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您的当前位置:上海品茶 > 报告分类 > PDF报告下载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绿色建筑技术经济成本效益分析研究报告2012(110页).pdf

编号:77891  PDF  DOCX 110页 3.69MB 下载积分:VIP专享
下载报告请您先登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绿色建筑技术经济成本效益分析研究报告2012(110页).pdf

1、I 中国可持续能源项目中国可持续能源项目 大卫与露茜尔派克德基金会大卫与露茜尔派克德基金会 威廉与佛洛拉休利特基金会威廉与佛洛拉休利特基金会 能源基金能源基金会会 项目资助号:项目资助号:G G- -11101110- -1496414964 中国绿色建筑技术经济成本效益分析中国绿色建筑技术经济成本效益分析 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Study on the Economics of Green Buildings in China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 Cente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onstruction, MO

2、HURD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 Center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Peking University 2012 年年 12 月月II 研究工作小组研究工作小组 研究合作单位:研究合作单位: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 协助单位:协助单位: 威宁谢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研究负责人:研究负责人: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 宋凌 主任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 叶祖达 博士 主要研究人员:主要研究人员: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

3、李宏军 博士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 张纯 博士、诗雨 威宁谢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黎北熊、林玉欣 其他研究工作人员 兰鹏、吴涛涛 III 目目 录录 报告摘要报告摘要 . 1 1 Executive SummaryExecutive Summary . 4 4 1. 1. 前言前言 . 9 9 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 9 9 1.2 研究范围研究范围 . 1010 2. 2. 绿色建筑地理分布绿色建筑地理分布 . 1111 2.1 从经济成本收益角度看绿色建筑的地理分布从经济成本收益角度看绿色建筑的地理分布 . 1111 2.2 我国的绿色建筑的地理布局我国的绿色建筑的地理布局

4、. 1212 2.3 绿色建筑项目地理分布的驱绿色建筑项目地理分布的驱动因素动因素 . 1515 2.3.1 城市宏观经济环境因素 . 16 2.3.2 城市房地产环境因素 . 17 2.3.3 不同星级绿色建筑地理分布分析 . 18 2.3.4 绿色建筑地理分布与城市 GDP水平 . 20 2.4 小结小结 . 2121 3.3. 绿色建筑选项与技术应用分析绿色建筑选项与技术应用分析 . 2323 3.1 绿色建筑项目分析绿色建筑项目分析 . 2323 3.2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选择绿色建筑评价指标选择 . 2525 3.2.1 住宅项目指标选项分析 . 26 3.2.2 公建项目指标选项分析

5、 . 31 3.3 绿色建筑单项技术应用选择绿色建筑单项技术应用选择 . 3737 3.4 小结小结 . 4141 4.4. 绿色建筑成本分析绿色建筑成本分析 . 4242 4.1 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问题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问题 . 4242 4.2 我国对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研究我国对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研究 . 4242 4.3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与增量效益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与增量效益 . 4444 4.4 我国绿色建筑成本效益我国绿色建筑成本效益:研究路线:研究路线 . 4545 4.5 绿色建筑目的成本分析绿色建筑目的成本分析 . 4747 4.5.1 市场调研成本与申报成本比较 . 47

6、IV 4.5.2 住宅绿色建筑项目的成本分析 . 48 4.5.3 公建绿色建筑项目的成本分析 . 54 4.6 小结小结 . 5858 5. 5. 绿色建筑效益分析绿色建筑效益分析 . 6161 5.1 绿色建筑的效益:探究范围与资料来源绿色建筑的效益:探究范围与资料来源 . 6161 5.2 住宅项目效益分析住宅项目效益分析 . 6161 5.2.1 节能效益分析 . 61 5.2.2 二氧化碳排放减量分析 . 63 5.2.3 节水量分析 . 65 5.3 公建项目效益分析公建项目效益分析 . 6565 5.3.1 节能效益分析 . 65 5.3.2 二氧化碳排放减量分析 . 67 5.

7、3.3 节水量分析 . 68 5.4 绿色建筑节能节水效率分析绿色建筑节能节水效率分析 . 6969 5.4.1 住宅项目节能节水效率分析 . 69 5.4.2 公建项目节能节水效率分析 . 71 5.5 绿色建筑节能节水回报期的分析绿色建筑节能节水回报期的分析 . 7373 5.5.1 住宅项目静态回报回收期 . 73 5.5.2 公建项目静态回报回收期 . 75 5.6 绿色建筑个别单项技术成本效率分析绿色建筑个别单项技术成本效率分析 . . 7676 5.6.1 住宅项目节能技术经济效率 . 77 5.6.2 公建项目节能技术效率 . 78 5.7 小结小结 . 8080 6. 6. 绿

8、色建筑宏观经济效益绿色建筑宏观经济效益 . 8282 6.1 绿色建筑宏观经济效益研究绿色建筑宏观经济效益研究 . 8282 6.2 绿色建筑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理论框架绿色建筑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理论框架 . . 8282 6.2.1 基于经济投入产出的分析框架 . 82 6.2.2 后向直接消耗关系和完全消耗关系 . 84 6.3 前向直接分配前向直接分配关系和完全分配关系关系和完全分配关系 . 8686 6.4 绿色建筑通过房地产业对关联产业的总带动效应绿色建筑通过房地产业对关联产业的总带动效应 . 8787 V 6.5 绿色建筑宏观经济总带动效应绿色建筑宏观经济总带动效应 . 8787 6.6

9、 绿色建筑建设对社会就绿色建筑建设对社会就业的带动效应业的带动效应 . . 9090 6.7 绿色建筑社会就业总带动效应绿色建筑社会就业总带动效应 . 9292 6.8 小结小结 . 9494 7. 7. 总结与建议总结与建议 . 9696 7.1 总结总结 . 9696 7.2 建议建议 . 102102 感谢语感谢语 . 105105 1 报告摘要报告摘要 绿色建筑可能需要投入额外成本,但也会带来效益,成本和收益的差就是经济利益。然而,在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建筑类型的绿色建筑经济利益是有差异的。通过调研中国已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应用绿色建筑技术的情况,研究分析绿色建筑技

10、术的经济成本效益,给出中国绿色建筑技术经济性较为全面的评价和分析,提出基于经济分析的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政策建议,从而促进政府和社会对绿色建筑的全面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推进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通过分析中国绿色建筑的地理分布和城市经济产业条件之间的关系,指出绿色建筑项目建筑面积总量与城市宏观经济条件和房地产市场状况有极密切的关系,而在不同的驱动因素中,又以城市 GDP 和商品房竣工面积这两个因素最为主要,特别是城市 GDP 水平。绿色建筑的建设属于市场行为,地方整体经济规模和房地产市场的活跃程度都是建设单位或者开发商决定是否把项目定位在绿色建筑的主要考虑因素。 本研究着重针对 55 个已获得绿色建筑

11、评价标识的项目开展研究,其中有 30个住宅项目和 25 个公共建筑项目,涵盖一、二、三星级绿色建筑。首先分析了这些绿色建筑项目选择评价指标和应用绿色技术的基本情况。研究发现,建设单位对不同指标的选择呈现明显差异性,不同指标达标率差异也很大。目前,不同项目达到同一星级而选用的指标组合,反映出市场中对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经验、成本控制管理、成本的认知等方面都处于发展阶段,还没有建立一个整体高信息度和成熟的市场环境。 本研究给出了清晰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定义,并分析了 55 个绿色建筑项目的增量成本情况。总体来看,绿色建筑星级越高,增量成本越高。但从个例来看,不少项目可以投入较低的增量成本达到较高的

12、绿色建筑星级。 2 住宅绿色建筑分析显示,按评价等级分类的平均增量成本为: 一星:0.43168.9 元/平方米(平均 15.98元/平方米) 二星:20.2458.9 元/平方米(平均 35.18元/平方米) 三星:11.01157.41 元/平方米(平均 67.98 元/平方米) 公建绿色建筑分析显示,按评价等级分类的平均增量成本为: 一星:5.7258.93 元/平方米(平均 28.82元/平方米) 二星:39.28306.07 元/平方米(平均 136.42 元/平方米) 三星:5.06264.52 元/平方米(平均 163.23 元/平方米) 一星级绿色住宅和绿色公建的增量成本基本上

13、已下降到较低水平或接近零,说明目前我国绿色建筑一星标准要求的建造成本影响比较低, 可以考虑在全国或在部分地区作为强制执行的新建建筑标准。 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由项目的设计技术路线及整体设计要求而定,不同设计路线存在增量成本的差异,要获得同星级的标识,可以通过不同增量成本水平的设计来达到。 可以看到,目前整体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幅度比早年的调研成本幅度明显下降,说明了绿色建筑在过去几年发展快速,从设计知识水平、市场供应、技术选择、成本控制等方面都有日渐成熟的趋势。 本研究还进一步分析了绿色建筑带来的“效益”(包括节能、节水和减低碳排放量) 。 从节能角度来分析,绿色住宅建筑的节能量幅度和平均节能量都随

14、星级提高而 提 高 , 一 星 级 为4.95kWh/m2.a 、 二 星 级 为8.1kWh/m2.a 、 三 星 级 为13.56kWh/m2.a。如果按中国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核算,一星级项目平均节能率为 54.7%、二星级为 57.4%、三星级为 61.8%。绿色公共建筑的节能量幅度和平均3 节能量随星级提高而提高,一星级为 2.6 kWh/m2.a、二星级为 20.2 kWh/m2.a、三星级为 30.1 kWh/m2.a。如果按国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核算,一星级项目平均节能率为 51.0%、二星级为 59.1%、三星级为 64.8%。 在有限的资料与时间下,本研究尝试对绿色建筑部

15、分“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的设计成本效率作分析,了解目前绿色建筑应用节能减排技术的成本效率情况。分析表明,在绿色住宅项目中,高效照明已成为比较普遍采用的技术措施,增量成本已趋于零,节能效率最高;而对于绿色公建项目,采用高能效空调机组效率最高;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比较普遍,节能效率较高;其他的,如太阳能路灯及草坪灯、太阳能光伏发电、蓄能设施、地源热泵技术等,相对效率较低。 为了解绿色建筑增量投资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绿色建筑作为房地产业一部分对经济产值和就业的影响。通过采用直接与间接相关产业的后向和前向影响的模型,及绿色建筑额外增量产值对本身就业的带动关系模型,估算了十二五期间我国绿色建筑的

16、整体宏观经济效益。预计十二五期间,绿色建筑宏观经济总效益可达 2 千多亿元,由此创造近 57 万个岗位,由此可预见,绿色建筑对我国绿色产业会有显著的带动作用。 最后,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及观点,并基于此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绿色建筑发展政策和研究建议。 4 Executive Summary Green Building projects may need additional investments, but they will also generate benefi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st and benefits are the economic p

17、rofits. However, for Green Buildings of different uses, and constructed at different times, the respective costs and the benefits would vary significantly.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cost and benefits of Green Buildings from an economics perspective and assess their economic efficiency. Through a

18、study on selected sample projects which have attained the different Star Grades under the Chinas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s, this research project looks into the economics of Green Buildings in China, provides an overall framework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cost and benefits associated w

19、ith these projects, and proposes directions for future policy development. A study on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Green Buildings in China and a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amounts of gross floor area (GFA) with the economic conditions of the cities were undertaken. This report finds that

20、the GFA of Green Building projects in a city correlates strongly with the macro-economic conditions of the city. These macro-economic drivers include a series of economic factors, but the most significant two are the annual level of GDP and the total gross floor area constructed in the same year. Gr

21、een Building development is a market decision undertaken under the overall influence of the total economic conditions of the cities. Factors such as the scale of the economy and the level of activities of the local real estate markets are all considerations undertaken by the investors and developmen

22、t companies. This research project selected 55 Green Building projects for detailed cost and benefits analysis.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submitted by these certified Star Grade projects, the research examined the choices of evaluation indices and items by the projects, as well as the pattern of thei

23、r adoption of different design approaches and green technologies. The research findings point out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hoice of evaluation indices and items in the application submissions for the Green 5 Building status by different projects. At the same time, the success r

24、ates of different projects in terms of scoring the points under each specific item during evaluation also vary greatly. These inconsistencies suggest that at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market, the levels of design knowledge, experience, cost control and management expertise, cost awareness and knowle

25、dge acquired are still all in a developmental stage, and that the market is yet to achieve a fully informed and matured status. This report emphasizes the concept of “incremental cost”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cost of Green Building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elected projects (including 30 Res

26、idential buildings projects and 25 Public buildings projects; ranging from One Star to Three Star Grades), this study explains the current incremental cost incurred by the projects. Generally speaking, the higher the Star Grade a project has achieved, the higher the incremental cost incurred. Nevert

27、heless, this relationship is definitely not a pre-condition. The research finds out that many projects have comfortably attained a higher Star Grade but at a lower incremental cost than the average. Different Green Building projects with the same Star Grade would have incurred significantly differen

28、t levels of incremental cost. This has strongly affirmed that fact that high Star Grade projects do not ne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high cost. The incremental costs for the Resdiential buildings projects are: One Star: RMB 0.43 168.9 / s.m. (Average RMB 15.98 / sm.) Two Star: RMB 20.24 58.9/ s.m. (Av

29、erage RMB 35.18 / sm.) Three Star: RMB 11.01 157.41/ s.m. (Average RMB 67.98 / sm.) The incremental costs for the Public buildings projects are: One Star: RMB 5.72 58.93 / s.m. (Average RMB 28.82 / sm.) Two Star: RMB 39.28 306.07/ s.m. (Average RMB 136.42 / sm.) Three Star: RMB 5.06 264.52/ s.m. (Av

30、erage RMB 163.23/ sm.) The One Star Grade Green Buildings incremental cost has declined to a very low level or even close to zero. This means the current One Star Grade projects would incur 6 insignificant additional cost. It is suggested that One Star Grade should be implemented as a general mandat

31、ory building design standards or at the least in selected cities and regions in the country. It is also demonstrated that the actual incremental cost of a Green Building project depends highly on the design strategy used and the project programming adopted, and that different design approaches would

32、 lead to different cost levels. To achieve a certain Star Grade, different designs with different incremental costs could be adopted.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recognized that the overall general cost levels of Green Buildings have been declining over the years when the findings of other earlier

33、cost studies were compared. This means the Green Building industry has been developing at a fast rate over the years, and that the design knowledge, market supplies, technological choices and cost control issues are all moving towards more matured state. This study also looks at the benefits generat

34、ed by Green Building projects (including energy saving, water saving,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reduction). From the angle of energy saving, Resdiential buildings projects are measured in terms of “Unite Area Annual Energy Saving”. Both the magnitude and the range of energy saving levels increase

35、with the higher Star Grades: One Star Grade projects achieved an average energy saving level of 4.95 kWh/sm/year; Two Star Grade projects achieved 8.1 kWh/sm/year; Three Star Grade projects achieved 13.56 kWh/sm/year. These energy saving levels are equivalent to building energy saving design standar

36、ds of 54.7% (One Star Grade), 57.4% (Two Star Grade) and 61.8% (Three Star Grade). Non-Resdiential buildings projects are also showing that both the magnitude and the range of energy saving levels increase with the higher Srar Grades: One Star Grade projects achieved an average energy saving level o

37、f 2.6 kWh/sm/year; Two Star Grade projects achieved 20.2 kWh/sm/year; Three Star Grade projects achieved 30.1kWh/sm/year. These energy saving levels are equivalent to building energy saving 7 design standards of 51.0% (One Star Grade), 59.1% (Two Star Grade) and 64.8% (Three Star Grade). Within limi

38、ted time and resources, the research team also explored to assess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the different technologies and design approaches adopted by the different projects. This important attempt looked into the relative cost efficiency of individual Green Building technologies. The analysis of

39、the Resdiential buildings projects shows that high efficiency lighting is a very commonly adopted practice and that the incremental cost approaches zero, demonstrating high cost efficiency. This is followed by other technologies including solar hot water. On the other hand, solar street lights, sola

40、r PV panels, and geothermal heating systems are still achieving a relative low cost efficiency when compared to other technologies. The analysis of the cost efficiency of Public buildings projects shows that high efficiency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perform well, with other commonly adopted technolog

41、ies like high efficiency lighting and solar hot water also stand out on the high cost efficiency list. However, solar street light, wind power, solar PV and power storage equipment are low on the cost efficiency ranking. This research project finally examined the current macro-economic impacts of Gr

42、een Building projects. The invest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Buildings represents economic contribution to the GDP. Additional investment and spending would bring incremental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economic impacts. This study attempted to assess the impacts on GDP and employment. The study p

43、roposed a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for the impact assessment using well established input-output economic data and analysis tools. This preliminary study has served to fill in the current gap in this area of research in China. Using the analysis data available and based on announced government polic

44、y objectives and targets, the preliminary economic impacts on GDP and employment generated by Green Buildings in China over the 12th Five Year Plan period was estimated. Over the 12th Five Year Plan period, the national Green Building policies will contribute incrementally a total of close to RMB 20

45、0 billion GDP directly and 8 indirectly for the country, and create an extra 566,100 new jobs for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sector. It is also anticipated that additional jobs will be created indirectly in other related industrial sectors. At the end of this report, the findings of the current resear

46、ch projects have been summarized fully, and specific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nd follow up actions needed are presented. 9 1. 前言前言 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我国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已近 4 年。2008 年,我国有 10 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到 2009 年,有 20 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到 2012 年 8月,共有 542 个项目获得标识,总建筑面积超过 5500 万平方米。虽然发展迅速,但与我国每年近 20亿平米的新建建筑面积相比,我国绿色建

