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您的当前位置:上海品茶 > 报告分类 > PDF报告下载

医药生物行业专题:新冠疫情分析与展望-220621(48页).pdf

编号:78873 PDF 48页 2.49MB 下载积分:VIP专享
下载报告请您先登录!

医药生物行业专题:新冠疫情分析与展望-220621(48页).pdf

1、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证券研究报告证券研究报告 | | 2022022 2年年0 06 6月月2121日日新冠疫情分析与展望新冠疫情分析与展望行业研究行业研究 行业专题行业专题医药生物医药生物投资评级:超配(维持评级)投资评级:超配(维持评级)1证券分析师:陈益凌021-S0980519010002证券分析师:陈曦炳0755-S0980521120001证券分析师:马千里010-S0980521070001联系人:张超0755-证券分析师:彭思宇0755-S0980521060003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前言前言本期报告:新冠疫情分析与展望本期报告:

2、新冠疫情分析与展望2021年底至今,Omicron变异株席卷全球,多个子株系在全球各地引起持续反复爆发流行,国内疫情防控也面临较大挑战。我们系统性分析Omicron变异株的病毒学、免疫学、流行病学特征,带来的疾病负担、医疗负担、死亡负担,以及对疫苗、药物等药物干预措施以及非药物干预措施的影响。新冠疫情、疫苗、抗体、药物相关报告回顾:新冠疫情、疫苗、抗体、药物相关报告回顾:2020.08.072020.08.07行业深度:行业深度:创新药盘点系列报告(创新药盘点系列报告(1414):新冠疫苗和抗体: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新冠疫苗和抗体: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多个新冠候选疫苗已启动ph

3、3临床试验,以有效性为终点,预计很快就会揭盲。多种技术路线的新冠疫苗饱和式研发,整体看兼具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且存在免疫记忆。新冠疫苗的商业化价值巨大,重点关注规模与效率。中和性抗体具有多个适应症和较高的商业化价值,重点关注时间与价格。投资建议:关注疫苗和抗体的里程碑事件和催化剂,更应关注各家企业自身经营业绩和研发管线。复星医药维持买入评级,康泰生物、沃森生物、智飞生物维持增持评级,君实生物建议关注。2020.11.102020.11.10行业快评:行业快评:行业重大事件快评行业重大事件快评全球首个新冠疫苗中期分析显示保护力超全球首个新冠疫苗中期分析显示保护力超90%90%RNA新冠疫苗显示出较

4、高的短期保护力,完全符合我们此前提出的疾病vs疫苗映射模型。中期分析显示短期保护力超过90%,远超监管要求,辉瑞将尽快提交紧急使用授权。继续随访关注中长期安全性、有效性,预计将提供足够高且足够持久的长期保护力。全新的RNA疫苗技术路线验证成药,后续治疗领域拓展值得期待。投资建议:投资建议:新冠疫苗研发和商业化前景光明、前途广阔。复星医药维持买入评级,康泰生物、沃森生物、智飞生物维持增持评级。2021.10.282021.10.28行业深度:行业深度:疫苗行业系列报告(疫苗行业系列报告(1 1):新冠疫苗篇:全球疫情反复,国产疫苗正当时):新冠疫苗篇:全球疫情反复,国产疫苗正当时Delta突变株

5、高传染性,给全球抗疫带来了不确定性。新冠疫苗采取多技术路径饱和式研发策略,mRNA、腺病毒载体、全病毒灭活、重组蛋白等四条技术路径累计10余款产品成功商业化。变异株增强传播性、削弱疫苗保护力,需要在广泛接种高保护力疫苗的同时坚持非药物干预手段。高收入国家已启动加强免疫,中低收入国家首轮免疫需求仍未充分满足,新冠疫苗供需拐点未达到。投资建议:投资建议:短期关注加强针和国际化;长期视角回归产品和技术。建议买入复星医药、智飞生物、康希诺生物-B、康泰生物、沃森生物等。2021.11.092021.11.09行业深度:行业深度:创新药系列盘点报告(创新药系列盘点报告(1616):新冠治疗性药物百舸争流

6、,小分子新药初现曙光):新冠治疗性药物百舸争流,小分子新药初现曙光新冠治疗性药物在应对大流行中变得更加重要。中和性抗体主要定位于轻中度非住院患者治疗,全球可及性仍有不足。免疫调节剂主要定位于中重度住院患者治疗,覆盖人群较少、临床意义有限。抗病毒药物是当前的研发热点,RdRp、3CLpro等不同机制靶点的新药布局多个适应症。投资建议:投资建议:本土CDMO助力新冠治疗性药物的研发生产,建议买入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凯莱英、天宇股份、普洛药业,建议关注博腾股份、九洲药业;本土研发型企业快速研发,有望乘风出海,建议关注君实生物、开拓药业、腾盛博药、前沿生物。2nWaVsMnOsPsPmNtNmP8O9

7、R6MoMoOsQsQiNoOrPjMnPsQ6MmMvMuOnOpNMYoOoO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报告摘要报告摘要OmicronOmicron变异株具有独特的免疫学特征,导致独特的流行病学特征。变异株具有独特的免疫学特征,导致独特的流行病学特征。2021年底至今Omicron变异株席卷全球。Omicron相比此前变异株,具有多重突变的复杂组合,能够逃逸绝大多数中和抗体;而BA.1、BA.2、BA.4/5等子毒株之间,也存在交叉免疫逃逸。Omicron变异株免疫原性较弱,对其他变异株的交叉免疫保护能力较弱。此外,Omicron变异株具有抗原原罪效应,且其免疫响应受免疫

8、背景影响,导致复杂的免疫印迹效应。这导致Omicron时代会出现与此前截然不同的持续、反复、高频率、高水平的流行状态。OmicronOmicron变异株的疾病负担、医疗负担、死亡负担相互影响。变异株的疾病负担、医疗负担、死亡负担相互影响。从死亡负担看,尽管Omicron变异株的病死率有所降低,但由于感染人群基数大幅增加,死亡人数和死亡负担不亚于此前变异株。新冠病毒及其变异株感染后的死亡风险高度不均衡,接种三针疫苗能显著降低老年人等高风险人群的死亡风险,但死亡负担仍不可忽视;如不采取NPI措施,将位列全因死亡贡献前三名,带来超额死亡、减少预期寿命。从医疗负担看,在大规模爆发和持续流行地区,医疗挤

9、兑和就医延迟成为常态。从疾病负担看,Omicron变异株带来的新冠后遗症更为常见,还会带来其他疾病负担、增加全因死亡风险;随着新冠后遗症显著影响日常生活的人数不断累积,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持续体现。OmicronOmicron变异株的免疫学特征,对药物干预措施产生了重大影响。变异株的免疫学特征,对药物干预措施产生了重大影响。Omicron变异株极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导致大多数中和抗体失效,接种两针疫苗也无法产生足够高的保护力。通过加强针接种、异源序贯接种等策略,能够产生更高水平的中和抗体,而针对Omicron变异株的改变疫苗设计时需要考虑抗原原罪效应。治疗性药物的重点定位于高风险人群的早期治疗,辉

10、瑞Paxlovid在低风险人群治疗、暴露后预防的临床试验失败。对于其他在研的新冠治疗性药物,需要重点关注ph3临床试验的方案设计与实施质量;可以通过扩大样本量、筛选高风险人群入组等方式,弥补Omicron变异株重症率较低对统计学假设带来的不利影响。OmicronOmicron变异株的临床特征,对非药物干预措施产生了重大影响。变异株的临床特征,对非药物干预措施产生了重大影响。Omicron变异株具有较大比例的隐匿传播链条,早期发现难度更大,需要采用更加积极主动的核酸筛查或常态化核酸检测措施。以核酸检测为主、抗原检测为辅的策略,可以在新冠病毒流行期间实现“应测尽测”;连续多次核酸检测可以实现动态清

11、零目标。考虑到人口聚集流动特性,我们认为一线城市可以进行常态化核酸检测,部分其他城市可以进行阶段性核酸检测。我们估算检测量不超过121亿人次/年;按照混检不超过4元/人次的单价估算,常态化核酸检测的成本不超过500亿元/年。隔离管控新冠疫情防控中最关键的NPI措施,只要做到“应收尽收、应隔尽隔”,必然能做到动态清零;而且常态化核酸检测并不能替代隔离管控措施。风险提示:风险提示:新冠变异株风险,地缘政治风险,药物研发风险,新冠药物销售不及预期风险3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奥密克戎变异株特征奥密克戎变异株特征0101新冠病毒的疾病负担0202对药物干预措施的影响0303对非药物

12、干预措施的影响0404目录目录4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新冠病毒不断演化,新冠病毒不断演化,OmicronOmicron子毒株层出不穷子毒株层出不穷新冠病毒不断演化,各种变异株陆续登场。新冠病毒不断演化,各种变异株陆续登场。由于2020年海外疫情防控不力,导致新冠病毒原始株在全球各地广泛传播、不断演化,2020年底多种变异株(Alpha、Beta、Gamma等)陆续出现,2021年中delta又席卷全球,其传染性、致病性均较原始株有所提升。由于疫苗保护力无法达到delta株高传染性(R05)对应的群体免疫阈值(HIT80%),使得新冠病毒无法从人群中根除。OmicronOm

13、icron及其子变异株具有极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及其子变异株具有极强的免疫逃逸能力。2021年底Omicron席卷全球,由于其致病性较原始株有所降低,许多国家放弃了疫情防控。但由于Omicron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极强的免疫逃逸能力(相对于既往感染、疫苗接种),使得再感染、共感染、持续感染不再是罕见事件,各种重组株、子变异株层出不穷。其中BA.2、BA.2.12.1、BA.4/5等子变异株,相对于BA.1既往感染又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逃逸。5表:重点关注的新冠病毒变异株(VOC)的病毒学、流行病学、免疫学特征WHOWHO命名变异株命名变异株原始株(原始株(WTWT)AlphaAlphaBetaBet

