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用时:47ms

房地产行业报告-PDF版

您的当前位置:上海品茶 > 地产开发
  • 科尔尼:区域分化的城市发展机遇-2023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33页).pdf

    区域分化的城市发展机遇:2023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Photo by Michelle Kolkevich Kearney,ChicagoPhoto by Tracey Pavlishin Kearney,Chicago执行摘要 1引言 42023年全球城市综合排名(GCI)62023年全球城市潜力排名(GCO)12展望未来:共享生产力发展潜能 16结论 19中国城市聚焦专篇 20修复进行时:向常态化回归 20附录 26和 2022 年相比,今年综合排名前五位的城市位次没有变化。然而从第六名开始,排名出现了较大的变动(见图 1)。我们围绕五个维度,重点评估了城市的国际资源流动情况和活动水平。随着国际人才流动逐渐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人力资本的全球化程度大幅提升。此外,各城市在信息交流、文化体验和政治事务等维度的全球化程度也有所提升。然而,由于全球经济前景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各城市在商业活动维度的全球化程度有所减弱。全球城市综合排名(GCI)是对全球城市当前领先地位的评估,而全球城市潜力排名(GCO)是对城市未来发展潜力的研究,是对最有可能建立全球领先地位的城市的预测。虽然部分领先城市(如伦敦和巴黎)同时跻身两个榜单的前 10 名,但全球城市潜力排名(GCO)更侧重有望挑战领先城市地位的新兴城市。2023 年全球城市潜力排名前十强城市(见图 2)。而对中国城市而言,2022 年尤其值得关心。随着“动态清零”政策的退出,中国城市目睹了从强管控到快复苏的动力转换。从上榜的 31 个城市平均得分观察,中国城市得分与全球其它地区主要城市一样,相较前一年有所下降,但降幅明显收窄。这也体现了领先的中国城市由其本身规模、复杂程度、城市能力等要素构成的综合优势与城市韧性。与此同时,我们在每年的报告中都会探究未来最有可能影响全球城市短期战略运营环境的因素。每年的报告也围绕社会、地缘政治和技术变革展开。这些变革性力量将对全球城市的传统格局带来颠覆性影响,同时也将为其他地区带来更多机遇。远程工作革命、全球地缘政治的碎片化、以及人工智能(AI)和相关技术的加速涌现促进了新兴城市的发展,给老牌领先城市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在今 年 的 报 告中,我 们 重 点 关 注 生 成 式 人 工智 能(generative AI)的快速发展将对全球城市产生怎样的影响,突出城市领导者和政策制定者在设计利用这项技术时的主要考量因素,包括如何在利用其巨大潜力的同时降低其风险,例如该技术在劳动力市场的应用。区域分化的城市发展机遇:2023 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聚焦全球联通性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城市,探究过去一年也是新冠疫情三年的最后一年对这些城市发展轨迹影响最深刻的动态与趋势。全球城市以卓越的联通性为重要特征,是世界发展变化的缩影。与全球的深度互联,一方面使全球城市极易受到国际资本、人才和文化交流等中断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为其带来了诸多红利,例如吸引远超其他城市的人才和投资,成为创新中心和经济增长的催化剂。全球化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不再追求千篇一律的标准化发展模式,而更追求强联通性水平”的新时代。贸易和价值链构建模式的适应性不断提升,以应对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波动。在此背景下,全球城市将成为灵活联通世界和汇聚世界多样性不可或缺的节点,代表着企业的战略性选择。正是基于这种对全球城市独特角色的认识,科尔尼联合全球顶级学术机构和商业咨询机构共同发起年度全球城市指数报告,以全球城市为分析单位,了解各种影响因素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科尔尼全球城市指数报告由全球城市综合排名(GCI)和全球城市潜力排名(GCO)构成,分别对城市发展现状和城市未来发展前景进行评估。执行摘要新兴城市给老牌领先城市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全球城市以卓越的互联互通水平为重要特征,是世界发展变化的缩影。1区域分化的城市发展机遇:2023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12023?2023?2022?20222023?000000 5 2210?22023?20 12 6213 1 1035 10?2023?2022?20222023?2区域分化的城市发展机遇:2023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过去 18 个月,疫情高峰时期的防控措施已全面取消,人们感受到了久违的自由,全球人才流动大幅增长,过境免签政策也逐渐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疫情带来了 Z 世代和千禧一代就业观的转变,他们开始重新审视长期以来的工作模式,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就业城市。由此可见,全球城市的影响力正在持续转移,那些有更多非经济优势的城市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全球流动人才。例如新加坡、马德里和迈阿密等城市就展现了突出的影响力提升潜力,通过整体价值主张优势实现了城市排名的提升,包括有利的营商环境和较高的政府服务质量。从全球城市潜力排名的结果来看,发展机遇向更多地区蔓延的现象在美国尤其突出。“超级明星城市”不再是高度专业化人才和资本的独宠,一些新兴的大都市也开始备受青睐。在新冠大流行期间,美国国内人口的流动趋势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具体表现为,人才、企业和文化产业从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等长期领先的城市流向迈阿密、菲尼克斯和达拉斯等新兴大都市。全球信息、资本、贸易和人员的流动已经接近疫情前的水平,但这种趋势未来能否持续尚不确定。虽然新冠疫情高峰时期的一些严重中断影响已经稳住,但因为其他一些新的不稳定因素的出现,全球城市的经济和文化前景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尽管全球地缘政治分歧加剧,碎片化趋势愈加明显,但跨境经济流动势头仍然强劲。很多城市在努力实现区域化发展的同时,也在寻求其他全球贸易伙伴的多元化。因此,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平均距离和复杂性实际上是在增加的。简而言之,尽管全球化的面貌正在改变,但它仍然是我们理解世界和城市角色的一个有力范式。与此同时,这种范式最本质的特征也在发生变化,未来机会的分布将会更加分散,会有更多的地区和城市获得发展机遇。虽然按照对全球流动的开放程度来看,排名靠前的城市没有改变,但今年的 GCI 数据显示,一些新兴的枢纽城市日益崭露头角。它们凭借在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上的平衡提升了自身优势,在这个更加碎片化的世界吸引了更多的资本、贸易和人才。今年的报告结果显示,中东(尤其是海湾地区)城市的 GCI 排名有显著提升,如阿布扎比、多哈和利雅得。这些城市综合利用社会、地缘政治和经济趋势的影响,成功吸引了顶尖的人才与投资。引言3区域分化的城市发展机遇:2023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Photo by Sumedha Bhowmick Kearney,Gurugram 这些异军突起的新兴城市不仅是“工作之所”,同时也是人们“共同工作和享受生活之所”。因此,我们必须突破原有认识,从更广泛的角度了解城市如何持续创造和把握机会。至于人才严重外流的城市,它们开始面临城市“空心化”的挑战,曾经熙熙攘攘的城市中心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在美国的很多城市,核心街区办公空间空置率仍然高于疫情前的水平,尤其是一些传统的领先城市(如旧金山)受到的打击更为严重。商业地产市场因此陷入困境,市政商业地产税收收入也因此严重受挫。这些城市未来能否恢复经济的良性发展取决于它们是否能够重建这些街区的商业中心地位,或者是否能够对这些空间进行成功再利用,如用作住宅、零售和娱乐等其他用途。全球城市的经济和文化前景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4区域分化的城市发展机遇:2023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在今年的综合排名中,前五名城市连续第二年保持了原有位次,其中前四个城市的排名已经连续六年没变。然而,前 30 名城市中的其余城市排名出现了显著变动,有的实现可观增长(如布鲁塞尔和马德里),有的经历明显下滑(如华盛顿特区和波士顿)(见图 3)。在美国和西欧等传统具有领先影响力的城市之外,上海、布宜诺斯艾利斯、伊斯坦布尔和墨西哥城等几个城市的排名显著上升,说明全球发展机遇的分布在地域上更加多元分散。全球城市指数报告的第一部分为全球城市综合排名,即 GCI,是量化一个城市吸引、留住和促进全球资本、人才和创意流动的指标。全球城市是世界的缩影,它们各具特色,各有所长,是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力的中心,反映全球环境的变化。全球城市综合排名围绕商业活动、人力资本、信息交流、文化体验和政治事务五个维度,评估全球 156 个城市当前的竞争力表现。虽然全球城市之间的商品和资本流动依然不温不火,但全球人口流动出现了强劲复苏。今年的 GCI 结果显示,全球城市商业活动表现持续下降,反映了全球经济挑战的持续,包括一些重大的下行风险。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全面取消,人们恢复了自由流动,人力资本维度的得分出现了自新冠疫情以来的首次提升。信息交流和政治事务维度的得分今年也略有提高,文化体验维度得分与去年持平(随着许多文化机构的重新开放,去年的文化体验维度得分较之前出现飙升)。2023年全球城市综合排名(GCI)全球城市综合排名(GCI)是量化一个城市吸引、留住和促进全球资本、人才和创意流动的指标。5区域分化的城市发展机遇:2023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纽约连续第七年蝉联榜首,北京保持排名稳定,布鲁塞尔首次进入前十。2023年全球城市综合排名结果接下来,我们将详细阐述全球城市综合排名前六位的城市。其中,前五名城市的位次与 2022 年一致,没有发生变化。而今年我们之所以增加了对第六名城市的详述,是因布鲁塞尔的出色表现确实出乎人们的意料。1.纽约连续第七年蝉联榜首。该城市在商业活动维度上的得分增幅为 156 个城市之最,进一步巩固了它在这一维度上的领导地位。“独角兽企业”数量和贸易流量的增加是纽约在该维度上得分提升的主要推动因素。此外,随着线下政治会议的恢复,纽约的政治事务得分也恢复到新冠疫情前的水平。2.伦敦继续保持第二名的位置。在许多城市经济陷入困境之时,伦敦和纽约一样,在商业活动维度上实现了得分的提升。同时,作为英国的首都,伦敦今年扭转了之前人力资本维度得分下滑的趋势。虽然脱欧导致欧盟到伦敦的留学生数量减少,但伦敦的国际留学生总量仍然持续增加。对此,2021 年重新启动的研究生签证计划或许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伦敦非本国出生人口数量的增长。不过,伦敦在文化体验和政治事务两个维度上的得分略有下降。3.巴黎今年仍位列第三,在多个维度上的表现都保持了一贯的稳定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其他城市都经历了商业活动和人力资本得分下滑的情况下,巴黎仍然在这两个维度上保持了与 2022 年持平的分数。巴黎在文化体验方面的得分有所下降,虽然它在这一领域保持着极高的全球排名(符合人们的预期),但其他城市在这一维度上得分的提升缩小了与这座“灯火之城”的差距。4.东京连续第九年位列第四。虽然东京在商业活动和信息交流两个维度的得分下降,但在文化体验和政治事务上的得分大幅提升。其中,智库和国际组织数量的增加强化了东京作为全球政治中心的地位。5.北京今年仍位列第五。虽然北京的城市得分有所下降,中国城市的得分总体呈下降趋势(只有上海是一个明显的例外),但相比后一位的城市仍然有优势,因此北京的排名并没有发生变化。然而,随着地缘政治压力加剧,国际企业开始评估其在亚太地区的商业布局,如何维系北京的商业活动维度优势(也是北京最为显著的优势维度)将是未来行动的关键。不过,北京在人力资本和信息交流方面的得分有小幅提升,对其他维度得分的下降起到一定抵消作用。6.布鲁塞尔今年首次闯入前十。它的成功突围要归功于商业活动和信息交流得分的显著提高。受俄乌冲突影响,欧盟比以前更加团结。而作为欧盟枢纽城市的布鲁塞尔也因此获得了私营部门的更多关注,承接了更多商业会议,吸引了更多资本的流入。6区域分化的城市发展机遇:2023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3?30?2023?2022?2021?2020?2019?2018?20222023?6223242526272829300752262820243695083223282723452023202527263423499020349926242938213000000 5 22104 7 31 32217 30 31 2 363 3 1 27区域分化的城市发展机遇:2023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Photo by Mauricio Zuazua Kearney,Dubai迪拜是中东地区综合排名最高的城市。虽然它的排名从2022 年的第 22 位下降到第 23 位,但它连续第三年进入前 25 名的事实进一步证明了该地区城市影响力的日益突出。2021和2022年,因新冠疫情而受到抑制的需求得以释放,全球贸易达到峰值。今年,全球贸易水平从高位回归正常,中东城市的商业活动得分与去年相比略有下降。尽管如此,在全球经济环境疲软的情况下,中东的区域经济增长表现强劲。通过对人才吸引的一致关注和在地缘政治问题上的中立立场,海湾地区的城市成功吸引了大量外国人才,间接带动了这些城市非本国出生人口数量和高等学历人口数量的增加。尽管榜单前几位的城市排名稳定,但其后的城市在排名上打破了原有的格局。包括美国和中国若干主要城市得分或排名都有所下降如果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碎片化趋势持续加剧,我们可能会看到其他地缘政治平衡地区涌现出新的全球枢纽城市,因为这些地区的城市可以与诸多领先经济体有效交流甚至竞争。以中东为例,在今年的排名中,中东城市(特别是海湾国家的首都)的总得分取得了大幅提升。虽然这些城市的商业活动得分存在很大差异,但它们在人力资本上得分的显著提高推动了其排名的大幅上升。其中阿布扎比排名上升10 位,利雅得上升9 位,多哈上升7位,马斯喀特上升8位。8区域分化的城市发展机遇:2023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Photo by Gema Alcantara Gonzalez Kearney,Madrid另一个排名大幅上升的地区是南欧。马德里排名上升7位,位列第 12。这是有记录以来该城市取得的最高排名。其中,国际游客的强势回归(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以及各种艺术和文化活动的推出提升了马德里在文化体验维度的排名。此外,马德里在人力资本和信息交流方面的得分也取得适度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马德里在榜单上的地位,并有望带动该城市在明年进入榜单前 10 名。此外,米兰上升 11 位,排到第 35 名,达到其历史最高排名,也是综合榜单中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城市。南欧其他排名上升的城市包括:巴塞罗那(上升 2 位)、罗马(上升 3 位)、伊斯坦布尔(上升 3 位)和萨格勒布(上升 6 位)。总体来说,这些城市在商业活动上能够逆势而上,证明它们在全球低增长和高利率的环境下仍然有维持经济稳健发展的能力。过去一年,南欧地区旅游业恢复至接近疫情前的水平,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全球前景的不明朗也让更多房地产投资者将目光投向南欧城市的热门地区,提振了当地的房地产市场。9区域分化的城市发展机遇:2023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42023?全球城市综合排名单项指标领先城市全球城市综合排名每年都会围绕五大维度下的 29 个指标对城市进行评估,以更细的粒度分析全球城市的领先优势。和往年一样,这些指标上的单项领先城市基本保持稳定,只有 6 个指标的冠军头衔易主。这突出表明,至少在目前,大多数领先城市在其优势领域的卓越地位仍然难以撼动(见图 4)。和去年一样,文化体验维度各项指标的领先城市变化最大。在有新晋领先城市的 6 个指标中,有一半属于文化体验维度。今年,纽约取代波士顿取得艺术表演指标最高分,伦敦取代伊斯坦布尔成为国际游客数量最多的城市,东京取代伦敦成为美食方面的领先城市。在对 29 个单项指标的评估中,有 18 个城市至少摘得其中一项指标的冠军,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分散的。其中纽约和伦敦斩获的冠军头衔最多,各自在四个指标上摘得桂冠;其次是布鲁塞尔,在三项指标上拿到最高分。10区域分化的城市发展机遇:2023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在今年的潜力排行榜上,前 30 个席位仍然大多为欧洲城市所占,但亚洲的几个全球中心城市的表现同样令人惊叹,包括首尔、大阪和金奈。尽管个别城市的排名引人瞩目,但在过去一年中,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处境困顿。城市中心在经济、社会和政治上仍然处于高度不稳定状态,这一困难局面从今年各城市在治理和经济状况两大核心维度得分的下降中可见一斑。未来哪些城市有望成为领先的全球城市?这正是全球城市潜力排名(GCO)每年探讨的主题。全球城市综合排名(GCI)的目的是量化评估领先全球城市的当前优势所在,而全球城市潜力排名(GCO)则是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些城市未来如何提升自身的全球地位。GCO 是一个预测工具,用于确定未来几年哪些城市有挑战老牌全球城市主导地位的潜力,哪些城市最有可能跻身领先全球城市之列。今年的报告中,我们依然围绕居民幸福感、经济状况、创新和治理四个维度评估各大城市的发展前景。与全球城市综合排名一样,今年的全球城市潜力排名也表现出了机会在地域上的进一步分散化。如下文所述,在过去几年大环境动荡复杂的情况下,美国二线城市成功吸引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和资本,正逐渐成为老牌领先城市更强大的竞争对手。例如,达拉斯在全球城市潜力榜单上的排名上升了26 位,迈阿密上升了29 位,菲尼克斯表现更是惊人,排名上升了60 位。2023年全球城市潜力排名(GCO)美国二线城市正逐渐成为老牌领先城市更强大的竞争对手。11区域分化的城市发展机遇:2023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Photo by Annie Gulick Kearney,Chicago2023年全球城市潜力排名结果虽然全球城市潜力排名榜单和综合排名榜单有很多领先城市重叠,但潜力榜单的波动性明显更大(见图5)。以下是全球城市潜力排名中表现最好的5个城市以及对这些城市在过去一年中表现的汇总。1.旧金山。这个海湾都市区以旧金山为中心,向南蔓延至高科技中心硅谷。今年旧金山的排名超越伦敦,位居第一。虽然旧金山在经济状况维度的排名下降,但在其他各维度指标上的表现都有大幅提升。作为人工智能热潮的领导者,旧金山在创新维度上表现尤其突出,保持了最高排名。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疫情期间人才大量外流以及市中心萧条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2.哥本哈根。今年哥本哈根的排名上升了6 位,排在第二位。这是哥本哈根首次进入潜力排名榜单前五,在各个维度上都取得了全面的提升,特别是治理维度,展现了出色的未来发展潜力。哥本哈根排名的上升得益于其全国性的改革计划,该计划的目的是增强经济和社会福祉计划的韧性。3.伦敦。曾连续四年蝉联全球城市潜力排名榜单,今年跌至第三。伦敦在居民幸福感维度仍然取得领先地位;然而,因为英国仍深陷脱欧泥潭,伦敦在经济状况维度的排名下降了 52 位(去年排第 5)。4.卢森堡。今年卢森堡在居民幸福感和创新维度上的排名双双下滑,总体潜力排名下降 1 位,位居第四。不过,卢森堡在经济维度上的排名大幅提升,排在第二的位置,其就业和 GDP 前景尤其可观。5.巴黎。今年排名下降 3 位,位居第五。与旧金山、伦敦以及全球城市综合排名榜单上的其他领先城市一样,巴黎在全球城市潜力排名经济维度上的得分下滑。全球城市综合排名的商业活动维度反映的是一个城市当前的商业表现,而全球城市潜力排名的经济状况维度则侧重预测一个城市未来的经济成功潜力。此外,在过去一年中,巴黎面临持续骚乱,包括市民示威抗议高通胀率,给巴黎经济带来不稳定影响。12区域分化的城市发展机遇:2023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5?30?62232425262728293020465352520204036046223979272943649038863972246537435824722037477568950394825 12 6213 1 1035 101 25 3 22 7211 1 60 89 7 2 117518 13 396?2023?2022?2021?2020?2019?2018?20222023?13区域分化的城市发展机遇:2023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Photo by Kearney alum今年的全球城市潜力排名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逃离”拥挤和高物价的市中心,搬去不太拥挤且物价更实惠的地区。这种现象最初出现在美国城市,后来逐渐向其他城市蔓延。因为远程工作模式的兴起也意味着很多工作不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市区搬去郊区或者小城镇生活。总体来说,美国城市在居民幸福感和治理两个维度上的排名都有所上升。不过,美国城市在经济状况和创新两个维度上的表现差异很大,二线城市在这两个维度的表现优于老牌领先城市。这些新兴城市不仅吸引了人才和创意,还吸引了资本,有望挑战老牌城市的领先地位,成为领先的创新和增长枢纽。中国城市在全球城市潜力排名榜单上的排名平均下降7 位。虽然中国城市在 2022 年报告期内,在创新维度上的排名因创业环境的稳步向好而有所提升,但尚不足以抵消经济维度得分的下降冲击。新兴城市不仅吸引了人才和创意,还吸引了资本,有望挑战老牌城市的领先地位,成为领先的创新和增长枢纽。14区域分化的城市发展机遇:2023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全球城市综合排名和全球城市潜力排名在评估全球城市当前表现及未来发展前景的同时,也密切关注大都市的领导者以及在全球城市中具有深入参与度的私营实体在未来 12 至 18 个月内将面临怎样的环境。正如本报告所述,在社会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下,原有的全球城市排名格局正在发生变化。远程工作革命和疫情引发了人们行为价值的转变,加上已近完全取消的出行限制,人们加速向生活方式更具吸引力的城市迁移。战略经济自主和地缘政治碎片化的新时代也在不断重塑贸易和资本流动趋势,使其越来越多地流向安全且地缘政治平衡的中心城市。在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下,美国和西欧以外的城市在全球影响力上都呈现出上升趋势。而随着另一种新生代颠覆力量(即“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始席卷全球,新兴城市崛起的趋势短期内可能会加速。在过去的一年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呈间断性加速发展的态势。该技术能够自主创建内容、设计及其他解决方案,未来有望重新定义劳动力市场。从更深远的意义上来说,该技术甚至可能重塑全球经济格局。据高盛(Goldman Sachs)预计,到 2025 年,全球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投资可能达到 2000 亿美元。目前看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全球城市带来深刻颠覆性影响的可能性持续增加。先前几轮技术创新浪潮已经改变了国家的地缘经济格局,为之前的边缘化地区带来经济发展机遇。但未来可能还会有一些因素加剧“生成式人工智能”热潮对全球城市的影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打破了各行各业的准入障碍。这一技术发展将削弱空间距离在商业、技术创新、教育和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而这些正是几个世纪以来奠定伦敦、巴黎、纽约、洛杉矶和旧金山湾区等繁华大都市地位的基石。展望未来:共享生产力发展潜能15区域分化的城市发展机遇:2023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Photo by Kearney alum此外,现代化全球城市日益依赖和重视的服务型经济特别容易受到远程办公制度的影响,而远程办公可能会降低人们选择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区域(尤其是市中心)生活的必要性,进而影响城市活力。据估计,截至 2022 年底,全球有 31%的员工采取远程工作或者办公室和远程工作混合的办公模式。显而易见,相比生产实物商品的工业领域,远程工作在服务领域的发展趋势更为突出。虽然全球货物贸易占 GDP 的比重趋于稳定,但全球服务贸易正经历快速增长。相较而言,对服务业施加贸易壁垒难度更大,而且远程工作模式可以降低在办公室提供商业服务的必要性,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多便利。简而言之,在大都市经济中,和需要员工在集中的生产基地工作(通常是城市或郊区)的行业相比,那些最适合远程工作的行业增长更快。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强大,其他城市或许也能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容易的方式创造创新机会和经济发展机会。这样一来,就可能对现已成为人才和资本“温床”的成熟城市带来威胁,因为人工智能会削弱支撑这一温床的网络协同效应和集聚效应。远程工作革命进一步促进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将生产力分配从高技能工人转向低技能工人的趋势,因为身处不同地点的低技能工人也可以获得高技能工人的隐性知识和能力。但是,即使曾经作为许多职业基石的高端认知任务,现在也面临着被自动化技术取代的风险,这将带动工作性质的加速转变。同样,所有这些改变对信息时代全球城市的核心价值优势(高素质、高学历人才的聚集)带来直接影响。如果这些人才的技能和智力输出可以越来越多地被人工智能模仿或取代,那么“超级明星”城市的竞争优势还剩下什么呢?16区域分化的城市发展机遇:2023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所有这些因素都表明,生产性工作将进一步分散在更多地区,这可能会淡化传统城市中心一直以来享有的突出地位。在此大背景下,全球城市要想在技术变革的浪潮中保持战略优势,需要考虑多重因素。首先,为了充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经济潜力,城市需要更加重视自身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能力。正如疫情期间所见到的,那些能够提供优质的生活质量、多元的文化体验和有利的监管环境的城市在人才争夺战中胜出的可能性更大。从今年的报告结果来看,在人力资本维度上表现强劲(特别是在高等学历人口和留学生数量方面)的城市排名都有所提升。此外,城市还必须具备对现有本地劳动力进行再培训和重新部署的能力,以便响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在这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与此同时,城市应有意识地优化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的优势,因为人类(尤其是有志向、高活力的人才)的天性仍然倾向于寻求社群陪伴。短期内我们可以预见,吸引人才的关键优势将在于能够打造互联社区,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与他人连结的机会。这种连结的基础包括文化机构、物理空间和服务等,它们都能够促进社区建立社会联系。面对城市商业区使用率的下降,当前城市的挑战是如何对其进行重新利用。而现在正是城市打造新型社会基础设施,在经济机会分布更广泛的世界舞台上赢得竞争优势的大好时机。大都市在充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热潮的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公共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这正是伦敦致力于打造的真正的“智慧型”城市。这里所指的基础设施包括数字连接、协作体系和全市数据集的优化。这些资产可以推动城市转型成为新兴技术的现成平台,并通过更多更好的研发机会促进创新和经济增长潜力的释放。对此,城市未来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是如何确保数据中心的可持续供电。为了减少数据传输的时滞问题并建立人工智能优势,城市越来越多地选择在市中心或靠近市中心的区域建设数据中心。然而,因为越先进的人工智能应用能源消耗量越大,这些数据中心的能耗强度也会相应增加。据估算,运行生成式人工智能算法的能源消耗量是普通搜索引擎的五倍。因此,城市亟需解决如何承载能源消耗越来越大的数据中心的问题,同时积极打造强大的公共数字化基础设施,确保为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生产性工作将进一步分散在更多地区,这可能会淡化传统城市中心一直以来享有的突出地位。17区域分化的城市发展机遇:2023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Photo by Amaya De La Hoz De Aizpurua Kearney,Madrid面对发展机遇向更多地域扩散的全球格局,全球城市不能默认自己能持续保持当前的优势地位。随着人工智能创新浪潮的到来,增长和生产力提升机会将不再集中于部分领先大城市,因此全球城市的排名格局未来会更加波动。城市领导者将面临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环境。在吸引人才和投资方面,城市能否提供全面的优势价值主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如果新兴城市继续其崛起轨迹,它们最终可能会成功颠覆全球城市的综合排名,取代当前领先城市的位置。结论18区域分化的城市发展机遇:2023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作者按:科尔尼 2023全球城市指数报告发布之际,我们延续往年习惯,在主报告基础上,撰写本篇中国城市聚焦专篇从中国城市整体表现、各个城市表现以及未来中国城市发展展望三个角度,提供科尔尼的洞见。2023全球城市指数综合分析全球 156 个城市,其中包括 31 个中国城市。中国城市整体表现疫情三年,全球大多数城市得分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从全球分地区得分变化来看(见图 6),北美地区降幅有所扩大外,欧洲、亚太等地区降幅均在逐渐收窄,拉美和中东地区更是止跌回升,非洲地区则继续保持平缓增长。不同城市由于禀赋、特质和发展模式的差异,其主要失分项也有所不同。对中国城市而言,2022-2023 年商业活动、文化交流和人力资本得分降幅较为显著。在疫情冲击下,进出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会展经济、资本市场等不确定性持续发酵,叠加地缘政治层面的挑战,对中国商业活动构成较大挑战。在疫情后半程,中国实施了较长时间的“动态清零”政策,限制了各类体育赛事和文化交流活动,如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等均因疫情延期举行。此外,随着国际人才外流加剧、青年失业率上升,以及中国老龄化日益严峻,中国城市的人力资本备受挑战。如何快速修复中国的人力资本,也是后疫情时代中国亟需回答的一个长期性问题。中国主要城市与城市群解读从 2022-2023 年中国城市排名变化来看(见图 7),31 个上榜城市中,近 1/4 的城市排名保持不变,如北京、香港、深圳、成都、青岛、郑州等;近 1/5 的城市排名逆势上升,如上海、广州、杭州、无锡等;而武汉、天津、长沙、重庆等城市排名则有所下降,需进一步把握机会、提升国际竞争力。中国城市聚焦专篇修复进行时:向常态化回归?6?2002220232018?-1.2%-1.4%-2.6%-3.6%-4.4%-3.4%1.1%-4.5%-1.5%-0.8%1.5%3.2%-2.3%1.1%?19区域分化的城市发展机遇:2023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城市层面亮点 北京维持不变,位列第 5 名。(2020 至 2023 年排名变化:5 名 6 名 5 名 5 名)北京整体排名在近 3 年内保持稳定。商业活动及政治事务依然为北京核心竞争力,其传统领域如全球 500 强企业数量及企业活跃度依旧突出。然而,随着地缘政治压力加剧,国际企业开始评估其在亚太地区的商业布局,如何维系北京的商业活动维度优势将是未来行动的关键。此外,今年北京在人力资本和信息交流方面的得分亦有小幅提升。香港维持不变,位列第 10 名。(2020 至 2023 年排名变化:6 名 7 名 10 名 10 名):在经历了自 2019年连续 3 年的排名下跌后,今年香港排名稳定在前十。疫情“封关“三年,对香港零售、消费、旅游、会展等行业带来较大冲击,全球股市大幅波动下港股也难以幸免。随着后疫情时代管控放松、通关恢复,再加上地产流动性支持等政策放松的刺激,香港资本市场、消费和旅游业等开始修复回暖,失业率也已重回下降通道,商业活动得分降幅收窄。同时,通关开放后带来的国内及国际游客回升,也带动了文化体验得分的小幅提升。但未来香港排名能否回到疫情前(全球前五),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上海上升 3 名,位列第 13 名。(2020 至 2023 年排名变化:12 名 10 名 16 名 13 名):2022 年下半年上海解封后,经济稳步恢复,全年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国经济中心城市首位,外贸、外资再创历史新高,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比上年增长 11.1%。强劲韧性下,上海商业活动维度排名位居全球第六。同时随着落户政策和人才引进政策进一步放宽,2022 年上海人才净流入占比位居全国一线城市榜首,对上海长期强化城市竞争力形成支撑。广州上升 1 名,位列第 5 5 名。(2020 至 2023 年排名变化:63 名 60 名 56 名 55 名):广州自 2019年连续 4 年实现排名上升,得益于多元的企业活动、日益成熟的独角兽企业和强劲的人才吸引力,商业活动和人力资源维度成为了广州持续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广州会展业复苏势头强劲,与之相关的旅游“溢出效应”显现。同时在创新政策的支持下,广州是过去一年独角兽数量增长最快的中国城市,目前总共有 22 家独角兽企业,相对于前一年增加 12 家,是疫情前的近三倍。深圳维持不变、位列第 73 名。(2020 至 2023 年排名变化:75 名 72 名 73 名 73 名):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较强的情况下,深圳在商业活动维度依旧维持较高活力,以互联网及制造业为主的本土企业表现亮眼的同时,英特尔、西门子、法雷奥、赛诺菲等境外世界 500 强纷纷落子深圳,进一步提升深圳商业国际竞争力。杭州上升 1 名、位列第 78 名。(2020 至 2023 年排名变化:82 名 80 名 79 名 78 名):杭州是少数在疫情影响,依旧实现连续 3 年排名上升的新一线城市。杭州商业资源丰富,文化底蕴丰富,产业特色鲜明,作为数字经济第一城,其强大的创新基因可赋能各个业务转化及落地。近年来,杭州常住人口始终保持 6%的年均增幅,且流入的增量人才大多是 20-40 岁的年轻人才,年轻化突出。此外通过亚运会这一大型国际赛事的筹备与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也在各方面提升了杭州的城市竞争力。成都维持不变、位列第 83 名。(2020 至 2023 年排名变化:87 名88 名83 名83 名):成都虽然在 21年经历了由疫情导致的排名波动,但现有排名已超过疫情前排名,展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2022 年,成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5.6%,现代服务业相比上年增长 1.5%,货物进出口规模扩大,外贸结构持续优化。而文化旅游业作为成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后疫情时代表现亮眼。随着多个重磅文旅和创意产业项目的推动落地及高规格活动演出的举办,成都未来有望进一步提升其整体城市竞争力,并有望与杭州争夺中国北上广深之后的新兴一线城市首席位置。南京下降 2 名、位列第 93 名。(2020 至 2023 年排名变化:86 名 90 名 91 名 93 名):受疫情影响,南京已连续 3 年全球城市排名中下滑,主要体现在商业活动和人力资本得分下降。一方面,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头部企业布局相对不足;另一方面,虽然南京高校相关人才储备丰富,但随着杭州等周边城市更为积极的人才政策布局,南京在人才吸引及留存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武汉下降 6 名、位列第 98 名。(2020 至 2023 年排名变化:93 名94 名92 名98 名):武汉在近 5 年来排名波动较大。在经历了22 年的排名上升后,武汉在 23 年排名有较大幅度下滑,主要因为高等教育人才流失比例较高,带来人力资本排名下滑。武汉虽然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大学生量级及仅次北上的研究生量级,但超过 60%学生选择外省发展,武汉未来需出台更有针对性且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并配合多元化产业结构提升人才留存。天津下降 5 名,位列第 100 名。(2020 至 2023 年排名变化:94 名 93 名 95 名 100 名):天津整体城市排名波动较大,尚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排名下降主要由于商业活动及人力资本维度面临挑战。天津在全球 500 强企业及独角兽企业方面未来存在进一步发展空间。而在人力资本维度,天津出台的相关人才政策较为保守,在高等教育人才吸引力中存在一定掣肘。20区域分化的城市发展机遇:2023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 西安下降 2 名,位列第 102 名。(2020 至 2023 年排名变化:100 名 96 名 100 名 102 名):西安在面临疫情时呈现了较好的增长态势,但近两年由于缺乏长期的发展推动力,排名有所下降。今年虽然西安在商业活动维度表现抢眼,生产总值增长 4.4%,增速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然而在人力资本方面,虽然西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提升高等教育人才留存度,但产业活力和商业消费等对高等人才和年轻人吸引力不足,人才留存面临较大挑战,这也制约了西安排名的整体提升。重庆下降 5 名,位列第 112 名。(2020 至 2023 年排名变化:102 名 107 名 107 名 112 名):在经历疫情影响后,重庆已经历连续 3 年的排名下滑。重庆在商业活动维度依然保持较高活跃度,其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在面临不确定性较强的环境依然保持坚韧,然而人力资本的流失制约了重庆排名的提升。重庆对于人才的长期留存吸引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城市群层面亮点 长三角城市群:尽管去年上半年上海经历了大范围的疫情封城,长三角城市群依靠突出的城市综合能力和韧性,仍展现出了强劲的复苏活力,整体发展持续回复向好,其中上海、杭州、无锡等城市排名均有所提升。长三角城市群作为全球 GCI 上榜城市最多的城市群,以上海、杭州、南京为首的省会城市均位列全球前 100 名,而苏州、宁波、无锡作为长三角的传统强市也均稳定保持在全球 150 名内。作为全国乃至全球城市群的发展标杆,长三角城市群除了在商业活动、人力资本、文化体验等维度发展均衡,各城市间产业协同效应明显、交通互联密切,对于产业发展及人才聚集均提供了完善的配套,为长三角城市群注入长久的发展动力。而今年随着疫情政策的放开,长三角在文化体验维度相对去年大幅提升,丰富的文娱活动带来的“溢出效应”有助于长三角城市群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大湾区城市群:今年大湾区城市群排名整体相对稳定,除了佛山以外,其他城市排名均未出现下降。得益于多元的政策窗口及互补的产业特征,粤港澳大湾区依旧保持着其全球顶级城市群的地位。而港口作为大湾区的天然优势,在后疫情时代吞吐量经历大幅增长,进一步强化了大湾区的发展势头。同时随着香港及深圳更为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大湾区在金融、科技、贸易等行业得以补充大量新鲜血液,随着未来城市群关联的进一步强化,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京津冀城市群:北京凭借其强势的商业表现,依旧稳坐全球五强城市之列。然而,天津及唐山在城市整体竞争力方面,面临一定上行挑战,整体排名均有所下滑,唐山更是跌出全球前 150 名。在全球经济疲软的情况下,天津及唐山在商业维度难以取得较大进展,而人力资本及文化体验领域等“软“维度也未取得突破,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增长机遇。其它主要城市群:除了上述三大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等表现相对稳定,而东北城市群排名下降较大。其中,成渝城市群以丰富的文化体验继续引领着新兴城市群的发展,其多元创新的文化使其不单单成为旅游“网红”地点,更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将其作为生活发展的目的地之一。随着更为积极的政策及配套落地,成渝城市群将进一步展现其强劲的上升势头。而东北城市群的大连、沈阳、哈尔滨要提升全球排名,需重点发力商业活动和人力资本。21区域分化的城市发展机遇:2023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7?58839398804909527282930337983903570497280889094939692904934475828786939482595986778124114110/128/8/2133134?2023?2022?2021?2020?2019?2018?20222023?0031-8010-2-6-5-2-1-5-50-90-41-5-5-71-31-20-20-122区域分化的城市发展机遇:2023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Rudolph Lohmeyer科尔尼全球合伙人,常驻迪拜办事处 Michele Longhi科尔尼公司顾问,常驻迪拜办事处 周鹏远科尔尼大中华区合伙人,常驻北京办事处 Brenna Buckstaff科尔尼公司顾问,常驻迪拜办事处 在此衷心感谢全球团队的Mike Hales、Andres Mendoza Pena、Shagun Khurana、Kanika Nargotra、Manuj Varshney,以及中国团队的崔向忠、周坤仪、吴旻、卢思亦对本报告撰写做出的宝贵贡献。作者23区域分化的城市发展机遇:2023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A?24区域分化的城市发展机遇:2023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B?25区域分化的城市发展机遇:2023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C2023?(1/2)?6223242526272829303373839400752262820243344635403738367823282723029344436383937486837263423426778242723262302934458082326242938240363437413900000 5 22104 7 31 32217 30 31 2 363 3 1 24 140 111 31142023?202220218 22-23?447484950557585960667686970777787980424445357554760505659525856576635462726764736974787779758643424546354052475453584862506056563666477686677376758079834945465236425047546862355343635755956666587570747284642334843653524466676358565569646265497959579352566662644979595611770 1 22521 20 4 7 45 74 1 3508 1 9 6 3 70 104147 248051 20 14 62023?202220218 22-2326区域分化的城市发展机遇:2023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887888990997989937380893949553688869890969234898090957994258973687776728274788688890837853697677728575788880799480-4-4-41-17-122-244-60-65-58-2-12-4-11-5353-54-1-20218 22-23?4826048265307438554058092569798367227453339334 1 8 1 55 2 472 357 1 13 1 1 13 21 12 2020 1100 0218 22-23?C2023?(2/2)?27区域分化的城市发展机遇:2023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D2023?(1/2)?622324252627282930337383940204653523393432333848040360462239792729436494744722465374358245095242630203747536323975689503948252424717 12 6213 1 1035 101 25 3 22 7211 1 60 89 7 2 117518 13 3968 7 122 2 112712 62023202220218 22-23?447484950557585960667686970777787980525534057026875856509062635766658472799642574305045664869376725967748584733552292344755694956545760777086726365749544837840823443273849354635046654857766258864344567772695765626399073377597675876 11 1312 10 2315 19 121 2681 5 1431 291411 2811802 16 3 1 229 35 16 2316 720218 22-23?D2023?(1/2)?622324252627282930337383940204653523393432333848040360462239792729436494744722465374358245095242630203747536323975689503948252424717 12 6213 1 1035 101 25 3 22 7211 1 60 89 7 2 117518 13 3968 7 122 2 112712 62023202220218 22-23?447484950557585960667686970777787980525534057026875856509062635766658472799642574305045664869376725967748584733552292344755694956545760777086726365749544837840823443273849354635046654857766258864344567772695765626399073377597675876 11 1312 10 2315 19 121 2681 5 1431 291411 2811802 16 3 1 229 35 16 2316 720218 22-23?28区域分化的城市发展机遇:2023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8878889909979899379838297869685695483655453392706662968079203906072565297795869499588534537480508820687059613 111 88 3 11849 11 7 11 13 84 14 23135 8 3 7 2 11 19107112 4-27 923116 72023202220218 22-23?48260482662803086256746635754632042433230854240 10 11882 666005 6 9 3 4 4318 5 35 5 2 6 111 208 4 2771 20218 22-23?D2023?(2/2)?29区域分化的城市发展机遇:2023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For more information,permission to reprint or translate this work,and all other correspondence,please email .A.T.Kearney Korea LLC is a separate and independent legal entity operating under the Kearney name in Korea.A.T.Kearney operates in India as A.T.Kearney Limited(Branch Office),a branch office of A.T.Kearney Limited,a company organized under the laws of England and Wales.2023,A.T.Kearney,Inc.All rights reserved.关于科尔尼科尔尼作为全球领先的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自成立近一百年来,始终服务于全球各行业优秀的企业、公共组织和非盈利机构,是可信赖的顾问之选。遍布 40 多个国家的精英人才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对工作和客户的无限热情是我们的动力源泉;精于战略更敏于实施使我们与众不同。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02 33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2023城中村改造模式、难点、政策发力点及改造影响测算分析报告(20页).pdf

    2023 年深度行业分析研究报告 正文目录正文目录 城中村改造:定义、目的和模式城中村改造:定义、目的和模式.3 城中村: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和城市建成区扩张下的特有产物.3 改造目的:新型城镇化+扩大内.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02 20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仲量联行:2023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60页).pdf

