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您的当前位置:上海品茶 > 报告分类 > PDF报告下载

生态环境部:中国区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经济可行性研究-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24)(81页).pdf

编号:156509 PDF   RTF  81页 26.92MB 下载积分:VIP专享
下载报告请您先登录!

生态环境部:中国区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经济可行性研究-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24)(81页).pdf

1、自“十三五”以来,国家和各省出台了大量关于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的政策文件,可以明显看出,CCUS 技术需求和应用场景更加多样化,其与区域发展规划和工业空间布局的耦合备受关注。各地区推动CCUS 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布局时,基于地区的发展需求和工业空间规划布局,分析区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的可行性,尤其是经济可行性,做到有的放矢、科学决策,提前布局 CCUS 发展规划,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2023 年 11 月 15 日,中美共同发表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明确提出“两国争取到 2030 年各自推进至少 5 个工业和能源等领域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大规模合作项

2、目”,CCUS 封存场址优选研究是落实这项声明中所提出目标的重要科学支撑。本研究基于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要求,充分考虑未来碳价格和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的环境约束,以实现最小成本(包括捕集、输送、封存等成本)为目标,评估 2035-2060 年 CCUS 低速(CCUS 技术低速发展,碳价稳定增长)和强化(CCUS 技术高速发展,碳价高速增长)发展两种情景下,中国每个 1010 公里网格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的经济可行性(https:/ 年全国具有封存经济适宜网格数为决策者摘要零;2060 年具有封存经济可行性的网格数量超过 2.5 万个,其中高适宜网格数达到近 8000 个,主要集中在西北(近 3000

3、个),其次是华北(2100 个)、华中(1000 个)、东北(1000 个)、南方(400 个)、华东(200 个)。强化情景下,2035 年具有封存经济可行性的网格数量达 1 万个,其中高适宜网格数达到近 3400 个,主要集中在西北(1500 个),其次是华北(860 个)、东北(600 个)、华中(350 个)、南方(70 个)、华东(60 个);2060年具有封存经济可行性网格数量增加至 2.6 万个,其中高适宜网格数达到近8000 个,主要集中在西北(3000 个),其次是华北(2100 个)、华中(1000个)、东北(1000 个)、南方(400 个)、华东(200 个)。评审专家

4、 杜祥琬 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 国家气候中心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阳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玉洪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邹才能 中国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院士姜培学 清华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家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魏一鸣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雷涯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李政 清华大学 教授张希良 清华大学 教授严刚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研究员张昕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研究员王香增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首席科学家吕学都 亚洲开发银行首席气候变

5、化专家作者蔡博峰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李琦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张贤中国 2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许晓艺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郭静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庞凌云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刘桂臻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谭永胜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李霞颖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徐亮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严妍 华南理工大学吴赟龙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于雷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战略规划研究所牛韧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战略规划研究所周云峰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阮建辉 中国科学院大学伍鹏

6、程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马乔 山东大学目录CATALOG附录参考文献01背景01/0708/1011/1314/1617/2223/2526/3132/7502技术路线03封存场址评估04情景设置05地质封存经济可行性评估06典型区域分析-以山西省为例附件1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经济可行性评估方法附件2“双碳”目标下中国各省份CCUS相关政策和规划附件3 中国CCUS示范项目一览表1.背景背景02二氧化碳(CO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指将 CO2从工业过程、能源利用或大气中分离出来,通过工程手段实现其减排并/或获得附带效益的过程。CCUS 是目前实现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的唯一技术选

7、择,是目前实现大规模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技术手段,是钢铁、水泥、有色、化工等难减排行业深度脱碳的可行技术方案,是实现碳中和目标技术组合的重要构成部分。1.背景图 1 CCUS 技术及陆海封存示意图海洋封存陆地封存背景03CO2 捕集是指将 CO2从工业生产、能源利用或大气中分离出来的过程,主要分为燃烧前捕集、燃烧后捕集、富氧燃烧和化学链燃烧。CO2 输送是指将捕集的 CO2运送到可利用或封存场地的过程。根据运输方式的不同,分为罐车运输、船舶运输、管道运输和火车运输。管道运输优点在于大规模、长距离。CO2 利用是指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将捕集的 CO2实现资源化利用的过程。根据工程技术手段的不同,分为地

8、质利用、化工利用和生物利用,其中地质利用是将 CO2 注入地下,生产或强化能源、资源开采的过程,主要用于提高石油、地热、卤水、铀矿等资源采收率。CO2地质封存是指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将捕集的 CO2储存于深部地质构造中,实现与大气长期隔绝的过程。根据地质封存体的不同,分为陆上咸水层封存、海底咸水层封存、枯竭油气田封存等。在所有封存类型中,深部咸水层封存占据主导位置,其封存容量占比约 98%,且分布广泛,是较为理想的CO2 封存场所;油气藏由于存在早期完整的构造、详细的地质勘探基础等条件,是适合CO2封存的地质场所。根据 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21)中国 CCUS 路径

9、研究,全球陆地 CO2理论封存容量为 642 万亿吨,海底理论封存容量为 213 万亿吨,中国 CO2理论地质封存容量为 14 万亿吨。背景04CCUS 地质封存潜力评估对于提高项目可行性和经济性至关重要,已有 CCUS 项目地质封存潜力评估研究综合考虑排放源和封存汇的空间位置以及经济性,建立最优输送路径,实现 CO2源汇之间封存量、经济性等方面的动态最优化匹配。海陆统筹规划,单阶段静态评估到多阶段动态优化,是 CCUS 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国内外以地理信息系统(GIS)目标优化方法和混合整数优化(MILP)方法开展了多项 CCUS封存潜力评估工作,经历了单阶段静态评估到多阶段动态优化的演

10、化过程,呈现出局部区域优化部署转入 CCUS 规模化、集群化方向发展的新趋势。已有研究应用最小成本路径分析(LCPA)方法寻求以成本效益最优的方式实现碳减排,满足无国家骨干管网(针对 CCUS 运输)和无 CCUS 集群、无规模化或商业化早期应用的需求。欧美针对 CCUS 源汇匹配以图 2 CCUS 技术环节背景05及集群运输管网数学模型开展了深入研究。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2009 年提出 SimCCS 模型,采用预优化思想规划 CCUS 基础设施建设,允许管道合并与分支,实现了多源多汇的高效匹配;2012年,在 SimCCS 模型基础上开发了SimCCS TIME 模型,该模型能够在

11、空间和时间上优化 CO2管网,解决了 CO2捕集地点、捕集量以及捕集时间的匹配问题;2020 年SimCCS 2.0 模型集成了多个新功能,包括精细化的优化模型、新的候选网络生成技术,以及与高性能计算平台的集成。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 2011 年开发了 InfraCCS模型,将源汇匹配问题简化为混合整数问题,实现了单级静态规划和多级动态规划功能,并结合 GIS 和能源系统平台(MARKAL),开发了 MARKAL-Nl-UU 模型,用于规划荷兰 CCUS 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自主研发了全流程 CCUS 系统评 价 方 法(ITEAM-CCUS),由源汇匹配(包括技术经济

12、评价)、CO2排放评估和封存场地适宜性评价 3 大模块组成,涉及全国、行业和企业三种尺度,源汇匹配采用 GIS 空间分析技术以及成本矩阵获取平准化成本最低的源汇组合序列清单。清华大学通过贪婪算法中的气泡排序生成运输封存成本曲线,建立 ChinaCCUS DSS 模型,ChinaCCUS DSS 2.0 版 本 中 使 用MILP,考虑了排放源连接到多个汇以及运输路线中多个源共用管道的情景。在 CO2运输路径寻优方面,管道运输成本取决于地理条件,例如地形、环境生态等级、土地利用类型等,若给定某个地区的运输成本组成,则可以应用 LCPA 方法计算从起点到终点经济成本最小的运输 路 线。Middle

13、ton 等(2020)采用最小成本路径分析法实现 12 个背景06国家和各省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充分表明,CCUS 技术需求和应用场景更加多样化,除了考虑已有工业源外,未来新建工业源CCUS 配套备受关注,CCUS 与区域发展规划和工业空间优化的耦合成为决策重点。借鉴已有 CCUS 地质封存潜力评估方法,同时面向已有工业源改造和未来工业源布局,评估中国区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经济可行性,是当前 CCUS 管理决策的重点科技需求。“十四五”时期,CCUS 作为碳中和兜底技术作用凸显,国家顶层设计和地方性规划和政策,对CCUS 的战略部署和重点任务要求与“十二五”“十三五”时期相比均发生明显转变(见附件

14、 2)。一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更加明确。由纲领性要求逐渐转变为更具体、更明确甚至分阶段的技术发展目标和任务要求,强调 CCUS 项目的集成化、规模化发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推进规模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应用,加快建设全流程、集成化、规模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项目”;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钢铁行业 CCUS等技术取得突破应用,建材行业实现窑炉 CCUS 技术产业化示范,石化化工行业要加快部署大规模CO2源和两个深海玄武岩储层的优化部署。Chen 等(2010)使用 GIS 软件基于成本最低目标的源汇匹配模型

15、,考虑管道的基本建设成本和因地形条件而产生的额外成本,估算中国河北省 88 个排放点源到 25 个封存汇成本最小的管道运输路径。背景07CCUS 产业化示范项目。二是 CCUS 技术需求和应用场景更加多样化。CCUS 技术部署更加注重领域化、专业化要求,同时强调与工业减排或负碳技术的耦合。地方结合自身的优势、CCUS技术及产业发展、高排放工业行业布局等因素,对 CCUS 技术规划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除 CO2驱油技术外,各地方加大对钢铁、水泥等行业推广应用力度。在国家和地方的规划中还提到探索开展 CO2海洋封存技术示范,体现了中国CCUS 部署由陆地向海洋领域的拓展。三是强调 CCUS 技术本

16、身的能效提升和成本降低。CCUS 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需要额外的能源消耗,对其提出全生命周期能效提升和成本降低要求,真正体现了利用CCUS 技术减排、推动行业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初衷,同时也意味着作为重要减排技术,对 CCUS 的利用从“粗放”式向“精细”化的科学转变。中国对 CCUS 的规划部署要求体现了由开展试点示范到推动集成化、规模化发展的决策转变。中国CCUS 项目(见附件 3)特点由对单一领域、技术的发展向提出多领域、多技术的耦合转变,由注重技术本身带来的减排效果到同时注重CCUS 技术全生命周期的能源消耗转变。既体现了中国当下 CCUS 产业和技术整体发展的现状,也契合了“双碳”目标下 C

17、CUS 技术向精细化、多样化和绿色低碳化过渡,以及大规模商业应用的迫切需求。基于地区的发展需求和工业空间规划布局,分析评估中国区域 CO2地质封存经济可行性,做到有的放矢、科学决策,提前布局 CCUS 发展规划,是支撑当前 CCUS 管理决策的重点科技需求。082.技术路线技术路线09基于未来碳价格和环境、地质约束,以实现最小成本(包括捕集、输送、封存等成本)为目标,评估 2035-2060 年 CCUS 低速和强化发展两种情景下,中国每个 1010 公里网格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经济可行性。重点解决中国每个网格在给定约束条件下,是否可以利用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实现该网格的大幅碳减排。基于成本的中国

18、CO2地质封存经济可行性评估共分为五个部分:(1)评估封存场址的适宜性,即确定 CO2汇的适宜性。(2)以网格为单元,分析 CO2源的捕集、封存等环节的成本。(3)针对管道运输方式,通过构建网格成本阻抗评价模型,寻优最小管道运输成本路径。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角度选取生态红线、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坡度、环境地质等级和人口密度等评价指标,构建网格成本阻抗评价模型,确定网格成本阻抗系数,并采用 Dijkstra 算法计算最小成本路径上的管道输送成本系数。(4)CO2地质封存经济可行性评估。基于最小成本路径方法对中国全域网格进行源汇匹配,在不同情景下评估每个网格在 2035-2060 年期间 CO2地

19、质封存的经济可行性。(5)典型区域 CO2地质封存的经济可行性评估。CO2封存成本主要包括运行成本、固定成本和环境成本。运行成本指地质封存技术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个环节所需要的成本投入;固定成本是地质封存技术的前期投资,如设备安装、占地投资等;环2.技术路线技术路线10封存场址成本评估经济可行性封存盆地适宜性人类健康影响生态功能区划地下水和地表水社会经济条件封存潜力条件工程地质条件人口密度生态红线2035-2060碳价预测影响决定网格层面的封存情景分析区域工业空间布局基于最小成本路径方法的封存情景分析区域层面的封存情景分析趋势变化特征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坡度地质环境网格成本阻抗面Dijkstra算法

20、最小成本路径管道输送成本捕集成本封存成本总运行成本路径寻优路径成本系数累加图 3 技术路线图境约束主要由地质封存技术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和环境风险所致。本研究以运行成本为研究重点,定义 CO2地质封存运行总成本(TC),包括捕集成本(CC)、管道输送成本(PC)、封存成本(SC)三部分组成。技术路线如图 3 所示(详细评估方法见附件 1)。3.封存场址评估封存场址评估12科学合理的场地适宜性评价和选址工作是实现 CO2地质封存的前提条件。目前中国已开展多项适宜性评价工作,本研究中国沉积盆地适宜性评价结果来源于 Cai 等(2017)研究将中国沉积盆地适宜性分为、四级,由低到高分别转换为低适宜(I

