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您的当前位置:上海品茶 > 报告分类 > PDF报告下载

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6):2016年中国社会信任调查报告(25页)(25页).pdf

编号:25106 PDF 25页 1.70MB 下载积分:免费下载
下载报告请您先登录!

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6):2016年中国社会信任调查报告(25页)(25页).pdf

1、2016中国社会信任调查报告 2016中国社会信任调查报告 高学德 摘要: 社会信任作为社会心态的重要内容, 不仅对于个体的健康和 幸福有重要的意义, 也是一个社会健康发展和团结整合的晴 雨表。 本研究运用全国较大规模的样本数据从社会信任状况 和社会信任的来源两个方面对当前中国的社会信任进行考察, 结果显示: () 就社会信任的总体状况而言, 以熟人关系为 代表的关系信任是当代中国社会信任的主要模式, 还未建立 起基于职业群体和陌生人的社会信任模式; () 就社会信任 的具体特点来看, 当代中国的社会信任表现出一定的群体差 异, 并且随着信任对象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 就 社会信任的

2、来源来看, 安全感和公平感与社会信任有非常密 切的关系, 而居住流动对社会信任的影响较弱。 关键词: 职业群体信任 一般信任 居住流动 安全感 公平感 一问题的提出 生活在当今中国的很多人都已经感受到了当下的信任危机, 这种信任危 机弥散在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 存在于不同人群、 阶层和行业之间。 信任问 本报告是与北京美兰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合作完成。 本文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社 会心理建设: 社会治理的心理学路径” (项目批准号 ) 资助。 高学德,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 博士, 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态蓝皮书 题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成为社会科学领域最集中的研究课题之一

3、。 在很长一 段时间里, 信任像空气一样被当作理所当然的存在, 没有成为学者们注意的 焦点, 特别是在 世纪 年代以前, 信任在社会科学中一直以沉默的面目 出现 (, )。 然而, 信任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 喻的。 如果完全没有信任的话, 一个人甚至会在早晨卧床不起, 他将会深受 一种模糊的恐惧感折磨, 为平息这种恐惧而苦恼, 他甚至不能够形成确切的 不信任 (卢曼, )。 离开了人们之间的一般性信任, 社会自身将变成一 盘沙, 因为几乎很少有什么关系能够建立在对他人确定的认知上, 而当人与 人之间没有任何信任时, 人们将会陷入 “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 传统中国社会是基于血缘

4、、 地缘和业缘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熟人社会, 长 期以来人口的不流动强化了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 每个人几乎都 生活在全知性的环境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信任的建立主要靠天然形成的 关系网络来约束, 一个人的人品、 道德、 名声等嵌套在各种关系网络中进而 对人的行为施加影响和约束。 但最近三十多年来,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市 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分工的分化使得大量人口急剧频繁流动, 原有的熟 人信任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基于陌生人和职业群体的社会信任的建立成 为当前中国社会中信任重建的核心。 社会信任作为社会心态的重要内容, 不 仅对于个体的健康和幸福有重要的意义, 也是一个社会健康

5、发展和团结整合 的晴雨表。 因此, 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信任的基本状况, 对于 准确把握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心态总体状况, 并在此基础上培育理性、 平和、 健康的社会心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主要有两个目的: 一是考察当代中国民众社会信任 (包括群 体信任和一般信任) 的总体状况和基本样态, 在此基础上了解社会信任状 2016中国社会信任调查报告 况的具体特点; 二是进一步深入探讨中国社会信任的来源, 即可能有哪些因 素影响了民众的社会信任水平, 本次调查主要从安全感、 居住流动和公平感 三个方面分析社会信任的来源。 (二)数据来源和调查对象 本次社会心态

