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您的当前位置:上海品茶 > 报告分类 > PDF报告下载

汽车人才研究会:2022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报告(58页).pdf

编号:109076  PDF   DOCX 58页 1.33MB 下载积分:VIP专享
下载报告请您先登录!

汽车人才研究会:2022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报告(58页).pdf

1、123 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 2022 年 11 月 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1 版权声明 本研究版权属于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研究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感谢阅读。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2 前言前言 一、一、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深化,全球范围内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中国在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方面具有良好的优势积累。一是在顶层设计层面,2020 年 2 月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 11

2、个部委联合发布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明确指出我国智能汽车发展战略愿景。到 2025 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二是在资源整合方面,整车企业、通信企业、互联网企业、院校机构、产投基金等多方力量集结智能网联汽车赛道,凝聚合力,协同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三是在核心技术层面,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芯片及计算平台、高精度地图、5G 网络及车载通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控基础平台、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安全技术等实现进一步突破式进展,为我国智

3、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在这一背景下,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对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产业发展,人才先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与迭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3 代,离不开对于人才的高度重视。智能网联汽车具有跨学科、多领域融合的显著特征,需要大量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通信类等非车辆类专业背景的人才,因此在人才保障层面,政府、企业、院校有的放矢,在存量人才方面培养、引进了一批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国内外领军人才,实现科技攻关与创新突破。近年来,随着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战略在企业内进一步推进,企业研发投入持续走高,人工成本刚性增长,内部转岗与社会

4、招聘而来的存量人才已无法满足企业阶段性的研发诉求,校园招聘成为了智能网联汽车增量人才主要供给渠道之一,校企合作与大学生人才培养也成为了车企目前关注的战略问题。尽管如此,我们需清楚看到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整体上还存在着供需失衡、复合型人才教育培养缺乏、人才保留和薪酬水平有限等不足之处,远不能满足汽车产业“新四化”快速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市场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预估在稳步发展的情境下,2025 年我国智能网联研发人才净缺口在 2.37 万人以上,而 2025 年智能网联汽车涉及的相关专业的高校本科生规模预计仅 7300 余人,由此可见,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存在供给

5、严重不足的情况,人才培养速度显著落后于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整体速度。为了深入探究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发展的现状,本报 告从梳理院校人才供给与企业校招需求着手,从智能网联汽车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4 大学生人才供给端、需求端展开调研,深挖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的发展特点,指出供需主体存在的差异和矛盾,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反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大学生人才垂直领域的供需现状,希望能够为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招聘与培养相关的多方主体引发思考,提供借鉴。二、二、研究范围研究范围 广义的智能网联汽车人才涵盖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运营等汽车产业

6、全环节,而狭义的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则通常指的是聚焦智能化、网联化的关键技术研发人员。本次报告将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定义为在汽车行业从事智能驾驶、车联网、智能座舱等关键产品研发的技术开发类和测试类人员,研究范围覆盖传统整车企业、关键零部件、新造车势力以及提供智能网联汽车系统解决方案的科技公司。三、三、研究样本研究样本 本次研究从供需两端着手,分别向企业端、高校端、学生端发出调研问卷,通过描述统计、频次分析对数据进行了整合梳理,对比车企校招现状与大学生人才现状,提出核心校招策略。在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需求板块,研究共走访调研了16 家车企,与不同类型企业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深入了解了企智能网联汽车

7、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5 业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选用育留的现状与痛点,听取了企业对于智能网联领域校招策略研究的建议,并收集了 10 家智能网联汽车上中下游代表企业 2021 年 7 月至 2022 年 7 月智能网联领域校招生数据,获得了智能网联汽车研发方向实际入职的应届生总数及院校来源,专业分布、薪资水平等信息。在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供给板块,共发出调查问卷1065 份,得到了高校端、学生端的积极响应,共收回有效问卷634 份(问卷有效率 60%),分别来自于 35 所国内院校,性别以男性为主,占比达 82%,学历分布以大学本科为主,占比 78%,硕士研究生学历占比22%。本次调查样本在学

8、校、性别、专业上分布比例上与智能网联研发从业人员画像基本吻合,城乡区域的分布也比较合理,因而,此次调查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于对以上板块的梳理和分析,提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供需两端解读企业与院校匹配的结构性难题。目前,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已迎来最好的发展时代,人才队伍建设多点发力,人才的创新考核、保障机制仍在持续探索和实践中,在不久的将来,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将迎来新的机遇。在调研过程中,也得到了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吉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威

9、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合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6 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安波福(中国)科技研发有限公司、法雷奥汽车内部控制(深圳)有限公司、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小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地平线(上海)人工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禾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及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燕山大学等高校的积极支持,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7 目录 前言.2 一、研究背景.2 二、研究范围.4 三、研究样本.4 第一部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发人才发展现状.9 第一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概况.9 第二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缺口预测.10

10、第二部分: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供给分析.11 第一节:高校毕业生规模与供给数量预测.11 第二节:相关专业设置与培养情况.13 第三节: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校招地图.19 第三部分: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需求分析.21 第一节:企业端校招需求总量.21 第二节:企业校招薪酬与离职分析.21 第三节:校招生画像.25 第四部分: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供需主体分析.29 第一节:供给端.29 第二节:需求端.42 第五部分: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思考与展望.52 第一节: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52 第二节:智能网联汽车引才对策建议.54 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8

11、结语.56 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9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智能网联智能网联汽车汽车产业产业研发研发人才人才发展现状发展现状 第第一一节: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概况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概况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智能化、网联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汽车行业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革,新的发展机遇带来新的风险与挑战,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赛道,人才队伍的质和量的需求不断提升,“质”主要体现在领军人才以及符合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量”主要体现在存量人才的转型、培养以及增量人才之中的主力军:大学生群体。1.1.研发研发投入投入持续持续加大,加大,人才人才总

12、量总量匮乏匮乏、竞争激烈竞争激烈 近年来,汽车行业企业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以长城汽车为例,2022 年持续加大新能源、智能化领域核心技术投入,研发投入达 58.10 亿元,同比增长 100.6%,占营业收入比重高达9.35%,到 2025 年,长城汽车累计研发投入将达到 1000 亿元。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迭代发展与自主车企的加快布局,在高额的研发投入背后,未来 5-10 年,汽车企业对智能网联研发人才的需求将呈现指数型增长。智能网联汽车人才总量有限,据汽车人才研究会 2021 年汽车行业劳动用工对标报告统计,2021 年参与对标的汽车企业从业人员约 84.4 万人,研发人员总数约为 9 万人,智

13、能网联相关方向的研发人员总量约为 7000 人,智能网联汽车研发人员占比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10 8.1%。2021 年,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人才流动加剧,人才呈现高净流入的态势。数据显示,2021 年智能网联研发人员入、离职率分别为 44.6%和 27.4%(入职率与离职率差为 17.2%),高于汽车行业整体研发人员入离差(2.8%),这主要与智能网联研发人才在企业间流动频繁有关。以上数据来源自 2021 年参与对标的12 家主要整车企业,2021 年总体整车销量为 2072 万辆,占当年中国汽车销量的 78.9%,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第第二二节: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智能网联汽车

