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您的当前位置:上海品茶 > 报告分类 > PDF报告下载

人大重阳:转型金融:概念创新与实践展望(2022)(36页).pdf

编号:106497 PDF 36页 3.11MB 下载积分:VIP专享
下载报告请您先登录!

人大重阳:转型金融:概念创新与实践展望(2022)(36页).pdf

1、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创建于 2013 年 1 月 19 日,是重阳投资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设立重阳投资教育基金持续运作的主要资助项目。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 7 个部门、运营管理 4 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 21 期 3转型金融:概念创新与实践展望转型金融:概念创新与实践展

2、望核心提要 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在各个国家对外发出碳中和目标之后,全球的关注的问题便从最初是否要进行绿色升级,转移到如何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转型。随着碳减排路行愈发明晰,转型金融将会在气候投融资中释放更多活力,而中国通过提前布局转型金融、正确面对和克服转型金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将在全球可持续投融资进程中积累中国经验、树立中国形象,为 21 世纪气候目标注入新动力。转型金融是高碳经济活动绿色升级的必经之路,全球经济的低碳转型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到 2050 年全球需要投资 92 万亿美元才符合巴黎协定所需满足的资金需求,中国“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转型活动注入新动力,政策体系与市场环境

3、逐渐形成。转型金融弥补与完善了绿色金融,相较于转型金融的国际发展现状与绿色金融的中国经验来说,中国的转型金融体系还需进一步健全:一是转型金融的信息披露规则需进一步完善;二是需进一步明确奖惩措施,发掘企业潜力;三是相关产品还需与企业转型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挂钩;四是需优化资金结构,实现产品种类多元化。中国绿色金融顶层设计高度重视转型问题,转型金融的中国独特4 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 21 期转型金融:概念创新与实践展望优势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可有效弥补绿色金融的制度不足;二是将大大整治企业“洗绿”现象;三十有助于提高企业 ESG 信息披露率;四是实施成本较低;五是将提升中国金融机构的国际

4、品牌形象。在转型金融的未来发展过程中,中国应积极克服转型金融的三大问题与挑战:金融机构在业务创新上面临新挑战高要求;两高行业徐探索如何实现减污降碳软着陆;转型标准的制定和完善面临更多挑战。虽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金融市场,但转型金融相比于绿色金融,仍然有不可或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未来中国应积极开展转型金融的理论于实践创新,引导高碳企业主动挖掘转型机遇,应对转型过程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推动金融业实现绿色转型的工具于服务创新,提升转型金融活动与碳达峰、碳中和阶段性目标的契合度,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绿色转型的支持作用。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 21 期 5转型金融:概念创新与

5、实践展望引 言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 2021 年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中强调,将全球温升限制在不高于或略超过 1.5 摄氏度需要从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和城市系统等方面进行快速而深远的转型。在各个国家对外发出碳中和目标之后,全球的关注的问题便从最初是否要进行绿色升级,转移到如何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转型。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相关研究估计,要实现巴黎协定所约定的目标,每年至少需要对基础设施投资 6.9 万亿美元、对能源转型投资 1.6 万亿美元到 3.8 万亿美元。在此过程中,转型金融将为全球碳中和进程发挥重要支持作用。从国内现状来看,当前我国碳达峰

6、、碳中和进程已从概念普及、政策宣讲环节逐渐进入实质进展阶段,重点行业部门相继开展绿色升级活动以积极响应这场自上而下的减排运动,带动了一大批绿色新兴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我国绿色产业投资规模逐渐增大,2021 年已达到2.8 万亿,但除此以外仍有相当一部分规模的产业不具备绿色属性,从而在探寻绿色产业增长点的同时,实现碳中和目标也应高度重视那些传统高排放行业的转型。IPCC,2021:Summary for Policymakers.In:Climate Change 2021: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7、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In Press https:/www.ipcc.ch/report/ar6/wg1/downloads/report/IPCC_AR6_WGI_Full_Report.pdf 朱信凯,周月秋,王文,蓝虹,殷红: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报告 2021,中国金融出版社,2022年 3 月6 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 21 期转型金融:概念创新与实践展望2021 年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

8、业委员会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指出,“要深入研究金融如何支持经济低碳转型高碳行业和企业的低碳转型,目前的绿色金融体系尚不能充分覆盖转型金融需求,应该深入研究如何建立转型金融的界定标准、披露要求、激励机制和配套措施”。随着碳减排路行愈发明晰,转型金融将会在气候投融资中释放更多活力,而中国通过提前布局转型金融、正确面对和克服转型金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将在全球可持续投融资进程中积累中国经验、树立中国形象,为 21 世纪气候目标注入新动力。由此可见,转型金融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明确转型金融的独特优势、在绿色金融中的创新价值,将有助于更高效地按时推进碳中和时间表与路线图。为

9、此,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指导下,本文致力于结合转型金融的概念发展历程、国内外政策环境与市场背景、绿色金融的改革创新现状等,为我国转型金融指引未来方向,为我国碳中和目标实践挖掘新动能。陈雨露:金融业要深入研究如何支持低碳转型 实现“双碳”目标,金融时报,2022-09-25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 21 期 7转型金融:概念创新与实践展望一、转型金融:国际背景与中国现状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和产业的飞速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采造成了温室气体排放过量,导致近几年极端气候频繁出现,严重威胁了全球人类的未来发展。因此,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韧性经济体,实现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已经成

10、为各国的发展目标与共识,“转型金融”概念也在这样的需求背景下应运而生。(一)转型金融的概念形成与国内深化1.转型金融的概念来源高碳经济活动绿色升级的必经之路“转型”意味着特定经济活动或主体行为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它强调过程而非结果。因此转型并不意味着当前的活动必须是绿色或低碳,它是一个高碳经济活动随着时间推移向绿色转变的过程。绿色金融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国内、国外从概念到分类都划分了比较清晰的界限。虽然标准明确清晰可以有效防止洗绿的风险。但是,由于其严格的执行,缺乏弹性和灵活性,导致其并不能覆盖和支持整个实体经济的能源转型。很多拥有可行的低碳转型方案的大型“两高”企业因其经济活动不属于“绿色

11、”,很难获得绿色金融的支持。同时这些大型高碳排企业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又扮演着及其重要角色,需要大量的投资来帮助其转型目前市场快速发展,因此转型金融自 2020 年以来便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快速响应。2.应对气候变化引发转型金融的国际重视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8 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 21 期转型金融:概念创新与实践展望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最近 50 年来,全球变暖正以过去2000 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日益频繁的极端气候对经济社会形成了较大冲击。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报告也显示,过去 50 年,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灾害数量增加了 5倍,灾害损失增加 7

12、 倍多。Stern Review 的环境经济报告中也指出,“5-6 摄氏度左右的气候变暖将会导致近 10%左右的 GDP 损失,气候的变化会影响人均消费量”。美国 1850s 研究表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GDP也有着紧密联系,“预测在 2050 年,每 550pm 的碳排放的减少匹配了 1%GDP 的变化”。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2021).Emissions Gap Report 2021:The Heat Is On A World of Climate Promises Not Yet Delivered Executive Summa

13、ry.Nairobi.Stern Review: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http:/mudancasclimaticas.cptec.inpe.br/rmclima/pdfs/destaques/sternreview_report_complete.pdf The decoupling of economic growth from carbon emissions:UK evidence https:/www.ons.gov.uk/economy/nationalaccounts/uksectoraccounts/compendium/economi

14、creview/october2019/thedecouplingofeconomicgrowthfromcarbonemissionsukevidence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中国转型金融研究报告,2022 年 2 月 https:/ 1 全球转型债券和可持续挂钩债券发行量变化趋势(单位:十亿美元)资料来源:气候债券倡议组织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 21 期 9转型金融:概念创新与实践展望 2022 年 2 月 25 日麦肯锡公司(McKinsey&Company)发布题为净零排放:成本与回报(The Net-zero Transition:What It Would Cost,Wh

