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您的当前位置:上海品茶 > 报告分类 > PDF报告下载

NIFD:2022Q2银行业运行报告(20页).pdf

编号:99475 PDF 20页 1.22MB 下载积分:VIP专享
下载报告请您先登录!

NIFD:2022Q2银行业运行报告(20页).pdf

1、银行业运行NIFD季报主编:李扬曾 刚王 伟2022 年 9 月NIFD季报是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要的集体研究成果之一,旨在定期、系统、全面跟踪全球金融市场、人民币汇率、国内宏观经济、中国宏观金融、国家资产负债表、财政运行、金融监管、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房地产金融、银行业运行、保险业运行、特殊资产行业运行等领域的动态,并对各领域的金融风险状况进行评估。NIFD季报由三个季度报告和一个年度报告构成。NIFD季度报告于各季度结束后的第二个月发布,并在实验室微信公众号和官方网站同时推出;NIFD年度报告于下一年度 2 月份发布。I 摘摘 要要 2022 年二季度,尽管面临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和个别村镇

2、银行爆发合规风险等不利影响,商业银行总资产增速和净利润增速仍保持稳定,总体风险抵补能力也较为稳健。2022 年 6 月末,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到 310.5 万亿元,同比增长 10.4%,处于平稳增长阶段。6 月末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 12217 亿元,同比增长 7.1%,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为 1.94%,环比下降 3BP,较去年同期下降了 12BP,净息差连续两个季度低于 2%。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 2.95 万亿元,增速回到了 5.8%,较前两个季度增速有所加快,但总体还是继续保持低增长态势。6 月末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 1.67%,同比下降 9 个 BP,连续七个季度出现下降。拨备覆

3、盖率为 203.8%,较去年同期增了 11 个百分点,连续 7 个季度上升,反映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在持续加强。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的平均水平分别为 10.5%、12.1%、14.9%,各项资本充足率较上年末和一季度末均略有下降。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覆盖率为146.3%,环比上升 3 个百分点,流动性比例为 61.27%,同比增加 5 个百分点,总体保持稳定态势。展望 2022 年三四季度,商业银行仍需进一步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支持;夯实金融稳定基础,做好存量风险化解工作;加强商业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继续配合央行深化 LPR 改革,

4、引导利率有序下行,保障银行业稳健运行。本报告负责人:本报告负责人:曾刚 本报告执笔人:本报告执笔人:曾刚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王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NIFD 季报季报】全球金融市场 人民币汇率 国内宏观经济 宏观杠杆率 中国金融监管 中国宏观金融 中国财政运行 地方区域财政 房地产金融 债券市场 股票市场 银行业运行银行业运行 保险业运行 特殊资产行业运行 目 录 一、2022 年二季度银行业面临的宏观环境.1 二、银行业经营情况.2(一)资产规模增速保持平稳.2(二)净利润增速下降,城商行依然低增长.3(三)净息差继续下行.4(四)风险状况.5 三、2022 年三季度运行展

5、望.13(一)银行业市场结构步入拐点,市场集中度有望回升.13(二)聚焦负债成本和资产质量,保障银行业稳健运行.14(三)配合深化 LPR 改革,引导贷款利率有序下行.15 1 一、2022 年二季度银行业面临的宏观环境 2022 年第二季度,乌克兰危机对全球宏观经济的影响渐趋稳定,美、英等国通胀水平继续在历史高位徘徊,国际金融市场大幅震荡,大宗商品价格屡创新高,美元指数和美债利率都大幅走强,“滞涨”风险不断上升。国内方面,受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疫情散发等超预期因素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二季度 GDP 同比增长 0.4%,较 2022 年一季度下降 4.4 个百分点,经济运行经受较大波

6、动。但也应看到,尽管房地产投资跌幅进一步扩大,6 月份以来,经济修复有一定提速,出口、基建和制造业投资成为疫后修复的主要拉动。此外,因疫情所处阶段不同,我国与西方主要经济体在经济周期存在一定错位,西方提前开启偏紧的货币政策,也会对我国在货币、财政政策上的发力节奏以及银行信贷资产投放策略上带来干扰。2022 年二季度央行货币政策以稳为主,总体特征表现为灵活精准、合理适度。6 月末,广义货币(M2)、狭义货币(M1)同比分别增长 11.4%、5.8%,增速分别比上月末高 0.3 个、1.2 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 5.17 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 1.47 万亿元。6 月末社科院口径宏观杠杆