    泰森多边形数理方法之商业应用市场研究中国|2023年10月成都商业地产GIS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回顾中国商业地产领域研究历程,不难发现行业研究仍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流,“定量”分析的方法论在业界应用相对较少,学术界也鲜有文献关注此领域。究其原因,笔者发现几点原因。首先,商业地产从投资开发到招商运营各个环节,涉及诸多不可控的人为因素,流程较难量化,例如招商的业态和品牌不只关系数量的多少,定位和品质更加重要却难以量化。其次,中国商业地产市场的透明度和数据可得性并不支持现阶段的业界研究大范围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论,例如购物中心的业态数据、租户数据、租约数据、资产表现数据均无须在政府监管机构备案,绝大多数非上市公司不会披露相关信息,因此给定量分析的数据可得性增添不小难度。再者,中国房地产与商业地产开发历经二十余载的发展红利期,长期的牛市行情让多数开发主体和运营主体对商业地产往往容易忽略系统性、前瞻性研究的重要性,这一时期的研策更关心投资拿地与销售回现,对资产经营的长线关注度不足。然而,近年来开发商现金流不堪重负,商业地产招商运营压力陡增日渐收紧的市场行情倒逼开发商持有资产、关注经营性物业,而其中零售商业实乃重中之重。正因如此,商业地产与资管运营成为时下热点。在华经营50载,仲量联行持续关注中国商业地产研究。数十年的数据积累赋予研究团队以数理视角、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商业地产的能力。商业地产最重要的是“地段”。依托地理信息系统,我们的研究视角得以下沉至区位、地段这一关键因素。本研究报告应用泰森多边形(Thiessen Polygon)数理方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对目标城市的零售商业市场进行定量分析,研究零售商业地产的地理分布与商圈、业态、品牌及资产表现之间的关联性,并通过叠加人口、房价等外部市场数据信息,探讨商业地产市场的竞合关系及未来机遇。报告引用的新方法只是商业地产行研漫长道路上的一场试验,我们对成都零售商业市场的研究实践也只是开始。仲量联行将持续在全国范围关注零售商业地产,希望与业界同仁携手同行,为行业研究探索一条定量分析的创新之路。朱建辉资深董事中国区零售地产及消费研究负责人华西区研究部负责人仲量联行前言目录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泰森多边形数学原理 研究从“定性”到“定量”,数学乃方法论之源03第二章:“自然边界”以地理信息视角,度量零售商业的“最短距离”09第三章:“经济边界”从“整体”到“局部”,解构零售商业“辐射力”21第四章:“拟合边界”理论结合实践,商业地产辐射力之双面性34第五章:“组团边界”“1 12”,零售商业之“竞合”41正文目录专题研究一:流动性问题 商场营收高低与消费力跨区流动的相关性15专题研究二:动线问题 高架和铁路切割商业外部动线32专题研究三:组团问题“组团边界”,商圈商业离散度研究53专题研究四:口岸问题 以动态视角重新定义商业“假口岸”54专题目录目录泰森多边形数学原理 研究从“定性”到“定量”,数学乃方法论之源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泰森多边形(Thiessen Polygon)又名冯洛诺伊图(Voronoidiagram),是一组由连接两邻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组成的连续多边形。气候学家AHThiessen提出了一种根据离散分布的气象站的降雨量,来计算平均降雨量的方法,即将所有相邻气象站连成三角形,作这些三角形各边的垂直平分线,将每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也就是外接圆的圆心)顺次连接绘制一个多边形。用这个多边形内所包含的一个唯一气象站的降雨强度来表示这个多边形区域内的降雨强度,并称这个多边形为“泰森多边形(Thiessen Polygon)”。泰森多边形的应用可以延伸至商业地产的分析与选址。因为泰森多边形所构成的边界是任意两个顶点(即外心,外接圆的圆心)的地理直线距离的中点,所以泰森多边形上的任意一点到对应的两个顶点的距离相等。那么,此方法论便从数学逻辑上实现对多个目标商业地产项目、零售门店等研究对象的地理分界区别。基于此,再进一步纳入地形、交通等影响因素,商场或店铺的客流、辐射范围分析更能体现出系统度和科学性。泰森多边形的数学原理 什么是泰森多边形?五个购物中心按一定顺序相连每三个点生成外接圆生成外接圆的圆心即外心,亦是三角形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再依次找到所有三角形的外心按三角形生成顺序,绘制每个三角形的垂直平分线去掉作为辅助线的三角形,剩下的垂直平分线即泰森多边形的边界,五个购物中心的辐射边界即可确定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泰森多边形的数学原理丨40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将泰森多边形方法应用于零售商业市场,泰森多边形的离散点(外心)代表每一个研究对象的点位,本报告专指符合仲量联行定义的零售商业市场样本中的购物中心,即图中所示的A、B、C、D、E五个离散点。泰森多边形的边界线即为相邻两个购物中心的地理边界,如L(ab)线上的任意一点到A、B两个购物中心的距离相等。此外,泰森多边形的交点,如O(abe)到A、B、E三个购物中心的距离相等。在不考虑地面实际交通的理想假设下,且假定所有购物中心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同质,那么A、B、C、D、E五个离散点代表的购物中心各自的辐射范围边界便可通过该方法进行界定。基于上述分析,在不考虑各个购物中心差异条件及环境因素,报告将基于泰森多边形数学方法绘制而成的理论边界,称之为“自然边界”。自然边界单纯依据泰森多边形的数学算法计算而得,用以识别各个购物中心组成的辐射范围,且辐射范围具有不重叠、完备互斥(collectively exhaustive)的数学特征。定义一“自然边界”基于泰森多边形数学原理生成的项目辐射范围三大定义构筑泰森多边形在商业地产领域的应用基础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50丨泰森多边形的数学原理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自然边界”的定义主要测算的是辐射边界的理论值,即不考虑购物中心自身运营状况、业态组合、品牌吸引力等。而与之相对,基于购物中心自身实际状况生成的辐射范围,我们将其定义为“经济边界”。因此,影响经济边界的因素必然五花八门、纷繁复杂,笔者归纳出主要的影响因子包括且不限于:零售商业的商业体量、区位条件、项目定位、业态组合、品牌组合、经营现状等。在此,我们仍不考虑外部交通动线、商圈等外生变量因素,这一部分内容将在后文进行深入探讨。那么,“经济边界”的影响因子则主要源自购物中心的自身条件及运营现状。下图示意不同零售商业项目因自身条件实现的不同程度的经济边界,经济边界存在相交或不相交两种情形,例如图中仅A、B两个项目的辐射范围相交,其他任意两点均不相交。在更极端的情况下,B项目的辐射范围可以完全覆盖A项目,而不局限于相交。定义二“经济边界”基于零售商业项目自身实际状况生成的辐射半径三大定义构筑泰森多边形在商业地产领域的应用基础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泰森多边形的数学原理丨60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我们定义“拟合边界”等于“自然边界”与“经济边界”的交集,即综合泰森多边形算法并叠加考虑购物中心实际运营现状两大因素,所绘制而成的辐射范围。以B点购物中心的分析为例,“自然边界”即上图L(ab)、L(be)、L(bc)形成的泰森多边形;而“经济边界”则是上图B点为圆心形成的圆,求交集后生成的“拟合边界”则是下图B点所在的灰色不规则区域,部分边界沿用泰森多边形,部分则是圆形边界。“拟合边界”综合“自然边界”和“经济边界”两大边界的所有限制性条件,最终得出的范围边界更接近于对商业地产实际辐射范围的拟合效果。三大定义构筑泰森多边形在商业地产领域的应用基础定义三“拟合边界”基于泰森多边形算法叠加零售商业项目自身实际状况生成的综合辐射范围,即“自然边界”与“经济边界”的交集。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70丨泰森多边形的数学原理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自然边界”与“经济边界”求交集“以泰森多边形数学原理的介绍作为开篇,是全文GIS研究分析的理论基础。报告对“自然边界”、“经济边界”和“拟合边界”进行逐一定义,是后续成都零售商业市场实证研究的前置条件。“自然边界”是泰森多边形的理论基础,“经济边界”考虑零售商业实际情况,而“拟合边界”综合理论与现实两大因素,更接近于真实值。虽然商业地产市场的任一问题都很难用单一模型的量化分析进行解答,一事一议、因地制宜的研究思路早已是行业惯例。但笔者认为,抽丝剥茧各个主要影响因素,对商业地产市场分析、招商运营、资产管理仍具有举足轻重的研究价值。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泰森多边形的数学原理丨80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自然边界”以地理信息视角,度量零售商业的“最短距离”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以“自然边界”重绘成都商业格局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0月丨成都零售商业“自然边界”全景图过去二十年,成都商业地产市场高速发展,优质零售商业(后文“零售商业”代指符合仲量联行定义的优质零售商业)总存量已突破1,100万平方米,成为全国第三个存量过千万、仅次于京沪的中国“商业第三城”。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成都零售商业项目总数高达108个,其中核心商圈27个,次级商圈57个,近郊商圈24个。如下图所示,依据泰森多边形方法论,以零售商业项目为中心点绘制其辐射范围的“自然边界”。以城市环线分析,零售商业项目的现状与竞争具有明显的环状特质,且单个项目的自然边界随中心城区向近郊区域不断增大。一环内,春熙路、盐市口、天府广场等区域的分布最密集,因此单个项目所分得的“自然边界”必然最小,意味着项目之间的竞争也更激烈。但现实情况是,项目集中区域往往能形成商圈整体的协同效应,提升商圈作为一个整体对于客群的辐射能力,产生“1 12”的效果,组团分析内容将在报告第五章详细呈现。一二环之间的环状区域,由于传统老城区可开发土地有限,且距离春熙路较近,面临来自核心商圈巨大的虹吸效应,因此单打独斗零售商业项目仍面临“腹背受敌”的竞争格局。二三环区域则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伴随早期城市化而至的住宅开发,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加上本地人改善用房需求释放,二三环率先承接成都人口增长带来的商业红利,这也为零售商业集中开发创造出有利条件,在各个方位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次级商圈。项目之间的距离分布更加均衡,单个项目的自然边界也更广阔,项目之间竞争压力随市中心向外逐环递减。三四环区域的商业发展与这座城市的发展主方向保持一致,城南商业布局密度明显高于其他方位,高新南区一路高歌猛进的产业与人口流入,也逐步形成了成都第二个核心商圈。四环外区域的零售商业分布则相对松散、星罗棋布,项目的自然边界也最广。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自然边界丨10北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成都零售商业“自然边界”全景图成都“双核”商业格局与“三级”商业体系成型成都零售商业“自然边界”演变史丨成都零售商业“自然边界”全景图演变历程从时间维度分析,成都零售商业市场历经“初期发展”、“快速扩张”、“规模显现”和“散点加密”四个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以春熙路商圈和交子公园商圈为“双核”的商业地产格局以及核心商圈、次级商圈、近郊商圈“三级”商业体系。阶段1:2012年以前 初期发展 次级商圈快速崛起,核心商圈逐渐势微。2012年,春熙路商圈零售存量仍稳居全市第一,但传统百货的数量占比高达75.5%,购物中心的发展方兴未艾,尚未成规模。彼时,消费者偏好正迎来快速转变,消费不再局限于购物本身,更加注重消费体验。因此,消费体验更加丰富多元的一站式购物中心逐步受青睐。这一时期新开的购物中心广泛分布于一环以外的区域,如万象城、金牛万达广场、来福士广场等,为次级商圈的快速崛起奠定基础。从2012年泰森多边形“自然边界”格局图中可以看出,此时次级商圈项目能够获得更大的“自然边界”,竞品项目施加的竞争压力相对更小。相反,在IFS、太古里开业前的春熙路核心商圈,因商业载体老旧,其客流面临次级商圈截留、虹吸的严峻挑战,亟待焕新升级消费载体。2012年2017年2022年2026年(预测值)319319万平米存量;4949个项目763763万平米存量;8383个项目(新增34个)1,1241,124万平米存量;107107个项目(新增34个)1,4011,401万平米存量;132132个项目(新增25个)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11丨自然边界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0月北北北北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04080006200720082009200000222023202420252026阶段2:2013-2017年 快速扩张 地标入市重塑核心商圈竞争力,人口外溢近郊商圈初现。2013-2017年,成都零售商业开发提速。截至2017年末,全市零售商业市场总存量达763万平方米,较2012年翻了一倍多,项目数量新增34个,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这一时期的新开业商业遍布城市各个方位,市场呈现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期间,最值得关注的是IFS和太古里两大地标项目的入市,引发核心商圈商业重心东移,并重新确定春熙路商圈之于成都的核心地位。两大地标招引的大量国际品牌和区域首店,为成都日后竞争中国零售第三城奠定坚实基础。同期,次级商圈开始面临集中供应带来的竞争压力,且核心商圈与近郊板块同步发力,腹背受敌的竞争压力迫使不少缺乏商业运营经验的商业项目面临危机。这一时期,单个项目的自然边界因项目加密而不断压缩,竞争压力增大,客群分流,市场出现两级分化。伴随城市规模扩大,产业和人口进一步向近郊区县外流,二圈层迎来商业发展新契机,竞争压力相对更小、辐射空间更广的发展机遇吸引地产商的商住开发下沉至二圈层,近郊商圈的初代商业项目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阶段3:2018-2022年 规模显现 “双核”格局成型,高存量加速商业焕新迭代,百货大范围退市。2018-2022年,成都零售商业不断加密且持续外扩。截至2022年末,全市零售商业市场总存量达1,124万平方米,较2017年增加361万平方米。同样,五年间成都新增34个零售商业项目,与2013-2017年间持平。新南天地和金融城(交子公园商圈)以74.1万平方米的新增供应位居全市各子市场首位。尤其在SKP开业后,交子公园商圈迎来首个重奢商业,并覆盖不同定位、不同规模、不同梯级的商业产品线,与春熙路商圈共同形成成都“双核”商业新格局。此时,全市存量已破千万平方米,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百货关店潮蔓延,市场发展进入转型调整期,部分项目招商压力激增,市场出现高空置开业的负面情况。加上疫情三年对经济和消费的冲击,零售商业空置率持续上行。仲量联行数据显示,2019年底成都优质商业空置率仅7.3%,而在2023年一季度疫后首个恢复季,空置率已一路攀升至13.0%。这一时期,城市发展不再头重脚轻,商业开发视角回归老城区,城市更新与老旧改造更受重视,以万科猛追湾城市更新为代表的一批旧改商业项目、以源野为代表的创新消费空间陆续亮相,成为触达年轻人消费的全新场景。2022年,成都商业地产发展规模在全国紧追京沪两大一线城市,且甩开第四第五位的重庆、武汉一定距离。“商业第三城”的成都迈入高质量发展的蝶变时期,本土品牌开始崛起,消费产业链延伸且影响力与日俱增。从消费触点到消费场景、再到消费内容,成都已开始引领中国消费与零售商业发展新风潮。阶段4:2023-2026年 散点加密 商业开发重回成熟区域,消费场景营造走向“无界”,消费无处不在。2023-2026年,仲量联行预计成都零售商业市场总存量有望在期末达到1,401万平方米,较2022年增加277万平方米,增长24.7%,新增项目数25个。2026年泰森多边形自然边界格局图显示,这一时期新开业的零售商业悄然停止无限向外扩张的发展策略,相反转向既有开发区域的布局加密。此外,早期产业和人口已具备一定规模的近郊区域未来将迎来商业综合体的集中交付,天府新区、龙泉等区域便是未来四年新增供应主要发力点。新项目入市将不断压缩现有项目的自然边界,挤压生存空间,导致项目之间、区域之间的竞争更加白热化。新项目的密集布点使得居民的日常消费需求在小区周边即可满足,社区消费需求的便利性要求会水涨船高,成为未来商业成败的关键。在竞争加压的预期下,属于商业项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打磨是关键。同质化的业态组合、空间设计已无法有效吸引线下客流到访。伴随成都“三城三都”战略的推进,大运会、世运会的举办,成都演艺经济、赛事经济等消费新场景更受时下年轻人欢迎。消费正在突破传统载体,走向“无界”。未来四年的商业开发也将突破传统开发思维,商业地产的竞争力须与时代发展的热点、流量结合度更高。未来,市场不再有一劳永逸的商业开发策略,持续更新的商业定位是常态思维。丨2005-2026年成都零售商业市场新增供应平均值预测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自然边界丨12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0月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估算城市商业空间的市场饱和度“自然边界”之环路空间结构根据2023年9月前成都已开业的108个零售商业项目的地理分布,通过ArcGIS算出全市所有项目的平均距离,约等于1.2公里,再计算全市108个项目的“自然边界”的平均商业面积等于10.4万平方米。将平均距离除以平均商业面积得到一个比值。此比值衡量开发规模与竞争程度的关系:比值越低,单位面积开发规模对应的市场竞争激烈程度更高;反之竞争程度越低,发展机会亦更优。从右表可以看出,单个项目开发面积从市中心向4环逐步增加,即越郊区的商业项目面积越大。但从比值看,并非按环路单调递增,一环内的核心区域以及3-4环区域的竞争程度更高。而成都两大核心商圈 春熙路和交子公园商圈则分别位于上述两大区域。平均距离(米)平均面积*(平方米)比值*(米/平方米)全市范围*1,187 104,398 0.01137一环455 68,321 0.006661-2环2,311 84,442 0.027362-3环1,099 103,565 0.010613-4环866 113,451 0.007634环外2,453 128,443 0.01910依据仲量联行定义城市商业地产空间饱和度的计算方法,报告绘制出以全市平均饱和度和分环路平均饱和度两个类别饱和度地图,如下图所示。重要说明的是,该饱和度仅代表对商业地产供给侧的衡量刻度,需求侧未纳入分析。左图显示,共计36个区域显示颜色,即颜色越深的区域代表其市场饱和度更高,竞争更加激烈。高饱和度区域主要集中在春熙路商圈、交子公园商圈及新南天地、建设路、万年场等板块。右图显示按照环路的项目均值进行计算各个区域项目的相对饱和度水平。商业地产的核心就是地段,核心商圈虽然供给侧饱和度较高,但是需求侧也同样更旺。因此,全市均值层面的分析并未能体现地段的异质性,而分环路的分析则更能反映不同区域商业地产项目的真实压力。上表结果显示,一环内商业地产项目的平均距离等于455米,一环至二环区域的项目平均距离等于2,311米,二环至三环区域的项目平均距离等于1,099米,三环至四环区域的项目平均距离等于866米,四环即绕城区域外的项目平均距离则最高,高达2,453米。基于此,右图基于环路均值计算的饱和度数据显示,商业地产空间相对饱和度共计35个显色区域,相较于左图新增城南的大源和天府新区的商业项目,减少人民南路、城北、外双楠等区域的项目。丨成都零售商业空间饱和度(对比全市均值)丨成都零售商业空间饱和度(对比各环路均值)*平均面积为所有项目的平均零售商业面积;*比值=平均距离/平均面积;*全市范围仅代表优质商业项目所在区域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13丨自然边界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0月图例-1 00 0.18 0.18 1.241.24 3.53.5 5.675.67 8.178.17 19.8519.85 211.2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图例-1 00 0.6 0.6 2.172.17 4.054.05 5.875.87 10.4710.47 36.8936.89 71.8观察1 1:区域不均衡性(GeographicGeographic ImbalanceImbalance)成都商业地产发展呈现地域不均衡性,“南向”为发展主方向。成都优质商业总存量稳居全国第三,规模已超千万平方米。尽管如此,城市内优质商业的布局仍不均衡,商业地产开发优先适配城市发展主导方向。三环内老城区及中轴线往南的区域是现阶段成都商业发展最为密集的区域。首先,三环内区域是传统商业商务区,人口密度与产业聚集度更高。伴随开发加密,各商业项目的自然边界受迫挤压、不断缩小,市场竞争压力随之激增。以春熙路商圈为极核的单一中心格局早已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消费需求。商业地产走向“双核心”与“多中心”的未来乃大势所趋。目前,成都已形成以春熙路与交子公园两大核心商圈主导的发展格局。“成都向南”、“国际城南”都是成都市民对这座城市发展的普遍认知。成都坐拥全世界最长的南北中轴线,以中轴线从天府广场向人民南路、天府大道不断“南向”延伸,人口、产业同步聚集,因此商业地产开发同步沿中轴线往南实现有序扩张。以空间饱和度结论分析,颜色较深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春熙路、新南天地、交子公园等商圈,这也是成都产业与人口导入相对较早的先行区域。观察2 2:环路衰减失效(MonotonousMonotonous DecayDecay FailureFailure)中心向外环状递减的商业地产发展逻辑失效,一二环的开发密度不及二三环、三四环区域。成都是中国地理教科书上最典型的“环形放射状”城市,往往城市的中心是资源禀赋最集中、最丰富的区域,且资源禀赋在各个方向从内向外逐步衰减。但一座城市实际的发展情况往往更复杂,更需适配当地的特殊性。成都的双核多中心城市格局决定了这种理论上按环衰减的发展走势必然失效。以一二环为例,作为传统老城区的重要居住区,受限于地理空间及土地可获取性,过去二十年该区域的商业地产开发空间不足,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商业中心。反过来,由于距离核心商圈过近,区域内消费更易被春熙路核心商圈虹吸。这便是商业“假口岸”出现的普适逻辑,后文我们将用专题分析呈现成都假口岸商业的来龙去脉。相较而言,二三环区域则面临截然不同的发展机遇。早期相对充裕的可开发土地,让二三环能够实现大规模商业地产和住宅开发,区域性大型商业借此快速生长,万象城、天街、大悦城、凯德广场等产品线均已落子这一环状带。供给侧让一座城市商业焕然一新。在2014年IFS、太古里开业以前,二三环区域内凯丹广场、万象城一期等项目相继开业,极大分流春熙路商圈;直至两座城市地标入市,春熙路才真正坐稳成都第一商圈这把交椅。观察3 3:局部不饱和性(LocalLocal UnsaturationUnsaturation)城市内仍存在商业地产发展的潜力区域,适配产业发展、人口导入,未来商业发展仍具可能性。观察1总结的城市商业发展主轴线、主脉络与观察2阐释的环路特征是观察3观点的基础。正是由于城市必然有一至两个主导发展方向,并非均衡发展,同时城市的发展需要适配区域空间的可能性及土地开发可获得性。因此,不同区域必然存在商业开发在局部地区的不饱和性。理论模型推导结果显示,在看似密集的商业布局中有不少尚未饱和的“浅色区域”,存在商业开发的可能性。再考虑实际土地可获取性等现实条件,我们发现三环以内的区域虽然存在一定数量的“浅色区域”,绝大多数并不具备现实开发的条件。但三环以外的城市界面仍相对较新,仍有部分“浅色区域”已实现人口导入,但商业配套尚且不足。尤其在成都二圈层的近郊区县,商业地产发展主要集中于特定区域,社区商业的发展相对滞缓。从这个角度分析,成都三级商业体系中,社会商业的发展仍方兴未艾,且即时回现的销售型商业因后期运营管理水平低,已无法适配当前居民近距离消费对社区商业的要求。总体而言,局部商业发展的不饱和性及供需两侧的不匹配性,是未来成都商业地产开发持续迭代的前提。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自然边界丨14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专题研究一:流动性问题商场营收高低与消费力跨区流动的相关性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以及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零售商业开发从下沉至三四线城市,又逐渐回到人口更加聚集的头部重点城市,未来仍会在头部城市寻找开发机会。成都作为人口超两千万的超大型城市,本地居民拥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以及包容开放的消费理念,成为各大零售开发企业的必争之地。尽管从城市商业规模来说,成都商业发展已经从增量市场过渡到存量市场。但从细项指标来看,2023年第三季度,成都人均优质零售面积约等于0.54平方米/人,在21个头部城市中位居第8。空置率方面,成都优质零售市场空置率位于1.5线城市的中间水平报12.0%,低于重庆、武汉等长江中下游城市,但是高于苏州、杭州、南京等东部城市。综上,成都零售市场发展相对稳健,商业开发仍有一定空间。那么,成都消费市场留给零售开发的“潜力区域”在哪里呢?接下来,我们将通过用泰森多边形生成项目的“自然边界”,结合人口、居民支出、项目营业额等数据,来解析商业地产开发的区域价值潜力。为了量化研究具体哪些区域有发展潜力,我们对供需双方的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在需求方面,我们通过计算得出每个项目在“自然边界”内实际辐射人口的总购买力,计算出居民在购物中心消费的理论营业额。在供应方面,根据公开信息发布的商业项目实际营业额,将理论值与实际值比较,可以得出哪些项目所覆盖的区域是有消费力跨区流动的。居民消费总支出筛出居民商品服务类消费支出线上消费额线下消费额(A)非商场载体消费商场载体消费购物中心营业额理论值(B)营业额公布值或估算值购物中心营业额实际值(C)成都零售商业项目“自然边界”商业潜力指数方法论*V.S.123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15丨自然边界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0月购物中心“自然边界”拟合营业额理论值计算方法12021年成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2项目购买力估算 3居民支出部分在购物中心消费的比例支出项目金额(元)食品烟酒10,631.13衣着2,534.5生活用品及服务1,736.47医疗保健1,801.46交通2,983.22通讯761.91教育文化娱乐服务3,144.32居住6,789.98其他用品和服务1,197.95合计合计31,580.94线上占比约25%*5,001元/人/年线下占比约75%*15,005元/人/年居民商品服务类的人均支出20,006元/人/年2前提假设城镇居民人均支出近似于全市人均支出;社零总额与居民商品服务消费支出近似相等;不考虑购物中心直播等线下转线上的销售额。*人均支出数据仅更新至2021年,故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支出采用2021年数据。*为剔除线上消费的影响,我们采用全国线上商品零售占社零总额的占比约25%近似替代。以成都龙湖北城天街为例:188,824 人“自然边界”人口*15,005 元/人/年人均支出=28.3 亿元/年项目购买力“自然边界”内居民线下总支出:A供给侧估算:2021年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51.8亿元2021年优质购物中心消费在广义口径社会零售中占比约等于9%*成都优质购物中心营业额大概为9,251.8 9%=832.7 亿元需求侧估算:2021年成都常住人口 2,119.2万人;城镇化率79.48%;2021年城镇人均线下支出金额大约为15,005 元2021年农村人均线下支出金额大约为 9,949 元线下消费场景总支出=(2,119.2 79.48,005 2,119.2(1-79.48%)9,949)10,000=2,960.0 亿元以成都龙湖北城天街为例:832.7 亿元2,960.0 亿元购物中心营业额线下消费场景总支出额28.1%=居民支出在购物中心消费的比例 28.3 亿元/年28.1%项目购买力估算购物中心占比8.0 亿元=项目“自然边界”内居民在购物中心支出 购物中心营业额理论值:B*人口数据来源worldpop.org,数据更新至2020年。*中金公司洞察商管IV:中国购物中心总量潜力几何?。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自然边界丨16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成都统计局、worldpop.org、中金公司,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0月丨成都优质零售项目“自然边界”人口密度图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17丨自然边界图例北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人口密度低数据来源:worldpop、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0月“自然边界”消费“流出型”项目识别条件:实际值 理论值,即C 理论值,即C B 类型一:自然流出型核心商圈对市域范围的强大辐射力,导致部分居民消费支出外流,尤其以奢侈品消费最具代表性。类型二:竞争流出型因商业项目自身竞争力相对不足,消费被周边竞品项目虹吸,导致消费支出无法留在项目辐射半径内。尤其是区域性大型商业综合体对3-5公里范围内的虹吸效应十分显著,导致其他区域消费大量外流。类型三:外溢流出型区内人口充裕,消费力强。相比较,区内缺乏优质商业,商业能够承载的消费力有限,导致消费必然外溢。此类区域具备商业开发潜力。类型一:相对流入型,即BCA当项目的实际营业额C大于理论值B,但小于“自然边界”内居民线下总支出A时,存在两种可能性:其一,“自然边界”辐射范围外的消费流入本购物中心。其二,相对流入型的消费还可能来自同一区域内的其他消费场景,例如街区、底商的消费向购物中心转移。两种可能性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是共同作用产生了相对流入型的零售项目。类型二:绝对流入型,即BA C当项目的实际营业额既大于理论营业额,且大于“自然边界”内居民线下总支出时,一定存在部分消费从其他区域流入。这说明,购物中心实际营业额已经超出“自然边界”所能产生的消费支出的上限,外来消费的流入是必然。绝对流入型项目首先通常建立在商圈能级基础上。一座城市核心商圈的辐射能力不用过多赘述,必然能够诞生大量的绝对流入型购物中心和百货商场。位于非核心商圈的零售项目如果也能够达到绝对流入型的条件,说明项目自身的运营能力十分强大,品牌组合及业态构成高度适配区域消费需求,因此能够从其他区位虹吸消费流入,晋升为绝对流入型的商业项目。“自然边界”内的居民线下总支出:A购物中心理论营业额:B购物中心实际营业额:C流出项目“自然边界”消费流出示意图“自然边界”内的居民线下总支出:A购物中心实际营业额:C购物中心理论营业额:B流入项目“自然边界”消费流入示意图“自然边界”外的居民线下支出购物中心实际营业额:C购物中心理论营业额:B流入“自然边界”内的居民线下总支出:A项目“自然边界”居民消费流入示意图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自然边界丨18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经上述方法论估算,我们将零售项目营业额的理论值与实际值进行对比,可以看出绘制出全成都优质零售项目的“自然边界”,以及自然边界内的消费流入流出情况,对各个零售项目进行“流入型”和“流出型”及其细分类别进行精准识别。基于此地理结论,成都各个区域的消费潜力及现阶段商业地产发展现状一目了然,对后续商业开发、招商、运营和资管均具有指导意义。如下图所示,成都优质零售项目“流入型”与“流出型”自然边界图中的沙色代表实际值小于理论值的“流出型”区域,全市共计34个项目属于此类“流出型”。这也说明,此类零售商业项目仍具备进一步挖掘区域内消费力的空间,留住本该属于此购物中心的消费者及其购买力。在三种“流出型”项目中,“自然流出型”无法避免。三级商业体系之所以成型,便在于消费力的跨区域流动,各级商业各司其职,满足不同类型居民的消费需求。因此,我们的关注点在于“竞争流出型”和“外溢流出型”项目。“竞争流出型”:项目总体运营不及竞品或其他类型商业载体,导致消费力外流。首先,竞品是“竞争流出型”项目存在的外部主因。以科华北路的泛悦mall为例,其周边客流在一定程度上被王府井购物中心和锦华万达广场虹吸,导致其整体营业收入不及预期。其次,街区、底商乃至城市更新衍生出的其他商业载体也可能完全改变区内消费格局。尤其是餐饮占比较高的社区周边,街区和底商是消费者普遍习惯的就餐地,那么购物中心的餐饮业态必然面临街区餐饮门店的竞争,导致营业额分流。例如,位于金沙光华商圈的西单商场周边的街区商业和底商非常成熟,这一带的居民十分偏好临街餐饮门店的日常消费。相较于中国多数城市而言,成都的街区餐饮业十分发达,街区商业对购物中心的分流向来不可忽视。但此类区域的商业发展具有潜力,购物中心须持续不断调整招商运营,保持竞争力,适配周边居民的消费需求。“外溢流出型”:区内人口充裕、消费旺盛,单一项目不足以承载区内消费,导致消费力外溢。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较多,其中一种可能性源自项目早期开发阶段的预期不足。在商业地产早期拿地研判阶段,开发商对区域人口导入、消费力预判不足,早期商业规划面积难以满足区域内持续性的人口流入,进而导致现阶段消费力出现外溢现象。以凯德广场魅力城店所在的成渝立交板块为例,其项目的“自然边界”覆盖估算约23万人,偏社区商业的体量规模现阶段已难以完全满足周边居住客群的消费需求。另一案例便是位于外光华的鹏瑞利青羊广场,其“自然边界”覆盖人口估算约18.7万人,同样面临类似的问题。基于此,我们认为这类区域是非核心商圈区域中,具有商业发展潜力的地理板块。丨成都优质零售项目“流入型”与“流出型”自然边界图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19丨自然边界数据来源:四川省连锁商业协会、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0月图例0.1 2.52.5 5.35.3 7.97.9 12.212.2 16.516.5 26.326.3 66.766.7 84.9北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12.3-12.3-12.3-9.6-9.6-7.6-7.6-5.8-5.8-4-4 -2.2-2.2-0.8-0.8-0.1实际值与理论值的差额如前文地图所示,成都优质零售项目“流入型”与“流出型”自然边界图中蓝色代表实际值大于理论值的“流入型”区域,全市共计有74个项目。“流入型”零售项目数远超“流出型”项目,说明成都零售商业市场的整体发展水平较高、品质较优。另一方面,结论揭示出一座城市的商业地产市场绝非“零和博弈”;共生共荣,将市场推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是行业长期发展、惠及本地市民的主旋律。“流入”型同样存在“相对流入型”和“绝对流入型”的差异。“相对流入型”:1.项目能较好覆盖周边居民消费,同时还能从其他消费场景或竞品项目处获得额外消费流入。这类项目通常是区域型购物中心,在成都以万达、龙湖、凯德等经验丰富的运营商的商业产品线为主,能够较好满足周边居民消费。同时,项目体量普遍较大、品牌覆盖度和业态丰富性更优,存在分流周边竞品的可能性。但正因如此,区内商业饱和度往往较高,未来空间有限。2.项目周边竞品集中,挤压“自然边界”范围,消费流入是维持项目生存的必选项。这类项目通常位于成熟度较高且项目集中度高的次中心商圈,如建设路万年场等。由于项目集中,单个项目的“自然边界”被挤压,覆盖范围较小,其常规经营便不可能只覆盖其狭小的“自然边界”内的消费者。后文,我们将在“组团分析”中对该问题进行详细阐释。“绝对流入型”:1.核心商圈的全域辐射能力,决定了消费的绝对流入。核心商圈商业项目聚集度高且发展成熟,品牌和业态覆盖更加全面,交通配套完备、通达性强,便于各个区域的人汇集于此,因此核心商圈内的零售项目大多都属于消费绝对流入型。在商业潜力方面,由于核心商圈商业集中且竞争激烈,同时拿地和改造成本不低,要想获得较好的生存状况需面临诸多竞争,但优势是可以借助核心商圈本身强大的客流吸附力,因此这类区域是有商业潜力但对零售运营商提出更高要求。2.非核心商圈项目各显神通,形成区域即辐射力,实现对竞品的虹吸与分流。这类商业项目不具备核心商圈的绝对竞争力优势,而是通过项目自身的“努力”实现从其他区域的客流导入。一方面,这类项目必须从众多竞品中脱颖而出,无论在建筑设计、动线、业态、品牌乃至运营推广等各个维度都应该是区域内的标杆。另一方面,在与核心商圈中的竞争中,如何留住本地消费者,让其不再“舍近求远”,仍是成败关键。3.与“相对流入型”原因2类似,“自然边界”范围过小,消费的绝对流入是必然结果。在此,报告不再赘述。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自然边界丨20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0月从“整体”到“局部”,解构零售商业“辐射力”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经济边界”“自然边界”勾勒出基于泰森多边形算法下零售项目的地理辐射范围,而本章详解的“经济边界”则从零售商业实际情况出发拟合项目的地理辐射范围。根据仲量联行零售商业及消费研究市场经验,零售项目的“经济边界”不只是对单个项目的独立研究,而是对整个城市商业格局的全景分析。“经济边界”全景图直观呈现各区域商业分布的疏密程度、市场竞争激烈程度、重叠程度。“经济边界”的估测也为后文进一步推导零售项目的“拟合边界”奠定了基础。一个零售商业的实际辐射范围事实上很难在行业中达成共识,往往备受争议。其辐射范围与项目自身的商业体量、区位条件、业态构成、品牌组合、经营现状等诸多因素休戚相关。为确定各零售项目的“经济边界”,笔者对每个因素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再赋予权重,计算出每个项目的“经济边界”辐射半径。构建成都零售商业“经济边界”指数体系“经济边界”指数体系由五大要素、22个二级指标构成。五大要素包括:商业开发规模度、区位交通聚合力、商业经验影响力、资产运营盈利性,品牌业态引领力;二级指标详见左图。结果显示,“经济边界”前十的项目分差较大,第一名与第十名的分差高达34分,而第11名与第20名的分差仅为3.3分,排名越往后的项目间分差越小。以此可以看出,头部项目“经济边界”范围一骑绝尘,且中端项目的辐射边界差异并不明显。108 个覆盖项目92个购物中心,16个百货1,149 万平方米零售面积核心商圈占23.6%,非核心商圈占76.4q 家运营商省内19家、省外37家外资及港资、台资15家2023年成都优质零售市场样本商业开发规模度权重 15%零售商业面积综合体总开发档次与规模配套办公楼等级与规模零售商业定位与类别区位交通聚合力权重 15%项目所处商圈能级地铁通达性指数地面交通通达性指数停车便捷性指数商业经验影响力权重 10%项目运营周期运营商经验指数商业产品线指数本土市场经验指数资产运营盈利性权重 30%项目入驻率及波动性租金指数及波动性物管推广收益指数项目营收指数项目坪效指数品牌业态引领力权重 30%零售业态占比头部品牌渗透率高端品牌渗透率首店经济指数商业活动指数丨零售项目“经济边界”指数体系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经济边界丨22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0月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成都零售商业“经济边界”测算商业开发规模度开发规模是决定零售商业项目辐射能力的前置硬件条件。大体量一站式购物中心更能够保障消费业态及品牌组合的多元丰富度,以此吸引更远距离、不同年龄及各类喜好的消费客群。开发规模还与综合体的非商业业态构成强相关:高品质的超甲办公楼、国际品牌酒店、长租公寓等业态同样有助于反哺零售商业客流,为其输送稳定的消费力。区位交通聚合力零售商业的核心是“地段”。项目本身所处商圈能级及项目地面、地下交通的通达性都是影响客流导入的关键因素。一座城市核心商圈的辐射范围往往覆盖整个市域范围,甚至对周边城市亦具有不小吸引力。对于大型商业而言,“停车难”可能诱发的客流问题十分致命,因此停车是否便捷也是决定客流达到的重要因素。商业经验影响力零售商业是否成功离不开背后商业运营商及其团队的经验与能力。能力建设是多维度的,招商、运营、推广乃至前置于建筑设计都源于数十年商业开发与运营累积的经验与资源,资源且不局限于品牌商家资源,商业团队的人才亦是行业的宝贵财富。因此,一个成功的商业项目需要具备长期开发运营经验的运营商,且需要适配本土商业市场的能力。上述皆为零售商业项目成功的前置条件,也是形成项目辐射能力边界的开始。资产运营盈利性零售商业的辐射能力与项目资产的盈利能力正相关,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资产运营的盈利性离不开项目稳定的入住率、稳定的租金收益、吸睛引流的商业推广活动,最终才能形成稳定的营收。因商业地块区域与规模不同,单位面积产生的收入同样是衡量经营效率的重要指标。品牌业态引领力商业地产是消费的载体,而业态及品牌为消费者提供最终的消费内容。换言之,消费最终形成的关键仍是消费内容。因此,商业项目的业态构成和品牌组合也是最终决定其是否成功、客流辐射能力强弱的重中之重。虽然体验消费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回归购物仍是消费及零售商业的本质与基因。具有号召力、独一无二的品牌资源是客流到访最直接的原因。正因如此,首店经济、大牌经济、首发商品、大展大秀等具有排他性的商品零售和推广活动往往极具人气,也是决定商业辐射能力的关键。丨成都零售商业“经济边界”测算指标体系超市域级经济边界市域级经济边界区域级经济边界成都IFS国际金融中心 成都太古里 成都SKP万象城 银泰中心in99新世纪环球购物中心 仁和新城 世豪广场 大悦城 锦华万达广场商业开发规模度 新世纪环球购物中心成都国际金融中心万象城银泰中心in99招商大魔方区位交通聚合力成都国际金融中心成都太古里银石广场新世纪环球购物中心成都SKP商业经验影响力成都国际金融中心成都太古里成都SKP万象城银泰中心in99资产运营盈利性成都太古里成都国际金融中心成都SKP万象城银泰中心in99品牌业态引领力成都SKP成都国际金融中心成都太古里万象城银泰中心in99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23丨经济边界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五大指标“经济边界”商业开发规模度商业面积及综合体开发规模与零售商业的“经济边界”范围呈正相关大型商业综合体的零售商业面积往往高达20-30万平方米以上,进驻商家数量庞大,甚至有少量购物中心的商家数超过500个。零售商业面积越大,商户数越多,业态越丰富,载体所能承载的商业活动便更多元,进而吸引更远、更广阔的消费群体。基于此,项目的“经济边界”必然越宽广。完善且高品质的商业综合体为零售商业提供配套,为商业输入稳定客流。尤其是在重要商务区,工作日的商务客流往往成为零售商业的关键支撑。商务客群流动的潮汐性也无形中延伸商业“经济边界”的辐射范围。早期开发的商圈,小体量商业占比高,单一商业影响力有限,须抱团发展以春熙路商圈及其周边区域为例,商业建筑面积在5万平方米以下的项目占比约六成,其中一半以上是百货。当然,这样的商业形态构成由商圈的历史沿革和时代特性决定。尽管春熙路商业普遍规模偏小,但商圈步行街将不同商业体与临界商铺串联起来,形成有机整体,大幅提升商业集中度。“多合一”的逻辑,让核心商圈形成组团效应。对于消费者而言,春熙路不仅是一条商业步行街,更是一个商业资源的集合体,代表成都商业发展现阶段的最高水平。因此,虽然核心商圈小体量商业项目数量多,但抱团发展使各个独立商业受益于核心商圈作为成都首位商圈的辐射力、吸引力,发展仍普遍较好。因此,传统核心商圈单一项目的“经济边界”不能以单个项目进行界定。整体而言,五个老城区的商业规模普遍较小,而高新区、天府新区以及二圈层的商业体规模相对更大。以成都第二核心商圈交子公园商圈为例,其项目体量在10-20万平方米的占比超六成。新区充裕的土地储备让城南商业在过去十年间快速发展,2013年后区域市场迎来集中供应,大体量项目不断上新。银泰中心in99、环球中心、仁和新城、成都SKP等大型商业体陆续开业,各自在区域市场乃至全市均有不小影响力,其“经济边界”普遍较广。Top 1新世纪环球购物中心 Top 2成都IFS国际金融中心Top 3万象城Top 4银泰中心in99Top 5招商大魔方丨成都各商圈零售商业项目建筑面积分布13B)3 3P%g c%C3g0 g%30%3 30 %833P%8 %7%龙泉驿郫都双流温江新都青白江大源东大路建设路万年场金沙光华双楠人民南路天府新区城北交子公园*春熙路小于5万5-10万10-15万15-20万大于20万注:四舍五入可能导致加总不等于100%*交子公园商圈涵盖新南天地板块项目核心次级近郊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经济边界丨24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0月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丨成都地铁网络与零售商业项目分布图50.3#.6.2#.1.1!.2.0.0%2.5%9.4%3.4%4.7%非地铁接驳地下地铁接驳地下儿童娱乐服务百货/专业卖场生活餐饮时尚超市“经济边界”区位交通聚合力Top 1成都IFS国际金融中心Top 2成都太古里Top 3银石广场Top 4新世纪环球购物中心 Top 5成都SKP区位和交通是相关但又不尽相同的两大因素。核心区位的交通条件往往较好,地铁四通八达,地面交通通达全市。但在日益堵车的城市中,核心商圈的“开车堵、停车难”问题也成为萦绕核心商圈商业发展的一大痛点。从区位分析,春熙路和交子公园商圈的地段区位最优,其“经济边界”亦更广阔。结果显示,区位交通聚合力排名前五的项目均位于两大核心商圈。但不可否认,尤其是春熙路商圈的地面交通拥堵,也日渐成为制约商圈发展的重大关切,未来仍需持续优化。地铁接驳延伸商业“经济边界”,改变商业地铁联通层的业态配比近年来中国城市地铁建设提速,地铁网路成型加密并延伸至近郊区域。日趋完善的地铁网络已逐步替代其他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成为市民日常通勤和出行的首选。据官方消息,成都轨道交通分担率已达到60%的水平。因此,地铁已成为零售商业不可忽视的客流导入渠道,地铁上盖、无缝接驳能够激活原本人流到达较难的地下商业面积,提升商业营收。据仲量联行统计,接驳地铁的地下商业联通层的超市主力店面积占比显著低于非接驳项目26.7个百分点,相反服饰类时尚业态占比提升10.9个百分点。主力店被时尚零售业态替代,有利于项目租金创收;且更具灵活性的商业条款,亦更有利于后期地下商业租户迭代与升级,避免对大型主力店产生过度依赖。截至目前,在成都500多公里的地铁网络覆盖下,16.7%的项目已实现地铁无缝接驳地下商业层。丨地铁接驳与商业地下层业态占比地铁接驳地下非地铁接驳地下10.9ppt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25丨经济边界数据来源:成都地铁,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0月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地铁无缝接驳商业500米内有地铁500米内无地铁16.7W.4%.9%地铁联通占比图例“经济边界”商业经验影响力Top 1成都IFS国际金融中心Top 2成都太古里Top 3成都SKPTop 4万象城Top 5银泰中心in99“双头部化”地产开发与商业运营存量时代,地产开发向头部企业聚集。同样,头部企业反向输出商业运营管理经验,市场份额不断增加。商业运营经验是一项综合指标,是对商业资源、运营能力、营销推广等能力的综合判断。在成都本地市场,“经济边界”排名前十的项目多来自九龙仓、太古、北京华联、华润等头部零售运营商。头部开发商的商业资源对于一个座城市商业发展的价值不言而喻。2014年开业的成都IFS国际金融中心和成都太古里为成都本地带来丰富的国际一线商业资源,吸引主力品牌开设高能级门店,例如全球限量的路易威登之家。2022年,成都SKP的开业又为国际城南带来真正意义上国际品牌的集合地。三大地标项目之所以受消费者追捧,与其丰富独家的商业资源密不可分。因此,集团的商业运营能力和在地经验的累积是项目形成一定规模“经济边界”的前提保障。截至报告发布,30强头部开发商的持有商业面积占成都零售商业总体量的比例高达63.2%,占比居全国前三。分商圈看,春熙路、金沙光华等商圈的头部企业占比相对较低。30家代表性头部开发商在成都各商圈的项目存量份额丨头部开发商其他开发商图例以开发面积进行计算圆圈大小代表市场总量北63.2%全市头部开发商占比位居全国前三交子公园建设路万年场城北春熙路东大路郫都双流大源天府新区新都金沙光华双楠龙泉驿温江人民南路百联、宝龙、保利、北京华联、华润、合景泰富、红星美凯龙、龙湖、融创、世茂、天虹、万达、万科&印力、王府井、新城、银泰、中海、中粮、招商蛇口中资(19个)外资(11个)恒隆、九龙仓、嘉里、凯德、瑞安、太古、新鸿基、香港置地、新世界、新光三越、永旺样本:30家中外资商业地产头部开发商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经济边界丨26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0月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经济边界”资产运营盈利性Top 1成都IFS国际金融中心Top 2成都太古里Top 3成都SKPTop 4万象城Top 5银泰中心in99我们对资产表现的衡量维度包括零售商业的入驻率、租金收益、单位坪效、物管及推广收益等指标及其时间维度方差。上述指标反映零售资产的综合运营能力。波动性在一定程度与风险相关联,笔者在此强调资产表现的稳定性同样是衡量一项资产是否具有稳健收益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资产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与项目的“经济边界”的辐射范围正相关,同样互为因果。资产表现越优异的零售项目的辐射范围亦越广阔,“经济边界”也就更大。因此,在衡量零售商业的“经济边界”时,资产表现是至关重要的指标。丨成都零售商业营业额与入驻率数据来源:四川省连锁商业协会,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0月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27丨经济边界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40Pp0020304050607080902022年成都零售项目营业额(亿元)2023年第三季度末成都零售项目入驻率72.6 .8%3.8%2.8%各营业额段项目数量占比“经济边界”品牌业态引领力Top 1成都SKPTop 2成都IFS国际金融中心Top 3成都太古里Top 4万象城Top 5银泰中心in99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0月0 %万象城王府井购物中心成都太古里成都国际金融中心成都SKP0 %王府井购物中心银泰中心in99成都国际金融中心成都太古里成都SKP0P0%仁和新城世豪广场成都国际金融中心成都太古里成都SKP丨时尚零售业态面积占比丨奢侈品牌面积占比丨国际品牌面积占比在仲量联行的定义中,服饰鞋包、珠宝手表、美妆个护和配饰等实物商品消费被归为时尚零售业态。实物商品的销售是零售商业的根本,也是检验2023年一座城市消费复苏成色的试金石。时尚零售业态的占比高,品牌丰富度高,商业吸引的客群更多元。奢侈品牌在城市开设门店既是对这座城市商业资源和品质的提升,也是对这座城市消费力的认同。头部品牌在一座城市的门店通常较少,多数只有1-2家门店。因此,单店的客群辐射范围基本是市域乃至省域以上,周边省份和卫星城市的目标消费客群也属于其辐射范围。尽管国货崛起乃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国内消费者开始青睐性价比高、更具本土文化IP的品牌。但从数据分析出发,国际品牌占比高低在多数情况下与项目整体档次与运营状况仍在统计上呈现显著的正向关系。因此,从结果出发,我们仍将国际品牌的占比作为一个“结果导向”指标纳入考量范畴。时尚零售业态极大决定消费最终形成奢侈品牌的稀缺性、排他性增强商业辐射力国际品牌抬升商业气质“零售为本”,业态和品牌是吸引消费者到访形成最终消费的根本。这一指标中,最能体现项目竞争力的三个因素包括:时尚零售业态、奢侈品牌、国际品牌。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经济边界丨28注:奢侈品牌特指符合仲量联行定义的品牌样本。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成都零售商业“经济边界”全景图在“自然边界”范围内,任一点到该多边形中心点的距离小于到相邻多边形中心点的距离,即在购物中心以泰森多边形绘制的“自然边界”内的任何消费者离本购物中心的距离,相比于相邻购物中心更近。因此,当控制其他变量时,本购物中心所在“自然边界”区域的消费者理所应到偏好本购物中心。然而,纷繁复杂的现实情况远超于泰森多边形方法论对此经济现象的拟合能力。从商业视角出发,购物中心的辐射能力受太多因素共同影响,实际的辐射范围或大于或小于其“自然边界”定义的辐射范围。“舍近求远”实属消费行为的常态。本章综合考虑开发规模、区位通达、商业经验、资产表现和业态品牌五大因素后,绘制的“经济边界”是从现实角度对商业项目辐射范围的刻画。尽管范围的绝对精度必然存在市场争议,但项目之间的相对关系仍有助于对市场竞合关系的全景分析。下图拟合出成都零售商业“经济边界”全景图。需要说明的是,任何一个商业项目的辐射边界并非是简单用数学公式可以简单计算出结果的,边界以外的消费力必然存在流入的可能性。因此,全景图的意义在于:第一,“经济边界”的范围与商业辐射能力正相关,但边界大小体现的是相对关系,而非绝对边界的精准刻度;第二,“经济边界”刻画的是“常态化”消费流入,偶发性消费不属于“经济边界”的度量范围。第三,“经济边界”的重叠与切割反映商业资源的规模、密度和格局,是市场全景分析的基础。结果显示,全域市场的“经济边界”主要集中于春熙路、交子公园两大核心商圈,近郊区域的“经济边界”离散度较高,商业资源相较于广袤的土地略显稀疏。三大地标项目“经济边界”辐射范围最大,近乎覆盖主城区大部分区域。“经济边界”的重叠度折射出局部区域较强的竞合关系,最具代表性的是IFS和太古里。丨成都零售商业“经济边界”全景图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29丨经济边界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0月北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头部视角 “经济边界”Top10“双核”格局在“经济边界”前十大零售商业项目中,两个位于在春熙路商圈,四个分布于交子公园商圈。这一视角再次验证成都“双核”商业格局。作为成都第一商圈春熙路“主外”,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培育,商业氛围浓厚,成为外地游客必打卡地。相反,坐落于高新南区的交子商圈则“主内”。在2022年成都SKP开业后,交子公园实现从“潮奢”到“重奢”的高端品牌矩阵全覆盖,成为城南高净值人群的购物首选。右图显示,十大项目的“经济边界”互有重叠,预示着辐射范围的交织。相同定位的项目之间尽管存在一定的距离,但竞争关系是难以避免的。以奢侈品消费为例,成都SKP开业必然会分流IFS和太古里的客流,尤其是武侯区的客群,距离两大商圈的距离十分接近。但一座城市的商业必然走向多核多极的格局,这是国际化都市的必经之路。未来,两大商圈协同互补,推动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南向”发展右图显示出,成都商业伴随城市发展步伐,一路向南。“南向”商业整体品质更优、规模更大,对客流的吸引力同样更强,其“经济边界”更广阔。产业是城市扩张、人口导入的前置性条件,同样也是商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不得不说,产商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城南的商业主要由地域性居民和商务人士支撑发展,商务区内的商业具有较强的潮汐性,也跟商业运营带来不小挑战。老城商业待焕新颜在老城区内、春熙路商圈外,仅万象城、大悦城、锦华万达三个项目入围“经济边界”Top10榜单。中国各大城市面临“旧城换新颜”的普遍需求,城市更新仍是老城区商业发展的破题之道。丨成都零售商业“经济边界”Top10概况丨成都零售商业“经济边界”Top10全景图地标级商业“走出”成都这座城市成都IFS、太古里和SKP三大地标项目的“经济边界”最广阔,且远超其他零售商业项目。实际上,三大重奢定位零售商业项目的辐射范围早已超出成都这座城市,丰富且独家的商业资源具有极强的排他性,加上强大的商业运营能力,其辐射的消费力可谓覆盖整个中国西部地区,云贵川渝乃至陕西等城市的消费者都存在到访消费的可能性。因此,本报告定义的“经济边界”更多刻画的是“常态化”客流到访的辐射范围,且这种地理定量关系的模拟更接近“对比关系”的定性表达,而非“绝对关系”的定量结论。“地图序号商业项目环线区位商圈/子市场开业时间1成都IFS国际金融中心一环内春熙路(核心)2014年2成都太古里一环内春熙路(核心)2014年3成都SKP三四环交子公园(核心)2022年4万象城二三环建设路万年场2012年一期/2020年二期5银泰中心in99三四环交子公园(核心)2017年6新世纪环球购物中心三四环交子公园(核心)2013年7仁和新城三四环交子公园(核心)2018年8世豪广场四环外大源2014年9大悦城二三环双楠2015年10锦华万达广场二三环东大路2007年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经济边界丨30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0月北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环线视角 成都“环状”商业体系一环内资源聚集度高,梯度覆盖广立足于城市之核心地带,成都一环内区域已形成成熟的商圈。一环镌刻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忆,百货商场存续二三十年,但没落于年久失修,辐射力日渐式微。IFS和太古里比邻而立,焕新核心商圈商业活力,其商业辐射能力早已超出成都这座城市,成为内陆地区最重要的商业地标。核心商圈强大的虹吸效应也让商圈周边一两公里的商业口岸面临巨大压力,“假口岸”的业界质疑萦绕多年。一环至二环受虹吸制约,发展受限成都一二环之间坐落老城区星罗密布的老式住宅社区。开发空间受限且距离城市中心过近,客流受虹吸,发展被局限。一二环商业的辐射能力远不及其相对中心的地理区位条件。相反,多数商业仅辐射周边居民,沦为偏社区定位的商业体,进退两难,甚是可惜。二环至三环城市化进程的首波红利,区域型商业密集在成都第一波城市化进程开启时,二三环区域便迎来商业地产开发潮。人口外溢、居住升级,二三环成为早期富人外迁的必经之地,并孕育出多个商业中心,形成次级商业热点聚集区。与核心商圈的距离感恰到好处,商业生存空间更加充分。区内28个优质零售项目实属成都各环线数量最多的环状带。二三环商业的整体规模和品质优于一二环,且辐射范围更加广阔。三环至四环商业发展具有方向性,呈“项链”式分布高新南区是三四环区域发展的领头羊,产城一体,人口导入,消费力从量变到质变。“项链”形态正是三四环商业格局的最佳描述:“链身”由近郊的点状项目构成,“链坠”代表城南第二核心商业集群。成都SKP开业助力交子公园商圈实现各能级消费力全覆盖。但相对宽松的街区尺度,虽有利于地面交通效率,缺对商业外部动线造成切割,不利于商业体形成集群效应。四环外组团式发展,二圈层区县各自的“春熙路”成都商业迈向郫都、新都、龙泉等近郊商圈,天府新区后来居上将成都商业版图进一步向南扩张。产业是近郊区县发展的起点,而步伐更晚的零售商业则相对稀缺、次第布局。除城南外,四环外商业普遍受限于项目定位与招商运营,其消费辐射力往往难以与城区商业相媲美。但因竞品项目相对较少,四环外商业获得相对均衡的发展空间,打造各自区县的下沉商业中心。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31丨经济边界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专题研究二:动线问题高架和铁路切割商业外部动线2013年5月,成都二环高架通车,全长28.3公里,共设有47个匝道出入口和28个快速公交站点。新二环在当时极大改善老城区的道路交通条件,但同时也对二环沿线商业产生不同程度或利或弊的影响。二环从地面道路升级为高架线路后,改变了沿线商业项目的外部动线。以车流为例,商业车库出入口往往采取“进出分离”的原则,因此高架上下道的闸道设置必然影响商业车流的外部动线和通达性。下文,我们以现实案例剖析二环高架对沿线商业的影响。高架匝道改变沿线商业外部动线。二环高架沿线商业众多,但高架能够设置的匝道数量必然有限,且顺时针与逆时针方向的匝道位置并不完全一致,甚至存在一定距离。在高架通车后,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以成华SM广场为例,商场本就紧邻二环路;但在二环高架通车后,商场并不临近高架匝道口。因此,SM广场的车行客流容易被临近的两个匝道所在动线的商场截获。如左下图所示,距离成华SM广场北面最近的匝道布局在龙湖三千集北侧,距其南面最近的匝道则是杉板桥立交,下道后车流直行便可达到龙湖滨江天街、万科天荟、东郊记忆等商业,这种设置极易影响开车出行的客流的商业目的地选择偏好。事实上,成都二环高架的修建造成对沿线商场外部动线的切割,进而改变消费客流的到访。距离高架匝道较远或距离BRT站点较远的沿线商业,容易在本轮外部动线变化中失去竞争的主动权。SM广场只是其中一个案例,如右下图所示,沿线商业或多或少、或利或弊都受到二环高架影响。城市快速路高架定向延伸商业辐射力。高架匝道和BRT站点的设计必然考虑过基于现实交通环境的工程施工可能性以及沿线商业的诉求和居民出行的需求。具有城市快速路属性并叠加BRT的二环高架能够有效延伸周边零售项目对远距离客群的辐射力,商业的通达性随二环高架得以延伸。在重要商场附近设置匝道出入口和快速公交站点,以便于消费客流的到达。例如,万象城周边的BRT站点和高架匝道,对于车流到访大有裨益,有助于提升该项目对二环沿线居民的消费辐射能力。从这种角度讲,二环高架在外部通达性上也是对商业影响力的加持。整体而言,二环高架有弊有益。右下图呈现的二环高架匝道与商业分布,清晰描绘出沿线商业在二环高架建成后的“受益者”与“失落者”形象。丨二环高架对商场外部动线的切割示意图丨成都二环高架各站点示意图成华SM广场龙湖滨江天街天荟万科广场龙湖三千集印象城伊藤洋华堂匝道匝道成温立交营门口立交北新立交刃具立交杉板桥立交双桥子立交红星路立交人南立交永丰立交双楠立交永立王府井discovery印象城购物中心伊藤洋华堂建设路店SM广场万象城成都文华广场锦华万达广场王府井购物中心莱蒙都会伊藤洋华堂双楠店仁和春天百货光华店蓝润摩里中心成都沙湾印象汇龙湖三千集图例匝道出口匝道进口立交桥商业项目图例匝道进出口泰森与经济边界交集二环高架商业项目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经济边界丨32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0月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基于泰森多边形方法论得出的“自然边界”,在现实中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场景。“自然边界”可能被地形地貌切割,如湖泊、山脉等。例如,重庆的山势地形地貌大概率造成此方法在现实应用中失效。同时,商业的理论辐射范围也可能被铁路和高速公路等物理障碍限制,成都火车南站周边的商业受铁路阻隔即为一例。从下图可以看到,铁道穿过新南天地板块多个商业项目的毗邻区域,对项目的“自然边界”造成分割,如下图栅格区块所示。受此影响,商业项目的实际辐射范围被切割压缩,单纯以泰森多边形定义辐射半径的方法论便已失效。对商业运营实操而言,铁路切割会导致两个问题:一是对项目辐射范围的挤压。如新南天地商圈的凯德天府、苏宁广场城市奥莱等项目,其“自然边界”的范围被火车南站沿线铁路轨道切割,铁道以北区域的消费者驱车或骑行前往新南天地商圈的难度明显增加。所以,商圈内商业项目对铁道以北的实际辐射范围便受迫缩小。二是对消费客流到达外部动线的改变。以凯德天府为例,地铁1号线、7号线和18号线在此换乘。若消费者选择地铁出行,从H1口或J口出,可直达商场入口。但居住南站以北的消费者选择驾车甚至步行、骑车前往,天河西二街的下穿隧道实乃必经之路。而下穿隧道对于步行、骑行而言,体验感较差,往往劝退消费者,进而影响消费目的地选择。泰森多边形的应用聚焦一座城市商业格局的全貌呈现。但从实际状况着手,商业的辐射半径仍需重点考虑地形地貌或外部交通条件的影响。如果一个区域希望发展商业中心,那么在前期区域规划中就需尽量规避外部交通环境对商业发展的负面影响。例如,成都大悦城的一个车库入口便开在铁路下穿隧道内,以此提升车流入库效率。凯德天府火车南站地铁站H1出口J出口丨凯德天府项目“从北向南”外部动线示意图铁路轨道地铁到达动线驾车到达动线丨新南天地部分商业受铁道切割外部动线示意图铁道轨道受铁轨切割的“自然边界”范围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33丨经济边界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0月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从北向南高架线路从北向南下穿隧道线路铁路切割从北向南的外部动线图例图例理论结合实践,商业地产辐射力之双面性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拟合边界”成都零售商业“拟合边界”全景图依据定义,“拟合边界”等于“自然边界”与“经济边界”的交集,两者取小。“拟合边界”依据泰森多边形的数理理论算法并结合仲量联行对成都各大商业项目的评估,最终输出的重叠范围更接近对现实情况的模拟。下图即为成都商业“拟合边界”全景图,从地理空间呈现成都商业空间的饱和度。如图所示,深色即现有项目能够完全辐射的区域,浅色表示“距离目标客群最近的商业项目”并未完全辐射该区域,区内消费者存在“舍近求远”消费的可能性。右图呈现各行政区单位土地上的商业开发密度,结果与泰森多边形叠加图的结论类似。首先,中心五城区及高新南区的商业开发密度显著高于二圈层区县。其次,高新南区的商业密度略高于锦江区,并高于其他四个老城区,印证前文提出的“双核”商圈格局的观点。丨成都零售商业“拟合边界”全景图丨成都各行政区零售商业面积与辖区土地面积比0.0%0.5%1.0%1.5%2.0%2.5%3.0%高新区锦江区青羊区成华区武侯区金牛区郫都区温江区新都区天府新区双流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商业占比全市平均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35丨拟合边界数据来源:成都统计局,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0月北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虹吸”与“截留”商圈辐射能力研究将商业项目的“自然边界”“经济边界”和“拟合边界”汇总至商圈级,得到商圈的三大边界范围。基于此,报告将对成都各大商圈的辐射力和饱和度进行分析,探讨不同能级、圈层和方位的商圈在远距离消费力的“虹吸”辐射能力,以及对周边近距离消费力的“截留”辐射能力。回顾前文定义,厘清三个概念:第一,“自然边界”面积是各个商业项目在泰森多边形自然切割后所生成的最直接的辐射范围;第二,“经济边界”面积是反映各个商业项目综合吸引力的实际辐射范围;第三,“拟合边界”面积则是叠加前两个边界之后重叠的辐射范围,如右图所示。基于上述概念,我们计算出每个项目“自然边界”“经济边界”和“拟合边界”的面积,并以所在商圈对项目的三大面积进行加总,计算出每个商圈的三大面积。为分析每个商圈对远距离消费的虹吸能力及其对周边消费力的截留能力,报告提出两个全新定义:外向“虹吸”辐射能力和内向“截留”辐射能力。A:外向“虹吸”辐射能力=“经济边界”面积/“自然边界”面积=a/b衡量商圈在不受泰森多边形自然分割约束下,所有项目的实际辐射面积与泰森多边形生成的自然分割面积的比值,是一种对商圈“向外”辐射能力的测量。比值大于1,说明商圈的实际辐射面积超过商圈自然分割的面积范围。以春熙路商圈为例,其“外向虹吸辐射能力”计算值等于54.9倍,位居成都各商圈首位,这说明春熙路商圈的地理空间受一环内密集开发的商业项目挤压,导致自然分割的辐射半径非常小;但由于核心商圈辐射全市,其实际辐射能力远超自然分割的辐射半径,因此其实际辐射面积是自然分割面积的54.9倍之多。相反,排名末位的新都板块,其自然分割的辐射半径极高,而商业项目开发密度则相对有限,其实际辐射面积仅为自然分割面积的12%,说明大量面积及其对应的消费力有待开发。B:内向“截留”辐射能力=“拟合边界”面积/“自然边界”面积=c/b衡量商圈在受泰森多边形自然分割约束下,所有项目实际辐射面积占泰森多边形生成的自然分割面积的比例,是一种商圈“对内”辐射覆盖能力的测量。这个比值小于等于1,不可能大于1。成都有两个商圈的“内向截留辐射能力”等于100%,即商圈内的商业对商圈所在区域及周边实现全覆盖。相反,同样以新都为例,由于自然分割面积过大,区内商业的实际辐射能力有限,因此只能覆盖区域内7%的面积所对应的消费力。项目位置“经济边界”-a“自然边界”-b“拟合面积”-c丨成都商圈级商业辐射力测算商圈等级A 外向“虹吸”辐射能力B 内向“截留”覆盖能力春熙路核心54.9倍100%交子公园核心12.2倍100%人民南路次级5.5倍97%建设路万年场次级5.0倍92%双楠次级1.7倍94%大源次级1.6倍88%东大路次级1.1倍66%城北次级89%金沙光华次级85x%温江近郊37&%郫都近郊26%双流近郊19%天府新区次级15%龙泉驿近郊14%新都近郊12%7%注:龙泉驿、新都、双流、温江、郫都、天府新区,由于外延面积过大,对分布在最外层的项目覆盖的自然面积按缓冲区10做了合理化缩减。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拟合边界丨36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0月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春熙路5055交子公园人民南路建设路万年场双楠大源东大路051015金沙光华城北温江郫都双流天府新区龙泉驿新都0 0Pp0%0 0Pp0%二圈层近郊商圈(含天府新区)仲量联行三级商圈定义倍A 100%B=100%A 100%B 100%A 100%B 100%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一圈层核心商圈一圈层次级商圈成都商圈辐射力坐标系A100%且 B=100%基于前文成都各个商圈消费辐射力测算表,我们将结果转换至坐标系,如上图所示。按照商圈(A)外向“虹吸”辐射能力及(B)内向“截留”辐射能力两大维度,对所有商圈进行划分,分别是:但结果显示,暂无商圈属于A100%且B=100%,因此后文不予讨论。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组团按商业地产业内惯例尚未达到“商圈”的行业标准,更多是组团或者板块,考虑报告用词的一致性,本章仍沿用“商圈”二字指代所有商业组团。后文不再赘述,请读者知悉。A100%且 B10000%且 B10000%且 B=100337丨拟合边界(A)外向“虹吸”辐射能力(B)内向“截留”辐射能力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0月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1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高能级商圈丨A100%且 B=100%“经济边界”不小于“自然边界”且“拟合边界”等于“自然边界”此类商圈能级高,其对远距离消费者的虹吸能力较强,尤其是春熙路和交子公园两大核心商圈的辐射力覆盖全市。核心商圈地处城市中心,往往“自然边界”小,需要截留的区内消费者本就不多,所以必然对区内消费力实现全覆盖。自然边界拟合边界丨“自然边界”与“拟合边界”春熙路丨“自然边界”与“拟合边界”交子公园2区域级商圈丨A100%且 B100%“经济边界”不小于“自然边界”且“拟合边界”小于“自然边界”此类商圈能级低于第一类,属于区域级商圈,共计五个,分别是人民南路、大源、建设路万年场、双楠、东大路。区域级商圈的向外“虹吸”辐射能力虽低于第一类,但仍相对较高。由于项目所处区位往往是城市新区等非核心区域,商圈的“自然边界”往往过大,造成商圈内项目难以辐射“自然边界”的所有角落,导致“拟合边界”无法覆盖全部所属“自然边界”。这意味着商圈可能对周边消费力的“截留”存在空间空白。但需要注意的是,此类商圈仍对周边区域具有相当辐射力,空白的“经济边界”只能说明其辐射的真空地带具有方向性,并不对应商圈辐射能力的强弱关系。例如,大源板块的项目主要集中于天府大道以西区域,因此对于最东边的住宅区域的辐射可能存在真空。自然边界拟合边界丨“自然边界”与“拟合边界”双楠丨“自然边界”与“拟合边界”大源拟合边界丨38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0月北北北北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3内生级商圈丨A100%且 B 80%):第一梯队商圈的外向“虹吸”辐射能力仍明显强于第二梯队,但是商圈所在区位“自然边界”范围大,导致“经济边界”和“拟合边界”均难以超过“自然边界”范围。因此,虽然商圈对周边或一定距离外的消费力仍具有辐射力,但仍难以全覆盖区内“自然边界”的每个角度。因此,从饱和度来看,此类商圈仍存有待开发的空间。内生级商圈第一梯队仅有2个商圈,分别是金沙光华(含外光华)和城北。由于金沙光华覆盖外光华区域,因此“自然边界”如图所示十分广袤。而商业开发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内,因此难以辐射全面覆盖“自然边界”的空白地带。城北商圈的情况类似,但城北项目离散程度更高,且项目单体规模更大,仍对周边具有较强的辐射力。自然边界拟合边界丨“自然边界”与“拟合边界”金沙光华(含外光华)丨“自然边界”与“拟合边界”城北第二梯队(A 2”,零售商业之“竞合”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组团分析从项目“竞争”到商圈“外竞内合”以商业项目“个体”微观视角切入本报告是研究分析成都商业地理空间格局的基础,微观视角呈现格局的细致肌理。然而,这种单一视角仍存在极大的局限性。零售商业之间的“竞合”关系不应过度强调“竞争”而忽略“合作”以共赢的可能性。以春熙路商圈一街之隔的IFS和太古里为例,在项目建成初期,两个定位几近相同的商业地标直面商业资源的“二选一”激烈争夺,Louis Vuitton、Chanel、Dior等品牌进驻IFS,Herms、Gucci等品牌则选择太古里。时至今日,两大地标与强大的商业资源共同支撑起成都这一核心商圈在全国不容小觑的商业地位。察觉到成都商业潜力与商机的国际大牌,争先恐后在春熙路两大地标落子“双店”。截至报告发布,Louis Vuitton、Chanel、Dior、Gucci等品牌均已同时进驻IFS和太古里,“双店”布局引领奢侈品牌在华扩张新模式。由此可见,以单一“竞争”关系为基底去定义零售商业的辐射半径,有失偏颇,还尚不足以刻画真实商业环境中商业聚集性和商业竞合关系的普遍规律。如左下图所示,商业项目之间本就天然具有“竞争”性;但商圈的存在又需要商业项目“合作”共赢,通过商业资源集聚形成组团,发挥聚合效应,适配多元多变的消费需求,即从“纯竞争”格局发展为“外竞内合”的双重关系,这便是商圈的本质特性,即右下图所示。以下图所示,在“一定距离”内,项目之间通过外部动线形成纽带,多个项目形成组团,进而发展为“商圈”,与其他商圈或单个独立项目进行客流竞争。商圈的存在需要多项条件,其中“一定距离”是前提,后文定义为“阈值”。超出这个阈值即消费者普遍可以接受的步行最大距离,商业项目之间的连络便会被打破。因此,一个商圈可以是后天精心打造的,也可以是先天自发生长而成。但无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距离感都是商圈是否能聚势发力、共荣共生的关键。基于此逻辑,接下来报告将引入“聚类算法”,深入讨论商业项目形成聚合效应的临界距离,并从聚合商圈视角重新绘制“商圈”的“自然边界”“经济边界”与“拟合边界”。引入商圈后的三大边界,才能完整模拟成都零售商业的真实现状。丨商圈“外竞内合”之组团示意图纯竞争“外竞内合”竞争合作合作合作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组团分析丨42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我们采取 DBSCAN 聚类算法(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进行组团运算。DBSCAN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在某个空间中给定的一组点内,只要其邻近区域内点的密度大于特定的阈值,即将其纳入与之相邻的同一类别中,并继续重复聚类过程,不断将紧密堆积的点组合在一起;同时,将单独位于低密度区域(其最近邻居距离太远)的点标记为“异常值”。以此可见,这种方法论是根据密度阈值来控制类的增长。如前文所述,在商业地产领域,商圈是一个城市商业发展的先行区,决定这座城市商业发展的高度。但现阶段行业对商圈的研究尽管很多,但绝大多数都属于定性研究。什么叫商圈?什么叫子市场?这是行业研究长期以来本就答案模糊的问题。对商圈的定义长期存在诸多难以清晰量化界定的条款。通过DBSCAN聚类算法的引入,报告希望通过科学的算法定义,探索商业地产组团效应的“自然规律”,找到商业体形成商圈的数理逻辑,提升泰森多边形方法论在商业地产领域应用的实操性,为全文提出的最终结论奠定基础。组团算法 DBSCAN聚类算法重要定义点的领域:空间中任意点p的领域是以p为圆心、以e为半径的区域内所包含的点的集合。密度:空间中任意点p的密度是以p点为圆心、以e为半径的圆区域内包含点的数量。阈值MinPts:用以定义核心点、边界点、离群点时,对密度最小值的设定标准。核心点和边界点:空间中任意点p的密度如果大于某一给定阀值MinPts,将该点定义为核心点,否则定义为边界点。直接密度可达:点p从点q直接密度可达,须满足p点处于q点领域中,q点即是核心点。密度可达:点p从点q密度可达,须满足若p(1)、p(2)p(n),其中p(1)=p、p(n)=q,且p(i)从P(i 1)直接密度可达。密度连接:若对于任意点o,使得点p和点q都从点o密度可达,则点p和点q密度连接。离群点(噪声点):它是数据库D中既不属于核心点、也不属于边界点的点w。方向性:两点之间的直接密度可达和密度可达具有方向性,可双向亦可单向。43丨组团分析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pqpqo(A)核心点和边界点(B)直接密度可达(C)密度可达(D)密度连接定义:p边界点q核心点w离群点MinPts=5p从q直接密度可达q不从p直接密度可达MinPts=5p从q密度可达q不从p密度可达MinPts=5p和q通过o密度相连MinPts=3pqpqw定义组团在组团运算中,如果p点是一个核心点,与其直接密度可达或密度可达的所有点即可形成一个“组团”。每个组团至少包含一个核心点,核心点之间相互直接密度可达,非直接密度可达、仅密度可达的点属于可达点。可达点同样属于组团,它们形成核心点的“边缘”,超出此边缘的点不再可达,即属于离群点(噪声点)。因此,一个组团包括一个或多个核心点和数量不定的可达点,离群点不属于组团范围。丨丨核心点、可达点、离群点和组团示意图假设阈值MinPts=3红点为核心点,如点A,每个红点周围半径e的区域至少包含3个点(含红点本身)。红点之间可以通过直接密度可达相互访问,因此红点形成一个组团。蓝点为可达点,如点B和点C。因蓝点半径e内包含的点数量未达到阈值MinPts,即3个,因此不是核心点。但蓝点可以从红点通过其他核心点密度可达(非直接密度可达),被称为可达点,也属于组团。紫点为离群点(噪声点),如点N。它既不是核心点,也不可密度可达,因此不属于组团。ABCN组团分析丨44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基于DBSCAN空间聚类算法,对成都零售商业进行组团分析,并得出每个商业组团的“组团边界”。因为聚类算法生成的结果对半径e和阈值MinPts的条件设置十分敏感,所以为增强最终结果的稳健性(Robustness),我们将从“结构视角”和“后验视角”对条件设置的合理性进行验证。以聚类算法定义商业“组团边界”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结构视角结构视角以实践出发,进行正向逻辑推演。通常人的步行时速约为3.0-6.0公里,换算成10分钟的步行距离约等于500-1,000米,即1公里以内。基于此,如果同一组团商业项目之间的距离超过1公里,那么消费者的步行时间大概率会超过10分钟。从商业运营的实践反馈可知,超过1公里或10分钟的步行距离对于多数消费者而言,往往会极大削弱消费者前往下个商业目的地的步行动力,那么所谓商圈的外部动线便已失效。基于逻辑推导,报告将组团半径分别设置为500米和1,000米,对成都零售商业项目进行组团分析,划定“组团边界”。同时考虑到成都环形放射状的城市发展格局,且外围商业快速崛起,报告将组团所需最小项目数的阈值MinsPts设为2,那么形成的组团数即为在给定半径下所能形成的最大组团数。当阈值MinPts被设定为大于2的正整数时,所能形成的组团数必然更少。因此,阈值MinPts等于2的情况描绘出成都零售商业组团数的“最优情形”。后验视角后验视角则验证不同假设条件设定生成最终结果的数据稳健性。若数据结果对假设条件的敏感度下降,即不同的假设条件所得到的数据结果大致相同,此时的结果更具稳健性,结论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当半径等于500米且阈值等于2时,运算结果显示:成都108个商业项目可以形成12个组团,组团内涵盖38个项目,下页以不同颜色的点集表示;剩余70个离群点项目,即不被纳入任何组团。当半径不变且阈值等于3时,形成的组团数从12个大幅降低至6个,即减少6个。当半径等于1,000米且阈值等于2时,运算结果显示:17个组团形成,涵盖58个项目,以不同颜色的点集表示;剩余50个离群点项目,即不被纳入任何组团。当半径不变且阈值等于3时,形成的组团数从17个大幅降低至5个,即减少12个。基于上述正向推演和反向验证视角的双重论证,我们得到以下结论:1.当项目数阈值设定为3个时,半径设定为1,000米,全市共录得5个组团,分别是:春熙路、交子公园、新南天地、建设路、金沙光华五个商圈或子市场。这五个子市场数据较稳定,当项目数阈值增至5个时,仅春熙路和交子公园两个核心商圈,才能形成组团,其他三个非核心商圈则达不到组团要求。当项目数阈值增至8个时,全市仅春熙路一个商圈能够形成组团。2.当项目数阈值降至2个时,相邻距离不超500-1,000米的项目形成“迷你组团”,即组团内项目数仅为两个,例如新都的七一国际广场与苏宁易购广场、大丰的锦宸天街与保利大都汇等。如果以500米半径为要求,新增7个迷你组团;如果以1,000米半径为要求,新增12个迷你组团。3.项目阈值等于2个且半径设为1,000米所得到的组团数是目前成都108个商业项目所能形成组团的数量上限。但从实际出发,项目阈值等于2个且半径设为1,000米的数据结果更符合市场对组团即“商圈”的认知。如果项目阈值等于2个且半径设缩小为500米所得到的组团格局,有助于分析到商圈内的“小组团”。例如,春熙路商圈又可以分为“春熙路步行街-大慈寺板块”和“天府广场-盐市口板块”。因此,在不同条件的设定下所输出的“组团分析”结果,有助于从更宏观或更微观两方视角对商业组团进行深度解析。下一页报告将以地图形式呈现四种最常见的组团格局。项目数阈值MinPts半径500米生成组团数半径1,000米生成组团数246丨成都聚类算法商业组团生成数稳健性检验45丨组团分析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0月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丨应用聚类算法生成不同假设下的成都零售商业“组团”半径500米且阈值不低于2个项目108个项目形成12个组团,剩余70散点项目半径500米且阈值不低于3个项目108个项目形成6个组团,剩余82散点项目半径1,000米且阈值不低于2个项目108个项目形成17个组团,剩余50散点项目半径1,000米且阈值不低于3个项目108个项目形成5个组团,剩余74散点项目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注:图中没有颜色的点为散点即离群点项目,其他颜色为组团项目。组团分析丨46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0月北北北北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1 组团视角的“自然边界”组团视角:纳入“组团边界”的三大边界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基于聚类算法生成商业的“组团边界”后,再以泰森多边形方法论重绘成都零售商业“自然边界”全景图,并与第二章基于原始散点生成的“自然边界”进行比较,其变化具有启示性。发现1:纳入“组团边界”后的“自然边界”更接近商业市场竞合关系的现实情况当“组团边界”引入分析后,以组团条件“阈值2个项目且半径1,000米”为例,在生成组团后的项目点位数从原108个散点减少到17个组团加50个散点,共计67个点位数。多数组团地处相对核心的区位,例如三环内的老城区。现实中,零售商业市场绝非只是各自为政、恶性竞争的关系,组团内及组团间多呈现“外竞内合”的市场格局。以春熙路商圈为例,生产组团前的“自然边界”描述更多是商圈内项目之间的竞争关系;而生成组团后的“自然边界”更能直观反映春熙路商圈作为一个整体在成都零售商业市场的核心地位及其与其他商圈或独立项目之间的竞合关系。发现2:以“组团边界”定义“商圈”及其边界一直以来,业界对商圈的定义本就含糊不清,行业尚难达成共识,更难言定量分析。依据仲量联行对成都零售商业子市场的定义,在原108个散点项目中,所有不能被划入商圈的散点也被强制归入某子市场。例如春熙路和交子公园商圈可能更符合业内对“商圈”的普遍认知;相反有些区域板块则很难用“商圈”二字去形容,例如人民南路、双楠便更像一个区域市场或子市场。在引入聚类算法生成“组团边界”前,商圈的边界是一种定性描述。政府与商圈管委会、开发商及运营商、研究机构等行业主体基于不同立场,对商圈的边界界定自然不同。但聚类算法是生成的“组团边界”清晰界定出每一个组团乃至每一个商圈的边界。基于此,行业对重要商圈的认知更具科学性、更加清晰。对于非商圈的子市场而言,区内商业的离散程度同样得以清晰度量。发现3:“组团边界”具有层级性与嵌套关系每个商业组团都具有层级性。设定不同的辐射半径,即可形成不同规模的组团。以春熙路商圈为例,以1,000米半径为标准,那么春熙路商圈便可视作一个整体,参与全市竞争。作为成都的商业核心,春熙路商圈的“组团边界”是“自然边界”叠加的结果,范围倍数放大。但若以500米半径为标准,那么春熙路商圈又由不同的小组团构成,“春熙路红星路”和“天府广场盐市口”是春熙路商圈的两大重要组团。不难看出,春熙路本不只是一条街道,它作为步行街、组团、商圈的定义具有截然不同的内涵与外延。因此,“组团分析”进一步揭示出商圈之间及商圈内部的商业地缘“竞合”关系。丨引入“组团边界”后的“自然边界”全景图丨引入“组团边界”前的“自然边界”全景图47丨组团分析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0月北北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阈值=2且半径=1,000米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2 组团视角的“经济边界”“组团”在地理上具有聚合效应,即所谓的“组团效应”。“组团效应”本身亦非简单的地缘概念,更多仍需从组团的“经济效应”出发进行分析。那么,生成组团后的“经济边界”刻画出商圈“1 12”的经济意义。假设组团条件为“阈值2且半径1,000米”,结果可生成17个组团,并绘制组团级“经济边界”。那么,单个项目的“经济边界”与所在组团的“经济边界”存在如何的数理关系呢?我们引入“要素衰减法”对组团的“经济边界”进行计算。这便是“组团边界”继“自然边界”后的第二层含义,即在“经济边界”的应用。基于上述算法定义,左下图生成以“阈值2且半径1,000米”为条件的17个组团的经济边界。通过与原始散点的“经济边界”全景图对比可以发现,纳入“组团边界”的“经济边界”规模远超散点。其中两个“大圆”格外引人注目,即春熙路商圈(包含春熙路步行街、红星路、天府广场、盐市口等板块)内15个项目共同组成全市最大的组团级“经济边界”。城南板块,交子公园商圈及附近的7个项目形成的“经济边界”仅次于春熙路商圈,亦近乎覆盖全城。两大核心商圈的“经济边界”规模远超其他能级的商圈,亦符合成都零售商业市场的现状。在第三章“经济边界”的方法论介绍中,我们选取了商业规模、交通通达、运营经验、资产盈利、品牌业态五大要素衡量商业项目的“经济边界”。上述两个核心商圈组团各自覆盖全成都最高能级、最具人气的地标商业,IFS、太古里和SKP,其“经济边界”如前文所述被定义为“超市域级经济边界”,即全城乃至临近省市。此外,两个组团覆盖的商业项目数量和体量领衔17个组团,规模优势凸显。一个商圈需要实现合作共赢,前文所述的“外竞内合”关系是主流趋势。规模优势让品牌组合具有梯度性,吸引各色需求的消费者。以春熙路商圈为例,既有IFS和太古里提供的高端消费,亦有步行街亲民的商业资源,多元业态与消费场景构建起符合兼容并包的商业环境。在非核心组团中,诸多背靠背的“两项目”组团更能体现唇齿相依的纽带关系。例如杉板桥的滨江天街与万科天荟、北一环的金牛万达与上城天街、温江的新光天地及合生汇,皆是如此。单纯从“经济边界”的规模尺度来看,组团后的新“经济边界”往往是单个项目的数倍有余。现实中,商业“抱团取暖”在现阶段经济环境下亦大势所趋,做大区域,做强自己,方能实现逆周期经济环境下的周期穿越。丨引入“组团边界”后的“经济边界”全景图丨引入“组团边界”前的“经济边界”全景图组团的经济边界指数Cluster Effect则是单个项目指数的加权平均数,权重以衰减系数计。设Xi为单个项目的经济边界指数,Xi以指数从大倒小排序。D为衰减系数(Decay Index),D即为0-1之间的小数;经验证,系数在70-80%更符合,本文所有计算以80%为系数。=s.t.D 0,1Xi 以绝对值递减组团分析丨48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0月北北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阈值=2且半径=1,000米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3 组团视角的“拟合边界”组团序号组团涵盖项目个数“自然边界”组团后面积减组团前面积“拟合边界”组团后面积减组团前面积“自然”“拟合”变化方向组团内代表项目116负负同向成都IFS国际金融中心、成都远洋太古里、银石广场、王府井百货总府路店等22正正同向金牛万达广场、龙湖上城天街32负负同向成都文华广场、环贸ICD44负负同向SM广场、印象城购物中心等52负正反向星悦广场、华宇旭辉锦绣广场62负负同向滨江天街、天荟万科城市广场72负负同向优客城市广场84负负同向蓝润摩里中心、城西优品道广场等92负正反向悦尚中心、犀浦百伦广场102负负同向武侯万达广场、武侯吾悦广场112负负同向王府井购物中心、泛悦Mall122正正同向合生汇、新光天地132负正反向成都七一国际广场、新都苏宁易购广场142负正反向龙湖锦宸天街、大都汇保利广场153正正同向凯德天府、凯德新南等167负负同向仁和新城、悠方等172正正同向成都银泰中心in99、高新招商花园城丨“自然边界”与“拟合边界”范围组团前后变化表普遍关系:生成组团必然导致商圈的“自然边界”面积变化,或增或减;“拟合边界”受“自然边界”影响,两者通常呈现同方向变化的关系。数据显示,纳入组团分析后,17个组团中有13个组团的“拟合边界”面积与“自然边界”面积增减方向相同,只有4个出现反方向变化。在组团的项目中,多数项目在组团之前自身的“经济边界”已经能够完全覆盖所在区域的“自然边界”,因此当“自然边界”变大或变小时,“拟合边界”也会发生同方向变化,如春熙路、金融城、建设路等组团。需要说明的是,春熙路等核心组团“自然边界”的缩小,主要是“多点合一”后,泰森多边形由散点的多面积加总变为组团的单一点位的泰森多边形面积,因此变大变小不具有太多的经济意义,无需过度解读“自然边界”或“拟合边界”单一变化,分析的焦点应在于两大边界变化方向的一致性。特殊关系:当生成组团前的项目“经济边界”未能完全覆盖“自然边界”,在组团后有可能实现“拟合面积”的扩大。另外出现反方向变化的4个组团,在“自然边界”缩小时,仍能实现“拟合边界”增大。这主要得益于项目所在区位“自然边界”较大,组团前单个项目的“拟合边界”对“自然边界”的覆盖程度不高。因此,在组团后通过多个项目的“经济边界”叠加,显著放大整体的辐射范围,提高对“自然边界”的利用效率。此类组团都位于二圈层,如新都钟楼和大丰、郫都犀浦。于商业而言,“拟合边界”增大说明商业聚集度提高能够实现“1 12”的经济效益。其一,品牌资源聚集度的提升,形成规模效应,增强商圈作为一个整体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其二,商业配套资源聚集度提升,例如停车场利用效率、共享外部交通设施等。其三,共建良好的购物环境,有效利用公共空间,打造开发性的消费新场景,提升商圈的消费连续性、多元性。49丨组团分析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0月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3 组团视角的“拟合边界”丨引入“组团边界”后的“拟合边界”全景图丨引入“组团边界”前的“拟合边界”全景图组团分析丨50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0月北北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阈值=2且半径=1,000米组团项目图例散点项目高新南区锦江区成华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郫都区双流区新都区温江区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00.10.20.30.40.50.60.70.80.9103,0006,0009,00012,00015,00018,0000500300商业与人口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人口导入与城市的产业和商业相辅相成。泰森多边形绘制的“自然边界”呈现出零售商业覆盖人群的地缘关系与竞争压力。但是实际情况的复杂性仍与消费客群的结构和消费力密切相关,地理分布结构便是其中一项主因。即便某些区位商业开发密度低,但若现阶段人口导入滞缓,那么短期商业开发的压力仍较高。因此,如下图所示,将成都常住人口热力图叠加成都商业“自然边界”更便于挖掘未来发展的机遇点。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成都全市常住人口为2,093.8万人,较2010年增加581.9万人,累计增长38.5%,年均增长3.3%。2022年,成都常住人口增至2,126.8万人,较2020年增长仅33.0万人,其中2022年当年新增人口仅7.6万人。数据说明,成都人口尽管仍在净流入,但流入增速按年收紧较快。从分布看,一圈层行政区的人口密度高且零售商业存量规模也高,相反二圈层区县两者均低,且差距不大。正相关数据体现出现阶段成都商业开发虽然规模大,但仍具地缘合理性。下图显示,商业组团及周边的人口密度更密;相反“自然边界”广阔的区域往往人口密度低,进而影响区域周边商业加密开发的投资动力。伴随城市逐步外扩,建成区从“环状”分布变为“块状”分布,尚未连成片。而人口导入仍是商业投资决策的关键指标。因此,对于待建成区,商业投资仍需谨慎;尤其在人口流入增速收缩的预期下,增量商业的人口基数及其结构性分布是投资决策的前置考量。优质零售存量(万平方米)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一圈层行政区二圈层行政区(含天府新区)丨2022年成都市各行政区人口密度和优质零售存量丨“自然边界”叠加人口密度地图人口密度高组团项目图例散点项目人口密度低北51丨组团分析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0月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商业与房价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城市的商业发展与消费力密不可分,消费力的高低与房价高低同样相关联。以时间视角分析,高企的房价挤出消费者的当期消费,房价与消费负相关。而截面视角的结果不同,高房价地区的消费者往往消费力的确更强,消费观念更新,更能够支撑零售商业的发展,房价又与消费正相关。因此,将房价作为检验商业发展合理性的指标,具有两面性。本章节将以后者截面视角为依据,借助成都二手房价来大致模拟城市人口的消费力地理分布特征,判断消费力的强弱分布特征。如下图所示,成都零售商业的密度与二手房价的高低呈现正向关系,商业密度高的区域往往二手房价也越高。结果显示,市中心、南延线以及三环内高房价区域仍是商业开发的高密度地区。区级数据显示,锦江区和高新南区即两大核心商圈所在的行政区的房价和商业密度都更高;相反,近郊区县二者皆更低。对比人口和房价对商业地产存量的拟合结果可以看出,房价数据的拟合度反而优于人口数据。这说明,人口虽然是消费的底层支撑,但是人口数据本身具有结构性,真正影响购物中心消费的目标客群分布与常住人口分布或具有一定的差异。相反,房价与消费力的正相关性极强,作为模拟消费力的优秀“代理变量”,房价反而可以更好说明区域消费力的极限和可能性。因此,从这个角度分析,住宅房价可以作为商业地产开发的前置输入条件,进行投资开发研判。丨“自然边界”叠加房价水平地图房价高组团项目散点项目房价低丨2022年成都各行政区二手房均价和优质零售体量高新南区锦江区成华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郫都区双流区新都区温江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00.10.20.30.40.50.60.70.80.910.00.51.01.52.02.53.00500300优质零售存量(万平方米)备注:人均社零总额基于七普人口数据 核心商圈所在行政区北组团分析丨52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0月二手房均价(万元/平方米)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图例专题研究三:组团问题“组团边界”,商圈商业离散度研究广义商圈与狭义商圈成都的两个核心商圈春熙路与交子公园都存在广义和侠义的范围边界。以春熙路商圈为例,广义范围泛指传统市中心涵盖天府广场、盐市口、春熙路、大慈寺等区域的总和,而狭义的春熙路商圈主要是春熙路步行街至大慈寺板块。因此,广义的春熙路商圈可以分解为几个小组团。如右图所示,如果以500米为半径,春熙路红星路、天府广场盐市口、顺城大街分属三个不同的小组团。应用同样的方法对尺度感更大的交子公园商圈进行划分,锦城广场和交子大道两个组团的“组团边界”清晰;而更靠北的新南天地受三环快速路切割,更是独立在外;in99等余下项目则各自为政。商圈的“外竞内合”商圈内商业资源铺排的连续性是关键,是吸引人流能够在商圈内形成完整内部动线、规避商业死角的关键。春熙路商圈主要以大约150-180家临街门店串联商圈主要商业综合体,实现消费人流在商业项目之间的流动。但这种连续性很难从春熙路步行街延伸至天府广场,城南锦城广场的客流更难触达交子大道。从这个角度讲,广义的交子公园商圈更像是商圈的“集合”,而非“一个”完整的商圈。一方面,高品质的商业资源难以铺排过长的外部动线;另一方面,超过1公里的步行距离对于多数消费者而言,难以接受。因此,商圈“外竞内合”的理论核心肯定了商圈作为一个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利益;但商圈内的多个组团仍同时面临客流竞争。如果商圈内的商业资源不能与商圈的外部动线有效连接,便极大可能沦为业内常说的商业“假口岸”,存活概率反而大幅降低。我们将在下一页聚焦这一商业常见问题。商圈尺度感影响消费体验虽然商圈的发展符合“二八”定律,头部顶级商业体引领商圈发展并伴生大量中小商业配套。商圈之所以是商圈,其商业资源的集中度决定了商圈的完整性。因“高新区”的早期定位,交子公园商圈所在的金融城早期以特定产业的导入优先,零售商业发展滞后于商务办公。办公楼存量在各个阶段几乎是商业规模的2倍水平。鳞次栉比的办公楼和宽阔的天府大道凸显出交子公园商业的离散感,且大尺度街区规划让消费步行距离过长。密集的办公楼将锦城广场组团与交子大道组团分割开来。即便在组团内部,从环球中心走到SKP、再到大魔方,这条动线的步行距离同样也会劝退不少消费者。而在交子大道从双塔到网红天桥,再到沿街“盒子”商业的打造,皆是为了提升整条街区的商业资源密度、激活区内消费者的流动性。而今在本应伴有潮汐客流的交子大道,夜间同样人流如织,打卡双塔、逛夜市、聚会就餐的人络绎不绝,街区尺度感在商业资源的加密中缩小,消费体验显著提升。丨交子公园(金融城)商圈优质办公楼和零售商业存量备注:优质办公楼包含甲级和乙级办公楼样本002000020202120222023Q3优质办公楼优质零售商业丨春熙路商圈“组团边界”丨交子公园商圈“组团边界”离散点组团点北北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53丨组团分析存量(万平方米)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0月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组团分析丨54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专题研究四:口岸问题以动态视角重新定义商业“假口岸”何谓“假口岸”?零售商业中存在一种综合地理区位看似优越,但实际情况往往面临客流不足、营业额不及预期的困难,此类区位常被称为商业“假口岸”。以春熙路商圈为例,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春熙路商圈广义范围的平均空置率竟高达15.1%。高空置率往往有悖于社会对春熙路高人气的认知。究其原因,春熙路商圈如前文定义的广义范围和狭义范围的商业人气和资产表现大相径庭,人气爆棚的太古里掩盖不住盐市口商业的没落。春熙路商圈狭义范围的平均空置率仅5.7%,证实商圈内项目表现的巨大差距。这种差距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春熙路商圈广义范围内必然存在“假口岸”的风险区域,风险区内项目面临核心区位的“虹吸效应”,其经营往往举步维艰。“假口岸”特征首先,毗邻核心商圈或重要商业集群;且所在区位的商业吸客力不如前者,竞争处于下风。其次,与核心组团之间的步行范围往往达到500-1,000米以上,导致消费者“点到点”的步行时间过长。第三,商圈的外部动线存在切割,步行动线中的商业资源不具有连续性。最后,也是最需要明晰的要点,所谓的“假口岸”是一个相对且具有时间约束的概念。换言之,如若此口岸通过改造升级后来居上,在客流吸引力方面超越目标口岸,那么“假口岸”的帽子便会易主。因此,“假口岸”是在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下所形成的概念,存在后期变化的可能性。COSMO 成都时尚活动周“假口岸”如何破局?市场是变化的,口岸是相对的。如何在逆境中寻找适配自身发展的经营策略,让“假”口岸或一跃变身“真”口岸,于商业地产而言,不破不立。所谓真假口岸之争,与其说是对区位商业条件的评估,不如说是对不同组团的商业资源和运营能力的“动态”对比。成都商业历经数十载,厚积薄发乃至逆袭的成功案例并不鲜见:十年前看似老态龙钟的商场,而今却又焕发新生;而过去往往人流爆棚的人气项目,而今门可罗雀的亦非少数。那么,如何实现商业价值的逆袭,破局“假口岸”带给商业运营的风险呢?1.从“过境”消费到“目的”消费的蝶变。“假口岸”的成因本就离不开客流到访的难题。如第一点的阐释,如果商业项目自身缺乏足够的竞争力,那么客流便亟需其他的导入途径,即是“过境”消费的痛点。而“假口岸”的区位风险又让这种客流导入的难度增大,难以捕获核心商圈的客流红利。但如果项目本身就对特定消费客群具有强吸引力,是目标客群的终极目的地,那么所谓“假口岸”区位风险便有机会被弱化。以盐市口的COSMO财富中心为例,历时三年的改造,从一个超市引流的商业,一跃升级为成都时尚潮流的汇集地。项目在内部空间预留活动展览空间,引入“策展型商业”概念,前一页展示的“成都时尚活动周”即为近期活动案例。项目品牌招商方向同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瞄准潮人圈层的招商,主攻主理人潮流品牌。以此可见,今天的商业地产引流的方式已不再是主力店走天下的时代,各色新奇的消费触点都可能帮助身处“假口岸”风险的商业项目逆袭翻身。2.串联商业资源,让客流“走”起来。通过升级步行街商业条件、增加街区商业密度或新增街头艺术装置、个性指示牌等方式,将商圈动线上的商业资源串联起来,增强消费者在步行过程的消费体验,减少途中乏味感,进而弱化“点到点”之间的步行疲惫感,进而延伸商圈动线至更多散点项目,实现商业组团的“扩容”。如前文所述,交子大道的整体改造便是在核心商务区中发展零售商业的一项成功范例。3.主力租户作为商业“链主”,决定商场竞争力上限。以银泰中心in99为例,项目无地铁接驳其距离交子公园商圈核心组团约有一站地铁的步行距离。以现状来看,项目较难与周边商业有效连接,区位相对独立。随着交子公园与锦城广场两大组团的快速崛起,金融城“组团式”的商业格局基本成型。组团之间的割裂感十分强烈,进而影响客流的跨组团流动。正因如此,in99区位条件的优劣众说纷纭,在业界具有一定的争议性。虽然毗邻城市中轴线,但相对落单的商业区位也给商场经营带来一定风险。然而近年来,商场首层主力品牌的补位、高区餐饮的迭代焕新,in99作为城市高端商业的完整性得以体现。据媒体披露,in99在2022年的营收接近30亿,较2019年大幅提高约2倍水平。营收的提升离不开首层“链主”品牌的引入:一方面,主力租户是经营性收益的基础保障;另一方面,作为“链主”的主力租户对项目整体招商的正向价值。在有限的商业资源下,资源的导入仍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往往最具价值的“真”口岸就一个;花落谁家,除天生的区位交通条件外,商业资源与运营能力仍决定成败之关键所在。丨交子公园商圈商业组团与散点分布图丨春熙路商圈商业组团与散点分布图离散点组团点“假口岸”风险区域北北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55丨组团分析数据来源:仲量联行研究部,2023年10月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回顾全文#关键词衰减与方向#关键词结构性机遇成都零售商业历经十余年的快速发展,与全国主要城市相比,发育程度优,消费辐射强,商业密度大,消费理念开放,是中国零售商业名副其实的“第三城”。商业密度呈现从中心向近郊衰减的规律,但衰减速度呈现方向性。商业地产的方向性指向城市“第一”新区的发展方向。现状来看,城南的商业密度相对更高,与市中心传统核心商圈共同构建城市商业的“南北双核”格局。尽管“南核心”的发育程度和辐射能力与“北核心”尚不可同日而语,但假以时日或能势均力敌。虽然成都已迈入商业发展的“高存量”时代,但未来开发仍具有结构性机会。商业发展机遇与城市的产业和人口导入相伴相生、相辅相成。看似饱和的区域不见得就一定“供过于求”,而看似商业真空的地方一定存在“商业死角”的背后逻辑。开发投资须谨慎,但谨防过度悲观,以免错失投资机会。大城市的高房价虽会挤出消费者的当期消费,但房价地图更似一份投资指南,高房价地段往往同步指向高消费力的集合,预示着商业投资的可能性。#关键词商圈完整度#关键词商业“假口岸”商圈是商业地产“竞合”关系的一面镜子,但业界对于商圈的定义通常以“定性”描述为主,“定量”界定相对空白。以聚类算法生成的商业组团从“广义”和“狭义”两个维度对商圈及边界进行重新定义,揭示商圈不同规模和层级的组团的“连通性”和“竞争性”。商圈之所以称之为“商圈”,其完整度对商业资源密度及其地理铺排提出一定要求,街区的尺度感和商业的连贯性是商圈客流能否高效触达商圈内非主力商业标的的关键。成功的商圈始于点状的商业地标,兴于消费场景与商业资源的带状串联,“以点及面”激活商圈内商业载体的全面兴旺。“外竞内合”,核心商圈的完整度决定这座城市商业发展的高度。地段是商业地产成败之根本。每座城市往往也存在一些区位条件优劣程度似是而非的模糊区域,让业界疑惑。这些区域通常毗邻核心商圈或城市次中心,但其消费客流和运营表现往往不及投资预期,因此通常被冠以“假口岸”的帽子。“假口岸”风险区域直面核心商业组团的客流虹吸效应,但自身的商业运营能力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不可完全归因于区位条件本身。“假口岸”本就是一个具有时间约束的相对概念。当你足够强时,别人就会沦为“假口岸”。逆袭的成功案例正激励承压资产勇于突破传统商业运营的范式,以破釜沉舟之心寻求破局之道。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回顾全文丨56 仲量联行2023年版权所有photo结语给本报告写结语颇具挑战性。长期以来,仲量联行发布的研究报告内含大量独有的商业地产数据,基于此报告的结论顺理成章,便是基于详实数据的趋势归纳与未来研判。而本报告更侧重于方法论的介绍与应用,为读者提供方法论所带来的全新研究视角。从这个角度讲,成都零售商业市场更像是报告的案例。方法论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能适配并应用于不同环境的市场和不同类型的载体。尤其针对奶茶店、咖啡店、健身房、便利店乃至银行等同质化程度较高的零售门店,泰森多边形方法论完全适用于线下开店策略及网络优化方案。从笔者视角出发,这份报告之于商业地产的行业研究又有哪些启示呢?首先,商业地产的未来行研仍需更多的“定量”分析。在中国房地产发展的黄金时期,地产研究的精准度对于投资决策和资产运营而言影响远不及今时今日。高增长时代带给每个投资者的市场红利,让行业研究最多只影响其投资收益的高低,而非投资决策的盈亏和成败。但处于现今市场的投资者,对每个投资机遇的谨慎程度已无需多言,回报率的浮亏或真实来自于研策端数据的精准度。未来商业地产的行研必定离不开精准的“定量”分析,尽管道阻且长、批评声不断,但吾将上下而求索。其次,区位是商业地产的第一要素。“地段、地段,还是地段”看似是多年来地产同仁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实则也是大实话般的经验之谈。但行业对区位的研究往往依赖于描述性的“定性”研究,何谓“核心”,何谓“新兴”,也只是营销端口常见的推广话术。本报告所应用的数理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便是对商业地产区位研究的一次全新尝试。数学模型的优势便在于推导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稳健性,“似是而非”造成错误研判的后果不应被容忍。再者,物极必反、过犹不及,“定量”分析的终途仍是回归实践应用。数学模型的前提假设往往是“定量”分析长期被诟病的影响。假设前提的不适用或失效,自然导致结论的无效乃至错误。因此,应用数学模型的前提仍是对假设条件适用性与严谨性的严格论证,所输出的结论也需要从实践端反复验证其稳健性,不应盲目推翻经验之谈。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数学模型的科学性不仅在于方法论本身的科学性,还应重视其实践应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最后,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笔者在报告中插入四个专题研究,旨在展现方法论的实战应用成果。四个专题研究虽然内容不尽相关,但都基于方法论的创新,提出或验证报告结论提及的新观点、新趋势。有些看似简单的结论在过去往往源于一种行业共识,尚难有严谨的论证推导过程。就好比最简单的数学公式往往是最难证明的科学难题一样,报告输出的结论或早已被行业所熟知,但报告提出的论证方法,笔者相信具有原创性。笔者也希望借此报告,让更多基础方法论的学习成为业界从业者或研究员的必修课。商业地产的发展正在经济周期轮转,但行业更迭周而复始,不变的是成功者背后破局求新的决心与穿越周期的韧性。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57丨结语甘甜 Tina Gan研究部高级分析师吴晓川 Jonathan Wu研究部高级分析师龙倩 Rebecca Long研究部助理经理作者成都商业地产GIS地理信息研究报告朱建辉 Jacky Zhu研究部资深董事中国区零售地产及消费研究负责人华西区研究部总监卢晓曦 SissiLu研究部董事仲量联行官方微信仲量联行小程序关于仲量联行200多年来,作为全球领先的商业地产服务和投资管理公司,仲量联行(纽交所交易代码:JLL)始终致力于协助客户投资、建造、租赁和管理各类办公、工业、酒店、住宅和零售等物业。作为财富500强企业,公司2022财年收入达209亿美元,业务遍及全球80多个国家,员工总数超过103,000人。我们秉承“塑造房地产的未来,让世界更美好”的企业宗旨,整合全球平台资源并深耕本地市场,携手客户、员工和社群“向光而为”。JLL是仲量联行的品牌名称以及注册商标。更多信息请浏览仲量联行大中华区分公司北京北京市朝阳区针织路号国寿金融中心层邮政编码100004电话 86 10 5922 1300成都四川省成都市红星路3段1号成都国际金融中心1座29层邮政编码 610021电话 86 28 6680 5000传真 86 28 6680 5096重庆重庆市渝中区民族路188号环球金融中心45楼邮政编码 400010电话 86 23 6370 8588传真 86 23 6370 8598广州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珠江东路6号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2801-03单元邮政编码 510623电话 86 20 2338 8088传真 86 20 2338 8118杭州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新业路228号杭州来福士中心办公楼802室邮政编码 310000电话 86 571 8196 5988传真 86 571 8196 5966南京江苏省南京市中山路18号德基广场办公楼2201室邮政编码 210018电话 86 25 8966 0660传真 86 25 8966 0663 青岛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香港中路61号远洋大厦座2308室邮政编码 266071电话 86 532 8446 8816传真 86 532 8579 5801上海上海市静安区石门一路288号兴业太古汇香港兴业中心一座22楼邮政编码 200041电话 86 21 6393 3333传真 86 21 6393 3080沈阳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北站路61号财富中心座21层邮政编码 110013电话 86 24 3195 8555深圳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中心四路1号嘉里建设广场第三座19楼邮政编码 518048电话 86 755 8826 6608传真 86 755 2263 8966天津天津市和平区南京路189号津汇广场座3408室邮政编码 300051电话 86 22 5901 1999武汉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京汉大道688号武汉恒隆广场办公楼3908-09室邮政编码 430030电话 86 27 5959 2100传真 86 27 5959 2155西安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南二环西段64号凯德广场2202-03室邮政编码 710065电话 86 29 8932 9800传真 86 29 8932 9801香港香港鲗鱼涌英皇道979号太古坊一座7楼电话 852 2846 5000传真 852 2845 .hk澳门澳门南湾湖5A段澳门财富中心16楼H室电话 853 2871 8822传真 853 2871 .mo台北台湾台北市信义路5段7号台北101大楼楼之1邮政编码 11049电话 886 2 8758 9898传真 886 2 8758 .tw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0-31 60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宇恒&数城未来:面向城巿更新的中国城巿TOD指数研究报告(2022版)(99页).pdf

