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您的当前位置:上海品茶 > 报告分类 > PDF报告下载

金融行业应对净零排放转型挑战:构建碳计量体系以量化促信任(11页).pdf

编号:57703 PDF 11页 1.56MB 下载积分:VIP专享
下载报告请您先登录!

金融行业应对净零排放转型挑战:构建碳计量体系以量化促信任(11页).pdf

1、金融行业应对净零排放转型挑战 构建碳计量体系 以量化促信任 2 金融行业应对净零排放转型挑战 | 构建碳计量体系 以量化促信任 目录 内容摘要 1 前言 2 第一部分 : 融资排放量计量的原因和定义 4 第二部分: 如何着手计量融资排放量 7 前景展望 9 联系人 10 尾注 11 TUgYlYbWjZ8VNAxUbR9R6MpNnNnPpOeRrQsQfQpNnMaQmMwPxNnRuMMYmQqP 1 金融行业应对净零排放转型挑战 | 构建碳计量体系 以量化促信任 01 03 02 04 05 内容摘要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10月26日发布排放差距报告2021。该报告称,按照目前世

2、界各国的减 排措施,至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2.7摄氏度,远高于巴黎协定控制全球气温上升的目标,将 导致灾难性的气候变化。1 通过参照巴黎气候协定1.5温控目标设定的减排投资组合,金融机构可在推动未来十年全社会发 生迅速、系统性变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遏制全球变暖趋势并在2050年之前实现净零排放。为证明其净 零排放目标已取得切实进展并将战略承诺转化为可持续投资,金融机构应从计量融资排放量(financed emissions)和达到可计量的短期目标着手。但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融资排放量计算是一项技术要求颇 高,并高度依赖数据的活动。由于缺乏统一的全球计量标准、可获取的共同数据库以及一致的投资

3、组合关 键指标,该工作一直存在障碍。尽管面临诸多挑战,金融机构仍需在未来五年内取得重大进展,以维持其 减排与净零排放目标的可信度,因此行动速度至关重要。 当前,金融机构可尝试利用多种全新解决方案和计量标准。尽管收集数据、评估其完整性并识别差距耗时 耗力,但已做出减排战略承诺并受到监管约束的金融机构需积极推进自身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收集工作,与 其他金融机构共同行动,领导构建行业标准框架。 如今,金融机构可采取有效的融资排放计量方法提高其减排与净零排放进展的可信度,主要包括以下五项 具体措施: 根据气候变化目标制定战略和打造业务模式 意识到融资排放量计量并与温度保持目标一致是一项全新的重要职责 确定

4、投资组合所包含碳密集型资产的范围并扩大净零排放承诺的领域和风险敞口 明确数据源并采用近似法等变通方法克服数据差距 参照最常见的科学方法计算排放量并达成行业统一意见 2 金融行业应对净零排放转型挑战 | 构建碳计量体系 以量化促信任 前言 为避免气候变化地球产生严重影响,我们必须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高于工业化前水平1.5的范围内, 这意味着到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GHG)排放量应在2010年的基础上几乎减半。2 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渠道,并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正如其他组织一样,金融 机构亦通过其业务活动直接产生温室气体。更关键的是,通过投资组合交易而间接产生的GHG排放

5、量可 能是金融机构自身业务运营所产生GHG排放量的数倍。3通过参照巴黎气候协定中1.5的全球变暖幅 度上限设定投资组合碳排放量,金融机构可在推动全社会未来十年发生迅速、系统性变革方面发挥重要作 用,从而遏制全球变暖趋势并实现净零排放。金融行业对这一挑战尤为关注,同时承诺为打造全球绿色经 济贡献一己之力。 众多金融机构已加入格拉斯哥净零金融联盟(GFANZ)、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以及碳 核算金融联盟(PCAF)等重要行业倡议组织。 越来越多的4金融机构已承诺在2050年或在此之前实现投资组合净零排放,少数金融机构已开始计量其融 资排放量。然而,除非金融机构参照巴黎协定制定优于当

