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中国儿童肥胖报告(53页).pdf

编号:61832 PDF    DOCX 53页 1.13MB 下载积分:VIP专享
下载报告请您先登录!

中国儿童肥胖报告(53页).pdf

1、1 中国儿童肥胖报告中国儿童肥胖报告 3 序序 言言 儿童是生命周期中关系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 该时期的营养与健康状况,不仅关系个人以后的健康水平, 还将关系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更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儿童时期,也是积累人力资本的重要阶段,儿童营养不良必将导致人力资本的巨大损失,直接影响人口的整体素质,继而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 我国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得到了逐步改善, 生长发育水平不断提高,营养不良率逐渐下降。但是,随着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快速变迁,儿童肥胖问题也日渐突出。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自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上升,目前正处于迅

2、速上升期,一些大城市的儿童肥胖流行程度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儿童期肥胖不仅将对其当前的身体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而且还将会延续至成年以后, 导致成年后心脑血管疾病、 2 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危险增加,严重威胁人群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负担,给民族素质的提高造成严重影响。 本报告不仅针对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流行趋势进行了分析及预测, 同时还对儿童肥胖发生的影响因素、 儿童肥胖的危害以及儿童肥胖的防治措施进行了一系列阐述,对政府部门或其他社会组织机构开展儿童肥胖防治、制定相应政策,均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2016 年 10

3、月 25 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这是今后 15 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也是建国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健康领域中长期战略规划。该规划中提出了“制定实施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及“实施健康儿童计划”等针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改善策略。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广泛推广儿童肥胖预防措施,遏制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的上升趋势,防止我国将来与肥胖相关的慢性病的快速增长,并为“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实现,从生命早期就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王陇德 2017 年 1 月 4 前言前言 近30年来,儿童肥胖在全球范围内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已

4、成为一个日趋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 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率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上世纪80年代,儿童肥胖在我国尚未形成流行,还不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但是,从90年代开始,儿童肥胖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中国九市7岁以下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986年07岁儿童单纯性肥胖总检出率为0.91 %,男性儿童为0.93% 女性儿童为0.90%。2006年的调查结果显示,07岁儿童超重检出率为6.25,男、女性儿童分别为6.59和5.88;肥胖检出率为3.19,男、女性儿童分别为3.82和2.48。1986-2006年这20年期间,我国07岁儿童单纯性

5、肥胖检出率迅速增长。198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718岁城市男女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3%-1.6%,农村男女生超重肥胖检出率为0.5-1.6%,我国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率还处于较低水平。到了2000年, 我国718岁城市男女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增加为15.7%和9.1%, 农村男女生分别为5.9%和4.6%。肥胖已经出现流行态势,特别是在城市学生中。进入21世纪,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率不断攀升。2014年,我国718岁城市男女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已分别达到28.2%和16.4%,农村男女生分别达到20.3%和12.8%。儿童肥胖已呈现全国流行态势,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学生中超重肥胖率

6、增长速度加快。 肥胖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遗传因素在肥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关肥胖相关基因的研究表明,包括FTO等多种基因跟肥胖的发生发展有关。但是,考虑到肥胖相关基因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生改变,因此,近年来肥胖的快速增长,行为和环境因素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因素包括导致肥胖的环境的变化,行为和生活方式、食物供应和消费、以及身体活动的改变是我国儿童肥胖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随着交通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学生乘车上下学的机会越来越普遍,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机会越来越少;再加上课业负担过重,户外活动减少;儿童在闲暇时间花费在视屏上包括电视、计算机和手机等的时间越来越长

7、。饮食行为的改变在儿5 童肥胖的流行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11指出,我国儿童普遍存在不吃早餐、经常在外就餐、吃零食不合理、经常过量饮用含糖饮料等不健康的行为。 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疾病,而且还是多种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儿童肥胖的日益增多导致了慢性病低龄化。 超重肥胖已成为儿童时期心血管疾病和 2 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超重肥胖的儿童罹患腹型肥胖、糖耐量受损和高血压等的风险显著增加。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 年)指出,2012 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 533/10 万,占总死亡人数的 86.6%;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

8、因,占总死亡的 79.4%。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和健康的主要因素, 以及主要的疾病负担, 这给国家医疗卫生体系带来沉重的压力,也成为人口素质提高、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通过防控儿童肥胖来降低慢性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是政府需要急切解决的问题。 儿童时期是培养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行为和生活方式一旦形成,往往会持续一生。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不仅能保证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而且对一生的健康和幸福产生长期影响。 我国儿童肥胖的流行虽晚于发达国家,但正处于快速上升的时期,也正是进行防控的最佳时期。如果能抓住机遇,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如果贻误时机

