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用时:38ms

基建投资行业调研报告-PDF版

您的当前位置:上海品茶 > 基建投资
  • 荣邦瑞明:2023年度城建投融资市场报告(86页).pdf

    北京荣邦瑞明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回归投资本质,深入探索市场化2023年城建投融资市场总体规模7.41万亿,其中,地方政府债券4.65万亿,市场化项目2.76万亿,从融资渠道来看,地方政府发债已经成为主流,市场化项目总体规模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以专项债为主、市场化投资为辅的城建投融资市场格局已经形成,整体呈现出稳定的、长期的发展趋势。2023年市场化项目成交总计2.76万亿,其中特许经营项目总计7931亿,同比增长31%;类PPP项目总计17525亿,同比增长12%;PPP项目总计2096亿,总体规模同比降幅较大,随着政企合作新老机制的更替,城建投融资市场的投资逻辑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未来的项目将聚焦使用者付费以及有市场化收益来源的领域,从依靠政府转为依靠市场。2023年,生态流域治理、保障房、乡村振兴、抽水蓄能、新基建、国家储备林等热点城建领域均有很多项目落地,热点城建领域市场活力明显,投资企业正处在探索和布局阶段,可持续关注。Contents市 场 形 势 总 结热 点 行 业 解 析热 点 政 策 聚 焦01020304发 展 趋 势 展 望目录壹市场形势总结“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城建投融资市场的总体状况政府债务管控力度不减土地及房地产市场遇冷投资逻辑发生变化政企合作新老机制更替核心区域市场竞争加剧市场化项目探索中前进市场形势总结2023年城建投融资市场整体规模下降,特别是下半年,投资企业项目拓展越来越难,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债务管控从严从紧;人口流向要素聚集的核心区域,市场竞争加剧;土地及房地产市场遇冷等。随着政企合作新机制的实施和城镇综合开发逐渐转向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城建投资需要围绕市场化方向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5“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l2023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城建投融资项目共计7.41万亿元,2022年共计8.12万亿元,总体规模同比下降8.7%。l其中:地方政府新增债券共计4.65万亿元,市场化项目投资规模合计约2.76万亿元。从基建领域的融资渠道来看,地方政府发债已经成为主流,规模是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投资项目的两倍左右,以专项债为主、市场化投资为辅的城建投资市场格局已经形成,整体呈现出稳定的、长期的发展趋势。市场形势总结 21,707 30,561 45,525 43,637 47,446 46,451 32,589 31,441 40,606 33,522 33,724 27,552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40,000 45,000 50,000 55,000 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 地方政府债券(亿元)市场化项目(亿元)2018年-2023年城建投融资市场整体趋势注:仅统计新增债券发行量,市场化项目暂未统计规模在1000万以下项目城建投融资市场总体达到7万亿的规模,同比下降8.7%数据来源:财政部网站、“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6“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地方政府发债成为主流,持续为稳增长提供支撑l2023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行地方政府新增债券共计4.65万亿元。其中,一般债券新增0.70万亿,专项债券新增3.95万亿。l2023年上半年地方债发行规模减少,下半年有所增加,新增债券发行总规模较2022年相比下降2.1%。l地方政府债券作为地方政府的融资主渠道,近年来已超过市场化渠道,2024年新增专项债的发行节奏有望提速。市场形势总结7数据来源:财政部网站、“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 8,180 9,073 9,506 7,832 7,182 7,007 13,527 21,487 36,019 35,805 40,264 39,444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40,000 45,000 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 一般债券(亿元)专项债券(亿元)2018年-2023年地方政府债券规模统计注:仅统计新增债券发行量“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专项债规模略有降低,分布行业广,经济发达地区发行量大市场形势总结82023年,全国发行专项债新增债券3.95万亿元,较2022年同比降低2.1%,主要分布在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医疗卫生、农林水利等领域;广东、山东、安徽、江苏等经济强省发行规模较大。2023年专项债发行省份分布示意图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30%棚户区改造9%医疗卫生7%农林水利铁路5%轨道交通4%政府收费公路4%其他交通基础设施4%城镇老旧小区改造3%其他27 23年专项债发行领域(按规模排序)南海诸岛数据来源:财政部网站、“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注:仅统计新增债券发行量“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PPP项目大幅减少,特许经营项目显著增加,类PPP项目大幅增长2018年-2023年市场化投资项目(特许经营、PPP、类PPP)统计l2023年,市场化投资项目总成交约2.76万亿,项目数量1436个。其中:特许经营项目成交数量合计802个,成交规模合计约7931亿;PPP项目成交数量合计127个,成交规模合计约2096亿;类PPP项目成交数量合计507个,成交规模合计约17525亿。l2023年同2022年相比,特许经营项目的数量和规模均大幅增长;类PPP项目数量大幅增加,整体规模同比增长11.8%;PPP项目的数量和规模均大幅下降。市场形势总结9数据来源:“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投资规模(亿元)项目数量(个)050002500-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特许经营规模(亿元)PPP项目规模(亿元)类PPP规模(亿元)特许经营数量(个)PPP数量(个)类PPP数量(个)注:暂未统计规模在1000万以下项目“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10市场化项目行业分布特征市场形势总结从成交项目投资规模上来看,前三行业分别为交通运输(10736亿)、城镇综合开发(8679亿)、公用事业(2917亿)。从成交项目数量上来看,前三行业分别为公用事业(454个)、市政工程(273个)、城镇综合开发(236个)。40580324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2000交通运输城镇综合开发公用事业水务环保市政工程农林旅游其他人居改善投资金额(亿元)投资规模单位:亿元454273236360500300350400450500公用事业市政工程城镇综合开发农林旅游水务环保交通运输其他人居改善项目数量(个)项目数量单位:个注:暂未统计规模在1000万以下项目数据来源:“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11市场化项目地域分布特征市场形势总结从成交项目所在行政层级上来看,项目主要分布在四线城市(及以下)、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一线城市分布较少。从成交项目区域分布上来看,项目主要分布在华东、华中、西南地区,华南、华北、西北次之,东北地区最少。投资规模(亿元)项目数量(个)投资规模(亿元)项目数量(个)24747005006007008009000060008000400016000四线城市及以下二线城市三线城市一线城市投资金额(亿元)项目数量(个)7953726840003504000040005000600070008000华东华中西南华南华北西北东北投资金额(亿元)项目数量(个)注:暂未统计规模在1000万以下项目数据来源:“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12市场化项目收入来源特征市场形势总结l 市场化项目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资源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在2023年的项目中,经营性收入占比高的项目共计835个,约占总量的58%;经营性收入占比中等的项目共计388个,约占总量的27%;经营性收入占比低的项目共计213个,约占总量的15%。l 从总体上看,有经营性收入来源的项目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未来探索市场化的方向越来越清晰。经营性收入占比较高58%经营性收入占比中等27%经营性收入占比较低15 23年项目经营性收入占比等级划分统计经营性收入占比较高经营性收入占比中等经营性收入占比较低序号经营性收入占比等级(高/中/低)项目数量(个)数量占比行业类型经营性收入类型1经营性收入占比较高83558%公用事业(水电气热)、水利、交通运输、管网管廊、停车场、产业科创、产业园等水/电/燃气费收入、垃圾处理费收入、发电收入、停车费收入、高速公路运营费收入、厂房租赁收入等2经营性收入占比中等38827%城镇综合开发、城市更新、生态环境、打包建设等产业运营收入、商业租赁收入、广告收入、物业收入、停车费收入等3经营性收入占比较低21315%农林、人居改善、教育、医疗养老等教育费用、医疗费用、林下经济、租金收入等市场化项目经营性收入统计表注:暂未统计规模在1000万以下项目数据来源:“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13市场化项目规模特征市场形势总结l根据项目投资规模,将2023年市场化项目划分为20亿以下、20-50亿、50-100亿、100亿以上四个等级,其中20亿以下规模的项目最多达1157个,占整个市场化项目数量的81%。l市场化项目规模整体呈现中小型化的发展趋势。注:暂未统计规模在1000万以下项目投资规模(亿元)项目数量(个)48347600500600700800900002000400060008000400020亿以下20-50亿50-100亿100亿以上投资金额(亿元)项目数量(个)20亿以下81 -50亿9P-100亿50亿以上5 23年市场化项目规模特征按数量统计20亿以下20-50亿50-100亿100亿以上数据来源:“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l2023年,特许经营项目成交数量合计802个,成交规模合计约7931亿。l与2022年相比,特许经营项目的数量和规模均大幅增长,整体规模同比增长31%。特许经营项目数量和规模均大幅增长,整体规模同比增长31%市场形势总结14数据来源:“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特许经营数量(个)247366399488526802特许经营规模(亿元)4431,1701,8973,7756,0567,931 443 1,170 1,897 3,775 6,056 7,350450550650750850-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9,000 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2018年-2023年特许经营项目发展趋势特许经营规模(亿元)特许经营数量(个)投资规模(亿元)项目数量(个)注:暂未统计规模在1000万以下项目“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特许经营项目行业分布特征市场形势总结15数据来源:“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注:暂未统计规模在1000万以下项目15从成交项目投资规模上来看,前三行业分别为交通运输(3145亿)、公用事业(1565亿)、城镇综合开发(1087亿)。从成交项目数量上来看,前三行业分别为公用事业(369个)、市政工程(197个)、水务环保(78个)。378968843600030003500交通运输公用事业城镇综合开发市政工程水务环保农林旅游人居改善其他投资金额(亿元)投资规模单位:亿元36920200250300350400公用事业市政工程水务环保农林旅游其他交通运输城镇综合开发人居改善项目数量(个)项目数量单位:个“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类PPP项目数量大幅增加,整体规模同比增长11.8%市场形势总结16数据来源:“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l2023年,类PPP项目成交数量合计507个,成交规模合计约17525亿。l与2022年相比,类PPP项目数量大幅增加,整体规模同比增长11.8%。l类PPP项目单体项目规模趋于小型化。l类PPP项目,属于政府引入市场化资金,采用授权开发、投资人 EPC、投建运营一体化及其他市场化创新模式实施的项目。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类PPP数量(个)6567507类PPP规模(亿元)3,1676,18416,21716,40915,67017,525 3,167 6,184 16,217 16,409 15,670 17,525 00500600700-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14,000 16,000 18,000 20,000 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2018年-2023年类PPP项目发展趋势类ppp规模(亿元)类ppp数量(个)投资规模(亿元)项目数量(个)注:暂未统计规模在1000万以下项目“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类PPP项目行业分布特征市场形势总结17数据来源:“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注:暂未统计规模在1000万以下项目17从成交项目投资规模上来看,前三行业分别为城镇综合开发(7293亿)、交通运输(6850亿)、公用事业(1262亿)。从成交项目数量上来看,前三行业分别为城镇综合开发(198个)、交通运输(72个)、公用事业(68个)。7293685002224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城镇综合开发交通运输公用事业水务环保其他市政工程农林旅游人居改善投资金额(亿元)投资规模单位:亿元38200180200城镇综合开发交通运输公用事业农林旅游水务环保市政工程其他人居改善项目数量(个)项目数量单位:个“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市场形势总结18数据来源:“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l2023年,PPP项目成交数量合计127个,成交规模合计约2096亿。l与2022年相比,PPP项目整体规模和数量均大幅下降,其中数量同比下降79%,规模同比下降83%。lPPP项目规模和数量均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2023年3月份以来,PPP项目处于停滞状态,随着政企合作新机制的出台,传统的PPP项目不再开展。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PPP数量(个)2360597127PPP规模(亿元)28,97824,08722,49213,33811,9982,096 28,978 24,087 22,492 13,338 11,998 2,096 02004006008000022002400-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2018年-2023年PPP项目发展趋势ppp规模(亿元)ppp数量(个)投资规模(亿元)项目数量(个)注:暂未统计规模在1000万以下项目PPP项目规模和数量均大幅下降“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PPP项目行业分布特征市场形势总结19数据来源:“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注:暂未统计规模在1000万以下项目19从成交项目投资规模上来看,前三行业分别为交通运输(742亿)、市政工程(591亿)、城镇综合开发(299亿)。从成交项目数量上来看,前三行业分别为市政工程(38个)、交通运输(18个)、城镇综合开发(18个)。742590300400500600700800交通运输市政工程城镇综合开发农林旅游水务环保公用事业其他人居改善投资金额(亿元)投资规模单位:亿元38055404550市政工程交通运输城镇综合开发公用事业农林旅游其他水务环保人居改善项目数量(个)项目数量单位:个“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热点行业2023年,城镇综合开发、交通运输、公用事业三个领域占市场化项目投资规模的81%,以这三个成交规模较大、市场热度高、专业性强的热点领域为例,解析2023年行业的市场情况。20重点行业解析数据来源:“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注:暂未统计规模在1000万以下项目市场规模8679亿元,总体规模较2022年同比增长2.4%,以类PPP模式为主,包括片区新城、城市更新、产业园等行业。城镇综合开发市场规模10736亿元,总体规模较2022年同比下降25.2%,大项目主要集中在高速公路领域。交通运输市场规模2917亿元,总体规模较2022年同比增长7.9%,项目逐渐向特许经营模式转化。公用事业“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l2023年城镇综合开发项目的成交规模约8679亿元,成交数量共计236个。其中:类PPP项目成交198个,投资额约7293亿元;特许经营项目成交20个,投资额约1087亿元;PPP项目成交18个,投资额约299亿元。7,293 1,087 299 02040608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类ppp特许经营ppp2023年城镇综合开发项目体量统计投资规模(亿元)项目数量(个)城镇综合开发:类PPP模式为主,总体规模略有增长21数据来源:“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注:暂未统计规模在1000万以下项目重点行业解析央企66.21%地方国企25.90%民企7.89 23年城镇综合开发项目企业类型统计央企地方国企民企l2023年成交的城镇综合开发项目中:央企成交87个项目,投资额约5746亿元;地方国企成交72个项目,投资额约2248亿元;民企成交77个项目,投资额约685亿元。l城镇综合开发项目以其独特性,形成了以央企为主,地方国企为辅,民营企业适度参与的格局。“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城镇综合开发项目区域分布情况l2023年城镇综合开发项目投资规模前三名为浙江省、山东省、河南省;成交数量前三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北省、云南省。l从成交项目区域分布上来看,项目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华中地区次之,西北地区最少。38374356353035404502004006008000浙江省山东省河南省江苏省湖北省辽宁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安徽省2023年城镇综合开发项目按规模统计前十省份规模(亿元)数量(个)22重点行业解析数据来源:“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注:暂未统计规模在1000万以下项目华东49%华中22%华南9%西南8%东北7%华北5 23年城镇综合开发项目按区域划分华东华中华南西南东北华北西北“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232023年城镇综合开发项目二级行业分布情况二级行业项目规模(亿元)项目数量(个)片区新城433666城市更新275153产业园121835其他37382合计8679236城镇综合开发领域二级行业分布情况数据来源:“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注:暂未统计规模在1000万以下项目重点行业解析2023年成交的城镇综合开发项目中:l片区新城项目成交66个,投资额约4336亿元,占比约50%;l城市更新项目成交53个,投资额约2751亿元,占比约32%;l产业园项目成交35个,投资额约1218亿元,占比约14%;l其他项目包括土地整理等成交82个,投资额约373亿元,占比约4%。片区新城50%城市更新32%产业园14%其他4 23年城镇综合开发项目二级行业按规模统计片区新城城市更新产业园其他“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央企61.79%地方国企33.57%民企4.64 23年片区新城项目企业类型统计央企地方国企民企l2023年成交的城镇综合开发项目中:片区新城项目的成交规模约4336亿元,成交数量共计66个。l其中:类PPP项目成交51个,投资额约3441亿;特许经营项目成交10个,投资额约690亿;PPP项目成交5个,投资额约205亿。344045505505000250030003500类PPP特许经营PPP2023年片区新城项目体量统计投资规模(亿元)项目数量(个)l2023年成交的片区新城项目中:央企成交34个项目,投资额约2679亿元;地方国企成交25个项目,投资额约1456亿元;民企成交7个项目,投资额约201亿元。城镇综合开发片区新城24重点行业解析数据来源:“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注:暂未统计规模在1000万以下项目“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23633652305540455002004006008000022002400类PPP特许经营PPP2023年城市更新项目体量统计投资规模(亿元)项目数量(个)城镇综合开发城市更新25重点行业解析数据来源:“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注:暂未统计规模在1000万以下项目l2023年成交的城镇综合开发项目中:城市更新项目的成交规模约2751亿元,成交数量共计53个。l其中:类PPP项目成交43个,投资额约2363亿;特许经营项目成交6个,投资额约365亿;PPP项目成交4个,投资额约23亿。央企67.95%地方国企23.26%民企8.80 23年城市更新项目企业类型统计央企地方国企民企l2023年成交的城市更新项目中:央企成交22个项目,投资额约1870亿元;地方国企成交18个项目,投资额约640亿元;民企成交13个项目,投资额约242亿元。“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0040060080010001200类pppppp特许经营2023年产业园项目体量统计投资规模(亿元)项目数量(个)城镇综合开发产业园26重点行业解析数据来源:“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注:暂未统计规模在1000万以下项目央企88.98%地方国企5.88%民企5.14 23年产业园项目企业类型统计央企地方国企民企l2023年成交的产业园项目中:央企成交22个项目,投资额约1084亿元;地方国企成交7个项目,投资额约72亿元;民企成交6个项目,投资额约63亿元。l2023年成交的城镇综合开发项目中:产业园项目的成交规模约1218亿元,成交数量共计35个。l其中:类PPP项目成交30个,投资额约1125亿;PPP项目成交3个,投资额约65亿;特许经营项目成交2个,投资额约29亿。“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685033040506070800040005000600070008000类PPP特许经营PPP2023年交通运输项目体量统计投资规模(亿元)项目数量(个)交通运输:类PPP模式为主,总体规模同比下降25.2数据来源:“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注:暂未统计规模在1000万以下项目重点行业解析l2023年交通运输项目的成交规模约10736亿元,成交数量共计119个。其中:类PPP项目成交72个,投资额约6850亿元;特许经营项目成交29个,投资额约3145亿元;PPP项目成交18个,投资额约742亿元。地方国企65.47%央企34.39%民企0.14 23年交通运输项目企业类型统计地方国企央企民企l2023年成交的交通运输项目中:地方国企成交60个项目,投资额约6502亿元;央企成交50个项目,投资额约3674亿元;民企成交9个项目,投资额约561亿元。l未来交通建设依然是重点领域,投融资能力和技术实力强,有运营能力的企业将进一步受益。“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华中34%西南26%华东18%华南11%华北7%西北4 23年交通运输项目按区域划分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华北西北东北交通运输领域项目区域分布情况3029660477359342320302055000250030003500湖北省云南省四川省广东省浙江省安徽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河南省湖南省江苏省2023年交通运输项目按规模统计前十省份规模(亿元)数量(个)28重点行业解析l2023年交通运输项目投资规模前三名为湖北省、云南省、四川省;成交数量前三名为湖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l从成交项目区域分布上来看,项目主要分布在华中地区,西南地区次之,东北地区最少。数据来源:“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注:暂未统计规模在1000万以下项目“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500300350400020040060080001600特许经营类pppppp2023年公用事业领域项目体量统计投资规模(亿元)项目数量(个)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模式为主,总体规模同比增长7.9)数据来源:“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注:暂未统计规模在1000万以下项目重点行业解析l2023年公用事业项目的成交规模约2917亿元,成交数量共计454个。其中:特许经营项目成交369个,投资额约1565亿元;类PPP项目成交68个,投资额约1262亿元;PPP项目成交17个,投资额约91亿元。地方国企45.10%央企28.00%民企24.83%外资企业2.07 23年公用事业领域项目企业类型统计地方国企央企民企外资企业l2023年成交的公用事业项目中:地方国企成交186个项目,投资额约1315亿元;央企成交28个项目,投资额约817亿元;民企成交223个项目,投资额约724亿元;外资企业成交17个项目,投资额约60亿元。l公用事业领域形成了以地方国企为主导,央企和民企为辅,外资企业适度参与的格局。“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西南27%华东16%华中15%华北15%西北15%华南10%东北2 23年公用事业项目按区域划分西南华东华中华北西北华南东北公用事业领域项目区域分布情况3209805060700500300350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湖南省山东省广东省湖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2023年公用事业领域项目按规模统计前十省份规模(亿元)数量(个)30数据来源:“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注:暂未统计规模在1000万以下项目重点行业解析l2023年公用事业项目投资规模前三名为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云南省;成交数量前三名为贵州省、云南省、四川省。l从成交项目区域分布上来看,项目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华东地区次之,东北地区最少。“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2023年中标项目59个,投资额约为1358亿元,以生态修复和流域河道为主,单体项目规模在10亿以下的居多。新基建生态流域治理国家储备林保障房抽水蓄能乡村振兴2023年中标项目14个,投资额约为142亿元,有1个80亿以上的大项目,其余单体项目规模均在25亿以下。2023年中标项目17个,投资额约为490亿元,单体项目规模在30亿以下的居多。2023年中标项目12个,投资额约为921亿元,单体项目规模较大,平均在80亿以上。2023年中标项目196个,投资额约为656亿元,以充电基础设施为主,单体项目规模总体呈现小型化,绝大多数项目规模均在10亿以下。2023年中标项目39个,投资额约为422亿元,除一个项目达70亿外,其余单体项目规模总体均在30亿以下。l 2023年,生态流域治理、保障房、乡村振兴、抽水蓄能、新基建、国家储备林等热点城建领域均有很多项目落地,热点城建领域市场活力明显,可持续关注。热点城建领域落地项目增多,仍处在探索和布局阶段31数据来源于“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市场形势总结注:暂未统计规模在1000万以下项目“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2023年市场特征解读市场形势总结l城 镇 综 合 开 发 项 目 在2023年的城建投资市场中仍占据较大份额。l城镇综合开发以片区新城、城市更新为主,城市更新规模占比32%。未 来 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将成为城综热点。城 市 更 新、城 中 村 改 造有 望 成 为 城 综 热 点l核心区域成为投资热点,成交项目主要分布在华东(3 1%)、华 中(25%)等地区。l投资人在项目选择时越来 越 注 重 地 区 G D P、人口流入、产业基础等关键要素。人 口 流 动、要 素 聚 集 的核 心 区 域 成 为 投 资 热 点l市场化项目中交通运输、市政工程两大行业是成交项目类型中的主力。l交通运输、市政工程两大行业的中标单位仍以央企为主,未来央企将持续占据主导地位。交 通 运 输、市 政 工 程 仍然 占 据 较 大 市 场 份 额l随着115号文等政策的出台,未来的政企合作项目均须采取特许经营的模式实施。l未来有经营性收益的项目将受到重点关注,如公路、铁路、交通枢纽、公共事业、新基建等。政 企 合 作 新 旧 机 制 演 变,特 许 经 营 项 目 将 持 续 增 长32贰热点政策聚焦“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热点政策聚焦34政府工作报告政府投资:拟安排专项债券3.8万亿元乡村振兴:加强耕地保护,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绿色转型: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中央一号文件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建科202330号1.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盘活改造各类闲置房产2.住房城乡建设部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创新城市更新可持续实施模式中央政治局会议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及“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批复机构改革以来第一个获批的省域国土空间规划,8月以来广东、海南、江西、山西、山东、福建、安徽、湖南省域国土空间规划陆续获批复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村镇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发改社会2023699号优化产教融合合作模式。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通过企业资本投入、社会资本投入国办函2023115号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聚焦使用者付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加快推进三大工程2023年城建领域政策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为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年内中央及各部委已有一系列关于“三大工程”政策文件出台,随着2024年“1 N”政策体系的配套落地细则陆续出台,“三大工程”建设或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城建领域发展重心。“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以市场化、商业化方式支持共建;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合作发改投资20231004号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盘活改造各类闲置房产2023年政策热点回顾“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35关注地方重点行业规划情况,探寻项目机会l通过抓取2023年72个重点城市开展招标编制规划的线索梳理,可以识别地方政府今年主要开展的规划工作集中在新区开发、园区、城市更新、枢纽开发、城中村,园区行业主要包括工业及制造业、特色产业、农林牧渔及加工等。l地方政府开展的各项规划编制工作,延续了以往的发展基调,同时也有望在后续引申出更多的项目机会。72个重点城市分行业前期规划编制招标情况热点政策聚焦“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36热点政策聚焦政企合作新机制:聚焦“使用者付费”重要政策重要政策l关注点1:有收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将全部使用特许经营模式,对于社会资本的激励机制从“重施工“转向“重运营“。l关注点2:聚焦使用者付费背景下,更多如体育、旅游等具备经营性的准公益性项目,以后可以通过采取特许经营模式实施;合作期满移交至政府方。l关注点3:特许经营期限原则上不超过40年,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的特许经营项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l关注点4: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特许经营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重要政策影响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函【2023】115号)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政企合作新机制关注项目自身收益情况,采用特许经营模式,增加“旅游”“体育”等经营性行业领域。“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37中央层面首提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稳步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公租房和棚改安置房等建设。三大工程建设市场庞大,未来有望获得金融部门中长期资金支持。热点政策聚焦住房保障:“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三大工程”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 (2021)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 国发202314号国务院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2023.7.21)重要政策影响l关注点1:城中村改造,解决城中村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大、房屋安全和消防安全隐患多、配套设施落实、环境脏乱差、社会治理难等突出问题,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l关注点2:保障性住房,加快解决工薪收入群体住房困难,稳定工薪收入群体住房预期,努力让城市居民实现安居乐业,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l关注点3:“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是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和设计思路上,将平时使用和应急使用有机结合,打造兼具日常运营、应急响应能力的基础设施系统,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l关注点4: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是促进房地产发展模式转型的重大民生工程,又有利于拉动城建领域房地产相关投资。“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38以城市体检发现出来的问题为重点实施城市更新,有利于系统治理城市问题;用好各类资金加强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投资精准性有效性。热点政策聚焦城乡建设:“城市体检”“因城施策”“城镇开发边界底线”住房建设部关于全面开展城市体检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扎实推进2023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通知支持城市更新的规划与土地政策指引(2023版)关于做好城镇开发边界管理的通知(试行)住建部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2021年)发改委“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2022年)住建部关于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 (2023年)发改委相关会议、文章精神l关注点1:将城市体检发现的问题作为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的重点。l关注点2:加力提效用好2023年增发1万亿元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府投资,支持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区域协调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安全能力建设等领域。l关注点3:城镇开发边界外不得进行城镇集中建设,不得规划建设各类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不得规划城镇居住用地。l关注点4:自然资源部建议取消土地拍卖中地价限制,取消远郊区容积率1.0限制等。重要政策影响“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39水利建设投资主要在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国家水网重大引调水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河湖生态环境复苏、以及水文基础设施、智慧水利等其他项目。热点政策聚焦水利建设:“国家水网建设”“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2023年水利部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和成效新闻发布会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20232025年)“十四五”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方案l关注点1:对有发电、供水等经营收益的水库和引调水工程,探索和规范推行项目法人招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依法合规参与工程建设运营。l关注点2: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强化山体、山林、水体、湿地保护,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推动绿色城市建设。l关注点3:在大江大河上中游、东北黑土区、西南岩溶区、南水北调水源区、三峡库区等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全面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l关注点4:持续在长江上中游、黄土高原、东北黑土区和南水北调水源区等重点区域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重要政策影响“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40进一步提高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倡导县域发展“数字经济”,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热点政策聚焦乡村振兴:“数字经济 ”“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基础设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乡村振兴用地政策指南(2023年)l关注点1:夯实乡村数字化发展基础,发展县域数字经济。l关注点2: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重提高到60%以上。l关注点3:补齐必要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主要包括水、电、路、网等农业生产配套设施,以及垃圾清运等小型公益性生活设施。l关注点4: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所在省份,优先按照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关系开展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优先保障安置补偿、拆旧复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耕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修复及农业农村发展建设等。重要政策影响叁热点行业解析城中村改造城市更新特色产业园存量资产盘活01城中村改造核心观点:从“积极稳步推进”到“积极推动”地方政策支持 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减量提质规划(2021年2035年)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上海市)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条例(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深圳市城中村(旧村)综合整治总体规划(20192025)深圳市2023年度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计划 青浦区“两旧一村”城市更新改造资金额度管理办法(试行)厦门市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城中村改造前期机会43热点行业解析基于荣邦瑞明对重点城市的大数据机会挖掘和动态筛选,2023年下半年重点城市开展前期阶段可研及建议书、勘查等城中村项目共142个。从项目分布区域来看,主要集中在鲁豫皖、粤桂琼等区域,其中周口市已开展前期工作项目的数量最多为24个,其次为洛阳市16个,郑州市14个。项目业主:一般为地方住建部门或城建类国有平台公司。项目特点:以市场化为主,资金来源更加多元化,城中村土地归集体所有,项目通常涉及土地性质专用,具有改造周期长、推进流程复杂的特点。因此在超大城市推进城中村项目内驱动力较强。工作阶段勘察/勘测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概算实施方案数量(个)51001324前期工作项目按数量排名前二十城市前期工作项目阶段分布“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城中村改造项目计划44热点行业解析l 根据各城市政府网站发布的相关资料,已经至少有14个城市(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成都、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青岛、济南、长沙、昆明)披露了城中村改造计划,大致估计有超过3000个城中村,改造面积约13.4亿平方米,总投资额或达8.2万亿元。预计后续会有更多城市推出相应的城中村改造计划或措施。城市提出时间文件/会议城中村改造计划上海2023.4上海市房管局局长王桢l 2023年将启动“城中村”改造项目10个,改造老旧村(居)民房屋面积不少于130万平方米,受益村(居)民不少于4000户。l 2023-2025年计划安排新启动3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每年新启动10个改造项目。至2023年底,浦东新区计划完成中心城区街道范围内“城中村”点位改造;至2025年底计划完成中环线内“城中村”点位改造、基本完成外环线范围内“城中村”点位改造。广州2023.1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l 2023年,广州市计划推进127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包括49个续建项目、20个新开工项目和58个前期项目,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83亿元,占全年城市更新固定资产投资目标的49%。l“五年行动方案”要求,推进含三年实施计划在内的183条城中村改造,力争到2025年底前,纳入“三年实施计划”的83条城中村基本完成回迁安置房建设,其余100条城中村回迁安置房开工建设。“十年改造规划”显示,广州十年推进含五年行动方案在内的约400条城中村改造,力争到2030年底前,纳入“五年行动方案”的183条城中村基本完成回迁安置房建设。深圳2023.2深圳市住建局深圳市城中村保障房规模化品质化改造提升指引l 城中村居住用地综合整治分区划定规模为5502公顷。2023年,深圳市启动了城中村保障性住房规模化品质化改造提升行动,计划在2023年推进4.9万套(间)城中村规模化品质化改造提升项目。l 启动首批40个城中村统筹规划和整治提升试点。完成20个城市第六立面改造提升试点项目。新开工建设60个项目,建设筹集16万套(间)等。“十四五”期间,深圳将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不少于74万套(间)。2023-2025年,深圳将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不少于46万套(间)、建筑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米。预计到2035年,全市保障性住房覆盖人群将达到约500万人,约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6%。重庆2023.5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l 到2025年,全市将实施城镇棚户区(危旧房)改造三年行动计划,预计改造棚户区8.3万户。成都2022.6成都市“十四五”城市建设规划l 十四五时期实现城中村改造约束性指标6800户。2022-2025年计划推进31片城中村改造。2023年用好城中村改造引导资金池,改造城中村 2448户、棚户区3062户、老旧院落616个,加装电梯1500台,涉及居民7万余户。超大特大城市已发布的城中村改造计划相关表述统计表“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城中村改造项目计划45热点行业解析城市提出时间文件/会议城中村改造计划武汉2023/62023年度中心城区城市更新及房屋征收计划的通知l 2023年武汉市按照重点更新单元整体更新一批、重点项目区域成片改造一批、其他更新项目加快实施一批的原则,全面推进41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治理重点点位的征收腾退和城中村改造。东莞2023/6东莞市城中村改造工作动员部署会l 2023年,划定城中村型村庄242个,同步铺开4个街道和28个镇的城中村改造。主城区的南城、东城、万江、莞城是这轮城中村改造的重点区域,其中12条城中村作为首批试点改造项目要率先动起来。另外,其他28个镇也要各自确定2条城中村同步铺开。西安2021/11西安市城市更新办法l 2023年查过88个村庄涉及迁徙,征地面积数万亩。13个城中村利用政府财政资金组织实施。杭州2023/5杭州市政府办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市更新的实施意见l“十四五”期间,城中村改造和拆迁安置房项目建设计划总投资600亿元,努力打造“六有”宜居小区,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改造老旧小区900个,约2800万平方米。佛山2023/5佛山市“三旧”改造专项规划(2021-2035年)l 2023年,推进实施首批10个城中村全面改造试点项目。青岛2023/32023年青岛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攻坚行动主题系列发布会(第七场)l 2023年计划推进城中村改造项目85个,计划完成投资175亿元。其中:新启动项目19个,计划年度完成投资31亿元,惠及居民1.46万户;续建项目66个,计划年度完成投资144亿元。l 计划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108 个、30万户;启动改造城中村81个、5.5万户,重点推进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范围内的27个城中村、2.4万户改造工作。力争通过三年攻坚行动,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建成区)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和现有城中村改造基本完成。济南2022/12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济南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年)l 到2025年,计划实施63个旧村庄改造(包含55个城中村和8个城边村),涉及建筑面积约 933万平方米,居民约3.01万户。长沙2023/8全市城中村改造工作专题会议l 2021-2025,纳入城市更新改造对象的城中村主要为在城市集中建设区范围内,布局散乱、条件落后的地区,六区一县范围内现状有城中村 74处,占地面积约为15.54平方公里。昆明2023/2昆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陈绍波 l 2023年启动44个城中村改造,完成 641个老旧小区改造。续上表:“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城中村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空间上已经处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或者边缘地带,失去或基本失去耕地,但是并未彻底完成拆迁转居,仍然保留了部分集体用地和集体经济组织的村庄。p 城中村的特点一是人口倒挂现象严重二是违建大量出现,安全隐患很大三是城市管理和村镇管理衔接不畅p 城中村改造难点一是城中村不能简单地一拆了之,这些村已经事实上承担了一定的城市服务功能二是要兼顾农民利益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这些城中村在过去的征地拆迁过程中,权属土地已经支离破碎,可用的建设用地指标十分有限热点行业解析46城中村改造实施难点“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城中村改造实施要点47热点行业解析 城中村改造改什么?改造要点改造内容改造方式1.政府主导投资改造;2.政府主导,村集体引入合作主体改造类型1.整村拆除重建;2.局部整治提升为工业园区改造、保障住房建设;3.村集体及物业所有人自行建设改造内容征地拆迁、保障房建设、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导入资金来源多渠道筹措改造资金,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1.城中村项目的安置方式、征拆安置规模、征拆成本风险控制2.土地权属有无历史遗留问题 3.项目土地价格评估、土地出让方式 4.建设成本价格评估 5.涉及回购资产,回购主体的信用风险和资金实力 6.政策适用条件与政策成熟度城中村改造有哪些关注风险?“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48长周期、渐进式改造,成熟一个、实施一个,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结合,未来可持续运营。城中村改造实施要点城中村改造怎么改?加强全市域、分区域的规划统筹,从城市整体利益平衡出发谋划实施项目,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地块增容来实现项目资金平衡热点行业解析“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49城中村改造典型案例热点行业解析项目交易结构及回报机制青浦区华新镇政府华新镇集体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中交城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竞争性磋商新增收入地方留存中交新凤溪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公服设施建设安置房建设出资(10%)财政局实施 出资(90%)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出让收入合作路径资金路径拨付策划规划设计产业导入税务局净地定向拿地二级开发授权类型项目内容项目名称华新凤溪城中村改造项目投资规模约330亿元人民币项目所在省市上海市青浦区行业类别城中村改造中标企业中交城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作模式TOD一体化建设凤溪项目02城市更新核心观点: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方向包括旧城改造、城市有机更新等领域 天津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32027年)重庆市城镇住房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 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上海市城市更新行动方案(20232025年)南京市城市更新办法 西安市城市更新办法 广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 年)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指导意见(江苏省)关于全面推进城市更新的实施意见(杭州市)地方政策支持“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工作阶段勘察/勘测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概算实施方案数量(个)59114549261城市更新前期机会51l基于荣邦瑞明对重点城市的大数据机会挖掘和动态筛选,2023年下半年,重点城市共开展早期规划、策划、可研等前期工作的城市更新项目1990个(不包含城中村改造),其中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587个,非老旧小区改造的城市更新项目403个。l项目主要集中在重庆、黑龙江、广东等地区。l按类型来看,主要包括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棚户区改造项目、配套基础设施项目、房建项目、其他市政工程等。l从前期工作的阶段来看,处于立项阶段可行性研究882个,建议书262个;初步设计及概算492个;实施方案61个,主要为相关前期规划方案的编制。l项目业主一般为地方政府的住建、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以及土地整备中心等行政事业单位或地方平台公司。热点行业解析前期工作项目数量城市排名前期工作项目阶段分布“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52城市更新主要模式政府主导政府与市场化合作市场主导p 由政府直接组织,掌握控制权,如政府征收收储模式p 投资规模小、利润微薄的项目多由政府主导实施p 政府引导,市场多元主体参与p 以市场为主导,政府为指导委托代建特许经营投资人 EPCEPC O城市更新基金房地产企业主导物业权利人主导城市更新实施要点城市更新项目资金来源多样,从主导方式来看主要分为政府主导、政府与市场化合作、市场主导。l从资金来源的角度看,城市更新项目资金来源有财政资金及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筹集的资金、自有资金以及其市场化融资获得的资金。l市场化融资包括银行贷款、非银金融机构借款或投资、债券融资等,还可以项目为融资主体进行市场化融资,例如资产支持证券、REITS 等,项目融资的特点在于,其更关注项目未来现金流产生能力和项目资产的价值。热点行业解析“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53城市更新典型案例热点行业解析类型项目内容项目名称济南市历城区洪楼广场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投资规模312亿元项目所在省市山东省济南市行业类别城市更新中标企业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华东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省电力建设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三峡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东北电力第三工程有限公司中能建城市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方式采用“一二三级联动”模式项目交易结构及回报机制济南市历城区人民政府山东历城城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建集团华东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联合体公开招标中能建(济南)城市发展有限公司二级开发征拆安置房建设改造类 股权转让(80%)基础设施建设老旧小区改造产业策划产业载体运营授权征拆安置类 开发类 运营类 土地出让收入项目公司二级开发收入产业运营收入济南市历城区壹城投资运营有限公司保留(20%)备注:项目公司济南市历城区壹城投资运营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4月,并在2023年8月更名为中能建(济南)城市发展有限公司更名占股(80%)财政局项目公司社会投资人授权合法支付03特色产业园区核心观点:打造“专精特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浦东新区推进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若干规定 北京市关于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色产业园建设的指导意见 关于推动特色产业园区发展的若干政策(威海市)关于印发重庆市特色产业基地创建管理办法的通知 关于促进开发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杭州)无锡市关于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地方政策支持“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特色产业园区前期机会55热点行业解析基于荣邦瑞明对重点城市的大数据机会挖掘和动态筛选,2023年下半年,重点城市开展早期项目可研、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共2852个。从项目类型来看,工业及制造业89个,科技服务业园区124个,农林牧渔及加工260个,物流枢纽30个,生态环保8个。项目业主:一般为地方政府平台公司。项目特点:涉及产业培育与产业升级,对城市综合运营能力要求高;具有强经营性,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依赖于政策、资金投入以及各专业化资源的共同支持;需要构建产业、城市和人口的良性循环。前期工作项目按数量排名前二十城市前期工作项目阶段分布工作阶段勘察/勘测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概算实施方案数量(个)241177954546“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特色产业园区实施要点56热点行业解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土地增容、载体创新以四川、广西为代表:农副产品加工;一二三产融合广西依托林业资源开展林下经济、国家储备林建设。以广东、深圳代表:提升土地容积率,建设工业大厦(工业上楼)、产业保障房广州明确划拨工业用地建设只租不售的标准厂房;深圳将连续五年每年提供不少于2000万“高品质、低成本、定制化”厂房空间,同时租赁价格年涨幅5%,并控制租金35元/月/。以上海为代表:“品牌园区 特色园区”特色产业园定位为特定产业方向、特优园区主体、特强产业生态;将能级较高的核心园区打造为品牌园区;对于中低能级的传统工业园区则是寻找自身IP,发展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为“小而美”的特色园区。特色品牌产业园产业园项目具有显著的经营属性,收入来源多元化,同时具备一定的可融性,因此,产业园项目仍然是市场热点领域之一,但由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导致产业园载体失去稀缺性,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产业园应走特色化发展路线,将特色产业园概括为三类:“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特色产业园区实施要点57热点行业解析资本资金资产资源城市运营模式上市品牌土地资源文旅资源生态资源市场资源品牌资源产品价值股价增值经营价值社会价值文旅体育不动产商业其他通过项目打造,沉淀为多元化的资产结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项目体系。通过多种渠道回笼资金,获得稳定而可持续的收入,获取项目投资回报。让城市运营商形成企业品牌,更好的进行资本运作,再去获取更多的资源。基于市场的变化,投资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则必须要升级的盈利模式,从原有的“垫资 工程施工”为主,转向“投资运营”,形成良性可持续经营的商业模式,与城市共同成长。“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特色产业园区典型案例58热点行业解析平台公司社会资本金融机构项目公司市政府EPC总承包特色产业园配套基础设施厂房、办公及商业等招商运营授权竞争方式占股80%占股20%分红租金、销售收入等运营开发招标融资还本付息 股权投资 EPC O类型项目内容项目名称 玉林市香辛料产业园项目投资规模约18亿元人民币项目所在省市广西玉林市行业类别特色产业中标企业中化学南方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方式股权合作 EPC O项目交易结构及回报机制04存量资产盘活 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国办发202219号)关于做好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办投资2022561号)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做好盘活存量资产项目入库储备有关工作的通知(冀发改函 2023229号)天津市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若干措施津政办发(2022)52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政办秘(2022)68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实施意见陕政办(2022)29号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工作方案的通知赣府厅字(2022)100号地方政策支持核心观点:通过整合城市运营资源,提高闲置存量资产的运营效率和变现能力,盘活低效存量资产“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趋势:城镇化建设进入到存量时代700%加速阶段后期阶段起步阶段城镇化率65.22 22年年份p 2022年底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5.22%,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江苏、辽宁、浙江、重庆、福建等9个省份的城镇化率超过70%,我国城镇化进程进入中后期阶段,城市发展进入到存量时代。