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2022未来产业潜力指数报告(61页).pdf

编号:164823 PDF 61页 10.69MB 下载积分:VIP专享
下载报告请您先登录!

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2022未来产业潜力指数报告(61页).pdf

1、编 委 会课题组长课题副组长编制单位课题组成员数据合作机构报告编制序 言未来产业是面向未来社会需求、由当下尚未成熟的技术突破驱动、将可能会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未来产业成为大国博弈的竞争焦点,是塑造未来世界的决定性力量,发达国家近年来纷纷制定产业长期发展战略,谋划前沿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均出台重磅的产业创新战略,积极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从国内来看,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提出了未来产业这一重大时代命题,国家“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

2、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近两年,国内有关省市也陆续提出布局未来产业,出台未来产业行动计划或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的方案。近期,国家工信部也进一步明确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出台国家层面未来产业的行动方案。然而目前来讲,国内对未来产业的理论研究成果相对还比较薄弱,各方对于未来产业内涵、标准的认识也并未达成共识,各地未来产业谋划方向、发展路径也尚未清晰。为了更好地把握未来产业的内涵、标准,客观评价各地布局发展未来产业的潜力,以国内GDP排名前25名的城市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和分析指数,对国内重点城市发展未来产业的潜力进行评价,形成“未来TOP25城”排名,以供各地布局发展未来产业提

3、供参考。CONTENTS总体框架指标体系1.2.1 选择原则指标体系与指数构建1.2.2 具体指标1.3.1 权重设定1.3.2 数据处理1.3.3 指数合成1.3.4 指标数据的有关说明指数计算方法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创新策源能力指数2.2.1 优势学科:城市分布差异较大,京沪遥遥领先指数分析2.2.2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分布呈现明显集聚态势,主要集中在京沪合三座城市2.3.1 国家级战兴产业集群数:上海、武汉并列第一2.3.2 行业发明专利:硬核产业发明专利北京一骑绝尘2.3.3 战兴产业产值占比:苏州、合肥名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产值占比排名前二2.3.4 科创板上市企业数:上海位居第一,

4、苏深竞争激烈,合肥表现突出产业硬核能力指数2.2.3 R&D经费投入强度:北京持续领跑,长三角城市创新投入力度相对较大2.2.4 专利授权量:北京高等院校研发溢出效应显著,沪深创新能力突出2.2.5 创新人才规模:京沪持续释放虹吸效应,广深宁汉人才基础优势较为明显2.3.5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京沪遥遥领先0204070850505093141415企业成长潜力指数孵化加速能力指数综合环境生态指数2.4.1 潜在独角兽企业:京沪数量全国遥遥领先,25城分布两极分化明显2.4.3 初创企业专利数量:沪京深领跑,未来能源与未来智能领域创新成果数量喜人

5、2.4.2 已获融资的初创企业数量:25城相关企业整体较少,多数城市尚未集聚相关企业2.6.1 声量:北京未来产业关注度最高,各城市最关注未来智能2.6.2 营商环境:上海得分居全国首位,东莞后来居上2.6.3 新型算力供给度:京津冀、长三角以及川渝和广州等区域算力发展处于领先水平指数分析CONTENTS2.5.1 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北京及长三角区域领先,注重开展孵化器提质增效工作2.5.2 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超一线城市及省会城市投资活跃度高,合肥排名第六2.5.3 风险投资金额:深圳高于北京、上海,西安获风险投资金额在西部城市领先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苏州南京武汉成都合肥城市画像161922

6、2627282930332324重庆 宁波 无锡 长沙 青岛 济南 东莞 常州 福州佛山 郑州 南通 泉州 综合结论 主要建议 城市画像综合结论与建议CONTENTS西安天津附表:未来产业潜力指数指标体系构建说明5254533637383940447484950总体框架指标体系指数计算方法 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指标体系与指数构建1.1 总体框架基于对未来产业的理解和认识,本报告尝试构建未来产业发展潜力指数,对全国重点城市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评价重点城市未来产业的发展潜力,最终形成未来产业潜力TOP10排名。指数构建分

7、为一个综合指数和五项分指数,综合指数是“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五个分指数分别为:创新策源能力指数、产业硬核能力指数、企业成长潜力指数、孵化加速能力指数、综合环境生态指数。重点衡量城市在面向未来前沿技术的创新和策源能力。创新策源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根基,未来产业发展非常依赖于基础研究的创新突破和前瞻引领,只有相对丰富的基础研究的底蕴和资源、大量顶尖技术人才的支撑和原创科技成果,才能够形成一个城市未来产业的创新策源能力。创新策源能力指数重点衡量城市在当前产业基础上可以向未来产业延伸的基础能力和潜力。未来产业尽管是技术尚未成熟的前沿领域,但是也具有明显的根植性和延伸性,并非空中楼阁,与一个城市当

8、下的产业基础紧密相关,尤其是硬核产业的基础,因此,产业硬核能力也是衡量未来产业发展潜力的重要维度。产业硬核能力指数重点衡量城市在未来产业领域拥有的创新创业企业的发展潜力。由于未来产业的技术尚未成熟,布局未来产业的企业大多处在初创或成长期,但是这些企业具有明显的创新属性和内在的创新动力,大量前沿技术领域初创企业的集聚,往往意味着这个城市蕴含着巨大的未来产业发展潜力。企业成长潜力指数重点衡量城市培育未来产业加速成长的能力和潜力。未来产业发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产业化前景也不完全明朗,更需要政府培育孵化和资本市场的投资支持。一般而言,一个城市孵化培育空间越充足、孵化生态越丰富专业,风险投资活跃度越高

9、,越有利于孵化加速未来产业的成长和发展。孵化加速能力指数重点衡量城市的产业生态环境与未来产业发展所需的要素匹配度。未来产业对于一个城市的营商环境具有较高要求,同时对数字新基建需求明显,区别于传统产业对于一般性硬件基础设施的依赖。一个城市必须遵循未来产业的发展规律,提供适宜的土壤和环境,才能推动未来产业突破发展。综合环境生态指数02 独特性。研究报告整体突出未来产业对创新、产业、企业以及生态环境反映内容和要求的独特性,区别于一般衡量城市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报告,因此,在指标选取上体现面向前沿、聚焦重点、突出特色,力图体现较强的未来感。科学性。研究报告紧紧围绕未来产业的内涵和特征,从创新策源、产

10、业硬核、企业潜力、孵化加速、综合环境五个维度科学选取指标、科学设定权重、科学进行数据处理和指数合成,力求客观反映各城市未来产业发展潜力。可比性。潜力指数需要在不同城市之间进行横向比较,研究报告在指标选择时充分兼顾各城市统计可比体系,对指标进行筛选调整,在充分考虑指标数据可获得性的基础上,确保指标数据的统计口径、时间区段、计算方法相对统一。1.2.2 具体指标根据指数构建的思路,未来产业潜力指数由5个分指数(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构成。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指标体系与指数构建1.2 指标体系1.2.1 选择原则创新策源能力指数。主要评价一个城市在原始创新、研发投入、创新人才和原创科

11、技成果的支撑能力。其中,原始创新主要通过与未来产业相关的优势学科总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两个指标来衡量;研发投入用R&D经费相当于GDP的比例这一常规指标进行评价;创新人才通过R&D人员数、两院院士数、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人才规模进行综合反映;创新成果通过城市近三年发明专利授权总数进行衡量。产业硬核能力指数。主要评价与未来产业相关的主要领域发展基础和潜力。考虑到未来产业很多是基于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延伸和升级,采用各城市国家级战兴产业集群数、战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两个指标反映未来产业的发展基础;科创板基本属于智能、健康等硬核产业领域,科创板上市企业也是衡量产业硬核能力和潜力的一个重要指

12、标;此外,产业硬核能力还反映在新兴领域的创新能力上,重点通过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以及未来产业相关行业发明专利数进行反映。企业成长潜力指数:主要评价一个城市拥有创新成长型企业的数量和发展情况。考虑到未来产业市场主体以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初创企业为主,重点通过城市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融资排行榜前列的初创企业数、初创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三个指标进行衡量。孵化加速能力指数:主要评价一个城市孵化、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能力。其中,通过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反映孵化培育未来产业的空间、能级和专业服务水平,通过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获得风险投资金额两个指标反映风险投资的活跃度和对未来产业的资金支持。综合环境生态指数:

13、重点衡量一个城市的产业生态环境与未来产业发展的匹配性,选取的指标除了各城市综合营商环境排名外,还结合未来产业的特点,引入未来产业关注度(声量大数据,重点体现一个城市对未来产业的重视程度、顶层设计能力和布局推动力度等)这一指标;同时,考虑到未来产业各个领域对芯片、算力等方面的基础性需求,引入“新型算力供给度”这一指标来反映数字新基建等方面对未来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03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指标体系与指数构建对一级指标,课题组基于对未来产业的理解,并邀请各方专家讨论论证,认为五大维度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应一视同仁,因此课题组对五项一级指标赋予等值权重,即五项一级指标的权重均为20分。对二

14、级指标,课题组根据德尔菲专家打分法,对于重要性指标或综合性较强的指标,适当调高权重;对于一般性指标,或具有关联性的若干指标,则赋予相对较低的权重。25城市未来产业潜力指标权重一级指标权重(%)序号二级指标权重(%)创新策源能力指数201优势学科102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03R&D经费投入强度304专利授权量205创新人才规模20产业硬核能力指数206国家级战兴产业集群数207战兴产业产值占比108科创板上市企业309行业发明专利2010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企业成长潜力指数2011潜在独角兽企业4012融资排行榜前列的初创企业3013初创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30孵化加速能力指数2014国家级孵化器

15、数量4015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3016获得风险投资金额30综合环境生态指数2017未来产业关注度3018营商环境4019新型算力供给度301.3.1 权重设定1.3 指数计算方法041.3.4 指标数据的有关说明由于各个指标之间的计量单位和数量级不尽相同,各个指标之间不能直接用于相互比较,也不能直接进行综合分析,必须采用某种方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解决各指标数值不可比较性和不可综合性问题。对各指标的标准化方法初步考虑采用min-max方法。其中,最大值和最小值(即上、下限阈值)主要是参考25个城市相应指标最大值和中位数,目前指标均为正向性可量化指标,转化公式为:当0 指标值 中位数时:指标得分=

16、指标值/中位数*60;当中位数指标值 最大值时:指标得分=(指标值-中位数)/(最大值-中位数)*40+60经标准化处理后,每个城市每个指标的取值在0100之间。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指标体系与指数构建1.3.2 数据处理1.3.3 指数合成采用国际上最为通用的综合指数评价法进行指数合成,该计算方法具有直观性、透明性和易操作性的特征。即:其中,各指标的评价值是经过标准化处理后得到的测评值。据此,可利用二级指标及权重,计算出五个分指数;再根据分指数的权重分布,计算出总指数。指标权重各指标的评价值评价指数未来产业潜力指数以国内GDP排名前25名的城市作为研究样本,根据不同指标特点样本时间