15、at It Could Bring)的报告 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2020 年 9 月 22 日 世界经济论坛,奥纬咨询:应对中国气候挑战:为转型提供融资,实现净零未来洞察力报告,2022年 7 月同时,全球经济的低碳转型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的估测,到 2050 年全球需要投资 92 万亿美元才符合巴黎协定所需满足的资金需求。而如果要进一步在 2050 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那么全球预计需要透投入总共将达到 275 万亿美元。这些资金仅仅依靠公共资源、政府发力是远远不够的,推动私人资本为企业转型投资才是扩大用于低碳转型企业的融资规模的关键。3.中国

16、“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转型活动注入新动力2020 年 9 月,习近平主席在世界联合国大会上郑重承诺到 2030 年实现碳达峰、2060 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双碳”目标的提出不仅明确了我国碳排放量的质量要求,更有了目标的明确时间下限,作为对世界的承诺,具有极强的刚性,实现“双碳”目标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另一方面要对现行的棕色产业进行绿色改造,而这需要大额的资金的投入。我国原有的绿色金融仅着眼于绿色企业的融资需求。据估计,中国 2021-2030 年间实现碳达峰的资金需求约为 14-22 万亿人民币,而由 2030 年碳达峰到 2060 年实现碳中和的资金需求则在百万亿元级别。但是目前

17、绿色金融(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工具)的界定标准仍以各种绿色目录为主,不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污降碳但还达不到纯绿要求的项目尚未被纳入,更多的是一些“纯绿”或者“大部分绿”的项目。在过去几年中,不少银行或10 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 21 期转型金融:概念创新与实践展望投资机构选择了简单地将所有与煤电、钢铁等高碳排放企业相关活动均列为“禁止融资”类别的做法,这种谈“煤”色变的金融“减碳”做法对于整个社会的低碳转型十分不利,也不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推进能源低碳转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重点”的工作方针。2022 年,在“3060 双碳”目标下,我国对于重点

18、用能行业有序转型的需求日益迫切。我国原有的绿色金融着眼于绿色企业的融资需求,但从全国各用能部门的碳排放现状来看,当前中国的碳排放趋势仍然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其中包括电力在内的工业产业仍然是最主要排放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仍然面临较大挑战。因此实现“双碳”目标的资金缺口极大。由于绿色金融概念对资金支持领域严格的定义,我国绿色金融募集的资金主要投向也相对单一,缺少对传统碳密集产业的支持。而转型金融可以作为绿色金融的延伸,更加关注高碳产业的融资需求,更能在双碳目标下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发展要求。转型金融能够促进转型成本的合理配置,给转型市场注入资本和流动性,同时契合高碳排用能企业低碳转型项目的特点和融资需

19、求,为我国的绿色转型发展提供动力。(二)转型金融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政策1.转型金融的国际发展与演进“转型金融”的概念最早是由“可持续金融”演化而来。当前全球对转型金融的定义尚未统一,不少国际组织与机构对转型金融的阐述不同(见表 1)。在国际上,欧盟是最早绿色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积极推动者和领导力量之一。早在2015年 巴黎协定和联合国 2030 可持续发展议程签订后,欧盟便开始积极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 21 期 11转型金融:概念创新与实践展望探索建立支持可持续金融的政策体系。欧盟在次年提出“可持续金融”的理论基础,即指在减少环境压力和考虑社会、治理等因素下支持经济增长的金融。

20、2020 年 3 月,欧盟委员会发布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进一步将可持续金融中的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概念进行区分。在支持对象方面,欧盟首次将转型金融作为绿色金融的补充和延伸,更加关注高排放的棕色产业的融资需求。在操作层面,欧盟分类方案对高碳行业碳排放标准设置了动态管理机制(要求其碳排放上限按照每五年递减原则,于 2050 年降至零排放),为棕色产业低碳转型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可行的成本控制以及灵活的金融政策支持。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在2020 年 9 月发布的“为可信赖的低碳转型活动提供金融支持”白皮书中,明确转型金融为“气候减缓转型”,侧重对实体或活动转型框架的原则性描述等。适用于正在

21、为实现巴黎协定2030 年全球碳排放减半、2050 年净零排放目标做出重大贡献、但不能发挥长期作用的活动,或者可以发挥长期作用、但净零路径尚未明确的活动。而ICMA 发布的气候转型金融手册则强调转型金融产品的信息披露。2021 年 5 月,日本金融厅,以及经济、贸易和工业部,环境部联合发布的 气候转型融资基本指南,认为转型金融是为难以减排的部门提供融资,以助力其为实现脱碳或低碳转型开展长期的、战略性的温室气体减排活动。The European Commission set up a“High-level expert group on sustainable finance(HLEG)”in

22、December 2016 European Union,Sustainable Finance and EU Taxonomy Package https:/finance.ec.europa.eu/publications/sustainable-finance-package_en Financing Credible Transitions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The September 2020 whitepaper presented a framework”for identifying credible transitions and had 2

23、purposes Climate Transition Finance Handbook Guidance for Issuers December 2020 経済産業省環境省気候変動対策融資基本:金融機関気候変動対応基本的考方12 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 21 期转型金融:概念创新与实践展望表 1 转型金融的国际政策演进汇总时间机构与文件转型金融的阐述2020 年 3 月欧盟委员会技术专家组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以气候环境政策和六大环境目标为指导原则,明确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经济活动必须符合的标准,涵盖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认为转型活动是为实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在尚未提供低碳替

24、代品的部门内作出重大贡献而满足支持转型需要的相关活动。2020 年 9 月气候债券倡议组织“为可信赖的低碳转型服务提供金融支持”白皮书明确转型金融为“气候减缓类型”,适用于正在为实现巴黎协定2030 年全球碳排放减半、2050 年净零排放目标作出重大贡献、但不能发挥长期作用的活动,或者可以发挥长期作用、但净零路径尚未明确的活动。2020 年 12 月国际资本市场协会其后转型融资手册未界定转型金融的明确标准,侧重于为转型债券发行提供指导,提出了发行人对其其后转型战略进行披露的相关要求,包括气候转型战略和公司治理,业务模式中考虑环境要素的重要性、其后转型战略应参考的具有科学依据的目标和路径、以及执

25、行情况的信息透明度等。2021 年 5 月日本金融厅,以及经济、贸易和工业部、环境部气候转型融资基本指南认为转型金融是为难以减排的部门提供融资,以助力其为实现脱碳或低碳转型开展长期的,战略性的温室气体减排活动。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公开资料整理2.转型金融的中国实践历程相比于国际而言,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起步较早,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转型金融作为专业概念提出的时间并不长,相关理念较为新颖。早在 2020 年,一些地区便开始陆续推出关于“转型金融”的试点,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湖州市。香港绿色金融协会在 2020 年 11 月发布的气候转型融资指南中认为转型金融支持对象包括技术和活动,能够产生

26、更低的碳排放结果。提出了三项举措来确保转型的有效性,包括具有一个可靠的、与巴黎协定目标保持一致的转型计划与时间表等。大陆一些金融机构,包括如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在内,也已经陆续推出支持转型金融的系列指导性文件(表 2)。除了政策法法规之外,中国还创新开发了多重转型金融工具。转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 21 期 13转型金融:概念创新与实践展望表 2 中国转型金融政策论述汇总时间机构与文件转型金融的阐述2020 年 11 月香港绿色金融协会气候转型融资指南认为转型金融支持对象包括技术和活动,其虽然在实现脱碳、净零方面存在不足,但能够产生比“一切照旧”情形更低的碳排放结果,提出了三项举措来

