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您的当前位置:上海品茶 > 报告分类 > PDF报告下载

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26页).pdf

编号:55557 PDF 26页 1.30MB 下载积分:VIP专享
下载报告请您先登录!

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26页).pdf

1、2021年11月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目录内容概览 11. 创新驱动中国发展 32. 中国创新体系:历史 42.1 主体:有为政府,共建生态 42.2 落地:央地联动,打造集群 62.3 资源:国企占优,混搭共生 83. 中国创新体系:现状 93.1 创新投入 93.2 创新产出 164. 中国创新体系:未来 195. 中国创新体系:启示 205.1 如何看待中国经验 205.2 发展规律与成功要素 206. 结语 23波士顿咨询公司2021年11月内容概览中国在过去的40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帮助近9亿人成功摆脱贫困。通过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中国从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体快速

2、成长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巨大成就的背后也有担忧。公共投资回报下降,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与外部环境复杂化等挑战都促使中国寻求新的发展动力。中国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通过创新推动中国未来的发展已成为决策层与社会各界的共识。为什么创新对于中国如此重要?中国创新体系的建设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创新能力如何,在世界上处于什么位置?中国创新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中国创新的背后,有哪些共性规律和中国特色?中国创新的关键成功要素是什么?企业应如何搭乘中国创新的东风,谋求更大的发展?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全面理解中国创新的内核。乌卡时代(VUCA,Volatile、Uncerta

3、in、Complex、Ambiguous)全面到来,为了更好地应对不确定性,世界需要中国经验的启示。本报告作为“解码中国创新”系列的开篇之作,旨在对中国创新体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进行系统梳理,并提炼中国创新背后的一般规律与特色之处,以飨读者。本报告的核心观点如下:创新是驱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已愈发难以单纯依赖要素红利(资本和劳动力)实现发展,未来需要通过创新带动全要素生产率(TFP)提高来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中国创新体系的建设肇始于计划经济时代,科技与经济活动的有效融合是体系建设的核心主题。从创新主体来看,中国逐渐明确了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政府角色从“主

4、导者”逐步转向“赋能者”;从创新方式来看,中国形成了层次丰富的创新集群,集聚创新资源,保障创新落地;从资源分配来看,中国的国有企业仍具有系统性优势。中国在创新领域已经快速崛起。从创新投入来看,中国的研发投入逐年增加,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逐渐减小;企业已成为研发投入的主要来源,但政府在其中的影响不可忽视;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波士顿咨询公司2021年11月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2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投入的比例较低,并且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研发投入同时流向传统工业与新兴数字化产业,呈现出工业化数字化并行发展的特征。从创新产出来看,中国在创新数量上已成为“创新

5、大国” ,但在创新质量上离“创新强国”仍有差距;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为未来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观察到,中国未来的创新发展将围绕三大主题展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区域/行业、提高产业链核心环节本土化比例、提高前沿尖端创新水平。中国的创新历程反映了创新发展的共性规律。创新是一个长周期过程,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创新具备聚集性和开放性,会激发带动新的创新;创新并非先发者的独享盛宴,后发者可利用低破坏成本优势实现赶超。同时,中国还具有特色的优势禀赋,包括完整的产业体系、最大且最具成长性的中产阶级人口、全球领先的基础设施、规模最大的科技人才储备与超强的适应性及包容态度。我们认

6、为,政策制定者与企业领导者可从中国创新发展经验中借鉴六点启示:让“创新”成为优先议程;对创新持续充足投入;制定长期规划以保持战略定力;对创新进行集中式管理;借力外部资源以提高创新效率;积极寻找跳跃式发展机会。波士顿咨询公司2021年11月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31. 创新驱动中国发展自改革开放起至今,中国展现了一个后发国家通过技术追赶,实现收入跃升的成功案例。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将于2025年前后步入高收入国家1行列。回顾1978年2018年,40年间,中国GDP的年均增速达到了9.5%。然而,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期所依赖的要素红利(即资本与劳动力)正不断减弱。从资本角度分析,衡量单位增

7、长所需投资的增量资本产出比(ICOR,Incremental Capital Output Ratio)从1993年的2.4升高至2019年的7.2,意味着GDP增长每提高1%,投资占GDP比重需提高7.2%。对标高收入国家近五年的平均数据,预计中国到2035年的ICOR将达到10左右,资本的投资效率下降已成为必然趋势。从劳动力角度分析,由于人口老龄化加剧,中国的劳动力人口2将呈长期下降趋势。根据联合国中等生育假设3,至2060年,中国的总人口将下降1.03亿,劳动力人口下降可达2.6亿人。在资本与劳动力难以持续拉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创新将成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通过使用全要素生产率4

8、(TFP,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作为衡量创新对宏观经济增长贡献的指标,可以发现,2019年中国的TFP仅为美国的44%,亦仅为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60%。中国的创新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需求,并提出了明确的创新国家建设愿景。2016年,中国政府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纲要 ,目标在2030年研发投入占GDP总量比例达到2.8%,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并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中国正在从要素与投资驱动的发展阶段,转向创新驱动增长的新阶段,未来可期。1 假设国民收入年增长5%, 人口增长率基于联

9、合国中等生育假设。2 指1564岁的人口。3 中等生育假设指根据预测的10万种可能路径的中位数可能性假设, 总和生育率假设在1.701.75之间逐渐上升。4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一国资本和劳动力投入转化为产出效率的指标, 常被视同技术进步率, 它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 组织创新、 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波士顿咨询公司2021年11月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42. 中国创新体系:历史中国创新体系建设起源于计划经济时代,科技与经济活动的有效融合是体系建设的核心主题(参阅图1) 。政府:建立创新生态企业:创新主体商业模式、技术、管理创新等高校科研机构资金、项目产品服务收入资金回报人才、技术资本市场政