17、上略有差异,如城市发明专利授权量、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以及风险投资金额等指标选择近三年的累计数,比2022年一年的数据更具有代表性,可更好地反映一个城市未来产业发展的相关基础潜力;优势学科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行业专利数量、国家战兴集群数、科创板上市企业数、国家级孵化器数量等指标则选择截至目前的累计数;R&D经费投入强度、城市营商环境、新型算力供给度等指标当年的时点数据即可反映总体水平,选取2022年或2021年一年数值进行分析。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三方面:对于官方发布的统计指标,如城市发明专利授权量、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国家战兴集群数、国家级孵化器数等指标,主要通过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国际

18、科技部等部委网站,各省市相关统计年鉴、统计公报,以及各省市相关部门的工作年报以及公开发布数据进行梳理。对于机构发布的榜单指标,如创新人才规模、潜在独角兽企业数、营商环境、算力供给度等,引用权威机构的数据并根据报告统一规则进行标准化处理。对于与未来产业密切相关的新型指标,如行业专利数、融资排行榜前列的初创企业数、获得风险投资金额、城市未来产业关注度等,与专业数据机构合作,进行大数据挖掘并梳理汇总。对于个别城市部分指标数据缺失的,进行个别处理,用历史数据估算缺失年份数据等,用全省平均水平进行调整代替城市数据等等。05综合指数创新策源能力指数 产业硬核能力指数企业成长潜力指数孵化加速能力指数 综合环

19、境生态指数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指数分析2.1 综合指数各城市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情况从25个城市综合指数排名来看,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北京、上海、深圳3个城市未来产业潜力指数排在前三位,其中北京以96.0高分排在首位,上海次之,得分达到89.5,两者遥遥领先,深圳得分接近80。广州、杭州、苏州、南京、武汉、成都、合肥七个城市属于第二梯队,指数得分均高于60,反映在未来产业发展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剩余15个城市属于第三梯队,指数得分均在60分以下,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相比潜力差距较为明显,本身也存在较大程度的分化,比如西安,作为具有丰富创新资源的城市,在分数上尽管处于第三梯

20、队,但总体能力上与第二梯队非常接近,而国内一些传统的制造强市,如宁波、东莞、常州、佛山等,在未来产业的潜力方面与第一、第二梯队还有一定差距,也说明产业的整体转型升级还有较大空间。一是城市未来产业潜力指数呈现梯度分布指数得分居于前10的城市中,长三角城市占据5席,反映长三角地区未来产业发展潜力领先。其中上海、杭州分列第2和第5位,苏州、南京紧随其后,排在第6和第7位,合肥因产业硬核能力靠前,总指数排名位列第10。珠三角深圳、广州两个城市分别排在第3和第4位,未来产业潜力不容小觑。相对而言,京津冀地区仅北京排在首位,天津位列第12位。中西部城市中,武汉、成都跻身前10。二是排名前10城市中一半位于

21、长三角对比25城市的GDP排名和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排名发现,GDP排名前10位的城市(除重庆外)基本包揽了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排名前10位,只是在具体名次上略有变化。GDP排名第11-19位的城市,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排名均略低于GDP排名位次。而GDP排名在20-25位的城市(除南通外),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排名位次均高于GDP,其中合肥、西安两座城市指数排名分别为第11、12位,均比GDP排名高出11位,未来产业潜力可期。综合来看,城市未来产业发展潜力与城市综合实力相关度较高,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各城市还是要遵循未来产业的发展规律,着力拉长板、补短板,力争在未来产业战略发展中抢占先机,为城市发

22、展构筑未来竞争优势。三是部分城市指数排名与GDP位次背离07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GDP排名城市GDP(亿元)未来产业潜力指数指数排名1上海44653.089.522北京41611.096.013深圳32387.777.734重庆29129.050.7135广州28839.069.746苏州23958.367.167成都20818.061.598武汉18866.462.289杭州18753.068.7510南京16908.063.7711天津16311.052.81212宁波15704.349.61413青岛14920.845.61714无锡14851.048.61515长沙1396

23、6.148.21616郑州12934.733.12317佛山12698.434.52218福州12308.235.52119泉州12103.017.32520济南12027.543.11821合肥12013.060.01022西安11486.559.41123南通11380.031.52424东莞11200.338.51925常州9550.137.92025城市GDP排名与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排名对比注:红色箭头表示该城市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排名远高于GDP排名,黑色箭头表示该城市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排名远低于GDP排名。082.2 创新策源能力指数该指数从优势学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R&D经

24、费投入强度、专利授权量、创新人才规模五个指标衡量城市在未来产业领域的创新策源能力,权重设置为1:1:3:2:2。从总体得分情况来看,25座城市中有10座城市的创新策源指数分数均超过60分,占比达到40%。其中,北京在创新策源方面处于全国标杆地位,得分最高(100分,五项指标均处于首位);上海、深圳和西安处于第二梯队,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策源能力得分均达到70分以上;第三梯队为武汉、南京、杭州、广州、合肥、成都六座城市,作为省会城市,与同省市的其他城市相比,创新资源相对集聚,得分在60-70分之间。指数分析指数分析城市创新策源能力具体指标得分与排名092.2.1 优势学科:城市分布差异较

25、大,京沪遥遥领先优势学科是指“双一流”建设的一流学科,通常是围绕国家重大项目和地方重大研究问题建设的引领发展方向的学科,是衡量高校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之一。从各城市与未来产业领域相关的一流学科数量来看,城市间分布极不均衡,北京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一流高等院校,相应的一流学科数量也最多(68个),涉及领域也最全面,其中,仅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未来产业相关一流学科就分别有18个和17个,二者其中之一的一流学科数量就超过了除上海、南京外的其他22座城市;上海拥有与未来产业相关的一流学科41个,主要分布在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主要涉及数理化等基础学科与工程类学科;南京则以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为首,

26、拥有国家一流学科23个;之后是广州、武汉、杭州、西安、成都、长沙与合肥7座城市,国家一流学科数量均在10个或以上,与京沪宁相比仍有差距。创新策源能力指数102.2.3 R&D经费投入强度:北京持续领跑,长三角城市创新投入力度相对较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面向科技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和服务国家重大科技需求的物质基础,具有集聚顶尖科技人才、汇聚区域创新要素、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等重要“磁力”效应,是衡量城市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但由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且建成后还需长期稳定运行来进行持续的科学技术活动,因此对于承建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科创水平也有较高的要求。目前,国内重大科技基础

27、设施的分布呈现明显的集聚态势,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合肥等国家科学中心,从指标得分来看,三座城市分别获得100、97.14和85.71的高分,集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过10座;70-80分之间的城市只有武汉一个,得分71.43,拥有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等5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60-70分之间的城市有成都、东莞、广州、杭州、青岛等10座城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数在1-3个之间;其余城市则尚未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2.2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分布呈现明显集聚态势,主要集中在京沪合三座城市R&D经费投入通常被视作城市“对未来的投资”,预示着未来经济格局中的潜力,而相比金额,R&D投入强度(即“R&D经

28、费投入与GDP的比值”)更能反映城市科技创新实力,是城市愿意为科技创新投入多少资源的直观体现之一。从得分来看,北京以6.53%的R&D经费投入强度排名第一(100分),延续了多年领跑全国的势头;深圳与西安紧随其后,2021年R&D经费投入强度均超过5%,该项得分分别为87.58和83.88;上海由于GDP总量全国第一,导致R&D经费投入强度排名稍稍落后,目前以4.21%的投入强度位居第四;东莞、苏州、杭州、天津、南京、合肥等9座城市得分在60-70分之间,经费投入强度超过3.18%,表指数分析创新策源能力指数现尚可。区域分布来看,南方城市尤其是长三角区域城市的研发投入强度相对较高,该项得分超过

29、60分的城市以南部城市为主,占比达到70%,长三角区域城市占比达到54%。112.2.5 创新人才规模:京沪持续释放虹吸效应,广深宁汉人才基础优势较为明显专利授权量是用来反映区域研发投入后的技术成果转化情况的指标之一,对于衡量城市创新能力、创新投入以及创新成果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从得分来看,北京拥有全国最多的高等学府、科研院所、研发中心等创新主体,技术成果产出和转化实力突出,2019年-2021年的发明专利授权总量接近20万项,位居全国第一;其次是深圳与上海,二者均拥有众多科创类龙头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达到10.24和7.98万项,得分分别为78.27和73分;60-70分区间内的城市最

30、多,占比达到40%,包含杭州、广州、南京、武汉、成都、苏州等10座一线城市或强二线城市,平均发明专利授权量约为3.77万项。合肥与长沙两座城市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均突破2万项,表现尚可。2.2.4 专利授权量:北京高等院校研发溢出效应显著,沪深创新能力突出创新人才规模可直观地反映城市人才数量,直接体现城市创新人才基础水平和竞争力。从25座城市得分来看,北京和上海位于第一梯队,凭借全国领先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才成长环境和人才吸引财力物力等优势,形成人才“虹吸效应”,得分分别为100与90.56分;广州、深圳、南京、武汉位于第二梯队,创新人才规模得分在在70-80分之间,在人才基础规模和人才净流入方面的

31、优势较明显;60-70分区间内的城市有西安、成都、杭州、苏州、长沙、天津、东莞7座城市,与北上广深等老牌人才集聚地区相比,创新人才规模相对较弱,但城市发展潜力较大,未来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将逐渐增大。指数分析创新策源能力指数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12上海、北京超一线城市凭借各类要素资源优势,产业硬核能力位居前两名,得分均超过90分,远超其他城市。深圳、合肥、苏州位居第二梯队,得分均超过70分,尤其是合肥,以72.9分位居第四名,这得益于合肥近年来量子科技、新能源汽车、空天信息、智能语音、半导体、新型显示等硬核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量子科技领域全球城市排名中仅次于纽约位居第二,企业数、专利量

32、均居全国城市第1,3家企业位居全球前20强。杭州、武汉、成都、广州、西安五个省会城市,分别位居第6-10名,得分均超过60分,处于第三梯队,其中成都、西安是唯二的位居TOP10的西部城市。说明这些城市正处于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阶段,一些传统制造强市得分并不理想,未来产业发展实力偏弱,得分与其他城市差距较大。城市产业硬核能力具体指标得分与排名指数分析2.3 产业硬核能力指数13指数分析产业硬核能力指数2.3.2 行业发明专利:硬核产业发明专利北京一骑绝尘上海以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信息服务、人工智能,武汉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下一代信息网络、新型显示器件,分别以4个集群数量并列第一。北京、深圳、合肥

