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您的当前位置:上海品茶 > 报告分类 > PDF报告下载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2018金融大监管强化银行特许价值(21页).pdf

编号:71491 PDF  DOCX  21页 992KB 下载积分:VIP专享
下载报告请您先登录!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2018金融大监管强化银行特许价值(21页).pdf

1、金融大监管强化银行特许价值 王剑No. 1801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陆 http:/ 究 报 告金融大监管强化银行特许价值金融大监管强化银行特许价值 王剑王剑1 本报告回答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 加强监管归根结底是利好银行还是利空银行?表面上,肯定有些业务会被监管新规管控,对盈利有负面影响。但如果从银行业本质出发,深刻剖析银行的实质,那么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我们首先剖析银行的本质, 刻画出银行的商业逻辑, 尤其是抓住银行从事相关金融的服务的核心要害点,即维持存款稳定,并由此带来特许价值。然后指出,在过去几年的金融行业演变中,随着各种创新业务的兴起,银行的特许价值是受到侵蚀的。因此,当监管从严之

2、后,银行的特许价值反而逐步被强化。 一、银行秘密:一个极简模型一、银行秘密:一个极简模型 1、银行的本质 在大部分人观念中,银行是吸收存款,然后将资金投放给借款人,从而实现投融资双方对接,动员了社会闲置资金投入扩大再生产,从而支持实体,扩大产出,提高社会福利。 结合银行的报表来看,对于单家银行而言,上述这一观点大致能够成立,但又不完全准确。比如新设一间银行之后(忽略股东权益) ,假设先吸收存款 100 元,于是银行得到 100元现金(先忽略法定存款准备金) 。 资产 负债 现金 100 元 存款 100 元 然后,一家企业来申请贷款 100 元,用于扩大生产,因为它生产的产品现在受到市场追捧。

3、银行审核后认为这企业经营不错,其产品前景也很好,于是同意了贷款,并给予放款。注意,放款的行为,并不是直接把现金交给企业,而是在企业账户上计入 100 元存款。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就变成: 资产 负债 现金 100 元 贷款 100 元 存款 100 元 存款 100 元 (企业) 1 王剑,IMI 研究员、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银行业首席分析师 然后,企业要动用贷款得到的资金去进货,于是它可能要取现,或者把存款汇给它的供货商(对方账户不开在本银行) 。当它的 100 元存款取走或汇走之后,银行现金没了,资产负债表就变成: 资产 负债 贷款 100 元 存款 100 元 这时的报表,与最初状

4、态相比,就会给人一种错觉:仿佛是存款人存入 100 元,然后银行把这 100 元借给了借款企业。尤其是我国银监会要求执行“代付”规定后,贷款银行通常是没有“在借款企业账户上计入 100 元存款”这一动作的,贷款资金是由银行直接打给该企业的贷款用途方(比如,企业借款进原材料,那么银行是把钱直接打给原材料供应商的) 。这相当于把上例中银行向借款企业放贷、 企业取款这两个动作合二为一了。 这个合并动作的前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分别是: 资产 负债 现金 100 元 存款 100 元 资产 负债 贷款 100 元 存款 100 元 这就加深了“银行是拿存款人的现金去投放贷款”这一印象。 但如果扩展到整个

5、银行业(或者假设整个经济体只有一间银行) ,我们却会有截然不同的发现。关键的不同点在于,此时就不会有“企业取现金或汇走存款”这一动作。因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结算,依然都是本银行的存款,没有“汇走存款”这一动作。至于取现,放眼全国的话,取现的比例永远只有 5%左右(而且还在下降) ,因此也可忽略取现。这时,模型就会发生改变。 我们还是从这一间全国惟一的银行开设之日开始。 假设在这间银行开办之前,全国人民都是使用央行发行的现钞的。然后,一个人被允许拿着 100 元开了一间银行。银行开设后,假设先有 100 元存进来。这时,银行有 200 元现金。 资产 负债 现金 200 元 存款 100 元 股

6、东 100 元 发放了 100 元贷款之后,银行在借款企业账户上记入 100 元存款: 资产 负债 现金 200 元 贷款 100 元 存款 100 元 存款 100 元(企业) 股东 100 元 由于企业之间的结算都通过汇款,所以这笔存款一直留在银行账户上(只不过存款人姓名不停变换) ,不存在取现动作,自然也不存在“银行是拿存款人的现金去投放贷款”这种事。于是,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将长期稳定为: 资产 负债 现金 200 元 贷款 100 元 存款 200 元 股东 100 元 随着银行放贷规模的逐渐扩大,其资产负债表规模也将持续扩大。假设,银行最后投放了 1000 元的贷款。 资产 负债 现金

