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您的当前位置:上海品茶 > 报告分类 > PDF报告下载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创新引领下的发展韧性:中国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典型案例 (长三角地区)(41页).pdf

编号:118582  PDF   DOCX 41页 3.56MB 下载积分:VIP专享
下载报告请您先登录!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创新引领下的发展韧性:中国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典型案例 (长三角地区)(41页).pdf

1、创新引领下的发展韧性:中国落实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典型案例(长三角地区)Good Practices of Chinas Implementation of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陈东晓 毛瑞鹏 于宏源 周亦奇 蒋力啸 朱云杰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2022 年 8 月陈东晓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于宏源 比较政治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蒋力啸 世界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毛瑞鹏 美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周亦奇 比较政治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朱云杰 比较政治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助理

2、研究员作者介绍目 录前言 01长三角地区落实 2030 年议程的实践 05主要经验 29前景和建议 3101创新引领下的发展韧性前 言前言2015年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的 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下简称 2030 年议程),开启了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新纪元,为世界各国实现全面发展提供了指南。中国高度认同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遵循“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理念的基础上,致力于建设普惠包容的幸福社会。中国秉持可持续发展是破解全球性问题的“金钥匙”理念,为推动全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为推动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2021 年 9 月,习近平主席在第 76 届联大一般性辩论期间,提出全球发展倡

3、议,呼吁国际社会加快落实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和健康的全球发展。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迄今已有100多个国家表示支持。2022年1月,联合国成立“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并于 2022 年 5 月召开高级别会议。2022 年 6 月 24 日,中国成功举办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与会领导人围绕“构建新时代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携手落实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达成广泛共识。中国将落实 2030 年议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中国将落实 2030 年议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中国将 2030 年议程的 17 项可持续发展目标融入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确立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

4、享”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努力推进低碳产业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0 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在未来五年将“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将经济发展和提升民众福利作为第一要务,在减贫、教育、医疗等方面作出巨大努力,尤其是在改善最贫困和最脆弱人02中国落实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典型案例(长三角地区)前 言群境况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1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2020 年,中国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提前 10 年实现 2030 年

5、议程的减贫目标。中国的教育、医疗体系不断完善。调查地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 96.8%,其中贫困人口的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 97.8%,超过全人口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率。2021 年 3 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写给习近平主席的信函中表示,中国成功消除绝对贫困,为实现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所描绘的更加美好和繁荣的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成就证明了政府的政治承诺和政策稳定性至关重要。2中国是国际发展知识交流的有力促进者中国是国际发展知识交流的有力促进者促进国际发展知识的交流互鉴,是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于2017、2019和2021年,先后发布三期 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

6、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两次提交落实 2030 年议程国别自愿陈述报告,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此外,中国的研究机构也陆续发布多份评估报告。例如,2020 年 9 月,中国科学院发布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0);2020 年 12 月,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创新与绿色发展专业委员会联合发布中国城市人居蓝皮书,评估地方城乡建设过程中落实 SDG 目标 11 工作的成效。长三角地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开展积极探索长三角地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开展积极探索在落实 2030 年议程的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承担着主体责任。由于在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自然环境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

7、异性,各地区落实 2030 年议程的进展及面临的突出挑战往往不尽相同。与此同时,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互鉴,有利于相互促进并最终实现共同进步的目标。长三角地区包括长江下游“三省一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上海市。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就生产总值而言,“三省一市”2020 年在全国 31 个省级行政区中分列第 2、第 4、第11 和第 10 位。1 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所长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D.Sachs)等合作完成的可持续发展报告2022中评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数在世界上排名 56 位,其中可持续发展目标 1“消除贫困”和可持续目标4“确保包容、公平的优质教育

8、”两项得分最高。JeffreyD.Sachsetc.,SustainableDevelopmentReport2022:FromCrisisto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SDGsasRoadmapto2030andBeyond,2022,https:/ 年 3 月 9 日,http:/ 言表 1 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基本经济数据(2020 年)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2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截至2020 年 11 月)。长三角地区各省市在制定本地区发展规划时,切实贯彻国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统一部署,实现了中央与地方在落实 2030 年

9、议程上的有效对接。3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是决定落实 2030 年议程路径选择的关键因素。相较于中国其他地区,长三角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这为落实 2030 年议程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长三角地区在全面落实 2030 年议程的过程中也面对一系列突出挑战。尤其是包括:第一,城镇化引发的问题;第二,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之间的矛盾问题;第三,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第四,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问题;以及第五,人口结构加速老龄化问题。作为经济活跃指数和人类发展指数(HDI)4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的地区,长三角地区在探索走出一条适应中国新发展阶段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方面担负着特殊的使命。2022年上半年,上海市遭受新冠疫情

10、严重冲击,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严峻考验。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环境发展,成为上海和长三角地区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任务。与此同时,当今世界正进入到一个以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为特征的时代,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丧失、极端天气增多等因素造成一系列难以预测灾害。长三角地区在提升灾害预防能力和增强发展韧性方面面临艰巨任务。3 例如,2021 年 6 月,浙江省德清县发布了德清践行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县域方案。该方案是在 2018年联合国首届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发布的德清践行联合国 2030 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基础上的完成的中国首份县域方案。4 人类发展指数选择预期寿命、教育年限及人均

11、国民收入三项指标。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国家信息中心 2019 年联合发布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特别版历史转型中的中国人类发展 40年:迈向可持续未来报告,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HDI)由 1978 年的 0.410 提高到 2017 年的 0.752,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由 1990 年的低人类发展水平组提升至高人类发展水平组的国家。上海、江苏和浙江三省处于中国人类发展指数最高的行列,2017 年分别达到 0.854,0.784,0.772,在中国 31 个省级行政区中分别位列第2,第 4,第 5 位。2017 年,安徽的指数为 0.70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值得

12、注意的是,安徽省的人类发展指数自 1982 年以来的增幅位居全国前列,领先于上海、江苏和浙江。这显示出在过去 40 年长三角地区省市之间的差距在缩小。参见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特别版,第 34-37 页。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全国生产总值(万亿人民币)3.8710.276.463.87101.60常住人口(百万)24.8784.7564.5761.031411.78人均可支配收入(千元人民币)72.2343.3952.4028.1032.1904中国落实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典型案例(长三角地区)前 言本报告在综合整理各类公开资料、特别是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农业部、科技部等部委

13、历年评选出的先进典型和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案例重点讨论长三角地区在应对疫情和加强城市韧性、坚持绿色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应对人口结构老龄化等五个方面的代表性实践。尽管如同所有的地区一样,长三角地区在落实可持续发展方面仍然存在诸多短板,然而本报告着眼于探索该地区在上述方面的一些好的做法,并相信这些实践及其经验有助于为长三角地区的今后发展,以及中国其他地区甚至其他国家落实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长三角地区落实 2030 年议程的实践05创新引领下的发展韧性长三角地区落实 2030 年议程的实践(一)增强城市韧性,在疫情应对中坚持可持续发展(一)增强城市韧性,在疫情应对中坚持

