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您的当前位置:上海品茶 > 报告分类 > PDF报告下载

2017广播电视台融合媒体互动技术平台白皮书(141页).pdf

编号:64390 PDF  DOCX  141页 4.20MB 下载积分:VIP专享
下载报告请您先登录!

2017广播电视台融合媒体互动技术平台白皮书(141页).pdf

1、广播电视台融合媒体互动技术平台白皮书(2017 年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司2017 年 12 月前前言言在融合媒体环境下推动广播电视台用户互动技术的应用和业务发展,是完善融合媒体技术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促进广电行业融合媒体技术发展,建立新型融合媒体,加强媒体服务属性,推动广播电视台节目营销模式创新, 增强节目交互性与用户粘度, 提高融合媒体运营水平等方面有重要意义。近年来, 各地广播电视机构积极推动融合媒体平台的规划、 建设及合作,对互动技术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媒体融合的发展在用户互动方面又面临着新

2、的机遇与挑战。 在节目制作、 新媒体传播等领域, 广播电视台和制作公司在加快推进节目制作数字化、 网络化的基础上,越来越多地采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对“采、编、播、存、用”流程进行改造,形成“云+网”的网络化协同制作模式和“云+移动端”的新媒体传播模式,加强对互联网用户,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吸引力和互动性。2016 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设立了科研项目“广播电视台融合媒体互动技术研究” ,委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牵头,联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广东广播电视台、湖南广播电视台、湖北广播电视台、山东广

3、播电视台、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 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等单位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在深入分析全国各地融合媒体互动技术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以及研究互动智能识别典型技术, 互动平台总体框架、 业务流程、 业务形态和运营模式的基础上,组织起草了本白皮书, 旨在加强顶层设计, 为各级广播电视台建设融合媒体互动平台提供指导, 推动各级广播电视台在互动内容生产、 全媒体传播、互动业务形态、互动服务模式、产业格局等多方面开展创新实践。本白皮书用于指导全国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融合媒体互动技术平台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为融合媒体互动技术应用与互动业务的开展提供参考。本白皮书经过新闻出版广电

4、总局科技司组织的专家多轮讨论、 修改和审定,由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发布。本白皮书指导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司本白皮书主要起草单位: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广东广播电视台、湖南广播电视台、湖北广播电视台、山东广播电视台、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本白皮书主要指导专家:孙苏川、杜百川。本白皮书主要起草人:邓向冬、肖辉、毕江、汪建强、夏倜、聂长生、宋键、郭昌雄、许钢鸣、王立冬、范金慧、马正先、吴昊、冯健峰、黄东、周建威、肖锋、黄昱、赵为纲、潘治、余

5、中、常健、彭洁颖、郑冠雯、董升来、邸娜、李程、薄非、张韬、高飞、郭常宏、王国栋、刘汉武、张征、严雯雯、李萍、黄理俊、陈钰欣、李君、戴骏、邱星华、孙于扬、原松、王旖旎、章理为。I目目录录总述 .1第一章理论篇.41融合媒体互动业务背景分析.41.1广播电视台互动业务发展情况.41.2互动业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51.3融合媒体互动业务发展趋势.72融合媒体互动技术平台建设思路.82.1重点强化媒体融合传播特性.82.2充分贯彻架构开放融合思想.92.3深度契合业务发展创新需要.92.4全面掌握用户互动业务数据.92.5加强保障业务系统信息安全.92.6构建可管可控运营管理平台.103融合媒体互动

6、技术平台总体框架.103.1融合媒体互动技术平台组成.103.2融合媒体互动业务总体流程.133.3融合媒体互动技术平台建设与管理要求.263.4融合媒体互动技术平台安全保障.294小结与展望.32第二章技术篇.331视频特征识别互动技术.332图像特征识别互动技术.353音频特征识别互动技术.374音频水印识别互动技术.385二维码扫描互动技术.406智能识别互动入口技术小结.41II第三章业务篇.421互动业务形态.422互动业务运营模式.44第四章实践篇.471中央电视台综合演播室节目信息互动管理系统(STUDIO+).472北京电视台融合云平台互动服务系统.543上海广播电视台ISTU

7、DIO互动管理系统.644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荔枝云”互动应用服务.715广东广播电视台“啪啦啪啦”APP 应用平台.796湖南广播电视台芒果 TV超级女声云海选互动系统.917湖北广播电视台“长江云”全媒体互动平台.988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电视包装与互动系统.1069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媒体融合上海品茶互动平台.11310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看苏州”互动平台.12311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看度”APP 及互动系统.1291总总述述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 引发了传统媒体发展的深度变革,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发布的 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

