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您的当前位置:上海品茶 > 报告分类 > PDF报告下载

青年志:2022年中国青年在乎力报告(31页).pdf

编号:93985 PDF 31页 3.29MB 下载积分:VIP专享
下载报告请您先登录!

青年志:2022年中国青年在乎力报告(31页).pdf

1、01 020.写在前面年轻人真的“佛系”了吗?“我们最大的勇敢,就是面对不确定的世界和环境时,做着自己真正在乎的事儿。”时代中的年轻人,无时无刻不在面对着日常的灵魂拷问:我是谁?生活与工作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有亲密关系?为什么一定要财务自由而不能啃着红薯度过人生?年轻人真的“佛系”了,什么都不在乎了吗?到底什么事儿是他们在乎的,背后又抱持怎样的向往与焦虑?不确定的世界里,他们凭借什么来确认自我真正在乎的事儿?但我们更好奇、更在乎的是除了内心在乎,年轻人是否有为此主动付诸行动?他们正以怎样的姿态与能量,直面当下的社会与时代?在乎的背后,到底是怎样的一股力量驱使他们去想、去做、去坚持?源于共同的

2、好奇,可口可乐中国与青年志期望透过中国青年在乎力报告找出上述问题的时代底色、行动故事与答案。为了更好地了解时代之下的年轻个体、洞见行动背后的驱动因子,我们展开为期近 3 月的针对性田野工作,交叉使用案头研究、人类学访问、线上/线下共创工作坊等多种研究方法、与年轻人一起玩乐共创,最终收获近万组最鲜活、生动的一手田野材料。汇合一手田野材料,参考青年志多年持续积累的青年文化趋势追踪研究成果、关注年轻人底层身份认同与行为变化的多个基础研究项目以及数百个年轻人商业研究和咨询项目的沉淀,我们初步梳理了年轻人“在乎”的三大核心方向-能否自由生长、怎样爱如何期待、如何更主动与世界链接;进一步,聚焦与我们共思“

3、在乎”的数百位年轻人之中-身处“1/4”人生阶段、具备更前沿观念与行为、在三大核心方向里自定标准/自主行动/坚持选择的 9 位年轻人,我们进入到他们最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和他们一起聊天玩乐,以同理心进行观察、交流和理解他们的“在乎”,与“在乎”背后的真正驱动力。在此过程中,我们与伙伴机构一起共思共创,共寻年轻人真实可感的“在乎”故事、展现“在乎”背后的驱动因子,期望让时代下感到向往、焦虑、困惑却又坚定直面的年轻人能从中找到同行者的身影,能共情、共鸣。我们更希望,不论你是时代洪流中的哪种角色,都能从 中国青年 在乎力报告中找到与这时代同行共处的法则,能像年轻人一样主动直面风险与机遇、能像年轻人一样

4、不被条件与规则裹挟、能像年轻人一样在乎“你真正在乎的事儿”且为此付诸行动。进一步,可口可乐中国与青年志都期望能以中国青年在乎力报告作为起始与联结的界面,寻找更多同样关注青年发展生态的机构与品牌,与我们一起在乎年轻人的“在乎”,一同关注中国的青年发展与成长。除了在中国青年在乎力报告研究、编撰过程中与我们共思共创的上述伙伴机构,在此我们也谢谢愿意与我们分享 ta 的真实故事、生活日常,与我们一起探讨“在乎”背后的为什么的年轻人们:Jane 三笑 大杨 鞋子海草小姐 Echo 岳桐 小君 JJ还有近万位年轻人与我们分享的观点、态度及背后的千百种在乎 联合发起伙伴机构第 23 届“21 世纪可口可乐杯

5、”全国英语演讲比赛03 041.序年轻人、不确定的世界与今天确定的事儿“父辈过去的经验与轨迹,我不能完全参考、也不愿照搬复制;温暖、丰盛的家园与故土,我或需主动离开。我愿能主动寻找只属于我的路,去往逐梦的水草之地;我愿能自造理想生活,愿能动态塑立自我,愿能更流动地与社会链接、共生。尽管当我打开通往逐梦之地的大门时,撞击眼前的是一片高速、流动的平原之境。时代被拉平,有风险也有机遇。我愿自定节奏、自定标准、不被裹挟,在面对不确定的世界时,做着自己真正在乎的事儿。”今天,年轻人面对的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过去线性可期的未来想象被进一步打破:短短几年,年轻人亲眼看到了盛极一时的商业公

6、司的转瞬崩析、无数新兴巨头及年轻新商业的快速崛起,也切身体验着科学、技术与媒介带来的极高度便利-移动支付、短视频、人工智能、脑科学、基因工程;另一面,信息流的不间断倾泻成为了年轻人的生活新日常-每一位新认识的朋友、每一条新推送的新闻、每一段音频视频、每一款网红单品、每一个新出现的 app.“唯一能确定的,就是真正在乎的事儿。”面对不确定的世界,每一位年轻人都正在决策当下、投资当下,却不迷乱于当下;他们不再选择依赖一个稳定的未来给予自身安全感,而是在每一次对当下的把握中创造未来,在每一个当下的创造中感受到自我与信心 1。1.1 不确定的世界05 06在深入研究与发掘年轻人行动背后的驱动因子的过程

7、中,我们把目光投向了那些更积极、更主动关注自我决策/生活构建/如何与社会链接等议题,也抱持更多向往、困惑与焦虑的年轻人-正身处“1/4 人生”的年轻人。他们之中,大部分人初入职场,也刚刚进入自我人生建立/触发社会经历的阶段;他们对风险/机遇的认知、吸纳与决策背后,充满对时代全局/社会标准与定义的模糊认知,也使他们的想法与行动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我们与数百位身处“1/4”人生阶段,在不同人生命题中各有观念、各有行动的年轻人,与其展开对话。对话与交谈的目的,在于了解他们在不同人生命题中,其真正在乎的到底是什么?哪些因素驱使他们认定其在乎的事儿?行动过程中涌现的向往、困惑、迷失与焦虑,他们如何直面

8、、如何坚持?“在乎”,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在与这些年轻人的对话与深入理解中,我们试图从他们身处的时代及从个体化的根本变化入手,尝试更透彻地理解与找出那些“在乎”与行动背后的因素与特质,期望能梳理、总结背后的为什么 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能把这些思考、发现与更多的年轻人分享、彼此共感,期待与他们共担同行,把我们的发现转化为他们放松又勇敢地展开“游牧”之旅时的丰盛养分与无比勇气。1.2“在乎”着的年轻人在与年轻人的对话、深入理解中,我们发现其行动故事背后折射出的相似性。年轻人通过在乎“我真正想在乎的事儿”,寻找自我价值、激发他人的认同及参与、探索与社会产生切身关联的方式;从他们的观点、行动及反思中

9、,我们探知到一种早已装备在年轻人身上的内在力量。可口可乐中国与青年志共同认为,这种力量能帮助年轻人更准确、理性地判断自己到底真正在乎的是什么,也帮助他们更主动地选择为此进击抑或理性退却。在乎,是一种力。一种驱动年轻人成长的潜在力量。正是这样的驱动力,能更好地帮助年轻人在面对不确定的世界和环境时,做着自己真正在乎的事儿。可口可乐中国与青年志共同决定,把这种过去未被发掘,但早已逐渐装备在年轻人身上的驱动因子-一种让年轻人能理性判断当下、能自主采取行动、能坚持自我选择的驱动力-命名为在乎力。因此,这份中国青年在乎力报告将首要讲述年轻人如何在生活日常应对个体化的恒常命题、剖析在乎力的表现特质;继而以

10、9 组生动、鲜活的年轻人关于“在乎”的故事展现他们日常人生议题中的向往、困惑、挑战与焦虑,以及在乎力是如何体现在他们的每一刻思考与行动中;最后,我们期待与你一起展开更持续的探讨,去探究年轻人在当下应所拥有的新能力,更期待透过内里那一个个生动的年轻人故事,给予你更多共鸣与启发。未来不可期,当下即未来。在乎,我所真正“在乎”的。1.3“在乎”,是一种驱动力07 082年轻人,在乎力装备好了吗?2.1“游牧”着的年轻人“我经常会想起的,是那些没办法替代现实的那些想法:比如无论故乡多美,都会想念更美的园地;无论城市多喧闹繁荣,都会想念更高耸的建筑与更渺小的人类;还有无论现在看起来脚底多么见不着土地,也

11、无法忘记生命始终有时限、代与代的更替有多快。当现在被以后吃掉,每个现在的决定影响未来的种种结果-现在才更具有意义。”今天的年轻人,在时代演进的推动下完成了个体的演进。与父辈不同,他们像游牧民族一样,主动或被动地离开温暖丰润的故土家园、离开清晰稳定的大型公司/组织,松开性别/婚姻/生活方式等的传统规范,成为自我生命与生活的“设计师”,自定标准、自定节奏、自我决策,同时隐忍着其所带来的对未来的预测失准、高风险、无序与更强的孤独感 2。1009 然而,在这样当下与未来融为一体、高速流动又变幻不停的“大平原时代 3”里,每一位“游牧 4”着的年轻人都需要面对以下的犹疑、回答以下的命题:过去的路径失效,

12、面对当下复杂的时代全局认知模糊而产生的犹疑:如此复杂、多变的时代,我是否有能力应对?父辈与前辈过去线性可期的路径与人生步骤,我能不能、愿不愿完全复制?安全感的获得:如何处理、掌控流动的日常生活,在高速变化的社会中获得基本的安全感?如何订立标准,构建“我”的理想生活形态?个体意义的发现与决策实践:当年龄、阶层、性别等过去用于锚定“我是谁”的身份坐标在新的时代中松动、错乱,那么怎样才能定义“我是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塑立一个更自省、动态的“我”,帮助“我”应对这个时代?个人与社会的链接:一面是“我独自生活”成为常态、一面是新的社交工具与互联网社群的持续扩张,“我”要建立怎样的社会链接规则,才能

13、让“我”与这个时代流动共生、不被裹挟又能确立自我边界?不是每一个年轻人,都能从容建构自己的人生轨迹。面对碎片化未来的逼近,他们确实流动自适,自主建构自己的理想生活及与世界的链接;但与此同时,他们更需要对一个又一个不知是危还是机的事件与时刻进行即时的吸纳、判断、决策。一面是向往、一面是焦虑,游牧着的年轻人就在这样的“AB 面”世界里或迟疑或坚定地前行,无可倒退。2.2“1/4 人生”“虽然时不时装作大人模样,但是心底有个声音告诉自己:你害怕。你害怕面对的是真正的、软弱的自己,而心中的不甘因为软弱反倒更加强烈。所以有时还来不及抹掉眼泪,就已经再次冲锋陷阵;但更多时候像无头苍蝇乱飞,盲目行动而不见改

14、变与成长的效果;迷茫就在此刻产生、陷入深思。第二天醒来,又惯性地上路了。”让我们进一步把目光聚焦到 1990 年后出生的年轻人-刚刚过去、或掐点经历着“1/4 人生”的年轻人。他们之中,大部分人初入职场,也刚刚进入自我人生建立/触发社会经历的阶段;他们对风险/机遇的认知、吸纳与决策背后,充满对时代全局/社会标准与定义的模糊认知,也使他们的想法与行动充满了不确定性。高风险的社会与高度扩张的机会,为这些“1/4 人生”的年轻人展开了一个被扩列、被无限拉平的实践画卷。他们可以更早、更清醒、更进击地探索自我,也可以主动地选择退却止损,以抵御不可预测的风险。更有一部分年轻人开始主动选择更早地退却与规避风