6、调查 ( )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 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编制, 于 年 月 日到 月 日, 通过凯迪公 司研发的问卷调研 “问卷宝”, 向在线样本库的全国用户 (共约 万 人, 覆盖全国 个地级城市) 推送问卷, 再依靠用户分享问卷的方式来进 行滚雪球式发放。 问卷收回后, 课题组利用测谎题、 答题完成情况等对问卷 进行筛选。 调查最初共收回全部作答问卷 份, 经筛选后最终得到有效成 人问卷 份, 问卷有效率为 。 其中, 男性 人, 占 ; 女 性 人, 占 。 年龄范围是 岁, 平均年龄为 岁。 (三) 调查工具 1 社会信任问卷 问卷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群体信任的调查, 主要

7、包括对不同交往 对象的信任和不同职业群体的信任。 不同交往对象的信任即关系信任, 主要 涉及对家人、 同学同事、 自己认识的人、 邻居、 好朋友、 单位领导或老板、 与自己宗教信仰不同的人、 外地人、 外国人、 初次见面的人、 有钱人和有权 人等十二类主要人际交往对象的信任状况; 不同职业群体的信任主要涉及对 政府官员、 政府办事人员、 教师、 医生、 警察、 法官、 律师、 农民工、 出租 车司机、 专家、 保姆、 记者、 企业家、 宗教信徒、 神职人员和中介机构人员 等十六类主要职业群体的信任状况。 第二部分是对一般信任的调查, 运用国 际上通用的题项 “社会上大多数人: 都可以信任; 要

8、非常小心提防” 来测量, 要求受访者评定对以上观点的同意程度。 2 安全感问卷 要求受访者对中国当前总体上的社会安全状况进行评价, 选项分别是 社会心态蓝皮书 “非常不安全” “不安全” “不太安全” “中立” “比较安全” “安全” “非常 安全”。 3 居住流动问卷 调查受访者客观搬迁频率、 主观搬迁频率、 搬迁意愿以及不同阶段的搬 迁频率等居住流动的状况。 客观搬迁频率的测量主要是考察受访者从五岁开 始远距离搬迁 (包括在同一个城市 乡镇内的搬迁) 的频率; 主观搬迁频率 主要考察受访者主观上感觉到的自己搬迁的频率, 搬迁意愿考察的是受访者 总体上感觉到的从现在居住的城市 (乡镇) 搬到

9、其他城市 (乡镇) 的意愿。 4 公平感问卷 调查受访者的总体公平感和对不同社会政治领域的公平感, 总体公平感 主要是对当今社会是否公平的主观判断, 由三道题项组成: “总的来说, 您 觉得当今的社会是否公平?”“考虑到您的教育背景、 工作能力、 资历等各 方面因素, 您认为自己目前的收入是否公平?”“您认为您目前的生活水平 和您的努力比起来是否公平?” 不同领域的公平感包括义务教育、 司法与执 法、 公共医疗、 财富及收入分配等十一大领域的公平性评价。 (四)数据处理 本次调查收集的数据使用 进行分析。 对于社会信任状况的衡 量, 所有题项均为李克特 点计分。 为使得结果更为直观, 将 分制

10、转换为 百分制, 转换方法为: 用实际得分减去 , 并将所得结果除以 后再乘以 。 得分越高, 信任度越高。 三社会信任的总体状况 (一)群体信任 1 关系信任 由图 的结果可以看出, 对不同人际交往对象的信任度最高的是家人, 2016中国社会信任调查报告 信任度达到 分; 其次为对好朋友的信任度, 得分为 分; 对同学 同事、 自己认识的人和邻居的信任度分列第 、 、 位, 信任度居于后三位 的人际交往对象分别是初次见面的人、 有钱人和有权人, 得分均低于 分。 尽管对于单位领导或老板、 与自己宗教信仰不同的人、 外地人、 外国人的信 任度居于中间水平, 但其信任分数仅围绕在 分上下波动,

11、未达到及格线。 由此可见, 受访者对不同人际交往对象的信任度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体现出 非常明显的差序格局, 即与受访者关系更为密切的家人、 朋友的信任度最 高, 同学同事、 邻居等熟人关系的信任度次之, 而对与自己关系不大的外地 人、 外国人等陌生人的信任度最低。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 受访者对 有钱人和有权的人信任度非常低, 这表明, 受访民众中存在一定的仇富仇官 心态。 图 不同人际交往对象的总体信任状况 为更清晰、 直观地了解关系信任的结构或维度, 我们对所有关于人际 交往对象信任的测题根据其得分进行了因素分析 ( 值为 , 检验结果显著), 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 得到了三个因子