21、)、一3.封存场址评估图 4 中国沉积盆地 CO2封存适宜性封存场址评估13般适宜(、)、高适宜()三类。中国海域沉积盆地适宜性数据来自于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及毗邻海域主要沉积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储存适宜性评价图(1:500 万),将中国海域盆地分为不适宜(A)、较不适宜(B)、一般适宜(C)、较适宜(D)和适宜(E)五级,由低到高分别转换为低适宜(A、B)、一般适宜(C、D)、高适宜(E)三类。Cai 等(2017)考虑了地质适宜性和环境适宜性,设立了杀手指标排除不适宜区域,然后采用四分法进行综合评价,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的评估主要考虑地质适宜性,将

22、地质安全性、储存规模、社会环境风险和经济适宜等指标分为 5 个等级,其中不适宜类似于杀手指标。在经济性评价中并未使用适宜性条件,不影响经济评价结果。中国海陆沉积盆地适宜性整合结果如图 4 所示。144.情景设置情景评估154.情景评估根据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21)中国 CCUS 路径研究对 2035-2060 年 CCUS 各环节技术成本(捕集成本、封存成本、运输成本)的预测1,综合已有研究、领域权威专家对未来中国碳市场价格的预测,分别建立低速情景、强化情景评估未来中国 CO2地质封存经济可行性。两种情景考虑因素如下:低速情景低速情景:中国 CCUS 工程项目以

23、较低速度发展,主要考虑 CCUS 捕集成本较高且未能快速下降,同时碳市场 CO2价格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速度。强化情景强化情景:CCUS 不断实现技术突破,CCUS 成本持续显著下降,且碳市场 CO2价格保持较快增长趋势。为评估两种情景下封存总成本计算结果的不确定性范围,本研究分别构造捕集成本、封存成本、运输成本参数正态分布函数,依据其函数分布,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基于网格单元从 2035-2060 年每 5 年分别随机抽取 10000 次捕集成本、封存成本、运输成本的模拟结果,并计算每个网格10000次封存总成本的95%置信区间,作为网格封存总成本的不确定性范围。低速情景、强化情景下 2035

24、-2060 年 CO2地质封存总成本的 95%置信区间范围分别为 1.05%,1.32%。1重点考虑捕集成本、运输成本、封存成本,未考虑管道建设等固定投资成本。情景评估16情景年份捕集(元/吨)封存(元/吨)运输(元/(吨 千米)碳价格(元/吨)低速情景20357040035400.40.620020406031030350.350.530020505020025300.30.4560020603015020250.250.4800强化情景20356035030350.30.530020405025020300.250.4540020503015015250.20.38002060201001

25、0200.150.21000表 1 情景参数注:数据基于全国碳市场成交数据、国际能源署(IEA)、世界银行(World Bank)、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21)中国 CCUS 路径研究以及高水平学术期刊文章公开资料等信息,并咨询领域权威专家综合评估得到。对于各情景参数取值的预测,本报告未考虑宏观经济环境与能源市场变化、全国碳市场行业扩围、产业结构转变、关键技术突破以及排放主体心理预期调整等因素对各情景参数的影响,因此预测结果可能会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5.地质封存经济可行性评估地质封存经济可行性评估185.地质封存经济可行性评估将 2035-2060 年每个网格封存

26、总成本低于对应年份所预测碳价格的网格定义为地质封存经济可行性网格。以网格为评价单元,按照2035-2060 年全国封存经济可行性可以从高到低分类,即高适宜(前30%)、一般适宜(30%70%)、低适宜(后 30%)2。为进一步方便分析,本研究重点讨论和分析低速情景、强化情景下 2035 年和2060 年网格封存经济可行性的分布特征及其封存潜力。低速情景下,2035 年全国无封存经济适宜网格。随着未来碳价格缓慢增长,CO2捕集成本较高但未能快速下降,2060 年全国封存经济可行性网格数量超过 2.5 万个(图 5),其中高适宜网格数达到近 8000 个,主要集中在西北(近3000 个),其次是华

27、北(2100 个)、华中(1000 个)、东北(1000 个)、南方(400 个)、华东(200 个)。基于情景模拟过程,评估低速情景、强化情景下 2035-2060 年中国 CO2地质封存经济可行性。网格地质封存经济可行性与网格本身是否有排放源以及排放源大小无关,网格具有地质封存经济可行性,如果其内没有排放源,则该网格可以作为未来工业源的规划场址备选。2研究团队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在线 GIS 等技术,开发了中国 10km*10km 网格分辨率的地质封存经济可行性平台(https:/ 年具有封存经济可行性的网格数量超过 1 万个(图 6),其中高适宜网格数达到近3400个,主要集中在西北(

28、1500个),其次是华北(860个)、东北(600图 5 低速情景下 2035 和 2060 年中国 CO2地质封存经济可行性图 6 强化情景下 2035 和 2060 年中国 CO2地质封存经济可行性注:针对具有封存经济可行性的网格,按照其封存总成本从小到大排序划分三类,即高适宜(前 30%)、一般适宜(30%(含)70%)、低适宜(后 30%)。地质封存经济可行性评估20个)、华中(350个)、南方(70个)、华东(60 个)。2060 年可封存网格数量增加至 2.6 万个(图 6),其中高适宜网格数达到近8000个,主要集中在西北(3000 个),其次是华北(2100 个)、华中(100

29、0个)、东北(1000 个)、南方(400个)、华东(200 个)。在省份层面上,低速情景下2060 年高适宜网格主要分布在新疆中部(2000 个)、内蒙古中部(1400 个)、青海西北部(350 个)、山西北部(300个)、陕西北部(300个)、四川东部(300 个)、辽宁西部(240个)、重庆西部(170个)、江苏东部(150 个)等多个区域,高适宜网格累计数量占到全国 70%以上。重庆、山西、陕西、新疆、辽宁、青海、内蒙古、江苏等地区约 50%以上的网格均被评价为具有较高的封存经济可行性。强化情景下,2035 年高适宜网格主要分布在新疆大部分地区(1000 个)、内蒙古中部(620 个)

30、、黑龙江西部(350 个)、吉林西北部(170个)、青海西北部(150个)、陕西北部(150个)、四川东部(130个)等多个区域,高适宜网格累计数量占到全国 75%以上。新疆、陕西、吉林、黑龙江等地区约 30%左右的网格被评价为具有较高的封存经济可行性。2060 年高适宜网格主要分布在新疆大部分地区(2000 个)、内蒙古中西部(1400 个)、黑龙江西部(500 个)、青海西北部(350个)、甘肃西北部(330 个)、山西中部及北部(300 个)、陕西北部(300 个)、四川东部(300 个)等多个区域,高适宜网格累计数量占到全国 70%以上。重庆、山西、陕西、新疆、辽宁、内蒙古等地区约超过

31、 55%以上的网格被评价为具有较高的封存经济可行性。地质封存经济可行性评估21图 7 低速情景下 2035 和 2060 年中国分省 CO2地质封存经济可行性评价注:左图、右图分别代表低速情景下 2035 年、2060 年各省基于网格单元的封存总成本,按照箭头所指的方向,封存总成本越来越高,相应的封存经济可行性越来越低。针对具有封存经济可行性的网格,按照其封存总成本从小到大排序划分三类,即高适宜(前 30%)、一般适宜(30%(含)70%)、低适宜(后 30%)。图中最右侧括号中数值代表在具有封存经济可行性的前提下 2060 年各省高适宜、一般适宜、低适宜网格的数量。低速情景下2035 年无封

32、存经济可行性网格。地质封存经济可行性评估22通过以上对低速情景、强化情景 2035 年和 2060 年 CO2地质封存经济可行性分析,当未来全国碳市场碳价格达到每吨 800 元左右时,在不考虑固定投资成本的前提下,由碳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收益可以抵销因采用封存技术而产生的成本,除西藏外的全国大部分地区封存经济可行性网格均可达到地区最大封存网格数量。图 8 强化情景下 2035 和 2060 年中国分省 CO2地质封存经济可行性评价注:左图、右图分别代表强化情景下 2035 年、2060 年各省基于网格单元的封存总成本,按照箭头所指的方向,封存总成本越来越高,相应的封存经济可行性越来越低。针对具有封

33、存经济可行性的网格,按照其封存总成本从小到大排序划分三类,即高适宜(前 30%)、一般适宜(30%(含)70%)、低适宜(后 30%)。图中最右侧括号中数值代表在具有封存经济可行性的前提下 2035 年、2060 年各省高适宜、一般适宜、低适宜网格的数量。6.典型区域分析-以山西省为例典型区域分析-以山西省为例246.典型区域分析-以山西省为例山西省是中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大省,也是中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属于典型的高碳经济省份,其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均位居全国前列。在地理位置上,山西省左临鄂尔多斯盆地,地处沁水-临汾盆地,源汇匹配条件较为优越,封存适宜性较高,约 52%的省内网格域被

34、评估为“一般适宜”、“高适宜”。山西省 CO2排放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图 9),2022 年排放量最高的网格达到2181万吨。由晋北、晋中到晋南呈现明显的聚集性,北部以大同为代表,中部集中于太原、吕梁等地区,南部集中于晋城、运城等地区。晋北地区高排放网格区域集中在大同市,以煤炭开采、煤焦化、煤电、水泥等高排放行业为主;晋中地区高排放网格区域集中在太原、吕梁、晋中等城市,以煤炭开采、煤焦化、煤电、钢铁、铸造产业、玻璃器皿等高排放行业为主;晋南地区高排放网格区域集中在运城、晋城等城市,以煤焦化、煤电、钢铁等高排放行业为主。因此,对于山西省未来碳减排,必须要处理好能源安全、经济发展与节能降碳的关系,

35、同时也要处理好省内排放与能源外送的关系,而积极探索大规模、低成本 CO2地质封存技术是山西省实现“双碳”目标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依据强化情景封存潜力评价结果,2035-2060 年山西省具备 CO2地质封存经济可行性的网格主要集中在山西中部、南部,这与其 CO2排放源空间分布基本一致。例如,临汾、吕梁和运城是山西省排放最典型区域分析-以山西省为例25高的三个地级市,以煤焦化、煤电、钢铁等高排放行业为主,其 2022 年排放量分别为 9327 万吨、8669 万吨和 8206 万吨,占全省总排放的 42%,位于沁水-临汾封存盆地周边,具有绝佳的封存地理位置优势、较大的封存经济可行性。针对山西省高碳

36、排放源的空间分布,考虑到管道运输成本、运输距离以及源汇匹配条件,建议未来优先向省内的沁水-临汾盆地开展地质封存规划布局。图 9 2022 年山西省 CO2排放及 CCUS 地质封存经济适宜性(强化情景)参考文献26 参考文献Al Baroudi H,Awoyomi A,Patchigolla K,et al.A review of large-scale CO2 shipping and marine emissions management for carbon capture,utilisation and storageJ.Applied Energy,2021,287:116510.B

37、agli S,Geneletti D,Orsi F.Routeing of power lines through least-cost path analysis and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to minimise environmental impacts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2011,31(3):234-239.Cai B,Li Q,Liu G,et al.Environmental concern-based site screening of carbon dioxide geological

38、storage in ChinaJ.Scientific Reports,2017,7(1):7598.Carneiro J F,Mesquita P.Definition of CCS Provinces with multi-criteria and least cost path analysisJ.Energy Procedia,2014,63:2645-2654.Chen W,Le Nindre Y M,Xu R,et al.CCS scenarios optimization by spatial multi-criteria analysis:Application to mul

39、tiple source sink matching in Hebei provi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2010,4(2):341-350.Chinese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CAEP),Institute of Rock and Soil Mechan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IRSM-CAS),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for Chinas Agenda 21(ACCA21).China stat

40、us of CO2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2021-China CCUS pathwayR.Environmental Planning Institute,Beijing,2021.Chong F K,Lawrence K K,Lim P P,et al.Planning of carbon capture storage deployment using process graph approachJ.Energy,2014,76:641-651.dAmore F,Bezzo F.Economic optimisation of Euro

41、pean supply chains for CO2 capture,transport and sequestr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2017,65:99-116.dAmore F,Mocellin P,Vianello C,et al.Economic optimisation of European supply chains for CO2 capture,transport and sequestration,including societal risk analysis and risk mi

42、tigation measuresJ.Applied Energy,2018,223:401-415.Diamante J A R,Tan R R,Foo D C Y,et al.A graphical approach for pinch-based source-sink matching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 in carbon capture and ctorage cystemsJ.Industrial&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2013,52:7211-7222.Durmaz A I,nal E,Aydn C C.Au

43、tomatic pipeline route design with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based on least-cost path analysis and line-based cartographic simplification:A case study of the Mus project in TurkeyJ.ISP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2019,8(4):173.Fan J-L,Xu M,Wei S,et al.Carbon reduction potential of Chi

44、nas coal-fired power plants based on a CCUS source-sink matching modelJ.Resources Conservation&Recycling,2021,168:105320.Garg A,Shukla P R,Parihar S,et al.Cost-effective architecture of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grid in Ind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2017,66:129-146.参考文献

45、27Ghiat I,Al-Ansari T.A review of carbon capture and utilisation as a CO2 abatement opportunity within the EWF nexusJ.Journal of CO2 Utilization,2021,45:101432.Gyabeng B A,Bernard A.Selection of optimum petroleum pipeline routes using A 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 and GIS least-cost path approa