47、筑的规模还很小。 发展规模小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和社会对绿色建筑的认识程度还不够清晰和全面,对绿色建筑发展持观望态度的数量远大于采取行动的数量。绿色建筑是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实现其更优的社会收益和经济效益,这一点,不管作为终端用户的社会用户,还是追求自身收益和短期收益的开发商来说,都很难认清,从而导致绿色建筑“市场失灵”的现象,阻碍了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通过调研和分析绿色建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来了解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使社会公众正确、全面地认识绿色建筑,可以有效加速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随着我国绿色建筑事业的迅速发展,绿色建筑相关的管理制度、技术体系、评价体系得以不断完善;并且,为加强对绿色

48、建筑的认识,绿色建筑宣传和推广力度也逐渐加大。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绿色建筑的宣传推广较多提及的是绿色建筑的技术应用与环境效益,而对于绿色建筑的经济成本效益问题,实际科学讨论比较缺乏,市场上对绿色建筑的具体成本和经济效益概念流于笼统,甚至产生误解,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经济性方面的分析研究仍有待深入和完善。 为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与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于2011 年 12 月到 2012 年 8 月合作开展了调研和分析。此项调研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绿色建筑技术经济成本效益,以期对中国绿色建筑的技术经济性给出较为全面的评价和分析,用于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方向的确定及相关技术和经济政策的建

49、立。 10 1.2 研究范围研究范围 通过调研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应用绿色建筑技术的情况,研究分析了绿色建筑技术的经济成本效益。通过调研、收集和整理不同地域、不同星级和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在技术选择、成本投入、能源资源消耗、增量成本等方面的相关数据,研究小组选取了 55 个已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建筑项目,收集整理其相关技术资料。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研究绿色建筑地理分布与城市整体经济条件的关系; 确定绿色建筑标识项目中的技术选择情况,以及绿色建筑项目应用技术的成本费用与相关资源能源节约目标和效应; 根据设计数据,按应用技术对材料、设备和劳动力等成本进行当地市场调研和询价,对常规和绿

50、色建造成本估价,测算增量成本和效益; 通过对 GDP 增长、绿色就业机会等方面的分析估算,初步评估我国绿色建筑项目对宏观社会经济整体效益的影响。 本报告是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编写的研究成果。 11 2. 绿色建筑地理分布绿色建筑地理分布 2.1 从经济成本收益角度看绿色建筑的地理分布从经济成本收益角度看绿色建筑的地理分布 在推动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模式的进程中,绿色建筑是最重要的政策手段之一。从最基本的区域气候条件来看,不同气候区域内的绿色建筑项目数目可能会随自然资源、气候特点、采暖空调要求等条件而不同。不过除了自然气候要素外,市场经济活动也是主要决定绿色建筑建设集聚的因素。我国目前绿色建筑项目在

51、不同城市的分布位置有集聚的趋向,而这趋向是由经济市场因素的差异驱动的。申请绿色建筑标识是建设单位开发商的自愿行为,但这类自愿行为的最后依托还是市场经济的供求原则。从城市经济角度来看,开发商发展绿色建筑需要额外成本投入,也会带来一定的收益,成本效益的差就是净利益(开发建设绿色建筑对经济主体产生的“回报”) 。回报可以是直接(有形)经济回报(绿色建筑载在市场上有一定的市场吸引力,开发商获得合理投资绿色建筑项目的财务回报) ,也可以是间接(无形)经济回报(绿色建筑开发商建立品牌,加强了产品的市场形象,产品价值全面提升) 。有关绿色建筑的成本的早期讨论已有其他文献介绍1,不再赘述。 绿色建筑在地理空间

52、层面上的分布研究对我国未来绿色建筑政策的深化有很大的意义。从经济成本收益角度研究绿色建筑的地理分布,有两个重要的原因2: (1)提供给房地产行业对于有效进入绿色建筑市场的战略信息,推动绿色建筑市场化发展。 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推动绿色建筑的最主要因素。一个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城市会带动绿色建筑的市场发展:在需求方面,经济发达城市人口的消费力和追求的生活素质水平会比较高,适合绿色建筑的市场的进入;在供应方面,这些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规模比较大,房地产的市场价值会比较高,直接减少了开发商对发展绿色建筑的额外成本所致的对利润保证的担心。研究绿色建筑的地理分布,就是研究绿色建筑的宏观市场发展情况。对这市场

53、信息,未来有意进入绿色建筑项目市场的房地产商和投资者将会十分关注。 12 (2)城市间宏观经济条件的差异是未来深化绿色建筑标准和激励政策的主要考虑因素。 不同城市的当地市场条件影响了这些有形和无形、直接和间接的经济回报率。但是我国目前的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标准是全国性的,不同城市的宏观经济和房地产市场条件却有差异,反映绿色建筑项目的市场回报就不一样,因而导致同技术水平(同等星级)的绿色建筑在不同城市的数量也就有差异。这种差异特征也表明绿色建筑的推动和地方宏观经济条件是分不开的。绿色建筑是我国十二五期间主要的发展战略,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 (建科201272 号 )

54、,我国在规划期间新建绿色建筑要达到 10 亿平方米,而到规划期末,城镇新建建筑的 20%以上要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要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绿色建筑标准和激励政策。而要使绿色建筑高速发展,更需要了解不同城市的宏观经济调节对推动绿色建筑建设的带动力。 本章从一个城市经济的维度来分析目前我国一、二、三星级绿色建筑的建筑面积在不同城市的地理分布情况。 2.2 我国的绿色建筑的地理布局我国的绿色建筑的地理布局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 3自 2008 年起实行,到 2012 年8 月 31 日共有 542 个项目获得标识, 建筑面积共 5539.67 万平方米。本章

55、即以这些项目为分析对象。这些项目中 260 个为公共建筑(建筑面积 1642.78 万平方米),282 个为住宅建筑(建筑面积 3896.89 万平方米),项目获得一星、二星、三星标识的情况见表 2.1。项目分布在全国 100 个城市,图 2.1 整理了地理分布及不同城市项目的数量。 从图 2.1 可以看出,绿色建筑项目在不同城市的分布有明显的不均匀现象及区域差异性,标识项目明显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个区域及沿海城市,在华中、东北和西部地区的数量则明显相对较少。 13 表表 2.1 全国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情况(截至全国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情况(截至 2012 年年 8 月月 31 日)日

56、) 建筑类型建筑类型 评价等级评价等级 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数量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数量 (万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 公共建筑公共建筑 一星 82 (787.19) 二星 96 (472.70) 三星 82 (382.89) 合计合计 260 (1642.78) 住宅建筑住宅建筑 一星 97 (1499.01) 二星 117 (1576.25) 三星 68 (821.63) 合计合计 282 (3896.89) 图图 2.1 全国绿色建筑项目地理分布(截至全国绿色建筑项目地理分布(截至 2012 年年 8 月月 31 日)日) 表 2.2 从建筑面积总量来看绿色建筑的地理分布。按不

57、同城市获得标识的总建筑面积分布来看,可将不同城市分为四组: 第一组:上海、苏州、南京、天津、深圳、武汉是 6 个绿色建筑总面积14 超过 200万平方米的城市,是目前绿色建筑发展最快速度的城市; 第二组:成都、广州、北京、长沙、杭州、福州、南昌、厦门是 8 个绿色建筑总面积超过 100万平方米的城市,绿色建筑发展快速; 第三组:有 62 个城市的绿色建筑总面积在 10 到 100 万平方米之间,绿色建筑发展位于提速阶段; 第四组:其他 24 个城市的项目数量低于 10 万平方米,绿色建筑发展可以说是刚起步。 表表 2.2 全国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建筑面积情况(截至全国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建筑面积情况(

58、截至 2012 年年 8月月 31 日)日) 排列排列城市城市面积(万平面积(万平方米)方米)排列排列城市城市面积(万平面积(万平方米)方米)排列排列城市城市面积(万平方面积(万平方米)米)1上海443.8838连云港45.575郑州10.092苏州361.4539石家庄37.5876威海10.063南京359.1640太仓35.2977鄂尔多斯9.834天津350.0141徐州35.0378三亚7.285深圳300.2342白山33.9379延安7.276武汉228.4243香港33.6980荆州6.97成都191.6144合肥31.6581绍兴6.128广州177.845宁德30.5482

59、涿州5.899北京162.8646温州28.6183阳江5.7710长沙140.6347北海26.1384桐庐4.3711杭州125.0748佛山26.185日照4.112福州118.8349廊坊25.386东莞3.7713南昌106.6450银川24.3687张家口3.6614厦门104.3451沈阳2388太原2.8915青岛94.1752秦皇岛21.8589攀枝花2.8816芜湖91.5453晋江20.9790冀州2.7917唐山88.0354呼和浩特20.9691汶川2.7318常州86.2755镇江20.2792汉中2.619无锡85.3556莆田19.3593都江堰2.4220昆明

60、80.1557漳州19.0994黄冈1.2421重庆69.0458乌鲁木齐18.295仙桃市1.1322南通65.4259哈尔滨18.1596常熟0.8223昆山64.3260保定17.1997鹿泉0.6224江阴63.9261珠海16.8598建德0.5225济南59.8862江门16.7699慈溪0.2526扬州59.4563大庆16.08100东营0.1827西安58.7764沧州14.828吉林55.9265宝鸡14.529大连52.0766九江13.430泉州51.3267江都13.331南宁51.0568黄石12.3232长春48.9969惠州11.7533泰州48.7970清远1

61、1.6134烟台48.271昌吉11.1535宁波48.1272抚顺10.7836盐城47.5973嘉兴10.7137淮安46.9974邯郸10.4615 2.3 绿色建筑项目地理分布的驱动因素绿色建筑项目地理分布的驱动因素 从最基本的区域气候条件来看,不同气候区域和地方政策环境的绿色建筑项目数目可能会不同。本研究从经济角度出发,所关注的是城市的市场经济条件作为影响绿色建筑建设集聚的因素,对不同城市的绿色建筑总建筑面积量和城市本身的六个经济条件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这六个因素包括: (1) 城市宏观经济环境因素: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 、人口、人均可

62、支配收入; (2) 城市房地产市场环境因素:商品房竣工面积、商品房平均售价、商品房建造价。 前者有关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条件因素的数据源于各城市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年鉴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 2010 年数据和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城市房地产市场环境因素的数据源于中国房地产统计年鉴 2010和各年鉴、公报内 2008 年到 2010 年的数据和推算。有关这 6 个因素的城市数据最后主要是按2009 到 2010 年间的数据为分析基础,反映了建设单位/开发商在前期项目策划阶段面对的宏观经济条件(本研究引用 2010和 2009 年数据的主要原因是考虑到要比较6 个因素的数据,他们相对反映

63、的周期应该相对接近,也考虑到有部分较小的城市不一定有所有的统计资料公布而需要推算建立基本数据) 。 本研究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分析城市绿色建筑总建筑面积量和六个因素间的统计关系(由于基本经济制度不同,位于港澳台的项目没有被包括在相关系数分析内) ,衡量两个变量的相关密切程度,以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表示:如果系数值接近 1,相关密切程度接近完美;如果 r (rho)系数值不小于 0.5,表示两者存在明显正向关系。利用 SPSS软件对变量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判断变量之间是

64、否存在因果关系、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及其相关方向。假设变量间的相关系数为 r,根据对相关系数 r 的假设检验,通过 Spearman 相关系数表示的显著水平 P 值(小于 0.05) ,说明 X 与 Y 之间16 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2.3.1 城市宏观经济环境因素城市宏观经济环境因素 根据相关性分析,图 2.2 对各城市的绿色建筑建筑面积总量和三个城市经济发展环境因素相关系数进行比较。 图图 2.2 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建筑面积建筑面积总总量量与城市经济发展环境因素相关性分析与城市经济发展环境因素相关性分析 从图 2.2 可以看出,三个因素都与绿色建筑项目面积呈直接正向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 G

65、DP: r = 0.697 人口: r = 0.606 人均可支配收入: r = 0.420 三个城市经济环境因素中,城市的 GDP 值与人口与绿色建筑建筑面积量的关系明显(r 系数值大于 0.5) , 而 GDP 的相关性更大。一个城市的宏观经济生产总量高代表城市整体的经济实力强,绿色建筑项目一般在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城市会相对普遍,这可能是由于城市经济力量支撑了建设绿色建筑比常规项目更高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 图 2.3 所示为不同城市 2010 年的 GDP 值地理分布,展示了 GDP 值的非均匀性对绿色建筑项目数量的空间分布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17 三个 GDP 值高

66、的区域及沿海城市,也正是绿色建筑项目明显比较集中的地方。 图图 2.3 不同城市的不同城市的 GDP值地理分布(值地理分布(2010 年)年) 2.3.2 城市房地产环境因素城市房地产环境因素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原因,本研究扩大到包括房地产市场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图 2.4 对各城市的绿色建筑项目建筑面积量和三个城市房地产环境因素进行了比较。 图图 2.4 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建筑面积建筑面积总总量量与房地产市场因素相关性分析与房地产市场因素相关性分析 18 从图 2.4 可以看出,三个城市房地产环境因素都和绿色建筑面积量有直接的正向关系。相关系数为: 商品房竣工面积: r = 0.659 商品房售

67、价: r = 0.383 商品房建造价: r = 0.207 但其中商品房竣工面积(反映市场的活跃水平与规模)呈现最强的相关性(r系数值大于 0.5) ,为重要的驱动力。绿色建筑的建设属于市场行为,受房地产市场规模的影响。建设单位或者开发商在决定是否把项目定位在绿色建筑及申报有关的评价标识时,最主要考虑的是该项目最终在市场上能否有一定的接受度(规模越大的市场可以提供相对多的客源,使绿色建筑可以在市场上占一位置) 。 2.3.3 不同星级绿色建筑地理分布分析不同星级绿色建筑地理分布分析 除了比较城市的绿色建筑总面积和城市的经济与市场因素的相关性外,本章也对城市的不同星级绿色建筑(一、二、三星)的

68、建筑面积的地理分布进行分析。表2.3 对各城市的不同星级绿色建筑项目数量和六个城市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环境因素的相关性进行了比较。 表表 2.3 不同星级绿色建筑不同星级绿色建筑面积面积与城市因素相关性分析与城市因素相关性分析 注: *相关系数达到 0.05显著水平;. *相关系数达到 0.01显著水平 19 从表 2.3 可以分析归纳出: (1) 从所有的绿色建筑的总建筑面积来看,城市 GDP 因素的相关度最大(r0.697) ,然后是商品房竣工面积(r0.659) ,显示了从整体环境来分析,城市经济总体水平越高的城市市场对绿色建筑的可接受度越高。 (2) 对一星与二星级绿色建筑来说,城市的 G

69、DP 水平(前者 r0.607,后者 r0.521)仍然是主要相关因素,而商品房竣工面积也比所有的其他因素的相关度明显高。同时,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一星级绿色建筑来讲是重要相关因素(r0.624) 。这除了反映了城市经济总体水平(GDP)对绿色建筑项目能否在当地市场被接受有极大的影响效应外, 也可能指出如果市场的消费力比较高,可以带动一星绿色建筑项目的发展。 (3) 对三星级的绿色建筑来说,如果和一星二星级项目比较,六个经济条件因素与绿色建筑面积的相关性系数明显相对低。这可能是由于开发三星级绿色建筑的成本比较高,在目前市场中, 消费者由于对这类项目的实际经济价值和效益的资讯缺乏了解,未必能够容易接

70、受。这表明需要对市场提供绿色建筑的成本与经济效益信息的重要性。 本节的分析指出,绿色建筑的分布和不同城市的宏观经济水平与市场房地产绿色建筑的分布和不同城市的宏观经济水平与市场房地产的条件有相关性。的条件有相关性。但在上述 6个因素中,个别因素和所有星级的绿色建筑的总体相关性与不同星级项目的相关性有差异。绿色建筑(也就是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技术要求)附带的经济效率在不同城市地理分布是有差异性的。申请绿色建筑标识是建设单位开发商的自愿行为,但这类自愿行为的依托是市场经济的供求原则。从经济角度来看,绿色建筑的技术要求可能需要额外成本投入,也会带来一定的收益,成本和效益的差就是净利益(开发建设绿色建筑对

71、经济主体产生的“价值”) 。我国我国目前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全国性的,但不同城市的宏观经济和房地产市场条件目前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全国性的,但不同城市的宏观经济和房地产市场条件却有差异,反映绿色建筑项目的市场价值不一样,因而导致同技术水平的绿色建却有差异,反映绿色建筑项目的市场价值不一样,因而导致同技术水平的绿色建筑在不同城市的相对价值也就有差异情况。筑在不同城市的相对价值也就有差异情况。 20 2.3.4 绿色建筑地理分布与城市绿色建筑地理分布与城市 GDP水平水平 一个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指的是城市一年以内在其境内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

72、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是作为衡量城市的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上面对城市绿色建筑的总建筑面积和六个宏观经济因素间的统计关联度的分析明显指出城市 GDP 是影响绿色建筑项目分布的主要因素。图 2.5 把城市的 GDP 水平按城市的绿色建筑面积排列,作一简单而初步的描述性分析。可见,城市的总经济量(城市的总经济量(GDP)达到)达到 6000 亿元水平后,拥有超过亿元水平后,拥有超过 150 万平方米总绿色建万平方米总绿色建筑项目面积的城市数目明显提高,呈现起飞的现象,表现绿色建筑在市场的被接筑项目面积的城市数目明显提高,呈现起飞的现象,表现绿色建筑在市场的被接受度可能会以高速度提升。受度可能会以高速