6、前承诺的可衡量中期温度目标,并获得投资 组合以及长期承诺的支持,否则衡量其融资排放计量和净零排放承诺便缺乏可信度。履行净零排放承诺需 要在多个方面取得进展:政府和监管部门的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市场运转良好,以及计量GHG排放量 和衡量温度目标一致性的方法稳健可靠。 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在证明其净零排放目标已取得切实进展并将承诺转化为可持续投资时所面临的压力与 日俱增,主要体现为以下四大关键挑战: 为助力如期实现既定净零排放目标,金融行业需要有来自本国及国际社会长期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金融市场参与者尚不明确减排技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前景,以及其对碳密集资产和高难度减排 领域产生影响的速度和

7、规模; 所有组织将需要以协调一致的方式优化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战略,以确保其借贷和投资支持公平 气候转型、践行净零排放承诺,从而将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动荡影响最小化; 所有金融机构需要恪守统一的全球融资排放计量标准,通过共同数据库获取数据并实施稳健可靠的计量 数据报告框架。 3 金融行业应对净零排放转型挑战 | 构建碳计量体系 以量化促信任 符合净零排放目标的科学指标层出不穷。巴黎协定资本转型评估工具(PACTA)以及科学碳目标倡议 (SBTi)等有利于应对“投资组合暖化(portfolio warming)”的方法日益普及,但尚未大规模运用。在 缺少行业及交易对手方

8、大量现有和前瞻性数据的情况下,金融机构面临无法计量融资碳排放量和满足中期 目标的难点。 尽管金融服务业已做出野心勃勃的承诺,但如果缺乏行业协 作和清晰的标准,其仍将难以积极推进全球净零排放目标的 实现。 尽管此等计量标准的推出时间尚无定论,但金融机构应着手 准备其整个业务链条所涉及的排放数据,着手开展融资排放 计量工作,并将净零排放长期承诺转化为多个可衡量的短期 里程碑。 本报告第一部分阐述金融机构计量其金融资产交易、贷款以 及投资组合碳足迹的原因和定义,并全面考量制定统一计量 标准的数项行业倡议。第二部分探讨金融机构如何在缺乏全 球统一计量标准的情况下取得融资排放计量工作的进展,以 及如何通

9、过自行设定中期目标建立领先地位。 实现净零排放远大目标的途径* 由于定义和指标方面的差异, 减排与净零排放目标的可信度 不高, 疑虑颇多。 安东尼奥古 特雷斯 联合国秘书长5 本报告着重探讨最后一项挑战, 即融资排放计量以及金融资产交易、 贷款 和投资组合的碳足迹计算对金融机构所构成的挑战。 * 资料来源:Calling for a High Ambition Path to Net-Zero, IIF. https:/ Ambition_Path_to_Net_Zero.pdf 脱碳 最终目标:净零排放 净零排放 实现净零排放远大目标的途径 基于科学共识实现业务和 价值链脱碳 巴黎气候协定1

10、.5目标碳排放总量碳中和(抵消)碳排放总量补偿(避免/减少碳排):期望 对全球CO2e 预算的影响 碳减排额 度的使用 脱碳并逐步中和不可减少碳排放量, 从而实现净零排放这一最终目标 脱碳、碳中和,以及对旨在实现净零 排放目标的所有减排措施做出补偿 净零排放 金融机构二氧化 碳当量(CO2e) 排放量 (单位:吨) 尽管难以实现,所有金融机构也应积极参与。适用于数个 倡议组织所定义的范围1、范围2和范围3碳排放活动。 通过全力推进价值链脱碳大幅减缓大气层中 的CO2e总量增速 通过全力推进价值链脱碳大幅减缓大气层中 的CO2e总量增速 通过逐步去除CO2e减少大气层中的CO2e总量 不适用 高

