,近年来得益于严格的管控措施,江苏省政府债务规模得到控制,截至 2022 年末,全省政府债务余额为 20694.05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9.12%,占2022 年末全国政府债务余额的比重为 5.90%,债务规模仅次于广东省、位居全国第二位。其中,一般债务余额为 7391.00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3.12%;专项债务余额为 13303.05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12.77%;近年来,江苏省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新增发行规模相对较大,并创新了债券品种,着力解决乡村振兴、农业水利、生态环保、卫生健康等领域项目建设资金需求,为全省稳投资、补短板、强弱项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对比,虽然江苏省政府债务规模较大,但因其财政实力强,2022 年末江苏省政府债务余额是其当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2.24 倍,位列全国 36 个省(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该指标升序排列第 7 位,排名与上年末一致,处于相对较低水平。2022 年末,江苏省一般债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为 0.80,专项债务余额与当年政府性基金收入的比率为 1.16,2022 年受专项债持续增加以及土地出让下滑因素影响,政府性基金收入对专项债务的覆盖程度有所不足。图表图表 18.2022 年末年末各省市各省市政府债务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比政府债务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比 数据来源:各省市决算报告及草案、预算执行情况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注:福建*、广东*、辽宁*、山东*、浙江*为不含下属计划单列市数据,新疆*为不含兵团数据 2022 年江苏省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3814 亿元,其中新增债券 2022 亿元、再融资债券 1792 亿元。分债券品种看,2022 年全省发行一般债券 1353 亿元、专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1 项债券 2460 亿元。截至 2022 年末,江苏省地方政府债务中政府债券余额为20678.34 亿元,占年末政府债务余额的 99.92%,地方政府债务基本以政府债券形式存续。2023 年前三季度,江苏省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3817 亿元,分债券品种看,一般债券 1216 亿元、专项债券 2601 亿元。2023 年 9 月末江苏省地方政府债券余额为 22316.12 亿元。根据江苏省 2023 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及省级预算调整方案(草案),财政部下达江苏省 2023 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务限额 2037 亿元,其中一般债务 214亿元、专项债务 1823 亿元。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全部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举措,其中省级使用政府债券 66.35 亿元,均为专项债券;转贷市县政府债券1970.65 亿元,包括一般债券 214 亿元和专项债券 1756.65 亿元。虽然江苏省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大,但因其综合财力强,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可控;且政府债务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项目,相应形成了较多优质资产,如土地储备资产、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多数资产能够形成经营性收入,也能为债务偿还提供一定保障。近年来,江苏省不断推进发行收益与融资自求平衡的创新品种政府专项债券,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规模不断增加,政府融资模式及债务风险管控得到进一步加强。此外,江苏省政府出台了多项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对全省政府性债务的举借、使用、偿还等进行规范,实行严格的举债审批制度,实施债务余额控制,并根据财政部规定及时拟定年度限额方案。2020 年,江苏省落实“资金跟着项目走”要求,对新增限额按照“有收益、能覆盖、可开工”和兼顾防控债务风险的原则进行分配,主要用于市政建设、生态环保、医疗卫生等国家明确的重点领域。2021 年,江苏省将新增债务限额分配与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风险情况挂钩,确保各地当年新增债务限额和政府性债务风险化解进度相匹配。2022 年,江苏省推进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排查化解,持续化解存量政府性债务,稳妥处置大型企业债务风险。随着债务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江苏省政府融资模式及债务风险管控得到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2 图表图表 19.2022 年及年及 2023 年前三季度各地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情况年前三季度各地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情况 数据来源:各省市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文件,新世纪评级整理 注:福建*、广东*、辽宁*、山东*、浙江*为不含下属计划单列市数据,新疆*为不含兵团数据;广东*、海南和深圳地方政府债券余额含发行的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二)下辖各市债务状况分析(二)下辖各市债务状况分析 江苏省江苏省政府政府债务主要集中于经济体量相对较大的地市债务主要集中于经济体量相对较大的地市,2022 年末共有年末共有 10 个个地级市政府债务余额超过千亿元,其中南京以地级市政府债务余额超过千亿元,其中南京以 2988.15 亿元的规模居于首位;镇亿元的规模居于首位;镇江得益于省级层面化债支持,政府债务余额经过连续几年高增长后,以江得益于省级层面化债支持,政府债务余额经过连续几年高增长后,以 2188.52亿元的规模跃居第二位亿元的规模跃居第二位;苏北地区的苏北地区的宿迁宿迁、淮安淮安、连云港、连云港政府政府债务债务规模规模仍仍相对相对较小较小。从增速看,各地市从增速看,各地市 2022 年末政府债务余额均呈增长态势,部分地市增幅年末政府债务余额均呈增长态势,部分地市增幅相对较高,相对较高,其中无锡、徐州、镇江、常州、扬州和苏州增速超过其中无锡、徐州、镇江、常州、扬州和苏州增速超过 10%。从债务。从债务负担看,负担看,苏南苏南 3 市市苏州、无锡苏州、无锡和和南京政府南京政府债务压力相对债务压力相对较较小,小,2022 年末年末政府债政府债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均未超过均未超过 200%,其中,其中低于低于 100%的地市的地市仅苏州一市仅苏州一市,债务压力相对,债务压力相对最小最小;镇江因化债因素,镇江因化债因素,2022 年末政府债务余额与年末政府债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高高达达 720.00%,显著高于其他地市,显著高于其他地市。2022 年末江苏省下辖各地级市政府债务整体处于较大规模,且债务主要集中于经济体量相对较大的地级市。从各市政府债务规模看,2022 年末共有 10 个地级市政府债务余额超过千亿元,其中南京以 2988.15 亿元的规模居于首位;镇江得益于省级层面化债支持,政府债务余额经过连续几年高增长后,以 2188.52亿元的规模跃居第二位;南通、无锡、苏州、常州、盐城和徐州政府债务余额在1500-2000 亿元之间,分列第 38 位;扬州和泰州分别以 1104.77 亿元和 1000.64亿元的规模分列第 910 位;宿迁、淮安和连云港政府债务余额在千亿元以下。从增速看,各地市 2022 年末政府债务余额均呈增长态势,部分地市增幅相对较高,其中无锡、徐州、镇江、常州、扬州和苏州增速超过 10%;其他地市增速均在 0-10%之间。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3 图表图表 20.2021-2022 年末年末江苏省各地级市政府债务江苏省各地级市政府债务余额余额及及增速增速对比对比 数据来源:新世纪评级根据公开资料整理、绘制 以 2022 年末政府债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进行比较,苏州因财政实力强,仍是唯一一个该比率低于 100%的地级市,2022 年末该比率为76.10%,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覆盖政府债务余额。其他多数地级市政府债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偏高,除无锡和南京政府债务余额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分别为 165.38%和191.77%之外,其他地级市该比率均在 200%以上,其中镇江因化债因素,政府债务余额规模相对较大,2022 年末债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高达 720.00%,显著高于其他地市。图表图表 21.2022 年年末末江苏省各地级市政府债务江苏省各地级市政府债务余额余额及相关指标对比及相关指标对比 数据来源:新世纪评级根据公开资料整理、绘制 江苏省江苏省城投企业数量城投企业数量众众多,多,城投企业存量债券余额及带息债务规模城投企业存量债券余额及带息债务规模均位居均位居各省各省首位首位,且且主要集中于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于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2022 年,在隐债化解背景下,年,在隐债化解背景下,城投债发行延续严监管态势,严格控制增量的同时逐步化解存量,江苏省城投城投债发行延续严监管态势,严格控制增量的同时逐步化解存量,江苏省城投债发行规模有所下降债发行规模有所下降;多数地市存续城投债余额虽呈增长态势,但增速回落幅多数地市存续城投债余额虽呈增长态势,但增速回落幅度较大度较大,部分地市城投债余额出现下降部分地市城投债余额出现下降。从城投平台带息债务从城投平台带息债务压力压力看,江苏省看,江苏省平台企业平台企业多,平台带息债务规模大,城投企业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多,平台带息债务规模大,城投企业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2022 年年末末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4 各地市城投平台带息债务压力均有所增加,但各地市城投平台带息债务压力均有所增加,但增幅增幅总体不大总体不大,其中其中泰州、盐城、泰州、盐城、淮安和连云港城投平台带息债务负担相对最重,债务偿付面临较大压力。淮安和连云港城投平台带息债务负担相对最重,债务偿付面临较大压力。2022 年,在隐债化解背景下,城投债发行延续严监管态势,严格控制增量的同时逐步化解存量,江苏省城投债发行规模有所下降,当年全省城投债发行额10816.71 亿元,同比下降 22.76%,发行规模仍位居全国各省第一位,且远高于第二名浙江省(同年浙江省发行规模为 5634.58 亿元)。2023 年前三季度全省城投平台融资有所恢复,当期城投债发行额为 10458.05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39%。从城投企业债券余额情况看,江苏省城投企业存量债券余额在全国各省中排在首位,根据 Wind 统计,2023 年 9 月末,江苏省城投平台债券余额为28636.27 亿元1,较上年同期末增长 2.75%,规模在全国 31 个省市规模中居于首位,远高于第二名的浙江省(同期末浙江省城投债余额为 20168.53 亿元)。图表图表 22.全国全国各省市各省市城投城投债发行债发行及余额情况及余额情况 数据来源:Wind 及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存续期城投债的地区分布情况来看,江苏省内存续期城投债分布两级分化仍较明显,存续期城投债主体主要集中于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截至 2023 年 9月末,南京、苏州存续城投债余额位列前两位,分别为 5414.90 亿元和 3996.85亿元;南通、常州、无锡、泰州和盐城 5 个地级市存续城投债余额次之,规模在2000-3000 亿元之间;其他地市均在 2000 亿元以下,其中连云港和宿迁存续城投债余额规模最小,分别为 917.15 亿元和 597.07 亿元。从增速来看,受政策监管影响,多数地市存续城投债余额虽呈增长态势,但增速回落幅度较大,部分地市城投债余额出现下降;截至 2023 年 9 月末,扬州存续城投债余额以 18.29%的增速居于首位,其他地市存续城投债余额增速均未超过 10%,其中无锡、南通和苏州城投债余额出现下降,期末增速分别为-2.81%、-3.84%和-3.90%。1 此处统计的城投企业口径为发债且处于存续期内的城投企业,下同。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5 图表图表 23.江苏江苏省各地级市存续城投债余额情况省各地级市存续城投债余额情况 数据来源:Wind 及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以城投债存续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对比,江苏省内大部分地级市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城投债存续期债券余额的覆盖程度较低,除苏州 2023 年9 月末城投债存续余额对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为 171.60%之外,其他地市该比率均超过 200%,其中无锡和宿迁次之,分别为 219.16%和 219.69%;除上述 3 市之外,其他地市该比率均超过 300%,其中泰州和淮安该比率分别为526.96%和 480.3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存续城投债的覆盖程度最低。图表图表 24.江苏省江苏省各地级市存续城投债余额与各地级市存续城投债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对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对比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Wind 及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江苏省城投平台带息债务情况来看,江苏省平台企业多,平台带息债务规模大,城投企业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2023 年 9 月末江苏省城投债存续企业 2022年末带息债务余额为 7.77 万亿元,较 2021 年末增长 8.54%,规模在 31 个省市中排名首位,远高于第二名的浙江省(5.59 万亿元);城投企业带息债务规模是 2022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8.40 倍,在全国排名亦位居首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城投带息债务的覆盖程度较弱。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6 图表图表 25.全国各省市全国各省市城投债存续企业带息债务城投债存续企业带息债务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Wind 及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各地级市平台带息债务规模看,江苏省城投平台带息债务主要分布于经济体量较大的的地市,其中南京 2023 年 9 月末城投债存续企业 2022 年末带息债务余额为 14484.15 亿元,位居首位;苏州次之,为 9885.17 亿元;常州、南通和盐城分列第三至五位,规模处于 6000-8000 亿元之间;泰州、无锡、徐州和淮安城投带息债务在 4000-6000 亿元之间,分列第六至九位;其他地市城投带息债务规模均未超过 4000 亿元,其中连云港和宿迁未超过 3000 亿元,分别为 2728.31 亿元和 1626.93 亿元。从平台带息债务变动趋势看,仅镇江和无锡城投平台 2022年末带息债务呈负增长,同比分别下降 4.99%和 1.11%之外,其他地市平台带息债务均为增长态势,但增速变动存有一定差异,其中盐城、宿迁、苏州、扬州和泰州增幅在 10%以上。图表图表 26.江苏江苏省各地省各地级市城投债存续企业带息债务及增速级市城投债存续企业带息债务及增速 数据来源:Wind,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各地级市平台带息债务压力看,2022 年江苏省各地市城投平台带息债务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7 压力均有所增加,但增幅总体不大。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比,苏州 2022年末带息债务余额对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仍最小,为 4.24 倍;无锡、宿迁、徐州和南京次之,该比重在 5-10 倍之间,分别为 5.02 倍、5.99 倍、8.39倍和 9.30 倍;其他地市该比重均在 10 倍以上,其中泰州、盐城、淮安和连云港城投带息债务余额对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超过 12 倍,属于城投平台带息债务负担相对最重的地市,债务偿付面临较大压力。图表图表 27.江苏江苏省各省各地级市城投债存续企业带息债务地级市城投债存续企业带息债务与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对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对比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Wind,新世纪评级整理 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8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新世纪评级基于公开及合法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所得的研究成果,版权归新世纪评级所有,新世纪评级保留一切与此相关的权利。未经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制作本报告任何形式的拷贝、复印件或复制品,或再次分发给任何其他人,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权的其他方式使用本报告。经过授权的引用或转载,需注明出处为新世纪评级,且不得对内容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如未经新世纪评级授权进行私自转载或者转发,所引起的一切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转载或转发者承担,新世纪评级将保留随时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本报告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报告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新世纪评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28 28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麦肯锡:亚洲迎来新时代(2023)(45页).pdf

    报告亚洲迎来新时代 2023年11月作者成政珉(Jeongmin Seong)Chris Bradley梁敦临(Nick Leung)华强森(Jonathan Woetzel)林桂莲(Kweilin Ellingrud)Gautam Kumra王培希(Peixi Wang)编辑Janet Bush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创立于1990年。我们的使命是为全球政商领袖提供事实基础,推动协助重大关键经济和商业问题决策。MGI享有麦肯锡在区域、行业和职能方面的丰富知识、技能和专长,但编辑方向和决策由MGI的各位院长和合伙人全权负责。MGI的研究目前分为五大主题:生产力和促发展:高效创造并利用全球资产 全球资源:世界的建设、能源与粮食供给 人力资本:充分发挥人才的潜力 全球联系:通过商品、人员、资本和创意的流动塑造经济发展 未来技术和市场:价值和竞争的下一个竞技场我们致力于基于事实进行独立研究,所有工作均由麦肯锡合伙人出资,并免费分享研究成果,不接受任何企业、政府或其他机构的委托或资助。尽管MGI聘请了多位杰出的外部顾问,但我们的研究成果均由MGI独立完成,任何错误均由MGI承担责任。您可访问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合伙人Sven Smit(主席)Michael Chui Chris Bradley Mekala Krishnan林桂莲(Kweilin Ellingrud)Anu MadgavkarMarco Piccitto Jan MischkeOlivia White 成政珉(Jeongmin Seong)华强森(Jonathan Woetzel)Tilman Tacke目录概述 v引言 7世界秩序:应对安全担忧,引领贸易增长 11科技平台:超越制造,走向创新 17人口结构:提高生产率,对抗老龄化 23资源和能源体系:获取能源,控制排放 27资本化:纾解金融压力,充分调动资本 33新时代,新战略 39致谢 41iii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Ecae late esequam quati unt volores dolor aut laut qui isitinto blantes aliam faccaectatum ad mi,sam ut odi re delendi orectat uriosa conem et,quodit,inverib usandunt autem archil exceperibus reria venderum voluptatur alis estiis esti des moloriae et ut voluptate labor sunt magnia ditioratur aut ut lab id ese perum eate dolorehenem quae erum que odis vendit am laut aruntia quam num libus qui voluptaqui simagni maximagnatas iunt ad ut ratqui culparumqui repersp erspide lignis ipicimus nonsequia cusda arumet et volo inctur,nis sum quam audit des aut lam accuptaque expla volendi onectem autae dolupta tatur?Rum non nestrum quam fugitioribus simporerum hillibu scillis ant volenim es etur audam fugia is nam doluptae verum voles et lacillabor moluptatur,ilia volorerum voluptae lam faccus.Onsedit fugiten delibea rcienim poreped quam fuga.Axim adis pe cus cum excest dolupta sumqui voluptat fugite nectatem volupta eratior eperio est,verovita es delecullore repedip suntios simust,aped quam dendit late mos dolorro tempos desto te sa exerum rerios a simaximus dolupidiaspe erciet aut pa doluptur?Os de et aut mint repelecus,qui alissim aximinum et que doluptas ut et,quam que si id minciendem.Itaquas et fuga.Et vernam core adia eum aliam,voluptas voluptatem adis ad evenim est,saeperspic tem dipsunt urepuda vel earchilique pro vid quo quiduciet dolorias doluptat modisit,cus audipitae quiam ipsam,te magnis etur?Bis eiusdae dunt dissinum fuga.Bea dipsum rem net facerib usdandae id min pario etur as esed endellut quaspelis mossi dicatem.Et aut fugiaturia idebit vel ma debis deribeate ped maionse nimpore demporporum facieni hillaboris reperum entibus con rem sinimusda doluptaquas nobis alignis erferiae reruntur am,conecuptat.Con consequianda aut maionsent,as que dus maio molorumquam,ommoleste odis maximpo rempor aria culparum quae dolupti untur?Uga.Ut ommosap iciusci musdam quatem qui simodis duci sitio.Icium estrum quae consedignat harum et et veligent inveles perit,eum etum quam eosant aut venime veristi urest,inus etur adit ex estios sit occaboritiis es exero volorestium idi num nostrum volorionse senienim lacestis dolum consequae sime perationsedi te et volendunt quia dernatur?Ab in porem.Mi,iunt eos quodiciaecta qui auda sinum cusandelia vel mincimus expelis eatur sus,ex expeliatiam everaector arum quiatur sus,te porem velis alis magni tem ra et libustio.As sunt re,nimi,ipienis vellore labor aut aspeliti aciatur,con percitiate ent et voluptis aut at es am esequodio moluptus,qui ipsandam voluptame odiorestem est re nullecupta vention escitis quiasit optatur aspitios quamet dit ut fugitaeritas sam voluptam volor alit remostrum nisquatur,nonsequias del mi,od quam id qui vendunt,sectatur alitinciunti volum fugias am sit,eruptatia voluptate officaborepe alitem.Xeratur?Optatur ernatio.Agnam conecto opta dero is dit landit autatis maximossin expliquia dolupta spiendunt,ventis apid et hitioritas solorporum acestiur sam faciisima esequiae sequati istruptatias que que volum lat.Daessedici omnis mossequam,sae veres is aut prerrum,sim nimi,totas dolore molestiaepro exerio blam ad qui delitatemque vit vent.亚洲经济体是全球化世界的最大受益者。它们充分利用了过去30年的决定性趋势:全球联系不断加深,数字技术迅速普及,城市化和资本化不断扩大。地理和经济多样性非但没有给亚洲的经济发展构成障碍,反而形成了助力。亚洲多样化的经济体之所以能够相互联系,得益于贸易上的互补性比较优势,而非政治立场。亚洲有59%的贸易都是在区域内进行的。亚洲将在新时代迎来更多挑战。我们如今正迈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塑造这个时代的基本要素与过去30年截然不同。这些重要的因素交汇于亚洲,也使得亚洲在5个领域可能面临更为突出和严峻的全球性挑战:亚洲身处世界贸易的重要节点,但也会因此成为贸易争端的聚焦地。科技创造的价值将不再局限于亚洲擅长的制造业。亚洲拥有推动增长所需的人才,但太平洋沿岸的高生产率经济体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亚洲因其世界工业基地的地位和激增的能源需求而面临更大的净零转型挑战。如果亚洲的资本成本和资产负债表压力上升,但同时又需要大量的全球资本才能继续维持增长,那么亚洲较低的资本回报率或将难以为继。亚洲以世界“新多数”的优势地位迈入新时代。2015年至2021年,亚洲为全球贡献了57%的GDP增长,以及大部分的贸易和生产增加值。这里拥有全球56%的中产家庭。在新时代,亚洲已经站上了截然不同的起点。从许多方面来看,它都将在新时代扮演核心角色。亚洲商业领袖正为新时代制定新战略。在全球化时代,亚洲经济体通过及时调整实现了蓬勃发展,如今,它们也必须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创新,谋求新的发展。亚洲企业领袖协会(Asia Business Council)的一项最新调查发现,82%的受访企业领袖对新时代持乐观态度,但绝大多数受访者(74%)认为,需要在多个领域进行重大的甚至革命性的战略转变。进入新时代,整个世界将面临多条发展路径,但并非都是良性的。不过,只要保持警惕和远见,亚洲就能渡过这段过渡期,踏上新的进步之路。概述v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v引言当今世界的许多经济和政治动荡都与亚洲地区紧密相关。我们认为,一个由亚洲扮演重要角色的新时代可能就此开启。从历史上看,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并非独一无二。MGI的全球报告显示,自1945年以来,世界还曾出现过其他几个颠覆性时期1。每个时期都开启了一个漫长的新时代,从构建全球经济和国际关系方面来看,这些时代都相对稳定,但在稳定中也发生了变革。MGI将最近一个时代称为“市场时代”(1989-2019年)。在此期间,亚洲的经济体发展成为世界的“新多数”。这是指,在我们用来衡量世界经济的关键指标中,亚洲都占到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因此,在我们研究的5个领域中,亚洲目前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世界秩序、科技平台、人口结构、资源和能源体系以及资本化(图1)。得益于这一多数地位,亚洲有机会影响和塑造一个新时代不仅影响区域内的经济体,也将影响全世界的其他经济体。然而,即使亚洲处于强势地位,但由于亚洲处于全球经济和政治变革的交汇点上,它也将在这5个领域面临更严峻的全球性新挑战我们将在本报告中逐一探讨这些领域。世界秩序。亚洲身处世界贸易的重要节点,但也会因此成为贸易争端的核心区域。亚洲能否保持其商业上的务实模式,在地缘政治局势日益紧张的情况下维持自身的贸易利益,并继续发挥互补性优势?科技平台。技术创造的价值不再局限于亚洲擅长的制造业。在新时代,当关键的前沿技术领域引发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时,亚洲能否将自身重塑为技术创造者,而不再(主要)扮演技术制造商和消费者的角色?人口结构。亚洲拥有推动增长所需的人才,但太平洋沿岸的高生产率经济体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亚洲能否通过转移价值链和提高生产率来应对快速老龄化给那些生产率最高的经济体所带来的严峻挑战?资源和能源体系。亚洲因其世界工业基地的地位和激增的能源需求而面临更大的净零转型挑战。亚洲能否应对双重挑战:既要满足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又要减少全球最大的碳排放量?资本化。如果亚洲的资本成本和资产负债表压力上升,但同时又需要大量的全球资本才能继续维持增长,那么亚洲较低的资本回报率将难以为继。亚洲能否调动充分资本来推动经济增长,深化金融市场以改善资本配置,同时在资产负债表承压的情况下增强韧性?7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图1 Web Exhibit of 亚洲在全球的占比,%1 商品贸易。2 全球最大科技公司是按照1995年和2022年最大市值排列的约3000家科技企业。3 年收入为1万至7万美元。4 购买力平价。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贸易数据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Energy Institute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彭博新能源财经;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牛津经济研究院;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亚洲正成为世界的“新多数”McKinsey&Company领域指标世界秩序GDP增长199095涉及亚洲的世界贸易1额1992制造业增加值1992技术平台研发支出1990专利授予1997全球最大科技公司2全球营收增长19952000人口结构城镇人口199065岁以上人口1990中产家庭3 PPP41990资源和能源系统一次能源消耗1990新增清洁能源投资1990可再生能源负载量2000资本化国内储蓄总额1990外国直接投资流入1990固定资产投资19900多数1000多数22202220222202120202022当然,我们不能把亚洲简单看作是单一的整体。整个亚洲的面积约为4500万平方公里,几乎是欧洲的五倍2。亚洲的文化和语言极为多样(欧洲只有300种语言,而亚洲则多达2300种),政治方针也大相径庭3。此外,亚洲经济体各自的经济规模和经济构成同样差异巨大。以尼泊尔和新加坡的人均GDP为例:后者达到前者的60倍(参见附文一,五个亚洲:截然不同,却互为补充)但我们之所以能将这些国家/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是因为它们构成了一个互补互联的生态系统,这主要是通过互惠互利的贸易来实现的。从整体来看,亚洲将处于全新时代的中心。8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附文一五个亚洲:截然不同,却互为补充 亚洲至少由5个不同的部分组成,它们或将以不同的方式经历新时代,并参与塑造新时代。在现实中,我们需要以更加细致的视角来分析亚洲。例如,中国和印度都是体量庞大的经济体,其规模甚至足以比肩某些地区1。我们主要参考了联合国的分组方式,并做出了一些调整。按照联合国的分组,亚太地区共有83个国家/地区。但与联合国的分组不同的是,我们将伊朗和其他被联合国归入西亚的国家/地区(包括沙特阿拉伯和中东其他国家/地区)排除在外,因为这些经济体不同于亚洲其他地区。发达亚洲。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新加坡和韩国的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和互联互通程度都比较高。它们是亚洲其他地区的技术中心、资本来源和高端消费市场,塑造了该地区融入全球供应链的方式。2021年,亚洲发达市场占全球人口的3%(2.13亿人),占全球 GDP的9%(9万亿美元)。2021年的人均GDP超过4.23万美元。1991至2021年间,这些经济体占全球GDP增长的7%。中国。中国在亚洲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也是亚洲贸易和增长的中心2。2021年,中国的人口(14亿人)和GDP(18万亿美元)的全球占比均达到18%。中国2021年的人均GDP超过1.27万美元,1991至2021年占全球GDP增长的25%。新兴亚洲。这一部分包括大多数东南亚经济体,如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它们高度多样化,在亚洲内部有着密切联系,在推动地区贸易发展方面拥有巨大潜力。亚洲新兴市场占全球人口的9%(7.02亿人)和全球GDP的3%(3万亿美元)。2021年的人均GDP超过4200美元。1991至2021年间,这些经济体占全球GDP增长的4%。印度。与中国一样,印度也是亚洲的一个独特存在。印度有可能成为亚洲最大的劳动力市场,2021年该国占全球人口的18%(14亿人),但仅占全球GDP的3%(3万亿美元)。2021年的人均GDP超过2230美元。1991至2021年间,印度占全球GDP增长的4%。边疆亚洲。历史上,孟加拉国、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等经济体与亚洲其他地区的紧密程度程度有限,但它们拥有数量可观的年轻人和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2021年,这些经济体占全球人口的6%(4.64亿人),占全球 GDP的1%(8700亿美元)。2021年的人均GDP为1890美元。1991至2021年间,这些经济体占全球GDP增长的1%。1 Yuval Atsmon、Ari Kertesz和Ireena Vittal共同撰写的“Is your emerging-market strategy local enough?”,McKinsey Quarterly,2011年4月;Understanding Indias economic geography,麦肯锡,2014年10月;以及Pixels of Progress:A granular look at human development around the world,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22年12月。2 Justin Yifu Lin撰写的From flying geese to leading dragons:New opportunities and strategies for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in developing economies,政策研究工作论文,世界银行,2013年6月。9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世界秩序:应对安全担忧,引领贸易增长世界秩序由塑造国际事务的机构、框架和规则共同构成。在“市场时代”,亚洲扩大了 与世界的贸易,并利用互补性比较优势扩大了其区域内部的贸易,借此实现了繁荣发展。亚洲经济的融合并不以政治立场为基础。但在新时代,非经济因素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影响,由此引出了一个问题:在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多极世界中,亚洲是否能继续开展务实的合作?身处世界贸易中心的区域化亚洲“市场时代”的一大显著特点是全球联系的逐步深化,贸易是其中的主要手段。亚洲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和贸易区,并因此成为新时代世界秩序调整的中心。亚洲不仅是全球经济引擎,还是世界贸易中心亚洲凭借其强劲的经济增长及其作为世界制造和贸易中心的角色,获得了至关重要的全球地位。2015至2021年间,亚洲贡献了57%的全球GDP增长。2021年,亚洲对全球GDP的贡献率达到42%(基于购买力平价),居全球第一4,并由此巩固了亚洲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地位。2021年,亚洲占全球贸易额的53%;2001年至2021年,亚洲占全球商品贸易增长的59%5。在全球最大的80条贸易走廊中,亚洲合计占到全球贸易额的50%以上(图2)。亚洲在其中49条贸易走廊中占据进口或出口的一端,在其中22条中占据进出口两端。在20个增长最快的贸易走廊中,亚洲占18个;在20个规模最大的走廊中,亚洲占13个。中国的作用尤为突出。在20个最大的全球贸易走廊中,大部分(2021年为56%)贸易额都与中国有关。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双边贸易走廊位于中国和美国之间,其2021年的贸易额达到7230亿美元。但中美贸易增速一直在放缓。2016至2021年,这条走廊的年复合增长率为3%(最大的80条贸易走廊的平均增长率为8%)。中国也在推进贸易伙伴的多样化,并与拉美、中东和东欧广泛建立了新的贸易走廊。与此同时,印度和越南等其他快速增长的亚洲经济体正成为世界的主要贸易伙伴。例如,新兴亚洲和印度都在加大与美国的贸易往来,尤其是在电子产品和纺织品领域。2016至2021年间,这两个领域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3%和7%。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中国、新兴亚洲和美国之间形成了新的贸易三角关系。2018至2022年,中国占美国进口份额下降了约6.0个百分点,而新兴亚洲、边疆亚洲和印度的份额则增加了4.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亚洲各国/地区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快速增长。同期,中国与越南的贸易额年均增长16%,中国与马来西亚的贸易额年均增长13%。18/20增长最快的贸易走廊位于亚洲11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图 2Web Exhibit of 按价值和增长排列的全球最大的80条贸易走廊注:最大的80条走廊占50%的全球贸易额资料来源:联合国贸易数据库;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全世界最大的80条贸易走廊中,有49条涉及亚洲国家/地区麦肯锡1001,000833232922739462004526254749436372835322431349年复合增长率,20162021年,%贸易流动价值,2021年,对数,十亿美元增长最快的20条走廊中有18条涉及亚洲价值最高的20条走廊中有13条涉及亚洲中国大陆 中国台湾澳大利亚 中国大陆中国大陆 越南中国大陆 马来西亚中国大陆 日本中国大陆 韩国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中国大陆 印度尼西亚12345678韩国 越南中国香港 中国台湾中国台湾 新加坡中国台湾 韩国中国大陆 泰国中国大陆 印度中国大陆 新加坡日本 中国台湾9516日本 韩国马来西亚 新加坡澳大利亚 日本日本 泰国中国香港 新加坡中国大陆 菲律宾2亚洲区域内走廊巴西 中国大陆中国大陆 俄罗斯中国大陆 美国中国大陆 德国日本 美国韩国 美国美国 越南中国台湾 美国印度 美国中国大陆 沙特23242526272829303132中国大陆 阿联酋智利 中国大陆中国大陆 波兰中国大陆 墨西哥中国大陆 英国加拿大 中国大陆中国大陆 法国中国大陆 荷兰中国大陆 意大利马来西亚 美国333435363738394041 42新加坡 美国泰国 美国印度 阿联酋中国大陆 瑞士中国大陆 西班牙中国大陆 南非德国 日本43444546474849涉及亚洲的跨区域走廊亚洲区域内走廊涉及亚洲的跨区域走廊非亚洲走廊12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图 3 Web Exhibit of 亚洲各国/地区在各项议题上的立场1 2021年数据;包括国家/地区间的进口和出口数据。中国最大的单一双边贸易伙伴国是美国;合并计算则是东盟最大。2东南亚国家联盟。资料来源:联合国大会投票记录(2000-2022年);联合国贸易数据库;一带一路:ASEAN Main Portal;美国国防部: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亚洲在政治体制多元化的情况下实现了经济融合麦肯锡发达亚洲和中国澳大利亚中国美国与中国一致与美国一致最大贸易伙伴1“一带一路”倡议军事基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同一届联合国大会上的投票,%新兴亚洲印度和边疆亚洲中国东盟2日本中国美国韩国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中国无马来西亚中国无菲律宾中国无泰国中国无越南中国无印度美国无巴基斯坦中国无28333272725655777217互补性驱动区域化亚洲在经济上紧密相连。2021年,亚洲近60%的贸易额来自区域内部,比例仅次于欧盟。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2016至2021年,亚洲区域内贸易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约为对外贸易的两倍。虽然亚洲的贸易紧密度与欧盟接近,但二者的驱动因素却有所不同。欧盟贸易一体化的基础是基于条约进行的治理,而亚洲贸易融合的推动力则是贸易合作。从政治和制度上讲,亚洲并非步调一致的统一团体。以联合国大会的投票模式为例,亚洲国家在投票上与中美两国存在互补性,充分反映了 求同存异的模式,而没有步调一致地与这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成政治同盟(图3)。亚洲几乎没有统一的治理方式,政治体制也不尽相同,这使得亚洲深入的贸易和经济融合更加引人注目,这表明亚洲采取了一种以互补为基础的务实经济发展模式。以澳大利亚和中国为例。对中国而言,电子产品是排名前三的出口产品;而对澳大利亚而言,电子产品则是排名前三的进口产品。对于澳大利亚来说,铁矿石是排名前三的出口产品;而对中国而言,则是排名前三的进口产品。13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多极世界竞争加剧,集中具有战略意义的贸易流动导致相互依存单极世界是“市场时代”的一大主要特征:以美国这个超级大国为中心,辅以一套广为接受的规则。亚洲就是在这样的世界中建立了深厚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但如今的世界正演变成一个更加复杂的多极世界,政治因素和竞争的影响日益凸显。从芯片到矿产再到能源资源,许多贸易流动的战略意义越来越受关注6。在贸易流动集中的地方,一个国家/地区可能是另一个国家/地区的唯一供应来源,这种依赖性可能会带来风险。亚洲将面对竞争更激烈的世界?亚洲主要经济体现在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经济中心。中国是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排名第三,印度位列第五7。然而,正是这一成就促使世界向多极化发展。随着新的参与者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国际关系可能会出现更多的竞争关系。过去,亚洲经济体之间的贸易都以发挥比较优势,从而实现最高效率和最低成本为明确指导原则。但如今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因素:安全。这并不会改变全球化的进程,毕竟各经济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度都很高,但如果亚洲内外出现紧张局势和制约因素,贸易增长可能会因为战略上的考虑而受到影响。在国际舞台上,美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和贸易行动,包括针对可能具备直接军事用途的技术施加限制(如对中国的关键技术限制),施加关税(如对进口钢铝采取232关税措施)和经济制裁(包括在缅甸军事政变后对其进行制裁,以及对被指在俄乌冲突中支持俄罗斯的中国公司实施制裁)8。亚洲内部也出现了一些贸易限制。比如,2018年以来,中国对澳大利亚的煤炭、牛肉和棉花等产品采取了限制措施,澳大利亚也禁止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参与其5G网络建设9。2019年,日本禁止向韩国出口氟化氢等关键芯片制造材料10。2020年,当印度还是马来西亚最大的棕榈油买家时,便呼吁抵制马来西亚棕榈油,导致后者的棕榈油出货量比前一年减少了85。长期以来,贸易一直受到间歇性紧张局势的干扰,但在一个多极世界中,紧张局势可能会变得更深刻、更频繁。这可能会推动有关供应链选址的长期决策,从而产生深远影响。应对依存性互补性比较优势推动了亚洲内部的贸易流动和价值链的增长。亚洲地区有几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互补性和高集中度的大型产品贸易走廊,而高集中度却会导致各大经济体极易受到供应链中断的影响。例如,以下四条横跨亚洲、并延伸至世界各地的关键贸易供应链:矿产和金属。亚洲是稀土元素、铜、铝土矿(铝)、镍、锡和锌等矿产和金属贸易的重要节点。作为世界冶炼中心,中国的作用尤为重要。以对电池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的镍为例,亚洲是这一矿产的全球最大进口地和生产地。2021年,全球90%以上的镍矿石贸易流向亚洲(90%流向中国),50%的镍矿石产自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12。光是中国与菲律宾之间的这一条贸易走廊就占世界镍矿石进口量的59%。钢铁冶炼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亚洲出口的铁矿石和冶金煤占全球总值的55%,而这些材料的全球贸易额中有85%涉及亚洲。在亚洲内部,59%的铁矿石和冶金煤贸易从澳大利亚流向中国,后者占2021年全球粗钢产量的53。同样,在铝矿石和精矿(最主要的是铝土矿)方面,中国占全球进口量的68%,主要来自几内亚(占中国进口量的58%)、澳大利亚(24%)和印度尼西亚(16%)。2021年,中国的铝产量占全球产量的58。14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73%亚洲占全球电子和电气设备出口的 电子产品(芯片)。对大多数电子设备中使用的芯片(集成电路)而言,亚洲都是最大的贸易商和制造商。全球60%以上的半导体产自中国台湾;全球最大的40条芯片贸易走廊中,有33条位于亚洲内部;美国进口芯片的83%来自亚洲。在排名前40位的芯片贸易走廊中,有10条用于中国大陆的进口,中国大陆的芯片进口额超过了石油贸易进口额。将芯片与其他电子零件组装后,亚洲贡献了 全球电子和电气设备(如移动设备、计算机和广播设备)出口的73。能源。5个亚洲国家/地区的液化天然气(LNG)进口量占全球进口量的70%。仅澳大利亚就占全球出口的24%,马来西亚占6%。就石油而言,78%的区域内消耗来自进口,而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日本和韩国的需求几乎100%依赖进口。亚洲大约一半的石油进口完全来自中东。但亚洲是煤炭净出口地16。农产品。中国超过1/3的农产品依赖进口,自给率为66。就卡路里摄入量计算,韩国的自给率为44%,日本为38。全球大米贸易约有60%来自三个亚洲国家:印度占35%,泰国占15%,越南占10%。孟加拉国和尼泊尔90%以上的大米进口完全来自印度19。这种贸易走廊现在是否过于集中,以至于在亚洲造成了相互依赖?集中化是专业化的产物,但当价值链中断时,集中化会令经济变得脆弱20。.亚洲能否驾驭更加复杂的全球化时代?亚洲务实的合作模式能否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站稳脚跟,还是会面临压力?让我们拭目以待。在缺乏更广泛的正式区域性协同治理的情况下,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供应链的争夺可能会暴露出亚洲的脆弱性。此外,许多关键驱动因素都不受任何单一参与者的控制,因此各经济体不仅需要被动应对,更需要主动塑造格局。在多极世界中,亚洲能否成功平衡安全担忧与经济发展,还是会在贸易限制和战略韧性的要求下走上不同的道路?亚洲过去坚持的经济优先模式是否会继续推动该地区和世界的发展?面对紧张局势加剧的风险和因贸易集中化而造成的潜在干扰,企业如何确保自身的韧性?15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科技平台:超越制造,走向创新科技平台和应用科学驱动了发展和创新。亚洲经济体的创新曲线迥然不同,但总体而言,该地区利用其制造业优势作为一个强大的平台,在制造领域实现了技术创新,并在半导体等细分领域获取了优势。但是,从关键的赋能技术来看,亚洲的进口仍然远超出口。亚洲能否继续提升创新曲线,尤其是在新的跨领域技术方面取得发展?亚洲既是重要的科技消费者,也是全球科技制造中心亚洲在“市场时代”热情拥抱数字革命,其数字化应用水平很高。许多亚洲经济体利用卓越的制造能力和大量的理工科(STEM)人才,在电子等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擅长制造业亚洲已经成为世界加工、制造和组装中心。从1992到2021年,其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总增加值的比例从29%上升到53!。2022年,中国和越南分别有29%和21%的劳动力从事制造业,远高于全球的14。亚洲在4个科技领域的表现超过了其GDP比重:消费电子、工业电子、电动汽车(EV)和半导体(图4)。其中,按照全球最大的3000家与科技有关的企业的全球收入、研发支出和专利份额来看,亚洲占40%以上23。与其他更依赖数字化、软件服务或生命科学的领域相比,这4个领域都更依赖制造业。高门槛技术差距犹存如今,全球有一半的网民在亚洲。一些亚洲经济体的宽带普及率高于欧洲(89%)24。在亚洲,约69%的电子商务交易使用移动支付,远高于欧洲的29%和北美的32%。印尼、泰国和越南等亚洲新兴经济体的移动支付普及率也已经高于美国或欧洲25。亚洲在培养理工科(STEM)人才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为亚洲目前的技术发展体系提供了 支撑。2016至2018年,亚洲占全球理工科毕业生的76%,欧洲以8%位居其次26。北美洲只占总数的5%,与拉美的比例相同。17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图 4Web Exhibit of 2020年亚洲企业在全球最大的与科技相关的3000家企业的占比,%1 3000强企业名单不分行业。资料来源:CP Analytics;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亚洲以其强大的制造业为基础,在4个高科技领域实力雄厚麦肯锡制造业数字化和在线服务生命科学和健康消费电子产品企业数量1公司研发支出专利授予营收工业电子电动汽车半导体消费互联网电子商务云服务软件支付生物制药医疗技术693477646269957395445225068532尽管如此,亚洲在技术上并未实现自给自足;在关键基础技术领域,亚洲也未能获得领先地位。与新兴亚洲和边疆亚洲相比,中国和某些发达亚洲经济体在技术投入(科技文章和研发支出)和应用(如宽带)方面更胜一筹。但即使是亚洲的这些地区,仍然在某些领域落后于美国和欧盟。例如,还没有一个亚洲国家/地区能够制造宽体飞机,中国也是近年来才具备了航空母舰制造能力27。在半导体方面,虽然韩国和中国台湾在小于7纳米的高端芯片领域具备全球一流的生产能力,但亚洲的优势主要源自存储芯片生产领域,在芯片设计领域则不然。美国占全球芯片设计收入的46(。因此,亚洲仍然依赖进口来维持其最重要的技术之一。随着技术的价值来源发生转变,亚洲需要应对限制技术流动所带来的挑战,并提高相关技能技术的价值正在从硬件转向软件解决方案。例如,到2030年,软件在乘用车总体内容中的占比可能从现在的10%增长到30)。制造业正日益普及化,亚洲则需要突破科技制造业的局限,把握更多的全球收入和利润。但在新时代,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以及新的跨领域技术崛起可能会阻碍亚洲的发展。18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紧张局势中的进口依赖亚洲在核心知识产权方面严重依赖进口。例如,2022年,中国和印度的知识产权进口额分别达到各自出口额的3倍和9倍30。在地缘政治不稳定的环境中,这种流动的中断可能会对提升技术价值链的能力形成障碍。在此仅举几例。2022年,美国宣布实施出口管制,限制中国获得某些高端半导体设备31。同年,越南实施网络安全法,要求科技公司在当地设立办事处并将数据存储在该国境内32。2023年,中国对半导体、通信设备和太阳能电池板制造过程中使用的关键原材料实施出口管制和许可证制度33。同年8月,美国在半导体和微电子、量子信息技术以及某些人工智能系统这三大领域,对中国公司的投资施加限制34。跨领域技术新兴技术的竞争舞台以往的科技竞争力主要是通过单个领域的专业化来实现的,而如今的技术正通过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云计算等跨领域技术渗透到各行各业35。这些领域尚未出现明确的领导者。因此,这些领域可发展的空间较大。如今的优势属于北美,美国在云计算、边缘计算和量子技术方面的优势尤为明显。在这两项技术中,美国分别占世界级专利的57%和64%,占投资的78%和606。但亚洲也在进步(图5)。自2018年以来,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公司管理的资产合计增长了2.5倍37。在2016年之后成立的所有与跨领域技术相关的新独角兽企业中,有27%来自亚洲38。亚洲正开始在两项跨领域技术领域占据有利地位。在清洁能源领域,亚洲占全球世界级专利的45%,占全球新独角兽企业的49%。在交通出行领域,亚洲拥有43%的世界级专利和48%的独角兽企业。亚洲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沉浸现实技术、空间技术、生物工程和Web3等领域也拥有广阔前景。要抓住下一波跨领域技术浪潮,必须提高人才质量,引导新的产业结构转变,更好地将本地研发成果转化为对当地有用的知识产权,并在合适的标准和文化环境支持下,推动整个亚洲地区采用和部署这些技术。亚洲在两项跨领域技术上占据有利地位19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图 5Web Exhibit of 各地区跨领域技术,1%注:由于四舍五入,数字总和可能不等于100%。由于缺乏用于知识发展和商业化的区域性数据,下一代软件开发(如无代码软件)未包括在内。衡量标准包括积极持有一项专利的国家/地区数量、该技术的相关性以及这些专利在其他专利申请中被引用的次数。将PitchBook中的第一或第二产业分类映射到技术领域。资料来源:CP Analytics;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亚洲开始在一些跨领域技术领域发展知识产权和软件应用麦肯锡电气化和可再生能源、气候技术亚洲世界级专利,2019年2新独角兽,2016-2023年3未来出行Web3先进网络应用型人工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沉浸现实技术信任架构和数字身份未来太空技术云和边缘计算未来生物工程技术量子技术北美洲欧洲30国世界其他地方4529224493933994238837204不适用354120431598 33344642293505024573326405831664182不适用20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亚洲能否在新时代的创新曲线上更上一层楼?亚洲能否跟上前沿技术的发展步伐?该地区不仅需要加快科技进步速度(这就需要更高素质的人才),还需要降低某些关键技术对进口的依赖。亚洲能否扩大本土创新的规模,尤其是在跨领域技术领域成为软件和解决方案驱动型创新的领导者?CEO应当如何重新思考企业的技术路线图,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获胜?如何利用亚洲的规模和速度优势继续创新,并聘用和留住高素质人才?21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人口结构:提高生产率,对抗老龄化人们常说:“人口决定命运。”人口结构的变化可能很缓慢,但却拥有无所不能的力量。过去,亚洲有大量的年轻农村人口纷纷进城,从人口结构上为从农业向工业的转型奠定了基础。但现在,中国和发达亚洲正在经历迅速老龄化,而在生产率较低的亚洲经济体,劳动年龄人口和非农产劳动人口却在不断增加。亚洲能否利用其互补的人口结构优势提高生产率,以抵消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亚洲,企业能否为劳动者提供再培训,通过自动化来提高生产率?亚洲享受了人口红利,但老龄化正在加速自1990年以来,亚洲已有11亿人摆脱了极端贫困39。这一成就得益于劳动年龄人口激增、劳动力向工业化和城市化迁移,以及生产率激增等有利因素的共同作用。全球有史以来最大的劳动力供应冲击在“市场时代”,亚洲几乎拥有最理想的人口结构。1990至2022年,全球有55%的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来自亚洲40。此外,该地区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其总人口增长速度41。