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保尔森基金会: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案例与展望(2023)(46页).pdf

编号:143975 PDF  DOCX  46页 13.65MB 下载积分:VIP专享
下载报告请您先登录!

保尔森基金会: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案例与展望(2023)(46页).pdf

1、研究指导戴青丽保尔森基金会副主席兼总裁马骏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研究团队组长孙蕊保尔森基金会高级顾问兼绿色金融中心执行主任张芳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ESG 投资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组长鲁飞飞保尔森基金会绿色金融中心副主任成员(按姓氏拼音首字母顺序排列)陈翔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风险管理部绿色金融与行业规划团队经理范程程原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ESG 投资研究中心研究员高培莹原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ESG 投资研究中心研究员郭梦瑶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ESG 研究员韩晓燕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ESG 投研负责人黄丁伟湖州市人民政

2、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林群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风险管理部副总经理林园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营业管理部货币信贷统计处科长罗含英中国人民银行台州市分行调查统计科科长任健中国华电集团碳资产运营有限公司职员邵媛中国华电集团碳资产运营有限公司职员沈燕鸿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ESG 投资研究中心研究员徐鹏达湖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干部喻晓岚中国人民银行台州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张洁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信息部碳排放处处长张壮中国华电集团碳资产运营有限公司碳管部副主任朱璟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风险管理部绿色金融与行业规划团队主管朱睿博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金融研究处主任科员致 谢本课题研究由保尔森基

3、金会绿色金融中心和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共同完成。在本课题案例征集、调研、案例跟踪、报告研讨以及文本审阅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中国人民银行台州市分行、中国人民银行衢州市分行、湖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有限公司、碳阻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颖投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摩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蚂蚁集团全面风险管理部、北京特拉库塔科技有限公司、New Energy Nexus 国际清洁能源加速器气候金融科技项目等机构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我们致以诚挚的感谢!一、引言2二、金融科技

4、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政策、市场与机遇5三、金融科技在中国绿色金融业务中的应用:2021 年与 2022 年案例跟踪19四、金融科技在中国绿色金融业务中的应用:2023 年案例研究24案例一 金融科技支持转型金融: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转型金融过程管理工具25案例二 金融科技支持绿色普惠金融:台州“微绿达”普惠绿色金融应用场景29案例三 金融科技支持绿色低碳转型:中国华电低碳数智化管理平台33五、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问题与建议37参考文献42目 录一、引言3在推进实现“3060”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力争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背景下,自 2021 年以来,

5、中国逐步探索形成了包括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激励约束机制、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及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在内的绿色金融五大支柱。金融科技作为重要的赋能工具,不断深化与绿色金融体系的结合,在绿色信贷、ESG 投融资、绿色普惠、转型金融、碳资产核算、碳普惠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创新性的应用。2022 年,金融科技支持中国绿色金融的市场主体进一步活跃,越来越多的大型科技企业和金融科技企业纷纷布局,拓展绿色金融业务,行业格局呈现向头部集中的趋势。金融科技工具在绿色信贷业务领域得到全面应用,并逐步向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环境权益类产品拓展。物联网、遥感以及区块链等技术得到突破性运用,如启用农业

6、遥感识别支持授信、提升碳排放数据获得的准确性与便捷性。中国多家银行已开发上线绿色金融系统,并将绿色智能识别与评价纳入银行授信流程。从地域发展看,北京、上海两地仍是相关市场主体最聚集的地区,过去一年深圳涌现出了较多优秀企业与产品,发展迅速。为关注金融科技赋能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市场趋势、政策动态、典型实践,识别金融科技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前沿动态和观点,自 2020 年起,保尔森基金会绿色金融中心与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北京绿金院”)对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市场动态和案例开展持续研究,并连续三年发布了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案例与展望系列报告。2023 年,课

7、题组继续对金融科技赋能中国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的最新政策进展、市场变化及典型案例进行了研究,回顾了近三年中国金融科技支持绿色金融的市场走势,并形成了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案例与展望(2023 年)报告(以下简称“本报告”)。本报告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过去一年政策支持金融科技助力绿色金融的新进展,综述了 2022 年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对比分析了 2020 年以来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整体情况,提出了未来金融科技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市场机遇。第二部分跟踪研究了 2021 年与 2022 年报告中三个典型案例的最新进展。这些案例是:一、引言一、引言一、引言4嘉实基金 ESG 评分

8、系统、湖州融资主体 ESG 评价体系与成都数字农业平台。第三部分聚焦中国绿色金融发展重要领域和前瞻性应用场景,深度剖析了三个新增典型案例。它们是: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转型金融过程管理工具、台州“微绿达”普惠绿色金融应用场景及中国华电低碳数智化管理平台,分别代表了中国转型金融、绿色普惠金融、碳资产管理等三个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第四部分立足金融科技助推绿色金融发展的最新进展,从监管部门及相关部委、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四个视角分析了当前金融科技助力绿色金融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给出相应建议。报告认为,这些问题与挑战主要体现为:(1)监管部门及相关部委角度:当前金融科技在赋能绿色金融过程中仍缺

9、乏国家层面的具体指导和规划,同时环境信息披露和共享水平仍然较低。(2)地方政府视角:企业、银行和政府之间信息不对称、不通畅,且对金融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力度不足。(3)金融机构视角:绿色金融服务能力不足,具备绿色金融与金融科技双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短缺。(4)科技公司层面:关键领域面临技术突破难题,对绿色金融、转型金融等业务领域理解不够深入,服务金融业的质效有待提升。针对上述问题,本报告提出如下建议:(1)监管部门及相关部委:建议将金融科技支持绿色金融纳入绿色金融政策框架;通过白名单等方式,加快建立气候环境数据共享协同机制;将赋能绿色金融业务的科技创新纳入已有的监管沙盒试点,激发行业创新活力;

10、通过高校课程设置改革、建立产学研基地、定向委托培养、建立实验室等,强化绿色金融与金融科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2)对地方政府:建议地方政府加强交流合作,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积极总结可复制推广经验,形成行业标准;建设金融科技支持绿色发展项目库和平台,高效匹配科技企业的绿色创新资金需求和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工具需求;健全绿色科技创新的激励制度,明确绿色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财政支持政策,加强对绿色创新技术的扶持,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独立或协同的绿色科技创新。(3)对金融机构:建议金融机构建立或在原有金融科技战略中重点强调支持绿色金融科技创新和发展,将绿色金融业务平台建设与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加大

11、在转型金融、绿色普惠等重点业务的拓展创新和尝试力度。(4)对科技公司:建议科技公司深化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发新型数据平台和分析工具;加强与金融机构的互动,针对金融机构现有绿色金融产品和业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推进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业务领域的创新和实践。62021 年以来,中国逐步探索确立了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与市场定价的“三大功能”,形成了以标准体系、环境信息披露框架、激励约束机制、产品和服务体系、国际合作为“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体系。金融科技作为重要的赋能工具在绿色金融领域中的应用空间日渐广阔,课题组持续关注中国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发展的最新政策动态、市场趋

12、势、典型实践,识别中国金融科技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前沿动态和观点。1.政策支持(1)绿色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围绕“双碳”目标,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明确了未来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2022年中国绿色金融的政策体系、市场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全球绿色金融发展,中国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倡导者。中国积极发起和参与了多项绿色金融领域的多边合作机制,包括二十国集团(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SFWG)、央行和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中英绿色金融

13、工作组等。2022 年 3 月,中国人民银行参与设立的 NGFS 和国际可持续金融政策研究与交流网络(INSPIRE)共同成立的生物多样性和金融稳定联合研究小组发布最终报告,为世界各地的央行与监管机构在生物多样性损失方面的行动提出了建议。2022 年 6 月,由中国和欧盟等经济体共同发起的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发布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更新版,新增的 17 项内容增补完善了对建筑业和制造业实现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的经济活动。中国建设银行等多家大型银行已参照该目录开展了相关业务。2022 年 11 月,G20 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正式批准了由中国人民银行与美国财政部

