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2020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驱动因素行业市场需求应用产业研究报告(36页).docx

编号:19888 DOCX 36页 628.34KB 下载积分:VIP专享
下载报告请您先登录!

2020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驱动因素行业市场需求应用产业研究报告(36页).docx

1、2020 年深度行业分析研究报告目录一、工业机器人自然驱动力:人口结构变化&用劳成本激增4(1)日本:人口老龄化使机器人登上工业生产舞台4(2)德国:工业制造强国与高用劳成本的冲突14(3)韩国:高老龄化&低生育率社会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17二、工业机器人次生驱动力:高密度机器人应用产业兴盛21(1)韩国部署机器人密度最高,远超全球平均水平22(2)工业机器人下游应用:汽车行业占比最大,3C 行业增长最快24(3)韩国汽车和 3C 产业突出需求带来高工业机器人密度26三、中国工业机器人:高密度机器人应用产业蓬勃发展催生巨大市场空间27(1)工业快速发展,我国也面临着老龄化及用劳成本高企的问题27

2、(2)我国汽车和 3C 产业的发展潜力仍大,工业机器人的增量需求空间可期32图表目录图 1:日本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单位:套)5图 2:1960-1984 年日本 GDP 快速增长(单位:亿美元)6图 3:1954-1984 年日本 GDP 与劳动力人数形成反差7图 4:1990 年开始本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单位:%)8表 5:1990 年前日本振兴工业机器人的相关政策梳理8图 6:1983-1990 年日本工业机器人生产者出货指数(2010=100)9图 7:1970 年后日本制造业雇员人均薪酬快速增长10图 8:1954-2019 制造业与非制造业人均薪酬对比11图 9:日本工业机器人密度(

3、单位:台/万名工人)12图 10:日本制造业占 GDP 比重13图 11:日本对亚洲直接投资比例上升13图 12:德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单位:套)14图 13:德国人口结构 2000 年后加速变化(%)15图 14:德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单位:百万欧元)与总劳动力人口(单位:千人)16图 15:1996-2015 德国劳动力成本提高(单位:欧元/小时)17图 16:1990-2018 韩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单位:套)18图 17:1990-2000 年韩国 GDP 快速增长(单位:十亿韩元)19图 18:1990-2000 年韩国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不断提升20表 19:1970-2050 年韩

4、国人口老少比和人口年龄中位数20图 20:韩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单位:韩元)21图 21:1990-2018 韩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单位:套)22图 22:各国工业机器人密度对比(台/万名工人)23图 23:2018 年韩国工业机器人密度远超全球平均水平持续增长(单位:台/万名工人)24图 24:2017 工业机器人下游需求结构24图 25:2002-2017 工业机器人下游需求结构24图 26:工业机器人与汽车&3C 行业相关度高(单位:百万日元)25图 27:汽车工业机器人密度远超平均密度(单位:台/万名 200 SEK 工人)26图 28:韩国汽车&3C 行业对 GDP 贡献率高

5、27图 29:2001-2018 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单位:套)28图 30:工业 GDP 持续增长(单位:亿元)28图 31:中国老年人比重日益提高29图 32:劳动力增速与 GDP 增速形成对比30图 33:2001-2010 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单位:套)30图 34:2010-2019 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31图 35: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单位:元/月)32图 36:2011-2019 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台/万名工人)32图 37:2017 年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销售按应用行业分布33图 38:2013-2019 汽车重点企业工业总产值(单位:亿元)34图 39:2010-20

6、17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单位:亿元)34图 40: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单位:%)35本文旨在回顾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并通过分析其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驱动因素,来探 究我国工业机器人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而预测未来演变进程。为了更好的剖析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本文论述的基础假设是认为在工业机器人发展过 程中,人口结构变化及各国劳动力成本变化都是长期存在的影响因素。由于工业机器人发展时 间跨度长,其中的影响因素难免众多,期间通胀、房价等其他因素对工业机器人长期发展进程 的影响较小,且多为短期影响因素,因此本文暂不予论述。工业机器人的诞生最早可溯源至 20 世纪 50 年代末,由美

7、国发明家制造而成,随后逐渐在 全球范围流行并不断发展。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模式改变,制造业的格局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 的变化,同时,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在不 断的转型与升级。工业机器人由于其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极强的稳定性和良好的重复精度, 可以在较为复杂恶劣的情况下进行作业,由此便在众多劳动密集型行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工业机器人自然驱动力:人口结构变化&用劳成本激增人口结构改变和用劳成本激增往往是各个国家工业机器人数量增长的自然驱动力。当经 济快速增长时,必定会对劳动力数量产生更高要求,而当劳动人口占比减少时,这一人口结构 的变化使得劳动力数量

