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用时:45ms

行业分析报告-PDF版

您的当前位置:上海品茶 > 行业分析
  • 动力&储能电池及电气化行业深度报告:行业高景气持续关注超级快充和大圆柱电池-240111(35页).pdf

    动力&储能电池及电气化行业深度报告 行业高景气持续,关注超级快充和大圆柱电池行业深度报告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12 35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金属新材料行业深度报告:乘“新能源汽车+机器人”东风掀轴向磁通电机革命-240110(27页).pdf

      敬请阅读末页的重要说明 证券研究报告|行业深度报告 2024 年 01 月 10 日 推荐推荐(维持)(维持)金属新材料行业深度报告金属新材料行业深度报告 周期/金属及材料 本篇报告从电机发展历史与.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12 27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计算机行业数据库专题系列一:国产替代加速推进市场潜在空间广阔-240110(24页).pdf

     证 券 研 究 报证 券 研 究 报 告告 证监会审核华创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批文号:证监许可(2009)1210 号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行业研究行业研究 计算机计算机 2024.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12 24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家用电器行业专题研究:空调复盘家电beta底色-240110(20页).pdf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1 证券研究报告 可选消费可选消费 空调空调复盘复盘:家电:家电 beta 底色底色 华泰研究华泰研究 家用电器家用电器 增持增持 (维持.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12 20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计算机行业深度报告:AI PC元年开启关注增量部件-240110(17页).pdf

    本报告的风险等级为中高风险。本报告的信息均来自已公开信息,关于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建议投资者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计算机行业计算机行业超配(维持)计算机行业深度报告计算机.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12 17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煤炭行业更新:煤价底部确认高股息助力板块估值重塑-240110(19页).pdf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Table_MainInfo 2024.01.10 煤价底部确认,煤价底部确认,高股息助力板块估值重塑高股息助力板块估值重塑 黄涛黄涛.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12 19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家电行业出口链深度报告:长短期多重利好共振家电出海正当时-240110(44页).pdf

    行业及产业 行业研究/行业深度 证券研究报告 家用电器 2024 年 01 月 10 日 长短期多重利好共振,家电出海正当时 看好家电出口链深度报告 相关研究 老板电器派发特别分红,三花智控拟建机 器.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12 44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农业深度研究报告:美国养猪业的启示-240110(26页).pdf

     证 券 研 究 报证 券 研 究 报 告告 证监会审核华创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批文号:证监许可(2009)1210 号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行业研究行业研究 农林牧渔农林牧渔 20.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12 26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煤炭行业:煤价底部确认高股息助力板块估值重塑-240110(19页).pdf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Table_MainInfo 2024.01.10 煤价底部确认,煤价底部确认,高股息助力板块估值重塑高股息助力板块估值重塑 黄涛黄涛.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12 19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72页).pdf

    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I目录一、概述.1(一)贵州数字经济发展概况.1(二)编制背景及目的.4(三)分析方法.61 有关定义.62 数据来源.73 识别模型.7二、数字经济人才整体的发展概况.8(一)人才规模情况.8(二)人才结构分布.111 性别分布.122 年龄分布.133 学历分布.144 所属组织类型分布.155 技能类型分布.156 地区分布.16(三)人才类型分析.171 数字产业化人才.172 产业数字化人才.203 数字化治理人才.244 数字化科研人才.28(四)重点产业及高层次人才分布.311 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人才聚增活力.312 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队伍.35(五)省内地域竞争力分析.381 人才学历水平.382 人才集中度.38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II(六)省外发展差异对比.421 全国省份对比.42三、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引进与评价.45(一)人才培养.451 企业人才需求.452 人才培养模式.473 高校人才就业情况.50(二)人才引进.551 人才引进渠道.552 省外人才流入情况.56(三)人才评价.581 相关技术资格考试.582 相关职称评审.59四、总结与建议.61(一)数字经济人才发展情况总结.61(二)推动数字经济人才发展建议.631 创新人才发展机制.642 强化人才平台建设.653 优化人才供需结构.664 拓宽多元引才渠道.675 增强人才集聚效应.686 用心留才精心用才.68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1一、一、概述概述(一)(一)贵州数字经济发展概况贵州数字经济发展概况发展数字经济,繁荣数字中国,贵州省以高标准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数字中国建设要求。坚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构建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场景发展格局,提升数字经济治理话语权,坚持数字强省思维,紧抓“数据”这一核心生产要素、“算力”这一核心生产力,以及“人才”这一核心创新动力,有效助力我省大数据从“试验区”出发,向“创新区”进军,为建设数字中国提供创新发展经验。近年我省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省 GDP 比例、数字经济人才规模均呈持续增长状态,我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2022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等文件,明确了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引领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要求。省委、省政府快速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新国发 2 号文件政策机遇,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围绕大数据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培育新技术建创新、数字治理创新、数字生态创新,打造大数据发展的 2.0 升级版。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2一是发展环境持续完善,提升数字经济发展保障力。加快推动大数据赋能“四化”,推进大数据赋能新型工业化、大数据赋能新型城镇化、大数据赋能农业现代化、大数据赋能旅游产业化,强化融合服务支撑能力;加快培育数据中心、智能终端、数据应用三大千亿级的主导产业集群,加快建设贵阳大数据科创城、持续推进“百企引领”;促进数字政府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数字政府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建设加速,持续推动数据融合应用、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释放政府数据资源价值;数据价值化探索持续深入,制定发布数据交易规则体系、建设安全可信的数据交易平台,用数据场景应用培育新产业。二是数字产业化持续赋能,助力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2022年,我省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省 GDP 比重 39.1%,与 2022 年全国 41.5%的占比差距缩小至 2.4 个百分点,近 5 年数字经济规模复合增速高达 18.1%,排名全国第一。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增长 90.5%,在全国排位从 2015 年的第 26 位提升至第 17 位。其中,贵阳(贵安)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核心区,数字经济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 49.2%。通过打造存算一体的数据中心发展格局,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贵州)枢纽节点和“东数西算”工程,2022 年新增大型以上数据中心 11 个,是历年的 1.5 倍,贵安新区成为全球集聚超大型数据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截止2022 年底,贵阳大数据科创城已集聚大数据及关联企业超过 400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大数据企业 34 户。华为云全球总部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3已落地贵州,有力支撑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三是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全省大力实施“万企融合”大行动,推动产业融合平台、创新产业融合方式,促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2022 年,全省培育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标杆项目 108 个,实施融合示范项目 1135 个,带动 2106 户企业开展融合。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发展指数从 2017 年的 33.8 上升到 2022 年的 44.5,提升 10.7 个百分点。目前上云企业超 2.5 万家。四是数字化治理体系逐步完善,提升政府数字化履职能力。政务数字化治理方面,贵州政务云平台已经连通所有政府部门业务系统,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事项 100%网上可办,“一网通办”“全省通办”“跨省通办”成为全国示范典型,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连续 7 年排名全国前列,获批“国家互联网 政务服务示点示范省”“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试点省”。五是数据价值不断释放,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创新探索。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优化重组,发布全国首个数据交易规则体系及数据要素的流通交易规则体系,为数据流通交易提供了好的交易环境及政策保障。截至 2023 年 1 月,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已累计入驻数据商 451 家,其中省内数据商 228 家,占总体比例 50.55%,省外数据商 223 家,占总体比例 49.45%。累计促成交易 157 笔,交易金额 3.82 亿元。已累计上架产品 668 个,其中数据产品和服务 499 个,占总体的 74.7%,算法工具 125 个,占总体的 18.7%,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4算力资源 44 个,占总体的 6.5%。(二)(二)编制背景及目的编制背景及目的当前,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加速,数字经济成为撬动经济增长的新杠杆和提振经济的重要领域。2022 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 50 万亿,占 GDP 比重超过 40%,增长速度继续保持在 10%的高位,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2020 年以来,我国数字经济顶住了国际复杂局势、疫情多点散发等多方面压力,数字经济的作用和地位继续提升,成为新的经济增长重要源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促进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提升社会经济产业分工体系稳定性、安全性的重要依托。目前,全国各地正围绕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的七大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十大数字化应用场景,结合各地产业发展需求与特色在数字经济发展进程中持续发力,营造了良好的数字经济发展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数字经济发展高度重视。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我省视察时提出“四新”的总体要求,明确贵州要奋力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这一重要指示,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数字经济发展的殷切期望和坚定信心。千秋基业,人才为本。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驱动的本质是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成为数字经济建设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5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贵州省发展数字经济,必须厚植人才发展根基,大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坚持人才引领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让各类人才在贵州数字经济沃土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为持续完善贵州数字经济人才战略布局,促进数字经济人才供需衔接,及时掌舵人才发展方向,助推数字经济人才结构和配置优化,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围绕我省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人才队伍建设需求,依托我省政务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成果,充分运用大数据思维,对 2022 年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编制形成 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是观察、分析和评价当前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情况的重要报告,通过对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队伍进行数据画像分析,为各部门掌握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总量、分布、结构、层次、供需等基本状况提供协助,为数字经济人才培育发展工作提供数据解读,为制订数字经济人才引进培养与管理服务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对我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全景进行展望,是持续构建数字经济人才发展大格局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6(三)(三)分析方法分析方法1有关定义有关定义白皮书 是在整体把握贵州省数字经济发展任务和现有人才支撑状况的基础上,结合数字经济发展内涵,尊重不同类型数字经济人才的差异特性和发展需求,结合中国信通院2021 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的数字经济“四化”划分和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标准,将数字经济人才分为数字产业化人才、产业数字化人才、数字化治理人才、数字化科研人才四大类。