73、度提升。 图图 2.5 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建筑面积建筑面积总量与城市总量与城市 GDP水平排列水平排列 21 如果按照 6000 亿元城市 GDP 水平为一可能的临界点,表示城市经济总量可能可以成熟地支撑绿色建筑项目在市场上提速发展,下面按 2011 年统计年鉴排列的城市 GDP 水平,指出目前绿色建筑潜在市场规模比较大的 16个城市(GDP)是: 上海市 19500.00 亿元 北京市 16000.00 亿元 广州市 12380.00 亿元 天津市 11300.00 亿元 深圳市 11000.00 亿元 苏州市 10500.00 亿元 重庆市 10000.00 亿元 杭州市 7000.00 亿

74、元 无锡市 6900.00亿元 成都市 6800.00亿元 佛山市 6613.00亿元 青岛市 6600.00亿元 武汉市 6500.00亿元 南京市 6140.00亿元 大连市 6100.00亿元 宁波市 6000.00亿元 可以看到,目前比较大的绿色建筑市场大都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如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再加上中西部比较发达的城市如重庆、成都、武汉等。 2.4 小结小结 本研究分析我国到目前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不同星级项目的地理分布,从 6个城市宏观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环境因素的相关系数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一个城市的绿色建筑的建筑面积总量(反映了绿色建筑发展水平)与城市的宏观经

75、济条件和房地产市场状况有很密切的关系,而在不同的驱动因素中,又以城市的 GDP和商品房竣工面积因素最为主要,特别是城市的 GDP 水平。绿色建筑的建设属于市场行为,受地方整体经济规模、房地产市场的活跃程度的影响,建设单位或者开发商在决定是否把项目定位在绿色建筑时,这都是主要的考虑因素。 总的来说,不同城市的经济与房地产市场条件差异反映绿色建筑项目的市场预期价值不一样,因而导致绿色建筑在不同城市的建筑面积量也就有明显的地理分布差异性。因此,研究绿色建筑的空间分布是重要的:研究数据和分析可以作为提供给房地产行业对于有效进入绿色建筑市场的战略信息,推动绿色建筑市场化发展;22 也可以为未来深化绿色建

76、筑标准与激励政策提供参考。绿色建筑的地理分布特征指出了绿色建筑的政策和地方经济市场条件是分不开的。 本研究认为由于绿色建筑项目的被接受程度会因地方经济和市场条件而异,如果要进一步推广我国绿色建筑的实施,必须开展研究绿色建筑的技术要求和激励政策在不同城市实施时带来的经济效率性差异,从而进一步评估不同市场对建设绿色建筑的认可和接受程度,以及政府未来推广与提供的经济激励的政策效率。 参考文献: 1. 叶祖达,梁俊强,李宏军,李勇. 我国绿色建筑的经济考虑:成本效益实证分析J.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2011(4):28-33 2. 叶祖达. 中国城市绿色建筑地理分布J. 现代城市研究, 2012(9

77、):42-4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3 3. 绿色建筑选项与技术应用分析绿色建筑选项与技术应用分析 3.1 绿色建筑项目分析绿色建筑项目分析 本研究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评价项目中的 55 个绿色建筑项目作分析。这 55 个项目的类型如表 3.1 所示。表 3.2和表 3.3 列出 55 个项目的城市位置,由于要对资料保密,项目的具体名称和详细资料不在本报告公开。其中包括 30个住宅项目和 25个公建项目,涵盖一、二、三星绿色建筑评价等标识。住宅项

78、目分别位于 18 个城市,而公建项目分别位于 19个城市。 表表 3.1 分析的分析的 55个绿色建筑项目个绿色建筑项目 表表 3.2 30 个绿色建筑住宅项目位置个绿色建筑住宅项目位置 24 表表 3.3 25 个绿色建筑公建项目位置个绿色建筑公建项目位置 详细研究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两部分: (1)对已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分析其申报标识时选择的指标项与绿色设计技术应用; (2)按应用技术对建造/设备成本进行当地市场调研和询价,对常规和绿色建筑建造成本估价,测算增量成本和带来的效益。本章讨论第一部分(选择的指标项与设计技术应用)的研究成果。 25 3.2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选择绿色建筑评

79、价指标选择 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都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绿色建筑应满足住宅建筑或公共建筑中所有控制项的要求,并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一星、二星、三星) 。进行绿色建筑评价,先审查是否满足控制项的要求。参评的控制项须全部满足要求,然后对一般项、优选项进行达标判定,判定结果分为是、否、不参评三种。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分为三个等级。 由于申报的项目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指标来参评,要达到

80、同一星级的标识,不同的项目可以有不同的指标项组合,而具体的指标项组合选择会决定于项目的规划设计条件、设计团队对不同绿色设计技术的认知、市场上某类设计技术或设备的普遍度、建设单位对指标要求的了解、指标产生的对项目成本的影响等原因。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项目可以在一般项(住宅建筑共 40 项、公共建筑共 43项)与优选项中(住宅建筑共 9 项、公共建筑共 14 项)选择(表 3.4) 。为了摸清绿色建筑项目选择指标项的情况,本研究对 55 个项目的申报资料作出相关分析,列出绿色建筑在六大类指标中选择参评的具体指标。 表表 3.4 绿色建筑供选择的一般项与优选项数目绿色建筑供选择的一般项与优选项数目 住

81、宅 建筑 等级 一般项数(共 40项) 优选项数 (9项) 节地与室外环境 (8项) 节能与能源利用 (6项)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6项)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7项) 室内环境质量 (6项) 运营管理 (7项) 4 2 3 3 2 4 - 5 3 4 4 3 5 3 6 4 5 5 4 6 5 26 公共 建筑 等级 一般项数(共 43项) 优选项数 (共 14项) 节地与室外环境 (共 6项) 节能与能源利用 (共 10项)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共 6项)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共 8 项) 室内环境质量 (共 6项) 运营管理 (共 7项) 3 4 3 5 3 4 - 4 6 4 6 4

82、 5 6 5 8 5 7 5 6 10 (来源: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 本研究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选择分析主要针对两个问题:哪些指标选项相对少被选择?哪些被选的指标选项相对难达标? 3.2.1 住宅项目指标选项分析住宅项目指标选项分析 表 3.5 列出 30 个住宅项目的选项和达标情况分析,表中包括: (a)选择申报有关指标的项目数量占总项目数比例; (b)申报选项中,未达标项目数所占比例。根据指标选项与达标情况分析,可以把不同的指标项(一般项和优选项)分为三类: (1)第一类指标项:高)第一类指标项:高申报申报率、高达标率率、高达标率。这是指 90%的项目申报、且达

83、标率高过 90%的指标。这些指标项代表了市场上很成熟的技术,以及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广泛掌握和使用的绿色建筑设计手段(如被动式设计) 。事实上大部分此类指标的增量成本都不大(如透水地面和绿化) 。可以预见未来这些绿色建筑设计技术会被进一步推广,成本(如有)会因而再下降。可留意的是:这些指标主要集中在“节地与室外环境”类,而在“节能与能源利用”类指标中却没有。10个比较高的申报率和达标率的指标包括: 节地与室外环境:节地与室外环境: 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规划配建,合理采用综合建筑并与周边地区共享 27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点,栽植多种类型植物,乔、灌、草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 住区非

84、机动车道路、地面停车场和其他硬质铺地采用透水地面,并利用园林绿化提供遮阳 合理开发地下空间 节水与水资源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利用: 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途径,降低地表径流,采用多种渗透措施增加雨水渗透量 绿化用水、洗车用水等非饮用水采用再生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 室内环境质量:室内环境质量: 居住空间开窗具有良好的视野,且避免户间居住空间的视线干扰 运营管理:运营管理: 智能化系统定位正确,采用的技术先进、实用、可靠、达到安全防范子系统、管理与设备监控子系统与信息网络子系统的基本配置要求 设备、管道的设置便于维修、改造和更换

85、 (2)第二类指标项:)第二类指标项:低申报率低申报率。选择申报这些指标的项目不到 50%。这些指标被项目选择的比例相对低主要有两个原因: (a)指标对项目有一定的特殊要求(如旧建筑使用、住宅中央空调等) ;(b)现有的技术和绿色建筑设计手段在市场上有一定的额外成本。如果成本可以通过市场化而下降,未来这些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可以进一步普遍化。这 4个指标包括: 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 28 当采用集中空调系统时,所选用的冷水机组或单元式空调机组的性能系数、能效比比现行标准高 采用集中采暖或集中空调系统的住宅,设置能量回收系统(装置) 采用可调节外遮阳装置,防止夏季太阳辐射透过窗户玻璃直接进入室内

86、 (3)第三类指标项:低达标率)第三类指标项:低达标率。这些指标低于 50%的参评项目达标。经分析评审意见,这些指标被项目选择但达标率比较低的原因包括:(a) 申报单位虽然选择了某一项指标,但项目本身并没有符合指标的设计条件(如申报旧建筑/废弃场地使用指标,但项目本身没有旧建筑/不能算作废弃场地) ;(b) 申报资料内没有提供足够的技术数据支撑达标(如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再生水、热岛效应) ;及 (c)指标的要求比目前常规或强制性标准规范的设计标准明显高,达标有一定难度(如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高非传统水源利用比例等) ,而现有的技术有一定的额外成本。要提高这些指标的达标率,需要进一步指导申报单

87、位提交论据充分的技术报告,帮助设计单位了解指标具体要求,又提供合适经济激励、推动市场发展使成本可以通过技术市场化而下降。这 8 个低达标率的指标包括: 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 合理选用废弃场地进行建设。对已被污染的废弃地,进行处理并达到有关标准 采用集中采暖或集中空调系统的住宅,设置能量回收系统(装置) 采暖或空调能耗不高于国家批准或备案的建筑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 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30% 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重量的10%以上 采用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结构体系 设置通风换气装置或室内空气质量监测装置 29 表表 3.5 住宅项目指标选项分析列表住宅项目指标选项分析

88、列表 30 31 3.2.2 公建项目指标选项分析公建项目指标选项分析 表 3.6 列出 25 个公建项目的选项和达标情况分析,表中包括: (a)选择申报有关指标的项目数量占总项目数比例; (b)申报选项中,未达标项目数所占比例。根据指标选项与达标情况分析,可以把不同的指标项(一般项和优选项)分为三根据指标选项与达标情况分析,可以把不同的指标项(一般项和优选项)分为三类:类: 32 (1)第一类指标项:高)第一类指标项:高申报申报率、高达标率率、高达标率。这是指 90%的项目申报、且达标率高过 90%的指标。这些指标项代表了市场上很成熟的技术,以及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广泛掌握和使用的绿色建筑设计

89、手段(如室内环境设计,场地交通组合) 。事实上大部分此类指标的增量成本都不大(如透水地面和绿化、用水计量) 。可以预见未来这些绿色建筑设计技术会被进一步推广,成本(如有)会因此再下降。9个高申报率、高达标率的指标包括: 节地与室外环境:节地与室外环境: 绿化物种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且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 场地交通组织合理,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 节能与能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 建筑外窗的气密性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规定的4级要求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绿化、景观、洗车等用水采用非传统水源 按用途

90、设置用水计量水表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 室内环境质量:室内环境质量: 室内采用调节方便、可提高人员舒适性的空调末端 建筑入口和主要活动空间设有无障碍设施 运营管理:运营管理: 设备、管道的设置便于维修、改造和更换 (2)第二类指标项:低)第二类指标项:低申报申报率率。选择申报这些指标的项目不到 50%。这些指标代表(a)指标对项目有一定的特殊要求(如宾馆设计、改建扩建的公共建筑等); 或(b) 技术还不够普遍(如 25 个公建项目中有 19 个项目未利用可再生33 能源,分布式热电冷联供技术不普遍),相关技术需要进一步推广。同时现有的技术有一定的额

91、外成本,如果成本可以通过市场化而下降,未来这些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可以进一步普遍化。这 6个低申报率的指标包括: 合理采用蓄冷蓄热技术 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建筑,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 采用分布式热电冷联供技术,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 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水量不低于建筑生活热水消耗量的10%,或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不低于建筑用电量的2% 建筑结构材料合理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 宾馆类建筑维护结构构件隔声性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中的一级要求 (3)第三类指标项:低达标率)第三类指标项:低达标率。这些指标低于 50%的参评项目达标。详细分析评审的意见指出

92、不达标的原因包括: (a)申报单位虽然选择了某一项指标,但项目本身并没有符合指标的设计条件(如申报旧建筑/废弃场地使用指标,但项目本身没有旧建筑/不能算作废弃场地) ;(b) 申报资料内没有提供足够的技术数据支撑达标(如自然通风、可调节外遮阳、地下空间自然采光) ;及(c)指标的要求比目前常规或强制性标准规范要求设计标准明显高,达标有一定难度(如更高建筑总能耗节能水平、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等) ;而现有的技术有一定的额外成本。要使这些指标提高达标率,要通过进一步协助申报单位提交论据充分的技术报告,帮助设计单位了解指标具体要求,提供合适经济激励和推动市场发展使成本可以通过技术市场化而下降。这 1

93、2 个指标包括: 合理选用废弃场地进行建设。对已被污染的废弃地,进行处理并达到有关标准 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并纳入规划项目 34 建筑总平面设计有利于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夏季利于自然通风 建筑设计总能耗低于国家批准或备案的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 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水量不低于建筑生活热水消耗量的10%,或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不低于建筑用电量的2% 非饮用水采用再生水时,利用附近集中再生水厂的再生水,或通过技术经济指标,合理选择其他再生水源和处理技术 办公楼、商场类建筑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20%,旅馆类建筑不低于15% 办公楼、商场类建筑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40%,旅馆类筑不低于25

94、% 在建筑设计选材时考虑材料的可循环使用性能。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量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重量的10%以上 办公、宾馆类建筑75%以上的主要功能空间室内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要求 采用可调节外遮阳,改善室内热环境 采用合理措施改善室内或地下空间自然采光效果 35 表表 3.6 公建项目指标选项分析列表公建项目指标选项分析列表 36 37 3.3 绿色建筑单项技术应用选择绿色建筑单项技术应用选择 前面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选择分析主要针对哪些指标选项被选择申报,本节以个别设计技术单项作为研究分析对象,根据 55 个已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建筑项目的申报资料,分析项目的单项技术选择情况。从住宅

95、和公建项目资料,可以整理出单项应用技术清单,住宅项目的技术项清单共有 25 项(图 3.1) ,而公建项目38 的技术项清单共有 30 项(图 3.2) 。通过分析选择各单项技术的绿建项目数量占总项目数的比例,了解目前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情况。 图 3.1 把住宅项目单项技术应用选择按选择比例排列,如果把低于 40%应用率作为分界,低应用率的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包括: 设置外遮阳设施 排风热回收处理新风 高效风冷或蒸发冷却机 地热利用 高能效水冷机组 太阳能光伏发电 太阳能路灯及草坪灯 自配中水系统 采用市政中水水源 可调节外遮阳 节能与能源利用 39 图图 3.1 住宅项目绿色建筑技术措施应用列表

96、住宅项目绿色建筑技术措施应用列表 图 3.2 把公建项目单项技术应用选择按选择比例排列,如果把低于 40%应用率作为分界,低应用率的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包括: 高效冷热水输送泵 采用蓄能设备(冰蓄冷、水蓄冷等) 采用光电控制或感应开关 太阳能光伏发电 地源热泵 微燃机或燃气内燃机热电冷联供技术 太阳能草坪灯、轮廓灯 风力发电 自建中水处理系统 采用市政中水水源 高性能钢筋 40 图图 3.2 公建项目绿色建筑技术措施应用列表公建项目绿色建筑技术措施应用列表 本研究指出:对个别绿色建筑单项技术应用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研究。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本研究只提供一很初步的分析。但上述的初步分析基本上指出:

97、(1)这些应用率比较低的个别技术都集中在“节能与能源利用”和“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两个重要的指标类内; 41 (2)同时,这些技术的应用都有一定的明显额外成本(本报告下面会指出绿色建筑额外建造成本主要是投资到这两个指标类中) 。 这两个问题对建筑整体达到高能源利用效率、高可再生能源使用率和节水水平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要提升绿色建筑在节能减排方面的能力,建议下一步扩大研究项目数目,深入分析项目的申报技术资料,详细研究具体个别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选择和成本的关系,解决如何协助市场合理地应用综合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技术。技术的推广和其经济性是分不开的,通过合适的推广、应用经验交流、有效率的经济激励手段都可以把

98、应用率提高,进一步推动绿色建筑的产业化。 3.4 小结小结 本章对已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 55 个项目作分析,提供了目前绿色建筑申报评价标识时选择的指标项,与绿色设计技术应用的基本情况。在分析住宅和公建项目的选项和达标情况过程中,整理的分析资料和讨论包括: (a)选择申报有关指标的项目数量占总项目数比例; (b)申报选项中,未达标项目数所占比例。分析结果按“申报率”和“达标率”的高低把不同的指标项分类。另外,对绿色建筑单项技术应用初步分析也指出目前应用比较少的技术都集中在“节能与能源利用”和“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两个重要的指标类内,而这些技术的应用都有一定的额外成本。这些分析提供了下一步有针对

99、性的绿色建筑申报推广工作的方向。 42 4. 绿色建筑成本绿色建筑成本分析分析 4.1 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问题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问题 近年来,研究绿色建筑在市场上的成本逐渐受到关注。随着各地区和城市近年推动建筑节能减排及建立相关的绿色建筑标识制度,绿色建筑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要额外投入的成本多少及带来的效益成为受关注的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事业得以迅速发展,绿色建筑相关的管理制度、技术体系、评价体系得以不断完善,并且,绿色建筑宣传和推广力度逐渐加大,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对于绿色建筑的经济成本效益问题有系统的研究比较缺乏,市场上对绿色建筑的具体成本和经济效益概念流于笼统,有关方面的分析研究

