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您的当前位置:上海品茶 > 报告分类 > PDF报告下载

罗兰贝格&地平线:智能座舱发展趋势白皮书(29页).pdf

编号:16324 PDF 29页 4.69MB 下载积分:VIP专享
下载报告请您先登录!

罗兰贝格&地平线:智能座舱发展趋势白皮书(29页).pdf

1、2019年11月 智能座舱发展趋势白皮书 2 前言介绍 报告背景和目的概要 报告背景 近年来,汽车行业高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已经由过去供给端的产品和技术驱动逐 步转换为不断提高的客户需求驱动 消费者对汽车的认知也逐渐从 “单一的交通工具”向“第三空间”转变,而座舱 则是实现空间塑造的核心载体 同时,5G、AI/大数据、人机交互、汽车芯片与操作系统技术的进步将推动智能 座舱未来的发展,甚至引发变革 此时各大主机厂、Tier 1与部分异业玩家均将视线聚焦在智能座舱领域,欲提前布 局,占据智能座舱生态圈内的优势领地 智能座舱热度上升,市场内暗流涌动 目的概要 本次罗兰贝格与地平线联合发布智能座舱发展趋

2、势白皮书,就汽车消费者需 求、智能座舱发展趋势与智能座舱产业链动态进行探讨和趋势展望,旨在为智能 座舱领域相关玩家提供市场见解 3 智能座舱定义 主要涵盖座舱内饰和座舱电子领域的创新与联动,是拥抱汽车行业 发展新兴技术趋势,从消费者应用场景角度出发而构建的人机交互(HMI)体系 座舱内饰 座舱内饰向智能化发展,用 户可对其所有功能进行控 制,包括座椅、灯光、空 调、车内主被动安全等 用户在车内使用的电 子系统,包括音乐、 屏幕、生态软件等 座舱电子 智能化发展 新兴商业模式 智能座舱 是拥抱汽车行业发展新 兴技术趋势,从消费者应用场景角 度出发而构建的HMI体系 HMI “第三空间” 智能座舱

3、定义 资料来源:罗兰贝格,地平线 4 目录 消费者对于汽车和智能座舱的需求 智能座舱的发展阶段 智能座舱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智能座舱产业链动态 1 2 3 4 5 智能座舱正成为未来中国消费者购车和用车体验的关键决策要素 消费电子产品的场景转移 消费者愈加习惯于使用电子产品,预计未来消费者对手机应用 的喜好会迁移到对车载娱乐信息系统上,如导航、音乐、视 频、社交功能等 消费者对数字座舱类体验的支付意愿有所提高 中国数字座舱发展较为领先,中国消费者对数字座舱类体验的 支付意愿较高,近50%的消费者表示较有兴趣 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发生变化 随着消费者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其对汽车的需求亦从单一的 出行

4、工具逐步转变为生活中的“第三空间” A B C 资料来源:罗兰贝格,地平线 6 A. 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发生变化 随着消费者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其对汽车的 需求亦从单一的出行工具逐步转变为生活中的“第三空间” 消费者对汽车需求的变化汽车行业发展驱动力的转变 汽车消费者的新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供给 1860s 立式内燃 机发明 定义汽车 1900s 流水线装配 使大规模生 产成为可能 1940s 美国三大厂商合 力推动,V8发动 机及流线型产品 成为主流 1970s 石油危机爆发,符合 客户需求的小型车成 为主流 1990s “泡沫经济”破 裂,消费者更加 追求汽车节能与 安全, ABS、

5、电喷 应运而生 2010s 消费升级、新 四化成为汽车 主流趋势 需求 安全舒适需求 自我 实现 尊重 的需要 情感和 归属需求 生理需求 个性化:车辆将更懂使用者, 满足个性化需求,能体现使 用者的自我意愿 认同:希望通过车辆凸显社 会定位,为身边人所认同 社交:更亲密的社交关系将 从手机延伸到车辆 舒适:希望使用车辆更加舒 适和便捷 座椅、音响等 安全:希望车辆装配更多的 安全性配置和功能 消费者对车辆的需求 升级 车辆定位也会 发生转变 第三空间 出行工具 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变化 资料来源:罗兰贝格 7 消费者使用手机/ 车机APP或网站 导航的频率明显增 加,且消费者对使 用车机的接受

