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您的当前位置:上海品茶 > 报告分类 > PDF报告下载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2021-2022年中国百货零售业发展报告(42页).pdf

编号:67659 PDF 42页 12.55MB 下载积分:VIP专享
下载报告请您先登录!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2021-2022年中国百货零售业发展报告(42页).pdf

1、2021-2022年中国百货零售业发展报告2022年4月1引言过去的一年, 在疫情反复、 消费乏力等多种不利因素之下, 仍有多家百货企业业绩创历史新高。 他们的业绩证明, 百货店仍是时尚和品质消费的主渠道。百货业是时尚的行业, 百货店是时尚引领者和消费聚集地, 是所在城市商业繁荣的代表, 是高端品牌不可或缺的市场通道, 有的百货店更是所在城市的地标建筑。 国际知名百货店与所在大都市, 在时尚与品味方面形成了互相成就的关系。 当前, 一线城市争相建设成为国际消费中心, 百货的作用更为突出。 在二三线及以下城市, 百货店同样是当地时尚品质消费的首选。虽然宏观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但百货业态仍

2、然处于比较好的发展环境之中, 包括经济的长期发展、 境外消费的回流、 年轻一代的个性化需求、 消费者的品质消费提升、 国潮国货的兴起等。我们也关注到, 中国的百货业在数字化应用和体验上领先于国际同行, 但在形象展示、 橱窗设计、 商品管理、 顾客服务、 综合绩效等方面仍有欠缺。 具体表现为商品力弱、 发展方向不明、 业绩增长手段缺乏等。 根本原因, 是很多百货店仍以传统理念指导经营, 缺乏对时尚的敏感性, 更没有转变传统理念的迫切性。 经营理念与消费需求存在差距, 导致需求与供给错位。2021-2022年中国百货零售业发展报告 深入探究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研判百货零售行业的发展趋势。 报告认

3、为, 商品力仍是百货的重心, 这个能力不能丢; 多维度调改升级, 沉浸式消费体验是主要方向; 私域营销是增长抓手, 导购可以发挥更大价值本报告由中国百货商业协会、 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共同撰写, 并于2022年4月由双方共同发布。2 2目录引言1 零售业发展整体情况 1.1 疫情持续反复, 影响消费市场 1.2 业态分化加大, 品质消费提升 1.3 零供关系变革, 厂商界限模糊 1.4 国货国潮兴起, Z世代成主力1.5 线上监管强化, 线下迎来转机 2 百货零售业发展特点 2.1 增长良好, 是品质消费主渠道 2.2 两极分化, 高端百货业绩突出 2.3 渠道分流, 直播免税影响明显 2.4

4、 技术升级, 数字化进入深水区 3 百货零售业发展主要问题 3.1 理念与时尚特质不符 3.2 发展策略和方向不明 3.3 业绩增长手段缺乏 3.4 数字化突破难度大 3.5 商品力弱无吸引力 4 百货零售业转型及发展趋势 4.1 持续多维度调改升级 4.2 商品力仍是百货重心 4.3 打造沉浸式消费体验 4.4 数字化攻坚循序渐进 4.5 私域营销成重要抓手 4.6 助力低碳可持续发展 5 零售业政策需求及建议 5.1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5.2 规范职业打假行为 5.3 支持老店改造升级 5.4 规范线上和免税发展 5.5 商品抽检源头化管理5.6 加强城市商业规划13 4 5 8911 1

5、3 1414 15 16 1718 18 19 19 20 21 23 24 29 31 33 363738 38 38 39 393931 零售业发展整体情况341.1 疫情持续反复, 影响消费市场数据显示, 202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823亿元, 比上年增长12.5%, 两年平均增速为3.9%, 比2019年增长8% (见图1-1) 。观察月度数据, 社会消费品零售增幅呈现前高后低的趋势。 上半年增速较快, 一方面是由于2020年初疫情爆发导致一、 二季度基数较低, 另一方面是疫情防控得力, 疫情缓解, 消费逐渐恢复。 但2021年下半年开始, 苏州、 陕西、 河南等地疫情频发

6、, 正常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下降, 8月同比增幅从7月的8.5%骤降至2.5%, 9月、 10月、 11月增幅分别为4.4%、 4.9%、 3.9%, 12月降至1.7% (见图1-2) , 趋势不太理想。进入2022年, 疫情此起彼伏, 上海、 北京、 天津、 重庆、 广州、 深圳、 杭州、 青岛、 沈阳、香港等地先后出现点状及部分地区大规模疫情, 当前消费市场仍然面临较大压力。440823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 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整理图1-1: 2000-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速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 冯氏集团利

