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您的当前位置:上海品茶 > 报告分类 > PDF报告下载

中国银行研究院:2024年二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55页).pdf

编号:158716 PDF  DOCX  55页 1.91MB 下载积分:VIP专享
下载报告请您先登录!

中国银行研究院:2024年二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55页).pdf

1、研究研究院院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告要点A2024 年年第第 2 季度季度(总第(总第 58 期)期)报告日期:报告日期:2024 年年 4 月月 1 日日中国银行研究院中国银行研究院全球银行业全球银行业研究研究课题组课题组组长:陈卫东副组长:王家强成员:邵科叶怀斌杜阳李一帆马天娇张兴荣(长三角金融研究院)龚一泓(长三角金融研究院)周磊(长三角金融研究院)曾圣钧(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郭燕(大湾区金融研究院)王子豪(大湾区金融研究院)李彧(香港)董禹(香港)季瑶瑶(悉尼)石磊(悉尼)王哲(东京)镐鑫(伦敦)吕鸥(伦敦)杨勃(匈牙利)温雨黎(纽约)侯梦景(纽约)曾炎鑫(巴西)联系人:邵科

2、电话:邮件:shaokebank-of- 2024 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增长步伐依然缓慢,银行业规避风险意愿上升,规模扩张持续放缓;息差提振效应不再,盈利能力下滑;部分行业风险凸显,资产质量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加。2024 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稳步复苏,银行业助力金融强国建设,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自身规模稳健增长,盈利能力稳定提升,资产质量持续向好。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金融强国应有之义,本次季报将围绕科技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发展、产业金融支持长三角以及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全球银行业支持产业体系建设的趋势等专题进行研究。2024 年上半年主要经济体银行业净利润与同比增速(

3、预测年上半年主要经济体银行业净利润与同比增速(预测)资料来源:各央行和监管机构,银行财报,中国银行研究院中国银行研究院1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建设金融强国,银行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建设金融强国,银行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国银行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国银行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2024 年第年第 2 季度)季度)2023 年,得益于高息差,全球银行业具有一定规模扩张意愿,净利润实现阶段性提升;资产质量、资本状况相对稳定。2024 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不确定增加,银行业经营环境不容乐观,规模扩张速度放缓;净利息收入增长也会放缓,盈利能力明显下滑;欧美中小银行风险再度引发

4、市场关注,资产劣变风险增加。相对而言,中国经济环境回升向好,银行业经营环境持续优化,金融行业整体经营稳健。银行业深入践行金融的政治性、人民性,加大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力度,规模稳健增长,盈利能力稳定提升,资产质量持续向好,助力金融强国建设。本报告围绕科技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发展、产业金融支持长三角以及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全球银行业支持产业体系建设的趋势等进行专题研究。一、全球银行业发展回顾及展望(一)全球银行业经营环境不确定性持续存在(一)全球银行业经营环境不确定性持续存在全球经济全球经济增长增长步伐仍然缓慢,银行业步伐仍然缓慢,银行业经营承压经营承压。根据中国银行研究院全球经济金融研究课题

5、组预测,2024 年全球经济将维持 2.5%的低增速;美国经济增速回落至 2.0%;欧元区的经济复苏不力,面临内需不足和外需波动困境,预计全年经济增速为 0.6%;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经济体得益于内需拉动和贸易增长较快,增长动力较强,预期全年经济增速分别达 6.5%、1.7%、2.4%。从发展趋势看,一季度主要发达经济体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出现些许改善迹象,美国制造业 PMI 指数突破 50 的荣枯线水平,英国、日本、欧元区制造业 PMI 仍处于萎缩区间,综合反映了发达经济体的弱复苏态势(图 2)。中国银行研究院2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图图 1:主要国家:主

6、要国家 GDP 增长增长图图 2:欧美主要国家制造业欧美主要国家制造业 PMI 指数指数GDP 季度同比,%PMI,指数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全球基准利率依然维持高位全球基准利率依然维持高位,银行业风险回升银行业风险回升。2024 年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继续维持高利率水平,欧洲央行保持三大关键利率不变,主要再融资利率、边际借贷利率和存款机制利率分别为 4.50%、4.75%和 4.00%,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保持在 5.25%-5.50%,英国基准利率保持 5.25%的水平。持续高息环境下,美国银行业信贷成本提高,净息差盈利提振效应减弱,商业地产风险凸显,资产质量出现劣变。纽约社

7、区银行受商业地产重定价冲击,被迫增加拨备计提,导致净利润大幅缩减,叠加满足更严格监管要求而削减股息,股价暴跌,再次引发市场对中小银行的担忧。日本央行结束负利率政策,将政策利率从-0.1%提高到 0 至 0.1%范围内。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明显分化。智利央行下调基准利率 100 个基点至 7.25%,巴西央行下调基准利率 50 个基点至 11.25%,匈牙利央行两次下调基准利率,合计 175 个基点至 9.00%。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土耳其央行为控制国内通胀,基准利率大幅上调 250 个基点至 45%。中国银行研究院3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图图 3:部分:部分经济体经济体政策利率

8、变化(政策利率变化(%)资料来源:各央行,中国银行研究院强监管防风险强监管防风险,保障银行体系稳定发展保障银行体系稳定发展。2024 年以来,区块链、人工智能与金融结合愈发紧密,国际清算银行和金融稳定委员会加强对加密货币、数字资产的监管,通过建立统一的监管框架,实现全球范围的监管协同。部分发展中国家对金融科技保持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清晰的监管思路,在加密货币、虚拟银行等新兴金融领域先试先行,期望实现弯道超车。此外,欧美国家高度重视金融市场波动、宏观经济衰退对金融稳定性造成的冲击,通过开展压力测试找出银行体系薄弱环节,提高银行应对极端情况的风险处置能力,加强交易对手信贷风险、网络攻击风险监管,确保银

9、行能够面对日趋复杂的风险状况。金融科技创新不断涌现,赋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金融科技创新不断涌现,赋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为金融机构打造了线上服务平台,也提供了基于数据的、更精准的风险管理和客户服务能力。美国运通和 PayPal 创新数字支付方式,简化支付流程,不断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增强金融服务的包容性;美国银行完善对公业务数字化平台,为客户提供同业比较、安全风险警示、贸易和信贷业务评估等服务。此外,金融监管机构、大型银行及金融科技公司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如何服务金融产品的监管与创新。中国银行研究院4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表

10、表 1:部分金融监管政策及其影响:部分金融监管政策及其影响(2024 年一季度)年一季度)时间时间金融监管政策金融监管政策主要影响主要影响全球2024.1金融稳定委员会发布 2024 年工作计划,强调对加密货币资产采取强有力的监管,并重点关注代币化和人工智能等数字创新对财务的影响。金融领域部署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更严格的监管。2024.3国际清算银行公布一系列指导全球稳定币监管的建议,旨在为包括稳定币在内的数字资产建立全球监管框架。指导银行建立有效风险管理框架,加强运营弹性、网络安全保障和打击洗钱和资助恐怖主义行为等。美国2024.2美联储公布 2024 年美国银行业“压力测

11、试”方案,测试内容包括美国失业率上升至10%时银行是否有充足资金向家庭和企业提供贷款,住房价格下跌 36%及商业地产价格下跌 40%时银行经营是否稳健等。参与银行比 2023 年多 9 家,包括部分资产低于 1000 亿美元的银行。测试将提高大型银行抵御宏观经济衰退的能力。2024.2美联储表示贷款人不了解交易对手风险敞口可能蒙受巨额损失,银行必须加强交易对手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应充分了解交易对手的风险状况,优化评估其信用风险及杠杆率的方式,审慎做出决策。2024.3美联储再次扩大“问题银行名单”。2023年四季度,存在财务、运营或管理缺陷的银行数量增加 8 家至 52 家,问题银行持有总资产达

12、到 663 亿美元。受高息环境影响,银行商业地产风险和信用卡逾期风险增加,美国中小银行经营环境严重恶化。欧洲2024.1欧洲央行宣布将对 109 家银行进行首次网络风险压力测试。通过模拟网络攻击,破坏银行的业务运营,欧洲央行评估银行的危机应对能力和业务运营恢复能力,并从中找出银行的薄弱环节。在此指导下,银行应加强网络攻击应对能力,提高银行系统复原能力。英国2024.1英国财政部称,小银行濒临破产时,更符合公共利益的做法是将其转移到“过桥银行”,或者像硅谷银行英国分行一样移交给有意愿的买家,而不是直接让银行进入破产程序。新流程允许央行向银行征收特别费用覆盖处理成本,避免公共资金受损;优化濒临破产

13、银行处置方式,维护消费者利益和金融市场稳定。巴西2024.2巴西作为全球第五大加密货币市场,宣布将加强对加密货币税收的监管,打击加密资产申报违规行为。巴西通过更明确、灵活的税收政策,进一步完善加密货币市场监管。泰国2024.3泰国财政部发布 关于申请和发放虚拟银行许可证的规则、程序和条件的通知,允许机构通过数字渠道提供金融服务。泰国希望通过虚拟银行刺激金融机构系统形成良性竞争,但会对金融稳定带来风险。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中国银行研究院中国银行研究院5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表表 2:金融科技大事记(:金融科技大事记(2024 年一季度)年一季度)类型类型主体主体时间时

14、间事件事件数字支付美国运通2024.2运通信用卡将增加“Plan It”先买后付(BNPL)功能。PayPal2024.3为小型企业推出了一整套支付处理工具包括 PayPal、先买后付、ApplePay、GooglePay、信用卡和借记卡等。数字平台美国银行2024.1推出数据驱动的创新工具 CashPro Insights,可用于分析CashPro 平台的数据。ChargeAfter2024.3推出 The Lending Hub 平台,简化银行创建、管理和发放贷款产品操作流程。人工智能PayPal2024.1推出人工智能驱动的个性化新功能,例如基于交易数据预测消费者购买行为、个性化优惠、快

15、速结账服务等。微软2024.2拟在Office推出CopilotAI聊天机器人,协助财务人员操作。英国央行2024.3计划推出云端数据平台和人工智能试点。储蓄账户高盛集团2024.3将存款储蓄账户Apple Card的余额上限从 25万美元提升到100 万美元。区块链德意志交易所2024.3推出面向机构客户的受监管加密资产现货交易平台。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中国银行研究院(二)全球银行业经营呈现新特点(二)全球银行业经营呈现新特点2024 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放缓,部分行业风险或进入爆发期,高利率环境带来的息差提振效应不再,全球银行业经营环境不容乐观。预计上半年,全球银行业规模扩张态势持

16、续放缓;信贷环境收紧,借贷成本居高不下导致银行业盈利或将回落;重点行业信贷资产质量或出现劣变,银行前瞻性拨备计提力度提高;强监管趋势下,资本充足率水平将不会大幅波动,但资本补充的难度和成本均需要重点关注。1.规模增速持续放缓规模增速持续放缓2023 年,全球经济呈现弱复苏态势,受高息差等因素驱动,银行业具有一定规模扩张意愿。2023 年末,美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共计 23.7 万亿美元,同比增长 0.3%,其中,信用卡贷款规模共计 1.1 万亿美元,同比增长 10.6%,是驱动银行业规模扩张的主要因素。欧元区银行业总资产规模约合 29.9 万亿美元,中国银行研究院6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

17、行业展望报告同比上涨 4.5%;英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约合 7.7 万亿美元,同比增长 2.7%。如果以本币计算,欧元区银行业规模同比小幅增长 1.1%,英国银行业规模同比收缩 2.6%。澳大利亚银行业总资产规模约合 4.2 万亿美元,同比增长 2.1%。巴西银行业总资产规模约合 2.9 万亿美元,同比增长接近 30%。得益于较为强劲的经济增长表现,亚太地区经济体银行业规模扩张较为明显。日本银行业总资产规模约合 6.8 万亿美元,同比收缩 1.7%,如果以本币计算,则增加 5.1%;泰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约合 7260.9 亿美元,同比增长 6.5%;马来西亚银行业总资产规模共计 7725.8 亿

18、美元,同比增长超过 50%。2024 年以来,全球经济环境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持续存在,经济增长趋势仍不明朗,银行业调整业务布局,规避经营风险意愿将更为强烈,规模增长放缓。预计二季度末,美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同比小幅增长 0.1%,风险环境严峻导致银行收紧信贷条件,信贷投放更加谨慎;欧洲银行业或继续加大亚太地区布局,规模扩张动态调整,欧元区银行业总资产规模与上年同期持平,英国银行业同比增加 2.3%;澳大利亚银行业总资产规模将同比增加 3.5%,巴西银行业同比增加 4.1%;亚太地区银行业规模较快增长,日本银行业总资产规模同比增长7.1%,泰国和马来西亚银行业分别同比增长 12.5%和 17.6%(