100、仍有待深入和展开。本章通过对绿色建筑项目的技术成本调研分析,把目前绿色建筑成本作出解读,使市场对于绿色建筑的经济概念有更加全面和确切的认识。 4.2 我国对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研究我国对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研究 我国在研究绿色建筑成本和效益方面的展开,主要是由于近年在国家大力推动建筑节能减排政策下,带动了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比较早对绿色建筑的经济问题关注的研究包括张丽于 2007 年发表的有关中国终端能耗与建筑节能分析1,及武涌和刘长滨对中国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的研究2。二者对整个节能建筑和我国节能减排方面的情况与实施问题都有详细整理。他们注重的是对经济激励政策的体系研究和实证分析,但并不是具体落实

101、到微观经济学上的成本利益比较。 我国有关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研究主流都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要求为参考。李菊和孙大明提出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是“绿色建筑成本”与“基准建筑成本”间的差价3。“基准建筑成本”为在满足国家或地区目前法定强制性节能要求的项目成本;而“绿色建筑成本”是指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中各项要求的项目成本。在 2009年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报告内4,江亿等对近期建设的绿色建筑示范工程进行了调研,在成本收益中,43 按其中 17 个案例的分析得到的结果是:居住建筑的增量成本平均为 213 元/m2,而公共建筑的增量成本平均值为 516

102、 元/m2。研究成果也指出地域性是重要考虑因素:绿色技术的应用成本影响有地域分别,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城市会有不同的增量成本。孙大明等人对 2006 年到 2008年由中国建筑科学院研究院上海分院参与绿色咨询的 18 个项目作出调研并给出比较全面的报告5,研究分析不同技术在不同类型建筑的成本。有关的项目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星级目标分类,一星级项目有3 个,二星级项目有 9 个,三星级项目有 6 个;其中公共建筑 9 个,居住建筑 9 个。根据此调查的项目和统计信息,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一星级建筑成本平均增量在 100 元/m2内,二星级为 207元/m2,三星级为 360元/m2。 在理论与方法

103、层面上,张元华对生态节能住宅设计的技术经济分析研究指出建筑技术经济分析是实现生态节能住宅的重要保障,对绿色建筑的经济理论进行基本分析6,通过以经济外部性的理论去考虑如何引入政府政策去推动市场对绿色建筑的供应,最后以案例分析说明生态节能建筑不一定是高成本、高技术产品。文艺值指出,目前我国对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指标不完善7,未能从绿色建筑不同成本支付和利益接受主体去分析,因此未能有效实现对社会整体资源的再有效分配。叶祖达从碳排放与产权经济理论全面解释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率问题,提供了有关方面经济激励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8。 叶祖达和梁俊强等根据不同项目的增量成本比较,初步指出绿色建筑在市场上的成本对价值的

104、影响并不大。他们根据 9个项目的增量成本比较,显示平均的增量成本为 126.1元/平方米,一般来说,公建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比住宅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要高。一星住宅项目的增量成本基本上接近于零,这数据说明了目前我国绿色建筑一星住宅标准要求并没有带来明显的建造成本影响,因此可以考虑进一步把一星绿色建筑定为法定设计要求。他们建议在国内不同城市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的调查基础上,建立我国绿色建筑成本效益数据库,分析不同地区应用的不同绿色建筑技术的经济成本效益,使社会对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有更加全面的认识9。 44 通过近年的研究可以看出,建立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分析理论和方法有高度必要性,绿色建筑的成本和效

105、益分析是推动建筑节能减排的重要数据,它可以反映绿色建筑无论在政策或者在项目投资层面的效率性,提供给市场重要的经济信息。我们需要在对目前国内不同城市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的调查基础上,建立我国绿色建筑成本效益数据库,分析不同地区应用的不同绿色建筑技术的经济成本效益。通过研究,把绿色建筑成本效益数据信息阳光化,使社会和市场对于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有更加全面和确切的认识,激发市场对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认知,提高效率,才可以快速规模化地推动绿色建筑。 4.3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与增量效益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与增量效益 首先要解释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定义。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是为了达到某一水平的绿色建筑

106、标准而可能要在“基准成本”情况下额外增加的成本投入。不同经济主体对“基准”的水平和定义有不一样的理解。但就整个市场来说,建筑的“基准成本”会受不同经济主体的房地产产品商业定位和建造产品水准要求而有异(例如:常规写字楼建筑成本会按市场定位有差异,甲级与乙级的常规造价不同)。一般来说建筑的“基准成本”可以定义为:在特定市场定位下的建筑要满足当前法定要求(法规政策规范)的建筑设计建造及管理水平的成本。 “增量成本”又可以再分类为增量建造成本增量设计咨询成本及增量维修管理成本。由于相对建筑项目整体的成本投入来说,设计咨询成本占的比例比较少,同时不同设计单位的咨询收费水平差异很大,本研究不包括这一部分。

107、对于维修管理成本,根据市场分析,这一部分的成本和常规成本不会有很大差异,可以假设增量部分不明显。因此,本研究集中分析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 绿色建筑亦同时会带来增量效益,而增量效益亦可以经济价值来衡量比较。绿色建筑的增量效益可以包括以下的效应:(1)比常规建筑在运营生命周期中节省的能源费用;(2)业主及开发商可能得到政府在支持绿色建筑的财政激励(如税45 收减免、财政补贴等);(3)企业员工在绿色建筑内工作生产力的提升;(4)企业通过使用绿色建筑而建立的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5)绿色建筑对宏观经济带来的效益。 在以上的增量效益中,最受到注意的是在能源节省而带来的经济效益,又即企业由于使用绿色建筑

108、而可以节省的能源费用,这是由于节省的能源费用在建筑物生命周期整体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本研究也对绿色建筑对宏观经济带来的效益作初步分析。由于目前我国对员工的生产力提升及企业品牌的经济效益研究则十分缺乏,而政府在支持绿色建筑提供的财政激励会按不同年度调整,这两方面不在本研究范围内。 本报告前面已说明以 55 个绿色建筑项目作为数据分析的基础。详细研究的整体技术路线主要包括两部分: (1)对已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分析绿色建筑申报评价标识时选择的指标项与绿色设计技术应用; (2)按应用技术对建造/设备成本进行当地市场调研和询价,对常规和绿色建造成本估价,测算增量成本和带来的效益。第 3 章已讨

109、论了第一部分(选择的指标项与设计技术应用) ,本章介绍第二部分有关成本的研究成果,第 5章将讨论效益的研究部分。首先要解释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4.4 我国绿色建筑成本效益:研究路线我国绿色建筑成本效益:研究路线 对绿色建筑成本效益的整体研究技术路线包括三部分: (1)对已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收集分析绿色建筑项目应用设计数据和技术效果及相关资源能源节约目标/效应; (2)按应用技术对建造/设备成本进行当地市场调研和询价,对常规和绿色建造成本估价,测算增量成本和带来的效益; (3)对收集与调研得到的成本效益数据进行全面的经济效率分析。绿色建筑技术成本效益分析研究内容包括绿色建筑项目的成本和

110、效益问题。 46 图 4.1 展示了研究流程中的主要工作阶段:首先分析每个申报项目的设计应用技术方案,有关的技术方案都包含在绿色建筑六个主要指标: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范围内。然后对方案的绿色技术进行三步分析: (1)根据每个项目的技术方案,通过与 2012 年 3 月到 8 月的市场调研询价,直接获取该技术方案的市场建造成本,并由工程造价专业人员审核; (2)按“增量成本”的基本概念,计算应用的技术所需的总成本与基准建筑成本之间的差值(增量成本 = 绿色建筑成本 - 基准建筑成本); (3)按不同项目的应用技术,核算每个项

111、目的效益(主要包括节电和节水两部分)。 图图 4.1 绿色建筑技术经济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框架绿色建筑技术经济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框架 47 4.5 绿色建筑目的成本分析绿色建筑目的成本分析 4.5.1 市场调研成本与申报成本比较市场调研成本与申报成本比较 申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的项目需要在申报资料中提交项目的成本数据。然而由于提交的成本数据通常只是总单位面积平均成本(元/平方米建筑面积),由于目前申报资料没有要求申报单位提供详细的分解成本数据,或提供统一标准的成本数据计算方法,建设单位在申报时可能对“增量成本”概念有不同理解和演绎。 表 4.1 列出 55 个项目的平

112、均市场调研成本与平均申报成本,按不同星级和建筑类别作比较(市场调研成本会在本章下面再详细解读)。申报成本数据与调研数据都会有个别极端数据,研究小组在分析平均值时是按历史经验值(上面文献其他专家调研成果参考)为依据, 把极端数据排除, 保证平均值的合理代表性。 从表中可以看到平均申报成本一般都比通过市场询价的成本高,尤其是一星和二星住宅项目的差异比较大(市场调研成本只约为申报成本的 29%和 57%),而二星与三星公建项目的差距比较小(市场调研成本分别约为申报成本的 80%和基本一致的 100%)。 本研究的成本价格是根据市场调研得到的,调研方法与一般工程采购相一致:研究小组通过市场调研,按照技

113、术方案确定的设备和施工要求,在当地市场进行不少于 3 家供应商的询价,再取平均价作为技术方案成本数据。然后再取“基准成本”与“绿色成本”两者的差为“增量成本”,确保使用增量成本概念的客观性。 研究小组通过对个别建设单位的访谈和调研,总结出申报成本和调研成本出现差异的可能原因可以包括几方面: 建设单位对于增量成本的概念不统一,在调研期间与部分开发商的访谈中了解到有部分建设单位人员把“增量成本”解析为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总成本; 48 建设单位内部不同部门(设计部、成本控制部、市场部)对增量成本理解有差异,缺乏统一的增量成本概念; 部分项目的成本较高,是由于使用特选的进口设备,并非按一般市场的常规采

114、购行为, 根据技术要求先作价格比较; 部分项目的成本较低,是由于项目作为示范作用,设备由供应商特别提供,希望达到宣传目的。 这分析明确说明了目前很多绿色建筑项目的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对“增量成本”的计算可能有不同理解和演绎, 缺乏统一测算方法与准则,使市场信息不完整, 市场上项目之间的成本数据不具备可比性, 成为绿色建筑成本信息阳光化与科学化的障碍。 表表 4.1 市场调研成本与申报成本比较市场调研成本与申报成本比较 4.5.2 住宅绿色建筑住宅绿色建筑项项目的成本分析目的成本分析 研究工作首先按项目资料和市场数据,推算每个项目的单位面积增量成本,总结出 30 个住宅项目的增量成本有一定的差异幅

115、度的结论。成本分析可以从三个不同角度来看:(a) 按评价等级划分的增量成本; (b)按指标类的增量成本; (c) 按技术类别划分的增量成本。 49 (a)按评价等级划分的增量成本按评价等级划分的增量成本 图 4.2 把这 30 个项目按星级和增量成本排列比较。按评价等级分类的平均增量成本为: 一星:0.43168.9 元/平方米(平均 15.98元/平方米) 二星:20.2458.9 元/平方米(平均 35.18元/平方米) 三星:11.01157.41 元/平方米(平均 67.98 元/平方米) 值得留意的是一星级的住宅绿色建筑,该级别项目的单位面积增量成本可以接近零,但在所研究的一星级项目

116、中,有 4 个项目的增量比较高(达到 100 元/平方米以上), 个别比其他二、三星级住宅项目的增量成本还要高, 因此本研究对这些项目的成本结构作深入了解。 图 4.3 对这 4 个项目的成本结构的分析,分析表明其成本比较高是由于技术选择(例如采用水冷风冷机组、成本比较高的外墙和玻璃保温建材)所致。主要原因可以归纳如下(本报告不公布具体项目名称): 某项目采用高效能的水冷机组,该技术不普遍应用,增量成本较高,为 84.05元/m2; 某项目采用了风冷机组,该技术不普遍应用,成本较高,为 133.75元/m2; 某项目采用了中空玻璃(4+9A+4+9A+4),该门窗材料的成本较高,为 114.2

117、8元/m2; 某项目的外墙保温的增量成本加上门窗的增量成本超过 83 元/m2,两者占总成本的比例较大。 从分析这 4 个成本比较高的一星级住宅项目可以知道:虽然项目的设计目标只是要达到一星级水平, 设计单位与建设单位对技术的具体选择不一定有高经济效率性, 反映了目前市场对技术应用的成本影响没有足够的科学数据参考。 50 为了使分析能比较客观和接近实际,在总结平均成本值时,本研究不考虑这 4个项目。一星级的住宅绿色建筑平均增量成本是 15.98元/平方米。 根据对 30个不同星级的住宅项目分析,要点归纳如下: (1)总的来说,星级越高,增量成本水平越高,从一星到三星级别的项目增量成本幅度从 0

118、.43 元/平方米到 157.41 元/平方米。这幅度比早年的调研成本幅度下降明显3 5 9。增量成本幅度的下降说明了绿色建筑在过去几年发展快速,从设计水平、市场供应、施工技术、成本控制等方面都有日渐成熟的趋势。 (2)项目的增量成本各有变化幅度,显示并不是高评价等级一定有高增量成本,例如三星级住宅项目的增量成本可以减低到 11.01 元/平方米,比部分二星项目的增量成本可以还低。这现象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原因: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由项目的设计技术路线及整体设计要求而定,不同的设计路线存在增量成本的差异,要同样达到某水平星级的评价,可以通过不同增量成本水平的设计来达到。 (3)目前我国绿色建筑一星住

119、宅标准要求并不一定带来明显的增量建造成本影响,同时,住宅绿色建筑的整体成本亦持续下降。这现象提供了一个更进一步提升我国建筑节能水平的条件,因此本研究建议考虑:(a)进一步把一星住宅绿色建筑标准定为法定设计要求;(b)通过协助业界对技术和成本的认知与经验交流,提高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技术要求,特别是在应用个别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成本考虑。 51 图图 4.2 住宅建筑项目增量成本比较住宅建筑项目增量成本比较 图图 4.3 个别住宅建筑项目增量成本原因个别住宅建筑项目增量成本原因 (b)按指标类的增量成本按指标类的增量成本 表 4.2 把上面分析得到的住宅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再按 6 类评价指标

120、类分解,把平均的增量成本分配到不同指标类上。然后,对各指标类型增量成本进行比较,52 了解增量成本的成本结构,再分析成本结构内哪些指标技术应用的成本占该项目总增量成本比例高于 50%,便可以得知在 6类指标中哪些是成本的主要源头: 节能与能源利用(建筑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是带动增量成本的最主要原因 ; 节地与室外环境(室外铺装)在部分项目中的增量成本可以为负值 ; 部分项目的室内环境质量的增量成本可以比较高 ; 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和运营管理方面, 住宅绿色建筑项目没有产生明显的增量成本。 由于住宅项目采用的设计技术已是目前在市场上相对普遍的设计标准/要求,虽然它们满足了绿色建筑指

121、标的要求(如采用预拌混凝土、使用智能化系统、设备管道的设置便于维修和更换等),但增量成本可以是零,或者是不明显的。 (c)按技术类别划分的增量成本按技术类别划分的增量成本 最主要的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增量成本源于“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两方面。相对来说,节水和中水利用等其他技术对增量成本的贡献力度不大。室外铺装的增量成本在有些项目中是负成本,主要是由于要满足室外雨水渗透要求,使用部分透水铺装材料比常规不透水铺装材料成本低。由此推论,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技术应用(代表了绿色建筑的主要增量成本含量)是决定绿色建筑的市场经济效率的最重要因素。 如果再把“节能与能源利用”指标项分开,进一步

122、分析建筑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增量成本, 不同星级的住宅项目的单位面积成本幅度为: 建筑节能技术:建筑节能技术: 一星:单位建筑面积增量成本为 0158.90元/平方米 二星:单位建筑面积增量成本从 0.9357.65 元/平方米 三星:单位建筑面积增量成本从 11.01135.25 元/平方米 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53 一星:单位建筑面积增量成本为 12 元/平方米 二星:单位建筑面积增量成本从 9.5411.88 元/平方米 三星:单位建筑面积增量成本从 027.52元/平方米 表表 4.2 住宅建筑项目增量成本:指标技术类住宅建筑项目增量成本:指标技术类 (元/

123、平方米) 54 上述分析进一步显示了一个重要的现象:建筑节能技术的成本分布基本上反映了星级越高,投入的成本相对越高的情况(上述有关一星级项目高成本问题已有解释)。这是由于市场上对建筑节能技术的供应和选择已比较成熟,建设单位对这方面的技术控制也开始上轨道,所以成本的幅度是合理地反映不同水平的节能设计要求。 但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增量成本幅度并没有完全反映星级高低的差异。这是由于在所研究的住宅项目中,并不是每个项目都投资再生能源技术应用,再生能源技术应用普遍性还不高(这情况在前面第 3章,有关住宅项目指标选项分析部分已有解释),使得数据未能反映不同星级绿色建筑对不同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所要求的成本。

124、 4.5.3 公建绿色建筑项目的成本分析公建绿色建筑项目的成本分析 25 个公建绿色建筑项目的成本分析和上面住宅项目分析一样,可以从三个不同角度来看:(a) 按评价等级划分的增量成本; (b)按指标类的增量成本; (c) 按技术类别划分的增量成本。由于 25 个项目中有一个是学校项目,在详细分析阶段与其他公建项目没有可比性,故下面的分析是基于 24 个项目的数据。 (a)按评价等级划分的增量成本按评价等级划分的增量成本 本节按项目资料和市场数据,总结 24 个公建项目的增量成本情况。图 4.4 把这 24 个项目按星级和增量成本排列比较。按评价等级分类的平均增量成本为: 一星:5.7258.9