14、担任共二、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政策、市场与机遇二、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政策、市场与机遇7同主席的 G20 可持续金融工作组提交的2022 年 G20 可持续金融报告,其中包括G20 转型金融框架等重要内容。这是继 2016 年 G20 领导人在杭州峰会上就发展绿色金融达成共识后首次就发展转型金融形成国际共识。G20 转型金融框架将指导各成员国结合自身情况制定转型金融具体政策,包括出台转型金融标准、信息披露要求、激励机制等。2022 年,GIP 中亚办公室举办了多场公开活动,吸引了多家有兴趣签署“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的当地金融机构;2022 年 11 月,GIP非

15、洲办公室正式成立,而 GIP 东南亚办公室有望于 2023 年内落地。2022 年 12 月,中英金融机构气候和环境信息披露工作组正式更名为中英金融机构可持续信息披露工作组,并启动相关工作。中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建不断推进,持续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2021 年 10 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两个文件构成了顶层设计,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设定了清晰的时间表、路线图。随后,2022 年各行业主管部委制定了能源、工业、城乡建筑实施方案,出台了科技、财政、人才、统计核算等支撑保障政策。2022年 6 月,全国印

16、发了首个区域性碳达峰实施方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碳达峰实施方案。截至 2023 年 3 月,全国 31 省(市、自治区)均制定了各地区碳达峰实施方案或实施意见,构成了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的“N”。上述碳达峰碳中和系列文件已构建起目标明确、衔接有序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双碳工作取得良好开局,为将来各项落地举措稳步推进提供指引。表 1:31 省(区、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或实施意见二、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政策、市场与机遇8资料来源:北京绿金院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绿色金融体系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2022 年 6月,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印

17、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将推进绿色金融上升到战略高度,成为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里程碑。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力度,2023 年 1 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通知,明确将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三项货币政策工具。截至 2022 年 12 月末,中国人民银行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以及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两项政策工具,分别发放了再贷款资金 3097 亿元、811 亿元,合计 3908二、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政策、市场与机遇9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向碳减排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领域分别发放符合要求的贷款 5162亿元、811 亿元,带

18、动减少碳排放 1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此外,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于2021 年开始牵头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初期研究的范围覆盖了火电、钢铁、建筑建材和农业四个主要行业,后续还将逐渐覆盖拟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其他高碳排放行业。未来,中国人民银行将抓紧研制转型金融标准、强化气候类信息披露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转型金融工具。绿色金融地方试点成果丰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再扩容。2022 年,湖州市在全国率先出台构建转型金融体系实施意见和转型金融支持目录。衢州市在碳账户建设上取得开创性成绩。截至 2021 年底,浙江省衢州市率先构建了涵盖工业、农业、能源、建筑、交通运输、个人六大领域的碳账户体系,

19、并明确提出五年内,力争工业企业和银行个人碳账户覆盖率达到 100%,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全覆盖。2022 年,重庆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正式启动,这也是自 2019 年 11 月甘肃省兰州新区获批后绿色金改试验区的再一次扩容。2023 年,上海市、广东省深圳市、福建省厦门市、四川省成都市、山东省威海市等均已提出将积极申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表 2:七省(区)十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2022-2023 年绿色金融实践成果二、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政策、市场与机遇10二、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政策、市场与机遇11资料来源:北京绿金院根据公开资料整理气候

20、投融资地方试点已陆续启动,逐步推进气候投融资体系的建设。2021 年 12月生态环境部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通知,配套发布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方案,正式启动了中国气候投融资地方试点的申报工作,引导市场资金投向气候领域,实现双碳目标。2022 年 8 月,生态环境部联合九部委公布地方入选试点名单,共 23 个,以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气候投融资先进经验。截至 2022 年底,23 个试点地区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项目库建设,积极探索促进资金与项目的对接,共征集或储备项目超 1500 个,涉及资金达 2 万亿元左右。未来,各部委还将在项目碳核

21、算、培育气候投融资气候友好型企业、加强企业和金融机构能力建设等方面发力,进一步完善气候投融资体系的构建。(2)金融科技相关政策金融科技正在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助力数字经济发展目标实现。数字经济是中国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明显,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金融科技已融入到数字经济的各类新业态、新模式当中,极大驱动了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变革。二、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政策、市场与机遇12政策加速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2022 年 1 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在数字化转型过程

22、中推进绿色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 年),提出金融机构应以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为主线,促进数字技术在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各领域融合应用,加强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的深度融合发展;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从积极发展产业数字金融、大力推进个人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市场交易业务数字化水平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指导意见。2022 年 4 月,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提出商业银行应当在统筹经营管理规划基础上,稳妥推进数字化转型。以上政策作为中国数字金融发展的纲领性

23、文件,为中国金融科技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金融标准化工作持续推进。金融标准化“十四五”规划提出,系统完善金融数据要素标准供给,包括统筹金融数据开发利用、公共安全、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保护,加快完善金融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标准规范。完善金融大数据标准体系,探索制定金融大数据采集、清洗、存储、挖掘、分析、可视化算法等技术创新配套标准。同时,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Standardization,ISO)、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等国际组织框架下,中国牵

24、头或主要参与了第三方支付服务、金融分布式账本、数字货币硬件钱包等多项国际标准,金融科技标准化工作不断深化。2022 年,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数据标准化规范(2021 版),进一步完善了商业银行数据采集与报送的完备性、完成性和规范性,是对“中国银保监会检查分析系统”(Examination and Analysis System Technology,EAST)系统的升级。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提质增效的具体指引明确。2022 年 6 月印发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中指出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发展金融科技,提高信息化、集约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渐进有序减少碳足迹,最终实现运

25、营的碳中和”,“积极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升绿色金融管理水平,不断完善产品开发、经营销售、投融资管理等业务流程,优化对小微企业融资、线上融资等业务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随着绿色金融的深度推进,绿色普惠、碳核算、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转型金融等领域科技赋能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二、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政策、市场与机遇132.市场发展自 2020 年起,北京绿金院开始对金融科技在中国绿色金融领域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年度跟踪调研。回顾过去三年的数据,参与绿色金融业务的科技公司数量迅速攀升,活跃在绿色金融领域的金融科技企业持续拓展了更加多元的绿色金融应用场景。具体来讲,主

26、要有以下几大方面趋势:市场主体格局基本稳定,行业格局呈现向头部集中的趋势。2020 年以来,活跃在中国绿色金融领域的科技公司从 59 家增加至 102 家,几乎增加了一倍,基本形成了以环境信息大数据提供商、以服务绿色金融为重点业务的金融科技公司、金融机构下属科技子公司、互联网科技公司四大类为主的市场主体。过去三年,市场逐步从以中小型公司为主,转向大型科技企业积极布局,例如蚂蚁、腾讯、百度、网商、微众、华为云、阿里云、百度、商汤科技、科大讯飞等大型科技公司均积极拓展绿色金融业务、为市场提供专业解决方案。北京、上海依然是市场主体的主要聚集地,深圳、杭州及部分中西部城市如武汉、西安等集聚效益逐步显现

27、。从 2020 年调研的 41 家样本企业、2021 年 61 家与 2022年调研的 86 家金融科技公司支持绿色金融发展情况看,北京、上海两地集聚效应不断加强,深圳、杭州等地吸引了不少科技公司聚集,其中深圳发展迅速,涌现了较多优秀企业与创新产品。图 1:2020-2022 年调研:活跃在中国绿色金融领域的科技公司地域分布情况数据来源:北京绿金院年度跟踪调研应用主体以金融机构、企业、政府为主,金融监管部门、个人用户的应用依然有待突破。2020 年至 2022 年,服务金融机构的金融科技企业占比达 50%以上,主要聚焦在提供环境大数据信息服务、绿色资产识别与评价工具等方面;服务于 B 端(企业

28、端)的金融科技企业在 2021 年至 2022 年有较大增长,应用主要聚焦碳核算及能效管二、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政策、市场与机遇14理;近三年除了为中央金融监管部门提供绿色监管服务和针对个人的碳足迹和碳积分应用外,服务金融监管和个人的金融科技企业尚无其他拓展。图 2:2020-2022 年调研:中国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的应用主体情况数据来源:北京绿金院年度跟踪调研金融科技赋能的领域从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能源市场、绿色债券等,逐步覆盖到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环境权益交易、碳金融等领域,且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领域的应用愈加深化。2022 年,国内多家银行已开发上线绿色金融系统