14、aGammaGammaDeltaDeltaOmicronOmicronPANGOPANGO谱系谱系B.1.1.7B.1.351P.1B.1.617.2BA.1BA.2BA.2.12.1BA.4/BA.5首次记录地点首次记录地点武汉英国南非巴西印度南非南非加拿大南非首次记录时间首次记录时间2019.122020.102020.112020.112020.092021.102021.102022.032022.03广泛传播时间广泛传播时间2020.022020.122021.012021.012021.042021.122022.012022.042022.04S S蛋白蛋白突变位点突变位点( (

15、相对相对WT)WT)S1S1- -NTDNTD69-70, Y144L18F, D80A, D215G, 242-243L18F, T20N, P26S, D138Y, R190ST19R, 156-157, R158G11个位点突变(含删除、插入)6个位点突变(含删除)6个位点突变(含删除)9个位点突变(含删除)S1S1- -RBDRBDN501YK417N, E484K, N501YK417T, E484K, N501YL452R, T478K15个点突变17个点突变(BA.1+D405N, R408S)18个点突变(BA.2+L452Q)18个点突变(BA.2-Q493R, +L452R

16、,F486V)S1S1- -CTDCTDA570D, D614G, P681HD614GD614G, H655YD614G, P681R, D950N5个点突变4个点突变(BA.1-T547K)5个点突变4个位点突变S2S2T716I, S982A, D1118HA701VT1027I, V1176F6个点突变4个点突变5个点突变(BA.2+S704L)4个点突变估计估计R0R02-42-52-42-44-85-105-105-105-10疾病严重程度疾病严重程度/略高于原始株略高于原始株略高于原始株高于原始株略低于原始株略低于原始株尚不明确尚不明确再感染率再感染率很低很低中等中等较低较高较高

17、较高较高对原始株免疫逃逸对原始株免疫逃逸/很低部分部分很低较高较高较高较高对对BA.1BA.1的免疫逃逸的免疫逃逸/部分较高较高资料来源:NEJM,Science,Nature,BMJ,bioRxiv,medRxiv,SSRN,ICL,PHE,PANGO;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WTWT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新冠病毒及其主要变异株的系统发育树新冠病毒及其主要变异株的系统发育树6图:图:20192019年年1212月至月至20222022年年6 6月新冠病毒系统发育树月新冠病毒系统发育树资料来源:nextstrain.org;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BA.1BA.2BA.4BA

18、.5BA.2.12.1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新冠病毒及其主要变异株的演化路径新冠病毒及其主要变异株的演化路径7新冠病毒的演化路径,受到不同的自然新冠病毒的演化路径,受到不同的自然选择压力,最终方向是在特定免疫背景选择压力,最终方向是在特定免疫背景下提高有效传播数(下提高有效传播数(RtRt值)值)提高传播速度:提高传播速度:由于原始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和致死率,2020年亚太、欧美等地区普遍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NPI)以阻断病毒传播,并未导致普遍感染;因此,2020年底Alpha变异株(英国)的出现,主要提高了病毒的传染性和传播速度,主要体现为R0值的提高提高传播速度及免疫

19、逃逸:提高传播速度及免疫逃逸:由于亚洲、非洲、拉美等部分地区未能有效阻断病毒传播,原始株及其子株系在2020年内就已经通过普遍感染形成了群体免疫;因此,2020年底Beta(南非)、Gamma(巴西)以及2021年初Delta(印度)变异株的出现,一方面具有部分免疫逃逸能力,同时也提高了病毒传播速度提高免疫逃逸能力:提高免疫逃逸能力:2021年起新冠疫苗在全球各地得到广泛接种,形成了较强的免疫屏障;因此,2021年底Omicron(南非)的出现,主要是具有极强的免疫逃逸能力,能够在与Delta相似的R0值基础上,通过免疫逃逸提高Rt值,导致无论是既往感染还是疫苗接种形成的免疫屏障都付之东流图:

20、新冠病毒主要变异株的系统发育树和演化路径图:新冠病毒主要变异株的系统发育树和演化路径资料来源:nextstrain.org,Nature,doi: 10.1038/d41586-022-01240-x;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注:树状图代表系统发育树,灰色箭头代表主流流行株的替代顺序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OmicronOmicron特征一:多重突变带来极强的免疫逃逸能力特征一:多重突变带来极强的免疫逃逸能力OmicronOmicron变异株具有多重突变的复杂组合。变异株具有多重突变的复杂组合。2021年11月26日,Omicron变异株获得WHO对于VOC(值得关切的变异株

21、)的希腊字母命名。以BA.1变异株为例,拥有45-52个氨基酸位点突变,其中26-32个突变位于Spike蛋白,9个突变位于NTD(N端结构域)、 15个突变位于RBD(受体结合域);除了部分突变已在此前变异株测序中出现之外,还有众多罕见和从未见到的突变和突变组合。OmicronOmicron能够逃逸绝大多数中和抗体。能够逃逸绝大多数中和抗体。各种试验显示,Omicron变异株可以逃逸既往感染或疫苗接种后激发的大多数中和抗体,包括原始株、此前变异株既往感染的康复患者血清,接种两针各类疫苗后的血清,以及大多数单克隆中和抗体。Omicron在NTD、RBD表位上的各种突变能够不同程度地逃逸对应表位

22、的单克隆或多克隆中和抗体,多重突变的复杂组合导致了Omicron对大多数中和抗体的免疫逃逸。8图:图:OmicronOmicron各变异株各变异株SpikeSpike蛋白突变谱及对各种中和抗体的免疫逃逸能力蛋白突变谱及对各种中和抗体的免疫逃逸能力资料来源:Nature,doi: 10.1038/s41586-022-04980-y;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图:图:BA.1BA.1变异株的变异株的SpikeSpike蛋白突变位点蛋白突变位点资料来源:BioNTech官网;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OmicronOmicron子毒株之间也有交叉免疫逃逸能力子毒

23、株之间也有交叉免疫逃逸能力OmicronOmicron后续子毒株对后续子毒株对BA.1BA.1出现重复免疫逃逸能力,抗原距离较远。由于出现重复免疫逃逸能力,抗原距离较远。由于BA.2变异株与BA.1变异株的Spike蛋白序列有一定不同,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逃逸;而近期各种实验显示,由于BA.2.12.1、BA.4/5(两者Spike蛋白序列相同)携带的L452Q/R、F486V等突变,这三种子变异株对BA.1、BA.2既往感染又出现了明显的免疫逃逸。这意味着,Omicron变异株不仅与原始株、此前变异株有较远的抗原距离,各个子毒株之间的抗原距离也较远。9图:既往感染、疫苗接种人群对图:既

24、往感染、疫苗接种人群对OmicronOmicron各变异株的中和抗体滴度各变异株的中和抗体滴度图:图:OmicronOmicron子变异株的抗原地图(三维)子变异株的抗原地图(三维)资料来源:bioRxiv,doi: 10.1101/2022.05.26.493517;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注:灰色箭头代表变异株的出现顺序;左上图来源相同图:原始株、此前变异株、图:原始株、此前变异株、OmicronOmicron子毒株的抗原地图(三视图)子毒株的抗原地图(三视图)资料来源:Cell,doi: 10.1016/j.cell.2022.06.005;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

25、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OmicronOmicron特征二:免疫原性、交叉免疫保护较弱特征二:免疫原性、交叉免疫保护较弱AlphaAlpha、DeltaDelta变异株免疫原性较强,交叉免疫保护能力较好。变异株免疫原性较强,交叉免疫保护能力较好。我们知道,Alpha、Delta变异株感染后临床症状相对较重(肺炎比例较高),康复患者血清对该变异株自身、其他此前变异株的中和抗体水平整体较高;原始株感染后对Alpha、Delta变异株的中和抗体滴度也较高。这些变异株具有较好的交叉免疫保护能力,所以在Omicron出现之前,再感染、接种疫苗后突破性感染的现象并不常见。OmicronOmicron变异株的免疫

26、原性较弱,交叉免疫保护能力较弱。变异株的免疫原性较弱,交叉免疫保护能力较弱。Omicron变异株倾向于上呼吸道感染,且Spike蛋白上众多表位出现突变,导致Omicron的免疫原性较低:即使是BA.1住院后的康复患者血清对BA.1自身、此前变异株的中和抗体水平整体较低;而此前变异株感染后对BA.1的中和抗体滴度也较低,且容易被其他子毒株再次免疫逃逸。所以在Omicron出现后,既往感染后再感染Omicron、感染Omicron后再感染Omicron(相同或新的子毒株)的现象很常见,而接种疫苗后突破性感染(BTI)的现象也不少见。10图:图:OmicronOmicron感染康复患者的中和抗体滴度

27、感染康复患者的中和抗体滴度资料来源:NEJM,doi: 10.1056/NEJMc2206725;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图:图:OmicronOmicron变异株变异株SpikeSpike蛋白蛋白RBDRBD的主要抗原表位上均有突变的主要抗原表位上均有突变资料来源:Cell,doi: 10.1016/j.cell.2022.06.005;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OmicronOmicron特征三:存在抗原原罪效应特征三:存在抗原原罪效应OmicronOmicron变异株存在抗原原罪效应。变异株存在抗原原罪效应。研究显示,无论是既往感染、接种疫苗还是既往

28、感染+接种疫苗后感染Omicron BA.1,对BA.1的中和抗体水平是相似的,且均低于对原始株及此前变异株的中和抗体水平;无论是两针或三针疫苗接种后突破性感染Omicron BA.1,对BA.2、BA.4/5子毒株的中和性抗体水平都是相似的(接近于接种三针疫苗的水平),且均低于对BA.1的中和抗体水平。在有免疫背景下感染Omicron后,能够有效激活已分化的记忆性B细胞产生针对此前病毒株的抗体(booster效果),无法有效激活未分化的原始B细胞分化并产生针对Omicron变异株的特异性抗体(priming效果),也就是抗原原罪(抗原原罪(Original Antigen SineOrigi