9、,放任儿童肥胖的流行,将给居民健康、生活质量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损失。 本报告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儿童肥胖流行及变化趋势、导致肥胖的环境因素,国内外有关儿童肥胖防控方面现有的政策及采取的行动,儿童肥胖干预的成本效益等, 旨在为我国儿童肥胖防控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建议。 本报告参考了我国儿童肥胖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广泛征求意见,由编委会集体讨论和编写,历时两年完成。参考的文献截止到2016年12月1日,随着相关研究的更新,报告也会随之更新。报告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敬请同行专家和读者指正,以不断改进。 6 目录 前言 . 4 一、儿童肥胖的全球流行趋势 . 7

10、1、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的变化趋势 . 8 2、我国儿童超重肥胖流行特点 . 12 3、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率和经济负担的预测 . 14 二、多因素导致我国儿童肥胖流行 . 16 1、遗传因素 . 16 2、致肥胖环境对肥胖的流行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 18 3、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对肥胖的影响 . 25 4、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 . 27 三、儿童肥胖对健康的危害 . 29 1、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29 2、对内分泌系统的危害 . 32 3、对呼吸系统的危害 . 34 4、其他健康危害 . 35 四、肥胖的经济负担及干预的经济效益 . 37 1、肥胖所致经济负担 . 37 2、儿童肥胖干预项目的经

11、济学评价 . 39 五、 政策和行动 . 43 1、国际组织已实施的政策和行动 . 43 2、我国已出台的政策和采取的行动 . 44 3、其他国家已实施的政策和行动 . 46 六、建议. 52 1、把肥胖防控融入所有政策。 . 52 2、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 . 52 3、健全国家儿童肥胖监测系统。 . 53 4、开展儿童肥胖的三级预防。 . 54 5、加大科研投入,深入、系统地开展儿童肥胖相关研究。 . 54 7 一、一、儿童肥胖的全球流行趋势儿童肥胖的全球流行趋势 近 30 年来,超重肥胖在全球范围内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这种变化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在成年

12、人,还是儿童中都正在发生。 1980 年,发达国家男、女性儿童的超重肥胖率分别为 16.9%和 16.2%,到2013 年增长为 23.8%和 22.6%;1980 年,发展中国家男、女性儿童的超重肥胖率分别为 8.1%、8.4%,到 2013 年增长为 12.9%和 13.4%(图 1-1 和 1-2)。目前,肥胖已经成为一个危害儿童健康的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1。 尽管从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儿童超重肥胖率低于发达国家,但增长速度并不低于发达国家。如果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这将给发展中国家的卫生保健体系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需要及时给予重视,

13、并采取防控措施。 图图 1-1 2013 年年 219 岁男性及女性儿童年龄标化的肥胖率岁男性及女性儿童年龄标化的肥胖率Error! Bookmark not defined. 8 图图 1-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219 岁儿童超重肥胖率变化趋势(岁儿童超重肥胖率变化趋势(19802013 年)年) (图 1-1、1-2 来源: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ldren and adults during 1980-2013: a systematic a

14、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 1、我我国儿童国儿童超重肥胖超重肥胖的的变化趋势变化趋势 上世纪 80 年代,我国儿童的超重肥胖率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1986 年,大城市男女性儿童的肥胖率都很低, 还没有出现肥胖的流行。 90 年代以后, 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率出现快速上升趋势, 无论是超重率还是肥胖率都是呈现城市高于农村, 男性高于女性的情况。我国儿童的超重肥胖率虽然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肥胖儿童的绝对人数是惊人的2。 中国九市 7 岁以下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986 年 07

15、岁儿童单纯性肥胖检出率为 0.91%, 其中男性儿童为 0.93%, 女性儿童为 0.90%。儿童肥胖检出率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在 1986-1996 年的 10 年期间,儿童肥胖出现增长。1996 年的调查结果显示,07 岁儿童单纯性肥胖检出率男性儿童为2.12%,女性儿童为 1.38% 3。1996-2006 年的 10 年期间,儿童肥胖检出率继续9 攀升。2006 年的调查结果显示,07 岁儿童的超重检出率为 6.25%,其中男、女性儿童分别为 6.59%和 5.88%;肥胖检出率为 3.19%,其中男、女性儿童分别为3.82%和 2.48%(图 1-3)4。尽管目前没有最新的调查数据发表