33、分别拥有3个产业集群,其中北京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拥有昌平生物制药、大兴生物医药两大集群。2.3.1 国家级战兴产业集群数:上海、武汉并列第一北京凭借高校、科研院所、硬核科技企业集聚优势,硬核产业发明专利数远超其他城市,量子科技、绿色能源、人工智能、元宇宙、6G通信等领域均位居全球城市TOP10。上海位居第二,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强于北京,量子科技、元宇宙等领域亦位居全球城市TOP20,而合成生物研究基础雄厚,早在2015年成立了国内首个合成生物学创新战略联盟,中国科学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是国内第一个合成生物学实验室,凯赛生物成为我国合成生物产业化第一股。深圳主要得益于企业发明专利,未来智能、未来

34、材料表现突出,6G、扩展现实等领域优于上海;南京、广州、杭州、武汉、西安得益于高校院所优势,发明专利指数得分位居第3-8位,与其他城市形成差距,其中南京、广州在未来材料、未来健康领域位居沪深之后;杭州在元宇宙领域实力突出,位居全球城市TOP10,次于北京,优于上海;武汉在未来能源(尤其是新型储能)以及深海探采领域位居全国第三;西安作为中国航空航天研究第一城,在未来空间(空天利用)领域优势明显,位居全国第三。14指数分析产业硬核能力指数苏州和合肥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均突破56%,其中苏州不仅在工业规模上实力突出,超过2万亿元,在发展质量上也极为突出,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型平板显示

35、、生物医药等产值均超过2000亿元;合肥全部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基数小但结构优异,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高达78%。郑州、西安指数得分超过85,紧随其后,与合肥类似,得益于基数小但高端制造实力突出。常州、杭州、深圳得分超过75,南京、上海得分超过65,为第三梯队,尤其常州作为普通地级市,该指标得分位居全国第5,得益于常州近几年充分享受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红利,动力锂电池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常州”的“新能源之都”正成为现实。2.3.3 战兴产业产值占比:苏州、合肥名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产值占比排名前二截止2023年3月底,科创板上市企业数共计509家,上海拥有7

36、9家,位居国内城市第一;北京68家,紧随其后。苏州(49)、深圳(40)、杭州(26),位居TOP5,苏州与深圳竞争激烈,2021年末深圳还以29家科创板企业位居第三,但截至2022年7月底,苏州已经与深圳持平,截止2023年底,苏州已经反超深圳;杭州凭借近年来信息科技、生物科技等领域布局,挤入前五。合肥虽然综合经济实力25城位居21,但科创频频“出圈”“霸榜”,“黑科技”层出不穷,带动了大量高科技企业不断上板,以17家位居全国第六,省会城市第二。TOP10城市中,长三角占6席、珠三角占2席,成都是唯一进入的西部城市。重庆仅有1家,与城市硬核科创实力不符,预计2023年上板企业将呈现大幅增长。

37、郑州、泉州正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尚无科创板上市企业。2.3.4 科创板上市企业数:上海位居第一,苏深竞争激烈,合肥表现突出15指数分析产业硬核能力指数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是目前国内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科技创新平台之一,北京、上海均超百家,位居前两位;天津、成都、合肥均超过50家,得分超过70,居于第二梯队;武汉、青岛、重庆等8城市得分均超过60,位居第三梯队,可以看出,先进制造业老牌强市明显占据优势,天津、青岛、重庆产业硬核能力排名均位居10名以后,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进入TOP10。2.3.5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京沪遥遥领先城市企业成长潜力具体指标得分与排名162.4 企业成长潜力指

38、数该指数从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成立三年内且获得过融资的初创企业数量、成立三年内的初创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三个维度衡量城市在未来产业领域的企业成长潜力,权重设置为4:3:3。整体来看,GDP前25城在企业成长潜力分指数的表现分化较为明显,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较大,此外还呈现以下3个特点:一是北京、上海、深圳的企业成长潜力保持领先。从此项得分来看,上述三座城市企业表现出更为明显的成长潜力,得分均在80分以上,其中北京、上海得分更是分别高达99.14和93.00分。二是长三角地区企业发展潜力相对较高。除京沪深以外,在得分60分以上的7座城市中,有5座城市均来自长三角地区(其余两座非长三角地区城市为广州第

39、7位、成都第8位),其中江苏占3席且排名整体较为靠前(苏州第4位,南京第5位,无锡第9位),浙江占2席(杭州第6位,宁波第10位)。安徽省会合肥市得分59.62,在余下15座60分以下的城市中也排在第一位。三是近半数城市企业成长潜力低于平均值。GDP排名前25的城市当中,有12座城市企业成长潜力指数低于平均水平(46.95),其中8座城市得分不足30,泉州更因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和已获融资的初创企业数量两项指标表现不佳,得分较低。下一步,如何充分结合本地产业优势特色,集聚更具成长空间的优质企业,营造优良的营商环境和活跃的市场氛围,为当地经济产业发展培育“领头羊”,注入“新活水”,显得尤为重要。未

40、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指数分析指数分析17潜在独角兽企业是独角兽企业的后备军,从注册资本、融资规模、成长潜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等维度对企业进行评选。作为新经济企业的典型代表,潜在独角兽企业在引领新赛道、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其本身基因中富含前沿性和颠覆性,因此也是行业领域中最具朝阳气息和技术驱动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生力军。2022年,全国共有595家企业入选潜在独角兽榜单,其中,GDP前25城占543家。具体来看,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占总量的42.86%,分别为143家和112家,位列全国前二,是第三、四名所占数量的2倍

41、左右(分别为苏州60家和深圳59家)。除上述四座城市外,其余21家城市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少于50家,其中,19座城市少于20家,15座城市少于10家,城市分布两极分化明显。此外,关于潜在独角兽企业分布和所在领域还有以下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合肥、无锡增长态势强劲,北京、上海新增数量较多。对比2021年和2022年数据,合肥、无锡新增潜在独角兽企业分别为14家和11家,占各自存量的82.35%和78.57%西安和郑州均是从0到1,绝对值偏小,因此不计入比较。而北京上海得益于其基础雄厚,因此虽新增占比仅在50%-60%之间,但从数量上看依旧位列前二(北京新增81家,上海新增70家)。二是25城潜在独

42、角兽企业多集中于创新药械、集成电路、数字企业、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领域。其中,创新药械共121家,集集成电路58家,后两个领域分别为40家和30家。具体到城市来看,上海、苏州潜在独角兽企业也多属于创新药械领域,北京主要集中于数字企业、人工智能、创新医药、自动驾驶等领域,深圳则以数字企业、集成电路、机器人为主,与各地产业导向较为吻合。企业成长潜力指数本报告所称的“已获融资的初创企业”是指在未来产业领域成立三年内(2020年-2022年)且成功获得融资的企业。融资能力体现了市场对企业未来发展潜力的认可度,也是企业快速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2020年以来,25城在五大未来产业领域共有新设企业2446家,

43、其中在2022-2022年间成功获得融资的企业仅有60家,位于25城的企业为53家,从数量来看整体较少,与近年来资本市场整体大环境有关。53家企业中,北京、上海分别有15家和11家,占25城总量的50%左右。但从融资金额来看,广州、宁波虽分别只有22.4.1 潜在独角兽企业:京沪数量全国遥遥领先,25城分布两极分化明显2.4.2 已获融资的初创企业数量:25城相关企业整体较少,多数城市尚未集聚相关企业指数分析18企业成长潜力指数家企业获得融资,但单个企业融资额占据榜单前两位(分别是未来智能领域的浙江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33.46亿以及未来健康领域的广东中芯种业科技有限公司23.30亿)。相比之

44、下,上海11家企业融资总额仅约为31.96亿元,苏州、深圳融资总额也仅有8.32亿元左右(苏州7家、深圳6家)。此外,从赛道分布来看,已获得融资的初创企业,超五成集中于未来智能领域(28家),主要是拓展显示和智能计算等细分领域;资金流向趋势亦是如此,25城未来智能领域近三年融资总额约为98.32亿元,占总融资额的43.32%。综合分析判断,北京、上海资本市场更为发达活跃,初创企业也更容易获得融资。同时,又因为其产业基础十分雄厚,产业链条较为完善,更容易在细分领域出现小而美的企业。反观广州、宁波等地,仍处于培育扶持龙头企业的阶段,因此更倾向于支持单个重点企业快速成长。本报告所称的“初创企业专利数

45、量”是指在未来产业领域成立三年内(2020年-2022年)的企业在审加有效的发明专利数量。数据显示,25城初创企业在2020-2022年共有在审加有效发明专利6151件。从数量来看,沪京深三地位列前三,与这些城市一直以来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枢纽节点地位比较吻合(上海747件、北京704件、深圳638件);前5城共有3145件,总量占比超过一半,专利集聚度较为明显。从领域来看,未来能源与未来智能两大板块专利数量最多,分别是2615件和1899件,未来健康领域专利数量居于末位,仅有387件;但从细分领域来看,6G技术领域专利数量仍为空白,非硅基芯材料领域专利数量仅为5件,25城在这些方向尚未有大量专利

46、布局。2.4.3 初创企业专利数量:沪京深领跑,未来能源与未来智能领域创新成果数量喜人城市孵化加速能力具体指标得分与排名192.5 孵化加速能力指数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指数分析孵化加速能力指数衡量的是一个城市孵化、培育新兴产业的能力,主要从国家级孵化器数量、风险投资机构数量、风险投资机构年度投资额等三个维度衡量城市在未来产业领域的孵化加速能力,权重分别为4:3:3。GDP排名前25座城市指标平均得分为55.4,其中,仅有8座城市在60分以上,占比达32%。得分在50分-100分区间的城市共有16座,占比达64%。主要呈现以下三方面特点:一是城市孵化加速能力差异较大。北京(96.6)

47、、上海(86.8)、深圳(83.4)占据孵化加速能力指数第一梯队。杭州、广州、南京、武汉、苏州等城市指标得分均高于70分,位列第二梯队。西安、合肥、长沙、重庆、常州、天津、无锡、成都处于第三梯队。其余9座城市处于第四梯队,在未来产业孵化加速能力潜力方面差距较大。二是长三角区域有望成为未来产业孵化高地。长三角区域未来产业孵化加速能力排名偏高。排名前八位的城市中,半数来自长三角区域,其中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排名分别为第2位、第4位、第5位、第8位。粤港澳地区未来产业孵化加速能力仅次于长三角,深圳、广州等城市排名分别为第3位、第5位,对佛山、东莞等GDP前25位城市中排名靠后的城市具有带动作用。环