15、险 所谓的“佛系”人生,其本质是年轻人选择主动停止一切期待和反抗,通过一再压低自己对于外界与物质的投入、获得一种自我安慰式的短暂麻木与平和,用“佛系”来掩盖内心的退却和恐惧。5因此,年轻人的“佛系”并不能看作是年轻人对时代、对生活的消极逃避。相反,正是因为当下的年轻人更清醒、理性,对生活与社会中的每一个当下与时刻有着更充分、更流动的判断,才会更主动选择如何界定自我意义,如何在自我实践中实现对社会的价值,自我判断何时该主动进击、何时该主动规避风险“我不能所有事都在乎。我更想在乎 我真正想在乎的事儿。”,成为了对当下年轻人的更准确描述。1/41211 2.3“在乎”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年轻人通过在

16、乎“我真正想在乎的事儿”,寻找自我价值、激发他人的认同及参与、探索与社会产生切身关联的方式。这背后,有一种共同的驱动力在作用其中。这种驱动力帮助年轻人更早、更主动了解社会、更理性理解自我,也帮助年轻人更清醒判断什么才是自己真正在乎的事情并积极付诸行动。让我们定义这样的驱动力为在乎力-一种让年轻人能理性判断当下、能自主采取行动、能坚持自我选择的驱动力。装备了 在乎力的年轻人,又具备哪些特质呢?自定我标准:理性、系统地了解自我,制订只属于“我”的判断标准 什么才是“我”想要的人生路径、什么才是“我”期待的自我价值、什么才是适合“我”的与社会链接的法则;清楚我在乎:不再是模糊地认知“自己想要什么/自

17、己不想要什么”,而是基于对当下时刻的每一次认知与判断,通过更适合自己、更系统的标准来分辨自己在乎什么,确立、清晰探索自我价值的每一个锚点;勇敢作选择:不被传统或别人定义的“人生路径”与标准所裹挟、拨开外界及自己给予自己的限制;清楚分辨自己真正在乎的事情、判断实现条件,跟随变化或主动进击、或理性退却;用行动在乎: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通过更积极的行动、更合理的计划逐步到达“在乎”的彼岸;以身作则去在乎、去关注、去改变,激发他人的认同甚至一起行动。了解自我拨开限制主动出击制订“我”标准我想要!清晰探索自我价值积极行动激发他人13 143装备了 在乎力 的年轻人,在乎什么?1615 3.1 在乎,我能

18、否自由生长 我最在乎的是个人成长。我最大的心愿不是世界和平,而是愿每个人成为每个人。不确定的世界里,年龄、阶层、性别等过去用于锚定“我是谁”的身份坐标进一步松动、错乱,定义自我意义与价值的方式与机遇也进一步丰富、多元。今天,年轻人在定义“我是谁”这个命题上有着更多的选择与机会。一方面,松动的身份坐标能帮助他们更自适、任性地探索“我”的形态-身体、性别、个人风格;另一方面,更多元平等的媒体环境/更成熟的科技技术/更高速的社会发展为年轻人的个体实践带来了更多可能与个人价值转化-更多新的职业选择、更个人化的价值变现。对于年轻人而言,他们更在乎如何才能“自由人设,自由生长”一方面,他们更自主建立决策与

19、判断自我的标准-在乎如何更系统地理解自我、更主动地审视自我、更动态地创造自我;另一面,他们更动态构建自己的生活管理法则-在乎如何让“我”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的同时,更好地应对生活日常中的每一个时刻。如何才能让每个人成为每个人?年轻人对“自由人设,自由生长”命题的向往与焦虑,其主要的探索与实践体现在以下方向:持续管理身体,认真掌控人生的我主动管理健康,在乎如何建立可持续的健康生活方式内观自省,体系化理解自我的我主动叩问自我、敏锐自省、体系化理解自我,在乎如何主动建立属于自己的“人生循环”流动的风格,多元多面的我在乎通过对自我风格的探索与定义,清醒、理性地进行自我的全局掌控,动态成就更好的自己“以贩

20、养吸”,可创造可拓展的我把个人兴趣主动转化为技能与价值、自主管理自己的职业与兴趣身份,在乎为每一个即将到来的机会做好充分准备17 18不吃外卖,是我最后的尊严Jane 的朋友圈里,一半是种类繁多的舞蹈与健身视频,另一半是各种极其诱人的自制便当和菜肴。深夜。大门关上,电灯亮起,钥匙丢下,老冰箱的门被打开,厨房里灯火通明。脆生的胡萝卜/黄瓜/芒果/苹果切得将将好,堆放在料理碗中;沙拉生菜甩干水分,整齐码在碟子上。热锅热油煎出蛋饼、再摊开薄如蝉翼的米卷皮把各种食材卷入,“啊呜”一口用新鲜的越式米纸卷安抚五脏六腑。因为健身与健康的缘故,Jane 不喜欢在工作时段花时间刷各种订餐软件,最后马马虎虎选出并

21、不完全合胃口的午餐。从小摸索如何动手喂饱自己、长大后希望“认真健身,花式吃饭”的 Jane 显然对如何通过烹饪照顾好自己驾轻就熟。“我是那种想吃就要立刻动手做的人。我现在每周买一次菜,把冰箱里塞满我喜欢的食材.朋友看到我的冰箱还以为家里住了三口人。”哪怕加班到凌晨,从来不吃外卖的 Jane 也会雷打不动地自己动手做晚饭以及准备第二天的午餐。前天是蘑菇炖鸭、昨天是银鱼炖蛋、今天是玉米萝卜炖牛棒骨、明天再来个番茄炒蛋拌面条,Jane 的朋友圈一直在“深夜放毒”“我的生活习惯和别人不一样:每天很早起,深夜做好吃。”每天下班回家,Jane 变着花样给自己做好吃的,享受着食物带来的灵魂抚慰、身体养分与对

22、生活的花样探索。冰箱里塞满能喂饱三口之家的食物,Jane 每天透过自煮自食抚慰灵魂3.1.1 持续管理身体,认真掌控生活的我身体是我选择的,“怎样才是美”也是我选择的 舒展的双肩、平坦紧实的小腹、圆翘的臀部、结实且彰显肌肉的腿部线条,Jane 的身材与她“江南小囡”的出厂设定形成鲜明对比。“我喜欢墨西哥的气象女主播Yanet Garcia那种身材 腿没有很细、身材没有很瘦,但就是好看啊。”大三以前的 Jane 并不是这样想的。她不吃晚饭、一切以瘦为美,觉得就算瘦得没有任何身体线条也是美的;因为亲近的人,督促也影响了Jane 对身体、对美的看法,进而使她走上了健身路。“我其实没有什么 idol。

23、Instagram 上有自动推送,我随便关注了几百人,那些女生 po 的照片里都有很翘的屁股,所以我选择先练习臀部。那时候宿舍没有设备和条件,我就跪在地上变式踢腿 只腿踢、旁踢还有臀桥。”不间断地练习了一年后,臀部的曲线锻炼已经颇有成效。可是 Jane 不满足,“照片刷多了,我对美的看法改变了。虽然臀是翘了,我又觉得上肢力量和线条不够了。”察觉到自己上肢力量的不足,Jane思来想去,决定学习钢管舞。钢管舞没有她想象得那么简单。因为手指短,她需要比别人拥有更强的上肢力量抓住钢管,努力把自己拎起来;如今,Jane 已经可以在钢管上完整完成舞蹈,也通过钢管舞逐渐接触着爵士舞与电臀舞。“在很远的将来,

24、我想开一个舞蹈工作室。”Jane 坚定地说。“加班到家凌晨 12:30,我还是坚持自己做完第二天的午饭;第二天还是 6:55 起床,7:30 出门去健身房。”健身带给我很多,迷人女生就是我墨西哥气象女主播 Yanet Garcia的美好身材,是 Jane 心目中的理想线条Jane19 20用身体管好我自己的生活,尽管这其中充满矛盾这是 Jane 的一天 早上 6:55 起床,7:30 出门,踩个自行车、心急火燎地往新天地的健身房赶;8:10左右打卡,开始 60 分钟的力量训练;10:00 到达办公室,按部就班开始 12 小时以上的忙碌;00:00,手脚麻利下个面条、加几只虾,晚餐齐活儿;00:

25、30,随手抓起小葱炸油、炒个鸡蛋、铺上周末做好的叉烧,明天的午餐有了着落;料理期间,Jane 还会跃上房间中央的钢管,抓紧时间练习动作,强化肌肉力量。当健身与动手做饭成为了 Jane 的生活日常和一种“氧气式”的仪式感,她也将这一以贯之地用于管理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工作中,如非必要,Jane 从不看各种社交软件,每天整理好第二天的待办列表,“通关打怪”一般地根据轻重缓急逐个击破;周末的生活,Jane 喜欢一个人呆在家里,收拾屋子、换洗衣物。更多时候,Jane 选择把时间留给健身房,进行高强度的综合训练、面对学生的健身教学和舞蹈学习。多姿多彩的魔都夜生活从来不属于 Jane。外表西化、内心传统的她

26、,喝过最多的酒是红酒炖牛肉里的酒,蹦过最多的迪是舞蹈室里的排练。“别人会觉得我只想玩玩,不想稳定。”单看外表,外人或初次接触的朋友很容易把她归入“爱玩能喝”的酷妞一列;更大的烦恼,是每次 Jane 和男生聊天、尝试进一步交往的时候,对方会因为她的外表而产生误解。“但我也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我就是喜欢美黑、喜欢健身、喜欢西式审美;健身带给我许多很棒的东西,比如现在拍照都不需要怎么 p 图,我也因为健身养成了更好的生活习惯,也能更肆意地吃我爱的食物。”“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渴望尽早进入人生新阶段的 Jane 虽然会因为朋友的误会、与男生交往时的误解而感到矛盾,但她更愿意循序渐进

27、,踏实过好每天。“我知道自己要留在上海,也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如果有合适的男生记得告诉我,我会做饭、爱健身、生活习惯规律、性格开朗啊喂!”今天,年轻人一方面在乎生活的自主性,因为他们期待更有框架感、全局感地去整体把控、安排与设计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们更在乎生活中的流动性,强调每一个当下的体验、激发、灵感与变化。他们会选择对生活节奏的更全局掌控、对生活状态的更主动调整及对生活仪式的更持续创造。因此,健身已进一步成为年轻人最“夯”的生活方式。与过去的“跑步热”和炫耀式“发圈晒肌”不同,今天年轻人选择通过规律的健身/运动习惯的养成,更有效率地从多个方面掌控自己的生活节奏与生活风格-如何运动、怎么吃

28、、如何定义自我风格。他们不再追求过度的自制与约束,而是追求“实用性”的可持续健康生活方式-为了定义与展现我所认为的美,为了感知与调整自己的身体脉动,为了更好地吃,为了更好地工作。如今,年轻人在生活管理方面显现着更系统的自我判断标准-他们透过主动建立“实用性”的可持续健康生活方式以进一步梳理、固定自己的生活节奏,甚至能将其作为未来的职业探索方向之一。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年轻人“用身体管好我的人生”背后的矛盾-关于他人对非传统身体形象而产生的误解,关于更自主流动的个人风格在社交、婚恋市场中的与过往传统/标准之间的冲突。通过健身、钢管舞练习,Jane 正在对每一处身体线条进行持续型塑21 223

29、.1.2 内观自省,体系化理解自我的我毫无预备的生离死别日头很高,公路上没有一丝树荫。三笑穿着长衣长裤、戴着一顶大草帽、脸上蒙着口罩,时不时拿起手边的毛巾拭去汗水。这是一场为期10天的朝圣之旅,从禅院行至峨眉山金顶。每天5点起床、23 点入睡,全天步行 25-30 公里;一日两餐,素食禁语。或托钵乞食、或就地扎营,师父会在间隙开示。百多人的队伍全程静默,没有电子设备,就这么一步一步往前走。时光倒回三年前:阴天、医院内,三笑坐在床边,有一搭没一搭地和妈妈聊天。妈妈很早就生病了,瞒着三笑直到病情严重而不得不住进医院。那个曾经爱美的女人剪了短发,倚在床头,面带微笑地听着三笑说着这一天发生的事情。在读