16、,但是根据这 20年的变化趋势可以推测,儿童肥胖在我国 7 岁以下儿童中已经开始流行。 图图 1-3 1986 年年-2006 年年 07 儿童肥胖检出率儿童肥胖检出率 (来源:2006 年中国九市七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 在学龄儿童方面, 我国于1985年开展了第1次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此后每 5 年开展一次,分别于 1995、2000、2005、2010 和 2014 年开展了 5 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从这些调研的结果,可以分析我国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率的变化情况。 上世纪 80 年代,我国 718 岁儿童超重肥胖问题并不突出。1985 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

17、 718 岁城市男生超重、 肥胖检出率分别为 1.1%、0.2%,城市女生分别为 1.4%、0.2%;农村男生分别为 0.4%、0.1%,农村女生分别为 1.5%、0.1%。 此后 10 年中,我国学生人群中超重肥胖问题开始显现,城市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上升幅度尤为明显。1995 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718 岁城市男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 6.4%和 2.2%,城市女生分别为 4.2%和1.4%;农村男生分别为 2.1%和 0.6%,农村女生分别为 2.5%和 0.4%。 从 2000 开始,超重肥胖已成为城市学生的重要健康问题。2000 年“中国学0.93 2.12 3.

18、82 0.90 1.38 2.48 0.00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1985年1995年2005年肥胖检出率(%)男童女童10 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 718 岁城市男生超重、 肥胖检出率分别为 10.7%、5.0%,城市女生分别为 6.3%、2.8%;农村男生分别为 4.2%、1.7%,农村女生分别为 3.5%、1.1%。超重肥胖在城市学龄儿童中已呈流行态势,在农村学龄儿童中出现增长趋势,但还没有出现流行。 进入 21 世纪后,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率增长速度加快5。2014 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718 岁城市男生超重、肥胖检

19、出率分别为 17.1%、11.1%,城市女生分别为 10.6%、5.8%;农村男生分别为 12.6%、7.7%,农村女生分别为 8.3%、4.5%。儿童肥胖已呈全国流行趋势,特别是在农村学生中增加迅速,图 1-4、图 1-5。 11 图图 1-4 2014 年年我国我国 718 岁学生肥胖检出率分布图岁学生肥胖检出率分布图 图图 1-5 2014 年我国年我国 718 岁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岁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 (图 1-4、1-5 来源:2014 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 2006-2007 学年,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小学生超重及肥胖率为 20.2%,其中小学男生超重肥胖的比例为

20、24.6%,小学女生为 15.4%。在此后的 10 年中,香港特别行政区小学生人群中超重及肥胖率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7-2008 学年, 小学生超重及肥胖率有所增加, 为 22.2%, 其中男生为 27.1%, 女生为 17.0%。2008-2009 学年,香港小学生的超重肥胖基本维持不变,为 22.2%,其中男生为27.0%,女生为 17.0%。 2011-2012 年,我国香港特区 3-6 岁儿童超重肥胖率为 13.5%,其中超重率为9.3%、 肥胖率为4.2%; 7-12岁儿童超重肥胖率为26.9%, 其中超重率为19.5%,肥胖率为 7.4%;13-19 岁儿童超重肥胖率为

21、14.0%,其中超重率为 10.3%,肥胖率为 3.7%。 根据 2015 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卫生署学生健康服务中心获得的数据显示,小学生超重及肥胖率为 18.7%, 其中男生的超重及肥胖率为 23.0%, 女生为 14.1%。 注:超重(包括肥胖)指体重超过“身高别体重图表”中位数的 120%,适用于身高 55 厘米至 175 厘米的男性儿童,以及身高 55 厘米至 165 厘米的女性儿童; 若身高超过 175 厘米的南通或身高超过 165 厘米的女童, 体重指数 (BMI)为 25 Kg/m2或以上6。 2005 年,澳门特别行政区 622 岁男生超重的比例为 8.1%21.1%,比例最05

22、101520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超重/肥胖率(%)超重肥胖12 低为 7 岁,最高为 10 岁;622 岁女生超重的比例为 0.0%16.6%,比例最低为11 岁,最高为 21 岁。在此后 10 年中,澳门特别行政区学生人群中超重及以上的比例明显上升。根据 2015 年澳门特别行政区市民体质监测报告,622 岁男生超重及以上的比例为 19.1%40.8%,比例最低为 17 岁,最高为 22 岁;622 岁女生超重及以上的比例为 8.4%35.0%,比例最低为 21 岁,最高为 14 岁。最近澳门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男女生的超重肥胖率分别为 26.4%和 13.9%7。 台湾行政院卫生