29、,并将绿色主体智能识别与认定纳入银行授信流程,金融科技在绿色信贷领域中发挥的作用得以进一步释放。此外,金融科技在绿色保险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拓展。例如,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方面,金融科技企业结合自动监测传感设备、物联网以及遥感技术等,发展出一系列环境风险监控和预警机制,以提升绿色保险的监管和风险控制能力。图 3:2020-2022 年调研:中国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产品的分类情况数据来源:北京绿金院年度跟踪调研二、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政策、市场与机遇15形成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三大技术为支柱,物联网、遥感以及区块链等技术实现突破性运用的态势。基于区块链技术无篡改性特征,大量以区块链作为

30、底层技术支撑的资产存证平台建立。此外,主流碳核算平台基于物联网技术支持,能够达到对企业能耗与碳排放数据进行实时直采,物联网极大支撑了碳核算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与便捷性。总体来看,物联网、遥感及区块链等技术助力了绿色金融更多应用场景深度发展,顺应了绿色金融智能识别、存证与信息共享的需求。反过来,绿色金融应用也促进了物联网、遥感及区块链等技术大规模落地、应用走向成熟。信息管理系统、风险监控/管理、信息共享系统在过去三年一直占据应用场景的前三名,同时绿色主体识别与评价、农业遥感识别授信以及碳排放核算等应用场景得到进一步深化。在绿色主体识别与评价领域,国内金融科技企业积极推进智能技术应用,将人工智能、大数

31、据、区块链等技术应用于绿色主体的数据收集、分析和评估,进一步提高了绿色企业的市场认可度和竞争力。在农业遥感识别授信领域,2022 年已有多家大型银行和金融科技企业合作开发农业遥感信贷模型,进一步扩大了农业信贷的评估基础,加速推动了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在碳排放核算领域,目前国内金融科技在支持碳核算平台建设上已探索,并形成部分落地应用,主流平台主要包括腾讯碳引擎、蚂蚁碳矩阵、恒生电子地方碳账户等。虽然各个平台的经营模式侧重点有所不同且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从整体观察,中国碳排放核算正朝着更加精准、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图 4:2020-2022 年调研:中国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的服务与应用场景情况数据来

32、源:北京绿金院年度跟踪调研二、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政策、市场与机遇163.需求与机遇中国已初步形成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从绿色金融产品规模看,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绿色信贷市场、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截至 2022年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 22.03 万亿元,同比增长 38.5%,高于各项贷款增速 28.1 个百分点。2022 年绿色债券存量规模为 1.4 万亿元,排名全球第二,绿色债券发行数量达 610 只,发行规模 8044.03 亿元,同比增长 32.3%。绿色债券创新产品不断升级。从绿色债券各类型来看,2022 年,绿色金融债仍在中国绿色债券市场中

33、占主导地位,约占三分之一,发行总额为 3566.3 亿元;绿色债务融资保持稳步增长,总规模为 1714.6 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1.12%;绿色资产支持证券(ABS)发行规模显著提升,发行总额达到 1214.75 亿元,为去年同期的 3 倍多;绿色公司债发行规模增幅明显,达到 983.4 亿元,同比上涨 18.2%;绿色企业债发行量较上年同期减少 36%左右,发行金额为 471.8 亿元。近两年,蓝色债券、碳中和债券、转型债券成为绿色债券下热度最高的创新型债券。2022 年,蓝色债券发行实现爆发式增长,新增发行 13 支蓝色债券,发行规模达到 97 亿,约为前两年总和的 2.6 倍。2021

34、 年 2 月,首批 6 支碳中和中期票据发行。2022 年截至 12 月末,碳中和债券发行数量 145 支、发行总额 1289 亿元。2022 年 5月 31 日,交易商协会发布了关于开展转型债券相关创新试点的通知,明确了转型债券的定义以及资金用途。同年 6 月,首批 5 单转型债券成功发行,共募集资金 22.9亿元。绿色基金发展迅速。截至 2022 年 6 月末,中国绿色、可持续、ESG 等方向的公私募基金规模共 1178 只,合计达 8821 亿元,较 2020 年底规模增长 34%。据中金公司估计,中国 ESG 投资总规模预计于 2025 年达到 20-30 万亿元,占资产管理总规模的

35、20%-30%,届时 ESG 公募基金规模或将达到 7500 亿元左右。绿色保险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产品集中在巨灾保险和环境责任险,且覆盖范围和规模均有提升空间。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统计,2018 至 2020 年中国保险业累计为全社会提供了 45.03 万亿元的绿色保险保障保额,支付赔款共 533.77 亿元。2021 年绿色保险保额超过 25 万亿元,赔付金额达到 240 亿元,涉及交通建设、清洁能源、污水处理等多个领域;用于绿色投资的余额也从 2018 年的 3954 亿元增加至 2020 年的 5615 亿元,在风险保障方面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根据全球保险市场发展报告,未来 10 年,中

36、国保险市场作为亚洲最大的保险市场,保费平均增长率将达到 9.5%。在这种情况下,绿色保险市场规模也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二、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政策、市场与机遇17展望未来,国内外正就可持续金融发展形成一系列新的共识,转型金融、可持续信息披露及碳金融等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当前,中国已在转型金融政策、标准与产品领域开展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进展。2022 年,中国人民银行作为 G20 可持续金融工作组联席主席,牵头制定了G20 转型金融框架,随着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创新金融产品的推出,中国人民银行已初步确立转型金融的基本原则,并组织开展了钢铁、煤电、建筑建材、农业等四个领域转型金融标准的

37、研究。2022 年 2 月 28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强调,“促进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科创金融等融合发展,提升政策精准度和有效性。”碳金融市场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在全球稳步发展,在中国蓄势待发。未来,中国的绿色金融发展将愈加向双碳目标聚集,转型金融、绿色普惠、企业低碳转型将是中国可持续金融的重要发展方面,也是金融科技大有作为的领域。(1)转型金融:金融科技为金融机构转型金融提供全过程管理工具当前,中国转型金融面临标准不统一、识别难、过程管理难、信息披露难等问题。通过金融科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手段,自动观察、记录、分析所有的污染活动以及治理污染的结果,

38、以防“洗绿”、“假转型”等活动;同时需要金融科技的手段获取企业活动信息,从而进行转型金融过程管理,准确判断转型成效,为金融机构产品创新、风险防控、产品定价、信息披露等提供支撑。金融科技可为转型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相关金融产品创新提供解决方案,例如探索采用金融科技手段量化评价指标建立碳账户,搭建整合数据采集、核算、评价程序的碳数据基础设施平台;引入 ESG 评价体系识别并重点支持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项目及企业,支持金融机构开展转型金融产品创新及风险管理。(2)绿色普惠:金融科技支持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在“3060”目标下,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成为重要方向,引导小微企

39、业等普惠对象绿色低碳转型,并重点关注和服务因绿色低碳转型带来更高经营成本的高碳行业、依附于高碳行业的小微企业及其从业者以及现有绿色金融体系支持相对较弱的领域这三类群体。当前,小微企业可持续相关信息披露不足、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金融机构难以及时、准确地获得小微企业环境数据信息,也难以判断由小微企业所提供的环境信息的真实性。同时,金融机构缺乏对“绿色”和环境效益相关信息获得的能力,如二、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政策、市场与机遇18企业碳排放等数据的获得,是导致当前制约金融机构发展绿色普惠金融业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过程中,金融科技在支持该领域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40、金融机构对普惠对象绿色行为和场景的认定和业务拓展方面有较大发展空间。例如,归集整合政务大数据、碳排放数据和第三方数据,建设绿色普惠金融综合数据库,为绿色金融产品研发和风险防控提供金融科技支撑;结合普惠对象业务特点,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甚至卫星遥感等技术分析,实时收集绿色产品标识数据及不同情景的绿色数据,加大对普惠对象绿色贴标识别的支持等。(3)低碳转型:金融科技赋能企业碳资产管理数智化发展在当前碳排放管控新常态和背景下,碳资产的价值日益凸显,企业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碳排放和碳资产管理,尤其是纳入全国碳市场的控排企业,它们既有在履约周期内达到控排要求的需求,也同时希望提高自身碳排放管控能力,盘活碳