27、确保转型的有效性,包括具有一个可靠的、与巴黎协定目标保持一致的转型计划与时间表,转型技术和活动运行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碳排放和其他负面外部因素,以及减少锁定风险等。2021 年初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转型债券管理声明和转型债券框架明确定义了转型债券并给出了合格项目类别2021 年 4 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证监会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 年版)对各个行业低碳转型、污染防治、资源节约相关联的经济活动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展示了碳减排等环境贡献显著、技术成熟的经济活动,为金融体系开展低碳等投融资提供指引。2021 年 11 月中国人民银行和欧盟委员会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提出了中欧各自

28、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分类标准共同认可、对减缓气候变化有显著贡献的 72 项经济活动清单,覆盖了包括能源、制造、建筑、交通、固废和林业六大领域的主要经济活动,推动国内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在国际市场开展绿色融资和可持续融资。2022 年 6 月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关于开展转型债券相关创新试点的通知创新推出转型债券,以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支持传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型债券方面,截至 2022 年 6 月末,我国转型债券共发行 14 只,发行总金额为 109 亿元,债券期限在 2 年至 5 年之间,募集资金用于推动传统行业低碳转型升级。在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方面,中资商业银行也对标可

29、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原则等业务指南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实践。据彭博统计,截至 2022 年 3 月末,中资商业银行累计参与中资企业可持续发展挂钩银团贷款 13 笔,银团总金额超 500 亿元。虽然国际、国内关于转型金融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全球可持续债券市场 2022 年上半年度概览,2022 年 8 月 https:/ 张明生:从国际创新实践看转型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中国外汇 2022 年第 16 期14 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 21 期转型金融:概念创新与实践展望的认识和研究均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和标准,但国际政府和机构均明确强调了转型金融支持对象是减排潜力巨大的传统高碳行业,即棕色行业

30、。转型金融的概念界定有三点:一是转型金融的支持对象既涵盖具有低碳、减碳效应的项目或活动,也包括建立了明确减碳目标和实施路径的主体;二是转型金融促进从高碳向低碳乃至脱碳转变,与各个行业长期减排路径密切相关;三是转型金融支持的对象需要有明确的减排效果,与巴黎协定或国家碳中和目标保持一致。(三)中国开启转型金融新时代1.转型金融尚未形成全球统一定义,中国有望抓住领先机遇为了规范市场,许多国家的市场监管机构和参与者从转型金融的定义、框架、分类方案、评判原则、披露要求、行业标准等多个角度和层面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方案。一些国际机构和经济体,包括欧盟、日本、加拿大、中国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均提出了转型金融相关

31、的概念和规范性的指导文件。除此之外,行业协会、标准制定方和金融服务机构亦积极开展转型金融实践并取得了不同的进展。根据表 1,在欧盟委员会技术专家组发布的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气候债券倡议组织在发布的“为可信赖的低碳转型活动提供金融支持”白皮书、国际资本市场协会发布的气候转型融资手册以及日本金融厅和环境部等联合发布的气候转型融资基本指南中,“转型”或“转型金融”均有不同的定义和分类,但综合来看属于为实现低碳转型所开展的温室气体减排行动或金融活动价格。从全世界范围看,转型金融命题提出至今仅仅只有 1 年的时间。不少国际组织与机构对转型金融的阐述仍保持不同标准,现阶段全球对转型金融的定义尚未统一。

32、总体来看,2022 年 5 月 12 日,根据普华永道发布的转型金融白皮书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 21 期 15转型金融:概念创新与实践展望国际上关于转型金融的认识和研究刚刚起步,现有的方案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为中国尽快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空间。2.政策体系与市场环境逐渐形成中国“转型金融”的试点早在2020 年就已展开,近年来一些金融机构也相继出台相关文件,如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已经推出支持转型金融的第一批指导性文件,2021 年年初,分别发布了转型债券管理声明和转型债券框架,明确定义了转型债券并给出了合格项目类别。同时,香港绿色金融协会在 2020 年 11 月发布的气候

33、转型融资指南中也认为转型金融支持对象包括技术和活动能够产生比“一切照旧”情形更低的碳排放结果。2021 年 4 月 28 日,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NAFMII)作为贴标债券领域的重要市场监管机构,发布了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为可持续发展拓宽新的融资渠道。中国人民银行也于 2021 年 11 月 8 日推出1.75%的低成本融资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提供碳减排贷款,但由于对于经济活动中的“转型”活动,以及高碳或“棕色”活动仍然存在无法明确识别的情况,一些金融机构不敢为转型活动提供金融服务。由此财政部已组织多个小组于 2022 年初研究 ISSB 正制定政策准则

34、的落地。最后,中国人民银行也明确,2022 年要实现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有序有效衔接,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与此同时对外亦推进G20 可持续金融路线图,发展转型金融以支持有序绿色转型,同时扩大可持续金融市场,便利发展中国家和中小企业获得绿色融资、降低绿色融资成本。中国银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转型债券管理声明(Bank of China Limited Transition Bonds Management Statement),2021 年 1 月 https:/ 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转型债券框架,2021 年 4 月 http:/ 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 21 期转

35、型金融:概念创新与实践展望二、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的理论联系、区别与创新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间存在共同的目的与业务内容上的区别。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所构建的可持续金融框架中,两者共同致力于减缓气候变化,服务于实现巴黎协定中所设定的减排目标。但从概念角度来说,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绿色金融的支持范围包括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业务范畴主要集中在新建的低碳绿色项目。不同于绿色金融有着宽泛的支持范围,转型金融则将支持范围聚焦在碳密集型企业与“两高”项目的低碳转型,转型金融强调的是对既有的支持对象进行低碳化转型帮助。(一)转型金融弥补与完善绿色金融由于主要强调增强环境效益,绿色金融往

36、往忽视了对传统企业或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而在当前碳中和背景下传统企业或项目又有这较高的转型需求,转型金融此时就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转型金融的业务覆盖范围对绿色金融来提供了补充。从概念来看,转型金融最早的概念与政策指导由经合组织(OECD)在 2019 年创立,随后欧盟、日本、气候债券倡议组织等多个经济体与组织相继发布了符合自身未来发展的转型金融定义与标准。但总体来看,各类概念对转型金融当下需重点适用于水泥、钢铁、能源等相关行业的认知上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在中国,转型金融作为近两年兴起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工具还处于发展初期,相较于绿色金融来说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而绿色金融体系通过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

37、验区工作的带动下,中国无论是在绿色信贷规模还是绿色债券发行量等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 21 期 17转型金融:概念创新与实践展望方面已做到全球领先。2022 年 4 月7 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 2022 年研究工作电视会议,会议强调,“2022年要以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为主线,急需深化转型金融研究,实现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有序有效衔接,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正因绿色金融打下了良好基础,转型金融及相关业务拥有了可参照的开展经验,同时转型金融也需要完善标准体系,塑造出有别于绿色金融的业务类别,弥补绿色金融业务覆盖范围的不足。通过实际工作来看,转型金融为“两高”企业的绿色化“软着陆”

38、提供保障,从而避免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运动式“减碳”。例如,在 2021 年所发布的最新版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中,煤炭清洁利用被从原有版本中剔除,而煤炭清洁利用恰恰是高排放、高耗能企业实现完全绿色化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手段,此时相关企业则可通过转型金融工具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转型升级。(二)中国转型金融体系建设的着眼点由于尚处于发展初期,转型金融机制还有待完善。相较于转型金融的国际发展现状与绿色金融的中国经验来说,中国的转型金融体系还需进一步健全,主要工作需围绕在以下四方面。首先,转型金融的信息披露规则需进一步完善。由于转型金融关注的是企业或项目的减排过程,所以实施主体在运用转型金融工具后的数