23、署公布的数据,台湾儿童肥胖率分别为 29%和 21%8。 2、我国儿童超重肥胖流行特点我国儿童超重肥胖流行特点 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的流行呈现以下几个特点,见图 1-6,1-7: 超重肥胖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超重率高于肥胖率。 男性儿童超重肥胖率高于女性儿童。 城市儿童超重肥胖率高于农村儿童。 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儿童超重肥胖的流行高于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儿童。 婴儿期与学龄前期是高发阶段。超重肥胖的高发阶段正好与脂肪组织的发育活跃期及重聚期相吻合。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儿童肥胖都以轻度为主,随着年龄增长,中、重度肥胖逐渐增多。重度肥胖主要出现在 3 岁以后,并且男性儿童高于女性儿童。 近年来,农村儿童

24、肥胖率增长速度加快。 13 图图 1-6 我国城乡学生超重检出率及变化(我国城乡学生超重检出率及变化(%)()(1985-2014 年)年) 图图 1-7 我国城乡学生肥胖检出率及变化(我国城乡学生肥胖检出率及变化(%)()(1985-2014 年)年) (图 1-6、1-7 来源:1985-2014 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 我国不同家庭收入学龄儿童青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报告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收入家庭的儿童除膳食结构不合理、脂肪摄入量偏高外,身体活动也不足,超重肥胖率有随经济收入的增高而大幅度增加的趋势,代谢综合征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加,图 1-8。 024689

25、85 1995 2000 2005 2010 2014 超重检出率(%)年份城男乡男城女乡女0246810121985 1995 2000 2005 2010 2014 肥胖检出率(%)年份城男乡男城女乡女14 图图 1-8 中国不同家庭收入学龄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示意图中国不同家庭收入学龄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示意图 (来源:中国不同家庭收入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报告) 3、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率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率和经济负担和经济负担的预测的预测 1985 年至 2005 年间, 我国主要大城市 0-7 岁儿童肥胖检出率由 0.9%增长至3.2%,估计肥胖的儿童人数由 141 万人增至 404 万

26、人。基于该调查数据,利用趋势外推法对儿童肥胖检出率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到 2020 年 0-7岁儿童肥胖检出率将达到 4.8%,肥胖儿童人数将达到 531 万;到 2030 年, 0-7岁儿童肥胖检出率将达到 6.0%,肥胖儿童人数将达到 664 万,表 3-1。 表表 3-1 我国我国 0-6 岁儿童肥胖检出率及预测率岁儿童肥胖检出率及预测率(%) 1985 1995 2005 2015 2020 2030 男童 0.9 2.1 3.8 5.1 5.9 7.3 女童 0.9 1.4 2.5 3.2 3.6 4.4 合计 0.9(141) 1.8(277) 3.2(404) 4.3

27、(476) 4.8(531) 6.0(664) 注:1.“()”内数字为对应全国肥胖人数,单位为万,0-6 岁儿童总人数计算参考中国统计年鉴。 2.2015 年、2020 年、2030 年检出率为预测值。 1985 年至 2014 年间,我国 7 岁以上学龄儿童超重率由 2.1%增长至 12.2%,肥胖率由 0.5%增长至 7.3%。基于这些数据,利用趋势外推法进行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到 2020 年,7 岁及以上学龄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将达到10.2 8.7 8.1 6.7 6.0 1.4 1.5 2.9 4.7 6.4 0.02.04.06.08.010.012.0低于低于800

28、-49995000-99991万以上万以上营养不良率肥胖率率率(%)家庭收入家庭收入(元)(元)15 22.3%,超重肥胖人数将达到 3941 万;2030 年,7 岁及以上学龄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将达到 28.0%,超重肥胖人数将达到 4948 万,表 3-2。 表表 3-2 我国我国 7-18 岁学龄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及预测率岁学龄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及预测率(%) 1985 1995 2000 2005 2010 2014 2020 2030 超重 小计 2.1(497) 4.1(1014) 7.4(1761) 8.7(2001) 9.6(1880) 12.2(219