7、丰研究中心整理图1-2: 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12.5%51.2 业态分化加大, 品质消费提升虽然消费增速总体下行压力较大, 但也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地方。 分业态看, 限额以上单位企业的销售额数据显示, 便利店增长较快, 同比增长16.9%, 其次是专业店和专卖店, 分别为12.8%和12%, 百货业态增长11.7% (见图1-4) , 这几个业态都超过两位数增长, 原因之一是上年同比负增长 (见图1-5) , 基数相对较低, 其次是2021年非必须消费品消费总体恢复良好, 使得年度总体增幅较好。以售卖标准化商品为主的零售业态, 面临更加困难的局面, 表现在大卖场、 超市客流的持

8、续下降。 2021年, 限额以上单位零售业态中, 超市业态增长为6% (见图1-4) , 是主要业态中增长最低的, 大幅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 主要原因: 一是线上对标准化商品的可替代性; 二是消费习惯改变, 疫情造成一部分原来不上网的消费者留在了线上, 线上零售占比进一步提高; 三是年轻消费者很少进入没有特色和体验的门店。疫情影响消费信心, 2021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 供给冲击、 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和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共同发起的针对百货零售行业的调查显示, 企业当前发展主要面临两大挑战, 一是疫情影响, 97.7%的企业认

9、为疫情影响了到店客流; 二是消费力不足, 76.5%的企业反馈消费力不足, 增长乏力 (见图1-3)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 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整理图1-3: 百货业样本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图1-4: 2021年限额以上单位零售分业态同比增长情况数据来源: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 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问卷调查6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 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整理图1-6: 2021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速图1-5: 2017-2021年限额以上单位社零总额分业态同比增长情况6另一方面, 数据显示, 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 2021年, 限额以

10、上单位文化办公用品类、 化妆品类、 金银珠宝类和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18.8%、 14%、 29.8%和14.6% (见图1-6) , 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2.1%、 11.7%、 11.2%和13.7%, 增速明显高于商品零售平均水平, 市场销售总体持续恢复, 消费结构优化, 升级态势明显。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 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整理7 7奢侈品消费规模快速增长也说明品质消费的提升, 很多机构对于奢侈品的销售做出预测。 贝恩公司和天猫奢品联合发布的报告判断, 全球奢侈品市场销售额在2020年下跌23%, 但中国内地在全球市场的占比几乎翻了一番, 从201

11、9年的11%左右跃升至2020年的20%和2021年的21%; 到2025年, 中国境内市场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腾讯广告联合波士顿咨询公司 (BCG) 在2021年10月发布的 2021中国奢侈品市场数字化趋势洞察报告 中, 预计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在2020年27%的高增长基础上, 2021年增长23%-25%至5200亿元 (见图1-7) 。 报告认为, 除了海外回流之外, 更多来源于中国内地奢侈品购物条件的改善和消费态度转变。品质类消费增长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消费升级。 关于中国消费是在升级、 降级还是分级, 有很多讨论。 从长期和总体来看, 一定是升级的。 即使是在疫情影响

12、严重的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仍有2.1%的实际增长。 经济在增长, 人们收入在增加, 消费也会呈现不断升级的特点。 二是恩格尔系数下降。 恩格尔系数即食物支出金额与总支出金额的比值, 一般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在人口总量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 食物商品的消费额相对固定, 消费总量不会有大的波动。 食品比例的下降对应的是升级品类的提升。 20多年来中国的恩格尔系数下降趋势明显, 每一个百分点的变化, 对应的都是上万亿的消费, 对品质升级类商品的影响巨大(见图1-8) 。数据来源: 阿里、 贝恩、 前瞻产业研究院、 腾讯广告、 波士顿咨询,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整理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中国

13、百货商业协会、 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整理图1-7: 2015-2021年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规模 (单位: 亿元) 图1-8: 1980-2021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8二是工具变化。 传统零供关系中, 主要依赖于“人”的媒介作用, 如品牌商的促销员、 信息员、 导购员, 零售商的采购、 商管人员等, 人与人的对接是否顺畅,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商品周转的效率。 在数字化条件下, 零供关系更加依赖整个供应链的数字化水平, 人为干涉产生的阻碍作用在减少。 传统ERP和SCM中倡导的可视化透明供应链, 通过全程数字化得以实现。三是地位变化。 品牌商市场终端渠道的选择越来越多, 可以通过线下门店, 可以借