125、3 元/平方米(平均 28.82元/平方米) 二星:39.28306.07 元/平方米(平均 136.42 元/平方米) 三星:5.06264.52 元/平方米(平均 163.23 元/平方米) 要留意的是二星级的公建绿色建筑。这级别项目的单位面积增量成本可低至39.28 元/平方米, 但其中也有 2 个高成本(达到 300 元/平方米以上)的项目。根据对 24 个不同星级公建项目分析,要点可归纳如下: 55 (1)总的来说,公建项目和住宅项目一样,星级越高的绿色建筑,平均增量成本越高,从一星到三星级别的项目增量成本幅度由 5.72 元/平方米到 264.52 元/平方米不等。增量成本水平比以

126、前同类调研成果低3 5 9,反映公建绿色建筑成本也一直在下降。 (2)相对一星和三星项目来看,二星级公建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与变化幅度(最低和最高值差距)都比较高。这可能反映了建设单位对二星级公建绿色建筑的技术要求(相对一星级和三星级是中等要求)不完全有把握,市场信息不完全和设计方法可能相对不够成熟。 (3)项目的增量成本各有变化幅度,亦显示出并不是高评价等级一定有高增量成本。例如,有一个三星级公建项目的增量成本可以减低到 5.06 元/平方米,比一星和二星项目的增量成本还低。即便其他三星公建项目成本在 140 元/平方米以上到 264.52 元/平方米,这还比一部分的二星级项目的成本低。如前面

127、讨论住宅项目时指出的情况相同:公建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由项目的设计技术路线及整体设计要求而定,虽然项目要达到同星级建筑的标识,但通过不同设计路线带来的增量成本有明显差异。 (4)一星级的公建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基本上已下降到较低水平:最低可达 5.72 元/平方米,而整体都可以控制在 60 元/平方米之下。这说明目前我国公建绿色建筑一星标准要求的建造成本影响比较低。一星级公建绿色建筑的 28.82 元/平方米平均单位建筑面积增量成本,相对建筑整体的总造价是比较低的,市场应该可以接受,因此可以考虑:进一步把一星公建绿色建筑标准再提高,或者把现有标准定为法定设计要求。 56 图图 4.4 公建建筑项目增

128、量成本比较公建建筑项目增量成本比较 (b)按指标类的增量成本按指标类的增量成本 表 4.3 把公建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按评价指标类分解,把平均的增量成本分配到不同指标技术上, 通过各指标技术类型增量成本的比较和分析,包括成本占总平均成本比例高于 50%的个别项目,可以得出的结论与住宅项目相似: 节能与能源利用(建筑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是项目增量成本的最主要原因 (在 24 个项目中, 有 19 个项目的节能与能源利用增量成本占了总增量成本的 50%或以上); 节地与室外环境(室外铺装)在部分项目中的增量成本可以为负值 ; 部分项目的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的增量成本可以比较高;

129、分析也指出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和运营管理方面, 项目没有产生增量成本。 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方面,由于采用的设计技术已是目前市场上相对普遍的设计标准/要求,虽然它们同时满足了这两方面的绿色建筑指标要求(如采用预拌混凝土、使用可循环再用的材料、设备管道的设置便于维修和更换等),但增量成本可以是零,或者是不明显的。 57 公建项目最主要的增量成本源于“节能与能源利用”指标要求。相对来说,节水和中水利用等其他技术,对增量成本的贡献力度不大。室外铺装的增量成本在有些项目中是负成本,主要是由于要满足室外雨水渗透要求,使用部分透水铺装材料比常规不透水铺装材料成本低。在节能与能源利用指标中,可再生能源利用和

130、建筑节能的技术应用(也代表了绿色建筑的主要经济成本含量)是决定绿色建筑的市场经济效率的最重要因素。 (c)按技术类别划分的增量成本按技术类别划分的增量成本 如果再把“节能与能源利用”指标项内的具体技术分解,进一步分析建筑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增量成本,不同星级的公建项目的单位面积成本幅度为: 建筑节能技术:建筑节能技术: 一星:单位建筑面积增量成本为 1.6850.67 元/平方米 二星:单位建筑面积增量成本从 14.20224.31 元/平方米 三星:单位建筑面积增量成本从 0171元/平方米 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一星:单位建筑面积增量成本为 1.5516.58 元/平

131、方米 二星:单位建筑面积增量成本从 1.4634.38 元/平方米 三星:单位建筑面积增量成本从 0108.41元/平方米 公建绿色建筑的“建筑节能”技术增量成本调研数据显示了一个现象:建筑节能技术的成本分布不完全反映星级的高低,而二星级的公建项目投入在建筑节能的增量成本(14.20224.31 元/平方米)都明显比一星级与二星级项目要高。这可能反映了目前建设单位对二星级公建绿色建筑的建筑节能技术选择和成本控制没有一定准则。 公建绿色建筑的“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增量成本幅度一般偏低,这是由于在研究的公建项目中,并不是每个项目都投资再生能源技术应用,再生能源技术应用普58 遍性还不高(这情况在前

132、面第三章已有解释,如 24个公建项目中有 19个项目未利用可再生能源),相关技术需要进一步大力推广。 表表 4.3 公建建筑项目增量成本:指标技术类公建建筑项目增量成本:指标技术类 (元/平方米) 4.6 小结小结 本章解释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定义,指出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是为了达到某一水平的绿色建筑标准,可能要在“基准成本”情况下额外增加的成本投入。通过对项目作详细成本分析(其中包括 30个住宅项目和 24个公建项目,涵盖一、二、59 三星绿色建筑评价等标识),解释目前住宅与公建绿色建筑目的增量成本情况。总结分析要点如下: (1)总的来说,星级级别越高,增量成本水平相对越高,但个别项目的

133、增量成本各有变化幅度,显示并不是高评价等级一定有高增量成本。 (2)一星级的住宅和公建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基本上已下降到较低水平或接近零。这说明目前我国绿色建筑一星标准要求的建造成本影响比较低,可以考虑全面强制要求为新建建筑标准。 (3)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由项目的设计技术路线及整体设计要求而定,而不同设计路线存在增量成本的差异,要同样达到某水平星级的评价,可以通过不同增量成本水平的设计来达到。不少项目可以通过设计方向、评估指标选择、技术应用组合等手段, 以较低的增量成本达到较高的绿色建筑星级。 (4)从技术角度来看,在 6 类指标要求中,绿色建筑项目最主要的增量成本源于要满足“节能与能源利用”的指

134、标要求。 在这些指标类中,目前又以建筑节能技术为决定成本的最主要原因。 (5)建筑节能技术的成本幅度反映了不同星级的建筑节能效率水平要求,成本分析说明,建筑节能已是十分普遍的绿色建筑技术,反映了市场在技术、产品供应、设计知识的日趋成熟现象。 (6)但“节能与能源利用”指标中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增量成本幅度一般偏低。这是由于在所研究的项目中,并不是每个项目都投资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同时,大部分项目只应用成本明显低的技术(如太阳能热水),技术选择比较窄。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普遍性还不高,是未来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挑战。 (7)节水和中水利用等其他技术对增量成本的贡献力度不大。室外铺装的增量成本在有些

135、项目中是负成本,主要是由于要满足室外雨水渗透要求,使用部分透水铺装材料比常规不透水铺装材料成本低。 (8)最后可以看到,目前整体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幅度比早年调研的成本幅度下降明显。这说明了绿色建筑在过去几年发展快速,从设计知识水平、市场供应、技术选择、成本控制等方面都有日渐成熟的趋势。 60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张丽. 中国终端能耗与建筑节能M. 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 2007. 2. 武涌, 刘长滨. 中国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研究M. 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 2007. 3. 李菊, 孙大明. 住宅建筑绿色生态技术增量成本统计分析J. 住宅科技,2008(8):16-19. 4. 中国城

136、市科学研究会.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M.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9. 5. 孙大明, 邵文晞, 李菊. 当前中国绿色建筑成本增量调查统计J. 中国科技成果, 2008(23):7-10. 6. 张元华. 生态节能住宅设计的技术经济分析D. 重庆大学设计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2008(10). 7. 文艺植. 基于LEED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方法研究D. 长安大学管理学硕士论文, 2009 8. 叶祖达. 低碳绿色建筑:从政策到经济成本效益分析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9. 叶祖达,梁俊强,李宏军等. 我国绿色建筑的经济考虑:成本效益实证分析 J.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137、, 2011(4): 28-33 61 5. 绿色建筑效益分析绿色建筑效益分析 5.1 绿色建筑的效益:探究范围与资料来源绿色建筑的效益:探究范围与资料来源 本报告第 4 章讨论了有关成本的研究成果,本章讨论效益的研究部分。同样,实证研究工作面向 55 个绿色建筑项目,涵盖一、二、三星绿色建筑评价等标识。本章的讨论又可以分为两部分:绿色建筑带来的“效益”(包括节能、节水和减低碳排放量)和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率”(投入的单位增量成本产生的效益值) 。 绿色建筑效益研究的讨论范围包括以下 4 部分: (1)效益分析数据来源 (2)住宅/公建项目效益分析 (3)绿建项目的成本效率分析 (4)技术措施的

138、成本效率分析 有关绿色建筑的效益分析是根据绿色建筑项目申报单位提供的技术数据,对每个项目在节能、节水和减低二氧化碳排放三方面作出测算。有关的基本数据源自项目的能耗模拟信息/技术评估报告与节水评估资料。由于并非 55 个项目都提交完整的技术评估信息和数据,最后分析的项目数目少于 55 个。在 30 个住宅项目中,19个项目包含有能耗模拟信息,30 个项目包含有节水信息。在 25 个公建项目中,16个项目包含有能耗模拟信息,24 个项目包含有节水信息。 5.2 住宅项目效益分析住宅项目效益分析 5.2.1 节能效益分析节能效益分析 计算每个住宅绿色建筑节能量,以“单位面积节能量”为评估依据。“单位

139、面积节能量”包括三部分:(1)单位面积每年一次能源节省量 (kgce/m2.a); (2)单位面积每年节电量 (kwh/m2.a); 以及(3)单位面积年节热量 (kwh/m2.a)。 62 “单位面积一次能源节省量”部分是对处于寒冷或严寒地区项目,冬季采暖由市政热水供应(主要是燃煤或燃气锅炉供应),有关的节能量以一次能源计量(数据来源:根据申报材料中的“节能计算书”资料)。“单位面积节电量”是建筑用电设备的节省量(数据来源:根据申报材料中的“节能计算书”)。“单位面积节热量”是指太阳能热水的替代量(数据来源根据申报材料中的“可再生能源报告”,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GB-T/6424-2007 和

140、真空管型太阳能集热器 GB-T/17581-2007 )。为了把不同项目的总节能量作比较, 研究工作把一次能源节省量转化为节电量单位 (kwh/m2.a)。三个量值的总和是该绿色建筑每年的单位面积总节能量。 图图 5.1 绿色建筑住宅项目:单位面积每年节能总量绿色建筑住宅项目:单位面积每年节能总量 63 从图 5.1 可以看出,各住宅绿色建筑项目“单位面积年节能量”从每年每平方米0.71 千瓦时(kWh)至 18.2 千瓦时(kWh)不等,随星级提高而而提高,一星级项目平均节能量为 4.95kWh、二星级为 8.1 kWh、三星级为 13.56kWh。 如果再把绿色建筑节能率按国家住宅建筑节能

141、设计标准核算,可以得到不同星级住宅绿色建筑相对的节能率如下(表 5.1)。节能率亦随星级提高而而提高, 一星级项目平均节能率为 54.7%、二星级为 57.4%、三星级为 61.8%。 从节能效益的分析来看, 住宅绿色建筑可以带动建筑在目前强制性标准规范要求的 50%节能率上再进一步提高。 无论是一星、二星、三星级的绿色建筑都会达到比常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更高的节能水平,基本上达到推动绿色建筑标识整体更节能的政策目标。 为了确保绿色建筑的节能水平,本研究建议考虑在不同星级的绿色建筑标识评估要求里提出比较高的控制性建筑节能率要求。 表表 5.1 不同星级住宅绿色建筑相对的节能率不同星级住宅绿色建筑

142、相对的节能率 5.2.2 二氧化碳排放减量二氧化碳排放减量分析分析 计算每个住宅绿色建筑二氧化碳排放减量,以 “单位面积的二氧化碳(CO2)减排量” 为评估依据。单位面积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可以按节省一次能源量与节电量以排放系数折算而得。计算的基本概念为: 二氧化碳(CO2)减排量 = 节省一次能源减排量 + 节电减排量 64 节省一次能源减排量可以按原煤碳排放系数折算,即 1kg 原煤排放1.9003kgCO2(来源: 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国家发改委气候司2011/05), 节电减排量根据项目所在地所属电网区域,按该电网的排放因子计算(来源:2011中国区域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国家发改委气候司

143、2011/10/20)。根据每年单位面积的节能量值,推算出住宅项目的“单位面积年二氧化碳排放减量”(kgCO2/m2 a)。 从图 5.2 可以看出各住宅绿色建筑项目“单位面积年二氧化碳排放减量”从每年每平方米 0.22 kgCO2至 11.2 kgCO2不等,随星级提高而提高, 一星级项目平均单位面积每年每平方米二氧化碳排放减量为 3.2 kgCO2、二星级为 4.6 kgCO2、三星级为 6.1 kgCO2。 图图 5.2 住宅项目:单位面积年二氧化碳排放减量住宅项目:单位面积年二氧化碳排放减量 65 5.2.3 节水节水量量分析分析 从图 5.3 可以看出,各住宅绿色建筑项目“单位面积年

144、节水量”从每年每平方米0.01 立方米(m3 /m2 a )至 1.4立方米(m3 /m2 a )不等。从节水量变化幅度和平均节水量来看,均随星级提高而提高,一星级项目平均单位面积年节水量为0.18m3、二星级为 0.44m3、三星级为 0.63m3。 图图 5.3 住宅项目:单位面积年节水量住宅项目:单位面积年节水量 5.3 公建项目效益分析公建项目效益分析 5.3.1 节能效益分析节能效益分析 计算每个公建绿色建筑节能量,以 “单位面积节能量”为评估依据。而 “单位面积节能量” 的概念和上面住宅项目的评估方法相同。 66 从图 5.4 可以看出各公建绿色建筑项目“单位面积年节能量”从每年每

145、平方米2.1 千瓦时(kWh)至 49.8 千瓦时(kWh)不等。无论从节能量幅度和平均节能量来看,均随星级提高而提高,一星级项目平均节能量为 2.6kWh、二星级为20.2kWh、三星级为 30.1kWh。 图图 5.4 绿色建筑公建项目:单位面积绿色建筑公建项目:单位面积每每年节能总量年节能总量 如果再把绿色建筑节能率按国家公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核算,可以得到不同星级公建绿色建筑相对的节能率,如表 5.2 所示。节能率亦随星级提高而提高,一星级项目平均节能率为 51.0%、二星级为 59.1%、三星级为 64.8%。 67 与住宅项目的情况相似,从节能效益的分析来看, 公建绿色建筑可以带动建

146、筑在目前强制性标准规范所要求的建筑节能设计要求上再进一步提高, 但一星级公建项目的平均节能率并不比目前强制性标准规范要求的水平有明显的提升。 二星和三星级的绿色建筑平均节能率比较高,都会达到比常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更高的节能水平,基本上达到推动绿色建筑标识整体更节能的政策目标。三星级的公建绿色建筑相对的平均节能率接近 65% 水平。为了确保绿色建筑的节能水平,本研究建议考虑在不同星级的绿色建筑标识评估要求里提出比较高的控制性建筑节能率要求。 表表 5.2 不同星级公建绿色建筑相对的节能率不同星级公建绿色建筑相对的节能率 5.3.2 二氧化碳排放减量二氧化碳排放减量分析分析 与上面住宅项目的分析方

147、法一样,计算每个公建绿色建筑二氧化碳排放减量,以“单位面积的二氧化碳(CO2)减排量”为评估依据。单位面积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可以按节省一次能源量与节电量以排放系数折算而得。 从图 5.5 可以看出,各公建绿色建筑项目“单位面积年二氧化碳排放减量”从每年每平方米 1.4 kgCO2至 23.4 kgCO2不等,随星级提高而提高,一星级项目平均单位面积每年每平方米二氧化碳排放减量为 1.7 kgCO2、二星级为 9.9 kgCO2、三星级为 16.3 kgCO2。 68 图图 5.5 公建项目:单位面积年二氧化碳排放减量公建项目:单位面积年二氧化碳排放减量 5.3.3 节水节水量量分析分析 从图 5

148、.6 可以看到各公建绿色建筑项目“单位面积年节水量”从每年每平方米0.01 立方米(m3 /m2 a )至 0.84立方米(m3 /m2 a )不等,随星级提高而提高,一星级项目平均单位面积年节水量为 0.08m3、二星级为 0.4m3、三星级为 0.43m3。 69 图图 5.6 公建项目:单位面积年节水量公建项目:单位面积年节水量 5.4 绿色建筑节能节水效率分析绿色建筑节能节水效率分析 前面的分析提供了绿色建筑项目的节能和节水量“效益”。再按单位面积增量成本、单位面积节电和节水量,便可以推算出每个项目的单位增量成本节电和节水“效率”:以千瓦时/元/年(kWh/元 a,每 1 元增量成本带

149、来每年节电量 kWh)及立方米/元/年(m /元 a,每 1 元增量成本带来每年节水量 m )加以表达。 5.4.1 住宅项目节能节水效率分析住宅项目节能节水效率分析 本研究按成本和效益分析得到的数据,分析住宅绿色建筑项目的节能效率。从图 5.7 可以看出,整体来说,每投入 1 元的节能增量成本,带来的年节电量的相对70 幅度由 0.01 到 0.64 kwh/元 a 不等。其中一个项目的节能效率特别高,达到 1.9 kwh/元 a。按照申报材料分析,这项目采用了成本较低的采暖节能技术,但由于申报材料没有提供技术内容,本研究在计算平均值时不包括该项目。住宅项目平均的节电效率为:一星级项目平均每