该四类人才定义如下:数字产业化人才数字产业化人才:国民经济统计中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全系列行业中从事“信息化、数字化”的企业类人才。产业数字化人才产业数字化人才:除数字产业化关联行业外的所有行业中从事“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企业类人才。主要包括各传统企业中信息中心、科技中心、网络中心及其他从事数字化、信息化推动工作人才。数字化治理人才数字化治理人才: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除院校、科研院所以外)中从事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政务数字化治理类人才。数字化科研人才数字化科研人才:院校、科研院所中从事信息技术、数字化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7技术教学、研究、成果转化、创新实践等相关工作人才。2数据来源数据来源本次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贵州省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共享数据,并首次将大数据挖掘、大规模抽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互联网权威数据参考与典型企业调研验证等多种方式融合使用,多维度呈现省内各地区数字经济人才群体画像,为贵州省人才发展管理服务、政策研判提供数据支撑。主要数据来源如下:(1)基于贵州省人口基础库和法人基础库数据资源汇聚,依托贵州省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整合市场监管、公安、民政、人社、住建等 12 家单位 33 项数据资源,通过数据比对分析、数据分析建模对全省数字经济人才情况进行摸底;在编制本报告时最新数据更新时间为 2023 年 1 月。(2)重点参考中国信通院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经济人才与就业相关行业白皮书,同时辅助参考了大型行业权威机构数字经济产业发达地区的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相关分析指标,为我省数字经济人才区域竞争力分析提供比对标杆与标准。3识别模型识别模型针对以上四类数字经济人才所从事领域特性,核心通过法人数据、教育数据、社保数据构建数字经济人才识别模型,从软件企业参保、信息化专业学位等信息留痕角度定位到从事数字经济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8领域的明细个体,将其基础信息纳入数字经济人才库中动态管理,并与贵州省人口基础库、第三方部门多维度的人口相关信息进行比对、关联、融合,实现全省数字经济人才数据汇聚,构建并呈现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资源储备、特征分布画像概貌。二、二、数字经济人才整体的发展概况数字经济人才整体的发展概况(一)(一)人才规模情况人才规模情况截至 2022 年,贵州数字经济人才达到 42.43 万人的规模总量。贵州数字经济依托人才资源底座,整体呈稳定增长态势。数字经济人才数量增长总体稳中有进,产业数字化人才与数字产业化人才的规模比达到 1.11:1,进一步推进了传统三次产业结构化转型升级进程;数字化治理人才和数字化科研人才为数字经济人才管理、服务、培育保驾护航;依托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贵州)枢纽节点和“东数西算”等新发展契机形成数字产业化人才发展的新需求牵引力,新型数字产业化人才需求将日益增长,也为数字经济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如图 2-1 所示,2022 年,四类人才总量为 42.43 万人。其中,数字产业化人才数为 19.17 万人,产业数字化人才数为 21.21万人,这两类产业人才是数字经济人才的核心来源,合计数为40.38 万人。2022 年,新增了对数字化科研人才和数字化治理人才的测算,这两类人才的数量分别为 12401 人和 8113 人,是数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9字经济发展中数字治理和智力支持的关键因素。产业数字化人才占比达 49.99%,超过数字产业化人才 4.82个百分点。2022 年,贵州省成为全国首批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的八大节点之一,数字经济迎来一波新的发展机遇,数字化软硬件基础设施智造、“无接触经济”、数字商贸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图 2-1 2022 年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类型分布情况2022 年,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规模总量呈增长趋势,其增幅为 4.2%。如图 2-2 所示,对“十四五”期末数字经济人才规划增加值的目标完成率为 38.58%。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10图 2-2 对“十四五”期末数字经济人才规划增加值的目标完成情况如图 2-3 所示,贵州省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人才规模比呈平稳上升趋势,2022 年其规模比升至 1.11:1。贵州正大力围绕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建设实施数字产业大突破行动,大力拉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劲头十足。图 2-3 2020-2022 年度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数量增长情况已新增人才中各行业具体占比: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11如图 2-4 所示,2022 年,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年均 GDP 产值1增长速度稍有回落,为 11.90%,人才年均 GDP 单位产值仍达到 121.78 万元,人才资源相比较一般劳动力等人力资源,其对产业的拉动能力显著增强。图 2-4 2020-2022 年度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年均 GDP 产值增速(二)(二)人才结构分布人才结构分布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男性占比多、35 岁及以下人才占比多、非公有制企业吸纳人才就业多、技术型人才占比多、贵阳(贵安)聚集度高、高学历人才目前占比偏少。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结构优化将进一步通过省内培育、省外引进的双向优化方式,持续提高人才素质能力和人才体系结构,为贵州省数字经济的不断蓄势前行增强底气。1数字经济人才年均 GDP 单位产值:根据贵州省“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目标测算,2022 年,贵州省2022 年预测每万人拥有人才资源总量为 0.166/万人,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帕累托法则”,测定当年数字经济人才的人均 GDP 单位年产值。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121性别分布性别分布2022 年,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中男性从业者居多,如图 2-5所示,男性及女性占比分别为 64.2%、35.8%。其中男性人数272420 人,女性人数 151918 人。图 2-5 2022 年度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总体性别分布数字化治理人才性别相对均衡,如图 2-6 所示,男性及女性占比分别为 52.1%、47.9%。图 2-6 2022 年度贵州省数字化人才性别分布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132年龄分布年龄分布如图 2-7 所示,2022 年,全省数字经济人才中 35 岁以下的青年人数占比为 53.94%,相对于其他年龄段占比最高,总体呈现年轻化态势。图 2-7 2022 年度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总体年龄分布其中,数字化科研人才年龄分布有所不同,如图 2-8 所示,55 岁以上人才占比 32.79%,占比最高。46 岁以下人才占比为50.86%,在贵州省数字经济产业市场化蓬勃发展的前提下,人才呈现年轻化状态。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14图 2-8 2022 年度贵州省数字化科研人才年龄分布3学历学历分布分布如图 2-9 所示,2022 年,全省数字经济人才中学历为专科及以下、本科的人数比例分别为 70.54%和 28.42%,硕士、博士高学历人才占比较少,我省高学历数字经济人才相对稀缺。图 2-9 2022 年度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总体学历构成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154所属组织类型分布所属组织类型分布如图 2-10 所示,2022 年,全省数字产业化及产业数字化人才在不同所有制企业分布中,私有制企业中人数占比最多。私有制、公有制、混合制企业人数占比分别为 92.31%、4.19%、3.5%,数字经济人才主要聚集在私有制企业。图 2-10 2022 年度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所属组织类型构成5技能类型分布技能类型分布如图 2-11 所示,当前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结构以技术型人才为主,技能型人才为辅,分别占比 65.19%、21.59%。经营管理型人才和科研型人才分别占比 11.31%和 1.91%。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16图 2-11 四种类型人才分布6地区分布地区分布(1)各市州人才分布情况各市州中,贵阳市就业的数字经济人才数量最多,如图 2-12所示,贵阳(贵安)合计人才数占全省数字经济人才总数的54.82%。图 2-12 2022 年度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地域分布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17(2)各地开发区人才分布情况从贵州省各地开发区人才吸纳的情况看,数字经济人才在开发区、经开区集聚人才数量占全省数字经济人才总量的 19.26%,开发区、经开区人才聚集已初具规模。如图 2-13 所示,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各地开发区中数字经济人才最为集中的地区。图 2-13 2022 年度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在开发区、经开区的分布情况(三)(三)人才类型分析人才类型分析1 1数字产业化人才数字产业化人才2022 年,贵州省数字产业化人才达 191689 人,占全省数字经济人才 45.17%,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贵阳贵安以贵安新区、贵阳国家高新区、贵阳经开区为引领,发挥数字经济强省会和“数字活市”效应,2022 年贵阳(贵安)数字经济增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18加值占同期 GDP 的比重达到 49.2%,支撑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为贵州省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核心区。(1 1)产业分布)产业分布如图 2-14 所示,2022 年,全省数字产业化领域中人才数量占比最高的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为 56.69%。图 2-14 2022 年度贵州省数字产业化人才产业分布按照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2)主要产业划分标准,对数字产业化人才按照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进行分析发现,数字产业化人才主要集中在数字要素驱动业和数字技术应用业,分别占比为 52.35%和 38.23%。如图 2-15 所示,其中,数字要素驱动业人才主要集中在互联网生活服务平台、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互联网批发零售、数字内容与媒体、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等业态,而涉及数字要素价值化深入挖掘的互联网科技创新平台、数据资源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19与产权交易等新型业务从业人员占比较小,我省数字要素价值化产业发展和人才培育吸纳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图 2-15 2022 年度贵州省数字产业化人才产业分布(新产业划分标准)(2 2)地域分布)地域分布通过数字产业化人才社保缴纳地数据比对,在贵阳(贵安)就业的数字产业化人才数量最多,如图 2-16 所示,贵阳(贵安)占全省数字产业化人才总数的 72.19%。图 2-16 2022 年度贵州省数字产业化人才地域分布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20对省内各地的高新区、经开区等开发特区人才分布进行分析发现,开发区的数字产业化人才占全部数字产业化人才的22.42%。如图 2-17 所示,人才基本集中在贵阳贵安。贵阳(贵安)以外市州开发区的人才引进力度尚需加强。图 2-17 2022 年度贵州省数字产业化人才高新区、经开区地域分布2 2产业数字化人才产业数字化人才2022 年,贵州产业数字化人才有 212135 人,占全省数字经济人才 49.99%,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贵州省产业数字化人才持续增长,核心集中在第二、第三产业,并在若干新兴业态和模式中呈现初步聚集趋势。(1 1)行业分布)行业分布如图 2-18 所示,2022 年,产业数字化领域中信息化从业人员数量占比最高的产业为第三产业(服务业),占比为 59.64%;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21其次为第二产业(工业)人才,占比 36.62%,仍有较大的需求提升空间。工业互联网、万企融合等核心数字化转型路径将会在贵州持续深化落地,应用逐步覆盖各行各业和各个价值环节,相关人才需求也将日益旺盛。图 2-18 2022 年度贵州省产业数字化人才三次产业分布(2 2)地域分布)地域分布全省产业数字化人才分布出现了相对明显的地域差异特征。如图 2-19 所示,其中,第三产业方面,超半数产业数字化人才集中在贵阳(贵安);第二产业方面,主要集中在贵阳(贵安)和遵义市,分别占比 27.55%和 19.88%。第一产业方面,未出现较明显的人才分布差异。总体来说,贵阳(贵安)的产业数字化人才在全省呈现引领效应。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22图 2-19 2022 年度贵州省产业数字化人才分产业地区分布比例构成同时,对各地的新区、开发区的人才吸纳分布发现,新区、开发区的产业数字化人才占比为产业数字化人才总量的10.97%,主要集中在贵阳(贵安),如图 2-20 所示。图 2-20 2022 年度贵州省产业数字化人才新区、开发区地域分布(3 3)数字化效率提升领域人才分布)数字化效率提升领域人才分布产业数字化领域中,涉及部分重点领域行业人才分布主要是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23集中在数字商贸、智能制造等行业。如图 2-21 所示,其中数字商贸相关人才单类占比较大,达 38.56%。其他数字化效率提升行业人才占比 39.72%,说明数字产业化转型升级过程中持续涌现了一系列的新兴业态和模式,持续吸纳各类数字化人才。图 2-21 2022 年度贵州省数字化效率提升行业人才分布(4)中小微企业人才吸纳情况产业数字化人才中,中小微型企业人才数量为 124608 人。如图 2-22 所示,从业企业为微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人数合计超过中小微企业总数的 70%。中小微企业吸纳了大量人才就业,而随着数字产业的规模化进程,中型企业吸纳人才能力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24图 2-22 2022 年度贵州省产业数字化中小微型企业人才比例构成3 3数字化治理人才数字化治理人才数字化治理人才主要为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除院校、科研院所以外)中从事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政务数字化治理类人才。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数字化治理重点在于创新政府网络化管理和服务,坚持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化同步推进,并加强干部数字教育和培训,培育一批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干部成为推动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关键。因此,将数字化治理人才作为数字经济人才的重要类别,有助于进一步理清当前数字化治理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情况,助推贵州省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现代化,加速数字政府建设。2022 年,数字化治理人才共计 12401 人,占数字经济人才2.92%。如图 2-23 所示,数字化治理人才中 35 岁以下、36-40岁人数占比分别为 33.41%、19.14%,占整体数字化治理管理人员半数以上,人才结构以青年人为主。青年人学习力强、精力充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25沛、敢于突破和冒险,有利于为我省政务治理体系改革注入更多新思路、新活力,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融入数字政府建设中。