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您的当前位置:上海品茶 > 报告分类 > PDF报告下载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研究(2014)(50页).pdf

编号:64738  PDF  DOCX  50页 1.09MB 下载积分:VIP专享
下载报告请您先登录!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研究(2014)(50页).pdf

1、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专题报告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研究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研究 2014 年 4 月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 文化创意产业是上海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重点推进产业。本报告对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形态、结构、模式、效应、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 (一) 产业集聚可以带来规模效应, 降低信息成本, 提高创新能力, 促进技术进步,加快城市发展。有步骤地推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有利于优化上海城市的产业结构,提高城市竞争力,促进上海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二) 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主要分为都市工业园的伴生形态、 中心城区圈层的裂

2、变形态和“人”字形的多轴延展形态三种。 (三)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效应主要有以下四种: (1) 群聚效应。 表现为入驻企业和人才数量、游客和购物者人数逐年增加; (2)产业链效应。主要通过产业集聚,使企业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联动发展; (3)放大效应。 主要表现为提高投资效益、 拉动周边经济发展、 带动就业和产业升级等;(4) 技术成果溢出效应, 主要通过产业集聚使技术成果在短时间内得以扩散和传播。 本报告认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离不开创意消费市场。离开了创意消费市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因此,培育创意消费市场,特别是文化

3、消费市场,是推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重要环节。只有依托强大的文化消费市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空间才会足够大。在提高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度方面,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和本地文化,又要增强文化的包容性、异质性和多元性,要通过弘扬民族文化,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使不同的文化能够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从而推动上海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大提升。 目录目录 一、前言 . 1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1 (二)文献综述 . 2 二、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形态和结构 . 6 (一)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形态 . 6 (二)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结构 . 10 (三)小结 . 17 三、上海文化创意产

4、业集聚的模式和效应 . 18 (一)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模式 . 18 (二)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效应 . 21 (三) 小结 . 24 四、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25 (一)研究背景 . 25 (二)研究方法 . 26 (三)模型设定 . 28 (四)数据来源与统计分析 . 29 (五)实证结果与结论分析 . 30 五、主要结论、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 32 (一)主要结论 . 32 (二)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 (三)推进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 36 附录 A 前四批 75 家市级挂牌创意产业集聚区明细表 . 44 1 一

5、、前言 (一)(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背景和意义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 高增值性和低能耗、 低污染等特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在全球经济逐步进入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大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程度已成为衡量国家、区域和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国内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上海也不例外。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一个战略性的支柱产业。 上海是我国的文化重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分迅速,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空间特征的发展更是如此。数据显示,2012 年

6、,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 129.16 万人;实现总产值 7 695.36 亿元,比上年增长 11.3%;实现增加值 2 269.76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8%,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幅 3.3 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 11.29%,比上年提高 0.42 个百分点;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20.2%。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为 1 188.43 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 5.91%。根据上海市统计局 2012 年发布的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目录,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分为文化创意服务业及文化创意相关产业, 包括媒体业、 艺术业、工业建筑设计业、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咨询服务业、休闲娱乐业等 数据

7、来自 2013 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 出版单位: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 2 在内的十个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是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跨越和转变。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准确把握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动向对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产业集聚(Industry Cluster)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过程。目前,国内外对于产业集聚的研究所取得的共识是,以知识和创新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集聚倾向性越来越高。 进入 21 世纪,依托上海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才优势,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逐渐兴起。以

8、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形态也逐步形成。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三分之二是来自于保护性和创造性地开发老厂房、老仓库和老大楼,并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空间布局,聚集了一大批来自国内外 30 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意设计企业和优秀创意人才。 (二)文献综述(二)文献综述 现有文献认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拉动就业,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Burama K. Sagnia(2005)提出,创造力是适用于世界各个国家的无形资产。创造力的开发有助于创造就业、创造收益和扶持贫困。同时指出创造力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未实现的原因很多,其中国家整体的科技水平是重要因素之一。Robe

