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您的当前位置:上海品茶 > 报告分类 > PDF报告下载

澳门环境保护局:2021澳门环境状况报告(73页).pdf

编号:80108 PDF 73页 9.59MB 下载积分:VIP专享
下载报告请您先登录!

澳门环境保护局:2021澳门环境状况报告(73页).pdf

1、 為不斷改進澳門環境狀況報告的質量,歡迎 閣下向環境保護局(http:/www.dspa.gov.mo)提供寶貴意見,謝謝! 鳴謝 資料提供(按筆劃排序) 土地工務局(前土地工務運輸局) 市政署 民航局 交通事務局 地球物理暨氣象局 地圖繪製暨地籍局 法務局 旅遊局 海事及水務局 海關 消防局 財政局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 統計暨普查局 博彩監察協調局 經濟及科技發展局 衛生局 澳門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 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 澳門國際機場專營股份有限公司 澳門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目錄 獻辭 1 前言 2 簡介 3 1.澳門社會、經濟及環境的變化 4 2.大氣環境 7 3.水環境 26 4.固體廢物

2、 38 附錄 67 5.保護大自然 44 縮寫列表 69 6.環境噪聲 51 參考資料 70 7.環境投入和參與 57 8.結語 64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1 獻辭 縱觀2021年,氣候變化的影響仍持續出現。減少排放、阻止氣溫上升和確保後代擁有更可持續的未來是需要共同配合的優先目標。 極端天氣現象逐年增多,提醒我們採取行動的緊迫性和扭轉這種局面的重要性。 為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中的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首要目標,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在2021年發佈了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二個五年規劃(2021-2025年) 和 澳門環境保護規劃 (2021-2025) ,旨在結合國家政策,促進低碳發

3、展,確立關鍵行動,儘快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 除了政府的工作,社會各界的協作與支持也必不可少。小小的行動可以帶來巨大的改變。因此,應儘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良好的環保行為,例如節約水電、綠色出行、避免資源浪費等等,一點一滴,一切皆可改變! “同住地球,共助地球”,只有這樣才可以將澳門構建成為綠色低碳城市。 運輸工務司司長 羅立文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2 前言 2021年本澳新冠肺炎疫情反覆,對本澳經濟復甦帶來一定影響,但與2020年相比,本澳的社會經濟活動以及訪澳旅客量已有所恢復,而本澳的耗水量、耗電量以及城市固體廢物量亦相應增加。 環境保護局持續就社會關注的環境議題制訂各項應對措施

4、,在2021年,針對空氣質素及減廢回收問題環境保護局已先後訂定了多項政策及措施,包括公佈了混凝土製造工業場所的空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及設施管理規定 、 建築物燃氣設施的技術規範 、 工業及商業場所鍋爐的空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及禁止進口及轉運不可降解一次性塑膠餐飲吸管及飲料攪拌棒至澳門特別行政區等環境管理法律法規;完成澳門建築漆料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管控研究及跟進後續立法工作;推出“廚餘回收好EASY”及“舊衣回收好Easy”計劃;將原有的回收機升級為可接收膠樽及金屬飲品罐的“智能回收機”;增加可回收的塑膠製品種類等以加大減廢及資源回收力度。 另一方面,為謀求新形勢下的環保發展和目標,環境保護局亦發佈了澳門

5、環境保護規劃(2021-2025) ,以實踐低碳生活和發展、改善澳門環境質量為規劃的重要目標,確定未來環保工作的新藍圖。同時,亦會進一步就減碳、推動電動車使用等推出更多政策措施,積極應對碳達峰、碳中和。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綜合顯示了各環境元素的狀況、變化和趨勢,藉此帶動市民對澳門環境的關注。期望社會各界合作共議,共同倡導環保理念,以推動澳門的綠色低碳轉型及持續提升澳門的環境質量。 最後,本人衷心感謝環境諮詢委員會對報告提出的寶貴意見,及相關政府部門和機構對報告提供的資料及協助。 環境保護局局長 譚偉文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3 簡介 環境保護局按法律賦予的職責,每年編制及出版 澳門環境狀況

6、報告 ,讓社會各界和居民能瞭解澳門的環境狀況和變化趨勢,推動社會各界共同關注、配合和參與環保工作。 報告繼續沿用國際上被廣泛採用的驅動力(Driving Forces) 壓力(Pressures) 狀況(States) 影響(Impacts) 回應(Responses) (DPSIR)指標分析體系(見下圖) ,對本澳社會和經濟、大氣環境、水環境、固體廢物、保護大自然、環境噪聲、環境投入和參與等個主要範疇、19 個環境指標1及相應之環境子指標進行分類及分析,以反映各環境範疇的狀況及展示其相互關係。 DPSIR 框架 1環境指標是分析和評估一個地區或國家環境質量的有效工具,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採用。

7、 驅動力 壓力 回應 影響 狀況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4 1. 澳門社會、經濟及環境的變化 本章節用於分析環境狀況的指標 澳門社會、經濟及環境的變化 DPSIR 模式 狀況 澳門社會、經濟以及環境各項主要指標的變化見表 1.1 和圖 1.1。在社會及經濟指標方面,隨着經濟逐漸恢復,2021 年本地生產總值、旅客量及旅遊強度均有所增加,年底人口與 2020 年相若,而人口密度則較 2020 年輕微下降。 在環境指標方面,2021 年各類資源消耗量(包括收費用水量、耗電量) 、棄置的城市固體廢物量亦較 2020 年有所增加,而溫室氣體估算排放量則輕微下降。 十年趨勢 整體而言近 10 年多

8、項指標仍保持不同程度的上升趨勢(見圖 1.1 及 1.2) 。 D 驅動力P 壓力S 狀況I 影響R 回應 推動城市綠色低碳發展不僅能保障 環境質量與居民健康,而且能夠引領城 市的社會、經濟發展步向更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本章將簡介 2021 年澳門社會、經濟及環境的主要指標及其變化趨勢。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5 表 1.1 2020 及 2021 年澳門主要社會、經濟及環境指標之數值及年增減幅 2020 2021 年增減幅 社會及經濟指標 本地生產總值 (以環比物量 (2019年)計算)(百萬澳門元) 204,893 241,755 +18.0% 年底人口(千人) 683.1 683.

9、2 人口密度(千人平方公里) 20.8 20.7 -0.5% 旅客量(人次) 5,896,848 7,705,943 +30.7% 旅遊強度1(日) 9.6 17.5 +82.3% 環境指標 土地面積(平方公里) 32.9 33.0 +0.3% 收費用水量(千立方米) 85,515 86,308 +0.9% 耗電量2(百萬千瓦小時) 5,415r 5,688 +5.0% 棄置的城市固體廢物量3(公噸) 437,592 453,152 +3.6% (資料來源:統計暨普查局、環境保護局,2022) 註: 1 旅遊強度是指澳門酒店全年住客總留宿晚數與澳門年中人口之比值。 2 最終消耗。 3 城市固體

10、廢物:指在日常生活、商業及工業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當中主要包含生活廢物及工商業廢物等。 r 修訂數字。 圖 1.1 澳門社會、經濟及環境指標的變化情況 (資料來源:統計暨普查局、環境保護局,2022) 註: 1 圖中百分比為有關指標 2021 年與 2020 年的變化比較值。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6 圖 1.2 人口密度 (資料來源:統計暨普查局,2022) 註: 1 灰色線為趨勢線。 2 圖中百分比為 2021 年與 2020 年的變化比較值。 環境知識 表 1.2 2020 年旅遊強度及人口密度 城市/地區 旅遊強度1 資料來源 人口密度 (千人平方公里) 資料來源 澳門 9.6

11、2 (2020) 旅遊局, 統計暨普查局 20.8 (2020) 統計暨普查局 17.52 (2021) 20.7 (2021) 香港 10.43 香港旅遊發展局, 香港政府統計處 6.9 香港政府統計處 廣州 5.34 廣州市統計局 2.5 廣州市統計局 註: 1 旅遊強度是本報告根據官方數據,以註 2 至註 4 之計算方法所作之估算。 2 澳門旅遊強度是指澳門酒店全年住客總留宿晚數與澳門年中人口之比值。 3 香港旅遊強度是指香港全年旅客總留宿晚數與香港年中人口之比值。此爲 2019 數據。 4 廣州旅遊強度是指廣州全年城市接待過夜旅遊者(人天數)與廣州年末常住人口之比值。 2021 年疫情

12、反覆出現,雖對本澳經濟復甦有所影響,但旅客量、本地生產總值仍較 2020 年明顯上升,而城市固體廢物量、耗電量和收費用水量亦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二個五年規劃(2021-2025 年)明確了澳門特區未來發展藍圖,建議社會各界在經濟恢復和發展的過程中進一步融入綠色低碳的理念,積極提升環境效益,為推動澳門低碳轉型、建設可持續的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注入綠色動力!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7 2. 大氣環境 本章節用於分析環境狀況的指標 空氣質量 一般大氣污染物排放 溫室氣體排放 能源與環境 交通運輸與環境 2.1 空氣質量 DPSIR 模式 狀況 為保障澳門居民生活環境的

13、質量,環境保護局於 2020 年發佈了澳門環境質量標準大氣環境質量標準 (試行) 將澳門空氣質量標準提升至世界衛生組織(WHO)空氣質量準則(AQG)過渡時期目標 2(IT-2)的水平,並於 2021 年 1 月 1 日正式生效。與此同時,地球物理暨氣象局為配合上述標準的推出,亦完成了空氣質量指數1的修訂。根據新空氣質量指數定義計算,2021 年澳門 6 個空氣監測站錄得空氣質量2屬良好和普通日數比例達 93%,與 2020 年相若,空氣質量仍較新冠疫情前有所改善 (見圖2.1 及圖 2.2)。 2021 年澳門各空氣監測站分別錄得 10-24 日空氣質量屬不良的情況。其中,澳門路邊站、澳門高

14、密度住宅區站、九澳路邊站及氹仔高密度住宅區站的主要污染物為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及微細懸浮粒子(PM2.5);而氹仔一般性站及路環一般性站主要為臭氧(O3)超標,當中氹仔一般性站錄得全年最高指數為 155,屬於不良水平。 2021 年澳門空氣質量以月較佳,1 月較差(見圖 2.3)。 1新空氣質量指數收緊了部份污染物的濃度,詳情可參考地球物理暨氣象局新空氣質量指數定義:https:/www.smg.gov.mo/zh/subpage/784/page/347。本章全部相關數據已按新的空氣質量指數計算。 2現時空氣質量監測站監測包括 PM10、PM2.5、SO2、NO2、O3、CO 共 6

15、項污染物的濃度,以計算澳門的空氣 質 量 指 數 。 詳 情 可 參 考 地 球 物 理 暨 氣 象 局 2021 年 澳 門 空 氣 質 量 監 測 統 計 報 告 https:/cms.smg.gov.mo/uploads/sync/pdf/AIR_report/c_IQA_annual_report/IQA_2021.pdf D 驅動力P 壓力S 狀況I 影響R 回應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致力改善 本地空氣質素,近年來通過規範燃料加注站油氣回收、推進建築漆料管控及加強粵港澳大氣監測合作,積極應對臭氧污染。另外,持續完善固定空氣污染源的排放標準及設施管理的法律法規,於2021年推出針對混凝土

16、製造工業場所、工業及商業場所鍋爐的空氣污染物排放標準行政法規。同時在移動空氣污染源上從車輛尾氣排放、車用燃料及推廣環保車輛等方面着手推進各項政策措施,並於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二個五年規劃(2021-2025年) 提出本澳的電動車應用方向。 本章將介紹澳門的空氣質量、一般大氣污染物排放、溫室氣體排放及影響大氣環境主要因素的狀況和變化。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8 空氣污染物的達標狀況 2021 年各監測站的 O3年平均濃度以氹仔高密度住宅區站上升幅度最為明顯,其次是氹仔一般性站;而澳門高密度住宅區站及九澳路邊站則有所下跌;路環一般性站的 O3年平均濃度與 2020 年相若。 202

17、1 年,除氹仔一般性站外,其餘各站 PM2.5年平均濃度同比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以九澳路邊站的減幅最大;各監測站的 PM2.5年平均濃度低於新標準。 除九澳路邊站及澳門高密度住宅區站,其餘各監測站 2021 年的 PM10年平均濃度同比有所上升;除氹仔高密度住宅區站外,各監測站的 PM10年平均濃度都低於新標準值。 澳門路邊站及路環一般性站 2021 年的二氧化氮(NO2)年平均濃度同比有所下跌,其餘各站則有所上升;除澳門路邊站外,其餘各監測站的 NO2年平均濃度均低於標準值。 2021 年各監測站的二氧化硫(SO2)年平均濃度均較 2020 年上升,但整體濃度仍處於較低水平;另外,各站的

18、SO2日平均濃度均低於新標準值。 2021 年各監測站的一氧化碳(CO)年平均濃度較 2020 年輕微上升,整體濃度仍處於較低水平;各站的 CO 日最大 8 小時平均濃度持續低於標準值。 (見圖 2.4 及表 2.2) 十年趨勢 按照新空氣質量指數計算,在 2013 至 2021 年間,整體空氣質量屬不良或非常不良的日數比例呈下降趨勢,反映空氣質量有所好轉,主要與PM10及 PM2.5的年平均濃度持續下降有關。 近 10 年 PM2.5、PM10、NO2整體年平均濃度呈下降趨勢,CO、SO2則保持較低水平,然而 O3近年持續上升,需重點關注。近年珠三角區域空氣質量持續改善,但 O3問題仍然突出

19、,本澳的空氣污染物變化趨勢與粵港澳珠三角區域空氣監測網絡的整體趨勢基本一致(見圖 2.4)。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9 圖 2.1 2021 年各空氣監測站的空氣質量水平日數分佈 (資料來源:地球物理暨氣象局2021年澳門空氣質量監測統計報告 ,2022;地圖來源:地圖繪製暨地籍局) 圖2.2 歷年空氣質量屬不良或非常不良水平的日數比例 (資料來源:地球物理暨氣象局2021年澳門空氣質量監測統計報告 ,2022) 註: 1 澳門於 2021 年 1 月更新空氣質量指數標準,以提升至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空氣質量準則過渡時期目標 2 的水平。 2 由於空氣質量監測設備升級的關係,路環一般性站自

