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您的当前位置:上海品茶 > 报告分类 > PDF报告下载

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69页).pdf

编号:62512 PDF   DOCX  69页 626.12KB 下载积分:VIP专享
下载报告请您先登录!

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69页).pdf

1、 附件 造林造林造林造林项目项目项目项目碳汇碳汇碳汇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计量与监测指南计量与监测指南计量与监测指南 国家林业局 2011年2 月 前前前前 言言言言 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 已经对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产生了明显而深远的影响。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森林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全球最重要的碳贮存库,是大气 CO2重要的吸收汇。毁林是仅次于化石燃料燃烧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源。 林业活动 (造林、 森林管理、 减少毁林、植被恢复等)是大气温室气体增汇减排、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此, 京都议定书 允许将这些林业活

2、动获得的增汇减排, 按一定的规则用于抵偿工业化国家承诺的温室气体减限排目标。同时京都议定书确定了清洁发展机制(CDM) ,允许工业化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的项目活动获得的碳减排量或增汇量来抵偿其承诺的减限排指标。 造林和再造林项目活动是第一承诺期合格的 CDM 林业项目。在未来承诺期,林业活动预计仍将在温室气体减排增汇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于 2007 年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明确了到 2010 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林业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林业局 2009 年也对外公布了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 ,其中就明确将扩大植树造林面积、增强森林碳

3、汇作为未来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碳汇造林是指在确定了基线的土地上, 以增加碳汇为主要目的、 并对造林及其林分 (木)生长过程实施碳汇计量和监测而开展的有特殊要求的营造林活动。 为规范碳汇造林项目的计量与监测方法,推进碳汇造林项目计量与监测工作的开展,确保项目产生的碳汇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查,受国家林业局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委托,中国林科院牵头编制了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 。本“指南”不仅适用于碳汇造林项目的计量和监测,也可作为其它类似造林项目的碳汇计量和监测的参考。 本“指南”在国家林业局气候办的指导和

4、组织协调下编制完成。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了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等有关科研院校,有关省区林业调查规划院、林业企业以及国家林业局有关司局和直属单位的意见, 有关专家提出了修改意见, 最终由国家林业局气候办组织专家进行审定。 根据国家林业局对碳汇造林的要求, 造林项目实施主体应在其碳汇计量和监测报告或可研究报告中,详细说明如何应用本指南:包括具体使用的计量方法和监测步骤、数据(包括图面数据) 、公式、参数、假设,并描述详细的监测计划和操作技术细则。 II 目目目目 录录录录 前 言 .I 目 录 .II 1 目的和范围.4 2 术语和定义.5 3 项目边界和土地合格性.8 3.1

5、土地合格性.8 3.2 项目边界确定.8 4 碳库与温室气体排放源的确定.9 4.1 碳库选择 .9 4.2 温室气体排放源.10 4.3 关键排放源的确定.12 4.3.1 标准.12 4.3.2 确定方法.12 5 计量方法.14 5.1 概述.14 5.2 分层.14 5.3 基线碳储量变化.15 5.4 项目碳储量变化.18 5.4.1 林分生物量.19 5.4.2 竹林和灌木林 .21 5.4.3 原有植被生物量减少.22 5.5 项目边界内的温室气体排放.25 5.5.1 施肥.26 5.5.2 燃油机械的使用.27 5.6 泄漏.28 5.7 项目净碳汇量.29 6 监测方法.3

6、0 6.1 概述.30 6.2 项目活动及其边界监测.30 6.3 抽样设计 .31 6.3.1 事后分层.31 6.3.2 确定样地数量 .32 6.3.3 样地设置.34 6.3.4 监测频率.35 6.4 项目碳储量变化监测 .35 6.4.1 地上和地下生物量.36 6.4.1.1 林分.37 6.4.1.2 竹林.39 6.4.1.3 灌木林.39 6.4.2 枯落物.40 6.4.3 枯死木.41 III 6.4.4 土壤有机质.45 6.5 项目边界内的排放.46 6.5.1 施肥.47 6.5.2 燃油机械使用 .48 6.5.3 森林火灾.49 6.6 泄漏.50 6.7 质

7、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52 6.7.1 可靠的野外测定.52 6.7.2 野外调查测定数据的核实 .52 6.7.3 数据录入和分析.53 6.7.4 数据归档.53 6.8 不确定性分析.53 6.9 核查.54 附 1 国家和 IPCC 碳计量参数参考值.56 附 2 全国优势树种(组)异速生长方程.60 41 目的和范围目的和范围目的和范围目的和范围 为规范造林项目的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确保项目产生的碳汇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查,特制定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 。 本指南的制定遵循了国家林业局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办公室编制的 碳汇造林项目技术规定(试行) 和碳汇造林检查

