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您的当前位置:上海品茶 > 报告分类 > PDF报告下载

RMI:2023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79页).pdf

编号:139579 PDF   DOCX 79页 13.02MB 下载积分:VIP专享
下载报告请您先登录!

RMI:2023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79页).pdf

1、2023.08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rmi.org/2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关于落基山研究所(RMI)落基山研究所(RMI),是一家于1982年创立的专业、独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智库。我们与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及创业者协作,推动全球能源变革,以创造清洁、安全、繁荣的低碳未来。落基山研究所致力于借助经济可行的市场化手段,加速能效提升,推动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的能源结构转变。落基山研究所在北京、美国科罗拉多州巴索尔特和博尔德、纽约市、加州奥克兰及华盛顿特区设有办事处。关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

2、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简称生态环境中心)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生态环境领域综合性研究机构。生态环境中心围绕“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位,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中心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生态学三大学科的综合优势,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创新贡献,努力成为我国生态环境科学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生态环境综合性研究机构。rmi.org/3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作者与鸣谢作者落基山研究所(RMI)郝一涵 李婷马欣悦汪明明其他作者丁雅文宫再佐作者姓名按姓氏首字母顺序

3、排列。除非另有说明,所有作者均来自落基山研究所联系方式汪明明,mingmingwangrmi.org版权与引用落基山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2023年8月鸣谢本报告作者特别感谢以下专家对报告撰写提供的洞见与建议。周大地,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任铁民,中国乡村振兴50人论坛成员、国家乡村振兴局规划财务司原司长李景明,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首任首席专家李玉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陈志钢,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全球低碳食物系统研究项目(中国)负责人杨旭东,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杨洪波,中

4、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孟兵站,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咨询事业群副总经理本报告所述内容不代表以上专家及其所在机构观点。*_除特别注明,本报告中所有图片均来自iStock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秦硕璞王辰星严岩rmi.org/4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1.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背景与内涵.71.1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背景.81.2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内涵.11(1)关注对象.11(2)转型目标.11(3)工作原则.11(4)核心任务.112.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工具.152.1指数构建的目的、框架和原则.162.2指数指标体系.182.3指数结果.203.指数结果

5、的主要启示和转型之路探索.213.1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整体现状与前景.22(1)乡村碳中和现状.22(2)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25(3)乡村民生发展现状.27(4)乡村创新投资环境.293.2领域聚焦:重点行动领域与关键事项.31(1)农业低碳发展.31(2)乡村能源转型.34(3)生态系统碳汇增汇.403.3区域聚焦:具体地区指数特征和转型重点.43(1)沿海地区指数表现及特征.43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44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45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46(2)内陆地区指数表现及特征.47东北综合经济区.48目录rmi.org/5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大西北

6、综合经济区.49大西南综合经济区.50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51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524.下一阶段行动建议及案例.54案例1:甘肃省通渭县以商业模式创新带动“整县光伏”建设取得良好成效.58案例2:江苏省洪泽区农产品碳标识认证试点开辟低碳农业价值实现新途径.60案例3:浙江安吉创新竹林碳汇收储交易模式.62案例4:“中国沼气第一村”打造清洁能源新农村典范和五位一体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64案例5:公益金融支持助力中小型农业企业带动当地民生发展与农业转型.66案例6:培育高素质青年气候领袖,助力更多“郭小妹”返乡创业.68附录.乡村碳中和相关政策和试点汇总.70参考文献.76rmi.org/6

7、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前言近年来,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极端天气频发,能源和粮食危机加剧,对发展中国家、弱势群体和小农户的生存发展造成了严重冲击,全球不平等现象加深。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更加强调公平,对公平转型这一理念的认知也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在202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公平转型与农食系统在气候行动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国际社会各界围绕相关议题也在不断展开积极的探索。我国乡村约有5亿常住人口,以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近全球1/5的人口,其所承载的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是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的根基。在“碳达峰碳中

8、和”目标的大背景下,国家在政策层面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领域和潜力所在,并强调了乡村气候行动与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等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关联。在实践层面,近年来政策指引下的光伏扶贫、碳汇扶贫取得了积极进展,在气候行动促进公平发展方面作出了有益尝试。农业的基础性地位、近期出台的农业农村能源及气候行动相关政策文件与各地创新实践,都印证了乡村是我国实现气候目标与公平转型的重要领域。同时,气候行动与公平转型是我国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需求,为探索“中国特色”的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落基山研究所长期关注气候公平,通过以公平为核心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确保公平的能

9、源转型:加勒比岛国对于韧性、公正的能源未来的示范意义等报告,深入探讨了能源转型的可负担性、包容性和经济可行性等核心议题。本报告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合作,在以往研究基础上,结合国家战略目标和乡村特点,本报告尝试阐述了“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这一理念的具体内涵,明确其与国家碳中和、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关联,并探讨了转型的核心任务和原则。基于此,研究团队进一步构建了“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工具,从宏观层面勾勒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工作基础、潜力机遇和环境条件的基本面貌,并从分领域和分区域的角度探索转型的意义和关键所在。报告最后结合相关实践和具体挑战提出下一阶段行动建议,为加快推进乡村碳中和公

10、平转型提供参考。我国乡村问题深刻而复杂,双碳工作庞大而艰巨,公平转型的理念也需因地制宜、动态发展。本报告提出的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概念和工作思路力争紧密结合我国的发展阶段和现实情况,推动相关政策和实践,并希望为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借鉴,贡献于全球气候公平。rmi.org/7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结合国家战略目标和乡村特点,在国际气候变化领域“公平转型”理念的基础上,探索中国特色的“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为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借鉴,贡献于全球气候公平。1.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背景与内涵rmi.org/8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1.

11、1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背景自从1992年里约地球峰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以来,公平原则就是全球气候行动的重要基础之一。随着气候行动的开展,全球气候公约与宣言等对于公平转型的探讨也持续深化(图表1)。i国际社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所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必须是公平的:即各行为主体在转型中责任的分担应当公平,转型必须以保障所有社群、国家、地区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权利为前提,转型行动的决策过程和机制应当公平地反映所有相关方的诉求,转型也必须关注气候变化和气候行动在能源、社会经济、劳动力方面的影响,在把握转型带来的发展机遇的同时,尤其应当注重对发展中国家、弱势群体和小农户

12、等相对脆弱一方的保障与补偿。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日益频发,能源危机加剧,气候变化更是加剧了全球性的物价上涨和粮食减产,全球面临饥饿和贫困的人口持续上升,全球不平等现象加深。1在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下,如何更好地在农业与粮食安全领域开展注重公平的气候行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2022年的联合国气候大会首次设立了“公平转型馆”和“农食系统馆”,建立了公平转型工作组,并通过了“开展农业和粮食安全气候行动的联合工作”的决议,更加凸显了公平转型在新一轮气候行动中的关键位置,以及农食系统在其中的重要地位。2,3,4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温室气体排放国,我国已经为全球公平转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3、在国际层面,我国始终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积极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并通过南南合作、“一带一路”等倡议积极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全球的公平发展。2021年,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承诺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标志着我国在促进全球公平转型的行动中进入了新阶段。在国内层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解决了4000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完成了7.7亿人口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迈向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时代。2020年,我国承诺到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气候目标,并在此后陆

14、续发布的“1+N”双碳政策体系中进一步要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惠民利民”的现代化能源体系,这也与公平转型的理念高度一致。i 除了在引用官方文件文本的情况下,本报告不对“公平转型”(equitable transition)“公正转型”(just transition)等概念作语义上的辨析和区分,统一使用“公平转型”,代指气候行动中广义、普世的“公平转型”“公正转型”的理念。rmi.org/9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里约地球峰会通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5、(UNFCCC)各缔约方应当在公平(equity)的基础上,并根据它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为人类当代和后代的利益保护气候系统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15)国际工会联盟引入“公正转型”(just transition)的概念坎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16)缔约方在 坎昆协议“长期合作行动的共同愿景”中达成一致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巴黎协定 纳入上述议题及代际公平代际公平(intergenerationalequity)、气气候正义候正义(climatejustice)等内容国际劳工组织通过 关于向人人享有的环境上可持续的经济

16、和社会公正转型的指导方针联合国峰会联合国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纳入公平转型相关内容卡托维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4)超50国签署 团结与公正转型西里西亚宣言多边开发银行公正转型高级别原则九家多边开发银行承诺支持公正转型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30余发达国家签署 公正转型宣言公正能源转型伙伴关系启动,欧盟、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承诺为南非公正转型提供85亿欧元支持印度尼西亚G20领导人峰会印尼加入公正能源转型伙伴关系沙姆沙伊赫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首次设立“公平转型馆”和“农食系统馆”建立公平转型工作组通过“开展农业和粮食安全气候行动的联合工作”的决议设立“

17、损失和损害”基金沙姆沙伊赫实施计划 再次强调相关内容-社会和经济发展及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的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任务进一步商定在最佳可得科学知识和公平获得可持续发展(equitable acces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基础上,努力确定温室气体排放量全球封顶的时间框架,并在缔约方会议第十七届会议上审议;-承认需要在全球、区域、国家和地方各级广泛吸收各类利害关系方参与包括青年和残疾人,而性别平等(equality)和妇女及土著人民的有效参与对于全面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行动甚为重要;-认识到处理气候变化需要实现一种范式的转变,着眼于建立低碳社会,这种社会既能提供很

18、大的机会,又能确保持续的高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同时确保能够创造体面工作和高素质就业机会的公正的劳动力转型(just transition of the workforce)。坎昆协议,2010-强化的有效气候行动应以公正和包容(just and inclusive)的方式实施,同时尽量减少气候行动可能产生的社会或经济负面影响;-气候危机的可持续和公正解决必须建立在所有利害关系方有意义和有效的社会对话和参与的基础上,并注意到全球向低排放转型对可持续经济发展和根除贫穷来说,既提供了机会,也提出了挑战;-公正和公平转型(just and equitable transition)所含有的路径包括能源、社

19、会经济、劳动力和其他方面,所有这些都必须以国家自定的发展优先事项为基础,并将社会保护包括在内,以减缓因转型而可能产生的影响,并突出表明与社会团结和保护有关的政策工具在减轻所采取的措施的影响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沙姆沙伊赫实施计划,2022020022公平原则 写入公约公平转型 进入讨论相关议题 进入决议相关共识深化 多方开启行动图表 1.全球气候公约与宣言中的公平转型rmi.org/10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无论是从实现共同富裕还是落实气候目标的角度,乡村都是公平转型的重点领域。根据中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乡村是指城市建成区以

20、外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包括乡镇和村庄等。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我国乡村承载了5亿人口,并以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近1/5的人口,其所承载的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是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的根基;另一方面,我国发展的不平衡集中体现在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当前乡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城镇人口的一半,乡村经济、医疗、教育、能源和基础设施等较城镇也仍有差距,而随着劳动力流向城市,乡村发展与治理也面临着空心化现象带来的挑战。因此,在我国迈向碳中和的进程中,乡村的气候行动只有保障乡村的民生与发展、为乡村的发展提供机遇,才能实现转型的公平。从应对气候变

21、化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农业生产直接依赖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乡村基础设施、资金和技术条件也相对落后,虽然乡村人口和农业生产并不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但承担着不成比例的气候风险,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条件也更薄弱;另一方面,广袤的乡村土地蕴含着巨大的风电、光伏、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和生态系统碳汇资源,对国家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因此,国家的气候行动也必须关注乡村,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支持乡村气候行动合理、可持续地开展。由此也可见,国家碳中和目标在乡村的落实,需要重视并贯彻公平转型的理念,即:乡村气候行动只有在保障乡村发展、促进公平转型的前提下,其所需的额外成本和资源才能得到保障,相关目标

22、才能在乡村真正得以有效落实;乡村气候行动也只有尊重乡村和地方特点、重视对相对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支持和保障,为乡村创造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利益,才能与国家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已经通过农村清洁取暖、光伏扶贫等国家工程践行了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理念。以光伏扶贫为例,截止到2019年底,我国光伏扶贫建设任务已经全面完成,全国累计建成2636万千瓦光伏扶贫电站,惠及近6万个贫困村、415万贫困户,在实现边远乡村地区全面通电的同时,每年可产生发电收益约180亿元,相应安置公益岗位125万个。5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6 要求以农业农村现代化

23、为总目标,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总方针,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不断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7在2020年宣布双碳目标后,我国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农村能源转型的政策和试点(详见附录),明确指出了乡村气候行动须与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生态保护等议题综合考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这些都从战略定位上体现了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理念,也对进一步推进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提出了更具体和深入的要求。rmi.org/11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1.2乡村碳中和公平

24、转型的内涵基于上文提到的国内外政策和实践背景,“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这一理念的核心是在国家碳中和与共同富裕两大战略目标的指引下,以面向碳中和的乡村气候行动为驱动,促进乡村振兴、提高民生福祉、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群体间的发展差距。以下将从工作对象、目标、原则和核心任务等几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内涵。(1)关注对象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聚焦乡村地区面向碳中和的公平转型。根据中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乡村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外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包括乡镇和村庄等。考虑到我国乡村正在经历着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剧烈的经济、社会和空间重构,乡村碳中和公平转

25、型不局限于特定时期内符合该定义的乡村地区,也关注更大尺度比如县域层面碳中和工作的开展对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及地区的影响。(2)转型目标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目标是以面向碳中和的乡村气候行动为驱动,促进乡村振兴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提高民生福祉、缩小城乡、区域、行业、群体之间的发展差距,最终助力国家实现碳中和与共同富裕。此外,考虑到我国乡村整体发展滞后,且气候变化的外部性特点在乡村尤为突出,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有赖于长期有效的政策、金融、市场、人才、技术等各方面的体制机制,以保证转型过程的高效和结果的延续性。因此,长期有效的内生机制既是转型的重要保障,也宜作为转型工作的具体目标。(3)工作原则乡村碳中和公

26、平转型应当遵循“以人为本、面向发展”的基本原则,一切工作不应以影响国家粮食、生态等民生安全和福祉为代价,而应以保障基本福祉、促进民生发展为宗旨。在具体工作的开展中,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应贯彻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科学决策的原则,即:首先要充分考虑所有利益相关方,尤其是相对弱势群体(比如经济相对落后或自然条件艰苦地区的乡村、中小农户、乡村人口中的弱势年龄与性别群体以及少数民族同胞等)在转型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包括成本、效益和风险等;在此基础上,力求转型工作帮助乡村居民(尤其是相对弱势的群体)创造最大的效益,并尽量做到成本、效益和风险的公平分配分担;同时,在此过程中,赋能公众参与决策、执行、投

27、资、运营和管理,以保证转型成果落到实处,这也将有助于建立长期可持续的、促进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内生机制。考虑到一些减排固碳技术的不确定性以及我国广大乡村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落实还应科学决策,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充分考虑科研和实践的最新结果,根据具体地区的自然禀赋、地理区位、发展水平、人口构成、产业结构以及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形态等具体情况开展实践。(4)核心任务实现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关键在于让乡村气候行动最大程度地贡献于乡村民生发展。这意味着一方面要在保障农村生活质量和国家粮食安全等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加快推动面向碳中和的乡村气候行动;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这些行动对提高乡

28、村民生福祉、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促进作用,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群体间的发展差距。具体来说,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所要求的乡村气候行动主要涉及能源、农业、非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废弃物处理、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等活动部门的减排固碳,不仅关注二氧化碳,还包括其他温室气体。其中,乡rmi.org/12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村能源转型、农业低碳发展、生态系统碳汇增汇是本报告所关注的主要行动领域。ii 在乡村能源转型方面,农村用能侧的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替代都有巨大的行动空间,也对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要求;在农业低碳发展方面,除了农业用能的低碳转型外,还应注重减少

29、损耗浪费,提高单产,针对农、林、牧、渔各产业排放的结构特点推广减排降碳技术;在生态系统碳汇方面,因地制宜的生态修复、生态保护和经营管理、国土绿化是三个基本的增汇手段。此外,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也必须考虑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需求,并且积极探索减排与适应行动的协同互促,避免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等各种风险进一步加剧城乡及区域间的不平衡、影响减排行动的有效开展和落实。相关工作主要包括加强乡村住房建筑和基础设施(包括可再生能源系统设备)的气候韧性建设,通过改善品种、布局和种养殖方式等提升农业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提高乡村自然生态系统涵养作用和屏障功能,以及全面加强针对乡村地区的气候风险监测预警系

30、统、防灾减灾措施、适应技术推广和相关金融支持与机制保障等。在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框架下,以上气候行动都应在保障农村人民和村集体权益、保护耕地和自然生态系统、保障农村生活质量和国家粮食安全等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开展,以不对农村形成额外的经济和社会负担为前提。同时,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要求以上行动的开展通过各种途径为乡村及其居民创造广泛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从而改善民生福祉,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群体间的发展差距。图表2对相关效益及其实现途径做了详细梳理。可以看见,乡村碳中和行动大致可以从“增”和“减”两个角度促进乡村民生发展。比如,在经济效益方面,可再生能源开发一方面可以增加就业机