19、图 4)。图图 4:2024 年年二季度末二季度末主要经济体银行业主要经济体银行业1资产规模与同比增速(预测)资产规模与同比增速(预测)资料来源:各央行和监管机构,银行财报,中国银行研究院1欧元银行业采用 37 家主要银行数据。英国银行业采用五大行数据,分别是汇丰控股、国民西敏寺银行、劳埃德银行、渣打银行和巴克莱银行。日本银行业采用三大金融集团数据,分别是三菱日联、三井住友和瑞穗金融。下同。中国银行研究院7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2.盈利规模有所回落盈利规模有所回落2023 年,发达经济体实行紧缩性货币措施,高息差环境下银行净利息收入增长带动盈利能力阶段性提升。值得注意的是,

20、大幅加息带来的盈利增长红利不具备可持续性,部分经济体银行业净利润在年末出现回落。美国银行业净利润规模约合 2573.3 亿美元,同比下降 2.5%,第四季度单季度净利润为 408.4 亿美元,同比大幅下降 41.5%。除息差提振效应减弱外,拨备计提的大幅增长也侵蚀了银行业净利润,2023 年美国银行业拨备支出约合 863.2 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 67.2%。欧元区银行业净利润规模约合 2028.1 亿美元,同比增长 47.9%,增速较前三季度下降 25 个百分点;英国银行业净利润规模约合 472.9 亿美元,同比增长 38.1%,增速较前三季度下降 22 个百分点。2023 年 4-12 月

21、,日本三大金融集团净利润规模约合 193.4 亿美元,同比增长 54.7%,较 4-9 月同比增速出现超过 5 个百分点的下滑。澳大利亚银行业净利润规模约合 271.9 亿美元,同比减少 1.2%。新兴经济体银行业净利润增长较慢或出现下滑。巴西银行业净利润约合 321.2 亿美元,同比减少 1.6%;泰国银行业净利润约合 201.5 亿美元,同比增长 7.0%;马来西亚银行业净利润约合 265.9 亿美元,同比减少 2.9%;印度尼西亚银行业净利润约合 138.9 亿美元,同比增加 9.0%,但增速较前三季度大幅下降 14 个百分点。2024 年,全球银行业盈利能力或更加疲软。一方面,经济增长

22、面临挑战,部分行业风险凸显,银行业在收缩信贷投放的同时,也会增加拨备计提,对净利润形成双重打击;另一方面,即使货币政策转向,但利率仍处于高位,企业居民借贷成本仍然较高,社会信贷总需求下行,影响净利润增长。预计上半年,美国银行业净利润规模将同比大幅减少 16.7%;欧元区银行业净利润将同比减少 19.2%;英国银行业净利润同比增加约 16.0%,但增速较 2023 年大幅下滑;澳大利亚央行于 2023 年末再次加息,一定程度上延续息差提振效应,银行业净利润将同比增长 6.7%;巴西银行业净利润将同比下滑 1.3%。亚太地区经济体中国银行研究院8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银行业由于

23、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财富金融等领域存在较大展业空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盈利增长。4-6 月,日本银行业净利润将同比增长约 10%。上半年,泰国银行业净利润将同比增长 10.6%,马来西亚银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 1.5%(图 5)。图图 5:2024 年上半年主要经济体银行业净利润与同比增速(预测)年上半年主要经济体银行业净利润与同比增速(预测)2资料来源:各央行和监管机构,银行财报,中国银行研究院专栏专栏 1:欧美大型银行:欧美大型银行 2023 年经营业绩喜忧参半年经营业绩喜忧参半2023 年,欧美大型银行经营表现较好,特别是在大幅加息背景下,净利息收入的增长驱动盈利能力提升。但需要注意的

24、是,随着加息节奏放缓,盈利的可持续性已经呈现疲软态势,且受多方因素影响,资产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规模增长出现分化。规模增长出现分化。2023 年末,美国四大行总资产规模共计 11.4 万亿美元,同比增长 3.5%,其中,贷款规模共计 4.1 万亿元,同比增长 5.3%。居民持续增加消费杠杆,成为推动银行业信贷整体实现正增长的主要因素。英国五大行总资产规模共计6.1万亿英镑,同比收缩 2.3%。欧元区五家代表性银行总资产规模共计 7.5 万亿欧元,同比下降 5.6%。受经济发展景气度下降、银行系统脆弱性增加等因素影响,欧洲银行业普遍收缩业务规模。盈利能力有所提升盈利能力有所提升,但增速水

25、平逐季下滑但增速水平逐季下滑。2023 年,美国四大行营业收入共计 4177.4亿美元,同比增长 11.9%;净利润共计 1044.4 亿美元,同比增长 11.4%;净利息收入共计2534.7亿美元,同比增长 19.1%。英国五大行营业收入共计1296.6亿英镑,同比增长11.4%;2日本银行业净利润预测数据对应的时间区间为 2024 年 4-6 月。中国银行研究院9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净利润共计371.1亿英镑,同比增长30.8%;净利息收入共计724.7亿英镑,同比增长12.3%。欧元区代表性银行营业收入共计 1810 亿欧元,同比增长 9.9%;净利润共计 436.

26、1 亿欧元,同比增长 28%;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长 13.2%。但值得注意的是,盈利的可持续性有所下滑。美国四大行营收同比增速较前三季度下降 3.7 个百分点,英国五大行营收同比增速较前三季度下降 9 个百分点,欧元区代表性银行营收同比增速较前三季度下降约 2 个百分点。在降息预期逐步升温、高利率环境负面影响逐步释放背景下,欧美大型银行盈利增速或将延续放缓势头。资产劣变显现资产劣变显现。2023年,美国四大行不良贷款规模共计238.5亿美元,同比增加28.3%,平均不良贷款率为 0.59%,同比提高 0.11 个百分点;英国五大行不良贷款规模共计 407.3亿英镑,同比减少 4.25%,平均不良

27、贷款率为 1.86%,同比小幅下降 0.04 个百分点;欧元区五家代表性银行不良贷款规模共计 908.6 亿欧元,同比增长 1.87%,平均不良贷款率为2.63%,同比提升 0.08 个百分点。今年以来,美国商业地产风险逐步显现,商业地产价格出现历史性暴跌,再次引发投资者对于欧美银行业危机走势的担忧。资本充足水平保持稳定。资本充足水平保持稳定。2023 年末,美国四大行平均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水平分别为 16.4%和 13.3%,英国五大行分别为 19.8%和 14.1%,欧元区代表性大行分别为 17.5%和 14.0%,欧美大型银行资本充足情况较好。2023 年欧美大型银行主要业绩

28、指标(亿本币)国别银行总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资产质量规模同比规模同比规模同比不良贷款率美国摩根大通387545.7%158122.9%49631.5%0.52%美国银行318024.2%9863.8%265-3.7%0.52%富国银行193252.7%82711.1%19140.0%0.88%花旗集团24118-0.2%7854.1%92-37.8%0.43%英国汇丰银行23809-2.3%54819.1%18950.0%2.04%巴克莱14775-2.4%2541.7%53-11.3%1.77%劳埃德88150.9%1897.2%5541.2%1.58%国民西敏寺6927-3.8%15411.

29、6%4629.2%1.53%渣打银行6447-4.9%1528.7%2819.5%2.60%欧元区法国巴黎25915-13.9%4591.0%11011.4%2.16%德意志13123-1.8%2896.9%48-13.6%2.67%荷兰国际97560.8%22621.6%7398.3%1.78%裕信银行7850-8.5%24417.0%9547.2%2.79%桑坦德179713.6%5912.4%11129.1%3.51%资料来源:各银行年报中国银行研究院10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3.资产劣变风险增加资产劣变风险增加2023 年,全球银行业经营环境较为动荡,硅谷银行破产,

30、瑞士信贷被收购,德意志银行股价暴跌,美国银行业存款流失,英国大都会银行出现融资风险。虽然监管部门及时采取措施,阻止了风险的进一步蔓延和演化,但银行业资产质量仍受到一定程度冲击,拨备计提显著增加。2023 年末,美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 0.86%,同比提升 0.13 个百分点。同时,受快速加息、商业地产资产价格下跌等因素影响,美国中小银行风险或更加突出,根据 FDIC 披露的问题银行清单,截至 2023 年末,美国问题银行数量达到 52 家,同比增长 18%,总资产规模共计663亿美元,同比增长接近40%。欧元区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2.00%,同比下降 0.20 个百分点,根据欧央行发布的金融稳定

31、评估报告,随着贷款违约率和逾期率均从历史低点回升,欧元区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正在显现“早期压力迹象”。英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 1.88%,资产质量较为平稳。澳大利亚银行业和日本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 0.87%和 1.05%,分别同比提升 0.08 和 0.09 个百分点。新兴经济体资产质量较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分别下降 0.10、0.15 和 0.50 个百分点,巴西银行业同比大幅下降 0.77 个百分点。2024 年,银行业经营面临的风险形势依然严峻,年初纽约社区银行股价暴跌,再度引发市场对美国商业地产风险以及欧美银行业危机走势的担忧。预计二季度末,全球银行业特别是欧美银

32、行业将面临较大资产质量下行压力。美国银行业不良贷款规模将同比增长超过 20%,不良贷款率为 0.93%,同比提高 0.15个百分点。欧元区、英国、日本、澳大利亚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分别上涨 0.01、0.02、0.03 和 0.10 个百分点;巴西银行业将提升 0.02 个百分点至 6.02%。亚太地区新兴市场银行业风险稳定,预计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将分别下降 0.14、0.18 和 1.29 个百分点(图 6)。中国银行研究院11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图图 6:2024 年二季度末主要经济体银行业不良贷款率(预测)年二季度末主要经济体银行业不良贷款率(预

33、测)资料来源:各央行和监管机构,银行财报,中国银行研究院专栏专栏 2:纽约社区银行:纽约社区银行“爆雷爆雷”美国中小银行风波再起美国中小银行风波再起纽约社区银行(NYCB)总资产约 1100 亿美元,规模在美国银行业排第 28 名,此前于 2023 年 3 月收购了当时破产的签名银行(Signature Bank)。2024 年 1 月 31 日,纽约社区银行股价下跌 38%,带动中小银行股价跟随下跌,其中商业房地产贷款占比较高的硅谷国家银行(VLY)、欧扎克银行(OZK)、阿莱恩斯西部银行(WAL)跌幅达 15%。截至 2 月 27 日,纽约社区银行股价为 4.43 美元,累计跌幅已超 60

34、%,市值蒸发了 45 亿美元。2 月 6 日,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将纽约社区银行的信用评级,下调至“垃圾级”,并表示如果该银行的信贷表现进一步恶化、未能加强其资本化或储户信心丧失而对该银行的流动性构成挑战,则可能会再次下调该银行的评级。纽约社区银行暴雷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第一,利润低于预期利润低于预期。2024 年 1 月 31 日,纽约社区银行发布第四季度财报,净亏损2.5 亿美元,大幅低于市场预期的净盈利 2.1 亿美元,主要由于其针对部分写字楼地产敞口及投资组合的重定价风险计提 5.5 亿美元拨备,较 2023 年第三季度的 6200 万美元大幅上升。截至 2023 年第三季度

35、纽约社区银行商业地产贷款占总资产规模的 46%、占全部贷款的 60%,高于全部中小银行约 30%的资产占比,商业地产敞口主要集中于纽约地区。商业地产敞口规模约为 506 亿美元,其中写字楼商业地产敞口规模为 34 亿美元,占商业房地产贷款比重 6%。第二,削减股息。第二,削减股息。纽约社区银行削减每股股息至 5 美分,低于市场预期的 17 美分。这主要由于 2023 年纽约社区银行收购签名银行后,总资产规模超 1000 亿美元,需要遵从更严格的监管要求,如“必须遵循更高的审慎标准,包括基于风险和杠杆的资本要求、流中国银行研究院12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动性标准等”。美国根据

36、巴塞尔协议根据银行资产规模与系统重要性把银行划分为五档,不同档的银行监管标准不同。截至2023年末,纽约社区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10%。高于 4.50%的监管要求,但低于可比同业的 10.55%。受到商业地产坏账影响的不止一家。2 月 1 日,日本青空银行警告在美国商业地产投资可能出现巨额亏损,预计全财年净亏损 280 亿日元(约合 1.91 亿美元),与此前预测的盈利 240 亿日元相去甚远,该行股价的跌幅也超过 20%。此外,德意志银行也披露,2023年四季度对美国商业地产的损失准备金同比增长 4 倍多。2024 年,应高度关注美国商业地产市场形势变化对中小银行带来的重要影响。4.