8、验收办法(试行) 及其它相关管理规定。因此,本指南适用于碳汇造林项目产生的碳汇的计量和监测,也可作为其它类似造林项目的碳汇计量和监测的参考。 本指南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出版的方法学和其它国际权威技术报告为基础,如IPCC 2006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 IPCC 2000 优良做法指南和不确定性管理 、 IPCC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优良做法指南 、 IPCC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特别报告、 温洛克国际 (Winrock International)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项目指南等,并参考清洁发展机制 (CDM) 执行理事会批准的有关 CDM 造

9、林再造林项目活动的基线方法学和监测方法学、适用工具,同时参照CDM 造林再造林项目活动的方式和程序和国际自愿者市场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实施的一般要求,结合我国林业实际,制定本指南。为避免混淆,同时便于与相关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相关术语及其定义尽可能与上述技术报告和方法学相一致。 造林项目的碳汇计量和监测必须遵循下述原则: (1)保守性原则:如果活动水平的确定或参数的选择导致项目净碳汇量最终被低估,例如: (i)基线情景下的碳储量增加量被高估,或(ii)项目情景下的碳储量增加量被低估,或(iii)项目情景下的排放量被高估,则项目净碳汇量计量结果取被低估的值。反之,则是不保守的。 (2)透明性原则:除

10、个别涉及商业机密的数据外,活动水平和碳计量参数的确定方法和数据应公开、透明,并易于为公众所获取。 (3)可比性原则:采用的碳计量参数应具有可比性,如果所选择的当地参数超出 IPCC 或国家水平参数值的正常范围,应详细说明其理由。 (4)确定性原则:碳计量和监测须尽可能采取必要措施,提高计量和监测的精度和准确性,降低不确定性。监测报告中须包括不确定性分析和评价。 (5)经济性原则:随着碳计量和监测精度和准确性的提高,计量和监测的成本往往呈指数增加。因此在选择碳计量和监测方法时,包括确定参数时,既要 www.ipcc.ch www.winrockinternational.org Cdm.unfc

11、cc.int www.v-c-s.org 5考虑计量和监测的精度和准确性,也要考虑成本因素,亦即需要在计量和监测的精度和准确性与成本之间寻找一个合理的成本有效的平衡点。 2 术语和定义术语和定义术语和定义术语和定义 森林森林森林森林(Forest) :本指南所指的森林,是指土地面积大于等于 0.067 公顷,郁闭度大于等于 0.2,就地生长高度大于等于 2 米的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包括天然与人工幼林,符合这一标准的竹林,以及特别规定的灌木林,行数大于等于 2 行且行距小于等于 4 米或冠幅投影宽度大于等于 10 米的林带。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按照国家林业局 “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的规

12、定 (林资发200414 号)执行。 造林造林造林造林(Afforestation) :本指南特指碳汇造林,即在确定了基线的土地上,以增加碳汇为主要目的、并对造林及其林分(木)生长过程实施碳汇计量和监测而开展的有特殊要求的营造林活动。 项目参与方项目参与方项目参与方项目参与方(Project Participants):参与碳汇造林项目活动的国有、集体单位、企业或个人。 项目边界项目边界项目边界项目边界(Project boundary) :是项目参与方控制范围内的造林项目活动的地理范围。一个造林项目活动可在若干个不同的地块上进行,但每个地块应有特定的地理边界,该边界不包括位于两个或多个地块之

13、间的土地。 森林森林森林森林碳库碳库碳库碳库(Forest carbon pool) :包括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枯落物、枯死木和土壤有机质。 地上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 :土壤层以上以干重表示的所有活生物量,包括干、桩、枝、皮、种子和叶。 地下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地下生物量(Below-ground biomass) :所有活根生物量。由于活细根(直径1-2mm)通常很难从土壤有机成分或枯落物中区分出来,因此通常不纳入该部分。 枯落物枯落物枯落物枯落物(Litter) :矿质土层或有机土壤以上、直径5cm或其它规定直径的、处于