除了有利的人口结构外,城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农业人口转移,都对全球工业劳动力的供应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亚洲的城市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40%上升到2022年的48%。中国的城市人口增长了2倍,印度增长了2.3倍42。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1990至2022年期间,中国的农业就业比例从49%下降到22%,亚洲总体比例从48%下降到 28C。但在整个亚洲,仍有很大一部分人口从事农业工作,这表明城市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例如,印度和中国分别有45%和22%的劳动者从事农业工作。美国的这一比例还不到2D。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从目前的62%上升到80%,印度将从35%上升到53%。到2050年,仅这两个国家的城市人口就将增至6亿左右45。劳动年龄人口比例较小,但非农部门劳动力占比较大,这两股力量的相互抵消将会决定未来的走向。生产率大幅提高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为亚洲的人口结构形成了补充,对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蕴含的经济力量起到了放大作用,在中国尤其如此。从1990到2022年,中国的生产率提高了14倍多,印度提高了4倍多46。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背后的重要原因。在如今的印度,农业劳动者的生产率只有非农业劳动者的1/4。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生产率增长约有35%来自农业生产的转移,其余部分则来自资本所带来的工业生产率的超高增长。14倍中国的生产率在1990至2022年间增长14倍23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将工作与劳动者相匹配亚洲除了要应对抚养比上升这一挑战外,还需考虑将工作转移到劳动者所在的地方。这反过来又需要大规模提高新增劳动群体的生产率。抚养压力大亚洲部分地区的老龄化速度很快。中国、日本和韩国的老年人口已经(或到2050年将)位居世界前列。在发达亚洲和中国,老年人比例将分别达到34%和30%,几乎是亚洲新兴市场(16%)和印度(13%)的两倍。在整个亚洲,抚养比将从2022年的47%上升到2050年的58%。发达亚洲和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则达到美国和欧盟的两倍。美国和英国的年龄中位数从30岁提高到40岁用了50多年,韩国用了15年,日本用了22年,中国预计用23年。总体而言,到2050年,该地区64岁及以上的人口将比现在增加约4.25亿,相当于法国、英国和美国人口的总和47。劳动力失衡到2050年,发达亚洲和中国(“亚洲老龄化地区”)的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2.5亿。其他地方也会有新的劳动力,但生产率要低得多(图6)48。从整体上看,亚洲的劳动力人口特征具有互补性。新兴亚洲和印度新增的2亿劳动年龄人口几乎可以抵消中国和发达亚洲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但总数仍然会减少约5000万人49。农业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有助于劳动力恢复增长。即使在城市化程度已经较高的中国,到2050年,农业劳动力的比例也可能从22%降至12P,农业劳动者将减少8700万。这虽然缓解了工业部门老龄化带来的冲击,但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储备仍会减少2900万他们需要共同支持起更加庞大的老龄 人 口51。但最大的变化发生在印度,预计该国农业劳动者比例将急剧下降,从2022年的46%降至2050年的29%。印度的非农部门预计将新增2.23亿就业人口52。这对印度妇女尤其意义重大,其中有60%的人目前从事于自给性农业53。跨境劳动力流动的增加或价值链的转移也可以减轻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前者发生的概率小于后者。有过大规模移民处理经验的亚洲国家/地区寥寥无几。2020年,中国移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0.1%,日本为2.2%,韩国为3.4%。相比之下,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均为30%,美国为15%,加拿大为20T。这些国家/地区正在采取一些措施,利用政策手段来鼓励和管理移民。韩国宣布了一项更加开放的移民政策,目的之一是向外国人扩大就业签证的范围和期限,并为多元文化家庭提供预算支持55。但这恐怕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现状。更有可能的是,至少在短期内,人们不会为工作而迁移,但工作会迁移到人们身边。“中国 1”战略可能会对这一趋势形成促进。2015至2021年期间,流向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增长了约80%,其中来自中国的投资增长了50V。2倍亚洲发达市场和中国的老龄化速度达到美国和欧盟的2倍24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图 6Web Exhibit of 各地区非农就业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注:亚洲发达经济体包括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新加坡和韩国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除中国和印度外,其他类别的平均值。资料来源:联合国人口数据库;牛津经济研究所;IHS Markit;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亚洲的劳动力增长将集中在目前生产率较低的地方麦肯锡发达亚洲2022-2050年非农就业变化,百万人2022年平均非农生产率1,美元/人(约数)中国新兴亚洲印度,00026,00015,00010,000提高生产率势在必行在生产率最高的地方,劳动力储备在减少,而在生产率最低的地方,劳动力储备却在增加,这意味着在现阶段转移工作并非易事。亚洲发达经济体和欠发达经济体之间的生产率差距很大。例如,发达亚洲的非农生产率约为印度的8倍。到2050年,印度的非农生产率有望从每名劳动者约9800美元提高到约2.2万美元,但仍可能落后于中国目前的2.6万美元57。但是,如果印度和新兴亚洲的非农生产率增长速度达到中国在上一个时代的水平,那么到2050年,亚洲的总体生产率将提高两倍,达到8.6万美元。按照目前的发展方向,非农生产率预计将提高近一倍,从现在的2.5万美元提高到2050年的4.6万美元58。提高生产率是让更多亚洲人摆脱贫困的关键。2019年,该地区估计有1.85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每天收入不足2.15美元)。按照较高的国际贫困线(每天3.65美元)计算,亚洲的贫困人口总数达到9.5亿59。复制中国的生产率奇迹,是帮助整个亚洲实现收入增长和应对抚养比提高最可靠的途径,但这需要大量的资本投资60。亚洲能否通过提高生产率解决人口问题?亚洲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人口结构与生产率增长的交汇既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亚洲能否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率,以利用其人口结构的互补优势?企业领导者应该如何反思工作模式,在劳动力供应萎缩的环境中提高生产率?企业如何才能采用更多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以此提高劳动者技能,并利用创新战略留住生产率较高的员工?25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亚洲的人均能源消耗量仅为经合组织经济体的/1 13 327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资源和能源体系:获取能源,控制排放资源和能源体系通过运输和转换能源及材料,使之成为有用的生产资料。亚洲的能源消耗在全球位居首位,能源需求也远高于其他地区。在大多数情况下,亚洲都严重依赖能源和重要矿产的进口,其中一些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具战略意义、争夺最激烈的产品。然而,由于亚洲经济以工业为主,这就令脱碳非常困难。亚洲是否能够提供充足资金、开展技术创新和管理战略关系,以实现满足能源需求和脱碳减排的双重使命?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地和碳排放地,也是最依赖进口的地区过去40年,亚洲一直是全球能源消耗的主力,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地。在“市场时代”,亚洲通过与全球能源供应的低成本整合,获得了促进增长所需的大量能源资源。“能源覆盖不足”的人口1980年,亚洲仅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耗总量的18%。到2022年,这一比例飙升至49%。在此期间,亚洲的一次能源消耗量占全球增长量的70%尽管亚洲GDP的能源强度已经下降61。然而,亚洲的人均能源消耗量仅为经合组织经济体平均值的1/3,即亚洲为62千兆焦耳,经合组织为174千兆焦耳(图7)。亚洲90%以上的人口消耗量低于经合组织的平均水平62。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地从1750到2000年,欧洲和北美合计占全球累计排放量的61%,亚洲仅占18c。但亚洲的工业化快速推进,到2021年已占据全球排放量的一半64。从1991到2021年,亚洲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增量的97e。能源自给率低亚洲高度依赖进口能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这里是全球最大的化石燃料净进口地,2021年的净进口额为7750亿美元,其中70%来自亚洲以外地区。亚洲也有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能源出口国,但总体而言,其能源资源进口总额为1.1万亿美元,而出口额仅为4000亿美元。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是最大进口国66。图 7Web Exhibit of 2019年人均能源消耗,千兆焦耳注:最大值设为500资料来源:Our World in Data;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由于当前亚洲人口“能源覆盖不足”,未来,亚洲对能源的增长总需求依然强劲麦肯锡500400300200宽度=人口规模100亚洲均值062经合组织均值亚洲国家/地区173世界其他地方非亚洲经合组织国家/地区中国印度亚洲对进口能源的依赖与日俱增。2001年,亚洲从区域外进口的石油达到区域内进口的2.5倍。2021年达到3.7倍。2001年,亚洲从区域内进口的天然气是区域外进口的1.4倍,2021年达到1.6倍。亚洲可能需要采取更多措施,确保在世界各地都有稳固的能源供应伙伴。印度、日本和韩国所需的石油和天然气有84%以上源自进口。2021年,亚洲区域内石油总消耗量的78%依赖进口,其中51%来自中东。亚洲也严重依赖进口天然气。日本、菲律宾、新加坡和韩国的国内天然气消耗几乎100%依赖进口。亚洲的煤炭消耗量同样很大。亚洲71%的煤炭进口(包括动力煤和冶金煤)来自本地区。中国的煤炭几乎自给自足,进口量仅占国内消耗量的2%。印度的进口依赖度为28%。这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煤炭为什么会成为这些经济体在工业化过程中的首选燃料。亚洲的主要矿产和金属也依赖进口。全世界依靠阿根廷、智利和秘鲁提供所需的铜(铜是能源转型的关键,因为它是电线中最主要的导体之一),也要依靠中国对铜的冶炼。在中国和韩国进口的银矿石中,秘鲁和墨西哥的供应量分别约占80%和60%。相比之下,亚洲经济体的大部分镍供应都来自本地区。84%印度、日本和韩国进口石油和天然气超过其需求总量的28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亚洲面临的挑战是需要在增加能源供应的同时减少碳排放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地,但无论从相对数还是绝对数来看,它的需求仍然远高于此。预计到2050年,亚洲人口将占全球一半以上,因此亚洲的能源决策将决定全球的能源消耗和生产模式。能源需求将持续旺盛亚洲仍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仅是人口众多的中国和印度,南亚和东南亚新兴经济体的消费者也越来越富裕。2021至2050年期间,该地区预计将占最终能源消耗增长总量的91%,而在此期间,北美和欧洲的能源消耗预计将有所下降67。随着效率不断提高,这一比例可能会降低,但无论如何,实际消耗量都会大幅增长。亚洲的GDP预计也将增长,从而推动能源需求。从2021到2040年,亚洲的GDP年增长率或将达到3.6%,而欧洲为1.3%,北美为1.7h。中国和印度的增长速度可能会超过亚洲的平均水平69。艰难的脱碳进程亚洲是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地区。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预测,亚洲在2019至2024年有望占到全世界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的64%,到2040年的整体份额达到56p。亚洲在帮助世界减排方面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组装了全球66%的电池,生产了全球54%的电动汽车71。它还贡献了电动汽车电池约74%的产能,以及全球太阳能电池板所有关键环节80%以上的产能72。尽管亚洲在可再生能源和低排放技术方面具有优势,但该地区在脱碳方面仍面临两大挑战。首先,在实体商品领域,亚洲仍然是世界工厂73。工业在亚洲的最终能源消耗中占比最高,达到47%,远高于欧盟的26%和北美的22%(图8)。到目前为止,亚洲是终端能源的最大工业用户,占全球总量的57t。国际能源机构指出,工业是脱碳化和电气化难度最高的领域之一,因为它需要高温加热和化学反应,而当今的电气化技术很难实现这一点75。亚洲面临的第二个挑战是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亚洲还没有发展出像欧洲和美国那样可以将间歇性可再生能源与丰富的存量备用化石燃料基载相结合的大型电网76。亚洲之前不得不建设大量的可调度电力,直到现在才将增量投资转向间歇式可再生能源77。亚洲地区电力需求将继续激增,因此需要更多的后备电力,而摆脱火电基载需要时间。一些亚洲经济体采用了核能发电,2021年,韩国和中国台湾的核电占比分别为27%和11x。但总体而言,2021年亚洲核电占比仅为6y。64 19至2040年,预计亚洲将占到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的29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图 82021年全球最终能源消耗总量,百万兆焦耳注:由于四舍五入,数字不可加总。资料来源:麦肯锡能源洞见;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地,几乎一半的消耗来自工业麦肯锡亚洲151北美69世界其他地方91欧洲30国46按地区划分亚洲占全球能源消耗比例42%这就不难解释为何亚洲仅有8%的电力来自太阳能和风能,而欧洲30国则达到20%了。在过去20年,煤炭发电量占中国和印度累计发电量的70%以上,而欧洲仅为23。这还是在中国的水电装机容量实现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增长的前提下出现的。虽然,我们预计可再生能源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在能源转型过程中,煤炭仍将是亚洲能源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在内的一些亚洲经济体正大量投资燃煤发电厂。目前正在建设的57座核电站中,21座在中国,8座在印度81。简而言之,亚洲似乎对所有类型的能源都倾尽全力。(图9)。注:由于四舍五入,数字不可加总。资料来源:麦肯锡能源洞见;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地,但几乎一半的消耗来自工业。麦肯锡北美69世界其他地方91欧洲30国46亚洲151工业71建筑41交通34其他5按行业划分的地区工业占亚洲能源消耗的比例47%工业15建筑24交通29工业12建筑18交通16工业27建筑36交通27其他1其他1其他130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能源和资源贸易政治化由于亚洲较为依赖能源进口,而能源又是政治化属性最强的资源之一。因此,对于亚洲地区来说,既要获取大量能源资源,又要在能源转型方面取得进展,的确并非易事。2022年,俄罗斯(威胁)切断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以回应欧盟在俄乌冲突后对俄实施的制裁措施82。中国在此期间深化了与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贸易。2022年,俄罗斯贡献了中国17%的石油进口量和10%的液化天然气进口量83。亚洲能否应对双重能源挑战?亚洲如何管理好这种双轨模式,不仅关系到本地区的持续繁荣,也关系到净零排放的全球目标能否实现。亚洲是否能够提供充足资金、开展技术创新和管理战略关系,以实现满足能源需求和脱碳减排的双重使命?CEO们可以从哪里发现清洁能源创新机会并进行投资,从而成为向全球出口新型可扩展解决方案的行业先驱?图 9Web Exhibit of 按来源划分的发电量1,10亿兆瓦时 麦肯锡能源解决方案业务根据能源转型的速度(从慢到快)分析了5种情景:势头减弱;当前轨迹(当前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的轨迹仍在继续,但目前的积极政策还不足以缩小与目标之间的差距);继续加速(国家/地区通过有针对性的承诺来推动转型进一步加速,但金融和技术限制依然存在);实现承诺(领先的国家/地区通过有目的的政策实现净零承诺,追随者的转型速度较慢);1.5度路线。2 如油气和煤炭。资料来源:Enerdata;麦肯锡能源解决方案。亚洲需要化石燃料和可再生能源来满足其电力需求麦肯锡中国05102000可再生能源(不含水电)年复合增长率9 402040AB1520水电核电化石燃料2A 继续加速情景B 实现承诺情景印度05102000年复合增长率5 401520欧洲05102000年复合增长率0 4015202040AB2040AB预测,当前轨迹预测,当前轨迹预测,当前轨迹31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40 22年亚洲国内储蓄相当于GDP的比例资本化:纾解金融压力,充分调动资本资本化是全球供需的驱动力,也构成了金融和财富的轨迹。尽管亚洲的资本回报率低于西方经济体,但其资本深化速度却在全球首屈一指。但现在,随着利率上升,房地产价格下跌,资本市场愈加动荡,经济增长放缓,许多经济体的资产负债表正在承压。身处新形势,亚洲能否提高其金融体系的效率,增强金融韧性,从而部署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资本?亚洲受益于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资本深化随着亚洲各经济体的快速增长,并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参与者,这里的资本深化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宏观经济环境稳定的背景下,大量的国内储蓄和投资流入使亚洲地区受益匪浅。高储蓄,高投资2010至2020年,亚洲的固定投资增长率为7%。2000至2020年,亚洲调动了91万亿美元84。总体而言,该地区的资本深化速度远远快于世界其他地区尽管还不足以达到发达水平(图10)。亚洲各地的资本密集度差异很大。日本劳动者的人均实际固定资本存量约为印度的21倍,约为中国的4倍85。高储蓄为这些变化提供了支持。2022年,亚洲的国内储蓄总额相当于其GDP的约40%,欧盟和美国分别为26%和17。这种充满活力的资本深化对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推动经济增长和创新的同时,也使数百万人摆脱了贫困。33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图 10Web Exhibit of 实际固定资本存量,美元/劳动者固定资产投资总增加额1,1万亿美元1 基于牛津经济研究所的基线预测。资料来源:麦肯锡全球增长模型;牛津经济研究所;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亚洲已经并将继续在全球投资中占据最大份额麦肯锡年复合增长率2.6%0.5%2.9%3.4.7%0.8%5.0%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中国印度尼西亚印度2000202220535720002022284322322274200005202215亚洲203020202095816991亚洲占全球总量比例,338137311北美洲欧洲30国世界其他地方29394434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宏观经济环境有利“市场时代”是一个以低通胀、低利率为主的时代,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中国长期以来由供给侧驱动的经济增长。1990年,中国经济仅占全球GDP的2%,到2022年达到18%。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将官方利率降至接近于零的水平,直到2022年,利率一直保持在历史最低水平。许多亚洲经济体也效仿美联储的做法,保持低利率水平。廉价资本推动了全球纸面财富的持续增长。仅在过去20年里,资产价格上涨就使这些财富增加了160万亿美元。每1美元的投资就会产生1.90美元的债务87。亚洲将部署最多资本,但历史回报并不理想,资产负债表压力不断增加由于亚洲的资本深化程度远未实现赶超全球先进水平,因此亚洲还将需要更多的资本。但其所处的环境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在新的(潜在放缓的)增长趋势下实现回报过去四十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在城市化和资本快速深化的支持下,其生产率实现了高速增长。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趋于成熟并在很多方面已经实现了迎头赶上,人们普遍预期中国GDP的增长轨迹将趋缓。最近的经济放缓和其他因素暴露了房地产行业和青年失业率上升等方面的压力。进入新时代后,中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1990至2000年,中国GDP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0%,2000至2010年为11%,2010至2020年为7%。到2025年,市场一致预测的增长率约为4%至5。但从现在到2030年,亚洲所能调动的资本仍有可能位居全球之首。未来10年,亚洲的固定投资总额可能将接近140万亿美元,超过美国和欧盟固定投资总额(约89万亿美元)的总和89。从理论上讲,亚洲的大部分固定投资需求都可以通过高额的国内储蓄来满足,假设目前的储蓄率持续下去,2022至2030年间的增量可能高达155万亿美元90。但亚洲必须充分利用这些储蓄,将其转化为资本投资。亚洲还需要一个更有活力和效率的金融体系,以改善资本在生产用途上的分配,吸引更多的外国资本,从而为本地区的总体投资需求做出更大贡献。例如,目前整个亚洲的投资资本回报率远低于美国。MGI之前的研究显示,2015至2019年间,北美创造的经济利润是亚洲的30倍。过去10年间,近10万亿美元的资本流入中国,其中80%流向了资本货物、国内服务业以及能源和材料等收益低于资本成本的行业91。包括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在内的一些亚洲地区拥有高度发达且高效的资本市场,但总体而言,西方经济体的金融深度(股票和债券价值占GDP的百分比)是大多数亚洲经济体的2.5倍。它们还拥有更加多样而成熟的投资群体,包括机构投资者、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公司92。亚洲的银行系统规模相对较大:亚洲占全球银行贷款的61%,比美国的31%高出一倍93。无论未来亚洲的平衡点是什么,成熟、深入、透明的资本市场都将是关键。在我们进入的新时代,中国的经济增长引擎可能换挡140万亿美元预计未来10年亚洲的固定投资总额为140万亿美元,而美国和欧盟的固定投资总额为89万亿美元。35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资产负债表风险或将上升到2022年底,全球经济和世界资产负债表的不确定性显而易见。在亚洲的全球化经济体中,资产负债表面临的压力越来越显著(图11)94。债务。在一些亚洲经济体,政府、家庭和企业债务的增长甚至超过了经合组织的平均水平。日本政府债务与GDP的比率超过250%。中国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达到150%,日本、韩国和越南则超过120%。2021年,韩国家庭债务占GDP的106%,澳大利亚为119%,而经合组织的平均水平为 60。如果利率持续上升,这样的高杠杆将付出高昂的代价。房地产。包括房地产在内的资产价格存在下跌风险。2015至2021年期间,中国的平均名义房价上涨了50%,澳大利亚上涨了34%,韩国上涨了17。城市房价涨幅更大。例如,首尔的房价租金比在此期间上涨了2.5倍97。公共财政。许多亚洲国家/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后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2022年,亚洲占全球资本流动总量的40%,达到2000年的4倍。但是,如果资本突然外流,亚洲可能会暴露出一些脆弱之处。例如,在印度尼西亚和越南,外国直接投资分别占投资总额的20%和14。图 11Web Exhibit of 资产负债表指标1 高压力=全球25%以内;中压力=全球25%至50%;低压力=低于全球50%。以经合组织国家/地区为基准。外国直接投资。4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收支缺口和政府基金预算收支缺口。资料来源:IHS Markit;牛津经济研究所;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经合组织;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亚洲经济体正显示出资产负债表承压的迹象麦肯锡2021年家庭债务与GDP的比例,%债务房地产公共财政2021年非金融企业债务与GDP的比例, 21年政府债务与GDP的比例, 21年外部债务与GDP的比例, 152021年名义房价涨幅2, 22年FDI3流入占投资比例, 22年外汇储备,进口覆盖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年复合增长率,2019-2022年, 21年不良贷款率2022年政府结余/赤字与GDP的比例4,%发达亚洲中国新兴亚洲边疆亚洲压力水平1低中高澳大利亚17.81.340.90.769.312.40.76.7日本73.36.02.70.23.0韩国621507113502.411.21.81.77.3中国.55.22.62.62.3印度尼西亚7378696419.94.51.61.74.2马来西亚909053388.67.02.13.12.6泰国35126403214.13.72.71.64.4越南731124221.14.26.38.04.5孟加拉国35518418338.46.96.16.56.9印度印度250%日本的政府债务与GDP比例36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面临重重挑战,亚洲能否调动世界上最大的资本基础?经济和金融领域出现了波动,亚洲需要继续筹集和调动大量资本,以满足其经济增长需求。亚洲能否通过调动国内储蓄,以及借助金融体系改革来吸引外国资本,从而获得所需的资本?亚洲能否控制其资产负债表的风险?37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82%的受访CEO对亚洲在新时代的前景表示乐观新时代,新战略新时代显然需要新战略。但是,企业领导层对这些行动的呼吁有多深刻、多迫切呢?为此,我们与亚洲企业领袖协会(Asia Business Council)合作开展了 一项调查,以了解亚洲商业领袖们的意见99。鉴于该地区蕴含的巨大机遇,82%的受访者对亚洲的新时代表示乐观。但与这种乐观情绪相呼应的是变革的迫切性。亚洲企业领袖们似乎认为,新时代将与过去30年有本质差异,他们也准备好要做出调整战略。我们根据调查结果将受访企业分成三类:约10%的公司表示可以“一切照旧”。作为少数派,这些公司的领导人表示,世界秩序、科技平台、人口结构、资源和能源体系以及资本化这5个领域的趋势对其企业的战略意义相对较小。对他们来说,需要密切关注趋势发展,不断试错,坚定不移地贯彻战略举措。约有16%的公司需要重新思考以一两个领域为重点的战略。这些企业的领导人表示需要聚焦核心领域的未来趋势,为组织赋能,重新审视传统模式,勇于尝试,并推广成功的试点项目。其中最重要的领域通常是科技和能源。其余大部分公司(74%)表示,有必要在三个或更多领域推动彻底转型。这些领导人表示新时代将给他们的企业带来深远而全面的影响,需要在更深层面上做出战略调整100。大多数亚洲商业领袖认为需要在多个领域进行转型,正是因为他们认识到这些领域是相互关联的。如果与多极世界秩序崛起相关的紧张局势扰乱了贸易流动,那么亚洲提升技术创新曲线和满足能源转型需求的能力可能也会受到影响。亚洲在技术方面的表现同样将决定其能源转型的成功与否,及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例如通过自动化解决老龄化带来的部分挑战)。企业需要提高技能和生产率,以重新调整价值链部署,从而在竞争激烈的世界秩序中增强韧性。人口结构从低收入阶层向中产阶级的转变将对能源消耗产生重大影响。亚洲需要完善、有活力、有深度的资本市场,为其持续增长和能源转型提供资金。我们希望大家能通过这5个领域的视角深入思考未来挑战,探讨如何在一个可能愈加复杂的世界中优先保持亚洲的发展势头。39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致谢MGI透过一系列报告探讨了过去两三年发生的一系列颠覆性事件是否会开启世界的新时代,这是其中的第三份报告。我们于2022年10月发表了第一篇报告新时代即将来临(On the cusp of a new era?),随后又在2023年7月发表了一篇关于拉丁美洲的文章,即 新时代对拉美意味着什么?(What could a new era mean for Latin America?)。本报告则将重点转向亚洲。本研究的领导者包括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兼MGI院长Chris Bradley(常驻悉尼分公司);MGI合伙人成政珉(常驻上海分公司);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兼MGI委员会成员梁敦临(常驻香港分公司);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兼MGI院长华强森(常驻上海分公司);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兼MGI院长Kweilin Ellingrud(常驻明尼阿波利斯分公司);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兼麦肯锡亚洲区总经理Gautam Kumra(常驻新加坡分公司)。特别感谢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Richard Lee(常驻首尔分公司)的指导。研究团队成员包括Debadrita Dhara和Christine Jeong,由麦肯锡咨询顾问王培希(Peixi Wang)(常驻上海分公司)领导。感谢MGI总编辑Janet Bush帮助撰写和编辑本报告。特别感谢亚洲企业领袖协会(Asia Business Council)协助我们对其成员进行了一项新的调查和一系列访谈,为本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洞见。我们衷心感谢以下顾问:哈佛大学Minda de Gunzburg欧洲研究中心常驻研究员、莱布尼兹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MGI顾问Hans-Helmut Kotz;麦肯锡名誉退休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兼高级顾问欧高敦(Gordon Orr);亚洲环球研究所杰出研究员沈联涛。麦肯锡的许多同事也为我们提供了意见和指导,包括Rebecca Abramson、Rebecca Anderson、Nienke Beuwer、Sophie Chinchilla、Michael Chui、Tiago Devesa、Karel Eloot、Younghoon Kang、Mekala Krishnan、Camillo Lamanna、刘奕斐(Yifei Liu)、Jan Mischke、Badrinath Ramanathan、Tido Rder、荣戎(Erik Rong)、Joydeep Sengupta、沈恺(Kai Shen)、Sven Smit、汪小帆(Xiaofan Wang)、Olivia White。最后感谢资深数据可视化编辑Jonathon Rivait、MGI编辑业务经理Vasudha Gupta、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太外部事务总监归一茜(Cathy Gui)、麦肯锡亚太沟通总监Kathryn Haynes、MGI出版总监Rachel Robinson、MGI研究专员Tim Beacom。本研究秉承我们的使命:帮助企业和政策领导人理解改变全球经济的力量。与所有的MGI研究一样,本报告系独立作品,并未以任何方式接受任何企业、政府或其他机构的委托或赞助。41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1.新时代即将来临,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22年10月。2.Worlddata.info。3.Tomedes。4.GDP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为41%。5.该部分所有贸易数据均来自联合国贸易数据库。根据联合国亚太经社会(UN ESCAP)的数据,2021年亚洲占全球商品贸易额的41%。6.全球流动:世界互联互通的纽带,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22年11月。7.世界银行。8.美国国务院,缅甸制裁。9.“Explainer:How strained China-Australia relations hit trade in coal,barley,beef and wines”,路透社,2023年1月8日;以及Angus Grigg和Lisa Murray共同撰写的“Federal government bans Huawei,ZTE from 5G on security concerns”,澳大利亚金融评论,2023年8月28日。10.Seok-min Oh撰写的“(LEAD)S.Korea puts Japan back on export white list after 3 years”,韩联社,2023年4月24日。11.Liz Lee和Krishna N.Das共同撰写的“Malaysia and India aim to repair soured ties that hit palm trade”,路透社,2020年3月2日。12.所有贸易数据均来自联合国贸易数据库;Nickel facts,加拿大政府,2023年2月16日。13.World steel in figures 2022,World steel in figures,2022年5月。14.Primary aluminium production:Annual data,2021,国际铝业协会,2023年8月27日访问。15.所有贸易数据均来自联合国贸易数据库。16.Primary aluminium production:Annual data,2021,国际铝业协会,2023年8月27日访问。17.Zongyuan Zoe Liu撰写的“China increasingly relies on imported food.Thats a problem”,美国外交关系协会,2023年1月25日。18.“Japans food self-sufficiency rate near record low in fiscal 2022”,日本时报,2023年8月7日;以及Seok-min Oh撰写的“S.Korea seeks to hike food self-sufficiency rate to 55 pct in 5 years”,韩联社,2023年1月4日。19.Primary aluminium production:Annual data,2021,国际铝业协会,2023年8月27日访问。20.Olivia White、华强森、Sven Smit、成政珉和Tiago Devesa合作撰写的“The complication of concentration in global trade”,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23年1月12日。21.标普全球市场财智。22.Indicator 9.2.2:Manufacturing employment as a proportion of total employment,美国统计局,2023年8月27日访问。23.CPA分析;前3000家公司的定义是:2005年市值超过35亿美元,2020年超过50亿美元。24.Statista。25.The global payments report 2023,FIS,2023年。26.How Asia can boost growth through technological leapfrogging,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20年12月。27.Liu Xuanzun撰写的“Chinas aircraft carrier Shandong makes new breakthroughs in latest drills”,环球时报,2023年7月30日。28.Jane Lee撰写的“Report warns U.S.chip design market share to plunge without government support”,路透社,2022年11月30日;以及Jack Wu撰写的“IC design white paper(2):Global market shar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Taiwans IC design sector”,Digitimes Asia,2023年3月17日。29.Timo Moller、Asutosh Padhi、Dickon Pinner和Andreas Tschiesner共同撰写的“Reserve a seatthe future of mobility is arriving early”,麦肯锡,2018年12月17日。30.世界发展指标。31.Sujai Shivakumar、Charles Wessner和Thomas Howell共同撰写的A seismic shift:The new U.S.semiconductor export control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U.S.firms,allies,and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2022年11月。32.Baker McKenzie撰写的“Vietnam:Issuance of decree implementing the Cybersecurity Law”,Connect on Tech博客,Lexology,2022年8月17日。33.Khushboo Razdan撰写的“China curbs a potential bargaining chip to counter US-led semiconductor ban,say experts”,The Star,2023年7月4日。34.Karen Freifeld、Andrea Shalal和David Shepardson共同撰写的“Biden orders ban on certain US tech investments in China”,路透社,2023年8月10日。尾注42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35.Securing Europes competitiveness:Addressing its technology gap,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22年9月;以及Technology trends outlook 2023,麦肯锡数字化咨询业务,2023年7月。36.贝塔斯曼基金会(Bertelsmann Stiftung)将世界级专利定义为某项技术所有专利中排名前10%的专利,其依据是积极持有一项专利的国家/地区数量、该技术的相关性以及这些专利在其他专利申请中被引用的次数。37.Grant Murgatroyd撰写的“APAC venture capital returns set for further growth amid resilient economic outlook”,Preqin News,2023年6月14日。38.PitchBook Data Inc.;数据未经PitchBook分析师审核。39.Why cant dynamic AsiaPacific beat poverty?,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2019年7月。40.联合国人口数据库。41.从1990到2022年,亚洲劳动年龄人口和总人口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1%和1.7%。42.世界银行;标普全球市场财智。43.牛津经济研究所;标普全球市场财智。44.牛津经济研究所;标普全球市场财智;Trading Economics。45.世界银行;标普全球市场财智。46.世界银行;牛津经济研究所。47.联合国人口数据库;牛津经济研究所。48.联合国人口数据库;牛津经济研究所。49.联合国人口数据库;牛津经济研究所。50.牛津经济研究所;标普全球市场财智。51.牛津经济研究所;标普全球市场财智。52.标普全球市场财智。53.“Agricultural sector employs highest female workers:Labour ministry report”,Mint,2023年3月27日。54.联合国移民数据库。55.Anna J.Park撰写的“Korea to overhaul immigration,visa policies to foster future growth”,韩国时报,2023年7月4日。56.东南亚国家联盟统计数据。57.牛津经济研究所;标普全球市场财智。58.牛津经济研究所;标普全球市场财智。59.世界银行 Poverty and inequality platform。60.From poverty to empowerment:Raising the bar for sustainable and inclusive growth,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23年8月。61.Energy Institute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2019年。62.同上。63.世界银行;全球碳项目。64.Our World in Data。65.同上。66.该部分所有贸易数据均来自联合国贸易数据库。67.麦肯锡全球能源透视。68.标普全球市场财智。69.同上。70.How Asia can boost growth through technological leapfrogging,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20年12月。71.Agnes Chang和Keith Bradsher共同撰写的“Can the world make an electric car battery without China?”,纽约时报,2023年5月16日。72.The China imperative for multinational companies:Reconfiguring for opportunity and risk,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23年1月;以及The world needs more diverse solar panel supply chains to ensure a secure transition to net zero emissions,国际能源机构,2022年7月7日。73.最终能源消耗不包括燃料转化过程(包括发电)所需的能源。74.麦肯锡能源解决方案。75.Industry,国际能源机构,2023年8月27日访问。76.间歇式能源指风能和太阳能等不能持续使用且不可预测的能源。43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77.可调度电力来源指的是电厂等可以启动或关闭的电力系统。78.Erica Downs和Tatiana Mitrova共同撰写的Q&A:China-Russia energy relations one year after the invasion of Ukraine,哥伦比亚大学全球能源政策中心,2023年2月。79.麦肯锡能源解决方案。80.同上。81.在建核反应堆,国际原子能机构,截至2023年8月25日。82.Gabriel Gavin撰写的“Ukraine warns key Russian gas supply to Europe will be cut”,Politico,2023年7月12日。83.联合国贸易数据库。84.牛津经济研究所。85.同上。86.同上。87.财富的未来岌岌可危,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23年5月。88.牛津经济研究所;标普全球市场财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89.牛津经济研究所,基线情景。90.牛津经济研究所。91.The future of Asia:Decoding the value and performance of corporate Asia,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20年5月。92.Dealogic;Preqin;世界银行:经济学人智库。93.麦肯锡全球银行池;国际清算银行。94.Signs of stress in the Asian financial system,麦肯锡,2019年7月。9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牛津经济研究所。9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97.Numbeo数据库。98.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外国直接投资数据库。99.该调查于2023年7月进行。100.如果每位受访CEO在特定领域的几个问题中至少选择了一个根本性变革领域或两个重大战略调整领域,我们就认为该领域具有“战略关键性”。企业被分成三类:无关键领域;有一个或两个关键领域;有三个或更多关键领域。44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2023年11月 版权 归麦肯锡公司所有 由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设计 McKinsey_MGI McKinseyGlobalInstitute McKinseyGlobalInstitute欲订阅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Forward Thinking播客,请访问:mck.co/forwardthinking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28 45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新世纪评级:北京市及下辖各区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2023)(27页).pdf

    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 北京市及下辖各区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2023)公共融资部 邵一静 经济实力经济实力:北京市是我国的首都,地理位置优越,属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进入黄淮海平原和黄土高原的交通要道,在“京津冀一体化”和“一带一路”战略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北京市地区经济规模和人均 GDP 在全国排名前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022 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41610.90 亿元,排名与上年相同,位居全国各省市第 13 位,单一城市第 2 位;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0.7%,受客观因素影响,增速较上年下降 7.8 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当年人均 GDP 为 19.00 万元,持续稳居全国各省市首位。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将持续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同时积极推动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翼”发展。2023 年前三季度,全市经济持续恢复,当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1723.1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 5.1%。北京市各区发展较不均衡,2022年海淀区GDP突破万亿元,达10206.90亿元,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后全国第二个经济总量破万亿的市辖区,朝阳区、西城区和东城区实现 GDP 分别为 7911.20 亿元、5700.10 亿元和 3437.10 亿元,分列第二位、第三位和第四位;顺义区和丰台区 GDP 规模相近,分别为 2073.20亿元和 2061.80 亿元,居第五位和第六位;此外昌平区、通州区和大兴区 GDP规模也超过千亿元,其中大兴区位次由上年的第七位回落至第九位,主要受物医药行业景气度下滑影响,2022 年大兴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由上年的 56.4%下降至-28.0%,是全市唯一GDP负增长的区域,其余各区GDP增速亦有所放缓,当年仅平谷区和东城区 GDP 增速超过 5%。2023 年上半年度,海淀区、朝阳区和西城区 GDP 分别为 5382.90 亿元、3902.20 亿元和 2731.60 亿元,位列前三,此外东城区、顺义区和丰台区GDP亦超过千亿元;当期平谷区GDP增速领先,大兴区 GDP 仍呈现负增长。财政实力财政实力:北京市财政实力较强,但受经济下行、减税降费、土地和房地产市场行情等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财政收入呈现波动。2022 年全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5714.36 亿元,按自然口径下降 3.67%(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2.6%),当年完成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227.46亿元,同比下降17.68%。不过财政收入质量和财政平衡能力继续保持较高水平。2023 年前三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 4784.40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11.7%,增幅较高主要是经济恢复性增长带动,以及上年实施大规模留抵退税基数较低因素影响。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 朝阳区、海淀区和西城区三产发达,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503.04 亿元、490.51 亿元和 415.94 亿元,明显领先于其他各区;东城区、顺义区、丰台区、昌平区和大兴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亦超过百亿元;2022 年由于客观因素及留抵退税等因素影响,较多区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税收收入出现下滑。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规模较大,2022 年基金收入主要分布于朝阳区、丰台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和海淀区。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比,2022 年丰台区、大兴区、石景山区、昌平区和通州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均超过 100%,基金收入对地区财力贡献较大。2023 年上半年度,大部分区域财政收入恢复增长,当期仅东城区和门头沟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现负增长;从绝对值看,朝阳区、海淀区和西城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仍保持前三,分别为 303.65 亿元、296.60 亿元和245.88亿元。债务状况债务状况:随着再融资债券的大量发行,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债务呈现较快增长趋势,2020-2022 年末政府债务余额分别为 6063.59 亿元、8770.76 亿元和10565.33亿元;依托较强的经济和财政实力,北京市整体债务负担可控。下辖区中,2022 年末除房山区外,其余各区政府债务余额均有所增长,其中丰台区和大兴区增量明显高于其他区,分别增长 709.34 亿元和 449.51 亿元;当年末丰台区和大兴区政府债务余额均超过千亿元,分别为 1302.19 亿元和1162.58 亿元,处于前两位。朝阳区、昌平区、顺义区、海淀区、通州区和房山区政府债务余额处于532-912亿元之间,处于中间水平。由于政府债务规模大幅上升,2022年末大兴区和丰台区政府债务余额分别是 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1.13倍和9.46倍,债务偿付压力相对较大。北京市城投债发行规模在全国各省市处于中游水平,全市城投债务及城投带息债务主要集中于市本级、海淀区和西城区,相关区域经济、财政实力雄厚,产业基础好,且企业资产质量好,盈利能力强,整体债务负担处于合理水平;下辖区中,大兴区、昌平区和平谷区城投债务负担相对较重。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3 一、一、北京市北京市经济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与财政实力分析 (一一)北京市)北京市经济经济实力分析实力分析 北京市是我国首都北京市是我国首都,第三产业发达,全市支柱产业多元且保持较强的竞争第三产业发达,全市支柱产业多元且保持较强的竞争力。力。受客观因素影响,受客观因素影响,2022 年年全市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全市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国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国各省市第各省市第 13 位,单一城市第位,单一城市第 2 位位,排名与上年相同,人均,排名与上年相同,人均 GDP 仍稳居首位仍稳居首位。2023 年前三季度,全市经济持续恢复。年前三季度,全市经济持续恢复。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将持续有序疏解非首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将持续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同时积极推动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翼”发展。都功能,同时积极推动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翼”发展。北京市是我国首都,是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进入黄淮海平原和黄土高原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优越。北京市国土面积 1.64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0.17%,下辖 16 个行政区,2022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 2184.30 万人,比上年末减少 4.30 万人,城镇化率为 87.6%。基础设施方面,北京市是全国铁路、公路和航空的交通枢纽,区域内交通发达。截至 2022 年末,全市公路里程 22362.80 公里,比上年末增加 42.90 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196.30公里,增加19.80公里;城市道路里程6208.80公里,比上年末增加 41.30 公里。年末轨道交通运营线路 27 条,较上年末持平,运营线路长度 797.30 公里,增加 14.30 公里,全年客运总量 22.60 亿人次,下降26.80%;2022 年首都国际机场和大兴机场旅客吞吐量分别为 1270.30 万人次和1028.30 万人次,分别排名全国第 11位和第 16 位。北京市旅游业发达,拥有故宫博物院、八达岭长城、恭王府景区、颐和园、香山等文化和旅游景点,此外 2021 年 9 月北京环球度假区正式开园,2022 年 2月北京市举办冬奥会,进一步带动全市旅游业发展。不过受客观因素影响,2022 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及收入呈现下滑,当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 1.80 亿人次,比上年下降 28.5%;实现旅游总收入 2520.30 亿元,下降 39.5%。北京市教育资源丰富,拥有清华、北大等众多知名学府,“211”院校、“985”院校、“双一流”建设高校等高校数量在全国高校中占比靠前。从政策环境来看,北京市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其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方面得到国家政策支持的力度较大。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落地实施,北京市产业结构正在进一步升级,产业素质将进一步提高,北京市高能耗、高污染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正逐步实现产业转移,而重点发展“高精尖”产业。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同时计划将通州打造为城市副中心,2019 年北京市级行政中心正式迁入通州。近年来,北京市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4 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基本完成一般制造业企业集中退出、区域性批发市场大规模疏解任务,同时城市副中心框架全面拉开,主动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两翼”格局加快构建。虽然短期内产业转型升级会对北京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长期来看,产业的转型升级对缓解其人口压力和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从经济规模来看,2020-2022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达到3.59万亿元、4.11 万亿元和 4.16 万亿元,近三年均位居全国各省市第 13 位;从单一城市经济规模看,北京市位居第 2 位,仅低于上海市。近三年北京市 GDP 同比增速分别为 1.1%、8.8%和 0.7%,受持续疏解非首都功能及客观因素影响,2020 年和2022 年北京市 GDP 增速明显偏低,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1.1 个百分点和 2.3 个百分点,2021 年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0.4 个百分点。