37、资本状况相对稳定资本状况相对稳定2023 年,全球银行业盈利规模较为可观,在内源资本补充方面具有较大空间。同时,全球资本市场较为繁荣,多国股市创下历史新高,银行业在资本市场进行外源资本补充具有较好的市场基础。美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为 15.25%,同比提升 0.31 个百分点;欧元区银行业资本充足率为 18.80%,同比提升 0.10个百分点;英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为 16.72%,同比提升 4.81 个百分点;日本银行业资本充足率为 15.70%,同比提升 0.73 个百分点;澳大利亚银行业资本充足率为 19.81%,同比提升 2.21 个百分点。新兴经济体中,马来西亚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提升至 1

38、8.53%;泰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同比上升 0.72 个百分点,达到20.12%。2024 年,为了符合巴塞尔协议最终版监管要求,前瞻性应对风险事件爆发,各国监管部门加大银行业资本监管力度,银行业将继续加大资本补充力度。预计二季度末,美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将达到 15.5%;欧元区和英国银行业监管更为谨慎,资本充足率将有较大提升,分别达到 20.8%和 18.3%;澳大利亚和日本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将达到 19.8%和 16.0%;新兴经济体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同样呈现稳步上升趋势,马来西亚和泰国银行业将分别提升 5.4 和 0.6个百分点(图 7)。中国银行研究院13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

39、望报告图图 7:2024 年二季度末主要经济体银行业资本充足率(预测)年二季度末主要经济体银行业资本充足率(预测)资料来源:各央行和监管机构,银行财报,中国银行研究院二、中国银行业发展回顾与展望(一)经济(一)经济回升向好,银行业经营环境持续优化回升向好,银行业经营环境持续优化中国经济向好态势不变,银行业积极发挥支持实体经济主力军的作用,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一第一,宏观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宏观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银行业加大银行业加大支持力度支持力度。2023 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5.2%。2024 年以来,经济向好态势更加明显,1-2 月,经济“三

40、驾马车”整体向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5.08 万亿元,同比增长 4.2%,银行业持续聚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先进制造、绿色转型以及未来产业等高质量发展领域,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全力支持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加速涌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8.13万亿元,同比增长 5.5%,银行业积极响应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着力支持扩大消费,立足居民衣食住行多种消费场景,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的基础上,发力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积极促进国内大循环;货物进出口总额 6.61 万亿元,同比增长 8.7%,银行业多措并举支持高水平对外开

41、放,为进出口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企业培养外贸新动能,保障外贸促稳提质(图 8)。中国银行研究院14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图图 8:全国投资、消费及贸易同比增速:全国投资、消费及贸易同比增速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第二,财政货币政策把握时度效,推动银行业切实第二,财政货币政策把握时度效,推动银行业切实满足市场主体合理融资满足市场主体合理融资需求需求。2023 年,中国精准有力实施宏观政策调控,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稳健货币政策注重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夯实银行业规模增长基础。2024 年 3 月,政府工作报告定调 2024 年宏观政策走向,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

42、提质增效,赤字率拟按 3%安排,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上年增加 1.1 万亿元,拟连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引导银行业对接各方合理融资需求,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总量层面,2 月 5 日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0.5 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 1 万亿元。2 月 20 日 1 年期 LPR 保持不变,5 年期以上LPR 超预期下调 25 个基点,有效带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结构层面,持续优化资金供给结构,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流动性支持,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银行业在切实降低市场主体融

43、资成本的同时,巩固对“五篇大文章”等领域的资金精准滴灌力度。2 月末,人民币贷款、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分别增长 9.7%、9.0%(图 9)。中国银行研究院15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图图 9:社会融资及人民币贷款规模及增速社会融资及人民币贷款规模及增速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第三第三,金融监管金融监管“长牙带刺长牙带刺”,全面有效保障银行业发展全面有效保障银行业发展。2023 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成立,推动金融监管全覆盖。2024 年以来,金融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强监管严监管态势愈发明显。防风险防风险方面,方面,部署落实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相关工作,

44、更加精准支持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补短板补短板方面,方面,发布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推动金融租赁行业实施有效监管;修订形成固定资产贷款管理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办法个人贷款管理办法,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升信贷管理能力和金融服务质效;修订发布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保障行业高质量发展。促发展促发展方面,方面,发布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为支持科技创新营造良好金融环境;实施汽车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健全和完善汽车金融公司风险监管体系,引导汽车金融公司专注主业,大力促进汽车消费;发布关于银行间债券市场柜台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促进债券市场高质

45、量发展。未来,金融监管将进一步在提升前瞻性、精准性、有效性和协同性上狠下功夫,全力推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中国银行研究院16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表表 3:中国中国银行业主要监管动态银行业主要监管动态(2024 年一季度)年一季度)类型类型时间时间发布单位发布单位主要内容主要内容防风险防风险1.26金融监管总局部署落实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相关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发挥好地方政府的牵头协调作用,推动房地产开发企业和金融机构精准对接。金融机构对符合授信条件的项目建立授信绿色通道,积极满足合理融资需求。对开发建设暂时遇到困难但资金基本能够平衡的项目,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通过存量

46、贷款展期、调整还款安排、新增贷款等方式予以支持。加强资金封闭管理,严防信贷资金被挪用。补短板补短板1.5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主要内容包括:修改完善主要发起人制度;强化业务分级分类监管;加强公司治理监管;强化资本与风险管理;完善业务经营规则;健全市场退出机制。2.2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固定资产贷款管理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办法个人贷款管理办法,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合理拓宽固定资产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的用途及贷款对象范围,优化流动资金贷款测算要求。二是调整优化受托支付金额标准,适度延长受托支付时限要求。三是结合信贷办理线上需求,明确视频面谈、非现场调查等办理形式,适配新型融资

47、场景。四是明确贷款期限要求,防范贷款期限错配风险,优化贷款结构。五是强化信贷风险管控,推动信贷管理水平提升。3.19金融监管总局发布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提高准入标准。二是强化业务分类监管。三是加强公司治理监管。四是强化风险管理。五是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促发展促发展1.12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从科技金融组织管理机制建设、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金融风险防控、组织保障和政策协同等方面,要求做好科技创新金融服务。2.19金融监管总局发布汽车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明确监管评级要素与方法。设置公司治理、资本管理、风险管理

48、、专业服务能力、消费者权益保护和信息科技管理等 6 项评级要素。二是明确监管评级组织实施流程。监管评级结果从优到劣分为 1-5 级和 S级,评级结果数值越大表明机构风险越大。三是明确分类监管原则与措施。2.29人民银行发布关于银行间债券市场柜台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明确柜台业务品种和交易方式。二是优化对投资者开户的管理规则。三是境外投资者可通过柜台渠道投资。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中国银行研究院中国银行研究院17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专栏专栏 3:中国中国取消银行保险外资比例限制,助力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取消银行保险外资比例限制,助力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近期,中

49、国取消银行保险机构的外资股份比例限制,包括取消外资参股、收购、增资金融机构的股权比例限制,外国资本可以持有境内银行保险机构 100%的股权,实现完全控股。这一重要信号,不仅表明了中国推进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决心,也表达了进一步欢迎外商投资中国的诚意。取消外资银行保险股份比例限制是取消外资银行保险股份比例限制是中国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中国金融开放政策持续出台,对外资机构设立的限制条件也在稳步放宽。在开放政策的支持下,国内外资银行保险业经营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截至 2023 年底,外资银行在华共设立了 41 家法人银行、116 家外国及港澳台银行分行和

50、132 家代表处,营业性机构总数量已经有 888 家,总资产已达到 3.86 万亿元,占银行业资产总额的 0.92%;境外保险机构在境内已经设立了 67 家营业性机构和 70 家代表处,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 2.4 万亿元,在境内保险行业总资产占比达到 10%。取消外资银行保险股份比例限制有利于支持取消外资银行保险股份比例限制有利于支持中国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外资银行保险机构深度参与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运行,已经成为支持国内经济与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取消外资银行保险股份比例限制,能够提振外资信心,并在多个方面助力中国经济稳步复苏、稳定增长。一是一是提高国际资本投资中国市

51、场的积极性,引入更多先进资本、人才与技术,支持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养老等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二是二是借助外资金融机构的全球网络和跨境服务经验,助力中资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国际资本扩大对国内金融机构的控股权有利于提升与其海外控股集团的合作层次和深度,更紧密地共享全球服务渠道、客群资源。三是三是推动开展更大范围的国际金融多边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和 RCEP 自贸协定,助力中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高中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和规则影响力,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取消外资银行保险股份比例限制将促进取消外资银行保险股份比例限制将促进中国中国金融机构提质增效。一是金融机构提质增效。一是推动国内银

52、行和保险机构转型发展。外资金融机构在国际财资、投行资管等新兴业务领域具有竞争优势,将促进中资金融机构的转型发展,开展中间业务创新,向市场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和产品。二是二是推进国内银行保险机构与外资开展更多战略合作。中资机构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国际资本支持,加强金融产品合作研发、销售与客户服务创新,还可以通过相互学习、借鉴,培养优秀的人才队伍,促进国内金融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三是三是助力引导上市金融机构在资本市场的价值回归。放开外资股份限制将增强国内上市金融机构对外资的吸引力,促使更多优质的国际投资者关注中资上市金融机构的发展前景,通过收购、增加资本金投入等多种方式,提升上市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第

53、第四四,金融,金融行业整体经营稳健行业整体经营稳健。保险业、证券业和基金业发展整体稳健,与银行业形成良好竞合生态。2023 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 5.1 万亿元,中国银行研究院18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同比增长 9.1%;赔款与给付支出 1.9 万亿元,同比增长 21.9%;新增保单件数754 亿件,同比增长 36.1%。证券业受市场行情波动较大,近期逐渐回暖企稳。基金业呈现“开门红”态势,2024 年 2 月末公募基金规模 29.30 万亿元,同比增长 8.8%,公募基金数量 11643 只,同比增长近 10%。2024 年,中国经济持续向好,夯实金融行业发展基础,

54、保险业、证券业和基金业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稳健经营助力经济发展。(二)(二)银行业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彰显金融力量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彰显金融力量中国银行业深入践行金融的政治性、人民性,积极发挥金融融通作用,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资产负债规模稳健增长,盈利能力稳定提升,资产质量持续向好,资本充足情况良好。1.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减,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减,驱动驱动资产负债规模资产负债规模增长增长2023 年,中国商业银行规模平稳增长,总资产达到 354.8 万亿元,同比增长 11.0%;总负债 327.1 万亿元,同比增长 11.2%。2024 年,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减,贷款

55、和存款持续增长,驱动资产和负债规模增长,预计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增速全年保持在 10%左右的较高水平,夯实盈利基础。上半年,在银行“开门红”活动推动下,预计资产和负债增速保持在 11%左右。贷款方面,贷款方面,坚持均衡投放,统筹衔接好年末年初信贷工作,银行信贷投放整体将保持更加稳健的节奏。银行继续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五篇大文章”以及其他实体经济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将保持较快增长。科技金融方面,科技金融方面,银行将进一步针对科技企业经营特点,与无贷户精准对接、掌握需求,为首贷户量身制定大额授信、分步提款的纯信用授信方案。扩大投贷联动、选择权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特色产品及服务覆盖范围,全力支

56、持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加速涌现,预计科技贷款同比增速有望保持在 30%以上。绿色金融方面,绿色金融方面,银行将聚焦绿色消费、绿色建筑、绿色交通以及清洁能源等领域,从考核机制、中国银行研究院19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贷款定价等方面完善差别化绿色信贷策略,推动绿色贷款规模不断增长、结构持续优化,预计保持 30%以上的高速增长。普惠金融方面,普惠金融方面,银行将开发更加贴合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农村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特点和发展需求的产品及服务,加大首贷、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建立保障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预计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将延续前期增长态势,同比增速保持在

57、 25%以上。养老金融方面,养老金融方面,银行将统筹推进养老金融综合服务,逐步完善养老产业信贷管理机制,结合养老产业发展导向和经营特点,针对性开发特色信贷产品,制定配套的授信审批、信用评级和利率定价机制,预计养老相关贷款同比增速不低于总体贷款增速平均水平。此外,此外,国内消费、乡村振兴以及高水平对外开放等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将为银行高质量服务提供发力点,预计消费贷款、涉农贷款同比增速都将保持 10%以上的水平。存款方面存款方面,2024 年,增速将从前期超速态势回落至正常水平,存款定期化和居民存款主导的趋势仍将延续。伴随着宏观经济持续向好和金融市场趋稳,投资者的心态和预期逐渐调整,各类优质资产将