20、 2014 年 6 月 11 日起暫停監測,至 2015 年 7月 1 日起恢復。 3 九澳路邊站自 2017 年 8 月 1 日開始監測,由於 2017 年監測日數不足,不顯示其比例。 4 氹仔高密度住宅區站自 2017 年 12 月 13 日起暫停監測,於 2018 年 8 月 8 日重啓監測。由於 2018年監測日數不足,不顯示其比例。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10 表 2.1 2020 及 2021 年各空氣監測站錄得的各級空氣質量水平日數 (單位:日) 良好 普通 不良 非常不良 2020 2021 2020 2021 2020 2021 2020 2021 澳門路邊站 216

21、224 141 130 9 11 0 0 澳門高密度住宅區站 216 213 142 139 8 13 0 0 氹仔高密度住宅區站 193 168 162 182 11 15 0 0 氹仔一般性站 169 154 181 187 16 24 0 0 路環一般性站 172 160 178 190 16 15 0 0 九澳路邊站 153 174 189 181 23 10 1 0 (資料來源:地球物理暨氣象局2021年澳門空氣質量監測統計報告 ,2022) 圖 2.3 2021 年空氣質量指數月平均值變化 (資料來源:地球物理暨氣象局2021年澳門空氣質量監測統計報告 ,2022) 澳門環境狀況報

22、告 2021 11 PM10 PM2.5 SO2 NO2 O3 CO 圖 2.4 歷年空氣污染物年平均濃度值 (資料來源:地球物理暨氣象局2021年澳門空氣質量監測統計報告 ,2022) 註: 1 九澳路邊站自 2017 年 8 月 1 日開始監測。 2 路環一般性站自 2015 年開始監測 PM2.5、O3及 CO。 3 氹仔高密度住宅區站自 2013 年開始監測 PM2.5及 SO2。 4 氹仔一般性站自 2013 年開始監測 CO。 5 PM2.5自 2012 年 7 月 2 日開始發佈監測資料。 6 PM10:根據2021 年澳門空氣質量監測統計報告 ,因部份年份監測站的有效數據不足,

23、故未能顯示其年平均濃度值。紅色虛線表示 PM10的年平均濃度標準值為 50 微克立方米。 7 PM2.5:根據2021 年澳門空氣質量監測統計報告 ,因部份年份的監測站有效數據不足,故未能顯示其年平均濃度值。紅色虛線表示 PM2.5的年平均濃度標準值為 25 微克立方米。 8 SO2:根據2021 年澳門空氣質量監測統計報告 ,因部份年份的監測站有效數據不足,故未能顯示其年平均濃度值。沒有設定 SO2的年平均濃度標準值。 9 NO2:根據2021 年澳門空氣質量監測統計報告 ,因部份年份的監測站有效數據不足,故未能顯示其年平均濃度值。紅色虛線表示 NO2的年平均濃度標準值為 40 微克立方米。

24、 10 O3:根據2021 年澳門空氣質量監測統計報告 ,因部份年份的監測站有效數據不足,故未能顯示其年平均濃度值。沒有設定 O3的年平均濃度標準值。 11 CO:根據2021 年澳門空氣質量監測統計報告 ,因部份年份的監測站有效數據不足,故未能顯示其年平均濃度值。沒有設定 CO 的年平均濃度標準值。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12 表 2.2 2020 及 2021 年各空氣監測站的污染物年平均濃度值及年增減幅 直徑小於 10 微米之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 (年平均濃度標準值:50 微克立方米) (單位:微克立方米) 2020 2021 年增減幅 澳門路邊站 38.9 平均值39.4

25、42.4 平均值41.0 +9.0% 澳門高密度住宅區站 47.9 46.5 -2.9% 氹仔高密度住宅區站 50.8 52.3 +3.0% 氹仔一般性站 28.9 32.3 +11.8% 路環一般性站 33.6 36.6 +8.9% 九澳路邊站 36.4 35.7 -1.9% 直徑小於 2.5 微米之微細懸浮粒子(PM2.5) (年平均濃度標準值:25 微克立方米) (單位:微克立方米) 2020 2021 年增減幅 澳門路邊站 18.6 平均值17.4 18.6 平均值16.4 澳門高密度住宅區站 17.2 16.8 -2.3% 氹仔高密度住宅區站 18.5 16.5 -10.8% 氹仔一

26、般性站 13.6 14.9 +9.6% 路環一般性站 17.8 17.6 -1.1% 九澳路邊站 18.4 14.0 -23.9% 二氧化硫(SO2) (沒有設定年平均濃度標準值) (單位:微克立方米) 2020 2021 年增減幅 澳門高密度住宅區站 3.2 平均值3.3 5.8 平均值5.3 +81.3% 氹仔高密度住宅區站 3.6 5.1 +41.7% 氹仔一般性站 2.1 4.8 +128.6% 路環一般性站 4.0 5.6 +40.0% 九澳路邊站 3.5 5.4 +54.3% (資料來源:地球物理暨氣象局,2022) 二氧化氮(NO2) (年平均濃度標準值:40 微克立方米) (單

27、位:微克立方米) 2020 2021 年增減幅 澳門路邊站 53.1 平均值30.2 51.2 平均值30.4 -3.6% 澳門高密度住宅區站 30.9 33.1 +7.1% 氹仔高密度住宅區站 27.2 29.1 +7.0% 氹仔一般性站 21.3 22.8 +7.0% 路環一般性站 26.6 22.0 -17.3% 九澳路邊站 22.2 24.3 +9.5% 臭氧(O3) (沒有設定年平均濃度標準值) (單位:微克立方米) 2020 2021 年增減幅 澳門高密度住宅區站 29.8 平均值48.3 29.1 平均值49.5 -2.3% 氹仔高密度住宅區站 34.1 42.7 +25.2%

28、氹仔一般性站 60.4 63.9 +5.8% 路環一般性站 56.5 56.9 +0.7% 九澳路邊站 60.6 54.8 -9.6% 一氧化碳(CO) (沒有設定年平均濃度標準值) (單位:毫克立方米) 2020 2021 年增減幅 澳門路邊站 1.0 平均值0.7 1.1 平均值0.8 +10.0% 澳門高密度住宅區站 0.7 0.7 氹仔高密度住宅區站 0.6 0.7 +16.7% 氹仔一般性站 0.6 0.6 路環一般性站 0.7 0.7 九澳路邊站 0.6 0.7 +16.7%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13 2.2 一般大氣污染物排放 DPSIR 模式 狀況 為瞭解本地大氣污染物

29、和溫室氣體的排放情況和變化趨勢,環境保護局持續進行相關研究,並已按國際最新技術資料完成了 2021 年的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源清單之分析3,以及更新了歷年排放估算數據。 與 2020 年估算結果比較,除鉛 (Pb) 、非甲烷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NMVOC)及一氧化碳(CO)的排放量上升外,其餘污染物 2021 年的估算排放量均下降。另外,海上交通運輸及本地發電排放明顯減少,航空交通運輸、建築業、工業等則有所增加。 在排放源方面,各類懸浮粒子(TSP、PM10、PM2.5)的主要排放源為建築業及陸上交通運輸,分別佔約 40%及 25%;氮氧化物(NOx)的主要排放源為陸上交通運輸、廢物焚化和

30、建築業,各佔超過 20%;CO、氨氣(NH3)以及 NMVOC 的最大排放源分別是陸上交通運輸 、 污水處理以及有機溶劑;硫氧化物(SOx)主要來自廢物焚化和商業、家庭用戶及服務業;Pb 主要來自廢物焚化和陸上交通運輸。 (見圖 2.5、2.6、表 2.3) 3本報告中 2021 年澳門大氣污染物及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是根據國內外採用的技術資料 EMEP/EEA“Air Pollutant Emission Inventory Guidebook”、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USEPA “Compilati

31、on of Air Pollutant Emission Factors, AP-42”及中國生態環境部的相關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等進行估算、分析及更新修正。估算的大氣污染物主要包括:CO、SOx、NOx、NH3、NMVOC、TSP、PM10、PM2.5以及 Pb。 十年趨勢 綜觀近十年各類大氣污染物的估算排放量,CO、SOx、NOx、TSP、PM10、PM2.5及 NMVOC 整體呈下降趨勢,Pb 整體呈上升趨勢,而 NH3則趨勢平穩(見圖 2.5)。 D 驅動力P 壓力S 狀況I 影響R 回應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14 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管控 近年,臭氧(O3)污染情況逐年凸顯,正廣泛

32、影響粵港澳大灣區的空氣質量。臭氧是由氧氣、NOx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在陽光作用下發生光化學反應形成,其成因複雜,亦與氣象條件和相關污染物濃度有關。而控制VOC 是控制臭氧及光化學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據有關估算,澳門 NMVOC 的主要排放源分別為有機溶劑4、陸上交通運輸、燃料供應、海上交通運輸、污水處理。 為管控 VOC 排放,環境保護局已針對各主要排放源開展相關措施,包括完成建築漆料管控研究及落實後續管控工作;制定相關的車輛尾氣排放標準時包含非甲烷總烴參數,及通過第 15/2016 號行政法規制定了車用無鉛汽油及輕柴油標準;同時亦立法規範加油站及儲油庫安裝油氣回收系統,以減少無鉛

33、汽油中 VOC 的揮發 ; 透過第 37/2018 號行政法規訂定了污水處理廠的空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對 VOC 之一的甲硫醇排放進行管控。近年,NMVOC 的估算排放量也有所下降。 環境保護局在 澳門環境保護規劃 (2021-2025) 中進一步提出啟動 VOC排放監管工作,將優先禁止高 VOC 含量的建築漆料進口,並考慮進一步限制其他有機溶劑;提升澳門 VOC 的監測能力,加設對 VOC 進行日常監測的站點;參與區域合作,研究粵港澳區域的臭氧污染的成因及 VOC 減排措施的成效,並加強公眾對 VOC 的認知等。 4有機溶劑的 NMVOC 排放主要來自建築塗層、瀝青鋪路、生活及商業溶劑等。 澳

34、門建築漆料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管制方案介紹會 本局對空氣污染物排放進行採樣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15 CO SOx NOx NH3 NMVOC TSP 圖 2.5 歷年各排放源大氣污染物年估算排放量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局,2022) 註: 1 灰色線為各大氣污染物估算排放量之趨勢線。 2 圖中百分比為 2021 年與 2020 年的變化比較值。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16 PM10 PM2.5 Pb CO SOx NOx NH3 NMVOC TSP PM10 PM2.5 Pb 圖 2.6 2021 年各種大氣污染物排放源的百分比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局,2022) 圖 2.5 歷年

35、各排放源大氣污染物年估算排放量(續)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局,2022) 註: 1 灰色線為各大氣污染物估算排放量之趨勢線。 2 圖中百分比為 2021 年與 2020 年的變化比較值。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17 表 2.3 2021 年各排放源大氣污染物估算排放量之年增減幅 (單位:%) CO SOx NOx NH3 NMVOC TSP PM10 PM2.5 Pb 總估算排放量 +3.3 -21.5 -4.6 -1.3 +12.3 -10.7 -7.7 -6.7 +16.6 陸上交通運輸 +2.0 +9.3 -2.9 +13.4 +4.2 -0.3 -0.3 -9.6 +10.0 海

36、上交通運輸 -18.5 -18.5 -18.5 -18.5 -18.5 -18.5 -18.5 -18.5 航空交通運輸 +14.0 +12.8 +11.8 +12.2 +8.7 +8.7 +8.7 +100.0 商業、家庭用戶及服務業 +7.1 +7.0 +14.1 +5.7 +3.5 +3.5 +3.6 +4.2 建築業 +18.1 +18.1 +18.1 +18.1 +18.1 +18.1 +18.1 +18.1 工業 +16.6 +34.3 +33.4 +32.2 +28.4 +28.4 +28.7 +25.2 本地發電 -11.8 -74.1 -52.9 -25.1 -71.0 -6

37、9.4 -67.6 -75.0 廢物焚化 +3.1 -5.1 -5.1 -6.0 -4.1 +17.0 +1.6 -0.1 +23.3 廢物堆填 -7.2 -7.2 污水處理 -2.7 -2.7 燃料供應 +9.9 有機溶劑 +16.1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局,2022)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18 2.3 溫室氣體排放 DPSIR 模式 狀況 本澳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es,GHG)排放以二氧化碳(CO2)為主,其佔比超過九成,而氧化亞氮(N2O)及甲烷(CH4)合計佔比不足一成。 2021 年 GHG 估算排放量與 2020 年相比輕微下降,當中本地發電的估算排放量顯

38、著減少。以各類 GHG 排放來說,CO2、CH4估算排放量均下降,N2O 估算排放量輕微上升(見圖 2.7 及表 2.4)。 2021 年 GHG 及 CO2的主要排放源依次為陸上交通運輸、本地發電、商業、家庭用戶及服務業和廢物焚化;廢物堆填是 CH4的主要排放源,而污水處理則是 N2O 的主要排放源(見圖 2.8)。 十年趨勢 受疫情影響近 2 年 GHG 估算排放量明顯下降,使近 10 年整體 GHG 估算排放呈下降趨勢(見圖 2.7 及 2.8)。 圖 2.7 歷年溫室氣體的年估算排放量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局,2022) 註: 1 灰色線為 GHG 估算排放量之趨勢線。 2 圖中百分比

39、為 2021 年與 2020 年的變化比較值。 D 驅動力P 壓力S 狀況I 影響R 回應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19 GHG CO2 CH4 N2O 圖 2.8 歷年各排放源的溫室氣體年估算排放量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局,2022) 註: 1 灰色線為各種溫室氣體估算排放量之趨勢線。 2 圖中百分比為 2021 年與 2020 年的變化比較值。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20 GHG CO2 CH4 N2O 圖 2.9 2021 年各種溫室氣體排放源的百分比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局,2022) 表 2.4 2021 年各排放源各種溫室氣體估算排放量之年增減幅 (單位:%) GHG CO

