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您的当前位置:上海品茶 > 报告分类 > PDF报告下载

2030愿景与需求报告(26页).pdf

编号:20331 PDF 26页 3.18MB 下载积分:VIP专享
下载报告请您先登录!

2030愿景与需求报告(26页).pdf

1、 1前言前言. 1 2总体发展理念总体发展理念. 2 32030+愿景与场景愿景与场景.4 3.1愿景:数字孪生,智能泛在.4 3.2应用场景.6 3.2.1智享生活.6 3.2.2智赋生产.9 3.2.3智焕社会. 10 42030+网络性能指标需求网络性能指标需求.14 52030+网络特征构想网络特征构想.15 5.1按需服务的网络.16 5.2至简网络.17 5.3柔性网络.18 5.4智慧内生.19 5.5安全内生.19 6结束语结束语. 21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22 1 1前言前言 移动通信领域科技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歇, 从第一代模拟通信系统 (1G)到万物互联的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

2、(5G) ,移动通信不仅深刻 变革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更成为社会经济数字化和信息化水平加速提 升的新引擎。5G 已经步入商用部署的快车道,它将开启一个万物互 联的新时代,渗透到工业、交通、农业等各个行业,成为各行各业创 新发展的使能者。 为了推动 5G 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充分融合,已经开始全 面实施“5G+”计划,包括 5G+4G 协同发展、5G+AICDE 和 5G+生 态,最大程度释放 5G 对各领域放大、叠加、倍增效能。 “5G+”将以 5G 为基础,衍生出一系列创新解决方案,覆盖人们生活、生产和社 会治理多个方面, 打造新体验、 新动能和新模式, 助力综合国力提升、 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

3、转型升级。 按照移动通信产业“使用一代、建设一代、研发一代”的发展节 奏,业界预期 2030 年左右商用 6G。芬兰政府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启动 6G 大型研究计划,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已为 6G 研究开放太赫兹频 谱,我国也于 2018 年开始着手研究 6G。以“创新、协调、绿色、开 放、共享”为内涵的新发展理念,也应成为 5G 向 6G 演进的发展理 念,成为推动移动通信网络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方向和着力点。 作为面向 2030+的移动通信系统,6G 将进一步通过全新架构、 全新能力,并结合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和新场景,打造 6G 全新技术生 2 态,推动社会走向虚拟与现实结合的“数字孪生”世界,实现

4、“6G 创新世界”的宏伟目标。 报告对 2030 年后移动通信发展的总体愿景与新应用场景进行了 预测和探讨。结合未来新业务和新应用的展望,报告提炼出 6G 网络 性能指标的初步需求,并提出了未来 6G 网络五大特征构想,即按需 服务、至简、柔性、智慧内生和安全内生。 6G 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报告旨在引发业界 的讨论与思考, 后续将联合学术界和工业界共同完善和更新 6G 愿景与需求,持续推进潜在使能技术的研究工作。 2总体总体发展理念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 以平衡方式实现社会公 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一项伟大、复杂的工程。中国秉持“创 新、协调、绿色

5、、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社会发展开出了良方。 “五大发展理念”在信息通信领域,为移动通信网络可持续发展 指明了方向,成为 5G 向未来网络(即 6G)演进与发展的思路和着 力点。其中: “创新”要求未来网络注重基础理论突破和源头技术创新,突破 或扩展传统通信理论,构建通信计算一体化架构,引入量子计算、类 脑计算、强 AI 等变革性技术; “协调”要求未来网络在通信、信息、材料、能源和垂直产业等 领域跨界融合协同突破,要求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协同推进,要求技术 3 标准的国际协同制定,产业发展的全球协调推进; “绿色”要求未来网络低能耗、低排放、与环境相容、能源供给 可再生、器件材料可重构、设备可

6、 4D 打印; “开放”要求未来网络能力接口开放、软硬件开源、市场开放、 生态开放,实现网络的“融合” 、 “融通”和“融智”新局面; “共享”要求未来网络通用化,与交通、电力、城建等其他社会 基础设施融合共享,实现基础设施集约化,提升基础设施效率。 6G 将在 5G 基础上为社会经济发展添加新动能,更深层次地促 进“五大发展理念”落地。在“创新”方面,6G 为国家、企业和个 人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商业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多方面提供基础平 台能力、信息服务能力、计算能力和 AI 能力;在“协调”方面,6G 打通国家和行业间信息孤岛,保障“一带一路”全球经济一体化协调 发展,以新业态方式协调垂直产