58、恢复吸引力,进而吸纳和分流存款资金。相应地,市场主体将调整自身资产负债表,陆续拓宽资金用途,推动部分存款合理有序释放,流向理财市场、债券市场等金融市场以及消费市场,稳定存款增长趋势。总体而言,稳健增长的存款将为银行规模发展提供支撑。专栏专栏 4 4:银行业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助力房地产市场平稳转型银行业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助力房地产市场平稳转型2024 年 1 月 5 日,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顶层设计持续完善顶层设计持续完善,逐步明确住房租赁市场发展方向逐步明确住房租赁市场发展方向。党的二十大强调“加快建设多主体供给

59、、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住房租赁市场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住房问题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国家持续完善顶层设计,出台一系列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政策。2016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2021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 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住建部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指导意见。2023 年 2 月,中国人民中国银行研究院20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银行、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关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意见发布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

60、要体现,进一步明确了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方向,旨在支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通过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保障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对于推动人民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具有重大意义。关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意见关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意见围绕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目标、金融产围绕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目标、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投融资渠道以及风控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细化规定,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共品及服务创新、投融资渠道以及风控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细化规定,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共十七项内容十七项内容。一是一是基本原则和要求,包括支持住房租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支持自持物业的专

61、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建立健全住房租赁金融支持体系。二是二是加强住房租赁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包括加大住房租赁开发建设信贷支持力度,满足团体批量购买租赁住房的合理融资需求,支持发放住房租赁经营性贷款,完善住房租赁相关企业综合金融服务。三是三是拓宽住房租赁市场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包括增强金融机构住房租赁贷款投放能力,拓宽住房租赁企业债券融资渠道,支持发行住房租赁担保债券,稳步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有序投资住房租赁领域。四是四是加强和完善住房租赁金融管理,包括严格住房租赁金融业务边界,加强住房租赁信贷资金管理,规范住房租赁直接融资产品创新,防范住房租赁金融风险。银行业将大

62、力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助力房地产市场平稳转型。2023 年,中国城镇化率 66.16%,延续上涨态势。未来,随着新型城镇化推进,还将有更多人口转移至城市生活,叠加每年规模庞大的高校毕业生群体在城市就业,推动住房租赁需求扩张。同时,随着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住房租赁政策利好不断释放,租购并举战略持续深化,未来银行业将大力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一是一是遵循监管导向,找准市场切入点,重点聚焦人口净流入的一、二线城市等重点区域,加大主动布局力度,发掘住房租赁相关金融需求。二是二是发挥专业优势,在监管合规前提下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针对不同市场主体在住房租赁投资、开发、运营和管理等各阶段的合理

63、融资需求,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全周期的金融产品体系和一揽子金融服务体系。三是三是加强风控管理,筑牢风险底线,确保配套金融资源专用于住房租赁建设和运营,保障住房租赁金融服务质效。最终,通过个性化服务和差异化竞争稳妥拓展住房租赁业务空间,支持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在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有效解决住房问题的同时,助力住房租赁市场高质量发展和房地产市场平稳转型,不断践行金融工作人民性。2.净息差降幅收窄,非息净息差降幅收窄,非息业务面临结构性机遇业务面临结构性机遇,共同助力营收增长,共同助力营收增长利息收入方面利息收入方面,净息差仍是关键影响变量净息差仍是关键影响变量。2023 年末,商业银行净息差

64、为1.69%,较年初下降 0.22 个百分点,为历史新低,未来预计将延续下降趋势。解构 2024 年净息差的压力来源:一是一是上年 LPR 下调,推动个人按揭、对公贷中国银行研究院21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款等存量贷款在 2024 年初进行重定价,叠加 2024 年 2 月 5 年期 LPR 下调,进一步对新发放贷款定价产生下降压力;二是二是存量按揭贷款利率下调,2023 年 9月商业银行下调二套住房利率政策下限,调整幅度不低于相应期限 LPR 加 20个基点,预计对净息差的影响将延续至 2024 年三季度;三是三是城投债务置换,目前城投化债相关工作仍在有序推进,降低银行债

65、务成本是化解城投债务的重要手段;四是四是存款定期化趋势,在资本市场表现偏弱、居民风险偏好下行的背景下,居民存款定期化现象仍将持续,一定程度上抬高银行负债成本。与此同时,积极的因素也在积累:一是一是商业银行挂牌存款利率下调,一定程度上有望缓解净息差压力;二是二是按揭贷款提前还款现象逐步缓解,对稳定银行贷款结构和净息差水平具有积极意义。综合上述因素,2024 年商业银行净息差仍将走低,但降幅逐步收窄,以量补价的规模因素是支撑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增长的关键。假设银行生息资产保持与总资产相同增速,预计 2024 年利息净收入增长 4%,上半年由于信贷投放节奏增长较快,预计利息净收入增速高于全年水平。非息收

66、入方面非息收入方面,面临结构性机遇面临结构性机遇。2023 年,商业银行非息收入占比 19.93%,同比提升 1.1 个百分点。2024 年,手续费收入整体承压,部分领域仍存在结构性机会。一是一是理财业务有望重回较快增长区间。在存款利率下调的背景下,考虑资本市场转暖,理财产品收益表现的吸引力相对提升,银行理财业务有望承接部分居民储蓄。二是二是财富管理收入仍有增长空间,公募基金管理费率、托管费率下调以及银行代销保险佣金率压降等将给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带来挑战,但银行将持续加大营销力度,提高网均代销产能,通过“以量补价”对冲降费影响,并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手续费相对更高的期缴产品销售占比。三是三是货币政

67、策仍然存在一定宽松预期,推动债券收益率存在进一步下行的空间,银行投资业务收入有望延续增长。总体而言,2024 年包括财富管理收入、理财业务收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以及汇兑损益的金融市场相关交易收入等在内的银行非息收入同比增速约 2%,推动其占营业收入比例保持在 20%左右,上半年非中国银行研究院22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息收入同比增速和占比将更高。综上所述综上所述,在利息和非息收入增长保持稳健的前提下,预计 2024 年商业银行营收增速较 2023 年略有增长,奠定利润基础。其中,上半年营收增速将达到3%左右。专栏专栏 5 5:“跨境理财通跨境理财通 2.0”迎多项升级

68、,助推大湾区跨境财富管理市场发展迎多项升级,助推大湾区跨境财富管理市场发展2024 年 1 月 24 日,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发布,被业内称为“跨境理财通 2.0”,涉及投资者准入条件,参与机构范围、合格投资产品范围、投资者个人额度等方面的优化调整,将有利于跨境理财通业务规模扩大,助力大湾区跨境财富管理市场发展。“跨境理财通跨境理财通 2.0”将进一步便利大湾区居民跨境投资。将进一步便利大湾区居民跨境投资。实施细则综合考虑了跨境理财通在前期试点运行中投资者对跨境理财通反馈较多的诉求,对业务准入门槛,投资者个人额度、扩大试点范围等方面进行了优化调整。修订

69、内容具体包括:一一是是放宽投资者准入门槛。“南向通”业务内地投资者参与门槛从连续缴纳社保或个人所得税“满 5 年”降低为“满 2 年”,同时增加“近 3 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 40 万元”作为家庭金融资产准入备选条件之一,将支持更多大湾区居民参与试点。二二是是适当提高投资者个人额度。将单个投资者的投资额度从 100 万元提高到 300 万元,可更好满足部分投资者的大额投资需求。三三是是扩大业务机构试点范围。在 32 家试点银行的基础上增加了符合要求的证券公司作为试点机构,有利于吸引证券公司客群参与试点。四四是是扩大合格投资产品范围,在“北向通”投资产品范围中,增加内地销售银行的人民币存款产品;

70、同时,将“R1至R3风险等级”公募证券投资基金范围扩大为“R1至R4风险等级”公募证券投资基金(风险较高的商品期货基金除外),使北向客群投资多元化。五五是是在营销宣传上,明确试点机构可按照金融管理部门认可的情形在其营业场所(含电子渠道)为客户提供服务,细化了跨境宣传销售指引,有利于规范完善银行营销服务。“跨境理财通跨境理财通 2.0”将更好将更好地地助推大湾区跨境财富管理市场发展。助推大湾区跨境财富管理市场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高净值客户多,存在着较强的资产多元配置意愿。根据2021 胡润财富报告,大湾区主要城市资产超 600 万元的富裕家庭户数达 150 万户以上,其中香港、深圳及广州分别为 7

71、6.34万户、26.78 万户及 24.87 万户。2021 年跨境理财通推出以来,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投资者需求,“跨境理财通 2.0”将更好地契合高净值投资者需求,成为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体系建设和财富市场发展的重要支撑。自 2023 年 2 月初深港全面恢复正常通关以来,跨境理财通业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截至 2023 年 12 月末,跨境理财通个人投资者 6.92 万人,较全面恢复通关前增长 66.4%,其中,港澳投资者 4.54 万人,增长 53.16%,内地投资者2.38 万人,增长 99.28%;跨境理财通市值余额达到 51 亿元,增长 668%。涉及资金跨境中国银行研究院232024

72、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汇划 4.33 万笔,增长 149.07%,金额 128.1 亿元,增长 422.64%。在理财产品中,受美元加息及境外存款率高于境内的双重影响,“南向通”存款产品最受投资者欢迎,余额由年初的 3.94 亿元上涨到 12 月末的 48.28 亿元。“跨境理财通 2.0”版本上线后,产品吸引力将进一步提升,投资客群及业务规模将上新的台阶,加速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及跨境理财市场的不断发展。“跨境理财通跨境理财通 2.0”要求银行等试点机构进一步提升服务及创新能力要求银行等试点机构进一步提升服务及创新能力。一是一是试点机构应抓住政策机遇,持续丰富跨境理财通产品货架,如配

73、套推出“北向通”存款类产品,同时应不断提高产品的运营管理能力,更好地回应投资者的投资回报诉求。二是二是试点机构应持续强化对客服务,通过“线上+线下”协同优化客户体验,线上可通过“见证代理+生物识别”,在对客服务的开户、大额交易等环节为客户提供非现场服务功能,线下服务应抓住当前两地客户跨境往来频密、对跨境金融服务需求较多的时机,做好厅堂及综合营销。三是三是应更加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打消投资者投资顾虑,在信息跨境传递和运用方面,应注意遵守三地有关法律法规,切实做好客户信息、隐私和财产等方面的安全保护。3.资产质量基本稳定,但部分领域存在一定风险资产质量基本稳定,但部分领域存在一定风险2023

74、年末,商业银行不良率 1.59%,同比下降 0.04 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为 3.2 万亿元,同比增长 8.1%;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 6.6 万亿元,同比增长0.47 万亿元。2024 年,随着金融领域重点风险稳步化解,商业银行将更加重视信用风险管理,综合运用多种处置手段,推动资产质量整体向好,预计不良贷款将延续“一升一降”特征:不良贷款余额同比增长继续放缓,不良贷款率小幅下降。上半年,不良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将低于整体贷款增速,助力不良贷款率逐步下降。同时,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值得关注。从业务维度来看从业务维度来看,个人贷款不良风险上升值得关注个人贷款不良风险上升值得关注。2023 年上半年,在

75、中国已披露相关数据的上市银行中,有 37 家的个人贷款不良率出现同比上升。2023 年末,中国批量个人不良贷款规模创单季度新高达 475.2 亿元,规模同比增长超六倍,其中,信用卡透支占比达 60.8%,是个贷不良主要来源。当前,受居民消费需求恢复不及预期以及预防性储蓄意愿增加的影响,部分信用卡持卡人的收入水平和还款能力都有所下降,造成信用卡交易额和授信使用率等指标同步出现下滑,信用卡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率指标有所增高。中国银行研究院24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从行业维度来看,房地产、住宿餐饮、从行业维度来看,房地产、住宿餐饮、公共设施管理业、制造业等行业面公共设施管理业、制造

76、业等行业面临一定风险。临一定风险。2023 年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 12.88 万亿元,同比增长 1.5%,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 52.63 万亿元,同比下降 1%,双双处于阶段性低位,叠加居民购房意愿收紧,导致以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为主要发展模式的房企的资金链紧张问题凸显;近期,部分知名房企出现舆情,一定程度影响市场信心恢复,影响银行涉房类贷款质量。住宿餐饮行业住宿餐饮行业受到前期疫情的严重打击,经营韧性较弱,修复进程缓慢,并且该行业的中小企业较多,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居民消费完全恢复尚需时间,影响住宿餐饮营收增长,制约相关主体还贷能力。公共设施管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涵盖水资源管理、生态