12、, 分别命 名为: “熟人关系信任” “混合关系信任” 和 “生人关系信任”。 这三个因 子能够解释个人所测变量方差的 。 每一因子包含的题目及系数见 表 。 社会心态蓝皮书 表 不同交往对象信任的因素分析 项 目 人际交往对象 因子成分 熟人关系信任生人关系信任混合关系信任 好朋友 同学同事 家人 自己认识的人 邻居 初次见面的人 外国人 外地人 与自己宗教信仰不同的人 有权的人 有钱人 单位领导或老板 对以上三类人际交往对象的信任度得分进行考察可以发现, 受访者仅对 熟人关系的信任度较高, 得分为 分; 而对混合关系和生人关系交往对 象的信任度非常低, 不到 分 (见图 )。 从三类交往对

13、象信任度得分的标 准差来看, 熟人关系信任度和生人关系信任度得分的标准差均较低 (分别 为 和 ), 而混合关系信任度得分的标准差较高 ( ), 这表 明人们对于有钱人、 有权人以及单位领导或老板等混合性交往对象表现出更 为多元、 复杂、 矛盾和迷茫的心态。 图 三类人际交往对象的信任度 2016中国社会信任调查报告 2 对不同职业群体的信任 图 显示的是不同职业群体的信任度得分。 可以看出, 整体而言, 与关 系性信任相比, 受访者对各职业群体的信任度较低, 在所涉及的 种职业 群体中, 有超过 的职业群体的信任度未达到及格线 ( 分), 即使达到 及格线的 类职业群体, 也仅维持在 分合格

14、线附近, 属于基本合格水平。 从不同具体职业的比较来看, 教师的信任度最高, 并远高于其他职业群体, 属于高信任度职业群体; 医生、 警察、 法官、 律师以及农民工的信任度维持 在及格线上, 属于较高信任度职业群体; 出租车司机、 专家、 保姆、 记者、 企业家、 政府官员和政府办事人员的信任度较低 (在 分左右波动), 属 于较低信任度职业群体; 宗教信徒、 神职人员和中介机构人员的信任度最 低, 得分均低于 分, 属于低信任度职业群体。 图 不同职业群体的总体信任状况 (二)一般信任 由图 结果可以看出, 在所有 个调查样本中, 仅有约 ( ) 的受访者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是值得信任的, 有

15、将近 成的受访 者 ( ) 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是不能信任的, 另外还有超过 () 的受访者对于社会上大多数人是否值得信任持中立态度。 这说明, 社会心态蓝皮书 基于陌生人信任的现代社会信任模式还未建立起来, 受访者较为保守和模 糊不清的回答本身也体现了对于大多数人不信任的心理状态, 现代社会信 任体系的构建任重而道远。 图 一般信任的总体状况 说明: 测试问题是 “您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 都可以信任; 要非常小心提防。” 四社会信任的具体特点 (一)群体信任 1 关系信任的具体特点 () 世代差异。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见图 ), 不同年代出生的受访 者的关系信任表现出了差异性的信任水平。

16、整体而言, “ 后” 的信任度最 高, 而 “ 后” 的信任度最低, 年龄差别最悬殊的两个年龄段的受访者对 人际交往对象也表现出了完全相反的信任状况。 就熟人关系而言, 年龄与信 任度成反比关系, 出生越晚的 “ 后” 信任度最高, 而 “ 后”“ 后” “ 后” 的信任度较低, “ 后” “ 后” 的信任度介于中间水平。 受访者 对混合关系和生人关系的信任度表现出了较高的一致性, “ 后” “ 后” 2016中国社会信任调查报告 和 “ 后” 对混合交往对象和生人交往对象表现出了较高的信任, 而 “ 后” 和 “ 后” 对这两类交往对象表现出了较低的信任。 图 不同世代出生的受访者对不同交往