7、率约为 266.02%,环比增加 3.0 个百分点,比一季度下降 6.5 个百分点。6 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6%,较去年同期下降 0.42 个百分点,处于有统计以来低位。6 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 6.7114 元,较上年末贬值 5.0%,仍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LPR 发挥市场利率改革效能,今年以来,1 年期和 5 年期以上 LPR分别下降 0.1 个、0.2 个百分点,“市场利率+央行引导LPR贷款利率”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加通畅,企业贷款利率为有统计以来新低。2022 年二季度,银行业监管政策密集落地,金融监管力度持续增强,央行就金融稳定法正式征求意见,在防范化

8、解金融风险、健全金融法治的决策部署、建立维护金融稳定的长效机制提出了更多要求;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预期信用损失法实施管理办法为商业银行预期信用损失法实施提供了标尺准绳,理财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开始征求意见,为理财公司构筑全面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提供了指导。2 二、银行业经营情况(一)资产规模增速保持平稳(一)资产规模增速保持平稳 2022 年二季度,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的监管指标数据,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 367.7 万亿元,同比增长 9.4%,商业银行总资产 310.5 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151.4万亿元,占比41.2%,同比增长 11.2%;

9、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 65 万亿元,占比 17.7%,同比增长 7.8%。总体来看,整个银行业资产规模和增速仍然处于相对较快的增长阶段。贷款增速较快依然是资产增速变化的主要来源。2022 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 13.68 万亿元,同比多增 9192 亿元;6 月末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分别增长 11.4%和 10.8%,较上年末分别上升 2.4 个和 0.5 个百分点。央行也要求信贷总量保持稳定增长,继续加大对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资产结构方面,今年以来货币政策通过在前瞻性、精准性、自主性方面加强引导,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制造业、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进

10、一步得到支持。一是制造业贷款比重触底回升,制造业贷款比重从 2010 年 17%趋势性下行至 2020 年 9%的势头得到遏制,2022 年 6 月末回升至 9.4%。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自 2020 年 6 月以来持续保持 20%以上的高增速,贷款总量增长和期限结构优化同步推进,有力支持了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筑底企稳,由 2020年低点的 26.3%回升至 2022 年 6 月末的 29%。二是普惠小微贷款发力,助企惠民成效显著。2022 年 6 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 22 万亿元,是 2018 年末的2.7 倍,占全部贷款的比重提升至 10.6%;普惠小微授信主体达 5239

11、 万户,是 2018年末的 2.9 倍。三是基建投资和房地产等资金密集型领域信贷需求趋势性转弱。基建投资结构向城市更新、社会事业等民生领域倾斜,传统“铁公基”贷款需求转弱,贷款比重由 2010 年的 25%降至 2019 年以来的 19%左右,房地产贷款比重也由 2019 年峰值的 29%回落至 2022 年 6 月末的 25.7%。从存款方面看,存款增速稳步回升,与贷款增速基本保持匹配。6 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 257.7 万亿元,同比增长 10.5%,比年初增加 19.1 3 万亿元,同比多增 4.3 万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 251.1 万亿元,同比增长10.8%,比年

12、初增加 18.8 万亿元,同比多增 4.8 万亿元。外币存款余额为 9867亿美元,比年初减少 103 亿美元,同比多减 1400 亿美元。图图 1 商业银行资产及资产增速变化趋势(单位:亿元)商业银行资产及资产增速变化趋势(单位:亿元)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二)净利润增速下降,城商行依然低增长(二)净利润增速下降,城商行依然低增长 2022 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 12217 亿元,同比增长 7.1%,较 2021 年增速出现一定程度下降。分机构类型看,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利润增速同比分别为 6.2%、9.7%、5.4%和 7.6%,总体增长较为平稳,但城商行

13、利润增速仍低于其他银行。城商行表现较弱与部分非上市城商行息差收窄和信用成本较高存在一定关系。相对而言,商业银行的盈利效率有所提高,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0.1%,较上季末下降0.81个百分点。平均资产利润率为0.82%,较上季末下降 0.08 个百分点。全国性银行和地方性银行之间的盈利也在进一步分化。通过分析部分上市银行的季度报告可以发现,尽管城商行利润增速趋缓,但江浙等优质区域上市银行盈利依旧保持高增长态势,从目前已披露中报的上市城商行净利润表现看,江浙地区上市城商行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速都在 20%以上,高质量的上市城商行和一0.0%5.0%10.0%15.0%20.0%25.0%0.0050.