30、大一的三笑,毫无准备地被卷进这一场生离死别。那时的她只觉得生活变成了一潭死水,虽然每天还是会笑、似乎也没什么事;两个人的生活变成了一个人的生活,照吃照喝照睡。唯一的不同是,她的生理期整整停摆了一年。认知“我的边界”:书写,间隔年与人生清单那大半年的时间,18 岁的三笑每天都在医院里陪着妈妈,记录自己每一天的心情。不善于向旁人倾诉的她把日记本当作唯一的说话对象,心里想啥就一字一句地写下来,写完就似乎把那一刻的感情全部宣泄出来。在妈妈最后的人生阶段里,三笑每天都很想哭,边写边哭,每次写的时候就像在走一条未知的路,走到头了发现是死路,折回,再走另一条。写着写着,悲伤和苦楚被抽离出来,牢牢地钉在一笔一

31、划间。写着写着,她在一池死水里遥见了大海。“每个人在质疑里迷失,在迷失里反思和挣扎。周而复始,在迷失里才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一个人的“大海”,究竟可以有多宽阔每日书写,静默禅修,对三笑而言是内观生命、善待自我的方式,也是她与外界渐渐联结的一种方法“每天写一写无关紧要的小事,像洒鸡汤一样地和大家道声晚安我每天花 1、2 个小时甚至更久的时间,写一篇 1、2 分钟就可以读完的日记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会有人读着读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就会对生活多一点爱所以,每天分享我的日记也挺好的。”三笑在 2016 年 3 月 14 日的日记里写道,这是她开始在朋友圈分享日记的第 32 天。2016 年春节起,三

32、笑开始在朋友圈中以图片形式记录每天遇到的人和事。最开始是简单的迎春问候、节日的祝福和感谢。慢慢地,第 3 天、第 4 天、第 5 天朋友圈开始有人留言:每天好期待你的日记,等着看完它才睡觉,你还写吗?三笑转念一想,每天写写好像也不错,于是开始了长达一年的日记分享。这一年间,三笑还开始向外面的世界伸出了自己小心翼翼的触角,一点点探知自我与感兴趣的领域。每日书的经历,让三笑在广州获得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实习,在美食的世界里无法自拔;第一次独自去香港旅行,作为沙发客在香港女孩家的上下床寄住了好几天;第一次给导演做助理、组织观影会,每周看长达 2 小时的独立电影;第一次邀请国外的朋友来家里做客,把外面的

33、世界直接带到眼前大一的时候,三笑还给自己列了一个人生清单,也一度热衷参加各类活动。直到有一天,一位咖啡店老板问她-什么活动都想参加,到底是想要什么?当时的三笑回答不上来,她从来不知道,甚至也没有想过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虽说如今流行#不设限#,但实际上-她根本未曾深究“边界”到底在哪里?“后来,我减少了参加活动的频次。因为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每个人在质疑里迷失,在迷失里反思和挣扎,周而复始,在迷失里才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大三,三笑选择了进行人生休整-间隔年。完成十天的徒步后,三笑毫不犹豫地跑到了西来禅寺。三笑在日记里写道,“时间变得好慢好慢,它不再虚度,而是充满感知在院里学习走路,在饭前进

34、行供养,在地上盘腿打坐,我们抬头看静谧的蓝天,低头看急湍的河流;我们闻路边的槐花香,闻手里的饭菜香。”禅院的生活简简单单,每个人都是一名过客,都是一名修行者。间隔年让三笑向外界小心翼翼地伸出了触角,也帮助她熟悉、理解自己的边界在哪里三笑23 24对生命有觉知,对自我更负责从禅院回来以后,三笑开始坚持每天打坐。“自己状态最好的时候,是在禅院打坐的时候。坐在草甸上两个小时,突然间有一种奇妙的感觉,自己慢慢变小,缩成一颗小小的点。这颗小小的点,浮到了半空中,看着草垫上的自己,一个因为打坐而感到疼痛的自己,但是这个小点却是真实的,在思考的自我的载体。”通过持续的打坐,让三笑觉得生活中很多的疼痛和负面情

35、绪都不存在了:它们只是心理的一个标签,是可以主动摒弃的。如此看待生活中的不顺与挫折,人就可以很快地抽离出来,不再为那“打翻的半瓶牛奶”而哭泣。三笑觉得,禅修改变了她看问题的视角。她变得更有觉知力 从前她看到的只是一个有着小小口径的茶杯,持续的修行让茶杯慢慢变成了一个小碗;在禅院的师兄看到的可能是一口锅,而师父则看到了一片海。曾经的三笑,看问题或更多停留在表面;但随着觉知力的增强,她发现自己能够触到更深层次的感悟。佛说“一花一世界,拈花一笑间,世间万千尘埃落定”;而她,也在慢慢、缓缓地以自己的方式解读周遭的一切。“你知道吗,我觉得现在的自己对幸福的感知变得更多了。例如我和爸爸的关系变得更好了。”

36、三笑从小和妈妈生活,“父亲”对她而言是一个异常陌生的存在。直到大一,她才渐渐地重新和父亲恢复了接触与相处,“当我把心打开以后,我可以感受到的爱更多了,我觉得我有一个全世界最好的爸爸。”三笑说自己父亲是一个佛系的人,从来都是开开心心过着每一天,努力地做每一件事情;即使被人欺骗,也从不抱怨。她自觉与父亲是相似的个体,为自己得到了什么而感到莫大满足,从不为失去的而愁眉苦脸。今年夏天的一个清晨,三笑在打坐时突然冒出来一个念头:将来要在自己家附近开一家素食餐厅。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位饮食从业者,这个念头不知道怎么就在她内心种下了种子,发了芽,长出了小苗苗。为此,三笑考取了营养师证书,每天泡在厨房里

37、 7、8 个小时,钻研各种食材搭配和摆盘。今年夏天的一个清晨,三笑在打坐时突然冒出来一个念头:将来要在自己家附近开一家素食餐厅。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位饮食从业者,这个念头不知道怎么就在她内心种下了种子,发了芽,长出了小苗苗。为此,三笑考取了营养师证书,每天泡在厨房里 7、8 个小时,钻研各种食材搭配和摆盘。立志要开设素食餐厅的三笑,正努力钻研食物:关于养分、关于组合、关于以食物疗愈人生上海郊区的一角,有三笑的家。一边是高楼林立的大都市街景,一边是烂漫的田园风光。“没有城市的繁华,又不曾有农村的风光”,可现在的三笑抬头能见很蓝很蓝的天,与很远很远的云;手边是饭菜香,耳边是鸟轻唱。三笑说她很

38、快要到成都工作,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家,但她很清楚自己的使命,很清楚自己会在不远的将来回到这个温暖的家。“生,是未来不惜一切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死,是当你真的为此付出的时候,死亦无所谓了。”一天看书后,三笑在白纸上记录下这段话。“我曾经害怕死亡,害怕留下遗憾。但是现在我觉得没有什么放不下,也没有什么想做而不能做,我再没有想过这些。活在当下,每一天我都觉得自己沉浸在无边的幸福中。”此刻,也许三笑的眼内闪着从生命中发出的亮光。深度的自我理解、细腻的自我反观,是复杂的现代个体必然的发展需求。相较过去期望保持对自我决策的敏感度、更理性理解自我,今天的年轻人更在乎如何才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下学会动态地

39、“自我反思”这种反思不只是要求有可独处的时间与空间,更包括能通过系统地建立日常记录与反思的习惯、仪式与工具-如坚持写作、一个人旅行、禅修,让自我能在高速流转的日常中停下来,寻求深度的自我感知与系统的自我思考。进一步、在“自我反思”之上,年轻人开始主动叩问灵魂,内观生命的意义。我为什么存在?如何面对死亡?什么是爱?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些终极的生命议题,在今天越来越多被年轻人主动谈论、探讨。从主动尝试“死亡体验”、选择参加正念/禅修等课程、到戏剧/艺术治疗等方式,年轻人选择更早、更主动地直面生命,直面家庭与人际关系中无可避免的矛盾、冲突与创伤,以更正向的态度去审视问题、积极疗愈自我。“有车有房、

40、财政独立、职级连年跳”,已不能成为年轻人生命意义与自我实现的所有。年轻人主动选择内观生命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种更积极的“对生命负责”、“为自我而活”的变化。从过去的自我保护、回避根源性的生命问题,到选择以不同的方式与工具持续反思生命、建立更好的“人生循环”,是再无人生范本可参考的年轻人选择自我进行生命教育,选择更主动地在消费、工作之外探究更深层的人生意义,尝试自主探寻自我所有在乎背后的真正根源与因由。此外,年轻人更通过寻找能让自我深度扎根的土壤来获得自主决策与自我负责的力量,进而撬动足以叩问人生的“缝隙”、深度理解自我,找寻时代之下更清醒的行动法则。25 263.1.3 流动的风格,多元多面的

41、我“所有人都在努力我只能更努力所有人都会对你说你要加油呀我只想说你不仅要努力还要快乐呀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会偷偷掉眼泪总有一天通过努力证明自己也是很优秀的希望今后不再有那么多焦虑多遵从内心每个人都可以很优秀晚安”来自大杨的朋友圈“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有进步,变得更好就行。“每天都在成为更好的自己流水的风格,铁打的大杨这是什么风格?我就是我的风格“健身,身材练到我想要的程度就可以了;化一个我喜欢的妆,get 了一个新技能,看到自己有变化有提升,就会有成就感。只要达到我自己预期的样子,我就很开心了,不需要别人的认可,都是为了更好的自己。”因为外型条件不错、加上喜欢研究美妆和时尚穿搭,大杨想过要不要

42、做一个网红或者美妆博主,“我也有拍抖音、微视,ID 叫麦浪姐姐,不过抖音只有 55 个粉丝,微视 300 多吧,感觉还是太难了,还在慢慢学习。”不管是学习有助工作的技能、还是在外型上改造自己,这些都是大杨塑造理想自我的方式。这种对自我成长的效果的每一刻掌控,能够让她收获更多的成就感。“我又换新造型了,不是脏辫,我发图片给你看看。”仅仅隔了一天,大杨又彻底“改头换面”了。“女生穿什么风格都可以,最重要是取悦自己”,现在的她,在各种风格之间随性自如地切换,平均 1-2 个月就会刷新一次外型;然而一年前,大杨还是一个迎合男友的喜好,穿裙子、走温柔小女生路线的人。分手后,她留起了自己想尝试的脏辫,脏辫

43、拆除后留过半个月的齐刘海,再到欧美御姐风 最后,才是她现在自嘲的“墩布头”。现实中的大杨,性格有点内向。但因为外型看似张扬而被贴上了各种标签,让她一度很不爽。“在玩积目(社交 APP)的时候,一些男生看我的外型会觉得我是很好睡的女生,就会直接说约不约啊之类的,说什么 看你不像是那样保守的女孩,我就不想理他们,直接回 滚 。”“不管异性还是同性,看到我一头脏辫就说你好酷啊,大家都觉得我酷酷酷,只觉得我酷,我就特别不高兴。”于是她把脏辫拿掉,撕掉那些因为造型而被贴上的标签,“感觉重新做人了”。大杨27 28更务实的成功学:每天都在成为更好的自己97 年出生的大杨,已经做过不少工作。她卖过衣服、做过

44、服务员,上一份工作是做人事,每天朝九晚五,上班就是对着电脑发呆或者玩手机。“我觉得特别浪费时间。我才21岁,为什么要这样浪费时间,浪费自己?”现在的她是一家私人贸易公司的总裁秘书,她说这份工作对她改变很多。她把老板的一句话铭记在心:“每个人都不要给自己贴标签,每个人都是多元化的。”她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学会不去在意别人的眼光。她说,这是她做过最勇敢、最做自己的决定。大杨发布的朋友圈几乎都是自拍和日常玩乐-她不喜欢在朋友圈什么都晒,觉得大家看到自己开心就足够了。“我觉得我的人设应该就是:看起来不务正业、实际有工作,希望有一天别人会觉得 哇!原来你这么厉害!的这种感觉。”然而如何提升自己、要如何努