p城市更新:城市发展逐渐从增量转向存量更新的阶段,大量城市原有旧功能区已不适应当前城市发展,需要植入新内容。p新城新区:住宅、商业等物业去化速度缓慢,地方平台公司/一级开发企业成为市场拿地的主体,城市进入到一种内循环状态。p产业园区:硬件供给大于软性运营服务。大量的新城、产业园区已经初步建成,但是缺少人口和产业,不能充分发挥硬件资产的价值,亟待导入人口和产业。热点行业解析60“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趋势:城建投资企业开始逐步转向城市资产运营61热点行业解析p 伴随着增量时代的结束,存量时代更加强调城市资产的运营,城市运营成为未来各类城市投资企业业务延伸拓展的重点领域。基建及公服配套建设包 括:基 建 及 公 服 配 套 投 资基 建 设 计基 建 工 程 施 工土地整理(储备/出入让)包 括:策 划/可 研 总 体 规 划/专 项 规 划 确 定 政 企 合 作 模 式 组 建 开 发 主 体 土 地 征 收 补 偿 动 迁 安 置 及 补 偿 土 地 出 让 房地产业务包 括:房 地 产 项 目 投 资房 地 产 项 目 设 计房 地 产 项 目 施 工房 地 产 项 目 销 售城市资产运营包 括:城 市 营 销 推 广物 业 经 营 管 理商 服、公 建 设 施 运 营基 础 设 施 运 营公 用 事 业 运 营产 业 招 商 运 营拓展延伸“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政策指引:存量资产盘活的方式62热点行业解析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国办发202219号)发布后,存量资产盘活作为重要的地方纾困途径被强调,其重点内容对于企业的资产运营和处理能力提出高标准、新要求。19号文对存量资产盘活方式的要求n 推进REITs、PPP、产权规范交易;n 鼓励国有企业依托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按规定通过进场交易、协议转让、无偿划转、资产置换、联合整合等方式,盘活长期闲置的存量资产,整合非主业资产;n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盘活城市老旧资产资源,特别是老旧小区改造等,通过精准定位、提升品质、完善用途等进一步丰富存量资产功能、提升资产效益。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污水处理厂下沉、地铁上盖物业、交通枢纽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保障性租赁住房小区经营性公共服务空间开发等模式,有效盘活既有铁路场站及周边可开发土地等资产,提升项目收益水平;n 推动闲置低效资产改造与转型,依法依规合理调整规划用途和开发强度,开发用于创新研发、卫生健康、养老托育、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社区服务或作为保障性租赁住房等新功能。“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盘活对象:存量资产的类型和范围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存量资产包括存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也包括存量经营性资产,具体包括如下范围:经营性或准确经营性基础设施l交通、水利、清洁能源、保障性租赁住房、水电气热等市政设施;l生态环保、产业园区、仓储物流、旅游、新型基础设施等。存量和改扩建有机结合的项目资产l综合交通枢纽改造以及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l工业企业退城进园;l污水处理厂下沉;l地铁上盖物业;l公共交通用地综合开发等。长期闲置但具有较大开发利用价值的项目资产l老旧厂房、文化体育场馆和闲置土地;l老旧小区、街区改造;l国有企业开办的酒店、餐饮、疗养院、办公楼等非主业资产。63热点行业解析“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盘活原则:“盘”是方法,目标是“活”64热点行业解析新建项目存量盘活p 存量资产盘活的运营重点在于“盘”与“活”的精准定位。p“盘”是方法,具体包括:资产改造/改建;专业市场运营资源的引入和运营模式的转变;活用REITs等融资手段,增强资产的流动性。p“活”是目标,包括服务功能改善、变现能力提高等。人力资源资金开发建设资产运营经济效益存量资产改造规划方案运营策略资金资源改造资产运营经济效益投入形成投入形成缺失或低效产出投入A投入形成B直接投入 投入产出C 包装为融资产品/股权转让.盘活l提升设施硬件服务能力l提升运营水平l提升城市活力l创造现金流,提高变现能力提升改造,完善设施服务功能引入专业运营机构,填充运营内容商业模式创新“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盘活要点:强化运营赋能,“业主重资产 运营机构轻资产”65热点行业解析p在存量资产盘活、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等各类存量资产盘活项目中,资产运营越来越重要,地方投融资平台和大型建筑类投资企业,作为资产的持有方,普遍缺乏此类资产的运营经验,如何整合专业的运营机构补充运营能力短板,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01满足政府需求投资企业需要自持运营部分资产02提高资产价值盘活在手存量的低效资产,通过专业运营提升资产的运营现金流水平03补充功能城市更新、存量资产盘活,旧村改造等项目需要通过植入新的业态,充实资产的服务功能和服务价值01运营公司向轻资产转型已成趋势具有运营品牌的开发商、投资企业转型轻资产,去杠杆、降风险成为当前主流02运营公司拓展市场广度提供项目定位、运营策划、招商、运营管理、品牌输出等服务,获取项目服务机会业主“重资产”运营机构“轻资产”“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事项落实:通过明确一系列事项,引入专业运营机构66热点行业解析确定合作模式根据项目特征和运营机构的要求,明确合作模式,如整租模式、委托管理等确定运营服务内容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明确运营机构需要提供的服务内容。确定管理边界业主方需要与运营公司明确各项管理职能的界面。确定考核要求业主方与运营公司就项目的运营效果等方面进行考核。确定商务条件根据所选择合作模式不同,明确合作的商务条件,例如整租模式下的固定租金或者委托运营管理模式下的收益分成亦或收入的固定比例等。筛选合作对象投资企业或平台公司作为业主,需要根据自身的项目特点,筛选可供选择的合作对象,并对有意愿合作的合作对象的运营能力及合作条件进行沟通和了解。“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典型模式及案例(一):高和资本以基金方式收购星街坊购物中心67热点行业解析模式一:基金 专业运营基金持有型轻资产模式是指,由基金持有重资产,由专业化运营企业负责实施有机更新和开展运营管理。案例:高和资本通过城市更新基金收购新加坡星狮集团的星街坊购物中心,通过装修改造提升、业态调整、提供专业服务,将星街坊购物中心从“大盒子”商业改造成为标准的写字楼,并通过专业运营赋能,实现项目增值,并在运作上首次选择长期持有而非散售。高和资本城市更新基金成立定位设计改造运营管理星街坊持有收购改造前“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典型模式及案例(二):北京越都荟委托运营项目68热点行业解析模式二:委托运营模式l 北京越都荟为锦和商管的受托运营项目,该项目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广安方米,北京华联委托北京锦和创力负责对该项目进行招商、出租、管理并承担物业服务的相应职责,管理报酬按实际租金超出约定最低租金部分为基础确定。项目于2018年实现招商佣金和管理酬金收入。2019年,园区正式开业后,该项目陆续实现包括物业管理及能源等收入。项目项目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大街178、180、甲180号的北京华联广安门项目商业物业合作方或委托方北京华联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委托期限60个月,期满无异议自动续期5年项目获取及运营方式由锦和创力受托管理开始盈利时间2018年开始进行受托管理,2028年已盈利北京华联北京锦和创力出租管理招商物业服务委托运营支付管理报酬越都荟运营管理运营收入“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热点行业解析序号项目内容1园区名称金旅德必易园2运营公司金旅德必3项目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龙西路568号4物业出租房南京金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5物业产权方南京金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6租赁期限180个月南京德必南京金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金旅德必49Q%德必集团与物业产权方合资成立运营公司金旅德必,物业产权方南京金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持有金旅德必51.00%股权,系金旅德必的控股东;德必集团控股子公司南京德必持有金旅德必 49.00%股权,系金旅德必的少数股东。金旅德必与物业产权方南京金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签订租赁协议,由金旅德必负责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定位、设计、改造、招商和后续运营管理。模式三:租赁运营模式l 国内首家创业板上市产业园区运营服务商,作为专业致力于文创、科创企业发展的服务商,为企业提供舒适、生态、个性化的高品质办公环境,也为入驻企业提供创业服务、品牌推广、财务顾问、工商注册、wehome线上服务等服务。典型模式及案例(三):金旅德必易园租赁协议定位设计改造招商运营管理69“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70热点行业解析模式四:特许经营模式(TOT/ROT),盘活存量经营性基础设施l 某中部城市通过将当前政府相关机构运营的存量水务资产打包以TOT模式引入专业的社会资本方,获取特许经营转让费,有效解决当地水源投资不足的困境,通过存量促增量的方式,有效补足水利基础设施短板的同时,实现水务资产高效运营。项目采用特许经营模式运作,市政府授权实施机构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取社会资本,授予社会资本特许经营权。中标社会资本方与地方水投签署投资合作协议成立独资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与实施机构签署特许经营协议和委托运维协议,获取该项目特许经营权和负责原水管网、供水配套优化项目投资建设运营,负责项目水库日常运维。投资企业借助该模式,通过专业运营提升水务资产的运营效率,构建厂网一体化新的供水格局。交易结构图市政府社会资本方项目公司实施机构金融机构行业主管部门政府指定部门水库建设项目原水管网、供水配套优化项目原水和城乡供水特许经营 授权 公开招标 出资成立 特许经营授权特许经营权评估对价 实施 授权特许经营权转让资金融资资金业主单位运营维护投资建设运营运营监管 期满移交典型模式及案例(四):某市水务资产盘活肆发展趋势展望“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722024年,企业该如何应对市场的变化?发展趋势展望01城镇综合开发转向城中村改造和城市更新,企业如何把握市场机会?存量发展时代背景下,企业如何提高运营管理能力?专项债和特别国债持续发行,企业如何寻找合作方向?特许经营新机制下,企业如何选择投资项目?在新基建和新领域,企业如何寻找行业机会?02030405“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73城综开发转向城中村改造和城市更新,企业如何把握市场机会?城中村改造和城市更新有望成为2024年城市综合开发领域的重点投资方向,投资企业应聚焦重点城市,把握改造和投资模式,并结合主业进行资源整合。聚焦重点城市:集中于超特大城市,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是超特大城市常住人口吸附力强,有着更好的人口支持。二是超大特大城市常住人口人户分离比率高,大量的外来人口加大了对中心城区租购需求,形成了更强的长期驱动。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有21个超特大城市,其中包括7个超大城市和14个特大城市。改造和投资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市场化主导、混合主导等三种模式。目前已成交的城中村改造和城市更新案例中,不乏做地模式、村企合作模式、一二级联动、一二三级联动等模式,实施模式日趋复合化,投资企业有必要结合项目特点选择投资模式。主业与资源整合:涉及土地整理、综合开发、产业导入、城市运营等多个环节,投资企业有必要结合自身主业要求,提前谋划并进行资源整合。一是内部资源整合,组建综合运营团队,为项目提供专业化运营解决方案。二是外部资源整合,建立规划设计、项目策划、产业服务、物业运营等方面的合作伙伴资源库。发展趋势展望“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74存量发展时代背景下,企业如何提高运营管理能力?发展趋势展望运营能力坚持规划引领,引入各类运营主体、专业服务机构实现专业赋能。充分利用城市开发阶段形成的资源和资产,提高对城市的资本、资源、资产的循环转化利用效率,提升综合产出效益。强化城市运营能力整合专业化经营资源和合作伙伴,做实主体身份,在完善的城市功能配套同时,并积极做好城市营销和运营等工作,全面提升区域价值,吸引人和产业的入驻,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整合内外部资源在城市更新、枢纽综合开发和存量资产盘活等领域借助产业导入的契机,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创新商业模式,采用一二三级联动开发的方式,创造项目的价值。创造项目价值投后管理及时掌握项目实施情况;预判项目实施问题,提供解决预案。过程监管在法律、财税、投融资、规划等方面,提供专业支持;为项目所需的金融资源、产业资源、人力资源、专业机构等牵线搭桥,为项目实施落地赋能。专业指导合同签订后,投前投后一道系统梳理实施风险,查缺补漏,并提出预案;对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指导项目公司妥善解决。问题处置“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75专项债和特别国债持续发行,企业如何寻找合作方向?政府债券作为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是2024年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重要发力点之一,投资企业应重点关注专项债和特别国债的区域聚焦和领域聚焦。01 聚焦区域 据统计,国内有12个重债省市(青海、甘肃、宁夏、贵州、云南、广西、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天津、重庆)被严格要求控制债务增量和新增投资,即新增债务仅能用于借新还旧、不能再用于项目建设。2023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这或意味着经济大省将在“稳基建”上承担更多责任。02 聚焦专项债领域 据统计,2023年专项债投向规模较大的领域分别为市政产业园区及物流冷链、交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林水利。据了解,2024年专项债投向整体保持10大领域不变,但一些细项发生变化,保障性安居工程领域新增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2个投向。此外,专项债作资本金领域新增供气、供热2个领域至15个。03 聚焦特别国债区域和领域 2023年10月份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增加发行特别国债的议案,规模约1万亿元,其中2023年约5千亿(已于当年12月下达两批项目清单)、2024年约5千亿。根据安排,特别国债将重点用于京津冀等区域和灾后恢复重建等八大领域,包括支持京津冀等开展灾后恢复重建、以海河、松花江流域等北方地区为重点的骨干防洪治理工程,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受灾地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发展趋势展望“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76特许经营新机制下,企业如何选择投资项目?作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新机制,特许经营受到了市场的高度关注,除关注项目本身的经营属性和项目质量外,对新机制的项目清单,央企、地方国企、民企有必要在深入理解总体原则、执行要求、分类考量等要求的前提下聚焦项目。合作要求1.项目聚焦于有收益性的使用者付费项目;2.项目实施模式多元化,可根据项目具体情况,确定项目的投融资模式,如:直接授权、EOD、城市更新;3.理解项目清单的含义,其不是绝对、是一种政策体现: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创新。总体要求1.守正创新,坚持做难、做正确的事;2.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思想、统一认知、统一概念、统一政策、统一标准;3.充分理解新机制,PPP是倡导公共部门和私人机构以合作伙伴的关系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一种实践理念;4.明确中央和地方、地方政府内部的职责分工;5.明确适用范围,所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1.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论证项目实施的可行性、紧迫性;2.对一些需要政府资金支持的项目,可以在建设期通过各类政府财政性投资资金予以支持,限于建设期;3.政府对特许经营项目的补贴应是行业通行的补贴,不可以是仅针对单个项目单独给予的补贴,限于运营期。政府补贴发展趋势展望“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77在新基建和新领域,企业如何寻找行业机会?随着城建新领域不断涌现,投资企业尤其是央企有必要按照“六个着力”重点工作要求,从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出发,加大产业链强基补短、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保障、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投资,寻找新基建等领域机会。发展趋势展望“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78发展趋势展望业态分散,单一投资小,商业模式多元化,市场格局基本形成。新基建重资产、偏运营,未纳入基建板块,建筑类央企大项目机会少。清洁能源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可通过一二三产联动实现,市场机会较多,单体规模较小。乡村振兴具有公益性,生态与经济效益不匹配,管辖权不统一,存在大项目机会。生态环保新领域项目普遍具有重运营、趋于专业化和前景广阔等特点,尚未形成固定的行业市场和准则,需各大央企和投资机构结合自身的战略,找准方向和定位,培育市场运作能力,扩大行业发展空间。传统项目偏少,增量空间有限,创新科技投入大,市场风险高。能源存储投资规模较大、建设周期长、盈利能力弱,受国债资金支持,未来落地机会较多。水利工程在新基建和新领域,企业如何寻找行业机会?“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79针对市政公用等传统强运营领域,企业应结合新机制的要求,坚持创新,以专业化路线为基础,提高运营能力和技术研究能力等,建立具备市场优势的品牌战略。针对传统的大型建筑企业和综合性投资公司,应聚焦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特色产业园区等领域,脱离政府财政支持,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项目的包装策划,延伸价值链。未来的城建项目将依托于市场收益,应从投资的角度,分析项目的合作边界、投资内容、收入的可现实性、风险控制措施,判断项目可行性,建立符合项目自身的审核标准。未来城建投资项目对招商运营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投资企业应做好运营资源整合工作,从计划管理、资金统筹、招商服务、资源嫁接等方面做好招商运营管理工作。深耕细分领域探索市场化路径回归投资视角培育企业品牌提高运营管理能力针对新领域的投资机会挖掘,应抓住行业特点,结合自身的企业发展定位,进行长线的战略安排,通过传统基建与新概念、新基建的结合,挖掘市场潜力,树立行业地位。发展趋势总结发展趋势展望“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荣邦瑞明 让合作更简单 项目机会挖掘项目投后管理投融资顾问城市运营服务公司介绍“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立足于丰富的行业咨询经验,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城市建设领域,为投资、建设、运营、新基建类的企业客户,提供行业机会研究、项目早期机会线索挖掘等服务,帮助客户全面、及时掌握市场发展趋势和项目拓展机会。服务内容公司简介城市机会挖掘的服务内容81“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企业构建的市场拓展机制,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拓展网络,包含的项目拓展渠道:政府端:项目线索机会市场端:关系渠道网络策划端:项目落地模式策划三位一体的市场拓展体系如何发挥三位一体构架作用有助于解决总部的市场职能,更好地布局整体市场拓展的方向。总 部 层 面-集 合 分 析有助于解决一线市场拓展机会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地方的业主关系网络,推动项目快速成型和落地。一 线 层 面-拓 展 抓 手0 1 项 目 机 会 线 索政府规划项目立项项目前期工作0 2 市 场 拓 展 的 网 络区域的指挥部业主网络代理伙伴0 3 项 目 落 地 模式 策 划项目评估项目策划项目投标工程拓展人经常遇到的问题有效项目信息获取速度慢,从而影响自身的战略调整;项目线索不成熟,孵化周期长,精力耗费多;项目信息真实性存疑,无法持续跟进;公司简介82城市机会挖掘为企业带来的价值“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机会挖掘投前决策支持投后综合开发过程管理城市运营资源整合城市大数据企业投资战略研究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服务行业:投资EPC服务对象:市场化投资企业片区划定资源统筹方案设计招商引资采购谈判政府项目选址投资评估方案设计决策支持合作推进企业设计开发策略制定总体开发计划项目中期评估项目绩效评价项目过程管理产业导入运营合作伙伴筛选 运营资源整合规划 运营合作模式设计 城市运营资源管理 运营能力建设大数据投资决策支持平台城市数据项目数据企业数据决策支持EP矩阵GIS综合开发运营服务平台GIS空间技术综合开发在线模型投融资规划方法方法论技术层面服务层面针对城市综合开发项目,提供涵盖从机会挖掘、投前决策支持、投后开发过程管理咨询到运营资源整合的全流程服务,以基于大数据的投资决策方法和GIS 综合开发运营服务平台,构建专业的综合开发项目投资运营评估体系,助力政府和企业打造综合开发项目标杆。公司简介83全流程的城市综合开发运营服务“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遍布全国的服务项目公司成立以来,陆续在全国 27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200 多个市、县、区、镇实施了上千个咨询服务项目,服务项目的总投资额超万亿元。公司简介84“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编写人员:编写人员:胡胡 铭铭张晓旭张晓旭 技术指导:技术指导:陈陈 民民卢望高卢望高 彭彭 松松耿盼盼耿盼盼陈非迟陈非迟李二峰李二峰刘晓艳刘晓艳童楠楠童楠楠于于 洋洋85编写人员和技术指导PPP有例微信公众号荣邦瑞明微信公众号整合智慧 科技 资本 推 动 城 市 科 学 发 展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左安门内大街10号院3-201电 话: 邮 编:100061 传 真:荣 邦 瑞 明 官 网:“有例”城市开发投资决策支持平台:“有略”片区开发策略管理平台: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18 86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华为&赛迪:2023中小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可靠性关键要素白皮书(18页).pdf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中小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可靠性关键要素白 皮 书数据中心能源白皮书 803号中小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可靠性关键要素白皮书联合主编单位(按单位名称拼音排序)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通信工业协会数据中心委员会参编单位(按单位名称拼音排序)北京华通安和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大学、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科鼎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北京深知迪智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北京中科仙络智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北林业大学、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富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上海互联网交换中心、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广东南粤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宽带主干网络有限公司、暨南大学、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南京农业大学、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软通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深圳市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有限公司、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电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山大学主编人员(按姓名拼音排序)安真、陈青、邓威、杜坤、费珍福、黄超、胡春池、赖兆泽、李宝宇、李会永、刘天原、齐平川、沈鉴、孙晓峰、万欣、王建军、阳必飞、尧权、尤兴旺、张帆、张广河、赵俊鹏参编人员(按姓名拼音排序)保鹏飞、蔡莹、蔡玉鑫、蔡哲、陈国良、陈志凯、戴哲、董卫卫、方琦、付振新、和丽明、贺菲、衡反修、侯杰、黄思元、黄友根、焦蕴、李东旭、李志强、梁志刚、刘译泽、马银萍、邱子良、任皓、苏博、王芳、王海东、王曼聪、王权、王伟、王晓春、王晓坚、王永真、吴刚、吴礼聪、熊文文、严静东、杨刚、杨国忠、杨宏辉、杨凌、查贵庭、张昉、张建伟、张伟峰、赵琼、钟国新、钟少梅、周锋、周翔、朱玉水中小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可靠性关键要素白皮书目录1.前言2.中小数据中心现状及挑战2.1.中小数据中心现状2.2.中小数据中心面临的问题2.3.可靠性依然是中小数据中心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3.中小数据中心建设发展趋势3.1.架构可靠3.1.1.供配电系统3.1.2.空调系统3.1.3.智能管理系统3.2.产品可靠3.2.1.设计一致性3.2.2.部件可靠3.2.3.供电和制冷融合设计3.2.4.监控产品可靠3.3.运行可靠3.3.1.软件运行可靠3.3.2.行业认证3.4.体系可靠4.总结004040505060607314-中小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可靠性关键要素白皮书中小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可靠性关键要素白皮书分析了中小数据中心所面临的现状及挑战,指出可靠性依然是中小数据中心面临的主要问题,尤其是供配电、暖通及弱电智能化三大系统是影响中小数据中心可靠性的关键环节。结合上述问题,白皮书从架构可靠、产品可靠、运行可靠、体系可靠四个维度详细阐述了中小数据中心可靠性关键要素,并给出应对措施和建议,对提升中小数据中心的可靠性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该项目得到了参编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对所有参编的单位和专家表示感谢!同时,在白皮书编制期间,编制组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在此也对绿色网格、深圳数促会、等行业协会专家的参与与支持表示感谢!1.前言01图片更新中小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可靠性关键要素白皮书02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数据中心的形式也将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传统的模块化产品和建设周期已经不足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在数字经济的引导和推动下,适宜融合新技术、新理念的模块化数据中心将是数据中心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伴随预制模块化、模块化产品的品类增加和品质提高,模块的制作、安装工艺及智能化也将会更为成熟,便于响应市场灵活多变的需求,大幅缩短数据中心的建设周期,并提高数据中心运行的可靠性。以中小数据中心主流方案的微模块来看,根据赛迪顾问2021-2022 年中国微模块数据中心市场研究年度报告统计:2021年中国微模块数据中心市场规模达到 77.7 亿元,同比增速达到11.5%,其市场空间占比与发展潜力仍然巨大。但同时中小数据中心部署环境相对开放、复杂、恶劣。需要在产品选型、预制化、部署实施周期及后续运维等方面进行多样化的配置,从而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场景的业务需求。2.中小数据中心现状及挑战2.1.中小数据中心现状建设流程不标准:中小数据中心由于本身体量较小,存在建设流程不标准的问题,而数据中心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在建设过程中专业的咨询、设计团队的缺失极易导致数据中心落地方案不合理、不严谨,严重影响数据中心的可用性及可靠性。选址受限:中小数据中心项目多设立在非数据中心专用建筑内,除数据中心的主机房、辅助区、支持区、行政管理区外,还可能设有办公、商业等有非数据中心专业人员长期驻留的功能分区,大部分是用现有办公室、仓库等环境改造,往往存在层高不足、地面载荷不够、空间受限等问题,传统的数据中心建设模式难以匹配复杂多样的环境。系统部署调试复杂:数据中心系统复杂,传统模式采用分段建设,现场多厂商设备集成的方式,界面复杂,工程管理量大。设计、采购与施工脱节,施工阶段易产生设计变更,造成潜在的成本和工期增加,端到端性能无法保障,影响总体交付质量,并造成设计PUE与实际PUE偏差大。同时,传统数据中心一次性规划、一次性投资、初始投资大,一次性建成后很难灵活扩容,无法匹配业务快速上线及按需部署的使用需求。缺乏专业运维:传统的数据中心运维管理还是以人工巡检辅以基本的动环监控系统为主,对运维人员技术要求高,运维效率低,专业运维人员需求量大。对于中小型数据中心由于规模较小,专业运维人员缺乏尤为明显,存在无人监管、故障发现难、响应速度慢、故障处理不及时等问题,严重影响数据中心的可靠运行。设计架构无法满足功率演进:随着IT算力持续演进,CPU和服务器功率持续提升,数据中心逐渐向高密化发展。单柜功率密度已由2-3kW演进到当前的5-8kW,未来AI普及后预计1520kW也将广泛应用。传统中小数据中心功率密度不高,因此以往没有考虑连续制冷问题。在市电中断后,负载设备在电池供电下,机柜功率密度提升带来大量的发热将造成机房温度快速上升,热失控风险突出,最终导致机房高温宕机。今年来制冷系统失效导致的机房高温宕机事故频发,也说明中小数据中心的设计架构已无法满足当前用户的可靠性需求。2.2.中小数据中心面临的问题中小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可靠性关键要素白皮书重大随着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逐步深入,将诞生越来越多对数据中心和信息技术高度依赖的行业,数据中心服务的中断不再是数据中心自己的事,将可能成为一个系统性的社会风险,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服务于千行百业的中小数据中心,它们通常不会像大型IDC一样去考虑两地三中心、异地双活等复杂的业务冗余架构,因此提升数据中心的可用性,实现可靠的连续运行依然是中小数据中心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主要由供配电系统、暖通系统、弱电智能化系统、工艺系统、装饰系统、消防系统等组成。供配电系统:包括高压配电系统、低压配电系统、柴油发电机系统、UPS/高压直流、蓄电池系统、接地和服务器电源等子系统,为机房内所有设备提供稳定、可靠的供电。供配电系统整体架构、关键设备可靠性及后期运维难等对数据中心可靠性运行有重大影响。暖通系统:包含精密空调系统、舒适性空调系统、通风系统等子系统,为机房提供设备运行所需的环境,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以及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其中冷源形式、制冷形式、系统架构及后期运维难度等对数据中心可靠性运行有重大影响。弱电智能化系统:包含DCIM综合管理平台、动环监控系统、门禁系统、视频监控系统、防盗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等子系统,有效提升数据中心的业务效率及可靠性。随着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数据中心智能化系统的网络安全、维护便利性、故障识别及响应能力等对数据中心可靠性的影响逐步提升。工艺系统:包含设备机柜、密闭通道组件等。随着设备机柜功率密度不断提升,密闭通道气密性、气流组织等对数据中心可靠性运行有影响。装饰系统:包含数据中心隔断、墙面装饰、顶面装饰、地面装饰、门窗、照明等子系统。其中顶棚、壁板(包括夹芯材料)、隔断、门窗、地面及其他装修材料的防火性能对数据中心可靠性运行有影响。消防系统:包含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灭火系统、避难诱导系统等子系统。其中系统合理性、灭火介质选择等对数据中心可靠性运行有较大影响。2.3.可靠性依然是中小数据中心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03供配电系统暖通系统弱电智能化系统工艺系统装饰系统消防系统其他综上所述,按照各系统承担的不同功能来看,数据中心供配电系统、暖通系统影响最大,弱电智能化系统对数据中心可靠性运行影响较大。制约中小数据中型可靠运行的主要问题还是聚焦于供配电、暖通及弱电智能化三大系统,本文基于上述三大核心系统重点分析影响中小数据中心可靠性运行的趋势及相关对策。表1 各系统可靠性影响大中小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可靠性关键要素白皮书04数据中心选址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应有充足的电力供给,快速通畅的通讯;环境应清洁、温度应有利于节约能源;应远离理易燃、易爆、腐蚀、粉尘等危险场所;应远离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隐患区域;应远离强振源、强噪声源及强电磁场干扰区域。设置在建筑物内局部区域的数据中心,在确定主机房的位置时,应对安全、设备运输、管线敷设、雷电感应、结构荷载、水患及空调系统室外设备的安装位置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经济比较。如果数据中心选址不满足上述要求,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应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隐患。3.中小数据中心建设发展趋势数据中心系统复杂,传统模式采用分段建设,现场多厂商设备集成的方式,责任界面不清晰,交付质量不可控。新一代智能微模块数据中心将供配电系统、制冷系统、机柜通道、布线、监控等集成在一个模块内,一体化集成、一站式交付,将工程产品化,产品标准化,责任界面清晰,安全可靠。多系统协同,端到端方匹配节能方案,全链路高效设备、实现低PUE,所见即所得。在建设模式之外,不同中小数据中心的应用场景不同可靠性要求有所区别,将中小数据中心关键基础设施配置分为容错、冗余、基本三大类,对应要求如下表所示。3.1.架构可靠功能UPS空调连续供冷容错2NN X(X=1N)应冗余N 1N 1宜基本NN可表2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配置分类数据中心可靠性等级的设定,往往针对中大型数据中心进行分类,而中小型数据中心受限于市电路数,油机的设置以及制冷方式的区别,需要从整体运行可靠性上考虑。加入连续制冷的需求,以考虑中小型风冷数据中心,在大部分无油机备电的情况下,断电导致的机房过温风险。针对具备冗余条件的数据中心时,在架构上应考虑必要的连续制冷措施。供配电系统是整个模块化机房的基础系统工程,要求高安全性、高可靠性、易于维护和在线扩容。模块化机房内的配电系统应由UPS电源供电,配电线缆、配电柜开关及相应的电路,其设计容量应满足用电峰值。强弱电分离,模块内的配电和弱电线缆应分别敷设在各自线槽,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IT设备配电宜采用配电列头柜或专用配电母线。配电系统内低压配电系统、UPS系统、备电系统及末端供电设备宜采用模块化架构,便于在线维护、后期平滑扩容及减少运维人员专业性要求。UPS系统后备供电时间不小于15min。容错架构的模块化机房中,供电输入方式应采用双重电源供电。冗余架构的模块化机房中供电输入方式宜采用双重电源供电。当供电条件不满足时可延长UPS后备时间以满足运维要求,可根据使用需求配置柴油发电机组,且发电机组应在UPS系统供电时间内正常启动。3.1.1.供配电系统中小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可靠性关键要素白皮书05模块化机房的运行环境应满足模块内所有设备的运行要求,设备不确定时,冷通道或机柜进风区域温度满足国标相关要求。模块化机房空调系统容量应根据IT设备负载发热量、配套设备发热量、环境发热量、机房运行工况及机房所在地气候条件等计算确定,并应预留响应余量。空调系统应选择风冷直膨空调或氟泵空调等分布式制冷方式,有效减少制冷设备间的关联性,降低故障影响面,便于故障定位及排查,提高数据中心可靠性。空调设备的选型应考虑实际应用场景的地理与气候因素,避免在极端海拔或极端室外高低温气候下由于设备降额导致的机房总冷量下降。空调及IT机柜应合理布置,确保气流组织畅通。并应在机房内设置防止冷凝水管和加湿水管泄漏扩散的措施和漏水检测措施。需额外说明的是,随着数字化业务发展与AI等新兴应用的普及,中小数据中心单柜的IT负载功率逐年提升,高功率、高密度机柜在制冷中断情况下可稳定运行的时间也在缩减。实测数据显示,传统的3KW机柜在失去制冷后,服务器热保护关机时间大概有480s,4KW机柜则缩短到300s。当机柜密度达到8KW,热保护关机时间则缩减到不到240s,只有3KW机柜的一半。由于断电导致的机房高温宕机已经成为中小数据中心的运行可靠性短板。3.1.2.空调系统图1 不同功率密度时热保护关机时间受限于市电中断情况下的温升时间,目前大多数中小型数据中心在市电中断后的后备时间,往往只有十数分钟,出现断电后的系统实际运行时间远远达不到电池的备电时间。综上所述,当模块化机房需要达到容错和冗余功能时,空调室内机、室外机均应采用不间断电源供电,空调压缩机应为变频驱动避免对前端不间断电源的启动电流冲击,不间断供电时间与IT设备UPS后备供电时间保持一致,避免市电断电后的数据中心温度异常,空调末端配置应满足N X(X=1N)配置。智能管理系统是模块化机房运维人员的信息化工具,系统功能应能满足机房运维人员对模块化机房的监控、维护与管理需求。模块化机房应配置智能管理系统,对模块内环境和动力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火灾自动报警与灭火系统、能源管理等进行统一集中化管理,智能管理系统应具有标准的北向接口,可上传数据并可接受上级管理系统发出的监控指令。该系统通过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式,实现对模块化机房的全面管理,提高机房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每套模块化机房均应配置独立的具有数据处理功能的采集监控模块和中文监控显示屏,且系统通信总线应具备容错能力,单点故障不影响其他设备;系统供电电源宜采用独立UPS系统供电,当采用集中不间断电源系统供电时,各系统应单独回路配电。模块化机房内宜配置移动智能管理APP系统,实时监控对应设备关键数据并在移动APP端显示,具备远程、移动、全天候的专家级设备管理、故障预警、健康检查等功能。为保障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安全可靠,智能管理系统应通过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机构的网络安全测试。3.1.3.智能管理系统04550柜机平均进风温()冷却失效时间/min51015202003.5kW/机柜(1700W/)7kW/机柜(3400W/)11k W/机柜(5000W/)中小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可靠性关键要素白皮书06针对中小型数据中心的产品设计,应满足客户的可靠性需求,从产品侧分类,应包含供配电、制冷、监控硬件、监控软件等几部分。3.2.产品可靠3.2.1.设计一致性图2 攒机解决方案图3 微模块一体化解决方案中小型数据中心由于规模较小,其建设和运维团队往往不会按照子系统细分,按照微模块的建设方式,整体方案的设计一致性至关重要。相比于多品牌厂家的“攒机”模式,设计一致性可以避免不同品牌设备的安装、运行兼容性,从而保障数据中心运行可靠性,主要分为以下方面:结构影响:一致性的设计可以保障机房不同设备匹配度,如设备之间的缝隙。不同品牌攒机的设备由于采用不同设计,设备的结构不尽相同,在现场安装时可能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较大的缝隙较大会影响气密性,造成冷热气流的互通,从而影响温度场均匀。功能影响:“攒机”模式下,不同品牌设备协议不互通或部分互通,对于设备的控制、联动、告警传递有较大影响。如软件协议对接的问题,在设备温度升高时,核心控制器会控制精密空调增大制冷量,而精密空调为了保障运行稳定性,对于第三方的监控平台采取“只监不控”的策略,使得上层命令无法执行,或者互相冲突,会影响整个机房的温度控制。性能影响:随着工业设备控制软件技术的发展,在微模块解决方案中,部分厂家已经具备“L1 L2”联动的功能。如传统的精密空调采用负反馈控制,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通道温度,如温度上升将增加制冷量以维持温度平稳。受限于精密空调控制周期,制冷量始终滞后于负载发热量,这种控制方式依然存在温度波动的情况。“L1 L2”联动控制是通过控制器采集IT设备的实时负载信息,在负载变化时将信息传递给精密空调进行实时调节,这种方式可以做到制冷量与IT负载大致匹配,对数据中心温度进行更加精确的控制,更好保障运行可靠性。中小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可靠性关键要素白皮书073.2.2.部件可靠中小型数据中心由于规模较小,电力部分往往采用原有机房大楼的380V市电供电,不具备大型数据中心的高压专线供配电设备,因此与大型数据中心的供配电架构略有不同,在考虑中小型数据中心供配电产品设计时,推荐采用集成化的供配电设备,通过高集成度和智能化,提升数据中心供电的可靠性。传统供配电方案供电架构图如下图所示,变配电设备包括变压器、低压配电柜、无功补偿柜、UPS输入、UPS、UPS输出柜以及馈线柜。设备内保护器件串联级数多、设备数量多,为满足配电设计规范要求平面布局多采用多排布局形式。方案中所涉及的产品品牌多、设备与设备之间主要采用强电桥架敷设以及线缆的连接方式,交付周期长、安装质量较难控制。图4 传统供配电方案 中大场景的电力模块供配电方案对于中型的数据中心,功率范围在1MW以内,可优选电力模块的供电方案。电力模块供配电方案供电架构图如图所示,电力模块取代了传统方案中变压器、低压配电柜、无功补偿柜、UPS输入、UPS、UPS输出以及馈线柜。设备与设备之间采用铜排的连接方式,可以实现工厂预制化,减少现场安装调试时间。电力模块内可以集成温度AI诊断和一体化监控功能,提升系统运维效率。图5 电力模块供配电方案类别传统方案电力模块方案主要设备变压器,成套低压柜,补偿柜,UPS,馈线柜,电缆变压器,成套低压柜,补偿柜,UPS,馈线柜,预制铜排造价设备数量多,电缆多,工作量大,整体造价高设备数量较多,无电缆,工作量少,整体造价会降低整体效率线路链路长,设备多,现场施工量大,效率差别大线路链路短,工厂预制,链路效率高无功补偿谐波处理电容或SVG,APFSVG,APF负载兼容支持ICT设备,空调,水泵等支持ICT设备,空调,水泵等占地面积集成度低,占地面积大集成度高,占地小,节约配电面积30%以上施工周期施工周期长,包括内部连接桥架、约200 根电力电缆,还需协调设备的货期,存在施工串行工作施工周期短,内部无连接电缆,全链路预制式铜排连接,节省施工时间75%以上可靠性2N架构,满足国标A级,可靠性依赖于现场施工质量2N架构,满足国标A级,工程预制可靠性高可维护性品牌数量杂多,传统电表,电缆连接,第三方集成安装,无预测,依赖大量工人维护,故障时责任界面不清晰品牌单一,铜排连接,关键部件模块化可插拔设计,链路本地可视化,温度、易损件寿命等AI预测,智能化维护,责任界面清晰可视化传统电表,系统不可视,需第三方整体集成配备一体化监控系统,本地全链路可视表3 电力模块供配电方案中小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可靠性关键要素白皮书结合以上比较,数据中心传统供配电方案和电力模块供配电方案对比分析如下:1.电力模块进一步减小设备占地面积,相比传统供配电方案节约30%以上建筑面积,可以提升机房IT机柜的出柜率。2.电力模块相比传统供配电方案降低损耗、高效省电。3.传统供配电系统设备来源多个供应商,铜排、线缆均需要现场设备到场就位工勘后再加工,设备的安装、母线线缆的加工和安装、设备单体调试、联调、系统验证,整个周期大于2 月;电力模块进一步缩短现场交付时间,单套交付时间控制在2周以内。4.电力模块相比传统方案供配电系统链路连接点更少,系统更为简单,出现失效故障的可能性更低;工厂组装预制化,标准流水式作业,出厂测试,安装施工总装环节引入失效点的可能性更小,相比传统方案可靠性更高。5.电气故障是影响全球数据中心安全运行的主要原因,电力模块具备独有的AI诊断功能,对部件使用寿命进行预测,提前发出告警,防患于未然,避免部件故障影响系统运行。6.电气设备温度高是常见问题,一旦引起火灾将导致难以估量的严重后果。电力模块设备部署温度监测传感器,实时监测关键部件温度,及时发现隐患点,避免电气火灾的发生,提高系统运行可靠性。08 中小场景的一体化供配电方案而对于小型的数据中心,负载在50200kW范围,推荐采用一体化供电设备。一体化供电设备包含市电输入、UPS设备、IT电源分配、制冷电源分配以及照明灯其他电源分配等功能,通过高集成的设计,减少线缆连接和施工工作,以避免现场施工问题导致的端接不良。模块化设计是供配电产品设计的重要特征,通过模块化的设计和部件的冗余,可大幅提升供配电设备运行的可靠性。针对传统供配电设备不可视的问题,可以通过增加数字化监控的方式解决,如必要的电表、传感器等部件,通过内置的温度传感器,可有效监测设备内部关键节点的运行情况,以防止由于线缆老化、端接不良等原因导致的温度异常,避免供配电中断甚至火灾的发生。备电系统的锂电化针对数据中心备电场景,得益于锂电池行业的迅猛增长,当前锂电池全生命周期成本已明显低于铅酸电池,且具备更小的体积,较轻的重量,可降低数据中心对于环境的选址要求,逐渐成为数据中心备电的首选方案。在可靠性方面,锂电池相比于铅酸电池具备以下优势:1.较长的衰减周期:锂电池具备更长的使用寿命,在实际使用中,锂电池容量衰减较慢,相同放电深度条件下铅酸电池往往在35年内,整体容量会衰减到额定容量的80%以下,而锂电可使用10年以上。如运维团队不能及时更换,将造成数据中心备电时间缩短,影响数据中心备电可靠性。同时在更换过程中会造成系统可靠性下降,误动作,调试安全等风险,锂电在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无需更换优势明显。2.更加精密的电池管理系统:电池事故的主要原因主要是过充过放,此时电池监控系统至关重要,铅酸电池为传统化工行业,和电池监控解耦,无法针对电池进行精细化管理。而锂电池具备更精密的电池管理系统,可针对pack级别进行精细化调整,保障充电和放电过程的可靠性。中小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可靠性关键要素白皮书09 行级分布式近端制冷中小数据中心规模小,环境复杂度高,风冷型行级精密空调可以降低数据中心的选址要求和安装、运维复杂度。而近端制冷 封闭冷/热通道模块化也是目前中小数据中心空调制冷的主要形式,在多个行业中广泛使用;近端制冷对于多样化复杂场景的数据中心优势明显,可支持的功率密度在密封通道条件下范围大,在6-25kW/rack都能够获得较好的制冷效果,在机柜功率密度不断提升的未来,其应用场景占比将持续增加。并且其在对架空地板无强制要求,配置冗余更加灵活,故障影响面小等方面表现也更为优异,可实现中小数据中心所要求的灵活性、可预测性、可扩展性、低能耗、低总体拥有成本以及最高的可用性。另外在产品设计本身上,以下各项产品功能也对可靠运行影响较大:模块化设计:制冷设备的维护较为复杂,对于核心器件,如电控、驱动、风机等部件,均采用模块化可更换设计,并做适当冗余,可提升制冷设备的运行可靠性,同时降低产品的维修难度,缩短设备的故障处理时间。低负载除湿功能:中小型数据中心的业务不确定性大,往往在运行初期负载率较低,由于制冷设备的工作原理,在低载时易发生压缩机频繁启停,导致高湿环境中,空调无法稳定除湿,机房大量凝露,甚至损坏IT设备,该现象在湿热区域尤为明显。随着技术发展,业界已有新的控制逻辑可确保空调稳定除湿,因此制冷产品应具备低负载除湿功能,以保障高湿热地区的数据中心运行可靠。制冷剂检测功能:风冷空调依靠制冷剂相变散热,作为热量传递的媒介,制冷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受限于运行环境复杂,铜管自然老化,意外损坏等因素,部分空调在运行多年后会有制冷剂不足的情况,不但导致空调制冷量降低,机房温度过高,甚至损坏压缩机等设备。该情况的发生较为缓慢,因此更加难以发现处理。当前部分精密空调可通过传感器 智能算法的方式,进行制冷剂容量的实时监测,该功能可有效避免制冷剂泄露导致的可靠性问题。图7 湿膜加湿和电极加湿方案示意湿膜加湿:精密空调的功能在于维持稳定的温度和湿度,在加湿功能上,传统的精密空调采用电极或红外加湿,此种方式对于水质要求较高,而中小型数据中心水质往往缺少较为专业的软化水装置,导致精密空调加湿机构结垢甚至堵塞,以影响数据中心加湿功能。当前较为可靠的方式为湿膜加湿,通过湿膜蒸发的方式调节湿度,此种方式由于不存在水体加热,不易产生结垢的情况,相比于电极或红外加湿,可靠性更高。对于数据中心节能减排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数据中心采用节能型制冷方式,如针对的大型数据中心的间接蒸发冷却、针对于小型数据中心的氟泵、热管背板、室外机多联等技术。从效果上看都可以降低制冷系统耗电的诉求。考虑到制冷系统对数据中心业务重要性,中小型数据中心应倾向于选择成熟、分布式且机组之间解耦的制冷方式,如氟泵空调,通过配置N 1冗余的方式,可在降低数据中心耗电的同时满足高可靠性要求。中小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可靠性关键要素白皮书103.2.3.供电和制冷融合设计传统意义来看,供电和制冷属于不同子系统,其设计和建设相对独立,但从整体可靠性而言,二者有相互融合的趋势,如针对于中小数据中心的连续制冷方案,考虑从冷电融合的角度进行设计,以提高整个系统可靠性。传统的中小数据中心,具有设备密度小、服务器功率低、空间开放等特点。现有中小数据中心的设计与实施中,IT设备基本配备不间断供电系统并保证15min以上备电功能,相应空调系统缺乏对应配置。大多因为成本、能源供给、使用空间等因素,不具备制冷冗余和灾备体系。这样的中小数据中心出现制冷中断时,依靠原本机房空间的蓄冷和开窗通风、风扇吹等手段扛过设备重启的时间空档。但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各行各业已经纷纷将业务迁移到线上,对于在线服务的依赖性不断提升,一旦服务中断损失将无法估算。同时,因为业务的迁入以及各类数字工具的应用,极大提升了中小数据中心算力规模,IT负载和能耗都在同步攀升。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出现制冷故障,服务器温度会在几分钟内飙升到无法正常运转的程度。当前已经有部分数据中心客户在设计之初认识到这个问题,从而采用为空调系统单独备电的方案,但该方案仍然投资较大,同时空调作为动力设备,运行谐波和故障率远高于IT设备,对UPS及配电设备也存在一定影响。冷电融合的设计,为一种新型的数据中心产品架构,该架构将针对IT设备的供配备电产品和针对制冷设备供配备电产品融合设计,可同时为IT设备和制冷设备提供稳定供电,从而在架构上显著提升数据中心可靠性。该架构具备以下特点:融合设计:中小数据中心负载较小,单个模块总IT功率在80120kW之间,融合设计可在单柜内完成单个模块的UPS及配电功能,并大幅减少现场的接线和施工工作,以避免由于施工工艺导致的可靠性问题。故障隔离:传统意义上认为,动力设备的故障率高于电子信息设备,在为制冷供电时,应考虑由于故障导致的UPS过载等极端情况,以避免由于单台制冷设备故障导致的所有制冷设备宕机甚至是服务器宕机。谐波补偿:制冷设备由于内部存在压缩机、风机等高耗电、非线性设备,设备运行产生的谐波易反馈至UPS侧,对同端负载造成影响,因此UPS应具备相应的谐波补偿措施,以避免由于谐波导致的供电质量降低。3.2.4.监控产品可靠当前多数数据中心的运维安全依赖于富有经验、训练有素的运维团队、专业化的运维流程,以及强大的运维平台,而中小型数据中心由于规模较小,受限于软硬件投资、人力成本等因素,往往不具备以上全部条件,较难进行专业团队24小时不间断运维,甚至部分中小数据中心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对于设备的运行状态、维护保养的数据进行被动响应,严重降低中小数据中心的运行可靠性,也大幅增加了中小型数据中心故障后的恢复时间。智能化的移动运维工具将是提升中小型数据中心运维可靠性的重要手段,通过将管理系统部署在云端,实现对机房的高效运维,相比于大型数据中心的运维管理系统,移动运维工具应具备以下特点:轻量化:轻量化的监控产品,不止在于降低用户的投资和部署难度,更有利于提供轻量简单的平台工具,降低用户学习成本、维护成本,更加切实有效的提供监控运维功能,提升数据中心运行稳定性。容错性:监控产品作为管理工具,应具备比UPS、精密空调更高的可靠性,以做到有效管理。对于电源、通信组网等核心要素,监控产品应具备容错性,保障在遇到故障时可以做到稳定运行,可靠监控。可移动性:受限于中小型数据中心非24小时连续性运维,监控产品应具备可移动管理的功能,不受限于用户位置的限制,提供实时的、不间断的监控功能,以便于在故障发生时有效提醒,快速响应。综上所述,作为中小型数据中心运行可靠性的重要因素,移动运维工具可提供智能化、轻量化、安全可靠的管理,在减少投资的同时,有效解决中小数据中心无专人管理、运维技能缺失等问题,提升中小型数据中心的运行可靠性。中小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可靠性关键要素白皮书113.3.运行可靠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中心的规模更加庞大,管理越发精细,承载的功能也越来越复杂,数据中心的监控节点数由万级上升至百万级,数据中心的控制器件,由传统的嵌入式架构,逐渐升级为工控主机,其功能由传统的动环监控,升级为管理运维的综合平台。但随着软硬件复杂程度的增加,软件漏洞和网络安全的风险也日益突出。2022年,某品牌UPS被曝出存在相关的软件漏洞,据研究人员声称:通过利用RCE漏洞,我们能够绕过软件保护,让电流尖峰周期反复运行,直到直流链路电容器被加热到约150摄氏度(300F),这会导致电容器爆裂,释放大量电解质气体并导致UPS变砖,同时对关联设备造成附带损害。”这意味着软件漏洞的风险从软件业务层逐渐向基础设施层蔓延,而基础设施的可靠性更为关键,一旦基础设施出现问题,将会为数据中心带来灾难性损失。软件可靠性已经成为影响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可靠性的重要考量因素。作为智能世界的底座,数据中心的建设被上升到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战略高度,预计中长期内将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和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在互联网病毒肆虐,全球重点关注信息安全的环境下,各区域也针对网络安全颁布了相关规范。3.3.1.软件运行可靠软件功能发展强大的同时,网络攻击也趋于常态化,数据中心软件安全的风险也在增加,为保障数据中心安全稳定运行,除了立法的规定,监控软件的网络韧性也需要关注。由此来看,管理系统软硬件应采用高安全设计,比如对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软件进行加固,管理软件与采集器之间传输通道必须采用加密传输等手段,避免管理系统安全成为用户网络中的安全短板。整体来说,管理系统应具备以下可靠性措施: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应满足国家网络安全法相关网络安全,系统自身应进行有关网络安全设计。基础设施智能化系统宜按照设备采集层、统一监控层、业务管理层、交互展示层的逻辑功能划分。智能硬件设备应至少通过利用防火墙技术,远程访问使用VPN加密通道,防暴力破解、防DDoS攻击,安全协议SNMPV3(默认),ModbusTCP加密通道等手段,实现网络拦截。智能硬件设备应至少通过集中认证控制,重要操作二次认证,挑战码认证,基于角色的权限管理等手段,实现认证授权。智能硬件设备应至少通过数据范围校验,软件包数字签名校验,可信计算,去Root化,OS加固,安全日志,进程服务最小化等手段,实现完整性校验。智能硬件设备应至少通过敏感数据加密存储,敏感数据匿名化,安全通道传输数据、数据隔离等手段,实现数据保护。统一监控层宜各专业子系统和设备上报的数据进行统一处理,对接不同厂家子系统和设备应信息采集统一,并提供统一告警、统一鉴权、统一安全设计和统一日志管理等基础功能。系统应采用高安全设计,对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软件进行加固,管理软件与采集器之间传输通道须采用加密传输,对于敏感数据和密码等应加密保护。系统对来自客户端、第三方系统等外部实体的数据的每个请求,应在使用这些数据之前进行语法验证、数据类型、数据长度校验。系统应对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使用各种加固手段进行加固,应支持限制和禁用不安全的服务、限制登录次数和登录时间、限制连接数和连接时间、限制内存大小、限制访问路径、限制操作权限功能。系统应该对敏感数据进行保护,应对数据进行加密保护、加密传输,并不存储在应用程序的内存中。系统应对用户进行登录认证,对于多次登录失败的,应锁定账号IP。中小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可靠性关键要素白皮书12系统应使用强密码策略与密码修改策略,宜包含长度限制、字符组合及弱密码检测等常规策略,系统的用户密码、手机号、邮箱等个人信息的存储须经过加密处理,不得明码存储。系统应使用业界公认标准安全的协议来登录后台服务器或访问设备,安全协议参考SSHv2、HTTPS、FTPS、SNMPv3、TLSv1.1、TLSv1.2。系统日志应包含安全日志、系统日志和操作日志,涵盖系统内所有的用户活动和操作指令,且不得删除。系统的安全事件、系统情况、操作指令应做到可追溯,可查,可诊。用户安全事件活动应包含登录和注销,增加、删除用户和用户帐号、口令等属性的变更,用户的锁定和解锁、禁用和恢复,角色权限变更,系统相关安全配置(如安全日志内容配置)的变更,重要资源的变更,如某个重要文件的删除、修改等。操作指令应包括对系统配置参数的修改,对系统进行启动、关闭、重启、暂停、恢复、倒换,对业务的加载、卸载,软件的升级操作,对重要个人数据的创建、删除、修改,所有帐户的命令行操作命令。3.3.2.行业认证针对工商业领域软件应用的安全风险,国内外已经具备了完善的网络安全测试规则,具体如下:中国:公安三所网络安全认证。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创建于 1978 年,是公安部直属正厅级科研事业单位。该所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信息网络安全、物联网、特种通讯、以及社会公共安全防范技术等。可针对监控软件的安全性、主动防御能力等提供全面的验证,为用户提供可参考的行业依据。欧美:信息安全评估通用准则。信息安全评估通用准则 CC(Common Criteria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Security Evaluation,以下简称为 CC)是美、英、法等六国历经 20 多年制定的评估信息安全产品和系统安全特性的基础准则,是可用于验证IT 安全性的国际认可度最高的标准,对于工业软件的安全性认证具备权威资质。总之,管理系统的智能化带来了更便捷的运维体验,更高的运维效率与更可靠的运行效果。但由此带来的软硬件安全问题也逐步凸显,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应满足国家网络安全法相关网络安全,系统自身应进行有关网络安全设计,产品需要符合并通过网络安全测试规则,才能真正保证长治久安。中小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可靠性关键要素白皮书133.4.体系可靠数据中心生命周期长达十年,为确保数据中心在全生命周期面对各种内外部干扰和灾难时,能够保持业务的正常运营和服务的持续性,上文中软硬件和系统的安全是基本要求。要保证端到端安全须通过构建安全的体系架构来实现。通过多元化的供应策略保障供应连续性和客户产品/服务的及时交付,避免或降低重大自然灾害、政治/经济/贸易、网络病毒灾害等风险事件对数据中心的影响。数据中心关键设备供应商应具有健全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通过完整的一体化管理流程计划,对潜在的灾难加以辨别分析,帮助其确定可能发生的冲击对企业运作造成的威胁,并提供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来阻止或抵消这些威胁,减少灾难事件给业务连续性造成的影响,企业应重点参考ISO22301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中的要求与建议;另对以下关键管理体系也需关注,并考虑在规划,设计,建设,运维阶段中端到端执行并保障: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ISO28000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ISO/IEC27001:2022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O/IEC20000-1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中小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可靠性关键要素白皮书14随着2020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出和数字化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加速,数据中心的建设速度明显加快。行业内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不断涌现,为用户带来更多的选择,也使得数据中心更简单,更智能,更省电。但作为数字化的底座和承载业务的基石,可靠性依然是数据中心的核心要点。中小数据中心可靠性与大型数据中心相较而言,两者既有共同点又差异明显,相对于有严格要求的立项审批,设计,施工,验收大型数据中心而言,中小数据中心各个环节条件相对较为缺乏,因此在建设的初期就必须最大化减少在各位人为与非人为的不良因素。本文从架构、产品、运行和体系四个角度进行阐述,列举了数据中心可靠性的关键要素。其中架构标准化,工程产品化,产品模块化,模块智能化是笔者目前较为推荐的模式。相信随着AI技术的不断普及,未来人工智能完全取代人自设计,自建设,自运维,保障所有资源能力充分释放的时代也将逐步到来。4.总结免责声明本文档可能含有预测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有关未来的财务、运营、产品系列、新技术等信息。由于实践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可能导致实际结果与预测信息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本文档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要约或承诺。华为可能不经通知修改上述信息,恕不另行通知。版权所有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2023。保留一切权利。非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摘抄、复制本文档内容的部分或全部,并不得以任何形式传播。华 为 数 字 能 源 技 术 有 限 公 司深圳市福田区香蜜湖街道华为数字能源安托山基地邮编: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25 18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西门子:2023年全球基础设施转型调查报告(46页).pdf