31、会,并从带动工资水平上涨、盘活闲置甚至废弃资产、参与碳市场交易(如能有效实现农民/村集体的直接参与和获益)等多维度提升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开发可加快电能替代、促进技术升级、提升生产效率,从长远来看,将有助于降低生活生产成本。ii 囿于有限的公开统计数据,本文暂不对乡村非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以及乡村生活废弃物和交通运输活动相关的排放和减排进行详细讨论,但它们也是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rmi.org/13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图表2.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效益实现途径乡村碳中和行动的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之间也可彼此互促,增强它们之间的联动和互促

32、也有助于最大程度地促进乡村民生发展。比如经济效益的增长可以赋能绿色消费以及ESG投资等,进一步推动市场主体对环境质量的关注和投入,环境生产力与生态价值的提升又可以进一步带动经济增长;社会效益的提高也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卫生健康支出等,改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而居民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又有利于提升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促进社会稳定。图表2仅呈现了乡村碳中和行动本身可以直接产生的效益。此外,乡村碳中和行动还有潜力促进相关上下游及其他产业在乡村的发展,比如光伏零部件制造、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秸秆综合收集处理、有机肥料生产加工、低碳文旅等。乡村产业发展不仅可以给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也

33、可以促进区域经济价值、做大绿色供应链,间接为乡村及农民带来更多的效益。同时,直接与间接效益的再分配也能够增进乡村民生福祉,例如,政府补贴、税收减免、信贷与保险等支持将有利于减轻农村气候行动的经济负担;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基础设施投资等将带来更多环境效益;基础设施的完善、经济活动的增加也有利于提升乡村公共服务的水平。也就是说,要最大程度地促进乡村民生发展,就要最大化地实现乡村碳中和行动的直接和间接效益,把蛋糕做大,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效益分配与再分配,推动社会经济整体结构性的公平转型,这也将有助于全面促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碳中和相关生产/建设/运营/维护/服务提供就业

34、机会新行业发展与就业机会增加带动工资水平上涨土地/屋顶/房屋等资产生成转让/租赁/股权收益农林及生活废弃物作为生物质资源出售获益低碳/优质农产品溢价出售额外获益参与绿色能源/碳资产/碳汇交易获益设备技术升级提升生产效率节约能源开支及其他生产生活成本节水节能降低环境资源压力增加自然碳汇全面改善人居环境碳中和行动减缓气候灾害增加碳汇、节水节能增强农村适应能力淘汰化石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开发生物质能减少固体废弃物污染建设电气冷热供应网络、信息/新能源-基础设施等促进全民参与社区治理、助力乡村组织振兴推动生态文旅产业发展、振兴乡村生态文明赋能当地人才引进、能力培训、技术创新等就业机会增加人均收入提高生产

35、生活成本降低人居环境优化灾害应对加强健康风险降低基础设施升级公共治理提升减少人才流失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rmi.org/14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助力国家碳中和与共同富裕乡村气候行动充分合理开展构建能长期有效支撑转型的内生机制促进乡村振兴、提高民生福祉、缩小发展差距让乡村碳中和行动的广泛效益最大程度地贡献于乡村民生发展转型目标加快推动乡村碳中和关键行动核心任务工作原则适应气候变化工作能源转型农业减排固碳增汇最大化实现乡村碳中和行动的直接和间接效益并优化分配与再分配减少人才流失人均收入提高就业机会增加生产生活成本降低人居环境优化灾害应对加强健康风险降低基础设施

36、升级公共治理提升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机会公平充分考虑所有利益相关方受到的影响过程公平充分赋能公众有效参与决策、执行、投资、运营和管理为乡村居民特别是相对弱势群体创造最大效益并尽量做到成本、效益和风险公平分配分担结果公平充分考虑地域和群体差异以及一些前沿技术的不确定性科学决策以人为本面向发展以不影响国家粮食、能源、生态等民生安全为前提,以保障基本福祉、促进民生发展为宗旨图表 3.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内涵综合以上,现阶段“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内涵可以总结如图表3所示。对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这一理念的探索旨在为现阶段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的参考。乡村问题深刻而复杂,碳中和工作庞大而艰巨,国际上对

37、于公平转型的探讨也随着气候工作的开展而不断深化。可以预见,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内涵以及未来的工作重点应当、也必将是动态发展和因地制宜的。rmi.org/15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基于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内涵,构建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工具,勾勒全国及各省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工作基础、潜力机遇和发展环境的基本面貌,为因地制宜地推进转型工作开展提供现实的依据。2.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工具rmi.org/16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2.1指数构建的目的、框架和原则前文已经指出,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且尚处于起步窗口期,尤其需要

38、加强相关政策和投资指引,加快政策、金融、市场、人才、技术等各方面的机制体制创新,而所有工作的开展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以人为本,面向发展。为了帮助政策制定者、投资者和社会各方更充分的认知和推进转型工作开展,我们开发了“中国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工具(以下简称“指数”),以期反映中国各地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客观现状、潜力机遇和发展环境的基本面貌。指数的目的不在于为地方工作评级打分,而是为宏观和战略层面的政策协调、投资决策、技术创新和机制建设等提供启示和依据,也为未来工作的开展和进度跟踪提供参考基线。基于以上目的和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内涵,指数从“碳中和”与“发展”两个维度出发,围绕二者的客观现状

39、和发展条件展开,包括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民生发展状况、乡村创新投资环境四个一级指标(图表4)。其中,乡村碳中和现状指标和减排固碳资源禀赋指标意在刻画乡村气候行动的工作基础和主要潜力;二者综合乡村民生发展现状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乡村气候行动促进民生发展的现实需求、未来潜力以及需要重点考虑的民生问题,从而折射出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意义和关键所在;再结合乡村创新投资环境指标,则有望为如何加强转型所亟需的创新与投资提供一定启示。图表4.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设计框架 作为一套支持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工作开展的评估工具,该指数具有不同时间和空间层面的可复制性。在时间层面,当前指数使

40、用2020年数据。2020年是一个注定要载入史册的重要时间节点。我国于这一年正式宣布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并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随着“十四五”开年,国家陆续发布了“1+N”双碳政策体系和一系列乡村振兴政策。因此,当前指数选择从2020年入手并以此作为现阶段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基础和依据。随着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工作的推进,指数的更新将有望反映各省工作的成果进展、乡村空间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变化以及技术进步和方法改进。在空间层面,当前指数采取省级尺度,以国家统计年鉴等数据为依据。但具体工作展开的过程中,也可以用于更小尺度,为具体地区和项目规划提供支持。受当前数据、方法、时间等

41、方面的局限,当前指数体系不可避免地有所局限。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需要关注的指标绝不只有指数目前覆盖的这些方面,指数结果也并不能全面地反映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相关的所有细节,因此仅供反映相关指标的总体面貌,为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工作的开展提供洞见和参考。在未来的指数更新中,我们也将致力于对指标的设计和方法进行补充、完善,并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进一步展开。总地来说,指数的构建考虑了五个关键设计原则: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碳中和发展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民生发展现状乡村创新投资环境 指数结构(仅显示一级指标)设计维度rmi.org/17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 客观性

42、: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应能够客观地反映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现状及问题,发挥在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方面的导向、引领作用。这要求指标的测定方法要标准,计算方法要规范。系统性: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涉及面广,指标的选取必须力求做到系统全面、突出重点、科学合理,准确地反映指标的内涵,从不同角度描述评价对象在各个方面的主要特征和状况,反映相关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简洁性:所选取的指标应当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意义,并且避免指标之间的内涵有所重叠,防止对最后的评价结果有所影响,对于乡村碳中和的发展的刻画有所偏差。可考评性:所选取的指标应当可以通过数值大小衡量其表现,并且具有不同地区之间的可比性,为最后的评价提供依据。可操

43、作性:评价的指标应当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统计数据和便于收集到的数据,选取可操作性强的指标。同时,由于研究指标是省级指标,因此,各项指标的选取需要考虑到各省相关统计数据的完整性。rmi.org/18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2.2指数指标体系具体而言,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选取能够反映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所需关注的主要问题的主要方面进行刻画,由4个一级指标及其以下的9个二级指标、17个三级指标构成(图表 5):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碳中和现状指标参考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目录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等方法学文献,对各省乡村当年居民生活、农业生产、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温室

44、气体排放和碳汇量进行核算,按照产生温室气体排放的活动类型和形成碳汇的生态系统类型进行分类,对各省乡村当年的净排放量进行估算,从体量和结构两方面描绘各省乡村碳中和的现状。碳排放现状指标包括乡村居民生活用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农业生产用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农、林、牧、渔业),种植业其他温室气体排放(各主要作物的化肥使用、焚烧秸秆、作物残留物、稻田排放),畜牧业其他温室气体排放(各主要牲畜的肠道发酵、粪便管理)四个三级指标;碳汇则包括森林、草地碳汇和农田土壤碳汇两个三级指标。iii 8,9,10,11 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指标反映的是各省乡村空间范围内可贡献于碳中和目标的资源禀赋,

45、包括乡村空间范围内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潜力和森林生态系统未来的碳汇潜力,为相关投资活动和政策规划提供决策的依据。其中,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指标使用近期通用的技术参数、风速、光照、下垫面、农业生物质资源等公共数据,考虑耕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经济性等前提,估算了乡村风、光和生物质能发电潜力;12,13,14,15,16,17生态系统碳汇潜力按照2016-2050全国森林经营规划估算了2050年的预计森林碳汇潜力。iv 乡村民生发展现状乡村民生发展现状指标旨在刻画当前各省乡村居民生活发展的条件、状况以及各省乡村在全国粮食安全这一民生发展支柱 中的地位。通过乡村气候行动最大程度地促进民生发展是乡村碳中和

46、公平转型的关键。这一指标通过乡村人均生活用电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乡村人口高中及以上学历比例和省级粮食自给程度四个三级指标反映各省乡村的能源消费现状、社会经济现状、粮食生产地位,为各相关方在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工作中更好地识别当地发展需求、制定转型战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效益再分配提供参考。乡村创新投资环境乡村创新投资环境指标是刻画各省当前与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相关的创新环境和投资环境的指标。考虑到科技创新和相关投资对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关键作用,该指标参考国际学术研究和政策文献中有关环境创新和投资环境的决定因素的讨论,18,19通过人均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以及综合考虑各省新建企业数量、吸引外

47、来投iii 乡村空间范围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还包括非农业生产排放、农村生活废弃物排放、农村交通排放、农用地氮淋溶等;生态系统碳汇还包括湿地、冻土等生态系统的碳汇。综合考虑当前数据和方法论的可得性,指数工具暂未对以上几项进行估算。指标描述的森林、草地、农田采取第九次全国森林清查、国土三调中的相应定义。考虑到这些土地类型在城市的分布较少,相关指数暂均以森林、草地、农田的总面积和最佳可得的有关系数估算。森林碳汇主要参考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按照生物量碳储量的变化计算;草地、农田土壤碳汇参考Fang et al.,2018进行估算。iv 乡村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还包括小型水电、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

48、能源,开发形式也不只包括电力开发;此处按发电潜力计算的农村生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形式也还包括沼气利用等非电利用,以及加工有机肥、生物炭还田固碳等非能源利用形式。生态系统碳汇潜力也还应包括湿地、冻土等其他生态系统碳汇。更完整地说,除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系统碳汇以外,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还应包括用能侧能源转换(电气化、氢能化等)、节能改造(建筑节能、供暖设施能效提升等)乡村能源转型手段,有机肥替代、化肥减量等农业减排固碳措施。综合考虑当前数据和方法论的可得性,指数工具暂未对以上几项进行估算。此处可再生能源发电潜力仅计算地面开发,未计算分布式开发的潜力;预计森林碳汇以第七、八、九次森林资源连续清

49、查数据为基础,采取2016-2050全国森林经营规划中的造林、抚育、每公顷蓄积量、每公顷蓄积年增量等目标估算。rmi.org/19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资、吸引风险投资、获得专利授权数量和商标注册数量等方面的“区域创新创业指数”这两个三级指标反映各省的创新环境,通过公路密度、农林牧渔产值增速变化、农村住户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变化三个三级指标反映各省乡村的投资环境,为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相关的投资决策和引导性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20指数计算的基础数据来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自然资源部耕地普查、2016-2050全国森林经营规划

50、、第七次中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区域创新创业指数构建与空间格局:1990-2020、世界银行等机构开发的Global Wind Atlas,Global Solar Atlas等公开资料和文献。图表5.中国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的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乡村碳中和现状碳排放现状乡村居民生活用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农、林、牧、渔业用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种植业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畜牧业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生态系统碳汇现状森林、草地碳汇量农田土壤碳汇量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乡村风、光、生物质能发电潜力*生态系统碳汇潜力2050年预计森林碳汇量乡村民生发展现状能源消费现状乡村人均生活用电量社会

51、经济现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乡村人口高中及以上学历比例粮食生产地位省级粮食自给程度乡村创新投资环境创新环境人均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区域创新创业指数投资环境公路密度农林牧渔产值增速变化+农村住户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变化+*仅计算种植业生物质能+三年年均增速变化rmi.org/20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2.3指数结果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主要采用了2020年各省份乡村相关的统计类数据进行计算。由于指数采用了基于各维度等权重的层次分析法进行计算并做无量纲处理,各指标的具体得分并无实际意义,但一般可以认为,得分越高,该指标相对全国其他地区表现越好。例如,“乡村碳中和现状”得分

52、越高,该地区乡村整体净排放越低;“乡村民生发展现状”得分越高,可以认为该地区乡村民生发展状况相对全国其他地区越好。图表6展示了各省份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各个一级指标上的得分情况,及其空间分布和离散程度。整体来看,乡村碳中和现状这一指标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性,东北、大西北和大西南以及南部沿海地区的得分普遍优于黄河中游以及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这一指标表现的区域差异性最大,且区域特征显著,并整体呈现从东往西逐渐增加、内陆地区高于沿海地区的趋势;乡村民生发展现状这一指标表现也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并整体呈现从西往东逐渐转好、沿海地区优于内陆地区的趋势;乡村创新投资环境这一指标表现的区

53、域差异性相对不明显,但整体与民生发展现状的空间分布相反。以上结果直观地呈现了我国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所面临的巨大的、多维度的地区差异性。第三章节将对具体差异以及可能原因和相关启示做进一步分析阐述。图表6.一级指标得分的空间分布和离散程度*数据来源: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基于2020年数据)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离散系数:0.9901.00.90.80.70.60.50.40.30.20.10.01.00.90.80.70.60.50.40.30.20.10.01.00.90.80.70.60.50.40.30.20.10.01.00.90.80.70.60.50.40.30.20.10.0乡村碳中和

54、现状离散系数:0.435乡村民生发展现状离散系数:0.608乡村创新投资环境离散系数:0.354rmi.org/21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基于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结果,勾勒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概貌,并探索重点行动领域和不同地区的转型特点及工作重点。3.指数结果的主要启示和转型道路探索rmi.org/22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3.1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整体现状与前景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结果呈现了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各相关指标的整体状况和地区特点,也反映了一些指标在空间分布上的关联与错配。归根结底,指数计算的结果往往由各省乡村的自然条件、产

55、业结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客观情况决定,各地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工作及其效益的实现也受到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客观限制。因此,任何根据指数结果进行的分析和判断都应尊重地方具体情况,指数结果也彰显了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工作中科学决策、因地制宜的必要性。与此同时,指数结果所呈现的显著的、多层次的地区差异性亦揭示了转型的巨大潜力和关键所在。整体来看,绝大多数省份的乡村地区都有可观的自身减排固碳潜力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盈余,而且不少乡村民生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恰恰拥有相对更丰富的减排固碳资源禀赋和转型潜力,但其乡村创新投资环境往往也相对较为薄弱。因此可以认为,通过乡村气候行动带动落后地区发展、促进区域公

56、平在理论上有极大机遇。这也意味着在民生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乡村气候行动需尤其注重对当地民生的影响,当地资源和优势的可持续开发必须合理有度、以人为本;同时,由于这些地区发展较为落后,市场资源配置尤为不足,加强政策引导、纠正市场失灵是推动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关键,并且需重视培育乡村创新投资环境,为转型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以下将从各个一级指标出发,综合考虑其整体表现和空间分布,以及指标内部结构和与其他指标的关联,对此作进一步具体阐述,并为各地区有针对性地引导资源促进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提供实证的参考。(1)乡村碳中和现状首先,从乡村碳中和现状这个指标的表现来看,受各地区人口密度、能源消费结构、农业规模

57、和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各地乡村目前的排放水平和结构都有显著差异,且地区的区域特征明显,并受综合因素影响,需要。因此,各地乡村碳中和行动应在保障民生和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对标和精准减排决策。具体来说,在排放水平方面,根据指数结果统计(图表7),2020年我国农业生产与农村居民生活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约12.85亿吨CO2e,约占当年全国人为排放的9%,人均排放为2.5吨,单位一产产值排放强度为1.6吨/万元GDP。林草2020年我国森林、草地、农田土壤等农村生态系统的乡村自然年碳汇量约8.2亿吨CO2e。,约能抵消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温室气体排放的64%。2020年,我国乡村温室