     面向城巿更新的中国城巿TOD指数研究报告2022版 2022年4月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北京数城未来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研究院 面向城巿更新的中国城巿TOD指数研究报告|2022宇恒可持续交通.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0-31 99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房地产年度行业策略报告:告别历史重铸新晨-231029(50页).pdf

    行 业 研 究 2023.10.29 1 敬 请 关 注 文 后 特 别 声 明 与 免 责 条 款 房 地 产 年 度 行 业 策 略 报 告 告别历史,铸就新晨 分析师 刘清海 登记编号:S122.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0-31 50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中国移动:中国移动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2023版)-智慧水利分册(67页).pdf

    前 言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水利不仅事关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水利工作成效至关重要,迫切需要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水利工作成效。“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时期,也是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家信息化战略和治水方略的部署要求、水安全保障的迫切需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都对智慧水利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智慧水利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迎来重大机遇。“十四五”必须高举智慧水利这面旗帜,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总要求,加强数字化转型,加快构建智慧水利体系,提高“四预”能力,为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与强力驱动。本书编写组指导单位中国移动集团公司政企事业部编写单位中移系统集成有限公司主编卢卫娜(中移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参编李锋、孙季辉、万全奇、邵鑫、文凡、潘诗宇(中移系统集成有限公司)目录01行业趋势02愿景内涵03整体架构04应用场景05典型实践06生态合作101行业趋势2水利部“十四五”智慧水利建设规划指出:坚持“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总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以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以网络安全为底线,通过建设数字孪生流域、“2 N”水利智能业务应用体系、水利网络安全体系、智慧水利保障体系。2021 年 11 月 29 日,关于大力推进智慧水利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积极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河湖长制及河湖管理、水土保持、农村水利水电等业务应用建设,逐步形成“2 N”水利智能业务应用体系。到 2025 年,建成智慧水利体系 1.0 版;到 2030 年,具有防洪任务的河湖全面建成数字孪生流域,水利业务应用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建成智慧水利体系 2.0 版;到 2035 年,各项水利治理管理活动全面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2023 年 1 月,2023 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统筹建设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工程,构建具有“四预”功能的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加快构建数字孪生流域。建成覆盖省级以上水利部门的数字孪生流域资源共享平台。推进数字孪生水网建设。把数字孪生水网作为省级水网建设重要内容,积极推进市县等层级数字孪生水网建设。加快建设数字孪生工程。开展工程安全实时监测、智能快速调度、远程安全集控、多维场景耦合计算与展示等技术攻关。构建水利智能业务应用系统。建成多源空间3信息融合洪水预报系统、高精度河流水系分区雨水情预报模型,增强流域水工程防灾联合调度能力。建设生态流量、水量分配监测预警系统,实现重要断面生态流量监测预警。整合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系统,持续拓展水行政执法、河湖监管、节水管理、水土保持、水文管理等业务应用。2023 年 5 月,关于加强山区河道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利用“全国水利一张图”及河湖遥感本底数据库,将山区河道管理范围划定成果、涉河建设项目审批信息上图入库。充分利用大数据、卫星遥感、无人机、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加强对河道的动态监管,提高问题发现、推送、处理的时效性。1.2.1 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国水利信息化行业起步较晚,目前水利信息化行业正处于全面实用及发展阶段。据水利部统计,我国智慧水利数字化方面,初步形成了 43.36 万处点组成的水利综合采集体系,全国水利一张图正式发布并得到积极应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实现了全国年度全覆盖。网络化方面,全部地市级以上水利部门和80.5%的县级水利部门接入水利信息网,99.7%的地市级以上水利部门和 90.7%的县级水利部门接入视频会议系统,初步构建了省级以上水利部门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智能化方面,有411.7%的智能视频监控,8 类河湖“四乱”现象实现遥感影像人工智能识别,大数据应用初见成效,在 11 个单位开展智慧水利先行先试工作。1近年来全国建设水利信息点 43 万个,全国 5186 条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实现了水文监测全覆盖,11 万座国家报汛站雨量水情监测信息收集传输时间由过去的小时级缩短到分钟级。在全国建立水利一张图汇集了 55 类 1600 万个水利对象,且实现动态管理和在线更新。全国范围内规模化以上的江河湖泊、水利设施、水利管理单位都实现了空间化管理,为防汛抗旱、水利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精准化支撑及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河湖长制的实施提供精细化服务。2在数字孪生水利建设方面,一是完成顶层设计。水利部出台了顶层设计系列文件,明确了数字孪生流域建设的目标、任务、布局,到2025年在大江大河大湖及其主要支流的重点区域基本建成数字孪生流域。二是推进先行先试。水利部从 2022 年开始在全国部署了 94 项先行先试任务。三是赋能业务应用。支撑各类治水管水业务实现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3虽然我国智慧水利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与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相比,智慧水利仍存在明显短板和薄弱环节。数字化方面,感知覆盖范围不足、监测要素不全、技术手段不够先进,例如 50%的中小河流没有监测设施、大部分中小水库和堤防未开展安全监测。网络1数据来源:水利部“三对标、一规划”专项行动总结大会上李国英部长的发言,中国水事网,2021 年 10 月2数据来源:中央宣传部举行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中国水事网,2022 年 9 月3数据来源:水利部部长李国英: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 为国际社会贡献治水理念和经验,中国日报网,2023 年 3 月5化方面,网络覆盖和带宽还不能满足需要,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不强,工控网建设差距大,如近 20%的县级水利部门尚未接入水利业务网,大型水利工程仍以现地控制为主。智能化方面,模型能力不足、支撑决策精准化程度不高,例如预报以集中式、经验性模型为主,预警能力不足,预案精细化程度不够,预演能力难以支撑多方案优选。41.2.2 水利市场分析目前,我国水利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中央对水利建设投资今年迅猛增加,2022 年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 10893 亿元,比 2021年增长 43.8%,历史性地迈上万亿元台阶。5水利数字化投资占比提升,带来每年超两百亿市场空间。目前水利行业的数字化投资占比保持在 1%2%之间,在相关政策和项目的推动下,未来几年将进入信息化投资加速周期,预计在 2025 年投资占比达到 2.2%。考虑到水利整体投资水平目前已达万亿规模,届时数字化投资比重上升会带来每年超两百亿规模的智慧水利市场空间。6未来,全国水利投资年均增速将保持较高水平,水利工程行业投资建设力度将继续加大,发展前景可期。其中,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将成为行业发展重点,预计将重点针对资源性、工程性缺水地区、防洪体系有较大缺陷的地区,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重点水源工程、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优先安排前期工作基础较好的重大水利4数据来源:水利部“三对标、一规划”专项行动总结大会上李国英部长的发言,中国水事网,2021 年 10 月5数据来源:李国英在 2023 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水事网,2023 年 1 月6数据来源:中国智慧水利市场分析与领导者实践,2023,IDC,2023 年 5 月6工程。据2022 中国智慧水利市场研究报告预测,“十四五”智慧水利市场有望达到 845 亿元,期间复合增长率 31.61%。从各省已公布的十四五期间水利建设投资规模来看,市场将重点分布在华东和华南地区。1.2.3 智慧水利发展趋势未来水利基础设施重点领域为:一是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进一步优化流域防洪工程的布局。通过加强河道及堤防、调蓄水库和蓄滞洪区建设,提高河道的行洪泄洪能力,增强洪水调蓄能力,确保分蓄洪区分蓄洪功能。二是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以大江大河大湖自然水系、重大引调水工程和骨干输配水通道为纲,以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和供水渠道为目,以控制性调蓄工程为结,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三是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加强河湖生态保护治理,加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四是通过数字孪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利业务的深度融合,建设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和数字孪生水利工程,赋能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先进引领力和强劲驱动力。702愿景内涵8水是生存之本,生命之源。千百年来人类社会依水而居,生生不息。习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战略高度,多次强调治水对民族发展和国家兴盛的重要意义,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方针,为我们做好水利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中国移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方针和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全力支持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智慧水利体系,为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中国移动本着开放共享、技术领先、安全优先、智能融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以及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移动云优势。全力支持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智慧水利体系,强化 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水利工作深度融合,驱动和支撑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向“十四五”智慧水利建设要求,中国移动全面落实“力量大厦”战略部署,以“创世界一流企业,做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主力军”为目标,依托中国移动规模最大的网络资源,为水利业9务政府部门提供如下助力,全方位助力水利智慧化进程。加强水利领域信息基础设施:中国移动依托自身云网优势,巩固深化水利信息网和水利云建设,加强算力建设,不断完善水利信息网和扩展升级水利云平台,提供高性能计算存储和泛在网络连接支持,优化健全水利网信保障体系,夯实数字孪生流域的网络能力基础。协同构建数字孪生流域:中国移动配合水利部及各大流域委、各省水利厅和水利局,加强算据、算法建设,推动数字孪生流域建设。依托中国移动网络规模和技术优势,完善空天地一体化物联感知网,构建智慧水利三级数据底板;依托中国移动信息化建设能力基础,助力打造数字孪生流域模拟仿真平台。支撑水库除险加固和运行管护工作:中国移动 2022 年协助全国多省水利厅和水利局,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借助中国移动强大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快速分析病态水库的病因和解决方案,实施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利用 5G 网络,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加强水库监测预警,切实保障水库安全运行和长效发挥效益。助力建设流域防洪系统:中国移动将依托中国移动网络规模和通信产品优势,在水利领域完善防汛抗旱“四预”业务平台,结合 5G 定位技术、信令大数据等技术积累,配合扩展定制流域防洪数字化场景,以信息化管理手段合理确定流域生态水量和重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升级完善流域防洪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为水利部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提供精准、全面、实时、高价值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撑。推动智能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中国移动将以智慧城市 Onecity 产10品为抓手,构建水利行业合作联盟生态,针对智慧水利建设中的业务需求,协同开发 N 项业务应用,打造智慧水利应用体系。推进水利领域自主化工程实施:中国移动将充分发挥中国移动及移动专业公司相关资质以及丰富的上下游产业生态优势,协助水利客户完成内网档案系统、专网综合业务门户、电子政务综合平台、公文管理系统、人员基础数据库、远程公文传输系统的自有化改造、迁移和适配工作。加强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水利领域的联合研究:中国移动愿与水利部及全国各水利单位共同深耕探索新兴技术与水利行业的融合应用,优化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保障水利信息安全,创新实行信息化工作架构和政策标准,加快构建产业新业态、新动能,加强智慧水利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的能力建设,助力提高水资源智慧管理水平。1103整体架构123.1.1 整体架构中国移动智慧水利解决方案的服务客户以全国各流域委、水利厅、水务局、水利局为主,方案旨在借助信息化手段,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要求,围绕水利中心工作,整合水利信息化资源、优化水利信息化配置、融合先进信息化技术,推进水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最终加强水利综合决策、提升水利业务水平。图 1 智慧水利整体架构图3.1.2 详细介绍(1)物联感知层响应水利部十四五规划中天空地一体化感知网络体系建设,利用北斗监测、卫星遥感、无人机、无人船、视频监控、智能终端、物联13网等先进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按照“应建尽建、应接尽接”的原则,构建流域全覆盖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感知网。(2)网络传输层当前全国水利业务网能力不足,水利业务应用“三级部署、多级应用”有待提升;骨干网带宽仍不能满足数据传输、服务调用等需要。发挥移动 4G、5G 网络优势,通过物联网络、无线网络、互联网、视频专网以及水利专网打造一体化水利业务传输网;在加强网络传输能力基础之上同时开展网络安全威胁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强化水利网络安全监测和检查,完善网络安全防御设施,构建覆盖智慧水利综合感知、分析处理和智能应用全过程的国网安全保护体系,提高水利水务领域网络安全防护能力。(3)平台支撑层平台支撑层主要以移动云和移动智慧城市 OneCity 自有产品为依托,包括移动云平台、数据中台和能力中台三部分:1)云平台现有水利业务涉及集中式大量影像信息提取、大数据挖掘分析计算、全域联机滚动洪水预报等需要增强足够的云计算能力,同时高频监测数据、遥感数据及水利业务输入输出的大量图片、图像、视频等数据快速增长,需要海量的存储空间和处理能力。建设水利云数据中心,利用云计算技术,提供统一的云计算、云存储、云管控、云安全14等云服务。通过动态资源调度机制对资源进行实时的合理分配,提高水利云计算数据中心的资源利用率,满足新时期水利业务对云计算能力和存储的要求。2)数据中台目前水利行业建设面临的信息资源开发问题,一方面数据标准规范不统一,存在大量重复采集建设问题,一方面各系统又孤立封闭大量数据不能够互相共享,造成信息化开发利用不充分,信息化建设难以发挥最大效应,通过数据中台建设既可以对数据进行统一标准建设,又能够实现数据融通共享,将水利水务数据、气象数据、地理底板数据、水文数据等打通,更好的实现信息化对业务全流程的支撑。3)能力中台基于中国移动 OneCity 底座中 AI 能力、GIS/BIM 建模能力以及孪生能力,重点支撑水利领域流域孪生实现,通过建模、叠加数据实现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映射,再叠加模型算法进行仿真推演以及可视化呈现,最终达到科学决策,最终实现能够全流程,全要素、全过程支撑,以及过程中的动态可视化。(4)智慧应用层基于智慧水利底层框架,支撑上层面向水利水务各细分领域的场景应用,包括流域防洪应用、水资源管理与调配应用、水利工程建设运行与管理应用、水利一张图、水土保持应用、农村供水业务应用、智慧灌区应用、水利行政应用、节水管理与服务应用、水利公共服务15应用、水行政执法应用、水利监督应用、水文管理应用以及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与监管应用等等。(5)决策服务层在能力中台、智慧应用基础上,打造水利决策 IOC 层,基于人工智能分析、业务场景建模和数据分析研判及数据治理构建智慧水利大脑,通过指挥控制中心,从而实现水利项目运行实时监控、综合决策分析、科学预警优化和应急联动处理。实现水利业务“一网协同”、“一屏统揽”,助力水利业务决策科学化、应用智能化、治理精准化。(6)两体系健全和完善标准化的安全保障体系和运行维护体系,遵照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规范等行业标准,通过梳理运维管理需求、规范运维流程,建设一套融合组织、制度、技术的科学有效信息技术运维管理体系,为提高智慧水利应用效益提供可靠保障;建立健全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安全预警、协同响应、风险评估、溯源反制和应急处置,真正做到跨域协同指挥,打造安全的网络保障体系。1604应用场景174.1.1 应用需求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构建智慧水利体系,以流域为单元提升水情测报和智能调度能力”,数字孪生流域作为智慧水利建设的核心和关键,要求在水利一张图基础上构建全国统一的数据底板,升级扩展三维展示、数据融合、分析计算、动态场景等功能,建设完善数字孪生平台、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力,建成大江大河大湖及主要支流、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的数字孪生流域,为“四预”功能实现和“2 N”智能应用运行提供算据、算法、算力等资源支撑,加快构建智慧水利体系,提升水利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精准化、高效化能力和水平,为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强力驱动。4.1.2 应用方案数字孪生平台主要由数据底板、模型平台、知识平台、孪生引擎等构成。(1)数据底板结合预报调度及工程安全监测的业务需要,对现有的各类数据资源进行整合,采集空间数据,建设倾斜摄影三维实景模型,并集成基础数据、监测数据及其它数据,构建监测数据库、预报调度专题数据库、空间数据库、三维模型库、基础数据库,形成 L3 级数据底板。181)监测数据库构建降雨数据库:分实时降雨库和预报降雨库,实时降雨库的数据源包括自建的遥测雨量站的监测数据,以及共享的流域范围内的雨量测报数据;系统接入中央气象台的降雨预报数据,并通过数据格式转换处理,转换为数值型的降雨预报数据,并以该数据作为预报降雨库的数据源。构建水情数据库:包括流域水位、流量监测数据,数据源包括自建的水位流量站采集的实时监测数据,以及共享的水位流量监测数据。构建安全监测数据库:用于保存和管理各类安全监测传感器自动传回的实时监测数据。2)预报调度专题数据库主要包括预报调度应用相关的数据表、预报调度成果数据表。3)空间数据库包括河流域范围、流域分区、地形、主要河流、湖泊、交通、行政区划、遥感影像数据等。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包括行政区划、水系、居民地、交通等。基础地理空间数据采用从“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下载的全国 1:25 万公众版基础地理数据,将分图幅数据进行合并融合,再提取项目范围内的对应图层。地理空间参考采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水利空间数据:包括水利基础空间数据和水利专题空间数据两类。水利专题空间数据包括水文、水资源、水利工程、防汛抗旱等地理要素。水利空间数据中,流域面、子流域面、流域界线采用网络下载的19流域界线及利用 DEM 划分子流域的方式获取;水库数据从 25 万比例尺基础地理数据中利用分类类别进行提取;测站数据采用业主方提供的测站表格中经纬度进行转换处理。遥感影像数据:包括流域范围内的遥感影像数据,影像数据反映流域的自然地貌。遥感影像数据从公网或国家相关机构数据共享平台上获取。4)三维模型库采用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对水库坝址区域进行多视角航空影像采集,结合相关设计图纸资料,制作三维模型,主要包括坝址区域三维实景、典型断面三维模型,以及工程安全监测仪器设施三维模型建设。5)基础数据库构建基础数据库,用于汇集和存储水库基础数据资料,包括水库工程基础信息,流域基础水文资料,水库运行调度相关资料等。(2)模型平台建设包括水利专业模型、智能识别模型及可视化模型的统一模型平台,为数字孪生流域的智慧化模拟提供算法支撑。主要包括气象-水利模型、产流模型、汇流模型、产污模型、一二维水动力模型、一二维水质模型等水利专业模型,遥感识别、视频识别、语音识别等智能识别模型以及自然背景、流场动态、水利工程、机电设备、“四预”过程等可视化模型。20(3)知识平台构建建设范围内的调度规则库,以及工程安全监测知识库。1)调度规则库依据流域水工程特征和调度运用计划,抽象化涉及的水工程、来水边界 站点、控制对象;在此基础上,解析水库的启用条件、来水情况、控制对象、控制需求、运行方式等要素间语义逻辑关系及内在规律,推导梯级水库运行规则的信息化描述构架,为调度方案逻辑化、关联化、服务化提供手段,最终形成可供调度模拟应用的洪水调度规则库构建框架,为水库群调度提供应用基础。2)工程安全监测知识库系统具备在超标洪水、超限降雨、坝前水位升降速率超限、坝址区强震监测、大坝泄洪、重要监控指标过大以及智能巡检异常等(环境)信息异常情况下,应急启动对预设监测点的加密观测,事件结束后,通过系统功能自动生成分析和评价报告。(4)孪生引擎1)数据引擎针对系统涉及的河流、水库、测站、河段、防洪对象等多种水利对象,详细梳理各类对象的基础属性、特征指标和设计参数,按类型分别进行水利工程对象的系统属性概化,开发对应的水利对象管理功能,为各类水利对象的数字化建模提供支撑,实现系统内所有防洪调21度水利对象的统一管理和集中维护。2)模型引擎针对水库预报调度及工程安全监测智能分析专业计算模型,以面向服务的方式进行实例化封装,并以服务接口形式明确各类模型的输入参数集合和输出参数集合,为各类模型的标准化集成奠定基础;3)知识引擎为了水库调度规则库的扩展和应用,需要开发服务化、标准化、引擎化技术,形成规则库的调用、转移、审计、查询等相关应用工具,并发布为 web 服务,为调度应用提供支撑。4)仿真引擎是应用支撑平台层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是实现地理信息服务共享的基础,为 GIS BIM 系统建设提供基础性支撑。主要包括数据底板数据加载、场景管理、空间分析、特效处理等服务能力,实现物理工程的同步直观表达、工程建设运行全过程高保真模拟。4.1.3 应用效果通过水利数字孪生建设,在数字孪生水利工程数据底板基础上,充分共享模型库、知识库成果,充分利用现有信息系统,在孪生引擎的驱动下,发挥数字孪生水利工程的数字映射、智能模拟、前瞻预演作用。工程运行管理方面,重点聚焦汛期、强降雨等特殊时期工程安全,针对工程结构特点、安全隐患与薄弱环节,构建安全性态预测、安全风险预警、安全状态预演、安全处置预案等功能,实现工程安全22智能分析预警,守住工程安全底线。防洪预报方面,在已有系统或功能的基础上,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调配等需求,进一步完善数据、模型计算等功能,根据工程防洪、发电、供水、生态、航运等调度规则,突出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等重点环节,构建数字化场景,强化超前精准预报、灾害预警通报、调度模拟预演、预案优化修正等功能,支撑工程防洪智能调度,提升工程多目标调度效益。4.2.1 应用需求水利部“十四五”智慧水利建设规划指出,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相关防灾调度系统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以流域为单元,提升水情测报和智能调度能力,以现有的河湖水系、水利工程、水文站网等物理流域感知网为基础,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和数字赋能,完善洪水(水量)“四预”功能,完善精准预报能力,升级精准预警能力,扩展仿真预演能力,提升预案优化能力,实现大江大河及重点防洪调度区域(应急水量调度保障区域)的水工程防灾联合调度全覆盖,基本建成水利部本级和七大流域水工程防灾联合调度系统平台,达到全流域洪水(水量)预报、旱情趋势预演、水工程调度成果自动计算、生成、输出、比选,实现各类水工程防灾联合调度和预报调度一体化、灾情评估实时化以及会商、方案模拟实景化,显著提升水旱灾害防御23调度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4.2.2 应用方案根据流域水旱灾害防御态势及资源现状,通过智能感知、资源共享、智慧应用建设,打造“立足于防,侧重于实”的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系统,构建以“四情”可视化、灾情监测分析、预警预报、工程调度等功能为主体的一体化平台,实现监测、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调度决策的一体化、智能化,全力提高预报精度,延长预见期,提高调度决策能力,满足领导、工作人员监测预警、预测预报、工程调度等工作需求,推进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提升。水旱灾害防御系统包括实时监测、预报预警、预演预案、防汛业务管理、基础信息管理、业务报表和统计分析七项功能。(1)实时监测整合河道水系、防洪工程(如水库、堤防、闸涵枢纽、蓄滞洪区等)、防汛风险点以及各类监测站点(如水文站、水位站、气象站、雨量站、墒情站、流量站、视频站等)等的空间分布信息,构建水旱灾害防御数字化场景。在此基础上,实时展示对接的雨情、水位、流量、闸门开度、墒情、工程安全、气象(云图、雷达图)、灾情等信息,动态绘制与加载区域降雨分布(等值面)及演变趋势,结合预警规则,自动对全市汛情旱情形势做出分级预警提示和统计分析,自动推送报警信息给相关责任人,确保责任人在第一时间内获取相关报警信息。24(2)预报预警围绕水旱灾害防御任务,结合实时水雨情、工情、墒情、气象等监测数据,运用精细化降雨预报模型进行流域降雨量、降雨强度的预报;对重要水库、重要流域开展洪水风险分析与预测,融合水旱灾害数字化场景,动态展示洪水淹没区域、水深和历时变化过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防汛工程调度及转移避险等防御工作;利用墒情监测资料、水文及气象数据对土壤含水量进行分析及旱情等级预判,科学指导农业灌溉和抗旱救灾,全面提升保定市防汛抗旱减灾能力。(3)预演仿真根据流域防洪调度的特点,提供情景设置、洪水预演仿真、洪水影响对象分析、预报调度一体化、处置转移分析等功能。1)情景设置主要包括实时降雨情景、历史典型场次情景、设计暴雨情景和防洪减灾情景四个场景的设置。通过设置情景参数、调度目标,对流域各种情景进行模拟,基于地图呈现预演结果。2)洪水预演仿真支持以数值化和实景化的方式,对洪水演进过程、站点和流域水文要素和洪水态势等分析结果进行展示与分析。3)洪水影响对象分析支持在模拟洪水演进过程中的淹没范围、人口、农田、建筑对洪水影响对象的分析查询,并可提供灾情简报生成的功能。4)水库调度25实现水库防洪调度,兼顾防洪调度和兴利调度,以达到最佳兴利调度效果。通过标准化业务和数据流程建设实施,提供通用的业务处理流程,具体实现基于水库调度规则、水位控制、泄流控制等的多目标智能调度、支持干预调度过程、方案对比、方案管理等功能。(1)预案调度围绕流域调度目标,面向防洪水库工程,构建预案的数字化指标体系,结合结构化调度方案及专家经验,建立流域数字预案数据库,实现预案管理,并根据调度目标和水雨情预报成果,智能生成系列调度建议方案。根据不同预案的预演结果、会商决策、分析评估,不断优化完善相关水利工程调度运用,确定最优调度方案,针对应急响应启动、水工程调度、物资调配、人员疏散等方面智能生成指挥调度方案,并实时动态监控预案执行情况,为指挥中心提供更加精细化智慧决策支撑。1)防汛业务管理防汛业务管理提供快速、方便的防汛业务信息查询与统计功能,以满足对防汛业务管理的信息需求。主要包括值班管理、防汛物资管理、抢险队伍管理、防汛人员管理、工程管理、灾情管理、洪水风险图管理、汛前检查和汛后总结等建设内容。2)基础信息管理基础信息管理以水利要素基础信息查询为主,包括防汛水利工程信息查询和公共水利信息查询两部分。防汛水利工程信息查询:整合区域水利工程属性数据和地理空间26信息,通过电子地图专题图、表格、图片、文字、图表等形式,查看水闸、泵站、堤防、水库以及各类监测站点等水利工程信息,同时,能进行快速、便捷的模糊查询和统计分析功能。此外,提供重点关注对象、安置点等信息的维护。公共水利信息查询:整合区域公共水利地理空间信息,通过电子地图专题图、表格、图片、文字、图表等形式,查看河流水系、水质监测断面等公共水利信息,同时,能进行快速、便捷的模糊查询和统计分析功能。3)统计分析基于各类监测数据及业务数据,提供专题分析服务:围绕降雨监测数据,提供单站场降雨分析、单站雨强分析、区域降雨分析、降雨距平分析、降雨同期对比分析等专题分析;围绕水情监测数据,提供河道水位流量趋势分析、水库水位库容分析、多站水面线分析等;此外,还包括报警趋势分析、物资配置分析、土壤墒情趋势分析等。4)业务报表围绕水旱灾害防御日常业务数据,提供线上统计、分析并自动生成报表的功能,减少在汇总及制表过程中花费的人力、时间成本及纠错成本。4.2.3 应用效果在数字化场景中实现流域管理机构防洪重点区域的洪水(区域径流量)过程模拟、防汛形势分析、调度预演评估、方案优选推荐等防27洪智能应用,实现基于数字孪生流域的浏览查询、水流演进、影响区域分析等功能,通过预报调度结果与数字孪生流域的实时交互,实现物理流域水利工程运行实时同步监测和精准调度。4.3.1 应用需求为贯彻落实水利部党组关于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安排部署和 2023 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做好 2023 年水资源管理工作水利部制定印发了2023 年水资源管理工作要点,对水资源管理年度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要点指出,2023 年水资源管理工作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会议精神,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水重要论述精神,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推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加强取用水监督管理,着力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切实强化地下水保护治理,不断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扎实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4.3.2 应用方案充分利用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成果,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展智能、综合、高效的水资源大数据信息服务,实现三条红线综合监管、水资源高效管理分析等大数据应用,做到“现状能监、管理有措、决策有助、应急有策”,全面实现水资源科学、合理、高效利用。28(1)水资源精细管理与评估以三条红线管理为重点,利用水文水资源、社会与经济、基础地理、网络舆情等数据,研制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等预警预报大数据模型,初步开展智能、综合、高效的水资源大数据信息服务。基于跨业务、跨行业、跨层级的数据综合,实现水资源精细管理、红线复核、风险预警和效益评估等大数据应用。(2)动态分析对重点水资源区取水水量进行在线监测,并按月、季、年等进行汇总,生成省(市)、县实际取水总量的汇总表;汇集省、市、县上报的取水总量,并与监测总量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以图表的方式显示、打印和输出。对取用水户取水量进行实时监测,并按照日用水量、月累积量进行汇总,生成汇总表。将实时监测的取用水户取水量与计划用水量及许可用水量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得出超许可用水量和超计划用水量的取用水户,并对这些取用水户实现信息预警。(3)需水量变化分析基于对各区域社会经济数据、用水指标、历史需水量的大数据关联分析,对各个区域生活需水量、生产需水量、生态需水量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29(4)供用水大数据分析对各个管理处的取水、供水工程年度取用水量分析进行历史大数据分析,对供水量、用水量、用水对象进行历史分析、现状识别、未来预判。(5)水资源精细调配与调度水资源调度决策系统将实现全省水网工程基本信息、工程调度参数、运行数据等关键参数录入,结合水资源监测数据形成调度决策系统的数据支撑和基础,并开发适应调度模型库,以应对不同水资源调度需求情况下的方案编制需求。1)调配监视包括水文数据、地下水数据、水源地或水功能区水质数据以及重要取用水户的水量监测数据等内容。2)调配业务管理包括各类水资源调配方案的编辑与管理,提供各类可视报表服务。3)调配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基础数据或调配决策专业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功能。(6)水资源评价水资源实时评价主要包括降水量评价、地表水资源量及水质评价、地下水资源量及水质评价、水资源总量评价、水资源可利用量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等方面内容。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绝对数量的评价、30时间序列上的对比分析、空间分布上的对比分析。4.3.3 应用效果充分运用数字映射、数字孪生、仿真模拟等信息技术,建立覆盖全省的水资源管理与调配系统,推进水资源管理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加强水资源评价、配置、调度、管理的有机结合,形成水资源全过程综合动态决策,依托信息技术的革新推动水资源配置向精细化、动态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促进国家骨干水网与地方水网的融合,支撑国家水网科学构建和水资源智能调控,推动水土资源多要素协同配置,探索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的适应性调整应对策略,持续助力新阶段高质量发展。4.4.1 应用需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化水利体制机制法治管理,推进工程管理信息化智慧化,构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工程运行标准化管理体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保障水利工程运行安全,保证工程效益充分发挥。国家水网的建设,是系统解决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问题,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要31基础和支撑,能充分发挥超大规模水利工程体系的优势和综合效益,2023 年,将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加快建设“系统完备、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着力提升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效益。4.4.2 应用方案水工程智能应用,需借助 GIS 的空间分析能力和 BIM 的信息整合能力,围绕生产业务和管理两个层面,打造基于 BIM GIS“一张图”场景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块。通过收集各模块的数据信息,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分析管理,并通过指挥大屏进行综合集成可视化展示,实现重点在建水利工程的整体调度和管理。水工程智能应用主要任务是开发以在建水利工程在线防控、建设管理、政府监管、移动应用为重点的各类水利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块,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岗位化、监管在线化、工作痕迹化、档案电子化管理,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精细化管理水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质量监督质量监督是指为了确保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对产品、过程或体系的状态进行连续的监视和验证,并对记录进行分析。32(2)安全生产以 BIM GIS 为技术手段,采取信息来构建建筑工程的时间和空间模型,对各施工现场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管理。基于 BIM 的建筑信息模型和 GIS 的快速定位功能,我们就可以建造可视化的技术,为建设信息化提供基础,让管理决策更加信息化,自动化,科学化,标准化。在带动建筑工程施工效率提升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施工安全隐患。安全生产平台是集信息、救援、指挥、监管、监控于一身的信息化系统,是以安全监管信息和应急信息为中心、以通讯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应急管理系统为手段的生产安全信息平台。通过安全生产信息网络系统,进行安全生产数据采集,建立起区域性的安全生产基本情况数据库(包括生产经营单位基本情况数据库、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情况数据库、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应急救援资源数据库等信息库),为日常安全生产监管和事故应急救援提供相关信息支持。(3)项目进展状态采用系统仿真技术、BIM 技术、数据库技术、控制论等,结合重点水利工程特点,开发工程施工进度智能控制模块,实现对工程施工的实时控制与优化,在模块中可实时查看各项目施工进展状态,为上层决策提供技术支撑。(4)投资管理投资主要是以项目批复总投资为总体控制目标,以项目概算为执33行抓手,实现对项目投资的全过程控制和统计分析项目的工程过程结算费用以及中标合同价款,进行项目的投资完成比例分析,获取总体投资动态,以图表的形式展示投资整体状况。(5)合同管理合同管理模块涵盖所有类型合同(例如,勘测设计合同、设备采购合同、科研合同;设计分包/委外、施工分包合同、设备采购、其他支出合同;软件采购、办公用品采购合同、其他非生产合同等)的全过程管理,包括各类协议以及非正式的协议等的管理,包括合同或协议的签约、评审、合同风险识别、合同费用清单、合约规划支付等基本管理内容。(6)水利招投标备案系统水利招投标备案系统可以为各省政府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招标代理机构等各行业服务的电子招投标备案系统,系统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法为依据,遵循电子招标投标办法,符合国家三星认证标准,覆盖电子招投标业务全过程,包括:门户网站、供应商管理、招标管理、非招标管理、费用管理、专家管理、异常监督、档案管理、决策分析等。(7)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改建水利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依托水利部构建的全国水利建34设市场监管大数据应用,打破企业信用信息不完整、管理分散局面,实现对省内水利建设市场监督和信用的监管。4.4.3 应用效果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模块,使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规范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运行管理标准化”,通过水利工程运管平台建设,打造一个针对水利工程生产、运行的实时监督与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管理平台,实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标准化,大幅提升我国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能力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4.5.1 应用需求2023 年河湖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会议精神,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水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化河湖长制的决策部署,按照 2023 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工作部署,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强化体制机制法治管理,严格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和河道采砂管理,纵深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推动各级河湖长和相关部门履职尽责,着力建设维护安全河湖、健康河湖、美丽河湖、幸福河湖。354.5.2 应用方案(1)河湖治理总览河湖治理总览模块,专为各级总河长、副总河长设置,以统领全局的眼光进行河长制工作的总体部署、统筹规划、督导协调、监督考核等工作。(2)河长制工作平台完善全国河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实现河湖长、河湖健康档案、河湖长制考核、河湖管理监督检查等成果在线填报和展示运用,实现一级填报,多级应用。(3)水资源保护水资源保护模块要求通过整合相关责任部门的监测数据,完成水资源保护相关的河长制工作,实现三条红线监控、重点断面监控、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等功能的设计与开发。(4)水域岸线管理水域岸线管理模块要求基于水域岸线的确权信息,完成水域岸线的管理工作。梳理全国河湖名单,完善河湖管理范围划界成果。实现水域岸线规划方案、水域岸线登记台账、水域岸线分析评价、水域岸线执法管理等功能的设计与开发。36(5)河湖采砂管理按照河湖管理层级,进一步明确河湖采砂管理权责,全面清理、取缔非法采砂行为,维护河势稳定,保障防洪、通航、供水和生态安全。全面开展河湖采砂规划编制,科学确定禁采区、可采区和禁采期、可采期,全面禁止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水生态功能区河湖采砂,维护河湖健康生命。贯彻落实河湖采砂许可制度,推进河湖砂石资源有序开采。认真执行河湖砂石资源费收取和管理使用有关规定,保障河湖清淤、疏浚、治理和管理保护经费。加强河湖采砂监管,完善日常执法巡查制度,禁止超时超量超范围采砂,及时督促清理河湖砂石、废弃堆体,覆平坑穴,平整河道,恢复河湖原貌。(6)水环境治理水环境治理模块要求实现黑臭水体系治理成果的管理、入河排污口监测、重点断面水质监测预警等功能的设计与开发,为水环境治理工作提供支撑。(7)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修复模块要求基于河道、河岸水生态系统,进行水生态修复管理,实现河湖健康评估结果、河湖生态绿化管理、水生态修复工程管理等功能的设计与开发。37(8)智慧河湖建设推进河湖本底数据信息化,结合数字孪生河湖建设,推进河湖划界成果、岸线功能分区、涉河建设项目、采砂规划分区等信息数据上图,实现河湖本底数据基本上图。充分运用遥感等技术成果应用,对确认的违法违规问题进行清理整治,形成合法的地物图斑本底数据库,实现河湖遥感数据周期化解译对比,强化遥感图斑“闭环”动态管理,提升监管效能。4.5.3 应用效果通过建设河长制监督管理平台及河长制公众服务平台,为总河长,河长,河长办,河长办成员单位,河道专管员,公众提供差异化、精准化服务。实现河湖库渠管理保护工作的高效性、便捷性、长效性、实时性,最终实现河湖管理的信息化与现代化。4.6.1 应用需求目前全国大部分小型水库缺少智慧化大坝安全监测等设施,检查手段落后,隐患很大,水库安全监测的问题亟待解决。2021 年 4 月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水库除险加固和运行管护工作的通知 对“十四五”期间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运行管护工作进行专门部署,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水库除险加固和运行管护的总体要求、工作措施、38各方责任。其中提出要加快建设水库雨水情测报、大坝安全监测等设施,健全水库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加强分析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贯彻落实通知要求,水利部制定了关于健全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运行管护机制的意见,其中提到“十四五”期间,小型水库要基本建立起运行管护常态化机制,监测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数据台账准确、完整,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进一步提升,管理信息融合共享机制基本建立,管理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显著提升。4.6.2 应用方案主要包括雨水情测报系统、安全监测系统、视频立体防控、水库智能巡检、数字孪生水库 5 大系统。(1)雨水情测报系统1)实现库区水雨情视频监测、入库流量视频监测溢洪道下泄流量视频监测和坝体视频监控;2)针对水情、雨情全过程的远程自动采集、视频监视,实时记录水库雨量、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过程;3)通过对监测的水情、雨情数据进行分析,为水库管理部门提供评估辅助决策依据,实现科学调度配置。(2)安全监测系统大坝形变监测以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为核心,实现毫米级微小变39形实时在线监测。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结合 GNSS 及北斗定位系统和多种传感器信息,对监测体进行实时高精度多元化监测和分析预警,实现水利领域多场景的监测预警工作,有效提高发现和处置大坝形变等水利工程灾害的能力。渗流压力监测采用振弦式渗压计长期埋设在水工结构物或其它混凝土结构物及土体内,测量结构物或土体内部的渗透(孔隙)水压力,通过测定的水压力计算出水位,并可同步测量埋设点的温度。渗流量观测系统的布置根据坝型和坝基地质条件、渗漏水的出流和汇集条件以及所采用的测量方法等确定,当下游有渗漏水出逸时,一般在下游坝址附近设导渗沟,在导渗沟出口或排水沟内设量水堰测其出逸流量,渗流监测选用量水堰计。(3)视频立体防控以“全场景”、“全智能”、“全业务”为宗旨,建设以视频为核心的 AI 智能监测感知网络;借助视频 AI 技术,实现泄洪监测、库水位监测、库区工程管理等。基于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自动识别前端视频流数据中的场景和违法违章内容,规范水库的运维监管,提升水库的安全运行水平。(4)水库智能巡检以 5G 网络为核心,依托网联无人机、北斗手持智能终端、无人船等设备,可实现水质监测、库区巡查、大坝及边坡安全监测、洪害及40水源污染预警等功能,对水库供水安全、水质安全和工程安全监管能力与水利应急监测装备能力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应用移动端 APP 可以快速响应一线人员的日常巡视/巡检的作业需求;对于巡检路线上发现存在隐患及时进行上报、实时回传,并指派相关人员进行闭环处理,以达到消除安全隐患目的。(5)数字孪生水库基于数字孪生构建中小水库数据底座,采用“监控设备 AI 算法 业务平台 水利一张图”的综合技术路线,实现水库及上下游流域的综合监管,与工程安全监测、水雨情监测等监测手段衔接,形成水库精细化监测管理系统,提升水库及上下游流域的防洪安全、生态安全和供水安全保障能力。4.6.3 应用效果(1)数据采集标准化通过应用最新的物联网技术,能够对雨水情测报及大坝安全监测设备进行统一接入和管理,从而实现数据的标准化采集,为后期的数据分析和展示提供数据基础。(2)预警预报智能化通过对采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当某项指标超过系统预设的阈值时,系统能够进行异常预警提醒,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异41常情况并进行快速处置,有效防止异常事件的事态蔓延。(3)数据展示多维化通过大数据分析模型,可对大量的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多维度可视化图表,展示原水管理的关键指标,能够让领导的决策分析更加科学和准确。(4)应急响应高效化系统通过水位、雨量及大坝变形观测及渗压观测数据实时变化,对可能发生影响大坝安全的因素等风险分析预判,做出可能的突发事情预警及应急处置辅助决策,提高应急预案演练实效和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4.7.1 应用需求城市供水行业既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又是公共事业,供水安全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二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全面建立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城市供水目标、提高供水服务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424.7.2 应用方案为了满足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用水需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当地投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利用政策、技术、管理等优势,把整合供排水一体化管理、水价一体化管理和水务行政管理体制一体化作为战略方向,以搭建智慧水务一体化企业管理和业务运营平台为目标,从智慧水务应用服务为切入点,把智慧水务项目建设与智慧化应用服务提升相结合、提高水质水量保障水平与水资源充分利用相结合,建立智慧水务应用与用水安全保障体系。通过大数据挖掘为城市及水务行业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撑,创新水务运营、管理、服务模式,助推智慧城市健康有序发展。(1)大数据管理平台和数据仓库平台从各数据源中抽取数据,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存入数据仓库形成针对不同分析主题的数据集市,同时为数据集成提供各子系统接入的接口,实现数据集成平台和各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以统一的接口规范实现数据自动提取、数据转换、数据发送、数据校验、数据审核等功能,同时支持数据同步、历史数据迁移等。实现“统一标准,统一交换”的要求。(2)报表管理和决策支持基于知识资源支持、数据资源支持等资源,依靠消息服务、报表服务、告警服务、信息集成等技术支持,通过建立面向不同业务应用43的分析主题,对企业的业务运营情况进行分析和监控,支持对下属企业的运营管控和管理决策。对业务运营过程和绩效管理的风险指标进行预警,以便于企业领导及时掌控指标异动情况,及时做出战略、应对策略和部署。(3)信息系统集成平台通过对系统数据的集成,实现对公司生产、管网和客服管理等业务的综合展示、流程管理、统计分析、统一存储管理、接口标准化管理、移动应用。平台预先定义数据接口服务的统一规范和标准,和第三方系统进行数据交互(双向数据共享)采用通用的数据服务进行通讯,最大化的节省后续的费用和运营成本。(4)企业信息门户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平台构建集成的、统一的集成管理平台,将供水各部门及水厂现有系统统一在同一管理平台上,帮助企业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实现企业对基础数据、财务、人力资源、各项资产、项目、进行集中管控、统一授权、电子化审批,并要通过适当的展现方式,让不同管理层级的不同决策人员得到不同的管控指标及管控信息。(5)供水 App供水 APP 不仅向公司和市民提供水务 App,也为广大用户方便快捷地获取 用水相关信息以及各类服务。441)提供互联网的信息发布和宣传平台、如企业宣传、信息公开等,以便 降低成本向市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2)提供移动互联网的便民服务柜台,全面提升市民水务服务体验,提升企业服务形象。4.7.3 应用效果智慧水务大数据平台,以数据为基、分析为主、展示为窗,实现业务管理能力高效化;利用数据共享和智能算法提升跨层次、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综合分析能力、协同决策能力和服务供给能力。支撑上层智慧水厂、智能管网、智能营销等上层业务应用的建设,助力联合科学决策。平台以实现客户侧全域供水数据的全面整合为目标,进行现有生产调度、管网建设、供水生产管理、表务、收费等各类结构化数据以及非结构化数据整合,按照数据元标准清洗建设大数据资源池,并在此之上构建上下级联、横向贯通、逻辑一体化的供水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实现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并在企业门户和 APP 端进行数据消费,帮助企业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实现企业对业务、管理数据资产进行集中管控、统一授权、电子化审批,并要通过适当的展现方式,让不同管理层级的不同决策人员得到不同的管控指标及管控信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国“十四五”农村供水保障规划明45确指出:到 2035 年,继续完善农村供水设施,提高运行维护水平,基本实现农村供水现代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的供水支撑和保障。2023 年 4 月 1 日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正式实施,对水质指标进行了重新分类和调整,对供水保障提出新的要求。“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一是县域为单元,健全完善“水利部、省、市、县”四级农村供水管理信息系统;二是对千吨万人供水工程,水量、水质、水压等关键参数实现在线监测,水泵机组、净化消毒等主要供水设施设备实现实时监控;三是进一步推广智能水表、远程缴费,提升工作效率,降低供水成本;四是有条件的地区,推动智慧供水应用系统建设,提高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能力。4.8.1 应用需求农村集中供水及饮水水质安全保障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除农村水源水质不稳定、日常管护不足等因素外,消毒不规范导致饮用水中的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等不达标也是影响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的主要因素。部分工程建设标准低,早期供水工程亟待更新改造。早期供水基础设施尤其是管网老化严重,据统计,约 10%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严重老旧,管网基础较差,资料缺失,运行维护难度大。46千人以下供水工程运行维护薄弱,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任重道远。在当前农村供水中,千人以下集中供水工程和分散供水工程占比高,工程运行维护薄弱,大都分布在山区、牧区、高寒地区和偏远地区。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长效运行机制不健全,距离与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还有一定的距离。农村供水管理人员专业水平较低,技术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目前农村供水管理人员中,除少数经过专门培训外,多数还缺少专业技术培训,特别是单村供水工程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技术培训,业务素质较低,难以适应工程日常管理工作要求。4.8.2 应用方案农村供水聚焦供水安全保障与精细化运营管理,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带动农村供水信息化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最终构建从水厂、泵站、输配水管网、到用户末端及运维服务的“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农村水务智慧化支撑体系,从而提高农村供水的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供水保证率,水费收缴率及经营管理水平。(1)生产应用农村供水生产应用通过生产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帮助供水运行管理单位及时掌握关键节点信息,提供全面的决策支持,实现达标提质增效,预警预报重大污染、故障事件,切实提升农村供水运行管控水47平。涵盖从源头到龙头全流程的生产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原水管理、水厂自动化应用(SCADA)、水厂数字孪生、供水管网管理、管网监测、管网水力模型、管网应急决策管理、泵站管理、二次供水管理、全网综合调度、生产管理、LIMS 应用、设备管理、数字化视频监控等。(2)经营应用农村供水经营应用是农村供水水务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涉及的维修养护、工单管理、营业收费、用户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将经营类业务向移动化、智能化、数字化延伸,提高供水领域经营管理效率,节能降耗。主要包括外业工单管理应用、DMA 应用、抢维修应用、管网养护应用、营销类工单应用、抄表应用、营业收费管理应用、报装管理应用、表务管理应用等。(3)服务应用农村供水服务应用是面向农村居民用水户的服务类业务系统,对服务类应用系统进行智慧化提升,打通现有业务系统数据链路,建立起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数据整合和流程整合,为用水客户提供更快捷、更高效的供水服务。主要包括服务热线应用、网上营业厅、移动 APP等。(4)综合应用建立综合应用,包括领导驾驶舱、一体化业务门户、大屏综合展48示与水务大数据应用等。4.8.3 应用效果农村供水保障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农村供水智慧化管理进一步提升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产业兴旺,进一步满足了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信息化建设为农村供水的稳定运行和行业监管提供了技术手段,大大降低了管网漏损、水质污染等供水安全风险;同时,实现了供水设备设施自动运行、精准管控,建成集调度、运行、监控、维养、缴费、应急于一体的供水管理服务数字化平台,大大降低了运维管理成本;其次,基于信息化的营销系统,水费收缴率大大提升。4.9.1 应用需求2023 年 3 月 20 日水利部“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工作推进会”强调,数字孪生灌区建设需要统筹谋划,稳步推进。坚持“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把握建设要求和任务。围绕信息感知、资源共享、决策支持、泛在服务等体系构建,按照提高灌区“四预”能力的要求,加强灌区数字化、监控自动化、调度智能化建设。到 2025 年底前,探索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数字孪生灌区建设的技术、方法、产品以及体制机制模式,带动引领全国数字孪生灌区建设。494.9.2 应用方案主要包括灌区渠道输水管理、灌区工程管理、农田灌溉管理、水费管理、防汛抗旱管理 5 大系统。(1)灌区渠道输水管理1)量测水测控系统对地表水自动监测站传输的监测信息和水位、流量、水量等自动实时监控,为灌区总调度、分中心提供数据支撑,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2)闸门控制系统智能控制渠道进水闸门、节制闸门或重点支渠、水源的渠首闸门,保证灌溉水均衡分配。3)配水调度管理系统依据用水需求情况和工程供水能力,并根据灌区信息采集系统收集到的实时监测数据(水位、流量、雨量等),辅助灌区工作人员制定合理的配水计划,再通过系统实现配水指令的上传下达,并对实际供水情况进行追踪和考核,以此来帮助灌区优化水资源调配,控制水资源总量。主要包括:配水调度管理和灌溉进度推演两部分。(2)灌区工程管理实现对灌区工程建设信息、工程台账信息、巡检养护信息的电子化管理,再配合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应用,使得灌区主管领导及时了解现场工况和突发事件,快速定位问题位置,第一时间给出处理意见,50保障灌区工程安全运行。主要包括:建设管理、工情管理和巡检管理三部分功能。(3)农田灌溉管理基于农业气象监控平台采集的数据,大数据分析平台进行数据处理,建立设备运行监控、土壤肥力、水肥用量、作物生长、气象数据等模型,从而更好的根据土壤的养肥含量和作物的需水需肥规律,进行精准水肥灌溉。(4)水费管理根据灌渠灌区水量计费管理的具体业务特点,对灌区水费结算和统计的整个业务流程进行信息化管理。按照灌渠灌区的水费计收实际情况,水费征收的对象为用水协会,由用水协会管理农户用水分配和水费的收缴。(5)防汛抗旱管理1)水源防汛抗旱通过短期洪水预报、中长期水文预报和调洪演算等功能,自动推演灌区洪水过程并生成调度方案,向灌区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撑。2)灌区防汛抗旱通过重点防汛抗旱节点的水位监测报警、实时视频和现场抓拍、土壤墒情监测、气象信息监测等功能,自动对灌域内汛旱情进行实时51分析,为灌域内防汛抗旱提供数据保障。4.9.3 应用效果(1)智慧决策运用统计学、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数学抽象等分析技术从数据中挖掘有效信息。对采集的水雨情墒情、图像遥感卫星等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为优化决策提供依据,包括预警分析、灌溉分析和用水分析等。(2)全面管控通过信息处理、信息反馈和控制决策的智慧控制方式。依托闸门、泵站的远程控制、输水水量的自动计量、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及无人机和移动端等管控手段,对灌区进行全方位管控。包括运维管控、调度管控和会商管控。(3)泛在服务利用移动智能终端、移动网络等工具,通过微信公众号、智能 APP等技术手段,拓展为灌溉区域内所有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包括灌溉进度公告、用水户热线、市场行情等。524.10.1 应用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水利行业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中明确规定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4.10.2 应用方案中国移动致力于打造行业领先的高安全移动云,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的比较优势,为用户提供安全可信的产品及服务,打造移动云高安全品牌,为用户提供上云阶段、云中阶段、下云阶段全生命周期的云网数据保护。(1)上云阶段数据保护移动云结合客户的实际业务现状以及系统需求,为客户定制提供一站式的系统迁移解决方案,对整个迁移过程全程闭环安全管控,保证迁移工作的安全、高效完成。(2)云中阶段数据保护移动云在对云端数据进行保护时,从平台和用户层面采取相应的安全管控措施,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每一位云服务客户的数据安全。53(3)下云阶段数据保护数据下云过程中,移动云提供通用的标准格式来备份迁出云服务客户数据,确保数据的可移植性和可操作性。4.10.3 应用效果移动云为客户提供“全栈”式安全产品与服务,形成以“严选”为特色的安全产品服务能力,建立安全产品关键能力推进图谱,发挥“云网一体、云数融合”等优势,打造更具差异化优势的产品,全面构建“全栈”式安全产品。在各个领域具备典型代表性产品,在产品安全与安全产品上具备良好的协同与演进机制。全面布局 15 款公有云产品、2 款支撑系统,覆盖访问安全、边界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安全运营等领域,为用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安全防护产品和服务。5405典型实践55中国移动以 OneCity 平台为基础,聚合生态资源,面向水利水务行业,联合行业优质生态,不断打造丰富的标杆案例。5.1.1 项目背景5.1.2 建设内容中国移动采用“神经元 河湖大脑 智慧应用”的设计思路,按照实际建设需求,整体上规划为“(7 个 1) N”的总体架构。“7 个 1”即“1 感知、1 张网、1 朵云、1 个池、1 中心、1 保障、1 标准”,“N”即“智慧河湖长 N 应用”。用科技手段进一步健全河湖长制工作机制、解决河湖难点热点问题、强化河湖工作管理,实现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线保护、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等六方面功能。5.1.3 实现价值通过河湖长制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河湖事业各项活动的效率和效能,推动水利现代化进程。对河长巡河情况、护河员履职情况,相关部门工作情况,交办督办问题处理反馈报告情况,相关项目实施情况,公众满意度情况等,能够及时监督和系统掌握,并为考核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全面提升水利行业的监管能力,促进管好盛水的“盆”,56护好盆中的水,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从而满足安康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5.2.1 项目背景引绰济辽工程是一项从嫩江支流绰尔河引水到西辽河,向沿线城市及工业园区供水的大型引水工程,是缓解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西辽河流域严重缺水状况,促进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蒙东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大型引水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十三五”期间实施的 172 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5.2.2 建设内容本项目为引绰济辽工程项目的基础环境建设标段,建设内容包含云平台建设,总调度中心硬件设施,枢纽分公司硬件设施,供水分公司硬件设施,系统运行实体环境。本项目重点考虑云存储平台、总调度中心的会商系统、大屏显示系统、机房工程等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公硬件。5.2.3 实现价值实施引绰济辽工程,通过文得根水库调节绰尔河来水,可改善绰尔河下游农业灌溉条件,向输水沿线城市及工业园区供水,可缓解通辽市地下水超采状况,对促进蒙东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少57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修复进程等具有重要意义。5.3.1 项目背景湖北省随州市为贯彻落实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水库除险加固和运行管护工作的通知,全面完成“十四五”小型水库雨水情测报和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建设任务,推进水库安全鉴定和除险加固,完善雨水情测报、安全监测设施,健全水库运行管护长效机制。为消除水库安全隐患,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保障水库安全运行,开展随州市 600 多座中小型水库雨水情测报和大坝安全监测项目建设。5.3.2 建设内容随州市十四五中小型水库雨水情测报和大坝安全监测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含四部分建设:678 座小型水库雨水情测报和视频监控系统提升,包括设备采购及安装;200 座水库的沉降观测设施建设;50 座水库量水堰建设;五年运行维护。5.3.3 实现价值中国移动提供的中小型水库雨水情测报和大坝安全监测方案,一方面通过物联网及北斗双通道通信能力,保障随州市小型水库网络通信的及时性、安全性。另一方面通过随州市雨水情和视频监控系统运58行和维护,运用感知能力及观测手段,对水库的大坝沉降开展细致化观测,全面提升随州市小型水库安全运行管理智能化水平。5.4.1 项目背景2022 年 8 月,云南省水利厅出台云南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三年行动方案,对全省的农村供水建设工作提出要求与部署。中国移动针对引水安全、水价改革、用水计量等农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在中国梯田之乡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开展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智慧水务建设,以“水利数智”建设赋能乡村振兴。5.4.2 建设内容本项目为元阳县农村供水保障工程信息化建设标段,建设内容包括监控中心及机房、信息资源与数据存储设施、网络安全体系、智能水表及配套设施和服务、农村饮水安全信息化平台、一体化智慧监测平台、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智慧水务业务应用。5.4.3 实现价值通过建设智慧水务业务应用,面向农民群众的切实需求,打造元阳水务通 APP、自助式缴费终端、智慧水务网上营业厅,做到“水价、水量、水费”三公开,让用户“用放心水,交明白钱”,为群众提供59现代化缴费手段,实现群众足不出户线上缴费,随时查看用水信息,有效提升群众对供水服务满意度。6006生态合作61水利部十四五工作将全面落实和贯彻习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统筹发展和安全,把保障国家水安全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持续水安澜、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的需求作为根本目的,把水安全风险防控作为底线,把水资源承载力作为刚性约束上限,把水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控制红线,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总要求,加强数字化转型,以数字赋能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治理,提高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能力。中国移动一直践行央企使命,依托全球领先的 5G 网络基础设施能力,在智慧水利领域,集团自上而下以党政 BU 为核心,以中移集成、中移物联网、中移上研院等各专业公司为支撑,打造了一支水利信息化项目支撑专项团队。目前团队依托中国移动 5G、物联网、数据中心、大数据建模分析等优势,聚合垂直领域优质合作伙伴,融合北斗定位、卫星遥感、无人机、区块链、AI 等先进技术,与产业链上下游生态伙伴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促合作,深入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战略合作。立足未来,中国移动将持续在智慧水利领域深耕,加深与行业产业链上下游伙伴的深度合作,通过行业深入剖析联合研究、上下游生态通力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整合赋能,共同打造行业领先的智慧水利领域解决方案,构建持续发展、合作共赢的智慧水利生态圈,推动62水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与强力驱动。63声明本白皮书在编制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公开信息资源并尽可能地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在此对各类信息资源的提供者表示感谢,所引用内容其著作权和版权归原作者、来源媒体、原网站所有。但是我们也知道,凡事总有可能挂万漏一,对本白皮书没有注明来源的内容提供者同样表示感谢。如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白皮书内容可能不规范使用,欢迎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对相关内容进行处理。本白皮书的版权归中国移动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或许可他人使用本白皮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中国移动保留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力。白皮书编制组联系方式:。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0-29 67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2023城中村改造支持政策、主要模式、资金来源、影响及受益企业分析报告(54页).pdf