8、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用劳需求,工业机器人作为劳动力的替代品便应运 而生。而用劳成本激增作为劳动力供需矛盾的结果持续推动工业企业进行自动化改造,带动工 业机器人数量持续增长。日、韩、德等作为全世界工业机器人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其工业机 器人产业初始发展的诱因均为人口结构的变化。(1)日本:人口老龄化使机器人登上工业生产舞台1967 年,川崎重工业公司从世界第一家机器人企业美国 Unimation 公司中引入了机器人 及其相关技术,并由此建立了生产车间,次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川崎工业机器人。随着日本经 济年增长率的提高,日本的劳动力远无法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工业机器人的出现有效解 决了这一问题。2

9、0 世纪 50 年代后期-60 年代日本婴儿潮逐渐褪去,1975 年前后日本劳动力人数增长放缓, 工业机器人开始萌芽发展。1985-2000 年日本工业机器人保有量长迅速,从 9 万台增长至 39 万台,呈现出早期高速发展的态势;2000-2008 年期间,保有量基本保持平稳,在 35 万台水 平左右;2008 年后,日本制造业逐渐向国外转移,下游需求减少致使日本国内工业机器人保 有量开始逐渐下滑。图 1:日本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单位:套)日本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同比增长(%)CAGR(%)24%38944237348623072012865547%5%1%0%1%93000-

10、3%-6%-7%-8%450,00030%400,00025%350,000300,000250,000200,000150,000100,00020%15%10%5%0%50,000-5%0-10%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生产需求旺盛。二战结束以后,日本以钢铁和煤炭作为恢复经 济的突破口,在生产和消费方面都以美国作为样板,故为此所需要的技术,也可不必自己从头 开发,将先进技术引进来,通过模仿、消化与改良,就能迅速使之产业化、产品化,因此日本 迎来经济高速增长。图 2:1960-1984 年日本 GDP 快速增长(单位:亿美元)日本GDP农业增加值工业增加

11、值服务业增加值2000004000200001960 1962 1964 1966 1968 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1980 1982 1984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1960 年日本 GDP 仅为 443 亿美元,1980 年上升至 11054 亿美元,CAGR 高达 17.45%。 这一期间工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维持在 37%-43%的水平,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在经济高速 增长的背景下,工业生产需求如此旺盛,对劳动力的需求随之不断扩大。劳动人口占比下滑,与快速增长的 GDP 形成反差。1945 年战后

12、,500 多万青壮年退役军 人和移民返乡者掀起日本的婴儿潮,1945-1949 年人口出生率高达 33%以上,1950-1954 年略 有下降,但仍维持在 20%以上的高位。总体来看,1945-1954 这十年间日本人口出生率平均在 28%左右,13 岁及以下人口平均约为 2700 万,占总人口的 32%,这一批婴儿潮使日本 20 世 纪 60-70 年代的劳动力人口数快速上升。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60 年代婴儿潮逐渐褪去,因此 从 1975 年前后开始,日本劳动力人数增长开始放缓,劳动力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与之前相比 有所下降。劳动力人数比重的下降与当时 GDP 的高增速形成强烈对比,

13、劳动力的不足难以长 期支撑日本当时向重工业倾斜的发展政策。图 3:1954-1984 年日本 GDP 与劳动力人数形成反差日本:GDP:现价(十亿日元)日本:劳动力人数:总计(右轴:万人)000080000700006000500060000500004000040003000300002000200001111111100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1969 年,日本人口总数为 10,317.2 万,15-64 岁人口数为 7,122.4 万,劳动力人口比重达69.03%,位居世界第一;1977

14、 年人口总数为 11,386.3 万,15-64 岁人口数为 7,682.9 万,劳动 力比重降至 67.47%,排名降至世界第五。1970 年日本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的比例已经超 过 7%,按照联合国的新标准,65 岁老人占总人口的 7%则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因此1970 年日本正式迈入老龄化社会。1990 年之前,日本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缓慢上升,从 1960 年的 5.62%上升至 1990 年的 11.87%,该时间区间内拟合直线的斜率为 0.20。而从 1990 年开始,日本 15-64 岁人口占比持续下滑,与此同时,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快速上升,拟合直线