14、助电商平台, 也可以独立开发自己的销售渠道。 另外, 在C2M的情景下, 可以根据消费者需求进行生产, 中间渠道进一步压缩, 消费者和生产商之间的关系更为直接。 总之, 相比以往线下的强势, 当前品牌商有更强的市场地位, 品牌商对实体渠道的依赖和实体店的渠道支配地位大大降低。 一个侧面例证就是零售商这两年收取的通道费用越来越少。资料来源: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图1-9: 零售渠道关系1.3 零供关系变革, 厂商界限模糊零供关系一直是相爱相杀, 近两年随着渠道的多元化, 以及全面数字化, 零供关系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角色变化。 很多品牌商利用自建渠道, 特

15、别是线上渠道, 直接面向消费者开展零售业务, 其零售属性增强。 同时, 也有部分零售商, 依托其市场规模, 开发自有品牌, 开展定制生产加工。 在这样的互动中, 零售商和品牌商相互跨界, 各自的属性或者中间地带变得模糊。单向关系消费者零售商生产商/品牌商消费者零售商生产商/品牌商跨界关系91.4 国货国潮兴起, Z世代成主力国货的兴起, 既是大国消费者的自信表现, 更有生产研发能力、 替代能力、 产品质量和时尚度、 产品高性价比的多重支撑。 阿里研究院发布的 2020中国消费品牌发展报告显示, 国货品牌在线上渠道的市场占有率在2020年已经达到七成以上。 艾媒网数据显示, 2021年国庆期间,

16、 抖音电商上国货服饰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840%, 国产美妆销量同比增幅为667%。据极光调研在2021年9月份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 有76.4%的年轻人对新国货感兴趣,其中非常感兴趣超过40%。 极光调研指出, 在日常消费中, 分别有70%的90后以及近80%的00后消费者以购买国产品牌为主。运动和化妆品是国货兴起的两大代表品类。 近几年, 一些国货运动品牌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普遍快速增长, 其中, 安踏2021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8.9%至493.3亿元, 净利润同比增长49.6%至77.2亿元; 李宁2021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6.1%至225.7亿元, 净利润同比增136%至40.1亿元

17、(见图1-10) 。图1-10: 2020-2021年部分运动品牌营业收入 (单位: 亿元)数据来源: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 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根据公开资料整理10启信宝 2021全国化妆品产业区域研究报告 报告显示, 2020年新增化妆品企业数量超过2.5万家, 增速达到70%; 市场规模上, 2020年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达到3400亿元, 2021年1-11月市场规模达3678亿元, 增速达15.3%。一些国潮化妆品品牌依托电商平台而诞生并且走红。 这些产品有的展现国风传统元素, 有的更新迭代迅速, 有的具有品牌魅力或者文化内涵, 同时利用了流行的大众传播工具如微信公众号、 腾讯视频号、

18、抖音、 淘宝直播、 小红书等营销方式实现全面爆发。Z世代消费者伴随国潮兴起逐渐成为消费主力。 Z世代一般指1995年到2010年出生的青年人群, 有数据显示这部分人群已经接近3亿, 正在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主体。 他们成长于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 身上有多种标签, 如互联网的原住民、 新生活方式的主力军、 注重个性化、 消费需求多元化、 乐于互动分享等。 在消费方面, 年轻族群更在意商品设计风格、 品牌力、 新品、 IP等。 人民网研究院与腾讯营销洞察发布的 00后生活方式洞察报告 显示, 服饰被00后赋予了日常穿着外的精神与文化内涵, 他们更愿意购买个性配饰、 Cosplay服装和汉服等

19、特殊服饰, 也愿意尝试小众品牌。 新浪新闻 走进自信的Z世代2021新青年洞察报告 认为,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 Z世代新青年身上散落着独特的网络特征和亚文化符号, 信息获取、 消费决策、 生活空间等更具互联网特征, 也更加注重个性化和互动体验。 2021年, 无论哪个零售业态, 都非常重视年轻人, 特别是Z世代的消费力量。 根据相关咨询机构的估算, 中国Z世代2021年撬动的消费支出超过5万亿元, 成为消费的主力。111.5 线上监管强化, 线下迎来转机自从有了电商, 消费的蛋糕总体上就在线上和线下之间切割。 从最初的3C数码、 家电、服装等, 到现在食品、 生鲜, 线上都已占据了相当的份额。

20、电商、 直播等借助互联网手段, 创新了商业经营模式, 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流通方式。 但个别企业使用非正常的手段取得业绩, 有的靠大量的资本补贴, 短时间内形成规模, 实现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下降, 并实现规模效益; 有的靠不公平的价格策略, 如品牌商通过线上渠道附加赠品, 实际造成了线上线下价格的不公平; 有的利用不合法的税款规避手段, 如2021年头部直播网红因偷逃税被重罚; 另外有的平台号称击穿最低价、 最大力度等, 均涉嫌虚假宣传。 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限制, 任由其野蛮生长, 不利于线上线下均衡发展、 不利于线下就业、 不利于共同富裕。好在这些问题在2021年得到充分重视, 有的已得到了必要