14、不同分解状态的所有死生物量,包括枯落物、腐殖质、以及经验上不能从地下生物量中区分出来的直径2mm的活细根。 枯死木枯死木枯死木枯死木(Dead wood) :枯落物以外的所有死生物量,包括枯立木、枯倒木和直径5cm的枯枝、死根和树桩。 土壤有机土壤有机土壤有机土壤有机质质质质(Soil organic matter) :一定深度(通常为1m)内矿质土和有机土(包括泥炭土)中的有机碳,包括不能从经验上从地下生物量中区分出来的直径2mm的活细根 6基线基线基线基线碳储量碳储量碳储量碳储量变化变化变化变化量量量量(Baseline carbon stock changes) :在没有拟议的造林项目活

15、动时,项目边界内碳储量的净变化量。 项目碳储量变化项目碳储量变化项目碳储量变化项目碳储量变化量量量量(Project carbon stock changes) :) :) :) :拟议的造林项目活动边界之内的、由项目活动本身引起的、可测定的和可核查的碳储量的净变化量。 增加增加增加增加的排放量的排放量的排放量的排放量(Increase in emissions by sources) :由拟议的造林项目活动本身引起的、发生在项目活动边界之内的、可测定的和可核查的温室气体源排放的增加量。 泄漏泄漏泄漏泄漏(Leakage) :由造林项目本身引起的、发生在项目活动边界之外的、可测定的和可核查的温

16、室气体源排放的增加量或减少量。 项目净碳汇量项目净碳汇量项目净碳汇量项目净碳汇量(Project net carbon removals by sinks) :项目碳储量变化量在减去基线碳储量变化量、 项目边界内增加的排放量和项目边界外的泄露之后的净碳汇量。项目净碳汇量 = 项目碳储量变化量基线碳储量变化量增加的排放量泄漏。 基线情景基线情景基线情景基线情景(Baseline Scenario) :) :) :) :在项目所在地区的技术条件、融资能力、资源条件和政策法规情况下, 能合理地代表没有拟议的造林项目活动时的土地利用方式。 额外性额外性额外性额外性(Additionality) :)

17、:) :) :造林项目活动产生的项目净碳汇量超过基线碳储量变化量以上的情景。 计入期计入期计入期计入期(Crediting Period) :) :) :) :对造林项目活动产生的项目净碳汇量进行计量和核查的时期。 利益方利益方利益方利益方(Stakeholder) :已经或可能受到拟议的造林项目活动影响的公众,包括个人、群体或社区。 核查核查核查核查(Verification) :) :) :) :由第三方定期地、独立地审评造林项目开始以来所产生的项目净碳汇量。 准确度准确度准确度准确度(Accuracy) :样本测定值与真值的接近程度。 精度精度精度精度(Precision) :是与不确定

18、性相反的概念,表示规定条件下不同的独立的样本测定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越接近则精度越高。 置信区间置信区间置信区间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一定可靠性水平下(通常为 95%)真值所在的范围,也称为置信水平。本指南要求为 95%。 活动水平活动水平活动水平活动水平 (Activity data) : 一定时间内引起温室气体源排放或汇清除的人类活动数量的大小,如森林的面积、蓄积等。 排放因子排放因子排放因子排放因子(Emission factor) :单位活动水平数据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或吸收量。 二氧化碳当量二氧化碳当量二氧化碳当量二氧化碳当量(CO2-e) :根据不同种类

19、的温室气体对辐射强迫的贡献来度量温室气体的单位。 目前是通过全球增温潜势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s, GWP) 7来计算二氧化碳当量。 全球增温潜势全球增温潜势全球增温潜势全球增温潜势(GWP) :排放到大气中的 1 吨温室气体与同期 1 吨二氧化碳所产生的辐射强迫之比。 目前 CO2、 CH4 和 N2O 的 GWP 值分别为 1、 25 和 298。利用该 GWP 值可将 CH4 和 N2O 温室气体转化为等当量的 CO2。 温室气体排放源温室气体排放源温室气体排放源温室气体排放源(GHG source) :) :) :) :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程

20、或活动或机制。 碳汇碳汇碳汇碳汇(Carbon sink) :) :) :) :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碳汇碳汇碳汇碳汇计量计量计量计量 (Carbon accounting) :) :) :) : 是指对预期产生的项目净碳汇量进行预估,即事前估算。 碳汇监测碳汇监测碳汇监测碳汇监测(Carbon monitoring) :) :) :) :为了确保造林项目产生的项目净碳汇量的透明性、可测定性和可核查性,必须在编制项目可研报告时制定监测计划。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当收集所有对测定和计量项目运行期内的项目碳储量变化、 项目边界内温室气体排放、泄漏所需的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归档,详细说