17、对象的信任差异 () 教育水平差异。 调查发现, 不同教育水平受访者的关系信任表现 出一定的差异性 (见图 )。 从总体趋势来看, 教育水平与关系信任成正比 关系, 教育水平较高的受访者对不同交往对象的信任度也较高。 但从不同类 型的关系信任来看, 不同教育水平的受试者表现出了一定差异性, 与其他教 育水平者相比, 小学及以下受访者对熟人关系的信任度更低, 研究生及以上 受访者对混合关系和生人关系的信任度更高 (可能与理性解释有关)。 () 收入差异。 结果显示, 不同收入者的关系信任表现出了差异性的 信任趋势 (见图 )。 就熟人关系而言, 不同收入者的信任度无明显差异; 就混合关系而言,

18、月收入 万元以上的受访者的信任度显著高于其他收入阶 层的受访者, 而其他收入阶层者的信任度无显著差异; 就生人关系而言, 随 着收入的增加, 对陌生人的信任度也增加, 但当月收入增加到 元时, 对陌生人信任度维持到一个稳定的水平, 不再随着收入的增加而 增加。 () 城乡差异。 可以看出, 与其他户口类型者相比, 外地城市户口的 受访者对熟人关系的信任度最低, 而本地农村的受访者对生人关系的信任度 社会心态蓝皮书 图 不同教育水平的受访者对不同交往对象的信任差异 图 不同收入水平的受访者对不同交往对象的信任差异 最低, 四类受访者对混合关系的信任度无显著差别 (见图 )。 2 不同职业群体信任

19、的具体特点 () 世代差异。 整体而言,“ 后” 对不同职业群体的信任度较高, 而 “ 后” 的信任度较低 (见图 )。 就不同年代出生的受访者的职业信任 度比较来看, “ 后” 受访者对警察、 法官、 律师、 教师和医生的信任度远 高于其他群体, 而 “ 后” 受访者在对政府办事人员、 保姆、 神职人员和 2016中国社会信任调查报告 图 城乡居民受访者对不同交往对象的信任差异 宗教信徒的信任度远低于其他职业群体。 从调查结果还发现, 虽然是年龄最 大的两代人, 但 “ 后” 和 “ 后” 对神职人员和宗教信徒的信任度却出 现了完全相反的情况, “ 后” 对这些宗教职业群体的信任度最低, 而

20、 “ 后” 的信任度最高。 此外, 本研究还发现, 尽管不同世代出生的受访者对 不同职业群体的信任度表现出了差异性的评价, 但他们对中介机构人员的信 任度却表现出高度不信任的一致性结果。 图 不同世代出生的受访者对不同职业群体的信任差异 社会心态蓝皮书 () 教育水平差异。 由图 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整体而言, 受教育水平和职业群体信任成正比, 教育水平越高的受访者, 对不同职业群 体的信任度也越高, 反之亦然; 高学历群体特别是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在 对宗教职业群体、 警察、 法官、 政府官员及工作人员、 企业家、 专家等群体 的信任度显著高于其他学历者, 特别是对于宗教职业群体 (神职

21、人员和宗 教信徒) 的信任度远远高于其他学历群体; 不管是高学历群体还是中低 学历群体, 他们对中介机构人员的信任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 在所有职业 群体中信任度最低。 图 不同教育水平的受访者对不同职业群体的信任差异 () 城乡差异。 图 的结果显示: 外地城市户口受访者对大多数职业 群体的信任度都是最低的, 特别是对警察、 法官、 政府办事人员、 医生和专 家的信任度远低于其他群体; 他们对神职人员和宗教信任的信任度却是所 有四类受访者中最高的, 而农村户口 (包括本地和外地) 的受访者对这两类 宗教职业群体的信任度却是最低的; 外地农村户口的受访者对中介机构人 员的信任度最低; 不管是城