    2023 年深度行业分析研究报告 目目 录录 1.城中村是怎么产生的城中村是怎么产生的.7 2.城中村改造政策支持力度如何城中村改造政策支持力度如何.9 3.本轮城中村改造的范围是什么本轮城中村改造的.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0-27 54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前瞻产业研究院:城市产业画像系列:2023年中山市产业全景分析报告(99页).pdf

    前 瞻 产 业 研 究 院 出 品城市产业画像系列:2023年中山市产业全景分析报告目录C O N T E N T S聚焦中山:经济篇01聚焦中山:产业篇02聚焦中山:民生篇03聚焦中山:人文篇0401聚焦中山:聚焦中山:经济篇经济篇1.1 中山市经济发展总体概况1.2 中山市经济发展全景分析中山是广东省辖地级市,是全国4个不设区的地级市之一。2022年,中山GDP排名广东省第十,同比增长0.5%,低于全省1.9%的GDP增速。此外,中山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波动较为剧烈,2022年投资增速低于全国水平。2022年中山货物出口额再创新高,跻身入围新一线城市水平。1.1.1 1.1.1 中山经济中山经济发展总体概况发展总体概况:社零及出口增长较为亮眼:社零及出口增长较为亮眼中山GDP全省第十,增速低于全省综合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波动较为剧烈,2022年投资增速低于全国水平。固定资产投资额2022年中山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进一步增长且增速高于新一线城市水平。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22年中山货物出口额再创新高,跻身入围新一线城市水平。货物出口额中山财政收入规模水平较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远低于新一线城市均值。税收收入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分区域看,将中山各区的GDP、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货物出口额进行对比可发现:火炬统筹区GDP、货物出口额和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均处于全市较为领先的地位。黄圃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最高,但其GDP规模及出口规模水平较低。1.1.2 1.1.2 中山经济中山经济发展总体概况发展总体概况:火炬统筹区发展:火炬统筹区发展优势明显优势明显资料来源:中山市统计公报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坐标轴中心点为(25%,200)中山各区中山各区GDPGDP、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货物出口额对比、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货物出口额对比中山各区域经济矩阵图(单位:万元中山各区域经济矩阵图(单位:万元/人,人,%)坐标轴中心点为(12,8%)2016-2022年,中山GDP逐年增长,2022年中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31.28亿元,比上年增长0.5%。此外,2016-2022年,中山GDP增速多数年份低于全国GDP同比增速和新一线城市GDP同比增速均值。2022年,中山年GDP同比增速为0.5%,而全国GDP同比增速为3.0%,新一线城市GDP同比增速均值为3.8%。1.2.1 1.2.1 中山中山经济经济发展全景发展全景:位居省内第十,增速水平较低:位居省内第十,增速水平较低20年中山地区年中山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生产总值(单位:亿元,%)20222022年广东省内城市年广东省内城市GDPGDP规模排名(单位:亿元)规模排名(单位:亿元)资料来源:全国/各城市统计公报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830.432939.523053.733123.793152.003566.173631.287.8%6.6%5.9%1.2%1.5%8.2%0.5%0%1%2%3%4%5%6%7%8%90002500300035004000200022中山GDP(亿元)中山GDP同比增速(%)全国GDP同比增速(%)新一线城市GDP同比增速均值(%)1162.431294.571312.981318.211322.021535.021563.932032.022260.982705.053017.443631.283712.563773.413904.634045.455401.2411200.3212698.3928839.0032387.68050000000250003000035000云浮河源潮州梅州汕尾阳江韶关清远揭阳肇庆汕头中山湛江江门茂名珠海惠州东莞佛山广州深圳分区域看,2022年,火炬统筹区GDP全市最高,为502.81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其次是小榄镇和东区,GDP分别为481.58亿元和322.1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和1.0%。22个行政区划中,共有9个区划GDP超过中山各区GDP均值。1.2.1 1.2.1 中山中山经济经济发展全景发展全景:20222022年年火炬统筹区火炬统筹区GDPGDP居全市首位居全市首位资料来源:中山市统计公报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222022年中山分区年中山分区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502.81481.58322.13250.26220.71184.84175.06167.39167.28150.86141.92126.8117.56114.67103.9793.3992.3759.5855.7949.0427.1626.093.1%-2.9%1.0%1.9.3%1.5%-1.0%-3.9%1.9%4.3%0.9%1.3%-3.3%-3.8%5.0%-0.5%4.5%2.4%-2.3%-4.7%3.3%2.6%-10%-5%0%5 00200300400500600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值(亿元)比上年增长(%)GDP均值165.06亿元2016-2022年的中山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速波动较大,2020-2021年远高于同一时期的全国及新一线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速。2022年中山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有所下降,同比减少0.7%。分区域看,2022年,中山市多数区域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速均高于中山整体增速均值。1.2.2 1.2.2 中山中山经济经济发展全景:固定资产投资额发展全景: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增速低于全国低于全国资料来源:全国/各城市统计公报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年中山固定资产投资年中山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增速(单位单位:%)20222022年中山分区年中山分区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速(增速(%)8.87%8.70%5.50%-17.60!.50.30%-0.70%7.0%5.9%5.1%2.7%4.9%5.1%4.7%-20%-15%-10%-5%0%5 % 0022中山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速(%)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新一线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均值(%)23.70.10.80.20.30.50%9.20%5.40%4.60%4.20%3.80%3.20%0.40%-0.0500.050.10.150.20.25比上年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值(亿元)增速均值为-0.7 16-2022年,中山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呈现波动上涨;2020年疫情爆发,中山居民消费意愿下降,中山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也较2019年下降13.0%,为1407.2亿元,降幅较全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以及新一线城市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大。2022年中山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为1593亿元,低于新一线城市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均值6465亿元。1.2.3 1.2.3 中山中山经济经济发展全景:发展全景:20222022年年全社会消费品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零售额上涨上涨20年中山全社会年中山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单位:亿元,消费品零售额(单位:亿元,%)20222022年中山年中山V.SV.S.其它一线城市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其它一线城市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单位:亿元)(单位:亿元)资料来源:全国/各城市统计公报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1205.841309.891490.791535.951407.21530.111593.4211.0%8.6%4.5%3.0%-13.0%8.7%4.1%-15%-10%-5%0%500400600800062002020212022中山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中山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速(%)全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速(%)新一线城市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速均值(%)13900 9097 9000 7832 7294 6936 6465 5892 5212 5174 5110 4870 4642 4255 3594 3574 1593 02000400060008000400016000重庆成都苏州南京杭州武汉新一线均值(亿元)青岛长沙郑州合肥宁波西安东莞佛山天津中山分区域来看,2022年,中山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幅度较大的区域包括黄圃镇、港口镇、南区,以上各区社零增速均在20%以上,尤其是黄圃镇增速同比增长54.80%,远高于全市4.1%的均值。1.2.3 1.2.3 中山中山经济经济发展全景发展全景:20222022年年各区各区全社会消费品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零售额普增普增资料来源:中山市统计公报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222022年中山分区年中山分区地区全社会消费品地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零售额增速(单位单位:%)54.80Q.00!.90.20%5.70%5.50%5.00%4.80%2.50%2.40%1.40%1.30%0.70%0.60%0.20%-0.80%-1.10%-2.70%-2.70%-3.20%-8.70%-9.70%4.1%-20%-10%0 0P%比上年增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中山是全国4个不设区的地级市之一,2022年其GDP发展规模在广东省内排名第十。在全球外贸形势总体回暖的背景下,中山市持续推进“一带一路”,自2022年10月以来,中山组织了45家企业85人先后四批次赴德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阿联酋参展,抱团出海开拓国际市场。2022年,中山货物出口总额再创新高,为2328亿元。1.2.4 1.2.4 中山中山经济经济发展全景:发展全景:20222022年年货物出口货物出口总额跻身新一线水平总额跻身新一线水平20年中山货物年中山货物出口总额(单位:亿出口总额(单位:亿元,元,%)20222022年中山年中山V.S.V.S.其它新一线城市的货物出口额(单位:亿元)其它新一线城市的货物出口额(单位:亿元)资料来源:全国/各城市统计公报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1763.42055.61801.31929.21815.22231.62328.01.40.60%2.59%7.10%-5.90#.00%4.30%-10%-5%0%5 %00002500200022中山货物出口总额(亿元)中山货物出口总额同比增速(%)全国货物出口总额同比增速(%)新一线城市货物出口总额同比增速均值(%)635245532342748246324042328206000800040001600018000苏州宁波佛山重庆杭州成都南京郑州西安长沙合肥中山武汉从区域上看,2021年火炬统筹区货物出口额全市排名第一,为564亿元,其次是南头镇、小榄镇、石岐区,这几大区2021年货物出口额均超过190亿元。2021年大涌镇货物出口额最小,仅为4亿元。不过,目前中山市除了火炬统筹区及西北部少数镇街(如南头镇、小榄镇、黄圃镇)等出口规模高于全市均值之外,多数镇街出口规模水平较低,出口活跃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山北部。1.2.4 1.2.4 中山中山经济经济发展全景发展全景:出口区域集中在中山北部:出口区域集中在中山北部资料来源:中山市统计公报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212021年中山分区年中山分区货物出口额(单位:亿元,货物出口额(单位:亿元,%)注:官方暂未公布2022年数据;56434022478726563554439363330222017124出口货物均值:出口货物均值:86.5586.5500500600货物出口额(亿元)货物出口额均值(亿元)中山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水平较弱,低于新一线城市预算收入平均水平。2022年,中山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316亿元,而新一线城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值为1469亿元。1.2.5 1.2.5 中山中山经济经济发展全景发展全景:一般公共预算低于新一线城市均值一般公共预算低于新一线城市均值20222022年中山年中山V.S.V.S.新一线城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单位:亿元)新一线城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单位:亿元)资料来源:各城市税务局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6902453829977663500200025003000武汉杭州苏州天津南京成都新一线均值宁波青岛长沙重庆郑州合肥西安佛山东莞中山分区域看,2021年火炬统筹区税收收入遥遥领先于其它区域,为33.6亿元。税收收入排名第二的是小榄镇,其税收收入为10.3亿元。中山市主要区域税收均值为8.43亿元,但多数区域税收规模小于均值。不过,从增速上看,小榄镇、南区税收收入实现大幅增长,增速分别高达62.6%和24.9%。火炬统筹区、东区2021年税收收入出现下滑趋势,其中东区税收收入降幅最大,降幅高达9.6%。1.2.5 1.2.5 中山中山经济经济发展全景发展全景:火炬统筹区税收收入最高火炬统筹区税收收入最高资料来源:中山市统计公报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212021年中山主要分区税收收入(单位:亿元,年中山主要分区税收收入(单位:亿元,%)注:受披露口径限制,此处翠亨新区统计口径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口径较其他区域有所扩大33.610.36.24.33.83.43.12.7-2.7b.6.1%-9.6.2$.9%2.2%-20%-10%0 0Pp540火炬统筹区小榄镇翠亨新区西区东区南头镇南区东凤镇税收收入(亿元)各区税收收入平均值(亿元)比上年增长(%)02聚焦中山:聚焦中山:产业篇产业篇2.1 中山市产业结构总体概况2.2 中山市产业结构全景分析2.3 中山市特色产业总体概况2.4 中山市特色产业全景分析中山拥有湾区核心区位,位于珠江口西岸,南与珠海市接壤,东隔珠江口伶仃洋与中山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相望,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目前中山已经形成了“四大支柱、四大战略新兴、七大未来产业”架构的产业格局。2.1.1 2.1.1 中山产业中山产业布局体系:布局体系:四大支柱四大支柱 四大四大战略战略性性新兴新兴 七大七大未来未来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家电未来通信高端器件量子互联网前沿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前沿新材料前沿卫星应用技术设备类脑智能下一代互联网硬件设施四大支柱产业四大支柱产业四大四大战略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七大七大未来未来产业产业智能机器人新能源光电光学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1.2 2.1.2 中山产业中山产业空间布局空间布局: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东承”“东承”:以火炬国家高技术开发区(产业园)、翠亨新区(产业园)为主要载体,全面学习拥抱深港,深入对接深港都市圈“西接西接”:以中山西部产业园为重要载体,加快与江门及粤西城市在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南联南联”:以香山新城(中山南部新城)为重要载体,深化与澳门、珠海合作,加强生命健康、基础设施、文化旅游、青年创新创业等领域的联动发展,共建“珠中澳”优质生活圈在产业空间布局上,中山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战略: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北融”“北融”:依托中山北部产业园,积极对接广州都市圈,推动北部片区与顺德共同打造全球最具活力的万亿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2.1.3 2.1.3 中山各中山各区域产业定位区域产业定位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1.3 2.1.3 中山各中山各区域重点产业全景区域重点产业全景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中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北接广州市南沙区和佛山市顺德区,西邻江门市区、新会区和珠海市斗门区,东南连珠海市,东隔珠江口伶仃洋与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相望,是大湾区发展中重要一级。发展至今,中山已经形成了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家电四大支柱产业。2.2.1 2.2.1 中山产业结构中山产业结构全景全景-四大支柱产业四大支柱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家电2.2.1 2.2.1 中山产业结构中山产业结构全景全景-四大支柱产业四大支柱产业:各区域重点布局:各区域重点布局资料来源:中山市各区统计公报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超450亿元增加值的四大支柱产业支撑着中山产业的发展。2019年,中山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为360.80亿元;2021年,中山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高达475.05亿元,三年间复合增速达到14.74%。具体来看,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中山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贡献最大的细分产业,2019-2021年,中山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均超过百亿元,2021年更是高达227亿元。2.2.1 2.2.1 中山产业结构中山产业结构全景全景-四大支柱产业四大支柱产业:高端装备产业:高端装备产业贡献贡献最大最大20年中山四年中山四大支柱产业及其细分产业增加值(单位:亿元,大支柱产业及其细分产业增加值(单位:亿元,%)资料来源:中山市统计公报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360.80 402.34 475.05 11.51.07%0%2%4%6%8 00300350400450500201920202021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227.21 172.72 141.59 121.30 116.49 109.24 94.02 85.28 85.47 32.51 27.85 24.51 0.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2021年2020年2019年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增加值(亿元)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亿元)智能家电产业增加值(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亿元)在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向的规划中,中山市重点发展超高清视频、新一代通信网络、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型材料及器件、物联网、高端软件等领域。在产业空间布局上,中山市主要依托火炬开发区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通过中国电子(中山)基地,重点发展新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先进材料及器件、物联网、大型工业软件。2.2.1 2.2.1 中山产业结构中山产业结构全景全景-四大支柱产业四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格局格局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中山市四大支柱产业中增加值规模最大的一极。中山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以下七大领域:智能制造装备、高端医疗装备、光电装备、节能环保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部件等领域。在空间规划上,中山市主要依托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并以火炬统筹区、翠亨新区为主要承载区扩大高端装备制造业规模。中山北部与佛山携手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并主要依托位于中心科学城的中山光子科学中心和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布局发展激光与增材制造、精密仪器设备,突破智能制造装备、光电装备、新能源装备、高端医疗装备、节能环保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特种装备、汽配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等一批高端智能装备。2.2.1 2.2.1 中山产业结构中山产业结构全景全景-四大支柱产业四大支柱产业:高端装备:高端装备产业产业发展格局发展格局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中山市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主要由六大发展方向:新药研发、生物药、高端医疗器械、基因治疗、智能医疗健康、美妆等领域。在产业布局上,主要依托火炬开发区国家健康基地、翠亨新区生物医药科技园、南朗镇华南现代中医药城三个基地进行发展,重点区域集中在中山东部片区。其中,火炬开发区国家健康基地是全国首个集创新药物、医疗器械和健康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临床试验、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健康产业基地,总规划面积13.5平方公里,已聚集了诺华山德士、美国NBTY、辉凌、九州通、美捷时等100多家企业。2.2.1 2.2.1 中山产业结构中山产业结构全景全景-四大支柱产业四大支柱产业:生物医药:生物医药产业产业发展格局发展格局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中山家电产业在粤港澳大湾区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其家电营收规模约占粤港澳大湾区家电产业集群收入近30%。在产业发展格局上,中山主要依托北部南头、黄圃、东凤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家电产业集群发展,其中南头镇是中国家电品牌基地、黄圃镇是中国家电制造基地、东凤镇是中国小家电创新基地。2.2.1 2.2.1 中山产业结构中山产业结构全景全景-四大支柱产业四大支柱产业:智能家电发展:智能家电发展格局格局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中山是大湾区协同发展的重要城市,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山产业布局体系的一大重要分支,具有其独特性。中山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智能机器人、新能源、光电光学、半导体与集成电路。2.2.2 2.2.2 中山产业结构中山产业结构全景全景-四大四大战略性战略性新兴新兴产业产业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机器人新能源光电光学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中山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智能机器人、新能源、光电光学、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其主要的发展主要思路是引入头部企业,如在智能机器人领域引入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规划产业基地、聚集相关人才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在新能源领域,则引入了正威国际集团,主要发展新能源电池。2.2.2 2.2.2 中山产业结构中山产业结构全景全景-四大四大战略性新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引入企业谋发展:引入企业谋发展20年中山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概览年中山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概览资料来源:中山市统计公报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产业产业重点布局领域重点布局领域智能机器人2016年10月,中山市政府与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签订中山市人民政府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有限公司华南总部、无人装备产业基地项目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在翠亨新区打造双创基地。基地以哈工大机器人(中山)有限公司为主要运营公司。截至2021年9月,产业基地已对接并进入项目库的项目接近20个,获得各类资质认证71项,累计申报各领域专利及软件著作等知识产权共247项,聚集各类人才286人新能源中山在2022年发布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高质量的氢能与燃料电池关键材料、零部件及装备研制特色产业集聚区,氢能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展望2030年,中山市氢能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建成氢能关键材料、技术及装备研发制造基地。2023年2月,中山市正式签约正威国际集团,未来包括全球新能源总部、新能源汽车电池、新材料、供应链等一批重点项目将在中山市落户。光电光学中山光电光学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光电显示产业、光通信设备产业、激光设备产业和光学冷加工产业等领域。截至2023年,中山市经营范围包含“光电”的企业3122家,其中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605家;经营范围包含“光学”的企业912家,其中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的383家。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中山重点发展第三代半导体、芯片封装测试和制造、工业软件、电子元器件、特种装备及零部件等领域。中山市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代表性企业包括木林森、亿光电子、欧普照明等。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上,中山主要依托已有的产业基础并结合中山市“3 4”重大产业平台进行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涉及东、西两轴。中山东部方面,主要涉及智能机器人集群、新能源产业集群;中山西部方面,主要涉及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集群、光学光电集群。2.2.2 2.2.2 中山产业结构中山产业结构全景全景-四大四大战略性战略性新兴新兴产业产业:整体发展格局:整体发展格局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2.2 2.2.2 中山产业结构中山产业结构全景全景-四大四大战略性战略性新兴新兴产业产业:各区域重点布局:各区域重点布局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2.2 2.2.2 中山产业结构中山产业结构全景全景-四大四大战略性战略性新兴新兴产业产业:重点产业园区:重点产业园区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中山战略性中山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聚集地分布情况新兴产业重点聚集地分布情况依托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中山西部产业园、中山科学城,中山市培育或引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批重点企业。2.2.2 2.2.2 中山产业结构中山产业结构全景全景-四大四大战略性战略性新兴新兴产业产业:重点企业分布:重点企业分布中山中山四大四大战略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地重点布局的新兴产业新兴产业聚集地重点布局的新兴产业领域领域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中山规划布局了七大未来产业,分别是未来通信高端器件、量子互联网、前沿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前沿新材料、前沿卫星应用技术设备、类脑智能、下一代互联网硬件设施。2.2.3 2.2.3 中山产业结构中山产业结构全景全景-七大未来七大未来产业产业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七大未来产业未来通信高端器件量子互联网前沿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前沿新材料前沿卫星应用技术设备类脑智能下一代互联网硬件设施2.2.3 2.2.3 中山产业结构中山产业结构全景全景-七大未来产业:七大未来产业:各各区重点产业区重点产业全景全景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中山七大未来产业各区中山七大未来产业各区重点产业全景重点产业全景2.2.3 2.2.3 中山产业结构中山产业结构全景全景-七大未来产业:七大未来产业:各各区重点布局情况区重点布局情况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中山七大未来产业各中山七大未来产业各区域重点布局情况区域重点布局情况2.2.3 2.2.3 中山产业结构中山产业结构全景全景-七大未来产业:七大未来产业:6 6大大聚集区布局情况聚集区布局情况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中山中山7 7大未来产业聚集区分布及重点布局情况大未来产业聚集区分布及重点布局情况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主要聚集了未来通信高端器件、前沿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类脑智能、下一代互联网硬件设施等企业,其中火炬开发区聚集了纬创资通、讯芯电子、广东通宇通讯、广东恒鑫智能、中山银利智能等企业;翠亨新区聚集了广东瑞顺生物技术、中山主流源生物科技、中山恒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2.2.3 2.2.3 中山产业中山产业发展现状发展现状-七大未来产业:七大未来产业:重点企业分布情况重点企业分布情况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近年来,中山未来产业发展态势积极向好,各细分产业发展现状如下:2.2.3 2.2.3 中山产业中山产业发展现状发展现状-七大未来产业:七大未来产业:发展势头积极向好发展势头积极向好资料来源:中山市政府 中山市统计局等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0年,中山发布中山市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加快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类脑智能05中山在“十四五”时期将通过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新型基础设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对制造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有助于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量子互联网截至2021年底,中山市计算机整机及其零部件相关产品制造规模以上企业37家,2021年增加值达到21.11亿元。下一代互联网硬件设施目前,中山市规划建设有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华南现代中医药城、西湾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园、翠亨生物医药智创中心、深中医疗器械产业园、国际医疗城、开发区健康产业园民众片区、开发区健康产业园三角分园等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主要分布在以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为主的东部片区。前沿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中山在2015年发布中山市北斗卫星导航及位置服务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北斗经济产值300亿元。前沿卫星应用技术设备2021年底,中山通信设备、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规模以上企业共有10家,产业增加值达到47364万元。通信高端器件前沿新材料中山主要依托中山科学城、中山西部产业园发展新材料产业。0607中山市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目前中山已经形成了“四大支柱产业,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未来产业”架构的产业格局。中山市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着力培育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特色新兴产业。前瞻根据政策支持力度、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发展前景三大指标体系,评选出了中山五大特色产业,分别是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新能源装备、灯饰产业、水产养殖产业。2.3.1 2.3.1 中山中山市市特色产业总体概览特色产业总体概览:特色特色产业产业实力较强实力较强特色产业特色产业政策支持力度政策支持力度产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产业发展前景产业发展前景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新能源装备灯饰产业水产养殖中山市中山市特色产业的界定特色产业的界定评定依据:【政策支持力度】根据该市政府发文、省政府发文及国家层面政策对该产业的支持力度评判;【产业竞争力】:该产业占全国市场份额;产业发展前景:该产业在该城市及全国的发展前景。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在特色产业的空间布局方面,目前,水产养殖产业在多个辖区均有分布;灯饰产业主要集中在小榄、古镇、横栏;新能源装备主要集中在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黄圃镇;生物医药产业也主要集中在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南朗等地区。2.3.1 2.3.1 中山中山市市特色产业总体概览特色产业总体概览:特色产业空间布局一览特色产业空间布局一览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目前,火炬开发区形成了新能源装备、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相关产业聚集区;翠亨新区主要形成了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小榄、古镇镇主要形成了汽车零部件、灯饰产业聚集区。2.3.1 2.3.1 中山中山市市特色产业总体概览特色产业总体概览:特色产业聚集区空间布局特色产业聚集区空间布局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从五大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目前,新能源装备产业的发展规模增速较快,排名五大特色产业之首。中山的灯饰产业在全国的市场份额排名靠前,中山市古镇镇更是被誉为“中国灯饰之都”,早在1995年就将灯饰产业明确为支柱产业,灯饰产业对全镇GDP贡献率一度超过70%。2.3.2 2.3.2 中山中山市市特色产业发展现状特色产业发展现状:五大特色产业五大特色产业发展对比发展对比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量化指标说明:市场份额:按相关产业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数量,分析其综合竞争实力;同比增速:汽车零部件(按“中山市汽车制造业”营收规模增速),生物医药(按“中山市生物医药”营收规模增速),灯饰产业(按中山市LED产值增速),新能源装备(按营收增速),水产养殖(按淡水产品产量增速);企业数量:统一以产业“关键词”在“企查猫”网站查询得出。2.3.2 2.3.2 中山中山市市特色产业发展现状特色产业发展现状:重点企业空间布局重点企业空间布局中山市中山市特色产业重点企业空间布局(按企业注册地)特色产业重点企业空间布局(按企业注册地)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根据中山市政府、市发改委发布的产业专项政策来看,均对五大特色产业提出了较明确的发展目标,五大特色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明朗,具体发展目标归纳如下:2.3.3 2.3.3 中山市中山市特色产业发展目标解读特色产业发展目标解读汽车零部件汽车零部件2025年中山市全市高端装备产值将达到3000亿元,重点是推进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产业化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药2024年,中山市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产值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灯饰产业灯饰产业继续做优做强光源照明产业,重点聚焦新一代光源、电源驱动、产品设计及智能制造等共性环节新能源装备新能源装备2025年中山市全市高端装备产值将达到3000亿元。2025年中山市规划高端装备领域营收超20亿元的企业将达到10家,而2022年时则未设定相关目标;在超10亿元梯队中,2025年将比2022年多10家单位。水产养殖水产养殖到2025年,中山市水产总产量达到40万吨以上,并建设10个水产种苗繁育基地。资料来源:中山市政府等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中山市汽车零部件产业主要依托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中山火炬开发区)开展,该汽车零部件基地占地2000余亩,是广东省规划最好、汽配企业最集中的汽配基地之一。此外,中山市小榄镇的永南汽车配件城、沙朗商圈的汽配园区均是汽车配件销售的聚集地。2.4.1 2.4.1 中山中山市市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全景全景-汽车零部件:汽车零部件:空间布局一览空间布局一览资料来源:中山市政府等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从重点企业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山市汽车零部件产业主要企业分布在火炬开发区,这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授予的“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之一,聚集了包括伟福科技、中山数码模、八千代、山下橡胶等一批汽配企业。2.4.1 2.4.1 中山中山市市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全景全景-汽车零部件:汽车零部件:重点企业空间布局一览重点企业空间布局一览资料来源:企查猫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注:以上企业分布按注册地中山市汽车零部件具体指底盘冲压件、汽车门锁、热交换器、汽车刹车总成、车用电池等相关部件,从产业链角度分析,总体而言中山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初步成型,相关环节有企业分布。2.4.1 2.4.1 中山中山市市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全景全景-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基本成型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基本成型资料来源:企查猫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21年,中山市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产业增加值为44.87亿元,在当年“先进装备制造业”增加值(227.21亿元)中占比19.75%,是为中山市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工业之一。2022年,中山市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下降2.6%,与全市整体工业企业波动规律较为一致。截至2023年7月,中山市汽车零部件产业相关企业约百余家。2022年企业数量同比增长了10.7%。目前,中山市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在广东省内占比3%。2.4.1 2.4.1 中山中山市市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全景全景-汽车零部件:汽车零部件:产业产业规模规模呈扩大趋势呈扩大趋势中山市汽车制造业产业规模(单位中山市汽车制造业产业规模(单位:亿元):亿元)中山市汽车零部件产业中山市汽车零部件产业相关企业数量及相关企业数量及占全省比重占全省比重(单位:家,(单位:家,%)资料来源:中山市统计局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38.2139.0444.87128.66 140.22 143.89 155.73 158.34 162.75 170.84 177.92 020406080001920202021产业增加值资产规模营收规模注:“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行业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属于“汽车制造业”范畴;2018年汽车制造业增加值指标未披露84939975808590950222023.07中山3%广东省近年来,中山市不断出台汽车零部件产业相关规划,引导当地产业发展,近年来的政策规划重点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2016年6月,中山市发布中山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明确中山市近、中、远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模式;2019年6月,中山市优先发展产业目录(2019年版)将大功率充电技术,石墨烯、氢燃料等新型电池核心技术研发,电机、电池、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列入优先发展产业。2.4.1 2.4.1 中山中山市市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全景全景-汽车零部件:汽车零部件:政策支持力度大政策支持力度大资料来源:中山市政府等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发布时间发布时间政策名称政策名称政策要点政策要点2016-06中山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明确中山市近、中、远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模式,合理布局全市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规划布局2016-07中山市智能制造2025规划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设计和开发新型汽车电子产品2019-06中山市优先发展产业目录(2019年版)大功率充电技术,石墨烯、氢燃料等新型电池核心技术研发,电机、电池、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均为优先发展产业2019-09中山市关于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贴息专项资金实施细则进一步降低中山市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的成本,促进中山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2019-09中山市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支持汽车制造商研发人车交互设备、智能车联网、智能车载电子等关键零部件及整车2022-09中山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重点扶持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部件,突破大功率充电技术、无线充电及新型充换电技术及装备,石墨烯、氢燃料等新型电池核心技术,发展下一代动力电池和新体系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系统及电驱动系统、氢燃料电池电堆动力系统等。年中山市“拼经济、稳增长”新春惠企政策加大汽车销售企业支持力度项目资金申报指南的通知针对汽车销售企业依据销售规模进行奖励,单个企业最高奖励100万元中山市近年来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于2022年8月正式挂牌成立中山市投资促进局,建立市领导亲自挂帅统筹、招商引资专职部门牵头抓总、各主要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高效决策机制。2023年以来,在汽车零部件相关产业中,中山市吸引了三花控股集团、正威国际集团、中创集团等一批企业,发展重点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池材料、热管理零配件等。2.4.1 2.4.1 中山中山市市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全景全景-汽车零部件:招商引进谋发展汽车零部件:招商引进谋发展20232023年中山市汽车零部件产业招商引资事件梳理年中山市汽车零部件产业招商引资事件梳理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时间主体项目介绍项目投资规模2023-01三花控股集团在中山建设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零配件生产基地,该项目也将成为三花控股集团南方总部基地。30亿元2023-02正威国际集团经过前期洽谈,正威集团或将全球新能源总部、新能源汽车电池、新材料、供应链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中山。/2023-02中创集团包括年产60万吨新能源电池材料项目、10万吨超净高纯微电子材料项目120亿元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属于中山市拟发展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细分类别之一,在中山市人民政府发布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等文件中,2022年中山市规上高端装备产值规划为1500亿元,2025年中山市全市高端装备产值将达到3000亿元。在全省的汽车零部件产业规划布局中,中山市的重点是推进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产业化发展,促进正极材料、隔膜、电解质、电芯制造、PACK工厂项目落地。2.4.1 2.4.1 中山中山市市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全景全景-汽车零部件:汽车零部件:发展目标解读发展目标解读资料来源:中山市政府 广东工业和信息化厅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规上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2025全市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20年中山市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单位:亿元)年中山市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单位:亿元)注:中山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包括智能制造装备、光电子装备、新能源装备、高端医疗装备、节能环保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特种装备、汽车及关键部件、工作母机等重点领域指标阐述重点产业规划推进动力电池推进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产业化发展储能电池产业化发展,促进正极材料、隔膜、电解质、电芯制造、PACK工厂项目落地。积极布局氢能产积极布局氢能产业业,支持研发制氢、储氢、运氢和加氢装备。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机、燃料电池系统、整车控制系统。其他重点布局产业车用智能传感器产品、域控制器产品、燃料电池零部件及系统中山市在广东省内汽车零部件产业定位中山市在广东省内汽车零部件产业定位根据中山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征求意见稿),中山市新能源装备产业主要涉及风能装备、太阳能装备以及氢能装备。结合中山市氢能产业规划等政策文件以及相关产业园区布局情况,目前中山市新能源装备产业空间布局以火炬高新区、翠亨新区为重点火炬高新区、翠亨新区为重点,承接周边城市产业链配套,联动发展。此外,在中山西侧政府规划布局了西南沿江氢能产业带,中南高科在板芙镇布局的智荟谷项目也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方向招商,共同构建了中山西部良好的新能源装备产业布局。2.4.2 2.4.2 中山中山市市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全景全景-新能源装备:新能源装备:空间布局一览空间布局一览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中山市新能源装备产业主要企业分布在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等地,这也是头部企业如明阳集团、中科富海、大洋电机的所在地,周边产业生态较好。此外,中山市小榄镇、东凤镇、西区也有部分新能源装备企业布局。2.4.2 2.4.2 中山中山市市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全景全景-新能源装备:新能源装备:重点企业空间布局一览重点企业空间布局一览资料来源:企查猫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注:以上企业分布按注册地中山市新能源装备具体指光伏产业、风能产业、氢能产业涉及的相关装备,从产业链角度分析,总体而言中山新能源装备产业链初步成型,相关环节均有企业分布。对比而言,中山市氢能、风能产业的上下游产业生态较好,相关代表性公司包括中科富海、大洋电机、喜马拉雅氢能、明阳智能等。2.4.2 2.4.2 中山中山市市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全景全景-新能源装备:新能源装备:产业产业链基本成型链基本成型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中山市新能源装备产业中山市新能源装备产业链主要环节重点企业布局情况链主要环节重点企业布局情况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中山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其中新能源装备制造是重点分支方向。自2018年以来,中山市不断出台新能源装备产业相关规划,引导当地产业发展。此外,中山市还设立了一批产业基金用于支撑产业升级,在人才方面,中山市新时代人才高质量发展二十三条对中山市各领域人才的服务保障进行了全面提升。2.4.2 2.4.2 中山中山市市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全景全景-新能源装备:政策支持新能源装备:政策支持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年中山市新能源装备产业相关政策汇总年中山市新能源装备产业相关政策汇总发布时间政策名称政策说明2018-08中山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到2022年,规模以上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500亿元。到2022年,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达到5家,超10亿元企业达到15家,超5亿元企业达到30家。2022-03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着力推进核心零部件以及关键装备研发制造。加快提高可再生能源制氢转化效率和单台装置制氢规模,突破氢能基础设施环节关键核心技术。2022-04中山市新时代人才高质量发展二十三条围绕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等新兴产业领域,持续评定培养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市级创新科研团队,根据科技创新规律分类分阶段予以支持,其中基础研究类最高资助500万元、产业化类最高资助2000万元、投融资类最高资助3000万元。2022-06中山市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备案、建设、运维管理,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2022-09中山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征求意见稿)重点发展风能装备、太阳能装备以及氢能装备,重点发展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海上风电场施工等关键设备,以及海上风电起重、运输、安装船及附属设备;重点发展高倍聚光太阳能设备、铜铟镓硒薄膜太阳电池、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N型晶硅电池、高效光伏组件等光伏工艺装备,以及太阳能热发电装备;重点发展低能耗碱水电解制氢关键部件、清洁能源PEM电解制氢装备等电解水制氢装置,工业复产氢、谷电制氢及清洁能源制氢等氢源建设,大规模氢液化技术及装备、氢液化系统关键设备、液氢加氢站技术及成套装备等。2022-10中山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重点发展制氢、储运装备及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拟打造中山市氢能产业“一核、两带”创新发展高地。“一核”:指翠亨新区,以马鞍岛片区为核心,东承深圳,推动氢能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联动协同。“两带”:指东部环湾产业带和西南沿江产业带。中山市新能源装备领域的重点企业包括明阳智慧能源集团、中科富海、中山大洋电机、中山翠亨能源有限公司等,其中明阳集团再风电领域竞争力强,在2022年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中位居第15位。中山市新能源装备头部企业实力较强,产业带动效益较好,如明阳集团将在中山投资150亿元新能源项目,打造“两总部”、“三园区”。2.4.2 2.4.2 中山中山市市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全景全景-新能源装备:头部企业竞争力突出新能源装备:头部企业竞争力突出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中山市新能源装备产业重点企业竞争实力分析中山市新能源装备产业重点企业竞争实力分析头部企业简介2022年营收规模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业务涵盖风、光、储、氢等新能源开发运营与装备制造,位居中国企业500强和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前列,在2022年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中位居第15位,稳居全球海上风电创新排名第一位。307.48亿元中科富海(中山)低温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中科富海是全球第三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低温制冷装备制造与工程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中科富海(中山)低温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于2017年8月1日在广东中山翠亨新区正式成立。作为中科富海集团核心的装备制造基地,服务于中国和全球氢能源、氦提取和大科学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山翠亨能源有限公司大股东中山翠亨集团有限公司是经中山市政府批准组建的市属一级营运集团公司。由中山市政府授权翠亨新区管委会管理,是翠亨新区开发建设的主抓手和排头兵。翠亨集团2022年营收4.48亿元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全球建筑及家居电器电机、车辆旋转电器、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等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战略投资巴拉德、博雷顿等业内优秀企业,引进国际领先的燃料电池技术,加快氢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的研发。109.30亿元新能源装备产业属于中山市拟发展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细分类别之一,在中山市人民政府发布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等文件中,2022年中山市规上高端装备产值规划为1500亿元,2025年中山市全市高端装备产值将达到3000亿元。在氢能领域,未来展望中,2030年中山市氢能产业规模将达到500亿元以上。2.4.2 2.4.2 中山中山市市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全景全景-新能源装备产业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目标解读发展目标解读20252025年中山市氢能产业发展目标年中山市氢能产业发展目标资料来源:中山市政府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规上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2025全市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指标阐述产值规模100亿元培育和引进重点领域优质企业数量不少于50家应用推广示范示范氢燃料电池汽车不少于1000辆,氢能船舶不少于10艘,建设加氢站不少15座20年中山市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单位:亿元)年中山市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单位:亿元)生物医药产业是中山市规划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中山市在中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政策中鼓励推动生物医药推广应用,当前已形成了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翠亨新区生物医药智创中心为主的产业聚集区域。2.4.3 2.4.3 中山中山市市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全景全景-生物医药:生物医药:空间布局一览空间布局一览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目前中山市多个镇街有医药外包、生物医药产品制造、生物医药流通等环节的企业分布,而生物医药产业代表企业主要分布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周边的翠亨新区、南朗镇,该片区聚集了产业链上下游多家企业,产业聚集效应较好。2.4.3 2.4.3 中山中山市市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全景全景-生物医药:生物医药:重点企业空间布局一览重点企业空间布局一览资料来源:企查猫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注:以上企业分布按注册地在政策指引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链不断完善,在上游独立医学实验室、医药研发外包;中游疫苗、血液制品、诊断试剂、单克隆抗体;下游销售渠道等环节均有企业布局,形成了上中下游配套齐全、支撑服务平台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2.4.3 2.4.3 中山中山市市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全景全景-生物医药:生物医药:产业链逐步完善产业链逐步完善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链重点企业布局情况链重点企业布局情况在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发展战略部署下,中山市积极对接中科院系统优势资源推动全市健康医药产业高质量崛起发展,依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于2018年9月在中山翠亨新区建设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2.4.3 2.4.3 中山中山市市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全景全景-生物医药:科研实力强劲生物医药:科研实力强劲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工作方向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工作方向聚焦国际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及创新药物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重点围绕代谢、免疫、衰老、神经系统等领域相关复杂人类疾病的共性病理机制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以及药物研发。创新药物研发着重开展中医药、新型生物技术药物以及新疗法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开发应用研究建立新药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新药生产全链条服务产业技术平台。建立产业平台2015-2022年,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投融资热度呈现先平缓后急剧增长的态势。2015-2020年,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融资热度一般,年均融资事件数量在1件的水平,2021年融资事件数量为4件,2022年数量达到7件,表明自2021年以来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正持续受到资本关注,资金愿意积极涌进。2.4.3 2.4.3 中山中山市市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全景全景-生物医药:融资热度上升生物医药:融资热度上升资料来源:IT桔子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年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融资规模(单位:件,亿元)年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融资规模(单位:件,亿元)11211471.303.002.039.750.304.383.400.002.004.006.008.0010.0012.0005200022事件数量金额规模2022年5月,中山市工信局在中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将生物医药与健康生物医药与健康列入中山市四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重点发展新药研发、生物药、高端医疗器械、基因治疗、智能医疗健康、美妆等领域。政策同时规划,到2024年,中山市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产值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2.4.3 2.4.3 中山中山市市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全景全景-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目标解读发展目标解读20242024年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规模规划(单位:亿元)年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规模规划(单位:亿元)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中山市目前已形成了以横栏、古镇、小榄三镇为基地的灯饰产业聚集区以横栏、古镇、小榄三镇为基地的灯饰产业聚集区,其中古镇拥有中国灯饰之都称号、横栏镇则是中国照明灯饰制造基地、小榄镇则是中国半导体智能照明创新基地。2.4.4 2.4.4 中山中山市市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全景全景-灯饰产业:灯饰产业:空间布局一览空间布局一览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中山市灯饰产业主要企业分布在中山市西部,包括古镇镇、横栏镇、小榄镇等地,该片区聚集了产业链上下游多家企业,产业聚集效应较好。2.4.4 2.4.4 中山中山市市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全景全景-灯饰产业:灯饰产业:重点企业空间布局一览重点企业空间布局一览资料来源:企查猫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注:以上企业分布按注册地在政策指引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中山市灯饰产业链已然完善,其中,在上游LED芯片、辅助材料,中游LED封装/模组,下游灯饰各类应用领域均有所布局。2.4.4 2.4.4 中山中山市市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全景全景-灯饰产业:灯饰产业:产业产业链完善链完善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中山市中山市灯饰灯饰产业产业链主要链主要环节环节2015-2022年,中山市LED产业产值规模整体呈现出先上升触顶,而后震荡小幅下滑;从市场增速来看,在2021年后市场增速有转而向下的趋势,2022年上半年中山市LED产业产值达311.50亿元,同比下滑9.95%。在2018年之前,中山市LED产业为中山市整体经济增长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今,已发展至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目前,中山市灯饰相关企业数量在广东省内占比15%。2.4.4 2.4.4 中山中山市市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全景全景-灯饰产业:产值规模有所下滑灯饰产业:产值规模有所下滑20年中山市年中山市LEDLED产业整体产值规模及产业整体产值规模及增速增速(单位:亿元,单位:亿元,%)中山市中山市集成电路集成电路企业数量占全省比重企业数量占全省比重(单位:家,(单位:家,%)资料来源:中山市半导体照明协会 中国照明网等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545.42617.21687.32703.20663.50671.30624.70564.73316.1713.16.36%2.31%-5.65%1.18%-6.94%-9.60%1.50%-15%-10%-5%0%5002003004005006007008002000212022E2023H1LED产业产值同比增速中山15%广东省2021-2025年,中山市发展光源照明产业,明确了LED照明等新一代光源是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对于灯饰照明产业,其将联动家电、五金锁具等产业整合发展智能家居产业集群。具体至灯饰照明产业而言,由于目前中山市灯饰照明产业发展到了关键的转型阶段,政策规划将是引导产业往智能化、品牌化发展,并推动产业数字化试点。2.4.4 2.4.4 中山中山市市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全景全景-灯饰产业发展灯饰产业发展目标解读目标解读中山中山市灯饰产业市灯饰产业发展目标解读发展目标解读资料来源:中山市政府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建设古镇-横栏新光源及智慧照明产业园,积极推进智能照明建设加快推动灯饰照明等传统优势产业向智能化、品牌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新一代光源、电源驱动、产品设计及智能制造等共性环节重点发展领域顺应家用电器、灯饰照明、五金锁具、安防、家具等产业价值链延伸趋势,整合构建智能家居全产业链,建设智能家居先进计算中心。培育智能家居产业集群加快推动灯饰照明等传统优势产业向智能化、品牌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实施“一群一策”转型升级行动,推动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建设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中山市灯饰产业发展规划中山市灯饰产业发展规划根据中山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中山市拟借助西江的优质水源,建设沿西江建设沿西江流域镇区的流域镇区的1010万亩淡水养殖优势产区万亩淡水养殖优势产区;巩固和稳定横门水道以南咸淡水特色优质水产养殖区横门水道以南咸淡水特色优质水产养殖区。集结资金、技术优势,建设一批水产养殖科技园、水产种苗科研基地、种苗培育基地,建设珠三角水产品交易集散市场。2.4.5 2.4.5 中山中山市市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全景全景-水产养殖产业:水产养殖产业:空间布局一览空间布局一览资料来源:中山市政府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注:蓝色区域为中山市规划的“优质水产品养殖带”目前中山市水产养殖已形成八大优势水产品养殖区,从养殖区分布情况看,主要集中在中山市北部、东部区域,相关镇街主要有东升、三角、黄圃、港口、阜沙、民众、横栏等;从水产品类看,八大优势水产品包括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四大家鱼、生鱼、中华鳖、鳗鱼、禾虫及青蟹。2.4.5 2.4.5 中山中山市市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全景全景-水产养殖:水产养殖:八大八大优势养殖区优势养殖区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中山市在广东省水产养殖产业具有重要地位,其淡水养殖产量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居第五位。根据2021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统计数据,2020年广东省淡水产品产量规模为415.41万吨,产量规模位居全国第二。结合广东省渔业发展趋势初步测算,2022年中山市淡水产品产量约占全省产量的10%左右。分区域看,三角镇产量规模全市第一,为5.82万吨,占全市比重约14.5%。2.4.5 2.4.5 中山中山市市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全景全景-水产养殖:产量约为全省水产养殖:产量约为全省10%资料来源:中山市统计局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年中山市淡水产品总产量规模(单位:万年中山市淡水产品总产量规模(单位:万吨)吨)20212021年中山市淡水产品产品年中山市淡水产品产品TOP10TOP10镇街(单位:吨)镇街(单位:吨)32.57 33.95 34.97 40.20 37.72 7.64 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2002120222023Q1产量(万吨)2398230092935330474308258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东凤镇横栏镇板芙镇阜沙镇黄圃镇港口镇火炬统筹区坦洲镇小榄镇三角镇产量(吨)中山市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和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珠江入海口西岸,水网密布,是连接珠三角河口地区和广东省绵长海岸带的重要节点,是珠三角地区参与广东省水产养殖的重要战略区域之一。在广东省农业厅发布的广东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中,中山市是省内淡水水产加工重点发展区,相关产业主要是涉及脆肉鲩的加工。2.4.5 2.4.5 中山中山市市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全景全景-水产养殖:地理区位优势水产养殖:地理区位优势资料来源:广东省农业厅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在水产养殖产业发展目标方面,中山市规划到2025年,中山市水产总产量达到40万吨以上,并建设10个水产种苗繁育基地。在品种规划方面,在稳固“四大家鱼”和中山脆肉鲩等主要水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桂花鱼、南美白对虾、螃蟹、生鱼、甲鱼、笋壳鱼等特色品种养殖效益。2.4.4 2.4.4 中山中山市市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全景全景-水产养殖产业发展水产养殖产业发展目标解读目标解读中山中山市水产养殖产业市水产养殖产业发展目标解读发展目标解读资料来源:中山市政府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中山中山市水产养殖产业市水产养殖产业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到2025年,中山市水产总产量达到40万吨以上建成10个水产种苗繁育基地水产养殖机械化率98%,水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99%以上重点项目规划阐述水产养殖研发中心以品种研究、培育为重点,突出伓质水产种源,加强不珠江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及海峡两岸交流促进合作,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水产科技研究推广机构,力争成为国家级水产种苗研发基地和海峡两岸合作试验示范区。珠三角水产品交易中心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积极収展信息渔业、“亏联网 渔业”,建设覆盖珠三角及粤西、面向全国的大型水产交易中心,线上线下双向运作,通过构建水产品供需大数据库,实现水产品个性化定制与智能交易,打造智慧水产业供应链,为珠三角及粤西甚至全国提供水产品交易优质全面服务。西江优质水产养殖带 沿西江岸线,集古镇、横栏、大涌、板芙、神湾等镇区,建设西江伓质水产养殖带,引进名、优、特水产品种,运用先进养殖技术,开展健康养殖,提高水产品质量和收益。“中山水出”农业综合体以中山水产品迚出口有限公司为主体,发挥其资源和产业优势,打造依托水产养殖为主,集产、供、销、加、游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体。中山现代渔业博览园 园内建成高新养殖示范区、观赏鱼示范区、渔业科技研収区、渔业文化展示区、休闲养生综合区五大功能区,打造集生产、科研、科普、休闲、生态一体化的大型现代渔业博览园。“一力”现代农业养殖基地依托美国一力农业集团提供癿技术和营运经验,大力发展草虾、鱼等品种工厂化养殖,建设室内水循环养殖试验示范基地。03聚焦中山:聚焦中山:民生篇民生篇3.1 中山市民生发展总体概况3.2 中山市民生发展全景分析中山实际管理人口接近450万,56%为非户籍人口。并且,中山年轻人众多,老龄化程度比绝大多数新一线城市低。此外,中山居民可支配收入位于全国较优水平,高于新一线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山房价位于广东省内第三梯队水平,价格较温和。中山教育资源尚可,但是,中山医疗资源较为短缺。3.1.1 3.1.1 中山民生中山民生发展总体概况发展总体概况:医疗板块待增强:医疗板块待增强004040505中山实际管理人口接近450万,56%为非户籍人口中山居民可支配收入位于全国较优水平,高于新一线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山房价位于广东省内第三梯队水平,价格较温和。人均教育资源持续下降,但仍高于多数新一线城市资源较为短缺,远低于多数新一线城市医疗医疗配置水平房价水平房价水平教育资源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医疗资源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人口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前瞻根据各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房价均价两大指标划分了优享区、舒适区、普惠区和奋进区。东区、石岐区、小榄镇、古镇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房价较高,属于优享区。火炬统筹区、坦洲镇、沙溪镇、三乡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但是房价较高,属于奋进区。横栏镇、东凤镇、南头镇、黄圃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房价均较低,位于普惠区。3.1.2 3.1.2 中山民生中山民生发展总体概况发展总体概况:中山各:中山各区域民生四象限图区域民生四象限图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注:前瞻根据各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房价均价两大指标划分了优享区、舒适区、普惠区和奋进区人均可支配收入45000元,房价均价10000元/M2人均可支配收入45000元,房价均价10000元/M2人均可支配收入45000元,房价均价10000元/M2人均可支配收入45000元,房价均价10000元/M21990-2021年,中山市常住人口数不断增长,2010-2020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速达到3.54%,人口呈现持续增长。2021年末,中山市常住人口446.69万人,户籍人口198.74万人,中山市非户籍的流动人口比重约为56%。3.2.1 3.2.1 中山民生中山民生发展全景:非户籍人口占比发展全景:非户籍人口占比达达56V%常住非户籍人口247.9556%常住户籍人口198.7444年中山常住人口年中山常住人口变化趋势(单位:万人,变化趋势(单位:万人,%)20212021年中山常住年中山常住户籍人口结构(单位:万人,户籍人口结构(单位:万人,%)资料来源:中山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山统计年鉴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123.74 236.35 312.09 441.81 446.691.93%6.69%2.82%3.54%0.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0.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450.00500.00020202021常住人口数(万人)年均增长率(%)分区域看,小榄镇常住人口全市最高,为79.05万人。火炬统筹区人口排名第二,为39.36万人。以上两个镇常住人口在全市的比重高达27%。此外,坦洲镇、石岐区等镇街常住人口比重均占全市6%以上。3.2.1 3.2.1 中山民生中山民生发展全景发展全景:20212021年小榄镇常住人口排名第一年小榄镇常住人口排名第一资料来源:中山各区统计局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212021年中山各区常住人口及全市占比情况(单位:万人,年中山各区常住人口及全市占比情况(单位:万人,%)18%9%9%6%5%5%5%5%5%5%4%4%3%3%3%3%2%2%2%2%1%1%0%2%4%6%8 020304050607080902021年人口(万人)2021年常住人口全市占比(%)此外,中山年轻人众多,60岁以上人口仅占中山总人口的8.87%,中山老龄化程度与全国多数新一线城市相比,仅高于东莞,但低于绝大多数新一线城市均值水平。3.2.1 3.2.1 中山中山民生民生发展全景:发展全景:年轻人众多年轻人众多、老龄化程度较低、老龄化程度较低20202020年中山年中山V.S.V.S.新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6060岁以上人口占比(单位:岁以上人口占比(单位:%)资料来源:中山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0%5 %沈阳重庆天津青岛南京宁波成都武汉苏州杭州新一线城市均值西安长沙郑州佛山中山东莞分区域看,目前石岐街道、民众镇的老龄化程度最高,石岐街道60岁及以上的比重高达15.27%,而民众镇为13.9%。而横栏镇及五桂山街道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仅为6.5%,这两大区域老龄化程度较低。3.2.1 3.2.1 中山中山民生民生发展全景发展全景:石岐街道、民众镇老龄化程度最高:石岐街道、民众镇老龄化程度最高20202020年中山各区年中山各区6060岁以上人口情况(单位:岁以上人口情况(单位:%)资料来源:中山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15%9%9%9%9%8%8%7%7%7%7%7%7%6%5%8.87%0%2%4%6%8%各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中山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中山居民可支配收入位于全国较优水平。2021年,中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901元,比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2万多元。此外,中山作为二线城市,其居民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新一线城市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值(53946元),其居民消费能力较强。3.2.2 3.2.2 中山中山民生民生发展全景: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新一线发展全景: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新一线城市城市均值均值20年中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年中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20212021年中山年中山V.S.V.S.全国及新一线城市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及新一线城市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单位:元)资料来源:全国/各城市统计公报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4005504785275457901597648.90%7.60%7.70%4.50%9.80%3.10%0%2%4%6%8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200022中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中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68191 67709 66140 65436 62126 61700 57901 55587 55297 53946 51223 50566 47449 45755 39511 38701 35128 33803 0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苏州杭州南京宁波东莞佛山中山长沙武汉新一线城市均值青岛沈阳天津成都郑州西安全国重庆2022全年中山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3.42亿元,同比增长4.1%。分区域看,2022年小榄镇及石岐街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250亿元,两个地区合计占据中山市1/3的社零消费规模。相对而言,南区街道、坦洲镇社零总额规模较低。3.2.2 3.2.2 中山中山民生民生发展全景发展全景:小榄、石岐社零总额最高:小榄、石岐社零总额最高资料来源:中山各区统计公报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222022年中山主要镇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单位:亿元)年中山主要镇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单位:亿元)270.2 269.5 146.8 135.2 128.9 63.3 47.1 46.3 1.40%-0.02%5.70%2.40%0.60T.80!.90%-1.10%-10%0 0P00300小榄镇石岐街道火炬开发区东区街道西区街道黄圃镇南区街道坦洲镇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比上年增长(%)中山市整体增速中山地域较为辽阔,每年流入人口数量适中,整体房价较为温和。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山房价位居全省第七位。2023年1月,中山房价均价为12661元/m2,位于省内第三梯队水平,处在深圳、广州、东莞、珠海、佛山等城市之后。3.2.3 3.2.3 中山中山民生民生发展全景发展全景:中山房价位于省内第三梯队:中山房价位于省内第三梯队资料来源:中国房地产业协会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232023年年1 1月广东房价均价月广东房价均价TOP10TOP10城市(元城市(元/m2/m2)20232023年年1 1月中山房价均价月中山房价均价TOP10TOP10区域区域(元元/m2/m2)72040506426686900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深圳广州东莞珠海佛山汕头中山惠州湛江江门3568200008200006000800040000000中山总体学校数量偏少,但结合常住人口来看,教育资源丰富度较足。近年来,由于外来人口持续流入,在土地资源又较为有限的情况下,人均教育资源指标有所下降。目前仍高于多数新一线城市人均义务教育学校。3.2.4 3.2.4 中山中山民生民生发展全景:教育发展全景:教育资源相对富足资源相对富足20年中山义务教育学校数量及人均义务教育学校年中山义务教育学校数量及人均义务教育学校(单位:所,所(单位:所,所/万人)万人)20212021年中山年中山V.S.V.S.新一线城市人均义务教育新一线城市人均义务教育学校学校(单位:所单位:所/万人)万人)资料来源:各城市教育局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32531.040.990.970.740.7400.20.40.60.811.23322324326328330200202021义务教育学校数量(所)人均义务教育学校(所/万人)1.151.141.121.090.950.860.740.730.690.650.60.550.540.530.510.4800.20.40.60.811.21.4长沙西安重庆郑州青岛天津中山武汉宁波杭州佛山沈阳苏州成都东莞南京分区域看,除市直属普通中学之外,火炬区、三乡镇、小榄镇招生人数规模占比均在6%以上,其教师资源分布也均在6%以上。相对而言,南朗镇、南头镇、五桂山、阜沙镇、大涌镇、神湾镇、南区街道招生比重均在1.5%以下,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此外,三角镇招生占比为5.64%,而教师资源占比仅为3.09%,表明师资分配相对不足。3.2.4 3.2.4 中山中山民生民生发展全景发展全景:市直属教育资源分配最丰富:市直属教育资源分配最丰富资料来源:中山统计年鉴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202020年中山各区普通中学招生人数及专任教师比重(单位:年中山各区普通中学招生人数及专任教师比重(单位:%)27.39%6.94%6.87%6.09%5.64%5.48%3.74%3.66%3.40%3.11%2.96%2.73%2.61%2.44%2.32%2.14%2.11%1.93%1.34%1.31%1.30%1.27%1.16%1.07%0.980.49%0.00%5.00.00.00 .00%.000.005.00%市直属 火炬区 三乡镇 小榄镇 三角镇 港口镇 东升镇 坦洲镇 民众镇 石岐区西区东凤镇 黄圃镇东区沙溪镇 横栏镇 古镇镇 板芙镇 南朗镇 南头镇 五桂山 阜沙镇 大涌镇 神湾镇南区招生人数占比(%)专任教师占比(%)医疗资源也是中山的一大短板。尽管2016-2021年中山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量逐年增长,但是每千人口床位数呈现波动下降变化,2018年中山每千人口床位数4.77张,2021年下降至3.7张,医疗资源不足的情况有所加剧。与新一线城市医疗资源相比,中山每千人口床位数约为新一线城市床位数均值的50%,远低于多数新一线城市医疗医疗配置水平。3.2.5 3.2.5 中山中山民生民生发展全景:发展全景:医疗资源较为短缺医疗资源较为短缺20年中山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量及每千人口床位数年中山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量及每千人口床位数(单位:张)(单位:张)20212021年中山年中山V.S.V.S.新一线城市千人床位数(单位:张)新一线城市千人床位数(单位:张)资料来源:各城市统计公报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548665234.774.773.613.704000600080004000001920202021卫生机构床位数(张)每千人床数量(张)8.528.518.388.117.557.497.447.016.756.616.046.045.014.724.153.703.270123456789长沙沈阳郑州武汉成都重庆杭州南京新一线城市均值青岛苏州西安天津宁波佛山中山东莞分区域看,西区街道医疗资源全市最丰富,2021年福田区人均床位数量高达157.33张/万人,远高于中山全市人均床位数量。板芙镇、石岐区、翠亨统筹区人均床位数量在中山市排名靠前,分别122.68张/万人、93.44张/万人和85.93张/万人。沙溪镇人均床位数量最少,仅为7.91张/万人。3.2.5 3.2.5 中山中山民生民生发展全景发展全景:西区床位:西区床位资源相对丰富资源相对丰富资料来源:中山各区统计公报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212021年中山各区域人均床位数(单位:张年中山各区域人均床位数(单位:张/万人)万人)157.33122.6893.4485.9357.5243.2637.4236.8633.8931.2929.3427.0826.1723.9920.3119.5815.7814.0513.9310.629.807.9136.6736.670204060800180人均床位(张/万人)中山人均床位(张/万人)2018-2021年,中山医疗卫生公共预算支出持续扩大,但2020年之前年增速水平低于全国支出水平。2021年,中山医疗卫生公共预算支出为39.38亿元,同比增长43.10%。3.2.5 3.2.5 中山中山民生民生发展全景发展全景:政府加速补齐医疗短板:政府加速补齐医疗短板资料来源:中山各区统计公报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年中山卫生健康支出(单位:亿元,年中山卫生健康支出(单位:亿元,%)25.7426.7827.5239.387.70%4.10%2.80C.10%0%5 %05EP5404520021中山卫生健康支出(亿元)中山卫生健康支出同比增速(%)04聚焦中山:聚焦中山:人文篇人文篇4.1 伟人效应发展文旅产业4.2 家电、照明产业实力非凡4.3 火炬开发区引领经济发展中山市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是珠三角中心城市之一、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孙中山故里”、“中山詹园”、“照明产业”、“小家电”、“杏仁饼”、“脆肉鲩”等标签伴随着中山的成长与发展给全国民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了中山这座城市特有的城市人文标签。导读:导读:认识认识“中山中山”,这些你应该知道,这些你应该知道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中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是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的故乡。中山市设有孙中山文化交流基地10个、纪念地30个。主要旅游景点有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孙中山故里旅游区、孙文纪念公园、中山温泉、詹园、泉林欢乐世界、长江水世界、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等。4.1.1 4.1.1 伟人效应发展文旅产业伟人效应发展文旅产业-孙中山故里旅游区为孙中山故里旅游区为5A5A级景区级景区截至截至20222022年年1111月中山市月中山市A A级景区名录级景区名录资料来源: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序号序号级别级别景区景区名称名称15 5A A级级孙中山故里旅游区孙中山故里旅游区24A级中山詹园景区3中国(大涌)红木文化博览城景区4华艺广场景区5-27 3A级咀香园工业旅游景区参宫野山参文化博物馆景区伊泰莲娜DIY地带旅游区中国灯都盆景园景区卓旗山庄景区泉林欢乐世界景区仙踪龙园景区荔景苑景区星光联盟全球品牌灯饰中心景区大尖山露营公园景区中山市小榄菊城酒厂景区左步村乡村旅游景区伟丰生态农场景区罗三妹山“不走回头路”主题公园悦来亲子王国景区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景区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景区大信新都汇古镇店景区厨邦酱油文化博览馆景区创益文化园景区中山市博物馆大盛陶艺景区粤丰环保科普研学基地景区帆鲨海洋文化馆景区282A级灯都古镇灯文化博物馆景区29中山市龙泉博物馆旅游区2019-2022年,中山市旅游产业受“新冠疫情”影响,旅游总收入呈现剧烈波动变化,整体负面影响较大。2019年,中山市旅游收入达190.84亿元;2022年中山市旅游收入为95.23亿元,降至2019年一半的水平。2022年接待人次数达到1039.71万人次,同比下降22.86%,但仍保持在千万级水平。4.1.2 4.1.2 伟人效应发展文旅产业伟人效应发展文旅产业-产业有待复苏产业有待复苏资料来源: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190.84120.45129.6595.23-36.88%7.60%-25.90%-40%-35%-30%-25%-20%-15%-10%-5%0%50020022旅游业总收入增速1438.28807.181347.851039.71-43.88g.00%-22.86%-60%-40%-20%0 004006008000020212022景点接待游客增速48.07 30.02 31.23 24.80 0020022平均开房率20年中山市旅游年中山市旅游总收入总收入(亿元,亿元,%)20年中山市景点接待游客人年中山市景点接待游客人次数(万人次,次数(万人次,%)20年中山市客房平均开房率年中山市客房平均开房率(%)2021年12月底,中山市北部三镇(南头、黄圃、东凤)获颁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颁布的“粤港澳大湾中山市北部三镇(南头、黄圃、东凤)获颁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颁布的“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家电产业集群”牌匾。区世界级家电产业集群”牌匾。该产业集群已具备粤港澳大湾区家电品类最齐全的产业链,拥有家电及其配套企业超1万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以上企业172家。近年来,中山成功打造了以美的电扇、TCL空调、格兰仕微波炉、奥马冰箱、华帝燃具等一大批名优品牌。4.2.1 4.2.1 家电、照明产业实力非凡家电、照明产业实力非凡-北部三镇共建世界级家电集群北部三镇共建世界级家电集群中山市三大家电重镇产业发展中山市三大家电重镇产业发展情况情况资料来源:广东省情网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镇街镇街荣誉称号荣誉称号主要智能家电品类主要智能家电品类重要智能家电企业重要智能家电企业南头镇中国家电品牌基地 南头空调、电视、冰箱等大家电为主长虹、TCL空调、奥马电器、樱雪厨卫、松德机械等东凤镇中国小家电创新基地小家电及其配套产业(风扇、烤箱、电饭锅、电磁炉、炉灶、热水器、豆浆机、榨汁机、破壁机)美的、合胜集团、伊莱特、格美淇、华美骏达、美尼亚黄圃镇中国家电制造基地空调、微波炉、电烤箱、电饭煲等格兰仕、华胜、卫氏、乐邦、甜美、大王椰、日顺、正美、爱美泰、威锦、雷泰2018-2022年,中山市智能家电代表性产品智能电视产量规模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且增速不断提高,2021年智能电视产量规模达到322.11万台,同比增长40.2%。2022年,中山市智能电视产品产量规模有望达504.40万台,同比增长56.6%。4.2.2 4.2.2 家电、照明产业实力非凡家电、照明产业实力非凡-智能电视产量持续扩张智能电视产量持续扩张20年中山市智能电视产品产量情况(单位年中山市智能电视产品产量情况(单位:万台:万台,%)资料来源:中山市统计局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149.42166.93229.69322.11504.4011.77.6.2V.6.10.20.30.40.50.60.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200212022智能电视产量同比增速截至2022年6月,中山市LED照明产品的生产型企业共计约12786多家,占广东占广东LEDLED照明产品生产型企照明产品生产型企业总数的业总数的27.9.9%。其中又以横栏、古镇、小榄为主要聚集地,三镇LED生产制造企业数占了总数的87%以上。4.2.3 4.2.3 家电、照明产业实力非凡家电、照明产业实力非凡-照明企业数量规模庞大照明企业数量规模庞大中山市中山市LEDLED照明生产企业在广东省内数量占比(照明生产企业在广东省内数量占比(%)资料来源:中山市统计局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中山,27.90%广东其他,72.10%注:数量占比统计时间截至2022年6月截至截至20222022年年6 6月中山市月中山市LEDLED照明产品生产企业分布区域照明产品生产企业分布区域(单位:(单位:%)横栏35%古镇32%小榄20%东风2%板芙1%其他10 22年,火炬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2.81亿元,同比增长3.1%,总量稳居全市第1。在全市GDP总值占比达14%。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看,2022年,古镇镇、阜沙镇、东区、火炬开发区是投资增速最高的四个地区,其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均在15%以上,远高于中山全市-0.7%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3.1 4.3.1 火炬开发区引领中山经济火炬开发区引领中山经济-GDPGDP贡献第一,投资增速较快贡献第一,投资增速较快20222022年中山市主要镇街生产总值贡献占比(单位:年中山市主要镇街生产总值贡献占比(单位:%)资料来源:中山市统计局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火炬开发区14%小榄镇13%东区9%石岐区7%翠亨统筹区6%其他51 222022年中山市主要镇街生产总值贡献占比(单位:年中山市主要镇街生产总值贡献占比(单位:%)-62.2%-44.2%-31.0%-25.8%-25.3%-24.5%-14.0%-8.5%-6.5%0.4%3.2%3.8%4.2%4.6%5.4%9.2.5.3.2.8.1#.7%-0.7%-0.7%-70%-60%-50%-40%-30%-20%-10%0 0%五桂山西区神湾镇东凤镇南头镇板芙镇小榄镇三乡镇横栏镇南区石岐区翠亨统筹区黄圃镇沙溪镇港口镇坦洲镇三角镇大涌镇火炬开发区东区阜沙镇古镇镇投资/决策你需要前瞻的眼光!前瞻产业研究院是中国产业咨询领导者!隶属于中山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于1998年成立于北京清华园,主要致力于为企业、政府、科研院所提供产业咨询、产业规划、产业升级转型咨询与解决方案。前瞻产业研究院前瞻产业研究院前瞻经济学人APP是依托前瞻产业研究院优势建立的产经数据 前沿科技的产经资讯聚合平台。主要针对各行业公司中高管、金融业工作者、经济学家、互联网科技行业等人群,提供全球产业热点、大数据分析、行研报告、项目投资剖析和智库、研究员文章。前瞻经济学人前瞻经济学人让你成为更懂趋势的人报告制作: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方式:400-068-7188更多报告:https:/主创人员:郑晨/朱茜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0-27 99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房地产行业深度报告:“因城施策”框架下后续政策如何对症下药-231025(18页).pdf