39、据与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可否认的是转型金融作为政策性金融支持工具相较于其他传统金融工具来说有着明显的成本优势,在信息披露规则不完善的情况下不少企业存在“漂绿”“洗绿”等行为,即将低融资 人民银行:以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为主线 继续深化转型金融研究,人民网,2022-04-0818 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 21 期转型金融:概念创新与实践展望成本的转型金融资金用于企业常规运营或棕色生产活动当中。目前有关转型金融的支持项目目录还未出台,技术标准也尚未统一,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认知还有待加强。更重要的是企业所披露的相关数据是否具有公信力则成为了金融机构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估的关键。完善的转型金融信

40、息披露工作一方面是可以让金融机构更好的了解企业的转型进程,另一方面也是为促进转型金融的全球合作创造空间。近些年来中国的碳排放等数据在国际机构间饱受争议,准确的数据监测工作需尽快完善并得到国际机构的认可。鉴于当前中国人民银行担任 G20 可持续金融工作联合主席,中国也应利用当前的战略机遇期,在国际社会间促进建立利于中国的发展的转型金融国际框架体系,从而争取转型金融的国际话语权。其次,转型金融还需进一步明确奖惩措施,发掘企业最大化的转型潜力。转型金融在目前的发展初期,更多聚焦在如何通过投融资机制将资金精准投放到相关企业,但忽视了对企业未完成绩效考核的惩罚问题,如此一来相关企业便容易在获得资金支持后

41、产生有恃无恐的心理,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低碳转型,并且也为金融机构对企业的绩效考核造成难度。相较于国际转型金融准则对企业的惩罚力度来看,中国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以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的利率为例,李岩柏等认为中国的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惩罚普遍会将债券利率上升幅度在 0.1%-0.2%之间,与国际标准的 0.25%-0.5%幅度相比缺乏惩罚效果。除上调利率幅度外,减少贷款授信额度、下调债券评级等惩罚手段也需完善,对不同类别的企业进行分类施策。在未来,当企业逐步了解转型金融标准规则后,金融机构也该完善奖惩体系,一来可以树立企业典范,促进“两高”企业的良性发展,李岩柏,郭瑞敏:国际转型金融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42、河北金融,2022 第 6 期,3-8+23 页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 21 期 19转型金融:概念创新与实践展望二来可以激励转型进程相对落后的企业,提升其转型意愿。再次,转型金融相关产品还需与企业转型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挂钩。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充分表明中国在实现“双碳”目标的道路上各行业领域的低碳化转型是一场持久战,并非一蹴而就,在此背景下,转型金融相关产品的期限就要考虑到企业低碳化转型的长期性特点。但目前来看,无论是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的久期还是转型金融相关贷款的期限都难以满足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对资金的长期需求。目前,中国转型金融相关产品的期限通常在 2-3 年,这样不仅在

43、短期内很难体现转型金融的作用,还无法充分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尽管转型金融产品到期后企业仍可继续申请,但这无疑为企业增添了不必要的成本,同时也提高了转型金融产品的申请难度。在国际范围内,转型金融产品的期限大多在5-10年之间,产品可以基本满足企业的阶段性转型资金需求。所以,转型金融产品期限与企业长期转型进程间的错配问题是保障企业顺利实现绿色化低碳发展的重要因素。最后,转型金融还需优化资金结构,实现产品种类多元化。从结构角度来说,转型金融的发展初期主要发挥了政策性金融工具的作用,暂未实现市场化运作,参与主体基本围绕在多边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社会资本与其他金融机构还未能提供规模化资金支持

44、,但政府资金在未来有利于发挥杠杆效应,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转型金融当中。从产品角度来看,当前转型金融的相关产品基本集中在银行端,其他金融机构的参与程度相对较低,保险、券商等金融机构还尚未制定出产品标准。然而转型金融的产品集中度过高则不利于风险分散,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20 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 21 期转型金融:概念创新与实践展望三、中国转型金融的五大优势与发展前景随着气候问题愈发严峻,转型金融对低碳工作的重要性也更加明显。为了能让转型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与高碳行业,全球各经济体与组织持续优化转型金融的整体体系与实施细则,欧盟发布了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法案,其中明确了转型金

45、融的分类标准;国际气候债券倡议组织与瑞士信贷集团共同发布了 为可信的绿色转型融资白皮书,里面系统性地总结了发展转型的 5 项原则;二十国集团(G20)设计了G20 可持续金融路线图,将转型金融视为缓解气候变化的核心手段之一。同时,中国也在紧锣密鼓地布局转型金融活动,并具备多项独特的优势和前景。(一)顶层设计高度重视转型问题与国际社会相比,中国对转型金融同样重视,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等国家顶层设计文件中均强调了气候投融资的重要意义,并且纵观国际,中国在转型金融相关工作上可谓是独

46、具优势。虽然转型金融这一概念起源于 16 世纪西方所提出的道德投资,但中国在制度创新与政策落实方面均领先于全球。2022 年 4 月,中国主持了金砖国家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与会各方对转型金融的相关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勾勒出与转型金融相关的六大政策标准,即设定气候转型分类标准;披露转型活动和路径;监控系统性风险;完善转型金融支持工具;健全激励机制;持续推动实现公正转型。相较于其他四国在六方面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缺失,中国在这六方面工作中做的最为完善。当前,中国已在监管系统性风险;完善转型金融支持工具;健全激励机制;持续推动实现公正转型四方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 21 期 21转型金融

47、:概念创新与实践展望面落实了相关政策与方案,在设定气候转型分类标准与披露转型活动和路径两方面上已提出相关倡议。此外,2021 年初,中国银行成功完成境外 50 亿元人民币等值转型债券定价,这是世界范围内首笔金融机构公募转型债券交易。并且在今年上半年,中国建设银行成功发行了中国首单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通过以上成绩,可见中国在转型金融方面的国际领导地位与制度优势,也更能体现出中国是全球负责任大国的减排担当。(二)转型金融的中国优势绿色升级新引擎结合中国所具有的制度优势与转型金融本身的业务特点,转型金融的中国独特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五点。第一,转型金融可有效弥补绿色金融的制度不足。在中国,转

48、型金融被视为是对绿色金融体系的补充,因为狭义的绿色金融仅服务于“纯绿”项目,例如分布式光伏、水电站等,但对“棕色”行业的绿色化转型缺乏系统性的投融资帮助,所以绿色金融的业务范围并没有包含对高碳企业转型的资金支持。而转型金融的出现恰恰弥补了绿色金融缺乏对高碳企业转型的资金支持问题。如果以宏观视角来对比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差异,那么可总结为绿色金融多是在能源消费端提供资金支持,转型金融则是在工业生产端提升碳密集型行业的转型速率。第二,转型金融将大大整治企业“洗绿”现象。去年,不少企业为响应国家的减排号召,纷纷投身于低碳项目的建设当中,但仍有些企业不愿为减排事业付出过多成本,因此,这些企业或用绿色金

49、融项目资金投入到非绿色项目活动中,或对高碳项目进行虚假的低碳宣传,以至于各类企业的“洗绿”现象频发。但转型金融可对“洗绿”现象进行治理,因为不同于绿色金融的服务主体是项目,转型金融所服务的主体是企业,再加上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评估较为严格,如此一来将在很大程度22 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 21 期转型金融:概念创新与实践展望上抑制高碳企业“洗绿”的苗头。第三,转型金融有助于提高企业 ESG 信息的披露率。截 止 2021 年 12 月 31 日,上证主板与深证主板的 ESG 报告披露率分别为 45.47%与 28.19%,而当转型金融业务广泛开展时,两市的 ESG 报告披露率有望大幅提