不过产业转型升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人口压力,2020-2022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分别为 2189.00 万人、2188.60万人和 2184.30 万人,持续减少;按常住人口计算,2022 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 19.00万元,保持在全国各省市首位,达到发达经济体中等水平。图表图表 1.2016-2022 年北京市地区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及生产总值及增速增速变动情况变动情况 1 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公报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1依据国家统计局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制度和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国家统计局组织各省(区、市)统计局对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统一进行了修订。修订后,北京市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为3310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 120.6 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 5477.3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 27508.1 亿元。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5 图表图表 2.2022 年北京市与全国其他省市年北京市与全国其他省市 GDP 及增速及增速对比对比 数据来源:Wind资讯,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经济结构来看,从 90 年代起北京市就进入了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阶段,2022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3:15.9:83.8,第三产业占比保持在80%以上。近年来,北京市在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基础上,推进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北京市工业经历了从化工、冶金等传统产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转向以汽车、电子、医药等符合首都发展方向的现代工业结构。近年来积极培育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医药健康、智能装备、人工智能、节能环保、集成电路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022 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5036.40 亿元,比上年下降 14.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 16.7%,剔除新冠疫苗生产因素增长 2.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 9.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 3.6%,汽车制造业下降2.6%,医药制造业下降 58.3%(剔除新冠疫苗生产因素后增长 6.4%)。北京市第三产业地位不断提升,以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业等产业为主,是全市经济的主导产业,近几年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保持在 8 成以上,2022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为 3.49 万亿元,增长 3.4%;当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42%左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各城市首位。投资方面,随着城市建设从快速扩张转入平稳推进,北京市投资增长步伐逐步放缓,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虽然近年来,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较前期有所减缓,但投资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制造业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大幅提高,对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2022 年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1.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 20.5%,其中制造业增长 18.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 1.7%,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 1.0%。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6 2022 年北京市市场总消费额比上年下降 4.9%。其中,服务性消费额下降2.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3794.20亿元,下降 7.2%。当年北京地区进出口总值 36445.50 亿元,比上年增长 19.7%。其中,进口 30555.50 亿元,增长25.7%;出口 5890.00 亿元,下降 3.8%。2023 年前三季度,北京市经济稳步恢复,当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1723.1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1.40亿元,下降 4.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 4529.10 亿元,下降 0.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27122.70 亿元,增长 6.1%,服务业为全市经济持续恢复提供了重要支撑。当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 0.7%(剔除新冠疫苗生产因素,增长 3.1%),其中五大装备制造业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汽车制造业发挥带动作用,同比分别增长 12.7%、7.9%和 7.5%;同期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 5.9%,其中,基础设施投资下降 0.1%,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6%;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71.50亿元,增长2.5%。(二)北京市财政实力分析(二)北京市财政实力分析 北京市财政实力较强,北京市财政实力较强,2022 年受年受经济下行、减税降费经济下行、减税降费、土地和房地产市场、土地和房地产市场景气度景气度等多种因素影响等多种因素影响,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均呈现,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均呈现下滑,不过下滑,不过财政收入质量财政收入质量和财政平衡能力和财政平衡能力继续保持较高水平继续保持较高水平。2023 年前三季度,年前三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恢复增长。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恢复增长。2020-2022年北京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 5483.89亿元、5932.31亿元和 5714.36 亿元,2022 年规模居全国第六位,同比分别增长-5.70%、8.10%和-3.67%,增速呈现较大波动,主要受经济下行、落实减税降费、实施减量发展等因素影响;同期税收收入分别为4643.87亿元、5164.64亿元和4867.07亿元,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的比例分别为84.68%、87.06%和85.17%,处于较高水平,财政收入质量较好。近三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分别为 7116.18 亿元、7205.12 亿元和 7469.15 亿元,其中刚性支出占比在 50%左右,同期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分别为 77.06%、82.33%和 76.51%。图表图表 3.2020-2022 年年北京市财政收入北京市财政收入情况情况(单位:亿元)(单位:亿元)指标指标 2020 年年 2021 年年 2022 年年 全市全市 市本级市本级 全市全市 市本级市本级 全市全市 市本级市本级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5483.89 3024.67 5932.31 3302.75 5714.36 3150.87 其中:税收收入 4643.87 2600.61 5164.64 2911.34 4867.07 2731.27 2 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7 指标指标 2020 年年 2021 年年 2022 年年 全市全市 市本级市本级 全市全市 市本级市本级 全市全市 市本级市本级 转移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1144.17 1144.17 1144.54 1144.54 1628.68 1628.68 其中:税收返还 589.15 589.15 589.15 589.15 589.15 589.15 一般性转移支付 487.88 487.88 482.98 482.98 944.03 944.03 专项转移支付 67.14 67.14 72.41 72.41 95.50 95.50 政府性基金政府性基金预算预算收入收入 2317.35 699.88 2705.73 892.50 2227.46 738.24 其中:国有土地出让 2187.59 596.75 2541.78 789.03 2100.79 659.66 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80.81 70.31 78.09 66.33 89.22 77.39 数据来源:2020-2022年北京市财政决算报告及相关报表,新世纪评级整理 图表图表 4.2022 年年北京市北京市与全国其他省与全国其他省市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增速对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增速对比 数据来源:Wind资讯,新世纪评级整理 转移性收入方面,2020-2022 年北京市转移性收入分别为 1144.17 亿元、1144.54亿元和 1628.68 亿元,中央给予的转移性收入规模较大且相对稳定。从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看,2020-2022 年北京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分别为2317.35亿元、2705.73亿元和 2227.46亿元,其中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占比在 90%以上,近三年基金收入虽有一定波动但总体处于较高水平。考虑到北京市人口集聚能力和产业发展,预计未来几年北京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仍将维持较大规模。近三年北京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分别为 3470.47 亿元、3462.81 亿元和2642.10亿元,同期政府性基金预算自给率分别为 66.77%、78.14%和 84.31%。从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来看,2020-2022 年北京市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分别为80.81亿元、91.05 亿元和 89.22亿元,主要为国企上缴利润和一般公共预算转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占北京市财政收入的比例相对较小,影响有限。从市本级财政来看,2020-2022 年北京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3024.67 亿元、3302.75 亿元和 3150.87亿元,呈现波动性,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8 的比例分别为55.16%、55.67%和55.14%,税收占比维持在85%以上。同期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分别为 699.88 亿元、892.50 亿元和 738.24 亿元。近三年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分别为102.60%、110.00%和98.74%,政府性基金预算自给率分别为 58.84%、72.77%和 82.99%,财政自给能力总体较好。2023 年前三季度,北京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 4784.4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11.7%,增幅较高主要是经济恢复性增长带动,以及上年实施大规模留抵退税基数较低因素影响;其中税收收入完成 4082.2 亿元,占比 85.32%,财政收入质量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同期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 5841.8 亿元,增长 4.4%;当期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为 81.90%。二二、下辖各区经济下辖各区经济与与财政实力分析财政实力分析 北京市下辖 16 个行政区,可分为四大功能区,分别是: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区和西城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包括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和海淀区;城市发展新区,包括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和大兴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区和延庆区。北京市四大功能区域发展差异化较大,其中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共同组成了北京的中心城六区,是首都“四个中心”功能的主承载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的重要区域,也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关键区域。这两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生产总值、人均 GDP 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均高于其他区域;城市发展新区是首都功能疏解承接地和新增首都功能的主要承载区,是首都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国际交往服务功能和“高精尖”产业的重要集聚区,也是面向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沿区,区域经济在北京市处于中等水平;生态涵养区是京津冀西北部涵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首都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保护地,也是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主要功能是生态保障和水源涵养,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一)(一)下辖下辖各区各区经济实力分析经济实力分析 北京市各区经济发展较不均衡,中心城六区产业北京市各区经济发展较不均衡,中心城六区产业基础良好,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良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中海淀区、朝阳区和西城区各项经济指标居于各区域前列;城市发展较高,其中海淀区、朝阳区和西城区各项经济指标居于各区域前列;城市发展新区是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重点地区,受益于积极推新区是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重点地区,受益于积极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大兴机场通航等利好因素,加之政府对城南地区的扶持,进城市副中心建设,大兴机场通航等利好因素,加之政府对城南地区的扶持,城市发展新区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生态涵养区是京津冀西北部涵养区的重要城市发展新区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生态涵养区是京津冀西北部涵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投资、消费和出口规模也相对较低。组成部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投资、消费和出口规模也相对较低。2022年海淀区年海淀区 GDP突破万亿元,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后全国第二个经济总量破万亿突破万亿元,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后全国第二个经济总量破万亿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9 的市辖区;朝阳区、西城区和东城区实现的市辖区;朝阳区、西城区和东城区实现 GDP分别为分别为 7911.20亿元、亿元、5700.10亿亿元和元和 3437.10 亿元,分列第二位、第三位和第四位;顺义区和丰台区亿元,分列第二位、第三位和第四位;顺义区和丰台区 GDP 规模规模相近,均略超相近,均略超 2000 亿元,居第五位和第六位;此外昌平区、通州区和大兴区亿元,居第五位和第六位;此外昌平区、通州区和大兴区GDP 规模也超过千亿元,其中受上年基数较高及科兴中维新冠疫苗生产下滑影规模也超过千亿元,其中受上年基数较高及科兴中维新冠疫苗生产下滑影响,大兴区响,大兴区 GDP 增速下滑至增速下滑至-28.0%,是全市唯一,是全市唯一 GDP 负增长的区域,其余各负增长的区域,其余各区区受客观因素影响受客观因素影响 GDP 增速亦有所放缓,当年仅平谷区和东城区增速亦有所放缓,当年仅平谷区和东城区 GDP 增速超增速超过过 5%。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看,北京市各区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分工。2022 年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生产总值合计占北京市各区生产总值总额的比例约 78%,是北京市经济的主要支撑区,区域产业基础良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近年来海淀区经济总量始终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势头。2022 年海淀区生产总值超过万亿元,继上海市浦东新区之后全国第二个 GDP 突破万亿的行政区,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约 25%。位于海淀区的中关村是我国规模最大、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高新技术及企业的聚集地,引领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信息服务业是海淀区第一大新兴行业;海淀区是全国著名的科教文化区,区内科研力量、科学仪器设备、图书情报信息、科研成果等均高度密集;海淀区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占全市的一半以上,是全国最大的高校群体。此外海淀区内名胜古迹众多,园林风光宜人,旅游资源丰富,颐和园、圆明园、香山等旅游景点在国内外久负盛名。2022 年朝阳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7911.2 亿元,排名各区第二。朝阳区是北京市的经济强区,具备以金融业、租赁业和商务服务业占主导,高新技术产业支撑、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多元化产业格局。CBD、奥运、中关村朝阳园三大功能区聚集在朝阳区;拥有国贸、华贸、环球三大金融中心。此外朝阳区是北京市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聚集了近 100%的外国驻华使馆、全市 90%的国际传媒机构、80%的国际组织和国际商会、70%以上的国际投资性公司和地区总部、65%以上的外资金融机构、50%的外籍人口;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年),朝阳区功能定位是:东部、北部地区强化国际交往功能,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商务中心区、国际科技文化体育交流区、各类国际化社区的承载地;南部地区将传统工业区改造为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区。西城区和东城区是北京市传统老城区,2022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5700.10 亿元和 3437.10 亿元,排名第三和第四,这两个区域是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北京市作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金融中心的标志,其中西城区拥有北京金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0 融街,聚集了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监管部门及众多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和国企总部,是北京市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度最高、税收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此外西城区是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等党和国家首脑机关的办公所在地,是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辖区内三级以上中央单位 525 家,其中副部级以上单位 90 家。东城区是北京文物古迹最为集中的区域;辖区内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6处,占北京市的 37%;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60处,占全市的 24%;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57处。中心城六区中的丰台区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发展的四大重点区域是南中轴地区、丽泽金融商务区、中关村丰台园区、河西地区;金融、科技、文化、商务是全区主要发展产业。2022 年丰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061.80 亿元,位列北京 16 区中第 6 位。中心城六区中经济规模相对较弱的石景山区,经过了重工业调整期,石景山区逐步向国家级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区转型。目前石景山区持续推进中关村石景山园、北京保险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2022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000.20亿元。城市发展新区是首都面向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门户,也是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重点地区,区域经济在北京市处于中等水平,也是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重点发展的区域,十四五规划提出提升亦庄、顺义、昌平、大兴和房山五个平原新城的产业承载能力。其中 顺义区,是首都国际航空中心核心区,也是首都重点平原新城、中心城区适宜功能产业的重要承接地,聚焦发展新能源智能汽车、第三代半导体、航空航天等创新型产业集群,依托世界级航空枢纽建设,发展临空经济、产业金融、商务会展、文创旅游等现代服务业。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061.80亿元,排名各区第五。大兴区立足生物医药基地和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做大做优做专医药健康产业、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产业。此外 2019 年 9 月正式通航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是目前全球建设规模最大的机场,配套建设的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总规划面积 150 平方公里左右,其中包括北京市 50 平方公里、河北省 100 平方公里。临空经济区以生命健康为主导产业,以航空枢纽和航空服务保障为两大基础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为补充的“1 2 2”临空产业发展体系。2022 年大兴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091.90 亿元,同比下降28.0%,是全市唯一负增长的区域,主要受生物医药行业影响。昌平区是北京的新城和科教新区,是首都西北部生态屏障,坚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发展先进能源、医药健康、先进智造等优势主导产业,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40.80亿元,排名各区第7位,较上年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1 上升一位。通州区是面向京津冀的门户地区,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枢纽位置,2015年 7月,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通州区正式成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2019 年 1 月北京市人民政府迁入通州区,进一步带动通州区人口流入及经济发展。根据十四五规划,北京市将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翼齐飞,城市副中心积极吸纳和集聚高端要素和创新资源,增强总部经济发展吸引力,引导京津冀区域性金融机构集聚,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建设文化旅游新窗口。2022年通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253.40亿元。房山区在城市发展新区中经济发展水平相对靠后。房山区是首都西南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京津冀区域京保石发展轴上的重要节点,聚焦良乡高教园区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加强高端制造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生态谷建设。近年来,国家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战略,着力改善南北发展不均衡的局面,北京城南地区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加之随着北京市人民政府迁入通州区,城市副中心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大兴国际机场通航等利好事宜落地,城市发展新区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生态涵养区作为北京市的生态资源的保障区是市民休闲度假、户外运动的主体区域,产业以生态型产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2022 年怀柔区、密云区、平谷区、门头沟区和延庆区地区生产总值处于210-452亿元之间,相对偏小,居于 16区后五位。从增速看,2022年各区经济增速均有回落,其中仅平谷区和东城区 GDP增速超过 5%,分别为 7.9%和 5.6%,此外西城区、延庆区、海淀区、房山区、怀柔区、通州区、石景山区、昌平区、丰台区和门头沟区增速处于 4.1%-1.0%之间,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朝阳区 GDP 增速为 0.7%,与全市水平持平;顺义区、密云区和大兴区 GDP 增速分别为 0.5%、0.5%和-28.0%,其中大兴区 GDP增速回落幅度最大,2021 年由于大兴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科兴中维新冠疫苗生产实现大规模量产拉动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实现爆发式增长,当年大兴区 GDP增速高达 56.4%,而 2022 年 GDP 增速大幅下降至-28.0%。从产业结构看,北京市以第三产业为主,2022 年各区第三产业占比均在 57%以上。中心城六区三产发达,其中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第三产业占比均在90%以上,丰台区、石景山区分别为 84.9%和86.8%。城市发展新区第二产业占比相对较高,第二产业占比在 27.4%-41.4%之间。北京市 16 区中,2022 年末常住人口在 200 万人以上的区有 4 个,分别是朝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2 阳区、海淀区、昌平区和丰台区;在 100 万人-200 万人之间的区有 5 个,分别是通州区、大兴区、顺义区、房山区和西城区;其他区域常住人口规模均在 71万人以下。2022年北京市人均 GDP为19.00万元,按GDP/年末常住人口计算,西城区和东城区对其拉动作用明显,二者人均 GDP分别为51.82万元和 48.82万元;海淀区和朝阳区以 32.67 万元和 22.98 万元排名第三和第四;其他区域人均GDP均未超过全市水平,石景山区、顺义区、怀柔区和丰台区人均 GDP分别为17.77万元、15.65万元、10.28万元和 10.25万元;其余各区人均 GDP不超过 10万元,其中大兴区和昌平区处于后两位,分别为 6.01万元和 5.91万元。图表图表 5.2022 年北京市年北京市 16 区主要经济发展指标比较(区主要经济发展指标比较(单位单位:亿元):亿元)区域区域 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固定资产投固定资产投资资 房地产开房地产开发投资发投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进出口总额(亿元)进出口总额(亿元)金额金额 增速增速 金额金额 增速增速 增速增速 增速增速 金额金额 增速增速 金额金额 增速增速 首都功能核心区首都功能核心区 东城区 3437.10 5.64.90 -5.42%.9%-37.427.90-5.860.20 2.5%西城区 5700.10 4.1A5.94 -2.83%-6.5%0.07.30-9.4%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功能拓展区 朝阳区 7911.20 0.7P3.04 -7.43.0 .5179.80-10.5139.70 24.8%丰台区 2061.80 1.07.60 -5.23%-20.2%-18.728.80-6.329.75 -5.1%石景山区 1000.20 1.8s.79 0.63%7.3%3.093.00-10.7.50 -3.1%海淀区 10206.90 3.5I0.51 0.06%5.2%-1.316.50-7.0209.69 -2.7%城市发展新区城市发展新区 房山区 860.90 3.1.00 7.56%5.749.10-6.6u.33 -0.6%通州区 1253.40 2.8.43 -3.22%0.5%-14.5S9.60-4.27.50 11.1%顺义区 2073.20 0.59.03 33.90%6.8%-8.3W6.70-5.3%昌平区 1340.80 1.55.19 10.10%7.5%4.5h3.60-3.9%大兴区 1091.90-28.04.43 -8.42%3.9.4d0.10-4.9%生态涵养区生态涵养区 门头沟区 272.20 1.01.97 3.06%6.7.68.80-3.7%怀柔区 451.50 3.0C.47 -5.13%5.2%1.6#0.30 1.0%平谷区 408.60 7.9.46 3.04%5.5%-30.74.80-3.16.32 17.2%密云区 361.90 0.59.69 -3.15%-7.8%-9.82.80-3.9%延庆区 210.26 3.7$.29 3.58%-0.6.84.15-4.5.16 -22.0%数据来源:根据北京市各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政府官网、统计年鉴、财政(预)决算报告等公开资料计算整理 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3 图表图表 6.2021-2022 年北京市各年北京市各区区 GDP 及增速比较及增速比较 数据来源:根据北京市各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政府工作报告等公开资料整理 北京市经济内生动力强劲,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看,各区消费增长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增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次之,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小。其中朝阳区和海淀区投资、消费、出口规模在全市均处于绝对优势。消费方面,受客观因素影响,2022 年市场消费疲软,除怀柔区小幅增长 1%外,其余各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转负。从绝对值来看,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东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 3179.80 亿元、2716.50 亿元、1328.80 亿元和 1227.90 亿元,均在千亿元以上;西城区、昌平区、大兴区、顺义区和通州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539-988亿元区间;密云区、平谷区、门头沟区和延庆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超过 200 亿元。图表图表 7.2021-2022 年北京市各年北京市各区区社会社会消费消费品零售总额品零售总额及增速及增速 数据来源:根据北京市各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政府工作报告等公开资料整理 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4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受落实减量发展战略、不可抗力等各种因素影响,近年来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呈现低速增长,2020-2022 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2.2%、4.9%和3.6%。其中各区情况差异较大,2022年东城区和朝阳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 25.9%和 13.0%,处于高位;而延庆区、西城区、密云区和丰台区呈现负增长。图表图表 8.2021-2022 年北京市各年北京市各区区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增速 数据来源:根据北京市各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政府工作报告等公开资料整理 房地产市场方面,近年来北京市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房地产市场热度得到一定控制,2022 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 1.0%;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为 1040 万平方米,同比下降 6.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为 741.90 万平方米,下降 15.4%。2023 前三季度,全市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为 785.10 万平方米,同比增长 6.4%。2023 年 9 月,北京市开始执行“认房不认贷”政策,或将带动房地产市场回暖。2022 年北京市各区房地产投资增速分化度较大,房山区、朝阳区、延庆区、大兴区和门头沟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较高,处于21.5%-11.6%之间;昌平区、石景山区、怀柔区增速亦为正值,西城区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他区域增速为负值。从销售面积看,当年大兴区、房山区、昌平区和顺义区销售面积超过百万平方米,分别为 143.70 万平方米、115.10 万平方米、113.60万平方米和 102.10 万平方米;丰台区、通州区、海淀区、朝阳区和石景山区销售面积处于 92-77 万平方米;其余区域销售面积不超过 33 万平方米。当年东城区、怀柔区、延庆区、大兴区、房山区和朝阳区销售面积增幅较高。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5 图表图表 9.2021-2022 年北京市各年北京市各区区房地产投资房地产投资增速增速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北京市各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政府工作报告等公开资料整理 进出口方面,2022 年朝阳区以 1.81 万亿元和 24.8%的增速稳居全市第一,绝对值和增速均大幅领先其他区域,海淀区、东城区和丰台区进出口额分别为3209.69亿元、1360.20 亿元和 1329.75亿元,规模也相对较高;其余各区进出口额较小。2023 年上半年度3,北京市经济继续恢复向好,当期海淀区 GDP 为 5382.90亿元,仍居榜首,朝阳区(3902.20 亿元)和西城区(2731.60 亿元)分列第二和第三,此外东城区、顺义区和丰台区亦超过千亿元;从增速看,当期平谷区GDP 增速领先,达 9.7%,此外延庆区、石景山区、丰台区、顺义区、昌平区、门头沟区、海淀区和西城区亦超过全市水平(5.5%),而大兴区 GDP 同比下降5.3%。当期市场消费持续回暖,仅石景山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负增长,其余区域增速处于 0.2%-19.8%之间。各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化仍较大,不过大部分区域增速明显上升,其中通州区、延庆区和密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负值,其他区域增速处于 8.7%-66.4%之间,总体处于高速。(二二)下辖下辖各区各区财政实力分析财政实力分析 1.下辖各区一般公共预算分析下辖各区一般公共预算分析 朝阳区、海淀区和西城区,三产发达,朝阳区、海淀区和西城区,三产发达,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超过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超过400 亿元亿元,明显领先于其他各区,明显领先于其他各区,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均均超过超过 80%,亦在全市领,亦在全市领先先;东城区、顺义区、丰台区、昌平区和大兴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也东城区、顺义区、丰台区、昌平区和大兴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也超过超过百百亿亿元元;生态涵养区财力有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均小于生态涵养区财力有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均小于 45亿元亿元。2022年由于年由于经济下行经济下行及留抵退税等因素影响,较多区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税收收入出现及留抵退税等因素影响,较多区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税收收入出现 3 2023 年上半年度,房山区和怀柔区 GDP 及增速数据缺失。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6 下滑下滑。2023 年上半年度,大部分区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恢复增长,年上半年度,大部分区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恢复增长,朝阳区、海朝阳区、海淀区和西城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淀区和西城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仍保持前三。规模仍保持前三。北京市各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差异较大。朝阳区、海淀区和西城区作为北京市的中心城区,产业多元化程度较高,第三产业发达,纳税主体丰富,税收基础相对较好,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 503.04 亿元、490.51 亿元和415.94 亿元,明显领先于其他各区;其次为东城区、顺义区、丰台区、昌平区和大兴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处于100-200亿元之间;房山区、通州区和石景山区处于70-95亿元之间;生态涵养区财力有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均小于 45亿元,居末五位。从增速来看,2022年各区增速分化较大,顺义区和昌平区增速分别为 33.9%和 10.1%,增速较高,而受留抵退税等因素影响,西城区、密云区、通州区、怀柔区、丰台区、东城区、朝阳区和大兴区呈现负增长。图表图表 10.2021-2022 年北京市各年北京市各区区一般公共预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增速收入及增速 数据来源:根据北京市下辖各区预算执行情况、财政决算报告等公开资料整理 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构成看,北京市下辖各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稳定性尚可,整体看中心城六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较好,2022 年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均在 85%以上,其中海淀区、西城区和朝阳区税收占比超过90%;顺义区、密云区、昌平区、大兴区、怀柔区和房山区税收占比不超过70%,相对偏低。从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看,2022 年中心城六区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能力维持较好水平,其中西城区、朝阳区和海淀区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分别为95.62%、89.45%和 81.80%,超过全市水平(76.51%),居各区前三位;东城区、石景山区、丰台区和顺义区该比率处于 50%-75%之前;其他区域未超过 50%,财政平衡能力相对欠佳。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7 图表图表 11.2021-2022 年北京市各区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情况年北京市各区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北京市下辖各区预算执行情况、财政决算报告等公开资料整理 2023 年上半年度,朝阳区、海淀区和西城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仍领先于其他各区,分别为 303.65 亿元、296.60 亿元和 245.88 亿元;其次为顺义区和东城区,当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百亿元;生态涵养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偏小,均不超过 25 亿元。从增速上看,当期仅东城区和门头沟区呈现负增长,其他区域增速在 0.3%-49.9%区间,其中平谷区、房山区、石景山区、大兴区和昌平区增速较高,均超过 10%。2.下辖各下辖各区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分析分析 近三年北京近三年北京市土地出让面积和总价市土地出让面积和总价呈现波动,呈现波动,其中其中 2022 年明显回落,当年年明显回落,当年仅石景山区、昌平区和丰台区土地出让面积较仅石景山区、昌平区和丰台区土地出让面积较 2021 年年有所增长,其他区域均呈有所增长,其他区域均呈现下滑现下滑。大兴区(含经开区)仍是出让土地面积最多的区域大兴区(含经开区)仍是出让土地面积最多的区域,从出让金额看,从出让金额看,丰台区、朝阳区、大兴区、昌平区、海淀区、石景山区和顺义区处于前七丰台区、朝阳区、大兴区、昌平区、海淀区、石景山区和顺义区处于前七位位。从基金收入看,从基金收入看,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规模较大,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规模较大,2022 年朝阳区、丰台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和海淀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年朝阳区、丰台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和海淀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规模均超过百亿元入规模均超过百亿元;生态涵养区和首都功能核心区规模相对较小生态涵养区和首都功能核心区规模相对较小。与一般公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比,共预算收入规模相比,2022 年年丰台区、大兴区、石景山区、昌平区和通州区丰台区、大兴区、石景山区、昌平区和通州区政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均超过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均超过 100%,基金收入对地区,基金收入对地区财力贡献较大财力贡献较大。土地市场方面,2020-2022年北京市土地成交面积分别为487.13万平方米、707.77 万平方米和 487.92 万平方米,总成交价分别为 1931.53 亿元、2344.79 亿元和 1776.35 亿元,土地出让面积和成交总价均呈现波动,2022 年明显回落。从各区情况来看,2022年仅石景山区、昌平区和丰台区土地出让面积较 2021年有所增长,其他区域均呈现下滑。当年大兴区(含经开区)仍是出让土地面积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8 最多的区域,土地出让面积和金额分别为 182 万平方米和 206.28 亿元,出让面积明显领先于其他各区,出让总价居各区第三位;顺义区和昌平区土地出让规模分别为 70.54 万平方米和 50.94 万平方米,分列第二和第三位。当年东城区、西城区和延庆区均无土地出让;从出让金额看,丰台区、朝阳区、大兴区、昌平区、海淀区、石景山区和顺义区处于前七位,出让金额分别为 385.48 亿元、343.51 亿元、206.28 亿元、186.06 亿元、179.33 亿元、161.14 亿元和 148.90 亿元,其他区域出让金额不超过 80亿元。从出让均价看,2022年朝阳区和丰台区土地出让均价分别高达 11.65 万元/平方米和 11.36 万元/平方米,排名各区前两位。近三年北京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有一定波动。2022 年北京市下辖区中房山区、平谷区、密云区、顺义区和丰台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增速较大,同比增速分别为 41.82%、23.37%、22.96%、21.62%和 15.47%;门头沟区、朝阳区和昌平区基金收入小幅增长,增速分别为 5.81%、1.30%和 0.04%;其他区域负增长。从规模看,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规模较大,2022 年朝阳区、丰台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和海淀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规模均超过百亿元,分别为 338.52 亿元、264.80 亿元、156.19 亿元、139.78 亿元、120.54 亿元和 114.30 亿元;延庆区、东城区和西城区基金收入不超过 6 亿元,相对偏小。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比,2022 年丰台区、大兴区、石景山区、昌平区和通州区该比率超过 100%,基金收入对地区财力贡献较大;怀柔区、门头沟区和顺义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略小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该比率处于 92%-100%之间;首都功能核心区地方财力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的依赖度较低,东城区和西城区该比率仅为 0.70%和 0.14%。图表图表 12.2021-2022 年年北京市北京市下辖各下辖各区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及增速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及增速 数据来源:根据北京市下辖各区预算执行情况、财政决算报告等公开资料整理 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9 图表图表 13.2021-2022 年年北京市北京市下辖各下辖各区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比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比 数据来源:根据北京市下辖各区预算执行情况、财政决算报告等公开资料整理 北京市政府性基金自给率总体较好,2022 年北京市政府性基金自给率上升5.74 个百分点至 83.61%。从各区情况看,当年房山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较小,政府性基金预算自给率高达 838.92%,朝阳区、昌平区、丰台区和顺义区该比率也超过全市水平;西城区、东城区和延庆区该比率分别为 21.77%、17.06%和16.88%,处于偏低水平。图表图表 14.2021-2022 年年北京市北京市下辖各下辖各区区政府性基金预算自给率情况政府性基金预算自给率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北京市下辖各区预算执行情况、财政决算报告等公开资料整理 三、三、北京市北京市及及下辖下辖各各区债务区债务状况状况分析分析 (一)(一)北京市债务状况分析北京市债务状况分析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债务不断增长,但较强的经济和财政实力为债务偿付提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债务不断增长,但较强的经济和财政实力为债务偿付提供了较高保障,债务风险可控。供了较高保障,债务风险可控。债务限额方面,2020-2022年末北京市政府债务限额分别为 10266.40亿元、11277.40 亿元和 12202.40 亿元,持续增长,其中专项债务限额占比在 70%左右。2023 年全市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 1117 亿元(包括一般债务 168 亿元和专项债务 949 亿元),主要用于民生保障、公共服务设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副中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0 心建设、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图表图表 15.2020 年以来年以来北京市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情况北京市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情况 项目项目 2020 年年 2021 年年 2022 年年 全市全市 本级本级 全市全市 本级本级 全市全市 本级本级 政府债务限额政府债务限额 10266.40 4268.35 11277.40 4557.48 12202.40 3214.74 其中:一般债务限额 2987.30 1491.28 3149.30 1542.73 3294.30 1588.73 专项债务限额 7279.10 2777.07 8128.10 3014.75 8908.10 1626.01 注: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债务余额方面,2020-2022年末,北京市政府债务余额分别为6063.59亿元、8770.68 亿元和 10565.33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22.15%、44.65%和 20.46%,近年来由于北京市推动“全域无隐债”试点任务,发行了大量再融资债券,政府债务呈现较快增长趋势;目前北京市隐性债务已全部清零。2022 年末北京市债务余额与债务限额的比例为 86.58%,较上年末上升 8.81 个百分点,不过仍有一定举债空间。图表图表 16.近三年近三年末末北京市地方政府性债务构成情况北京市地方政府性债务构成情况 项目项目 2020 年末年末 2021 年末年末 2022 年末年末 全市全市 本级本级 全市全市 本级本级 全市全市 本级本级 政府债务余额政府债务余额 6063.59 1878.22 8770.68 2366.48 10565.33 2248.76 其中:一般债务余额 2261.41 1035.09 2453.33 1037.44 2349.14 880.96 专项债务余额 3802.18 843.13 6317.35 1329.04 8216.19 1367.80 注: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以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对比,2020-2022 年末北京市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分别为 110.57%、147.85%和184.89%,呈上升趋势,2022年末该比例高于深圳市、上海市、宁波市和山西省,总体看,北京市政府债务规模适中、风险可控。图表图表 17.2022 年末各省年末各省市市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比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比 注:各省市债券发行结果文件整理 注:福建*、广东*、辽宁*、山东*、浙江*为不含下属计划单列市数据,下同。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1 从债务类型来看,北京市 2022 年末政府债务中,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分别为 2349.14 亿元和 8216.19 亿元,占比分别为 22.23%和 77.77%;市本级政府债务中,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分别为 880.96 亿元和 1367.80 亿元,占比分别为39.18%和 60.82%;区级政府债务中,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分别为 1468.18 亿元和 6848.39 亿元,占比分别为 17.65%和 82.35%。总体上,北京市地方政府债务中专项债务比重较高。从地方政府层级来看,2022 年末政府债务中市本级 2248.76 亿元,区级8316.57 亿元,占比分别为 21.28%和 78.72%,主要分布在区级。从资金来源看,发行政府债券为债务主要资金来源,从债务资金的投向看,北京市政府债务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项目,如土地储备、市政建设、交通运输设施、保障房、高速公路、机场等。北京市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较大,在全国各省北京市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较大,在全国各省市市处于中等水平处于中等水平,是北京,是北京市政府债务的主要构成部分。市政府债务的主要构成部分。2020-2022 年,北京市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分别为 1676 亿元、3294 亿元和2932亿元,2020 年以新增债券为主,随着北京市推进隐性债务清零,2021 年和2022年转为以再融资债券为主,2022年包括 938亿元新增债券和 1994亿元再融资债券;从类型看,以专项债券为主,2022 年包括一般债券 289 亿元和专项债券2643亿元。2023年前三季度,北京市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483亿元,包括1117亿元新增债券及 366亿元再融资债券。近三年及一期发行利率处于 1.99%-3.85%区间;发行期限分布于 1-30 年之间。