7、 200 元 贷款 1000 元 存款 1100 元 股东 100 元 这时, 银行通过贷款, 向借款人收取了较高的利息, 同时又支付给存款人相对低的利息,赚取了息差,成为其主要收入来源。同时,银行还会提供一些其他收费服务,比如汇款等,因此会有一些非利息收入。息差收入和非利息收入等,共同构成了银行的总收入。在我国,息差收入占比仍高达 80%左右,仍然是银行业最为主要的收入。 然后,银行要支付日常业务和管理的费用(其中近半是人力资源费用) ,然后还要扣除坏账损失和各种税收,最后形成银行股东的利润。 因此,我们用一个极简模型刻画银行的商业模式: 利润 =规模 利差 各种费用支出(业务及管理费用、各

8、种税收、坏账损失) 根据此模型,银行要扩大利润,其选项无非是:扩大规模、扩大利差、控制各种费用。 2. 要害是存款安全 再回到前文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我们首先要理解,资产负债表中各种科目中,最为要害的其实是存款。所有企业在经营中都会形成种种负债科目,银行也不例外,存款就是银行的负债之一。但它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对于一个国家当局说,存款是一个国家的货币。这才是理解银行秘密的要害。 比如前文中, 企业向供货商支付货款, 是用汇款的方式。 它的存款变成了供货商的存款,从而完成了一次支付。存款就是货币,履行了交易的功能,这非常明显。此外存款还能履行货币的价值储藏等其他功能。 所以, 借款企业向银行申请贷

9、款时, 银行并没有给这家企业真的现金 (现金是法定货币) ,而是签发了一张现金的凭证,叫存款,让这企业拿这张凭证去购货。供应商也愿意接收这张凭证,因为它也相信凭这张凭证,可以随时向银行换回现金。只要所有人都相信拿这张凭证可以随时向银行换回现金,就不会有人真的去换回现金。于是,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就会一直稳定为: 资产 负债 现金 200 元 贷款 1000 元 存款 1100 元 股东 100 元 换言之,银行的秘密,是为社会提供交易流通的介质,或者说得更专业点,为社会经济活动注入流动性。所用的具体方式,就是发行存款,让民众拿去当钱花。 但存款履行货币职能得有一个前提, 就是取得民众的信任, 大家

10、都深信可以从银行换回现金。只要达到这一点,存款就成为“信息不敏感证券” ,一般情况下的各种事件信息不会动摇民众对存款、对银行的信心,从而使存款能够持续履行货币职能,整个社会货币总量稳定,然后才能进一步保持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 这种货币的稳定,是国家当局希望看到的局面。所以说,金融是“国之重器”,其实讲的是货币是“国之重器” 。而银行正是经营这种重器的核心机构,在任何条件下保证存款的绝对安全,是国家和银行的终极目标。 3、大棒与胡萝卜 但人类几百年的经验表明, 要让银行存款成为信息不敏感证券, 持续地完美履行社会流动性功能,并不容易,需要得配合一系列配套工作。这一系列配套工作,我们总结为“大棒与

11、胡萝卜” 。大棒主要是指监管,胡萝卜就是特许价值,它主要靠行业管制实现。因此,就是监管与管制。我们将就这两点分开讨论。 (1) 监管。监管是指对银行的经营扩张进行某些制约,不让它承担过度风险,从而保障稳健经营,最终保证公众对存款的信心。最为典型的监管思路是控制银行业务扩张,通过一些指标限制,遏制银行扩张。 (2) 从上例中,从全经济体视角,我们已发现,银行不是拿存款人的钱去投放给借款人,而是直接签发一张凭证(存款)给借款人,以此向社会注入流动性,同时也实现了自己业务规模的扩张。因此,它扩张的幅度几乎是无限的,只要它愿意,它可签发无尽的新凭证。 资产 负债 现金 200 元 贷款元 存款 100

12、 元 存款元(企业) 股东 100 元 但这种情况下,由于银行实质上只有 200 元真金白银,而存款金额巨大,如果里面有超过 200 元的存款来提取,那么这间银行就瞬间资不抵债了。因此,这个庞然大物其实是很脆弱的,一旦提现金额超过储备现金,就倒闭了。于是,监管当局规定,银行必须将“现金/存款”维持在一个合理比例之上,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而对银行的业务扩张给予了遏制。再后来,还有一些其他措施,比如建立同业拆借市场(A 银行没现金时,可先向 B 银行借) 、央行最后的流动性支持(大家都没现金时,向央行借) 、对银行的流动性错配给予限制等。 种种措施都是为了控制流动性风险, 从而让公众相信, 你