48、渤海区域孵化加速能力弱于长三角、粤港澳地区,除北京孵化加速能力排名第1位以外,天津、济南、青岛等城市的排名分别为第14位、第19位、第21位,区域内孵化加速能力差异较大。三是孵化加速能力排名与GDP排名存在较大差别。如西安、合肥、常州等城市虽然在GDP25城市后半段,但孵化加速能力指数排名却为第9位、第10位、第13位,这得益于这三所城市积累了空天、量子、能源等与未来产业相关的基础,同时西安、合肥等城市正在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对于城市未来产业的孵化加速方面也起到了间接推动作用。青岛、宁波、郑州、泉州等城市的GDP排名虽然在中段或中后段,但孵化加速能力指数排名仅为21位、22位、24位

49、、25位,体现了这些城市的产业目前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对未来产业的布局明显滞后。指数分析20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指标可以衡量一座城市为未来产业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共享设施和专业化服务的能力,该项指标越高,孵化加速能力越强。从国家孵化器数量的指标排名看,北京位居第1位。北京拥有66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数量上领先2022年12月,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五部门印发标杆孵化器培育行动方案(2022-2025年),明确提出要围绕服务前沿和未来产业战略布局建设标杆孵化器,这体现出了北京对于未来产业领域孵化能力建设的重视。上海(96.1)、苏州(95.1)、杭州(91.2)、南京(83.2)、

50、常州(64.9)分列第2位、第3位、第4位、第6位、第10位。上海拥有62家国家级孵化器,在数量上仅次于北京,目前正持续引进标杆性孵化机构,重点引育一批独角兽企业加速器,并积极打造创新创业“核爆点”。苏州、南京、常州所在的江苏省优秀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常年位居全国首位,这得益于江苏省把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作为服务人才创新创业、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未来这些国家级孵化器有望为未来产业提供有力的孵化支持。杭州提出建立全国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之都等举措也对未来产业孵化前验证形成较大促进作用。孵化加速能力指数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反映风险投资的活跃度,一座城市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越多,代表这座城市对未来产业的

51、投资活动的活跃度越高,在这座城市的企业在发展未来产业时获得资本市场的孵化加速支持越多。从指标排名情况看,北京(100)、上海(82.3)、深圳(79.7)等超一线城市在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方面在全国具有绝对领先优势,分列前三位。作为头部金融中心,北京、上海、深圳拥有优越的融资环境,风险投资活跃度高。杭州(76.9)、南京(71.3)、合肥(69.3)、广州(69.0)、长沙(66.8)、苏州(63.4)、成都(62.0)、济南(62.0)等七座城市位列第二梯队,除苏州以外,其余六座城市均为省会城市,这表明省会城市的未来产业投资活跃度总体比非省会城市高。值得注意的是,合肥虽然居于GDP25城市排名

52、排在后列(第21位),但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异军突起(排名第6位),这体现了合肥未来产业的孵化潜力正逐渐被资本市场关注,今后有望成为未来产业投资活动的活跃城市。2.5.1 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北京及长三角区域领先,注重开展孵化器提质增效工作2.5.2 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超一线城市及省会城市投资活跃度高,合肥排名第六指数分析21孵化加速能力指数风险投资金额反映对未来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一座城市获得风险投资金额数越大,代表资本市场对于这座城市未来产业开展投资活动的支持力度越大,对该城市的未来产业的孵化加速作用越大。从指标排名情况看,深圳(100)、北京(88.6)、上海(79.1)三座城市风险投资金

53、额指标排名分别位列前三位。深圳虽然在国家级孵化器的数量方面少于北京、上海,但其浓厚的企业创新创业氛围吸引大量未来产业风投资本金额,该指标对深圳的整体孵化加速能力排名有明显提升。武汉(69.7)、南京(68.6)、广州(68.0)、长沙(67.5)、西安(66.4)、杭州(63.8)、重庆(62.4)等位列第二梯队。西安在风险投资金额数排名位列第8位,位居西部城市首位。尽管西安为GDP25城市排名后段城市,获得风险投资的企业数不占优势(第15位),但是西安的未来产业接受资本市场的支持力度较大,体现出该城市较高的未来产业企业孵化加速能力。2.5.3 风险投资金额:深圳高于北京、上海,西安获风险投资

54、金额在西部城市领先城市综合环境生态具体指标得分与排名222.6 综合环境生态指数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指数分析GDP前25城的综合环境生态指数得分在五大分指数中整体偏高,平均得分为57.80,反映出在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后,营造更加公平公正、便捷高效、更具竞争力的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已成为各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共识。在整体高水平态势下,25城综合环境生态指数呈现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头部城市综合环境生态水平与GDP规模保持一致。数据显示,得分排名前10的城市,其GDP规模也基本排在前10位,仅重庆、武汉掉出前10(分别位于第11、12位),由天津、宁波取代(分别位于第6、9位)。二是沿海城市

55、综合环境生态普遍优于内陆城市。得分高于平均分以上的10座城市,大部分位于沿海地区,如长三角地区占5城,广东占2城。而得分在平均水平之下的15座城市当中,有8座城市均来自江西、山东、湖南、河南等内陆省份,这种得分差异与各城市实际情况也较为一致。截至目前,该项分指数排名前12位的城市,基本都已出台未来产业相关规划或意见,个别1-2座城市虽未出台正式文件,但也正在围绕未来产业进行谋划布局研究(苏州、宁波等)。而居于后半部分的13座城市中,将近一半城市尚未有所布局(青岛、福州、泉州、南通、西安等)。指数分析23综合环境生态指数营商环境是指伴随市场主体开展经济、社会活动整个过程的各种周围境况和条件的总称

56、。从实践来看,营商环境的优劣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发展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根据中国社科院报告来看,上海是GDP25城中营商环境最优的城市,同时其得分在全国范围内也居于首位。此外,排名前五的城市中,除北上广深四座常见的以优越营商环境闻名的城市之外,东莞突出重围排在第五位,与其GDP排名第24位形成鲜明对比。近年来,上海紧抓营商环境提升工作,2023年更是将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作为新春第一会的主题,并同时发布上海优化营商环境6.0版行动方案,标志着上海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上又迈出重要一步,也将有利于上海在未来产业领域加速要素集聚。2.6.2 营商环境:上海得

57、分居全国首位,东莞后来居上声量是指各个城市关于未来产业相关关键词的讨论热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体现该地区对未来产业的关注度。通过分析2020-2022年25城关于未来产业相关内容的网络声量发现,北京对未来产业的讨论度关注度最高,共统计到约2643万条相关内容。具体到领域,未来智能领域热度位列五大领域之首,共有约8788万条相关数据,其中,扩展现实是25城关注度最高的细分领域,未来材料中的高性能复合材料和未来健康中的脑机接口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位。2.6.1 声量:北京未来产业关注度最高,各城市最关注未来智能指数分析24综合环境生态指数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全面开启,算力作为一种集信息计算力、数据存储力、

58、网络运载力于一体的新型生产力,其支撑、赋能的重要作用日渐凸显。结合25城数据中心、智算中心、超算中心等新型算力基础设施数量和算力规模来看,京津冀、长三角以及川渝和广州等区域算力发展处于领先水平。其中,北京算力供给得分最高(69.44分),其人工智能算力发展排名全国第一,由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牵头研发的超大规模智能模型智源“悟道2.0”已成为全球最大智能模型,参数规模达到1.75万亿,首个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北京昇腾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也于2023年2月在北京中关村成立。上海同样是全国信息化发展的“排头兵”,以59.83分紧随其后。截至2023年2月,上海在用机架总数超20万个,近3年分批支持了27个

59、共8.8万机架的新建数据中心项目,在用算力规模超13 EFLOPS,在建算力规模超7 EFLOPS,腾讯长三角人工智能先进计算中心、阿里云华东智能算力中心、商汤科技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智算中心逐步投产。得分位于30-50分之间的有2座城市,分别是广州和深圳;20-30之间的有8座城市,其余13座城市得分均在20分以下。2.6.3 新型算力供给度:京津冀、长三角以及川渝和广州等区域算力发展处于领先水平对25座城市的总体潜力指数、五项分指数以及具体指标进行分析,形成单个城市未来产业潜力画像。总体来看,一线城市总体上呈现全面领先的态势,而每个城市也有在未来产业领域布局的独特禀赋和潜力特色。北京、上海、

60、深圳、广州、杭州、苏州、南京、武汉、成都、合肥、西安、天津、重庆、宁波、无锡、长沙、青岛、济南、东莞、常州、福州、佛山、郑州、南通、泉州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城市画像26北京在未来产业发展潜力指数方面总体领先,位列城市排行榜的第一位,综合指数达到96分;并且在创新策源能力、企业成长潜力、孵化加速能力三个分指数方面也是排在各城市的首位,同时在产业硬核能力指数、综合环境生态指数方面与排在第一位的上海差距均非常小,显示出未来产业发展方面总体领先的综合竞争优势。总体来看具体分指数来看北京北京在未来产业发展非常依赖的城市算力基础设施方面领先于国内其他城市,对未来产业的谋划方面略显滞后于上海,城

61、市综合营商环境较上海也有一定差距,综合来看,整体的未来产业发展环境略逊于上海。综合环境生态北京呈现出绝对的领先优势,优势学科、行业发明专利、研发投入强度、人才规模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五项分指标均位列各城市首位,显示北京在基础研究领域强大的积淀优势,而未来产业发展尤其依赖于基础研究的创新突破,北京丰富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高层次人才资源,以及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布局的优势,都对其他城市形成了碾压之势,为未来产业的创新策源方面形成了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优势。创新策源能力北京也处于国内城市的第一位,其中,潜在独角兽和成立三年内获得融资的初创企业数量均位居国内城市第一,成立三年内初创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居

62、第二,显示北京在未来产业领域的企业也具有较强的成长潜力。企业成长潜力北京国家级孵化器、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两项指标均位列国内城市首位,获得风险投资金额位列第二位,总体在未来产业的孵化加速方面也具有较强的领先优势。孵化加速能力在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发明专利、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方面居于首位,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位居第二,仅次于上海;国家战兴集群为3个(分别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少于上海,战兴的占比也略低于上海,总体排在各城市第二位。产业硬核能力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城市画像27上海也表现不俗,位列综合指数榜单的第二位,综合指数为89.5分,并且产业硬核能力和综合环境生态两项分指数位