截至 2023 年 9 月末,北京市地方政府债券存量余额为 11496.64 亿元,是北京市政府债务的主要构成部分。从到期期限看,2023年10-12月-2024年、2025-2027 年、2028-2030 年、2031 年及以上到期金额分别为 1752.24 亿元、5503.96亿元、2566.41 亿元和 1674.03 亿元。图表图表 18.2022 年及年及 2023 年前三季度各省年前三季度各省市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情况市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情况 注:各省市债券发行结果文件整理 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2 (二)下辖各(二)下辖各区区债务状况分析债务状况分析 2022 年年末除房山区外,末除房山区外,各区政府债务余额均有所增长,各区政府债务余额均有所增长,其中其中丰台区和大兴丰台区和大兴区政府债务区政府债务增量增量明显高于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其他区域,年末余额均,年末余额均超过千亿元,超过千亿元,居全市前两位,居全市前两位,西城区规模最小西城区规模最小。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比,大兴区和丰台区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比,大兴区和丰台区政府政府债务偿付压债务偿付压力相对较大。力相对较大。债务限额方面,2022 年末北京市各区政府债务限额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丰台区和大兴区政府债务限额增幅最大,分别较上年末调增 712.55 亿元和496.58 亿元;朝阳区、海淀区和顺义区调增规模相近,分别为 197.00 亿元、177.82亿元和 177.07 亿元;其余各区调增规模不超过 90 亿元。从绝对规模看,由于增幅较高,丰台区和大兴区政府债务限额分别为 1339.30 亿元和 1271.60 亿元,升至前两位;朝阳区政府债务限额规模为 1153.60亿元,排名由上年的第一位下降至第三位;昌平区、顺义区、海淀区、通州区和房山区依序次之,处于831-580 亿元之间;其余各区获得的政府债务限额均不超过 250 亿元,其中西城区政府债务限额为 78.17亿元,规模最小。从政府债务余额看,余额排序位次与限额位次基本一致,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政府债务余额相对偏高,2022 年末丰台区和大兴区政府债务余额均超过千亿元,分别为 1302.19 亿元和 1162.58 亿元,处于前两位;朝阳区、昌平区、顺义区、海淀区、通州区和房山区政府债务余额处于 532-912 亿元之间,处于中间水平;生态涵养区和首都功能核心区规模相对较小。从规模变动看,除房山区外,其余各区政府债务余额均有所增长,丰台区和大兴区增量明显高于其他区,分别增长 709.34 亿元和 449.51 亿元,其次为海淀区和顺义区,增量分别为 171.82亿元和 168.87亿元;其余各区增量均不超过 90亿元,其中房山区较上年末下降 6.83 亿元。从举债空间来看,2022 年末仅门头沟区、通州区、石景山区和朝阳区政府债务余额与政府债务限额的比例不超过 90%,分别为 89.96%、87.69%、81.88%和 79.00%,相对较小;其余各区该比例均超过 91%,其中怀柔区和平谷区该比例超过 99%,额度基本用尽。由于政府债务规模大幅上升,2022 年末大兴区和丰台区政府债务余额分别是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11.13 倍和 9.46 倍,债务偿付压力相对较大;其次为怀柔区、延庆区、通州区、门头沟区和昌平区,该比率处于 6-8.5 倍之间;东城区和西城区政府偿债压力较轻,当年末政府债务余额能够被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所覆盖。从变化情况看,顺义区、昌平区和房山区该比率较 2021 年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3 同期有小幅下降;其余各区均有所增长,其中丰台区和大兴区增幅较大,分别增长了 5.38倍和 4.88 倍。图表图表 19.2021-2022 年末年末北京市北京市各各区区政府债务规模及偿付压力情况政府债务规模及偿付压力情况 数据来源:新世纪评级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北京市城投债发行北京市城投债发行规模在全国各省市处于中游水平,发行主体主要系海淀规模在全国各省市处于中游水平,发行主体主要系海淀区、区、西城区和市本级,西城区和市本级,2023 年年 9 月末月末存续城投债余额存续城投债余额合计占全市城投债合计占全市城投债余额的余额的比例约比例约 63%;东城区、密云区和门头沟区无存续期城投债东城区、密云区和门头沟区无存续期城投债。以城投债存续余额以城投债存续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比,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比,大兴区、平谷区和昌平区城投债偿付压力相对大兴区、平谷区和昌平区城投债偿付压力相对较大。较大。2021 年、2022 年和 2023 年前三季度北京市城投债发行额分别为 615.26 亿元、546.20 亿元和 607.20 亿元,有一定波动,发债规模在全国各省市处于中游水平;从各区情况看,海淀区和西城区发债规模较高,2022 年分别为 135.00 亿元和115.50亿元,占比分别为24.72%和21.15%;2023年前三季度分别为236.20亿元和102.00亿元,占比分别为38.90%和16.80%;此外昌平区、朝阳区、大兴区和市本级也有一定发债规模。2021 年、2022 年和 2023 年前三季度北京市城投净融资额分别为-46.20 亿元、101.38亿元和 180.74亿元,呈现上升趋势,2022年和 2023年前三季度净融资额在全国各省市处于中游水平。图表图表 20.2022 年末年末及及 2023 年年 9 月末月末北京市北京市城投债城投债与全国其他省与全国其他省市市城投债城投债对比情况对比情况 数据来源:Wind资讯,新世纪评级整理 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4 从城投债存续规模看,截至 2023 年 9 月末北京市城投债存续数量 180 支,存续余额 1960.52 亿元,位列全国各省市第 16 位。以城投债存续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对比,2023年 9月末北京市城投债存续余额是其 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0.34 倍,处于较低水平,居全国各省市降序排序第 21位。从存续期城投债的地区分布情况来看,截至 2023年 9月末,北京 16个行政区中东城区、密云区和门头沟区无存续期城投债,其他 13 个区均有存续期城投债,此外国家级园区经开区4也存在城投债。从各区的余额看,发行主体主要系海淀区、西城区和市本级,当期末余额分别为 451.60 亿元、450.44 亿元和327.00 亿元,合计占总债券余额的比例约 62.69%。昌平区和大兴区以 205.40 亿元和 180.78 亿元分列第四位和第五位。其余各区余额不超过百亿元。以城投债存续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比,大兴区、平谷区、昌平区和西城区该比率相对较高,分别为 1.73 倍、1.55 倍、1.52 倍和 1.08 倍。其次为海淀区、延庆区和怀柔区,该比率分别为 0.92 倍、0.71 倍和 0.49 倍;其余各区该比率在0.30倍以下。图表图表 21.各区城投债存续各区城投债存续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对比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对比 数据来源:Wind资讯,新世纪评级整理 北京市城投债到期需偿还债务额分布较为均匀,集中偿付压力可控。2023年10-12月、2024年、2025年、2026年需偿付的金额分别为126.30亿元、491.03亿元、339.53亿元、358.16 亿元。4 经开区位于北京东南亦庄地区,是北京市唯一同时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双重优惠政策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0年,经开区同大兴区行政资源整合,形成的新区总面积达到1052 平方公里。2022 年经开区 GDP2456.40 亿元,同比下降 11.40%,当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372.40亿元,同比增长 2.67%。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5 图表图表 22.截至截至 2023 年年 9 月月 30 日北京市存续期内城投类债券到期情况(单位:亿元)日北京市存续期内城投类债券到期情况(单位:亿元)城市城市 2023 年年10-12 月月 2024 年年 2025 年年 2026 年年 2027 年年 2028 年及年及以后以后 合计合计 北京市北京市 126.30 491.03 339.53 358.16 243.00 402.50 1960.52 数据来源:Wind资讯,新世纪评级整理 西城区、海淀区和市本级城投企业带息债务规模较大,西城区、海淀区和市本级城投企业带息债务规模较大,2022 年末年末规模均超规模均超过千亿元过千亿元。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对比,西城区、海淀区、大兴区和昌平区。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对比,西城区、海淀区、大兴区和昌平区2022 年末城投企业带息债务分别是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年末城投企业带息债务分别是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4.56 倍、倍、4.00 倍、倍、2.97 倍和倍和 2.46 倍,倍,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从城投企业带息债务规模看,根据 Wind 统计数据,北京市 2023 年 9 月末城投债存续企业 2022 年末带息债务余额为 6943.47 亿元,较上年同期小幅增加95.94 亿元;与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为 1.22 倍,处于较好水平,居全国各省市降序排序第 22位。图表图表 23.北京市城投债北京市城投债企业带息债务企业带息债务与全国其他省市城投债与全国其他省市城投债企业带息债务企业带息债务对比情况对比情况 数据来源:Wind资讯,新世纪评级整理 北京市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主要集中于西城区、海淀区和市本级,2022 年末分别为1964.35亿元、1896.40亿元和1183.45亿元,占比分别为28.29%、27.31%和 17.04%;朝阳区、昌平区、大兴区、顺义区和经开区带息债务规模处于 249-470 亿元之间;其余各区带息债务规模相对偏小,均不超过 54 亿元,其中东城区、密云区和门头沟区无存续期城投债,故城投企业带息债务规模视为零。以北京市各区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对比,西城区、海淀区、大兴区和昌平区 2022 年末城投企业带息债务分别是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4.56 倍、4.00 倍、2.97 倍和 2.46 倍,处于前四位;其次为顺义区和怀柔区,该比率分别为 1.70 倍和 1.00 倍;其他区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能覆盖带息债务。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6 图表图表 24.北京北京市市各区各区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对比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对比 数据来源:Wind资讯,新世纪评级整理 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7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新世纪评级基于公开及合法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所得的研究成果,版权归新世纪评级所有,新世纪评级保留一切与此相关的权利。未经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制作本报告任何形式的拷贝、复印件或复制品,或再次分发给任何其他人,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权的其他方式使用本报告。经过授权的引用或转载,需注明出处为新世纪评级,且不得对内容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如未经新世纪评级授权进行私自转载或者转发,所引起的一切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转载或转发者承担,新世纪评级将保留随时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本报告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报告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新世纪评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28 27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新世纪评级:上海市及下辖各区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2023)(35页).pdf

    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 上海市及下辖各区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2023)公共融资部 李叶 经济实力:经济实力:作为我国经济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上海市具有显著的集聚、辐射功能,在区域发展中起到突出的引领带动作用,经济总量规模持续领先,现代服务业优势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势强劲,在人才集聚、产业优化、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等方面保持标杆水平。2022 年,上海市经济发展受公共卫生事件及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的影响很大,特别是突发封闭管理对二季度经济运行造成显著冲击,上半年 GDP 增速转为-5.7%,随后因复工复产加快推进,降幅逐季收窄,前三季度和全年 GDP 增速分别为-1.4%和-0.2%,全年主要行业中仅金融业和信息产业仍呈较好增长态势。当年上海市投资和消费均负增长,增速分别为-1.0%和-9.1%,对外经济受外需转弱、公共卫生事件导致产能受限等多重因素影响四季度走弱,但全年维持增长态势(3.2%)。此外,当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净流出近 14 万人。随着年底防疫政策转向,2023 年来,上海市经济发展逐步恢复向好,前三季度 GDP 增长 6.0%,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 4.2%和6.6%,由于国际环境严峻复杂、有效需求仍显不足、部分行业企业仍面临不少困难,经济持续恢复的基础仍需巩固。上海市下辖各区功能规划和产业发展定位区分较为清晰,中心城区重点发展包括金融服务、专业服务、现代商贸、文化创意等产业的高端服务业;郊区重点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高端产业集群。从人均经济指标看,中心城区和浦东新区整体经济发达程度仍显著高于郊区。从 GDP 增长情况看,2022 年上海市下辖各区 GDP 多数呈负增长态势,郊区负增长面以及下降幅度整体大于中心城区,其中浦东新区(1.1%),中心城区中的黄浦区(0.4%)、徐汇区(0.5%)、杨浦区(2.1%)、长宁区(0.4%)和郊区中的奉贤区(0.4%)保持增长。从经济规模看,上海市下辖各区经济总量极差很大,2022 年 GDP 规模的两个极点仍为浦东新区(16013.40 亿元)和崇明区(404.16 亿元),其余各区均处于 1000-3000 亿元左右区间。其中,中心城区中黄浦区、静安区和徐汇区 GDP 规模在2500-3000 亿元左右区间,为第一梯队;杨浦区和长宁区 GDP 规模在 2000 亿元左右,为第二梯队;普陀区和虹口区 GDP 规模超 1200 亿元,为第三梯队,和其他中心城区差距较大。郊区中,闵行区和嘉定区 GDP 规模在 2800 亿元左右,规模也在中心城区第一梯队水平;松江区和宝山区 GDP 规模在 1700 亿元水平,接近中心城区第二梯队;青浦区、奉贤区和金山区 GDP 规模在 1100-1400 亿元之间,也和中心城区第三梯队水平相近;崇明区 GDP 规模略超 400 亿元,排名最末。总体看,除两个极点外的各区 GDP 规模可划分为 3 个档次:2500 亿元以上、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 1800 亿元左右和 1200 亿元左右。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全市“十四五”期间 GDP 年均增长率目标在 5%左右。从重点规划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海大都市圈”、“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五大新城建设”等区域规划可为上海市及其下属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财政实力:财政实力:上海市财力稳健雄厚,收入结构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主,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仅次于广东省、江苏省和浙江省,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收入质量和自给情况好,对非税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和债务收入的依赖度低。但在公共卫生事件和新出台的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影响下,2022 年上海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自然口径同比下降 2.1%至 7608.2 亿元,特别是二季度收入下降 48.1%,三、四季度收入随着经济企稳回升而逐步恢复,当季收入分别增长 9.3%和 47.2%。从行业结构看,金融业、工业、信息服务业收入分别增长4.5%、2.1%和 0.4%;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收入分别下降 2.6%和 63.4%。2023年上半年度,上海市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 4619.4 亿元,同比增长21.7%,受上年同期基数较低及 2023 年来增值税留抵退税金额减少等因素拉动,增速快速回升,但从两年情况来看,收入尚未恢复到 2021 年同期水平,两年平均下降 1.2%。上海市市级财力强,市对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大,区级自给率总体仍不高,其中中心城区转移支付规模显著小于郊区。2022 年,浦东新区和中心城区自然口径下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保持增长,而郊区则普遍出现较大程度下降,产业和税源结构导致的增速差异明显。中心城区中虹口区(17.2%)和普陀区(10.0%)增长突出,其中虹口区航运和金融两大主导产业税收贡献凸显,占区级税收的比重约 61.3,航运和财富管理等主导产业创税增加;普陀区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等重点培育产业逆势增长,现代服务业占区级税收比重超过 60%,创历史新高。郊区中除宝山区(0.5%)和奉贤区(0.8%)外,其余各区一般预算收入自然口径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金山区(-21.2%)、崇明区(-16.6%)和松江区(-11.5%)降幅达两位数。2023年1-9月,除崇明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大幅下降22.2%以外,其余各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不同程度增长,整体看中心城区增幅显著大于郊区,中心城区中除静安区和黄浦区外,增幅均呈两位数增长,处于各区前列;郊区中仅有闵行区增幅为两位数,松江区、奉贤区和金山区增幅在 2%出头,相对较小。同期浦东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为 7.7%,处于中游水平。从下辖各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看,2022 年,浦东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 1192.49 亿元,在千亿元以上,收入规模在全市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排名次之的闵行区一般预算收入为 307.30 亿元,与浦东新区的差距大;其后的静安、黄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3 浦、嘉定、徐汇、奉贤、松江和青浦七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 200-300 亿元之间;其余各区收入规模在 100-200 亿元之间。上海市城市建设相对完善,产业发展相对成熟,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不高,但近年供地节奏加快,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之比于2019 年来逐年回升,2022 年为 53.12%,但上海市财力对基金收入的依赖程度仍相对合理。2022 年,上海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在上年高基数情形下仍进一步增长至 4041.5 亿元,但市级和浦东新区、虹口区、静安区、长宁区和杨浦区基金收入分别较上年减少 74.2 亿元、72.6 亿元、173.2 亿元、68.0 亿元、3.5 亿元和1.0 亿元,收入下降的主要为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中黄浦区增量最大,达 138.8 亿元。郊区基金收入均较上年增加,其中闵行区增量为 108.4 亿元;涉及五大新城板块的嘉定区、松江区、青浦区和奉贤区增量分别为 154.4 亿元、43.8 亿元、40.8亿元和 19.0 亿元;金山区增量为 1.3 亿元。从上海市各批次土地集中出让情况看,根据中指指数,2023 年 1-9 月上海市共计出让住宅用地 43 宗,实现成交总价 1162.47 亿元,同比下降 57.2%。其中,闵行区、青浦区、松江区、浦东新区和嘉定区土地出让总价占比相对高,分别为24%、15%、12%、12%和 11%,以上五区土地出让总价合计占比达 74%;其次为宝山区、奉贤区和普陀区,占比分别为 8%、8%和 6%,以上八区土地出让总价合计占比达 95%,除浦东新区外均为郊区,郊区中仅崇明区当期未出让住宅土地。同期中心城区中仅杨浦区、徐汇区和静安区出让住宅土地,土地出让总价占比分别为 2%、2%和 1%,占比相对小。整体看,浦东新区和郊区仍为出地主力,中心城区土地成交每亩均价和成交楼面均价仍显著高于郊区。债务状况:债务状况:上海市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规范、严格,债务总量规模控制得当。截至 2022 年末,上海市政府债务余额为 8538.6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16.1%,远低于财政部核定的上海市 2022 年政府债务限额 11303.1 亿元。以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对比,2022 年末上海市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是其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1.12 倍。2022 年末上海市政府债务余额虽增幅扩大,但上海市财力对地方政府债务的覆盖程度仍好,政府债务规模适度,风险可控。上海市下辖各区政府债务整体处于低水平,其中金山区、崇明区和杨浦区债务水平相对较高。2022 年末,仅浦东新区(-3%)和中心城区的静安区(-4%)、长宁区(-3%)和普陀区(-2%)债务余额下降,中心城区中杨浦区(0%)和虹口区(1%)债务余额增幅小,黄浦区(18%)和徐汇区(19%)债务余额增幅大;郊区债务余额增幅均在两位数,主要在 15%-25%左右的区间,崇明区(73%)增幅最为突出,崇明区往年未使用限额空间较大,但 2022 年几乎用足。从限额空间看,杨浦区、嘉定区、奉贤区、金山区和崇明区政府债务余额占限额的比重在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4 90%以上,债务增量空间已不大。上海市已发债城投企业带息债务及存量债券整体规模相对小,主要集中于市本级和浦东新区。一、一、上海市上海市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 (一)(一)上海市上海市经济实力分析经济实力分析 2022 年,上海市经济年,上海市经济运行运行受公共卫生事件及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的影响受公共卫生事件及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的影响很大,特别是突发封闭管理对二季度经济运行造成显著冲击,上半年很大,特别是突发封闭管理对二季度经济运行造成显著冲击,上半年 GDP 增速增速转转负负,随后因复工复产加快推进,降幅逐季收窄,随后因复工复产加快推进,降幅逐季收窄,但但全年全年 GDP 仍略有下降仍略有下降,主,主要行业中仅金融业和信息产业仍呈较好增长态势。当年上海市投资和消费均负要行业中仅金融业和信息产业仍呈较好增长态势。当年上海市投资和消费均负增长,对外经济受海外需求收缩和其他国家产能恢复、公共卫生事件导致产能受增长,对外经济受海外需求收缩和其他国家产能恢复、公共卫生事件导致产能受限等多重因素影响限等多重因素影响而而走弱,但全年维持增长态势。随着年底防疫政策转向,走弱,但全年维持增长态势。随着年底防疫政策转向,2023年来,上海市经济发展逐步恢复向好,年来,上海市经济发展逐步恢复向好,但但由于国际环境严峻复杂、有效需求仍显由于国际环境严峻复杂、有效需求仍显不足、部分行业企业仍面临不少困难,经济持续恢复的基础仍需巩固。不足、部分行业企业仍面临不少困难,经济持续恢复的基础仍需巩固。上海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我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心点,长江和钱塘江入海汇合处,交通便利,腹地广阔,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土地面积为 6340.5平方公里。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一体化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总面积 35.8万平方公里)。以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 27 个城市为中心区(总面积 22.5 万平方公里),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以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面积约 2300 平方公里),示范引领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以上海临港等地区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作为我国经济中心、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上海市区位条件及战略地位突出,具有显著的集聚辐射功能,在全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5 图表图表 1.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范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范围 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 2022 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 2475.89 万人,较上年末减少约 13.54 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老龄化率升高和外来常住人口减少为主要原因;其中,年末户籍常住人口增加 12.19 万人至 1469.63 万人,外来常住人口减少 25.73 万人至 1006.26 万人,外来常住人口占常住人口总数的 40.64%。比之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年)中提出的“到 2035 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控制在 2500 万左右”,未来人口增量空间小。按常住人口计算,2022 年上海市人均 GDP 较上年增长近 4%至 18.04 万元,与捷克水平相当,超过葡萄牙、沙特、希腊等国家。2022 年,上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47 万亿元,位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 11 位。按可比价格计算,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下降 0.2%。分季度看,全市 GDP 一季度同比增长 3.1%,受二季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上半年 GDP 同比下降 5.7%;但随着复工复产加快推进,前三季度 GDP 同比降幅收窄至 1.4%,全年降幅进一步收窄至 0.2%。从三次产业构成看,2022 年上海市分别实现三次产业增加值 96.95 亿元、1.15 万亿元和 3.31 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1.6%和 0.3%。上海市三产占比高,2022 年三产占比为 74.1%,较上年提高 0.4 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 2.07 万亿元,同比增长 2.3%;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 2.39 万亿元,同比下降 2.3%。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53.6%。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6 图表图表 2.2008-2022 年年上海市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变动情况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变动情况1 资料来源:上海市政府网站,新世纪评级整理 图表图表 3.2022 年年上海市上海市与全国其他省市与全国其他省市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对比及增速对比 资料来源:Wind,新世纪评级整理 2023 年前三季度,上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3 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 6.0%,经济发展总体延续恢复向好态势,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 2.1%、4.2%,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 6.6%。由于国际环境严峻复杂、有效需求仍显不足、部分行业企业仍面临不少困难,经济持续恢复的基础仍需巩固。产业构成方面,上海市已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从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的行业构成看,上海市主要行业大类包括工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旅游产业等,2022 年上述行业分别实现增加值 10794.54 亿元、8626.31 亿元、5068.50 亿元、1 依据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和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国家统计局统一对 2018 年各省市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数据显示,2018 年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 36011.82 亿元,比原初步核算数增加 3331.95 亿元,增幅为 10.2%。修订后的第一产业增加值为 104.78 亿元,比重为 0.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 10360.78 亿元,比重为 28.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 25546.26 亿元,比重为 70.9%。-2.000.002.004.006.008.0010.0012.0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2008年2010年2012年2014年2016年2018年2020年2022年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上海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右轴-4-20246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湖北福建湖南安徽上海河北北京陕西江西重庆辽宁云南广西山西内蒙古贵州新疆天津黑龙江吉林甘肃海南宁夏青海西藏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亿元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7 3788.56 亿元、3619.21 亿元、2894.12 亿元、1914.53 亿元和 874.02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5.2%、-9.7%、6.2%、0.9%、0.2%、-8.1%和-42.3%,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旅游产业增速相对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2022 年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 10641.19 亿元,同比增长 8.6%,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23.8%,其中,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 3741.92亿元,同比增长 6.6%;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 6899.27 亿元,同比增长9.8%。图表图表 4.2022 年年上海市主要行业增加值相对上海市主要行业增加值相对占比占比及增速情况(单位:及增速情况(单位:%)数据来源:上海市政府网站,新世纪评级整理 注:根据统计公报,旅游产业增加值是依据若干行业的有关资料进行跨行业核算的,不能将其与上海市生产总值中其他行业的增加值进行简单加总,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此处作图仅供参考。工业发展上,2022 年上海市实现工业增加值 1.08 万亿元,同比下降 1.5%,呈下降态势,但降幅较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收窄 10.7 个和 1.6 个百分点。从工业总产值看,2022 年四个季度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 4.8%、-24.3%、13.1%和 0.2%,呈 V 型走势,全年累计下降 1.1%。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继续保持 4 万亿量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 43%,占比较上年提高 2.4 个百分点,科创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效能进一步显现。从工业企业盈利情况看,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 2788.19亿元,同比下降 11.7%;实现税金总额1841.67亿元,同比增长0.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25.3%。根据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为引领,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构建“3 6”新型产业体系。2022年,上海市出台 上海市推进高端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聚焦保障空间载体、加强资金支持、拓展市场空间、优化综合生态 4 个方面,提出共 25 条政策举措,以建设现代化产业架构为目标,初步构建起“2 (3 6) (4 5)”的现代化产业工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旅游产业-50-40-30-20-10010工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旅游产业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8 架构,即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转型为引领,三大先导产业创新突破、六大重点产业集群深耕提升、四大新赛道产业加快拓展、五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的新型产业体系。2022 年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上海方案”102 项任务全部落地,全年全市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 11.1%。上海市工业基础扎实,全市园区数量多、分布广,既具备产业集聚优势,又具备资源分散布局优势。上海市内共有国家级开发区 15 个、市级开发区 26 个,其中 38 个为工业类开发区2。园区经济对上海市工业经济的贡献突出,根据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的信息,2022 年 1-11 月,上海市产业园区完成规上工业产值 2.94 万亿元,占全市工业企业的 80.3%;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近2642 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利润的 84%。临港产业区、国际汽车城、上海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浦东康桥工业园区、上海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松江综合保税区、上海嘉定工业园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化学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等 10 家开发区工业生产突破千亿规模,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图表图表 5.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示意图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示意图 资料来源: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上海市定位为“五个中心”,即国际经济、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具有全 2 非工业类开发区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和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9 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与之关联的现代服务业是上海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金融方面,上海市金融市场体系完善,市场交易活跃度高,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总体建设目标;提出深化落实“金融 30 条”,出台实施全球资产管理中心、金融科技中心、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支持政策,加快打造人民币跨境使用枢纽、国际金融人才高地、金融营商环境高地。2022 年,上海市金融业增加值为 8626.31 亿元,增长 5.2%,为当年上海市主要的经济增长点,占上海市 GDP 总量的比重达 19.3%;全年金融市场交易总额2932.98 万亿元,增长 16.8%,增速同比提高 6.4 个百分点,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有价证券、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成交额分别增长 7.6%、12.6%和23.8%。2022 年末,上海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 19.23 万亿元,比年初增加 1.65 万亿元;贷款余额 10.31 万亿元,比年初增加 0.71 万亿元。截至 2022 年末,上海证券市场首发募资额全球第一,现货黄金交易量、原油期货市场规模等均位居世界前三;上海持牌金融机构总数增加到 1736 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 539 家,占比超 30%。截至 2022 年末,38 家外商独资和合资私募证券管理人中有 32 家落户上海。贸易方面,2022 年上海市实现商品销售总额 16.45 万亿元,同比下降 7.1%,其中,零售业销售额 1.26 万亿元,同比下降 6.8%。当年全市口岸货物贸易总额为 10.4 万亿元,同比增长 3.5%,占全球比重提高到 3.6%左右,保持世界城市首位。同年,上海自贸区实现商品销售总额 6.30 万亿元,同比下降 4.3%;实现服务业营业收入 0.87 万亿元,同比增长 3.4%。上海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保持了很强的交通枢纽功能,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强。2022 年,上海市交通运输受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大,部分货运量和客运量指标呈下降态势,全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 73227.16 万吨,同比下降 5.7%;上海浦东、虹桥两大国际机场全年共起降航班 32.70 万架次,下降 43.7%;实现进出港旅客 2889.00 万人次,下降 55.8%。尽管受到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上海市依托良好的港航基础条件和产业聚集优势,航运中心枢纽地位仍稳固,2022 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 4730.30 万国际标准箱,连续 13 年位列全球第一;上海市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的排名仍保持世界第三,仅次于新加坡和伦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目前浦东国际机场四期扩建工程正在稳步推进,比邻的铁路上海东站也已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有力支持浦东机场的空铁联运,继亚洲最大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后,在浦东新区打造起规模更宏大的交通枢纽。科技创新中心(简称“科创中心”)建设也是上海市重要战略目标。2018 年1 月发布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年)首次并称科创中心和“四个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0 中心”为“五个中心”,并提出“2020 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的目标愿景,根据 2022 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四大功能”进一步强化。根据 2022 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22 年上海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 1981.6 亿元,R&D 经费投入强度为 4.44%,远高于全国水平(2.54%),在各省(市)中位居第 2,仅次于北京市(6.83%)。上海市科技创新能力强,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持续进步,2022 年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 40.9 件,较上年增加 6.7 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突破2.2万家。从科创板上市企业看,2022年末科创板累计上市企业501家,其中上海上市企业 78 家;上海市科创板上市企业总市值 1.42 万亿元,居全国首位。从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看,2022 年上海市投资增速为-1.0%,较上年下降 9.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 0.6%、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 1.1%、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 7.9%,较上年分别下降 7.6 个百分点、8.3 个百分点和 13.7个百分点,仅工业投资勉强维持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64 万亿元,同比下降 9.1%,较上年下降 17.5 个百分点;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 4.19 万亿元,同比增长 3.2%,较上年下降 13.3 个百分点。整体看,2022 年公共卫生事件对上海市投资和消费都造成沉重打击,对外经济受外需转弱、公共卫生事件导致产能受限等多重因素影响四季度走弱,但全年维持增长态势。2023 年来,上海市投资和消费显著恢复,1-9 月,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25.0%,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 14.0%、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 25.3%、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5.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38 万亿元,同比增长 16.1%。同期,上海市实现进出口总额 3.17 万亿元,同比增长 2.7%,其中出口总额 1.30 万亿元,同比增长 3.9%;进口总额 1.87 万亿元,同比增长 1.8%。图表图表 6.2022 年以来上海市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增长情况(单位:年以来上海市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增长情况(单位:%)数据来源:上海市政府网站,新世纪评级整理 房地产市场方面,2022 年,上海市房地产开发投资转为负增长,完成投资指标指标2022年年第一季度第一季度2022年年上半年度上半年度2022年年前三季度前三季度2022年年全年全年2023年年第一季度第一季度2023年年上半年度上半年度2023年年前三季度前三季度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3.8-16.1-10.7-9.15.223.516.1#批发零售业零售额批发零售业零售额-3.4-14.6-9.4-7.94.521.414.4#住宿餐饮业零售额住宿餐饮业零售额-8.7-33.1-24.8-22.414.355.739.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3.3-19.6-8.6-1.013.637.225.0#工业工业3.1-21.1-5.90.614.034.314.0#房地产房地产3.1-16.8-8.1-0.514.538.726.9#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2.6-38.1-23.3-7.9-6.821.515.2进出口总额增速进出口总额增速14.6-0.65.63.23.511.42.7#进口进口8.9-3.81.1-0.56.99.11.8#出口出口23.84.813.19.0-1.415.23.9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1 4979.54 亿元,下降 1.1%。其中住宅投资保持增长,当年全市住宅投资 2771.80亿元,增长 3.7;办公楼投资和商业用房分别投资 695.81 亿元和 416.17 亿元,分别下降 9.4和 18.6。2022 年,全市房屋在建规模微增,全年房屋施工面积增长 0.3%,新开工面积和竣工面积分别下降 23.6%和 38.8%。同年,新建房销售面积转为负增长,但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 4.8;二手存量房买卖登记面积1426.93 万平方米,下降 43.98。房屋交易价格方面,剔除征收安置住房和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后的市场化新建住宅的区域均价分别为:内环线以内11.92 万元/平方米;内外环线之间 9.38 万元/平方米;外环线以外 4.85 万元/平方米。内环线以外新房价格涨幅较大。图表图表 7.2020-2022 年上海市房地产市场相关数据(单位:年上海市房地产市场相关数据(单位:%)指标指标 2020 年年 2021 年年 2022 年年 数额数额 增速增速 数额数额 增速增速 数额数额 增速增速 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4698.75 11.0 5035.18 7.2 4979.54-1.1 其中:住宅 2418.79 4.3 2673.95 10.5 2771.80 3.7 房屋施工面积(万)15740.34 6.3 16627.90 5.6 16678.19 0.3 其中:房屋新开工面积 3440.62 12.3 3845.97 11.8 2939.74-23.6 房屋竣工面积 2877.78 7.8 2739.55-4.8 1676.40-38.8 新建房屋销售面积新建房屋销售面积(万万)1789.16 5.5 1880.45 5.1 1852.88-1.5 其中:住宅 1434.07 5.9 1489.95 3.9 1561.51 4.8 存量房网签面积存量房网签面积(万万)2495.43 19.9-其中:住宅 2246.23 24.4-二手存量房买卖二手存量房买卖登记登记面积(面积(万万)2546.17 21.3 2880.07 13.1 1426.93-43.98 剔除共有产权住房和动迁安置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后的剔除共有产权住房和动迁安置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后的市场化新建住宅的区域均价市场化新建住宅的区域均价(万元)(万元)其中:内环线以内 11.85 6.5 12.36 4.3 11.92-3.6 内外环线之间 8.30 9.5 8.47 2.0 9.38 10.7 外环线以外 4.02-0.7 4.30 7.0 4.85 12.8 数据来源:上海市政府网站,新世纪评级整理 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全市“十四五”期间 GDP 年均增长率目标在 5%左右。从重点规划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海大都市圈”、“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五大新城建设”等区域规划可为上海市及其下属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二)(二)上海市上海市财政实力分析财政实力分析 突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卫生事件和新出台的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和新出台的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影响影响下,下,2022 年上海市年上海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自然口径同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自然口径同比小幅小幅下降,下降,其中其中二季度收入二季度收入大幅大幅下降,三、四季下降,三、四季度收入逐步恢复;当年基金收入保持高基数下的增长,首次超过度收入逐步恢复;当年基金收入保持高基数下的增长,首次超过 4000 亿元,土亿元,土地供应规模继续扩大,对全市财力形成支撑。地供应规模继续扩大,对全市财力形成支撑。2023 年上半年度,上海市全市一年上半年度,上海市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增速受上年同期基数较低及受上年同期基数较低及 2023 年来增值税留抵退税金额减少年来增值税留抵退税金额减少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2 等因素拉动等因素拉动而而快速回升,但从两年情况来看,收入尚未恢复到快速回升,但从两年情况来看,收入尚未恢复到 2021 年同期水平年同期水平;2023 年前三季度土地出让下降显著,财力有所承压。年前三季度土地出让下降显著,财力有所承压。近三年上海市全市财政收入合计数逐年增长。从全市财力构成看,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仍是上海市财政收入合计的最重要来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占财政收入合计的比重为 66.2%,较上年变化不大,其中一般公共预算上级补助收入和一般债务收入或因公共卫生事件和留抵退税影响下税收收入不达预期以及支出需求增大的双重影响下大幅增长;同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总计在高基数下继续增长,专项债务收入大幅增长。总体看,2022 年上海市全市财力中上级补助收入3和债务收入4贡献有所提升,占财政收入合计的比重分别为 7.7%和10.2%,依赖程度仍相对小。上海市全市财力较集中于市级,2022 年市级财政收入合计为 0.86 万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合计的比重为 49%,较上年提升约 1 个百分点,主要系上级补助收入和债务收入增加引起,全市上级补助收入和债务收入均为市级收入。图表图表 8.2020-2022 年上海市年上海市财政财政收入收入构成构成情况(单位情况(单位:亿元:亿元)财政指标财政指标 2020 年年 2021 年年 2022 年年 全全市市 市市级级 全全市市 市市级级 全全市市 市市级级 财政收入合计财政收入合计 15167.5 8251.2 15364.6 7404.2 17633.3 8640.8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 9855.8 5611.4 10084.7 5375.3 11677.3 6286.8 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7046.3 3295.1 7771.8 3528.0 7608.2 3415.9 上级补助收入 1119.3 1119.3 996.8 996.8 1348.1 1348.1 一般债务收入 540.4 540.4 443.1 443.1 787.9 787.9 政府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总计基金预算收入总计 5126.1 2501.0 5086.8 1886.5 5685.6 2145.0 其中: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 3175.0 900.0 3769.0 940.0 4041.5 865.8 上级补助收入 278.6 278.6 8.2 8.2 3.3 3.3 专项债务收入 1214.4 1214.4 768.0 768.0 1014.2 1014.2 国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总计收入总计 185.6 138.8 193.1 142.4 270.4 209.0 其中: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 166.7 125.4 175.1 130.5 195.0 144.9 注:财政收入合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总计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总计 数据来源:上海市预决算公开数据,新世纪评级整理 2022 年,上海市全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7608.2 亿元,按自然口径计算同比下降 2.1%,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同比增长 3.9%。其中,税收收入为6349.2 亿元,同口径增长 3.2%,自然口径下降 3.9%;税收比率为 83.45%,较上年略有下降。2022 年,上海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经历上半年大幅回落后,自下半年开始,随着经济企稳回升,呈逐步恢复增长态势。按自然口径分季度看,一季度,在各项促进经济增长举措的效应下,收入实现 10.9%的增长;二季度,受 3 为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的上级补助收入合计数。4 为一般债务收入和专项债务收入合计数。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3 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冲击,叠加国家新出台的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特别是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的实施,当季收入下降 48.1%;进入三季度后,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当季收入增长 9.3%;四季度,收入延续恢复增长态势,当季收入增长 47.2%。