21、的规范, 线下发展迎来一个重要的转机。首先从监管要求来看, 线上线下公平发展的环境正在形成。 从社区团购乱象的治理、 到电商平台的垄断整治、 到直播网红偷逃税款的惩罚, 线上发展将更加规范, 线上线下的价格差异将进一步缩小, 线上的快捷和线下的体验将得到更好的互补和平衡。其次从线上增速上看, 与前几年相比, 线上增速有着明显下降。 2021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总额增长仅为12%, 是国家统计局有该数据统计以来的最低值; 实物商品网上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24.5%, 比2020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 是自2015年公布该数据以来首次出现下降 (见图1-11) 。图1-11: 201

22、5-2021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总额增速及占比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 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整理12线下回归是必然趋势。 一方面, 数据显示, 网上零售额及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速呈现持续明显下降趋势, 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的差距逐渐缩小 (见图1-12) , 表现出线上对线下的挤占在逐渐减小。 另一方面, 随着线下实体商业转型升级和全渠道数字化发展, 以及线下功能的充分挖掘, 更多的消费者逐渐回归实体商业, 线下商业正在迎来新的机会。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 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整理图1-12: 2015-2021年社零总额、 网上零售额及实物商品网上

23、零售额增长情况13132 百货零售业发展特点13142.1 增长良好, 是品质消费主渠道2021年, A股上市的41家以百货零售为主的企业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的企业占比83%, 排除最大增幅和最小增幅后的平均增幅为14%, 增幅中位数为11%。 净利润同比增长的企业占比78%, 排除最大增幅和最小增幅后的平均增幅为83%, 中位数为55%。 数据表明, 2021年百货零售业总体增长良好, 净利润恢复较好。 即将公布的全年数据预期也较为理想, 已发布业绩预告的企业中, 大部分企业营收增长较好, 净利润大幅改善。增长良好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境外消费回流, 疫情影响到部分境外奢侈品

24、转移到国内消费, 贝恩公司发布的 2021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报告 称, 由于新冠疫情导致出境游受限, 大部分中国消费者选择在境内购买奢侈品, 除了国内的免税店外, 主要在高端百货商场消费; 二是前三季度经济复苏, 有效需求释放, 经营好转, 业绩明显增长,盈利能力恢复; 三是品质消费提升, 化妆品、 珠宝等代表品质消费需求的商品销售较好;四是部分企业实施并购, 资源整合后优势体现; 五是2020年盈利基数较低。另外, 经济的持续增长、 年轻一代的个性化需求、 恩格尔系数中食品支出随着收入提高而占比下降的趋势、 国潮国货的兴起等无疑都是利好百货商场的因素。2.2 两极分化, 高端百货业绩突出202

25、1年, 百货零售业发展呈现两极分化现象。 一方面, 部分高端百货经营业绩持续大幅增长, 根据公开媒体报道, 北京SKP 2021年销售额240亿元, 同比增长35%; 南京德基广场超过200亿元, 同比增长28%; 北京国贸商城200亿元, 同比增长25%; 杭州大厦超过100亿元, 同比增长25%。在2021年消费总体疲软的情况下, 同比两位数的业绩增长异常突出。 具体原因, 一是上文提到的疫情导致部分境外奢侈品消费转移到国内高端商场; 二是高端商场的品牌效应和虹吸作用加强, 销售业绩越好, 品牌更愿意倾斜更多资源, 从而进一步促进销售, 形成持续正向反馈, 进一步又强化了高端商场的竞争能力

26、。另一方面, 一部分经营团队老化、 商品同质化、 经营无特点的门店经营困难, 在疫情影响下难以为继, 要求企业做出决策, 要么改造升级, 要么关闭止损或转业。15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价格优势, 98%的企业反映直播存在明显的价格优势, 主要因为品牌商给予了更好的政策。 二是不正当宣传, 84%的受访者认为网红主播通常使用类似“最好”、 “全网最低”等字眼, 通过违规的营销、 无事实依据的断言等方式吸引消费者。直播本身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结果, 为消费者带来购物便利和更直观高效的消费体验, 也是消费者和企业在疫情下的一个渠道选择。 随着网络直播技术的成熟, 直播平台日臻完善, 消费者