14、产业人才缺口预测缺口预测 1.1.未来未来市场市场空间空间宽广宽广,新增人才供给主要来自校园招聘新增人才供给主要来自校园招聘 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识,未来市场空间宽广。根据 IHS 预测,2022 年全球智能网联汽车保有量渗透率将达到 24%,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 3600 亿元;麦肯锡预测,到 2025 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可产生 2000 亿-1.9 万亿美元的产值;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预测,到 2025 年,汽车产业智能化和网联化可带动新增产值 8000 亿元。高产值与良好的市场前景之下,未来企业对于智能网联研发人才的需求将呈现爆发式增长,人才的流动也将更加频繁。但因人才的

15、培养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短期内,存量人才总量趋于稳定,集中在企业间流转和公司内部转岗;随着企业研发周期和成本进一步压缩,大学生人才将会成为细分领域的研发主力军。因此,中长期来看,智能网联汽车研发人才的增量主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11 要来自于校园招聘。第二部分: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供给分析第二部分: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供给分析 第一节:第一节:高校高校毕业生毕业生规模规模与与供给数量供给数量预测预测 自2019年我国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稳步发展,教育结构逐步优化,高职(专科)院校连续扩招。据统计,2019 年,我国普通本专科招生 914.90 万人,比

16、上年增加 123.91 万人,增长 15.67%,其中专科大规模扩招,与上年同比增加 114.78 万人,该部分扩招生源在三年后迎来毕业年,直接表现为 2022 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 1076 万人(见图 2.1),相比 2021 年有 167 万人的增长,增幅远超往年。尽管高校毕业生在 2022 年迎来了同比增长的高点,但是我们应该清 图 2.1 2018-2023 年应届毕业生数量(万人)820834874909107611743.1%1.7%4.8%4.0%18.4%9.1%0.0%5.0%10.0%15.0%20.0%02004006008000201820192

17、020202120222023E毕业生人数(万人)同比增长率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12 晰的看到,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岗位主要需求的本科与硕士毕业生数量增幅有限,企业在校园招聘上依然面临人才数量匮乏、竞争激烈的现状。1.1.毕业生毕业生增幅主要来源于专科增幅主要来源于专科扩招扩招 根据教育部公开数据统计,2019 年,我国普通本科招生431.3 万人;2020 年,我国研究生招生 110.7 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 99.1 万人,博士研究生 11.6 万人,专科招生 524.3 万人,另有五年制高职转入专科招生 46.3 万人,专科起点本科招生61.8万人,以上生源绝大部分将在2023年

18、迎来毕业时间点。综上所述,2023 年高校毕业人数预计为 1174 万人,相较2022 年增长 98 万人,增幅有所收窄,主要增幅来自于 2020 年专科同比去年扩招 40.7 万人,本科生与研究生毕业人数相较2022 年呈现小幅增长。2.2.本科本科、研究生、研究生学历层次学历层次占比进一步缩小占比进一步缩小 数据显示,2023 届高等院校专科学历毕业生人数占比扩大至 48.6%(见图 2.2),约为 570.6 万人,专升本人数约为 61.8万人,占比约为 5.3%;本科学历人数约为 431.3 万人,占比约为 36.7%,研究生学历人数约为 110.7 万人,占比约为 9.4%,其中硕士

19、学位毕业生达 99.1 万人。总体来看,2023 届本科与研究生应届毕业生占比均小幅降低(2022 届本科占比 39.3%,研究生占比 12.1%)。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13 图 2.2 2023 届毕业生学历层次占比 3.3.相关专业本科生相关专业本科生进入进入智能网联智能网联数量数量稀缺稀缺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模型大数据显示,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高度相关的本科专业有 17 个,分属于 10 个专业类别,以上专业本科毕业生占当年总毕业生占比约12.4%,另外通过大数据比对,进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就业的比例约为 0.82%,据此推算,2023 届高校本科毕业生

20、可以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供给的人才总量约为 6500 人。以上数据表明,虽然近两年高校毕业生数据屡创新高,但在智能网联汽车研发领域,高校能够供给的本科/硕士生人才总量匮乏且年度增幅有限。第第二二节:节:相关专业设置相关专业设置与培养情况与培养情况 2022 年,全国本科高校共新增了备案、审批本科专业 1961个,撤销专业 804 个,达到历史新高。大学专业的设立与撤销,专科生49%专升本5%本科生37%硕士生9%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14 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变迁与产业技术的迭代升级,新增专业的设置迎合了热门产业的人才需求。教育部数据显示,2012-2021年全国高校新增备案、审批的专业数

21、量排名前二十中,与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的专业有 8 个,包括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为例,十年期间共有 709 所高校得到教育部的新增备案或审批,反映出我国工业在整体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各个战略新兴产业和领域迫切的人才需求。1.1.相关相关学科学科与专业设置与专业设置 通过整理企业端校招生数据问卷,分析实际入职的校招生专业背景,课题组获取了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相关的学科大类,分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 8 个一级学科,8 个核心学科校招

22、人数占当年智能网联领域校招总人数比例 95.02%,这些学科下设的相关二级学科(专业)达 40 余项,各专业如表 2.1 所示。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15 表 2.1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相关学科大类 序号序号 一级学科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专业)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物联网工程 2 计算机系统结构 3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4 网络工程 5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6 信息安全 7 计算数学 8 机械工程 工业设计 9 机械电子工程 10 汽车服务工程 11 车辆工程 12 机械设计及理论 1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4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15 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 16 信

23、息与通信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17 信息工程 18 电子与通信工程 19 信号与信号处理 20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2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22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23 集成电路工程 24 电信工程及管理 25 信号与信息处理 26 电信工程及管理 27 信号与信息处理 28 电气工程 电路与系统 29 电机与电器 3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31 控制科学与工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32 自动化 33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34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35 智能装备与控制 36 机器人工程 37 电子科学与技术 软件与微电子 38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39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40 软件工程

24、软件工程 41 交通运输工程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16 42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43 汽车运用工程 44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2.2.人才相关新开设专业人才相关新开设专业 智能网联汽车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是,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下,缺乏专业直接对口的本科毕业生,传统的车辆工程等专业核心课程与智能网联方向匹配度不高,目前高校已经认识到在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正在积极推进专业改革与教材改革,也在寻求建设新专业,以适应当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需要。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信息显示,近年来批准增设的与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的专业共 24 个(特设专业代码后加

25、T,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在专业代码后加 k),其中 2021 年获批新增专业 5 个,见表 2.2。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17 表 2.2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相关新开设专业 序号序号 学科门类学科门类 专业名称专业名称 1 机械类 080218T080218T 智能交互设计智能交互设计 2 080213T 智能制造工程 3 080214T 智能车辆工程 4 电子信息类 080720T080720T 智能测控工程智能测控工程 5 080710T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6 080712T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7 080713T 电波传播与天线 8 080714T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9 080

26、715T 电信工程及管理 10 080717T 人工智能 11 自动化类 080808T080808T 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 12 080803T 机器人工程 13 080806T 智能装备与系统 14 计算机类 080918TK080918TK 密码科学与技术密码科学与技术 15 080907T 智能科学与技术 16 080908T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17 080909T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 18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19 080911TK 网络空间安全 20 080916T 虚拟现实技术 21 交通运输类 081811T081811T 智慧交通智慧交通 2