8、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 先后出台, 为媒体融合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战略引领。 在此契机下, 媒体融合互动技术由于其形式新颖多样、吸引用户关注的能力强等特点, 在媒体业务中得到广泛应用, 多家广播电视媒体机构在构建互动入口、 跨屏内容传播、 经营模式创新等方面开展了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于此同时,也出现了“互动技术复杂多样缺乏统一标准” 、 “有互动形式但缺乏互动内涵” 、 “简单互动吸引的用户易流失”等一系列问题。为推动我国广播电视媒体战略转型,进一步推动媒体融合技术发展,提升广播电视主流媒体的吸引力、 传播力和影响力, 引导广播电视行业在众多互

9、动技术中,选取和采用相对先进的、符合广电事业发展要求的、有益于媒体业务发展的互动技术平台方案, 编制了本白皮书。 白皮书在充分考虑我国广播电视科技发展、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业务发展、 用户互动与大数据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广播电视台用户互动业务背景和需求, 形成了互动技术平台建设思路和总体技术框架, 重点剖析了典型的互动智能识别技术, 总结了国内媒体机构常见的互动业务形态, 梳理了有代表性的 11 个互动实践案例,并归纳为理论篇、技术篇、业务篇和实践篇四部分内容。本白皮书主要面向传统的广播电视台,通过连通电视“大屏”和手机“小屏” ,强化用户参与度,以期达成以下两个方面的目标:一是通过提2

10、升用户体验进而达到提高广播电视收视的效果; 二是通过大小屏联动促进广播电视新媒体业务的发展,逐步形成大屏连小屏,小屏回大屏,多屏连受众的广播电视融合媒体新业态。 以下对互动的概念、 分类和终端类型进行简要介绍。互动的概念从广义上讲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 个人与群体之间通过语言或其他手段传播信息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行为的过程; 从狭义上讲是指通过用户动作感知终端, 将传统空间中的用户对象融合映射到互动空间中的一种技术。 广播电视台融合媒体互动是指在互动技术平台的支撑下, 通过策划建立节目与活动之间的关联关系, 将用户导向互动活动,并由互动对用户产生吸引力、提高关注度等效果,再将

11、用户导向节目策划的业务目标, 从而达到提升节目影响力和媒体经营能力的目的。从互动与内容的关联性分类,典型的互动应用可分为以下四种:(1)简单互动类:以摇一摇、抢红包等形式为代表,互动与媒体内容完全无关, 该类互动短期吸引用户效果好, 但对培养节目忠实观众意义不大,且会产生“只摇奖,不看节目”等问题。(2)素材交互类:以专业生产内容和用户生产内容形式为代表,用户提供线索、 素材供节目挑选和制作后播出, 该类互动有益于提高用户对节目的关注度,较适用于民生类节目,但由于用户提供的内容数量多、不专业, 对内容的遴选和处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 因此目前该类互动还是以专业生产内容为主。(3)内容交互类:以

12、即时评论、投票、竞猜等形式为代表,直播过程中通过视频特征识别、 音频水印识别等智能技术, 将用户发表的内容关联到节目中进行互动, 该类互动有益于提升用户对节目的关注度和粘度, 但3互动平台实现有一定技术难度,而且对处理效率和安全性有较高的要求。(4)画面关联类:以植入广告、电视购物等形式为代表,将节目中的部分特色画面通过链接或推送到观众的手机屏, 该类互动有助于形成新的媒体广告经营模式, 但需要充分的前期画面关联策划, 并打通与电商平台的接口。互动终端从应用形式的角度大体可分为三类,分别是移动客户端类、微信/微博社交媒体类、演播室互动类。其中移动客户端类主要指广播电视媒体机构专门开发的移动客户

13、端应用 APP 程序, 可根据互动业务需求设计和部署互动应用;微信/微博社交媒体类是指社交媒体应用,可通过用户数据采集汇聚或微信提供的小程序实现简单的互动应用; 演播室互动类是通过演播室配置的专用终端实现观众与节目的现场互动应用。在互动业务开展过程中, 需要统一的系统平台对互动终端和用户互动数据进行采集、汇聚和管理,将大数据作为互动业务的支撑,通过对用户互动数据的记录和积累,不断深化和推进互动业务的演进。同时,要针对各类终端和互动应用的方式和特点,建立涵盖系统安全、数据安全、内容安全、 网络安全和运维安全的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 为开展融合媒体互动业务的技术安全和播出安全提供充分的保障措施。第一