22、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 他们都对政府官员、 教 师、 记者、 出租车司机和保姆这五类职业群体的信任度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 2016中国社会信任调查报告 图 不同户口类型的受访者对不同职业群体的信任差异 (二)一般信任 1 世代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 不同年代出生的受访者的一般信任度表现出了一定的差 异性, “ 后” 出生的受访者对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信任度显著高于其他年代 出生的受访者, 而其他年代出生的受访者之间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图 一般信任的世代差异 社会心态蓝皮书 2 收入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 收入水平与一般信任度之间呈 “” 形曲线关系, 即低 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对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信任

23、度较高, 月收入 元以 下的和月收入 万元以上的受访者更相信社会上大多数人, 而中等收入阶层 的信任度则较低, 特别是月收入在 元的受访者最不相信社会上 大多数人。 图 一般信任的收入差异 3 教育水平差异 图 的结果显示, 不同教育水平者的一般信任度存在显著的差异, 初 中文化程度者的一般信任度最高, 小学及以下、 高中和大专三个教育水平者 的一般信任度次之, 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的一般信任度最低。 从总体趋势来 看, 低学历者更倾向于相信社会上大多数人, 而高学历者更倾向于不信任社 会上大多数人。 4 城乡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 本地农村户口的受访者的一般信任度最高, 本地城市户 口和外地城市

24、户口受访者的一般信任度次之, 而外地农村户口受访者的一般 信任度最低 (见图 )。 2016中国社会信任调查报告 图 一般信任的教育水平差异 图 一般信任的城乡差异 五社会信任的来源 (一)安全感与社会信任 1 安全感与不同交往对象的信任 考察总体安全感与不同交往对象信任度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 总体安全 感与不同交往对象信任之间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 受访者感受到的社会安全 社会心态蓝皮书 感越高, 越表现出对不同交往对象更大的信任。 但一个人感受到的安全感与 对不同交往对象的信任度之间的关联存在着一定差异, 总体安全感与混合关 系信任的相关最高 ( ), 其次是熟人关系 ( ), 相关程度最低

25、的 是生人关系 ( )。 进一步比较不同安全感水平的受访者对三类交往对象 的信任度可以发现, 就熟人关系信任而言, 安全感较高的受访者的信任度远 高于安全感较低和中立的受访者, 而中立者和不安全者的信任感未有显著差 异; 安全感与混合关系信任和生人关系信任的趋势基本一致, 随着人们安全 感的增加, 信任度也增加, 但安全感与混合关系的线性关系更为陡峭, 表明 不同安全感水平的受访者对混合交往对象的信任度表现出更大的差异, 这可 能意味着, 安全感的高低对混合交往关系的信任度影响更大。 如图。 图 安全感与不同交往对象的信任 2 安全感与职业群体信任 图 和图 显示的是安全感与总的职业群体信任和

26、具体不同职业群体 的信任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 安全感与职业群体信任成正比关系, 安全 感越高的人越是信任不同的职业群体, 反之亦然; 安全感与政府官员、 警 察、 法官、 政府办事人员、 专家、 教师、 律师、 医生等职业群体信任的关系 更为密切, 而跟农民工、 神职人员、 宗教信徒等群体的信任度关系更小。 3 安全感与一般信任 调查结果显示, 安全感与一般信任的关系和安全感与群体信任的关系出 2016中国社会信任调查报告 图 安全感与总职业群体信任 图 安全感与不同职业群体信任 现了相反的情况, 即一个人知觉到的安全感越高, 就越倾向于认为社会上大 多数人是不能信任的, 反之, 安全感越

27、低, 越倾向于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是 值得信任的 (如图 )。 (二)流动性与社会信任 1 流动性与关系信任 表 的结果表明: 搬迁频率与熟人关系的信任度关系更为密切, 搬迁 社会心态蓝皮书 图 安全感与一般信任 频率与熟人关系呈反比关系, 一个人搬迁频率越高, 越是不信任熟人交往对 象; 而搬迁频率与混合关系和生人关系的信任度关系不大。 与客观搬迁频 率相比, 主观搬迁频率与不同交往对象的信任度关系更为密切。 搬迁意愿 与熟人信任的关联更小, 而与混合型关系和生人关系信任有更为密切的关 系, 一个人越是主观上愿意搬迁到其他地方或城市, 他 (她) 就越相信陌 生人或混合关系的交往对象; 反之,