40、2 CH4 N2O 總估算排放量 -1.6 -1.5 -5.2 +0.7 陸上交通運輸 +7.7 +7.6 +9.2 +7.9 海上交通運輸 -18.9 -18.9 -18.9 -18.9 航空交通運輸 +8.8 +8.8 +32.5 +9.5 商業、家庭用戶及服務業 +0.2 +0.2 +3.0 +4.4 建築業 +23.2 +23.2 +23.2 +23.2 工業 +31.7 +31.7 +33.5 +34.3 本地發電 -24.7 -24.7 -41.7 -54.5 廢物焚化 -3.6 -3.6 -4.1 -4.1 廢物堆填 -7.2 -7.2 污水處理 +1.6 +1.6 燃料供應 +

41、16.2 +15.8 +16.2 +16.2 有機溶劑 -53.1 -53.1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局,2022)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21 2.4 能源與環境 DPSIR 模式 狀況 隨着疫情漸緩,經濟開始復甦,對能源的需求亦有所上升。2021 年本地生產總值(GDP)回升 18.0%,終端能源耗用量增加 6.7%,而單位 GDP 能耗則較 2020 年減少了 9.6%(見圖 2.10)。 能源耗用領域比例由高至低依次為商業、住戶、政府機構及工業生產 (見圖2.11 及表 2.5)。 2021 年澳門 91.9%的電力是從外地購入,本地發電量佔 5.1%(其中天然氣發電佔 4.4%,

42、燃油發電僅佔 0.7%),另有 3%電力是由焚燒固體廢物所供應(見圖 2.12)。 在 2021 年,由於本地發電量較 2020 年下降超過兩成,故與發電相關的大氣污染物(包括 TSP、NOx、SOx、NMVOC)及 GHG 的估算排放量均相應下降(見圖 2.13)。 十年趨勢 近兩年,受疫情影響 GDP 變化幅度較大,本地終端能源耗用量和單位 GDP能耗整體亦有所波動(見圖 2.10)。 近 10 年,與本地發電相關的大氣污染物因本地發電量的變化及將燃油發電逐步替換成天然氣發電而整體呈下降趨勢 , 相應的 GHG 估算排放量也呈下降趨勢(圖 2.13)。 圖 2.10 歷年終端能源耗用量 (

43、資料來源:統計暨普查局,2022) 註:1 圖中百分比為 2021 年與 2020 年的變化比較值。 D 驅動力P 壓力S 狀況I 影響R 回應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22 圖 2.11 2021 年不同領域的能源耗用百分比 (資料來源:統計暨普查局,2022) 註: 1 根據統計暨普查局資料計算,不包括國際運輸的能源消耗。 2 商業包括批發零售、飲食、博彩、建築及運輸等行業。 3 政府機構用電量指所有由政府付費的電錶合同的用量總計,包括一般公共行政機構、城市公共照明、公營的醫療及教育機構等。 表 2.5 2020 及 2021 年不同領域的能源消耗量百分比及年差值 (單位:%) 2020

44、 2021 年差值 商業 69.5 71.4 +1.9 住戶 20.4 18.2 -2.2 政府機構 7.1 7.1 工業生產 3.0 3.3 +0.3 (資料來源:統計暨普查局,2022) 註: 1 根據統計暨普查局資料計算,不包括國際運輸的能源消耗。 2 商業包括批發零售、飲食、博彩、建築及運輸等行業。 3 政府機構用電量指所有由政府付費的電錶合同的用量總計,包括一般公共行政機構、城市公共照明、公營的醫療及教育機構等。 圖 2.12 2014 年至 2021 年澳門的電力結構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局,2022) 圖 2.13 能源領域的生態效益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局,2022) 註:1

45、圖中百分比為 2021 年與 2020 年的變化比較值。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23 2.5 交通運輸與環境 DPSIR 模式 狀況 交通運輸的尾氣排放是大氣主要污染源之一。2021 年澳門機動車輛數目較2020 年增加了 1.4%,機動車輛密度減少了 0.6%。隨着電動車發展愈來愈成熟以及特區政府積極推動環保車輛,輕、重型車輛及重型摩托車的電動車數目均有明顯升幅(見表 2.6 及圖 2.14)。 受疫情影響,2021 年海上交通運輸燃料消耗量及飛機升降次數都較 2020有所減少(見表 2.7、2.8 及圖 2.15)。 2021 年陸上交通運輸相關的各類大氣污染物及 GHG 估算排放量

46、 , 除 NOx、PM10外,均較 2020 年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見圖 2.16)。 十年趨勢 近 10 年,澳門機動車輛數目、機動車輛密度及陸上交通運輸燃料消耗量呈上升趨勢,而海上交通運輸燃料消耗量及飛機升降次數則因疫情影響近年大幅下降。 近 10 年,陸上交通運輸之 SOx、PM10和 CO 估算排放量呈下降趨勢,主要與車輛尾氣排放及車用燃料的監管,以及推廣環保車輛等各項政策措施有關 ; 但值得關注的是 GHG 估算排放量隨機動車輛數及所用燃料上升而呈上升趨勢(見圖 2.16)。 圖 2.14 歷年機動車輛數目及機動車輛密度 (資料來源:統計暨普查局,2022) 註:1 圖中百分比為相關指

47、標 2021 年與 2020 年的變化比較值。 圖 2.15 歷年陸上、海上交通運輸之燃料消耗量及飛機升降次數 (資料來源:統計暨普查局、澳門國際機場專營股份有限公司,2022) 註:1 圖中百分比為相關指標 2021 年與 2020 年的變化比較值。 D 驅動力P 壓力S 狀況I 影響R 回應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24 圖 2.16 陸上交通運輸領域之生態效益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局,統計暨普查局,2022) 表 2.6 2020 及 2021 年機動車輛數目之數值及年增減幅 (單位:輛) 2020 2021 年增減幅 每公里機動車輛數目 (機動車輛密度) (輛公里) 538 535

48、-0.6% 機動車輛總數 244,110 247,603 +1.4% 輕型車輛 111,369 113,344 +1.8% 重型車輛 7,263 6,991 -3.7% 輕型摩托車 22,505 21,250 -5.6% 重型摩托車 102,901 105,947 +3.0% 工業機器車 72 71 -1.4% 其中:電動車總數 1,339 2,371 +77.1% 輕型車輛 980 1,789 +82.6% 重型車輛 179 256 +43.0% 輕型摩托車 59 58 -1.4% 重型摩托車 121 268 +121.5% (資料來源:統計暨普查局,2022) 表 2.7 2020 及 2

49、021 年陸上及海上交通運輸燃料消耗量之數值及年增減幅1 (單位:太焦耳) 2020 2021 年增減幅 陸上交通運輸燃料消耗量 4,612 5,032 +9.1% 海上交通運輸燃料消耗量 164 133 -18.9% (資料來源:統計暨普查局,2022) 註:1 只包括燃料消耗量。 表 2.8 2020 及 2021 年飛機升降次數之數值及年增減幅 (單位:次) 2020 2021 年增減幅 飛機升降次數 16,962 15,791 -6.9% (資料來源:澳門國際機場專營股份有限公司,2022)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25 2021 年澳門 6 個空氣監測站錄得空氣質量屬良好和普通日

50、數比例達 93%,與 2020 年相若,澳門各空氣監測站分別錄得 10-24 日空氣質量屬不良的情況。由於社會活動逐漸恢復,除 PM2.5外,其餘污染物年平均濃度有所回升。 在大氣污染物估算排放量方面,2021 年除 Pb、NMVOC 及 CO 的排放量上升外,其餘污染物估算排放量均下降。另外,海上交通運輸及本地發電排放明顯減少,航空交通運輸、建築業、工業等則有所增加。綜觀近 10 年各類大氣污染物的估算排放量,大部份大氣污染物呈下降趨勢。 2021 年 GHG 的估算排放量與 2020 年相比輕微下降,當中本地發電的估算排放量顯著減少。2021 年 GHG 的主要排放源依次為陸上交通運輸、本

51、地發電、商業、家庭用戶及服務業和廢物焚化。近 10 年整體 GHG 估算排放量呈下降趨勢。 化石燃料的使用過程中會排放各類空氣污染物及GHG , 由於本地發電量較2020年下降超過兩成,故與發電相關的大氣污染物估算排放量及GHG的估算排放量均相應下降。在交通運輸方面,2021年各類大氣污染物估算排放量及GHG估算排放量,除NOx、PM10外,均較2020年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近年電動車的推廣使用初見成效,電動車數目增幅明顯。 粵港澳大灣區的臭氧污染情況仍然顯著,建議有序落實澳門環境保護規劃(2021-2025) 提出的 VOC 排放監管工作,加强對 VOC 的監測,並適時評估 VOC 減排措施的

52、成效;同時,持續參與區域合作,研究區域内臭氧污染的成因及特性,以進一步制定臭氧防控政策。 另外,為應對氣候變化、配合國家減排目標,減少本地發電及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將是重點工作。針對發電方面,建議加快能源轉型,進一步擴大天然氣的使用,逐步提高綠電的引入比例;在陸上交通運輸方面,建議繼續推廣使用電動車,加快制定電動車推廣計劃,完善公共充電基礎設施,在新建樓宇中預留充電容量及基礎設施,並推動於私人樓宇中加裝充電設施。 2021/2020 比較 近 10 年 趨勢 錄得空氣質量屬良好和普通日數佔監測總日數比例1 2 溫室氣體估算排放量 耗電量 單位GDP能耗 註: 1 指氹仔一般性站。 2 澳門已於

53、2021年更新空氣質量指數標準,以提升至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過渡期目標值-2的水平,此為2013年至2021年之趨勢。 良好 持平或相若 不良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26 3. 水環境 本章節用於分析環境狀況的指標 飲用水水質 飲用水的消費 海域水質 污水處理 3.1 飲用水水質 DPSIR 模式 狀況 2020 年 11 月至 2021 年初珠江流域降雨量少,珠江河口受到鹹潮上溯影響,情況嚴峻,然而在鹹潮期間,透過內地與澳門供水保障系統的一系列措施有效保障了澳門供水安全及水質,澳門青洲水廠出廠水鹹度仍維持在綠色低鹹度級別1,年平均氯化物含量遠低於每公升 250 毫克氯化物的限值(見圖 3

54、.1 及表 3.1) 。 2021 年澳門各供水網大腸桿菌群總數樣本檢測合格率符合澳門供排水規章之規定(見圖 3.2 及表 3.1) 。 2021 年澳門降雨量較 2020 年明顯增加(見圖 3.3 及表 3.1) ,雖然仍屬正常範圍,但受極端暴雨影響的情況顯著,個別月份降雨量超出同期水平。 十年趨勢 近 10 年,青洲水廠出廠水鹹度保持在綠色低鹹度級別;而供水網大腸桿菌群總數樣本檢測合格率一直符合澳門供排水規章之規定。 1根據“自來水鹹度分級制”劃分,詳見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網頁。 D 驅動力P 壓力S 狀況I 影響R 回應 2021年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持續與 內地合作保障供水安全和供水水

55、質。同時, 完成了澳門半島污水處理廠優化工程及“近外港碼頭臨時污水處理設施”的建造工程、按序優化現有污水處理設施、繼續推進內港等相關箱涵渠口的污水整治及臨時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工作,並持續進行澳門管理海域的水質監測工作,以維護澳門的水環境。 本章將從飲用水水質及消費、海域水質及污水處理等方面介紹水環境指標的狀況和變化情況。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27 圖 3.1 歷年青洲水廠出廠水的氯化物年均值 (資料來源:市政署,2022) 圖 3.2 歷年澳門各供水網大腸桿菌群總數檢測合格率 (資料來源:市政署,2022) 圖 3.3 歷年降雨量 (資料來源:地球物理暨氣象局,2022) 註: 1 灰

56、色線為趨勢線。 2 紅色虛線表示標準上限(標準值為 250 毫克/公升) 。 註:1 圖中百分比為有關指標 2021 年與 2020 年的變化比較值。 表 3.1 2020 及 2021 年澳門降雨量、青洲水廠出廠水的鹹度級別及澳門各供水網大腸桿菌群總數檢測合格率之數值及年增減幅 2020 2021 年增減幅 降雨量(毫米) 1,713.2 2206.2 +28.8% 青洲水廠出廠水的鹹度 2020 2021 年增減幅 鹹度級別 綠色低鹹度 綠色低鹹度 年平均氯化物含量(毫克公升) 20.9 20.6 -1.4% 最高氯化物含量(毫克公升) 58.6 35.5 -39.4% 供水網大腸桿菌群總

57、數檢測合格率 2020 2021 年差值 澳門半島供水網(%) 100.0 99.4 -0.6% 氹仔供水網(%) 99.6 99.7 +0.1% 路環供水網(%) 99.6 100.0 +0.4% (資料來源: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市政署,2022)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28 3.2 飲用水的消費 DPSIR 模式 狀況 隨着社會經濟活動逐漸恢復,2021 年收費用水量較 2020 年微升 0.9%。生活用水量較 2020 年減少了 6.8%,但其仍是用水量佔比最大的類別,而商業、公共及工業用水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萬元 GDP 用水量則較 2020年下降 15.6%(見圖 3.4-3.