45、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是大杨现在比较焦虑的事儿。“觉得自己不懂的太多,不会的太多”,大杨选择通过坚持提升自己来建立自信 她坚持健身一年多,每周保持 4-5 次的频率;学习化妆穿搭,不断在外型上折腾自己;看心理学的书籍,提高自己的情商和沟通能力;最近还报了关于 PPT 技能提升的网络课程。大杨觉得,比起孤独没人爱,她更害怕自己没进步、停止学习;她喜欢菜鸟蜕变的故事,希望能成为一个“安迪桑切丝”(穿普拉达的女王)式的女性。她也坦诚,自己并不想成为所谓的“成功人士”,“我没有那种先挣一个亿的宏大目标,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有进步,变得更好就行。”“孤单没人爱,和自己停止学习不再进步,你更为哪个事

46、儿而焦虑?”“怕自己没进步,停止学习。”“开心、财富、自由,这三个东西你会怎么排序?”“财富、自由、开心。有了财富和自由才能真正的开心。财富指的是经济独立,可以养活自己,当自己想干什么的时候都可以支持到。”“你现在最焦虑的事情是什么?”“想挣更多的钱,希望成为比较厉害的人。当然我还是有自知之明,就慢慢努力吧,认真做好每件事。”“为什么那么急着赚钱?”“因为想变得更好。”不管是学习有助工作的技能、还是在外型上改造自己,都是大杨塑造理想自我的方式今天,年轻人展现、向往一种更“务实”的成功学 成为更好的自己。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年轻人往往从两种路径进行主动实践:在乎更开放的学习-面对疯狂变化的世界

47、,年轻人更重视掌控、规划自己的学习,为的不是”努力打卡、加班,获取上级肯定“,而是为了”持续刷新自我“;建立更碎片化的学习轨迹,“健身吃饭随时听,终身学习到尽头”;聚焦更具全局性、更有知识架构与系统化的“干货”,追求在短暂的时间内可以获得全局性视野的干货、迅速得出行动的建议与方向,同时更追求学习成果能帮助他们建立更宏观、更系统的知识体系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在乎风格流动的自主掌控-今天,年轻人不再满足过去被动接受已有的审美规范、消费符号与风格体系。不是为了与他人形成差异与区隔,而是从成为“更好的自己”出发,他们更希望通过自主摸索、尝试,自我定义适合自己的文化符号,从而找到更自定义的风格与审美,

48、表达更复杂、真实的自我,进一步深入理解“我是谁”“总感觉想要折腾一下自己,希望自己更多元一些”。在乎如何能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背后,是年轻人进一步对“自我挑战,自我刷新,不为别人而活”的向往与实践;“改变世界太难,我选择先改变自己”的背后,展现着年轻人在时代下如何清醒、理性地进行自我实践与自我掌控,也是年轻人在不确定世界之下获得“抓得住的自信心与成就感”的重要来源之一。但不论是“扶我起来我要学习”还是“我的风格我定义”,背后都不同程度地浮现出年轻人在如此时代之下的担忧与焦虑 毕竟这时代,与自己较劲的除了他人,还有自己。如何持续、动态地刷新自我,如何定义自我的“成功准则”,如何与过去传统的成功学

49、/审美标准较劲、周旋甚至击破,是当下年轻人在自我决策与自主探索层面的终生命题。29 303.1.4“以贩养吸”,可创造可拓展的我失去我的兴趣,我的人生将平淡无奇“第一次(cosplay)公演是演剑三里的一个反派小兵。那时候紧张了很久,但是我咬牙坚持下来了,出场 1 分多钟吧,一共 2 场,总共演了 3 分多钟。下来以后我是发抖的,有下来了下来了,演好了演好了,没出错没出错的那种感觉。”说起第一次登台公演,鞋子还是显得非常激动。今年才 23 岁的鞋子,玩 cosplay 已经快七年了。五官硬朗阳刚、身材高挑偏壮,及腰长发的他并不是 cosplay 圈里那种最吃香的清秀小生,但这并不妨碍他要坚定地

50、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筹备第一次公演的过程中,他看到很多前辈受伤还坚持排练、吃止痛药也要坚持上台,他被这种“为自己热爱的事情而拼命”的精神深深感召;而第一次意识到兴趣可以变现,是师傅带鞋子参加一个商演。“800 块一天、2 小时就下班,我才发现原来 cosplay 这个东西还能赚钱。于是我就开始着手去学,开始了解其中的门道。”那时的他,已经跟着师傅学了 2 年的 cosplay 表演,“我要去学(扮演)角色相关的动作、还要记台词。虽然演的时候有录音、不一定要自己念出来,但我还是要念出来,才能让自己更好地融入这个角色。cosplay不是摆摆 pose 就好了,我们希望让别人觉得这是一件很专业的事情。

51、”现在,cosplay 剧团的事务占据了鞋子大部分的时间。此外,他还是“龙宿”道具工作室的道具师、8 点组乐团的现场执行;他和中专时代的一群老朋友还开了一个主营设计、副营电子烟的工作室,另加上一些不定期进行的“小项目”,例如制作黏土玩偶和模型、担任影视武指等,鞋子可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斜杠青年”。“有了钱没了兴趣,要钱何用?有了兴趣没了钱,那兴趣也将无的放矢。”做自己喜欢的事,让喜欢的事更值钱形象硬朗阳刚的鞋子并不是圈里最吃香的型,但无阻他在这条路上的坚持这些在某些人眼里看起来“玩物丧志”的兴趣,却让鞋子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原本日子过得浑浑噩噩,开始接触舞台剧了,就不得不去拼命;我每天都

52、过得很充实,每个礼拜去排练也是我觉得最开心的事情。每个人的人生都很无聊,怎么在其中找到让自己不无聊的东西是很难得的。我觉得我是很幸福的。”“你觉得你的兴趣对你的意义是什么?”“假如我是一棵植物,我的兴趣就是营养液,让我长得更好;但是没有这个(兴趣),给我浇水我也可以生长,但我就会平淡无奇。”边玩边赚,兴趣也要可持续“第一次商演赚的钱怎么花了?”“800 块全部充进饭卡了,然后叫上朋友一起吃饭喝酒。觉得用自己赚到的钱做一些想做的事情倍有面儿。”现在,鞋子凭借他的兴趣,每个月收入最高可以到 2 万,业绩一般的时候也能稳定在 2000-3000 元。谈到赚钱这件事,鞋子直言不讳自己是一个“贪财好色,

53、又是一个非常爱炫耀、非常张扬”的人,让兴趣可以变现,这在他看来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可能是有点虚荣心,但是身边的这群朋友给我带来了太多美好。我实在不想让我们热爱的事情断掉,我想让所有人都看到我们的闪耀。”启发他开始用商业思维去发展兴趣的人,是中专的学长。“中专二年级的时候我在做舞台剧,学长老是带兄弟们出去画墙绘,因为平时大家玩在一起都会聊各自在做什么,今天又接了什么活儿,赚了多少钱,设计稿画得怎么样了什么的。后来我发现自己有点融不进去了,我就想.我有什么事情可以帮到他们的?我觉得我自己口才很好,我可以给他们拉活啊。从那时候起,我就开始注意身边有什么资源、主动去认识人。当时的想法很天真的:多认识一

54、些老板,他们需要墙绘,我就介绍给学长;后来他们发现我也在做舞台剧、做 cosplay,就开始聊跟我玩的东西相关的一些合作。我发现,这都是我手里的牌、都是我的资源,何乐而不为呢?”从此开始,鞋子就开始有意识地经营、积累自己的社会资源。两年前,鞋子被龙宿工作室的负责人、知名 COSER 远远小次郎邀请加入工作室,并且在工作室的氛围与远远小次郎的共事中开始有意识地经营积累自己的社会资源;在这过程中,鞋子的“组局”能力也越来越强,渐渐地被圈内圈外的小伙伴与品牌认可。鞋子所在的 8 点组乐团,其单曲上升气流最近更是和初音未来进行跨界联手cosplay、道具制作、音乐是兴趣帮助鞋子找到了人生中那些“不那么

55、无聊”的锚点鞋子31 32“比如在酒局上,如果有一些甲方或者项目负责人在,他们说到自己在做的项目,我就会提到我们这边正好是做 cosplay 道具的,你要不要看一下我们的作品?。我还会在手机里存一份工作室的文件、网盘里面会存一些资料,方便随时发给他们。”“新认识的朋友,我都会有意无意地去宣传一波,让他们知道我在做什么;我也会有意经营自己的朋友圈,会在朋友圈发我们工作室做的东西。我的朋友圈分组很多,分类细到男 coser/女 coser 那种,因为有些活动只需要男 coser 或女 coser。”“我是一个机会主义者。我认为,把现在能做好的事情做好、让整个团队变得强大以后,才有能力去抓住对我们有

56、利的机会。我不知道我的人生方向往哪里走,我只知道我要做好眼前的事情。”虽然不知道去往何处,但是时刻做好准备,始终处于捕捉机会的状态,是鞋子的日常。从鞋子的谈吐中,能明显地感受到他超出同龄人的成熟、甚至是现实;面对身边一些负面的声音,他也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坚定维护自己的选择。“如果你的兴趣不能继续变现了,你觉得你还会坚持下去吗?”“不会,完全不会,也许我早早就放弃了。因为能够赚到钱,是社会对我们的认可,只有我们有更多被利用的价值,才会得到更多的钱;得到更多的钱,(对我来说)就是得到更多的认可。我是一个除了 cosplay 和动漫,其它什么都不会的人。我离开了这些,就意味着要为了赚钱去学习其它和这

57、些无关的东西,就意味着要牺牲掉我喜欢的事情、牺牲掉我的兴趣。兴趣和钱对我来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了钱没了兴趣,要钱何用?有了兴趣没了钱,那兴趣也将无的放矢。”鞋子俨然一副捍卫理想的年轻创业者的态度与说辞。只是,“理想”被替换成了“金钱”。没钱会让鞋子感到特别焦虑,就像失去了“续命”的营养液。作为家里有房有车的上海土著,鞋子并不想依靠父母,“说到底那是父母打拼出来的东西,我不想靠他们去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即使有这个条件,我也希望靠自己的能力再去买这些东西。所以如果没钱的时候,我就会感到迷茫:我会不会走到最后还得靠我父母?,那是我最不想看到的结果。”“你有危机感吗?”“有。我的危机感就是:

58、机会来临的时候,没有做好迎接它的准备。”不论是积极发圈、还是对朋友圈进行分组,都是鞋子对自己资源网络的持续经营,缺一日不可。(图片摘自微博 远远小次郎)“我在乎机会,但我更在乎我有没有抓住机会的能力。”-今天,身为“自我设计师”的年轻人,拥有更高度自主设计“我是谁”的自由,但同时也面临更漫长的自我决策,应对随之而来更持续的矛盾与挣扎。一方面,学历、白领等传统人生规划与发展路径在今天越来越有风险。已有的大型组织与商业公司体系越来越不可靠,年轻人需要不断适应新环境、新知识、新技能需求;“我不懂,我的领导更不懂”社会或组织中的前辈经验快速失效,再无固定路径可循的年轻人需要以更年轻更跨界的朋辈为参考,

59、进一步更独立、更有想象力地探索职业与能力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高度扩张的机会与进一步下沉的新路径,为年轻人的职业选择与兴趣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年轻人不再需要作出“职业与兴趣,你爱我还是ta?”的艰难抉择,他们更有机会、也更主动地探索“兴趣 x 价值”的多元可能。今天的年轻人,已从单纯围绕“兴趣”进行自我探索,进一步转为强调“兴趣和工作所获得的能力,都能强化我的技能树”,以帮助自我更多面、更多元地储备应对不确定世界的能力。“虽然不知道去往何处,但是时刻做好准备”当兴趣、技能与工作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年轻人所持有的“兴趣”往往意味着更清晰可期的技术与能力,与更高可能的价值变现。因此,更多的年轻人开