41、资产,在碳交易市场获取减碳红利。因此,创建一套完整的组织体系来配合完成碳盘查、碳配额管理、碳资产开发、风险控制等一系列工作成为企业碳资产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持,金融科技能够帮助企业进行内部组织体系建设,从运行成本、环保效益、能源效率等多个维度对企业运行方式优化和决策提出建议,为企业开展碳排放核算、优化碳交易策略、推进节能减排等工作提供信息化支撑,整体提升企业的绿色竞争力。三、金融科技在中国绿色金融业务中的应用:2021 年与 2022 年案例跟踪20在 2021 年与 2022 年发布的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案例与展望系列报告中,课题组选取了三个典型案

42、例进行跟踪。案例的应用场景包括了 ESG 评分系统支持金融产品与投资决策、金融机构对企业的绿色评价以及绿色农业。多年的持续跟踪显示有的案例在升级完善后得到大规模、实质性的应用,有力促进了可持续金融产品与投资的发展;有的案例进一步细化系统,适应不同行业的特点,设置符合中国特点的指标;有的案例得以在其他地区推广复制,为绿色普惠金融提供数据支持。金融科技在助力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投融资策略、防范风险、开展个性化服务、提供数据支撑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突出的作用。以下为三个案例的最新进展:案例一嘉实基金 ESG 评分系统(2021 年报告案例)2022 年,嘉实基金在境内外全面深化由嘉实 ESG 评分系统赋能的

43、可持续基金产品1布局,取得了显著进展,已形成覆盖股债、主被动策略、符合境内外 ESG 标准的可持续投资产品体系。同时,该系统也先后被麦格理 Macquarie、华兴资本、中信证券等国内外卖方研报平台采纳。过去一年,该系统实施了多项 ESG 算法与模型优化,进一步提升了评分的有效性以及数据生产和发布的效率、透明度和准确度。在权益投资方面,嘉实基金于 2022 年 3 月和 12 月分别发行嘉实品质发现与嘉实低碳精选两只深度运用嘉实 ESG 评分系统的公募基金,通过系统评分筛选出 ESG 表现领先的公司构成股票池或投向具备可持续商业模式的优质企业。同时,嘉实基金 2022年新发嘉实国证绿色电力 E

44、TF、嘉实中证光伏产业指数基金等公募基金,布局绿色低碳投资赛道。2023 年一季度,嘉实可持续投资权益产品系列新添嘉实绿色主题等三个1基金投资风险提示见报告文末“免责声明”。三、三、金融科技在中国绿色金融业务中的应用:2021 年与 2022 年案例跟踪三、金融科技在中国绿色金融业务中的应用:2021 年与 2022 年案例跟踪21产品,该系列产品累计发行已超 10 只。固收 ESG 投资方面,2022 年 12 月嘉实基金成功发行市场首只开放式 ESG 主题债券基金嘉实长三角 ESG 纯债债券型基金,该基金募集份额 59.8 亿份,接近募集规模上限的 60 亿元。被动投资方面,嘉实基金自 2

45、021 年起与万得达成 ESG 指数合作,应用嘉实 ESG 数据成果发布可持续 ESG 指数系列,形成了以宽基 ESG 指数为核心,布局行业和主题 ESG指数,推进 ESG 研究在投资端的转化;已发布的沪深 300 和万得系列 ESG 指数取得良好的表现。ESG FOF策略和投顾产品层面,嘉实于 2022年 6月推出嘉实 ESG研究精选投顾组合,筛选业绩与 ESG 绩效双优的公募基金构建 ESG 优选 FOF 组合,为基金投资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可持续投资工具。海外投资方面,嘉实国际基于嘉实 ESG 投研和评价体系在欧洲新发 Harvest ChinaA-shares Sustainable A

46、bsolute Fund 及 Harvest China Sustainable Lifestyle TechActive ETF 等 ESG 主题基金。同时,嘉实国际旗下 UCITs(欧盟可转让证券集合投资计划)基金顺利达成 EU SFDR 欧盟可持续金融披露条例合规,4 只存量基金获得Luxflag ESG 认证2,推进公司海外产品的 ESG 合规和标准认证工作。案例二湖州融资主体 ESG 评价体系(2022 年报告案例)自 2021 年 10 月系统上线运行以来,湖州融资主体 ESG 评价体系实现了融资主体的ESG 评价自动化、全量化、价值化,助推了湖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截至 2022

47、年底,该ESG 评价体系已覆盖 1.95 万家企业,与 2021 年底相比增加 9050 家;10 余家在湖州的金融机构积极应用 ESG 评价结果开展产品服务创新。下一步,该体系将逐步细化被评企业的行业分类和规模分类方案,将评价指标进一步细化,对模型进行迭代升级。2卢森堡金融认证协会(LuxFLAG)是 2006 年 7 月在卢森堡创建的独立的国际非营利组织,负责向符合条件的投资工具等颁发可识别的标签。LuxFLAG ESG 标签认证于 2014 年 5 月推出,主要目的是向投资者保证投资产品在整个投资过程中纳入了 ESG 标准。三、金融科技在中国绿色金融业务中的应用:2021 年与 2022

48、 年案例跟踪22评价体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表现挂钩:在可持续发展指标设计和定价机制安排方面,中国银行与银团成员采用贷款企业在“湖州融资主体 ESG 评价系统”的评分比例作为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为贷款企业量身制定了 ESG 提升方案及与目标挂钩的利率调节机制,发放了境内首笔由中资银行牵头的 ESG 可持续挂钩银团贷款,激励企业在 ESG评价体系中纳入碳强度管理、公益慈善、员工关怀、公开信息披露等指标维度,持续提升自身 ESG 表现。体系充分体现不同企业特点:湖州融资主体的 ESG 评价体系充分考虑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特征,在模型划分上尽可能反映不同特征企业的特点。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统计上大中

49、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2017)为基础,体系结合湖州当地产业结构现状、不同行业数据现状以及 ESG 业务特性的差异,划分了五个行业,每个行业分大中与小微两个规模。指标设置体现中国特色: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个维度下的二、三级指标选择国际通行、认可度高的 ESG 指标;四级指标引入符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湖州特色的指标,如企业碳账户碳效等级等;纳入企业参与扶贫支援项目等社会类指标。此外,充分考虑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特征和差异,为不同模型下的指标设置独特的赋分、赋权规则,设置“一票否决”类型的策略项。案例三成都数字农业平台(2022 年报告案例)成都农业数字服务平台自 2020 年 9 月运行

50、以来,实现了在成都市 23 个区(市)县推广,并扩展服务至全国包括黑龙江、吉林、江西等 6 省 25 市(县)共 282.8 万亩耕地,覆盖耕地面积扩大逾 280 倍。待覆盖地区所有耕地纳入系统后,形成初始数据库对接金融机构平台,进而开展贷款等金融业务。平台系统升级:2022 年,该平台不断完善系统功能,提高数字智慧服务能力。绘制完善农业资源“一张图”。目前,平台已集成农场、农资、作业、金融、销售五大服务功能,形成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数字化融合的“中心+平台+农户”模式,实现智能监测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提高标准化绿色品控并构建农业“双减”标准化模型。三、金融科技在中国绿色金融业务中的应

51、用:2021 年与 2022 年案例跟踪23平台于 2020 年 1 月开始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施农机精量作业,实现农业生产减药、减肥10%以上。创新数字化金融服务:平台开通全程在线办理种植贷款验证评估业务,金融机构利用上下游订单、生产、交易等数据信息,构建数字化信用评分模型,为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信贷、保险等金融服务,1-3 天可完成放款。目前已有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大邑交银兴民村镇银行与平台实现合作,累计向 66 户农业经营主体发放农业生产经营贷款2260 万元,相较 2021 年末增加约 33%。与“农贷通”平台合作深耕惠农金融:与“农贷通”平台开展合作,双方已实现系统对接,“农贷通”平台完成技