27、的接受程度日渐提高, 不仅电商平台广泛开展直播业务, 同时也已成为实体零售销售渠道的一个重要补充。 大家关注网红直播对线下零售的影响, 并不是对直播这种形式的反对和排斥, 而是反对不公平竞争; 如果都在同样的竞争规则下公平竞争, 直播将是一种良性的商业行为。免税店的持续火热, 也对百货店的销售造成直接影响。 中国最大免税店中国中免2021三季报显示, 前三季度营业收入495亿元, 同比增长41%。 这个规模超过了同期百货零售业态营收最高的两家A股上市公司营收的总和。在免税店集中的海南省, 根据海南省商务厅统计, 2021年海南10家离岛免税店总销售额601.73亿元, 同比增长84%。 其中,

28、 免税销售额504.9亿元, 同比增长83%; 免税购物人数967.66万人次, 同比增长73%; 免税购买件数5349.25万件, 同比增长71%。免税店销售的主要商品和客群与百货店有较大重叠, 免税市场规模的快速发展替代了一部分原本在百货店的销售, 对百货店造成了进一步的经营压力。2.3 渠道分流, 直播免税影响明显直播带货逐渐成为零售的一个重要渠道, 顶流直播的带货能力非常强劲。 以2021年10月20日淘宝双十一的预售直播数据为例, 李佳琦直播预售销售额106.53亿元, 薇娅直播预售82.52亿元,两场直播的销售额达189亿元, 差不多是一家大型百货零售企业一年的营业收入水平。直播带

29、货的选品, 如化妆品等, 与百货行业商品高度重叠。 另外, 直播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在营销宣传、 税务、 价格体系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规范的问题, 客观上对线下零售造成了不公平竞争。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在2021年底发起的一项调查中显示, 95%的企业认为直播对其化妆品经营销售造成影响, 78%的企业认为对销售额的影响程度在10%及以上 (见图2-1) 。数据来源: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问卷调查图2-1: 直播带货对百货化妆品销售额的影响程度162.4 技术升级, 数字化进入深水区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和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的联合调查显示, 85.4%的企业开展了线上业务 (见图2-2) 。 目前开展线上业务的

30、企业大体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前不具备开展线上业务的能力, 疫情期间临时搭建线上平台, 其应用相对较浅, 未能充分发挥价值, 疫情缓解后, 这些企业需要重新评估线上业务的投入产出比, 其中大部分企业看到了线上潜力并继续深化。 另一类是在疫情爆发前已具备线上业务能力, 疫情期间发挥出巨大价值, 如友阿集团、 银泰百货、 常州泰富、 大商股份、 天虹数科、 王府井集团、 汉光百货、 中东集团、 无锡八佰伴等企业, 从而进一步强化了线上业务能力。 面对新增的业务需求, 这两类企业都面临深水区的数字化变革。数字化转型已历经多年, 理论在更新, 方法在迭代。 前期的数字化建设, 概括起来有两个主要特点。

31、一是引入或研发了大量工具, 如线上商城、 数据分析、 营销引流等, 深水区的重点是要结合企业优势和资源,把工具变为能力。 二是前期数字化建设主要在前台进行, 布局各类触点和场景, 深水区是要向中后台建设转变, 从战略层面构建, 真正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和决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路径不一, 不论采取什么路线, 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 包括业务特点、 资金状况、 人力储备等推进深水区的数字化建设, 避免冒进, 切勿盲从。 前期的失败案例有很多, 不仅损失了大量财力和人力, 还影响了企业对新发展机遇的把握。百货业态的数字化, 触点多元、 场景丰富、 环节繁复, 对系统满足其新需求的要求更为迫切。

32、随着百货零售业数字化进入深水区, 过去两年越来越多的服务商也把业务重点放到百货业态, 在零售的全渠道建设与运营, 中后台建设、 老系统改造、 数据运营、 商业智能、 低碳降本增效等方面迎来一些新的机遇。百货零售企业也在根据自己的需要, 不断引入新的技术应用。 提供技术服务的服务商中, 最广泛应用的前15位分别为腾讯小程序、阿里云、 有赞、 石基零售 (长益) 、 石基零售 (富基) 、 微盟、 腾讯云、 昂捷、 中科英泰、 SAP、 腾讯智慧零售、 海鼎、 汇纳科技、 宝获利、 汉朔等 (见图2-3) 。除此以外, 拍档、 智慧图、 锐捷网络、 上上签电子签约、 海信、 数衍科技、 多点、 友