    证券研究报告行业深度报告房地产 东吴证券研究所东吴证券研究所 1/18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部分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部分 房地产行业深度报告 “因城施策”框架下“因城施策”框架下后续后.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0-27 18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房地产行业数据背后的地产基建图景(三):地产基本面拐点尚未出现基建投资增速企稳可期-231025(23页).pdf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证券研究报告证券研究报告|20232023年年1010月月2525日日超配超配数据背后的地产基建图景(三)数据背后的地产基建图景(三)地产基本面拐点尚未出现.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0-27 23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艾普思咨询: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房地产投诉洞察报告(19页).pdf

    艾普思咨询2023 年第三季度中国房地产投诉洞察报告导导 读读近年来,受益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我国房地产事业取得重大突破。同时,随着业主法治观念和维权意识的提升,尤其是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房地产交易中纠纷频现,大大提升了风险防控难度,降低了开发工作的有效性。本期,我们采集了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 2023 年第三季度的房地产投诉数据作洞察分析,助力从业者及监管者洞悉本季度行业痛点与诉求,把握来年发展方向。本报告为专题报告,将于每季度末持续发布,敬请关注本报告为专题报告,将于每季度末持续发布,敬请关注。数据源数据源本报告使用的房地产投诉数据采集自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2021 年全国各省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为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 年全国房地产企业销售面积为中指研究院中指研究院数据。数据时效数据时效2023 年 7 月-2023 年 9 月数据说明数据说明1、分析样本不包括与房地产无关的纯物管投诉;2、开发商及楼盘以关键字划分,统计中可能存在少许遗漏;3、一起投诉可能同时涉及多种投诉类型,因此各分类投诉量之和或大于总投诉量。目目录录一、一、20232023 年第三季度房地产投诉量:较去年同期下降年第三季度房地产投诉量:较去年同期下降 15.29.29%.1 1二、二、20232023 年第三季度房地产投诉地域分布:陕西省投诉量同比下降年第三季度房地产投诉地域分布:陕西省投诉量同比下降 39.039.03%.2 2三、三、20232023 年第三季度房地产投诉分类年第三季度房地产投诉分类.3 33.1 质量投诉:各类问题投诉量较去年同期均有下降.43.2 服务投诉:服务态度投诉大幅下降.63.3 合同投诉:烂尾投诉同比大幅下降.7四、四、20232023 年第三季度房地产投诉开发商分析年第三季度房地产投诉开发商分析.9 95.1 碧桂园、融创中国、万科地产、绿地控股、中国恒大投诉地域分布.105.2 碧桂园、融创中国、万科地产、绿地控股、中国恒大主要投诉问题.11六、六、20232023 年第三季度十大被诉楼盘年第三季度十大被诉楼盘.1414结语结语.1515艾普思咨询:2023 年第三季度中国房地产投诉洞察报告1一、2023 年第三季度房地产投诉量:较去年同期下降 15.29%一、2023 年第三季度房地产投诉量:较去年同期下降 15.29 23 年第三季度,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共收到房地产投诉约 3.49 万3.49 万起,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 15.29%,较上季度增长 16.33%。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 15.29%,较上季度增长 16.33%。图 1:2023 年第三季度房地产投诉量走势二、2023 年第三季度房地产行业重点事件二、2023 年第三季度房地产行业重点事件2023 年第三季度,碧桂园暴雷碧桂园暴雷相关信息给房地产市场带来巨大冲击,并引发广泛关注,与此同时,该品牌烂尾问题烂尾问题、交房服务交房服务、办证服务办证服务相关投诉量均有大幅增长。除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的涉诉信息外,我们追踪了该事件在全网范围内的舆情态势。2023 年 6 月,“碧桂园债务危机”相关消息在网络上少量传播,但因传闻所涉两笔债券尚未正式到期,并未引发进一步舆论。直至 8 月 8 日8 月 8 日,碧桂园公开承认公司没有支付应该于 8 月 7 日支付的两笔美元债的票息,当日相关声量环比增长 340%,达 2488 条2488 条。此后数日内,“碧桂园暴雷”相关消息持续引爆舆论,并于 8 月 11 日达到声量峰值(5518)持续引爆舆论,并于 8 月 11 日达到声量峰值(5518)。10 月 10 日10 月 10 日,碧桂园向港交所发出公告表明其将无法按时支付一笔 4.7 亿港艾普思咨询:2023 年第三季度中国房地产投诉洞察报告2币的到期贷款,该消息再次引发舆论小高峰再次引发舆论小高峰。截至目前,公众对该事件仍保持高度关注,近一周每日声量超 500 条。图 2:2023 年 7-10 月“碧桂园暴雷”事件声量走势及站点分布三、2023 年第三季度房地产投诉地域分布:陕西省投诉量同比下降 39.03%三、2023 年第三季度房地产投诉地域分布:陕西省投诉量同比下降 39.03%从地域分布来看,2023 年第三季度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安徽省、陕西省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安徽省、陕西省投诉量居前五,其中陕西省陕西省房地产投诉量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 39.039.03%。结合销售面积来看,甘肃省、河北省、陕西省、辽宁省投诉比仍远高于均值甘肃省、河北省、陕西省、辽宁省投诉比仍远高于均值(0.33)。四省市值得关注的投诉事件有:甘肃省武威市中铭御景湾甘肃省武威市中铭御景湾延期交房、河北省定州市天成东星河北省定州市天成东星延期交房、陕西省西安市当代上品陕西省西安市当代上品违规交房、辽宁省沈阳市吾悦华府辽宁省沈阳市吾悦华府不通天然气。艾普思咨询:2023 年第三季度中国房地产投诉洞察报告3图 3:2023 年第三季度全国各省房地产投诉量 top10四、2023 年第三季度房地产投诉分类四、2023 年第三季度房地产投诉分类房地产投诉可分为质量、服务、合同三类。2023 年第三季度全国房地产投诉中,质量质量相关投诉 13103 起,较去年同期下降 10.98.98%;合同合同相关投诉 7779 起,较去年同期下降 25.90%.90%;服务服务相关投诉 17237 起,较去年同期下降 15.73.73%。2023 年第三季度,质量投诉与服务投诉重合率 24.20%,较去年同期下降0.04%;合同投诉与服务投诉重合率 17.59%,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质量投诉与合同投诉重合率为 11.47%,较去年同期增长 4.06%。艾普思咨询:2023 年第三季度中国房地产投诉洞察报告4图 4:2023 年第三季度全国房地产投诉分类4.1 质量投诉:各类问题投诉量较去年同期均有下降4.1 质量投诉:各类问题投诉量较去年同期均有下降2023 年第三季度,质量投诉中房屋及装修质量房屋及装修质量相关投诉 9760 起,相关投诉 9760 起,较去年同期下降 10%;车位质量车位质量相关投诉 794 起相关投诉 794 起,较去年同期下降 13%;违章搭建违章搭建、设计不合理设计不合理相关投诉分别为 308 起、40 起。艾普思咨询:2023 年第三季度中国房地产投诉洞察报告5图 5:2023 年第三季度房地产质量投诉具体问题本季度房屋及装修质量投诉中各类问题投诉量较去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主要问题仍是渗漏、开裂渗漏、开裂,相关投诉量分别为 3774 起、1807 起,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 13%、12%。图 6:2023 年第三季度房屋及装修质量投诉问题艾普思咨询:2023 年第三季度中国房地产投诉洞察报告6图 7:2023 年第三季度房地产质量投诉词云4.2 服务投诉:服务态度投诉大幅下降4.2 服务投诉:服务态度投诉大幅下降服务类投诉中,物业及配套服务物业及配套服务投诉量投诉量 9800 起,较去年同期下降 13%,其中物业不作为、乱使用维修基金物业不作为、乱使用维修基金相关投诉较多;交房服务交房服务投诉 3227 起,较去年同期下降 16%,主要涉及延期交房;延期交房;办证服务办证服务投诉量 3151 起,较去年同期下降11%,主要投诉问题为无法办理房产证;无法办理房产证;服务态度服务态度相关投诉 1876 起,较去年同期下降 35%,工作人员办事推脱、拖延工作人员办事推脱、拖延相关投诉较多。艾普思咨询:2023 年第三季度中国房地产投诉洞察报告7图 8:2023 年第三季度房地产服务投诉具体问题图 9:2023 年第三季度房地产服务投诉词云4.3 合同投诉:烂尾投诉同比大幅下降4.3 合同投诉:烂尾投诉同比大幅下降2023 年第三季度,合同类投诉中合同欺诈合同欺诈投诉量 2967 起,较去年同期下降艾普思咨询:2023 年第三季度中国房地产投诉洞察报告816%,主要涉及面积缩水、虚假宣传面积缩水、虚假宣传等问题;烂尾烂尾投诉 1041 起,较去年同期下降43%;退款退款投诉 970 起,较去年同期下降 28%。违规违规、强买强卖强买强卖、降价降价相关投诉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 17%、16%、21%。图 10:2023 年第三季度房地产合同投诉具体问题图 11:2023 年第三季度房地产合同投诉词云艾普思咨询:2023 年第三季度中国房地产投诉洞察报告9五、2023 年第三季度房地产投诉开发商分析五、2023 年第三季度房地产投诉开发商分析2023 年第三季度,投诉量前五的开发商为碧桂园、融创中国、万科地产、绿地控股、中国恒大,其中碧桂园碧桂园投诉量较去年同期增长 53%。结合销售面积来看,建业地产建业地产、富力地产富力地产投诉比持续偏高投诉比持续偏高;万科地产万科地产、碧桂园碧桂园投诉比分别为 0.13、0.16,远低于前十平均值(0.35),声誉表现较好投诉比分别为 0.13、0.16,远低于前十平均值(0.35),声誉表现较好。值得注意的是,碧桂园碧桂园投诉比虽低,但烂尾问题烂尾问题、交房服务交房服务、办证服务办证服务相关投诉暴增,可见业主对交房交房、办证办证相关风险担忧加剧,建议开发商予以重视。本季度碧桂园碧桂园投诉量 923 起,较去年同期增长 53%,主要被诉楼盘有徐州市碧桂园翡翠湾、郑州市碧桂园凤凰城徐州市碧桂园翡翠湾、郑州市碧桂园凤凰城;融创中国融创中国投诉量 361 起,较去年同期下降34%,兰州市融创城兰州市融创城、合肥市融创印河湾合肥市融创印河湾、成都市融创香璟台成都市融创香璟台等楼盘投诉量较高。万科地产万科地产投诉量 345 起,较去年同期下降 7%,主要被诉楼盘有长春市万科时代都会、兰州市万科城长春市万科时代都会、兰州市万科城;绿地控股绿地控股投诉量为 332 起,较去年同期下降 44%,郑州市绿地城郑州市绿地城、徐州市绿地运河小镇、西安市绿地新里城徐州市绿地运河小镇、西安市绿地新里城投诉量较高;中国恒大中国恒大投诉量 294 起,较去年同期增长 26%,亳州市恒大林溪郡、沈阳市恒大雅苑、铜陵市恒大御府亳州市恒大林溪郡、沈阳市恒大雅苑、铜陵市恒大御府收到投诉较多。艾普思咨询:2023 年第三季度中国房地产投诉洞察报告10图 12:2023 年第三季度房地产开发商投诉分布5.1 碧桂园、融创中国、万科地产、绿地控股、中国恒大投诉地域分布5.1 碧桂园、融创中国、万科地产、绿地控股、中国恒大投诉地域分布从地域分布来看,碧桂园碧桂园投诉量排前三的是河南省(19.07%)、山东省(11.05%)、河北省(9.97%),河南省郑州市碧桂园凤凰城河南省郑州市碧桂园凤凰城(7 起)、山东省聊城市碧桂园国岳府山东省聊城市碧桂园国岳府(5 起)、河北省邯郸市碧桂园雍华府河北省邯郸市碧桂园雍华府(9)为重点投诉楼盘。融创中国融创中国相关投诉较多的是陕西省、山东省、河南省,分别占比 13.85%、9.42%、8.03%,陕西省西安市融创西安宸院陕西省西安市融创西安宸院(5 起)、山东省青岛市融创红岛湾山东省青岛市融创红岛湾(6 起)、河南省郑州市融创观澜壹号河南省郑州市融创观澜壹号(5 起)为重点投诉楼盘。万科地产万科地产投诉量排在前三的是吉林省(9.57%)、辽宁省(8.99%)、甘肃省(8.70%),吉林省长春市万科时代都会、辽宁省大连市万科翡翠都会吉林省长春市万科时代都会、辽宁省大连市万科翡翠都会、甘肃省兰州市万科城甘肃省兰州市万科城分别收到 13 起、7 起、11 起投诉。绿地控股绿地控股投诉量排在前三的是江苏省(16.27%)、陕西省(13.25%)、河南省艾普思咨询:2023 年第三季度中国房地产投诉洞察报告11(11.75%),江苏省徐州市绿地运河小镇江苏省徐州市绿地运河小镇(6 起)、陕西省西安市绿地新里城陕西省西安市绿地新里城(6起)、河南省郑州市绿地城河南省郑州市绿地城(14 起)为重点投诉楼盘。中国恒大中国恒大投诉量排在前三的是安徽省(12.24%)、河南省(9.86%)、辽宁省(8.50%),安徽省亳州市恒大林溪郡安徽省亳州市恒大林溪郡(9 起)、河南省安阳市恒大悦府河南省安阳市恒大悦府(3 起)、辽宁省沈阳市恒大雅苑辽宁省沈阳市恒大雅苑(7 起)为重点投诉楼盘。图 13:2023 年第三季度房地产投诉量前五开发商投诉地域分布5.2 碧桂园、融创中国、万科地产、绿地控股、中国恒大主要投诉问题5.2 碧桂园、融创中国、万科地产、绿地控股、中国恒大主要投诉问题从投诉分类来看,2023 年第三季度绿地控股绿地控股、融创中国融创中国服务问题居多服务问题居多,占比均为 45%;中国恒大中国恒大、万科地产万科地产质量投诉较多质量投诉较多,占比分别为 45%、44%;碧桂园碧桂园各类投诉分布相对均衡。艾普思咨询:2023 年第三季度中国房地产投诉洞察报告12图 14:2023 年第三季度地产投诉量前五开发商主要投诉问题2023 年第三季度,投诉量前五开发商质量投诉具体问题中,渗漏渗漏、开裂仍开裂仍为主要问题,碧桂园碧桂园收到渗漏相关投诉 104 起、开裂相关投诉 49 起;中国恒大中国恒大、万科地产万科地产分别收到渗漏相关投诉 73 起、64 起;融创中国融创中国、绿地控股绿地控股均收到开裂相关投诉 25 起。图 15:2023 年第三季度房地产投诉量前五开发商质量投诉问题合同投诉方面,碧桂园碧桂园被诉合同欺诈合同欺诈、烂尾问题烂尾问题较多,其中烂尾问题烂尾问题投诉量艾普思咨询:2023 年第三季度中国房地产投诉洞察报告13由上季度的 7 起增至 45 起,增长率高达 543%增长率高达 543%;融创中国融创中国、绿地控股绿地控股、万科地产万科地产收到合同欺诈合同欺诈相关的投诉较多;此外,碧桂园碧桂园、中国恒大中国恒大分别收到 18 起、9 起违规问题违规问题投诉。图 16:2023 年第三季度房地产投诉量前五开发商合同投诉问题服务投诉方面,碧桂园碧桂园物业及配套服务物业及配套服务、交房服务交房服务、服务态度服务态度、办证服务办证服务相关投诉均较多,其中交房服务交房服务、办证服务办证服务分别较上季度增长 176%、131%;万科地产万科地产、中国恒大中国恒大被诉问题主要集中在物业及配套服务;物业及配套服务;融创中国融创中国、绿地控股绿地控股被诉问题主要集中在物业及配套服务物业及配套服务和交房服务交房服务。艾普思咨询:2023 年第三季度中国房地产投诉洞察报告14图 17:2023 年第三季度房地产投诉量前五开发商服务投诉问题六、2023 年第三季度十大被诉楼盘六、2023 年第三季度十大被诉楼盘2023 年第三季度被投诉最多的楼盘为定州市天成东星花园定州市天成东星花园,共收到投诉 26起,主要投诉问题为购买多年不交房购买多年不交房。郑州市孔雀城郑州市孔雀城涉及投诉 23 起,主要投诉问题为违规交房、无法办理房产证违规交房、无法办理房产证。张家口市中泰城张家口市中泰城收到投诉 23 起,被诉原因主要为不给网签不给网签。十大被诉楼盘中,涉及房屋质量房屋质量的楼盘占五席,涉及延期交房(包含烂尾风险)延期交房(包含烂尾风险)的楼盘占三席,涉及房产证办理房产证办理的楼盘占两席。艾普思咨询:2023 年第三季度中国房地产投诉洞察报告15图 18:2023 年第三季度房地产投诉十大被诉楼盘十大被诉楼盘中,天成东星花园天成东星花园、中泰城中泰城、燕云城燕云城等三个楼盘均位于河北省,河北省,郑州孔雀城郑州孔雀城、康桥林语镇康桥林语镇、花醍香域花醍香域均位于河南省。目前河南省河南省、河北省河北省已连续三个季度成为房地产投诉量前二的省份,除以上提到的楼盘外,河北省邯郸市美的城邯郸市美的城、保定市直隶新城保定市直隶新城、廊坊市凤栖华府廊坊市凤栖华府,以及河南省商丘市和谐北大商丘市和谐北大、濮阳市中央新城、焦作市龙泉湖一号濮阳市中央新城、焦作市龙泉湖一号等楼盘也有大量业主投诉,建议当地住建部门密切关注。结语结语2023 年第三季度,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共收到房地产投诉约 3.49 万起,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 15.29%,较上季度增长 16.33%3.49 万起,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 15.29%,较上季度增长 16.33%。本季度被投诉较多的楼盘有:定州市天成东星花园定州市天成东星花园、郑州市孔雀城郑州市孔雀城、张家口市中泰城张家口市中泰城、苏州市禧悦棠礼苏州市禧悦棠礼等。碧桂园、融创中国、万科地产、绿地控股、中国恒大投诉量排前五,结合销售面积考虑,建业地产建业地产、富力地产富力地产投诉比持续偏高,碧桂园,碧桂园投诉比低于前十平均艾普思咨询:2023 年第三季度中国房地产投诉洞察报告16值,但较上季度大幅增长 100%,建议开发商予以重视。此外,十大被诉楼盘中河南省河南省、河北省河北省各占三席,二者已连续三个季度成为房地产投诉量前二的省份,网络舆情风险较高,建议当地住建部门予以重视。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0-25 19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中国移动:中国移动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2023版)-应急管理分册(58页).pdf

    前 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运行系统日益复杂,安全风险不断增大。一些城市安全基础薄弱,安全管理水平与现代化城市发展要求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智慧应急“十四五”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是信息化引领应急管理事业全面创新、构筑智慧应急新格局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23 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攻坚之年,中国移动作为数字中国、网络强国、智慧社会建设主力军,以“推进数智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把握应急管理工作进入新阶段、运用新理念、融合新技术的历史机遇期,立足自身基础能力优势,积极推动统一完备的信息化工作机制建设,创新多元的科技力量汇集机制,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积极投身应急管理信息化工作,推进先进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的深度融合,参与构建功能完善先进的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为建设与国家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发展需求相匹配的现代应急管理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中国移动智慧城市白皮书(2023 版)-应急管理分册重点阐述中国移动在应急管理信息化领域布局的架构体系、应用场景、解决方案能力和典型案例。通过本白皮书的传播,旨在为智慧应急的行业发展添砖加瓦,助力城市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本书编写组指导单位中国移动集团公司政企事业部编写单位中移系统集成有限公司主编郭毅峰(中移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参编田博涵、褚乔、杨松、王豪、丁当、朱宇、粟巩、张力、胡畅(中移系统集成有限公司)目录01行业趋势02愿景内涵03整体架构04应用场景05典型实践06生态合作101行业趋势21.1.1 应急管理工作转型发展2018 年根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部署,组建应急管理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应急管理部的设立,整合了改革前国务院 9 个部门的事故灾害防治和应急救援业务职责、5 个议事协调机构职责,并负责统一管理综合性应急骨干力量。经过改革调整,应急管理部整合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两大领域工作的全部流程,将事故灾害的“防抗救”进行统一管理。在地方政府履职层面,职能调整和设计与国家部委层面保持一致。1.1.2 国家政策持续利好推动应急产业发展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生产事故灾害频发给我国在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上敲响了警钟,国家层面多次出台应急产业相关政策规划,推动应急产业发展多次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2022 年“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出台,对“十四五”时期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着眼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把安全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等作出全面部署,为解决长期以来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大机遇。表 1-2022 年中国应急管理相关政策文件发布时间发布时间发布单位发布单位政策政策32022 年 2 月国务院“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2022 年 4 月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十四五”国家安全生产规划2022 年 4 月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十四五”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22 年 6 月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2022 年 6 月应急管理部“十四五”应急救援力量建设规划2022 年 7 月国家减灾委员会“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2 年 8 月应急管理部、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十四五”矿山安全生产规划2022 年 11 月科技部、应急管理部“十四五”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专项规划1.1.3 应急管理部高度重视应急信息化发展为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应用,加快智慧应急建设成果众创共享,推动应急管理从传统治理向现代“智”理转变,应急管理部自成立以来,发布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对应急管理信息化工作提出明确建设任务和计划,一体化推进全国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要求主动适应科技信息化发展大势,加快建设应用,提升智慧应急水平,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表 2-应急管理部发布的应急信息化建设指导性文件年份年份指导文件指导文件2018 年应急管理部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框架(2018-2022 年)2019 年应急管理信息化 2019 年第一批地方建设任务书2020 年应急管理信息化 2020 年地方建设任务书2020 年应急指挥视频调度系统 2020 年建设任务书2021 年应急管理信息化 2021 年地方建设任务书2022 年应急管理信息化 2022 年地方建设任务书2023 年地方应急管理信息化 2023 年任务书41.2 行业发展1.2.1 应急管理体系发展沿革应急管理体系是指一个由政府和其他各类社会组织构成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整个网络,包括法律法规、体制机构、机制与规则、能力与技术、环境与文化等。纵观世界发达国家成熟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都是从一次次现实灾难中汲取经验教训,又反哺到理论体系中,不断地修订、完善、演练、实战、再调整、再演练、再实战,逐步地形成了被世界各国模仿借鉴的成熟应急管理体系。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大体上分为 4 个阶段,2003 年以前是分部门、单灾种的应急管理,2003 年至 2007 年初步形成应急管理体系,2008 年至 2012 年深化建设应急管理体系,2013 年至今不断提升综合应急管理能力。(1)新中国成立2003 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应急管理组织机构按照不同灾种单独设置,如民政部门、国家地震局、卫生部等机构各自承担职责,履行抗灾救灾义务,这一时期的应急管理体制呈现分部门、单灾种的管理模式,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与配合。(2)2003 年2007 年2003 年非典爆发之后,应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在我国兴起,建国以来的实行分部门、单灾种应急管理模式在应对“非典”时受到严峻考验。我国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国情出发,提出“一案一5制“的构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由此全面起步。(3)2008 年2012 年在应急管理体系上,继续推动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逐步将传统的分部门、单灾种的应急管理模式转变为多部门、综合性的应急管理模式。(4)2013 年至今党的十八大后,进入了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的应急管理体系全面建设的新时期。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国应急管理的目标着眼于培育多元主体意识,建立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变“应急管理”为“应急治理”,加强综合应急能力建设。1.2.2 应急行业需求背景分析应急产业通过预警、预防、检测、防护和应急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事故和灾害,大大减少社会和社区危害,具有多行业交叉和服务公共安全的属性,属于新兴产业。在一些国家,应急救援已成为继金融、保险、电信后的第四大产业,而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从政策角度看,纲领性政策引领应急领域信息化发展方向。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明确应急事业发展和总体目标,以及在广泛领域内的建设需求,为智慧应急带来新的机遇点。从经济角度看,中国经济形势向好带来更多样的应急需求。在需6求端,我国经济将会持续向好。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各阶层在进行经济活动时也会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安全风险,为应急产业发展带来新需求。在供给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资金充裕,尤其是疫情冲击,使应急产业更加受到关注,未来将有更多社会资本进入,为应急行业发展提供了较雄厚的资金支持,助力应急产业建设。从社会角度看,城市规模与自然事故灾害增长带来应急需求的增长。在全国人口增长带来的城市发展及灾难事故连年增加的社会背景下,城市应急、自然灾害应急等的需求逐年增加,带动应急行业发展。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 GDP 的 3%6%,且灾害数量在近 20 年来也急剧的增多。应急产业发展将会极大程度上降低灾难所造成的一系列损失。从技术角度看,技术发展助力应急行业向智能化方向演进。随着国内 5G 基站的建立,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AI 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应急领域的深入应用,预计未来我国应急体系建立将会向智能化、大数据的领域发展,现存的应急行业产业将实现产业升级,从而衍生出新的行业发展增长点。1.2.3 应急管理基本现状与问题挑战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管理部门和有关行业部门应急管理业务的信息化体系建设已经成为一项事关应急管理事业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任务。经过7多年发展,我国应急管理信息化工作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国家应急管理相关部门和各省市日常应急管理工作平台普遍搭建完成,能够借助信息专网开展信息接报、应急资源管理、值班管理、视频会商等。在行业智慧应急解决方案方面,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气象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监管、交通安全管理、传染病防控等智能化系统展现出巨大效能。与此同时,智慧应急的行业应用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当前主要的不足以下几个方面:各种安全风险监测预警能力不足。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方面,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平台系统不够完善,违规行为、异常情况等风险隐患的智能识别能力不足。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平台系统方面,数据资源不足,智能化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风险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警预报能力不足。应急指挥平台不够完善。一些应急平台缺乏完善的应急指挥“一张图”和应急资源管理平台,缺乏数字化应急预案库,缺乏应急管理部门系统内数据共享、外部门数据互通,不能有效汇聚互联网和社会单位数据,从而无法有力支撑统一指挥、协同研判。应急通信与信息保障韧性不足。不少平台尚未实现视频会议系统、手机、固话、卫星电话、移动指挥车、手持单兵等多种通信终端融合联通,无法形成应急战术互联网,救援现场通信保障能力弱。不能有效发挥应急广播、手机短信、手机 App 应用等手段作用,及时发布针对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灾害预警和转移避险等信息。8数据分析应用不足。各应急平台普遍对灾害风险、灾情数据统计、重大安全隐患、安全监管执法、应急力量物资、应急预案方案、重点监管企业用电等基础信息综合分析研判能力不足,不能充分挖掘数据价值,为风险防范、预警预报指挥调度、应急处置等提供智能化、专业化、精细化手段。1.2.4 新技术发展助力应急管理能力全面提升近年来,随着智慧社会的发展和政府管理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物联网、大数据、AI、云计算等新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我国应急管理工作踏上了快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应急管理工作呈现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多层并进、蓬勃发展的态势。(1)应急管理信息化狭义的应急管理信息化是信息的传输网络建设与初级指挥平台建设。这往往是信息技术的局部使用,重点是信息的传输和端对端的图文与视频信息联通。早期的应急管理平台主要是这种初级信息化平台。例如,应急管理部在成立初期,由于是由多行业、多部门组合而成,综合信息化水平还相对落后。(2)应急管理智能化应急管理智能化是全面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应急管理数据感知、动态监测、智能预警、精准监管等,实现扁平、快速、精准的应急指挥与快速处置,这是当前应急管理的整体业务发展方向。在应急管理9部出台的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框架(2018-2020)中,提出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四横四纵”总体架构,实现“统一标准规范、统一网络支撑、统一安全保障、统一数据服务和统一平台架构”,就是典型的应急管理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3)应急管理智慧化应急管理智慧化是在技术上全面应用 5G、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充分发挥人的集体智慧和技术的信息处理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敏捷应急、科学应急、精准应急、动态应急。未来的应急管理智慧化是全方位的,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广泛应用到应急管理体系的一切方面和应急管理的全过程,应急管理的智能化程度得到质的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效能较传统方式有根本性的跃进。目前,应急管理智慧化还处在某些局部应用的阶段。对于全国应急管理系统而言,总体上仍处于未来式。“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提出,要系统推进“智慧应急”建设,建立符合大数据发展规律的应急数据治理体系,完善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灾情管理、统计分析、信息发布、灾后评估和社会动员等功能。2021 年 11月,应急管理部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智慧应急”建设现场推进会上提出,未来的智慧应急建设工作要在信息化全覆盖基础上,更加注重系统融合和智能升级;要推进监测预警系统全覆盖和智能化,加快高水平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城乡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建设;要推进应急指挥系统智能化和高效化,提高应急通信保障水平和灾害事故信息获取能力,建强“应急大脑”;要推进“互联网 监管”智能化升级,10提高监管执法和服务企业水平;要推进智能科普宣教培训和应急信息发布,加快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提高社会动员能力;要加强新型智能装备研发应用,提高应急救援实战水平。这些部署将自上而下地把我国智慧应急事业扎实推向前进。1102愿景内涵12中国移动充分发挥自身数智化经验、知识和能力优势,激发数据要素创新驱动潜能,聚合生态资源,全面支撑各级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顶层设计咨询、项目及应用场景集成设计、方案实施等全流程服务,推动应急管理业务优化升级和创新转型。立足中国移动“世界一流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公司”定位,致力于成为应急管理信息化领域的推动者、赋能者、领航者。2.2.1 全面的规划与设计服务以“全灾种、大应急”、“智慧应急”理念为指导,聚焦应急业务与信息技术融合,梳理区域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条件、应急救援工作基础,谋划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策略,设计应急管理信息化需求,分析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情况,明确后续规划建设方向,为各级政府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提供决策依据和政策支撑。2.2.2 丰富的方案与实施服务基于安全生产监测预警、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指挥调度等应急管理领域业务需求,制定建设方案,内容涵盖全域感知网络、空天地一体应急通信网络、智慧协同的业务应用体系,提供软、硬件集成设计和实施服务。1303整体架构14按照“体系性、层次性、先进性”的思路,聚焦信息技术“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对智慧应急总体架构进行设计,形成“1 中心 2 张网 1 平台 N 应用”应急信息化体系,为各级应急管理机关提供一体化应急事件解决方案。图 1 应急指挥信息化总体架构“1 中心”主要指各级应急管理机关的应急指挥中心及其软硬件设施。按指挥场所可以划分为后端指挥中心和现场指挥中心,配套软硬件设施主要涵盖了大屏展示系统、音频扩声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会议系统、数字化战场设备套装、移动指挥车等,为应急指挥与日常监管提供基础设施支撑。“2 张网”指应急通信网、物联感知网。应急通信网主要是采用 5G、软件定义网络(SDN)、IPv6、专业数字集群(PDT)等技术,综合专网、互联网、宽窄带无线通信网、卫星、无人机等手段,建成天地一体、全域覆盖、全程贯通、韧性抗毁的应急通信网络。15物联感知网主要面向生产安全监测预警、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城市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现场实时动态监测等应用需求,基于NB-IOT、LORA、4G/5G 等各类无线、有线传输技术完成感知数据的传输与接入,构建的全域覆盖应急管理感知数据采集体系。“1 平台”包括数据基础支撑平台及专项应用支撑平台。数据基础支撑平台主要涵盖数据治理服务、数据资源管理、数据服务管理等,为应急管理综合应用提供数据服务支撑,并对外提供数据共享交换、数据应用服务。专项应用支撑平台主要涵盖融合通信系统、视频联网系统、物联网平台、视频会商系统等,为应急专项业务应用提供支撑服务。“N 应用”主要指结合应急管理职能,构建涵盖监督管理、监测预警、事件管理、指挥救援等应用场景,为应急指挥决策、安全生产监管、城市安全风险防控、消防风险监管与处置等应用场景提供数字化能力,实现事故事前预防管理、事发及时预警、事中应急调度、事后总结评估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为应急管理工作的高效、科学开展提供信息化支撑应用。1604应用场景174.1.1 总体需求分析提高各省市县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是各级应急管理机关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我国是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突发事件易发多发。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救灾难度大。生产安全事故总量仍然偏大,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事故频发,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面对严峻复杂的自然灾害、城市安全和生产安全形势,各省市县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仍然相对落后。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应急通信与保障等能力短板现象严重,迫切需要补齐信息化短板,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建设全面支撑具有系统化、扁平化、立体化、智能化、人性化特征,与应急管理能力相适应的现代应急管理体系。4.1.2 应急指挥中心(1)应用需求应急指挥中心是公共安全、自然灾害等重大灾害事故发生后,实现对各类人力、物资、设备等资源进行集中调度和指挥的重要场所,需要具备高效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输能力,以便快速做出决策并指导现场行动。因此,建立一个稳定、可靠、高效的信息传输和处理系18统是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的核心需求。(2)应用方案1)总体设计基于城市大脑统筹考虑及共建共享思想,紧紧抓住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整合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等应急信息资源,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感知网络、融合通信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现代化应急指挥中心,发挥救援指挥神经中枢和信息中心作用,实现以指挥为核心能力、以职能为使命牵引、以需求为任务导向、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应用为重中之重的相互链接的安全共同体,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指挥协同,确保“优化、协同、高效”,实现应急管理“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全面感知、动态监测、智能预警、分析决策、快速处置、精准监管,全面支撑具有系统化、扁平化、立体化、智能化、人性化的现代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急指挥中心场所主要包括应急指挥大厅、新闻发布厅、会商室、值班室、综合控制室等场所的建设内容,以满足应急管理部门日常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处置的需求。19图 2 应急指挥中心功能场所2)应急指挥中心配套信息化系统大屏显示系统作为数据流、信息流、业务流、视频流汇聚的中心,通过此显示系统,可供日常监控、关键数据检测、业务平台展示、公安指挥调度、辅助决策使用,可随时对各种现场信号、各类计算机图文信号、业务平台数据信号进行多画面显示和分析,满足召开高清电视电话会议、高清指挥调度、高清监控显示等多业务的高清显示的需求,实现“一体化、一块屏、一张图”的功能定位,满足各类实时信号通过显示系统进行灵活、全方位的展示,以便全面、及时、准确的开展指挥处置工作。音频扩声系统将国际、国内卓越的音视频技术及设备集合为整体,并运用可靠的集成系统及各种音视频设备进行全面、有序的表现,使会议室拥有高智能化、高扩容性、操作方法先进的系统应用环境。通过这套系统可达到对各种用途的信息显示、实时的音视频收发和清晰的场地扩声。20会议系统的建设遵循“数字网络化、智能化、统一管理化、积极兼容、aq 可靠、先进实用、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总原则。系统使用的技术具有前瞻性,系统具有良好的升级、扩展能力,设备选型符合系统整体功能的要求,符合当前智能化趋势,系统的管理上高效,灵活,维护简单方便。分布式控制系统在指挥中心中,通过分布式控制系统可以将目前现有的办公电脑,政务网/视频专网电脑、视频会议终端、视频解码服务器、大屏显示系统、中控智能控制系统、音响扩声系统、KVM 坐席协作功能都集成在一起进行显示控制。整套系统的硬件、软件设计上已充分考虑到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维护性和扩展性。系统整体采用 IP 网络化、分布式架构,具有低耦合、高同步、运行稳定、扩容方便、施工简单、后期维护便捷等特点。系统可对显示的各个信息进行智能化管理,通过自动或手动的方式实现任意切换、接管、推送,达到实时全面地观看和掌握各方面信息的目的,大大提高了会务会商、指挥调度、日常数据监测和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各系统信息显示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信源采集、处理、显示不受物理地域限制,支持多种视频信号的接入,包括传统复合类型信号、高清视频信号、IPC 摄像头、高清流媒体等。对于信号源采集可灵活选用传输介质,综合考虑图像画质及传输延时,保证系统及图像处理稳定性。可对信源的视频、音频以及键鼠信号同时进行接入、传输和处理,实现信号源的远程 KVM 切换管理21功能,同时保证远程 KVM 控制管理时音视频与键鼠信号的同步性,操作无延时,不影响业务操作的准确性、流畅性。无纸化会议系统无纸化会议系统是近年来开始流行于行业中的一种全新的会议模式。它是将多种智能化通讯技术、音频技术、视频技术、软件技术融入会议的会前、会中、会后各个环节,通过文件的电子交换实现会为用户提供极为便捷高效的会议平台,同时也带来全新的会议体验。无纸化会议系统远远不止是实现会议无纸化这么简单,它还要满足传统意义上多功能会议室的各种信号自由交互、互联互通的功能。3)现场应急指挥部数字化战场系统智慧应急前指成套装备产品是一种服务应急现场指挥的便携式音视频融合指挥通信系统,采用全新的“无线网状网”理念设计,应用同频组网技术,利用现场宽带自组网中继通信机的多跳中继性,可为救援人员与现场指挥部之间打造稳定的宽带通信链路,支持现场可视化指挥调度、多种通信手段融合、现场通信组网、现场信息采集、多方应急协同等功能,解决应急前指最后一公里的互联互通问题。现场应急指挥车中国移动应急指挥车集成 5G LTE 核心专网,依托卫星、微波、光缆、MESH 自组网等传输链路提供区域通信服务,同时配备无人机等设备提供现场数据采集能力,为后端应急指挥提供实时数据支撑。基于中国移动应急指挥车能快速搭建前端指挥所,保障应急一线指挥调22度工作顺利开展。图 3 应急指挥车5G 应急融合通信系统依托 5G 专网构建公专结合的应急融合通信系统,基于各类音视频网关提供多终端的拓展应用,通过各通信网络全面融合,实现音频、视频、消息、位置等信息的标准化处理与交互共享。图 4 5G 应急融合通信(3)应用效果通过应急指挥中心配套信息化系统与现场应急指挥部系统的建设,23当各类灾害事故发生后,能够快速实现对灾害现场各类现场信息的采集回传,以及对人力、物资、设备等资源的协同与集中调度,将有效降低救援响应时间和提高救援效率。4.1.3 应急通信网(1)应用需求以应急管理部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框架(2018-2020)为指导,构建以指挥信息网、无线通信网、卫星通信网为核心,并与互联网、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等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共同组成天地一体的应急通信网络,为应急指挥救援提供夯实网络基础。针对“断电、断路、断网”区域的应急任务,需要快速部署的现场应急通信系统实现区域覆盖,连接后方指挥中心确保灾情上报和指挥调度畅通,同时需解决语音对讲、可视化指挥、数据传输需求。(2)应用方案1)指挥信息网应急指挥信息网是承载应急救援指挥等关键业务和大容量数据转发的基础通道,具有高可靠、高稳定、高安全和全覆盖等特点,主要面向指挥决策部门、应急救援部门的特定用户,承载应急指挥、大数据分析、视频会议、部分监测预警等关键应用。24图 5指挥信息网部署架构省级网络省级集中设置省级核心路由器、省级汇聚交换机、下一代防火墙、网管及网络运维平台。省级核心路由器:省核心路由器是省级应急指挥网和国家应急指挥骨干网连通枢纽,上达国家部委,向下与各市汇聚交换机互联。省级汇聚交换机:省级汇聚交换机部署在应急管理厅,上联至省级核心路由器,负责与省级地震局、省级煤矿安监局、驻地应急救援队(预留)和其他省级单位的汇聚接入。网管及网络运维平台:网管及网络运维平台实现网络资源、用户和业务的融合管理,提供基本的网络资源管理、拓扑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用户管理、IP 地址管理等功能。下一代防火墙功能:通过防火墙 IPS 入侵防御 防毒墙 上网行25为管理对网络数据流进行 2 到 7 层的深度分析,能精确、实时地识别并阻断或限制黑客、蠕虫、病毒、木马、DoS/DDoS、扫描、间谍软件、协议异常、网络钓鱼、P2P、IM、网游等网络攻击或网络滥用,实现对网络基础设施的保护和网络性能的保护,满足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市级网络市网络层由市骨干路由器、汇聚交换机、市级接入单位组成。市骨干路由器、汇聚交换机部署在市应急管理局,上联至省级汇聚交换机。区/县级网络县网络层由县汇聚交换机、县级接入单位组成。县汇聚交换机部署在县应急管理局,上联至市级汇聚交换机。2)无线通信网无线通信网作为应急通信可要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公专互补、宽窄融合、固移结合“的多维组网形态,充分利用 PDT 数字集群、LTE宽带专网、Mesh 自组网等多种技术手段,解决不同应用场景下语音、图像、视频、数据的高速传输,为应急响应中的救援队伍、联动部门、社会公众和国际救援与协作提供应急通信服务,确保协同救援和日常移动通信中全地域、全过程、全天候的通信保障。26图 6 无线通信网架构图370M 窄带集群网为进一步完善应急指挥体系,满足应急救援智能化、扁平化、一体化指挥 ZZ 需要,提高政府应急管理部门统一调度指挥、协同作战、应急处置的通信保障能力,可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数字集群(PDT)标准,建设一套 370 兆专业数字集群(PDT)通信系统,建设固定通信设施通过指挥信息网传输至各级应急指挥场所,同时在本地应急集群通信系统的基础上,建设移动指挥系统网络节点,支持应急现场监控、可视指挥、执法勤务等移动应用,并为应急救援人员配备无线通信终端、移动指挥终端等专用设备,建成一张“公专互补、宽窄融合、固移结合”专有无线通信网。27图 7PDT 应急窄带集群网架构图LTE 无线宽带专网面对应急救援抗灾现场的复杂环境,传统通信手段通常已无法使用,为保障现场的救援抗灾工作正常有序开展,补充无线通信系统以语音集群通信为主的缺点,通过现场搭建 4G LTE 专网,部署一套相互融合、灵活高效的可视化应急指挥系统,运用专有的音视频通讯设备,实时通过前方指挥中心的卫星通信、公网通信等通信手段,完成对后方指挥中心传输各种现场提供视频、图片、语音、数据等数据。为领导提供实时、准确的现场实况,为正确决策和指挥一线工作提供直观、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实现可视化指挥、多媒体调度,提高应急部门决28策的准确性、正确性和实时性,提高快速反应、统一指挥、协同作战能力。图 8LTE 无线宽带专网架构图宽带 mesh 自组网利用无线自组网设备灵活组网、多跳中继的特性,配合无人机机动灵活、高空飞行的优势,建设空地联动宽带自组网系统,并实现多链路冗余回传,提供多种场景下音视频实时回传、实时监控指挥等功能,为指挥员了解现场整体情况,迅速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支撑。29图 9 宽带自组网系统架构图3)卫星通信网VSAT 卫星通信网按照应急管理部应急管理卫星通信系统建设规范,统筹利用部、省租用的卫星资源,改造或建设 VSAT 卫星通信网,实现视频会议、图像采集、对讲机接入、VOIP 语音、位置信息、数据传输等业务功能,汇入部级中心站。省级 VSAT 卫星通信网由省级固定站、远端站组成,统一纳入部级中心站管理,原则上不再单独建设省级中心站。省级固定站由卫星通信天线、射频系统、卫星网管调制解调器、IP接入控制器和若干业务调制解调器等设备组成。省级固定站接入部级中心站管理,实现与本省所属远端站音视频业务连接。部、省之间通过卫星传输的业务数据依托应急指挥信息网实现互联共享。30远端站分为固定站、车载站、船载站、机载站、便携站等类型。设备主要包括卫星通信天线、射频系统、远端站调制解调器和业务交换机等。根据需要,部级中心站可直接调度远端站业务。图 10VSAT 卫星通信网架构图天通卫星通信网按照应急管理部应急管理卫星通信系统建设规范,依托应急管理部天通统一接入服务系统,使用“国家应急用户专用号段”,结合实际需求部署天通卫星终端。根据应急管理部授权,省级应急管理部门通过应急指挥信息网与应急管理部天通统一接入服务系统对接,获取本省天通卫星终端的位置、设备状态、资费情况等信息,实现对本省天通卫星移动终端的管31理。图 11 天通卫星通信网架构图(3)应用效果应急指挥信息网具备与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互联网的安全互联能力,通过引接卫星通信网、无线通信网,并连接互联网、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等通信网络资源,构建起“全域覆盖、全面融合、全程贯通”的应急通信网,实现省、市、县三级应急管理单位立体式全覆盖,为应急救援提供统一高效的通信保障。4.1.4 数据与应用支撑平台(1)应用需求对应急管理体系内外部应急资源数据进行汇聚、治理、管控、共享和服务,打破数据孤岛,归集数据资源,沉淀数据资产,促进数据共享应用的价值,为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安全生产事故预防体系提供基础性、综合性、战略性可靠数据支撑,是数据与应32用支撑平台建设的核心应用需求。(2)应用方案1)OneCity 数据支撑平台融合 5G AICDE 等新技术,构建数据、AI、集成和各类基础核心能力,为应急管理监测、风险管控等应用搭建提供支撑。通过 OneCity 平台打造统一的应急管理能力底座,根据客户需要,持续构建应用,实现各系统的持续运营。抽象各领域通用业务形成行业共性服务,结合应急行业需求,只需进行少量定制化开发即可完成项目交付。平台构成由数据子平台、集成子平台、AI 子平台构成,作为智慧应急技术框架的能力中台,对上层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及应急专项应用系统建设提供数据与应用服务支撑。主要功能数据治理能力:将多源异构应急数据完整接入原始库,并进行标准化处理,同时通过对数据资源的服务化封装提供数据资源服务能力。应急系统部署在电子政务外网中,是在统一信息资源规划下,利用数据接入、数据处理、数据管控、数据服务、数据共享交换等功能,实现地方应急管理部门内、外部应急数据资源的汇聚、治理,形成统一的数据资源池,对内部业务系统和外部共享交换提供统一的数据目录服务。数据治理系统是地方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服务总线为统一门户、业务应用、应用支撑提供数据支撑,地方33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的业务应用产生的数据可反哺至数据治理系统,利用数据治理系统中数据服务子系统,可与上级数据治理系统中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地方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进行对接,完成与上级单位和横向相关部门的数据接入与共享。应用服务与算法支撑能力:提供应用开发环境、应用集成环境、系统运行保障、通用算法等公共应用服务,实现现有、在建和拟建业务系统的整合与集成。共享交换能力:横向与自然资源、交通、电力、水利等单位,纵向与上下级应急管理单位进行跨业务、跨应用、跨部门的信息共享。2)融合通信融合通信系统为应急指挥支撑技术平台的核心系统,对上提供丰富的标准开放接口与应急各部门通信业务应用系统对接,对下连接各类终端,实现多渠道信息接入并有效支撑融合指挥服务。系统将多种不同类型的媒体和终端资源接入统一通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并通过封装标准的 API 接口为上层指挥调度应用提供统一的融合调度服务。34图 12 融合通信系统3)视频会商视频会商系统,按照“业务融合、统一指挥”的原则,以安全互联方式将音视频通信、数据通信和位置信息等通信业务融合汇聚,上联应急部,下联下属应急部门,同时支撑分级分类接入公安、交通、防汛、地震、消防等部门的视频资源,逐步形成多层级调用、多网络融合、多部门互联、多媒体互通的应急指挥信息化实战体系。视频联网系统,支持接入会议会商终端、4G/5G/专网单兵、4G/5G/专网布控球、监控摄像头、电话、集群等应急终端设备,通过指挥信息网及无线通信、电子政务外网、卫星等扩展网络,实现视频会议、视频会商与监控融合、移动接入等三大核心功能。系统通过调用平台接口等,实现大屏显示、会商研判、指挥调度、移动接入等功能。支持多类型高清视频同时入会,支持实现任意时间、任意会场、任意组合快速组35会,配置各类移动高清视频接入设备和接口,具备跨级扁平化调度指挥能力。为应急指挥业务提供视频调度的能力。4)视频联网应急视频联网平台包括视频监控设备、视频传输网络、视频存储与管理系统以及视频调度指挥系统等组成部分。通过应急视频联网平台,相关部门和人员可以实时获取到各个监控点位的视频画面,及时了解灾害事故和紧急情况的发展态势,作出相应的指挥决策。同时,平台还可以实现视频数据的记录、存储和分析,有助于事后调查和事故分析。为应急指挥调度业务提供现场实时音视频图像方面的支撑能力。5)物联平台物联感知平台用于承载“公共安全感知、消防感知等各类物联网设备的接入和应用管理;结合专业的自动化监测设备和可靠的数据传输通道,实现企业安全生产重点风险区域、气象灾害区域、地质灾害监控区域、消防重点区域的实时监测、数据收集与阈值预警,便于提前做好防灾减灾预备工作。通过展示各类预警信息、灾害点信息、气象数据和灾情现场信息,集中管理和处理各类灾情报送信息、应急调查信息、处置信息,为应急指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3)应用效果基于应急信息资源规划标准规范,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内部、外厅局数据、企业感知数据的接入、处理、管控、共享和对外服务,通过数据有效、合理、清晰、先进的架构设计实现应急管理数据资源的汇36聚融合,提升价值密度,为上层各行业应急数据资源的汇聚、应用、分析研判提供高效的数据服务。4.1.5 应急指挥系统及应急专项应用(1)应用需求突发事件易发多发,安全生产事故、城市火灾、城市安全、森林草原火灾等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救灾难度大。应对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应急指挥与保障能力存在短板,各级应急部门对于灾害监测、救援指挥和协调联动能力的需求较为突出。(2)应用方案1)应急指挥系统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遵循平台化、组件化的设计思想,采用统一的数据交换、统一的接口标准、统一的安全保障,以保证各子系统的无缝集成。系统依托应急指挥通信网部署,使用市级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统一提供的应用支撑系统,接入其他业务部门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数据资源、决策支持等专业系统的相关信息,开发应急业务管理系统、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和应急管理大数据指数呈现系统等子系统,通过服务总线实现各级应急指挥业务协同,通过数据共享交换系统实现各级应急指挥数据共享,通过应急指挥系统,实现对公共安全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构建横向互联纵向贯通的应急体系,整合优化各37部门应急力量和资源,增强应急能力,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在纵向上协同省、市、区(县)、街道(镇),横向上联动各部门,资源统筹分配管理,从而达到应急事件“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活、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目标,不断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图 13 各层级智慧应急指挥系统应急管理业务包括全过程管理业务、常态业务、非常态业务、综合保障业务等四类。根据应急管理业务和信息化需求,应急管理业务系统主要包含值班值守、信息接报、信息发布、调度指挥、协同会商、结构化预案管理、应急保障管理、辅助决策分析、指挥演练、应急评估管理等业务功能模块。基于现代化市级应急指挥中心,发挥救援指挥神经中枢和信息中心作用,实现以指挥为核心能力、以职能为使命牵引、以需求为任务导向、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应用为重中之重的相互链接的安全共同体,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指挥协同,38确保“优化、协同、高效”,实现应急管理“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全面感知、动态监测、智能预警、分析决策、快速处置、精准监管,全面支撑具有系统化、扁平化、立体化、智能化、人性化的现代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图 14 市级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2)应急信令大数据辅助决策专项应用近年来,全国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逾百万,损失以千亿计,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成为政府防灾减灾、保障广大人民财产安全和生命安全的迫切工作。中国移动梧桐应急大数据平台,基于具有时空连续性的位置信令大数据,结合气象、地震等灾害实时数据,可实现对受灾地区人口情况进行持续统计分析,通过对灾害事件的事前预警、事中监测、事后评估,有效辅助各级管理部门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救援工作,通过对各类事件的多级分类分析,实现对事件的精准预警和综合评估,提升应急管理和救援效率。39主要功能:快捷查询:包含气象、地震等灾害(近 1 天、2 天、7 天、30 天、一年);自定义分析:支持地图画选(绘制圆形区域、绘制多边形区域)、手工输入(输入经纬度和区域半径)、行政区圈选、烈度图上传四种方式快速绘制受灾区域。快速分析:30 分钟内即可输出影响区域人流变化情况、人口来源地、年龄性别画像等;可视化展示:热力图、网格图、卫星图三种方式展示区域人口分布情况,并展示区域面积、人口规模、居住/工作人口情况、人口年龄性别画像、人群来源地等;分析报告;靶向精准发布。图 15应急大数据产品中国移动应急救灾分析平台可支撑地震、水灾、泥石流、气体泄漏、洪涝、火山爆发、沙尘暴、台风、坍塌、决堤、传染病、爆炸等4012 类灾害应急事件分析,第一时间提供数据支撑,为防灾减灾方案制定提供决策依据。3)安全生产专项应用围绕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重大风险,以感知数据为支撑,构建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和监测预警模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设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监测、评估、预警和趋势分析,强化安全生产风险的分类分级管控,为重点监管、精准执法、科学施策提供支撑,切实解决安全生产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效率低、风险分级管控落实不到位等难题。图 16 安全生产专项应用架构图4)城市安全专项应用针对燃气爆炸、城市看海、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城市生命线风险,以 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BIM/GIS、数字孪生等技术41为支撑,建立城市生命线监测预警服务体系,实现生命线风险隐患的全域感知、实时监测、早期预警和高效处置。实现城市安全管理由“以治为主”向“以防为主”转变,由“被动应付”向“主动监管”转变,创新城市安全精细化管理服务模式,提升城市安全发展水平。图 17 城市安全专项应用架构图5)智慧消防专项应用针对消防隐患难监管、救援难度大等问题,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融合通信等技术,构建立体化、全覆盖的社会火灾防控体系,实现消防火灾智能防控、风险动态评估、救援科学高效,全面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42图 18 智慧消防架构图主动融入新型智慧城市、数字政府和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战略,认识新常态、把握新趋势、迈向新高度,以满足消防工作和队伍建设发展的新需求为出发点,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通过完善机制、优化架构、整合资源、深化应用等方式系统推进消防救援数字化转型,努力形成“消防救援科学智能、火灾防控动态精准、队伍管理标准精细、装备管理全程可视、政务服务便民快捷”的信息化新格局,全面提升消防救援队伍信息化服务管理能力和城市公共安全水平。6)森林草原防火专项应用利用 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组建天、地、空立体感知网,构建森林防火综合管控系统,形成全天候、立体化、智能化的森林火灾综合预警管控体系,解决森林草原防火监测难、管理难、救援难的问题。43图 19 森林草原防火架构图通过森林草原防火专项应用建设,掌握森林草原火灾的现状、动态及发展趋势,提高森林草原火险监测预报能力,提升综合防控能力,提升瞭望监测覆盖率,保证重点区域实现全天候、全方位火情监测,及时发现火灾隐患,为森林草原火灾指挥、调度和扑救提供准确依据。实现森林草原防火“打早,打小,打了”,避免小火引发大灾,切实提高了森林草原火灾预防、监测和扑救的综合防控能力,全面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3)应用效果通过安全生产、城市安全、智慧消防、森林草原防火专题应用的建设,针对多种自然灾害风险研判、安全生产态势感知,提升监测预警及风险分级管控能力;通过应急指挥系统,提供快速展现、上传下达、协同会商、专题研判、指挥调度和辅助决策等支撑能力,建立反44应灵敏、协同联动、高效调度、科学决策的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实现应急救援智能化、扁平化和一体化指挥作战。4505典型实践465.1 应急管理大数据工程及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应急管理部建设部分通信大数据辅助决策子系统项目5.1.1 项目背景应急管理部主要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使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 年 3 月 12 日,中共中央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构建数字技术辅助政府决策机制,提高基于高频大数据精准动态监测预测预警水平。强化数字技术在公共卫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的运用,全面提升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行业信息化决策部署和应急管理部党委关于信息化工作具体部署要求,坚持“两个至上”,聚焦“两个根本”,破解自然灾害影响精准化评估、矿山精准化管控、灾害事故精准化救援辅助决策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加快构建数字技术辅助应急决策机制,提高基于手机信令大数据精准动态监测预测和评估水平,不断用信息化促进应急管理现代化。5.1.2 建设内容依托运营商大数据人口分析能力,将“人 地 事 物 组”47有机结合,构建科学的分析模型、预测模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建设以“人”为核心的辅助决策系统。围绕自然灾害辅助救援决策和安全生产异常监测,实现自然灾害(洪涝灾害、地震灾害、泥石流灾害等)受灾区域内的辅助决策分析模型和异常预警模型体系,实现对重点区域内的异常情况监测和灾害特征分析可视化系统,提升灾害事故精准化监测预警、灾情评估和救援指挥决策水平。5.1.3 实现价值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矿山防盗采、复工复产、各类事故进行监测分析,同时满足对自然灾害(地震、洪涝、泥石流等)实时分析,为灾害救援、灾害预警提供有效的辅助决策手段。建成以“人”为核心的手机通信大数据辅助决策子系统。实现对矿山潜在风险等情况及时监测预警。提升灾害事故精准化监测预警、灾情评估和救援指挥决策水平。5.2 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5.2.1 项目背景自治区应急厅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充分利用应急部统建相关信息化系统、自治区已建的各类政务信息化基础、自治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项目基础及厅内其他支撑项目,对标应急管理部门三定职责,结合自治区应48急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力争到 2022 年底,对标应急管理部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和自治区党委、政府要求,按照“统筹规划、集约建设、业务引领、安全可控”的原则,兼顾新建工程和既有成果,通过边建、边用、边完善,将指挥中心升级改造为自治区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作为全区应急值守、监测预警、会商决策、指挥调度、信息发布的现代化综合运转中枢,为领导指挥处置突发事件、有关部门开展联合会商、视频会议调度等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趋稳向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下降,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有效遏制,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升,形成上下贯通、联动高效的指挥协调机制,规范操作流程方式,促进指挥调度迅速快捷、科学有序,确保有急即应、有急能应,构建科学完备的预警指挥救援体系,全面提升抢险救援响应速度、处置效率,形成自治区应急管理的“中枢神经”。5.2.2 建设内容以全面提升自然灾害综合防治、生产安全事故预防、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能力为出发点,根据自治区应急管理工作实际业务需求,规划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信息化总体框架。可表述为:“一个平台,两个门户,三张网络,四大业务”。系统建设一个平台,即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由支撑系统、49业务系统、标准规范、安全防护、智能运维、配套支撑等建设内容组成。将应急管理业务与信息化支撑能力相结合,构建完整的应急管理信息化业务体系。应用集成两个门户,即应急综合门户、应急移动门户。在PC 端和移动端实现部、自治区两级应用接入。应急综合应用平台的各类使用用户可以自主订阅,形成个人工作台,对各自所需业务系统产生的数据进行归集,并查看系统推送的待办事项、系统提示等信息,根据业务需求便捷进入各个应用系统,快速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日常业务。实现各类业务系统的统一入口,构建以用户为中心、体验融合一致、架构开放敏捷的统一门户。运行范围三张网络,即互联网、电子政务外网、应急指挥信息网。本期建设内容横跨三张通信网络,为综合应用平台用户群体提供实时、精准、可靠的端到端通信服务保障,为应急救援快速响应、统一指挥提供通信支撑。业务覆盖四大业务。即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政务管理。围绕应急管理工作四项核心业务开展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工作。通过在部统建系统集成推广基础上,针对自治区应急管理实际工作需求,重点建设企业安全生产在线监督管理、中介机构安全生产在线监管、森林草原防灭火综合监测预警、应急救援指挥等信息系统。5.2.3 实现价值覆盖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政务管理等多个领域,为业务开展提50供全面信息化支撑。在“统筹规划、集约建设、业务引领、安全可控”的原则下,兼顾新建工程和既有成果的基础,规划构建出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5.3 河北雄安新区应急管理信息化 5 年发展规划编制项目5.3.1 项目背景应急管理工作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历次中央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践行“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的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安全风险预防治理,加快构建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持续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将为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应急管理信息化“十四五”规划,对于进一步筑牢全区安全发展基础,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安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及应急管理部关于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等文件部署,推进新区应急管理信息化“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515.3.2 建设内容对新区应急管理工作进行深入调研,了解业务开展情况、业务信息化建设情况、业务建设需求等情况,全面辨识当前信息化工作存在问题,明确未来 5 年新区应急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编制河北雄安新区应急管理信息化 5 年发展规划,为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应急管理工作的保障作用提供理论支撑。5.3.3 实现价值以防范化解安全风险能力建设为主线,聚焦应急管理工作发展需求,有力发挥信息化解决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的能力。以“智慧应急”为牵引,推动应急管理业务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应急管理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坚持全局视野和“大应急”导向,深度融入数字城市建设,整合各相关单位建设基础及需求,筑牢城乡安全能力体系,构建专常兼备、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工作体系。5206生态合作53中国移动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促合作,秉承开放包容,相互赋能的合作理念,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深入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合作,通过场景 技术 能力的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应急管理数字化服务体系,有效帮助应急部门应对灾害事故多发频发、有效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风险。通过做大市场规模,协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和谐发展,为应急行业客户创造更多价值,与产业链合作伙伴共同成长。中国移动以 OneCity 平台为基础,聚合生态资源,面向城市治理、民生服务、产业经济、生态宜居打造丰富的智慧城市新应用。在应急领域,通过构建行业领先的智慧应急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智慧应急应用服务,以信息化促进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形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特色协同应急能力体系和运行机制,全面提升应急管理的协同性、整体性、专业性。依托中国移动能力优势,聚合垂直领域优质合作伙伴,通过优势互补、整合赋能,共同推进构建资源整合、高效协同、融合发展、合作共赢的智慧应急生态圈。54声明本白皮书在编制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公开信息资源并尽可能地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在此对各类信息资源的提供者表示感谢,所引用内容其著作权和版权归原作者、来源媒体、原网站所有。但是我们也知道,凡事总有可能挂万漏一,对本白皮书没有注明来源的内容提供者同样表示感谢。如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白皮书内容可能不规范使用,欢迎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对相关内容进行处理。本白皮书的版权归中国移动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或许可他人使用本白皮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中国移动保留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力。白皮书编制组联系方式:。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0-25 58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中国移动:中国移动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2023版)-智慧媒体分册(60页).pdf