9、rta Piergiovanni, Martin A. Carree 和 Enrico Santarelli(2012)利用 2001至 2006 年意大利 103 个地区的数据,研究了创意、知识产权、新商 3 业模式等一系列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文章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指出如果在高校设置了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课程,就会导致就业增长的降低。因为商标、专利和文化设施的发展,对增加值的增长影响不大。增加值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就业增长,但就业增长对生产率的提高影响不大。 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兴产业,但是其集聚却离不开城市强大的财富水平和消费能力。Irma Booyens(2012)以开普敦的实际

10、情况为例,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在不平等的社会发展中的影响与挑战。作者指出,文化创意产业常常被视为市区建设、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而已有的文献研究表明,文化创意产业能够加剧现有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性。知识密集型的文化创意产业集中发展于城市社区,会使工人阶级居民逐渐边缘化,同时,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城市建设也难以惠及贫困社区。 另一方面,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水平、以及创新投入等宏观因素也会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程度产生影响。Knudsen(2007)从人口密度和定量分析的角度强调了人才的结构和素质对创意集聚的重要性。Stuart Cunningham (2011) 针对Paul Stoneman

11、的软创新 (Soft Innovation)理论从经济学、产品美学和文化创意产业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创新、学识、政策等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其中公共政策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较大。 国内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起步较晚,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的研究多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如宋泓明(2007)结合北京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目前理论研究落后 4 于实际发展,是制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王怀、栾峰(2007) ,选取了上海市 69 家授牌园区从改造发展和创意集聚两个方面的绩效入手对 69 家授牌园区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在改造发展方面

12、,创意园区的空间绩效与经营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在创意集聚方面,当前在大部分创意园区,其集聚主要集中于产品设计等生产服务环节,而非西方发达地区的文化内容方面。路光前(2009)以西安高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为例,对其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认为科技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力量源泉。朱慧、王垚鑫(2010)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和重庆五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探究了影响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部分学者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发展、演化路径进行了理论研究。杨永忠、黄舒怡、林明华(2011)从演化经济视角出发,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的三个阶段:单元

13、集聚、界面构建和网络发展,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通过这三个阶段完成了从简单的地理集聚到分工协作的过渡,并结合北京 798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兴衰,探讨艺术与商业的融合发展。付永萍、王立新、曹如中(2012) ,认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发展要具备一定的内外部条件,包括集聚区内的产业分类特征明显、规模效应明显以及发展特色鲜明。外部是否具有官方背景的产业管理机构支持,内部集聚区所在地区、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相关产业的完善程度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化发展是否能够顺利实现。此外,也有学者对城市创意指数进行了研究。方忠、张华荣(2011)基于价值链分析法,对 5 创意指数评价体系进

14、行了研究,提出了三级指标。将城市创意经济竞争力概括为城市整体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涵盖了经济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制度资本。认为依据所构建的城市创意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模块,通过确定各指标权重,可以对一个地区或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综合评价。 对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研究文献较多,涉及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形成、发展环境、运营模式、空间集聚组织发展等方面的内容。褚劲风(2009)分析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空间演变、形成机理、 网络关系, 探讨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时空变化规律,提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都市工业园区的伴生与再升级,空间形态上则由黄浦江和内环线围合

15、而成的半环状地带和苏州河沿岸地带,向东北、 西南地区地带拓展。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旧城空间秩序优化、创意阶层兴起并集聚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驱动力,而园区内部组织的网络关系是维持其运转的支持力。 于丽丽、 赵新正、 谢楠 (2010)总结分析了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分布情况和形成模式。提出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政府的支持、人才的培养和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厉无畏、蒋莉莉(2009)分析了上海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环境,包括其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氛围以及位于长三角腹地的地理优势,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向着品牌化、带动性和区域化的方向集聚发展。 国内

16、学者还对国外城市较为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进行了研究,为国内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张振鹏、马力(2011)对迪斯尼、东京和伦敦等产业集聚案例进行了分析,认为产业集群是 6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为了保证其健康发展,必须根据其所处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制度安排。 顾乃华、 陈丰哲 (2011)根据世界上 110 个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和服务业的结合能提高服务业的服务价值,推动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二、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形态和结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形态和结构 (一)(一)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形态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形态 1.都市

