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清华大学:2024连接中国Z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报告(185页).pdf

编号:164822 PDF  DOCX  185页 101.11MB 下载积分:VIP专享
下载报告请您先登录!

清华大学:2024连接中国Z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报告(185页).pdf

1、5连接中国Z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Climate Communication2024年5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完成。研究项目受到能源基金会的独家资助。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中心致力于加强学科建设,持续开展气候传播研究,为领域实践提供知识产品与工具资源;推进行业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气候能源传播领域赋能;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全球环境气

2、候传播贡献中国思考。项目团队报告作者(Authors)曾繁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研究中心主任、项目负责人 王宇琦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项目高级研究员 许俊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博士后、项目研究员 张智鹏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项目研究员 研究支持(Contributors)张钧涵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朱敏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徐碧莹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陈晓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闫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黄秋桦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彭美琪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刘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3、引用本报告曾繁旭,王宇琦,许俊卿,张智鹏.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 R.北京: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2024.联系方式如果您对本研究报告有任何的建议,或希望与我们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可以联系(曾繁旭教授)如您期冀了解我们更多的工作动态及研究成果,可以通过微信搜索“THU 气候传播”、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来关注我们的官方公众号。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THU 气候传播”微信订阅号致谢感谢能源基金会为本项目提供资助。能源基金会策略传播高级项目主任荆卉老师、策略传播高级项目主管黄玮老师为项目的推进提供了极为全面、专业的支持,让项目得以顺利开展,特此致谢。感谢李晓江

4、教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辛志勇教授(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心理系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阳平坚教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社会学室主任、中国省级双碳指数课题组负责人)、王秀丽副教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长聘副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主任)、蒋俏蕾副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长聘副教授、智媒研究中心副主任)、晋军副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系副主任)等专家在项目开题、中期检查与结题的过程中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对项目各阶段成果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野生救援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余冲、野生救援气候项目经理谢端端、野生救援策略传播经理

5、田原、野生救援气候项目官员倪维国、自然之友品牌传播总监何苗、绿色和平传播部门经理蔡元慧、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YCAN)秘书长张思璐、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国际交流中心主任李莹、中华环保联合会国际部部长高晓谊等多位领域内资深从业者接受项目组的深度访谈或者帮助我们审阅报告,他们提供了来自领域内的前沿经验和深入洞察。感谢野生救援、自然之友、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与本研究中心开展深度合作和探讨,将气候叙事方法论导入机构气候传播实践的方案设计中,为如何运用方法论提供了一手的经验与启发。在此次研究中,零点有数公司负责问卷发放环节,有 3552 位 Z 世代青年参加了问卷调研,53 位青年

6、代表参加了我们组织的焦点小组和气候叙事工作坊,他们的帮助对于研究至关重要,在此一并致谢。总述.01第一章宏观图景:气候变化之下的新一代.111.1 Z 世代是谁:全球语境与中国特征.121.2 为什么讨论 Z 世代和气候变化.171.3 Z 世代应该承担哪些独特的气候使命.191.4 从期待到现实:Z 世代如何看待气候变化.24第二章 面向 Z 世代的气候传播:挑战与出路.332.1 领域实践的困惑.322.2 领域问题的诊断.332.3 我们的方案.36第三章 被误解的 Z 世代:他们的核心信念与传播启示.393.1 爱国主义与国际视野并存.403.2 既内卷又躺平.443.3 爱传统也要平

7、等.493.4 享受自主也关怀社会.523.5 期待政府又自感平凡.55第四章 Z 世代有多么绿色:他们的气候特征与传播启示.614.1 Z 世代的气候认知:他们的关切、断裂与误解.624.2 Z 世代的气候行动:他们的支持、反对与犹豫.674.3 Z 世代的气候焦虑:他们的愤怒、悲伤与无力感.734.4 Z 世代的气候主张:减排方案、气候正义与国际合作.764.5 Z 世代的社会信任:最为信任传统媒体和专家.80第五章 Z 世代的内部分化:六类人与子世代.835.1 Z 世代是一个整体吗.845.2 六类人群:生活信念、气候特征与人群画像.855.3 六类人群的差异及其传播启示.995.4

8、Z 世代当中的两个子世代:18-22 周岁 VS 23-27 周岁.100第六章 报告使用指南:面向 Z 世代的气候传播策略.1096.1 如何使用报告的核心结论.1106.2 双碳战略下面向 Z 世代的气候传播目标.1116.3 基于 Z 世代特征和信念的共性传播策略.1136.4 Z 世代的人群细分及其识别.1176.5 针对细分人群的差异化传播策略.1216.6 契合 Z 世代偏好的传播渠道建议.1266.7 推动 Z 世代行动转化的传播产品开发建议.1286.8 面向 Z 世代气候传播的成功奥秘.131第七章 针对利益相关方的传播建议.1337.1 针对政府部门的传播建议.1357.2

9、 针对公益组织的传播建议.1377.3 针对企业的传播建议.139第八章 气候叙事方法论的领域运用:三个案例.1418.1 领域运用案例 1:野生救援气候行动项目“下一个气候行动 你来定义”.1438.2 领域运用案例 2:自然之友公民气候行动计划“玲珑计划”.1518.3 领域运用案例 3:千禾社区基金会气候脆弱人群传播项目.1588.4 如何运用气候叙事方法论的关键环节与步骤说明.164第九章 研究方法.1659.1 公众调研.1669.2 聚类分析.1709.3 焦点小组.1719.4 公众叙事工作坊.1729.5 专家沙龙和利益相关方访谈.175总述02总述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

10、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是一份聚焦于中国 Z 世代青年群体、旨在赋能领域气候传播实践的研究报告。Z 世代通常是指 1995 年至 2009 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见证了气候变化对人类影响的逐渐加速,并正在逐渐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因此,他们的气候意识更为凸显,气候行动也将更具影响力。当前国际气候传播学界与业界都逐渐把目光投向了 Z 世代人群,积极探讨如何通过传播来改变他们对气候议题的认知、态度和行动,进而推动气候目

11、标的达成。连接中国 Z 世代以解决面向中国 Z 世代的气候传播实践中所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与困惑为基本目标。在中国语境下,Z 世代面临着空前紧迫的“双碳”行动任务,系统性的社会转型使得他们的个人命运与之紧密缠绕。然而,目前领域内气候传播往往采用精英导向的传播话语,与个体日常生活之间存在脱节,同时在具体实践中,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应该如何设定面向 Z 世代的传播目标,从而通过传播助力他们成为“碳中和”一代?应该如何理解Z世代的独特性,他们是统一的整体吗,还是有复杂的内部分化?应该如何精准触达 Z 世代,并开展更有吸引力、且更持久有效的传播来提高他们的气候共识和行动参与?气候传播的不足导致气候议题难以进

12、入 Z 世代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规划的考量当中。换句话说,领域内亟需导入对 Z 世代全面的洞察和崭新的方法论,来与 Z世代建立更深度的连接,激发他们身上蕴藏的独特潜能,撬动他们引领气候行动的创变。由此本报告延续了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的方法论,以生活信念作为公众洞察的底层逻辑,并将关注点转向中国 Z 世代,致力于:通过分析宏观政策趋势和对于领域专家及实践者的访谈,提供对中国 Z 世代肩负的气候历史使命和传播目标的深入剖析;通过对 Z 世代开展全国性调研和有针对性的访谈,细致呈现 Z 世代的生活信念和气候特征,在刻画出人群画像的同时形成核心信念地图,提供对中国 Z 世代的全面洞察;总述03连接中国

13、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基于对 Z 世代气候历史使命、生活信念、气候特征、媒介使用习惯等多方面的分析,为包括政府部门、公益组织和企业在内的领域各传播主体提供面向中国 Z世代的气候传播策略建议,助力推动 Z 世代提升气候意识、积聚行动力量。1.明确中国 Z 世代应该承担的独特气候历史使命首先,连接中国 Z 世代基于气候政策的导向以及领域专家的观点,归纳得到中国 Z 世代在气候议题中应该承担的独特历史使命,致力于为传播工作者在设定面向

14、Z 世代的气候传播目标时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实用的参考方案。作为面临气候风险加速的一代,Z 世代需要底色思维的转换。Z 世代在未来可能遭遇的气候风险概率和影响都将远高于上一代,他们将会承担气候变化对个体生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冲击。为此,Z 世代需要转换底色思维,既要将生产生活中的改变和气候变化连接思考,认知气候议题的紧迫性,也要将气候行动和个人发展、社会进步有机维系,理解其中的耦合关系。作为“双碳”行动任务空前的一代,Z 世代需要气候行动的创变。在 2030和 2060 的“双碳”任务进程框架中,Z 世代将成长为中国社会各行各业的精英骨干,逐渐掌握社会资源和参与重大社会决策,他们的个人命运将

15、与“双碳目标”紧密缠绕。为此,Z 世代不仅需要从生活方式的改变来践行低碳,也需要关注气候政策所带来的影响和机遇,通过自身气候行动的创变带动社会系统性 转型。作为主导数字网络文化的一代,Z 世代需要推动绿色社会规范的塑造。相比于上一代,Z 世代熟悉并掌握信息技术,拥有更强的网络文化创造力和社会话语主导权,同时他们也拥有更强的国际视野和世界主义精神。因此,Z 世代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独特的潜能,在家庭、在社区、在社交媒体和其他平台,分享气候信息,推广气候行动,塑造绿色低碳的社会文化和规范。同时,Z 世代也应该以面向世界的姿态,传递中国的气候治理经验,推动和参与国际间气候合作。04总述连接中国 Z 世代

16、: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2.理解中国 Z 世代的生活信念和气候特征连接中国 Z 世代基于围绕 Z 世代的实证研究,总结出中国 Z 世代的核心信念和气候特征,致力于帮助传播工作者避开对 Z 世代的标签化和表面化的认识,提供更加深入的世代洞察理解,以及相应的传播启示。关于 Z 世代的生活信念,本报告发现:爱国主义与国际视野并存。Z 世代身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科技成果爆发的年代,他们见证了中国的崛起,拥有较高的爱国主义和国族自豪感。与此同时,Z世

17、代也身处全球化的浪潮中,具备国际视野,对国际局势和世界发展拥有独特的见解,支持推动国际合作。既内卷又躺平。Z 世代生活在物质生活和发展机遇充足的历史时期,拥有更多的机会来提升自身能力和资质,因此他们高度认同自我奋斗的价值,并努力追求自我实现。但另一方面,激烈的社会竞争和随之产生的生活压力也让 Z 世代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焦虑,从而产生享受当下生活乐趣的想法。爱传统也要平等。Z 世代尊重和敬畏传统文化,并赞成应当予以维护、继承和发扬,但同时他们也不会一味拘泥于死板的规矩,他们也迎接改变,追求观念的变革和创新。这集中体现在 Z 世代对新型平等社会关系的追求上,他们等级观念较低,渴望表达自己的意见,

18、期待意见被倾听和重视,期待拥有足够的独立性和自由。享受自主也关怀社会。Z 世代是高度自我驱动的一代,在行事观念上,区别于上一代对人情世故的注重,Z 世代更关注自我感受和想法,重视个体层面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但是,这并非意味着 Z 世代是冷漠的,事实上 Z 世代对社会弱势群体和其他需要帮助的人都保持着悲悯心和关怀的意愿。期待政府又自感平凡。Z 世代对国家和政府的角色抱有高度的期待,赞成政府应当承担起解决当下主要社会问题的责任。但是与此同时,由于 Z 世代尚在校园或初入社会,在竞争加剧的社会环境中,他们也对自己参与社会公共议题的机总述05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

19、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会和信心感到欠缺,导致政治效能感不高。而这些生活观念也投射到了气候议题中,对 Z 世代的气候认知、行动、情感态度、主张等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为了帮助传播工作者了解 Z 世代真实的气候特征,找到面向 Z 世代开展气候传播的切入口,本报告从实证研究的结果中归纳得到:在气候认知上,Z 世代普遍关切气候议题,但也存在认知的断裂和误解。Z 世代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感知较为宏观和抽象,认为气候变化对国家、社会层面的影响均相对高于对个体的影响。而且,Z 世代认为气候变化对于自然环

20、境的影响较高,而对于经济发展、健康状况的影响要相对较低,某种程度上体现他们尚未全面意识到气候变化对社会方方面面所产生的影响。同时在气候知识水平上,他们也表现出对气候变化知识了解的不透彻。在气候行动上,Z 世代对不同行动呈现出不同的态度,有支持、有反对、也有犹豫。Z 世代较为支持个人力所能及且不会显著降低生活质量的气候行动;但是,对于容易引发“被剥夺感”、成本较高的的气候行动,Z 世代往往持怀疑或观望的态度。此外,在绿色社会规范塑造等更具备公共性的气候行动上,Z 世代的行动意愿还尚未转化为切实、具体的行动。但是近年来,积极投身气候行动的 Z世代越来越多,呈现出蓬勃的希望和潜力。在气候情感上,Z

21、世代表现出明显的气候焦虑。Z 世代普遍对气候变化感到愤怒、悲伤和无力感,呈现出消极的情绪特征。这些情感一方面是来源于气候变化所产生的负面的、不确定的影响,以及人性中普遍贪图享受与便利带来的悲观,另一方面则是来源于对自身气候行动效果的无力。在气候主张上,Z 世代支持减排方案,倡导气候正义和国际合作。Z 世代对诸如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清洁能源的补贴制度等减排方案表现出较高的支持度,相信发展科技的力量能改善气候问题,并带来新兴的就业市场。此外 Z 世代关切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弱势群体,认为应该建立充足的社会保障和气候适应机制。同时,在气候议题的国际治理中,Z 世代既认为发达国家需要负有更多的历史责06总

22、述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任,也认为需要支持国际合作。在气候议题中的社会信任上,Z 世代最信任传统媒体和专家。在气候传播最主要的信息源中,传统媒体和气候科学领域的专家,因为表现出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获得了 Z 世代较高程度的信任。相比之下,Z 世代对各类社交平台上的气候信息的信任度较低,对企业,尤其是潜在的污染型企业的发言,呈现出怀疑的态度。3.解析中国 Z 世代的内部分化:六类人与子世代Z 世代成长在物质和精神丰富的年代,

23、且正处于生命周期的黄金阶段,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但同时他们面临着就业、婚恋、育儿等人生大事,也被高度内卷的社会环境所裹挟,这就导致Z世代人群内部分化出多样的生活信念和气候态度,进而产生气候行动上的分歧和不一致。本报告从基于生活信念的分类与基于生命周期的分段来阐释和解析 Z 世代的内部分化,致力于帮助传播工作者区隔和洞悉 Z 世代不同的人群,找准目标受众,定制传播策略。首先,本报告以生活信念为底层逻辑,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将中国 Z 世代分为稳健的正统派、自我的疏离者、热血的奋斗族、洒脱的安逸族、中庸的务实派和审慎的观察者这六类人群,并分别整理得到各个人群的气候特征。审慎的观察者17%高度的批判

24、性思维,热衷理性思考但缺乏实际行动热血的奋斗族18%坚信“努力改变命运”,拥有高度的民族主义洒脱的安逸族9%渴望自由和舒适的生活,忽视传统的等级制度稳健的正统派23%遵循传统思想,拥有高度的社群主义自我的疏离者10%低效能感,最难动员中庸的务实派23%中庸的视点看待事物,生活中强调实用主义图 1 中国 Z 世代的六类人总述07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审慎的观察者17%气候知识水平和行动效能较低,但是关注气候公正热血的奋斗族

25、18%最高的气候风险感知和行动意愿,已然是气候行动者洒脱的安逸族9%低气候风险感知、气候行动意愿和行动效能,没有气候焦虑,最消极看待抑制性气候政策稳健的正统派23%高气候风险感知和气候焦虑,拥护气候政策自我的疏离者10%低气候风险感知,低社会信任,低行动效能,对气候政策持保留态度中庸的务实派23%气候行动意愿和效能感较高,关注气候行动带来的利益图 2 中国 Z 世代六类人的气候特征其次,基于 Z 世代所处的年龄阶段,本报告将他们分为 18-22 周岁和 23-27 周岁两个子世代,并发现:18-22 周岁子世代的生活信念更加分化,多种生活信念同时存在并占据相当的比例。他们拥有更高的社会信任,也

26、更为支持抑制性的减排方案,还更亲睐网络娱乐视频平台。23-27 周岁子世代在步入社会后,逐渐形成理性、思辨的特征,并出于对现实问题的考量,更加追求中庸、实用的生活信念。由此他们更关切气候变化,在社会层面的气候风险感知水平更高,且更支持气候治理中的国际合作。图 3 Z 世代子世代的人群细分08总述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4.针对性的气候传播策略助力 Z 世代达成气候历史使命本报告在基于 Z 世代的生活信念和气候特征给出具体的

27、传播启示的同时,还归纳了一套有效、实用且可操作的气候传播策略,以期能解决领域内面向 Z 世代开展气候传播时的实践困境,并切实动员 Z 世代参与气候行动,助力国家“双碳目标”早日达成。具体来说:在制定传播目标时,不要着急行动,要想好契合 Z 世代气候使命的传播目标。本报告认为需要跨越单纯信息分享的固有思维模式,将 Z 世代的气候历史使命纳入思考的范畴,并着眼在 Z 世代气候认知和行动的现实,进行目标的设计。在策划传播方案时,不要一味科普,要基于 Z 世代的特征和信念开展传播。本报告认为,在实践中需要和 Z 世代的生活信念建立连接,通过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和熟悉的逻辑方式,来找到有效沟通的突破口。在识

28、别目标受众时,不要简单标签化,要找准细分人群。本报告认为,需要避开对 Z 世代刻板且片面的认知误区,重点关注人群的内部差异,找准目标人群。在如何辨别六类细分人群的问题上,本报告从社会经济指标以及生活信念指标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在面向不同人群开展传播时,不要一概而论,要定制化的传播目标和内容。本报告认为需要根据细分人群匹配出最合适的传播目标,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差异化传播策略。在选择传播渠道时,不要迷信大平台,要高度匹配的传播渠道。本报告认为需要深度考量想要传播的气候信息、实现的气候目标和媒介平台的特征、热点话题,以及受众媒介使用习惯的契合度,只有相互匹配的情况下才能将传播效果最大化。在开发传播产品时

29、,不要单次触达,要形成气候行动的闭环。本报告认为需要超越传统传播渠道的固有思维,创新传播产品开发,将气候传播场景化、工具化,闭环管理传播过程,并重拾线下传播的途径与 Z 世代建立更深的联系,营造他总述09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们的深度参与感。本报告还结合政府部门、公益组织、企业等不同利益相关方的机构定位、话语特征和公众对其的认知特征,制定了便于政府部门、公益组织、企业在开展面向 Z世代气候传播时使用的策略建议。此外,20

30、23 年本研究中心基于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中的核心发现,形成以生活信念为依据的气候叙事方法论,与领域内三家代表性机构展开了合作和探讨。对在实践中如何运用气候叙事方法论,以及该方法论落地后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后,归纳得出在运用该方法论时的关键环节与步骤,希望能给领域内气候传播实践提供启发。在使用本报告时,我们期待各位传播工作者既能把 Z 世代置于宏观的社会环境和悠远的历史周期之中,又能聚焦他们内部的生活信念和气候特征,从共性与差异的辩证角度出发,指导自我的传播活动,为中国的气候治理增添新的动力。方法说明公众调研调研对象:中国 Z 世代公众(18 周岁以上)样本量:3552 份,调查问卷由研究团