10、策法规引导基金基础设施来源:BCG亨德森智库分析。图1 | 中国创新体系2.1 主体:有为政府,共建生态过去四十年,中国创新体系的发展脉络经历了五个阶段:科技活动恢复期、科研体制改革期、科研体系调整期、创新体系建设期、创新驱动发展期。 第一阶段(19781985)科技活动恢复期。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启动改革开放,中国科技和教育活动全面恢复,并大幅增加科技投入。197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观点,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技术作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之一。 第二阶段(19861994)科研体制改革期。此时,中国尚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科技与经济

11、活动各自接受政府指令完成任务,彼此割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一方面通过重点聚焦基础科学技术研究投入,改革科研体制“简政放权”和建立科技计划体系等方式保障基础研究力量;另一方面,鼓励科研机构和人员走向社会和市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在此期间,中国开始探索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著名的中关村科技园就诞生于这一阶段,日后世界知名的联想、中兴等科技企业也相继成立。波士顿咨询公司2021年11月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5 第三阶段(19952001)科研体系调整期。在前两个阶段,中国创新体系呈现出单一关注科学技术的特点。1995年,中国政府首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并将创新从之前点状关注科研体制改

12、革,转向全面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这一阶段最为重要的特点是,中国企业开始逐步参与到技术创新中,日后中国互联网领域著名的“BAT三巨头”先后于1998、1999和2000年成立。 第四阶段(20012011)创新体系建设期。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市场成为了全球市场的一部分,正式参与到全球竞争当中。面对国际竞争压力,中国一方面为了更好地促进国外资金和技术引进,根据WTO的要求完善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与政策;另一方面,中国开始启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决定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并将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作为战略落地的核心。2006年,中国政府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13、20062020年) ,第一次提出“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 ,标志着政府逐渐走向幕后,专注于创新战略蓝图绘制与生态建立。 第五阶段(2012年至今)创新驱动发展期。从2012年开始,中国GDP结束了长达30年的两位数高速增长,经济增速放缓迫使中国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模式。2014年,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倡议,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创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程度。同时,中央政府加大了对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的专项投入,力求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科技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中国政府已正式将科技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中关村科技园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

14、誉为“中国硅谷” 。其前身为1988年5月由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9年8月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目前,中关村企业总数已超过2万家,工业总产值超10,000亿元。联想集团前身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 ,该公司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于1984年投资20万人民币创办。经过30余年的发展,联想集团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厂商,在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排名第159位。中兴通讯成立于1985年,创始人侯为贵曾任中国航天部691厂车间主任、技术科长。中兴以自主研发程控交换机起家,现在已成长为全球领先的综合通信信息解决方案提供商,业务覆盖160

15、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1/4以上人口,营收超千亿人民币。中关村、联想集团与中兴通讯简介来源: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官网;联想控股官网;中兴通讯官网;中兴通讯年报。波士顿咨询公司2021年11月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6梳理中国创新体系的发展脉络,可以总结出三大特点: 始终和国家战略、产业升级紧密相连。回顾过去40年中国科技创新体系改革的关键举措,其创新战略、政策法规和机构改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主题和特色,并具有清晰的升级脉络和延续性。 从单一关注技术向创新生态转变。中国的创新体系早期仅聚焦科学技术研究的投入与配套机制设计,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与中国融入国际市场,企业等创新

16、主体逐步进入创新体系。 政府逐渐从主导向使能角色转换。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政府不仅参与创新活动的统筹协调,甚至参与创新的实施。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政府不断授权给以企业为代表的创新主体,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创新方向。2.2 落地:央地联动,打造集群中国通过集群式创新的方式来推动创新生态在区域落地。集群式创新是指区域基于自身的要素禀赋,按产业或技术进行集群,实现创新的虹吸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集群式创新有助于分担创业成本,帮助创新冷启动;有助于促进交流形成网络,加速技术扩散;有助于互补合作,减少市场竞争的外部性。与主要发达国家的集群式创新相比,中国的集群式创新具有三大特殊之处: 区域间禀赋

17、差异巨大:对于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区域,其创新的着眼点也不同。经济落后地区主要聚焦商业模式、农业创新等,经济发达地区负责承载高精尖技术创新和国家战略布局(参阅图2)。 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保障协同顺畅:在管控模式上,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垂直管理,可保证战略规划切实传导到地方落实;同时,中央政府统筹角色突出,可以集中配置资源,使得中央与地方的协同创新阻力大大降低。在资金投入上,中央政府重点关注市场没有足够意愿/能力投入的领域(如基础研究、科学探索、长周期研发、公共科研基建等),保障长期持续投入,为国家创新战略服务。 地方间竞争与合作并存:一方面,地方间积极踊跃竞争“国家级”资源,生态活力好;另一方面,中

18、央通过对地方政府的考核,引导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转移创新成果,实现创新资源共享。波士顿咨询公司2021年11月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7地方政府是实现集群式创新落地的重要推手,纵观各地,有三种典型模式实现创新虹吸。 “拉动式”创新:这一模式主要依赖市场需求作为创新的动力。早期先通过布局加工贸易等产业链下游环节完成原始资金积累;而后通过引进国外技术或反向工程等模仿式创新开始,积累技术和产业链能力;最终逐步实现自主创新。深圳是这一模式的代表案例,20世纪80年代起,深圳从一个几乎没有任何创新要素的小渔村,到成为世界重要的创新中心,期间孕育了以华为、腾讯、大疆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创新企业。 “推拉