14、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大型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同比增速(右轴)4 般城商行业绩形成鲜明对比。除此之外,区域、结构分化加剧也进一步拉大银行间经营差异,经济更具活力、高净值客户集中的江浙地区以及具有国家战略政策优势的成渝地区随经济回暖业绩迅速回暖,而处于区域经济金融发展较慢的城商行仍面临不良资产出清的挑战。图图 2 商业银行净利润及增速变化趋势商业银行净利润及增速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三)净息差继续下行(三)净息差继续下行 以净息差衡量各类银行的盈利能力,2022 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为 1.94%,环比继续下降 3BP,

15、较去年同期下降了 12BP,2020 年,净息差连续两个季度低于 2%。大型银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净息差同比变动-8BP、-15BP、-17BP 和-18BP。今年以来净息差出现明显下降,来源于贷款重定价、让利实体经济、企业信贷需求持续走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是受疫情和国外政治、贸易环境影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明显,导致企业有效信贷不足,同时政策驱动银行加大信贷投放,供需两方面影响压缩了银行贷款定价空间;二是监管和货币政策也强化了银行资产收益率下行趋势。6 月末,1 年期和 5 年期以上 LPR分别为 3.70%和 4.45%,分别较上年 12 月下降 0.10 个和 0.20 个百分

16、点。6 月末,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 4.41%,同比下降 0.52 个百分点,其中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中长期贷款的占比要高于城农商行,受到政策利率下行的边际影响更大。三是-15.00%-10.00%-5.00%0.00%5.00%10.00%15.0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6大型银行(亿元)股份行(亿元)城商行

17、(亿元)农商行(亿元)增速(右轴)5 负债端成本下降受到信贷需求不足、存款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制约,无法有效下降,影响了净息差的改善。对中小银行而言,受制于融资渠道和管理水平,其负债成本下降难度更大。四是受地产产业链拖累,房地产贷款和按揭贷款利息收入存在较大影响,潜在净息差风险不容忽视。具体而言,住房贷款占比较高的银行受到的负面影响更大一些。由于国有行住房贷款占比普遍高于其他银行,其净息差受到的负面影响高于其他类型银行。后续应继续推动加强银行负债成本管控,以保持银行体系净息差的相对稳定运行。图图 3 商业银行净息差变化趋势商业银行净息差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四)风险状况(四)风险状

18、况 1不良资产余额增速有所回升不良资产余额增速有所回升 截至 2022 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 2.95 万亿元,增速回到了5.8%,较前两个季度增速有所加快,但总体还是继续保持低增长态势。从最近几年不良贷款余额走势来看,不良资产余额上升的趋势已经得到遏制,资产质量改善明显,不良资产上升幅度持续低于资产增速。2.002.202.402.602.803.001.701.801.902.002.102.202.30商业银行整体大型银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右轴)6 图图 4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余额变化趋势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余额变化趋势(单位:亿元单位:亿元)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2022

19、年 6 月末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 1.67%,同比下降 9 个 BP,连续七个季度出现下降。其中,大型银行不良率 1.34%,同比下降 11 个 BP,总体保持较低水平;股份制银行不良率 1.35%,同比下降了 7BP;城商行不良率为 1.89%,较去年同期上升了 7 个 BP,农商行不良率 3.3%,同比下降了 28BP。总体来看,大型银行和股份行的不良率持续改善,城商行和农商行不良率依然较高且存在较高反复性。其中,城商行是二季度唯一不良率上升的银行类别。而农商行由于前期增长加快,目前仍然处于 3.3%的高位,压降形式依然较为严峻。近年来整体不良率的下降,一方面得益于银行经营业绩改善与信贷