29、8) 13.8(2439) 17.3(3057) 城市男 1.2 5.1 11.8 13.3 14.6 17.1 21.0 26.8 乡村男 3.2 3.8 6.5 8.2 9.3 12.6 13.2 16.4 城市女 2.9 5.5 8.0 8.7 8.6 10.6 12.1 14.7 乡村女 1.3 2.2 3.4 4.6 6.0 8.3 8.6 10.9 肥胖 小计 0.5(118) 2.5(619) 4.6(1095) 6(1380) 5.0(979) 7.3(1315) 8.5(1502) 10.7(1891) 城市男 0.2 5.1 8.7 11.4 8.6 11.1 14.3 1

30、8.1 乡村男 0.9 1.5 3.4 5.1 4.5 7.7 7.9 10.2 城市女 0.5 2.6 4.1 5.0 4.1 5.8 6.8 8.5 乡村女 0.3 1.1 2.3 2.6 2.5 4.5 4.6 5.9 合计 小计 2.6(615) 6.7(1658) 12(2855) 14.7(3380) 14.6(2859) 19.4(3496) 22.3(3941) 28.0(4948) 城市男 1.4 10.2 20.5 24.6 23.2 28.2 35.3 44.9 乡村男 4.1 5.3 9.9 13.3 13.8 20.3 21.1 26.5 城市女 3.4 8.0 12

31、.1 13.7 12.7 16.4 18.9 23.2 乡村女 1.6 3.3 5.7 7.2 8.6 12.8 13.2 16.8 注:1.“()”内数字为对应全国超重或(和)肥胖人数,单位为万。7-18 岁学龄儿童总人数计算参考中国统计年鉴。2.2020 年、2030 年检出率为预测值。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分析发现,2002 至 2012 年间,我国儿童超重肥胖增长率是成人超重肥胖增长率的 3.44 倍。据此推算,当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率由 2010 年 14.6%增长至 2030 年 28.0%,成人超重肥胖率将由 2012年 42.0%增至 53.2%。2002 年,我国成人

32、超重肥胖率达到 29.9%时,所导致直接经济花费为 211.1 亿元。据此推算,至 2030 年,由超重肥胖所至成人肥胖相关慢性病直接经济花费也将增至 490.5 亿元/年。 16 二、多因素导致我国儿童肥胖流行二、多因素导致我国儿童肥胖流行 肥胖的流行受遗传、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儿童肥胖及相关慢性病是遗传、环境和饮食行为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9,10。 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 肥胖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疾病,不同人群遗传背景不同,生活环境和行为生活方式各异,所表现的肥胖特征也不尽相同。尽管膳食营养和身体活动等生活方式在肥胖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但遗传因素是肥胖发生的内在

33、基础。 多种基因与肥胖的发生有关多种基因与肥胖的发生有关 近年来,基因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研究遗传与肥胖的关系成为可能。2007年 Frayling 等人首次发现与体重指数(BMI)存在关联的 FTO 基因11,自此开启了肥胖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GWAS) 的热潮。 随后发现了MC4R、 FAIM2、 NPC1、BDNF、GNPDA2、TMEM18、KCTD15、GNPDA2、SH2B1、MTCH2、NEGR1等多种与肥胖相关的基因。以 FTO 基因为例,携带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FTO rs9939609 两个危险等位基因 AA 的纯合突变个体,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增加 67;即使该位点

34、基因型是杂合突变(TA)的个体,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也要增加 3212。一般认为,年龄越小发生的严重肥胖个体,越有可能携带了与肥胖发生相关的基因突变13。 研究发现,父母的体重情况可以通过遗传因素影响子女超重肥胖的发生,父母双方都肥胖的儿童发生肥胖的风险高于父母双方都不肥胖的儿童。2016 年,马军等在北京市749 名715岁学生中进行的研究发现, 父母双方都超重肥胖、仅父亲超重肥胖、 仅母亲超重肥胖的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危险分别是父母双方都是正常体重的儿童的 4.0 倍、3.1 倍和 2.7 倍。 肥胖遗传易感性具有年龄差异,儿童与成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肥胖遗传易感性具有年龄差异,儿童与成人之间存

35、在明显差异。 儿童和成人肥胖可能受不同的遗传因素影响, 即使同一个基因位点对儿童期、成年期肥胖的影响也可能存在关联方向不一致或者关联强度不同的现象。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17 (1)与存在年龄特异性的基因效应有关。一些基因表达具有时序性,生活方式也可以调节易感基因的表达。例如,FTO 对儿童人群肥胖的影响从 7 岁开始,并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效应逐渐增强14。 (2)性别特异性的遗传效应也是导致儿童和成人肥胖遗传研究结果不一致的重要原因。基因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15。例如,基因对女性体脂分布的影响通常比男性大16。在脂肪重聚年龄(一般为 67 岁)后,肥胖相关基因逐渐呈现性别特异性的表达