7、业发展,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在“绿 色”方面,6G 基于全球立体覆盖能力提供强大的环境感知能力,形 成全球合作环保方案,并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降低碳排放,实现 绿色发展。在“开放”方面,6G 自含生态开放基因,促进全球经济 开放、市场开放、文化开放、制度开放。在“共享”方面,6G 将构 建共享的 AI 基础设施,实现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的平民化,数据 共享,保障数字红利和数字权益的公平性,进一步促进“共享经济” 升级,助力“共享制造”和国际间产业间“共享基础设施” ,形成共 享新生态,实现成果共享。 坚持“五大发展理念” ,6G 将重构网络空间,为全球经济发展提 4 供一体化空间, 助力形成全

8、球发展共同体、 安全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32030+愿景与场景愿景与场景 3.1 愿景愿景:数字孪生,智能泛在:数字孪生,智能泛在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成五个层次,受其启发, 将其演化到通信需求层面, 提出一种层次化的通信需求模型, 分为五个等级:必要通信、普遍通信、信息消费、感官外延、解放自 我,如图 1 所示。该模型中,通信需求和通信系统构成了螺旋上升的 循环关系:需求的出现刺激了通信技术和通信系统的发展,而通信系 统的完善将通信需求推向更高的层次,最终实现人类的解放,实现人 类智能化的终极追求1。 图 1. 新通信马斯洛需求模型 依据新通信马斯洛需求模型,低级需求被满足后

9、,高级需求将自 然出现。 “4G 改变生活,5G 改变社会”印证了人们从未停止对更高 5 性能的移动通信能力和更美好生活的追求。4G 时代是数据业务爆发 性增长的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消费互联网的发展,从衣食住 行到医、教、娱乐,人类的日常生活实现了极大的便利。5G 将开启 一个万物互联的新时代,它将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全面互 联,渗透各行各业,让整个社会焕发前所未有的活力。未来,随着 5G 应用的快速渗透、科学技术的新突破、新技术与通信技术的深度 融合,必将衍生出更高层次的新需求,如果说 5G 时代可以实现信息 的泛在可取,6G 应在 5G 基础上全面支持整个世界的数字化,并结

10、合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 实现智慧的泛在可取、 全面赋能万事万物。 在未来 2030 年及以后的时代,整个世界将基于物理世界生成一 个数字化的孪生虚拟世界,物理世界的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之间 可通过数字化世界来传递信息与智能。 孪生虚拟世界则是物理世界的 模拟和预测,它精确地反映和预测物理世界的真实状态,帮助人类更 进一步地解放自我,提升生命和生活的质量,提升整个社会生产和治 理的效率,实现“数创世界新,智通万物灵”的美好愿景。 图 2. 数字孪生 6 3.2 应用场景应用场景 围绕总体愿景,未来移动通信网络将在智享生活、智赋生产、智 焕社会三个方面催生全新的应用场景,如图 3 所示。 图

11、3. 2030+典型应用场景 3.2.1 智享生活智享生活 移动通信服务能力关乎人类福祉。在面向 2030+的移动通信系统 中,通感互联网、孪生体域网、智能交互等将充分利用脑机交互、 AI、全息通信、分子通信等新兴技术,塑造高效学习、便捷购物、协 同办公、健康生命等生活新形态。 通感互联网通感互联网 目前,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信息交互的主要载体从简单的语音、图 片,发展为能传递视听感受的视频、电子图书等,要想通过“感觉” 的进一步延展更好地认识世界、解放自我,实现多维“感觉”互通与 情感交流,必须依赖于移动通信的进一步发展。 7 通感互联网是一种联动多维感官实现感觉互通的体验传输网络。 通过互联基