46、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tific and Research Publications,2020,10(6):572-579.Hamid-Mosaku I A,Oguntade O F,Ifeanyi V I,et al.Evolving a comprehensive geomatics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index model for optimal pipeline route selectionJ.Structure and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2020,16(10):138

47、2-1396.Hasan M M F,Boukouvala F,First E L,et al.Nationwide,regional,and statewide CO2 capture,utilization,and sequestration supply chain network optimizationJ.Industrial&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2014,53(18):7489-7506.Hasan M M F,Boukouvala F,First E L,et al.Nationwide,regional,and statewide CO

48、2 capture,utilization,and sequestration supply chain network optimizationJ.Industrial&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2014,53(18):7489-7506.Hasan M M F,First E L,Boukouvala F,et al.A multi-scale framework for CO2 capture,utilization,and sequestration:CCUS and CCUJ.Computers&Chemical Engineering,2015,

49、81:2-21.Hong W Y.A techno-economic review on carbon capture,utilisation and storage systems for achieving a net-zero CO2 emissions futureJ.Carbon Capture Science&Technology,2022,3:100044.IEA Greenhouse Gas R&D Programme(IEAGHG).Review of offshore monitoring for CCS projectsR.IEAGHG,Cheltenham,United

50、 Kingdom,2015.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CCUS in clean energy transitionsR.IEA,Paris,France,2020.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Enhancing Chinas ETS for carbon neutrality:Focus on power sectorR.IEA,Paris,France,2022.https:/www.iea.org/reports/enhancing-chinas-ets-for-carbon-neutrality-focus-

51、on-power-sector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Net zero by 2050R.IEA,Paris,France,2021.https:/www.iea.org/reports/net-zero-by-2050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IRENA).Global landscape of renewable energy finance 2020R.IRENA,Abu Dhabi,United Arab Emirates,2020.Kim C,Kim K,Kim J,et al.ractica

52、l deployment of pipelines for the CCS network in critical conditions using MINLP modelling and optimization:A case study of South Kore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2018,73:79-94.Lau H C,Ramakrishna S,Zhang K,et al.The role of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in the energy transitionJ.

53、Energy&Fuels,2021,35(9):7364-7386.Li X,Wei N,Liu Y,et al.CO2 point emission and geological storage capacity in ChinaJ.Energy Procedia,2009,1(1):2793-2800.Li Y,Wang R,Zhao Q,et al.A CO2 storage potential evaluation method for saline aquifers in a petroliferous basinJ.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

54、ment,2023,50(2):484-491.Li,X,Wei,N,Jiao,Z,Liu,S,Dahowski,R.Cost curve of large-scale deployment of CO2-enhanced 参考文献28 water recovery technology in modern coal chemical industries in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2019,81:66-82.Lin B,Tan Z.How much impact will low oil price a

55、nd carbon trading mechanism have on the value of 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project?Analysis based on real option method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1,298:126768.Liu G,Cai B,Li Q,et al.Chinas pathways of CO2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 under carbon neutrality vision 2060J.

56、Carbon Management,2022,13(1):435-449.Liu S,Wei N,Jiang D,et al.Emission reduction path for coal-based enterprises via carbon capture,geological utilization,and storage:China energy groupJ.Energy,2023,273:127222.Llamas B,Cienfuegos P.Multicriteria decision methodology to select suitable areas for sto

57、ring CO2J.Energy&Environment,2012,23(2-3):249-264.Mac Dowell N,Fennell P S,Shah N,et al.The role of CO2 capture and utilization in 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J.Nature Climate Change,2017,7(4):243-249.Massol,O;Tchung-Ming,S and Banal-Estanol,A.Capturing industrial CO2 emissions in Spain:Infrastructures

58、,costs and break-even pricesJ.Energy Policy,2018,115:545-560.Middleton R S,Bielicki J M.A comprehensive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infrastructure modelJ.Energy Procedia,2009,1(1):1611-1616.Middleton R S,Kuby M J,Wei R,et al.A dynamic model for optimally phasing in CO2 capture and storage infrastruct

59、ureJ.Environmental Modelling&Software,2012,37:193-205.Middleton R S,Yaw S P,Hoover B A,et al.SimCCS:An open-source tool for optimizing CO2 capture,transport,and storage infrastructureJ.Environmental Modelling&Software,2020,124:104560.Mo J,Zhang W,Tu Q,et al.The role of national carbon pricing in pha

60、sing out Chinas coal powerJ.IScience,2021,24:102655.Morbee J,Serpa J,Tzimas E.Optimal planning of CO2 transmission infrastructure:The JRC InfraCCS toolJ.Energy Procedia,2011,4:2772-2777.Morbee J,Serpa J,Tzimas E.Optimised deployment of a European CO2 transport network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

61、house Gas Control,2012,7:48-61.Qi S,Cheng S,Tan X,et al.Predicting Chinas carbon price based on a multi-scale integrated modelJ.Applied Energy,2022,324:119784.Schoots K,Rivera-Tinoco R,Verbong G,et al.Historical variation in the capital costs of natural gas,carbon dioxide and hydrogen pipelines and

62、implications for future infrastruct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2011,5(6):1614-1623.Sun L,Chen W.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multi-stage CCUS source-sink matching modelJ.Applied Energy,2017,185:1424-1432.Sun L,Chen W.The improved ChinaCC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A case s

63、tudy for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of ChinaJ.Applied Energy,2013,112:793-799.Tan Raymond R,Aviso Kathleen B,Bandyopadhyay Santanu,et al.Continuous-Time Optimization Model for Source-Sink Matching in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SystemsJ.Industrial&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2012,51(30):10015-10

64、020.参考文献29Tang H T,et al.Assessing Representative CCUS Layouts for Chinas Power Sector toward Carbon NeutralityJ.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2021,55:11225-11235.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Global warming of 1.5CR.IPCC,Geneva,Switzerland,2018.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

65、n Climate Change(IPCC).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R.IPCC,Geneva,Switzerland,2022.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Oil&Gas Producers(IOGP).CCUS projects in EuropeR.IOGP,London,United Kingdom,2022.Thengane S K,Tan R R,Foo D C Y,et al.A pinch-based approach for targeting 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and

66、 storage systemsJ.Industrial&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2019,58(8):3188-3198.van den Broek M,Brederode E,Ramrez A,et al.Designing a cost-effective CO2 storage infrastructure using a GIS based linear optimization energy modelJ.Environmental Modelling&Software,2010,25(12):1754-1768.Van Den Broek M

67、,Mesquita P,Carneiro J,et al.Region specific challenges of a CO2 pipeline infrastructure in the west Mediterranean area model results versus stakeholder viewsJ.Energy Procedia,2013,37:3137-3146.Wang Y,Wang J,Gao M,et al.Cost-based siting and sizing of energy stations and pipeline networks in integra

68、ted energy systemJ.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2021,235:113958.Wei N,Jiao Z,Ellett K,et al.Decarbonizing the coal-fired power sector in China via carbon capture,geological utilization,and storage technologyJ.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2021,55(19):13164-13173.Wei N,Li X,Fang Z,et al.Region

69、al resource distribution of onshore carbon geological utilization in ChinaJ.Journal of CO2 Utilization,2015,11:20-30.Wei N,Li X,Liu S,et al.A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commercialization of carbon capture,geological utilization,and storage technology in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

70、ntrol,2021,110:103420.Wei N,Li X,Wang Y,et al.A preliminary sub-basin scale evaluation framework of site suitability for onshore aquifer-based CO2 storage in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2013,12:231-246.Wei Y M,Kang J N,Liu L C,et al.A proposed global layout of carbon captu

71、re and storage in line with a 2 climate targetJ.Nature Climate Change,2021,11(2):112-118.Wei Y M,Li X Y,Liu L C,et al.A cost-effective and reliable pipelines layout of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for achieving Chinas carbon neutrality target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2,379:134651.World Bank.S

72、tate and trends of carbon pricing 2022R.World Bank,Washington DC,USA,2022.Wu Q,Lin Q,Yang Q,et al.An optimization-based CCUS source-sink matching model for dynamic planning of CCUS clustersJ.Greenhouse Gases: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2,参考文献3012(4):433-453.Yan Y,Borhani T N,Subraveti S G,et al.Harnes

73、sing the power of machine learning for carbon capture,utilisation,and storage(CCUS)-a state-of-the-art reviewJ.Energy&Environmental Science,2021,14(12):6122-6157.Yildirim V,Yomralioglu T,Nisanci R,et al.A spatial multicriteria decision-making method for natural gas transmission pipeline routingJ.Str

74、ucture and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2017,13(5):567-580.Zhang J,Wang Z,Kang J,et al.Several key issues for CCUS development in China targeting carbon neutralityJ.Carbon Neutrality,2022,1(1):17.Zhang X,Li K,Wei N,et al.Advances,challenges,and perspectives for CCUS source-sink matching models under c

75、arbon neutrality targetJ.Carbon Neutrality,2022,1(1):12.蔡博峰,李琦,张贤,等.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21)中国CCUS路径研究R.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2021.蔡博峰,李琦.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报告(2019)R.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2020.曹珂,吴林强,王建强,等.我国海洋地质碳封存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地质调查,2023,10(2):72-76.刁玉杰,刘廷,魏宁,等.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分级及评价思路J.中国地质,2023,50(

76、3):943-951.葛美玲,封志明.中国人口分布的密度分级与重心曲线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9,64(2):202-210.郭建强,金晓琳,贾小丰,等.中国及毗邻海成主要沉积盆地叙化碳地质储存适宜性评价图M.地质出版社,北京,2017.郭建强,文冬光,张森琦,等.中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价与示范工程J.中国地质调查,2015,2(4):36-46.霍传林.我国近海二氧化碳海底封存潜力评估和封存区域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大连市,2014.焦念志,刘纪化,石拓,等.实施海洋负排放 践行碳中和战略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1,51(4):632-643.李琦,刘桂臻,蔡博峰,等.二氧化碳

77、地质封存环境风险评估的空间范围确定方法研究J.环境工程,2018,36(2):27-32.李琦,刘桂臻,李小春,等.多维度视角下CO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代际演变与预设J.工程科学与技术,2022,54(1):157-166.李琦,魏亚妮,刘桂臻.中国沉积盆地深部CO2地质封存联合咸水开采容量评估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3,11(4):93-96.李小春,刘延锋,白冰,等.中国深部咸水含水层CO2储存优先区域选择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5):963-963.李小春,张九天,李琦,等.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路线图(2011版)实施情况评估分析J.科技导报,2018,36

78、(4):85-95.参考文献31刘桂臻,李琦.气候变化背景下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的盆地级选址评价方法J.气候变化研究快报,2014,3(1):13-19.刘延锋,李小春,白冰.中国CO2煤层储存容量初步评价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16):2947-2952.刘延锋,李小春,方志明,等.中国天然气田CO2储存容量初步评估J.岩土力学,2006,27(12):2277-2281.魏一鸣,余碧莹,唐葆君,等.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优化方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4):3-12.许晓艺,李琦,刘桂臻,等.基于多准则决策的CO2地质封存场地适宜性评价方法J.第四纪研

79、究,2023,43(2):551-559.张力为,李琦.二氧化碳地质利用与封存的风险管理M.中国科学出版社,北京,2020.张希良,黄晓丹,张达,等.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经济转型路径与政策研究J.管理世界,2022,38(1):35-66.张贤.碳中和目标下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应用前景J.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0(12):22-24.中国标准出版社.国土调查坡度分级图制作技术规定(TD/T 1072-2022)S.北京,2022.中国标准出版社.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规范生态功能评价(试行)(HJ 1142-2020)S.北京,2020.中国标准出版社.石油天然气工业管道输送系统(GB/T

80、 24259-2009)S.北京,2009.中国标准出版社.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17)S.北京,2017.32附录附件材料33附件 1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经济可行性 评估方法A1.1 网格成本阻抗评价模型构建综合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选取人口密度分布、生态红线值、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坡度和环境地质等级五个指标作为管道运输成本的网格阻力因子。其中,地形因素(坡度)是管道选线基础的选线条件,对管道选线影响较大,线路应布设在坡度较缓、地势平坦等有利于管道工程施工、运营维护的区域,当坡度大于 20 时,管道施工难度以及管道用材量随之增加,费用成本相对提升。土地利用类型对管

81、道建设成本各不相同,管道选线要尽量避开永久性冰川雪地,从成本方面以及安全性方面考虑,通过沙地、戈壁、耕地等此类区域优于通过城乡、工矿等居民用地。生态红线值以及环境地质等级越高的地区管道建设成本越高。人口密集区同样会加大管道建设困难。多因素管道运输选线方法通常采用 AHP 层次分析法与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各种因素的权重,以权重为基础建立多因素综合成本阻抗面,并在综合成本阻抗面上实现最优线路的计算。AHP 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第二步,对同一制约层次上各元素对上层次各准则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由指标之间优越性相互对比得出的相对值,即

82、优越性权值。依据 CO 地质封存管道运输成本评价指标,来设计专家打分表。对附件材料34 指标序号()网格成本因子分类成本倍增系数()权重()1人口密度 50010.0-500052土地利用类型沙地、戈壁、盐碱地、裸土地10.2001耕地2城乡、工矿、居民用地3水田、水域、沼泽、5永久性冰川雪地103)计算一致性比例CR=,如果CR 1,则可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否则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修正。第四步,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各指标因子对管道运输成本影响的评价结果以及因子分类如表 A2 所示。nR