14、章对融合媒体互动的业务背景进行了分析, 从六个方面总结了融合媒体互动技术平台的建设思路,并从平台组成、业务总体流程、建设与管理要求、安全保障等方面介绍了构建互动技术平台的总体框架。第二章对融合媒体互动技术进行了简介, 并重点选取几个典型常用的互动智能识别技术进行了分析介绍。第三章对常见的互动业务形态与运营模式进行了小结。第四章对 11 家广播电视媒体机构互动技术平台应用案例进行梳理。4第一章第一章理论篇理论篇1 1融合媒体互动业务背景分析融合媒体互动业务背景分析1.11.1 广播电视台互动业务发展情况广播电视台互动业务发展情况在融合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媒体已从线性的“单一渠道采集、封闭式生产、点

15、对面单向传播”的制播模式向池化的“多媒体内容汇聚、共平台内容生产、多渠道内容分发、用户互动”的全新制播模式转变。融合媒体内容制播流程一般分为内容汇聚、内容生产、内容分发与交换三个阶段,用户互动贯穿于这三个阶段, 使融合媒体内容制播流程形成闭环, 改变以往传统媒体内容制播流程的单一线性特点。 融合媒体互动业务制播模式的示意图见图 1 所示。内容分发内容生产内容汇聚用户互动内容消费者内容合作商用户商业PGCUGC内容提供商图图 1 1 融合媒体互动业务制播模式示意图融合媒体互动业务制播模式示意图5在互动技术广泛应用之前,人机交互、增强现实、虚拟植入、体感操作等技术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电视节目创新,

16、 而互动技术则开启了媒体应用的新时代。 国内各广播电视台从各自的业务需求及特点出发, 在融合媒体互动技术方面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用户互动应用探索和实践。 希望通过互动应用拓展更多媒体业务的发展空间, 以期能达到构建入口、 内容传播、跨屏互动、提高收视、经营内容、创新模式的目标。目前开展的互动应用主要表现为直播节目摇一摇抽奖、新闻线索提供、用户评论、用户投票、竞猜和答题等互动形式, 多用于综艺、 体育、 新闻、 电视剧等类型的节目。例如, 北京电视台研发了基于图像特征智能识别技术实现用户跨屏收视的互动应用,为用户提供了非常快捷、易用的互动入口;广东广播电视台开发的 “啪啦啪啦” APP 平台在 PG

17、C (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 和互动演播室方面开展了较好的尝试; 湖南广播电视台自主研发和运营的“芒果 TV”云平台,针对多种类型的节目定制互动方案并进行了实践, 并初步实现了用户行为数据分析和对节目编导及广告业务部门的大数据辅助决策;上海广播电视台自主研发的“iStudio 互动系统” ,解决了面向全媒体渠道的内容汇聚、融合生产和内容互动问题,并已在多家电视台进行了应用推广;成都市广播电视台自主研发的“看度”APP 结合全媒体大数据演播中心和指挥调度中心, 实现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内容互通、共享复用、联合指挥调度和即时互动。1.21.2

18、互动业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互动业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融合媒体互动技术应用和业务发展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问题, 主要包括:一是互动技术复杂多样难以选择。基于水印、声纹、视频特征、二维码等多种智能识别技术互动方案的技术原理和系统架构均存在很大差异,6很难从中遴选出最适合自身发展的互动技术方案。二是“一揽子”外包互动解决方案导致媒体价值流失。部分媒体机构为节约成本完全依靠厂家平台实现互动业务, 导致媒体频道变成了厂家的用户入口,数据被节流和垄断,造成媒体价值的大量流失。三是互动业务缺乏统一完善的管理平台。 多采用 “烟囱式” 建设模式,缺少统一的互动模块入口, 难以形成规模化效应, 发掘统一化大数据

19、的价值。四是互动与节目内容的相关性不强。 多数互动应用缺乏与业务发展的深度契合,存在“为了互动而互动”和“有互动形式缺互动内涵”等问题,在栏目策划和互动设计结合方面有待加强。五是互动用户的关注度持续时间短。 通过抽奖、 抢红包等简单互动吸引的用户极易流失, 在互动活动结束后, 随着时间推移用户关注度快速下降。六是互动团队运营资源不足。 对内容型的互动业务, 互动团队建立了方案和模型后, 往往因为缺乏足够的运营人力和资源支撑, 导致互动反馈慢、互动效果差等问题。七是互动应用系统可移植性差。在当前互动技术架构下,除了抽奖、评论、 投票等通用互动应用外, 与节目内容相关的互动应用多有特定设计,或仅能

