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您的当前位置:上海品茶 > 报告分类 > PDF报告下载

赛迪:2023年赛迪创新百强区研究报告(30页).pdf

编号:121451 PDF 30页 6.09MB 下载积分:VIP专享
下载报告请您先登录!

赛迪:2023年赛迪创新百强区研究报告(30页).pdf

1、2023 CCID INNOVATION TOP 100 DISTRICTS RESEARCH REPORT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3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刻阐明了创新的重要地位和意义。面对加速调整的国际格局、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创新已经成为百年变局中的关键变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提升创新发展水平、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城区具有基础设施完善、生活与服务便利、高技能多样化、产业协同互动效应强、创新资源要素密集、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能够满足不同创新主体

2、的需求。这种集中又多元化的资源组合,吸引了科技企业、技术团队、人才、资本等要素集聚,创新要素频繁流动、与创新环境相互作用和碰撞,共同使得城区成为创新活动集聚发生的核心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在广袤的城区空间中,高新技术企业蓬勃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创新机构相继成立,创新创业如火如荼、自主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城区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创新主体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国家创新的重要引擎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提升城区的创新水平,发挥城区的创新创意功能,是新时代下城区的使命担当,也是城区

3、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构建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核心。在此背景下,赛迪顾问发布创新百强区(2023),旨在全面评估中国城区的创新水平,为城区提升创新能力的方法、路径与策略提供参考借鉴。中国城区高质量创新的趋势展望1.1 多极带动,共筑区域创新新格局1.2 三位一体,统筹驱动要素支撑力1.3 开放协同,拥抱信息时代新生态1.4 溯源攻坚,构建创新策源竞争力1.5 多元融合,拓展城区创新的内涵234562023赛迪创新百强区的榜单分析2.1 指标体系2.2 指标说明2.3 百强榜单2.4 2023年创新百强区特征分析891011赛迪创新百强区的典型案例经验3.1 市场生态驱动3.2 创研融合驱动

4、3.3 链主企业驱动3.4 重点平台驱动15171921新时代城区提升创新水平的对策建议4.1 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夯实城区创新基础4.2 营造互融共促生态,优化创新发展环境4.3 紧抓核心驱动要素,激发科技创新活力4.4 积极开展协同创新,融入区域发展格局4.5 加强技术攻关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2425252626中国城区高质量创新的趋势展望INNOVATION TRENDINNOVATION TREND1.2 三位一体,统筹驱动要素支撑力1.3 开放协同,拥抱信息时代新生态1.4 溯源攻坚,构建创新策源竞争力1.1 多极带动,共筑区域创新新格局1.5 多元融合,拓展城区创新的内涵创新趋势中

5、国城区高质量创新的趋势展望02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集聚能力强、空间效率高、规模效应明显,是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在创新资源高度集聚规律作用下,全球创新资源加速向若干区域集聚,催生了一大批创新要素集聚、创新体系健全、创新效益高、创新效率好、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创新高地。美国的波士顿一华盛顿城市群、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等,都是其本国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创新增长极。创新高地作为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变量,不仅自身创新能级强,更是后发地区迎头赶上、实现跨越发展的源泉动力。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在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6、,准确把握创新高地建设的内涵与特征,中国着力打造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持续涌现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形成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布局,并推动成渝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了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为重点的创新增长极、有力支撑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以区域创新高地为引领,辐射带动区域创新协同,中国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以互联便捷的交通线为支撑,实现创新要素、创新资源在更大尺度的空间内的合理配置,形成合力。城区作为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活动开展的核心空间,更应积极提升自身创新水平、发挥引领作用

7、,同时在更大的范围内融入区域创新链产业链,形成辐射带动效应。数据来源:赛迪顾问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到2030年,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更加优化,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力量,成为引领世界创新的新引擎,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有力支撑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支持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

8、圈建设规划纲要: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23年赛迪创新百强区研究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进行统筹部署,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内在规律和发展逻辑的把握,体现了对于创新驱动支撑要素的复合性、系统性特征的深刻认知。城区拥有便利

9、的生活与服务、深厚的科教底蕴等资源,是人才、教育、科研设施等要素复合集聚的主要空间,具备驱动创新的系统支撑力。以系统性思维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互动互促,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与融合,将成为构建城区创新内在驱动力的主要抓手。03北京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充分发挥首都科教资源和人才智力优势,突出教育优先发展,加强人才引领驱动,聚焦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塑造首都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打造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大力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全面增强首都人才凝聚力。上海着力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科技是第一生

10、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资源融合集成,进一步厚植创新驱动根基。广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全面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江苏高质量推进科教人才强省建设。聚焦科技自立自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供给的质量和效益,打造区域创新新高地。扎实推进教育强省建设、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坚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设人才发展高地。浙江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培育创新发展

11、新动能。着力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省首位战略,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快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壮大科技创新力量、大力招引培育人才。四川强化现代化建设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聚力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湖北牢牢把握教育科技人才这个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努力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坚持教育优先、创新驱动、人才引领,全方位赋能高质量发展。用心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聚力做强科技创新引擎、加快建设全国重要人才中心。湖南大力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牢抓住科技、人才、创新这个第一生产力、第一资源、第一动力,加快高水