19、结合式”创新:这一模式通过政府和市场交替驱动创新。一方面,政府通过制定战略、政策引导等方式,自上而下夯实科研基础设施与成果转化,同时向中央政府争取更高层级科研中心定位、资金与政策支持;另一方面,用“市场换技术”,基于自身定位与区位优势,引进知名创新企业,推动产业升级。合肥是这一模式的代表案例。政府充分利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最顶尖理工科大学之一)和多个国家实验室的资源,向中央政府争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定位。同时,由于合肥在区位上邻近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可以承接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等产业转移,以科大讯飞和蔚来汽车为代表的创新企业均将总部设在合肥。 “推动式”创新:这一模式主要通过政府主导创新

20、。政府掌握大学与科研机构资源,产出大量创新成果,而后将成果商业化,并吸引外部资本与人才聚集。北京是这一模式的代表案例。北京兼具中国政治中心和科教中心的定位,建立了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创新集群,40年来孵化出联想、方正、百度、小米、京东、旷视科技等科技 巨头。新疆辽宁西藏甘肃青海内蒙宁夏川渝广西云南贵州黑龙江陕西安徽湖北江西吉林山西山东湖南碳基/生物基新材料、特种金属材料、信息技术应用、半导体、大数据、光电、光伏、先进轨道交通、清洁能源、量子信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空天科技(黑)空天科技、极地科学、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页岩油气、超精密加工、传感器、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疫苗/菌种/育种(吉)

21、汽车、通用航空(无人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石化、装备制造、现代农业(辽)机器人、航空航天、精细化工、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区块链、纳米能源、干细胞和再生医学、高端芯片、基础元器件、脑科学、量子通信、超级计算机、地震科学模拟、集成电路、信息技术/服务、智能装备、组分中药、生物医药“中国算谷”(济南)柔性电子、深海基地、浅海综合试验、氢能新型显示/智能终端、5G/网络安全、超算中心(郑州)、尼龙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北斗应用、量子信息、区块链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物联网、机器人、卫星导航、空天深海、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第三代半导体、类脑芯片、柔性电

22、子、量子科学、区块链“中国声谷”(合肥)、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量子科学、磁约束核聚变、脑科学/类脑研究、生命科学、生物育种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现代农业与食品加工、冶金建材、海洋高新、生物与新药航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南昌:光电、航空、现代农业、食品科学)先进装备业倍增计划,新材料等(长沙:高端液压件/传感器、高端芯片、动力电池)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工业软件、5G、超高清显示器、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家电/汽车、激光增材制造、精密仪器、生命健康、空天科技、高端装备新能源及装备、新材料、数据信息、航空航天配套、军工电子、智能光电、人工智能

23、、无人驾驶(新)石化、煤炭、电力、电子行业(西)高原农牧业、藏医药、高原医学、生态环境(青)新材料、装备制造、环保、生物资源精深加工业、中藏药材提取、高原医药(西宁:光伏、锂电储能)集成电路、卫星应用、稀有金属深加工、氢/核能、铝镁新材料、航空航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光芯屏端网”、新型显示器件、航空航天及北斗、集成电路、先进材料、存储器、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武汉:中国光谷)“中国牙谷(资阳)、空天科技、北斗卫星应用、先进核能、电子/量子信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航空与燃机、工业软件、轨道交通、生物医药/育种铝/硅/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生物种业、生命科学、绿色食品、生态环境“

24、中国数谷”(贵阳)、高端装备制造、民族医药、生态特色食品、基础能源/电力、基础材料生物工程、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高端/海洋装备、绿色食品、节能环保、新能源河南福建海南海洋科技、热带特色高校农业、航天科技、生物育种、生物制药现代农牧、乳业、稀土新材料、绿色能源,国防科技新材料、清洁能源、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现代农业、高端设备京津冀江浙沪粤港澳来源:各地十四五规划;BCG亨德森智库分析。图2 | 中国各地“十四五”识别的主要发展领域波士顿咨询公司2021年11月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82.3 资源:国企占优,混搭共生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创新体系具有“混搭共生”的特点。

25、国企因其主要承担前沿战略性、需长周期投入的技术创新,在创新资源的分配上仍居主导地位。民企中存在大量应用/模式创新及关键零部件领域的隐形冠军,三资企业5从事海外技术引进、吸收、消化和适应本土市场的改进式创新,二者因其在创新生态中的不同分工,在资金与技术获取上各具特色(参阅图3) 。5 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外商独资经营企业三类外商投资企业。风险偏好低高箭头粗细表示体量主要承担前沿战略性、需长周期投入的技术创新国有企业从事大量海外技术引进、吸收、消化和适应本土市场的改进式创新三资企业有大量应用/模式创新及关键零部件领域隐形冠军民营企业国企民营头部外资企业(包含合资

26、)初创公司中小民营政府直接投入银行系统VC/PE二级市场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自研或企业间交易技术海外引进资金来源技术来源来源:案头研究;BCG亨德森智库分析。图3 | 国企在获取创新资源方面仍有系统性优势,民企/外资凭借活力和效率优势赢得相应资源,逐渐形成不同分工波士顿咨询公司2021年11月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93. 中国创新体系:现状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已经快速崛起。在2020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GII,Global Innovation Index)中,中国排名第

27、14位,与2015年相比大幅上升了15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参阅图4) 。在大部分创新维度上,中国均接近甚至超越OECD国家平均水平,并且在基础教育培训、市场规模、专利与商标产出和创意产品出口等方面领先全球。政治环境政治和运行稳定性政府有效性监管质量*法治*遣散费用,带薪周数制度47494562监管环境1028272商业环境易于创业易于解决破产392546109人力资本和研究21预期受教育年限阅读数学和科学PISA量表得分中学生教师比教育1287162高等教育入学率高等教育入境留学生占比高等教育8358101全职研究人员/百万人口研发总支出/GDP全球研发公司,前三位平均支出,