50、升。ESG 报告中的信息所体现的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前景、企业治理能力与社会责任,其中有多个指标对企业的转型力度有较强的参考性,金融机构也可通过企业的 ESG 报告来对企业转型工作进行评估,同时也提升企业对 ESG 信息的重视,倒逼企业对 ESG 报告进行披露。未来,ESG 报告也或将被纳入转型金融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当中。第四,转型金融的实施成本较低。相比较于绿色金融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与人力成本来制定特定的分类目录来说,转型金融则并不需要进行分类目录全部内容的制定。因为转型金融与可持续金融具有共同特点,即两者均是建立在全社会金融资源合理并有效地进行配置,所以转型金融也是可持续金融的一部分,同样,

51、可持续金融的一些开展原则也适用于转型金融。可持续金融现有的实施原则为今后转型金融的业务开展形成了沉没成本。此外,在未来当中国人民银行为转型金融编撰其专属原则与目录时,现有的绿色金融原则与目录将是成熟的参考。第五,转型金融将提升中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品牌形象。由于中国人民银行参与撰写G20 可持续金融路线图与G20可持续金融综合报告,并且中国又率先开展了可持续金融的相关的工作,这为中国的金融机构在国际舞台上增添了不少曝光度。与此同时,因为转型金融的到来,中国的金融机构获得了更多的业务机会。由于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仍主要依靠于化石能源,所以各企业对转型金融有较高的需求。总的来说,转型金融一方面在当下为金

52、融机构注入了全新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为金融机构在未来的业务转型打下来基础。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 21 期 23转型金融:概念创新与实践展望四、中国转型金融面临的未来挑战与趋势在巴黎协定明确的气候目标下,绿色低碳转型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出路,开展可持续的投融资活动是支持气候目标实现的源头和基础。在转型金融的未来发展过程中,中国应积极克服转型金融的问题与挑战,正确引导转型金融的发展趋势,在气候变化框架下充分挖掘转型金融的发展潜力。(一)金融机构:业务创新面临新挑战高要求转型金融将成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紧密联系的桥梁,也是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创新的新增长极,金融机构需

53、要进一步提升绿色金融业务的创新能力,以面对转型活动的要求。中国双碳“1+N”政策体系将各个行业部门和相关领域都纳入到绿色发展整体框架之中,其中金融部门与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是这一框架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绿色项目所支持和覆盖的领域大多面向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具备碳减排效益的项目,而光靠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无法满足重点领域转型实践活动的需求,金融部门需要探索新举措以支持污染排放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因此,在碳中和目标提出后,转型金融是金融部门探索如何支持实体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抓手,也是绿色金融在双碳领域的改革发力点,更是金融业需要克服的重点和难点。转型金融的开展符合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金融部

54、门需要通过转型金融,以有效将绿色资金与实体经济转型有效衔接起来,推动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更加完善,为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挖掘新领域和新渠道,为双碳目标的金融升级寻求新路径。在此过程中,金融机构需要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水平,积累气候投融资相关投资经验和风险管理经验,引导自身在双碳目标下的24 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 21 期转型金融:概念创新与实践展望绿色服务升级,并可为绿色金融的产品和工具寻求创新,例如为转型金融活动支持的企业辅助发行绿色、社会和可持续发展(GSS)债券以及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募集资金用于支持企业脱碳并与实际可持续经营表现挂钩,不断完善和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

55、务体系,提升绿色资金的综合运用效率和管理水平。(二)两高行业:探索如何实现减污降碳软着陆转型金融有助于高污染、高排放行业企业在绿色转型升级趋势下实现减污降碳软着陆,相关行业都需要面临转型过程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转型金融有效填补了当前绿色金融尚未覆盖到的高碳企业和棕色资产,这些领域是推进双碳目标和气候治理进程的重点和难点。在日益紧迫的减污降碳目标和限制下,高污染、高排放行业面临巨大减排压力和挑战,为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和寻求长期可持续的绿色升级,高排放企业需要寻求软着陆,不以牺牲经济增长和能源安全为前提有序开展碳减排行动,而转型金融为此提供了项目和资金支持,将成为污染企业寻求绿色升级转型的重要机遇。

56、与此同时,相关行业与经济生产活动将面对更多挑战。首先,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具体实现路径尚没有完全明确,而转型金融相对于绿色信贷项目、绿色债券、碳减排政策支持工具而言,在对宏观气候目标与双碳路径的支持上缺乏精准性,而从企业角度进行发力将需要金融部门开展特殊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这也提高了相关领域的风险识别成本不仅需要在整个转型过程中开展动态支持与评估,还要随时应对转型带来的行业风险、政策风险、资产减值风险,更要面对 王文、赵越:欧美碳减排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新经济导刊,2021 年第 2 期,28-35 页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 21 期 25转型金融:概念创新与实践展望转型过程

57、到期后的成果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从企业覆盖面上看,受制于基础条件、资产储备、资信水平等,大部分中小微企业还难以享受转型金融带来的绿色机遇,也无法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发挥中小微企业特有的绿色活力。(三)转型标准:制定和完善面临更多挑战转型金融的标准化工作面临较大挑战,在标准完善之前,金融系统和各行各业将为之付出大量时间和资金成本。要实现为全球绿色升级转型提供可持续、可推广的支持作用,以及提高转型资金的国际流动性,转型金融必须实现国际化和标准化。当前,转型金融体系的界定在国际范围内尚且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因没有明确的国际定义,从而转型金融的标准化工作存在难度和挑战,但这也是中国提升标准解释力和气候话语权

58、并带动全球转型金融创新的重要机遇。中国在转型金融的标准化上总体面临三大挑战和机遇:一是行业差异,转型金融面向的电力、建筑、有色金属等高排放行业各自具备不同的减排目标和规划,在资金需求、时点选择、运作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的行业差异,这显著提升了转型金融标准制定的横向规模。若中国建立并完善转型金融的全行业标准规范,将为“1+N”政策体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蓝图提供重要的金融标准支撑和参考依据。二是路径差异,不同企业受限于生产方式和技术积累,在运用转型金融资金上的个体差异较大,并且需要金融机构开展长期追踪和动态评价,这为转型金融的标准化带来了较大时间跨度上的纵向要求,为碳达峰、碳中和的实践路径提供可遵循、

59、可复制、可持续的长期动态转型资金支持。三是评估差异,转型金融难以界定低碳转型是否成功的评估依据,中国需要建立科学自主的低碳发展评估体系,为转型金融支持的行业和企业进行评价与界定,为全球气候转型建立一批中国典范。26 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 21 期转型金融:概念创新与实践展望综合来看,中国的转型金融要提升标准化水平并走向世界,需要金融部门和各行各业广泛积累经验并付出大量成本。当前,转型金融所需的资金存在结构性矛盾,在资金需求端的高排放企业缺少足够的资金投入到转型活动中去,在资金供给端的绿色资金受限于项目范围和基础信息缺乏,难以有效畅通资金对接。为此,中国需要积极开展转型金融的政策与

60、市场创新,建立和完善转型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在巴黎协定建立的气候转型框架下不断发挥中国潜力。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 21 期 27转型金融:概念创新与实践展望五、未来实践展望:走好中国绿色转型之路虽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金融市场,但转型金融相比于绿色金融,仍然有不可或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因此,转型金融在中国不仅是未来扩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重要渠道,也是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核心推动力,更是中国为全球气候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进程注入新动力的重要领域,中国金融业在转型金融领域的实践探索与创新具备重大前景与机遇。(一)高碳企业将主动挖掘转型机遇在过去传统绿色金融模式或体系中,转型活动相