150、 1 元增量成本投入,年节电量为 0.32 kwh、二星级为 0.29 kwh、三星级为 0.25 kwh。 分析住宅绿色建筑项目的节水效率时,留意到在 30 个住宅项目中,有 6 个项目的节水增量成本为零,也就是说,部分绿色建筑项目可以不投入额外成本而达到节水效益。由于这 6 个项目的效率相对高,成本为零,会影响平均效率运算,因此,余下项目的节水效率计算不把它们包括在内。 图图 5.7 住宅项目:住宅项目:节电效率分析节电效率分析 从图 5.8 可以看出,整体来说,每投入 1 元的节水增量成本带来的年节水量的相对幅度由接近零到 1.96 m3/元a 不等。但其中两个项目的节水效率特别高,达到

151、1.75 m3/元a 和 1.96 m3/元a ,两项目均采用市政中水进行回用,水处理成本较低,且项目规模较大,节水量较大,因此其单位节水总效率大大高于其他项目。去除这两个项目后,其余项目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效率为:一星级项目平均每 1 元增量成71 本投入,每年节水量为 0.066m3、,二星平均可以节省 0.03m3,三星平均节省0.147m3。 节水的效率分析明显指出市政中水供应对成本效率的重要性:如果城市有提供集中式的中水供应系统作为配套, 不要求个别项目直接解决中水供应所需的初始投资, 节水的经济效率会大幅度提高。也就是说:发展市政中水供应规划和提供配套设施是绿色建筑节水目标的重要配合

152、政策。 图图 5.8 住宅项目:住宅项目:节水效率分析节水效率分析 5.4.2 公建项目节能节水效率分析公建项目节能节水效率分析 本节分析公建绿色建筑项目的节电效率。从图 5.9 可以看出,整体来说,每投入 1 元的节能增量成本,带来的年节电量的相对幅度由 0.08 到 2.47 kwh/元 a 不等。其中两个项目的节能效率特别高,达到 1.98 kwh/元 a 和 2.47 kwh/元 a。按照申报材料分析,它们采用了增量成本很小的高效空调机组、高效照明技术或太阳能热水技术,具有明显节能效果,并且没有额外采用增量成本较高的其他节能技术,因而这两个项目节能总效率较高。公建项目平均的节电效率为:

153、一星级项目平均每 1元增量成本投入,年节电量为 0.35 kwh、二星级为 0.44 kwh、三星级为 0.66 kwh。 72 从分析可以再次指出:个别的绿色建筑技术选择和应用, 会对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率带来极大的影响, 设计单位对技术的应用和成本效益的了解, 是未来决定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率性的最重要因素。 图图 5.9 公建项目:公建项目:节电效率分析节电效率分析 分析公建绿色建筑项目的节水效率时,留意到在 25 个公建项目中,有 3 个项目的节水增量成本为零,也就是说,部分公建绿色建筑项目可以不投入额外成本而达到节水效益。由于这 3 个项目的效率相对高,成本为零,会影响平均效率运算,因此,余

154、下项目的节水效率计算不把它们包括在内。 从图 5.10 可以看出,整体来说,每投入 1 元的节水增量成本带来的年节水量的相对幅度由零到 0.08 m3/元a不等。但其中两个项目(一个是三星级, 一个是一星级)的节水效率特别高,达到 0.08 m3/元a,它们采用成本较低的雨水处理工艺和污水深度处理工艺,两者节水量均较大,因而节水效率高, 可以看到高效率节水措施的选择与评价等级没有必然联系。整体公建项目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效率不73 算高,分别为:一星级项目平均每 1 元增量成本投入,年节水量为 0.016m3、,二星平均可以节省 0.034m3,三星平均节省 0.024m3。 图图 5.10 公

155、建项目:公建项目:节水效率分析节水效率分析 5.5 绿色建筑节能节水回报期的分析绿色建筑节能节水回报期的分析 绿色建筑项目在节能和节水方面的经济效率分析,可以市场电费和水费节省价值表达。按照当地的电费和水费,把节电量和节水量转为当地的合适电费和水费,可以表述为:每 1 元投资在节能的增量成本带来每年节省的电费价值,及每 1 元投资在节水的增量成本带来每年节省水费。基于每年可以节省的电费和水费,就可以计算增量成本的静态回收期: 静态回收期 = 投资在绿色建筑项目的增量成本 / 年节省的费用 5.5.1 住宅项目静态回报回收期住宅项目静态回报回收期 表 5.7 是住宅项目的增量成本静态回报回收期幅

156、度的分析,回报期的分析可以总结如下。 节能回报期分析:节能回报期分析: 74 在分析的项目所在城市中,住宅电费差距相对大,可以从 0.48 元/kwh到 0.68 元/kwh, 相差可达 20%。 住宅电费差距直接对项目节能的经济效率有比较大的影响; 部分项目的回报期比较高达 21.2 年,但同时部分项目的回报期可以相对短,3年之内便可以把投资在节能的增量成本收回; 回报期分析的幅度指出,设计采用的节能技术路径会影响项目在节能方面可以带来的直接经济利益。如果采用适合的设计方法与技术, 节能产生的经济回报是可以比较高的(回报期最低可降至约 1年)。 同样地, 如果设计单位缺乏对技术应用的成本和经

157、济效率的把握,绿色住宅建筑可以带来的经济回报可能会受到限制。 节水回报期分析:节水回报期分析: 在分析的项目所在城市中,住宅水费可以从 1.68 元/m 到 4.9 元/m ,相差极大,可达 190%,对项目节能的经济效率有很大的影响; 部分项目的回报期比较极端,高达 30 年,但同时部分项目的回报期可以十分有效率和相对短,可以低至 1 年便可以把投资在节水的增量成本收回; 与节能回报期的分析相同,设计采用的节水技术路径会影响到项目可以带来的直接经济利益, 如果采用适合的设计方法与技术, 节水产生的经济回报是可以比较高的。上面已分析过:在 30 个住宅项目中,有 6个项目的节水增量成本为零,绿

158、色建筑项目可以不投入额外成本而达到很高的节水经济效率。同样,如果设计单位缺乏对技术应用的成本和经济效率的把握,绿色住宅建筑可以带来的经济回报可能会受到限制。 75 表表 5.7 住宅项目节能节水回报期分析住宅项目节能节水回报期分析 5.5.2 公建项目静态回报回收期公建项目静态回报回收期 表 5.8 是公建项目的增量成本静态回报回收期幅度分析,回报期的分析可以总结如下。 节能回报期分析:节能回报期分析: 在分析的项目所在城市中,公建电费可以从 0.71元/kwh 到 1.26 元/kwh, 相差可达 77%。公建电费差距直接对项目节能的经济效率有比较大的影响; 部分项目的回报期比较高达 15

159、年,但同时部分项目的回报期可以相对短,1年内便可以把投资在节能的增量成本收回; 与住宅项目分析结果相同,不同公建项目回报期分析的幅度表明,设计采用的节能技术路径会影响项目在节能方面可以带来的直接经济利益, 如果采用适合的设计方法与技术, 节能产生的经济回报是可以比较高的(回报期可以是 1年或更短)。 同样,如果设计单位缺乏对技术应用的成本和经济效率的把握, 绿色住宅建筑可以带来的经济回报可能会受到限制。 节水回报期:节水回报期: 在分析的项目所在城市中,公建水费可以从 2.35 元/m3到 7.85 元/m3, 相差可达 230%,对项目节能的经济效率有很大的影响; 76 部分项目的回报期比较

160、长,高达 30 年或以上,但同时部分项目的回报期比较短, 可以在 3.5 到 4 年左右便可以把投资在节水的增量成本收回; 与节能的回报期分析相同,设计采用的节水技术路径会影响到项目可以带来的直接经济利益, 如果采用适合的设计方法与技术, 节水产生的经济回报是可以比较高的。上面已分析过:在 25 个公建项目中,有 3个项目的节水增量成本为零,绿色建筑项目可以不投入额外成本而达到很高的节水经济效率。同样地, 如果设计单位缺乏对技术应用的成本和经济效率的把握, 绿色住宅建筑可以带来的经济回报可能会受到限制。 总的来说,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节能节水的回收期的长短幅度差异十分大,反映了(a)地方的能

161、源和用水成本存在差异,影响了有关初始投入带来的经济回报效率; (b) 但更重要是,个别项目的节能与节水的设计策略不同,产生的经济效率就绝然不同。 因此,无论是节能或节水,显示目前建设与设计单位对技术应用经济成本回报优化能力差别比较大。 表表 5.8 公建项目公建项目节能节水回报期分析节能节水回报期分析 5.6 绿色建筑个别绿色建筑个别单项单项技术成本效率分析技术成本效率分析 本报告第 3 章初步对绿色建筑的技术应用情况做分析,而本报告第 4 章成本分析部分也指出“节能与能源利用”是主要的成本源头, 报告指出研究绿色建筑单项77 技术应用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任务,但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本研究的有

162、关成果内容比较初步,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在有限的资料与时间限制下,研究小组对绿色建筑个别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的成本效率作了探讨性分析,尝试了解目前绿色建筑应用的节能减排技术的成本效率情况。下面的研究成果受到项目数据不完整的限制, 有关分析结论只是初步意见。 节能减排技术的“成本效率”是指某单项技术每投入 1 元的增量成本,该技术带来的年节能效益。 5.6.1 住宅项目节能技术经济效率住宅项目节能技术经济效率 图 5.11 把住宅绿色建筑项目中常用的 10 类设计技术,按平均投入的增量成本和产生的节能效益作分析,评估他们相对的技术成本效率,以每年每 1元成本带来的节电量(kWh/元.a)表示。 要

163、留意两点: (a)部分项目应用的技术对应的增量成本为零时,显示节能的效率十分高,这些技术不包括在本效率分析内; (b)另外在分析过程中,也了解到部分地方建设管理单位已把个别技术标准定为强制要求(如江苏省地区外遮阳已有相关政策要求安装。参考关于加强建筑节能门窗和外遮阳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苏建科2008269 号),由于这些技术已成为常规措施,它们没有增量成本,不计算该地区外遮阳的效率,计算平均值时不考虑。本分析只包括产生成本的技术。 对住宅项目常用的 10类节能技术经济效率分析的初步成果如下: 在 10 项技术中,由于高效照明已成为比较普遍采用的技术措施,增量成本已降低到趋于零,节能效率最高; 太

164、阳能热水系统应用也比较普遍,节能效率较高; 高能效水冷机组,高效风冷或蒸发冷却机等技术都只有一个项目应用, 虽然他们的效率可能比较高, 但可能不具有代表性; 78 太阳能路灯及草坪灯、太阳能光伏发电、地源热泵技术的相对效率最低。 但也留意由于项目应用再生能源的技术目前不普遍,这些技术在本研究内只有一个应用的项目可计算节能效率,可能不具有代表性。 图图 5.11 住宅项目:住宅项目:节能技术效率分析节能技术效率分析 5.6.2 公建项目节能技术效率公建项目节能技术效率 图 5.12 把公建绿色建筑项目中常用的 12 类设计技术,按平均投入的增量成本和产生的节能效益作分析,评估他们相对的技术成本效

165、率,以每年每一元成本带来的节电量(kWh/元.a)表示。当部分项目应用的技术所对应的增量成本为零时,显示节能的效率十分高, 这些技术不包括在本效率分析。部分技术(如高效空调、高效照明)在公建项目中,由于市场上已普遍采用,没有引起明显增量成本。同时,地方政府已把个别技术定位为法定要求(如在江苏省地区,外遮阳已有相关政策要求安装,已成为常规技术措施),也没有增量成本。有些项目并没有提供应用技术的节能报告(如冷热电联供),本研究没法考虑它们的效率。本分析只包括产生成本的技术。 79 对公建项目常用的 12类节能技术经济效率分析的初步成果如下: 公共建筑中大量采用中央空调,且市场上能效更高的空调机组价

166、格增量并不大,增量成本比较低,故该项技术效率最高; 由于高效照明已成为比较普遍采用的技术措施,增量成本已降低到趋于零,16 个公建项目中仅一个由于附属设备引起增量成本,该技术的节能效率代表性可能不高; 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比较普遍,节能效率也较高; 太阳能路灯及草坪灯、风力发电技术、光伏、蓄能设施等由于成本高,效率也相对比较低; 冷热电联供仅有一个项目使用,申报材料未提供节能报告,本研究没有考虑。 图图 5.12 公建项目:公建项目:节能技术效率分析节能技术效率分析 80 5.7 小结小结 ( 1 ) 从 “ 效 益 ” 来 看 , 住 宅 绿 色 建 筑 项 目 节 能 量 从 0.71kWh

167、/a m2至18.2kWh/am2不等。无论从节能量幅度和平均节能量来看,节能效益随星级提高而有所提高,一星级项目平均节能量为 4.95kWh/am2、二星级为8.1kWh/am2、三星级为 13.56kWh/am2。二氧化碳排放减量随星级提高而提高,一星级项目平均单位面积每年每平方米二氧化碳排放减量为3.2kgCO2/am2、二星级为 4.6kgCO2/am2、三星级为 6.1kgCO2/am2。从节水幅度和平均节水量来看,节水量随星级提高而提高,一星级项目平均节水量为 0.18m3/am2、二星级为 0.44m3/am2、三星级为 0.63m3/am2。 (2)公建绿色建筑项目节能量从 2

168、.1kWh/am2至 49.8kWh/am2不等。无论从节能量幅度和平均节能量来看,节能效益随星级提高而提高,一星级项目平均节 能 量 为2.6kWh/a m2、 二 星 级 为20.2kWh/a m2、 三 星 级 为30.1kWh/am2。二氧化碳减排量随星级提高而提高,一星级项目平均二氧化碳 减排量为 1.7kgCO2/a m2、二星级为 9.9kgCO2/am2、三星级为16.3kgCO2/am2。从节水幅度和平均节水量来看,节水量随星级提高而提高,一星级项目平均单位面积每年每平方米节水量为 0.08m3、二星级为 0.4m3、三星级为 0.43m3。 (3)从“效率”来看,住宅项目平

169、均的节电效率为:一星级项目平均每 1 元增量成本投入,年节电量为 0.32 kwh、二星级为 0.29 kwh、三星级为 0.25 kwh。公建项目平均的节电效率为:一星级项目平均每 1 元增量成本投入,年节电量为 0.35 kwh、二星级为 0.44 kwh、三星级为 0.66 kwh。此分析可以再次指出:个别的绿色建筑技术选择和应用, 会对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率带来极大的影响, 设计单位对技术的应用和成本效益的了解, 是未来决定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率性的最重要因素。 (5)从分析技术的初始投入回报期可以看出,节能节水的回收期的长短幅度差异十分大,反映了地方的能源和用水成本存在差异,影响了有关初始投

170、入带来的经济回报效率。 同时,分析也指出,更重要是个别项目的节能与节水的设计81 策略不同,产生的经济效率绝然不同。无论是节能或节水,显示目前建设与设计单位对技术应用经济成本回报优化能力差别比较大。 (6)在有限的资料与时间限制下,研究小组对绿色建筑个别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的成本效率作分析。分析住宅项目应用的节能技术,可以指出,由于高效照明已成为比较普遍采用的技术措施,增量成本已降低到趋于零,节能效率最高;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比较普遍,节能效率较高;太阳能路灯及草坪灯,太阳能光伏发电,地源热泵技术的相对效率最低。 (7)分析公建项目应用的节能技术,公共建筑中大量采用中央空调,且市场上能效更高的空调

171、机组价格增量并不大,增量成本比较低,故该项技术效率最高。由于高效照明已成为比较普遍采用的技术措施,增量成本已降低到趋于零。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比较普遍,节能效率也较高。太阳能路灯及草坪灯,风力发电技术、光伏、蓄能设施等,由于成本高,效率也相对比较低。 82 6. 绿色建筑宏观经济效益绿色建筑宏观经济效益 6.1 绿色建筑宏观经济效益研究绿色建筑宏观经济效益研究 推广绿色建筑是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政策之一,然而目前绿色建筑的政策讨论还是集中在技术应用层面,在绿色建筑的经济研究中主要的关注点是在绿色建筑技术产生的建造成本,对绿色建筑对国家整体或地区经济体系的影响研究十分缺乏。本文针对这个问题作出讨论,

172、补充这方面的不足,并提出一个分析绿色建筑宏观经济效益的方法。 绿色建筑的宏观经济影响可以包括两方面:一是在整体经济体系内额外带动的产值,二是额外产生的就业机会。本章针对上述问题作出讨论,提出分析理论和方法,补充目前在这方面研究的不足。并以实例和数据,通过建立直接与间接的相关产业的后向与前向影响模型,以及绿色建筑额外增量产值对本身就业的带动关系分析,尝试测算十二五期间我国绿色建筑的整体宏观经济效益。 6.2 绿色建筑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理论框架绿色建筑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理论框架 绿色建筑的经济效果是它的增量投资。为了达到比目前常规建筑更低的碳排放量、消耗更少的能源、使用更少的水量,建筑本身需要额外的投