13、们的存款随时可以来换取现金。 然后,银行放贷还会面临信用风险,部分企业由于经营不善,无法足额偿付贷款本息,使银行承担损失。损失先从银行股东权益中扣除,股东权益亏光了,才会影响存款安全。因此,股东权益是存款之前的安全垫,这一安全垫要足够厚,才能保障存款人信心。于是,监管当局规定“股东权益/资产”的最低要求比例,用以把握当资产产生一定风险损失时,股东权益能够覆盖,从而保障存款安全。这就是现在的资本充足率监管。其根本目的同样是为了保障存款人信心。其他类似的措施还包括不良率监管、资产投向的监管(风险过高的领域不得投放)等,根本目标是一样的。 总之,一切的监管,是为了控制银行为了追逐盈利而过度承担风险(

14、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等) ,根本上是为了让公众相信,你们的存款是安全的,随时可以来换取现金。让存款保持“信息不敏感”特征,从而继续履行货币职能,保持社会经济稳定。 (2)管制。管制主要是指价、量这两方面,当局给予限制或官定,不完全由市场自由竞争,其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保障整个体系的稳定。比如,长期以来,很多国家或地区对银行存贷款利率给予一定的管制,对银行准入门槛给予一定的管制,这分别构成价、量两方面的管制。甚至一些更为具体的细节,比如直接对银行的信贷规模、网点数量、经营地域给予行政管制。 如果准入或利率不予管制,彻底放开,有可能会出现银行数量过多,竞争过度的局面。存款利率可能显著上升,贷款利率下

15、降,压缩银行利差。这是不是银行“还利于民”呢?最后实则未必。部分银行为保持盈利水平,在激烈的竞争中,就会开始放松信贷标准,将贷款投放给高风险领域,博取更高贷款收益率,最后它可能会面临资产质量恶化的后果。几个发达国家或经济体的利率市场化经验表明, 银行都不是死于息差过小, 而是死于息差过小倒逼的贷款乱投放。 所有的经营不善都可能会导致动摇公众对存款的信心, 于是也就侵蚀了银行业存在的根本逻辑。因此,银行业一般不允许彻底的自由竞争。 其实,对价、量不予管制,彻底放开,在很多行业其实是非常正常的市场化现象,自由竞争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但代价是部分竞争失败的企业会被淘汰。 但银行业的要害在于存款的安全

16、性,一旦银行破产,存款化为废纸,意味着社会部分流通的货币突然消失,外部影响较大。而且,哪怕极少数银行破产还可能导致公众对全行业信心动摇,转而去挤兑其他健康的银行,导致风险传染和扩大。因此,银行不能通过自由竞争来“还利于民” 。人们也探索过既允许自由竞争,又能保护存款的两全方案,比如存款保险制度,但截止目前仍然未成为完美解决方案。 当然,过度管制也影响市场效率。最为典型的例子,是过去贷款利率人为设得过低时,无法覆盖相对高的中小企业风险,导致银行无法对中小企业实现风险定价,最终陷入“利率越低越无法支持中小企业” 的怪圈, 是一种效率的损失。 因此, 各国都先后推进利率市场化,提高市场效率,但没有一

17、个国家能实现银行业的彻底自由化,依然不同程度实施准入、利率等方面的管制。 管制还带来了一个副产品:管制利润,或叫特许利润、特许价值、特许权价值。完全自由竞争可以使行业参与者的经济利润最终趋于零, 那么反过来, 行业管制必然导致经济利润长期为正,是为特许利润。表现在具体财务数据上,即银行业 ROE 水平普遍高于实业,比如我国银行业 ROE 近年保持在 15%左右,显著高过实业。这就是当局管制带来的胡萝卜。 (3)小结:监管与管制 人类银行业经历过没有监管和管制的蛮荒时代,史称自由银行制度,没有监管部门,也没有同业市场可以江湖救急,更没有央行作为最后救助人,所有银行签发五花八门的凭证(银行券,亦即

18、存款) ,信用水平高低不一。银行倒闭时有发生,存款变废纸,导致社会经济动荡。一次次银行危机代价惨重,货币的消失导致社会经济生活紊乱,产出快速收缩。 政策当局一直在竭力避免银行危机。 几百年的惨痛教训, 慢慢形成了现有的这一整套监管与管制体系,对银行经营各方面形成紧箍咒,防止银行为追逐盈利而过度扩张,过度承担风险,最后陷入系统性银行危机。但这些监管与管制最后也形成了特许价值,由银行享受。这仿佛是一次交换:银行经营货币,为社会经济注入流动性,并为此享受国家授予的特许价值。 二、影子传说:被偷走的胡萝卜二、影子传说:被偷走的胡萝卜 但监管与管制带来的特许价值, 是一块丰厚的利润, 对很多资本来说是难