33、盟+、 爱笔、 华为云、 Elo touch等也有一定的渗透率。数据来源: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 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问卷调查图2-3: 百货业样本企业使用的服务商的系统或技术图2-2: 百货业样本企业开展线上业务的情况173 百货零售业发展主要问题17183.1 理念与时尚特质不符百货业是时尚的行业, 大型百货商场是时尚引领者和消费聚集地, 是所在城市商业繁荣的代表, 是高端品牌不可或缺的市场通道, 有的百货店更是所在城市的地标建筑。 经营百货, 需要对时尚潮流有深入地把握, 在此基础上, 才能选择相匹配的商品和服务。中国的百货业, 在数字化应用和体验上领先于国际同行, 但在形象展示、 橱窗设

34、计、 商品管理、 顾客服务等方面, 我们仍有欠缺。 本质上是很多百货店仍以传统理念指导经营,缺乏对时尚的敏感性, 更缺乏转变传统理念的迫切性。 经营理念与消费需求之间存在鸿沟, 导致需求与供给错位。传统的思维, 有的来自于现行体制, 如有很多百货是国有性质, 上级管理的思维就是传统的, 企业管理层变革意识和动力不强。 有的源于自身, 查阅百货上市公司的高管信息, 70后的成员占比近40%, 有极少量80后, 其它多为60后。 观察发现, 近期出现的一些时尚性强、 经营较好的百货门店, 一般都有一个共同点, 即运营团队年轻化。当前零售业是数字化时代, 更是品质升级的时代, 年轻的团队更能把握消费

35、需求变化,拥有更符合社会潮流的经营理念, 最大化提供与需求匹配的商品和服务。 3.2 发展策略和方向不明在零售业整体增长乏力、 业绩增长不佳的大背景下, 单个企业的发展方向在哪里, 是每个企业必须面对的战略选择。是否还要坚持做零售? 我们看到部分零售商在发展方向上进行转型, 有的转型为新能源, 有的转型为办公空间, 有的介入数字支付领域, 有的投资大健康, 这些转型或投资的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是否坚守百货业态? 有的提出购物中心化, 但是以百货的体量和物业条件, 适合转成购物中心的很少, 实践上看真正成功的案例并不多。 调改的企业, 大部分是尝试做一些局部调整, 如增加儿童业态、 增加网红

36、店, 坚持了百货的属性和模式。还有一些问题, 如是否要继续开店? 是否应该加大数字化投入? 是否应该加大自营? 这些在企业内部都有一定分歧, 有一些企业没有形成明确的策略和目标体系。商品经营上, 百货强于购物中心。 虽然百货业态也不完全掌控专柜或品牌的销售、 价格、 库存, 但相比购物中心而言, 其商品定位、 品牌组合能力等仍然有明显的优势。 零售的本质还是商品和服务, 千变万化, 百货业态中“货”的本质和能力不能再丢了。193.3 业绩增长手段缺乏在消费总体疲软、 存量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大部分企业在面对疫情散点频发导致的客流下降时, 缺乏业绩增长的手段。 笼统来说, 提升业绩的选项有很多,

37、 但每一个选项都有不同的难点。例如, 新开店, 既需要大量的投入, 同时周边消费是否能支撑新店的业绩也存在不确定性, 经营上存在风险; 开发集合店, 既需要专业的团队, 更需要品牌商的支持; 增加体验业态, 意味着可能在增加客流的同时, 降低企业的租金或扣点收入; 增加自营, 面临自有资金和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在全渠道方面, 一些企业依托社群运营、 微信及小程序生态、 直播等方式, 取得了不错的增长。对于早期储备线上线下融合能力的企业, 疫情发生后, 反应速度很快, 线上也发挥了较大作用,并且随着业务量增加, 资源和能力投入更加强化了这部分能力, 持续的疫情影响使得部分企业获得新的增长点。也有

38、很多百货企业, 虽然早期对线上线下融合有共识, 但由于投入精力有限, 重视程度不够, 数字化建设局限于内部管理体系, 因疫情影响临时上线的平台仅能满足应急之需, 并不能支撑业务长远需求, 是否继续投入也因策略不明难以决策。 从整个行业角度来看, 仅有少部分企业借助数字化和全渠道实现新增长。3.4 数字化突破难度大数字化突破难, 主要来自零售企业自身的阻碍。 一是投入产出无法量化, 难以决策。 数字化是综合系统, 对于数字化程度难以量化和界定。 数字化的成果不一定直接体现在销售提升上, 而是更多体现在隐形方面, 如效率提升和满足消费需求变化。 因此, 企业难以就投入产出比进行量化, 难以评估,