15、斜率变为 0.57, 日本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图 4:1990 年开始本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单位:%)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日本: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69.66%11.87%30727025682066645640628402002200420062008200162018054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劳动力供不应求,加之政策扶植,助推工业机器人早期增长。在经济

16、高速增长的背景下, 对以年轻劳动力为主的劳动力的需求不断扩大,导致出现劳动力供给不足的趋势,人口结构的 变化使企业用工情况雪上加霜。这时恰好第一台工业机器人“Unimate”刚诞生不久,虽然技 术尚不成熟,但迫于劳动力短缺无法满足生产需求,再加上日本政府出台多条政策推动工业机 器人的普及,日本企业纷纷开始使用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的数量逐渐快速增长。表 5:1990 年前日本振兴工业机器人的相关政策梳理年份政策1975制定产业结构长期展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1980(1)发布80 年代通商产业政策展望,提出通过主导产业的发展最终带动所有产业实现系统化、反 馈自动化及

17、软件化。(2)创建财政投融资租赁制度:建立工业机器人租赁制度以便企业引入工业机器人。(3)工业机器人特别折旧制度:除普通折旧外,还可获得销售价格 10%的特别折旧。(4)中小企业设备现代化贷款制度:通过贷款鼓励企业推动设备现代化。1983在政策促成下实施极限作业机器人研究开发项目。1984(1)中小企业新技术体化投资促进税制:对规定设备实施税额扣除。(2)基础技术研究开发促进税制:对于尖端技术研究开发的资产,可扣除相当于研发费用 7%的税额。资料来源:网络资料整理,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80 年代开始日本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及出货指数快速上升。1980 年在日本被称为工业机器人的普及元年,产值较 19

18、79 年增长 85,达 784 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 8 亿元),产量达 19900 台,形成了一个新兴产业。1983 年,日本工业机器人生产者出货指数为 10.20(2010=100), 1990 年上升至 66.50,CAGR 为 30.71%。同时,日本 1985 年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为 93,000 套,约占世界工业机器人保有量的 70%,1990 年保有量为 274,210 套,10 年间增长了 194.85%,是当时世界上工业机器人产业最发达 的国家。图 6:1983-1990 年日本工业机器人生产者出货指数(2010=100)日本:生产者出货指数:季调:工业机器人706050403

19、02070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人口结构变化致使劳动力供不应求,继而导致制造业用工用劳成本提高,持续驱动工业机 器人数量稳步增长。大量劳务需求与短缺劳动人数形成的冲突导致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迫使 企业加大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比例,作为降低生产成本的解决方案。日本与德国作为全世界工业 机器人产业较为发达的两个国家,其工业机器人第二阶段的发展均受益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图 7:1970 年后日本制造业雇员人均薪酬快速增长日本:制造业:人均薪酬(单位:日元/月)日本:CPI4500005000030000

20、0802500006020000000020500000000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劳动力增长见顶,用劳供不应求导致制造业人均薪酬持续上升。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 代,日本以煤炭、钢铁、电力为代表的工业部门继续发展,因此对制造业雇员一直有着较大需 求。另一方面,随着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及应用逐渐进步,日本在 2005 年之前工业机器人保有 量持续处于高位。一方面劳动力供给乏力,另一方面用劳需求远远超出日本现有的劳动力总数,因此制造业 雇员的人均薪酬增速明显快于雇员人数的增速。同时,由于当时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 泡沫,员工薪酬水平与物价水平的同

21、步快速上升。但同期制造业和非制造业薪酬差距在 1990 年后明显快速拉大,我们认为制造业用劳供需冲突不失为导致用劳成本激增的主要原因。图 8:1954-2019 制造业与非制造业人均薪酬对比450,000日本:制造业:人均薪酬(单位:日元/月) 日本:非制造业:人均薪酬(单位:日元/月) 制造业与非制造业人均薪酬差距(单位:日元/月)120,000400,000100,000350,000300,00080,000250,00060,000200,00040,000150,000100,00020,000050,00001954 1958 1962 1966 1970 1974 1978 19