12、础设施,人们可以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 觉乃至情感并实现这些重要感觉的远程传输与交互。无论身处何处, 都可以获得音乐弹奏、美术、运动等技能在真实环境的沉浸式体验, 可以感受到真实、不消耗实物的美食、护肤试用体验,可以获得精准 操控平台硬件设施的云端协同办公体验。 图 4. 通感互联网 孪生体域网孪生体域网 在体域网应用方面,5G 主要实现人体的健康监测以及疾病的初 级预防等功能。随着分子通信理论和纳米材料、传感器等关键技术的 突破性进展,面向 2030+的体域网将进一步实现人体的数字化和医疗 的智能化。 孪生体域网应运而生,通过对现实世界人体的数字重构,孪生体 域网将构造出虚拟世界

13、个性化的“数字人” 。通过对“数字人”的健 康监测和管理,可实现人体生命体征全方位精准监测、靶向治疗、病 理研究和重疾风险预测等,为人类健康生活提供保障。 8 图 5.孪生体域网 智能交互智能交互 智能交互是智能体(包括人与物)之间产生的智慧交互。现有的 智能体交互大多是被动的,依赖于需求的输入,比如人与智慧家居、 的语音和视觉交互。 随着 AI 在各领域的全面渗透与深度融合,面向 2030+的智能体 将被赋予更为智慧的情境感知、自主认知能力,实现情感判断及反馈 智能, 可产生主动的智慧交互行为, 在学习能力共享、 生活技能复制、 儿童心智成长、老龄群体陪护等方面大有作为。 图 6.智能交互

14、9 3.2.2 智赋生智赋生产产 智赋生产是面向 2030+的生产概念,通过应用新兴信息技术为现 有农业生产、 工业生产深度赋能, 可为生产的健康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进而促进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 图 7. 智赋生产 随着 5G 的应用,生产业通过信息化、网联化,将初步实现生产 的智慧化。例如无人机等智能设备应用于农业生产,解放人类双手; 机器人、VR 等设备也初步应用于制造业中,辅助人类工作,并提高 信息获取率和制造效率。随着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生产业必将 与数字孪生等更多技术融合发展,走向智赋生产的美好愿景。 智赋农业智赋农业 智赋生产将极大解放农业劳作,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融合陆基、 空

15、基、天基和海基的“泛在覆盖”网络将进一步解放生产场地,未来 信息化的生产场地将不限于地面等常见区域, 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到水 下、太空等场地;数字孪生技术可预先进行农业生产过程模拟推演, 对负面因素提前应对,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与利用效率;同时, 10 运用信息化手段紧密联接城市消费需求与农产品供给, 可为农业产品 流注入极大活力,推进智慧农业生态圈建设;大数据、物联网、云计 算等技术将支撑更大规模的无人机、机器人、环境监测传感器等智能 设备,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全联接,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 业等领域大显身手。 智赋工业智赋工业 对于工业生产而言,智赋生产意味着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16、数字孪生技术与工业生产结合, 不仅起到预测工业生产发展因素的作 用,还可以使实验室中的生产研究借助数字域进行,进一步提高生产 创新力。 越来越多的智慧工厂将集成人、 机、 物协同的智慧制造模式, 智慧机器人将代替人类和现有的机器人成为敏捷制造的主力军, 工业 制造更趋于自驱化、智能化。纳米技术的发展将为工业生产各环节的 监测和检测过程提供全新方式, 纳米机器人等可以成为产品的一部分, 对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监控。工业生产、储存和销售方案将得以基 于市场数据的实时动态分析,有效保障工业生产利益最大化。 3.2.3 智焕社会智焕社会 移动通信网络是构建智慧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面向 2030+,移

17、动通信网络是一个融合陆基、空基、天基和海基的“泛在覆盖”通信 网络,不仅能极大提升网络性能以支撑基础设施智能化,更能极大延 展公共服务覆盖面、缩小不同地区的数字鸿沟,切实提升社会治理精 细化水平,从而为构建智慧泛在的美好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11 “泛在覆盖泛在覆盖”助力基础设施智能化:超能交通助力基础设施智能化:超能交通 在当前时代,5G 赋能交通运输业,使交通运输初步实现网联化, 并开始走向智慧化, 辅助驾驶、 远程驾驶和自动驾驶将提升交通安全, 提高出行效率。在 2030+时代,交通运输将不限于当前交通模态下的 智慧演进,也将描绘出多模态互联交通运输的美好愿景。 在 2030+网络的助力下