11、质量碳抵消 通过全力推进自身价值链脱碳大幅减缓大气层中的 CO2e总量增速 通过抵消CO2e减少大气层中的CO2e总量(通过植树造 林等自然去除方法)或尽快采用直接碳捕获等技术 支持其他组织避免碳排放和保护自然(如避免森林砍 伐)以及减排(如转而采用低碳技术) 高质量碳抵消 高质量避免和减少碳排放 4 金融行业应对净零排放转型挑战 | 构建碳计量体系 以量化促信任 为减轻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高于工业化前水平1.5的范围内,在2050 年之前实现净零GHG排放是其中一大举措。为实现这一目标,2030年的GHG净排放量需在2010年的基础 上减少约45%,并在2050年

12、实现净零排放。6 当前,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任重道远。根据联合国分析,目前已偏离原定“2030年全球减排量低于 2010年排放水平近一半”的目标,实际情况甚至可能会高出16%。7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具有法律效力的 排放目标,排放轨迹继续反其道而行之,使全球变暖幅度朝着高于工业化前水平2.7的范围迈进。8 这凸显了挑战的艰巨性。为实现这一目标,社会各界在致力于脱碳 的同时亟需迅速开展影响深远的净零排放转型。 整个社会以及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投资者、决策者 和客户)寄望于金融机构通过调动资本和再投资支持净零排放转 型,从而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贡献一己之力。在理想情况下,金融 机构的应

13、对方式能够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 为实现这一目标,金融机构首先需要计量其融资排放量,以了解其 现有金融资产交易、贷款和投资活动的气候影响。 各个金融机构的GHG碳足迹包括以下三种类型的碳排放: 范围1业务活动直接产生的碳排放 范围2 间接产生的碳排放(如能源消耗) 范围3间接负责的整条价值链所涉碳排放,其中,源自金融 资产交易、贷款和投资活动的碳排放通常占最大比重 在大多数情况下,金融机构范围3的碳排放量远高于其他两种范围 的碳排放量。这导致将范围3融资排放量纳入承诺成为其净零排放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迄今为止,仅有寥寥数家金融机构计量其所有投资组合的碳足迹,对此进行报告和披露的金融机构

14、更是屈 指可数。但来自利益相关者要求其解决这一问题并提高净零排放计划可信度的要求日趋紧迫。 必须明确的是, 尽管各国可能会采 用各种各样的方法, 但我们致力 于实现此等方法的互用性。 “互用 性” 一词表明我们更加注重成果, 而非特定规则的协调性和一致 性。 因此, 我们的目标并非制定完 全一致的规则, 而是朝着同一个 方向迈进并实现互用性。 Matt Swinehart 美国财政部国际金融市场代理副助理部长9 第一部分: 融资排放量计量 的原因和定义 5 金融行业应对净零排放转型挑战 | 构建碳计量体系 以量化促信任 迎接碳排放计量和披露挑战 为满足利益相关者期望以及针对投资组合碳排放计量和

15、披露的监管要求,金融机构应学会如何: 从客户等外部数据源收集特定的可持续发展数据 精确计量所有投资组合在多个气候情景下的碳足迹 采用可与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对比的方法报告投资组合的温度目标一致性 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收集碳排放数据的治理框架和一致的计量与报告投资组合目标的全球公认方法,金融机 构在数据收集和数据对标方面面临严峻挑战。因此,金融机构要么延缓行动,要么暂时搁置该项工作。 寻求统一计量标准 在监管要求不断完善的同时,行业倡议组织亦在推动气候风险和 机遇披露方面进展显著。例如,由TCFD于2017年发布的温室气体 核算工具(GHG Protocol)现已广泛普及。 通过参考TCFD的披露建议,

16、各大组织可在了解长期气候风险和机 遇的情况下,确保其利益相关者更加明确气候风险敞口。 尽管TCFD提出的建议奉行自愿原则,但其备受决策者推崇,英国 政府提议11在2022年成为首个实施强制性TCFD披露要求的G20国 家。 随着助力金融机构量化和衡量温度目标一致性或调整投资组合碳 足迹的行业标准相继出台,一些行业倡议应运而生,其中包括: 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 PACTA方法12 欧洲银行管理局(EBA)关于ESG风险的第三支柱披露标准,以及 PCAF全球金融行业温室气体核算和报告标准13 金融是推动实现净零排放目标 的关键驱动因素。 唯有携手采 用统一的科学方法了解并解决 问题, 银行才