31、队设计,零点有数公司负责问卷发放 调研范围:超一线城市/省会城市、直辖市/其他地级市/县级市或县/农村,覆盖全国焦点小组访谈对象:来源于研究团队招募样本量:53 名 访谈形式:包含六类公众,每类人群各 2 次,共计开展 12 次的线上/线下焦点小组访谈10总述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公众叙事工作坊测试对象:来源于焦点小组参与者样本量:53 名 测试方法:使用 11 种叙事主题下的语料进行测试,通过统计标注为喜欢/反感的关键

32、词和短语、短句,产出叙事建议专家沙龙和利益相关方访谈 访谈对象:双碳领域和气候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领域内气候传播资深从 业者访谈形式:线上/线下开展多次沙龙和深度访谈总述11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宏观图景:气候变化之下的新一代12宏观图景:气候变化之下的新一代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

33、ate Communication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下文简称连接中国 Z 世代)是一份聚焦于中国 Z 世代青年群体、赋能领域气候传播实践的研究报告。报告主要基于 3552 名中国 Z 世代公众(18 周岁以上)的问卷调查数据,同时整合了领域专家、传播实践者和公众的多次焦点小组与深度访谈,并辅以叙事工作坊的语料测试环节,最终整合形成了这一成果。本报告延续了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1的方法论,以生活信念作公众洞察的底层逻辑,并将视角由全体中国公众转向中国 Z 世代,这一人群正在逐渐成长为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未来一代”,对他们的深刻洞察不仅是气候传播领域实践的需

34、要,更是全社会绿色倡议和实现“双碳目标”和巴黎协定的内在呼唤。1.1Z 世代是谁:全球语境与中国特征1.1.1Z 世代的定义与整体特征Z 世代(Generation Z)是代际社会学家依据社会变迁引发代际差异的基本思想所提出的“社会代”(Social Generation)概念,具体是指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前十年出生的一代人。不同文献中 Z 世代的具体年龄范围并不一致,但采取 1995年至 2009 年这一出生段是主流。2因此,Z 世代通常被定义为出生于 1995 年至2009 年的一代人。Z 世代作为一个外来的概念,首先应用于西方社会情境下的 Z 世代群体分析。皮尤调查公司的报告指出,美国 Z

35、世代是这样一群人:他们的种族更多样,被互联网科技环绕着长大,社交媒体几乎成为生活的重心,在性别、气候等议题上希望政府做出更多改变。3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则在访谈和网络文本的质性材料1曾繁旭,戴佳,王宇琦等.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 R.北京: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2023.2黎娟娟,黎文华.Z 世代大学生多重矛盾性社会心态解析 J.中国青年研究,2022,(07):104-110、30.3Pew Research Center.(2020).Over the Cusp of Adulthood and Facing an Uncertain Fut

36、ure:What We Know about Gen Z So Far.Retrieved from:www.pewresearch.org/social-trends/2020/05/14/on-the-cusp-of-adulthood-andfacing-an-uncertain-future-what-we-know-about-gen-z-so-far-2/宏观图景:气候变化之下的新一代13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

37、n分析中,总结了英美 Z 世代的十条特征:自我驱动而关心他人、投身于自己的身份群体、追求多元化的社群、追求本真、高度合作和社交、探索基于共识(而非权威)的领导模式、认可模块化和流动性强的领导模式、对诸如种族和枪支等社会议题感到失望但并不妥协、不惮使用冒犯性表情包来确认社群归属以及在新旧(技术、文化和时代精神)的交界点上捍卫人类价值观。1同时一项波兰的调查数据显示,“期待从向自己委派任务的人那里获得反馈”、“喜欢探索和使用新技术”、“愿意去国外出差”是 Z 世代在生活和工作中前三的选择偏向。2在全球语境下,Z 世代的生活信念和气候认知呈现出一系列共同特征。数字原住民与网络社交媒体活跃者由于 Z

38、世代的成长过程与数字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相伴相生,因而 Z世代也被称为“数字原住民”。他们热衷于使用智能设备,并是各大短视频平台和线上社交产品的活跃用户。全球网络指数网站 GWI 对全球 Z 世代群体的抽样调查显示,近年来,Z 世代在短视频社交平台的活跃度大幅增长,且有 43%的 Z 世代热衷于网络交友。3此外,约有一半的 Z 世代每天上网时间长达 10 个小时。4 强调个性化与自我表达全球 Z 世代均在相当程度上重视自我价值和个体表达,拒绝对他们的标签化刻板印象。5他们珍视并追求自由,希望独立思考和做出自己的决定,这一方面来源于他们较为宽松和相对自由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也与社会心态和文

39、化潮流的变迁有关。61Roberta Katz,Sarah Ogilvie,Jane Shaw,et al.(2022).Gen Z,Explained:The Art of Living in a Digital Ag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p.191-201.2Dolot,A.(2018).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neration Z.E-mentor,74(2),44-50.3GWI.(2022).The latest trends for Gen Z.https:/ for communicating wi

40、th Generation Z in the workplace,Retrieved from:https:/ knowledge group.(2020).Generation Z&Sustainable development:A promising future.Retrieved from:https:/ Generation Z through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Impacts for hospitality work and employ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94,1

41、02822.14宏观图景:气候变化之下的新一代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 更具备创新与创业精神由于受到快速迭代的商业图景和社会思潮的影响,Z 世代的青年对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持开放态度,也更愿意接纳创新和创业文化。据统计,全球范围内的 Z世代普遍具有对创新的渴望和创业的意愿;全球约 72%的 Z 世代青年愿意自主创业,通过创新创业实现自我价值。1 气候意识更为凸显作为全球性议题,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正在获得国内外 Z 世代的关注

42、。与其他代际相比,中外 Z 世代均被认为是更为积极的绿色消费者和绿色生活方式的践行者。一项研究表明,“美国年轻人更容易相信气候变化是人为造成的这一科学界共识”,“他们对气候行动的效能更为积极乐观”。2另一项美国研究也表明,年轻世代相较早先世代表现出更强烈的气候变化焦虑以及愤怒和负疚等负面情绪。3对于中国 Z 世代而言,他们愿意在不降低生活便利性的前提下为低碳商品买单,积极投身气候行动。4而西方青年环保意识的表达,可能体现在稍显激进的环保活动和集体行动中。51.1.2中国 Z 世代的独特性中国 Z 世代人口约 2.6 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19%。6鉴于当前他们所处的人生阶段和气候治理的发展进程

43、,毫无疑问,Z 世代即将面临不断加剧的气候变化风险、承担气候变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负面影响。同时,在“双碳目标”之下,Z1ICF Next.Climate communication:Reaching youth starts with active listening.https:/ al.(2010).The Climate Change Generation?Survey Analysis of the Perceptions and Beliefs of Young Americans,Yale Project on Climate Change&the George Mason Uni

44、versity Center for Climate Change Communication.3Swim,J.K.,Aviste,R.,Lengieza,M.L.,&Fasano,C.J.(2022).OK Boomer:A decade of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 feelings about climate change.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73,pp.1-12.4阿里巴巴营销洞察中心&WIETOP.中国年轻人低碳生活白皮书 2023R.5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中国青年气候意识与行为调研报告 2020R.6Z 世代

45、人群消费洞察报告 EB/OL.2022.03.06,https:/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世代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气候任务,并将成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气候合作的主力军。因此,他们的响应与否、参与与否,决定了中国气候政策的执行和气候治理的未来。中国 Z 世代不同于其他代际的观念和特征:出生于 1995 年至 2009 年的 Z 世代伴随着我国“互联网媒介全息化”的发展,他们具有“电子土著”的鲜明特征,以及显著区别于其他年龄层群体的生

46、活态度和行为模式。1李春玲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 2021 年的数据(CSS2021),发现国内 Z 世代青年具有极高的城镇化比例、高度非农化且受教育程度高,由此导致他们在生活信念和行为方式上展现出鲜明的代际特征:高度参与网络社交文化、主动融入新经济新业态和内卷竞争下的躺平心态。2沈杰基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时空坐标认为,中国 Z 世代的核心身份特征是:互联网原住民的第一代、数字化场域中新媒体文化的创作者、后物质主义观念的先行者、多重风险与压力的直面者以及迈向民族复兴强国世代的主力军。3黎娟娟和黎文华对 Z 世代大学生的研究发现,他们的社会心态呈现出多重矛盾性的特征:佛系、躺平与内卷并存、社交恐惧

47、与网络自我呈现并存、现实政治冷漠与互联网政治热情并存,并认为这种多重矛盾心态主要来源于宏观层面的社会结构变化、中观层面的家庭结构变化和高校教育以及微观层面的个人经历。4放置于全球范围之内,中国 Z 世代的观念与行为特征也体现出了一系列的独特性:居于竞争激烈的社会转型期更为追求实用和效率对于中国 Z 世代而言,社会转型引起产业结构变动、社会分层加剧,这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并在诸如就业等领域形成了更多切实的挑战。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在 2022 年首次突破千万规模,并在此后持续攀升;2024 年,高校1王水雄.中国“Z 世代”青年群体观察 J.人民论坛,2021,(25):24-27.2李春

48、玲.社会经济变迁中的 Z 世代青年:构成、观念与行为 J.中国青年研究,2022,(08):21-27.3沈杰.Z 世代:时代与社会多重规定性的建构 J.中国青年研究,2022,(08):5-13.4黎娟娟,黎文华.Z 世代大学生多重矛盾性社会心态解析 J.中国青年研究,2022,(07):104-110、30.16宏观图景:气候变化之下的新一代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毕业生人数预计达到 1179 万人,同比增加 21 万

49、。1激烈的竞争环境,加之当下社会对“成功”的评判标准相对固化和单一,2这导致Z世代更为追求实用和效率,更多衡量特定行动对自身学业和职业的切实收益。身处移动支付最发达国家更亲近和习惯技术的力量虽然全球 Z 世代均成长于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但中国移动支付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中国 Z 世代的技术认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中国移动支付普及率达 86%,位居全球第一;3数字钱包普及率位居全球领先,先买后付市场强势增长。4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中国 Z 世代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受科技影响更为深切,他们更为依赖技术,也更为信任技术的力量。兼具全球视野与国家认同中国 Z 世代在开放的全球化环境中成长,他们对

50、多元文化都持有更大程度的认同和接纳。与此同时,由于见证了国家近年来的经济快速发展,Z 世代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随之增强,对我国综合国力的评价比其他代际群体更高;5加之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因而形成了兼具全球视野与国家认同的观念。因此,有学者指出,中国 Z 世代在文化观念上也体现出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在地化特征,比如集体主义倾向、大政府偏好以及对全球合作的认同。6高度支持国家气候政策中国青年气候意识与行为调研报告 2020指出,“绝大多数中国青年群体感121 世纪经济报道.最新公布:2024 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涌现三大动向 EB/OL.2023.12.07,https:/ 世代大学生多重矛盾性

51、社会心态解析 J.中国青年研究,2022,(07):104-110、30.3中国政府网.目前我国移动支付普及率达到 86%,居全球第一 EB/OL,2023.12.18,https:/ 全球支付报告:中国先买后付快速增长,数字钱包占主导 EB/OL,2023.04.23,https:/ Z 世代青年:构成、观念与行为 J.中国青年研究,2022,(08):21-27.6徐剑,黄尤嘉.“Z 世代”概念的流行、误用及对我国青年世代文化价值观的重新阐释 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1(10):13-29.宏观图景:气候变化之下的新一代17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

52、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性,认为气候变化是当下最严重的全球问题”,但他们体现出“高关心与浅认知”“尚未形成青年群体的行动路径”等特征。1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开展的全国性公众调查中,Z 世代高度支持国家的气候政策,有着高度的气候关切,并在气候问题的认知、态度、情感、行动和具体政策偏向方面呈现出诸多特殊性,而这又深刻根源于他们鲜明的生活信念特征。若想形成对中国 Z 世代的气候观念和态度的有效洞察,为气候传播实践赋能,

53、需要针对性地开展 Z 世代生活信念调查,形成 Z 世代的生活信念地图,并建立起与相应的气候认知或态度间的稳定联系,从而深刻把握中国 Z 世代这一面向未来的重要群体在气候认知、态度与传播中的观念图景和可能方案。1.2为什么讨论 Z 世代和气候变化1.2.1Z 世代将要承担未来不断加剧的气候风险Z 世代将遭遇的气候影响会远高于上一代,因而他们也成为了见证气候变化对人类影响逐渐加速的一代。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6 次评估报告指出,1970 年以来全球地表气温上升的速度前所未有,与 1850-1900 年相比,2011-2020 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上升了 1.1。2同时,在

54、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上,该报告也指出按照现在的碳排趋势,全球温升在未来 20 年(2021-2040 年)预计将达到并超过临界阈值 1.5,这意味着气候变化的影响将会持续加剧。其所引起的热浪、干旱、洪水等极端气象的频率也会不断上升,进而对水、粮食、能源等产生影响,可能将导致全球半数以上人口的健康、生计、日常生活服务等受到冲击。1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中国青年气候意识与行为调研报告 2020R.2IPCC.(2023).AR6 Synthesis Report:Climate Change 2023.https:/www.ipcc.ch/report/sixth-assessment-repo

55、rt-cycle/18宏观图景:气候变化之下的新一代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上述报告强调应该重点关注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人类健康、粮食安全、水安全、关键基础设施、生活标准等风险,并预测中长期(2041-2100 年)气候风险将达到目前观测数据的数倍以上。而 Z 世代有生之年将前所未有地受到这些气候变化带来的对个体生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冲击。与此同时,为应对这些风险,整个社会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在饮食、交通、娱乐和消费

56、文化等生活方式上的改变,必然产生一系列的代价,而这些风险和代价也将主要落实到现在的 Z 世代身上。1.2.2Z 世代面临空前紧迫的“双碳”行动任务在全球范围内,“净零碳排放”已成为共识,为了能将温升水平控制在1.5之内,各国各领域都需要立即开展迅速且深入的减排措施。作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重要贡献者,中国承诺至 2030 年前后实现“碳达峰”,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至 2060 年前后实现“碳中和”,即整个社会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自然、人为手段被吸收和抵消,实现二氧化碳相对“零排放”,同时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 8

57、0%以上,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将全面建立。1为了达成气候目标,中国 Z 世代所面临的气候行动的紧迫感前所未有。而在2030 和 2060 的时间框架之下,Z 世代也将会成长为中国社会各行各业的精英骨干,他们是未来的社会中坚,并将逐渐掌握社会资源和拥有政策影响力。也就是说,Z 世代将会是各项能源、产业、消费和文化政策的直接参与者。同时 Z 世代的生命周期和“双碳目标”实现周期高度吻合,在他们的壮年时期,他们的个人命运将与“双碳目标”紧紧缠绕,扮演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制定参与者、政策落地执行者和绿色转型受益者等多重角色。这也意味着,Z 世代的气候观念和行动意愿将会很

58、大程度影响“双碳目标”的实施过程和落地效果。1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21.10.24,https:/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1.2.3Z 世代身上蕴藏着解决气候问题的独特潜能国务院印发的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将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等“碳达峰十大

59、行动”。1宏大的社会转型给 Z 世代提供了实现自我发展的新机遇,同时 Z 世代蕴藏的独特潜能也将为气候问题的解决贡献新动能。Z 世代本就成长在高度关注气候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从小就接受低碳教育,对气候议题拥有较高的关注和认知。而且 Z 世代被称作“互联网一代”或“数字化一代”,他们熟悉并掌握信息技术,同时作为数字化场域中新媒体文化的创作者,2他们具有极强的网络文化创造力和社会话语主导权,他们将会在塑造气候行动的社会氛围和社会规范上带来新的可能。其次,与上一代相比,Z 世代的成长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急速更迭,他们对科技创新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有兴趣也有能力在研究开发、商业实践等各个领域发挥作用。再次

60、,Z 世代具有较强的世界主义精神,不同于上一代囿于教育水平和经济水平无法拥有国际视野,他们拥有较强的国际合作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因此在处理应对气候变化这样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任务时,他们在引领新的技术开发和消费潮流等上将可能提出更革新的解决方案。1.3Z 世代应该承担哪些独特的气候使命既然 Z 世代人群必将与“双碳目标”紧密连接在一起,那么,他们应该承担哪些独特的气候使命,才能更好成为碳中和世代的一分子呢?1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印发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2021.10.26,https:/ 世代:时代与社会多重规定性的建构 J.中国青年研究,2022,(08):5-1

61、3.20宏观图景:气候变化之下的新一代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1.3.1作为面临气候风险加速的一代,Z 世代需要底色思维的转换在气候变化议题上,Z 世代成长在有更多确切的科学证据,有更系统的气候知识体系,以及有更高的媒体关注氛围中。同时 Z 世代也见证了近些年来日益严重的气候灾害等问题,对气候影响范围的扩大,程度的加重开始具备亲身体验。为了应对这些由气候问题引起的变化,Z 世代首先需要转换底色思维,成为最有气候变化意识的人

62、群,既要将生产生活中的改变和气候变化连接思考,认知气候议题的紧迫性,又要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有机维系,理解气候议题与社会的新增长,个人的好生活之间的紧密关联。气候变化与个人发展耦合关系的先觉者气候变化与个人的健康、生活,社会的稳定、发展密切相关,Z 世代应该把气候当作底层视角来看待问题,努力识别气候变化在方方面面产生的风险以及相互的关系网络,认知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同时,Z 世代也应该辨别蕴含在气候风险中的机遇,理解气候行动和社会进步、个人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并抓住机遇实现自身就业、生活的全方位提升。气候转型与新增长故事的构想者在新发展理念下,践行气候行动、贯彻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是实现

63、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基础。因此,Z 世代应该知晓并理解气候行动和解决民生问题、带动产业结构性改革、实现新增长和新繁荣之间的必然联系。在此基础上,Z 世代还需要深入思考气候行动及其带来的新增长与自身的连接,构想自身的行动故事,贡献自身的行动力量。政策背景:全领域转型。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快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加强绿色科技创新,增强美丽中国建设的内生动力、创新活力。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总体要求)宏观图景:气候变化之下的新一代21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

64、: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领域视点:“气候变化很大,就是在我们看来它是一个可以来理解其他事物的一个视角,比如说我们去关心弱势群体,有很多交叉的议题,我们希望青年能够运用这个视角,去关注自己关心的事情,或者能把气候变化和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做一些新的关注也好,研究也好,未来职业也好。”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YCAN)秘书长张思璐1.3.2作为“双碳”行动任务空前的一代,Z 世代需要气候行动的创变作为达成“双碳目标”的政策落地执行者和政策制定参与者,Z 世代的未来人生导向和气候政策息息相关。因此,Z 世代需要遵