77、保护及环境治理、市政设施管理等诸多领域,较为依赖地方财政支持。2024 年,有效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仍是重要任务,局部地区将面临债务问题挑战,影响相关贷款质量。制造业贷款整体投放增速较高,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不良贷款规模增长的问题;部分新兴产业若所有扩产项目按期落地,产能或将超过市场需求,产生一定的产能过剩风险,可能对银行贷款质量产生影响。此外,金融投资的资产质量问题值得关注。目前,上市银行金融投资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接近三成,处于阶段二、阶段三的投资资产合计占比自 2020 年以来上升趋势明显3,相关资产质量有所下滑。4.合理计提拨备,强化合理计提拨备,强化成本费用控制,成本费用控制,助力盈

78、利常态化助力盈利常态化增长增长2023 年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 205.14%,同比下降 0.71 个百分点;成本收入比为 35.26%,同比上升 1.29 个百分点。2024 年,银行将加强前瞻性管理,进一步加大定期重检各类资产质量的力度,准确认定不良资产,科学合理计提拨备水平;同时,在“以丰补歉”逻辑下有效运用动态计提拨备机制,提升动用积累拨备吸收资产损失的能力,为盈利常态化增长和银行可持续发展奠3根据相关规定,阶段二投资资产的信用风险显著增加但未发生信用减值,约等于五级贷款分类中的关注类,阶段三投资资产已发生信用减值,约等于五级贷款分类中的不良贷款。中国银行研究院252024 年第

79、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定基础。同时借助数字化转型趋势,加快推动各项业务数字化转型,为业务开展赋予更多智慧、精准和高效特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提升财务管理能力和资源布局能力,切实助力成本控制,稳妥压降获客成本、营销成本以及运营成本,控制成本收入比在合理水平,保障净利润稳健增长。因此,在 2024 年全年营收增速较 2023 年略有增长的前提下,叠加综合降本增效的直接作用,将推动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长 3%左右,上半年净利润增速料与上年同期持平,达到2.6%。5.规模增长加大资本消耗,规模增长加大资本消耗,但但利润利润巩固内源资本补充,巩固内源资本补充,叠加叠加多元化多元化外源资外源资本补充,

80、资本充足情况良好本补充,资本充足情况良好2023 年,银行资本充足情况基本保持稳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 15.06%,同比下降 0.11 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为 12.12%,同比下降 0.18 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 10.54%,同比下降 0.2 个百分点。2024 年,随着银行规模增长以及非息业务扩张,风险加权资产规模将继续上升,加大资本消耗;银行持续加强资本管理,稳健拓展内外源资本补充渠道,仍能保障资本充足率处于良好水平。上半年资本充足率相较上年同期有所上升,达到 15.08%。内源资本补充方面,内源资本补充方面,净利润增速企稳,巩固银行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在根据自身实际

81、选择适宜利润分红比例以及合理提取盈余公积金的前提下,银行进一步从留存收益和部分超额拨备中稳妥转增资本,增强具有“造血”功能的内源性资本实力。外源资本补充方面,外源资本补充方面,在商业银行营收、净利润和股金分红表现向好的前提下,具有“输血”功能的外源性资本补充将在增资扩股、债券发行等渠道的稳步拓展下得到夯实。其中,可转债、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以及专项债等均具有发展前景,吸引广大投资者增持。中国银行研究院26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表表 4:2024 年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指标预测年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指标预测指标指标202222 20230232 20202

82、4H1(4H1(E)E)2 202024(4(E)E)规规模模资产(万亿元)288.6319.8354.8373390负债(万亿元)264.7294.3327.1344359资产同比增长(%)8.5810.811.011.010.0负债同比增长(%)8.2611.211.211.010.0盈盈利利净利润(万亿元)2.182.302.381.292.45资产利润率(%)0.790.760.700.660.66净息差(%)2.081.911.691.651.60成本收入比(%)32.0833.9735.2634.9534.52风风险险不良贷款率(%)1.731.631.591.571.54拨备覆盖

83、率(%)196.9205.9205.1205204资本充足率(%)15.1315.1715.0615.0815.10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0.7810.7410.5410.5510.57资料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银行研究院三、专题研究:银行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一)科技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发展(一)科技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发展科技金融是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深度融合的产物,涉及金融体系、金融政策、金融模式、金融产品等多方面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发挥资金支持、风险管理、支付结算等金融功能,完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等服务体系,优化金融政策、金融基础设施、信用体系等生态环境。发展科

84、技金融,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保障国家安全的现实需要,也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必然要求。1.中国中国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当前,中国科技金融快速发展,不仅初步建成包括创业投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银行信贷在内的多元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也形成了以政府引导基金为代表的推动科技金融发展的市场化支持体系,科技金融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银行业金融机构成为科技金融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成为科技金融的“主力军主力军”,科创型企业贷款持续保持较,科创型企业贷款持续保持较中国银行研究院27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快增长速度快增长速度。截至 2023 年 6 月末,高技术制

85、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 2.50 万亿元,同比增长 41.5%,连续 3 年保持 30%以上的较高增速;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 2.36 万亿元,同比增长 25.1%,连续 3 年保持 25%以上的较高增速;全国“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为 2.72 万亿元,同比增长 20.4%,连续 3 年保持 20%以上的增速。资本市场成为科技金融的资本市场成为科技金融的“主战场主战场”,服务科技型企业的功能明显增强。,服务科技型企业的功能明显增强。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不断深化,依托科创板、创业板、北京证券交易所等在内的多层次服务体系,持续加大对科技企业与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截至 2023 年6 月末,科创板成功

86、推动五百余家企业实现 IPO,募资金额近万亿元;北交所努力推动形成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成为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其中有 80 余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录,超八成公司入选省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名录。相关金融管理部门还推出科创票据、科创公司债等债券产品,拓宽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截至 2023 年 6 月末,科创票据、科创公司债余额约 4500 亿元,其中,科技型企业发行科创票据的余额达到了 2264 亿元,科技创新公司债券的余额达到了 2258 亿元。引导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持续健康发展,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规模近 14 万亿元,有力支持

87、了科技企业的多元化风险融资需求。科技金融生态快速发展科技金融生态快速发展,政府引导基金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引导基金发挥重要作用。截至 2023 年第三季度,各级政府已成立 1557 只政府引导基金,管理规模近 3 万亿元,投资领域聚焦前沿科技,其中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基金占比达到 50%,在推动科技进步和促进地区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此外,为有效解决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2020 年起,科技部火炬中心推出企业创新积分制,通过创新积分形式为企业创新能力“画像”,识别和发现创新能力强、成长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鼓励金融机构结合科技创新评价给予信贷支持,引导地方政

88、府打通财税、科教、产业、金融等政策资源支持企业中国银行研究院28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创新的直接通道。展望未来,金融服务科技型企业的功能将越来越强。展望未来,金融服务科技型企业的功能将越来越强。金融机构持续将信贷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预计未来几年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将保持 20%-30%的高速增长,到 2025 年或将分别突破 3.5 万亿元、3 万亿元、3.2 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或将成为公司金融的核心业务,到 2025 年其占商业银行全部贷款的比重有望达到 10%以上。科技金融的产品和服务加快创新。持续打造差异性、定制化产品

89、支持与服务,建成创新专营信贷体系和专营服务团队,全力支持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加速涌现。科创金融制度和市场体系持续健全。全面建成包括银行贷款、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创业投资、保险和融资担保等在内,全方位、多层次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科技保险保障作用不断强化。目前中国已有数十个科技保险险种,覆盖科技企业产品研发、知识产权保护、贷款保证、关键研发人员健康和意外风险保障等,未来科技保险产品体系不断完善,形成覆盖科技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保险保障。2.中国中国科技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科技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需要扎根国情,既要理解金融的内在特性,也要把握科技创新的发展规律,理性看待科

90、技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第一,融资结构亟需完善。第一,融资结构亟需完善。中国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信贷资产在金融总资产中的比重超过半数,但科技创新特别是一些前沿科技创新项目往往投入多、周期长、风险高,研发成果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间接融资方式难以同时满足科技创新企业的资金诉求与金融风险管理诉求。间接融资以债权人收取固定比例利息收入为经济激励,缺乏创新利益共享机制,提供间接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也缺乏分担创新风险的动机。科技企业的内在价值更多体现在创新形成的无形资产上,比如技术优势、专利、知识产权等,其资产评估更加困难,往中国银行研究院29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往不具备通过有

91、形资产进行抵押贷款获得融资的条件,导致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第二,配套条件亟需完善。第二,配套条件亟需完善。科技金融的发展既需要金融机构密切联系专业科研机构,也需要政府从法治、财税、科研、信用、人才等方面补齐系统薄弱环节,完善对科技金融发展的支撑保障。金融服务必须权衡收益与风险,但科技创新本身就存在较大风险。科技创新不仅面临较长的创新链、转化链,还面临科学技术的日益更迭,创新成果可能诞生即落后。科技创新的复杂性导致科创型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为突出,金融机构乃至政府部门往往难以有效评估科创企业的技术风险,容易因信息不对称引发制度套利,最终影响到科技金融服务的精准性

92、。第三,政策扶持亟需强化。第三,政策扶持亟需强化。科技金融发展迫切需要加强整体规划和政策协调,需要相关监管层理性客观看待并稳步推进科技金融发展。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但政策支持体系还不够完备,导致政策落实出现困难,不但加重政府支出负担,还扭曲合理的创新激励。当大面积科技创新类企业成为金融行业的服务对象,科技创新固有的研发风险也会转化为金融风险,在学科交叉跨界渗透发展态势更加明显的当下,分科而治的科研组织模式无法快速转型,还会提高相关科技创新的落后风险。第四,金融机构亟需强化能力建设。第四,金融机构亟需强化能力建设。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在科技金融方面发挥重要

93、作用,但相关能力亟需提升。一是战略安排仍有待完善。多数银行没有提出科技金融的发展目标,缺乏总体层面的战略指引,或相关目标过于保守,难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战略中关于商业可持续性的考虑不足,科创企业处于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时在风险、成本、收益等方面差异较大,而中国银行业往往没有在战略和机制上有所区别,可能会导致金融支持“叫好不叫座”,公益性、商业性平衡性不佳。二是服务模式较为单一,综合金融服务也处于探索阶段,规模有限,难以满足其多元化的融资需求,部分中国银行研究院30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创新模式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比如,知识产权质押担保方式在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质押

94、办理和处置等方面存在较大难度,制约业务开展。内外部联动不足导致全生命周期综合化服务模式难以实现。从内部来看,各部门以及各机构之间缺乏推荐、补偿或共担机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持续性,容易造成服务断层;综合经营子公司或业务的实力相对较弱,对服务初创期企业的投贷联动意愿不强,对于成熟期企业的 IPO、财务咨询、保险等业务的承接能力也有限。从外部来看,银行与 PE、VC、券商、保险等机构在服务模式、风险偏好、考核体系等方面差异较大,双方合作意愿较低、合作效果较差。三是缺乏差异化的授信及风险管理体系。科技型企业具有典型的周期性,在不同成长阶段面临诸多特殊风险,亟需出台差异化的授信和风控政策

95、。成熟阶段的企业风险特征与其他行业差异不大,但是对于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企业而言,技术风险、财务风险、政策风险、欺诈风险突出。目前,部分银行虽然已针对科创企业制定了专门的授信和风控模式,可以一定程度上覆盖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客户,但针对性、全面性仍然不足,特别是在企业核心技术和模式评估、客户上下游供应链管理、“轻资产”行业知识产权认定、授信尽职免责机制、内外部综合经营公司联动等方面亟待规范、明确。四是专业人才以及能力欠缺。从实际情况来看,银行对高新技术方面缺乏了解,大部分信贷人员专业性不足,难以预判企业未来的成长空间,在为企业匹配合适融资方案等方面存在困难,在客户的调查、审批以及贷后管理工作中也难

96、以摸清业务的风险点。3.相关政策建议相关政策建议金融行业服务中国科技创新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方面,在推动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同时防范科技金融带来的风险,切实找准行动路径。第一,完善多层次金融体系。第一,完善多层次金融体系。进一步完善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的上市交易制度,以及新三板和区域股权市场的挂牌交易制度,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渠道。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开展科技金融服务,引导风险投资及私募股中国银行研究院31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权投资机构有序开展科技投资业务,满足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科技创新的融资需求。支持商业银行探索设立专户科技贷款运营机制,实现“专户专贷、专项考核”,科