27、2 081806T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 23 仪器类 080303T 智能感知工程 24 测绘类 081203T 导航工程 3.3.跨学科跨学科培养现状培养现状 当前环境下,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需要,拥有跨学科、多种背景领域知识深度融合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成为企业各界的需要。近年来,高校逐步摸索出了一套围绕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跨学科交叉融合领域和前沿技术领域的专业培养模式。以车辆工程专业为例,清华大学对本科生培养阶段新增了电子信息方向,取消了部分传统机械类课程,增设了(1)自动驾驶(Autonomous Driving),课程负责人为杨殿阁,共 48

28、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18 学时,主要包括 8 章内容:自动驾驶汽车概述、自动驾驶开发基础、车联网技术、自动驾驶感知技术、自动驾驶地图及定位技术、自动驾驶决策技术、自动驾驶控制技术、自动驾驶测试技 术;(2)智 能 网 联 汽 车 (Intelligent&Connected Vehicle),课程负责人王建强,共 48 学时,主要讲授智能网联汽车的结构组成、基本原理、主要系统、关键技术、集成方法、测试评价和创新实践等。课程将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实践交叉进行的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环节包括授课和讨论两个方面,实践环节则包括实验和科研创新活动两个方面;(3)强化学习与控制(Reinforce

29、ment Learning and Control),课程负责人李升波,2021 年度完成更新,共 32 学时,主要讲授强化学习(含最优控制)的核心理论、主流算法以及应用实例,包括马尔科夫决策过程、Monte Carlo 学习、时序差分学习、策略搜索学习、值函数近似、深度强化学习、近似动态规划等理论以及Q-learning、Sarsa、DQN、A3C、DDPG等算法。以上课程以智能汽车的例子为主,结合遇到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实例研讨,培养学生针对智能网联车辆开发的综合应用能力,近年来陆续向行业培养输送了 42 位大学生人才见表 2.3。表 2.3 清华大学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相关毕业生人数 年份年份

30、 本科毕业生本科毕业生 (车辆工程电子信息(车辆工程电子信息方向)方向)硕士毕业生硕士毕业生 (智能网联方向)(智能网联方向)智能网联方向智能网联方向 硕士毕业生占比(硕士毕业生占比(%)2020/3 10%2021 25 6 20%2022 17 7 24.14%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19 第第三三节:节: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校招地图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校招地图 通过对智能网联汽车企业访谈,课题组整理出汽车企业校招偏好的学校类型以“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为主。由第二节相关专业设置部分可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交通

31、运输工程等 8 个一级学科为智能网联汽车所需的核心学科,通过整理教育部等部门 2022 年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分析发现有 31 所高校双一流建设学科涉及智能网联汽车核心专业,见图 2.3。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20 图 2.3 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校招地图 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21 第第三三部分:部分: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需求分析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需求分析 第一节:第一节:企业端校招需求总量企业端校招需求总量 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研发人员主要需求主体集中在传统整车生产企业、关键零部件企业、新造车势力以及提供智能网联汽车系统解决方案的科技公司。企业

32、普遍反映满足智能网联汽车研发需要的大学生人才难招、难留,主要原因是该部分学生群体在国家整体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属于多行业紧缺人才,ICT、金融等行业分流了一定程度的人才供给;同时,汽车行业在薪酬体系上竞争力一般,阿里、字节或 ICT 企业的薪酬架构对于软件人才的吸引力更高;除了硬性层面因素外,软性层面的认知偏差也是校招工作的困惑之一,学生对车企的认知停留在传统机械制造范畴,对汽车新四化转型认知并不充分,不清楚车企在智能化、网联化技术方面的研发需求,供需双方信息的错配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1.1.校招规模校招规模 16 家企业问卷数据显示,2021-2022 年校园招聘规模合计9728 人,智能网

33、联领域校招规模合计 2967 人,智能网联领域在总体校招中占比30%;其中整车企业智能网联领域校招规模最高,智能网联领域校招规模在总体校招规模中占比26%,低于行业平均;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智能网联领域校招规模较小,倾向于布局独立的智能驾驶业务单元,校园招聘主要以智能网联领域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22 为主;科技公司与新造车势力聚焦于智能驾驶赛道,在“软件定义汽车”的趋势下紧密合作,共同加速智能驾驶产品的规模化量产落地,其智能网联校招规模适中,见表 3.1。表 3.1 16 家企业 2021-2022 年校园招聘规模 企业类型企业类型 校招总规模校招总规模 智能网联智能网联 校招规模校

34、招规模 智能网联智能网联 占校招总规模比占校招总规模比 整车整车企业企业 7766 2011 26%新造车势力新造车势力 1446 644 45%传统零部件传统零部件 121 87 72%科技公司科技公司 395 225 57%合计合计 9728 2967 30%2.2.人才来源占比分布人才来源占比分布 目前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的增量人才来源主要包括社会招聘和校园招聘,企业问卷显示,整车、新造车、零部件、科技公司校园招聘的比例分别是 39%、11%、12%、33%,总体通过校园招聘获取智能网联人才的比例为 24%,见表 3.2。得益于完整的人才梯队建设与管理体系,整车企业在智能网联领域采用校招吸引

35、人才的比例最高,注重校招给企业带来的中长期利益;头部的新造车势力采用互联网行业的打法迅速扩容,往往通过大量的社招人才快速响应企业发展需求,同时辅以校招解决人才队伍发展问题。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23 表 3.2 16 家企业智能网联人才来源分布 企业类型企业类型 智能网联校招人数智能网联校招人数 智能网联招聘总数智能网联招聘总数 占比占比 整车企业整车企业 2011 5188 39%39%新造车势力新造车势力 644 5831 11%传统零部件传统零部件 87 705 12%科技公司科技公司 225 680 33%总计总计 2967 12404 24%第二节:第二节:企业企业校招校招

36、薪酬薪酬与与离职离职分析分析 据汽车人才研究会 2021 年汽车行业薪酬对标报告统计,在全行业经营情况下降的态势下,2021 年汽车行业人均工资 14.9万元/人,同比增长8.0%,高于近五年平均增长率(+6.5%),其中研发人员工资增幅 10.6%,智能网联研发人员工资涨幅 1.2%,达到 19.4 万元/人。对比 2020 年国家统计局按行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数据,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年平均工资在各行业中分布最高为 17.8 万元,是制造业的 2.1 倍,因此汽车行业薪酬水平在我国整体制造业环境当中处于龙头位置。尽管汽车行业薪酬已逆势上扬,近年来爆发式增长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还是需要

37、采取更具吸引力的薪酬体系吸引人才。1.1.校招生薪酬校招生薪酬 企业问卷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汽车企业在智能网联领域校招生平均薪酬普遍高于汽车行业整体应届研发人员起薪*(数据来源于 2021 年汽车行业薪酬对标报告,如图 3.1 所示),其中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24 智能网联领域本科生薪酬比整体研发高出 89.5%,硕士比整体高出50.7%。深度分析智能网联领域企业实际校招生薪酬数据后发现,整车企业薪酬普遍较为平均,薪酬区间重合度较高,传统零部件企业整体薪酬区间略高于整车企业,科技公司整体薪酬区间与薪酬上限均处于行业最高位,新造车势力企业普遍拥有更加灵活的薪酬政策,不同学历层次的校招生