22、82 1986 1990 1994 1998 2002 2006 2010 2014 2018(20,000)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制造业人均薪酬持续走高,明显高于非制造业人均薪酬。1990 年制造业人均薪酬为 360,459日元/月,非制造业人均薪酬为 321,402 日元/月,二者之差仅为 39,057 日元/月(1990 年汇率约为 100 日元兑 4 元人民币),制造业人均薪酬高出非制造业人均薪酬 12.15%。随后这一差 距不断扩大,1995 年制造业与非制造业人均薪酬差距高达 42,674 日元/月,制造业人均薪酬高 出非制造业人均薪酬 12.30%;2000 年制

23、造业人均薪酬为 393,174 日元/月,非制造业人均薪酬 为 327,039 日元/月,差距高达 66,135 日元/月,制造业人均薪酬高出非制造业人均薪酬 20.22%。2007 年之后,较为成熟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和使用机器人带来的较高性价比,使企业的用劳需求得以解决,期间叠加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制造业雇员人均薪酬才逐渐下降至约 32 万日元/月,与非制造业雇员人均薪酬的差距也逐渐下降并维持在 5 万日元/月的水平。从 2006 年之前薪酬变化的原因来看,1990 年之前薪酬的快速增长是就业人口占比下降造成的,这导 致了制造业和非制造业几乎同步同幅的薪酬增长,而 1990 年之后制造业薪酬震

24、荡上行,而非制造业薪酬增速明显放缓并逐渐下降,制造业与非制造业薪酬差距逐渐拉大,薪酬差异会使劳动力逐渐向高薪酬的制造业转移,与此同时也会促进工业机器人这类性价比较高的劳动力替代 产品的发展。图 9:日本工业机器人密度(单位:台/万名工人)日本:制造业:人均薪酬(单位:日元/月) 日本:工业机器人密度(单位:台/万名工人)450,000450400,000400350,000350300,000300250,000250200,000200150,000150100,00010050,00050001954 1959 1964 1969 1974 1979 1984 1989 1994 1999

25、 2004 2009 2014 2019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用劳成本提高使工业化生产的需求愈发迫切,推动工业机器人实现跨越性发展。一方面, 迫于劳动力成本提高对公司利润空间的挤压,日本企业纷纷选择继续扩大工业机器人的使用以 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从 1970 年到 2000 年,工业机器人从液压助力控制转变为电动助力控制, 并逐渐加入视觉识别、力学控制等,各项研究成果不断进步,并成熟应用于工业机器人产品, 因此日本工业机器人密度在此阶段实现了跨越性的发展。1985 年日本工业机器人密度为 103 台/万名工人,此后十五年持续增长,1990 年、1995 年、2000 年分别为

26、282、362、385 台/万 名工人。图 10:日本制造业占 GDP 比重160,000日本:GDP:现价:制造业(亿日元)日本:GDP:现价(亿日元)制造业占GDP比重90%140,00085%120,00080%100,00075%80,00070%60,00065%40,00060%20,00055%082000200220042006200820016201850%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日本工业机器人数量增长停滞。与大多数国家不同的是,日本出 于地理环境及对经济的综合考量,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日本

27、逐渐将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 移至中国以及其他劳动力成本低的东南亚国家,在此期间日本国内制造业占 GDP 的比重也有 所下降,加之 2008 年遭遇金融危机导致制造业人均薪酬大幅跳水,日本本国由用工荒带来的 工业机器人数量增长基本见顶,日本工业机器人密度在 2005 年达到顶峰(409 台/万名工人), 近十年用劳供需出于较为平衡的状态,工业机器人密度稳定在 330 台/万名工人左右。图 11:日本对亚洲直接投资比例上升1,800,000日本:国内持有对国外直接投资:世界(单位:百万美元) 日本:国内持有对国外直接投资:亚洲(单位:百万美元) 国外直接投资:亚洲/国外直接投资:世界(%)31%

28、1,600,00029%1,400,00027%1,200,0001,000,000800,000600,00025%23%21%400,00019%200,00017%015%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2)德国:工业制造强国与高用劳成本的冲突与日本相似,人口结构变化和劳动力成本相对处于较高水平驱动德国工业机器人蓬勃发展。 德国制造业之所以称霸全球,其背后是德国拥有极高的机器人自动化应用水平,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德国就开始了“机器换人”的过程。德国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始终呈现逐年稳步上涨的趋势。德国工业机器人从 1980 年代起步发展,1985-2000 年德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