    1净零路上的巨大鸿沟分歧和不同路径如何对基础设施转型的速度、规模和效率产生威胁2023 年西门子全球基础设施转型调查报告2使命宣言西门子全球基础设施转型调查报告旨在探讨基础设施转型的现状、当务之急以及未来的道路。企业和政府的领导者必须共同努力,以负责任的态度推动世界基础设施发展。我们希望通过调查报告,在现实世界发挥更大、更快的影响,推动能源、建筑、交通和工业领域实现现代化、发展扩张和去碳化。该计划也强调创新。新一代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离不开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数据驱动的战略和大量的新理念。在此背景下,西门子全球基础设施转型调查报告提出三个方面的紧迫任务:1.基础设施转型必须产生超越去碳化的积极影响。我们认识到,世界需要重塑基础设施,不仅要实现能源系统和工业运营的去碳化,还要提高资源效率并产生积极的社会经济影响。为此,我们拓宽了研究的范围。重大基础设施的改造能够极大地推动这些领域取得进展,因此相关项目应当覆盖并设定一系列广泛的目标。2.必须进行更智能的基础设施整合。世界瞬息万变,利益相关方不能各自为政。政府和行业必须联合起来制定战略、分享信息并密切配合。互相协作和创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将推进实现以更智能的方式整合维持世界运转所必需的基础设施。3.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推进基础设施转型。最后,相较于其他改变世界的大趋势,基础设施转型的特殊性体现在它的刻不容缓。社会、企业和政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携手承担快速推动世界重塑的重大集体责任。本研究提醒我们每一个人,为了保护人类和地球的生物多样性,我们需要及早行动起来。3目录导言什么是巨大鸿沟?4维度 1:地区视角能源调整与变化监管 7维度 2:城市视角行业整合与城市去碳化 18维度 3:行业视角业务转型与行业去碳化 30关于本研究术语定义、致谢名单和调查样本说明 434导言导言什么是巨大鸿沟?世界进入转型时代,不同国家、企业和公民的起点不尽相同,他们掌握的资源、奉行的理念和面临的挑战也各不相同。因此,要打造更清洁、更智能的未来基础设施,我们看到了许多不同的转型路径和转型速度。基础设施转型还涉及许多两难困境、分歧和艰难决策。关于重要决策的多场辩论仍在持续,包括碳捕获及封存的可行性、绿氢和蓝氢的角色、最佳储能类型、碳定价机制的用途、生物燃料及合成燃料的作用、政府的干预水平、新建还是改造、如何改变消费者行为、电动车接入电网技术的潜力、去碳化的经济成本等等,不一而足。仅半数高管认为,他们所在的国家制定了统一(52%)或有效(47%)的去碳化战略。本研究发现,世界在多个重大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在转型速度方面,领先的组织和国家与落后的组织和国家之间拉开了差距。当然,有不同的理念和观点是正常的。在相对平稳的年代,我们还可以承受由低效和延误产生的成本。但对今天的世界而言,分歧已经成为无法承受之重。西门子公司执行董事兼智能基础设施首席执行官 Matthias Rebellius 表示:“基础设施转型迫在眉睫,拖延的后果将非常严重。为了逆转或者至少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提高世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我们必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实现基础设施转型。为此,我们需要加大协调、合作和标准化的力度。”调查中发现,关于受访者对于各个基础设施转型目标的看法,处于进度条两端的受访者数量相当。这表明在多个领域中出现了发展路径和发展速度上的差异。并且,我们研究的每一个影响维度(地区、城市和行业)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什么是基础设施转型?基础设施转型指的是对能源、建筑、交通、工业等保持世界运转的结构和体系进行根本性重塑。这个转型将从 2020 年持续到 2050 年 很可能是基础设施发展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范围最广的一次转变。哪些因素导致基础设施转型势在必行?能源转型和工业减碳目标是基础设施转型的主要催化剂。与此同时,数字化、人口增长和人口结构变化等其他大趋势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还有一些不太可预测的力量也在推动着基础设施需求和潜力的改变,例如技术突破、新的监管要求、经济周期、社会规范和政治变革。5导言未来一年要加快去碳化工作能够实现今年的去碳化目标能够实现 2030 年去碳化目标可能不可能46D164%完全或大部分实现了协调和统一只实现了部分的协调和统一完全或大部分未实现协调和统一3613%赞同不赞同449%当被问及所在组织机构的去碳化工作是否可能取得成果时,受访者也存在意见分歧:尽管设立的目标不尽相同,我们依然希望在重大问题上找到共同点。但调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针对加快去碳化的必要性、确保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和可负担性等七个主要的转型问题,我们询问了受访者对公民、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协调性和统一性有何看法,受访者提供了三种不同的回答:在行业、城市、国家和地区当中的许多关键领域,意见分歧和背景差异对基础设施转型的速度、规模和效率构成了威胁。本报告无法给出所有答案,但我们希望提出重要问题并引发讨论,进而就哪些差距最为重要以及如何开始缩小这些差距达成更广泛的共识。在调查涉及的许多更具体的问题中,类似的分歧也很明显。报告通过以下形式强调了其中不少分歧:转型中的分歧?我所在的组织机构优先考虑找到最快的方法实现去碳化,而不是对成本或收入的影响6为何采用提问的形式?基础设施转型是在一个不断演变世界中的转变。它依据的并不是总体蓝图,而是通过探索可能性、实施战略和不断适应并调整这样一个循环逐步推进。关于下一步该做什么、怎么做最合适以及可以取得哪些成果,我们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没有哪一个组织可以回答所有问题。考虑到这一点,本报告中的所有副标题都采用提问的形式,以反映基础设施转型取得成功所需的开放、探究和协作式方法。我们希望借此引发讨论,进而催生创意并推动进步。什么是“维度”?本研究的三个维度指的是具备重要影响力的三个方面,每一个维度对于基础设施转型的管辖权和视角各不相同,但每一个维度面临的问题、挑战和机遇彼此重叠并相互依存。针对每一个维度,我们探讨了一系列基础设施转型核心目标的当前进度以及未来的优先事项。基础设施转型是一个非常宏大的主题,因此我们在本研究中为每一个维度选择了一个重点领域。维度 1 从地区视角探讨国内和国际问题。能源是维度 1 的重点关注领域 维度 2 从城市视角审视城市治理和都市问题。交通是维度 2 的重点关注领域 维度 3 从行业视角讨论与企业和具体行业相关的问题。建筑是维度 3 的重点关注领域第 43 页的“关于本研究”部分提供了本研究的详细信息,包括术语定义、致谢名单和调查样本说明。导言67地区视角能源调整与变化监管维度 178维度 1:地区视角仅半数高管认为,他们所在的国家制定了统一(52%)或有效(47%)的去碳化战略。在推动基础设施转型的过程中,负责实施和指导相关战略的监管机构承担着最大的责任。那么,公民、企业和政府是否可以统一步调向着同一个方向迈进?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地区维度从一个全局视角探讨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如何加快基础设施转型。89维度 1:地区视角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被认为是目前发展最成熟的领域 43%。但相关措施被进度缓慢的实现淘汰化石燃料能源的目标拖了后腿 26%。虽然部分地区“扩建大规模可再生能源设施”的目标进展较为落后,但它在未来一年总体上享有最高的优先级 59%。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重工业去碳化确保充足、有韧性的能源供应扩大输电网络扩建大规模储能设施扩建大规模可再生能源设施应对极端天气增加地区能源互连降低能源价格实现国家能源独立淘汰化石燃料能源43I7%预算重点先进/成熟已规划(但不够完善)508VAI(X91Y4A2#6Q(9GE6&P2%地区基础设施转型目标的进度和优先事项910维度 1:地区视角先进、全整合、全规模无现有并且无规划已规划但不够完善新兴、孤立、小规模成熟中、半整合、大规模建设新的能源系统进度实现国家能源独立降低能源价格确保充足、有弹性的能源供给增加地区和国际能源网络互连扩建大规模储能设施扩大输电网络扩建大规模可再生能源设施 96(%9%50)%6)(%6(0(%8%4%59)%723%8%441%6%注:由于四舍五入,百分比之和可能不完全为 100%。最重要的基础设施转型目标有哪些?近年来,尽管面临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挑战,基础设施转型仍在加速。改革的脚步对全世界的基础设施系统造成了压力,各个国家和地区正在尽最大努力降低它们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尽管基础设施正承受着压力并在加速转型,但改变的速度还没有快到助力实现巴黎协定设定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为了实现低碳世界,能源、交通、水资源、垃圾和数字基础设施等都迫切需要转型。这些基础设施系统彼此关联,但能源是其中最普遍和最重要的一项:全球近四分之三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能源的生产、使用和运输1。接受调查的高管中只有一小部分(10%或更少)认为他们所在的地区/国家在基础设施转型的主要能源目标方面做到了“先进、全整合、全规模”。大多数(60p%)受访者选择了“新兴、孤立、小规模”或欠发达。1 https:/www.iea.org/reports/world-energy-outlook-2022转型中的分歧?目前企业和政府能够就能源系统政策展开密切合作?40211维度 1:地区视角我们能否实现并维持足够快的转型?要实现世界能源系统的去碳化,我们必须重新开发为其提供支持的基础设施。这项庞大的工程将耗费数十年时间和 275 万亿美元资金,需要对发电、配电和用电方式以及维持世界运转的工业流程、建筑、交通、治理、系统和结构做出深刻的转变2。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快速发展的可再生能源设施,其中包括在偏远地区或海上的能够大规模发电的能源设施。要连接这些新的发电设施,我们不仅需要新建输电线路和变电站,还要与现有电网实现互连。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更智能的配电网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可用容量、管理需求,并将被动能源消费者转变为生产性消费者(即公民和企业自产能源并向电网出售剩余能源)。西门子电网软件首席执行官 Sabine Erlinghagen 表示:“改变正在加速,发展速度比我们预测的还要快。例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电热泵和其他分布式能源都呈现指数级增长。在大多数国家,满负荷运转的电网基础设施已经无法满足预期的需求增长。这种指数级增长对基础设施构成了巨大的压力,相关部门和电网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而压力倍增。我们已经认识到了眼前的挑战,但是仍然必须加快速度采取行动来研究创新的解决方案。”2 https:/ https:/www.ipcc.ch/report/ar6/syr/resources/spm-headline-statements转型中的分歧?私营机构或部门推动能源转型的速度比政府预期的更快?402%本研究发现,多个基础设施转型目标的进度相对较慢,反映出未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储能和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等关键领域。为了达成并维持足够快的转型,所有利益相关方都需要适应一个长期加速变革的新现实,以及由此造成的能源供应中断和基础设施承压。基础设施转型的迫切性决定了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现实。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显示,全球气温的每一次上升都将“加剧多种同时发生的危险”,而如果要将升温幅度限制在 1.5 C 或 2 C 以下,我们必须“在 2030 年之前迅速且大幅减少所有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而且大多数行业必须立即行动起来3。”12维度 1:地区视角谁是基础设施转型的责任人?我们每个人都是基础设施转型的责任人,但有些人掌握了推动改变所需的更多权力。我们在调查中请受访者给监管机构、投资者/股东、企业、政府领导和公民分别分配一个百分比,来显示他们认为这些利益相关方在推动基础设施转型的过程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受访者的答复表明,他们认为监管机构(31%)应该承担最大的责任,其次是资产的最终持有人,即投资者/股东(25%)。企业(17%)、政府领导者(13%)和公民(13%)都需要承担一部分责任,但比重小很多。不同国家的受访者大都给出了类似的答复。监管机构的处境相当艰难。政府常常会制定议程,但改革可能会突然打破原有的优先级排序。然而,监管机构需要为企业提供关于公共政策的稳定性和确定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此举能鼓励投资并维持基础设施转型的动能。C40 城市(C40 是一个由近 100 名世界主要城市的市长组成的全球网络,他们团结一致应对气候危机)气候解决方案和网络执行董事 Cassie Sutherland 表示:“确定性对市场来说很重要。投资者和企业需要知道有哪些规则,以及它们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例如,净零碳排放建筑规范对新建筑的能耗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提高,这就给了市场准备的时间,同时提供了确定性和可预测性,从而鼓励投资和创新。”?31%?公民13维度 1:地区视角我们需要监管机构做些什么?在不同的实施阶段,监管机构还需要构建新的框架来治理一系列不断变化且不确定的系统。以电力市场为例,Sabine Erlinghagen 指出:“价格机制仍然遵循传统的时间框架和投资类型。电网运营商要为改变采购和改革决策机制承受压力,但是关于如何改革却没有达成一致。部分运营商在试行新的方法,但还没有形成标准实践。监管机构需要通过新的框架为新能源系统的各个环节制定价格模型。”由于涉及的利益相关方数量众多,因此必须要向所有人传达清晰的行动计划,尤其是在能源系统和电网领域,这一点至关重要。但是,就像今天基础设施转型的许多方面一样,关于计划的内容、采用的技术和系统的未来发展,各方也存在不同的想法。意昂集团(E.ON)欧洲协会副主席 Oliver Franz 表示:“包括企业、公共事业公司和业主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方都需要了解计划内容。我们何时淘汰燃气器具?是保留它们但改用氢气等其他燃料,还是把它们连上集中供热网络?制定计划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它不仅有助于避免浪费和拖延,也有助于确保通过一种对所有人都公平的方式向低碳未来转型。”转型中的分歧?我所在的地区对新基础设施的投资不足Oliver FranzE.ON 欧洲协会副主席包括企业、公共事业公司和业主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方都需要了解计划内容。赞同不赞同33C14维度 1:地区视角是否必须跟随邻国的脚步?全球化和跨境整合带来了更多挑战。参与跨境决策的国家每增加一个,利益相关方的数量就会成倍增长。例如,我们需要为建筑物建立电力需求响应系统,以便帮助管理高峰时段的用电需求,同时增强电网稳定性并提高能源效率。但是,为各国制定专门的解决方案可能会降低我们推出此类计划的速度和效率。通常,不同国家(或国内不同分区)的电网之间实现互联互通并扩大使用会带来一些好处,其中包括可靠性和成本效益,某些情况下还包括平衡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变化的能力。但是,扩大使用电网互联也会带来挑战,例如需要统一监管框架、协调运营和维持电网安全性。仅 36%的受访者表示,在增加地区和国际能源网络的互联互通方面,他们所在的国家或地区已经实现目标或走在前列。欧洲长途公路货运的电气化也是一项挑战。Franz 指出:“欧洲法律要求司机每驾驶 4 小时就必须休息 45 分钟。因此,卡车制造商需要生产出能够在这段时间内充电的电动卡车。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建设兆瓦级充电设施,但这一点实施起来有难度,因为充电桩和卡车充电端口都需要增大尺寸。”还有一个因素是,跨境卡车运输在欧洲各国很常见。Franz 表示:“这就意味着卡车司机必须能够提前预订其他国家的充电桩。如果各国都有自己的预订系统和充电标准,那就会很难办。相反,各国需要一个统一的数据标准,并进行相应的协调。我不提倡过度规划,但在这个例子中,协调合作非常重要。否则,欧洲就很难通过一种既高效又经济的方式实现长途公路货运的电气化。”各国政府都在努力为实现能源和行业的去碳化铺路。例如,欧盟制定了欧洲绿色协议,美国颁布了通胀削减法案,中国也承诺到 2060 年实现碳中和。理想的情况是,这些措施将有助于促进推动基础设施转型所需的协调工作。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各组织机构就具体细节达成一致,并在如何推进的问题上与政府和公民保持步调一致。1415维度 1:地区视角公民、企业和政府是否步调一致?在调查中,关于基础设施转型的七个主要方面,我们询问了受访者对公民、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协调性和一致性有何看法。仅 3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加快去碳化速度的需求方面达到了协调和一致,但在其他方面的协调性或一致性都不高 要么接近,要么更低。其中一个原因是,不同群体的优先事项并不一致。只要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公民通常支持基础设施转型。公民也更关注基础设施转型的直接影响,例如失业和能源成本上升。相比之下,企业则更关注基础设施转型的长期经济影响,例如新技术的成本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需要。政府更倾向于思考整体公共利益,例如确保公众能够获得清洁、可负担的能源和交通服务。关于政府领导低碳经济转型之路的程度,不同利益相关方和国家也存在彼此冲突的观点。在基础设施转型的关键问题上,公民、企业和政府的步调是否协调一致?加快去碳化速度的需求转变能源系统的需求建设和改善电网的需求对去碳化进展缓慢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的需求确保可负担的能源确保安全的能源供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完全协调/一致部分协调/一致完全不协调/不一致38)35821415%注:由于四舍五入,百分比之和可能不完全为 100%。法国企业 ARTEA 集团采用的创新业务模式,融合了房地产开发和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智能电网。法国国民议会议长 Yal Braun-Pivet 曾经拜访 ARTEA 集团首席执行官 Philippe Baudry,在谈及他们的经营模式时问道:“你们需要什么资源才能发展得更快?”Baudry 回答:“我们只需要自由。现在的监管太多了。所有事情都很复杂,我的工程师需要把一半的时间用来做监管规划和管理。”电力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系统,而像 Baudry 这样的企业家所呼吁的,并不是在监管的基本原则上做出妥协。但是,我们的研究表明,监管机构和立法机构需要更快地做出调整、优化流程并消除拖延。1516维度 1:地区视角转型中的趋势巨大的发展鸿沟净零排放离不开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的参与。2021 年,国际能源署(IEA)警告称,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必须将它们的清洁能源投资增加七倍以上(到 2030 年达到约 1 万亿美元)才能让世界重回实现巴黎协定所设定目标的轨道。而我们的研究发现,这个理想的状况并没有发生。半数受访高管表示,他们所在地区的基础设施转型正在加速,但印度、墨西哥和巴西的这个比例下降到了三分之一,南非仅有 13%。印度、墨西哥、巴西和南非的大多数高管表示,他们国家的去碳化战略不一致或无效。越发达的国家/地区对于进度的看法越积极德奥瑞英国美国新加坡北欧南欧澳大利亚中国法国总平均值墨西哥巴西印度南非阿联酋和沙特持积极看法持消极看法47EDBA985!$A5!0#1!3B%我们请受访者从 11 个词语或短语中选择三个来形容他们所在的国家或地区目前的基础设施转型进度。其中五个词语是积极的(加速、协调、顺利、灵活、有效),其余六个是消极的(太慢、混乱、脱轨、呆板、危险、短视)。上面的图表显示了积极和消极的词语/短语的平均选择频率(各个国家的和总体的平均值)。其中一个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往往面临其他更紧迫的优先事项,例如减少贫困和发展经济,从而导致清洁能源无法获得投资。另一个原因在于,清洁能源技术的成本仍然相对较高,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难以负担。1617维度 1:地区视角尽管面临挑战,但仍有一些积极的趋势。例如,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的发展中国家)正在转向电动两轮/三轮车(自行车、踏板车等)。在中国,这类车辆的销量在 2021 年之前的五年里年均增长 25%4,其中电动两轮车的占比达到七成5。越南和印度也遵循类似的发展轨迹,尽管明显落后于中国。在这些市场,两轮/三轮车约占所有道路运输汽油消耗量的一半,因此电动化可以显著减少石油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改用电动两轮/三轮车比实现其他许多去碳化目标更简单也更经济,包括为这类车辆充电所需的电力实现去碳化。但是,发展中国家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可能会因缺乏融资渠道而受影响,导致许多项目停滞在规划阶段。C40 城市的 Cassie Sutherland 表示:“获得气候融资对许多城市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有限的国际资金不仅阻碍了城市气候倡议的实施,也影响了对能源系统、废物管理、交通基础设施和水资源的投资。为了加快可再生能源的采用,我们必须增加私人投资,同时取消政府对化石燃料的补贴。然而,财政资源的流动仍然被忽视。融资往往无法达到城市预算,而城市也缺乏相应的机构来宣传气候专用融资。”在经济不确定和财政紧缩的时期,仅仅依靠政府资金将难以为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s)、绿色债券、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和国际合作等替代融资机制有助于弥补资金缺口。4 https:/www.iea.org/reports/global-ev-outlook-2022/trends-in-electric-light-duty-vehicles5 https:/ 21819维度 2:城市视角基础设施转型很大程度上发生在城市地区,但要快速推进存在一定困难。我们的研究发现,仅 22%的受访者表示,市区范围内的智能电网实施水平较为成熟或先进。仅 21%的受访者表示,可再生能源的扩建和并网达到了成熟或先进水平。不同的城市是否同时陷入了数字化和去碳化的困境?城市视角着眼于城市基础设施转型中的重大问题,同时探讨如何加快复杂的基础设施要素集群的转型。1920409%市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市区智能电网实施数据驱动的城市系统管理供热/制冷的电气化/去碳化可再生能源的扩建和整合并网增加公共交通的使用提高住房的可负担性改善建筑物能源效率改善市内交通新型商业活动公共安全和城市监控297467B$A8E547)(454(%减少空气污染减少水资源消耗城市系统的集成减少废物和增加回收29613B9&A7$%预算重点先进/成熟已规划(但不够完善)35%城市基础设施转型目标的进度和优先事项26!BC49%维度 2:城市视角 进展最大的领域是公共交通的使用 45%的受访者表示在这个方面达到了成熟或先进的水平。仅约四分之一(2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城市在城市系统集成方面已经达到成熟或先进的水平。各系统间的集成优先级最高,这也与城市智能电网的目标相关。2021 维度 2:城市视角为何聚焦城市?城市汇聚了大量资源:所有的行业、市场和人口,以及所有支持城市运转的系统。每一年,城市的环境足迹都会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增长而增加。虽然每一座城市都独一无二,但它们有着一些共同的问题和基础设施转型战略。城市为整合不同行业以及部署真正意义上的联合基础设施战略创造了机会。城市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如果能够改变现状并采用可持续的做法,城市的碳排放将显著地减少。这种集中展现的影响力正促使市长们领导他们的城市采取更大规模的气候行动,如减少交通、建筑等城市产业和能源系统的排放的举措,让城市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战场。至关重要的是,城市推进改革的速度可以超越国家政府。C40 城市气候解决方案和网络执行董事 Cassie Sutherland 表示:“城市可以拥有非凡的弹性和灵活性。与国家政府相比,城市的一个显著优势在于,它们能够快速交付并实施解决方案 而且通常能够提前实现目标。市级政府因对当地的需求和生活条件有着深入的了解而站在这方面的最前沿。即使在大城市,市级政府的行动也往往比国家政府更快。”国家政府在制定政策和建立更广泛的行动框架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城市具备更高的灵活性、对当地的了解和政府的强大领导能力,因此能够更快、更有效地实施气候解决方案。22维度 2:城市视角城市如何加速实现交通去碳化?交通始终是城市的一个大问题。它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但同时也消耗大量资源,造成拥堵和污染等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问题。交通还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主要来源。有些城市正在迅速推进交通电气化,而随着自动化、人工智能和数据驱动战略的影响越来越广泛,交通也站上了重大变革的风口浪尖。城市也是最大的公共交通网络所在地以及商用和私家车辆的集中地。在我们列出的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转型目标中,多数受访者认为他们所在的城市在鼓励增加公共交通的使用方面取得了最大进展,其中 45%的受访者认为这个领域达到了成熟或先进的水平。改革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是一项难度不小的大工程。最主要的挑战来自于城市交通系统的复杂性,在繁忙的已建成的环境中整合基础设施系统的必要性,以及所需的庞大资金。只要制定正确的战略,这些挑战都将迎刃而解,但有些问题只能通过适当的政策加以解决。例如,如何加速淘汰化石燃料动力汽车?2223维度 2:城市视角是否该对燃油汽车征税?交通政策必须为私人交通工具的去碳化提供支持 常见的做法是鼓励人们使用电动汽车。苏黎世公交公司董事 Marco Luethi 指出:“现在城市里还存在大量非电动汽车,就连充电基础设施完善的城市也不例外,这是因为购买电动汽车的初期成本远远高于同等汽油或柴油动力汽车。我认为,我们必须对不可持续的能源消耗以及汽油和柴油动力汽车加大处罚力度。”在我们的调查中,46%的受访高管认为应当运用补贴或税收等手段让电动汽车的售价低于汽油/柴油动力汽车,不赞同的比例仅有 25%,但地区之间的差异很大。这也是一个政治问题:相关政策可能决定一场选举的成败。Luethi 表示:“在瑞士,政治家们目前还不想对燃油动力车主开罚单。但是,如果要把燃油车淘汰出城市、要实现我们的净零排放目标,这是最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之一。”2324维度 2:城市视角应该先作哪件事:先增加电动汽车的数量还是先增加充电基础设施的数量?部分受访者(29%)认为,他们所在城市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达到了成熟或先进的水平。有些领导者认为,在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得到普及之前,他们无法制定有利于电动汽车的政策。还有些领导者则认为,刺激电动汽车需求有助于推动电动汽车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推广。在这场辩论中,转型的急迫性是一个关键因素。国际交通论坛(ITF)交通分析师和建模师 Matteo Craglia 表示:“要实现去碳化就必须把基础设施放在首位。如果没有充电基础设施,电动汽车就无法上路。低碳燃料也是如此。这方面的挑战不小,因为目前还没有对这类燃料的需求,导致相关基础设施项目面临财务风险。但是,政府必须通过为市场指明方向、为基础设施提供短期补贴等措施帮助管理此类风险,这有助于创造需求并加快去碳化的进程。”充电基础设施不足是大规模推广电动汽车的一个主要障碍。政府已经开始通过拨款、税收减免、退税和其他财政补助支持电动汽车基础设施的发展。借助这类措施,政府可以解决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障碍,从而加快向更清洁的未来交通转型。应当运用补贴或税收等手段让电动汽车的售价低于汽油/柴油动力汽车完全赞同完全不赞同新加坡德奥瑞法国南欧澳大利亚中国美国总平均值阿联酋和沙特印度墨西哥北欧巴西南非英国56%P%PPPI#GGF%EE2C9929160$25维度 2:城市视角数字化能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基础设施转型与数字化技术持续发展创新,这些创新让可持续交通的概念更具吸引力。例如,“交通即服务”让结合多种交通工具的门到门旅程变得顺畅而无缝。这些新技术并不是解决前述战略问题的灵丹妙药,但为完善城市运营方式这一领域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其中有些机会相较其他技术更加明显。例如,在我们的调查中,认为 5G 移动网络会对资源利用效率产生积极影响的高管并不是很多。但西门子交通数字化与战略技术主管 Devina Pasta 表示:“通过向云基础设施过渡并利用 5G 连通性,我们可以消除对传统有线系统的需求,进而节约大量资源。”5G 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为城市基础设施的新型运营模式提供支持。Pasta 指出:“例如,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5G 可以实现实时列车管理,从而提高安全性、降低能耗并最大限度减少部件磨损,资源效率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转型中的分歧?能源转型将创造更多工作岗位赞同不赞同414%26维度 2:城市视角行业之间是否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协调?基础设施转型要求利益相关方展开前所未有的协作。在许多地方,行业之间缺乏战略性的工作协调,例如交通行业与电网之间。解决这类问题,需要从全局考虑并由政府推动。过去,为了实现电网的稳定和成本最小化,对电网的投资是逐步增加的,但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Matteo Craglia 表示:“不同行业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非常重要。以公路交通去碳化为例,人们越来越清楚,电动汽车是最具成本效益和效率的方式。交通行业非常了解对电动汽车的增长需求,但这一信息还需要持续地传达给电网运营商。例如,我们预计电动卡车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最具成本竞争力的运输工具,而电网必须为此做好准备。建设为电动卡车充电所需的大功率电网可能耗时七到十年,因此相关的沟通与合作现在就必须开始了。政府的参与对于确保此类合作的开展和筹备工作的推进至关重要。”转型中的分歧?大多数新能源投资没有与更大范围的基础设施充分整合赞同不赞同347&27维度 2:城市视角我们能否等来新技术?在有助于实施基础设施转型的技术领域,世界正在不断取得巨大的升级和突破。多种多样的技术选择本身就是一个挑战,而持续的变化也可能会造成基础设施系统的不确定性和瘫痪。会不会有一种更便宜、更快捷、更好用的新技术即将问世?在这样的技术问世之前,我们是否应该推迟重大投资?对政策制定者来说,这些都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Craglia 表示:“在现有的技术中,我们已经可以确定实现去碳化所需的关键技术选项,尤其是在公路交通领域。航空和海运等行业有不同的技术选择,例如甲醇和氨 最好的选项目前还不得而知。为了降低不确定性,必须尽快推行大规模的试点项目和测试。”重点是要认识到,技术上的不确定性始终会存在,不同的利益相关方会倡导各自的选项,关键在于如何根据现有的确定性水平做出决定。我们已经掌握了必要的工具。事实上,如果基础设施转型仅涉及技术和创新,那么我们的进度将势如破竹。但是,正如我们在本研究中所讨论,诸如资金、政治、监管、机构、官僚主义、人为因素和供应链等其他强大的力量让转型变成了一个复杂的问题。西门子智能基础设施首席技术官 Thomas Kiessling 指出:“仅靠研发尖端技术并不足以应对当前的气候挑战。技术进步的确很宝贵,但并不是我们缺少的那一块拼图。相反,我们目前亟需的是更快的决策流程、更完善的监管框架、更强烈的紧迫感、有效的执行,以及果断采取行动的乐观心态。”Thomas Kiessling西门子智能基础设施首席技术官仅靠研发尖端技术并不足以应对当前的气候挑战。272852%加速25%太慢29%协调19%混乱24%灵活33%呆板31%顺利17%脱轨39%有效18%危险13%短视 维度 2:城市视角您会如何形容您所在地区的进度?我们请受访者从下列词语/短语中选择三个来形容当地在基础设施转型方面的进度。下面显示的百分比表示选择每一个词语/短语的受访者所占的比例。2829维度 2:城市视角转型中的趋势数据点亮今天的城市数据可以帮助市政府的官员做出更明智的决定,愈加简化的收集方法和完善的建模技术也让数据变得更容易获取。遥感技术也让越来越多的公司愿意向城市提供数据。C40 城市的 Cassie Sutherland 表示:“在交通行业,数据为低排放和零排放区域等举措提供了参考信息。它有助于识别污染最严重的车辆,让政策制定者在必要时可以优先考虑更环保的车辆;零排放货运计划和按时计费的路边停车等战略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全市范围的传感器网络;在城市里,空气质量监测技术的采用,有助于在空气质量较差的区域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相较于全市整体解决方案,这种在特定区域内由数据驱动的方式能够更快、更有效地产生结果。”在数据的帮助下,有关部门可以对最有需要的区域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总的来说,数据可用性的提高以及数据在多个领域的应用让城市能够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来应对具体的挑战,同时改善城市居民的福祉。预计未来三年内将对去碳化、资源利用效率和社会福祉产生最大积极影响的技术储能技术遥感、地理空间和监测人工智能驱动的预测和自动化新材料和新物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数字孪生与高级仿真双向充电(汽车到电网)5G 移动网络绿氢自动驾驶(公共和私人)去碳化资源效率社会福祉和宜居性46863H6%AC2C&39(1)C!8%7%6%6%注:受访者可以为去碳化、资源利用效率和社会影响分别选择三项(未来三年内将产生积极影响的)技术。百分比表示选择每一项技术的受访者所占比例。2930行业视角业务转型与行业去碳化维度 33031维度 3:行业视角仅 40%的受访者预计他们所在的组织机构能够实现今年的去碳化目标,仅 46%表示将在未来一年加快去碳化工作。少数组织机构在关键的去碳化领域达到了成熟或先进的水平,例如核心业务的电气化和/或去碳化(30%),以及提高设施和建筑物的能效(37%)。显然,转型的速度还有待提升。那么,企业如何克服障碍?行业视角将深入企业董事会、园区和工厂,探讨这些问题以及企业和工业基础设施转型过程中涉及的其他问题。3132维度 3:行业视角 在核心目标中,核心业务的电气化和去碳化进展缓慢 只有 30%的企业表示达到了成熟或先进的水平。更多受访者表示在交通和车队的电气化/去碳化方面取得了进展 44%的受访者表示达到了成熟或先进的水平。虽然进度不尽相同,但这两个目标的总体优先级最高,是预算的重点。37%建设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数据驱动的系统管理负责任的产品和包装设计核心业务的电气化/去碳化供热/制冷的电气化/去碳化交通/车队的电气化/去碳化提高能源安全性提高建筑物能效提高工作场所安全性现场可再生能源发电/储存废物和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减少空间和土地需求减少用水量培训和劳动力培养业务模式转型378&6$0H5084DH 8426&73&)5AI672%G9 A6&63)%预算重点先进/成熟已规划(但不够完善)36%行业基础设施转型目标的进度和优先事项37233维度 3:行业视角企业能否实现去碳化目标?为了确保可持续和繁荣的未来,今天的企业领导者面临着实现业务模式、资产和基础设施去碳化的压力。这个问题涉及多个方面,因此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方法:更加多样化的资金来源、新的风险管理战略、加强技能培养、供应链创新、监管合作,以及广泛采用数字化、自动化和数据驱动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企业领导者还需要应对经济不确定性、利率上升、供应链不足、全球竞争和政治冲突等问题。仅 17%的受访高管表示,他们的企业“非常有可能”在未来一年增加收入和/或提高盈利能力。去碳化目标、计划和评估我的企业为自有或受控来源的直接和间接排放(范围 1 和范围 2 排放)制定了去碳化目标我的企业为价值链中发生的所有其他间接排放(范围 3 排放)制定了去碳化目标我的企业为实现去碳化目标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我的企业公开传达了我们实现去碳化目标的计划我的企业使用可验证和标准化的方法和标准(例如科学碳目标)来评估气候目标的实现情况碳排放证书在我的企业的去碳化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完全不赞同无倾向完全赞同32GA&4$#S5GB7&7%注:由于四舍五入,百分比之和可能不完全为 100%。3334商业前景时好时坏,但令人担忧的是,人们对去碳化目标的信心也处于低水平。近一半的高管表示,他们制定了范围 1 和范围 2 排放目标(47%),但仅有 34%的高管制定了范围 3 排放目标6。仅 40%表示他们的企业“可能”或“非常可能”实现未来一年的去碳化目标;其中选择“非常可能”的比例仅有 15%。2030 年去碳化目标的数据与此相似,说明高管们并不认为未来几年会有明显的改善。切实可行的目标需要有详细的计划做支撑。然而,只有 47%的高管表示,他们的企业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来说明他们将如何实现去碳化目标(无论形式或覆盖范围)。有了目标之后还需要透明的实践方法作为支持,而且最好与行业标准和最佳实践相结合,以便监管机构、股东和社会能够接受这些目标。但是,仅有 37%的高管表示,他们的企业使用可验证和标准化的方法和标准(例如科学碳目标)来评估他们的气候目标实现情况。维度 3:行业视角6 范围 1 排放来自企业自有和控制的来源;范围 2 排放来自购买的能源;范围 3 放来自不属于报告实体自有或直接控制的价值链中的活动。3435维度 3:行业视角快速去碳化是否以经济增长为条件?这个问题点出了基础设施转型过程中一些令人不安的因素。增长前景较弱的企业在推进去碳化进程时会慢得多吗?经济增长放缓的国家是否更不可能实现去碳化目标?有研究表明,对企业增长前景的信心与对去碳化目标的信心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7,还有研究表明,强劲的经济增长对实现国家去碳化目标能够做出积极的贡献,而疲软的增长则恰恰相反8。2023 年,不少国家面临经济衰退风险,或已经陷入衰退。令人担忧的是,受访高管们表示,经济衰退是拖慢行业向清洁能源转型的最重要因素(共 17 个备选因素)。当然,经济增长并非决定一家企业或一个国家能否实现去碳化目标的唯一因素。政府意愿、公众支持、领导力、股东态度和劳动力择业偏好都很重要。其中不少因素还会影响另一个重要的成分:资金。7 https:/www.weforum.org/reports/the-global-risks-report-2020/8 https:/ 3:行业视角投资者能否克服不利影响鼓励进步?在我们的调查中,小部分受访者的企业已经在关键的去碳化领域达到了成熟或先进的水平,例如核心业务的电气化和/或去碳化(30%),以及提高设施和建筑物的能效(37%)。尽管目前取得的进展有限,我们仍然预期企业将加速实现这些目标:去碳化目标被受访者列为未来一年的最优先事项,包括交通和车队以及核心业务的电气化和/或去碳化。加快这些领域的发展往往需要大量资金。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时期,银行和投资者的支持对于持续推动去碳化至关重要。企业可能还需要在财务业绩和去碳化目标之间的做出取舍,许多企业显然倾向于以其中一个为重。例如,在我们的调查中,三分之一(3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企业在选择去碳化战略时将成本和收入放在首位。不过,也有 4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企业优先考虑找到最快的方法实现去碳化,而不是对成本或收入的影响。Delphine EsculierElior/Derichebourg 集团企业社会责任总监银行在放贷之前会提出许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且要求提供多个不同指标的数据。转型中的分歧?我的企业能够获得实施去碳化或能源转型项目所需的资金气候风险、去碳化和能源转型指标也越来越多地成为债务和股权融资的考虑因素。Elior/Derichebourg 集团企业社会责任总监 Delphine Esculier 表示:“银行在放贷之前会提出许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且要求提供多个不同指标的数据。这是一个相当新的趋势,公司的所有部门都必须努力记录正确的数据,以便我们能够满足不同投资者的要求,这一点很重要。”赞同不赞同413637维度 3:行业视角企业是否在减少来自建筑的碳排放?在基础设施转型的过程中,提高建筑物能效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全球范围内,建筑产生了 39%的能源相关碳排放 其中 28%来自运营(供热、制冷和供电),11%来自材料和施工9。然而,建筑物的影响似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企业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在我们的调查中,仅 37%的受访者反映,他们的企业在这个目标方面达到了成熟或先进的水平。相比之下,该领域进展最大的目标 废物和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明显更加成熟和先进(49%)。不过,这个目标在投资水平、复杂性和成熟技术的运用方面具有广泛的可比性。不少企业已经投入巨资改善建筑物的能效。根据联合国2022 年全球建筑建造业现状报告,这个领域的投资在 2021 年增长了 16%,但同期建筑面积的增速更快,因此建筑物的能源相关排放量增长了 5%,创下历史新高10。提高建筑物能效可能同时涉及高新技术和以往的技术方法,但这些技术往往隐藏在墙壁、地板和天花板后面 没有什么可看或可拍照的,也不需要剪彩。像这样琐碎的事情会影响投资决策吗?为了有效比较提高建筑物能效的相对效益,我们必须能够比较相关技术安装前和安装后几个月甚至几年的表现。如果企业领导者基于短期目标采取措施,这一点也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决策。9 https:/worldgbc.org/advancing-net-zero/embodied-carbon/10 https:/www.unep.org/news-and-stories/press-release/co2-emissions-buildings-and-construction-hit-new-high-leaving-sector3738维度 3:行业视角要减少建筑物的碳足迹,更好的方法是重建还是改造?无论出于什么理由,忽视建筑物的能效和碳排放强度都是不应该的。受访企业拥有或运营庞大的房地产投资组合,包括工厂、园区、办公楼、仓库、交通枢纽、实验室、工作室、医院和数几十栋其他建筑。到 2050 年,预计现有建筑物中的 85%仍在使用11。基础设施转型的一个关键部分是改造和翻新现有的建筑物,让它们更清洁、更高效。如上文所述,我们的调查显示,企业在提高设施和建筑物的能效方面进展有限,仅 30%的受访企业在供热和制冷的电气化和/或去碳化方面达到了成熟或先进的程度。C40 城市的 Cassie Sutherland 指出:“在我们的工作中,优先考虑现有建筑物至关重要。城市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建筑的减排,例如推行能促进减少施工的建筑规范。这种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的已建成资产,允许建筑物通过翻新和再造来代替拆除和重建,不仅能节约大量资金,还能最大限度利用可用资源。”在这个方面,各方似乎正在凝聚共识。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可持续施工管理教授 Saul Humphrey 表示:“最环保的建筑物就是根本不需要建造的现有建筑物。与其下大力气建造新的环保建筑物,还不如集中精力改善现有建筑物的生态足迹。改造和完善这些空间、让它们达到更高的能效和可持续发展标准,这种方法几乎总能比拆除和重建节省更多的排放。”11 https:/www.eea.europa.eu/publications/building-renovation-where-circular-economy3839维度 3:行业视角改善现有存量建筑物的重要性已经得到认可,但还需要转化为更大的行动。在世界部分地区,改造活动在未来几年可能会蓬勃发展。西门子智能基础设施解决方案与服务首席执行官 Dave Hopping 表示:“过去,人们往往认为将先进技术集成到现有建筑物中的成本过高,虽然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不过,现在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今,无论是医院、写字楼、教育设施还是工业场所,各个行业都发生了显著的转变。客户日益重视探索所有可能的途径来避免建造新的建筑物。这种心态上的变化是由经济考量和最大限度利用现有资源的愿望推动的。利用先进技术改造现有建筑物已成为一种更可行、更具成本效益的选择。”通过利用创新解决方案,企业不需要大规模新建就能提高建筑物的性能和可持续性,但这方面的进度仍然有待加快。转型中的分歧?我的企业需要重塑业务模式才能在未来几年蓬勃发展赞同不赞同404940维度 3:行业视角新的经营模式能否持续推动转型?受访者认为,对技能的投资、强劲的经济增长和补贴/激励措施将最大限度地加速他们的行业向清洁能源转型。反之,经济衰退、缺乏技能和能源系统的不确定性将大大拖慢转型的步伐。要在转型的各个方面保持进步,其中一个办法是将基础设施视为服务而非资产。Hopping 表示:“过去几年,随着世界各国纷纷上调利率,资本的成本越来越高。但是,这也推动新的经营模式取得了长足发展,运营支出取代了资本支出,企业购买的是成果、服务或特定利益,而不是资产。”这个办法可以运用于许多类型的基础设施。Le Studio LED 首席执行官 Corinne Grapton 表示:“在我们的业务模式中,价格常常是主要的障碍。客户的关注点逐渐从相关资本支出转向运营支出。我们既需要宣传我们的产品使用寿命更长、能耗更低,也需要推出新的模式。因此,我们现在的经营模式强调照明即服务,这样既能帮助客户腾出资金,又能确保我们有能力对客户的能耗和效率进行长期优化。”数字化在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因为只有通过收集和分析数个照明项目的数据,Le Studio LED 才能向新客户证明其方法兼具成本效益和能源效率。对技能的投资强劲的经济增长补贴和激励措施逐步降低的设备和技术成本私人资本投资26%#%经济衰退缺乏技能能源系统的不确定性储能设施不足缺乏公共基础设施投资26$!%影响向清洁能源转型速度的 5 大因素5 大加速因素5 大减速因素4041维度 3:行业视角转型中的趋势供应链正在妨碍转型仅 46%的受访高管表示,他们的企业可能在未来一年加速推进去碳化。对不少人来说,最大的限制是获得建造清洁能源和去碳化资产所需的设备。例如,许多企业希望用电动卡车快速取代柴油动力送货车队,但目前受到供应短缺和交货时间长的限制12。与此同时,设备供应商也受到产能的限制,而突破产能限制需要时间。另外,半导体和制造太阳能电池板、输电线路、电动汽车电池和风力涡轮机等清洁能源技术所需的关键原材料也面临短缺的困境。这类供应链问题可能导致“能源转型的速度更慢、成本更高”,而供应中断则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权衡取舍,让企业不得不接受不够理想的战略13。未来十年,随着对清洁能源资产和设备的需求激增,供应链问题可能以某种形式继续存在,并可能导致周期性的价格飙升、库存短缺和交货延迟。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到 2050 年,能源转型所需的关键原材料的成本可能达到 1 万亿美元,而关键原材料的短缺最长可能将能源转型推迟 15 年14。12 https:/ https:/ https:/www.iea.org/reports/the-role-of-critical-minerals-in-clean-energy-transitions4142维度 3:行业视角面对不确定的情况,我们如何迅速行动起来?高管们认为,能源系统的不确定性是拖慢清洁能源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排名第三)。在我们探讨的每一个维度中,从监管框架的一致性到支撑未来基础设施的模式、市场和技术的发展方向,不确定性始终是一个问题。决策者们如何克服不确定性可能导致的基础设施系统的瘫痪?答案也许是接受不确定性将持续存在的现实,并认同今天的领导者有责任在信息量或确定性不如过去的情况下,做出大胆的、有时是历史性的决策。基础设施转型是向一个正在逐渐成形的世界转变。它依据的并不是某份蓝图,而是通过探索可能性、实施战略性建设和不断适应这样一个循环逐步推进。关于下一步该做什么、怎么做最合适以及可以取得哪些成果,我们面临很多重要但有待解答的棘手问题。因此,如果事后发现我们做出了次优的决策或者犯了一些错误,也要能够坦然接受。没有哪一家企业能够回答(甚至遇到)所有的问题。我们需要不断提出这些重大问题并展开讨论和合作。但是,一旦做出了最好的决定 一旦我们选择了可用的最佳方法、模式和技术,最重要的优先事项就是迅速行动起来,全速推进基础设施转型。4243关于本研究关于本研究2023 年西门子全球基础设施转型调查报告结合了两个新的基础研究来源:(1)对 1,400 名高管进行的调查;(2)对多位领导者和专家进行的一系列深度采访。对世界各地的高管进行的调查完成于 2023 年年中。每一名受访者都必须以四种身份之一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如下文“基础设施参与”部分所示)。调查样本细分百分比反映了 1,400 个样本总数中每一个类别的受访者所占比例。国家和地区澳大利亚7%巴西7%中国7%德奥瑞(德国、奥地利、瑞士)7%法国7%印度7%墨西哥7%北欧(丹麦、芬兰、挪威、瑞典)7%新加坡7%南非7%南欧(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7%阿联酋和沙特7%英国7%美国7%资历首席高管(或同级别)14%首席高管(或同级别)的直接下属36%首席高管(或同级别)的直接下属的下属50%公共/私人部门细分公共/私人部门细分私营部门企业56%公共部门行政/政府7%公共部门服务或基础设施21%公私混合服务或基础设施16%行业能源19%交通16%技术15%卫生15%工业15%消费品12%金融8%基础设施参与基础设施运营商或使用者48%基础设施设计者或建造者39%基础设施所有者(或投资者)21%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15%企业规模50249 名员工21%0499 名员工21P0999 名员工25%1,0004,999 名员工19%5,000 名员工14%注:由于四舍五入,百分比之和可能不等于 100%。4344关于本研究致谢名单以下领导者和专家参与了我们的深度采访计划并分享了诸多有趣、有价值的见解,在此一并致谢。Philippe BaudryARTEA 集团首席执行官Matteo Craglia国际交通论坛(ITF)交通分析师和建模师Sabine Erlinghagen西门子智能基础设施集团电网软件首席执行官Delphine EsculierElior/Derichebourg 集团企业社会责任总监Oliver FranzE.ON.欧洲协会副主席Corinne GraptonLe Studio LED 首席执行官Dave Hopping西门子智能基础设施集团解决方案与服务首席执行官Saul Humphrey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可持续施工管理教授 Thomas Kiessling西门子智能基础设施集团首席技术官Marco Luethi苏黎世公交公司(VBZ)董事Devina Pasta西门子交通数字化与战略技术主管Cassie SutherlandC40 城市气候解决方案和网络执行董事4445关于本研究术语定义 在本研究中,“基础设施”指的是工业、城市和国家有效运作所需的任何系统(例如电力系统)、服务(例如医疗保健)、建筑物(例如工厂和写字楼)和各类结构(例如铁路)。“资源效率”一词指的是通过生态高效的技术和运营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资源效率与能源效率有关,但又不同于能源效率,尤指去材料化(在提供相同产品或服务的同时减少材料消耗)和循环性(通过设计、回收、再利用、维修、再制造、再利用和翻新打造材料的闭环系统)。4546西门子智能基础设施(SI)集团正在为现在和未来打造智能化、适应性强的基础设施。它通过连接能源系统、楼宇和不同行业来应对城市化和气候变化带来的紧迫挑战。SI 可以独家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端到端产品组合,涵盖从发电到用电等所有环节的产品、系统、解决方案和服务。随着生态系统的数字化程度日益提高,它将帮助客户蓬勃发展、推动社区进步,同时为保护地球做出贡献。发布:西门子瑞士有限公司智能基础设施全球总部 地址:Theilerstrasse 1a6300 Zug,Switzerland电话: 41 58 724 24 24美国境内由西门子工业公司发布 地址:800 North Point Parkway Suite 450Alpharetta,GA 30005 United States数据有效期至:2023 年 9 月可能发生修改和错误。本文件中提供的信息仅包含一般性描述和/或性能特征,可能无法始终具体反映所描述的对象,或者可能在产品的进一步开发过程中进行修改。只有在签订的合同中明确约定时,所要求的性能特征才具有约束力。Siemens 2023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20 46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中移智库&中国信通院: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白皮书(2023版)(36页).pdf