38、薪酬均显著高于平均水平。企业访谈发现,目前部分智能网联领域尖子生人才主要流向了科技公司和新造车势力企业。图 3.1 智能网联领域校招生平均薪酬 2.2.离职分析离职分析 数据显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发人员主动离职率接近27.4%,高于汽车产业研发人员主动离职率(14.7%),说明智能网联汽车研发人员由于薪酬、发展空间等原因流动更加活跃。进一步对企业问卷进行分析,发现智能网联领域校招生离职率较高的学科主要是车辆工程(28.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1.4%)、软件工程(14.3%)、信息与通信工程(10.7%)、控180,000 220,000 330,000 95,000 146,000 2

39、26,000 本科硕士博士智能网联整体研发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25 制科学与工程(7.1%)(如图 3.2 所示)。通过对企业的深度调研发现,车辆工程背景的人才在整车和零部件企业跳槽最为频繁,软件背景的人才在科技公司和新造车势力流动性更高,也从侧面印证了不同类型的企业所需的智能网联汽车人才专业侧重不同。防止人才流失的措施除了提供更有竞争力的薪酬外,还需要建立起符合年轻人发展需要的制度体系保障,同时快速做到人岗匹配等。图 3.2 智能网联领域校招生离职专业占比 第三节:第三节:校招生校招生画像画像 后疫情时代,人才的竞争一定程度上演化成源头的竞争,车企将校园招聘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

40、高度,一是满足企业在智能网联等新兴领域迫切的研发需要,敢闯敢拼的青年人才7.1%10.7%14.3%21.4%28.6%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车辆工程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26 渴望在企业的实际项目中学习,天生具备迫切将知识转化成经验的源动力;二是面对复杂的经营环境和激烈的组织竞争,企业在人才战略的落实上需要高质量的人才输入来源,校园招聘作为重要渠道解决了企业当下的用人缺口和未来人才储备的双重需要。为了探析车企青睐的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画像,课题组分析了 10 家智能网联汽车上中下游代表企业校招生实际数据,结果显示,2021 年 7 月至 2022 年

41、 7 月,智能网联汽车研发方向实际入职的应届生总数为 1646 人,来自于 157 所国内院校。其中整车企业占比最高达 60%,传统零部件校招生规模较小为 5%,符合金字塔形的层级产业结构分布。1.1.学历层次学历层次 通过整理企业调查数据,当前智能网联汽车校招学历层次集中在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竞争力较大的人才主要集中在硕士研究生层次,企业的校招策略也总体上以硕士学历为主,博士人才占比不高;以科技公司最为突出,79%的校招生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见表 3.3。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27 表 3.3 智能网联领域校招生学历层次占比 形成这样的局面,与人才供给两侧均有关系:第一,智能网联汽车

42、技术的发展需要多领域技术的融合,包括电子信息、计算机、网络通信、自动化等,本科阶段的培养难以满足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研发工作的需要,企业更加看中学生在研究生阶段跨学科实操项目的经验;第二,在供给端层面,本科毕业生倾向于学历提升、灵活就业以及“慢就业”,通过走访调研,企业普遍反映现阶段尤其缺乏本科生人才,在校招活动中,本科背景的学生表现为认知有偏差、求职意向低、入职不稳定三重特征,往往很难与企业达成签约,这也是智能网联汽车校招存在的问题之一。2.2.专业背景专业背景 从校招生专业背景上来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人数占比(27%)显著超过机械工程学科(包括车辆工程专业),是当前智能网联领域校招的头牌学

43、科,见图3.3。而在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当中,车辆工程专业依旧是智能网联领域校招的主攻方向。智能网联领域智能网联领域 本科本科 硕士硕士 博士博士 整车企业整车企业 46%51%3%新造车势力新造车势力 34%63%3%传统零部件传统零部件 61%39%/科技公司科技公司 15%79%6%合计合计 42%56%3%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28 企业访谈发现,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层次的校招生人才,企业对拥有跨学科实操项目经历的大学生需求旺盛。图 3.3 智能网联领域校招生专业背景占比 3.3.院校层次院校层次/匹配度匹配度 问卷数据显示,车企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校招目标院校以高水平办学层次为

44、主,超过半数(54%)的校招生来自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四分之一的校招生来自 985 工程院校,在 OEM 和科技公司,这种趋势更为显著,见表 3.4。表 3.4 智能网联领域校招生院校层次分布 智能网联领域智能网联领域 985985 工程工程 211211 工程工程 双一流建设双一流建设 整车集团整车集团 49%79%79%新造车势力新造车势力 42%66%70%传统零部件传统零部件 7%17%20%科技公司科技公司 48%69%73%总体总体 25%25%50%50%54%54%企业深访发现,超过半数的被调研企业在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智能网联

45、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29 合肥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成功招募到合适的人才,表明这些高校与企业匹配度较高。吉林大学成为最热门的目标院校之一,7家被访企业从吉林大学招募智能网联领域应届毕业生,部分计算机类强校和通信类的院校匹配度不高,如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院校没有上榜。第第四四部分:部分: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供需主体分析人才供需主体分析 第一节:第一节:供给端供给端 本次调研对象覆盖本科、研究生阶段全年级,准毕业生占比达 24%,从专业背景上来看,车辆工程、机械类占比超过 67%,自动化类

46、、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占比超过18%。这种样本分布与研究角度有关,本次研究将从学生认知观念与求职行为两个角度展开分析,全面阐述人才供给主体的特征。1.1.认知观念认知观念分析分析 (1 1)对汽车行业的看法:)对汽车行业的看法:当前汽车行业依旧是现代经济增长当之无愧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到学生群体心目中亦是如此。本次调查中,93%的大学生对汽车行业有一定程度的认知,67%的在校大学生非常看好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但是对车企实际工作内容尤其是智能网联研发工作所能参与的环节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30 知之甚少,这是车企在智能网联校招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学

47、生眼中,汽车产品已经从单一的交通工具演化成了智能出行终端,承载的意义已远超工具属性范畴,这与目前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智能网联转型变革的趋势相吻合。数据显示,接近 9 成的受访学生了解汽车行业基本走向,在所学专业方面会更多地关注行业信息,希望成为“吃到螃蟹的人”。(2 2)获取信息渠道:)获取信息渠道:问卷数据显示,当前大学生群体获得汽车相关信息的渠道以新媒体矩阵为主,占比达到 35%(如图 4.1 所示),远超其他渠道。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被调研群体属于“信息时代原住民”,更加青睐通过手机、平板等移动智能终端获取信息;另一方面,视频成为当代青年获取职场知识的新选择。B站数据显示,2021 年,