21、明测定和计量的技术和方法,包括项目边界和事后分层、抽样设计方法、不确定性分析、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程序等。本指南从碳汇造林项目的实际出发,并考虑监测的成本有效性原则,采用基于固定样地的连续测定方法。 83 项目边界和项目边界和项目边界和项目边界和土地合格性土地合格性土地合格性土地合格性 3.1 土地合格性土地合格性土地合格性土地合格性 根据碳汇造林项目技术规定(试行) 第 5 条对项目地合格性的规定,碳汇造林实施地点优先考虑生态区位重要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 选择实施碳汇造林的地点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 至少自 2000 年 1 月 1 日以来一直是无林地(包括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和其

22、他宜林地等) 。 (2) 造林地权属清晰,具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核发的土地权属证书。 (3) 适宜树木生长,预期能发挥较大的碳汇功能。 (4) 有助于促进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治土地退化、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种效益。 为证明项目地的合格性,项目实施主体需提供的证据包括: (1) 航空照片、卫片或其它空间数据。 (2) 土地利用图、土地覆盖图、森林分布图、林相图等。 (3) 项目地实地调查数据和参与式乡村评估,包括调查方法和结果。 (4) 其它可用于证明的文件等。 3.2 项目边界确定项目边界确定项目边界确定项目边界确定 项目边界的确定分为事前项目边界确定和事后项目边界确定。事前确定的项目边界

23、主要是用于项目造林地合格性的认证、项目造林设计以及面积、基线碳储量变化、项目碳储量变化、排放增加、泄漏等的估算。而项目活动的实际边界可能不完全与事前边界吻合,并可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变化。因此事前项目边界的确定与事后边界的监测可在不同的精度下进行。 从成本、实际需要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事前项目边界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确定: (1) 用 GPS 直接测定项目地块边界的拐点座标; (2) 利用高分辨率的地理空间数据(卫星影像、航片等)以及土地利用/覆盖图、森林分布图、林相图等读取项目边界; (3) 利用地形图(比例尺1:10000)进行对坡勾绘; (4) 县或乡镇级林业区划。 94 碳碳碳碳库库库

24、库与温室气体与温室气体与温室气体与温室气体排放源排放源排放源排放源的确定的确定的确定的确定 4.1 碳库选择碳库选择碳库选择碳库选择 根据国际通行做法, 将造林项目涉及的碳库划分为地上生物量、 地下生物量、枯落物、枯死木和土壤有机质。一般从长远来看,造林都会增加这五个碳库的碳储量,对全部碳库进行计量和监测可使项目参与方获得更多的碳汇量。但另一方面,这又会大大增加计量和监测的成本。由于在计入期内有的碳库中的碳储量变化相对较小,而监测成本又较大(如土壤有机质碳库) ,以较高的监测成本为代价获得微不足道的碳汇收益,不符合“成本有效性”原则。另外,碳储量变化速率较小的碳库,往往不确定性较高。因此,选择

25、碳库时,除考虑是否是净温室气体排放源这一因素外,还须考虑监测的成本有效性、不确定性和保守性。 对不是净温室气体排放源的碳库可以不予计量和监测。但无论在任何条件下,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碳库都是不能忽略的。枯落物和枯死木碳库中的碳储量一般较低,且在无林地上造林通常会增加这两个碳库中的碳储量,因此可保守地忽略这两个碳库。而土壤有机质碳库则要复杂得多。 4.1.1 温室气体排放源的确定温室气体排放源的确定温室气体排放源的确定温室气体排放源的确定 确定碳库是否为净温室气体排放源,可采取如下方法: (1) 具有代表性的抽样调查和分析表明该碳库中的碳储量没有下降, 并提供统计可靠性以及抽样调查方法的说明;

26、 (2) 被普遍认可的经验或知识。例如在农地上造林枯死木碳库中的碳储量是不会减少的,因为农地上没有树木,也不可能有枯死木; (3) 文献调研。例如有可靠的文献依据,证明在某地区造林后,土壤有机质碳库中的碳储量是增加的。 4.1.2 土壤有机碳库土壤有机碳库土壤有机碳库土壤有机碳库 对于土壤有机质碳库,通常可以保守地忽略不计。但如出现下列情况则不能忽略: (1) 项目造林地为湿地、有机土(泥炭土) 。 (2) 整地、造林和森林管理对土壤的扰动超过地表面积的 10%,除非项目参与方能证明:项目开始五年后,项目情景下矿质土壤中有机碳的损 10 失速率低于基线情景,或有机碳的增加速率高于基线情景。 (