12、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推进人才强省建设。数据来源:各省(市、区)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赛迪顾问整理创新趋势中国城区高质量创新的趋势展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不仅催生了大量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创新提供了主要方向,也为创新活动发生发展模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1新兴前沿领域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数字经济对传统领域的交融渗透也在加速。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便利了科技信息、成果资料、科研设施的共享,大幅降低了技术创新门槛,使得创新主体多元化,加速了创新活力的释放。3地理空间的邻近性在创新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更加弱化,衍生

13、出虚拟团队、开放式创新论坛等一系列新的组织形式。创新主体对创新空间的偏好也更倾向于功能复合、便于交流,越来越多的创新街区、众创空间成为新兴的创新活动载体。2创新活动的开展从在较为封闭的环境内向依托开放平台逐步转变,创新要素之间的线性关系变为互联互通的网络结构,合作模式也逐步演化为“去中心化”的生态圈模式,协同互动成为创新生态系统里关键的生态机制。新时代下,创新活动的新特征使得创新主体对开展创新活动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新的需求变化,与之相适应的创新治理方式、创新平台建设、社会环境营造都应发生转变。未来,多部门协同、多主体深度参与的创新共治发展模式,开放包容的创新平台,包容审慎、弹性灵活的政策环境,创

14、新友好型的社会氛围,均将成为打造创新活动新生态的重点探索方向。2023年赛迪创新百强区研究报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创新投入和产出大幅增长,创新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从投入看,2010年以来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持续走高,2022年达到2.55%,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排名第12位,超过法国(2.35)、荷兰(2.32)等创新型国家,并进一步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2.67);从产出看,2022年中国专利授权数432.3万件,发明专利有效量421.2万件。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中国发明专利有效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大国。但从创新投入和产出的结构看,中国的R&

15、D经费支出主要集中在试验发展和应用研究方面,反映出中国的创新投入以对已有技术的试验开发和二次应用改造为主;与投入结构特征相一致,中国的创新产出主要集中在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上,对基础创新有重要作用的发明专利占比较低。随着全球范围内创新竞争的日趋加速与高端化,提升基于原始性和前沿性科学知识的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越来越成为中国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制高点、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关键。未来,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攻关、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等重点工作将成为城区创新的发力重点。050000300000040000005000000600000000.511.

16、522.5320000022R&D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左轴)专利授权数(件,右轴)2010-2022年中国R&D经费投入强度和专利授权数%2.552.55432.3432.3万件万件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赛迪顾问整理6%11%16%21%26%31%36%41%46%0%1%2%3%4%5%6%7%7020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0001920

17、2020212022基础研究支出在R&D经费支出中的占比(左轴)发明专利在专利授权量中的占比(右轴)1995-2022年中国R&D经费支出结构和专利授权结构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赛迪顾问整理创新趋势中国城区高质量创新的趋势展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为引领全面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要求城区开展内涵丰富的创新活动。以集中又多元的创新资源要素组合为支撑,城区创新往往涵盖了发现科学规律、创造技术发明、开拓创新产业、实践创新模式等多个维度。未来,多元融合的创新将进一步丰富城区创新的内涵。科学科学新发现新发现技术技术新发明新发明产业产业新方向新方向发展发展新模式新模式面向中国重大原创性成果缺

18、乏的短板,需要城区充分发挥科教资源集中的优势特征,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投入,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发展所需,加强创新人才培育,强化原始创新,增强源头供给能力。面向应用引领和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是优化生产方式、增强创新服务经济发展能力的关键一环。城区应积极开展技术发明创造、提升关键核心技术供给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和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的完善。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市场资源、前沿的科学技术创新成果均为城区在开展产业创新方面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城区应积极开拓新产品、新服务,扩大新兴产业投资,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新产业、新技术、创新活动的新特征呼唤与之相适应的发展生

19、态优化,以有利于价值创造为导向,勇于破除旧模式对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束缚逐渐成为城区创新的重要内容,城区应积极围绕监管方式、制度体系、政策环境、合作模式、平台服务等方面创新发力。2023赛迪创新百强区的榜单分析TOP 100 INNOVATORSTOP 100 INNOVATORS2.1 指标体系2.2 指标说明2.3 百强榜单2.4 2023年创新百强区特征分析08科教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企业数量R&D投入强度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市场主体数量在校学生总人数双一流高校数量国家级创新基础设施数量R&D人员数量创新型龙头企业数量创新型中小企业数量企业孵化器数量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数

20、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商标注册量入选国家级示范名单创新百强2023赛迪创新百强区的榜单分析2023年赛迪创新百强区研究报告的研究对象结合了民政部2021年5月发布的2020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以及民政部公布的最新全国各地行政区划调整情况,包括全国(不含直辖市、国家级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所有地级市市辖区。研究对象:注:资料来源为赛迪产业大脑,以及各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年鉴、政府工作报告、经济运行分析等政府网站公开数据2023年赛迪创新百强区研究报告09城区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对城区创新环境、服务、主体、成效等城区创新要素