28、百万美元研究和开发(研发)1648133QS高校排名,前三位平均分*3基础设施36信息通信技术(ICT)ICT普及率ICT利用率457153政府网络服务电子参与3429普通基础设施发电量,人均千瓦时物流绩效64526资本形成总额/GDP6生态可持续性单位能耗GDP环境绩效*549498ISO 14001环境认证/Bn PPP$ GDP19市场成熟度19信贷易于获得信贷25746给私营部门的信贷在GDP中的占比小额信贷总量在GDP中的占比73投资易于保护中小投资者市值/GDP2724风险投资交易/Bn PPP$ GDP32贸易、竞争和市场规模适用税率加权平均百分比本地竞争强度6832国内市场规模

29、,BnPPP$ GDP223123123123商业成熟度15知识型工人 提供正规培训的公司占比 企业进行GERD/GDP112 企业供资GERD占比41创新关联 高校/产业研究合作 产业集群发展状况2925 海外供资GERD占比8148 合资战略联盟交易/Bn PPP$ GDP76 多局同族专利/Bn PPP $ GDP27 知识产权支付在贸易总额中的占比 高技术进口净额在贸易总额中的占比285 ICT服务进口在贸易总额中的占比786 FDI流入净值/GDP100 研究人才在企业中的占比12知识和技术产出知识的创造本国人专利申请量/BnPPP$ GDP 本国人PCT专利申

30、请量/BnPPP$ GDP 本国人实用新型申请量/Bn PPP$ GDP科技论文/BnPPP$ GDP 引用文献H指数知识的影响购买力平价美元GDP增长率/工人,百分比计算机软件开支GDP占比 ISO 9001质量认证/BnPPP$ GDP高端、中高端技术生产占比知识的传播 知识产权收入/贸易总额 高技术出口净额/贸易总额 ICT服务出口/贸易总额 FDI流出净值/GDP知识的吸收3264创意产出无形资产本国人商标申请量/BnPPP$ GDP位列前5000名的品牌价值在GDP中全球的占比本国人外观设计申请量/BnPPP$ GDPICT和组织模式创造1

31、174611创意产品和服务文化与创意服务出口/贸易总额国产电影/百万人口1569岁娱乐和媒体市场/千人口1569岁印刷和其他媒体在制造中的占比4693723712 创意产品出口/贸易总额网络创意 通用顶级域(TLD)/千人口1569岁 国家代码顶级域/千人口1569岁477421567NANA科学和工程专业毕业生占比 NA维基百科每月编辑次数/百万人口1569岁移动应用开发/BnPPP$ GDP知识密集型就业占比NA新企业/前人口1564岁NA 高学位女员工总就业占比NA教育支出GDP占比中学生人均政府支出在人均GDP中占比NANA来源:WIPO GII;BCG亨德森智库

32、分析。图4 | 2020年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各维度分项排名衡量一个国家的创新发展水平,既要考虑其对于创新的要素投入程度,也要考虑创新活动的实际产出效果。3.1 创新投入研发支出是衡量国家创新投入程度的重要指标。一个国家的研发支出是指系统性创新工作的经常支出和资本支出(国家和私人),其目的在于提升知识水平,包括人文、文化、社会知识,并将知识用于新的应用。通过分析研发支出数据,我们发现中国的创新投入具有五大特点:(1)研发投入逐年增加中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1.7%,上升到2020年的2.4%,已接近波士顿咨询公司2021年11月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10OECD国家的平

33、均水平(2.5%) 。中国计划到2030年将这一比例提升至2.8%,未来与科技强国(如美国、德国、日本、以色列等)之间的差距将逐渐缩小(参阅图5) 。研发投入增加并非后发追赶国家的共性。以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过去20年的研发投入数据为例,我们观察到中国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在过去每个收入水平下都领先其202045中国美国OECD国家平均日本德国以色列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中国2030年目标来源:UNESCO;WIPO GII;Statista;中国国家统计局;美国经济事务局;BCG亨德森智库分析。注:中国2020年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初步估算

34、,美国2020年研发支出数据来源于Statista,GDP来源于美国经济事务局。图5 | 中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逐年增加,与科技强国的差距迅速缩小05,00010,00015,00020,0002.52.01.50.00.51.0中国(20012019)印度(20082019)巴西(20002017)俄罗斯(19912018)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中国(20012019)日本(19801987)韩国(19802005)美国(19801986)拉丁美洲(20002017)05,00010,00015,00020,0002.00.50.02.51.03.01.5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人均

35、收入(美元)人均收入(美元)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研发投入对比东亚国家、美国与拉美研发投入对比中等收入陷阱高收入中等收入陷阱高收入来源:世界银行;UNESCO;BCG亨德森智库分析。图6 | 人均国民收入在1,00020,000美元时,各国研发收入占GDP比重 波士顿咨询公司2021年11月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11余国家,巴西与俄罗斯历史上人均国民收入均高于中国,但其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长期保持在1%左右,目前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反观韩国、日本等东亚中高收入国家,其研发强度显著高于同期的拉美国家和印度,重视研发投入或是帮助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因素之一(参阅图6) 。研发投入具有