48、1.48 亿人在其平台观看职业职场内容,相关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91%。诸如微博、微信、小红书、抖音等媒体渠道具有鲜明的特点和风格,易传递精神,形成聚合效应。这就要求招聘主体需要主动进入社交、媒体属性的平台通过知识分享等形式主动吸引人才。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31 图 4.1 35 所高校大学生获得汽车信息渠道分布(3 3)车企关注度车企关注度排名排名:如今的车企市场战略已逐渐从产品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消费者与车企的关系从之前的单向关系转变为共创关系,具有互联网基因的造车新势力具备先发优势,较早在行业中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学生的心目中扮演着颠覆汽车产业产品和服务的角色。课题组

49、梳理问卷后发现,66%的在校大学生会关注特斯拉,其次是小鹏汽车(50%)和蔚来汽车(45%),见图 4.2。学生访谈发现,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的强个人 IP 及旗下科技产品的形象在学生群体中深入人心,这类型企业在大学生反向背调的过程中提供了充足的正面信息,更易脱颖而出。年轻人的“鹏友”小鹏汽车和“价值驱动型组织”蔚来汽车亦是如此。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32 图 4.2 35 所高校大学生对智能网联汽车品牌关注度排行(4 4)所学专业未来前景:)所学专业未来前景:调查发现,在专业背景为自动化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电气类的大学生中,超半数(55%)学生认为所学专业对汽车行业影响较大,认

50、为汽车行业前景广阔的占比为71%,态度更加积极,见图 4.3;图 4.3 35 所高校大学生认为所学专业对汽车行业影响水平情况 车辆工程、机械类、动力能源类、交通运输类的大学生的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33 课程体系仍以传统机械课程为主,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总体匹配度不高,这也导致在未来汽车行业转型升级大背景下,有32%的大学生认为所学专业在汽车行业的发展前景一般,见图4.4。图 4.4 35 所高校大学生认为所学专业在汽车行业发展前景情况 2.2.求职行为分析求职行为分析 (1 1)毕业生流向毕业生流向: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在校大学生有提升学历的意向,根据汽车人才研究会对北京邮电

51、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本科生实际访谈发现,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环境下,“慢就业”的心态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在如今多元的择业观影响下,大学生认为硕士研究生学历在市场中的“性价比”最高,除了比本科生更好的薪酬待遇外,“羊群效应”也使得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了深造考研。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34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协助慢就业学生群体提升对目标行业的认知,是解决就业和校招困难的有效途径,通过多种渠道提前渗透进校园和学生群体中,进行校园全学习周期的赋能,可以有效化解当下大学生面临的求职困难。(2 2)意向行业与单位类型意向行业与单位类型:由于大厂频频裁员、互联网红利逐渐消

52、退等因素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将目标转向传统行业,将稳定性列为求职的首要因素之一。调查数据显示,35 所被调研高校的自动化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电气类专业学生意向从事汽车行业的占比 70%(如图 4.5 所示),意愿高于互联网行业,该部分学生进入汽车领域后主要从事软件、算法、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工作,此类工作平均薪酬在国企中具有显著优势。图 4.5 35 所高校大学生意向从事行业分布 大学生回归“国潮”,国有企业成为大学生最想加入的单位类型,占比达 55%,见图 4.6。在社会和个人双重因素影响下,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35 部分大学生更倾向于在稳扎稳打中满足自身的

53、职业发展规划,实现自我价值。图 4.6 35 所高校大学生意向就业单位类型排行(3 3)汽车汽车行业行业就业意愿就业意愿:我国政府历来重视汽车行业的发展,人才政策频出,企业也在积极构建适应人才发展的培养机制,引进人才的力度空前。在社会和学校双重背景的努力下,近年来,学生群体对于汽车行业的看法也在向着积极的方向转变。调查显示,车辆工程、机械类、能源动力类、交通运输类专业毕业生进入汽车行业的可能性最高,占比92%;相较而言,非传统汽车类专业如自动化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电气类有14%的学生毕业后决定进入汽车行业(如图 4.7 所示),探析数据背后的原因,一是学生对于汽车产业发展认知的提升,二是

54、受高校电动化、智能化汽车复合型人才培养举措的直接影响。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36 图 4.7 35 所高校大学生进入汽车行业从业意愿情况 除此以外,当前环境下,汽车行业依旧是促就业的主力雇主,尤其是汽车央企、国企招聘量大,35 所高校 79%的被调研学生青睐的车企类型是央企和国企(如图 4.8 所示)。访谈了解到,学生认为汽车央企、国企地理位置分布广泛,收入尚可,住房、医疗等多方面保障齐全,工作环境较好,更具有安全性和稳定性,具备一定的上升空间。反应出当下时代的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就业规划意识,且就业选择呈现务实化趋势。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37 图 4.8 35 所高校大学生

55、青睐的车企类型占比(3 3)求职渠道求职渠道:近年来,由于疫情原因和车企边界的逐渐拓展,车企将线上校园招聘作为人才获取的重要渠道。调查发现,第三方招聘网站和学校网站成为除校园招聘会外大学生最常用的求职信息渠道(如图 4.9 所示),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求职线上化进程加速,企业布局线上校招渠道时应“两手抓”,一手布局高校网站,与就业指导中心和辅导员达成互认;二是布局校园招聘垂直平台,运用好“Z 世代”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同时积极推广 VI(video interview)等可视化求职形式,推进校园网络招聘市场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38 图 4.9 35 所高校大学生获取求职求职信息

56、渠道分布情况(4 4)择业关注因素择业关注因素:从本次调研的大学生群体来看,薪酬福利是学生择业时当之无愧的第一位关注要素;在叠加疫情影响、社会环境等因素下,大学生希望去到有潜力的发展平台,重视自我提升,看中企业能否协助职业规划、职场社交,提升办公技能,安排学长师傅带教等,因此,行业前景和成长机会成为了第二和第三位的择业关注因素,见图 4.10。工作环境也是众多学生考量的因素之一,课题组在学生访谈中发现,在工作环境上,大学生最满意的公司硬件设置依次是食堂、宿舍、班车、升降办公桌/人体工学座椅、健身房、影像室等。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39 图 4.10 35 所高校大学生择业关注因素排名

57、(5 5)工作城市工作城市: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生活水平较高,更倾向于工作发展和生活居住相平衡的理念,工作城市的选择更加看中城市综合实力,包括产业布局、人才政策、居住环境、文娱发展等。问卷数据显示,新一线城市的关注度最高,达53%(如图 4.11 所示),新一线城市营商环境崛起,人才的吸引力大幅提升,而一线城市就业意愿集中导致的潜在压力依然存在。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生在2022 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15 个进入新一线名单的城市依次是成都、重庆、杭州、西安、武汉、苏州、郑州、南京、天津、长沙、东莞、宁波、佛山、合肥和青岛。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40 图 4.11 3

58、5 所高校大学生青睐工作城市分布情况 汽车人才研究会行业薪酬对标报告数据显示,2021 年新一线城市博士生起薪25/50/75分位值均高于一线城市(如图4.12所示),反映出成都、合肥、杭州、武汉、重庆等城市在获取高端人才方面正在构建更有竞争力的招引举措。图 4.12 汽车人才研究会薪酬对标报告统计应届生起薪数据 从企业访谈中发现,车企分支机构布局新一线城市呈上升趋势,新一线城市的校园招聘也逐年扩招。通过上述的比较,新一线城市与学生求职意向匹配度较高,车企可着重强调学生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41 回到家乡省会城市发展,实现“双向奔赴”。(6 6)期望薪酬期望薪酬:前述的企业调研数据显