图 2-23 贵州省数字化治理人才年龄构成如图 2-24,图 2-25 所示,数字化治理人才构成以省内人才为主,省外人才主要为四川省、云南省、湖南省等周边省份人才流入,体现出贵州省作为首个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贵州)枢纽节点等产业发展定位对周边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人才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26图 2-24 贵州省数字化治理人才来源占比图 2-25 贵州省数字化治理人才来源分布从省内人才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如图 2-26 所示,贵阳(贵安)、遵义市数字化治理人才在数量上占比均超过 17%,人才数量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27图 2-26 贵州省数字化治理人才地域分布从人才受教育程度上看,如图 2-27 所示,2022 年,数字化治理人才中本科、硕士学历人数占比分别为 67.25%、13.2%,博士高学历人才占比较少,数字化治理人才中高学历、高精尖人才相对稀缺。图 2-27 贵州省数字化治理人才学历组成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284 4数字化科研人才数字化科研人才科研人员是贵州数字经济创新活力涌流的主要源泉,也是数字经济创新成果转化的核心力量。贵州省院校、科研机构吸纳了大部分高层次人才,大都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在强化技术引领、推动产业融合、完善数字治理、挖掘数据价值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做强做优数字经济的关键。数据显示,贵州数字化科研人才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经验丰富,可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带来更扎实的理论知识、更多的创新活力,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2022年,数字化科研人才达8113人,其中科研院所人才5444人,科研人才 2669 人,占数字经济人才总量的 1.91%。如图 2-28所示,数字化科研人才构成中,67.1%的人才为教职工人才,主要在学校等单位工作,62.65%为其他省份流入,体现数字化科研人才外省流入比例较高。如图 2-29 所示,省外人才主要为湖南省、河南省、四川省等地区人才流入。图 2-28 贵州省数字化科研人才构成及来源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29图 2-29 贵州省数字化科研人才来源地区如图 2-30 所示,数字化科研人才中,拥有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历的人才在四类数字经济人才中占比最多,人数占比分别达25.53%、7.16%。图 2-30 贵州省数字化科研人才学历构成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30如图 2-31 所示,2022 年,数字化科研人才中 55 岁以上占比为 33%,41-54 岁人才占比为 36%,40 岁以下占比为 31%,体现出数字化科研人才中以中年科研人才为主,但各年龄段间差距不大,体现出人才交替的平稳性。图 2-31 贵州省院所科研人才年龄分布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31(四)(四)重点重点产业及高层次人才分布产业及高层次人才分布1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人才聚增活力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人才聚增活力近年来,贵州省重点拓展大数据产业链,上游建设数据中心集群,形成数据资源洼地;下游培育数据应用市场,形成大数据服务应用生态体系。数据中心、智能终端、数据应用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发展作为我省战略性规划,其人才的引进、培育对全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起着关键性支撑作用。(1 1)人才汇聚情况人才汇聚情况截至 2022 年 12 月,我省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从业人数合计达 16.76 万人。如图 2-32 所示,数据应用产业集群从业人数最多,占比达 77.26%;其次为数据中心产业集群从业人员,占比13.41%。图 2-32 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从业人数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32从 9 个市州三大千亿产业人才结构来看,如图 2-33 所示,数据应用产业集群从业人员均占比最高。其中,贵阳(贵安)作为省会城市及重点经济开发区,成为数字产业化人才的重点集聚地区。贵阳(贵安)汇聚三大千亿产业集群人才总数达 9.3 万人,三个产业人才结构分布相对均衡,数据应用、数据中心、智能终端产业集群从业人员占比分别为68.06%、21.17%、10.76%。无论是产业集聚还是人才集聚,贵阳(贵安)是全省三大千亿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优势地区,集群效应向周边市州辐射。图 2-33 贵州省各市州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从业人员结构(2 2)新兴产业人才分布新兴产业人才分布贵州持续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在打造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33云计算等前沿新兴数字产业。如图 2-34 所示,从新兴数字产业从业人员来看,人工智能领域的从业人数占比最高为 35.23%,其次分别是数据交易 29.3%、信息安全 11.16%、云计算 8.47%等。随着国家及贵州省政策对人工智能和 5G 等相关基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领域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而我省人工智能领域的从业人员在新兴数字产业内位居第一,也反映了人工智能赛道是我省未来大数据重点发展的大势所趋。贵州作为全国大数据先行示范基地,近年伴随贵阳大数据交易所的成立以及 2022 年贵州省数据流通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的发布,数据要素流通交易成为新兴产业热点,相应配套的信息安全等基础保障也成为重点关注话题。图 2-34三大千亿集群中新兴产业从业人数分布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34(3 3)人均人均 GDPGDP 单位产值单位产值截至 2022 年 12 月,我省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中,规模以上软服业企业共有252家,在岗人员人均GDP单位产值达237.8万元,同比增速 65.25%。如图 2-35 所示,规模以上软服业相较全省数字经济人均 GDP 产值 121.78 万元高近出一倍,说明我省规模以上软服企业2仍是全省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主要贡献力量。在人才数量上,2022 年我省规模以上软服业在岗人数 3.35 万人,同比增速 8.68%。图 2-35 近两年规模以上软服业与全省数字经济人均 GDP 产值对比我省规模以上人均 GDP 单位产值相较去年同期出现大幅增长,反映了 2022 年我省数字经济市场迎来较快发展,规模以上人才效能得到明显释放。为持续支撑三大千亿产业的高速拓展,2规模以上软服业认定规则:根据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指主要从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主营业务年收入 2000 万元以上且软件业务收入(包括但不限于嵌入式系统软件)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不低于 30%、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35应持续强化三大千亿产业集群相关人才的吸引、培育和储备。2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队伍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队伍高层次人才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标杆,具有较强的牵引和带动作用。高层次人才拥有较高的技术能力和理论水平,是将理论、实践和创新示范有效融合的核心力量。2022 年,贵州数字经济相关研究方向和领域共有高层次人才共 1590 人3,占贵州省高层次人才总数的 28.27%,且高层次人才整体留存稳定,是数字经济人才领域整合资源、成果转化、价值创新和示范创新的核心人群。(1 1)人才集中情况人才集中情况截至 2022 年 12 月,贵州省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 58.62%集中在院校、科研院所,如图 2-36 所示,数字产业化及产业数字化领域高层次人才占比分别为 17.04%及 6.67%。3高层次人才定义参考贵州省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实施办法(试行)相关内容;统计范围包括省市高层次人才名单、绿卡人才等,主要是 2014 年-2022 年间的高层次认证人才,2014 年是贵州大数据发展元年。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36图 2-36 贵州省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类型分布情况(2 2)人才人才结构结构分布分布人才画像呈现有助于了解全省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的领域分布、人才特征特点等情况,从其从事领域也可以反映出贵州省发展数字经济产业的领域特点。如图 2-37 所示,贵州省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在大数据产业领域,占比为 57.88%,其次是计算机软件和电子信息领域,高层次人才集中度较高。图 2-37 贵州省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研究领域分布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37如图 2-38 所示,从学历层次上看,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以硕士、博士高学历人才居多,硕士、博士学历占比为 52.30%。本科以下学历较少,仅占比 5.4%。图 2-38 贵州省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学历分布如图 2-39 所示,从年龄趋势上看,全省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在 36-50 岁年龄区间段,占比为 65.9%,其次是 51岁及以上,总体上以有较丰富的工作实践和经验阅历的中青年人才为主。图 2-39 贵州省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年龄分布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38(五)(五)省内地域竞争力分析省内地域竞争力分析1人才学历水平人才学历水平如图 2-40 所示,数字经济人才在不同学历层次中的比重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不同地区在数字经济人才水平结构上的优化程度和发展潜力。目前,遵义市数字经济人才本科学历人数比重为 47.24%,排全省第一,贵阳(贵安)数字经济人才本科学历人数比重为 44.90%,本科学历占比上仅次于遵义市,但硕士、博士高学历数字经济人才占比为 1.58%,为黔南州的 2.4 倍,遵义市的 3.2 倍。图 2-40 贵州省各市州数字经济人才学历分布2人才集中度人才集中度为了解贵州省各市州的行业特色及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竞争力,本报告选取全省数字经济人才占比排名前十的的十个行业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3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金融业、农、林、牧、渔业),引入数字经济人才集中度的概念来刻画人才发展优劣势,人才集中度表示某市州不同行业人才占比与全省对应行业人才占比的比值,以贵阳为例,某行业人才集中度等于 1 表示贵阳在该行业的人才占比与全省整体水平相当;大于 1 表示与全省整体水平相比,贵阳在该行业存在人才优势;小于 1 表示与全省整体水平相比,贵阳在该行业存在人才劣势。如图 2-41 所示,从数字经济人才集中度来看,全省 9 大市州各具明显特色。贵阳作为省会城市各行业数字经济人才分布最为均衡,除金融业、农、林、牧、渔业和制造业以外的其余行业人才集中水平均高于全省水平,或与全省水平相当。安顺市、铜仁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上相比全省更具有数字经济人才优势,安顺市、毕节市、铜仁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在农、林、牧、渔业相比全省更具有数字经济人才优势,但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存在的人才短板问题也相对明显。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40图 2-41 贵州省各市州行业优劣势(数字经济人才集中度)对比注释:某市州某行业数字经济人才集中度=某市州该行业数字经济人才占比/全省该行业数字经济人才占比。省内各市州数字经济融合结果与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密切相关。2021 年,贵州省发展改革委认定九大产业集群为贵州省第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主要目的是聚焦“四化”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方向,推动我省发展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如表 2-1 所示,通过将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与以上各市州数字经济融合程度较高的行业进行关联,发现 9 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中有 8 个优势产业与该地区数字经济融合度高的行业相关联,其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41中贵阳(贵安)、遵义市、六盘水市、毕节市的优势产业集群为当地数字经济人才集中度最高的行业,相关度最高。如贵阳(贵安)被认定为大数据产业集群,贵阳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的数字经济人才集中度相对较高;遵义市被认定为酱香白酒产业集群,遵义在与白酒生产、销售密切相关的制造业及批发和零售业中的数字经济人才集中度相对较高,可见数字化技术赋能对实体经济发展所发挥的强力促进作用。由此可推断,数字化融合程度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正相关,数字化融合程度高的行业在全省范围内更具备行业竞争力,也更容易在这些匹配的优势产业中吸引相关的优势人才。表 2-1 贵州省优势产业集群及数字经济融合相关性市州市州优势产业集群认优势产业集群认定(定(20212021 年)年)数字经济融合度(数字经济人才集中度数字经济融合度(数字经济人才集中度1 1)行业排名行业排名TOP1TOP1TOP2TOP2TOP3TOP3TOP4TOP4TOP5TOP5贵阳贵安大数据产业集群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遵义市酱香白酒产业集群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农、林、牧、渔业六盘水市新型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农、林、牧、渔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金融业毕节市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农、林、牧、渔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制造业铜仁市互联网平台经济产业集群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农、林、牧、渔业金融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黔南州磷化工绿色高效利用产业集群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安顺市特色旅游产业集群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制造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42市州市州优势产业集群认优势产业集群认定(定(20212021 年)年)数字经济融合度(数字经济人才集中度数字经济融合度(数字经济人才集中度1 1)行业排名行业排名TOP1TOP1TOP2TOP2TOP3TOP3TOP4TOP4TOP5TOP5黔东南州大健康医药产业集群农、林、牧、渔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黔西南州铝合金新材料产业集群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金融业注释:表 2-1 中的优势产业集群认定名称来源于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 省发展改革委认定第一批贵州省特色优势产业集群(2021 年)。(六)(六)省外发展差异省外发展差异对比对比1全国省份对比全国省份对比数字经济岗位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薪资水平呈现梯次效应。从数字经济岗位视角看,如图 2-42 所示,在数字经济人才招聘规模上,贵州省在全国范围内排名为中等偏下水平;如图 2-43 所示,在数字经济人才平均薪酬方面,贵州省在全国范围内排名为中等偏下水平。以上结果也反映出,目前贵州省经济体量对于数字经济人才规模的承载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处于相对中等的水平。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43图 2-42 各省数字经济人才招聘规模分布注释:图 2-43 中的数据来自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就业发展研究报告新形态新模式新趋势(2021 年)。