18、,无论身处都市、深山亦或高空,人们都 将体验到优质网络性能及其带来的智慧服务。例如:超能交通将在交 通体验、交通出行、交通环境等方面大放异彩。全自动无人驾驶将大 行其道,进一步模糊移动办公、家庭互联、娱乐生活之间的差异,开 启人类的互联美好生活。通过有序运作“海-陆-空-太空”多模态交通 工具,人们将真正享受到按需定制的立体交通服务。新型特制基站同 时覆盖各空间维度的用户、 城市上空无人机等, 使得无人机路况巡检、 超高精度定位等多维合作护航成为可能, 为人类塑造可信安全的交通 环境。 图 8. 超能交通 12 “泛在覆盖泛在覆盖”促进公共服务普惠化:精准医疗、普智教育、促进公共服务普惠化:精

19、准医疗、普智教育、 虚拟畅游虚拟畅游 基于 5G 的高速率、大连接、高可靠、低时延等特性,5G 网络 开始提供智慧医疗、远程教育等一系列公共服务,初步改善了城市与 乡村医疗资源覆盖不均衡的现象, 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然而, 为全面实现 2030+公共服务的普惠化, 达到 “解放自我” 的终极目标, 需要利用“泛在覆盖”通信网络补盲和延伸地面网络特性,满足偏远 地区或地理隔离区域(如海岛、民航客机、远洋船舶)的网络覆盖需 求,全面推动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公共服务的发展。 在基于“泛在覆盖”的 6G 网络中,精准医疗将进一步延伸其应 用区域,帮助更广域范围的人们构建起与之相应的个性化“数

20、字人” , 并在人类的重大疾病风险预测、早期筛查、靶向治疗等方面发挥重要 作用,实现医疗健康服务由“以治疗为主”向“以预防为主”的转化。 利用全息通信技术与网络中泛在的 AI 算力, 6G 时代的普智教育不仅 能够实现多人远距离实时交互授课, 还可以实现一对一智能化因材施 教;数字孪生技术将实现教育方式的个性化和教育手段的智慧化,它 可以结合每个个体的特点和差异,实现教育的定制化。 “泛在覆盖” 通信网络还将结合文化旅游产业发力增效, 通过全方位覆盖的全息信 息交互,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共同沉浸到虚拟世界,可入云端观险峰, 可入五洋览湍流。 13 图 9. 公共服务普惠化 “泛在覆盖泛在覆盖”推动

21、社会治理精细化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即时抢险即时抢险、 “无人区无人区”探探 测测 5G 与 IoT 技术的结合,可以支持诸如热点区域安全监控和智慧 城市管理等社会治理服务。到 2030+, “泛在覆盖”将成为网络的主 要形式,完成在深山、深海、沙漠等“无人区”的网络部署,实现空 天地海全域覆盖,推动社会治理便捷化、精细化与智能化。 依托其覆盖范围广、灵活部署、超低功耗、超高精度和不易受地 面灾害影响等特点, “泛在覆盖”通信网络在即时抢险、 “无人区”探 测等社会治理领域应用前景广阔。例如通过“泛在覆盖”和“数字孪 生”技术实现“虚拟数字大楼”的构建,可迅速制定出火灾等灾害发 生时的最佳救灾和

22、人员逃生方案;通过“无人区”的实时探测,可以 实现诸如台风预警、洪水预警和沙尘暴预警等功能,提前为灾害防范 预留时间。 14 图 10. 社会治理精细化 42030+网络性能指标需求网络性能指标需求 结合上述面向 2030+的全新应用场景的预测和相应的业务模式 的分析,可以推演出各个场景下的网络性能指标需求。例如,全息通 信中,一张全息照片大小为 78GByte,折合 5664Gbit,如果视频也 是同样清晰度,考虑 30 帧/秒,折算速率需求为 1.681.92Tbps,达到 Tbps 量级2;5G 定义的 ITU 指标仅支持下行 20Gbps,上行 10Gbps 的峰值速率。超能交通场景下

23、,飞机等承载的终端移动速度将超过 1000km/h, 需满足超高移速下的超高安全性和超高精度定位需求; 5G 定义的 ITU 指标仅支持 500km/h 的移动速度,对安全和定位精度没 有定义。诸如此类,对于 2030+的应用场景带来的指标需求,仅依靠 5G 现有的网络和技术是难以实现的。 因此,一方面需要推动 5G 技术的演进发展,在现有 5G 能力指 标基础上,尽可能提升关键性能指标需求;另一方面需要未来的 6G 网络提供比 5G 更全面的性能指标,如超低时延抖动、超高安全、立 15 体覆盖、超高定位精度等。 未来网络的需求必将带来新技术的突破, 潜在使能技术的研究迫 在眉睫,如全频段接入