58、气体净排放约4.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在区域层面,已有十个省市自治区的乡村地区的碳汇增量量超过排放量,包括云南、广西、海南、福建、陕西、黑龙江、重庆、吉林和内蒙古自治区。云南省净碳汇量最大,约达到128 TgC;山东、河北净排放量最大,超过225 TgC。图表7.乡村碳排放与碳汇现状*数据来源: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基于2020年数据)乡村居民生活用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4.8农村居民生活农业生产自然碳汇农业农村净排放农业约63%农村约37%畜牧业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3.1种植业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2.9农、林、牧、渔业用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2.2农田土壤碳汇量 0.7森林、草地碳汇量 7.5亿吨C

59、O2e净排放4.7约12.85亿吨CO2e/年自然碳汇:约抵消64%约4.7亿吨CO2e/年rmi.org/23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从二三级指标来看,在 2020 年乡村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的的温室气体排放中,乡村居民生活用能排放约占37%,农、林、牧、渔业(下简称农业)生产活动排放约占 63%。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中,农业用能排放约占27%,畜牧业、种植业其他排放约占 73%。农业农村总体而言,化石能源消费带来的排放约占 54%,农业生产带来的其他排放约占 46%。但在区域层面,受人口密度、能源消费结构、农业规模和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

60、,排放结构出现分化。约有 3/4 的省份的农业生产排放高于农村生活排放,其中 1/2 是种植业排放主导型,主要集中在东北和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1/4 是畜牧业排放主导型,主要集中在大西南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余下 1/4 的省份的生活能源消费排放超过农业生产排放,它们主要集中在沿海综合经济区,这些地区的乡村经济水平普遍更为发达,人口也更为密集(图表 8)。图表8.中国各省乡村碳排放结构*数据来源: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基于2020年数据)综合分析各省乡村人口、产业状况、土地结构和排放结构可以发现,乡村净排放量较大的省市自治区大多是乡村人口较多,一产产值较高的地区(例如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湖南等

61、);乡村净负排放的省市自治区大多是森林覆盖面积与乡村人口比值较高的地区(例如云南、广西、福建、陕西、黑龙江、吉林等)。v 另外,排放强度也是重要的衡量指标。由图表9可以看到,排放总量高的地区人均或单位产值排放未必最高;且排放强度与排放结构密切相关。例如,内蒙的人均排放强度是甘肃的两倍,但乡村地区排放结构非常相似,都以土地密集型的畜牧业为主,因此单位一产产值排放强度较为接近。综上可见,各地区在制定减排目标和战略时,应根据地方具体情况和产业结构,在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粮食安全等前提下,对地方碳中和工作的表现和潜力进行科学的评估。如需开展地方之间的对标和配对,可考虑采用复合型指标代替单一的排放总量或者

62、强度指标。本报告将在下一节(3.2节)中对指数结果进行分行动领域的分析和讨论。v 但这两类典型地区也都有例外。例如四川、广东乡村人口和一产产值也在全国前列,但由于生态系统碳汇的抵消以及西南电网、南方电网较为清洁的能源结构,四川乡村净排放低于各省乡村的平均水平,广东省乡村净排放也仅略高于各省平均水平。再如青海、宁夏、甘肃乡村人口与森林覆盖面积的比值也位居全国最低之列,但由于这些地区乡村人口密度低,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低,实际生态系统碳汇量不高,乡村碳排放以畜牧业主导的农业排放为主,体量也不小,因此也仍属于净排放地区。北 京天 津河 北山 东上 海江 苏浙 江福 建广 东海 南辽 宁吉 林黑龙江甘

63、肃青 海宁 夏新 疆广 西重 庆四 川贵 州云 南山 西内蒙古河 南陕 西安 徽江 西湖 北湖 南100%80%60%40%20%0%50%种植业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畜牧业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农、林、牧、渔业用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乡村居民生活用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 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北综合经济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rmi.org/24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图表9.各省乡村人均净排放和单位一产产值排放强度度*数据来源: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基于2020年数据)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

64、建广东海南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省86420-2-4-676543210-1-2各省乡村人均净排放,2020各省单位一产农业生产排放强度乡村人均净排放(吨CO2e)乡村人均净排放(吨CO2e)rmi.org/25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2)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从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指标的表现来看,绝大多数省份的乡村都有可观的自身减排固碳潜力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盈余,但各省乡村在

65、资源总量、结构和丰度上各具特点。指数结果可为各地制定可持续的乡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和森林碳汇规划提供参考,也可为科学衡量各地的投资机遇、制定可持续的投资方案提供借鉴。根据指数估算,在全国层面,在综合考虑技术经济性、使用最严格的土地利用条件下,以发电潜力计算,我国乡村地区的风、光和生物质潜力是乡村地区2020年整体用能的数十倍,甚至远超过2020年全社会能源消耗。依据国家现有森林规划,2050年森林碳汇量预计将超过10亿吨CO2e,约相当于农业农村目前排放的78%。理论上,乡村可再生能源和固碳增汇开发相关的投资机遇可能高达数十万亿元人民币。在区域层面,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这一指标得分的离散程度是四个

66、指标中最高的。整体来看,受气候特征、植被特点、各省乡村可开发面积等因素的影响,各省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从东向西更为丰富。全国乡村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的75%集中在西北地区和内蒙古,以风光资源为主;东北、河南、山东等农业生产大省的生物质能潜力尤为突出(图表10);2050年西南地区的预计森林碳汇潜力可以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对于可再生能源潜力的估算,在一般考虑的用地类型、地形等因素以外,指数还计算了耕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可持续发展所需考虑的其他限制条件即使在考虑这些限制条件的情况下,各省尤其是西部省份的可再生能源潜力仍然可观。图表10.中国各省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分布*数据来源:乡村碳中和发展指

67、数(基于2020年数据)rmi.org/26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从资源丰度的角度看,各地乡村单位面积蕴含的资源禀赋也有差异,且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有别于总量的特点(图表11和图表12)。一些受面积限制资源总量小的省份地区实际上资源丰度极高。比如,宁夏的乡村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总量并不突出,但乡村单位面积的潜力全国最高;浙江的预计森林碳汇潜力在全国也并不突出,但乡村单位面积的潜力全国最高。另外,除了上海和浙江,其他省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潜力都远超过乡村目前能源消费的总量,其中,青海、新疆、甘肃、宁夏等西北省份以及内蒙古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潜力是目前乡村能源消费总量的数十乃

68、至上百倍之多。如能充分开发利用,将有潜力支持乡村及其以外城镇地区的能源系统低碳转型。这不仅有助于国家层面能源及气候目标的实现,也有助于推动城乡融合、城市反哺乡村,因此对于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意义重大。图表11.各省乡村可再生能源潜力总量和单位面积潜力图表12.各省2050年预计森林碳汇总量和单位面积碳汇量*数据来源: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基于2020年数据)农业生物质发电潜力(PWH)陆地光伏潜力(PWH,非建设用地)陆地风电潜力(PWH)乡村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总量/乡村面积(万kWh/平方千米)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山西内蒙古河

69、南陕西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 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北综合经济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08006004002000发电潜力(PWh)万kWh/平方千米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 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北综合经济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0200450400350300250200

70、50年预计森林碳汇量(TgC/年)2050年预计森林单位面积碳汇量(吨C/平方千米)2050年预计森林碳汇量2050年预计森林单位面积碳汇量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rmi.org/27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3)乡村民生发展现状从指标表现来看,各省乡村民生发展现状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指标的省际差异甚至超过城市地区相应指标的省际差异,印证了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意义。同时,不少乡村民生发展落后的地区恰恰拥有相对更丰富的减排固碳资源禀赋和转型潜力。考虑到这些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市场资源配置不足,在市场经济结构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因此亟需加强政策引导、纠正市场失灵,促进气候行动带

71、动落后地区发展转型。整体来看,我国乡村民生发展现状呈现东部好于西部的格局。其中,各省2020年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生活用电量、教育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一致性。沿海地区在这三个指标上普遍表现较好:从乡村人均生活用电量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来看,东部、北部、南部沿海地区的表现都整体高于内陆地区;在乡村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口比例方面,北京与东部沿海经济区相对于全国其他各地区最为领先(图表 13)。而2020年各省这三项指标的得分与粮食自给程度表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比如,沿海地区省份的其他乡村民生发展指标都相对领先,但粮食自给程度较低,有赖于其他地区的供给;而东北和黄河中游地区作为粮食

72、自给程度整体最高的主要粮食输出省份,在其他乡村民生发展指标方面相对发达地区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在推进低碳农业转型时需尤其考虑区域乃至全国层面的资源协调和责任分担。图表13.乡村民生发展现状三级指标空间分布*数据来源: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基于2020年数据)rmi.org/28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此外,各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口比例呈现显著的城乡差异,城镇表现显著优于乡村,而这两个指标的乡村离散程度均高于城镇,意味着乡村比城镇存在更大的区域差异性更凸显了通过乡村气候行动促进民生发展、缩小区域、城乡差距的重要意义(图表14)。图表14.各省城乡居民

73、人均可支配收入(左)与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右)结合其他指标的表现来看,大部分乡村民生发展现状分数较低的省份恰恰拥有更为丰富的减排固碳资源禀赋,即图表15所示的“低-高”地区,主要集中在大西南、大西北经济区和部分黄河、长江中游和东北省份。由此可见,一方面,如能充分、合理、可持续地利用当地资源禀赋,乡村气候行动将有潜力创造就业、带动产业发展、提高居民和政府收入、提升地方治理,为相对落后的地区创造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缩小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另一方面,考虑到这些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市场资源配置不足,在市场经济结构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如不纠正这种市场失灵,将有可能阻碍转型甚至进一步扩大发展差距

74、,因此在短期内亟需加强政策引导要素资源流向这些地区,同时加快创新市场机制,逐步扭转市场失灵。图表15.各省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与民生发展现状指标情况*数据来源: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基于2020年数据)离散系数:0.32 离散系数:0.26 乡村乡村城镇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离散系数:0.32 离散系数:0.178.07.06.05.04.03.02.01.008.07.06.05.04.03.02.01.00rmi.org/29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4)乡村创新投资环境最后,从乡村创新投资环境指标的结果来看,各地乡村差距较大也各具特点

75、。乡村民生发展相对落后、资源禀赋相对丰富的地区的创新投资环境也相对更为薄弱。考虑到科技支持、模式创新和相关投资对于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重要性,各地区应当有针对性地完善创新投资环境,引导相关资源关注乡村气候行动。整体来看,乡村创新投资环境也呈现东部沿海地区省份好于内陆西北地区的格局。上海、北京、河南、重庆、江苏、天津等地得分最高;而大西北经济区的乡村创新投资环境指数得分较低,在推进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过程中可以尤其注重强化区域创新支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分指标来看,受到各省地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财政体量、人口密度等客观因素影响,人均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区域创新创业指数与公路密度均呈现出东南优

76、于西北的空间格局,而农村住户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变化趋势与农林牧渔产值增速变化趋势则都呈现东北、西南等部分内陆省份整体更佳的格局。人均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以北京与东南沿海最为突出,区域创新创业指数以沿海地区和四川省最为突出;公路密度以东部沿海区域最为突出,宁夏、吉林、北京等地农村住户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提高趋势最为突出,山西、吉林、河南等地第一产业产值增速提高趋势最为突出(图表16)。图表16.乡村创新投资环境三级指标的空间分布*数据来源: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基于2020年数据)rmi.org/30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续图表16.乡村创新投资环境三级指标的空间分布

77、*数据来源: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基于2020年数据)理论上,区域创新情况与营商环境质量、研发活动、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有显著的正相关和互促作用。20 而在乡村创新投资环境一级指标下,创新性与投资环境这两个二级指标表现较好的区域在空间分布上并不尽一致,这有助于识别提升乡村创新投资环境的着力点。例如,吉林、宁夏、山西等地投资环境得分较高,但创新性表现并不突出;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创新性得分最高,但投资环境得分也并不十分突出。考虑到乡村气候行动所要求的科技支持、模式创新和相关投资,相关指标相对落后的地区尤其应当重视财政政策以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对这些方面的支持,促进区域间技术、资金、

78、人才等要素的流通。同时,在创新环境相对较好的地区,相关政府、企业和研究部门应注重引导相关资源关注乡村气候行动,促进乡村气候行动相关的创新创业;在农业农村投资环境相对较好的地区,相关机构应重视引导相关资源投入到气候行动相关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当中。此外,结合其他一级指标的表现来看,乡村创新投资环境指标得分和乡村民生发展指标得分呈现一定的线性正相关,而与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又呈现一定的线性负相关,即,不少乡村民生发展相对落后、资源禀赋相对丰富的地区的创新投资环境也相对更为薄弱(图表17)。现有研究已经表明,地区创新水平和投入对民生发展有着较强推动作用,固定资产尤其是基础设施投资也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79、21,22因此,提升地方创新投资环境将对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起到多重促进作用。图表17.一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乡村碳中和现状1.00Pearson相关性指数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0.291.00乡村民生发展现状-0.18-0.251.00乡村创新投资环境-0.17-0.460.561.00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民生发展现状乡村创新投资环境*数据来源: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基于2020年数据)注:Pearson相关性系数用于度量两组数据之间线性相关的程度,结果介于-1和1之间。Pearson相关性系数越接近1,两组变量则越接近完美的正相关;系数越接近-1,两组变量则越接近完美的负相关

80、;系数越接近零,两组变量则越接近不相关。rmi.org/31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3.2领域聚焦:重点行动领域与关键事项上一小节从宏观层面分析阐述了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整体现状和前景,并印证了加强政策引导、纠正市场失灵、改善投资环境对于促进转型的关键作用。考虑到乡村气候行动涉及部门较广,不同地区乡村排放和资源禀赋也有结构性差异,本小节将从尝试乡村碳中和行动的主要领域入手,通过分析各领域相关的指标的表现,包括其空间分布和相互关联,阐述各领域对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重要性,并识别在落实转型时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为相关决策提供更具体的参考。(1)农业低碳发展综合相关指标

81、结果来看,农业生产是我国乡村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部门,且与乡村民生发展息息相关。农业排放及单位产值排放强度受到农业生产规模、结构、集约化水平、生产模式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农业低碳发展尤其需要因地制宜。此外,农业排放尤其是种植业排放较高的地区也大多是粮食净输出较多的地区,但当地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往往也更落后。因此,这些地区的农业低碳发展需尤其注重加强融资支持,通过碳中和工作提升农产品价值,同时注重区域间、产业链的统筹协调和责任分担,力求农业减排与粮食安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的协同。3.1小节的指数结果分析已经指出,2020年乡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排放的比例接近1:2。除了北京、天津、上海、河北、

82、浙江、广东和福建这几个沿海省份,其他省份的农业生产排放都高于农村生活排放。其中,近一半的省份的乡村地区排放呈现种植业主导型,主要集中在东北和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农业生产排放的占比大多在62%-77%之间,黑龙江则高达89%;另一半的省份则呈畜牧业排放主导型,主要集中在大西南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农业排放占比普遍在66%-80%之间,青海高达87%;即便是以农村生活排放为主的几个省份地区,其农业排放占比也在36-48%之间(图表 18)。图表18.农业生产在乡村排放中的占比(分区域类型)*数据来源: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基于2020年数据)农业排放受到农业生产规模、生产结构、农业集约化水平、生产模式

83、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各省农业排放的指标表现,必须因地制宜地解读,科学制定低碳发展目标。整体来看,耕种面积大、存栏量大、农业机械化水平高的省份农业排放更大,但也取决于产品结构。比如,由于水稻的单位面积排放较高,同为种植业排100%90%80%70%60%50%40%30%20%10%0100%90%80%70%60%50%40%30%20%10%0100%90%80%70%60%50%40%30%20%10%0100%90%80%70%60%50%40%30%20%10%0全国情况种植业排放主导型畜牧业排放主导型农村生活排放主导型rmi.org/32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

84、中和发展指数报告放主导型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占比较大的江西、湖南等地的单位产值排放强度也较高;在畜牧业排放主导型地区里,由于牛的单位存栏量排放因子比其他牲畜高得多,因此养殖结构中牛的比例较高的青海、宁夏等地的排放强度也更突出(图表19)。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工作并不意味着要为了达到减排目标而缩小农业规模、改变农业结构、机械化水平和生产方式,而是要寻求农业布局优化、农业现代化与减排固碳、气候适应的协同效应,重点考虑降低农业生产排放强度,尤其是那些可以在减排的同时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的措施,比如品种改良、绿色高效种植/养殖技术等。图表20列举了农业低碳发展的主要技术途径,在各个行动领域都强调了减少损耗