59、示,智能网联校招本科生年平均工资为 18 万元,硕士研究生年平均工资为 22 万元,通过与学生期望薪酬对比,车辆工程、机械类、动力能源类、交通运输类大学生匹配度为59%;自动化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电气类等大学生匹配度仅为 44%(计算方法为汇总 10-25 万薪酬区间的人数占比)。图 4.13 车辆工程等硬件类大学生期望薪酬分布 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42 图 4.14 计算机等软件类大学生期望薪酬分布 新造车势力和科技公司平均薪酬显著高于传统整车与零部件企业,匹配度会略有提高,但总体不及学生预期。第二节:第二节:需求端需求端 在需求端主体分析方面,课题组从企业实际面临的校招痛

60、点与校招举措两个角度展开,分别阐述了企业在智能网联校招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梳理了行业中优秀做法案例以供招聘主体参考。1.1.校招校招痛点痛点 课题组对 16 家智能网联汽车上中下游企业深度访谈后发现,企业校招面临的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第一,产业爆发式增长,人才供需产业爆发式增长,人才供需矛盾短期内矛盾短期内难以缓解难以缓解。由于深度学习算法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引入,智能网联汽车产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43 业近十年来取得了长足进展,成为汽车产业化发展的新突破口,各国政策频繁导向自动驾驶、车联网发展,我国更是密集出台相关政策及标准,攻关车载传感器、芯片、中央处理器、操作系统等核

61、心关键技术,在智能化赛道上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汽车品牌。2022 年是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推进商业化落地的关键之年,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 L2 级辅助驾驶乘用车新车市场的渗透率达到 30%。市场监管总局预计,2022年我国智能网联系统装配率将达到 53.3%,2025 年装配率将达到75.9%,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在此发展情况下,由于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储备有限,人才供给已无法满足产业需求,人才知识结构与产业发展也存在脱节,复合型人才培养亟待重新设计。近年来,虽然高校、企业逐渐认识到这一情况,但由于教育改革流程繁琐,人才培养需要较长周期,而企业推动内部人才培养、点对点开展校企合作均

62、难以形成批量性、规模性效应,智能网联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还将持续存在。受访企业普遍认为,未来 5-10 年,智能网联汽车人才供需矛盾才将得到缓解。第二,第二,供给端供给端认知认知的的偏差偏差导致供需错配导致供需错配、校企合作困难、校企合作困难。从高校端来看,一方面,计算机类、自动化类、电子信息类等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专业毕业生专注于特定的技术领域,缺乏对于汽车全产业链意识层面的认知,对能够在汽车行业从事的工作模块知之甚少,对岗位内容认知不清晰,从而导致供需错配,在后续的发展中也不利于企业持续培养;另一方面,高校及教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44 师队伍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上缺乏汽车行业相关内容。

63、非汽车类专业的代课老师、辅导员和就业指导中心对于智能网联汽车的认知存在偏差,在对家长及学生的择业观传递上难以引导进入汽车行业,在与企业的沟通中缺乏相互了解,造成校企合作困难和毕业生择业面狭窄。第三,第三,企业间企业间人才人才竞争加剧,竞争加剧,人才良性的发展环境受到挑人才良性的发展环境受到挑战战。宏观层面上,我国工业在整体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各个战略新兴产业和领域均拥有迫切的人才需求,对大学生就业和引导偏向于国企、央企,服务于国家战略,因此留给汽车行业的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核心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人才严重不足。当前汽车行业向新四化转变,行业所需的能力象限范围拓宽,汽车行业一方面在嫁接互联网等行业增长所带来

64、的福利,另一方面在人才资源上也与互联网、ICT、科技企业竞争。在访谈中,传统车企普遍反映行业智能网联人才竞争有加剧趋势,部分新兴的企业在资本的加持下追求高投资回报,人才政策对标字节跳动、阿里等头部互联网企业,对应届毕业生吸引力高的同时也一定程度拔高了人才价码,不利于整体人才环境的良性发展,叠加地域、经济等因素加剧了部分车企人才供需矛盾。2.2.校招校招举措举措 针对供给不足,供需矛盾的问题,企业与学校应积极开展项目合作,与高校形成联合培养机制,提高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如一汽集团-吉林大学红旗学院与东风汽车集团-武汉理工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45 大学“东风跃迁班”,均为企业与所在地重

65、点高校联合开创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校企充分整合双方资源优势、引企入教、协同育人,实现了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研发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针对供给端认知偏差的问题,一方面,企业应提前布局高校,导入相关课程,在文化和思维层面引导在校生,树立起学生心目中的汽车品牌意识,增加对汽车行业中长期发展动向和趋势的了解。鉴于计算机、通信类等院系对于汽车行业认知不足的问题,汽车企业需要快速与相关高校建立项目合作,与相关院系深度绑定,开展长期合作,比如提前介入高校科研项目、参与项目共建、实训基地建设等,辅助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匹配,形成共赢机制。另一方面,企业应树立用户运营的思维,做好

66、校招品牌建设。通过冠名或赞助的方式全过程参与全国高校车辆、计算机巡回赛事,培育汽车品牌在学生群体中的感知度,通过校友技术分享会、线下体验实操等活动穿插在校招环节中,从运营人群的角度渗透进大学生活,提高大学生人才群体的认知,企业 HR 往往在运营人群的过程中获得合适的校招人选。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46 表表 4.14.1 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智能网联汽车相关大学生相关赛事大学生相关赛事/会议一览会议一览 序号序号 竞赛竞赛/会议名称会议名称 背景背景 1“上汽杯”大学生汽车软件挑战赛 由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联合各高校发起,旨在发掘和培养优秀软件人才,参赛方式为领取企业发布的任务书,由学生个

67、人或团队提交作品。所有参赛人员进入校招绿色通道,通过初赛选手将获得上汽专家指导带教,表现优异者获得 offer 和奖金。2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办,竞赛过程包括理论设计、实际制作、整车调试、现场比赛等环节,要求学生组成团队,协同工作,初步体会一个工程性的研究开发项目从设计到实现的全过程。该竞赛融科学性、趣味性和观赏性为一体,是以迅猛发展、前景广阔的汽车电子为背景,涵盖自动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与汽车等多学科专业的创意性比赛。3 中国大学生无人驾驶方程式大赛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

68、办,蔚来汽车特别冠名支持,比赛期间,各高校的队员在赛场中进行场地的熟悉与现场搭建工作,完成车辆轮胎装配、行驶性能测试、车手逃生训练等环节。4 世界智能驾驶挑战赛 世界智能驾驶挑战赛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驾驶专业委员会等专业机构和天津东丽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大赛设置无人驾驶组,自动泊车、自动紧急制动、车道偏离预警与保持等智能辅助驾驶组、信息安全组。5 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该赛事不仅能推动和促进视听觉信息认知计算模型、关键技术与验证平台研究的创新与发展,确保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的实现,而且将促进我国在智能车辆技术