29、nal Antigen Sine,OASOAS)效应)效应。11图:不同既往感染、疫苗接种背景人群感染图:不同既往感染、疫苗接种背景人群感染BA.1BA.1后的中和抗体水平后的中和抗体水平资料来源:NEJM,doi: 10.1056/NEJMc2201607;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图:图:BNT162b2BNT162b2疫苗接种人群突破性感染疫苗接种人群突破性感染BA.1BA.1后的中和抗体水平后的中和抗体水平资料来源:Science Immunology,doi: 10.1126/sciimmunol.abq2427;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注:红圈和红框显示,两针或三针疫苗接种后突破性感染O

30、micron与接种三针疫苗相似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OmicronOmicron的免疫响应受免疫背景影响,导致复杂的免疫印迹的免疫响应受免疫背景影响,导致复杂的免疫印迹康复患者对康复患者对OmicronOmicron变异株的免疫响应受免疫背景影响。变异株的免疫响应受免疫背景影响。此前研究认为,接种三针疫苗后能够对预防Omicron感染带来一定水平的保护力,而对重症和死亡的保护力较高;那么,能否通过感染Omicron获得加强(booster)?研究认为,即使接种三针疫苗后突破性感染Omicron,对Omicron中和性抗体水平的加强效果也是有限的,而且(原始株或此前变异株)

31、的既往感染史还会对免疫响应产生各种复杂影响,导致复杂的免疫印迹(免疫印迹(immune imprintingimmune imprinting)效应)效应;此外,原始株和Omicron变异株的T细胞免疫响应也有明显差异。12图:既往感染图:既往感染+ +接种三针疫苗人群突破性感染接种三针疫苗人群突破性感染OmicronOmicron的抗体水平的抗体水平资料来源:Science,doi: 10.1126/science.abq1841;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图:原始株和图:原始株和OmicronOmicron变异株的多肽序列表位的变异株的多肽序列表位的T T细胞免疫细胞免疫资料来源:Scienc

32、e,doi: 10.1126/science.abq1841;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总结:总结:OmicronOmicron的免疫学特征影响其流行病学特征的免疫学特征影响其流行病学特征OmicronOmicron变异株有显著不同的免疫学特征:变异株有显著不同的免疫学特征:首先,Omicron具有极强的免疫逃逸能力,使得无论是既往感染还是疫苗接种形成的免疫屏障都付之东流,传统意义上的群体免疫失败其次,Omicron免疫原性较弱、交叉免疫保护较弱,即使群体感染Omicron后也无法形成高水平、持久、广谱的免疫屏障再次,Omicron存在抗原原罪效应、免疫

33、印迹效应,既往感染或疫苗接种后感染Omicron获得的加强效果有限且复杂,免疫屏障最后,Omicron子毒株之间也有交叉免疫逃逸,导致一旦群体免疫水平下降,后续子毒株(如BA.2.12.1、BA.4/5)就会再次大规模爆发和广泛传播13图:以色列新冠病毒流行情况(新增确诊图:以色列新冠病毒流行情况(新增确诊/ /百万人)百万人)资料来源:Our World In Data;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这导致Omicron时代会出现与此前截然不同的流行状态:即使广泛接种了疫苗,Omicron变异株仍会感染人群中大多数(Delta会感染一小部分),大规模感染(mass infection)不可避免,感染

34、人群基数扩大许多倍每一波爆发的高峰期,会比此前病毒株(如Alpha、Delta)更高两波爆发之间的低谷期,也会比此前更高每一波爆发之间的间隔会缩短、爆发频率增加(从2次/年提高到3-4次/年以上)早期子毒株AlphaDeltaBA.1BA.2BA.4/5原始株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奥密克戎变异株特征0101新冠病毒的疾病负担新冠病毒的疾病负担0202对药物干预措施的影响0303对非药物干预措施的影响0404目录目录14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全方位、多维度衡量新冠病毒的疾病负担全方位、多维度衡量新冠病毒的疾病负担新冠病毒的疾病谱、疾病进程较为复杂,广义

35、的疾病负担包括三个角度:新冠病毒的疾病谱、疾病进程较为复杂,广义的疾病负担包括三个角度:疾病负担(疾病负担(Disease BurdenDisease Burden):):包括病毒感染后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症状及其后果,可用疾病程度*持续时间衡量,常用的卫生经济学指标包括失能调整生存年(DALY)、质量调整生存年(QALY)等医疗负担(医疗负担(Medical BurdenMedical Burden):):因疾病门诊、急诊、住院、抢救对医疗系统带来的影响,包括人力、物资、硬件资源的消耗和占用,以及医疗费用支出;对于传染性疾病,还需要考虑隔离管控、医疗挤兑、就医延迟带来的额外压力死亡负担(

36、死亡负担(Mortality BurdenMortality Burden):):因疾病导致的死亡率、在全人口全因死亡中的贡献,以及对预期寿命(Life Expectancy)的影响;超额死亡(excess mortality)包括直接死亡、间接死亡,以及因医疗挤兑、就医延迟导致其他疾病的死亡(次生灾害)15图:新冠病毒的疾病谱、疾病进程示意图图:新冠病毒的疾病谱、疾病进程示意图资料来源:NEJM,US CDC,UK HSA,UK OAS;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并制图新冠病毒感染COVID-19无症状感染(asymptomatic)轻度 (mild)中度 (moderate)重度 (sever

37、e)康复痊愈(recovery)低风险人群高风险人群(老年人、有基础疾病、免疫缺陷)死亡 (death)新冠后遗症(long COVID)部分基础疾病发病率增加短暂或轻度持续且严重生活质量下降生产效率损耗失能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死亡负担:死亡负担:OmicronOmicron并不亚于致病性更高的此前变异株并不亚于致病性更高的此前变异株OmicronOmicron变异株的致病性、病死率有所降低,但死亡负担反而提升:变异株的致病性、病死率有所降低,但死亡负担反而提升:Omicron变异株的感染病死率(IFR)、确诊病死率(CFR)略低于此前变异株(在既往感染和疫苗接种的控制

38、对照下)Omicron变异株具有极强的免疫逃逸能力,感染人群基数数倍于Delta这导致在广泛接种疫苗、但放弃NPI策略的部分国家和地区中,Omicron BA.1/2子毒株造成的总死亡人数与Delta相当甚至略多只要不采取动态清零或严格管控的NPI策略,Omicron后续子毒株(如BA.4/5)还会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造成新一波的大规模感染和死亡16图:流感与新冠在美国的感染与死亡人数模拟饼图图:流感与新冠在美国的感染与死亡人数模拟饼图资料来源:US CDC,NEJM,Our world In Data;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并制图注:左图为流感模拟饼图,中图为新冠Delta变异株模拟饼图,右图为

39、新冠Omicron变异株模拟饼图;浅蓝色圆形为整体人口,深蓝色扇形为疫苗接种人群,浅红色虚线扇形为实际感染患者,深红色实线扇形为死亡人数(死亡率未按比例)每年50-60%人群接种流感疫苗每年10-20%人群感染流感病毒每年0.003-0.01%人群因流感病毒死亡每年70-80%人群接种新冠疫苗每年20-30%人群感染Delta变异株每年0.02-0.04%人群因Delta变异株死亡每年70-80%人群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每波次50-70%人群感染Omicron变异株每波次0.03-0.06%人群因Omicron变异株死亡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接种三针疫苗能显著降低高风险人群

40、的死亡负担接种三针疫苗能显著降低高风险人群的死亡负担中国香港数据显示,接种三针疫苗能显著降低死亡风险。中国香港数据显示,接种三针疫苗能显著降低死亡风险。中国香港在2022年上半年经历了由Omicron BA.2.2变异株为主的新冠疫情高峰;由于高龄人口接种率偏低,导致确诊病死率(CFR)、全人口死亡率(mortality)处于全球同期较高水平。真实世界数据显示:若不接种疫苗,各年龄组的CFR仍然很高,尤其是60岁以上老年人,BA.2.2的病死率可高达2%-10%以上接种一针、两针、三针疫苗能够逐次降低死亡风险,接种三针疫苗后的CFR可以降低到较低水平接种三针疫苗(无论是mRNA疫苗、灭活疫苗、

41、混合接种),都能对预防Omicron重症/死亡提高较高保护力接种两针灭活疫苗对老年人预防Omicron重症/死亡的保护力偏低17图:中国香港分年龄组、疫苗接种状态的图:中国香港分年龄组、疫苗接种状态的CFRCFR(截止(截止2022.06.162022.06.16最新)最新)资料来源:中国香港covidvaccine.gov.hk网站;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图:中国香港分疫苗接种状态疫苗保护力(图:中国香港分疫苗接种状态疫苗保护力(VEVE)(截止)(截止2022.032022.03)资料来源:香港大学;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接种疫苗后,接种疫苗后,

42、OmicronOmicron的死亡负担仍然不可忽视的死亡负担仍然不可忽视OmicronOmicron死亡负担高度不均衡,不接种疫苗的死亡负担不可接受,接种疫苗后死亡负担仍然不可忽视。死亡负担高度不均衡,不接种疫苗的死亡负担不可接受,接种疫苗后死亡负担仍然不可忽视。我们知道,新冠病毒及其各种变异株感染后的死亡风险高度不均衡,最主要的风险因素是年龄,死亡人群高度偏倚:无论是否接种疫苗,60岁以上老年人、尤其是80+岁高龄老人贡献了大多数死亡病例。同时,不仅需要观察不同年龄组的绝对死亡风险,还需要衡量新冠带来的超额死亡率相对于自然背景死亡率的相对风险。我们以2020年七普人口全因死亡率、2016年中