6、度也 有显著提升 预计未来,随着车 机的使用感受逐步 提升,消费者亦会 逐步将使用手机的 喜好迁移至车机 B. 消费电子产品的场景转移 消费者愈加习惯于使用电子产品,预计未来消费者对 手机应用的喜好会迁移到对车载娱乐信息系统上 资料来源:罗兰贝格汽车行业颠覆性数据探测调研,罗兰贝格 65 50 65 45 55 40 40 45 30 15 30 20 10 40 15 10 10 巴林岛 美国 中国 英国 荷兰 印度 迪拜 30% 俄罗斯 新加坡 韩国 西班牙 意大利 法国 瑞典 比利时 德国 日本 45 50 45% 25 60 25 60 75 75 70 45 50 35 30 25

7、25 25 20 2019年7月20171) 年7月 您通常多久会使用一次手机/车机APP或网站来进行路线导航规划?至少每周一次 1) 比利时与瑞典的调研时间为2018年1月,俄罗斯的调研时间为2018年7月,阿联酋和西班牙的调研时间为2019年1月 8 C. 消费者对数字座舱类体验的支付意愿有所提高 中国数字座舱发展较为领先, 中国消费者对数字座舱类体验的支付意愿较高,近50%的消费者表示较有兴趣 1) 2019年J.D.Power中国消费者共享汽车使用情况调查; 2) Berylls 2016年德国消费者购车调研 Q: 你愿意在购买新车时为以下哪个车载 信息娱乐系统(IVI)功能支付费用?

8、2) 安全 驾驶类 生活 信息类 安全服务 33% 58% 57% 维保服务 导航服务 41% 旅行规划 服务 32% 远程舒适 性服务 25%娱乐服务 娱乐类 数字座舱分功能支付意愿 和 车 关 联 从 强 到 弱 消费者对数字座 舱类体验的支付 意愿有所提高 中国数字座舱发 展较为领先,中 国消费者对数字 座舱类体验的支 付意愿较高,近 50%的消费者表 示较有兴趣 具体到数字座舱 的服务内容,对 于安全类服务的 刚需明显;消费 者对车上生活信 息和娱乐服务的 支付意愿较弱 13% 40% 46% 没兴趣, 不管是否免费 非常有兴趣, 无论什么价格, 都愿意付费 有一点兴趣, 但不会付费

9、比较有兴趣, 如果价格合理, 愿意付费 1% Q:若共享汽车提供一些更高的配置和便利的增值服 务,如VR游戏、高清电影、K歌软件、按摩座椅 等,您是否有兴趣使用并为此付费? 1) 消费者对座舱内增值服务的付费意愿 资料来源:罗兰贝格,案头研究 9 智能座舱的四个发展阶段简述 阶段1:电子座舱 电子信息系统逐步整 合,组成“电子座舱 域”,并形成系统分层 阶段2:智能助理 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催 生驾驶员监控系统迭 代,增强车辆感知能力 消费者对车辆智能化功 能的期望不仅仅局限在 自动驾驶与人机交互 阶段3:人机共驾 语音控制和手势控制技 术突破,车内软硬件一 体化聚合,实现车辆感 知精细化 车辆

10、可在上车-行驶-下 车的整个用车周期中, 为驾乘人主动提供场景 化的服务,实现机器自 主/半自主决策 阶段4:第三生活空间 未来汽车使用场景将更 加丰富化和生活化,基 于车辆位置信息,融合 信息、娱乐、订餐、互 联等功能,为消费者提 供更加便捷的体验 资料来源:罗兰贝格,地平线 10 阶段一:电子座舱 车载人机交互系统逐步整合,组成“电子座舱域”,并形成系 统分层 资料来源:地平线 车载收音机 汽车电子座舱概念孵 化自车载信息娱乐系 统(IVI);IVI的前身 最早可追溯至1924 年的车载收音机 1924 消费需求驱动 2001 中央显示屏 随着2001年宝马引 入了中央显示屏,液 晶屏入驻