61、比较之下是绿色金融支持范围中容易被忽视的领域。传统绿色金融大多以支持绿色产业增量为基础,比如清洁能源和绿色交通等新型绿色行业,而对高污染、高排放行业投入相对较少,且在绿色项目投资目录中的体现也有所不足,这表明高碳行业向低碳转型的经济活动缺少金融支持,并且还要面临信贷收缩、资产减值、缺乏抵押、投资撤离等“资产搁浅”风险,但这部分行业和企业恰恰是中国“双碳”进程中的关键力量。部分高碳企业在碳中和进程中意识到了绿色转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限于多个制约因素,比如一是没有足够的转型资金,二是没有向绿色新产业进行业务转变的能力或条件,三是现有高碳资产风险加大,多因素催生了我国高碳产业经济开展转型金融的重要

62、意义,尤其是那些即将要纳入碳市场的重点排放行业。为此,高碳企业可进一步考虑在碳金融与转型金融联合布局与发力,在借助碳金融发挥碳排放权的融资价值、盘活碳资产并参与金融服务创新的同时,发挥转型金融的积极作用,平衡棕色资产和高碳产业的转型风险,并在“双碳”目标下实现减污降碳“软着陆”。28 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 21 期转型金融:概念创新与实践展望(二)发展转型金融克服两高行业转型风险转型金融相比于绿色产业和项目,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相对更多。同时,具备转型需求的企业和产业规模较大,原因在于当前绿色投融资活动目前在整个金融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较小,大部分产业、投资、资产等后续基本都需要开展

63、一定程度的转型,这些领域的规模远远超过绿色项目覆盖的新能源、绿色交通等绿色产业投资规模,这表明转型金融体量大、潜力大,需要在克服相关风险的前提下保障转型活动平稳开展。第一,从现实业务角度,转型金融的不确定性高于绿色产业和项目,为确保转型的平稳过渡,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开展转型金融需要提前建立一定的风险保障措施,计提风险准备金,预防转型活动最终失败造成金融损失,这也有助于不断提升金融机构在气候风险管理领域的创新能力并积累成功经验。第二,转型金融的核心主体是需要开展从棕色到绿色转型的高碳企业,这一转型过程可能带来上下游供应链企业的业务收缩和财务困境问题,涉及到企业存续和产业链衔接等,这些都是金融业和其

64、他部门需要重视和防范的问题,也是整个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开展绿色转型所必须改善的阶段性难点,如果相关问题得到改善,则有助于建立中国转型产业链与供应链。第三,转型金融相关领域的政策激励措施和监督机制正在不断完善,不断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与市场形成合力,更多的社会资金也将投入到转型金融领域,这不仅有赖于政策创新,也需要金融机构完善转型金融的标准和规范,并提高转型金融活动的透明度。(三)金融业实现绿色转型服务创新转型金融的开展符合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提供了重要历史机遇,金融部门通过转型金融,可以有效将绿色资金与实体经济转型活动衔接起来,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并为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挖掘

65、新领域和新渠道,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 21 期 29转型金融:概念创新与实践展望为双碳目标的金融升级寻求新路径。在此过程中,金融机构亦可不断优化其资源配置、提高综合服务水平,既能积累气候投融资相关投资经验和风险管理经验,又能引导自身在双碳目标下的绿色服务升级,并可为绿色金融的产品和工具寻求多个个层面的创新。第一,转型金融对于金融机构提升面向客户和项目的棕色资产识别、碳足迹核查核算、环境披露等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需要金融机构建立并完善对棕色资产绿色化的标准和方案,也需要持续开展动态资产评估和环境效益测算,这从侧面反映了转型金融业务是提升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推

66、手,更有利于金融业开展单位绿色资产减排效益的综合测算,为碳达峰、碳中和阶段性目标的制定提供数据和案例支持。第二,金融机构在转型金融领域的业务大多是面向具备转型需求的高碳企业,有时可能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需求和业务特色,单独设计符合“一司一策”性质的针对性解决方案,并持续较长时间,这一过程有助于金融机构提升业务能力、提高用户粘性,也将成为金融机构完善转型金融项目库、案例库的重要途经,符合转型活动本身所需要的针对性。第三,转型金融业务为金融机构既有的绿色金融工具创新提供了更多新方向,例如为转型金融活动支持的企业辅助发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或者碳减排挂钩的金融产品,以募集资金用于支持企业脱碳并与实际可

67、持续经营表现挂钩,这些工具创新均可以不断完善和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提升绿色资金的综合运用效率和管理水平。30 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 21 期转型金融:概念创新与实践展望结 语绿色金融在中国历经了数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一大批成果和经验,中国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金融市场。转型金融不仅是绿色金融创新升级的重要领域,也是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金融基础,更是中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发挥大国气候治理力量、提升国际绿色金融与气候话语权的重要赛道。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绿色经济的重要推动力,未来在转型金融业务上也将发挥越来越多的活力,充分满足大

68、量传统高排放行业的低碳转型资金需求,持续为中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升级注入生命力。为此,中国应不断提升转型金融活动与碳达峰、碳中和阶段性目标的契合度,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绿色转型的支持作用,吸引和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统一大市场中去,并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走出去”,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贡献中国绿色金融力量。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发20214 号,2021 年 2 月 22 日发布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 21 期 31转型金融:概念创新与实践展望人大重阳“宏观形势”系列研究报告1.设立战略新兴产业板的探讨和政策建议.20

69、14 年 10 月 28 日.中国北京2.中国金融改革与中小企业发展:以创业创新激发增长潜力(中英文).2015 年 8 月 2 日.中国北京3.保障大众民生:行动前瞻.2015 年 11 月 8 日.中国北京4.大相变:世界变局与中国应策.2017 年 1 月 5 日.中国北京5.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城市治理深圳市宝安区智慧城市治理研究报告.2017 年 9 月 22 日.中国北京6.中国相变期:“高架路式”转型升级 2012-2017.2017 年 10 月 19 日.中国北京7.大接替:国际金融危机 10 周年来的世界经济动能转换.2018 年 1 月 19 日.中国北京8.新时代中国的南极

70、战略基于实地调研的考察与思考(中英文).2018 年 6 月 12 日.中国北京9.防疫情、促经济,两手抓两手硬的八点政策建议.2020 年 2 月 7 日.中国北京10.疫情影响世界的评估报告.2020 年 2 月 25 日.中国北京11.暴跌!暴跌!暴跌!暴跌!暴跌!.2020 年 2 月 29 日.中国北京12.警报!前方“黑洞”!世界经济陷入“迷航”!.2020 年 3 月 6 日.中国北京13.全球化病危!怎么办?.2020 年 3 月 13 日.中国北京14.龙卷风!一夜间,新一轮“大萧条”要来了吗?.2020 年 3 月 16 日.中国北京15.若这是场“文明兴衰级”的全球萧条,

71、中国防波坝在哪?.2020 年 3 月 24 日.中国北京16.全球化“触底”,中国须“抄底”.2020 年 4 月 15 日.中国北京17.紧迫的全球团结(中英文).2020 年 6 月 1 日.中国北京18.疫情 2.0 颠覆人们十大生活方式.2020 年 6 月 1 日.中国北京19.世界抗疫从遭遇战步入持久战 如何应对最坏疫情?.2020 年 7 月 7 日.中国北京20.数字中国社会发展演进,现状评价与未来治理.2020 年 9 月 5 日.中国北京21.未来五年,改变中国与世界的五大奇点(中英文).2020 年 11 月 2 日.中国北京22.后疫情时代全球“蝶形”风险及防范.20

72、21 年 2 月 5 日.中国北京23.中国须适应“逆风”崛起.2021 年 3 月 23 日.中国北京24.治愈“后遗症”后疫情时代的风险评估与展望.2021 年 4 月 27 日.中国北京25.培养全球视野的中国接班人“十四五”视野下的“90 后”与中国改革.2021 年 5 月 10 日.中国北京26.中高速可实现后疫情时代我国经济增长前景(中英文).2021 年 7 月 30 日.中国北京27.不应高估从两种杠杆率看我国国家债务水平(中英文).2021 年 10 月 13 日.中国北京28.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经济:新机遇与新未来在第四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上发布的报告(中英文).2021年