21、进行系统评估,遵循科学、客观、可操作、可对比的基本原则,从创新生态、创新动力、创新主体、创新成果四个维度构建了城区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衡量城区创新的发展环境创新生态创新生态二级指标:衡量城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地方生产总值衡量政府在科技和教育方面的投入水平科教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反映全社会在创新研发方面的投入水平R&D投入强度反映城区科技服务市场环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市场主体数量衡量城区创新的动能支撑创新动力创新动力二级指标:衡量城区的教育发展情况在学校生总人数反映城区基础科研能力及高端人才培养能力“双一流”高校数量反映城区的人才资源水平R&D人员数量反映城区的科研平台发展水平国家级创新基础设施数

22、量衡量城区创新活动的产出情况创新成果创新成果二级指标:反映科技成果的人均存量水平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数量反映城区创新活动产出数量专利授权量和商标注册量反映城区创新成果的影响力入选国家级示范名单衡量城区高科技、创新性市场主体的发展水平创新主体创新主体二级指标:从各个梯度层次衡量了城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创新市场主体的发展情况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创新型龙头企业数量创新型中小企业数量企业孵化器数量10创新百强2023赛迪创新百强区的榜单分析1 1南山区南山区深圳市广东省2 2宝安区宝安区深圳市广东省3 3天河区天河区广州市广东省4 4余杭区余杭区杭州市浙江省5 5黄埔区黄埔区广州市广东省6 6龙岗区龙岗区深

23、圳市广东省7 7江宁区江宁区南京市江苏省8 8金水区金水区郑州市河南省9 9洪山区洪山区武汉市湖北省1010福田区福田区深圳市广东省1111雁塔区雁塔区西安市陕西省1212吴江区吴江区苏州市江苏省1313龙华区龙华区深圳市广东省1414顺德区顺德区佛山市广东省1515武侯区武侯区成都市四川省1616白云区白云区广州市广东省1717滨江区滨江区杭州市浙江省1818鼓楼区鼓楼区福州市福建省1919番禺区番禺区广州市广东省2020雨花区雨花区长沙市湖南省2121南海区南海区佛山市广东省2222越秀区越秀区广州市广东省2323鼓楼区鼓楼区南京市江苏省2424光明区光明区深圳市广东省2525武昌区武昌区

24、武汉市湖北省2626蜀山区蜀山区合肥市安徽省2727岳麓区岳麓区长沙市湖南省2828鄞州区鄞州区宁波市浙江省2929香洲区香洲区珠海市广东省3030武进区武进区常州市江苏省3131思明区思明区厦门市福建省3232罗湖区罗湖区深圳市广东省3333涪城区涪城区绵阳市四川省3434吴中区吴中区苏州市江苏省3535萧山区萧山区杭州市浙江省3636玄武区玄武区南京市江苏省3737禅城区禅城区佛山市广东省3838江汉区江汉区武汉市湖北省3939上城区上城区杭州市浙江省4040新北区新北区常州市江苏省4141历下区历下区济南市山东省4242海珠区海珠区广州市广东省4343龙泉驿区龙泉驿区成都市四川省4444

25、新吴区新吴区无锡市江苏省4545包河区包河区合肥市安徽省4646北仑区北仑区宁波市浙江省4747虎丘区虎丘区苏州市江苏省4848官渡区官渡区昆明市云南省4949天心区天心区长沙市湖南省5050双流区双流区成都市四川省5151和平区和平区沈阳市辽宁省5252甘井子区甘井子区大连市辽宁省5353崇川区崇川区南通市江苏省5454海门区海门区南通市江苏省5555西湖区西湖区杭州市浙江省5656花都区花都区广州市广东省5757青秀区青秀区南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5858栖霞区栖霞区南京市江苏省5959湖里区湖里区厦门市福建省6060秦淮区秦淮区南京市江苏省6161亭湖区亭湖区盐城市江苏省6262青羊区青羊区

26、成都市四川省6363南岗区南岗区哈尔滨市黑龙江省6464长安区长安区西安市陕西省6565锦江区锦江区成都市四川省6666柯桥区柯桥区绍兴市浙江省6767金牛区金牛区成都市四川省6868东西湖区东西湖区武汉市湖北省6969翠屏区翠屏区宜宾市四川省7070小店区小店区太原市山西省7171城关区城关区兰州市甘肃省7272海曙区海曙区宁波市浙江省7373江夏区江夏区武汉市湖北省7474江岸区江岸区武汉市湖北省7575城阳区城阳区青岛市山东省7676开福区开福区长沙市湖南省7777市南区市南区青岛市山东省7878惠山区惠山区无锡市江苏省7979蕉城区蕉城区宁德市福建省8080拱墅区拱墅区杭州市浙江省81

27、81芙蓉区芙蓉区长沙市湖南省8282相城区相城区苏州市江苏省8383越城区越城区绍兴市浙江省8484吴兴区吴兴区湖州市浙江省8585未央区未央区西安市陕西省8686成华区成华区成都市四川省8787新都区新都区成都市四川省8888江阳区江阳区泸州市四川省8989郫都区郫都区成都市四川省9090锡山区锡山区无锡市江苏省9191旌阳区旌阳区德阳市四川省9292南湖区南湖区嘉兴市浙江省9393谯城区谯城区亳州市安徽省9494金坛区金坛区常州市江苏省9595雨湖区雨湖区湘潭市湖南省9696莲池区莲池区保定市河北省9797武陵区武陵区常德市湖南省9898桥西区桥西区石家庄市河北省9999历城区历城区济南市