58、6 及表 3.2-3.3) 。 2021 年除澳門半島外,各區用水量均較 2020 年有所增加,以橫琴澳大及路氹填海區升幅較大,分別增加 17.6%及 10.0%(見圖 3.7 及表 3.4) 。 2021 年管網漏損率較 2020 年減少(見圖 3.8 及表 3.6)。 十年趨勢 雖然受疫情影響,近兩年用水量變化較大,但總體而言近 10 年主要用水量指標仍然呈上升趨勢。 圖 3.4 歷年引入供水網水量、收費用水量及家庭用水量 (資料來源:海事及水務局、統計暨普查局,2022) 註: 1 圖中百分比為有關指標 2021 年與 2020 年的變化比較值。 圖 3.5 人均收費用水量、人均家庭用水

59、量及萬元 GDP 用水量 (資料來源:海事及水務局、統計暨普查局,2022) 註: 1 人均收費用水量全年收費用水量(年底人口及全年天數) 。 2 人均家庭用水量全年家庭用水量(年底人口及全年天數) 。 3 萬元 GDP 用水量是指創造一萬元的本地生產總值(以環比物量(2019 年)計算)所消耗的用水量,以全年的供水量來計算。 4 圖中百分比為有關指標 2021 年與 2020 年的變化比較值。 D 驅動力P 壓力S 狀況I 影響R 回應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29 圖 3.6 歷年各類別收費用水量 (資料來源:海事及水務局,2022) 註: 1 灰色線為總收費用水量之趨勢線。 2 圖中百

60、分比為有關指標 2021 年與 2020 年的變化比較值。 圖 3.7 歷年各區收費用水量 (資料來源:海事及水務局,2022) 註: 1 灰色線為總收費用水量之趨勢線。 2 圖中百分比為有關指標 2021 年與 2020 年的變化比較值。 表 3.2 2020 及 2021 年收費用水量、家庭用水量、人均收費用水量及人均家庭用水量,以及萬元 GDP 用水量之數值及年增減幅 2020 2021 年增減幅 人均收費用水量1(公升人日) 342.0 346.1 +1.2% 人均家庭用水量2(公升人日) 171.3 160.1 -6.5% 收費用水量(千立方米) 85,515 86,308 +0.9

61、% 家庭用水量(千立方米) 42,816 39,917 -6.8% 萬元 GDP 用水量3(立方米萬澳門元) 4.54 3.83 -15.6% (資料來源:海事及水務局、統計暨普查局,2022) 註: 1 人均收費用水量全年收費用水量(年底人口及全年天數) 。 2 人均家庭用水量全年家庭用水量(年底人口及全年天數) 。 3 萬元 GDP 用水量是指創造一萬元的本地生產總值(以環比物量(2019 年)計算)所消耗的用水量,以全年的供水量來計算。 表 3.3 2020 及 2021 年各類別的收費用水量之數值及年增減幅1 (單位:立方米) 2020 2021 年增減幅 公共 5,584,276 (

62、6.5%) 5,701,814 (6.6%) +2.1% 工業 4,602,370 (5.4%) 5,703,896 (6.6%) +23.9% 商業 32,512,912 (38.0%) 34,984,859 (40.5%) +7.6% 生活 42,815,902 (50.1%) 39,916,938 (46.2%) -6.8% (資料來源:海事及水務局,2022) 註:1 表中括號內數值為各類別的收費用水量佔總收費用水量的百分率。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30 表 3.4 2020 及 2021 年各區收費用水量之數值及年增減幅1 (單位:立方米) 2020 2021 年增減幅 澳門半

63、島 56,139,733 (65.6%) 55,390,184 (64.2%) -1.3% 氹仔 12,581,929 (14.7%) 12,631,445 (14.6%) +0.4% 路環 4,423,351 (5.2%) 4,613,557 (5.3%) +4.3% 路氹填海區 11,562,722 (13.5%) 12,722,802 (14.7%) +10.0% 橫琴澳大 807,725 (0.9%) 949,519 (1.1%) +17.6% (資料來源:海事及水務局,2022) 註:1 表中括號內數值為各區收費用水量佔總收費用水量的百分率。 環境知識 表 3.5 2020 年人均用

64、水量及人均家庭用水量1 城市地區 人均用水量 (公升人日) 人均家庭用水量 (公升人日) 資料來源 澳門 342.02 (2020) 171.32 (2020)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澳門 346.12 (2021) 160.12 (2021) 香港 374.13 203.64 香港政府統計署及 水務署 2019/2020 年報 , 香港 廣州 301.05 263.75 2021 廣州統計年鑑 , 廣州 註: 1 人均用水量及人均家庭用水量是本報告根據各地官方數據,以註 2 至註 5 之計算方法所作之估算。 2 澳門人均(收費)用水量全年收費用水量(年底人口及全年天數) ;人均家庭用

65、水量全年家庭用水量(年底人口及全年天數) 。 3 此數據不包括海水用水量。人均用水量全年用水量(立方米年)全年天數。 4 此為 2019 年數據。人均家庭用水量住宅食水耗用量(獲食水供應人口及全年天數) 。 5 人均用水量售水量(常住人口(年末)及全年天數) ;人均家庭用水量人均日生活用水量。 圖 3.8 歷年管網漏損率 (資料來源: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2022) 註: 1 灰色線為趨勢線。 2 圖中百分比為有關指標 2021 年與 2020 年的變化比較值。 表 3.6 2020 及 2021 年管網漏損率之數值及年差值 (單位:%) 2020 2021 年差值 管網漏損率 9.0 6.

66、8 -2.2 (資料來源: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2022)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31 3.3 海域水質 DPSIR 模式 狀況 為更好掌握澳門海域中不同區域的水質狀況和污染特徵,本節將從整體海域水質以及各監測點水質兩部份,透過總評估指數、重金屬評估指數、非金屬評估指數、富營養化指數以及葉綠素 a 濃度五方面分析水質狀況2。 整體狀況 2021 年,澳門整體海域水質總評估指數及非金屬評估指數均較 2020 年有所上升。 澳門沿岸水質總評估指數及非金屬評估指數較整體海域水質高 (見表 3.7) ,反映澳門海域離岸水質較沿岸為佳。總評估指數在沿岸及離岸均錄得中等水平,非金屬評估指數在沿岸超

67、出標準值,在離岸海域則未有超標。重金屬評估指數在沿岸及離岸錄得的水平相若,指數值與往年相若且處於較低水平。 2有關水質評估是根據國家海水水質標準(GB3097-1997)第三類水質標準(適用於一般工業用水區,濱海風景旅遊區)進行。 3營養性和有機污染是紅潮爆發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通過分析富營養化指數可反映水體富營養化的情況,並以葉綠素 a 濃度作輔助性判斷水體中浮游藻類的豐富程度。 狀況 各監測點狀況 2021 年 24 個監測點(不包括參考點)之重金屬評估指數均處於較低水平且遠低於標準值(見圖 3.11) 。 非金屬評估指數方面,24 個監測點中有 10 個超出標準值,主要集中在沿岸北面及西

68、面之監測點,離岸之監測點均沒有超出標準值,非金屬污染最嚴重監測點為內港及筷子基。16 個沿岸監測點的非金屬評估指數中,除筷子基、水道、九澳港、西南邊界較 2020 年上升較顯著,其餘監測點的非金屬評估指數與去年相若(見圖 3.12) 。 富營養化指數方面,24 個監測點水質均錄得不同程度之上升,當中筷子基監測點處於最高水平,較 2020 年上升超過 3 倍,主要由於有機物、氮、磷等污染負荷增加且水體交換能力較差導致污染積聚,內港富營養化指數亦較 2020 年上升約 40%(見圖 3.13) 。 在葉綠素 a 濃度3方面,2021 年 24 個監測點的葉綠素 a 濃度均較 2020 年有所上升,

69、以筷子基及內港濃度最高(見圖 3.14) 。 為改善水環境污染情況,環境保護局正推進沿岸截污等改善措施。除過去已完成的黑沙環馬場北大馬路沿岸雨水排放口截污工程,於 2021 年底再完成了近外港碼頭臨時污水處理設施建造工程並已投入運作。另外,為處理因下水道錯駁等原因而導致經沿岸雨水排放口流出的污水,環境保護局正與相關職能部門協調,繼續推進內港等相關箱涵渠口的污水整治及臨時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工作,以緩解該區的水污染情況。 D 驅動力P 壓力S 狀況I 影響R 回應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32 狀況 其他 2021 年海上撈獲的固體廢物及水浮蓮數量約為 243 噸,較 2020 年的 326噸有

70、所減少。 2021 年澳門共出現 6 次紅潮,其中黑沙海灘出現 2 次,竹灣海灘出現 4 次。 十年趨勢 就沿岸原有 11 個監測點歷年水質變化趨勢,總評估指數近年較平穩並處於中等水平,但非金屬評估指數持續超出標準值並呈上升趨勢,反映沿岸非金屬污染仍需加強治理。重金屬評估指數則持續處於較低水平(圖 3.10) 。 澳門微塑料調查及應對策略研究 為了解澳門微塑料的主要來源及含量水平,並應對有關問題,環境保護局於 2020 年至 2021 期間開展了“澳門微塑料調查及應對策略研究”。該研究結果如下: 在各環境介質(包括水道、海域、海灣、地表水、沙灘、沉積物、大氣環境)中都普遍檢出了微塑料,而與國際

71、上其他同類型環境中微塑料豐度對比顯示,除個別沙灘及海域樣本的微塑料豐度在中等以上水平外,澳門各環境介質中的微塑料豐度處在中低水平。 在水生生物、自來水、桶裝水及瓶裝水、食品中檢得的微塑料污染狀況較輕。 澳門污水樣本中雖有大量的微塑料,但經過污水處理廠處理後,絕大部份的微塑料會被移除。 經評估,目前微塑料污染對澳門的環境綜合評價結果為“較低風險”,微塑料對澳門環境影響不大。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33 圖 3.9 2021 年澳門海域水質監測點分佈及其非金屬評估指數水平示意圖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局,2022;地圖來源:地圖繪製暨地籍局) 圖 3.10 澳門原有沿岸水質監測點水質評估指數歷

72、年變化 (資料來源:衛生局,環境保護局,2022) 註: 1 紅色虛線表示標準上限(標準值為 1.00) 。 2 指原有的 11 個沿岸水質監測點,包括外港、北安、機場、黑沙、竹灣、譚公廟、路氹西、氹仔、南灣、內港及填海 A 區。 表 3.7 2021 年澳門海域水質評估指數1 整體海域 (24 個監測點) 沿岸 (16 個監測點, 包括原有及新增的監測點) 2020 2021 年增減幅 2020 2021 年增減幅 總評估指數 0.41 0.44 +7.3% 0.50 0.53 +6.0% 重金屬評估指數 0.02 0.02 0.02 0.02 非金屬評估指數 0.91 0.97 +6.6%

73、 1.13 1.19 +5.3%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局,2022) 註:1 指數之數值計算不包括參考點。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34 圖 3.11 2020 及 2021 年各監測點的水質重金屬評估指數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局,2022) 註:1 紅色虛線表示標準上限(標準值為 1.00) 。 圖 3.12 2020 及 2021 年各監測點的水質非金屬評估指數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局,2022) 註:1 紅色虛線表示標準上限(標準值為 1.00) 。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35 圖 3.13 2020 及 2021 年各監測點的富營養化指數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局,2022)

74、圖 3.14 2020 及 2021 年各監測點的葉綠素 a 濃度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局,2022)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36 3.4 污水處理 DPSIR 模式 狀況 2021 年澳門總污水處理量較 2020 年減少 2.5%,各污水處理設施的處理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其中,以路環污水處理廠及跨境工業區污水處理站污水處理量減幅較大,分別減少 8.7%及 10.4%(見表 3.8 和圖 3.15) 。 在水質達標方面,路環污水處理廠和澳門跨境工業區污水處理站的出水水質均符合設計標準和規章的規定;而澳門半島污水處理廠和氹仔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主要因進廠污水的污染負荷過高導致出現部份指標超

75、標4,當中,氹仔污水處理廠的出水水質指標較 2020 年已有改善,而澳門半島污水處理廠優化工程亦已於 2021 年 4 月完成,有助提升污染物去除率。 十年趨勢 近 10 年澳門總體污水處理量趨勢平穩。 4澳門半島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超標,主要由於 2021 年進入該污水廠的污水污染負荷較以往高出很多,從而影響了出水質量。氹仔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超標,主要由於經常有高濃度及含油脂的污水進入該污水廠,污染負荷超出該污水廠的設計及影響系統正常處理能力。將透過工藝調整及系統優化工程改善出水水質。 圖 3.15 歷年各污水處理廠日均污水處理量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局,2022) 註: 1 灰色線為總污水處

76、理量之趨勢線。 2 圖中百分比為有關指標 2021 年與 2020 年的變化比較。 表 3.8 2020 及 2021 年澳門各污水處理設施日均污水處理量及年增減幅1 (單位:立方米) 2020 2021 年增減幅 日平均處理總量 208,508 203,292 -2.5% 澳門半島污水處理廠 148,917 (71.4%) 147,557 (72.6%) -0.9% 氹仔污水處理廠 24,671 (11.8%) 23,897 (11.8%) -3.1% 路環污水處理廠 32,509 (15.6%) 29,677 (14.6%) -8.7% 跨境工業區污水處理站 2,411 (1.2%) 2,

77、160 (1.1%) -10.4%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局,2022) 註: 1 表中括號內數值為各污水處理設施佔總日均處理量的百分率。 D 驅動力P 壓力S 狀況I 影響R 回應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37 2021 年澳門飲用水水質維持在綠色低鹹度級別。各供水網大腸桿菌群總數樣本檢測合格率符合相關法令要求。2021 年收費用水量較 2020 年微升0.9%。萬元 GDP 用水量較 2020 年有所下降。 2021 年澳門各污水處理設施的處理量均有所減少,總體污水處理量較2020 年減少 2.5%。 海域水質方面,2021 年澳門整體海域水質總評估指數及非金屬評估指數均較 2020 年有

78、所上升。澳門沿岸以非金屬污染爲主,非金屬評估指數超標之監測點主要集中在沿岸北面及西面,其中以內港及筷子基的水質情況最差,且兩監測點的非金屬評估指數、富營養化指數及葉綠素 a 濃度均為最高。 為改善沿岸水質情況,環境保護局已於 2021 年底再完成了 近外港碼頭臨時污水處理設施建造工程並已投入運作。 建議持續優化排水系統,加快進行下水道管網升級擴容、清污分流等工程;繼續有序推進本澳沿岸污水排放黑點的整治工作,開展相關雨水箱涵排放口截污及臨時污水處理設施建造工程;推進港珠澳大橋澳門口岸人工島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及現有污水處理設施升級優化工程,提升污水處理的能力;推行“中水回用”。另一方面,加強海域管理