52、术联调和订单供应链金融产品“粮易贷”上线,未来将进一步促进信息流、资金流、商流融合,进一步提升惠农金融服务能力。四、金融科技在中国绿色金融业务中的应用:2023 年案例研究25案例一金融科技支持转型金融: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转型金融过程管理工具1.背景在“3060”目标背景下,高碳行业和高碳经济结构被要求加快脱碳措施的执行和推广。在传统绿色金融框架下,部分高碳行业由于不属于“绿色”范畴,无法从现有的绿色金融体系获得支持。2022 年,G20 成员国领导人批准了2022 年 G20 可持续金融报告,其中包括G20 转型金融框架,标志着国际社会就转型金融形成了原则性的共识。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牵

53、头开展了重点行业转型金融相关政策的制定工作,初期包括火电、钢铁、建筑建材和农业四个重点行业,后续还将逐渐覆盖拟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其他高碳排放行业。但转型金融作为新的业务领域,市场基础条件不足,发展初期主要面临以下四个痛点:一是转型金融的界定标准尚未明确。目前政府机构或监管部门尚未出台全国性转型金融专门政策,无法准确界定转型金融的内容、标准、行业以及信息披露等相关要求。二是转型金融或承担较高的信用风险。传统产业转型需要一定周期,面临技术更新、市场波动、经济周期等诸多风险。高比例的高碳金融资产可能对信贷资产质量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对金融支持转型经济抱审慎态度。三是转型金融缺少足

54、够的外部政策支持。转型金融领域的政策工具尚未明确,缺乏类似“碳减排支持工具”、地方政府担保贴息等低息资金支持。此外,非金融领域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监管机构对转型金融的专项考核和激励政策也未出台。四是商业银行与转型金融相适应的能力建设尚不成熟。重点排放行业的转型路径、减排技术等具有专业性强、更新变化快、牵涉范围广等特点,因此商业银行对转型活动的界四、金融科技在中国绿色金融业务中的应用:2023 年案例研究四、金融科技在中国绿色金融业务中的应用:2023 年案例研究26定与跟踪面临较大挑战以及“虚假转型”的风险。2.举措针对以上痛点,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探索建立转型金融配套系统,通过数字化、系统化手

55、段,规范管理转型主体的目标、路径、进度和信息披露,并将其应用到信贷管理全流程,建立了转型金融过程管理工具与规范标准,包括转型绩效度量(KPI)模型、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SPT)等。(1)四大功能转型项目辅助尽调工具。用于收集企业碳排放强度、废水废气排放量等减碳降污重点指标,实施计划并管理绩效。结合行内客户分布,从高碳高污染的重点行业切入,在系统中增加基于行业研究、案例分析等方式设置的转型目标、技术路径目录清单,为客户提供切实可行的转型建议,并通过智能化提示及系统筛选功能为客户转型金融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转型项目信息披露(绩效度量 KPI)工具。在转型贷款存续期间,加强对转型项目阶段性转型绩效与

56、目标实现进度的核验。在系统中嵌入贷后管理过程,收集并分析转型计划、转型目标、项目进展、碳排放数据、公司治理信息等关键绩效指标,披露与绩效度量 KPI 相关的要求,为依照合同条款对照转型活动进程完成情况落实付款进度提供必要依据。系统包括驾驶舱、账户管理、操作日志、转型跟踪、企业跟踪等基础模块。构建转型金融标准体系。围绕转型金融支持范围、管理流程、管理机制等环节,形成符合商业银行需求的转型金融业务流程,并配套政策制度、风险管理、专业能力、信息披露等一系列机制。设置合理转型目标。转型目标设置需基于科学方法制定,并考虑国际共识原则。该工具参考行业双碳目标和上市公司的示范案例,对转型目标进行设置,保证转

57、型项目不仅具有减碳效果,且符合国际“无重大损害”原则、“公正转型”原则,并避免碳锁定风险。四、金融科技在中国绿色金融业务中的应用:2023 年案例研究27图 5: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转型金融过程管理系统流程图中行转型金融管理系统来源: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四、金融科技在中国绿色金融业务中的应用:2023 年案例研究28(2)三大特点通过数字化技术构建转型金融工具。基于行内业务现状梳理转型金融业务管理流程,构建实现转型金融业务全流程管理工具,功能覆盖贷前准入、贷中信批、贷后管理、风险监测预警、报告文档线上管理等方面。同时,利用金融科技赋能提升转型金融服务效率,防范转型活动的隐藏风险。充分利用绿色金融业

58、务经验,为推动转型金融业务提供组织、流程和技术支持。基于相对成熟的绿色金融业务流程及管理办法,建立了转型金融的战略、组织、能力建设等管理机制,节省了投入成本,为新系统和流程制度的顺利上线与应用奠定了基础。明确支持的转型金融范围,并根据政策法规、技术环境变化进行动态调整。根据国内外相关政策和标准,结合地区产业特色及发展实际、行业双碳规划及减碳路径、银行业务现状及战略目标等因素,明确了转型金融的支持范围,并及时根据政策法规要求、行业内外部环境变化、低碳技术革新等因素进行动态调整。3.成效目前,中国银行浙江分行的转型金融工具正处于内部测试验收阶段,并在行内开展了小规模应用。预计该工具将应用于行内的业

59、务过程管理,并通过规范化的流程落实在行内系统中。在业务实施的不同阶段,探索业务特征和应用场景。此外,中国银行浙江分行也在积极推动转型金融内部流程管理机制上升为浙江省金融学会团体标准。在双碳背景下,转型金融可以为中国碳密集行业和棕色资产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投融资渠道,而过程管理工具的研发也将提供积极价值:从国家层面,有利于加快构建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高效协同机制,该工具可以覆盖钢铁、水泥、煤炭等碳密集行业,提供更严格的信息披露与过程管理,引导和督促棕色领域转型发展,与绿色金融形成合力,加速全社会实现双碳目标;从金融机构层面,有利于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金融和数据融合,加快构建科学精准的转型效益核算

60、与计量方法学,对转型主体与项目的环境效益进行有效监测,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水平;从转型企业层面,该工具将建立健全碳排放数据采集、碳核算、碳账户管理和评价体系,构建相应数据库,有助于企业有效监测自身经营的碳排放,获得金融支持,精准进行工艺研发和升级改造。四、金融科技在中国绿色金融业务中的应用:2023 年案例研究294.展望未来,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计划通过优化现有系统信息披露功能,丰富碳排放数据、公司治理信息及其他关键绩效指标的信息收集、披露,打造贷款存续期间的企业信息披露的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同时建立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相关数据管理流程,支持各分支机构统计填报环境信息披露内容并生成披露模板。一是将

61、转型金融管理机制要求充分融入现有业务及政策体系。二是将企业 ESG 评价应用到客户评级与信贷管理等方面,提升商业银行应对转型金融风险的管理能力。三是加快创新转型金融产品与服务,如专项贷款、转型类债券和衍生品。四是关注重点高碳行业先行突破,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充分考虑当地转型路径、政策和基础设施,选择重点客户、具备转型条件的地区有序开展转型金融业务。五是增强金融科技赋能,探索利用新兴数字化技术进行运营和产品服务的创新。六是加强转型金融相关的能力建设,加强碳核算能力建设,借助第三方服务机构对环境气候风险进行评审,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七是形成可供监管机构和同业借鉴的案例,积极推广转型金融过程管理工

62、具的优化与落地。案例二金融科技支持绿色普惠金融:台州“微绿达”普惠绿色金融应用场景1.背景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是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结构优化的两大主要方向,两者融合发展既是金融助力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中国小微企业提升竞争力水平的必答题。台州小微企业面临的双碳冲击是全国的一个缩影。据相关研究表明,在碳排放中,中小企业占据 50%以上的份额,而这一数字在以民营小微为市场主体的台州更高。同时,由于台州能耗基数低、小微企业的成长性高,还面临着能源“双控”的双重压力。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是中国绿色金融发展“五大支柱”的基础,过去几年金融监管部门陆续发布了如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