    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白皮书白皮书(2022023 3 版)版)20232023年年1212月月编写单位编写单位中移智库中移动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5G共建共享工作组中国电信天翼数智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联通支付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专家名单(排名不分先后):段晓东、何申、粟栗、李春梅、余智、宋会敏、刘杨、郝留瑶、马燕、樊科、王勋伟、李博智、徐秋、李鹏、吴超、周二胜、史楠迪、汪昌帅、李武奇、罗天翔、张锦锋、翟根深、刘晨溪、张杨、范世晔、戴玥、刘海潮、姜春宇、张奕卉、庞伟伟、刘婷婷前前言言国内外纷纷启动区块链基础设施的研究与建设,期望通过互联互通的区块链基础设施降低用链成本、打通链级孤岛以及促进区块链规模化应用进程。电信运营商作为电信基础服务供应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技术优势和用户优势。尤其随着跨运营商的数字资产服务平台、携号转网、跨运营商结算、黑名单共享等区块链应用实践的推进,不同运营商之间跨链协作的需求愈发凸显。本白皮书聚焦探讨基于电信运营商联盟的区块链基础设施的重要意义和建设目标,提出了跨运营商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方案,总结了基于该基础设施的区块链通用应用能力和应用实践,旨在号召业界合作伙伴加入电信运营商联盟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共同构建国内互联互通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和应用生态。本白皮书的版权归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信通院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复制本白皮书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白皮书(2023 版)I目录一背景和意义.11.1 国内外区块链行业背景.11.1.1.区块链行业发展现状.11.1.2.国内外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现状.11.2 区块链行业存在的问题与挑战.21.3 建设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的意义.31.4 电信运营商建设区块链基础设施优势.3二电信运营商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方案.62.1 目标与原则.62.2 网络拓扑.62.3 技术架构.82.4 关键技术.92.4.1 多层架构.92.4.2 数字身份.92.4.3 共识机制.102.4.4 跨链互通.102.4.5 性能提升.112.4.6 数据保护.122.5 丰富的通用应用能力.132.5.1 分布式数字身份系统.132.5.2.数字藏品系统.142.5.3 存证系统.152.5.4.溯源系统.152.5.5 算网可信交易系统.162.5.6 碳核算核查系统.16三行业应用实践.173.1 运营商通信场景.173.1.1 跨运营商结算.18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白皮书(2023 版)II3.1.2 携号转网.193.1.3 数字身份.193.1.4 黑名单共享和反诈服务.203.1.5 5G 共建共享运营管理调度平台.223.2 资产管理场景.233.2.1 数字藏品发行平台.233.2.2 可信数字资产服务平台.253.2.3 数字资产保险箱.26四未来发展展望.274.1 建设阶段推进,扩大应用范围.284.2 市场前景广阔,挖掘应用价值.284.3 规划发展路径,实现开放共享.29参考文献.30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白皮书(2023 版)III图图 目目 录录图 1跨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整体架构图.7图 2区块链服务建设层级.7图 3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功能框架图.8图 4数字身份系统架构图.10图 5数据保护平台功能架构图.13图 6数字藏品系统架构图.14图 7算力网络可信交易流程.16图 8区块链结算网络架构图.19图 9平台系统架构图.21图 10 共建共享区块链调度平台.22图 11 跨运营商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阶段.28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白皮书(2023 版)1一一背景和意义背景和意义1.11.1 国内外区块链行业背景国内外区块链行业背景1 1.1.1.1.1 区块链行业发展现状区块链行业发展现状从 2008 年中本聪提出区块链的概念到当前的 2023 年,区块链已经拥有 15年的历史,区块链科学研究所创始人梅兰妮斯万根据区块链的发展脉络将区块链的发展阶段分为三个时代。(1)区块链 1.0 时代(2008 年-2013 年)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的时代,人们普遍关注转账、汇款和数字化支付相关的密码学货币交易,区块链作为分布式记账账本满足虚拟货币的需要,该阶段被称为加密货币时代。(2)区块链 2.0 时代(2014 年-2017 年)中,“区块链 2.0”成为去中心化区块链数据库的代名词。区块链与智能合约相结合,实现在区块链上部署应用程序,对金融领域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场景,该阶段被称为智能合约时代。(3)区块链 3.0 时代(2018 年至今)是“区块链 行业”应用的时代,人们开始构建完全去中心化的数据网络,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拓展到各个行业场景,以实现具体行业应用落地为目标,解决行业痛点,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近年来,中国区块链行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区块链行业发展与创新,为区块链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截至 2022年底,国内外共发布区块链相关政策 500 多个。工信部和中央网信办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 年区块链产业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产业初具规模。区块链应用渗透到经济社会多个领域,在产品溯源、数据流通、供应链管理等领域培育一批知名产品,形成场景化示范应用。中国区块链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2021-2026 年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速达 73%,2026 年的市场规模将达 163.68 亿美元,且在未来 20 年,中国区块链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达万亿级别。11.1.1.1.2 2 国内外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国内外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全球对区块链基础设施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引领了数字金融的浪潮,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之一,一直处于该行业的前沿。美国的区块链虚拟货币平台通过提供交易所、钱包、借贷等服务,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白皮书(2023 版)2数字资产管理。美国利用在全球金融和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希望继续引领全球区块链发展。欧洲的欧盟委员会宣布启动欧洲数字基础设施联盟,负责监督区块链的开发和部署,该联盟拥有推动区块链政策的政治影响力,并致力于加大发展力度及与其它大型区块链基础设施竞争。日本把区块链应用于房地产登记、身份登记、银行间结算、供应链金融等领域。韩国制定了区块链技术发展战略,韩国网络振兴院推出扶植区块链产业的综合政策,在智慧城市、智慧工厂、金融科技等领域率先应用区块链技术。全球针对区块链基础设施的投资持续增加。截止 2022 年 5 月,全球区块链投资机构累计投资 2897 个项目,投资金额达 658 亿美元。在投资数量方面,基础设施项目占全部区块链投资 22%左右,其中 2021 年共有 285 次区块链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达到 2020 年三倍规模。在投资金额方面,2021 年投资为 75 亿美元,2022 年仅前 5 个月的投资就达到 90 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投资总额。2我国对区块链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加,各省市基于“十四五”规划中数字经济发展和区块链技术创新的指导方向,在资金、政策、产业、应用层面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2022 年 11 月,电信运营商区块链联盟启动会召开,来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移动研究院、中国电信天翼数智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联通软件研究院的嘉宾出席并达成共识。各方共同探索形成面向运营商的统一规则、统一查验、统一展示、互通互认的数字资产技术体系,为共建区块链基础设施、赋能更多业务场景打下坚实基础。1.21.2 区块链行业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区块链行业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当前正处在区块链技术百花齐放的阶段,不同行业的应用系统选择的底层区块链技术平台各异,这些平台在数据结构、共识机制、通信协议等方面千差万别,导致生态割裂,网络碎片化严重,这将制约区块链在全社会的大规模应用。一是一是难以实现不同区块链系统间的跨链互通。难以实现不同区块链系统间的跨链互通。区块链跨链互通不仅涉及数据的互通,还需实现身份互认、共识转换和治理协同,然而不同系统在这些方面实现方案的不同,加剧了跨链互通的难度,导致“链级孤岛”问题日益突出,极大限制了区块链网络规模的扩大。二是难以实现应用在不同底层链之间的平滑切换二是难以实现应用在不同底层链之间的平滑切换。应用开发者、参与方管理员、系统管理员通过底层链提供的相关接口使用底层链功能,而不同底层链提供的接口互不兼容的现实,使得应用无法在不同底层链之间平滑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白皮书(2023 版)3迁移,导致应用被底层链锁定。对于电信业来说,不同区块链平台的互联互通需求也迫在眉睫。下一步需要建立起致力于解决行业挑战的电信行业区块链互联互通平台,让区块链联盟各参与者从中受益,共同打造丰富强大的区块链生态系统。1.31.3 建设建设电信运营商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区块链基础设施的的意义意义区块链纳入新型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是数字经济成为我一是数字经济成为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以 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了数字化的生活方式。二是新基建为我二是新基建为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动能,通过数字经济和高端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动能,通过数字经济和高端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三是区块链技术提高数字经济下的生产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三是区块链技术提高数字经济下的生产力。区块链加密算法可以保证数据的通讯安全并防止用户个人信息泄露,共识机制可以实现数据共享,智能合约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四是区块链技术能够改变数字经济四是区块链技术能够改变数字经济下生产关系发展模式,使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处于平等地位。下生产关系发展模式,使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处于平等地位。5区块链纳入新型基础设施是其自身价值的体现:一一是是区块链技术在自身发展区块链技术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有望推动其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二的同时,有望推动其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二是是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有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有望催生出一批以望催生出一批以 BaaSBaaS、MaaSMaaS、PaaSPaaS 等为主等为主,可以服务于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平台可以服务于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平台。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代表了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发展方向。三三是是随着数据商业随着数据商业资源价值的不断提升资源价值的不断提升,区块链技术稳固数字经济下数据信息的确权和使用区块链技术稳固数字经济下数据信息的确权和使用。四四.区块链有助于实现商业组织形态的重构和社会协作方式重组区块链有助于实现商业组织形态的重构和社会协作方式重组。从而有助于商业活动去中介化,实现商业组织形态重构。3跨电信运营商的区块链基础设施能够打破运营商之间的数据流通壁垒,降低数据泄露、篡改和争议风险,为建立通信行业内平等、合规、可控、可信的业务合作提供了新模式。电信运营商共同建设跨运营商的区块链基础设施,打造和合共生、融合开放的数字经济生态圈。1.41.4 电信电信运营商建设区块链基础设施优势运营商建设区块链基础设施优势电信运营商在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中具有天然的优势:一是网络资源优势一是网络资源优势:截止 2023 年 9 月底三家运营商的 5G 基站总数达 313.8 万个4。运营商擅长整合云网边端链各方资源,在网络资源和终端资源管理上经验颇丰,能够提供优质高效安全可控的基础网络服务。二是用户资源优势二是用户资源优势:截止 2023 年 8 月底三家运营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白皮书(2023 版)4商的 5G 套餐用户总数达 12.79 亿户5,运营商拥有的庞大用户群体能进一步促进用户价值提供和供给侧升级,在数字经济新时代从管道商升级为客户价值新入口。三是三是运营运营经验丰富经验丰富且可信度高且可信度高:运营商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有近三十年的丰富经验,能够长期提供优质的行业应用和服务,具备多行业通用的基础接入和增值能力。区块链本质是可信任的信息技术,运营商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丰富运营能力及用户信任基础,可以为区块链基础服务的高可信度提供保障。在区块链基础设施这条新赛道上,三家运营商分别推出了“中移链”、“天翼链”和“联通链”,运营商正在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布局区块链新型生产模式,创新区块链应用产品和打造数字化服务生态,推进生态建设与跨界合作。1.1.中国移动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中国移动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中国移动始终坚持打造具备运营商特色的区块链核心服务理念,以中移链为统一品牌,统筹多种产品形态,面向垂直行业的需求,打造泛在可信安全内生的新区块链能力。面向当前,中国移动以运营商特色的可信区块链服务为目标,利用好自身的资源禀赋,推进云网边端链各方资源的深度融合创新。区块链将在解决数据质量管理,数据安全管控以及数据开放共享等多种难题上面发挥重要作用。面向未来,中国移动将以算力为中心,网络为根基,打造多要素融合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区块链将在其中发挥核心要素的作用。例如将在 6G 中发挥对网络资源调度、网络参数配置、网络数据共享的协调作用。区块链的不可篡改且各个环节可追溯的特性,可以为整个网络以及信息安全提供保障。在区块链领域持续深耕与布局,中国移动的中移链产品和服务体系已经全面建成。借助中国移动的资源禀赋,中移链已形成广泛覆盖,为客户提供灵活简单易用的部署方式。中国移动集成大网安全能力的同时通过可信计算双密算法实现内核级的安全增强。在区块链行业应用方面,中国移动充分利用跨云跨网跨链互通、共识机制、数字身份、性能提升、隐私计算、多层架构等技术,赋能数字藏品、存证、溯源、数字身份、双碳等应用场景,陆续打造出一批标杆案例。中国移动将携手产业链的各方力量,共同推动集成创新和融合发展,构建安全可信高效泛在的运营商特色的区块链服务能力,来服务全社会数字化转型。2.2.中国电信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中国电信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白皮书(2023 版)5中国电信于 2020 年自研上线了区块链平台-天翼链。自天翼链推出以来,已支撑电信联通 5G 共享共建调度平台等集团内外项目达几十个。累计积累核心专利 40 多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 20 多项。已形成一套商用级高可靠性、平台化易用性、多场景部署灵活性的企业级区块链产品服务体系。天翼链区块链服务平台底层兼容中国电信 CTchain、Fabric、FISCOBCOS、长安链等区块链底层,支持同构、异构跨链服务。天翼链依托中国电信云网优势,支持跨云组链,实现了“云、网、链”一体化融合,具备支撑区块链大规模部署的能力,同时支持便捷的区块链创建和区块链服务管理,具有高可靠性、高可运维性、高安全性和适配全球部署等优势;平台原生嵌入隐私计算模块,为数据提供更安全的保护,同时支持兼容 SM2 等全套国密算法,技术核心国产可控;平台已支撑同构、异构跨链服务,方便实现对多种区块链平台的兼容互通。同时天翼链平台拓展开发了天翼存证平台、天翼溯源平台、天翼数字身份平台等多项应用层平台,实现了对农业溯源、金融反诈、司法存证、文宣数字资产等多个行业区块链应用项目的落地支撑。3.3.中国联通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中国联通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自 2016 年起,中国联通“超前”布局区块链技术研究,经过五年的研究与沉淀,中国联通于 2020 年 12 月 30 日发布了由联通数科和联通研究院等单位自主研发的“联通链”。“联通链”由“1”个基础平台(底链、分布式 BaaS、一体化)、“8”种通用服务组件构成区块链能力基座,结合技术及行业双向融合产品,聚焦“存证”、“溯源”、“监管”、“审计”和“可信数据服务”场景,打造“N”种区块链赋能的创新应用,形成了“自主可信、端网融合、跨云跨链、开放合作”的特色优势,以多底链兼容的区块链架构,融合分布式身份和隐私计算等技术形成一体化平台,已支撑电子证照、一网通办、供应链金融等政企应用升级,在政务、金融、司法多个领域均有标杆应用。联通链以推动数字经济建设、提升政府治理水平为目标,以解决行业实际问题为导向,融合联通 5G、网、云、大、物、智、安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力,支撑集团内部及政企客户项目需求。联通链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课题两项,获得一系列社会认可,形成了产研用联动能力。在中央网信办联合十八部委发布的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工作中,联通链支撑客户成功申报八项试点。同时、联通链还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课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白皮书(2023 版)6题两项,形成 27 项发明专利、23 个软著,8 个资质测评,20 余个行业奖项及标杆案例,参与 10 余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撰写行业指南 4 项,参与开源项目 4 个。二电信二电信运营商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方案运营商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方案2.12.1 目标与原则目标与原则跨电信运营商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如下:(1)各运营商能够互信地交换传递底层数据,使得数字经济在信息安全、交易效率、信任机制等方面得到极大提升。(2)发挥运营商丰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经验,做强做大区块链基础设施,加速区块链应用和落地进程。(3)通过互联互通技术解决平台碎片化问题,进行已有能力聚合和减少未来重复建设,快速丰富上层通用应用能力。(4)利用运营商的影响力和开放性,吸引上下游厂商加入,建设繁荣的区块链产业生态。跨运营商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原则如下:(1)具备完善的监管、审计和治理机制,确保区块链基础设施及其上运行的应用服务符合国家的相关政策、法律和法规。(2)遵从各项安全标准,充分发挥密码学、隐私保护等相关技术,结合全方位监测、实时预警等运维能力,保障系统的安全性。(3)通过自主研发和基于优秀开源项目,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积极采用新兴技术,保证基础设施的技术先进性。(4)采用通用性技术和模块化设计,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支持核心能力的可插拔、可替换、可扩展。(5)具备良好的开放性和互操作性,易于与外部系统进行对接和互动。62.22.2 网络拓扑网络拓扑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延续传统的电信运营商网络基础设施的多层架构,通过分层的节点结构,设置国家级节点、省市级节点和地市级节点,对于不同层级的节点设置不同的权限和访问控制策略,实现对敏感数据和操作的隐私保护。国家级节点可以对整个网络进行监管和管理,省市级节点负责管理和维护本地区的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而地市级节点可以控制本地区的具体操作和数据访问权限。多层架构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灵活的扩展和部署,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为电信行业的区块链应用提供可靠的基础设施和网络支持。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白皮书(2023 版)7跨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的整体架构如下图所示,整体自下而上分为数据层、区块链服务层和应用层三层。该架构支持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的互通和扩展。在横向上,可以支持跨运营商基础设施的区块链之间的跨链互通。在纵向上,可以支持链下数据的一键上链和上层应用对底层区块链基础设施的一键切换。图图 1 1 跨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整体架构图跨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整体架构图如下图所示,区块链服务层按照国家级、省市级、地市级三层进行建设。由地市级平台负责面向应用的区块链建设和运营,以就近支撑各种数据上链和应用接入需求,保证通信和运营效率。在省市级建立以管理为目的的区块链,存储区块链管理运营过程的相关信息,提升区块链内部管理运营过程的透明性。在国家级建立以运营商之间信息共享为目的的区块链,存储资源目录、身份权限等信息,实现运营商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通过中继链 网关等主流跨链技术,实现地市内、省内、跨省、跨运营商的不同区域范围的区块链互联互通。图图 2 2 区块链服务建设层级区块链服务建设层级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白皮书(2023 版)82.32.3 技术架构技术架构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的功能架构从底向上共分为六个层级:基础设施、云原生、底链引擎、BaaS、统一接入和应用层。每个层级的具体功能和作用如下:图图 3 3 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功能框架图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功能框架图(1)(1)基础设施层:基础设施层:在该区块链基础设施的整体框架中,基础设施层位于最底层,提供了构建整个系统所需的基础功能和资源。(2)(2)云原生层:云原生层:位于基础设施层之上,采用云计算的理念和技术,为整个区块链基础设施提供灵活性、弹性和可扩展性。(3)(3)底链引擎层:底链引擎层:整个区块链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支持多种链的部署和管理,并提供跨链功能。(4)(4)BaaSBaaS(区块链即服务区块链即服务)层:层:基于底链引擎层构建的区块链服务平台,为上层的应用提供了一系列的服务和管理功能。通过以上的功能,BaaS 层为运营商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区块链服务平台,使得应用开发者能够更加便捷地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各种创新的应用。同时,BaaS 层的存在也降低了应用开发者对底层技术和复杂性的要求,加速了区块链技术的推广和应用。(5)(5)统一接入层统一接入层:连接用户和区块链基础设施的关键部分,提供了与外部系统和应用的交互接口。统一接入层为上层的应用和用户提供了便捷的接入方式。(6)(6)应用层应用层:位于最顶层,是用户最直接面向的部分,包括各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具体应用和业务场景。使得区块链技术能够发挥更广泛的作用,实现各种实际应用的创新和变革。6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白皮书(2023 版)92.42.4 关键技术关键技术电信运营商的区块链基础设施需要采用的关键技术包括:多层架构、数字身份、共识机制、跨链互通、性能提升和隐私计算等。2.4.12.4.1 多层架构多层架构多层架构的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是一种分层的节点结构,其中包含国家级节点、省市级节点和地市级节点。多层架构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传统的电信运营商网络基础设施,旨在为电信行业的区块链应用提供可靠的基础设施和网络支持。国家级节点是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的最顶层,由国家级机构或相关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和运营,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信度,承担着整个网络的监管和调控职责。省市级节点位于国家级节点之下,根据行政区划设置,负责管理和维护本地区的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它们作为网络的中间节点,与国家级节点和地市级节点之间进行信息交互和数据传输。地市级节点是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的最底层,根据具体地市进行设置,由当地的电信运营商或相关机构管理和运营。它们作为最基础的节点,负责处理本地区的区块链交易、数据传输和验证等任务。多层架构允许不同层级的节点设置不同的权限和访问控制策略,实现对敏感数据和操作的隐私保护。国家级节点可以对整个网络进行监管和管理,而地市级节点可以控制本地区的具体操作和数据访问权限。多层架构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灵活的扩展和部署。当网络规模扩大或新的区域需要接入时,可以通过添加新的省市级节点和地市级节点来实现扩展,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2.4.22.4.2 数字身份数字身份去中心化的身份验证:在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中,每个用户可以拥有一个唯一的身份标识,该标识由区块链网络中的节点验证和维护。通过去中心化的身份验证,用户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份信息,并减少对集中式机构的依赖。数字身份管理:通过采用标准化的身份协议和互操作性机制,不同运营商之间可以进行身份认证和互通。用户在不同的运营商网络中可以使用同一个数字身份进行身份验证,无需重复注册和验证,从而简化用户的身份管理并提高用户体验。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白皮书(2023 版)10隐私保护:零知识证明允许用户证明自己的某些属性或信息,而无需泄露具体的数据内容。同态加密则可以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计算,而不泄露数据本身。通过应用这些隐私保护技术,可以保护用户的隐私数据免受未授权访问,并增强用户对数字身份系统的信任。图图 4 4 数字身份系统架构图数字身份系统架构图2.4.32.4.3 共识机制共识机制共识机制是区块链系统中用于实现关于账本状态的分布式协议的程序,是一个时间段内对事物的前后顺序达成共识的一种算法,是区块链技术应用的核心,一般是在有很多进程和用户的网络中实现的。共识机制是用于在分散的计算机网络中达成协议、信任和安全的任何方法。共识机制通过加密和使用自动组验证在保护信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比较流行的共识机制类型以及工作方式包括:工作量证明(POW)、权益证明(POS)、委托权益证明(DPOS)、容量证明(POC)、经过时间的证明(POET)、身份证明、授权证明、活动证明等。在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的背景下,工作量证明(PoW)和权益证明(PoS)是两种最普遍的共识机制。不同的区块链基础设施也会采用相同的共识算法,然而在无法跨链形成互联互通的区块链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即使采用相同的共识算法,也无法跨链形成共识。2.4.42.4.4 跨链互通跨链互通实现横向可扩展的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需要考虑以下关键技术和机制:(1)(1)跨链通信协议:跨链通信协议:该基础设施需要支持跨链通信协议,允许不同区块链系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白皮书(2023 版)11统之间进行消息传递和数据交换。(2)(2)共识桥接:共识桥接:共识桥接机制可以通过将不同区块链系统的共识信息转化为统一的格式,使得它们能够相互理解和交流。(3)(3)资产映射资产映射:通过设计合适的资产映射机制,可以在不同区块链系统之间实现资产的转移和流通,确保价值的无缝跨链传输。(4)(4)跨链智能合约:跨链智能合约:跨链智能合约可以在不同区块链系统之间执行逻辑和触发操作,实现跨链应用的复杂业务逻辑。(5)(5)安全和隐私保护:安全和隐私保护:通过采用密码学技术和隐私保护机制,确保跨链交互和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保密性。6横向可扩展的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的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1)(1)跨跨链资产转移:链资产转移:用户可以在不同区块链系统之间实现数字资产的跨链转移和交易,实现多链资产管理和流通。(2)(2)跨链身份验证:跨链身份验证:用户可以在不同区块链系统之间进行身份验证,实现跨链身份认证和授权。(3)(3)跨链数据交换:跨链数据交换:不同电信运营商之间可以通过区块链基础设施实现数据的跨链交换和共享,促进数据协同和合作。(4)(4)跨链智能合约:跨链智能合约:不同区块链系统之间可以通过智能合约实现复杂的跨链业务逻辑和操作,促进跨链应用的创新和发展。通过横向可扩展的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不同区块链系统之间可以实现高效、安全、可信的跨链互通,打破了区块链系统之间的壁垒,为电信行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机遇。2.4.52.4.5 性能提升性能提升区块链的性能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交易吞吐量:交易吞吐量:由于区块链中每个交易都需要被验证和记录,而且需要遵循共识机制,因此交易吞吐量往往较低。(2)(2)交易确认时间:交易确认时间:公共区块链网络的交易确认时间通常较长,特别是当网络负载较高时,可能需要几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交易确认。这在某些场景下可能不适用,例如需要快速交易确认的支付系统。(3)(3)可扩展性:可扩展性:由于每个节点都需要复制整个区块链的数据并执行共识算法,随着网络规模增大,节点数量和数据量的增加可能使得网络变得不稳定,并影响整体性能和响应时间。(4)(4)能源消耗:能源消耗:传统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往往需要大量的计算能力和能源消耗。(5)(5)隐隐私性私性:区块链中所有交易都是公开透明的,这意味着每个参与者都可以查看和验证交易信息。这可能对某些场景下的隐私敏感数据造成问题,并限制了某些应用在区块链上的广泛应用。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白皮书(2023 版)12要解决区块链的性能提升问题,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案:(1)(1)优化共识算法优化共识算法:通过改进现有的共识算法,减少计算和通信的复杂性,提高区块链网络的吞吐量和延迟性能。(2)(2)分层架构设计:分层架构设计:可将区块链网络拆分为多个层级,每个层级负责不同的功能和数据处理,从而减少整个网络的负担。例如,将数据存储和处理拆分到不同的节点或链下系统,可以提高整体性能。(3)(3)引入副链和侧链:引入副链和侧链:副链和侧链是一种将部分交易或数据从主链中分离出来处理的机制。通过将一些交易放入副链和侧链中进行处理,可以减轻主链的负担,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和性能。(4)(4)优化数据管理优化数据管理:合理管理和优化区块链中的数据存储和传输,可以提高性能。可以采用压缩算法、索引技术等手段,减少数据存储和传输的成本和延迟。(5)(5)硬件升级和优化硬件升级和优化:通过升级硬件设备,如高性能服务器、存储器等,可以提高区块链的计算和存储能力。此外,还可以优化网络设备和基础设施,提高数据传输的速度和稳定性。(6)(6)引入并行计算:引入并行计算:可以探索并行计算的方式,将任务分配给多个节点同时处理,提高整体的计算能力和性能。(7)(7)优化交易的确认机制:优化交易的确认机制:改进交易确认的机制,如基于随机性的确认方式,提高交易的确认效率。区块链的性能提升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层面的因素。具体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应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进行评估和选择。2.4.62.4.6 数据保护数据保护在电信运营商的区块链平台中,数据保护可以与区块链相结合,以提供更安全和保护隐私的服务,可能的结合方式包括:(1)(1)匿名身份管理:匿名身份管理:电信运营商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匿名身份管理系统。通过使用零知识证明等隐私计算技术,用户能够匿名地验证其身份而无需透露真实身份信息,在进行电信服务时用户的隐私可以得到保护。(2)(2)隐私保护通信:隐私保护通信:电信运营商可以使用区块链和隐私计算技术提供安全的通信服务。通过使用加密算法和智能合约,通信内容可以被加密和保护,只有授权的参与者才能解密和访问通信内容,保护用户的隐私和通信安全。(3)(3)数据共享与隐私计算:数据共享与隐私计算:电信运营商可以使用区块链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在共享过程中,使用隐私计算技术对敏感数据进行保护,确保数据不会在共享过程中泄露或被未经授权的访问。参与方可以通过智能合约,以可信的方式访问共享数据。(4)(4)数据安全审计:数据安全审计:区块链平台可以记录和存储各种数据操作和事务。通过将隐私计算技术应用于这些数据,可以对数据的使用和访问进行安全审计,确保数据的隐私得到保护,并且能够进行合规性检查。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白皮书(2023 版)13总的来说,在电信运营商的区块链平台中,可以通过保护身份信息、加密通信内容、隐私保护数据共享和安全审计等方式,实现更安全、保护隐私的通信和数据处理。这有助于提高用户的信任度和数据保护水平,同时保持安全性和合规性。具体的结合方式和实现方法需要根据电信运营商的具体业务场景和需求进行设计和定制。图图 5 5 数据保护数据保护平台功能架构图平台功能架构图2.52.5 丰富的通用应用能力丰富的通用应用能力2.5.12.5.1 分布式数字身份能力分布式数字身份能力区块链分布式数字身份,简称 DID(Decentralized Identifier),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数字身份认证解决方案。它通过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安全性和不可篡改性,确保每个身份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信的,并可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验证。DID 通常采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实现方式,包括分布式账本、标准的 DID 协议、标准的可验证凭证协议和以此构建的应用生态。在实现上会基于区块链完成身份的注册、发现,可验证凭证的申请、签发、授予和验证,以及相关数据的隐私存储等。DID 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在金融服务场景,DID 可用于银行开户、贷款申请等方面,提高了身份认证的安全性和效率;在社交媒体场景,DID 可用于社交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白皮书(2023 版)14网络网站,控制用户身份和信息的访问权限;在物联网设备场景,DID 可用于物联网设备的身份认证,确保其身份可信等。区块链分布式数字身份具备安全性、可靠性、隐私性、互认性等多种优势。在接下来的技术探索里,基于跨链技术,区块链分布式数字身份也可以实现身份跨链互认互通。2.5.2.2.5.2.数字藏品能力数字藏品能力数字藏品是 NFT(Non Fungible Token,非同质化权证)的一种应用形式,原理是通过加密运算技术将图片、音频、模型等数字资产或实体写入智能合约,具有独立认证代码和元数据,可供收藏、交易、流通。在保护其数字版权的基础上,实现真实可信的数字化发行、购买、收藏和使用。图图 6 6 数字藏品系统架构图数字藏品系统架构图基于底层区块链系统,数字藏品系统主要实现包括设计、制作、铸造、展示、发行、销售、体验、分享、赠予、销毁等数字藏品全生命周期应用。数字藏品系统主要包括数字藏品管理、商城应用、支付清结算、风控安全、客户服务、数据管理、商户管理等。C 端交易模式依靠藏品的自身艺术价值、IP 影响力以及附加捆绑的商品/权益来吸引消费者。B 端运营模式在流转受限情况下,数字藏品在 B 端营销更具价值。数字藏品依托图画、动画、3D 模型等丰富形式,可以良好建设品牌调性,承载 IP 价值,持续赋能商业化变现。数字藏品平台运营方通过数字藏品系统,为数字藏品发行方提供可信数字藏品发行能力,也可以提供数字藏品系统接口能力对接行业系统,通过行业客户自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白皮书(2023 版)15有运营平台发行数字藏品,提供 PaaS 服务能力。并同时具备如下条件:(1)(1)区块区块链基础设施链基础设施:需要建立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包括节点网络、共识机制和智能合约平台等。(2)(2)星际文件系统(星际文件系统(IPFSIPFS):):需要建设分布式文件存储系统,保证数字藏品永久保存、不可篡改、独一无二,具备公信力。(3)(3)C C 端用户实名端用户实名认证能力认证能力:需要验证 C 端用户真实身份,确保数字藏品收藏安全、可靠,全流程清晰透明,满足监管要求。2.5.32.5.3 存证能力存证能力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电子证据广泛应用于在刑事犯罪、民事纠纷案件的审理过程中。互联网企业对于电子证据的核心需求是“数据电文的原件形式”,要求确保电子证据的原始性、真实性,以及事后可追溯、可验证。区块链技术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被广泛应用的一种分布式、去中心化的技术。区块链存证是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存证方式,通过将证照、信息资料、合同、视频、图片、证据等在区块链上存储和流转使用,具有防篡改、防破坏、防泄漏、防丢失等优势。区块链存证应用场景非常广泛,主要应用于法律行业的法律文件存证、电子合同存证、司法鉴定等;版权保护领域的音视频作品存证、软件代码存证、专利申请存证等;金融行业的交易数据存证、基金份额变动记录存证、信用评级报告存证等;不动产登记领域的房地产权证存证、土地使用证书存证等;医疗行业的病历、影像、医学检验报告存证等;邮政快递的快递物流信息存证、快递寄件人身份证明存证等;跨境贸易领域的进出口货物清关单存证、国际贸易合同存证等;政务管理领域的政府文件存证、政务数据存证、公共服务记录存证等等。2.5.4.2.5.4.溯源能力溯源能力区块链溯源系统适用于各种溯源场景,利用区块链的多方共识、数据不可篡改特性,追踪记录业务全流程各个环节数据,解决信息流转不畅、数据篡改、来源不可追溯等问题,实现产品流向可追踪、风险隐患可识别、监管信息可共享。区块链溯源系统包括智能合约和链下应用两部分。智能合约实现溯源项目数据管理功能,通过环节配置及管理参数对环节数据上链进行管控。链下应用实现多方协作,支持各参与方分别基于自有节点部署区块链溯源能力,通过唯一项目ID 实现业务数据的分布式同步。模板管理也在链下应用实现,创建新项目时可选择指定环节模板完成项目环节的快速配置,不同的溯源项目可配置不同的环节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白皮书(2023 版)16模板,整个溯源过程将以环节配置为依据,确保溯源流程的合规性。常见的应用场景包括:供应链管理、数字化场景溯源、商品溯源等。2.5.52.5.5 算网可信交易能力算网可信交易能力针对算网交易中涉及到的数据溯源、账单对账、电子协议存证等应用场景,利用电信运营商的区块链技术为各应用场景搭建底层联盟链网络,在此基础上提供区块链应用接口,实现算网门户交易数据、电子协议、账单数据等关键信息上链,保证关键数据不被篡改且可追溯,确保多方数据一致性,为交易的公平、公正提供技术保障。图图 7 7 算力网络可信交易流程算力网络可信交易流程从区块链联盟链网络到应用能力,通过保障算力网络的可信交易,实现交易方身份可信、交易协议可信、交易执行可信、交易订单可信、交易环节可信、交易账单可信,打造算力网络可信交易行业标杆。2.5.62.5.6 碳核算核查能力碳核算核查能力区块链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具有高可靠性、不可伪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开透明、集体维护等优势,适合于支撑碳排放核算核查过程的多方协同过程,支撑采集-核算-流转-核查的完整生命周期,确保碳排放数据的权威性、公正性、高质量和安全性,具体可体现在如下方面:(1)(1)可信流转:可信流转:基于区块链的存证和溯源,构建碳排放数据可信流转能力,可避免流转过程的人为篡改。(2)(2)可信采集可信采集:基于区块链智能合约,原始数据采集过程中,根据质量认证体系的要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白皮书(2023 版)17求,记录采样过程性证据,并随同被采集数据本身一同上链存证,确保数据质量。(3)(3)可信核算可信核算:基于区块链智能合约,根据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实施可信核算,将能耗数据转化为碳排放数据。(4)(4)可信审核:可信审核:区块链集成一定的专家智能,对于采集、核算、统计报告等全流程进行合规性审核。(5)(5)数据安全:数据安全:依托账本分离、以及加密脱敏、访问控制等技术,实现碳排放数据的安全使用,兼顾跨企业跨组织数据流转和避免泄露企业敏感信息的要求。三三行业应用实践行业应用实践3.13.1 运营商通信场景运营商通信场景3.1.13.1.1 数字身份数字身份在数字身份方面,电信运营商已经先后发布 5G 超级 SIM 卡,以有效满足 5G相关业务对 SIM 卡功能和安全性的更高要求。一方面,5G 超级 SIM 卡实现存储卡和 SIM 卡功能整合,有效扩展手机容量,支持 AR/VR、4K/8K 大视频等应用的普及;内容存储在 SIM 卡上也为用户一键换机提供更大便利。另一方面,5G 超级 SIM 卡还可以加载赋能丰富的行业应用,成为行业用户连接个人用户的桥梁,有效促进其他消费互联网业务的发展。通过整合 NFC,超级 SIM 卡汇聚了银行 U盾、公交卡、门禁卡等功能。在统一认证方面,尽管认证方式多样,但都与手机号码紧密捆绑,将基于手机号码的短信验证码作为一次或二次验证,这也是电信运营商统一认证普遍的业务形式。近几年,电信运营商将大数据和网关能力深度应用到认证业务中,积极推进网络认证服务发展,实现一键免密码认证登录,通过提升个人用户登录体验来吸引行业用户。为进一步发展电信运营商在数字身份领域的优势,更好的赋能区块链、Web3.0 等行业,部分运营商将卡号认证与区块链深度融合,积极探索 Web3.0 数字身份发展路径,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1)Web3.0 下的数字身份,建立在区块链技术之上,致力于实现去中心化、安全、隐私保护和用户自治的网络环境。Web3.0 的核心思想是去中心化,数字身份在 Web3.0 中可以用于实现去中心化的身份管理。(2)区块链数字身份可以用于在线平台、应用程序和服务的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用户的身份信息被存储在区块链上,通过加密和分布式存储的特性,确保身份信息的安全性和可信度。(3)区块链数字身份可以用于供应链管理,确保供应链中各个参与方的身份可追溯和可验证。通过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和可溯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白皮书(2023 版)18源性,可以减少供应链中的欺诈和假冒行为,提高交易的透明度和可信度。(4)区块链数字身份可以用于医疗健康领域,管理和共享个人的健康记录。患者的医疗信息和隐私可以被安全地存储在区块链上,同时患者可以授权医生和其他医疗机构访问特定的医疗数据,以提供更精准和高效的医疗服务。(5)区块链数字身份可以用于数字版权保护和管理。通过将创作者和作品的身份信息存储在区块链上,可以确保版权归属的透明性和不可篡改性,有效防止盗版和侵权行为。3.1.23.1.2 跨运营商结算跨运营商结算用户跨网通信费用需在各运营商间进行结算,由于跨运营商结算存在业务运营全链条长、参与方众多、规则多样复杂、协同能力差等问题,导致结算流程繁琐、数据交互关系复杂、各参与方之间沟通成本和协作成本极高,因此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结算模式应运而生。2022 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在构建跨运营商区块链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共同建设的“结算链”正式投入商用,于 2022 年 7 月成功利用结算链实现广东、辽宁、宁夏、河南、河北 5 省运营商网间业务结算出账。结算链首次运行结果显示,业务耗时平均减少 60%,预计每年节约人力运营成本可达千万余元。结算链是由电信运营商打造的跨 BaaS 平台企业级联盟链,为企业提供了跨云互通的实时数据通道,是一种透明、互信和高效的结算网络。结算链基于智能合约,将结算数据、结算公参和结算规则加密上链,为结算各方提供结算信息安全共享、账单数据加密交换、自动对账、数据确权与结算等服务,使交易过程实时留痕并可追溯,确保了结算过程的透明化,提升了结算的安全性与可信度。结算链打破了运营商之间的数据流通壁垒,消解了数据泄露、篡改和争议风险,为建立通信行业内平等、合规、可控、可信的业务合作提供了新模式。基于“中移链”和“联通链”的区块链技术,实现结算链中双方组网节点地位公平对等、共同执行对数据和业务逻辑的验证,确保结算业务流程的透明、可信。在应用规模方面,已覆盖全国 12 省,实现跨企业联合运营。整体业务效率提升 67%,作业自动化率提升 42%,双方结算项总体差异降低到 0.5%以内。在社会效益方面,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实现结算全流程无纸化,每年减少约上百万张纸质文档打印、邮寄、存档,为“双碳”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在经济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白皮书(2023 版)19效益方面,运行前四个月直接节约运营成本 178 万元,预计双方 31 省每年运营与建设成本压降数千万元。区块链为跨电信运营商的结算链带来如下显著优势:(1)(1)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本:结算链可以实现跨运营商之间的结算和清算,简化了多方参与者之间的结算流程。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的自动执行,可以降低中间环节的人为干预,并减少因繁琐的结算过程而产生的错误和成本。(2)(2)增强透明度与可信度:增强透明度与可信度:结算链将交易信息记录在区块链上的分布式账本中,确保信息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参与者可以共享同一份真实、不可篡改的结算数据,增加了交易的可信度,并减少了潜在的欺诈和纠纷。(3)(3)加强安全性与隐私保护:加强安全性与隐私保护:结算链使用加密算法和区块链技术保护结算数据的安全性。通过引入隐私计算技术,敏感信息可以被加密和保护,并只在授权的条件下被访问,从而保护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4)(4)促进合作与促进合作与创新创新:跨运营商的结算链为不同运营商之间的合作和创新提供了基础设施和框架。它可以为不同服务提供商提供共享平台,促进多方协同合作,推动各种价值链的创新发展。图图 8 8 区块链结算网络架构图区块链结算网络架构图3.1.33.1.3 携号转网携号转网区块链作为一种不可篡改、多方共识的分布式数据库,天然适合数据共享、数据存证等业务。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机制能够提高携转业务内部流程的自动化程度,因此基于区块链共享平台,联盟链的参与者通过搭建并使用安全和不可篡改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白皮书(2023 版)20的信息交换通道,提高了携号转网数据同步共享的精准度,简化了携号转网服务流程,也为监管方提供了穿透式监管以及全局协调的能力。基于区块链实现携号转网服务的方案,将用户携转数据、用户计费数据或其他关键数据,作为数据资产上链存储。通过构建一套分布式体系架构,实现用户携转数据的链上快速分享,而不需要层层传递,从而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监管机构和携号转网服务参与运营商均处于同一区块链联盟链网络中,通过访问区块链数据获取用户携转相关信息,基于区块链共识机制的数据同步方法可以规避数据同步不准的问题。另外,链上数据不可篡改、可溯源,也为数据审计和监管提供有力抓手。在区块链底层架构中,联盟链类型区块链既集成了区块链本身的特点和优势,又能够提供一个相对集中的管理机制。区块链能够为电信运营商携号转网带来的收益包括:(1)(1)减少运营成本和业减少运营成本和业务流程复杂性务流程复杂性:传统的携号转网过程通常涉及多个运营商之间的协调和数据共享,操作复杂且存在风险。而基于区块链的携号转网可以借助智能合约和分布式账本技术,实现安全、高效的号码转移,并降低了运营商的成本和业务流程复杂性。(2)(2)增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增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区块链技术提供了加密存储和隐私保护等特性,可以加强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用户的敏感信息和通信记录可以被加密存储在区块链上,用户和运营商都可以获得更高的数据安全保障。3.1.43.1.4 黑名单共享和反诈服务黑名单共享和反诈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金融诈骗的防范和追踪愈加困难,为了严厉打击新型网络犯罪,提高金融风控能力,响应工信部、中宣部、人民银行、银监会组织开展打击治理通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电信运营商与多家金融机构联合构建城市金融反诈反洗钱平台。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通过运用区块链、多方安全计算和联邦学习等隐私计算技术建设数据综合应用平台,提供黑灰名单匿名查询、潜在风险识别预警、风险排查处置管理、反洗钱调查等功能,有效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违法犯罪,维护金融秩序,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通过融合区块链与隐私计算技术体系,搭建安全可信、隐私强化的数据流通基础设施,可有效支撑多商业银行间的多方数据联合统计需求,可初步实现黑灰敏感核查、一人多卡、精准阻诈和异议处理等实时/批量统计功能。其中区块链平台负责管理控制流,具有“不可伪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开透明”“集体维护”等特征,隐私计算引擎负责基于多方安全计算及联邦学习等技术,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白皮书(2023 版)21实现数据的安全计算流,真正做到数据的“可用不可见”。“区块链 隐私计算”的双引擎架构将有效解决数据信息安全、效率成本、监督管理等方面存在的欠缺,进一步完善机制、提升效率,扩大成果。图图 9 9 平台系统架构图平台系统架构图以某地市基于区块链&隐私计算双引擎 电信运营商数据的联合反诈项目为例,项目基于天翼链搭建联盟网络,融合电信运营商和商业银行数据,运用隐私计算等技术更好的支撑了多商业银行间的多方数据联合统计需求。截止 2022 年12 月 31 日,系统涉及公安涉诈人员名单 86.3 万条,商业银行账户信息 1.35 亿条,比传统反诈手段覆盖率更广。区块链为电信运营商的黑名单共享和反炸服务的赋能具体表现在:(1)(1)实时实时共享和更新共享和更新:区块链可以提供实时共享和更新黑名单数据的能力,使得电信运营商能够及时获得各种欺诈行为、诈骗号码和恶意活动等信息。通过实时更新和共享,可以更加准确地识别和阻止潜在的欺诈行为。(2)(2)提高欺诈检测率:提高欺诈检测率:区块链可以集成各个电信运营商的黑名单数据,并通过智能合约实现验证和共识机制。这使得欺诈检测更加全面和准确,提高了欺诈检测率并减少了误报和漏报。(3)(3)加强合作和联防联控加强合作和联防联控:区块链为多家运营商提供了共享平台,促进了运营商之间的合作和联防联控能力。通过共享黑名单数据,电信运营商可以共同对抗跨运营商的欺诈行为,形成更强大的防御网络。(4)(4)增强用户保护和信任:增强用户保护和信任:电信运营商利用区块链建立的黑名单共享和反诈服务,能够更好地保护用户免受诈骗和欺诈行为的侵害。提供可靠的防护措施和预警机制,增强了用户对电信运营商的信任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白皮书(2023 版)22感,维护了良好的用户体验。(5)(5)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基于区块链的黑名单共享和反诈服务可以减少重复投入资源的情况。参与的电信运营商可以共享黑名单数据,并基于智能合约自动实施验证和共识,从而降低了运营成本并提高了业务处理的效率。3.1.53.1.5 5G5G 共建共享运营管理调度平台共建共享运营管理调度平台为高效建设 5G 网络,降低网络建设和运维成本,提升网络效益和资产运营效率,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于 2019 年签订了 5G 共建共享的合作协议,将分配的不同 5G 频率共享出来建设全国一张接入网。5G 共建共享场景中涉及到的频谱资源、5G 网元设备的配置管理、网络优化、业务结算等多维度的数据统计直接关系到双方的资源分配、资源结算、用户行为、网络质量、业务发展等诸多方面。本着加强双方协同,落实合作互信机制,提升网络共建共享共维共优效率的初衷,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基于天翼链和联通链共建了“共建共享区块链调度平台”。6图图 1010 共建共享区块链调度平台共建共享区块链调度平台共建共享区块链调度平台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构建多方共享互通互信的数据底座,充分融合双方云服务、大数据及已有系统能力,在中国电信天翼云与中国联通天宫云统一部署、跨云组链,共同打造联合数据管理、联合网络规划、联合建设调度、联合运营分析、联合办公协同等五大应用能力。平台原创性地设计了关键共享参数存证核验、工单双边确权、智能合约资源调度三大区块链生产应用场景。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白皮书(2023 版)23基于共建共享区块链调度平台,共享双方可根据真实资源占用情况,对系统资源进行优化分配,实现设备的高效节能配置。其次,双方可及时获取可信的资源及业务量数据,监督双方资源使用情况,提升费用结算效率。最后,通过智能合约实现对共享设备管理设置的自动下发和记录溯源,确保网络优化逻辑的自动可信执行,高效支撑了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双方共建共享业务的全流程协同,全面提升了双方的 5G 网络共建共维共管能力与效率。7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基于天翼链和联通链共建的“共建共享区块链调度平台”具备如下优势:(1)(1)高度可信和安全:高度可信和安全:基于区块链技术,平台上的数据交换和交易记录具有去中心化的特性,确保了数据的可信性和安全性。参与者可以共享和查看不可篡改的交易信息,从而建立起更高度的信任。(2)(2)提升调度效率:提升调度效率:区块链技术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自动化的数据验证和透明的交易记录,减少了人工操作和中间环节的干预,从而提高了调度的效率。各种资源和要素可以更快速、高效地进行调配和管理。(3)(3)促进资源共建共享: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共建共享区块链调度平台为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等运营商提供了一个协同合作的平台。各运营商可以在平台上共享资源和服务,实现共建共享,避免重复投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4)(4)透明和可透明和可追溯追溯: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特性保证了交易记录的透明性和可追溯性。平台上的所有交易都可以被参与者共同查看和核实,确保了数据的一致性和公正性。(5)(5)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区块链平台采用了加密和权限控制等安全机制,保护数据的隐私和安全。参与者可以根据权限设置访问和管理数据,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6)(6)降低成本和风险降低成本和风险:共建共享平台可以避免运营商重复建设的情况,降低了成本和风险。通过共享资源和服务,运营商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经济效益。3.23.2 资产管理场景资产管理场景3.2.13.2.1 数字藏品发行平台数字藏品发行平台国内数字资产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数字藏品,主要基于联盟链发行。数字藏品应用场景由数字文创、艺术品为主的原生应用向品牌营销、数字文旅、数字社交等衍生应用不断扩展,正成为数字原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单位纷纷利用构建了数字藏品发行平台,比如中国移动的数藏宝、中国电信的麟翼数藏、中国联通的联通数藏。以上数藏平台本着以科技赋能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盘活文旅融合资源,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白皮书(2023 版)24让文化和旅游 IP 活起来的初衷,累计发行了数十万的数字藏品,覆盖红色文物、非遗作品、文学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为进一步提升电信运营商在数字藏品方面的服务能力,可建立基于电信运营商联盟链的区块链基础设施,降低运营商间的跨链协作成本,利于数字藏品、携号转网、积分通兑、对账结算、算网运营与调度等共性业务需求的推进。可由中国信通院作为第三方机构,负责“统一查验平台”的规划、建设与运营,从而实现三家运营商数字资产可在统一查验平台查询与浏览三家运营商发行的所有数字藏品。平台对原有的架构和业务没有改动,只需要通过跨链协议同步必要的账本信息给中立方和联盟方。运营商数字藏品交易平台由三家运营商通过部署跨链服务,向自有平台或外部平台提供快速接入服务,使其可灵活的对数字藏品业务进行管理。每个联盟成员与其客户直接签订商务协议,并直接对客户提供服务,其他联盟成员与某一成员客户无直接商务关系,联盟成员及中立背书机构共同签订四方商务协议,约定首单报备机制。联盟成员共同商议统一市场定价,如数字藏品的铸造、领取、转赠、销毁等接口调用收费。联盟成员及中立机构之间,按照链上账本定期结算。多元化商业模式具有中立性、易用性及透明性的优势,中立机构提供信用背书,三家运营商统一查验,有利于业务发展长期运营。运营商间的数字藏品交易将构建统一的跨链接口规范,为上层业务平台提供便捷的接入方式及灵活的管理模式。该统一数字藏品查验平台具备如下特点:(1)(1)统一性和便捷性:统一性和便捷性:通过“统一查验平台”,用户可以在一个平台上查询和浏览三家运营商发行的所有数字藏品,无需分别进入每个运营商的平台。这种统一性和集中性可以提升用户体验的便捷性,并减少繁琐的操作步骤。(2)(2)原有架构和业务无需改动:原有架构和业务无需改动:该方案不需要对原有的架构和业务进行改动,只需通过跨链协议同步必要的账本信息给中立方和联盟方。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运营商的现有资源和业务,降低技术改造和运营成本。(3)(3)快速接入服务:快速接入服务:通过部署跨链服务,运营商数字藏品交易平台可以向自有平台或外部平台提供快速接入服务。这意味着其他平台可以灵活地接入运营商数字藏品业务,实现数字藏品的流通和管理,拓展业务渠道和合作伙伴。(4)(4)灵活的商务模式:灵活的商务模式:每个联盟成员与其客户直接签订商务协议,并直接提供服务,确保了与客户的直接商务关系。其他联盟成员与某一成员客户之间没有直接商务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白皮书(2023 版)25关系,减少竞争和冲突,促进联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共赢。(5)(5)规范的市场定价规范的市场定价:联盟成员共同商议统一市场定价,包括数字藏品的铸造、领取、转赠、销毁等接口调用收费。这样可以减少价格不透明和竞争不公平的问题,为用户提供公平和可预测的交易环境。(6)(6)链上账本定期结算:链上账本定期结算:联盟成员及中立机构按照链上账本进行定期结算,确保交易和资金流动的透明性和可信度。这样可以降低风险,增强信任,促进合作关系的持续稳定发展。该方案通过使用电信运营商跨链技术以及中国信通院作为第三方中立机构的角色,为运营商数字资产的查询、管理和交易提供了统一的平台和规范的商务模式。这将带来更高效、便捷和安全的数字藏品服务,促进合作联盟的发展和数字资产市场的健康成长。3.2.23.2.2 可信数字资产服务平台可信数字资产服务平台随着区块链技术和应用的发展,数字资产领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数字资产作为向 C 端用户公开售卖的商品,资产信息的透明性与安全至关重要。为此,主流数字资产发行方均建设了数字资产发行信息展示、数字资产查询核验服务平台,但已有查询核验平台仅服务于自身业务,缺乏跨组织、跨平台的数字资产查询核验服务平台。同时,不同的机构或者平台发行和管理数字资产服务平台之间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互操作性。随着数字资产的跨链跨域流通性增强,一个跨平台的数字资产查询核验平台可以为数字资产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同时也可以提高数字资产的流通性和透明度。为了提高数字资产的流通性、透明性和安全性,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共同构建可信数字资产服务平台,提供跨运营商的数字资产查询核验及信息展示服务,服务广大 C 端用户群体。基于运营商的可信数字资产服务平台,通过底层跨链技术,对基于三家运营商区块链发行的数字资产进行链上查验和链上资产溯源,用户能直观查询到链上资产归属、链上资产交易信息、链上资产详情信息等,为数字资产确权管理、数字资产流通提供交易凭证。目前基于运营商的可信数字资产服务平台主要提供数字藏品查验溯源服务,未来会扩展提供数字身份、数字版权等其他数字资产的查验溯源服务。同时,为了加速数字资产的跨域跨链流通,还会提供数字资产的跨链可信交易服务。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白皮书(2023 版)26基于区块链跨链的电信运营商可信数字资产服务平台具有以下优势:(1)(1)可可信性和安全性信性和安全性:通过区块链技术,平台上的数字资产交易和记录具有高度的可信性和安全性。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性确保了数据的透明和防篡改,增强了所有参与者对数字资产的信任。(2)(2)跨链互操作性:跨链互操作性:基于区块链的跨链技术,电信运营商可信数字资产服务平台可以实现不同链之间的互联互通。这意味着不同运营商的数字资产和服务可以在平台上进行跨链交易和转移,提高了数字资产的流动性和便捷性。(3)(3)用户自主权和隐私保护用户自主权和隐私保护:该平台通过智能合约和加密算法等机制,赋予用户对自身数字资产的自主控制权。用户可以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自主管理和使用自己的数字资产。(4)(4)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基于区块链的可信数字资产服务平台可以减少中介环节和繁琐的手续,降低数字资产交易和转移的成本和时间。智能合约和自动化的交易机制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减少了人为干预和操作风险。(5)(5)促进创新和合作:促进创新和合作:电信运营商可信数字资产服务平台为不同运营商之间提供了一个合作共赢的平台。通过共享资源、技术和服务,运营商可以共同创新,并推动新业务模式和增值服务的发展。(6)(6)强大的监管和合规能力:强大的监管和合规能力:区块链技术提供了完整的交易历史记录和审计机制,方便监管机构对平台的监管和管理。同时,智能合约和权限管理机制能够确保交易和操作符合法规和合规要求。3.2.33.2.3 数字资产保险箱数字资产保险箱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家电信运营商将卡号认证与区块链相融合,推出了数字资产保险箱服务。该服务依托 5G 网络互联特点,以手机号码为唯一标识,融合公安部数字身份、SIM 卡认证、电信统一认证体系、区块链密钥等多种认证因子,打造面向 B 端、C 端客户的元宇宙领域的软硬一体的数字资产管理服务,助力G 时代数字经济发展。数字资产保险箱提供的服务包括:(1)(1)数字资产身份认证服务数字资产身份认证服务:基于电信软硬一体的认证服务,提供基于统一账号的互联互信认证服务。(2)(2)数字资产登记数字资产登记查询核验服务查询核验服务:以区块链 隐私计算 数字身份 数据资产为基础,在保护个人隐私安全的前提下,构建面向 B 端、C 端的可信登记/查询核验服务。(3)(3)数字资数字资产可信管理服务产可信管理服务:提供数字资产的查看、存储、转移、兑换等服务。为电信运营商及合作方系统中的 5G 权益、积分、数据资产等数字资产等基于 SIM 卡 数字身份提供互联互通、统一管理。(4)(4)数字资产安全风控服务数字资产安全风控服务:基于运营商数据标签,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白皮书(2023 版)27以及统一账号风控模型积累,并结合隐私计算技术;在保护用户隐私安全的前提下,为相关用户提供安全风控服务。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资产保险箱具备如下特点:(1)(1)强大的认证能力:强大的认证能力:数字资产保险箱融合了电信运营商卡号认证和区块链技术,并结合了公安部数字身份、SIM 卡认证、电信统一认证体系和区块链密钥等多种认证因子。这样的综合认证能力可以确保用户的身份真实性和数据安全,在数字资产管理过程中提供强大的认证支持。(2)(2)高效的数字资产登记、查询和核验服务:高效的数字资产登记、查询和核验服务:通过区块链 隐私计算 数字身份 数据资产等技术手段,数字资产保险箱提供可信的数字资产登记、查询和核验服务。基于统一账号的互联互信认证服务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同时在保护个人隐私安全的前提下,提供可信的服务。(3)(3)全面的数字资产管理全面的数字资产管理功能功能:数字资产保险箱提供数字资产的查看、存储、转移、兑换等丰富的管理功能。基于 SIM 卡和数字身份的统一管理,能够方便地管理和控制数字资产,包括5G 权益、积分、数据资产等。(4)(4)安全的风险控制服务安全的风险控制服务:数字资产保险箱基于运营商数据标签和统一账号风控模型的积累,结合隐私计算技术,为用户提供安全的风险控制服务。在保护用户隐私安全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地识别和防范潜在的风险,保障用户数字资产的安全。(5)(5)助力助力 5G5G 时代数字经济发展:时代数字经济发展:作为面向 B端和 C 端客户的数字资产管理服务,数字资产保险箱凭借 5G 网络互联特点,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通过数字资产的管理和流通,促进数字经济的繁荣,推动 5G 时代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四四未来发展展望未来发展展望区块链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支撑“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基础设施。区块链基础设施具备基础性、公共性、强外部性三个新基建属性。区块链基础设施通过分布式账本技术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信任的基础属性,通过开放共享的机制,为个人、组织、企业等实体提供公共服务,同时可作为一种管理型技术与实体业务强关联,与其他技术配合使用,优化业务流程,创新商业运行模式。通过打造开放式生态系统,充分发挥电信运营商的独有特点和优势,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将助力更多行业。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白皮书(2023 版)284.14.1 建设阶段推进,扩大应用范围建设阶段推进,扩大应用范围跨运营商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分为萌芽、早期、发展演进和成熟应用四个阶段进行推进。(1)(1)在在 20222022 年之前属于萌芽阶段年之前属于萌芽阶段:通过发展试点应用,对市场需求进行培育,并明确跨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的定义与范围边界,统一认识。(2)(2)20232023 年为早期阶段年为早期阶段:首先会确定跨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技术框架和标准体系,并展开相关标准的研制工作,逐步完善标准体系。(3)(3)20242024 年为发展演进年为发展演进阶段阶段:会依据上一阶段研制的标准,展开对主流区块链平台的适配,通过搭建跨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验证环境,形成评测等配套服务,对技术方案和标准进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4)(4)自自 20252025 年起进入成熟应用阶段年起进入成熟应用阶段:会基于前期的成果,展开对多个领域的试点应用,并逐步扩大基础设施的部署范围,最终实现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8图图 1111 跨运营商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阶段跨运营商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阶段4.24.2 市场前景广阔,挖掘应用价值市场前景广阔,挖掘应用价值区块链技术在构建大范围、深层次可信价值网络中的支撑作用不断凸显,各界对于区块链技术的认知和理解也在不断深化。作为未来数字经济的重要底层技术,区块链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如何更好的服务数字经济的发展,打造好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石,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联盟正在努力推进,希望能够与整个行业一起不断发展和完善区块链基础设施,同时推进融合 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安全等平台技术能力。发挥运营商自身云、网、数据等优势,打造面向行业的新型基础设施基座,并持续创新探索更多更有效的应用场景和运营模式,进一步挖掘区块链在数字资产、数字身份、5G 融合等相关领域的应用价值。具体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1)建设稳定安全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安全的区块链基础设施: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白皮书(2023 版)29电信运营商区块链联盟致力于搭建稳定、安全、高效的区块链基础设施,提供可信的数据存储和交换能力。这将有助于解决区块链技术在可扩展性、性能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并为数字经济提供强大的支撑。(2)(2)推动跨行业合作和协同创新:推动跨行业合作和协同创新:电信运营商区块链联盟鼓励各行业之间的合作和协同创新,通过跨界应用场景的开发和实践探索,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通过与不同行业的合作伙伴共同建立区块链网络,可以实现数据的共享和验证,加速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创新。(3)(3)提供提供可信赖的数据服务可信赖的数据服务:电信运营商区块链联盟努力保障数据在区块链网络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可信赖的数据服务。这将为数字经济提供一个安全、透明、可追溯的数据环境,有助于构建数字经济的信任机制和信任体系。(4)(4)推广区块链推广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技术的应用:电信运营商区块链联盟积极推广区块链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鼓励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探索和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数字经济的转型升级。联盟将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促进区块链技术的落地和应用场景的丰富多样化。4.34.3 规划发展路径,实现开放共享规划发展路径,实现开放共享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前期目标以服务运营商自身场景为主,长期目标为打造开放式生态系统,结合电信运营商的自身特点和优势,为更多的产业赋能。前期以移动、联通、电信三家运营商的中移链、联通链、天翼链为基础,构建互联互通、开放兼容的区块链基础设施核心网络,同时与信通院等联盟成员共同配套打造统一的技术和应用标准,避免形成新的孤岛和壁垒;同时在应用场景上聚焦跨运营商结算、携号转网、电信反诈、区块链结算网络、5G 共建共享等运营商自身区块链应用场景。长期目标以横、纵结合的方式推广拓展整体网络、打造开放式生态系统。横向拓展方面,利用电信运营商自身的云、网等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以及业务覆盖全国化等自身优势,实现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从试点到省级到地市级的全国推广覆盖。纵向拓展方面,保持技术、应用双开放,通过跨链等机制支持各类合规区块链服务的接入与互通;技术层面打造开放数字资产、数字身份等区块链应用服务开放接口,为行业应用赋能,同时对外提供底层接口,支持合作伙伴直接基于底层接口开发自己的应用。应用层面打造开放式的生态合作联盟,共建产业生态,赋能国家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生态合作覆盖 ToB、ToG、ToC 等模式,以电信运营商的业务合作伙伴为基础,逐步拓展。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白皮书(2023 版)30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中国区块链趋势及行业预测前瞻产业研究院 2022.062 区块链:新经济蓝图及导读 梅兰妮斯万 新星出版社 2016.013 区块链作为新型基础设施的意义、作用和前景分析 2021.024 我国 5G 基站总数已达 313.8 万个 北京日报 2023.095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 2023 年 8 月运营数据 2023.086 区块链基础设施研究报告(2022 年)2022.077 5G 共建共享指南2023 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2023.028 可信区块链推进计划.