79、和使用工作,有效利用海域資源的同時保護海域環境。 2021/2020 比較 近 10 年 趨勢 青洲水廠出廠水的 鹹度級別 人均收費用水量 海域水質總評估指數1 海域水質非金屬評估指數1 海域水質重金屬評估指數1 註 1:由於 2020 年已在原有 11 個沿岸水質監測點基礎上增至 24 個監測點,故 2020 與 2021 以整個海域的 24 個監測點作比較,而近 10 年趨勢則為對原有 11 個監測點的評估。 良好 持平或相若 不良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38 4. 固體廢物 本章節用於分析環境狀況的指標 固體廢物的產生及處理處置 固體廢物的回收 4.1 固體廢物的產生及處理處置 D

80、PSIR 模式 狀況 受疫情影響,在旅遊強度大幅下降、旅客影響減少的情況下,2020 年澳門棄置的城市固體廢物量較 2019 年下跌近兩成,而隨着經濟社會活動恢復,2021 年已回升 3.6%(見圖 4.1 及表 4.1) 。雖然近兩年本澳的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有所下降,但與周邊地區城市相比仍較高。城市固體廢物的主要物理成份依次為有機物、紙張卡紙以及塑膠等,合共為 85.2%(見圖4.2 及表 4.3) 。 建築廢料管理制度已於 2021 年正式生效,以經濟手段推動源頭減少建築廢料的產生,以及對建築廢料的分類、運送、傾卸、放置、處理和最終處置等工作訂定應遵守的制度。2021 年建築廢料堆填區

81、接收的混雜建築廢料量明顯下降,且建築廢料量較 2020 年下降 29.8%。2021 年爐渣量下降了9.8%,飛灰量則增加了 2.2%(見圖 4.4 及表 4.5) 。 2021 年運往處理的特殊和危險廢物量較 2020 年增加 36.5%(見圖 4.3 及表 4.4) 。 2021 年總廢棄車輛數量較 2020 年有所減少。其中,重型車輛、工業機器車及半挂車數量較 2020 年有明顯增幅,但其佔比較少;而輕型摩托車及重型摩托車較 2020 年分別減少 24.8%及 6.9%(見圖 4.5 及表 4.6) 。 十年趨勢 因疫情影響,近兩年澳門的城市固體廢物量及其人均值雖然有所下降,但近10 年

82、的城市固體廢物量、建築廢料量、特殊和危險廢物量和總廢棄車輛數量仍呈上升趨勢。 D D 驅動力P P 壓力S S 狀況I I 影響R R 回應 近年,澳門的固體廢物管理工作不斷完善,繼推出 限制提供塑膠袋及建築廢料管理制度等推動“污染者自付”的重要法例後, 禁止進口及轉運一次性發泡膠餐具至澳門特別行政區及禁止進口及轉運不可降解一次性塑膠餐飲吸管及飲料攪拌棒至澳門特別行政區亦相繼生效。同時,為加大減廢及資源回收力度,2021年推出了“廚餘回收好EASY”及“舊衣回收好Easy”計劃;將原有的膠樽回收機升級為可接收膠樽及金屬飲品罐的“智能回收機”;增加可回收的塑膠製品種類,包括具1至6號回收標籤的塑

83、膠製品,以及回收不具塑膠分類標籤的雞蛋盒等,全面優化分類回收工作。 本章將介紹澳門 2021 年固體廢物的 產生、處理處置及回收情況。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39 表 4.1 2020 及 2021 年棄置的城市固體廢物量及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之數值及年增減幅 2020 2021 年增減幅 棄置的城市固體廢物量1(公噸) 437,592 453,152 +3.6% 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2(公斤人日) 1.74 1.82 +4.6%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局,2022) 註: 1 城市固體廢物:指在日常生活、商業及工業活動中所棄置的固體廢物,當中主要包含生活廢物及工商業廢物等。 2 人均

84、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棄置的城市固體廢物量(年中人口及全年天數) 。 圖 4.1 歷年棄置的城市固體廢物量及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局,2022) 註:1 圖中百分比為相關指標 2021 年與 2020 年的變化比較值。 環境知識 表 4.2 2020 年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1 城市 地區 人均城市固體 廢物棄置量 (公斤人日) 資料來源 澳門 1.742 (2020)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澳門 1.822 (2021) 新加坡 1.373 新加坡統計局,新加坡 香港 1.44 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20 年的統計數字 ,香港 北京 1.004 北京統計年鑑 2

85、021 ,北京 廣州 0.894 廣州統計年鑑 2021 ,廣州 上海 0.954 國家統計局國家數據,中國 註: 1 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是本報告根據官方數據,以註 2 至註 4 之計算方法所作之估算。 2 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棄置的城市固體廢物量(年中人口及全年天數) 。 3 人均廢物處置量=廢物處置量(家居及非家居廢物)(年中人口及全年天數) 。 4 每日人均生活垃圾處置量生活垃圾清運量常住人口(年末)及全年天數 。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40 圖 4.2 歷年城市固體廢物之物理成份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局,2022) 圖 4.3 歷年運往處理之特殊和危險廢物量 (資料來源:環

86、境保護局,2022) 註:1 灰色線為趨勢線。 2 圖中百分比為有關指標 2021 年與 2020 年的變化比較。 表 4.3 2020 及 2021 年城市固體廢物之物理成份 (單位:%) 2020 2021 木材 3.0 1.8 金屬 3.4 2.9 玻璃及碎石 4.9 4.3 布料 5.5 3.2 紙張卡紙 27.2 28.3 塑膠 20.1 18.9 有機物 33.5 38.0 其他 2.5 2.7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局,2022) 表 4.4 2020 及 2021 年運往處理之特殊和危險廢物量及其年增減幅 (單位:公噸) 2020 2021 年增減幅 特殊和危險廢物量1 4,55

87、8 6,223 +36.5%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局,2022) 註: 1 特殊和危險廢物量包括廢舊車呔、屠房廢物、動物屍體、醫療廢物、油渣沉澱物、化學廢物及廢油等。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41 圖 4.4 歷年堆填處理的固體廢物量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局,2022) 註:1 圖中百分比為相關指標 2021 年與 2020 年的變化比較值。 圖 4.5 歷年廢棄車輛數量 (資料來源:交通事務局,2022) 註: 1 灰色線為廢棄車輛總量之趨勢線。 2 圖中百分比為相關指標 2021 年與 2020 年的變化比較值。 表 4.5 2020 及 2021 年建築廢料量、海泥量、爐渣量及飛灰量

88、之數值及年增減幅 2020 2021 年增減幅 建築廢料量(千立方米) 3,974 2,789 -29.8% 其中:海泥量1(千立方米) 1,765 1,279 -27.6% 爐渣量(公噸) 102,870 92,761 -9.8% 飛灰量(公噸) 20,334 20,783 +2.2%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局,2022) 註:1 海泥是一種土木工程期間產生的開挖物料。 表 4.6 2020 及 2021 年廢棄車輛數量之數值及年增減幅 (單位:輛) 2020 2021 年增減幅 總廢棄車輛數量 10,014 9,549 -4.6% 輕型車輛 3,672 3,704 +0.9% 重型車輛 25

89、4 504 +98.4% 輕型摩托車 1,865 1,403 -24.8% 重型摩托車 4,220 3,927 -6.9% 工業機器車 1 4 +300.0% 半掛車 2 7 +250.0% (資料來源:交通事務局,2022)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42 4.2 固體廢物的回收 DPSIR 模式 狀況 澳門的紙類、塑膠、橡膠及金屬等資源廢物主要透過出口到外地作資源化處理,其中包含了來自政府主導的回收計劃及私人的營運回收。按 2021 年進出口統計資料估算,上述類別廢物資源回收率為 23.5%(見圖 4.6) ,較2020 年有所上升,高於過往水平,當中金屬類出口有明顯升幅。 2020 年

90、各類回收計劃曾因疫情影響而暫停運作,故 2021 年經環境保護局及市政署回收的各類廢物資源回收量均較 2020 年有明顯回升 (見表 4.8) ,其中塑膠升幅達 138.9%,而紙張及金屬則分別上升 66.5%及 78.0%。 在電子及電器廢物回收方面,環境保護局已建立便利的社區回收網絡及全面的回收類別,電子廢物回收量持續上升。2021 年光管及燈泡、電子及電器設備的回收量分別較 2020 年上升 45.6%和 35.6%(見表 4.7) ,而廢舊電池回收量則於 2020 錄得倍數增長後,2021 年有所回落。 為持續推動乾淨回收,2021 年環境保護局將原有的膠樽回收機升級為可接收膠樽及金屬

91、飲品罐的“智能回收機”,並納入“環保 Fun”積分獎勵計劃;同時,於祐漢永寧廣場、下環鵝眉街及氹仔黑橋街增設 3 個“環保加Fun 站”,上述站點均設有 24 小時回收區;此外,各“環保加 Fun 站”亦新增了家居廚餘及舊衣回收服務。 市政署於 2021 年回收了約 5,087 噸綠化木料,較 2020 年的 2,320 噸r有所增加。此外,透過綠化物資源再生中心處理綠化廢物約 906.3 噸,用於生產肥料重用。 r 修訂數字。 十年趨勢 近 10 年,資源廢物回收率除 2019 年較低外,維持在 20%左右的水平。 圖 4.6 歷年以進出口資料計算的廢物資源回收率 (資料來源:統計暨普查局,

92、環境保護局,2022) 註: 1 回收率估算包括塑膠、橡膠、紙類及金屬類等資源固體廢物類別。 2 澳門回收到的資源固體廢物基本運往內地及其他國家循環再造,為此根據統計暨普查局澳門對外商品貿易統計資料庫中包括塑膠廢料、橡膠廢料、回收(廢料及碎料)紙或紙板及金屬廢料等出口數量作以上估算。個別廢料類別數據因統計保密原因未被納人計算。 3 灰色線為廢物資源回收率之趨勢線。 表 4.7 2020 及 2021 年由環境保護局回收的電子廢物回收量及年增減幅 2020 2021 年增減幅 廢舊電池(公斤) 47,247 41,757 -11.6% 光管及燈泡(公斤) 14,944 21,755 +45.6%

93、 電子及電器設備(公噸) 1,443 1,957 +35.6%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局,2022) D D 驅動力P P 壓力S S 狀況I I 影響R R 回應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43 表 4.8 2020 及 2021 年由環境保護局及巿政署1回收的廢物資源回收量之數值及年 增減幅 (單位:公斤) 2020 2021 年增減幅 紙張2 1,482,198 2,467,169 +66.5% 塑膠2 125,666 300,218 +138.9% 金屬2 113,121 201,362 +78.0% 鋁罐鐵罐2(個) 989,555 1,084,659 +9.6% 玻璃3 873,83

94、7 1,050,396 +20.2% 廚餘4 413,972 476,042 +15.0%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局、市政署,2022) 註: 1 2021 年 7 月 1 日起,原由市政署負責的“資源垃圾分類回收計劃”轉由環境保護局負責。 2 紙張、塑膠、金屬、鋁罐鐵罐及金屬回收量:包括環境保護局的“環保 Fun 回收點”、“環保加Fun 站”、“環保 Fun 乾淨回收街站”、“流動回收車”、“智能回收機”、“回收利是封好 Easy計劃”、“回收月餅盒好 Easy 計劃”、“大廈分類回收好 Easy 計劃”,以及巿政署的“資源垃圾分類回收計劃”的回收量。 3 玻璃:包括環境保護局的“玻璃樽回收

95、好 Easy 計劃”及玻璃樽公共回收點的回收量。 4 廚餘:包括環境保護局的廚餘處理示範項目及“食肆廚餘回收先導計劃”、“廚餘回收好 Easy”等,以及巿政署的廚餘回收計劃所處理的廚餘量。 設置於全澳各區的智能回收機 環保加 Fun 站(祐漢) 2021 年澳門棄置的城市固體廢物量、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及飛灰量較 2020 年有所上升,特殊和危險廢物量更有明顯的增幅。但建築廢料量、爐渣量及總廢棄車輛數量較 2020 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受疫情影響,近兩年澳門的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及其人均值雖然有所下降,但近 10 年的廢物棄置量、建築廢料量、特殊和危險廢物量和總廢棄車輛數量仍呈上升趨勢。

96、按進出口統計資料估算,2021 年廢物資源回收率較 2020 年有所上升,當中金屬類出口有明顯升幅。同時,經環境保護局及市政署主導的各類廢物資源回收量也有明顯回升。2021 年光管及燈泡、電子及電器設備的回收量明顯上升;而廢舊電池回收量則於 2020 錄得倍數增長後,2021 年有所回落。 建議持續完善澳門固體廢物管理工作、加大減廢及資源回收力度,包括持續推動減塑工作,研究加強管制塑膠刀、叉、匙等不可降解一次性塑膠餐具;繼續以多管齊下的方式推動分類回收工作,完善及擴大社區的回收網絡,促進形成減廢回收的氛圍;在基礎建設上,推進澳門垃圾焚化中心第三期擴建工程及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的建設,為轉廢為能創造

97、更佳條件;繼續落實建築廢料管理制度、推動生態島的規劃和建設等,積極應對建築廢料處置問題。 2021/2020 比較 近 10 年 趨勢 棄置的城市固體廢物量 良好 持平或相若 不良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44 5. 保護大自然 本章節用於分析環境狀況的指標 綠化區 5.1 綠化區 DPSIR 模式 狀況 2021 巿政署管轄的綠地面積及相應的人均值均較 2020 年有所上升(見圖5.2 及表 5.1) 。 2021 年澳門半島及離島新種植之行人道樹木數目均有所上升,分別增加9.8%及 19.7%,而樹木物種數目 (包括喬木和灌木)則沒有變化 (見表 5.3及圖 5.4-5.5) 。另外,