36、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东亚文化强调集体主义精神,愿意牺牲短期利益以获取未来发展,牺牲个人利益以获取国家利益,这一理念在确保研发投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企业为研发投入主要来源,但不应忽视政府的作用研发资金的来源有三种:企业、政府、其他(包括高校与私人非盈利机构、外国投资) 。中国的研发投入来源分布与日本和韩国类似,企业投入占比超过75%,高于美国及欧盟。而政府投入占比为20%,低于美国和欧盟国家(参阅图7)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据不应被解读为政府在创新投入中的作用较弱,原因在于企业投入包含了中国国有企业的研发 投入。13.1%15.4%20.5%欧盟11.3%中国31.7%62.4%日本

37、韩国美国75.7%77.9%22.1%24.6%2.0%3.8%6.7%75.8%企业政府其他20132019研发经费来源占比平均值57.0%来源:国家统计局;UNESCO;OECD;BCG亨德森智库分析。图7 | 中国研发经费来源以企业为主,与发达国家类似研发资金来源的术语定义政府:来自各级政府部门的各类资金,包括财政科学技术拨款、科学基金、教育等部门事业费以及政府部门预算外资金的实际支出。企业:来自本企业的自有资金和接受其他企业委托而获得的经费,以及科研院所、高校等事业单位从企业获得的资金的实际支出。其他:企业从金融机构贷款得到的用于内部开展研发活动的资金,从独立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等事业单

38、位获得的用于研发活动的经费,来自民间非赢利机构的资助和个人捐赠等。还包括来自境外的企业、大学、国际组织、民间组织、金融机构及外国政府的资金的实际支出。波士顿咨询公司2021年11月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12(3)企业主导创新活动,高校研发经费占比低研发资金的使用者与投资方往往不是同一个机构。研发资金有四类执行主体:政府、企业、高等教育机构和私人非营利机构。中国推动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努力有目共睹。20132019年,中国所有研发活动中,有77.1%是由企业进行的,高于美国(72.3)和OECD的平均水平(69.9) 。中国政府使用的研发经费占总支出的比例为15.7, 高于美国 (10.5

39、) 和欧盟 (12.1)等发达经济体。在政府主导下使用的研发经费促进了举世瞩目的技术进步,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在空间站技术、登月、火星探测等领域取得的技术进展。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研发经费占比仅为7.2%,低于美国(12.9%)、日本(12.3%)、欧盟(22.3%)和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17.4%) 。在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的研发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支持,中国政府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其下属研究机构而非高校当中,这是造成中国高校研发费用占比偏低的原因之一。2019年,仅有23.1%的政府科研经费流向了高等教育机构,56.9%流入了政府下属研究机构(参阅图8) 。2.50.84.37.

40、217.412.322.312.915.710.38.012.110.5美国77.169.9OECD78.40.01.3日本64.8欧盟72.3中国政府私人非盈利机构高校企业20132019研发经费使用主体占比平均值2773804711,0492,5823,081科研机构119高校1,7972019高校与科研机构研发经费来源(亿人民币)政府资金其他资金企业资金来源:国家统计局;UNESCO;OECD;BCG亨德森智库分析。图8 | 中国研发经费使用主体为企业,高校经费额度不足(4)基础研究投入不足,与发达国家差距大中国的研发经费投向活动类别,呈现出显著的后发国家特征。研发投入约80%集中在试验

41、开发领域,远超其他经济体。这一策略有效促进了工程制造相关行业的发展,帮助企业迅速生产出适应市场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研发投入对于发展新的科学思想和尖端技术至关重要。中国近20年的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投入比重仅为5%,应用研究占比为16%,低于美国(17%,波士顿咨询公司2021年11月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1320%)、日本(12%,21%)、法国(24%,36%)和韩国(15%,22%)等发达国家(参阅图9) 。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科技部正在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20212030) ,计划在 “十四五” 期间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达到8%。

42、即使如此,这一比例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79%78%63%16%62%62%39%7%22%20%21%36%15%15%17%12%24%以色列中国日本1%0%美国法国韩国5%5%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其他试验开发按照研发活动类别划分,19962018主要国家研发经费投入占比平均值4681019988%2020未来19982020中国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总投入比例(%)“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目标:来源:国家统计局;UNESCO;OECD;BCG亨德森智库分析。图9 | 中国的研发经费投向活动类别,以试验开发为主,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基础研究:指为了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揭示客

43、观事物的本质、运动规律,获得新发展、新学说)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应用研究:指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为达到预定的目标探索应采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径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应用研究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目的或目标。试验开发:指利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经验所获得的现有知识,为产生新的产品、材料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已产生和建立的上述各项作实质性的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研发活动类别的术语定义(5)工业化追赶与数字化弯道超车并存从行业研发投入角度来看,中国呈现出工业化和数字化叠加并存的特点。一方面,建材行业在过去五年一

44、直位居前五大研发投入行业,反映出中国仍在大力推动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的研发资金也在进一步向计算机、通信、电子波士顿咨询公司2021年11月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14电气等新兴行业聚集。2013年,油气与工业工程位列前五大研发投入行业,到2019年时,已经被软件、计算机与电子电器设备行业所取代。通过与美国前五大研发投入行业对比,可以发现,20132019年,美国前五大研发行业 (软件与计算机服务、 医药与生物科技、 技术硬件与设备、 汽车及零部件、 医疗设备与服务)没有发生变化,均为高科技重研发行业(参阅图10);中国研发投入前五大行业仍处于变化之中,工业化追赶仍在继续,

45、但已进入下半场,而数字化方兴未艾,与工业化同步进行(参阅图11) 。050,000100,000150,0001101001,000总研发投入(百万美元)行业研发强度1中位数(取对数)3983397904111,127237汽车及零部件汽车及零部件技术硬件与设备制药与生物科技软件与计算机医疗设备与服务软件与计算机制药与生物科技技术硬件与设备医疗设备与服务250气泡面积表示该行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2019年2013年295638163905来源: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欧盟委员会;BCG亨德森智库分析。1 研发强度 = 研发投入/营业收入。图10 | 美国2013年与2019年前五大研发行业594