14、可持续发展建设可持续城市和社区对于实现 2030 年议程至关重要。未来的人口和经济的活动,社会和文化的互动,以及环境和人道主义的影响都将越来越集中在城市。然而,快速城镇化也将带来多方面挑战,包括住房短缺、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和污水增加、淡水供应不足、废物处理问题、基本服务和基础设施不足等。SDG11 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SDG11 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16 年 2 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

15、动力,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迅速。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底,中国城镇人口占比达到 63.89%,与 2010 相比,城镇人口增加超过 2.36 亿人。据测算,到 2035 年,中国城镇化率将升至 75%至 80%。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共 30 个城市构成的长三角城市群,以 35.9 万平方千米、2.2 亿常住人口和 19.5 亿的经济总量跻身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2020 年,上海、江苏、浙江的城镇人口比重分别达到 89.3%、73.44%和 72.17%,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3.89%)。安徽的城镇化率也达到 58.33%,且 10 年间的

16、增幅为15.34%,显示出持续上升的巨大潜力。高城镇化率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鲜明特点。长三角地区落实 2030 年议程的实践06中国落实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典型案例(长三角地区)表 2 长三角地区城镇人口比重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2021 年 5 月 11 日。新冠肺炎疫情和多发极端天气灾害等因素导致城市脆弱性大幅上升,对 SDG11构成严重威胁。加强包容和可持续的城市建设,增强参与性、综合性、可持续的人类住区规划和管理,是 SDG11 的核心内容。联合国 2015 年发布的减轻灾害风险全球评估报告强调,降低城市脆弱性、增强城市在自然灾害

17、面前的韧性是一项事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政府 2021 年 3 月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并首次将“韧性城市”概念纳入国家战略规划之中。2022 年上半年,上海遭受新冠疫情严重冲击,为尽快控制疫情扩散和降低居民感染风险,上海采取了必要的严格封控措施。在上海遭受严重的医疗资源和生活物资短缺的情况下,全国各地纷纷向上海伸出援手。作为人口密集且流动性强的城市群,长三角守望相助,坚持协同抗疫,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区域内的资源合理调配,有效协助上海控制疫情蔓延和保障居民生活物资供应。新冠疫情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危机,既是对韧性城市建设的一次重要检

18、验,也为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重要契机。案例一:长三角协同抗疫的实践案例一:长三角协同抗疫的实践长三角一体化在疫情应对中发挥了重要的守望相助和相互配合的功能。江苏、浙江、安徽在上海实施全域封控的危急时刻及时伸出援手,与上海人民一起共克时艰。长三角的一体化实践证明了,区域一体化不仅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共同韧性。具体而言,在上海遭遇严重疫情冲击的时刻,长三角地区在医疗救治和应急保障,及维护生产链和供应链畅通方面发挥了区域一体化的优势和功能。第一,长三角开展区域医疗合作,有力地协助地方阻断疫情传播。疫情发生后,上海江苏浙江安徽200202010202

19、020102020城镇人口比重(%)89.3%89.3%60.2273.4461.6272.1742.9958.33增幅(%)013.2210.5515.34长三角地区落实 2030 年议程的实践07创新引领下的发展韧性上海面临医疗资源不足的重大危机,江苏、浙江、安徽三省援沪医疗队第一时间抵沪开展工作,集最优资源支持上海抗疫。在核酸检测及防疫物资保供方面,三省累计派出核酸采样医务人员超 10 万人次,多家定点医院承担了异地协同检测任务。2022 年 4 月和 5 月期间,上海市累计核酸筛查量达到 4.3 亿人次,其中近 4 成的采样量由援沪医务人员承担。此外,苏、浙、皖三省还加大力度推进抗原试

20、剂盒、核酸检测设备和试剂、医用防护服、口罩等急需医疗物资的跟踪调度和生产供应。在方舱医院建设、隔离用房资源保障方面,苏州、南通、泰州、宁波等地在当地疫情防控任务吃紧的情况下,仍及时协调大量建筑建材、设施设备保障上海应急隔离和医疗点建设。三省还积极组织医务人员承担方舱医院医疗队任务,苏、浙、皖分别整建制承接了浦东 2 家方舱医院和崇明方舱医院。第二,长三角地区积极开展生活物资供给合作。疫情和封闭式管理给上海带来严重的生活物资供给和物流危机。长三角地区采取多项措施保障生活物资高效通行。苏州昆山与上海开通生活物资通行专用通道,保障蔬菜、药品、奶粉和米面粮油等调拨入沪。浙江与上港集团建立信息共享、通行

21、证互认等机制,迅速推进上海港进口冷链冷藏集装箱疏港工作,组织省内符合防疫条件的农贸市场、中转冷库协同保障上海进口冷链物流畅通。安徽成立涉沪重点物资供应和运输保障工作专班,协调各地蔬菜等生活物资驰援上海。长三角还协同建设启用了应急保供中转站。在苏、浙两省支持下,上海分别在苏州昆山、嘉兴平湖建立了应急生活物资保供中转站,满负荷运力分别达到 1000吨/天和 4000 吨/天。当地政府在做好疫情防控闭环管理的同时,还为运送物资的货运司机提供周到服务。此外,在疫情期间,长三角还推进货运通行证统一互认等机制建设。在长三角协力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区域一体化从合作机制上升为情感纽带,从而增强了区域一体化建设的

22、民意基础。第三,长三角地区合力保障生产链和供应链稳定。长三角是我国诸多产业链的关键节点。2022 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长三角地区多个行业遭受严峻考验,尤其是汽车产业一度接近“熄火”。汽车产业链长,生产协同要求高,因此核心生产基地和物流基地的停产影响范围巨大。伴随大批整车厂和配套零部件生产企业停产,长三角地区落实 2030 年议程的实践08中国落实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典型案例(长三角地区)悲观情绪在汽车行业内一度蔓延。受到类似威胁的还有集成电路等产业链。上海分批有序推动重点企业率先复工复产,先后印发实施关于开展重点企业保运转的工作方案(试行)上海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第

23、一版),建立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全力支持对长三角、全国产业链供应链影响巨大的企业群及涉及城市运行、防疫物资和功能保障类重点企业率先复工复产。苏、浙、皖三省全力支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三省有关方面组建工作专班,积极对接上海重点企业提出的配套供应诉求,全力协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生产、供应对接,畅通核心零部件、关键原材料的跨省市运输。江苏泰州支持上汽集团、特斯拉公司在当地的多家相关供应链企业复工复产,并协助办理运输通行证,便利两地间汽车零部件运输;苏州、泰州等地为上海华虹、中芯国际等集成电路制造企业的重要生产原料给予通行便利,确保企业持续稳定生产;浙江省内新能源汽车供应商在政府指导协助下密切联

24、动、保证生产、打通物流,全力支持上海整车制造;上海市安徽商会成立“保安全、促复产”领导小组,全面协助服务沪上皖籍企业做好复工复产。长三角一体化的实践表明,虽然新冠疫情对互联互通造成巨大影响,也使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变得更加困难,但是疫情同时也是倒逼区域一体化演进的重要机遇。长三角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增强区域发展韧性。长三角地区的人民通过守望相助加深了相互理解和相互扶持,进一步夯实了区域一体化的民意基础。(参考资料: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长三角地区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协同抗疫和保供保运保链取得积极成效,2022 年 4 月 29 日,https:/ 年 5 月 31 日,h