27、3) 整地未沿等高线进行。 如果没有上述情况发生,则在下列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碳库可以保守地忽略不计: (1) 基线情景下土壤有机碳呈下降趋势。 (2) 基线情景下土壤有机碳处于稳定或基本稳定状态。从保守角度出发,如果碳汇造林项目开始前的土地利用方式已连续维持了至少 20 年,本 “指南” 则可认为基线情景下土壤有机碳处于稳定或基本稳定状态。 (3) 基线情景下土壤有机碳增加速率小于或等于项目情景。 如满足上述条件,则下列碳汇造林项目可以保守地忽略土壤有机质碳库: (1) 在农地上的造林。 (2) 在城市用地上的造林。 (3) 已退化或正在退化的草地上的造林。 (4) 维持 20 年以上的非退化

28、草地上的造林,且造林树种为非针叶树种。 (5) 维持 20 年以上的非退化草地上的造林,造林树种为针叶树种,但是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 不计量和监测枯死木和枯落物碳库。 ? 在项目地上保留枯死木和枯落物。 为透明起见, 项目参与方须明确地说明选择或不选择某一个或多个碳库的理由(表 4.1) 。 表表表表 4.1 碳库选择表碳库选择表碳库选择表碳库选择表 碳库 选择与否 选择或忽略某碳库的理由 地上生物量 地下生物量 土壤有机质 枯落物 枯死木 4.2 温室气体排放源温室气体排放源温室气体排放源温室气体排放源 在实施碳汇造林项目时, 一些造林活动可能会引起项目边界内或边界外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

29、。 而在没有该造林活动时, 这些温室气体排放是不会发生的。造林活动可能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包括: 11 (1)化石燃料燃烧 :与造林项目有关的化石燃料燃烧的活动包括: ? 运输工具的使用:用于运输苗木、肥料、灌溉水、木质和非木质林产品所使用的运输工具(消耗燃油的机动车)消耗的化石燃料燃烧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 运输项目相关劳动力和管理人员的专用车辆引起的排放忽略不计。 ? 燃油机械设备的使用:如整地机械、油锯、灌溉用的燃油机械等。 (2)肥料施用:在造林和森林管理活动中施用的有机肥料和含 N 化肥,在土壤中经过氧化还原作用都会产生 N2O(直接排放) ;同时,还有一部分以 NOx和 NH3的形式

30、挥发进入大气,然后沉降到土壤产生 N2O 排放(间接排放)。 (3)森林火灾:本指南适用的碳汇造林项目不允许炼山,因此不存在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但是,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可能发生森林火灾,从而引起温室气体排放。森林火灾引起的 CO2排放在碳储量变化的计量和监测中予以考虑,而非 CO2排放(N2O、CH4)则计为项目边界内的排放。 考虑到科学和计量方法上的不确定性, 本指南适用的碳汇造林项目对下述可能的排放不予计量和监测: (1)种植固氮树木或植物引起的 N2O 排放; (2)饲料生产引起的 N2O 和 CH4排放; (3)由于造林项目的实施,使得在项目实施前的活动(薪材采集、农业耕种、放牧等)转移

31、到项目边界外,导致项目边界外发生毁林现象,从而引起温室气体排放(泄漏) 。 表表表表 4.2 温室气体排放源温室气体排放源温室气体排放源温室气体排放源 排放源 温室气体 包括/不包括 论证或解释 运输工具 CO2 燃油机械 CO2 肥料施用 N2O CO2 CH4 森林火灾 N2O 不考虑与造林活动间接相关的上游(如肥料生产等)和下游(如木材加工等)生产活动引起化石燃料燃烧的排放。 虽然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中会伴随着非 CO2温室气体(CH4、N2O)以及其它污染气体(CO、NMVOCs、SO2、NOx等)的排放,但根据国际惯例,在造林再造林项目引起的化石燃料的排放只考虑 CO2排放。 根据国际惯

32、例,由于施肥引起的 N2O 间接排放通常较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只考虑施用含氮肥料引起的直接 N2O,且育苗过程中肥料施用引起的直接和间接 N2O 排放均可忽略不计。 12 4.3 关键关键关键关键排放排放排放排放源源源源的确定的确定的确定的确定 4.3.1 标准标准标准标准 根据国际上的通行做法, 造林项目关键温室气体排放源的确定标准为下述两种中较高的一种。 (1) 温室气体排放(或泄漏)源的累积排放量超过温室气体源排放总量的95%。 (2) 温室气体排放(或泄漏)源的排放量超过项目净碳汇量的 5%。 4.3.2 确定方法确定方法确定方法确定方法 针对 4.3.1 中的第(1)中情形,可采