11、汽车座舱 2006 车载导航 2006年美国开放 GPS民用化,基于触 屏显示的导航功能成 为推动座舱电子化的 强劲动力 2018 电子座舱域 来自伟世通和安波福 的两个主流的电子座 舱域控制器方案开始 推向市场 人机交互系统亟待整合 1 2 3 4 传统座舱域是由几个分散子系统或单独模 块组成,每个系统像“孤岛”一般,这种 架构无法支持多屏联动、多屏驾驶等复杂 电子座舱功能,因此催生出座舱域控制器 这种域集中式的计算平台 硬件的整合的价值包括 成本角度:可以平抑因实现复杂功能而 导致的系统软硬件成本的飙升,甚至能 够一定程度上降低整个座舱域的系统成 本 技术角度:整合性方案打通了原来硬件 的

12、分布式架构限制,能够降低系统硬件 和通信架构的设计难度,尤其是能够有 效降低各个分散的控制器之间的通信资 源,此外,计算资源的集中能够帮助系 统进行软硬件分层,形成诸如硬件层、 驱动层、操作系统层、感知层、应用层 等层级。分层产生后,有利于整合系统 资源,推动原汽车的软件架构由“基于 信号的架构”(Signal-Oriented)向“基 于服务的架构”(SOA,Service- Oriented)转变,大大提升复杂功能在车 辆上落地可能性 计算资源集中化也会在边缘侧的感知计算 中发生,即由单颗强力AI感知芯片负责车 外视觉、车内视觉、语音识别等需要AI加 速的感知任务。这种硬件层的变化,最终

13、将促使系统软件层的“独立感知层”的形 成 随着IT及消费电子产业的繁荣,用 户可以充分享受平板电脑、智能手 机等智能终端带来的丰富、优质的 交互体验;用户对于这种体验形成 习惯后,交互体验将会向汽车座舱 蔓延 为了满足用户对车载交互体验的新 需求,车载中控屏正向高清化、大 屏化方向发展;而原先的其他显示 方式也逐步被“显示屏”替代,如 仪表、后视镜被高清液晶仪表、流 媒体后视镜替代 此外,很多新的显示方案也开始在 座舱中普及,如抬头显示(HUD)、 增强现实(AR-HUD)等 11 阶段二:智能助理 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催生驾驶员监控系统迭代,增强车辆感知 能力 资料来源:地平线,罗兰贝格 独立

14、感知层交互方式升级 独立感知层的形成,使得车辆具备了“感知”人、 “理解”人的能力 智能座舱系统通过独立感知层,能够拿到足够的感知 数据,例如车内视觉(光学)、语音(声学)以及方 向盘、刹车踏板、油门踏板、档位、安全带等底盘和 车身数据,利用生物识别技术(车舱内主要是人脸识 别、声音识别),来综合判断驾驶员(或其他乘员)的 生理状态(人像、脸部特征等)和行为状态(驾驶行 为、声音、肢体行为),做到“理解”人 随后根据具体场景,推送交互请求,如提供咨询信 息,提供车辆状态信息,提供“车对人”主动交互, 降低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人对车”的交互负担, 改善交互体验 目前车内交互手段,早已从仅有“物理

15、按键交互” (即硬开关),发展至与“触屏交互”(软开 关)、“语音交互”、“手势交互”并存的状态 尤其是随着自动驾驶对车内视觉的感知要求,基于 视觉的驾驶员监控技术在车舱内也更加快速地落 地。而该技术的普及,大大增强了智能汽车的感知 能力,也助推着智能助理的前身 - 多模交互技术在 智能座舱的落地实现 多模交互技术,通过融合“视觉”、“语音”等模 态的感知数据,做到更精准、更智能、更人性化的 交互;基于多模交互,继续优化迭代,最终演化为 车载智能助理 12 阶段二:智能助理 消费者对车辆智能化功能的期望不仅仅局限在自动驾驶与人机 交互,对车联网相关的影音娱乐、金融服务等个性化体验也有一定的需求

16、 Q 以下哪个描述最能 表达您现在对于车 联网功能的态度? N=1,000 Q 以下哪个描述最能 表达您现在对于自 动驾驶功能的态 度?N=1,000 Q 以下哪个描述最能 表达您现在对于交 互功能的态度? N=1,000 3% 11% 41% 45% 4% 48% 35% 13% 54% 37% 9% 单选单选单选 此题未提供该选项 我不在乎车辆是否具 备此项功能,也不想 拥有相关的功能 我对此项功能没有偏 好,此项功能有无或 好坏也不影响我的购 车选择 我对该功能没有偏好, 但如果车辆具备该功 能且表现优异,将是 影响我购车的一个加 分项 我非常在意此项功 能,这已经成为我选 购车辆的关键