25、ttps:/ 2030 年议程的实践09创新引领下的发展韧性型城市的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经验。SDG11.3 到 2030 年,在所有国家加强包容和可持续的城市建设,加强参与性、SDG11.3 到 2030 年,在所有国家加强包容和可持续的城市建设,加强参与性、综合性、可持续的人类住区规划和管理能力。综合性、可持续的人类住区规划和管理能力。曹杨新村始建于 1951 年,是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辖区面积 2.14 平方千米,常住人口 10.6 万人。曹杨新村街道在疫情防控和保障居民生活方面的做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第一,提供多样化公共服务。城市公共服务既需要政府发挥统筹协调,也需要社会各主体的协同运

26、作。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居民对社区功能的要求更加复合化。为此,扩大多层次便利化的社区服务成为社区的一个重要建设方向。“15 分钟社区生活圈”(服务半径在步行 15 分钟左右范围内,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配备便利化购物、餐饮、教育、文化、医疗、养老、体育、休闲等多元功能的社区生活圈)成为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曹杨新村利用自身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打造公共开放空间体系为基础,串联辖区内重要公园绿地,建设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百姓客厅”、“自然课堂”等一批高等级文化设施,发挥了复合社区服务功能。在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曹杨新村街道采取多项人性化措施为居民提供服务。例如,曹杨新村社区事务

27、受理中心启动线下帮办服务,由居委“帮代办专员”上门收集材料后,统一前往受理中心办理。在征询居民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公共场所开放方案,定期对公共场所进行全面消杀和人流压力测试,根据人员密集度布局核酸采样点。长三角地区落实 2030 年议程的实践10中国落实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典型案例(长三角地区)第二,调动市民参与和发挥邻里互助精神。邻里互助精神是建立在市民社会之上的韧性城市的重要品质。社区居民通过微信群的集体交流和集体行动,开展志愿者活动和邻居之间的物品互助和集体采购,实现了封控管理期间的生活物资保障。疫情期间,曹杨新村街道保障居民生活物资供应的工作得到当地居民的充分肯定。街道先后成

28、立蔬菜配送服务站、“靠谱团”等临时机制,为居民提供订购渠道和配送服务。尤其是,为了帮助不擅长使用手机的老年居民购买生活物资,街道专门设立线下团购的模式,由街道与有资质的供应商点对点联系,居民通过居民区代表下单,并由志愿者把物资送到居民家门口。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曹杨新村组织市民监督员参与城市管理,与执法人员一起检查沿街商铺及小区疫情防控措施和垃圾分类情况。第三,加快智慧社区建设。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智慧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增强城市韧性重要方向。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上海市很多社区利用信息技术服务社区治理和营商管理。曹杨新村街道创建“云防疫好回家”“靠谱复云防疫”等数字项目,实现多类数据的

29、整合。用于住宅区的“好回家”项目,通过“一扫”(入门扫码)、“二码”(随申码、场所码)、“三端”(PC 端、移动端、自助终端)的三方联动,达到精细管理和精准防控的目的。针对企业人员健康管理的“靠谱复”项目,通过定时电子巡检方式,查验企业人员的核酸检测情况。上述数字项目有助于构建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社区防护网,同时最大程度地减轻辖区居民的负担。(根据“上海普陀发布”等平台的信息综合整理)案例三:上海对医疗废物的处置案例三:上海对医疗废物的处置医疗废物处置不当极易引发严重的卫生和环境问题。废物处置问题与联合国长三角地区落实 2030 年议程的实践11创新引领下的发展韧性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

30、多项目标紧密相关。SDG11.6 到 2030 年,减少城市的人均负面环境影响,包括特别关注空气质量,SDG11.6 到 2030 年,减少城市的人均负面环境影响,包括特别关注空气质量,以及城市废物管理等。以及城市废物管理等。SDG12.5 到 2030 年,通过预防、减排、回收和再利用,大幅减少废物的产生。SDG12.5 到 2030 年,通过预防、减排、回收和再利用,大幅减少废物的产生。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上海市医疗废物量激增。以 2022 年 3 月 29 日为例,上海全市共处置医疗废物 544 吨,其中涉疫垃圾占 10%,集中隔离点生活垃圾占 48%。5上海主要从政策、技术和管理三个方面

31、入手,针对性地解决医疗废物处置,有效杜绝了疫情沿污染渠道的二次传播。第一,在政策层面,上海主要以发展规划结合立法的形式,动态跟进医疗废物处理的普遍要求和新冠疫情所带来的医疗废物范畴扩大。上海医疗废物规范化处置起步于 2003 年,主要用于应对 SARS 期间的二次传播隐患。2006 年,上海市政府出台上海市医疗废物处理环境污染防治规定,专门用于防止医疗废物处理对环境造成污染和保障人体健康。6表 3 回顾了近五年上海关于医疗废物的相关文件发布情况。上海设计了“一南、一北、一岛”的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布局规划。2020 年新冠疫情暴发初期,上海在防疫方案中详细罗列了关于医疗废物的处置方案。针对小型医疗

32、机构医疗废物收运困局,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还联合印发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定时定点收运工作要求,指导各区按照“平战结合、收集豁免、定时定点、全程可控”的原则,做好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定时定点收集工作。7表 3 上海涉及医疗废物处置的官方文件5 新华社:日产日清,上海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能力超 1000 吨/天,2022 年 03 月 31 日,http:/ 上海市政府:上海市医疗废物处理环境污染防治规定,2006 年 11 月 2 日,https:/ 李传华:新冠肺炎疫情下上海市医疗废物收运处置管理实践,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21 第 4 期,第306-309 页。时间文件内容201

33、8 年 1 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年)医疗废弃物规划集中焚烧处置,规划嘉定、浦东和崇明三处处置场。医疗废弃物环境无害化处置率 100%。2018 年 10 月18 日上海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和医疗污水专项监督检查工作方案(2019-2023 年)加强卫生计生系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助力“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和“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长三角地区落实 2030 年议程的实践12中国落实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典型案例(长三角地区)数据来源:上海市政府、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上海市卫健委、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第二,在技术层面,上海将数字转型应用到医疗废物处置实践

34、中,并取得良好效果。医疗废物处理处置涉及信息化、硬件配备和处置技术三个方面。在信息化方面,上海市医疗卫生机构废弃物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和上海关于全面推进本市医疗废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通知推动了医疗废物全生命周期涉及单位的信息互通互享。上海城投集团开发了“疫情防控信息系统”来实现智慧管理。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开发了“上海市医疗废物全流程管理信息系统”,对医疗废物从“产生”到“焚烧”的整个生命周期做到有效监控跟踪管理。在硬件方面,所有医疗废物收运车辆均为冷藏车、配备 GPS 系统、对讲机,并可在上海市医疗废物物流信息系统实时查看行驶轨迹、路线及车速等信息,确保医疗废物运输安全。所有医疗废物收运周转