69、方面的研究,进而促使我国在未来智能汽车技术和产业上的原始创新。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47 6 ACM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赛事由 AWS、华为和 Jetbrains 赞助,在北京大学设有 ICPC 北京总部,用于组织东亚区域赛。比赛期间,每队使用 1 台电脑需要在 5 个小时内使用 C/C+、Java 和 Python中的一种编写程序解决 7 到 13 个问题。程序完成之后提交评测机运行,运行的结果会判定为正确或错误两种并及时通知参赛队。7 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是面向各国选手的一年一度的信息学科国际奥林匹克竞赛,旨在普及计算机科学知识,培养优秀计算机人才,这项竞赛包含

70、两天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解决算法问题。两天各有3 道题,每道题占 100 分,满分 600 分。选手以个人为单位,每个国家最多可选派 4 名选手参加,参赛选手从各国相应计算机竞赛(OI)中选拔。8 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NOIP)每年由中国计算机学会统一组织,全国统一大纲、统一试卷。初、高中或其他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可报名参加联赛。联赛分初赛和复赛两个阶段。初赛考察通用和实用的计算机科学知识,以笔试形式进行。复赛为程序设计,须在计算机上调试完成。联赛分普及组和提高组两个组别,难度不同,分别面向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复赛可使用 C、C+、Pascal 语言,2022 年后将不可使用Pasca

71、l、C 语言,只能使用 C+。9 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DJI 大疆创新发起并承办的机器人赛事,大赛采用红、蓝双方对抗的形式,参赛队伍通过自行设计制造多种机器人进行射击对抗,完成指定任务,由比赛裁判系统判定比赛胜负。10 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ROBOCON)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科技活动,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司、国家“十五”863 计划机器人主题、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协办的全国大学生科技活动,为激发广大青少年对高科技的兴趣与爱好、激励创新意识、活跃校园科技活动、培养未来科技人才提供了大舞台。智能

72、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48 11 Topcoder 是一个程序设计比赛的网站,该网站把中国纳入其赛区,该网站每个月都有两到三次在线比赛,根据比赛的结果对参赛者进行新的排名。参赛者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用 Java,C+,C#,VB 或 python 进行编程。参赛者须在1 小时 15 分钟的时间内完成三道不同难度的题目,每道题完成的时间决定该题在编程部分所得的分数。12 Kaggle 开发商和数据科学家提供举办机器学习竞赛、托管数据库、编写和分享代码的平台,该平台已经吸引了 80 万名数据科学家的关注,这些用户资源或许正是吸引谷歌的主要因素。13 黑客马拉松(Hackathon)编程大赛 黑

73、客马拉松编程大赛自最初由 SegmentFault 引进国内,引起开发者的狂热响应,科技企业更是陆续主动参与其中,作为中国领先的技术问答社区,SegmentFault一直致力于汇聚集体智慧,推动技术进步,而这一使命与黑客松的精神内核高度一致。14 ACL(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计算语言学年会 ACL 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影响力最大的国际学术组织,由国际计算语言学协会主办,是自然语言处理与计算语言学领域最高级别的学术会议。近年来 ACL 大会接收的投稿量持续上升,华人团队在该领域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21 年字节跳动赢得

74、大会最高荣誉。每年的线上论文分享会都会有国内顶尖高校的在校生分享,还会安排企业招聘环节。15 ICCV(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国际计算机视觉大会 会议在世界范围内每两年召开一次。其与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会议(CVPR)和欧洲计算机视觉会议(ECCV)并称计算机视觉方向的三大顶级会议。会议收录论文的内容包括:底层视觉与感知,颜色、光照与纹理处理,分割与聚合,运动与跟踪,立体视觉与运动结构重构,基于图像的建模,基于物理的建模,视觉中的统计学习,视频监控,物体、事件和场景的识别,基于视觉的图形学,图片和视频的获取,性能评估,具体应用等。

75、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49 16 中国汽车人才高峰论坛“青年对话”论坛由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每年举办,是汽车界、人才界唯一的交流盛会;“青年对话”是论坛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并邀请青年学子代表与车企 HR、技术高管展开对话,帮助企业与学生在技术发展前景及职业规划路径的交流中增进了解,引导双方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双向奔赴”。针对人才竞争的问题,企业应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发展机制,避免人才争夺战。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人才在一定时间内快速流动属于正常的现象,企业需要直面人才流动的市场行为。学生访谈数据发现,行业前景和成长机会成为了除薪酬福利外第二和第三位的择业关注因素,在

76、叠加疫情影响、社会环境等因素下,大学生更加重视自我提升,看中企业能否安排学长师傅带教等因素。因此,企业的人才保温举措可以依靠建立完善的校招生培养体系以此保障人才的良性发展,通过设立体系化的培训方案,安排一对一的带教模式,设立导师责任制,包括企业、职场文化融入、通用知识、专业技术领域实践、深度参与研发项目等,营造人才的归属感。3.3.企业典型企业典型案例展示案例展示 目前各企业已经在智能网联汽车前置人才培养方面展开了积极的尝试,课题组以一汽集团、东风汽车集团为例,调研了企业特色产业学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等方面所做的改革举措。(1)中国一汽-吉林大学红旗学院 红旗学院是由中国一汽与吉林大学于 20

77、19 年联合挂牌成立的产学研融合发展创新机构。中国一汽秉持共建共赢原则,依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50 托吉林大学教务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设计特色课程、编排教学进程、制定考核方案、管理认定学分等,并由中国一汽选派各领域专家作为红旗学院客座教授/讲师。三年来,红旗学院开展招生 3 期共 4 个班次(智能网联 3 个班次,新能源 1 个班次),累计培养 200 余人,其中 50%-60%的学生加入中国一汽。红旗学院的培养模式主要针对智能网联、新能源等业务实际需求及工作场景,设计专属课程体系,通过个性化学习目标,制定针对性学习方案,开发定制化学习课程。截至目前,红旗学院面向智能驾驶、智能座

78、舱、动力电池等 12 个业务方向,与吉林大学合作开发了汽车产业智能网联发展趋势、全球车企智能驾驶汽车研发等 49 门专属课程。未来,中国一汽将与更多高校开展合作,依托高校专业优势,拓展人工智能等新班次。红旗学院强调实践能力锻炼,因此业务部门参与积极性较高。学生校外培养紧跟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实践,安排学员提前开展岗位锻炼,前往中国一汽参与 1-3 个月的研发项目或新技术项目课题研究等。同时积极鼓励学生与企业骨干一同参加行业学术交流、国内外专业赛事,拓宽思维视野。在课程体系上结合中国一汽产品项目确定论文课题,与高校联合完成毕业设计,校企双导师制共同指导学生结业。(2)“东风跃迁班”“东风跃迁班”是

79、由东风汽车集团与武汉理工大学于 2022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51 年联合开创的精英人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武汉理工大学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东风公司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开展浸润式实景、实操、实地教学,打造面向人工智能与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高端精英人才。首届“东风跃迁班”招生 2 个班共 40 人,一个班级以汽车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等机械学部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另一个班级以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信息工程学院、ITS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等相关学科专业