从行业结构看,金融业、工业、信息服务业收入分别增长 4.5%、2.1%和 0.4%;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收入分别下降 2.6%和 63.4%。图表图表 9.2020-2022 年上海市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构成年上海市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构成及增长及增长情况情况(单位:亿元,(单位:亿元,%)指标指标 2020 年年 2021 年年 2022 年年 金额金额 金额金额 金额金额 增速增速 金额金额 增速增速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7046.3 0.8 7771.8 10.3 7608.2-2.1 税收收入税收收入 5841.9-1.1 6606.7 13.1 6349.2-3.9 其中:增值税 2285.7 5.4 2485.9 8.8 1907.2-23.3 企业所得税 1394.3-4.4 1694.4 21.5 1917.8 13.2 个人所得税 670.4-21.6 860.8 28.4 950.0 10.4 城市建设维护税 267.5 3.0 302.7 13.2 361.9 19.6 房产税 198.7 1.4 222.0 11.7 237.1 6.8 印花税 99.1 3.2 122.7 23.8 127.9 4.2 土地增值税 497.7-2.1 464.2-6.7 482.1 3.9 契税 380.1 10.6 410.4 8.0 320.1-22.0 非税收入非税收入 1204.4 15.3 1165.1-3.3 1259.0 8.1 数据来源:上海市预决算公开数据,新世纪评级整理 2022 年上海市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位列全国各省市第 4 位,与上年持平,次于广东省、江苏省和浙江省。2022 年上海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仍以税收收入为主,税收比率为 83.45%,税收比率指标仍位列全国各省市前列,仅次于北京市(85.17%),收入质量及稳定性好。图表图表 10.2021-2022 年年上海市上海市与全国其他省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税收占比情况与全国其他省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税收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Wind,新世纪评级整理 近年来,上海市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重点领域支出,全力支持就业、医疗、教育、养老、托育、文化等方面的民生保障工作。0 0,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北京四川河南河北安徽山西福建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内蒙古辽宁重庆云南贵州天津新疆广西黑龙江甘肃吉林海南宁夏青海西藏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2021年税收占比-右轴2022年税收占比-右轴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4 2022 年,上海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 9393.2 亿元,同比增长 11.4%。其中城乡社区支出、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卫生健康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分别为 15.2%、12.0%、11.9%和 13.9%。当年上海市财政自给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 81.0%。财政运行处于紧平衡状态,财政收入增长趋缓和刚性支出需求旺盛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从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决算情况看,2015-2022 年上海市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呈先降后升态势,分别为 2312.2 亿元、2295.0 亿元、1960.6 亿元、2095.4亿元、2418.1 亿元、3175.0 亿元、3769.0 亿元和 4041.5 亿元,2022 年收入在上年高基数情形下仍进一步增长,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 3798.7 亿元,同比增长 7.7%,为调整后预算数的 135.7%,占政府性基金收入的比重为 94.0%。比之同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率由 2015 年的 41.9%逐年下降至 2018 年的 29.5%,2019 年来逐年回升至 2022年的 53.12%,但财力对基金收入的依赖仍相对合理。2022 年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为 3736.5 亿元,同比增长 4.7%。图表图表 11.2015-2022 年年上海市全市政府性上海市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情况情况(单位:亿元,(单位:亿元,%)数据来源:上海市预决算公开数据,新世纪评级整理 土地出让方面,2020 年上海市提出“加快经营性用地出让节奏,夯实土地供应计划,适当增加年度土地供应量”。2021 年上海市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完善土地市场管理,优化土地供应结构,增加商品住房用地供应,特别是在郊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五大新城(南汇、松江、嘉定、青浦、奉贤新城)加大供应力度;坚持房地联动机制,引导企业理性拿地,稳定土地价格”,同年上海市实行住宅用地出让“两集中”试点。2020-2022年,全市土地成交面积分别为 1839.1 万平方米、2119.0 万平方米和 1498.9 万平方米,同年分别实现土地成交总价 3142.4 亿元、3143.5 和 3311.9 亿元。主要因住宅用地成交均价提升,2022 年土地成交均价从之前五年的 1.50 万元/平方米左右提升至 2.21 万元/平方米。2022 年溢价率继续下降至 2.82%,较上年下降 1.16 个百0 0P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5 分点,略高于 2018-2019 年的近乎底价成交水平。图表图表 12.2016-2022 年上海市土地年上海市土地出让出让成交情况成交情况 数据来源:Wind,新世纪评级整理 根据中指数据,2023 年 1-9 月,上海市共推出各类用地规划建筑面积 1853.99万,同比下降 19.98%;成交规划建筑面积 1250.77 万,同比下降 48.5%;成交楼面均价为 1.02 万元/,同比下跌 18.56%;平均溢价率为 6.98%,较上年同期增长 4.06 个百分点;实现土地出让金 1270.45 亿元,同比下降 58.06%。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决算情况看,2022 年上海市全市国有资本经营收入为 195.0 亿元,为预算的 136.3%,同比增长 11.4%。其中,利润收入为 159.5亿元,同比增长 6.6%;股利、股息收入 35.0 亿元,同比增长 40.6%。上海市国资实力雄厚,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约占全国地方国企的1/7、1/9 和 1/6。2022 年末,上海市国有资产总量达到 3.60 万亿元,增长 4.3%,其中市属企业国有资产总量为 2.81 万亿元,增长 4.1%;区属企业国有资产总量为 0.80 万亿元,增长 4.9%。2022 年(末),上海市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为 28.01万亿元,增长 6.6%;归母所有者权益 4.90 万亿元,增长 5.0%;实现营业收入3.81 万亿元,下降 4.8%;实现利润总额 0.25 万亿元,下降 30.5%。2022 年,上汽集团、绿地集团、中国太保、浦发银行、上海建工、上海医药等 6 家国企入围世界 500 强,保持全国地方国资第一;上港集团、申通地铁集团、锦江国际集团、机场集团等 5 家国企进入全球行业排名前三。截至 2022 年底,上海市地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96 家,总市值 2.34 万亿元,国有股市值近万亿元。上海市为国资国企重镇,国有资源丰富,国资国企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管理体系完善,国资经营收入对全市财力的贡献相对其他省市处于高水平,可增强全市财力弹性。2023 年上半年度,上海市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 4619.4 亿元,同比增长 21.7%,受上年同期基数较低及 2023 年来增值税留抵退税金额减少等因素拉动,增速快速回升,但从两年情况来看,收入尚未恢复到 2021 年同期水平,012305001,0001,5002,0002,5002016年2018年2020年2022年土地成交面积(万)土地成交均价(万元/)02040608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2016年2018年2020年2022年土地成交总价(亿元)溢价率(%)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6 两年平均下降 1.2%;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 4314.2 亿元,同比增长 13.2%。政府性基金收支方面,2023 年上半年度,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累计完成 1144.7亿元,同比增长 8.9%;同期,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累计完成 1099.7 亿元,同比下降 18.2%。2023 年上半年度,上海市政府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发行同比显著减少,相应收入分别为 137.0 亿元和 324.0 亿元,扣除同期政府债券还本支出后净收入分别为 78.2 亿元和 253.2 亿元。2023 年 1-8 月,上海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 5997.7 亿元,同比增长 14.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完成 5521.2 亿元,同比增长 8.1%。二、二、下辖各下辖各区区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 因闸北区于 2015 年并入静安区,2016 年崇明县撤县设区,目前上海市下辖16 个区。按历来较为普遍的市郊划分标准,上海市各区中黄浦、徐汇、长宁、静安、普陀、虹口和杨浦 7 区为中心城区,除浦东新区外的其余 8 区为郊区,浦东新区因其特殊性,属于半中心城区半郊区。空间规划上,根据 2013 年初发布的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上海市划分为都市发展新区、都市功能优化区、新型城市化地区和综合发展生态区。其中,都市发展新区指浦东新区,定位为全市“四个中心”及科创中心的核心功能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区和国家改革示范区;都市功能优化区包括黄浦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虹口区、杨浦区、宝山区和闵行区,主要目标是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新型城市化地区包括嘉定区、金山区、松江区、青浦区和奉贤区,在重点工业区优化提升产业能级;综合发展生态区即崇明区,以休闲、生态居住为特色。图表图表 13.上海市主体功能区划分图上海市主体功能区划分图 资料来源:上海市政府文件 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7 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年),上海市提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开放紧凑的市域空间格局,逐步形成“一主、两轴、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空间结构和“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城乡体系。“一主、两轴、四翼”,即:主城区以中心城为主体,沿黄浦江、延安路-世纪大道两条发展轴引导核心功能集聚,并强化虹桥、川沙、宝山、闵行 4 个主城片区的支撑,提升主城区功能能级,打造全球城市核心区。“多廊、多核、多圈”,即强化沿江、沿湾、沪宁、沪杭、沪湖等重点发展廊道,完善嘉定、松江、青浦、奉贤、南汇等 5 个新城综合性节点城市服务功能,培育功能集聚的重点新市镇,构建公共服务设施共享的城镇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区域协同、城乡统筹和空间优化。2021 年 9 月,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公布 上海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2025年),提出加快形成“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市域空间新格局,并提出 5 个近期任务和目标:一是提升主城区能级和对外辐射能力;二是加快新城向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目标发力;三是推进东西两翼国家战略承载区的高质量建设;四是推动南北两侧金山宝山地区转型升级;五是全面建设崇明世界级生态岛。上述 5 点也是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关于“优化功能布局,塑造市域空间新格局”的内容。图表图表 14.上海市上海市市域市域规划范围图和规划范围图和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图图 资料来源: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年)从各区人口分布看,根据 上海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20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8 年 11 月 1 日零时,中心城区人口为 668.37 万人,占比 26.9%;浦东新区人口为568.15 万人,占比 22.8%;郊区人口为 1250.57 万人,占比 50.3%。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中心城区人口所占比重减少 3.4 个百分点,浦东新区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0.9 个百分点,郊区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2.5 个百分点。郊区中,仅奉贤区和崇明区常住人口占比呈下降态势。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心城区均属于都市功能优化区,人口密度远高于其他区,而郊区中的闵行区和宝山区次之,两区也被划为都市功能优化区,且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定位为主城片区。2021 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小幅增加,以浦东新区及郊区流入为主,中心城区净流出居多;郊区中金山区和崇明区也净流出,其中崇明区人口流出规模较大。2022 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 13.54 万人,中心城区当年人口普遍净流出。图表图表 15.上海市下辖各区上海市下辖各区人口人口情况情况(单位:万人、百分点、万人(单位:万人、百分点、万人/平方公里)平方公里)数据来源:上海市政府网站,新世纪评级整理(一)(一)下辖各下辖各区区经济实力分析经济实力分析 上海市下辖各区功能规划和产业发展定位区分较为清晰,中心城区上海市下辖各区功能规划和产业发展定位区分较为清晰,中心城区重点发重点发展包括金融服务、专业服务、现代商贸展包括金融服务、专业服务、现代商贸、文化创意等产业的高端服务业、文化创意等产业的高端服务业;郊区重;郊区重点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高端产业集群。点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高端产业集群。2022 年上海市年上海市下辖各区下辖各区 GDP 普遍呈负增长态势,仅浦东新区,中心城区中的黄浦区、徐汇区、普遍呈负增长态势,仅浦东新区,中心城区中的黄浦区、徐汇区、杨浦区、长宁区和郊区中的奉贤区保持增长,郊区负增长面以及下降幅度整体大杨浦区、长宁区和郊区中的奉贤区保持增长,郊区负增长面以及下降幅度整体大于中心城区。于中心城区。中心城区和浦东新区整体经济发达程度仍显著高于其余郊区,其中中心城区和浦东新区整体经济发达程度仍显著高于其余郊区,其中浦东新区以其浦东新区以其“五个中心五个中心”核心功能区的特殊战略定位核心功能区的特殊战略定位,继续作为上海市辖区发继续作为上海市辖区发展的典范展的典范,此外受益于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政策,后续发展将伴随,此外受益于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政策,后续发展将伴随更为优越的政策条件和行政资源更为优越的政策条件和行政资源。为增强郊区对中心城区的疏解能力为增强郊区对中心城区的疏解能力,上海市出上海市出常住人口常住人口人口占比较人口占比较六普的变动六普的变动人口密度人口密度常住人口常住人口人口增量人口增量常住人口常住人口人口增量人口增量-上海市上海市2487.09/0.392489.432.342475.89-13.54-浦东新区568.150.90.47576.778.62578.21.43黄浦区66.2-0.23.2458.21-7.9950.78-7.43静安区97.57-0.82.6596.6-0.9794.05-2.55徐汇区111.31-0.22.03111.480.17109.85-1.63杨浦区124.25-0.72.04123.05-1.20119.92-3.13长宁区69.31-0.21.8169.570.2668.46-1.11普陀区123.98-0.62.26124.360.38/虹口区75.75-0.73.2371.48-4.27/闵行区265.350.10.72267.321.97268.881.56嘉定区183.4310.40185.482.05189.343.86松江区190.970.80.32193.882.91195.451.57宝山区223.520.70.82225.011.49227.192.18青浦区127.140.40.19129.272.13126.56-2.71奉贤区114.09-0.10.17114.710.62112.63-2.08金山区82.280.10.1481.52-0.7682.370.85崇明区63.79-0.50.0560.73-3.06/郊区郊区城郊分类城郊分类地区地区七普(七普(2020.11.1)2021年末年末2022年末年末中心城区中心城区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9 台台“五大新五大新城城”建设方案建设方案,旨在打造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旨在打造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郊区发展将在人口郊区发展将在人口、产产业导入,业导入,配套建设等方面迎来进一步的发展机遇。配套建设等方面迎来进一步的发展机遇。上海市下辖各区经济总量极差很大,2022 年 GDP 规模的两个极点仍为浦东新区(16013.40 亿元)和崇明区(404.16 亿元),其余各区均处于 1000-3000 亿元左右区间。其中,中心城区中黄浦区、静安区和徐汇区 GDP 规模分别为 3023.05亿元、2627.97 亿元和 2557.91 亿元,在 2500-3000 亿元左右区间,为第一梯队;杨浦区和长宁区 GDP 规模在 2000 亿元左右,为第二梯队;普陀区和虹口区 GDP规模超 1200 亿元,为第三梯队,和其他中心城区差距较大。郊区中,闵行区和嘉定区 GDP 规模分别为 2880.11 亿元和 2768.30 亿元,规模也在中心城区第一梯队水平;松江区和宝山区 GDP 规模在 1700 亿元水平,接近中心城区第二梯队;青浦区、奉贤区和金山区 GDP 规模在 1100-1400 亿元之间,也和中心城区第三梯队水平相近;崇明区 GDP 规模略超 400 亿元,排名最末。总体看,除两个极点外的各区 GDP 规模可划分为 3 个档次:2500 亿元以上、1800 亿元左右和 1200亿元左右。从 GDP 增长情况看,2022 年上海市下辖各区 GDP 多数呈负增长态势,仅浦东新区(1.1%),中心城区中的黄浦区(0.4%)、徐汇区(0.5%)、杨浦区(2.1%)、长宁区(0.4%)和郊区中的奉贤区(0.4%)保持增长。当年金山区(-7.9%)、松江区(-4.3%)和崇明区(-4.3%)GDP 下降幅度相对较大,其余 GDP 负增长的各区降幅主要在 2%左右。图表图表 16.2022 年年上海市下辖各区上海市下辖各区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及其增速增速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上海市政府网站,新世纪评级整理 规模(亿元)规模(亿元)增速(%)增速(%)2022年增速变动年增速变动占比(%)占比(%)-上海市上海市44653 -0.20-8.3/-浦东新区160131.1-8.936%黄浦区30230.4-6.67%静安区2628-1.5-7.76%徐汇区25580.5-7.66%杨浦区20772.1-2.25%长宁区19220.4-10.84%普陀区1248-1.7-6.53%虹口区1260-2.3-13.33%闵行区2880-2.2-10.26%嘉定区2768-0.6-6.76%松江区1750-4.3-10.84%宝山区1771-0.5-7.04%青浦区1334-1.9-8.03%奉贤区13710.4-8.93%金山区1118-7.9-15.43%崇明区404-4.3-8.31%郊区郊区城郊分类城郊分类地区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2022)中心城区中心城区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0 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标5看,2022 年上海市下辖各区中除宝山区(7.80 万元)和崇明区(6.66 万元)外,其余各区人均生产总值均高于全国水平(8.57 万元)。16 个区中 5 个区在上海市人均生产总值(18.04 万元)以上,分别为黄浦区、长宁区、静安区、浦东新区和徐汇区;其余各区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下,其中闵行区、青浦区、普陀区、松江区、宝山区和崇明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到上海市平均水平的 60%。整体看,中心城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普遍高于郊区,但普陀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列第 13 位,属中心城区中最低;嘉定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列第 8 位,属郊区中最高。图表图表 17.2022 年年上海市下辖各区上海市下辖各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上海市政府网站,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上海市产业空间布局和各区产业定位看,现代服务业方面,根据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按照“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城市功能优化和空间布局规划导向,坚持中心城区服务业提能级、强密度,郊区服务业显特色、促转型的基本思路,“十四五”期间着力构建“一核、两带、三极、多片区”的服务业空间格局,形成点线串联、功能辐射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网络。其中,“一核”即中央活动区,依托中心城区服务业集聚发展基础,以现代商务楼宇为主要载体,突出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街区经济,发展办公、金融、商务、商业、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综合性、多元化、高品质服务功能;“两带”为南北向打造沿黄浦江两岸现代服务业活力滨江带和东西向打造以延安路-世纪大道为轴线的服务业创新发展带;“三极”为强化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国家战略承载区域的发展引擎作用,打造“十四五”服务业开放创新的强劲活跃增长极。先进制造业方面,根据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中心城区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都市型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郊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5 因虹口区、普陀区和崇明区未披露 2022 年末常住人口,使用 2021 年末常住人口替代计算所得;全国人均生产总值为官方披露数据。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黄浦区长宁区静安区浦东新区徐汇区虹口区杨浦区嘉定区金山区奉贤区闵行区青浦区普陀区松江区宝山区崇明区2022年各区人均生产总值万元2022年上海市人均生产总值万元2022年全国人均生产总值万元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1 形成“一极战略引领、三带支撑发展、新城持续发力、特色载体驱动”的产业布局结构。其中,“一极”为发挥临港新片区政策集成优势,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和产业创新网络,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面向未来的高端产业基地。“十四五”时期,临港新片区力争对全市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达到 1/3 以上,成为全市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增长极;“三带”为形成沿江、沿湾、沪西三条高端产业集群发展带。沿江高端产业集群发展带主要涉及浦东北部、宝山和崇明长兴岛,积极承担国家战略任务,布局芯片、大飞机、船舶海工等关键领域;沿湾高端产业集群发展带,从临港新片区沿杭州湾北岸延伸到奉贤、金山,奉贤重点发展美丽健康和智能新能源汽车,金山重点发展新材料、智能装备、生命健康、信息技术等;沪西高端产业集群发展带主要涉及嘉定、青浦、松江、闵行,嘉定重点发展汽车、智能传感器、医疗设备等,青浦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北斗导航、现代物流等,松江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闵行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及航天、人工智能、健康医疗等。图表图表 18.上海市下辖各区产业定位上海市下辖各区产业定位 城郊城郊分类分类 地区地区 产业定位产业定位-浦东新区 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高端装备、汽车、金融服务、航运贸易、信息服务、文化创意 中心城区中心城区 黄浦区 金融服务、专业服务、商贸文旅 静安区 时尚消费、专业服务、数据智能 徐汇区 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文化创意 长宁区 在线新经济、航空服务、时尚创意 杨浦区 在线新经济、科技服务、现代设计、文化创意 虹口区 航运服务、资产管理、节能环保服务 普陀区 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 郊区郊区 闵行区 高端装备、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生物医药 嘉定区 汽车、智能传感器、物联网、高性能医疗设备、精准医疗 松江区 智能制造装备、工业互联网、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旅游影视 宝山区 邮轮、新材料、机器人、智能硬件、生物医药 青浦区 信息技术、现代物流、会展旅游、北斗导航 奉贤区 美丽健康、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 金山区 新材料、信息技术、高端智能装备、生命健康 崇明区 现代绿色农业、生态旅游、船舶、海洋工程装备 资料来源:上海市政府网站 从各区产业发展现状看,2022 年,浦东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均在万亿规模以上,其中地区生产总值 1.60 万亿元,增长 1.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1.34 万亿元,增长 4.0%,为上海市工业增长作出显著贡献。根据2022 年浦东新区政府工作报告,浦东新区制定出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2 能等先导产业专项规划和细分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中国芯”“创新药”“蓝天梦”“未来车”“智能造”“数据港”六大硬核产业稳步发展,其中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约 2300 亿元,同比增长超过 20%;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 3382 亿元;国产C919 大型客机完成首架交付,CR929 远程宽体客机首架开工建造,中国首艘全球最大江海联运型液化天然气船实现交付,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开工建造;汽车制造实现工业产值 4064.28 亿元,同比增长 12.1%;数字产业加快发展,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达到近 1400 亿元,上海数据交易所挂牌产品超 700 个。新增 4家市级特色产业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 51.2%。浦东新区作为上海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核心承载区,近年来金融中心能级持续提升,浦东新区持牌类金融机构总量达到 1173 家、约占全市 2/3,金融要素市场和基础设施约占全市 90%;贸易中心规模持续扩大,贸易结构多元,货物贸易稳定增长,专业管理咨询、通信服务等服务贸易加快发展,占全市约 50%;总部经济加快发展,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30 家,累计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419 家;航运中心功能持续巩固,集装箱吞吐量 4279 万标箱,支撑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保持全球第一;高端航运服务业稳步发展,航运融资租赁、航运保险、海事法律与仲裁等功能性机构加快落户,各类航运企业超过 1 万家。2021 年 4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 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浦东新区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后续发展将伴随更为优越的政策条件、更开放的营商环境和更高的政府治理水平。中心城区三产优势明显,三产占比排名前 6 位的区均为中心城区,仅杨浦区排名靠后,但杨浦区烟草业占比高,若不含烟草业,杨浦区三产占比为 87.4%,排名可升至第 7 位。中心城区主要以现代商贸业、专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航空及物流业等第三产业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黄浦、静安、长宁、虹口、徐汇和普陀六区 2022 年三产占比均在 90%以上。图表图表 19.2022 年上海市下辖各区年上海市下辖各区三次三次产业产业增加值占比增加值占比情况情况 注:根据下辖各区统计局公开信息整理 0 0%黄浦静安长宁虹口徐汇普陀浦东崇明青浦杨浦闵行宝山松江嘉定金山奉贤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3 中心城区以外被纳入都市功能优化区的宝山区和闵行区三产占比在 60%以上,二产占比均接近 35%,仍有一定的工业经济占比。具体来看,宝山区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贡献突出,此外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占比较高,2022 年宝山区工业增加值 560.82 亿元,同比增长 0.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总产值 723.84 亿元,增长 7.9%,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27.5。2022 年闵行区实现工业增加值 921.76 亿元,同比下降 5.3%,主导产业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子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022 年四个重点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1872.92 亿元,下降 4.8%,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51.0%;全年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1822.30 亿元,下降 0.7%,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 52.4%。新型城市化地区范围内的嘉定、金山、松江、青浦和奉贤 5 区中,除青浦区2022 年三产占比(67.94%)相对较高外,其余 4 区三产占比均位于尾部,工业制造业占比较高。其中,金山区 2022 年在地规上工业产值为 2340.57 亿元,下降 13.4%;属地规上工业产值完成 1586.10 亿元,下降 7.8%。在地规上工业企业包括属地规上工业企业和上海石化等 20 家企业,从属地产值看,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新材料和信息技术 4 个产业集群共完成工业产值 1262.43 亿元,下降3.1%,占属地工业产值比重为 79.6%;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实现 731.58 亿元,下降 6.8%,占在地工业总产值比重为 31.3%。松江区三大优势产业为电子信息业、现代装备业和都市型工业,2022 年上述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3607.83 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80.2%;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2969.71 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66.0%。嘉定区以汽车制造业为主导产业,2022 年实现汽车制造业产值 3855.4 亿元,同比增长 6.0%,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 69.8%;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产值 1500.1 亿元,增长 9.7%,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 27.2%。青浦区和奉贤区行业相对较为分散,其中青浦区以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十大行业为支柱,2022 年十大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1314.63 亿元,下降 5.9%,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8.0%;奉贤区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 861.2 亿元,增长 2.4%,重点行业包括新能源、汽车配件和电子信息等八大重点行业。2021 年,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了嘉定新城、松江新城、青浦新城、奉贤新城、南汇新城各自的总体城市设计和“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提出了各自的目标定位。五大新城建设会在十四五期间进入实质性加速推进阶段,为打造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所涉地区将在人口、产业导入,配套建设等方面迎来进一步的发展机遇。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4 图表图表 20.上海市五大新城功能上海市五大新城功能定位定位 嘉定新城嘉定新城 青浦新城青浦新城 松江新城松江新城 奉贤新城奉贤新城 南汇新城南汇新城 总总体体目目标标 以汽车研发及制造为主导产业,发展为具有独特人文魅力、科技创新力、辐射长三角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 以创新研发、商务贸易、旅游休闲功能为支撑,建设具有江南历史文化底蕴的生态型水乡都市和现代化湖滨城市 科技创新策源与高端产业引领的科创之城,高铁时代“站城一体”与“四网融合”的枢纽之城,互联互通与智慧智能的数字之城,绵厚历史与新时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人文之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城 新片区西部门户、南上海城市中心、长三角活力新城,使奉贤新城成为新青年集聚地、新产业爆发地、新江南呈现地 离 岸 在 岸 业 务 枢纽、开放创新高地、宜业宜居城区的滨海未来城 支支撑撑产产业业“汽车制造领跑 智能传感领航 精准医疗领先”的特色产业体系 生物医药产业、氢能产业、新材料、人工智能产业、电子信息产业 以智能制造装备为主导,做大新一代电子信息、旅游影视等特色产业,培育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 生命健康主导产业、医美服务特色产业、创新服务支撑产业 聚 焦 硬核 科技 产业、高端前沿产业,大 力 发展 集成 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 资料来源:五大新城总体城市设计(公众版),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看,消费方面,2022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在千亿以上的区共 6 个,分别为浦东新区(3599.53 亿元)、闵行区(1844.58 亿元)、嘉定区(1525.90 亿元)、静安区(1480.70 亿元)、黄浦区(1353.62 亿元)和徐汇区(1056.43 亿元)。主要受公共卫生事件影响,2022 年各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均下降,其中中心城区降幅整体大于郊区,降幅较大的区如黄浦区(-14.7%)、徐汇区(-14.5%)、闵行区(-12.5%)、长宁区(-12.3%)、杨浦区(-11.2%)、虹口区(-10.1%)、静安区(-9.9%)中除闵行区外均为中心城区。图表图表 21.2022 年上海市下辖各区年上海市下辖各区消费消费总额及总额及增长增长情况情况 注:根据下辖各区统计局公开信息整理 从投资规模看,2022 年上海市投资规模最大的区仍为浦东新区,其次为闵行区、青浦区、宝山区、奉贤区、嘉定区和松江区,投资额在 500-700 亿元区间,-16-14-12-10-8-6-4-2005000250030003500浦东闵行嘉定静安黄浦徐汇宝山普陀松江杨浦长宁奉贤青浦金山虹口崇明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5 虹口区、黄浦区、崇明区和长宁区投资额相对小,在 300 亿元以下。总体看新型城市化地区投资体量普遍大于都市功能优化区,郊区投资体量普遍大于中心城区。从投资增速看,2022 年上海市各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6差异仍很大,其中,浦东新区同比增长 11.4%,增速位于各区首位,中心城区投资增速整体显著高于郊区,中心城区中仅普陀区(-2.2%)呈负增长态势;郊区中仅嘉定区(2.8%)保持增长,其余各区均呈负增长态势,降幅在两位数的区包括崇明区(-22.8%)、闵行区(-15.6%)、松江区(-14.6%)和宝山区(-14.2%)。图表图表 22.2022 年年上海市下辖各区上海市下辖各区投资投资总额及总额及增长增长情况情况 注:根据下辖各区统计局公开信息整理,其中黄浦区未披露投资增速 进出口方面,从规模看,浦东新区进出口总额仍最大,2022 年为 2.46 万亿元,远超其他各区合计进出口总额;其次为松江区(3365 亿元)和闵行区(2350亿元);嘉定区、黄浦区、奉贤区、徐汇区、金山区、宝山区进出口总额约在 1000-1700 亿元水平;其余各区在千亿元以下,其中普陀区(356 亿元)、杨浦区(301亿元)和崇明区(145 亿元)进出口总额相对较小。2022 年上海市下辖各区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速7极差很大,金山区、杨浦区和奉贤区呈两位数增长,静安区、长宁区和宝山区呈负增长态势。(二)下辖各(二)下辖各区区财政实力分析财政实力分析 1.下辖各下辖各区区一般公共预算分析一般公共预算分析 上海市市级财力强,市对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大,区级自给率总体仍不高,上海市市级财力强,市对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大,区级自给率总体仍不高,其中中心城区转移支付规模显著小于郊区。其中中心城区转移支付规模显著小于郊区。2022 年,浦东新区和中心城区自然年,浦东新区和中心城区自然口径下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保持增长,而郊区则普遍出现较大程度下降,产业口径下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保持增长,而郊区则普遍出现较大程度下降,产业和税源结构导致的增速差异明显。和税源结构导致的增速差异明显。2023 年年 1-9 月,除崇明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月,除崇明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大幅下降外,其余各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不同程度增长,整体看中心城区增幅大幅下降外,其余各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不同程度增长,整体看中心城区增幅 6 黄浦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数据未获得,以下增速统计中不包括黄浦区。7 闵行区和松江区 2022 年进出口增速数据未获得,以下增速统计中不包括上述两区。-25-20-15-10-50510152025-3000-0003000浦东闵行青浦宝山奉贤嘉定松江徐汇静安金山杨浦虹口黄浦崇明长宁普陀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速%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6 显著大于郊区,中心城区中除静安区和黄浦区外,增幅均呈两位数增长,处于各显著大于郊区,中心城区中除静安区和黄浦区外,增幅均呈两位数增长,处于各区前列;郊区中仅有闵行区增幅为两位数,松江区、奉贤区和金山区增幅相对较区前列;郊区中仅有闵行区增幅为两位数,松江区、奉贤区和金山区增幅相对较小。小。上海市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较高,2022年,上海市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 3415.9 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 44.9%;下辖各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合计为 4192.27 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 55.1%。从下辖各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看,上海市下辖各区财力差距较显著。2022 年,浦东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 1192.49 亿元,在千亿元以上,收入规模在全市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排名次之的闵行区一般预算收入为 307.30 亿元,与浦东新区的差距大;其后的静安、黄浦、嘉定、徐汇、奉贤、松江和青浦七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 200-300 亿元之间;其余各区收入规模在 100-200 亿元之间。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构成看,2022 年上海市下辖各区税收比率除青浦区(78%)、普陀区(76%)和松江区(76%)外均在 80%以上,收入质量普遍较高。其中,虹口区、浦东新区、嘉定区、徐汇区、长宁区税收比率在90%以上。2022 年,上海市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下降态势(-2.1%),但浦东新区和中心城区自然口径下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保持增长,而郊区则普遍出现较大程度下降,产业和税源结构导致的增速差异明显。中心城区中虹口区(17.2%)和普陀区(10.0%)增长突出,其中虹口区航运和金融两大主导产业税收贡献凸显,占区级税收的比重约 61.3,航运和财富管理等主导产业创税增加;普陀区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等重点培育产业逆势增长,现代服务业占区级税收比重超过 60%,创历史新高。郊区中除宝山区(0.5%)和奉贤区(0.8%)外,其余各区一般预算收入自然口径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金山区(-21.2%)、崇明区(-16.6%)和松江区(-11.5%)降幅达两位数。图表图表 23.2022 年年上海市下辖各区上海市下辖各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税收收入情况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税收收入情况 数据来源:上海市下辖各区财政决算报告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30%-20%-10%0 0%0.0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浦东 闵行 静安 黄浦 嘉定 徐汇 奉贤 松江 青浦 虹口 宝山 长宁 杨浦 普陀 崇明 金山2022年税收收入亿元2022年非税收入亿元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22年税收收入增长%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7 图表图表 24.2022 年年上海市下辖各区上海市下辖各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GDP 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上海市下辖各区财政决算报告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一般公共预算自给情况看,2022 年,长宁区(89.6%)、静安区(86.1%)和虹口区(82.2%)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最高,在 80%以上;其后为奉贤区、徐汇区和黄浦区,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在 70%-80%之间;浦东新区、闵行区和松江区在 60%-70%之间;其余各区除崇明区(23.8%)和金山区(45.8%)外,其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在 55%-60%之间。上海市对各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2022年,上海市对各区财政转移支付为 1414.8亿元(含中央转移支付分配区部分 296.2亿元),同比增长 29.2%,其中市级一般性转移支付为 840.0 亿元,专项转移支付为 278.6 亿元。其中,崇明区、浦东新区、闵行区、奉贤区、松江区和宝山区所获转移支付规模分别为 226.7 亿元、206.5 亿元、112.7 亿元、111.9 亿元、103.1亿元和 101.5 亿元,在百亿元以上,崇明区所获转移支付规模尤为突出。整体看郊区所获转移支付规模普遍高于中心城区。图表图表 25.2022 年年上海市上海市各区一般各区一般公共预算自给公共预算自给情况情况及及所获上级所获上级转移支付情况转移支付情况 数据来源:上海市下辖各区财政决算报告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2023 年 1-9 月,除崇明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大幅下降 22.2%以外,其余各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不同程度增长,整体看中心城区增幅显著大于郊区,中心城7.4.2%6.90.2%0.0%5.0.0.0 .0%.00.05.0%浦东闵行静安黄浦嘉定徐汇奉贤松江青浦虹口宝山长宁杨浦普陀崇明金山0 00%长宁静安虹口奉贤徐汇黄浦浦东闵行松江普陀嘉定青浦宝山杨浦金山崇明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0.050.0100.0150.0200.0250.0崇明浦东闵行奉贤松江宝山金山青浦杨浦嘉定普陀静安虹口徐汇长宁黄浦市级一般性转移支付市级专项转移支付中央转移支付分配区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8 区中除静安区和黄浦区外,增幅均呈两位数增长,处于各区前列;郊区中仅有闵行区增幅为两位数,松江区、奉贤区和金山区增幅在 2%出头,相对较小。同期浦东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为 7.7%,处于中游水平。图表图表 26.2023 年年 1-9 月月上海市下辖各区一般公共预算收上海市下辖各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入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上海市下辖各区预算执行情况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2.下辖各下辖各区区政府性基金预算分析政府性基金预算分析 上海市城市建设相对完善,产业发展相对成熟,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不高,上海市城市建设相对完善,产业发展相对成熟,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不高,但近年供地节奏加快,但近年供地节奏加快,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之比于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之比于2019 年来逐年回升,年来逐年回升,但上海市财力对基金收入的依赖程度仍相对合理。但上海市财力对基金收入的依赖程度仍相对合理。2022 年,年,上海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在上年高基数情形下仍进一步增长,但市级和浦东上海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在上年高基数情形下仍进一步增长,但市级和浦东新区、虹口区、静安区、长宁区和杨浦区基金收入较上年减少,收入下降的主要新区、虹口区、静安区、长宁区和杨浦区基金收入较上年减少,收入下降的主要为中心城区为中心城区,郊区基金收入均较上年增加。从上海市各批次土地集中出让情况看,郊区基金收入均较上年增加。从上海市各批次土地集中出让情况看,2023 年年前三季度前三季度上海市上海市土地出让显著下降,土地出让显著下降,浦东新区和郊区仍为出地主力,中浦东新区和郊区仍为出地主力,中心城区土地成交每亩均价和成交楼面均价仍显著高于郊区。心城区土地成交每亩均价和成交楼面均价仍显著高于郊区。2022 年,上海全市基金收入仍保持高基数下增长,但市级和浦东新区、虹口区、静安区、长宁区和杨浦区基金收入分别较上年减少 74.20 亿元、72.61 亿元、173.18 亿元、67.96 亿元、3.49 亿元和 1.00 亿元,主要为中心城区,其中虹口区和静安区受土地供应影响降幅很大。中心城区中黄浦区增量最大,达 138.78 亿元。郊区基金收入均较上年增加,其中闵行区增量为 108.40 亿元;涉及五大新城板块的嘉定区、松江区、青浦区和奉贤区增量分别为 154.43 亿元、43.77 亿元、40.78亿元和 18.99 亿元;金山区增量仅 1.27 亿元,整体财力水平处于尾部。从绝对规模看,2022 年浦东新区以 701.59 亿元的收入规模仍位列第一;其次为闵行区、嘉定区、黄浦区、普陀区和青浦区,收入规模在 200-300 亿元左右区间;再次为松江区、静安区、杨浦区、奉贤区、徐汇区和宝山区,收入规模在100-200 亿元之间;崇明区、金山区、虹口区和长宁区收入规模仍处于尾部,分(35)(25)(15)(5)5152535(700)(600)(500)(400)(300)(200)(100)00500600700浦东闵行静安黄浦徐汇嘉定青浦松江奉贤虹口宝山长宁普陀杨浦金山崇明2023年1-9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2023年1-9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9 别为 92.37 亿元、60.06 亿元、52.98 亿元和 33.77 亿元。图表图表 27.2022 年年上海市下辖各区上海市下辖各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情况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情况 数据来源:上海市下辖各区财政决算报告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因上海市下辖各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年度间变动相对大,对地方财力的贡献程度年度间也存在较大波动,2022 年各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的均值为 81%,中位数为 73%,郊区因基金收入增加,该比率普遍上升。普陀区、杨浦区、嘉定区和青浦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超过 100%,分别为 177%、118%、113%和 106%;其余各区该比率均在 100%以下,财力对基金收入的依赖度不高。图表图表 28.2021-2022 年年上海市下辖各区上海市下辖各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 数据来源:上海市下辖各区财政决算报告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2023 年 1-9 月,上海市各区政府性基金收入未完全披露。上海市各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主要由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构成,受区域土地出让情况影响较大。从上海市各批次土地集中出让情况看,2023 年 1-9 月上海市共计出让住宅用地 43 宗,实现成交总价 1162.47 亿元,同比下降 57.2%。其中,闵行区、青浦区、松江区、浦东新区和嘉定区土地出让总价占比相对高,分别为 24%、15%、12%、12%和 11%,以上五区土地出让总价合计占比达 74%;其次为宝山区、奉贤区和(200)(100)00500600700800浦东 闵行 嘉定 黄浦 普陀 青浦 松江 静安 杨浦 奉贤 徐汇 宝山 崇明 金山 虹口 长宁2022年增量亿元2022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亿元0P00 0%普陀杨浦嘉定青浦闵行黄浦松江崇明奉贤宝山静安徐汇浦东金山虹口长宁2022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1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30 普陀区,占比分别为 8%、8%和 6%,以上八区土地出让总价合计占比达 95%,除浦东新区外均为郊区,郊区仅崇明区未出让土地。同期中心城区中仅杨浦区、徐汇区和静安区出让土地,土地出让总价占比分别为 2%、2%和 1%,占比相对小;其余中心城区未有土地出让。整体看,浦东新区和郊区仍为出地主力,中心城区土地成交每亩均价和成交楼面均价仍显著高于郊区。图表图表 29.2023 年年 1-9 月月上海市下辖各区上海市下辖各区土地集中出让情况土地集中出让情况 数据来源:中指数据,新世纪评级整理 三、三、上海市上海市及下辖各及下辖各区区债务状况分析债务状况分析 (一)上海市(一)上海市政府政府债务状况分析债务状况分析 上海市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规范、严格,债务总量规模控制得当。上海市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规范、严格,债务总量规模控制得当。2022 年末,年末,上海市政府债务余额虽增幅扩大,但上海市财力对地方政府债务的覆盖程度仍上海市政府债务余额虽增幅扩大,但上海市财力对地方政府债务的覆盖程度仍好,债务规模适度,政府债务风险可控。好,债务规模适度,政府债务风险可控。截至 2022 年末,上海市政府债务余额为 8538.6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16.1%,其中,地方政府债券余额 8537.3 亿元,占比为 99.98%;当年政府债务限额为11303.1 亿元,较上年增加 700.0 亿元;2022 年末上海市政府债务余额占限额的比重为 75.5%,较上年末上升 6.1 个百分点。按级次分,市级债务余额为 2519.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29.3%;区级债务余额为 6019.5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11.3%。以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对比,2022 年末上海市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是其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1.12 倍。2022 年末上海市政府债务余额虽增幅扩大,但上海市财力对地方政府债务的覆盖程度仍好,债务规模适度,政府债务风险可控。