    前 言当前,国家经济和社会转型加速,5G 应用不断普及,国家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媒体融合的深度发展。技术的演进推动着媒体行业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元的视听体验,形成了动静交互、智能高效的传播特点。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与媒体行业发展合力构筑了全渠道、全媒体、全数据的“数智化”新业态。中国移动凭借领先的“超大带宽、超低时延、海量连接”的 5G 网络加速推动媒体进入超高清智媒时代,开展以 5G 超高清视频制播、融媒体中心等场景为核心的多项实践,全面推动 5G 融媒体产业升级。中国移动 5G 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2023 版)-智慧媒体分册重点阐述了中国移动在智慧媒体行业发展的架构体系、应用场景、解决方案能力和典型案例。中国移动将携手合作伙伴共同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把握媒体融合的新机遇,深耕媒体行业领域,积极推动媒体产业进入 5G 新时代。本书编写组指导单位中国移动集团公司政企事业部编写单位中移系统集成有限公司上海蜜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中科大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主编:杨畅、杨白昱、张彦军、秦佳君、罗宇(中移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参编:邓宸、李雪怡、刘億、金星(中移系统集成有限公司)李相君、沈沁瀚、李志娟(上海蜜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赵薇、柴剑平、倪业鹏(中国传媒大学)商同、马西伟、孙淼(北京中科大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目录01行业趋势02愿景内涵03整体架构04应用场景05典型实践06生态合作101行业趋势21.1.1 媒体走向深度融合,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成为时代命题当前,我国媒体行业正在走向深度融合的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是时代命题,可以在助力媒体融合不断向纵深推进、有效应对新传播格局下的新挑战、引领主流媒体改革方向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此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中也明确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我国的媒体融合要“坚持一体发展,坚持移动优先,坚持科学布局,坚持改革创新,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对于媒体融合,我们国内经过了一个阶段再一个阶段的进化,如果说十三五的媒体融合我们叫作 1.0 的话,十四五的媒体融合则升级到了 2.0 版。1.1.2 市级融媒体加快深度融合2022 年 4 月中宣部、财政部、国家广电总局联合下发推进地市级媒体加快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在全国遴选 60 家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单位。2023 年初,根据推进地市级媒体加快深度3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的安排部署,中央宣传部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组织编制了市级融媒体中心总体技术规范市级融媒体中心数据规范市级融媒体中心接口规范市级融媒体中心网络安全防护基本要求市级融媒体中心技术系统合规性评估方法等 5 项技术标准规范,对市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标准进行了统一指导。地市级融媒体中心作为四级媒体融合建设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需要四者形成合力,才能夯实传播体系,构建起全媒体时代下的新型媒体融合格局。1.1.3 行业融媒体加速蓬勃发展在 5G 互联网环境下,行业新闻的影响力在社会生活中愈加突出,包括高校、公安、能源、政法等众多行业开始了对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探索。例如,2020 教育政务融媒体海口宣言要求:“要始终明确教育政务新媒体的初心和使命,将教育新闻舆论工作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结合;要继续推进教育政务新媒体融合发展,牢牢把握 5G、大数据、AI 等技术广泛应用的历史机遇,使技术研究成果应用于传播实践。”2020 年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会中也强调:“各试点单位要进一步推动教育融媒体建设。要占阵地,充分发挥教育融媒育人功能,把教育融媒体建设和思政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要搭平台,形成教育融媒体新闻 政务 服务格局,供给优质内容,用活用好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平台;要寻路径,探索教育融媒建设新模式,结合自身特点,将特色做得更鲜明;要汇资源,与地方教育部门、高校合作共建一批融媒新基地;要谋突破,让前沿技术为教育融媒赋新能,利用 5G、AI 及高校最新研究成果,服务教育融媒体建设。”42022 年发布教育部关于推进教育融媒体建设的意见(教办20221 号),高校市场空间巨大,山东、湖北等多省陆续推动高校融媒工作。1.1.4 融媒 文旅进入爆发阶段随着超高清视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媒体与文旅也在进行深度融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5G 4K8K 超高清、无人机等技术在文化领域应用逐渐广泛,全息互动投影、无人机表演、夜间光影秀等产品也在推动现有文化内容向沉浸式内容移植转化,不断丰富虚拟文化旅游体验。2020 年国务院印发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让优秀文化资源借助数字技术活起来,将所蕴含的价值内容与数字技术的新形式新要素结合好,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21 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各环节的应用,推进上云用数赋智,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发展数字创意、数字娱乐、网络视听、线上演播、数字艺术展示、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丰富个性化、定制化、品质化的数字文化产品供给。”1.1.5 超高清视频加速普及应用近年来,在中国超高清视频行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5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超高清视频行业发展与创新。关于规范和促进 4K 超高清电视发展的通知等产业政策为超高清视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广阔的市场前景,预估到2023 年中国超高清视频产业规模将达到 4 万亿元,超高清产业的不断发展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2023 年 5 月,2023 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大会发布了 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白皮书对中国视听产业当前发展特点、未来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随着视音频技术不断迭代升级,以超高清视频为代表的视听产业迈入了更高智能、更强体验、更多元应用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 2020 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宽带网络和 5G 领域)的通知中也提到:“重点支持 5G 创新应用提升工程关于 5G 4K/8K 超高清制播系统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建设 5G 4K/8K 超高清制播系统设施,完善 5G 超高清业务传输网络等基础设施体系,开展便携式 5G 4K/8K 直播编码总体方案设计,促进 5G 超高清设备规模商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于 2020 年 6 月 5 日印发4K 超高清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实施指南(2020 版)中指出 4K 超高清电视节目拍摄和制作标准,也指出于 4K 超高清电视制作系统及设备的验收、运行和维护标准,为我国 4K 超高清电视节目制作规定了新的标准。1.2.1 数字媒体加速向智慧媒体进化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个性化算法、区块链等技术6在媒体领域的广泛应用,传媒行业迎来了一场从数字化到智能化的全面升级。当前,无论传统媒体还是移动互联网媒体,都处在这样一个从数字媒体向智慧媒体进化的过渡期,其主要特征就是人工智能正在逐步取代人扮演一种更加重要的角色。而这种由机器学习、智能算法、推荐系统等工具完成的决策效果也远远超出了由个人或者群体共同完成的决策效果。智慧媒体生态在本质上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数字媒体生态乃至更传统的大众媒体生态,它们之间的融合发展正在重新定义媒体的基本价值、核心能力、商业模式和服务形态。我国的智慧媒体发展态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智能化的媒体产品,智能化的媒体服务,智能化的媒体体验。在当前阶段,智慧媒体领域最主要的焦点依然集中在智能化的媒体产品方面,这里所谓的产品有两层含义:一是智能化的硬件产品,二是智能化的应用产品。从本质上来说,如今,智慧媒体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以往大众媒体时代主要通过向用户提供信息产品来大规模收集用户注意力,并转身将这些注意力打包售卖给广告主的“二次销售”模式了,而是开 始越来越多地面向用户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媒体服务。智慧媒体能够面向不同场景的异质性个体提供不同的媒体服务,并通过这种服务创造良好的用户体验,从而实现与用户之间的情感连接与互动。1.2.2 5G 技术加速与智慧媒体融合5G 环境下超高清等新媒体技术需求规模日趋明显。伴随着超高清7视频直播和媒体融合发展相关政策的发布,智慧媒体行业展现出强势的市场规模和发展前景。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截至 2022 年年底,我国超高清视频产业规模约 3 万亿元,预计到2023 年中国超高清视频产业规模将达到 4 万亿元,4K 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8K 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超高清视频是继视频数字化、高清化之后的新一轮重大技术革新,将带动视频采集、制作、传输、呈现、应用等产业发生深刻变革。1.2.3 细分领域催生智慧媒体行业新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5G、互联网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已渗入各个领域,成为时代的主流。高新技术尤其是 5G网络的日益发展壮大,推动了媒体的变革,使得媒体领域逐渐出现多元化。互联网与高科技媒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媒体在人们心目中的主导地位,为了顺应新时代的潮流,新媒体应运而生,随着 AR、VR、XR 等技术的发展,大视频应用与企业间业务融合为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们把大视频与企业间的融合称为泛媒体应用。1.2.4 元宇宙技术催生新的媒体形态元宇宙是人工智能、区块链、5G、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大成应用,是具有广阔空间和巨大潜力的未来产业。发展元宇宙产业将极大开辟数字经济的新场景、新应用、新生态,培育经8济新动能。从中国元宇宙相关的发展规划来看,“十三五”规划之前,我国主要以发展元宇宙相关技术为主,进行组织实施搜索引擎、虚拟现实、云计算平台、数字版权等系统研发。十三五期间,政策上加快支持元宇宙相关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突破,同时加快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发展,为元宇宙技术及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十四五”期间,我国元宇宙产业化政策持续加码。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 年)要求完成元宇宙发展五大任务,即“构建先进元宇宙技术和产业体系”“培育三维交互的工业元宇宙”“打造沉浸交互数字生活应用”“构建系统完备产业支撑”“构建安全可信产业治理体系”。除了国家层面对元宇宙产业化发展的指导和支持外,今年以来,超过 20 个省市和地区以产业政策、政府工作报告、行动计划等形式提出相关支持意见,为元宇宙发展提供培育土壤,扶持相关产业落地。元宇宙生态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技术变革,必将给媒体深度融合带来巨大影响,促进新媒体演进速度、力度和广度发生深刻变化。当前,主流新媒体应适当优化有关战略战术,在沉浸式体验、第二身份、双脑融合等方面加强谋篇布局,努力在媒体深度融合新阶段抢占先机。1.2.5 AIGC 引领新媒体人工智能化发展十四五计划时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人工智能要继续进行研发突破和迭代应用,深化应用9端多场景渗透。2022 年 7 月,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场景创新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升级、产业增长的新路径,场景创新成果持续涌现,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上水平。”AIGC 技术的发展将对改变全媒体传播体系产生深远影响,内容生产方式和供给结构发生变化使创作门槛大幅降低,传播交互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用自然语言代替复杂的交互操作,并且可以与应用场景及工作流程深度融合,学习使用的成本极低。据国际新闻媒体协会预测,到 2030 年将有超过一半的在线内容由人工智能生产。021002愿景内涵11在智慧媒体领域,中国移动致力于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围绕“5G 云 DICT”为支撑体系核心,打造符合行业需求的智慧媒体产品体系,基于自研 集成模式提供一流的智慧媒体数字化服务。中国移动打造 OneMedia 智慧媒体产品,以丰富的云网、算力等资源能力为基础,聚焦 5G 和背包系列产品、5G 云制播产品、融媒体平台产品,在 5G 超高清制播、融媒体中心等领域落地标杆案例,融合中国移动网络接入基础能力切入行业市场,面向广电、报业、新媒体、泛媒体行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赋能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面向传统媒体转型需求,以 5G 网络优势切入媒体传输环节,并以传输环节中心,逐步向智慧媒体产业上下游环节拓展。重点布局媒体采集传输环节,打通媒体业务应用,打造核心行业产品,提高客户黏性,助力媒体机构从演播室 转播车的重模式向“轻量化”“新型化”“高速化”方面转变。打造覆盖国内重点区域的媒体网络服务平台。聚焦 4K/8K/AR/VR视频采集传输和制作对于 5G 网络大带宽、低时延、边缘云制播、媒体网络切片需求,建立一张覆盖全国乃至全球重点区域的媒体服务网络及平台,为全国媒体行业客户提供专业化的多媒体视频传送、转播服务。1203整体架构13依托于丰厚云网资源,中国移动正在积极落实 5G 智慧媒体创新技术升级应用,打造“云、管、端”一体化的 OneMedia 智慧媒体云平台,OneMedia 主要面向专业媒体客户、国企央企融媒体、新媒体宣传部门,打造智能采编、业务融通、技术升级的融媒体传播能力矩阵能力,实现媒体制作“轻量化、移动化、高速化”创新转型,形成节目制作创新化,宣传管理现代化、舆论管理高效化的智慧媒体新航标。产品组成:OneMedia 产品主要由平台、终端、应用与服务四部分构成。其中,OneMedia 基础能力平台,是统一的能力支撑底座,实现媒体能力沉淀、业务流互动、应用集成的一体化统筹管理;OneMedia 终端为 5G 和背包系列产品,为媒体客户提供直播流聚合传输服务;OneMedia 应用面向智慧媒体行业提供高频及低频应用;OneMedia 服务部分包含系统实施运维等全周期服务。图 1 中国移动智慧媒体业务架构14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5G 为媒体行业的节目形式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正在向全景化、互动化、单兵化方向发展。和背包系列产品,可有效聚合多路 5G,4G,WiFi 和有线网络信号,在人流密集区域,高速运动等极端环境下可有效保证网络传输带宽,进行4K/8K 超高清视频信号的推流传输。图 2 和背包系列产品中国移动和背包系列产品主要包括:和背包专业版、和腰包、互动导播台、融合互动服务器、5G 4K 和背包、4K 接收机、5G 公检法背包 7 款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平台。1)和背包专业版中国移动 5G 和背包专业版产品灵活便携,可有效聚合多路 5G,4G,WiFi 和有线网络信号,在人流密集区域,高速运动等极端环境下可有效保证网络传输带宽,进行高清视频信号的推流传输。产品具有高效可靠编码,支持场信号输出,适合运动场景画面回传的特点。采15用自主研发前向纠错编码,接收端最高可将 30%误码的图像还原。图 3 和背包专业版产品图片2)和腰包和腰包产品是轻量化记者采编终端,可有效聚合三大运营商5G/4G 网络,提供移动网络热点(最高可提供 50Mbps 网络带宽),可有效解决记者户外场景、人流密集区域下网络接入问题,基于中国移动 OneMedia 平台的视频通信专网,可保障手机直播,媒资回传的稳定流畅、高效。此外和腰包可将插入存储介质的文件以及手机本地存储文件,通过专用采编软件回传到和背包专业版运营管理平台中,实现户外场景下媒资文件的快速回传,将新闻第一时间发布。图 4 腰包和产品图片3)互动导播台互动导播台是一款便携式可携带的广电级视音频导播设备,支持16多路 SDI 信号和网络信号接入,可实现多路视频信号的导播、内容编排、Cg、水印、图文处理等专业化内容制作,也可与和背包专业版间实现低延时的双向视频互动,互动延时最低可达 700ms;此外,利用互动导播台,可快速搭建演播室画面,实现多地视频同屏互动。图 5 互动导播台产品图片4)融合互动服务器融合互动服务器,采用机架式服务器设计,可通过局域网进行远程操控,最多支持 12 路网络视频和 4 路高清 SDI 信号接入,可实现多路视频信号的混屏输出,也可与互动导播台,和背包专业版实现视频互动,搭建全媒体演播室。图 6 融合互动服务器产品图片175)5G 4K 和背包CM-T5G 2000 和背包系列产品是中国移动面向 4K 超高清视频直播领域开发的全新产品,发射端 CM-T5G 2000 可绑定多路通道(4G/5G/WiFi/RJ45),结合独具特色的信道编解码技术,保障 4K直播信号的高速视频流高可靠,低时延的传输到位于视频制作前端的接收机 CM-IR5000T,配合前端解码设备,恢复成 SDI 信号,进入 SDI矩阵。图 7 5G 4K 和背包产品图片6)4K 接收机CM-IR5000T 5G 接收机,用于实现 CM-T5G 2000 背包从多个通道回传的视频进行汇聚、纠错、解码,恢复成 SDI 信号输出,或者后期网络推流处理。图 8 4K 接收机产品图片187)5G 公检法背包5G公检法背包传输系统是专门为满足公检法行业使用开发的视频传输系统,系统提供各类重大刑事、治安案件、法庭现场的实时端到端视频信号传输,符合公检法传输标准,服务对象为国内公检法行业(具体到各个省市的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国家司法机构),应用场景主要为公检法现场应急指挥调度、公检法背包事件直播、应急指挥调度车调度互动。图 9 5G 公检法背包产品图片(2)产品价值中国移动和背包系列产品可以帮助媒体客户实现高质量、低延时、可靠、稳定的双向互动直播。相对于转播车等传统设备,具备成本低、灵活便捷等明显优势,有利于采编的移动化、互动化、单兵化发展,极大地增强媒体移动采编能力。(3)产品优势1)接口标准,灵活部署:产品具备专业 SDI 输入接口,可与专业摄像机、转播车对接;适配能力强,帮助媒体行业客户实现多项业务的有机整合;2)自主研发,产品创新:中国移动自主研发的 5G 4K 互动背包19拥有 2 项专利创新及全套超高清制播流程的自主知识产权解决方案;3)多卡聚合,大码率传输:3 个 5G,3 个 4G,1 个 WiFi,1 个网口等多通道的汇聚传输能力,保证视频推流传输质量及速率,多卡聚合传输提供更大带宽;4)双向互动、超低延时:超高清双向互动,超低延迟传输保证视频互动场景及远程控制场景需求,端到端延时低至 500ms;5)超强编解码能力:支持广播级 4K 编解码,具备制作域 YUV422,BT.2020,HDR(HLG)编解码能力,支持大码率编解码,尽最大可能减少画质损失;6)平台集中管控:具备集中管控平台,可实现背包与接收机的配对管理,设备管理,状态监控,人员管理,权限管理等,可实现远程控制设备的传输,视频内容二次分发等。依附中国移动 OneMedia 智慧媒体云平台的云端视频直播、媒体处理能力,为泛媒体行业客户提供一站式端到端全流程解决方案。针对直播行业采编播的生产业务流程,提供集素材采集、媒资处理、节目制作、视频直播、视频导播、视频渲染、视频分发等个性化服务;为客户提供多场景直播及服务能力,服务能力自动伸缩,客户无需采购额外硬件,可在任意场景随时随地进行使用,功能高度集成,满足客户采、编、播的全流程生产需求。可快速提供现场新闻采集,云端视频制作,视频内容分发,H5 互动直播等服务,全云端化节目制作流20程,快速提升业务能力和运营效率。(1)产品主要功能1)直播服务可通过现场直播实现对直播终端播放页包括 PC 端和 WAP 端进行设置,包括打赏、红包、配色、直播倒计时、多机位直播、聊天审核等功能。图 10 产品架构图2)导播中心包括 4K 云导播、4K 云延时、4K 云监看等核心功能;4K 云导播:导播台可一键快速开启,即开即用,可在线直播视频并即时制作,便于媒体随时随地进行异地导播。4K 云延时:根据要求设置延时时间,实现灵活播控管理;4K 云监看:实现多方、多地实时监控画面的播出;21图 11 产品架构图3)云制作中心包括 4K 云拆条、4K 云实编、4K 云非编等核心功能;4K 云拆条:主要是对正在直播的视频进行剪辑使精彩片段快速成片并存储到媒资服务里,可用于直播回放和优质短视频分享。4K 云实编:实编功能推流支持用户在直播过程中插播广告片、回放视频、垫片或者删除直播冗余片段来增加直播内容的丰富性与专业性。4K 云非编:云非编系统架设在云端,利用云计算强大的处理能力,即可完成对视频素材的处理,从而降低对设备的要求。对于编辑人员来说,只需打开云端非编系统,就能进行视频素材的非编工作;对于媒体来说,不需要购买大型设备,安装专业软件,就能实现复杂视频内容的在线制作。可以实现低成本、多人异地使用云非编办公。通过云非编,可以把不同地方的人们连接起来,形成跨时间、跨空间、多部门协同办公的统一平台。让前线记者也能同台内制作人员形成协同关系,以实现信息的高速传递。4)活动管理22可进行投票、优惠券、商品、抽奖、问卷报表的管理,可增加直播互动,为直播间增加热度。E.媒资服务提供海量、安全和高可靠的信息存储服务,是制作服务的源泉,支持从直播视频流直接同步存储到云媒资服务,也支持用户上传视频。图 12 产品架构图5)数据中心主要是对云平台 c 端服务的数据统计,包括实时数据和历史监控。6)用户管理主要是客户通过直播、抽奖等互动功能吸引用户注册登录,而沉淀的 c 端用户信息,微信头像、微信昵称、手机号等用户关键信息可以用来做二次营销,营造粉丝经济。同时可以用来查询用户最后登录时间,以便查询用户活跃轨迹。对于出现违法违规的用户,管理员可以对其进行禁言或拉黑操作。7)资金管理23主要是为客户提供资金操作系统,包括充值和提现。客户充值零钱到资金账户,可以在平台发红包,同时资金账户的余额还可以进行提现。资金账户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微信充值、商品购买、用户打赏、付费观看。8)系统管理主要显示账户的基本信息,例如:姓名、手机号、注册方式等,实现账号密码的统一管理。(2)产品应用场景1)政务直播在进行政务直播时,支持的功能点如下:第一,云拆条支持用户在直播过程中,按节目时间点或不同领导人讲话自动拆条形成回放;快速将精彩内容制作成短视频,根据转场、音频等变化打点拆条,并同步到多个平台进行分发,提高传播效果。第二,实时视频信息监控:保证视频流畅度。第三,精准拆出视频:拆条视频时精确到帧,拆剪位置错误可重新定位。另有点播模板:播单模板可提前配置,省时省力。此外,以上功能点也适用于新闻类、片段式节目等场景的制作应用。2)电商直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直播为代表的 KOL 带货模式给消费者带来更直观、生动的购物体验,转化率高,营销效果好,逐渐成为电24商平台、内容平台的新增长动力。电商直播模块可满足多种直播带货场景,增加粉丝,提高用户黏性,多种互动功能可提高用户购买率。产品互动功能丰富灵活,如红包、抽奖、问卷等多达 50 多种玩法,同时满足用户不同需求。3)横竖屏直播带货直播中可实时上架商品链接(外链,口令,自有商城链接)。4)导播连线产品可支持 8 路演播室连麦通话直播;支持多路画面叠层画中画直播;支持添加 logo、文字、图片等元素、支持导播通话;支持手机自带浏览器扫码连麦,手机端可见其他端画面。此外,导播连线功能还适用于线上教育,直播时支持 8 路师生连麦通话进行课上互动,及时反馈上课效果,互动形式多样化,提高授课效率。5)直播互动直播带货时支持用户与主播实时互动,反馈产品相关信息,形成有效信息交流,提高互动趣味性。此外,以上功能皆可应用于党建直播互动,通过线上党课视频直播 文字交流的方式 观众互动,快速实现党对基层的高效率大范围的知识普及。以及异地记者连线、会议召开等多种场景皆可使用。6)慢直播慢直播是借助直播设备对实景进行超长时间的实时记录并原生态呈现的一种直播形态。没有主持人,没有解说字幕,更没有绚丽的镜25头切换以及精美的后期制作,只用固定机位拍摄来更加真实地展现事件现场,这让观看者的参与感以及沉浸式的体验更加真实。7)全景直播开启全景直播之后,观众打开页面观看直播,除主机位之外,还会显示副机位,观众可以根据自己需求观看对应机位;用户可根据需求上传主机位以及副机位封面图,修改机位名称,以及是否可见与排序。融媒体中心平台是中国移动依托 5G 网络及远程视频采集的方式,按照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原则,打造面向省、市、县级媒体的统一服务平台。完善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市级媒体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四级融合发展布局,打造内容生产中心、内容分发中心、融合指挥调度中心、政务服务中心等功能为一体的融媒体中心。实现指挥中心指挥调度、云制播,以及多渠道的媒体融合发布。图 13 融媒体中心业务架构图26中国移动 OneMedia 舆情系统以中文互联网大数据及新浪微博的官方数据为基础,致力为泛媒体行业于打造数据广、易使用、专业化的社会化大数据生态服务体系。包含舆情发现、舆情预警、舆情分析、舆情服务、舆情报告、数据大屏等 6 大核心功能。满足泛媒体行业客户融媒体中心建设、热点新闻线索发现、新闻作品传播效果评估、为地方客户提供舆情服务等多场景使用需求。(1)产品架构图 14 产品架构图(2)产品功能图 15 产品功能图2704应用场景284.1.1 应用场景上游制作的成本压力大、下游终端消费者缺少体验和观看渠道,是超高清视频面临的困境,传统媒体行业重资产制作具有成本高,人员消耗大,维护难的缺点。因此媒体重资产制作轻量化、制作低成本高质量的需求迫切。5G 4K/8K 超高清视频直播场景解决方案借助中国移动 5G 网络、和背包、智慧媒体云平台等先进设备及技术,从媒体制作的“采编播发”等环节入手,聚焦当下媒体直播热点,利用和背包将 4K 视频稳定传输到 OneMedia 平台进行制作,通过快速内容创作后,分发到电视、网络等用户。4.1.2 应用方案中国移动和背包产品是一套实现远程高清视频回传、视频互动的行业产品,包括“1 平台 4 硬件”,含和背包、和腰包、互动导播台、融合互动服务器及运营管理平台。和背包、和腰包在移动场景下使用需插入 5GSIM 卡提供网络,在固定场景下可使用无线、专线等网络接入。接入摄像机将实时直播的视频画面通过 5G 网络进行传输,可传送给导播台、融媒体中心,或直接推流到客户侧视频 APP 等。29图 16 场景方案图2.2.1 4.1.3 应用价值5G 4K/8K 超高清视频直播建设后,将达到以下效果:1.实现多网聚合传输,面向移动应用场景,集成了 4K/8K 超高清信号采集、编码、解码、显示、5G 网络嵌入的嵌入式视频通讯终端。2.实现移动化的超高清视频采集传输,再可通过分发网络或广播电视网络送达用户。3.中国移动和背包可连接 5G 网络,通过连接摄像机、配合互动导播台或融合互动服务器,可快速搭建 5G 互动演播室,实现台内演播室与场外的低延时双向互动,通过多网络聚合,双向互动延时最低能达到 700ms。4.2.1 应用场景近年来,互联网媒体对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及 5G 应用等技术逐步实践运用,互联网媒体的表现方式层出不穷,以技术进步和新30潮理念吸引海量用户,有逐渐成为主流媒体之势;传统媒体的传播力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互联网媒体的影响。区县、市级各媒体机构需要整合现有媒体资源,推进各个媒体单位与互联网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通过融媒机制创新以及 5G 新技术应用,生产更优质的内容产品,结合 5G 媒资超高清制播应用,实现统一平台、统一指挥、统一发布,打造更高效的全媒体一站式的现代媒体传播格局。4.2.2 应用方案(1)方案简介构建综合智慧平台,P2G、P2B、P2C,连接政府、行业、用户。包含 WEB 文稿编辑、融合指挥调度、APP 使用等功能。形成融媒体内容策略、生产、发布、数据统计一整套的业务流程,构建统一的内容生产中心、内容分发中心、融合指挥调度中心、政务服务中心等四大核心功能。一套平台包括多端发布、多元服务、融合互动、统一运营、多种生成、一次采集、全局策划七个环节,多终端覆盖。(2)方案架构融媒中心主要包含了平台基础资源以及业务系统。业务系统主要由采集和汇聚、内容生产、综合服务、策划指挥、数据分析、内容审核、融合发布、网络安全、运行维护和监测监管等部分组成。以县级融媒体中心为例,整体架构由下图所示。31图 17 总体架构图在设施基础方面,中国移动可根据需要为融媒体中心提供全面的设施服务。可根据需求建设完善 IDC 机房、指挥中心机房等基础设施。在云资源方面,中国移动具备全面的云主机、云存储、云网络、云安全等资源,支持根据客户需求进行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的弹性扩容;同时,也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专有云、混合云建设。中国移动可提供点对点专线、互联网专线等高速网络服务,保障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网络及通信基础。融媒体中心的平台架构可以分为 2 条主线:第一条为内容线,内容线索通过融媒体中心通联内容、政策解读、智能分析等功能筛选,转到融媒中央厨房进行采编汇聚、策划指挥、内容生产、最后在融合客户端/电视播出;第二条为综合服务,通过技术分别将党建、政务、民生、文化、教育、旅游等接入县级融媒体中心,并在融合客户端、网站等给出相应的入口。32内容库作为整个业务系统的核心,衔接各个业务。多渠道汇聚的内容统一在内容库保存、管理。指挥策划模块作为统一新闻策划平台,统一进行任务分配,为播出渠道生成选题,并为选题分配线索、素材以及相关干系人,经过融合生产业务模块完成编辑,最后通过内容发布业务模块完成终端发布。以县级融媒体中心为例,媒体服务整体流设计如下图:图 18 媒体流程总体设计(3)功能介绍1)采集汇聚首先打通与现有广播电视台、日报、新闻网之间的接口,汇聚各单位自产的相关新闻内容;如新闻资讯、广播资讯、媒资收录、记者上载等。其次,通过 4G 背包/5G 采集等系列设备实现实时节目,现场直播等移动采集内容的汇聚。第三,利用互联网汇聚模块,扩展针对众多互联网内容的汇聚及处理业务模块,保证融媒体中心节目生产的33同时能够及时跟进互联网舆情动态,解决新闻节目对内容多样化的需求。2)指挥策划面向全媒体的新闻指挥协同,实现对互联网新闻及电视、广播、报社新闻的统一策划,负责对新闻业务的生产进行管理和监控,包括新闻业务的统一策划、节目生产的统一调度、新闻业务的统一运营等。3)融合生产需实现新闻生产外延化、生产工具移动化,改变电视新闻节目制播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固址模式、内部专业网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方便性、易用性、高效性特点,实现可在多种网络环境下、利用多种生产工具进行新闻节目生产。节目生产网络环境从各媒体单位内部制播网外延到办公网、互联网,节目生产场景从台内外延到单兵编辑、记者站、外场系统。中国移动可为县级融媒体中心提供移动终端应用以及 5G 背包等系列工具,支持记者和编辑人员通过专用 APP、网页、微信、移动网络等方式进行节目生产和协同化办公,并增强移动采编以及分发能力,提高新闻生产过程的便捷性。同时,中国移动可根据县级融媒体中心需要提供公有云/专属云内容生产、内容管理等服务工具,使记者能够随时随地对云平台上的低码流文件进行快速编辑。建立联动机制,保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内容制作的同步性、一致性。全套生产系统以文稿、视频为主线,进行内容的编排,除了传统业务的内容编排,对新媒体内容的编排更能体34现新闻及时性的特点。4)融合发布融合发布模块负责全媒体内容多终端多渠道的内容的组织、发布。各单位原有系统制作的内容应实现面向融合媒体中心的呈现,以及面向广播、电视、报社传统渠道的播出;同时建议县级融媒体中心充分使用中国移动的公有云服务,实现网络电视台、新闻客户端、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互联网侧发布,并建立集内容发布、互动信息收集、传播影响力分析、舆情监控一体化的信息管理。4.2.3 应用价值通过传统媒资管理与 5G 技术结合应用,形成融媒体内容策略、多元化内容生产、发布、数据统计一整套的业务流程,构建统一的内容生产中心、内容分发中心、融合指挥调度中心、政务民生服务中心等四大核心功能,实现传播影响力提升、盈利能力提升、政务民生服务能力提升。4.3.1 互动演播室(1)应用场景数据传输质量是影响互动演播室业务正常开展的决定性因素,目前媒体行业用户的互动演播室建设受网络基础设施影响较大,无法满足互动演播室的大部分传输要求,由此引发了如外场机位少、连线延时高、制作成本大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大大限制了节目制作的业务开35展空间。传统的互动演播解决方案带给客户如下痛点需求:1)传统演播车占地面积大,受场地限制,无形中带给客户更大的成本压力。5G 互动演播场景的和背包终端设备自带 SIM 卡槽,相比传统模式不受场地限制即可提供稳定的数据采集传输服务。2)传统演播室设备体积大,且演播车需要专人负责,对于临时紧急的演播需求,不能及时响应。相比传统模式,5G 互动演播终端设备体积小重量轻具备便于单人携带、不需单独人力协调设备、不需单独场地支撑设备等特点,即可方便快捷地搭建多机位互动演播室。3)传统的演播解决方案需要专线实现数据传输,但是对于户外临时的演播场景拉专线耗费时间且不一定每个地方都能拉专线,耗费成本高。相比传统模式,5G 网络传输及多卡聚合功能提高了数据传输质量,保障互动连线等业务处于低延时的状态,且不受场地限制,任意有网络覆盖场地均可实现高质量的互动演播效果。(2)应用方案5G 互动演播室解决方案,以 5G 网络高速率、低时延的特性,基于中国移动智慧媒体云平台,使用和背包系列硬件产品及和背包运营管理系统、视频传输能力系统完成视频的编解码及收发,最终实现高清视频直播互动业务,大幅提升应用技术水平。在电台演播室等多媒体应用中,快速搭建“5G 互动演播室”实现多机位、跨地点、低时延的直播采访、交互连线、赛事直播、信号回传与远程调度、导播,提升媒体大众娱乐及观看体验。支持前方记者36通过和背包等连线互动到演播室,支持 8 路同时连线接入。互动连线,支持通过互动系统实时与前线记者对话;5G 音视频回传至平台功能,支持互动查看多记者多机位画面,可实时指挥前线记者;互动设备推流至指定平台功能,支持可依托于平台,除了导播间外,也可通过平台查看;互动服务器择一推流至终端功能,支持根据导演指示,进行输出信号切换,支持输出任意连线画面或多个画面混屏的画面;多卡多链路混合捆绑实现高清视频传至前方记者。通过以上 4 个功能点,实现和后方互动服务平台的双向视音频交互。图 19 互动演播室(3)应用价值5G 互动演播室建设后,将达到以下效果:1)支持记者在户外互动终端与演播室进行实时连线,实现演播室与演播室、演播室与户外、演播室与记者手机端进行实时交流与互动;2)支持记者直播信号视频回传到演播室大屏:支持将互联网网络37流、记者户外直播信号、外场摄像机信号实时回传到演播室互动服务器,并自动对回传的视频流进行本地化录制;3)支持演播室融合指挥:支持多机位同时与视频互动服务器进行互动连线,支持导播多个连线进行总体协调控制,支持将多个互动终端形成讨论组,进行多方协同报道;4)5G 网络环境下的直播互动延迟可做到 700ms 左右;5)互动演播室改造通信系统以 5G 通信为主,同时具备有线、WIFI或 4G 网络,可根据现场环境选取最优网络传输方式;6)网络聚合技术,可保障网络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多通道聚合提供最优的传输方式;7)轻量化、便携带的和背包系列产品硬件,可替代传统大型导播车,随时随地即可搭建互动分会场,相比传统方案具备低成本、高能效的特性。4.3.25G AR/VR 制播(1)应用场景本场景为客户解决 5G AR/VR 制播的需求。以较低成本展现不同场景下的产品运行或工作情况,帮助客户解决业务场景,尤其是直播类场景的痛点:第一,有产品直播推广需求的供应商在直播推广中,受场地限制,无法展示体积过大,不方便移动的大型商品。在直播推广中,主播无法向观众全方面各角度的展示商品细节,造成介绍推广效果不佳;38第二,受演播室限制,商家无法模拟大型设备(诸如空调等家电)的工作状态以及使用效果,无法模拟出商品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功效与功能特点。仅凭口述,无法让观众有深入体会。针对上述问题,本场景以客户业务需求为核心,从痛点出发:1.以 AR/VR 的方式将不同场景的环境与产品功能相结合,向消费者展示产品特点;由于传统直播受场地与环境限制,且考虑到推广的商品形态各异,故在传统直播间直播带货受到较大局限性,尤其大型设备制造商。目前通过 AR/VR 的方式,可迎合客户痛点,解决客户需求。实现各类产品在虚拟直播间中的动态展示。2.在直播互动中,需要搭设虚拟场景或虚拟内容增加直播互动效果。在直播推广中,由于不同商品所工作的环境不同,工作状态不同,需要在各自的应用场景中展示不同效果。故多数直播媒体都面临无法模拟特殊场景的问题。目前通过 AR/VR 的方式,可解决客户需求,实现在不同场景中的特效展示。(2)应用方案整体方案基于中国移动智慧媒体云平台、构建超高清云制播平台,通过内容上云、渲染上云,打破空间的障碍、实现更广阔的移动范围,采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仿真技术和虚实联动技术构建出一个逼真的可交互 3D 数字化环境,支持大屏幕展示,为用户提供友好的人机操作手段。用户通过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实现虚拟三维设备与真实机组的镜像对应,形成数字孪生。让用户在三维可视化环境能看到现实设备的运行参数、生产工艺流程、设备部件与原理等。建设一套涵盖的知识39面广、内容丰富、实践模式多样、表现形式生动的 3D 数字可视化应用系统。(3)应用价值经过 5GAR/VR 制播的技术赋能,可在传统商务直播中完成如下:1)制作虚拟直播间,可实现直播间效果随主题要求随时变更;2)5G 赋能可实现稳定网络上传制播视频;3)虚拟现实摄像机跟踪器可实现捕捉摄像机镜头位移及焦距变化;4)具有完善的指令任务分配执行功能,以及日志记录功能。4.3.3 全息访谈(1)应用场景目前各行业领域,尤其是媒体领域,在 5G 和新技术不断迭代的背景下,对多元体验的需求日益增强;而地域、政策和空间的限制,对多元逼真交互的实现有很强的制约性。因此虚拟与现实逼真的呈现、多元交互需求迫切。1)因地域、政策、空间限制,无法实现面对面逼真交互需求;2)面对面交互的逼真感、虚拟与现实的既视感需求;3)不借助辅助设备、可裸眼感知的三维立体成像;全息技术,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记录和再现的技术。其技术的关键和难点在于:运用干涉原理记录物体光波信息;利用衍射原理再现光波信息。物体的空间位置、大小能完全被重现出来,非常适合运用于光学储存、虚拟重现和数据加40密。通俗讲,全息的技术价值就在于可对图像信息进行数字化的存储与虚 拟立体还原。(2)应用方案整体方案基于中国移动智慧媒体云平台、全息访谈云平台,完成现场查勘后,分别于采集端、还原端进行场地部署,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摄像机、液晶显示屏、灯光系统、音响系统,及全息舞台涉及的桁架、吸光绒布、LED 成像屏、全息光膜等;依托 5G 网络,在还原端可实时看到采集端人物 1:1 三维立体成像,且是裸眼 3D 的即视感,最终呈现实时的、虚拟与现实逼真交互。应用方案包括 3 大部分:采集端拍摄及抠像、还原端呈现、扩展功能。1)采集拍摄及抠像通过摄像头实时采集及图像合成处理,将绿幕间的人像(单人或多人)通过全息抠像能力进行抠像,通过 5G/专网传输至远端;会场的全息成像系统实时接收下行数据,并将图像 1:1 立体地还原在会场的全息显示系统中;在会场布置收音和视频监视模组,可将会场音频与画面实时传回绿幕间控制中心;除基本的实时会议功能外,还可实现文档分享等会务辅助功能;本地和远端的设备,通过中控系统可实现自动开闭。2)全息还原会场所见的全息影像为立体的 1:1 人像,会场的图像及音频反馈通41过监视系统与收音系统实时反馈回绿幕间控制中心;除实时的全息通信功能外,系统画面几乎无延时(0.8s 或 0.3s)。(3)扩展功能由于全息显示系统具有混合现实的技术特点,在会议过程中,可导入全息交互式文件,视觉效果极佳;系统所采集并存储的全息资源可存储在本地或云端,可供后续不限次数的观看或传播,可将一次性创作的价值无限放大;系统为开放式架构,可在 1 1 基础上增加分会场数量,或者与其他区域(分会场)进行连接,形成全息会议网络。图 20 黑龙江 5G 超时空全息访谈项目现场图42图 21 5G 全息“百戏盛典”直播现场图(4)应用价值全息访谈场景部署后,关于呈现场景、系统侧性能可向客户做如下保证:1)可保障双向实时互动,时延在肉眼可容忍的范围、即无肉眼时延感知;2)采集端可完成人物图像及音视频的采集、降噪处理、全息抠图、对端收音和视频监视等;3)还原端可实现人物图像及音视频的实时接收,1:1 三维立体成像,并可实现与该端其他人物的实时交互,裸眼 3D 的即视感,现实与虚拟的逼真交互。4)可根据客户需求完成全息交互文件的植入,提升视觉效果;5)可在系统中对所有文档进行存储,以供后续不限次数地观看和传播,将一次性创作的价值无限放大;436)系统为开放式架构,可在 1 1 基础上增加分会场数量,或者与其他区域(分会场)进行连接,形成全息会议网络。4.3.4 元宇宙应用场景(1)5G AR/VR/XR 制播基于 5G 网络高速率、低时延的特性,5G 超高清虚拟演播系统接入全景摄像、4K/8K 高清摄像机、将拍摄到的场景结合现场实景、绿幕、LED 屏幕,利用虚拟演播系统自身的实时抠像合成与虚拟拍摄和摄像机实时跟踪技术,将现场环境通过虚拟演播系统进行 AR/VR/XR虚拟内容制作。独有的遮罩虚化让虚拟内容和实景融合天衣无缝,三维遮罩控制还可以自行定义实景上的遮挡关系,实现虚拟工作室的虚实混合,将虚拟环境与真实环境结合在一起。图 22 场景模拟图44(2)5G IP 虚拟 IP 人物制作基于 3D 虚幻引擎可以“复活”卡通、二次元、次世代写真等多种风格虚拟 IP,并且配备完整的骨骼绑定和毛发服装,让数字人拥有细腻的面部表情,皮肤纹理以及毛发细节。图 23 活动现场图虚拟 IP 可以作为主持人、虚拟老师、虚拟主播、品牌吉祥物等多种角色应用在虚拟制作中。除此之外,虚拟 IP 还结合 AI 技术形成 AI虚拟主播,全息 AI 可交互数字人等多元化应用。结合全息设备、立式广告机、户外大屏等多种终端进行显示,带来了全新的人机交互体验。与传统方法相比,实时数字人技术最大特点在于:不仅是停留在动作捕捉和动作的数据录制,而是通过实时的动作捕捉产生可以直播的最终实时动画,很大程度地降低了动画制作成本和极大提高生产效率。4505典型实践46中国移动以 One Media 智慧媒体云平台为基础,聚合生态资源,面向 5G 4K/8K 超高清视频制播、5G 融媒体中心、5G 互动演播室等场景打造丰富的智慧媒体新应用,并落地多个标杆案例。5.1.1 项目背景伴随着 5G 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视频业务的日渐成熟,5G 慢直播成为各地景区的热门应用,慢直播在支持旅游品牌创建、旅游企业发展、城市宣传推广、发展旅游新业态、优化旅游环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移动与商洛市文化旅游局合作,于陕西商洛落地 5G 慢直播项目,让网友们实现“云”上赏景,更好地感受商洛的大好河山。图 24 项目场景图475.1.2 建设内容中国移动携手商洛市文化和旅游局,充分发挥 5G 高速网络与人工智能、高清视频等新技术优势,打造中国移动 5G 慢直播一体化解决方案,助力景区打造新型的线上旅游方式,全面提升用户参与体验感。在商洛市商州区江山景区、商州莲湖公园、丹凤县棣花古镇、商南县金丝峡景区、商南阳城驿景区、柞水县溶洞景区、柞水县牛背梁景区、山阳县天蓬山寨景区、镇安县木王山景区、镇安县塔云山景区结合移动高速 5G 网络,建设了商洛市文化和旅游局 5G 慢直播系统,将商洛的美景与文化以云端直播的方式展现给公众。5.1.3 实现价值本次 5G 慢直播系统的建设,突出了商洛旅游文化品牌及影响力,提升了游客的服务和体验,有效促进当地数字经济和文旅经济高质量融合发展,实现 IP 流量和商业价值的双丰收。5.2.1 项目背景为加快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媒体融合战略部署,结合山东济宁能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业务发展趋势,中国移动联合济宁能源集团建设全新的融媒体中心系统,建立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一体化组织架构,构建新型采编流程,形成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和传播方式。485.2.2 建设内容山东济宁能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融媒体中心建设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融媒体内容生产平台、指挥互联平台、全媒体演播室融媒体中心设备、全景演播室灯光设备、空调消防等融媒体相关的全套配套建设。图 25 项目场景图本项目以 5G 融媒体平台为支撑,用媒体矩阵一体化发展方向,按照“图文报道为基础、移动优先、视频优先”的媒体发展思路,构建“一云、一库、一中心”的分级运营支撑体系。5.2.3 实现价值通过山东济宁能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融媒体中心项目的建设,达到了“对内宣传贯彻、对外传递价值的一个声音”宣传效果,实现“统一的门户管理”“统一的策划指挥”“统一的稿件生产”“统一的资源管理”“统一的发布管控”的“五个统一”。提升了山东济宁能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内外宣发水平,保障新闻发布内容安全,量49化传播效果,实现总分/子公司通联协作、打造汇聚分发矩阵,助力济宁能源集团融媒体中心由传统新闻生产模式向多维度应用、多终端服务转变,形成融媒体宣传运作的新格局。5.3.1 项目背景中国移动联合中国妇女报社,为其建设一套虚实结合的全景融媒演播大厅,主要功能满足 5G 高清制作标准,结合舞美、灯光、直播、录制、配音等各演播要素,集“融媒整合、演播创作、虚拟场景、直播互动、内外场联动”等功能于一体,整合报社纸媒与新媒体内容生产各系统,为中国妇女报社打造一体化的高清 5G 制播能力。5.3.2 建设内容第一,项目为中国妇女报社建设融媒体演播室,整体面积共计 200平米,演播区共占面积计 115 平米,划分出四个功能区域(嘉宾备播休息区、拍摄区、导播制作区、专业录音区)和一个公共区。演播室可支持新闻播报、访谈节目、远程会议及培训、站播、坐播、政策发布会等实景类节目。此外,在建设实景演播区域外,考虑到未来节目的多样化需求,还结合当今技术热点为客户建设了虚拟拍摄区,通过虚拟抠像设备和三维虚拟场景的配合,达到节目多元化、内容炫酷的效果。第二,项目为中国妇女报社建设了智能化生产平台。通过智能化视频生产管理,以视频生产库为核心,建立了一套多种素材汇聚、标50签管理、大数据智能推荐、在线音视频生产及审核的统一平台,可帮助中国妇女报社实现对全社业务系统与资源的统一生产和管理。5.3.3 实现价值项目的建设助力中国妇女报社打造全渠道、全媒体、全数据的“数智化”“统一化”内容生产新业态,提高了系统间的协作效率,进一步打破目前业务系统间“岛化”的建设模式,实现全社媒体资源的统一管理。同时,为强化内容建设和技术创新,在视频生产库的基础上,引入 AI 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生产,提供节目多渠道一键签发的能力,节省编辑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内容生产发布渠道的多样性与视频发布的便捷性,有效提升中国妇女报社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图 26 项目场景图5.4.1 项目背景目前,我国视频用户规模和使用时长均迅猛增长,逐步成为互联51网传播的主阵地。为了更好地应用好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紧跟移动化、视频化、智能化技术趋势,聚焦 5G 超高清视频直播、视频制作等领域,打通内容生产、采集、审核、分发等环节,由传统的纸媒向报网端微一体化、数字化转型。本项目中,中国移动利用 5G 网络大带宽、低时延的特性,配合 5G4K 超高清背包轻量化、便携化的特点,协助重庆日报社完成户外 5G 超高清视频直播的场景落地。5.4.2 建设内容本项目协助重庆日报社部署 3 台 5G4K 超高清和背包及 1 台多路互动接收机。图 27 场景实现架构图5G 4K/8K 超高清视频直播场景解决方案借助中国移动 5G 网络、和背包等先进设备及技术,从媒体制作的“采编播发”等环节入手,52聚焦当下媒体直播热点,利用和背包将 4K 视频稳定传输到重庆日报进行制作,通过快速内容创作后,分发到电视、网络等用户,有助于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在视频领域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5.4.3 实现价值项目的建设通过 5G 4K 背包设备,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切实解决了客户在人流密集区域、网络复杂环境下的单兵直播需求,助力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的信息化、数字化转型,实现了由传统纸媒向网端微一体化的转变。5.5.1 项目背景中国移动联合中国传媒大学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智能媒体微服务技术与应用实验室”项目中共建合作内容。5.5.2 建设内容双方在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合作:第一,媒体融合与传播项目核心技术攻关,结合传媒大学实验室双导播相关专利,通过对现有云导播技术升级,实现降低传输时延,提高导播视频输出质量(升级至可支持 4K),将系统向轻便化、短链条、数据驱动发展;第二,基于服务于大中国企的 5G 4K 融媒体中心微服务标准研究,结合媒体应用,研究微服务框架层、微服务管理平台、公共基础服务53等标准,构建适用于未来智能媒体时代的完整架构。主要定位在 5G 超高清直播、超高清云矩阵调度、远程全息访谈三个重点行业重点应用;第三,开展产业推广应用研究,根据研制的核心技术,形成专利池,积极进行产学研转化。5.5.3 实现价值首先开展 5G/4K 的直播、制播、转播的服务,服务于广大的各级融媒体中心、各领域直播业务、长视频、短视频等视听/媒体的节目制作业务。根据各方实际贡献及友好商议结果,联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申报各级各类奖项,以及申请获得知识产权。5406生态合作55中国移动以 OneMedia 平台为基础,以包容开放的态度,聚合生态资源,面向 5G4K/8K 超高清视频直播、5G 融媒体中心、5G 互动演播等应用场景深入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战略合作。中国移动积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推进“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等要求,顺应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发展趋势,全力落实集团规划,以先进技术引领驱动融合发展,用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充分发挥技术创新,通过 5G 网络、技术、资源和人才等优势,打造智慧媒体合作伙伴生态圈,与合作伙伴共定标准,设计行业顶层规划;共建方案,打造产业标杆示范;共拓市场,共享政企发展成果。共同加强新技术在智慧媒体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和应用,以科技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在推动媒体融合高质量发展、助力经济社会数智化转型中奋楫杨帆。在 5G 技术发展成熟的未来,实时交互、虚实融合,万物互联、通感融合、天地一体的数字世界将带来前所未有的颠覆性创新,中国移动将持续发挥 5G 云网 DICT 的能力,推进构建资源共享、生态共生、互利共赢、融通发展的 5G 智慧媒体新局面。56声明本白皮书在编制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公开信息资源并尽可能地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在此对各类信息资源的提供者表示感谢,所引用内容其著作权和版权归原作者、来源媒体、原网站所有。但是我们也知道,凡事总有可能挂万漏一,对本白皮书没有注明来源的内容提供者同样表示感谢。如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白皮书内容可能不规范使用,欢迎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对相关内容进行处理。本白皮书的版权归中国移动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或许可他人使用本白皮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中国移动保留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力。白皮书编制组联系方式:。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0-24 60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中国移动:中国移动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2023版)-IT运维分册(65页).pdf