43、国肿瘤粗死亡率作为对照,观察各年龄组感染Omicron死亡的绝对风险和相对风险。不接种疫苗,所有成年人、老年人年龄组的CFR均大于全因死亡率;也就是说,如果全人口感染Omicron,死亡风险至少翻倍,不可接受接种两针疫苗,大多数年龄组的CFR大约相当于全因死亡率的10-20%左右,低于肿瘤;80+岁高龄老人上升到40%左右,高于肿瘤接种三针疫苗,大多数年龄组的CFR控制在全因死亡率的10%以内,80+岁高龄老人上升到10%以上,均低于肿瘤粗死亡率18图:分年龄组的全因死亡率、肿瘤粗死亡率、图:分年龄组的全因死亡率、肿瘤粗死亡率、OmicronOmicron确诊病死率的绝对水平与相对风险确诊病死

44、率的绝对水平与相对风险资料来源:全因死亡率来自国家统计局(七普数据,截止2021.11.01零时);肿瘤粗死亡率(2016年)来自JNCC,doi: 10.1016/j.jncc.2022.02.002;中国香港Omicron CFR来自于covidvaccine.gov.hk(截止2022.06.16);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并制图0%5%10%15%20%00-19岁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全因死亡率(中国七普2020)肿瘤粗死亡率(中国2016)新冠CFR(香港2022,V0)新冠CFR(香港2022,V1)新冠CFR(香港2022

45、,V2)新冠CFR(香港2022,V3)0.000.200.400.600.801.001.201.401.601.802.0000-19岁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全因死亡基准肿瘤死亡风险新冠死亡风险(V0)新冠死亡风险(V1)新冠死亡风险(V2)新冠死亡风险(V3)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如不采取如不采取NPINPI措施,新冠将位列全因死亡贡献前三名措施,新冠将位列全因死亡贡献前三名根据前面估算可知:如果不采取NPI措施,也不接种疫苗、不使用治疗药物,COVID-19将超过所有其他疾病,成为全因死亡贡献第一的疾病如果

46、不采取NPI措施、放任Omicron持续传播,即使广泛接种三针疫苗、针对性使用治疗药物,COVID-19将仅次于心血管疾病、肿瘤位列全因死亡贡献第三名,其疾病负担、死亡负担仍不可忽视如果采取动态清零或严格管控的NPI策略,加上广泛接种三针疫苗、针对性使用治疗药物,如果不出现大规模爆发和广泛流行,COVID-19在全因死亡中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19图:美国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图:美国疾病负担、变化趋势(19901990- -20152015)及)及COVIDCOVID- -1919新增的疾病负担新增的疾病负担资料来源:US CDC;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并制图注:方块面积代表疾病负担(DALY/1

47、00K人口),颜色代表类别(红色传染病、绿色意外、蓝色慢性病),深浅代表1990-2015年变化趋势;COVID-19新增的疾病负担为估计值COVID-19图:美国年龄标化(图:美国年龄标化(ASRASR)死亡率前十名()死亡率前十名(20192019- -20202020)资料来源:US CDC;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新冠疫情带来超额死亡,与新冠疫情流行率正相关新冠疫情带来超额死亡,与新冠疫情流行率正相关新冠疫情带来的超额死亡(excess deaths)包括:新冠病毒确诊后死亡(死亡标准通常为28天内全因死亡);大多数情况下,新冠病毒感染是直接或

48、重要促进因素(die of),少部分情况下是耦合死亡(die with)(可根据自然背景死亡率估算调整)未确诊、未统计在内的新冠病毒感染后死亡由于医疗挤兑、就医延迟带来的额外死亡(次生灾害)超额死亡与新冠疫情流行率高度正相关,呈现波动形态;平均可达到自然背景死亡率的10-20%以上,感染高峰期可达30-50%水平20图:美国周度死亡人数(图:美国周度死亡人数(20182018- -20222022)资料来源:US CDC;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图:新加坡月度死亡人数(图:新加坡月度死亡人数(20152015- -20222022)资料来源:新加坡统计部(singstat.gov.sg);国信证

49、券经济研究所整理图:葡萄牙超额死亡率(图:葡萄牙超额死亡率(20202020- -20212021)资料来源:葡萄牙统计部(ine.pt);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AlphaDeltaBA.1BA.5原始株AlphaDeltaBA.1DeltaOmicron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超额死亡会减少预期寿命超额死亡会减少预期寿命超额死亡会减少预期寿命,与超额死亡分布没有直接关联:超额死亡会减少预期寿命,与超额死亡分布没有直接关联:根据生命表、生存函数、预期寿命(Life Expectancy)的定义和计算过程可知,只要死亡人数超过基线水平(存在超额死亡),无论死亡人群的年龄结构如

50、何(新生儿、年轻人、老年人)、死亡人群年龄的中位数或平均值如何,都会削减生存函数,进而减少预期寿命美国:美国:根据最新研究估计,预期寿命从2019年的78.85岁,下滑到2020年的76.98岁(-1.87年)、2021年的76.44岁(-0.54年)21图:美国人口出生时预期寿命显著下滑(图:美国人口出生时预期寿命显著下滑(20002000- -20202020)资料来源:US CDC;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图:美国及其他图:美国及其他1919个可比国家和地区的预期寿命变化(个可比国家和地区的预期寿命变化(20192019- -20212021)资料来源:medRxiv,doi: 10.11

51、01/2022.04.05.22273393;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假设场景下的超额死亡和预期寿命影响假设场景下的超额死亡和预期寿命影响在中国七普数据的人口结构、银保监会公布的生命表基础上,我们假设不同场景:V2+50%V2+50%:100%人口接种两针疫苗,各年龄段50%人口在一年内感染一次Omicron变异株(CFR与中国香港相同);新冠死亡112万人(其中80岁以上占比61%、70-79岁占比21%、60-69岁占比10%、60岁以下占比8%),男/女预期寿命分别下滑1.3/2.1年V3+50%V3+50%:100%人口接种三针疫苗,各年龄段5

52、0%人口在一年内感染一次Omicron变异株(CFR与中国香港相同);新冠死亡35万人(其中80岁以上占比64%、70-79岁占比19%、60-69岁占比9%、60岁以下占比8%),男/女预期寿命分别下滑0.4/0.7年可以发现,影响超额死亡、预期寿命的因素主要有:最重要的因素是流行率:通过采取动态清零或严格管控的NPI策略,能够让新冠病毒对各年龄组人群带来的影响处于可忽略的水平其次重要的因素是疫苗接种率:如果出现大规模感染,疫苗接种率(尤其是加强针接种率)越高,超额死亡和预期寿命损失越小此外,也包括医疗救助资源充分性、救助能力水平,以及治疗性药物的可及性22图:中国假设场景下各年龄组的模拟死

53、亡人数图:中国假设场景下各年龄组的模拟死亡人数资料来源:年龄结构、粗死亡人数来自国家统计局(七普数据),CFR来自于covidvaccine.gov.hk;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并制图图:中国假设场景下模拟生命表图:中国假设场景下模拟生命表资料来源:生命表来自中国银保监会(养老类业务表CL5/6);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并制图9663070000035000-19岁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粗死亡人数(万人)V2+50%模拟死亡V3+50%模拟死亡0.0

54、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1.00055404550556065707580859095 100 105男(CL5)男 (V2+50%)男 (V3+50%)女(CL6)女(V2+50%)女(V3+50%)背景自然死亡基线超额死亡贡献部分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医疗负担:医疗挤兑和就医延迟成为常态医疗负担:医疗挤兑和就医延迟成为常态根据Nuffield Trust对于英国英格兰地区国家医疗保健系统(NHS)的评估报告:在新冠疫情高峰期,由于新冠病毒感染者占据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医疗挤兑导致对其他疾病的接诊量大

55、幅下滑新冠疫情持续流行,导致NHS体系不堪重负,急救、急诊、住院、择期治疗、GP转诊等各类就医延迟成为常态23图:图:NHSNHS英格兰急诊接待量及延迟比例,急诊患者等待超时人数,救护车一类、二类响应时间均有恶化(截止英格兰急诊接待量及延迟比例,急诊患者等待超时人数,救护车一类、二类响应时间均有恶化(截止2022.052022.05)资料来源:UK NHS,Nuffield Trust;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为:急诊等待4小时比例、急诊接待人次,等待病床12小时患者数、等待病床4小时患者数,救护车一类(致命伤)响应时间、救护车二类(紧急)响应时间时间,择期治疗等待人数

56、、择期治疗等待52周人数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疾病负担:新冠后遗症更常见,症状表现多样化疾病负担:新冠后遗症更常见,症状表现多样化由于Omicron变异株的病死率较低、但感染人群基数巨大,重症与死亡不再是COVID-19最主要的疾病负担,新冠后遗症将成为COVID-19最常见、最普遍、最主要的疾病负担。新冠后遗症(PASC,post-acute syndrome of COVID-19,俗称long covid):WHOWHO定义:定义:在感染后3个月内至少出现一种持续2个月以上的症状,且无法由其他诊断解释的情况ICDICD- -1010编码:编码:新冠为U07,新冠后遗

57、症为U09,新冠MIS-C为U10最常见的症状包括疲惫乏力、呼吸急促、脑雾、肌肉疼痛、腹泻,以及急性期已出现的味嗅觉异常等24图:新冠后遗症涉及的器官系统及症状表现图:新冠后遗症涉及的器官系统及症状表现资料来源:Scientific Reports,doi: 10.1038/s41598-021-95565-8;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图:最常见的新冠后遗症症状及发生率图:最常见的新冠后遗症症状及发生率资料来源:上观新闻,EClinicalMedicine,doi: 10.1016/j.eclinm.2021.101019;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新冠后