35、箱均安装有 FID 芯片,收运人员通过手持式 PDA 扫码即可完成周转箱内医疗废物重量等信息的上传,确保医疗废物收运过程安全,确保无医疗废物遗失。8在处置方面,上海市所有固废处理技术均采用回转窑+二燃室工艺。疫情医疗废物在夜间运抵上海环境固处公司后,做到优先处置、即到即烧,通过控制进料速度、回转窑转速等确保疫情医疗废物在 850以上的回转窑内至少焚烧 1 小时,确保所8 李传华:新冠肺炎疫情下上海市医疗废物收运处置管理实践,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21 第 4 期,第306-309 页。时间文件内容2020 年2 月 24 日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方案覆盖诊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过程中产生

36、的医疗废物2020 年4 月 7 日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 加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提升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收运能力。2020 年5 月 27 日上海市医疗卫生机构废弃物综合治理工作方案 着力实现“全面落实医疗废弃物管理责任,加强全过程管理,确保医疗废弃物及时、规范、有效、安全处置”。2021 年12 月 21 日上海市“十四五”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建设规划强化医疗废物收运能力建设,畅通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收运处置“最后一公里”,运用先进技术构建智能化收运处置体系,优化医疗废物收运处置水平。长三角地区落实 2030 年议程的实践13创新引领下

37、的发展韧性有疫情医疗废物均被焚毁完全。烟气处理则以“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脱硝技术、急冷、干式/半干式脱酸、活性炭吸附、布袋除尘、活性炭固定床、中和洗涤、烟气脱白”集成工艺完成烟气净化。9焚烧处置全过程进行区域警戒、视频监控,处置结束后,作业人员、场地、设备进行全面消毒。第三,在管理层面,上海力争将失职、渎职等人为因素下的传播隐患降到最低。在源头管理上,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牵头,负责审批监管各医疗机构的运行,以及产生医废的分类投放、收集、贮存、交接。在转运和处置环节的职能分配上,上海市生态环境局负责本市范围内的医疗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区环境保护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范围内在医疗废物收集

38、、运输、贮存、处置活动中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固废处置公司配备车辆和人员,按照国家及上海市对收运时间、路线、人员等方面的相关要求,及对处置设施建设、环保排放等方面规定,收集、运输、贮存、处置医疗机构产生的医废。对于疫区生活垃圾,上海城投集团环境固废事业部创新实施“五定工作法”,即定地点、定时间、定班次、定标准、定责任,确保封闭管控区生活垃圾“即到即投即焚”,防止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交叉污染,稳定完成城市生活垃圾、封闭管控9 寇书萌:上海进一步加强医疗废弃物规范化处置研究,上海节能2021 年第 4 期,第 346-352 页。长三角地区落实 2030 年议程的实践14中国落实联合国 2030

39、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典型案例(长三角地区)区生活垃圾处置的需求。10对于全市定点医疗机构和封控小区的生活垃圾专项应急处置任务,上海城投通过“专人、专线、专口”和“三不接触”原则,确保专项生活垃圾得到及时、安全处置。11当前,上海医疗废物处理能力已经超过 1000 吨/天,有力保障了全市医疗废物的无害化处置。医废处置能力代表了城市应对卫生风险下的韧性,是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的卫生可持续和经济可持续的关键支柱。综合来看,上海医疗废物处置在政策、技术和管理层面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二)应对人口老龄化,维护年长者权益(二)应对人口老龄化,维护年长者权益联合国将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 7

40、%或 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 10%作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按照这一标准,中国自 2000 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 2020 年 11 月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 2.64 亿,比重达到 18.70%,65 岁及以上人口 1.9 亿,占 13.5%。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中国的基本国情。长三角“三省一市”的老龄化程度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 2020 年 11 月,长三角区域人口总数超 2.35 亿,其中 60 岁及以上人口超过 4786 万人,老龄化比例为20.3%。其中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的60岁及以上人口比

41、重分别达到:23.4%、21.84、18.70%、18.79%。有研究表明,未来五年,长三角地区人口老龄化进程还将会加速。12 表 4 长三角地区人口年龄构成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2021 年 5 月 11 日。10 澎湃新闻:疫情期间,上海的医废和专项生活垃圾如何收运、处置?,2022 年 4 月 7 日,https:/ 东方网:上海每天 196 吨隔离点涉疫垃圾如何处置?,2022 年 03 月 23 日,https:/ 孙胜梅:“十四五”浙江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影响与应对,创意城市学刊2021 年第 1 期。江苏浙江安徽上海200202010

42、2020201020200-14 岁(%)13.0115.2113.2113.4517.9819.248.639.815-59 岁71.0062.9572.9067.8667.2161.9676.366.860 岁及以上15.9921.8413.8918.715.0118.7915.123.4其中:65 岁及以上10.8816.209.3413.2710.1815.0110.116.3长三角地区落实 2030 年议程的实践15创新引领下的发展韧性应对老龄化问题是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也是确保落实2030年议程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SDG 3(良好健康与福祉)、SDG4(优质教育

43、)、SDG10(减少不平等)和 SDG11(可持续城市和社会)等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长三角在应对老龄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尤其是在推进区域养老合作、发展老年教育等方面具有借鉴意义。案例一:长三角推进养老服务区域合作案例一:长三角推进养老服务区域合作SDG3: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人群的福祉。SDG3: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人群的福祉。面对日益加剧的养老压力,区域养老合作有利于缓解养老需求和养老床位空缺之间的矛盾,成为缓解局部地区出现的养老难题的途径之一。区域养老合作有利于实现各地优势互补,实现资源有效整合配置。在长三角“三省一市”民政部门的主导下,相关省市联手推进“

44、一体化战略下长三角区域的社会养老服务”,逐步打破省市之间的地理界线,推进政策联动、规划衔接、资质互认、标准统一及人才流动。2018 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召开首届长三角民政论坛,签署长三角区域养老合作与发展上海共识,确定“社会养老服务业发展”为首个区域合作项目。2019 年,四地又签署深入长三角区域养老合作与发展合肥备忘录,全面落实共识,完善工作网络,开展合作行动。2019 年 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旅游、养老等领域探索跨区域合作新模式,提高文化教育、医疗保健、养老安老等资源的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上海主动承担起建构体系和供需对接

45、的任务,牵头成立长三角区域养老服务促进中心、人才共建共享平台和长三角智慧养老平台信息化框架,整合三省一市养老政策、人才、数据信息。截至 2020 年底,上海已有浦东、静安、长宁、浦东等 13个区与三省的苏州、南通、嘉兴、湖州、芜湖、池州等 27 个市(区县)签署区域养老服务协作备忘录。为落实区域养老合作,长三角地区加强养老行业人才培养,搭建人才共建共享平台。包括举办养老人才招聘会、护理员风采展示大赛、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等。2020 年底,启动长三角(东台)康养小镇项目,建立跨行政区康养政策协同试验区。长三角地区落实 2030 年议程的实践16中国落实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典型案例