83、I000.520.891.121.261.361.411.461.49表 A1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表 A2 管道运输成本影响因子影响因子重要性相互对比采用 Santy 标度法(表 A1),通过相互之间重要性对比,建立重要性成对比较判断矩阵。第三步,针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1)计算一致性指标CI=,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n为评价指标数量;2)查找对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max-nn-1CIRI ic i iw附件材料35 由 AHP 层次分析法权重评价结果与成本倍增系数(ic)相结合建立多因素综合成本阻抗面(CF),计算公式如下:51iiiCFc w=评估流程和结果如 2-

84、1 所示,结果显示由 AHP 方法评估网格成本阻抗的离散化以及精细化程度较高,网格属性系数值较高的网格,成本阻抗系数较大。指标序号()网格成本因子分类成本倍增系数()权重()3生态红线值80%104地表坡度 1010.416510-20320-环境地质等级10.11363457注:Hamid-Mosaku et al.,2020;Carneiro et al.,2014;Schoots et al.,2011;van den Broek et al.,2010;中国人口分布的密度分级与重心曲线特征分析;GB/T 24259-2009(ISO 13623:2017);

85、HJ 1142-2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GB/T 21010-201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TD/T 1072-2022 国土调查坡度分级图制作技术规定。ic i iw附件材料36 图 A1 网格成本阻抗评价模型构建附件材料37 A1.2 Dijkstra 算法寻优最小成本路径本研究中 CO2地质封存源汇匹配基于最小成本路径分析(LCPA)思想,应用 Dijkstra 算法寻找每个网格像元(起点)到封存盆地(终点)的最经济运输路线,并统计路线的最小累积成本。Dijkstra 算法最早是由荷兰计算机科学家 DIJKSTRA于 1956 年提出,该算法是一种经典的求解最短路径的图搜

86、索算法,实质为一种贪心算法。Dijkstra 算法适用于路线权值为正的有向或无向图,利用广度优先的搜索思想,其主要特点是以起始点为中心向外层层层扩展,直到扩展至目标点为止。即在无向图G=V,E 中,V表示顶点集合,E表示连结顶点的边的集合。设g(v)v|vV 为从起点开始,到顶点v的最短路径。则 有g(vt)=min(g(vs)+est)est|estE。在本研究中,每个栅格代表图的一个顶点v,每个顶点与其东、西、南、北相邻的四个点引一条边e,边权值为终点的网格阻抗因子,寻找累计网格成本阻抗最小的路径。每个栅格代表图的一个顶点v,每个顶点与其东、西、南、北相邻的四个点引一条边e,边权值为终点的

87、阻抗因子。Dijkstra 的算法流程如下(图 A2):(1)创建管道输送系数表D,表示从起点到每个顶点vv|vV 的输送成本系数,初始值设置为无穷大,起始点的输送成本系数设置为起始点的网格阻抗因子;(2)创建最小堆,最小堆的每个结点n包含顶点v,输送成本系数d,表示从起点到当前顶点的路径输送成本系数值;路径p,表示从起点到当前附件材料38 点的路径,最小堆按照每个节点的路径输送成本系数值排序;(3)将起始点n放入最小堆中,n.v为起始点,n.d为起始点的网格阻抗因子,n.p为起始点路径;(4)从最小堆中取出路径输送成本系数值最小的节点作为ns,如果ns.d Dvs,说明在之后遍历时,经过vs

88、时,存在更短的路径,当前路径肯定不是最优解,重新执行步骤 4;(5)对ns.v进行扩展,如果Dvt Dvs+est,est|vtns.p,estE,vs=ns.v,由于存在网格阻抗因子为 0 的点,因此可能会出现环路,于是vtns.p保证未走过环路,estE,vs=ns.v表示以vs为起点的所有边。则将nt放入最小堆中,nt.v=vt,Dvt=Dvs+est,nt.d=Dvt,nt.p+vt;如果vt是封存场址,nt.d为起始点最小输送成本系数值,算法执行结束。否则继续执行步骤 5;跳转 4。A附件材料39 图 A2 最小成本路径与算法流程管道输送最小成本路径算法流程1.2 2.1 1.8 1

89、.5 2.2 3.1 1.6 1.2 1.52.1 1.7 2.61.1 1.5 0.9 3.81.4 1.2 1.01.9 1.3 2.81.3 1.8 0.9 2.8 1.7 1.3 1.92.9 2.3 1.81.6 0.8 3.9 2.3 1.7 1.4 1.10.7 1.5 2.3 1.3 1.6 1.9 2.61.8 1.8 1.01.81.11.31.61.31.51.01.91.11.01.61.41.71.71.82.20.90.93.91.91.51.80.81.62.20.90.93.91.92.12.62.81.82.31.61.41.71.71.81.21.71.32

90、.31.52.12.62.81.82.3源汇开开始始读读取取栅栅格格数数据据创创建建输输送送成成本本系系数数表表D创创建建最最小小堆堆遍遍历历输输送送成成本本系系数数取取出出最最小小值值扩扩展展 .放放入入最最小小堆堆中中判判断断 是是否否为为封封存存场场址址 最最小小输输送送成成本本系系数数结结束束判判断断所所有有起起始始点点是是否否全全部部遍遍历历完完是否是否是是否次数加1附件材料40 附件 2“双碳”目标下中国各省份 CCUS 相关政策和规划地区政策名称主要内容国家“1+N”政策顶层设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推进规模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

91、发、示范和产业化应用 加快建设全流程、集成化、规模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项目。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5 处提到 CCUS,从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科技创新、资金和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要求。建设全流程、集成化、规模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项目。重点领域/行业达峰方案推动能源绿色低碳 做好碳达峰工作的实施方案研发新一代高效、低能耗碳捕集材料、吸收剂和装置,加强大型二氧化碳增压输送技术研究,力争突破二氧化碳封存监测、泄露预警等核心技术,开展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推进准噶尔盆地、渤海湾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等油气 CCUS 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钢铁,碳捕集利

92、用封存等技术取得突破应用。建材,实现窑炉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产业化示范。石化化工,到 2025 年,加快部署大规模碳捕集利于封存产业化示范项目。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推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围绕石化化工行业节能减排、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制氢或植被生物基材料等领域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聚焦 CCUS 技术的全生命周期能效提升和成本降低,当前以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技术为重点,开展 CCUS 与工业过程的全流程深度耦合技术研发示范,着眼长远加大 CCUS与清洁能源融合的工程技术研发,开展矿化封存、路上和海洋地质封存技术研究,力争到 2025

93、年实现单位二氧化碳捕集能耗比 2020 年下降 20%,到 2030 下降 30%,实现捕集成本大幅下降。附件材料41 地区政策名称主要内容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到 2030 年,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及生态碳汇标准逐步健全。加快生态系统固碳和增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直接空气碳捕集等碳清除技术标准研制。吉林省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规模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成渝地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三峡生态环境、碳捕集与利用等技术创新中心和创新平台天津市天津市碳达峰实施方案鼓励钢化联产,探索开展氢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等试点

94、。天津市天津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强可再生能源、碳捕集封存等技术对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发挥我市在二氧化碳提纯、二氧化碳驱油、加氢制甲醇等技术先发优势,突破二氧化碳化学利用和转化技术难题,开展CCUS 与工业过程的全流程深度耦合技术研发与示范。石化化工。加快部署大规模碳捕集利用封存产业化示范项目。天津市天津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 年)推进碳中和基础前沿技术储备。固碳端,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生态系统固碳、碳汇监测等为突破重点,加快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的持续攻关,推进负碳技术研发。固碳端:推动负碳技术研究,重点开展空气中

95、直接捕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高值转化利用、碳汇智能监测等技术研究。附件材料42 地区政策名称主要内容加强 CCUS 技术的全生命周期能效提升和成本降低攻关,突破二氧化碳化学利用和转化技术难题,开展矿化封存技术研究,推进 CCUS 与工业过程的全流程深度耦合技术研发与示范。碳捕集封存利用:开展低成本低能耗二氧化碳捕集、低成本规模化二氧化碳化工和生物利用等技术,研究 CCUS 与工业流程耦合技术、与生物质集合的负碳技术(BECCS)以及碳捕集关键材料和分离利用核心装备研发。开展 CCUS全流程关键技术示范。河北省河北省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3-2030年)二氧化碳高效捕集及利用技术。研

96、究基于新材料、新体系的高效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研究光/电催化、生物催化二氧化碳转化高附加值利用技术。CCUS 技术。研发高效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高值化利用技术,探索开展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评估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集成研究钢铁、建材、化工等跨领域二氧化碳捕集及转化利用耦合技术。负碳技术示范。支持 CCUS 全链条技术集成,建设万吨级化学吸收二氧 化碳捕集应用场景示范工程,探索开展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海洋封存技术 示范。绿色低碳示范区。支持雄安新区、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河北 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等区域,跨领域大规模集成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以

97、及碳汇和 CCUS 等绿色低碳技术,在我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县综合开展光伏农业、光储直柔建筑、农林废物清洁能源转化利用、分布式能源等技术集成示范。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标准。支持企事业单位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绿色低碳工业、建筑、交通、CCUS、储能等领域,参与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推动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配套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地方标准研制。河北省河北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突破推广一批高效储能、能源电子、氢能、碳捕集利用封存、温和条件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工业低温废热能源化再生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钢铁。到 2030 年,富氢碳循环高炉冶炼、氢基竖炉直接还原铁、

98、碳捕集利用封存等技术取得突破应用,电炉炼钢占比达到 15%以上。附件材料43 地区政策名称主要内容建材。到 2030 年,在水泥、玻璃、陶瓷等行业改造建设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绿色低碳生产线,实现窑炉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产业化示范。石化化工。到 2025 年,加快部署大规模碳捕集利用封存产业化示范项目。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碳达峰实施方案鼓励钢化联产,探索开展氢冶金、碳捕集利用等试点示范,推动低品位余热利用。探索可再生能源开发与零碳技术、负碳技术、绿氢制取技术、绿氢与二氧化碳利用转化的耦合技术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化工。加快重点企业、重点耗能设备、生产流程的节能改

99、造,加快部署大规模碳捕集利用封存产业化示范项目推动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开展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实施低碳零碳工业流程再造工程,探索实施氢冶金,突破 一批高效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封存等关键核心技术。黑龙江省黑龙江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引导高耗能高碳排放企业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和工艺设备应用,加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扶持力度,推动重点行业开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试点、二氧化碳高值利用和跨行业协同应用,促进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发展。加强绿色低碳前瞻技术布局。集中优势资源发展碳捕集关键技术、二氧化碳高值化利用技术、大规模储能技术、氢能技术等前瞻技术。附件材

100、料44 地区政策名称主要内容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行动。开展重点工艺环节高浓度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试点示范,发展二氧化碳利用联动驱油,推进跨地域跨行业高效应用。到 2030 年,短流程合成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实现利用和封存二氧化碳规模化产业化。技术创新应用。加快部署大规模碳捕集利用封存产业化示范项目,推动大庆油田扩大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应用,创建全国最大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基地。建材行业碳达峰行动。推进碳捕集利用封存产业化示范项目。在水泥、玻璃等行业改造建设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绿色低碳生产线,实现窑炉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产业化。技术创新应用。进一步引导亚泰水泥、佳星玻璃等企业开展窑炉烟气二氧化碳捕

101、集提纯等碳捕集封存利用技术和工艺的研发应用。上海市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深入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培育壮大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循环再生利用、储能和智能电网、碳捕集及资源化利用、氢能等绿色低碳循环相关制造和服务产业。推动钢铁行业碳达峰。探索开展气基竖炉氢冶炼技术、碳捕集及资源化利用示范试点。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加快布局一批前瞻性、战略性的前沿科技项目,聚焦深远海风电、储能和新型电力系统、可控核聚变发电、绿氢制储、零碳炼钢、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化工、生物质航空燃料、核动力船舶、碳捕集和封存、超高效光伏电池、人工光合作用等低碳零碳负碳重点领域,深化应用基础研究。加快先

102、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推进建设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项目,加快氢能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完善经济政策。市、区政府要加大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 变化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对节能环保、新能源、低碳交通、绿色 低碳建筑、碳捕集利用等项目和产品技术的支持上海市上海市能源电力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强化前沿技术研发和核心技术攻关。探索实施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项目。附件材料45 地区政策名称主要内容上海市上海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负碳技术能力提升科技创新行动。聚焦 CCUS 关键技术研究和全流程示范验证,提升全生命周期能效并降低成本,支撑我市碳中和目标的高质量实现。碳捕集利用封存:针对

103、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全生命周期能效提升和成本降低的重大需求,围绕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技术、高值化二氧化碳利用技术,开展全流程 CCUS 技术应用研究。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研发低能耗二氧化碳捕集的关键吸收剂/吸附剂技术、低成本新型膜分离技术、二代增压富氧燃烧和化学链燃烧技术等。高值化二氧化碳利用:研发二氧化碳转化为醇类、脂类等高值化工产品关键技术、二氧化碳电化学转化技术、微藻生物固碳及下游利用关键技术、二氧化碳地质利用关键技术等。全流程 CCUS 集成:研发 CCUS 与火电、钢铁、化工等行业工艺流程耦合技术、船舶二氧化碳捕集封存新技术、与生物质结合的负碳技术(BECCS),建设全流