63、 年版)(以下简称目录)等相关政策,绿四、金融科技在中国绿色金融业务中的应用:2023 年案例研究30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也探索了绿色项目评价标准与绿色企业评价标准。尽管如此,绿色普惠金融领域仍然缺乏明确的解释,相关政策也未覆盖小微企业。例如中国人民银行在 2021年向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下发的 金融机构碳核算技术指南(试行)中明确表示,“月均融资额少于 500 万元的融资主体的碳排放不纳入核算”。普惠金融“绿色化”面临“三难”。一是流动性贷款认定难。在普惠金融领域,流动性非项目贷款占了极大比重,而对这类贷款用途是否符合 目录 投向的判定,成为商业银行,尤其是小法人商业银行拓展绿色信贷业务的

64、最大障碍。二是小微主体绿色评定难。这使得政府和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低碳化转型的支持无的放矢。三是绿色信息共享难。金融科技赋能普惠绿色金融需要数据支撑,如何整合政府、第三方、金融机构等多方数据,实现“线上归集+线下采集”数据的融合,是缓解普惠绿色金融信息不对称的关键。2.举措基于上述分析,中国人民银行台州分行通过搭建绿色普惠金融应用场景“微绿达”,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普惠金融绿色化面临的“三难”问题,以“认绿、评绿、享绿”为着力点、从模具制造等样本行业解剖推广至全行业为路径,采取政府搭平台,各方全参与的方式开展了推动普惠金融“绿色化”的系列探索。(1)认绿:以“关键词”匹配为核心实现普惠绿色流贷认定

65、“微绿达”在台州开展绿色流动贷款认定在中国人民银行现行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框架内进行,探索细化补充;此外对金融机构尽可能做到“无感”,尽量减少客户经理在下户尽调、材料审核等方面的工作负担及难度;最后分阶段推进绿色流贷认定的完善与创新,逐步探索绿色流动贷款场景的拓展。“认绿”的具体举措包括:搭建平台,提供公共服务。依托台州市数智金融服务平台,与专业第三方机构合作搭建绿色信贷识别系统,为各金融机构免费提供流动贷款绿色识别认定服务。选定行业,对流贷场景进行“麻雀解剖”式梳理。对重点行业生产运营全流程中可能出现的替代、减量、减污、增效、提质、回收利用等绿色场景进行梳理分类,包括但不限于原材料采购、设备

66、采购等。建立“绿色生产资料库”为金融机构认绿提供参考。根据对各个场景涉绿的相关材料,结合工信部、设备制造业发达的地方政府、规模较大的行业协会的政策与建议,建立“绿色生产资料库”实现对流动贷款的高效认绿。四、金融科技在中国绿色金融业务中的应用:2023 年案例研究31以“关键词”匹配为技术路径实现智能认定。通过建立和完善关键词库,实现依据贷款行业、用途描述对绿色流动贷款进行智能匹配的认定,并建立多方共建机制,推动形成关键词库的自我更新。(2)评绿:以排黑和评先为思路开展小微主体绿色评价“微绿达”模型在“评绿”领域一方面注重结合小微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长期需求,以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为基础原则

67、,综合纳入了对绿色小微企业的三大基本要求:“实质性贡献”、“无重大损害”及最低保障措施;另一方面充分考虑认定流程的便捷性、可落地性及可靠性,引入并优化国际主流 ESG 评价标准,对线上数据做“加法”,对线下尽调做“减法”,提升模型的可落地性。“评绿”模型包含以下三个关键流程节点:排黑:在排除负面企业阶段,将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工商吊销企业、环境违法失信黑名单企业列入一票否决条件,经过筛选的企业进入此后的评价流程。绿色达标:在识别绿色达标水平阶段,设置两个可选项,包括参考目录为基准的绿色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以及行业内能耗相对排位情况。小微企业将根据绿色达标水平得到相应评价分值。综合评价:在 ESG

68、综合评价阶段,从环境、社会、治理三个维度评价小微企业的可持续经营及高质量发展能力,得到 ESG 评价分值。最终结合绿色达标评分得到对应绿色等级。图 6:绿色小微主体认定模型的建立过程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台州分行四、金融科技在中国绿色金融业务中的应用:2023 年案例研究32(3)享绿:推动数据和功能共享,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机制建设与技术创新,推动数据共享。“微绿达”依托台州市数智金融服务平台归集了全市 30 余个部门 118 类 4000 多细项,超过 4.23 亿条信息的优势,运用隐私计算、模型共建等手段,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从公共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等归集数据,实现普惠绿色信息数

69、据的“共集、共采、共享”。与省平台的功能共享。“微绿达”已与浙江省“碳账户金融”平台实现联通,推动包括碳项目发布、碳信用报告、碳金融产品、碳金融政策等功能上线。与金融机构的功能共享。“微绿达”可以为金融机构提供一系列完整的功能服务,为金融机构普惠流动性绿色贷款认定、绿色小微企业主体评价、环境信息披露赋能。与地方政府的功能共享。“微绿达”作为全市唯一普惠绿色金融服务场景,由中国人民银行台州分行牵头建设,也是政府推动小微企业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同时,平台功能也与县市区、金融机构的相关考核关联,从信保基金、财政补贴、再贷款再贴现倾斜、科技资金的跟进等方面积极推进政策扶持。3.成效“微绿达”自运行以来

70、,已累计识别绿色流动资金贷款超过 2.2 万笔,涉及金额超过1000 亿元,识别准确率超过 90%,实现全市普惠绿色贷款占比翻番,完成绿色主体评价6700 多家,开展碳核算 7200 多家。与台州市信保基金共同推出专项融资担保产品“绿贷保”,在保余额超 9000 万元,累计为市场主体节约保费支出约 60 万元。在 2022 年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年会上,“微绿达”作为创新产品在全国发布。同时,基于“微绿达”的探索,联合蚂蚁评估等研究制定的小微企业绿色评价标准也一并发布,该标准也是浙江省金融学会的团体标准,对相关机构开展小微企业绿色评价有提供了有益的参考。4.展望一是持续完善普惠绿色金

71、融的标准体系。针对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等现有标准针对小微企业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使其更具操作性和落地性。2023 年,计划推动流动性贷款绿色四、金融科技在中国绿色金融业务中的应用:2023 年案例研究33认定场景进一步覆盖 3-4 个细分行业。二是加快推动普惠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以试验区探索为基础,在更大范围搭建普惠绿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各地平台的互联互通。对金融机构提供公共普惠绿色科技赋能服务,推动相关标准的统一化落地与绿色信息共享,形成“服务-管理-监督”的闭环。三是强化对普惠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呼吁出台针对普惠绿色金融发展的专项支持工具,加大对普惠绿色金融业务的财政支持,引导小微企业低碳

72、转型的同时,减轻金融机构的操作负担及成本压力;探索建立风险基金,对小微企业低碳转型可能面临的“绿天鹅”风险予以保障等。四是总结推广普惠绿色金融的普适性方法学。由于普惠主体的微观性和行业、地域差异性,实践表明在普惠绿色金融领域,针对诸如流贷认定、企业主体评价等共性问题,几乎不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统一具体解决方案,但是可总结一套普适性的方法学,予以推广,动员各地、各行业结合实际,以点及面,逐步拓展,从而完成全国的完整拼图。案例三金融科技支持绿色低碳转型:中国华电低碳数智化管理平台1.背景2021 年 7 月 16 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运行。作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全国碳市场通过低成

73、本、高效率的方式推动电力与其他高碳行业的碳减排。全国碳市场通过碳配额的发放与交易调控,对电力高效机组进行激励,对电力低效机组进行约束,成为了推动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指挥棒”。同时,通过碳价格的资金引导功能,推动了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企业倾斜,提供低利率的碳减排资金支持,支持企业绿色转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后,发电行业面临绿色转型、能源保供和碳约束三重压力,特别是碳管理呈现“排放主体多、管理链条长、数据要求高”等现实问题。电力企业在运用碳市场、碳金融工具的同时,还需加快建立智能化、数字化的碳管理方式,建立统一、高效、专业、协同的碳资产管理体系,帮助企业应对未来碳市场扩容与市场化的发