65、循更加开阔的视角和未来趋势的思路,用更主动的态度和行动去承担气候责任,在形成对气候政策和社会规范更良好的认知和接纳的基础的同时,通过自身的行动带动社会系统性改变,为政策目标的设定和实现贡献自身的努力。除了践行可持续生活方式之外,Z 世代还需要关注气候政策带来的社会影响,支持和响应政策的倡导,并抓住其中的机会,创造全新的青年气候行动路径。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践行者作为承担减碳的主力军,Z世代需要从现在开始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改变消费模式,通过选择环保产品和服务等来减少碳排放,倡导可持续消费和生活的趋势。社区气候适应及气候公正转型的引领者在气候国际条约和气候政策的推动下,绿色公正转型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同

66、时面对着已然发生且不可避免的气候问题,主动适应也成为降低影响的重要应对途径之一。而这些气候政策的关注点正好与 Z 世代不谋而合,他们追求公平公正,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和气候行动对弱势群体的影响。因此,Z 世代应该提前了解气候政策的走向,通过自身的关注和行动来支持和响应气候政策,引领社区开展气候适应和推动社会气候公正转型。22宏观图景:气候变化之下的新一代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推动气候公共决策的行动创变者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完

67、成双碳行动任务都迫切需要更系统全面的社会变革和更强大有效的气候行动,而这些气候目标也密切牵连着社会上的行业变迁和个人的发展机会。与此同时,Z 世代正身处新时代的潮头,手握绿色创新的独特潜能,因此他们应该将个人的理想和追求与气候行动相融入,在自身的工作、社区活动中发现创变的机会,合理规划行动路径,引领和带动气候行动的公共性参与和系统性改变。政策背景:(二十二)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发展绿色旅游。持续推进“光盘行动”,坚决制止餐饮浪费。鼓励绿色出行,推进城市绿道网络建设,深入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升垃圾分类管理水

68、平,推进地级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全覆盖。构建绿色低碳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探索建立“碳普惠”等公众参与机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专家意见:“从接受到行动,光是经济结构、技术的变化是不够的,一定要进入到公众方式。绿色生态材料、技术、装备的现代化以外,还需要生活方式的改变,这里面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再到社会运动中去,从个体到系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 专家李晓江教授领域视点:“我们对他们的期待是一个力所能及的行动者,从身边或者从自己所在的这个领域开始行动,哪怕去做一点力所能及的改变,再看怎么样把这些具体的行动和历史使命去关

69、联。”自然之友品牌传播总监何苗宏观图景:气候变化之下的新一代23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希望他们能够把气候适应的这些能力带给他们更多的长辈,或者他们身边的气候脆弱人群,这些更加需要适应能力的人。”野生救援气候项目官员倪维国1.3.3作为主导数字网络文化的一代,Z 世代需要推动绿色社会规范的塑造作为“数字原住民”,Z 世代在互联网世界中成长,熟悉各类社会化媒体和数字技能,与前一代人相比,拥有着更强的信息获取和分享的能力。Z

70、 世代人群也往往是家庭中的核心,连接着老少不同的世代;是社会中的焦点,一举一动广受关注。这就决定了他们拥有着更强的社会影响力、更开放包容的思想观念、更广阔的国际视野,而这些独特的潜能也揭示了 Z 世代在参与气候变化议题中更多的可能性。他们应该利用自身的文化创造力和号召力,集聚中国气候青年的力量在传播绿色文化、塑造社会共识、传递气候经验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气候知识和行动的数字推广者Z 世代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能力,通过社交媒体和其他平台,在同龄人和社区中分享气候信息,参与气候讨论,帮助传达和解释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和气候行动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公众整体的气候意识,推广亲气候的行为模式。社会文化和规范的维

71、系者和塑造者Z 世代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在家庭、在社区等的影响力,主动创造绿色低碳的文化产品和社会风尚,让绿色文化深入人心。另一方面,Z 世代也应该承担起塑造社会规范的责任,通过自身行动影响企业经营模式等其他社会主体的行动,进而促进社会各界的理解和参与,引领和推动社会变革。中国气候治理经验的传播者Z 世代有责任在全球范围内参与国际气候谈判、政策制定和执行,促成建立公平有效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机制,达成国际气候合作和共识,构建多方共赢的国际关系。另一方面,作为中国青年代表,Z 世代应该聚焦中国的气候治理经验,24宏观图景:气候变化之下的新一代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

72、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以面向世界的姿态,传递和展现大国风范和青年担当。政策背景:全社会行动。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行为自觉,鼓励园区、企业、社区、学校等基层单位开展绿色、清洁、零碳引领行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总体要求)专家意见:“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认识不清、缺乏共识。气候变化的意识在全民里面并没有建立起来。所以从科研人员的角度来说,我个人认为关于气候变化方面的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的工作非常重要。”中国科学院

73、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魏科领域视点:“希望他们把有意思的气候行动,或者这些气候传播的物料传播到更广的地方,更创新地传播出去。”野生救援气候项目官员倪维国“我觉得如果从目标倒推的话,非常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去真正和一个特定的、他们能够去触达和影响的细分群体去建立一个非常牢固的、深度的连接。”自然之友品牌传播总监何苗“我们希望他们以中国青年的集体身份去形成一些观点,去形成一些本地经验。”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YCAN)秘书长张思璐1.4从期待到现实:Z 世代如何看待气候变化在气候变化议题中,Z 世代被寄予厚望,不仅承担着从现在开始提高自身的气候宏观图景:气候变化之下的新一代25连接中国 Z

74、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意识,主动改变生活模式,践行气候行动的任务,也承载着推广气候知识和行动,塑造社会文化和规范,在未来引领绿色创新,参与公共决策的远大使命。然而在实际中,Z 世代如何认知气候变化,又如何理解自身的责任,采取了哪些气候行动等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1.4.1“我知道气候变化”中国青年气候意识与行动调研报告 2020指出,只有 1.1%的受访者表示对气候变化不了解,且 84.0%的受访者认为气候变化已经比较严重或十分严 重

75、。1在本调研中,有 90.1%的受访者表示了对气候变化的关切(满分 7 分中回答 4 分以上的人数占比)。参加焦点小组访谈的受访者也都对气候变化不陌生,普遍都有一定的关注。这种对于气候变化的高关注和 Z 世代所接受的教育背景、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紧密的关系,也为 Z 世代完成气候使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其实一开始小时候接触到气候变化这个议题确实是在教育的过程中,上课过程中,然后写作文的时候是会提到的。现在的话一个是关注新闻,还有一个是有些商家会比如说做那种世界地球日的宣传,然后做商业的推广行动,所以说这个方面也是会注意到。在微博,社交平台,还有微信的那个公众号上会有推广。”国际关系专业大学生(2

76、4 岁)1.4.2“我支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在本调研中,我们发现 93.2%的受访者主张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当下及未来的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困局,认同国际合作是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唯一选择。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上,Z 世代人群对诸如鼓励节能环保技术的开发利用、支持新能源企业的发展等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表示出较高的认同和支持(平均得分6.03,满分 7 分)。他们期待国家引领气候行动,通过发展科技等方式来更好地1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中国青年气候意识与行为调研报告 2020R.26宏观图景:气候变化之下的新一代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

77、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为减缓气候变化作出改变。“上层还是应该要做出努力,但更重要的可能还是要技术层面作出最重要的努力,要切实把碳给减下来。然后就是各个行业,应该切实地去减碳。”材料学大三学生(21 岁)“政府应该要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然后国际合作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当务之急就是要努力减少气体排放。企业和教育机构也是要努力去推广,高校要鼓励创新,科学界专家,另外还有公民和个人层面也要努力。”新闻学大一学生(18 岁)1.4.3 但是,“我觉得关联度不高”尽管 Z 世代人群普遍认同气候变化是一项重要的国

78、家和社会议题,但是出于对气候变化认知的断裂与局限,他们在气候行动的紧急度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分歧。一旦将气候变化与解决贫困、教育公平、劳动保障和就业机会等民生问题相比较时,他们会认为应对气候应当置于解决这些问题之后,至少不应该超越这些民生议题的紧急程度。我们也发现受访者在气候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认知上稍高于对个人健康、就业及生活的影响程度认知(社会层面风险感知平均得分5.89,个人层面风险感知平均得分 5.71,满分 7 分)。还有参加焦点小组访谈的受访者表示,即使现在不处理气候变化问题,也不会对自己的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这种对于气候行动的低紧急度判断和受访者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有着必然的关联,在

79、本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总分 7 分的气候知识量表中,受访者的得分平均值为2.69,表明了 Z 世代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可能存在盲区和误区。在焦点小组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大部分受访者在谈及气候变化时,往往局限在天气、气温的变化及其产生的影响上。也就是说,Z 世代人群没有全面理解气候变化和其他民生议题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将气候行动和个人自身以及社会整体的发展关联起来,而这种宏观图景:气候变化之下的新一代27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认知的

80、断裂很有可能影响 Z 世代人群在参与气候行动中的积极性。“对我来说,光看眼下的话,我会觉得气候变化是一个挺迫切的问题。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普通人的生活并不会觉得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国企工作人员(25 岁)“气候变化对集体、对国家、对人类来说是重要,但是对个体的话感觉并不是特别的重要,也不是特别的紧迫。因为气候变化是一个渐进长期的过程,一个人只能活那么几十年,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某大学研究生(23 岁)“气候变化相对于其他这样的议题的话,我觉得至少应该排在前五。它是和我们切身实地、息息相关的这样的一个议题。但是除此之外,还有比较靠先的,贫困、安全、解决就业、体面工作,然后这几个我觉得可能是要比

81、气候变化要更靠前面一点,先保障人群的生活,然后再去考虑切身实地的气候变化这样的 议题。”文化传媒从业者(23 岁)“3060 目标给到他们,你觉得对于他们来说,他们会觉得跟现在的生活比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吗?能够让生活更方便更舒适更实现个人价值吗?不能的话,为什么要奔着这个目标去走。他没有能够从这个宏大的国家目标中找到或增加自己的获益感。他不知道为什么应该奔着这个目标去,跟自己有什么明确的关系,在其中能贡献什么,从中能收获什么。”野生救援策略传播经理田原1.4.4 但是,“我不太知道做的这些事能改变什么”在本调研中,我们发现 Z 世代比较积极地接受个人日常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亲气候选择和行为,分别有

82、48.9%、45.2%和 47.0%的受访者已经在生活中选择乘28宏观图景:气候变化之下的新一代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坐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或可降解产品或包装和节约用电(随手关灯)。但一旦涉及到公共领域的社会参与,比如劝说朋友和家人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行动、主动参与环保相关的社会活动,普及率会有所下降,分别为 31.2%和33.8%。在焦点小组访谈中,有不少受访者将气候行动等同于环保小事,一方面他们认为个人能参与的行

83、动范围很有限,不清楚为什么要改变,以及改变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另一方面他们对于其他还能做什么没有明确的认知。而且,在青年人的气候使命认知上,虽然受访者普遍认同青年在参与气候行动中的重要性,但是也有受访者表示青年人和其他群体没有太多的区别。这些对于气候行动的迷茫和焦虑的产生,一部分和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断裂有所联系,另一部分也和 Z 世代对自身在气候议题中的定位不清晰以及对气候议题的未来趋势理解不到位密不 可分。“我觉得个体的话只要做好这些,因为你能做的其实挺有限的,所以只要做好自己的一点点小事就可以。”某大学研究生(23 岁)“如果说是方式的话,我觉得我能想到的是节能减排,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就这些

84、吧。如果说青年人能够充当什么角色,坦白而言,我觉得我们没有办法作为排头兵,来充当这个角色。”电力专业大学生(23 岁)“很多时候主要是我意识可能并不足,也不清楚说自己可能需要做出这样的 改变。”律所法律工作者(24 岁)宏观图景:气候变化之下的新一代29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因为时代背景的原因,所以这一群人觉得自己推动这个社会改变的动力是很不足的。因为觉得自己很难去推动社会的一些变革和改变。”野生救援气候项目官员倪维国

85、1.4.5 但是,“我对参与公共性的气候行动感到犹豫”Z 世代人群虽然不排斥通过日常生活小事来参与气候行动,也有一些青年主动引领学校、社区等地的公共性气候行动。但是在本调研中,有不少受访者也表示没有组织的情况下,对参与公共性的气候行动会感到犹豫。一方面,Z 世代正处于生命周期的黄金阶段,面临着就业、婚恋、育儿等人生大事,同时 Z 世代也被高度内卷的社会环境所裹挟,背负着经济和生活压力。这就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金钱、时间和精力来投身于气候行动,也同样导致 Z 世代人群内部分化出多样的生活信念和气候态度,进而产生气候行动上的分歧和不一致性。另一方面,在没有形成社会规范,或者周围没有人响应和支持的情况

86、下,Z 世代也很难主动参与气候行动。此外,还有受访者表示周围没有发起和参与气候行动的机会和渠道。“小学的时候参与过类似素质拓展,像垃圾分类,像打扫卫生或者贴一些宣传海报的活动,我发现到了可能是初中高中大学之后,这种类似于像气候变化或者环境保护主题的公益活动就越来越少了。”心理学大学生(23 岁)“因为年龄和阅历的这个差异,导致我们会被长者所轻视,他不肯听你的这个说辞,他也不肯去领悟你所说的这个道理。普遍他是并不把你当做一个平等的沟通对象来看待的。所以我觉得其实作为发起人来说,我们的权重是不够的。”电力专业大学生(23 岁)30宏观图景:气候变化之下的新一代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

87、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由于外部经济形势或者就业形势导致出现大家需要先解决燃眉之急,先解决毕业之后的工作,未来人生的职业规划的一个问题。”某环保组织传播部门从业人员“如果周围的人都不做的话,他也不会想去做,如果这个概念周围的人不认可,他也会觉得没有办法去突破这个压力去说去做这件事。”野生救援策略传播经理田原宏观图景:气候变化之下的新一代31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

88、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面向Z世代的气候传播:挑战与出路32 面向 Z 世代的气候传播:挑战与出路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尽管 Z 世代肩负着实现“双碳目标”的历史重担,但不可否认从现实到达成期待之间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也正是因为这段距离的存在,当前领域内普遍认识到面向Z世代开展气候传播的重要性,也开始进行了诸多尝试来摸索气候传播,企图通过气候传播来建立 Z 世代和“

89、双碳目标”之间的连接,推动 Z 世代更好地完成气候使命。本章将目光锁定在领域内面向 Z 世代的气候传播上,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梳理领域内常见的困惑,进行问题诊断并阐明本报告的核心思路。2.1领域实践的困惑基于实践的经验,领域工作者在目标的设定、受众的分析、内容和形式的策划、以及传播效果的确认和评估等方面,表达了他们在面向 Z 世代的气候传播实践中的困惑和需求:除了身边的环保小事之外,应该倡导哪些不一样的气候行动的内容和做法呢?怎么把传播回应到 Z 世代的气候历史使命上去呢?怎么让 Z 世代把他们未来的职业路径和气候行动任务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呢?在传播中倡导的气候行动是 Z 世代能够实践的吗?

90、需要什么样的配套举措呢?在传播中怎么做能促成 Z 世代的气候行动转化,形成长期的行为习惯?有没有什么支持的理论?传播应该发挥自上而下的宣教力量,还是应该动员社群发挥他们自己的力量?Z 世代喜欢什么样的传播呢?什么样的信息是有吸引力的,能带来独特的气候价值?媒介平台是怎么影响和塑造 Z 世代获取信息的习惯的?怎么能通过不同的方式去触达 Z 世代特定的群体?怎么去持续确认和观察 Z 世代的气候行动改变呢?面向 Z 世代的气候传播:挑战与出路33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91、Climate Communication2.2领域问题的诊断结合对领域内面向 Z 世代的气候传播实践的分析,以及对气候传播专家的深度访谈,我们发现在目前面向 Z 世代的气候传播过程中可能存在着多处的“脱节”,而领域工作者在实践中抱有的困惑也正是来源于这些“脱节”。一方面,气候传播的目标和“双碳目标”下Z世代的气候使命之间的连接存在脱节;另一方面,Z世代的生活信念和气候特征在气候传播的设计中没有被充分地利用。这就导致无论是衔接宏观的政策目标还是衔接微观的个人生活,气候传播都很难贯穿其中。2.2.1“摇晃”的传播目标审视领域内面向 Z 世代的气候传播,我们可以看到五花八门的传播活动承载着各式各样

92、的传播目标,诸如通过推送气候知识来提高 Z 世代对气候变化的认知,通过践行环保小事来告知 Z 世代气候行动没有高门槛,通过提供实践机会来促进Z世代参与公共领域的行动。这些活动或多或少都会对Z世代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疑问,诸如 Z 世代参与这些活动和其他世代参与这些活动在意义上有什么样的区别,通过这些活动能培养出什么样的 Z 世代人群,在策划每一次活动时相互之间的区隔在哪里。气候变化并不是一个新兴的话题,Z 世代对此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近些年来气候风险不断加速,国家也陆续出台政策来应对其所带来的影响。Z 世代作为未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主力军,推动他们对气候风险加速以及“双碳”任

93、务的理解,促成他们主动的态度和行为改变,并充分利用他们自身的潜能来扩大社会影响是气候传播的重要目标。然而,正是因为领域对 Z 世代肩负的气候使命缺乏深刻的理解,往往很难设定出面向 Z 世代清晰的传播目标。换句话说,这些传播目标就如同一个个“摇晃的靶子”,可能存在着范围宽泛、路径偏小、浅尝辄止、没有定性的问题,导致没有办法命中对 Z 世代真正的需求,拼凑不出气候行动者应有的形象,从而难34 面向 Z 世代的气候传播:挑战与出路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94、Communication以产生实质的效果。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对这些目标和双碳目标、气候目标之间的关联的深度思考,以及对 Z 世代肩负的气候使命的确切认知。2.2.2 对 Z 世代“模糊”的洞察虽然领域内已经明确认识到 Z 世代在气候行动中的重要性,也呈现出面向 Z 世代开展有针对性的气候传播的转向,但是对 Z 世代的洞察仍然还停留在“模糊”的表象。在提及 Z 世代的气候态度和行为意愿时,经常会听到“Z 世代没有建立和气候变化的连接”、“Z 世代行动效能感低”的声音。当然这没有错,但是为什么呢?在调研中,我们发现 Z 世代普遍知道气候变化,且对相关政策呈现出较为拥护的态度,但是同样他们也

95、认为气候变化问题不够紧急,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行动,也很少自发行动。在没有全面深入地洞察 Z 世代的生活信念、气候特征及其形成背景的前提下,走近他们可能并不容易。基于对领域内实践的观察,我们发现,首先,领域内尚未对 Z 世代区别于上一代的鲜明特征形成系统的认识;其次,对 Z 世代人群内部之间的差异也没有深入了解;再次,Z 世代所处的成长环境、生命周期、社会背景对他们的行为举止所产生的影响还未纳入考虑的范围。这就导致在传播实践中,无法真正理解 Z世代的气候态度和气候行动所产生的原因,很难将 Z 世代和其他世代进行有效的区分,为 Z 世代定制个性化的内容,也很难精准触达 Z 世代。同时,这种笼统叙事的