19、以抗拒的诱惑。而且,行业管制使这一群享受特许价值的参与者,共同形成一种类似卡特儿的市场结构:参与者维持一种供给、价格的联盟,保障了整个行业的特许价值,但行业内部仍然会有激烈的竞争, 所以我们看到银行业一边被批评垄断, 一边又是银行业务员们为拼抢客户而惨烈竞争。为了增加自己的市场份额,随时会有联盟成员试图突破监管或管制规定,谋取更多业务。换言之,这种联盟内部本身有天然的不稳定性。 此外,在联盟外部的垂涎者,也有很大的动机想参与进来。虽然他们被管制政策阻挡在门外,但依然不甘心,不断尝试通过各种手法突破管制,以便在这个诱人的卡特儿中分一杯羹。 一旦监管与管制的力量有所放松,联盟内部、外部的突破行为就

20、开始冒头,这便是过去几年中我国金融体系出现的现象,也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早年经历过。我们分别将联盟内部、外部的扩张行为, 称为银行影子和影子银行。 虽然这些业务令人眼花缭乱, 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本质都是上一章所介绍的,银行的秘密。 分析的起点,是一张传统的银行资产负债表,它来自我们上一章的例子: 资产 负债 现金 200 元 贷款 1000 元 存款 1100 元 股东 100 元 1、银行影子:表内部分 各类监管与管制措施,制约了银行投放信贷。比如,为控制流动性风险,过去有存贷比监管, 还有资本充足率、 不良率、 信贷额度等监管或管制。 这些措施均对银行放贷构成制约,不可能无度放贷。但在我国过去

21、几年经济发展中,对信贷的需求非常旺盛。除正常的实体企业融资外,僵尸企业、政府背景项目等利率不敏感的预算软约束部门也大量融资,使我国信贷需求常年处于不正常的高位。 而由于这些预算软约束部门往往带有政府隐性担保 (或者银行认为它们有政府隐性担保) ,因此虽然监管严禁信贷投入,但银行还是乐于给予放款。 为突破监管限制,实现进一步信贷扩张, “非标准化债权”应运而生。早期最典型的非标做法,就是银行先通过买入返售资产、应收款项投资等科目,把资金投放给一个 SPV(信托计划为主,后来还会有券商、基金子公司的资管产品) ,然后 SPV 再把资金投放给借款企业。 其间,SPV 仅承担通道功能,协助实现资金投放

22、。所以,非标本质,穿透来看,是银行投放资金给借款企业,跟贷款无异。但是,监管指标却差别巨大:非标表面上不是贷款,不用参与存贷比、不良率等监管指标的计算,也不占用信贷额度,还不受信贷投向政策制约,风险权重起初也按同业资产来计,不用像信贷那样计 100%,也节省了资本占用。因此,通过把贷款包装成非标,可以美化一系列贷款相关的监管指标,对于银行而言真是皆大欢喜。 资产 负债 现金 200 元 贷款 800 元 非标 200 元 存款 1100 元 股东 100 元 通过把部分贷款包装成非标, 很多监管指标又有了空间, 就可以继续扩张业务。 所以说,任何基于表面会计科目的监管都是不严肃的。 通过变换科

23、目名称就绕开了,“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没有被贯彻。监管部门发现问题后,及时跟进,规范了银信合作。但是,2012 年开始, 能够充当通道功能的 SPV 日益增多, 券商资管、 基金子公司等通道不归银监部门管辖,几乎不可能实现穿透,也就不可能实现“实质重于形式” 。于是,非标继续大行其道。直至2014 年初, 监管部门加强了同业业务的监管, 非标投资激增的势头得到遏制, 但仍在上升。 我们再看看上例中的资产负债表,在现实中是什么样子。可惜,在全行业的资产负债表中, 无法单独析出同业投资或非标投资, 而是全部笼统地归入 “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 之中。该科目还包括了其他对非银金融的传统同业业务,

24、比如银行对非银金融机构的直接投放、 放贷等,因此不完全准确,但这些传统业务相对有限,因此该科目的大致趋势更大程度上是由银行资产投银行资产投放放SPV借款企业同业投资决定的。从数据上看,该科目占总资产的占比在 2012 年开始快速上升,2015 年开始加速激增(主要是表内的委外投资所致,以及同业理财等,也包括于本科目中) 。2016 年开始,该科目占比缓慢回落,但目前仍处高位。 (数据来源:WIND) 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信贷收支表中, 有一个更为接近同业投资、 同业非标的科目, 即 “股权及其他投资” ,该科目占全部资产运用的比例,也显示出几乎一致的趋势。 (数据来源:WIND) 因此,银行在前