图 2-43 各省数字经济人才平均月薪分布注释:图 2-43 中的数据来自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就业发展研究报告新形态新模式新趋势(2021 年)。数字经济就业岗位的跨省流动能够反映贵州省数字经济市场省内外的拓展情况。数字经济就业是指以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为核心技能,依托信息网络进行研发、生产、服务、管理等工作任务的相关就业,是从市场需求的维度对数字经济人才需求情况进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44行的指标化、指征化解读。2021 年,中国信通院发布中国数字经济就业发展研究报告:新形态、新模式、新趋势(2021 年),对数字经济就业的发展现状和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图 2-44所示,贵州数字经济就业输入岗位占全国总岗位数的比率高于贵州数字经济就业输出岗位。通过跨省岗位流动数据显示,近年来贵州营造了良好的大数据招商引资环境,许多外省企业纷纷来到省内开展工作,为本地人才的就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贵州本省培育的企业在外省的招聘规模较小,也侧面反映出贵州省面向外省的数字经济市场拓展体量小于外省在贵州省内的市场拓展体量。说明贵州省数字经济市场规模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图 2-44 全国各省市数字经济就业输入输出岗位注释:1)数字经济就业输出岗位指各省内注册企业向其他省招聘岗位数,即该省跨省企业为其他省提供就业岗位规模;2)数字经济就业输入岗位是指为其他省所在地注册企业在各省招聘岗位数,即该省通过其他省跨省企业获取的岗位数量;3)图 2-44 中的数据来自中国信通院发布的 中国数字经济就业发展研究报告:新形态、新模式、新趋势(2021 年)。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45三、三、数字经济人才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引进与评价培养引进与评价(一)(一)人才培养人才培养1企业人才需求企业人才需求通过对贵州省数字产业化规模以上企业用工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如图 3-1 所示:2022 年,规模以上企业对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四类专业人才的平均需求人数分别为 1.47、2.3、2.68 和 4.27。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社会人才需求最强劲。相较于社会人才需求,数字产业化各类规模以上企业对各类专业应届毕业生的人才需求相对较弱,且大部分集中在公有制企事业单位,大部分信息化应届毕业生流向传统产业数字化领域,也有助于加快提升产业数字化进程。图 3-1 数字产业化规模以上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如图 3-2 所示,2022 年全省各市州中,贵阳(贵安)人才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46需求在全省范围内占比最高,对社会人才的需求占比达到了67.77%,对应届毕业生人才的需求占比超过 76%。图 3-2 各市州对数字产业化人才的需求占比如图 3-3 所示,数字产业化规模以上企业人员招聘薪酬跨度较大,其中,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算法、密码算法、数据挖掘与分析等专业技能的需求还处于发展阶段,其需求量占比较小,但人均薪酬待遇平均最高。工具类软件、操作系统、行业应用软件等岗位需求技术含量较低,待遇也相对较低,但总体需求量偏大,说明贵州省数字产业化发展水平当前阶段还有较大的释放空间。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47图 3-3 数字产业化各类需求人才基本薪酬分布情况2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贵州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强化本地人才培养,丰富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和职业(技工)院校加强数字经济领域相关专业教育和实用型人才培养。2022 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有 264766 人,其中数字经济领域相关专业毕业生合计 31478 人。如图 3-4 所示,数字经济领域相关专业毕业生中,高职专科毕业生占比为 52.62%,达 16563 人,说明我省数字经济人才培育整体侧重数字技术和技能类应用型人才的培育。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48图 3-4 2022 年贵州省高校毕业生学历结构2014 年是贵州大数据发展元年。如图 3-5 所示,2014 年起,高校数字经济领域相关专业毕业生规模整体呈平稳上升趋势,至2022 年达 3.15 万人。2022 年数字经济领域相关专业毕业生增速达 14.89%,较 2021 年增长了 4080 人。图 3-5 高校数字经济领域相关专业毕业人数趋势图2022 年,贵州省通过人才基地培育、高校联合培养、重点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49人才倍增计划等方式多方发力持续破解人才短缺难题,有效提升人才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1 1)人才基地培育)人才基地培育通过开展“贵州省大数据人才基地”培育,目前累计认定培育了省级大数据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基地 25 家,自 2021 年起遴选大数据人才实训基地 20 个,以大数据行业企业为主,同时发展农业行业企业和高校培养基地壮大培训规模。2022 年通过大数据人才实训基地已实训 710 人,2023 年计划实训人数 1000 人。如图 3-6 所示,大数据行业培训基地占比达 65%。图 3-6 贵州省大数据人才实训基地类型占比(2 2)高校联合培养)高校联合培养通过加大与知名高校合作,联合培养大数据相关学科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清华贵州大数据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截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50至目前已培养研究生 171 人(含在筑 61 人),为 35 家大数据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48 个,甄选贵州省 44 名大数据领域高层次人才担任学生企业导师,多彩贵州网、朗玛通信、航天云网、智诚科技等 35 家重点大数据企业参与联培项目,其中企业董事长、总经理担任企业导师的比例占 60%,组织学生及其校内导师与企业开展合作项目(课题)100 余个。(3 3)重点人才倍增计划)重点人才倍增计划通过实施重点人才计划,稳步推进人才建设。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等四个领域,聚焦以高质量发展统揽贵州数字经济发展全局,遴选 17 名数字经济重点人才开展为期三年的培养。同时深入实施重点人才倍增计划,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融合,2020 年至今完成引进培养重点人才 133 人。3高校人才就业情况高校人才就业情况产业发展拓宽就业容量,就业稳定提升产业活力,产业与就业双向驱动、良性互动,是贵州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2022 年,贵州省通过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把产业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行业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效应愈发凸显。贵州省十大工业产业中的“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和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中的“大数据融合工程”是贵州数字经济发展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51的主要产业承载领域。据统计4,贵州省 2022 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于十大工业产业中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的人数为 7060 人,就业于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中大数据融合工程的人数为 6095 人,两者合计为 13155 人,合占当年数字经济领域相关专业毕业生总人数的 41.78%,其余 58.22%毕业生基本流向产业数字化范畴。如图 3-7 所示,在贵州省的十大工业产业或项目中,毕业生选择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就业人数的最多,占比达 25.74%,贵州省高校数字经济领域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为我省信息化行业输送新鲜血液。图 3-7 2022 年贵州省高校毕业生在十大工业产业就业情况分布从产业人才供需上看,如表 3-1、表 3-2、表 3-3 和表 3-4所示,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和大数据融合工程中数字经济领域相关专业毕业生所学专业与从事行业对口度较高,学历为本科及以4分析数据来源于贵州省 2022 届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52上专业的数字经济领域相关专业毕业生工作专业相关度达89.09%,高职专科数字经济领域相关专业毕业生工作专业相关度达 77.92%。总体供求关系呈平衡状态。十大工业产业中,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等专业相关度均超过 90%,计算机应用、软件技术、新能源新动力等专业人才供不应求。毕业生就业月薪方面,十大工业产业中,数字经济领域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平均月薪为 5315.03 元,高职专科平均月薪为 5240.88 元5。大数据融合工程中,数字经济领域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平均月薪为 5182.64 元,高职专科平均月薪为 5102.45 元。表 3-1 十大工业产业中对应的本科及以上数字经济领域相关专业及相关情况单位:相关度(%),月薪(元)十大工业产业专业需求排名专业相关度平均月薪供求关系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网络工程188.895056供需平衡通信工程294.445750供需平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394.875372供需平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491.675167供需平衡医学信息工程5100.004950供需平衡电子信息工程690.914955供需平衡数字媒体技术783.334250供需平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892.455509供需平衡软件工程9100.006367供需平衡物联网工程1090.914682供需平衡5十大工业产业中,高职毕业生平均月薪剔除了优质烟酒产业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需求的极值。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53十大工业产业专业需求排名专业相关度平均月薪供求关系电子商务1180.005167供需平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266.676833供需平衡基础材料产业能源与动力工程3100.004000供不应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490.005125供需平衡安全工程5100.005700供需平衡自动化685.715214供需平衡清洁高效电力产业能源与动力工程191.674417供不应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100.005000供需平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3100.004929供不应求自动化481.254656供需平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555.565833供需平衡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机械电子工程290.915955供需平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3100.005316供需平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4100.006136供需平衡自动化562.505563供需平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9100.004429供需平衡现代化工产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100.005667供需平衡优质烟酒产业自动化1061.547538供需平衡网络与新媒体1160.004600供需平衡表 3-2 十大工业产业中对应的高职专科数字经济领域相关专业及相关情况单位:相关度(%),月薪(元)十大工业产业专业需求排名专业相关度平均月薪供求关系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大数据技术与应用181.824429供需平衡计算机应用技术292.214351供不应求计算机网络技术393.335067供需平衡会计460.534145供需平衡电子商务587.885348供不应求软件技术671.434357供不应求护理752.385810供需平衡财务管理865.005525供需平衡云计算技术与应用993.335667供需平衡通信技术1575.005563供需平衡物联网应用技术2071.435929供需平衡信息安全与管理21100.004214供需平衡应用电子技术29100.005700供需平衡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54十大工业产业专业需求排名专业相关度平均月薪供求关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3080.004000供需平衡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88.244868供需平衡数控技术380.003960供需平衡机械设计与制造893.336667供需平衡新能源汽车技术1078.575286供需平衡计算机网络技术1169.235000供需平衡电气自动化技术1375.005250供需平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1885.714714供需平衡工业机器人技术2266.674250供需平衡计算机应用技术2480.007200供不应求大数据技术与应用2580.007000供需平衡汽车电子技术2680.007400供需平衡优质烟酒产业计算机网络技术350.0010050供需平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537.504563供需平衡表 3-3 大数据融合工程对应的部分本科及以上专业及相关情况单位:相关度(%),月薪(元)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专业需求排名专业相关度平均月薪供求关系大数据融合工程网络工程188.895056供需平衡通信工程2100.005800供需平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394.445403供需平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491.675167供需平衡医学信息工程5100.004950供需平衡数字媒体技术683.334250供需平衡电子信息工程790.005000供需平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892.315558供需平衡软件工程9100.006214供需平衡物联网工程1090.914682供需平衡电子商务1178.574929供需平衡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55表 3-4 大数据融合工程对应的部分高职专科生专业及相关情况单位:相关度(%),月薪(元)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专业需求排名专业相关度平均月薪供求关系大数据融合工程云计算技术与应用192.865750供需平衡信息安全与管理2100.004214供需平衡通信技术371.434214供需平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481.084419供需平衡计算机网络技术594.745105供需平衡水利水电建筑工程650.006333供需平衡广告设计与制作766.674167供需平衡汽车营销与服务8100.004786供需平衡室内艺术设计985.715357供需平衡财务管理1058.825853供需平衡物联网应用技术1171.435929供需平衡(二)(二)人才人才引进引进1人才引进渠道人才引进渠道2021 年起,贵州数博会、人博会展馆设立了大数据人才引才专区,组织云上贵州、贵州电商云、朗玛信息等知名大数据企业线上线下协同引才,共发布 320 个岗位近 900 个人才需求,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 485 人次,近 60 名大数据领域高层次人才到现场进行对接洽谈,有效发挥数博会、人博会作为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的行业规模效益和资源汇聚效应,吸引企业和人才落户贵州创新创业。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562省外人才流入情况省外人才流入情况2013 年起,贵州省连续出台关于印发贵州省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黔人领发20135 号)、关于印发贵州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实施办法的通知(黔人领发20138 号)、贵州省数字经济领域重点人才计划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贵州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也提出了持续优化人才培育和引进机制的任务要求。