20、投放逆周期扩张,但更大程度上还是来自商业银行加大了不良贷款的核销力度,各家银行在监管政策引导下,从 2021 年开始普遍增加了不良贷款核销的力度。-5%0%5%10%15%20%25%30%35%40%45%-5,000.00 10,000.00 15,000.00 20,000.00 25,000.00 30,000.00 35,000.00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同比增速(右轴)7 图图 5 主要类型银行不良率变化情况主要类型银行不良率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从关注类贷款指标来看,二季度潜在不良资产质量形势仍不容乐观。6 月末,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 4.03 万亿元,同比增加

21、 7%,增幅为 2020 年 3 月份以来最高,已经处于近几年的较高水平。关注类贷款规模与占比的上升表明,现阶段及未来一定时间,新增不良可能面临较大增长压力。图图 6 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及同比增速变动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及同比增速变动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1.502.002.503.003.504.004.500.51.01.52.02.53.--------032020-0720

22、20---03商业银行整体大型银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右轴)-10.0%-5.0%0.0%5.0%10.0%15.0%20.0%25.0%30.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45,0----------122021-0

23、--032022-06关注类贷款(亿元)同比变化(右轴)8 2风险抵补能力较为稳健风险抵补能力较为稳健 拨备覆盖率体现了银行抵御预期损失的能力。2022 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 6.01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拨备覆盖率为 203.8%,较去年同期增了 11 个百分点,连续 7 个季度上升。拨备覆盖率的连续上升,反映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持续加强,当前总体拨备情况依然高于监管要求,且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稳健水平,风险抵补能力仍处于合理区间。尽管大中型银行的抵补能力较为稳健,不同类型银行风险抵补能力也呈现收敛态势,但城商行和农商行

24、仍低于平均水平。其中,大型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245%,较去年同期增加了 20 个百分点。大型银行本身拨备覆盖率较高,远超最低标准,整体较为稳健。股份制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 213%,较年初增加了 4 个百分点,保持了比较稳健的不良资产核销力度。城商行 6 月末拨备覆盖率为 191%,较年初减少了 1 个百分点,也属于稳健范围内。农商行拨备覆盖率为 137%,较年初上升 8 个百分点,但仍大幅低于 150%的安全区间。图图 7 主要类型银行拨备覆盖率变化主要类型银行拨备覆盖率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2020 年以来,疫情叠加实体经济下行可能带来的违约风险,银行业大幅提高了风险抵御能力。当前

25、,虽然新冠疫情仍然呈现局部爆发态势,但整体上已经5520523517年末18年Q118年Q218年Q318年Q419年Q119年Q219年Q319年Q420年Q120年Q220年Q320年Q421年Q121年Q221年Q321年Q422年Q121年Q2商业银行整体大型银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右轴)9 得到有效控制,部分优质商业银行可以适当降低拨备计提,回归常态化发展战略,在释放盈利的同时适度增加信贷投放,从而进一步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但对于不良率高企,同时风险抵补能力较为欠缺的农商行,出于对未来风险因素的考虑,要高度关注这些金融机构的盈利能

26、力和抗风险能力。3流动性指标保持稳定流动性指标保持稳定 流动性比例。2022 年 6 月末,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比例为 62.27%,同比增加 5 个百分点,总体保持稳定态势。分银行类型来看,大型银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流动性比例分别上升 4.4、2.6、7.3、8 个百分点,均存在一定的边际改善。图图 8 主要银行类型流动性比例变化(单位:百分比)主要银行类型流动性比例变化(单位:百分比)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2022 年 6 月末,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 1.67%,同比下降 0.1 个百分点;存贷款比例(人民币境内口径)为 78.44%,同比上升 0.5 个百分点。存贷比呈现继续上升的态

27、势,也意味着资本补充压力持续存在。需要进一步增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升资产负债的期限与规模匹配度,谨防流动性风险事件的发生。45.0050.0055.0060.0065.0070.0075.0080.---------032022-06商业银行整体大型银行股份银行城商行农商行 10 图图 9 商业银行整体超额备付金率与贷存比变化(单位:百分比)商业银行整体超额备付金

28、率与贷存比变化(单位:百分比)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流动性覆盖率是衡量商业银行短期流动性的重要指标,2022 年 6 月末流动性覆盖率为 146.3%,环比上升 3 个百分点,同比上升 5 个百分点,高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中要求的 100%监管指标。流动性覆盖率一般由银行持有的流动性较好的利率债来满足,这些资产的收益率相对较低,流动性覆盖率回调一定程度也体现了商业银行对于流动性成本的考虑。图图 10 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变化趋势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1.001.201.401.601.802.002.202.402.602.803.0064.0066.