63、列各城市首位,显示上海在未来产业发展的产业基础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也具备发展未来的良好环境,总体也呈现较强的综合竞争力。总体来看具体分指数来看上海上海占据各城市首位,营商环境优势非常明显,对未来产业的提前谋划能力总体较强,但在支撑未来产业发展比较重要的算力供给能力方面与北京有一定差距。综合环境生态上海位列第二位,但是与北京相比差距比较明显(相差近20分),尤其在优势学科、发明专利、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人才集聚方面处于劣势地位,而大科学装置方面,北京是15个,上海市14个,比北京略逊一筹。创新策源能力上海潜在独角兽数量、成立三年获得融资的初创企业数量方面少于北京,但成立三年内初创企业发明专利

64、申请量方面处于第一位,说明上海创新类的初创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但潜在独角兽方面还需进一步努力。企业成长潜力上海国家级孵化器数量、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都位列全国第二位,但企业获得风险投资金额排在第三位,显示在孵化加速方面上海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孵化加速能力上海以微弱优势领先北京,处于榜单的第一位,拥有4个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分别是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信息服务业、人工智能)、科创板上市企业等指标方面上海均位于全国第一,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占比方面领先北京,而在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数量、未来产业代表领域的发明专利方面与北京有一定差距。产业硬核能力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城市画像28深圳在未来产

65、业发展潜力指数方面位居前列,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列城市排行榜的第3位,综合指数达到77.7分;在创新策源能力、产业硬核能力、企业成长潜力、孵化加速能力、综合环境生态所有五个分指数方面也是均排在25个城市中的第3位,均与其GDP排名相当,总体反映未来产业潜力与综合实力非常匹配。总体来看具体分指数来看:19个二级指标中,有14个指标进入前4名。反映这些维度下,深圳潜力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深圳深圳的发明专利授权量、R&D经费投入强度均位居第2,人才规模排在第4位,反映创新策源能力拥有极大优势。创新策源能力深圳所有二级指标均排名前4,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达59家,成立三年内且获得过融资的初创企业拥有6家,

66、均位居第4位;成立三年内的初创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638个,位居第3,表现出企业在深圳未来产业发展中是最具核心的力量。企业成长潜力深圳获得风险投资金额位居榜首,获得风险投资的企业数位居第3,反映出企业成长潜力和资本市场具有极大的领先优势且单个企业估值较高。孵化加速能力城市营商环境方面排名第2,仅次于上海;算力供给度超过38,排名第4位;对未来产业的布局也相对较早,2022年出台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明确了未来将要重点发力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8大产业。凭借腾讯、华为、中兴等全球知名企业

67、,深圳在元宇宙、未来通信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综合环境生态值得注意的是,深圳的总指数排名虽然处在第3位,但是数值仅为77.7,与北京和上海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是因为深圳在体现基础研究能力的优势学科、大科学设施、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方面相对滞后,以上三个方面均排在10名以外,因此,深圳仍需重视以及加强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布局,在教育、人才方面需要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深圳拥有3个国家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分别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显示出新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拥有行业发明专利排名第3,尤其未来智能发明专利仅次于北京;拥有39家科创版上市企业位居第4位,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强有

68、力的支撑。产业硬核能力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城市画像29广州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69.7,排名位列第4位,比GDP排位(第5位)低1位,反映未来产业发展潜力略高于城市综合实力。五个分指数中,孵化加速能力和综合环境生态指数分别排名第5和第4位,这两项是广州发展未来产业的强项。而创新策源能力、产业硬核能力、孵化加速能力三个分指数得分均低于综合指数得分,排名也低于GDP排位,但是所有指数也均位居前10,总体也显示出较大的发展潜力。总体来看具体分指数来看:19个二级指标中,有9个指标进入前5名,反映出在这些维度下其潜力具有非常大的竞争优势广州广州行业发明专利位居第5,在未来健康、未来材料

69、领域具有一定优势;拥有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两个国家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1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其排名与产业硬核能力指数排名基本相当,但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却位居14位,排名较为靠后。产业硬核能力广州凭借省会城市高校院所集聚优势,拥有15个优势学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7个;人才规模位居第3,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第5,为未来产业的创新策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R&D经费投入强度仅为3.12%,位居第15,远低于其他一线城市,拉低了整体排名。创新策源能力广州拥有54家国家级孵化器,排名第5;获得风险投资金额、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分别位居第6、7位,与孵化加速能力指数排名相当。孵化加速能力广州所有分指标均排名

70、前5位,算力供给度、城市营商环境、未来产业关注度分别排在第3、4和5位,反映综合环境生态支撑力度较强,指数得分与深圳相差不大,但与北京、上海仍距离较大。综合环境生态需要强调的是,广州发展未来产业需要加大R&D经费投入强度,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制造业领域,补齐与其他城市短板差距。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成立三年内且获得过融资的初创企业数量优于企业成长潜力指数排名,但成立三年内的初创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排名第10位,明显落后,需提升研发产出水平。企业成长潜力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城市画像30杭州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68.7,在25个城市中排名第5位,比GDP排名(第9位)高出4位,体

71、现了杭州作为新一线领头羊在未来产业发展中的实力。从指数结果来看,杭州的各项指数排名都位于第一梯队,孵化加速能力排名最高,位居第4位,产业硬核能力和企业成长潜力均位居第6位,创新策源能力和综合环境生态指数均排名第7位,显示出杭州未来产业竞争力各方面发展都比较均衡。总体来看具体分指数来看:19个二级指标中,杭州有18个指标进入前10名,其中6个指标排名前5杭州科创板上市企业数达到27家,位居第5位;拥有信息技术服务、生物医药2个国家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数,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10%,连同行业发明专利数量三个指标均排在第6位,尤其在未来智能、未来材料、未来健康为未来产业硬核创新提

72、供较强支撑。产业硬核能力拥有优势学科4个,与发明专利授权量均排名第4位;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7%,拥有2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均排在第7位,反映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人才规模排名第9位,较为靠后。创新策源能力算力供给度位居第6位,说明杭州依托阿里等巨头在新型基础设施布局方面表现突出。综合环境生态杭州拥有43家潜在独角兽企业,位居第5位,这主要得益于阿里系裂变孵化以及所形成的良好生态。企业成长潜力杭州拥有57家国家孵化器和84家获得风险投资企业,均排名第4,反映企业孵化加速具有明显的载体空间优势,获得风险投资金额位居第9位,说明在企业平均估值方面低于其他城市。孵化加速能力需要注意的是

73、,杭州人才规模方面排名第9位,亟需加强,而综合环境指数中城市未来关注度以及营商环境得分均位居10名以后,亟需对标其他一线城市补齐短板。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城市画像31苏州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67.1,在25个城市中排名第6位,与其GDP排名(第6位)相同,总体反映未来产业潜力与综合实力较为匹配。五个分指数中,企业成长潜力位居第4位,产业硬核能力和综合环境能力指数表现较好,均位居第5位。相对而言,孵化加速能力指数位居第8位,创新策源指数排在第13位,远低于其GDP排名,表明苏州产业发展方面实力较强,但原始策源创新方面还有待加强。总体来看具体分指数来看:19个二级指标中,苏州有个8

74、指标进入前6名,产业潜力优势明显苏州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5.7%,排名榜首,同时在科创板上市企业数位居第三,优势较为明显,说明苏州在新兴制造业领域保持较强竞争力,但苏州具有竞争力的产业较为单一,仅有生物医药是国家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2家,位居第13为,行业发明专利位居第9位,低于总体排名。产业硬核能力R&D经费投入强度为3.9%,位居第6位,但其他指标均位居10名及以后,整体创新策源基础比较薄弱。创新策源能力潜在独角兽企业数达到60家,排位第3,成立三年内且获得过融资的初创企业和成立三年内的初创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分别位居第3和第6位,企业创新成果产出需要

75、提升。企业成长潜力苏州拥有61家国家级孵化器,位居第3;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和获得风险投资金额分别位居第9和第16位,表明苏州创新创业载体空间充足,但创新创业企业数量不足。孵化加速能力城市营商环境排名第6位,但城市未来产业关注度和算力供给度分别位居第11、第13位,相对落后。值得注意的是,苏州凭借新兴制造业优势,总体指数较高,但作为一般地级市,在科技创新方面先天不足,优势学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均排名靠后,需要借助上海、南京等方面科研资源赋能自身发展。综合环境生态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城市画像32南京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63.7,在25个城市中排名第7位,比GD

76、P排名(第10位)高出3位,反映南京未来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潜力优势。五个分指数中,创新策源能力、企业成长潜力和孵化加速能力指数表现较好,排位分别为第6、5和6位,均好于综合指数位次。相对而言,产业硬核能力分指数仅为46.9分,排在第16位,在五个分指数中最低。在19个二级指标中,南京有7个指标进入前5名,反映部分指标潜力优势较为突出。总体来看具体分指数来看南京南京拥有2.7万项与未来产业相关的行业发明专利,位列第4,与排在第三的深圳数据较为接近。但南京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两个指标排名分别在第20和18位,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硬核能力成立三年内且获得过融资的初创企业数

77、量、成立三年内的初创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均排在第5位,反映企业拥有较高的成长潜力。企业成长潜力南京吸引了风投的关注,获得的风险投资企业数和投资金额排位均较靠前,均分列第5位。孵化加速能力南京城市未来产业关注度、算力供给度分别排在第8位和第10位,表现尚可。但营商环境排在第14位,低于GDP排位4名,具有较大的完善空间。综合环境生态南京堪称“国内高教第三城”,共有“双一流”高校13所,其中与未来产业相关的优势学科有23个,排在第3位,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创新人才规模也具有较强优势,排在5位。不过,南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目前仅1个,排在第10位。创新策源能力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城市画像33武

78、汉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62.2,在25个城市中排名第8位,与其GDP排名(第8位)相同,总体反映未来产业潜力与综合实力较为匹配。五个分指数中,创新策源能力、产业硬核能力、孵化加速能力指数得分分别达到66.6、68.4和71.4,均高于综合指数得分,在25个城市中分别排在第5、7和7位。而企业成长潜力指数和综合环境生态指数排名为第14和11位,相对较为薄弱。在19个二级指标中,武汉有10个指标进入前7名,表明大部分指标反映的领域潜力优势较为明显。总体来看具体分指数来看武汉武汉拥有4个国家级战兴集群数,与上海并列第一。行业发明专利、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排在第7和第6位,为未来产业硬核创新提供

79、较强支撑。但武汉战兴产业产值占比仅为25%,在25个城市中仅排在第22位,科创板上市企业数不到10家,排在第12位,体现产业硬核创新还存在薄弱环节。产业硬核能力武汉拥有17家潜在独角兽企业,与南京并列第7。企业成长潜力武汉拥有46家国家级孵化器,位列第6,获得的风险投资金额排在第4位,反映企业孵化加速具有一定的载体空间和资金优势。孵化加速能力武汉城市未来产业关注度和营商环境仅排在25个城市中的第13和19位,反映综合环境生态支撑力度不足。综合环境生态武汉优势学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均排在第4位,发明专利授权量和创新人才规模分列第7和第6位,反映创新策源能力优势较为明显。相比之下,R&D经费投入强