46、37711,43211388010,00020,00030,00040,0000.11.010.0100.0电子与电气设备技术硬件与设备建筑与材料汽车及零部件软件与计算机技术硬件与设备建筑与材料石油与天然气生产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工程250总研发投入(百万美元)行业研发强度1中位数(取对数)2019年2013年气泡面积表示该行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164来源: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欧盟委员会;BCG亨德森智库分析。1 研发强度 = 研发投入/营业收入。图11 | 中国2013年与2019年前五大研发行业波士顿咨询公司2021年11月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15观察中国与发

47、达经济体研发投入前十大企业,可以更加直观地发现中国的特殊之处。发达经济体均已完成工业化进程,研发投入前十企业集中在信息技术,医疗和汽车领域。中国呈现出混合模式,前十名企业既有华为、阿里、腾讯和百度等新兴科技巨头,也有中国建筑集团、中国铁建等传统工业企业(参阅图12) 。工业化与数字化并行发展,意味着中国创新的破坏成本较低,有机会在数字化进程中采用“蛙跳模式” ,赶超发达国家。1993年,贝里斯(Brezis)、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齐东(D.Tsiddon)在总结发展中国家成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后发优势的技术发展的“蛙跳模式” 。“蛙跳模式”认为,领先国家在旧技术

48、上有较多积累,在新技术发展初期,旧技术的生产率比新技术高,因此会选择继续沿用旧技术。而后发国家可以通过跳过旧技术直接选择新技术的方式,在未来取得优势,像青蛙跳跃一样超过领 先国。“蛙跳模式”的一个代表性案例是移动支付在中国的普及,中国用移动支付替代了现金支付,直接跳过了信用卡支付的发展阶段。究其原因,中国落后的信用卡体系与较低的信用卡渗透率为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空间。2013年之后,支付宝和微信等移动支付工具的出现,迅速获得消费者认可。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业务规模已达到432万亿元人民币,是全球第一大移动支付市场。什么是蛙跳模式?54737478Alphabet1微软2苹果5Meta(

49、Facebook)7英特尔8强生10默克13吉利德15辉瑞16福特汽车18华为3阿里巴巴26腾讯46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百度66中国铁建中国国家铁路集团中国石油上汽集团81中兴通讯95丰田汽车12本田汽车17日产汽车35松下电器39电装公司42索尼43武田制药45佳能63日立65日本电信电话86大众6戴姆勒11宝马19博世20西门子21赛诺菲23拜耳25诺基亚36SAP38菲亚特克莱斯勒95全球排名全球排名全球排名全球排名软件与计算机技术硬件与设备医药与生物科技电子与电气设备汽车及零部件基础设施及能源中国日本欧盟美国来源: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欧盟委员会;BCG亨德森智库分析。图12 | 中国

50、、日本、欧盟和美国研发投入前十企业及所属行业波士顿咨询公司2021年11月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163.2 创新产出创新产出是指创新活动的实际结果,中国的创新产出具有两大特点:(1)数量优于质量,整体优于局部整体来看,中国创新正在从“引进跟随”向“自主创新”转型。从创新规模来看,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大国” ,但距离建设“创新强国”还有一定差距(参阅图13) 。 创新成果丰富,但质量与转化率低:学术成果影响力方面,中国已成为全球科技论文产量第一大国,但H指数6仅为美国的35.7%;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自2015年以来,中国在获批专利数量上保持全球第一的位置,但2020年中国的知识产权

51、相关收入仅占贸易额的0.2%,而瑞士、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均在5%左右,中国高校专利的转让率也仅为美国的1/20。6 衡量一个经济体在发布的H数量的文章中, 曾获得至少H数量以上引用的文章数量。4705000017 2018 2019日本中国欧洲美国单位:万件0.050.0100.0200014中国欧洲日本其他美国2,222794美国中国-64.3%7.25.64.9 4.93.41.10.2芬兰荷兰中国韩国瑞士日本美国31.21.4美国2017 中国201815.418.93

52、4.92.85.52.523.317.03.224.226.322.623.950.826.023.062.36.9医药飞机科研研发服务8.5软件出版美国欧盟中国日本其他78美国57 574655爱尔兰新加坡德国日本法国瑞士5260中国韩国652.2中国获批专利数量全球第一但科技转化率各项表现皆有待提高中国在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全球产出份额仅次于美国但在局部高精尖领域离世界前沿尚有距离中美H指数1对比中美高校专利转让率2对比主要国家知识产权收入贸易额占比2018年各国高研发强度行业3全球附加值占比2020年各国高端及中高端技术生产占比排名排名排名131337来源:UNESCO;WIPO GII

53、;IHS Markit;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美国AUTM协会;BCG亨德森智库分析。1衡量一个经济体在19962014年间,在发布的H数量的文章中,曾获得至少H数量以上引用的文章有多少。2中国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2018年报告,美国数据来源于美国AUTM协会2018年的专利活动调查问卷报告。3来源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定义,行业研发强度=该行业企业研发支出总和/该行业附加值总额,高研发强度行业是该比值按全球产值计算排名前五的行业,包括飞机制造,医药,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科研研发服务及软件研发出版。图13 | 中国的创新产出:数量优于质量,整体优于局部波士顿咨询公司20