17、工业园的伴生形态都市工业园的伴生形态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是伴随着上海都市工业园的发展而形成的。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上海不断加快都市工业园的建设步伐,力争依托上海的资金、信息和人才优势,重点发展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加工制造和产品设计等行业,逐渐剥离传统制造业领域的研发和服务部分,从而推动第三产业和服务经济的发展。 进入 21 世纪,上海都市工业园的产业形态进一步发生变化,产业链上下两端的互动效应更加明显,产品研发和品牌推广的受重视程度也不断强化。在此背景下,都市工业园周边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有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借助都市工业园的发展开始形成产业集聚,形成与都市工业园一起成长的伴生形态。 可

18、见,都市工业园的伴生形态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目前的 8 号桥、M50、创意仓库等,都是根据都市工业园的功能转变,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创意组织机构入区等办法,由原 7 先的工业园区和厂房转变而来,从而成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重要形态。都市工业园的伴生形态如图 1 所示。 图图 1 都市工业园的伴生形态都市工业园的伴生形态 2.中心城区圈层的裂变形态中心城区圈层的裂变形态 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初期,产业主要集聚在黄浦江与内环线的围合地带。该区域大量的老厂房和老仓库,无疑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地理空间和环境土壤。 然而,随着上海中心城区的地价日趋上涨以及旧城改造速度

19、的不断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在市中心的发展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加上内环线内尚未利用的工业厂房资源越来越少,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向环线周边地区集聚,呈现出由内向外发展的态势,逐渐形成中心城区圈创意产业园区 1. 创意、研发占主导地位 2. 创意、研发、设计为主导部门 3. 产出为创意及其产品 都市工业园区 4. 制造业占主导地位 5. 创意、研发为附属部门 6. 产出为制造业产品 演进 更替 8 层裂变的集聚形态。 所谓中心城区圈层的裂变形态,就是把内环线圈层比作一个圆核,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以此为中心,向外围裂变发展的结构形态(见图 2) 。具体地说,就是沿着东北、西和西南三个方向集聚发展。一是沿着

20、苏州河向西延伸;二是形成以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为主体的西南片大学圈;三是形成以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为核心的东北片大学圈。可见,中心城区圈层的裂变形态正逐渐成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主流。通过裂变拓展,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不仅突破了现有环境条件下的发展瓶颈和障碍,延伸了产业发展空间和链条,还形成了新的产业集聚形态,从而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图图 2 中心城区圈层的裂变形态中心城区圈层的裂变形态 3.“人人”字形的多轴延展形态字形的多轴延展形态 随着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其集聚形态进一步发生变化,“人”字形的多轴延展逐渐成为上海文化创

21、意产业集聚发展的新形态。 “人”字形的多轴延展形态是在中心城区圈层裂变形态的基础上进 9 一步发生演变而形成的新型产业集聚形态。从空间上来看,它从市区东北片大学圈出发,兵分两路集聚发展:一路沿内环线,在苏州河向西延伸,另一路则向西南发展,构成“人”字形的空间特征(见图 3) 。 图图 3 “人人”字形的多轴延展形态字形的多轴延展形态 资料来源: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文化创意产业,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年 11 月。 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来看,“人”字形的多轴延展将成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主要形态。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市区原有的高污染、高能耗

22、工业企业逐渐被转移到其他区域,预留下来的老厂房、老仓库和老街区成为改造的重点对象。由于这里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混杂,不适宜于其他产业的引入和发展,这就给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为这些老工业建筑带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从“人”字形多轴延展的路径来看,不仅途径黄浦、静安等中心城区,也牵引闸北、普陀、长宁、杨浦等外围区域,从而将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连成一条线。由此可见,“人”字形的多轴延展形态不仅打破了单个集聚区域孤立发 10 展的格局,也提高了产业内互动和合作的紧密程度。 从目前情况来看,上海“人”字形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密度和规模正在不断加大。各种功能定位不同的

23、创意企业纷纷加入到“人”字形的多轴延展中,从而预示着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新阶段即将到来。 (二二)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结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结构 1.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空间结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空间结构 根据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的资料显示,到目前为止,上海已先后分四批批准了 75 家市级挂牌创意产业园区。通过对这 75 家创意产业集聚区区位选择和空间分布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上海创意产业集聚主要表现为“一轴”、“两河”、“多圈”的形态格局。目前上海市已经形成的初具规模的创意产业园区主要分布在上海市中心城区,周边区域的创意产业成形的集聚区徐汇、长宁、虹口等区,涉及的产业