74、展趋势。四、金融科技在中国绿色金融业务中的应用:2023 年案例研究342.举措中国华电是中央直管的国有五大电力集团之一,构建了“1+2+3”碳排放管理组织体系:2014 年在集团总部层面成立碳排放管理机构,归口集团公司的碳排放和碳资产管理工作,搭建央企直属单位级碳资产集约化运营平台和绿色低碳技术服务平台,构建完善集团总部、直属单位、基层企业三级碳排放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了碳管理能效。目前,中国华电下属100 余家火电企业已纳入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配额资产规模超百亿元。为了有效支持中国华电“碳达峰”目标,高效开展碳管理工作,中国华电在原有的碳排放信息系统基础上,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将

75、碳管理与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的数字技术充分结合,全新打造了中国华电低碳数智化管理平台。在以往碳排放信息系统支持碳市场交易与履约的基础上,新的低碳数智化管理平台进一步为企业碳达峰顶层设计、目标分解落实、目标过程管控,提供了有效且可靠的数据支撑;为企业碳资产数据管理与多项碳业务的统筹管理提供功能支持;对企业现有碳资产数据开展统计分析并对未来资产进行预估;帮助企业在参与全国碳交易活动中,摸清碳资产家底,支持企业低碳可持续发展。同时,新的平台为华电在低碳转型、节能减排领域提供了多元化的碳资产与碳金融服务,持续推动传统碳密集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的转型升级。中国华电低碳数智化管理平台以区

76、块链技术为底层应用基础,并通过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智能合约等手段提供对业务层的实际支撑,实现以下五大特点与五大功能。图 7:中国华电低碳数智化管理平台来源:中国华电四、金融科技在中国绿色金融业务中的应用:2023 年案例研究35(1)五大特点开展电力企业碳达峰动态管理。统筹建设碳达峰动态管理体系,实行“风光水火”容量及清洁电量一体化管理,形成双碳数智大脑一张图,多维度、多层次、多视角展示双碳工作成效,引导产业向绿色低碳领域聚集。构建碳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碳排放、碳减排、碳配额、碳汇等过程数据的采集分析,对碳排放、碳资产全流程统计分析和预警,通过碳资产相关的多源数据整合,实现碳账本清晰、准确

77、、可追溯。拓展平台兼容性及协作性。平台在采集碳资产核算基础数据的基础上,接入企业碳排放烟气在线监测系统(CEMS)数据加强比对分析,并进一步对接全国碳市场国家平台数据,提高碳资产数据准确性,扩展信息广度,实现数据共享和接口互通。构建碳资产运营平台。开展集约化管理,不断开拓业务应用场景,为碳资产管理、碳排放权交易等服务提供支撑,实现碳资产保值增值。拓展绿色融资产品。引导金融机构关注“数智控碳”细分赛道,充分利用中国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帮助企业获取绿色信贷并进一步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和绿色低碳转型。(2)五大功能驾驶舱展示。实时展示集团公司-直属单位-基层电厂碳配额量盈缺情况,实现碳达峰动

78、态管理,对碳达峰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对标和预警,对碳资产、碳交易数据等进行跟踪。碳排放 MRV(监测、报告、核查)管理。与全国碳市场国家平台对接,设置碳排放数据质量控制模型及数据智能校验、异常数据精准识别、预警和靶向控制等功能,实现碳排放数据诊断和分析预警,对数据质量控制计划、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进度及结果等进行精细化分析和管理。碳交易履约管理。基于区块链数据可信存证和可追溯特性,实现碳资产集约化管理和交易履约过程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实现账户密钥自动调用,提升企业碳数据的可信度、真实性和账户安全性。四、金融科技在中国绿色金融业务中的应用:2023 年案例研究36碳金融衍生业务管理。设置碳市场价格走

79、势预测,根据一定规则对企业配额盈缺进行预测,形成最优交易方式。根据企业配额盈缺情况推荐碳金融产品,激发企业碳金融需求,撮合金融机构与企业对接,帮助企业获取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减污降碳协同监测。基于常规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高度同根、同源、同过程的特征,在原有碳排放核算统计以及常规污染物在线监测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火电厂二氧化碳烟气在线监测试点,对碳监测法与碳核算法数据进行深入比对分析。3.成效中国华电低碳数智化管理平台有效推动了集团的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平台多元化数据分析和多层级一图总览为集团低碳转型决策规划提供数据支撑,推动集团系统全面减排。中国华电 2022 年碳排放总量同比下降 2.5%,

80、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20 年下降 14.17%,经济“含碳量”降幅明显,碳排放总量增幅明显低于供电量和供热量增幅。同时,平台进一步提升集团公司碳资产精细化管理能力,实现企业碳资产数据可信、碳盘查流程管控到位、碳交易高效的低碳化管理,全面提高公司系统第二个履约周期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报告工作质量,2022 年实现增效创收碳资产效益达 2700 万元。平台碳排放强度贡献度分析、配额盈缺及价格走势预测、内部智能撮合和交易可信存证等全链条功能,支撑企业成功开展包括碳配额质押贷款、碳保险等的碳金融及衍生业务,探索碳金融支持企业的转型发展。华电江苏句容公司成功实现中国首例引入第三方代管模式的碳配额质

81、押贷款 5000 万元,该贷款进一步投入企业生产运营节能增效;华电邹县公司通过碳配额交易筹措资金进行节能低碳改造形成良性循环,被生态环境部推荐作为典型经验。4.展望中国华电将进一步发挥低碳数智化管理平台在碳达峰、碳资产、碳金融等领域的支撑作用,打造金融科技赋能绿色低碳转型的“华电方案”。接下来,中国华电将进一步健全完善统筹协调、责任落实、试点示范、全员参与等机制,持续推进低碳数智化平台建设与应用。一是拓展碳减排、碳汇、碳金融、碳足迹等功能,丰富应用场景,加强集团公司减排项目产品开发和价值转化;二是加强系统对内、对外的兼容性,探索打通与金融机构信息共享渠道;三是支持金融机构以绿色交易市场机制为基

82、础开发金融产品,以金融“活水”进一步促进企业绿色转型发展;四是积极推广典型经验,为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其他行业提供示范样本。五、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问题与建议38本节在前文对市场趋势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从监管部门及相关部委、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四个角度出发,总结了金融科技支持绿色金融市场发展所面临的若干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1.问题与挑战(1)监管部门及相关部委角度一是金融科技在赋能绿色金融市场过程中仍缺乏国家层面的具体指引。尽管目前中央及多个监管部门已发布绿色金融相关政策和指引,并强调了金融科技在该领域的重要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金融科技赋能方面也取得了一些

83、成果,但中国目前仍缺乏金融科技支持绿色金融的在国家层面的具体指导和规划,部分试点地区的探索实践也未形成示范效应。二是环境信息披露和共享水平仍然较低。2021 年以来,地方层面在打破信息孤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台州“微绿达”打通台州市的政务数据,江浙沪试点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共用等,为打通环境信息披露桎梏做出了有益探索,但目前中国环境数据共享更多是在区域性层面落地,进一步扩大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仍需要相关部委自上而下的推动。(2)地方政府角度一是企业、银行和政府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不通畅问题。当前,绿色企业和金融机构缺乏有效对接机制,企业对绿色金融融资渠道、融资产品和激励工具认识局限成为制约

84、地方绿色金融发展的因素之一。虽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积极开展绿色项目库和融资平台建设,推动绿色金融供需双方的高效对接,但部分对接平台存在功能不健全、绿色项目库覆盖面窄等问题,影响绿色金融服务效率和覆盖水平。五、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问题与建议五、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问题与建议39二是对服务绿色金融业务的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力度不够。赋能绿色金融业务的科技创新具有正外部性,其投资周期长、研发成本高,对地方政府扶持的依赖性较高。目前中国对这类科技研发的投入占比较低,地方层面有利于提高赋能绿色金融业务的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不完善,中小企业及节能环保技术的创新应用潜力仍