46、(长三角地区)2021 年 1 月,在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和上海市民政局的指导下,长三角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研讨会在上海举行。2021 年被确定为“长三角养老深化合作年”,重点打造五个养老主题共建共享平台:“养老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共建共享平台,“养老产业发展”共建共享平台,“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共建共享平台,“农村养老服务”共建共享平台,以及“养老顾问制度”共建共享平台。这些平台的建设是长三角地区更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好地促进年长者福祉的重要举措。案例二:发展老年大学,满足年长者教育需求案例二:发展老年大学,满足年长者教育需求在老年文化教育领域,长三角地区的老年大学为促进本地区老龄事业的发展作出

47、了积极的贡献。长三角地区老年大学建设起步早、发展快。在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老年大学就在长三角地区的重点城市中相继成立。经过 30 多年的实践、探索、创新,长三角地区老年大学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在服务老年群体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力推动了 2030 年议程的落实。长三角地区老年大学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推动与支持,特别是教育部门、文化部门和老干部管理部门等政府机构直接参与了老年大学的建设与发展。社会力量,包括高校、企业和个人,也是老年大学的重要参与者。例如,上海阳刚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刚将 1600 多平方米的宅院建设为杨氏文化楼,常年对社区居民、老人免费开放,并经常开设音乐沙龙、

48、艺术鉴赏等各类课程与讲座,被文化部评为“社会力量办文化的生动典型”,也是崇明区老年教育小组认定的社会组织参与老年教育的示范学习点。长三角地区积极发展老年大学,形成了如下突出特点:第一,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元化的老年大学教育体系。以上海市为例,目前,长三角地区落实 2030 年议程的实践17创新引领下的发展韧性上海已经形成了三级老年学校教育网络,即市级老年大学、区级老年大学和街道(乡镇)老年学校、居(村)委老年学校学习点。第二,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打造符合时代需求的课程体系。老年大学的课程丰富多样,具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娱乐社交三重属性,涵盖艺术、人文、科技、健康等多个领域。比如,

49、金陵老年大学设有书法、美术、文史语言、卫生保健、生活艺术、声乐、器乐、舞蹈、电脑 9 个系 92 个专业 216 门课程;上海老年大学本部设有书画、外语、钢琴、计算机、文史、保健、家政、文艺、器乐、游学 10 个系,197 门课程。第三,大力发展网络教育,促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早在 1987 年,上海就开始尝试运用电视、广播等平台,探索发展远程老年教育。互联网兴起后,长三角地区的老年在线教育迅速发展。比如,上海整合各方资源,由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中心、上海开放大学和上海老年大学联合组成了上海远程老年大学(Shanghai Open University for the Elderly),

50、通过上海老年人学习网()提供各种各样的视频课程。案例三:公益组织参与市民健康服务案例三:公益组织参与市民健康服务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是 2006 年创建于上海建立的一家社会组织。该组织以市民健康为主要切入点,借鉴国际经验,在政府、社区的支持下,先后开创了常青藤、咏年楼、新市民、斯迪克、清心驿站、宜立方等多个项目;从慢性病预防、失能预防、流动人口健康、残疾人社区建设、精神健康、健康综合建设等多方面介入,服务社区,加强社区与市民之间的交流,体现了城市发展的温暖度与包容度。该机构发展已呈现出跨区域、进基层的特点,以社区为基点,以场馆运营为抓手,通过建立俱乐部与兴趣小组,设置健康大使等方式,以机构

51、发展实现社区赋能,以专业机构人员促进社区公民自治。表 5 上海新途服务社为服务人群健康提供的部分项目项目名称启动时间主题新市民2008 年促进流动人口的健康与社会融合常青藤2009 年致力于开发基于社区、面向家庭的慢性病预防综合解决方案咏年楼2009 年预防失能为核心的社区长期照料系统长三角地区落实 2030 年议程的实践18中国落实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典型案例(长三角地区)项目名称启动时间主题斯迪克2010 年残疾人社区康复综合解决方案清心驿站2015 年精神健康社区解决方案宜立方2015 年营造健康社区的综合解决方案数据来源:董强:为人群健康问题提供基于社区的综合解决方案:上

52、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2016年6月。多主体协同参与长期以来就是新途发展的重要特征。包括国际组织提供的知识传递。国际基金会和商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政府部门提供的政策准入和购买服务支持。自 2006 年创立以来,上海新途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对城市社区治理和公民健康作出积极努力。(三)缩小城乡差距,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三)缩小城乡差距,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SDG10:减少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SDG10:减少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中国将减少国家内部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国家发展目标。由于中国农村居民长期处于相对贫穷状态,因此通过采取积极政策,特别是财政、薪资和社会保障政策持续缩小城乡差

53、距,是中国落实 2030 年议程的重要举措。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2009年达到峰值后持续下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09年的3.33下降至 2020 年的 2.56。2020 年,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3834 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 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7131 元,比上年增长 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3.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较上年缩小 0.08。1313 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 202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官网,2021 年 2月 28 日,http:/ 2030

54、 年议程的实践19创新引领下的发展韧性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长三角地区在促进国内平等、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由于经济相对发达,且具有较为有利的农业生产条件,总体而言,长三角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在中国处于较高水平,同时城乡收入比则处于较低水平。以 2020 年为例,上海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72232 元,在全国排名第 1;浙江省和江苏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分别达到 52397 元和 43390 元,分别位居全国第 3 和第 5。安徽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尽管在长三角地区最低,为 28103 元,但在全国 31 个省级行政区中依然位列 13。值得关注的是,“三省一市”的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55、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为 1.96,是全国最低的省份。长三角地区在实现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方面扮演了重要的示范性角色。案例一:发挥比较优势,促进扶贫协作案例一:发挥比较优势,促进扶贫协作作为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三省一市”积极落实中央政府有关扶贫协作的政策,努力帮助贫困地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作出了积极贡献。2.42.452.52.552.62.652.72.752.82.850500000002500030000350004000045000500002000192020城乡人均可支

56、配收入比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图 1 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长三角地区落实 2030 年议程的实践20中国落实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典型案例(长三角地区)以上海市为例,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上海市对口帮扶7个省20个州市101个县市区,其中包括 98 个贫困县。上海在扶贫过程中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援助方法:一是增强内生动力与发挥上海优势相结合,发挥上海优势提升当地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共性需求与当地特色相结合,因地制宜开展特色项目;三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形成全社会支持帮扶工作的良好氛围。以文

57、旅扶贫领域为例,上海市文化旅游局、上海广播电视台等加强与云南省委宣传部、楚雄州沟通对接,帮助楚雄州深入挖掘彝乡文化资源,让彝乡文化走出大山,以民族文化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在上海文化旅游局帮助下,云南楚雄州组织彝族秀娘到上海参加东华大学楚雄州传统刺绣创意设计研修班,进一步提升刺绣技能,提升带贫能力。同时,东方国际集团利用行业龙头优势,帮助楚雄民族服装服饰打开品牌销售渠道,创造向全国、全世界的展示机遇。案例二:浙江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案例二:浙江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为解决好“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

58、要部署。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浙江省已经成为我国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示范区。2018年8月,农业部和浙江省共同签署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合作协议。2021 年 6 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赋予浙江重要示范改革任务。2021 年 7 月,浙江省向社会公布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 年),明确提出率先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努力成为地区、城乡和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的省域典范。同月,浙江省人大常委会通过浙江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法治保障。该条例涵盖了乡村振兴的五个核心目