28、 一个人越是被动地搬迁到其他地方或城 市, 他 (她) 就越不相信生人和混合关系的交往对象。 表 受访者居住流动状况与关系信任的相关分析 项目熟人关系信任混合关系信任生人关系信任 客观搬迁频率 主观搬迁频率 搬迁意愿 , , 本文下同。 2 流动性与职业群体信任 表 显示的是不同居住流动性受访者的职业群体信任的状况。 结果显 示, 总体而言, 流动性与不同职业群体的信任度关联度不高, 尽管大多数变 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显著性超过 , 但均未超过 , 这说明居住流动对职 业群体信任的影响力较为有限。 从不同流动状况与职业群体信任关系的比较 2016中国社会信任调查报告 来看, 主观搬迁频率对职业群体

29、信任的影响更大, 而客观流动频率对职业群 体信任的影响最小。 表 受访者居住流动状况与职业群体信任的相关分析 项目警察法官 政府 官员 政府办事 人员 企业家专家教师 中介机构 人员 客观搬迁频率 主观搬迁频率 搬迁意愿 项目律师记者医生 出租车 司机 保姆农民工 神职 人员 宗教 信徒 客观搬迁频率 主观搬迁频率 搬迁意愿 3 流动性与一般信任 由表 的结果可以看出, 受访者的流动状况与一般信任的关联度不高, 相关系数在 左右, 也就是说, 不论是一个人的搬迁频率的多少 (主观 和客观), 还是搬迁的意愿是主动还是被动, 都与对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信任 没太大的关系, 居住流动对一般信任的影响力

30、是有限的。 表 受访者流动状况与一般信任的相关分析 项目客观搬迁频率搬迁意愿主观搬迁频率 一般信任 (三)公平感与社会信任 1 公平感与关系信任 我们首先考察了公平感与关系信任的相关, 表 结果显示, 整体而言, 公平感与关系信任有非常显著的相关, 一个人感受到的社会公平感越高, 他 (她) 就越会相信他人, 这一趋势在熟人关系、 混合关系和生人关系上都非 社会心态蓝皮书 常明显。 就此意义而言, 公平感是关系信任的一个重要来源。 从公平感与不 同类型关系信任关联的比较来看, 公平感与混合关系信任的关系更为密切, 平均相关系数在 以上, 且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 就不同领域的 公平感而言,

31、 未显示出其与不同交往对象信任关系的差异性。 表 公平感与关系信任的相关分析 项目熟人关系信任混合关系信任生人关系信任 总体社会公平感 不同领域的公平感 义务教育 公民实际享有的政治权利 司法与执法 公共医疗 工作与就业机会 财富及收入分配 养老等社会保障待遇 不同地区、行业之间的待遇 选拔党政干部 城乡之间的权利、待遇 财政和税收政策 2 公平感与职业信任 表 结果显示: () 社会公平感与不同职业群体信任之间有非常显著 的关联, 无论是民众感受到的总的社会公平感还是不同领域的公平感, 都与 职业群体有密切的关联, 人们越是感受到这个社会是公平的, 就越信任不同 职业的群体。 () 安全感与

32、职业群体信任之间的关系随着职业类型的不同而 有所不同。 可以看出, 无论是总公平感还是不同领域的公平感, 其与政府官 员、 政府办事人员、 法官、 警察、 专家、 企业家等群体的信任度相关程度均 较高, 而与宗教群体、 农民工、 保姆、 出租车司机等群体的信任度相关程度 均较低。 () 同时我们还发现, 不同领域的公平感与该领域职业群体的信任 度之间关系更为密切。 如司法和执法领域的公平感与对警察和法官的信任度 有更为密切的关系, 医疗卫生领域的公平感与对医生的信任度有更大的关联。 2016中国社会信任调查报告 表 公平感与职业群体信任的相关分析 项目警察法官 政府 官员 政府办 事人员 企业