29、0068.0070.0072.0074.0076.0078.0080.0082.-----------06存贷比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右轴)55150155 11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的各项流动性指标数值都满足监管指标的下限。但需要注意的是,商业银行流动性包括结构

30、性流动性指标和日间流动性指标,商业银行在满足结构性流动性指标的前提还是需要加强日常流动性管理,保证备付的稳定性。未来大型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要点仍然应该是不断提高额外流动性的运用效率,最大化资金利用价值;股份制商业银行则需要重点保持流动性指标的稳定,并对市场流动性压力情景做好充分的准备;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面临较大挑战,未来还是应该在加强核心负债、降低负债成本、增加资本金补充方面多下功夫。4资本充足资本充足率小幅下降率小幅下降 2022 年 6 月末我国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的平均水平分别为 10.5%、12.1%、14.9%,各项资本充足率较上年末和一季度末均略

31、有下降。上半年主要资本充足指标下行,主要受到银行分红和信贷增速较大影响。从分子端看,上半年为银行集中分红的时段,导致资本净额出现一定幅度下降;从分母端看,6 月为传统信贷旺季,风险加权资产相应扩大。尽管一季度出现小幅回调,总体来看,近年来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还是有较为显著的提升,这一方面在于近年来监管对银行的资本补充要求更高,特别是 2021 年实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后,主要银行均加强了资本补充力度,相关数据表明,2021 年以来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累计超过 2 万亿元。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资产端优化资产结构,加强绿色信贷,降低房地产等方面的资产配置,风险资产占用也有一定优化,2021 年

32、以来风险加权资产增长的幅度要小于资本的增长速度,对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也形成一定支撑。预计下半年分红因素的消除,叠加监管推动地方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补资本压力将有所缓解。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在资本结构上,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较年初下降了26 个 BP,其他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降了 1 个 BP,二级资本充足率下降了 2 个 BP,核心一级资本的下降幅度要大于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补充速度。核心一级资本补充乏力的主要原因除了上述的分红因素外,还在于利润增长相较于规模增长而言相对滞后,影响了内源性资本补充力度,少数城商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甚至已接近监管要求红线。核心一级资本作为银行抵御风险最核心的工具,

33、增长幅度会直接影响市场对银行的风险预期,这些银行应通过定增、可转债等方式,积 12 极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对资本充足率的贡献为 1.56%,与上季度末基本持平,体现了近年来监管引导银行多渠道、多层次补充资本的政策在持续发挥作用,资本结构合理性也在提升;二级资本充足率贡献率依然偏低,贡献度依然偏低,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总体资本充足率的提升。二级资本债是商业银行补充二级资本的主要渠道,2022 年在政策支持下,商业银行可以适当拓展二级资本债补充资本的渠道。图图 11 资本充足率结构变化趋势资本充足率结构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分银行类别来看,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为 17.3%,要

34、显著高于其他银行,且近年来资本充足率一般保持较为稳健的增长。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 13.3%,12.7%,12.3%。2022 年二季度,各类银行资本充足率均略有下降。从历史数据来看,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近年来总体处于下降趋势。2021 年发布的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以及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出台后,尽管短期来看对银行充足率冲击尚不明显,我国 19 家系统重要性银行均满足附加资本要求,短期内尚无资本补充压力,也未见对银行经营管理产生明显影响,但长期来看,对于部分资本补充乏力、资本管理相对薄弱的银行后续资本压力可能增大。当然,为支持四家大型银行顺利实现全球系统重要性银