17、能够减少共同的 融资排放。 Alison Rose NatWest集团首席执行官10 6 金融行业应对净零排放转型挑战 | 构建碳计量体系 以量化促信任 SBTi SBTi是碳信息披露项目组织、联合国全球契约、世界资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发起的一项倡议, 亦是聚焦净零排放行动的非盈利组织全球商业气候联盟(We Mean Business Coalition)所做出的承诺之 一。SBTi大力推广减排最佳实践并提倡基于气候科学设定净零排放目标,各大金融机构可加入该倡议,通 过自主评估和验证净零排放目标减少GHG排放。 PACTA PACTA是支持金融机构衡量其贷款组合在多个关键气候领域和技

18、术中与气候情景一致性的方法,是由非盈利性智囊团2Investing Initiative与来自银行、学术界以及非政府组织的众多利益相关者 共同出资确立。 EBA第三支柱披露标准 EBA拟于2021年就ESG风险、转型风险和物理风险发布第三支柱 披露要求,并于2022年3月就第三支柱披露实施技术标准(ITS) 草案公开征集意见。该ITS草案提出了针对气候变化所涉转型风险 和物理风险的可比量化披露,包括碳资产和受气候变化影响资产 的风险敞口。 因此,EBA认为14PCAF全球金融行业温室气体核算和报告标 准是金融中介机构可用以衡量融资排放量从而管理和监测气候 风险的合理标准。 PCAF全球金融行业

19、温室气体核算和报告标准 PCAF全球金融行业温室气体核算和报告标准(以下简称“标 准”)不但得到EBA的认可,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机构亦对其赞誉 有加。PCAF标准采用以下两大变量计算融资排放量:归因因素 (即机构通过贷款或投资产生的财务权重)以及公司或计量资产 的排放因子。 在实际的资本流动中则需要先 进行一些投资, 以便获得投资 者希望获取的信息。 一些地区 尚未建立披露机制与制度, 这 对于投资者而言是不可接受 的, 因此, 他们在投资时不会考 虑这些地区。 设定最低标准并 提供技术支持以通过多种形式 分享经验, 从而帮助所有地区形 成共同标准至关重要。 Rupert Thorne 金融稳定

20、委员会副秘书长15 中国碳排放计量洞察: 2021年10月24日,国务院颁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到“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包括: 加强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深化核算方法研究,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支持行业、企业依据自身特点开展碳排放核算方法学研究,建立健全碳排放计量体系 推进碳排放实测技术发展,加快遥感测量、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碳排放实测技术领域的应用,提高统计核算水平 积极参与国际碳排放核算方法研究,推动建立更为公平合理的碳排放核算方法体系 在中国,金融行业监管机构鼓励但是未强制要求披露投融资活动的环境影响。2021年年初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编制

21、下发了 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工作方案、银行业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操作手册(试行) 和金融机构碳核算技术指南(试行), 部署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相关金融机构对经营活动和投融资活动的环境影响 及碳排放进行核算。目前,已经有部分上市金融机构主动披露部分范围1和范围2排放量,少数金融机构披露有限的范围3 排放量(比如特定贷款或者特定投融资活动的碳排放量)。 在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导下,我们相信未来主动计 量与披露融资碳排放量的金融机构将越来越多,披露范围将越来越广。 我们观察到,尽管披露范围3排放量,特别是其中关键的融资排放量(financed emissions)