区块链互操作白皮书(1.0 版)2020.07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17 36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中国信通院&中国铁塔: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年)(48页).pdf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泰尔系统实验室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 2023年11月 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 共建共享共建共享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022023 3 年年)版权声明版权声明本报告本报告版权属于版权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中国铁塔股份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并受法律保护,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报告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本报告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注明“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院和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违反上述声明者,。违反上述声明者,编者编者将追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前 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科学规划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关键要求,要立足全生命周期,做到集约高效、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统筹各类基础设施布局,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协调联动。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实施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推进社会各行业资源双向开放共享和融合创新应用,不但能够促进社会基础设施集约化高效建设、从源头减碳降碳,而且能够加快 5G 等信息基础设施向各行各业融合贯通,加强技术协调应用、赋能各行业数字化升级发展,对于支持形成交叉融合、开放创新、绿色低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报告从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内涵出发,阐述其重要意义、发展历程和共建共享实施范畴,然后对跨行业共建共享的实施模式、成效及保障等关键问题进行分析研判,最后提出工作机制持续完善、双向赋能不断深化、标准规范更加完备、探索数字管理手段等未来发展方向,并提供 12 个精选的典型实施案例。本报告期望为通信与交通、电力、市政、铁路等行业实施双向开放共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助力跨行业共建共享取得更多进展,助力形成集约高效的社会基础设施发展格局。目 录 一、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内涵.1(一)跨行业共建共享重要意义.1(二)跨行业共建共享发展历程.3(三)跨行业共建共享范畴.8 二、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实施.10(一)实施成效.10(二)存在困难.15(三)实施策略.16(四)实施保障.21 三、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发展.23(一)工作机制持续完善.23(二)双向赋能不断深化.24(三)标准规范更加完备.24(四)探索数字管理手段.25 附录: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典型案例.26(一)铁路.26(二)电力.31(三)市政.32(四)公路.34(五)其他典型赋能案例.38 图 目 录 图 1 云南高铁公网覆盖共建共享案例.31 图 2 云南西双版纳大气污染防治监测系统.41 图 3 云南西双版纳大气污染防治一体化平台.42 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1 一、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内涵(一)跨行业共建共享重要意义(一)跨行业共建共享重要意义 1.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提出,要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指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要立足长远、适度超前、科学规划、多轮驱动、注重效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其中科学规划,就是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全生命周期,做到集约高效、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统筹各类基础设施布局,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协调联动。电信基础设施是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的公共基础设施,通信行业与各行各业开展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促进通信网络与各界基础设施共同部署、融合共享,能够统筹社会各界基础设施系统与局部、增量与存量、行业与行业间的协调发展,充分实现社会资源高效的跨界联动与全生命周期的管控,增强现代化基础设施布局的科学性与协调性。2.践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应有之义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坚持节约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2 优先的原则,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实施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促进通信行业与电力、公路、铁路、市政、港口、地铁、文旅等行业基础设施融合部署,一方面能够盘活各行各业闲置基础设施,充分利用既有设施空间进行通信网络建设,激活闲置资产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重复建设,实现社会资源的集约化高效利用,从源头和入口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阀门。另一方面,电力、公路、铁路、市政、港口、地铁、文旅等行业利用 5G 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信息基础设施赋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能够促进工程建设、环境监测、规划调度、综合治理、安全保障等各环节无人化、精细化发展,提升管理效能,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支出与能源浪费,进而带动整个社会节能降碳。3.提升人民幸福感获得感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让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更多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施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能够促进提高 5G 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的覆盖广度和深度,使人民享受信息通信发展带来的便利。一方面,在普遍服务机制的支持下,通信网络随公路、铁路等同步规划建设,向边远地区延伸覆盖,有效弥补了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助力脱贫攻坚取向决定性胜利。另一方面,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各行业传统设施,赋能打造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3 智慧交通、智慧文旅、智慧多功能杆塔等融合基础设施,能够提升城乡管理治理效能和多样化多形态信息供给水平,极大改善和丰富人民的出行出游和日常生活体验。(二)跨行业共建共享发展历程(二)跨行业共建共享发展历程 1.2008-2014,通信行业内部共建共享 2008 年以前,通信行业历经政企分离、邮电分营、电信重组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形成了多家基础电信企业共存的市场竞争格局,相互竞争的各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均自行建设和使用自己的通信网络设施,行业还没有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各企业的网络设施主要是自建自用,缺乏共建共享,竞争促进规模化发展的同时,重复建设的弊端日益突出。2008 年 9 月,随着新一轮电信重组和 3G 网络建设启动等形势,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资委联合印发 关于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紧急通知(工信部联通2008235 号,以下简称 235 号文),大力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从目标原则、组织机构、具体要求、考核机制和保障措施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标志着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进入了“政府主导”的发展阶段。主管部门逐年推进行业内落实。2008 年 235 号文要求三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开展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杜绝同地点新建铁塔、同路由新建杆路,实现新增铁塔、杆路的共建,逐年提高其他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比例。同时成立了全国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领导小组和省级协调机构,领导小组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领导以及各基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4 础电信企业集团主要负责人组成,省级协调机构由各省通信管理局组织建立。此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资委几乎每年都制定下发关于推进落实共建共享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重点推进任务,明确考核要求,完善保障措施。共建共享取得明显成效。2008 年 235 号文发布后,三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各省通信管理局积极组织落实,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推进共建共享工作,并取得积极成效。一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数量不断提升,有效降低网络建设重复投资。2008-2013 年,共计减少新建铁塔超过 15 万个、基站站址及其配套设备超过 20 万个、传输线路接近 75 万公里,并减少室内分布等设施资源,共节约投资 650亿元左右,电信基础资源配置效益得到提升。二是共建共享范围不断深化和拓展,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共建共享范围拓展到 13 类重点场所和 3 类建设领域,积极研究共建共享新技术,探索共建共享新模式,包括制定了 WLAN 共建共享技术方案,引入第三方独立经营模式试点小区宽带共建共享等,通信建设外部环境得到改善,促进行业初步转变发展方式。共建共享空间仍有待进一步挖掘。在政府主导阶段,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共建共享机制在法律法规、专项规划、标准规范等方面还存在欠缺,电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缺乏法律上的依据和保护,城市规划等相关部门尚未能完全将电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融入到市政建设规划之中,缺少相关标准规范,235号文等部门规章存在落地难问题。共建共享空间尚未有效挖掘,新增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5 铁塔的共建率 14.3%,存量铁塔的共享率仅为 10%左右,无论共建还是共享,发展空间依旧巨大。2.2014-2022,共建共享加快网络发展 2014 年 7 月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负责统筹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专业化、集约化运营,为基础电信企业提供高质量的铁塔、机房、电源配套等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在国家、地方法规规章和政策性文件的支持下,共建共享进入了以通信行业共享电力、铁路、市政等行业资源支持通信网络建设为主旋律的阶段。2020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资委联合印发关于 2020 年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支撑 5G 加快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工信部联通202078号),以深入推进 5G 共建共享为重点,要求推动公安、市政、交通运输、电力等部门各类杆塔、槽道管道资源向通信行业开放共享,推动加快通信网络建设。法规规章支持公共场所和建筑向通信行业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城市建设和村镇、集镇建设应当配套设置电信设施,建筑物内的电信管线和配线设施以及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内的电信管道,应当纳入建设项目的设计文件,并随建设项目同时施工与验收。有关单位或者部门规划、建设道路、桥梁、隧道或者地下铁道等,应当事先通知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和电信业务经营者,协商预留电信管线等事宜。各地出台的通信基础设施保护法规和规章文件中,对于国有企业、机关单位、公共场所以及公路、轨道交通、桥梁、隧道等公共建筑,提出或支持通信建设无偿进入,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6 或支持产权方为通信建设进场提供便利,或支持建设前事先与通信管理部门沟通协商,或支持将电信基础设施纳入设计同步实施。在国家与地方法规和规章的支持下,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共享利用了各行业的设施资源。设施租赁是行业共建共享主要模式。一方面,出台实施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GB 50846)规定新建住宅区和住宅建筑要由产权方配套建设电信基础设施,基础电信企业以租赁的方式共享使用,建设通信网络向居民用户提供光纤宽带服务。另一方面,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和中国铁塔统筹协调下,工业和信息化部分别联合交通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原中国铁路总公司)印发交通运输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与公共通信基础设施进一步融合发展的通知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铁路沿线公网覆盖合作建设的指导意见,推进通信行业共享使用交通与铁路行业的设施资源用于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以租赁的方式进行,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租赁费用由共建共享双方基于市场化机制协商解决。3.2023 以来,双向共享强化融合赋能 2023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住房城乡建设部等 14 部门印发 关于进一步深化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促进“双千兆”网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工信部联通202359 号,以下简称 59 号文),突出强调电信基础设施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公共基础设施属性,支持电信基础设施与电力、交通、市政等行业双向开放共享、融合部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7 署,提出要充分发挥通信网络赋能各行业的作用,并以重点示范工程的方式推动跨行业融合共享取得实效。以 59 号文发布为标志,跨行业共建共享进入了双向开放、赋能共赢的新阶段。智慧杆塔成为多方设施集约建设的融合共享载体。随着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电力、广告、市政等杆塔资源也陆续纳入通信储备站址考虑,推进通信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共享成为推进 5G 快速部署的方式之一。中国铁塔提出社会塔与通信塔双向开放共享的创新思路,会同各地政府进一步出台统一的智慧杆塔建设和维护标准,大力推进 5G智慧杆塔建设和“一杆多用”。“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 推动数据中心和 5G 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等顶层文件中均提出推动智慧多功能杆塔建设,多地政府发文明确,在进行路灯、监控、交通指示、通信等路杆设施建设时,统筹考虑铁塔公司的通信基站建设计划,优先采用“多杆合一”功能的“城市智慧灯杆”,促进“通信塔”与社会塔的相互转化。赋能数字化发展成为跨行业融合共享的新方向。随着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各行各业均提出了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规划,推进以 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基础设施赋能传统基础设施创新数字化、智能化新模式,促进提升产业运行效率。基础电信企业充分发挥信息基础设施供给的能力优势,主动跨界创新行业数字化应用模式,赋能电力、市政、交通、市政等行业各方主体打造融合基础设施,在共享对方基础设施用于电信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满足对方数字化智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8 能化的转型升级需求,以合作共赢的理念深入推进跨行业工作。(三)跨行业共建共享范畴(三)跨行业共建共享范畴 1.电信基础设施 电信基础设施,是指支撑构建通信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通信服务的各类设施总称。按照用途定位可分为通信线路设施和配套设施两类。通信线路设施主要包括光缆、电缆、光纤、金属线、节点设备、线路设备、微波站、国内卫星地球站等物理资源和带宽、波长功能资源组成的国内通信传输设施。配套设施是指除通信线路设施外,辅助建设通信网络的设施,主要包括移动通信基站站址、机房、杆路、铁塔、槽道、管道、隧道洞室、光缆交接配线箱、支承布线桥架、电源供电设施、防雷接地系统等。配套设施资源是跨行业共建共享主要对象。根据电信业务分类目录(2015 年版),建设并出租、出售光纤光缆等通信线路设施属于第 A26 类基础电信业务,开展该类业务需要依据 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 42 号)取得该项资质。目前电力、交通、市政、文旅、管网等行业企业基本均不具备第 A26 类基础电信业务的资质,无法向基础电信企业共享出租通信线路设施,而我国对配套设施的经营无法律法规限制,各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可以按照发展规划,在满足本行业使用需求以及符合规范标准、安全生产、友好协商、责任明晰等要求的前提下,以合理公允的方式进行共享。设施共享强调双向开放。通信基础设施方面,利用通信塔、管道、通信机房等通信基础设施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公安、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9 应急、交通运输、水利、电力、能源、林草等相关领域提供设备挂载、线缆敷设等空间资源,发挥通信网络赋能各行业的作用。电力设施方面,共享利用电力塔挂载通信设备、电力杆挂载光缆,共享电力光缆纤芯承载通信传输业务,利用开闭所、配电室建设通信机房。市政设施方面,利用市政道路、桥梁、地铁隧道沿线管孔等铺设通信线缆,利用照明杆、交通标志杆、交通信号杆、建筑物楼面墙面等挂载通信设备,开放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建设通信杆塔、汇聚机房、光交箱等通信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设施方面,利用高速公路沿线管道资源铺设通信线缆,利用沿线征地范围内不影响公路运行安全、服务管理需要的可用空间建设 5G 基站设施和通信机房,利用高速公路龙门架、照明杆、监控杆挂载通信设备,利用沿线电力资源用于通信设备用电。利用沿海灯塔助航设施挂载通信基础设施,拓展通信信号覆盖范围。铁路沿线槽道、管道、杆路、隧道等铺设通信线缆,利用机房、杆塔安装挂载通信设备。2.数字融合赋能 信息基础设施赋能各行各业数字化发展开启融合共享新方向。基础电信企业立足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推动者的定位,充分发挥自身提供 5G 网络、千兆光网、物联网、数据中心、IPv6、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基础设施的优势,赋能交通、电力、市政、铁路、文旅等各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为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提供了更多的融合发展模式与合作共赢契机。中国铁塔利用铁塔“点多面广、站高望远、配套齐全”的资源禀赋和专业优势,通过“铁塔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10 5G AI”,结合视觉感知、数据采集、图像分析、信息处理等数字化技术,将超过 20 万座“通信塔”变成“数字塔”,广泛服务环保、林草、农业、国土、水利、交通、应急、地震、卫星导航等数十个领域。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充分发挥 5G 网络提供者与智能发展使能者的能力,以“5G 云 算”为抓手,为行业提供研究制造、工程建设、运行保障、管理调度、安全监测等全方位的数字化转型方案,助力智慧电力、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文旅等各行各业效能升级。以数字化赋能为契机的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在合作促进通信网络建设发展的同时,赋能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有效提升存量资源价值,培育跨行业发展新动能。中国铁塔依托丰富的站址资源、成熟的建维能力和可视可管可控的监控平台等资源能力优势,不断深化共享协同,并基于成熟的分布式基站电力保障能力,面向社会提供换电、充电、备电、保电等多元化智慧能源服务。二、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实施(一一)实施成效)实施成效 1.加速网络建设 共建共享有效缩短建设进程,为网络发展注入“加速度”。为低成本、高效率地推进 5G 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基础电信企业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开展跨行业共建共享过程中,由中国铁塔统筹协同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深化行业内设施共建共享,大幅加快网络建设速度。截至 2023 年 9月,5G 利用已有站址建设的比例已经超过了 95%,新建基站共享率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11 从中国铁塔成立之初的 14.3%大幅提升至 84.7%。2014 年以来新建的4G、5G 基站数量是此前移动通信基站总规模的 2.46 倍。共建共享在为以 5G 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注入加速度的同时,真正为社会和行业减少了重复投资建设和资源浪费,助力行业效益进一步提升。创新 5G 建设新模式。为更好地解决 5G 建设中存在的选址难、进场难等问题,基础电信企业与地方政府和行业充分协同,积极探索形成了“政府主导、铁塔统筹、行业协同、社会支持、共建共享”的5G 建设新模式,目前已经在各省市以及文旅、医疗、教育、交通等重点行业推广应用。同时,中国铁塔主动协调行业客户联合开展了疑难站址攻坚活动,从实践效果来看,5G 建设新模式切实有效地推进了深度覆盖和疑难站址的攻坚,为建设 5G 精品网络提供了有力保障。2.促进节能降碳 中国铁塔围绕公司“一体两翼”战略,不断深化共享优先、节能优先和用能绿色化、赋能绿色化、产业绿色化、生产绿色化的“两先四绿”理念,在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数字技术赋能千行百业、新能源出行惠民工程等节能降碳重点领域持续发力,发布中国铁塔碳达峰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公司碳达峰及节能环保的工作目标、主要思路、关键指标、具体措施等,并提出“168”达峰路径,为公司各级单位协同推进碳达峰和节能环保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以实际行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为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贡献中国铁塔力量。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12 通过深化共享、集约建设,减少资源浪费。自 2008 年 9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资委联合发文开始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享,截至2013年底,通过减少新建铁塔、传输线路,共节约土地资源 1.3 万亩。2014年中国铁塔成立后,从体制上进一步解决了重复建设问题,改变过去三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各自建设各自运营的模式。截至 2023 年 9 月底,在中国铁塔统筹建设与共享运营的模式下,推动新建铁塔共享水平大幅提升,相比之前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独立建设,累计少建铁塔108 万座,节约土地 6 万亩,节约投资 1945 亿元,减少碳排放超过2870 万吨,持续向行业和社会全面释放共享红利。3.盘活闲置资源 以中国铁塔为代表的基础电信企业在深化行业内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强推进信息通信网络建设的同时,根据行业需要和社会需求,主动求“新”求“变”,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技术能力优势,围绕降本增效目标,提升资源利用效能,有效避免资源浪费,提高国企资源利用率,推进“两型社会”建设。集约共享提升资源精细化利用水平。基础电信企业持续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用,始终坚持“能共享不新建、能共建不独建”原则,持续深化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同时推动深度挖掘社会设施资源的应用价值,不断丰富共建共享内涵,提升资源利用水平,例如变“社会塔”为“通信塔”,促进市政杆塔和电力杆路的集约建设,共享使用电力机房建设通信机房,充分盘活各行业闲置资源,共享获取社会资源加快通信网络建设同时,为行业各方提供租金收益或降低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13 管理成本,打造双赢格局。深挖资源潜在价值,激发存量资产活力。一方面中国铁塔利用通信铁塔中高点位的站址优势,变“通信塔”为“数字塔”,变“通信机房”为“数据机房”,充分盘活利用通信基础设施的闲置空间资源,通过“铁塔 5G AI”等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社会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另一方面,中国铁塔充分利用遍布城乡的分布式电力网络、蓄电池储能系统以及专业化的运维能力,将铁塔的电池供电系统向社会开放共享,为各行业提供换电、充电、备电、保电、梯次电池利用等新能源综合利用服务,全面助力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双碳战略落地。4.赋能数字转型 5G 技术融合创新应用带动各行业数字化发展。以跨行业共建共享为契机,在基础电信企业共享利用社会各行业资源建设电信基础设施的同时,也带动 5G 网络向各行业深度覆盖部署。5G 网络以其高带宽、广连接、低时延的特性,配合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为社会各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例如 5G 赋能交通行业形成智能交通调度管理、智慧物流、车路协同、司机行为精准识别等应用;赋能电力行业打造智能电网,形成集中式新能源发电管控、智能配网调峰、自动电力线巡检、精准故障识别定位与安全预警等应用;赋能市政领域形成智能灾害预警、城市状态泛在感知、数字化社会综合治理等应用;赋能铁路行业智能铁路巡检、智能运行调度、远程无人除险等应用。2023 年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14 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的第六届“绽放杯”5G 创新应用大赛,共征集到 1.6 万家单位申报的 45728 个项目,在智慧城市、先进制造、医疗健康、智慧水利、智慧海洋等领域涌现大量的 5G 赋能升级发展优秀做法。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融合赋能有力支撑了各行各业的数字化发展。“通信塔”变“数字塔”助力社会智能化治理。中国铁塔利用通信铁塔“点多面广、站高望远、配套齐全”的资源特点和专业化运营优势,围绕视觉感知、数据采集、图像分析、信息处理等数字化需求,有机结合通信铁塔、5G 网络、视频感知、人工智能等技术与设施,将超过 20 万座物理通信塔转变为数字通信塔,形成了标准规范、按需定制、丰富多样的感知监测和预警防护产品,为千行百业装配“千里眼”“顺风耳”“智慧脑”,广泛服务于环保、林草、农业、国土、水利、交通、应急等数十个领域。例如在农业领域,利用数字通信塔进行农作物长势、病虫害监测,支撑智能灌溉以及农业大棚监控等,实现农业生产可管可控,助力增产增收,保护农田生态;在环保领域,开展广域多点位的空气质量、扬尘废气排放网格化监测,支撑污染源精准溯源和污染态势分析,助力打造碧水蓝天;安全领域,开展森林防火在线巡护、火情自动识别和火点精准定位,重点地区地震烈度实时监测预警,油气管道沿线违规施工作业、偷盗损毁行为监控以及油气管道泄漏识别预警等,助力提升社会安全保障交通;导航方面,超过 7300 个数字通信塔与北斗卫星连接,变身为北斗高精度地面增强站,助力实现厘米、毫米级定位能力,为精准测绘、高精度导航、物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15 品定位追踪等提供支撑。(二二)存在困难存在困难 1.数字转型仍需提速 当前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2022 年数字经济规模突破 50 万亿元,占 GDP 比重达到 41.5%,同比名义增长显著高于 GDP 增速,是经济的“稳定器”和“加速器”。而与数字经济高速增长相对的是,部分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速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应用 5G 等信息基础设施赋能传统设施促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进程需要加速。比如公路“十四五”发展规划指出,公路交通作为最基础、最广泛的运输方式,发展成效显著,但是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与其他运输方式、新一代信息技术、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仍有提升空间。为此,2023 年交通部印发了关于推进公路数字化转型加快智慧公路建设发展的意见,推动加快公路数字化发展进程,基础电信企业也要积极为各行业做好基于 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供给,助力加快数字转型发展。2.沟通机制尚存空白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等部门指导,以及地方政府牵头统筹和各地行业主管部门的组织推动下,通信行业与多个行业建立了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有力推动了资源双向开放共享和融合部署进程,有效促进盘活行业设施资源。比如中国铁塔与国铁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了新建铁路沿线通信网络的 100%覆盖,提升乘客网络体验的同时,为助力铁路数字化发展打好基础。但目前在个别地区通信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16 行业仍未与部分行业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信息交换渠道不通畅,阻碍了行业间设施共享需求匹配、闲置设施高效高价值利用以及数字化转型方案的研究创新与供给。(三三)实施策略实施策略 考虑到各个行业特点,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要在保证核心业务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下,按照合作、互利和共赢的原则,开展资源开放与融合共享合作。1.公路 服务公路数字化发展。结合 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 关于推进公路数字化转型加快智慧公路建设发展的意见 等文件提出的加快智慧公路建设、稳步推进 5G 等通信基础设施与交通基础设施融合发展的规划要求,对接各地智慧公路发展规划与数字化转型需求,以 5G 等信息基础设施赋能为合作切入点,针对新建线路,建立高速公路与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开通”的“四同步”联合工作机制,本着资源共享、成本节约、互惠互利原则,将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纳入高速公路规划设计,就相关设施建设用地和共享路产资源,以及通信基站、传输、电力建设方式提前开展规划、设计对接工作,在满足安全生产和验收标准的前提下,确保实施方案能够满足各方需求,并根据高速公路建设进度同步实施,实现信息通信网络与高速公路的同步开通。加强行业沟通协调。针对公路红线内建设维护过程中存在协调部门多、对接难等问题。由各级通信主管部门协调电信基础企业及中国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17 铁塔,牵头对全省高速公路和国省干道沿线网络弱覆盖问题进行梳理,共同拟定短期、中期、长期建设计划,制定省内重点公路的基础设施资源预留需求(机房、电力供应、光缆、过道管、隧道资源),由通信管理局牵头协同省交通厅、公路局、高速收费处召开专题会议,推动深化资源共享,扩大互补合作,统一进行洽谈,制定高速公路挂载、管道、电力等相关资源开放共享的合理公允费用指导标准,以大力推进高速公路沿线资源开放共享,深度实现信息基础设施与交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打造双领先高质量发展的高速公路网和通信网络。简化施工审批手续。为确保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合法性,经需求统筹后由通信主管部门统一提交各级交通运输行政审批部门、高速公路路政管理部门进行审批,减免简化相应手续。如关于高速公路沿线红线内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可采用备案方式由省市交通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备案审批,在满足安全生产和验收标准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审批周期。2.电力 深入沟通强化需求对接。基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国铁塔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利用合作协议连结各方的平台化优势,加强各地基础电信企业与电力企业的沟通协调,促进通信网络建设与电网新建改造、闲置资源利用、数字转型升级等需求的对接,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达成需求匹配,以合作共赢的方式开展设施跨行业共享。通信行业可利用电力杆敷设光缆、利用电力塔挂载基站、利用电力机房建设通信机房、就近利用电网资源强化供电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18 保障等,同时通信站址资源以及基于“物联网 互联网”的信息化运营平台能够为电力杆塔信息监控、电力无线专网建设等提供有效支撑服务。做好建设运维安全保障。在共享电力塔时,通信有源设备与高压线的安全距离要求十分严苛,为更好的开展资源共享服务,基础电信企业与电力企业需严格规范电力设施资源共享的安全方案、建设标准、运维模式,在遵循建筑行业、电力行业、通信行业及电网相关技术规范的前提下,以安全可靠、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为基本原则,联合制定建设、运维实施操作方案。同时,共享作用电力杆塔要综合考虑承重、防雷、电磁辐射等安全因素,确定合适的共享共建方案,就各项工作的开展时序、各类参建单位的资质要求进行规范,并全面梳理评估、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的技术标准依据。在开展电力塔上设备建设、维护时,需要由电力公司确认施工负责单位,并且施工前需经过电力公司审批,并接受相应的监督管理。3.市政 以支撑智慧城市建设为中心。以 5G 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部署,为城市智慧化发展提供了更高效、更快速、更安全的数据传输和交换方式,极大丰富了城市智慧化治理与智能化运行的手段。与市政行业开展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要立足于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充分发挥中国铁塔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力军与统筹者的作用,加强与市政管理部门及企业的沟通,助力打造智能化程度高、可持续性强、泛在智能感知的现代化城市运行体系。一是推动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19 集约化建设与资源高效利用。按照“政府主导,开放共享,有偿使用,合作共赢”的主张,促进社会塔与通信塔双向开放共享,同时整合各类杆塔资源,统筹相关需求,集约部署智慧杆塔及配套设施,推进“一杆多用”“一塔多用”。当前多地政府已发文明确在制定路侧照明、道路监控、交通指示等路杆设施建设改造规划时,要统筹考虑铁塔公司的通信基站建设规划,推进智慧杆塔建设使用。二是深化通信铁塔赋能作用。基于通信铁塔 5G 基站挂载优势、基站配套资源优势、不间断电力保障和专业维护监控优势,以通信铁塔为载体推进边缘计算建设,并与物联网深度融合,为城市轨道交通、加油站、隧道、港口等场景,提供基于通信铁塔边缘计算的“5G AI 视频监控”的产品和服务,实现对城市的应急管理、安全监管、公共服务等领域安全隐患的尽早发现、及时处理,实现监控全程智能化。4.文旅 发挥 5G 提升旅游体验与管理效能的作用。按照“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关于深化“互联网 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强 5G 智慧旅游协同创新发展的通知等文件关于推动智慧旅游发展的部署,面向 5G 在旅游业的创新应用需求,支撑5G 智慧旅游协同创新。一是协调推进网络建设。沟通对接各地文旅主管部门和企业,梳理各地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夜间消费集聚区等热门旅游场景中存在的 5G 网络覆盖补肓和信号升格需求,协商制定 5G 网络入场建设或升级改造的工作规划,并在遵守文物保护、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推动共享旅游场所站址、设施资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20 源建设通信基站和光缆线路,推动在旅游场所照明、建筑物等配套设施新建改造工程中同步考虑 5G 网建设需求,稳步提升重点旅游场景高质量 5G 网络覆盖。二是加强 5G 文旅融合应用。基础电信企业充分发挥 5G 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基础设施与文旅数字化赋能“一站式”融合创新方案供给的优势,面向游客旅游体验升级和景区营销管理创新转型的需求,提供旅游服务、管理、营销、体验等场景的数字化、智慧化应用模式,助力打造 5G 智慧旅游的文旅生态体系。例如,面向旅游服务,以 5G 支撑 AR、VR、高清视频与旅游景观结合,提供高品质、沉浸化、交互式的旅游新体验;面向旅游营销,利用 5G 融合算力基础设施,实现客流量实时统计、流量预警、消费分析预测等能力;面向旅游管理,利用 5G、物联网、人工智能、超高清视频等技术,探索智能视频监控、无人设备巡逻等应用,支撑建设实时安全监测和应急指挥平台,助力景区打造立体安防体系。5.铁路 继续做好新建铁路与通信网络“五同步”。中国铁塔充分发挥铁路沿线通信网络建设需求与方案统筹作用,牵头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新建铁路与沿线通信网络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开通,同步使用的“五同步”机制,实现了电信基础设施与高铁红线内电力、洞室/机房、GSM-R 铁塔、槽道线槽、场坪用地等基础设施的深度共建共享。此外中国铁塔牵头与铁路局、指挥部及铁路设计院等相关单位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及时解决进场难、多头协调等复杂问题,有效加快了建设进程,大幅降低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21 建设成本和租费,节约投资成效显著。与铁路行业实施跨行业共建共享,要继续发挥中国铁塔的行业牵头统筹作用,做好铁路沿线通信网络规划与铁路建设规划的有机衔接,同时做好通信行业企业间深度共建共享,低成本、高效率推进新建铁路沿线通信网络的 100%覆盖。研究推动既有铁路设施合作共享。一方面,中国铁塔牵头通信行业加强沟通各地铁路局、铁路运营企业,以乘客网络使用体验升级为出发点,推动为既有铁路沿线基站天线、漏泄电缆等通信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提供施工天窗、审批手续的便利,加快铁路沿线 5G 网络升级。另一方面,结合通信网络建设规划,在综合考虑建设成本、网络安全、设施维护等多方面因素的前提下,研究利用铁路设施建设干线传输光缆的路由可用性和方案可行性,在具备实施条件的地区加强与铁路局和企业沟通协调,推动既有铁路沿线设施开放共享,不断增长骨干网络的承载能力。(四四)实施保障)实施保障 1.提供法规保障 各地通信管理局组织当地基础电信企业积极推动地方立法工作,截至 2023 年上半年,已有 30 个省颁布了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从以下 5 个方面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保障。一是明确通信基础设施的定义和范围,以及作为公共基础设施的定位,强调其受法律保护的重要性;二是要求将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并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予以落实,保障选址用地需求;三是规范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明确建设主体、程序和费用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22 等事项;四是加大通信基础设施保护力度,贯彻用地保障、共建共享、平等接入等原则;五是明确主管部门和协作部门的职责分工,并对违法行为制定罚则。2.强化规划协同 2015 年,住建部和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 关于加强城市通信基础设施规划的通知,要求各地通信行业主管部门会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开展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充分对接地方总体规划、衔接交通等其他各类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合理布局各类通信基础设施。2017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 关于加强移动通信铁塔站址用地及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加强移动通信铁塔站址规划,完善通信铁塔站址用地管理,简化铁塔站址规划审批和报批报建流程。为解决移动通信基站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环保部与三家基础电信企业、中国铁塔签署了通信基站环境保护工作备忘录,在环境监测、信息公开、科普宣传、信访投诉、合作机制等方面达成共识,对通信基站实行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管理。3.做好标准支撑 2012 年、2020 年、2023 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组织起草实施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 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GB 50846)、公共建筑光纤宽带接入工程技术标准(GB 51433)、建筑物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工程技术标准(GB 51456),分别规定新建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公共建筑中光纤宽带接入工程的地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23 下通信管道、配线管网、进线间、电信间、设备间等通信基础设施应与建筑工程同步设施、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存在移动通信网络覆盖需求且需要建设移动通信设施的建筑物应同步配建移动通信基础设施。三项强制标准的实施,支撑了通信基础设施共享建筑空间进行同步建设,解决了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光纤宽带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的进场难与不公平竞争问题,极大推动提升了我国光纤到户的发展速度,截至 2023 年 9 月底,我国100Mbps 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 5.94 亿户,占总用户数的 94.3%。三、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发展(一)工作机制持续完善(一)工作机制持续完善 各地区跨行业各部门和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协作机制,对于加强信息流动共享、加快各方资源需求匹配、促进协同合作、及时解决问题困难和争端具有重要作用。多年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的组织引导和各地通信管理局、基础电信企业的支持配合下,已成立了全国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领导小组、省级共建共享协调机构等成熟的协同工作机制,多方合作有力推动行业内共建共享工作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工作,既涉及各方闲置设施资源向通信行业开放共享,用于支持“双千兆”网络加快建设,也涉及通信行业基于“双千兆”网络、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赋能各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未来通信行业会同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电力、铁路等行业主管部门与企业建立健全跨行业共建共享合作机制,细化职责分工、加强工作衔接、沟通解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24 决争端,将有效推动提升跨行业设施共建共享深度和加快融合赋能发展进程。(二)双向赋能不断深化(二)双向赋能不断深化 随着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持续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以 5G、千兆光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北斗卫星等为基础的信息基础设施将在助力产业数字化发展方面发挥巨大的赋能作用。通信行业与电力、交通、市政、文旅等各行各业开展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将继续突出“融合共享、双向赋能”的特点,通信行业在集约利用各行业闲置设施资源建设通信网络的同时,充分发挥促进经济社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主力军的作用,对接各行业数字化发展规划与需求,结合信息基础设施的能力与特点,持续输出面向研发生产、工程建设、运行维护、安全管理、预警监测、应急保障等各方面的一站式数字转型方案,助力各行业打造智能高效、安全绿色的融合基础设施,促进形成跨行业协同共赢的良性互动局面。(三)标准规范更加完备(三)标准规范更加完备 标准规范是破除行业问题争议、促进达成一致合作的“敲门砖”。以 GB 50846-2012、GB 51433-2020、GB 51456-2023 为代表的国家标准极大推动通信网络建设与住宅和公共建筑同步建设,通信行业在开展内部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合作中,也积累了丰富的标准化经验。当前我国在跨行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施工与维护等方面均出台了部分标准文件,涉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地方标准以及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25 规范导则等形式,为前期跨行业合作开展提供了概括性指导。将来随着跨行业融合共享范围进一步扩大、合作内容进一步深化,有关跨行业设施融合与部署应用的标准化体系将进一步发展完善,为各行业企业开展跨行业合作打好更全面、更规范的基础,引导各方破解争议与顾虑,促进合作广泛达成。(四)探索数字管理手段(四)探索数字管理手段 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综合共建共享参与各方可开放共享的资源数据,以信息化方式开展需求匹配,能够极大促进共建共享合作,提升流程管理效能。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鼓励引导与各地通信管理局的组织推动下,通信行业内部已开展了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与应用,通过平台汇总共建共享设施资源、进行需求匹配和流程管理,极大提升了共建共享工作成效,提升通信网络集约化、绿色化发展。随着跨行业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模式与成果不断丰富,信息化、数字化将成为提升存量闲置资源跨行业信息共享、需求匹配与协商、共建共享流程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跨行业各方共同参与打造数字化平台将加快基础设施融合部署进程,促进“双千兆”网络建设,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赋能打造融合基础设施水平,推动构建绿色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26 附录: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典型案例(一)铁路(一)铁路 1.广东铁塔深茂高铁江茂段公网覆盖工程(1)背景 深茂高铁是中国“八纵八横”高铁网第一纵沿海快速铁路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其最南端,也是连接珠三角核心城市与粤西地区的第一条高速铁路。对进一步完善广东省干线铁路网,加强珠三角地区与粤西乃至北部湾地区和海南联系,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快速发展和粤西地区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方案 铁塔公司通过深度落实共建共享,将“通信塔”变身“社会塔”为数字经济赋能,同时落实“五同步”模式,实现了“高铁开通之日即通信畅通之时”。该共建共享项目完工后不仅取得预期目标值,其中静态回收期、投资利润率、内部收益率和财务净现值等各项指标均满足并优于项目立项要求,增强客户认同感。(3)成效 该项目由铁塔公司统筹三家电信运营企业,最大限度的整合电信运营企业建设需求,减少重复建设,充分共享铁路资源,累计节约投资约 1.2 亿元,节省钢材用量约 7328 吨,节约土地约 5500 平方米。深茂高铁的优质网络覆盖充分满足了高铁旅客的通信需求,提高了沿线群众交通出行通信的便利性,落实了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27 发展新战略,对粤西沿海经济带发展起到很好的助力作用。2.黑龙江牡佳高铁项目共享铁路电力资源案例(1)背景 牡佳高铁项目为黑龙江省的“百大项目”之一,将黑龙江省东部的鸡西市、七台河市、双鸭山市三地级市纳入高速铁路网,与“哈佳高铁”“哈牡高铁”构成了黑龙江高铁环线。由于高铁建站的特殊性,在实施过程中,部分通信基站遇到了引电难、引电贵等问题。中国铁塔通过与铁路公司合作,共享沿线电力资源,有效缩短了项目整体建设周期,使得牡佳高铁公网覆盖项目在高铁通车之前,完成了全程的网络信号覆盖,真正实现了降本增效。(2)方案 建设前期,中国铁塔在对牡佳高铁基站进行现场选址、勘察的同时,对高铁沿线的铁路变电站、变电箱资源进行摸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在过程中,结合实地情况及建设投资,充分分析建设难度和周期,通过多设计方案比选,确定共享高铁箱变引电方案。同时,中国铁塔牵头与铁路公司协商共享事宜,由中国铁塔提出具体用电需求,并与铁路公司共同商定建设方案,明确供电计划及红线内施工相关要求。(3)成效 通过实施共建共享,实现 59 处通信基站通过共享高铁箱变方式完成外市电引入,18 处直流远供基站实现了红线内布线,大幅降低了基站引电难度、缩短引电距离,累计节约投资 700 余万元。通过基础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28 电力资源共享,充分利用闲置电力资源,为铁路公司增收约 100 万元,双赢的模式为双方后期的进一步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3.共享通信铁塔 AI 技术,助力智慧化铁路护路(1)背景 2022 年 6 月 4 日,贵阳北至广州南的 D2809 次旅客列车行驶在贵广线榕江站进站前的隧道口时,撞上突发溜坍侵入线路的泥石流,导致 7 号、8 号车发生脱线,造成 1 名司机、1 名列车员与 7 名旅客受伤。本次事故,暴露了高铁沿线重点风险处所视频监控点位不足,且现有视频监控不具备智能分析手段,主要依靠人工盯防,效率低、成本高、科技护路手段不足的短板。(2)方案 基于上述问题,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分公司迅速提出了充分共享铁路沿线既有通信铁塔和铁路场站等基础设施,快速部署视频监控点位,并利用自中国铁塔主研发的视频 AI 平台进行实时视频分析,针对高铁重点风险处所,实现“724 小时不间断视频监控 AI智能化预警”的技术方案。该方案充分共享了铁塔沿线既有通信铁塔和铁路场站基础设施的“塔桅挂载、电力供应、网络传输、运维保障”资源,可以最大程度节约建设工期和建设成本,并保障相关视频监控点位长期稳定的运行。同时,辅以智能 AI 算法,可以快速发现监控目标范围内发生的“人/车/大型动物闯入、铁路异物覆盖、边坡异常”等异常事件,大幅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事故发生风险。经过双方联合查勘,确定了 215 路视频监控增补点位。其中,每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29 个监控点位所需的附挂杆塔、电力引入、传输引入资源,直接共享铁塔公司既有通信铁塔资源点位 147 路,直接共享成都铁路局既有场站资源点位 10 路,需新建附挂杆塔并就近从既有通信基站引入电力和传输线路 58 路。(3)成效 本项目共享既有资源的比例高达 70%,剔除疫情、高温、限电、重要会议保障造成的停工因素,实际建设周期仅为 60 天,建设周期和建设成本较传统新建模式均节约 50%以上。快速弥补了成都铁路局高铁重点风险处所的安全防护短板,形成了智能化、精细化的铁路 AI快速赋能机制,有效助力了铁路护路巡检安全建设。充分践行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具备极强的推广价值。4.云南高铁公网覆盖共建共享案例(1)背景 云南公司抢抓新基建发展机遇,积极参与政府 云南省“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云南省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 年)的编制、出台,执行规划落地并寻找补助机会。以推动云南省境内重大战略铁路通道和外向型铁路全部实现移动通信网络连续覆盖为抓手,协调引导将“铁路沿线移动通信网络覆盖”作为新基建重点项目,争取到云南省发改委“新型基础设施专项”资金补助,进一步提升铁塔公司资源统筹的核心能力,为行业降本增效贡献铁塔力量。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30(2)方案 通过共建共享铁塔统筹建设模式,三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信号将随丽香铁路运行同步开通。项目建成开通后对于维护和促进滇西北少数民族团结、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以及云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乡村振兴起到重要作用。一是共享铁路沿线电力配套设施,确保设备供电稳定性。丽香铁路沿线建设有 1 条 10kV 综合负荷贯通线和 1 条10kV 一级负荷电力贯通线,本次公网覆盖工程,充分共享铁路沿线电力供应系统,用电设备由铁路 10kV 综合负荷贯通线上已设计的箱式变电站引接。(3)成效 一是全线公网覆盖供电共涉及 20 座隧道,通过共享铁路沿线电力供应系统,综合引电投资降低约 1000 余万元。二是全线共享场坪杆塔 29 座,红线外杆塔 82 座,实现杆塔 100%共享;全线减少建设杆塔 110 余座,减少土地占用 6600 多平米,节约投资超 2000 万元;降低建设投资的同时,电信运营企业也享受到共享带来的租金优惠,共建共享多方获益。三是红线内光缆、电缆、漏缆均由铁塔公司统一建设,全线共享建设机房 17 座、光缆 282km、漏缆 93 公里、POI 235台,既减少资源浪费,又避免因参建单位过多造成的交叉施工和纠纷,深化共建共享。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31 来源:中国铁塔云南省分公司 图 1 云南高铁公网覆盖共建共享案例(二)电力(二)电力 5.福建电力跨行业共建共享(1)背景 2018 年 7 月 16 日,国网福建电力与福建铁塔公司签订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分公司战略合作协议,就此拉开双方共享铁塔业务的序幕。(2)方案 在电力杆塔上加装通信设备,将光缆、通信基站、移动天线等通信基础设施附属在输电线路本体上,使电力通道资源获得再利用和综合利用,通过共享互惠互利,让资源充分发挥应用的价值。一是铁塔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32 公司通过取得电力杆塔资源,解决 5G/4G 基站新增布点需求,降低投资成本和建设周期;二是电网企业可盘活原有存量资产,提升电网资产使用效益。国网福建电力共有 0.4kV 及以上电力杆塔 339.4 万基,其中 35kV 及以上 14.5 万基,10kV 及以下 324.8 万基。10kV 及以下架空铁塔 9.98 万基(10kV9.8 万基、0.4kV0.14 万基),高度在 13 米以上的占 90.6%,分布在城区的有 1.9 万基。10kV 及以下混凝土杆有319.05 万根,多数为 12 米混凝土杆,分布在城区杆的有 53.18 万根。(3)成效 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后,福建铁塔利用国网电力铁塔、站房等资源共建设 68 个通信基站,为通信行业节省投资约 1360 万元,电网公司每年增加收入约 50 万元。双方加强行业合作,电力信息方面,国网福建电力为福建铁塔提供站址信息电量的实时变化、异常波动告警等分析数据,为铁塔公司基站安全用电、电费数据分析提供技术支撑;电费压降方面,国网福建电力协助福建铁塔大力推进基站转改直工作,通过创新二级表改造方式解决部分高难站点的转改直,福建铁塔全省基站转供电比例从 2018 年的 22%下降到目前的 8.8%,为通信行业降本增效成效显著。(三)市政(三)市政 6.陕西铁塔延安市东新区环湖道路智慧灯杆项目(1)背景 延安新东区位于宝塔山东南,延河南岸。规划为区级行政中心,以发展体育、旅游服务、休闲度假和展示黄土地域风貌的高档住宅群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33 为主,使其成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现代生态新城。规划控制面积32.3 平方公里,承载人口 15-20 万人。延安新东区环湖道路作为延安红街旅游小镇主道路,不仅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便捷,而且成为延安红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21 年 6 月,延安市大型红色主题情景式街区延安红街盛大开街,首日客流冲破 26 万,人流量的激增,致使该区通信网络信号覆盖严重超载,大量通信应急保障车开入景区,也无法全面保障景区的网络覆盖需求,陕西铁塔获取该情况后,组织延安铁塔积极与景区管理单位对接,以“充分利用存量站址资源、公共资源和社会杆塔资源,能共享不再新建,支撑 5G 基础设施快速、经济、高效建设”为原则,加强与电力部门合作,共同开展延安市东新区环湖道路智慧灯杆新建项目。(2)方案 统一标准,融合规划。本项目由延安铁塔主导,依据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 多功能智慧灯杆工程建设技术规程(DBJ 61/T 176-2020)要求,与景区管理单位、电力供电部门积极沟通,获取景区规划,结合各基础电信企业现有通信覆盖现状,在保证安全性、经济性、环保性及可操作性的情况下,将道路照明工程与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深入融合,实现“多杆合一、一杆多用”功能应用。统筹多方需求,实现最大化共享。延安铁塔牵头统筹延安新东区环湖道路智慧灯杆项目建设,在确保道路照明和通信覆盖需求的前提下,积极调研交通、公安、环境、气象、电力、医疗等部门智慧化应用需求,为相关需求预留设备安装、天线挂载、光缆传输和电力供应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34 等基础设施,在公共区域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免费开发的政策环境下,嵌入源头,整合共享,不浪费国家一寸土地。同步设计,高速高效实施。陕西铁塔作为陕西省多功能智慧灯杆省级工程建设标准制定主编成员单位,积极发挥专业技术优势,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实施,从承接到验收完成历时 40 余天,将通信覆盖与道路照明同步实施,传输光缆与照明电缆同步实施,在保证路灯杆原有的功能上,融合了通信、监控、监测等功能,验证了该项目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先进性。(3)成效 该项目从多业务需求出发,适当超前考虑智慧应用资源预留,实现“多杆合一、一杆多用”。从通信覆盖需求单方面核算,通过跨行业共建杆塔共建,减少用地 63 平米,节约行业投资 140 余万元,该项目的实施,是延安市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节点,为延安市乃至全省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应用落地提供了一套科学可行的蓝本。(四)公路(四)公路 7.港珠澳大桥综合解决方案(1)背景 港珠澳大桥呈“Y”字型,中间设置 3 座口岸人工岛(拱北人工岛、隧道西人工岛、隧道东人工岛),线路总长约 55 公里。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西接珠海和澳门,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大型跨海交通工程,也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工程。本方案由铁塔公司统筹电信电信运营企业实施。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35(2)方案 中国铁塔积极与珠海市推进港珠澳大桥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大桥办)、珠海市信息办、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协商大桥通信建设的事宜。经过多次协商,最终在市委市政府和大桥办的强力支持下,和三电信运营企业达成一致意见由铁塔牵头完成港珠澳大桥(含口岸岛)的公网建设。铁塔公司从无线、杆塔、机房、供电、传输接入及后续的维护保障头筹考虑的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为电信运营企业提供包括天线到供电全方位配套服务,电信运营企业只需要跳纤、接入 RRU 即可使用。通过整体规划,充分考虑宏微结合、室内外协同的方式规划站址,引导或者主导需求建设。项目充分利用“社会塔”、“社会电”、“社会管道”,降低建造成本;项目克服了项目整体工期紧、时间急,公网资源紧张,条件受限严重,项目周期长,风险大等困难,最终实现公网与大桥同步开通。(3)成效 港珠澳大桥无线通信公网覆盖项目建成后,移动、电信和联通均完成了港珠澳大桥全段的室外桥面、室内隧道、东西人工岛室内外、口岸人工岛室内外以及拱北连接线的信号覆盖,覆盖指标均达到并优于电信运营企业的要求。同时,港珠澳大桥无线通信公网覆盖项目也是铁塔公司完成的首条岛隧结合式跨海大桥公网信号覆盖项目,项目的完成亦为铁塔公司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项目规划、技术创新等方面开拓了新的思路,为后续同类项目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36 8.福建高速公路跨行业共建共享(1)背景 5G 网络建设快速发展,通信基站、机房、传输光缆等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对站址用地、用电以及管道等资源需求越来越高,但长期以来电信基础设施建设都面临“站点寻址难、建设投资高、建设周期长”等诸多困难,寻求跨行业共建共享,充分利用其他行业资源开展通信网络建设,是降低建设成本、缩短建设周期的重要举措。(2)方案 2016 年 1 月福建铁塔与省高速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省高速开放所辖高速公路红线区域内的土地、供电、管道等资源,供铁塔公司及三家电信企业铁塔基站、传输管线的选址和建设;铁塔公司及三家电信企业优先选择省高速的资源建设通信基础设施,在省高速管辖的所有路段沿线及附属配套设施(如收费站、休息区、加油站、特大桥等)的无线信号覆盖和相关通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等方面全面合作,相互优惠提供优势资源,共同推动高速公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高速公路通信资源设施的开发利用。2019 年 8 月,福建铁塔与省高速授权的省高速信息科技公司签订共享及服务产品定价框架合同,践行变社会塔为通信塔、变通信塔为社会塔。双方立足各自的基础设施,在保证核心业务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下,开展高速公路设施与通信基础设施的资源共享共建,提升杆塔等社会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加强技术合作,围绕高速公路设施与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维领域开展技术合作攻关,并在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37 通信服务业务、智能高速建设等方面开展更广泛的合作。(3)成效 截至 2023 年 9 月,福建铁塔利用高速公路红线范围内的龙门架共建设 24 个通信基站,该建站方式工期短、投资少、覆盖效果好,受到行业一致好评。通过战略合作,高速公路公司利用 26 个高速沿线的通信铁塔,快速高效、低成本建设全省高速视频巡逻系统,为高速安全出行提供保障支撑。福建铁塔通过统筹行业力量,牵头与公路行业谈判,争取到了商务价格有效期为十年、不收取施工占道费、赔补费、基站接入传输管线占用费、一次性电力引入费、一次性管线接入费等优惠条件,每年可为通信行业节约场地费支出 1628 余万元,为三家电信运营企业新增租赁约 2000 孔/公里的高速公路优质管道资源。高速公路方面,双方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后,为高速公路公司有效盘活资产,高速公路公司每年可增加场地费收入约 2000 万元,每年增加管道租赁费收入约 970 万元。9.河南洛阳 5G 赋能智慧交通 创新助力平安出行(1)背景 中国铁塔洛阳市分公司基于 5G 基站挂载优势、基站配套资源优势、不间断电力保障和专业维护监控优势,不断推进边缘计算建设,与物联网深度融合,在城市轨道交通、城市隧道等多场景,提供基于铁塔边缘计算的“5G AI 视频监控”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城市交通线安全风险监测预警能力,积极探索城市交通的智慧化管理方式。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38(2)方案及成效 发布实用信息,让交通更“智能”。洛阳铁塔通过与洛阳广播电视台深度合作,在洛阳主要道路、桥梁附近共享铁塔高点资源,建设视频监控,利用 5G 网络高速回传,为洛阳广播电视台提供主要道路的实时视频画面,为司机朋友提供实时交通信息,帮助广大车主规划最佳路线、避免交通拥堵、减少旅行时间和提高行车安全。提升应急能力,让出行更“安全”。针对城市隧道内应急广播信号覆盖问题,洛阳铁塔与洛阳广播电台合作在洛阳隋唐园隧道、南昌路隧道等隧道内建设 FM 调频应急广播,通过共享铁塔公司漏缆、光纤等传输资源,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将地面无线调频广播引入隧道内,让行驶在隧道内的车辆也可以收听到 FM 调频广播信号。同时,FM 调频广播信号作为紧急情况下的通讯工具,当隧道内发生火灾或其他紧急情况时,隧道管理机构可以通过隧道 FM 调频广播迅速发布紧急信息,引导车辆和行人迅速离开隧道,避免危险。(五)其他典型赋能案例(五)其他典型赋能案例 10.云南现代化边境幸福村 5G 网络覆盖建设方案(1)背景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云南有 8 个州市的 25 个县分别与缅甸、老挝和越南接壤,国境线长达 4060 千米。云南处于维护边境安全最前沿,为加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筑牢边境沿线数字基础底座和祖国西南安全稳定屏障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交给云南的重大政治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39 任务和神圣使命。(2)方案 由云南铁塔牵头,云南移动、云南电信、云南联通、云南广电共同参与的边境幸福村 5G 网络建设小组,充分调研 374 个抵边行政村的网络现状及存量资源。统一规划 5G 覆盖方案,各电信运营企业根据自身网络规划建设需求,由铁塔统筹整合承建,项目同步实施,确保整体 5G 网络覆盖质量。同时最大限度利用现网资源开展 5G 网络快速部署,降低电信运营企业投资运营压力,提升项目效益。(3)成效 云南铁塔统筹电信运营企业积极推进抵边 374 个行政村 5G 网络覆盖。实现 374 个沿边行政村 5G 网络覆盖率 100%,边境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满意度不断提高。通过 5G 网络建设,助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改善政府治理、农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抵边地区的发展。引入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为抵边行政村的居民提供了更多创业和就业的可能性,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在线营销等渠道,抵边地区的特色产品可以更好地走向市场。11.云南西双版纳大气污染防治一体化监测方案(1)背景 由于气候变化加剧等诸多因素影响,2020 年西双版纳景洪市出现了云南省史无前例的重污染天气,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事件频发,导致大气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严重影响了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旅游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40 业。而现有的大气环境监测能力和污染事件应对能力,存在技术手段落后、人力物力消耗较大、时效性差等问题,已不能满足当前复杂情况下大气环境质量精细化管控的要求。(2)方案及成效 为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提升大气环境综合分析能力,云南铁塔西双版纳分公司利用物联网、AI视联网、卫星遥感、时空地理数据服务、移动 5G 网络、大数据挖掘和云端一体化业务协同等先进技术,构建了一个集数据采集、信息提取、智能分析、决策生成和统一指挥调度为一体的城市大气污染防治一体化平台,实现了西双版纳州大气环境质量精细化管控,为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提供了有效决策支撑,同时也为其他边境市建设大气污染防治一体化平台提供了经验和样板。云南铁塔结合自身站址资源,依托网格化在线监测依托统一的平台,将监测区域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为单元网格,实现精细化的监测和管理。通过监测站点的科学合理分布和对监测数据分析处理,研判污染产生的区域、成因、受影响因素等,对污染进行溯源,精准掌握污染的来源。目前在全州已接入 53 个微型空气质量监测站,9 个高空高清联动摄像头,并接入国控站点 2 个、省控站点 2 个和工地扬尘监测数据;其中 51 个监测站通过共享铁塔站址挂载,实现快速部署、精准监测,铁塔资源优势赋能社会治理。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41 来源:中国铁塔云南省分公司 图 2 云南西双版纳大气污染防治监测系统 通过整合“大气环境质量网格化监测系统”、“西双版纳州林草综合业务云平台”、“智慧工地监管平台”、“智慧城管”、“智慧国土综合执法平台”、“中国铁塔视联平台”等相关系统资源,实现多个系统协同共享、一体化监管,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可视可测、可管可控、可评可防。微型空气质量监测站能全天候、连续、自动地监测环境空气中的 PM10、PM2.5、臭氧以及气象数据,而高空高清联动摄像头能提供距点位 5 公里以内的高清实时画面,方便监管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大气污染情况并及时处置,如秸秆焚烧。网格化在线监测依托统一的平台,将监测区域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为单元网格,实现精细化的监测和管理。同时与工地扬尘平台和秸秆禁烧平台(智慧林业)实现互联互通达成跨部门联动治理效果。电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研究报告(2023 年)42 来源:中国铁塔云南省分公司 图 3 云南西双版纳大气污染防治一体化平台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泰尔系统实验室泰尔系统实验室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 52 号号 邮编:邮编:100191 电话:电话: 传真:传真: 网址:网址: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13 48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南都公益基金会:2023中国公益基础设施 分析框架与投资策略研究报告(完整版)(61页).pdf