35、行的监管达标,还需要在相关资本补充工具方面(TLAC 工具)作相应的安排,预计有关部门后续还会出台相关的政策。0%2%4%6%8%10%12%14%16%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其他一级资本充足率二级资本充足率 13 相对于处于头部位置的系统重要性银行,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压力相对较大。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商业银行在 2022 年将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叠加监管对资本要求趋严,而对于中小银行而言,资本补充渠道较窄,资本充足情况需要重点关注。在金融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需拓宽资本补充渠道,积极采用包括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多种途径缓解资本压力。图图 12 不同

36、类别银行资本充足率变化趋势不同类别银行资本充足率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三、2022 年三季度运行展望(一)银行业市场结构步入拐点,市场集中度有望回升(一)银行业市场结构步入拐点,市场集中度有望回升 与全球银行业集中度上升的趋势不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集中度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其变动趋势对银行体系的竞争环境和运行状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银行业机构数量快速攀升。20092021 年,我国银行业机构数量由 3679家升至 4057 家(不含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中,商业银行由 240 家升至 1805家,新增机构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和合作银行改制成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准入放开,202

37、1 年底已成立 17 家民营银行;外资银行由 37 家增至 41 家。其它类型银行则从 3439 家降至 2214 家,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合作银行和城市信用社的改制重组,三类机构分别减少了 2479 家、173 家和 11 家。与此同时,村镇银行机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 14 构数量快速上升,新增 1479 家。截至 2021 年末,中国共有银行业机构 4057 家,机构总数较 2009 年增加 402 家。二是银行业集中度持续下降。根据银保监会数据,2021 年末,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

38、交通银行五大行的资产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的占比 35.56%,较 2008 年下降约 15 个百分点。从变化趋势看,2018 年以前集中度下行较为显著。2007 年到 2017 之间,五大行资产总额占银行业比重从 53.2%快速下降到了 35.5%,2018 年之后逐渐趋于平稳,在 2020 年之后还略有回升。三是银行业竞争加剧,净息差持续收窄。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叠加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银行业的净息差水平持续下行,从 2012 年 9 月末的 2.77%下降到 2022 年 3 月末的 1.97%。分机构类型来看,中小银行(特别是农村商业银行)净息差降幅最为显著,在 2019 年末到 2022

39、 年 3 月末的两年时间中,净息差从3.02%快速下降到 2.06%。这一方面与 2019 年以来大型银行下沉所带来的竞争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农村中小银行居民储蓄(特别是定期存款)占比较高,抬高了负债成本有关。净息差的迅速下降,给中小银行的经营带来了持续的挑战。总体上看,中国银行业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银行特许经营权价值下降,部分经营效率偏低、经营空间狭窄的机构尝试通过过度承担风险来寻求发展机会。同业业务、资管业务等成为这些机构进行加杠杆和跨区经营的常见手段。这些风险承担行为,虽带来了一些短期的财务收益,但在长期内加剧了机构脆弱性(特别是加大了流动性风险),也给金融体系带来了潜在的系统性风险隐患

40、。展望未来,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全新阶段、金融需求增长持续放缓,以及金融监管体系日趋完善和规范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变化已趋近拐点,行业集中度持续下降的趋势可能会出现根本性变化。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行业集中度企稳且小幅回升、行业机构数量适度减少、竞争环境趋于规范和适度,将成为行业演进中的主要特征。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兼并(合并)等方式来处置存量风险,实现高危机构平稳、有序退出,在实现银行业市场结构优化的同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金融工作的重要内容。(二)聚焦负债成本和资产质量,保障银行业稳健运行(二)聚焦负债成本和资产质量,保障银行业稳健运行 2022 年商业

41、银行应在强化负债成本管控、加强风险管理以及优势营收领域继续发力,保障业务稳健运行。在强化负债成本管控方面,随着银行体系资产端 15 定价逐步趋于下行,负债成本稳定的重要性也更为凸显。目前银行在负债成本上面临存款成本较为刚性、存款期限定期化等制约,但随着存款业务到期重定价,存款报价机制改革红利在 2022 年进一步释放,叠加降息带来的市场化负债成本下降,有助于银行通过主动结构性调整来控制成本。在资产质量风险管理方面,2022 年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潜在压力主要来自于房地产市场风险仍未完全出清以及弱资质地方融资平台存在较大现金流压力两个方面,随着逆周期和跨周期安排下经济逐步企稳,银行资产质量有望维持大