29、增长迅速,从 8800 套增长至 91184 套,CAGR 达 16.87%;2000 年以后人口结构变化加速,叠加用劳成本的增加,德国工业机器人持续平稳 增长,2015 年保有量增至 18.3 万套,CAGR 为 4.75%。图 12:德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单位:套)德国机器人保有量(单位:套)同比增长(%)CAGR(%)0%18279225%3313%911849%513757%6%6%5%273208800200,00030%180,000160,000140,000120,000100,00080,00060,00040,00020,0000

30、25%20%15%10%5%0%-5%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2000 年前后德国人口结构变化加速,催生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从 2000 年开始,德国老龄 化速度明显加快,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增速提高的同时劳动力人口占比迅速下滑,人口结构的改变作为一个诱因催生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图 13:德国人口结构 2000 年后加速变化(%)德国: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67.84%16.49%70222068240628

31、4020022004200620082001620186210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德国制造业产业扩张,对劳动力需求相应扩大。20 世纪 90 年代,德国政府和企业都非常 重视通过技术的进步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1995 年,德国出台制造技术 2000 年框架方案, 把“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促进制造业的现代化”作为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成功实现产业扩张。 2000 年德国制造业增加值为 4,333 亿欧元,2010 年德国制造业增加值为 5,051 亿欧元,十年间 增长 17%,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应增加;而 2000

32、 年德国劳动力人口为 4044 万,2010 年劳动 力人口为 4247 万,十年间仅增长 5.0%,制造业增加值的高增速与劳动力人口的缓慢增长形成 强烈对比。图 14:德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单位:百万欧元)与总劳动力人口(单位:千人)550,000德国:增加值总额:制造业总劳动力人口:德国55,000500,00050,000450,00045,000400,00040,000350,00035,000300,000507200930,000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德国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推动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

33、力紧缺紧随人口结构改变而来,并 直观的表现在制造业雇员的薪酬水平上。1996 年德国工业劳动力成本为 24 欧元/小时,欧盟 工业劳动力成本为 14.8 欧元/小时,德国工业劳动力成本高出欧盟工业劳动力成本 62%,高昂 的劳动力成本迫使德国企业转向用工业机器人替代劳动力。随着工业机器人逐渐普及,德国劳动力成本虽然仍在上升,但与欧盟劳动力成本的差距逐 渐缩小,2000 年德国劳动力成本高出欧盟平均水平 55%,至 2010 年该差距降低至 35%,并随 后逐渐平稳在这一比例,工业机器人的渗透一定程度上为减缓了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图 15:1996-2015 德国劳动力成本提高(单位:欧元/小

34、时)4062%3555%德国:工业:劳动力成本 欧盟:工业:劳动力成本5%(德国劳动力成本-欧盟劳动力成本)/欧盟劳动力成本70%60%3025336%201510550%40%30%20%10%00%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德国劳动力成本提高,驱动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增加。汽车、机械制造、化工医药、电子电 器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德国传统四大支柱产业,德国牢牢占据全球产业链中的高端地位。20世纪 90 年代德国不断走高的用劳成本挤占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一方面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另 一方面为了树立“德国制造”金字招牌,德国企业继续扩大工业机器人在以上行业中的应用。 2000 年德国工业机器人

35、保有量为 91,184 套,2010 年达到 148,256 套,CAGR 达 5.0%;2010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为 1,059,162 套,德国占比达 14%。人口结构发生较大变化,雇员薪 酬增加,用劳成本提高都是德国持续推动工业机器人替换劳动力,使工业机器人实现跨越性大 发展的驱动力,现如今这些因素也仍驱动着德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3)韩国:高老龄化&低生育率社会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回顾韩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可以发现 1990 年前后是其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时点, 大量工业生产与用工用劳需求产生矛盾。与日本相似,20 世纪 90 年代韩国工业机器人从无到 有,也是经济快速增长与人口

36、结构变化之间的冲突提供了契机。1990 年,韩国工业机器人开始起步发展,随后保有量持续快速增长。1990-2000 年在 GDP 快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矛盾的影响下,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从 3020 套增长至 37988 套,CAGR 高达 28.81%,至 2018 年韩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达到 30 万台。受益于韩国汽车&3C 产业发展,工业机器人需求量高企,2010 年以后韩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增速仍保持较高水平。图 16:1990-2018 韩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单位:套)350,000韩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CAGR(%)同比增长(%)43%300%28%20%1561102

37、0%16%12%10108010%9%7%72675%3%3020-1%50%300,00045%40%250,00035%30%200,00025%150,00020%15%100,00010%5%50,0000%0020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001620172018-5%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调整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韩国 GDP 迅速提升。20 世纪 60 年代初,韩国积极推行外向 型经济发展战略,大力促进加工工业,增加出口创汇,迅速摆脱