如图 3-8 所示,2014-2021 年,外省流入的数字经济人才数量基本呈线性增长趋势,“十四五”开局至今,省外流入贵州省的数字经济人才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23.31%。受疫情影响,2022 年外省流入的数字经济人才数量增加值稍微下滑。图 3-8 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流入趋势图如图 3-9 所示,通过对外省籍数字经济人才来源地区数据分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57析显示:贵阳(贵安)成为外省人才首选去向,占外省籍数字经济人才总数的 73.18%(其中贵安新区占比 7.83%)。此外,贵州省还加大了数字技术相关人才引进力度,通过“黔归人才计划”等多种政策从外省引进贵州籍人才,共引进人才数量达 2909 人,较 2021 年(1958 人)提升了 48.6%,其中贵阳(贵安)引进人才数仍居于首位。图 3-9 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流入地域分布图生活轨迹信息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外省引进人才在本地的生活和留存状态。如图 3-10 所示,外省引进的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在贵州省缴纳社保 5 年以上的人数占比为 65.59%。引进的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有 40.98%选择在黔登记结婚。外省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总体留存状态较为稳定。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58图 3-10 贵州省引进的数字经济高层级人才社保缴纳情况分布(三)(三)人才评价人才评价1相关技术资格考试相关技术资格考试如图 3-11 所示,贵州省通过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的人员涉及 3 个级别层次(初级、中级、高级)、5 个专业领域、27 个专业,自 2004 年以来,我省累计共有 8319人通过考试。其中,高级资格或职称人数合计已达 763 人。图 3-11 贵州省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通过情况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592相关职称评审相关职称评审贵州省以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活力为目标,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建立体现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专业能力、技术水平、学术影响力、创新成效、决策咨询、人才培养、公共服务等多维度的评价指标,实施有利于专业技术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职称评审标准,持续通过各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甄选各类数字经济人才。如图 3-12 和图 3-13 所示,自 2014 年以来,共评审选出 5517 名数字经济人才,主要分布在工程技术领域,占比55.46%,以初级技术人才为主,占比 58.42%。图 3-12 贵州省数字化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通过人才占比分布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60图 3-13 贵州省数字化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通过人才的级别分布其中,自 2019 年以来,贵州在全国率先开展大数据职称评审,形成本土大数据人才培育体系,至 2022 年已完成了 4 次评审工作。从资格条件、能力水平、业绩条件、学术成果等方面划定了标准,进一步完善了我省计算机技术和软件专业领域人才甄别机制,评选出 309 名大数据专业人才。如图 3-14 所示,正高级职称人才有 6 人,副高级职称人才有 20 人,中级 58 人,初级223 人,技术员 2 人,这些人才成为我省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图 3-14 贵州省工程系列大数据专业各级职称人数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61四、四、总结与建议总结与建议(一)(一)数字经济人才数字经济人才发展情况总结发展情况总结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类别主要包括数字产业化人才、产业数字化人才、数字化治理人才和数字化科研人才四类。四类人才在数字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支撑我省经济高质量平稳发展的核心力量,塑造了我省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充分展示了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队伍建设善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智慧和魄力。2022 年,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队伍整体主要呈现以下六大方面的特点:一是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总量突破四十二万。2022 年,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规模总量为 42.43 万人,较 2020 年同期增加超 6 万人,人才规模总量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7.94%,约占贵州省人才资源总量的 6.73%,对“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人才规划增加值的目标完成率为 38.58%。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人才数量分别为 19.17 万人、21.21 万人,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6.17%和 4.36%,产业数字化人才数与数字产业化人才数规模比值为由原 1.07:1 上升为 1.1:1。二是人才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稳定剂”。贵州省数字经济增速连续七年排名全国第一,数字经济成为拉动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稳定民生就业的核心阵地,算力、大数据、软件服务等专业人才需求持续增强,数字经济人才发展整体呈现稳中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62求进、以稳求进等特点。“十四五”以来,省外流入贵州省的数字经济人才数量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23.31%。三是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人才有力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贵州省数据中心、智能终端和数据应用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从业人员中,以数据应用产业集群从业人员居多,占比高达 77%;人工智能、数据交易新兴产业赛道成为吸引人才的热点。2022 年,规模以上软服业人均 GDP 单位产值达 237.8 万元,接近数字经济产业人才整体人均 GDP 单位产值的 2 倍,成为全省数字经济总产值的主要贡献力量。四是高校对口专业毕业生培育供给能力持续增强。2022 年,贵州省数字经济相关领域专业毕业生人数达 3.15 万人,整体就业率达 87.94%。数字经济相关领域专业毕业生就业总体稳定,在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大数据融合工程等产业领域就业的毕业生总体专业相关度达到 85%以上,这两类相关专业毕业生占 2022年相关专业毕业生总人数的 41.78%,其余 58.22%的相关专业毕业生流向产业数字化行业,人才就业基本实现供需稳定。五是贵阳(贵安)成为全省数字经济人才聚集核心区。在全省区域数字经济人才发展分布方面,贵阳(贵安)数字经济人才储备数量、质量及高层次人才在省内均居首位,其他市州数字经济人才集中度与实体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呈正相关。我省规模以上数字经济企业也主要集中在贵阳(贵安),其从业人员占全省规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63模以上数字经济企业人才总数的 61.42%。六是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队伍更加稳定坚实。当前全省获得高层次人才认证的数字经济人才总数为 1590 人,占全省高层次人才总数的 28.27%。其中,省外户籍的高层次人才占比为 6.82%。省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中,在黔缴纳社保年限 5 年及以上的高层次人才数量占比为 65.59%,高层次引进人才留存状态相对稳定,在各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中,58%集中分布在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从业于数字产业化及产业数字化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占比分别为 17%和 7%,技能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育、引进需求迫切,科研成果的生产力转化效益和对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推动效应待加速释放。(二)(二)推动数字经济人才发展推动数字经济人才发展建议建议为进一步激发数字经济市场主体的活力、潜力和创造力,贵州省要持续在解决制约人才培养、使用和流动有关问题上做文章、下功夫。当前我省正处于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建设的核心阶段,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等各个行业、领域和阶段,都需要优质高效的人才来支撑。因此,必须持续释放产业潜能,用产业优势催化人才优势,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人才培养为基础,解人才所需为支撑,促人才使用为根本,从人才机制、产业聚集、供需对接、培育方式、平台载体等方面持续完善人才资源体系,形成具有贵州产业特色和创新驱动的人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64才资源合力。1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创新人才发展机制一是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落实贵州省“十四五”数字经济人才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贵州数字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围绕“三区一枢纽”打造,聚焦破除数字经济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健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评价、人才服务等开发机制,优化完善数字经济人才政策,推进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环境持续改善。二是深入落实“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有关要求,将人才培育与社会经济及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在数字产业化领域重点聚焦数据中心产业集群、智能终端及配套产业集群、特色数据融合产业集群“三个主导产业集群”,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在产业数字化领域抢抓新技术革命机遇,实施“万企融合”大行动,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助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旅游产业化融合赋能,统筹各产业数字经济人才发展,打造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在数字治理领域围绕创新数字化治理模式,深入实施“数字政府”建设行动,持续加强数字政府核心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数字化监管决策体系,培养引进一批数据产品开发、数据服务供给、数据创新驱动、数字化治理创新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注重长远规划,积极引进信息化专业储备人才并增强业务培训,强化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在管理服务机制上,把服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65务高质量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探索重点人才“蓄水池”和建设“数字经济人才之家”,并推行数字经济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增强我省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支撑。在数字经济人才队伍的规模建设上,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对技能型人才和对口专业储备人才的引进落户,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或人才发放相应的落户补贴。四是建设数字经济人才数据库。与各行业专业人才库实现数据共享,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相应人才分析模型,构建人才供需均衡度、人才图谱、活力指数等,支撑人才工作决策数字化、智能化。2强化人才平台建设强化人才平台建设一是发挥贵州科学院、省社科院等作为数字经济人才“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多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破立并举研究数字经济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机制。二是重点围绕产业数字化人才培育,结合“新四化”发展需求遴选工业、农业、旅游业等建成重点数字经济发展园区,建设一批数字产业承接能力强的返乡创业示范基地,结合各地特色产业链和区域集聚特点,形成各有侧重、优势突出、协同创新的集聚发展效应,从空间载体上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提供保障。三是加快数字经济实训基地等推广普及,进一步争取省部共建数字经济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平台落地建设,引进、培养、集聚一大批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数字经济重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66点人才孵化器。四是支持数字经济平台型、龙头型企业发展,在带动产业经济数字化转型提质过程中创造更多更高质量的新兴就业创业增长点,吸纳更多创业创新型数字经济人才。3优化人才供需结构优化人才供需结构一是推进政产教研深度融合释放产业需求。鼓励省内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开设数字化相关专业,加强数字技术技能类人才培养。加快推进高校数字经济科教融合进程,加大对大数据、数字经济领域“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注重数字经济人才多学科交叉培养;加快推进高校数字经济师资队伍提升工程,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方式,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的教育人才团队。鼓励各大高校与重点龙头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推动企业和高校联合建立数字经济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形成合力,发挥各家优势。二是推动区域间高校“帮联促”。建设好贵州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一方面,帮助协调产业资源促进知名高校导师参与贵州项目建设、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共同申报科技人才项目,帮助破解企业技术难题,推动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深化我省高校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院校在人才培养及产学研方面合作,互通融合,带动贵州本地高校科研实践水平的提高。三是加快建设贵阳大数据科创城。推进招才引智、项目引才,推动创业人才、技术人才带项目落地科创城,拉快产业发展与人才汇聚进程。四是构建高端创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67新创业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数字经济人才梯队。围绕数字化改革重点领域,加快引进培育具有信息技术和传统行业经验背景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及专业技术人才,加快满足市场人才资源需求。4拓宽多元引才渠道拓宽多元引才渠道一是持续办好贵州人才博览会“大数据引才专区”。组织各市(州)大数据主管部门动员大数据企业发布人才需求,积极组织所属事业单位参与贵州人才博览会进行招才引才。二是积极探索柔性引才机制。通过鼓励企业与省外机构、省外人才开展技术合作,鼓励用人单位在省外设立分支研究机构,建立人才飞地。