59、标:发展壮大农村产业;有效缩小城乡差距;整体消除农村贫困;全面提升农村民生;显著改善农村生态。同时,浙江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体现了地区特色,将促进共同富裕和城乡融合提升到更重要位置,并将建设数字乡村作为核心内容之一。长三角地区落实 2030 年议程的实践21创新引领下的发展韧性在多年的持续努力中,浙江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注重把农村生态环境、乡土文化等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新型业态培育有机结合,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据统计,民俗旅游、生态种植养殖等经营性收入成为浙江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占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四分之一。不仅如此,浙江省注重数字经济

60、与乡村振兴相融合,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德清、长兴、平湖、桐乡等 20 个县(市、区)获评“2020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浙江省在实施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2020 年浙江全省低收入农户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 14.0%,人均可支配收入 8000 元以下农户全面消除。1习近平主席专门作出批示,要结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案例三

61、:发挥青年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案例三:发挥青年作用,助力乡村振兴长三角地区积极吸引青年参与乡村振兴事业。2020 年 6 月,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金山区团区委联合联合全国艺指委、行业协会、长三角地区高校,面向艺术设计、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相关专业高校学生以及青年设计师,共同发起 2020“我为乡村种风景”长三角青年乡村振兴设计大赛,让长三角青年力量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文化品牌塑造。大赛选取金山区范围内 19 处有设计需求的乡村公共空间点位,包括村头小公园、村委会、农业研学基地、乡村游景区等;首次设置了 17 项本土物产选题,如枫泾粽子品牌设计、农业合作社形象设计等,通过对乡村物产的品牌形象、包

62、装系统等进行创新设计,充分体现地域文化和乡风民俗。大赛发布信息后,众多大学生团队深入乡村,或访问老农,或查看现场,或拍摄老建筑,用自己的切身感受设计出符合点位需求的方案。伴随这项活动,还揭牌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新乡村主义研究和实践基地”“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乡村振兴设计研究实践基地”和“金山区乡村振兴青年人才联谊会”。1 浙江省统计局:2020 年浙江经济运行情况,浙江统计局官网,2021 年 1 月 27 日,http:/ 2030 年议程的实践22中国落实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典型案例(长三角地区)长三角 14 所设计院校共同启动了“长三角青年乡村振兴设计教育

63、联盟”。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青年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为农村地区巩固脱贫成果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四)坚持绿色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四)坚持绿色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坚持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是 2030 年议程规划的重要方向,也是中国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内容。中国坚定落实应对气候变化 巴黎协定,坚持能源清洁低碳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2015年底至 2020 年,中国森林覆盖率从 21.66%提高至 23.04%,森林蓄积量由 151 亿立方米提高到 175 亿立方米。2 2020 年碳强度比 2005 年下降约 48.4%,超额完成应

64、对气候变化相关目标。2020 年 12 月,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性峰会上宣布,到2030 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 25%左右,深林蓄积量将比 2005 年增加 60 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2020 年 12 月,中国政府发布 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 白皮书,描绘了中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路线图。SDG13 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SDG13 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长三角地区是率先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地区。长三角地区持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65、,积极发展绿色环保产业,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取得积极成效。以上海市为例,2016 年至 2020 年,上海市全社会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从823.57 亿元增加至 1087.86 亿元。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 2.8%。同一时期,上海市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 14.6%,全年环境空气质量(AQI)优良率从 75.4%提升至 87.2%;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从 815.1 万立方米提高至 840.3万立方米。2021 年 3 月,上海进一步公布上海市绿色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综合统计报表制度,旨在实现对非化石能源使用及环境状况变化情况的监测。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国落实

66、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自愿陈述报告,2021 年 6 月,https:/ 2030 年议程的实践23创新引领下的发展韧性表 6 上海市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及主要成效数据来源: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案例一:浦东新区上线智慧能源“双碳”云平台案例一:浦东新区上线智慧能源“双碳”云平台SDG7.2 到 2030 年,大幅增加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比例。SDG7.2 到 2030 年,大幅增加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比例。2021 年 5 月,上海市浦东新区政企合作智慧能源“双碳”云平台正式发布。这是上海市践行“双碳”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政府、能源企业和碳交易平台进一步

67、深化合作,以数字化赋能“双碳”战略实施。浦东新区先行先试升级上线智慧能源“双碳”云平台,全面整合电力、水务、燃气、政府、社会等多方系统平台数据,以企业能源碳排放量、清洁能源碳减排量、交通电能替代碳减排量等能源碳排数据为分析对象,为政府部门、能源企业、用能客户提供能源碳监测、能源碳评估及能源碳预测等功能,接入 6500 多家企业及时发布能源碳排预警。智慧能源“双碳”云平台已为张江人工智能岛定制开发了园区智慧能源监控系统,接入了园区二/三级能耗数据,实现了园区智慧能源管控。云平台依托“能源碳监测”功能,为政府提供区域能源碳排放热力图和浦东新区各地块、各行业、重点企业的同比、环比能源碳排增速,辅助政

68、府科学、高效制定规划,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参考资料:浦东新区,上海节能2021 年第 6 期,第603 页。)案例二:宁波市北仑区推动公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案例二:宁波市北仑区推动公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SDG13.3 加强气候变化减缓、适应、减少影响和早期预警等方面的教育和宣传,SDG13.3 加强气候变化减缓、适应、减少影响和早期预警等方面的教育和宣传,加强人员和机构在此方面的能力。加强人员和机构在此方面的能力。宁波市北仑区事宁波-舟山港的核心所在地,区内拥有五个国家级开发区,是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在污染防治工作中,北伦立足于提200192020全

69、社会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亿元)823.57923.53989.191079.251087.86环保资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3.03.13.02.82.8环境空气质量(AQI)优良率(%)75.475.381.184.787.2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万立方米)815.1831.7817.7834.3840.3长三角地区落实 2030 年议程的实践24中国落实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典型案例(长三角地区)升公众的环境保护观念,积极探索多元化社会主体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机制。主要做法包括:第一,建成生态文明教育馆,具备低碳环保体验、智慧环保监管、生态建设成果展示等多重功能。第二,组织开展“市民

70、眼中的生态北仑”全媒体参访活动 30 余期。第三,相继组建 12 支环保志愿者、环保义务监督队,有效监督企业异味扰民、冒黄烟等区域突出环境问题。第四,推动吉利汽车春晓基地、光大环保能源(宁波)有限公司、北仑发电厂等10家区域重点企业向全社会开放环保基础设施;推动宁波斯迈克制药、欧诺法化学等化工、电镀行业龙头企业带头试点生态环境绿色保险项目。第五,2016年成立环保公益基金,累计募集环保公益基金2000余万元,为区域环保公益项目开展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有效的行动,北仑的环境保护实现了由单一的政府治理转向为“公众企业政府”的共同治理;环境监管实现了由单一的执法检查改变为生态现场体验、点单式执法、新