25、几年通过表内同业投资等方式,绕开信贷的监管约束,额外扩张了资产业务,其规模达到全行业总资产的 10%左右。截止 2017 年末,表内影子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为: 科目 金额 占比 科目 金额 占比 准备金和现金 25.61 10% 企业个人存款 153.261% 0 对政府债权 21.82 9% 对央行负债 10.55 4% 对银行债权 29.60 12% 对银行负债 12.61 5% 对非银金融债权 28.06 11% 对非银金融负债 16.84 7% 对企业个人债权 128.87 52% 债券发行 22.59 9% 其他资产 15.75 6% 其他负债 28.76 12% 实收资本 5.18

26、 2% 总资产总资产 249.7249.72 2 100%100% 总负债与资本总负债与资本 249.7249.72 2 100%100% (数据来源:WIND;单位:万亿元) 2、银行影子:表外部分 上述非标投资等科目,好歹还是体现在资产负债表内的。若做得更绝一点,干脆把资产出表,放到表外的资产管理业务中去。 资产出表,这并不是什么非分的要求。有些贷款投放之后,因故不方便或不希望持有到到期(比如有更好的客户可以投放) ,希望变卖转让,这其实是合情合理的需求,最规范的做法是资产证券化,打包成 ABS 转让给外部投资者,从而资产真实卖断。但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一直没有成为主流,业务流程繁琐,其原因

27、非常多样,本报告无法展开。而变相的资产证券化即资产出表却非常发达,最为典型的就是将表内资产转移至表外理财。 如果一间银行信贷和表内非标均达到监管上限,还想进一步扩张业务,则利用表外。有些不便或不允许表内投放的资产,也可放到表外。典型的做法,是发行一只理财产品,接走表内资产(或资产新增就直接放到表外) 。比如有一位存款人拿 100 元来购买,从而募集资金 100 元。起初,这 100 元是以理财产品的名义存在银行中(或者说,理财产品投向为银行存款) 。 表内 资产 负债 现金 200 元 贷款 800 元 存款 1000 元 存款 100 元(理非标 200 元 财) 股东 100 元 表外 投

28、向 产品 存款 100 元 投资人 100 元 然后,有企业来申请借款,银行说我们表内信贷没额度了,可以用理财资金投放给你,利率几何。企业咬咬牙表示同意。于是,理财资金以一个非标的形式,投放给了该企业。企业拿到资金,依然要存在银行,银行存款总额不变(存款人变了) 。这整个过程中,理财只是转移存款,没有改变存款总额。 表内 资产 负债 现金 200 元 贷款 800 元 非标 200 元 存款 1000 元 存款 100 元(企业) 股东 100 元 表外 投向 产品 非标 100 元 投资人 100 元 这时,由于银行声称这是一只 100 元的理财产品,并不是存款,其投向也不由银行承担风险,而

29、是由投资人承担,因此不用参与表内大部分监管指标的计算(只需计提一些操作风险、申购赎回时的流动性风险等) 。因此,银行不给自己的监管指标造成明显压力,却实现了突破监管指标,额外扩张业务。 但现实中,众所周知的是,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由银行实施刚性兑付,投资人都相信自己购买这产品是无风险的(理财产品成为了类似存款的信息不敏感证券) ,理财的投资风险实质上由银行承担,实质上是表内业务,理应纳入各类监管指标的计算。 我们大致掌握这部分表外业务的规模。 根据最新公布的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 (2017年) ,截止 2017 年末,银行业理财余额是 29.54 万亿元,但不能全部统计为表外。首先,保本理财

30、(7.37 万亿元)应剔除,因已纳入表内;其次,银行同业理财(全部同业理财为3.25 万亿元,大部分为银行同业理财)也已经统计在投资方银行的资产科目中,体现为同业投资。但两个分类维度(保本与非保本、同业与非同业)是交叉的,但缺乏具体的明细分类数据,只能假设分布是平均的。亦即,非保本、非银行同业的理财,约 20 万亿元。 这 20 万亿元的表外理财,很遗憾我们缺乏更详细的投向数据,只能假设与全部理财的经验相当,约 70%的资金通过债券、非标、权益等方式,投向了实体经济,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也就是说,大概有 14 万亿元左右是投向实体的。我们把这块业务也体现到资产负债表上。 表内 科目 金额 占

31、比 科目 金额 占比 准备金和现金 25.61 10% 企业个人存款 153.20 61% 对政府债权 21.82 9% 对央行负债 10.55 4% 对银行债权 29.60 12% 对银行负债 12.61 5% 对非银金融债权 28.06 11% 对非银金融负债 16.84 7% 对企业个人债权 128.87 52% 债券发行 22.59 9% 其他资产 15.75 6% 其他负债 28.76 12% 实收资本 5.18 2% 总资产总资产 249.7249.72 2 100%100% 总负债与资本总负债与资本 249.7249.72 2 100%100% 表外 投向 金额 产品 金额 实体