20、适用于某款技术系统(如演播室包装系统) ,缺乏统一的支撑平台和接口规范,难以实现跨系统复制和跨平台移植。八是互动开发人才不足。 目前广播电视台普遍缺乏技术开发人才, 多通过公司外包的模式进行开发,很难维持互动应用的持续更新研发。九是互动业务无法产生直接收益。 由于广播电视台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缺乏成熟平衡的利益分配模式, 目前多数基于两微一端的互动业务均存在7有互动而无营收的问题。1.31.3 融合媒体互动业务发展趋势融合媒体互动业务发展趋势在当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 融合媒体不再是传统的单向传播方式,互动性成为融合媒体的重要特征之一。媒体与媒体、媒体与用户、 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多向

21、互动构成融合媒体互动的三个层面。 总的来说, 广播电视台融合媒体互动业务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用户体验,业务形态多样化媒体融合以内容生产、传播分发、互动融合为一体化模式,将成为常态。融合媒体互动业务,要求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传播渠道进行内容分发,并充分挖掘其互动能力,获取用户的需求和反馈;要求树立用户观念,改变过去媒体单向传播、受众被动接受的方式,注重用户体验,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并针对细分用户的信息传播需求,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2)打破制播系统边界,生产流程共享化面对融合媒体的发展, 节目制作人员和用户都有可能同时作为内容的供应者和需

22、求者, 系统流程执行经历了复杂化的变迁, 失去了明显的指向性, 业务的主客观之间的界限变得充分模糊, 制播系统和用户共同构成了“共享生产”结构,对互动业务的技术架构、生产流程、业务管控、资源配置等方面均产生了很大影响, 要求建立统分结合、 权限清晰、 互联互通、实时交互、安全可控的互动技术系统。(3)集合优势资源,互动系统平台化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构建融合媒体互动技术系统, 统一汇聚各类互动应用, 并与内容生产平台进行对接; 互动技术系统应支持各类互动应8用的多种智能识别技术和互动接入方式, 并且可满足各种类型节目的互动业务需求,打造适用于多种互动形式的融合媒体互动技术系统。(4)建一体化平

23、台,媒体生产协同化连通媒体组织内部的多个系统、 终端应用及用户资源, 以 “媒体超市”的形式通过版权合作、 技术合作等方式连接组织外部的各媒体单位, 依托媒体云的方式与合作伙伴分享产品、服务和资源。形成具有“立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天滚动、全球覆盖”特点的,面向全行业、甚至跨行业的开放公共的一体化协同平台。(5)融合媒介渠道,传播模式立体化融合不同的媒介载体形式、 内容形式以及互动技术, 最终实现各种媒体形态和传播渠道的融合,形成能够覆盖传统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全方位立体化主流媒体传播模式,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2 2融合媒体互动技术平台建设思路融合媒体互动技术平台建设

24、思路针对融合媒体互动业务探索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进行解决,构建适应融合开放、竞争力强、安全可控的广播电视台融合媒体互动技术平台。2.12.1 重点强化媒体融合传播特性重点强化媒体融合传播特性简单的互动形式缺少与节目内容的交互, 对提升广播电视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作用有限。 融合媒体互动业务应深入挖掘广播电视的核心价值, 聚焦于媒体融合的内容互动方式, 通过互动业务的开发将用户吸引和聚合在广播电视融合媒体平台之上, 才能对广播电视行业发展和业务创新产生正反馈效应。92.22.2 充分贯彻架构开放融合思想充分贯彻架构开放融合思想融合媒体互动技术平台应充分吸纳云服务的开

25、放融合特点, 适应各种互动技术和模块的接入, 支持各种业务系统的数据交互, 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融合媒体互动技术平台建设的各个层面, 均需遵循相关的开放标准和架构,支撑跨系统的复制扩展和跨平台的移植应用。2.32.3 深度契合业务发展创新需要深度契合业务发展创新需要广播电视台为了有效应对未来融合媒体环境下的业务发展, 需不断创新传播模式、 业务模式和运营模式, 以适应市场和以用户为中心开展各项业务。 为此, 融合媒体互动技术平台架构应适应互动应用快速部署和多种互动技术并行使用,满足融合媒体业务的高速发展要求。2.42.4 全面掌握用户互动业务数据全面掌握用户互动业务数据在媒体融合和大数据时代,

26、 数据急骤膨胀, 行业发展已同大数据密不可分。互动业务一方面生产数据,包括用户收视数据、喜好数据、评论数据等,另一方面又消费数据,互动节目策划、智能推送、广告营销等业务也依赖于用户互动数据。 因此只有以数据为核心, 将用户数据掌握在广电的自有平台中, 才能在即将到来的大数据智能化时代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2.52.5 加强加强保障业务系统信息安全保障业务系统信息安全在融合媒体互动技术平台建设过程中,应确保原有业务的安全运行,不因新的技术架构造成业务流程的中断;同时针对互动数据的内容审核,互动接入网络安全、互动系统安全运维和安全管理等方面加强安全管控,建立技术保障、人才保障、制度保障和应急预案,