71、闻发布的多样化手段;环保宣传实现了由单一的政策宣传上升到生态环境文化氛围营造,绿色治理理念深入公众。2020 年,宁波市北仑区的环保活动,入选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共同组织开展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2020 年十佳公众参与案例。3(资料来源:中国生态环境部“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案例展示,2020 年 6 月 20 日)案例三:常州市运用大数据技术监测大气环境案例三:常州市运用大数据技术监测大气环境近年来,常州市生态环境局建设“大气攻坚信息平台”,运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融合技术,支撑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该平台整合了国家、省、市、区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

72、案例篇 10)“绿满港城”行动,生态环境部官网,2020 年 6 月 20 日,http:/ 2030 年议程的实践25创新引领下的发展韧性等已经建立的各类大气环境监测体系业务数据,并集成了各部门大气管理职责功能相关的行业管理数据,为大气环境管理决策提供实时动态的数据支持。平台还利用大数据分析挖掘手段,对污染源情况、监测数据、气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成因研判。这一做法有利于优化各类污染源减排方案,对靶向治理的效果进行评估,实时给出各专项工作的进展情况、目标完成状态、各部门效能考核结果,确保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定向定量完成。同时,该体系还针对污染源变化实施主动管理:自动判定动态变化,给出管控建议,实现

73、“线上”智能调度指挥;一旦发生数据超标或异常,将自动“报警”。“大气攻坚信息平台”有效提升了大气管理的系统化决策水平。这一案例入选江苏省 2019 年度十佳环境保护改革创新案例。(资料来源:常州以大数据助力“蓝天保卫战”,经济网,2020 年 3 月 19 日。)(五)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破解关键瓶颈问题(五)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破解关键瓶颈问题当今世界,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大量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中国高度重视创新对于国家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引领作用。2016 年 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将科技创新

74、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6 年 12 月,国务院印发中国落实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明确提出推动落实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长三角地区落实 2030 年议程的实践26中国落实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典型案例(长三角地区)SDG9 建造具备抵御灾害能力的基础设施,促进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续工业化,SDG9 建造具备抵御灾害能力的基础设施,促进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续工业化,推动创新。推动创新。自 2010 年以来,中国科技经费投入保持稳定增长,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持续上

75、升。据测算,2020 年,中国创新驱动指数为 239.1,比上年增长 18.1%。从构成指标来看,2020 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与 GDP 之比为 2.4%,比上年提高 0.16 个百分点;每万名 R&D人员专利授权数达到 4639 件,比上年大幅增长 34.6%,是 2014 年的 2.1 倍;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为 28251.5 亿元,比上年增长 26.1%。4 自 2013 年以来,中国 R&D 经费总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二位,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R&D 经费占当年GDP 比重稳步提升,已接近欧盟的平均水平。长三角“三省一市”以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目标,持续加

76、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为破解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提供了保障。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 R&D 经费投入强度(也就是与生产总值的比值)持续增加,且增幅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显示出长三角地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图 3 长三角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历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4 中国国家统计局:2020 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持续快速增长,国家统计局官网,2021 年 7 月 26 日,http:/ 2030 年议程的实践27创新引领下的发展韧性案例一:铜陵市通过科技创新应对资源枯竭案例一:铜陵市通过科技创新应对资源枯竭SDG9.4

77、 到 2030 年,所有国家根据自身能力采取行动,升级基础设施,改进SDG9.4 到 2030 年,所有国家根据自身能力采取行动,升级基础设施,改进工业以提升其可持续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更多采用清洁和环保技术及产业流程。工业以提升其可持续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更多采用清洁和环保技术及产业流程。安徽省铜陵市是中国重要的铜工业基地之一,被世界铜加工协会誉为全球铜加工产业领域产品齐全、产业链完整、产业配套完善、极具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产业基地。20 世纪 90 年代,铜产业一度占到铜陵市经济总量的 90%。然而随着多年高强度资源开采,经济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日渐枯竭的问题越来越严重。2009

78、 年,铜陵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资源枯竭城市。面对难以继续依靠资源为生,铜陵市被迫开始转型发展。铜陵市优化管理制度,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和鼓励科技创新,努力提升工业企业的技术能力。铜陵市先后建设了 1 个省级和 4 个市级新兴产业基地。2019 年,该市 R&D 投入占 GDP 比重达到 2.93%。铜基新材料产业产值在铜产业的比重由 2009 年的 21.8%提高到 2019 年的 56.4%。铜陵市在促进可持续工业化进程中取得了明显的进步。5此外,铜陵将环境保护与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有机融合。以选矿过程中伴生的硫、铁精矿的处理为例,过去这些尾矿被作为废弃物处理,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在经过技术升

79、级后,利用这些尾矿制作硫酸、铁球团以及利用生产过程产生的烟气和热量用于发电和供热。当地一家企业成功研发出有机胺脱硫等相关工艺,解决了行业内高浓度二氧化硫烟气的回收利用难题,获得 2017 年度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6案例二:加强长三角科技协作,推进 G60 科创走廊建设案例二:加强长三角科技协作,推进 G60 科创走廊建设SDG9.5 在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加强科学研究,提升工业部门的技SDG9.5 在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加强科学研究,提升工业部门的技术能力,包括到 2030 年,鼓励创新,大幅增加每 100 万人口中的研发人员数量,术能力,包括到 2030 年,鼓励创新,大

80、幅增加每 100 万人口中的研发人员数量,并增加公共和私人研发支出。并增加公共和私人研发支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很有效的一种做法,就是在地理相对集中的城市间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一体化发展。多城合作不是简单的“优势叠加”,而5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安徽省铜陵市践行新发展理念努力探索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新途径,2020 年 10 月 26 日,https:/ 朱思雄、孙振:资源枯竭城市转型:“铜都”铜陵变绿,人民网,2019 年 4 月 12 日,https:/ 2030 年议程的实践28中国落实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典型案例(长三角地区)是区域经济学中的“乘数效

81、应”,通过产业关联和区域关联对周围地区发生示范、组织和带动作用。G60科创走廊自2016年提出以来,上海、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 9 个城市参与,覆盖面积约 7.62 万平方公里,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G60 科创走廊在深化产业集群布局、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协同创新、推动品牌园区深度合作和产融结合、推广科创走廊“零距离”综合审批制度改革成果等方面发力,建成长三角地区具有独特品牌优势的协同融合发展平台。2019 年 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G60 科创走廊被赋予重要使命:持续有序推进 G60 科创

82、走廊建设,打造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先试走廊。囿于行政和财政体制,中国各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制订规划、整合资源方面,面临协调难题。G60 科创走廊建设为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促成科创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相互增益的科技和产业带、链,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主要经验29创新引领下的发展韧性主要经验一、形成中央、地方、基层协调推进的整体模式。一、形成中央、地方、基层协调推进的整体模式。强有力的规划和领导,是落实 2030 年议程的重要保障。落实 2030 年议程既需要中央政府的政治领导力,也需要地方政府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具体政策,还需要基层组织的积极支持