36、;到了青春期,性激素和体脂分布性别差异明显,对 BMI 遗传度的影响也更加显著17。 成人疾病的胎儿起源和成人疾病的胎儿起源和 DOHaD 学说学说 1995 年, Barker 教授提出了 “成人疾病的胎儿起源” (Fetal Origin of Adult Disease,FOAD)假说,认为胎儿宫内不良环境使其自身代谢和器官的组织结构发生了适应性调节,即胎儿编程(Fetal Programme)可以改变人体的结构、功能和代谢,并影响成年期疾病的发生。 随 着 研 究 的 深 入 和 扩 展 , 渐 渐 形 成 了 健 康 与 疾 病 的 发 育 起 源(Developmental Ori

37、gins of Health and Disease, DOHaD)学说,从关注宫内发育状况扩展到关注整个生命早期历程对健康的影响,如改善孕期到 2 岁期间(生命最初的 1000 天)的母婴营养和养育环境,不仅能够降低母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且能够降低远期疾病风险。 DOHaD 学说和儿童肥胖密切相关。 该学说认为, 出生前的事件和儿童期环境因素,包括孕妇的体型、孕期增重、代谢和内分泌状况、胎儿出生后早期的生长发育和养育环境等, 都会影响胎儿和新生儿的生理功能, 包括机体组织结构和功能上的永久变化,进而增加儿童期甚至成年期发生肥胖等相关慢性疾病的风险。 儿童早期营养失调和不良的养育环境,不仅关

38、系到孩子当下的体格发育和脑发育,而且可能影响到成年后,甚至一生的健康。近期危害表现为体格和智力发育问题,患病率和死亡率增加;远期危害表现为智力发育滞后,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患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风险增加。 18 2、致肥胖环境对肥胖的流行起着推致肥胖环境对肥胖的流行起着推波波助澜的作用助澜的作用 致肥胖环境,包括膳食结构的改变,高脂肪、高糖食品生产和供应的增加,身体活动的减少, 久坐时间的增加, 饮食行为如不吃早餐、 含糖饮料的过多消费、经常吃快餐等, 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因素, 这些都是导致儿童肥胖流行的影响因素。 膳食因素膳食因素 膳食模式不合理,脂肪供能比偏高。 我国学

39、龄儿童的膳食结构不尽合理。从 1991 年到 2009 年,我国儿童的脂肪摄入量明显增加, 脂肪供能比不断增加, 超过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 30%上限的比例显著增加,2009 年已达到 57.0%18(图 2-1)。膳食结构不合理,尤其脂肪供能比的增高,会使儿童摄入过多能量从而导致肥胖发生的危险增高。 图图 2-1 1991-2009 年我国年我国 9 省区省区 717 岁儿童脂肪功能比低于、达到岁儿童脂肪功能比低于、达到 或超过推荐摄入量的人群比例变化趋势或超过推荐摄入量的人群比例变化趋势 (来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能量密度高的食物消费偏高 能量密度是指单位重量或体积的食物所产生的能量。 能

40、量密度高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及奶油制品、糖果和含糖饮料,若经常食用或食用量大很容易造成能量0.010.020.030.040.050.060.070.01991年1993年1997年2000年2004年2006年2009年脂肪供能比25%25%脂肪供能比1 次儿童的肥胖率显著高于不吃西式快餐的儿童, 其肥胖的危险性是不吃西式快餐儿童的 1.28 倍。 同样, 中式快餐存在烹调时用油过多、导致脂肪偏高、油盐摄入偏高等问题。经常食用快餐是一种不健康的饮食行为,有违合理膳食的原则,是肥胖及相关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3、社会经济社会经济、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对对肥胖的肥胖的影响影响 社会社会经济状况经济状况

41、社会经济状况是影响儿童肥胖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不一样,社会经济状况对肥胖发生的影响也不一样。在欧美国家等发达国家中,社会经济状况低的儿童比社会经济状况高的肥胖率高,而在我国,父母文化程度高、家庭收入高的儿童中肥胖率高于父母文化程度低、家庭收入低的儿童。 电视广告电视广告的影响的影响 电视食品广告中大部分为高脂、高糖和/或高盐食品,儿童看电视时间与其要求父母购买、 家长实际购买电视广告食品以及儿童实际消费这些广告食品的频率呈显著正相关。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于高脂/高能量密度食品广告的费用超过普通食品的广告费用,食品厂商、零售商利用食品包装、商业广告和促销