推出宗数推出宗数成交宗数成交宗数成交面积成交面积同比(同比(%)-浦东新区11.008.087.0-72.0135.019%11.001.555普陀区3.002.016.0-76.070.729s46.004.417杨浦区1.001.03.0-84.022.713015.007.4310徐汇区2.001.02.0-94.019.114251.008.559静安区2.001.01.0-98.07.24323.006.798黄浦区-长宁区-虹口区-闵行区7.006.070.0-16.0279.39288.003.9810青浦区9.006.068.0-18.0170.274436.002.489松江区5.004.065.0-27.0139.87136.002.156嘉定区8.005.051.0-65.0130.850697.002.588宝山区4.003.038.0-24.093.581G06.002.488奉贤区6.005.052.0-16.088.656!78.001.696金山区2.001.08.0-79.05.7108.000.708崇明区-土地宗数(宗)土地宗数(宗)规划建筑面积(万)规划建筑面积(万)成交总价成交总价/2022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成交每亩成交每亩均价(万元/亩)均价(万元/亩)成交楼面成交楼面均价(元/)均价(元/)成交总价成交总价(亿元)(亿元)中心城区中心城区郊区郊区城郊分类城郊分类地区地区平均溢价率平均溢价率(%)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31 图表图表 30.2022 年末年末各地各地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及其及其与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比8 数据来源:各省市地方政府债券信息披露文件,新世纪评级整理 2022 年,上海市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1802.1 亿元,较上年增加 591.0 亿元,包括新增债券 781.0 亿元(其中:一般债券 234 亿元、专项债券 547 亿元),主要用于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旧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项目,污染防治等生态环保项目,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项目;再融资债券 1021.1 亿元,主要用于置换存量债务、偿还当年到期地方政府债券本金。2023 年前三季度,上海市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1119.60 亿元,其中新增债券 617.0 亿元、再融资债券 502.60亿元。财政部下达上海市 2023 年可发行新增债券额度 617.0 亿元,截至 2023 年9 月末已全部完成发行。期末上海市地方政府债券余额为 8921.10 亿元。图表图表 31.2022 年及年及 2023 年前三季度年前三季度各地各地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情况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情况9 数据来源:各省市政府债券发行文件,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已发债城投企业带息债务10看,2023 年 9 月末上海市城投债存续企业 2022年末带息债务余额为 4584.50 亿元,是当年末政府债务余额的 53.7%,是上海市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60.3%,相对规模处于全国各省升序排列的上游水 8 图中计划单列市单独列示,相关省份的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已作相应扣除。9 图中计划单列市单独列示,相关省份的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已作相应扣除。10 口径为 2023 年 9 月末 Wind 口径存续城投债企业的 2022 年末带息数据,下同。024681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广东*江苏山东*四川浙江*河北湖南河南湖北安徽贵州云南江西北京福建*重庆陕西广西内蒙古天津上海辽宁*新疆*黑龙江吉林山西甘肃海南青岛青海宁波大连深圳宁夏厦门西藏2022年末政府债务余额亿元2022年末政府债务余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右轴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广东*山东*河南四川江苏浙江*河北湖北北京湖南安徽江西云南福建*重庆贵州广西陕西上海新疆*辽宁*吉林甘肃天津内蒙古山西黑龙江海南深圳青岛宁波青海大连厦门宁夏西藏2022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额亿元2023年前三季度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额亿元2023年9月末地方政府债券余额亿元-右轴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32 平。图表图表 32.各省市城投企业带息债务情况各省市城投企业带息债务情况 资料来源:Wind,新世纪评级整理(二)下辖各(二)下辖各区区债务状况分析债务状况分析 上海市下辖各区政府债务整体处于低水平,上海市下辖各区政府债务整体处于低水平,其中金山区、崇明区和杨浦区债其中金山区、崇明区和杨浦区债务水平相对较高。务水平相对较高。上海市已发债城投企业带息债务及存量债券整体规模相对小,上海市已发债城投企业带息债务及存量债券整体规模相对小,主要集中于市本级和浦东新区。主要集中于市本级和浦东新区。上海市下辖各区政府债务压力总体不大。从 2022 年末债务余额增长态势看,仅 4 个区债务下降,分别为浦东新区(-3%)和中心城区的静安区(-4%)、长宁区(-3%)和普陀区(-2%),中心城区中杨浦区(0%)和虹口区(1%)增幅小,黄浦区(18%)和徐汇区(19%)增幅大;郊区增幅均在两位数,主要在 15%-25%左右的区间,崇明区(73%)增幅最为突出,崇明区往年未使用限额空间较大,但 2022 年几乎用足。从限额空间看,杨浦区、嘉定区、奉贤区、金山区和崇明区政府债务余额占限额的比重在 90%以上,债务增量空间已不大。从 2022 年末各区政府一般债务余额与其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之比看,仅嘉定区(1.06)、奉贤区(1.40)、崇明区(2.54)和金山区(3.42)在 1 倍以上。从 2022 年末各区政府专项债务余额与其当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之比看,中心城区中仅黄浦区(1.81)、静安区(1.93)、杨浦区(2.93)和虹口区(5.63)在 1倍以上;郊区中仅崇明区(1.13)、奉贤区(1.15)和金山区(1.51)在 1 倍以上。从 2022 年末各区政府债务余额与其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合计之比看,金山区(2.73)、崇明区(1.94)和杨浦区(1.94)债务压力相对较大,但处于可控水平。0246810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江苏浙江四川山东湖南湖北安徽江西陕西河南重庆福建天津广西贵州广东云南北京河北上海新疆吉林甘肃山西辽宁内蒙古黑龙江海南西藏青海宁夏2021年末城投带息债务亿元2022年末城投带息债务亿元2021年末城投带息债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右轴2022年末城投带息债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右轴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33 图表图表 33.2022 年年(末)(末)上海市下辖各区政府债务数据上海市下辖各区政府债务数据及相关指标及相关指标(单位:亿元)(单位:亿元)数据来源:上海市下辖各区财政决算报告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区域城投企业带息债务情况看,上海市 2023 年 9 月末城投债存续企业2022 年末带息债务余额合计为 4584.50 亿元,主要集中于市本级和浦东新区,分别为 1511.98 亿元和 1416.89 亿元,分别占全市城投债存续企业 2022 年末带息债务余额的 33.0%和 30.9%,合计占比为 63.9%。其次为黄浦区、奉贤区和静安区,城投债存续企业带息债务余额分别为 402.71 亿元、283.78 亿元和 282.62 亿元,分别占全市城投债存续企业带息债务余额的 8.8%、6.2%和 6.2%,合计占比为21.1%。其余各区城投债存续企业带息债务规模相对小,且青浦区和崇明区 2023年 9 月末无城投债存续企业,宝山区 2023 年 9 月末城投债存续企业未披露 2022年度数据,故该口径下的城投带息债务余额为 0。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比,上海市 2023 年 9 月末城投债存续企业 2022 年末带息债务余额是 2022 年上海市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0.60 倍,债务负担相对轻。下辖各区中黄浦区、奉贤区、浦东新区和静安区城投债存续企业带息债务规模相对较大,带息债务余额分别是其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1.47 倍、1.28 倍、1.19 倍和 1.01 倍,其余各区 2023 年 9 月末城投债存续企业 2022 年末带息债务余额与其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之比均在 1 倍以下。一般债务一般债务专项债务专项债务余额合计余额合计余额增长余额增长余额/限额余额/限额一般债务/一般债务/一般预算一般预算专项债务/专项债务/基金收入基金收入余额/(一余额/(一般 基金)般 基金)-上海全市上海全市3541.34997.38538.616v%0.501.240.77-上海市级上海市级795.61723.52519.129i%0.231.990.59-浦东新区498.2290.8789.0-3%0.420.410.42黄浦区30.6452.4483.018v%0.111.810.92静安区90.6329.1419.7-4g%0.321.930.93徐汇区69.677.2146.819V%0.310.570.41杨浦区110.9496.4607.30%0.772.931.94长宁区62.031.293.2-3r%0.400.920.49普陀区92.2260.7352.9-2%0.671.070.92虹口区92.0298.5390.51%0.515.631.66闵行区211.3243.8455.115r%0.690.810.75嘉定区243.8159.4403.214%1.060.610.82松江区87.9106.0193.922c%0.400.540.46宝山区109.386.6195.916%0.630.750.68奉贤区312.2182.7494.926%1.401.151.30青浦区63.563.3126.828i%0.290.280.28金山区361.890.9452.7220%3.421.512.73崇明区309.8104.8414.673%2.541.131.94郊区郊区城郊分类城郊分类地区地区2022年(末)政府债务余额年(末)政府债务余额中心城区中心城区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34 图表图表 34.上海市本级和下辖各区上海市本级和下辖各区城投城投债存续债存续企业企业带息债务情况带息债务情况 资料来源:Wind,新世纪评级整理 2022 年以来,上海市城投债发行规模在全国各省市中处于中下游,2022 年及 2023 年前三季度全市城投债发行额分别为 465.54 亿元和 386.12 亿元,在全国各省市发行规模降序排列中均位列第 19 位。从城投企业存量债券看,2023 年 9月末上海市城投企业存量债券余额为 1414.83 亿元,在全国各省市城投债余额降序排列中位列第 19 位。2023 年 9 月末上海市存量城投债集中于市本级、浦东新区和静安区,三者存量城投债券余额分别为 293.40 亿元、498.18 亿元和 216.21亿元,分别占全市存量城投债券余额的 20.7%、35.2%和 15.3%,合计占比为 71.2%。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比,上海市下辖各区存量城投债券规模均相对较小,2023 年 9 月末存量城投债券余额与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之比最高的为静安区、奉贤区和浦东新区,分别为 0.77 倍、0.43 倍和 0.42 倍,其余各区该比率均在 0.30 倍以下(含)。图表图表 35.上海市下辖各区城投债余额情况上海市下辖各区城投债余额情况 资料来源:Wind,新世纪评级整理 0.000.200.400.600.801.001.201.401.6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市本级 浦东黄浦奉贤静安长宁嘉定普陀杨浦徐汇虹口金山闵行松江2023年9月末城投债存续企业2022年末带息债务余额亿元2023年9月末城投债存续企业2022年末带息债务余额/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倍0.0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0500600市本级 浦东静安奉贤嘉定长宁黄浦普陀杨浦徐汇金山松江虹口闵行宝山2023年9月末城投债余额亿元2023年9月末城投债余额/2022年一般预算收入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35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新世纪评级基于公开及合法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所得的研究成果,版权归新世纪评级所有,新世纪评级保留一切与此相关的权利。未经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制作本报告任何形式的拷贝、复印件或复制品,或再次分发给任何其他人,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权的其他方式使用本报告。经过授权的引用或转载,需注明出处为新世纪评级,且不得对内容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如未经新世纪评级授权进行私自转载或者转发,所引起的一切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转载或转发者承担,新世纪评级将保留随时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本报告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报告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新世纪评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27 35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新世纪评级:广东省及下辖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2023)(28页).pdf

    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 广东省及下辖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2023)公共融资部 龚春云 经济实力:经济实力:广东省经济实力雄厚,民营经济发展充分,已初步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2022 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2.91 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10.67%,经济增速为 1.9%,较上年下降 6.3 个百分点,在高基数效应以及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等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下,增速明显放缓,落后于全国经济增速 1.1 个百分点,但经济总量继续稳居全国各省市首位。广东省经济外向度高,受国内外经济下行及国际环境复杂等因素影响,外贸经济发展承压。2023 年以来,广东省经济运行呈现持续恢复发展态势,前三季度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9.62 万亿元,同比增长 4.5%。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将为广东省经济发展创造新契机,未来发展潜力可期。从下辖各地级市情况看,受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和政策支持等因素影响,广东省内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较显著,珠三角地区经济实力强,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活力有待提升。因外部环境扰动、经济承压及高基数等,2022 年广东省各地市经济总体保持增长,但经济增速均呈现不同程度回落,其中揭阳为全省唯一经济负增长的地市,汕尾、肇庆经济增速回落幅度显著,增速降幅超 9.0 个百分点。万亿 GDP 城市中深圳 GDP 增速相对较高,经济韧性较好;广州经济发展水平高,但经济增速降幅明显,GDP 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佛山、东莞经济总量仍遥遥领先于其余各地市。惠州、珠海、茂名、江门、湛江、中山 6 市 GDP规模在 35005500 亿元之间,其中惠州投资和消费增势尚可,经济增长相对较快。汕头、肇庆、揭阳、清远 4 市 GDP 规模在 20003100 亿元之间,其中揭阳近年人口净流出且投资和进出口均持续下降,经济增速仍全省垫底,其余 3 市经济增速在 1%左右,发展后劲不足;其余各市经济体量均在 11001600 亿元之间,其中云浮仍处于末位。2023 年前三季度,广东省各地市经济总体实现恢复性增长。财政实力:财政实力:广东省财政实力较强,2022 年受外部环境冲击、房地产收缩及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实施等因素共同影响,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均有所下降。当年广东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 13260.88 亿元,规模保持全国领先,高出第二位江苏省约 4000 亿元,按自然口径计算收入增速为-6.0%,较上年大幅下降 15.1 个百分点,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 0.6%;税收比率及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分别 70.0%和 71.6%,收入质量及持续性较好,公共财政自给能力强。广东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主要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主,2022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 年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为 5196.73 亿元,同比下降 38.8%。广东省国有资本经营收入主要系国有企业上缴利润,对财力的贡献有限。2023 年以来广东省财政收入恢复增长,前三季度,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 1.03 万亿元,同比增长4.5%。从下辖各地级市情况看,受留抵退税、房地产业相关税收减收等因素影响,2022 年广东省各地市税收收入均呈现下降态势,仅云浮、汕尾、肇庆、清远和阳江 5 市主要在非税收入大幅增加带动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增长,其余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有所下滑。广东省各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整体尚可,但区域间分化亦较大,且在财政减收拖累下,税收比率整体降幅明显,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有所加大。分区域看,珠三角地区财政收入规模、财政收入质量和公共财政平衡能力明显优于财政收入较薄弱的粤东西北地区,粤东西北地区财政平衡对上级补助等转移性收入依赖较大。2023 年前三季度,广东省各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较上年同期呈现不同程度增长。2022 年,广东省各地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均呈现不同程度减收,其中 8 市降幅超 50%,5 市降幅在 40P%区间。珠三角城市中,深圳、珠海降幅相对较小,惠州、佛山和中山降幅均在 50%以上;阳江经历上年高速增长后转为负增长,但为全省唯一降幅未超 20%的地市;茂名、江门、梅州已连续三年负增长。2022 年,各地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地方财力的贡献度亦延续下滑态势,广州、珠海、佛山 2022 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仍相对较高,但该比值已降至 0.9 倍以下;汕尾、阳江、揭阳自身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均相对偏小,地方财力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依赖较大,稳定性较弱。债务状况:债务状况:广东省政府债务规模较大,截至 2022 年末,全省政府债务余额为 25071.12 亿元,但得益于良好的经济基础及雄厚的财政实力,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相对较轻。2022 年由于交通运输、市政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广东省加大新增专项债券发行力度,政府债务规模进一步增长,但距财政部核定的债务限额仍有一定空间,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从下辖各地级市情况看,2022 年广东省各地市政府债务规模均保持增长,债务负担总体上升,其中深圳、中山债务增幅均在 32%以上,汕头、广州、汕尾债务增速在 25%以上,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政府债务负担相对较轻。现阶段财力相对较弱的梅州、河源、汕尾、潮州、韶关债务压力相较而言最为突出,2022 年末政府债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均在 6.8 倍以上;湛江、汕头自身财力基础尚可,但由于近年收入承压且债务规模扩张,债务压力亦加重;除肇庆外的珠三角地市基于较好的财力支撑,其债务承载能力较强,虽债务持续扩张,但总体负担仍相对较轻,深圳债务压力仍属全省最轻。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3 广东省城投债发行规模在全国处于中上游水平,截至 2023 年 9 月末全省城投企业债券余额合计 2291.81 亿元,在全国 31 个省市规模降序排列中居于第 14位。广东省存量城投债及城投带息债务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及珠海等珠三角地区,相较于各市财力水平,总体城投企业债务负担较轻;截至 2023 年 9 月末,揭阳无存续城投债。一、一、广东广东省经济省经济与与财政实力分析财政实力分析 (一)(一)广东广东省经济省经济实力分析实力分析 广东省经济实力雄厚广东省经济实力雄厚,2022 年在年在高基数效应以及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等多高基数效应以及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等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重超预期因素影响下,全省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下,全省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但经,但经济总量济总量继续继续稳居全国各省市稳居全国各省市首位首位。广东省经济外向度高,受。广东省经济外向度高,受国内外经济下行及国际环境复杂等因国内外经济下行及国际环境复杂等因素影响,全素影响,全省外贸经济发展承压省外贸经济发展承压。广东省民营经济广东省民营经济发展充分发展充分,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推进不断推进,已已初初步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步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更趋更趋高级化;同时高级化;同时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和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将为广东建设将为广东省经济发展创造新契机,省经济发展创造新契机,未来未来发展潜力可期发展潜力可期。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位于南岭以南,南海之滨,自东至西依次与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接壤,珠江口东西两侧分别毗邻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相望。广东省土地总面积 17.98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1.87%,省内有西江、北江、东江三大河流以及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两大平原,是大陆型中国的天然海洋门户;海域面积 41.9 万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长 4114 千米,居全国首位,全省海域辽阔,岛屿众多,海洋生物、矿产和能源资源丰富,沿海众多优良的港口资源为国内对外交通和贸易的重要通道。依托资源优势以及政策红利,广东省经济体量已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各省市首位,经济韧性强,对全国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稳定器”作用。2022 年,广东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2.91 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10.67%,经济增速1.9%,较上年下降 6.3 个百分点,在高基数效应以及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等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下,增速明显放缓,落后于全国经济增速(3.0%)1.1 个百分点。截至 2022 年末,全省常住人口 1.27 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8.97%。2022 年广东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10.19 万元,系全国平均水平(8.57 万元)的 1.19 倍。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4 图表图表 1.2022 年广东省与全国年广东省与全国各省市地区生产各省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总值规模及增速对比及增速对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图表图表 2.2001 年以来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年以来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规模规模及及增速情况增速情况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新世纪评级整理 产业结构方面,近年来,广东省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升级,自 2015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以来,全省“三二一”产业结构不断显著,已初步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2022 年,广东省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 5340.36 亿元,增长 5.2%;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 5.28 万亿元,增长 2.5%;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 7.09 万亿元,增长 1.2%,三次产业结构由 2021 年的 4.0:40.5:55.5 调整为 4.1:40.9:55.0,第三产业比重略有下滑,但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022 年,广东省服务业生产承压运行,其中现代服务业增速放缓,当年全省实现现代服务业增加值 4.62 万亿元,同比增长 1.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65.2%。金融业保持稳健,房地产业降幅明显,全年全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 1.18 万亿元,同比增长 7.8%,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 1.05 万亿元,同比下降 5.9%。广东省制造业发展水平高,且近年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产业结构持续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巩固提升以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5 智能家电、汽车、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和现代农业与食品为代表的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前瞻布局以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区域链与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激光与增材制造、数字创意、安全应急与环保和精密仪器设备为代表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22 年,广东省实现工业增加值 4.77 万亿元,同比增长2.6%。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3.73 万亿元,同比增长 1.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3.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29.9%,其中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 15.1%、12.6%、8.3%和 7.1%;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2.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55.1%,其中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 12.5%和 9.6%,新材料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 4.6%和 2.5%。2022 年,全省新兴产品产量保持高速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 142.3%,充电桩产量同比增长 91.2%,风力发电机组产量同比增长 52.7%,数字程控交换机产量同比增长49.1%。图表图表 3.2001 年以来年以来广东省广东省产业产业结构结构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新世纪评级整理 图表图表 4.广东省产业情况广东省产业情况 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 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一代电子信息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 绿色石化 高端装备制造 智能家电 智能机器人 汽车产业 区域链与量子信息 先进材料 前沿新材料 现代轻工纺织 新能源 软件与信息服务 激光与增材制造 超高清视频显示 数字创意 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6 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 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生物医药与健康 安全应急与环保 现代农业与食品 精密仪器设备 资料来源: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O 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从经济特征看,民营经济是推动广东省经济增长的主力军。近年来,广东省优化审批服务,放宽市场准入门槛,降低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健全民营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培养和引进人才,强化对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保护,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内生动力不断增强。2021 年,广东省民营经济增加值为 6.78 万亿元,同比增长 7.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 50%,民营经济保持领先地位。近年来,广东省民营企业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从 2015 年的2.48万亿元增长至 2022年的4.78万亿元,占全省进出口的比重由 39.1%上升至 57.6%。从 2018 年起,民营企业连续 5 年保持广东第一大外贸主体地位。从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看,广东省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为消费和投资。作为外贸大省,货物及服务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作用相对较大,但近年来受国内外经济下行及国际环境复杂等因素影响,净出口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度有所减弱。随经济不断发展,广东省人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居民消费潜力持续释放。2022 年,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5.69 万元,同比增长 3.7%,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1.15 倍;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49 万亿元,同比增长 1.6%,增速较上年下降 8.3 个百分点,受超预期因素影响,社零增速波动较大,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长 5.7%。投资方面,近年来广东省政府以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产业发展高级化和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不断加大工业技改、基建和服务业投资力度,扩大有效投资。2022 年,广东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 2.6%,增速较上年下降 8.9个百分点,主要是受房地产开发投资大幅下降所致。当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基建投资增速分别为-14.3%和 2.0%。工业投资平稳增长,同比增长 10.3%,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 27.9%,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 25.5%,先进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 17.8%。得益于自身资源禀赋及区位优势显著等,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实现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地区对外贸易经济在全国对外经贸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以及高基数因素,2022 年广东省外贸经济增速同比大幅回落,当年全省进出口总额 8.31 万亿元,同比增长 0.5%,增速较上年下降 16.2 个百分点,但两年平均增长 8.3%;其中,出口总额为 5.33 万亿元,同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7 比增长 5.5%;进口总额为 2.98 万亿元,同比下降 7.4%;当年,贸易顺差 2.35 万亿元,比上年增加 0.52 万亿元。广东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继续扩大,全年对“一带一路”国家累计进出口额 2.25 万亿元,增长 10.3%。现阶段,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广东省对外贸易增长承压。图表图表 5.消费、消费、投资、投资、净净出口对广东省出口对广东省 GDP 的的贡献贡献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新世纪评级整理 图表图表 6.2009 年年以来以来广东省广东省消费消费和和投资投资增速增速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新世纪评级整理 2023 年以来,在前期积压需求释放、政策支撑和上年同期较低基数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广东省经济运行呈现持续恢复发展态势,主要指标稳定增长。前三季度,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9.62 万亿元,同比增长 4.5%,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 2.2 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0.38 万亿元,同比增长 4.8%;第二产业增加值 3.80 万亿元,同比增长 4.0%;第三产业增加值 5.43 万亿元,同比增长4.8%。同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2.99 万亿元,同比增长 3.1%,其中汽车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7.4%、9.7%和4.5%。前三季度,广东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3.1%,其中主要得益于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带动,工业投资增速强劲,实现增长 23.9%,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 21.4%和 18.8%;此外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分别为 6.0%和-8.4%,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下滑。同期,市场销售增长平稳,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8 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51 万亿元,同比增长 5.4%;但外贸需求不足,进出口较上年同期由正转负,当期货物进出口总额 6.09 万亿元,同比微降 0.1%,其中出口总额 4.04 万亿元,同比增长 3.9%;进口总额 2.05 万亿元,同比下降 7.2%。区域规划方面,广东省面临着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政策叠加机遇,“十四五”期间,广东省将以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创新强省建设取得新突破、现代产业竞争力赢得新优势、改革开放再出发迈上新高度、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实现新跨越、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境界、文化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幸福广东建设取得新成效、现代化治理能力达到新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新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二)广(二)广东东省财政省财政实力分析实力分析 广东广东省省财政财政实力较强实力较强,2022 年年受外部环境冲击、房地产收缩及大规模留抵受外部环境冲击、房地产收缩及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实施等因素退税政策实施等因素共同共同影响影响,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预算收入均收入均有所下降有所下降。广东省。广东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规模保持保持全国全国领先领先,收入质量及持续性较好,收入质量及持续性较好,公共财政自给能力强;公共财政自给能力强;但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主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但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主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规模则易受土地市入规模则易受土地市场行情影响场行情影响,2022 年收入降幅较大年收入降幅较大。全省全省国有资本经营收国有资本经营收入主要系国有企业上缴利润,对财力的贡献有限入主要系国有企业上缴利润,对财力的贡献有限。得益于良好的经济基础,广东省综合财政实力较强。受外部环境冲击、房地产收缩及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实施等因素共同影响,2022 年广东省财政收入合计1有所下降,仍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主,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地方财力形成重要补充。当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 13260.88 亿元,为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债务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包括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的2.6 倍、2.2 倍和 4.4 倍。省本级财力方面,2022 年广东省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占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23.1%,较上年下降 1.8 个百分点;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和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分别占同期全省的 1.5%和 15.6%,分别较上年上升 0.8 个百分点和 3.2 个百分点。图表图表 7.2020-2022 年年广东广东省财政收支情况(单位:亿元)省财政收支情况(单位:亿元)指标指标 2020 年年 2021 年年 2022 年年 全省全省 省级省级 全省全省 省级省级 全省全省 省级省级 财政收入合计财政收入合计 35419.97 11613.45 39506.48 14173.80 35371.52 13464.91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 21632.79 8285.71 24247.33 9582.96 22992.99 8917.40 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2923.85 3306.97 14105.04 3521.12 13260.88 3065.75 上级补助收入 2219.49 1907.29 2243.49 1878.57 2972.92 2496.77 债务收入 924.05 902.05 1827.63 1758.43 944.91 933.91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总计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总计 13447.53 3269.71 14920.82 4548.99 12033.41 4494.35 1 本报告中,财政收入合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 政府性基金预算总计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总计。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9 指标指标 2020 年年 2021 年年 2022 年年 全省全省 省级省级 全省全省 省级省级 全省全省 省级省级 其中: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 8649.77 76.08 8491.91 67.62 5196.73 80.44 上级补助收入 541.33 398.79 32.00 28.81 30.91 30.29 债务收入 3222.64 2762.64 4935.69 4418.69 5062.62 4354.75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总计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总计 339.66 58.03 338.33 41.85 345.13 53.16 其中: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 310.61 57.62 328.23 40.99 334.19 52.30 数据来源:广东省财政收支决算表以及其他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方面,2022 年广东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 13260.88 亿元,规模仍居于全国各省市首位,高出第二位江苏省 4002 亿元,差距较上年微缩 86.3亿元;按自然口径计算收入增速为-6.0%,较上年大幅下降 15.1 个百分点,主要系受经济下行、房地产市场降温和落实国家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等因素影响,税收收入降幅较大所致,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 0.6%。2022 年,广东省税收收入 9286.11 亿元,按自然口径计算同比下降 13.9%,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下降 5.4%;税收占比为 70.0%,较上年下降 6.4 个百分点。从税种看,广东省税种以增值税、所得税为主,同时土地增值税、契税等涉房税收对全省税收形成补充。2022 年,增值税、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和契税占比分别为 33.5%、30.9%、13.4%和 6.4%,总体看广东省税收收入质量及持续性较好。广东省非税收入以专项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为主,2022 年全省专项收入和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占非税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30.6%和 37.1%。2022年,各级政府采取措施盘活政府资源资产,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大幅增长,带动非税收入较快增长,当年实现非税收入 3974.77 亿元,同比增长 19.7%。支出方面,2022年广东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18533.08亿元,同比增长1.6%,主要集中于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教育、城乡社区、社会保障与就业、交通运输、农林水、卫生健康、科学技术等重点支出领域,当年上述支出合计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 83.6%。2022 年广东省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2为 71.6%,较上年下降 5.8 个百分点,仍处于较高水平,财政平衡对上级补助收入的依赖程度较低。2 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0%。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0 图表图表 8.广广东东省与全省与全国其他省国其他省市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税收占比情况税收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Wind,新世纪评级整理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方面,2022 年广东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为 5196.73 亿元,同比下降 38.8%,降幅较上年进一步扩大 37.0 个百分点,主要是受房地产市场下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大幅减收,当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占比为 89.8%,该部分收入易受区域房地产市场景气度、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当年全省完成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 8631.90 亿元,同比下降 10.5%,其中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占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的比重为 42.5%。2023 年前三季度,广东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 10301.06 亿元,同比增长4.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 13871.98 亿元,同比略降 0.7%;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为 74.3%,财政自平衡能力强。二、二、下辖下辖各各市经济市经济与与财政财政实力分析实力分析 广东省下辖 21 个地级市,65 个市辖区、20 个县级市、37 个县(含 3 个自治县)。根据空间布局及区域功能一般划分为珠三角核心区、东翼、西翼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四大区域。珠三角核心区包括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和肇庆 9 个地级市;东翼(亦称“粤东”)包括汕头、潮州、揭阳和汕尾 4 个地级市;西翼(亦称“粤西”)包括湛江、茂名和阳江 3 个地级市;北部生态发展区(亦称“粤北”)包括梅州、河源、韶关、清远和云浮 5 个地级市。上述四个地区土地面积分别占全省的 30.5%、8.6%、18.2%和 42.7%。总体来说,珠三角地区交通网络发达,受益于地理位置和政策倾斜优势,产业基础良好,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且在产业能级提升、人才吸引等方面具有优势;粤东西北地区则受制于地理位置、人口外流以及产业基础薄弱等,经济发展活力有待提升。2022年末,珠三角常住人口占全省的 61.9%,东翼、西翼、北部生态发展区分别占全省的13.0%、12.6%和12.6%。2022年,珠三角核心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81.1%,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1 东翼、西翼、北部生态发展区分别占比 6.1%、7.1%和 5.7%。根据广东省“十四五”规划,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广东省将着力推动珠三角核心区优化发展、沿海经济带加快发展、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提升基础设施均衡通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高质量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同时,优化“一群五圈”3城镇空间格局,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都市圈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及资源优化配置等核心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加快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此外,根据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广东省将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和“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和综合运输通道建设,加快形成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中心,汕头、湛江、韶关为极点,轴带支撑、多向联通的综合交通布局。图表图表 9.广东省广东省城镇化城镇化空间格局示意图空间格局示意图 资料来源:广东省“十四五”规划,新世纪评级整理 图表图表 10.2022 年广东省年广东省区域区域经济经济发展发展主要主要指标指标 指标指标 珠三角珠三角 粤东粤东 粤西粤西 粤北粤北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04681.81 7913.42 9152.20 7371.15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2.1 0.6 0.8 0.9 年末常住人口(万人)7829.43 1643.42 1589.58 1594.37 人均生产总值(万元)13.3 4.8 5.8 4.6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 1.8:41.5:56.8 8.5:42.4:49.1 17.8:38.0:44.2 16.2:35.0:48.8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新世纪评级整理 3“一群五圈”指珠三角城市群,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2 图表图表 11.广东省广东省下辖各市下辖各市产业产业布局布局情况情况 区域区域 地市地市 主导及规划产业主导及规划产业 珠三角珠三角 深圳 电子信息制造、金融业、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等 广州 现代服务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等 佛山 装备制造、泛家居、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等 东莞 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鞋帽、食品饮料等 惠州 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命健康产业等 珠海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等 江门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 中山 装备制造、铁基材料、电子信息等 肇庆 金属加工、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 粤东粤东 汕头 纺织服装、工艺玩具、印刷包装和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等 潮州 陶瓷、食品、服装、印刷包装、不锈钢等 揭阳 绿色石化、海上风电等 汕尾 电子信息制造、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布局大石化新材料及新能源等 粤西粤西 湛江 绿色钢铁、绿色石化、高端造纸,布局绿色能源、智能汽车等 茂名 绿色石化和氢能等 阳江 合金材料、装备制造、绿色能源等 粤北粤北 梅州 电子信息、机电制造、建材、烟草、电力等 河源 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现代农业与食品等 韶关 先进材料、先进装备及现代轻工业 清远 先进材料、装备制造、轻工消费品、生物医药等 云浮 金属智造,布局新一代电子信息、氢能与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等 资料来源:各地市统计公报、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一)(一)下辖各下辖各市经济市经济实力实力分析分析 受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和政策支持等因素影响,广东省内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受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和政策支持等因素影响,广东省内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较显著协调问题较显著,珠三角地区经济实力强,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珠三角地区经济实力强,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活力有待提升活力有待提升。因因外部环境扰动、经济承压及高基数等,外部环境扰动、经济承压及高基数等,2022 年广东省各地市经济年广东省各地市经济总体总体保持增保持增长,但经济增速均呈现不同程度回落长,但经济增速均呈现不同程度回落,其中其中揭阳为全省唯一揭阳为全省唯一经济经济负增长的地市负增长的地市,汕尾汕尾、肇庆肇庆经济增速回落幅度显著经济增速回落幅度显著。