33、家专家教师 中介机 构人员 律师记者医生 出租车 司机 保姆农民工 神职 人员 宗教 信徒 社会公平感 义务教育 公民实际享 有的政治权 利 司法与执法 公共医疗 工作与就业 机会 财富及收入 分配 养老等社会 保障待遇 不同 地 区、 行业之间的 待遇 选拔党政干 部 城乡之间的 权利、待遇 财政和税收 政策 社会心态蓝皮书 3 公平感与一般信任 调查结果表明, 总体社会公平感与一般信任成负相关 ( ), 各领 域公平感与一般信任的相关系数大都在 左右。 与关系信任和职业群体信 任相比, 公平感与一般信任的关联度更小。 六主要结论和讨论 (一)中国民众的关系信任呈现差序性格局,家本位的熟人关

34、系 信任占据主导地位 与已有的大量研究结果相类似, 我们的研究证实, 传统中国社会基于血 缘、 地缘和业缘关系的熟人信任模式在当今中国社会的信任建构中仍然起着 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以家人为代表的家本位的熟人关系信任在当代中国 社会信任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基于传统中国社会的 “熟人关系” 的复制 性路径对生人信任的重建具有重要的价值 (高学德, )。 在较少流动甚 至不流动的传统中国社会里,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具有不证自明的特点, 信任 机制的建立主要有赖于根植于传统中国社会文化结构和儒家伦理思想背后的 “关系”, 交往空间上的无选择性和交往时间上的长期性使得个体的诚信行 为完全可以靠外控的

35、耻感文化来实现, 基于熟人之间的声誉惩罚机制所具 有的效力远远大于基于法理或契约的制约机制。 建立在 “关系” 基础上的 信任格局将人际交往的对象区分为 “自己人” 和 “外人”, 从而确定信任 度的高低。 在当代中国社会, 尽管随着改革开放和工业化、 城市化进程的 加快, 人们的交往对象由熟人关系更多地转向陌生人关系, 交往的风险和 不确定性也日益增加, 虽然传统乡土社会的熟人信任关系网络对人们的约 束作用呈现逐渐弱化的趋势, 但由于市场和制度层面的弱信任机制还远未 建立起来, 人们为了降低被骗的成本, 他们仍然只好固守在自己的强信任 之中, 在心理上更依赖于传统的以血缘、 地缘关系为纽带的

36、熟人关系网络 (翟学伟, )。 2016中国社会信任调查报告 (二)基于普遍主义的职业群体信任水平较低,现代社会信任体 系建设亟待提高 现代社会生活虽然离不开家人、 朋友、 同事等熟人关系的信任, 但在人 们的生活交往方式极大改变和人与人关系的异质性和匿名性日益增加的趋势 下, 传统意义上的 “关系” 网对个人的约束力显著下降, 人们的行为和决 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较为抽象的制度信任和系统信任。 而制度和抽象系统中 最重要的一个分支是职业群体。 在现代社会中, 当我们相信作为一种职业的 警察和作为一种职业的教师能让我们感到 “心安” 而不是仅仅相信某一个 警察或教师时, 现代社会的信任体系和信用

37、体系就逐步确立了, 人们也才能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风险社会有效应对和化解各种潜在或现实的风险。 但 很遗憾的是, 我们的调查结果并没有出现我们期待的结果, 在本次调查所涉 及的 种职业群体中, 有超过 的职业群体的信任度未达到及格线 ( 分), 即使达到及格线的 类职业群体, 也都维持在 分合格线附近, 属于 基本合格水平。 而且, 民众对当前中国社会信任的总体状况表现出较高的共 识, 不同群体、 阶层、 地域等的居民都表现出了对社会信任水平相似的评价 和态度。 这表明, 当前中国社会信任的整体水平堪忧, 未达到广大民众的心 理预期, 构建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社会信任体系任重而道远。 (三)安全