鼓励各类大数据企事业单位通过到贵阳(贵安)大数据科创城设立研发中心、孵化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产业化基地等方式柔性引才,引进培养一批领军型人才。三是推进高层次人才共享流通工程。通过建设“人才蓄水池”“人才共享资源池”等人才共享平台为抓手,推动省内外高层次人才的交流、融通,优化我省高层次人才结构,充分发挥“候鸟”型高层次人才的流动效能。四是在优惠条件上将资源向重点人才、引进人才倾斜。给予引进的国内外数字经济人才个人更多的优惠政策,例如便利的落户政策、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及必要的生活补助,优化人才工作、生活的环境。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685增强人才集聚效应增强人才集聚效应一是加强全省“高专精缺”数字经济人才需求梳理。通过制定及公开发布数字经济产业紧缺人才目录,加强引导本省培养及外省吸引的数字经济人才动态有序地流向到我省对于数字经济人才需求密度较高的产业中,使得人才缺口优先填补,确保数字经济人才供应链稳定。二是打造高层次平台载体聚集数字经济人才。支撑“三大千亿级”产业突破发展,围绕数据中心、智能终端和数据应用等方面加快打造创新型数字经济优势集群,以产业集群及产业的极化效应与规模效应聚集更多高层次、能引领和支撑我省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优秀人才,形成数字经济人才高地。三是利用当地优势行业吸引集聚人才。以产业平台为人才发展、队伍建设的核心载体,利用优势行业增强本地数字经济人才的集聚效应,推动数字化转型,构建数字化生态系统。四是探索落实数字经济领域人才落地签证制度,支持和引导在外黔籍企业家返乡创业。6用心留才精心用才用心留才精心用才一是坚持以用为本。重视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育留存,鼓励重点企业试点探索建立综合型数字经济人才内部选拔培养体系和人才开发投入体系,均衡重点资深人才和新生代人才任用。二是释放数字经济人才创新动能。充分发挥我省作为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和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贵州)枢纽节点贵州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69建设的优势,鼓励数字经济人才围绕“数据”新型生产要素做文章,在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和各行各业公共数据资源数据开放、融合挖掘、场景应用、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原始理论创新、应用技术创新和引进消化集成方面做创新探索,对形成创新成果或良好应用效应的,各行业主管部门给予相应扶持奖励。三是创新人才利用服务模式。探索围绕数字经济人才的政府购买人才孵化服务、互联网平台就业创业、零工等多元化新兴工作方式和就业模式,不拘一格利用人才;完善人才服务管理,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建立统一的人才管理服务平台,围绕人才生存发展全生命周期的重点管理服务事项进行提醒、跟踪和主动服务,完善软环境,实现“人城产”融合协调发展。四是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模式。定期开展数字人才队伍建设阶段性评估,跟踪人才发展机制及政策实施情况,对人才利用效能及产业发展支撑贡献度进行评估,形成以评促优、动态调整机制。五是常态化开展好“人才日”活动,深入开展走访慰问等活动,宣传好人才政策,认真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六是发挥好“大数据人才之家”“线上人才专栏”阵地作用。七是完善职称评价体系,为大数据人才提供更为便捷的职称晋升渠道。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11 72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思略特:2023年冬季刊(74页).pdf

    思略特季刊实效战略家,驱动新增长2023年冬季刊目录解决方案解决方案内外兼修,直击数字化营销“深水区”两大难题应对变局实现全球业务健康增长030405行业聚焦行业聚焦传统车企营销中台建设之路直击车企数字化挑战系列播客提升鞋服商品管理能力,重振零售活力打造“五感”品牌模型,赢得新一代消费者0607151623热点观察热点观察迈入国际化新常态,中国企业如何研判海外营商环境新乡村 大使命 探索EOD乡村开发新模式新乡村 大使命 把握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新机遇在华跨国企业高管洞察:品牌增长的挑战与机遇调研报告28293945561思略特季刊|2023年冬季超越数字化超越数字化超越数字化七大要务系列一:反思价值创造之道,畅想定位超越数字化七大要务系列二:拥抱生态网络体系,共创价值超越数字化七大要务系列三:紧贴客户真实需求,深入洞察超越数字化七大要务系列四:建设结果导向组织,打破孤岛超越数字化七大要务系列五:转变领导团队重心,同心协力超越数字化七大要务系列六:再造员工社会契约,赋能一线超越数字化七大要务系列七:颠覆自身领导方式,兼收并蓄58667联系我们联系我们682023年冬季|思略特季刊2解决方案思略特季刊|2023年冬季3内外兼修内外兼修,直击数直击数字 化 营 销字 化 营 销“深 水深 水区区”两大难题两大难题当前困扰企业开展数字化营销转型的两大核心难题为:转化效率难见突破,内部能力也未能实质性建立。普华永道思略特基于多年实操经验,建议企业应“直击痛点,内外兼修”,从用户运营和组织合力切入,厘清核心逻辑与根本挑战,解决转型“深水区”的两大难题。外修外修 引入用户运营引入用户运营,增效数字化营销的破局之道增效数字化营销的破局之道确定用户运营价值:用户运营确实可以实现多重价值。长期的如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Life TermValue),中期的如售后保留率,短期的如销售线索转化率提升。这些价值定位,对于不同时期的企业有着不同的贡献;然而,在市场不断内卷和价格竞争激烈的当下,支持销量提升、降低单位营销费用,无疑是最为优先的价值定位。选择重点经营群体:用户运营从哪里着手提升销量?从潜在客户入手,见效快、效果好,但需要打破传统格局和部门藩篱,启动比较慢,需要企业内部的强力推动;从保客入手,不破坏部门格局,启动快,但周期长,见效慢,改革不太容易坚持到见到光明的那一刻。有效运营用户心智:从形式上看有很多选择。社区社群、内容运营、口碑效应、工具运营等,而每个关键词背后都是一种运营思路。內炼內炼 融合协同制胜融合协同制胜,提升组织合力的破局之道提升组织合力的破局之道统一方向:从用户旅程出发,由外而内驱动。如今,越来越多的需求由“用户驱动”,将用户全生命周期的旅程图作为工具,以解决用户需求和提升营销效率出发,由表及里地推动业务转型。合理用人:让数字化的化学反应在团队间悄然发生。数字化转型是“一把手工程”,需从战略高度制定转型目标并解决跨部门资源协调和配合的问题。同时,还需鼓励一线人员的创新,设定有效的创新想法交流、培育机制,形成鼓励全员创新的文化。闭环管理:建立敏捷的协作机制,对需求和结果形成共识。很多传统企业如“大象”,以沉稳著称,但产品迭代速度慢。联合项目制,并通过敏捷协作机制进行数字化开发,能帮助“大象”更快地转身,如“脱兔”般反应快且灵活地响应不断变化的业务。有效激励:设计与数字化变革相关的奖惩机制。对于涉足数字化转型工作的团队,应设计激励机制,充分鼓励其对数字化转型工作投入,避免营销数字化骨干人才被既有KPI抢占了所有时间资源。随着数字化营销技术红利渐微,企业正面临赛道的切换期,数字化营销进程也逐步走入“深水区”。如何实现更高效的集客和转化成为数字化营销的核心问题。2023年冬季|思略特季刊4了解并下载解决方案系列完整报告挑战一:本地市场洞察不透彻挑战一:本地市场洞察不透彻,方案无法落地方案无法落地不少中国企业开展国际业务,期望复制被中国市场验证的商业模式,填补海外市场存在的同类业务空白,实现快速打开并占领市场。但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对海外本地市场的洞察不足,匹配需求的过程充满变数。挑战二:营商风险评估不充分挑战二:营商风险评估不充分,业务发展受阻业务发展受阻当前国际地缘政治愈发复杂,政治格局变化迅速,既对全球化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原材料成本等变化产生影响,又导致区域针对性限制不断增加,因此对中企在海外市场的经营方式和进入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挑战三:海外组织管控不到位挑战三:海外组织管控不到位,运营难以高效运营难以高效跨文化的组织管理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具体来说,由于文化背景和理念的差异,不同海外市场的管理层及员工对工作、公司管理与上海品茶等方面观点与中国企业总部的管控方式会存在显著的不同,对中资企业如何打造多元化的组织与本地化的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挑战四:品牌高端定位难建立挑战四:品牌高端定位难建立,价值不被认可价值不被认可“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逐步减少,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企业在品牌定位、运营模式等方面都需要构建新的竞争力。但曾经的廉价标签对于中国品牌目标打造的高端定位仍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应对变局实现全球应对变局实现全球业务健康增长业务健康增长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出海”这一重大战略方向对企业业务战略和运营管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海中企在行动前需制定全方位、系统化的战略,明确战略意图和市场选择,进程中需在不同阶段根据全球化需求匹配运营管控体系,以保障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常备不懈,灵活应对。海之路并非坦途,企业在全球化战略制定和业务运营中会遇到诸多挑战,思略特基于项目积累和观察,总结了当前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五大共性核心挑战。挑战五:供应链本地化需求大挑战五:供应链本地化需求大,人才存在缺口人才存在缺口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巨大机遇面前,不少中国企业思考在海外建厂以获取广阔的发展空间。建设海外基地,不仅使中国企业享受到了成本、关税等便利,更提升了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属地化供应链也有利于降低中企出口的阻力。但在海外供应链建立过程中,国内的管理模式和思路经常难以被当地人接受,本地化布局艰难。思略特季刊|2023年冬季5行业聚焦2023年冬季|思略特季刊6多品牌的行业现状多品牌的行业现状在信息化时代,集团企业的不同品牌之间,系统建设能力参差不齐,各品牌通常独立规划建设系统,使得集团以及品牌自身信息化体系呈现“烟囱式”分布。这种建设方式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也会导致集团信息化对品牌自建系统的失控。这种失控在传统车企中尤为明显,集团下属汽车品牌组建各自的IT及数字化团队,为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各品牌强调短迭代式的系统开发方式,以满足业务模式的快速变化。但是,与此同时,集团核心系统又需要保持稳定性,子品牌系统的快速迭代需求与集团IT的稳定性需求发生冲突。而中台建设可以帮助集团企业完美规避这种IT开发模式的冲突。集团与下属品牌信息化的冲突,本质上是IT开发模式中稳态与敏态的冲突。中台的本质是抽象提炼出大量共通能力中心,这些能力中心可以被视为“敏态中的稳态”,将这些能力中心重新整合,使用稳态IT方式建设,形成营销与管理能力中台。这种稳态与敏态融合的IT建设模式被称为“双模IT”。传统车企营销中台建设之路一一、传统车企建设营销中台的必要性传统车企建设营销中台的必要性在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大背景下,新势力车企凭借“以用户为中心”的营销模式快速崛起并抢占市场,在新势力创新营销模式的影响下,传统燃油车企也纷纷从过往“以渠道为中心”的营销模式,开始试水通过多渠道直联消费者,打造营销阵地,由此引发出传统车企对营销中台建设的思考。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BUBUBU敏态敏态稳态稳态稳态稳态BU敏态敏态BU敏态敏态BU敏态敏态稳态稳态传统IT数字化IT传统IT传统IT中中台台稳态稳态过去 双模IT 1.0现在 双模IT 2.0未来 双模IT 3.0(中台时代)BU敏态敏态BU敏态敏态BU敏态敏态双模双模IT开发演进历程开发演进历程思略特季刊|2023年冬季7多渠道与多业态的行业趋势多渠道与多业态的行业趋势多业态意味着多场景,不同场景在业务流程上有着截然不同的逻辑。以车企为例,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造车新势力、本土车企的独立新能源汽车品牌、传统车企的自主或合资品牌,都纷纷推出新能源车型,并且都开始采用主机厂直营的商场店业态。但是,直营商场店与传统燃油车经销商门店的4S店业态,在客户群体、服务目标、组织能力上都有显著的区别。首先,传统4S店的本质是“客户找门店”,进店客户多为有强烈购车意向的人群,而商超店则是“门店找客户”,其客户多数来自商场本身的客流,没有明确的购车意向。这个区别决定了商超店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品牌曝光度和市场认知度,而非简单的“卖车”。这些差异也导致商超店与传统4S店在服务流程上出现两套截然不同逻辑。对于商超店的销售顾问来说,其工作主要面向“近期没有买车计划”的顾客,或向对新能源持有诸多疑虑的用户进行市场教育,而4S店则是高度销售导向的服务流程。两种业态下的服务流程与目标,既存在显著差异,又有大量的共通之处。在这种背景下,单独为每一种业态构建数字化支撑体系,会造成大量系统功能的重复建设,是对企业IT资源的极大浪费。并且,为新业态开发单体式应用会延长系统的上线时间,与企业快速抢占市场的愿景相违背。与之相反,营销中台可以汇聚不同业态下所需的共通服务,当企业扩展新业态时,仅需开发差异化的个性服务,减低成本的同时也能加速系统上线速度。多触点的行业趋势多触点的行业趋势拥有多种营销渠道往往意味着企业需要运营多个前端应用,伴随着营销渠道的不断拓展,为每一个前端应用建设单独的后台支撑显然已经不合时宜。建设一个“大中台”同时支撑多个前端应用,并具备快速扩展性,无疑是全渠道趋势下的最优解。对于汽车行业而言,在这个新能源与燃油车并行的双行道上,传统车企也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来重新加固自己的品牌壁垒,“以用户为中心”是主机厂的一道必修课。在“以用户为中心”的时代,企业的营销动作须全方位围绕着特定消费群体展开,因此打造全方位、全维度、多触点的全渠道营销模式便成为车企的必然选择。在新势力车企“以用户为中心”的新营销模式的影响下,传统燃油车企纷纷从过往“以渠道为中心”的营销模式,开始试水通过多渠道直联消费者,打造营销阵地。从公域角度来说,垂直媒体(如懂车帝,汽车之家),社交媒体(如微信,抖音),第三方电商(如京东,天猫)平台已成为重要营销阵地,内容营销成为公域的主流营销方式。私域方面,店端纷纷启用企业微信,来更好的收集、跟进线索;主机厂开发自己的官网及APP,并植入车联网应用以及充电(新能源)等功能,增强用户粘性。营销中台的建设可以“打薄”上述前台应用,更好的支撑业务的灵活性,为汽车行业的全渠道化、多种营销模式并行的趋势提供更可靠的架构支撑。2023年冬季|思略特季刊8微服务中心与业务场景的支撑关系微服务中心与业务场景的支撑关系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二二、营销中台的内涵营销中台的内涵营销中台的定义与优势营销中台的定义与优势行业普遍认为,中台是对业务场景的灵活支撑,像搭积木一样快速支撑新的业务场景:中台的共享服务体系打破了应用“烟囱式”建设方式,实现了对创新业务场景的灵活支撑。微服务架构(中心服务)高效支撑业务增长,灵活的弹性伸缩为企业带来成本与资源的节约。新营销新营销应用场景应用场景不断扩展不断扩展传统经销模式传统经销模式应用场景应用场景下订提车服务浏览线索下订提车服务中心服务中心服务用户中心用户中心订单中心订单中心营销中心营销中心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中台建设的时机判断中台建设的时机判断按产品生命周期来划分(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处于导入期的企业使用单体架构的成本较低,而处于成长期阶段的企业更适合建设中台。这是因为进入成长期的企业,其业务模式已经得到了市场验证,需要进一步加快脚步快速占领市场,而中台可以快速支撑新的业务场景,满足企业快速占领市场的需求。与此同时,处在这一阶段的企业往往拥有一定的技术储备,如内容中心、卡券中心、商品中心、积分中心等,也有人才储备,如精通微服务落地经验的架构师及相应开发人员。基于此,普华永道认为对于具有一定业务规模的企业来说,单体应用的研发效率将大幅下降,建设中台可以更高效支撑业务增长。三三、传统车企建设营销中台的挑战传统车企建设营销中台的挑战在与许多传统车企就新能源业务的交流中,普华永道发现,越来越多的车企对零售体系的销售系统,无论是直营模式还是代理模式,都愈加困惑。传统车企经常会陷入一个误区,认为传统的经销商管理系统(比如DMS系统),或者利用企业微信的部署能够支持零售业务问题。但实践使其不断发现基于上述体系开发的销售应用系统,在支持业务的灵活发展上捉襟见肘。因此,为直营零售模式打造全新的营销平台无疑是传统车企开展新能源业务的必选项。与新势力车企相比,传统车企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背负着带动原有内部组织体系与经销商体系一并转型的压力,这无疑给营销中台的构建带了不小的挑战。基于过往的项目经验与行业观察,普华永道总结出传统车企在构建营销中台的过程中常见的三个难点。思略特季刊|2023年冬季9技术的复杂性:营销中台与现有系统的融合技术的复杂性:营销中台与现有系统的融合对于传统车企而言,技术层面的挑战主要体现在架构的复杂性上。对于想要进行数字化营销转型的车企而言,革新企业IT架构是一条充满挑战的必由之路。新势力车企可以通过学习互联网及快消品公司的经验,重构营销中台。第一批新势力企业基本都已经完成了零售系统的自研,实现了融合传统经销商管理系统的完全重构。但是传统车企通常拥有大型功能性IT系统,这要求车企必须合理利用现有IT系统帮助企业完成架构转型,实现系统升级改造。例如,传统车企在建设营销中台时,必须重新考量原有的DMS系统与营销中台未来的定位问题,如何合理抽取DMS系统功能,利用其团队和流程,降低初始投资,是传统车企的必修课。其次,对于传统车企而言,直营零售模式无法在短期内完全取代经销商模式,营销中台也很难一次性取代DMS系统,新旧核心系统如何并行、融合也对传统车企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运营层面的挑战:用户营销体系的搭建运营层面的挑战:用户营销体系的搭建在传统的经销商模式中,车企的架构通常以“渠道”为核心搭建,这样的设计反映了车企的组织结构,各职能团队以传统的分工方式各司其职、独立运作。但是营销中台以“用户”为核心构建,提高了系统在业务设计上的复杂度。用户需求/业务需求的变化是不可预期的,但系统设计都是基于当下的设计,难以验证未来的扩展性。如何在顾及不可预期性的基础上,做好不同业务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干扰成为了中台成果的关键所在,需要不停的业务滋养。