73、11 月 6 日.中国上海29.两手准备,斗合并行:中美经贸博弈 2021 年评估及中国未来应对.2021 年 12 月 1 日.中国北京30.合作突围:美、中及全球经济解“困”之道.2022 年 1 月 18 日.中国北京31.智慧文明:从第三次觉醒到人类文明新形态未来百年的中国与世界.2022 年 1 月 24 日.中国北京32.大裂化:俄乌冲突后全球经济新冷战评估与防范.2022 年 5 月 20 日.中国北京33.坚持以发展为先两个大局下我国经济发展理念定位.2022 年 7 月 16 日.中国北京 人大重阳“宏观经济”系列研究报告1.走向核心国家中国大金融战略与发展路径.2013 年

74、 5 月 25 日.中国北京2.大金融理论背景下的金融统合监管报告.2014 年 3 月 12 日.中国北京3.人民币国际化动态与展望.2014 年 3 月 31 日.中国北京4.人大重阳国际惯例研究系列报告之一:“走出去”:国际商务反腐败规则研究.2014 年 5 月 13 日.中国北京5.人大重阳国际惯例研究系列报告之二:供应链金融技术的标准定义.2016 年 9 月 28 日.中国北京32 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 21 期转型金融:概念创新与实践展望6.经济金融化与均衡杠杆率:美国经验与中国启示.2015 年 10 月 14 日.中国北京7.人大重阳国际惯例研究系列报告之三:

75、2016 年版ICC/ESOMAR 市场、观点、社会调查和数据分析国际准则.2016 年 12 月 29 日.中国北京8.中国财政可持续性研究建立结构性财政平衡.2017 年 2 月 28 日.中国北京9.建立现代增值税制“营改增”改革效果评价报告.2017 年 3 月 7 日.中国北京10.改善电商征管环境 构建良性竞争的电子商务税制.2017 年 5 月 26 日.中国北京11.缩小政府预算偏离 打牢国家治理的财政基础.2017 年 10 月 13 日.中国北京12.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发挥财政作用促进退耕还林工程持续发展.2017 年 11 月 2 日.中国北京13.中国 2017

76、年度财政预算执行报告.2018 年 3 月 1 日.中国北京14.中国的金融战略:历史经验、理论指引与未来布局.2018 年 7 月 13 日.中国北京15.区块链十周年:发展现状、趋势与监管政策研究.2018 年 8 月 25 日.中国北京16.中国各地区财政发展指数 2018 年报告.2018 年 12 月 27 日.中国北京17.中国购买力大崛起:改革开放 40 年来的进口侧结构性升级(中英文).2018 年 12 月 27 日.中国北京18.中国购买力大布局:“一带一路”与全球市场转型(中英文).2018 年 12 月 27 日.中国北京19.中国购买力大塑造:中国进口侧改革与人类命运

77、共同体构建(中英文).2018 年 12 月 27 日.中国北京20.我国人均 GDP 排名变动情况及人均 GDP 预测.2019 年 1 月 28 日.中国北京21.中国企业税收负担报告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测算.2019 年 7 月 9 日.中国北京22.为世界创造价值:大变局时代的中国经贸升级之路(中英文).2019 年 10 月 16 日.中国广州23.降低疫情对经济冲击的九条务实提醒.2020 年 2 月 16 日.中国北京24.疫情拐点,高度警惕地方“乱作为”风气蔓延.2020 年 2 月 17 日.中国北京25.化解“金融铁幕”:美国金融制裁演变与中国应策.2020 年 8 月 28

78、 日.中国北京26.以“双循环”逻辑,对冲全球大萧条.2020 年 9 月 1 日.中国北京27.新全球链的开启:RCEP 时代的深度影响与中国机遇.2020 年 12 月 18 日.中国北京28.防范“灰犀牛”来自美国、日本、德国房地产发展的借鉴与中国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政策建议.2021年 1 月 21 日.中国北京29.百年变局视野下的“全球新型货币战争”.2021 年 2 月 24 日.中国北京人大重阳“一带一路”系列研究报告1.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愿景与路径(中英文).2014 年 6 月 28 日.中国北京2.“一带一路”国际贸易支点城市研究报告(中英文).2015 年 6 月 18 日

79、.中国北京3.坚持规划引领 有序务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三周年进展报告(中英文).2015 年 9 月 26 日.中国北京4.促进互联互通 共建贸易繁荣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国际论坛(2016)上发布的报告(中英文).2016年 11 月 14 日.中国义乌5.中巴经济走廊实地调研报告.2016 年 12 月 20 日.中国北京6.“造血”金融:“一带一路”升级非洲发展方式.2017 年 5 月 3 日.中国北京7.穿越喜马拉雅中尼铁路可行性与中尼共建“一带一路”调研报告(中英文).2017 年 5 月 5 日.中国北京8.“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与中东欧合作:机遇与挑战.2017 年 8

80、月 16 日.中国北京9.美国对接“一带一路”:案例研究与行动指南(中英文).2017 年 8 月 25 日.中国北京10.柬埔寨:“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样板关于深化中柬合作的实地调研报告.2018 年 1 月 10 日.中国北京11.“一带一路”的战略地图.2018 年 3 月 25 日.中国北京12.去欧洲,向北走: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支点港口研究(中英文).2018 年 4 月 17 日.中国北京13.构建一带一路学:全球丝路学派的理论溯源与时代呼唤.2018 年 6 月 1 日.中国北京14.“一带一路”五周年:政策视角下的回顾与展望.2018 年 9 月 17 日.中国北京人大重阳

81、“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 21 期 33转型金融:概念创新与实践展望15.树立“金融强国”意识,完善“一带一路”金融服务.2019 年 2 月 26 日.中国北京16.数字丝绸之路进展、挑战与实践方案.2019 年 5 月 27 日.中国北京17.为“一带一路”倡议导航.2019 年 7 月 11 日.中国北京18.“一带一路学”:现实迫切与理论必要.2019 年 10 月 25 日.中国北京19.扬帆向南: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共建“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2019 年 11 月 14 日.中国北京20.新时代的战略大对接:中俄“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现状、问题及思考(中俄文).

82、2019年 11 月 29 日.中国苏州21.展望“一带一路”七周年 开启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中英文).2020 年 4 月 24 日.中国北京22.逆势增长疫情一周年“一带一路”进展评估.2021 年 3 月 10 日.中国北京23.突围前行,高质发展疫情期“一带一路”进展评估与“十四五”展望.2021 年 5 月 22 日.中国泉州24.G7 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与“一带一路”比较与中国对策.2021 年 7 月 16 日.中国北京25.“一带一路”重塑全球思想价值链.2022 年 6 月 23 日.中国新疆人大重阳“智库国际影响力”系列研究报告1.重塑全球金融治理:G20 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83、在“大金融与综合增长的世界:第二届 G20 智库论坛”发布的研究报告(中英文).2014 年 9 月 4 日.中国北京2.A Summit of Significant,Selective Success:Prospects for the Brisbane G20.2014 年 11 月 13-14 日.中国北京3.2016 年 G20 峰会筹备风险评估报告.2015 年 5 月 15 日.中国北京4.为增长而合作:构建全球经济协调体系在 G20 智库论坛(2015)发布的研究报告(中英文).2015 年 7月 30 日.中国北京5.全球治理新格局2016 年 G20 总结及 2017 年展