85、浪费、针对具体农业部门和排放类型进行品种和技术改良、提升单产、发展绿色循环农业、立体农业等手段。这些技术途径的科学推广不仅有利于温室气体减排,也将有利于增产增收,提高总体农业发展水平。图表19.农业生产排放-一产产值相关性分析(分区域类型)*数据来源: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基于2020年数据)23图表20.农业低碳发展的主要行动领域和技术途径行动领域技术途径种植业减少农产品损耗浪费推广优良品种和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推广降低稻田甲烷排放的水分灌溉管理技术促进化肥减量增效发展秸秆综合利用畜牧业减少畜禽产品损耗浪费优化城乡居民膳食结构,畜禽肉消费量调减到推荐水平支持降低反刍动物肠道甲烷排放的品种改良、精准

86、饲喂技术提升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推广种养结合等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技术渔业减少水产品损耗浪费持续推进休渔政策、限额捕捞等养护措施,提高渔业生产效率发展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加强粪污残饵收集,减少甲烷排放林业减少木材、林产品浪费严防森林火灾,全面保护森林资源,防止火灾、林地流失等产生的排放农业机械用能加快智能、高效农机化技术和装备的普及和替代,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和用能效率推动电动、氢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农业机械产品研发和技术应用rmi.org/33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此外,由于受到上述农业生产规模、生产结构、农业集约化水平、生产模式等综合影

87、响,农业排放量高的地区一产产值未必高,这也意味着在这些地区推广低碳农业技术的成本可负担性可能更差,因此需要尤其注重加强融资支持,创新融资模式。同时还应完善产品价格机制和低碳农产品的价值化实现,力求通过碳中和的工作提升农产品的价值转化率,从而提升一产产值,并确保农民从中受益。从宏观层面来看,要在农业低碳发展的同时保障农民受益和粮食安全,还必须需要注重全国区域层面、产业链层面的系统性规划。指数结果显示,农业排放水平与省级粮食自给程度呈较强的正相关,而与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图表 21)。比如沿海地区的农业生产规模小,粮食自给程度较低,农业排放水平也相对较低,但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

88、相对更好;而东北地区为全国及其他地区提供了重要的粮食保障,农业排放水平较高,但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落后于沿海地区的发达省份。因此,农业低碳发展尤其需要注重系统性规划,甚至考虑采用适当的转移支付和补偿机制。图表21.农业排放-省级粮食自给程度-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析*数据来源: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基于2020年数据)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1,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1,0005,0003,0007,0002,0006,0004,0008,00007,0006,0005,0004,

89、0003,0002,0001,0000各省农业生产排放-省级粮食自给程度,2020省级粮食自给程度(万吨盈余)各省农业生产排放-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万吨CO2e万吨CO2ermi.org/34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2)乡村能源转型综合相关指标结果来看,能源消费贡献了我国乡村整体排放的一半以上,且与乡村民生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乡村用能水平仍然低于其他区域和部门,在保障乡村发展和用能需求的前提下,科学推进节能管理、改善用能结构可有效实现能源消费排放与乡村经济发展的脱钩,避免高排放的发展路径。此外,乡村拥有巨大的可再生能源潜力,

90、在加快开发可再生能源时需尤其关注就地消纳和利益共享,有效助力乡村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和乡村民生发展。3.1小节已经指出,2020年乡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排放的一半以上来自于能源消费,且在沿海地区省份比例更高。从全国来看,乡村能源消费相关的排放主要来自于农村生活(占比近70%);除了黑龙江、海南、新疆三地,其他省份的能源消费也主要来自于农村生活,但农业能源消费排放水平也不容小觑。能源消费排放取决于用能水平和用能结构。在乡村生活用能方面,过去20年全国层面的数据显示,乡村人均生活用能水平与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度相关,并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长(图表22-1)。可以预见,随着乡村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提

91、升,乡村生活用能需求很有可能进一步增加。因此,乡村能源转型需重点探讨如何在保障乡村现在和未来用能需求的前提下,有效实现乡村能源消费排放与乡村民生发展的脱钩。以下从各省乡村生活用能水平和用能结构相关指数的结果出发,对此做具体分析探讨:从用能水平来看,由于受到南北方制冷、取暖等用能需求及用能效率的差异的影响,各省乡村人均生活用能水平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呈现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但并不显著(图表 22-2):沿海经济区的乡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生活用能普遍较高,但也不乏用能水平居中甚至较低的地区;西北、西南、黄河中游和东北等经济区则普遍收入较低,但部分省份的用能水平已和沿海地区接近。整体而言,乡村人均可支配

92、收入相对低的地区的人均生活用能水平往往也较低,未来用能需求和水平很有可能增长,而这些地区往往也有更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从用能结构来看,西北、黄河中游、东北经济区及部分西南地区省份的乡村生活终端用能还是以煤为主,部分地区高达60-70%,而电力仅占20-30%左右;其他地区则已经逐步实现了油气化和电气化的转变,其中,南部和东部沿海经济区省份乡村生活电气化程度已高达60-80%(图表 23)。因此,各省乡村生活用能单位用能排放强度都呈现出接近“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高的省份的单位用能排放强度和人均生活用能排放普遍更高,但在收入最高的沿海地区,其排放强度反而更低,而收

93、入落后的省份的排放强度不一定比收入高的省份低(图表 24-1)。在人均生活用能水平和单位用能排放强度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各省人均用能排放也呈现出(图表 24-2)类似的倒U形特点。rmi.org/35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图表22.我国乡村人均生活能源消费与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关系基于历史数据与空间数据*数据来源: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基于2020年数据)图表22-1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乡村人均生活能源消费,2000-2020图表22-2 各省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乡村人均生活能源消费,2020rmi.org/36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

94、数报告图表23.各省乡村能源结构和人均用电量数据来源: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2124图表24 乡村生活用能单位用能排放强度、乡村人均生活用能排放与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关系其他能源电力液化天然气天然气油品合计煤合计乡村人均生活用电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 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100%90%80%70%60%50%40%30%20%10%00.30.250.20.150.10.050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北综合经济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吨

95、标准煤/人年图表24-1 各省乡村生活单位用能排放强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0图表24-2 各省乡村生活用能排放-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0rmi.org/37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基于以上对乡村人均生活用能水平、排放强度以及排放的分析可以认为,首先,保障乡村地区、尤其是收入相对落后的地区现在及未来的用能需求是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重要工作,而收入相对落后的地区完全有机会通过可再生能源的积极开发利用来避免高排放的发展路径,在满足当地用能需求的同时提升用能质量和清洁度,并且借助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提升乡村居民收入,同时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外送助

96、力其他地区脱碳。此外,很多乡村居民收入相对落后地区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极其丰富,但目前的排放强度并不比一些可再生能源潜力更小、收入水平更高的地区低,可见这些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并网和消纳利用水平仍待提高。事实上,仅从区域电网排放因子来看,华北和西北地区的区域电网排放因子较高,但乡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潜力较乡村用能需求的比例也更高(图表25),因此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就地消纳以及利益共享方面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要帮助这些地区避免“库兹涅茨的诅咒”,完善可以支持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基础设施体系、提高相关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创新可再生能源开发共享机制等也应是这些地区乡村能源转型工作的关键内容。图表25.区域电网排放

97、因子和乡村可再生能源发电潜力的盈余程度*数据来源:中国外购电温室气体排放因子研究25,2020;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基于2020年数据)同时,对于所有地区,在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同时都必须重视节能增效,并保障相关财政和金融支持,以减轻乡村居民长期时间尺度上用能的经济负担;在收入相对落后而用能水平比较突出的地区应尤其重视节能增效工作的科学开展,通过精准对标地理、气候环境相近、能源需求相近的地区,科学推进节能增效工作的开展,并加强金融支持,有效解决可负担性问题。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高电网的可再生能源比例、提升能效的同时,推进电能替代是降低能源消费排放的另一重要举措,也是改善民生、降低污染和健康

98、危害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内陆地区,在提升电网的可再生能源比例的同时,提升用能侧的电气化水平、提高电网的调度能力和稳定性,也应是乡村能源转型的重要内容。在农业方面,农业用能水平和用能结构都受到更多区位因素的约束,例如农业生产规模、农业产品结构、机械化水平、生产方式等。正如在“农业低碳发展”一节中提到的,农业能源转型也更要因地制宜,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在进一步优化农业布局、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同时重点考虑提升农业用能效率、优化用能结构。结合指标结果,图表26-1通过各省农业用能的单位用能排放强度和单位一产用能水平大致反映了各省农业用能结构的清洁程度和用能效率,为各省农业用能转型

99、识别重点工作领域提供参考。可见多数省份的农业单位用能排放强度和单位一产用能水平是相近的;越是靠图表上方的省份越可以考虑关注提高农业用能的效率,越是靠图表右侧的省份越可以考虑关注农业用能结构的优化,包括电力系统的低碳转型、提升农业用能的电气化水平。而北京、上海、天津等单位一产产值用能尤其高的地区恰恰都是一产产值、农业用能排放总量最小的几个直辖市(图表26-2),可能由于土地和生产规模的限制,用能效率的提升空间有限,其农业能源转型对整体减排的贡献也有东北华东华中华北华南西北西南0.90.80.70.60.50.40.30.20.0电网排放因子(kg/kW

100、h)乡村可再生能源发电潜力/乡村用能(2020年)排放因子(kg/kwh)可再生能源替代潜力rmi.org/38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限。但从整个农食系统减排的角度看,发展大城市周边农业也有利于降低农产品运输带来的排放。同时,这些地区恰恰又是乡村民生发展水平和乡村创新投资环境较好的地区。对于农业用能,尤其是大型农机而言,成熟可推广的可再生能源替代、电气化等技术和产品在现今阶段尚且有限,因此,支持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和研发在现阶段的意义更加关键。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些地区如能可以考虑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支持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农业节能与可再生能源替代方案的开发、试点和推广,也

101、将对于农业用能减排技术的突破带来重要的意义。图表26 各省农业用能单位用能排放强度、单位一产用能、一产产值与农业用能总排放*数据来源: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基于2020年数据)图26-1 单位用能排放强度-单位一产用能,2020图26-2 各省一产产值与农业用能排放,2020rmi.org/39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综合以上,图表27从乡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生活用能和农业机械用能三方面列举了乡村能源转型的主要技术途径。在乡村可再生能源多样化开发的同时,也强调电网、储能、调度机制的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在生活和生产用能方面强调节能提效和能源替代,力

102、求在乡村能源转型的过程中让农民获益、缩小发展差距。图表27 乡村能源转型的主要行动领域和技术途径行动领域技术途径乡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 合理推广乡村地区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多样化综合开发利用 持续推进农网改造升级、智能电网建设,因地制宜推动储能建设,完善灵活性调度机制 加强乡村可再生能源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健全乡村低碳公共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农田输配电等基础设施网络乡村生活用能 推进农房节能改造和绿色农房建设、节能产品和节能行为普及,提高农村用能效率 提升乡村生活用能电气化水平,推动农村取暖、炊事、农房、交通、家电等用能侧可再生能源替代农业机械 加快智能

103、、高效农机化技术和装备的普及和替代,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和用能效率 推动电动、氢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农业机械产品研发和技术应用rmi.org/40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3)生态系统碳汇增汇综合相关指标结果来看,生态系统碳汇增汇对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意义不容小觑。由于土地面积有限,且现有森林质量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保护和提升现有自然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尤为关键,而且可能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和广泛效益。根据指数结果统计,2020年林草、农田等农村生态系统的年碳汇量约8.9亿吨CO2e,约相当于农业农村目前人为排放的64%,其中林草碳汇占比约90%。如落实国家现有森林经营规

104、划,2050年森林年碳汇量可能超过10亿吨CO2e。从区域层面看,2020年乡村年碳汇量最大的是大西南经济区,最少的是北部沿海经济区;未来最大的也是大西南经济区,最少的是南部沿海经济区;从未来与现在的比例看,北部沿海地区增长空间最大(图表28)。结合乡村民生发展现状和乡村可再生能源禀赋的空间分布来看,一些森林碳汇潜力大的地区恰恰也是乡村民生发展现状偏弱、乡村可再生能源禀赋少的地区,因此,乡村碳汇资源的保护和价值化对于这些地区的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十分关键。图表28.各省2020年及2050年碳汇增量(2050年数据只包括森林碳汇)*数据来源: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基于2020年数据)由于土地面积有

105、限,未来新造林的空间有限,通过提升森林质量可带来的碳汇增汇的潜力远大于新增森林面积可带来的碳汇增量,尤其是山东、湖南、江苏等省份(图表29)。此外,我国森林单位面积碳贮量在116tons/ha CO2e左右,较世界平均水平(158tons/ha)仍有差距,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国家层面也愈发强调加强森林经营管理,提升森林质量,增加森林碳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安徽江西湖北湖南TgC35 30 25201510503.5 3 2.521.510.5020 年预计森林年碳汇量/2020年乡村自然碳汇量长江中游综合

106、经济区 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北综合经济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2020年乡村自然碳汇 2050年预计森林碳汇量 2050年预计森林年碳汇量/2020年乡村自然碳汇rmi.org/41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图表29.各省2050年相对2020年碳汇增汇潜力的构成*数据来源: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基于2020年数据)事实上,2015年左右以来,我国森林蓄积量的增长幅度已经超过了森林覆盖面积的增长,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森林保护和质量提升方面的努力。国家如要实现2025和2030年的森林蓄积量目标,也必须

107、持续提升对现有森林的保护和经营(图表30)。另外,文献显示,根据国际碳汇市场交易相关数据,森林经营管理的单位碳汇净投资成本仅为造林/再造林的1/3。如果考虑其带来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森林经营管理的单位碳汇净投资成本则更低,甚至在多数情况下可创造净收益(图表31)。图表30.中国森林蓄积量和覆盖率历史趋势和未来目标(数据来源:“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26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安徽江西湖北湖南6420森林抚育的增汇贡献 造林本身的增汇贡献TgC2000150

108、02003027252321191715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rmi.org/42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图表31.计算和不计算社会经济效益的森林碳汇项目成本效益(数据来源:RMI根据OCED“a Global Analysis of the Cost-Efficiency of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2021”整理27)综合以上,图表32总结了各类乡村自然生态系统固碳增汇的技术途径,一方面强调对现有生态系统的修复、保护和提升经营

109、管理,一方面科学推动国土绿化,力求用成本效益最佳的方式为乡村创造更多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助力乡村发展。图表32 生态系统碳汇增汇的主要行动领域和技术途径行动领域技术途径林草碳汇科学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退耕还林还草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生态空间占用精准提升林草资源质量和稳定性,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农田固碳扩容加快退化耕地治理,加大黑土地等恢复保护力度防止农田水土流失,因地制宜健全农田防护林、截水排洪、坡面防护等工程落实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绿肥种植等措施海洋碳汇推进受损和退化的海洋生态修复加强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生态系统的保护,提高固碳能力发展滩涂和浅海贝藻类

110、增养殖,构建立体生态养殖系统,增加渔业碳汇潜力200150100500-50-100植树造林 森林保护仅计算私有效益(美元/吨二氧化碳-2017年值)植树造林 森林保护计算非私有效益rmi.org/43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3.3区域聚焦:具体地区指数特征和转型重点综合分析各省各具体指标的特点,可以看到全国乡村碳排放与碳吸收、可再生能源与森林碳汇潜力在体量、强度、结构等维度上的区域性特征,以及各民生发展指标和创新投资环境在空间上的差异。在行动落实层面,地方上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具体行动还需要更小尺度的分析,但从大尺度的战略层面来看,指标结果的区域性特点仍可以为各

111、地区探索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转型路径提供参考。本小节将重点对此进行分析。总体而言,受不同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的影响,我国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乡村碳中和工作和乡村发展的现状、基础、禀赋条件和发展环境呈现出总体上的异质性。沿海地区乡村碳排放以乡村居民生活排放为主导,乡村民生发展和投资创新水平高,但乡村减排固碳潜力禀赋低。而内陆地区的乡村碳排放以农业生产排放为主导,乡村民生发展和投资创新水平整体落后于沿海地区,但内陆相对落后地区许多省份的乡村减排固碳潜力禀赋恰恰处于全国前列。可见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将需要探索不同的转型路径,各具体经济区、具体省份也需根据当地区位条件的具体特

112、点,探索转型的重点和突破口。(1)沿海地区指数表现及特征综合各指标结果可以看到,全国乡村民生发展和投资创新水平前列的省份绝大多数都集中在沿海地区,乡村减排固碳潜力禀赋最低的省份也绝大多数都集中在沿海地区。从排放和碳汇结构来看,由于经济结构整体一产比重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沿海地区的乡村碳排放以乡村居民生活排放为主导。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碳汇量相对小,全国乡村净排放总量前列的河北(第一)、山东(第二)、江苏(第四),以及乡村人均净排放全国第二的天津都位于这两个地区;而南部沿海地区乡村生态系统碳汇增量相对更多,福建、海南实现了乡村净负排放。以下将对各区域及表现特别的省份的指数特征进行具体描述

113、,并对转型思路提出建议。rmi.org/44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该区域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以及山东省,涵盖京津冀城市群以及相应地主要支撑地区,拥有充足的人才资源与技术基础。从具体指标表现来看,相对于东部、南部沿海地区,北部沿海地区直辖市以外省份2020年的乡村净排放整体更高;各沿海地区排放结构都由乡村居民生活排放主导,但北部沿海地区乡村居民人均生活用能排放仍整体高于其他沿海地区。而从乡村减排固碳潜力禀赋来看,与其他沿海地区相比,北部沿海地区乡村单位面积的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是相对更高的;其中山东省农业生物质能资源尤其丰富,总量居全国第三