28、山东省100100红谷滩区红谷滩区南昌市江西省排名排名城区城区城市城市省(区)省(区)排名排名城区城区城市城市省(区)省(区)2023年赛迪创新百强区研究报告11赛迪创新百强区(赛迪创新百强区(20232023)的集聚引领作用突出)的集聚引领作用突出创新主体集聚发展:创新主体集聚发展:赛迪创新百强区(2023)共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12.5万家,较2022年增长了28.9%;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1814家,较2022年增长了116.2%,创新主体的培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创新百强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分别占全国(除直辖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外)总

29、量的35.0%和24.3%,是中国创新主体蓬勃发展的重要载体。创新生态优势显著:创新生态优势显著:赛迪创新百强区(2023)教育支出和科学技术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的平均水平分别为22.5%和4.5%,分别高于全国水平7.2和0.6个百分点。创新百强区集聚了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市场主体162.5万家,占到全国(除直辖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外)总量的30.1%。创新百强区科教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与全国水平对比22.5%4.5%15.3%3.9%创新百强区平均水平全国教育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科学技术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数据来源:全国及各城区财政决算数据,赛迪顾问

30、整理创新百强2023赛迪创新百强区的榜单分析12赛迪创新百强区(赛迪创新百强区(20232023)的地区分布仍不均衡)的地区分布仍不均衡赛迪创新百强区(2023)中,东部地区占59席,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占19席,东北地区占3席,区域分化特征明显,东部地区创新优势依旧突出,中西部地区所占席位较2022年有所提升,城区创新水平有所增强。数据来源:赛迪顾问整理创新百强区表现出显著的南北差距,南方地区占创新百强区的85席,而北方地区仅占15席,呈现出明显的南强北弱格局。创新百强区(2023)在南北地区的分布数据来源:赛迪顾问整理85南方地区北方地区15创新百强区(2023)在四大区域的分布东北地区5

31、9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19193单位:个单位:个2023年赛迪创新百强区研究报告13赛迪创新百强区(赛迪创新百强区(20232023)的省(区)梯度差异明显)的省(区)梯度差异明显赛迪创新百强区(2023)分布在 19 个省(区)内。其中,广东、江苏各占18席,并列位于第一位,四川、浙江各占据13席,并列位于第三位,以上四省为第一梯队,第一梯队上榜总数为62个。湖南、湖北、山东、福建、陕西、安徽组成第二梯队,上榜城区总数为 27 个。辽宁、河北、云南、山西、江西、黑龙江、河南、广西、甘肃为第三梯队,上榜城区总数11个。创新百强区(2023)的省(区)梯度分布数据来源:赛迪顾问整理11111

32、3131818甘肃省甘肃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河南省河南省黑龙江省黑龙江省江西省江西省山西省山西省云南省云南省河北省河北省辽宁省辽宁省安徽省安徽省陕西省陕西省福建省福建省山东省山东省湖北省湖北省湖南省湖南省浙江省浙江省四川省四川省江苏省江苏省广东省广东省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第三梯队单位:个3.3 链主企业驱动赛迪创新百强区的典型案例经验GUIDE TO SUCCESSGUIDE TO SUCCESS3.1 市场生态驱动3.2 创研融合驱动3.4 重点平台驱动2023年赛迪创新百强区研究报告15市场生态驱动型的城区往往以活力充沛的市场化经济、丰富的城市配套功能为依托,培

33、育出以高效响应、面向市场的应用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创新模式。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通过不断完善的市场机制和营商环境、构建强大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从而形成善于学习、敢于投入、紧密合作、快速转化的良性生态,激发强大的创新生命力。作为经济大区、科技强区、创新高地,南山区始终将自主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孕育了一批世界级企业,上市企业数量密度高居全国第一高标准开展企业服务:高标准开展企业服务:南山区强化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高标准开展企业服务。在线下,实施区领导挂点企业服务机制,全方位跟踪服务;在线上,实现与企业的常态化线上联通,并试运行“i南山企业

34、服务综合平台”。“i南山企业服务综合平台”是全国首家“千企千面”一站式服务综合平台,企业可以通过“i南山”查看信息,生成自己的专属页面、匹配相关的政策、发布产品和需求;还创新打造“南山展厅”板块,设立政企路演、直播中心、品牌故事、创始人说、创新产品展厅等功能,为企业搭平台、展形象、找市场、促商机。优化人才发展体系:优化人才发展体系:南山区2016年就出台实施了人才发展“领航计划”,并在2021年出台“领航计划”2.0版,从“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多元化”四个方面精准施策,进一步优化升级人才发展生态,主要体现在: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实施“南山领航卡”,向用人主体放权,授权区内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自