27、在满足互动业务要求的10同时实现安全风险最小化。2.62.6 构建可管可控运营管理平台构建可管可控运营管理平台融合媒体互动技术平台同时跨越广播电视网、 公众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等多个传播渠道,并且具有系统开放、覆盖面广的特点,给内容和运营监管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因此应该构建可管可控的互动运营管理平台, 实现系统资源的分域分权管理, 加强对互动技术平台的监测监管, 结合内容识别、态势感知等技术手段,实现行之有效的管控,从政策、技术等多个方面对业务进行监控和管理。3 3融合媒体互动技术平台总体框架融合媒体互动技术平台总体框架3.13.1 融合媒体互动技术平台组成融合媒体互动技术平台组成融合媒体互动

28、技术平台可基于混合云架构和大数据技术打造, 各服务组件按照微服务的方式部署于混合云服务器集群上, 架构灵活可扩展、 支持互动业务并行部署、互动终端 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软件开发工具包)模块可选,并具有高可靠性和容灾能力。根据电视台融合媒体平台建设技术白皮书的总体技术架构设计,融合媒体互动技术平台是一个服务于媒体平台服务层和媒体软件服务层的跨接平台,系统从逻辑架构角度可划分为互动业务总线、互动模块池、互动终端应用和互动运营管理四个板块。 互动技术平台在融合媒体平台的部署框架示意图见图 2 所示。11图图 2融合媒体互动技术平台部署架构示意图融合媒体互动技术平

29、台部署架构示意图12本架构设计的核心思想是: 通过前端的互动应用接口标准化、 互动模块接口标准化和互动数据格式标准化, 从而实现统一标准前提下的互动应用模块化, 互动业务灵活化的目标, 以适应广电互动需求和业务的不断发展, 同时通过统一的互动业务总线将用户数据和互动数据保留在广电系统平台中,供大数据分析和业务拓展使用。3.1.13.1.1 互动业务总线互动业务总线互动业务总线是互动技术平台的核心板块,可以参考微服务的 API网关技术架构设计实现。 该板块主要包括数据接口、 模块接口、 计算接口、认证鉴权接口、 门户展现接口等模块。 通过建立统一的互动接口标准和数据规范, 实现各互动应用与互动模

30、块池、 互动终端和其他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 并实现动态扩展, 可将节目互动需求产生的新互动模块集成到互动技术平台中。同时,通过互动业务总线与媒体平台服务层、媒体设施服务层的调用接口, 可充分利用融合媒体平台的弹性资源组织方式, 根据不同的互动用户规模扩展系统资源规模。3.1.23.1.2 互动模块池互动模块池由于不同的媒体互动技术, 采用的技术方案和架构均不同, 因此要求互动技术平台的总体架构应设计为松耦合模块化方式, 支持选取不同的互动技术为节目服务, 应避免互动技术平台设计只为单个节目服务, 节目下线后又不能为其他节目使用的情况出现。 互动模块池板块设计为支持各种互动模块的适配,通过互动模

31、块接口实现与互动业务总线的交互。例如,互动终端应用将互动识别结果通过互动业务总线回传到互动模块进行处理, 互动模块将处理结果通过互动业务总线反馈给客户端, 并由互动业务总线完成互动数据采集过程。13互动模块池包括视频特征识别互动模块、 图像特征识别互动模块、 音频特征(声纹)识别互动模块、音频水印识别互动模块、二维码识别互动模块等,这些模块也称为互动智能识别技术模块(详细介绍见第二章) 。3.1.33.1.3 互动终端应用互动终端应用互动终端应用根据用户的登录信息提供相应的互动展现界面, 通过集成各种展示系统的开放接口,完成用户与互动展现与推送模块间的交互。通过与内容管理平台接口, 获取节目流

32、和相关数据; 并通过互动数据接口提交和获取互动数据,实现互动业务。3.1.43.1.4 互动运营管理模块互动运营管理模块互动运营管理通过互动模块池管理、互动内容管理、互动发布管理,实现对互动业务的运营支撑作用。 其中互动模块池管理包括对互动内容制作的流程管理、互动内容提供者权限管理、互动内容的分类管理等;互动内容管理主要包括互动内容的分类和权限管理, 以及内容与模块池中的特定技术模块绑定管理;互动发布管理主要是根据不同的互动需求与类型,进行互动呈现形态的灵活调整, 并具备对第三方合作平台和导流平台的管理能力。3.23.2 融合媒体互动业务总体流程融合媒体互动业务总体流程在融合媒体时代, 电视媒