58、遗症的病因复杂,与多种因素相关新冠后遗症的病因复杂,与多种因素相关多项研究表明,新冠后遗症与多种因素有关:急性期症状及基线风险:急性期症状及基线风险:新冠后遗症的发生率、严重程度与急性期症状具有一定相关性;但基线低风险人群也有可能出现后遗症性别:性别:不同于新冠急性期重症、住院、死亡风险男性女性,新冠后遗症的发生率、复杂程度女性男性,提示与免疫相关的可能性时间:时间:随着时间推移、康复状态提升,新冠后遗症发生率逐步降低,但有收尾现象;持续12周尚未缓解的症状,后续缓解可能性较低病毒株:病毒株:不同病毒株感染后的后遗症发生率有所差异;在接种三针疫苗人群中,Omicron BA.1、BA.2的后遗

59、症发生率与Delta相似我们推测,新冠后遗症的可能病因包括但不限于:病毒持续感染或RNA驻留,过度免疫反应导致的器官组织损伤,微血栓,缺氧状态,诱导自身免疫反应,诱导其他病毒再激活等25图:英格兰图:英格兰REACTREACT- -2 2队列研究的新冠后遗症的症状发生率队列研究的新冠后遗症的症状发生率资料来源:Nature Comm,doi: 10.1038/s41467-022-29521-z;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图:接种三针疫苗的人群中,图:接种三针疫苗的人群中,OmicronOmicron后遗症发生率与后遗症发生率与DeltaDelta相似相似资料来源:UK ONS(英国统计署);国信

60、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接种疫苗能够降低新冠后遗症的部分症状接种疫苗能够降低新冠后遗症的部分症状接种疫苗后,能够降低一定的新冠后遗症发生风险:部分症状的发生率大幅下降,尤其是呼吸系统症状,这与新冠急性期住院、重症、死亡风险显著降低有明显关联部分症状的发生率小幅下降,包括心血管、代谢、消化系统相关症状部分症状的发生率下降不明显,包括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相关症状26图:接种疫苗后新冠后遗症症状的相对风险图:接种疫苗后新冠后遗症症状的相对风险资料来源:BBI,doi: 10.1016/j.bbi.2022.04.013;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并制图图:接种疫苗

61、图:接种疫苗vsvs未接种疫苗,新冠后遗症的相对风险和绝对风险差(未接种疫苗,新冠后遗症的相对风险和绝对风险差(6 6个月)个月)资料来源:US VHA,Nature Medicine,doi: 10.1016/10.1038/s41591-022-01840-0;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注:左侧为相对风险(HR)、右侧为绝对差异(疾病负担/1K人口)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既往感染新冠还会带来其他疾病负担、增加全因死亡风险既往感染新冠还会带来其他疾病负担、增加全因死亡风险除了新冠后遗症之外,既往感染新冠还会增加多种其他基础疾病的发病风险、全因死亡率,带来额外的疾病负担、死

62、亡风险。美国退役军人事务部(US VHA)的大型真实世界多重对照系列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否接种疫苗,新冠感染后(30天)幸存者在6个月时,全因死亡率相比阴性对照组均有明显增加,带来额外的死亡风险(未接种疫苗感染新冠,HR=1.59;接种疫苗后突破性感染,HR=1.53)感染新冠后,还会提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肾病、精神类疾病等多种其他基础疾病的发病率,带来额外的疾病负担基础疾病又会增加新冠感染后的死亡风险27图:新冠突破性感染带来的额外疾病负担图:新冠突破性感染带来的额外疾病负担资料来源:US VHA,Nature,doi: 10.1038/s41586-021-03553-9;国信证券经

63、济研究所整理图:新冠突破性感染带来的额外疾病负担(按大类分类)图:新冠突破性感染带来的额外疾病负担(按大类分类)资料来源:US VHA,Research Gate,doi: 10.21203/rs.3.rs-1062160;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随着新冠疫情持续流行,新冠后遗症人群不断累积随着新冠疫情持续流行,新冠后遗症人群不断累积英国统计署(ONS)近期数据表明:随着新冠病毒变异株在英国持续流行,新冠后遗症人群不断累积;在Delta、Omicron大规模感染期间,由于感染人群基数不断扩大,导致后遗症人数从约100万人上升到约200万人,约占英国确诊

64、人数(2000万)的10%Omicron流行期间的新冠感染者,其后遗症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与其他病毒株并没有明显差异;其中约40万人(占20%)日常生活受到显著影响;这些人群可能需要请短期或长期病假,需要陪护、照顾、对症治疗,无法从事此前工作或学习,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力28图:英国自我报告具有新冠后遗症的人数图:英国自我报告具有新冠后遗症的人数资料来源:Indie-SAGE,UK ONS;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注:新冠后遗症定义为持续超过4周的症状,截止2022.04.01图:不同病毒株流行期间,新冠后遗症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图:不同病毒株流行期间,新冠后遗症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资料来源:U

65、K ONS;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并制图注:数字为受影响的人数(单位:千人),截止2022.06.033329990%10%20%30%40%50%60%70%80%90%100%Pre-AlphaAlphaDeltaOmicronUnknown完全没有影响稍微影响显著影响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新冠疫情及后遗症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持续体现新冠疫情及后遗症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持续体现新冠疫情可能通过多种形式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新冠病毒感染者:新冠病毒感染者:短期请假可能会降低劳动效率;在疫情高峰期集中请假,可能

66、导致人员密集型行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受到短期冲击新冠后遗症人群:新冠后遗症人群:如果日常生活受到显著影响,可能通过短期请假降低劳动效率,或通过长期请假、辞职等形式自愿或非自愿退出劳动力市场,并产生职位空缺(job vacancy);据海外研究估计,约有15%的职位空缺是由于新冠后遗症导致的高暴露风险人群:高暴露风险人群:如医护人员、学校老师、运输行业(航空、公交、物流)从业人员、餐饮服务人员,由于长期处于高暴露风险环境,可能通过辞职、主动更换工作岗位导致供需结构性失衡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端受到冲击,不同岗位影响存在差异:部分培养周期长、替代性弱的关键岗位,如医护、老师、飞机空乘、大巴司机,可能出现持

67、续性的劳动力短缺(labor shortage)部分培养周期短、替代性强的普通岗位,则由于加薪招聘导致劳动力名义成本持续上涨部分欧美国家由于劳动力短缺,已经放宽海外招聘限制条件:2022年4月新闻,加拿大宣布修改临时外籍劳工计划(TFWP);针对7个存在明显劳动力短缺的行业,TFWP比例从10%提升至30%,其他行业提升至20%,并停止自动拒批高失业率地区的LMIA申请2022年5月新闻,英国NHS拟在未来5年大量招聘外籍护士,年薪约3万英镑,目标为5000人/年,面向菲律宾、印度、爱尔兰、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29图:美国劳动年龄人口中可能有超过图:美国劳动年龄人口中可能有超过30003000万

68、人出现新冠后遗症万人出现新冠后遗症图:美国劳动力市场中可能有图:美国劳动力市场中可能有160160万人受到新冠后遗症影响万人受到新冠后遗症影响资料来源:Brookings研究所;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新冠病毒的疾病负担、医疗负担、死亡负担相互影响新冠病毒的疾病负担、医疗负担、死亡负担相互影响新冠病毒的疾病负担、医疗负担、死亡负担相互影响:新冠病毒的疾病负担、医疗负担、死亡负担相互影响:从广义角度看,新冠的疾病负担包括三部分:从广义角度看,新冠的疾病负担包括三部分:急性期的疾病负担、新冠后遗症的疾病负担,以及额外增加的部分基础疾病的疾病负担;大规模感染

69、带来的急性期疾病负担,是导致医疗负担、死亡负担的主要因素;新冠后遗症的疾病负担,是导致劳动力损失的主要因素,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或预防措施;额外增加的基础疾病,又会增加新冠感染后的死亡风险,形成疾病闭环加速器英国卫报援引Danny Altmann教授指出,“我们已经创造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巨大的慢性病和失能群体;在整个国家的医疗负担层面上,新冠后遗症相关的医疗成本、生活质量损失、劳动力损失早已超过了类风湿关节炎。这与与新冠共存简直是天壤之别。需要在国家层面、国际层面进行相关政策讨论。”(注: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药物的全球销售额超过300亿美元)30图:新冠病毒的疾病谱、疾病进程示意图图:新冠病毒的疾病

70、谱、疾病进程示意图资料来源:Nature,Lancet,US VHA,UK HSA,UK OAS;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并制图新冠病毒感染COVID-19疾病负担Disease Burden医疗负担Medical Burden死亡负担Mortality Burden死亡 (death)新冠后遗症(long COVID)部分基础疾病发病率增加短暂或轻度持续且严重生活质量下降生产效率损耗失能职位空缺job vacancy劳动力短缺labor shortage供需失衡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奥密克戎变异株特征0101新冠病毒的疾病负担0202对药物干预措施的影响对药物干预措施的影

71、响0303对非药物干预措施的影响0404目录目录31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OmicronOmicron对药物干预措施的影响对药物干预措施的影响OmicronOmicron变异株成为主流流行株后,其免疫特征对药物干预措施产生了重大影响:变异株成为主流流行株后,其免疫特征对药物干预措施产生了重大影响:极强的免疫逃逸能力:极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导致大多数中和抗体均失效,对疫苗销售产生复杂影响;在研疫苗的临床终点(确诊有症状感染)较难达到致病性、重症率较低:致病性、重症率较低:对抗病毒药物而言,轻风险轻中度患者人群的治疗意愿降低,高风险轻中度患者人群的临床终点(重症/住院率)较难达

72、到重症和死亡负担:重症和死亡负担:由于感染基数增大,重症住院患者人数仍然较高,免疫调节剂治疗仍有一定规模的市场需求32图:图:COVIDCOVID- -1919大流行的主要药物干预措施大流行的主要药物干预措施资料来源:Promega Connections,smcgov.org,Cusabio,Technology Networks;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并制图药物干预措施免疫调节剂Immuno-modulator疫苗接种Vaccination抗病毒药物Anti-viral中和性抗体NAb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预防性疫苗:老年人群接种率尤其关键预防性疫苗:老年人群接种率尤

73、其关键从中国香港的真实世界研究中可以看到,老年人群、尤其是7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疫苗接种率,是出现大规模新冠疫情时影响病死率、死亡负担的关键因素但上海在Omicron BA.2疫情前(2022.03),无论是18-59岁成年人,还是60岁以上老年人,基础免疫接种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应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等高危人群的加强针接种率,可进一步降低病死率、死亡负担33图:中国及三个省市分年龄组的新冠疫苗接种率图:中国及三个省市分年龄组的新冠疫苗接种率资料来源:Nature Medicine,doi: 10.1038/s41591-022-01855-7;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并制图注:接种数据截止2022.