组织层面的挑战:业务部门对技术部门的挑战组织层面的挑战:业务部门对技术部门的挑战在中台建设实践中,普华永道发现由技术部门驱动的中台设计,会屡屡碰到业务部门的挑战。从管理角度来看,让技术部门从辅助方变成牵头方,实属不易。首先,IT部门普遍缺乏对业务的深度理解,在设计中台时,无法打通业务、战略与技术。其次,从能力角度看,懂业务离实际做成业务创新,还有不小的距离。因此,中台的使用者和参与者(用户)经常缺乏直观的感受,用户无法直接感受到微服务、中心化的架构带来的提升效益。业务人员真正关心的是能否快速响应业务、灵活性支撑市场运营。底层开发人员,则会局限于开发和问题实际解决的过程中是否协同困难。中台需要支撑高并发业务,具有高性能、高可用、高稳定、宜于扩展等特点。技术上的复杂性使得不少企业将中台建设完全交由技术部门牵头主导,而忽略了业务的重要性与复杂性,不同业务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干扰是建设中台系统的关键所在。中台的价值依托于业务场景的实现,本质上来说,中台项目的实施是基于业务场景的实施。由技术部门牵头建设的中台,往往会和实际业务需求脱节,导致建成后的中台无法满足业务部门的实际需求。究其根本,业务人员与技术人员的思维和认知方式是不一样的。业务人员是流程化思维,更关注的是某个任务或者工作目标的达成,而技术人员是抽象化思维,关注点在于某些功能或者服务的抽象化,所以两者之间往往存在认知和沟通上的差距。挑战总结挑战总结就现状而言,技术的复杂性,对很多企业而言,已经不是问题了。但对于传统车企而言,中台的建设还需要与原有系统融合,复杂的业务逻辑导致技术部门无法独立驱动中台建设,企业需要的更多是在建设过程中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来说,软件是思想的体现,作为数字化企业的管理核心,中台必须要将业务和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由技术部门独立驱动的中台,势必会收到业务部门的挑战。所以中台设计需要在总体业务蓝图的基础上,分析当前需求以及未来的演变可能。并在此基础上,抽象中心的建设范围、串联整体业务、沉淀数据、产生价值分析。2023年冬季|思略特季刊10用户旅程拆解示意用户旅程拆解示意四四、传统车企营销中台的创新解决方案传统车企营销中台的创新解决方案组织层:中台建设的组织准备组织层:中台建设的组织准备中台建设过程中,如何最小化业务部门与技术部门直接的隔阂?常见的做法是成立“临时项目团队”,企业分别从技术部门与业务部门选取人员,共同组成项目团队,专门负责中台的建设。组建“临时项目团队”的方法被企业广泛应用,技术部门与业务部门协同建设中台,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业务与技术的脱节。但是这种做法也会遇到一些问题,由于企业组织架构的原因,临时项目团队内部经常会出现强势方,使得中台建设再次陷入“业务”或“技术”单方主导的境地。其次,在临时项目组中,如何合理切割业务与技术的具体工作事项并设置合理的KPI激励,也是困扰企业的一大难题。为解决业务与技术的矛盾,基于过往的项目经验,普华永道提出了一个系统化的实施策略:基于“用户旅程触点分析”开展中台服务设计。以汽车行业营销中台为例,具象化中台设计流程。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将中台设计拆分为业务侧和技术侧,业务部门设计用户旅程触点与业务流程,技术部门负责抽象出中台蓝图,各司其职,一体化设计,分步骤实施,打通业务部门与技术部门的设计壁垒。业务层:以用户旅程为出发点业务层:以用户旅程为出发点,设计一套蓝图设计一套蓝图为实现从“用户旅程触点”到“一套蓝图”的顺利衔接,普华永道为用户旅程触点打开制定了“三步走”策略:用户触点打开与MOT(Momentof Truth,关键时刻)设计、举措筛选、业务流程与蓝图设计。第一步:用户触点打开第一步:用户触点打开用户触点打开的起点是用户价值分析。以“用户”为中心的车企用户旅程通常包含购买、使用、忠诚。其中,“购买”可以进一步细化为知晓、兴趣、比较、磋商、成交等子模块,“使用”可以细化为出行、维护、维修保养,“忠诚”可以拆分为参与互动、传播推荐、复购。普华永道将客户价值链中的每一个模块,继续具象出客户旅程的触点,以“比较”模块为例,包含到店、静态体验与动态体验三个用户触点。客户客户旅程旅程触点触点知晓兴趣比较磋商成交出行维修保养参与互动复购维护知晓了解咨询预选到店静态体验动态体验商务洽谈下订等待提车提车工作生活出游补能咨询/反馈救援投诉权益兑换保险/金融延保/续保加装/改装预约预检维保付款还车增换购咨询旧车估值置换交易推荐/转介绍熟知内容传播选择款型配置付尾款上牌社区活动分享购买使用忠诚价值价值链链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传播推荐思略特季刊|2023年冬季11业务人员优先聚焦对业务有显著影响的核心触点,从用户真实需求出发,对每一个用户触点展开分析,充分参考行业内领先实践,适度超前,从用户、业务、组织支撑三个层面充分展开。1.触点打开内外部输入触点打开内外部输入内部输入:用户视角内部输入:用户视角明确特点:发掘用户特有的需求(用户调研、对标分析)寻求亮点:发掘用户真实需求(用户调研)澄清边界:明确用户现有及潜在需求边界(用户调研)外部输入:行业对标外部输入:行业对标总结领先实践:通过对传统主机厂、新势力等的对标总结用户触点领先实践(对标分析、专家访谈)发掘底层逻辑:发掘友商用户触点领先实践的业务逻辑(对标分析、专家访谈暗访)2.触点打开内容(举措)触点打开内容(举措)触达用户的关键节点(标准动作)触达形式/终端,及触达内容(话术等)触达用户的MOT(亮点)触达用户的数字化举措基于前端触点所需收集的数据基于前端触点所需对现有业务动作的调整/优化基于前端触点对业务流程的调整/优化(与子流程模块对接)支撑目标触点所需的内部组织、汇报关系及人员优化方向表层表层用户层中层中层业务层底层底层支撑层理想状态(“全集”)理想状态(“全集”)内部输入:内部输入:GAP分析分析明确改善点:对比分析用户触点SOP与实际执行动作的差异,并发掘其真实原因(门店调研/暗访、用户调研)用户触点展开方法论(第一步、第二步)用户触点展开方法论(第一步、第二步)用户服务设计是体系化和MOT创新差异性的融合。品牌给用户留下的印象往往来自全旅程的体验,而非单点MOT的创意,因此服务设计也需要从时间维度,以全局的眼光把握细节,协调各触点与品牌调性的一致性。基于品牌现状流程梳理用户的用车旅程,涵盖从品牌知晓、考虑、购买、使用、复购的全生命周期。在用户研究时,进一步拆解旅程,从用户端的高感知场景进行深入探索,并从高感知核心场景展开子旅程,定义不同触点的服务设计机会。从全局角度结合现有方案和用户需求定义优化机会,帮助车企在服务创新环节能够从真实场景出发,既系统全面又触达细节地发现更多客户服务创新机会点。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2023年冬季|思略特季刊12第二步:举措筛选第二步:举措筛选举措筛选的核心目标是从“理想全集”到“现实可落地”。将前瞻性与落地性相结合,综合考虑触点展开成果与业务流程/系统的相互影响与支撑关系,从用户体验与成本两个维度考量,对举措进行筛选。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第三步:业务流程与蓝图设计第三步:业务流程与蓝图设计在用户触点充分展开的基础上,从现实可落地角度出发,完成举措筛选并基于此优化现状业务流程,输出目标业务流程。至此,中台设计转入架构设计阶段。技术层:一套蓝图指导的架构设计技术层:一套蓝图指导的架构设计架构设计通常包括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与技术架构。其中业务蓝图(业务架构)包含战略、组织、业务流程等元素,通常作为业务层的最终输出物,用以指导系统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的设计。微服务设计是中台架构的核心。微服务架构需要抽象提炼出大量共通能力中心(领域服务),这些能力中即为“微服务”。微服务之间满足低耦合、高聚合的特点,赋予了营销中台快速扩展的能力,帮助企业适应外部业务的快速变化。营销中台架构的设计需要足够敏捷。3.触点打开内容(举措)筛选触点打开内容(举措)筛选成本成本用户体验用户体验高高低低低低高高现实举措(“可落地”)现实举措(“可落地”)用户触点展开方法论(第三步)用户触点展开方法论(第三步)思略特季刊|2023年冬季13提升架构组件复用性的同时,也要保证组件颗粒度划分的合理性,这样既解决了大一统功能欠缺的灵活性和扩展性,也避免了过渡拆分导致的复杂性,更加高效敏捷应对业务的变化,提升业务的响应效率。扫描分享微信版本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架构模块拆分原则架构模块拆分原则业务模块拆分(业务模块拆分(AKF)原则)原则基于不同业务拆分Y轴按服务功能拆分X轴 水平复制单体系统负载均衡无限扩展Y轴(功能)关注应用中功能划分,基于不同的业务拆分如:中台可拆分为商品中心、订单中心等多个中心模块X轴(水平扩展)关注水平扩展,也就是“加速器解决问题”集群 负载均衡构建高可用服务Z轴(数据分区)关注服务与数据的优先级划分,如按地域划分按区域拆分,存储不同区域的数据,以达到数据分区、分库、分表存储等前端前端应用服务应用服务领域服务领域服务APP官网商城第三方平台BFF(前后端编排层)会员聚合服务订单聚合服务商户聚合服务商品聚合服务水平事业服务线索聚合服务用户聚合服务内容聚合服务试驾聚合服务评价聚合服务卡券聚合服务活动聚合服务水平事业中心商户中心订单中心评价中心用户中心消息中心商品中心会员中心线索中心卡券中心内容中心试驾中心基础数据中心活动中心应用架构示意应用架构示意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聚合服务聚合服务领域服务领域服务扫描下载报告142023年冬季|思略特季刊直击车企数字化挑战系列播客当下车企竞争已经进入一个高度内卷的混战时代,营销数字化在车企破题中被寄予厚望,但急需摆脱过去营销数字化叫好不叫座的困境。普华永道特别推出系列播客,将问题拆解,从用户运营用户运营、销售模式销售模式、区域赋能区域赋能、车主服务车主服务、用户体验用户体验、数据驱动数据驱动、技术架构和组织架构技术架构和组织架构八个关键点来进行解题,解决车企预算花了但销量稳不住,数据拿了但价值显不出,私域做了但活跃度起不来等各种营销数字化中绕不开的深水区难题,为车企在内的各行业客户提供基于数字化进行业务增长的解决方案,助力车企客户的实际业绩提升。第一期:直销模式是否是销量的万能药?第一期:直销模式是否是销量的万能药?第二期:用户运营做多“重”才能体现价值?第二期:用户运营做多“重”才能体现价值?第三期:汽车经销商是伙伴还是“包袱”?第三期:汽车经销商是伙伴还是“包袱”?第四期:体验驱动增长是玄学还是科学?第四期:体验驱动增长是玄学还是科学?第五期:车企数字化营销,组织如何形成“合力”?第五期:车企数字化营销,组织如何形成“合力”?本系列播客将继续在普华永道微信视频号及普华永道中国官网发布,敬请关注。思略特季刊|2023年冬季15鞋服零售行业正在进入全新的时代 市场供大于求、消费者占据主导优势并改变购物行为、个性化需求旺盛、数字化科技推动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销售场景层出不穷。以人为本、以场景为驱动的新型消费,改变了过去以产品为本、以渠道为主体的单一消费。鞋服零售商在经历了一轮洗礼后需要重新审视战略方向,思考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新常态中打造新优势,并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本文将结合普华永道思略特对鞋服零售行业的独家洞察和丰富实践,简要阐述变革时代下零售商该如何回归零售本质,通过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商品管理能力的提升,寻求破局增长、重振零售活力。提升商品力是实现破局增长的根本提升商品力是实现破局增长的根本商品力是零售企业持续赢得消费者的基础。过去鞋服企业更多以“供应”为中心,是专注卖货的思维。随着供应的极大丰富,市场的供需关系发生改变,消费者势力快速提升,企业依靠同质化商品通过拓展渠道赢得高增长的时代已成为历史。如今,市场进入完全的消费者势力时代(total consumer powerera),各企业都在试图更好地了解消费者,通过构建品牌形象、生活方式和圈层,利用数字化手段来深度洞察和吸引消费者。但是,商品的销售始终是企业实现收入和利润的最终落脚点,所以通过商品力的建设来提供好的商品才是企业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基础。传统商品规划与管理的逻辑将需要被重新定义,从设计师与经验主导的推式组货模式,转变为以消费者为导向,以数据驱动决策的规划模式。在新的商品力打造过程中,“商品企划”是打造商品力的核心职能,沿时间维度进行季前规划与季中管理的全生命周期规划与管理;从内容维度覆盖基于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的商品顶层设计和季中根据实际销售表现的动态商品策略调整;规划方法是由自上向下和自下向上的计划组成,并协调这两个部分计划内容以确保整体规划的完整性和可执行性。提升鞋服商品管理能力,重振零售活力季前规划季前规划季中管理季中管理快反识别快反识别/季中销季中销售预测售预测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端到端商品规划与管理框架端到端商品规划与管理框架2023年冬季|思略特季刊16一一、优化季前规划优化季前规划季前规划是从战略定位、品牌形象和财务目标的角度整体描绘公司或品牌想要进入的领域和想要达成的业务目标,定“基调”。思略特认为,在季前规划阶段,商品企划一方面需要基于消费者需求进行“货”的规划,需要根据自身的战略定位和价值主张,自上而下地规划商品版图。通过消费者的需求捕捉和品类特征的关联分析,定义商品的战略意图和角色,并根据地域特性、渠道特性进行匹配,再思考商品铺货策略。另一方面,商品企划需要基于科学的数据分析驱动业务决策,进行商品财务计划、产品流计划、采买计划等“数”的规划,有数据依据地来设定销售额、利润和库存有效性指标。根据思略特咨询经验,品牌或零售商们在商品规划与管理的常见困境与挑战在于缺乏系统性的规划方法。多年来依靠经验进行业务规划,对可复制可追溯的规划体系建设相对较少。实践证明通过打造端到端的商品企划管理体系可以有效共识业务方向,提升业务能力,具体体现在当季销售表现、资金使用效率和跨职能协同效率等方面。以速赢为例,通过快速诊断,识别出业绩提升核心抓手,并模拟落实业务优化举措,可量化年度预期收益。二二、精细化季中管理精细化季中管理季中管理是利用一套结构化方法对比季前计划,通过分析实际销售表现和最新市场趋势动态管理和调节商品供应,更早识别需求信号并更快地采取行动,以促进达成季前的规划。时尚零售的季中管理手段通常非常僵化,比如在订货会的模式下,具有低成本、大批量、长周期生产等期货供给特征。季中调整局限于对已收货商品进行单一渠道内的配补调及营促销活动。当前,在数字化技术快速普及应用的背景下,海量数据的获取,甚至是实时获取已成为现实。目前市场中备受关注的“快反”模式就是基于“要积极管理季中”的诉求和数字化手段的赋能,众多零售商在积极探索的业务模式。在审视季中管理敏捷性之前,企业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季前规划的有效性如何,是否为敏捷和精准季中管理设定了相应的基础和目标,是否为季中的指标联动提供了合理的参数范围。正因为季前规划主要是利用历史数据和人工判断来描绘未来,季前规划的关键业务指标也就成为季中管理的指路灯塔。举措举措描述描述年度收益年度收益标准化与强化商品企划流程制定标准统一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商品财务计划流程,并设定关键节点的统筹共识决策点制定规范的产品组合计划流程,并与品类战略规划、财务目标、分品类战略规划、财务目标、分析报表集成析报表集成建立更科学的采买量化方法采买量化方法,该方法基于对商品生命周期、销货速率和销售排名的综合分析判断综合分析判断建立更科学的产品流计划流程,使用更效率导向的业务逻辑主动判别货物流路径及留仓策略1%5%净销售额提升商品管理优化预期收益商品管理优化预期收益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思略特季刊|2023年冬季17季前商品财务计划的关键构成季前商品财务计划的关键构成商品财务计划简介商品财务计划简介 创建以财务目标为导向的计划,将品牌财务目品牌财务目标标 转 化为商 品 财 务 计商 品 财 务 计划划,以帮助指导选品决选品决策策 季前规划销售、利润和销售、利润和库存库存,实现盈利最大化商品财务计划通常考量多个维度:商品财务计划由自上向下和自下向上的计划组成,并协调这两个部分以确保计划是稳健的自上自上而下而下自下自下而上而上由高层主导,并融合区域/门店团队的意见聚焦长期增长目标和品牌层面的战略方向通过品类战略规划进行验证由更接近终端市场的角色主导基于结合:按类别/渠道预测的月/周销量,库存周转,销售和利润通过品牌战略和品类战略规划验证位置产品时间商品财务计划的输入商品财务计划的输入 近五年财务计划 最新的全球/国家/区域战略 零售门店数量以及开店/关店/装修计划 品类战略规划 上一季的经验/洞察 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2023年冬季|思略特季刊18因此,当行业里谈论快反,企业应该明确的一点是快反识别或季中预测是为季前计划人员新增的辅助规划工具,是用于通过快速响应为达成季前目标创造条件和机会,而不是用于取代季前规划。从团队职责设置到业务流程的串联,再到业务目标的锁定,季前规划与季中管理包括快反都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从季前规划到季中管理一致的从季前规划到季中管理一致的RACI主要活动主要活动计划买手配货销售VP财务R-责任者A-批准者C-被咨询者I-知情者RACICRACIIRACICRACICRACICIRIIIRACICCACIR品类策略财务目标品牌战略促销降价快反识别首次铺货IIIIII与采买计划对齐与商品财务计划对齐R-责任者A-批准者C-被咨询者I-知情者主要活动主要活动计划买手配货销售VP财务季中管理季中管理季前规划季前规划季中管理并不是单纯地根据市场短期变化而随机采取行动,仅满足短期业务目标。季中管理的核心目标是通过一系列运营手段确保期初的计划和目标能够达成。而季中预测也是为了能更早地识别需求信号并更快地采取行动,以促进达成季前的规划。季中预测的关键构成季中预测的关键构成季中管理简介季中管理简介 是一种结构化方法来管理和对比季前计划,通过重新预测产品的销量,动态管理和调节库存水平,保持合理性,既满足销量需求,又保障产品持续上新提供新鲜度,且不产生冗余库存季中管理的输入季中管理的输入 季前商品财务计划商品财务计划,如销售、促销降价、收货和库存等 实际销售数据实际销售数据、促销降价、收货数据等 门店和渠道反馈反馈 快反识别后的行动类别快反识别后的行动类别立即行动:季中优化机立即行动:季中优化机会点会点对比季前选品计划,增补新款式或新的下单计划在期货订单上增加订货深度即时调价调整商品陈列展示方案收 集 与 梳 理 战 略 机 会收 集 与 梳 理 战 略 机 会点点,作为下一轮季前品类战略规划的输入选品变化新的产品分类重新布局店面陈列空间导致季前预测出现偏差的因素导致季前预测出现偏差的因素消费者的变化消费者的变化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需求购物行为人口统计门店和渠道变化门店和渠道变化新兴渠道新店开业/装修新竞争者的出现产品产品/市场趋势变化市场趋势变化影响产品偏好的新趋势市场营销/促销活动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思略特季刊|2023年冬季19虽然季中销售预测可能会“改变”季前的计划,然而,这些“变化”需要被“计划和衡量”,而“计划和衡量”的基础就是零售企业和品牌的核心人群需求与企业的市场定位,是企业发展的靶心。有相当一部分零售企业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短期的“可见”目标驶离季前的计划和路径,打破了商品调性的稳定性和连贯性,这种稳定性才能带给消费者信心和信任。因此建立端到端从季前规划到季末复盘的体系化的管理机制和工具,可以最大程度帮助品牌实现敏捷快反的同时实现商品力的稳健筑造。