33、体应从线性的 “单一渠道采集、 封闭式生产、点对面单向传播”的制播模式向池化的“多媒体内容汇聚、共平台内容生产、多渠道内容分发、跨终端用户互动”的全新制播模式转变,从内容制播网络平台,到用户界面和内容管理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节目制作层面, 基于大数据分析创作的节目不断出现并获得观众认14可,节目内容制作流程的变革已迫在眉睫。由用户需求决定节目生产,结合消费层面的智能推荐、 动态内容关联、 内容精准营销等大数据技术将引发媒体消费模式的改变,实现内容与内容、内容与用户的动态耦合,以及内容与终端、内容与网络的动态适配。结合监控管理,大数据技术将通过对用户收视和互动数据的全方位分析,更及时、客观、

34、全面地获得节目收视调查、热度指数评估、广告效果评估等结果。在融合媒体技术平台的总体框架下, 应对融合媒体内容和互动业务进行一体化设计和发布,通过建设具备管控功能的一体化生产、应用、管理及发布平台,使融合媒体互动技术平台具备综合管理、服务支撑、内容集成、播控管理、用户管理、互动交互等一站式在线运营能力,建成集内容提供、平台运营、电子商城、网络支付为一体的融合媒体互动产业链。融合媒体互动平台总体流程图见图 3 所示。3.2.13.2.1 互动新业态下的内容制作流程互动新业态下的内容制作流程建设融合媒体内容生产平台,构建分析、整理,构建多渠道采编播模式。节目部门可以通过融合媒体内容生产平台充分调动全

35、台的内容资源,并且能够应用目前互联网流行的互动手段参与节目制播, 制作出具备融合媒体时代新特点的电视节目。 在全媒体制播环境下, 融合媒体内容制播流程一般分为内容汇聚、内容生产、内容分发三个阶段,用户互动贯穿于前述的三个阶段, 用户互动阶段是核心, 使融合媒体内容制播流程形成闭环,改变以往传统媒体内容制播流程的单一线性特点。1516(1)融合内容汇聚内容汇聚流程是融合媒体生产流程的初始阶段, 在该生产流程阶段主要完成对多渠道内容的汇聚工作, 包括对线索和素材的采集收录、 内容筛选、 节目收录和记者采编等素材汇聚工作。 用户互动产生的内容通过该阶段被采集,作为节目制作素材之一。其中对互动线索和素

36、材的采集收录多通过移动终端进行, 其一为 UGC模式,通过随手拍、爆料、话题讨论、内容征集活动等方式,让用户参与内容提供。 其二为 PGC 模式, 专业记者可以在突发事件现场将拍摄的素材传回来,在没有专业设备的情况下用 PGC 终端或手机也可完成专业直播。由于 UGC 模式的终端和内容不可控因素较多, 因此目前采用 PGC 模式的应用较多。 其三为机器人写稿模式, 应用大数据辅助内容制作或直接生成内容,利用互联网信息采集及大数据分析,追踪热点新闻、热点人物、热点事件,为电视、广播及新媒体渠道提供素材来源及成品稿件。(2)融合内容生产实现多种网络环境下, 利用多种生产工具进行生产。 经过多种媒体

37、内容汇聚、筛选的视频、音频和图文数据,完成内容生产,生产出满足不同发布终端要求的节目素材,最后经过最终审核,进入内容分发服务平台。在该阶段,融合媒体的直播节目中,内容生产和用户互动直接融合,用户互动产生的观点评论、投票、微摇等互动数据作为内容生产的素材,经过融合媒体再加工后进入内容分发服务平台。融合媒体内容生产阶段, 应综合运用微信互动、 微博互动、 图文包装、大屏交互、虚实结合、多通道录制等多种技术手段,运用基于云构架的存储、编辑、渲染、包装、打包、转码、弹性管理调度等关键技术,提高系统资源的使用效率。 建立基于私有云、 专属云及公有云的联动内容生产机17制,实现桌面编辑与移动编辑的联动,提

38、升节目制作效率。(3)多渠道内容分发根据不同终端要求及用户互动需求进行多渠道内容分发处理, 将节目内容转换成不同媒体规格要求的音频、视频、图文格式,分发到不同媒体终端,包括社交媒体、新媒体客户端、电视、广播、微信、微博。广播电视台可以和互联网视听节目平台合作, 产生新型的传播方式和基于手机端、 互联网的互动模式, 并可提供节目预览、 检索、 下载等服务,提升电台节目传播力。 另外, 鉴于广播节目既有的声音伴随特征和听众对于主持人及其栏目的粘性, 也可通过微信、 微博和客户端等方式在节目中与在线听众实时互动。3.2.23.2.2 统一的融合互动内容管理机制统一的融合互动内容管理机制构建统一的媒体