    前 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以及居民对于城市治理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居民生活质量、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诉求的不断增加,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伴随着大量智慧城市相关项目的落地,智慧城市相关业务系统运维保障的诉求也在日益增加,因此如何依托先进的技术、方案、资源,建立完善的智慧城市运维服务体系至关重要。中国移动作为全球最大的通信运营商,积极投身于智慧城市建设与运维,以推动信息通信技术与城市运营的深度融合,为城市居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体验。中国移动在智慧城市运维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中国移动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为智慧城市建设、运维提供数据支撑和信息平台支持;其次,中国移动在通信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具有很强的技术实力和经验积累,可以为智慧城市提供可靠的运维技术保障和解决方案。本书结合中国移动在智慧城市运维领域的探索与实践经验,通过阐述智慧城市相关政策导向、行业发展现状对智慧城市领域发展趋势进行了剖析;通过智慧城市运维愿景、内涵的相关描述总结了智慧城市运维的本质及目标;依托运维全生命周期服务范围的制定为智慧城市运维标准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指导原则;从流程、技术、资源及项目案例方面分别阐述了中国移动在智慧城市运维领域的服务能力。旨在为推动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平稳运行提供有力参考。本书编写组指导单位中国移动集团公司政企事业部编写单位中移系统集成有限公司云智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润建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直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编高有军、刘子毅(中移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参编赵剑明、贾然、杨维强、周欢欢、许伟杰、李东太、徐鲁旭(中移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张博、李伯涵、卢鑫源(云智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陈盼、汤志伟、孙任、唐雪林、黄能柠(润建股份有限公司)徐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王杰、杨朝令(北京直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目录01行业趋势02愿景内涵03服务内容04能力简介05典型实践06生态合作201行业趋势31.1智慧城市的概念及实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并已成为政府、企业和公众合作改善城市服务、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智慧城市运维涉及的范围广泛,包含了信息技术、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等多个领域。政策导向成为推动和规范智慧城市运维发展的关键因素。(1)多项政策都在鼓励和指导智慧城市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例如,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全球领先的数字基础设施为支撑的数字中国,这为智慧城市运维的数字化提供了方向。(2)数据安全法明确规定了数据收集、处理和使用的标准,智慧城市运维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确保数据安全与公民的隐私权利。智慧城市运维过程中,网络安全至关重要。(3)网络安全法要求必须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保护体系,对信息系统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加强数据的存储和传输安全。(4)智慧城市应致力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国家的环保法规为智慧城市运维提供了清晰的标准和指引。(5)根据国家的社会治理现代化方向,智慧城市在运维过程中应增强公众参与,通过互动交流平台等方式,让市民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城市的运营管理。(6)国家正积极倡导建立“政府、产业、学术、研究、民用”等多元协同创新机制,这为智慧城市运维模式创新提供了可能。4(7)政策鼓励引入最新的科技进行数据分析预测,提供更高效率的服务。例如,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在智慧城市运维中的应用。总的来说,国家针对智慧城市运维的政策导向,不仅规范了数据、网络安全的使用,也指明了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并为智慧城市创新运维模式提供了政策支持。它们将一同推动智慧城市运维更高效、更安全、更人性化的发展,提升公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1.2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管理和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城市各项功能和服务的智能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发展。运维作为保障智慧城市平稳运行的重要一环,随着智慧城市建设要求的不断提高,及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智慧城市运维行业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1)运维平台的智能化发展: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运维平台在提升运维效率、实现智能化管理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它通过自动化的方式,可处理大量重复性的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识别出潜在的风险和问题,提高系统可靠性;它还可以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分析,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优化方案,进一步提升运维效率和管理水平。(2)自动化运维工具的应用:随着运维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动化运维工具被应用到企业中,例如 Ansible、Puppet 等。这些工5具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自动化部署、配置管理、容器化等方面的运维工作。(3)智慧城市运维行业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的城市运行数据,从而提供科学、精准的决策支持。这使得城市管理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城市的发展趋势和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4)运维安全性的重视:随着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事件的增加,运维安全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之一。因此,如何在保障业务正常运行的同时,加强运维安全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5)运维人员技能的要求提高:随着运维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运维人员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运维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工具和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6)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运维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602愿景内涵7中国移动在智慧城市 IT 运行维护领域的愿景是结合智慧城市相关信息系统的技术、业务特点,建设一个高效、智能的运维体系,通过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实现对智慧城市相关信息系统的持续支持和优化。核心目的是提高智慧城市相关的业务运行效率,降低运维成本,保障业务稳定和安全进而达到提升城市运行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城市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的最终目的。为了实现这个愿景,智慧城市 IT 运行维护需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提高智慧城市 IT 运行维护服务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实现对 IT 系统的智能监控、故障预警和自动处理,减少人工干预。(2)优化智慧城市 IT 运行维护流程和管理体系,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运维流程,提高运维服务的质量和效率。(3)提升智慧城市 IT 运行维护的质量,加强对运维人员的技能培训和团队建设,提高运维团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保障运维服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4)保持智慧城市 IT 运行维护的创新性和适应性,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业务需求的不断变化,智慧城市 IT 运行维护需要保持创新和适应性。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和方法,可以不断优化和改进运维流程,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8智慧城市 IT 运行维护的本质主要是通过合理地利用运维服务所涉及的流程、人员、技术、资源来确保运维服务的目标,保障系统主体可以正常、高效、平稳、安全的运行。通过合理的智慧城市 IT 运行维护管理流程规范,确保智慧城市 IT运行维护工作的高效执行,并使运维工作人员的工作变得有章可循,降低了工作的难度,保证了工作的质量,提高了工作的效率。通过设置合理的智慧城市 IT 运行维护人员组织架构及制定合理的人员技能提升机制可以提升整体运维服务的效率,确保运维服务的质量。通过智慧城市 IT 运行维护相关的新技术采用、新平台的打造、新应用的丰富以确保智慧城市 IT 运行维护在快速地新技术变革、迭代过程中的创新性和适应性。充分利用各类智慧城市 IT 运行维护资源如运维管理平台、告警监控平台、灾备管理平台、智能客服系统等来提高整体运维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903服务内容10运维全生命周期服务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模式,旨在保障企业 IT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平稳、安全、高效运行。本文以 ITSS 中 IT 服务生命周期(PIOIS):规划设计、部署实施、服务运营、持续改进、监督管理为指导原则,结合智慧城市系统运维服务诉求特点,制定了智慧城市系统运维全生命周期服务内容要求,进而更好地帮助智慧城市领域相关客户节省时间和成本,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从而保障智慧城市相关领域业务持续向好地发展。图 1 智慧城市运维全生命周期服务113.1.1 运维咨询智慧城市运维咨询需根据 ITSS 规范与地方标准相结合为客户提供一系列运维咨询服务,旨在帮助城市有效整合和使用各种资源,以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和公共服务质量。可以为城市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助力城市科技化、智能化,有效地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1)需求支持智慧城市运维咨询的需求支持需要全面覆盖技术、业务、政策、人力资源和应急响应等方面,为智慧城市运维提供专业、系统、有效的咨询服务。在智慧城市运维过程中,可能需要引入不同的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因此,技术咨询需求将提供如何合理选择和使用这些技术,包括系统或平台的选型、架构设计、软硬件配置、系统测试和优化等。咨询服务可以针对不同的城市业务流程,提供优化和改进建议。例如,对于公交调度管理、环保监测、公共安全等具体业务,都需要详细分析现有运维流程,然后提出优化方案。由于智慧城市涉及众多法规政策,咨询还包括如何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关于数据安全和公民隐私的法律法规,以及专门针对智慧城市的国家或地方政策。12智慧城市运维需要一支高效的团队,咨询服务应提供如何建设和管理这个团队,包括人员培训、团队激励、人员配置等。咨询服务需要提供如何应对各类紧急情况的建议,包括设备故障、数据泄漏、网络攻击等,以保证智慧城市运维的持续稳定。(2)数据分析咨询在智慧城市项目中,数据是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咨询服务可以帮助城市建立高效、安全的数据管理体系,包括数据收集、存储、分析和使用等方面。通过先进的数据分析方法和工具,可以从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和知识,以辅助决策和优化服务。(3)IT 基础设施咨询IT 基础设施咨询可以提供高效、安全、稳定的运维服务。智慧城市运维中的 IT 基础设施咨询,涵盖了对智慧城市的硬件和软件设备的规划、配置、优化和管理等服务。这类咨询主要帮助实现智慧城市的运维效率、安全性和稳定性。包括物联网卡在内的硬件设施是智慧城市 IT 基础设施咨询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卡能够实现设备间的互联,使得各类设施能够互相通信、共享数据,提升智慧城市的运维效率。对于物联网卡,咨询需要包括选择适合的类型(如 NB-IoT、LoRa 等)、正确的配置、有效的管理等方面。除此之外,咨询服务还应当介入计算设备、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等的选择和配置,确保它们能够满足智慧城市运维的需要。同时,还需要提供关于云计算平台、数据中心、服务器等的规划和优化建议。13在软件方面,咨询服务应当覆盖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等的选型、配置和优化,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软硬件之间的配合,实现最大的运维效率。(4)运维安全咨询在构建智慧城市相关系统时,安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运维安全咨询服务可以提供全面的安全咨询,包括制定安全策略、评估系统安全性、解决安全漏洞、应对安全事件等。通过这些服务,可以有效保证智慧城市的数据和服务安全。(5)运维优化和自动化运维咨询服务可以帮助智慧城市相关项目改进运维流程,提高运维效率,降低运维成本。可以通过引入新的运维工具和技术,实现运维任务的自动化,提升服务质量和稳定性等。(6)成本评估提供运维成本评估咨询服务,通过分析智慧城市项目的运维成本结构、制定成本预算和优化成本策略等,帮助客户实现成本控制和优化,提高项目整体效益。(7)风险管理提供运维风险管理咨询服务,包括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定期进行风险监测等,帮助客户有效预防和应对潜在风险,确保智慧城市项目的稳定运行。143.1.2 运维建设智慧城市的运维建设,宗旨是保障智慧城市的各项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平稳运行,智慧城市的运维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只有做好了这些工作,才能确保智慧城市的稳定运行,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人们的需求。确定以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为底线,保障智慧城市业务系统稳定运行。首先制定运维管理制度、制定问题处理、资产管理、事件管理、问题管理等覆盖运维全生命周期的线上流程规范。其次根据 SLA 组建终端硬件服务网点、业务系统运维驻场团队、IT 基础运维团队、二线专家团队。最后在集中运维中心设立统一的运维服务台、运维监控、工单流程、智能客服、资料管理、数据备份管理等运维辅助工具。关注运维阶段出现的问题,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同步实现风险防控。图 2 运维管理体系153.1.3 运维保障智慧城市的运维保障是一个全面、持久的过程,其目标是确保城市的信息化设施和服务能够稳定、安全、高效地运行。智慧城市的运维保障服务需要全方位、全时段、全过程地确保系统和服务的正常运行,为用户提供高效、质优、安全的服务,从而提升城市的智能化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运维保障。在技术方面,通过各种手段保障服务的可用性和稳定性,并且具备良好的技术创新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及时应对系统故障、网络安全问题以及日常维护中出现的各种挑战,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清楚、准确地向客户解释复杂的技术问题和方案,提供全面的用户支持服务,解答用户的问题,解决用户在使用服务中遇到的困难。例如使用负载均衡技术提高服务的处理能力,使用冗余和备份技术防止系统故障,采用先进的监控工具实时监控系统的运行状态,采用多层安全防护措施,以保护智慧城市系统和数据免受攻击。在设备维护保养方面,服务器等软硬件、配套类基础设施可采购原厂商或有资质的第三方服务商并约定 SLA,确保系统设施疑难问题和紧急问题快速定位解决,保障业务的安全稳定运行。在流程方面,首先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及时处理和恢复故障问题。其次,制定符合智慧城市特点的运维管理制度规范、流程规范,对过程进行监督考核、持续改进;制定问题处理、资产管理、事件管理、问题管理等覆盖运维全生命周期的线上流程,这包括制定故障处理流16程、建立应急预案,以及提供 24 小时的技术支持服务等。最后建立完备的灾难恢复计划,并进行定期的演练,以确保在发生重大故障或灾害时能迅速恢复服务。实施主动维护,定期检查设备软硬件运行状态、配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从技术力量、应急资源、调度机制等方面建立重大保障的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重大节假日、重大事件、重大活动等重要时期的专项保障服务,确保重保期间业务稳定性、可用性及连续性。在资源方面,建设使用监控、工单、智能客服、资料管理和数据备份等运维管理工具,提升运维效率,提升项目运维阶段信息化管控能力,组织开展基于运维数据的运维经营分析工作,持续优化项目运维能力。运维创新能力是指通过引入先进的管理方法及制度规范,优化运维工作流程,充分利用现有的运维辅助工具,不断探索新的运维技术,从而确保运维服务工作的高效性、稳定性、节约性及创新性。中国移动通过对自身运维咨询能力、运维建设能力、运维人员能力、运维培训能力等方面的充分整合及创新为智慧城市运维提供了技术保障基础;通过先进的管理、流程规范的建立使智慧城市运维服务执行有章可循,提高了运维工作效率和问题解决速度,为客户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通过引入先进的运维辅助工具促进智慧城市运维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了运维工作的可靠性,降低了运维的成本;通过17新技术与运维服务结合的不断探索研究确保了智慧城市运维服务的创新性、适应性。1804能力简介19中国移动积极推进网络运维的数智化转型升级,率先开启“三零三自”数智化运维转型之路,面向客户提供“零等待、零故障、零接触”的新型网络与 ICT 服务,面向一线运维打造“自配置、自修复、自优化”的数智化运维能力,积极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布局,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专项。统筹推进自智网络升级演进,攻关填补多项网络与 AI 融合的技术空白,积极分享中国移动自智网络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设立“移动信息产业链-自智网络子链”,充分争取政策支持,建设了“智慧网络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汇聚产、学、研合作伙伴,打通理论、技术、标准、应用的创新全链条,打造跨领域、大协作的协同创新基地,进一步提升产业链的竞争力和服务能力。中国移动基于对智慧城市数字化运维转型诉求的洞察,以及在通信领域多年的经验积淀,运用基于服务化的架构、DevOps、AI 等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为客户提供全向能力匹配的运维系列产品及虚拟化运维转型服务,赋能客户在 5G 时代的数字化转型。中国移动基于服务化架构和 ITIL 标准的服务流程,为客户构建了面向 5G 网络的运维管理系统和管理流程。紧密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政策指引,全面落实“十四五”总体发展规划,形成“五位一体”的 IT 运维服务总体架构,如图 3 所示。20以“强大的运维保障工具、完备的运维管理制度、先进的运维服务理念、科学的运维组织架构和关键的 IT 运维技术”为主要组成部分的 IT 运维服务体系,构建起一座坚固的运维服务力量大厦,以确保各项业务的顺利展开。把做大做强做优 IT 运维作为振兴突破口,全面助力数智化转型发展。图 3 OneService 运维服务系统(1)强大的运维保障工具OneService 一体化运维平台,主机监控、业务监控、运维客服、资料管理、运维工单系统、报表管理、自动化运维中心等,以数据为基础、以 AI 为支撑、以业务为向导,应用先进的实时大数据和机器学21习技术,IT 运维与业务经验深度结合,打通后端 IT 支撑系统与前端业务应用之间的信息断层和管理断层,提升业务与管理效能。建立 24 小时运维客服热线和值班制度,用户在使用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可以第一时间帮助解决,也可以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不断提高服务质量。(2)完备的运维管理制度为确保运维服务工作正常、有序、高效、协调地进行,根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的相关政策、技术体制、业务规程、法规等的内容和要求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覆盖各类运维模块,包括从组织实施到施工验收的各个方面,实现运行维护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3)先进的运维服务理念在互联网化和移动化的背景下,传统的运维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随着虚拟化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出现,运维管理的复杂度和难度大大增加,传统的运维思维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日新月异的运维服务,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融合、创新,打造先进的运维服务理念,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运维服务。(4)科学的运维组织架构我们构建了科学全面的运维组织架构,在运维管理委员会的管理下,项目管理组、专业支撑组、现场保障组、后备资源组各司其职,对客户问题提供及时且高效的响应,保证客户问题及时有效解决。(5)关键的 IT 运维技术22我们一直秉承着开放、融合的运维理念,在多年运维经验基础上不断引进新的技术与能力,形成针对各类运维场景的技术与能力。(6)发挥标准引领作用中国移动作为 DICT 的领航者,结合自身优势与中国信通院、中国信标委等组织联合编制一体化政务云智能运维平台技术能力要求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政务云平台性能要求信息技术云计算分布式云通用技术要求信息技术云计算云迁移工具技术要求等多项标准文件。(7)卓越的绿色节能运维能力中国移动致力于提供绿色节能的运维管理服务,紧跟“碳中和、碳达峰”战略目标,打造绿色节能运维管理机制,在保障系统设施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采用卓越的绿色节能管理措施,优化系统能耗结构,实现绿色节能运维。4.1.1 全面的运维技术(1)运维咨询能力中国移动具备运维顶级咨询能力,主要涵盖了广泛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它能够帮助城市从技术和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智慧化改造。集合了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以下是一些重要的运维咨询能力:具备丰富的 IT 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包括硬件、软件、网络、数据库、安全等各个方面。能够理解和分析复杂的技术问题,提出有效23的解决方案。能够进行数据清洗、挖掘、分析等工作,使用先进的工具和算法,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了解各种安全风险和威胁,掌握防火墙、入侵检测、加密等技术,能够设计和实施全面的安全策略。掌握城市的业务需求和挑战,能够从业务角度思考问题,提出符合实际需要的解决方案。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清楚、准确地向客户解释复杂的技术问题和方案。除了技术和业务层面,还具备战略思考的能力,能够从整体和长远的角度看待问题,帮助城市进行智慧化的战略规划。(2)运维建设能力中国移动围绕集团创世界一流企业及“做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主力军”的总体目标,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运营商。打造以智慧城市 OneCity 为核心的产品能力体系,以树立新理念、采用新技术、打造新平台、丰富新应用、构建新生态为宗旨,提供全面的 DICT 集成服务,助力智慧城市建设。图 4 DICT 集成能力体系24中国移动具备多项 IT 领域相关的专业公司资质及证书,如 ITSS信息技术服务标准符合性证书(运行维护方向),ITSS 信息技术服务标准符合性证书(云服务方向),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和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和信息安全服务资质认证证书等,这些资质和认证表明了公司在 IT 服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和云服务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和成熟度。同时也可以提供系统化运维体系的建设和运维产品的建设,以提高城市运输、安防、公共服务等各方面的管理效率。运维体系的建设主要通过对硬件、软件和人员的管理,保证系统的稳定、安全、高效运行。运维产品则涉及各类高科技工具如 AI、大数据等,引领城市资源配置的智能化,以满足城市功能的多样化需求。强大的运维建设能力为客户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设施保障,为智慧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4.1.2 完善的运维流程制定符合智慧城市特点的运维管理制度规范、流程规范,同时对过程进行监督考核、持续改进;制定问题处理、资产管理、事件管理、问题管理等覆盖运维全生命周期的线上流程,确定智慧城市运维场景,梳理出智慧城市统一运维流程。中国移动编制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运维制度,常态化支撑制度的有效落实,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并根据运维服务工作情况持续优化完善。25图 5 运维管理制度根据智慧城市运维需求,梳理定制统一的、可执行的、符合 ITIL标准的服务流程,规范运维服务,并注重服务流程监控和改进。图 6 运维服务管理流程建立明确的运维团队职责分工,从云资源、主机、数据库、业务系统等各方面做到事事有人负责,件件有人响应。26图 7 运维管理责任分工建立覆盖全业务系统的工单管理体系,对各项日常运维工作进行统一报备和审批,做到全面纳管,定制符合现状的运维工单流程,满足各种类型流程需求。图 8 各类运维工单流程建立 4A 安全管控流程,对全量业务系统的主机进行纳管,运维人员通过 4A 平台政务外网或互联网客户端进行账号认证,双因子账号认27证通过后,发起资源操作申请,待运维、安全组审批通过后可通过 4A堡垒机登录主机,在进行主机、数据库高危操作时会触发金库审计功能,需再次提交金库申请方可可继续操作。图 9 主机访问流程针对公众侧、政府侧建立完善的问题处理流程,做到问题第一时间响应和处理。图 10 问题响应处理流程资源的申请、变更、回收全生命周期进行流程化管控,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做到资源的高效利用。28图 11 资源管理流程定期组织开展数据备份恢复演练,验证备份数据的可用性和完整性,对演练流程进行详细精确的制定和把控,做到未练先演,心中有数。29图 12 数据备份恢复演练流程图4.1.3 专业的运维团队(1)运维人员能力运维人员作为智慧城市 IT 运行维护服务体系的建立者和践行者,30其在确保运维服务高质量完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托标准的人员组织架构划分原则作为指导,进行人员职责、层级、角色、权限的合理划分不仅可以保障运维服务的高效率、高质量的执行,也能提升智慧城市相关业务系统服务的可用性、便捷性,降低整体运维成本,进而体现在居民对于城市运行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信任及满意度的提升上。智慧城市运维必须具备过硬的人员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知识和技能:智慧城市运维人员具备广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城市规划、信息技术、通信网络、安全管理、监控与预警技术、备份恢复、数据库、网络、云计算和虚拟化等领域的知识。掌握自动化运维技术,包括脚本的编写,服务自动化部署、配置管理,了解智慧城市系统的工作原理、各种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方法,并熟悉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2)技术创新和问题解决能力:智慧城市运维人员具备良好的技术创新和问题解决能力。他们需要能够及时应对系统故障、网络安全问题以及日常维护中出现的各种挑战,并能够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3)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运维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共同推进智慧城市项目的运营和发展。4)风险意识和应急能力:智慧城市运维人员具备应对风险和应急情况的能力。具备快速反应和决策的能力,以及在紧急情况下保持冷31静和稳定的心态,并能够有效地组织应急响应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潜在影响。5)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智慧城市运维领域发展迅速,技术日新月异。为了保持运维能力的竞争力,运维人员具备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意识。在日常,积极参加相关的培训和研讨活动,不断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技术趋势,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中移系统集成有限公司(雄研产业研究院)作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政企条线下新型智慧城市领域行业能力建设的专业公司,当前拥有人员总量 4000 ,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超过 90%。针对运维人员组建方面,公司以明确目标、职责分明、层级合理、资源优化等为人员组织架构划分原则组建了组织统一、职责明确、分工有序、协同高效、技术能力过硬的三级专家支撑团队,打造了智慧城市一体化运维组织。公司拥有经验丰富的各类智慧城市运维领域的专业人员,具备较强的 IT 运维领域的流程规划和方案设计能力,能够针对智慧城市的特性和需求,设计出完整、实用且高效的运维流程;确保各项工作的标准化和有序化;具备审计和评估现有运维流程的能力,根据审计结果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持续提升运维效率和质量;具备一定的指导能力,能够通过培训和示范,使其他人员(包括非专业的 IT 人员)理解并按照既定流程执行相应工作。(2)运维培训能力智慧城市运维培训是保障智慧城市相关业务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32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培训,可以提高运维工程师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增强客户满意度,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智慧城市运维培训工作,包括对客户和运维工程师的培训。1)对客户的培训对客户的培训旨在提高客户对智慧城市相关业务系统的理解和操作能力,增强客户的使用体验和满意度,帮助客户更好地利用智慧城市相关业务系统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解决方案培训:向客户介绍智慧城市相关业务系统的架构、功能和优势,帮助客户了解智慧城市相关业务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提高客户对系统的认知和理解。平台操作培训:指导客户如何使用智慧城市相关业务系统,包括系统的操作流程、数据分析和应用场景等,帮助客户熟练掌握系统的操作方法,提高客户的使用体验和效率。安全知识培训:向客户介绍智慧城市相关业务系统的安全机制和防范措施,增强客户在系统使用中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帮助客户保障个人信息和数据的安全。2)对运维工程师的培训对运维工程师的培训旨在提高运维工程师的技术水平和能力,提高运维的质量和稳定性,保障智慧城市相关业务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技术架构培训:深入剖析智慧城市相关业务系统的技术架构和设计理念,包括系统如何进行模块划分、如何实现高可用性设计、如何33保证数据一致性等。使运维工程师能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核心设计思路,从而更好地进行后续的运维工作。系统部署和维护培训:指导运维工程师如何进行系统的部署、配置和维护等操作,提高运维工程师的系统运维能力和效率,保障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安全培训:重点强调信息安全技术的重要性,包括如何防范网络攻击、保护数据安全和确保系统稳定性等。向运维工程师介绍智慧城市相关业务系统的安全机制和防范措施,增强运维工程师在系统运维中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保障智慧城市相关业务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技能提升:通过定期组织技术交流会、专题培训、参加行业会议等方式,让运维工程师了解最新的技术动态和行业趋势。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和水平。4.1.4 先进的运维资源建设使用 4 类运维类工具和 4 类管理类工具,进一步提升智能化运维管理水平。34图 13 运维管理工具(1)智能运维管理平台智能运维管理平台是由一门户、四中心、一管理库组合而成的全栈式智能运维一体化平台。实现资源集中管理,在一个平台上对所有资源统一监控;实现运维操作自动化,运维管理流程化,构建智慧运维大脑,加速推进运维场景无人值守智能化。图 14 智能运维管理平台35(2)数据库运维管理系统从数据库基础资源分配、自动化安装部署、统一运维监控、数据库深度巡检、性能容量管理、高可用管理、SQL 审核管理、备份恢复等功能。为客户实现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数据库的基础能力。图 15 数据库运维管理系统(3)灾备管理平台围绕容灾业务系统,实现容灾切换与回切、业务系统数据的备份和恢复,容灾环境数据回流,全局流量动态监控,当发生故障导致生产环境无法运行时,灾备管理平台可快速拉起容灾系统,持续提供服务,保障业务不中断。36图 16 灾备管理平台(4)智能客服系统智能客服系统提供以客户服务为核心,统一服务平台,统一服务资源,为客户提供全天候、多媒介、一站式、个性化和智能化服务。图 17 智能客服系统(5)智慧运维管家智慧运维驻场管家通过集中化运维、运营化运维,智能化运维打造高质量、高效率的“管家式运维服务”。37图 18 智慧运维管家(6)4A 安全管控平台实现对主机和数据库的统一安全管控,加强安全管控流程和机制建设,提高信息系统安全防范能力,通过建立统一的管理平台,具备“可管理”“可控制”“可运维”“可管控”的能力。全面提升项目运维安全,杜绝运维人员违规及违法操作,避免数据泄漏。图 19 4A 安全管控平台38(7)能效管理平台能管平台打通数据中心动环系统、群控系统、运维管理之间的信息孤岛,实现精准和全面的能耗分析、能效分析、节能诊断等功能,以数据驱动节能运维工作的进行;引入冷源设备能耗模型和制冷系统参数寻优的 AI 手段,实现制冷系统节能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图 20 能效管理平台4.24.2.1 运维技术的发展历程信息系统运维由来已久,运维技术的发展与业界的整个技术趋势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其中在运维发展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手工运维阶段,所有的运维问题基本靠人工操作完成,系统管理员通常身兼多职;其次是脚本工具阶段,在各种自动化脚本产生后,大量重复繁琐的运维操作转化为脚本来实现,提高了运维效率;随着微服务、容器技术的兴起及 DevOps 的出现,运维脚本实现的各流程被有机地串39联了起来,运维技术迎来了流程与工具阶段;当前伴随着大数据、计算机算力、人工智能的发展运维技术发展到了智能运维阶段,智能运维技术利用监控、分析和自愈机制来预测和解决问题,使运维工作更加高效、可靠真正实现了闭环的运维智能化。中国移动一直致力于探索人工智能新技术与运维服务的结合与创新,旨在优化运维服务的工作模式,提升运维服务的准确性及效率性。4.2.2 大型语言模型对运维服务的赋能大型语言模型,如 GPT-3.5,不仅具备卓越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还具备广泛的应用潜力,其中之一就是对运维领域的赋能:辅助类的赋能:大型语言模型可以为运维团队提供强大的工具和资源,帮助他们更快速地解决问题。通过与模型交互,运维人员可以获取实时建议、诊断问题、制定解决方案。这种辅助类的赋能可以大大提高运维效率,减少系统故障对业务的影响。其次,大语言模型可以自动生成运维文档、操作手册和故障排除指南,减少了人工编写文档的工作量,提升了文档的质量和准确性。颠覆类的赋能:大型语言模型不仅可以辅助运维,还可以颠覆运维领域的传统方式。它可以利用自然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建立自动化的运维对话系统,使系统管理员和终端用户能够通过自然语言与系统进行交互,完成常见的运维任务。这种形式的运维赋能了非技术人员,降低了运维门槛,使更多人能够参与到运维工作中,提高了业务团队和技术团队之间的协作效率。同时作为他还能与传统的智能运维40平台相结合,用于分析海量的日志、监控数据和故障报告,发现潜在问题的模式,相比于智能运维在文本类问题的处理中有更高的准确性,有助于减少维护成本和提高系统的可用性。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型语言模型作为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顶尖成果,虽然对文本处理效果极佳。但是在数理分析,调用链分析等领域仍然有待进步,也正因如此,在实际应用中,也更多地采用传统 AI 算法 大型语言模型共同赋能运维场景的方式,这也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中被证明比采用单一方法有更好的效果。4.2.3 大型语言模型运维服务的应用场景目前,大型语言模型与运维领域的结合已经逐渐成为现实。这些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不仅在文本理解和生成方面表现出色,还在自动化运维、故障检测和决策支持等关键运维任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移动也正在积极探索如何将这些模型应用于实际运维工作中,以提高效率、减少故障时间,并更好地管理复杂的 IT 基础设施。41图 21 大模型运维应用场景如图 21,主要展示传统的 AI 算法与大语言模型共同赋能运维场景,核心的 AI 算法平台以及大语言模型平台,在数据采集组件的支撑下,利用特征提取,微调等方法完成数据分析,并强化算法能力,让通用领域大模型具备运维领域的专业知识。并借助 prompt 管理等工程化方法向上支撑大语言能力中心,大语言模型中心作为能力中台支撑供各个业务场景调用。从而实现数据到模型再到业务应用的能力落地,使得大语言模型的能力在故障自愈、调用链路诊断分析、网络故障诊断、日志分析、告警分析等运维场景得以充分地利用。4.2.4 大型语言模型运维应用愿景大型语言模型在运维领域拥有令人兴奋的潜在价值。它们不仅能42够提高运维效率,还可以在系统可靠性和用户体验方面取得显著突破。这些模型的融合将对未来运维技术带来深远影响,因为它们可以自动化故障检测、实现智能修复、优化资源管理,并提供更智能、响应迅速的用户支持。后续,中国移动将持续开展大语言模型在运维服务领域的探索及应用创新。这包括开发更高级的自动化故障诊断和修复系统,优化自动化运维流程,提高自然语言界面的智能水平,以及深化大型语言模型在文档生成和用户支持方面的应用。此外,大型语言模型的安全性和可解释性也需要得到更多关注,以确保它们在运维领域的广泛应用。展望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强大的运维技术,更高效的系统管理,以及更出色的用户支持体验。大型语言模型将成为运维领域的关键推动者,为企业和组织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支持。通过深化研究合作,我们将能够实现更多创新,将这些潜力变为现实,为未来的运维技术开辟新的前景。4305典型实践445.1.1 项目背景按照国家发改委颁布的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指南提出的“公共服务便捷化、城市治理精细化、生活环境宜居化、网络安全长效化”等规划要求,此县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迭代演进,实现此县经济、产业、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生态,奋力开创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美丽、平安、智慧的新局面。此县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内容可概括为“1 朵云 1 中心 1 平台 1统一门户 N 应用”,1 个县级智慧城市管理运营指挥中心,包括指挥中心装修、LED 大屏及 IT 基础设施;1 个县级智慧城市项目城市管理平台,包括城市物联网平台、数据平台、治理协同平台、综合展示应用平台;16 应用包含智慧停车、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智慧城市项目APP、智慧环卫、智慧市容市貌、智慧工地、产业及招商服务、智慧执法、智慧政务、智慧应急、智慧消防、智慧党建、智慧发改、智慧环保、智慧河道等。5.1.2 维护内容针对项目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组织机构、制度规范、IT 资产、信息安全、运行维护等进行管理,有效地融合组织、制度、流程和技术,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实施规范和专业化管理,落实运行维护费用,使运行维护管理体系成为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持45续改进运维工作,为平台管理者提供平台运维监控、系统日志分析、平台服务状态监控等运维保障功能。完善运维过程中各个流程管理来确保系统健康运行,达到项目建设的预期目标。5.1.3 实现价值此智慧城市项目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标准为基础,集应急管理中心、城市管理中心、智慧城市运营中心于一体,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一体化、智能化、开放性运行平台,提供对城市和系统平台的体征监测、状态监控、告警管理、设备预防、日志管理、统计分析、综合管理、集中展示、数据分析、融合服务、决策支持等服务,提高了系统管理的整体水平和服务效能。5.2.1 项目背景某省数字政府以“优化营商环境、利企便民、激发市场活力”为目标,依托新一代数字技术,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府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提升,构筑“低成本、高品质”营商环境。“十四五”期间,某省将立足技术制高点,建设全国一流、中西部领先的数字政府,形成协调推进有力、技术体系完备、安全管理有序、制度规范健全的现代政府新格局,形成共建共享共治共同富裕的数字某省。为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期间某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的目标,指导全省各级政府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任务和工程化项目落地,根据国家46相关部署和某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O 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及某省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和某省数字政府建设系统集成规划设计的要求,建设某省数字政府建设系统项目。5.2.2 建设内容(1)“12345 N”总体架构坚持全省“一盘棋”工作机制,构建某省数字政府“12345 N”体系,即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1 条主线,管理和技术 2个架构,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 3 个关键链条,某省快办(一网通办)、某省政通(一网协同)、12345 热线、不来即享 4 个特色品牌,省、市、县、乡、村 5 级贯通的政务服务体系,N 个政务服务应用系统。(2)技术架构构建某省数字政府“1 网 1 云 1 基座 1 支撑 1 中心 1 平台 N 应用 1 入口”的技术架构,即全省政务一张网、一朵云、一个大数据基座、一个公共应用支撑平台、一个运营指挥中心、一个政务服务能力平台、N 项应用、统一线上入口服务。(3)一体化运维以“业务不能断、数据不能丢”两条底线为根本出发点,打造“咨询规划、能力交付、产品部署、持续运维”四位一体的数字政府运维能力体系。基于 ITSS 标准化运维体系,从人员、过程、资源、技术等四方面推进数字政府一体化运维体系建设。统筹擘画一体运维架构,47构建统一运维模式,组建集中运维团队,制定标准化运维制度流程,强化业务运行监控、运维服务响应与支持、业务系统容灾、政务数据定时备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技术咨询等运维服务能力,结合数字政府项目运维实际需求,制定面向应用运维的系列运维管理办法和细则,配置 31 个线上化运维作业流程,编制 8 类 47 项运维制度和办法;通过设立统一的运维服务台、建立集中运维中心、组建一线运维团队,拉通后端技术支撑团队,锻造数字政府运维组织保障能力;通过打造智慧运维监控平台、运维工单系统、智能客服系统、驻场运维管家系统、容灾备份系统、安全运维管控平台等六大运维信息化工具,打造数字政府工具支撑体系,进而实现智慧化、标准化、敏捷化的数字政府一体化运维模式。5.2.3 实现价值2021 年夯基垒台,对标先进省份,完善智慧城市标准规范体系,建成周密完备的数字政府基础设施体系,做优政务一张网、连接政务一片云、打造大数据基座,全省运营指挥中心初步与各系统对接,实现政务信息连通,初步提升某省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2022 年成熟定型,建立完善的组织保障体系,完成主要建设任务,初步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社会治理一网统管、政府运行一网协同,一体化政务服务新模式基本成熟定型。20232024 年巩固提升,深化政务信息系统整合,持续推进数据开放、共享、融合,实现政府数据与市场数据、社会数据深度互联共享。2025 年争先进位,打造全国闻名的某省智慧48城市服务品牌,形成完善的智慧城市标准规范体系、应用支撑体系、组织机制体系、法律法规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安全保障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建成“全国一流、中西部领先”的服务型智慧城市,有力引领智慧城市、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发展。打造智能化运维体系。某省项目通过采用一体化运维方式,组建省级运维中心,设立全省统一的运维服务热线、组建集中化运维团队、开展全省集中运维监控、推进全省一体的本异地数据备份,实现政务云、政务网、政务系统、系统安全的一体化集中运维,按照项目实际情况,梳理制定智慧城市运维制度、手册,规划智慧城市运维流程,在运维监控、工单流程、数据备份、运维服务、系统容灾、安全管控等方面建设智慧化智慧城市运维工具,持续提升运维效率的同时,通过运维经营分析,持续提升政务云资源使用率,压降项目运维成本。其中自研的监控平台、工单系统、资料管理系统等在项目运维工作中深度应用,产品功能不断优化,运维场景不断丰富,实现运维能力和产品支撑能力同步提升。图 22 智能运维体系495.3.1 项目背景东北某省数字政府项目以“数跑某省”为统领,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型数字技术,全面打造企业和群众办事环节最简、材料最少、时限最短、费用最小、便利度最优、满意度最高的“六最”特色营商品牌。从重塑业务流、优化管理流、贯通数据流方面开展某省数字政府建设,构建省市县一体的某省数字政府总体框架,搭起数字政府的“四梁八柱”,其中建设全省一体化运维服务体系的目标是保障某省数字政府项目应用系统的安全、稳定、高效、持续运行。5.3.2 建设内容基于东北某省数字政府项目实际运维需求,从运维组织架构、运维管理平台、运维团队建设、运维制度流程等方面构建某省数字政府运维服务体系。(1)运维组织架构:建立省数字政府运维组织架构,包括人员职责、管理层级、工作流程等,明确各级管理职责和运维流程。(2)运维管理平台:建立省数字政府运维管理平台,包括运维监控系统、工单管理系统、运维热线平台等,实现全面的运维监控和故障的全生命周期管理。50(3)运维团队建设:建立省数字政府运维团队,组建专业化的运维技术团队,包括技术支持、运维管理、安全保障等,提高运维能力和效率。(4)运维流程标准化:制定省数字政府运维流程标准,包括故障处理、变更管理、性能优化等,实现运维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5)运维服务质量保障:建立省数字政府运维服务质量保障机制,包括运维服务评估、服务质量监控、服务反馈等,提高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6)运维知识管理:建立省数字政府运维知识管理体系,包括知识库、培训、技术沉淀等,提高运维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能力。(7)运维合作机制:建立省数字政府运维合作机制,与相关厂商、服务商、院校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数字政府运维体系建设。5.3.3 实现价值构建省数字政府运维服务体系,旨在为省级数字政府项目建立一套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运维体系。实现对系统运行状态的全面监控和运行问题的及时处理,确保省数字政府项目业务系统能够持续稳定地提供服务。(1)专业化、精细化、运营化1)建立组织统一、职责明确的运维团队,具备专业化的技能和知识;512)对某省数字政府业务系统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和维护,确保安全、稳定、高效运行;3)对某省数字政府的应用和业务进行运营和管理,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和效率。(2)标准化、可视化、可量化1)制定统一、规范的运维流程,确保运维工作的规划性和一致性;2)可视化的监控系统,实时了解系统运行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预警;3)制定可量化的运维指标和绩效评估体系,为运维工作的持续改进提供有力支持。(3)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1)自动化的工具和流程,减少人工干预和操作,提高运维效率和准确性;2)通过对运维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分析,提高运维可视化和可量化水平;3)智能化的工具和算法,对某省数字政府的运行状况进行预测、预警,提高服务响应速度。5.4.1 项目背景(1)项目概况北京某互联网数据中心是其在华北地区的重要节点机房,位于北52京市大兴区,总建筑面积 3.8 万 m2,可容纳 1388 架整机柜(8.8kW/台的高功率密度机柜),已上电机柜 1380 架,装机率为 99.4%,目前 IT 负荷约 11000kW,负载率 90%左右,PUE 设计值为 1.3。项目承载其搜索、地图、钱包等核心业务,客户对安全性、可用性要求极高,同时互联网企业对新技术应用、降本增效也有业内最高要求。(2)运维需求本项目要求我方负责数据中心暖通、电气、弱电等基础设施自有资产(本项目为我方与其合作共建项目,基础设施资产为我方自有资产)的运行维护和维保工作,基础设施运营管理需通过 UPTIME M&O(管理和运行)认证,机房楼内的动力环境可用性不得低于 99.99%,即每月动力环境不可用时间小于 4.4 分钟。节能方面,在整个机楼合计年均 IT 负载达到 70%的条件下,年均 PUE 不超过 1.4,若年均 PUE值大于 1.4,我方承担超出部分电费的 10%,若年均 PUE 值小于 1.3,客户按照节省部分电费 10%的金额向我方支付奖金。5.4.2 建设内容项目构建起一套一体化运维管理体系,同时注重加强人才储备管理,以全面提升运维管理机制效率和运维管理服务能力,将运维对象的“质”(服务质量)与服务对象的“效”(应用成效)深度耦合,以质促效,如下:节能管理:建立系统调优参数表,精细化管理,严格控制机房温度,加强设备维护,关注强烈影响能耗效率的蛀点;53预防性维护:建立维保设备清单,建立维护保养工作计划表,制定并实施主要设备的维保操作流程;运维分析:对整个运维态势进行分析、评估和总结,包括:整体评估、运行成效、当前问题、改进措施;计划管理: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月度计划、周计划、暖通系统运维计划、电力系统运维计划、弱电系统运维计划、消防系统运维计划等;故障处理:遵循机房故障处理流程,并按照其中要求对故障进行分级、通报、处理和分析总结;标准操作:制定并实施数据中心设备常见操作的标准流程,对一些重要操作将做好预案并进行审核后方可执行;日常巡检:根据机房的实际情况建立巡检制度,定义巡检设备的重点巡检关注内容,并做好质量控制、记录、保存;应急预案:根据要求制定数据中心应急预案,包括常见突发事件、单点故障及带病运行的隐患;应急演练:结合数据中心实际情况,制定每年的应急演练计划,做到定期组织,全员覆盖;工单管理:日常运维的常见操作都以工单的形式进行,所有的工单都有跟踪和记录,并存档备查;文档管理:编制文档管理目录,并建立文档管理系统,同时纸质文档集中放置,重要参考文档和资料有备份;容量管理:建立容量管理流程,包括空间、电力、制冷,且定期54输出容量报告,定义供电和暖通链路的容量短板;日志、报表:建立班次日志制度,每个班次都按规定填写日志;按规定制作周报、月报、季报和年报;危害物资及场景识别:在危害物资存放地点或者危害场景地点设置显著的提醒标志,定期进行危害物资和场景的相关培训;设备轮换:根据机房的实际情况制定机房设备轮换计划,并按计划实施;专题问题优化:根据数据中心的实际情况,按需进行相关专题调研优化;关注行业重大运维事件,展开针对性学习分析;组织及岗位设定:根据业务需求和机房规模配置运维人员,建立明确的组织架构和岗位职责分工制度,建立专职人员配置及专业资质要求制度,建立人员个人信息及联系方式列表,建立关键人员备份制度;人员发展及培训:建立员工培训及考核管理制度(含新员工入职培训);供应商管理:建立完整的供应商及联系人列表,保证出现紧急情况有专业的咨询人可查;机房 6S: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U)、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5.4.3 实现价值为达成客户 SLA 要求,项目运维团队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方法,55依据 UPTIME M&O 管理体系和标准制定了一套运维体系,并通过最大化利用自然冷源和策略调优等手段保证 PUE 压降。主要手段有:维护操作规范化:针对性编制了维护操作流程(MOP)58 项、标准操作流程(SOP)46 项,应急操作流程(EOP)33 项;事件、问题、变更流程全面落实:通过 PDCA 循环提升事件处理效率,降低重大事件发生概率;自然冷源利用最大化:通过提高供水温度、改善水系统换热效率等措施,最大化利用自然冷源,降低运行能耗;设备工况调整最优:通过调整水泵转速、冷塔串联、充分采取蓄冷罐等措施,改善水泵、冷却塔、冷水机组性能曲线,提高运行效率。2017 年,本数据中心以 90.5 分高分数通过 UPTIME M&O 认证,运维管理达到国际一流水平。PUE 连年下降,2022 年均 PUE 为 1.15,全年累计节省电量 1500 万 kWh,节省电费 900 余万元,减排二氧化碳 5111 吨,获得客户 PUE 奖励 90 万余元,节能水平业界领先。5.5.1 项目背景华北某省超大型数据中心,项目占地 1402 亩,总建筑面积 62.1万平方米,基础设施总投资 150 亿元,计划建设 18 栋仓储式数据机房,提供 20.4 万标准机架(2.5kW)服务能力。目前共启用 8 栋机房楼,每个数据机房建筑面积 22000 平方米,共计 18000 左右机架、80000 业务设备。56该数据中心运维需求场景较多,需维护数据中心在用和在建所有机房,包括智能化、IDC 网络系统、云系统以及二枢纽 IDC 机房涉及的所有 IDC 业务设备、网络、系统软件等的 IT 设备和机房物理环境。专业涉及云计算、网络、安全、智能化、监控、传输等多个领域。5.5.2 建设内容现场由网络、安全、云平台维护、智能化、客户支撑、监控、移动云、专项服务组,共计八个专业组 64 名一线人员进行现场维护工作,同时,由多位网络、安全等各领域专家组成二线支撑体系。此外,引入 OneService 运维方案,结合此数据中心运维现场庞杂的需求,将资源集中管理、监控融合分析、运维操作自动化、流程处理自动化等多种智慧运维手段引入运维工作中,构建智慧运维大脑,打造监管控一体化的新运维模式,加速推进此数据中心整体运维能力智慧化。5.5.3 实现价值项目涵盖了 IDC 全业务运维,我公司自承接后重建运维业务流程,在传统 IDC 运维基础上结合自有经验和定制化智能产品,引入OneService 运维方案,依托一、二线运维体系,融合了 IDC 综合运营支撑能力、IDC 基础设施运维能力、智慧运维平台能力,通过运维工作,实现了此数据中心运维的“一体化、集中化、智能化、自动化”。575.6.1 项目背景西南某行业云数据中心总占地 118 亩,建筑面积 15.6 万平方米,总投资 29.4 亿元,含设备投资超过 160 亿元,震设防烈度为 8 度,建筑耐火等级 1 级,累计投产机架资源 17734 个,是该省最大规模最先进的数据中心,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数据中心之一。2019 年集团公司进行“云改”,加速打造云计算核心能力,优化全集团云网资源体系。面向外部客户需求,统一“移动云”品牌,提供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服务;面向公司自身内部需求,建立三朵云,即 IT 云、业务平台云和网络云。5.6.2 维护内容平台整体定位为混合云架构,完善了本省云能力底座,与集团公有云形成能力互补。主要满足发改委、党政军、垂直行业等客户的业务需求。我公司负责维护行业云运维工作,服务能力主要包括售前(需求沟通、方案核对、资源测算、资源核对)、售中(实施沟通、产品开通交付、功能配置)、售后(资源变更、日常巡检、数据安全备份、故障处理、资源核查)、专项(平台建设、重点保障、日常培训、客户现场支持、工单系统支撑)等。585.6.3 实现价值行业云项目的运维工作,为该省政务单位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资源平台。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理念和技术,按照“集约高效、共享开放、安全可靠、按需服务”的原则,以“云网合一、云数联动”为架构,实现政府各部门基础设施共建共用、信息系统整体部署、数据资源汇聚共享、业务应用有效协同的客户需求。开展政务大数据开发利用,为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有力支持,提供为民服务,提升政府现代治理能力,在有效降低重复建设资源、节能环保的基础上,提高基础设施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了该省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按需调配、即需即用、有效共享。通过合理规划、小步快跑的方式,在实现建设集约化、信息共享化、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满足该省各政务部门、委办局 IT 基础设施的应用需求,为该省未来政务大数据产业奠定基础。5906生态合作60中国移动基于 OneService 运维品牌,整合了丰富的生态资源。秉承 ITSS 的前瞻理念,在引进关键技术如 AI、5G 等元素的同时,形成了一套结构化、体系化的运维流程与制度。我们倾力确保业务连贯性和数据安全性,为广大用户提供专业、规范的运维服务,使运维工作得以有序、高效地推进。同时,我们从人员、过程、资源、技术四个维度着手,逐步打造智慧城市标准化运维服务体系。作为全球领先的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积极投身于智慧城市的运维与运营工作。尤其是在业务系统、IT 基础设施和业务等各层面,我们深耕细作,涵盖了标准规范的制定、咨询、工具构建到运维保障等多个领域,旨在优化业务流程、提升运营与运维效率。我们明白,科技日新月异,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进步无疑将进一步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我们欣喜于眼前的机遇,同时也清醒地意识到将要面对的挑战。然而,中国移动坚信,完善的生态合作模式是我们做好智慧城市运维的关键。中国移动将通过开放的合作、高效的运维和创新的技术,构建一个更美好的智慧城市。我们期待与所有的合作伙伴一起探讨智慧城市的未来,共建生态共赢的智慧城市。面对未来,我们充满了期待;面对挑战,我们勇往直前。中国移动愿与所有合作伙伴一起,为智慧城市保驾护航,共创美好未来。61声明本白皮书在编制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公开信息资源并尽可能地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在此对各类信息资源的提供者表示感谢,所引用内容其著作权和版权归原作者、来源媒体、原网站所有。但是我们也知道,凡事总有可能挂万漏一,对本白皮书没有注明来源的内容提供者同样表示感谢。如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白皮书内容可能不规范使用,欢迎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对相关内容进行处理。本白皮书的版权归中国移动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或许可他人使用本白皮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中国移动保留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力。白皮书编制组联系方式:。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0-24 65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中国移动:中国移动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2023版)-市场监管分册(65页).pdf

    前 言当前,国家经济和社会转型加速,5G 应用加速普及,国家正在加速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进国家治理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23 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攻坚之年,中国移动作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5G 智慧社会的主力军,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致力于以“新型智慧城市运营商”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和城市更新,推动智慧市场监管信息化推进,提升城市市场监管效率,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新时代的智慧市场监管,需要持续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持续加强市场监管信息化工作,大力推进智慧监管建设,切实做到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中国移动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2023 版)-市场监管数字化分册阐述中国移动对智慧城市市场监管领域发展的最新认知、观点和核心策略,阐述中国移动的客户、市场、产品和生态策略。中国移动积极响应行业需求,提供了基于自研产品 OneCity 平台的 5G 智慧市场监管解决方案。方案基于“5G 云 大数据”技术,树立“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新理念,以系统性监管作为市场监管改革创新的基本要求,旨在全面提升市场监管现代化水平。本书编写组指导单位中国移动集团公司政企事业部参编单位中移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坤智大数据科技(哈尔滨)有限公司北京致远互联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福建优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主编李双佶(中移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参编綦兵、王诗璇、陈继良(中移系统集成有限公司)于修和(坤智大数据科技(哈尔滨)有限公司)蒋浩(北京致远互联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江雄鑫(福建优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1目录01行业趋势02愿景内涵03整体架构04应用场景05典型实践06生态合作101行业趋势2近年来,国家国务院及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一系列政策意见,指导推进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创新市场监管方式方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趋势,从多维度推进市场监管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市场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1.1.1 推进数据资源融入一体化监管,提升监管协同水平2021 年底,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一体推进市场监管体系完善和效能提升,推进市场监管现代化。同时提出要充分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加快提升市场监管效能。建立市场监管与服务信息资源目录和标准规范体系,全面整合市场监管领域信息资源和业务数据,深入推进市场监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和系统协同应用。2022 年 4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围绕“一标贯全国、一照走四方、一码识信用、一号保维权、一库清底数、一网抓监管、一图知风险”的智慧监管目标,坚持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以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信用监管和市场监测为重点,全面推进各业务条线智慧监管建设,持续提升市场监管现代化治理水平和治理效能。2022 年 6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3提出大力推行智慧监管,提升市场监管能力。以一体化在线监管提升监管协同化水平。大力推行“互联网 监管”,构建全国一体化在线监管平台,推动监管数据和行政执法信息归集共享和有效利用,强化监管数据治理,推动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协同监管,提升数字贸易跨境监管能力。在地方政策层面,2023 年 7 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江西省数字政府建设总体方案,在市场监管方面提出加强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实时动态监管体系。基于监管资源共享数据,创新拓展跨部门综合监管应用场景,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协同监管。1.1.2 推进政务服务利企化与便民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 2021 年底“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的主要目标中,提出实现高效大市场活力增强,准入、准营、退出制度规范便利,投资创业更加便捷。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基本形成,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在重点任务中提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推行“一网通办”,持续优化企业开办服务;优化企业注销“一网服务”平台功能,畅通市场主体退出机制;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大数据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2023 年 7 月,中共中央及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意见指出,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而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管理作为和管理效能与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密不可4分,在此背景下,亟须进一步加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与广大人民群众、广大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与互动。通过数字赋能,有助于优化公共数据的高质量供给、加强惠企数据的精准推送,从而进一步放大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服务管理职能,辅助营造良好的市场营商氛围和社会共治氛围。在地方政策层面,2023 年 2 月,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关于充分发挥市场监管职能服务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的若干措施,提出优化登记审批方式。推进市场主体设立、变更、注销全程网上办理,加强部门间数据共享、业务协同,进一步提升网上登记服务效率。推广实施市场监管行政审批远程评审工作规程和告知承诺规范,推行“只见一次面”评审。1.1.3 推进计量建设并提升监管效能,筑牢公平公正基础为进一步夯实计量基础,提升计量能力和水平,全面开启计量事业发展新征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 2021 年底,国务院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提出要加强计量监督管理,提升计量监管效能。2021 年底的“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也提出要统筹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发挥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支撑作用,优化市场运行价值和信任传递机制。推进民生计量建设,强化对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民生领域的计量监管,筑牢市场公平公正基础。5为进一步加强民生计量工作,创造优质满意的市场计量环境,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2022 年 3 月,市场监管总局研究制定 关于加强民生计量工作的指导意见,作为民生计量工作行动纲领。提出要创新推广以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为依托的新型智慧计量监管模式。2023 年 6 月,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加强计量数据管理和应用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探索建立计量数据管理应用和共建共享机制,鼓励支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开展计量数据信息归集,实现多源异构计量数据的高质量融合和汇聚。综合运用5G、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推动计量基标准数据有效利用。在地方政策层面,2023 年 8 月,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的通知,要求分类夯实企业计量基础,大企业和省计量院产业计量联盟要共同引领带动中小企业提升计量能力和水平。1.1.4 推进智能化与创新融合的监管,严守民生安全底线(1)推进食品安全标本兼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以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安全实现“零风险”,监管必须“零容忍”。2021 年 4 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印发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评价与管理办法,旨在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规范创建评价与管理工作。提出推进信息化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应用,及6时归集和综合运用相关数据,提高监管效能和水平,实施智慧监管。2021 年底,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提出要健全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加快重点品种食品安全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规划还鼓励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开展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022 年 6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重点领域的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数字化追溯监管,以数字化手段提升监管精准化水平。在地方政策层面,2023 年 6 月,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四川省进一步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 年),提出加快推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严控农药兽药残留、重金属、食品污染物等安全风险。(2)保障特种设备运行安全特种设备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好特种设备安全工作责任重大。2021 年底,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提出优化特种设备监管信息化建设基础和应用环境,推动国家与地方监管数据互联互通,增强数据分析和信用管理功能,完善全国统一的特种设备信息公示查询系统。加强特种设备风险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提高安全风险识别和防控能力。推动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开展风险分级管控,从源头上系统辨识风险、防控风险。完善生产单位、检验检测机构和人员资格信息等特种设备基础数据库。以电梯、气瓶和移7动式压力容器、叉车等为重点,建立健全特种设备质量安全管理追溯体系。在地方政策层面,2023 年 7 月,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全省电梯安全筑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 年),提出在全省全面推行“智慧电梯维保”,实现电梯维保“一目了然”、维保单位“一键管理”、使用单位“线上监督”、安全监管“实时预警”、公众监督“一扫便知”。1.1.5 推进监管标准化便捷化法制化,强化监管综合执法2021 年 7 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对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和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听证暂行办法的部分条款予以修改,统一和规范市场监管行政处罚和听证程序,实现一支队伍执法、一个标准管辖、一套程序办案,促进市场监管部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2021 年 8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 年)并发出通知。实施纲要提出,推动政府管理依法进行,把更多行政资源从事前审批转到事中事后监管上来。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 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完善与创新创造相适应的包容审慎监管方式。根据不同领域特点和风险程度确定监管内容、方式和频次,提高监管精准化水平。2021 年底,国务院在“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中提出8要提高双随机抽查的科学化水平,合理确定抽查范围、抽查行业、抽查比例、抽查频次和被抽查概率,真正做到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向社会公开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实现监管“无事不扰”而又“无处不在”,持续提升“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权威性公正性。在地方政策层面,2023 年 8 月,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关于支持平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规范抽查检查行为。纵深推进一体化综合监管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1.1.6 推进信用为基础长效监管机制,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国家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对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既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又要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2022 年 1 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 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的意见,提出将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理念和方式拓展到市场监管各业务领域,运用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科学配置监管资源,提高监管及时性、精准性、有效性,使监管对违法失信者“无处不在”,对诚信守法者“无事不扰”,以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在 2022 年 6 月的 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 中也提出加强监管事项清单数字化管理,运用多源数据为市场主体精准“画像”,9强化风险研判与预测预警。加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平台建设,根据企业信用实施差异化监管。在地方政策层面,2023 年 8 月,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 14 个部门印发浙江省大力促进个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加强信用协同化应用。健全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行个体工商户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根据个体工商户信用风险等级和行业特点,实施差异化、精准化监管。我国监管行业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历程,期间不断地改革与调整,市场监管也开始更新其监管理念,不断适应改革开放后各发展阶段的需要。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监管业务发展与改革面临着如监管业务条线与监管事项众多、各监管部门协同与联动业务开展困难、监管业务执行与成效掌握手段不足、监管资源与监管业务统筹难度大等问题,成为新一代监管改革,智慧型监管转变要解决的一系列难题。为了更好地实现市场的全过程高质量监管,市场监管将迈向统筹的监管,强化事中、事后环节的综合监管,强调综合执法能力建设,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宽准入、严监管”的统一大市场监管模式。基于统一大市场监管模式和市场形势,未来综合监管、综合执法、非现场监管等将创新监管模式,并不断完善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智慧化、一体化监10管,市场监管演变为社会共治的监管,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的作用,促成监管的合力,实现被动监管向主动监管转变、由治标向治本转变、由后治理向事前防范转变,构建形成长效治本监管机制的行业发展方向。一体化的智慧监管,以数据驱动的智慧监管,智能化与创新融合的监管新格局,标准化、便捷化的法治化建设,以信用为基础以重点为补充的长效监管将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1.2.1 市场监管信息化发展阶段(1)行业主管(19491992 年)政府对市场进行严格的控制,通过行业主管部门直接控制行业发展,形成了政企合一的管理特点,管理方式和手段主要依靠科层体制的行政指令,市场主体被看作政府管理下的一个行政单位。(2)独立监管(19932008 年)随着政府对市场态度的变化,监管转向独立监管阶段,通过有限地放开准入,政府控制下的有序竞争逐渐发展起来,同时为避免准入控制带来的监管捕获问题,制度设计上往往依赖多重准入控制的方式形成监管者之间的竞争。(3)统筹监管(2009 年至今)多重监管体制普遍存在着重复执法和碎片化的弊端,为了更好地实现市场的全过程高质量监管,市场监管改革开始更新其监管理念。统筹监管阶段的市场监管强调综合执法能力建设,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强化事中、事后环节的严格问责,形成了“宽准入、严监管”的统一大市场监管模式。111.2.2 市场监管信息化发展趋势2021 年我国智慧政务市场规模达到 3900 亿元,随着我国政府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便捷化、基础设施集约化水平越来越高,我国智慧政务市场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平稳增长,预计 2023 年我国智慧政务市场规模将超过 4500 亿元,到 2025 年则会超过 5000 亿元。市场监管作为智慧政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各级市场监管部门经历机构改革后,通过重新构建信息化结构、整合业务模式,信息化建设投入逐年递增。其中省级市场监督管理局建设侧重点主要在数据中台、数据治理、一体化平台等方面,地市级市场监督管理局建设侧重点主要在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综合执法、社会共治等方面,新时代下市场监管领域的场景信息化建设总体呈现需求多元、热点喷发的趋势。针对综合执法场景,从信息化投入分析,2020 年总计招标 0.88亿元,其中 56%为软件类项目,预计未来 3 至 5 年内市场空间可保持在亿元规模。针对食品安全监管场景,在争创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大背景下,按照全国 93 个百万级人口城市全覆盖,食品安全监管的市场空间达到十亿元规模。针对特种设备监管场景,截至 2022 年底,全国特种设备总量达 1955.25 万台,其中电梯 964.46 万台,仅电梯监管一类场景的市场空间即可达到百亿元规模。市场监管信息化建设业务重点趋势:针对大市场格局下的监督检查业务整合、融合、调整将成为信息化支撑与配套的重点。整合原有的工商、质检以及食品、药品监管等12各部门的信息网络,突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系统化地采集市场监管信息。融合应用系统,建立各系统整合后的数据中心,完成数据的汇集分析。通过数据中心实现各级数据互通与共享。建立一体化门户,打破系统孤岛,实现多系统统一入口,增强业务协同性,进一步提高市场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监管电子化将逐步填补基层信息化监管手段的空白,大幅提升监管检查标准化和效能。基于标准化、电子化的流程,实现监管检查全流程电子化,包括监管事项清单电子化、电子取证、电子文书送达,检查结果一键上传归档、数据分析展现、语音智能输入、证照 AI 识别、法律法规智能推荐等。监管数字化将弥补监管数据严重缺乏和数据标准化不足,实现数据监管新模式。运用互联网 、物联网传感技术,实现监管业务数字化,通过数据智能感知终端实现政府监管行为和执法业务数据的智能化感知采集,实现数据供给侧创新,并运用大数据监测分析与预测预警模型,实现数据监管。充分利用 AI 辅助提升智慧监管水平,使监管由传统人工监管模式向智能化转变。用大数据深度挖掘与 AI 分析,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实现法律法规智推、违法违规线索智能发现、监管态势洞察、趋势预测预警、监管检查追溯审计的闭环管理,促进人工监管方式向智慧监管模式转型。基于业务标准化、标准 IT 化的设计思路,通过监管检查终端和信息化系统实现监管业务标准化,促进融合监管能力,加强基层监管执法队伍建设。1302愿景内涵14在智慧城市领域,中国移动的愿景是成为“新型智慧城市运营商”。在智慧城市市场监管应用领域,基于中国移动 OneCity 平台能力,定位于端到端解决方案提供商、数字设施服务商,为市场监管行业客户提供优质的行业解决方案和信息化产品,助力提升监管能力和效率。打造安全高效的市场监管数字设施。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加快大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智慧监管广泛应用,助力市场监管部门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构建统一的市场监管信息化体系,打造“监管精准化、执法规范化、服务便利化、决策科学化、运行高效化”的智慧监管创新发展格局。助力市场综合监管新模式探索:围绕企业登记注册、市场主体监管、市场行为监管、信用监管、消费维权、综合执法,开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与市场监管融合的新技术、新模式探索。聚焦三大安全监管构建数字化应用:围绕当前食品安全、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立足民众需求和社会关切,创新开展食品药品监管、质量监管、计量业务、特种设备监管、检验检测业务数字化应用。融通标准化数据实现场景化服务:对市场监管数据按照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进行汇聚梳理,形成集约化的数据资产,将分散在各个部门和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数据中心,为市场监管工作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通过数据应用场景化,将数据与具体的业务场15景相结合,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数据服务和决策支持。1603整体架构17智慧市场监管以数据驱动业务协同,总体目标是实现市场监管业务应用整合体系;市场监管政务、行业、互联网等大数据融合格局;业务整合与资源融合相结合,相辅相成,实现监管创新,推动市场监管整合可持续化发展;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实现创新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提升市场监管智能化水平,实现“互联网 ”背景下的监管创新,助力优化营商环境、防范市场风险、维护公平竞争、保障消费者权益、提高监管执法水平、促进质量提升;最终形成“大准入利企、大监管共治、大执法联治、大数据慧治、大服务惠民、大保障提效”的市场监管与服务大融合格局。应用整合方面,从市场监管业务出发,构建大准入一站平台、大监管共治平台、大执法联治平台、大数据慧治平台、大服务惠民平台、大保障提效平台六大综合性一体化应用整合平台。同时,在数据融合方面,以市场监管大数据为核心,构建一体化的大数据服务中台,为应用信息化提供支撑的同时,支撑大数据服务与应用,为实现大数据价值的挖掘提供基础。18图 1 市场监管行业总体架构图引入数据中台概念,构建一体化的大数据服务中台,全面提升智能化应用,重点打造以大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赋能核心。形成大中台、小前台的规划与设计体系:大中台,包括数据中台、AI 中台、业务中台。构建数据中台,实现大数据汇聚、整合、关联、分析、聚类等的支撑。构建 AI 中台,采用人工智能,如语音识别、视频对比、人脸识别等等 AI 服务中台。提炼业务中台,围绕市场监管业务进行提炼、抽取,实现微服务、开放服务的定制,实现通用业务、智能化业务、基础业务等的模块化、微服务化封装,提高复用度、快速定制与部署;小前台,为用户提供多种智能化接入方式与接入技术,如语音、视频、AR、VR 等等。19图 2 一体化服务中台总体技术架构图通过数据中台关联对接已建或新建信息系统,全面汇聚各类市场监管业务相关数据,并按照统一数据标准规范进行治理、分类入库并编制成为信息资源目录,实现数据共享、数据开放、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多类数据应用服务。数据规范标准化。对市场监管管理数据按照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进行汇聚梳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通过制定统一的数据格式、编码规则、数据字典和数据质量评估标准,保证数据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为数据处理和分析提供依据,为市场监管工作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数据支持。数据应用场景化。根据市场监管工作的实际需求,通过数据应用场景化,可以将数据与具体的业务场景相结合,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数据服务和决策支持。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挖掘数据的潜力,20发现新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例如,可以根据监管要求,对不同行业、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数据分析和监测,提供定制化的数据服务和决策支持,数据应用场景化主要包括构建数据库(如食品库、疾病库、药品库等)、数据挖掘和分析、数据可视化、数据服务、决策支持等能力支持。数据联动一体化。实现市场监管数据的共享和互通,促进数据的联动和协同应用。通过数据联动一体化(数据共享、数据互通、数据融合、数据安全保障),将各个部门和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共享和互通,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的联动和协同应用,进一步提高市场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也可降低数据获取和使用成本,减少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提高市场监管工作的效率和效益。3.4.1 大准入一站平台立足市场准入现状,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目标,围绕市场主体登记注册,推进“证照分离”“多证合一”的登记注册便利化改革,实现各类型企业的设立、变更、备案、注销等各个业务环节均可通过互联网办理,逐步实现无纸全程电子化登记。在市场准入申报方面,面向市场主体各项准入事项,构建统一网上服务应用,提供完善、安全的认证机制,保障企业用户信息的安全,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支持企业在线申报、资料资质电子化提交的“全程电子化”模式,提供在线申报导引、帮助提示、21信息查询、办理过程跟踪等一系列便利应用。在市场准入统一受理审批方面,实现对各项申报业务网上受理、窗口受理,结合业务实际办理要求与规定,构建规范化、可配置化的行政准入事项审批流程,支持业务优化与多项事项合并审批,同时提供AI 智能审批服务,减少大量审批工作量,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同时实现全程留痕;提供便捷、高效的行政许可决定的制证与送达应用,并支持电子证照管理,进而实现市场准入全过程的信息化支撑,提升市场准入办理效率。因此,通过统一网上申报服务平台、统一受理服务平台、统一审核审批平台、统一制证送达平台最终实现市场准入的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一网式查询。图 3 大准入一站平台逻辑架构图3.4.2 大监管共治平台结合市场监管机构调整之后的业务特点,通过构建一体化的大监管共治平台,实现对监管的全方面应用,在该平台中,通过对市场监管22的监管任务、监管事项、监管对象、监管资源等的统一管理,构建涵盖日常监管、协同监管、市场交易行为监管、市场竞争行为监管以及面向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不同对象的专项监管应用,以信息链串起业务链、风险链、责任链,打造市场协同监管体系,促进监管方式由传统向智慧转变,增强市场监管的智慧化、精准化,助力“放管服”改革,实现“机器换人”。核心包括几个方面的应用:构建智能化监管,推动机器换人:通过集明厨亮灶视频监控、智能视频分析处理、线索推送等业务于一身的智能视频巡查应用建设,运用计算机视觉、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政府用户提供软硬件一体的视频智能分析解决方案。将明厨亮灶的实时视频与餐饮食品安全规范紧密结合,为食品安全管理部门提供一系列自动化、智能化违规行为线索识别、预警和处置,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及风险分析,将分析结果实时推送至日常监管系统、量化分级管理系统、风险分析管理系统等监管业务系统中,为监管人员的工作开展提供实时有效的可视化依据。基于业务融合、系统融合、数据融合构建一体化监管。以风险驱动监管,提高监管靶向性:通过构建面向三局合一后市场监管行业的综合业务可视化平台和安全风险防控平台,为大市场监管环境下各细分业务提供业务特征分析、业务异常发现及预警、监管主体信用科学评价、个体/共性风险识别及预警、靶向性监管建议等业务支撑,助力市场监管机构提升监管效能、增强市场风险控制能力。基于风险管理的特点,结合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体系,实现对市场监管23涉及的主体以及食品药品完成风险监测、风险分级、风险信息采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等的综合管理,并结合企业自主上报、抽样检测、从业人员管理等加强企业自律,从而提升风险防控意识,约束企业行为;对于监管部门及时识别风险信息,进行风险预警和提示,有效开展应对措施;并且合理分配监管资源,提高监管工作效能,加强公众参与,及时发现安全风险,信息公示预警,满足公众信息诉求。以信用带动监管,赋能城市治理:采集、融合市场主体、自然人、社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的公共信用信息并建立共享机制,解决信用数据“碎片化”问题,形成各类主体的全景画像。为构建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提供支撑。基于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实现信用信息归集、公示以及社会公众查询企业信用信息;信用的分类分级,信用动态监测预警等内容的构建;实现市场监管部门、审批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及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实时传递和无障碍交换,整合政府各部门涉企信用信息记于企业名下,形成企业信用的全景画像,加强协同管理,落实失信惩戒。引入信用智能评价模型,构建政府、公众、第三方机构全面参与“三位一体”的信用分类分级体系,深化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在城市治理各方面的惠民应用,基于奖惩备忘录等法律法规为相关单位提供其管辖范围内主体适用的行政审批绿色通道、监管频率、招投标资格、政府资金优惠等信息的定向推送。梳理汇总广告、政务、涉金融、共享单车、旅游、重大投资项目、教育、环保等领域“红黑名单”,为各委办局、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提供信用出24证、信用预警等服务,营造“守信者一路畅行、失信者处处受限”的诚信环境、服务城市经济发展。加强互联网监管,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思维、新技术,针对互联网经营的大数据采集与分析解决方案,涵盖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展现等各个环节,旨在从海量互联网信息中,识别网络经营主体及各类违法经营行为及风险隐患,然后通过数据服务云平台实现对涉网主体、客体、行为的风险筛查、日常检查、违法行为线索转移、取证固证、信用管理等功能;实现对网络市场的精准监管,解决网络市场突出违法问题,促进针对互联网的监管方式由传统向智慧转变,增强网络市场监管的智慧化、精准化。同时针对不同的领域提供网络餐饮监测服务、网络医疗器械监测服务、网络食品监测服务等服务内容。25图 4 大监管共治平台逻辑架构图3.4.3 大执法联治平台基于将案件办理与“知识库 案例库 法律法规库 案由库”深度融合的思路,将智能服务与案件办理全流程进行有效的融合,构建“基层综合执法、联合执法、移动执法”组成的大执法体系。基于智能立案、智能办案,为执法人员提供在立案、办案、案审等环节便捷功能,智能辅助机器替人,减轻执法人员的工作强度。自动识别文书错误、案由和处罚智能推荐,提升了办案效率,解决同案不同判的问题。通过大数据分析,支撑领导决策;通过后台的26智能比对,自动编辑生成文书,适配执法人员录入文书的习惯,避免制作文书出现逻辑错误。可以快速取证、现场情况实时记录、文书逻辑判断等,对执法过程进行把控,规避风险。通过案件复制,语音识别、同类案件分析、智能案审会等功能,增加案件办理过程的智能化、便捷性。构建移动执法应用,依托移动执法设备,实现文书的现场制作打印以及证据图文的实时采集和上传,提高基层执法人员的工作效率,实现对市场监管行政执法职责的全面支撑。图 5 大执法联治平台逻辑架构图3.4.4 大数据慧治平台建设市场监管大数据中心。基于构建统一的数据标准、深度融合的大数据汇聚、有效保障的数据治理体系的思路,大数据中心为面向三局合一后市场监管行业的数据汇集、管理、融合、分析计算平台,全面盘活孤岛数据、历史数据,形成以企业、产品、人员为主线的行业融合数据体系,为各业务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读取、对象信息读取、27业务指标计算、业务模型计算服务。同时,面向市场监管、食品安全的风险防控、精准监管、知识中心、态势监控等数据应用服务。从而实现项目的“长寿”和持续增值。图 6 大数据慧治平台逻辑架构图3.4.5 大服务惠民平台以扁平化、智能化、个性化为核心,面向市场监管的一体化服务平台;以市场主体与社会公众需求为导向、以信息行为为核心,以整合的市场监管资源为基础;实现大市场服务业务整合与服务流程创新,实现对企业、公众全过程、无缝隙的信息化服务支撑,解决信息碎片化、服务割裂化问题,支持热线电话、门户网站、移动 APP、微信、短信等多渠道接入。28面向企业构建一体化政务信息服务体系,实现事项高效、便捷的、在线的、全程电子化的办理,提供企业相关信息资源查询、咨询服务,实现对许可决定、涉企信息等的透明化、公开化公示,缩短办事时间、提升办事效率;面向社会公众构建以公众为核心,社会全参与为理念的信息服务应用,实现多渠道、精准的政务信息服务,提升和优化社会服务水平的同时,实现政府与公众的互动,促进社会共同参与市场监管格局的进程。图 7 大服务惠民平台逻辑架构图3.4.6 大保障提效平台大保障提效平台是智慧市场监管的基础性和专项性平台,其涉及的业务能够为市场监管提供综合服务。其主要包括重大活动保障,重大事件应急处置,政务办公,食品安全追溯应用等。(1)构建重大活动保障应用。重大活动保障信息化建设,实现对重大活动保障期间配合和信息对接相关委办局,提供安全保障信息,实现市场主体经营、安全信息的获取及管理,实现重大活动相关企业、商品、人员、安全等信息的全面获取,实现各保障环节的信息互通,29基于市场监管大数据的支撑,实现风险的预警,并实时反馈相关负责部门处理,形成横向市场监管局各机构、部门间的协同机制,构建纵向相关委办局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数据互通。(2)加强重大事件应急处置信息化建设。实现以信息化手段保障对突发事件、重大事件的高效处理与应急处置,实现应急处置、研判、评估及应急保障应用,并且,打通各级重大事件报送通道,实现对信息报送人员的专项管理,提高重大事件上报与快速反应能力,实现重大事件报送、专项报告的迅速上报与汇集,并提供事件分析、事件核实研判、群体性事件预警等智能化、高效率的信息分析应用,为重大事件应急处理提供有效、准确、快速的保障与支撑,提高综合调度的速率和效率。(3)提供高效的政务办公保障信息化建设。以“规范化、便捷化、共享化”为主导思想,围绕统一门户、办公自动化、督查考评、非公党建等需求,建设责权一致、运行顺畅、执行有力、业务关联的大保障体系,为市场监管局各部门实现统一管理、政令畅通、资源共享、协同办公提供全方位保障。(4)深化产品质量追溯应用。构建全流程追溯体系,协助企业快速建立满足监管要求的追溯体系,优化企业供应链,制定高效、灵活、精准的营销策略分析与决策。帮助各级政府监管部门有效引导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追溯体系的建设,促使企业规范性经营。构建公众消费信任体系,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追溯的统一追溯信息服务。充分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项前沿技术,基于应用平台、物联网 SaaS30服务、区块链、自动识别、移动盾及移动互联应用等,提供打假防窜、追溯召回、溯源管理、流向管理、供应链管理、移动营销、消费者管理等服务。智慧 追溯监管:追溯监管,服务于市场监督检查部门,基于大数据应用等服务,帮助各级政府监管部门有效引导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追溯体系的建设,促使企业规范性经营。产品可快速复制推广共建产品追溯示范区。智慧 追溯公众服务:追溯公众服务,是面向消费者构建的消费信任体系,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追溯,消费看示警,维权新通道的统一追溯信息服务。通过此服务,消费者可以清楚地掌握所购商品的真伪、全程追溯信息,极大提升信任感,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得安心。智慧 企业追溯:企业追溯,服务于食品企业,通过“一物一码”“一品一码”协助企业快速建立满足监管要求的追溯体系,优化企业供应链各环节的计划、协调、操作、控制的过程,制定高效、灵活、精准的营销策略分析与决策。基于统一身份认证、多组织架构、多角色权限机制,构建统一办公入口、统一数据统览门户,并通过单点登录,无缝跳转至市场监督管理局各类信息化系统,市场监督管理局干部职工在同一工作平台上无感切换业务系统,查看所有相关业务数据。被统一入口的业务系统一般可包含总局的食品生产监督检查系统、12315 平台、抽样检验数据统计分析系统等,也可包含各省局的企业登记网络服务平台、广告监测系统、专利奖管理系统等。31统一办公入口。具备某业务系统访问权限的人员从统一办公入口登录市场监管统一门户,通过数据中台采集系统相关数据,自定义呈现数据统计分析图表。并在统一门户中完成相关数据填报、数据收取、待办处理等业务功能。统一数据统揽门户。基于数据查看权限,汇聚该权限下所有可查看数据信息源,统一配置门户空间样式、图表样式及栏目控件样式,形成统一数据统览门户,以可视化形式全景展示该权限所有可查阅的数据图表。对数据图表可穿透查看其对应数据源,并进行对应的态势感知、风险预警、研判决策、数据应用或公共数据服务。3204应用场景334.1.1 应用需求通过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新格局,鼓励消费者参与,推进餐饮服务者落实主体责任,提升监管效能,同时避免餐饮企业、社会公众、监管部门面临的以下痛点。(1)餐饮企业痛点食品来源、制作、配送过程不透明;从业人员素质偏低、食品安全意识淡薄、操作不规范;应付策略,针对抽查临时整改。(2)社会公众痛点难以全面参与决策和监督;食品安全知识和常识有待普及;各类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无法看到后厨加工过程;食品安全问题成为民众关注焦点。(3)监管部门痛点企业量大面广、监管人少任务重;节假性检查、无法实现过程监管;传统上门人工检查,检查效率低;警告困难,无信息化系统辅助;取证困难,需要到现场拍照;跟踪困难,无法确认企业整改。4.1.2 应用方案面向餐饮服务单位监管业务场景,集约“明厨亮灶”工程建设成果,实现面向餐饮服务单位智能化监管的统一平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视频解析、物联网等多种技术,实现监管信息自动采集、智34能解析,违法违规行为自动监测,为监管部门、餐饮服务单位、社会公众多方提供信息化应用与服务。通过视频监控,实现餐饮企业视频图像的联网接入、实时预览、历史视频调取回放、告警信息采集和远程管理、视频 AI 分析等功能。针对学校食堂,可将后厨视频在互联网上远程共享,提供给监管端小程序、学校端小程序和家长代表端小程序进行远程实时监看。利用 GIS 信息技术建立所属辖区餐饮企业食安地图,以地图形式展示所属辖区的餐饮企业分布,点击标注可查看许可信息(名称、地址、许可证号、负责人、经营范围等)和食品安全管理员信息(姓名、联系电话和培训证书等)等。同时支持公众在移动端进行查阅和评价。通过数据汇聚与建模,对所属辖区餐饮企业数量、监管执法人员数量、餐饮企业管理人员数量、后厨从业人员数量、所属辖区就餐人数、所属辖区摄像机总数、摄像机在线率和所属辖区食安地图等数据进行分析,形成监管情况可视化总览。4.1.3 应用效果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使得餐饮行业发展变得更规范、更透明。将其置于社会公众监督之下,政府、公众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询服务,对食品安全做到“心中有数”,对社会稳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提高决策科学性。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餐饮行业的一手信息,了解实际情况。同时宏观决策系统能够对得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为决策提供参考,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35提升公众餐饮安全水平,通过明厨亮灶子系统,替代人工对餐饮后厨视频进行智能分析,将明厨亮灶真正成为有效提升餐饮后厨卫生水平的抓手,改变以前餐饮监管纸质材料的传统,提升监管效能,提升公众参与餐饮安全监督的程度,倒推行业进一步提升餐饮安全水平。4.2.1 应用需求新冠疫情以来,如何加强重点食品,尤其是冷链食品安全管控,实现“源头可溯、去向可追、风险可控、责任可究、公众可查、社会共治”,需求愈发迫切。(1)落实主责食品经营者应当承担起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主体责任,实现对其经营的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在发生质量安全问题、疫情问题时,能够及时召回相关产品、查询原因,并及时上报政府部门。(2)辅助管理食品可追溯体系通过在供应链上形成可靠且连续的安全信息流,能够监控食品流向且通过追溯来识别问题源头和辅助召回,有效消除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是从根本上预防食品安全风险的主要途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辅助实现食品安全问题的风险预警与定位,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从而改善食品经营的市场环境,提高食品质量安全。36(3)惠民服务食品安全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社会公众对基本消费食品的安全意识逐步提高,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息可追溯的要求是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迫切需求,以此增加公众对政府社会服务的满意度。4.2.2 应用方案食品流通追溯可主要分为源头准入、交易流通、追溯查询三个主要阶段。一是由省、市进口贸易商把关“源头准入”这一重要环节。完成主体用户注册、完成采购的进口冷藏冷冻畜禽肉、水产品等相关产品品种、核酸检测、批次、产地、规格、消毒证明等追溯数据的登记上报,并按批次对相关冷链食品进行电子追溯码赋码工作,实现“一品一码”。二是源头准出后进入冷链食品流通终端交易阶段,交易流通登记是管理冷链食品流通环节的重要手段。以追溯码作为食品交易档案的唯一标识,并汇集冷链食品源头信息。此后,流通端一级批发市场、二级批发市场、商超、餐饮企业等流通环节中所涉及企业每次进行食品交易时,通过扫描商品追溯码或输入相应批次号的方式,确定食品交易档案,录入交易环节信息。最后,食品追溯进入终端消费阶段,为公众提供追溯信息查询服务,当出现问题食品或疫情时,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快速实现溯源,实37现精准的查处、召回等应急处置。在整个流程中,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商品从原产地到消费者全生命周期每个环节的重要数据,建立科技互信机制,保障数据的不可篡改和隐私保护性,为食品提供产品流通数据的全流程追溯能力。4.2.3 应用效果食品溯源系统基于区块链技术,可维护安全透明的追溯信息,实现源头可溯、去向可查、责任可究,做到真正食品安全全流程可追溯。最终通过聚合各类社会力量,形成“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4.3.1 应用需求(1)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对农贸市场经营者实现信息化监管,通过信息化来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2)完善溯源体系,提高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一是有利于提高流通环节经营主体安全责任意识,落实农贸市场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购销台账等制度,强化流通环节质量安全把关能力。一旦出现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可快速查到责任主体,避免打击一大片,也能及时查到问题原因,便于政府和社会各方及时采取措施,以最快的时间将影响和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384.3.2 应用方案实现各农贸市场节点主体档案、经营商户档案、供应商档案、配送商档案等信息管理,并实现各市、区监管部门对各农贸市场主体,经营商户、供应商、配送商、市场抽检、经营商户进销台账、不合格处理及召回的监管。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加强日常运营管理,提升对消费者的服务水平,形成市场内商品的进场、检测、销售追溯数据实现信息透明及共享;完成农贸市场基础信息化管理,对市场、摊位、商户、租赁及水电费、追溯设备、价格公示、公众互动等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包括基础管理子系统、食安追溯管理子系统、信息公示子系统、市场巡检子系统、信用评级子系统、电子支付子系统、综合配置管理七个子系统。4.3.3 应用效果(1)信息公开,协作共管很多人对农贸市场可能还留有“缺斤短两、标价不清晰”的印象,通过智慧升级后的智慧农贸市场,公开透明公示,亮照经营,既做到明码标价,又让市场消费场景智能化。(2)食品追溯,安全保障通过物联网溯源生成追溯二维码,获悉菜品的生产厂家、经销市场等,也能获知菜品的抽检信息,从而确保居民“舌尖上的安全”。394.4.1 应用需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店、小食杂店和食品摊贩等“三小一摊”行业管理普遍存在困难。由于从业人员普遍存在重经营、轻管理的现象,部分经营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薄弱,难以严格落实相关食品安全操作规范流程。行业门槛普遍较低,大多条件简陋,且经营者变更频繁,三防设施、消毒设备缺失或者不能正常使用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企业分布较散,食品部门监管很难做到全覆盖。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信息化手段,传统监管模式已难以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店小食杂店和食品摊贩管理办法的要求,需对辖区“三小一摊”行业开展备案登记和日常监管工作。4.4.2 应用方案一是实现企业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行政登记事项申请,查询登记办理情况。政府通过系统受理、办理和反馈小作坊备案登记受理情况。二是按标准完成事项受理生成办件流水号,材料审核选定、材料审核上传、材料凭据下载、受理意见填写及生成受理决定书(支持导出)等功能。三是根据备案许可的要求,设定相应的申请、审核、审批管理流40程,过程填写处理意见,现场核查表附件上传,支持出具不予许可决定书。四是根据备案许可证书格式要求,实现登记证书的生成、查询和证书格式套打功能。4.4.3 应用效果(1)全面备案,加强管理通过电子化审批,完成三小一摊企业备案登记,加强对企业的日常管理。(2)执法检查,加强监督通过电子化执法检查,使巡查员对三小场所进行实时巡查、实时录入系统、实时监管,实现高效执法、全面管控。4.5.1 应用需求(1)人员匮乏基层单位特种设备专业执法人员太少,安全监管力量严重匮乏。(2)专业不强现场监察人员的专业性不强,专业检定设备缺乏,存在一定形式主义。(3)意识薄弱企业安全意识不强,操作人员资质水平参差不齐。41需要通过特种设备监管信息化,加强执法队伍及电子执法检查能力,解决日常工作执法人员不足的问题;加强行业企业及人员培训,解决专业技术规范问题;加强企业及人员现场工作过程留迹、风险监测和预警报警,解决实际特种设备管理安全问题。4.5.2 应用方案一是登记生成特种设备二维码身份,让公众、执法人员和维保人员共同参与监督。二是全程智能监管维保情况。记录设备更换情况、合同期限,并将超期、未签合同的进行自动提醒关注。法定期限内通过 GPS 定位确认维保人员现场维保。在指定日期前系统会自动提醒维保单位、使用单位及时维保,延期后提醒网格执法人员关注跟进,避免维保单位拖延维保、不维保。如电梯维保场景,可对辖区所有电梯维保单位人员、电梯、合同、使用单位、质量管理员等建立电子档案,利用信息化手段对电梯维保统计、预警,对操作全过程进行任务管理、定位、视频、时长分析、留存取证等,建立远程可视化电梯维保监管体系。三是建立地图场景式网格监管。实施特种设备网格化监管,扫除监管盲区,不留监管死角,推动执法由事后被动监管向事前主动防范转变。四是实施移动办公及“格式化”规范执法。执法人员在现场检查时,检查情况等实现快速记录,主体信息及执法人员信息等自动生成,在标准格式内容模板中录入检查情况,上传执法现场即可。42五是三方平台互动提升监管效率。建立监管端、企业端、公众端三方互动平台,促进监管效率提升、主体单位管理提档、公众监督积极性提高。4.5.3 应用效果通过特种设备监管系统,可有效提升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和预警分析能力,促进监管水平提升,保证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实现设备信息有序、动态、综合地管理,更新及共享,有效提升监测管理水平。同时可以整合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4.6.1 应用需求(1)规范执法的需要根据政策要求和法治政府建设需要,建设符合新执法程序及数据、文书要求的行政执法信息化系统。(2)移动科技装备支撑执法的需要需要配强装备,打造监管服务“百宝箱”。在 5G 网络下,通过现场执法记录仪记录以及移动 APP 实现调查取证、询问、文书送达、行政强制等执法活动,全面提升办案效率。(3)基层执法监管信息化应用的需要基层执法监管压力大,面临人少,案件多而且办案人员可能存在43知识瓶颈,需要智慧化的信息化应用为基层执法减负,并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4)无纸化检查需要传统的执法检查需要执法人员携带大量的加盖印章的执法文书、移动打印机等,给执法过程带来较大的工作负担,影响执法检查工作效率。同时,纸质检查文书不利于执法对象留存,不便执法部门和企业回溯检查经营情况。因此,开展无纸化检查势在必行。4.6.2 应用方案覆盖市场监管行政执法各环节,以法律法规为基础,构建案件分析引擎、法律知识中心,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为执法人员提供立案、处罚、自由裁量、文书等方面的 PC 端 移动端智慧服务,全面辅助执法人员办案,提高办案效率和办案质量,实现从传统办案向智慧办案转变。在现场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利用智能手机使用电子 CA 证书安全登陆,现场填写电子执法文书,利用电子签章服务器自动加盖政府电子印章,自动送达被检查对象。现场无需携带执法打印机、扫描仪等繁重的装备,真正实现执法终端快速完成现场执法。在移动执法场景中,移动执法终端在满足基本的 4G 网络环境使用的同时,支持通过 5G 网络将 APP 中所产生的操作和数据快速高质量回传至 PC 端、案件材料高速下载等需求,保证两端的数据互通,确保两端使用过程中的灵活联动。若现场检查时,不具备数据回传条件(网络状况差等),相关信息可自动保存在移动 APP 中。当移动端具备回44传条件时(网络状况良好),系统自动将数据回传。移动执法过程中,被执法人在移动设备(平板、手机)上查看执法文件并手写签名。为了防止被执法人事后否认曾经在执法上的签名,可以借助视频、现场影像等方法来辅助记录事件发生的事实。通过执法视频拍摄仪或者在被执法人手写签字时拍照,将视频或图像资料作为辅助材料与电子执法文件一并保存下来,在需要的时候提供以举证。执法单位将电子执法文书自动推送给监管对象,方式包括:电子邮件、企业管理平台或管理 APP,也可通过官方网站进行查询和下载。通过扫描电子执法文书上的二维码,下载对应的电子执法文书。4.6.3 应用效果(1)办案标准化基于法规规范、文书规范,实现案件办理全程标准化、电子化,提升管理能力。(2)办案融合化移动端与 PC 端融合,标准流程与智能化融合,多部门横纵融合,助力执法人员办案,提高工作质效。(3)办案智能化依托执法知识库,提供案由、法律法规、自由裁量、文书等智慧应用,减轻办案人员压力。(4)办案便捷化解决执法检查携带和保管纸质文书不方便以及文件真实性问题,45提高日常执法检查工作效率,完成检查文书电子化。4.7.1 应用需求一是建立完善的适用的信息化标准,整合开放共享的信息资源,建立移动便携的应用,提供敏捷开放的服务,建设集约高效的基础设施,提供可信可控的网络安全保障。二是着力制度建设,构筑信用基础平台。创建违法违规企业黑名单,创建企业信用档案,完善追溯体系,形成线上监管,线下自律,公众监督的监管机制。三是创新监管方式,构建长效监管机制将企业划分为 A、B、C、D 四个信用等级进行分类监管,根据不同信用等级,采取不同监管频次,突出不同监管重点,对守信单位实施鼓励宣传,示范引导,对失信单位进行曝光评议,突出不同监管重点,同时建立良好的“守信激励,失信惩戒”运作机制。4.7.2 应用方案遵循国家总局信息化建设标准及数据管理规范建设,归集信用相关信息,生产信息,流通追溯信息及开源信息,结合市场监管行业信用评价模型对生产及流通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实现企业基本信息、信用信息的查询,并对失信企业及问题商品予以相应的公示,可与国家总局、省局、市局数据中心、各级省市相关职能部门及相关数据达46成交换的信用风险模型。(1)信用信息公示实现政务公开,服务企业和社会公众,互动交流的重要渠道。包括政策法规、企业信息、信用公示、企业黑名单、问题商品公示、监管信息等版块。(2)信用大数据舆情分析自定义需求,定制化设计舆情采集策略,经清洗、去燥等数据处理后结合算法将预测分析监测预警的结果推送给先关监管部门及负债人。对基础建设较欠缺的监管部门提供一条监管捷径。可先通过此功能实现企业信用评价及监管。(3)企业信用评价评估专业评价体系,深度融合数据,从合法合规、质量管理水平、历史信誉水平、技术实力等层面评价企业信用水平,并可以根据监管需要灵活变更评价维度,满足信用管理需求,运用可视化模型进行直观展示,助力分类监管,企业分级监管。(4)信用监测预警监测预警功能实现对关注的企业及商品对影响其指标进行可视化展示。商品预警管理功能主要实现监管过程中,预警信息的在线管理功能,包括自动预警和自定义预警两种。4.7.3 应用效果实现“信用赋能、宽进严管”,从源头防止放宽准入带来的监管47漏洞真空,守住了监管底线。通过信息公示、失信惩戒、信用修复、信用承诺等制度措施,织就一张衔接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覆盖各行各业经营主体的信用之网,既推动解决以往仅通过行政处罚难以解决的“屡禁不止、屡罚不改”等问题,又形成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想失信的良好氛围,形成了“宽进”与“严管”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构建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社会共治格局,最大程度激发了企业自治意识,调动了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市场秩序治理。市场监管实现从部门单打独斗,到多部门协同监管和社会共治的转变,进一步壮大监管力量。实现“寓管于服、以服促管”,提升信用监管服务发展能力,支撑实现信用培育、信用合规建设、包容审慎监管等信用服务措施,全力助企纾困解难,进一步提高了企业获得感。监管与服务并重,让与超大规模市场相适应的监管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市场监管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4.8.1 应用需求面对新形势下市场监管任务,市场监管部门积极转变思维,聚焦潜在风险,突出预警防控,以社会共治理理念作为市场监管部门开展工作的重要指引,延伸监管触角,推进“精准化市场监管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科学决策和风险预判能力。以对市场主体的服务、监管和风险预警为建设目标,应用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整合、48挖掘、分析、预警,实现“数据驱动”的市场风险预警方式的创新。4.8.2 应用方案重点场景内(食堂、锅炉、叉车)实时监管以及风险研判实时预警服务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 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对高风险监管场景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视频数据采集智 能识别智能推送,实现高风险场景预警的全过程管理,通过设备采集的数据进行研判分析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实时预警告知。以食安场景为例,通过在食品生产、经营、餐饮单位生产经营场所的关键位置安装视频设备,采集和监测人员生产经营行为、环境规范情况,利用云计算或本地计算等方式,训练 AI 算法模型,实现对食品生产、经营、餐饮经营过程中的违规情形自动识别、分析和留证,生成问题任务处置记录,为企业自律整改提供指导,为政府日常监管提供证据。4.8.3 应用效果借助信息化数字系统、大数据技术、GIS 地图定位技术,让重点监管场景预警更加准确和及时。针对叉车、高校和企业食堂、在运行的锅炉等重点场景,均可以做到实时监管、实时预警。应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形成重点场景和设备全生命周期画像,实时数据更新。落实责任到相关企业同步到人,实现重点场景精准管理,明确管理责任。通过大量数据分析研判,实现风险提前预警,防患于49未然,保障企业经营安全、工作人员个人安全。显著降低重点场景作业风险。针对高校和企业食堂,解决了缺少非现场监测手段、缺少违规监测手段、缺少卫生监测手段、缺少人员管理手段等实际问题。针对叉车操作风险,帮助企业解决了无证上岗作业易出事、无证上岗作业追责难、叉车人员管理不善等具体的日常作业风险问题。4.9.1 应用需求为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升行政效能,增强企业和群众的改革获得感,市场监管部门将全力推行“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行政许可事项。该事项可以全流程网上办理的事项,申请、受理、审查、批准、办结全部实现网上通办。按照“能简则简、能快则快”要求,大力践行“马上就办”,建立健全“审批手续最简、办事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佳”的政务服务工作机制。规范“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事项的办事指南,做到标准明确、条件清楚,让群众和企业明白办事、放心办事。4.9.2 应用方案“全流程无纸化,一趟不用跑”新型行政许可服务方式,是为民办实事的具体实践。这种方式可以让群众通过智能手机和微信小程序,无需到行政服务大厅,在家中或企业中网上办理食品生产和经营许可50申请,利用公安部“互联网 ”可信身份认证平台进行身份认证,完成行政许可事项申请,并支持快速查询审批进度;市场监督管理局通过合法第三方 CA 数字证书,自动加盖电子印章,为每个企业生成唯一证照二维码,完成企业电子证照发放;企业可以通过手机和短信验证,下载电子证照,实现线上线下“亮照”。4.9.3 应用效果(1)解决企业携带和保管纸质证书不方便的问题企业申请全过程资料电子化,为资料的保管和使用提供保障。(2)解决企业注册过程繁琐的问题提高申报流程透明度,减少企业频繁往返行政服务部门遇到的交通、排队、等待等不便。(3)解决文件真实性问题通过企业身份验证、企业承诺等方式,保证申报资料的真实性。(4)解决企业各类申请资料重复填写的问题通过系统一次填写全程使用,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工作效率。(5)解决企业申报过程附件电子化问题通过系统上传申报相关的电子资料,让资料固化,为企业提供长期有效的信息服务。514.10.1 应用需求企业自查系统针对当前政府监管执法人员编制有限、人少事多难题,基于“互联网 智慧监管”公共服务升级的需要、落实企业市场主体责任的需要,引入创新的企业自查机制,为企业提供“互联网 智慧监管”提供自查信息化平台支撑。4.10.2 应用方案(1)企业自查企业自查系统可按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由政府制定自查要点表,可以实现餐饮服务、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特种设备等行业企业自查;支持日常自查,也支持专项自查,如疫情防控复工复产自查。(2)监管配合企业自查系统与监管检查系统联动,企业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配合监管单位完成监管执法:一方面,企业可以查看监管结果,下载监管执法电子文书;另一方面,被责令整改的企业可以向监管单位提交图片、视频等整改材料,监管人员可以远程对材料进行审核,完成复查。(3)数据监管政府监管人员可以基于企业自查数据实施数据监管,实时监督企52业自查落实情况、上传数据质量,基于数据监管企业生产经营是否合规,察觉疑点、问题,触发政府现场监管,改变过去普遍撒网监管方式,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市场监管效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4)政策公告及普法宣传企业自查系统可实时发布政策公告,改变过去人工通知落后方式,企业人员通过自查感知终端快速了解政策、专项检查等政策公告,快速响应、执行政府要求,使得政府政策能够迅速贯彻执行。同时,系统提供普法宣传专栏,线上推送各类普法宣传彩页、培训课件,让企业学习法律、熟谙法律、依法经营。企业自查系统还支持开展显示法规学习效果测试,评估普法宣传效果,形成“线上推送-线上学习-线上考评”的闭环“互联网 普法宣传”模式,提高全社会法治水平,推动依法治国。4.10.3 应用效果企业自查系统提供企业人员参与社会共治的途径和手段,促进落实企业市场主体责任。同时企业自查是一种“非现场、无接触式”的数据监管模式,可以大幅降低非必要的现场监管,有效缓解人少事多矛盾。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可以在无感染风险下大幅提高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监管覆盖率,确保稳定有序开展复工复产,维护疫情期间市场稳定运行。5305典型实践54中国移动以 OneCity 平台为基础,聚合生态资源,面向市场监管行业打造丰富的智慧监管新应用。5.1.1 项目背景为全面加强海西州市场监督管理局智慧监管信息化能力和监管水平现代化,加快建立健全科学、系统、高效、权威的智慧监管体系,持续推进系统监管、依法监管和创新监管,结合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建设理念,夯实监管责任深入简政放权、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推进“智慧市场监管”改革,建设海西州市场监督管理局智慧监管信息化平台。5.1.2 建设内容基于统一数据库,以海西州特色建设模型为基础,整合数据与应用,搭建服务于事中事后监管的海西州市场监督管理局智慧监管信息化平台,并将现有的业务应用需求与监管平台关联,开发基于海西州特色的业务应用,并将所有应用集成于监管平台,实现业务应用集成化。依托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探索构建市场监管闭环,及时发现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产(商)品质量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由系统智能建议和辅助监管干部采取同步跟进排查、处罚,后续跟踪整改等措施,相关措施和数据结果纳入市场监管知识库,形成不断学习强化的监管闭环。555.1.3 实现价值海西州市场监督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市场监督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规范坚持经济适用,整合和利用现有建设资源易于管理和维护可以实现对整个平台系统中各业务子系统的集中化、统一化管理,助力全面推进“智慧市场监管”改革。5.2.1 项目背景根据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实际业务需求,借助互联网交易监管平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全面推行“压缩企业开办时间”,为“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做出了突出贡献。海口企业开办平台相应功能的进行优化,满足海口市政府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改革的工作需要。5.2.2 建设内容利用政务云的服务器、存储、网络、安全等集约建设的基础设施,构建海口市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系统:“网络交易监管系统”“食品经营主体监管系统”“大数据综合分析展示系统”“应用支撑平台”系统;并采购“市场注册监管手机报”等成品软件、短信服务、“网络交易数据监管服务”第三方服务等,围绕企业开办事项进行业务流程的整合实现流程优化;通过和工信部门的共享交换平台对接,实现56数据的共享和办理时效的统一监控;利用全自助服务一体机提供自助办理提高登记效率,最大程度地为企业开办提供便利化。5.2.3 实现价值对海口市企业开办平台相应功能的进行优化,满足海口市政府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改革的工作需要。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互联网交易监管工作加强了业务和数据的深度融合应用,实现监管模式由业务驱动专业监管向数据驱动智能监管的转型提升,提升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靶向性、先驱性,有效治理市场经营活动中的各类不良主体和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经营秩序,全面推行“压缩企业开办时间”,为“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做出了突出贡献。5.3.1 项目背景随着甘孜高原旅游 IP 的快速出圈,甘孜经济在后疫情时期得到一定恢复,但大量游客涌入带来的各式餐饮门店激增与食安监管的不到位构成了矛盾,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受到严重挑战。如何保障本地群众、中小学食堂以及外来游客的餐饮安全、彻底激活甘孜餐饮行业服务水平,“食安”监管急需“提质增效”。5.3.2 建设内容按照“科学布局规划、分步实施到位、提升治理能力、全力保障57安全”的原则,建设全州食品安全智能化管理系统,全面统计分析食品安全基础数据,实时、动态监管食品安全生产环节,逐步实现市、县、所级“全州一张网”的大数据应用,逐步实现市场主体单位的在线管理和监督,为应急处置、风险防控等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着力提升甘孜州食品安全治理水平。5.3.3 实现价值通过构建全链条、实时、动态、闭环式联动的食品安全管理机制,并结合信息移动共享,让餐饮商户从食材供应到制作全流程在阳光下安全生产;移动便捷的信息共享,让游客公众时刻监督、评价与互动;数据实时汇集查看,智能风险预警、态势监控,让市场监管精准高效。多方的共同在线协同,共同促进食品安全。让游客公众“食得放心、食得开心、食得安心”。5806生态合作59中国移动以 OneCity 平台为基础,聚合生态资源,面向城市治理、民生服务、产业经济、生态宜居打造丰富的智慧城市新应用。坚持问题导向、业务驱动,围绕市场监管改革发展中心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聚焦市场监督的难点、痛点问题,强化业务整合融合、流程优化重塑、资源合理配置,实现信息技术与市场监管业务改革创新的深度融合,助力实现初步形成“监管精准化、执法规范化、服务便利化、决策科学化、运行高效化”的智慧监管创新发展格局。中国移动愿依托自身能力优势,与行业合作伙伴成立合作团队,共享客户资源,共拓项目商机。通过优势互补、整合赋能,共同孵化智慧市场监管领域解决方案,打造标杆案例,在全国范围复制推广,构建持续发展、合作共赢的智慧市场监管生态圈。60声明本白皮书在编制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公开信息资源并尽可能地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在此对各类信息资源的提供者表示感谢,所引用内容其著作权和版权归原作者、来源媒体、原网站所有。但是我们也知道,凡事总有可能挂万漏一,对本白皮书没有注明来源的内容提供者同样表示感谢。如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白皮书内容可能不规范使用,欢迎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对相关内容进行处理。本白皮书的版权归中国移动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或许可他人使用本白皮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中国移动保留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力。白皮书编制组联系方式:。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0-24 65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中国移动:中国移动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2023版)-数字经济分册(52页).pdf