42、手段, 使一些缺乏营养知识的父母们过多消费购买此类食品,商家赚钱的同时却可能导致肥胖的蔓延。 文化因素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在肥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纵观人类历史,肥胖被看作是健康和富有的标志,被人羡慕,特别是在贫穷的地方以及在瘦弱的儿童发26 生感染性疾病危险性高的地方。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 “胖” 是富有、 身份和健康象征。 肥胖的孩子象征着 “健康”、“美丽”、“饱腹”、“富有”、“处于上层阶级”、“仁厚”,瘦象征着“不健康”、“丑陋”、“饥饿”、“贫穷”、“属于下层阶级”、“思想狭窄”。胖意味着“福气”和“健康”,许多人都认为胖乎乎的孩子可爱、健康。“胖娃娃”是传统育儿期待的写

43、照,图 2-8。在民间文学作品和民间工艺品中,胖娃娃的形象比比皆是。 图图 2-8 中国传统文化:胖娃娃中国传统文化:胖娃娃 对胖的向往常常反映在家长鼓励孩子多吃的行为上,与传统的“多吃才能身体健康”的观念有关。他们认为超重、肥胖是正常的体形,孩子肥胖、吃的多是骄傲的资本, 因为这间接地说明“孩子健康” , “父母有能力让孩子吃饱、 吃好”。这种观点在不少地方依然存在。 人们对不同年龄的肥胖孩子的看法不同。通常都认为,胖乎乎的小孩可爱、健康; 但对年龄大一些肥胖的孩子持负面态度。 儿童对肥胖持有很强的反感态度。在社会地位较高的学校里,肥胖儿童更不受欢迎。肥胖儿童常遭到冷落和成为同学取乐的对象,

44、严重地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肥胖女孩往往不易被同伴接纳,常常受到同伴的排斥。 一项有关学生对肥胖儿童看法和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近 40%以上的小学生对肥胖儿童的正面看法是人好、自信心强,饭量大、喜欢交朋友;负面看法是不勤快、身材差、活动不灵活、不爱运动、反应迟钝和易生病。 一项在对“自我形体影像”的调查结果发现,学龄儿童中对自身形体影像满27 意的比例为 40.1%,轻度不满意的比例是 36.4%,中度不满意的比例是 23.5%。儿童对 “自我形体影像” 的判断, 及对体型认知的能力也会影响儿童的肥胖发生。 4、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 近年来,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成为一个研究热

45、点。肠道菌群是生物体胃肠道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在肥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其具体机制可能是肠道菌群对宿主的营养、代谢和免疫有着重要作用,可以调节宿主脂肪吸收、存储相关的基因,进而影响能量平衡;菌群失调可能导致宿主循环系统内毒素增加,诱发慢性炎症,进而与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图 2-9。 图图 2-9 肥胖与肠道菌群肥胖与肠道菌群 研究发现,与健康成人相比,肥胖者肠道菌群中拟杆菌门减少而厚壁菌门增多。Ley RE 等人的研究显示,经过 1 年的低能量饮食减轻体重后,受试对象的拟杆菌门数量渐增伴厚壁菌门下降。 在我国新疆伊犁哈萨克族儿童中

46、进行的研究显示, 超重/肥胖学龄儿童的拟杆菌门数量少于硬壁菌门数量。 另外, 肠道菌群构成与膳食模式有关。 与非洲农村儿童相比, 欧洲儿童高脂肪、 高能量的膳食模式,其厚壁菌门数量更高,而拟杆菌门数量减少。 2015 年,赵立平教授的一项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结构失调在遗传因素导致的肥胖中可能会对症状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通过膳食干预改变菌群构成将会有效减轻症状,改善肥胖者的健康状况。 28 尽管有关肠道菌群与肥胖关系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它们之间的关系还不是十分明了, 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细致的研究, 特别是膳食因素-肠道菌群-肥胖三者之间相互关系及相关机制。 总之,肥胖是肥胖相关基因