39、融合互动内容管理机制,对私有云、专属云、公有云汇聚及生产制作的素材、成片、线索等进行统一的管理,通过统一检索平台实现对多渠道来源节目的联合检索,对拆条、转码、注入等环节进行统一分配和管理, 同时实现对内容的编目、 检索、 元数据管理、 素材的存储、内容周期管理、EPG 管理等功能,增强内容管理的高集群性和拓展性,实现跨平台、跨网络内容随时、随地、按需提供,推动传统广播电视向互联网内容管理模式转变。同时,打破台网之间的信息壁垒,打通原有台网之间的接口,汇聚台内自产的相关新闻内容, 同时多渠道多来源采集各类信息, 深入挖掘信息内容并进行汇聚、处理,满足节目对素材多样化的需求,采集地方台/记者站回传

40、内容、各行业专线回传内容以及互联网传播内容、APP 终端用户爆料内容等,丰富节目制作素材。183.2.33.2.3 全面完善的内容安全审核机制全面完善的内容安全审核机制融合媒体的采编手段提高了内容的生产效率,用户互动会产生大量的、格式多样的内容,融合媒体互动就需要有一套完善、高效的内容审核和内容安全保障体系。用户互动产生的内容可以通过“脏数据”清理、关键词替换、黑名单白名单等方式进行内容过滤清洗, 对内容的参数格式可以建立自动转码合成、技术参数机审的辅助机制,再结合人工审核,并且不同类别和性质的内容,审核的流程可以有所差别。面对海量互动数据,仅采用人工审核将花费大量的时间与人力成本,在互动内容

41、审核过程中采用 “机器+智能识别技术” 、“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等方式能够增加内容审核的效率, 提高判别的准确率, 从而简化人工操作。智能识别技术通过机器智能学习识别、人脸识别、自然场景识别、敏感词识别、 图像识别、 用户历史行为识别等手段, 自动筛选出疑似违规的评论、头像等内容, 增强人工审核的针对性, 大幅降低审核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的消耗。3.2.43.2.4 多渠道的互动内容发布多渠道的互动内容发布互动内容发布是在内容可控的前提下将观众的评论、 观点融入节目制作, 是观众参与节目内容创作的关键环节, 也是融合媒体互动实现的重要手段。 经发布的互动内容将成为节目内容的一部分, 这将有效增强节

42、目的参与度与观众的认同感, 打破传统媒体内容生产者与内容接收者的单向信息传递关系,拉近屏幕内外的距离。根据不同的互动需求与互动类型,互动内容的发布流程一般也有所差异。19(1)电视节目中的互动内容发布流程在电视节目进行过程中, 观众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或其他方式, 发布与节目相关的文字评论、 图片评论、 语音评论、 视频等媒体内容参与互动。为保证显示在电视屏幕的发布内容健康积极向上, 符合主流价值观, 一般需要对观众发布的内容进行多级审核和加工后才能最终出现在电视屏幕上。(2)广播节目中的互动内容发布流程对于广播节目, 听众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或其他方式, 发布与节目相关的文字评论或语音内容。 与

43、电视节目不同, 广播节目的互动内容一般以主持人口播的形式进行发布。 节目导播首先对互动内容进行筛选, 将适宜播出的内容发送给主持人, 作为节目的待播互动信息。 主持人根据节目实际情况,在适当的时机对听众的互动内容进行口播。(3)新媒体平台的互动内容发布流程对于“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互动内容的发布同样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 通常采用在系统后台设置评论内容是否可见的方式对特定的评论内容进行发布。新媒体平台的互动内容具有来源广、数量多、质量差异大等特点, 一般需要配合内容智能识别技术提高互动内容筛选的效率。 经智能识别后, 审核人员将内容积极向上、 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评论设置为可见并进行发布。3.2

44、.53.2.5 多样化的互动操作手段多样化的互动操作手段随着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 用户能够使用智能终端方便地采集、识别、处理、分析身边的信息,为多样化的互动操作提供了坚实技术基础和广泛的创新空间。互动操作正向着多样化、网络化、便捷化的方向发展。20(1)文字形式文字形式是目前最为普遍的互动方式。 用户通过留言、 评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观点,经审核后的文字将通过主持人口播、滚动字幕、新媒体内容评论等方式展现。 此外, 作为从互联网视频流行起来的一种新型互动形式, 弹幕能够为用户带来独特的文字互动体验, 但弹幕存在内容管控难和人工审核慢等问题,目前无法保证互动的实时性。(2)