33、用如下步骤确定某一温室气体排放源是否为关键排放源。 (1)根据项目有关活动数据和相关排放因子,分别计算项目边界内每一种温室气体排放源的大小,和项目边界外每一种温室气体泄漏源的大小。如果使用IPCC 缺省参数值,则事前计量和事后监测须采用相同的参数值,以避免由于参数值更新带来的偏差。 (2)根据不同温室气体的全球增温潜势,将计算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转化为CO2当量。 (3)计算项目边界内每一种温室气体排放源和泄漏源对项目总排放的相对贡献iERC(公式 4.1) ,并将计算的iERC由高到低进行排序。 1iiEIiiERCE= (4.1) 式中: iERC 第 i 类温室气体排放(或泄漏)源的排放量对

34、项目总排放量的相对贡献 iE 第 i 类温室气体排放(或泄漏)源的排放量 (4)由高到低累积计算iERC ,直到累积值达到 0.95 时为止(如表 4.3) 。纳入累积范围的排放源视为关键排放(或泄漏)源,须进行计量和监测。未进入累积计算范围的则视作非关键排放(或泄漏)源,可不予计量和监测。 13 针对 4.3.1 中的第 (2) 中情形, 只需计算 Ei和 CProj,t(见第 5 章) 。 如 Ei 超过 CProj,t的 5%,则视作关键排放源,需予以计量和监测,否则可忽略。表表表表 4.3 确定确定确定确定关键关键关键关键温室气体排放源的例子温室气体排放源的例子温室气体排放源的例子温室

35、气体排放源的例子 排放源 排放量 (103 t CO2当量) 相 对 贡 献(iERC) 累积贡献 关键排放源 排放源 1 20 0.344 0.344 泄漏源 1 15 0.258 0.601 排放源 2 12 0.206 0.808 排放源 3 8 0.137 0.945 泄漏源 4 2 0.034 0.979 排放源 5 1 0.017 0.997 泄漏源 6 0.2 0.003 1.000 非关键排放源 合计 58.2 14 5 计量方法计量方法计量方法计量方法 5.1 概述概述概述概述 由于造林项目活动涉及基线、温室气体源排放和泄漏等问题,项目净碳汇量与项目碳储量变化量往往不会完全一

36、致。 因此项目实际产生的净碳汇量计算方法如公式 5.1。本章以下各节将分别对各部分计量方法予以阐述。 Pr,Pr,oj toj tE ttBSL tCCGHGLKC= (5.1) 式中 Pr,oj tC 第 t 年的项目净碳汇量(t CO2-e.a-1) Pr,oj tC 第 t 年项目碳储量的变化量(t CO2.a-1) tEGHG, 第 t 年项目边界内增加的温室气体排放量(t CO2-e.a-1) tLK 第 t 年项目活动引起的泄漏(t CO2-e.a-1) tBSLC, 第 t 年基线碳储量变化量(t CO2.a-1) t 项目开始后的年数(a) 5.2 分层分层分层分层 碳汇造林项

37、目边界内的碳储量及其变化,往往因气候、土地利用方式、土地覆被状况、土壤和立地条件的变异,而呈现较大的空间变异性。为满足一定的精度要求并遵循成本有效性的原则, 在计量和监测基线情景和项目情景的碳储量变化时,需对项目区进行分层。通过分层,把项目区合理地划分成若干个相对均一的同质单元(层) ,分别估计、测定和监测各层基线碳储量的变化和项目碳储量的变化。由于每一层内部相对较均一,因此能以较低的抽样测定强度达到所需的精度,从而从总体上降低测定和监测成本。分层的过程不受项目地块的大小及其空间分布的影响。成片的大块土地或若干分散的小块土地都可看成是一个总体,用同样的方法对其进行分层。 分层可分为“事前分层”

38、和“事后分层” 。 “事前分层”需在项目开始前或在进行项目设计阶段完成, 其目的是为了对基线碳储量变化和项目碳储量变化进行 15 计量和预估。 “事后分层”是在项目开始后进行,其目的是为了对造林项目的碳储量变化进行测定和监测。事后分层将在第 6 章进行阐述。 事前分层又分为“事前基线分层”和“事前项目分层” 。事前基线分层以造林前项目地植被状况为依据,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 是否有散生木及其优势树种和年龄。 (2) 非林木植被的高度和盖度,特别是灌木植被的种类和盖度。 上述第(1)项分层指标主要用于计量不同层的基线碳储量的变化。第(2)项指标主要用于分层测定和计量造林前非林木植被生物量碳储