17、要素 Q 车联网最吸引您 的地方是? N=1,000 单选 44% 17% 16% 23% 可以更好的掌控车辆的 信息,远程控制车辆十 分便捷 车辆联网后提供了丰富 的内容(路径规划、娱乐 信息等) 和服务 (救援、 金融等) 集成,使得我 的驾驶和乘坐体验更好 我在车内可以使用车联 网带来的wifi进行上网, 方便办公和网页浏览 联网后,通过智慧交通 体系和车车通讯等技术, 行车安全得以提升 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功能的偏好消费者对车联网功能的偏好 资料来源:消费者调研,罗兰贝格 13 阶段三:人机共驾 感知成为新的HMI输入,车辆可在上车-行驶-下车的整个用车 周期中,为驾乘人主动提供场景化的

18、服务,实现机器自主/半自主决策 在上车-行驶-下车的 整个用车周期中,为 驾乘人主动提供场景 化的服务 部分场景下,系统 通过对传感器收集 的车内外数据进行 分析,自动激活车 辆功能 基于车内感知系统 (IVS), 座舱可监测驾 驶员健康状况与行为 并给予提醒 Continental Driver Monitoring系统 奥迪Virtual Cockpit,左右画幅 可将信息进行优先排 序,显示与当下驾驶 场景最相关的信息 在驾驶舱位置,将 大量的车外道路环 境信息进行筛选, 结合车内指令(如目 的地选择),进行优 先级判定,并将 最重要的信息呈 现给驾驶员 屏幕信息能够根据 驾乘人的实时需

19、 求,在多屏间实现 交互自由 关键 驱动因素 电子控制单元(ECU)向域控制器 (DCU)的电子架构过度 中,车载影音娱乐底层硬件的 计算能力快速增强,得以支持 一芯多屏 自动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丰富功能 增加了驾驶员处理信息的难度,在面 临即时性信息处理的需求下,更加需 要智能交互与显示 AI引擎逐步成熟,大幅 提升了智能化体验 感知-机-人的自主交互IVI和HMI的无缝结合 Valeo MyMobius 系统解决方案可结 合车内外摄像头, 为驾驶员推荐相应 的ADAS功能 (规划) Visteon Smart Core能够实现跨屏 图像互动 (规划) 资料来源:罗兰贝格,地平线 14

20、 阶段三:人机共驾 语音控制和手势控制技术突破,基于多种模式感知手段的融合 ,使感知更精准和主动 资料来源:罗兰贝格,地平线 座舱域、动力域和底盘域相互融合 新车载交互技术的发展,终究不会一直 局限于座舱域;座舱域控制器在智能助 理阶段会参与车身域的控制,如空调、 车门、车窗等,但还未参与到动力&底 盘域的控制,例如通过语音控制给车辆 换挡这种对安全性有高要求的操作 座舱演变为“全面智能助理” 随着自动驾驶系统对动力域、底盘域的 不断整合,以及面向服务架构(SOA)在 车辆的普及,复杂的驾驶行为可能会抽 象成一个一个驾驶服务;这样座舱域控 制器通过提高自身的功能安全等级后, 就可以直接调用自动

21、驾驶域的驾驶服 务,进行车辆的驾驶控制,形成人机共 驾的新局面。经过对座舱域系统的系统 架构和软硬件进行安全升级后,智能助 理将补齐“驾驶控制”这最后一个短 板,迈向“全能智能助理” 车载中央计算机 随着技术逐步的成熟,可能会导致硬件 架构的进一步集中,加速促成驾驶域与 座舱域的融合,并最终形成车载中央计 算机 15 未来车辆作为“第三生活空间”,其使用场景将更加丰富化与生活化;与其他“空间”不同,车辆自带可移动的属 性,可以通过网联功能轻松实现线上与线下体验的无缝连接,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的体验 第三生活空间主要“车”功能示例 阶段四:第三生活空间 未来汽车使用场景将更加丰富化、生活化,基于