97、技账户只能发放科技贷款,缓解银行对不良资产的顾虑;放宽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参与股权投资的限制,适度降低银行持有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适时增加政府引导基金的投入力度,提高其引导效应和杠杆作用,在提高投资决策能力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收益分配方案,确保政府引导基金在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对科技保险和担保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和担保机构开展科技保险和担保业务,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风险保障。第二,提升政策支持保障能力。第二,提升政策支持保障能力。完善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体系,包括科技金融信息平台、科技专利数据库、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等,为科技金融发展提供必要技术支撑和基础设施保

98、障。其中,科技金融相关的信用信息体系建设是关键,应重点建立包括科技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等在内的完善的科技金融信用体系,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征信机构、公共事业单位等之间的信用信息共享,打破信息壁垒,共同为科技金融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信用信息支持。政府注重提供财政资金扶持、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加大科技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不断完善科技金融监管体系,建立与科技金融发展相适应的监管规则和标准,确保监管的有效性和公正性,统筹发展与安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合力,共同推动科技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三,强化银行业务能力建设。第三,强化银行业务能力建设。加

99、快制定支持科技金融业务的战略指引,明确科技金融业务总体发展思路,充分保证公益性和商业性的平衡;强化大型商业银行各层级的综合经营联动机制,提升重点区域内商行及综合经营公司分支机构的协调力度,切实推动项目互荐和投贷联动工作;完善激励机制,设定合理的考核指标,侧重科创企业的未来储备和拓展,评价综合收益,充分调动中国银行研究院32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各条线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全周期的综合化金融服务,针对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科创企业抵押物不足的“轻资产”经营模式特点,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排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新型信贷方式;针对处于成熟期的企业,进一步提升银行信贷的

100、质效;优化投贷联动服务模式,探索以股权投资为抓手服务科创企业的模式,支持直投公司在有潜力的地区设立科创基金,银行搜寻合适项目推荐给基金开展投资。完善差异化授信及风险管理体系,探索建立对于初创型科技企业授信的尽职免责机制。(二)二)创新产业金融模式,支持长三角产业发展创新产业金融模式,支持长三角产业发展近年来,以千亿级产业为代表的长三角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高能级产业扩张态势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跨省市协作日趋紧密,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趋势明显,但也面临产业同质化竞争有所加剧、高端装备进口依赖度高等挑战。银行宜以支持长三角千亿级产业发展为试点,加速构建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

101、普惠金融新优势,搭建产业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创新形成以数字平台化、行业专业化和场景生态化为特征的产业金融模式。1.长三角千亿级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长三角千亿级产业发展潜力巨大(1)千亿级产业覆盖面广、能级高千亿级产业覆盖面广、能级高一是长三角千亿级产业覆盖面广一是长三角千亿级产业覆盖面广。2021 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制造业千亿级产业数量合计达 67 个,覆盖了制造业 31 类细分行业中的 29 类,覆盖面高达93.5%。2017-2021 年,长三角千亿级产业总产值由 27.4 万亿元上升至 31.2 万亿元,增幅达 13.9%,占全国比重由 26.8%微增至 26.9%。二是长三角千亿级产业能级高

102、二是长三角千亿级产业能级高。2023 年,长三角万亿级产业数量达 11 个。2017-2021 年,除纺织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外,其他万亿级产业产值均呈扩张态势。金属制品业的增幅最高,达 41.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增幅均超 30%(图中国银行研究院33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10)。(2)沪苏浙皖千亿级产业发展各有特色沪苏浙皖千亿级产业发展各有特色一是上海千亿级产业数量和产值呈上升态势。一是上海千亿级产业数量和产值呈上升态势。2017-2021 年,上海千亿级产业产值由 2.6 万亿元增长至 3.1 万亿元,

103、增幅达 16.0%。千亿级产业数量由 8个增加至 11 个,新增产业分别为金属制品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造业。二是江苏万亿二是江苏万亿级级产业数量和产值居长三角首位。产业数量和产值居长三角首位。2017-2021 年,江苏千亿级产业总产值由 13.8 万亿元上升至 14.0 万亿元,增长 1.4%。千亿级产业数量达 21 个,其中,万亿级产业 5 个,分别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图图 10:长三角制造业万亿级产业产值与增速长三角制造业万亿级产业产值与增速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长三角金融研

104、究院注:图中气泡大小表示 2021 年万亿级产业的产值,标注深色的气泡为中国银行研究院34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2017-2021 年产值规模增幅超 30%的万亿级产业。三是浙江千亿级产业数量与产值增幅位居长三角首位。三是浙江千亿级产业数量与产值增幅位居长三角首位。2017-2021 年,浙江千亿级产业产值由 5.5 万亿元上升至 8.3 万亿元,增幅高达 50.1%。千亿级产业数量由 20 个增至 22 个。其中,新增 3 个千亿级产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减少 1 个千亿级产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105、四是四是安徽装备制造业对经济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安徽装备制造业对经济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2017-2021 年,安徽千亿级产业数量基本稳定在 13 个,千亿级产业产值由 3.2 万亿元上升至 3.4 万亿元,增幅为 6.3%。装备制造业是安徽工业支柱产业。2022 年,安徽装备制造业营收达 9500 亿元,当年增速位居长三角第一。(3)主要城市千亿级产业集聚态势明显主要城市千亿级产业集聚态势明显2021 年,长三角拥有千亿级产业的城市数量高达 15 个,占全国比重高达24.2%;15 城千亿级产业总产值达 14 万亿元,占全国千亿级产业城市的比重高达 34.2%。千亿级产业城市主要集中在长

106、三角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形成了明显的空间集聚态势。2021 年,苏州、上海、无锡、宁波、南京千亿级产业总产值分别为 3.5 万亿元、3.1 万亿元、1.7 万亿元、1.5 万亿元、0.9 万亿元,占全国62个千亿级产业城市的千亿级产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24.6%、22.8%、11.8%、11.0%、6.2%,产业规模优势显著。(4)千亿级产业跨省市协作日趋紧密)千亿级产业跨省市协作日趋紧密一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凸显一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凸显。以飞机制造为例,截至 2022 年 8 月,在中国商飞带动下,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九城市近千家企业纳入大飞机供应商储备库,完成工业材料领域 25 家企业、7

107、0 种产品供应对接,为大飞机装机设备领域输送的合格及潜在供应商增幅达到三成,实现了九城市在大飞机特殊工艺材料领域“从 0 到 1”“从 1 到 N”的突破。二是跨区域产业链布局持续优化。二是跨区域产业链布局持续优化。以生中国银行研究院35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物医药为例,上海依托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主攻生物医药研发和成果转化,创新成果不断向周边城市溢出。江苏泰州市集聚了扬子江药业、瑞科生物等全球知名企业,形成了化学药、生物制品、诊断试剂等主导特色产业;连云港依托恒瑞医药、正大天晴等龙头企业,在新型抗肝病及抗肿瘤药物、新型中药及制剂、药用包装材料等新医药领域形成了显著的技术

108、和产业优势;无锡则在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特殊医学配方食品等领域发力。(5)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重点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重点领域近年来,长三角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日益形成集群化发展态势。2019 年,国家发改委公布了首批 66 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长三角 14 个产业集群入围,位居国内各区域榜首。“十四五”期间,三省一市着力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涵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表 5)。表表 5:长三角三省一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长三角三省一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省市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

109、、电子信息产业、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产业、新材料产业、现代消费品产业江苏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浙江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及智能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海洋装备安徽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家电、生命健康、绿色食品、数字创意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长三角金融研究院2.长三角千亿级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长三角千亿级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1)千亿级产业的发展机遇千亿级产业的发展机遇一是产业数字化转型。一是产业数字化转型。长三角是产

110、业数字化发展的前沿阵地,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蓬勃发展。2021 年,上海产业数字化增加值规模超过 1中国银行研究院36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 40%。2022 年,江苏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 66.4%,连续 8 年居全国第一。2022 年,浙江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 2014 的 7.1%提高到 11.6%,产业数字化指数连续 3 年居全国第一。当前,长三角各省市正不断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筑牢数字化底座,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二是产业绿色化发展。二是产业绿色化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统筹

111、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2023 年 12 月,上海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上海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条例,提出推进产业数字化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推动钢铁、石化、电力、交通、建筑等领域的绿色转型。2023 年 11 月,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部门联合发布 江苏省金融支持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行动方案,提出江苏金融机构未来五年将向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不低于 5000 亿元的新增融资。三是科创与产业融合发展。三是科创与产业融合发展。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年来,三省一市共建创新平台、携手开放创新、共享科技资源,科技创新

112、共同体建设加快推进。目前,长三角拥有 1 个国际科创中心(上海虹桥国际创新中心)和 2 个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上海张江与安徽合肥),同时还拥有南京、杭州等科教名城和苏州、宁波、无锡等科技实力较为雄厚的城市。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动科创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将为长三角千亿级产业发展提供新机遇。四是产业高端化发展。四是产业高端化发展。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持续推进,长三角正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从制造业商品出口来看,长三角出口额最大的是机电产业。2021年,沪苏浙的机电产品出口额达 7186.2 亿美元,占沪苏浙两省一市总出口额的58.9%,覆盖了通用机械设备、电子计算机、电子元件、医疗器械、汽车、船舶

113、等全种类的机械产品和电子产品。机电类产品中,长三角出口的初级产品占比仅为 3.6%。中国银行研究院37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2)千亿级产业千亿级产业面临面临的的风险风险一是产业同质化竞争有所加剧。一是产业同质化竞争有所加剧。长三角各省市在项目、资金招引和产业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竞争,可能会降低资源利用率,引发产能过剩风险。从产业结构相似度指数的变化趋势来看,2012-2021 年,长三角制造业产业结构相似度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图 11),三省一市平均结构相似度指数由 0.79上升至 0.87,增幅达 9.5%。图图 11:长三角三省一市制造业产业结构相似度指数长三

114、角三省一市制造业产业结构相似度指数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长三角金融研究院二是高端装备进口依赖度高。二是高端装备进口依赖度高。近年来,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打压、制裁下,长三角上游制造装备及原材料的进口依赖问题日益凸显。当前,半导体前端设备市场主要由美欧日等国企业把持。长三角的高端设备与关键零部件进口替代性较弱,存在“卡脖子”风险。2023 年前三季度,长三角集成电路制造设备进出口逆差达 85.3 亿美元,处理器/控制器产品的进出口逆差接近 200 亿美元。当中国银行研究院38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前,长三角正处于由高科技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阶段,外部产业及贸易政策风向

115、转变对于长三角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3.银行服务千亿级产业的银行服务千亿级产业的策略策略建议建议(1)创新形成区域特色的产业金融模式创新形成区域特色的产业金融模式一是紧跟地方经济规划布局重点产业。一是紧跟地方经济规划布局重点产业。根据长三角三省一市“十四五”规划中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分层拓展维护,既要重点关注万亿级产业,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也要选择成长性好的潜力产业,挖掘新的增长点。二是强化对产业金融业务的统一管理。二是强化对产业金融业务的统一管理。制定核心企业产业金融服务方案,突破属地化经营制约,整合资源,提高万亿级、千亿级产业金融服务层级和支持力

116、度,建立有效的产业金融业务跨区域合作机制。三是在上海打造产业金融平台创新研发基地。三是在上海打造产业金融平台创新研发基地。紧抓上海打造供应链金融示范区的契机,探索金融资源跨省跨境配置的优化模式,构建跨境供应链金融和科技金融的互联互通平台。强化金融科技应用,提高跨区域资源配置效率。四是建设专业能力强大的中台研究队伍。四是建设专业能力强大的中台研究队伍。结合不同产业的特征,组建“行业+生态+客户”研究团队,提升特定产业生态的风控研究能力,动态调整风控策略。(2)加速构建特定业务新优势加速构建特定业务新优势一是以科创金融支持长三角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一是以科创金融支持长三角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完善科创

117、金融服务体系,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建立科技型制造企业中长期贷款“白名单”融资对接机制,完善“专精特新”企业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高新技术企业贷款、知识产权贷款等产品体系。为科技型制造中国银行研究院39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创新投贷联动模式,探索“银行+政府+私募”共建股权投资基金,提供并购贷款、并购重组财务顾问、跨境银团、并购债券发行等综合金融服务。二是以普惠金融支持长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二是以普惠金融支持长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企业数量多,投资少,资金周转快,技术装备程度低,手工劳动比重大

118、的特点。要完善小微企业贷款“额度发放、随借随还、循环使用”流程,提升小微企业申贷便利性。推广无还本续贷、延期还本付息等优惠政策,探索、完善全流程智能化、标准化的线上贷款模式,扩大普惠小微客户覆盖面。三是以绿色金融支持长三角千亿级产业的绿色化发展。三是以绿色金融支持长三角千亿级产业的绿色化发展。聚焦风电、光伏、储能、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企业,主动对接客户绿色金融需求。建立涵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绿色理财等全方位、多元化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健全“降碳、减污、扩绿、碳金融”系列专业产品体系,持续推动绿色银行建设。联合长三角地区金融监管部门、同业机构,共同制定长三角产业绿色信贷指引长