114、。在乡村民生发展和创新投资方面,北部地区省份一级指标分数整体突出,但也可以看到个别相对的短板领域,例如,河北、山东的乡村教育水平、财政的科技支持等仍有进一步加强的空间;在农业发展领域,虽然沿海地区多数省份一产产值占比、农业排放占比低,但北方沿海地区除北京外,都是省内粮食自给的省份,而其他沿海地区中,除江苏、海南两省外,都需要其它省份的粮食输入。但从一产产值增速变化和一产固定投资增速变化两项指标来看,北方沿海地区各省都至少有一项指标在全国各省中居于中游以下,或许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北方沿海地区整体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基于北方沿海地区可再生能源相对丰富的优势,以及目前的碳排放碳汇结构,北方沿海地区

115、如能加快乡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建设更清洁的电网和能源结构,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进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农业农村减排试点,例如分布式光伏、农房改造、户用热泵推广、低碳畜牧业等,则有机会推动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突破,带动区域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转型升级,推动地方财政有针对性地提高各方面的民生发展水平。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创新投资环境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民生发展状况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发展现状乡村创新投资环境0.00 0.25 0.50 0.75 1.00 全国中位 东河 北天 津北 京rmi.org/45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该区域包括

116、上海市、江苏省与浙江省,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多功能制造业中心,也是最具竞争力的经济区之一。东部沿海地区的乡村碳排放结构也由乡村居民生活排放主导,乡村生活用能人均碳排放整体稍低于北方沿海地区。同时,江苏省作为农业大省,2020年种植业排放总量居全国第四,农业排放也不容小觑。从乡村减排固碳潜力禀赋来看,东部沿海地区整体潜力较小,浙江省的森林碳汇在沿海地区各省中可能将增加最多。北京以外的全国各省中,东部沿海地区各省的乡村民生发展现状和乡村投资环境整体都最突出,在农业发展相关指标以外的所有指标中,尤其是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乡村人口高中及以上学历比例、区域创新指数等,东部沿海地区省份几乎全部居于全国前列。

117、而农业发展相关的指标中,除江苏外,上海、浙江都需要其它省份的粮食输入;东部沿海三省的一产产值增速和一产固定投资增速放缓的趋势也全部强于全国各省平均水平。以此趋势,东部沿海地区的农业发展可能更加趋向于集约化。结合排放、碳汇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趋势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工作可从乡村生活用能减排方面入手,提高用能效率,探索畜禽粪便能源化利用,以及海上风能、区域电网互联互通等技术,提高电网的清洁程度和乡村的电气化率;在不同省份也更要因地制宜,例如,在江苏省也要充分重视种植业减排技术的推广,在森林碳汇资源丰富的浙江省,也要科学有效地进行碳汇资源的开发和价值化。地方政府也可以利用该地区较为成熟

118、的民生和投资环境,积极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社会资源向乡村碳中和相关的产业流动,促进技术研发和市场创新,推动零售业、农产品加工业设立科学的供应链的减排目标,支持上游农业生产低碳化、现代化、高附加值化的转型。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创新投资环境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民生发展状况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发展现状乡村创新投资环境0.00 0.25 0.50 0.75 1.00 全国中位浙 江江 苏上 海rmi.org/46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该地区包括福建省、广东省与海南省,该区域大部分地域处亚热带季风区,光、热、水、生物和矿产资源十分

119、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基地,也是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中心。从乡村碳排放来源结构来看,南部沿海地区与北部、东部沿海地区类似,都是乡村居民生活排放主导的地区为主,但其中,海南的乡村排放结构中农业更多,是沿海地区省份中唯一的特例。另外,与北部、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南部沿海地区乡村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更多,整体净排放更低,2020年福建、海南都实现了乡村净负排放;但相对全国多数其他地区而言,南部沿海地区的乡村可再生能源和碳汇潜力禀赋都不突出。从乡村民生发展现状和乡村投资环境指标的得分来看,南部沿海地区整体中游偏上。其中,除了农业发展相关的指标,福建和广东整体相对领先,并且各有一些三级指标特别突出,例如

120、福建的乡村人均生活用能、广东的区域创新指数等。粮食自给方面,广东、福建都需要其他省份粮食输入,其中广东省是全国各省中需要其他省份粮食输入最多的省份。南部沿海三个省份一产产值增速放缓的趋势在全国各地区中也相当突出,但一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变化的表现都还处于全国平均水平左右或以上。综合来看,南部沿海地区广东、福建两省和海南在乡村排放结构和乡村民生发展现状、创新投资环境水平等各方面还是有一定差别,需要有针对性地规划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工作。广东和福建各指标表现总体和东部沿海更加类似,可以包括畜禽粪便能源化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开发、电网、生活用能的消费侧进一步推广碳中和行动,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社会资源向

121、乡村碳中和相关的产业流动,并进一步加强乡村教育等民生建设。对于海南省,则更要重视乡村碳汇生态系统的保护,提高农业用能效率,鼓励乡村碳中和相关的创新投资,全面促进乡村居民生活、教育、收入等水平的提高。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创新投资环境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民生发展状况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发展现状乡村创新投资环境0.00 0.25 0.50 0.75 1.00 全国中位海 南 东福 建rmi.org/47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2)内陆地区指数表现及特征与乡村碳排放以生活排放为主导、可再生能源和潜力碳汇禀赋有限、乡村民生发展和 投资创新水平高的沿海地

122、区形成对比,内陆地区省份的乡村碳排放以农业生产排放为主导,乡村民生发展和投资创新水平整体落后于沿海地区,但所有省份都可以达到省内粮食自给,并且内陆相对落后地区许多省份的乡村减排固碳潜力禀赋恰恰位于全国前列。各内陆地区中,东北、大西南、大西北地区整体农业排放比重最高,民生发展水平也整体落后,但这些地区乡村可再生能源或碳汇禀赋丰富,转型潜力巨大;长江、黄河中游地区乡村生活用能与农业排放的比例相对更加均衡,乡村民生发展水平整体也居于全国中游,结合各区域及区域内部不同指标的特征特点,也能够发现可供乡村 碳中和公平转型工作参考的不同切入点和转型重点。rmi.org/48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

123、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东北综合经济区:该区域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与辽宁省,其整体地域辽阔、土地肥沃,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我国重型装备和设备制造业基地。东北三省的乡村碳排放中,农业排放的比重都达到了2/3以上,整体以种植业排放为主;尤其在黑龙江省,农业排放的总量以及种植业排放量、农业用能排放量都在全国各省中排名第一。同时,东北三省的乡村生态系统碳汇资源也较为丰富,2020年黑龙江、吉林都实现乡村净负排放。由于耕地多、农业产量大,东北三省尤其是黑龙江省可用于可再生能源开发的土地限制较大,但农业生物质资源潜力全国最高。在乡村民生发展和创新投资环境方面,东北三省除农业发展相关指标外,各三级指标

124、整体居于全国中下游水平。东北三省都是粮食输出省份,以黑龙江省为全国之首。东北地区的一产产值增速和一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整体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但近年辽宁省的一产产值增速呈现出下降趋势;黑龙江省的一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出现了下降,尽管下降幅度仍小于全国各省平均水平。在乡村居民用电、乡村居民收入、乡村教育水平,以及地方科技财政支持、区域创新指数等方面,东北三省得分整体居于全国中下游,尤其是辽宁省的乡村教育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三省的地方科技财政投入也整体有待提高。结合东北地区的乡村碳排放碳汇结构、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以及民生发展和创新投资环境来看,东北地区的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工作尤其需要重视大小

125、兴安岭长白山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碳汇保护和黑土地保护,并且有机会在探索适宜大规模生产的低碳农业方案方面、农业生物质利用等方面有所突破。特别是在规模化农业为主导、农业用能集中的黑龙江省,可以着重支持农业机械效率提升、农业电气化等新能源农机方面的创新和尝试,加速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东北地区可以尤其注重加强以上方面相关的财政科技支持,以低碳农业带动农业生产的进一步现代化,同时强化区域创新、乡村教育、乡村居民用能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创新投资环境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民生发展状况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发展现状乡村创新投资环境0.00 0.25 0.50 0.75 1.0

126、0 全国中位江吉 林辽 宁rmi.org/49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大西北综合经济区:该地区包括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vi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经济发展较落后,但地域辽阔、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接替基地,也是最大的综合性优质棉、果、粮、畜产品深加工基地。在西北地区各省2020年的乡村碳排放中,农业碳排放比重则都达到了70%以上;农业排放又以畜牧业排放为主,整个地区畜牧业与种植业直接排放的比例达到4:1。受内陆性气候和荒漠草原为主的植被特点所限,西北地区的乡村生态系统碳汇年增量和整体潜力较小。但西北地区的乡村可再生

127、能源潜力极为丰富,我国乡村可再生能源潜力的55%在西北地区,风光资源尤其集中,单位面积禀赋也高。尤其在宁夏自治区,由于自治区面积小,乡村可再生能源潜力总量大大低于西北其他省份,但乡村单位面积上的可再生能源潜力全国最高。另一方面,与全国其他地区和省份相比,西北地区的乡村民生发展现状和乡村投资环境的各个指标表现整体都最薄弱,只有农业发展相关的指标表现相对乐观,其中宁夏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增长居全国第一。由此可见,西北地区有巨大的乡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以及外送潜力,加强草地生态系统管理、保护与修复,尤其可以探索可再生能源+生态修复等开发场景;同时,西北地区也应高度重视畜牧业低碳技术的发展,以及可

128、再生能源+畜牧养殖等应用场景,通过低碳畜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发展、产值提升,形成区域产业优势。以上方面的合理开发发展将大大有利于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进步,促进就业以及地方财政收入、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但也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政策的支持,以及跨地区的统筹协调。因此西北地区需要注重全面改善投资创新环境,引导更多资本和政策资源关注以上方面的机遇和挑战,并且确保相关投资、建设以及财政收益切实推动乡村能源保障、人民收入、教育普及等方面民生水平的提高。vi 由于其他数据可得性的限制,该指数暂未对西藏自治区进行评估。但可再生能源潜力的西藏数据不存在缺失,因此可以计算。如不计西藏数据,西北地区的乡村可再生

129、能源潜力占全国乡村可再生能源潜力的45%。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创新投资环境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民生发展状况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发展现状乡村创新投资环境0.00 0.25 0.50 0.75 1.00 全国中位新 疆宁 夏 海 肃rmi.org/50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大西南综合经济区:该区域包括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工业与旅游业开发较为充分。西南地区各省的乡村碳排放也都以农业碳排放为主,2020年农业排放比重都达到65%以上。其中,广西、重庆农业排放以种植业为主,四川

130、、贵州、云南农业排放以畜牧业为主;整体来看,西南地区农业用能排放比重全国最小。同时,在全国各地区中,西南地区的乡村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最大。2020年云南、广西、重庆乡村净碳排放都达到了负值,全国各省中云南、广西的净负排放最高。从乡村减排固碳禀赋来看,全国各地区中,西南地区森林碳汇增量潜力最大;相对西北、内蒙以外的其他多数省份,西南地区的乡村可再生能源潜力以及乡村单位面积上的可再生能源潜力也都不小。与西北地区类似,西南地区除农业发展相关的乡村民生发展现状指标表现也整体较为薄弱。尤其是乡村教育水平方面,西南地区各省整体落后于其他地区。但在乡村创新投资环境方面,从一级指标得分来看,尤其是重庆、四川两省

131、,西南地区的表现相对乐观。从三级指标来看,西南地区各省一产产值增速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变化趋势整体达到全国各省中游甚至上游水平;重庆市的公路密度全国最高;四川省的区域创新指数也居于全国上游水平,优势显著。基于以上发现,西南地区在乡村碳汇生态保护及其价值化实现方面,有着尤其巨大的潜力。在农业减排方面,西南地区也需积极探索因地制宜的转型方案。例如,四川、贵州、云南等西南省份在畜牧业低碳转型领域面临巨大机遇,并且在不同于北方地区的养殖结构和气候条件下,可以探索不同的转型技术路径。此外,西南电网是全国区域电网中最清洁的,可直接有效地通过用能侧的电气化实现减排,因此最应该鼓励乡村居民生活、交通、农业生产等

132、用能环节电气化,从而提升乡村用能水平、基础设施服务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然而,考虑到该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等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西南地区包括乡村能源转型的乡村碳中和行动尤其需要创新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通过系统化的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的方案设计,以及科学合理的财政和政策支持,确保项目投资的可行性、能源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消费侧的可负担性。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创新投资环境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民生发展状况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发展现状乡村创新投资环境0.00 0.25 0.50 0.75 1.00 全国中位云 南贵 州四 川重 庆 rmi.org/51乡村碳中和公平

133、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该区域包括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与内蒙古自治区,该区域沿黄河中游段分布,地域辽阔、农牧物产丰富,以煤炭开采与加工、天然气与水能开发、钢铁与有色金属工业以及奶业为特色产业。黄河中游地区的乡村碳排放以农业排放为主。除内蒙古以外,各省农业排放都比重小于西北、东北、西南地区各省,种植业与畜牧业排放量大体相当;而内蒙古的农业排放达到乡村碳排放的88%,且畜牧业排放大大高于种植业排放。地区内各省中,内蒙古、陕西的乡村碳汇量尤其突出,2020年达到了净负排放。从乡村减排固碳潜力禀赋来看,黄河中游地区的乡村可再生能源潜力和碳汇禀赋都比较丰富。整体来看

134、,乡村单位面积的可再生能源潜力仅次于西北地区,乡村单位面积的森林碳汇潜力也几乎仅次于西南地区。其中,内蒙古资源尤其丰富,乡村可再生能源潜力占全国乡村可再生能源的20%;河南农业生物质资源条件较好,在全国各省中排名第二。乡村民生发展水平方面,黄河中游地区省份整体居全国中游,河南、内蒙古都是全国前五名的粮食输出省份。乡村创新投资环境方面,则地区内部、指标之间差异较大。其中,河南省乡村创新投资环境最为突出,在全国各省中排名第三;内蒙古乡村创新投资环境一级指标则在全国各省中倒数第四。由三级指标来看,区域内各省的地方财政科技支出整体相对落后。一产产值增速趋势上,除内蒙古外各省则都位于全国上游,山西、河南

135、增幅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三。而内蒙古一产产值增速趋势虽然相对偏缓,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趋势水平达到全国第四。总体来看,黄河中游地区各省尤其需要注重加强财政科技支持,促进农业畜牧业减排与产业发展,改善能源结构,提高用能水平,促进各方面民生发展。其中,内蒙、陕西尤其要利用丰富的可再生能源、碳汇资源,提高人民收入,促进产业发展,也更要注重改善乡村创新投资环境,为乡村碳中和相关的技术、资金的进入和效益的最大化创造条件。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创新投资环境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民生发展状况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发展现状乡村创新投资环境0.00 0.25 0.50 0.75 1.00 全国中位陕

136、河 南内蒙古 rmi.org/52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该区域包括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与安徽省,该区域沿长江中游段分布,地形地貌以平原、丘陵和盆地为主,有良好农业禀赋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具备通达性良好的区位优势。从农业与乡村生活排放在乡村碳排放结构中的比例来看,长江中游地区的乡村碳排放结构总体与黄河中游地区内蒙古以外的其他地区类似,农业排放约占60%。但从农业排放的结构来看,长江中游地区种植业排放更多,农业用能排放整体占比更少。乡村居民生活和农业用能造成的化石能源排放总量与农业直接排放大体相当。从乡村碳汇增量的绝对值来看,长江中游地区各省也

137、与黄河中游地区内蒙古以外各省的平均水平相近,但地区内部各省之间差异更小,且都未超过排放量,2020年长江中游地区各省都是乡村净排放省份,净排放值都位于全国中到上游。从乡村可再生能源和碳汇潜力来看,除直辖市和东南沿海各省以外,长江中游地区各省的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总量最少,但农业生物质能资源和森林碳汇增量潜力在全国各省中中游偏上。乡村民生发展和创新投资环境方面,该地区各省各指标基本都在中游或以上,只有湖北和安徽在农村住户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趋势上落后于全国绝大多数省份。总体来看,长江中游地区乡村能源和农业直接排放比例较为均衡,乡村可再生能源潜力有限,乡村民生和创新投资环境均衡发展,在种植业、碳汇、农业

138、生物质等方面都有一定优势。该地区的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工作或许更可以优先引导资本、技术对低碳农业、碳汇保护、农业生物质利用等相对具备优势的领域的投入,进一步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相关就业和民生水平的提高。同时,长江中游地区乡村能源转型也不容忽视。尽管该地区乡村可再生能源潜力相对其他多数地区不占优势,但潜力总量实际仍是目前乡村能源消费总量的三倍以上。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探索可再生能源+农业,风、光、水、生物质等多能互补的多元化综合能源利用方案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场景,提高电网的可再生能源比例和灵活调度能力。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创新投资环境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民生发展状况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