22、车辆位置 信息,融合信息、娱乐、订餐、互联等功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的体验 手机推送目的地到车联网 以导航为主界面规划活动 主动订餐 的应用 由行程时间和 兴趣智能推送内容 身份感知,根据消费者ID信 息提供相应的影音娱乐内容 规划最便捷的停车位和充电桩5G、Wifi、蓝牙找车 车机便捷支付停车费 出行 规划 支付 找车 智能停 车、充电 内容 推送 预订 导航和 兴趣点 影音 娱乐 线上线 下联动 线上线 下联动 线上线 下联动 线上线 下联动 资料来源:罗兰贝格 16 智能座舱四大发展趋势总结 趋势1:近期座舱智能化成为汽车智能化发展的重点 数字座舱的技术实现难度低、成果易感知,有助于迅速

23、提升产品差异化竞争力 自动驾驶带来的人员解放,需要座舱功能从交互、环境、控制、空间、数据五大维度进行智能化 变革,提升体验 趋势2:车辆视觉感知“由外向内”发展,车内感知需求日趋强烈 车内视觉感知能够有效支持座舱多样功能的技术实现,实现个性化的车内体验 车内视觉感知同样能够有效助力自动驾驶功能的实现,保障决策的准确性 趋势3:触摸屏不是交互的“终点” 使用触摸屏与驾驶闭环产生资源争夺,因此自动驾驶正式落地前,智能座舱HMI设计将以驾驶任 务为中心 未来最佳方案必定是多模交互,而非捆绑眼手的模式 趋势4:多模交互要求整合分散的感知能力,催生出“独立感知层” 通过E/E架构革新,整合座舱域硬件计算

24、平台,使用单颗性能出众的AI感知芯片,实现车外/车内 视觉感知及语音识别等多模感知算法 车载主芯片之外应建立独立的AI计算,即“独立感知层” 资料来源:罗兰贝格,地平线 17 趋势一:近期座舱数字化成为汽车智能化重点 数字座舱的技术实现难度低、成果 易感知,有助于迅速提升产品差异化竞争力 资料来源:罗兰贝格,地平线 国内OEM在等待自动驾驶关键技术成熟的档口,逐步将精力转移到智能座舱的落地,智能座舱 或迎来爆发周期 智能座舱功能的落地除了要整合多个屏幕显示(中控、仪表、抬头等),还将会整合驾驶员监 控、车联网、娱乐系统及部分辅助驾驶功能 但是,因为智能座舱暂时不涉及底盘控制,功能落地过程中牵涉

25、到的安全压力(包括监管压力) 较小,整体难度相对较小 利用已在智能手机和安防领域使用的生物识别技术(生物视觉感知、语音识别等),迅速改善 车载HMI的体验。另外,电子座舱作为内饰的一部分,不管是整合了多块屏幕的一字屏设计, 还是结合了视觉和语音的智能化交互技术,都非常容易为驾驶员和其他乘员所感知 在车市不振的当前,主机厂通过提供类似的易被察觉和感受到的差异化功能,可以迅速提高产 品的竞争力 作为生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广大用户,也会因为车辆交互体验逐步向IT领域对齐,而产生亲 切感,进而产生购买欲望。尤其是车联网功能在打通移动服务和智慧家居服务后,形成的“人” (手机)、“车”、“家”的互联后,

26、可以形成用户习惯从手机端向车辆的导流 自动驾驶智能座舱 商业化步履维艰 实现难度极大 行业重心转向智能座舱,实现难度相对较小 成果易感知 助力差异化 进入2019年,从通用的Cruise到谷 歌的Waymo,都推迟了高级别自动 驾驶功能的商业落地时间,停留在 “路试”或“商业化试运营”阶段 作为涉及车控的安全域功能,自动 驾驶的落地遇到的是系统级的挑战, 不仅要突破自动驾驶域的相关技术, 如高算力/低功耗/高功能安全等级 要求的AI芯片、视觉感知的技术瓶 颈、固态激光雷达的量产和降本、 高精地图和高精定位、复杂的感知 /决策/控制系统实现等,还需要整 车级别的配套升级,例如底盘执行 系统的线控