39、量, 作为计量因造林活动引起的原有非林木植被生物量碳储量的降低量。 表表表表 5.1 基线分层表基线分层表基线分层表基线分层表 散生木 草本植物 灌木盖度 事前基线碳层编号 优势树种 平均年龄 每公顷 株数 平均 盖度 平均 高度 平均 盖度 平均 高度 BSL-1 BSL-2 BSL-N 项目事前分层主要依据造林和管理模式,主要指标包括:树种、造林时间、间伐、轮伐期等(表 5.2) 。 表表表表 5.2 事前项目分层表事前项目分层表事前项目分层表事前项目分层表 混交 首次间伐 二次间伐 事前项目 碳层编号 树种 方式 比例 造林时间 年龄 强度 年龄 强度 主伐年龄 PROJ-1 PROJ-

40、2 PROJ-N 5.3 基线基线基线基线碳储量碳储量碳储量碳储量变化变化变化变化 根据碳汇造林项目技术规定(试行) 对项目造林地的合格性要求,基线情景指能合理地代表在没有开展碳汇造林项目活动时历史的和现在的地表植被、土地利用、人为活动、碳库的状况。在对基线碳储量变化进行计量时,可保守地 16 假定土壤有机碳、枯落物和枯死木三个碳库处于稳定或退化状态,其碳储量变化为零, 从而只考虑项目造林地上现有散生木生长引起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碳库中的碳储量变化(公式 5.2) 。 , , ,1()IBSL tBSL AB i tBSL BB i tiCCC=+ (5.2) 式中: tBSLC, 第t年

41、基线碳储量的变化量(t CO2-e. a-1) tiABBSLC, 第t年第i基线碳层地上生物量碳库中碳储量的变化量(t CO2-e. a-1) tiBBBSLC, 第t年第i基线碳层地下生物量碳库中碳储量的变化量(t CO2-e. a-1) I 基线碳层总数 t 项目开始后的年数(a) i 基线碳层(i=1,2,I) 在基线情景下,对于没有散生木生长的各基线碳层: , ,0BSL AB i tC= , ,0BSL BB i tC= 对于有散生林木生长的各基线碳层,可采取随机抽样调查方法,设置临时调查样地(样地面积900m2) ,样地数量取决于每层内散生木的变异性,但每个碳层应不少于3个样地。

42、如果某碳层内的散生木很少,应尽可能对全碳层进行每木调查。调查测定样地内散生木的树种、年龄、胸径、树高。分别计算每个碳层中各树种的平均年龄、每公顷株数、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在95%可靠性水平下,要求调查的精度90%,即标准差10%。当没有达到要求的精度时,则需增加调查样地数量,直至达到要求的精度为止。 收集散生木相关树种的生长过程曲线(V=f(A),V为单株材积,A为年龄)或材积生长过程表, 或伐倒数株成熟的散生木进行树干解析, 选用方程5.35.5或其它任何适合的函数,拟合生长曲线。 理查德方程:cAbeaV)1 (= (5.3) 单分子曲线:)1 (AbeaV= (5.4) 逻辑斯缔方程:A

43、cebaV+=1 (5.5) 式中,V为单株材积,A为树木年龄,a、b、c为参数。 17 采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计算项目期内不同时间基线情景下散生木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碳库中的碳储量,即: =JjijjjijtijtiABBSLACFBEFWDNVC1,)( (5.6) =JjijjjjijtijtiBBBSLARCFBEFWDNVC1,)( (5.7) , , , ,1() 44 /12BSL AB i tBSL AB i tBSL AB i tCCC= (5.8) , , , ,1() 44/12BSL BB i tBSL BB i tBSL BB i tCCC= (5.9) 式中: t

44、iABBSLC, 第t年第i碳层地上生物量碳库中的碳储量(t C) tiBBBSLC, 第t年第i碳层地下生物量碳库中的碳储量(t C) 1,tiABBSLC 第t-1年的地上生物量碳库中的碳储量(t C) 1,tiBBBSLC 第t-1年时地下生物量碳库中的碳储量(t C) tijV, 第t年第i碳层j树种的单株材积(m3.株-1) ijN 第i碳层j树种的每公顷株数(株.ha-1) jWD j树种的木材密度(每立方米吨干重,t DM.m-3) jBEF 将j树种的树干生物量转换到地上生物量的生物量扩展因子(无单位) jCF j树种的平均含碳率 jR j树种的生物量根茎比 (即地下生物量与地