54、21年11月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17 行业产出占比高,但尖端创新不足:中国在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全球产出份额仅次于美国,但是在一些尖端创新领域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例如:中国在高研发强度行业7的全球附加值占比低于美国及欧盟;在高端及中高端技术产出占比尚未进入全球前十。(2)创新基建完备,极具发展潜力中国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政府提出要建立“新型基础设施” ,以抵御经济下行压力,寻找新增长来源。中国已经在人工智能、5G、物联网和数据中心等多个领域处在世界领先水平,未来极具发展潜力(参阅图14) 。7 行业研发强度=行业企业研发支出综合/行业附加值总额, 高研发强

55、度行业是指该比值按照全球产值计算排名前五的行业,包括飞机制造、 医药、 计算机、 电子和光学产品、 科研研发服务及软件研发出版。根据中国政府的定义,新型基础设施包含三部分: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

56、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什么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波士顿咨询公司2021年11月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181stAI应用率与数据产生量2ndVC/PE投资金额32ndAI相关硬件(芯片、超算等)发展指标1st5G基站、用户数、覆盖城市绝对数量2nd每万人拥有基站数量71st5G标准技术贡献1st5G专利家族3rd标准必要5G专利51stAI专利申请数量2nd高层级AI学者与高质量论文数2nd过去十年物联网领域投资金额31st产业互联网市场容量(2025预测值)1st工业机器人安装量91st智能家居数量1st物联网连接数1

57、01st物联网数据总量111st数据量12(2025预测值)1stTOP500计算机数量132nd实测峰值算力132nd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数量4th计算效率(包括云计算、虚拟化渗透率,CPU/内存/存储利用率等)人工智能5G物联网8数据中心11商业应用2科学研究4商业应用6规模设备与连接投资数据算力科学研究1来源:清华大学;美国数据创新中心;Pitchbook;中国信通院;Iplytics;GMSA Intelligence;IDC, Gartner;Statista;Top500 List数据库;BCG亨德森智库分析。1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0,基于20102020聚合数据。2 CD

58、I,Whos Winning the AI Race?,基于20182019数据。3 Pitchbook,20102020聚合数据。4 Iplytics,Whos Leading the 5G Patent Race?,2021年2月,技术贡献率选取的是3GPP会议上获批的5G技术标准份额。5 标准必要专利指为实施技术标准而必须使用的专利。6 中国信通院,中国5G发展和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2020。7 GMSA Intellifence,用户数来源于中国国家工信部(终端链接数);韩国科学何信息通信技术部;美国M-Science部门;日本NTT docomo。8 Statista,智能家居市场20

59、20统计报告。9 世界机器人报告2020。10 GMSA,Industrial IIOT in Greater China。11 IDC/浪潮,2020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12 IDC,Digitization of the World From Edge to Core,2018年11月。13 Top500.org。图14 | 中国在人工智能、5G、物联网与数据中心领域取得的成就(全球排名)波士顿咨询公司2021年11月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194. 中国创新体系:未来中国创新能力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未来将在全球创新格局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创新的门槛将越来越高,具体体现在三个

60、方面: 技术突破创新:未来技术储备将变得尤为重要,前沿技术的商业化与产业化将是最大的价值创造源泉。 应用转化创新:低效率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仍将持续,但简单易做的已基本完成,未来专业化程度高、产业链复杂的垂直领域数字化需要更多耐心和策略。 商业模式创新:点状创新门槛过低,将无法获得持续的竞争基础,存量市场零和博弈的模式创新将无法持久;未来具备规模化输出创新能力的组织和能够高效激发、整合创新资源的生态将获得优势。未来中国创新的持续发展,将受到三大因素驱动: 普惠创新:中国内部不同区域间发展不均匀、不平衡的现象较为明显,在欠发达地区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未来在医疗、健康、养老、消费升级、公共服务、教育等

61、行业有极大的想象空间。 自主创新:新冠疫情常态化与逆全球化趋势促使中国提高产业链环节本土化布局比例,以避免在关键技术上“卡脖子”。 前沿创新:“追赶者”身份不足以驱动长期增长,中国需加强高精尖技术创新水平,与国际前沿一道寻找新科技革命突破口,创造长期价值,做大增长蛋糕。波士顿咨询公司2021年11月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205. 中国创新体系:启示5.1 如何看待中国经验中国的创新发展起源于计划经济时代,从产业链下游低端环节开始,逐步通过技术追赶实现收入跃升。经过40年经济发展,中国积累了五大优势禀赋,是未来创新的重要基 本盘。 完整的产业体系: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

62、业门类的国家,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有221种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 最大且最具成长性的中产阶级人口:中国拥有超过4亿中等收入人口,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且这一规模还在持续扩大,预计到2050年可达到9亿 以上。 全球领先的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适度超前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快速成长为基础设施大国,在包括公路、铁路、航运、物流、5G通信等领域居世界前列。 规模最大的科技人才储备: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理工科硕士与博士毕业生,储备了丰富的创新人力资源。 超强的适应性与包容态度:中国在40年内经历了社会体制、文化价值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剧烈变化,具有超强的自我迭代与纠错能

63、力,对于新鲜事物持包容开放态度。与此同时,中国创新仍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突破口。 创新尖度不够:基础研究薄弱、科研成果数量大于质量;在一些核心技术上不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受制于人;创新氛围浮躁,创业者追逐模式创新,缺乏聚焦长期价值的定力。 发展不平衡:中国在一些领域,如医疗、养老、教育、消费升级、公共服务等长期供给不足;不同区域的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如互联网普及率、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量等尚存在较大差异。5.2 发展规律与成功要素中国创新既具有自身特色,也具有一般后发国家发展的共性。中国特色难以复制,但波士顿咨询公司2021年11月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21中国经验