32、 14.00 投资人 20.00 其他 6.00 总计总计 20.0020.00 总计总计 20.0020.00 (数据来源:WIND;单位:万亿元) 3、影子银行:非银金融部分 前文已述,银行具有签发信息不敏感证券的特许权,从而赚取特许利差,利润丰厚。其他非银金融机构 (证券公司、 基金公司、 信托公司等) 没有这项业务, 没有经营存款 (货币)的特许权,他们发行的产品或证券是信息敏感的,收益率高于存款,故而它们的盈利水平普遍不如银行。在盈利的诱惑下,部分非银金融机构偷偷也开起了银行。 方法同样令人眼花缭乱,但本质不难理解,与银行利用表外理财扩张业务类似。首先会发行一个资管产品,然后投向各类

33、资产。所发行的资管产品原本应投资者风险自担,是信息敏感的,但有意无意地,发行人使投资者形成刚性兑付的印象,风险实质上由非银金融机构承担,存在刚性兑付。这样,这些产品就类似于一张信息不敏感证券,像银行业务一样。所以,它们被称为影子银行。 最为典型的影子银行是货币市场基金。 虽然从来没有人声称它是无风险的, 但由于它风险确实低,发生风险的情形并不多见,因此也被市场共认为是几乎无风险的,是一张信息不敏感证券。尤其是在使用摊余成本法后,连市价波动都被消除了,更加符合信息不敏感证券特征。本质上,货币市场基金是套取管制存款利率与市场化的同业利率之间的利差,抬高银行负债成本,最为直接地侵蚀银行特许价值。尤其

34、是在货币市场基金份额的流动性提高、支付功能出现后,对活期存款的替代进一步加剧。 4、影子银行:金融之外部分 在特许利润的诱惑下,除了非银金融机构之外,甚至金融业之外的机构,也有开银行的想法。 于是, 街边的种种财富管理公司开了起来, 发行各种产品, 募集资金, 投向各种项目。他们有意无意给予投资人一种暗示:资金投入到我们的项目,给你们丰厚的收益率,保本保息。换言之,它们也尝试签发出一张信息不敏感证券。 虽然我们相信这些开办者不全是骗子, 有些只不过是不理解银行业务的非专业人士。 孰不知,这种市场,本质上就是一个无监管、无管制、无最后贷款人的自由银行制度,出事只是时间和程度的问题。 当然, 不是

35、所有的非银金融业务和非金融财富管理业务都是影子银行, 有些是真正意义的投资业务,风险归属明白无误(比如大部分公募基金产品) 。但真假投资业务混淆一起。所以,各类影子银行总额较难统计,因此我们暂时先用前文的例子来体现。下表即可囊括了银行表内业务、银行影子、影子银行等全部金融业务。 银行表内 资产 负债 现金 200 元 贷款 800 元 存款 1000 元 存款 100 元(企非标 200 元 业) 股东 100 元 银行表外 投向 产品 非标 100 元 投资人 100 元 影子银行 资产 负债 资产 产品 5、影子对特许价值的侵蚀 上述银行影子、影子银行扩大的过程,本质上是在侵蚀银行的特许经

36、营权。前文已述,银行的利润模型是: 利润 =规模 利差 各种费用支出(业务及管理费用、各种税收、坏账损失) 其中,最为核心的变量是规模、利差、坏账(其他变量相对稳定) 。我们来看下过去这几年,银行影子、影子银行如何威胁上述三个变量。 一方面,银行影子、影子银行发行的信息不敏感证券,收益率普遍高于存款,对存款形成分流(是分流存款,不是消灭存款,因为这些产品或其投放标的,最终还是会把钱存入银行,只是利率更高) ,这会影响规模、利差两个变量。如果此间还伴随点通货膨胀,那么存款人搬走存款的动机还要更强,毕竟其他投资品更能保值增值。同样,借款企业也发现融资方式较多,开始发行债券等。因此,银行为此承受了更

37、高的负债利率,导致利差收缩,同时存贷款客户还在“脱媒” ,规模也在收缩。 另一方面,银行影子、影子银行相当于突破既有的管制,额外扩张了资产。毫无疑问,传统银行业务肯定已占据最优质的客户群体, 银行影子、 影子银行的扩张自然是相对低等级的客户(虽然有时也不能一概而论) 。尤其是银行影子,风险仍然处于银行体内,它规模的增加,虽然可能弥补优质客户脱媒的规模下降,但对于银行而言自然是风险的增加,潜在坏账增加,动摇了经营的稳健。 所以,银行影子、影子银行的滋生,一方面分流银行存款和客户,另一方面导致银行业务扩张并积累风险,对银行的规模、利差、坏账三大关键变量都有负面影响,最后会逐步侵蚀银行特许价值。令人