38、感和公平感是社会信任产生的重要来源,而居住流动 对社会信任的影响力较弱 首先, 从安全感的影响来看, 总体安全感与关系信任和职业信任之间有 非常显著的正相关, 受访者感受到的社会安全感越高, 越表现出对不同交往 对象和不同职业群体更大的信任。 根据经济学的 “理性选择理论”, 信任本 质上是一种风险性行为, 是理性人之间不断理性博弈的产物, 是理性行动者 之间彼此做出的理性行为 (, )。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 不信 任抑或是怀疑来源于不确定情境和风险环境的出现以及个体对这种情境或环 境的认知。 当一个人把一些重要的事情托付给自己的父母或挚友时, 他 社会心态蓝皮书 (她) 能确信这样做能够带

39、来的积极结果, 对他们而言, 把重要的事托付给 父母或挚友是安全的和没有风险的, 因而不存在不信任或怀疑的问题。 而不 确定性情境的出现使得个体的安全阈提高, 因为不确定性情境或风险情境无 法给他足够的保障和安全感, 一个在公路上想通过搭便车回家的人面对的情 境是不确定的, 他无法判断哪个司机好哪个司机不好, 这种不确定会给他带 来极大的不安全感, 并进而影响其对整个驾驶员群体的信任判断, 对其他交 往对象和职业群体的信任亦是如此。 当然, 安全感与信任之间的关系可能非 常复杂, 也不排除信任的高低影响一个人安全感的大小, 到底孰因孰果还有 待于进一步考察。 其次, 从公平感的影响看, 公平是

40、人类社会生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社会 判断, 是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依据, 也是重要的社会价值观、 伦理原 则和社会信念。 公平感是人们对社会资源分配是否公平合理而产生的心理感 受, 这种公平或不公平的体验一旦成为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共识和集体心态, 就会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 对包括社会信任在内的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价 值判断产生重要的影响。 已有很多研究表明, 在一个分配公正而非均等的社 会里, 人们更愿意相信他人 (, , ; , ), 而收 入平等和制度公平也更有助于提高对陌生人的信任。 就此意义而言, 公平感 是社会信任的一个重要来源。 我们的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最后, 就居住流动的

41、影响来看, 近三十年来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 经济的建立, 人口流动和社会流动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常态化现象。 年 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显示, 年, 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达 亿, 占总人数的 , 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 一个是流动人口。 已有的研究还发现, 不仅流动人口的数量规模持续扩大, 流动人口的结构日益复杂化。 这些中国流动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不仅影响 了流动人口自身基本权益的保障, 也深刻影响到他们对流入地的认同感和归 属感, 并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信任水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那么, 这种工 作或生活环境的改变究竟是有助于增强他们对新环境的适应从而提高其对人 与人之间

42、关系的良好期待和信任水平, 还是降低了他们对陌生环境的归属感 2016中国社会信任调查报告 并进而产生对人与人关系的担忧特别是对陌生人的不信任感? 国内有研究发 现, 社会流动对人际信任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 (高学德, )。 我们的调 查也发现, 居住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信任, 但这种影响力较为微弱, 这可能与本研究对居住流动的测量方式有一定的关系。 我们的调查仅涉及流 动频率等较为外在化的指标, 而像流动性质、 类型、 方向等更为深层次的内 容未做调查,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了最后的结果。 参考文献 高学德: 社会流动与人际信任: 基于 数据的实证研究,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年第 期。 高学德: “复制” 抑或 “创造”: 社会流动视角下中国人际信任重建的路径选择, 社会科学 年第 期。 卢曼: 信任: 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 瞿铁鹏、 李强译, 世纪出版集团、 上 海人民出版社, 。 翟学伟: 社会流动与关系信任 也论关系强度与农民工的求职策略, 社会学 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友情提示

1、下载报告失败解决办法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报告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6):2016年中国社会信任调查报告(25页)(25页).pdf)为本站 (菜菜呀) 主动上传,三个皮匠报告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个皮匠报告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