    中国公益基础设施中国公益基础设施:分析分析框架与框架与投资投资策略策略 完整版报告 徐晓新 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2023 年 10 月 本报告由南都公益基金会资助 i 一分钟摘.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01 61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百度:2023新基建新机遇:中国智能经济发展白皮书(完整版)(74页).pdf

    新基建,新机遇:中国智能经济发展白皮书新基建,新机遇:中国智能经济发展白皮书(完整完整版)版)课题组名单课题组名单 课题顾问课题顾问:方 晋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 王海峰 百度首席技术官 课题组组长课题组组长:俞建拖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 联合联合协调人:协调人:李 帆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一部主任 徐 菁 百度 AI 市场部总经理 课题组成员:课题组成员:李奇文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一部项目主任 张筱瞳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公共关系部项目副主任 张 纯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一部项目主任 陈 诚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一部项目主任 闫晓旭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一部项目副主任 课题支持单位课题支持单位:百度公司 背景报告背景报告团队:团队: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赛赛昇昇信息技术研究院信息技术研究院 王军凯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赛昇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 皮晓光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赛昇信息技术研究院咨询总监 海国图智研究院海国图智研究院:陈定定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海国图智研究院院长 葛健豪 海国图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郝 楠 海国图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黄阳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研究员 郭 巍 国研中心办公厅科研处副处长、副研究员 目录目录 一、智能经济概述.1(一)基本内涵.1(二)发展趋势.4 二、智能经济对经济社会的重构与影响.6(一)生产方式.6(二)工作方式.8(三)生活方式.9(四)社会治理.10(五)社会文化.12(六)安全格局.14 三、智能经济的典型应用场景.15(一)智慧城市.15(二)智能交通.16(三)智能安防.20(四)智慧医疗.21(五)智慧教育.23(六)智慧金融.24(七)智能制造.25(八)智能家居.28 四、智能经济的核心基础设施.29(一)新基建的内涵和特点.29(二)新基建的七大主要领域.31 (三)从智能经济的角度认识新基建.40(四)中国主要企业在新基建领域的生态布局.44 五、利用智能经济打造现代产业链、供应链.54(一)智能经济对现代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54(二)智能经济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典型模式.58 六、我国智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61 七、推动我国智能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建议.65 1 当前,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生产生活中被广泛应用,驱动人类社会迈向智能经济新时代。智能经济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为支撑,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智能产业化和产业智能化为路径的新型经济形态。智能经济在催生新需求、新业态的同时,通过人机交互方式的变革,重构人类的生产、生活、社会运行及政府治理方式,引领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智能经济基础建设的水平,将决定中国在新一波技术红利驱动的全球格局中,所能占据到的有利位置。一、智能经济概述一、智能经济概述(一)基本内涵(一)基本内涵 何谓智能经济?虽然目前还没有对智能经济的内涵进行统一定义,但综合多方观点可知,智能经济是以人工智能(AI)为核心驱动力,以 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边缘计算、区块链、混合现实(MR)、量子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为支撑,通过智能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智能化,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智能化变革的经济形态。简言之,智能经济是在数字经济充分发简言之,智能经济是在数字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由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推动形成和发展的新经济形态。展的基础上,由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推动形成和发展的新经济形态。智能经济与信息网络、知识密不可分,但智能经济与以往提到的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有明显区别。智能经济开发利用包括智能感知信息与数字化知识在内的多种资源,可促进技术、知识、经验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呈现、交易、传播和复用,并提高人们分析、处理和控制的能力。2019 年 3 月 1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提出,要构建数据驱动、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基于此,与其他经济形态相比,智能经济主要呈现如下特征:一是数据驱动一是数据驱动。智能经济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由“数据 算力 算法”定义的智能化决策、智能化运行的新经济形态。数据是物理世界在虚拟空间的客观映射,是智能经济的核心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没有数据支撑,智能经济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智能经济时代,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全面融合,人、事、物都在实时被数据化,真正使得在线成为常态。事实上,只有在线产生的数据,才能够用于量化决策与预测,也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数据业务化,创造新2 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二是人机协同二是人机协同。人机协同是经济活动中人与智能的和谐状态体现。人机协同表明在智能经济结构中,人与智能(机器、传感器、信息、人工智能等)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人机协同是智能经济的“智能化”过程,与过去制造业追求的“自动化”过程有本质区别。“自动化”的本质是机器替代人,强调大规模的机器生产;而“智能化”追求机器的柔性生产,强调机器自主配合人的工作,自主适应环境变化。目前,智能经济中“人机协同”有三个典型方向:首先是智能生产,实现生产设备、供应链、价值链的数字化连接和高度协同,使生产系统具备敏捷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精准执行、学习提升等能力,全面提高生产效率。其次是智能产品,通过云端连接或将训练好的人工智能系统封装到硬件中,赋予产品自动响应外界变化的能力。最后是智能服务,实时监测产品状态并响应用户需求,提供以租代售、按时计费、故障预测、远程诊断、远程维修、一体化解决方案等增值服务,实现制造企业从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的转变。三是跨界融合三是跨界融合。智能经济是智能技术与各种要素的融合,通过融合将技术实体化、泛在化,推动实现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互联互通和兼容发展,促进多技术的集成应用和多领域的跨界创新。相比以往的经济形态,智能经济具有更强大的跨界整合能力。通过“智能 ”方式,跨界、跨行业的融合发展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形态。当前,“智能 ”已成为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并在各行业蓬勃发展。例如,在汽车行业,焊接、搬运、喷涂等各类工业机器人在生产领域轮番上阵,无人驾驶汽车已经上路;在煤炭行业,以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智能技术为支撑的智慧矿区、无人矿井建设不断加快,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人才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在生产方式较为传统的农业领域,无人机、智能遥感、物联网等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农业农村部在“十三五”期间、全国 9 个省市开展农业物联网工程区域试点,形成 426 项节本增效的技术、软硬件产品和商业模式,广泛覆盖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大田粮食作物生产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伴随新一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将进一步降低创业与技术门槛,提升创新速度,助推生产效率,同时将创造大量跨界融合新机会,加速智能社会到来。3 四是共创分享四是共创分享。共创分享是智能经济中资源、信息、知识等重要生产要素配置的体现,是满足智能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共创分享,智能经济的生产要素才能在经济活动中自由地流通,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出价值。以数据为例,在现实世界中,任何单一机构,即便强大如当下的互联网巨头,都只能掌握一部分数据,不足以全面、精准地勾画出目标对象的全部特性。智能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与产业链上下游业务伙伴在数据流通、交易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各方可以通过多方数据安全“融合”及建模分析计算,更好地释放数据价值,提升生产效率,推进产业创新。在大数据应用场景下,数据流动是“常态”,数据静止存储才是“非常态”。数据共享将成为刚性业务需求,推动商业流程跨越企业边界,编织全新的生态与价值网络。【专栏 1】智能经济的各种定义 自国家提出加快发展智能经济以来,国内诸多专家学者和机构围绕智能经济的概念、内涵及外延进行了诸多讨论,主要观点摘要如下:2017 年 10 月,何玉长和宗素娟所撰写的文章人工智能、智能经济与智能劳动价值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思考认为,“智能经济是以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和应用为依托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形态,以人脑智慧与计算机网络、物理设备相融合,以智能产业和企业为支撑,将人工智能技术贯穿于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全过程,并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宏观经济管理与决策。”2018 年 9 月,孙守迁发表的智能经济构建未来形态一文认为,“智能经济是以智能感知的信息与数字化的知识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新一代智能技术为重要推动力,以有限资源和全生产要素的最优化利用为手段,以自主适应、人机协同、共创分享、多元融合为主要特征,以高效、有序、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形态。”2019 年 5 月,算力智库研究院发布的智能经济时代初现雏形 数据赋能至上,数据共享先行研究报告指出,“所谓智能经济,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由“数据 算力 算法”定义的智能化决策、智能化运行的新经济形态。智能经济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大特征。”2019 年 10 月,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李彦宏在“2019 年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首次从产业视角结合技术与产品应用整体阐述智能经济概念。李彦宏指出,数字经济在经历了从 PC 的发明和普及,到 PC 互联网,再到移动互联网,今天已经进入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智能经济的新阶段。人工4 智能驱动下的智能经济将在人机交互方式、IT 基础设施、传统行业新业态三个层面带来重大的变革和影响。包括交通、医疗、城市安全、教育等各个行业都在快速地实现智能化。智能经济将给全球经济带来新的活力,是拉动全球经济重新向上的核心引擎。2020 年 9 月,由李彦宏所著智能经济一书,进一步对近年来人工智能如何深入产业持续扩大影响进行了全新梳理,对“澎湃科技创新动能、推进高质量发展”时代脉络进行了首次系统勾勒。2019 年 11 月,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智能经济发展趋势与展望 2019研究报告指出,“智能经济是以数据、算力、算法、网络为支撑,以智能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推动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智能技术产业化和产业智能化,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活动。”(二)发展趋势(二)发展趋势 智能经济将在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带来深刻变革,推动人类社会向智能社会转变。在人机交互领域,用户正在以更加自然的方式和机器、工具进行广泛互动,包括对话式人工智能、手势识别,未来甚至可以通过脑机接口实现人类大脑和机器之间的实时通信。在基础设施领域,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主要代表的新基建将会大规模落地,包括 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在内的新型基础设施相关行业将会迎来高速发展。在商业模式和业态方面,交通、医疗、城市、安全、教育等传统行业正在快速商业创新与智能化。1 1)人类社会加速向智能社会转变)人类社会加速向智能社会转变 未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带动人类夯实经济基础,走出低谷,智慧地解决各类争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和机器依托互联互通的网络从封闭走向开放,智能产品、智能工厂、供应商协同网络应运而生。智能经济作为新经济的典型代表,将在更大范围内催生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促进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治理与服务方式全面向智能化方向转变。量大面广的数据资源作为新一代生产要素,也将推动形成一批数据驱动型企业。对客户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深度挖掘、实时感知、快速响应、及时满足的能力将成为企业间竞争的分水岭。2 2)“跨界融合”趋势将更加显著)“跨界融合”趋势将更加显著 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人人互联”向“人机互联”迈进,进而实现“万5 物智能”,产业互联网呼之欲出。同时,大量智能技术的应用推动产业迭代不断加快,产业集群向产业生态转变,产业边界进一步被打破,产业价值链不断分解、融合。连接产业链上下游、供需端的平台型组织成为产业网络的关键环节。平台化、生态化等新的企业生产组织方式不断兴起,垄断型平台与依托型群体的社会关系不断演化,形成新的组织关系。社会化、专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成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润滑剂,科技招商、平台招商、新业态招商等新型招商模式成为新产业生成的重要手段,共同促进智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智能经济作为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微经济三位一体的全新经济形态,充分体现了产业融合发展的特点,由智能技术到智能应用,再到智能产业化发展,最终形成智能生态圈。3 3)“新基建”将加速智能经济发展)“新基建”将加速智能经济发展 未来十年,全球智能经济最重要的主题就是基础设施的重构、切换与迁徙,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商业生态,形成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历史上,铁路、公路、电力、水利、电信等均在不同阶段轮番支撑着全球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可称之为传统基础设施。当前,人类社会加速由工业经济时代向智能经济时代转变,以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边缘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和智能技术为新一轮经济发展提供了高可用性、高可靠性、高经济性的技术底座,可称之为经济社会的新型基础设施。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的“新基建”计划,是人类在进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前最大的基础设施扩张工程。“新基建”有机会在中国率先掀起全面人工智能化的潮流 疫情不会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此轮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投资性举措,更承担了提升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的使命。应抓住这个黄金窗口期,将 AI、大数据等创新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向纵深发展,持续为复产复工注入强劲的动力,为我国经济长久发展提供稳定且持续的智能引擎,助力逐步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基建”所包含的“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是智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等服务的核心驱动力。例如在交通、能源等领域,“新基建”将大大提升效率,推动经济增长。以车路协同为基础的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能够提升 15%至 30%的通行效率,从而6 为 GDP 贡献 2.4%至 4.8%的绝对增长。因此,新基建将加速智能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在未来引领智能经济时代奠定坚实的基础。当前,以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华为(BATH)为代表的科技公司已率先开始从科技基础设施层面布局新基建。图图1:BATH“新基建”核心品牌“新基建”核心品牌 4 4)产业创新将成为核心内容)产业创新将成为核心内容 智能经济是对传统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提高与发展,具有“工业化 信息化 智能化”的三维形态,其核心依托是科技创新。智能经济创新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创新,而是以市场需求为牵引,通过创意、模式、品牌、业态等带动全产业、全领域的创新,实现从微观企业到中观产业,再到宏观经济的拓展。二、智能经济对经济社会的重构与影响二、智能经济对经济社会的重构与影响 人类社会每一次技术和产业的变革都带来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创新与重构。当前,智能经济正在逐渐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治理方式,将人类社会引入智能社会。伴随着感知和联接能力全面提升,智能设备将占领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与物将在数据构筑的智能环境中进行交互,人与智能设备的协作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场景。(一)生产方式(一)生产方式 人类在工业领域的生产经营活动可被简要概括为研发、制造、流通、销售几个环节。在数次工业革命中,人类生产方式经历了重大升级,主要体现在实现规7 模化生产、提升生产效率、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在智能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的升级将不再局限于制造环节,产业链上下游也都在发生新的变化。在智能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的智能变革主要体现在产品研发、工业制造、供应链管理与营销方式等方面,在不同的环节上,以工业机器人、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语音技术为代表的智能技术正参与优化生产管理流程,提高工业制造水平,促使社会生产方式走向智能化。图图2:智能技术赋能生产环节:智能技术赋能生产环节 第一,在产品研发领域提高效率。第一,在产品研发领域提高效率。在工业品研发和设计上,VR(虚拟现实)和 AR(增强现实)作为新一代辅助设计工具正逐渐普及。设计者可以在虚拟的三维立体环境中,直观地编辑与操控可视化设计方案,解决了传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局限于二维平面的展示难点。在药物研发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对现有化合物信息进行整合和提取,并通过机器学习大幅提高化合物筛选的成功率,最终降低研发成本和工作量。新兴技术市场调研公司 Tech Emergence 的数据显示,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将新药研发的成功率从 12%提高到 14%,每年为生物制药行业节省数十亿美元。此外,在产品的多样化与定制化方面,智能工业机器人为制造企业提供了柔性生产的技术支撑,尤其在服装、箱包与工艺品制造行业,可有效降低定制化生产的成本。例如,阿迪达斯、耐克等企业能够按照顾客的喜好选择配料和设计,利用库卡机器人手臂、电脑针织和人工辅助共同完成定制化产品的生产。第二,在生产制造环节优化工艺、生产调度与质量管控。第二,在生产制造环节优化工艺、生产调度与质量管控。在工业物联网的支8 撑下,生产设备能够互联互通,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工艺各关键节点的数据进行智慧管理,协助企业达成产量与成本消耗的最佳平衡。另外,基于视觉的工业质检设备、工业机器人、自动导航搬运车(AGV)、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与装备,正在日益深度参与工厂内部生产调度与管理,减少企业对人工的依赖,节约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其中,基于视觉的工业质检设备能够智能化有效识别产品表面缺陷,代替人工,协助企业提升品控质量,降低成本,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3C 电子、家电等行业有广泛应用。第三,智能技术助力供应链管理。第三,智能技术助力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是企业正常生产活动的重要保障。在库存管理、仓储作业、运输配送等关键环节,大数据和 AI 深度学习技术正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帮助企业科学管理仓储,提高库存管理安全性,优化供应链管理,并推动物流行业升级。例如,G7 物联网公司利用传感器与 AI 算法,对舱内货物进行高精度扫描与三维图像建模,最终自动计算出货舱容积占用百分比,实现精准装载。第四,颠覆企业的市场营销行第四,颠覆企业的市场营销行手段手段。营销是企业生产活动中的末端环节,是社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企业的传统营销手段正在基于大数据技术升级换代。一方面,企业通过搜集市场数据,能够更全面、直接地了解产品、价格、渠道与促销信息;另一方面,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智能终端采集的用户数据画像,企业可以精准地对潜在客户进行广告投放,并应用 AI 客服与客户互动,促进销售转化。总体看来,智能技术正在推动社会生产实现全局性、正向性发展,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与管理方式的智能化是最显著成果。在此过程中,因为各行业生产要求与流程不同,人工智能各类技术发展程度不均,人工智能在不同行业的应用存在差异性。在政务、金融、制造、医疗和电商等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走在前列;但在其它传统行业,由于缺乏较好的信息化基础,部分企业尚未引入智能基础设施,暂未实现生产经营的智能化管理。(二)工作方式(二)工作方式 智能经济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在迅速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从新员工的入职培训,至技能达到岗位要求,智能技术正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9 角色。第一,第一,人员招聘人员招聘。在人力资源领域,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企业筛选简历、管理面试、协助背景调查,助力企业依据需求更精准的招募到理想人才。同时,对求职者来说,智能化人才评估方式的引入,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面试官的“主观偏见”与“隐私”问题。第二,员工培训。第二,员工培训。在新员工入职阶段,AI 聊天机器人可以帮助新员工了解公司规章制度,以便快速进入工作角色。跨国日用消费品生产商联合利华使用聊天机器人Unabot帮助新员工入职。该聊天机器人基于微软自然语言Bot框架开发,可以理解员工需求,并回答相关问题,如班车时间、工资发放等。此外,在日常工作中,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挖掘有价值的成功经验和知识,并在公司内部员工间分享。知名科技企业霍尼韦尔(Honeywell)曾利用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工具,记录高级工程师的操作经验,并作为课程对新入职员工进行培训。第三,第三,任务任务协作与团队管理。协作与团队管理。智能机器人可以完成技术难度低、重复性高、危险的工作,从而解放企业人力,让员工发挥出更大的价值。此外,新一代信息化基础设施(如物联网)及人工智能应用(如智能应用程序),能够重塑工作流程,优化团队管理,提升企业人效。第四,办公场所智能化升级。第四,办公场所智能化升级。越来越多的企业启动了办公空间的智能化升级,建设赋能型平台。一方面,通过即插即用(Plug and Play)能力,快速实现办公产品的智能升级;另一方面,通过 SaaS 智慧解决方案,全面实现办公场景的智能联动。(三)生活方式(三)生活方式 智能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覆盖日常生活吃穿住行的智能服务到知识共享,人们的生活开始步入“智能 ”时代。第一,医疗领域。第一,医疗领域。国内很多医院已开启线上线下智能机器人客服,提供挂号、病情咨询等服务,方便患者就诊。不同于人类大脑有限容量和精力,“机器人医生”可以持续通过专业书籍、医学论文及医院的电子病历,不断更新医学知识。“机器人医生”能够学以致用,迅速给出“意见”,协助医生做出诊断和治疗决10 策,显著提升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第二,住行领域。第二,住行领域。随着物联网的发展,智能家居、智慧社区和智慧城市快速普及。在家庭生活场景中,集合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家居,与消费者的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提高生活的舒适性与安全感。在社区与城市的智慧建设中,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 等技术助推交通、安防和卫生等公共服务的升级。在个人出行领域,汽车将成为新的智能终端,未来无人驾驶汽车可以在没有人类操作的情况下,自主安全可控行驶,方便人们出行。当前,智能网联汽车正在逐步从“辅助驾驶、人机共驾”迈入“高度自动驾驶”阶段。第三,零售领域。第三,零售领域。无人超市已成为人们日常购买生活用品的渠道之一。在无人超市,人工智能系统实时掌控所有商品信息,允许顾客自主选购和支付商品,显著提高了消费者购物的便捷性,削减人工成本。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无人配送和无人柜的价值高度凸显。例如,为了保障杭州未来科技城 5G 创新园复工人员按时用餐,浙江移动联合得威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了 5G 无人配送车,具备扫码开门、自动消毒等功能,且配有保温箱,可实现无接触、安全取餐。该无人配送车一次可送 30 至 40 份餐食,午间用餐高峰就可配送 160 份。第四,教育领域。第四,教育领域。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正重塑教育形态,改变了教育模式与评估体系。教育机器人、教学助理、高等教育搜索引擎的广泛应用,丰富了教学方法与场景,提高了教育的自适应和个性化水平。基于人工智能的自适应学习系统,可以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勾勒出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特点,自动调整教学内容、方式和节奏,使每一名学生都能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另外,教育的评估体系正因技术的参与变得更加智能和高效,语音测评、自动批改、拍照搜题等场景都给评测环节带来了重大改变。(四)社会治理(四)社会治理 智能经济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社会治理,是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减少干扰的最直接、最有效方式。一方面,动态信息的实时获取与分析,有利于优化政府治理流程和治理方法,提升社会治理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便捷的渠道和广阔的平台为公众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等多种方11 式参与社会治理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多元主体社会治理的协同性和有效性,提高了社会的信任度。图图3:中国科技公司:中国科技公司AI助力疫情防控生态助力疫情防控生态图谱图谱 随着智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共社会与私人家庭中已经存在各种智能设备,居民在医疗、教育、交通等多个领域享受到了智能科技带来的诸多进步。例如,城市综合服务机器人部署在虚拟政务服务大厅,可方便快捷地办理房地产过户、公积金、水电费等一系列流程化政务;战“疫”期间,火车站、地铁站等人流密集地区部署的 AI 无接触测温应用,能够精准快速筛查疑似患者和未按规定佩戴口罩的违规人员;AI 预警系统可以模拟公共安全事件及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轨迹和动向,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城市道路上的窨井盖,内置智能传感器,动态监测井内水位满溢、井盖倾斜移位等状态,并可在监控后台自动报警。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智能经济更是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抗疫作用,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援“前线”。一是援“前线”。抗疫前线是最危险、最艰苦的攻坚阵地,也是智能技术和产品发挥作用、支撑保障的重点。上海市政府主动对接援鄂医疗队及防疫一线场景需求,首批推动东方医院(含援助武汉医疗队)、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两家单位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建立人工智能重点应用,并为武汉防疫前线提供了 CT辅助诊疗、智能消杀机器人、药品配送机器人等智能产品。推想科技、依图科技等企业推出的医疗影像辅助系统,可快速分析病情、定量评估患者疗效及预后,已部署在多家医院。深圳北科瑞声开发了面向隔离区的非接触语音医疗信息系统,已在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部署。医护人员在穿戴防护服和多层口罩的情况下,可12 以通过语音录入病历信息。优必选为“建国”系列警用机器人升级了体温检测、疫情防控语音播报等功能,已在高速公路检查站上岗。二是强“筛查”。二是强“筛查”。战“疫”期间,在火车站、地铁站等人流密集地区部署 AI无接触测温应用,实现疑似患者和未按规定佩戴口罩等违规人员的精准快速筛查。北京市政府选用百度研发的 AI 测温系统,部署在清河火车站、数字北京大厦等人流密集的交通枢纽、楼宇社区及学校类公共场所,通过非接触、可靠、高效和无感知方式,实现快速检测体温。百度推出的智能外呼平台应用于基层社区居民情况排查和通知回访等场景,用机器人代替人工打电话,一秒可直呼 1500 路电话,比人工电话效率提高数百倍,已在北京市海淀区、上海市宝山区、陕西省延安市、浙江省瑞安市、福州市仓山区等十几个地区投入使用。广州佳都科技针对疫情排查研发的微登记小程序,打通群防群控“最后一公里”,已覆盖全国 10 个省、27 个地区,注册场所两千余个,累计登记超 115 万人次。智能经济于社会治理而言,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全新的技术和思路,将新一代智能技术运用于社会治理,是降低治理成本,提升治理效率,减少干扰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创新社会治理必须通过智能化的方式加以解决。从智能经济发展大势中挖掘巨大的价值,引领社会治理进入一个全新的智能化时代,已经成为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求。智能经济时代的社会治理即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 等技术,重构社会生产和社会组织的关系,促进党和政府的公共权力与社会组织、公民权力之间的协调合作与发展,使治理水平与治理能力更加智能化。(五)社会文化(五)社会文化 在传统的精神文化领域,无论文化生产还是文化消费,都在快速的信息化、智能化。智能经济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改善人类语言。第一,改善人类语言。根据语言学的观点,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和工具,思维规律可用语言学方法加以研究,但人的下意识和潜意识往往“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由于采用以人工智能技术等为代表的智能技术,综合应用语法、语义和形式知识表示方法,我们有可能在改善知识的自然语言表示的同时,把知识阐述为适用的人工智能形式。随着人工智能原理日益广泛传播,人们可能应用人工智能13 概念来描述他们生活中的日常状态和求解各种问题的过程。智能经济能够扩大人们交流知识的概念集合,为我们提供一定状况下可供选择的概念,描述我们所见所闻的方法以及描述我们信念的新方法。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相继在诗歌、小说、书法、绘画等领域取得突破,也为社会生活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第二,改善文化生活。第二,改善文化生活。智能经济为人类文化生活打开了许多新的窗口。例如,图像处理技术必将对图形艺术、广告和社会教育部门产生深远的影响;现有的智力游戏机将发展为具有更高智能的文化娱乐手段;移动互联网已建构起一个时时在线的互动平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广泛应用,将使得人们可以“宅在家,知万事”。人工智能也让更多普通人可以享受到技术带来的便捷,有助于缩小数字鸿沟。比如,陕西汉中扶贫办工作人员通过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技术,能够从 20 万贫困家庭中准确识别出最急需帮助的 2000 个家庭。又如位于北京大栅栏社区的独居老人,家里装上了电动窗帘滑轨、智能插座、智能灯等,通过与智能音箱互动,就可以开关电灯窗帘、调节空调温度。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无论是老人还是儿童,未来都将能更为平等便捷地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美好生活。过去人们苦于长辈父母不适应上网打字,现在这些数字鸿沟不能再变成“智能鸿沟”,小度智能音箱、小度在家这样的智能设备完全可以让老人和它们无障碍语音沟通,并获得完美体验。图图4:Canalys2020上半年上半年全球全球智能音箱出货量智能音箱出货量 第三,触发人文反思。第三,触发人文反思。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各阶层进一步反思未来科技时代的伦理与哲学问题,包括人的自我认知、行为规则和社会互动方式等等,从而触发了大量关于这些议题的学术讨论与文艺创作。智能技术普及的可见前景,使14 人类开始批判、反思与预测未来智能世界的图景,且常带有悲观色彩,促使政策设计者考虑科技治理议题。然而关于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问题和社会挑战还多集中在超级人工智能这样相对遥远的议题上,严肃的公共政策讨论仍十分缺乏。另外,社会期待智能技术能够与公益活动连接,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事实上,人工智能在社会公益事业上的应用已经屡见不鲜。从 2016 年开始,百度与民政部、宝贝回家等专业机构展开寻人合作,用人脸识别技术帮助更多的人回家对于千千万万个寻亲者而言,他们通过民政部全国救助寻亲网、AI 寻人小程序等上传家人走失前的照片,即可一键与全国各地救助站救助的数万名走失人员实现实时对比,快速锁定相似度较高的照片。截至 2020 年 7 月 6 日,百度 AI 寻人平台共计收到 414653 次人脸识别比对需求,帮助了 11538 个家庭重新团聚,其中有的人已经失踪 20 多年。(六)安全格局(六)安全格局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量,智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为社会提供强大发展动力和平台的同时,也将给国家安全治理带来一系列挑战。因而,如何维护智能经济时代下的国家安全格局,把控技术研发方向和解决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等衍生问题,将成为未来智能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随着智能经济的快速发展,智能经济或将打破传统的国际战略对抗模式,重塑国家安全格局。2018 年 9 月,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发布了2020-2040 年军事技术变化预测,该报告认为未来战争的革命性技术变化可能只发生在计算机和机器人的部分领域,智能经济将从机器人、自主化和网络安全三方面形成新的军事优势。实际上,智能经济的军事化应用或将形成新的军事能力和战略博弈模式,进而实现战争形态的转变。同时,战争形态的转变也将导致原有的战略博弈结构失衡,并且因技术而产生的失衡,很难通过战术博弈或数量叠层进行中和或弥补。显然,缺少智能技术辅助的国家将在战略判断、策略选择与执行效率等多方面处于绝对劣势,拥有方则将具有全面超越传统军事力量的能力,进而在对抗中占据新的制高点,国际主体间的力量鸿沟将更加难以跨越。此外,随着智能技术的成熟,智能科技军事化应用的成本和门槛将不断下降,其技术扩散所带来的风险也将随之上升,进而将对全球安全体系基础造成巨大挑战。15 三、智能经济的典型应用场景三、智能经济的典型应用场景 随着使能技术的发展,大量科技企业从特定的行业或场景出发,推动智能技术与行业加速融合,提供差异化的新产品、新服务和解决方案,形成了丰富的“智能 ”应用场景,成为智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从商品服务到各类解决方案,智能经济已经在交通、金融、零售、制造、能源、农业、医疗等多个领域落地生根。就制造业而言,智能经济的应用已“显山露水”。首先是提高制造效率,例如通过 COSMOPlat 工业互联网平台,海尔生产制造家电产品的生产效率提高 60%,订单交付周期下降 50%,产品迭代周期仅为 10 天。其次是优化生产工艺,实现原料配比优化、工艺参数优化、装备装置健康管理等。此外,在优化供应链管理效率、提高售后运维价值等方面也前景广阔。通常而言,智能产业化和产业智能化是智能经济形态体现的主要方式,即智能经济的典型应用领域。首先是智能产业化。智能产业化是指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传统装备,实现硬件终端的智能化升级,从而形成以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智能可穿戴设备等为代表的智能经济产业。以汽车产业为例,汽车是传统产业的代表,对传统汽车赋予现代人工智能与通信技术,发展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业智能化,则是以创新应用为切入点,推动智能技术和智能终端在多元化场景落地,改造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形成以智慧城市、智能安防、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金融、智能制造、智能家居等为代表的典型应用。以交通行业为例,在智能经济时代,智慧交通建设,集中体现了 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的综合应用,实现车车、车路的信息交互和共享,有效避免或减少交通事故,迎来车、路、网协同的快速发展期。(一一)智慧城市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或创新理念,助力提升城市资源利用效率,优化政府管理和服务,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据 Statista 估算,2019 年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开支达到 1040 亿美元1。到 2023年,该数字将上升至近 1890 亿美元。2欧盟国家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者,21 世纪初,英国、瑞典等国已经相继展开了智慧城市实践。早在 2009 年 6 月,英国 1 数据来源:https:/ 数据来源:https:/ 就发布了“数字英国”计划,并在宽带、移动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行动规划,旨在改善基础设施状况,推广全民数字应用,将英国打造成世界的数字之都。2017 年 3 月,英国政府又正式发布了“数字英国战略”,涵盖数字化连接、数字化技能、数字化商业、宏观经济、网络空间、数字化政府和数据七大方面。在智能 时代背景下,中国启动了以新基建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建设。咨询机构 IDC 发布全球智慧城市支出指南,预测到 2020 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支出规模将达到 266 亿美元。其中,投资规模前三的领域依次为智能电网、固定智能视频安防和联网后台系统,三项叠加占比超过支出总额的 40%。3另外,5G 和云计算作为新基建的核心任务,将进一步推动智慧城市发展。一方面,固网宽带和 4G网络难以支撑万物互联下的海量数据传输,以 5G 为引领的泛在传感通信网络将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石;4另一方面,云计算能够满足智慧城市快速处理海量数据的需求。以新基建为中心的智慧城市建设,将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 模式。在当前 7500 多个 PPP 模式的智慧城市项目中,80%由各级地方政府提供引导资金,社会资本配资建设。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关键技术和核心软、硬件产品上,对国外企业依赖度较高。此外,国内城市基础数据未能连通、共享,无法发挥信息融合的综合价值。最后,数据传输与储存的安全防御能力也有待强化。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智慧城市的市场规模亦将会持续扩大。摩根士丹利发布的中国城市化 2.0:超级都市圈预计,到 2030 年,中国的五大超级都市圈的平均规模将达到 1.2 亿人,城际通勤铁路里程较目前增长 8.5 倍,万物互联和数据市场将达到 1 万亿美元。5(二)二)智能交通智能交通 智能交通是将先进的人工智能、信息通讯、传感与控制等技术有效地应用在地面交通管理系统中,实现大范围、全方位、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管理。公开数据显示,智能交通能够提高道路使用效率,减少交通堵塞约 60%,提高现有 3 IDC 发布智慧城市支出指南,2020 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 266 亿美元,IDC,2020 年 2 月 13 日 4 5G 赋能智慧城市白皮书,德勤,2020 年 3 月 5 中国城市化 2.0:超级都市圈,摩根士丹利,2019 年 10 月 31 日 17 道路通行能力 2-3 倍。车辆在智能交通管控体系内行驶,停车次数可减少 30%,行车时间减少 15%-45%,车辆使用效率提高 50%以上。图图5:IHS智能网联平台搭载量预测智能网联平台搭载量预测 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大量城市正面临人口与资源分布不均的挑战。道路拥挤和污染排放增加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经济发展,智能交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预计到 2025 年,全球智能交通市场将达到 2621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18.686。2019 年我国智能交通市场蓬勃发展,初步估算规模达到 800 多亿元,并且有望在 2023 年达到 1590 亿元7。国内经营智能交通业务的企业有 2000多家,主要集中在道路监控、高速公路收费、3s(GPS、GIS、RS)和系统集成环节。在智能交通起步和培育阶段,系统集成商响应政策引导,作为市场主体,经历了一波快速发展。随着市场逐步成熟,行业正在由基础铺垫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智能交通发展有四大趋势,一是自动驾驶;二是基于大数据的 MaaS 一站式出行服务;三是道路系统的交通云脑、智慧路网管控;四是交通安全的主动防控、轨道交通智能运维与健康管理、城市停车的精细化治理、自主式交通系统等。其中,自动驾驶汽车作为智能交通管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车路协同、提升人们出行体验的重要载体。自动驾驶的参与企业主要分为两类:汽车制造厂商及互联网企业。汽车厂商代表主要包括特斯拉、奥迪、奔驰、宝马、日产等;互联网代表企业包括谷歌、苹果、Uber、百度等。两类企业切入无人驾驶的方式有所不同。其中,汽车厂商 6SMART TRANSPORTATION MARKET-GROWTH,TRENDS,AND FORECAST(2020-2025),Mordor Intelligence,英文 7“2019 中国智能交通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安防展览网,2019 年 8 月 18 技术实施阶段从 L1 级别开始,逐步推进,稳扎稳打,将安全基础放在第一位;互联网企业智能化技术优势突出,直接从 L3 级自动驾驶开始技术研发。8 图图6: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自动驾驶分级标准)自动驾驶分级标准 目前,全球范围内至少有 25 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正在测试自动驾驶汽车。北京是国内最早为自动驾驶建立路测标准法规并发放测试牌照的城市之一,并且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数量、区域范围、服务规模、测试牌照及测试里程均居全国首位。截至 2019 年底,国内企业进行自动驾驶路测的车辆累计达到 77 辆,测试总里程超过 104 万公里。其中,2019 年全年测试总里程达 88.66 万公里,较上一年度增长 577%。9 图图7:2020年年Navigant Research自动驾驶排名自动驾驶排名 8“2019 年中国自动驾驶行业报告:互联网企业与整车厂商互有优势”,CSDN,2019 年 8 月 9 北京智能车联产业创新中心,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报告(2019 年)19 国内企业中,百度布局较早,技术领先,商业化进程较快。百度阿波罗(Apollo)已经形成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智能车联三大开放平台。2018-2019 年,百度无人驾驶汽车总计路测里程近 90 万公里,位居全国第一;小马智行累计路测 12 万公里,位居第二。102019 年,Apollo 路测车辆达 52 台,路测里程 75.4 万公里,占北京测试总里程的 85%。根据美国加州车辆管理局(DMV)发布的2019 年自动驾驶接管报告,百度在脱离接管次数上超过上一年冠军谷歌 Waymo,名列第一,表现亮眼;另外两家中国公司 AutoX、PonyAI 分列第四、五名。当前,自动驾驶仍处在产业化前期。与美国倾向于发展完全依靠车辆自身感知和决策能力的“自主式自动驾驶”不同,“车路协同式自动驾驶”在我国受到更多关注。未来,随着自动驾驶技术持续提升,道路及通信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试点规模也有待逐步扩大。【专栏 2】百度智能交通的综合解决方案ACE 交通引擎 构建面向未来交通的车路行一体化融合发展是实现交通强国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车路行一体化主要是指结合日趋成熟的人工智能、自动驾驶、5G、C-V2X、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打造出智能化、网联化的交通载运工具,和协同化、自动化的道路基础设施以及便捷化、高效化的出行体系。作为百度的智能交通综合解决方案,百度 ACE 交通引擎采用“1 2 N”的总体架构,其中:1 个数字底座,包括小度车载 OS,飞桨、百度智能云、百度地图支撑的“车、路、云、图”等未来交通基础设施;2 个智能引擎,分别是 Apollo自动驾驶引擎和车路协同引擎;N 个应用生态,包括智能信控、智能停车、交通治理、智能公交、智能货运、智能车联、智能出租、自主泊车和园区物种等。百度 ACE 交通引擎的数字底座搭建起“车、路、云、图”一体化融会互通的底层基础设施,智能引擎是车路行一体化得以运转的动力源泉,融合面向未来交通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交通业务处理的全息感知与理解、全时空推演与决策、全场景实时控制平台,构建起上下双向得以沟通服务的桥梁,应用生态服务于公安交管、交通运输、城市管理、应急管理部门,是面向未来交通的自主、全栈、开放、可控的一体化解决方案。10 国内最新自动驾驶路测报告发布,已有 13 家企业 77 台车在北京路测”,36kr,2020 年 3 月 20 图图8:百度:百度ACE交通引擎总体架构交通引擎总体架构 (三)三)智能安防智能安防 城市人口的增长客观上要求建立更有效、更好的安防体系,全球公共安全的需求有增无减。2019 年,全球智能安防市场规模达 56 亿美元。11主要厂商包括:思科、泰科、Anixter、AxxonSoft、霍尼韦尔、博世、Genetec、DvTel、NICE 系统、Axis Communications、海康威视、大华等。针对视频监控系统,IHS Markit发布2018 全球视频监控信息服务报告,指出视频监控设备品牌具备明显的国家分界性。博世、Axis Communications、Axxonsoft 占据着欧洲的市场份额;霍尼韦尔、思科、Anixter 等厂商在北美拥有主导地位;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海康威视、大华为主。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安防市场在全球占有较高比例。海康威视位列全球视频监控设备市场第一位,市场份额高达 37.94%,连续七年蝉联全球第一;浙江大华则名列第二,市场份额达到 17.02%。12 国内智能安防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上游:视频、算法提供商以及芯片制造商;中游:软硬件厂商、系统集成商和运营服务商;下游:终端用户,包括政府(平安城市)、企业和个人。13智能安防的应用非常广泛,遍及城市各主要场景,并在各类垂直领域涌现创新应用。目前,国内政府采购总量趋于稳定,定制场景的商业应用市场正在稳步增长。11“2019 年全年人工智能产业数据概览”,安防展览网,2020 年 2 月 12“Top Video SurveillanceTrends For 2018”,IHS Markit,2018 年 7 月 13“2019 年中国智能安防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安防展览网,2019 年 7 月 21 智能安防的发展趋势:一是模块化集成,包括硬件、软件、监视识别和决策等模块;二是场景定制,依据各细分场景对安防设计的差异化要求,深度定制行业解决方案,如智慧校园、智慧园区、智慧场馆等;三是智能视频分析。在采集大量视频图像数据的基础上,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图像的分析,更有效的辅助城市管理。智能安防市场发展的利好因素如下:一是政府政策。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公共安全,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安防产业飞速发展。各级政府、企业及机构,积极推进安防设施建设工作,推动产业保持高增长态势;二是技术推动。互联网巨头及大量科技创新企业入局智能安防市场,借助 5G 网络、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推动安防向智能化、无人化发展;三是环境变化。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公共安全风险和隐患在逐渐增加,智能安防已成为城市建设与发展保障的必选项。(四)四)智慧医疗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利用先进的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升级医疗设备、打造医疗健康档案区域信息平台、优化医疗机构运营模式和改进医患沟通方式,能够显著提升传统医疗体系的运营效率。全球智慧医疗市场在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医疗新模式的带动下,正处于稳步发展阶段。2016 至 2018 年,全球智慧医疗服务支出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60%,估算 2019 年产业规模有望达到 4000 亿美元。近年来,我国智慧医疗快速发展,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18 年智慧医疗市场规模 706 亿元人民币。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到 2020 年我国智慧医疗行业规模将超过 1000 亿元人民币。14目前,国内智慧医疗的模式主要从四个方面改变着传统医疗:一是健康管理方式。随着手机等现代电子设备的普及,健康管理的效率得到提升,成本显著降低,催生了新型的健康管理系统。二是问诊和购药方式。患者由前往医院就诊并在取得医生许可后凭单购药,转为重症患者在线预约,轻症患者看病线上化,如在线问诊、在线购药等。三是医患生态。诊疗过程线上化可以显著减少医患直接接触,在不影响信息交换的前提下,减少医患矛盾的产生。四是智能医疗设施应用。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AI 眼底筛查系统等智能化软件与设备,能够辅助基层医生更好的完成诊断工作。14“2020 年中国智慧医疗投资规模超千亿 呈现三大发展趋势”,中商情报网,2019 年 9 月 22 此外,在面临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智能医疗设施的部署使用,能有效提升突发性、流行性疾病的防治效果。以抗击新冠疫情为例,智能化线上诊断系统能够同时对接病房和医护中心,医疗专家不必进入隔离区即可为患者诊治,避免了病毒对医护人员的感染。智慧医疗发展有三大驱动力。一是政策利好。随着政府对公立医疗系统改革、网络药品系统构建和医生多点执业的放宽,并大力支持先进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政策对智慧医疗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引导作用;二是技术进步。互联网普及率提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 网络等技术突飞猛进,成为智慧医疗得以实现的基础;三是社会需求增强。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人们对健康更加重视以及医疗供需的不平衡,都在促进智慧医疗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专栏 3】灵医智惠临床辅助决策系统(CDSS)提高基层诊疗标准化、同质化水平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层医疗建设,关怀基层群众的医疗服务获得感。“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 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为战略主题,明确提出“以基层为重点”,要求基层普遍具备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能力。国务院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 中要求“以强基层为重点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强调“基层首诊”。对于基层医院来说,缺乏高质量的全科诊疗能力是导致基层首诊和分级诊疗制度难以建立的核心原因之一。AI 辅助诊断能够有效减少医生的误诊漏诊情况,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控制费用成本,全面助力分级诊疗的落地和“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的实现。灵医智惠 CDSS 能够覆盖 27 个标准科室,具备超 4000 种常见疾病的推断能力,作为基础诊疗助手可以避免误诊、漏诊,提供经典治疗参考。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医学专家与计算机知识工程专家合作构建的专业的医学本体,不仅包含传统的实体、概念、属性、关系的表示,还引入了规则、函数的超越三元组的知识表示,从而为医学复杂形态的知识提供强大的表达及可计算能力。在医学 Schema层面,其覆盖数十种精细化语义颗粒实体类型及数百种关系定义,并具备容纳多套医学标准的能力。依托医疗自然语言处理模块对海量医学文献、教材、药典、临床指南进行出版物类知识挖掘,对病历报告进行实践类知识挖掘,并基于医学阅读理解及分布式推理引擎对候选知识进行多源置信度计算及冲突检测与消解,从而实现了自动化循证并保证图谱内在的一致性,构建了百万级的医学实体及千万级医学事实,覆盖率大于 95%,准确率大于 96%,自动化循证占比大于 70%。基于医学实体链指技术,建立了图谱与海量医学语料的异构关联,准确率大于 90%,23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联合表征学习,构建了医学词、实体、概念、语义边、子图的可微向量表征,从而支撑上层泛化性能更好的医学知识推理计算。目前灵医智惠 CDSS 已应用在全国近百家大型医院以及 18 个省(直辖市)的1000 多家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系统中,服务数万名医生。以北京市平谷区基层卫生机构的应用为例,灵医智惠 CDSS 通过辅助问诊能力让基层医生模拟专家思路问诊,引导基层医生详细询问患者每个症状的具体属性,从而使医生对于该症状的发生情况有更清楚、全面的认知;辅助诊断功能则能够基于患者的病历中症状的各类属性,向医生提示疑似的潜在疾病以及每个疑似疾病的疑似程度,同时还对基层最常见的 300 多种疾病进行重点优化,top3 疾病推荐准确率达到了 95%。在疾病推荐过程中,CDSS 会依托医学知识图谱技术,给出判断的医学知识依据和逻辑,让医生不仅看到其然,还看到其所然,防止误诊漏诊情况发生;合理用药功能则可从患者信息、既往病史、既往用药等多个方面综合分析当前用药的合理性,对于不合理行为及时给出风险判断和提示,避免出现医疗差错,极大提升基层医生的用药水平。(五)五)智慧教育智慧教育 人工智能技术在国外教育行业的应用发展较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已经出现智适应技术。在商业模式上,以面向企业为主,客户包括考试机构、学校、企业,覆盖了早教、小学、初中、高中以及职业教育等多个阶段。商业洞察杂志 财富在 2020 年 1 月发布的报告中指出,2018 年智慧教育市场价值 1664 亿美元,预计到 2026 年底,全球智慧教育和学习市场规模将达到 6651.2 亿美元。15当前,智慧教育的代表企业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 Coursera、可汗学院为代表的在线教育平台;二是以 Pearson 为代表的教育集团,通过投资、合作或自建方式切入智慧教育;三是以 Knewton、Aleks 为代表的智适应学习平台,主要对接学校、出版社,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学习材料。16 我国智慧教育领域企业主要包括四大类17,一是作业帮、流利说、一起作业为代表的在线教育平台,二是以新东方、好未来为代表的教育集团,三是乂学教育为代表的智适应学习机构,四是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企业。智慧教育要走向全面落地,需要提升教学环节的数据采集量,加强数据分析能力,以形成提升教育质量的闭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的智适应学习,正在逐步成熟。未来,智慧教育将向个性化发展,广泛覆盖各年龄阶段学生和各类教 15“Smart Education and Learning Market Worth$665.12 Billion by 2026,at 19.5GR;Introduction to Various Applications Will Drive Growth: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2020 年 2 月英文 16全球教育智能化发展报告,德勤,2019 年 11 月 17中国 AI 教育行业发展研究报告,艾瑞咨询,2020 年 2 月 24 育机构。(六)六)智慧金融智慧金融 金融行业是科技和数字化转型的先行者之一,先进技术落地能够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智慧金融是依托于互联网,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使金融行业在业务流程、业务开拓和客户服务等方面,得到全面智慧提升,实现金融产品、风控、获客和服务的智能化。欧美发达国家长期致力于推动良好的金融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稳健的金融支付系统,并且征信产业成熟。相比之下,中国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存在采用新技术快速创新、提升金融服务的巨大潜力。2018 年,中国金融机构在以大数据为代表的前沿科技中投入资金高达 675.2 亿18。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金融行业的业务获得“爆发”,普惠金融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16 年至 2018年,中国狭义消费信贷渗透率从 18.3%增长至 32.4。2019 年,全国使用电子支付的成年人比例高达 82.39%。为了更好的引导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人民银行在 2019 年推出金融科技三年发展规划,加强对金融科技的顶层规划。中国金融科技产业链由技术提供方、解决方案提供方、金融业务方共同组成。技术提供方主要提供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底层技术的企业,如百度、阿里、腾讯和华为等;解决方案提供方主要是将前沿科技与金融业务相结合,提供支付、资管、证券、保险等可落地的解决方案的企业,如恒生电子、宇信科技、同花顺等;金融业务方则是持牌开展金融业务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中国智慧金融产业聚焦金融业务的智能再造,包括智能支付、智能理财、智能证券、智能保险、智能风控等。其中,我国的智能支付服务在市场规模、用户数量、应用场景等方面的发展,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截至 2019 年底,我国银行非现金支付业务笔数达 3310.19 亿笔,金额达 3779.49 万亿元20;在智能理财领域,根据 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数据,2016 年至 2019年,我国互联网理财用户规模从 9890 万增长到 1.69 亿,使用率从 13.5%增至19.9!。现阶段中国智慧金融整体发展趋势是短期以业务赋能为主,长期以模式创新 18 艾瑞咨询2019 年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研究报告 19 毕马威The Pulse of Fintech H1 2019 20 智慧金融白皮书,腾讯,2018 年 4 月 21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 年 8 月 25 为主。以银行业为例,在营销与销售环节,人工智能基于市场数据和投资者数据(年龄、自我报告的风险偏好等)生成具有针对性的投资组合建议,并通过认知计算分析社交媒体上的客户反馈,帮助员工更加全面地预测和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工作效率。同时,人工智能也催生了客户画像这一新的模式,基于海量信息和深度学习为客户建立个性化标签,自动识别最具潜力的客户并根据其个性特征,采用数字虚拟人开展对话、提供服务,显著提高了金融产品销售成单的可能性22。【专栏 4】ABC 智能金融云“Fintech AI”将成为改写金融业发展走向的重要元素。我们从百度与银联商务的合作案例中可以看到这一领域广阔的发展前景。百度智能云与银联商务于2017 年 9 月就共建 ABC 智能金融云达成战略合作,以 IaaS 层云平台为基础,以海量数据整合为枢纽,致力于共同打造面向商户及金融合作机构的金融级云服务体系。银联商务是中国银联的子公司,作为中国支付领域最早一员、国内领先的综合支付和信息服务提供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有 800 万家商户和近千万台终端,每年处理支付交易数超过 85 亿笔。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展和客户体量的持续增加,让银联商务的 IT 建设压力日益凸显。百度智能云为银联商务输出了完全基于分布式架构、软硬一体化的私有云系统,充分发挥百度金融私有云在功能兼容高、稳定性强、架构复用、部署快捷等方面的优势特点,助力银联商务向国际一流的综合支付、信息数据和金融服务提供商发展。双方还于 2018 年 4 月联合打造了面向各类商业体系的银商百度金融级公有云服务解决方案,为广大商户提供 IaaS、PaaS、SaaS 全方位的云服务,以金融级服务的安全标准及 AI 技术能力全面满足广大商户智能化转型的需要。该方案结合百度在人脸识别、机器学习等细分领域的技术优势,使以往的交易支付逐渐走向场景支付,推进零售、物流等行业走向智能化。未来,双方还将成立联合数据实验室,共同打造包含精准营销、信用评估、客商开店、地理位置核验、风险评估等在内的大数据服务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七)七)智能制造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将新一代信息通信、人工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帮助制造业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向数字化、互联化及智能化方向升级。其中,22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投资人力资本,拥抱人工智能:中国未来就业的挑战与应对,2018 年 8 月 26 数字化指将工业信息转换为数字格式,通过计算机管理;互联化对应万物互联,在生产者-机器、机器-机器、消费者-生产者间构建连接;智能化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数据的自由流动和各种场景的智能决策。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重要发展趋势。市场研究机构 Markets and Markets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 年全球智能制造市场规模将达到 2147 亿美元,2025 年将达到 3848 亿美元,期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 12.4%。随着 3D 打印、模拟分析、工业物联网等技术在制造业的渗透,汽车、航空航天、国防工业在智能制造领域已实现领先增长,能源和装备制造等行业将保持较高增速。23全球各国智能制造水平可分为四大梯队:第一梯队是掌握先进技术、专利以及品牌的引领型国家,以美国、日本、德国为代表;第二梯队是中国、韩国、英国、瑞典等为代表的先进型国家,有部分核心技术和大规模集成能力,可生产关键元件;第三梯队是核心技术较少、以零部件加工为主的潜力型国家;第四梯队是提供原材料、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滞后型国家。中国在全球智能制造评比中位居第二梯队,处于电气自动化 数字化发展阶段,90%制造业企业部署了自动化生产线,但仅 40%实现数字化管理,5%打通了工厂数据,1%使用智能化技术24。此外,各细分行业智能制造现状差别较大,电子电器、工业装备、航空航天、汽车等行业的智能制造普及程度较高。上述产业的产品附加值高,企业有资本和实力推动智能化转型。中国智能制造的整体市场规模已达千亿,贯穿设计、生产、仓储、物流、销售、服务整个产业链。工业机器人、工业软件、工业互联及大数据是智能制造的关键要素。国内智能制造的发展瓶颈在于关键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较弱,如智能装备中的部分关键零部件(减速机等)、工业软件(CAD/CAE/MES/ERP 等)、均被国外厂商垄断。此外,网络化技术的普及、数据的采集和整合都需要较长时间积累。中国现有数百万家工业企业,分布在工业转型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各阶段。未来 5-10 年,5G 将成为工业企业智能化升级的催化剂,25推动制造企业迈向“万物互联、万物可控”。23“Global Smart Manufacturing Market Size,Status and Forecast 2019-2025”,MarketWatch,2019 年 3 月 242019 中国智能制造研究报告,亿欧智库,2019 年 6 月 25 结构重塑,中国智能制造的挑战与机遇,华泰证券,2019 年 6 月 27 【专栏 5】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 博世的工业边缘智能博世的工业边缘智能:在德国博世公司的“未来工厂”战略中,制造过程现场的“人员、机器和数据”是成功的关键。为了充分激发传统岗位员工参与到智能化转型,利用和挖掘来自车间和设备的数据,博世在制造现场融入物联网中的“边缘智能”技术,将智能化和 AI 技术在制造车间和现场落地。该技术应用于博世各种预防性维护、过程参数优化、异常模式识别、图像分析等场景。作为国内智能制造的先锋实践者,博世华域上海公司在业内率先将工业边缘智能平台应用在齿条的数控加工(CNC)过程分析。齿条加工是“A”特性加工工艺,但加工过程中丝锥的微崩刃和崩刃问题一直对生产的质量和效率造成影响。该CNC 工艺已经通过自动化和 MES 等信息系统打好数字化基础;通过工艺与设备专家识别问题,锁定数字化系统中可以洞察崩刃现象早期征兆的数据,并将这部分数据集成到边缘平台中,通过快速的数据预处理、分析以及在线的机器学习建模训练和部署,赋予了车间 IPC 能够实时进行刀具崩刃的智能诊断和预警的能力,每年可以节省丝锥的刀具成本约 10 万元,同时显著降低了因为崩刃造成的质量损失和效率损失。相较于云或大数据平台分析方式,工业边缘智能具有节约带宽,极低延迟的特征,满足工业实时性分析和控制以及数据安全的要求。该技术可以更好的赋能车间专家,借助传统工业自控体系,融合领域知识与 AI 服务于智能制造。ABBABB 的智慧工厂的智慧工厂:北京 ABB 低压电器有限公司成立于 1994 年,主要生产终端配电保护产品和建筑电器附件产品,是 ABB 全球重要的低压产品制造基地之一,被评选为 2018年北京市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目前,该工厂从订单到交付的整个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均实现了高度自动化和数字化运营。在制造环节,工厂采用先进的制造执行管理系统,对客户订单进行实时响应,基于客户的需求自动配置生产设备和加工参数,在自动化装配线上通过 28 台 ABB 机器人与生产人员协同作业,实现了客户需求和生产制造的无缝连接;在外观检测环节,工厂引入了计算机视觉技术和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了敏捷、高效的缺陷检测能力;同时,工厂还实时监控产品外观质量信息,运用云端大数据分析来精准反馈前端设备的生产状态;在物流环节,工厂使用无线移动终端技术及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对所有货物移动进行高效管理,提高物料周转效率和库存精确度,实现智慧物流。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为该工厂创造了巨大效益,平均生产效率提升超过 6%、交付可靠性从提升到 99.94%、平均交货周期缩短至 2 天,大幅提升了工厂的竞争实力。28 中国宝武的“中国宝武的“AI AI 钢铁”钢铁”:2018 年 10 月 26 日,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与百度达成战略合作,双方融合百度在 ABC(人工智能、大数据、云) IoT 技术、社会化平台运营等方面能力,以及中国宝武在钢铁领域的专业技术、大规模场景与产业链整合能力,围绕钢铁制造与工业服务、供应链与生态圈、城市服务与创新创业等开展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双方聚焦大数据平台建设以及机器视觉在产品质检、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应用,推进机器学习在工艺过程优化、生产排程领域的应用与实践。还开展基于 AI技术的设备智能远程维修试点,依托工业数据与应用场景探索智能算法、视觉识别、深度学习等 AI 技术应用,形成系列设备智能远程运维解决方案,并开始跨行业应用推广。2017 年,百度智能云就与隶属于中国宝武的宝钢技术打造了智能钢包管理系统,平均降低出钢温度 10C,节约能源成本 70 亿元;钢包烘烤能耗下降 50%,可节约 150 亿元。(八)八)智能家居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单位,由智能硬件、软件和云平台构成的家居生态圈。作为物联网的重要部分,智能家居落地较早,发展至今已具备较为成熟的商业发展模式。全球智能家居市场正在快速增长,市场研究公司 Strategy Analytics 指出,到 2019 年,消费者在智能家居相关硬件、服务和安装费用上的支出将达到 1030亿美元,并将以 11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增长到 2023 年的 1570 亿美元。智能音箱、智能电视等多媒体娱乐设施,照明控制设备和家庭监控/安全系统将占据智能家居市场的最大份额。26亚马逊、苹果、谷歌、三星、ADT、霍尼韦尔、博世、亚萨合莱、ABB、英格索兰、通用电气是全球智能家居行业的主导者,总计占据全球智能家居约 40%-45%的市场份额。27 中国智能家居市场早期受制于技术和市场环境,发展相对缓慢。自 2017 年,亚马逊智能音箱 Echo 发布成功,推动了国内企业以智能音箱作为智能家居的入口的争夺战。百度占据头部位置,阿里、小米紧随其后,传统家电企业、电信运 26“Smart Home Market by Product(Lighting Control,Security&Access Control,HVAC,Entertainment,Smart Speaker,Home Healthcare,Smart Kitchen,Home Appliances,and Smart Furniture),Software&Services,and Region-Global Forecast to 2024”,MarketsandMarkets,2019 年 1 月 27 https:/ Business Insights,https:/ 29 营商及创企在智能家居领域争相布局。Statista 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达到 65.32 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但从市场渗透率来看,中国仅为 4.9%,远低于美国的 30%,中国的智能家居市场仍将持续高速增长。未来,智能家居市场的技术标准需要统一,厂商间产品互联互通有待加强,用户交互体验可持续提升28。除了上述这些场景,智能技术还在农业、能源、法律、环境等诸多领域加速落地。然而,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多元和技术发展阶段的差异,智能经济在各场景的应用与渗透程度都有所不同。比如,在电子信息行业、互联网行业与金融行业的应用快速且全面,但在一些传统制造业,智能技术的应用需要跟随技术的更新继续寻找突破口。总体看来,数字化、网络化程度较高的行业明显更快更好地接受了新技术的赋能。四、智能经济的核心基础设施四、智能经济的核心基础设施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自从 2018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以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力发展新基建,已经被看作推动中国经济加快复苏、助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包括 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在内的新基建可以为智能经济的发展提供底层支撑,必将成为推动中国智能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一)新基建的内涵和特点新基建的内涵和特点 传统意义上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港口、机场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以及能源、通信、水利,其具有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公共性特征决定了必须适度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才能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典型的“乘数效应”,根据世界银行测算,基础设施存量每增长 1%,人均GDP 就会增长 1%。经过多年的持续投资,目前我国基础设施存量已经高居世界第一,但是在城乡间和地区间的发展依然不平衡,而且人均水平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新基建概念的提出与智能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国内学者曾对其内涵和范围进行了反复深入的讨论,2020 年 4 月官方首次做出了明确 282019 年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中商产业研究院,2019 年 8 月 30 解释29,即“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包括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新技术基础设施以及算力基础设施等;二是融合基础设施,表现为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三是创新基础设施,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新基建主要涉及七个领域,即 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图图9:新基建与旧基建区别新基建与旧基建区别 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具有以下特点:新领域。新领域。传统基础设施主要以铁路、公路、机场(简称“铁公基”)等领域为主,这是 2008 年我国“四万亿”投资计划的主要方向。新基建则聚焦 5G、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新领域。加快发展新基建有助于推动智能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智能化,不仅能稳经济、促就业,还能激发更多新需求、创造更多新业态。新模式。新模式。2008 年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尽管顺利完成了“保增长”任务,短期内经济出现暂时回暖,但是也不能忽视其带来的后续问题,如大批基建项目仓促 29“新基建”怎么定义?发改委权威解释来了,人民网,2020 年 4 月 20 日.31 动工、银行信贷规模激增、地方债务问题突显、挤压了民间投资的空间等。今年4 月 28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新基建的投资模式,“坚持以市场投入为主,支持多元主体参与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强化服务。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为投资建设提供更多便利”。与普通的投资项目相比,新基建的投资规模较大、投资回报周期较长、投资风险较高,体现为技术路线和市场前景不确定性强。一旦决策不当,不仅会造成重大投资损失,还可能在全球智能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丧失发展先机,难以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因此,要改变以往在传统基建领域中政府部门占据主导地位的格局,新基建更应当由市场来主导,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其中。新理念。新理念。新基建概念提出伊始,就强调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是它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显著不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将数据正式上升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并列。数据将成为新基建的核心要素,是促进科技创新的基础,有望引导产业变革。按照适度超前的规划原则,新基建在国内不同区域间的布局应当有所侧重,避免“一哄而上、大水漫灌”。例如重点布局人口持续流入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可以适度放松对地方债务的要求,尊重人口自然流动规律,科学规划各类新型基础设施数量。按照开放共享原则,广泛邀请各类社会资源,共同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而对经济欠发达的三四线城市,要根据当地的实际发展需求和地区财力状况,量力而行、避免资源浪费。(二)新基建的七大主要领域(二)新基建的七大主要领域 1.1.5G5G 基站建设基站建设 5G 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又被称为 IMT-2020。与 4G 相比,5G 具有超高速、低延时、海量连接、泛在网、低功耗等优势。5G 网络的设计在历史上首次考虑了人以外的通信主体的通信需求,可以满足“物与物连接”。5G 峰值速率和用户体验速率分别最高可达 20Gbps、100Mbps,网络延时最快可降至 1ms,每平方公里最大连接终端超过 100 万个,让用户保持随时在线,并极大降低了物联网终端设备的充电频率。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设定,5G 技术主要应用在三大场景:增强移动宽带业务(eMBB)、大规模物联网(mMTC)、超高可靠与低32 时延通信(uRLLC)。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通用技术,5G 将广泛应用于军事、经济等多个领域以及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充电桩等重点行业,能为人工智能、大数据落地提供底层技术保障。加快 5G 投资建设不仅可以直接拉动设备制造业、电信运营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还能通过产业间关联效应,间接激发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能家居等广阔应用场景的市场需求,从而构建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跨行业融合创新的生态系统。截至 2020 年 3 月,全球 123 个国家和地区的 381 家运营商宣布开展 5G 网络建设。韩国在 2018 年平昌冬奥会上率先提供 5G 应用服务,并在 2019 年 4 月成为首个推出 5G 个人服务的国家,美国、瑞士和英国紧随其后。我国在无线通信标准上经历了从 1G 空白、2G 落后、3G 跟随、4G 同步到 5G领跑的漫长艰难历程。“十三五”规划中首次提出要积极推进 5G 和超宽带关键技术、启用 5G 商用;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强调积极开展 5G 技术研发、标准和产业化布局,2020 年取得突破性进展,2025 年建成国际领先的移动通信网络。工信部、发改委和科技部还联合成立了 IMT-2020(5G)推进组,积极推进标准编制。作为国内顶尖通信设备企业,华为公司早在 2009 年就开展相关技术的早期研究,并于 2013 年11月宣布将投资 6亿美元对5G技术进行研发和创新。2019 年 6 月,工信部向国内三大运营商和中国广电发放了 5G 商用牌照。10 月,我国宣布开通 5G 个人服务。截止 2020 年 8 月,我国 5G 用户突破 8000 万,5G终端累计出货 9367.9 万部,已在数十个城市建成约 48 万个基站。预计 2020 年年底,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都将开通 5G 服务。到 2025 年,建成基本覆盖全国的 5G 网络,预计直接拉动基站投资约 25 万亿元。2.2.特高压特高压 我国领土幅员辽阔,但是自然资源分布极为不均,尤其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80%的水能分布在西南部,绝大部分风能、太阳能分布在西北部。然而,每年用电大省却集中在华北、华东、华中等地区。2019 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达 7.23 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4.5%。其中电力缺口主要在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北京、河北、河南和辽宁等省份,内蒙古、山西、湖北、安徽和福建等则是主要的电力富余省份。为解决电力能源中心和负荷中心逆向分布问题,我国政府做出了“西电东送”的重要战略决策。未来随着 5G、充电桩、工业互联33 网大规模投资应用,东部地区用电需求会更大。据测算,5G 耗电量可能达到 4G时代的 12-15 倍,因此大力发展特高压技术非常有必要。与传统输电技术相比,特高压输送容量提升 3 倍,最远输送距离提升 2.5 倍,损耗降低约一半,单位容量造价降低约三成,对土地资源的占用更少,输电过程更安全、高效。我国电压等级分为安全电压、低压、高压、超高压、特高压。特高压是指 1000千伏及以上的交流电和800 千伏及以上的直流电输电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输电技术。特高压交流输电具有输电容量大、覆盖范围广的特点;直流输电可点对点、大功率、远距离直接将电力送往负荷中心。目前,我国已建成投运 25条特高压线路,包括 14 条直流输电项目和 11 条交流输电项目,投资总额达到4645 亿元。1986 年,我国正式启动“特高压交流输电前期研究项目”,并将特高压技术列入“七五”、“八五”和“十五”科技攻关计划。但是直到 2004 年,我国才对发展特高压输电技术开展全面论证并取得广泛共识。2005、2006 年,国家发改委连续发文,同意发展特高压,并启动特高压直流工程前期项目。2009年1月,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1000kV 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建成投运,标志着我国特高压输电技术开始探索进入商业运营阶段。2011 年,特高压被写入“十二五”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 年,国家电网自主研发的“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7 年,中国电网自主研发的“特高压800 千伏直流输电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特高压技术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闪亮名片,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据统计,国家电网公司已与周边国家建成 10 余条互联互通输电线路,计划 2030年建成 9 项以特高压技术为核心的跨国输电工程。特高压上下游产业链较长,对电气设备、通信设备、输电铁塔等相关配套产业的投资拉动作用非常显著,能创造较多的就业岗位,有助于稳经济促就业。以今年 2 月开工建设的陕北-湖北800 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为例,工程总投资 185亿元,预计可增加就业岗位超过 4 万个,带动电源等相关产业投资 700 余亿元。3.3.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 党的十九大作出建设交通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2019 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了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34 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的目标,强调建设城市群一体化交通网,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根据城际铁路设计规范(TB10623-2014)的定义,城际铁路是指专门服务于相邻城市间或城市群,旅客列车设计时速 200 公里及以下的快速、便捷、高密度客运专线铁路。按照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14)的定义,高速铁路是指设计速度每小时 250 公里(含预留)以上、列车初期运营速度每小时 200公里以上的客运专线铁路。因此,综合上述定义,城际高速铁路兼具城际铁路和高速铁路的特征,是指专门服务于相邻城市间或城市群,通常线路总长不超过200 公里,设计时速在 250 公里以上的快速、便捷、高密度客运专线铁路。京津城际铁路是我国第一条城际高速铁路,设计时速 350 公里,2008 年 8 月正式投入运营。之后国内掀起了城际铁路的建设热潮,已经建成投运的包括昌九城际铁路,沪宁城际铁路,长吉城际高铁,沪杭城际铁路,广珠城际铁路,贵开城际铁路等。过去十年,我国高速铁路的年均增长率接近 30%,2019 年全国高铁营业里程新增 5096 公里,累计总营业里程超过 3.5 万公里,提前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随着国内人口持续流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关中平原等少数的大型城市群,加快建设城际高速铁路不仅有助于产业创新要素的合理布局,而且可以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最终促进城市群和都市圈的经济繁荣。城市轨道交通的范围很广,主要包括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独轨铁道、磁浮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等,它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具有节能环保、运量大、安全等特点,特别适合于国内汽车保有量较大的大中城市。2011-2018 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 20%。截止 2019 年年底,中国内地已开通城轨交通 44 个城市,线路长度共计 6730.27 公里,其中,地铁 5187.02 公里,市域快轨715.61 公里,有轨电车 405.64 公里,轻轨 255.40 公里,磁浮交通 57.90 公里。对照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 制定的 2035 年实现“全国 123 出行交通圈”(都市区 1 小时通勤、城市群 2 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 3 小时覆盖)的宏伟目标,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市场还有较大的投资增长潜力。但是,两个项目都有投资总额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而且兼具公益性和商业性。因此,未来可以通过设立 PPP 项目,允许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鼓励公开发行上市,探索与土地和物业联合开发等方式,创新投融资模式,提高投资回报率。35 4.4.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与美日德等传统汽车制造强国相比,我国在市场规模、智能网联、推广速度、技术研发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有望“弯道超车”。充电桩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配套设施,它的普及与发展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瓶颈。早在 2009 年,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启动“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选择重点城市推广新能源汽车,强调“中央财政补助新能源汽车、地方财政补助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施”。2014 年关于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奖励的通知指出,中央财政将对新能源汽车推广重点城市或城市群进行奖励,奖金主要用于充电设施建设运营、改造升级、充换电服务网络运营监控系统建设等领域。2017年起,相关部委逐渐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贴政策。2019 年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强调,过渡期后地方财政不再补贴新能源汽车购置,转为支持充电基础设施“短板”建设和配套运营服务等方面。随着充电桩被列入新基建主要领域,其投资建设必将提速。