39、不易决策。二是人才匮乏, 组织架构不适应。 这是大多数零售企业的现状, 数字化需要专业的团队和人才,费用也不菲, 一般零售企业很难支付明显高于现有团队的费用, 组织架构也不适应同一体系出现差异巨大的组织形式。三是系统多, 打通困难。 零售企业内部系统众多, 并且由不同的服务商提供, 实现打通比较困难, 不仅需要资金的投入, 还需要协调各家配合。 系统不打通, 会员、 库存和营销的协同效果就难以实现。四是认知差异, 思想难统一。 数字化转型是公司长期发展的关键和使命, 需要公司上下思想同一, 更是一把手工程, 需要领导人充分重视、 了解、 参与, 在内部上下、 外部关系达成共识的前提下, 才有可

40、能顺利开展。五是节点多, 缺一不可。 例如, 基层员工的数字化突破, 流程数字化了 , 会员数字化了 , 但是如果没有一线员工的数字化, 链条在这个节点上就无法打通。服务商难以快速全面响应企业需求, 也限制了数字化的顺利推进。 企业对数字化的需求多、 变化快、 个性化强, 服务商很难快速响应, 不能提供完全满足这些需求的解决方案。 有的大型企业自建团队自己开发, 虽然能最大限度服务自身的个性化需求, 但需要大量投资支撑, 吞噬了有限的利润空间。 很多企业是通过打补丁的方式, 即在原有系统上进行补充对接开发, 能够基本满足当下的一些需求, 问题是系统越来越复杂, 梳理难度越来越大。203.5 商

41、品力弱吸引力乏百货业态是品质消费的重要场所, 相对于其他业态, 对商品力要求更高, 是其核心竞争力。 经营业绩突出的百货店, 基本上都有很强的商品力, 包括清晰的商品定位、差异化的商品组合、 有竞争力的商品价格等, 形成了较高的竞争壁垒。大多数百货店, 依然处于同质化竞争状态, 表现为经营同质化和商品同质化。 经营同质化体现在行业基本采用联营为主, 出租和部分自营结合的方式, 联营为主的模式下, 商场的功能主要在招商, 以及商品结构、 品牌结构上的搭配, 对消费者需求的把控不够, 选品能力不足。一些自营为主的百货零售企业近年来业绩良好, 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较高, 较好满足了消费者需求。 但打造

42、一个自营体系面临很大挑战, 对大多数企业来讲短时间内难以有所突破。 挑战主要体现在: 资金占用多压力大、 缺少专业买手团队、 消费者需求难以把握、 公司现有体制限制等 (见表3-1) 。商品同质化是困扰百货零售行业的老问题, 同质化的主要原因, 一是优质品牌数量有限, 且集中于一、 二线市场, 企业可选择面小。 二是网点总体过剩, 新开商业体招商困难, 很难招到与其他项目差异化的品牌或商品。困难程度具体难点1资金占用多压力大2难以培养专业买手团队3找不到合适的供应商或品牌商不配合4消费者需求难以把握5管理水平跟不上,经验积累不够6难以保留买手人才7现有公司体制限制数据来源: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

43、 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问卷调查表3-1: 百货业样本企业开展自采自营的难点21214 百货零售业转型及发展趋势2122当前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阶段, 企业的防疫应对能力已有较大提高。 与2020年相比,疫情对百货零售企业经营造成的影响明显减小, 大多数企业对未来一年保持乐观平和的态度。 根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和利丰研究中心联合调查显示, 47.1%的受访企业预计2022年销售额将与2021年持平, 另有四成多的受访者认为销售额有望实现增长 (见图4-1) 。调查显示, 71.8%的受访企业认为加快数字化转型、 加速全渠道融合是未来一年主要关注的发展方向 (见图4-2) , 另外增强体验元素 (5

44、8.8%) 、 强化供应链 (57.7%) 、 调改升级 (56.5%) 、 科技应用 (49.4%) 等也是百货业重点关注的发展方向。图4-1: 百货业样本企业对2022年销售额的预期数据来源: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 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问卷调查图4-2: 未来12个月百货企业关注的方向数据来源: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 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问卷调查234.1 持续多维度调改升级疫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并涌现出许多新的消费模式, 如何顺应消费趋势的变化进行调改升级成为百货零售业聚焦的重点。 近年来, 几乎每家百货零售企业都经历了大大小小不同程度的调改升级, 但并不是所有的调改都有成效。 调改项目的