22、的金融机构数量以及披露范围 均较少,但部分行业领先的金融机构已经着手融资排放量数据的收集与准备工作。一方面是为了应对日益增加的监管机构 和其他各利益相关方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碳达峰大背景下自身战略转型的需要,摸清融资排放量,包括金融资产、贷款 和投资组合的碳排放量,可以为精细化风险管理、科学的投资决策和业绩评价提供依据和支持。 7 金融行业应对净零排放转型挑战 | 构建碳计量体系 以量化促信任 金融机构面临着来自计量和报告碳排放压力的严峻挑战。即使采用SBTi、PACTA或PCAF等新兴计量标准 预估其所有金融资产交易、贷款和投资组合相关的排放,情况也颇为复杂。这些标准相对新颖且仍处于发 展阶

23、段,因此对于哪些标准将得到全球金融机构认可尚无定论。 尽管尚未确立统一的全球计量标准,但金融机构也应着手准备其融资排放量数据,原因在于: 当前,金融机构可着手采用的全新解决方案和不断完善的计量标准(如SBTi、PACTA或PCAF)层出不穷 无论金融机构于何时就特定标准达成一致意见,数据收集都至关重要,原因在于金融机构须对其数据完 整性和差距进行评估,这些工作耗时耗力,但却必不可少 若未开展数据准备工作,金融机构将难以证明其净零排放目标已 取得实质性的中期进展。通过准备数据,金融机构可强化其ESG 可行战略,识别减排难度较大的领域,确立碳交易战略,从而推 动其所有投资组合在2050年或在此之前

24、实现净零排放 制定稳健可靠的融资排放量计量方法可从以下五项具体措施入手。 措施1:根据气候变化目标制定战略和打造业务模式 金融机构需考量其业务模式的短期、中期和长期韧性,并就气候变 化和低碳、清洁技术转型设定战略目标。 融资活动应优先考虑财务回报、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管理、现有投资 组合脱碳(从高碳行业撤资以及引导绿色产业)和调整资本利用, 以加速气候转型。 措施2:意识到融资排放量计量并与温度目标保持一致是一项全新的重要职责 此前无需计量和报告投资组合碳足迹的金融机构应意识到,面向数个关键利益相关者履行全新核心职能是 其职责所在。 全新职能的核心职责包括收集、管理、分析和报告大量数据,与其投资组

25、合所涉及的多个部门利益相关者 及众多外部客户组织携手合作,以及开发旨在提高数据整合准确性和颗粒度的新工具与技术。 对于企业而言, 在设定目标时面临 的最大挑战是数据质量。 通过引导 (而非监管) , 标准化可对解决公 开信息不足和提高信息粒度大有 脾益。 Genevive Pich 富国银行常务总监兼ESG解决方案、 企业和投资 银行负责人16 第二部分: 如何着手计量融资 排放量 8 金融行业应对净零排放转型挑战 | 构建碳计量体系 以量化促信任 措施3:确定投资组合所包含碳密集型资产的范围并扩大净零排放承诺的领域和风险敞口 考量投资组合中的资产类型,确保已将所有碳密集型资产和风险敞口纳入其

26、中,然后选择合理方法计量各种资产的排放量。 随后,金融机构应仔细考虑选择披露和报告哪些指标,确保与其温度目标一致性。 措施4:明确数据源并采用近似法等变通方法克服数据差距 明确所有排放相关数据的可用性。原始数据通常来源于金融机构本身及其借款方或投资对象。但许多投资组合往往涉及数以千 计的发行人和中小型企业,从而导致在数据覆盖范围和数据质量方面极具挑战。并非所有借款和投资对象都会生成或保存排放 相关信息,部分交易对手方甚至尚未充分了解其面临的气候风险。 当数据质量欠佳或缺乏完整性时,金融机构应在承诺逐步完善数据的同时,通过作出条理清晰的假设、使用替代数据和评估数 据质量克服这些数据差距。 措施5

27、:参照最常见的科学方法计算排放量并达成行业一致意见 对于利益相关者而言,金融机构采用当前全新的GHG科学核算方法为排放数据初步准备工作提供指引既是明智之举,亦是强有 力信号。因此,金融机构迅速采取行动至关重要。 许多金融机构均需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 但尚未采用既定科学框架或选择延迟计量碳足迹的金融机构则面临多重风险,包括: 因净零排放承诺缺乏可信度或被视为行动迟缓而导致的声誉风险 面临未来特定标准或监管要求的风险 当金融机构在同一个公司或项目中既持有股权又负有债务时,则会面临重复计算排放的风险 尽管当前存在众多常见方法,但大多数金融机构仍试图采用一致方法计量融资排放量,原因在于其希望计算源自交