173、入成本,这就是绿色建筑的增量经济投入。在一个经济体系内如果有额外的投资,也就会带来整体生产总值的增加。要分析低碳绿色建筑的增量投资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就是要量度这方面的影响有多大。量度绿色建筑的增量投资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本研究应用了宏观经济学内已广为接受的投入产出理论和分析方法, 建立一个绿色建筑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理论框架。 6.2.1 基于经济投入产出的分析框架基于经济投入产出的分析框架 投入产出表是用统计数据表达在一个经济体系内(国家、区域、城市)不同部门产品与劳务的分配使用去向,反映在某一特定周期中(通常是一年)各部门之间83 的经济联系。依据投入产出表计算出来的各种经济参数和建立起来的

174、投入产出模型,能从对在房地产业内绿色建筑建设引发的增量投资进行各种经济分析,具体地从数量上估算增量投资对其他产业的经济作用1。由于绿色建筑投资是房地产业的一部分, 就可以通过分析房地产业对宏观经济带动效应来了解绿色建筑增量投资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有关按投入产出表研究房地产业对经济的带动效应, 无论在理论2或者实际测算3-5方面都已十分丰富, 本报告不再详细赘述。 绿色建筑投资对宏观经济带动效应可以包括三方面:后向关联、前向关联、和旁侧效应。图 6.1是解释这三方面效应的框架。 “后向关联”是指绿色建筑投入(增量投资)与向本身产业(房地产业)供给生产要素的产业的关联(图 6.1范围 A); “前向

175、关联”是指绿色建筑与需求本产业(房地产业)产品或服务的产业关联(图 6.1范围 B); “旁侧效应”是指绿色建筑的建设对地区其他方面,如就业、环境改善等影响(图 6.1范围 C)。 图 6.1: 绿色建筑增量投资的宏观经济影响:分析框架绿色建筑增量投资的宏观经济影响:分析框架 在整个经济体系内,不同产业部门的运行既要直接消耗别的产业提供的产品,又要间接消耗别的产业提供的产品,从而构成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消耗关系。这种产84 业与产业之间的消耗关系可以用直接消耗关系和完全消耗关系这两类消耗系数来反映6。 根据图 6.1 的理论框架,本报告进一步把相关的具体计量方法确定,其中包括测算三个经济带动效应:

176、 (a)后向影响:直接消耗关系和完全消耗关系; (b)前向影响:直接分配关系和完全分配关系; (c)总带动影响:完全消耗关系与完全分配关系之和(图 6.2)。 图图 6.2: 绿色建筑对关联产业的带动效应分析模型绿色建筑对关联产业的带动效应分析模型 6.2.2 后向直接消耗关系和完全消耗关系后向直接消耗关系和完全消耗关系 直接消耗是指一部门生产单位产品对其他部门产品的直接使用量,是反映再生产过程中一部门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直接联系的最基础的参数。投入产出分析中的直接消耗关系主要是通过直接消耗系数 aij 来表现的7。在投入产出模型中,直接消耗系数计算公式为: (6.1) 85 直接消耗系数aij

177、 反映了任意两个部门之间的直接依存关系, aij值是用 j 产品部门的总投入(Xj)去除该部门生产经营中所直接耗的第 i 产品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Xij。由直接消耗系数aij构成的 n n 的矩阵 A,称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矩阵 A 反映了投入产出表中各产业部门之间技术经济联系和产品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一个部门在生产过程中除了直接消耗某一部门产品外,还会通过对其他部门产品的消耗间接消耗该部门的产品,这种关系就是完全消耗关系。完全消耗关系等于直接与全部间接消耗关系之和,考虑了所有间接消耗后对某部门产品的全部消耗即为完全消耗。完全消耗关系用完全消耗系数 bij 来表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可以在

178、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的基础上计算得到,利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计算完全消耗系数矩阵 B 的公式为: (6.2) 式中,A 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I 为单位矩阵。 绿色建筑是房地产业一部分。房地产业的后向关联可以包括很多不同的经济活动,例如机器工业、矿物制造业、冶金工业、运输业等。 这些部门都会因为房地产业产生的额外产值(低碳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而需要增加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把后向完全消耗关系概念应用在分析低碳绿色建筑在经济体系内产生的影响,完全消耗系数反映作为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所有的直接和间接后向经济联系。按低碳绿色建筑增量投资而测算于房地产业内的产值,可以再推算该产值带动的后向经济效益,从而将国民经济

179、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与低碳绿色建筑增量投资联系在一起。 86 6.3 前向直接分配关系和完全分配关系前向直接分配关系和完全分配关系 直接分配关系是指某一产业的产出分配给另一个产业作为中间产品直接使用的价值占该种产品总产出的比例。投入产出分析中的直接分配关系主要是通过直接分配系数 rij 来表现的8。在投入产出表中,直接分配系数计算公式为: (6.3) 直接分配系数与直接消耗系数不同,直接消耗系数反映的是 j 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对 i 部门产品的需求情况,而直接分配系数反映的是 i 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对 j 部门提供产品的情况。 完全分配系数是 i 部门单位总产出直接分配和全部间接分配(包括一次间接分

180、配、二次间接分配、多次间接分配)给 j 部门的数量。它反映了 i 部门对 j 部门直接和通过别的部门间接的全部贡献程度。完全分配关系用完全分配系数 dij 来表示。完全分配系数矩阵可以在直接分配系数矩阵的基础上计算得到,利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计算完全消耗系数矩阵 D 的公式为: (6.4) 式中,R 为直接分配系数矩阵;I 为单位矩阵。 房地产业的前向关联可以包括很多不同的经济活动,例如纺织业、旅游业、零售业、家电业等等。因为房地产业产生的额外产值(低碳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是提供给这些部门的产品和服务,这些部门都会通过使用房地产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而产生经济效益。把前向完全分配关系概念应用在分析绿色

181、建筑在经济体系内产生的前向影响,完全分配系数反映作为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所有的直接和间接前向经济联系。按绿色建筑增量投资而测算于房地产业内的产值,可以再推算该产值带动的前向经济效益,从而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与低碳绿色建筑增量投资联系在一起。 87 6.4 绿色建筑通过房地产业对关联产业的总带动效应绿色建筑通过房地产业对关联产业的总带动效应 基于上面的理论和计量方法,通过房地产业, 绿色建筑额外投入是房地产业的产值一部分,在整个经济体系内,同一产业的后向与前向带动效应之和为房地产业对该产业的总带动效应9。如果从中国整个经济体系来看,按照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分析,算出 2002 年中国房地产

182、业的平均后向带动效应为 0.658027, 而平均前向带动效应为 0.581220, 中国房地产业的后向带动效应略高于前向带动效应, 而总带动效应是两者之和 1.239247。在 2002 年,整体上我国房地产业每增加 1 单位产值对各产业的总带动效应为 1.239247,其中对金融保险业的带动效应为 0.144836,居各产业之首。有较强的总带动效应的其他产业包括:金融保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建筑业,化学工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农业,电气

183、、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房地产业等10。 除了从全国的角度来分析房地产业的额外投资对其他产业的总带动效应外,也可以针对地方经济体系,尝试通过分析省域或市域的投入产出表,了解房地产业通过直接与间接方式对其相关产业的后向和前向带动作用。根据 2005 年的统计数据, 分析 2005 年上海市房地产业对 42 个主要关联产业的总带动效应,指出 2005 年上海市房地产业每增加 1单位产值,可带动所有产业增加 2.2035 单位产值11。 6.5 绿色建筑宏观经济总带动效应绿色建筑宏观经济总带动效应 目前全国和不同地区已公布的投入产出数据只可以按 2007 年的资料作分析, 2010 年投入产出表没有全面

184、完成编制。基于本部分主要目的是解释上述建议绿色建筑对关联产业的带动效应分析模型的应用, 2007 年资料中有关具可比性的数据可以用作分析依据。 88 本文根据 2007 的统计数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和各地的统计年鉴), 把我国全国和几个主要省份城市的房地产业对关联产业的总带动效应数据加以整理, 得出后向关联、前向关联、总带动效应的系数。表 6.1 和图 6.3 是在不同地区领域尺度下,中国房地产业对 42个其他产业的总带动效应。 表表 6.1 房地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总带动效应房地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总带动效应 完全消耗系数 完全分配系数 总动经济效应 全国 0.4754 0.5894 1.

185、0648 江苏省 0.5173 0.3782 0.8956 上海市 1.1890 0.5665 1.7554 广东省 0.4885 0.6265 1.1150 天津市 0.3984 0.2919 0.6903 北京市 0.7614 0.3219 1.0833 图图 6.3: 房地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总带动效应房地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总带动效应(不同地区比较不同地区比较) 绿色建筑投资是房地产业的一部分, 额外的投入会通过房地产业对宏观经济带动效应来产生宏观经济的影响。2007 的统计数据指出绿色建筑投资在我国房地产业内每增加 1 单位产值,平均对各产业的总带动效应为 1.0648。也就是说如果绿89

186、色建筑为了提高建筑的节能减排水平而投入每 1 万元增量成本,会在整个经济体系内额外产生平均 10,648 元的经济产值。 表 2和图 3 把全国数据和其他地区数据比较, 得到的分析是:于 2007 年, 绿色建筑的宏观经济带动效益在上海市是最高的, 总效益系数达到 1.7554。在上海市的绿色建筑建设投入每 1 万元增量成本,会在整个城市经济体系内额外产生17,554 元的经济产值, 在全国城市地区中名列最高。其他城市省份的总带动效益系数分别为:北京市 1.0833、广东省 1.115、江苏省 0.8995、天津市 0.6903。 本文的目的是建立和提供一个科学的和以经济分析方法为基础的框架,

187、供政策决定者参考。具体测算未来绿色建筑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影响力度规模不在本书叙述的范围内。 以我国十二五期间的绿色建筑建设量目标作为一个测算范例。今年 4 月,财政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力争到 2020 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三成,力争到 2015 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 10 亿平方米以上”。我国的目标是在十二五期间达到全国有 10 亿平方米的绿色建筑量,而 2010 年底前,全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建筑面积约为1000 万平方米,所以就是在十二五期间增加约 9 亿 9 千万平方米的绿色建筑建设面积。根据于 2011 年对我国绿色

188、建筑的经济成本数据调研与分析13,以及本报告上述成本分析中对住宅和公建绿色建筑的成本调查, 再假设未来绿色建筑技术要求会有所提升等考虑, 可以设每一平方米的绿色建筑平均平均需要投入 100 元增量成本,就是在十二五期间在房地产业的额外直接投入可以达到 990亿元。以全国整体来测算,绿色建筑投资在我国房地产业内每增加 1 单位产值,平均对各产业的总带动效应为 1.0648, 带来额外约 1,054亿元产值。低碳绿色建筑的宏观经济总效益是直接投入和带动产值的和,测算为 2,044 亿元。 90 6.6 绿色建筑建设对社会就业的带动效应绿色建筑建设对社会就业的带动效应 前面图 6.2 解释了绿色建筑

189、增量投资和其他经济部门的关联,运用投入产出表揭示产业链上绿色建筑建设通过房地产业与其相关产业之间的后向、前向关联关系, 可以确定与房地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产业类型及其总体带动影响。这里指出:产业发展会带动就业增长。各种产业尤其是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宏观经济整体发展, 扩大了整个社会的就业空间, 带动了劳动投入量的提升。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 房地产业从业人员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持续稳定增长。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对扩大就业机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4。 要测算分析绿色建筑建设带来的就业效益,本文进一步在此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指出绿色建筑的增量投资就可以基于房地产业对社会就业的总带动效应, 而产生

190、额外就业岗位。图 6.4 是建议的绿色建筑建设就业效益测算模型。 图图 6.4: 绿色建筑建设就业效益测算模型绿色建筑建设就业效益测算模型 91 要测算绿色建筑投入通过房地产业产值增加,而引发房地产业的就业岗位数量增加,首先要收集历史房地产业每年的总产量和就业人数的数据, 然后假设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之间呈非线性关系, 建立的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之间的非线性模型方程15: L = f(Y) = AYa (6.5) 式中, Y:房地产业产值 L:房地产业就业人数 A : 常数 a: 就业产值弹性系数 将模型函数模式两边取对数, 变成易于推算产值弹性系数 a的方程: lnL = A + a lnY +

191、e (6.6) 式中, Y: 房地产业产值 L: 房地产业就业人数 A: 常数 a: 就业产值弹性系数 e: 表示随机误差 将不同年份间房地产业每年的总产量和对应的房地产就业人数的数据代入函数(方程 6)中, 利用统计软件进行回归计算, 最终确定房地产业就业产值弹性系数 a值(变量)和 A值(常数)。 举例:可以用北京市应用上面的方程,测算北京房地产业就业产值弹性, 也就是北京房地产业的产值增长,每变动 1% 引起产业就业增长率变动的百分比16。通过调查历年的北京统计年鉴, 得到各年北京市房地产业总产量和房地产业就业92 人数的数据。将表 3 中数据运用弹性模型方程 6.6 计算, 得出北京房

192、地产业就业产出弹性 a=0.2930,A= 4.0425 。 通过同样方法可以计算全国和不同地区的房地产就业产值弹性,测算未来房地产直接就业带动影响。 6.7 绿色建筑社会就业总带动效应绿色建筑社会就业总带动效应 本文根据 2007年的统计数据, 分析绿色建筑建设通过房地产业带来的就业效益。首先运用就业产值弹性模型(方程 6.5、6.6)测算绿色建筑投入通过房地产业产值增加,而引发全国于十二五期间房地产业的就业岗位数量增加。 图 6.5 是将全国不同年份间房地产业年总产量和对应的房地产就业人数的数据代入函数(方程 6.6)中, 利用统计软件进行回归计算,确定全国房地产业就业产值弹性系数 a值(

193、变量)和 A值(常数)。代入方程 6.5: L = f(Y) = AYa L= 3.187(Y)0.4147 图图 6.5 全国房地产产值与本身产业的就业关系全国房地产产值与本身产业的就业关系 93 以上的数据分析,建立计算十二五期间绿色建筑增量投入带来的就业影响方法。 可以整理推算我国在 2010 年到 2015 年间 GDP 与就业的数据和预测。基准年定为 2010 年, 预测年是 2015 年。基本历史数据从中国统计年鉴-201118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件中摘入19。在测算绿色建筑增量投入对全国整体就业产生的影响时,采用前面的模型,包括主要的假设和测算

194、成果如下: 2010年全国 GDP 为 401,202 亿元, 房地产业产值为 22,316亿元; 从 2010 底到 2015 底的五年内,全国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绿色建筑对经济体系的额外投入)为 960 亿元;从 2010 年到 2015 年,绿色建筑的额外直接经济影响为基准年房地产业产值的 4.3%; 基于统计数据分析的总经济效应系数值(表 6.2),绿色建筑投资在我国房地产业内每增加 1 单位产值,平均对各产业的总带动效应为 1.0648。总间接效应为 1,021亿元; 根据上述系数,推算出期内绿色建筑的直接和间接的总经济效益为(990 + 1,054) 2,044 亿元。 基于统计数

195、据分析得到的房地产产值与本身产业的就业弹性方程 6.5 的 a(弹性系数)和 A(常数)(图 6.5),统计数据指出绿色建筑投资在我国房地产业内增加 990 亿元产值,对本身产业的就业带动效应为 56.61 万个岗位。有关推算如下: L= 3.187(Y)0.4147 L= 3.187(960)0.4147 L=56.61 从以上分析可见,绿色建筑在十二五期间的额外投入,对宏观经济有明显的、重要的增量影响,而通过直接和间接就业带动效应,将产生乘数效应的额外工作岗位数。 94 6.8 小结小结 本章的重点是指出绿色建筑的增量投资是绿色建筑对社会经济整体的增量投入。额外的投资带来整体生产总值的增加

196、。分析低碳绿色建筑的增量投资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就是要量度绿色建筑作为房地产业一部分对经济产值和就业的影响。本研究针对这个问题作出讨论, 提出分析理论和方法,补充目前在这方面研究的不足。并以实例和数据,通过建立直接与间接相关产业的后向与前向影响的模型, 以及绿色建筑额外增量产值对本身就业的带动关系的分析, 测算十二五期间我国绿色建筑的整体宏观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董承章. 投入产出分析 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 2. 梁荣. 中国房地产业发展规模与国民经济总量关系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3. 刘水杏. 我国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分

197、析J. 上海: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11):58-63. 4. 刘水杏. 房地产业与相关产业关联度的国际比较J. 北京:财贸经济,2004(4):81-8 5. 王媚媚。中国房地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D。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 2009 6. 毕康. 北京市物流业的投入产出分析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06 7. 陈仲常. 产业经济理论与实证分析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5 8. 胡国强,王高瑞,王国胜. 关于投入产出表分配系数的初步研究 J. 郑州:经济经纬,1997(4):79-80 9. 梁荣. 中国房地产业发展规模与国民经济总量关系研究 M. 北京:经济

198、科学出版社, 2005 10. 王媚媚。中国房地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D。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 2009 11. 黄力。房地产业与其相关产业的关联效应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 95 2009 1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2010.5 13. 叶祖达,梁俊强,李宏军等. 我国绿色建筑的经济考虑:成本效益实证分析 J.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2(4): 28-33 14. 謝寶華,劉平。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现状对我国房地产业就业的影响 J, 經濟研究導刊 , 2007(10):173-175 15. 刘水杏,张凌云,贾卓等。北京市房地产业的社会经济效应M,北京:中国建筑

199、工业出版社, 2011 16. 贾卓。北京市房地产业对社会就业的带动效应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9 17.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2010.5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11 96 7. 总结与建议总结与建议 7.1 总结总结 本报告首先强调了建立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必要性,在对目前国内不同城市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的调查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绿色建筑成本效益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地