85、有待发掘。(3)金融机构角度一是绿色金融服务能力不足。当前,国有大型银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积极开发绿色金融工具,提升服务能力,但大多数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由于对绿色金融意识不足或缺乏具有专业能力的团队,或因环境效益信息、绿色识别评估能力受限,绿色金融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二是缺少具备绿色金融与金融科技双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复合型人才供应不足,成为制约金融机构深耕绿色金融市场发展的瓶颈之一。一方面,绿色金融领域的人才主要来自于金融、环境、能源等领域,因缺乏专业技术背景,导致其不理解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市场中的应用。另一方面,技术领域的人才也往往缺乏绿色金融知识积累,难以理解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本质

86、,更难将科技与绿色金融有效结合。(4)科技公司角度一是关键领域面临技术突破难题。现阶段科技公司在某些关键领域面临技术突破的难题,无法充分满足绿色金融市场对技术的要求。以卫星遥感技术在农业识别授信中的实践为例,尽管可以获得准确的卫星观测数据,但如何在技术层面利用定量和客观的方法学提升农情监测信息的可靠性仍是一个难题。二是对绿色金融、转型金融等业务领域理解不够深入,金融服务质效不高。当前转型金融、绿色普惠等逐步成为绿色金融发展的重点领域,金融机构亟需开发在 ESG评价、转型金融量化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工具。在已有的案例中,虽然一些科技公司针对某些特定的绿色金融业务需求提供了工具性产品,但解决方式还有待

87、改善,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的质效有待提高。五、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问题与建议402.建议针对上述问题和瓶颈,本报告提出如下建议:(1)对监管部门及相关部委的建议一是将金融科技支持绿色金融纳入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建议监管部门充分总结金融科技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实践案例和有益经验,在修订绿色金融指导意见和编制转型金融指导文件时,增加金融科技支持绿色金融的相关内容,明确金融科技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主要场景和领域,指明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努力的方向。二是支持自上而下的环境信息数据共享,加强监管部门与市场机构的通力协作。建议监管部门加快建立气候环境数据共享协同机制,通过白名单方式,将一批

88、优质的科技公司、金融机构或者第三方研究机构纳入到数据信息共享机制的建设中,助力金融科技企业更好服务绿色金融市场建设。三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行金融科技支持绿色金融工具创新,将赋能绿色金融的科技创新纳入已有的监管沙盒试点。通过试点给予创新性强的绿色金融科技充分同时风险可控的发展空间,降低创新产品面世后的监管成本,激发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创新活力。四是强化绿色金融与金融科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提高行业整体水平。建议相关部委在现有高校开设的金融科技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中,强化对绿色金融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建立产学研基地、定向委托培养、建立实验室等,鼓励企业高管走进学校授课,从源头上解决产业应用人

89、才供给不足的难题。(2)对地方政府的建议一是加强交流合作,试点地区积极总结可复制推广经验,形成行业标准。建议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地方政府做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总结,凝练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与模式并积极推广与宣传,形成地方标准及行业标准,推动全国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二是建设金融科技支持绿色发展项目库和平台。建议地方政府整合辖内资源,建立绿色科技技术、企业项目库,同时建立金融科技支持绿色发展平台,整合金融机构、投资基金等资源,高效匹配科技企业的绿色创新资金需求和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工具五、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问题与建议41需求。三是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激发科技企业绿色创新活力。建议地方政府健

90、全绿色科技创新的激励制度,明确绿色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财政支持政策,加强对绿色创新技术的扶持,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独立或协同的绿色科技创新。(3)对金融机构的建议一是建立或在原有金融科技战略中重点强调支持绿色金融科技创新和发展。金融机构在加快数字化转型、推进金融科技治理的建设进程中,应重点强调支持绿色金融的创新和发展,将绿色金融业务平台建设与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加强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产品中的创新和应用。二是加大金融科技在转型金融、绿色普惠等业务拓展中的应用。结合当前产业低碳转型和绿色普惠发展的趋势,金融机构在金融科技的使用上需要加大创新和尝试,结合普惠对象、转型对象等业务特点,通过大

91、数据、人工智能等赋能普惠对象绿色行为、场景的认定和转型业务风险管理,加大绿色金融业务拓展。(4)对科技公司的建议一是深化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发新型数据平台和分析工具。金融机构应把握市场动向,创新开发个性化绿色金融产品。例如,金融机构可利用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记录第三方鉴证报告,计算贷款的年度碳减排量,向监管部门申请碳减排支持工具额度,发放碳减排贷款。二是推进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重点业务领域和难点的创新和实践。金融科技公司应加强与金融机构的互动,根据金融机构现有绿色金融产品和业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综合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提升金融科技服务绿色金

92、融业务的质效。42参考文献1.新华社,中国人民银行:到现在为止碳减排支持工具已经发放 3000 多亿再贷款,2023,http:/ 践行绿色金融厦门市金融业绿色低碳行动倡议书,2022,http:/ 5000 亿,2023,https:/ 2022 年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2022,https:/ 年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2022.11.当代金融家,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交织融合发展,2022.42保尔森基金会绿色金融中心保尔森基金会由美国第 74 任财政部长、高盛公司前首席执行官亨利保尔森于 2011 年在芝加哥创办,是一家非营利、无党派、“知行合一”的独立智库,我们的工作主要聚焦中美,在经济、

93、金融市场、环境保护和政策倡议的交叉领域开展工作,注重助力平衡的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保尔森基金会绿色金融中心成立于 2018 年,支持绿色金融从社会善举融入主流金融市场,推动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绿色金融中心专注于碳市场、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这三大核心领域,通过高层研讨、政策倡导、思想引领及智力支持,推进市场化解决方案,促进全球绿色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更多信息,请浏览官方网站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是为中国和全球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市场、产品研究以及国际合作平台,致力于在绿色金融、自然资本融资、低碳发展和能源转型等领域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非营利性智库,为改善全球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实质性贡献。更多信息,请浏览官方网站 报告联系人:保尔森基金会绿色金融中心 鲁飞飞 flupaulsoninstitute.org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张芳 图 片 版 权报告中全部插图来自于 Getty Images。免 责 声 明本报告中的案例研究相关数据与内容均来自案例提供方,内容所涉及的金融产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友情提示

1、下载报告失败解决办法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报告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保尔森基金会: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案例与展望(2023)(46页).pdf)为本站 (一生何求) 主动上传,三个皮匠报告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个皮匠报告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客服
商务合作
小程序
服务号
会员动态
会员动态 会员动态: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137**64...  升级为至尊VIP

139**41...  升级为高级VIP   Si**id 升级为至尊VIP

180**14... 升级为标准VIP   138**48... 升级为高级VIP

180**08...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136**67... 升级为标准VIP 

136**08... 升级为标准VIP  177**34...  升级为标准VIP

 186**59... 升级为标准VIP  139**48...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188**95...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微**... 升级为至尊VIP

139**01... 升级为高级VIP  136**15... 升级为至尊VIP

 jia**ia...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183**14...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微**...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Be**en 升级为至尊VIP     微**... 升级为高级VIP

 186**86... 升级为高级VIP Ji**n方... 升级为至尊VIP

188**48...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iam**in...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135**70... 升级为至尊VIP   199**28...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火星**r... 升级为至尊VIP 

139**13...   升级为至尊VIP 186**69...  升级为高级VIP

 157**87... 升级为至尊VIP 鸿**...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137**18...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139**24... 升级为标准VIP  158**25...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188**60...  升级为高级VIP

Fly**g ...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186**52... 升级为至尊VIP 布** 升级为至尊VIP

 186**69...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139**98... 升级为至尊VIP 152**90... 升级为标准VIP

138**98...  升级为标准VIP 181**96...   升级为标准VIP

185**10...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高兴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阿**...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lin**fe...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180**21...  升级为标准VIP 183**36...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xie**.g...  升级为至尊VIP 王**   升级为标准VIP

 172**75...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135**82... 升级为至尊VIP   130**18...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130**88... 升级为标准VIP 

 张川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