38、了贫困落后的局面,加快了工 业化和现代化。20 世纪 90 年代后,为了将其原先的政府主导型的外向型经济转变为市场主导 型的外向型经济,优化产业结构,韩国对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进行新一轮调整,利用发达国家 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结合本国国情,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实现产业结构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 知识密集型升级,经济迎来快速增长。1990 年,韩国 GDP 总量为 191.38 万亿韩元,人均 GDP 为 6516 美元,中国为 317 美元, 韩国人均 GDP 约为中国的 21 倍。2000 年韩国 GDP 总量增长到 651.63 万亿韩元,复合增长率 高达 13%。图 17:1990-2000

39、年韩国 GDP 快速增长(单位:十亿韩元)191,382.8700000651,634.460000050000040000030000020000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70 年代,韩国实行了两个五年计划,目标直指造船,汽车生产,钢铁,化工等重工业, 重工业的发展为韩国经济发展的带来了前所未有速度。随后,韩国主要依靠出口来推动其经济 增长,电子,船舶,汽车和钢铁等制成品是其最重要的出口产品,1986 年现代汽车作出了一 个重要决定,进军美国汽车市场。汽车产

40、业的蓬勃发展为工业机器人的增长提供了一个良好 的契机。韩国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20 世纪 90 年代,韩国生育率持续走低,总人 口增长缓慢,而 65 岁以上人口数不断增加导致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迅速提升。1990 年,韩国 总人口为 4287 万,65 岁以上人口数为 224 万,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为 5.23%,2000 年,韩国 总人口为 4701 万,65 岁以上人口数为 338 万,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为 7.19%,意味着韩国正 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口结构变化导致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和日本一样,韩国也出现 了用工荒的难题。图 18:1990-2000 年韩国老年人占总

41、人口比重不断提升50004500400035003000250020005.40%韩国人口(单位:万) 韩国65岁以上人口数(单位:万) 韩国老年人(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重7.19%7.50%7.00%6.50%6.00%5.50%5.00%4.50%036920004.00%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韩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很快,2000 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将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 比重从 7%上升到 14%所用的时间进行比较,日本用了 24 年,英国用了 47 年,法国用了 115年,而韩国仅用了 18 年。韩国老龄化速度很快,主要原因在于 60 年代初期韩国开始推行人口 增长抑制政策,出生率从 1955-1960 年的 45.7%下降至 1985 年的 16.2%,加之死亡率的快速下 降,因此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老龄化的程度

友情提示

1、下载报告失败解决办法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报告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2020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驱动因素行业市场需求应用产业研究报告(36页).docx)为本站 (Seven seconds) 主动上传,三个皮匠报告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个皮匠报告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客服
商务合作
小程序
服务号
会员动态
会员动态 会员动态:

 130**88... 升级为标准VIP  张川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叶**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138**78... 升级为标准VIP

wu**i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185**35...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186**30... 升级为至尊VIP 156**61...  升级为高级VIP

130**32...  升级为高级VIP 136**02...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133**46...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180**01... 升级为高级VIP 

130**31...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微**...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刘磊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班长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176**40...  升级为高级VIP 

136**01...  升级为高级VIP    159**10... 升级为高级VIP

君君**i...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158**78... 升级为至尊VIP 

 微**... 升级为至尊VIP  185**94...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139**90...  升级为标准VIP

 131**37... 升级为标准VIP  钟**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139**46...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150**80...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GT 升级为至尊VIP   186**25...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150**68...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130**05...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138**96...  升级为标准VIP

 135**48...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肖彦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国**...  升级为高级VIP 158**73...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136**79... 升级为标准VIP 

沉**...   升级为高级VIP 138**80...  升级为至尊VIP 

 138**98...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189**10...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準**... 升级为至尊VIP 

151**04... 升级为高级VIP  155**04...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sha**dx...  升级为至尊VIP 

186**26... 升级为高级VIP  136**38... 升级为标准VIP

182**73...   升级为至尊VIP  136**71... 升级为高级VIP

139**05...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微**... 升级为标准VIP Bru**Cu... 升级为高级VIP 

155**29...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高级VIP

爱**...  升级为至尊VIP  wei**n_... 升级为标准VIP

wei**n_... 升级为至尊VIP  150**02... 升级为高级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