104、程集群化 CCUS 研发平台等。前沿颠覆性技术创新行动。围绕减污降碳与培育绿色低碳新产业目标,聚焦新能源、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前沿储能等重点方向基础研究最新突破,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加快培育颠覆性技术创新路径,引领实现产业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迭代升级。颠覆性研究:对标碳中和国际前瞻技术进展,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开展碳中和变革性、颠覆性的科学自由探索,包括温和条件下的空气直接碳捕集、人工模拟光合作用化学品合成、可再生能源驱动下的燃料合成、新型能源、储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相关科学理论和基础研究,为未来碳中和发展提供方向引领和理论指引。负碳减排:研究空气中二氧化碳直接捕集的新原理和新技术、生物质能耦合碳捕集

105、利用关键技术、海洋生物碳汇技术等。变革性二氧化碳利用:研究二氧化碳捕集-转化一体化多功能材料和技术,研究二氧化碳和 N2 电化学解离再生合成氨/尿素技术、二氧化碳制备高性能碳材料技术等二氧化碳化工转化利用途经机制,研究基于生物制造的二氧化碳转化利用技术等。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标准:加快推动强制性能效、能耗标准制(修)订,完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绿色低碳工业、农业、建筑、交通、CCUS、储能等前沿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标准,加快构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标准体系。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研究:围绕能源、工业、产业、CCUS、碳汇等重点领域,研究碳中和技术图谱和关键技术清单,评估主要部门碳中和技术选择及分阶段研发任务

106、清单,并定期更新。附件材料46 地区政策名称主要内容碳中和科技创新国际交流:依托浦江创新论坛,围绕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低碳工业流程再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上海市上海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打造前沿技术科技创新高地。搭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平台,发挥高校院所原始创新作用,围绕共性技术、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打造“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研究中心”、“低碳冶金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开展低碳零碳技术应用示范。加大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研发力度,推进新一代相变型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应用,突破溶剂损耗、再生热耗等关键指标,降低捕集成本。加快二氧化碳生物、化工、材料、矿化等转化技术研究

107、。推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应用场景向化工、钢铁等其他行业拓展,加快与储能、氢能等技术的集成发展。江苏省省生态环境厅 2021 年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计划开展碳捕集和利用试点。调研华电句容电厂碳捕集利用(CCUS)技术运用情况,跟踪国电泰州电厂CCUS项目进 度,形成专题调研报告。鼓励大型电力企业开展碳捕集试点。江苏省江苏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动重点工业行业碳达峰行动。加强对氢能冶炼、非高炉炼铁及碳捕集与利用等低碳冶炼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瞄准高端化工新材料加快推动产品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精馏系统综合提效降碳、碳捕集与利用等新型技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围绕可再生能源、零碳负碳排放、碳捕集

108、利用及封存、生态系统增汇等重点领域,超前部署实施一批前沿基础研究项目。江苏省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决定切实加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充分利用各地创新资源禀赋,加强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围绕可再生能源、零碳工业流程再造、碳捕集利用及封存、生态系统增汇等重点领域,超前部署实施一批前沿基础研究项目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项目。江苏省江苏省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加强前沿基础科学研究。聚焦可再生能源、零碳/负碳排放、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气候与环境协同效应、生态系统增汇等重点领域,超前部署实施前沿基础研究项目,着力在超高效光伏、新型绿色氢能、零碳高效能源转换与存储、二氧化碳高效捕

109、集等方向取得突破,力争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超前部署碳捕集利用及封存(CCUS)前沿技术。围绕碳中和愿景下对负碳技术的研发需求,着力提升负碳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以 CCUS 为核心的负碳技术研发,超前部署 CCUS耦合制氢、生物质发电耦合 CCUS、直接空气二氧化碳捕集(DAC)、二氧化碳制绿色甲醇等技术,研发 CCUS 与工业流程耦合、新型二氧化碳捕集分离材料与技术、新型低能耗低成本碳捕集、二氧化碳高值化利用及地下封存等技术,推动实现低能耗百万吨级碳捕集利用及封存能力。附件材料47 地区政策名称主要内容开展零碳/负碳重大技术应用示范。推进二氧化碳高值化化学利用、CCUS 与工业流程耦合、低能耗低

110、成本碳捕集等技术规模化应用,逐步开展 CCUS 全链条技术集成示范和万吨级工业应用示范。安徽省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研究。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高效太阳能电池组件和系统、风能高效利用、氢能安全利用、新型储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生态碳汇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直接空气二氧化碳捕集、二氧化碳化学与生物转化、超导输电等基础研究。安徽省安徽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煤炭清洁高效利 用、火电机组掺氨燃烧、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新型电 力系统、氢能安全利用、新型储能、低碳与零碳工业流

111、程 再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重点领域,深化应用基 础研究,降低应用成本。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在钢铁、水泥、电力等行业开展 低成本、低能耗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示范,加快 氢能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安徽省安徽省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立足我省创新优势,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可控核聚变、可再生能源、氢能、储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工业流程再造、生态碳汇、碳排放监测等领域取得 30 项左右重大科技成果。加强前沿原创性低碳技术研究。到 2025 年,重点在可控核聚变、新型高效光伏电池、新型绿氢、前沿储能、直

112、接捕集空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高值化转化利用技术等基础前沿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开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立足我省资源禀赋、能源结构,加强煤炭清洁高效燃烧与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耦合、高效低碳工艺锅炉掺烧等关键技术、装备、工艺研究。加快实现低碳零碳工业流程再造。围绕我省高碳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需求,重点加强低碳燃料与原料替代、煤电与新能源发电协调利用、过程智能调控、余热及余能高效循环利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二氧化碳催化转化等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发。推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聚焦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全生命周期能效提升和成本降低,研发二氧化碳捕集、二氧化碳化学与生物转化利用、二氧化碳封存技术与装备

113、,加强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替代与回收利用技术研发,部署规模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工业流程耦合及固碳增值技术应用示范。到 2025 年,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方面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实现重点行业单位二氧化碳捕集成本及能耗下降;到 2030 年,推动碳捕集利用技术工业规模化应用。附件材料48 地区政策名称主要内容推进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标准编制。到2025年,重点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绿色低碳工业、建筑、交通、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储能、碳监测与评估等方面取得一批技术标准。开展低碳零碳技术应用场景创新和示范。聚焦新型能源系统、工业低碳零碳流程再造、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等领域需求,定期发布碳达峰碳中和重

114、大应用场景需求清单。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聚焦光伏、储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加强国家和地区间的合作,共建绿色低碳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实验室等。福建省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大力推进规模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应用。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和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及储能技术研发,加快推动核能与核安全技术、智能电网以及建筑节能技术实现新突破,推动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江西省江西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开展重点行业低碳技术改造示范。推进大型企业集团应用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并逐步在石化、钢

115、铁、陶瓷、水泥等行业推广。建材。到 2030 年,产业燃料结构进一步优化,燃料用煤得到合理控制,突破一批重大低碳技术,实现水泥窑炉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石化化工。优化产业布局,强化石化化工行业与其他行业耦合发展,重点推进炼油、合成氨、烧碱行业节能降碳,提升重点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加强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在行业的应用。到 2030 年,达到清洁生产一级水平的化工企业占比进一步扩大,二氧化碳利用封存能力明显提升。山东省山东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集中力量开展复杂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控制、大容量风电、高效光伏、大容量电化学储能、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

116、氢、磁悬浮冷媒压缩机、CCUS 等关键技术攻关。建设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一体化示范项目。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开展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CCUS 等绿色低碳领域科研联合攻关和技术交流。附件材料49 地区政策名称主要内容山东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推动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应用。加强光电转换效率提升、风电核心部件、新型动力电池、磁悬浮动力装备、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等重点技术研发,开展新型节能和新能源材料、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等攻关,强化共性关键技术、应用开发技术、测试评价技术协同创新。利用胜利油田巨量埋存空间、完备集输设施和技术优势,加快推进碳捕集利用

117、与封存技术研发、示范和应用。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强投融资政策支持,严格控制煤电、钢铁、有色金属等高碳项目投资,加大对节能环保、新能源、低碳交通运输装备和组织方式、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项目的投融资支持力度。山东省山东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方案推动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聚焦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低碳颠覆性技术研究,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推进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增强高效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封存、温和条件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供给。钢铁。到 2030 年,在富氢碳循环高炉冶炼、氢基竖炉直接还原铁、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应用,吨钢综合

118、能耗显著降低。建材。集中攻关水泥窑替代燃料、窑外预热、工业窑炉烟气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重大关键技术。石化化工。增强天然气、乙烷、丙烷等原料供应能力,提高低碳原料比重。推广应用原油直接裂解制乙烯、新一代离子膜电解槽等技术装备,开发可再生能源制取高值化学品技术,加快部署大规模碳捕集利用封存产业化示范项目。山东省山东省科技支撑碳达峰工作方案加快碳中和前沿技术突破。面向我省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需求,聚焦新型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储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领域,围绕超高效光伏、新型核能发电、电力多元转换、人工光合作用、新型绿色氢能、直接空气捕集、生物能源与碳捕获和储存、太阳辐射管理等前沿技术开展深

119、入攻关。开展负碳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超前部署负排放和绿碳、蓝碳增汇技术,加快发展 CCUS 关键技术研发,促进化工行业开展 CCUS 示范,探索钢铁、水泥等行业 CCUS 技术路径,开展油田、天然气田低成本碳封存技术研发。推进国内国外创新资源整合。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在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CCUS 等绿色低碳领域技术创新方面的联合攻关和技术交流,有效解决我省绿色低碳领域技术难题。附件材料50 地区政策名称主要内容四川省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开展复杂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控制、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氢能开

120、发利用、减污降碳协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关键技术攻关。完善投资政策。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投融资政策体系 加大对生态修复、节能环保、新能源、低碳交通运输装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项目的投融资支持力度。四川省四川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动钢铁行业碳达峰。积极争取开展氢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等试点示范。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鼓励二氧化碳规模化利用,支持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开展绿色经贸、技术与金融合作。加大绿色技术国际合作力度,推动开展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科研合作和技术交流。四川省四川省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

121、案加强科技攻关。重点推进化石能源绿色开发和清洁利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新型电力系统、氢能、储能、高效光伏、大容量风电、先进核电、可控核聚变、生物质燃料替代、零碳供能等基础前沿技术攻关。推进试点示范。开展智慧能源试点示范。加强信息技术、CCUS 技术与能源融合发展。CCUS 技术攻关。研发低能耗水合物法捕集高浓度二氧化碳气体、绿色离子液体吸收法捕集低浓度二氧化碳气体、高温共解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及非纯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推动重点产业领域节能降碳。支持油气勘探开发企业通过清洁替代、技术设备升级、零散气回收、CCUS 等方式减少生产过程碳排放。附件材料51

122、 地区政策名称主要内容贵州省贵州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动钢铁行业碳达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深挖节能降碳潜 力,鼓励钢化联产,探索开展氢冶金、氧气高炉、非高炉冶炼、二氧 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等试点示范,扩大低品位余热供暖发展规模。强化应用基础研究。聚焦煤矿绿色智能开发、化石能源清洁低 碳利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新型电力系统、节能、氢能、储 能、动力电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重点领域 积极开发规模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和岩溶地质捕获先进适用的固碳方法。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集中力量开展复杂大电网安全稳 定运行和控制、大容量风电、高效光伏、大容量电化学储能、低成本 可再生能源制氢

123、、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关键技术攻关 建设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 封存全流程、集成化、规模化示范项目。贵州省贵州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创新。积极攻克一批新型节能及新能源材料、煤炭清洁低碳利用、高效光伏、高效储能、碳捕集利用封存、零碳工业流程再造、复杂难用固废无害化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云南省云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动钢铁行业碳达峰。鼓励钢化联产,探索开展氢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等试点示范,推动低品位余热回收利用。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鼓励二氧化碳规模化利用,支持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云南省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

124、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依托科研院校,推动支撑双碳目标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新型储能材料、智能电网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等低碳零碳负碳领域基础研究水平和攻关能力,强化绿色技术供给。陕西省陕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促进钢铁产业低碳化发展。鼓励钢化联产,探索开展氢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试点示范,推动低品位余热供暖发展。推动建材领域绿色化发展。探索开展窑炉烟气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附件材料52 地区政策名称主要内容推动绿色低碳研发应用取得新突破。鼓励二氧化碳规模化应用,支持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二氧化碳合成化学品等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激活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围

125、绕六大高耗能行业节能降碳减污需求,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模式,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碳捕集利用封存固化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强绿色技术合作。支持我省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与国外学术机构开展新能源、储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的合作交流。陕西省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固化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推进规模化应用。陕西省陕西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突破。重点支持低碳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高效储能、能源电子、氢能、碳捕集利用封存(CCUS)、温和条件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

126、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鼓励钢化联产,支持开展氢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CCUS)一体化试点示范项目,低品位余热供暖项目。青海省青海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清洁能源提质扩能。深度挖掘青藏高原风、光、水能潜力,加强全省风电、太阳能发电为主的多类型清洁能源规模化开发和高质量发展,通过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增强对新能源的调节能力,率先打造国家储能先行示范区,推进煤电等电源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应用,探索构建全国首个省域零碳电力系统,加大绿电输出,为全国碳达峰目标实现做出“青海贡献”。加快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应用基础研究,选择有条件的区域和行业探索开展 C