万亿万亿 GDP 城市中城市中深圳深圳 GDP 增速相对较高,增速相对较高,经济韧性较好;经济韧性较好;广州广州经济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水平高,但但经济增速经济增速降幅降幅明显,明显,GDP 增速低增速低于全于全省平均水平省平均水平;佛山、东莞;佛山、东莞经济总量经济总量仍遥遥领先于其余各地仍遥遥领先于其余各地市市。惠州、珠海、茂名、惠州、珠海、茂名、江门、江门、湛江、湛江、中山中山 6 市市 GDP 规模在规模在 35005500 亿元之亿元之间,间,其中其中惠州投资和消费惠州投资和消费增势增势尚可尚可,经济增长相对较快经济增长相对较快。汕头、肇庆、揭阳汕头、肇庆、揭阳、清远、清远4市市GDP规模规模在在20003100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3 亿元之间,亿元之间,其中其中揭阳揭阳近年人口净流出且投资近年人口净流出且投资和进出口均和进出口均持续下降持续下降,经济增速仍全经济增速仍全省垫底省垫底,其余其余 3 市经济增速在市经济增速在 1%左右,左右,发展后劲不足发展后劲不足;其余其余各市经济体量均在各市经济体量均在11001600 亿元之间,其亿元之间,其中云浮中云浮仍处于末位仍处于末位。2023 年年前三季前三季度度,广东省,广东省各地各地市经市经济济总体实现恢复性总体实现恢复性增长。增长。由于外部环境扰动、经济承压及高基数等因素,除揭阳外,2022 年广东省各地市经济保持增长,但经济增速均呈现不同程度回落。从规模序次看,各地市经济规模排序与上年相比变化不大,湛江与中山、汕尾与梅州、潮州与河源排名均互换,其余地市排名未发生变动。2022 年深圳、广州继续位列全省前二,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 3.24 万亿元和 2.88 万亿元,分别占全省 GDP 总量的 25.1%和22.3%;佛山为 1.27 万亿元,东莞紧随其后为 1.12 万亿元,为全省第四个经济体量破万亿的地市,上述两市虽与深广差距悬殊,但仍遥遥领先于其余各地市。惠州、珠海、茂名、江门、湛江、中山 6 市 GDP 规模在 35005500 亿元之间,汕头、肇庆、揭阳、清远 4 市在 20003100 亿元;其余各市均在 11001600 亿元之间,其中云浮经济规模仍垫底,为 1162.43 亿元。从经济增速看,2022 年广东省仅有 7 个地市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其中揭阳以-1.3%垫底,为全省唯一经济负增长的地市,韶关、梅州、中山、茂名、东莞和阳江 GDP 增速在 1.0%以内,增速亦较低;惠州、深圳、江门增速位于全省前三,分别为 4.2%、3.3%和 3.3%。从增速变动看,2022 年广东省各地市经济增速均较上年有所回落,回落幅度在 3.5 个百分点至 11.5 个百分点区间。其中,汕尾降幅最大,为 11.2 个百分点;肇庆、韶关、中山、东莞、湛江降幅均在 7.5 个百分点之上;深圳、珠海回落幅度相对偏小,分别较上年回落 3.7个百分点和 4.9 个百分点。图表图表 12.2021-2022 年年广东广东省各市地区生产总值省各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规模及增速及增速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新世纪评级整理 人均经济指标方面,2022 年广东省仅有 6 个地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4 国平均值(8.57 万元),分别为深圳、珠海、广州、佛山、东莞和惠州,其中深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全国水平的 2 倍以上;梅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尚不及全国平均水平一半,仅 3.41 万元。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看,深圳、广州、佛山、东莞、珠海、中山、惠州、江门 8 市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9 万元),其余 13 市则低于全国水平,其中揭阳处于全省末位,为 2.48 万元。图表图表 13.2022 年年广东广东省各市人均省各市人均 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新世纪评级整理 广东省全省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但各地市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距,受工业经济整体承压以及地方主动寻求产业升级转型等综合因素影响,近年广东省各地市经济中第二产业经济贡献率普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占比有所提升。深圳、广州、珠海产业结构均以三产为主,其余珠三角城市大多以第二产业为主,制造业基础良好,但也面临结构性转型压力。此外,梅州、云浮、湛江、茂名、肇庆、阳江、清远 7 市经济结构中农业占比仍较大,2022 年第一产业占比均处于15 %之间,远高于全国及广东平均水平(分别为 7.3%和 4.1%)。图表图表 14.2022 年广东省各市三次产业结构年广东省各市三次产业结构情况对比情况对比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新世纪评级整理 常住人口方面,广东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不均衡,同时各地结构调整和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5 产业转型步伐先后不一,在人力资本吸引方面差异大。从近五年常住人口平均增长率看,珠海近年放宽落户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且由于人口基数相对较小,近五年常住人口平均增速最高,为 2.9%;深圳经济发展程度高、创业就业环境较为良好,人才吸引力较强,近五年常住人口增长率为 1.5%,仅次于珠海;广州作为省会城市,营商环境较好,落户政策也有所放松,近五年常住人口增长率为1.0%,位于全省第三。梅州、揭阳、汕尾、河源、潮州 5 市由于自身经济发展、就业机会等处于劣势,本地人口向珠三角城市等流动,近五年常住人口呈现净流出状态。图表图表 15.广东省各市广东省各市近近五五年年常住人口常住人口变动变动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看,2022 年广东省各地市投资延续分化趋势,部分地市投资增速降幅明显。其中仅惠州、深圳、茂名、云浮、东莞和潮州投资为正增长,前 4 市增速位于 5%9%区间,后 2 市增速在 1%以内,惠州在上年的高基数(2021 年为 21.8%)基础上仍保持较快增长,茂名增速相对较高主要系上年基数较低(2021 年增速为 0.4%)所致。负增长的地市中,阳江、河源、揭阳、韶关、肇庆、汕头、梅州 7 市投资降幅均在 10%以上,前 3 市降幅达 20%以上,汕头已连续 3 年出现投资负增长。从增速变动看,2022 年广东省下辖地市投资增速呈现“5 升 16 降”,其中因高基数效应等,湛江、阳江、汕尾、广州、肇庆和中山投资增速降幅较大,在 13.8 个百分点至 70.6 个百分点区间,湛江于上年扭转前两年投资负增长态势后 2022 年再次转为负增长,投资增速大幅回落 28.7 个百分点至-9.6%,阳江则较上年回落 70.6 个百分点至-32.8%,为全省投资增速回落幅度最大的地市。此外,投资回落幅度较大的还有河源、韶关、揭阳、清远、惠州和佛山,均在 10.0 个百分点以上。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6 图表图表 16.2021-2022 年广东省各市投资增速年广东省各市投资增速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新世纪评级整理 图表图表 17.2021-2022 年广东省各年广东省各市市房地产房地产开发开发投资增速投资增速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新世纪评级整理 外贸方面,珠三角地市经济外向度高,进出口总额规模大且对全省外贸贡献度高,2022 年珠三角 9 市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比重达 95.5%;当年东莞、深圳进出口总额占其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 124.3%和 113.4%,珠海、中山、惠州、佛山该比重均超 50%。从规模看,2022 年深圳、东莞、广州 3 市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 44.2%、16.8%和 13.2%,居于全省前三位;佛山、珠海、惠州、中山、江门 5 市进出口总额合计占全省的比重为 20.9%,其余各市进出口总额相对较小。进出口总额增速方面,2022 年全省近半数地市进出口总额有所下降,主要外贸城市中东莞、珠海和江门转为负增长,增速分别为-8.7%、-8.0%和-0.9%;佛山、中山、深圳、惠州和广州 5 个外贸大市增速亦不高,除佛山(7.7%)外,后 4 市增速在 1%4%区间。除主要外贸城市外,其他地市中湛江和茂名增速最高,分别为 14.7%和 12.1%;河源和汕尾增速最低,分别为-20.6%和-20.4%,揭阳(-13.7%)和肇庆(-4.9%)仍为负增长。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7 图表图表 18.2022 年广东省各市进出口年广东省各市进出口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各地市统计公报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图表图表 19.2021-2022 年广东省各市进出口年广东省各市进出口占地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生产总值的比重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新世纪评级整理 消费方面,2022 年受外部环境冲击及高基数,广东省大部分地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虽保持增长,但增速普遍较低,16 市增速在 0.2%4.2%之间,5 市呈现负增长。其中,中山、惠州、阳江、湛江、江门、云浮和深圳增速位于 2.2%4.2%区间,珠海、汕尾、汕头、河源和肇庆增速在-4.0%-0.2%之间。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 GDP 的比重看,各地市该比值差异较大,2022 年汕头、湛江、梅州、揭阳该比值在 47P%区间,珠海、清远、佛山、河源该比值在 250%区间,其余各市该比值均在 30E%之间。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8 图表图表 20.2021-2022 年广东省各市消费年广东省各市消费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各地市统计公报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2023 年前三季度,广东省各地市经济总体实现恢复性增长,揭阳经济增速最高,为 8.0%;深圳、惠州、江门、中山、汕头、梅州经济增速在 5.0%5.4%区间,东莞、肇庆和清远处于末游,经济增速在 3.2%及以下,其中东莞以 2.0%居于全省末尾;其余各市经济增速均在 3.3%5.0%之间。从规模序次看,各地市经济总量排名基本延续 2022 年情况,2023 年前三季度,深圳、广州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45 万亿元和 2.18 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5.4%和 4.2%;佛山、东莞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0.93 万亿元和 0.81 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4.9%和 2.0%;云浮仍处于全省末尾为 834.34 亿元,增速为 3.3%。图表图表 21.2023 年年前三季前三季度度广东省各市广东省各市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生产总值及增速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局,新世纪评级整理(二二)下辖各下辖各市市财政实力财政实力分分析析4 1.下辖各市一般公共预算分析下辖各市一般公共预算分析 受留抵退税受留抵退税、房地产业相关税收、房地产业相关税收减收减收等因素影响,等因素影响,2022 年年广东省各地市税广东省各地市税 4 本报告中,财政收入增速是以当年数与上年数绝对数计算而得,不考虑核算口径调整等因素,下同。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9 收收入收收入均呈现下降态势均呈现下降态势,仅仅云浮、汕尾、肇庆、清远和阳江云浮、汕尾、肇庆、清远和阳江 5 市市主要在非税主要在非税收入收入大幅增加大幅增加带带动下动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保持增长增长,其余,其余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有均有所所下滑下滑。广东省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整体尚可,但区域间分化亦较大,且广东省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整体尚可,但区域间分化亦较大,且在财政减收在财政减收拖累拖累下,税收比率整体降幅明显下,税收比率整体降幅明显,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有所加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有所加大大。分区分区域看,珠三角地区财政收入规模、财政收入质量和域看,珠三角地区财政收入规模、财政收入质量和公共财政公共财政平衡能力平衡能力明显优于财明显优于财政收入较薄弱的粤东西北地区,粤东西北地区财政平衡对上级补助等转移性收政收入较薄弱的粤东西北地区,粤东西北地区财政平衡对上级补助等转移性收入依赖较大。入依赖较大。2023 年年前三季度前三季度,广东省广东省各地市各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较上年同期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较上年同期呈现不同程度增长现不同程度增长。2022 年,广东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排名前八位和排名末两位的地市序次较 2021 年无变化,处于中游的肇庆、清远、云浮 3 市排序分别较上年上升 2位、3 位、5 位至第九位、十位和十四位,云浮上升幅度最大;湛江和河源降幅略高,排名均较上年下降 3 位。从规模看,深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在各市中保持绝对领先地位,2022 年为 4012.4 亿元;广州以 1855.1 亿元稳居全省第二;佛山、东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 796.8 亿元和 766.1 亿元,分列第三、四位;惠州、珠海、中山、江门 4 市规模均在 260450 亿元区间;肇庆、清远、茂名、湛江、汕头、云浮 6 市收入规模在 100162 亿元区间,其中云浮首次突破百亿元;其余 7 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未突破百亿元,其中韶关当年跌出百亿元序列,潮州以 49.2 亿元位于全省末位。收入增速方面,2022 年广东省各地市税收收入均呈现下降态势,绝大多数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较上年下滑,仅 5 市保持增长。当年,云浮、汕尾、肇庆、清远和阳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正增长,主要系盘活矿产、河砂等政府性资源资产所形成的一次性大宗收入带动所致,其中云浮和汕尾增速最高,分别为 33.5%和 16.2%,但两市非税收入增速分别高达 93.2%和 56.0%,肇庆和清远非税收入增速亦在 56%左右,当年收入增长中非税因素贡献亦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降幅较大的地市包括韶关、河源、湛江、汕头、梅州和揭阳,增速在-10%-20%区间;中山、东莞、佛山、惠州、广州得益于非税收入较快增长、珠海主要依托于所得税收入和非税收入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降幅相对不大,增速在-0.2%-3.0%区间;其余地市增速在-4.8%-6.0%区间。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0 图表图表 22.2022 年年广东广东省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省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税收税收收入情况收入情况 数据来源:广东省各市财政预决算报告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图表图表 23.2022 年广东省年广东省各市各市非税收入及增速情况非税收入及增速情况 数据来源:广东省各市财政预决算报告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看,2022 年广东省各地市税收比率较 2021 年均下滑,总体降至 40%之间,11 市降幅超 10.0 个百分点。其中深圳、东莞 2 市税收比率分别较上年下降 3.4 个和 9.4 个百分点至 77.6%和 72.9%,广州、珠海税收比率由 2021 年的 72%左右降至 66%左右;惠州、阳江、湛江均降至 61%,前两市降幅均超 8.0 个百分点;云浮、揭阳、汕尾、茂名、肇庆、韶关 6 市税收比率不及 50%,前 5 市降幅均超 10.0 个百分点;其余各市均位于 50%区间。总体看,广东省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整体尚可,但区域间分化亦较大,且在减税降费政策等带来的财政减收下,税收比率整体降幅明显。从一般公共预算自给能力看,珠三角地区公共财政平衡能力明显优于财政收入较薄弱的粤东西北地区,粤东西北地区财政平衡对上级补助等转移性收入依赖较大。2022 年佛山、中山、珠海、肇庆、云浮和汕尾 6 市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较上年有所提高,其余各市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均较上年存在不同程度回落。当年,深圳、东莞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分别为 80.3%和 78.0%,仍居全省前二,但自给率回落幅度最大,分别较上年下降 12.9 个和 9.2 个百分点;佛山和中山一般公共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1 预算自给率分别为 77.9%和 68.2%,位于全省第三、四位,较上年分别提高 2.5个和 1.3 个百分点;惠州、广州、珠海、江门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尚可,在 58e%区间;其余各市均低于 41%,其中肇庆和云浮自给率增幅相对较大,分别较上年上升 3.5 个和 7.9 个百分点至 40.5%和 37.4%,汕尾较上年提高 1.8 个百分点至20.7%,揭阳、河源和梅州自给率降至 20%以下,居于全省末三位。图表图表 24.2021-2022 年年广东广东省各市一般公共预算省各市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及自给率及税收比率税收比率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广东省各市财政预决算报告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2023 年以来,除深圳未获取数据外,广东省各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现不同程度增长。2023 年前三季度,广州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450.7 亿元,增速为 3.6%;其次为东莞、佛山,分别为 605.6 亿元和 580.0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和 0.3%;惠州、珠海规模较为相近,分别为 347.0 亿元和 345.6 亿元,增速分别为 5.0%和 1.5%;中山、江门分别为 245.0 亿元和 198.1 亿元,肇庆、湛江、清远、茂名在 100135 亿元之间;其余地市规模均在 96 亿元以下,其中潮州规模不足 36 亿元,居于全省末位,揭阳增速最高,为 51.2%。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看,除东莞、佛山、惠州、中山、韶关 5 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略增外,其余各市均有所下降,降幅在 0.5.2%之间,其中珠海降幅最大,为-16.1%。图表图表 25.2023 年年前三季度前三季度广东省各市一般公共预算广东省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收支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广东省各市财政局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2 2.下辖各市政府性基金预算下辖各市政府性基金预算分析分析 2022 年年,广东省广东省各各地地市政府性基金市政府性基金预算预算收入收入均均呈现不同程度减收呈现不同程度减收,其中其中 8市降幅市降幅超超 50%,5 市降幅在市降幅在 40P%区间区间。珠三角珠三角城市城市中中,深圳、,深圳、珠海降幅相珠海降幅相对较小对较小,惠州、佛山和中山惠州、佛山和中山降幅均在降幅均在 50%以上以上;阳江经历上年高速增长后转为阳江经历上年高速增长后转为负增长负增长,但但为全省唯一降幅未超为全省唯一降幅未超 20%的地市的地市;茂名茂名、江门、梅州、江门、梅州已连续三年负已连续三年负增长增长。2022 年年,各地市各地市政府性政府性基金预算基金预算收入对地方财力的贡献度收入对地方财力的贡献度亦亦延续下滑态延续下滑态势,势,广州、珠海、佛山广州、珠海、佛山 2022 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仍仍相对较高相对较高,但,但该比值已降至该比值已降至 0.9 倍以下倍以下;汕尾、阳江汕尾、阳江、揭阳、揭阳自身一般公共预算收自身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均相对偏小,入规模均相对偏小,地方财力对政府性基金地方财力对政府性基金预算预算收入依赖收入依赖较较大,稳定性较弱。大,稳定性较弱。2022 年,广东省各地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均呈现不同程度减收,其中 8 地市降幅超 50%,5 地市降幅在 40P%区间,阳江经历上年高速增长(120.8%)后增速转为-18.9%,但为全省唯一降幅未超 20%的地市,其余地市降幅则在205%区间。降幅超 50%的地市包括汕头、梅州、河源、揭阳、中山、佛山、惠州和韶关,其中梅州、河源、揭阳和韶关延续上年负增长趋势,汕头、中山、佛山和惠州增速降幅大,均超 55.0 个百分点,汕头增速为-76.5%,增速较上年下降 84.2 个百分点。茂名、深圳、珠海降幅相对较低,增速分别为-21.1%、-25.3%和-25.5%,其中茂名已连续三年负增长。从规模看,2022 年广州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领先省内其他地市,规模为1631.3 亿元,同比下降 31.7%;深圳为 1025.8 亿元,居于第二;佛山同比下降51.9%至 557.4 亿元,与前两市差距明显拉大;东莞和珠海规模相近,分别为 411.0亿元和 369.9 亿元,同比分别下降 41.8%和 25.5%。惠州、江门、中山 3 市规模位于 120260 亿元区间;肇庆、茂名、湛江、清远、汕头规模在 50100 亿元之间,均跌出百亿元序列,其余 8 市规模低于 40 亿元,潮州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为 18.3 亿元,为各市最低。图表图表 26.2022 年年广广东省东省各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各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规模规模及增速及增速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广东省各市财政预决算报告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3 2022 年,广东省各地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地方财力的贡献度延续下滑态势,其中广州、珠海、佛山 2022 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分别为 87.9%、84.6%和 70.0%,较上年分别下降 38.8 个、26.2 个和 73.5 个百分点。惠州、肇庆、茂名、汕尾、江门、东莞和湛江 7 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均在 52%之间,其中汕尾自身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对偏小,地方财力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依赖较大,稳定性较弱。其余地市该比值均在 50%之下,深圳和云浮分别为 25.6%和 19.9%,相对较低。图表图表 27.2021-2022 年广年广东省各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比东省各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比 数据来源:广东省各市预决算报告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三、广东省三、广东省及下辖各及下辖各市市债务状况债务状况分析分析 (一一)广东省)广东省政府政府债务债务状况状况分析分析 广东省政府债务规模较大,但得益于良好的经济基础及雄厚的财政实力,地广东省政府债务规模较大,但得益于良好的经济基础及雄厚的财政实力,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方政府债务负担相对较轻。相对较轻。2022 年年由于交通运输、市政建设等方面的投入,由于交通运输、市政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广广东省东省加大加大新增新增专项债券发行力度,专项债券发行力度,政府债务规模政府债务规模进一步进一步增长,但距财政部核定的增长,但距财政部核定的债务限额仍有一定空间,债务限额仍有一定空间,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2022 年,广东省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6004.56 亿元,其中新增债券 4743.64 亿元(其中一般债券 366.64 亿元、专项债券 4377.00 亿元),再融资债券 1260.92 亿元(其中一般债券 575.30 亿元、专项债券 685.62 亿元)。新增债券中,深圳市按规定自行发行 665 亿元并安排支出。截至 2022 年末,全省政府债务余额(含深圳)为 25071.12 亿元,其中一般债务 7304.26 亿元,专项债务 17766.86 亿元。2022 年中央批准的广东省政府债务限额为 26258.07 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8062.52 亿元、专项债务限额 18195.55 亿元,当年末全省政府债务余额控制在债务限额以内。2022 年末,广东省(不含深圳)债务余额为 22988.24 亿元,位于全国 31 个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4 省市降序排列首位。以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当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比,2022 年末广东省(不含深圳)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是其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2.49 倍,位列全国 31 个省市该指标降序排列第 27 位,债务负担相对较轻。图表图表 28.近年来广东省近年来广东省地方地方政府政府债务余额债务余额及债务及债务限额情况限额情况 数据来源:广东省财政决算报告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图表图表 29.2022 年末年末各省市各省市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债务债务余额与一般余额与一般公共公共预算预算收入对比收入对比 注:标*系指剔除计划单列市 数据来源:各省市地方政府债券信息披露文件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二二)下下辖各市辖各市债务债务状况状况分析分析 2022 年广东省各地市政府债务年广东省各地市政府债务规模规模均保持均保持增长,增长,债务负担总体上升,债务负担总体上升,但经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政府债务负担相对较轻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政府债务负担相对较轻。现阶段。现阶段财力相对较弱的财力相对较弱的梅州、梅州、河源河源、汕尾汕尾、潮、潮州州、韶关、韶关债务债务压力相较而言最为突出压力相较而言最为突出;湛江、汕头自身财力基础湛江、汕头自身财力基础尚可,尚可,但但由于近年收入由于近年收入承压承压且债务且债务规模扩张规模扩张,债务压力,债务压力亦加亦加重重;除肇庆外除肇庆外的的珠三珠三角地市角地市基于较好的基于较好的财力财力支撑,其债务承载能力较强,虽债务支撑,其债务承载能力较强,虽债务持续持续扩张,但扩张,但总体总体负负担担仍仍相对较轻,相对较轻,且深圳债务压力仍属全省最轻且深圳债务压力仍属全省最轻。从政府债务余额看,2022 年广东省各地市政府债务均保持增长,其中深圳、中山增幅显著,分别为 46.7%和 32.7%,汕头、广州、汕尾增速在 250%之间,河源、惠州、潮州、云浮、阳江、揭阳、梅州和肇庆增速在 12 %区间,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5 其余地市均在 20%之间。从规模序次看,2022 年末,广州政府债务规模继续居全省首位,为 4687.1 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960.4 亿元(增幅 25.8%);佛山政府债务规模次之,为 2277.8 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421.2 亿元(增幅 22.7%);深圳债务规模仍为全省第三,为 2082.9 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662.9 亿元(增幅46.7%),其次为东莞、珠海、惠州、肇庆、湛江,政府债务余额分别为 1340.5 亿元、1103.5 亿元、1050.4 亿元、995.6 亿元和 940.6 亿元;江门、汕头、清远、梅州、中山、茂名、韶关 7 市规模在 600900 亿元区间,潮州债务规模为 341.8 亿元,仍处于全省末位,其余各地市债务规模在 380580 亿元之间。以年末政府债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对比,2022 年末梅州该比率最高,为 866.5%,较上年上升 213.6 个百分点;河源和汕尾次之,分别为 827.5%和 795.8%;潮州、湛江、韶关、汕头、肇庆、揭阳 6 市该比率在 600p0%之间;清远、阳江、茂名、云浮处于 440U0%之间;深圳该比率最低,为 51.9%;其余各市该比率在 15050%之间。图表图表 30.2021-2022 年年末末广东省各广东省各市市地方地方政府债务情况政府债务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广东省城投广东省城投债债发行发行规模在规模在全国处于中全国处于中上上游水平,游水平,且主要且主要集中在广州、集中在广州、深圳深圳、佛山佛山和和珠海珠海等等珠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截至截至 2023 年年 9 月末月末揭阳揭阳无无存续城投债存续城投债。广东广东各市各市城城投投带息带息债务债务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东莞和、东莞和珠海等,相较于各市财力水平,总体珠海等,相较于各市财力水平,总体城投企业债务负城投企业债务负担较担较轻。轻。从广东省存续城投债5情况看,截至 2023 年 9 月末,全省城投企业债券余额合计 2291.81 亿元,在全国 31 个省市规模降序排列中居于第 14 位。从省内各市城投债规模看,广州城投债余额最大,为 677.8 亿元,占全省城投债余额的 29.6%;其次为深圳,城投债余额为 364.2 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 15.9%;江门、佛山、湛江、肇庆、珠海和惠州城投债余额在 100230 亿元之间,合计占全省的比重为 5 Wind 口径,下同。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6 39.5%;其余各市城投债合计占比为 13.9%,省本级城投债余额占比 1.1%。以 2023 年 9 月末存续城投债余额与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对比,除湛江外,广东省其余各市该比值均在 100%以下,城投债偿付压力较轻。湛江该比率最高,为 101.6%;江门、肇庆该比率超过 75%,汕头、广州、阳江该比率在 35F%区间,其余均在 33%以下,云浮该比率仅为 3.5%,为全省最低。截至 2023 年 9 月末揭阳无存续城投债。图表图表 31.广东广东省省各市城投债存续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对比情况各市城投债存续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对比情况 注:图表中未包括省本级城投债余额 数据来源:Wind 及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广东省城投企业带息债务情况来看6,广东省全省城投企业 2022 年末带息债务合计 0.87 万亿元,在全国 31 个省市规模降序排列中排名第 16 位,广东省城投企业 2022 年末带息债务为当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0.65 倍,该指标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位列 31 个省市降序排列第 28 位。从省内各市看,广东省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主要分布于广州、深圳、东莞和珠海,上述四市城投企业 2022年末带息债务占比分别为 22.2%、12.2%、10.6%和 10.6%,其余各市合计占比为33.7%;此外,省本级城投企业 2022 年末带息债务余额占比为 10.5%。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行对比,肇庆、珠海、湛江城投企业 2022 年末带息债务系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2.9 倍、2.1 倍和 1.8 倍,处于全省前三;其次是江门、东莞、惠州和广州,城投企业 2022 年末带息债务为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在 1.0 倍1.8倍区间,其余各市该指标值均小于 0.9 倍,债务偿付压力轻。6 本报告中在分析城投企业有息债务时,仅包括有存续债券的城投企业。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7 图表图表 32.广东省广东省各市各市城投城投企业企业带息债务带息债务情况情况 注:图表中未包括省本级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余额 数据来源:Wind,新世纪评级整理 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8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新世纪评级基于公开及合法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所得的研究成果,版权归新世纪评级所有,新世纪评级保留一切与此相关的权利。未经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制作本报告任何形式的拷贝、复印件或复制品,或再次分发给任何其他人,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权的其他方式使用本报告。经过授权的引用或转载,需注明出处为新世纪评级,且不得对内容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如未经新世纪评级授权进行私自转载或者转发,所引起的一切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转载或转发者承担,新世纪评级将保留随时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本报告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报告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新世纪评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27 28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新世纪评级:湖南省及下辖各州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2023)(25页).pdf

    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 湖南省及下辖各州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2023)公共融资部 薛雨婷 经济实力:经济实力:2022 年,湖南省经济运行难中有进、稳中向好,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4.87 万亿元,经济总量仍居全国各省降序第 9 位;同比增长 4.5%,经济增速较上年有所回落,但高于全国水平 1.5 个百分点、处于各省前列。湖南省经济结构仍以第三产业为主导,2022 年三次产业结构为 9.5:39.4:51.1,但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较大幅回落,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上年提高 13.6 个百分点至 42.6%,成为稳住全省经济大盘的“压舱石”,其中制造业支撑作用强劲。2022 年,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维持平稳增长,全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6%,较全国水平快 1.5 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明显提速,但房地产开发投资出现下降,此外,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均出现较大降幅,区域房地产市场景气度低迷。2023 年前三季度,湖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70 万亿元,同比增长 4.0%,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产业稳步恢复,其中,服务业增速相对较高。从下辖各州市情况看,2022 年,湖南省各州市经济增速均较大幅回落,但除张家界外,其余州市经济增速均高于全国水平。湖南省各州市经济发展梯度大,省会长沙经济实力一枝独秀,经济总量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遥遥领先。2022年,长沙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3966.11 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 28.70%,是经济总量排名第二岳阳的 3 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 13.52 万元,是全省唯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 10 万元的州市。长株潭地区的株洲和湘潭作为全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工业基础较强,其中,株洲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已形成千亿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强,两市经济总量虽居全省中游,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居全省前列,不过株洲 2022 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下降,2022 年及 2023 年上半年度,株洲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分别为-15.0%和-8.6%。岳阳、常德和衡阳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二梯队,2022 年地区生产总值区间为 4000-5000 亿元,其中,岳阳和衡阳作为湖南省“十四五”重点建设的两大省域副中心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前景较好。而大湘西地区整体经济实力仍偏弱,除邵阳外,其余 4 个州市经济总量持续居全省后 4 位,2022 年地区生产总值仍均不到 2000 亿元,其中,湘西州和张家界经济基础薄弱,且近年主导产业生态旅游业受冲击较大,区域发展环境不理想。2023年上半年度,湖南省各州市整体经济运行保持平稳,经济总量排序较 2022 年无变化。财政实力:财政实力:2022 年,湖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自然口径同比下降 4.6%至3101.80 亿元,收入规模较上年下降 2 个位次至全国各省第 15 位,受退减缓税等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 因素影响,全省税收收入同比下降 10.8%,税收比率进一步降低至 64.62%,且土地相关税收对全省税收收入贡献度仍较高,整体收入稳定性偏弱。此外,湖南省一般公共预算自给能力处于全国偏低水平,2022 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较上年下降 4.55 个百分点至 34.50%,财政收支平衡对上级补助收入的依赖度高。2023 年前三季度,湖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税收收入企稳回升,较上年同期均实现稳步增长,同比增速分别为 8.3%和 10.8%。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方面,2022 年以来,由于土地市场不景气,湖南省政府性基金收入近六年来首次出现下降,且降幅较大,对地方综合财力产生一定负面影响,2022 年及 2023 年上半年度,湖南省分别实现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 3192.00 亿元和 733.50 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6.2%和19.6%,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分别下降18.1%和23.3%。从下辖各州市情况来看,2022 年除张家界外,湖南省其余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实现增长,但整体增速显著放缓,受收入增速差异影响,邵阳和湘潭、益阳和娄底收入规模排序发生互换,但彼此间收入差距均很小。长沙 2022 年税收收入出现小幅下滑,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非税收入增长的拉动下实现微增,因而税收比率有所降低,但仍处于全省前列,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和自给能力仍居全省绝对领先地位。2022 年长沙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202.00 亿元,是收入排名第二常德的近 6 倍,同比增长 1.2%,其中,税收收入 852.88 亿元,同比下降 3.1%,税收比率较上年下降 3.08 个百分点至 70.96%;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为 76.74%,为全省唯一自给率超过 50%的州市。常德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仍居全省第二,收入规模略超 200 亿元,为 207.63 亿元,但与排名第三的衡阳收入差距较小。大湘西地区整体财力偏弱,其中,娄底、湘西州和张家界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仍均不到 100 亿元,收入规模居全省后三位。除上述州市外,湖南省其余州市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区间为 100-200 亿元,且顺位排序下彼此间收入规模差距均不显著。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方面,2022年,由于土地市场不景气,除永州外,湖南省其余州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均出现下滑,且多数州市降幅较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综合财力的贡献度均有所下降,但目前基金收入仍为湖南省多数州市综合财力的重要支撑。债务状况:债务状况:2022 年,湖南省政府债务增速略有放缓,但债务增量和期末余额仍居各省上游,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政府债务余额的覆盖程度仍较低,政府债务负担仍偏重。截至 2022 年末,湖南省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 1.54 万亿元,债务规模被河北省超越,居各省降序第 7 位;债务余额是其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4.97 倍,居各省降序第 8 位。但考虑到相对较强的经济和财政实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从下辖各州市情况来看,2022 年湖南省下辖各州市政府债务余额均有所增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3 长,其中湘潭政府债务增速仍居全省首位,为 21.3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政府债务余额的覆盖程度进一步降低,目前仅高于张家界,近两年政府偿债压力显著加大。湘潭 2022 年末政府债务余额已从 2020 年末的 584.42 亿元大幅增至959.72 亿元,2022 年末政府债务余额与其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为 7.53倍,较 2020 年上升 2.50 倍。长沙政府债务规模仍显著高于其他州市,但受益于其较强的财政实力,偿债压力仍相对较轻。2022 年,湖南省下辖各州市城投债发行和净融资仍主要集中于长沙和常德,而湘潭城投债仍处于较大额净偿还状态,近年湘潭存续城投债余额持续缩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存续城投债余额的覆盖程度已上升至全省中游,而常德由于近两年城投债净融资规模较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存续城投债余额的覆盖程度已降至全省末位,城投债偿付压力较大。湖南省各州市城投企业带息债务负担整体偏重,其中,株洲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其区域内城投企业 2022 年末带息债务的覆盖程度在全省最低,城投企业偿债压力偏大。一、一、湖南湖南省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省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 (一)(一)湖南湖南省经济实力分析省经济实力分析 2022 年,湖南省经济年,湖南省经济运行难中有进、稳中向好运行难中有进、稳中向好,经济总量仍居全国各省降,经济总量仍居全国各省降序第序第 9 位,经济增速较上年有所回落,但高于全国水平、处于各省前列。湖南位,经济增速较上年有所回落,但高于全国水平、处于各省前列。湖南省经济结构仍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但省经济结构仍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但 2022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较大幅回落,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较大幅回落,工业工业成为稳住成为稳住全省全省经济大盘的经济大盘的“压舱石压舱石”,其中制造业支撑作用强劲。”,其中制造业支撑作用强劲。2022 年,年,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维持维持平稳增长,基础设施投资明显提速,平稳增长,基础设施投资明显提速,但但房地产房地产开发投开发投资出现下降资出现下降,此外,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此外,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均均出现较大降幅,区域出现较大降幅,区域房地产市场景气度低迷。房地产市场景气度低迷。2023 年前三季度,湖南省经济年前三季度,湖南省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运行总体保持平稳,产产业稳步恢复,其中,服务业增速相对较高。业稳步恢复,其中,服务业增速相对较高。湖南省位于我国东南腹地,是长江经济带覆盖省份,也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简称“一带一部”),区位优势较显著。截至 2022 年末,全省常住人口 6604 万人,城镇化率为60.31%,较上年末提高 0.60 个百分点。2022 年,湖南省经济难中有进、稳中向好,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4.87 万亿元,经济总量仍居全国 31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简称“各省”)降序第 9位;同比增长 4.5%,经济增速高于全国水平 1.5 个百分点,居各省降序第 3 位。以常住人口计算,2022年湖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7.36万元,同比增长4.8%,人均水平居各省降序第 15 位,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 0.86 倍。产业结构方面,湖南省仍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但 2022 年受超预期等因素影响,全省第三产业增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4 加值增速较大幅回落,工业成为稳住经济大盘的“压舱石”。2022 年湖南省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 3.6%、6.1%和 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8.2%、51.3%和 40.5%,其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42.6%,较上年提高 13.6 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9.5:39.4:51.1。2023 年前三季度,湖南省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当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70 万亿元,同比增长 4.0%,经济增速低于全国水平 1.2 个百分点。其中,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 0.29 万亿元、1.38 万亿元和 2.02 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3.8%、3.3%和 4.6%。图表图表 1.2012 年以来湖南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变动情况(单位:亿元、年以来湖南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变动情况(单位:亿元、%)数据来源:统计局等政府网站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图表图表 2.2022 年湖南省与其他各省年湖南省与其他各省主要经济指标主要经济指标对比对比 数据来源:统计局等政府网站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湖南省矿产资源丰富,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水系发达、水资源充沛,依托资源优势湖南省形成了工程机械、电子信息及新材料、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铅锌硬质合金及深加工等多个优势产业集群,支柱产业分散度相对较高。近年湖南省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聚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5 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和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根据湖南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十四五”发展规划,湖南省将聚焦“3 3 2”现代产业新体系,即卓越提升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及航空航天装备三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壮大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三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升级传统产业打造一批经典产业集群,同时培育新兴产业形成一批支柱产业集群。2022 年,湖南省工业总体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7.2%,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7.5%,对规模工业的增长贡献率达 94.2%,发挥重要支撑作用;39 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增长面达 87.2%,重点行业中,石油加工、汽车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电子信息增加值分别增长36.8%、21.3%、15.9%、15.6%。近年湖南省高技术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新兴动能快速成长,同时,产业园区集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2022 年,全省规模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18.0%,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 13.9%,较上年提高 0.9 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 27.4%;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增长 8.0%,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 72.5%,较上年提高 2.7 个百分点。2023 年前三季度,湖南省工业稳中有升,当期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 2.6%,其中,装备制造业贡献突出,增加值增长 6.4%,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 71%,此外,高技术产业增势较好,当期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12.6%,较上半年提高 0.2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方面,近年以信息服务、金融、商业服务、文化和创意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湖南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重要拉动因素,其中,广播影视和出版等优势产业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2022 年湖南省服务业稳定恢复,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达 10364.83 亿元,同比增长 4.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23.4%;生产性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21.3%,较上年提升0.3 个百分点。其中,金融服务、批发经纪代理服务、货物运输仓储邮政快递服务三个行业增加值分别为 1923.61 亿元、1887.68 亿元和 1375.02 亿元,合计占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 50.1%。此外,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 2022 年实现营业收入6029.77 亿元,同比增长 7.8%,较全国平均水平快 5.1 个百分点。2023 年前三季度,湖南省服务业稳步加快,其中,邮政业务总量和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分别增长20.5%和 20.3%,较上半年分别加快 1.5 个百分点和 1.8 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方面,2022 年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维持平稳增长,全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6.6%,较全国水平快 1.5 个百分点。从主要投资方向来看,全省产业投资增长较快,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基础设施投资明显提速,但房地产开发投资有所下降。2022 年,湖南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 14.5%,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 22.4%,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 8.0%,增速较上年加快 4.4 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 4.6%。商品房销售方面,2022 年湖南省房地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6 产市场整体低迷,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均呈较大幅下降,商品房去库存压力有所上升。当期,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为 6792.9 万平方米,下降 26.