83、和创造性开展工作。例如在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方面,中央政府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浙江省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并形成以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龙头,以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为基础的“1+4”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二、以典型案例为引领调动各级组织的积极性。二、以典型案例为引领调动各级组织的积极性。为推进落实 2030 年议程,中国政府向先进单位和个人提供物质和精神奖励,以激发其积极性,并在全社会形成示范带动作用。例如,中国农业农村部组织评选“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中国卫生健康委员会推介健康中国行动典型案例;中国生态环境部推出绿色发展示范案例

84、;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公布年度十佳生态环境保护改革创新案例。此外,安徽省向本地区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财政奖励和通报表扬。这些重大政策措施包括推进自主创新、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进河湖保护等四十余项。三、培育社会共识,汇聚各方力量。三、培育社会共识,汇聚各方力量。落实 2030 年议程需要构建广泛的伙伴关系,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积极性。企业、民间社会和居民等各类社会主体能够发挥独特的专长、提供不同的视角。长三角地区各级政府自觉将可持续发展目标纳入地方发展规划,不断提高民众对2030年议程的认同感,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共建,主要经验30中国落实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典

85、型案例(长三角地区)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例如,宁波市北仑区在推进绿色发展的过程中,组建市民监督队,为民众参与环境治理创造条件。上海新途服务社深入参与社区建设,有力补充了政府职能。根据慈善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行动 2020报告,中国基金会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的资金支出从 2015 年的 290 亿元增长至 2018 年的 562 亿。1四、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四、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科技创新同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融合发展,是破解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的重要路径。当前阶段,2030 年议程的很多具体目标的落实都依赖于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长三角地区持续加大科研投入,不断创新创业制度

86、环境,鼓励本地区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已经应用于城市治理、环境保护等广泛领域。科技创新对 2030 年议程的贡献越来越大。五、提供稳定财政支持,不断丰富资金来源。五、提供稳定财政支持,不断丰富资金来源。稳定的财政支持是长三角地区很多可持续发展项目得以落实的基础。这在客观上对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提出了要求。例如,目前长三角地区老年大学的建设仍然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投入,这导致老年大学的软硬件设施及招生规模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将是促进落实 2030 年议程的重要方向。长三角地区落实 2030 年议程的实践

87、对于中国其他地区而言具有试验性和示范性意义。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长三角地区在应对快速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上的好的做法,以及为实现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居民生活改善而作出的努力,也具有积极借鉴意义。1 报告及线上数据平台今日发布,搜狐网,2020 年 10 月 15 日,https:/ 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对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巨大冲击。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下,长三角积极采取了一系列联防联动、共同抗疫措施,在经历了 3 个月艰苦卓绝的努力后,成功遏制了病毒传播,正加快恢复正常的经济和生活秩序。上海抗击新冠疫情的胜利离不开兄弟省市的帮助和支持。在这场战斗中,长三角在落实20

88、30年议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体现在诸如医疗队支援、民生物资配送、生产经营恢复和医疗废弃物处理等诸多环节。同时,这场疫情也对未来长三角落实 2030 年议程提出了新的课题,促使人们思考如何进一步发挥长三角一体化优势,不断提升本地区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为此,我们提出以下三点建议:第一,加强灾害预防与应对的制度体系建设,统筹经济发展与城市韧性之第一,加强灾害预防与应对的制度体系建设,统筹经济发展与城市韧性之间的关系。间的关系。当前,全球进入了所谓乌卡时代(volatile,uncertain,complex,ambiguous,VUCA),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或许只是这个时

89、代的序曲。随着全球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丧失、极端天气增多可能还会带来一系列难以预测灾害。因此,长三角在落实 2030 年可持续议程、助力全球治理的同时,还要思考如何提升自身在灾害预防与应对方面的能力。为此,建议长三角在加速推进一体化的同时,为发展韧性方面的建设预留出更多的资源。可比照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思考起草制定长江三角洲灾害预防与应对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灾害预防与应对纲要),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作系统性排摸,进而构建起一套完善的预防和应对灾害及其他突发性的常规性制度体制。在危机来前景和建议32中国落实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典型案例(长三角地区)临时,

90、可按在灾害预防与应对纲要的指引下,有条不紊、从容不迫、通力协作地处置危机情况。第二,发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市场和社会力量,促进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第二,发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市场和社会力量,促进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进程的融合。进程的融合。在长三角落实 2030 年议程中,自上而下的路径是主导性力量,既体现在中央对地方政府的领导力,又体现在地方政府对民间力量的引导力。在未来,长三角应进一步发挥市场的力量,让更多社会主体感受到、享受到一体化进程所带来的市场规模效应和产业集群效应,夯实长三角一体化的底层基础,让自生自发的秩序与组织的秩序有机结合。第三,增强对外交流联系,提升学习借鉴与经验分享的双向沟

91、通能力。第三,增强对外交流联系,提升学习借鉴与经验分享的双向沟通能力。一方面,正如上文所述,长三角在落实 2030 年议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案例,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与国际社会分享,使之形成应对全球问题的共有知识;另一方面,长三角也需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地区和城市在落实 2030 年议程中的宝贵经验,比如新冠疫情的防治等。目前,长三角在对外交流合作方面仍然缺乏有效协调,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为此,建议长三角作为一个整体,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国家以及城市群加强协作,互学互鉴,共同推动 2030年议程的实施,并为未来后 2030 年议程的制定积极贡献智慧。主要参考资

92、料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2016年9月,外交部网站,http:/ 年 9 月,http:/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2019),2019 年 9 月,http:/ 年 9 月,http:/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自愿称述报告,2021 年 6 月,http:/ 年 9 月,http:/ 40 年:迈向可持续未来,2019 年 12 月 19 日,https:/.undp.org/content/china/zh/home/library/human_development/national-human-development-r

93、eport-special-edition.html。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 46 页。12.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 1960 年,是隶属于上海市人民政府的高级研究机构和知名智库。我院主要任务是: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以政策咨询为方向,通过对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安全的全方位研究,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通过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的合作交流,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多年来,我院一直被国内外权威机构评为中国最重要的国际问题和中国外交智库之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94、下设六个研究所和六个研究中心,分别是:国际战略研究所、全球治理研究所、外交政策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所、比较政治和公共政策研究所、台港澳研究所;美洲研究中心、亚太研究中心、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西亚非洲研究中心、欧洲研究中心、海洋与极地研究中心。我院还有多个研究平台,包括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世界政党与政治研究中心、中国与南亚合作研究中心、“一带一路”与上海研究中心和中日关系研究中心。近年来,我院与中央网信办专家委共建了中央网信办专家委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中心,与上海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合作成立了上海民间外交研究基地。同时为进一步加强智库国际传播,我院专门成立了国际传播中心。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编辑出版的中文双月刊国际展望,和英文季刊 China Quarterly of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 已经成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刊物。宣发统筹 朱菊华 张 珺美术编辑 葛介艺主 编 陈东晓 出品人 李 忻 本报告版权归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所有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地址:上海市徐汇区田林路 195 弄 15 号电话:+86-21 54614900 传真:+86-21 64850100网址:

友情提示

1、下载报告失败解决办法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报告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创新引领下的发展韧性:中国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典型案例 (长三角地区)(41页).pdf)为本站 (Nefertari) 主动上传,三个皮匠报告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个皮匠报告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相关报告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