27、和冗余、电子电气架构 的升级等,甚至在监管和法规方面 也需要一系列配套升级 18 趋势一:近期座舱数字化成为汽车智能化重点 自动驾驶带来的人员解放,需要座 舱功能从交互、环境、控制、空间、数据五大维度进行智能化变革,提升体验 座舱数字化已 成为汽车智能 化发展中重要 的组成部分 座舱与互联 服务和数据 的联动 内饰的智能化 (与电子系统的联动) 直觉化、智能化与个性化的座舱交互 更直觉化的交互 更智能化的交互 更个性化的交互 多终端无缝连接 内饰件成为传感与交互的载体 (座椅、方向盘等) 通过HMI实现对内饰件的电子化 控制 (座椅、中控、门板等) 座舱具备数据分析和行为预判能力 座舱具备对外

28、沟通能力(V2X) 座舱具备服务连接能力 全新的座舱环境 (显示/声/光) 大尺寸、集成化与专用化的显示 独立声场与全方位发声 个性/智能化灯光 个性化气氛 整体座舱空间的灵活 再分配 大屏带来的仪表简约化工业设计 更大的纵向空间 副仪表取消带来的更大横向空间 内饰件设计优化 资料来源:罗兰贝格 19 趋势二:车辆视觉感知“由外向内”发展,车内感知需求日趋强烈 车内视觉感知 能够有效支持座舱多样功能的技术实现,实现个性化的车内体验 屏幕成为最主流的显示界面 服务于消费者使用习惯的屏 幕物理特性的变化 (尺寸、 材质等) 服务于辅助驾驶功能的语 音交互,可配合光效用于 警示 声音取代屏幕成为新交

29、互 方式 自然语音语义被广泛应用 更加场景化的氛围灯设计 服务于辅助驾驶功能的氛 围灯设计,通常配合声效 用于警示 更多控制选择的温度和 气味 更加场景化的温度和气 味设计 关键 驱动因素 大尺寸、集成化与专用化共存的显示个性/智能化声效和语音互动 受消费电子影响,消费者偏好更 大、更清晰的屏幕和语音交互方 式 LCD过渡到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 (TFT-LCD)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 的触控屏幕材质和技术的显著提升 底层芯片异化架构技术(GPU)的极大提 升使得对复杂图像的快速处理成为可能 OEM愿意通过提升座舱环境吸 引消费者,并借此梳理更年轻 化的品牌形象 个性/智能化灯光个性化气

30、氛 (温度/气味) 资料来源:罗兰贝格 20 趋势二:车内视觉感知同样能够有效助力自动驾驶功能的实现,保障决策的准确性 资料来源:地平线 车内感知 L3自动驾驶有可 行驶区域(ODD) 限制和接管要 求;倘若驾驶员 处于以上状态, 难以实现有效接 管 汽车需要车内感 知能力来掌握驾 驶员的状态 实现了车内视 觉、语音感知的 智能座舱系统, 能够有效检测驾 驶员状态,助力 自动驾驶系统的 决策准确性和安 全性 智能座舱助力 自动驾驶实现 21 趋势三:触摸屏不是交互的“终点” 使用触摸屏与驾驶闭环产生资源争夺,因此 自动驾驶正式落地前,智能座舱HMI设计将以驾驶任务为中心 资料来源:地平线 1

31、2 3 L3+ 高等级 自动驾驶 近年来,触屏交互已经成为汽车座舱内交互 的主流形式之一;尤其在特斯拉的Model S/X/3上推出超大触屏后,“消灭物理按键, 拥抱超大触屏”运动在各大主机厂轰轰烈烈 的展开;那么问题来了,触摸屏的交互方式 真的是“终极方案”吗?未来智能座舱的进 化,是否有更完美的解决方案呢? 事实上,触摸屏的使用会对驾驶资源形成直 接竞争;驾驶员在驾车时需要“手-眼”并 用,才能形成完整的驾控闭环;而驾驶员针 对触摸屏的每次交互,都要同时使用“手- 眼”资源,与驾控闭环形成严重的资源竞争, 容易分散驾驶员注意力,不利于安全驾驶 因此,交互设计必须以驾驶任务为 中心;更好的设