119、三角绿色银行评级方案等绿色金融支持政策与行业标准,强化金融支持长三角千亿级产业绿色化转型的顶层设计,推进长三角制造业绿色金融标准建设。四是以供应链金融支持长三角制造业产业链融合发展。四是以供应链金融支持长三角制造业产业链融合发展。依托产业链、供应链中的“链长”“链主”企业,构建上下游一体化、数字化的客户信息、信用评估、风险管理系统以及融资服务平台;创新应收账款融资、预付款项融资、动产质押融资等供应链金融模式;拓宽抵质押物范围,破解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轻资产、抵押担保不足的融资难题。与监管部门、同业机构合作,针对长三角同一供应链上企业跨地区分布的特征,探索长三角地区供应链金融异地服务协调机制,破解异

120、地分行配合不紧密的难题,提升供应链金融跨区域、跨银行的协作水平。通过投行、资管、理财等综合性金融服务,支持供应链“链长”“链中国银行研究院40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主”企业开展本产业链企业风险投资(CVC),参与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加快核心技术研发突破和产业转化。五是以跨境金融支持长三角千亿级产业五是以跨境金融支持长三角千亿级产业“走出去走出去”。在跨境融资方面,加强与保险公司合作,强化信息共享、风控互补、风险增信,全方位支持长三角制造业企业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为“走出去”企业提供跨境融资综合服务。建立长三角制造业优质外贸企业白名单专项融资服务体系,提供国际银团贷款、境

121、外发债、跨境信用担保等服务。在跨境结算方面,为“走出去”企业搭建跨境金融场景下本外币结算的全产品、全流程综合服务,积极拓展人民币便利化结算、双边本外币结算等业务。(3)搭建产业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共建产业生态搭建产业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共建产业生态一是搭建集产业、金融、科技于一体的开放性、聚合型、数字化产业金融一是搭建集产业、金融、科技于一体的开放性、聚合型、数字化产业金融服务平台。服务平台。围绕长三角地区的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和重要产业链,融合金融产品、融资需求、信息中介、征信服务、扶植政策等资源,强化产业金融的场景聚合,实现“一站式”金融服务。二是构建合理的审批逻辑和模型规则,开展数字信用审批。

122、二是构建合理的审批逻辑和模型规则,开展数字信用审批。提取不同产业生态数据,组织产业、金融等领域专家形成项目级产业特征库,逐步完善相关模型规则,形成覆盖准入、逻辑、决策和监测的全信贷周期数字信用审批模型。三是加强产业生态风险管理。三是加强产业生态风险管理。要从依赖核心企业信用来判别产业链上企业的风险转向自主判断产业生态风险,筛选可控交易场景。提升在特定产业生态的风控能力,实现覆盖风险客户“事前感知事中侦测事后处置”的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四是不断提升平台的数字化水平。四是不断提升平台的数字化水平。运用“ABCDI”(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强化平台业务流程标准化建设,

123、全面提升平台的数字化、智能化、便捷化运营能力。中国银行研究院41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三)三)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与银行发展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与银行发展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银行进一步加大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力度,不仅有利于发现更多业务机会,同时也对自身的转型升级有着借鉴意义。1.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1)产业体系完备,转型升级趋势明显产业体系完备,转型升级趋势明显经过多年发展,大湾区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体系,以及“产业+金融+科技”的产业梯队。近年来,大湾区顺应全球产业发展趋势,大力

124、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湾区内地城市积极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同时重点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现代服务业壮大提质,加快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香港致力于巩固提升金融、航运等优势服务产业地位,同时积极发展科创产业;澳门则施行适度多元发展策略,在旅游休闲产业之外谋求大健康、现代金融、高新技术、会展商贸和文化体育等产业进阶。2022 年,广东省数字经济规模达到 6.5 万亿元,占 GDP比重约 50%,较 2018 年增长 7 个百分点;全省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 55.1%和 29.9%,分别较 2016 年增长 5.8 个和 2

125、.3 个百分点;在重点城市中,深圳 20 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增加值达到 1.3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1.1%;广州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7.9%,较 2016 年增长 3 个百分点。(2)产业向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全球化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全球化”方向发展方向发展一是价值链稳步上移一是价值链稳步上移。制造业方面。在工信部公布的 45 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大湾区占有 7 席。2023 年上半年,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 18.9%和 21.3%,其中深圳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 56.3%,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1.8%);

126、深圳的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在上年增长中国银行研究院42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104.5%的基础上,再增长 89.7%;佛山的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增加值增速都在 10%以上;全省“新三样”(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和电动载人汽车)出口规模分别增长 700%、27.7%、57%。无人机、机器人等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5G 手机芯片等尖端产品也有所突破。服务业方面。大湾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集中在金融服务、信息软件、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会议展览等专业服务领域。在金融服务方面,2023 年上半年,深圳市金融业增加值达到 2663 亿元,同比增长 10.

127、3%,增幅高于北京、上海;香港在传统金融服务基础上积极发展绿色金融,2022 年离岸绿色债券发行量占全国绿债总规模的 16%。在信息软件方面,2023 年上半年,深圳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增加值同比增长 39.9%。在现代物流方面,大湾区拥有 8 个国家物流枢纽,港口群集装箱吞吐量位列世界湾区之首。二是智能化、数字化加速发展。二是智能化、数字化加速发展。智能化方面。大湾区是国内智能化技术应用最早、最广泛的地区之一,重点发展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惠州等产业集聚区以及腾讯等五大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2022 年,深圳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 308 亿元,同比增长 34.4%,人工智能相

128、关产值达到 2180 亿元。香港积极推动智能制造,生产力促进局已帮助 150 多家大湾区港资企业实现智能制造,涵盖 25 个传统及新兴行业,2023 年成立“新型工业化发展中心”,进一步支持企业迈向智能生产。数字化方面。大湾区已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大湾区内地 8 个城市入选工信部2022 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深圳、广州均较早出台数据及数字经济领域的地方法规,广东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六年居全国首位;香港特区政府统筹推动数码基建、跨境数据流动、企业数码转型等工作,大力发展虚拟资产等数字产业。粤港澳三地在政务服务衔接、数据跨境流通等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三是绿色低碳发展成为主

129、流。三是绿色低碳发展成为主流。大湾区已形成鼓励各行业低碳转型、推广清洁能源、低碳建筑和低碳交通的政策框架和制度安排,在推动产业链低碳转型、中国银行研究院43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能源结构优化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深圳、广州、中山均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香港已于 2014 年实现碳达峰,并承诺 2050 年前实现碳中和。碳市场方面,深圳和广州自 2013 年开始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其中深圳碳交所在全国首家打通境外投资者参与交易,年均流动率(20%以上)位居全国第一,广州碳交所 2022年末碳配额现货交易量累计超 2.1 亿吨,位居全国第一。碳排放方面,2020 年广东省单位 GDP

130、 碳强度全国第二低。绿色能源方面,2022 年广东绿电成交电量超 15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50 余倍,其中深圳的清洁电源装机占比约 78.3%,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 86 万辆,公交车和巡游出租车 100%实现纯电动化。四是城际合作与对外开放逐步深化。四是城际合作与对外开放逐步深化。城际合作方面,处于产业不同梯度的大湾区城市进行产业链融合共建,广深以高新技术制造业及研发为主;佛莞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家电制造等领域继续发力,并为广深的研发提供下游配套生产服务;惠州、肇庆、江门则加紧布局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产业,为前两个区域提供上下游产业配套服务。广东还将在 15 个城市建设产业转移

131、主平台,预计到 2027 年将承接国内外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项目超过 3000 个。此外,前海、横琴、南沙、河套等粤港澳合作平台建设,促进港澳与内地在金融、法律、科创、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的跨境合作。“引进来”方面,大湾区是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区域之一。2019-2022 年,大湾区内地9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超过6000亿元,新增港澳台资企业超过25000家。目前,大湾区内地城市招商引资着重先进制造业和总部企业,香港侧重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金融科技、新能源科技等领域,澳门着重吸引大健康、现代金融、高新技术产业。“走出去”方面,大湾区企业一方面在全国进行产业链布局,主要向江西、

132、湖南、广西、云贵川等地区扩展生产基地和供应链,形成了珠江-西江经济带、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粤川自贸试验区、赣粤产业合作试验区等产业合作平台。中国银行研究院44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另一方面走向全球布局产能,出于劳动力成本、关税政策、税负成本以及欧美国家贸易政策等考虑,将部分生产职能放到东南亚和拉美国家。2.银行银行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与问题与问题(1)大湾区主要银行服务案例大湾区主要银行服务案例在产品创新上,在产品创新上,一是通过技术改造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科创融资产品创新,为科技型企业在光刻机、人工智能芯片等“卡脖子”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提供多元化

133、融资服务,提升企业转型贷款的可得性,促进产业向高端化发展;二是通过 ESG 表现挂钩贷款、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绿色债券等产品的创新,充分用好碳减排等金融支持工具,切实降低产业转型升级融资成本,为产业绿色化转型提供畅通融资渠道;三是持续丰富和优化普惠金融信贷产品,通过融资服务的线上化和智能化,提升小微科创企业获取金融服务的便利性,保障信贷资源,推动重点产业梯度化转型升级。在制度创新上,在制度创新上,一是践行“投行+商行”的服务策略,主动推出投行顾问、咨询等金融服务的同时,积极联动产业基金、深交所等平台,为科创企业的直接融资需求提供资源撮合等服务;二是内部建立业务指引机制和专属服务方案,通过全球联动

134、,助力“走出去”企业完成全球市场布局和生产要素结构的优化;通过优惠定价、绿色通道审批和配套增值服务等方式,加强科创企业资源保障;三是联合中小企业服务局等政府单位,开展政策宣讲等活动,为小微科创企业提供政策等信息咨询服务,助力金融活水更好、更顺畅地流向实体经济;四是通过联动供应链服务公司、绿色资产评估机构等外部平台,创新绿色供应链融资,支持全产业链绿色转型发展。在平台创新上,在平台创新上,通过应用金融科技手段,将银行金融及非金融产品有机结合,形成综合化、一体化的数字服务平台,为先进产业园区等重点产业集聚地中国银行研究院45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配套金融服务,以点带面将金融活水

135、导向重点产业集群,助力重点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2)存在不足与困难存在不足与困难第一,缺乏统一标准的政策指引和激励体系。第一,缺乏统一标准的政策指引和激励体系。目前国内对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缺乏系统性的引导和激励政策,整个体系还不完备。银行信贷资金投向与国家产业支持方向仍存在一定的偏差,尚未形成战略性新兴企业的统一认定标准,内部缺乏专项配套的审批流程、风险管理和绩效考核机制。第二,第二,金融机构缺乏有效的业务联动机制金融机构缺乏有效的业务联动机制。中国银行业实行分业经营,证券、保险、股权投资、融资租赁等业务由银行的子公司开展。一是银行和其子公司在业务隔离的要求下,难以为企业提供高效的综合性

136、服务。二是银行和保险、基金、证券公司等外部机构的合作处在探索期,成效尚不明显。三是投资、租赁、保险、基金、证券业务和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偏好、目标、准入门槛等存在差异,导致了业务联动效果不佳。四是部分“走出去”企业在境外获取金融服务的时效性及服务体验与境内存在差异,银行的全球联动服务机制仍有待完善。第三,缺乏完善的金融支持产业转型配套服务。第三,缺乏完善的金融支持产业转型配套服务。金融支持产业转型的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客观上阻碍了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进程。一是中国尚未形成统一的信用体系。二是目前中国无形资产的评估和交易体系发展落后。三是地方资源信息共享度不够。四是中国许多省市缺乏地方科技金

137、融协会或联盟,不利于地方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建立畅通的联系机制。3.政策建议政策建议(1)加强产业转型升级业务的指引,有效激励指导市场拓展工作加强产业转型升级业务的指引,有效激励指导市场拓展工作一是建立与政府的信息互通渠道,根据最新政策导向,围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市场主体,制定统一的“产业转中国银行研究院46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型升级”领域的优质客户标准,指导分支机构梳理出目标客户名单,加大新客群的营销拓展力度,不断提高重点客户、重点项目的覆盖率。二是加强各地特色产业的研究,打造新型政府金融服务体系,在提供项目咨询服务的同时协助其