38、吹嘘的是,银行影子是银行卡特尔联盟内部自身的原因,自己侵蚀自己的特许价值,是联盟内部竞争博弈的后果。 三、回归本源:特许价值的重新强化三、回归本源:特许价值的重新强化 当然,我们也认识到,大部分银行影子、影子银行确实起到了支持实体的作用,弥补了呆板的银行传统业务的不足,使很多被传统业务放弃的客户获取了金融服务。因此,彻底剿灭影子业务也是不利的。但任由影子业务泛滥,又会动摇银行业整体稳健,从而滋生系统性风险。所以,这里是一个度的把握的问题,必须认清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防范风险还是支持实体。 银行影子、影子银行的日益盛行,美化了大部分金融监管指标,监管部门拿到的报表是扭曲的,监管官员无法准确掌握

39、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程度,低估风险水平,也使他们无法进行决策,或者导致错误决策。考虑最极端的情形,即银行经过影子扩张,真实资本充足率已极低,实际资产质量已较差,而监管部门难以掌握,未能及时干预,从而最终陷入系统性银行危机。 因此,净化金融机构报表,还原真实风险水平,成为监管部门的当务之急。这项艰巨的大监管任务,大致可以分为三步走: (1)彻查真相; (2)还原业务; (3)补提欠账(后两步同步进行) 。 1、彻查真相 我们把前文梳理的银行、银行影子、影子银行汇总至一张表中。第一项任务,是对各类业务进行彻查,查清其业务本质:哪些实质是银行表内业务,哪些是真正的表外业务。尤其是佯装成表外业务的理财、

40、资管等,要还原为表内业务。 银行表内 资产 负债 现金 200 元 贷款 800 元 非标 200 元 存款 1000 元 存款 100 元(企业) 股东 100 元 银行表外 投向 产品 非标 100 元 投资人 100 元 影子银行 资产 负债 资产 产品 因此,开启于 2017 年 3 月的银监部门“三三四十”大检查,本质上便是为了彻查银行的真实风险,还原各种影子业务的实质。经过近一年多时间努力,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 完成彻查后,监管部门便可以得到一张所谓的真实的财务报表。比如接上例,如果银行表外的 100 元产品是银行刚性兑付的,按要求要回表,实质监管报表将变为: 资产 负债 现金 2

41、00 元 贷款 800 元 非标 200 元 非标 100 元(回表) 存款 1000 元 存款 100 元(企业) 股东 100 元 理财 100 元(回表) 2、还原业务 但上表是监管部门重述的、反映真实情况的报表,但实际业务还没调整,表外非标还在理财产品里,投资人手里还持有理财产品。因此,业务要实际调整回来,使报表与实质相一致。 比如,上例中的 100 元理财产品到期后不再续做,表外非标真实回表。这其实就是发行理财产品的逆过程,理论上,借款企业先把 100 元退给理财产品(企业存款下降 100 元) ,理财产品再把钱退回投资人。投资人把钱存在银行,银行整个存款总额不变。 资产 负债 现金

42、 200 元 贷款 800 元 非标 200 元 存款 1000 元 存款 100 元(个人) 股东 100 元 然后,可能这间企业还得继续用钱,银行给这个企业投放一笔贷款(或表内非标) ,企业仍将钱存于银行,因此新派生 100 元存款。 资产 负债 现金 200 元 贷款 800 元 存款 1000 元 存款 100 元(个非标 200 元 贷款 100 元(企业) 人) 存款 100 元(企业) 股东 100 元 当然,实践中,可能并不存在上述企业先还钱再重新借钱的两个动作,上述两个环节是同步完成的(除非企业不再续借) 。那么就表现为:理财回归为存款,表外非标回归为表内非标或贷款。 完成这

43、一系列业务调整后,银行的报表将实现实质与形式的统一,反映真实业务情况。 3、补提欠账 然后,再按真实报表重新计算资本充足率、不良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拨备覆盖率、流动性指标等监管指标时, 监管部门可能会发现, 实际情况比原来上报的美化数字要糟糕得多。 比如, 部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便可能已跌破最低监管红线。 我们可以拿实际行业数据做一个粗略的测算。假设理财产品全部由银行刚性兑付,因此需要回表,其投向实体的部分计入风险加权资产,假设权重是 100%。同时,假设表内非标投资也有一半未按要求计提 100%的风险权重,而是仅计提了 25%(包装成同业资产) 。我们以 2017 年三季度末的全行业资本充足