32、计方案一定是尽量 少地占用“手-眼”资源的方案, 即取消触摸屏,采用“语音- HUD/AR”的智能多模交互 “语音”可以释放“手”资源; HUD/AR能尽量较少地将驾驶员 视线和注意力从车辆前方移开,保 证行车安全 智能座舱需要的“终极”交互方案,应该是车对人的 主动式交互;即结合车外环境、车内视觉、语音识别、 AR等多种感知手段,将车辆打造成为像钢铁侠“贾 维斯”这样的人工智能“管家”,才能全方位提升车 主体验 所谓“模态”(modality),即“感官”,多模态即多 感官融合;人类在智能座舱中的常用感官有视觉、听 觉、触觉、嗅觉模态等。多模态交互就是综合运用语 音交互、机器视觉、触觉监控(

33、方向盘脱手检测、座 椅乘员检测分类等)甚至嗅觉等其他传感器智能技术, 更加精准、主动和个性化地提供车内交互方式。从 “驾驶员主动交互”循序渐进地升级到“智能车辆主 动交互”循环,能最大程度上减少驾驶员精力分散, 并提升乘员交互体验 触屏交互不利于安全 以驾驶任务为中 心的交互 多模交互 22 趋势三:触摸屏不是交互的“终点” 未来最佳方案必定是多模交互,而非捆绑眼 手的模式 交互载体变革:界面/Surface 取代旋钮/按钮 更直观的输入与反馈:如 语音交互、手势交互等 全新用户体验UI 车内电子系统、智能界面和 人机交互实现无缝结合 从人-机单向交互,进化到 感知-机-人的自主交互 车辆用户

34、数据的依赖程度 加深 基于交互+感知+数据的 新交互技术发展 车内各终端的无缝连接 车外终端 (以手机为代 表)和座舱内体验的无 缝切换 关键 驱动因素 Intuitive 直觉化交互Intelligent 智能化交互 Individualized 个性化交互Seamless 多终端无缝连接 消费电子产品需求场景逐渐渗透至车内 消费者对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场景的需 求提高 自动驾驶对决策速度和座舱体验提出更高要求 以域控制为技术基础的电子架构支撑了功能 的实现 云计算及车载计算平台的成熟提供强大算力 OEM寻求差异化产品卖点并借此托举 品牌定位 安全法规及监管限制了对传 统交互方式的“过度 替代

35、” 资料来源:罗兰贝格,地平线 23 趋势四:多模交互要求整合分散的感知能力,催生出“独立感知层” E/E架构革 新的趋势:逐步走向集中,整合座舱域硬件计算平台 资料来源:地平线 VISION 中央集中式 EE架构 域控制器 EE架构 分布式 ECU架构 车载中央计算机+云计算 域控制器架构 功能模块化 多是独立功能ECU,基于CAN、LIN等 通信,BCM集成Gateway 引入以太网、基于域划分进一步 优化EE架构 云计算+车载中央计算机 +执行器+传感器架构 功能集成化 以太网TSN 大脑-层-区构架 Sensor Sensor Sensor Sensor Actuator Actuat

36、or Sensor Sensor Sensor Sensor Actuator V2X 云服务 Actuator Actuator Actuator Vehicle Computer BCM(Gateway) ECU ECU ECU ECU ECU ECU ECU ECU ECU ECU ECU ECU ECU ECU ECU ECU ECU ECU ECU ECU ECU ECU ECU ECU Central Gateway ECU ECU ECU ECU 4G 云服务 DCUDCU 分布式阶段域内集中阶段跨域集中阶段中央计算机阶段 ADAS近期主要指AVM全景环视系统 DMS系统在后期会

37、增加OMS功能 分散的边缘计算开始集中化趋势 部分零部件企业形成座舱域控制器 量产方案 智能座舱域与智能驾驶域融合,单 颗AI芯片实现车外、车内、融合等 边缘侧计算,“独立感知层”形成 车内操作系统建立中间级级生态 车载中央计算机的形成,计算芯片 会出现整合趋势 车内操作系统建立应用及生态 HUD RVC 仪表 DMS ADAS IVI T-box DVR 座舱域 控制器 HUD仪表IVI ADAS T-boxDMS RVCDVR 车身域 控制器 动力/底盘 域控制器 安全域 控制器 智能域控制器 车载中央计算机 座舱域 控制器 驾驶域 控制器 智能域控 制器 车身域 控制器 动力/底盘 域控