64、背后的创新发展规律和关键制胜要素是普适的。观察中国的创新历程,背后反映出创新发展的三条规律: 创新是一个长周期过程,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创新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尤其是面向前沿领域的基础研究,具有创新周期长、 投入多、 风险高、 难度大的特点。 因此,创新应尊重科学规律,并保持充分耐心,也需要建立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环境。 创新具备聚集性和开放性,会激发带动新的创新。创新集群有利于汇集资源,形成规模优势,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能够形成信息交流网络,有利于形成创新文化。开放式创新能够加快创新速度,提升创新成功率;引入外部创新资源,可以跳出既有思考框架,在思维碰撞中孕育新的创新想法。 创新并非先发

65、者的独享盛宴,后发者可利用低破坏成本优势实现赶超。创新具有一定的破坏属性。先发者因其市场成熟度较高,在面对创新时倾向于沿用既有技术/体系,或选择渐进式发展路径;后发者因其市场成熟度低,通过创新可以快速填补市场空白,摆脱跟随者地位。利用好上述三条普适性规律,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和企业领导者制定适合于自身实际情况的创新策略。从中国发展的经验中,我们总结出创新的六大关键成功要素: 让创新成为优先议程。组织应充分重视创新,将创新视为发展的最重要驱动因素,即使在面临挫折和失败的情况下,也应始终怀揣对创新的坚定信念。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后发先至”?在中国之外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市场,我们观察到一些高度本地化的商业

66、模式创新案例。它们立足于当地文化与商业环境,抓住了解决某些传统行业效率低下问题的机会。印尼共享出行服务商Gojek:印尼大城市的交 通系统拥堵严重,大量居民依赖“摩的(Ojeks)”这种非正规的交通出行服务。Gojek精准地抓住了这一印尼特色的市场需求,建立了摩的拼车平台,并致力于改善摩的安全性,推动费率标准化。在占领印尼摩的市场后,Gojek又横向发展了外卖、购物、快递、支付、金融等多项业务,目前已覆盖超过一半的印尼互联网用户。巴西金融科技信贷公司Creditas:在巴西,借款人习惯于为消费贷款支付超过200%的利息。Creditas在巴西开创了抵押贷款的先河,而巴西的银行过去并不提供此类贷

67、款。Creditas使用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改善预测效率和决策能力,目前估值已达到17.5亿美元。肯尼亚金融科技公司M-PESA:肯尼亚金融体系落后,拥有银行账户的人数少于手机持有人数,且汇款需支付大额手续费。2012年,肯尼亚最大的电信运营商Safaricom与Vodafone合作推出支付平台M-PESA,为农民等群体提供支付、储蓄和贷款账户、透支工具、医保支持和商业金融服务。M-PESA目前已成为非洲最受欢迎的支付平台,拥有超过4,200万活跃用户。波士顿咨询公司2021年11月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22 对创新持续充足投入。想要在当下或未来保持竞争优势,组织需要持续进行创新投资,包

68、括资金与人才的投入。 制定长期规划以保持战略定力。组织应制定长期的创新战略规划,并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定期审视和调整;应保证战略的连续性稳定性,敢于承担风险并接受阶段性的挫折和失败。 对创新进行集中式管理。将创新集群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可以加强集群内部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协作,促进信息和人才在集群内部的流动,有利于加速创新技术的扩散。 借力外部资源以提高创新效率。没有一个组织可以拥有全部创新人才,组织受自身视野及过去成功经验束缚,虽渴望实现创新,但却不具备相应的能力。此时应积极融入外部创新生态,引入外部创新能力为己所用。 积极寻找跳跃式发展机会。后发不意味着永远落后。一些发展不成熟的领域往往

69、蕴含着颠覆式创新的机会。组织应跳出“追赶者”思维,另辟蹊径,捕捉市场痛点与创新方案的结合点,获得快速发展。波士顿咨询公司2021年11月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236. 结语毋庸置疑,中国正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依靠投资与劳动力优势已无法让中国继续保持过去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已经清醒认识到要通过创新来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企业该如何拥抱这一趋势,成为中国创新生态中的组成部分?我们认为:要对中国发展保持长期信心。中国未来开放的步伐会不断加快,市场环境会越来越好。中国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表现已向全世界证明,中国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具有极高的韧性。放眼未来,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经济转型的潜力与有效的政

70、策支持将持续保障其稳步 发展。要将自身优势与国家目标结合。企业应明确自身定位,找到自身竞争优势与中国发展目标的结合点。例如:跨国公司可以利用自己在碳中和、生命健康和农业科技等领域的积累,通过国际合作等方式,参与到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中。要在竞争中谋求合作共赢。企业应拥抱中国高竞争性的商业环境,并将其视作激发自身创新活力的动力来源。企业在谋求商业成功的同时,应更多地参与开放创新生态的建设,与各个创新主体展开合作。中国创新体系的发展,走出了一条共性与特性兼具的道路,未来将更加开放与领先。企业唯有把握这一趋势,方能分享中国创新发展红利。波士顿咨询公司2021年11月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24关于作者:阮芳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BCG组织与人才专项亚太 区及中国区负责人,中国企业领导力学院负责人,BCG亨德森智库中国区联席负责人。何大勇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资深合伙人,BCG金融机构专项中国区负责人,BCG亨德森智库中国区联席负责人。李赟铎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咨询顾问,驻BCG亨德森智库中国区代表。周瑾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咨询顾问,前任驻BCG亨德森智库中国区代表。如需联络,请致信GCMKT

友情提示

1、下载报告失败解决办法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报告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26页).pdf)为本站 (半声) 主动上传,三个皮匠报告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个皮匠报告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