98、2021 年市政署為優化離島山林種植了約 1,000 株樹木,恢復了約 1 公頃衰退的林分,並在沿岸合適地點種植了約 5,000 株紅樹。 根據 2021 年動物調查結果,鳥類、哺乳類以及昆蟲類物種數目較 2020 年有所增加,而兩棲類、魚類以及爬行類物種數目沒有變化(見表 5.4 及圖5.6) 。 路氹城生態保護區是澳門珍貴濕地之一,棲息着多種魚類、底棲生物、昆蟲以及鳥類等 (見表 5.6) 。2021 年鳥季在該區錄得國家 II 級重點保護珍稀的黑臉琵鷺最高數目為 59 隻,較 2020 年的 54 隻有所增加。 2021 年澳門有 3 宗山火記錄(見表 5.5 及圖 5.7) 。 D D

99、 驅動力P P 壓力S S 狀況I I 影響R R 回應 自然環境是屬於整個社會的珍貴公共 財產,保護自然環境有助提升城市形象及 市民生活質素。澳門首份城市總體規劃已劃設不可都市化地區以保障重要自然資源,並提出促進環境保護的指引性原則,以在城市發展的同時確保維護生態環境。近年特區政府持續推進城市綠化山林修復,增加綠化面積及提升城市的綠化景觀;同時繼續進行宣傳教育,提升市民對大自然的認識,共同保護珍貴的自然環境。 本章將介紹澳門綠化區及動植物的變化情況。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45 狀況 在履行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1方面,2021 年澳門簽發瀕危物種的進口及再出口證明書數量為 6

100、,391 份,較 2020 年增加 25.1%;而因違反公約被起訴的個案數目有 68 宗,較 2020 年增加約 1 倍(見表 5.7-5.8及圖 5.8-5.9) 。 十年趨勢 近年,巿政署管轄的綠地面積及相應的人均數值呈上升趨勢。 近 10 年,澳門行人道樹木數目整體呈上升趨勢(見圖 5.4) ,而樹木物種數目則基本不變(見圖 5.5) 。 近 10 年動物調查結果顯示各類動物物種數目整體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趨勢(見圖 5.6) ;而路氹城生態保護區錄得的黑臉琵鷺數目維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 近 10 年,澳門的山火整體呈減少趨勢,近年甚少發生(見圖 5.7) 。 近 10 年,澳門簽發的瀕危物

101、種進口及再出口公約證明書的數量呈下降趨勢,而因違反公約被起訴的個案數目整體則呈上升趨勢(見圖 5.8 及 5.9) 。 1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為配合履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對相關瀕危物種的進出口進行監管,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執行法已於 2017 年 9 月生效。https:/www.dsedt.gov.mo/zh_TW/web/public/pg_cites?_refresh=true 圖 5.1 2021 年澳門綠化區 (資料來源:地圖繪製暨地籍局,2022)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46 圖 5.2 2016 至 2021 年市政署管轄的綠地面積及相應的人均值 (資料來

102、源:市政署,2022) 註: 1 市政署管轄的綠地面積,不包含其他公共部門管轄之綠地及私人管有的綠地,故未能代表全澳的綠地數據。 2 圖中百分比為有關指標 2021 年與 2020 年的變化比較。 3 人均值以年底人口計算。 圖 5.3 2016 至 2021 年巿政署管轄的各類別綠地面積 (資料來源:市政署,2022) 註:1 圖中百分比為有關指標 2021 年與 2020 年的變化比較。 表 5.1 2020 及 2021 年市政署管轄的各區綠地面積之數值及年增減幅1,2,3 (單位:平方米) 2020 2021 年增減幅 市政署管轄綠地面積 7,178,525 7,785,623 +8.

103、5% 人均市政署管轄綠地面積(平方米/人)4 10.5 11.4 +8.6% 澳門半島 1,122,646 (15.6%) 1,546,1815 (19.9%) +37.7% 氹仔 1,538,164 (21.4%) 1,591,648 (20.4%) +3.5% 路環 4,316,503 (60.1%) 4,436,187 (57.0%) +2.8% 路氹填海區 201,212 (2.8%) 211,607 (2.7%) +5.2% (資料來源:市政署,2022) 註: 1 市政署管轄的綠地分類及面積數據是根據“澳門城市綠地分類標準”(2015)計算。 2 市政署管轄的綠地面積,不包含其他公

104、共部門管轄之綠地及私人管有的綠地,故未能代表全澳的綠地數據。 3 表中括號內數值為市政署管轄的各類別綠地面積佔該年市政署管轄的綠地總面積的百分率。 4 為巿政署管轄的綠地面積之人均值,不包含其他公共部門管轄之綠地及私人管有的綠地,故未能代表全澳人均綠地面積,並按巿政署的計算方法以年底人口計算。 5 根據市政署資料,澳門半島增加了包括觀音像海濱休憩區、南灣湖及周邊地區以及市政臨時休憩區(林茂塘)等休閒遊憩綠地。 表 5.2 2020 及 2021 年市政署管轄的各類別綠地面積之數值及年增減幅1,2,3 (單位:平方米) 2020 2021 年增減幅 休閒遊憩綠地 2,879,184 (40.1%

105、) 3,476,536 (44.7%) +20.7% 道路交通綠地 624,783 (8.7%) 603,452 (7.8%) -3.4% 苗圃生產綠地 26,812 (0.4%) 25,880 (0.3%) -3.5% 生態景觀綠地 3,647,746 (50.8%) 3,679,755 (47.3%) +0.9% (資料來源:市政署,2022) 註: 1 市政署管轄的綠地分類及面積數據是根據“澳門城市綠地分類標準”(2015)計算。 2 市政署管轄的綠地面積,不包含其他公共部門管轄之綠地及私人管有的綠地,故未能代表全澳的綠地數據。 3 表中括號內數值為市政署管轄的各類別綠地面積佔該年市政署

106、管轄的綠地總面積的百分率。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47 圖 5.4 歷年澳門行人道樹木數目 (資料來源:統計暨普查局 -環境統計2021 ,2022) 註:1 灰色線為趨勢線。 2 圖中百分比為有關指標 2021 年與 2020 年的變化比較。 圖 5.5 歷年澳門的樹木物種數目 (資料來源:統計暨普查局 -環境統計2021 ,2022) 表 5.3 2020 及 2021 年澳門的樹木數目及物種之數值及年增減幅 2020 2021 年增減幅 樹木數目(單位:株) 澳門半島行人道樹木 9,210 10,115 +9.8% 離島行人道樹木 10,074 12,057 +19.7% 樹木物種

107、(單位:種) 行人道樹木(喬木) 241 241 行人道樹木(灌木) 175 175 (資料來源:統計暨普查局 -環境統計2021 ,2022) 綠化週種植紅樹活動(市政署)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48 圖 5.6 歷年澳門的動物物種數目 (資料來源:統計暨普查局-環境統計2021 ,2022) 註: 1 2021 年昆蟲類有 717 種。 2 各動物種類數目是透過定期監測及相關研究項目所得的調查記錄數量。 圖 5.7 歷年山火數目 (資料來源:消防局,2022) 註: 1 灰色線為趨勢線。 表 5.4 2020 及 2021 年動物物種數目1 (單位:種) 2020 2021 鳥類 1

108、26 143 兩棲動物類 9 9 哺乳類 25 29 魚類 218 218 爬行類 35 35 昆蟲類 712 717 (資料來源:統計暨普查局 -環境統計2021 ,2022) 註: 1 動物物種數目是透過定期監測及相關研究項目所得的調查記錄數量。 表 5.5 2020 及 2021 年山火數目之數值及年增減幅 (單位:宗) 2020 2021 年增減幅 山火數目 0 3 (資料來源:消防局,2022) 表 5.6 2021 年路氹城生態保護區動植物物種累計(種) 魚類 底棲動物 昆蟲 鳥類 88 133 536 188 兩棲類 爬行類 哺乳類 浮游動物 5 21 11 142 藻類植物 苔

109、蘚植物 蕨類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273 4 20 11 351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局,2022)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49 圖 5.8 歷年簽發的進口及再出口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證明書數量 (資料來源:經濟及科技發展局,2022) 註:1 灰色線為趨勢線。 2 圖中百分比為有關指標 2021 年與 2020 年的變化比較。 表 5.7 2020 及 2021 年簽發的進口及再出口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證明書數量及年增減幅 (單位:份) 2020 2021 年增減幅 證明書 5,107 6,391 +25.1% (資料來源:經濟及科技發展局,2022) 圖 5.9

110、因違反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被起訴的個案數目 (資料來源:海關,2022) 註: 1 灰色線為趨勢線。 2 圖中百分比為有關指標 2021 年與 2020 年的變化比較。 表 5.8 2020 及 2021 年因違反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被起訴的個案數目及年增減幅 (單位:宗) 2020 2021 年增減幅 個案數目 35 68 +94.3% (資料來源:海關,2022)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50 2021 年與 2020 年相比,市政署管轄的綠地面積、相應的人均值及行人道樹木均有所增加。近 10 年澳門行人道樹木數目呈上升趨勢、行人道樹木物種數量基本不變。 特區政府將保護

111、自然資源、優化城市綠化空間作爲主要工作目標之一。建議遵循澳門城市總體規劃的原則,加強保護具生態價值的土地,以維護生物多樣性及確保自然資源的整體性;持續推動修復山林、保育珍貴的濕地及紅樹植物,並致力提高各生境的生態價值;配合澳門相關規劃進行自然保育及優化各項綠化工作,加強形成有機相連的藍綠網絡系統;持續進行動植物監測研究及調查工作;同時,加强生態環境科普教育,提高大眾愛護大自然的意識。另一方面,亦建議持續與粵港澳大灣區各省市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共同保護生態系統,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灣區。 2021/2020 比較 近 10 年 趨勢 市政署管轄綠地面積1 沒有可比性2 人均市政署管轄綠地

112、面積1 註: 1 指市政署管轄的綠地面積,不包含其他公共部門管轄之綠地及私人管有的綠地,故未能代表全澳的綠地數據。人均巿政署管轄綠地面積按巿政署計算方法以年底人口計算。 2“澳門城市綠地分類標準”於2015年進行修訂,由於標準已調整,暫未能對近10年的趨勢作出比較。 良好 持平或相若 不良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51 6.環境噪聲 本章節用於分析環境狀況的指標 噪聲驅動力 噪聲狀況 噪聲投訴 6.1 噪聲驅動力 DPSIR 模式 狀況 社會生活、工程項目以及道路交通一直是澳門噪聲的主要來源,2021 年人口密度和機動車輛密度均有輕微下降,建築場所數目則有所上升。近年有關指標變化存在一定波

113、動,整體而言人口密度和建築場所數目呈上升趨勢,而機動車輛密度則趨向平穩(見圖 6.1) 。 圖 6.1 歷年機動車輛密度、人口密度以及建築場所數目的變化趨勢 (資料來源:統計暨普查局,2022) 註:1 2020 年從事有准照工程的建築業場所數目為修訂數字。 D 驅動力P 壓力S 狀況I 影響R 回應 澳門地小人稠,居民生活無可避免 地容易受到噪聲的影響。儘管澳門的城市特徵使得噪聲的防治及管控面對很大的挑戰,特區政府仍致力透過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宣傳、巡查和執法等多項措施以減少噪聲的影響。並將繼續加強交通、施工、工商業及設備噪聲的污染防治,以期逐步建設低噪宜居城市。 本章將分析噪聲源、噪聲監測結

114、果及噪聲投訴等情況,呈現澳門聲環境的狀況。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52 6.2 噪聲狀況 DPSIR 模式 狀況 2021 年,施利華街站的噪聲水平(指全年平均 24 小時等效連續聲級值)較 2020 年有所下降,主要由於道路工程影響車流量降幅較明顯,其餘各環境噪聲監測站的噪聲水平則相若。2021 年仍以高士德站的噪聲水平最高,主要與其處於交通要道有關(見圖 6.2 及表 6.1) 。 十年趨勢 各噪聲監測站 (除生態區站外) 噪聲水平整體呈下降趨勢,但高士德站的噪聲水平仍處於較高水平。施利華街站的噪聲水平起伏較大,而柏嘉街站近兩年噪聲水平明顯降低。生態區站的噪聲水平整體呈上升趨勢,與周

115、邊發展有關(見圖 6.3) 。 圖 6.2 2020 及 2021 年各固定環境噪聲監測站之全年平均每小時等效連續聲級值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局,2022) D 驅動力P 壓力S 狀況I 影響R 回應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53 高士德站 柏嘉街站 施利華街站 生態區站 石排灣站 黑沙環站 圖 6.3 歷年各固定環境噪聲監測站的各時段全年平均等效連續聲級值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局,2022) 註: 1 生態區站自 2014 年 4 月開始正式發佈監測數據。 2 石排灣站自 2016 年 1 月開始正式發佈監測數據。 3 黑沙環站自 2017 年 5 月開始正式發佈監測數據。 澳門環境狀況報

116、告 2021 54 表 6.1 2019 至 2021 年各固定環境噪聲監測站各時段的全年平均等效連續聲級值及差值 高士德站 單位:分貝(A) 2019 2020 2021 20212020 差值 24 小時 73.2 73.0 72.7 -0.3 日間時段(08h-20h) 74.4 74.4 73.9 -0.5 夜間時段(20h-08h) 71.5 71.0 70.8 -0.2 黃昏時段(20h-24h) 73.1 72.7 72.5 -0.2 深宵時段(24h-08h) 70.4 69.6 69.6 L10與 L90之差值 14.4 11.4 11.9 +0.5 柏嘉街站 單位:分貝(A

117、) 2019 2020 2021 20212020 差值 24 小時 66.5 64.9 65.0 +0.1 日間時段(08h-20h) 67.7 66.2 66.4 +0.2 夜間時段(20h-08h) 64.7 62.9 62.9 黃昏時段(20h-24h) 65.9 64.2 64.3 +0.1 深宵時段(24h-08h) 63.9 62.0 62.0 L10與 L90之差值 10.5 8.3 8.6 +0.3 施利華街站 單位:分貝(A) 2019 2020 2021 20212020 差值 24 小時 68.9 68.1 67.1 -1.0 日間時段(08h-20h) 70.3 69