60、始更勇敢地作出选择,打开了“以贩养吸”的无限模式 从探索兴趣、轻量变现、巩固兴趣、成为技能到最终实现商业价值的转化(如成为职业、自行创业等)。此外,在这样的持续变化中,年轻人也更在乎市场逻辑、强调价值交换,更主动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兴趣与专业身份、学习拓展自己的资源网络,为随时而来的机会做好长期、充分的准备,以动态的能力与资源更好地适应变化的当下。2018 年的鞋子,刚满 23 岁33 343.2 在乎,我该怎样爱、如何期待当下的年轻人,“我独自生活”成为了新的常态。年轻人更主动地选择单身或独居的生活形态,以进一步契合、强化对自我空间的渴望-一人食,播放只属于我的音乐,关上房门就是自我小世界的合

61、租公寓.一人或是“一人一宠物”的生活形态逐渐普遍;“我独自生活”的另一面,是年轻人与社交强关系者(父母、恋人、密友)之间物理距离的逐渐稀释,及对彼此精神关系进一步提出了更高要求-年轻人正积极尝试、突破人际强关系的束缚,寻求更自适的相处方式。不确定的世界里,固有的亲密关系-其意义、其契约、其仪式感,也逐渐变得不那么确定;什么样的亲密关系才是“我”想要的?恋爱的终点一定就是婚姻与家庭吗?“我”应该如何与父母相处?除了传统社会标准中不断强调的“牺牲与体谅”,怎样的相处方式才是我所期待的?所有关于亲密关系的迷思与疑惑背后,是年轻人对亲密关系的在乎原点发生了改变。对于年轻人而言,其在乎的焦点与核心、已从

62、过去的在乎关系、契约与仪式,进一步演变为如今的在乎相处法则及更个体的自适标准:一方面,他们透过与亲密关系者的新沟通方式,尝试探索彼此更多元的面貌,尝试了解更完整的彼此,以更好地构建适合彼此的相处法则;另一方面,他们也选择自主建立匹配自我及不同的亲密关系者的相处标准-新的契约、新的关系锚点、新的期待准则,主动跳离过去由婚姻、宗族、家庭所构成的亲密关系标准,以更自适、更包容的方式看待彼此的关系。因此,怎样爱、如何期待,是年轻人今天面对社交强关系一系列问题与冲突背后的核心原点。我们看到,年轻人在向往、矛盾、困惑与寻求突破之中,正尝试循以下方面进行更积极主动的探索,试图在当下找到一种更自适、更平等、更

63、理性、更边界清晰的相处方式:你与我,从来都是独立的两个人在乎自主定义亲密关系,自主松开传统标准与社会契约的束缚,踏上对亲密关系的再探索之路爸爸妈妈,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进一步在相处中在乎“共享、共赢、独立”,与父母共同成长、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35 363.2.1 你与我,从来都是独立的两个人“晚上好,很高兴认识你。”“你好呀!”一个冬天的深夜,交友软件中,突然有人主动朝海草小姐打招呼。这是一个以兴趣爱好匹配度进行配对的陌生人社交软件打开个人主页,可以看见对方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最近看了什么书,去了什么有意思的地方如果对对方感兴趣,可以匹配后发起对话。她有一搭没一搭地与对方聊了起来。紧接着

64、,对话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第二天,两人约着线下见了面。隔了一周,两人再次见面,自然而然地,关系热烈地开始了。这场关系,并不是海草小姐过去认为的“恋爱”,或者说没法用传统的恋爱关系与标准来给这段自去年冬天开始的亲密关系下定义。一个 App、一些文章,开启了新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有更多的可能性。”一场关于亲密关系的自我修行什么叫“亲密关系”?大学时的海草小姐有一位交往 4 年的男朋友。两人初识于懵懂开窍期,迷迷糊糊成了一对;出国后身处不同的州,平时靠微信或者视频维系感情,唯有放假时才能聚在一起。感情远着远着就淡了,但是海草小姐从未想过分手。在她的意识中,两人就是要永远在一起,无论怎样也要一

65、起携手走完这一生。然而,两人还是在临毕业的时候分手了。“刚认识到互相暧昧到喜欢到热恋到异地恋彻底分手。从此之后再也没有联系可能恋爱本身就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她决绝地删掉了对方所有的联系方式,生活中再也没有这个人的存在。上一段恋情结束后,海草小姐回到北京,开始了近两年的空窗期。“我很焦虑,找到一个喜欢的男孩太难了在新的软件认识多些男生,期待找到一段浪漫关系,没有说非得要找男朋友。”直到,她在去年冬天遇上了“那位先生”。近乎所有与海草小姐关系较亲密的朋友都知道“那位先生”的存在。但无论是她的朋友、抑或“那位先生”的朋友,都没有见过对方。毕竟,一个身处互联网行业、一人置身体制内,似乎也没有什么圈子

66、让两人及其朋友有更多的交集。每个周末,分处在北京城两端的两个人会聚在一起,享受难得的 2 人时光。平日,工作繁忙的他们也会在微信上偶尔交流每天发生了什么;当她情绪低落时,“那位先生”还会及时安慰她,担起和她一起探讨解决方案的角色。“我觉得我们是独立的两个人。像朋友一样相处。”海草小姐深感认同的一段关于亲密关系的描述海草小姐37 38什么才叫亲密?怎样才算关系?但是这段关系的起端,海草小姐并不是这样认为的。从上一段恋情走出来后,她一直认为自己应该再找一个和自己各方面契合的男生,然后进入一段传统的亲密关系;如果发展得好,就一步一步走向更稳定的男女朋友关系,接着订婚、结婚,两个人过一辈子。带着这样的

67、想法,她和“那位先生”相安无事地相处了数月。随着时间的推移,海草小姐逐渐觉得自己和“那位先生”不只是在身体探索上的逐渐默契,精神上的交流也更多了。她开始渴望与“那位先生”进入恋爱关系 两个人既然两情相悦,精神和身体都在一个调频上,平日相处与传统的“男女朋友”没什么本质区别,为什么不尝试在一起呢?“尝试成为男女朋友吧?”“.”得不到内心期待答案的海草小姐,又旁敲侧击了好几次。最后“那位先生”说,他现在还不想进入一段恋爱关系中。总感觉恋爱的下一步就会被推进到婚姻,而他还不想结婚;两人可以做一切情侣之间做的事情,但他就是不希望进入恋爱关系。海草小姐很失望,“我觉得他只想睡我。“今年年中,海草小姐主动

68、提出分开;两周后,她按捺不住,还是去找了“那位先生”。两个人认认真真坐了下来,进行了一次严肃、理性的对话。最后,两人重新在一起,依旧不是传统的恋爱关系。“他说他并不是因为不够喜欢我而不进入一段关系,而是对于现在的他而言,他无法和任何人进入一段关系;我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排他的。5 月份之前,我还是会纠结他是否真心喜欢我,5 月份之后,我开始接受这样的事实:可能在别人看来,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感情(如果负责任的表现在于最后进入婚姻与否),但是我也好像没有什么责任需要对方承担这段感情,当下带给我的东西以及感情的质量是好的,彼此都感到开心,快乐。”“他没有办法承诺一直喜欢我,也没有办法承诺喜欢我到哪一天

69、。他还觉得自己会在婚内出轨,他也不希望我成为被出轨的对象;他还说我们彼此坦诚和排他,但是他认为自己对进入婚姻没有那么乐观。婚姻是几十年的事情,没有办法说你在这几十年间还爱这个人,或者见到别人不心动。”现在,海草小姐开始尝试用一种新的观点与角度看待这段关系。“我开始思考关于感情的更多可能性。这段关系最开始是我被动接受了开放关系,但过去的我是坐井观天的一种状态;现在想想,世上有许多不冲突的、多样化的关系人和人之间可以相互喜欢,但是不一定要在一起,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有更多的可能性。现在我想明白了,可能一开始的确因为喜欢那位先生才接受这样的关系,但是乐观地讲,我也能接受有一天我们会分开的事实。”“我

70、觉得,我们之间是相互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对彼此没有苛求的一段亲密关系吧。”她见过身边太多吵吵闹闹、轰轰烈烈的情感关系,最终都落得一地鸡毛。“如果是男女朋友关系,你会对对方有许多期待,一不顺心就会向对方大发脾气;而在我们的感情里,就只想着让对方开心,没有太多什么负担。”海草小姐见过太多畸形的爱情 明明两个人不适合,却在感情中苦苦挣扎,促使她总是有一种对被抛弃的恐惧;如今,她对现在这段关系、以及对亲密关系的看法更开放、更自适,不再有那种如坐针毡的恐惧了。她觉得,自己如今的关系不能定义为流行所说的那种“冷恋”,“我觉得,传统冷恋其实是不愿意靠近彼此,所以选择主动把握距离,害怕受伤害;任何深层关系都会

71、有受伤害的可能 暴露更多自我的部分,把最柔软的地方暴露出来,而不知道结果。所以,很多人选择不暴露,希望在对方心中保持最完美的一面。“这段关系中,海草小姐已经把“那位先生”视作一个独立的人:像亲密朋友一般相处,并不以传统定义与关系要求对方;两个人的相处自然轻松,没有过多的约束,互相感恩。“我们约定好了,如果有一天我需要结婚,或者我不再爱他/他不再爱我,随时可以分开。”“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很幸运地找到一段恋情。我会因为一个人憧憬婚姻,但我不会因为婚姻而憧憬婚姻。我觉得有人说(感情中)经不住诱惑,是因为两人没有建立很深层的联结-彼此是这世上的灵魂伴侣和战友,但这些事是可遇不可求的。“爱遇到性很容易,

72、遇到理解却很难。即使不以爱的关系存在,也可以是以其他关系存在。我很喜欢纸牌屋里男主角说的,I love her more than sharks love blood.。享受当下,不去想也不知道能走到哪一刻。我不纠结了。”39 40“爱遇到性很容易,遇到理解却很难。”这句话,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下年轻人对亲密关系议题及其持续探索-背后的困惑与矛盾。传统社会观念的逐渐稀释、年轻一代话语权与新观念的逐渐强化、“我独自生活”背后对自我空间的进一步渴望,都在影响着年轻人对亲密关系的更广泛思考与探索。一方面,年轻人选择更流动地展开对性、对自我身体的激发与探索,自主地使其从婚姻、承诺、传统亲密关系中独立开来

73、,更强调自我愉悦、与他者的独立共处;另一方面,相较身体层面的“调频一致”,年轻人在亲密关系中愈发在乎精神上的共通、心灵的彼此接近与精神世界里的相互投射,以及给予彼此更多、更完整的边界与空间。与过去相比更“重神交”、更重视独立边界的年轻人,其变化背后折射出的本质,是更注重独立自我的年轻人正在探索一种更理性、更同理协商的亲密关系相处方式-“我希望彼此是独立的两个星球,用合理的频率相处,偶尔碰撞但更多的是各自旋转”;但更深层的,是年轻人关于“什么才算亲密关系,它又终将走往何处?”的困惑与矛盾在传统观念逐渐稀释、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组成逐渐解离的当下,更演进的年轻个体、其亲密关系的终点并不全然是婚姻、建

74、立家庭,他们愈发在乎亲密关系中的个体情感需求。当闭合式的恋爱关系不再是唯一,我们逐渐发现年轻人更主动投身亲密关系中的“灰度银河”刚刚好的暧昧,保持亲密关系的温度与适当的距离;但与此同时,年轻人的亲密关系探索也面对更多的困惑与冲突:如果亲密关系的终点不是“结婚生子成家立业”,那什么才是?如果亲密关系不再以“是不是男女朋友”来衡量、再未有新的关系契约出现前,又该用怎样的“仪式”与“名分”来定义彼此?父母与社会的固有期待与“我”之间的矛盾,我又该如何应对?年轻人在社会传统标准与自己更期待的亲密关系之间切换、迷乱着;但同时,他们也在更积极、主动地定义自己期待的“亲密关系”,也更坦然地让亲密关系中的彼此