24、方面包括了软件设计及创意策划设计,例如工业设计、产品包装、环境设计、咨询包装等产业。 (1)一轴 一轴是指横贯中心城区东西向的轴线,西起虹桥商务区,东至浦东金桥、张江。东段是以网络信息和动漫游戏等产业为主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西段是专业会展、广告创意、商贸咨询、数码制作、文化贸易、工艺礼品、高端演艺、特色娱乐等以商务型文化创意服务为主的产业基地。聚集了像环东华时尚产业集聚区、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和动漫谷等以艺术业为主、广告业和会展业为辅的集聚区 11 和产业基地。 中心城区的经济发达,人口流动量大,交通便利。这些都为咨询类产业和时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所以在一轴上的集聚产业多是以

25、文化娱乐消费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 (2)两河 两河是指黄浦江滨江文化创意集聚带和苏州河滨河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带。 图 4 显示,在以苏州河、黄浦江和内环线为界的围合地带,北起杨浦区,南至徐汇区,以工业设计及咨询服务业为主。密集分布着包括田子坊、8 号桥在内的多个创意产业集聚区。 图图 4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以苏州河、黄浦江和内环线为界分布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以苏州河、黄浦江和内环线为界分布 资料来源: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文化创意产业在此集聚发展主要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城 12 市规划。上海市政府在中心城区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都市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这就为文化

26、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二是优越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市中心资源丰富,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所遗留下的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老厂房和低成本的文化创意环境改造,为文化创意从业人员发挥创意才能提供了绝佳平台。 此外,文化创意产业在以苏州河、黄浦江和内环线为界的围合地带形成的集聚主要是以块状为主。而块状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产业集中、专业化极强,又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产业群体,这些都有助于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和发展。 除了在以苏州河、黄浦江和内环线为界的围合地带形成集聚外,文化创意产业在苏州河沿岸也形成了相当规模的集聚带。苏州河滨河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带西起普陀区,东至虹口区。

27、主要的创意集聚区多为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及媒体业。如 M50、四行仓库和老场坊 1933 等一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就在其中。 事实上,文化创意产业在苏州河沿岸集聚,主要是受苏州河两岸文化的影响。苏州河两岸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具有相当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目前苏州河沿岸留存的历史遗迹来看,其主要分布的是一些颇具浓郁上海地方色彩的人文景观。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苏州河沿岸吸引了大量的艺术家和创意从业人员,产业集聚规模和效应不断扩大,从而使苏州河两岸文化在创意产业的推动下得到提炼和升华,这又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集聚发展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所以这一带聚集区多以具有文化底蕴的艺术类设计类

28、 13 产业为主(见图 5) 。 图图 5 上海文化创意苏州河沿岸分布上海文化创意苏州河沿岸分布 资料来源: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3)多圈 多圈是指在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张江科技园区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周边形成的创意产业集聚区。 这类集聚区通过依托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人才资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所以其信息软件、建筑设计等产业发展较快。比如杨浦区的“昂立创意设计园”就是依托同济大学土木建筑专业的人才技术优势集聚而成。而作为国内首家产学研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徐汇区的“设计工厂”则是依托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建立起来的。通过在高校周边地区集聚,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可以在人才方面最 14

29、大限度地利用周边高校的教育资源,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还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提供绝佳平台,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储备和前进动力。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高校周边地区分布情况如图 6 所示。 图图 6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高校周边地区分布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高校周边地区分布 资料来源: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从上海市目前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分布来看,其文化创意产业的初期集聚发展受地理位置的影响较大。旧厂房的改造为主要进行创意研发类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而交通的便利、人流量大则为消费类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对于需要人才资源的信息开发类的创意产业来说,

30、受周边高校的影响较大。而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初具规模后,其进一步的发展壮大与政府的政策扶持、 15 知识产权的保护、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密不可分。 2.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行业结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行业结构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有五大重点行业,分别是研发设计行业、建筑设计行业、文化传媒行业、咨询策划行业和时尚消费行业(见表 1) 。 表表 1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五大重点行业 内容 主要相关行业 研发设计行业 主要指与生产和计算机软件领域相关的研发和设计活动 工业设计、工业美术品设计、软件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电脑动画设计、广告设计、研究