74、03图:中国新冠疫苗接种情况图:中国新冠疫苗接种情况资料来源:国家卫健委;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并制图05001,0001,5002,0002,5003,000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300,000350,000400,0002021/052021/062021/072021/082021/092021/102021/112021/122022/012022/022022/032022/042022/052022/06接种剂次(万剂次)单日接种量(万剂次)100%100%100%100%27%17%15%12%23%11%3%6%27%18%8%1

75、3%53%32%14%28%27%15%10%12%73%83%85%88%100%100%100%100%23%55%23%42%29%44%17%30%18%42%16%33%28%57%33%42%55%34%74%52%44%38%75%56%28%26%70%40%44%28%58%46%0%20%40%60%80%100%上海山西山东中国整体上海山西山东中国整体上海山西山东中国整体上海山西山东中国整体上海山西山东中国整体上海山西山东中国整体上海山西山东中国整体0-2岁3-11岁12-17岁18-59岁60-69岁70+岁整体0-1针2针3针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

76、容疫苗加强针能够激发疫苗加强针能够激发OmicronOmicron中和抗体中和抗体由于Omicron变异株具有极强的免疫逃逸能力,接种两针疫苗对Omicron无法产生足够高的保护力,需要接种第三针或更多加强针:两针两针mRNAmRNA疫苗接种后:疫苗接种后:大多数中和抗体被Omicron逃逸,剩余的中和抗体滴度水平很低,不足以保护接种者免于感染和重症三针三针mRNAmRNA疫苗接种后:疫苗接种后:针对原始株的中和抗体有数倍加强,但大多数仍被Omicron逃逸,三针mRNA疫苗对Omicron的中和抗体水平大致相当于两针mRNA疫苗对原始株的中和抗体水平四针四针mRNAmRNA疫苗接种后:疫苗接

77、种后:针对原始株的中和抗体出现天花板效应,对mRNA疫苗的中和抗体也出现天花板效应三针或四针mRNA疫苗接种后,对Omicron的中和抗体水平会随时间衰减,预防感染的保护力也会逐步减弱,但预防重症、死亡的保护力仍较为持久34图:三针图:三针mRNAmRNA疫苗激发的疫苗激发的OmicronOmicron中和抗体水平显著高于两针中和抗体水平显著高于两针资料来源:NEJM,doi: 10.1056/NEJMc2202542;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图:四针图:四针mRNAmRNA疫苗激发的疫苗激发的OmicronOmicron中和抗体水平与三针相似中和抗体水平与三针相似资料来源:NEJM,doi:

78、10.1056/NEJMc2202542;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图:三针图:三针mRNAmRNA疫苗对疫苗对OmicronOmicron的中和抗体水平相当于两针对原始株的中和抗体水平相当于两针对原始株资料来源:NEJM,doi: 10.1056/NEJMc2202542;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序贯接种策略,能够产生更高水平的中和抗体序贯接种策略,能够产生更高水平的中和抗体由于Omicron变异株具有极强的免疫逃逸能力,接种两针灭活疫苗对Omicron重症/死亡的保护力不足:三针灭活疫苗同源加强:三针灭活疫苗同源加强:中国香港真实世界研究表明,三针灭活

79、疫苗也能对预防Omicron重症/死亡提高较高保护力灭活疫苗灭活疫苗+ +异源序贯接种:异源序贯接种:真实世界研究表明,两针灭活疫苗+mRNA/腺病毒载体/重组蛋白疫苗进行异源序贯接种,能够产生更高水平的中和抗体原版灭活疫苗原版灭活疫苗+Omicron+Omicron灭活疫苗:灭活疫苗:多家灭活疫苗研发企业正在研发Omicron变异株的改版疫苗35图:接种图:接种1 1- -2 2针灭活疫苗后序贯接种针灭活疫苗后序贯接种Ad5Ad5- -nCoVnCoV的中和抗体滴度高于同源加强的中和抗体滴度高于同源加强资料来源:Nature Medicine,doi: 10.1038/s41591-021-

80、01677-z;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图:接种两针图:接种两针CoronaVacCoronaVac灭活疫苗后序贯接种灭活疫苗后序贯接种ZF2001ZF2001重组蛋白疫苗的中和抗体水平高于同源加强重组蛋白疫苗的中和抗体水平高于同源加强资料来源:NEJM,doi: 10.1056/NEJMc2202542;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改版疫苗设计时,需要考虑抗原原罪效应改版疫苗设计时,需要考虑抗原原罪效应原版疫苗加强针对Omicron变异株的中和抗体,始终处于中低水平:针对原始株处于中高水平:针对原始株处于中高水平:接种两针疫苗后中和抗体可达中等水平;接种第

81、三针后达到较高水平,并能维持较长时间;随时间衰减后,接种第四针仍可以重新激发到较高水平针对针对OmicronOmicron处于中低水平:处于中低水平:接种两针疫苗后中和抗体被大比例逃逸;接种第三针后,中和抗体仅处于中等水平,只能维持较短时间;随时间衰减后,接种第四针只能重新激发到较低水平由于抗原原罪(OAS)的存在,改版疫苗设计并不一定能够激发出针对其他变异株的广谱高水平中和抗体:mRNA-1273.211(wt+beta)、mRNA-1273.213(beta+delta)激发出针对Omicron的中和抗体,与原版疫苗mRNA-1273相似mRNA-1273-214(wt+omicron)能

82、够激发出更高水平的中和抗体36图:图:mRNAmRNA- -1273.211/2131273.211/213加强针对加强针对OmicronOmicron中和抗体与原版疫苗相似中和抗体与原版疫苗相似资料来源:NEJM,doi: 10.1056/NEJMc2119912;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图:图:mRNAmRNA- -1273.2141273.214二价疫苗加强针对二价疫苗加强针对OmicronOmicron中和抗体略高于原版疫苗中和抗体略高于原版疫苗资料来源:Moderna公司网站;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图:针对图:针对OmicronOmicron变异株的中和抗体处于中低水平变异株的中和抗体

83、处于中低水平资料来源:NEJM,doi: 10.1056/NEJMc2202542;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治疗性药物:定位于高风险人群的早期治疗治疗性药物:定位于高风险人群的早期治疗较优的治疗策略是,在疾病早期阶段识别出高风险轻中度患者,给予药物治疗后能够大幅减少进展至重症/住院/死亡风险中重度住院患者:中重度住院患者:在整体感染人群中占比较低,覆盖人群较少、潜在获益程度有限轻度非住院患者:轻度非住院患者:(1)低风险人群接种疫苗后,突破性感染Omicron的重症风险极低(2)低风险人群如果未接种疫苗,感染Omicron的重症风险仍然很低(不同于感染

84、Delta后,仍存在一定重症风险)(3)高风险人群接种疫苗后,突破性感染Omicron,仍存在一定的重症风险(4)高风险人群如果未接种疫苗,感染Omicron的重症风险较高(接近于原始株、略低于Alpha、Delta),需要早识别、早治疗治疗性药物在高风险人群的针对性渗透率尤其关键:低风险人群无需给予治疗性药物,额外增加风险且获益很小高风险人群应当给予治疗性药物;在约30-40%高风险人群(包括20-30%老年人及10%具有基础疾病的成年人)中,我们认为,较为理想的治疗渗透率应在20%以上但在Omicron变异株流行期间,治疗意愿和渗透率难以提高到很高水平;我们预计,较为合理的治疗渗透率应在1

85、0%以上37图:图:COVIDCOVID- -1919疾病进程漏斗及适应症定位疾病进程漏斗及适应症定位资料来源:WHO;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并制图未感染轻度非住院中重度住院死亡康复痊愈症状改善出院A.降低感染风险B.降低住院风险C.降低死亡风险高风险人群(约40%)低风险人群(约60%)定位于高风险轻中度患者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辉瑞辉瑞EPICEPIC- -HRHR:治疗高风险轻中度患者,显著降低住院死亡风险:治疗高风险轻中度患者,显著降低住院死亡风险Ph3 EPICPh3 EPIC- -HRHR试验:试验:入组高风险轻中度非住院患者(未接种疫苗人群)用法用量:250

86、mg po bid5d vs安慰剂临床进度:2021.07启动,2021.11中期分析后,经独立数据监测委员会(DMC)建议并与FDA沟通,辉瑞提前终止试验负向终点:2021.11中期分析显示,Paxlovid显著降低住院或死亡风险;2021.12最终分析结果与中期分析结果保持一致病毒学终点:病毒载量降幅有明显差异(-0.93 log10 拷贝/mL)38表:表:Ph3 EPICPh3 EPIC- -HRHR试验结果试验结果分析时点(样本量)中期分析(N=1219+)最终分析(N=2246)65岁以上老年人亚组(N=192+)组别Paxlovid组安慰剂组Paxlovid组安慰剂组Paxlov