96、呈现方式往往也不能有效抓住驱动 Z 世代参与气候行动的动机,从而帮助 Z 世代突破从认知到行动的重重阻碍。2.2.3“难以破圈”的传播形式在叙述方案上,目前领域内依旧以科学宣教模式为主,更新气候变化的实时信息,翻译最前沿的气候信息和科学研究成果。通过科学原理和逻辑对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等进行解释说明,从而号召 Z 世代参与气候行动。这些科学性的传播内容话题单一,缺乏新意,也有一定的知识门槛,无法抓住 Z 世代的兴趣所在进而激起他们的共鸣。另一方面,在宏大叙事的视角下,渲染气候变化后果的沉面向 Z 世代的气候传播:挑战与出路35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97、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重话语容易让 Z 世代产生悲观的情绪、责任的重压和逃避的心理。而且,碎片化的内容堆积和空洞的口号也不能构成 Z 世代能认可和理解的故事脉络,无法指引 Z 世代在现实中践行气候行动。甚至这些传播中的精英视角和说教口吻极可能和 Z 世代所追求的平等沟通相违背,容易引发他们的反感。打破科普这种单一的叙事角度,呈现气候变化和社会各方各面关联的脉络,真正连接气候变化和 Z 世代人群多样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是气候传播的必然方向。在传播渠道上,微信公众号、知乎、播客、B 站、抖音

98、等 Z 世代喜爱的媒介平台已经在领域内得到了充分的使用,然而关于这些平台的特征、推送的原理以及受众的分布,领域内似乎是一知半解,在使用前也没有深思熟虑。这就可能导致多平台间使用的内容无法进行有机的区隔,平台选择和内容推送之间发生错位,致使推广度有限,无法将想传达的内容送到 Z 世代各个人群的眼前。2.2.4 活动效果“浮而不实”领域内期待着通过气候传播促使 Z 世代主动参与气候行动,但是在领域访谈中大家也谈到了对如何评估和提高传播效果的茫然。目前,领域内不少机构通过阅读量、活动参与人数等来衡量传播效果,也确实有一些活动收获了很高的数据,但是这里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这些数据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99、,能否如实代表此后 Z 世代气候认知的提升和气候行动的转变。事实上,在谈论到行动转化的监测时,我们发现可能因为现在线上活动多以单向信息传递、线下活动多以一次性活动为主,在没有后续互动的情况下,这就导致无法确保受众能在接收到信息后或者活动结束后持续主动地参与气候行动。如果不能很好地接收受众的反馈,就无法判断每一次活动在实现最终目标的进程中所产生的真正的效果,也不能深度把握 Z 世代在践行气候行动中的需求和所遇到的阻碍,更不能增强Z世代对活动的粘性进而策划和开展下一次活动。换句话说,如何评估气候传播所产生的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之间存在着断裂,而这种断裂的产生反映了在设定传播目标时,欠缺与 Z 世代的

100、气候使命相关联的系统性思维,以及在设计传播活动时,欠缺能让 Z 世代参与其中的闭环管理。36 面向 Z 世代的气候传播:挑战与出路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2.2.5“孤掌难鸣”的舆论氛围为了更好地提高 Z 世代的气候意识,促进 Z 世代的气候行动,气候传播也需要其他社会主体配套的支持、以及良好的社会和舆论氛围的营造。只有将气候变化的底色思维以及气候行动的具体形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才能更有效地帮助Z 世代破除同调压力的思

101、想障碍,提供便于参与的实际路径。然而,舆论氛围的营造以及社会规范的塑造并不是单一社会主体努力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的社会主体共同配合,需要整个社会系统运作的支撑。因此,气候传播需要多个社会主体共同的参与,并发挥自身的优势将传播效果最大化。此外,Z 世代拥有较高的自我提升的需求,期待通过活动参与获得对自身、抑或是对社会的增益。但是,正如领域实践者在访谈中提到的那样,出于人力、资源、能力的限制单一社会主体可能很难满足 Z 世代的现实需求,也很难追赶上 Z 世代偏好的变化。这就意味着领域内的各个社会主体需要正确认知自身在气候议题中的责任,并推动相互之间的合作,来打破气候传播中势

102、单力孤的现实困境。2.3我们的方案通过本报告,我们希望从上述的领域实践困境出发,提供对中国 Z 世代肩负的气候使命、以及他们所持的气候特征和生活信念的深入洞察,为各气候传播主体提供传播策略工具包,推动 Z 世代在气候意识和行动上凝聚共识和力量。本报告致力于实现的目标有:首先,明确中国 Z 世代的气候使命。在气候变化的全球趋势下,Z 世代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未来气候风险的影响,而他们独到的气候认知以及行为模式经常被认为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因此他们也是气候行动倡导的重点对象。通过分析宏观的“巴黎协定”、“双碳目标”等国际条约和政策、以及未来的行业趋势,兼顾考察 Z世代个人的生活现实基础,本报告提供了对中

103、国 Z 世代独特的气候使命的全面洞悉。这将推动领域更明确地认知面向 Z 世代的气候传播应该秉持的最终目标。面向 Z 世代的气候传播:挑战与出路37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其次,诊断领域内的气候传播难题。面向Z世代的气候传播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一方面,这是尚未被完全开垦的新领域,高度发达的新媒体环境也带来了很多创新的可能;另一方面,Z 世代不仅拥有区别于其他世代的显著特征,其内部人群分化也复杂多样,因此如何与他们建立深度连接

104、,提升他们参与行动的积极性还需要突破重重障碍。本报告遍观领域内的气候传播实践,通过对气候传播实践者和气候传播专家的访谈,梳理了常见的困惑和难题,为领域内机构提供了自我审视的可能,有助于扬长避短、提升实效。再次,正确认识中国 Z 世代的人群特征。Z 世代成长于物质和精神高度丰富的社会环境,其中形成的生活信念和其他世代之间存在明显区分,1也是驱使他们的绿色消费行为和气候行动的内在动因。2本报告延续了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的方法论,以生活信念作为公众洞察的底层逻辑,将视角从全体中国公众转向中国 Z 世代,更加细致地刻画了 Z 世代的人群画像。这将有助于领域深入理解 Z 世代的生活信念和气候特征之间的

105、关系,增强领域气候传播的基础能力。最后,提供科学有效的传播策略。结合Z世代的气候使命和人群特征的调研结果,本报告对领域内面向 Z 世代的气候传播的困惑和难题进行回应,在传播目标的设定、核心受众的分析、叙事内容的定制、媒介触达的设计等方方面面都给出了切实可行的策略建议。这将利于领域内机构找准自身定位,整合需要和资源,最大化气候传播实践的影响力,推进 Z 世代真正参与气候行动,助力“双碳目标”早日达成、“巴黎协定”早日实现。1Urukovi ov,N.(2022).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 narcissism and value orientation.Ceskos

106、lovensk Psychologie,66(3),pp.315331.2Ribeiro,M.A.,Seyfi,S.,Elhoushy,S.,Woosnam,K.M.,&Patwardhan,V.(2023).Determinants of generation Z pro-environmental travel behaviour:the moderating role of green consumption values.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ahead-of-print(ahead-of-print),121.被误解的Z世代:他们的核心信念与传

107、播启示40被误解的 Z 世代:他们的核心信念与传播启示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关于 Z 世代的生活信念,我们有很多标签化的认知,比如“他们是躺平的一代”、“他们是背离传统的一代”、“他们是高度自我而缺乏关怀他人的一代”等。然而,我们的研究发现,其实 Z 世代有着远远更为丰富的核心信念特征,这一系列核心信念特征对于气候议题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对于我们的气候传播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3.1爱国主义与国际视野并存3.1.1信念特征中

108、国的 Z 世代群体在民族主义这一变量的得分上呈现出了高度的相似性。除洒脱的安逸族外,其余五类人群在民族主义这一变量上的得分较高,均具有较高的民族主义倾向,在较大程度上印证了民族主义是 Z 世代群体较为统一的社会集体文化观念。由于身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科技成果爆发的年代,他们见证了中国的崛起,因此爱国主义和国族自豪感都较高。对于 Z 世代而言,“中国人”的身份在他们的自我认知里占据较高的心理地位,这种认同首先是文化性的,他们认为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是世界上少有的、值得自豪和骄傲的。同时,他们也支持政府的各项政策决议,相信政府可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调查数据显示,就“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无条

109、件支持自己的国家”这一观点,有多达 49.2%的 Z 世代表示非常认同,29%的 Z 世代表示比较认同,13.9%的 Z 世代表示略微赞同,三者共计 92.1%。被误解的 Z 世代:他们的核心信念与传播启示41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0.80%0.70%1.20%5.20%13.90%29%49.20%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非常反对比较反对有点反对一般有点赞成比较

110、赞成非常赞成图 3-1-1 Z 世代对“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无条件支持 自己的国家”的认同程度在焦点小组的访谈中,可以进一步发现这种强烈爱国主义倾向,尤其是事关国际政治和国际局势相关分析的内容。典型的参与者访谈发言如下:“我想说我觉得我们在座都离不开是中国人。特别是因为我自己比较关心国际政治那个方面的问题,然后我是觉得我们看向国际视野的时候,千万不能忘记我们处于在一个什么立场上。我们要从中国人的眼睛去看我们处于什么样子的一个位置和世界格局之中,我觉得这还是比较重要的。”但与此同时,Z 世代也具备相当程度的国际视野。很多 Z 世代有出国参观或参加中外交流活动的经历,他们对于当下的国际局势和世界发展都

111、有独特的见 解。1在气候议题当中,Z 世代常常将自身的国族认同置于国际背景下,既表现出对中国民族利益和中国气候成就的关切,也具有高度的国际视野和世界主义精神。93.2%的 Z 世代受访者认为“在减少碳排放、与世界各国合作应对气候变1黄日涵.未来已来:Z 世代将成为对外交流的主力军 EB/OL.中国日报网,2022.04.27,https:/ Z 世代:他们的核心信念与传播启示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化方面,中国具有和其他国

112、家同等的责任和义务”。大多数 Z 世代认为,中国应该承担起大国的责任,与世界各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并承担和其他国家同等的责任和义务。图 3-1-2 Z 世代各人群对“中国具有与其他国家 同等的责任和义务”的态度占比3.1.2这对气候议题意味着什么?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并存,这对 Z 世代气候认知和态度的影响体现在:一是对国家政策举措的拥护和支持,比如对中国“双碳目标”的支持和拥护,坚定支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这有利于在现实中推进各项政策的落地和实施,凝心聚力实现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繁荣。二是对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提供的中国方案感到自豪,尤其是在进行中外比较时,对

113、国家气候治理的切实成绩尤为青睐,期待在全球性的气候议题中突显出中国的主张和方案,体现大国风范和全球领导力。被误解的 Z 世代:他们的核心信念与传播启示43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三是 Z 世代也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国际气候合作中的中国国家利益关注,部分人群强调碳排放权实际上就是国家发展的权利,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拥有合理的碳排放指标才能真正地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从而消除贫困、摆脱落后的帽子,同时对其他发达国家的气候治理

114、不力感到不满意。这种对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国家利益和中国贡献的关注,在访谈和语料测试中皆有表现:“我觉得谁要为碳排、气候变化负责这个问题,它不仅仅是一个气候变化的问题,比如说在国家层面,它涉及到经济发展跟生态气候保护碳排放其实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特别重要的指标。我其实想说的就是为这个负责背后所要考量的可能不仅仅是个人层面所要做的一些推动,它可能还包括就是整体,就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博弈。”反观西方这样的“环保”,不仅是“放空炮”,更是将环保当作筹码、用于维持西方自身霸权的假公济私之举。环保不是喊口号,实干才是硬道理。来自我国的青年代表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分享了中国的低碳机遇变革性青年气候领导

115、力项目报告最终完成了围绕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项目报告(标绿居多)3.1.3对于气候传播的启示Z 世代具有较高的爱国主义倾向同时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在气候传播上可能带来如下启示:凸显气候议题带来的全球领导力机遇可以适当强调中国气候治理的历史成绩和在全球合作中的承诺和行动。Z 世代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甚至一定程度上的爱国主义情绪,都指向了对中国国家角色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期待,可以有意讲述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重要性和示范性方案,同时也注意鼓励中国青年在全球发声,让他们代表中国更好地亲身参与到全球气候治理中。44被误解的 Z 世代:他们的核心信念与传播启示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

116、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注重构建 Z 世代的国族认同毫无疑问,国族认同是 Z 世代最具有共通性的身份认同,因此,气候传播的叙事上可以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国族复兴和现代化建设的增益作用,将国家复兴和个人气候行动相关联,由此推动 Z 世代群体身份的形成,增强 Z 世代在气候行动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2既内卷又躺平3.2.1信念特征Z 世代青年人生活在一个物质生活和发展机遇都比以往任何时代多得多的历史时期,他们所处的中国社会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上升通道,因此他们希望在中

117、国快速的经济发展中寻找机会,努力提升自身能力和资质以期实现社会上升,获得更好的发展。他们均高度认同努力与奋斗的价值,并渴望不断提升自我。尽管部分 Z 世代年轻人承认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困境,但他们大多拥有很强的“自我提升”意愿(均值 5.54,满分 7 分)。0.10%0.40%1.50%8.30%20.30%31.90%37.40%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非常反对比较反对有点反对一般有点赞成比较赞成非常赞成图 3-2-1 Z 世代对“我不断提升社会技能,并渴望获得成功”的认同程度被误解的 Z 世代:他们的核心信念

118、与传播启示45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Z 世代高度认同自我奋斗的价值,并努力追求自我实现。调查数据表明,高达89.6%的 Z 世代对“我不断提升社会技能,并渴望获得成功”持不同程度的认同态度,其中,37.4%的 Z 世代对此高度认同,31.9%的 Z 世代对此比较认同。5.10%6.80%11.10%18.50%25.60%20.30%12.60%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

119、0%非常反对比较反对有点反对一般有点赞成比较赞成非常赞成图 3-2-2 Z 世代对“无须制定过于严肃的计划,因为未来太不确定”的认同程度但与此同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高度内卷的环境下,相当多 Z 世代也对未来存在不确定性和焦虑,“躺平”和享受生活因而成了一部分 Z 世代的替代性方案,体现出 Z 世代对他们所面临的激烈竞争和社会环境的妥协态度。1调查数据显示,有 58.5%的 Z 世代在不同程度上认同“无须制定过于严肃的计划,因为未来太不确定”这一生活态度;其中,12.6%的 Z 世代对此高度认同,20.3%的 Z 世代对此比较认同。此外,作为内卷一代的Z世代群体也渴望能积极享受生活乐趣,拥抱刺

120、激和变化。他们希望能够将工作和生活分开,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拥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希望从这些非功利性的空间和非事务性活动中获得精神享受,实现内心的平衡。1李春玲.社会经济变迁中的 Z 世代青年:构成、观念与行为 J.中国青年研究,2022(08):21-27.46被误解的 Z 世代:他们的核心信念与传播启示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图 3-2-3 Z 世代各人群对“我期待拥有刺激 和充满变化的生活”的态度占比调查显示,Z 世代

121、人群对“享受生活是人生中的首要事情”这一表述的认同程度较高,有 78.4%的 Z 世代都表达了对这一观点不同程度的支持;其中,有22.6%的Z世代高度认同这一生活态度,29.2%的Z世代比较认同这一生活态度。1%1.10%5%14.60%26.60%29.20%22.60%0%5%10%15%20%25%30%35%非常反对比较反对有点反对一般有点赞成比较赞成非常赞成图 3-2-4 Z 世代对“享受生活是人生中的首要事情”的认同程度被误解的 Z 世代:他们的核心信念与传播启示47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122、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在焦点小组的访谈中,多位参与者表达了对工作的期待以及对生活中自由探索和精神享受的渴望:“希望理想生活中的工作状态会让这份工作给我带来成就感,它可以很忙碌,我可以为了生计去奔波,但不是那种像碌碌之辈那样去赚一份酬劳去养活自己,我希望在这份工作中通过和人交流,通过达到一些成果能让我感觉到自己实现了自己的某些价值”“有时候把自己的理想生活放得太未来,当成一个很远的目标来实现的话对于你现在的生活是会有所忽视的,所以目前我的话可能会更想过好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尽量地去做一些让自己开心、放松的事情。比如有时候就会跟着一起去骑

123、行、去爬山”这也揭示了当前 Z 世代群体人生观中一种看似较为矛盾的自洽:即躺平是内卷过程中的憧憬,或将躺平作为内卷而不得的生活替代方案,这与此前研究展现出的 Z 世代的矛盾社会心态的结论类似。13.2.2这对气候议题意味着什么?当 Z 世代群体的这种融合价值聚焦在应对气候变化议题上,他们就会表现出对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产业转型下新经济部门提供的就业岗位和就业环境产生极大关注,同时也会对气候解决方案带来的新的生活和新的增长点展现出很高的 兴趣。一方面,他们会对能源转型中新能源产业建设带动周边群众转变生产方式、增收致富表现出好感,并且对可持续转型中的新增行业和岗位表示关注,尤其是当提及这些转型可能

124、为青年人提供更加绿色和有尊严的工作环境时,所有参与者都表现出较强的喜好。1何绍辉.Z 世代青年的形成背景与群体特征 J.中国青年研究,2022(08):14-20.48被误解的 Z 世代:他们的核心信念与传播启示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而另一方面,则是对各种亲自然活动的兴趣,这来源于他们对丰富自身业余生活、逃离城市喧嚣、陶冶精神世界的需求。这使得他们对露营和绿色旅游类的议题比较关注,尤其喜好对露营过程中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对人

125、与自然关系的探讨,认可“无痕山林”的露营理念。旅游话题中也更青睐可持续叙事的旅游方式,这区别于传统旅游中注重豪华奢侈和脱离自然的活动,反映了他们将自然视为一种心理和精神需求、尊重自然的价值取向。这些在气候叙事语料中皆有所反映:对于所有露营者,大自然都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在僻静的地方,搭起帐篷、燃起篝火,边吃边聊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更别提清晨一拉开帐篷便见森林的瞬间,仅是想象就足以让人心旷神怡。(标绿居多)探索自然并不限于远处的风景身边的风景往往已足够美丽和独特,当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骑上一辆单车,无论是探索自己“熟悉的陌生城市”,还是去往城郊感受乡野魅力,都能在实践中降低碳排放,丰富我们的旅途,

126、实现心灵的愉悦。(标绿居多)3.2.3对于气候传播的启示Z世代集“内卷”与“躺平/享乐”于一身的特征,在气候传播上可能带来以下启示:聚焦双碳目标之下的行业变化与绿色就业将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转型发展、增加新兴行业和就业岗位相关联,指出绿色转型可以为青年人提供新的发展机会,更有尊严的工作环境。Z 世代正处于初入职场或者即将步入职场的人生阶段,他们对于就业和未来发展问题极其关注,在激烈的同辈竞争下,他们担心自己毕业即失业,也担心自己被裁员或者降薪。因此,可以将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转型,比如发展新能源产业、绿色旅游业等,转述为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强调转型将创造新的经济增量和新的行业,可能成为青年人的一种全