31、与试验发展等 10 个中类行业,21 个小类行业 建筑设计行业 主要指建筑、 环境等领域的设计活动 工程勘察设计、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城市绿化设计等 3 个中类行业,5 个小类行业 文化传媒行业 主要指文化艺术领域中的创作和传播活动 文化创作表演、广播、电视、电影制作、音像制作等 9 个中类行业,12 个小类行业 咨询策划行业 主要指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各种商务、投资、教育、生活消费及其他咨询和策划服务的活动 市场调研、证券咨询、会展服务、市场调查等9 个中类行业,12 个小类行业 时尚消费行业 主要指人们在日常消费娱乐服务中体现价值性和娱乐的行业 休闲体育、休闲娱乐、美发及美容设计、婚庆策划、摄

32、影创作、娱乐游戏、旅行等 8 个中类行业,8 个小类行业 从目前来看, 前四批 75 家市级挂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本涵盖了这五大重点行业。但是当前上海创意产业五大类行业的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尤其是在产业结构的构成上显得极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研发设计类与建筑设计类创意行业 16 在整个上海创意产业中,研发设计类创意行业无疑占据主导地位。2012 年, 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工业设计、 建筑设计业增加值分别达 196.54亿元和 301.93 亿元,共占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总量的 22%,分别比上年增长 15.3%和 11.8%,对文化创意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27.8%,带动整个产业的

33、迅速发展。毫无疑问,研发设计类创意产业为上海创意产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引导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发展方面无疑起到关键的作用。 (2)咨询策划类创意行业 咨询策划类是咨询服务业作为专业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重点扶持和推进发展的行业。2012 年,上海咨询服务业实现较快的增长态势,总量规模继续扩大,其总产值达到 789.4 亿元,全年实现增加值 256.97 亿元,比上年增长 19.7%。随着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咨询策划类创意产业无疑将是下一阶段上海创意产业引进和发展的重点,通过不断挖掘行业发展潜能和给予相关优惠政策,其未来发展无疑仍值得期待。 (3)文化传媒类创意行业 文化传媒类

34、创意行业主要包括文化演艺市场和广告会展服务业。根据数据显示,2012 年艺术业增加值达 67.25 亿元,增幅达 15.4%,在艺术业中增加值占比 37.4%的文化艺术策划及代理服务业 2012 年增幅达到 20.2%。广告和会展业实现了较快的增长,继 2011 年的低潮后有明显的回升。全年实现增加值 214.67 亿元,增幅达 16%。其中广告业实现增加值 167.98 亿元,增长 12%,会展业借助世博展馆改造转型等因素影响,实现增加值 46.69 亿元,增长 32.7%。 17 从以上资料和数据可以清晰的看出,文化传媒类创意行业的总体发展不算稳定。虽然目前已经成立诸如同乐坊和海上海这样知

35、名的产业集聚区,但是对于全市创意产业的贡献率仍旧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和阶段。由此可见,在未来很长一个阶段内,如何充分利用文化传媒和时尚消费市场资源,从而促进文化传媒类和时尚消费类创意行业的发展将是整个上海创意产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4)时尚消费类创意产业 2012 年,休闲娱乐服务业的总产值为 605.84 亿元,增加值 156.58亿元是五大类重点产业中水平较低的。因为这一产业同人们的消费水平相关,在消费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动,只会缓步增长。今后这一产业的发展将会保持平稳增长。 (三)小结(三)小结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形态和结构,折射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道路,也符合文化创

36、意产业集聚的一般规律。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形态也从单一的都市工业园伴生形态向中心圈层的裂变形态和“人”字形的多轴延展形态发展。在空间分布上,以苏州河、黄浦江和内环线为界的围合地带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块,沿苏州河岸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带,在高校周边地区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点,凸显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在保留传统历史风貌和注入创新活力方面所起的突出作用。 总之,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新兴产业,成为上海提高城市创新活力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它的集聚 18 形态和结构正在不断成熟和完善。 三、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模式和效应三、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模式和效应