127、CUS 技术试点示范。青海省青海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动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布局“减碳去碳”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低碳颠覆性技术研究,突破推广一批高效储能、能源电子、氢能、碳捕集利用封存、温和条件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附件材料53 地区政策名称主要内容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示范。积极跟进节能降碳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研发进展,鼓励企业适时采用氢还原、惰性阳极、碳捕捉等工艺技术实施改造。宁夏宁夏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行动方案实施绿色低碳先进科技成果引进转化行动。支持企业通过转让、许可、技术入股等方式,引进国内外先进绿色低碳科技成果在区内转化应用。围绕产

128、业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发展需求,实施一批可再生能源、氢能、储能、CCUS 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强氢能、光伏、风电多能交互清洁能源示范,促进重点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火力发电减碳技术研发应用。开展火力发电二氧化碳捕集基础原理与机制、低能耗的二氧化碳吸收剂和捕集材料、低能耗过程设计等研究,引进示范火力发电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研发二氧化碳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推进煤化工节能减碳技术创新。重点开发煤化工和电石化工下游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应用绿色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引进转化煤化工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CCUS)技术,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引进转化煤化工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CCU

129、S)技术。引进及示范应用碳捕集专用大型二氧化碳分离与换热装备、驱油、驱水、地质封存的储存、运输和灌输技术设备;研发二氧化碳制备双氰胺、三嗪醇、加氢制甲醇乙醇技术,形成捕集及碳转化利用一体化技术集成与万吨级示范。宁夏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支持在煤化工、火电、水泥等行业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试点示范。宁夏宁夏回族自治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应用。加强化石能源绿色智能开发和清洁低碳利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新型电力系统、节能、氢能、储能、动力电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

130、。集中力量开展复杂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控制、高效光伏、大容量新型储能、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氢、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创新。开展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产业发展研究,建设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流程、集成化、规模化示范项目。宁夏宁夏回族自治区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机制。加强东西部能源绿色低碳领域科技创新合作,鼓励区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国家大院大所、发达地区创新主体深入开展交流合作,建立绿色低碳技术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在新能源、储能、新型电力系统、氢能、CCUS 等重点领域整合新建一批自治区科技创新平台,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低碳技术人才,共同实施重大科技项目。附件

131、材料54 地区政策名称主要内容探索试点负碳技术。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技术的研发和试验示范,研究全区重点行业开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示范工程的可行性和潜力,在燃煤发电、煤化工等重点排放行业开展二氧化碳规模化捕集技术应用示范,在地质条件适合的地区开展二氧化碳封存试验,持续攻关二氧化碳高效转化原料、燃料的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火力发电减碳技术研发应用。开展火力发电二氧化碳捕集基础原理与机制、低能耗的二氧化碳吸收剂和捕集材料、低能耗过程设计等研究,引进示范火力发电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研发二氧化碳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引进转化煤化工 CCUS 技术。引进及示范应用碳捕集专用大型二氧化碳分离

132、与 换热装备、驱油、驱水、地质封存的储存、运输和灌输技术设备;研发二氧化碳 制备双氰胺、三嗪醇、加氢制甲醇乙醇技术,落实下游二氧化碳消纳渠道,形成 捕集及碳转化利用一体化技术集成与万吨级示范。广西广西壮族自治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开展应用基础研究。聚焦化石能源绿色智能开发和清洁低碳利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新型电力系统、节能、氢能、储能、动力电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重点,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推进碳减排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鼓励二氧化碳规模化利用,支持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示范应用。西藏西藏自治区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采矿行业碳达峰行动。积

133、极应用先进、非传统的采矿选矿新理论新技术,非爆采选一体化技术及装备、深地热能、应力能及水势能综合利用技术、井下二氧化碳收集及就地封存等技术。湖北湖北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瞄准世界前沿,强化减排降碳增汇技术攻关,在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CCUS、生态碳汇等方面取得重大科技成果 100 项以上。能源领域。针对湖北省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加速推进煤炭低碳高效清洁利用,加大太阳能、风能、水能、氢能等清洁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加快 CCUS 技术、储能技术发展CO2捕集、利用与封存。研发富氧燃烧技术、化学链燃烧技术、燃后捕集技术、二氧化碳矿化利用技术、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与驱油增

134、产技术,推进生物质能与 CCUS 耦合的负碳排放技术研发。附件材料55 地区政策名称主要内容大宗化工零碳工业流程再造与 CO2捕集利用与封存。突破燃烧后 CO2捕集技术,提升捕集的选择性和捕集率;突破CO2驱油技术和CO2制造化学品技术,促进大宗化工与油田、氢能利用协同发展。碳回收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加强碳捕获、利用与封存关键技术的研究,支持冶金煤气 CO2分离回收、CO2制备清洁燃料与有机原料、CO2驱油技术、CO2制化产品技术的研究,积极推进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大规模商业化应用。CCUS 技术转化应用。积极推动火电机组十万吨级 CO2捕集与利用技术应用示范,通过工程放大和技术迭代,降低碳捕

135、集成本,在建材、化工、水泥、钢铁等行业进行 CO2捕集利用技术转化应用。服务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与创新型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CCUS 等绿色低碳前沿技术领域的国际科研合作和技术交流。湖南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绿色低碳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重点支持储能和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与建筑一体化、高耗能行业低碳流程重塑工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废弃物资源化与再制造、储能、氢能等重大技术研发。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推进岩溶地区、矿山尾矿区等地质碳汇调查,探索岩溶地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湖南湖南省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做好

136、碳达峰工作的实施方案推动能源科技创新。积极探索战略性、前瞻性技术,攻克高效氢气制备、储运和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开展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等先进核能系统技术研究,适时部署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湖南湖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动关键低碳技术研发和攻关。加强基础前沿创新引领,重点开展新一代太阳能电池、储能、氢能、直接空气碳捕集、化学链载体材料等方向机制、理论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积极开展可再生能源替代、智能电网、氢能产业、装配式建筑技术、碳捕集封存与利用等领域示范项目和规模化应用。附件材料56 地区政策名称主要内容湖南湖南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

137、应用。围绕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实施生产工艺深度脱碳、工业流程再造、电气化改造、碳捕集利用封存等技术示范工程,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技术案例。水泥:重点研发高固废掺量的低碳水泥、新型固碳胶凝材料、全固废免烧新型胶凝材料、绿色氢能煅烧水泥熟料、市政污泥建材化处置、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技术。广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和前沿技术布局。加强气候变化成因及影响、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替代、可控核聚变、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低碳前沿技术布局。完善法规规章和标准计量体系。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先进标准计量体系,研究制定重点行业和产

138、品温室气体排放、生态系统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地方标准。广东广东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发挥技术研发和产业示范先发优势,加快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全产业链布局。推动钢铁行业碳达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降低化石能源消耗,推动钢铁副产资源能源与石化、电力、建材等行业协同联动,探索开展非高炉炼铁、氢能冶炼、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等低碳冶金技术试点示范。推动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推广应用原料优化、能源梯级利用、物料循环利用、流程再造等工艺技术及装备,探索开展绿色炼化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示范项目。推动水泥行业碳达峰。合理控制生产过程碳排放,探索水泥窑尾气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低碳基础

139、前沿科学研究行动。强化绿色低碳领域基础研究和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布局,聚焦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新能源、天然气水合物、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替代等重点领域和方向,重点开展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海底封存、二氧化碳高值转化利用、等方向基础研究。附件材料57 地区政策名称主要内容低碳先进技术成果转化行动。鼓励二氧化碳规模化利用,支持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开展绿色低碳试点示范。推动钢铁、石化、水泥等重点行业企业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制定中长期行动方案,鼓励示范推广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完善投资金融政策。加大对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

140、汽车、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山西山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动钢铁行业碳达峰。鼓励钢焦化联产,探索开展氢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等试点示范。强化碳达峰碳中和应用基础研究。聚焦化石能源绿色智能开发和清洁低碳利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新型电力系统、节能、氢能、储能、动力电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重点领域,深化二氧化碳低能耗大规模捕集、富氧燃烧减排、CO2-催化减排、二氧化碳捕集的高性能吸收剂(吸附材料)及工艺、传统优势产业节能降碳减污技术等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共性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卡脖子”技术供给能力。大力开展低碳技术推广示范。实施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探索应

141、用变温变压吸附法碳捕集工艺,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全流程、集成化、规模化示范项目。支持建设工业化空气二氧化碳捕集(DAC)系统、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塑料系统。支持二氧化碳-甲烷干重整示范项目,推动实现烟道气捕碳高效转化利用。开展碳达峰区域协同联动。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在可再生能源、节能、储能、氢能、高效光伏、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山西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开展低碳零碳负碳重大科技攻关。主动对接国家科技项目,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成气开发利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智能电网、大规模储能、氢燃料电池等领域研

142、究。加快推进低碳技术推广示范。积极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探索创建省级零碳产业创新区,开展 CCUS 全流程、集成化、规模化示范项目。附件材料58 地区政策名称主要内容完善投融资政策。加大对节能环保、新能源、低碳交通运输装备和组织方式、CCUS 等项目的投融资支持力度,严格控制钢铁、氧化铝、水泥等高碳项目投资,推动山西能源转型发展基金投资向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倾斜。山西山西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开展重点行业升级改造示范。聚焦钢铁、建材、焦化、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用能行业,积极开展富氢气体冶炼、氢能替代、可再生能源电力替代、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低碳零碳技术示范工程。建材。提高低碳生产技术水平,推广

143、应用水泥熟料回转窑余热发电、高效篦式冷却机改造、大推力低一次风量多通道燃烧器技术、集成模块化窑衬节能技术、带分级燃烧的高效低阻预热器系统、高效节能粉磨设备、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技术和装备。发展绿色金融。加大对节能环保、新能源、CCUS 等项目的投融资支持力度,推动山西能源转型发展基金投资向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倾斜。山西山西省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及碳汇技术攻关示范行动。大力发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攻克二氧化碳捕集、压缩与运输、转化利用、地质利用与封存等关键技术,突破低能耗、大规模二氧化碳吸附捕集技术瓶颈,开展二氧化碳矿化利用、合成液体燃料及聚

144、合物、重整制合成气、光热光电催化还原、生物 固碳等转化利用技术攻关,前瞻布局空气直接捕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与新能源耦合等颠覆性技术研发。重点攻克基于多行业深度耦合的大规模、高效率、低能耗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并开展万吨级以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流程技术示范,促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集群化发展,实现二氧化碳大规模转化利用。辽宁辽宁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抢占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新高地。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等新兴产业,推动油(气)田等重点领域 CCUS 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突破和成套技术开发,探索石化、建材等重点行业新扩建项目同步建设二氧化碳捕集矿

145、化等试点。打造绿色低碳技术研发高地。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推进碳减排关键技术的突破与创新,鼓励二氧化碳规模化利用,支持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辽宁辽宁省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3-2030年)超前部署碳中和前沿颠覆性技术。围绕零碳能源、前沿储能、碳捕获与转化、固碳增汇等重点方向,依托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资源,开展超高效光伏电池、新型制氢技术、新一代储能技术、人工光合成、碳直接空气捕集、碳基资源高效催化转化等基础前沿理论研究,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催生颠覆性技术,促进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引领实现产业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迭代升级。附件材料59 地

146、区政策名称主要内容新型负碳技术:研究 CO2直接空气捕集、CO2捕集转化一体化、CO2合成制备高性能碳材料等新型 CCUS 技术;揭示海洋和陆地碳汇格局、过程机制、固碳功效、增汇潜力机制机理。加强固碳增汇技术创新。聚焦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全生命周期能效提升和成本降低,重点突破低 成本低能耗二氧化碳捕集的吸收剂/吸附剂、二氧化碳高效催化 转化,以及二氧化碳化学利用、驱油、地质封存等核心关键技术,开展 CCUS 与工业过程的全流程深度耦合技术研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研发低能耗低成本碳捕集技术、与生物质结合的负碳 技术(BECCS)、CO2管道运输技术、CO2驱油增产

147、技术、CO2地质封存技术,CO2加氢制烷烃、芳烃及醇类技术,CO2光电催化转化技术等,开发绿色低能耗吸收溶液、高容量性能稳定吸附材料等;在辽河油田、大连长兴岛等工业园区建设 CCUS 示范工程。浙江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零碳电力、零碳非电能源、零碳流程重塑、零碳系统耦合、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和生态碳汇等方向,创新科研攻关机制,采用揭榜挂帅等方式,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工程,推进低碳技术集成与优化。浙江浙江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节能降碳技术攻关。以新能源、新材料、氢能、高 效储能、综合能源优化利用、再生资源利用、减污降碳协同、碳捕集

148、封存利用等领域为重点,集中优势资源推动绿色低碳共性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和相关设施装备攻关,形成一批原创性引领型科技成果。钢铁行业。鼓励发展优特钢产品和钢铁新材料,提高钢铁产业链附加值,积极探索氢能冶炼、氧气高炉、非高炉冶炼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等突破性低碳技术应用。河南河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动钢铁行业碳达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鼓励钢化联产,探索开展氢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等试点示范,推动低品位余热供暖发展。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集中力量开展复杂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控制、大容量风电、高效光伏、大容量电化学储能、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氢、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创新。加快

149、推广先进成熟绿色低碳技术,推进规模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应用。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发挥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河南省绿色发展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节能环保、新能源、碳捕集封存利用等绿色产业。60 附件材料60 地区政策名称主要内容河南河南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动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部署工业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实施低碳零碳工业流程再造工程,创新研发低碳零碳新工艺新技术,突破推广一批高效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封存、温和条件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力度。鼓励各地各行业开展绿色微电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节