84、望(中英文).2016 年 12 月 22 日.中国北京6.重塑欧亚空间:来自中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智库的共同观点(中英文).2017 年 5 月 16 日.中国北京7.培育中俄复兴增量两国智库关于中俄经济金融合作的共同研究(中英文).2018 年 7 月 16 日.中国北京8.“对冲”与“楔子”美国“印太”战略的逻辑与中国应对之策.2018 年 8 月 13 日.中国北京9.走向成年,行以致远中非合作论坛(FOCAC)十八年进展与前瞻(中英文).2018 年 8 月 20 日.中国北京10.巴塞尔协议改革、风险管理挑战和中国应对策略.2018 年 9 月 16 日.中国北京11.新型智库、

85、科学决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2018 年 10 月 10 日.中国北京12.培养全球栋梁之才:来华留学事业 70 年进展、潜力与建议.2019 年 5 月 29 日.中国北京13.G20 机制 20 年:演进、困境与中国应对.2019 年 6 月 23 日.中国北京14.全球大变局下的华商历史、现状与未来(中英文).2019 年 10 月 21 日.英国伦敦15.偷师中国?:近年俄罗斯对华认知心态的新变化及其前景展望.2019 年 11 月 11 日.中国北京16.智库建设的新长征路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七年评估及传播、绩效研究报告在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2019)开幕式发布的主题研究报告.201

86、9 年 12 月 17 日.中国北京17.调动“百万大军”,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智库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困境剖析与务实建议(第三届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2020)开幕式发布使用,不做对外传播),2020 年 12 月 5 日,中国北京;调动“百万大军”论中国智库对外传播的进展、困境与政策建议(公开发布).2021 年 3 月 4 日.中国北京18.中外学者看中国共产党百年(中英文).2021 年 7 月 21 日.中国北京19.博鳌亚洲论坛全球新冠疫苗应用图景报告(中英文).2021 年 7 月 29 日.中国北京20.“美国第一”?!美国抗疫真相(中英法西).2021 年 8 月 9 日.中国北京

87、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1.如何在中国发行绿色债券.2015 年 3 月 24 日.中国北京34 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 21 期转型金融:概念创新与实践展望2.关于构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议.2015 年 4 月 10 日.中国北京3.中国绿色公共采购:效益量化.2015 年 4 月 20 日.中国北京4.绿色公共采购如何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2015 年 10 月 28 日.中国北京5.绿色金融理论、技术研究与实践进展及前景分析.2016 年 4 月 23 日.中国北京6.2016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7 年 4 月 15 日.中国北京7.“一带一路”与全球绿色基

88、础设施投资的未来.2017 年 6 月 18 日.中国北京8.特朗普政府的能源与气候政策及其影响:中国的历史机遇.2017 年 11 月 7 日.中国北京9.绿色金融中国标准的建设及其国际化路径.2017 年 12 月 21 日.中国北京10.全球旗手:中国绿色金融发展评估.2018 年 1 月 29 日.中国北京11.金融助力绿色“一带一路”:进展、评估与展望.2019 年 8 月 21 日.中国北京12.“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外投资的绿色化进程:进展与建言.2019 年 8 月 21 日.中国北京13.“一带一路”绿色投资标尺和绿色成本效益核算.2019 年 8 月 21 日.中国北京1

89、4.“碳中和”中国城市进展报告 2021(春季).2021 年 2 月 3 日.中国北京15.“碳中和”元年与金融业的绿色升级.2021 年 3 月 21 日.中国北京16.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绿色复苏的契机、困境与出路.2021 年 7 月 11 日.中国贵阳17.纠正运动式“减碳”:来自欧美国家的教训与启示.2021 年 9 月 25 日.中国北京18.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2021 年 9 月 22 日.中国北京19.北京冬奥背后的绿色金融力量.2022 年 2 月 25 日.中国北京20.气候投融资与中国未来.2022 年 2 月 25 日.中国北京2

90、1.转型金融:概念创新与实践展望.2022 年 11 月 13 日.中国北京人大重阳“中美人文交流”系列研究报告1.特朗普财产评估报告(中英文).2017 年 4 月 17 日.中国北京2.特朗普内阁财富与政治政策走向.2017 年 12 月 24 日.中国北京3.特朗普政府决策小圈子的财富背景与决策特征.2018 年 2 月 1 日.中国北京4.WTO 的优等生中国履行 WTO 承诺评估报告(中英文).2018 年 8 月 29-31 日.美国纽约、华盛顿5.共享繁荣仍是可能:中美经贸关系全景报告(中英文).2018 年 8 月 29-31 日.美国纽约、华盛顿6.为大国合作筑牢“地基”:中

91、美人文交流四十年的历程、经验与前景.2019 年 1 月 23 日.中国北京7.基于博弈视角的中美国家实力消长评估报告.2019 年 3 月 10 日.中国北京8.为“一带一路”倡议导航.2019 年 7 月 11 日.中国北京9.大国缠斗白热化,中国须养精蓄锐.2020 年 5 月 20 日.中国北京10.问卷调查百名中国学者,九成中国学者相信 中国能应对好美国“新冷战”攻势(中英文).2020年7月7日.中国北京11.从地缘政治经济看中美贸易摩擦及对策.2020 年 9 月.中国北京12.美国能把中国怎么着?2017 年来特朗普政府对华打压的实际效果评估.2020 年 9 月 20 日.中

92、国北京13.美国“财务僵尸化”疫情期美元潜在破产危机的评估(中英文).2020 年 10 月 24 日.中国北京14.美国“新冷战”政策误区论析(中英文).2020 年 11 月 7 日.中国北京15.中美两国三份清单.2020 年 12 月 1 日.中国北京16.半脱钩,半紧钩:中美人文交流受阻的利弊评估与重塑之道.2021 年 2 月 25 日.中国北京17.不纠错,必失败:拜登政府对华经贸政策评估与前瞻多边主义治理中美经贸.2021 年 3 月 24 日.中国北京18.2/3 相似:拜登百日执政对华政策评估与特朗普比较.2021 年 4 月 30 日.中国北京19.美国税改与中国影响:评

93、估与展望.2021 年 7 月 5 日.中国北京20.下一场美国金融危机?可能性及中国应对.2021 年 11 月 18 日.中国北京21.大围剿:俄乌冲突以来美国对华政策的进展评估与中国应对.2022 年 5 月 30 日.中国北京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 21 期 35转型金融:概念创新与实践展望 人大重阳“全球治理”系列研究报告1.全球治理的十字路口:2017 年 G20 研究报告.2017 年 7 月 2 日.中国北京2.再全球化:“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下的全球治理中国与全球治理年度报告(2017)(中英文).2017年 9 月 30 日.中国北京3.乘风破浪 行稳致远:上海合

94、作组织十七年进展评估(中英文).2018 年 5 月 21 日.中国北京4.“一带一路”与上海合作组织:关联、实践与走向.2018 年 6 月 6 日.中国北京5.换骨的世界:911 事件二十年来的全球变局.2021 年 9 月 10 日.中国北京6.全球金融发展新曙光:上海合作组织的金融发展展望.2021 年 10 月 28 日.中国青岛胶州7.全球雄心:中国推进国际话语体系变革的机遇与挑战.2021 年 11 月 1 日.中国北京8.警惕“鲸爆”!再督促美国改革开放的诚恳建议.2022 年 1 月 6 日.中国北京9.传染病与大国兴衰 基于历史实例的研究.2022 年 2 月 15 日.中国北京10.大杀器?美国对俄罗斯制裁评估与启示.2022 年 4 月 2 日.中国北京11.金砖:全球发展的新未来(中英文).2022 年 6 月 21 日.中国北京

友情提示

1、下载报告失败解决办法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报告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人大重阳:转型金融:概念创新与实践展望(2022)(36页).pdf)为本站 (好好学习) 主动上传,三个皮匠报告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个皮匠报告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