45、视频、音频、图片形式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用户可以采取拍照,录制视频、音频的方式参与互动。该类互动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用户在新媒体平台以视频、音频、 图片的形式进行回复, 参与主题内容的讨论; 其二, 用户上传的视频、音频、图片内容经处理后,可作为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一部分进行呈现。与文字互动相比,视频、音频、图片的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在增强了互动效果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审核的难度。(3)投票与抽奖目前,广播电视节目中的互动活动主要以投票、抽奖等活动为主。投票活动的优点是活动内容紧扣节目主题、 可控性强, 且无需进行内容审核;缺点主要是用户不能自由发表观点, 参与度相对较差。 抽奖活动则可以使用户

46、从观看节目中获得直接的利益,能够吸引一些喜爱抽奖活动的用户,增强部分用户的粘性; 缺点主要是活动与节目内容相关性差, 所吸引的用户可能只对奖品而非节目自身内容感兴趣, 不利于长期用户群体的培养与建立。3.2.63.2.6 多维度的互动数据采集多维度的互动数据采集各种互动技术所采用的数据采集方式有所不同, 可采集的数据范围也不同,可以包括用户的地理位置、观看时长、观看时段、感兴趣的节目类21型、用户信息、消费信息等,目前常见的互动数据采集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互动客户端 APP 内嵌用户行为日志记录,定期回传后台系统。用户注册、登录、浏览、点击、评论、收听收看、购买等所有用户数据均可记录日

47、志并回传系统后台,可用于数据分析、指数计算、用户画像构建、节目智能推荐等方面。(2)APP 用户的评论、爆料、投票等互动数据保存在后台系统中,可通过智能语义分析、 模式识别等技术进行二次加工, 提供给数据分析系统使用。 同时用户反馈内容通过人工审核后, 部分内容可反馈到播出前端用于互动体现。(3)IPTV 直播和点播数据通过探针采集。由于 IPTV 的运营商和终端提供商主要是电信运营商, 节目制播的媒体组织很难直接从运营商获得原始的用户数据, 因此通常采用在播出系统中加入采集探针的模式采集用户互动数据。 可将所有用户操作实时采集回来进行分析比对, 并生成各类分析报表。 可采集的数据通常为在各个

48、时段、 各个频道用户收视行为和观看时常等数据。(4)微信、微博公众号的数据通过统一自建平台来管理,并通过平台完成信息发布和用户数据采集。 平台支持组织管理体系下各栏目的所有公众号,可在不影响公众号运营的情况下完成用户数据采集。(5) 通过策划活动实现运营所需数据的用户主动填补, 并结合其他渠道采集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形成用户特征和偏好数据,反哺内容生产、互动设计、 电商产品推送等业务, 形成整个互动技术平台的信息数据正反馈闭环。223.2.73.2.7 多来源的互动数据处理多来源的互动数据处理为保障数据的完整性、 准确性与可用性, 应对采集回来的数据进行统一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转换等。

49、数据清洗首先需要根据数据的类别与特征, 制定相应的校验与清洗规则,并通过软件程序实现对重复数据、异常数据、错误数据的预处理及无效数据的剔除,以保障数据的准确性。针对不同来源、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数据信息,特征各不相同,为便于管理并进行深度数据挖掘, 还应对数据源进行相应的转换处理。 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数据的光滑处理(分箱、回归、聚类) 、数据泛化处理(使用概念分层,用高层概念替换底层或原始数据) 、规范化处理(归一化,特征缩放)及属性构造处理(或特征构造)等。3.2.83.2.8 多类型的互动数据存储多类型的互动数据存储由于媒体互动所涉及的数据种类较为复杂, 包含结构化、 半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

50、据, 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类型的存储系统进行数据存储, 主要包括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键值系统与数据库表格系统这 3 类。(1)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文件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存储文档、图像、视频之类的 BLOB(Binary Large Object,二进制超大对象)类型数据,可采用具有高吞吐量的 Hadoop HDFS(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分布式文件系统) ,具备高度容错性,且非常适合大规模数据集的应用。(2)分布式键值系统用于存储关系简单的半结构化数据, 例如用户浏览的日志数据等, 可选用 HBase(Hadoop Database, 分布式数据库) ,以列

友情提示

1、下载报告失败解决办法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报告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2017广播电视台融合媒体互动技术平台白皮书(141页).pdf)为本站 (小时候) 主动上传,三个皮匠报告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个皮匠报告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