24、、新型编码技术、超大规模天线、太赫兹和可 见光通信、电磁波新维度以及空天地一体化网络3-9等。依赖于上述 及其他潜在使能技术,未来的网络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从而可以为 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业务和应用。图 11 列出了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网 络性能指标需求和潜在使能技术。 图 11. 2030+网络性能指标需求及潜在技术 52030+网络特征构想网络特征构想 结合未来愿景和技术发展趋势,面向 2030+的网络在提升空口能 力的基础上,还将具备如下特征:一是按需服务的网络,可以使用户 按需获得网络服务和极致网络性能体验; 二是支持即插即用的至简网 络;三是按需扩展、自治、自演进的柔性网络;四是智慧内生;

25、五是 安全内生。智慧内生保障了网络的极简、柔性、感知能力,安全内生 则让网络有更强大的免疫能力。基于这些特征,6G 网络将能满足 2030+社会发展的全新需求,并实现“6G 创新世界”的宏伟目标。 16 图 12. 2030+网络特征构想 5.1 按需服务按需服务的的网络网络 面向未来 2030+的应用,网络除提供极致的性能体验之外,还需 构建按需服务的网络。按需服务网络旨在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用 户提供极致性能服务。随着新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发展, “数字孪生” 世界将催生更多新业务、新场景,用户需求趋于多元化和个性化。在 面向 2030+的移动通信系统中,按需服务网络将提供动态的、极细粒 度

26、的服务能力供给,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获得相应的服务种类、服务 等级以及不同服务的自由组合等。此外,当用户需求发生改变时,按 需服务网络可无缝切换服务方式和内容, 实现网络服务能力与用户需 求的实时精准匹配,为用户带来极致无差异化的性能体验。 17 图 13. 按需服务网络 5.2 至简至简网络网络 至简网络是未来网络架构演进的重要方向。 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 扩展和复杂度的与日俱增,须对蜂窝网络架构进行革新和极简易化, 实现“能力至强,结构至简” 。自然界中蚂蚁窝的体积相对单只蚂蚁 的比例极大, 他们却能够在不断构建扩展蚁窝规模时保障蚁群的高效 分工和蚁窝的连通,由此启发我们从仿生学角度去思考未来

27、 6G 网络 的结构如何设计。移动通信在网络覆盖上启发自蜂窝,在未来架构演 进上或许可以从蚁巢等获得灵感,进一步实现网络的四通八达,信息 的快速传递,还可以按照用户需要自然生长、自动演进。 18 图 14. 至简网络 5.3 柔性网络柔性网络 柔性网络将使能网络按需扩展并实现网络功能的自我演进, 实现 “按需伸缩,自主进化” 。传统网络是按照所支持的最大容量进行设 计和规划, 而用户需求和网络负荷则由于用户移动带来的潮汐效应而 动态变化。因此,网络性能无法适应业务需求和负荷的变化。面向 2030 的网络需要考虑几个设计手段:全软件定义的端到端网络、网 络协议的前向兼容性设计、去小区的网络结构,

28、以用户为中心实现网 络自治与自演进。 图 15. 柔性网络 19 5.4 智慧内生智慧内生 智慧内生将实现 AI 能力的全网渗透,实现“网络无所不达,算 力无处不在,智能无处不及” 。通过网络与计算深度融合形成的基础 设施, 为 AI 提供无处不在的算力, 从而实现无所不及的泛在智能10。 基于智慧内生的网络结合网络自动化、AI 及大数据能力,实现 Zero Touch 运营运维。智慧内生网络还可以通过自聚焦的方式,有效满足 不断出现的新需求, 使能资源管理的智慧决策, 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 实现数字转型11。 图 16. 智慧内生 5.5 安全内生安全内生 安全内生的网络实时监控安全状态并预