75、看上去“没那么完美”毕竟,除了“什么才是我想要的亲密关系?”,“如何在亲密关系中与我、与对方的不完美理性共处?”也是年轻人都需要修行的二三事。3.2.2 爸爸妈妈,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一场旅行,一次平等、开放、真正的对话“Echo,毕业愉快!”“对啊,终于熬完了。这是我爸妈,他们第一次来美国玩。”“哇!你父母吗?你能帮我翻译下,很高兴见到他们吗?”这是 Echo 特意为踏足美国的父母而举办的一场毕业派对。参加的朋友国籍横跨三大洲,肤色不尽相同,性向各异。唯一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是 Echo 在美国这几年的至交好友。17 岁,Echo 孤身一人前往美国求学;第一次,Echo 的父母踏足美国的土地

76、。这,也是 Echo 第一次与父母相处如此长的时间。“当时我让全场唯一会说中文的朋友陪着父母。他人超级好,全程充当翻译,带我父母认识我的朋友们。”Echo 放心地让父母全身心沉浸在这个充斥着不同语言的陌生环境里,“party 上的我是很放松的,我父母看见了平时他们没见过的我。”一万多公里的距离与隔阂,在这个夜晚中渐渐隐退,消失不见。“你知道吗?17 岁以前,我们并不是这样相处的。”青春期的 Echo常年寄宿学校,只能周末回家;即使回家,大部分时间也在补习班中度过。满打满算,她与父母的相处时间只有在车后座来往学校和家或者家和补习班之间的那 1、2 个小时。在她的印象中,自己总是在汽车后座拼命写作

77、业,而父母在汽车前座、默默开着车,看着后视镜中的她。“现在我也会学习用父母听得懂的方式,从理解父母的角度进行沟通,多为对方着想,为对方多往前走一步,达到平衡状态。”一场听懂彼此的家庭旅行Echo41 42Echo很幸运,她的父母能够平等地与她沟通,尊重她过往看似不成熟的想法。“我觉得很多中国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把我希望的强加于你 或者我希望你怎样就是怎样;良性的亲子关系,更多应该是可以共同讨论问题,但最后决定权还是在孩子手上。幸好从小到大,我父母就是这样与我相处的。”即便如此,Echo 的父母也并不擅长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在 Echo 遇到人生重大事项需要抉择时,父母会耐心与她探讨;而在日常生活

78、中,父母却不能经常在言语上给予 Echo 她渴望的爱。在外留学的初期,年纪小小的 Echo 感受了在异国的无尽孤独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希望父母能有更多言语上的鼓励和支持,但是不知道应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渴望。她,在巨大压力下转而选择歇斯底里地大发脾气,寄希望于父母能够发现大吼大叫背后那个孤独、无措的她,可惜事与愿违;后来,Echo 开始变得很酷,选择自顾自地过自己的生活。“当时,他们很多时候不知道我在干嘛。我不关心他们怎样了,他们好像也不在意我怎样了;而我现在才知道,他们当时很怕打扰我。”“我一直表现得很冷酷,沟通就是发信息,嗯。哦。好。,可想而知那种情景是多么糟糕。六年,彼此都是小心翼翼地沟通

79、简单交流一下最近什么课、发生什么事,或者我就直接扔照片了。”直到快毕业,面对升学和求职的压力,Echo 再也忍不住而开始向父母求助。渐渐地,双方的互动和沟通多了起来;某一天,Echo 突然冒出了一个念头:要不带父母在美国玩一圈儿吧!彼此成就“更好的自己”安排旅行也并非易事。因为父母都不会英文、也从未出过国,Echo 为了让父母能够一路安全抵达美国,做了 3 份非常详细的旅行安排:行李清单、乘飞机及入关须知和旅行计划 细致到行李清单需要准备多厚的衣服、过美国海关时说的每一句话、可能遇到的每一种突发状况、Echo 亲手写的毕业邀请函、每日行程安排Echo 还制作了中英文双语的小纸条,以便父母在遇到

80、紧急情况时可以随时求助。方方面面、前前后后,Echo 都考虑得十分周全。这一个月的美国之行,正如Echo 预料的那般,十分完美Echo 的父亲喜欢和珍藏款跑车拍照,徒步途中他发现了一辆老款保时捷跑车,眼神示意 Echo 上前“搭讪”车主,询问可否拍照。最后,Echo 收获了父亲在跑车里开心得像个小孩摆弄新玩具一般的照片;Echo 的母亲一直很想化妆拍写真,于是Echo 在毕业典礼当天联系了摄影师拍摄家庭毕业照片,圆了妈妈的梦。为父母安排的毕业派对、一家人拍毕业纪念照、为父母仔细规划行程.Echo尝试透过这场旅行读懂彼此和父母旅行中的每一天,Echo 都需要将诸事安排妥当,让语言不通的父母即使身

81、处异国仍在感到自在。她很累,但是她心里很快乐。回国与父母同住一个屋檐下的大半年间,Echo 有更多的时间观察、学习、调整与父母的相处方式。“我现在很高兴看到父母有自己的生活。我妈妈那时候还没有退休,她做得也不开心,她一直盼望退休,可以做一堆自己的事;我爸爸的状态也不是很好,他想做一堆事情,但是不知道做些什么。他们都处于一种执着于某样事情的状态-执着于什么时候可以离开这份工作、执着于自身以及执着于他们对社会的价值。他们也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因为他们没有找到在社会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你看,连 50 多岁的人都在想这些,更何况我们?”Echo 看到了父母的困扰,开始更多地从父母的角度理解父母,尝试用自己

82、的学科知识帮助父母更好地理解他们自身。父母时常因为沟通不畅而发生争吵,Echo 充当救火队员,以学习所得的用户体验思维与父母进行更有效的沟通,让他们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理解彼此,父母的关系因此得到大大改善。顺利退休后的父母,有更多的时间享受过去因忙碌而没来得及细细品味的生活:母亲参加手工班,享受第二人生;父亲喜欢旅游和唠嗑,到处找朋友侃大山。他们不再焦虑和茫然,可以逐渐平和地与这个世界相处。“常常看到很多文章教父母如何去做好父母,却很少有声音教子女怎么做好子女。现在我也会学习用父母听得懂的方式,从理解父母的角度进行沟通,多为对方着想,为对方多往前走一步,达到平衡状态。”Echo 说她很希望

83、成为那个让“父母成为更好的自己,让子女更好地与父母沟通”的桥梁。时光倒回至那个夏天。“那些文件管用吗,是不是遗漏了什么?”Echo 懊恼着,着急为何还没见到父母。猛一抬头,她看见不远处的父母推着庞大的行李箱,脸上带着疲惫和抑制不住的兴奋朝她猛挥手。只是当时的 Echo 不曾预想到的是 这才是一段更奇妙旅程的开始。事无巨细的行程安排43 44现在,年轻人与父母-家庭单位中的强关系者之间的相处,显现出更理性、更主动、更开放平等的自在状态;他们选择主动思考解决方案、积极采取行动以回应他们所在乎的父母与家庭关系。过去年轻人更强调在亲密关系如家庭关系中,为彼此付出、有所牺牲;或是采取消极、回避的状态以被

84、动抵御父母对自己的过度束缚与管控。今天,年轻人已将这种“非黑即白”相处模式的被动接受调整为对更双赢的解决方案的积极探索-不刻意牺牲、不过分强调一致性,尊重彼此。这种积极探索的背后,一方面是年轻人更强调个人边界的清晰(空间、财务、整体关系等方面),另一方面是年轻人以平衡父母与自己之间的期待、需求与利益为核心出发点,积极寻求更共享、更共赢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我们看到年轻人关于此话题的更积极实践:共同创造只属于“我”与父母的深度体验(如公路旅行等),在此间让彼此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家庭共同体;适度开放自己的生活轨迹、让父母尝试了解“真正的我”(如与父母一起参加音乐节),同时反向深度理解父母(如整理家庭口

85、述史)、建立更平等又能相互探索的新关系;同理心先行,把父母视为独立的人与“最好的朋友”,彼此尊重、独立不牺牲。从帮助父母更适应这个不确定世界、到选择与父母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年轻人正主动又聪明地探索着与父母相处的最优解。3.3 在乎,我如何更主动与世界链接“Be aware of this(在乎),是改变世界的基础。它让我即使拥有,也依然有改变的意识和勇气。”个体社会也意味着必然的孤独。如何重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获得归属感,成为年轻人生活中的重要命题-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主动在乎这个社会与世界的背后,是他们正自主选择与社会之间产生更紧密、更日常的关联,并在此探索过程中找寻自我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86、、自我回答自我究竟能驱动怎样的改变。一方面,在不确定的世界里,身为“自我设计师”的年轻人渴望更高度独立的自我、面临更漫长的自我决策,并在社交网络高度发达的共同作用下进一步加剧了文化与兴趣群体的极化,使年轻人愈发难以相互认同,造成更强烈的孤独感;另一方面,高度流动的“大平原时代 6”驱使传统社会关系、组织契约与社会参与规则的进一步瓦解,也进一步让年轻人难以像过去前辈那样、从持续嵌入社会与组织中获得归属感。不确定的世界里,“游牧 7”着的年轻人需要更自主思考,应该用怎样的方式与标准重新建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我们看到,除了个人对家庭/恋人/密友等亲密关系的重新定义、积极维持与流动探索,在学校与职场中

87、动态寻找资源与组织归属,年轻人也积极参与到社会中,从不同方面与方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责任义务、对社会产生正向影响,从与社会建立的关联中获得归属感。“我愿意为我在乎的东西/价值观/品牌,去做那些不那么快捷,甚至显得有些复杂的事情-毕竟大家现在已经习惯更快,再快一些的生活。因为在乎环境,我会关心我的食物从哪儿来,所以更多地购买在地/生态/小农的食物;因为关注环境,我愿意在家庭堆肥、购买二手服装、减少不必要的消费。看起来会让别人觉得 你好斤斤计较,但是,我真的在乎。”在社会参与层面,我们看到装备了在乎力的年轻人已主动行动起来,进一步探索如何让社会参与和自我的生活日常之间建立更紧密的关联,并从中探索个

88、人在其中的价值与意义;此外,从更高频的社会探索与实践中,年轻人也藉此重塑理解自己、理解社会的新方式,尝试自主订立与社会之间新的嵌入机制 年轻人,正以“我”的方式、与这世界订立新的契约;用“我”的法则,在乎并尝试改变这个世界:建立我的“社会化”日常观察、接近、探索我所身处的城市与世界,从社会参与和实践中找寻意义、理解自我、激发他人的认同与同行突破边界,重定契约理性地选择社会/商业价值路径,到尝试主动打破、甚至重定社会/商业价值之间的契约关系45 463.3.1 建立我的“社会化”日常 我愿我是萤火“这大概是我最后一年参加夏令营了,感谢你们陪伴我成长,在我的成长之路上洒满鲜花”“15 天,你用真诚

89、和耐心教给我许多东西,感谢这么真诚、可爱、美丽的你”“岳桐姐姐,这是我最近参加的足球赛,我们班得了第一”一封封来信,字迹或拙嫩或洒逸,有时还夹着几张生活照 这是一年前岳桐参加的广东清远“三下乡”活动中带过的班级同学在岳桐离开夏令营前给她写的信。在不大的小镇学校里,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由来自广东高校的师范学生带着进行语数外、艺术、体育等暑期课程。岳桐刚来的时候没有想太多,只想着按照学校布置的任务,老老实实、认认真真教完半个月就回学校,结束这段旅程 直到她被安排成为其中一个暑期班的班主任。除了日常的教学任务,她还需要对班里的学生逐个了解学习情况,与其他任课老师交流授课状况、收集学生