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为 6085.4 万平方米,下降 26.8%;商品房销售额为 4312.3 亿元,下降 28.6%,其中,住宅销售额为 3800.1 亿元,下降 29.5%;截至 2022 年末,湖南省商品房待售面积为 1221.3 万平方米,较上年末增长 6.5%。2023 年前三季度,湖南省重点领域投资稳健运行,并扎实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当期全省 5000万元及以上重大建设项目投资增长 2.4%,占全部投资比重达 71.7%;产业投资增长 2.2%,其中工业投资增长 4.6%。消费方面,2022 年湖南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91 万亿元,同比增长2.4%,增速较上年大幅下降 12.0 个百分点,但比全国平均水平快 2.6 个百分点。从消费品类别看,基本生活类商品平稳较快增长,同时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2022 年湖南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中,基本生活类商品实现零售额 1705.98亿元,同比增长 8.9%;新能源汽车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 134.1%和 7.9%。2023 年前三季度,湖南省消费逐步回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5.0%,其中,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增长 12.4%,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 40.9%。对外贸易方面,2022 年湖南省开放发展势头较强,全年全省实现进出口总额 7058.2 亿元,同比增长 20.2%,其中出口 5154.5 亿元,增长 25.3%。(二)(二)湖南湖南省财政实力分析省财政实力分析 2022 年年,湖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有所下降,收入规模较上年下降湖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有所下降,收入规模较上年下降 2 个位个位次至全国各省第次至全国各省第 15 位,位,受受退减缓税等因素退减缓税等因素影响,全省税收收入降幅相对较大,影响,全省税收收入降幅相对较大,税收比率税收比率进一步进一步降低降低,且且土地相关土地相关税收对全省税收收入贡献度仍较高,税收对全省税收收入贡献度仍较高,整体收整体收入稳定性偏弱入稳定性偏弱。此外,湖南省一般公共预算自给此外,湖南省一般公共预算自给能力处于全国偏低水平,能力处于全国偏低水平,财政财政收支平衡对上级补助收入的依赖度高。收支平衡对上级补助收入的依赖度高。2023 年前三季度,湖南省一般公共预算年前三季度,湖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税收收入企稳回升,较上年同期均实现稳步增长。收入和税收收入企稳回升,较上年同期均实现稳步增长。2022 年以来,由于土年以来,由于土地市场不景气,湖南省政府性基金收入地市场不景气,湖南省政府性基金收入近六年来首次出现下降,且降幅较大近六年来首次出现下降,且降幅较大,对地方综合财力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对地方综合财力产生一定负面影响。2022 年受退减缓税等因素影响,湖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有所下降,同时由于土地市场不景气,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主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较大幅下滑,受益于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增长,全省综合财力1基本维持稳定,为11063.50 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占全省综合财力的比重分别为 28.04%、28.85%和 43.11%。1 综合财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政府性基金收入 上级补助收入(包括一般公共预算补助收入和政府性基金补助收入)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7 图表图表 3.2020-2022 年湖南省综合财力情况(单位:亿元)年湖南省综合财力情况(单位:亿元)项目项目 2020 年年 2021 年年 2022 年年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3008.70 3250.70 3101.80 其中:税收收入 2058.00 2246.00 2004.50 政府性基金政府性基金预算预算收入收入 3356.10 3808.00 3192.00 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 3195.00 3605.20 2952.60 上级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 4454.10 4104.40 4769.70 其中:一般公共预算补助收入 4186.30 4059.80 4722.00 政府性基金预算补助收入 267.80 44.60 47.70 综合财力综合财力 10818.90 11163.10 11063.50 数据来源:湖南省财政厅及其他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2022年湖南省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01.80 亿元,自然口径同比下降4.6%,收入规模居各省降序第 15 位,较上年下降 2 个位次,扣除退减缓税等因素影响后,同口径增长6.6%。其中,税收收入为2004.50亿元,自然口径同比下降10.8%,扣除退减缓税等因素影响后,同口径增长约 6%;非税收入为 1097.30 亿元,同比增长 9.2%;税收比率为 64.62%,较上年下降 4.47 个百分点,居各省降序第18 位。税收收入构成方面,2022 年由于落实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湖南省增值税大幅减收,但仍为全省第一大税种;契税受不动产交易额下降影响也出现较大降幅,而土地增值税则实现较大幅增长,收入规模超过契税成为全省第二大税种。具体来看,2022 年湖南省前五大税种分别为增值税、契税、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分别完成收入 541.50 亿元、321.90 亿元、293.40 亿元、234.30 亿元和 142.60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0.9%、16.0%、-11.9%、-13.5%和-8.0%。2023 年前三季度,湖南省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2473.40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8.3%,其中,税收收入完成 1589.90 亿元,增长 10.8%;非税收入完成 883.50 亿元,增长 4.2%;税收比率为 64.28%。图表图表 4.湖南省与其他各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税收湖南省与其他各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税收比率比率对比(单位:亿元对比(单位:亿元、%)数据来源:财政厅等政府网站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8 2022 年,湖南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 8.0%,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较上年下降 4.55 个百分点至 34.50%,自给能力处于全国偏低水平,财政收支平衡对上级补助收入的依赖度进一步上升。2022 年,湖南省获得一般公共预算补助收入 4722.00 亿元,同比增长 16.3%,增量主要来源于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其中,获得留抵退税政策、补充县区财力等一次性补助 407 亿元。2023 年前三季度,湖南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 3.8%至 6647.30 亿元,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为 37.21%。2022 年以来,由于土地市场不景气,湖南省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主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近六年首次出现下降,且降幅较大,受此影响,全省政府性基金收支平衡能力显著下降,土地财政依赖度有所降低。2022 年,湖南省实现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 3192.00 亿元,同比下降 16.2%,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 2952.60 亿元,同比下降 18.1%,占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的比重为92.50%;政府基金预算支出为 4272.30 亿元,同比下降 4.0%;政府性基金自给率为 74.71%,较上年下降 10.87 个百分点。同期,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占综合财力的比重为 28.85%,较上年下降 5.26 个百分点,为 2019 年以来首次占比低于30%。2023 年上半年度,湖南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较上年同期继续下降 19.6%至 733.50 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下降 23.3%;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为 1455.70 亿元,同比下降 22.7%。二、二、下辖各下辖各州市州市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 湖南省下辖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邵阳、岳阳、常德、张家界、益阳、郴州、永州、怀化、娄底等 13 个地级市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湘西州”)。按区域划分,湖南大致可分为“一群四区”,即以长株潭三市为中心的环长株潭城市群和以地理位置划分的长株潭地区(包括长沙、株洲和湘潭)、湘南地区(包括衡阳、郴州和永州)、洞庭湖地区(包括岳阳、常德和益阳)以及大湘西地区(包括湘西州、怀化、张家界、邵阳和娄底)。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湖南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为明显的落差,长株潭地区经济总量及人均经济发展水平均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而大湘西地区发展则相对落后。2022年,长株潭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03 万亿元,同比增长 4.5%,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 41.67%,洞庭湖地区和湘南地区次之,分别为 1.11 万亿元和 0.95 万亿元,而大湘西地区五个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合计 0.78 万亿元,仅为长株潭地区的38.54%,为全省的 16.06%。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9 图表图表 5.湖南省行政区划图湖南省行政区划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图表图表 6.2022 年四大地区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及增速(单位:亿元、年四大地区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及增速(单位:亿元、%)地区地区 地区地区生产总值生产总值 固定资固定资产投资产投资 增速增速 消费品零售总额消费品零售总额 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 金额金额 增速增速 占全省占全省比重比重 金额金额 增速增速 金额金额(元)(元)增速增速 长株潭 20280.5 4.5 41.67 1.7 7404.7 2.4 51802 5.9 洞庭湖 11093.2 4.9 22.79 9.1 4371.7 2.6 31070 6.5 湘南 9480.5 5.3 19.48 10.8 3868.3 2.7 31500 6.6 大湘西 7816.2 4.2 16.06 7.8 3406.0 2.0 23611 6.4 数据来源:湖南省统计年鉴,新世纪评级整理 根据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湖南省将在区域经济格局上着力打造“三个高地”,即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同时,全省将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构建以中心城市和都市圈为核心的动力系统,优化形成“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区域经济格局,即加快推进长株潭核心增长极、建设两大省域副中心城市(岳阳和衡阳)、打造三条高铁经济带(京广高铁经济带、沪昆高铁经济带和渝长厦高铁经济带)、推动四大板块协调发展(推进长株潭地区一体化发展、促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加快湘南地区开放发展、提升大湘西地区开发水平)。其中,两大省域副中心城市岳阳将以石油化工、先进装备、电子信息为主导,加强产业链建设,提升产业层级,构建长江百里绿色经济发展走廊,加快建设全省第二经济强市;衡阳将发挥老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优势,加快形成工业品“大湾区研发、衡阳生产分拨”和农产品“衡阳加工集散、大湾区消费”的产业协同格局,做大做强先进装备、特色材料、轻工消费品、数字经济等主导产业,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0 建设现代产业强市。图表图表 7.“十四“十四五规划”湖南省四大地区发展五规划”湖南省四大地区发展方向方向 地区地区 发展发展方向方向 长株潭 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先进半导体和智能终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技术制造业,积极布局前沿和未来产业,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全国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洞庭湖 发挥临江临湖区位优势,建立湖区特有的生态产业和合理的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品牌农业、滨水产业、港口经济,积极发展与长株潭相衔接的电子信息和机械装备制造。湘南 充分发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平台功能,以衡阳副中心建设为引领,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东盟等区域合作,着力引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特色材料、特色生物轻纺、特色机械和电子消费品及零部件,打造新兴产业承接带和科技产业配套基地,建成中西部地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大湘西 以生态产业为导向,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特色材料、文化旅游、商贸物流、食品医药等产业,将大湘西地区建成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承接产业转移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集聚区、生态安全保障区。资料来源: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新世纪评级整理(一)(一)下辖各下辖各州市州市经济实力分析经济实力分析 2022 年,湖南省各州市经济增速均较大幅回落,但除张家界外,全省其余年,湖南省各州市经济增速均较大幅回落,但除张家界外,全省其余州市经济增速均高于全国水平。州市经济增速均高于全国水平。湖南省各州市经济发展梯度大,省会长沙经济湖南省各州市经济发展梯度大,省会长沙经济实力一枝独秀,经济总量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遥遥领先实力一枝独秀,经济总量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遥遥领先,但由于基数大,近,但由于基数大,近两年经济增速在省内相对靠后。两年经济增速在省内相对靠后。长株潭地区的长株潭地区的株洲和湘潭株洲和湘潭作为全省重要的工业作为全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工业基础较强,其中,株洲的城市,工业基础较强,其中,株洲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已形成千亿产业集群,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已形成千亿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强,两市经济总量虽居全省中游,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居全省前产业竞争力强,两市经济总量虽居全省中游,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居全省前列,不过株洲列,不过株洲 2022 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呈持续下降。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呈持续下降。岳阳、常德和衡阳经济总岳阳、常德和衡阳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二梯队量居全省第二梯队,2022 年地区生产总值区间为年地区生产总值区间为 4000-5000 亿元,其中,亿元,其中,岳阳岳阳和衡阳作为湖南省“十四五”重点建设的两大省域副中心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和衡阳作为湖南省“十四五”重点建设的两大省域副中心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前景较好。前景较好。而大湘西地区整体经济实力仍偏弱,除邵阳外,其余而大湘西地区整体经济实力仍偏弱,除邵阳外,其余 4 个州市经济个州市经济总量持续居全省后总量持续居全省后 4 位,位,2022 年年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仍均不到仍均不到 2000 亿元,其中,湘西亿元,其中,湘西州和张家界州和张家界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基础薄弱,且近年,且近年主导主导产业产业生态旅游业受生态旅游业受冲击较大,冲击较大,区域发展区域发展环境不理想。环境不理想。2023 年年上半年度,湖南省各州市上半年度,湖南省各州市整体经济整体经济运行保持平稳运行保持平稳,经济总经济总量排序较量排序较 2022 年无变化年无变化。湖南省各州市经济发展梯度大,省会长沙经济实力一枝独秀,经济总量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遥遥领先。2022 年,长沙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3966.11 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 28.70%,是经济总量排名第二岳阳的 3 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 13.52 万元,是全省唯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 10 万元的州市。继长沙之后,岳阳、常德、衡阳和株洲 2022 年经济总量仍分列全省第 2-5 位,地区生产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1 总值区间为 3500-5000 亿元,其中,除衡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偏低外,其余三个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高于全省水平,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稳固于湖南省上游,其中,岳阳和衡阳作为湖南省“十四五”重点建设的两大省域副中心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前景较好。2022 年岳阳、常德、衡阳和株洲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4710.67 亿元、4274.50 亿元、4089.69 亿元和 3616.80 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 9.37 万元、8.18 万元、6.20 万元和 9.33 万元。郴州、湘潭、邵阳、永州、益阳、娄底和怀化 2022 年地区生产总值处于 1500-3000 亿元,彼此间经济总量差距不显著,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异较明显,其中,湘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低于长沙居全省第二,2022 年为 9.97 万元,其余地市均不超过 6.5 万元,以邵阳最低,2022 年邵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 4.03 万元,居全省倒数第三。以生态和旅游发展为主的湘西州和张家界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均处于全省后两位,2022 年地区生产总值仍均不足 1000 亿元,分别为 817.50亿元和 592.40 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 3.31 万元和 3.93 万元。从经济增速来看,2022 年除张家界经济增速仅为 2.3%外,湖南省其余州市经济增速均高于全国水平(3.0%),增速区间为 3.8%-5.7%,其中,郴州近两年经济增速均居全省首位,2021-2022 年分别为 8.8%和 5.7%。从产业增速变动来看,2022 年除常德、湘西州和张家界外,湖南省其余州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 5%,且均快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以郴州增速最快,2022 年郴州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 8.0%和 4.4%,而张家界已连续两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呈负增长,2021-2022 年增速分别为-5.5%和-4.0%。图表图表 8.湖南省湖南省各各州市州市主要经济指标主要经济指标 数据来源:湖南省及各州市政府网站,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产业结构来看,除株洲、湘潭和益阳外,湖南省其余州市均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其中张家界第三产业占比最高,主要为旅游业,为全省唯一三产占比超过60%的州市,2022 年张家界三次产业结构为 14.8:12.8:72.4。株洲第二、三产业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2 占比相对均衡,2022 年三次产业结构为 7.6:47.4:45.0,但工业基础强,已形成我国首个突破千亿元产值、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湘潭工业门类较齐全,以智能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为支柱产业,是目前全省唯一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 50%的州市,2022 年湘潭三次产业结构为 6.7:51.4:41.9。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2022 年除大湘西地区外,湖南省其余州市大多经济增长依赖于第二产业拉动。图表图表 9.2022 年湖南年湖南省各省各州市州市三次产业三次产业结构结构及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单位:(单位:%)数据来源:各州市政府网站,新世纪评级整理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2022 年湖南省各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差异较大,其中,株洲固定资产投资近年首次出现下降且其中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房地产等多个主要投资领域均出现较大降幅;张家界继 2021 年固定资产投资较大幅下降后 2022 年仍继续下降,区域投资乏力;除株洲和张家界外,湖南省其余州市 2022 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区间为 2.4%-13.2%,以常德最低、岳阳最高。从主要投资领域来看,2022 年全省多数州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有所下降,其中降幅超过 10%的州市共 6 个,包括张家界(-40.3%)、株洲(-35.0%)、常德(-23.4%)、娄底(-18.1%)、岳阳(-13.5%)和衡阳(-12.8%),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的州市仅长沙、永州和邵阳 3 个,增速分别为 8.4%、1.0%和 0.8%;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的州市共 5 个,包括湘潭(-13.3%)、株洲(-8.0%)、益阳(-7.9%)、永州(-6.5%)和衡阳(-5.1%)。消费方面,湖南省各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显著下降,2022 年增速区间为 1.3%-2.7%;从规模来看,长沙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显著高于其余州市,2022 年为 5235.56 亿元,占全省的 27.5%,而湘西州和张家界则不到 300 亿元,分别为 284.30 亿元和 209.90 亿元,区域分化显著。进出口方面,2022 年除株洲外,湖南省其余州市进出口总额均实现增长,其中长沙进出口总额也居绝对领先地位,2022 年为 3313.90 亿元,继长沙之后,岳阳凭借城陵矶港的港口资源优势,进出口总额居全省第二,2022 年为 736.46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3 亿元。图表图表 10.湖南省各湖南省各州市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增速情况情况(单位:(单位:%)数据来源:各州市政府网站,新世纪评级整理 房地产市场方面,2022 年湖南省各州市房地产市场景气度均较低迷,除永州商品房销售面积略有增长外,其余州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均有所下降,且除湘潭降幅为 3%外,其余州市降幅均超过 15%,其中,长沙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大幅下降 34.8%,降幅仅低于怀化(-35.7%),但销售面积仍遥遥领先,2022 年为1699.36 万平方米,且商品房销售均价仍处于相对高位,2022 年为 10532 元/平方米。从商品房销售额来看,2022 年湖南省各州市商品房销售额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永州商品房销售面积虽同比增长 4.3%,但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3.0%,降幅为全省最小的州市。图表图表 11.2022 年年湖南省各州市商品房销售情况湖南省各州市商品房销售情况 数据来源:各州市政府网站,新世纪评级整理 2023 年上半年度,湖南省各州市经济总量排序较 2022 年无变化,经济增速呈不同程度放缓,增速区间为 0.2%-4.4%。具体来看,长沙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4 7011.21 亿元,经济总量仍遥遥领先,同比增长 3.3%,经济增速居全省第 9 位;经济增速不低于 4%的州市包括岳阳(4.4%)、株洲(4.1%)和郴州(4.0%),而益阳和湘西州经济增速居全省末两位,分别为 1.2%和 0.2%,是全省经济增速低于 3%的两个州市。固定资产投资方面,2023 年上半年度,株洲和张家界延续上年的降势且降幅仍较高,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下降 8.6%和 16.9%,此外,长沙、永州和岳阳固定资产投资也出现下降,同比分别下降 7.4%、2.8%和 0.2%。从房地产开发投资来看,2023 年上半年度除岳阳和邵阳投资实现小幅增长外,其余州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均有所下降,其中降幅超过 15%的州市包括张家界(-41.4%)、常德(-40.7%)、娄底(-23.6%)、株洲(-20.3%)和湘潭(-19.7%)。消费方面,2023 年上半年度,湖南省各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实现增长,但增速分化较大,其中,湘潭、永州、衡阳增速偏低,分别为 0.9%、2.2%和 4.7%,其余州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超过 5%,其中,张家界和岳阳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 11.4%和 10.5%,消费增速在全省居前两位。(二)(二)下辖各下辖各州市州市财政实力分析财政实力分析 1.下辖各下辖各州市州市一般公共预算分析一般公共预算分析 2022 年除年除张家界张家界外外,湖南省其余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实现增长湖南省其余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实现增长,但整,但整体增速显著放缓体增速显著放缓,受收入增速,受收入增速差异影响,邵阳和湘潭、益阳和娄底收入规模排差异影响,邵阳和湘潭、益阳和娄底收入规模排序发生互换,但彼此间收入差距均很小。序发生互换,但彼此间收入差距均很小。长沙长沙 2022 年税收收入年税收收入出现出现小幅下滑,小幅下滑,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非税收入增长的拉动下实现微增,在非税收入增长的拉动下实现微增,因而因而税收比率有所降低税收比率有所降低,但仍处于全省前列,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和自给能力仍居全省绝对领先地但仍处于全省前列,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和自给能力仍居全省绝对领先地位位。常德常德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规模仍居全省第仍居全省第二二,收入规模略超收入规模略超 200 亿元,亿元,但与排名第三的衡阳收入差距较小。但与排名第三的衡阳收入差距较小。大湘西地区整体大湘西地区整体财力偏弱,财力偏弱,其中,娄底、其中,娄底、湘西州和张家界湘西州和张家界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仍均不到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仍均不到 100 亿元,收入规模居全省亿元,收入规模居全省后三位。除上述州市外,湖南省其余州市后三位。除上述州市外,湖南省其余州市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区间为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区间为100-200 亿元,且顺亿元,且顺位位排序排序下彼此间收入规模差距均不显著。下彼此间收入规模差距均不显著。2022 年除张家界外,湖南省其余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实现增长,但整体增速显著放缓,收入增速区间为 0.5%-10.7%,其中,收入增速超过 10%的州市包括郴州(10.7%)、益阳(10.5%)和永州(10.2%)。益阳近两年收入增速均处于全省前列,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 100 亿元,达 100.12 亿元,收入规模超过娄底居全省第 11 位。此外,2022 年邵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湘潭居全省第 8 位,但两者间规模差距很小,2022 年邵阳和湘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 127.60 亿元和 127.43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7.7%和 0.5%。2022 年长沙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较低,为 1.2%,且税收收入出现小幅下滑,但一般公共预算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5 收入规模仍遥遥领先于其余州市,2022 年为 1202.00 亿元,是收入排名第二常德的近 6 倍。常德、衡阳、株洲、岳阳、郴州和永州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超过 150 亿元,其中,仅常德略超 200 亿元,为 207.63 亿元,衡阳、株洲、岳阳和郴州彼此间收入差距均很小,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191.11亿元、190.88 亿元、185.04 亿元和 177.97 亿元。邵阳、湘潭、怀化和益阳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区间为100-130亿元,彼此间收入差距也不大。大湘西地区的娄底、湘西州和张家界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不到 100 亿元,分别为 91.71 亿元、74.59 亿元和 35.39 亿元,收入规模居全省后三位,其中,张家界是 2022 年全省唯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的州市,同比降幅为 1.9%。图表图表 12.湖南省下辖各湖南省下辖各州市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增速及增速(单位:亿元(单位:亿元、%)数据来源:各州市财政决算、预算执行及其他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构成来看,湖南省各州市税收收入占比普遍较低,2022年税收比率区间为 54%-72%。具体来看,2022 年长沙由于税收收入有所下降,税收比率较上年下降 3.08 个百分点至 70.96%,仍居全省前列。除长沙外,2022年湖南省税收比率超过 70%的州市还包括株洲(71.34%)、郴州(70.83%)和怀化(70.04%)。而湘西州近年税收比率逐年下降且持续居全省末位,2022 年为54.06%,是全省唯一税收比率不到 60%的州市,收入质量偏弱。税收收入增速方面,2022 年除长沙和张家界外,湖南省其余州市税收收入均保持增长,增速区间为 1%-12%,长沙和张家界 2022 年税收收入同比分别下降 3.1%和 4.4%。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6 图表图表 13.湖南省下湖南省下辖各辖各州市州市税收收入及税收比率(单位:亿元税收收入及税收比率(单位:亿元、%)数据来源:各州市财政决算、预算执行及其他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能力看,长沙一般公共预算自给能力显著强于其余州市,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为 76.74%,为全省唯一自给率超过 50%的州市。继长沙之后,湘潭自给率水平居全省第二,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为47.22%。除长沙和湘潭外,湖南省其余州市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均不超过 40%,自给能力偏弱,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高度依赖于上级补助收入。其中,大湘西地区的 5 个州市收支平衡压力在全省相对较大,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均低于 30%,在全省排名后 6 位,其中张家界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仍不到 20%,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能力居全省末位。图表图表 14.湖南省下辖各湖南省下辖各州市州市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单位:单位:%)数据来源:各州市财政决算、预算执行及其他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2023 年上半年度,湖南省各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表现差异较大,收入规模排序较 2022 年发生较大调整。具体来看,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排名全省第二的常德 2023 年上半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税收收入同比分别下降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7 12.4%和 25.0%,为同期全省收入降幅最大的州市,受此影响,常德收入规模排序跌落至全省第 5 位。除常德外,2023 年上半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出现下降的州市还包括湘潭、长沙、株洲和娄底,同比分别下降 7.6%、2.5%、2.1%和 0.7%,其中,除株洲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主要来源于非税收入减少影响外,其他州市均来源于税收收入减少,同期,上述州市税收收入增速分别为-7.3%、-9.0%、1.2%和-17.1%。收入增长的州市中,湘西州由于基数低,收入增速居全省首位,为9.2%,其余州市收入增速区间为 0.9%-8.9%。从收入规模来看,长沙仍居全省绝对领先地位,2023 年上半年度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646.14 亿元;株洲、衡阳、郴州、常德和岳阳收入规模处于 100-110 亿元之间,彼此间差异很小;而湘西州和张家界收入规模仍居全省后两位,同期分别为 36.88 亿元和 19.26 亿元,为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到 50 亿元的两个州市。2.下辖各下辖各州市州市政府性基金预算分析政府性基金预算分析 2022 年年,由于土地市场不景气,由于土地市场不景气,除永州外,湖南省其余除永州外,湖南省其余州市政府性基金预州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均出现下滑,且多数州市降幅较大,政府性算收入均出现下滑,且多数州市降幅较大,政府性基金基金自给自给水平水平均有所均有所弱化弱化,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综合财力的贡献度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综合财力的贡献度有所下降,但目前基金收入仍为湖南有所下降,但目前基金收入仍为湖南省多数州市综合财力的重要支撑。省多数州市综合财力的重要支撑。2022 年,由于土地市场不景气,除永州外,湖南省其余州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均出现下滑,且多数州市降幅较大。具体来看,永州 2022 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增长 12.0%,为全省唯一基金收入实现增长的州市;娄底和张家界由于基数较小,2022 年基金收入降幅相对较小,分别为-7.0%和-9.3%;除娄底和张家界外,湖南省其余州市基金收入降幅均超过 10%,其中,降幅超过 20%的州市共 6 个,包括衡阳(-47.5%)、湘潭(-40.6%)、益阳(-37.3%)、郴州(-27.8%)、怀化(-23.0%)和常德(-20.3%)。长沙 2022 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下降 10.8%,收入降幅虽相对较低,但由于长沙基金收入规模显著高于其余州市,收入减少金额较大,2022 年长沙实现政府性基金收入 1111.54 亿元,较上年减少 134.77 亿元,是全省两个收入减少规模超过 100 亿元的州市之一,另一个为衡阳,2022年衡阳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为 149.68 亿元,较上年减少 135.62 亿元。从收入规模来看,长沙依然稳固于全省首位,是全省唯一基金收入超过千亿元的州市,是基金收入规模排名第二岳阳的 3.60 倍。继长沙之后,岳阳、株洲、永州和常德2022 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均超过 200 亿元,而怀化、娄底、益阳、张家界和湘西州基金收入均不足 100 亿元,其中湘西州 2022 年政府性基金收入仅 35.69 亿元,是全省唯一基金收入低于 50 亿元的州市。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8 图表图表 15.湖南省下辖各湖南省下辖各州市州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及增速(单位: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及增速(单位:亿元、%)数据来源:各州市财政决算、预算执行及其他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政府性基金预算平衡能力方面,2022 年湖南省各州市政府性基金预算自给率均有所下降,且除长沙外,其余州市政府性基金自给能力显著弱化,其中,邵阳、衡阳、怀化、湘潭和益阳 2022 年政府性基金预算自给率较上年下降均超过25 个百分点。从 2022 年自给率水平来看,株洲、长沙、岳阳和常德政府性基金自给率均超过 80%,自给能力较强,而怀化、湘西州和湘潭政府性基金自给率均不到 50%,政府性基金收支平衡压力较大。2022 年,除永州外,湖南省其余州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综合财力的贡献度均有所下降,但基金收入仍为多数州市综合财力的重要支撑,其中,长株潭和洞庭湖地区整体基金收入占比较高。具体来看,株洲、长沙、岳阳和永州 2022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占综合财力的比重仍超过 35%,分别为 42.79%、41.00%、37.04%和 35.02%,较上年分别下降 5.83 个百分点、下降 4.18 个百分点、下降 6.78 个百分点和上升 0.02 个百分点。湘潭 2022 年基金收入占比较上年大幅下降 13.77 个百分点至 29.44%,居全省降序第 5 位,除湘潭外,2022 年基金收入占比下降超过 10 个百分点的州市还有衡阳,衡阳 2022 年基金收入占比从上年的 35.91%大幅降至 20.68%。益阳、怀化和湘西州 2022 年基金收入占比均已不到 20%,其中,湘西州占比仅为 9.54%,基金收入对综合财力的贡献相对有限。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9 图表图表 16.湖南省下辖各湖南省下辖各州市州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占综合财力的比重(单位: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占综合财力的比重(单位:%)数据来源:各州市财政决算、预算执行及其他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三、三、湖南湖南省及下辖各省及下辖各州市州市债务状况分析债务状况分析 (一)湖南(一)湖南省省政府政府债务状况分析债务状况分析 2022 年,湖南省政府债务增速略有放缓,但债务增量和期末余额仍居各省年,湖南省政府债务增速略有放缓,但债务增量和期末余额仍居各省上游,上游,且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政府债务余额的覆盖程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政府债务余额的覆盖程度仍仍较低较低,政府政府债务负担债务负担仍仍偏重偏重。但考虑到但考虑到相对相对较强的经济和财政实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较强的经济和财政实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2022 年,湖南省政府债务增速略有放缓,但债务增量和期末余额仍居各省上游,政府债务负担仍偏重。截至 2022 年末,湖南省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 1.54万亿元,低于政府债务限额 184.25 亿元,债务规模被河北省超越,居各省降序第 7 位,其中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余额分别为 7222.79 亿元和 8184.87 亿元;政府债务余额较上年末增加 1802.23 亿元,债务增量居各省降序第 10 位,其中,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余额较上年末分别增加 317.84 亿元和 1484.39 亿元。以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对比,湖南省 2022 年末政府债务余额是其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4.97 倍,较上年上升 0.78 倍,居各省降序第 8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政府债务余额的覆盖程度相对较低。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0 图表图表 17.2022 年年末末各省政府债务各省政府债务余额及其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余额及其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单位:亿元)(单位:亿元)数据来源:各省财政厅、债券信息披露文件及其他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2022 年,湖南省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2807.15 亿元,同比下降 6.3%,发行规模位列36个已发债省市降序第10位,其中新增债券和再融资债券分别为1799.43亿元和 1007.72 亿元。2023 年前三季度,湖南省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2927.40 亿元,发行规模位列 36 个已发债省市降序第 9 位。截至 2023 年 9 月末,湖南省地方政府债券余额为 1.66 万亿元,位列 36 个已发债省市降序第 8 位。图表图表 18.2022 年及年及 2023 年前三季度各省年前三季度各省市市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情况(单位: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情况(单位:亿元)2 数据来源:各省债券发行结果文件,新世纪评级整理(二)下辖各(二)下辖各州市州市债务状况分析债务状况分析 2022 年湖南省下辖各州市政府债务余额均有所增长年湖南省下辖各州市政府债务余额均有所增长,其中其中湘潭湘潭政府政府债务增债务增速速仍仍居全省首位居全省首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政府债务余额的覆盖程度对政府债务余额的覆盖程度进一步进一步降低降低,目前仅高于张家界,目前仅高于张家界,近两年近两年政府偿债压力显著加大政府偿债压力显著加大。长沙政府债务规模。长沙政府债务规模仍仍显著显著 2 计划单列市单独列示,相关省份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额及余额已作相应扣除。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1 高于其他州市,但受益于其较强的财政实力,偿债压力高于其他州市,但受益于其较强的财政实力,偿债压力仍仍相对较轻相对较轻。2022 年年,湖南省下辖各州市城投债发行湖南省下辖各州市城投债发行和净融资和净融资仍主要集中于仍主要集中于长沙和常德,而湘潭城投长沙和常德,而湘潭城投债仍处于较大额净偿还状态,债仍处于较大额净偿还状态,近年存续城投债余额持续缩减,一般公共预算收近年存续城投债余额持续缩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存续城投债余额的覆盖程度已上升至全省中游入对存续城投债余额的覆盖程度已上升至全省中游,而常德由于近两年城投债,而常德由于近两年城投债净融资规模较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存续城投债余额的覆盖程度净融资规模较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存续城投债余额的覆盖程度已降至全省已降至全省末位,城投债偿付压力较大。末位,城投债偿付压力较大。湖南省各州市城投企业带息债务负担湖南省各州市城投企业带息债务负担整体整体偏重,偏重,其中,其中,株洲株洲 2022 年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其区域内区域内城投企业城投企业 2022 年末年末带息债务带息债务的覆盖程度的覆盖程度在全省在全省最低最低,城投,城投企业企业偿债偿债压力压力偏偏大大。2022 年除郴州政府债务增速控制在 10%以内,湖南省其余州市政府债务规模均持续较大幅增长,仍以湘潭政府债务增速最高,为 21.35%。湘潭近两年政府债务增速持续居全省首位,2022 年末政府债务余额已从 2020 年末的 584.42亿元大幅增至 959.72 亿元,债务规模排序从 2020 年末的全省第 8 位上升至第 5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政府债务余额的覆盖程度显著降低,湘潭 2022 年末政府债务余额与其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较2020年上升2.50倍至7.53倍,仅低于张家界。张家界政府债务余额虽居全省末位,但由于其财力相对更弱,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政府债务余额的覆盖程度始终居全省末位,且逐年降低,2022年末张家界政府债务余额与其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已高达 10 倍。而长沙 2022 年末政府债务余额虽居全省首位,且显著高于其他州市,但受益于其较强的财政实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政府债务余额的覆盖程度在全省仍最高,2022 年末长沙政府债务余额为 2870.35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12.36%,与其 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为 2.39 倍,为全省唯一该比率低于 4 倍的州市。图表图表 19.2022 年末年末湖南省下辖各湖南省下辖各州市州市政府债务情况(单位:亿元政府债务情况(单位:亿元)数据来源:各州市财政决算、预算执行及其他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2022 年以来,湖南省城投企业发债活跃度仍相对较高,2022 年和 2023 年前三季度,湖南省城投债发行规模分别为 2513.54 亿元和 2356.11 亿元,在各省发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2 行规模降序排序中均列第 5 位。从城投企业存续债券规模来看,截至 2023 年 9月末,湖南省存续城投债余额为 8289.40 亿元,居全国各省降序第 5 位,低于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和四川省,整体城投债余额仍较大。此外,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存续城投债券余额的覆盖程度来看,湖南省覆盖程度也较低,2023 年 9月末湖南省城投企业存续债券余额是其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2.67 倍,居全国各省降序第 3 位,仅次于江苏省和重庆市。图表图表 20.湖南省及其他各省城投企业存续债券余额情况(单位:亿元湖南省及其他各省城投企业存续债券余额情况(单位:亿元)数据来源:Wind,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存续城投债券的区域分布来看,湖南省存续城投债仍主要集中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市,以长沙占比最高,截至 2023 年 9 月末,长沙存续城投债余额为 2588.21 亿元,占同期末全省城投债余额的比重为 31.22%。继长沙之后,常德和株洲存续城投债余额也较大,2023 年 9 月末分别为 996.69 亿元和 893.34亿元,占同期末全省城投债余额的比重分别为 12.02%和 10.78%。而同期末湘西州和张家界城投债余额仅分别为 39.00 亿元和 38.10 亿元,为全省存续城投债余额不到 100 亿元的两个州市。以存续城投债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对比,常德、株洲、衡阳和岳阳城投债负担在省内相对较重,2023 年 9 月末上述地市存续城投债余额均超过其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3 倍。长沙城投债余额虽居全省首位,但受益于较强的财政实力,2023 年 9 月末城投债余额与其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为 2.15 倍,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湘潭由于近年城投债持续处于净偿还状态,2023 年 9 月末城投债余额与其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已降至 1.70 倍;湘西州由于存续城投债余额较小,上述比率仅为 0.52 倍,为全省唯一该比率低于 1 的州市,城投债偿付压力相对较轻。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3 图表图表 21.湖南省各湖南省各州市州市存续存续城投债余额城投债余额及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单位:亿元及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单位:亿元)数据来源:Wind,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城投企业带息债务情况看,截至 2022 年末,湖南省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余额合计为 2.46 万亿元,是 2022 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7.93 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城投企业带息债务的覆盖程度较低。从下辖各州市情况来看,各州市带息债务区域分布情况基本与城投债余额分布情况一致,主要集中于经济和财力靠前的州市,以长沙和株洲为主。2022 年末全省城投企业带息债务超过千亿元的州市包括长沙、株洲、常德、岳阳、衡阳和湘潭等 6 个,带息债务余额分别为5993.99 亿元、2372.47 亿元、1749.53 亿元、1612.94 亿元、1308.36 亿元和 1104.55亿元。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城投企业带息债务的覆盖程度来看,湖南省各州市整体覆盖程度偏低。全省 2022 年末城投企业带息债务超过其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7 倍以上的州市共 6 个,包括株洲、张家界、岳阳、常德、湘潭和衡阳,以株洲城投企业债务压力最大。具体来看,上述 6 个州市存续城投企业 2022 年末带息债务与其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分别为 13.55 倍、10.17 倍、9.54倍、8.90 倍、8.54 倍和 7.71 倍。而湘西州城投企业债务压力相对较轻,其存续城投企业 2022 年末带息债务与其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为 2.19 倍,为全省唯一该比率不超过 3 倍的州市。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4 图表图表 22.湖南省湖南省各州市各州市存续城投企业带息债务情况(单位:亿元)存续城投企业带息债务情况(单位:亿元)数据来源:Wind,新世纪评级整理 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5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新世纪评级基于公开及合法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所得的研究成果,版权归新世纪评级所有,新世纪评级保留一切与此相关的权利。未经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制作本报告任何形式的拷贝、复印件或复制品,或再次分发给任何其他人,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权的其他方式使用本报告。经过授权的引用或转载,需注明出处为新世纪评级,且不得对内容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如未经新世纪评级授权进行私自转载或者转发,所引起的一切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转载或转发者承担,新世纪评级将保留随时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本报告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报告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新世纪评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27 25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1149条  共58
前往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