139、发展现状乡村创新投资环境0.00 0.25 0.50 0.75 1.00 全国中位湖 南湖 北江 安 徽rmi.org/53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基于指数结果和主要发现,结合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相关实践及主要挑战,针对全国及地区层面进一步推进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提出相关建议并提供案例支持。4.下一阶段行动建议及案例rmi.org/54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结果从宏观和战略层面揭示了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任务之重、潜力之巨和意义之大,也凸显了推进系统性和差异化转型的迫切性,以及加强政策引导、纠正市场失灵和改善创新投资环

140、境对于促进转型的关键作用。指数结果也从分区域和分领域的角度对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之路作了初步探讨。具体工作的落实开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还需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我们也计划在当前指数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领域和具体问题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指数框架。现谨结合当前指数发现和相关实践调研,对下一阶段如何加快推动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提出如下基本建议:首先,在推进乡村气候行动时,需整体提升对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理念与原则的认知,并针对转型所必需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基础设施等各类资源要素的突出短板和关键瓶颈,加强供给与保障,具体包括:加强建设能够有效引导资金流向乡村、红利留在乡村的财政金融体系:一方面加快完善农村

141、信用体系、财税政策、投资政策、融资及保险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效引导资金流向乡村碳中和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归拢乡村碳中和工作开展带来的财政收入,通过设置专项基金、信托等方式,有效引导碳中和红利流向乡村建设、提升民生福祉以及促进乡村碳中和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加快创新能够促进乡村碳中和经济效益实现和共享的市场机制:健全乡村碳中和工作的价值转化机制,通过全面提升收益来提高整体经济性,包括完善低碳农产品、可再生能源(尤其是生物质能)和碳汇的市场交易机制及价格机制、培育缺失的产业链环节、促进产业融合,形成支持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资金链、产业链、效益链,从而有效应对现在及未来财政补贴退坡的趋势。同时,积极培

142、育新型市场主体和商业模式,加快促进农民、合作社、村集体和地方企业参与乡村碳中和工作的决策、开展和利益分配。以提升可靠性、经济性和协同增效为导向加快关键技术的试点和推广:一方面有效引导成熟的、符合当地综合条件的乡村碳中和技术的落地,比如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并进一步提高投资成本效益的经济性;另一方面要从降低成本及风险的角度持续攻克关键技术瓶颈,比如农村微电网、智能配电网、生物燃料、热泵、煤改电、农机电气化和氢能化等,需要盘活融资模式,先试点后推广,形成示范效应。此外,要优先考虑能够提高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低碳技术、能够有助于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协同互促的关键技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

143、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乡村碳中和工作的融合:充分利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利好,推动建设能有效支持乡村碳中和工作的能源网络、交通网络、数智网络以及创新和融合性基础设施,并避免高排放锁定效应。同时扩展提升相关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领域、规模、质量、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尤其在农村生活及农林废弃物资源的收集利用、新能源设备的运营维护、低碳农产品的销售推广及风险保障等存在突出短板的工作方面,并在此过程中推动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非农业生产的工作机会和经济收益。以专项财政为支点带动乡村创新投资环境的持续提升:从乡村碳中和工作开展带来的财政收入出发,设置一系列专项基金,用于支持乡村

144、碳中和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建设和青年创业等,同时进一步吸收和引导社会资本有效支持参与相关工作开展,充分发挥乡村创新投资环境改善带来的涟漪效益,实现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正循环。全面加强对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认知和信息支撑:重点完善农业农村非商品能源消费、碳排现状、碳汇资源、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和利用现状等方面的统计基础和系统性研究,加强关于乡村气候行动开展对乡村发展与民生福祉的实际、长期影响的信息统计、系统性梳理和实证研究,提高对乡村受气候变化影响以及乡村碳中和工作开展如何切实促进乡村发展的宣传教育,从而有效支持以上其他工作的决策和执行。重点培育支持青年人才参与推动乡村碳中和公平

145、转型:乡村目前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问题,不仅为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带来了公众接受和实施能力不足等具体挑战,也关乎转型意义的真正实现。因此,rmi.org/55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在培养能有效支持前述工作开展的专业人才时,需格外重视引导、培育和支持高素质的青年气候领袖参与到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工作中,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带动作用。加强对相关技术和工作的引导和监督:以上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有效的政策引导、支持和规范,也有赖于有效的决策、管理和评估体系,尤其在规范方面,在有序放开对于新型市场主体和新型低碳农产品、可再生能源品种的市场准入的同时加强相关技术标准和监

146、管监督体系,提高项目质量,避免对农民造成不必要的风险和负面影响。其次,基于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结果和乡村其他特点特征,在开展以上所有工作时应尤其注意以下事项:加快合理分类推进的同时优化统筹联动和责任分担:我国乡村体量庞大、空间分散、差异显著,同时,农产品和可再生能源的区域流动性较大、产业链较长、社会环境经济影响较为广泛。因此,一方面建议各级政府结合各地乡村的碳源碳汇特征、民生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特点和创新投资环境差异等,因z z地制定转型方案,有序推进转型;一方面需综合考虑不同地区的转型需求、优势和短板,识别一系列重点、优先和领先地区,并指导开展科学对标、精准配对和试点示范。此外,针对农业减排和乡

147、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加强全国及区域层面以及产业链层面的系统性规划,并考虑设计适当的转移支付、补偿机制和融资支持。具体可参考图表33总结的各地区指标表现特点和转型工作重点建议。加强政策倾斜的同时加速创新市场机制:乡村地区整体发展落后、市场要素资配置整体不足是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面临的首当其冲的问题,乡村在整体市场经济中的弱势地位也加剧了气候变化在乡村的外部性,即:乡村既是气候变化领域最脆弱的环节之一,乡村气候行动的价值又难以充分回馈于乡村民生发展。因此,建议各级政府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政策倾斜,在短期内纠正市场失灵,另一方面要加快创新市场机制,推动构建长期有效的内生机制。强调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同时促进

148、全社会参与:政府和企业将无疑持续在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进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与此同时,乡村治理体系有着其独特的自发性,乡村在中华民族文化中也是乡愁的特殊载体,因此不论是从促进转型开展还是落实转型内涵的角度,政府都应充分撬动有能力的个人和组织并妥善利用社会各方优势,共同助力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立足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力争惠及世界其他地区:全球目前仍有超过30亿人口生活在非城镇地区,其中20亿人以农业生产为生。他们同样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发展滞后,也整体经历着持续城镇化带来的巨大重塑。如何避免全球及地方气候行动可能对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善用这些行动的广泛效益,促使他们向更为富足和更可持续的生活、生产、消

149、费模式转型,是社会各界应当探索的共同话题。我国在继续谱写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图景的同时,也应持续为全世界尤其是其他发展中地区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引领并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本小节在结尾提供了六个案例,分别展示了在促进乡村能源转型、农业减排和碳汇增汇等具体行动领域的效益实现和共享方面的地方创新实践,并特别挖掘了在金融创新助力转型和培育青年气候领袖方面的实践。具体模式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地区或领域,但都是践行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理念的有益尝试,也较好的体现了政策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全社会参与的共同作用以及市场机制创新在其中的关键位置,因此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rmi.org/56乡村碳中和公平

150、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 案例1.国家级贫困县通渭县通过企业捐建、屋顶租赁、联村共建等运营模式和农光互补、新能源公共设施一体化等应用场景,有效实现了光伏发电收益在村集体、农户和光伏企业之间的分配,辐射带动全县脱贫增收和产业发展。案例2.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试点农产品碳标识认证,通过低碳产品溢价、碳汇交易和碳金融等综合形式,实现农业“碳票”变农民“钞票”。案例3.浙江省安吉县探索出“竹林碳汇生产交易收益分配”的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民等多方利益分享机制,积极发挥多参与主体在竹林碳汇价值化实现中的作用。案例4.“中国沼气第一村”广西恭城平安乡黄岭村经过四十年的探索创

151、新,以沼气能源试点探索为抓手,构建沼气的上下产业链,打造清洁能源新农村典范和造“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案例5.公益性普惠金融机构AceIi Africa通过创新的风险担保和补贴激励机制,助力非洲中小型农业企业获取信贷支持。如能结合中国助农金融机构对信贷与低碳农业技术的有效耦合,可撬动更多金融助力农业低碳发展。案例6.青年人才“郭小妹”返乡创业获得政府大力支持,通过“以竹代塑”反哺家乡特色产业和低碳发展;海南国际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首设碳中和与乡村振兴赛道,政府联合社会各方积极探索解决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关键人才缺口。最后,我们呼吁社会各方持续关注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

152、深入开展对于相关具体机遇和挑战以及对应解决方案的研究、创新、实践和宣导,助力乡村朝着更繁荣、更清洁、更美好的未来加速转型。rmi.org/57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图表33.不同地区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特征和工作建议区域指数特征工作建议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 乡村净排放水平居全国首列且明显以乡村居民生活排放为主 乡村减排固碳资源潜力相对较小,但单位面 积可再生能源潜力可观(山东省农业生物质能资源尤为丰富)乡村民生发展和创新投资环境在全国范围内领先(但北京粮食自给程度较低,山东和河北在部分指标有较大提升空间)考虑推进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农业农村减排试点,推动技术和商业模式

153、的创新突破,并提升相关创新投资环境。尤其注重农村生活用能减排,有针对性的加快乡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如热泵、农房改造、分布式光伏等。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 乡村净排放水平较高且也以乡村居民生活排放为主(江苏省种植业排放也较突出)乡村减排固碳资源潜力相对较小(但浙江省森林碳汇增加潜力较为突出)乡村民生发展和创新投资环境都居全国上游(但上海和浙江粮食自给程度较低,一产产值增速放缓趋势也较明显)加快农村生活用能减排,尤其注重节能和清洁技术推广,探索畜禽粪便能源化利用。有针对性的探索海上风能和区域电网互联互通,推进种植业减排技术和碳汇资源保护开发,探索低碳农产品和生态碳汇的价值化创新。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

154、乡村排放和碳汇水平都较高。农村生活排放占 比较高(除海南省农业排放占比更高)乡村减排固碳资源潜力相对较小 乡村民生发展现状和创新投资水平中等偏上(但广东、福建粮食自给程度较低,一产产值增速放缓趋势也较突出)整体加强资本、技术、人才流向碳中和相关产业,以及碳中和红利流向乡村建设。广东和福建省乡村地区可重点推进包括畜禽粪便能源化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以及生活用能减排。海南省需更加重视农业减排和碳汇资源保护开发。东北综合经济区 乡村排放和碳汇水平都较高,农业生产排放达2/3以上且以种植业为主 农业生物质能潜力居全国前列(黑龙江全国第 一),碳汇资源也较丰富粮食自给程度和一产产值增速全国最高,但其他

155、乡村民生发展和创新投资环境指标表现较弱重视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碳汇保护和黑土地保护,探索适宜大规模生产的低碳农业试点,支持农机效率提升、农业电气化、新能源农机以及农业生物质能利用的创新尝试,同时强化相关的创新投资环境。大西北综合经济区 农业生产排放达70%以上且以畜牧业为主 乡村可再生能源潜力占据全国一半以上,风光资源尤为丰富(宁夏单位面积可再生能源发电 潜力全国最高)乡村民生发展现状和创新投资环境整体最薄弱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加强草地生态系统管理、保护与修复,重点探索可再生能源+生态修复、可再生能源+畜牧养殖等开发场景,支持低碳养殖技术的创新,同时全面改善乡村创新投资环境,

156、并在以上工作中强调跨地区的统筹协调。大西南综合经济区 乡村碳中和现状整体最好。农业排放为主(云贵川以畜牧业为主,其他种植业为主)森林碳汇增汇潜力居全国首位,可再生能源发电潜力也较突出 乡村民生发展现状和创新投资环境处全国下游水平(除重庆、四川表现较好)重点探索碳汇保护增汇及其价值化实现的创新,因地制宜的探索低碳农业现代化方案,另外加快推进乡村生活生产的电气化和相关基础设施服务,并有针对性的提升创新投资环境。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 乡村排放水平整体较高且以种植业和畜牧业排放为主(内蒙古畜牧业尤其突出)单位面积可再生能源潜力和碳汇潜力都居全国第二,整体潜力也大(内蒙古乡村可再生能源占全国20%,河南农

157、业生物质能全国第二)乡村民生发展相撞和创新投资水平居全国中游(河南、内蒙是仅次于东北的粮食输出省份)促进农业畜牧业减排与产业现代化,改善能源结构,有针对性的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碳汇资源,支持生物质能创新利用,同时注重加强财政科技支持和跨区域协调。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 乡村排放和碳汇水平居中,农业排放和农村生活排放相对均衡,农业略多且种植业为主 农业生物质能资源和森林碳汇潜力在全国中游偏上 乡村民生发展和创新投资环境也在中游左右优先引导资本、技术对低碳农业、碳汇保护、农业生物质资源利用的投入,在条件的地区探索可再生能源+农业和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利用方案,提高电网的清洁程度和灵活调度能力。rmi

158、.org/58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案例1:甘肃省通渭县以商业模式创新带动“整县光伏”建设取得良好成效通渭县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东部,地貌以丘陵沟壑为主,全年降水量偏少,土地贫瘠,一度被国家列为特困地区。因其拥有丰富的光照资源,通渭县于2014年列入“全国光伏扶贫试点县”,由国家能源局定点帮扶,大力开发风、光资源。在“十三五”期间,通渭县建设户用分布式光伏、村级光伏电站、集中式光伏电站三种模式的光伏扶贫项目,共建成装机量162.4兆瓦,累计发电3.92亿千瓦时,税收达到2165万元,新能源产业在全县GDP中的贡献接近“半壁江山”。28户用分布式光伏采用“企业运营+村

159、民出屋顶”的模式建设,由农户提供自家屋顶或庭院、村集体提供公共建筑屋顶,引入浙江正泰安能公司负责开发建设光伏电站,并提供设备、设计、管理、运维等全周期综合能源服务。农户和村集体无需投入任何资金,以租金形式享受收益。20年合同期内每年能够增收5.3万元,合同期满后电站免费移交给农户或村集体继续发挥效益。29此外,浙江正泰安能公司还利用当地村民广场投资建设了“光储充”一体化停车棚,并配套建设了充电桩和储能设施。村级光伏电站采用“企业捐建”的模式,有效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通渭县9万千瓦村级光伏电站项目在建成投产后的两年时间内便实现发电量2.53亿千瓦时、发电收益1.69亿元。项目产权按比例确权

160、给村集体,发电收益用于村集体经济再分配,通过开展公益性岗位扶贫、奖励补助扶贫、小型公益事业扶贫,实际分配共1.42亿元,每个贫困村约71.7万元,惠及2000多名贫困农民、近2万户贫困户。30集中式光伏电站项目采用“联村共建”模式,由多个村集体与企业共同出资建设。四新村集中式光伏电站装机容量47.2兆瓦,每年可实现发电量约5664万度、发电收益约4248万元,收益资金不仅用于公益性岗位人员工资、确权村内小型公益事业,还用于小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巩固提升、维护改造等,辐射带动全县134个脱贫村、9440户脱贫户实现稳定增收。31rmi.org/59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

161、告上述光伏扶贫项目的开展,在实现光发电经济收益的基础上,还通过电站土地返租和吸纳当地脱贫群众务工的方式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通渭过去自然条件差、产业支撑少、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得到彻底扭转。除光伏项目本身的开发建设外,通渭县还积极探索“农光互补”的集约化用地模式,并以此实现了更大的扶贫效益。分布式光伏电站主要采用单立柱露天种植、“桁架+农业大棚”的模式建设,在光伏设施下种植马铃薯、茄子、韭菜等农作物,或在大棚中养牛;集中式光伏电站采用农光互补与畜光互补的方式,在光伏板下建设黑驴养殖场、油用牡丹田、蔬菜大棚等,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30,32通渭县“整县光伏”建设工作之所以取得良好成效,离不开当地

162、从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开发创新商业模式、积极探索协同增效三个关键方面有效开展的扎实工作:充分挖掘自身优势:通渭县天然的地理气候条件一度严重限制了其农业发展,然而通渭县以其丰富光照资源为契机,充分挖掘可再生能源潜力,大力开发光伏项目,光伏装机量、发电量不断提升,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也为当地农民稳步增收、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增长提供稳定保障。开发创新商业模式:通渭县光伏建设工作的另一亮点在于其创新性、多元化的光伏项目建设模式。结合县内各村异质性的自然条件,当地分别开展户用分布式光伏、村级光伏电站、集中式光伏电站三种模式的光伏项目建设,且针对每种模式制定合理的建设模式,引入市场力量、凝聚多方合力,稳定有力创造