90、心声;自然地,班里的每个孩子不再只是一个个考卷上的名字,他们成为了一个个更具体、生动的人,来到了岳桐的身边。岳桐开始尝试从孩子们的角度,从他们的视角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她与学生们一对一交流,每天提前到学校帮助学生们练习、逐渐得到他们的正向回应。“以前觉得自己只是学生,做不了什么。但是后来发现自己的一个举动、一句话以及认真的准备,原来是可以产生影响的。”岳桐没想到,原来对孩子的陪伴和鼓励是那么重要,帮助这些学生成为“想成为的人”是那么美好。“我开始反思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不仅仅是教授知识。小孩是一朵野花,教育者不应该把他们变成盆栽,而是鼓励他们、让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成为想成为的人。社会需要各种

91、各样的人,当每个人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社会才会变得更好。”“即使是一个小小的举动,如果行动了,总会有收获的。”我愿我是萤火孩子们给岳桐寄来的信,鼓励也激发她在公益路上的探索岳桐47 48力所能及,每一次宣讲都是一次帮助别人的机会“三下乡”活动后,岳桐开始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或许是教育专业的触觉,岳桐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也更有同理心地去思考自己是否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岳桐曾在一所儿童素质教育机构实习,每周都会经过广州火车站。一到过年时节,火车站挤满了回家的务工人员,回家难成为了问题。她从母亲的朋友处听说了“大爱深圳”的活动、也尝试做了一些相关的志愿工作,但苦于自己的学生身份不知道还能做些什

92、么。后来,岳桐借第 23 届“21 世纪可口可乐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的机会,把她所关注的外来务工人员回家难的问题宣扬出去,希望能通过这个平台让多些人知道、了解。“作为大学生,我能力有限。所以每次我都是用心准备、从小事做起,让更多人参与;也会在不同的人面前讲一讲(我所做的事情),没准这些人有能力帮助其他人。”岳桐充分利用每次对外宣传的机会,竭尽全力把自己了解的那些公益活动告诉给每一个人。“我觉得这次演讲比赛就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或许不是每一个人都知道这些很有意义的活动,但是积少成多,总会有帮助。”过去作为一名艺考生的岳桐,也是因为初中英文老师无私的帮助和鼓励,高考才考上了心仪的英语专业“我觉得,即

93、使是一个小小的举动,如果行动了,总会有收获的。”通过参加这次比赛,还促使岳桐选择加入创行Enactus的 阳和启蔗 项目。在她眼中,“这为我们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把自己的想法变为现实的绝佳平台,让我们运用自己的技能、为社会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 阳和启蔗 项目中,岳桐利用自己的英语专业优势、与团队一起撰写英文宣传稿、录制该项目的介绍视频,也与团队一起完成更多的项目工作。“了解到原来自己身边还有这样一群充满着行动力的年轻人,在努力着用自己的方式付出努力,传播着正能量 这让我对公益事业有了全新的一个认识,也激励着我以后要积极地参与更多。”参加英语演讲比赛,再一次向大家讲述她所在乎的事儿I AM

94、 WHO I AM“我知道我是谁和 我知道我想成为谁,你觉得你现在更接近哪种状态?”“我知道我是谁,我知道我想要做什么事情,我想要成为谁我想要成为我自己啊。我就想成为我自己,为什么要成为别人?”“我一般叫自己 Zebra,因为我觉得我是一个特别的人。关于斑马的注解、来自我看过的一本书,里面的原描述是说,斑马是一种特殊的动物-唯一一种人类无法驯服的马科动物;在法语里,Zbre也引申为奇怪的人”。“我从小到大被贴了很多标签。初中:怪/写诗/文艺青年;高中:很朋克/很摇滚/艺术生;在成都念大学的时候去图书馆看书,我同学都会说你是文艺女青年,你很特别,你和我们不一样。我就觉得,不一样怎么了嘛,如果大家

95、都一样好无趣啊,大家都应该不一样才对啊?!”同样不理解小君的,还有她的父母。小君从高中就开始做志愿者。但是父母都不理解、不知道她在做什么,甚至觉得她在“瞎混”,每次回家都会给她介绍很多所谓的“好工作”。“在我的家庭里,我没有办法找到一个人去分享我内心的想法,找不到归属感,找不到一个疏解口。”因此,小君在文学和音乐中寻找可以和她对话的精神世界。她渐渐发现,不只是她自己,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的迷茫是普遍性的。当发现大部分的家庭和学校教育都无法帮助她和身边同龄人寻找自我时,小君确立了自己要做“青年教育”的志向。那段时间,她不断地尝试各种 NGO因为是艺考生,可以整个高三都在成都,她就去给很多公益组织做

96、志愿者,还做口述历史、参加读书会等;看到国内公益组织的资金状况普遍不佳,她意识到钱的重要性,大三时和朋友创业做英语教育,后续还在房地产公司、电视台剧组、酒吧都工作过。她说她是一个体验派的人,喜欢和不同人的交流,发生连接;和不同生命的碰撞过程,也是认识自己、确认自己的过程。“我做这件事情首先是改变和影响了我自己,所以我才更有底气去影响别人;我去诉说、去分享,也是为了我自己。在反复的诉说中,其实是在不停地梳理我自己、坚定我自己、传递我自己。”They say that I am different,I think its an honor.我是怪人所以我很美Zebra小君49 50但她内心更渴望得

97、到的,是来自父母的认可 一种对她为“做自己”而作出各种努力的最大褒奖;而事实上她需要面对的,是自己与父母之间日益严重的隔阂。喜欢反思的小君,通过做口述史、了解母亲成长的经历后,她觉察到父母之间也存在明显的鸿沟,她终于明白,“因为父母也没有接受过这样的教育,他们也没有真正找到自己。所以我要做的不只是青年教育,是爱的教育 关于怎么关爱自己、怎么认识自己。”于是,小君开始尝试去影响父母,主动分享自己做的活动的相关照片和报道链接给父母看;哪怕经历过生日那天的激烈争吵,小君也尝试邀请父母参加自己组织的一个游学活动。但她内心更渴望得到的,是来自父母的认可 一种对她为“做自己”而作出各种努力的最大褒奖;而事

98、实上她需要面对的,是自己与父母之间日益严重的隔阂。喜欢反思的小君,通过做口述史、了解母亲成长的经历后,她觉察到父母之间也存在明显的鸿沟,她终于明白,“因为父母也没有接受过这样的教育,他们也没有真正找到自己。所以我要做的不只是青年教育,是爱的教育 关于怎么关爱自己、怎么认识自己。”于是,小君开始尝试去影响父母,主动分享自己做的活动的相关照片和报道链接给父母看;哪怕经历过生日那天的激烈争吵,小君也尝试邀请父母参加自己组织的一个游学活动。“我一直在不断尝试纾解他们的情绪,让他们明白,我不是他们生命中唯一的重心。而且他们也没有办法控制我,也不应该觉得可以控制我。我尝试通过纾解他们,来纾解我自己。”不断

99、自省,不断理解家人,不断与自己和解找寻自己的人生之光不管是面对父母的不理解、还是面对旁人对自己的乱贴标签,小君既像一个勇敢的战士,又像一个胸有成竹的军师。她并不打算改变自己什么,她想要改变的,是那些想要束缚她自由做自己的、所谓正确的“标准答案”。之所以从“青年教育”转向“爱的教育”,是因为小君看到了很多像她父母一辈的人同样存在着自我迷失。“到底什么是你想做的爱的教育?”“第一步:向内了解你自己。很多人不清楚我是谁,或者知道以后没办法做自己。先向内探索自己,这样你去外面探索的时候,你才知道怎么做加减法,知道你的边界在哪里。第二步:向外探索。哪个阶段、向内或向外,其实没有很清晰的分哪一步。我会先抛

100、问题让对方思考。大家都在找解决办法,但是问题是什么到底找到了吗?”还有,在爱的教育里,陪伴也很重要。有意识就已经很难了,从有意识到有行动,更难。如果没有陪伴,你回到自己的环境里就还是老样子。我做了很多活动,很多人加了我,就发现最后真正在改变在行动的人不多。”在陪伴中行动、在行动中改变,小君渐渐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她所热爱的事情。小君喜欢打扮自己,喜欢拍照,但是她践行环保,不喜欢过度消费,所以她想了一个方法和身边的朋友交换物品;此外,她还发起了“极简 7 天打卡计划”的行动,组建了一个断舍离的社群,号召身边的人一起在日常里学习规整自己的物品和购物欲。“很多人无法认识自己,或者认识自己以后无法勇敢

101、作出选择,我坚信我要去做帮助他们改变这种状态的人;如果可以,我想给他们更多勇气。”看到自己影响了身边的人,小君对自己“爱的教育”更加充满信心。在小君眼里,美好的社会是让每个人都清楚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情绪为何而起,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让一个人开始发现自己,然后重新和自我链接、和亲人和朋友链接、和自然和社会链接;让一个人美好一点,以少成多。小君所在的成都集思青年公益发展中心一直举办系列自然游学活动,小君也积极投身其中在陪伴中行动、在行动中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小君所热爱的事情中去51 52抓住当下,继续勇敢、坦率、真诚地前行确立要践行“爱的教育”的小君,比以前更加主动分享了。在小君眼中

102、,任何改变都应该从自己出发;她并不想站在道德高地对别人指指点点、也不想提供所谓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只希望大家能一起反思,让每个人都能在行动中收获属于自己的人生感悟。“你觉得你已经完成对自我认知的这个阶段了吗?为什么对你的“爱的教育”如此确定、如此自信?”“目前的话是清晰的。我不去追问太多过去的事情,也不去看太多未来的事情;抓住当下的感知,这个过程是流动的,是不断寻找的。以前是会定阶段,每个阶段要干嘛干嘛,现在有个大方向的东西跟着感觉走就可以了。年轻人嘛,放轻松啊。去选择你觉得更应该选择的东西,而不是去选择别人觉得应该选择的事情。抓住当下是最重要的,选择当下觉得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当你走着走着

103、发现你要去做其它选择的时候,你就勇敢地去做选择,就很 OK 了。”小君说,“勇敢、坦率、真诚”是她一直很喜欢的词。她也会一直勇敢、坦率、真诚地走下去。“我愿我是萤火,始终发出善良微光”到底怎样做,才能用行动与观念在乎我所身处的这个社会?过去,年轻人更多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开始改变世界,心怀希望但也焦虑会被社会改变、丢失善良;因此,他们更多展现着谨慎、保持质疑的态度,向往整个社会可以用更合理、更专业的方式去解决当前社会问题。但当下这个更不确定、更流动的时代里,年轻人呈现一种更自省、内观的状态,进一步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联建立与探索实践成为自己的生活日常:仍然从自身出发,但更主动把在乎的社会问题置入

104、自身的行动、兴趣甚至工作中;不只是为了“心怀良善、大爱无疆”,而是清醒、理性地把社会参与一事作为了解自我、梳理自我以及传递个人声音的一种重要方式,更主动地思考其带来的个人价值与意义到底是什么;他们更在乎能彼此激发、跨界搞事儿,希望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行动,而是以社会参与作为自我与他人链接的界面,自我行动同时激发他人的认可,从中找到同行者,也更强调借助不同的资源、专业与力量共同达成结果。快速变化的时代,唯有当下是能够切实把握、真实可感的;当下有思考、就要当下付诸行动,不等待、不逃避、不妥协。年轻人这一种“社会化”的日常显然更主动,也更见理性、清醒。赋予“我所在乎的事儿”以更深层的意义、以社会参与寻

105、找“游牧”路上的同行者,成为了年轻人在社会参与层面的更普遍状态。“集思青年”们经常组织火锅趴,大家在吃吃喝喝聊聊天中了解环保3.3.2 突破边界,重定契约牵动良善内心的行动引擎92年的JJ,有着重庆人典型的直爽与开朗。高中毕业就到法国留学的她,本科学的是经济学、研究生学的是可持续发展与组织责任,“我可以从中了解各个组织形态对社会的责任在哪里、如何可持续发展;也给了我很多机会去思考为什么 1+1=2、探寻现象的本质。”JJ 曾经是一个严格的环保主义者。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很硬核”的环保主义,比如喝醉酒还要敲醒室友房门、要求人家要进行垃圾分类,或是硬拉着朋友跟她一起去海滩捡垃圾,“我以前是一个很