200、区应用的不同绿色建筑技术的经济成本效益。通过研究,把绿色建筑成本效益数据信息阳光化,使社会对于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有更加全面和确切的认识。 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可能需要额外成本投入,也会带来一定的效益,成本收益的差就是净利益。但在发展绿色建筑过程中, 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项目本身的成本效益是有差异性的,需要通过研究了解绿色建筑项目的成本效益,从而分析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率性。 本研究成果的要点可以总结如下: 绿色建筑项目的地理分布绿色建筑项目的地理分布 (1)本研究对绿色建筑项目的地理分布作出分析。 分析绿色建筑项目在不同城市的开发量有两个目的:(a)提供给房地产行业对于有效进入绿色建筑的市场战略信息,以

201、推动绿色建筑市场化发展; (b) 客观了解城市间宏观经济条件的差异性,及其对绿色建筑市场发展影响,是未来深化绿色建筑标准和激励政策的主要考虑。 (2) 基于分析我国绿色建筑地理分布和城市经济产业条件之间的关系,发现一个城市的绿色建筑项目总建筑面积量与城市的宏观经济条件和房地产市场状况有极密切的关系,而在不同的驱动因素中,又以城市的 GDP 和商品房竣工面积因素最为主要, 特别是城市的 GDP 水平。绿色建筑的建设属于市场行为,受地方整体经济规模、房地产市场的活跃程度的影响,因此,建设单位97 或者开发商在决定是否把项目定位成绿色建筑时,城市的宏观经济条件影响是主要的考虑因素。 绿色建筑项目指标

202、参评率和达标率绿色建筑项目指标参评率和达标率 (3)本研究详细分析了 55 个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包括:(a)选择参评有关指标的项目数量占总项目数比例; 和(b)参评选项中未达标项目数所占比例。研究发现建设单位对不同指标组合的选择呈现明显差异性, 同时,指标也有不同的达标率。部分高参评率和高达标率的指标代表了这些绿色建筑设计手段在市场上很成熟,被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广泛使用,有关技术已被掌握(如被动式设计、室内环境设计,场地交通组合)。事实上大部分此类指标都没有明显的额外成本(如透水地面和绿化、用水计量)。可以预见,未来这些绿色建筑设计技术会继续普遍化,成本(如有)会因而再下降。 (4)对达标

203、率比较低的指标的分析,指出不达标的原因包括:(a) 申报单位虽然选择了某一项指标,但项目本身并没有符合指标的设计条件(如申报旧建筑/废弃场地使用指标,但项目本身没有旧建筑/不能算作废弃场地);(b) 申报资料内没有提供足够的技术数据支撑达标(如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再生水、热岛效应);及 (c)指标的要求比目前一般按常规或强制性标准规范的设计标准明显高,达标有一定难度(如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高非传统水源利用比例等),而现有的技术有一定的额外成本。 (5)不同的项目要达到某一星级水平的绿色建筑标识, 具体选用的指标组合反映了目前市场中对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经验、管理、成本控制的认知等方面都处在发展阶

204、段, 还没有建立一个整体成熟的市场环境。 绿色建筑的成本分析绿色建筑的成本分析 (6)本报告强调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定义:为了达到某一水平的绿色建筑标准,可能要在“基准成本”情况下额外增加的成本投入。通过分析 55 个项目(其中包括 30 个住宅项目和 25 个公建项目,涵盖一、二、三星绿色建筑),获98 得了目前绿色住宅与绿色公共建筑的增量成本情况。总的来说,星级越高, 增量成本越高, 但这情况也有例外。 (7)项目在申报绿色建筑标识时,要提供项目的单位增量成本数据,但本研究发现申报成本和调研成本出现差异,同时发现建设单位对于增量成本的概念不统一,建设单位内部不同部门(设计部、成本控制部、

205、市场部)对增量成本理解有差异,缺乏统一的增量成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8) 个别项目的增量成本显示,并不是高星级的增量成本就一定高,不少项目可以通过较低的增量成本达到较高的绿色建筑星级。 住宅绿色建筑分析显示,按评价等级分类的平均增量成本为: 一星:0.43168.9元/平方米(平均 15.98元/平方米) 二星:20.2458.9元/平方米(平均 35.18元/平方米) 三星:11.01157.41元/平方米(平均 67.98元/平方米) 公建绿色建筑分析显示按评价等级分类的平均增量成本为: 一星:5.7258.93元/平方米(平均 28.82元/平方米) 二星:39.28306.07元/平方

206、米(平均 136.42元/平方米) 三星:5.06264.52元/平方米(平均 163.23元/平方米) (9)一星级绿色住宅和绿色公建的增量成本基本上已下降到较低水平或接近零。这说明目前我国绿色建筑一星标准要求对建造成本的影响比较低,可以考虑全面或在部分城市地区作为强制执行的为新建建筑标准。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由项目的设计技术路线及整体设计要求而定,不同设计路线存在增量成本的差异,要达到同样星级, 可以通过不同增量成本水平的设计来实现。 (10)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由项目的设计技术路线及整体设计要求而定,而不同设计路线存在增量成本的差异,要达到同样星级水平的评价,可以通过不同增量成本水平的设计来

207、达到。不少项目可以通过设计方向、评估指标选择、技术应用组合等手段, 以较低的增量成本达到较高的绿色建筑星级。 99 (11)从应用的技术角度来看,在 6类指标要求中,绿色建筑项目最主要的增量成本源于要满足“节能与能源利用”指标的要求。 在这指标类中,目前又以建筑节能技术为决定成本的最主要因素。 (12) 建筑节能技术的成本幅度,反映了不同星级的建筑节能效率水平要求。成本分析说明:建筑节能已是十分普遍的绿色建筑技术,反映了市场在技术、产品供应、设计知识的日趋成熟现象;但“节能与能源利用”指标中的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增量成本幅度一般偏低,这是由于在所研究的项目中,并不是每个项目都投资再生能源技术应用

208、,同时,大部分项目只应用成本明显低的技术(如太阳能热水),技术选择比较窄。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普遍性还不高,是未来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挑战。 (13)节水和中水利用等其他技术对增量成本的贡献力度不大。室外铺装的增量成本在有些项目中是负成本,主要是由于要满足室外雨水渗透要求,使用部分透水铺装材料比常规不透水铺装材料成本低。 (14)目前整体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幅度比早年的调研成本幅度明显下降,说明了绿色建筑在过去几年发展快速,从设计知识水平、市场供应、技术选择、成本控制等方面都有日渐成熟的趋势。建议考虑把绿色建筑标准进一步提高,迈向更节能减排的城市建设目标。 绿色建筑的效益分析绿色建筑的效益分析 (15

209、)本研究分析了绿色建筑带来的“效益”。 从节能角度来看,绿色住宅项目“单位面积年节能量”从每年每平方米 0.71 千瓦时(kWh)至 18.2 千瓦时(kWh)不等,随星级提高而增加,一星级项目平均年节能量为 4.95 千瓦时(kWh)、二星级为 8.1 千瓦时(kWh)、三星级为 13.56 千瓦时(kWh)。绿色公建项目“单位面积年节能量”从每年每平方米 2.1 千瓦时(kWh)至49.8 千瓦时(kWh)不等。无论从节能量幅度和平均节能量来看,节能效益也随星级提高而提高, 一星级项目平均年节能量为 2.6千瓦时(kWh)、二星级为 20.2 千瓦时(kWh)、三星级为 30.1 千瓦时(

210、kWh)。 100 (16)住宅项目的二氧化碳排放减量随星级提高而提高, 一星级项目平均单位面积每年每平方米二氧化碳排放减量为 3.2 kgCO2、二星级为 4.6 kgCO2、三星级为 6.1 kgCO2。公建项目二氧化碳排放减量也随星级提高而提高,一星级项目平均单位面积每年每平方米二氧化碳排放减量为 1.7 kgCO2、二星级为 9.9 kgCO2、三星级为 16.3 kgCO2。 (17)住宅项目的节水量随星级提高而提高,一星级项目平均单位面积年节水量为0.18m3、二星级为 0.44m3、三星级为 0.63m3。公建项目节水量随星级提高而提高,一星级项目平均单位面积年节水量为 0.08

211、m3、二星级为 0.4m3、三星级为 0.43m3。 (18)从节能效益的分析来看, 住宅绿色建筑可以带动建筑在目前法规要求的 50%节能率上再进一步提高, 无论是一星、二星、三星级的绿色建筑都会达到比常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更高的节能水平,基本上达到推动绿色建筑标识整体更节能的政策目标。 (19)公建项目的节能率亦随星级提高而提高,一星级项目平均节能率为 51.0%、二星级为 59.1%、三星级为 64.8%。与住宅项目的情况相似,从节能效益的分析来看, 公建绿色建筑可以带动建筑在目前法规要求建筑节能设计要求上再进一步提高, 但一星级公建项目的平均节能率并不比目前强制性标准规范要求水平有明显提升

212、。二星和三星级的绿色建筑平均节能率比较高,都会达到比常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更高的节能水平,基本上达到推动绿色建筑标识整体更节能的政策目标。三星级的公建绿色建筑相对的平均节能率接近65% 水平。为了确保绿色建筑的节能水平, 本研究建议考虑在不同星级的绿色建筑标识评估要求里提出比较高的控制性建筑节能率要求。 绿色建筑的效率分析绿色建筑的效率分析 (20)从“效率”来看,住宅项目平均的节电效率为:一星级项目平均每 1 元增量成本投入,年节电量为 0.32 kWh、二星级为 0.29 kWh、三星级为 0.25 kWh。公建项目平均的节电效率为:一星级项目平均每 1 元增量成本投入,年节电101 量为

213、0.35 kWh、二星级为 0.44 kWh、三星级为 0.66 kWh。从分析可以再次指出:个别的绿色建筑技术选择和应用, 会对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率带来极大的影响, 设计单位对技术的应用和成本效益的了解, 是未来决定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率性的最重要因素。 (21)从分析技术的初始投入回报期和地方的电费与水费可以看到,节能节水的回收期的长短幅度差异十分大,反映了地方的能源和用水成本存在差异,影响了有关初始投入带来的经济回报效率。 同时,分析也指出更重要是个别项目的节能与节水的设计策略不同,产生的经济效率绝然不同, 住宅项目的节能回报期可以低到约 1-3年内, 而公建项目的节能回报期可以控制在 1年;

214、住宅项目的节水回报期可以是零或低到约 1 年内, 而公建项目的节水回报期可以控制在零或 4 年内。无论是节能或节水, 不同项目间比较大幅度的回报期显示,目前建设与设计单位对技术应用经济成本回报优化能力差异比较大。 (22)在有限的资料与时间限制下,研究小组对绿色建筑个别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的成本效率作分析。分析住宅项目应用的节能技术表明,由于高效照明已成为比较普遍采用的技术措施,增量成本已降低到趋于零,节能效率最高;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比较普遍,节能效率较高;太阳能路灯及草坪灯,太阳能光伏发电,地源热泵技术的相对效率最低。 (23)分析公建项目应用的节能技术也表明,公共建筑中大量采用中央空调,且市

215、场上能效更高的空调机组价格增量并不大,增量成本比较低,故该项技术效率最高;由于高效照明已成为比较普遍采用的技术措施,增量成本已降低到趋于零;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比较普遍,节能效率也较高;太阳能路灯及草坪灯,风力发电技术、光伏、蓄能设施等由于成本高,效率也相对比较低。 绿色建筑的宏观经济影响绿色建筑的宏观经济影响 (24)本报告指出绿色建筑的增量投资是绿色建筑对社会经济整体的增量投入,额外的投资带来整体生产总值的增加。为了解绿色建筑增量投资对宏观经济的102 影响,本报告分析了绿色建筑作为房地产业一部分,对经济产值和就业的影响。本报告提出了分析理论和方法,补充了目前在这方面研究的不足;并以实例和数

216、据,通过直接与间接相关产业的后向和前向影响模型,及绿色建筑额外增量产值对本身就业的带动关系模型, 测算了十二五期间我国绿色建筑的整体宏观经济效益。绿色建筑的宏观经济总效益在十二五期间的直接投入和带动产值的和测算为 2044 亿元,在我国单是在房地产业的就业带动效应为 56.61 万个岗位,额外更多岗位将会在其他房地产相关行业产生。 7.2 建议建议 最后,针对上述的分析成果,本报告提出建议如下。 政策建议:政策建议: (1)鉴于各地绿色建筑项目分布与当地 GDP 水平和当地商品房竣工面积的密切关系,建议分区域推进绿色建筑,鼓励在经济水平比较高、建筑项目建设量较大的城市提高绿色建筑的实施力度和要

217、求。 (2)鼓励建设与设计单位采用应用成熟、市场接受度高、经济适用的绿色建筑技术和通过优化设计提高绿色建筑技术经济性,可降低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加快绿色建筑的市场化程度。 (3)对于一些设计要求高或技术经济性不佳但又有较好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技术指标,建议在技术应用和推广方面提供协助、引导和鼓励,比如遮阳技术应用、一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 (4)为强化社会各界对于绿色建筑成本效益的认识,建议建立长期的实时的公开的绿色建筑成本数据库,供业界参考。 (5)考虑到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切实存在,建议中央和地方财政对绿色建筑进行激励补贴,补贴额度按成本分析每年核算调整,并按不同区域/城市市场调整。 研究研究工

218、作工作建议:建议: (1)目前建设单位在申报绿色建筑标识时对增量成本和效益的测算没有统一定义和准则,使市场上对绿色建筑产生的成本和带来的效益没能有比较客观和科103 学的应知。为了使市场的绿色建筑成本信息可以协助建设单位与消费者正确了解不同设计方向带来的增量成本和效益,建议:编写和推广统一绿色建筑标识申报成本效益数据的标准办法,对建设单位提供统一的“成本”与“效益”核算方法,避免信息数据定义差异和不完整。标识评价组织单位要求申报单位提交的申报成本和效益数据要分解到各分项技术措施,提供成本与效益评估。 (2)基于本研究指出的目前绿色建筑指标内,有部分指标的达标率比较低的原因是申报单位没有提供技术

219、报告或资料,考虑在审阅申报时,引导申报单位提供足够的技术数据和报告(主要有关的指标包括:自然通风、可调节外遮阳、地下空间自然采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再生水、热岛效应等)。 (3)另外一个指标不达标的原因是,个别指标的要求比目前一般的常规或强制性标准规范要求设计标准明显高,达标有一定难度(如更高的建筑总能耗节能水平、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高等)。本分析指出,经济激励手段要具体定向,面向特定的技术屏障,通过提供合适和有技术针对性的经济激励手段(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使用技术未能普遍化,是建筑节能减排的主要阻力),鼓励建设单位提高节能减排目标。从产业领域,通过协助推动业界对技术和成本的认知与经验交流,提高绿色

220、建筑评价标准的技术要求,特别是认知应用个别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设计与成本间的关系, 推动市场发展,使成本可以通过技术市场化而下降。 (4)由于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由项目的设计技术路线及整体设计要求而定,而不同设计路线存在增量成本的差异,不少项目可以通过设计方向、评估指标选择、技术应用组合等手段,以较低的增量成本达到较高的绿色建筑星级。建议进一步分析具体绿色建筑技术应用情况和成本结构,整理有关技术与成本的研究资料, 编写“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经济效率案例和设计方法”, 提供给建设与设计单位作为参考资料, 推动并协助建设单位采纳经济效率高的设计方案。 104 (5)从分析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率”所得

221、到的成果表明:不同项目的技术初始投入回报期(节能节水的回收期)的长短幅度差异十分大,反映个别项目的节能与节水的设计策略不同,产生的经济效率效果会很不同。建议进一步把个别效率高、回报期短的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和技术的成本结构,作出调研和整理为“最佳实施案例总汇”(例如高效空调机组、高效照明技术或太阳能热水技术, 以及具有明显节能效果达到节水,但零成本的技术手段、成本较低的雨水处理工艺和污水深度处理工艺等),提供给建设与设计单位作为参考资料, 推动并协助建设单位设计采纳短回报期的技术。 (6)收绿色建筑运营标识项目数量所限,本研究中选择的运营标识项目样本较少。另外,报告指出绿色建筑单项技术应用的经济性

222、分析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任务,但由于本研究课题的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本项目只开展了有限的研究,得到初步的成果。建议进一步开展调研和分析,并将调研的项目样本向运营标识项目侧重,对运营标识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效益与效率进行进一步分析,并对具体单项节能与能源利用等相关技术的成本效率作深入分析,建立我国主要地区的“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类别的边际成本曲线资料”,比较说明目前绿色建筑应用的节能减排技术的成本效率,提供给建设单位参考。 (7)最后要指出,本研究对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没有包括绿色建筑在市场上的增量价值评估。消费者(购买住宅者、公建建筑租客等)对绿色建筑的经济价值评估,是否反映在售价或租金上?作为商品在市场

223、上出售或出租的绿色建筑,其设计和绿色技术的应用在经济上有没有带来价格的差异?这些绿色建筑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需要进一步了解。目前绿色建筑在房地产市场上能否通过比较高的售价或租金表示,是目前国内市场上十分受关注的问题。建议下一步按此方向,在绿色建筑比较多的主要城市,研究绿色建筑与非绿色建筑在市场价格上的差异性。 105 感谢语感谢语 感谢美国能源基金会(Energy Foundation)建筑节能项目的莫争春主任对本研究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宝贵的技术意见。感谢辛嘉楠女士对本项目顺利开展的帮助。 感谢北京大学的老师和同学的参与支持, 特别是吕斌教授。感谢威宁谢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在本研究中提供专业工程估价支持。也要感谢所有的研究人员在这些项目工作时的敬业精神,他们的工作热诚是本研究的主要动力。

友情提示

1、下载报告失败解决办法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报告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绿色建筑技术经济成本效益分析研究报告2012(110页).pdf)为本站 (微笑泡泡) 主动上传,三个皮匠报告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个皮匠报告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