35、主评价高层次人才;设立人才一站式服务专窗,建立人才专员制度,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绿色通道服务;打造品牌服务,搭建高层次人才人脉互动、技术交流和共同发展的平台,增强高层次人才的凝聚力。突出科技金融支撑:突出科技金融支撑:南山创投机构资源丰富,并不断进行科技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形成了全方位支撑科技创新企业需求的科技金融体系。政府搭建南山科技金融在线平台,引入银行、担保、保险、投资等机构,为企业提供全方位融资服务:推动“数据驱动型”科技金融管理模式,画像科技企业,为企业提供“金字塔式”精细化服务;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与银行共同开发针对中小科技企业的线上金融产品,形成1+1+3+9的南山科技金

36、融新模式;推进“投贷联动”,进一步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此外,南山区还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发展专项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证券化项目,创新知识产权融资模式。营造创新创业沃土:营造创新创业沃土:南山区围绕资源支持、展示平台、创业氛围、产权保护等方面,全面打造了一个创新创业友好型的环境。创新空间支持方面,南山区创新空间云集,大量的孵化基地、专业园区面向优质企业提供空间支持。创业氛围营造方面,南山区有密集的创新创业会议活动,如创业路演活动、各类金融机构举办的投融资贷款会议和股权融资宣讲会、各类专家学者参与的研讨学习会等。展示平台方面,南山区打造了高交会、“创业之星”大赛等高能级的活动平台,其中,高交会是国家

37、级的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是高新技术领域创新产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创业之星”大赛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创业盛会之一,在南山区发现创新、引导创新、汇聚资源、树立品牌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南山区成立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打造了知识产权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成立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仲裁中心,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多元的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方案。他山之石赛迪创新百强区的典型案例经验16天河区是广州的经济龙头、城市客厅和创新引擎依托丰富的创新资源支撑、深厚的科创产业发展底蕴,天河区坚持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孕育了一批“独角兽”创新企业涌现出大量特色实力兼备的数字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企业配套高度集聚成熟

38、的服务资源:配套高度集聚成熟的服务资源:天河区坐拥珠江新城这一城市化发展水平高、综合配套设施全、集聚辐射能力强、国际影响力大的城市CBD,拥有高度集聚的商务服务资源要素和成熟的城市功能配套。这里集聚了广州市70%的持牌金融机构、1/3的会计师事务所、1/3的律师事务所、1/5的地产中介公司、70%的人力资源机构,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了专业服务方面的有力支撑;同时还是商业文化功能中心,集聚了大量文体商业设施,为各类高端人才提供了宜居宜业的创新环境。打造雨林式国际化的创新生态:打造雨林式国际化的创新生态:天河区以“一赛一节一基地”为主要抓手,推动广州天英汇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广州国际创新节、广州

39、(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实现互联互通,加速打造雨林式创新生态模式,深入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吸引拥有核心技术、发展潜力巨大的科技创新企业集聚,助力抢占科技未来发展制高点。广州天英汇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创立于2015年,面向全球累计吸引超过1万个优质项目参赛,服务超过10万名创业者,辐射创新创业群体超过百万人次,影响力遍及国内外35个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天英汇已成为天河区对接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引入优秀创新创业人才企业的重要平台和城市新名片。广州国际创新节自2016年在天河首届举办以来,始终坚持国际化、专业化、高端化的定位,以打造全球创新资源聚集配置枢纽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引擎为目标,聚焦产

40、业变革热点和前沿领域,并与广州和天河主导性科技创新产业紧密结合,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主线,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目标,提供高精尖产品和技术的发布和展示平台,“一站式”对接前沿科研创新成果向产业应用的转化,是集国内外科技成果路演展示、洽谈对接、交易合作、项目孵化等功能以及相应的融资、政务等全方位配套服务为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的集聚地。推动科技孵化体系高质量发展:推动科技孵化体系高质量发展:天河区深入实施“天河优创”计划,自2018年以来,天河区实施科技创新载体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工作,旨在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为导向、突出单位面积产出为特色

41、”,通过优中选优的方式形成科技创新载体的“天河样本”。天河区积极推动科创载体向专业化、资本化、国际化方向转型,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打造更多特色孵化载体,构建从“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省级高新区国家级高新区”发展的科技企业孵化育成创新带,为天河区不同层次、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孵化体系。积极开展区域及产业协同创新:积极开展区域及产业协同创新:天河区积极展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深度探索,成立天河区创新联合体,包括由天河区政府牵头成立的区域类创新联合体环五山协同创新联合体,以及由企业牵头成立的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现代都市工业、医疗健康大数据等产业类创新联合体。2022年,天河区

42、入选广州市“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建设市级试点区,将充分发挥“科创中国”组织优势,整合政府、企业、学会、市场各方资源,打通国内外科技、人才、项目与本地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对接渠道,打造科技经济融合的天河“样板”。2023年赛迪创新百强区研究报告17创研融合驱动型城区紧抓区域内高校院所、科研资源集聚的优势,推动前端创新能力充分释放能量,赋能地方的经济发展。通过盘活科研资源、推进产学研联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成原始创新对产业赋能的创新驱动模式。作为经济大区、科技强区、创新高地,洪山区始终将自主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坐拥 35所 高校、60万 大学生、65个 国家重点学科洪山区不断推动高校资源转化