2019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量为 120.6 万辆,连续五年世界第一,保有量达到 381 万辆,当年车桩比为 3.1:1。截止 2020 年 6 月底,全国各类充电桩保有量 132.2 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为 55.8 万个,数量位居全球首位,大幅领先排名第二的欧盟(18.5 万个),提前一年完成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规划目标(2020 年分布式公共充电桩达 50 万个)。但是,私人充电桩建设进展远低于预期,2019 年底完成率仅约 17%,直接影响指南提出的“到 2020 年新增分散式充电桩 480 万个,以满足全国 500 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规划目标的实现。目前,充电设施覆盖全国 404 个城市,形成“十纵十横两环”的充电网络。其中,公共充电桩分布相对集中,国内保有量前十名省市占比约为 3/4(截止 2020 年 2 月的数据),前四名省市占比约为 45%,江苏、广东、北京和上海占比均超过 10%。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产业链分为上、中、下游。上游为充电桩(直流充电桩、交流充电桩)的生产、建设提供材料和技术支撑的企业。充电桩的使用环境复杂,可能面临严寒、高温、风雨、光照等极端恶劣气候条件,安全标准相对较高。201436 年 5 月,国家电网宣布向社会资本开放电动汽车充换电桩设施市场,一大批民营充电桩公司应运而生。经过激烈市场竞争,市场格局基本稳定,包括奥特迅、特锐德、科陆电子、许继电器等代表企业;中游环节汇集众多充电运营商,部分车企、能源企业也涉足充电运营服务。截止 2020 年 1 月,国内共有 8 家运营商拥有超过 1 万个充电桩。其中,特来电(15.2 万)、星星充电(12 万)、国家电网(8.8 万);下游以为充电桩建设提供整体布局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为主,包括东方电子、电享、施耐德等代表企业。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建设用地开放成本较高、公共充电耗时较长、运营商投资回报率不高等。“十四五”时期我国充电桩需求量将会骤增,存在较大缺口,充电桩的加速投资能拉动充电设备需求显著增加,带动产业链相关公司收入和利润增长。通过革新电池技术、加快充电速度,加快私人充电桩建设、鼓励共享经济,提高充电网络数据利用率、探索定制化服务等方式,可以推动充电桩行业的平稳健康发展。5.5.大数据中心大数据中心 数据是智能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要素,数据中心则是对数据信息进行计算处理、传输交换和管理存储的重要基础设施。我国数据中心的建设起步较晚,早期以电信运营商自建和出租为主,服务对象局限于政府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2013年,工信部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的指导意见,鼓励促进我国数据中心,特别是大型数据中心的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以民营企业为主的第三方 IDC 企业,可以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专业化程度更高。随着 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新业态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数据规模迎来爆发式增长。据统计,2018 年我国数据规模达 7.6ZB,占全球数据总规模约 1/4,预计到2025 年我国数据规模将接近 50ZB。按照规模大小,数据中心可以分为超大型、大型、中小型三类;按照服务对象的差异,可以分为企业数据中心和互联网数据中心。截至 2019 年末,我国数据中心机架总量为 227 万个,主要分布在北上广一线城市及周边;数据中心总量约 7.4 万个,在全球占比 23%,仅次于美国。中国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明显偏少,占比不足 13%;美国则拥有全球 40%的超大型数据中心。未来,数据中心大型化、集约化建设是大势所趋。数据中心的产业链包括上游的基础设施和硬件设37 备提供商、中游的基础电信运营商和云计算服务商、下游应用端的企业、政府及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等。其中,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占据国内 IDC 市场 2/3 的份额。目前,国内数据中心发展依旧面临诸多问题。一是数据中心供求区域不匹配。北上广等东部一线城市对数据中心的需求逐年攀升,但出于环保因素考虑,上述地区相继限制了新建数据中心的规模。中西部地区依靠特殊的气候条件以及相对便宜的土地和用地成本,成功吸引各大运营商投资建设数据中心;但远距离提供数据服务会放慢时延,在 5G 时代可能更加明显。二是数据中心的能耗水平仍待改进。PUE 是评价数据中心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标。据测算,如果我国数据中心 PUE下降 0.1,就能节省用电 53.5-100.6 亿千瓦时。统计表明,当前我国 85%的数据中心 PUE 值均在 1.5-2.0 之间。上海已经要求严格控制新建数据中心,在必要建设时将数据中心 PUE 值限制在 1.3 以内。未来,随着 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应用,全社会对中时延和低时延数据服务的需求会日益增长。预计 2023 年我国政府和企业上云率突破 60%,云计算行业的繁荣将极大促进数据中心行业的持续增长。6.6.人工智能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被视为引导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技术,它在 1956 年达特茅斯会议上被正式提出。数据、算法和算力是人工智能最核心的三个要素,产业架构包括基础层(网络、算力硬件、框架、数据)、技术层(计算机视觉、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等算法技术)和应用层(AI 金融、AI 教育、AI 医疗等)。我国政府从 2015 年起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先后颁布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 号)、“互联网 ”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发改高技20161078 号)、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 2017 35 号),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工信部科2017315 号)、关于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对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进行全面部署。2017 是我国人工智能商业化元年,不仅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而且在交通、金融、医疗、教育等重点产业开始落地应用,诞生了许多明星公司和独角兽企业。38 图图10:沙利文:沙利文2019年中美人工智能公司评估年中美人工智能公司评估 中国信通院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数据报告显示,目前中国人工智能处于全球第一发展阵营,相关统计数据仅次于美国。截至 2019 年 3 月,全球活跃的人工智能企业为 5386 家,美国和中国各占约 40%和 20%。全球 41 家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美国 18 家、中国 17 家。过去十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 60%的投融资流向了中美两国。我国人工智能投融资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和广东五地,其中北京占比较高。2019 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 510 亿元,预计 2030 年超过一万亿元。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学术论文发表总量统计,中国排名第一;高被引论文数量统计,美国排名第一。针对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排名,百度在中国企业中排名第一,也是唯一一家在语音语义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上榜全球前十的中国企业,反映了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提前布局与领导地位。总体而言,中美两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众多,但竞争优势有所差异。美国企业更重视技术研发,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企业占比为 39.1%、57.7%和 3.2%。中国企业则偏重应用层,三类型企业占比为 2.8%、22%和 75.2%。中国企业在应用层十分活跃,大量布局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和移动互联网三个领域;在技术层主要布局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子领域,相关代表企业如百度、科大讯飞、商汤科技等,均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7.7.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工业革命的关键基39 础设施,是互联网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拓展的核心载体,会对未来工业发展产生全方位、深层次、革命性影响。它具有五大应用模式(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规模化定制、服务化延伸和虚实化管理)和三大体系(平台、网络、安全)。其中,平台是核心,网络是基础、安全是保障。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有利于加速智能制造发展,更大范围、更高效率、更加精准地优化生产和服务资源配置,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新动能。据测算,通过部署工业互联网,我国制造企业生产效率将提高 20%、成本下降 20%、能耗下降 10%。2019 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增加值规模为 2.13 万亿元,同比增长 47.3%。其中,工业互联网融合带动的经济影响规模多达 1.6 万亿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2016 年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将发展工业互联网作为重要任务之一,我国首批工业互联网企业顺势诞生。2017 年开始,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全面提速,国家先后发布关于深化“互联网 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推广指南、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等文件。2020 年,工业互联网连续第三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具有独特优势:一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理念、商业模式、应用实践都较成熟;二是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较快,已经逐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三是我国在 5G 通讯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目前国内已建成数百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其中 50 余家平台具有一定的区域和行业影响力,按照平台企业所属行业大致分为三类:制造业龙头企业(海尔、航天科工、三一重工和富士康等)、ICT 领军企业(华为、用友、东方国信和中国移动等)和互联网主导企业(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和京东等)。2019 年11 月,工信部发布基于综合实力评选出的 10 家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名单,其中 5 家来自制造业龙头企业,4 家来自 ICT 领军企业,1 家来自互联网主导企业。研究机构普遍看好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前景,国内前瞻产业研究院估算,2025 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将突破1.2 万亿元;智研咨询预计,2030 年全球工业互联网经济价值将达到15 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 1.5 万亿美元。40(三)从智能经济的角度认识新基建(三)从智能经济的角度认识新基建 1.1.新基建积极助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新基建积极助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彻底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在全国上下奋力抗击疫情,积极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的战斗中,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应用,让经济社会在疫情面前变得更有韧性。今年 2 月,工信部发出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效用、协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倡议书,提出尽快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补齐疫情管控技术短板、充分挖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以及疫情防控的应用场景,开放远程办公、视频会议服务和人工智能教育资源等几点号召。事实上,“5G AI 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成功运用是我国能够在短时间内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关键因素。疫情爆发初期,百度地图就发布了迁徙大数据平台,推出迁徙规模指数,反映迁出迁入人口规模。之后陆续上线“发热门诊地图”、“新冠病例曾活动场所”专题地图、“疫情小区”专题地图、“复工地图”等。推出百度智能外呼平台,为社区工作人员提供流动人员排查、本地居民排查/回访、特定人群通知等场景的外呼服务,对比人工打电话回访效率提高数百倍。疫情期间平台共拨打超过500 万通电话,累积通话时长达 3 万小时以上;百度灵医智惠推出“智能咨询助手”,包含常见问题解答、标准化预问诊路径、在线医生咨询辅助三大模块,并向在线健康咨询、互联网医院等平台免费开放 API;为解决大人流量场所测温问题,百度基于图像识别技术和红外热成像技术,推出了 AI 测温系统,两个月内检测人次超过 2700 万;百度 AI 算法将新冠病毒 RNA 分析时间从 55 分钟缩短至27 秒,提速 120 倍,节省了两个数量级的等待时间;腾讯开发的健康码是使用人次最多的健康及出行电子凭证,上线 36 天已被 9 亿用户使用,累计访问量达80 亿;搭载腾讯 AI 医学影像和腾讯云技术的人工智能 CT 设备,帮助疫情前线的医生快速识别新冠肺炎。腾讯开发的“新冠肺炎症状 AI 辅助自查工具”,则帮助发热、咳嗽的用户快速自我评估病情。为推动复工复产,腾讯会议自去年 12 月底发布后,40 天更新 14 个版本,8天紧急扩容超过 10 万台云主机,投入计算资源超过 100 万核,成为疫情期间众多企业和机构远程办公首选,日活跃账户数超过 1000 万;阿里云免费开放新冠41 肺炎 AI 诊断技术,20 秒即可完成一次疑似病例 CT 诊断,准确率高达 96%以上;阿里云联合钉钉上线“国际医生交流平台”,支持 11 国语言 AI 实时翻译;阿里菜鸟是疫情期间为数不多保持高效运转的全球物流网络,先后将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和马云公益基金会提供的超 2000 万件的口罩、检测试剂等各类医疗物资及时送达接受捐赠的 77 个国家和地区。为落实全国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的政策和指示,阿里巴巴紧急上线钉钉在线课堂、直播互动等教学场景解决方案并向全国学校免费提供。疫情期间,国内 14 万所学校、290 万个班级在钉钉开课,覆盖30 多个省份的 1.2 亿名学生。与此同时,国内上千万家企业、超过 2 亿人通过钉钉开启在家办公模式。为应对在线上课和在线办公的双重流量高峰,钉钉在阿里云扩容 10 万多台云服务器。疫情期间快递物流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盒马鲜生、苏宁生鲜、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等生鲜电商行业头部企业交易额骤增。依托移动互联、物联网、智能算法等新技术,对配送员骑行路线进行合理规划,大幅提升配送效率。根据用户需求积累的大数据,还可以对商品信息进行个性化定制推送,从而合理控制仓储数量、有效降低滞销损耗。2.2.新基建有助于我国智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新基建有助于我国智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 智能经济基础建设的水平决定了中国能否在新一波技术红利的全球格局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以 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是智能经济发展的底层框架。它像人工智能一样具有“乘数效应”,不仅能加速智能经济的落地和智能社会的到来,为中国在未来引领智能时代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能提升人类应对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新基建能够助力降低创业门槛,提升创新速度,助推生产效率提高,给人们带来更加丰富的生活。作为新基建中的领头羊,5G 对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意义重大,是推动智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4G 改变生活,5G 改变社会。5G 技术具有极强的溢出效应,将带动投资增长,促进信息消费,还将逐步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当中,驱动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5G 最核心的改变就是通过对三大应用场景的定义丰富了网络连接的适用范围,进而满足了新增的连接需求,将互联网从“人”进一步扩大到“物”。由于5G 技术很好的解决了速度、密度、时延等核心问题,因此增强移动宽带(eMBB)、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低时延高可靠通信(uRLLC)成为了 5G 技术在智能经42 济中的三大典型应用场景。更重要的是,5G 能够连接网络中的大量传感器和智能设备,通过人-机、机器间通信,可为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提供丰富数据,助力实现对目标对象的精准刻画,使得从大规模标准化服务变为个性化精细服务成为可能,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从量变到质变。据中国信通院测算,到 2030 年5G 将直接带动 6.3 万亿元的总产出、创造出 2.9 万亿元的经济增加值、提供 800万个就业机会,并间接带动 10.6 万亿元的总产出、3.6 万亿元的经济增加值和1150 万个就业机会。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工业互联网日益成为新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和深化“互联网 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石,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路径和关键基础设施,会对未来工业发展产生全方位、深层次、革命性的影响。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5G 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加速落地。针对传统产业正面临的成本递增、运营复杂度高、客户要求多、个性化需求丰富、市场热点变化快等挑战,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运用“云计算 工业互联网”,都能较好地得以解决。据测算,通过部署工业互联网,我国制造企业生产效率将提高 20%、成本下降 20%、能耗下降 10%。2019 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增加值规模为 2.13 万亿元,同比实际增长 47.3%,其中工业互联网融合带动的经济影响规模高达 1.6 万亿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根据市场预测,2020 年我国工业互联网将继续保持高增长,有望达到 5120亿元的市场规模。目前,我国钢铁、航空航天、家电、能源等领域持续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通过全面采集工业数据,打通产业链、价值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据,依靠数据集成运算和处理分析、应用场景落地,形成了上下游产业联动新格局,并积极探索网络化协同、远程运维服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随着工业互联网相关核心技术陆续突破,产业链整体附加值不断提升,企业效益将获得较大改善。智能经济最大的特点是精准匹配供需、创造新需求、改造新供给。在智能经济时代,个体实时的、个性化的、碎片化的需求都能够被传递到生产端,通过云计算可以更精准地改善供应链、规划物流与生产,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降低企业运营的成本。云计算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助推器,它将传统的 IT 工作方式转变为以网络为依托的云平台运行方式。人工智能的核心是“计算 算法 数据”,无论43 是海量数据的获取及存储,还是算法的持续训练均离不开云计算的技术支撑。云计算的特点在于集中管理、按需使用,不仅提高了计算效率,还有效降低用户的部署和运维成本。今年 4 月,国家发改委和中央网信办牵头启动了“上云用数赋智”行动,预计到 2023 年我国政府和企业上云率将超过 60%。未来 10 年,“人工智能 智能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新标签,泛在的新型基础设施促进泛在连接、泛在感知、泛在交互,具有技术友好型、智能友好型、生态友好型、用户友好型特征。新基建与人工智能深度结合,通过智能化基础设施与基础设施智能化,成为智能经济、智能社会的“大底座”。新基建不仅表现在投资拉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与实体经济、多元场景深度融合,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才是主战场。要素市场化使得原有要素流动有序、配置合理,新要素的价值创造能力被激发和显现。此外,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人工智能还会深刻影响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场景,给各行各业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还将涌现更多全新的机会。3.3.新基建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基建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我国依靠人口红利和资源投入取得了 GDP 年均增长 9%的骄人成绩。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亟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淘汰落后产能。而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产业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已成为近年来推动我国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内容。进入 2020 年以来,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影响下,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受到不同程度冲击。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增速同比下降 3%,相比一季度数据收窄 8.4 个百分点。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引发一系列断航和封闭问题,直接导致全球产业链暂时中断,各类制造企业均遭遇员工不能及时到岗影响复工复产,海外需求锐减影响订单数量的经营困境。就业困难、收入下降抑制国内消费需求,从而拉低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和市场需求不振,企业也很难开展大规模的投资活动。与此同时,传统基础设施投资的边际拉动效应明显减弱,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大力发展新基建是大势所趋。随着 5G 技术走向商用,网络连接已从人人互联进入万物互联的新阶段,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也从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重44 点要解决如何利用新技术降低生产流通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实现个性化智能定制等问题,这对信息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力发展新基建,短期内可以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稳定,并依靠未来空间大、盈利前景好的项目特征吸引社会资本长期投入,实现“稳就业、稳增长、稳投资”,激活和修复国内的产业链、供应链,形成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转和循环。中长期可加速国内产业智能化改造,构筑智能经济创新发展之基,通过攻克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带动产业链整体升级,从而形成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根据市场研究机构测算,2020 年新基建投资规模预计 3 万亿元,7 大领域的投资同比增速均在两位数以上,保守估计“十四五”期间新基建累计投资规模将超过 23 万亿元。新基建是落实新时代双循环战略的关键抓手。一方面,中国拥有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最全的制造业产业链和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工程师队伍,以信息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基建通过发挥平台效应和赋能效应,可以催生涌现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从而扩大内需、增加有效供给、释放消费潜力。另一方面,产业链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尽管疫情结束后可能出现国内部分产业链加速外迁的现象,但同时也可以倒逼国内产业技术升级,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在新基建的助推下,未来将会构建起以我为主的亚太制造业研发生产销售网络,全面增强制造业全球供应链整合能力、产业链优势地位和价值链掌控能力。(四)(四)中国主要企业在新基建中国主要企业在新基建领域的生态布局领域的生态布局 从地域分布上看,中国与智能经济相关的科技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上广深杭五大城市;从行业分布上看,本土科技企业布局涵盖了与智能经济相关的八大应用领域,其中多个领域已经诞生了独角兽。截止 2019 年末,中国 137 家独角兽分布在 15 个城市 14 个行业,汽车交通和文娱媒体领域数量最多,医疗健康、教育、人工智能、金融科技领域也有不少企业上榜;从投资机构上看,国内互联网头部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智能经济发展、开展生态布局的主导力量,合计参与对本土半数独角兽的投资。估值越高的企业,与头部企业关系越紧密。1.1.BATHBATH 科技巨头科技巨头的生态布局的生态布局 经过多年的发展,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华为(BATH)等科技巨头已在相45 关领域形成了各自的竞争优势。随着新基建时代的到来,它们都会加快生态布局,全力抢占智能经济制高点,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 1)百度)百度 作为国内投入最早、技术最强、布局最完善的人工智能(AI)领军企业,百度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以 AI 为抓手,云为基础布局公司未来战略的科技巨头。百度在 AI 布局很早,和很多有远见的公司一样,百度有自己的全球化格局观。2013年 1 月,百度成立深度学习研究院,这是全球工业界第一个用深度学习来命名的研究实验室;2014 年 5 月,硅谷人工智能实验室(SVAIL)成立;2017 年 10 月,百度在硅谷设立第二个研发中心,重点是无人驾驶、互联网安全。百度也吸引到更多优秀人才从世界各地来到中国。在深度学习上,百度比美国很多大公司还要领先。从多年前的蓄力累积,到当下的落地深耕,再到未来的担当与引领,百度正成为中国在世界 AI 领域的一张名片。2020 年 6 月,百度公布了 AI 新基建版图。百度正依托百度大脑、飞桨、芯片、智能云、数据中心等在内的新型 AI 基础设施,推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金融、智慧能源、智慧医疗、智能制造(含工业互联网)等产业智能化升级,目标成为中国新基建 AI 服务最大提供商。图图11:百度:百度AI新基建版图新基建版图 百度大脑、飞桨、智能云是百度为智能经济、智能社会、产业智能化打造的强大底座,代表了新基建的核心,是驱动产业智能化与基础设施智能化的引擎,三者互为依托、互相加持,共同塑造 AI 中台,共同构建生态,协同输出洞察、46 进步与价值。百度大脑是百度人工智能集合产品,融合深度学习算法、数据建模、大规模GPU 并行化平台等技术,依靠全网的网页数据、十多年来累积的搜索数据,以及百亿级的图像、视频、定位数据等,从而实现实时学习和成长。百度大脑已形成四大能力,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用户画像能力;百度飞桨(Paddle Paddle)于 2019 年 10 月正式发布,是国际领先的端到端开源深度学习平台。此外,飞桨也是国内首个、唯一支持量子机器学习的深度学习平台。百度飞桨集深度学习训练和预测框架、模型库、工具组件和服务平台为一体,拥有兼顾灵活性和高性能的开发机制、工业级的模型库、超大规模分布式训练技术、高速推理引擎以及系统化的社区服务五大优势于一体。截至 2020 年 8 月,百度飞桨累积开发者数量已超过 210 万,服务企业数量达到 9 万家;发布模型数量已超过 29.5 万个;百度智能云是百度提供的公有云平台,于 2015 年正式开放运营。百度智能云十分重视科技与行业场景的融合,尤其重视智能化场景的落地与实现,在“实现单集群 1 万台服务器”、“机器学习开源平台”、“电信规模化智能客服”等多个技术、产品、应用领域做到国内第一。目前,百度智能云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列第四,牢牢占据行业头部地位;百度 AI 芯片“昆仑”于 2018 年 7 月首度发布,是中国首款云端全功能 AI 芯片,基于百度在 CPU、GPU 和 FPGA 的 AI 加速器的研发经验,完成 20 多次迭代,能在 100W 的功耗提供 260 万亿次/秒的运算速度。2019 年 7 月,百度自主研发的远场语音交互芯片“鸿鹄”问世,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以及车载语音交互等场景。图图12:Canalys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云服务市场份额年第二季度中国云服务市场份额 47 未来,百度将依靠在 AI 方面的优势拓展智能经济领域的布局。在智能交通方面,百度早在 2013 年就开启了自动驾驶研究,先后成立自动驾驶事业部和智能汽车事业部,是国内进入自动驾驶领域最早的公司。2016 年 3 月,百度发布“智慧汽车”战略,将应用场景从车机智能互联、远程车辆操控、智能语音交互,全方位覆盖驾驶过程。2017 年 4 月,百度发布“阿波罗(Apollo)计划”,宣布成立生态合作伙伴联盟,公布首批 50 余家成员名单。目前,Apollo 已经形成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智能车联三大开放平台。与此同时,作为公司核心产品的百度地图,依靠百度在 AI、大数据、云计算和地理信息方面的优势技术,已从坐标地图升级为路网地图,成为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的数据底座。截止 2020 年 5 月,百度智能交通专网地图已与全国 23 个省及直辖市达成合作,完成产品私有化部署的城市超过 30 个,私有化部署一线及新一线城市渗透率超过 70%。凭借领先的技术和解决方案,百度正在努力帮助各地政府加速实现交通智能化。2020 年 8月,百度中标“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面向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的智慧交通新基建项目”,是国内智能交通领域的最大订单,金额接近 4.6 亿元。移动生态方面:百度于 2017 年提出“夯实移动基础,决胜 AI 时代”的战略目标,此后持续加大移动生态关键赛道的布局,陆续推出信息流、百家号、好看视频、智能小程序等战略级产品。2019 年 5 月,百度搜索公司战略转型为移动生态事业群组,包括大搜索、信息流、百度 APP 和百度视频、智能小程序等业务线。通过持续加码移动生态,依托百家号、智能小程序、托管页三大支柱,百度已从提供“搜索服务”为主,升级到“搜索 连接 赋能”的全方位服务,构建了相互促进、粘性循环、不断进化迭代的移动大生态。截至 2020 年 6 月,百度App 日活跃用户达到 1.88 亿,百度智能小程序月活跃用户达到 2.7 亿,入驻小程序数量超过 15 万。百度智能小程序服务深入到民生、娱乐、资讯等 23 个大行业,覆盖 271 个细分领域,成为国内成长最快、规模最大的小程序生态之一。2020年 9 月,百度正式推出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伙伴扶持计划“共生计划”,通过开放内容能力、分发能力、商业变现能力、AI 能力,计划在未来三年扶持 5000 个起步期、800 个发展期和 30 个成熟期的联盟伙伴。智能家居方面:根据中科院智能音箱的智能技术解析及 其成熟度测评报告显示,在听懂、理解用户的指令方面,小度系列智能音箱是唯一听懂率超过48 90%的产品;在满足用户需求和体验方面,小度同样在评测中得分第一。围绕百度语音技术和百度大脑语音引擎,百度发布了小度在家智能屏、小度智能音箱等多款智能产品,智能音箱整体市场份额长期保持国内第一,有屏音箱市场份额更是全球领先。小度助手赋能多元场景、赋能软硬一体化,从智能音箱起步,但不会就此止步,并已逐步渗透到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车载、智能客服、移动通信等领域。智能语音交互大有成为各种端最流行交互方式之势。智慧金融方面:百度智慧金融已服务近 200 家金融客户,包括国有 6 大银行、9 大股份制银行、21 家保险机构,涉及营销、风控等十几个金融场景,并发展了超过 30 家伙伴的合作生态,跻身中国金融云解决方案第一阵营。百度智能云打造的数字员工,能够自动化完成业务处理,已在 75 家金融机构客户落地,助力客户运营效率提升 50%以上。另外,百度零售金融科技产品已在近 30 家金融机构上线,覆盖信用卡营销、信贷风控、保险反欺诈等核心场景,其中贷款不良率能做到低于行业均值相对值的 10%。2020 年 9 月,百度和中国建设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金融科技、智慧营销、智能运营、智慧政务、小程序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计划,通过百度领先的 AI 技术、基础设施与运营能力,助力建设银行全面智能化升级。2 2)阿里巴巴)阿里巴巴 随着信息化建设和先进制造战略的深入推进,政府和企业“上云”成为大势所趋。据预测,到 2023 年我国政府和企业的上云率将超过 60%。云计算能够提供强大算力和丰富服务,是政企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2009 年 9 月,阿里巴巴就率先成立了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提前布局云计算领域。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阿里云已经成为整个阿里集团业务的核心支撑系统及对外服务产品。2019 年,阿里云营业收入 355.25 亿元,同比增长 66.32%,服务中国约六成的上市公司,是亚洲最大的服务商。在国内公有云市场,阿里云以 36.7%的份额领跑,较 2018 年提升了 0.7 个百分点,高于第二名(华为云、光环新网)约 22 个百分点,阿里云在国内市场上榜首位置短期内难以撼动。随着新基建加速布局,阿里云不断加强在云计算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2020 年 4 月,阿里云宣布未来 3 年投资 2000 亿元,用于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网络等重大核心技术研发攻坚,并在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等数字经济发达地区重点布局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建设。49 依靠在云计算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阿里已经开始涉足智能经济。2016 年,阿里提出打造“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盒马鲜生是阿里打造的新零售样板,集“生鲜超市 餐饮体验 线上业务仓储”三大功能为一体,实行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围绕门店 3 公里范围,构建起 30 分钟送达的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其背后的逻辑是通过线上记录客户购买行为和偏好,形成购物数据闭环,进而利用大数据分析,把客户最需要的商品在最合适的时间进行展现,精确触达目标群体,提高转化率。同时,门店实现了全链路智能化,所有流程通过智能设备进行识别,降低了错误率,提高了效率。盒马鲜生还发布了自主研发的智能收银机 ReXPOS,让货损率减少 60%,结账排队时长降低 36%。同样是 2016 年,阿里提出“城市大脑”的概念,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并选择公司总部所在地杭州作为试点城市。之后阿里城市大脑项目在苏州、广州、澳门、雄安、吉隆坡、西安、海口等国内外 10 余个城市陆续落地,已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智能公共服务系统之一,覆盖交通、安防、医疗、旅游、市政建设、城市规划、工业、环境、政务民生等领域。通过城市大脑优化交通管理,杭州交通整体拥堵情况有了明显改善,交通延误指数从 2014 年最高时的 2.08 降到 2018 年的 1.64,拥堵排名从 2014 年全国第二位降到 2018 年的第 57 位。上述成绩的取得,也离不开阿里在 AI 领域的持续探索。阿里始终强调要将AI 技术应用到商业场景之中,因此大力投资国内 AI 独角兽,先后投资了芯片领域的寒武纪、深鉴科技、杭州中天微,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商汤科技、旷视科技。2018 年,阿里完成内部业务整合,成立平头哥半导体有限公司,主要针对下一代云端一体芯片新型架构开发数据中心和嵌入式 IoT 芯片产品。2019 年,平头哥发布首款自主研发、流片量产的芯片含光 800,成为当时全球最高性能 AI 推理芯片之一,已经应用于阿里巴巴多个场景。2020 年 8 月,阿里平头哥宣布与国内最大的智能语音芯片厂商全志科技实现战略合作,双方将联合研发全新的计算芯片,重点应用在智能家居、消费电子及工业控制等领域。另外,阿里达摩院为阿里集团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并在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语音、视觉计算等领域取得 40 多项世界第一。据普华永道调研数据显示,阿里的研发投入已经连续三年位列中国上市企业第一。2020 年 5 月,阿里发布了大健康数字基建大图。阿50 里大健康生态体系除了阿里健康,还包括阿里云、达摩院、钉钉、支付宝、UC 等阿里各相关平台与医疗健康相关的业务部分。其数字基建是基于阿里云计算,以互联网支付和信用体系、数据中台、医疗云等行业应用为基础平台,衍生出医疗卫生大健康领域多种应用服务的系统总称。3 3)腾讯)腾讯 2020 年 5 月,腾讯宣布未来五年将投入 5000 亿元布局新基建,重点投资领域覆盖了云计算、区块链、服务器、超算中心、人工智能、5G 网络、网络安全、量子计算、音视频通讯、大型数据中心以及物联网操作系统等多方面。腾讯将陆续在全国新建多个百万级服务器规模的大型数据中心,还将结合产业技术创新需要,重点投入云启产业基地、工业互联网基地、创新中心、产业园区等方面的建设。此外,腾讯将充分调动内部顶级科研专家和实验室资源,积极与国内外顶尖高校合作,搭建科研平台,加强产业研究和人才培养,投入重大科技攻关,积极参与制定行业标准。与国内其他互联网巨头相比,腾讯在 C 端社交方面积累优势明显。2018 年 9月,腾讯首提“产业互联网”的概念,做出了“产业互联网是互联网经济下半场”的重要判断,并确立“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的策略,立志要做各行各业的数字化产业助手。与此同时,公司内部启动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在原有七大事业群基础上,重组整合为新的六大事业群,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产业互联网以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下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助力产业与消费者形成更具开放性的新型连接生态。产业互联网提供的智慧服务包括智慧零售、智慧文旅、智慧金融、智慧医疗、智慧出行、智慧教育、智能制造、精准农业、智慧政务等九大主要应用场景。“一部手机游云南”是智慧出行的典型案例,累计服务人次超过 2000 万。它是由云南省与腾讯合力打造,依托“一中心(游云南大数据中心)、两平台(游客综合服务平台、政府综合管理平台)”的总体设计,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驱动的全域旅游超级大脑,助推云南产业的转型升级,旨在实现“游客体验自由自在,政府服务无处不在”的总体目标。智慧政务的成功案例是腾讯为广东省“数字政府”改革51 提供政务云平台、政务大数据中心、公共支撑平台三大基础资源平台,并针对民众、企业、政府三大群体提供“粤省事”移动民生小程序、广东政务服务网、协同办公平台三大应用平台。目前,广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连续两年蝉联全国第一。近年来,腾讯在大数据、云计算、5G、工业互联网、AI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方面也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开展生态布局。腾讯从 2010 年起在国内自建大型数据中心,截至 2020 年上半年共建成四个大型数据中心集群,分别位于天津、上海、深汕合作区和重庆。2020 年 7 月,坐落在广东清远的腾讯云计算数据中心正式对外开放服务,是国家“新基建”战略背景下,腾讯云首个开服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也是华南地区目前最大的新基建项目。腾讯计划在华东地区设立长三角 AI 超算中心,承担各种大规模 AI 算法计算、机器学习、图像处理等任务,项目预算 450亿元,投资规模为长三角第一,全国前三,预计 2021 年底陆续投产;在云计算领域,腾讯云增长势头非常明显。2019 年,腾讯云全球市场份额排名第五,增速 111%,是全球 Top5 云服务厂商中增速最快的。当年腾讯云营收规模达到 170 亿元,付费客户数突破 100 万。以公有云为基础、利用在互联网、云计算上的沉淀和优势,腾讯打造了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 WeMake;腾讯从 2018 年 9 月起携手运营商探索 5G 及边缘计算,已取得初步成绩,包括建立了首个规模化商用 MEC 平台,成为全球互联网公司首个 5G 架构标准报告人,在 5G 网络架构领域的标准贡献互联网公司排名第一等;相比百度和阿里巴巴,腾讯进入 AI 领域相对较晚,2016 年才成立 AI Lab。借助腾讯各类业务的丰富应用场景,加上 QQ 和微信庞大的用户体量,腾讯 AI 在开发上更关注用户体验的问题。目前,腾讯 AI 已经成功覆盖教育、出行、文旅、零售、工业、政务、金融、医疗等多个行业。4 4)华为)华为 华为是全球通信技术行业领导者,具有全球领先的 5G 技术。2019 年,华为实现全球销售收入8588亿元,同比增长19.1%;净利润627亿元,同比增长5.6%;研发人员 9.6 万余名,约占公司总人数的 49%;研发费用达 1317 亿元,占全年销售收入 15.3%,近十年的投入研发费用总计超过 6000 亿元。截至 2019 年 11月,中国标准必要专利已申报组数 6783 组(华为占比约一半),对 5G 标准贡献达到 32103 个(华为占比约 60%),参加 3GPP 会议的工程师数量累计 6512 人(华52 为占比接近一半),各项排名中均位列世界第一。2020 年上半年,尽管新冠疫情对全球供应链造成冲击,但受益于国内大规模的 5G 投资,华为在全球电信设备市场份额统计中持续排名第一,领先排名第二的诺基亚 14 个百分点,占比提高至 31%,相比 2013 年(20%)增幅超过一半。已在全球范围内获得 96 份 5G 商用合同订单,订单数超过爱立信、诺基亚等国际同行,位列第一。据 GlobalData5G 接入网竞争力分析报告显示,华为在基带容量、射频产品组合、部署简易度及技术演进能力等关键指标表现非常优秀。2019 年,华为的“新一代刀片式基站解决方案研制与大规模应用”项目,凭借创新的基带、主控、传输、中频、射频芯片以及高效节能的基站技术,实现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依托全球领先的通信技术优势,华为在多个领域提前谋划、科学布局,持续构建开放生态。芯片领域:早在 2004 年,华为就成立了海思半导体公司,开启了自主芯片的设计历程。十年后的 2014 年,海思先后发布了多款自主研发的麒麟芯片,包括麒麟 910、920、925、928 和 620。之后几年,海思陆续发布了麒麟 930、935、950、960、970、980、990、9000 等高端芯片和麒麟 620、650、659、710、810等中端芯片,应用于对应的华为手机,助推手机业务快速发展。2019 年,华为(含荣耀)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 17.6%,稳居全球前二,5G 手机市场份额全球第一。除基于 ARM 核的麒麟系列芯片,华为还开发了鲲鹏、昇腾和天罡等多个系列的芯片。鲲鹏芯片是华为基于 ARM 指令集自研的 CPU,华为在鲲鹏芯片上的战略目标是推动 ARM 生态系统的发展,努力打破 Intel 在服务器领域的垄断地位;昇腾芯片号称业内算力最强的 AI 训练芯片,主攻深度学习的训练场景,跑分性能2 倍于英伟达,主要客户是面向 AI 数据科学家和工程师;天罡芯片是全球首款5G 基站核心芯片,它为 AAU 带来了革命性提升,实现基站尺寸缩小超 50%、重量减轻 23%、安装时长比 4G 基站节省一半,有效解决站点获取难、成本高等困难。长期以来华为专注芯片设计,没有投身重资产的芯片制造环节。因此,美国对华为的第二轮制裁会直接导致 2020 年 9 月 15 日之后,全球芯片制造商不再向华为供货,基于 5nm 工艺制程的麒麟 9000 芯片可能成为华为最后一代产品,并面临53 芯片短缺的巨大挑战。人工智能领域:华为进入较晚,以追求全栈全场景 AI 解决方案为目标,逐步构建了 AI 技术底座和创新工具链,包含昇腾系列 AI 芯片、全场景 AI 计算框架MindSpore、Atlas 全系列产品、一站式 AI 开发平台 ModelArts、HiLens 端云协同AI 视频平台以及基于昇腾的云服务等。MindSpore 于 2020 年 3 月正式开源,通过实现 AI 算法即代码,使开发态变得更友好,降低开发门槛,减少模型开发时间;由数千颗昇腾处理器组成的全球最快 AI 训练集群 Atlas900 于 2019 年 9 月发布,总算力将达到 256-1024 PFLOPSF16,相当于 50 万台 PC 的计算能力,强大的算力可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与商业创新。2019 年实现销售收入 897 亿元,同比增长8.6%;ModelArts 于 2018 年 10 月正式面向开发者发布,逐步应用在医疗、智能制造、自动驾驶、智慧城市、园区等人工智能场景,帮助金域医学、广联达、云庐科技等企业及广大开发者进行 AI 开发应用落地,并荣获 2019 全球智博会金奖。华为坚持以“硬件开放,软件开源,使能合作伙伴”的策略推动计算产业发展,依托“鲲鹏 昇腾”两大创新引擎及“5G 云 AI”三大核心优势,为政企市场提供专属服务。从鲲鹏、全栈全场景 AI,到生态建设、产业布局,华为云与计算体系完成向不同维度大幅度延伸,构建了通信智能世界的“新基建”体系。2.2.其他企业的探索其他企业的探索 电力能源行业。电力能源行业。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能源互联网公司,国家电网在特高压、智能电网、大电网安全控制、电动汽车充换电等领域已经进入国际先进水平。2020年 4 月,国家电网发布“数字新基建”十大重点建设任务,即电网数字化平台、能源大数据中心、电力物联网、能源工业云网、智慧能源综合服务、能源互联网5G 应用和电力人工智能应用等,涵盖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2020 年计划总体投资约 247 亿元,预计拉动社会投资约 1000 亿元,构建一个互利共赢能源互联网生态圈。近年来,南方电网加大对特高压、充电桩和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投资力度。2020 年 5 月,世界首个特高压多端混合直流工程、国家特高压多端直流示范工程,昆柳龙直流工程实现全线贯通。该工程横跨滇贵桂粤四省区,全面投产后将新增 800 万千瓦通道送电能力。截止 2019 年底,南方电网建成汽车充电桩 3.16 万个,累计充电电量 4.5 亿千瓦时。未来计划在54 部分重点城市投资 251 亿元建设充电设施,预计四年后建成大规模集中充电站150 座,充电桩 38 万个。电信运营行业。电信运营行业。2020 年初,国内三大运营商公布了 2020 年 5G 投资计划。其中,中国移动将新建 25 万个 5G 基站,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共建约 25 万个 5G 基站,覆盖全国所有地市级(含)以上城市。中国移动2020 年坚持云网一体发展,打造移动云、网络云、IT 云等战略基础设施,从网络升级、技术升级、应用升级、生态升级和运营升级五个维度全面加速 5G 升级,其 5G 相关投资约 1000 亿元。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共建共享5G基站,可节省大笔投资支出,有助于加快5G建设步伐,扩大 5G 覆盖,实现 5G 速率和容量翻倍。2020 年,中国联通 5G 相关投资约 350 亿元,包括 5G 接入网设备、核心网、传输配套、计费改造等支出;中国电信致力于构建“网是基础,云为关键,网随云动,云网一体”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已率先在 5GSA核心网上实现多厂商之间互联互通,实现 5G/4G 互联互通,是全球首家具备 5GSA商用能力的运营商。2020 年,中国电信5G 相关投资约 453 亿元。电商平台行业。电商平台行业。美团是全球最大的餐饮外卖服务提供商,每天配送超过 3000万订单、399 万骑手、1 万多个站点、覆盖 2800 多个县市区的即时配送网络,为美团 AI 的算法和数据建模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美团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高复杂度的多人多点实时智能配送调度系统,每小时可以完成 29 亿次线路规划,平均0.55毫秒即可规划出最优路径,平均配送时长稳定在28分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美团能及时提供各地区餐饮业复工复产的准确数据,对政府部门掌握疫情影响情况,制定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产生积极影响。2020 年 7 月,京东获得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等部门联合颁发的“2020 新基建与行业创新应用领军企业”和“2020 新基建与行业创新应用优秀产品”两个奖项,表彰其在智慧物流和智能仓储等方面的成绩。2019 年 11 月,京东物流在北京亚洲一号智能物流运营中心率先建成国内首个5G 智能物流示范园区。依托 5G 技术,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自动驾驶、机器人等智能物流技术和产品融合应用,打造了高智能、自决策、一体化的智能物流园区解决方案。目前,京东在国内 28 座亚洲一号中全部完成 5G 网络覆盖。五、利用智能经济打造现代产业链五、利用智能经济打造现代产业链、供应链、供应链(一)(一)智能经济对现代产业链智能经济对现代产业链、供应链、供应链的影响的影响 55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目标是推动经济社会的智能化。最终,大规模定制化和社会化制造等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将兴起,将会更加深刻地推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调整。1.1.全球产业链深度调整全球产业链深度调整 智能经济是产业组织方式的巨变,对当前形成于制造业自动化和大规模生产时代的国际分工模式布局带来深刻影响,依托于国际分工模式的产业链供应链都面临调整。智能经济正在重塑国家间产业比较优势。在数字经济时代,产品竞争优势不再是标准化产品的低价格竞争,而是通过更灵活、更经济的智能制造装备生产更具个性化、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发展中国家通过低要素成本大规模生产同质产品的既有比较优势或可能丧失。如果发展中国家的低要素成本优势不能在未来大规模定制中重新占据一席之地,将失去生产高附加值终端产品的竞争优势。支撑智能经济发展的新型制造装备属于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国家间比较优势分布不均匀。智能经济的发展,将对相关产业链布局带来新的变化。智能经济正在重塑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随着智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产业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生产制造主要由高效率、高智能的新型设备完成,与制造业相关的研发、设计、IT、物流和市场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产业主要业态,制造业和服务业将深度融合,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制造化将加速发展。智能经济正在重塑世界经济地理。发达国家通过智能经济重新获得生产制造环节的比较优势,生产要素特别是高端生产要素的流向也将出现调整,带动全球产业链的调整。值得关注的是,全球工业强国借助智能经济实施再工业化和产业链回流,重构更加紧密的制造业与服务业本地布局。智能经济正在重塑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在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下,产业链附加值的分配被形象地归纳为“微笑曲线”,其中处于附加值最底端的是生产制造环节,而上下游生产性服务业处于曲线的高端环节。但是,在智能经济时代,由于数字化技术、数据要素深度参与生产制造环节、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生产制造环节的附加值将明显提升。在抢占新型产业链高端环节、推动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和提升国际竞争力56 的多重目标下,智能经济正在重塑全球产业链的格局。2.2.新型产业组织兴起对供应链的影响新型产业组织兴起对供应链的影响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数据为核心要素、智能制造为先导部门、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的智能经济柔性更高,对以零部件标准化为前提的大规模生产形成了挑战。第一,数字化技术推动刚性生产系统转向可重构生产系统,客户需求管理能力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在智能经济下,可重构生产系统以重排、重复利用和更新系统组态或子系统的方式,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实现快速调试及制造,具有很强的兼容性、灵活性及突出的生产能力,实现生产制造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动态匹配。这一过程也表明制造业从产品模块化演化为生产线模块化。第二,大规模生产转向大规模定制,范围经济可能超过规模经济成为企业的优先竞争策略。可重构生产系统使得大规模定制具备经济可行性,企业依靠规模经济降低成本的竞争策略的重要性也将有所下降。未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将取代规模经济成为企业的主流竞争策略。为此,未来的企业组织将开放更多的接口直接面对消费者。企业组织正演变为连接用户和员工之间的平台型企业。随着智能经济的发展,很多具有平台经济特征的新兴领域以及云计算等,寡头垄断格局初步显现,新进入企业将会更多从细分领域、细分市场切入,较难形成与在位企业的全面竞争。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市场将逐步整合,竞争者数量会进一步减少,形成相对稳定的市场格局。供应链的调整,将更多围绕平台型企业展开。第三,企业内部组织结构需要调整,以提高数据要素的附加值。制造业智能化显著增加了生产的复杂度,对企业管理复杂度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从产品设计、原型开发、企业资源、订单、生产计划获取和执行,物流、能源,到营销、售后服务,都需要按照新的产品价值链加以整合。包括:顺应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提升企业内部支撑制造的服务部门的重要性;顺应从提供单一产品到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的趋势,增强与消费者的互动能力;利用新型基础设施进行投融资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大对员工(特别是技术工人)终身学习计划的投入。57 第四,工厂制造转向社会化制造,产能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企业组织的主要功能是降低生产的信息成本,随着大量物质流被数字化为信息流,生产组织中的各环节可被无限细分,从而使生产方式呈现出碎片化,企业的信息成本可能成为不可承受之重,生产出现了“去企业化”,从而呈现出社会化制造的势头,甚至个人能够通过在线交流进行产品的研发、设计、筛选和完善,社会制造这一新型产业组织逐渐形成。3.3.我国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与我国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与供应链供应链调整方向调整方向 我国完整的产业体系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压舱石作用。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我国发挥世界上最完整产业体系的优势,在较短时间内扩大急需的医用口罩、手套、防护服、消毒液、药品、呼吸机、医药器械和检测用品的供给,在抗击疫情和开展国际抗议合作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硬实力助力我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反观他国,即便是美、德等发达国家,也难以在短期内快速重组产业链。疫情使我们深刻体会到:一国的产业链越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能力越强,在全球变局中越占据主动。疫情也暴露出了我国供应链的风险隐患。全球供应链不通畅、不稳定,即便我国有效控制疫情后加快推动复工复产,也面临来自外部的诸多限制。我国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球工业增加值比重近 1/4,在全球中间品市场的份额高达 1/3,是120 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以及大约 65 个国家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几乎每一个地区都深度嵌入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如全球约有 5.1 万家公司在武汉拥有一家或多家直接供应商,财富1000 强企业中有 938 家在武汉地区拥有一级或二级供应商。为降低疫情对供应链畅通稳定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企业利用智能经济复工复产进行了探索,对推动我国利用智能经济打造新型供应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一是利用智能技术提高复工复产的效率,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供应链管理水平,加速了智能经济的导入进度。二是适应智能经济的新型消费大幅增长,包括在线教育、在线娱乐、在线健康、在线体育等新兴智能经济领域线上线下融合加速发展,应急防疫需求激进增长,供应链正在适应这种趋势的需求。三是智能产业自身发展较快,围绕数据采集、传输、存储、58 分析和应用等各环节的相关产业需求拉动效应在增强。(二二)智能经济推动产业链)智能经济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典型模式供应链现代化的典型模式 1.1.智能经济对产业竞争的影响智能经济对产业竞争的影响 1 1)供给成本竞争转向对)供给成本竞争转向对个性化需求的竞争个性化需求的竞争 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成为竞争焦点。一种新产品从构思、设计、试制到商业性投产,在 19 世纪大约要经历 70 年的时间,在 20 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则缩短为 40 年,战后至 60 年代更缩短为 20 年,到了 70 年代以后又进一步缩短为5-10 年,而到现在只需 2-3 年甚至更短的时间,这种态势必然导致市场竞争焦点的快速转移。当差异化和低成本制造方式得以共同实现时,能否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成为决定企业生存能力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差异化的市场定位成为竞争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需求推行快速交货、保障高质量、低成本和重环保的市场供应便成为影响竞争优势的关键性因素。2 2)制造竞争转向设计制造一体化竞争)制造竞争转向设计制造一体化竞争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让企业不必因为依赖水力而将工厂建立在接近水源的区域。第二工业革命中实行大规模生产的企业为降低劳动力成本广泛利用稀缺自然资源而开展区域间的分工,形成了以跨国代工为特点的全球价值链。在本次工业革命中,机器人的普及将使劳动力占比不断减少,而且随着 3D 打印机的大范围应用,原有一些以组装为重点、强调廉价劳动力的生产区域将会因此失去竞争优势。相反,为了贴近客户,即时回应需求,设计人员和生产人员将会趋向集中同一区域实现零距离互动,从而彻底改变现有的产业区域分工与布局。3 3)低成本劳动竞争转向知识型员工竞争)低成本劳动竞争转向知识型员工竞争 知识型员工成为核心竞争资源。任何一次工业革命都是对劳动力的解放,但与此同时却又提高了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劳动力掌握机器操作,第二次工业革命要求劳动力高效率生产。而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除了某些生产任务因太过精巧而机器人无法操作需转包给拥有廉价劳动力的国家外,大部分生产工作将由机器人承担完成。可以预见,从事制造行业的劳动力人数将大幅降少,而剩余的劳动力则需要成为机器维护员,软件的设计者,通过操纵智能软件管理机器人完成生产任务。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人员需要很高的知识水平59 和技能。而且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也要求劳动力有良好的设计能力与创意。故此,知识型员工将成为企业核心的竞争资源。【专栏 6】“数字人”超级员工 知识型员工在智能经济时代另一个典型表现则是“数字人”。百度和浦发银行一起打造了一个数字“超级员工”。其有一个超级大脑,非常聪明,完全不怕996,可以不吃饭、不睡觉,724 小时地为人们服务,而且非常善解人意,从来不会发火,永远都很体贴。浦发银行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展并打造了无界开放银行。在很多人看来,浦发不仅仅是一个金融机构,而且更像是一家科技公司。浦发和百度等头部科技公司成立了 9 个创新实验室,和 20 多家金融科技公司成立了科技共同体。它和百度成立的联合创新实验室,在智能客服、深度学习等领域取得了实效。让用户、客户有个性化的极致体验对金融服务非常重要。浦发和百度、中国移动启动“数字人”计划,希望为每个用户和客户提供一对一的、个人的数字虚拟金融助理,不仅管理个人的金融资产、账户,更重要的是还能够主动对资金活动、资产配置、消费行为提供建议。新物种“数字人”不仅在金融领域有应用,在旅游咨询、医疗健康、移动通信等领域,都非常有价值。每一个人未来都有一个甚至多个专属的“数字人”为你服务。4 4)企业间)企业间竞争竞争转向数据平台转向数据平台竞争竞争 智能制造打破了企业和边界的边界,过去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竞争将转向跨企业的平台竞争。在以数据为核心要素的智能制造时代,当企业提供某种产品或服务,其使用者越来越多时,每一位用户所得到的消费价值都会呈跳跃式增加,成为具有平台型企业的特征。平台型企业能够“赢者通吃”,掌控自己的商业生态圈。平台企业凭借庞大的用户数量和精确的用户数据,将基于现有的竞争优势,向其他产业渗透,建立新商业模式。平台型企业构建与之相配套的产业生态系统将为新业态的发展创造机会。一方面,平台型企业很难也没有必要提供全部的产品和服务,将衍生出一系列寄生于平台型企业的第三方供应商,促进新业态的发展。另一方面,配套新业态的发展还将有助于强化平台型企业的竞争优势,推动业态创新。2.2.典型模式典型模式 1 1)虚拟制造)虚拟制造 虚拟制造是在产业领域利用智能经济推动产业链和供应链现代化的方式之60 一,适用于复杂产品的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在大飞机、高铁、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众多,广泛分布于产品设计、工艺规划和生产制造等环节,产业创新的效率取决于企业之间高效的协同,但每个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和系统集成环境都可能不同,需要建立企业间互联互通的数字化网络协同设计制造平台。为解决跨学科、跨企业、多团队之间长周期、多任务的协同问题,一些行业利用智能技术搭建网络化协同设计制造平台,整合产业链各环节、各地区的核心企业、研发机构和各级供货商,提高产品的研发效率和质量控制水平。【专栏 7】C919 大型客机数字化协同制造平台 中国商飞 C919 大型客机项目建立了数字化协同制造平台,生产、配套和组装涉及西安、成都、南昌、沈阳、上海等核心城市和周边地区的数百家企业、数十家高校以及数十万名产业工人。其中,包括 16 家材料制造商和 54 家标准件制造商。国外的 GE、Honeywell、CFM 等飞机制造领域的跨国巨头,也成为 C919 大型客机机载系统供应商。平台真正实现了全球化的协同创新和“主制造商供应商”发展模式。2 2)大规模定制)大规模定制 大规模定制是消费品领域利用智能经济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升级的重要形式。在一些直接面向终端消费市场的领域,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品质的升级,消费者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特征日益增强,对供应链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均提出更高要求。例如,在服装、家装、家具、汽车、家电等行业,消费者已经不满足于同质化、单一化的产品供给,要求企业依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产品。同时,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材料利用率、资金周转率,降低返工率、库存率,需要更好地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智能经济为产业更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提供了解决方案。网络化协同设计云平台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模式,数据智能驱动下的产品设计大幅缩短企业生产定制的设计周期,能够快速地研发出满足市场变化和需求的产品,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家具行业为例,企业利用数据要素贯通产业链销售设计、加工配送等环节。在销售设计环节,设计师输入用户户型、家庭结构、偏好、预算等数据,利用基于海量数据开发的虚拟现实系统,智能生成匹配度最高的设计方案效果图,并让61 客户以虚拟漫游方式浏览。在加工配送环节,企业通过模块、区域进行智能拆分,混排并选择最优工厂,安排工序作业指令(包括机器指令和手工指令),生成装箱清单、五金配件清单、入库清单等,可极大提高生产效率和配送效率。通过规模化智能定制模式,企业的生产效率可以提高到传统模式的 8-10 倍,材料利用率相比行业平均 85%,上升到 93%,出错率从行业平均水平 5-8%下降到 1%以下。企业实现成品零库存,规避了企业库存占用流动资金及产品跌价风险,资金周转率由 2-3 次提升到 10 次以上。3 3)服务型制造)服务型制造 智能经济时代,数据要素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制造化,使得原本相对分离的制造环节与服务环节相互融合,形成制造业服务一体化系统,从而推动产业价值链的垂直整合。在服务型制造模式下,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转变为产品与服务的加总需求,制造环节与服务环节的价值分割转变了价值融合,企业的盈利模式从成本竞争转向高附加值竞争。服务型制造在轨道交通、航空发动机、风电装备、工程机械、通用机械、火电核电装备和电梯等领域已有较多应用。部分企业利用智能经济相关平台(如工业互联网平台)对装备进行远程实时监测和控制,收集、管理设备的各类数据(如制造、检修、维护等)。企业能够基于数据对生产进行优化,包括设计缺陷改进、制造工艺水平提升、设备运行状况监测及健康管理、设备可靠性分析与安全评测、设备维修方案评审及优化、备品备件优化管理、设备性能与效率分析及优化等。用户通过手机,可随时随地了解设备的设计、生产、物流、安装、运行等信息,并获取实时专业分析报表与动态示警。六、我国智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六、我国智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旧动能不断接续转换。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形成从微观到宏观各领域的智能化新需求,引导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跃升。智能经济的发展,将迎来诸多机遇,并面临全新挑战。1.1.智能经济已成为各国系统谋划和前瞻布局的重点智能经济已成为各国系统谋划和前瞻布局的重点 智能经济具有知识密集爆发的引领性、高新技术集成应用的融合性、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泛在性、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的变革性,必将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62 生活方式,成为全球经济下一轮增长的主引擎。目前,世界发达经济体纷纷加快布局新经济高端形态,美国的先进制造业领导力战略和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规划、德国的高科技战略 2025、英国的高端价值制造、法国的新工业战略、日本的机器人新战略和下一代人工智能促进战略、韩国的 IT 融合发展战略等都致力于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将智能经济作为培育焦点,抢占国际经济竞争的主动权和制高点。在智能技术发展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新阶段的关键期,谁能在发展智能经济上占据制高点,谁就能掌握先机、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基于此,我们必须抓住时代机遇,着手谋划战略定位,加快布局智能经济,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这是中国面向未来、走向全球,开辟发展新局面的战略抉择。2.2.智能经济已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智能经济已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加快发展智能经济,助推实体经济振兴与转型升级,已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在 2019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国首次提出了“智能 ”的重要战略:“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 ,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近年来,我国相继发布“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 ”、大数据、创新驱动、人工智能等多个国家战略,对智能经济相关重点领域展开布局。“中国制造 2025”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国家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要探索大数据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培育高端智能、新兴繁荣的产业发展新生态,并提出要大力发展工业大数据,打造智能工厂。国家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中提出培育高端高效的智能经济,包括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智能企业三个层次。基于此,我们应着眼于国家战略导向,大力提升智能经济核心能力,加强智能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和壮大,形成经济发展新引擎。3.3.智能经济加快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智能经济加快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当今世界,信息化是鲜明的时代特征。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产业应用不断普及,正成为促进63 技术变革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推动智能经济时代加速到来。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19 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超过 8000 亿元,预计 2020 年将超过万亿元。近年来,数字中国建设成效显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 2020 年 3 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 9.04 亿,较 2018 年底增长 7508 万。新冠疫情期间,实体经济虽然进入短期收缩,但中国 13 亿人口的“衣食”刚需依然存在,在“行政村通光纤和4G 比例均超过 98%,互联网普及率已达 64.5%”的背景下,人们的需求从“实体经济”转向了“智能经济”,智能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国家出台政策大力支持智能经济发展,相关技术不断突破,平台消费、智能消费等新兴需求快速成长的大背景下,我国智能经济发展迎来了加速期。我国发展智能经济在具备较好基础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艰巨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智能经济的统筹推进有待加强。一是智能经济的统筹推进有待加强。智能经济作为新经济的代表,涉及的产业链条更长、产业融合更深入,需要针对性地谋划统筹资源配置和管理机制,进一步分清政府与市场的界限,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错位”。目前,政府、高校、企业等社会各界对智能经济的内涵、产业领域和表现形态等已基本形成共识,但是不同地区的具体发展路径仍在探索中,尚未建立起统一的智能经济协调发展机制。二是智能经济的技术创新应用亟待突破。二是智能经济的技术创新应用亟待突破。一方面,智能经济时代网络的承载量、数据存储量和信息的处理速度都将呈现几何级倍数的增长,对信息通信和智能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国很多企业对技术创新应用重视程度不够。智能经济是基于智能技术的经济模式,但智能技术的研发、应用往往投入大、回收慢,导致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对智能领域的研发投入积极性不高,关键技术储备不足,技术创新应用能力不强。美国权威杂志 Rdmag 的数据显示,2018 年美国科技研发投入占 GDP 的比重为 2.84%,而中国仅为 1.97%,与美国相比差距较大。三是智能经济的市场规模仍需提升。三是智能经济的市场规模仍需提升。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智能经济市场规模大幅增加。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数据统计显示,智能经济占我国 GDP 比重逐年64 增加,目前已接近 1/3。但相对于美、德、英等发达国家超过 50%的 GDP 比重,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此外,我国虽然培育出一批成长性较好的新经济代表性企业,但在企业规模、品牌知名度、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缺少能引领智能经济发展的大型龙头企业。四是智能经济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有待完善。四是智能经济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有待完善。当前,我国智能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现有的技术创新载体众多,创新资源较为分散。仅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有 481 家,国家工程中心达到近 400 家,同时还有相关部委下属的数量众多的各种平台。另外,智能经济产业创新主体角色比较模糊,存在功能性的缺陷;产学研合作良性互动的机制没有完全形成;技术市场发展相对落后;资本市场不完善,智能经济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直接融资门槛过高导致融资结构严重失衡。五是智能经济的人才体系亟需完善。五是智能经济的人才体系亟需完善。我国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不足,对智能经济领域人才的培养能力较弱,人才储备不足,智能经济研发应用型人才供需缺口较大,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转型发展。智能经济是融合型经济,涉及产业发展、技术创新、金融商务等方方面面,是多学科、多领域、多种技术的集成应用,需要懂管理、懂技术、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而这类人才目前极为稀缺。汤森路透公司数据显示,2018 年美国人工智能领域高级专业人才超过 1.3 万人,而中国不足 0.5 万人,两国仍有较大差距。令人欣喜的是,以百度为代表的中国厂商已经开始投入巨额资源培育智能经济人才。百度在 2020 年 6 月份宣布将推出两个“500 万计划”:预计到 2030 年百度智能云服务器数量超过 500 万台;未来 5年预计培养 500 万 AI 人才。六是数字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六是数字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我国智能经济的逐渐发展与壮大,安全威胁、高危漏洞、网络攻击也在日益增多,基础设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金融、能源行业更是成为重灾区。根据美国通信服务机构 Neustar 的数据,与 2018 年第四季度相比,2019 年第四季度 DDoS 攻击增加了 168%。每年各种网络犯罪、攻击给全球经济造成的损失高达 4000 亿美元。七是数据互联互通有待加强。七是数据互联互通有待加强。一方面,我国 80%的数据资源掌握在政府部门,大量的数据沉淀在各部门服务器里,潜力和价值未能得到充分挖掘。近年来国内部分地区通过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部门数据壁垒,提高了数65 据共享水平,但是仍然面临少数机构信息资源开放不足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和公共服务事业单位等机构。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的时间较晚,企业数据尽管数量庞大,但是准确性、规范性、关联性不足等因素导致数据质量不高。据 2019 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及数据应用调研报告 统计显示,在已开展数字化转型的企业中,有超过 80%的企业数据以非结构化为主,超过 90%的企业内部存在数据孤岛,约 80%的企业不认可自身数据挖掘能力,仅有不到 40%的企业采购第三方数据,多数企业没有对外寻求优质、合规的第三方数据供应商的意识。数据互联互通的前提是数据安全。2020 年两会期间,中国民法典第四编“人格权编”中一个有关个人隐私和个人数据保护的条款,引起关注。民法典加强人格权立法,使其独立成编,强化对人格的全面保护,让人民生活更有尊严。八八是全球地缘政治竞争加剧带来了巨大风险。是全球地缘政治竞争加剧带来了巨大风险。中国经济要保持持续平稳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然而当前,全球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逆流涌动,大国博弈明显升温。首当其冲的经贸领域更是摩擦不断。伴随贸易战的升级,争端已经开始向知识产权、数字经济、国家安全等诸多领域延伸。全球产业链因此变得支离破碎,导致全球科技和创新合作进一步受阻。此外,作为智能经济的关键要素,数据在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竞争方面的相关性日益增强。国家之间广泛存在的数据壁垒,全球数据治理体系的缺乏,都将阻碍数据的共享和开放,构成制约智能经济长远发展的诸多挑战。七、推动我国智能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建议七、推动我国智能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建议 智能经济发展不仅涉及多行业、多领域的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还将对就业、安全等社会各个方面产生深层次影响。中国无疑需要在这场深度变革中抓住技术机遇,实现智能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智能化,从而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为了加快技术转化,带领我国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本报告提出以下八点建议:1.1.厚植智能经济基础科学储备厚植智能经济基础科学储备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需求为导向,鼓励企业成为技术方向选择、关键技术攻关、资源配置和推广应用的主体,行业主管部门从政策、规划、公共资源66 与服务等方面加强引导、协调和支持,杜绝可能影响市场公平竞争的研发资助、补贴、评优和推荐等行为,营造能够激发创新活力的发展环境。在智能经济的基础研究方面,以突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瓶颈为重点,超前布局可能引发人工智能范式变革的基础研究。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建设开放共享的开源软硬件基础平台、基础数据与安全检测平台等,为人工智能持续发展与深度应用提供强大科学储备。加快国内重点地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引导鼓励更多的创新资源投入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里。同时设计合理的利益分享和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基础设施共用共享,降低中小企业参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成本。2.2.充分激发智能产业发展活力充分激发智能产业发展活力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积极推进智能经济在市政管理、公共安全、医疗健康、减灾救灾、社会保障、文化教育、交通运输、能源管理、社区服务等领域的应用。鼓励将智能经济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各级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优先支持进入目录的产品、服务及其相关企业,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面向智能经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以及军工、能源、医疗、信息安全等重要领域,可考虑建立智能科技融合新业务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支持开展各类先行先试。在北京、上海等地建设人工智能试验区的基础上,支持更多有条件的省市开展人工智能示范/试验应用。在制造、金融、零售、物流等行业开展示范试点,通过示范试点全面推广应用以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智能技术。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试点/试验协调,强化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智慧城市和云计算等相关领域的协同。激发市场创新活力。推动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人工智能企业共同建立智能经济融合创新中心,聚焦于智能经济在行业应用中的共性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探索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等。创新智能经济投融资模式。实现财政引导资金、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相结合的多渠道融资模式。抓住科创板机遇,促进产业集聚,加快促进更多智能经济企业上市融资。67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构建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创新执法和监管模式,促进知识产权高效转化和运用,实现知识产权与智能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3.3.培育智能经济领域消费市场培育智能经济领域消费市场 从供需两端发力,构建需求引导、市场主导的智能经济市场消费体系。加大智能产品研发和服务创新力度,加快智能产品、服务供给体系质量提升和标准体系建设,积极拓展智能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面向家居、养老、汽车等领域,培育更加成熟的细分消费市场。全面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不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引导形成合理消费预期。在制造、农业、能源等领域加快推进装备智能化升级,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4.4.构建科学合理的开放共享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开放共享机制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列为生产要素,今年 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未来,应以政府部门为重点,大力推动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建设和实施,推进国家就业、社保、地理、环境、生态、交通数据的开放共享,支撑智能经济与政府服务的融合,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稳步推进教育、医疗、能源、公共安全等领域数据的内部整合、共享与对外开放,制定数据资源清单和开放计划,支持相关企事业单位联合智能经济企业围绕应用场景开展智能经济服务,鼓励优质机构智能经济服务能力和资源向地方开放。建立市场化的数据开放运营机制。通过公共数据的公开共享,引导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主动采集并开放数据。构建安全有序的数据交易环境,推动地方政府建立数据交易平台,规范交易流程,把控交易数据质量。5.5.完善智能经济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智能经济人才培养体系 结合实体经济发展需求,按照“智能 X”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探索跨学校、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智能经济人才交叉培养和产教融合新机制。鼓励高校、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加强职业技能人才实践培养,积极培育智能经济技术和应68 用创新型人才。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智能经济专家到企业从事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依托社会化教育资源,开展智能经济知识普及和教育培训,提高社会整体认知和应用水平。加强智能经济领域优秀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引进工作,从创业、落户,到置业等多方面给与激励政策。6.6.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安全高效的智能化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安全高效的智能化基础设施体系基础设施体系 智能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科技实力也成为在国际竞争角逐中的重要砝码。同时,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竞赛的制高点,对经济增长和国家安全均至关重要,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安全高效的智能化基础设施体系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大力推动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传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形成适应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和国防建设需要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推动以信息传输为核心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基础设施,向集感知、传输、存储、计算、处理于一体的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转变,提高低时延、高通量的传输能力。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包括深度学习框架和开源平台在内的人工智能自主安全可控生态链。在全球竞争中,中国的优势在于大量平台型公司积累了扎实的技术基础、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海量数据。在新基建大战略下,能为国家发展打造竞争新优势、注入增长新动能,是人工智能新基建的领军力量。以百度飞桨为代表的中国自研深度学习平台不断发展突破,对于新时期建设智能经济,推进智能经济产业深化,乃至国家层面的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推动价值。7.7.加强智能经济相关的法制法规建设加强智能经济相关的法制法规建设 智能经济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进行,不能突破公序良俗底线,已出现的泄露个人信息、侵犯知识产权、网络欺诈等问题,亟需通过健全法律制度、加强执法监管,以及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两法衔接予以有力打击。持续开展对智能产业安全、伦理、就业、法律等各个方面问题的预测和研判,加强智能经济对经济社会综合影响及对策研究。通过对智能经济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尽早构建智能技术伦理准则并确立最高发展原则。将智能经济安全纳入国家法制69 建设中,并通过立法规范智能技术的发展,确定技术发展边界。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智能经济在安全的前提下服务人类社会。建立多层次、全方位、有效的智能技术产品监督机制和科学的管理体系,引导智能技术及产品的发展。8.8.推动全球合作发展智能经济推动全球合作发展智能经济 习近平主席强调,面向未来,我们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强全球合作,融合发展,是发展智能经济的内在要求,也符合全球各国的根本利益。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坚持开放合作与创新,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与国外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交流与联合研发,在智能经济学术研究层面更全面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同时,推动共建人工智能等智能经济技术治理国际规则,建立更加包容、透明、负责任的治理体系,更好发挥智能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发展质量、改善民生、促进就业、消除贫困、增进民众福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进智能经济国际合作纵深发展。