80、度未跻身前10名,未来需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创新策源能力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城市画像34成都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61.5,在25个城市中排名第9位,比其GDP排名(第7位)低2位,总体反映未来产业潜力与综合实力较为匹配。五个分指数中,产业硬核能力、企业成长潜力、综合环境生态三个分指数表现较好,排位均在第8位,略高于总体排名。创新策源能力分指数排在第10位,排名尚可。相对而言,孵化加速能力分指数仅为51.1,排在第19位,与其他四个分指数相比较为薄弱。总体来看具体分指数来看成都成都拥有2个国家级战兴集群,16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和6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25个城市中分别排在第6、7

81、和4位,为未来产业硬核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产业硬核能力成立三年内的初创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排在第7位,但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排在第11位。企业成长潜力孵化加速能力成为制约成都未来产业发展的明显短板。成都国家级孵化器数量排在第17位,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虽排在第10位,但风险投资金额排在第19位。孵化加速能力成都未来产业关注度、算力供给度分别排在第9和第7位,但营商环境排名未进入前10。综合环境生态成都潜力优势较为明显,优势学科数、发明专利授权量、创新人才规模均排在第8位。拥有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排在第5位。但R&D经费投入强度仅排在第14位,与其综合经济实力相比偏弱。创新策源能力未来产业指数潜力

82、报告(2022)城市画像35合肥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60.6,在25个城市中排名第10位,比GDP排名(21位)高出11位,与经济实力相比而言,合肥未来产业发展具有较突出的潜力优势。五个分指数中,产业硬核能力指数达到72.9,在25个城市中排在第4位,遥遥领先于其他四个分指数。创新策源能力、孵化加速能力、企业成长潜力分指数表现也较好,排位分别为第10、10和11位。相对而言,综合生态环境分指数不足50分,排在第19位,在五个分指数中最低,主要是受到城市未来产业关注度不高的影响。总体来看具体分指数来看合肥合肥拥有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3个国家级战兴集群,和北京、深圳并列第3位。战兴产业

83、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0%,仅次于苏州,为发展未来产业提供坚实支撑。科创板上市企业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排在第6和第5位,优势也较为明显。产业硬核能力合肥潜在独角兽企业数达到17家,排位第7,数量与武汉、南京相当。但成立三年内初创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排在第16位,低于总排名企业成长潜力合肥吸引了风投的关注,获得的风险投资企业数和投资金额排位均较靠前(分别排在第6和11位)。相对而言,国家级孵化器数量不足20家,排在第20位,尚有提升空间。孵化加速能力合肥算力供给度排在第8位,其中量子算力位于全国前列。但未来产业关注度和城市营商环境分别排在第22位和第17位,排名相对靠后,具有较大的

84、完善空间。综合环境生态合肥集聚了中科大等一批高校院所,拥有10个优势学科,在25个城市中排在第8位。作为我国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合肥建设了全超导托卡马克、同步辐射光源等10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排名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原始创新能力具有领先优势。同时,合肥R&D经费投入强度也较高,排在第10位。创新策源能力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城市画像36西安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59.4,在25个城市中排名第11位,比GDP排名(22位)高出11位,相较于综合实力而言,西安未来产业发展显现出较大的潜力。五个分指数中,创新策源能力达到70.3分,在25个城市中排在第4位,突显领先优势。孵化加速能

85、力、产业硬核能力分别排在第9和第10位,高于综合指数排名。企业成长潜力和综合环境生态排名则相对靠后。总体来看具体分指数来看西安西安战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近50%(排第4位),与未来产业相关的发明专利数排在第8位,科创板上市企业数达到9家(排第12位),产业硬核能力表现较为突出。产业硬核能力西安成立三年内的未来产业初创企业发明专利量排在第4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和深圳,体现出未来产业领域企业较大的成长空间。企业成长潜力西安尽管获得风险投资的企业数不占优势(排在第15位),但获得的风险投资额排在第8位。国家级孵化器数量排在第13位,略低于综合指数排名。孵化加速能力西安营商环境排在第10位,城

86、市未来产业关注度排在第14位,总体环境生态较好。但算力供给度排在20名以外,未来需加大数字新基建建设和保障。综合环境生态西安已获批成为全国第五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第六个科技创新中心,原始创新总体能力较强。从主要指标来看,西安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5.2%,排在第三位,仅次于北京和深圳;同时,西安高校院所较多,优势学科和创新人才规模在25个城市中排名靠前(均在第7位)。创新策源能力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城市画像37天津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52.8,在25个城市中排名第12位,比其GDP排名低1位,总体反映未来产业潜力与综合实力较为匹配。五个分指数中,综合环境生态、产业硬核能力、创

87、新策源能力指数得分分别达到64.3、59.9和57.4,均高于综合指数得分,在25个城市中分别排在第6、11和12位。而孵化加速能力和企业成长潜力排名为第14和17位,相对较为薄弱。总体来看具体分指数来看天津天津集聚了7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拥有2个国家级战兴集群数,在25个城市中分别排在第3和第6位,为未来产业硬核创新提供较强支撑。但天津战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到30%,在25个城市中仅排在第21位。产业硬核能力成立三年内的初创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排在第22位,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排在第23位,反映企业成长潜力和资本市场支持力度有待加强。企业成长潜力天津拥有36家国家孵化器,排名

88、第9,反映企业孵化加速具有一定的载体空间优势。孵化加速能力天津作为直辖市,在未来产业关注度和城市营商环境方面排名均靠前,分别达到第3和第9位。综合环境生态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7%,拥有1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分别排在第8和第10位,反映创新策源能力较有优势。但发明专利授权量仅排在第19位,拉低了创新策源能力分指数得分。创新策源能力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城市画像38重庆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50.7,排名位列第13位,比GDP排位(第4位)低9位,与综合实力和制造业基础相比,重庆未来产业发展潜力有待提升。五个分指数中,创新策源能力、产业硬核能力两个分指数得分均低于50,分别排在第

89、16位和18位,与GDP反映的综合实力差距悬殊,拉低了总指数排名;而企业成长潜力、孵化加速能力、综合环境生态均排在第12位,虽略高于总指数排名,但都低于GDP排位。总体来看具体分指数来看重庆重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达到44家,在25个城市排名第8,具有一定优势。但科创板上市企业数仅1家,排在第23位,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硬核能力与未来产业相关的成立三年内且获得过融资的初创企业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苏州和深圳,排在第5位。企业成长潜力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和获得的风险投资金额分别排在第11位和第10位。孵化加速能力优势学科、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排在第12和13位,排位尚可。但R&D经费投入强度仅为2.2

90、%,在25个城市中仅高于泉州,比25个城市的平均水平(3.4%)低0.8个百分点。创新策源能力在未来产业关注度和算力供给度分别排在第4和第5位,反映综合环境生态支撑力度较强。但城市营商环境在25个城市中排在最末位,亟需加速优化完善。综合环境生态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城市画像39宁波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49.6,排名位列第14位,比GDP排位(第12位)低两位,反映未来产业发展潜力略低于城市综合实力。五个分指数中,企业成长潜力和综合环境生态分指数得分均超过60分,在25个城市中分别排名第9和第10位,这两项是宁波发展未来产业的强项。而创新策源能力、产业硬核能力、孵化加速能力三个分指

91、数得分均低于综合指数得分,排名也低于GDP排位,尤其是孵化加速能力指数排在第22位,明显拉低了综合指数得分。总体来看具体分指数来看宁波集聚了39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排在第11位;但科创板上市企业数仅5家,与GDP排在其后的无锡(12家)存在明显的差距。产业硬核能力未来产业中成立三年内且获得过融资的初创企业数排在第5位,与重庆、广州、南京企业数量相当。企业成长潜力国家级孵化器数量为13家,排在第23位,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和风险投资金额排位均在20位,远低于GDP排名,成为宁波发展未来产业明显的薄弱环节。孵化加速能力未来产业关注度、营商环境和算力供给度均排在第12位,对于发展未来产业提供了较好的

92、支撑。综合环境生态拥有1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排在第10位。但缺少与未来产业相关的优势学科,发明专利授权量和R&D经费投入强度均排在第18位,排名较低,反映基础研究创新能力欠缺。创新策源能力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城市画像40无锡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48.6,排名位列第15位,比GDP排位(第14位)低一位,未来产业发展潜力与城市综合实力较为匹配。五个分指数中,企业成长潜力分数最高,达到61.2,排在第9位。综合环境生态、孵化加速能力表现尚可,均在50分以上。创新策源能力和产业硬核能力得分相对较低,排名在20及以后。总体来看具体分指数来看无锡无锡科创板上市企业数12家(第10位),战

93、兴产业产值占比近40%(第12位),排名相对靠前,但在未来产业发明专利、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上不占优势。产业硬核能力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成立三年内且获得过融资的初创企业数均排在前10位,反映企业成长潜力较好。企业成长潜力无锡营商环境排名第7,远超出其GDP排名。但未来产业关注度仅排在第23位,与无锡的综合实力和产业地位不太相符,未来需加大政策关注度和宣传度。综合环境生态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2%,排在第13位,表现尚可。但无锡优势学科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均为0,制约了原始创新能力。创新策源能力国家孵化器数量、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排在前15位,但获得风险投资金额排名在第21位。孵化加速能力未来

94、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城市画像41长沙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48.2,排名位列第16位,比GDP排位(第15位)低一位,未来产业发展潜力与综合实力基本相当。五个分指数中,产业硬核能力、孵化加速能力、创新策源能力得分均在50分以上,排名在前15位,而综合环境生态、企业成长潜力得分和排名相对较低。总体来看具体分指数来看长沙长沙拥有1个国家级战兴集群,集聚9家科创板上市企业数,均排在第12位,未来产业相关的发明专利排在第14位,对于未来产业形成较好的支撑。产业硬核能力潜在独角兽企业数有3家,初创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排在第18位,但成立三年内且获得过融资的初创企业数量为0,企业成长潜力不具备明显

95、优势。企业成长潜力长沙优势学科(10个)和创新人才规模排名靠前,为原始创新提供支撑。但R&D经费投入强度不到3%,仅排名第17位。创新策源能力长沙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和投资金额分别排在第8和第7位,反映资本市场看好长沙的未来产业,有助于进一步加速企业成长。孵化加速能力长沙三项指标排名均在15名以后,其中城市营商环境排在第24位,如何营造与未来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产业生态需进一步努力。综合环境生态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城市画像42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45.6,排名位列第17位,比GDP排位(第13位)落后4位。五个分指数中,产业硬核能力得分最高,达到56.6,综合环境生态和创新策源能力也