45、上生物量之比, 无单位) iA 第i碳层的面积(ha) 44/12 CO2与C的分子量比 t 项目开始后的年数(a) i 基线碳层 j 树种(j=1,2J) 在选择BEF、CF和R等参数时,首先优先考虑来自当地的参数。如果没有, 18 可考虑最新的国家水平的参考值(见本指南附件) 。如果在国家水平的缺省参数表中没有所需的参数值,可选用附件中的IPCC参考值。由于散生木通常比林分中的林木具有较大的树冠,从而具有较高的BEF值。而现有文献中的BEF值几乎都来自林分。因此为保守起见,将散生木的BEF值设定为林分中林木BEF值(通常来自文献)的1.3倍。 表表表表 5.3 基线基线基线基线碳储量碳储量

46、碳储量碳储量变化变化变化变化 碳储量(t C) 碳储量变化(t CO2-e.a-1) 年份 地上 生物量 地下 生物量 合计 地上 生物量 地下 生物量 合计 1 2 20 5.4 项目项目项目项目碳储量碳储量碳储量碳储量变化变化变化变化 尽管部分项目参与方有可能选择所有的碳库, 但是考虑到在不允许全垦和炼山整地的情况下,在无林荒山或农地上的造林,通常不会引起土壤有机碳、枯落物和枯死木碳库的长期下降,同时由于缺乏可靠的相关参数。因此在碳储量变化的事前计量时,可忽略土壤有机碳、枯落物和枯死木碳库,而仅考虑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碳库。因此,项目碳储量变化量等于各项目碳层生物量碳库中的碳储量变化量之

47、和,减去项目引起的原有植被生物量碳储量的降低量,即: =+=IiJjLltlBBLOSStlABLOSSKktijkBBPROJtijkABPROJtPROJCCCCC111,1,)()((5.10) 式中: tPROJC, 第t年项目碳储量的变化量(t CO2-e.a-1) tijkABPROJC, 第t年第i项目碳层j树种k年龄地上生物量碳库中的碳储量的变化量(t CO2-e.a-1) tijkBBPROJC, 第t年第i项目碳层j树种k年龄地下生物量碳库中的碳储量的变化量(t CO2-e.a-1) tlABLOSSC, 第t年l基线碳层地上生物量碳库中的碳储量的降低量(t CO2-e.a

48、-1) tlBBLOSSC, 第t年l基线碳层地下生物量碳库中的碳储量的降低量(t CO2-e.a-1) 19 t 项目开始后的年数(a) i 项目碳层(i=1,2 I) j 树种(j=1,2 J) k 年龄(a) l 基线碳层(l=1,2 L) 根据我国的森林定义,竹林和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也属有林地,将无林地转化为这些类型的有林地也属于合格的造林活动。因此,公式5.10中的树种j除包括一般的树种外,还包括竹林和灌木林。其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分别是林分、竹林和灌木林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之和,即: ,_,_,_ ,PROJ AB ijk tPROJTr AB ijk tPROJB AB i

49、jk tPROJS AB ijk tCCCC= + + (5.11) ,_,_,_,PROJ BB ijk tPROJTr BB ijk tPROJB BB ijk tPROJS BB ijk tCCCC= + + (5.12) 式中: tijkABTrPROJC,_ 第t年i碳层j树种k年龄林分地上生物量碳库中的碳储量的变化量(t CO2-e.a-1) tijkABBPROJC,_ 第t年i碳层j竹种k年龄竹林地上生物量碳库中的碳储量的变化量(t CO2-e.a-1) tijkABSPROJC,_ 第t年i碳层j灌木种k年龄灌木林地上生物量碳库中的碳储量的变化量(t CO2-e.a-1) t

50、ijkBBTrPROJC,_ 第t年i碳层j树种k年龄林分地下生物量碳库中的碳储量的变化量(t CO2-e.a-1) tijkBBBPROJC,_ 第t年i碳层j竹种k年龄竹林地下生物量碳库中的碳储量的变化量(t CO2-e.a-1) tijkBBSPROJC,_ 第t年i碳层j灌木种k年龄灌木林地下生物量碳库中的碳储量的变化量(t CO2-e.a-1) t 项目开始后的年数(a) i 项目碳层 j 树种,包括灌木种和竹种 k 年龄(a) 5.4.1 林分林分林分林分生物量生物量生物量生物量 收集能代表项目区气候和立地条件的各造林树种的相关生长过程曲线 本指南中的灌木林除一般的灌木林外,还包括

友情提示

1、下载报告失败解决办法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报告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69页).pdf)为本站 (X-iao) 主动上传,三个皮匠报告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个皮匠报告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会员购买
小程序

小程序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