38、制器 安全域 控制器 24 趋势四:在座舱域硬件计算平台整合后,采用单颗性能出众的AI感知芯片,实现车 外/车内视觉感知及语音识别等多模感知算法 资料来源:地平线 AP(应用处理器)方案AP + CP(协处理器)方案 电源 管理 网络 管理 诊断 监控 AI 加速 注:MCU 微控制器 AP 应用处理器 CP 协处理器 MCUMCU APAP CP 25 感知层 融合层 执行层 趋势四:多模交互要求整合分散的感知能力,催生出“独立感知层” 车载主芯片 之外应建立独立的AI计算,即“独立感知层” 资料来源:地平线 执行层 ADAS/AD智能座舱车身动力/底盘 卫星导航系统感知数据融合高精地图车联

39、网惯性测量单元 车外视觉车内视觉语音识别激光雷达毫米比雷达 Powered by Horizon Robotics 26 随着智能座舱的发展,其产业链将变得愈加复杂,更多玩家将在这个大生态中分得 一杯羹 未来智能座舱生态圈发展主题将围绕“生态协同”与“跨界延伸” 资料来源:罗兰贝格,地平线 IVI Features (硬+软) IVI HMI Output(屏、灯等硬件为主) 通讯模组 (T-Box) 座舱电子 通讯网络 服务提供 座舱内饰 座椅方向盘 门板后视镜 车内 通讯 (CA N/以 太网 等) ADAS 域控制 IVI 域控制 车外传 感器 IVI HMI Input (触控与感知硬

40、件+识别算法) 未来智能座舱 生态圈发展主题 生态协同 不同玩 家之间的合作关系将 更为紧密,优势各 异、能力互补 跨界延伸 传统汽 车行业玩家不断延伸 各自能力,探索产业 链纵向与横向的延伸 可能;同时,异业玩 家跃跃欲试,希望紧 跟汽车智能化趋势, 切入汽车领域 1 1 2 智能座舱产业链 智慧城市 大生态 实现V2X 智能座舱 域控制 Tier 1 互联网企业 OEM 移动出行服务商/MSP 科技公司 软件/算法企业 27 获取更多信息,请联系我们 郑赟 合伙人 +86 21 52986677-163 康伯涵 合伙人 +86 21 52986677-810 吴钊 执行总监 +86 21

41、52986677-108 方寅亮 合伙人 +86 21 52986677-823 逯建枫 智能驾驶技术专家 吴石庐 高级商务总监 +86 21 51853553-5201 jianfeng.luhorizon.ai +86 21 51853553-5201 shilu.wuhorizon.ai 李星宇 市场拓展与战略 规划副总裁 +86 21 51853553-5201 xingyu.lihorizon.ai 28 本演示文稿是由罗兰贝格 (Roland Berger) 与地平线 (Horizon Robotics) 独家为客户利益和 内部使用而编写, 仅作为讨论与所述智能座舱领域有关的某些主

42、题的基础。本演示文稿严格保密, 未经罗兰贝格和地平线事先书面授权, 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汇总或披露, 阅览本演示文稿者即 据此同意受到所述制约。 本演示文稿基于公众可参阅的信息,罗兰贝格和地平线双方并未对本报告信息分别进行查证。 本报告涵盖的预计和推测涉及对重要问题的主观评判和分析,这些评判和分析可能正确或不正 确。地平线及其附属公司、直接和间接股东、各成员、员工或代理人以及罗兰贝格对本演示文 稿中信息和数据的真实性、原创性、有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均不提供任何保证或担保 (直接或 间接),且不承担任何责任;同时对本演示文稿中可能存在的任何错误和遗漏造成的损害、损失 和费用 (包括但不限于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 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演示文稿中涵盖的预计、推测和评估仅基于当前市场状况,短期内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因 此,此报告发布日期后发生的变化和事件可能会影响本报告论述内容的有效性,罗兰贝格和地 平线均不承担更新和/或修订本报告内容及报告中信息和数据的责任。 29 谢谢!

友情提示

1、下载报告失败解决办法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报告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罗兰贝格&地平线:智能座舱发展趋势白皮书(29页).pdf)为本站 (起风了) 主动上传,三个皮匠报告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个皮匠报告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