42、体稳定。在营收方面,随着银行加大财富管理业务布局、理财转型持续推进、疫情后银行卡及投行等相关业务恢复性增长等因素影响,预计财富管理、投行业务、资管业务等进一步带动中收增长,支撑银行业营收的上行空间,财富管理先进银行的优势将会更加突出。未来营收增速较好的银行仍将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深耕优质区域和客群经营能力强的银行,可以通过提高信贷增速和加强息差韧性来提升业绩表现。二是在居民理财意识增强的背景下,渠道能力强、客群基础好的银行,可以在中收业务方面持续发力,从而实现轻资本和稳收益。(三)配合深化(三)配合深化 LPR 改革,引导贷款利率有序下行改革,引导贷款利率有序下行 8 月 22 日,新一期贷款市

43、场报价利率(LPR)出炉。当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1年期LPR为3.65%,5年期以上LPR为4.3%,分别较上一期下调 5 个和 15 个基点。LPR 已经成为银行贷款利率的定价基准,相关调整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和指导性。本次 LPR 已是今年年内第三次调整。1月 20 日,1 年期 LPR 和 5 年期以上 LPR 分别下调 10 个基点、5 个基点。5 月20 日,1 年期 LPR 与此前报价持平,为 3.70%;5 年期以上 LPR 下调 15 个基点,至 4.45%。本次 1 年期 LPR 和 5 年期以上 LPR 再次双双下调。2019 年 8 月,央行改革完

44、善 LPR 形成机制,新的 LPR 报价方式改为按照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作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步,LPR 已逐渐替代贷款基准利率成为贷款利率定价的“锚”,每月定期发布。当前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但部分指标仍有波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叠加,经济运行面临较大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央行通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的下调带动 LPR 的下行,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为重点行业领域的需求恢复提供更好的环境,以货币政策的适度调整 16 助力经济稳增长。从纵向看,经过过去多轮调整,1 年期 LPR 累计降幅更大,5年期以上 LPR 相对 1 年期 LPR 偏高。从当

45、前发展环境看,房地产市场企稳、制造业和基建投资都需加大力度,这些方面与中长期贷款有着较强关联。此时以更大幅度下调 5 年期以上 LPR,有利于充分挖掘内需潜力,促进行业平稳发展,为稳经济提供支撑。根据相关政策,5 年期以上 LPR 不仅关乎企业中长期贷款,还与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挂钩。本次 LPR 调整对新发放和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均会产生影响。从增量看,LPR 下调带动房贷利率调降,有助于降低购房成本,促进楼市回暖。从存量看,LPR 调降也有助于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减少居民利息支出成本。这实质上相当于增加了部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金融对实体的让利,将为改善民生、促进消费发挥积极作用。总体来说,两个期限

46、 LPR 的下调,都将带来利好。1 年期 LPR 下调也将带动其他期限的贷款利率下行。下一步仍需继续深化 LPR 改革。中国人民银行在 7 月发布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22)中指出,下一步要继续深化 LPR 改革,完善 LPR 报价机制,不断提高 LPR 报价质量,使中央银行政策利率通过市场利率向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的传导更加顺畅。LPR 改革形成了良好的政策利率传导机制,降低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有效发挥了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功能。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22 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6 月份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 4.16%,处于有统计以来低位。未来货币政策还是要以 LPR

47、为抓手,在总量上保持稳健,而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上更多发力。总量稳健,持续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提升融资便利性。结构层面,用好精准直达的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为国民经济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提供支持,稳定经济大盘。版权公告:【版权公告:【NIFD 季报】为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版权所有,未经版权所季报】为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版权所有,未经版权所有人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上网和刊登,如有违有人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上网和刊登,如有违反,版权所有人保留法律追责权利。报告仅反映原文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权反,版权所有人保留法律追责权利。报告仅反映原文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权所有人或所属机构的观点。所有人或所属机构的观点。制作单位: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制作单位: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友情提示

1、下载报告失败解决办法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报告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NIFD:2022Q2银行业运行报告(20页).pdf)为本站 (小时候) 主动上传,三个皮匠报告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个皮匠报告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