96、都高于50分。而企业成长潜力、孵化加速能力得分和排名均较低,拉低了综合指数得分。总体来看具体分指数来看青岛青岛国家级战兴集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25个城市中均排在第6位,未来产业相关的行业发明专利排在第13位。总体来看,青岛产业创新基础较为坚实。产业硬核能力青岛6个指标均不具备优势,排位均在15名及之后。企业成长潜力青岛拥有2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相对而言是原始创新方面最突出的优势。但R&D经费投入强度仅为2.4%,在25个城市中仅高于福州、重庆和泉州。创新策源能力青岛6个指标均不具备优势,排位均在15名及之后。孵化加速能力青岛城市营商环境排在第8位,高于其GDP排位。但未来产业关注度排在第2

97、1位,拉低了综合环境生态得分。综合环境生态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城市画像43济南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43.1,排名位列第18位,与GDP排位(第20位)大致相当,反映济南未来产业发展潜力相对有限。五个分指数中,产业硬核能力、综合环境生态均排在第14位,优于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排名;企业成长潜力、孵化加速能力指数排名均位居19位,拉低了总指数排名。总体来看具体分指数来看济南战兴集群数1个,排名处于第12位,但是战兴占比排名22位,相对滞后;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科创板上市企业、行业发明专利分别排在第14、15、16位,领先于GDP排名。产业硬核能力近三年获得融资的初创企业数、初创企业

98、发明专利位列15、14位,表现尚可,潜在独角兽企业排名靠后。企业成长潜力基于省会城市的资源优势,在优势学科方面还是具有一定优势,在25个城市中排名第12,发明专利排在16位表现尚可,R&D经费投入强度、人才规模等指标均排在了20名以外。创新策源能力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表现较好,排名位列第7位,但获得风险投资额处于17位。孵化加速能力需要说明的是,济南部分指标仅优于佛山、泉州、东莞、常州等普通地级城市,与副省级城市地位不相匹配。未来产业关注度排名第10,具有相对较高显示度,但营商环境、算力供给等指标均排在了20名之后,与领先城市相比差距明显。综合环境生态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城市画像44

99、东莞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38.5,排名位列第19位,优于GDP排位(第24位)5个位次,体现了东莞未来产业发展具有一定潜力。五个分指数中,创新策源能力、综合环境生态指数得分超过50,连同孵化加速能力指数,排名均高于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排名;产业硬核能力、企业成长潜力分别排名22位、24位,与GDP排名相当。总体来看,东莞未来产业发展略强于城市综合经济发展实力。总体来看具体分指数来看:19个二级指标中,东莞有3个指标进入前5名,另有7个指标优于综合指数排名。东莞科创板上市企业10家,排在第11位,大幅领先GDP排名;但国家战新集群数、战兴占比等指标均排在了20名之外,主要因为东莞处于产业转型

100、升级关键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在布局培育中,另外,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只有4家,位居全国城市排名最末,与其他城市差距较大;行业发明专利排在第21位,但未来智能专利位居第11,尤其是扩展现实表现突出产业硬核能力潜在独角兽企业还未实现零的突破,近三年获得融资的初创企业数量排名第15,但初创企业的专利水平总体较低,排在了第21位。企业成长潜力东莞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4%,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个,在25个城市中均排名第5,表现出东莞在科技创新策源方面的优势。创新策源能力获得风险投资企业家数排名尚可,处于第14位,而获得风险投资额排名第23位,总体靠后。孵化加速能力城市营商环境得分亦排名第5,可见东莞通过争

101、创一流营商环境攻坚行动成效显著,未来产业关注度排名18,算力供给度水平较差,排在23位,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综合环境生态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城市画像45常州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37.9,排名位列第20位,相较于GDP排位最末,常州未来产业发展实力表现优异。五个分指数中,孵化加速能力得分最高,达到52.6,排名第13;产业硬核能力排名17,优于综合排名;创新策源指数、企业成长潜力、综合环境生态指数排名位居20之后,拉低了综合指数得分。总体来看具体分指数来看常州国家级孵化器30家,排名第10,表现比较突出;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获得风险投资金额两项指标均进入前20,说明常州在创新创业的

102、生态营造方面成效较为明显。孵化加速能力城市营商环境排在第15位,高于其GDP排位,但未来产业关注度、算力供给度均排在第24位,拉低了综合环境生态得分,说明常州亟需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度。综合环境生态常州拥有1个国家级战兴集群,集聚了1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高达46.5%,在25个城市中均排在第5位;未来产业相关的行业发明专利排在第15位,尤其未来材料较为突出。这主要因为常州近年来在碳纤维、新能源等领域快速发展。产业硬核能力 R&D经费投入强度3.3%,全国排名第12位,但人才规模、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位居第23、24位,居于末端,说明科技创新产出成效亟需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常州

103、表现欠佳,在五项分指数中得分最低,整体拖累了常州未来产业的综合指数,具体指标方面,潜力独角兽企业常州尚未有企业上榜,成立三年内获得融资的初创企业暂时还没有,说明常州在创新企业的成长潜力方面差距较大。企业成长潜力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城市画像46福州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35.5,排名位列第21位,低于GDP(第18位)排位,说明福州在未来产业培育方面略显不足。五个分指数中,企业成长潜力位居全国第15,产业硬核能力指数位居第21,其他三个指数均低于综合指数排名。总体来看具体分指数来看福州拥有1个国家级战兴集群,集聚了1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省会城市中位居最末;科创板上市企业3家,

104、仅强于重庆、郑州、泉州,这与福州作为省会城市的地位不相符。产业硬核能力国家级孵化器7家,排名第24;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获得风险投资金额两项指标均进入前20,说明福州在市场化创新创业方面表现突出,但政府对孵化器创新平台扶持有待加强。孵化加速能力未来产业关注度、算力供给度均排在第19位,城市营商环境排在第20位,均低于其GDP排位。综合环境生态拥有潜在独角兽2家,位居第16位,表现较好。企业成长潜力 发明专利授权量、R&D经费投入强度全国排名均位居第23位,人才规模位居第22位,居于末端,说明科技创新要素投入及产出成效方面均亟需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城市画像47佛山未

105、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34.5,排名位列第22位,比GDP排位(第17位)低5位,总体反映佛山的未来产业发展潜力较经济发展实力仍有待提升。五个分指数中,孵化加速能力指数排名第17位,优于其他指数,创新策源能力、产业硬核能力、企业成长潜力指数、综合环境生态指数均排在20名开外,分别排在第20、23、21和23位,均低于其GDP排位。总体来看具体分指数来看:在19个二级指标中,佛山仅有3个指标进入前15名,反映了整体维度下佛山潜力一般佛山得分仅高于泉州和南通,行业发明专利虽位居第23位,但在通用AI领域具有一定竞争优势。产业硬核能力佛山的国家级孵化器数量为23家,排名第15;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位居

106、第16位,但获得风险投资金额排名较为靠后,拉低了整体排名。孵化加速能力城市营商环境得分、城市未来产业关注度排在20位以后,拉低了该指标,但算力供给度排名第18位,说明佛山在算力新基建方面已经积极布局,这也带动了佛山通用AI发展。综合环境生态R&D经费投入强度、发明专利授权量、人才规模均位居前20名,表现优于宁波、青岛等计划单列市以及长沙、郑州等省会城市。创新策源能力成立三年内的初创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排在第11位,表现较佳。企业成长潜力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城市画像48郑州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33.1,在25个城市中排名第23位,比其GDP排名(第16位)低7位,其未来产业发展潜

107、力与城市经济实力、省会城市地位不相符。五个分指数中,综合环境生态指数、创新策源指数、产业硬核能力指数均进入前20,分别排在第18、19、20位;企业成长潜力指数、孵化加速能力指数排名靠后,分别位居第23、24位,拉低了综合指数排名。总体来看具体分指数来看:在19个二级指标中,郑州有5个指标进入前15名郑州战略新兴产业占比达到50.90%,国家级战兴集群数有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在25个城市中分别排在第6、第3第17位,说明未来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但郑州却没有一家科创版上市企业,拉低了产业硬核能力排名。产业硬核能力郑州拥有23家国家孵化器,排名第15,但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和投资

108、金额短板明显,排名第24、25位。孵化加速能力城市未来产业关注度(第16位)、城市营商环境得分(第16位)、算力供给度(第17位)均优于综合环境生态指数排名,说明郑州在未来产业综合生态环境营造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综合环境生态郑州优势学科数量、人才规模两项指标分别排在第12和第15位,体现出了作为省会城市科研资源集聚优势,但发明专利授权量、R&D经费投入强度均排在第21位,说明企业端创新投入不足。创新策源能力潜在独角兽企业仅1家,排名第17位,但成立三年内且获得过融资的初创企业数量、成立三年内的初创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排名靠后,拉低了本指数排名。企业成长潜力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城市画像

109、49南通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31.5,在25个城市中排名第24位,比其GDP排名(第23位)低1位。五个分指数中,企业成长潜力指数、孵化加速能力指数排名均位居第20位,高于综合指数排名;创新策源指数、产业硬核能力指数排名第24位,综合环境生态指数排名第25位,相对较为薄弱,与城市综合实力相当。总体来看具体分指数来看:在19个二级指标中,郑州有5个指标进入前15名南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为40.00%,拥有4个科创板上市企业,在25个城市中分别排在第10、20位;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行业发明专利位居第24位,拉低了指数排名。产业硬核能力南通拥有19家国家孵化器,排名第19,获得风险投

110、资基金超过85.8亿元,排名第12,但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排名第21位,说明城市创新孵化产出有待加强。孵化加速能力作为二线城市,在城市营商环境方面排名相对靠前,达到第18位,但城市未来产业关注度和算力供给度都排在最末尾,反映出南通在未来产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提升。综合环境生态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62%,排名第19位,但发明专利授权量、人才规模排名相对靠后,表明南通在吸引未来科技人才等要素方面还需加强。创新策源能力拥有潜在独角兽企业2家,位居第16位,成立三年内的初创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居全国第20位,优于综合指数排名。企业成长潜力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城市画像50泉

111、州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17.3,排名第25位,其得分与排名第24位的南通(得分31.5)相差较大,比GDP排位(第19位)低4位,与泉州的经济实力地位不符,说明泉州未来产业发展潜力较弱。五个分指数中,仅综合环境生态指数排在第21位,略高于总指数排名。总体来看具体分指数来看:19个二级指标中,仅有城市未来产业关注度位居第15位,进前20名,算力供给度排第20位泉州25个城市中仅有的2个无科创板上市企业的城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仅强于东莞。产业硬核能力获得风险投资金额仅优于郑州。孵化加速能力城市营商环境得分仅优于重庆、长沙二市综合环境生态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62%,排名第19