43、为人才资源、发展资源,构建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撑载体方面,洪山区深化与高校的合作布局了产业园、创新创业中心、校友创新中心等校地融合创新载体,及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站。软件生态方面,洪山区积极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结合的技术转移生态体系,支持龙头企业牵头整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上下游企业创新资源,加快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引导社会机构开展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支持科技型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建产学研平台;成立洪山区“大学之城技术转移联盟”,为科技成果搭建推广转化服务平台;大力支持技术转移专业服务,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技术

44、转移示范机构给予政策支持。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高质量的校友经济落地带动了区域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不断向前。畅通人才资源共享通道:畅通人才资源共享通道:启动“大学生社区植根计划”,即洪山区与高校合作,在大学相关院系开办社区基层治理专业定制班,在授课内容上增加社区工作系统课程,通过区校联合培养、畅通招聘渠道、强化管理使用、落实激励保障等措施,引导大学毕业生走进基层治理工作。充分利用高校实训基地组织科普活动,并向辖区内的中小学生开放,实现城区共享高校资源,提升区域基础教育,助力区域成为与“大学之城”相匹配的教育强区。打造“大学之城就业节”服务品牌,通过在政务中心设置大学生服务专窗、配置首席服务专员、开通

45、绿色通道等措施,提升大学生落户安居服务水平。高标准打造创新载体:高标准打造创新载体:高标准建设光谷科创大走廊,集中谋划布局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企校联合创新中心,打造湖北协同创新引领区。大力支持孵化载体提升服务能力、进行提档升级,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给予政策补贴;建设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的试点楼宇。高质量的创新载体和相应的服务资源为科教资源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要素支撑。他山之石赛迪创新百强区的典型案例经验18江宁区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全方位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通道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核心区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强化原始创

46、新能力提升:江宁区面向国家创新战略、聚焦关键技术原始创新的突破攻关,集聚并运营高能级实验室,先后发布多项全球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布局信息通信领域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累计开通城市光传输网络节点40个;实现一批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启动建设。深入推进校地融合创新:深入推进校地融合创新:采取“一校一策”培育“一校一产业”,如重点依托南京传媒学院、金陵科技学院、江苏经贸学院,大力培育数字经济(元宇宙)未来产业;依托南京工程学院,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与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合作,持续壮大生物医药产业。推动校地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平台,江宁高新区与中国药科大学、东南大学、中科院、南京工程学

47、院等,合作共建了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的创新平台,江宁区还全力推动环东大知识创新圈等校地共建载体建设发展。持续推进创新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创新体制改革:顶层设计上,成立“区委创新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并实现实体化运作,统筹全区创新工作,围绕“两落地一融合”机制创新、支持企业创新创造等方面开展科技改革。科研体制上,探索通过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揭榜挂帅,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潜能;着力联合高校探索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新模式,推动科研资源开放共享。人才机制上,坚持引育并举,在重大创新平台、科技领军企业优化人才发展机制,制定人才评价“举荐制”、试行人才认定评价积分制,畅通了各类人才的发现和成长通道;成立区级人

48、才集团公司,集成人才服务和人力资本运营,探索用市场化手段开发和配置人才资源的路径。坚持创新主体培育:坚持创新主体培育:江宁区大力开展创新主体梯次培育,助力创新型产业集群持续壮大,孵化载体面积达170万平方米,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0项以上,创成全省首批科技服务业特色基地(创业孵化)和省双创示范基地。为企业创新构建服务支撑,江宁区创成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建成开放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目前江宁区已经累计认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7家,总量居全省区县首位。2023年赛迪创新百强区研究报告19链主企业驱动型城区以带动能力强、辐射影响广的龙头企业为重要驱动力,充分挖掘龙头企业能量,同时

49、从政策保障、平台建设、人才集聚等多方面发力,为城区创新赋能。作为华为的总部所在地龙岗区与华为开展了多个维度的创新合作,推动龙头企业为地区的创新全面赋能并积极引育科技创新平台,以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助推龙岗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龙头企业全面开展创新合作:与龙头企业全面开展创新合作:充分发挥华为这一科技创新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龙岗区在城市发展、产业赋能等多个领域与华为开展了合作:面向数字创意产业发展,龙岗区与华为共建了华为全国首个数字创意产业方向的创新中心,汇集了华为在品牌、技术、生态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华为云强大的算力与安全性,将为企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着力聚合上下游生态伙伴、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实训基地

50、,助力龙岗数创走廊建设。面向智慧城市建设,龙岗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与华为公司合作,打造“一云一网多业务”智慧龙岗新型智慧城区联接底座;龙岗区与华为终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推动空间智能解决方案应用到住宅、政务、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并将携手打造千亿产值建筑产业园,有效提升龙岗区公共配套设施的智能化水平。面向产业数字化转型,龙岗区联合华为落地了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创新中心围绕龙岗的核心优势产业集群及其细分领域,形成场景解决方案,还将通过华为工业云平台实现企业业务系统数据线上线下互通,并进一步通过信息化手段促进产业链协同。积极推进产业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核心优势产业