106、强势的人-我这个才是对的,你得跟我一样才是对的。学了这个专业(可持续发展与组织责任)后,我更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去倾听,也让人更愿意跟我分享。”和班上的大部分同学一样,JJ 毕业回国后一直从事 CSR 相关的工作。她很感谢这段专业学习经历,不仅帮助她建立了“世界公民”的视野,更能让她从项目参与者的改变中找到成就感与快乐。“之前做过关于女生素养教育的项目。我们发现在二/三/四线城市,女生还是在想怎么考更高的分数,压力比男生更大,老师压力也很大。为了推进项目,我们首先要培养认同这些项目的老师,再传递价值给学生。当时我在山西运城一个很偏僻的学校实施项目,我问老师:你参与之后是什么感受?,她说,之前觉得

107、在这样的教育机制下压力很大,已经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和当老师的初衷。通过这个项目,她活过来了,不仅学到了更好的教学方法,还给了她交流的机会,让她得奖,展示自己。她还说,之前自己是郁郁寡欢、没有自信的,现在人都变得开朗了,可以跟我们做这么多交流,就是这个项目对她的改变。”这样改变的故事还有很多,一环一环紧扣成链条,在JJ心内拉动着行动的引擎。“在项目中,我们能接触到更多的普通人。你帮助他们、他们感谢你,那种感受是无法描述的。在这个领域能做点什么,会比赚大钱更让我开心。我看到了比赚钱更让我开心的生活可能性。”“让环保变得 affordable,用消费为这个世界增添善意。”比起赚大钱,我更在乎真善美JJ

108、53 54用消费,为这个世界增添善意2018 年,JJ 加入社会创新企业 BottleDream;作为首席共益官,她和团队的小伙伴一直在推动“商业向善”的理念。“生意生意,就是要生出意义嘛。”在她眼中,“商业向善”意味着商业组织不能只是追求经济上的数据增长,而是其产品或业务本身可以带给利益相关方更多的好处;这个企业的存在,可以提升全社会的幸福度。“比如很多高街品牌在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供应链上的劳工权益问题、雇用童工什么的;在消费者端,大家是没钱买大牌的时候才去选择这些牌子,穿的时候又觉得质量很差、生活没有品质感。综合下来,对环境、劳工、消费者这些相关方都不是很友好,所以肯定不能算良善商业。”

109、JJ 眼中理想的“商业向善”案例,是瑞士的品牌 FRIETAG。用废旧的货车篷布做布料、本地采购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研制可降解的牛仔布从产品到产业链都贯穿社会责任的践行。“我最近也在做一些访谈,发现以前年轻人会说 每天穿不一样的衣服,坏了就再买;现在的年轻人会觉得那样挺 low 的,他们宁愿多花一点钱买好一点的东西,用久一点。他们更愿意去选择有品质感的生活。”因此,JJ和团队正着力推广“好瓶 HowBottle”品牌,希望从消费者端推动“商业向善”。作为一个可持续潮牌,其主打的是“塑料瓶循环再利用”的潮流单品使用塑料瓶回收再利用的 rPET 材料,通过设计变成实用又潮流的T恤、包包、钥匙扣

110、等生活用品。研究生的最后一节课,JJ 和同学们合影最近,他们和可口可乐、壹基金联名合作了“24 包”:由 24 个塑料可乐瓶及从雅安地震救灾物资中回收所得的 rPET 材料、布料共同制作而成,每售出 24 个就能为灾区多提供 1 顶救灾帐篷;不仅网络热销,“24 包”更在今年的淘宝造物节上拿下了马云亲自颁发的“铁扇奖”。“让环保变得 affordable,用消费为这个世界增添善意。”这是 JJ、Bottledream团队正在努力推广的理念。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商业品牌都能认同“大家可能知道你在做什么,或者有一点理解:好像是在做公益?但是也看不到你能够为商业品牌的实际业务可以带来什么。商业品牌目前

111、可能更愿意花几十万投放广告,而不愿意花这笔钱在优化业务、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上。说服企业、特别是企业中的决策者去思考这个事情,很难。”“那你怎么面对这些困难呢?”“如果改变是容易的,这个世界就不只是这样了。我在尝试站在企业的角度、去给他们讲(商业向善)可以给品牌带来什么好处,尝试一些正向的引导。当然自己也会有一些妥协,但是至少能推动他们迈出改变的第一步。”“所以你是有一个想要改变世界的情怀?”“不,我只是对自己做的事情有信念,相信它有价值的。”研究生期间,JJ 还参与农村信贷项目,帮助本地农民以更可持续的方式进行农业发展、改善生活55 56今天,主动建立“社会化”日常的年轻人,显得更理性、清醒

112、、积极地让社会参与投射到他们生活中的每一细节:从生活方式构建与实践-边健身边捡垃圾(Plogging)、关注碳排放轨迹、丑食行动,到主动为每一笔消费进行选择-二手衣物、选择本地食材、选择主张可循环的潮流品牌,无一不是年轻人为“我所在乎的社会责任”赋予与生活日常更直接相关的意义。对消费渐趋理性、谨慎的年轻人,越来越在乎自己每一笔消费背后的价值与意义:这能帮助我自由构建理想生活吗?能激发我更自主找寻个人价值与意义吗?能助力我社会链接的增值与多元吗?对兴趣与工作更流动探索的年轻人,在选择“什么样的公司/组织值得去?”的话题上,进一步也更倾向选择价值观更多元开放、品牌自身更能为社会创造经济以外价值的公

113、司与组织,期望与之建立组织契约的同时也能共同探索个人之于社会的价值与意义。因此,我们看到更多的年轻人正尝试突破职业/个人/消费/社会责任/公益等多个维度的边界“谁说消费不能向善?谁说有商业价值的事情不能有意思?”,也在尝试透过自己的标准重新订立彼此的契约-定义新的职场选择标准、选择“让世界更好”的消费方式、实施更“社会化”的日常实践;进一步,年轻人也期望与他们同行的商业品牌,也能和他们一样去在乎社会价值、去展现更积极驱动社会创变的姿态 从自身产品、服务、运作模式出发,成为一个包容个体、对社会影响力有正向意识、实事求是并有前沿实践、为年轻人展现更多社会真善美的可能。加入BottleDream、推

114、广好瓶,JJ 身体力行让年轻人的日常消费多一分善意4结 语 5857 所以,年轻人真的“佛系”了吗?不。我们所看到的,是年轻人正愈发清晰地塑立自己的标准、愈发理性地判断与行动,在不确定的世界中自主做着一件又一件他们真正在乎的事儿。不确定的世界带给年轻人更多自主决断与行动的契机、也带来更多的迷失;我们看到,年轻人一面在乎自己真正在乎的事儿,另一面则需直面其所带来的各种机遇与风险一面是在乎自由生长,另一面是对“自我”定义的困惑:今天,年龄、阶层、性别等过去用于锚定“我是谁”的身份坐标进一步松动、错乱,定义自我意义与价值的方式与机遇也进一步丰富、多元。年轻人可透过流动的风格探索、自主生活节奏的建立、

115、持续的身体与健康管理、开放持续的学习及能力培养以及向内构建对自我的理解体系,进一步流动、自主地诠释、理解“我是谁”;另一面,年轻人还需面对自我标准与传统标准/定义之间的割裂与冲突,还需更持续、长期地从每一步探索中建立自信。一面是在乎更尊重彼此、更理性期待的爱,另一面是对传统亲密关系的不确定而形成的困惑与焦虑:当“我独自生活”成为新常态,年轻人一方面在乎自主定义亲密关系、自主松开传统标准与社会契约的束缚、探索更自适、更平等、更理性、更边界清晰的相处方式;另一面,年轻人也需面对传统亲密关系、家庭强关系未能适应时代当下而造成的冲突、继而产生无尽的犹豫与焦虑。一面是找寻个体自适,另一面期待赋予社会参与

116、以生活日常之意义:一方面,在不确定的世界里,身为“自我设计师”的年轻人渴望更高度独立的自我、面临更漫长的自我决策,也更显孤独;另一面,从更高频的社会探索与实践中,年轻人也藉此重塑理解自己、理解社会的新方式,尝试自主订立与社会之间新的链接与嵌入机制,用“我”的法则、在乎并尝试改变这个世界。“游牧 8”着的年轻人、这样的“AB面”世界,在乎力 -这种能理性判断当下、能自主采取行动、能坚持自我选择的驱动力对年轻个体而言才更见重要。只有理性、系统地了解自我,制订只属于“我”的判断标准,才能更理性地判断什么才是“我”所在乎的;只有基于对当下时刻的每一次认知与判断,才能确立、清晰探索自我价值的每一个锚点;

117、只有清楚分辨自己真正在乎的事情、判断实现条件,才能跟随变化或主动进击、或理性退却;只有通过自身更积极的行动、制订更合理的计划、且坚持自我的“在乎”,才能激发他人的认同、行动,一起到达“在乎”的彼岸。编撰该报告的重要契机,源于可口可乐中国与青年志在商业组织身份之外、各自作为社会关注者/青年文化观察者身份的一致共性:在乎。我们同样在乎当代社会变迁对个体的影响,同样在乎商业组织在时代中的新身份、新价值与新契约,同样在乎能否持续观察或构建这个向善的世界 联合发表中国青年在乎力报告的背后,是我们期盼能让中国青年的多元多面能为你所知所见,及能产生共感。诚然,这份中国青年在乎力报告中书写的年轻人与故事,只是

118、这不确定世界中、“游牧 9”着的年轻人之间的一部分。能够直面且放下外界与自己给予自己的界限与标准,去在乎自己真正想在乎的事儿,年轻人需要坚定的方向、敏捷的行动、理性的目标、主动地辨别与流动的协作。在访问、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强烈地感知到年轻人用行动去“在乎”的背后,那些关于如何寻找自我价值、如何激发他人的认同及参与、如何探索与社会产生切身关联的一系列实践,以及各式各样的向往、焦虑、困惑、冲突、矛盾-但正是装备在他们身上的在乎力,最终使他们能更自主自在、更理性又聪明地作出选择,付诸行动。去在乎“我真正想在乎”的事儿,其实是年轻人在持续找寻个人愿景与意义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一系列动态选择与行动。作为同行

119、者,可口可乐中国与青年志希望能与更多的年轻人一起行走在路上,关注、支持、给予行动榜样;更希望能找到更多愿意与我们一起共建青年发展生态的机构与品牌,一起在乎年轻人的“在乎”,一同关注中国的青年发展与成长。这个不确定的时代里拥有 在乎力 的你,是否在向着自己想要的样子与真正在乎的事儿而行?6059 引用来源1:“每一位年轻人都正决策当下、投资当下,却不迷乱于当下;他们不再选择依赖一个稳定的未来给予自身安全感,而是在每一次对当下的把握中创造未来,在每一个当下的创造中感受到自我与信心.”,引用自青年志著游牧:年轻人的消费新逻辑,2018.82:“他们像游牧民族一样,主动或被动地离开温暖丰润的故土家园、离开清晰稳定的大型公司/组织,松开性别/婚姻/生活方式等的传统规范.”,引用自青年志著 游牧:年轻人的消费新逻辑,2018.83 6:“大平原”,引用自青年志著游牧:年轻人的消费新逻辑核心观点,2018.84 7 8 9:“游牧”,引用自青年志著游牧:年轻人的消费新逻辑核心观点,2018.85:“其本质是年轻人选择主动停止一切期待和反抗,通过一再压低自己对于外界与物质的投入、获得一种自我安慰式的短暂麻木与平和,用佛系来掩盖内心的退却和恐惧.”,关于佛系之文化讯号解读,引用自青年志基础研究团队文化研究成果,2017.10

友情提示

1、下载报告失败解决办法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报告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青年志:2022年中国青年在乎力报告(31页).pdf)为本站 (X-iao) 主动上传,三个皮匠报告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个皮匠报告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