112、位,但发明专利授权量、人才规模排名相对靠后,表明南通在吸引未来科技人才等要素方面还需加强。创新策源能力拥有潜在独角兽企业2家,位居第16位,成立三年内的初创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居全国第20位,优于综合指数排名。企业成长潜力总体来看,泉州作为以轻工为主的传统制造城市,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关键阶段,未来产业发展潜力与城市产业发展阶段大致相当。综合结论主要建议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综合结论与建议4.1 综合结论由于未来产业由当下尚未成熟的技术驱动,是未来有望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因此,本报告选取了“潜力评价”作为总体的出发点,在于衡量各城市在当下具备的未来产业竞争潜力,并为各城市布局未

113、来产业,提供决策参考。结合对未来产业的理解,我们认为,一个城市未来产业的潜力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总体上以创新策源能力为核心、以产业硬核能力为基础、以企业成长潜力为支撑、以孵化加速能力为动力、以综合环境生态为保障,五个方面都十分重要,缺一不可。通过综合指数和分项指数的排名,我们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共性规律,值得各地在未来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予以关注。52 除了创新资源集聚作为重要要素,各地也要高度关注专利指标。发明专利既包括城市总体的发明专利,也包括代表未来产业细分领域的行业发展专利,以及三年初创期企业获得的专利,多个角度说明专利的重要性。专利代表了对技术成果的认可程度,对于未来产业发展至关重要。二 是

114、 要高度关注企业主体在未来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产业硬核、成长潜力,核心的衡量标尺都是企业。一方面,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代表了最高层次的创新企业水平;另一方面科创板上市企业,也是衡量一个城市产业硬核的重要指标,同时,符合未来的特征来讲,潜在的独角兽企业往往具有未来的成长潜力,而三年获得融资的初创企业数,是城市未来产业潜力非常好的反映,这些指标比较领先的城市,在总体的排名中都相对靠前。三 是 未来产业强依赖创新策源,城市综合实力较强、具有丰富创新资源的城市往往在未来产业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除了一线城市,强二线省会城市因为高校、科研院所、人才等方面的集聚,在优势学科、人才规模、发明专利等方面

115、总体领先于非省会城市,在总体的排名中相对靠前。一 是 综合环境并非是直接决定未来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但城市综合的营商环境竞争力决定着对创新资源要素的集聚、对企业主体集聚的吸引力,因此,营商环境占优的城市总体上在未来产业的发展潜力方面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四 是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综合结论与建议4.2 主要建议53未来产业的潜力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未来,对于每个城市而言,都需要正视自身发展基础、发展优势和发展短板,并顺应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规律以及对环境生态的诉求,营造发展未来产业的更好生态,构筑未来产业领域的竞争优势。发展未来产业,对于每个城市都是全新的挑战,也意味着未来的竞争优势所在

116、,将决定城市未来的排位更迭以及竞争格局。但是未来产业不能盲目布局、盲目投入,需要客观评价自身的发展基础。本研究报告为每个城市客观评价自身布局未来产业的基础提供了重要参考,建议城市可以构建这样的模型,形成对城市未来产业发展基础的全面评价。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要重点关注自身的长板,把长板做长、优势做优,对于具有综合优势的城市,可以各个方面发力;对于具有单项冠军和局部特色的城市,可以把重心聚焦在做强优势方面,形成城市在未来产业领域的发展特色。比如学科、大科学装置等优势,即使是很多城市的短板,但是并没有补短板很好的路径,那么就应该努力去拉长板。科学评价和认识城市自身优势和短板对于每个城市而言,选择未来

117、产业的细分领域非常重要,要避免全面开花、广撒网的“撞运气”的布局,要把有限的资源和力量聚焦到重点领域上来。对于未来产业潜力指数排名靠前的城市,可以结合产业基础进行未来产业领域的综合布局,结合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大的类别方向进行布局;而一些相对弱的一些二线城市等,可着力聚焦在某一至两个领域进行布局,着力打造特色,凸显在国家未来产业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提升城市的显示度和竞争力。明确聚焦自己独特的细分领域企业是未来产业的核心主体,城市在布局未来产业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企业的培育。而这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转变理念和观点,不要眼睛一直盯着大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要把更多

118、的关注度放在民营企业身上,要树立“创新不问出身”的理念,为民营企业营造更加公平透明的环境。同时,在市场准入方面,要对新生事物抱有“包容审慎”的态度,对于新领域保持足够的包容心,要给予“耐心”资本的支持,坚持长期主义,陪伴企业成长、壮大,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孵化面向未来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高度重视大量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孵化未来产业区别于一般的成熟产业,发展具有特殊的规律和环境生态诉求。各地在发展未来产业的时候,不能依赖于传统的手段,在构建创新范式、组织方式、政府治理等方面都要适应未来产业的发展需求。在创新范式方面,要构建“全链贯通、组合创新”的新范式,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的全闭环,

119、推动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生产方式创新、制度创新的组合式创新;对于未来产业,构建一套覆盖“科学家+风险家+投资家”的发现和挖掘机制;给与科学家、青年人才更多的关注;注重高校资源的挖掘、科技成果转化;要提供未来产业概念验证服务、加速孵化的载体空间和专业服务,要引入资本支持未来产业发展,为初创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支持、市场机会支持、资源嫁接支持、资质荣誉倾斜支持,营造未来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坚持改革创新的思维来发展未来产业未来产业指数潜力报告(2022)综合结论与建议54附表:未来产业潜力指数指标体系构建说明序号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单位指标说明数据来源1创新策源能力指数优势学科总数个指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名单且

120、与未来产业相关的学科总数,是评价城市基础研究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第二批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统计2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数个亦称大科学装置,是指由国家统筹布局,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的大型复杂科学研究装置或系统,是衡量城市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网络公开信息统计3R&D经费投入强度%即“R&D经费投入与GDP的比值”,是城市愿意为科技创新投入多少资源的直观体现之一。根据城市统计年鉴、统计公报、公开新闻报道整理4发明专利授权总量万个指2019-2021年各市发明专利授权总数,反映区域研发投入后的技术成果转化情况。根据城市统计年鉴、统计公报、公开新闻报道整理5创新人才规模人指各城市R&D人

121、员数、两院院士数、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人才规模,体现城市创新人才基础水平和竞争力。引用深圳人才集团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1人才规模得分数据6产业硬核能力指数国家级战兴产业集群数个指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中集群数量。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第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统计7战兴产业产值占比%指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产值与城市工业总产值的比值,是反映城市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体现之一。根据城市统计年鉴、统计公报、公开新闻报道整理。8科创板上市企业数家指截止到3月底,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挂牌上市的509家企业中总部注册于本城市的企业数量。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官网整理9行业发明专

122、利个指2020-2022年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大未来产业集群通过关键词搜索所得专利、软件著作权数量。蜜度信息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数据库整理。10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个指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认定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数量。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等部门发布的共计29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名单整理。11企业成长潜力指数潜在独角兽企业数家指各城市入选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榜单的企业数量,从全国范围反映25城企业的潜在成长性。根据长城战略咨询2022年12月发布的2022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名单整理12成立三年内且获得过融资的初创企业数家指各城市五大未

123、来产业领域成立三年内(2020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下同)的且已获得过融资的企业数量,反映未来产业领域初创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认可度。根据数据公司提供的初创企业融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整理13初创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个指各城市五大未来产业领域成立三年内的企业专利申请量(在审+有效),反映未来产业初创企业的研发能力。根据数据公司提供的初创企业专利相关数据进行汇总整理14孵化加速能力指数国家级孵化器数量个截至2022年各城市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城市科技报告、科技年鉴、公开新闻报道15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家各城市与五大未来产业领域相关并在2020-2022年获得风险投资的企业数量根据数据供应商筛选整理

124、得出16获得风险投资金额亿元各城市与五大未来产业领域相关并在2020-2022年获得风险投资金额根据数据供应商筛选整理得出17综合环境生态指数未来产业关注度(网络声量)/指各城市三年内对未来产业关键词的网络声量条数(仅统计正文,不统计评论),反对未来产业的关注度和讨论度。根据数据公司提供的25城未来产业声量相关数据进行汇总整理18营商环境/指各城市营商环境得分,反映25城营商环境水平高低。根据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9次报告相关数据进行整理19新型算力供给度/指各城市算力供给规模,包括基础算力、智能算力和超算算力,反映25城新型算力等数字新基建对发展未来产业的支撑力度。部分城市引用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算力服务网发展指数报告(2021)算力供给度数据,部分城市根据GDP数据进行估算调整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简称“中创研究”)是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作为业务主管,在上海市民政局批准登记注册成立的新型研究机构。中创研究坚持专业化、平台化、数字化发展方向,围绕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城市发展、改革开放、绿色转型、数字经济等领域,为各地政府、园区及企业提供高品质研究咨询服务,为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友情提示

1、下载报告失败解决办法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报告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2022未来产业潜力指数报告(61页).pdf)为本站 (新征程) 主动上传,三个皮匠报告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个皮匠报告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客服
商务合作
小程序
服务号
会员动态
会员动态 会员动态:

 王**  升级为标准VIP  172**75...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135**82...  升级为至尊VIP

 130**18...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130**88...  升级为标准VIP 张川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叶**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138**78... 升级为标准VIP 

wu**i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185**35...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186**30... 升级为至尊VIP 156**61... 升级为高级VIP 

 130**32...  升级为高级VIP 136**02...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133**46...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180**01...  升级为高级VIP

 130**31...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微**...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刘磊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班长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176**40... 升级为高级VIP

136**01...  升级为高级VIP 159**10... 升级为高级VIP

君君**i...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158**78... 升级为至尊VIP 

微**... 升级为至尊VIP  185**94...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139**90... 升级为标准VIP

131**37...   升级为标准VIP 钟**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139**46...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150**80...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GT  升级为至尊VIP 186**25...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150**68...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130**05...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138**96... 升级为标准VIP

135**48...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肖彦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国**...  升级为高级VIP  158**73...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136**79...  升级为标准VIP

沉**... 升级为高级VIP 138**80...  升级为至尊VIP 

138**98...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189**10...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準**... 升级为至尊VIP

151**04... 升级为高级VIP  155**04...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sha**dx...  升级为至尊VIP

 186**26... 升级为高级VIP 136**38... 升级为标准VIP 

 182**73... 升级为至尊VIP  136**71...  升级为高级VIP 

 139**05...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