127、新的职业和事业选择。被误解的 Z 世代:他们的核心信念与传播启示49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避免过度强调“个人奋斗”和道德压力防止对“奋斗”的强调用力过猛带来的回避和反感,Z 世代人群从小便身处激烈的竞争中,他们内心也渴望享受生活、短暂停歇,因此要避免叙事中强烈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尤其是避免制造落伍的焦虑。3.3爱传统也要平等3.3.1信念特征总体上,Z 世代均较为尊重我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当代青年应当予以继承和发扬。他们珍视

128、传统文化所传递出的观念,尊重传统美德,对传统保持敬畏之心,并对当下社会有违传统文化观念的行为表达了不满和抵触。调查数据表明,Z 世代六类人群均在相当程度上“有意维护传统的文化、观念和习俗”,其中,稳健的正统派对传统文化最为拥护,比例高达 91%。图 3-3-1 各人群对“我有意维护传统的 文化、观念和习俗”的态度占比50被误解的 Z 世代:他们的核心信念与传播启示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但与此同时,在 Z 世代身上,我们看

129、到属于这一世代独有的特点维护传统的同时也可以追求变革和创新。Z 世代的年轻人生活在中国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期中,传统观念和迎接改变的特质集合于他们一身。这与我们对 Z世代普遍的印象相吻合,他们不会拘泥于死板的规矩和说不清由来的习俗,不会抱残守缺,而是积极拥抱变化、推动创新。当前,Z 世代的观念创新,集中体现在他们对新型平等社会关系的追求中。相较全年龄人口,Z 世代群体的等级观念下降。总体而言,Z 世代群体的等级观念较低(均值 4.51,满分 7 分),对传统等级秩序很少表现出敬畏感,他们拥有较强的平等主义取向。这种平等主义倾向与 Z 世代工作场所价值取向的已有研究结论相呼应,比如 Z世

130、代厌恶传统的工作伦理,期待管理者倾听他们的想法并重视他们的意见、期待有足够的独立性和个体自由,否则将会导致沮丧、期待创意和贡献而非年龄作为工作场所的评判标准等。1在我们的焦点小组访谈当中,部分 Z 世代坦言,目前之所以继续工作是因为需要一份薪水,而不是出于对工作的喜爱,而尚未进入工作岗位的 Z 世代参与者则表示自己并不希望进入公司做“打工人”,而是期待能够拥有自己独立的事业。“我不想成为某个公司的职员,当个白领每天朝九晚五。我平常是比较喜欢绘画版绘之类的,然后我比较期待未来能够开一家自己的工作室,自己是占有主导地位的,而不是说在企业里面受上司老板的一种挟制吧。”3.3.2这对于气候议题意味着什

131、么?Z世代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敬畏,会让他们更易于接受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思想,投射到气候议题中,也会让他们更容易意识到气候议题的重要性和采取气候行动的紧迫性。同时在气候行动中,挖掘中国历史中的气候治理经验,发扬中国传统1Singh,A.P.,&Dangmei,J.(2016).Understanding the generation Z:the future workforce.South-Asian journal of multidisciplinary studies,3(3),1-5.被误解的 Z 世代:他们的核心信念与传播启示51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132、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文化下特有的生态智慧,将有利于激发 Z 世代的文化共鸣和气候行动创造力。Z 世代群体对于新型平等主义的注重,对他们气候认知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人与自然之间平等关系的主张,强调对于自然环境、动物的尊重和爱惜;二是高度重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志,对于自上而下的指令和沟通方式保持距离,这也为我们的气候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启示。3.3.3对于气候传播的启示营造 Z 世代的文化共鸣针对 Z 世代对传统文化的维护和尊重,今后的气候传播应当注意将中国优秀传

133、统文化(如节俭、天人合一等)与个人气候行动相关联,将 Z 世代文化认同与气候行动相连接。同时也注意结合青年的兴趣爱好和青年文化,譬如气候变化和古着文化、自备环保装备去露营爬山、倡议无痕山林、二手旧物等新青年文化,增强气候传播的趣味性和亲近感,激发文化共鸣。鼓励 Z 世代创造个性的绿色行动方式因为 Z 世代注重平等和创新,同时对于新技术有着很高的熟悉度,可以鼓励他们参与或支持解决气候变化的技术创新,开展可持续创业或研究项目。与此同时,注重引导他们自己去定义属于自己世代的低碳生活行为和社会风尚,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和展现自身的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塑造未来世代的低碳绿色生活可能性,并将这些属于他们的绿色行

134、动和生活方式通过各种渠道自发传播出去。避免说教与“权威告知”的沟通方式Z 世代不喜欢明确的自上而下的沟通方式,气候传播实践者应该注意减少“服从权威”或“精英告知”叙事。52被误解的 Z 世代:他们的核心信念与传播启示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3.4享受自主也关怀社会3.4.1信念特征在社会交往和个体行为逻辑上,Z 世代是高度自我驱动的一代;1他们重视个体层面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关注自我感受和自我表达。调查数据表明,有接近90%

135、的 Z 世代认同“对我来说,生活和工作中要有充分的自主性,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其中,22%的 Z 世代对此高度认同,33.1%的 Z 世代对此比较认同。0.30%0.60%3.30%12.90%27.80%33.10%22%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非常反对比较反对有点反对一般有点赞成比较赞成非常赞成图 3-4-1 Z 世代对“对我来说,生活和工作中要有 充分的自主性,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的认同程度在焦点小组中,Z 世代青年将更加关注自我作为自身与上一代之间的显著区别之一,他们认为父母一代会因为大家庭的家庭结构和亲族关系,行事

136、观念更加注重人情世故,常常会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而 Z 世代更加注重自己的想法和个人的利益得失。在焦点小组中,不同参与者都表达出相似的观点:1Katz,R.,Ogilvie,S.,Shaw,J.,&Woodhead,L.(2022).Gen Z,Explained:The Art of Living in a Digital Ag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p.191-201.被误解的 Z 世代:他们的核心信念与传播启示53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

137、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我跟我父母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心态的不一样。一方面的话,我可能会更偏向于自我一些,另外一方面可能就是大家的经历不同,就会导致遇到问题的话,我可能会先以自我的角度去出发。但是,更年长一点的人可能会说是为了整体或者是为了整个家庭或者为了其他的方面而去舍掉自己的一部分利益。”“我感觉像我们同龄人的话,一般都是独生子女比较多。然后包括相互之间就是包括讨论问题的时候就更加注重自我一点,就注重你自己是怎么想的。”“我自己想要的就是自己能够经济独立,我就能够以自己的能力去达成有限度内的这样的一种自由吧,不管是我的地理上的这种

138、自由,还是我精神上的这种自由,还是我财务上的这种自由。”但追求个体层面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并非意味着Z世代是冷漠的、不关心他人的。事实上,Z 世代对弱势群体和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依然保持着悲悯心,并有相当程度的关怀意愿。调查数据表明,86.3%的 Z 世代在不同程度上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帮助有需要的人”;其中,26.1%的 Z 世代非常愿意,34.4%的 Z 世代比较愿意。0.40%0.70%2.40%10.20%25.80%34.40%26.10%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非常反对比较反对有点反对一般有点赞成比较赞成非常

139、赞成图 3-4-2 Z 世代对“我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 帮助有需要的人”的认同程度54被误解的 Z 世代:他们的核心信念与传播启示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他们愿意关切弱势群体、善待每一个生命,这也表现为他们朴素的悲悯心和仁爱观,以及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和传递善意的期冀。“我理想中的生活可能有一个点,就是比较小,但是我觉得也是我们需要讨论的一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互相的关怀对方的感情。”3.4.2这对于气候议题意味着什么?Z

140、 世代对个体层面能动性和自主性的追求,以及对自身感受的充分关注,意味着在气候议题的治理和传播过程中,自上而下的气候治理方式,特别是强制性的气候政策和规定将不利于获得他们的支持。提供更为多样化的绿色行动的选择,将更有助于被 Z 世代理解和接受。Z 世代是极具正义感和怜悯心的一代,他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使得他们对容易遭受气候变化侵害的气候脆弱人群有极强的关怀,气候公正下的弱势群体关怀与他们的生活信念相吻合,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气候责任感,也潜藏着带动他们亲社会与亲气候行为的可能性。同时,他们对气候获益和受损人群之间公正转型也有较高的期待。具体而言,Z 世代青年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公共卫生问题中老人、

141、儿童等弱势群体,表达出很强的关切,认为应该对这些气候脆弱人群建立社会保障和气候适应机制,比如设置应急预案、普及气候相关的健康保障知识等。同样地,他们认为对农业、渔业等“看天吃饭”的行业从业者,以及建筑工人、建筑外立面清洁工等户外作业的高风险职业予以经济补贴,而非仅仅向绿色产业结构的上游进行投资,不仅关注气候受益行业,也要关注气候变化的高风险行业,减少因气候变化而加剧社会不公的可能性。这些气候态度面向在叙事语料中得以展现:我们需要切实承担起对气候脆弱人群的责任,在医疗卫生系统内增加对老人、儿童等遭受健康威胁群体的绿色通道,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健康信息传播中,被误解的 Z 世代:他们的核心信念与传播启

142、示55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优先注重建立对老人、儿童等易感脆弱人群气候相关疾病的应对和预防意识,将资金花在预防上,总比花在救治上更有效。(标绿居多)气候变化后果的责任分配应被视为一个伦理问题,不应区别看待其国籍、种族、性别、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是确保当代所有人受到公平的待遇,因此,大家应该相互关心、共度难关,让气候变化的恶性后果在大众群体中得到普及,这样才不至于加剧边缘群体的脆弱性。(标绿居多)3.4.3对

143、于气候传播的启示展示可持续生活的多样化选择由于 Z 世代高度重视个体的自主和自由,可以在气候传播中展示多样化的生活方式选择来强调践行可持续生活没有固定的模版,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自由选择。同时也可以说明践行可持续生活除了有益于环境,更可以减少个体对于外部世界的依赖和索取,换取心灵的自由。连接气候议题与 Z 世代的公平意识在气候传播中,可以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气候公正作为面向 Z 世代传播的重要切入点之一,从这些受影响社会主体应该享有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权利出发,激发 Z 世代更多的共鸣和关注。3.5期待政府又自感平凡3.5.1信念特征总体上,Z 世代对国家和政府的角色抱有很高的期待,认为政府

144、应当承担起解决当下主要社会问题的责任。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关于“政府应该做更多的事情来达成社会目标”,有 26.2%的 Z 世代表示“非常赞成”,29.7%的 Z 世代表示“比56被误解的 Z 世代:他们的核心信念与传播启示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较赞成”,25.1%的 Z 世代表示“有点赞成”,三者共计 81%。0.40%0.70%3.70%14.20%25.10%29.70%26.20%0.00%5.00%10.00%1

145、5.00%20.00%25.00%30.00%35.00%非常反对比较反对有点反对一般有点赞成比较赞成非常赞成图 3-5-1 Z 世代对“政府应该做更多的事情 来达成社会目标”的认同程度与此同时,在社会经济下行年代,受到竞争加剧和就业机会减少的影响,Z 世代在思考“自己能不能”的时候常常得到否定的答案,并由此产生一定程度的低效能感。他们认为自己这一代很难再获得父母一代的发展机会,对世俗意义的“成功”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产生退居自守的生活态度,这同样呼应了前文中“躺平”作为内卷而不得的心理调适的结论。此外,他们因为尚在校园或初入社会,对自身参政议政的信心不足,因而政治效能感相对其他中老年人群

146、低一些。调查数据表明,仅有 58.9%的 Z 世代认为自己有能力对政府的政策和行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被误解的 Z 世代:他们的核心信念与传播启示57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3.40%4.10%11%22.70%24.90%21.20%12.80%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非常反对比较反对有点反对一般有点赞成比较赞成非常赞成图 3-5-2 Z 世代对“我认为我有能力对政府

147、的 政策和行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的认同程度3.5.2这对于气候议题意味着什么?Z 世代对于政府角色的高度期待以及对于自身力量较低的估计,折射在气候议题上则表现出全方位的影响,带来角色认知局限和公共参与疑虑。第一,Z 世代认为,政府和企业应当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力量。他们认为政府掌握社会公权力,可以通过立法和引导来形成减碳的规范性力量,企业具有强大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可以改进生产、减少排放,这些都能对减缓气候变化起到更大作用,而非不断地号召个体参与。以下是焦点小组中的典型发言:“我个人的想法是在国家层面自上而下的这个行为应该是目前来讲最有效的一个途径,而不是我们现在的公民去形成一个氛围,或者说我们

148、这个氛围形成其实应该是有赖于国家层面去推动的,我觉得,才能形成这个氛围。”58被误解的 Z 世代:他们的核心信念与传播启示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另外就是我做这件事情我所要付出的代价,我有没有这样的资源,我有没有这样的能力,这些都是我会考虑的因素,所以最方便的方法就可能还是借助哪个 平台。”第二,尽管公开肯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但是在个人生活领域中还是缺乏主动关心,他们认为应对气候变化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虽是一项重要议题

149、,但似乎并未对自己造成特别大的实际影响,应当首先解决事关现实的个人生存和发展权益问题。这从另一方面也能体现 Z 世代对气候变化的了解相对有限,将应对气候变化与个人生存和发展等民生议题相互割裂,相对忽略它们之间存在的密切 联系。第三,当气候行动可以带来务实的个人回报时,他们的参与意愿相对较高,比如乘坐公共交通、随手关灯等可以节省生活开支。但是缺乏短期回报和纯粹利他取向的气候活动,比如劝说他人参与气候行动等,则表现出比较低的行动意愿。同时他们对自己的气候行动能产生多大效果也心存疑虑,他们认为自己微不足道的气候行动,可能对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并没有很大的作用。3.5.3对于气候传播的启示强调气候行动与

150、社会、个人发展的高度耦合气候传播实践者不仅需要强调气候议题的优先性和紧迫感,更需要强调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能源结构、行业与消费调整等方方面面所产生的系统性影响,来展示气候议题和其他议题的紧密相连和背后逻辑,帮助Z世代形成“气候底色思维”,让 Z 世代明白气候变化是理解众多问题的底层视角,而气候行动是契合社会发展的有效路径,推动 Z 世代构建更全面的知识脉络。展示多元社会主体的气候责任担当和实际行动Z 世代不喜欢对公民个体的空洞呼吁,未来气候传播需要表明政府、企业和其他事业单位对缓解气候变化负有责任,并实事求是地阐述这些社会主体主动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事务,展现减排转绿的气候担当,并为气候议题

151、提供舆论氛围。被误解的 Z 世代:他们的核心信念与传播启示59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彰显个体参与气候公共行动的榜样力量Z 世代的气候特征之一是对个体的气候行动效果存疑。这就提示气候传播工作者需要向 Z 世代提供具体的行动效果反馈,通过展示个体参与气候公共行动的成功案例,塑造气候行动者的优秀榜样,提高行动参与的积极性。Z世代有多么绿色:他们的气候特征与传播启示62Z 世代有多么绿色:他们的气候特征与传播启示连接中国 Z 世

152、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4.1Z 世代的气候认知:他们的关切、断裂与误解4.1.1 高度的气候关切总体而言,大多数 Z 世代对气候变化议题都表示了相当程度的关切。其中,27.4%的 Z 世代表示对气候变化议题“非常关切”,37%的 Z 世代表示对气候变化议题“关切”,25.7%的 Z 世代表示“比较关切”,三者占 Z 世代总人口的 90.1%。这表明中国 Z 世代公众总体上都对这一议题较为关注。27.40%37%25.70%7.70%1.

153、40%0.50%0.30%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非常关切关切比较关切一般比较不关切不关切非常不关切图 4-1-1 Z 世代对气候变化的关切程度4.1.2 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认知仍存在断裂本报告将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感知,分为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两部分,共六个问题。其中,社会层面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是否将“影响未来 10 年全国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影响未来 10 年全国的经济增长”,以及“导致未来 10 年全国范围内严重疾病的发病率增加”;个人层面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是否将“影响你和家人居住地的环境”、“影响你的经济状况

154、”,以及“影响你的个人身体健康”。Z 世代有多么绿色:他们的气候特征与传播启示63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86.40%80.50%90.30%91%83.80%93.80%70.00%75.00%80.00%85.00%90.00%95.00%影响你的身体健康影响你的经济状况影响你和家人居住地的环境造成全国范围内严重疾病的发病率增加影响全国经济增长影响全国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图 4-1-2 Z 世代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认知总体上,

155、Z 世代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认知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第一,Z 世代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认知相对较为宏观和抽象,他们认为气候变化对社会层面的影响高于对他们个体的影响。数据显示,在环境、经济和健康三个层面,Z 世代均认为气候变化对社会层面的影响高于对他们个体的影响。这表明 Z 世代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认知依然偏向于更宏观的层面和较为抽象的想象;至于气候变化对自己的影响,他们的意识相对要低一些。“气候变化对集体、对国家、对人类来说是重要,但是对个体的话感觉并不是特别的重要,也不是特别的紧迫。因为气候变化是一个渐进长期的过程,一个人只能活那么几十年,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第二,在诸多影响中,Z 世代认为气候变化最

156、易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其中,93.8%的 Z 世代认为气候变化将会在未来十年内影响全国范围内的自然环境,90.3%的 Z 世代认为气候变化将会在未来十年内对自己和家人所在地的自然环境造成直接影响。64Z 世代有多么绿色:他们的气候特征与传播启示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第三,Z 世代尚未完全、充分地形成气候变化的“底色思维”,一定程度上较为割裂地看待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没有看到气候解决方案(如能源转型)对发展和经济增长

157、的促进作用。我们期待 Z 世代认为气候变化就是民生议题的背景甚至成因,但实际上,他们对于气候变化与其他社会现象关联的理解还是较为割裂,认为气候变化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很高,对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个人经济状况造成的影响相对有限,没有看到低碳转型对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对个人自我实现等的促进作用。中国 Z 世代公众的气候使命之一便是“推动气候认知的底色思维转变”,这包括提高对于气候风险紧迫性的感知水平,以及培养基于气候变化的底色思维。对于气候传播的启示Z 世代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认知特点,可以为气候传播带来以下两点启示:凸显气候风险的加剧和气候行动中的发展机遇:着力描述气候变化对 Z 世代个人带来的风险的

158、加剧和扩大,譬如气候变化和健康风险、气候变化和投资风险等,从而提高 Z 世代人群的气候变化风险感知水平。与此同时,提示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能带来的就业机遇和前景,将气候变化和个人的未来生活连接起来。这有利于提高Z世代对气候议题紧迫性的认知,也满足Z世代对自身发展的需求。用气候视角来阐释社会变化:在气候传播中,要让他们切实意识到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是全方位、多方面的,要强调应对气候变化不仅事关天气,更事关整体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化,直接影响到交通运输、农业生产、能源结构、城市建设和粮食安全等方方面面,也深远影响个体的生活状态和经济水平,从而帮助 Z世代形成“气候底色思维”,让 Z 世代明白气候变化是理

159、解众多问题的底层视角。4.1.3较低的气候知识(1)气候知识总体水平尽管各类 Z 世代人群均对气候变化较为关切,但他们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知识水Z 世代有多么绿色:他们的气候特征与传播启示65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平仍然偏低。本研究使用了7个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问题测量公众的气候知识水平,以每道题为 1 分的计算方式进行赋值。研究结果显示,在总分 7 分的气候知识量表中,六类人群的总体平均值为2.69,各人群的平均值分布在2.5