    前 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席卷全球,人类社会已经全面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变革,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将数字经济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机遇,中国移动明确世界一流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公司的新定位,制定实施创世界一流力量大厦的新战略,全力推进新基建、融合新要素、激发新动能,不断满足需求、引领需求、创造需求,系统打造以 5G、算力网络、智慧中台为重点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创新构建连接 算力 能力的新型信息服务体系,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本白皮书通过剖析数字经济政策导向与行业趋势,提出中国移动赋能数字经济愿景和内涵,展示了中国移动数字经济规划的顶层架构、基本原则、主要因素;对智慧招商、数字营商环境、数字资源运营等场景进行了描述,并提供中国移动在数字经济领域的成功案例。本书编写组指导单位中国移动集团公司政企事业部编写单位中移系统集成有限公司主编郭英喆(中移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参编杨迁(中移系统集成有限公司)目录01行业趋势02愿景内涵03整体架构04应用场景05典型实践06生态合作101行业趋势21.1.1 国家规划2022 年 01 月 12 日,“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变革,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到 2025 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10%,数字化创新引领发展能力大幅提升,智能化水平明显增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取得显著成效,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我国数字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稳步提升。展望 2035 年,数字经济将迈向繁荣成熟期,力争形成统一公平、竞争有序、成熟完备的数字经济现代市场体系,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产业体系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规划从 8个方面对“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作出总体部署,即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水平,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强化数字经济安全体系,拓展数字经济国际合作。聚焦培育数3据要素市场、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等重点领域,部署了提升数据质量、数字技术创新突破、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等 11 项重点工程。2022 年 12 月 2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坚持改革创新、系统谋划,以维护国家数据安全、保护个人信息和商业秘密为前提,以促进数据合规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为主线,以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为重点,深入参与国际高标准数字规则制定,构建适应数据特征、符合数字经济发展规律、保障国家数据安全、彰显创新引领的数据基础制度,充分实现数据要素价值、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为深化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2023 年 2 月 27 日,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要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研究制定推动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农业、工业、金融、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支持数字企业发展壮大,健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工作机制,发挥“绿灯”投资案例引导作用,推动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2023 年 5 月 12 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4要持续提升投资建设便利度,进一步简化企业生产经营审批和条件,优化外贸外资企业经营环境,进一步降低就业创业门槛,提升涉企服务质量和效率,完善优化营商环境长效机制。综上:在国家层面,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数字中国的宏观发展要求,是进一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的关键助力,是加速赋能营商环境优化的有效手段。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对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级,打造更多前瞻性、主动性的应用场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1.2 国家法规2020 年 5 月 28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 2021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2021 年 6 月 1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自 2021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2021 年 4月 27 日,经国务院第 133 次常务会议通过,2021 年 7 月 30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745 号,公布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自 2021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具体相关法律法规如表 1 所示,我国数字经济建设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健全。表 1 数字经济相关法律法规概览(国家层面)法律法规名称实施时间决策会议信息化相关核心内容5法律法规名称实施时间决策会议信息化相关核心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2021.9.1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规范数据处理活动,保障数据安全,促进数据开发利用,保护个人、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将数据主权纳入国家主权范畴,并进一步将数据要素的发展与安全统筹起来,为我国的数字化转型,构建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提供法治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2021.9.1国务院第 133次常务会议旨在建立专门保护制度,明确各方责任,提出保障促进措施,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及维护网络安全,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制定的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1.1.1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对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事项作了与时俱进的阐述,将网络虚拟财产、数据纳入保护范围,规定了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平衡民事权益保护与技术创新利益。1.1.3 地方政策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全国各地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数字经济顶层设计持续完善。各地政策规划如表 2 所示。表 2 31 省市数字经济“十四五”规划省市名政策名称发布时间发展目标6称北京市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2022 年 11 月25 日在数字化基础设施方面,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新技术基础设施等数字基础设施,推进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在数据资源方面,加强数据资源安全保护和开发利用,促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培育,推动数据要素有序流动,提高数据要素配置效率,探索建立数据要素收益分配机制;在数字产业化方面,重点培育高端芯片、新型显示、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在产业数字化方面,支持农业、制造业、建筑、能源、金融、医疗、教育、流通等产业领域互联网发展,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在智慧城市方面,推进城市码、空间图、基础工具库、算力设施、感知体系、通信网络、政务云、大数据平台以及智慧终端等智慧城市基础建设;在数字经济安全方面,强化数字经济安全风险综合研判,推动关键产品多元化供给,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天津市天津市加快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方(20212023年)2021 年 8 月 19日到 2023 年,数字化发展整体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梯队。数字经济创新引领能力显著增强,成为全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新高地。数字公共服务体系更加高效便捷,数字生活服务更加普惠可及。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全国领跑,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的数字治理新模式。“城市大脑”赋能发展的能力基本形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7术取得重要突破,数据资源要素实现高效配置,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逐步完善。上海市立足数字经济新赛道推动数据要素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2023 年 7 月 22日到 2025 年,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国家级数据交易所地位基本确立;数据要素产业动能全面释放,数据产业规模达5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5%,引育1000家数商企业;建成数链融合应用超级节点,形成 1000 个高质量数据集,打造 1000 个品牌数据产品,选树 20 个国家级大数据产业示范标杆;数据要素发展生态整体跃升,网络和数据安全体系不断健全,国际交流合作全面深化。重庆市重庆市数字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2 年 1 月 10日到 2025 年,基本形成产业发展体系健全、龙头企业引领带动、技术创新能力突出、数据资源要素富集的“五十百千”数字产业发展格局,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到 10%以上。河北省加快建设数字河北行动方案(2023-2027 年)2023 年 1 月 20日到 2023 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 1400 亿元,数字经济占 GDP 比重达到 36%。到 2025 年,工业互联网平台达到 300 家,两化融合指数力争进入全国第一梯队,钢铁、石化、装备、农业等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 2500 亿元,数字经济占 GDP 比重达到 40%。到 2027 年,我省数字经济迈入全面扩展期,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 3300 亿元,数字经济占 GDP 比重达到 42%以上,数字河北建设基本实现“数字经济高端化、数字社会智慧化、数字政府智治化”。8山西省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2 年 7 月 4日到 2025 年,全省数字经济发展进入“加速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5.4%,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迈入快速拓展期,数字化治理发展成效显著,数据价值化有序推进,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价值显现。辽宁省辽宁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若干措施2022 年 8 月 12日引导市场主体,要发展总部经济,壮大骨干企业,培育中小型企业,鼓励制造业企业剥离成立软件企业;提升产业能级,要做强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业,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加速培育电子商务平台,推动产业链提升,支持建设产业集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创新能力,要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加强标准建设,优化学科建设;营造发展生态,要支持创新创业,加大人才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信贷支持,加大信贷支持。吉林省吉林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指导意见2023 年 5 月 4日到 2025 年,力争大数据产业测算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 25%,培育 50 家以上大数据应用和服务示范企业,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成为支撑吉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黑龙江省黑龙江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2 年 3 月 22日到 2025 年,全国一流的数字经济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数字化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数字经济发展取得多点突破,工业和服务业数字经济渗透率达到全国上游水平,数字农业发展成为全国样板,育成一批数字经济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诞生一批“瞪羚”和“独角兽”企业,建成一批国家级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9培育若干全球知名、国内领先的数字经济经典品牌,培育形成数个优势产业集群,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到 10%,数字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东北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新龙头。江苏省关于全面提升江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指导意见2022 年 4 月 8日到 2025 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数字产业集群能级跃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13.5%左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全国示范,服务业数字化国内领先,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全面提升,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初步建立,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 年,数字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数据要素价值充分释放,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数字经济成为引领江苏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浙江省浙江省高质量推进数字经济发展2022 年工作要点2022 年 3 月 21日数字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保持全国前列,“三区三中心”和数字经济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 9000 亿元,同比增长 12%,营业收入突破 3万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达到 8900 亿元,数字贸易突破 6000 亿元;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增加值比重达到 7.1%;新增工业机器人 1.5 万台,累计建成 5G 基站 16 万个,新增我省主导的数字经济国际、国家标准 20 项,打造一批具有浙江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数字化改革硬核成果,持续擦亮数字经济“金名片”。安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行动方案(20222022 年 8 月 18日产业数字化转型迈上新台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实现全覆盖,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上云用数等重点领域10省2024 年发展水平保持全国第一方阵,有力助推农业现代化,构建影响力大、竞争力强、普惠多元的服务产业新体系;数字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建成一批软件产业园,争创全国软件名园,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产业竞争力全国领先,继续保持和拓展人工智能语音技术全球领先优势,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力争 5G 网络覆盖能力进入全国前列,全省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体系全面建成并持续迭代完善。福建省2023 年数字福建工作要点2023 年 5 月 22日促进数据资源优化配置,要推进一体化公共数据体系建设,全面推进部门数据资源专区建设,扩大电子证照应用范围,加快数据应用场景建设,推动构建数据流通体系;激发数字经济发展活力,要加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能级提升,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全面推进数字商务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数字化转型服务生态,积极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工程,全力办好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加快数字丝路建设,要加快推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升级完善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支持中新 TikTok(莆田)跨境电商生态园建设,持续深化“丝路电商”全球合作。江西省江西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2 年 5 月 25日到 2025 年,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速持续快于全省经济增速、快于全国平均增速,努力实现规模倍增、占全省GDP 比重达到 45%左右,数字化创新引领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深度显著11增强,数字化公共服务能力、数字化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南昌“元宇宙”等聚集区蓬勃发展,力争数字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山东省山东省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3 年 1 月 29日创新服务供给模式,2025 年年底前,基本建成与数字强省建设相适应的更具竞争力的创新性服务供给模式;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探索建立与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相适应的推进模式,构建数字经济多元、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强化数字经济运行统计监测,完善数字经济发展考核指标;加快数字产业发展,2025 年年底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力争超过 10%,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河南省2023 年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方案2023 年 1 月 25日基础支撑能力不断优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年度投资500 亿元,打造 5G 精品网络,5G 基站总数突破 18 万个,数据中心机架数超 9 万架,全省物联网终端用户突破 1 亿户;核心产业能级持续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力争突破 8000 亿元,先进计算、软件产业规模均超过 500 亿元,新一代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智能传感器等产业集群能级显著提升;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省工业云平台应用率达到 52,农业生产信息化发展水平超过 30;政府数字治理服务效能不断提高,深化“一件事一次办”“跨省通办”,完成 30 项以上改革事项“一件事一次办”,新增50 项“跨省通办”事项、200 项“全豫通办”事项,建成一批智慧县城、数字乡村试点示范项目。12湖北省湖北数字经济强省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 年)2022 年 8 月 3日到 2024 年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实现翻番,达到5500 亿元,力争达到 5800 亿元,基本建成全国数字产业化引领区、全国产业数字化先导区、数据要素聚集区、中部地区数据治理样板区和新型基础设施中部枢纽节点。到“十四五”末,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7000 亿元,占 GDP 的比重超过 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 60%,在光电子信息领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链和数字产业集群。数字政府管理效能明显提升,数字社会服务更加普惠便捷,数字生态更加优化,数字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高效能治理的主抓手、高品质生活的主支撑。湖南省湖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 年)2020 年 2 月 6日全省数字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数字经济基础设施能力全面提升,数字治理体系初步完善,湖南成为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区、产业聚集区和应用先导区。到 2025 年,数字经济规模进入全国前 10 强,突破 25000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 15.8%以上;数字经济占 GDP 比重达到 45%,其中数字产业化总量突破 7500 亿元,产业数字化总量突破 17500 亿元。广东省2023 年广东省数字经济工作要点2023 年 3 月 30日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加快数字产业集群建设,发展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硅能源产业、超高清视频产业、信创产业;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农业、数字贸易、数字金融、智慧交通;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持续深化数据资源一网共享,加快培育数13据要素市场,推动企业数据要素价值开发利用;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实施广东强芯工程,实施核心软件攻关工程,增强关键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制造业协同创新。海南省海南省政府数字化转型总体方案(20222025)2022 年 7 月 15日创新发展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培育跨境数据要素市场,提升经济运行监测能力,赋能重点产业数字化,到 2025 年底,在数据共享方面,可较好满足政务服务和封关运作对数据的共享需要,实现与国家部委垂管系统的数据共享。四川省四川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1 年 11 月24 日到 2025 年,全省数字经济总量超 3 万亿元、占 GDP 比重达到 43%,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经济科技创新中心和数字化转型赋能引领区,高水平建成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初步建成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贵州省贵州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1 年 12 月29 日到 2025年,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突破3500 亿元;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实现倍增,在 GDP 中的占比达到50左右;三次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基本实现大数据深度融合改造全覆盖。二是在产业发展、数字治理、数据价值、数字基建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到 2025 年,构建形成特色引领的数字产业生态,打造数智驱动的数字治理标杆,建成全国一流的数据要素基地和集约高效的数字基础设施。三是对贵州 2035 年数字经济发展进行了展望。到 2035年,数字产业生态健全,数字政府全面建成,数据要素市场化水平引领全国,数字基础设施规模和创新水平处于全国前列,数字经济全面引领经济社会发展。14云南省2023 年推动经济稳进提质政策措施2023 年 1 月 17日省级财政安排 10 亿元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支持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全省遴选、培育、建设、推广 35个行业级大数据中心,实施 5G 融合应用“扬帆”云南行动计划,遴选 10 个 5G 应用融合标杆示范项目,省级相关领域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行业级大数据中心、5G 应用融合标杆示范项目予以支持。力争 2023 年数字经济投资完成 300 亿元。陕西省陕西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 年)2022 年 9 月 30日通过三年努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超过 8%,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 58,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西部领先,数字经济治理能力明显提升。甘肃省甘肃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规划2021 年 9 月 21日到 2025 年,实现“一年显成效、三年上台阶、五年树标杆”,数据要素市场基本建立,数字产业化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产业数字化水平有效提升,打造东西部算力资源调度先导区、全域经济数字化转型样板区、社会治理创新应用示范区。数字经济规模总量突破 5000 亿元,数字经济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上升 15 个百分点。青海省青海省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2023 年 4 月 3日到 2025 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 1200 亿元以上,年均增长 10%,占 GDP 比重超过 3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 270 亿元以上,占 GDP 比重达到 7%左右。创建 3 个以上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超过 10 万架,深度融入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绿色集约的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全面建成。培育建设 315个以上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企业上云数超过4000 家。推动实施 74 个数字经济领域重点项目,完成投资 158 亿元。经过三年努力,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特色化、集群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数字产业发展势头更加强劲,产业数字化水平持续提高,对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1 年 10 月24 日到 2025 年,全区数字技术融合创新及信息产业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产业数字化进入全面扩张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具有较强创新力、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不断涌现。基本建成全国数字产业化发展新兴区、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深入推进数字广西建设的实施意见2022 年 7 月 23日到 2025 年,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取得显著成效。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取得突破,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成效显著,数字化创新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数字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取得显著进展,全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 6%,力争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突破 2200 亿元,力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达到 1000 亿元。西藏自治西藏自治区“十四五”信息通信业发展规划2021 年 12 月21 日到 2025 年,西藏信息通信业整体规模进一步扩大,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基本建成高速泛在、集成互联、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信息通信公共服务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面向数据要素的一体化数字能力逐步提16区升,新兴业态和融合应用快速发展,新型行业监管体系初显成效,边远地区通信网络质量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赋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能力持续提升。宁夏回族自治区数字宁夏“1244 N”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3 年 3 月 2日围绕数字宁夏建设,推动实施“1244 N”行动计划,健全完善组织、规划、政策保障体系,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宁夏节点和国家(中卫)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大力实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政务、数字化社会“四化”工程,培育引进一批生产和运用数字的企业,2023 年数字信息产业产值达到 850 亿元,数字经济占 GDP 比重达到 36%左右(力争到 2027 年达到40%以上),加快推动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信息通信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 年 11 月 1日到 2025 年底,5G 用户普及率达到 56%,行政村 5G 通达率达到 80%,千兆光纤端口占比达到 12%,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同;每万人拥有 5G 基站数 20.75 个,千兆宽带用户占比达到 10%。1.2.1 运行情况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 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 年),172022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 50.2 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 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 41.5%。数字产业规模稳步增长,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 15.4 万亿元,同比增长5.5%;软件业务收入达 10.81 万亿元,同比增长 11.2%;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超 1.2 万亿元,同比增长 15.5%。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 年),从整体看,2022 年,我国数字经济已连续 11 年显著高于同期 GDP 名义增速,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达到 9.2 万亿元,产业数字化规模为 41 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分别为 18.3%和 81.7%,数字经济的二八比例结构较为稳定其中,三二一产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 44.7%、24.0%和 10.5%,同比分别提升 1.6、1.2 和 0.4 个百分点,二产渗透率增幅与三产渗透率增幅差距进一步缩小,形成服务业和工业数字化共同驱动发展格局。1.2.2 发展趋势“十四五”时期,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抢抓发展新机遇、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焦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正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挑战,数字经济在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经济质量效益方面大有可为。(1)关键领域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标准化建设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和“刻度尺”,随着新18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发展,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标准在科技与产业间的桥梁作用显著,支撑数字经济普惠性增长、弥合数字鸿沟、释放数字红利,在全球创新版图和产业布局深度调整中成为关键要素。(2)数据要素价值释放进一步规范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成为各国的共同探索方向。可信数据空间为数据要素市场参与各方提供信任的技术契约,全球数据要素市场建设进入多元主体共建共创、企业竞争加速推进、定价策略多样探索的新阶段。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进一步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和按价值贡献参与分配渠道进一步扩大,让全体人民能更好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3)数字营商环境优化进一步加速在数字经济大背景下,数字营商环境建设将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政府提供的服务进行串联,解决传统营商环境服务碎片化的问题,可为企业和公众提供高质量、高满意度的服务体验,有效打破时空阻隔。当今数字经济飞速发展,数字经济在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对营商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利用数字化技术,促进信息高效透明的传输,推动市场服务形成闭环,进一步加速数字化营商环境的建设,就成为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1902愿景内涵202.1.1 中国移动赋能数字经济发展愿景5G、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引发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变革。为加快推动这一进程,需要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中审视理解“信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纵观历史,能量和信息是驱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两大主线,两者共同决定了文明发展的高度。纵览文明演进历程可以看出,无论是能量还是信息,都是驱动文明进步的生产力,即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其本质是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信息成为推动文明进步的主导因素,连接、算力、能力正成为当今时代的新型生产力,推动能量和信息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加速融合,不断引领和创造新的需求。一是信息能量化,5G、算力网络、智慧中台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数智能量”,信息的传送、存储、处理将如同获取电力一样方便快捷、即取即用。二是能量信息化,随着能量转化和运用的过程被全面“比特化”,大到星球、小到细胞的“数字孪生”不断生成,为能量的高效配置和充分利用提供全新手段。三是信息能量一体化,能量和信息深度交织、相互促进,催生无人驾驶、脑机接口、元宇宙等新业态新模式,开启未来世界无限可能。发展数字经济,通信运营商是其中重要的参与者、推动者。一直21以来,中国移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着力构建以 5G、算力网络、智慧中台为重点的“连接 算力 能力”新型信息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新基建、推进数字产业化、科技赋能千行百业,让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速数字经济发展。2.2.1 中国移动赋能数字经济发展内涵数字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对国有企业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作为网信领域中央企业,中国移动处于“两个做强做优做大”的关键交汇点,聚焦主责主业,奋勇当先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推动企业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发展数字经济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中国移动将勇担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主力军,助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作为移动信息产业链“链长”,中国移动将当好产业基础能力提升的支撑者,合力建设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当好产业发展方向的引领者,促进形成融合贯通的产业链;当好产业协同合作组织者,支撑构建繁荣共生的产业链。中国移动赋能数字经济发展的内涵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构建品质一流的 5G 网络,提供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连接服务”。“5G AICDE”信息技术群的融合创新,为跨领域、全方位、多层次的产业深度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构建泛在融合的算力网络,打造一点接入、即取即用的“算力服务”。信息网络正从以网络22为核心的信息交换,逐步向算力为核心的信息数据处理演进升级。汇聚全社会泛在算力资源,满足多样化业务需求,推动网络与算力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三是构建开放共享的智慧中台,输出统一封装、灵活调用的“能力服务”。中国移动打造的智慧中台能力服务体系,是应用软件、硬件设备、平台、规范标准、组织、流程、文化等一系列元素有机结合并形成的运行机制。5G、算力网络、智慧中台融合互通、协同共进,一起构成“连接 算力 能力”新型信息服务体系,促进资源、要素的高效汇聚、流动、共享,推动实现网络无所不达、算力无所不在、智能无所不及,支撑数字经济不断做强做优做大。2303整体架构24紧密围绕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政策指引,遵循“2522”整体框架,形成数字经济建设总体架构,如图 1 所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形成包含“展示体系、组织保障体系、业务应用体系、平台支撑体系、数据资源体系、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在内的建设发展方案。把做大做强数字经济作为振兴突破口,全面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图 1 总体架构(1)链式改造: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顶层设计的两大支柱,规划再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2)因城施策:依据城市战略定位、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信息化基础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科学定位,合理配置资源,25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和设计。(3)融合共享:以“实现数据融合、业务融合、技术融合,以及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跨层级、跨地域的协同管理和服务”为目标。(4)协同发展:体现数据流在城市群、中心城市以及周边县镇的汇聚和辐射应用,建立城市管理、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体系。(5)多元参与:开展数字经济顶层设计过程中应考虑政府、企业、居民等不同角色的意见及建议。(6)绿色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考虑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节能环保发展、低碳循环发展”为导向。(7)创新驱动:体现新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将数字经济作为创新驱动的重要载体,推动统筹机制、管理机制、运营机制、信息技术创新。(1)应与国家城镇化、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进行有机的结合,与城市其他相关规划、政策文件相衔接。(2)应推进数字产业集群化、产业布局合理化、政府管理高效化、社会治理精细化、民生服务便捷化、基础设施智能化、网络安全长效化等目标的实现。(3)应事先做好内外部环境分析,从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战略层面26对数字经济战略目标、重点工程、保障措施、实施管理等进行设计。(4)应考虑政府、园区、企业、居民等多元主体的实际需求。(5)应以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展开,确定战略目标、重点工程、保障措施、实施管理等内容,并宜区分需求和目标的轻重缓急。(6)应重点考虑区域间的协同发展,打造区域间、经济圈内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产业链共通、经济效益共赢的协同发展模式。(7)应注重制度和理念的重塑,建立一套能适应当今数字化发展趋势、充分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制度体系。2704应用场景28本文选取智慧政务、智慧招商、乡村经济、智慧物流,共 3 个有代表性的场景作详细分析。4.1.1 应用需求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举国上下,各级地方政府对招商引资工作极其重视,将其作为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来抓。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方,制定了多项优惠政策,投资方为了利益的最大化,也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目前招商引资工作开展上存在产业链顶层设计不充分、上下游关联度不高、产业不聚集等问题,不利于区域企业持续发展,完成产业转型升级,从而难以提升自身竞争力并持续为地方经济作出贡献。智慧招商是将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招商的实践经验。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高科技手段,解决地方政府投资运营难、企业入驻投资难的问题。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提高了招商效率,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4.1.2 应用方案坚持“为招商投资全面赋能”的功能导向,充分利用大数据计算,利用海量企业数据源、市场数据等,建立数据挖掘及分析平台,自主挖掘招商线索,实现文化、体育、旅游、健康、养老等领域适配企业筛选,提高政府和企业、人才之间投资信息对接效率,达到高效招商29的目标,从而建立起有利于集群发展的软配套基础。建立适当的经济模型,针对特定的投资人进行需求分析,量身定制招商方案,从而快速提升招商效率,促进项目落地。通过语义分析等智能识别,深入挖掘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产业、企业与人物、企业的历史投资轨迹、分支机构信息,以及高管动态等信息,通过交叉分析与智能算法,建立具有多个维度的目标企业库,精准筛选高价值的招商线索和锁定目标招商企业,让招进的“商”更符合区域发展需要,以支撑招商工作者快速研判和决策。招商投资促进大数据平台同时应为投资者提供土地规划信息、政策推荐、资源配套、金融服务和法律咨询等全流程、全要素、全方位服务,实现定制化、智能化招商投资。4.1.3 应用效果顺应新时代精准招商的需求,解决传统线下招商时间限制大、覆盖面小、成本高等诸多缺点,构建集推介宣传、招商服务、投资促进、项目管理、智慧政务等核心功能于一体,集企业、部门、开放平台等招商投资主力军于一体的招商投资促进大数据平台,提升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总体水平和质量,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4.2.1 应用需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国办发202230 号)政策要求,实现惠企利30民政策智能匹配、快速兑现的能力;实现涉及企业和个人审批一网通办、惠企政策精准推送、政策直达直享的能力;实现惠企利民政策“免申即享”,符合条件的企业或个人免予申报、直接享受政策;构建惠企利民政策移动端服务体系,提供在线申请、在线反馈、应享未享提醒等服务。营商环境是地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地区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营商环境的优劣对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营商环境对城市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全国各地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的建设,把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营商环境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原有的营商环境评价方式存在基层任务繁重、自由裁量权大、评估周期长等问题,亟待探索营商环境考评新途径。4.2.2 应用方案(1)营商环境数字化监测考评1)指标管理系统:用于配置指标体系内容,实现对营商环境指标体系的分级、分类管理。通过构建算法模型,为指标得分提供计算逻辑,实现对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监测事项分配权重和最终得分计算。2)数据采集系统:用于发布数据采集任务,实现指标数据采集项的部门报送,并对数据采集过程进度进行动态监控。对于可自动采集对接的业务数据,经由数据共享交换平台,通过营商环境数据工厂进行对接,而对于不可自动采集的监测事项,则通过数据采集系统以报31送和填报的形式进行采集。3)任务督导系统:用于动态跟踪监测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任务情况、营商环境问题整改情况、营商环境创新激励情况,形成工作闭环,促进任务落实。4)市场感知系统:以日常感知数据为基础,年终集中开展年度满意度调查为补充,创新加入舆情监测数据,多源归集并综合运用市场主体满意度数据,结合数据特点建立满意度模型,多维度、交叉分析市场主体满意度情况。5)分析研判系统:基于模型的运算分析,对各市(地)营商环境计分和现状分析,形成各指标问题清单,经专家审核后形成营商环境报告。6)对标对比系统:用于区域指标与国内标杆地区、省内各市(地)间指标对标对比,可视化展现与对标地区在时间、环节、成本、便利度等措施上的差异,找到指标短板弱项,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提供有力支撑。7)营商政策系统:通过设置关键词,对国内各地区政府官方网站政策信息和各大新闻网站营商环境资讯进行监测和搜集,自动添加分类标签,经人工审核后纳入资料库,形成营商政策系统。8)综合展示系统:构建集数据汇聚、存储与管理、处理、融合分析及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展示系统,以营商环境多维数据为基础,建立数字化营商环境监测分析模型和算法体系,综合呈现营商环境立体画像、各指标改革现状。329)微信小程序:依托微信小程序“轻捷简便”、“用完即走”的优势,构建微信小程序,部门利用小程序对营商环境监测情况随时随地进行查看,部门可根据地区、指标、时间、关键词等多维度进行营商环境相关政策的搜索,形成微信生态圈模式闭环状态。10)营商环境工作门户:对平台进行后台管理,包括用户及用户权限的维护、管理等,并支持配置部门账号且对应到责任人。根据用户角色设定对应业务流程和规则,提升工作效率。11)营商环境数据工厂:数据工厂对营商环境数据进行汇聚、治理、加工,及时清洗问题数据,为营商环境监测业务提供数据依据,为营商环境数据开发、数据资产管理和数据运营提供支撑。(2)免申即享免申即享应用系统以政策服务企业和个人为核心,建设政策综合服务系统,系统包含两个用户端和多个应用子系统。1)免申即享门户子系统:免申即享服务应用系统作为面向全省企业和个人政策免申即享服务的一体化系统。分为用户门户和职能门户,面向全省企业和个人各项政策服务功能,便捷服务用户侧的政策服务功能;面向政府职能人员的政策服务和管理功能为职能门户,提升政策服务效率。2)奖补政策要素管理子系统: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个人/企业档案系统,获取企业/个人信息、企业/个人画像数据,结合免申即享应用政策要素的标签和分类,重新加工处理形成新的信息归集,为政策精准推送、精准匹配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可以全方位、多维度了解33企业的发展状态。3)奖补政策服务子系统:用于政府侧工作人员对政策的新增、发布、检索、解读、时效管理、专项管理。对政策要点的阅读和已发布的政策的企业标签的查看,还可对政策评价的概览,如政策评价是否良好、企业标签是否合理等,实现了政策管理者对政策的高效服务。4)免申即办子系统:免申即办管理功能主要为了管理免申即享类型专项的申报审批。免申即享类专项是指通过政府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信息共享等方式,实现符合条件的企业群众免予申报、直接享受政策。也可为政务工作人员提供政策推演,让更多的政策能免申即享,政策推演主要是根据政策和事项的核心要素、企业和个人的共享信息构建政策推演模型,智能计算可享受政策奖补的企业清单和企业能获得的奖补金额。5)奖补政策精准推送子系统:奖补政策精准推送主要提供惠企政策和利民政策与对应办理事项梳理,并通过政策与企业标签和个人标签的对应映射,实现相关企业和个人精准匹配。匹配结果经审核后,将涉企惠企政策通过系统精准推送至企业和个人,同时通过站内信,短信,邮件等方式提醒通知企业和个人,促使政策精准触达。6)行政管理子系统:行政管理主要是对企业和个人的政策免申即享服务过程中,便于通知和调查政策服务的相关事项,以及政策精准推送过程中的及时消息提醒企业和个人的智能化行政管理工具。7)拓展服务子系统:结合地方特色建设面向区域内的企业及个人的特色服务专区,包括百大项目、企业包保、帮办代办、人才引进等34特色服务功能。也可拓展系统的健壮性,对系统的各类业务进行过程预警,过程预警主要是对应用系统的每个环节的时效和办理情况进行分析,特别是对重点业务模块、重点业务厅局和地市建立预警机制,如对审批环节、企业咨询处理环节等进行时限分析,做到全流程可回溯和预警。8)奖补政策用户应用子系统:用户空间为企业和个人用户建设就昂布事项空间,该模块引用政府服务平台和企业/个人信息中心用户空间及企业/个人信息画像能力,在免申即享应用系统上可实现用户政策的收藏、咨询、评价,可查阅精准推送政策、申报状态等信息。满足用户及时查阅政策相关信息。9)奖补政策标签管理子系统:基于全面的企业和个人信息、政策信息,为企业及个人进行多维度奖补政策标签化管理,可自定义政策要素相关的企业及个人的标签化规则,设置标签调度周期;对政策标签可支持标签导入和管理。4.2.3 应用效果建立营商环境监测考评体系,通过大数据手段全面反映各地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展和实际效果,能够持续、全面、客观的监测“放管服”改革成效与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地成果,敦促各地区、各部门查找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有助于推动各地区和部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地区间形成优化营商环境的良性竞争,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354.3.1 应用需求当前,发展数字经济是大势所趋。数字资源关乎国民经济发展中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若实现有效利用,不仅能发挥其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更能推动数字经济的长效发展,数字运营是盘活数据资源、挖掘数据价值、释放数据红利的重要手段。4.3.2 应用方案(1)打造数据底座:打造统一数据底座,通过该数据底座为数据运营全流程提供良好的开发利用环境,是实现数据智能化、精细化运营的重要载体,最终实现“菜单式”服务、清单式管理。(2)打造应用一本账:将面向该需求的数据供给形成标准服务,为全域提供半成品的、大颗粒度的动态服务,支撑各部门在此基础上做差异化裂变,可涵盖行政执法、依法审批、依法监管、依法监督等业务应用。(3)打造组件一本账:组件中心建立全域公共组件目录,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公共支撑组件,开发者只需要通过填表配置或拖拽生成前端组件的方式,即可完成后台管理系统的快速搭建,提升应用开发效率,节约投资成本。(4)打造数据一本账:将各种数据资产进行统一管理,数据来源、36数据格式、数据存储位置、数据使用情况等信息实时管理,从而实现对数据资产的全局管理和协调,提高数据资产的价值和利用效率,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通过规范化申请流程实现对数据调用的标准化、规范化、集中化管理,对内部接口进行有效的管理和高效利用,从而提高数据调用的效率和精确度,杜绝数据接口滥用现象。4.3.3 应用效果遵循整体集约的原则,支撑打造政府、企业、智慧城市服务提供商多方参与的数字资源运营生态,创新运营模式,挖掘运营价值,持续提升业务、数据、服务水平,实现数字资源配置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所有数字化转型建设相关方通过审核后,均可进行各类应用、组件、数据等相关产品“一键下单”“一键上架”,实现数字资源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高效共享、开发利用。3705典型实践38中国移动秉承数字化发展理念,深耕数智生产方式变革,旨在助力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以 OneCity 平台为基础,聚合生态资源,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贡献强大的解决方案,面向城市治理、民生服务、产业经济、生态宜居各场景打造丰富的标杆案例。5.1.1 项目背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动荡调整与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交织叠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在加速重构。数字技术成为重构产业要素布局的重要因素,5G、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应用突破,全球主要经济体均积极布局数字经济发展,出台相关发展战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数字经济发展面临重要战略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对数字经济发展作出全面战略部署。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是我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巩固壮大实体经济、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新发展动能、把握发展主动权、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大战略抉择。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数字经济发展将为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创新发展提供重大机遇,是助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寻求经济增长点的有力推手。395.1.2 建设内容建立和完善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推动 5G 移动通信、千兆光纤网络建设,建成高速、移动、安全、泛在通信网络;建成覆盖各行业的低成本、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物联网网络;推动*优势产业大数据资源池建设,建成横向融政务、社会、行业,纵向覆盖*两级的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公共支撑新技术基础平台支撑体系初步建成。构建和丰富数字经济产业应用。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引导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建筑装配、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领域发展“数字化应用样板间”;构建产业链数字化服务体系;种植业、畜牧业实现生产、加工、储藏、包装、运销各环节数字化流程贯通。推进工业互联网体系建设,通过“城市大脑”应用推广,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相融合,并进一步打造数字建造、数字园区、数字社区、数字城市等城市新业态。通过数字经济产业应用在工业领域的普及,推进装备制造智能化水平和生产服务质量全面提升;推进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融合贯通,发展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推进数字经济应用在服务性广泛应用,推动企业管理和服务效率提升,拓展供应链物流、智能仓储、数字电商、数字服务、“非接触经济”等新业态新领域。丰富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格局。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较强竞争力的数字经济龙头企业;打造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多元40主体数字应用协同创新体系;构建支撑有力的数字化人才体系;推进数字农业、数字建筑、智能制造、数字贸易、数字文化、数字旅游、数字能源服务等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新品牌,引领地区数字应用创新。5.1.3 实现价值数字经济规划将助力某地数字一体化布局,突破要素和产业空间限制,更高水平培育创新主体,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推动深化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强化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科技支撑,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5.2.1 项目背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国办发202230 号)、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2214 号)、黑龙江省“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黑政发202117 号)和黑龙江省“十四五”优化营商环境规划(黑政规202120 号)政策要求,实现惠企利民政策智能匹配、快速兑现的能力;实现涉及企业和个人审批一网通办、惠企政策精准推送、政策直达直享的能力;实现惠企利民政策“免申即享”,符合条件的企业或个人免予申报、直接享受政策;构建惠企利民政策移动端服务体系,提供在线申请、在线反馈、应享41未享提醒等服务。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为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升政务服务效能,黑龙江省省营商局、省政务大数据中心牵头,建设了黑龙江省惠企政策服务平台。5.2.2 建设内容第一,创建全省统一惠企政策服务专区。在黑龙江政务服务网(PC端、移动端)创建惠企助企服务专区,建设贯穿省、市(地)、县(区)三级的统一惠企政策服务入口和枢纽。第二,建设企业和基础数据库。拉通涉企省直部门(包括市监局、工信厅、科技厅、税务局等)各类业务数据,实现一企一档,构建全省 317 万市场主体的企业基础数据库、标签库,具体数据包括基本信息、经营信息、知识产权信息、信用信息等;归集全省实施的国家级、省级、市(地)级、县(区)级惠企政策、解读、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建设统一的惠企政策库、事项库,截止目前涉及 10 个中省直部门和 13 个市(地)共 146 个政策,524 个事项。第三,政策事项结构化。对惠企政策事项的适用范围、办理条件、政策标签进行结构化梳理,对可量化的标签指标进行数据化。第四,企业画像政策精准推送。结合全省市场主体库、企业标签库、政策标签库通过大数据智能匹配算法,自动关联匹配政策事项和企业,一键推送给企业用户,实现“政策主动找企业”。第五,企业简化申报。充分发挥市场主题库和历史申报材料库共建共享作用,对42库中已有的企业申报数据和材料进行自动回填和复用,避免企业申报数据和材料重复填报,减轻企业负担。第六,部分事项免申即办、免申即享。对于特定名单类奖补惠企事项、企业免申报即享受。第七,结果公示。惠企政策奖补事项审批完成后,结果及时在平台公示,企业可随时查询。第八,服务能效监测过程预警。制定平台运行管理办法,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权利与职责,结合平台对政策发布统计、服务效能分析、兑现落实分析三个维度及时监测政策落实成效,对政策服务不达标的情况进行及时预警通报。5.2.3 实现价值通过建设黑龙江省免申即享应用系统,有效盘活企业经济运行数据,充分挖掘企业经济数据的价值,提高黑龙江省政府对企业发展服务水平;进一步推进各业务部门间协同工作,提高办公办事效率;助力管理企业及服务企业,孵化高科技创新业务发展壮大,培育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促进政府监管和企业监督有机结合,有效监管区域经济发展。黑龙江省免申即享应用系统紧密结合全省企业服务的业务和特殊人群的个人需求,投入使用后能够有效整合企业和个人数据,把静态基础数据变成活的数据,通过矩阵标签技术,为各个部门提供业务查询分析的技术手段,为经济运行展示分析系统提供数据支撑,有效地促进黑龙江省营商风格转型升级,实现企业改革精准化、精细化,减少行政管理成本。同时通过可视化分析展示、经济运行分析、企业的43管理等应用服务,为政府管理人员提供直观的经济运行状况、经济趋势的发展,把黑龙江省打造成全国营商环境提升改革示范区。平台覆盖省、市(地)、县(区)三级政策事项。建设企业档案库,实现“一企一档”,平台已录入全省 317 万经营主体档案信息,创建 23 个企业标签。统一政策发布、兑现公示。平台已发布惠企政策 242 条,政策解读 22 条,惠企事项 767 条,公示已兑现服务事项 64 条,惠及企业729 家,兑现金额 6.39 亿元。已完成相关省直部门和市(地)账号开通和权限配置,累计开通省、市、县 727 个惠企政策事项实施单位,授权账号 1330 个。4406生态合作45中国移动以 OneCity 平台为基础,聚合生态资源,面向城市治理、民生服务、产业经济、生态宜居等方面打造丰富的智慧城市新应用,中国移动全力构建基于5G 算力网络 智慧中台的“连接 算力 能力”新型信息服务体系,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中国移动将进一步筑强创新链,深化创新链和产业链双链融合,构建融通生态、壮大产业集群,与全产业链携手,全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共同构建更繁荣的移动信息产业生态。(一)开放智慧城市平台,建立智慧城市生态图谱中国移动全面链接智慧城市上下游产业,累计引入合作伙伴 100余家,基本实现智慧城市市场需求全覆盖,通过跨界融合的、业务创新与生态链合作伙伴实现共享共赢。(二)丰富智慧城市应用,促进智慧城市方案融合中国移动基于 5G、边缘计算、移动云等新兴技术和资源,构建了以通用方案为主,特色应用方案为辅的生态体系,累计收录产业链合作伙伴方案 300 余个,融合解决方案 50 余份,极大丰富的提高了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建设维度和质量;(三)构建智慧城市基准,开展智慧城市标准设定中国移动以中国移动研究院、中国移动雄安产业研究院、中国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为智慧核心,加入北京市数字经济标准化委员会,积极参与智慧城市上下游产业标准设定;同时与合作伙伴积极进行资源互补,顺利完成 OneCity 体系部分模块国产化认证工作。46中国移动将与合作伙伴一道共绘新蓝图,凝练共性需求,明确发展路径,推动智慧城市产业链整体优化升级,共同构建源于产业、服务产业、功能互补、共享共赢的“产业链命运共同体”。此外,还要共拓新模式,强化创新链、供应链、资本链有机协同,实现从“攻出来”到“用起来”的紧密衔接,强化以资本力量推动产业发展,激发商业闭环“内驱力”。共建新平台,打造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产业链协同创新基地,推动智慧城市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深度交流合作,助力打造高质量现代智慧城市产业集群,构筑开放、合作、共赢的移动信息产业繁荣生态。声明本白皮书在编制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公开信息资源并尽可能的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在此对各类信息资源的提供者表示感谢,所引用内容其著作权和版权归原作者、来源媒体、原网站所有。但是我们也知道,凡事总有可能挂万漏一,对本白皮书没有注明来源的内容提供者同样表示感谢。如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白皮书内容可能不规范使用,欢迎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对相关内容进行处理。本白皮书的版权归中国移动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或许可他人使用本白皮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中国移动保留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力。白皮书编制组联系方式:。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0-24 52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2712条  共136
前往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