37、 (一)(一)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模式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良好的经济环境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上海前四批 75 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来看,其集聚模式主要有三种:市场需求型集聚模式、政府主导型集聚模式和两者协同型集聚模式。 1.市场需求型集聚模式市场需求型集聚模式 作为文化重镇,上海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这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文化基础。此外,上海在市场环境、人才资源和地理位置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对外交流机会多,中外文化相互影响,使得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产业研发人才和艺术人才纷纷来此创业,从而逐渐形

38、成了以艺术家和创意研发人才为骨干,以市场对创意产品或服务需求为导向,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历程来看,大多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都沿用过这样的发展模式。特别是在市政府未颁布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前,大多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都是依靠一群志同道合的创意人士聚集在一起构成一个工作团体而形成的,泰康路上的田子坊就是其中之一。田子坊在形成初期就吸引和集聚了一大批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艺术家到此开设工作室,其中包括著名书画家陈逸飞,以及英法等国的艺术家。经过多年的发展,田子坊已经成为上海最大 19 的视觉创意设计基地。据统计,目前进驻田子坊的视觉创意设计机构已近百家。

39、 事实证明, 田子坊不仅聚合了一批顶级视觉创意设计专家,而且形成了一定的视觉创意设计产业规模,成为上海举足轻重的文化地标。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集聚模式是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推动而不断调整、完善、向前发展的。它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当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市场的高利润和社会的高效应会促使包括政府在内的机构进行扶持和重视,从而进一步提升产业的发展空间,使得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程度、规模有很大提高,集聚效益越发明显。另一方面,当其经不起市场考验时,这种模式就会加快淘汰进程,使整个集聚区崩溃,投资者就需要寻找新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发展方向。 2.政府主导型集聚模式政府主导型集聚模式 文化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基因和

40、本质,但它不足以驱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事实上,无论是自发形成的还是自觉建成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就是说,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依靠政府的引导、鼓励、保护和支持。 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创意的产生及市场化的过程中,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创意收益会因为各种因素而变小甚至变成负数,从而使得创意成果付诸东流。通过政府的介入,可以改变这种状况,推动产业的发展。比如政府可以利用税收优惠和服务提供等方式,为文化创意产业指引方向和提供制度保障,这对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在政府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方面,上海是走在前面的

41、。资 20 料显示,上海市政府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就先后为发展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及引导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由自发形成向规范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2005 年 4 月,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成立更是显示了政府支持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决心。近年来,上海市政府先后分四批对总计 75 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进行了授牌。为了规范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运作,上海市政府还在第四批授牌时对不符合标准的园区进行了摘牌。 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被称为“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之父”的约翰 霍金斯指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虽然起步晚,但政府部门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力度比世界上最

42、早兴起文化创意产业的英国还要大,上海的后发优势正在不断显现。在政府不断强化城市文化功能的背景下,上海极有可能成为继伦敦、纽约、东京后的全球第四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心。 3.市场和政府共同推动型集聚模式市场和政府共同推动型集聚模式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大多是市场需求和政府导向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初期是艺术家、设计师和研发人员等创意人才的自然集中,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社会对其创新功能和价值创造就会逐渐认同,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包括政府就会加入到这一进程中来。 实践证明,这种由市场和政府共同推动的集聚模式可以实现双赢。一方面,创意市场的进一步开发,可以使创意

43、人才得到创业的空间和平台、投资者和管理者得到丰厚的租金和回报;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可以得到税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上海 8 号 21 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就是很好的证明。 8 号桥原先只是一个生产汽车零配件的老厂房,在市场运作和政府立项管理的双重机制下,通过老厂房改造、注入艺术元素以及厂房出租、企业投资改建和管理、创意企业入驻等措施,8 号桥已经成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不仅吸引了众多世界著名设计师到此工作,还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可见,市场和政府共同推动型集聚模式是市场和政府共同发挥作用的一种模式。事实上,当创意企业在创意集聚区内入驻并集聚发展而形成网