    浏览量52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0-17 74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2023“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指数报告(83页).pdf

    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地区根据联合国区域划分标准,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地区包括智利、秘鲁、阿根廷、圭亚那、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巴拿马、牙买加。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根据联合国区域划分标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包括南非.  

    浏览量49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07-30 83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德勤:2023全球基础建设未来趋势调查报告(14页).pdf

    全球化领航 全球基础建设未来趋势调查报告后疫情时代 全球基础建设的新开端1尽管世界各国已逐步迈入与疫情共存的新常态,但是新冠疫情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经济动荡让人们对基础设施建设产生了新的思考。各国政府正在.

    浏览量57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07-26 14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基础材料和工程服务行业“一带一路”专题报告:“一带一路”十周年高质量谱新章-230711(34页).pdf

    证券研究报告证券研究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第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第 33 页起的免责条款和声明页起的免责条款和声明 “一带一路”十周年,高质量谱新章“一带一路”十周年,高质量谱新章 基础材料和工程服.

    浏览量16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07-25 34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普华永道:正当其时、适逢其势:2023中国基础设施REITs可持续发展行动调研报告(55页).pdf

    中国基础设施REITs可持续发展行动调研报告正当其时适逢其势特别感谢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研究中心特别感谢 GRESB全球不动产可持续性评级体系2023年年6月月目录1.引言引言052.调研背景调.  

    浏览量83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06-19 55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华信咨询:现代社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白皮书(62页).pdf

    现代社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现代社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白皮书白皮书 华信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22 年 11 月版权版权声明声明 本报告版权属于华信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

    浏览量97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06-19 62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基础材料和工程服务行业建筑央国企专题:建筑央国企的“中特估”逻辑-230411(20页).pdf

    证券研究报告证券研究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第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第 19 页起的免责条款和声明页起的免责条款和声明 建筑央国企的“中特估”逻辑建筑央国企的“中特估”逻辑 基础材料和工程服务行业建筑央.

    浏览量48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04-12 20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200条  共10
前往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