45、成功与否, 取决于经营者对市场的判断、 对未来的预测、 对用户需求的把握等。 调改升级不是简单地增加互动体验元素, 或只限于门店装修, 而应该涉及服务、 场景、 供应链等各方面, 是多维度的升级。2021年, 中国百货零售业的调改涉及外观装修、 品牌更新、 数字化变革等诸多方面。外观装修: 广州凯德乐峰广场外墙焕新工程在2021年12月完工, 外墙增添超过1000平方米的大型梦幻灯饰画, 大面积的蓝色星空与月亮、 独角兽等图案点亮夜空, 吸引不少游人驻足留影。品牌更新: 上海汇金百货的珠宝区自2018年至2021年在品类、 服务、 环境等方面都进行了升级。 升级后的珠宝区系统性地整合品牌资源,

46、 涵盖周生生、 周大福、 谢瑞麟、 潮宏基等12个品牌, 加强了品牌集合力度和商品运营规模, 均为商圈之最。 同时, 珠宝品牌运营由规模化向专业化、 精细化、 品质化迭代, 部分重点专柜还结合轻奢化、 年轻化的定位进行调整。 此外, 还增加了珠宝修理点, 提供饰品清洗、 戒指改寸等服务项目。2021年12月, 北京翠微百货翠微店A座经过八个月的闭店改造, 终于重新亮相。 升级后的翠微百货新引进品牌达到近百个 , 其中百货类新引入了37个品牌, 有12家品牌为北京市或海淀区首店。 这次升级改造, 不仅优化了整体装修风格, 也增加了更多体验业态。定位转型: 王府井旗下的北京东安睿锦于2022年1月

47、开业, 使用原东安市场物业, 转型为潮奢买手制百货店。 商场内品牌以国际一线奢侈品和设计师品牌为主, 近半数为中国内地首店。凯德乐峰广场的月夜楼梯 (图片来源: 凯德乐峰广场)24东安睿锦1F“形塑东安”塑造传统中国建筑结构融合未来科技的新中式 (图片来源: 王府井集团官网微博)244.2 商品力仍是百货重心打造商品力和供应链是百货零售业升级转型的核心要素。 商品力, 是指商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吸引力, 这取决于很多因素, 包括商品功能、 质量、 外观、 价格、 展示方式等。 提高商品力仍是百货零售业的重心。 商品力强, 百货公司的竞争力就相对较强, 有利于其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目前, 百货公司在

48、提高商品力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如开拓自采自营和发展自有品牌, 通过与上游制造商合作, 强化自身供应链优势, 提高商品经营和服务能力。(1) 拓展自采自营业务中国百货零售业主要采用品牌联营模式。 这种模式保障了百货零售企业的一定利润率,但限制了百货零售企业对商品渠道的掌控, 容易错失市场良机。 近年来, 不少百货零售企业尝试通过自采自营的模式寻求新的机会, 通过买手团队全球采购、 开设品牌集合店、 引入独立设计师及小众品牌等方式, 实现商品差异化, 增强商品力。调查数据显示, 71.8%的受访企业表示当前已开展自采自营业务 (见图4-3, 受访企业大部分含超市业态, 此数据包括超市业态情况) ,

49、 与去年持平。 当前百货零售业自采自营总体规模较小, 超过一半的企业表示, 与去年同期相比, 当前自采自营业务的比例没有变化; 另有39.4%的企业表示当前自采自营的比例有所增加, 大部份企业的增幅少于5%(见图4-4) 。 44.3%的企业还表示, 未来12个月内将继续扩大自采自营比例 (见图4-5) 。25图4-3: 百货业样本企业自采自营业务的开展情况图4-5: 百货业样本企业未来12个月内自采自营业务拓展情况图4-4: 与去年同期相比, 百货业样本企业自采自营业务的经营比例变化数据来源: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 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问卷调查数据来源: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 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

50、心问卷调查图4-6: 开展自采自营的百货业样本企业采用的经营模式在经营模式方面, 2021年, 开展自采自营的样本企业中, 采用“买手自采”的百货企业明显增多,占60.7%。 “区域代理或总代理”和“自行开发经营自有品牌”仍是较多企业会采用的方式, 各占44.3% (见图4-6) 。26(2) 开发自有品牌开发自有品牌是零售业增强商品力的另一种方式。 自有品牌有助于百货零售企业突破毛利瓶颈。 百货企业将直接对接制造商, 略去中间环节, 节省成本, 在定价方面有更大的弹性空间。同时, 百货企业也能对自己售卖的商品品质与特点了解更多。受疫情影响, 企业开发自有品牌的速度放缓。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友情提示

1、下载报告失败解决办法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报告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中国百货商业协会:2021-2022年中国百货零售业发展报告(42页).pdf)为本站 (小时候) 主动上传,三个皮匠报告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个皮匠报告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