28、易对手方或 其实际风险暴露资产的排放比重(运用“归因因素”概念)。 在采取前述措施后,金融机构便可通过将归因因素乘以各个项目或各项交易的排放量着手计量其投资组合中各风险敞口或资产 的融资排放量。 中国碳排放计量洞察: 中国多家金融机构对于发展绿色金融均提出了明确的战略目标,包括深入推进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积极构建绿色金融业 务体系等。围绕绿色金融战略的实施,中国多家金融机构也相应调整组织架构,配置了专门的人才和职能部门开展相关工 作。即中国多家金融机构已经逐步采取上述措施1和措施2。 战略的落地需要配套相应的指标评价体系。对于绿色金融战略而言,“绿色”金融产品的定义与计量必不可少。因此,投 资

29、组合中碳密集资产风险敞口的梳理、融资排放量计算是衡量和评价绿色金融战略实施的关键步骤,即上述措施3、措施4 和措施5。 同时,政府对于绿色金融提供相应的激励和优惠支持,金融机构也有动力精准统计相关碳排放数据,利用优惠政策降本增 效。比如2021年11月8日,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 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发展,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该政策提到“金融机 构获得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后,需按季度向社会披露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的碳减排领域、项目数量、贷款金额和加权平均 利率以及碳减排数据等信息,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30、。人民银行将会同相关部门,通过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核查等多种方式, 核实验证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因此计划申请碳减排支持工具的银行,需先落实相关信息的统计工作。 目前中国金融机构在实施上述措施3、措施4和措施5过程中均面临挑战,包括缺乏来源于投资对象的数据、难以选择合理 的计算方法以及缺乏行业统一标准等。我们建议金融机构可以先从特定投资组合入手,参考国际通用的做法和中国人民银 行发布的技术指南试行,再逐步推进较全面的融资碳排放量计量和系统建设。 9 金融行业应对净零排放转型挑战 | 构建碳计量体系 以量化促信任 当前, 一些总体原则已在全球范围内 达成共识, 但具体细节仍存在细微差 异。

31、尽管紧迫感和筹备情况因地区而 异, 但在我看来, 这并非取得成功的障 碍。 最重要的是, 金融行业应继续就 基本问题达成国际共识。 Holger Schulte Commerzbank AG战略、 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负责人17 前景展望 金融机构可着手采用本报告所述的五项具体措施制定 稳健可靠的融资排放量计量方法。为尽其所能为全球 净零排放目标贡献一己之力并满足监管要求,金融服 务行业亟需携手合作,以制定计量、管理和减少/降低 金融系统所涉融资排放量和气候风险的解决方案。 可助力金融行业开展讨论并达成共同标准。 中国服务介绍: 中国在金融行业具有多元的专 业服务能力,强协同效应的资源管 理架构。围绕客户需求,发布 了绿色金融“端到端”创新服务方 案,针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对 金融业的影响,覆盖贯穿战略、执 行、披露全流程的服务,包括绿色 金融战略规划、绿色金融管理体系 搭建、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气候 风险压力测试、绿色金融管理系统 规划、设计和实施、气候与环境信 息披露服务等。 作为“端到端”创新服务方案的一 部分,中国在融资碳排放计量 方面,已经帮助一些领先金融机构 量身定制了方案,包括对标分析、 数据整理、系统更新等。我们愿意 帮助更多金融机构开展讨论并达成 共同标准。

友情提示

1、下载报告失败解决办法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报告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金融行业应对净零排放转型挑战:构建碳计量体系以量化促信任(11页).pdf)为本站 (X-iao) 主动上传,三个皮匠报告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个皮匠报告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