150、能低碳技术的典型应用场景试点示范,探索绿色低碳技术推广新模式。钢铁行业。深挖节能减碳潜力,持续推动钢铁行业实施绿色化改造、超低排放改造,推广先进适用技术,鼓励钢化联产,探索开展氢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等试点示范,发挥节能减碳协同作用。重庆重庆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在大气污染治理、固废处置处理、废水治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培育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增加资源能源使用环节绿色低碳装备的供给。甘肃甘肃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动钢铁行业碳达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深挖节能降碳潜力,推动钢铁与化工、能源等行业间技术耦合与协同发展,强化焦炉煤气、转炉煤气、高炉煤气等清洁高效利用,探索开

151、展氢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等试点示范,推动低品位余热供暖发展。强化应用基础研究。聚焦化石能源绿色智能开发和清洁低碳利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新型电力系统、节能、氢能、储能、动力电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重点,深化应用基础研究。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开展大容量风电机组、高效光伏和光热发电、新一代智能电网、规模化储能、先进输配电、新能源装备回收处理、中深层地岩热供暖技术、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创新建设全流程、集成化、规模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项目。开展绿色经贸、技术与金融合作。加大可再生资源、储能、氢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绿色技术合作交流力度。附件

152、材料61 附件 3 中国 CCUS 示范项目一览表项目名称所在省区市捕集输送利用与封存吨 CO2成本(元/吨)投运年份2023 年状态捕集工业类型经营主体捕集源/CO2源捕集技术捕集规模(万吨/年)能耗(GJ)水耗(吨/吨)CO2纯度(%)CO2总产量(万吨)输送方式输送距离(km)处置单位/企业处置地点处置技术CO2年利用/注入量(万吨)CO2总利用量(万吨)产品产能(万吨/年)资源总产量(万吨)包钢集团包头 200万吨(一期 50 万吨)CCUS 示范项目内蒙古包头市钢铁包钢(集团)公司钢铁厂尾气NA规划 200 万(50 万+50万+100万)NANANA管道、罐车NA包钢、油气田企业包

153、钢、油气田钢铁渣综合利用、油气田增产200万吨/年(一期 50 万吨/年)油气NANANANA一期建设中包瀜环保包头碳化法钢铁渣综合利用项目内蒙古包头市NANANANANA包融公司(包钢集团公司与瀜矿环保(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于2018 年 1月合资成立)包钢碳化法钢铁渣利用0.3高纯碳酸钙镁、含铁料、绿色负碳微2023年投运中北京建材研究总院复杂烟气环境下 CO2捕集技术示范项目北京水泥生产北京金隅北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水泥窑炉10市场销售10规划中赐百年盐城微藻固碳项目江苏盐城微藻固碳0.5微藻投运中大唐北京高井热电厂 CO2捕集项目北京热电厂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高井热电厂大唐国际发电股份

154、有限公司高井热电厂燃烧后捕集0.152013投运中附件材料62 项目名称所在省区市捕集输送利用与封存吨 CO2成本(元/吨)投运年份2023 年状态捕集工业类型经营主体捕集源/CO2源捕集技术捕集规模(万吨/年)能耗(GJ)水耗(吨/吨)CO2纯度(%)CO2总产量(万吨)输送方式输送距离(km)处置单位/企业处置地点处置技术CO2年利用/注入量(万吨)CO2总利用量(万吨)产品产能(万吨/年)资源总产量(万吨)国电投重庆双槐电厂 CO2捕集示范项目重庆燃煤电厂重庆合川双槐电厂2 台 300MW 机组燃烧后(化学吸附)1NANA 99.9NA_自用用于焊接保护、电厂发电机氢冷置换等_NA201

155、0投运中国家能源集团锦界电厂 15 万吨/年燃烧后 CO2捕集与封存全流程示范项目陕西省榆林市燃煤电厂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锦界电厂1 号 600兆瓦亚临界机组燃烧后(复合胺化学吸收)15驱油封存、市场销售2021投运中国家能源集团泰州电厂 50 万吨/年CCUS 项目江苏泰州燃煤电厂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泰州电厂 4 号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燃烧后50.4(电耗 90千瓦时)99.99市场销售 4 万吨/月、油田 2万吨/月焊接制造、食品级干冰、高新机械清洗、EOR2023投运中国家能源集团国电大同电厂 CO2化学矿化捕集利用示范项目山西大同燃煤电厂国家能源集团国电电力大同

156、公司国家能源集团国电电力大同公司国家能源集团国电电力大同公司电石渣化学链矿化利用0.1轻质碳酸钙2022投运中国家能源集团鄂尔多斯 CO2咸水层封存项目内蒙古鄂尔多斯煤制油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燃烧前(物理吸附)101.23无99.530.26罐车13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煤制油分公司鄂尔多斯盆地咸水层封存1030.26_2492011于 2016 年停止注 入,监测中附件材料63 项目名称所在省区市捕集输送利用与封存吨 CO2成本(元/吨)投运年份2023 年状态捕集工业类型经营主体捕集源/CO2源捕集技术捕集规模(万吨/年)能耗(GJ)水耗(吨/吨)CO2纯

157、度(%)CO2总产量(万吨)输送方式输送距离(km)处置单位/企业处置地点处置技术CO2年利用/注入量(万吨)CO2总利用量(万吨)产品产能(万吨/年)资源总产量(万吨)海螺集团芜湖白马山水泥厂 CO2捕集与纯化示范项目安徽芜湖水泥厂芜湖白马山水泥厂燃烧前(化学吸收)5NANA99.99_罐车_市场销售_NA2018运行中河钢集团张家口氢能源开发和利用工程示范项目河北省张家口市62023投运中河南开祥化工电石渣矿化利用 CO2弛放气项目河南省义马市河南开祥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河南开祥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电石渣矿化利用0.05建设中河南开祥化工 5 万吨/年化工合成气分离 CO2制干冰项目河南河南开祥精

158、细化工有限公司化工合成气5建设中河南强耐新材料焦作 3 万吨 CO2/年固废利用项目河南省焦作市河南强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强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固废利用3投运中河南强耐新材料焦作 2 万吨 CO2/年固废利用项目河南省焦作市河南强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强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固废利用2投运中河南强耐新材料焦作 5 万吨 CO2/年固废利用项目河南省焦作市河南强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强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固废利用5投运中附件材料64 项目名称所在省区市捕集输送利用与封存吨 CO2成本(元/吨)投运年份2023 年状态捕集工业类型经营主体捕集源/CO2源捕集技术捕集规模(万吨/年)能耗(GJ

159、)水耗(吨/吨)CO2纯度(%)CO2总产量(万吨)输送方式输送距离(km)处置单位/企业处置地点处置技术CO2年利用/注入量(万吨)CO2总利用量(万吨)产品产能(万吨/年)资源总产量(万吨)泓宇环能北京房山水泥厂烟气 CO2捕集项目北京市房山区水泥生产0.3停运华电集团句容 1 万吨/年 CO2捕集工程江苏镇江句容市燃煤电厂江苏华电江苏华电句容发电有限公司燃烧后捕集199.9市场销售食品冷链12021投运中华能正宁电厂 150万吨/年 CO2捕集封存项目甘肃省庆阳市燃煤电厂华能集团华能正宁电厂燃烧后化学吸收150石油企业EOR150建设中华能上海 12 万吨/年相变型 CO2捕集工业装置上

160、海市宝山区燃煤电厂华能集团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燃烧后捕集122021投运中华能北京热电厂3000 吨/年二氧化CO2捕集示范工程北京市热电厂华能集团北京热电厂燃烧后捕集0.399.52007停运华能长春热电厂1000 吨/年相变型CO2捕集工业装置吉林长春热电厂华能集团长春热电厂燃烧后化学吸收0.12.32020间歇运行华能洋浦热电燃气机组 2000 吨/年CO2捕集工程海南省儋州市燃气电厂华能集团洋浦热电燃气机组燃烧后化学吸收0.22023投运中华能天津 IGCC 电厂 10 万吨/年燃烧前 CO2捕集工程天津市燃煤电厂天津市滨海新区 400 兆瓦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示范机组燃烧前(化学吸收)1

161、0NANANANA罐车_放空_2015 捕集装置完成,利用与封存工程延迟实验验证完毕,停止封存附件材料65 项目名称所在省区市捕集输送利用与封存吨 CO2成本(元/吨)投运年份2023 年状态捕集工业类型经营主体捕集源/CO2源捕集技术捕集规模(万吨/年)能耗(GJ)水耗(吨/吨)CO2纯度(%)CO2总产量(万吨)输送方式输送距离(km)处置单位/企业处置地点处置技术CO2年利用/注入量(万吨)CO2总利用量(万吨)产品产能(万吨/年)资源总产量(万吨)华能北京密云燃气烟气 1000 吨/年CO2捕集示范工程北京市密云区天然气联合循环发电华能清洁能源研究院天然气锅炉烟气、稀释空气、出吸收塔贫

162、气和出再生塔冷凝器的 CO2 再生气四股气体按一定比例混合燃烧后化学吸收0.12013停运华能湖南岳阳低温法 CO2和污染物协同脱除工程湖南省岳阳市燃煤电厂华能清洁能源研究院岳阳电厂燃烧后吸附0.12021停运华润电力海丰碳捕集测试平台广东省海丰县燃煤电厂中英(广东)CCUS中心华润海丰电厂 1 号机组燃烧后23.2420t/h99.99NA无_华润(海丰)电厂NA_5002019投运中华中科大应城35MW 富氧燃烧工业示范湖北孝感燃煤电厂湖北久大(应城)公司热电二车间富氧燃烧1015.484095NA罐车_市场销售工业应用_7809002014停运佳利达环保佛山 1万吨/年烟气 CO2捕集与

163、固碳示范工程广东省佛山市污水处理佛山市佳利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燃煤锅炉烟气燃烧后化学吸收1佛山市佳利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干冰市场销售、生产氮肥食品、冷藏、化工利用生产氮肥氮肥2022投运中中科金龙泰州 CO2固化利用制备聚碳酸亚丙酯项目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江苏中科金龙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苏中科金龙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化工利用2聚碳酸亚丙酯2.22003投运中附件材料66 项目名称所在省区市捕集输送利用与封存吨 CO2成本(元/吨)投运年份2023 年状态捕集工业类型经营主体捕集源/CO2源捕集技术捕集规模(万吨/年)能耗(GJ)水耗(吨/吨)CO2纯度(%)CO2总产量(万吨)输送方式输送距离

164、(km)处置单位/企业处置地点处置技术CO2年利用/注入量(万吨)CO2总利用量(万吨)产品产能(万吨/年)资源总产量(万吨)金隅集团琉璃河水泥厂 CO2捕集及应用项目北京琉璃河水泥厂北京市琉璃河水泥有限公司燃烧前0.1工业利用2017投运中金隅集团北京水泥厂 CCUS 项目北京水泥厂北京金隅北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水泥厂燃烧后捕集10市场销售干冰10建设中中石油大庆油田三肇 CCUS 项目黑龙江大庆大庆油田20投运中通源石油库车百万吨 CCUS 一体化示范项目选商方案新疆库车市通源石油EOR100原油规划中清华大学运城中温变压吸附 H2/CO2分离中试示范装置山西省运城市丰喜泉稷公司变压吸附2.

165、5间歇运行金恒吕梁钢渣及除尘灰间接矿化利用项目山西省吕梁市钢渣矿化1.5建设中四川大学西昌 CO2矿化脱硫渣关键技术与万吨级工业试验四川西昌矿化利用1.53轻质碳酸钙2021间歇运行腾讯湛江玄武岩CO2矿化封存示范项目广东省湛江市腾讯湛江雷州半岛玄武岩矿化封存0.1-1规划中附件材料67 项目名称所在省区市捕集输送利用与封存吨 CO2成本(元/吨)投运年份2023 年状态捕集工业类型经营主体捕集源/CO2源捕集技术捕集规模(万吨/年)能耗(GJ)水耗(吨/吨)CO2纯度(%)CO2总产量(万吨)输送方式输送距离(km)处置单位/企业处置地点处置技术CO2年利用/注入量(万吨)CO2总利用量(万

166、吨)产品产能(万吨/年)资源总产量(万吨)天津大学鄂尔多斯CO2电解制合成气项目鄂尔多斯内蒙古伊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伊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二氧化碳电解制合成气/2020间歇运行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太原瑞光电厂烟气 CO2捕集项目山西省太原市热电厂山西瑞光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热电厂燃烧后变温变压物理吸附0.3市场销售2016投运中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吉林佰诚发酵气CO2捕集项目吉林省吉林市酒精发酵吉林佰成气体公司酒精发酵气4市场销售投运中清华大学成都煤化学链燃烧全流程示范系统四川成都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化学链燃烧10建设中中石化塔河炼化制氢驰放气 CCUS 全流程项目新疆库车市制氢中石化塔

167、河炼化公司制氢装置加热炉尾气9.12020投运中中石油塔里木CCUS 项目新疆巴州轮台县中石油塔里木油田东河 6石炭系、轮南油田井区EOR7投运中附件材料68 项目名称所在省区市捕集输送利用与封存吨 CO2成本(元/吨)投运年份2023 年状态捕集工业类型经营主体捕集源/CO2源捕集技术捕集规模(万吨/年)能耗(GJ)水耗(吨/吨)CO2纯度(%)CO2总产量(万吨)输送方式输送距离(km)处置单位/企业处置地点处置技术CO2年利用/注入量(万吨)CO2总利用量(万吨)产品产能(万吨/年)资源总产量(万吨)中石油吐哈哈密CCUS 示范项目新疆哈密市煤化工新疆广汇碳科技综合利用有限公司新疆广汇新