118、.5 68.6 -0.9 夜間時段(20h-08h) 66.7 66.2 63.7 -2.5 黃昏時段(20h-24h) 68.7 67.9 65.9 -2.0 深宵時段(24h-08h) 65.0 64.7 61.4 -3.3 L10與 L90之差值 20.2 13.1 11.9 -1.2 生態區站 單位:分貝(A) 2019 2020 2021 20212020 差值 24 小時 64.6 63.6 64.1 +0.5 日間時段(08h-20h) 66.5 65.9 66.2 +0.3 夜間時段(20h-08h) 60.4 57.9 59.3 +1.4 黃昏時段(20h-24h) 62.7

119、 59.4 61.2 +1.8 深宵時段(24h-08h) 58.4 56.5 57.7 +1.2 L10與 L90之差值 16.3 7.8 8.5 +0.7 石排灣站 單位:分貝(A) 2019 2020 2021 20212020 差值 24 小時 63.2 62.9 63.1 +0.2 日間時段(08h-20h) 64.8 64.6 64.9 +0.3 夜間時段(20h-08h) 60.4 59.7 60.2 +0.5 黃昏時段(20h-24h) 62.2 61.7 62.1 +0.4 深宵時段(24h-08h) 59.1 58.1 58.6 +0.5 L10與 L90之差值 15.2

120、13.8 8.2 -5.6 黑沙環站 單位:分貝(A) 2019 2020 2021 20212020 差值 24 小時 62.1 61.4 61.8 +0.4 日間時段(08h-20h) 63.5 62.8 63.3 +0.5 夜間時段(20h-08h) 59.5 59.0 59.5 +0.5 黃昏時段(20h-24h) 61.8 61.3 61.6 +0.3 深宵時段(24h-08h) 57.4 56.7 57.5 +0.8 L10與 L90之差值 13.5 11.8 6.4 -5.4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局,2022)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55 6.3 噪聲投訴 DPSIR 模式

121、 狀況 噪聲投訴一直是環境保護局接收最大比例的環境投訴類別,而各相關政府部門在 2021 年接收的噪聲投訴總數較 2020 年減少 2.7%;其中“工程”及“音樂及卡拉 OK”有所上升,而“談話及喧嘩”及“室內裝修”則有所下降(見圖 6.4 及表 6.2) 。 在噪聲投訴類別當中,2021 年仍以“談話及喧嘩”佔三成半最高,其次為“音樂及卡拉 OK”、“室內裝修”及“工程”等(見圖 6.4) 。 十年趨勢 近 10 年噪聲投訴數目呈上升趨勢 , 而“談話及喧嘩” 、 “音樂及卡拉 OK”及“室內裝修”在近年一直是佔比最高的三大噪聲投訴類別。 圖 6.4 歷年接獲的噪聲投訴個案 (資料來源:統計

122、暨普查局 -環境統計2021 ,2022) 註:1 灰色線為噪聲投訴個案總數之趨勢線。 2 圖中百分比為噪聲投訴個案總數 2021 年與 2020 年的變化比較值。 表 6.2 2020 及 2021 年噪聲投訴個案總數及當中佔比較高類別之數值及年增減幅 (單位:宗) 2020 2021 年增減幅 噪聲投訴個案總數1 13,701 13,330 -2.7% 談話及喧嘩 6,176 4,742 -23.2% 音樂及卡拉 OK 1,854 2,286 +23.3% 室內裝修 1,424 1,332 -6.5% 工程 493 616 +24.9 (資料來源:統計暨普查局,2022) 註:1 噪聲投訴

123、個案總數包括治安警察局、環境保護局、巿政署及旅遊局所接獲的噪聲投訴個案。 D 驅動力P 壓力S 狀況I 影響R 回應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56 2021 年除施利華街站的噪聲水平較 2020 年有所下降外,其餘各環境噪聲監測站的噪聲水平則相若。近年各噪聲監測站(除生態區站外)噪聲水平整體呈下降趨勢,但高士德站的噪聲水平仍處於較高水平。生態區站的噪聲水平整體呈上升趨勢,與周邊發展有關。 2021 年噪聲投訴個案數目較 2020 年減少 2.7%,投訴類別仍以“談話及喧嘩”、“音樂及卡拉 OK”及“室內裝修”等社會生活噪聲投訴類別佔比最高。 噪聲污染作為現代城市主要的環境問題,近年受到越來越

124、多的關注。建議在城市規劃中儘量避免住宅、學校等敏感受體受到噪音污染源的影響,同時建設項目規劃及設計階段中應優先考慮減低項目在施工及營運時帶來的噪聲影響,從源頭減少噪音;在有條件的公共建築内提供適當的活動空間,減少室外噪聲滋擾;推廣電動車使用,並在道路設計中適當考慮降噪、隔音物料;同時,需持續加強預防和控制環境噪音法律的巡查執法以及對社會各界的普法宣傳工作,共同創建寧靜宜居的社區環境。 全年平均24小時等效連續聲級值 2021 年與 2020 年的比較 施利華街站 高士德站 石排灣站 生態區站 柏嘉街站 黑沙環站 近 10 年趨勢 高士德站 柏嘉街站 施利華街站 黑沙環站1 石排灣站2 生態區站

125、3 註: 1 黑沙環站分析2017至2021年的監測數據。 2 石排灣站分析2016至2021年的監測數據。 3 生態區站分析2014至2021年的監測數據。 良好 持平或相若 不良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57 7.環境投入和參與 本章節用於分析環境狀況的指標 環保的公共投入 公眾參與及關注 企業環保參與 7.1 環保的公共投入 DPSIR 模式 狀況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在 2021 年就環保的公共開支超過 21 億澳門元,佔公共總開支的 2.5%,較 2020 年增加接近兩成(見圖 7.1 及表 7.1) 。環保開支主要用於環保基建設施的建造、優化,以及現有環保基建設施的營運保養工作等

126、。 D D 驅動力P P 壓力S S 狀況I I 影響R R 回應 為改善環境質量,促進社會經濟可 持續發展,除了特區政府對環保項目的投入,亦需企業及居民積極支持及參與;同時,透過深化區域交流和合作,共謀綠色低碳發展。 本章將介紹環保相關的公共投入、公眾參與及關注、交流與合作及企業環保參與的情況。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58 圖 7.1 2021 年按功能分類的公共開支 (資料來源:財政局,2022) 表 7.1 2020 及 2021 年環保開支及年增減幅1 (單位:千澳門元) 2020 2021 年增減幅 環保開支 1,812,290 (2.0%) 2,146,094 (2.5%)

127、+18.4% (資料來源:財政局,2022) 註:1 表中括號內數值為環保開支佔公共總開支的百分比。 7.2 區域合作 狀況 為配合疫情防控,“2021年澳門國際環保合作發展論壇及展覽”1以線上方式舉辦了展覽及雲配對等活動,以助力企業把握綠色商機。 2021年特區政府與國家生態環境部簽署內地與澳門特別行政區環境保護合作安排 ,進一步深化內地與澳門特區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交流和合作。同時亦透過既有合作機制,推進與泛珠三角區域、粵澳、港澳和珠澳等在環保領域的交流和合作(詳情可參閱環境保護局2021工作報告2) 。另外,亦持續進行“粵港澳珠江三角洲區域空氣監測網絡”3的相關工作。 發展趨勢 澳門環境

128、保護規劃(2021-2025)4將“融入灣區發展大局、深化環保交流合作”作為其中一條規劃主線,特區政府將在不同層面進一步加強和推動區域性環保合作和交流。 1 2021 年澳門國際環保合作發展論壇及展覽:http:/ 2環境保護局 2021 工作報告第 2.8 節環保交流與合作:http:/www.dspa.gov.mo/publish.aspx 3 粵港澳珠江三角洲區域空氣監測網絡:http:/www.dspa.gov.mo/richtext.aspx?a_id=100988 4澳門環境保護規劃(2021-2025):https:/www.dspa.gov.mo/richtext_plan.a

129、spx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59 7.3 公眾參與及關注 DPSIR 模式 狀況 2021 年由環境保護局及巿政署舉辦的各類環境教育宣傳活動次數、參加人次及協辦單位數目均較 2020 年有所增加,而所用經費有所減少(見圖 7.2及表 7.2) 。 2021 年居民通過“環保熱線”向環境保護局作出的查詢有 8,084 宗,較2020 年增加 20.9%;而反映的環境投訴個案數目為 3,229 宗,較 2020 年增加 17%。居民向巿政署反映的環境衛生問題投訴為 8,646 宗,較 2020 年下降 4.2%(見表 7.3 及表 7.4) 。 十年趨勢 近 10 年,由環境保護局及巿政署

130、舉辦的環境教育宣傳活動的活動總次數呈下降趨勢,但相關活動的協辦單位、參加總人次及經費整體則有所上升 (見圖 7.2) 。 近 10 年環境保護局及巿政署接獲的投訴個案數目整體呈上升趨勢。主要與近年更多環境法律法規的出台、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要求以及關注度普遍提升有關(見圖 7.3 及圖 7.4) 。 圖 7.2 歷年由環境保護局及市政署舉辦的環境教育宣傳活動相關情況 (資料來源:統計暨普查局環境統計2021 ,2022) 表 7.2 2020 及 2021 年環境保護局及市政署舉辦的環境教育宣傳活動相關數據及年增減幅 2020 2021 年增減幅 活動總次數(次) 1,713 1,956 +14.

131、2% 參加總人次 (千人次) 551.5 665.0 +20.6% 協辦單位(個) 1,175 1,334 +13.5% 經費(千澳門元) 14,932.2 8,045.2 -46.1% (資料來源:統計暨普查局環境統計2021 ,2022) D D 驅動力P P 壓力S S 狀況I I 影響R R 回應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60 圖 7.3 歷年公眾向環境保護局作出環境投訴的個案數目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局,2022) 註: 1 灰色線為總投訴個案之趨勢線。 2 圖中百分比為相關指標 2021 年與 2020 年的變化比較值。 圖 7.4 歷年公眾向市政署作出環境衛生問題投訴的個案數目

132、 (資料來源:市政署,2022) 註: 1 灰色線為總投訴個案之趨勢線。 2 圖中百分比為排氣油煙 、 噪音滋擾及垃圾問題2021 與 2020 年的變化比較值。 表 7.3 2020 及 2021 年環境保護局接收的“環保熱線”查詢、環境投訴個案及年增減幅 (單位:宗) 2020 2021 年增減幅 環保熱線查詢 6,686 8,084 +20.9% 環境投訴總個案 2,759 3,229 +17.0% 噪聲 1,925 2,247 +16.7% 空氣污染 641 687 +7.2% 環境衛生 79 76 -3.8% 其他 114 219 +92.1%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局,2022) 表

133、 7.4 2020 及 2021 年市政署接獲的環境衛生投訴及當中之噪聲、垃圾及油煙投訴個案及年增減幅 (單位:宗) 2020 2021 年增減幅 總個案 9,029 8,646 -4.2% 噪音滋擾 85 66 -22.4% 垃圾問題 1,151 1,025 -10.9% 排氣油煙 421 464 +10.2% (資料來源:市政署,2022)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61 7.4 企業環保參與 DPSIR 模式 狀況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持續推動各行業實施環境管理、舉辦各類環境管理課程、研討會等,並開展各種環保計劃,以提升企業的環保表現。2021 年第十五屆“澳門環保酒店獎”共有 14 間

134、酒店獲嘉許(有效期為三年),累計共有 57 間獲獎酒店,佔全澳酒店總數近一半,而得獎酒店客房數目佔全澳酒店總客房數目達 8 成以上(見圖 7.5 及表 7.5)。 2021 年澳門累計取得 ISO14001 認證之機構數目較 2020 年上升了 4.1%(見圖 7.6 及表 7.6),近年亦有企業及公共事業機構取得能源管理(ISO50001)及溫室氣體核查(ISO14064)的認證。由公共部門和公用事業機構開辦的有關環境管理課程及研討會的活動次數及參與人次則有所下降。 環境保護局亦持續鼓勵業界推行減廢回收,實踐環境管理,例如“食肆廚餘回收先導計劃”、“環保超市嘉許計劃”、“玻璃樽回收好 Eas

135、y”、“齊惜食好 Easy”等活動,截至 2021 年底分別有 161、123、138、218 間機構參與;同時積極構建平台,促成商戶將其“膠袋收費”款項捐贈予相關社團或團體,用於支持環保或社會公益的工作。 十年趨勢 近 10 年,環保酒店的累計獲獎數目及得奬酒店客房總數持續上升(見圖7.5) ,顯示酒店業在環境管理方面的表現持續提升。澳門累計取得ISO14001 認證之機構數目 10 年來增加了超過 1.5 倍(見圖 7.6) 。 “澳門環保酒店奬”得奬酒店代表與嘉賓合照 D D 驅動力P P 壓力S S 狀況I I 影響R R 回應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62 圖 7.5 歷年累計獲澳

136、門環保酒店奬之酒店及客房數目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局,2022) 註:1 圖中百分比為相關指標 2021 年與 2020 年的變化比較值。 圖 7.6 歷年累計已取得 ISO14001 環境管理系統認證之機構數目 (資料來源:澳門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2022) 註:1 灰色線為趨勢線。 2 圖中百分比為相關指標 2021 年與 2020 年的變化比較值。 表 7.5 2020 及 2021 年累計獲澳門環保酒店奬的酒店及客房數目及年增減幅 (單位:間) 2020 2021 年增減幅 累計獲澳門環保酒店奬之酒店數目 57 57 得奬酒店客房數目 32,525 32,712 +0.6% (資料來

137、源:環境保護局,2022) 表 7.6 2020 及 2021 年有關環境管理的相關資料之數值及年增減幅 2020 2021 年增減幅 有關環境管理課程及研討會1的參加總人次(人次) 1,405r 1,335 -5.0% 舉辦環境管理課程及研討會1(次) 46r 36 -21.7% 累計已取得 ISO14001 環境管理系統認證機構(間) 123 128 +4.1% (資料來源:向本報告提供資料的公共部門及公用事業機構,2022) 註: 1 主要包括由環境保護局、海事及水務局、澳門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澳門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及澳門國際機場專營股份有限公司舉辦的環境管理課程