47、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在肥胖的发生发展中有一定的作用,行为和生活方式、环境因素是超重肥胖增加的推手,只有在适宜的环境下遗传因素才对肥胖的发生发挥作用,图 2-10。 图图 2-10 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因此,尽管遗传因素在肥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短期内基因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异。所以,儿童超重肥胖率在近年来的急剧增加,并不是基因发生了改变,而是由于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快速改变所致。因此,对于儿童肥胖的防控,应着重在改善导致肥胖的环境、行为和生活方式方面。 29 三、儿童肥胖对健康的危害三、儿童肥胖对健康的危害 肥胖是一种疾病, 而且是多种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48、 儿童肥胖对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和肝脏、运动骨骼、心理行为及认知智力等带来多方面的危害。 1、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高血压高血压 儿童肥胖与高血压存在密切关系,约 50%的儿童高血压伴有肥胖20。研究表明, 血压与体重的正相关联系在儿童时期就已存在,肥胖儿童的血压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体重儿童,并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血压水平显著升高。采用 1996 年美国国家高血压项目儿童青少年高血压诊断标准21,对 2002 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正常、超重和肥胖 717 岁儿童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为 14.3%、 32.1%和 40.9%, 超重、 肥胖儿童发

49、生高血压的风险分别是正常体重儿童的 3.3 倍、3.9 倍。 体重指数(BMI)、腰围(WC)、腰围身高比(waist to height ratio, WHtR)是目前评价儿童肥胖及肥胖类型的常用指标。采用“中国标准 2010”对上海市78 114 名学龄儿童调查的结果显示: 儿童高血压患病率随着肥胖程度的升高而增加,在调整年龄和性别后,不论是应用 BMI 诊断的一般性超重、肥胖儿童,还是 WC 诊断的中心性超重、肥胖儿童,其高血压患病风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1.52.2 倍22,图 3-1。2010 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采用“中国标准 2010”对 710 岁的 40 495 名学龄儿童的

50、调查结果显示,用 BMI 和 WHtR 联合评价肥胖类型,高血压患病率与肥胖类型相关,表现为复合型肥胖组单纯中心性肥胖组正常体重组23,图 3-2。 30 图 3-1 不同体重状态儿童的高血压患病率(%) 注: 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推荐的体重指数(BMI)、腰围(WC)标准分别对儿童超重和肥胖进行诊断:超重定义,BMI/WCP90P95;肥胖定义,BMI/WCP95。 图 3-2 不同类型肥胖儿童的高血压患病率(%) 注:(1)高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大于 2010 年全国学生同性别、年龄收缩压和(或)舒张压第 95 位百分数(P95)界值;(2)单纯中心性肥胖:BMI 正常

友情提示

1、下载报告失败解决办法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报告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中国儿童肥胖报告(53页).pdf)为本站 (小时候) 主动上传,三个皮匠报告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个皮匠报告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客服
商务合作
小程序
服务号
会员动态
会员动态 会员动态: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ji**yl 升级为高级VIP   DAN**ZD...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186**81...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升级为至尊VIP

 msl**ng  升级为高级VIP  刷** 升级为至尊VIP

186**12... 升级为高级VIP  186**00...  升级为至尊VIP 

182**12...  升级为高级VIP  185**05... 升级为至尊VIP

 Za**ry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183**46...  升级为高级VIP 孙**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微**... 升级为至尊VIP

 180**79... 升级为标准VIP Nik**us  升级为至尊VIP

138**86...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183**37...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159**85...  升级为至尊VIP

137**52... 升级为高级VIP  138**81...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微**... 升级为至尊VIP  136**16...   升级为标准VIP

  186**15... 升级为高级VIP 139**87...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137**01... 升级为标准VIP

182**85...  升级为至尊VIP  158**05...  升级为标准VIP 

  180**51...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h**a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Ani** Y...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微**... 升级为高级VIP

 137**22... 升级为至尊VIP 138**95... 升级为标准VIP

159**87... 升级为高级VIP   Mic**el...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胖**... 升级为至尊VIP

185**93...  升级为至尊VIP  186**45...  升级为高级VIP

 156**81...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180**85... 升级为高级VIP  太刀 升级为至尊VIP 

 135**58...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183**12...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dri**o1 升级为至尊VIP  139**51...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158**68...  升级为标准VIP

189**26...  升级为至尊VIP  Dav**.z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坠**... 升级为标准VIP

微**... 升级为至尊VIP    130**26... 升级为至尊VIP

131**35...  升级为至尊VIP  138**53...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186**17...  升级为标准VIP   151**79...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雄**...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135**48... 升级为至尊VIP

 158**58...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