87、id组安慰剂组基线:出现症状3天内用药主要终点:28天内住院或死亡,%3/389 (0.8%)27/385 (7.0%)5/697 (0.7%)44/682 (6.5%)1/94 (1.1%)16/98 (16.3%)其中:住院327544116全因死亡070906(住院或死亡)风险相对降低89%89%未计算P值P0.0001P0.0001P0.0001基线:出现症状5天内用药次要终点:28天内住院或死亡,%6/607 (1.0%)41/612 (6.7%)8/1039 (0.8%)66/1046 (6.3%)其中:住院641866全因死亡010012(住院或死亡)风险相对降低未计算88%P值

88、P0.0001P0.0001全因死亡010 (1.6%)012 (1.2%)06 (6.1%)病毒学终点:病毒载量降幅差异-0.93 log10拷贝/mL安全性:治疗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19%21%23%24%严重不良事件(SAE)1.7%6.6%1.6%6.6%导致停药的不良事件2.1%4.1%2.1%4.2%资料来源:辉瑞新闻稿,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辉瑞辉瑞EPICEPIC- -SRSR:治疗标准风险轻中度患者,未能缩短疾病进程:治疗标准风险轻中度患者,未能缩短疾病进程Ph3 EPICPh3 EPIC- -HRHR试验:试验:入组高风险轻

89、中度非住院患者(未接种疫苗人群)用法用量:250mg po bid5d vs安慰剂临床进度:2021.08启动,2021.12中期分析后,独立数据监测委员会(DMC)建议继续进行,辉瑞决定最终入组1153、不再扩大样本量正向终点:2021.12中期分析显示,Paxlovid未能显著缩短至持续缓解时间(TTSA,定义为连续4天所有症状缓解),中位数均为13.0天负向终点:2022.06中期分析显示,Paxlovid可以降低住院或死亡风险51%(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在接种疫苗的高风险人群亚组中,可以降低住院或死亡风险57%病毒学终点:2021.12中期分析显示,病毒载量降幅有明显差异(-0.87

90、2 log10 拷贝/mL)39表:表:Ph2/3 EPICPh2/3 EPIC- -SRSR试验中期分析结果试验中期分析结果分析时点(样本量)中期分析1(N=673,45%)中期分析2(N=854+,80%)最终分析(N=1153)组别Paxlovid组安慰剂组Paxlovid组安慰剂组Paxlovid组安慰剂组基线:出现症状5天内用药主要终点:至持续缓解时间(TTSA),中位数13.0 d13.0 dP值P=0.469次要终点:28天内住院或死亡2/333 (0.6%)8/329 (2.4%)3/428 (0.7%)10/426 (2.4%)5/576 (0.87%)10/569 (1.7

91、6%)其中:住院2831059全因死亡000001(住院或死亡)风险相对降低70%51%P值P=0.051不显著病毒学终点:病毒载量降幅,log10拷贝/mL-3.41-2.54组间差异-1-0.872亚组分析:接种疫苗的高风险人群次要终点:28天内住院或死亡3/361 (0.83%)7/360 (1.94%)(住院或死亡)风险相对降低57%资料来源:辉瑞新闻稿,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辉瑞辉瑞EPICEPIC- -PEPPEP:暴露后预防遗憾失败,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暴露后预防遗憾失败,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Ph2/3 EPICPh2/3 EPIC- -

92、PEPPEP试验:试验:入组家庭密切接触者(未接种疫苗人群)用法用量:150mg po bid5-10d vs安慰剂,暴露后预防临床进度:2021.09启动,2022.04中期分析显示,Paxlovid未能显著降低28天内有症状感染风险负向终点:2022.04中期分析显示,Paxlovid服用5天可以降低有症状感染风险32%、服用10天可降低37%(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40表:表:Ph2/3 EPICPh2/3 EPIC- -PEPPEP试验中期分析结果试验中期分析结果分析时点(样本量)中期分析(N=2700+)组别Paxlovid5dPaxlovid10d安慰剂组基线:暴露后96小时内用药

93、主要终点:28天内有症状感染,%22/908 (2.4%)20/894 (2.2%)34/919 (3.7%)(有症状感染)风险相对降低32%37%P值未披露未披露资料来源:辉瑞新闻稿,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OmicronOmicron变异株流行期间,需要更大样本量以达到临床终点变异株流行期间,需要更大样本量以达到临床终点对于其他在研的新冠治疗性药物,需要重点关注ph3临床试验的方案设计与实施质量,重点是入组人群基线、对照组选择、主要终点定义、统计学假设、样本量估计。根据统计学基本原理与模拟计算,我们发现:用药组、安慰剂组的事件数,与临床终点(住院或

94、死亡率)的绝对风险(安慰剂组事件发生率)、相对风险(用药组的降低幅度)有关即使药物的理论有效性很高,如果病毒株风险较低或入组人群基线风险较低,由于事件数不够,仍然有可能因为统计学不显著而失败可以通过扩大样本量、筛选高风险人群入组等方式,弥补Omicron变异株重症率较低对统计学假设带来的不利影响41表:新冠治疗性药物表:新冠治疗性药物ph3ph3临床试验的统计学模拟计算表临床试验的统计学模拟计算表理论有效性 / 相对风险E=0.50 / RR=0.50E=0.60 / RR=0.40E=0.70 / RR=0.30E=0.80 / RR=0.20E=0.90 / RR=0.10样本量:N=10

95、00 vs 1000场景A:事件发生率R=10%50 vs 10040 vs 10030 vs 10020 vs 10010 vs 100RR估计值 (95%置信区间)RR=0.50 (0.360, 0.694)RR=0.40 (0.280, 0.571)RR=0.30 (0.201, 0.447)RR=0.20 (0.125, 0.321)RR=0.10 (0.053, 0.190)P值P0.0001P0.0001P0.0001P0.0001P0.0001场景B:事件发生率R=8%40 vs 8032 vs 8024 vs 8016 vs 808 vs 80RR估计值 (95%置信区间)RR

96、=0.50 (0.346, 0.723)RR=0.40 (0.268, 0.597)RR=0.30 (0.192, 0.469)RR=0.20 (0.118, 0.340)RR=0.10 (0.049, 0.206)P值P0.0001P0.0001P0.0001P0.0001P0.0001场景C:事件发生率R=6%30 vs 6024 vs 6018 vs 6012 vs 606 vs 60RR估计值 (95%置信区间)RR=0.50 (0.325, 0.768)RR=0.40 (0.251, 0.637)RR=0.30 (0.178, 0.504)RR=0.20 (0.108, 0.369)

97、RR=0.10 (0.043, 0.230)P值P=0.0008P=0.0001P0.0001P0.0001P0.0001场景D:事件发生率R=4%20 vs 4016 vs 4012 vs 408 vs 404 vs 40RR估计值 (95%置信区间)RR=0.50 (0.294, 0.849)RR=0.40 (0.226, 0.710)RR=0.30 (0.158, 0.568)RR=0.20 (0.094, 0.425)RR=0.10 (0.036, 0.278)P值P=0.0052P=0.0009P=0.0001P0.0001P1.00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奥密克

98、戎变异株特征0101新冠病毒的疾病负担0202对药物干预措施的影响0303对非药物干预措施的影响对非药物干预措施的影响0404目录目录42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OmicronOmicron对非药物干预措施的影响对非药物干预措施的影响OmicronOmicron变异株的临床特征对非药物干预措施(变异株的临床特征对非药物干预措施(NPINPI)产生了重大影响:)产生了重大影响:无症状、轻症为主:无症状、轻症为主:导致Omicron具有较大比例的隐匿传播链条,早期发现难度更大;传统依赖于患者就诊+核酸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的措施无法有效追踪Omicron传播链,需要采用更加积极主动

99、的核酸筛查或常态化核酸检测措施潜伏期短、病程短:潜伏期短、病程短:(1)Omicron潜伏期通常为2-5天,病程通常为5-10天,这导致感染者转阴康复进程、动态清零政策下的收尾清零期相比Delta有明显缩短(2)阳性患者出舱出院速度明显加快,使得方舱医院、定点医院的病床周转速度加快(3)入境隔离、密接隔离、风控管控的观察期也可同步缩短,从2022年04月起,国内多地入境隔离政策从14+7缩短到10+7致病性、重症率较低:致病性、重症率较低:疾病负担与医疗负担脱钩解耦大多数感染者为无症状、轻度患者,中度(普通型)患者占比约10-20%,重度患者占比约1-2%;这意味着大多数无症状、轻度感染者无需

100、消耗大规模医疗资源,可以在方舱医院进行集中隔离管理,而医疗资源可以集中救助高风险轻中度患者和重度患者,进一步提高救治率;因此,卫健委于2022.03.15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也据此进行修订重症和死亡负担:重症和死亡负担:医疗资源与病死率相关性减弱大多数高风险人群接种疫苗后突破性感染Omicron,仍然以轻中度为主,进展为重度的概率较低,重度患者大多数为老年人、伴随多种基础疾病、免疫缺陷或免疫能力低下;即使医疗资源紧张、出现医疗挤兑、就诊延迟,CFR不会出现极端爬升(如2020Q1武汉),Omicron在免疫人群中的CFR约为0.1%(0.05-0.2%),不会出现数量级

101、差异极强的免疫逃逸能力:极强的免疫逃逸能力:由于NPI是物理措施,免疫逃逸对NPI没有影响43图:图:COVIDCOVID- -1919大流行的主要非药物干预措施大流行的主要非药物干预措施资料来源:Obelis,BMH,UHIC,nsw.gov.au,Ausmed;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并制图非药物干预措施(NPI)病毒检测Testing隔离封锁Isolation/quarantine个人防护PPE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ing生命支持Supportive care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检测:核酸检测为主,抗原检测为辅检测:核酸检测为主,抗原检测为辅早检测、早