163、收益。积极探索协同增效:通渭县不止步于光伏项目建设本身产生的良好效益,而进一步积极探索“农光”、“畜光”互补的集约化土地利用模式,最大化光伏用地的土地收益,有效开辟新的创收渠道,进一步贡献于当地经济与民生发展。“十四五”期间,通渭县将进一步充分利用风光资源优势,建成通渭新能源产业基地,促进风光电全产业链发展,同时探索装备制造产业的协同发展路径;计划推进建设32.2万千瓦分布式光伏整县试点、18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光储产业园和风电锚栓等项目,继续打造“清洁通渭”,进一步促进全县财税增收和经济高质量发展。33图表32.通渭县光伏扶贫商业模式和效益实现途径。企业运营+村民出屋户用分布式光伏企业捐建

164、村级光伏电站联村共建集中式光伏电站发电效益吸纳农民务工土地屋顶租赁农光互补/畜光互补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发展村集体收益再分配光伏扶贫商业模式效益实现途径rmi.org/60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案例2:江苏省洪泽区农产品碳标识认证试点开辟低碳农业价值实现新途径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是江苏省内第一个成功开发水稻碳减排交易的区县。34洪泽区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化肥农药实名定额购买制等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具有较为良好的农产品碳标识试点基础。洪泽区农业农村局与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合作,共同建设“淮安市洪泽区化肥减量碳标识体系构建”项目,从当地特色农产品品牌“岔河大米

165、”入手,构建水稻碳标识认证方法体系与认证示范协同的工作机制。首先构建认证方法体系,包括台账填报机制、基于化肥减量的碳减排核算方法、基于生产主体的投入品碳减排分级评估体系、生产主体碳减排标识贴标制度等方法;在此基础上开展认证示范,全区内共选取5个村的133个生产主体作为碳标识贴标认证示范主体,由其实时填报台账,跟踪农户基本信息、水稻投入品购买及应用情况、水稻收获情况、水稻秸秆管理等四方面信息,以此为依据对示范主体的生产行为进行碳减排核算、分级,组织专家对分级结果进行审核,对示范区内生产主体碳减排情况进行贴标认证。35 得到贴标认证的生产主体所生产的农产品,将通过农产品溢价、碳金融、碳汇交易三步实

166、现其价值。其一,有碳标识认证的水稻传递了减碳的概念,将吸引具有支付意愿的一般消费者、具有减碳责任的企业等的购买需求;其二,有别于有机、绿色、地理标志等认证体系以农产品为贴标主体,洪泽区构建的碳标识体系中,贴标主体是水稻生产主体,这将有利于引入碳金融的支持,标识可以成为农业生产主体获得金融机构授信的重要依据,为金融机构支持农业转型提供的重要参考信息;其三,水稻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相对成熟,通过调查水稻排放基线以及减排量,明确洪泽区“十三五”以来水稻田减碳成效以及未来碳减排潜力估算,对于进一步实现农业碳汇交易提供了方法学基础和数据保障。洪泽区农业农村局与深圳柏能低碳环境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167、已就农业碳汇交易签约,这意味着洪泽区农业减碳增汇价值实现工作已经开展。36rmi.org/61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虽然国际上在农产品绿色标识和碳标识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我国农产品的碳标认证试点虽然还处于探索阶段,国内碳排放测量核定技术也并不成熟。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洪泽经验”,不仅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和碳交易市场的发现价格和经济激励功能,还需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为农产品碳标识试点创造更加有利的市场环境。图表33.洪泽区农产品碳标识价值实现途径低碳农产品岔河大米一般消费者部分企业贴标主体133个生产单位金融机构碳汇所有者碳汇需求者利益方农产品溢价碳

168、金融碳汇交易rmi.org/62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案例3:浙江安吉创新竹林碳汇收储交易模式浙江省安吉县是“中国第一竹乡”,拥有竹林面积101万亩,其中毛竹林面积87万亩,曾以全国1.8%的竹产量创造了全国20%的竹产业产值。37 近年来,安吉县利用丰富的竹林资源,积极探索竹林碳汇价值化的有效路径,探索出“竹林碳汇生产交易收益分配”的多方参与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安吉县是“全国生态县”和“联合国人居奖”的全国首个获得县。在今年的COP27大会上,安吉县发布了竹子:应对气候变化的“安吉方案”,向全球展示了安吉县通过竹林提质增汇来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农户增收的最新实践成

169、果,也为欠发达国家通过生态系统碳汇价值化增加收入和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供了经验借鉴。38 建立竹林碳汇核算体系、完善竹林固碳减排增汇技术体系是安吉县开发竹林经营碳汇项目的基础。安吉县在竹林碳汇核算上积极与浙江农林大学森林碳汇核心团队开展合作,双方合作建立了竹林碳通量观测系统并发布了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38安吉县还积极打造数字化的竹林经营服务体系,通过竹林碳汇数字平台对产品足迹实施全周期追踪管理。科学的竹林经营方式变革使安吉竹林年固碳能力每公顷提高约6吨二氧化碳,38生态环境显著提升。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是安吉县发展壮大竹林碳汇产业的关键。安吉县积极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民等多方利益分享机制,积

170、极发挥多参与主体在竹林碳汇价值化实现中的作用。安吉县于2021年12月建立起竹林碳汇收储交易模式,安吉“两山”生态资源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积极推动碳汇交易入市,39政府则通过金融激励等手段,鼓励企业自愿购碳。农民自愿将竹林资源入股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通过吸纳本地农户或社会劳动力组建竹林经营专业队伍,就近参与竹林标准化经营,持续产生碳汇增值收益。rmi.org/63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多元化发展绿色低碳竹林产业离不开市场主体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竹林开发利用和经营方式上的创新性。安吉本地竹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开发新产品,优化加工工艺,深挖竹林资源高值化利用潜力,目前

171、已建立了8大系列3000余种竹制品的产品格局,极大地拓展了竹林资源应用的广度和深度40。而竹林专业合作社则对农户入股的竹林进行统一培育、管理、销售和砍伐,农户按自家竹林股份在年底获得竹林销售收益分红。安吉县的竹林开发模式不仅促进了农业绿色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减缓气候变化,而且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本地就业和农户增收。2018年安吉县竹业实现总产值225亿元,从业人数超过5万人。农户通过竹林入股、在合作社打工等方式参与碳汇项目开发和分享竹林碳汇增值收益。截至2022年底,参与碳汇项目的农户已达4.75万户,收储竹林资源逾84万亩。41图表34.安吉县竹林碳汇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实现途径rmi

172、.org/64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案例4:“中国沼气第一村”打造清洁能源新农村典范和五位一体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我国沼气产业曾迅速蓬勃发展,也曾面临严重问题,“双碳”目标下的转型升级之路亟待探索。作为一种方便、清洁的能源,沼气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我国的户用小沼气一度为解决当时农村生态受损、肥料缺乏、燃料与照明用能等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生产、生活情况发生改变,户用小沼气、养殖场沼气工程在取得更快发展的同时也埋下了隐患,导致目前存在沼气工程大量废弃、管理运营服务不到位、市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我国沼气事业未来如何健康发展仍是社会各

173、界关心的重要问题。42,43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和系统性转型理念的深入,沼气及其他生物质能作为可以同时减少农业排放和促进可再生能源替代的综合性解决方案,且具有明显的社会环境属性和效益,值得更多的关注甚至重新的认知。黄岭村大力发展并推广沼气,成为广西第一个普及沼气能源的示范村,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环境效益。沼气池由政府引领建设,在一段时间内会给予村民一定的补贴。通过“建设一个沼气池,带动一个猪圈、一个小菜园、一个小果园和一个小鱼塘”,黄岭村渐渐发展形成“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沼气的发展不仅保障了村民生活能源供应,还改善了乡村生活环境,当地森林覆盖率从1983年的47%已经提升至

174、如今的82%。44此外,沼气池产出的肥料还促进了当地果木种植业的蓬勃发展,恭城2020年月柿种植面积达21.8万多亩,其中绿色食品认证面积达10万多亩,有关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45 经过40多年的发展以及历次更新迭代,黄岭村已经做到沼气池入户率100%,且全村以使用第四代沼气池为主,其具备占地较小、自动出料等优势。46 黄岭村的沼气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1世纪以来,随着果树的老化和病化,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种养出现脱节,养殖减少造成沼气原料不足,加之液化气、电能的普及,造成沼气使用率下降,传统型“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的产业链受损,效益降低,循环产业遭遇发展瓶颈。rmi.org/

175、65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形势的变化促使当地针对沼气产业开展改革。恭城县动态调整种养结构,推动养殖与种植业的规模化经营与产业化发展,并开展以“全托管”为主的沼气改革尝试:政府引入沼气服务公司,公司与大型养殖场合作,把农户沼气池进料、出料、维护“全托管”,农户只需刷卡用气,一个四口之家使用沼气比使用液化气每年可节约700800元开支。47在“规模养殖托管沼气规模种植”的现代型新“三位一体”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基础之上,当地还开发特色果业以及旅游业,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历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生

176、态示范区”等称号,被联合国认定为“发展中国家农村生态经济发展典范”。48 纵观恭城县沼气发展历程,其以沼气能源试点探索为抓手,构建沼气的上下产业链,促进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壮大与集约化经营,形成农业内部的良性循环,解决产业链脱节问题,不断丰富当地居民收入来源,打破生态贫困和人口贫困恶性循环的发展瓶颈,有效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双碳”目标。总结其经验,“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的提出得益于当地对自身禀赋的充分发掘与长远布局,这一模式的成功离不开因地制宜的改革与探索,这些经验也值得农林废弃物资源丰富的其他农村地区广泛参考借鉴。此外,农村生物质能资源对于支持实现国

177、家碳中和、能源转型、资源循环、乡村振兴等战略目标具有多重意义,需要得到更加充分的认识,其绿色低碳价值也应得到更充分的转化,比如将其纳入碳市场交易和零碳能源认证体系,并且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探索多元化的、经济价值高的生物质能利用方式,让农民更加“有利可图”。图表37.恭城县以沼气为核心的“五位一体”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rmi.org/66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案例5:公益金融支持助力中小型农业企业带动当地民生发展与农业转型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型农业企业往往有着较高的经营风险,因此面临获取融资或信贷支持方面的挑战。经营风险主要来自行业性质与企业自身两个方面:农业产出易

178、受气候变化影响,存在不确定性与不可控性;中小型企业经营规模小、资金积累薄弱,盈利能力与抗风险能力往往较差。例如,就东非地区而言,金融机构向农业领域的中小型企业提供贷款所面临的风险往往是其他行业的2倍,而从贷款组合中获得的回报通常比其他行业低4%-5%。49这一现状使得中小型农业企业整体存在巨大资金缺口,并对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为弥合中小型农业企业的资金缺口,市场激励组织Aceli Africa致力于撬动更多资金供给,促进建立普惠性金融市场。Aceli成立于2020年9月,主要受欧美国家政府机构及公益基金会资助,旨在缩小非洲农业中小企业的资金缺口并释放其增长和影响潜力,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

179、计状况、建设气候智能型农业、增强性别包容以及粮食安全和营养,从而为联合国的多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贡献。50 为撬动更多资金流向中小型农业企业,Aceli Africa结合东非中小农业企业有关的贷款与投资组合方面的大量经济学数据,设计了两套激励机制。首先,Aceli向贷方提供“首亏保护机制”(Portfolio first loss),即对于每笔2.5万美元至150万美元的贷款,Aceli会将贷款价值的2-8%存入准备金账户,该账户可用于弥补贷款组合中的第一笔损失。向符合性别包容、粮食安全和营养以及气候适应能力相关标准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将获得更大的财务激励,以激励贷款提供方为这些高影响力企业提供

180、服务。贷方可获得的首亏保护金额还随着他们向企业提供的每一笔贷款累积,以激励他们不断增加向中小型农业企业贷款。除了帮助贷方减少风险,Aceli还通过补贴激励(Origination incentive)进一步提高贷方向中小型农业企业贷款的意愿,即对每笔介于2.5万美元至50万美元之间的中小额贷款向贷方提供补贴,最高可达1万美元。如果借款方符合性别包容、粮食安全和营养以及气候适应影响力的相关标准,贷方将得到更高的补贴。这一额外补贴使得金融机构向中小型农业企业贷款更有利可图,且可以激励贷方寻找更符合有关影响力标准的企业提供贷款。51Aceli弥合资金缺口的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自启动至2022年末,A

181、celi已为肯尼亚、卢旺达、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的中小型农业企业所获713笔共计8500万美元贷款提供激励,这些企业从42.9万农民手中购买作物,并带动1.6万工人就业。Aceli的目标为到2025年共撬动6亿美元资金流向非洲中小型农业企业。52rmi.org/67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Aceli的探索可为我国农业企业获取金融支持提供有益借鉴。在金融助农方面,我国已有较成熟的农村小额信贷机制和针对大额贷款的农业保险机制,但公益组织能助力农村中小企业获取资金的方式不止于此。Aceli的经验与数据表明,为小额信贷提供额外补贴激励和有限担保,可提高金融机构的借贷意愿,有效

182、填补农村企业的资金缺口。另外,在数据收集和分析渠道方面,我国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缺口与金融支持的杠杆效益仍不明确,这对有关企业获取金融支持造成了障碍,也削减了有关金融机构向农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的意愿与兴趣。我国已有公益性机构和社会企业为农户提供小额信贷服务、助力农业低碳发展的有益尝试。中和农信前身为世界银行在秦巴山区的扶贫项目,其主要业务便是为农户提供小额信贷服务,目前已经在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0多个县(旗)设立了分支机构,业务范围覆盖全国十多万个村庄的700多万农户。53利用自身广泛的农村线下业务网络和“离客户近”的市场优势,中和农信积极引导资金流向绿色环保领域。具体而言,中和

183、农信在对高能耗、高排放和过剩产能行业的授信加以限制,并将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作为信贷审批重要前提,支持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等产业发展。同时,中和农信还积极推进种植业“减肥改土”,与一线农资企业及相关技术研发单位合作,为农户提供有机肥、缓释肥以及免费土壤监测服务和改良方案,有效推进了化肥减量和农田固碳。以助农贷款绑定绿色低碳技术的方式可以让每一笔资金都成为农业低碳转型的助力,如能有效耦合借鉴国际经验,以少额补贴激励提高投资回报比,进而撬动海量资金,或可以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也能最大化每一笔资金的低碳效益。图表38.AceliAfrica撬动资金支持中小型农业企业的模式rmi.org/68乡

184、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案例6:培育高素质青年气候领袖,助力更多“郭小妹”返乡创业在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工作中,青年人才的作用尤其关键。目前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空心化问题严重,乡村碳中和工作面临农民田间管理劳动力、技术接受能力不足、农民减排固碳能动性不强等挑战。赋能青年人返乡就业创业、培育青年气候领袖可以为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工作注入动能、促进相关工作在农村的长期可持续的开展。因此培育、吸引、帮扶青年人才应该成为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重要内容。在培育青年气候领袖相关的创新实践中,帮扶政策、创业环境是关键驱动因素。以下实践案例中,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与返乡青年的

185、主观能动性共同发力,促进了乡村碳中和行动因地制宜的开展、推动了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反映了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理念。案例为下一步制定具体的青年气候领袖培育这一战略重点提供了思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994年出生于眉山市青神县甘家沟村的“郭小妹”郭倩是投身乡村碳中和的创业青年中的一员。她出身于竹编世家,2017年从天津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酒店管理工作。依靠自身几年来的酒店管理经验和对产业供应链的深耕,郭倩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后发现,限塑令的实施对家乡竹编产业来讲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竹制品既符合新一代酒店用品绿色低碳的环保标准,又与现代人健康生活理念相契合。因此,郭倩选择了自主创业,并成立了眉山壹森发

186、贸易有限公司,公司定位是生产经营各星级酒店绿色环保用品的企业。目前,公司开发了竹牙刷、竹梳、竹纤维拖鞋等10余种产品,与成都豪生酒店等近500家品牌酒店签订了供销合同,年销售额近3000万元。目前公司每年带动灵活就业13000多人,有效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和家乡产业振兴,并且通过“以竹代塑”实现了减排效益。2019年,“郭小妹”公司的产品被省酒店协会评为“酒店耗品环保创新一等奖”,并代表眉山市参加了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周活动。“郭小妹”的创业项目离不开青神县政府的大力支持。青神县人社局根据四川省政府促进返乡下乡创业二十二条措施,帮助她协调工厂用地,牵头本地竹编生产企业达成合作并给予她技术支持。此

187、外,“郭小妹”还在青神县人社局指导下成立了青神返乡创业联合会,并担任会长,以进一步吸纳更多大学毕业生等致力于家乡建设的返乡创业人员和青年创业者。以“郭小妹”为代表的青年创业者给乡村碳中和的工作带来了有益启发。这些青年创业者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利用创新商业手段解决碳中和痛点问题,将为乡村碳中和工作带来重要动能。54 案例中,青年人才郭倩利用她多年丰富的酒店管理和产业供应链经验,返乡创业成功,并且通过“以竹代塑”实现了减排固碳效益,与促进家乡特色产业发展和本地就业形成了积极的协同效应。其创业项目也得到了县政府在资金、技术、工业用地等多方面的支持,并且也有利于吸引更多返乡创业者参与家乡建设,起到了良