80、学位研究生为主。在培养模式上,“东风跃迁班”按照“1+2”模式由武汉理工大学与东风公司联合培养,具体为:第一年在武汉理工大学完成所有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及选修课程的学习,在现有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东风公司五化即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内训课程,依托武汉人工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开展实践环节培养,由学业导师重点指导。第二、三年进入东风公司进行专业实践培养和学位论文等工作。学生培养主要依托东风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揭榜挂帅项目及前瞻性科技项目,采取学业导师和产业导师“双导师”负责制。入选“东风跃迁班”学生学籍仍保留原专业,经审核达到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52

81、毕业要求和学位要求者,取得原专业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东风公司为“东风跃迁班”学员在企业实践培养期间提供每月2000 元补助津贴,并免费提供同员工标准食宿、节假日福利、购买意外保险等福利保障。针对“东风跃迁班”优秀精英人才,武汉理工大学联合东风公司提供定制化高端游学及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赴顶级学府以及人工智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军企业参访游学。学员就业实行双向选择,鼓励优秀毕业学员与东风公司签订就业协议,入职后可获得东风公司提供的安家补贴。第第五五部分:部分:智能网联智能网联汽车汽车大学生大学生人才人才现状思考现状思考与与展望展望 第一节:第一节: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大学生人才存在主要问

82、题及原因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 1.1.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供给严重不足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供给严重不足 目前汽车企业招聘呈现严重的智能网联人才供给不足现象,尤其体现在校招人才上。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 2023 年高校毕业人数预计为 1174 万人,本科学历人数约为 431.3 万人。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预测数据,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高度相关的本科专业毕业生占当年总毕业生占比约12.4%,进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就业的比例约为 0.82%,因此 2023 届高校本科毕业生可以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供给的人才总量约为 6500 人。2023 年智能网联汽车按稳步发展的情境下人才需求量约为 8.7 万人,届

83、时人才存量约为 6.5 万人,人才净缺口约为 1.6 万人,尤其缺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53 乏系统/软件/算法工程师,如智能驾驶系统架构工程师、智能座舱系统工程师、软件架构工程师、感知融合算法工程师、V2X算法工程师等多个岗位都呈现高度紧缺态势。2.2.人才供给质量与企业需求能力脱节人才供给质量与企业需求能力脱节 当前环境下,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需要,具备跨学科、多种背景领域知识深度融合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成为企业各界的需要。企业调研反映,本科阶段的人才知识结构与产业发展存在脱节现象,复合型人才培养亟待重新设计。近年来虽然高校逐渐认识到这一

84、情况,但由于教育改革流程繁琐,人才培养需要较长周期,尽管有高校已经开始尝试采用智能网联汽车“微专业”的方式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通过以项目牵引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体系,辅以实施探究式、讨论式和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单独编班组织教学,但是招生人数及培养过程仍难以达到预期,受访企业也普遍认为,未来 5 年,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质量才能满足行业认可。3.3.人才人才招聘竞争招聘竞争激烈、流动频繁激烈、流动频繁 企业普遍反映满足智能网联汽车研发需要的大学生人才招聘竞争激烈,人才流动频繁。数据显示,2021 年智能网联研发人员入、离职率分别为 44.6%和 27.4%(入职率与离职率差为17.2%),高于汽

85、车行业整体研发人员入离差(2.8%),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相关专业学生群体在国家整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54 体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属于多行业紧缺人才,ICT、金融等行业分流了一定程度的人才供给。第二,汽车行业在薪酬体系上竞争力一般,阿里、字节或 ICT 企业的薪酬架构对于软件人才的吸引力更高。第三,除了硬性层面因素外,软性层面的认知偏差也导致校招获取人才困难,学生对车企的认知停留在传统机械制造范畴,对汽车新四化转型认知并不充分,不清楚车企在智能化、网联化技术方面的研发需求,就业意向及稳定性不高。第二节:第二节: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引才引才对策对策建议建议 1.1.

86、传统传统学科学科优化升级优化升级,积极积极寻求寻求建设建设新兴专业新兴专业 智能网联汽车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下缺乏专业直接对口的本科毕业生,传统的车辆工程等专业核心课程与智能网联方向匹配度不高,高校亟需将车辆工程等传统学科的课程优化升级,保留车辆类核心课程,增加计算机、电子信息、通信、自动化等相关知识单元或增设机械类学科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方向培养计划,从源头上补足供给端交叉学科培养力度不够的问题。高校应进一步积极寻求建设新兴专业。2012-2021年全国高校新增备案、审批的专业数量排名前二十中,有 8 个专业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息息相关,近年来批准增设的与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的专业共

87、24 个,如智能车辆工程专业,在新专业课程体系中强调计算机、软件、电子信息等基础课程,同时开设了与智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55 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智能决策、控制执行等关键核心技术的实践课程,实现融合多个学科交叉的培养过程,部分较早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已开始向行业输送智能网联汽车研发人才。2.2.校企充分合作探寻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校企充分合作探寻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 近年来,高校逐步摸索出了一套围绕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跨学科交叉融合领域和前沿技术领域的专业培养模式,企业也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校企联合育人平台。例如提前介入高校科研项目、参与项目共建、实训基地建设等,辅助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

88、需求相匹配。在高校品牌活动合作方面,通过冠名或赞助的方式全过程参与全国高校车辆、计算机巡回赛事,培育汽车品牌在学生群体中的感知度,通过校友技术分享会、线下体验实操等活动贯穿在校招环节中,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3.3.招聘招聘以人为本,完善以人为本,完善人才保温举措人才保温举措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协助慢就业学生群体提升对目标行业的认知,是解决就业和校招困难的有效途径,通过多种渠道提前渗透进校园和学生群体中,进行校园全学习周期的赋能,可以有效化解当下大学生面临的求职困难。汽车企业应关注当下大学生的求职习惯,加快校招线上化进程,在布局线上校招渠道时,一是布局高校网站,与就业指导中心和辅导员达成互认

89、;二是布局校园招聘垂直平台,运用好“Z世代”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积极推广可视化求职形式,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 56 推进校园网络招聘市场建设。防止人才流失的措施除了提供更有竞争力的薪酬外,还需要建立起符合年轻人发展需要的制度体系保障,同时明确人员工作职能,快速做到人岗匹配等。后续的人才保温举措可以依靠建立完善的校招生培养体系以此保障人才的良性发展,通过设立体系化的培训方案,安排一对一的带教模式,设立导师责任制,包括企业、职场文化融入、通用知识、专业技术领域实践、深度参与研发项目等,营造人才的归属感。结语结语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迭代发展与自主车企的加快布局,在高额的研发投入背后,未来 5-10 年,汽车企业对智能网联研发人才的需求将呈现指数型增长。后疫情时代,人才的竞争一定程度上演化成源头的竞争,大学生人才的储备与培养将逐渐提升到企业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相信在供给侧与需求端的通力合作下,智能网联领域的存量人才将实现平稳高质增长,增量人才的供需矛盾也将在未来逐步缓解。123 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 地址:上海市嘉定区墨玉南路 888 号 电话: 网址:www.automotive-

友情提示

1、下载报告失败解决办法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报告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汽车人才研究会:2022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报告(58页).pdf)为本站 (Azure) 主动上传,三个皮匠报告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个皮匠报告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