44、络和创新效应时,它又会引起新的创意产品需求,从而推动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市场和政府的协作,不同行为主体不仅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还能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类型和功能的多样化,丰富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和形式,这是前两种模式都无法达到的。 (二)(二)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效应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效应 经过多年发展,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渐成规模,效应不断提高,其中群聚效应、产业链效应、放大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最引人关注。 1.群聚效群聚效应应 与其他产业的发展不同,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一开始就选择了集聚发展的模式和道路。由此,群聚效应也成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45、 所谓群聚效应,是指文化创意产业吸引着大量关联性的子行业, 22 这些子行业既高度竞争又相互依赖,存在着对立统一、互利共生的关系。 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现状来看,几乎每一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都集聚着大量互相关联又相互竞争的企业。比如 8 号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就汇聚了来自欧美、港澳、内地的 60 余家企业。这些企业大都涉及建筑、产品、服装、企业形象设计和影视制作等领域,产业关联度非常高。特别是在群聚效应的影响下,各个企业之间的联动非常频繁,产业中各个行业的通道也逐渐被打通。产业的发展方向也由内在驱动向外在建构转变,从而大幅提升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着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2.产业

46、链效应产业链效应 国内文化创意产业最大的诟病就是各自为战,行业间缺乏相互的关联,产业链也缺乏全局的统筹。 与此不同的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在集聚发展过程中特别重视建构完整的产业链,以弥补单个产业发展的量能不足。从效果来看,产业链效应相当可观,文化创意产业增值能力成倍增长。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产业链也会出现新的变化,不再仅仅表现为垂直型,而是表现为垂直和水平相混合的复合型结构。通过产业链效应,纵向成本和横向竞争优势也会不断凸显。比如昌平路 990 号的传媒文化园内就集聚着一批动漫艺术企业,这些企业主要涉及动漫艺术的前期创作、中期制作和后期发表等产业链。通过产业集聚形成的产业链效应,这些企业变成

47、了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推动着整个产业的联动发展。 3.放大效应放大效应 23 放大效应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所谓放大效应,就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不仅推动了这个产业的发展,也提高了上海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投资收益较高。 从目前四批 75 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来看,95%以上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已经获得了很好的投资回报。 这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借助文化创意产业的巨大成长空间,通过改造老厂房,将存量资源与新兴产业相结合,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带来了良好的投资收益。 (2)带动作用明显。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48、管理模式、企业形态和上海品茶会相应地发生变化。通过工业厂房的闲置利用,高容积率产生了高产出,从而拉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比如,田子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开发,使老住宅带来了大量创意资本的注入,改善了原有的居住环境。与此同时,居民借助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获得了相应的租金,增加了非工资性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 (3)转型升级加快。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初期,占据市中心位置的工业厂房一直是城市规划的难题。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利用手段,这些工业厂房被长期闲置,不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还引起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打破了这种局面,都市产业结构和能级不断提升,推动了由都市型工业园区向文化创

49、意产业园区的转变,加快了都市工业的转型步伐。 (4)遗存活力焕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得一些历史建筑得以留存并得到重新开发和利用。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园区来看, 24 一些曾经在上海工业化时代做出巨大贡献的工业厂房借助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被重新改造成引领时尚和未来都市生活的重要场所。 (5)就业机会陡增。据统计,前四批 75 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创造就业岗位 2 万多。随着集聚区的发展和功能的不断完善,它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4.知识溢出效应知识溢出效应 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溢出效应非常明显。目前在上海的 75 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有 10 多家

50、已经显露出良好的综合效益。 在知识溢出效应的作用下,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正在由单一性向综合性转变。各相关子行业和企业在地域上的集中,使得行业与行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更加频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内的信息交流和知识转移不断加快,许多隐含知识也会通过集群内企业间的频繁接触而得以迅速传播。在产业集聚区内,率先创新的企业会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激励后进企业模仿或追赶。加上处于集群内的企业在研究开发、人力资源和信息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创新成果会在最短时间内得以传播、扩散、仿效和共享。 (三)(三) 小结小结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上海都市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的必

友情提示

1、下载报告失败解决办法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报告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上海财经大学: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研究(2014)(50页).pdf)为本站 (爱喝奶茶的猫) 主动上传,三个皮匠报告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个皮匠报告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