188、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值得各地政府吸收借鉴。图表39.青神县地方政府支持青年返乡创业助力乡村碳中和乡村振兴rmi.org/69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培育青年气候领袖这一工作还处于萌芽阶段,而引导青年投入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更是一项极具探索性的工作。地方政府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引领性角色,可通过多样的政策与市场工具为青年气候领袖提供平台与激励。另外还需充分探索多方合作模式,发挥政府指引作用,才能形成更具前瞻性的战略工作方案。在这方面,一些地方也已做出了有益尝试。2022年9月20日,2022海南自贸港筑梦大道国际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启动仪式在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大厦举行。大赛

189、由共青团海南省委、中共海南省委人才发展局海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等单位和机构联合主办,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筑梦大道(海南)国际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等承办,落基山研究所作为战略合作智库提供支持。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最大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唯一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海南自贸港的建设是中国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大举措,而科技创新是这一进程中的重要支撑。此外,在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远大目标下,海南省已发布海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并提出到2030年全面推行新能源车等积极目标。作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海南将有巨大的潜力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在清洁技术创新方面的领先力量,打造

190、以行动迈向碳中和的国际自贸港。在这一背景下,本次赛事以“筑梦海南 拥抱未来”为主题,旨在充分发挥海南自贸港历史性发展机遇与核心产业优势,搭建国内外优秀青年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通过碳中和与乡村振兴、高新技术产业等多条赛道,加强国内外青年交流发展,引导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支持青年创新创业,为海南在“双碳”目标下持续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贡献力量,特别是在乡村碳中和、清洁能源、低碳制造业、绿色科技等领域提供创新创业所需的技术支持。活动自9月开启以来,共有802人通过大赛官网注册报名,同时,通过创新创业大讲堂进行线上学习的人数达到23110人次。55 这些都为培育青年气候领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和示范,有望

191、支持更多“郭小妹”返乡创业,助力实现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rmi.org/70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附录.乡村碳中和相关政策和试点汇总图表-1.乡村碳中和相关政策汇总(2021-2023)政策名称(含链接)发布时间发文机关相关内容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组织开展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建设的通知2023年3月能源局、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局提出到2025年,试点县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 总量占比超过30%,在一次能源消费增量中占比超过60%的目标,明确重点领域为:推动农村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可再生能源多元供能体系;推动农村能源消费革命,实

192、现县域清洁高效用能;推动农村能源技术革命,提升农村智慧用能水平;推动农村能源体制革命,提升清洁能源普遍服务水平。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国家开发银行办公室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办公室关于推进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2022年7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国家开发银行办公室、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办公室明确提出引导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支持适度超前开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撬动更多中长期信贷资金高效率、低成本倾斜流入农业农村,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领域包括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农业防

193、灾减灾,乡村建设等。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开展2022年“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的通知2022年7月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相比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开展“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该通知更加细化地指出了“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的时间节点、创建任务、创建条件和流程。该通知强调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的创建要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体现东、中、西部区域特色;推动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是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创建的重要内容。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2022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提出到2030年前,城乡

194、建设领域碳排放达到峰 值,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 本建立;提出力争到2060年前,城乡建设方式全面 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明确要提升县城绿色低碳水平、营造自然紧凑乡村格局、推进绿色低碳农房建设、推进生活垃圾污水治理低碳化、推广应用可再生能 源、完善金融财政支持政策,打造绿色低碳县城和乡村。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2022年6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该方案强调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是全国实现碳达峰碳 中和的重要举措和潜力所在,同时明确我国农业农 村减排固碳工作要以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 效供给为前提,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 村现代化为引领,以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以

195、实施减污降碳和碳汇提升重大行动为抓手。该方 案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田碳汇、农机、能 源六大方面对我国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工作作出了系统部署。rmi.org/71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续图表-1.乡村碳中和相关政策汇总(2021-2023)政策名称(含链接)发布时间发文机关相关内容“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建设方案2022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十四五”时期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提出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有序引导非化石能源消费和以电代煤、以气代煤,发展屋顶光伏等分布式能源,因地制宜推广热电联产、余热供暖、热泵等多种清洁供暖方

196、式,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管理模式等措施,推进生产生活低碳化。“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2022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该规划锚定了“十四五”期间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在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发电总量、消纳和非电利用方面的发展目标,重点部署的九大能源行动中有四大行动与农业农村直接相关(即“光伏+”综合利用行 动、千乡万村驭风行动、乡村能源站行动、农村电网巩固提升行动),体现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等目标的深度融合。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2022年6月生态环

197、境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能源局强调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要实现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多赢。另外也明确指出要推进城乡建设领域和农业领域的协同增效,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统筹考虑减污降碳要求。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明确指出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方案明确了乡村建 设行动目标和12项重点任务,其中第七项“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对农村用能用电的建设目标高度契合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要求。“十四五

198、”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2022年2月国务院明确指出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实现资源利用更加高效、产地环境更加清洁、生态系统更加稳定,从而达到“绿色兴农”。“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2022年2月农业农村部该规划强调了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是 农业科技现代化,新时期发展高水平农业科技需要 统筹经济发展与粮食安全。在实现农业农村碳达峰 碳中和、推进农业节本增效和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该规划指出迫切需要加快解决“农业减排降碳、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现实问题,加速农业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和新材料应用”。rmi.org/72乡村碳中和公

199、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续图表-1.乡村碳中和相关政策汇总(2021-2023)政策名称(含链接)发布时间发文机关相关内容“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2022年1月农业农村部明确指出农业机械化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抓手和重要支撑,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在农业机械化方面“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的发展原则和具体目标,其中特别强调了绿色智能农机装备和节本增效农业机械化技术等农机节能减排技术在推动农业机械化绿色化、保障粮食安全、助力农业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农村能源转型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2022年1月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明确指出农村地区能源

200、绿色转型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2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世界经济复苏脆弱,气候变化挑战突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 为繁重艰巨.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 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 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 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

201、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纲挈领地指出要统筹、系统地推进“双碳”工作,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且处理好减污降碳与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其中包括结合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县城和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2021年8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该规划强调“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 深刻革命”,必须坚持目标同向、资源同聚、力量同 汇。该规划将“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产业体系 ”作为农业领域落实中央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 策的重点,首次提出“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

202、”,赋予了农业绿色发展理念更为深刻的内涵。rmi.org/73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图表-2 乡村碳中和相关试点汇总(2021-2023)试点名称(含链接)公布时间/运行时间发文机关主要内容(对试点文件中提及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重点工作的总结)试点地区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2023年5/月(2023-2025)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试点要求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统筹城乡清洁能源发展,推动乡村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将乡村清洁 能源生产、消费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建设宜 居宜业和美乡村有机结合,为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

203、现代化提 供有力支撑。具体要求到2025年,试点县可再生 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占比超过30%,在一次能源消费增量中占比超过60%。重点工作包括:1)推动农村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可再生能源多元供 能体系,2)推动农村能源消费革命,实现县域清洁高效用能,3)推动农村能源技术革命,提升农村智慧用能水平;4)推动农村能源体制革命,提升清洁能源普遍服务水平每省一县申报/审核中(截止到报告发布日期)第三批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2022年8月12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国家林草局先行区要求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加强农业资源 保护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生态

204、保护修复和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为重点,强化科技集成创新,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探索生态价值实现路径,搭建先行先试平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发展新格局,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重点任务包括(一)推进农业资源利用集约化;(二)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三)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四)推进农业产业链低碳循环化;(五)健全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体系49个县(市、区),具体名单见链接气候投融资试点2022年8月10日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国资委、国管局

205、、银保监会、证监会试点支持范围包括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目标在于通过 3-5 年的努力,试点地方基本形成有利于气候投融资发展的政策环境,培育一批气候友好型市场主体,探索一批气候投融资发展模式,打造若干个气候投融资国际合作平台,使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资源向气候投融资领域充分聚集。重点任务包括1.编制试点方案;2.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3.有序发展碳金融;4.强化碳核算与信息披露;5.强化模式和工具创新;6.强化政策协同;7.建设国家气候投融资项目库;8.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国际交流合作23个市及国家级新区,具体名单见链接rmi.org/74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

206、指数报告续图表-2.乡村碳中和相关试点汇总(2021-2023)试点名称(含链接)公布时间/运行时间发文机关主要内容(对试点文件中提及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重点工作的总结)试点地区2022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2022年8月9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试点要求按照粮食生产稳面积提产能、产业发展稳基础提效益、乡村建设稳步伐提质量、农民增收稳势头提后劲的工作布局,扎实有序推进乡村 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探索建立农业现代化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制度体系,促进农业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创建任务包括(一)聚焦“两个

207、要害”,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二)聚焦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做优乡村特色产业;(三)聚焦产业集聚发展,打造现代农业园区载体;(四)聚焦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推动农业全面绿色转型;(五)聚焦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推进智慧农业发展100个县(市、区),具体名单见链接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县域试点2022年6月2日/2022-2024共青团中央建设目标:通过试点探索经验,到2025年,城市青年发展规划工作机制比较健全,青年优先发展 理念得到社会广泛认同,青年发展型城市评价体 系逐步建立并完善,城市青年发展政策更具体系 化、更有普惠性,青年投身城市发展的主动性和 贡献度明显提升。到2035年,

208、城市青年发展规划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完善,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成 为各地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品质的自觉行动青年优先发展理念成为社会普遍共识,城市青年 发展政策体系更加成熟定型,青年在推动城市发 展中的生力军作用更加凸显试点城市45个,试点县域99个,具体名单见链接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2022年1月14日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试点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制度保障,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聚集资源、聚合力量,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探索不同区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组织方式、发展模式和要素集聚路径,促进农业高

209、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工作要求(一)突出差异性,(二)突出针对性,(三)突出实效性,(四)突出共享性100个县(市、区),具体名单见链接rmi.org/75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续图表-2.乡村碳中和相关试点汇总(2021-2023)试点名称(含链接)公布时间/运行时间发文机关主要内容(对试点文件中提及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重点工作的总结)试点地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2021年5月25日/到“十四五”末期农业农村部试点要求组织全国农业科教环能系统力量,引导科技、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向县域集聚,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 牌打

210、造和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因地制宜共建一批产业科技化、人才专业化、生态绿色化的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引领全国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目标为到“十四五”末期共建60个左右的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先行县农业主导产 业特色鲜明,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高。县域主要农 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高于所在省份平均水平,畜禽水产养殖 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水平明显提升,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高于所 在省份平均水平,农业工程和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围绕乡村

211、环境治理和构建农业农村绿色生产生活 方式的技术需求,农村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畜 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和农膜回 收率明显提高。当地农民接受高素质培训和中高 等学历教育规模明显扩大,农村科技人才比例明显提高。72个县(市、区),具体名单见链接rmi.org/76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参考文献1The World Bank,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Food Security and Climate Change,https:/www.worldbank.org/en/news/feature/2022/10/17/what

212、-you-need-to-know-about-food-security-and-climate-change,2022年10月.2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ILO at COP,https:/live.ilo.org/events/cop27-events-just-transition-pavilion-2022-11,2022年11月.3Consultative Group for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CGIAR),Putting agrifood systems at the he

213、art of the COP27 agenda,https:/cop27foodpavilion.cgiar.org/,2022年.4 UNFCCC,Joint work on implementation of climate action on agriculture and food security,https:/unfccc.int/documents/624317,2022年11月.5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就能源行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https:/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https:/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

214、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https:/ IPCC,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23).https:/www.ipcc-nggip.iges.or.jp/public/2006gl/chinese/vol1.html.9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2011).10 董红敏,朱志平,李玉娥,等.(2019).基于 IPCC 方法 2 的中国省级畜牧业温室气体清单监测、报告和核证方法指南案例研究河北省规模化猪场温室气体排放监测和报告11 Fang,Jingyun,Guirui Yu,Lingli Liu,Sh

215、uijin Hu,and F.Stuart Chapin III.Climate change,human impacts,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China.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5,no.16(2018):4015-4020.12 Yang G,Ma S,Wang T,et al.Assessing the wind energy potential of China in considering its variability/intermittency.Energy Conve

216、rs Manag 2020:11358013 Yang,H.,Simmons,B.A.,Ray,R.et al.Risks to global biodiversity and Indigenous lands from Chinas overseas development finance.Nat Ecol Evol 5,15201529(2021).14 Qiu T,Wang L,Lu Y,Zhang M,Qin W,Wang S,et al.Potential assessment of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in China.Renew Susta

217、in Energy Rev 2022;154:111900.15 Chen S,Lu Xi,Miao Y,Deng Yu,Nielsen CP,Elbot N,et al.The potential of photovoltaics to pow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Joule 2019;3(8):1895912.16 张晟义,张杰,王童,等.我国农业生物质发电潜力评估及环境效益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15(4):51-60.17 Siyal SH,Mentis D,Howells M.Mapping key economic

218、indicators of onshore wind energy in Sweden by using a geospatial methodology.Energy Convers Manag 2016;128:21126.18 Losacker,S.,Hansmeier,H.,Horbach,J.et al.The geography of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a critical review and agenda for future research.Rev Reg Res(2023).https:/doi.org/10.1007/s10037-023

219、-00193-619 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The Investment Climate.Inter-agency Taskforce on Financing for Development Issue Brief Series(2016).https:/www.un.org/esa/ffd/wp-content/uploads/2016/01/The-Investment-Climate_IFC-World-Bank-Group_IATF-Issue-Brief.pdfrmi.org/77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2

220、0 戴若尘,祝仲坤,张晓波,等.(2022).中国区域创新创业指数构建与空间格局:1990-2020.https:/ 李潇雅,科技创新对上海民生发展的影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22 潘雅茹,罗良文,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作用机制与异质性研究,改革,2020年.23 国家统计局,分省年度数据,https:/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21年.25 马翠梅,中国外购电温室气体排放因子研究,中国环境出版集团,2020年.26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https:/ RQ Grafton,HL Chu,H Nelson,G Bon

221、nis,A global analysis of the cost-efficiency of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OECD Environment Working Papers 185,OECD Publishing,2021年.28 中国县域经济报,通渭,坚韧进取驱“苦瘠”喜看县域新变化,https:/ 澎湃新闻,特别关注|“整县推进”正当时:让阳光照耀每一个乡村,https:/ 中国能源报,风光,让通渭县“风光”起来,http:/ 科技日报,甘肃通渭抢抓机遇打造“新能源县”,http:/ 中国日报网,甘肃通渭:光伏“农光互补”助农增收,https:/

222、科技日报,甘肃通渭:壮大新能源产业矩阵,http:/ 淮安市人民政府网,洪泽区:构建水稻碳标识体系 探索低碳水稻实现机制,http:/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洪泽区构建水稻碳标识体系,探索低碳水稻实现机制,http:/ 洪泽三农,洪泽区:构建水稻碳标识体系,探索水稻减排固碳价值实现机制,https:/ 民生周刊,浙江安吉:碳汇改革激活百万亩竹林,http:/ 新华网浙江,竹子:应对气候变化的“安吉方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发布,http:/ 浙江省林业局,全国首个竹林碳汇收储交易中心上线,http:/ 浙江省林业局,竹产品首次入驻安吉优品汇,http:/ 中国环境,安吉推动碳汇交易入

223、市,参与碳汇项目的农户已达4.75万户,http:/ 王飞,蔡亚庆,仇焕广,中国沼气发展的现状、驱动及制约因素分析,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43 中国生物质能源网,“双碳”背景下对工业化生物质沼气产业发展的再认识,http:/ 人民周刊网,守护绿水青山 共筑生态恭城,https:/ 新华社,恭城:做大做强地理标志产品,“农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http:/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沼气示范点,取经助推新能源 马克思主义学院绿水青山实践团队赴黄岭调研,http:/ 中国气象报社,广西恭城:沼气池撑起生态农业链,https:/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聚焦示范区丨广西恭城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224、模式,http:/sdg- Just Rural Transition,Aceli Africa:Incentivizing Lending to Underserved Agri-SMEs,https:/justruraltransition.org/case-study/aceli-africa/.50 Aceli Africa,https:/aceliafrica.org/.51 Aceli Africa,Bridging the Financing Gap for Agricultural SMEs.https:/aceliafrica.org/bridging-the-financi

225、ng-gap-unlocking-the-impact-potential-of-agricultural-smes-in-africa/.52 Aceli Africa,Aceli Africa Year 2 Learning Report,https:/aceliafrica.org/aceli-africa-year-2-learning-report/,2023年3月.53 中国日报网,中和农信上榜 财富中国最具社会影响力的20家创业公司,https:/ 四川发布,眉山青神返乡创业者郭倩:归来,为家乡发展注入新活力,http:/ 央广网,2022海南自贸港筑梦大道国际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暨颁奖典礼举行,https:/ Mountain Institute和RMI是落基山研究所的注册商标。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http:/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RMI Innovation Center22830 Two Rivers RoadBasalt,CO 81621www.rmi.org

友情提示

1、下载报告失败解决办法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报告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RMI:2023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79页).pdf)为本站 (开心时刻) 主动上传,三个皮匠报告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个皮匠报告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会员购买
小程序

小程序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