44、率数据为基础 (由于年末数据未披露) , 在分母上补计上述漏计的风险加权资产。 最后,试算得到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一级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分别为 8.91%、 9.30%、 11.07%,分别较原值下降 1.81、1.89、2.25 个百分点,游走于监管红线附近(但部分银行可能已跌破红线) ,有一定的资本补充压力。 因此第三项任务即相应调整业务,使监管指标达标。方法无非两个方向: 一是整固,即补提资本、拨备、准备金、抵押物等,使监管指标真实巩固。 二是处置,即削减问题资产余额,削减影子业务,同样使监管指标回归达标。 显然,两类方法必将是双管齐下的。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们将看到部分银

45、行将进行再融资、补提拨备等活动。另一方面,部分资产还将处于逐步削减的阶段,需注意市场风险。 四、总结:大监管将强化银行特许价值四、总结:大监管将强化银行特许价值 目前,我国金融大监管还在强力推进,效果还在持续显现,风险将得到进一步控制。在监管压力下,银行影子、影子银行逐步收缩,其间会有资本补充、资产调整等业务行为,市场可能会有一定扰动。但从更根本上而言,对于银行业来说,这意味着一股侵蚀其特许价值的势力得到遏制。金融业务回归银行体内,又以存贷款业务为主,强化了银行的特许价值。这不能简单理解为银行垄断地位的强化。因为,这更是维持银行体系稳定的必由之路,防范风险是眼下的重中之重。 当然,真正能够服务

46、实体的金融创新依然要鼓励,但要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不能披着创新的外衣,行银行业之实,成为银行影子、影子银行,从而动摇金融体系稳健。 而具体到银行业内部, 传统存贷款业务基础较为扎实的银行将明显受益于这一进程。 所谓基础扎实,主要是指客户基础,具体的又主要是指客户基本户的基础。客户基本户是留存低成本存款的主要抓手,也是开拓贷款业务的主要基础。部分大型银行、地方性银行在基本户方面有天然优势,将明显受益于存贷款业务回归带来的特许价值。 IMI Report No.1801IMI Report No.1719IMI Report No.1718IMI Report No.1717IMI Repor

47、t No.1716IMI Report No.1715IMI Report No.1714IMI Report No.1713IMI Report No.1712IMI Report No.1711IMI Report No.1710IMI Report No.1709IMI Report No.1708IMI Report No.1707IMI Report No.1706IMI Report No.1705IMI Report No.1704IMI Report No.1703IMI Report No.1702IMI Report No.1701IMI Report No.1619IMI

48、 Report No.1618IMI Report No.1617IMI Report No.1616金融大监管强化银行特许价值IMI 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第 8 期)扼守闸门:货币史诗 2007-2017货币沉浮:2018 年银行业资产负债配置展望中国财富管理发展指数报告IMI 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第 7 期)天府金融指数报告(发布稿)IMI 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第 6 期)IMI 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第 5 期)百舸争流 - 驰骋国际市场的中外资银行IMI 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第 4 期)IMI 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第 3 期)人民币国际化报告 2017发布稿IMI 宏观经济月

49、度分析报告(第 2 期)IMI 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第 1 期)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算报告人民币国际化动态与展望欧盟的未来:以改革促前行扬帆起航走向国际的中资保险公司2017 年 2 月中国经济金融形势评论多重举措促进资本市场开放,为人民币加入 SDR 献礼东盟人民币接受程度季度评价(2016 年 3 季度)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走出低潮,重新扬帆起航东盟人民币接受程度季度评级(2016 年 2 季度)两岸金融合作机制探讨海峡两岸金融改革问题研究发布稿(第三部分)两岸金融改革经验与制度借鉴海峡两岸金融改革问题研究发布稿(第二部分)王剑IMI王剑王剑IMIIMIIMIIMIIMI银行国际化系列报告课题组IMIIMIIMIIMIIMI宋科、杨雅鑫IMI赵雪情IMI张超、张家瑞、黄泽清、韦祎曹彤、杨丰曹彤、杨丰蔡颖义、何青、钱宗鑫蔡颖义、涂永红、胡波、钱宗鑫、吴雨微近 期 研 究 报 告Research Report编 号 名 称 作 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NTERNATIONAL MONETARY INSTITUTE OF RUC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 59 号文化大厦 605 室,100872 电话: 邮箱:

友情提示

1、下载报告失败解决办法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报告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2018金融大监管强化银行特许价值(21页).pdf)为本站 (微笑泡泡) 主动上传,三个皮匠报告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个皮匠报告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