160、8至2.8之间,并未出现明显的差异。这表明了 Z 世代的各类人群对于气候变化的了解仍旧不全面透彻,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也许存在误区。图 4-1-3 Z 世代各人群的气候知识均值(2)具体知识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 Z 世代对气候变化的成因有基本的认识,87.1%的 Z 世代已经了解到“煤炭和石油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全球气候变化”。答对,87.10%答错,5.80%不知道,7%图 4-1-4 Z 世代对“煤炭和石油的大量使用 造成了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答情况66Z 世代有多么绿色:他们的气候特征与传播启示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

161、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但当涉及到关于气候变化更为具体的事实性知识时,即使这些知识与当下 Z 世代日常所熟悉的绿色生活方式或气候政策相关,仍有相当多Z世代无法准确作答。在被问及关于碳排放的相关问题时,比如,关于轿车和火车两种交通方式的碳排放量哪种更高,仅有 52.9%的 Z 世代能作出准确判断。这表明他们虽然很支持绿色出行,但没有意识到不同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存在的差异,没有在认知层面意识到公共交通的必要性。与此类似,在被问及过去一百年间全球气温上升了多少度时,仅有 6.2%的 Z 世代能正确回答。事实上,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巴黎

162、协定明确提出“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 2 摄氏度以内”的战略目标,我国也针对该协定制定了多项相关的气候政策和规划,但 Z 世代虽然支持各项政策,却并没有从具体的认知层面对这些政策有足够的理解。“一辆轿车人均每公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火车的数倍”作答情况“生产 1 公斤小麦产生的温室气体比生产 1 公斤牛肉产生的温室气体多”作答情况“在过去 100 年里,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约 3.1 C”作答情况图 4-1-5 Z 世代对气候知识相关题项的作答情况 对于气候传播的启示在气候传播中,为了推动 Z 世代有更强的行动意愿和政策支持,需要进一步提升 Z 世代的认知基础,通过合适的方式

163、提升他们的气候知识水平。兼具趣味性和知识性:Z 世代普遍享受生活,对生活品质和乐趣有较高的追求。在进行气候传播时,如果仅仅是气候知识和行动任务的宣介,就可能容易留下沉重的印象。兼具有趣和有意义的活动,会更吸引 Z 世代的目光。因此,可以在Z 世代有多么绿色:他们的气候特征与传播启示67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注重方法的趣味性、可玩性和接近性的前提下,向他们科普气候变化、能源转型等领域内政策和行动相关的科学知识。此外,轻量化

164、的游戏类、社交类活动的创新开发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建立气候议题与其他相关议题的耦合叙事:通过将气候变化与其他相关议题,特别是 Z 世代更为熟悉的议题连接起来,讲述气候变化中的身边故事,譬如气候变化和本土文物保护、气候变化和濒危生物守护等,活用在地经验打通同温层,拉近 Z 世代和气候变化之间的距离,更有利于 Z 世代将自我的角色带入其中。4.2Z 世代的气候行动:他们的支持、反对与犹豫4.2.1对体现个体自主性、且不会显著降低生活质量的气候友好行动支持度较高总体上,Z 世代愿意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践行能体现他们个体自主性、且不会显著降低生活质量的绿色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数据表明,Z 世代最为支

165、持的三个气候行动包括:节约用电(支持率 94.6%),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支持率92.3%),和使用再生或可降解产品(支持率 91.1%)。66.10%92.30%91.10%94.60%0.00%20.00%40.00%60.00%80.00%100.00%减少肉类消费选择公共交通出行使用再生或可降解产品节约用电图 4-2-1 Z 世代的气候行动意愿68Z 世代有多么绿色:他们的气候特征与传播启示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

166、我自己的话是很少用塑料的制品,我平时买东西的话是会自己带个包,或者说带个塑料袋。然后可能小商小贩他们的手特别快,就会直接给塑料袋或者说一些塑料制品给我装东西,我都会拒绝。”4.2.2 对容易引发“被剥夺感”、成本较高的气候行动支持度较低一方面,Z 世代对于容易显著影响其生活品质,引发其“被剥夺感”的气候行动,行动意愿相对较低。在本课题调研的所有气候行动中,Z 世代对于“减少肉类消费”这一行动的支持率最低,仅为 66.1%。对于 Z 世代而言,减少肉类消费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挑战了他们固有的健康观念和对生活方式的理解,且他们认为这种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因而相当多的 Z 世代不愿

167、意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而改变自己平时的肉食消费习惯。此外,调查显示,仅有 48%的 Z 世代对“延长物品使用寿命”这一绿色行动表示支持;1对于他们而言,过度延长物品使用寿命往往意味着自身生活质量和舒适度的降低。访谈资料也表明,Z 世代对于一些可能影响其已有生活信念、容易引发其“被剥夺感”的绿色行动,如减少衣物购买次数等,普遍持怀疑或观望态度:“如果让我去付出一些代价,牺牲我自己的利益去成全环境保护,其实我是不太愿意的。我觉得个人需求如果跟环保挂钩的话,那你所有的需求都会受到限制。如果真的要推行减少衣物购买,政府或者一些企业应该给予一些能够替代性的方案,比如说如果要我减少衣物的购买次数的话,更应该考

168、虑的是我要不要使用一些其他环保的材料,或者是其他的能够减少污染的一些物质来制作衣服。”另一方面,Z 世代对于一些成本较高的行动,如购买有机商品、购买环保材料商品等,支持率也相对较低。其中,仅有 51%的 Z 世代愿意购买有机商品,仅有1阿里巴巴营销洞察中心&WIETOP.中国年轻人低碳生活白皮书 2023R.Z 世代有多么绿色:他们的气候特征与传播启示69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45%的 Z 世代愿意购买环保材料商品。1这

169、类商品虽然更为绿色环保,但价格通常比普通商品更为昂贵。对于 Z 世代而言,是否践行绿色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他们现阶段的财务状况和经济资源;2购买这类商品需要支付更多额外的费用、提升他们的生活成本,因而支持度相对较低。对于气候传播的启示强调获益感,而非剥夺感:在气候传播中需要进一步让 Z 世代理解气候行动的复杂性,让他们知道可持续的低碳生活方式并不一定就是降低生活质量的,也可以很绿色也可以很高品质,还会带来文化身份和社会认同。将气候嵌入日常生活轨迹:注重塑造人与自然之间的慢生活状态,描写人复归自然的生活景象。Z 世代对宁静舒适的田园生活心存憧憬,因而嫁接于露营、旅游民俗等现代生活方式议题上的亲

170、自然叙事框架和活动方式,会受到 Z 世代的青睐,容易引发他们的遐想并激发环境保护的意愿。4.2.3 对于更具备公共性的气候行动,Z 世代的行动意愿与实际行动之间存在鸿沟此外,对于更具备公共性特征的气候行动,Z 世代的行动意愿与实际行动之间存在鸿沟,具备行动意愿的 Z 世代比例要远高于已经采取行动的比例。其中,87.7%的 Z 世代愿意“劝说家人朋友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行动”,但只有31.2%的 Z 世代已经采取行动;与此类似,85%的 Z 世代有“主动参与环保相关社会活动”的意愿,但真正参与相关活动的 Z 世代,只有 33.8%。1阿里巴巴营销洞察中心&WIETOP.中国年轻人低碳生活白皮书

171、 2023R.2Deloitte.(2023).2023 Gen Z and Millennial Survey|Waves of change:acknowledging progress,confronting setbacks,Retrieved from:https:/ 世代有多么绿色:他们的气候特征与传播启示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87.70%85%31.20%33.80%0.00%10.00%20.00%30.

172、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00.00%劝说家人和朋友采取应对气候变化具体行动主动参与环保相关的社会活动具备行动意愿已经采取行动图 4-2-2 Z 世代相关绿色行动的实际行动与行动意愿在访谈中,一部分 Z 世代已经意识到向周围朋友传播绿色环保理念的重要性,也具备相应的行动意愿,但出于对传播效果的疑虑,他们投身具体行动的频次并不高。“年轻人的话可以去承担信息宣传的一个工作,向周围人去宣传这个环境保护的好处,怎么去落实这个环境保护某些具体的措施。虽然说我这么说,但是我个人一般是不太喜欢去交涉的。对于身边人我有时候会言传身教吧,平常生活的时候看见他

173、某些地方做的不对的,我有时会去提示一下,比如乱丢垃圾袋这个事,但是这个效果也不是非常好。”作为双碳战略实践的中坚力量,我们期待 Z 世代成为主动、积极的绿色社会规范塑造者,主动参与绿色行动,并借助自身的社会网络,力所能及地影响家人和朋友,推动身边人一起参与绿色行动,从而逐渐塑造绿色低碳的社会规范和文化潮流。从这个意义上而言,Z 世代还尚未充分意识到自己在引领绿色社会规范上的角色和使命;他们在绿色社会规范塑造上有行动意愿,但更多还是停留在态度和意愿层面,尚未转化为切实、具体的行动。Z 世代有多么绿色:他们的气候特征与传播启示71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174、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对于气候传播的启示引导 Z 世代打造绿色潮流文化:在气候传播中,要推动 Z 世代认识自身气候使命,引导他们成为新的绿色低碳风尚/生活方式的创新者和塑造者,充分发挥作为数字原住民的 Z 世代群体的网络文化创造力。注重引导他们在互联网社群尤其是社会化媒体中创造绿色低碳的媒介文化,将低碳行为和绿色生活塑造为 Z世代网络空间的社交货币,让他们大胆展现和时刻提示自己的气候行动,将它打造为一种在年轻人中时髦的社交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诸如小红书、即刻和 B 站以及未来可能新兴的泛社

175、交媒体中,成为一种广泛的网络文化。赋能 Z 世代参与共创:Z 世代很难主动持续参与气候行动,因此在气候传播中营造参与感和强化获得感,赋能 Z 世代很重要。传播工作者可以通过开发工具类的活动形式,譬如打卡、晒图、积分等,增加互动,将行动可视化;也可以通过助力 Z 世代的方式,譬如为他们提供引领气候行动的入口、资源等,从而推动他们自己生产内容,提高主动性和领导力。4.2.4Z 世代的气候行动:希望与潜力虽然 Z 世代对自身气候行动的实际效果仍有疑虑,但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 Z 世代意识到气候行动的重要性,并积极投身到应对气候变化中。自然之友“玲珑计划”作为培育气候变化领域公民行动者和领导者的项

176、目,近年来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青年群体的关注和参与。在“玲珑计划”四期人员招募中,总报名人数达 380 人,比玲珑三期增加 90%。其中,29 岁以下的报名参与者占比高达 49.2%。11自然之友.玲珑计划第四期种子伙伴破土而出啦!EB/OL.2023-9-14.http:/ 世代有多么绿色:他们的气候特征与传播启示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玲珑 1 期0玲珑 2 期玲珑 3 期玲珑 4 期图 4-2-3

177、 往期玲珑计划报名人数对比“玲珑计划”四期入选者计划从社区/公民气候适应、温室气体减排、气候教育、气候科普等多个维度展开气候行动,通过将气候变化的抽象认知落实到具体的社会活动中,提升气候行动能力,并通过影响更多身边人,助力“双碳”目标。此前参与玲珑计划的青年群体,也基于“西双版纳布朗族大学生气候变化应对共同体建设”、针对大学生和高中生的“气候感知与气候适应工程监督”、“项目化学习”等多个气候行动项目开展了基于气候变化的主题实践和探索。1对于气候传播的启示培育气候行动的创变者:气候传播实践者应该有意识地识别气候行动当中的创变者,他们具有高度的气候意识和创新精神,乐意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进行分享和

178、影响身边人,从而将气候行动带入到各个细分人群圈层当中,让气候议题真正落地,并且与公众生活的众多方面都产生密切关联。1网易新闻.6 个月的赋能与成长,这 18 位三期玲珑伙伴的项目通过答辩啦!EB/OL.2023-3-20.https:/ 世代有多么绿色:他们的气候特征与传播启示73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4.3Z 世代的气候焦虑:他们的愤怒、悲伤与无力感4.3.1较为消极的情感体验关于面对气候变化的情感态度,Z 世代在一定

179、程度上表现出明显的“气候焦虑”,普遍因气候变化感到愤怒(50.1%)、悲伤(59.2%)和恐惧(51.6%),而出现乐观/充满希望这样的正面情绪的占比略低(45.6%)。50.10%59.20%51.60%45.60%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愤怒悲伤恐惧乐观/充满希望图 4-3-1 Z 世代对气候变化的情感在焦点小组访谈中,也有相当多的 Z 世代表达了自己的气候焦虑:“我从去年开始就觉得北京夏天特别的热越热越会开空调,气候就会越热。然后我就觉得真的是很难逆转的一种现象,就是大部分的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即时的满足,就是我当下快乐就好了。大家都

180、为了自己的方便,要么去开空调,要么就是用一次性的餐具或者说做一些不环保的事情。你随着人的本性,它就会陷入这样的循环。所以我是持一个比较悲观的态度的。我也受这种方面影响会很大,有时候我也会觉得挺绝望的。”74Z 世代有多么绿色:他们的气候特征与传播启示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因为气候问题激发的愤怒、悲伤等消极情感体验,一方面是因为对于人性中普遍存在的贪图享受与便利感到悲观,另一方面,则是观察到“高碳排人群”并未承担起相应的减

181、排责任,而广大的“低碳排人群”(如受访人经常提及的外卖小哥、快递员、户外工作者等)却要承担更高的气候风险,因此引起愤怒的感受。对于气候传播的启示采用积极、未来导向的传播方式:通过采用正面叙事的形式,展示气候行动能引发的良性循环,描绘积极美好的未来图景,有利于提高 Z 世代对于气候行动的认同感,降低心理焦虑。因为 Z 世代对未来充满期待,所以要避免过分渲染悲观情绪。营造全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舆论氛围:针对气候焦虑,可以通过传播层面的设计,强调全方位的社会支持,从而降低气候变化的严重性对于 Z 世代带来的心理层面的影响。1同时,还可以提升 Z 世代的气候适应能力,以减少他们的不确定性和焦虑。4.

182、3.2 对自身气候行动的实际效果产生无力感Z 世代公众虽然愿意为减缓气候变化贡献力量,但是他们对这种个体努力的效果存疑。就个体层面气候行动的效果而言,仅有 72.4%的 Z 世代认同自己的行为能够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产生积极影响,仅有 74.6%的 Z 世代认同自己在社区中采取的遏制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行动将鼓励其他人采取类似的行动。这与 Z 世代动辄超过 90%的气候行动意愿形成了一定的反差。Z 世代人群总体相对务实,他们从最终应对气候变化的效果出发,认为个体气候行动不一定会有多大的效果,他们对自己付出的气候行动,比如骑共享单车、自1Crandon,T.J.,Scott,J.G.,Charl

183、son,F.J.,&Thomas,H.J.(2022).A socialecological perspective on climate anxie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Nature Climate Change,12(2),123-131.Z 世代有多么绿色:他们的气候特征与传播启示75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带餐具等行为,到底在缓解气候变化方面起到多大的作用感到疑虑。他们认为这

184、些绿色行动所减少的碳排放量似乎并不能阻止全球变暖的大趋势,对于全球减排的贡献过于微小,可能无法真正带来可见的效果。此外,他们认为个体的气候行动缺乏量化的即时反馈,比如一次乘坐公交到底比开车出行减少了多少碳排放等等。这种缺少即时的量化反馈使他们对自己的个体行动究竟会产生多大的效果心存疑虑,同时也是他们持续性气候行动投入的阻碍之一。74.60%72.40%0.00 0.10 0.20 0.30 0.40 0.50 0.60 0.70 0.80 我在社区中采取的遏制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行动将鼓励其他人采取类似的行动我相信我的行为能够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产生积极影响0%10%20%30%40%50%6

185、0%70%80%图 4-3-2 Z 世代对个体层面气候行动效果的认知在认为个体层面气候行动效果较低的同时,Z 世代对政府和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抱持着更多更高的期待。他们对自己能够参与气候议题的讨论和事务决策还不够自信,认为应当让更有能量和资源去应对气候变化的主体承担更多的责任。比如,他们认为各种高碳排的企业制造了相比普通人千万倍的碳排放量,对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责任远高于普通人,同时他们借助高碳排获得了高额的市场利润,企业应当相比普通人承担更多的应对气候变化、减缓全球变暖的责任,应当让企业尤其是潜在的污染型企业拿出更多资源治理污染、减少排放并实现技术升级等。此外,应当让政府在社会层面制定相应

186、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建立全民共识,发挥社会规范和引领作用,这些是一般普通人做不到的,能够发挥比普通人的微小行动大得多的作用。这些洞察与过去的报告中指出中国青年认为公众是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主体有所不同。11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中国青年气候意识与行为调研报告 2020R.76Z 世代有多么绿色:他们的气候特征与传播启示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对于气候传播的启示提供及时具体的反馈:在气候传播中,针对 Z 世代气候行动

187、意愿强、但对气候行动效果存疑的现状,领域内组织和个人应该着重强调 Z 世代个体层面的气候行动可能带来的改变是什么,并提供可视化效果的展示,让他们能够看到更切实可见的效果,从而提升他们气候行动的即时反馈,增强气候行动效能感。注重 Z 世代的身份认同和圈层划分:Z 世代人群内部分化出了不同的圈层,并且各圈层内也拥有高度的群体意识。因此,气候传播有必要关注和推动圈层文化和群体身份的形成,增强 Z 世代在气候行动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譬如可以充分利用 Z 世代互联网原住民的身份,尝试建立网络社群,营造气候青年的身份认同,并定期开展群内线上或线下的活动,支持和激励他们参与分享和互动。增强气候行动的社会能见

188、度:在未来的气候传播中,要注重培养 Z 世代参与气候行动的社会氛围,通过展示更多成功的绿色案例,打破参与有限的固定思维模式,提供多样化的产生减排行为的动力或引子,提升绿色行动本身的趣味性和社交性,增强行动效果的可见度,激发更多 Z 世代主动参与气候行动。4.4Z 世代的气候主张:减排方案、气候正义与国际合作4.4.1 最支持技术层面的减排方案在若干节能减排相关政策中,Z 世代最支持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有 93.8%的 Z世代表达了对该政策的支持。此外,有 92.8%的 Z 世代支持对使用清洁能源的企业给予补贴,有 88.5%的 Z 世代支持对新能源汽车的免税政策。“我觉得年轻人可以做的是关注,

189、支持,甚至是投身参与,这种新的能源技术,或者说跟气候变化有关的新技术的发展。这当然对理工科学生来说,可能更关键,像我们这种文科专业的可能,至少我们表达道义上的支持,去支持这些新的Z 世代有多么绿色:他们的气候特征与传播启示77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技术动能的发展才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性的出路。这远远要胜过节约用电等等。”总体上,这些政策均着眼于技术层面,鼓励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这表明Z 世代倾向于通过科技创新来