51、,龙岗区大力布局创新平台,提升科技创新的基础研发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创新与产业对接:全面加强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战略合作,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要支撑平台;推动了多家科研平台落户龙岗,启动集成电路测试、设计服务平台的运营;全力支持省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成功获批共同组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他山之石赛迪创新百强区的典型案例经验20持续加强龙头企业战略合作:持续加强龙头企业战略合作:2013年,阿里巴巴总部落户余杭,伴随阿里巴巴的发展壮大,余杭区也在不断积聚集聚人才、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2023年2月,余杭区人民政府与阿里巴巴签署全方位战略伙伴合作协议,将在推进重大科研、打造高能级产业生

52、态圈、构建高层次人才蓄水池、支持数字经济新业态等十个方面加深合作。共同推进优质项目,携手打造高能级产业生态圈,构建全链条、多节点、广维度的平台经济产业生态格局。目前,数据中心项目已正式投入运营,总部经济、数字经济等相关优质项目加速推进。杭州市余杭区坚持“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强化龙头创新主体作用、集聚重大创新策源平台以引育高端人才为引领,不断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形成科研重器集群:推动形成科研重器集群:依托浙江大学、阿里巴巴等主要高校和企业,余杭区已经落户了四家省级实验室,研究方向涵盖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应用、航空航天、系统医学与精准治疗等领域,还落地了包含大科学装置、校地共建研究院、技术

53、转移转化中心等在内的一批创新平台。高能级创新平台在余杭加速集聚、逐步形成集群发展态势。深入贯彻深入贯彻“人才引领人才引领”:2022年,余杭区出台人才新政“黄金20条”,为各类人才提供研发、产业化、团队建设、生活安家等多方面政策支持。围绕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打造服务体系,着力解决人才落户、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关键小事,采取专人专班服务在企业注册、知识产权保护、金融服务保障、企业成长指导等方面提供支持,并创新深化“人才贷+人才投+人才保”金融支持系统,向人才提供投资和贷款支持。着力推动人才交流集聚,2022年,余杭区举办了2022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TR35世界科技青年论坛、2022全球十大突破

54、性技术发布等30余场大型人才活动;推动区内四家省级实验室联合成立了“人才引领 创新制胜”发展联盟,联盟成员将实现跨行业、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协同创新,实现共谋发展、共建平台、共通人才、共享成果。2023年赛迪创新百强区研究报告21重点平台驱动型城区依托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创新载体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等为主要抓手,充分突出其带动作用,吸引创新要素集聚、促进新旧动能转换,辐射带动城区高质量创新。蜀山区以以“全域科创全域科创”为统领为统领通过发挥国家级科创平台资源优势,并不断强化创新载体建设、生态机制完善持续推动科教大区向科创强区发展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布局创新载体: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布局

55、创新载体: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研究院)是中国科学院所属最大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之一、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建设单位之一。作为科研实力雄厚的大型综合性科研基地,合肥研究院已经建成并运行了多个国家大科学装置。此外,蜀山区还拥有以中科大为代表的30余所高等院校、一批国家大科学工程和重点实验室。依托中科大、合肥研究院,蜀山区高标准规划布局环科大科创走廊、环科学岛科创走廊,建设科创空间载体,旨在承接科技成果向外转化、拓展交流合作空间、吸引更多高端项目资源布局落地。以以“全域科创全域科创”为统领全面优化创新生态:为统领全面优化创新生态:2021年,蜀山区启动“全域科创”战略,制定了蜀山区关

56、于推进“全域科创”建设的实施方案,成立以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科技创新委员会,设立以区分管负责人为主任的委员会办公室,组建区科创集团,构建“科创委+办公室+科创集团”的推进机制。此外,蜀山区出台了“科创十条”,围绕创新主体、创新平台载体、科技金融、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等多个维度制定了政策支持体系。目前,蜀山区主动链接高校、企业、金融机构,扩大“创新资源库”,为供需双方搭建起精准高效的合作桥梁,并积极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科技成果摸排对接机制;聚焦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融资难题,蜀山区创新推出“战新贷”“环谷贷”“战新租”“科创专利贷”等系列科技金融产品,提高企业融资成功率,持续赋能战略性

57、新兴产业发展;积极推进科创孵化载体建设,计划到2025年建成200万平方米孵化载体。高能级平台带动、创新生态不断优化的“全域科创”态势正在形成。他山之石赛迪创新百强区的典型案例经验22加快建设绵阳科技城新区涪城片区:加快建设绵阳科技城新区涪城片区:涪城区紧抓绵阳科技城建设发展机遇,将科技城新区涪城片区作为科技创新主战场,以“一区两组团多园”的发展模式,推动科技智谷和环西科大两大组团发展。其中,科技智谷组团共规划建设了八大科技园区,环西科大组团包含大学科技园、数字经济创新中心等。借助平台建设,涪城区重点围绕5G、人工智能、卫星应用等科技创新产业,进行科技型企业、科研团队、高端人才的精准招引,大力