102、发现是新冠疫情防控的出发点:早检测、早发现是新冠疫情防控的出发点:核酸检测:核酸检测:灵敏度、特异性高,是新冠病毒感染确诊的金标准假阴性通常由于取样不规范、间歇性排毒、环境病毒载量过低、PCR试剂扩增效率低等因素导致,可通过重复采样、重复检测进行排除偶见假阳性,可能由于采样环境污染、转运检测过程污染、PCR试剂非特异性扩增等因素导致,可通过二次复核进行确认抗原检测:抗原检测:具有方便快捷的优势,但灵敏度、特异性不够高,检测机理(抗原-抗体非特异性结合)导致固有假阴性、假阳性风险在低流行率地区(1/1000)、高暴露风险人群(如已确诊阳性感染者、阳性密接人群、入境隔离人群、特殊岗位工作人员等)人

103、群中进行筛查以核酸检测为主、抗原检测为辅的策略,可以在新冠病毒流行期间实现“应测尽测”抗原检测无法实现动态清零目标,应当以核酸检测为主;且单次核酸检测存在假阴性,需要连续多次核酸检测阴性结果,才能确认个体阴性或群体清零44图:新冠病毒感染后病毒载量曲线及核算检测、抗原检测范围图:新冠病毒感染后病毒载量曲线及核算检测、抗原检测范围资料来源:Lancet,NEJM;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常态化核酸检测有助于早发现常态化核酸检测有助于早发现OmicronOmicron变异株的隐匿传播变异株的隐匿传播OmicronOmicron流行期间,可以采用更加积极主动

104、的常态化核酸检测体系:流行期间,可以采用更加积极主动的常态化核酸检测体系:由于多数人群已接种疫苗,有较大比例的Omicron感染者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导致Omicron传播链条中有存在无法追溯、流行病学调查只能精确到场所、无法精确到个人,早期发现难度更大传统核酸检测体系:传统核酸检测体系:依赖于患者有症状后去医院就诊或核酸检测,阳性后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追溯;患者核酸检测+流行病学调查,会遗漏一定比例的潜伏期和无症状感染者及其传播链条,无法遍历传播拓扑图,导致出现断点或没有源头的新传播链条常态化核酸检测体系:常态化核酸检测体系:要求某个区域中一定比例人群(通常大于1/R0)在一定间隔内(通常小于潜伏

105、期)进行核酸检测;该措施在国内外常用于高暴露风险人群(如医护人员、学生老师、公交地铁人员、仓储物流人员、餐饮服务人员等);用于某个城市区域多数人口时,需要合理估算传播风险、社会影响、检测成本、清零获益常态化核酸检测的适用范围:我们认为,如果国内持续面临境外输入病例,且本土各地有零星疫情交叉传播,考虑到人口聚集流动特性,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可以进行常态化核酸检测;陆地边境口岸所在城市、国际出入境空港海港所在城市及所在省区的省会,在有境内外输入病例导致本土疫情散发时可以进行阶段性核酸检测我们估算检测量不超过121亿人次/年。按照混检不超过4元/人次的单价估算,常态化核酸检测的成本不超过500亿元/

106、年,处于可接受的水平由于人口流动呈现聚集辐射效应,而动态清零策略下其收益由各省市区、省内各城市分享,我们认为该成本可以由省级或中央统筹分摊检测单位可以由各地考核监督,参照卫健委室间质评(EQA)方式进行定期或抽样评价45表:常态化核酸检测成本估算表:常态化核酸检测成本估算城市常住人口(万人)检测比例及频率检测量(亿人次/年)混检单价(元/人次)检测成本(亿元/年)1、一线城市北京2,188.60上海2,489.43广州1,881.06深圳1,768.16小计8,327.2560%100次/年504.02002、部分二线城市小计1亿50%70次/年354.01403、其他地区小计约12亿10%3

107、0次/年364.0144合计约14亿121亿4.0元484亿元资料来源:国家和各地卫健委,国家统计局;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并估算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隔离管控:是阻断新冠疫情最关键的隔离管控:是阻断新冠疫情最关键的NPINPI措施措施隔离管控是新冠疫情防控中最关键的隔离管控是新冠疫情防控中最关键的NPINPI措施:措施:阳性感染者:阳性感染者:应集中收治于方舱医院(无症状、轻度)或定点治疗医院(中度、重度),做到“应收尽收”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应及时转运到集中隔离点,采用单人单间隔离,做到“应隔尽隔”;密接具有一定比例的续发感染率(secondary attack

108、rate),阳性感染者应及时转运收治、隔离区应全面消杀;隔离随访期间阴性人群,在满足条件后可以解除隔离次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应采用集中隔离或居家隔离;如果上级密接未转阳,次密接满足条件后可解除隔离;如果上级密接转阳,次密接升级为密接,应参照密接集中隔离措施只要做到“应收尽收、应隔尽隔”,在最后一例阳性病例转运出社区后,2个潜伏期(通常为8-10天)内连续多次核酸检测均为全阴性,该社区必然严格清零常态化核酸检测并不能替代隔离管控措施:常态化核酸检测并不能替代隔离管控措施:常态化核酸检测能够尽可能做到发现密接流调遗漏的和隐匿的传播链条,但核酸检测并不能阻断病毒传播,只是早发现的方法在新冠病毒

109、低水平流行(日增100且1000或1/1万),由于密接流调、隔离转运、方舱收治能力可能受限,即使有常态化核酸检测,仍无法做到发现和处置全部传播链条,应当在小区、社区或更大范围内实行一定程度的管控措施(如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以及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三区划分);在实施前,需要做好相关预案,合理估计传播风险、社会影响、封控成本、清零获益隔离管控后,对于阳性感染者应及早启动分类治疗,还需关注核酸复阳的处理流程:隔离管控后,对于阳性感染者应及早启动分类治疗,还需关注核酸复阳的处理流程:隔离管控不是疫情防控的终点,早发现、早隔离之后的落脚点是早治疗;早期介入、识别分线、分类治疗、中西医结合,做到“应

110、治尽治”,能够有效降低轻度患者转重症/住院/死亡风险、缩短疾病进程、加快病毒学转阴核酸转阴后,会有一定比例出现核酸复阳;需要准确区分“核酸复阳但无传染性”、“病毒学反弹与临床症状反弹”、“康复后再感染”等不同类别,有针对性地改进诊疗用药方案,并制定隔离和解除隔离条件、回归社区后的随访流程、社区宣传教育等各方面46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免责声明免责声明分析师承诺分析师承诺作者保证报告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合规渠道;分析逻辑基于作者的职业理解,通过合理判断并得出结论,力求独立、客观、公正,结论不受任何第三方的授意或影响;作者在过去、现在或未来未就其研究报告所提供的具体建议或所表述

111、的意见直接或间接收取任何报酬,特此声明。重要声明重要声明本报告由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具备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制作;报告版权归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所有。 ,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使用、复制或传播。任何有关本报告的摘要或节选都不代表本报告正式完整的观点,一切须以我公司向客户发布的本报告完整版本为准。本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或信息撰写,但我公司不保证该资料及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本报告所载的信息、资料、建议及推测仅反映我公司于本报告公开发布当日的判断,在不同时期,我公司可能撰写并发布与本报告所载资

112、料、建议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我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及资料处于最新状态;我公司可能随时补充、更新和修订有关信息及资料,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关更新和修订内容。我公司或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本报告中所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金融产品等相关服务。本公司的资产管理部门、自营部门以及其他投资业务部门可能独立做出与本报告中意见或建议不一致的投资决策。本报告仅供参考之用,不构成出售或购买证券或其他投资标的要约或邀请。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和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个人的投资建议。任何形式的分享证券投资收益或者分担证券投资损失的书面或口头承诺均为无效。

113、投资者应结合自己的投资目标和财务状况自行判断是否采用本报告所载内容和信息并自行承担风险,我公司及雇员对投资者使用本报告及其内容而造成的一切后果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说明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说明本公司具备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证券投资咨询,是指从事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机构及其投资咨询人员以下列形式为证券投资人或者客户提供证券投资分析、预测或者建议等直接或者间接有偿咨询服务的活动:接受投资人或者客户委托,提供证券投资咨询服务;举办有关证券投资咨询的讲座、报告会、分析会等;在报刊上发表证券投资咨询的文章、评论、报告,以及通过电台、电视台等公众传播媒体提供证券投资咨询服务;

114、通过电话、传真、电脑网络等电信设备系统,提供证券投资咨询服务;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形式。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是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一种基本形式,指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对证券及证券相关产品的价值、市场走势或者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形成证券估值、投资评级等投资分析意见,制作证券研究报告,并向客户发布的行为。国信证券投资评级国信证券投资评级类别类别级别级别定义定义股票投资评级股票投资评级买入预计6个月内,股价表现优于市场指数20%以上增持预计6个月内,股价表现优于市场指数10%-20%之间中性预计6个月内,股价表现介于市场指数10%之间卖出预计6个月内,股价表现弱于市场指数10%以上行业投资评级行业投资评级超配预计6个月内,行业指数表现优于市场指数10%以上中性预计6个月内,行业指数表现介于市场指数10%之间低配预计6个月内,行业指数表现弱于市场指数10%以上47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深圳深圳深圳市福田区福华一路125号国信金融大厦36层邮编:518046 总机:上海上海上海浦东民生路1199弄证大五道口广场1号楼12楼邮编:200135北京北京北京西城区金融大街兴盛街6号国信证券9层邮编:10003248

友情提示

1、下载报告失败解决办法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报告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医药生物行业专题:新冠疫情分析与展望-220621(48页).pdf)为本站 (小时候) 主动上传,三个皮匠报告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个皮匠报告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