190、寻找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发展科技的力量来应对气候变化,同时改善人们生活并产生新兴的工业和就业 岗位。83.90%56.30%79.20%93.80%88.50%92.80%0.00 0.10 0.20 0.30 0.40 0.50 0.60 0.70 0.80 0.90 1.00 针对机动车制定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提高燃油价格对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的产业/企业额外征税加强先进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新能源汽车免税对使用清洁能源的企业给予补贴0%10%20%30%40%50%60%70%80%90%100%图 4-4-1 Z 世代对不同减排方案的支持情况4.4.2最不支持的减排方案:提高

191、燃油价格在诸多节能减排政策中,Z 世代最不支持的政策主张是提高燃油价格,仅有约一半的 Z 世代(56.3%)愿意支持该政策。Z 世代人群目前正处于学生时代或初入职场的时期,当前的消费能力相对较低。对于 Z 世代而言,提高燃油价格这一气候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带来更高的经济负担(如机票燃油附加费上涨等),也意味着需要跟其他高碳排人群共同承担经济责任。一些 Z 世代甚至会因此产生被剥夺感,认为自己并非目前中国社会碳排放的主要人群,却被迫承担其他高碳排人群,尤其是已经享受到中国工业化发展成果的上一代中上中产阶级的减排责任。78Z 世代有多么绿色:他们的气候特征与传播启示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

192、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对于气候传播的启示强调气候行动中的获益:在气候传播中,需要强调 Z 世代可能在应对气候的过程中收获什么,避免突显他们要为应对气候变化所付出的代价,即尽量用获得感叙事代替剥夺感叙事。比如,可以从健康保健、个人经济效应和群体文化归属等角度展现气候行动的文化身份归属和经济回报等。4.4.3气候正义/代际公平:关注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弱势群体Z 世代青年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公共卫生问题中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表达出很强的关切,认为应该对这些气

193、候脆弱人群建立社会保障和气候适应机制,比如设置应急预案、普及气候相关的健康保障知识等。同样地,他们认为对农业、渔业等“看天吃饭”的行业从业者,以及建筑工人、建筑外立面清洁工等户外作业的高风险职业予以经济补贴,而非仅仅向绿色产业结构的上游进行投资,不仅关注气候受益行业,也要关注气候变化的高风险行业,减少因气候变化而加剧社会不公的可能性。这些气候态度面向在叙事语料中得以展现:我们需要切实承担起对气候脆弱人群的责任,在医疗卫生系统内增加对老人、儿童等遭受健康威胁群体的绿色通道,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健康信息传播中,优先注重建立对老人、儿童等易感脆弱人群气候相关疾病的应对和预防意识,将资金花在预防上,总比花

194、在救治上更有效。(标绿居多)气候变化后果的责任分配应被视为一个伦理问题,不应区别看待其国籍、种族、性别、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是确保当代所有人受到公平的待遇,因此,大家应该相互关心、共度难关,让气候变化的恶性后果在大众群体中得到普及,这样才不至于加剧边缘群体的脆弱性。(标绿居多)Z 世代有多么绿色:他们的气候特征与传播启示79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 对于气候传播的启示展示对气候弱势群体的社会关怀:在气候传播中

195、,可以关注气候公正转型中的特殊产业、特殊人群和弱势群体,比如对气候变化引起的流行病、热射病等易感人群的健康保障、对容易遭受极端天气下经济损失的农牧渔业从业者予以经济补助等,连接 Z 世代的公平意识,激发 Z 世代更多的共鸣和关注。4.4.4国际治理:发达国家负有更多的历史责任,但仍支持国际合作 Z 世代的六类人群对中国在国际上的气候责任和义务有着较为相同的见解,他们都认为中国比西方国家在减排方面有着更少的历史责任。但关于当下各国应当如何履行减少碳排的责任与义务,Z 世代都形成了解决气候变化需要所有人共同行动的共识,认为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各国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努力。图 4-4-2 Z 世代各人群对“

196、中国具有与其他国家 同等的责任和义务”的态度占比Z 世代相比上一代具有更强的国际视野和世界主义精神,93.2%的 Z 世代受访者认为“在减少碳排放、与世界各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具有和其他国家80Z 世代有多么绿色:他们的气候特征与传播启示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同等的责任和义务”。大多数 Z 世代认为,中国应该承担起大国的责任,与世界各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并承担和其他国家同等的责任和义务。对于气候传播的启示连接气候

197、议题与民族复兴的伟大机遇:将气候传播塑造为利好中华民族的集体性议题会被大多数中国 Z 世代所接受,在未来的气候传播中,应当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对国家复兴的增益作用,同时注意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联系起来,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新能源产业是未来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新路径,并强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不会阻碍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反而是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必经之路。4.5Z 世代的社会信任:最为信任传统媒体和专家在气候议题传播最主要的四个信息源,即专家、非政府组织/公益组织、企业和各类媒体中,传统媒体和专家是 Z 世代最为信赖的信息源。63.10%52%

198、53.80%65.20%83.10%85.60%92.80%65.10%76.40%83.40%0.00 0.10 0.20 0.30 0.40 0.50 0.60 0.70 0.80 0.90 1.00 网络知识社区(如知乎、果壳网等)网络娱乐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网络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综合性网络资讯平台(如腾讯新闻等)传统专业型媒体(如科技日报等)传统地方媒体中央级媒体企业非政府组织/公益组织专家0%10%20%30%40%50%60%70%80%90%100%图 4-5-1 Z 世代对气候议题各信源的信任情况首先,传统媒体,包括中央级媒体(如人民日报、新华社、央

199、视等;包含他们的纸质版面、电视频道和线上内容)、传统地方媒体(如北京日报、浙江日报等,包含各地方媒体的纸质版面、电视频道和线上内容)和传统专业型媒体(如南Z 世代有多么绿色:他们的气候特征与传播启示81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方周末和财新的环境类版面、科技日报等),在气候议题传播中均获得了 Z 世代相当程度的信任。其中,有 93.8%的 Z 世代认为中央级媒体上的气候变化议题报道或内容较为可信,有 85.6%的 Z 世代认

200、为传统地方媒体的气候信息较为可信,有 83.1%的 Z 世代认为传统专业型媒体的气候信息较为可信。而与传统媒体相比,Z 世代对各类社交平台上气候信息的信任程度则相对较低。其中,Z世代最不信任的社交媒体为网络娱乐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小红书等),仅有 52%的被访者对该平台上的气候信息持信任态度。与此相比,知乎、果壳网等网络知识社区上的内容由于具备一定程度的专业色彩,其在 Z 世代中获取的信任度相对略高一些,有63.1%的Z世代对相应平台上的气候信息持信任态度。其次,专家也是 Z 世代最为信任的信源之一,有 83.4%的 Z 世代公众对气候议题中的专家信源持信任态度。他们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受制于

201、自身较低的气候知识水平,因而也较为相信气候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发言。Z 世代对专家信源的信任态度与美国的研究相吻合。1“权威专家所说的话,身份有背书,感觉会更有说服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但是公民挺缺少这方面观念的,也没想去怎么应对,怎么改善之类。还是需要专业人士先灌输这些观念,再告诉我们一个更加科学和专业的路径,比如日常生活怎么改善,怎么努力。”再次,相比之下,Z 世代对企业,尤其是潜在的污染型企业的发言较不信任。仅有 65.1%的 Z 世代认为企业所发布的气候议题相关信息是真实可信的。此外,从人群细分的角度,六类人群在事关气候变化议题的信源的信任程度上存在差异,且各类人群的信任水平有

202、着较大的差距。其中,稳健的正统派及热血的奋斗族对各类信源的信任数值维持在 5.5 至 6 的区间(7 为最大值),而洒脱1 Feldman,L.,et al.(2010).The Climate Change Generation?Survey Analysis of the Perceptions and Beliefs of Young Americans,Yale Project on Climate Change&the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Center for Climate Change Communication.82Z 世代有多么绿色:他们的气候特征

203、与传播启示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的安逸族对于所有社会信源的信任数值普遍较低,最高值为对专家的信任值(均值 4.6,满分 7 分),而最低信任值的信源则是企业(均值 3.9,满分 7 分)。图 4-5-2 Z 世代各人群对气候议题各信源的信任均值对于气候传播的启示选择 Z 世代信任的媒介与信源:在今后的气候传播中,一方面要基于 Z 世代对气候领域各社会主体的信任情况,重点借助大多数 Z 世代都较为信任的信息渠道(如传统媒体

204、)和社会主体(如专家),进行气候议题的传播。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各细分人群对各个信源信任程度的差异,进行差异化的信息投放。Z 世代有多么绿色:他们的气候特征与传播启示83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Z世代的内部分化:六类人与子世代84Z 世代的内部分化:六类人与子世代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

205、ate Communication5.1Z 世代是一个整体吗已有的大多数报告都将 Z 世代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描摹出 Z 世代的人群画像,并试图找到 Z 世代对各种社会议题的观点和看法。Z 世代人群有相似的时代背景,将他们视为一个整体固然有内在合理性,但是需要表明的是,Z 世代人群生活的时代处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世纪之交,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各方面发生分化的时期,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社会阶层分野逐渐显现,生活在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社区和不同家庭的 Z 世代可能会走上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因而可能会在 Z世代内部制造出多样的群体归属。基于这样一种前提假设,我们对 Z 世代的认识需要进一步细化,Z 世代人

206、群并非铁板一块,连接中国 Z 世代选择以生活信念为人群洞察和气候叙事策略的底层逻辑,基于问卷数据的聚类分析发现,Z 世代公众可以大体分为六类(如图5-1-1 所示)。中国 Z 世代人群的分类与项目组在 2023 年初发布的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中针对整体中国公众的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因而我们继续沿用了 6 类人群的分类来对中国 Z 世代人群的气候行动进行探索,其分别是:稳健的正统派、自我的疏离者、热血的奋斗族、洒脱的安逸族、中庸的务实派和审慎的观察者。图 5-1-1 中国 Z 世代中六类细分人群占比Z 世代的内部分化:六类人与子世代85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207、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总体而言,Z 世代各人群的生活信念特征如表 5-1-1 所示。表 5-1-1 Z 世代各人群生活信念特征审慎的观察者热血的奋斗族洒脱的安逸族中庸的务实派自我的疏离者稳健的正统派自我超越最高较低最低较高自我提升较低较高最低最高保守较高较低最低最高开放较高较低最低宿命论较低最低较高最高等级观念较高最低较低最高社群主义较低较高最低最高政治效能感较低较高最低最高民族主义较高最低较低最高5.2六类人群:生活信念、气候特征与人群画像下文将细致阐释 Z 世代六类人群在

208、生活信念和气候特征上的差异,并且对于人群进行画像,以便领域内从业者在进行气候传播实践时能够将六类人进行更好的区隔。5.2.1Z 世代-稳健的正统派(1)生活信念拥有更强的国族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对政府有着高度的信任和期待抱持保守且正统的等级观念,追求稳定和传统的生活86Z 世代的内部分化:六类人与子世代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图 5-2-1 Z 世代稳健的正统派的生活信念得分(2)气候特征对气候变化感到恐惧和愤怒,风险感知水平

209、高支持政府出台各类抑制型政策,愿意为气候治理买单对多个社会主体持信任态度,社会信任水平最高支持国际合作,但认为西方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治理责任图 5-2-2 Z 世代稳健的正统派的气候政策支持均值Z 世代的内部分化:六类人与子世代87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3)人群画像/标签教育标签:教育经历以大专和本科为主,多接受过高等教育;专业以工程与技术科学和自然科学类为主职业标签:该群体主要为学生,在职人员职业类型以制造工人和专业

210、技术类人员为主地域标签:多出生于省会城市及其他地级市,家庭收入处于人群中等水平内容偏好:乐于讨论社会时事,关注弱势群体、国际关系等议题表 5-2-1 Z 世代稳健的正统派人群画像典型观念人口特征关注社会议题信任的信源常用媒体渠道1家国情怀二、三线城市生命健康专家学者抖音、快手2政治效能感高本专科学历阶层流动政府微博、微信3传统中等收入家庭媒体知乎(4)典型人物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硕士毕业生,重视家庭和自己在其中的角色,关注就业、婚育等与自身生活紧密相关的社会议题,喜欢用微博追星,也喜欢通过小红书种草好物、了解国际旅行攻略、记录生活方式;认为气候行动紧急且必要,不过优先级可能没有实现教育公平或缩

211、小贫富差距这种社会问题的解决靠前。医生从业第一年,重视工作的稳定性以及自己的专业性、高度认同自己的职业身份,关注婚育、职业发展机遇、住房、不同年龄层生活方式上的差异等现实问题,喜欢通过小红书看记录生活日常类的视频;认为医疗健康、教育、气候议题都非常重要。5.2.2Z 世代-自我的疏离者(1)生活信念88Z 世代的内部分化:六类人与子世代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追求安稳,认为活在当下最为重要政治效能感最低,认为个体力量参与有

212、限包容开放,接受多元文化和新奇事物具有较强的个人意识,疏离社群事务图 5-2-3 Z 世代自我的疏离者的生活信念得分(2)气候特征气候风险感知水平最低,认为社会层面风险高于个人气候行动意愿较低,较少参与集体气候行动政策支持度低,期待国家、社会发挥引导和建设作用对各个社会主体的信任度普遍较低,比较而言更信任专家Z 世代的内部分化:六类人与子世代89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图 5-2-4 Z 世代各人群的风险感知均值(3)人群

213、画像/标签教育标签:本科学历者占比近半,高中、职高或中专比例为所有人群中最高地域标签:主要居住地为中小型城市或乡镇,家庭收入相对处于小康以上,中下中产水平内容偏好:较少参与社会时事讨论,没有强烈的物质欲望和自我实现追求表 5-2-2 Z 世代自我的疏离者人群画像典型观念人口特征关注社会议题信任的信源常用媒体渠道1享受当下小镇青年女性权益专家学者微信2自我效能感低学历相对较低就业保障媒体抖音3追求安稳中下中产家庭饭圈文化政府B 站(4)典型人物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居住在河南南阳,通过微信公众号阅读时事类文章、通过抖音短视频以及 B 站的中长视频了解时下热点,关注时政、创业、健康生活方式(如健身、

214、养生、睡眠等)、萌宠、美食等话题,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停留在“冰90Z 世代的内部分化:六类人与子世代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川”、“海平面”、“北极熊”等与自己生活较远的关键词上,鲜少主动了解气候变化相关新闻。初入社会的数控工人,居住地为广东阳江,关注个人发展机遇相关的问题;通过手机自带的天气软件以及社交媒体自动推送的内容关注气候变化,愿意低碳出行、节水节电、垃圾分类,不太愿意参与没有明确组织和引导的集体活动。5.2.3Z

215、世代-热血的奋斗族(1)生活信念追求自我超越,认为个人的成功应该具有社会价值政治效能感高,并且相信政府会回应公众的关切拒绝不确定性,青睐可预期的生活图 5-2-5 Z 世代热血的奋斗族的生活信念得分(2)气候特征Z 世代的内部分化:六类人与子世代91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风险感知水平最高,但认为对社会层面影响大于个人气候行动意愿最高,已然是亲气候行动的践行者尤为支持激励型气候政策,极其支持新能源相关产业发展对气候议题中专

216、家学者的信任度最高图 5-2-6 Z 世代各人群三种气候行动意愿均值(3)人群画像/标签教育标签:超七成教育背景为本专科高等教育,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明显高于其他人群,专业以理工科居多,职业意向大多为专业技术人员地域标签:主要生活在省会及新一线城市,家庭收入中等偏高,月收入在13000-17000 元区间的占比高于其他群体(占比 18.3%)内容偏好:关注社会阶层流动、就业机会、经济发展形势,尤其是新兴技术与新兴行业等议题92Z 世代的内部分化:六类人与子世代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

217、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表 5-2-3 Z 世代热血的奋斗族人群画像典型观念人口特征关注社会议题信任的信源常用媒体渠道1功名与济世新一线城市互联网治理专家学者人民日报2政治效能感高理工出身职业保障非政府组织新华社3自我超越中上中产家庭社会包容度媒体B 站(4)典型人物有色金属行业从业者,国企财务,现居住在新疆乌鲁木齐,关注微博、抖音上的财经博主,觉得气候议题离普通人生活较远。法律工作者,现居住山西太原,个人奋斗观念强、强调自我提升和自我实现,“事业有成”是自己生活中的重要目标,但同时体会到社会竞争激烈带来的巨大压力;注意到夏季高温逐年增多的现象,但抗拒将其与

218、气候变化的紧迫性联系起来;认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需要有低碳技术上的突破,才能带动全社会转型。5.2.4Z 世代-洒脱的安逸族(1)生活信念向往随遇而安的舒适状态包容多元,认同个体差异自我效能感和等级观念较低对新鲜事物持开放态度,注重自我满足和精神愉悦Z 世代的内部分化:六类人与子世代93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图 5-2-7 Z 世代洒脱的安逸族的生活信念得分(2)气候特征认为气候议题不是前置的紧急议题,但与其他社会议题形

219、成连锁效应风险感知较低,主张活在当下否认个体行动的意义,主张形成社会规范和共识政策冷感,不喜欢抑制型政策,主张权威应采取适当的硬措施对权威主体的社会信任最低,信任“亲历的普通人”图 5-2-8 Z 世代洒脱的安逸族的气候行动意愿与自我效能感均值94Z 世代的内部分化:六类人与子世代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3)人群画像/标签教育标签:受教育水平较高,本科学历者占比过半,专业以人文社科为主地域标签:主要为北上广深等超一线城市

220、居民,多数来自小康或高净值家庭,有国外旅居经历职业标签:该群体在职者主要为专业技术人员、小业主,以及金融地产从业者和生活服务人员表 5-2-4 Z 世代洒脱的安逸族人群画像典型观念人口特征关注社会议题信任的信源常用媒体渠道1万事天注定超一线城市物质生活水平亲历的普通人小红书2精神愉悦本科及以上学历粮食安全专家学者微信公众号3享乐高净值家庭后疫情的就业公益组织喜马拉雅(4)典型人物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居住在上海,喜欢二次元、国风、游戏、动漫等虚拟社群文化,是 B 站(Bilibili)重度用户,也经常通过小红书、微博热搜了解时下流行的生活方式和热点话题,关注“反卷”文化、当下年轻人的精神困境,

221、也通过订阅 NGO 组织的 newsletter 了解环保动向;中学时期参加校园环保活动。5.2.5Z 世代-中庸的务实派(1)生活信念秉持中庸的生活信念一边信命一边努力,最追求实用反对盲从权威和森严的等级观念Z 世代的内部分化:六类人与子世代95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图 5-2-9 Z 世代中庸的务实派的生活信念得分(2)气候特征认同气候变化是重要的议题,但气候风险感知水平居中认为气候行动的即时效果有限,但气候行动意愿

222、和自我效能感中等偏高偏向支持面向企业的激励型气候政策,尤其倾向支持能源技术创新图5-2-10 Z世代各人群对“加强先进节能减排技术研发”的支持度占比96Z 世代的内部分化:六类人与子世代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3)人群画像/标签教育标签:本科学历者占比过半,本科专业为人文社科和工程类专业的占比均较高地域标签:北上广深之外的一线城市、直辖市和其他地级市居民占主要比重,国外旅居经历少于其他群体内容偏好:关注社会竞争与个人发展