168、能源有限公司的120 万 t 煤制甲醇联产 7 亿 m3 LNG 项目的低温甲醇洗装置尾气10吐哈油田吐哈油田三塘湖采油区EOR10建设中心连心 CCUS 全流程项目河南省新乡市、新疆昌吉州、江西九江市现有70万吨/年;正在建设 50 万吨/年投运中海融烟台蓬莱电厂微藻固碳项目山东烟台燃煤电厂蓬莱电厂 燃煤电厂蓬莱国电蓬莱国电微藻养殖0.1微藻2021投运中新区石化集团兰州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甘肃省兰州新区兰州新区石化集团太阳能合成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0.2甲醇2020停运中煤鄂尔多斯液态阳光示范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中煤鄂能化公司中煤鄂能化公司二氧化碳加绿氢制甲醇15甲醇规划中浙能兰溪

169、 CO2捕集与矿化利用集成示范项目浙江省兰溪市燃煤电厂浙能集团兰溪发电公司燃煤电厂燃煤电厂矿化养护1.5砌块建设中附件材料69 项目名称所在省区市捕集输送利用与封存吨 CO2成本(元/吨)投运年份2023 年状态捕集工业类型经营主体捕集源/CO2源捕集技术捕集规模(万吨/年)能耗(GJ)水耗(吨/吨)CO2纯度(%)CO2总产量(万吨)输送方式输送距离(km)处置单位/企业处置地点处置技术CO2年利用/注入量(万吨)CO2总利用量(万吨)产品产能(万吨/年)资源总产量(万吨)地调局水环中心阜康 CCUS 全流程项目新疆阜康市-燃烧后捕集-罐车驱水封存0.12018停运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天津铁厂烟

170、气 CO2捕集项目河北省邯郸市钢铁厂天津铁厂0.5建设中中海油丽水 LS36-1气田 CO2捕集提纯项目浙江省温州市天然气处理中海油丽水 LS36-1气田燃烧前捕集5市场销售停运中海油渤中 19-6 凝析气田 I 期开发工程山东省滨州市天然气处理滨州天然气终端中海油渤中 19-6 凝析气田燃烧前捕集28市场销售规划中中石油南方油田澄迈 CCUS 项目海南澄迈石油开采福山油田花场油气处理站油田伴生气燃烧前捕集10罐车福山油田驱油封存10投运中中海油恩平 151油田群 CO2封存项目深圳石油开采中海油油田伴生气燃烧前捕集30中海油恩平15-1 油田群咸水层封存30投运中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吉林

171、 CO2基生物降解塑料项目吉林省吉林市CO2制可降解塑料2可降解塑料52017间歇运行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瑞安 CO2制多元醇项目浙江瑞安CO2制多元醇0.2多元醇间歇运行中科院上海高研院CO2长治工业废气大规模重整转化制合成气关键技术与示范山西省长治市重整制合成气2合成气投运中附件材料70 项目名称所在省区市捕集输送利用与封存吨 CO2成本(元/吨)投运年份2023 年状态捕集工业类型经营主体捕集源/CO2源捕集技术捕集规模(万吨/年)能耗(GJ)水耗(吨/吨)CO2纯度(%)CO2总产量(万吨)输送方式输送距离(km)处置单位/企业处置地点处置技术CO2年利用/注入量(万吨)CO2总利

172、用量(万吨)产品产能(万吨/年)资源总产量(万吨)中科院上海高研院鄂尔多斯 CO2微藻生物肥项目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微藻利用1微藻生物肥投运中中科院上海高研院东方千吨级 CO2加氢制甲醇工业试验装置海南省东方市加氢制甲醇甲醇0.52停运中联煤沁水 CO2驱煤层气项目山西沁水外购气_罐车NA中联煤沁水盆地柿庄区块ECBM0.1NA煤层气NANANA2004停运中澳合作柳林煤层气注气增产项目山西柳林_罐车NA中联煤鄂尔多斯盆地柳林区块ECBM0.1NA煤层气NANANA2012停运齐鲁石化-胜利油田 CO2捕集利用与封存全流程项目山东省淄博市-滨州市-东营市化工厂胜利油田化肥厂尾气低温甲醇洗100/9

173、9100管道109胜利油田东营、淄博驱油封存100原油/2022投运中中石化中原油田濮阳 CO2-EOR 示范工程河南省濮阳市罐车中原油田濮阳驱油封存50原油投运中中石化华东油气田CCUS 项目-南化合成氨尾气回收辅助装置(一期)江苏南京5投运中中石化华东油气田CCUS 项目-南化合成氨尾气回收辅助装置(二期)江苏南京5投运中附件材料71 项目名称所在省区市捕集输送利用与封存吨 CO2成本(元/吨)投运年份2023 年状态捕集工业类型经营主体捕集源/CO2源捕集技术捕集规模(万吨/年)能耗(GJ)水耗(吨/吨)CO2纯度(%)CO2总产量(万吨)输送方式输送距离(km)处置单位/企业处置地点处

174、置技术CO2年利用/注入量(万吨)CO2总利用量(万吨)产品产能(万吨/年)资源总产量(万吨)中石化华东油气-南化公司 CO2捕集项目(三期)江苏南京5投运中中石化华东油气-南化公司 CO2捕集项目(四期)江苏南京20建设中中石化金陵石化-江苏油田 CO2捕集项目江苏南京10建设中中石油长庆油田姬塬 CCUS 先导试验项目陕西姬塬10投运中中石油长庆油田宁夏 CCUS 项目宁夏30建设中中石油大庆油田大庆石化合作 CCUS项目黑龙江大庆140建设中中石油大庆油田呼伦贝尔 CCUS 项目内蒙呼伦贝尔20停运中石油吉林油田吉林石化合作 CCUS项目吉林松原-吉林市化工生产吉林石化 吉林石化燃烧前捕

175、集吉林油田吉林油田EOR100规划中中石油吉林大情字井油田 CCUS 项目吉林省松原市天然气处理吉林油田长岭天然气处理厂燃烧前(伴生气分离)60NANA99.9160管道20吉林油田大情字井油田EOR401662008投运中中石油冀东油田CCUS 项目河北唐山罐车冀东油田冀东油田EOR10 108原油98建设中附件材料72 项目名称所在省区市捕集输送利用与封存吨 CO2成本(元/吨)投运年份2023 年状态捕集工业类型经营主体捕集源/CO2源捕集技术捕集规模(万吨/年)能耗(GJ)水耗(吨/吨)CO2纯度(%)CO2总产量(万吨)输送方式输送距离(km)处置单位/企业处置地点处置技术CO2年利

176、用/注入量(万吨)CO2总利用量(万吨)产品产能(万吨/年)资源总产量(万吨)中石油华北油田沧州 CCUS 项目河北沧州罐车(外购气)中石油华北油田八里西潜山EOR40原油运行中中石油新疆油田CCUS 工业化项目新疆克拉玛依中石油新疆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八区530 克下组砾岩油藏EOR30原油建设中中石油辽河油田盘锦 CCUS 项目辽宁盘锦辽河油田欢喜岭采油厂、特种油公司、辽河石化中石油辽河油田双 229块低渗透油藏、杜古潜山、沈358 块致密油等 11个油藏单元EOR20原油建设中中石油南方油田临高 CCUS 项目海南临高福山油田EOR10原油建设中旭阳集团邢台焦炉烟气 CO2捕集示范项目河北邢

177、台焦化行业旭阳集团有限公司邢台园区焦炉烟气燃烧后化学吸收法捕集工艺及深冷分离法提纯0.7599.99市场销售2022投运中宝武集团乌鲁木齐欧冶炉冶金煤气CO2捕集新疆乌鲁木齐钢铁生产宝钢集团新疆八一钢铁有限公司欧冶炉冶金煤气建设中附件材料73 项目名称所在省区市捕集输送利用与封存吨 CO2成本(元/吨)投运年份2023 年状态捕集工业类型经营主体捕集源/CO2源捕集技术捕集规模(万吨/年)能耗(GJ)水耗(吨/吨)CO2纯度(%)CO2总产量(万吨)输送方式输送距离(km)处置单位/企业处置地点处置技术CO2年利用/注入量(万吨)CO2总利用量(万吨)产品产能(万吨/年)资源总产量(万吨)鞍钢

178、集团营口绿氢流化床直接还原技术示范项目辽宁营口建设中中建材(合肥)新能源光伏电池封装材料二期暨 CO2捕集提纯项目合肥玻璃生产中建材(合肥)新能源有限公司玻璃熔窑烟气变压吸附耦合吸附精馏52022投运中徐钢集团徐州万吨级 CO2提纯-钢渣矿化综合利用工业试验项目江苏徐州钢铁生产徐钢集团徐钢集团徐钢集团钢渣矿化1规划中京博集团邹城万吨级烟气直接矿化示范线山东博兴钢铁厂尾气京博集团邹城万吨级烟气直接矿化示范线钢渣、粉煤灰、炉渣、电石渣等固废矿化1矿化建材产品(石材等)400 万/年2023投运中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1000吨/年 CO2加氢制汽油项目山东邹城邹城工业园区CO2 加氢制汽油

179、0.1汽油2022投运中华润电力(深圳)有限公司 3 号机组100 万吨/年烟气CO2捕集工程深圳100规划中附件材料74 项目名称所在省区市捕集输送利用与封存吨 CO2成本(元/吨)投运年份2023 年状态捕集工业类型经营主体捕集源/CO2源捕集技术捕集规模(万吨/年)能耗(GJ)水耗(吨/吨)CO2纯度(%)CO2总产量(万吨)输送方式输送距离(km)处置单位/企业处置地点处置技术CO2年利用/注入量(万吨)CO2总利用量(万吨)产品产能(万吨/年)资源总产量(万吨)华润集团肇庆 10万吨/年烟气 CO2捕集与矿化项目广东肇庆水泥生产华润水泥(封开)有限公司水泥窑烟气10华润水泥(封开)有

180、限公司市场销售 5 万吨干冰,5万吨封开县华润水泥(封开)有限公司现有厂区混凝土生产线5 万吨干冰、5 万吨混凝土生产线矿化10规划中宁波钢铁 2 万吨/年石灰窑尾气 CO2捕集与矿化项目浙江宁波钢铁生产宁波钢铁钢铁厂石灰窑尾气燃烧后化学吸收法2宁波钢铁市场销售 1 万吨干冰,1万吨厂区矿化1 万吨干冰、1 万吨矿化2规划中清华大学盐城千吨级相变捕集技术示范项目江苏盐城河北建滔燃煤锅炉烟气燃烧后化学吸收0.12022投运中中石油新疆油田CCUS 先导项目新疆克拉玛依甲醇厂新疆敦华石油技术有限公司中石油克拉玛依石化公司甲醇厂 燃烧前(化学吸收)102.54599.96NA罐车26新疆油田准噶尔盆

181、地新疆油田EOR10123.9原油1.43.949.518002015投运中延长石油榆林煤化公司 30 万吨/年CO2捕集装置项目陕西榆林煤制甲醇榆林煤化 煤制甲醇燃烧前捕集3099.62022投运中附件材料75 项目名称所在省区市捕集输送利用与封存吨 CO2成本(元/吨)投运年份2023 年状态捕集工业类型经营主体捕集源/CO2源捕集技术捕集规模(万吨/年)能耗(GJ)水耗(吨/吨)CO2纯度(%)CO2总产量(万吨)输送方式输送距离(km)处置单位/企业处置地点处置技术CO2年利用/注入量(万吨)CO2总利用量(万吨)产品产能(万吨/年)资源总产量(万吨)国电投长兴岛电厂10 万吨级燃煤燃

182、机ccus 项目上海市崇明县燃煤电厂长兴岛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燃煤烟气燃烧后捕集10市场销售:江南造船集团等气焊保护2023投运中华润集团深圳微藻固碳项目深圳燃煤电厂华润海丰公司华润电力海丰电厂微藻养殖微藻投运中广东能源湛江生物质电厂烟气微藻固碳工程示范广东湛江生物质电厂湛江生物质发电公司湛江生物质发电公司微藻养殖微藻投运中延长石油安塞化子坪 36 万吨/年 CO2驱油与封存示范工程陕西延安煤化工延长石油榆林煤化公司燃烧前延长石油杏子川化子坪EOR+封存10原油投运中延长石油靖边吴起5 万吨/年 CO2驱油与封存先导试验区陕西榆林、延安煤制气陕西延长石油榆林煤炭化学公司气化厂燃烧前(物理吸收)30NANA99.85罐车200延长石油陕西榆林靖边油田和陕西延安吴起油田EOR513原油NANA1202013投运中300 万吨 CCUS 示范项目宁夏宁东煤化工国家能源集团燃烧前捕集管道长庆油田EOR+封存250+50原油一期建设中

友情提示

1、下载报告失败解决办法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报告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生态环境部:中国区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经济可行性研究-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24)(81页).pdf)为本站 (学无止境) 主动上传,三个皮匠报告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个皮匠报告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会员购买
小程序

小程序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