29、判潜在风险, 抵御攻击与 预测危险相结合,从而实现智能化的内生安全,即“风险预判,主动 免疫” 。智能共识,通过联网的智能主体间的交互和协同形成共识, 并基于共识来排除干扰,为信息和数据提供高安全等级。智能防御, 基于 AI 和大数据技术,精准部署安全功能并优化安全策略,实现主 20 动的纵深安全防御。 可信增强, 使用可信计算技术, 为网络基础设施、 软件等提供主动免疫功能,增强基础平台的安全水平。泛在协同,通 过端、边、管、云的泛在协同,准确感知整个系统安全态势、敏捷处 置安全风险。网络将实现由互联网安全向网络空间安全的全面升级。 图 17.安全内生 21 6结束语结束语 信息通信技术的快

30、速发展加速了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和数字化, 推 动着人类社会走向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数字孪生世界。 “创新、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 是整个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面向 2030+ 的社会发展,新的应用场景将层出不穷,如孪生体域网、超能交通、 智能交互、通感互联网等,它们对未来移动通信网络的性能指标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包括超高峰值速率、超低时延抖动、三维覆盖、超精 定位等,同时对网络的服务形式、部署与发展等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按需服务网络、至简网络、柔性网络、智慧内生、安全内生等将成为 未来网络的基本特征,通过智享生活、智赋生产和智焕社会,共同实 现“数字孪生”的美好世界。 目前,面向

31、2030+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愿景与发展需求还处于探索 阶段,业界并未得到统一的定义。预计未来几年,世界各国将在技术 路线和发展愿景上逐渐达成共识。践行“创新驱动发展”的 理念,将持续加大基础研发投入,从新材料、新需求、新理论、新技 术等维度出发,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共谋移动通信行业的 可持续发展,共同实现“6G 创新世界”的伟大梦想! 22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李正茂. 通信 4.0:重新发明通信网M. 中信出版社: 北京, 2016: 36-48. 2 E. C. Strinati et al., “6G: The Next Frontier: From Holographic Me

32、ssaging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Using Subterahertz and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Magazine, vol. 14, no. 3, pp. 42-50, Sept. 2019. 3 M. Mozaffari, A. T. Z. Kasgari, W. Saad, M. Bennis, and M. Debbah, Beyond 5G With UAVs: Foundations of a 3D Wireless Cellular Network,

33、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vol. 18, no. 1, pp. 357-372, Jan. 2019. 4 D. Li, “Overlapped Multiplexing Principle and an Improved Capacity on Additive White Gaussian Noise Channel,” IEEE Access, vol. 6, pp. 6840-6848, 2017. 5 E. Bjrnson, L. Sanguinetti, H. Wymeersch, J. Hoydis, and T

34、. L. Marzetta, “Massive MIMO is a realityWhat is next? Five promising research directions for antenna arrays,”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vol. 94, pp. 3-20, Nov. 2019. 6 W. Cheng, W. Zhang, H. Jing, S. Gao, and H. Zhang,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EEE Wireless Communica

35、tions, vol. 26, no. 1, pp. 100-107, Feb. 2019. 7 H. Yao, L. Wang, X. Wang, Z. Lu, and Y. Liu, “The Space-Terrestrial Integrated Network: An Overview,”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vol. 56, no. 9, pp. 178185, Sept. 2018. 8 A. Boulogeorgos et al, “Terahertz Technologies to Deliver Optical Network Qua

36、lity of Experience in Wireless Systems Beyond 5G,”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vol. 56, no. 6, pp. 144151, Jun. 2018. 9 P. H. Pathak, X. Feng, P. Hu, and P. Mohapatra,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Networking,andSensing:ASurvey,PotentialandChallenges,”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 & Tutorials, vol.

37、17, no. 4, pp. 20472077, 4th Quart. 2015. 10M. Elsayed and M. Erol-Kantarci, AI-Enabled Future Wireless Networks: Challenges, Opportunities, and Open Issues, 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Magazine, vol. 14, no. 3, pp. 70-77, Sept. 2019. 11Z. Zhang et al. “6G Wireless Networks: Vision, Requirements, Architecture, and Key Technologies,” 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Magazine, vol.14, no. 3, pp. 28-41, Sept. 2019. 23

友情提示

1、下载报告失败解决办法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报告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2030愿景与需求报告(26页).pdf)为本站 (孔明) 主动上传,三个皮匠报告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个皮匠报告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