58、开展企业的孵化培育,不仅加速了科技企业的集聚,更有效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融通。作为中国(绵阳)科技城和科技城新区的核心区域,涪城区借助科技城的建设发展大力推进各类科技园区载体平台建设,不断加强科研资源、企业、人才的集聚积极推动“科教强区”的建设发展创新人才招引集聚模式:创新人才招引集聚模式:紧扣主导产业链布局精准招才,着眼为科技创新企业解决高水平人才团队难引难留、高精尖技术壁垒高筑等问题,涪城区开发了“智汇涪城”柔性引才平台,旨在精准对接企业研发需求与科技创新人才,为区内企业提供发布技术需求、推荐高端人才、组织人才活动等柔性引智服务整套解决方案,目前,该平台的高端人才集聚效应显现,人才活动关注度

59、持续提升,为企业与高端人才的合作起到了切实的促进作用。针对企业人才政策知晓不全面、不系统等问题,涪城区组织政策受理单位在园区、中小企业集中街区等地举办“人才政策汇”活动,邀请企业具体经办人员参加,实现由“人才找政策”向“政策找人才”转变,通过“人才政策汇”,涪城区不断吸引优秀青年返乡创业就业,并以用户思维吸纳人才政策意见、积极完善政策体系。新时代城区提升创新水平的对策建议GUIDE TO SUCCESSGUIDE TO SUCCESS4.4 积极开展协同创新,融入区域发展格局4.2 营造互融共促生态,优化创新发展环境4.3 紧抓核心驱动要素,激发科技创新活力4.5 加强技术攻关研究,提升自主创

60、新能力4.1 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夯实城区创新基础24奋进担当新时代城区提升创新水平的对策建议开展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开展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快推进5G网络商用部署、推动超高速光纤宽带网络覆盖,打造智能物联感知设施体系,建设全面覆盖、动态监控、快速响应的城市感知体系;统筹布局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以及面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业的平台支撑设施。关注新型基础设施的带动性、引领性和赋能性,着力激发新的市场需求、带动新的产业发展。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对传统交通、市政、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提

61、升数据信息收集、检验检测、管理监督的智能化水平,实现传统基础设施向智慧交通、智能电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的转型。2023年赛迪创新百强区研究报告25构建外引内培的构建外引内培的人才发展体系人才发展体系加大高层次人才、技术团队的引进力度,打响人才工作品牌,完善人才政策支持体系和服务体系。健全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根据需求和自身特色,联合公共服务平台和企业,建设跨学科综合人才培养基地,实施师徒制、菜单式培养,为企业输送高层次工艺人才和技术创新人才。建设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体系,打造学习型社会。积极完善科技创新孵化积极完善科技创新孵化培育体系培育体系高标准建设孵化载体、高质量提供孵化

62、服务,建立完善“苗圃-孵化-加速-产业化-独角兽企业-平台大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通过培训分享、政策咨询、资源对接、上市辅导多种方式,助力小微创业企业发展。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大力推动校地合作、支持校企合作,鼓励高校、科研机构探索相关科技体制改革,鼓励科研团队创新创业。搭建创新要素集聚交流的平台搭建创新要素集聚交流的平台积极搭建平台,促进人才、科研院所、创业企业、产业龙头、金融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等各个要素加强交流,提升创新要素浓度,打造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积极挖掘创新应用场景,通过需求反馈引导促进生产端创新活动的开展。强化创新服务配套支撑强化创新服务配套支撑构建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支撑体系,在依

63、法合规的前提下积极支持科技金融创新,为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知识产权的服务水平;积极引育技术转移服务、科技孵化服务、创新创业媒体、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等科技服务业主体,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开放友好的制度体系构建开放友好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在配置创新资源方面的作用,积极为创新主体营造公平公正、包容创新的政策环境,使企业向着创新主要决策者、投入者、组织实施者及受益者的方向转变。保障创新资源的充分合理配置,积极开展有利于促进创新增长的体制机制改革。26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增强链主企业研发投入意愿,支持由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载体,

64、围绕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开展攻关,特别是在前瞻性和颠覆性技术方面进行自主创新布局,抢占未来产业技术高地加强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的带动作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不断推动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加快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和产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和产品结合自身产业创新需求引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高能级科研平台,为创新策源能力的提升提供基础支撑大力推进科研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新型研发机构、院所、高校创新合作机制,围绕关键领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加大政策支持引导建立健全科研机构、高校院所创新成果发布制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发展完

65、善产学研用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关键产业领域的公共技术平台、测试服务平台、综合信息咨询服务平台等大力推动公共创新平台共建1围绕重点产业链组建技术创新联盟等创新联合体,引导联盟内企业间开展协作、创新与联动,汇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产学研用各方资源,加强沟通交流和分工合作,重点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部署创新链,重点支持基础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推动新材料、新机理、新技术研发与产业化。2打破行政边界,以产业链为纽带,以共建创新平台等为抓手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实现创新要素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优化配置、共享共联、高效利用,促进区域创新产出绩效的整体提升。结合产业特色和资源禀赋,着眼区域发展大局,实现城区创新的差异化定位。奋进担当新时代城区提升创新水平的对策建议电 话:网 址: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66号赛迪大厦9层邮 编:100048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赛迪顾问官方微信赛迪顾问官方微信

友情提示

1、下载报告失败解决办法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报告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赛迪:2023年赛迪创新百强区研究报告(30页).pdf)为本站 (小熊小小) 主动上传,三个皮匠报告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个皮匠报告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