138、组建产业基金。发挥综合化和国际化经营的优势,在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之间架设桥梁,在海外发达地区与境内相对落后地区搭建互通渠道,引进更多专业技术和优质项目,撬动高质量社会资本积极投资产业转型升级企业。三是向产业转型重点区域倾斜服务资源。在高新技术园区、自贸试验区以及共同富裕示范区等制造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立专门的分支机构或网点,并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及时升级改造服务功能。同时针对“飞地经济”等产业外迁特殊场景,完善异地驻点金融服务。四是创新考核激励方法,通过单列信贷计划明确支持发展目标。针对产业转型升级周期长的特点,出台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指导意见,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及费用配置,探索调整经济资本计量,在

139、机构财务考核上予以更多支持。(2)根据产业特点实施差异化的服务方案,不断丰富金融产品货架根据产业特点实施差异化的服务方案,不断丰富金融产品货架一是创新科技制造业转型服务产品。针对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智能制造需求,开发“技术创新改造”专项信贷产品,在期限、利率、押品等方面给予更多便利。加强与风投、证券、保险等机构的联动,灵活引导更多信用、信贷资源向技术改造升级制造业倾斜,丰富投贷联动服务产品体系。二是创新普惠企业转型服务产品。积极推广线上化普惠产品,实现“银企对接+产品适配”的服务效果。通过发放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政策性担保公司担保贷款等方式,不断拓宽普惠企业融资担保方式,做实量身定制、

140、精简流程、缩短时限、首贷优惠等服务体验,进而拓宽客户融资渠道。中国银行研究院47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三是创新绿色转型服务产品。通过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资产运营、绿色投资、绿色零售和碳金融等服务,满足区域低碳减排等绿色发展需求。根据土、水、气、林等热点环保领域的实际经营特点,探索绿色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服务方案,解决绿色转型企业现金流紧张、资金链不稳定等问题。四是创新供应链转型服务产品。从提升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角度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综合使用区块链技术、电子签章的防篡改、防抵赖等功能,强化“商票+银票+现金”等传统结算方式优势,努力实现全流程式线上操作

141、,赋予核心企业强大的供应链物流和资金流管理能力,实现链式拓客效果。五是创新跨境金融转型服务产品。聚焦“走出去”产业外迁企业,发挥银行境内外联动的优势,通过内保外贷、跨境并购贷款、买方信贷、全球现金管理等产品,支持中资跨国企业境外生产与境内资金管理形成良好的双循环,保证对企业转型的闭环服务。六是创新养老产业转型服务产品。推动三地机构成立“跨境养老合作基金”,引入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公共养老服务业建设,支持大湾区养老地产及基建项目建设,利用 REITs、银团贷款等方式丰富融资渠道,并助力政府将“智慧养老数字化”作为养老服务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新动能。(3)加强产业转型政策及风险的研究,提升授信管理的专

142、业能力加强产业转型政策及风险的研究,提升授信管理的专业能力一是加强地方政府财力的监测评估,构建地方政府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测评机制”,提前预判地方政府支持及优惠政策的可持续性。二是加强技术水平风险管理,在授信行业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产业转型相关技术领域的研究,方便业务部门和分支行在判断一个产业转型项目是否值得支持上得到更准确的指引。中国银行研究院48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三是加强政策调整的跟踪研究,对已经给予重点授信支持的产业项目,做好风险监测预警,一旦国家政策有所调整,或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比如产能过剩等,及时调整授信策略。(四)全球银行业支持产业体系建设的趋势

143、(四)全球银行业支持产业体系建设的趋势在当前日益严峻的经济增长环境下,全球银行业加大在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领域和行业的业务布局,积极引导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既有利于本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自身业务实现新的突破。1.积极支持产业体系智能化转型,助力高科技企业成长积极支持产业体系智能化转型,助力高科技企业成长美国依托以市场为主导的银行体系,将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市场)美国依托以市场为主导的银行体系,将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市场)和成熟的风险投资市场和成熟的风险投资市场(私募股权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相结合相结合,支撑美国高科技企业的成长支撑美国高科技企业的成长。第一,美国银行业积极参与

144、各层级的融资和证券投融业务,利用发达的资本市场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服务。比如,花旗银行对专注科技领域的风险投资公司Illumination Financial 进行战略投资,并对该公司投资组合中的多家公司投资,包括 Arteria AI、TransFicc、CloudMargin、Privitar 等。摩根大通对区块链智能公司 TRM 实验室进行战略投资,在支持科技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将先进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应用到自身的区块链布局中。第二,推出以硅谷银行为代表的科技银行模式,引导科技型企业与风投机构直接对接,以债权和股权结合的方式将风投机构的资金注入被投资企业。虽然硅谷银行在 2023 年出现危机,最

145、终宣告破产,但其在支持科创企业发展方面的经验仍具有借鉴意义。在其 40 年发展历程中,共帮助约 3 万家高科技初创企业实现融资,与全球逾 600 家创投机构、120 家私募股权基金建立业务联系,是美国科创圈旗帜性银行机构。德国的科技金融体系由政府端引导、银行端主导,形成德国的科技金融体系由政府端引导、银行端主导,形成“政府政府+银行银行”的的融资模式助力科技企业发展。融资模式助力科技企业发展。其中,政策性银行为科技企业提供包括信贷、担保、投资等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比如,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主要职能是中国银行研究院49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服务“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以及“

146、技术进步和创新”融资需求,以资本市场低成本的融资以及政府注资向目标企业发放低利率贷款;通过成立子公司 KFWCapital 以新设或者投资存量创投基金的方式参与到中小企业的融资过程。英国银行业加大对初创公司的投资支持,畅通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金融渠英国银行业加大对初创公司的投资支持,畅通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金融渠道。道。2023 年 10 月,英国劳埃德银行、制造业组织(MTA)以及制造技术中心(MTC)共同表示将联合推动英国制造业企业采用自动化、机器人、人工智能、可持续制造等最新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2024 年 1 月,英国国民西敏寺银行宣布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根据知识产权评估公司

147、Inngot 的估值报告,评估企业可用于质押的知识产权资产,为高速增长、轻资产型企业提供融资。目标企业需满足连续三年实现年营业额增长 20%,且年度营业额不低于 25万英镑的要求。这类企业的有形资产较少,但拥有丰富的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通常无法通过传统担保方式获得融资,预计每年资金缺口高达 150 亿英镑。日本服务科技型企业以间接融资为主,风险投资为辅,丰富科技型中小企日本服务科技型企业以间接融资为主,风险投资为辅,丰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业融资渠道。日本商业银行体系与科技创新形成的是“双向”的模式,大规模城市银行对接大型科创企业的科技创新,中小金融机构主要对接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在政策性

148、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协同性方面,建立以信用保证与信用保险相结合的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借款时,信用保证协会作为保证人为金融机构提供担保服务,并与日本政策金融公库签订保险合同,利用政府资金撬动更大规模的社会资金来服务科技企业的创新发展。2023 年 10 月 27日,三菱日联宣布向日本机构投资者推出债务基金,由日本出口投资保险公司承保,向海外初创公司提供贷款,并计划持续扩大业务规模,邀请更多投资者支持日本海外新产业的发展。新兴经济体中,巴西银行业在支持产业体系智能化转型方面较为突出。新兴经济体中,巴西银行业在支持产业体系智能化转型方面较为突出。巴西银行业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投资于新兴技术

149、领域,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以推动产业体系的智能化和融合化,为制造业、农业等产业提供了智中国银行研究院502024 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能化解决方案,如智能合约、供应链金融等。根据市场研究公司 IDC 的调查报告,巴西有 63%企业使用了与该技术相关的应用程序,远超拉丁美洲平均比例(47%);其中七成巴西企业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历史数据分析能力,以增强预测性洞察力。2.积极推动产业绿色化积极推动产业绿色化转型转型,支持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挑战日益严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标,全球银行业与各国政府之间展开紧密合作,以绿色金融

150、支持产业绿色化转型。一是大力拓展绿色金融业务一是大力拓展绿色金融业务,引导资金向绿色实体企业及项目聚集引导资金向绿色实体企业及项目聚集。首先,全球银行业推动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充分结合各行业特点,有侧重地支持关键领域绿色化转型。汇丰银行推出全球绿色循环信用贷款项目,为大中型企业提供灵活的融资方案,允许提前使用或归还资金。法国巴黎银行推出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协议,该笔贷款与双方共同约定的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相挂钩,设置分档利率,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的情况下,对贷款利率执行利率优惠,反之提升贷款利率,以此激励企业积极践行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承诺。其次,打造综合化绿色金融服务,加大向绿色产业的投融资。

151、相对而言,国际大型银行往往多元化开展绿色金融业务,采取“资产轻型化”发展模式,绿色金融产品既包括传统的项目融资贷款,也包括股权、债券等综合化金融服务。三菱日联提出,2019-2030 财年提供 20 万亿日元的可持续融资,其中 8 万亿日元用于环境领域。摩根大通提出,2017-2025 年末支持 2000 亿美元的绿色融资,包括支持绿色企业 IPO、绿色项目风险管理、绿色项目融资、绿色债券承销以及绿色信贷等。高盛提出在 2030 年前部署 7500 亿美元用于可持续融资、投资和咨询活动。再次,大力推动绿色债券业务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债券产品和发行市场,中国银行研究院512024 年第 2 季度全

152、球银行业展望报告切实支持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降低客户融资成本。2023 年,全球银行承销绿色债券和为绿色项目提供的融资连续两年超过了为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行业提供的融资,尤其是欧洲银行业,在绿色债券市场极为活跃。例如,汇丰集团是世界银行 2 亿欧元蓝色债券的牵头经办人,旨在提高人们对水和海洋资源在全球发展中关键作用的认识。最后,加大金融创新,积极研发绿色金融创新工具,丰富绿色金融的融资与服务模式,比如绿色基金、绿色租赁、绿色选择性应收账款融资和绿色票据贴现等,为客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汇丰银行与气候变化专业顾问 Pollination合作,建立专用自然资本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创立私募基金,

153、为投资者提供一系列的环球大自然资本投资主题,协助投资者以量化方式衡量投资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美国银行侧重于森林保护和生态多样性保护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帮助客户购买生态敏感性土地以及实施可持续森林保护实践与管理。二是提供风险评估和专业咨询服务,降低企业绿色转型合规成本。二是提供风险评估和专业咨询服务,降低企业绿色转型合规成本。全球银行在应对绿色转型风险方面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工具包,帮助企业识别和管理潜在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风险,开展企业可持续性表现评估,并提供相关的咨询和解决方案。除此之外,全球银行业为企业提供有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咨询服务,包括能源效率、碳排放管理、环保技术采用等方面,帮助企

154、业实施绿色转型策略。例如,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多家银行已经开展对目前流行的巴黎协定资本转型评估工具 PACTA 的试点工作,帮助碳密集型行业评估其投资组合与巴黎协定规定的目标之间的差距以及投资组合的气候风险,提供更优质的投资建议和融资解决方案,确保客户实现脱碳转型。三是数字化技术提高绿色金融服务质效。三是数字化技术提高绿色金融服务质效。在实现绿色创新过程中,国际大型银行善于将绿色金融业务与新兴的数字化技术结合起来,通过创新工作流程,提升服务质效。如在绿色债券的发行过程中,需要将绿色资产等新项目更新入公司资产负债表汇总,以便为债券融资,但传统的人工操作工作量巨大且进度中国银行研究院522024

155、年第 2 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缓慢。针对这一问题,花旗银行与微软合作开发了新的平台,运用机器学习技术,快速扫描资产负债表数据并自动识别潜在绿色资产,生成融资或再融资结构建议,有效提高建议的针对性和准确性,节约客户等待时间。摩根大通为机构投资者推出一项可持续投资数据解决方案,该方案能够使投资者通过技术支持,随时从供应商提供的可持续投资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简化 ESG 投资,引导资金流向有投资价值的绿色转型企业。免责声明免责声明本研究报告由中国银行研究院撰写,研究报告中所引用信息均来自公开资料。本研究报告中包含的观点或估计仅代表作者迄今为止的判断,它们不一定反映中国银行的观点。中国银行研究院

156、可以不经通知加以改变,且没有对此报告更新、修正或修改的责任。本研究报告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于本报告所提供信息所导致的任何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投资盈亏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本研究报告版权仅为中国银行研究院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如引用发布,需注明出处为中国银行研究院,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中国银行研究院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报告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研究研究院院中国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中国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1号号邮编:邮编:100818电话:电话:+86-10-66592780传真:传真:+86-10-66594040

友情提示

1、下载报告失败解决办法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报告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中国银行研究院:2024年二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55页).pdf)为本站 (brown) 主动上传,三个皮匠报告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个皮匠报告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会员购买
小程序

小程序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