223、问题,时常感到迷茫表 5-2-5 Z 世代中庸的务实派人群画像典型观念人口特征关注社会议题信任的信源常用媒体渠道1中庸省会城市居多职业竞争压力中央级媒体小红书2追求实用本科学历教育公平传统地方媒体B 站3平衡家庭收入居中非理性追星传统专业型媒体抖音、快手(4)典型人物教育学专业在读大三学生,关注各类青年文化并持以理性客观的视角和温和包容的态度;关注收入和储蓄、认为解决生存问题是美好生活的基本;认为气候行动就是单纯的环保行动,愿意做到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使用纸吸管等日常小事。5.2.6Z 世代-审慎的观察者(1)生活信念追求丰富的自我精神世界,看待事物和问题最“谨慎”认为个体首先应该发展自我,社会

224、进步便会水到渠成民族主义情绪较强,国家记忆是其成长记忆的重要组成Z 世代的内部分化:六类人与子世代97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图 5-2-11 Z 世代审慎的观察者的生活信念得分(2)气候特征气候知识水平低,关注气候带来的社会影响主张在个体层面践行亲气候行为,但对气候行动效果持怀疑态度认为 Z 世代是减缓气候变化的中坚力量关注气候政策的落地执行和对气候脆弱人群的影响,尤其是乡村的能源公正 转型最信任气候专家,主动搜索和关注

225、气候相关政策的解读98Z 世代的内部分化:六类人与子世代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100%90%80%70%60%50%40%30%20%10%0%图 5-2-12 Z 世代各人群的气候知识得分分布占比(3)人群画像/标签教育标签:教育经历以本科为主,工程技术类专业人数最多地域标签:主要居住地为省会城市、直辖市及其他地级市,家庭收入居于中等水平表 5-2-6 Z 世代审慎的观察者人群画像典型观念人口特征关注社会议题信任的信源

226、常用媒体渠道1批判反思省会城市反思网络泛娱乐专家学者抖音2宿命论低本科学历为主乡村气候公正公益组织B 站3自我效能感低中等中产家庭治理网络暴力政府小宇宙(4)典型人物编导专业学生,涉猎电影音乐书籍广泛,关注拍摄对象为特殊/小众群体的纪录片,对于主流社会推崇的婚恋观以及个体价值实现方式抱持审慎的态度,希望专注于自己的爱好,喜欢通过 B 站获取科学知识,关注艺术品鉴、科技、纪录片、人文地理等领域。研究机构科研人员,青少年时期喜欢阅读报纸、杂志,对于信息的筛选比较谨Z 世代的内部分化:六类人与子世代99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227、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慎,重逻辑和事实材料,海内外流行的社交媒体都在使用,关注的话题也很广泛,包括出境游、电子科技、国际时事、美食等。5.3六类人群的差异及其传播启示中国 Z 世代的六类公众在宿命论与政治效能感两项变量上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该两项变量也可为理解六类中国 Z 世代公众的内部差异提供更为清晰的路径。以宿命论为纵轴,以政治效能感为横轴绘制出了六类人群的分化图(如图 5-3-1所示)。图 5-3-1 Z 世代各人群政治效能感和宿命论的坐标图从上图可以看出,六类人群共形成了四个彼此区隔的团组。第一个团组是具有较高

228、宿命论倾向与较高政治效能感的人群,包括稳健的正统派和中庸的务实派。他们一方面对于自己能够影响政府公共政策具有较强的信心,乐于成为积极的公民角色参与到公共决策之中;同时在个人生活方面,他们更倾向于安然地接受个体生活与环境的改变。第二个团组是具有较高的政治效能感,但是反对宿命论的人群,仅有热血的奋斗100Z 世代的内部分化:六类人与子世代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族一个群体。该群体固守着“人定胜天、事在人为”的基本观念,杜绝听天

229、由命的生活态度,并且认为通过自我的努力能够影响政治决策、改变自我生活。第三个团组是高宿命论倾向与低政治效能感的人群,以洒脱的安逸族为代表。他们不太关心气候变化等问题所造成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并不认为通过自我的努力能够影响到包含气候议题在内的公共决策。最后一个团组是低政治效能感与低宿命论倾向的人群,包含自我的疏离者与审慎的观察者两类。他们并不青睐公共性的话题,也并不热衷于去影响公共决策,但他们对自我高度关注,相信依靠自我努力能改变命运。对气候传播的启示:在今后的气候传播中,需要基于不同象限各聚类人群的特征,进行差异化和有针对性的气候传播策略设计。针对第一团组的细分人群,即稳健的正统派和中庸的务实

230、派,需要积极鼓励他们在气候政策制定中发出公民层面的声音,并推动他们进行气候适应、更坦然地面对气候问题已然产生的影响。针对第二团组的细分人群,即热血的奋斗族,需要让他们意识到气候变化是值得自我为之奋斗的议题,并推动他们积极参与气候行动,成为气候行动的领导者。针对第三团组的细分人群,即洒脱的安逸族,凸显气候议题的公共性及其负面影响的传统叙事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引发他们的共鸣,需要适当强调气候议题与亲自然生活方式的连接,并激发 Z 世代的文化共鸣。针对第四团组的细分人群,即自我的疏离者与审慎的观察者,需要更多强调气候变化对个人身体健康、经济状况等层面带来的影响。5.4Z 世代当中的两个子世代:18-

231、22 周岁 VS23-27 周岁5.4.1两个子世代的核心信念对比为了进一步考察 Z 世代中不同年龄段群体在聚类分布、核心信念和气候变化认Z 世代的内部分化:六类人与子世代101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知等层面的特征,本报告根据年龄将 Z 世代分为两个子世代,分别为年龄在18-22 周岁的群体,和年龄在 23-27 周岁的群体;这两个群体分别对应处于大学本科阶段的 Z 世代,和处于职业初段的 Z 世代。数据表明,两个子世代

232、在人群聚类的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2=39.082,p0.7,KMO0.6),证明该份问卷在检验所需数据及变量方面的质量达标。正式调研阶段共计回收有效问卷 3552 份,将年龄变量限定在 27 岁以下,并根据该年龄特征将职业变量调整为“学生”与“已就业”,同时对性别、学历与地域三项显著影响公民的生活信念与对气候议题认知的人口变量进行控制,使之贴合于我国 Z 世代的人口结构分布特征。但受限于网络调研的样本库结构及针对未成年展开网络调研的相关伦理、法律规定,本研究的研究样本并未包含未成年人(即不包含未满十八周岁的 Z 世代人群),同时初中以下学历人口、农村人口的样本占比也相对偏低。整体上看,Z 世代

233、各人群主要居住在城市,其中超一线城市、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居多,这与我们的抽样方案有关,因为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达 65%,另外我们的抽样以省为单位进行分配,因而各省人口集中的省会以及直辖市的应答人数会增加。168研究方法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图 9-1-1 Z 世代各人群居住地占比从六类人群的阶层与职业分布来看,由于 Z 世代年龄处于 18-27 岁之间,因此学生的比例都占比最高,在非学生群体中,各人群的底层阶级占比最大,

234、除此之外,比较而言洒脱的安逸族中上中产阶级的占比最高。图 9-1-2 Z 世代各人群职业与阶层占比尽管 Z 世代各人群的核心生活信念之间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但是从媒介使用研究方法169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类型来看,各人群之间表现出相对一致性,即对传统媒体的使用较少,对网络娱乐视频平台的使用最多,其次是网络社交媒体,其中在传统媒体中,中央级媒体的使用时长又相对略高。图 9-1-3 Z 世代各人群的单日媒介使用时长均值图

235、9-1-4 样本学历分布情况170研究方法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20000 元以上17001-20000 元13001-17000 元11001-13000 元8001-11000 元5001-8000 元5000 元及以下图 9-1-5 样本家庭月收入分布情况图 9-1-6 样本居住地属性分布情况9.2聚类分析对于公众调研阶段获取的数据,本研究采用聚类分析法进行分析,进而得出 Z世代公众分类。聚类分析的具体过程如下:研

236、究方法171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第一,确定聚类指标。本研究将生活信念变量作为主要的聚类指标,用于确定公众分类。纳入聚类的分类指标包括:自我超越、自我提升、保守、开放、宿命论、等级观念、社群主义、政治效能感和民族主义,共 9 个变量。第二,进行聚类分析。首先,运用系统聚类法,确定适合的聚类数目,并筛查异常值。其次,运用 K 均值聚类法进行人群分析,并得出合理聚类数目范围内的所有聚类方案。再次,对所有聚类方案进行筛选和判断

237、,筛选标准包括各聚类数量、各聚类变量特征、各聚类之间的互斥程度、各聚类对中国语境下公众分类的解释力等。最后,确定聚类结果,并对各聚类进行命名。聚类命名基于各聚类在各变量上的得分数值,并结合中国语境下公众生活信念的认知特征。聚类分析结果显示,Z 世代公众聚类分析结果与变量特征与中心此前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报告中对中国公众整体划分的六类人群基本吻合,因此本项目沿用上述报告中的六个聚类对 Z 世代人群进行划分:稳健的正统派、热血的奋斗族、洒脱的安逸族、中庸的务实派、审慎的观察者、自我的疏离者。9.3焦点小组通过人群分析完成对公众的分类及其对人群相关变量的基础分析之后,为弥补问卷

238、对个体层面重要的深度信息难以进行收集的局限,项目组通过焦点小组访谈的方式来完成对该类重要深度材料的收集。焦点小组的开展以六类人群为分类标准,为尽可能收集材料、相互补充和印证,每一种人群分别先后组织了两次焦点小组访谈,由不同的项目组成员进行。在受访者的招募上,项目组在前期公众试调研的问卷之中设置有“是否愿意接受课题组进一步访谈”的调研题目,在完成问卷回收后,项目组成员对在问卷填写中明确表示愿意接受进一步访谈的公众信息按照其所属人群进行分类,并尽量保证每个组内受访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地域、受教育程度五项人口变量之间存172研究方法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

239、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在一定异质性的原则对受访者进行筛选,再经由其在问卷中自愿留下的联系方式与其联系并发出焦点小组参与的邀请,以完成对受访者的招募。焦点小组共计开展 12 次,每类人群各 2 次,共计 53 名受访者。线下焦点小组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办公大楼会议室举办,线上焦点小组在腾讯会议平台举行。每一次焦点小组时间控制在 3-4 小时,每组包括 5-6 名受访者及 1 名主持人、1名记录员与 1 名组织员。焦点小组以半结构化的方式展开,讨论方向与问卷的A/B 变量结构保持一致,

240、半结构化访谈提纲在中心此前研究的基础上,结合 Z 世代人群的整体特征进行了调整。访谈通过对“个人社会身份认知”“理想生活状态”等话题方向进行交流来了解Z世代不同人群的生活态度与生活信念,通过“如何看待气候变化”、“如何看待年轻人在气候行动中承担的角色”等问题来了解Z 世代不同人群在气候认知与气候行动方面的深度信息。同时,增加了“与其他年代人群相比的特殊集体记忆”等讨论问题,以期将 Z 世代人群与其他年龄段的中国公众加以区分。图 9-3-1 线上焦点小组访谈现场9.4公众叙事工作坊对上述问题的访谈结束后,项目组组织了对受访者的叙事工作坊。研究方法173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

241、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公众叙事工作坊借鉴 Climate Outreach 开发的质化研究方式,旨在让受访者对气候议题常见的叙事方式进行评价。1受访者使用不同颜色的记号笔对“喜欢”与“不喜欢”的句子和短语进行标注,并在随后的自由讨论中分享对语句喜欢或厌恶的原因。叙事工作坊着力于让公众,这一长期被视为“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参与进关于气候传播的对话中。恰当地对气候传播效果进行评估,有利于传播主体更好地把控话语策略的应用,向不同人群讲述更有说服力的故事。与传统的焦点小组

242、相比,叙事工作坊的小组讨论扎根于受访者的生活信念。相比于在复杂和抽象的科学模型和知识中论证气候变化的重要性,语料是否回应了受众在乎的事情、反映了他们对生命意义的追求、理解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才能更好的点燃受众亲气候的行为动机。叙事工作坊的操作流程分为两个阶段。9.4.1 第一阶段:制作叙事测试语料、招募受访者、进行预测试第一步:为确保测试语料囊括了当前不同传播主体常见的 Z 世代叙事方式,研究小组首先收集了政府机构、公益组织、企业、自媒体等传播主体现有的面向 Z世代的叙事语料,按照不同主题类型进行分类与整理。在此基础上,回顾了学界对气候叙事的既有研究,并对利益相关方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来对语料

243、主题进行查漏补缺,增补了部分新近气候叙事主题。第二步:基于 Z 世代不同的亚文化群属和社会阶层形成假设,对语料进行改写。测试语料遵循“中心思想行动者的行动与动机当前的问题、解决方案、目的包含意义和身份认同的词汇”的写作结构。每一份语料测试对象的不同也导致了语料主题、句式语词、对应假设的不同。第三步:招募 Z 世代受访者进行预测试,根据受众反馈对语料进行二次调整。1Shaw,C.,&Corner,A.(2017).Using narrative workshops to socialise the climate debate:Lessons from two case studies cent

244、re-right audiences and the Scottish public.Energy Research&Social Science,31,273283.https:/doi.org/10.1016/j.erss.2017.06.029174研究方法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利用朋友圈招募公告和研究小组成员的社会关系网点对点邀请等方式招募受试者。为提升项目可控性,预测试叙事工作坊的参与者以职业(学生)为组别,以

245、邀请不同教育背景和政治信任程度的受访者的方式来提升小组内的多样性。预测试结束后,对小组成员和典型人物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关心的事务和偏爱的叙事方式,并对叙事语料进行新一轮的修订。第四步:确定Z世代叙事语料库。本研究最终形成十一种叙事主题,涵盖生存议题、气候能源转型的新增长议题、潮流生活方式议题、关乎家庭与社区的情感议题、与民族自豪感和文化遗产相勾连的精神信念议题、社会世代与特定人生经历议题等六大方向。9.4.2 第二阶段:开展叙事工作坊、对语料结果进行总结性分析在焦点小组结束前将测试语料分发至受访者,邀请参与者对叙事语料进行标记:喜欢的勾划成绿色,反感的勾画成红色,中立的部分不用勾画,随后使

246、用批注功能解释为什么喜欢或厌恶特定的叙事表达。将回收的文档标注与焦点小组中产生最大共识和争论的话题相结合,进行质化的解释性分析。对标注出的关键词和短语的进行量化统计,大多数受访者标注为绿色或红色的段落、词汇、短语意味着可以激起该人群的共识;相反,很少被标记的句子与短语意味着叙事方式过于温和以至于无法引发受众的任何反应。对勾画出的高频关键词、叙事手法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一般性结论。最后我们使用词云的方式寻找与人群生活信念相联系的叙事关键词,结合人群特征产出分众化的叙事建议。图 9-4-1 受访者语料标注实例研究方法175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

247、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9.5专家沙龙和利益相关方访谈如表 9-5-1 所示,本项目在推进过程中召开多次专家沙龙和利益相关方访谈。第一,在项目开题、中期、结项等阶段多次召开专家沙龙,邀请来自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资深学者,来自野生救援、自然之友、澎湃新闻等机构的业界专家对项目结构进行审阅。第二,召开工作坊,邀请来自澎湃新闻、中国科学院、中华环保联合会、野生救援、自然之友、绿色和平、汲川传播等学界、公益机构和媒体的一线从业者参与圆桌会议,针对中心开展的课题提出建议,分享

248、来自行业前沿的经验。第三,开展深度访谈,邀请来自野生救援、自然之友、绿色和平、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等领域内资深从业者分享领域内气候传播一线的一手经验和鲜活案例,让课题更加贴近领域现实,面向领域需求,契合气候传播实践中的痛点,深度开展共创研究。表 9-5-1 专家沙龙和利益相关方访谈的访谈对象一览表访谈对象所在机构访谈形式李晓江教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专家沙龙辛志勇教授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心理系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专家沙龙阳平坚教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社会学室主任、中国省级双碳指数课题组负责人专家沙龙王秀丽副教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

249、播学院长聘副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主任专家沙龙蒋俏蕾副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长聘副教授、智媒研究中心副主任专家沙龙晋军副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专家沙龙176研究方法连接中国 Z 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Engaging Chinas Generation Z:A Research On Life Values and Climate Communication荆卉能源基金会策略传播高级项目主任专家沙龙、深度访谈黄玮能源基金会策略传播高级项目主管专家沙龙、深度访谈余冲野生救援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专家沙龙谢端端野生救援北京代表处气候变化项目经理专家沙龙田原野生救援中国区策略传播经理专家沙

250、龙、深度访谈倪维国野生救援气候项目官员专家沙龙、深度访谈刘金梅自然之友总干事专家沙龙何苗自然之友品牌传播总监专家沙龙、深度访谈蔡元慧绿色和平传播部门经理专家沙龙、深度访谈张思璐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YCAN)秘书长专家沙龙、深度访谈刘栋澎湃新闻首席记者专家沙龙叶菲儿童投资基金会(英国)北京代表处传播与战略合作经理专家沙龙倪垚中华环保联合会国际部副部长专家沙龙张伯驹银杏基金会秘书长专家沙龙魏科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专家沙龙沈晓宁汲川传播监事专家沙龙免责声明若无特别声明,报告中陈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能源基金会的观点。能源基金会不保证本报告中信息及数据的准确性,不对任何人使用本报告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凡提及某些公司、产品及服务时,并不意味着它们已为能源基金会所认可或推荐,或优于未提及的其他类似公司、产品及服务。

友情提示

1、下载报告失败解决办法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报告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清华大学:2024连接中国Z世代:生活信念与气候传播报告(185页).pdf)为本站 (新征程) 主动上传,三个皮匠报告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个皮匠报告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客服
商务合作
小程序
服务号
会员动态
会员动态 会员动态:

 130**32... 升级为高级VIP  136**02...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133**46...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180**01... 升级为高级VIP

130**31...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微**...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刘磊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班长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176**40...  升级为高级VIP

136**01... 升级为高级VIP  159**10...  升级为高级VIP

  君君**i...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158**78...   升级为至尊VIP

 微**...  升级为至尊VIP 185**94...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139**90... 升级为标准VIP

131**37... 升级为标准VIP  钟**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139**46...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150**80...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GT  升级为至尊VIP  186**25...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150**68...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130**05...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138**96...  升级为标准VIP

 135**48...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肖彦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国**... 升级为高级VIP 158**73...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136**79... 升级为标准VIP

沉**... 升级为高级VIP   138**80...  升级为至尊VIP

138**98...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189**10...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準**... 升级为至尊VIP

151**04...  升级为高级VIP  155**04...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sha**dx...  升级为至尊VIP

 186**26... 升级为高级VIP  136**38... 升级为标准VIP

182**73... 升级为至尊VIP  136**71...  升级为高级VIP

 139**05...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微**... 升级为标准VIP   Bru**Cu...  升级为高级VIP 

 155**29...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爱**...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150**02...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138**72...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153**21...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ji**yl  升级为高级VIP DAN**ZD...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186**81...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