138、及研討會。 r 修訂數字。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63 2021 年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投入環保的公共開支超過 21 億澳門元,佔公共總開支的 2.5%,較 2020 年增加接近兩成。 2021 年由環境保護局及巿政署舉辦的各類環境教育宣傳活動次數、參加人次及協辦單位數目均較 2020 年有所增加,而所用經費有所減少。2021 年向環境保護局作出的環境查詢及投訴個案均有明顯升幅。 在企業環境管理方面,2021 年“澳門環保酒店獎”累計獲獎酒店數目與往年持平,累計取得環境管理系統認證機構數目較 2020 年上升。 縱觀全球,推動實現綠色經濟增長和減緩氣候變化影響已成爲新發展趨勢。建議繼續保持

139、環保方面的投入,並運用針對性的政策,鼓勵業界就減廢、減塑、節能減碳等領域提升環境管理能力;同時,配合多元化的宣傳推廣和便利的配套設施,鼓勵公衆積極實踐環保行為及愛護自然,共同守護澳門的環境。此外,建議藉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文明發展的機遇,强化區域合作,共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系統。 2021/2020 比較 近 10 年 趨勢 (活動)參加總人次 ISO14001 環境管理認證之機構數目 良好 持平或相若 不良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64 8.結語 2021 年澳門的溫室氣體估算排放量、廢物資源回收率均有改善,行人道樹木數目亦持續有所增加,空氣質量則與往年相若。由於 2021 年澳門社會經濟活動

140、較 2020 年有所恢復,相應的耗水量、耗電量、城市固體廢物量亦有所回升。 特區政府持續採取措施應對空氣、沿岸水質以及固廢等環境議題。在 2021年推出了針對混凝土製造工業場所、工業及商業場所鍋爐等重點固定空氣污染源的空氣污染物排放標準行政法規,完成了建築漆料管控研究及落實後續管控工作,以減少包括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等各類大氣污染物排放。同時,繼續推進沿岸水環境整治工程,其中於 2021 年底完成了近外港碼頭臨時污水處理設施建造工程並已投入運作。另一方面,落實了建築廢料管理制度 ,亦公佈了 禁止進口及轉運不可降解一次性塑膠餐飲吸管及飲料攪拌棒至澳門特別行政區及採用多元化的方式推廣資源回收

141、利用。 在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二個五年規劃(2021-2025 年) 及澳門環境保護規劃(2021-2025) 發展藍圖下,特區政府將積極落實各項環保工作,期望社會各界亦緊貼時代步伐,開拓思維及把握機遇,共同協力推動澳門的低碳發展。 2021 澳門環境狀況概要 社會、經濟及環境變化 2021 年本地生產總值、旅客量及旅遊強度均有所增加,年底人口與 2020年相若,而人口密度則較 2020 年輕微下降。各類資源消耗量(包括收費用水量、耗電量) 、棄置的城市固體廢物量亦較 2020 年有所增加,溫室氣體估算排放量則輕微下降。 大氣環境 根據 2021 年新空氣質量指數定義計算 , 各空氣

142、監測站錄得空氣質量屬 良好和普通日數比例達 93%,與 2020 年相若;全年的空氣質量以月較佳,1 月較差。除微細懸浮粒子 (PM2.5) 外,其餘污染物年平均濃度有所回升。 在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GHG)排放估算方面,2021 年除鉛(Pb) 、非甲烷揮發性有機化合物(NMVOC)及一氧化碳(CO)的排放量上升外,其餘污染物估算排放量均下降;GHG 的估算排放量較 2020 年輕微下降,當中本地發電的估算排放量顯著減少。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65 2021 澳門環境狀況概要 水環境 2021 年澳門飲用水水質維持在綠色低鹹度級別。各供水網大腸桿菌群總數樣本檢測合格率符合相關法令要

143、求。2021 年收費用水量較 2020 年微升,萬元 GDP 用水量較 2020 年有所下降。 2021 年澳門各污水處理設施的處理量均有所減少,總體污水處理量較2020 年減少 2.5%。 海域水質方面,2021 年澳門整體海域水質總評估指數及非金屬評估指數均較 2020 年有所上升,而重金屬評估指數與 2020 年相若且處於較低水平。 固體廢物 2021 年澳門棄置的城市固體廢物量、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及飛灰量較 2020 年有所上升,特殊和危險廢物量更有明顯的增幅,但建築廢料量、爐渣量及總廢棄車輛數量較 2020 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按進出口統計資料估算,2021 年廢物資源回收率

144、較 2020 年有所上升。同時,經環境保護局及市政署主導的各類廢物資源回收量也有明顯回升;2021 年光管及燈泡、電子及電器設備的回收量亦明顯上升,而廢舊電池回收量則於2020 錄得倍數增長後,2021 年有所回落。 2021 澳門環境狀況概要 保護大自然 2021 年與 2020 年相比,市政署管轄的綠地面積、相應的人均值及行人道樹木均有所增加。 環境噪聲 2021 年除施利華街站的噪聲水平較 2020 年有所下降外,其餘各環境噪聲監測站的噪聲水平則相若。2021 年仍以高士德站的噪聲水平最高。 2021 年噪聲投訴個案數目較 2020 年減少 2.7%,投訴類別仍以“談話及喧嘩”、“音樂及

145、卡拉 OK”及“室內裝修”等社會生活噪聲投訴類別佔比最高。 環境投入和參與 2021 年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投入環保的公共開支超過 21 億澳門元,佔公共總開支的 2.5%,較 2020 年增加接近兩成。 2021 年由環境保護局及巿政署舉辦的各類環境教育宣傳活動次數、參加人次及協辦單位數目均較 2020 年有所增加,而所用經費有所減少。 在企業環境管理方面,2021 年“澳門環保酒店獎”累計獲獎酒店數目與往年持平,累計取得環境管理系統認證機構數目較 2020 年上升。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66 主要環境子指標 2021/2020比較 近 10 年 趨勢 大氣 環境 錄得空氣質量屬良好和

146、普通日數佔監測總日數比例註 1 註 2 溫室氣體估算排放量 耗電量 單位 GDP 能耗 水 環境 青洲水廠出廠水的鹹度級別 人均收費用水量 海域水質總評估指數註 3 海域水質非金屬評估指數註 3 海域水質重金屬評估指數註 3 固體 廢物 棄置的城市固體廢物量 保護 大自然 市政署管轄綠地面積註 4 沒有 可比性註 5 人均市政署管轄綠地面積註 4 主要環境子指標 2021/2020 比較 近 10 年 趨勢 環境 噪聲 全年平均 24 小時 等效連續聲級值 施利華街站 高士德站 柏嘉街站 施利華街站 黑沙環站註 6 高士德站 柏嘉街站 石排灣站 生態區站 黑沙環站 石排灣站註 7 生態區站註

147、8 環境 投入和 參與 (活動)參加總人次 ISO14001 環境管理系統認證之機構數目 良好 持平或相若 不良 註: 1 指氹仔一般性站。 2 澳門已於 2021 年更新空氣質量指數標準,以提升至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過渡期目標值-2 的水平,此為 2013 年至 2021 年之趨勢。 3 由於 2020 年已在原有 11 個沿岸水質監測點基礎上增至 24 個監測點,故 2020 與 2021 以整個海域的 24 個監測點作比較,而近 10 年趨勢則為對原有 11 個監測點的評估。 4 指市政署管轄的綠地面積,不包含其他公共部門管轄之綠地及私人管有的綠地,故未能代表全澳的綠地數據。人均巿政署管轄

148、綠地面積按巿政署計算方法以年底人口計算。 5“澳門城市綠地分類標準”於 2015 年進行修訂,由於標準已調整,暫未能對近 10 年的趨勢作出比較。 6 黑沙環站分析 2017 至 2021 年的監測數據。 7 石排灣站分析 2016 至 2021 年的監測數據。 8 生態區站分析 2014 至 2021 年的監測數據。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67 附錄 I. 澳門空氣質量指數1 污染物 直徑小於10 微米之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 直徑小於2.5 微米之微細懸浮粒子(PM2.5) 二氧化硫 (SO2) 二氧化氮 (NO2) 臭氧 (O3) 一氧化碳 (CO) 單位 微克/立方米 毫克/

149、立方米 指數值 24 小時平均 1 小時平均* 8 小時平均* 0 0 0 0 0 0 0 50 50 25 20 100 80 5 100 100 50 50 200 160 10 200 250 115 150 700 240 17 300 350 150 475 1,200 400 34 400 420 250 800 2,000 600 46 500 500 350 1,600 2,500 800 57 (資料來源:地球物理暨氣象局,2022) 註: 1 自2021年1月1日起採用之空氣質量指數標準。 * 取當日最高值。 II. 噪聲狀況採用的參數 參數 意義 Leq,T 等效連續聲級

150、,代表在某一段時間(T)內聲能量的平均值,即聲音隨時間變化的等能量穩態聲級。 L10 在測量時間內 10%的時間超過的噪聲聲級,代表測量時間內較高強度的聲級。 L90 在測量時間內 90%的時間超過的噪聲聲級,代表測量時間內較低強度的聲級。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局,2022) III. 水質評估指數 總評估指數 總評估指數是將各單項評估指數(包括金屬類和非金屬類)進行數值平均,而得到的一個較全面反映各監測點污染程度的綜合指數。 重金屬評估指數 重金屬評估指數是將各單項評估指數(砷、鎘、鉻、銅、汞、鎳、鉛、硒、鋅)進行數值平均,而得到的一個較全面反映各監測點重金屬污染程度的綜合指數。 非金屬評估

151、指數 非金屬評估指數是將各單項評估指數 (pH、溶氧量、化學需氧量、生化需氧量、無機氮、非離子氨、活性磷酸鹽)進行數值平均,而得到的一個較全面反映各監測點非金屬污染程度的綜合指數。 富營養化指數 富營養化指數是根據有機污染物 (化學需氧量) 及營養性污染物 (無機氮及活性磷酸鹽)的濃度進行評估,指數值越大代表富營養化程度越高,是紅潮爆發的重要指標。 葉綠素 a 濃度 由於藻類對水質環境變化敏感,而葉綠素是綠色植物和藻類的主要光合色素,因此通過監測當中的葉綠素 a,可輔助判斷水體中浮游藻類的豐富程度,並可作為水體富營養化的指標之一。 IV. 數字的捨入 本報告內部分百分比數字由於採取四捨五入法,

152、故百分比的總和可能不等於 100%。 V. 環境地理資訊系統 可瀏覽環境保護局之澳門環境地理資訊系統以掌握如環保基建設施、環境監測站、各類回收站點分佈 https:/apps.dspa.gov.mo/gis/。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68 附錄 VI 澳門環保設施和環境監測站分佈圖 (地圖來源:地圖繪製暨地籍局)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69 縮寫列表 C CH4 甲烷 CO 一氧化碳 CO2 二氧化碳 D dB(A) 分貝(A) DPSIR 驅動力(D) 壓力(P) 狀況(S) 影響(I) 回應(R) E EEA 歐洲環境署 G GB 國家標準代碼 GDP 本地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

153、 GHG 溫室氣體 I IPCC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SO 國際標準化組織 L L10 測量時間內 10%的時間超過的噪聲聲級 L90 測量時間內 90%的時間超過的噪聲聲級 Leq 等效連續聲級 N N2O 氧化亞氮 NH3 氨氣 NMVOC 非甲烷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NO2 二氧化氮 NOx 氮氧化物 O O3 臭氧 P Pb 鉛 PM10 直徑小於 10 微米之可吸入懸浮粒子 PM2.5 直徑小於 2.5 微米之微細懸浮粒子 S SO2 二氧化硫 SOx 硫氧化物 T TSP 總懸浮粒子 U USEPA 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 W WHO 世界衛生組織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21 70

154、 參考資料 一般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http:/ 地圖繪製暨地籍局 http:/www.dscc.gov.mo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 http:/www.dsedj.gov.mo 環境保護局 http:/www.dspa.gov.mo 法務局 http:/www.dsaj.gov.mo 統計暨普查局 http:/www.dsec.gov.mo 土地工務局 https:/www.dsscu.gov.mo/ 旅遊局 http:/www.macaotourism.gov.mo 博彩監察協調局 http:/www.dicj.gov.mo 市政署 https:/www.iam.gov.mo/ 海事

155、及水務局 http:/www.marine.gov.mo 新聞局 http:/www.gcs.gov.mo 民航局 http:/www.aacm.gov.mo 海關 http:/www.customs.gov.mo 經濟及科技發展局 http:/www.dsedt.gov.mo 交通事務局 http:/www.dsat.gov.mo 消防局 http:/www.fsm.gov.mo/cb 衛生局 http:/www.ssm.gov.mo 地球物理暨氣象局 http:/www.smg.gov.mo 財政局 http:/www.dsf.gov.mo 其他 歐洲環境署 http:/www.eea.e

156、uropa.eu 澳門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 http:/www.cpttm.org.mo 澳門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http:/www.cem- 葡萄牙環境署 http:/www.apambiente.pt 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 https:/ 環境地理資訊系統 https:/apps.dspa.gov.mo/gis/index.html?lng=zh-tw 參考資料 國際公約 巴黎協定 https:/unfccc.int/process-and-meetings/the-paris-agreement/the-paris-agreement 生物多樣性公約 http:/www.cbd.int

157、防止傾倒廢物及其他物質污染海洋的公約 http:/www.imo.org/en/About/Conventions/ListOfConventions/Pages/Convention-on-the-Prevention-of-Marine-Pollution-by-Dumping-of-Wastes-and-Other-Matter.aspx 亞洲及太平洋地區植物保護協定 https:/www.ippc.int/zh/external-cooperation/regional-plant-protection-organizations/apppc 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 http:/www.ozone.unep.org 國際植物保護公約 https:/www.ippc.int 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塞爾公約 http:/www.basel.int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http:/unfccc.int 關於在國際貿易中對某些危險化學品和農藥採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約 http:/www.pic.int 關於汞的水俁公約 http:/www.mercuryconvention.org 關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 http:/www.pops.int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http:/www.cites.org

友情提示

1、下载报告失败解决办法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报告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澳门环境保护局:2021澳门环境状况报告(73页).pdf)为本站 (淡然如水) 主动上传,三个皮匠报告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个皮匠报告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