品类策略端到端闭环规划框架品类策略端到端闭环规划框架消费者洞察国家/渠道反馈竞争分析行业趋势选品分析财务目标财务目标国家/地区战略营销战略门店战略渠道战略季后复盘季后复盘地区地区渠道渠道品类品类季节季节华华东东华华南南线线上上线线下下XYZ春春季季夏夏季季销售销售X%Y%Z%A%B%E%F%G%利润利润库存库存周转周转毛利毛利回报率回报率季末的财务表现数应该与季前的计划进行同维度同颗粒度的对比分析与原计划有重大偏差的应加以审查和解释复盘的目的是为下一轮季前计划识别和确定改进机会定性分析输入定性分析输入定量分析输入定量分析输入其他战略输入其他战略输入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2023年冬季|思略特季刊20从落地经验来看,驱动端到端一致性策略的执行、快反战略的落地,核心在于理顺整条决策机制,明确参与部门和职能分配,有针对性地解决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的决策推诿问题,通过公司全系统联动,全面驱动季前与季中快反目标贯彻落实。思略特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论,从季前规划开始,一直到季中的积极管理,从而帮助鞋服零售企业实现端到端的商品力打造:业务层面,帮助企业厘清业务逻辑并设计业务规则,包含季前规划的品类战略、商品财务计划、产品组合策略,季中管理的铺补货策略,营促销策略、快反策略;流程层面,设计端到端商品企划流程,包含季前商品规划、季中管理流程与季末复盘;组织层面,设计商品相关组织架构、岗位职责与决策机制;工具层面,设计端到端规划模板与计算逻辑。从而实现看得见的收益。季中商品管理优化预期收益季中商品管理优化预期收益举措举措描述描述年度收益年度收益强 化 门 店强 化 门 店/货架库存管货架库存管理与补货流理与补货流程程将门店/货架库存管理决策与采买决策进行分离制定基于店铺销售业绩等级店铺销售业绩等级的并由采买计划给与充分输入的门店/货架库存管理流程确保门店/货架库存管理动作尽可能接近产品店内上架日期尽可能接近产品店内上架日期进行建立一种更结构性的方式在商品销售阶段进行货品再分配更结构性的方式在商品销售阶段进行货品再分配,充分考虑最新销售趋势变化及现货库存结构制定季节性补货流程补货流程,以拉动模式根据实际销售表现从配送中心以拉动模式根据实际销售表现从配送中心要货要货,同时考虑现有库存、销货速率和产品生命周期假设减少 50%调拨量:可节约数十万数百万调拨相关运营成本;同步提升店铺员工销售人效及工时分配优化降价及优化降价及清仓策略清仓策略更新降价和清仓策略更新降价和清仓策略/边界边界,最大限度地提高全价商品售罄率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超龄库存重新评估重新评估/弃用以店铺级别和调拨支撑的降价策略弃用以店铺级别和调拨支撑的降价策略根据优化后的降价策略优化降价和清仓流程优化降价和清仓流程服装品类3%售 罄率提升;库存天数减少10 %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思略特季刊|2023年冬季21总结总结在以消费者为核心的零售变革时代,鞋服零售商应当意识到商品力对企业竞争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需要立即采取行动,建立贯穿产品生命周期的端到端的商品管理体系,以提升销售额、利润和库存周转率等关键绩效。角逐商品力,需以商品企划为基石,通过定义品类战略,优化产品与渠道组合战略,调整铺货和补货策略,建立快反能力,不断满足并引领消费者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被动反应),为消费者提供定制化、差异化的商品和服务,从而最大化价值实现,激发企业增长活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扫描分享微信版本2023年冬季|思略特季刊22随着消费者主权时代的到来,消费者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在消费过程中越来越关注并开始探索自我需求的边界。与此同时,品牌也在持续发展与迭代,从最初仅作为商品的符号与象征,到现在走向了品牌领导力时代,伟大的品牌逐渐开始引领产业及市场的革新。在消费者主权时代,品牌的发展需要深入阐释自己所处品类之于消费者的关系和意义的变化,发现创造消费者价值的机会。企业需要通过打造“五感品牌”,赢取当代年轻消费者,进而更好地推动品牌持续迭代、焕发品牌领导力。打造“五感”品牌模型,赢得新一代消费者【“五感五感”品牌模型品牌模型】基本框架基本框架普华永道思略特结合自身丰富的品牌管理与咨询实践经验以及对于中国年轻消费者的深度洞察,深入解读品牌与当下消费者的关系,为品牌未来发展方向及路径提供新思路。基于心理学的“冰山模型”,普华永道思略特提出了指导品牌建设的“五感”模型,通过深度剖析品牌的“内在”与“外在”价值,进一步揭示品牌与当下消费者的连接与互动,具体包括:意义感:意义感:品牌价值观及领导力品牌价值观及领导力归属感:归属感:品牌基因和圈层文化品牌基因和圈层文化价值感:价值感:品牌内在价值理念品牌内在价值理念松弛感:松弛感: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方式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方式新鲜感:新鲜感:品牌创新与迭代品牌创新与迭代内在外在品牌价值观及领导力品牌基因和圈层文化品牌内在价值理念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方式品牌创新与迭代新鲜感意义感松弛感归属感价值感思略特季刊|2023年冬季23【“五感五感”品牌模型品牌模型】核心内涵核心内涵意义感:品牌价值观及领导力意义感:品牌价值观及领导力明确品牌存在的终极意义,并以此指引品牌未来的长远发展。消费者通过认知品牌的价值观、感受品牌在生活中的角色,进而与品牌形成内在意义共鸣。当下已经进入第四消费时代。过去,填补式消费、炫耀式消费、悦己式消费是消费主流。随着社会的消费心理持续演变,现在人们期待通过消费寻找人生的答案和精神归属,即追求消费的“意义感”。同时,对于品牌而言,已经开始从定位向使命驱动转变。定位能帮助品牌在竞争中突围,而使命本质上是去创造社会价值、引领新的市场,是一种典型的增量思维。富有领导力的品牌,致力于通过使命引领商业创新、创造社会价值,并引发更广泛的意义共鸣,引领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例如,某软件巨头推动品牌焕新,重新定义品牌使命,明确企业战略新方向,重塑生产力和业务流程,构建智能云平台,创造了全新增长机遇。归属感:品牌基因和圈层文化归属感:品牌基因和圈层文化品牌通过打造社群活动,向外输出特定的品牌调性和圈层文化,吸引具有相同“属性”的消费者加入,给“消费者”带来更多“归属感”,同时也增加了用户的黏性。科技发展及现代社会生活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社交形式,从原先基于熟人关系的“功利性社交”,逐渐发展到基于品位和兴趣文化的“生活方式”社交,由相同品位和爱好而发展出的“社群”逐渐成为“归属感”的重要表现方式。品牌通过打造社群活动,建立用户社群等方式,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更多富有“归属感”的体验。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构建起具有归属感的社群。某运动品牌积极组建“线下社群”,让用户和用户、用户和意见领袖、用户和品牌建立起平等的伙伴关系,通过社群给消费者带来更多富有“归属感”的体验。2023年冬季|思略特季刊24价值感:品牌内在价值理念价值感:品牌内在价值理念消费者生活方式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次的价值诉求。通过升维产品服务体系并传递品牌价值理念,品牌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价值诉求,提供更高维度的情感价值与精神价值。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富裕,消费升级趋势也愈发明显,并沿着消费需求持续进阶,升级路径主要基于:必必需品消费升级需品消费升级,通过消费满足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供应量和可能性得到保障;小康消费升级小康消费升级,更好的产品开始出现,非必需品类开始崛起;品质消费升级品质消费升级,除产品本身外,相关的服务和溢价开始兴起;个性化个性化消费升级消费升级,消费行为成为自我表达和社交的载体。面向新一代消费者,以“健康C位、拒绝躺平、悦己悦心、懒人科技、共享娱乐”为主的产品和服务逐步向满足消费者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个性需求迁移,消费从满足基础性需求到满足“价值感”需求升级。必需品消费升级必需品消费升级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供应量和可得性得到保障小康消费升级小康消费升级更好的产品开始出现,非必需品类开始崛起品质消费升级品质消费升级除产品本身外,相关的服务和溢价开始崛起个性化消费升级个性化消费升级消费行为成为自我表达和社交的载体自我尊重,被他人尊重需求审 美、求知、内在展现、影响必需品供应和可得性得到保障健康C位拒绝躺平悦己悦心懒人科技共享互娱 情感与归属需求,与他人联系人 身、健康、工作等保障需求个性个性表达表达尊重需求社交需求过去的消费者新一代消费者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结合当今商业社会的发展历程,国潮崛起、颜值经济、悦己消费等消费趋势的出现,都表明品牌正通过向外传递生活方式理念,满足新一代消费者文化、审美、情感等更高维度的“价值感”需求。25思略特季刊|2023年冬季基础需求安全需求松弛感: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方式松弛感: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方式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方式,从以前的教育式宣教转变为现在的平等对话,品牌营销方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品牌与消费者的沟通也变得更加真诚。在当代社会中,个人感受的重要性持续上升,对情感联结的需求愈加强烈,人们期待在“个性化满足”与“共同感建设”之间寻求平衡,在不妥协个人感受的前提下加强联结,满足自我需求的同时也积极考虑他人的感受、更主动地创建“共同仪式”时刻。同时,当代社会关系的建设更趋于平等与相互尊重,在尊重个体独立的同时,也在逐渐向共同建设、共同分享、共同创造的关系过渡。品牌与消费者也逐渐走向更加松弛的互动模式,品牌正在用一种更轻松自由的姿态与消费者建立连结,用平等对话的方式与消费者进行互动。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品牌也在积极迎合趋势,尝试与用户进行平等对话。如某洗护“国民品牌”携手“国民偶像”掀起一场国民级营销传播战役,借助偶像回归根本的新人姿态,也间接彰显品牌的新人主张,将品牌与用户放在更为平等对话的互动关系中。新型关系的建设都更趋于平等与互相尊重,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共同建设、共同分享、共同创造人们期待在“个性化满足”与“共同感建设”之间寻求平衡,更主动的创建“共同仪式”共同感建设相互更平等新鲜感:品牌创新与迭代新鲜感:品牌创新与迭代品牌通过各类创新举措,满足消费者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好奇心,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思维、体验或认知,使品牌与时俱进,延续与深化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寻找品牌与消费者实现需求共情的连接点新产品新产品新概念新概念新场景新场景新营销新营销品牌品牌消费者消费者新服务新服务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2023年冬季|思略特季刊26扫描分享微信版本如某咖啡连锁品牌积极展开品牌联名与产品创新,持续向外输出“新鲜感”。通过和不同品牌联名和创新咖啡饮品,带给消费者更多的惊喜时刻,进而保持了品牌的生机和活力。结语结语随着品牌与消费者关系的持续升级迭代,企业需要从更高维度审视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普华永道思略特建议企业,尝试从“五感品牌”视角出发,探索消费者的多维诉求,从而驱动品牌不断发展,打造更具竞争力与时代感的领导力品牌。27思略特季刊|2023年冬季热点观察2023年冬季|思略特季刊28“十四五”以来,面临大国关系、经济放缓等外部环境冲击,企业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发展路径的不连续性明显增强。在日趋饱和的国内市场空间以及持续激烈的行业竞争之下,不少企业均面临业务发展的瓶颈及挑战,并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使之成为新的增长路径。相关调研显示,超过80%的中国企业对出海发展持有较为乐观的态度。尽管海外市场有机会带来业务增长的新机遇,但国际化拓展也需应对地缘政治及目的国营商环境变化等的多方面风险。普华永道思略特与普华永道数字咨询团队合作,结合覆盖多行业、全阶段的企业出海一手经验和洞察,共同撰写并归纳总结了可执行的海外营商环境风险分析框架和实操方案,助力中国企业国际化行稳致远。迈入国际化新常态,中国企业如何研判海外营商环境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转型再升级转型再升级,中企出海为何要谋定而后动中企出海为何要谋定而后动?2021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接近1,800亿美元投资,创近五年新高。新一轮出海呈现出新的特征,中国出海企业已从传统的大型企业延伸至中小型企业,世界各地都能看到中国新兴企业与创新产品的身影。传统的“中国制造”产品正在逐步摆脱“廉价”标签,迭代为具有高附加值、高溢价的产品,中国品牌也在国外市场渐露头角。2018-202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统计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统计单位:亿美元1,4301,3691,5371,788200212022 7.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持续扩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持续扩大1,891思略特季刊|2023年冬季29究其原因,一方面,国内市场需求增长放缓,市场空间被压缩。另一方面,行业成熟度提升,使竞争日趋激烈。以家电行业为例,国内电视市场已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而海外市场仍有需求空白,出海外拓成为了必然趋势。注释:主要国际品牌包括三星、索尼等;主要中国品牌包括海信、TCL、创维、小米、华为等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然而,进入当前的VUCA时代,世界局势愈发呈现出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的形态。尽管具备支持性政策、产业基础扎实、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打造新业态/新模式等拉动因素,中国企业出海仍面临着不小的宏观挑战。地缘政治地缘政治-大国博弈复杂化加剧:大国博弈复杂化加剧:科技创新成为大国战略博弈的主战场,例如:通过出台芯片等核心特定技术的限制政策,加大对与其安全直接相关行业的封锁力度,一定程度影响了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经济影响经济影响-“封闭封闭”的经济循环体系:的经济循环体系:西方发达国家正逐渐减少从中国进口高技术产品,并着力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试图形成发达国家间的内部循环体系。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海外海外“去库存去库存”进一步抑制需求:进一步抑制需求:以美国为例,美国内需持续回落,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库存订单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去库存”压力更趋严峻。2017-2020年中国电视机销量结构(按价格、品牌来源国)年中国电视机销量结构(按价格、品牌来源国)单位:%,千台中国电视玩家身处“红海”,竞争激烈导致平均售价不断下降中国电视玩家身处“红海”,竞争激烈导致平均售价不断下降 主要国际品牌在万元以上的市场机会增加,其份额正在扩大 该段位被主要国际品牌主导,其他玩家普遍积极进入 该价位段竞争激烈,尽管市场份额缩水,但玩家纷纷进行价格战 与其他价格区间相比,该段位市场集中度较低477 17202092.766.16%4GY,000元元35#FS$ 17202037.821.523AD6A 1720207.04.614& 1720207.15.768d%主要国际品牌主要中国品牌其他2023年冬季|思略特季刊30技术迭代技术迭代 “赶超赶超”和和“被赶超被赶超”的双重压力:的双重压力:当前中国不断加强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并在如汽车行业等高新技术领域力求突破,与发达国家之间正逐步形成激烈的竞争关系。与此同时,很多发展中国家在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上日趋成熟,导致我国在部分产品出口上面临被赶超的压力。31思略特季刊|2023年冬季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美国内需持续回落美国内需持续回落656004045505503/2206/2209/2212/2203/2306/2312/21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库存订单2021年年12月月-2023年年6月美国制造业月美国制造业PMI指数统计指数统计312023年秋季|思略特季刊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汽车领域的国际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汽车领域的国际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注释:贸易竞争优势指数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越接近于-1表示竞争力越薄弱,越接近于1则表示竞争力越大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0.20.00.20.40.60.8欧盟中国日本韩国2002020212022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逆风仍前行逆风仍前行,中国企业出海如何识别挑战中国企业出海如何识别挑战?在全球经贸环境动荡的大背景下,近5年中国出口贸易持续稳定增长,展现出强劲韧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保持不变。但此番中企出海的航程中依然不乏风浪和暗礁,如何识别出海道路上的潜在挑战和风险,研判海外营商环境,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重要任务。海外市场的情势洞察并不是简单的对海外市场的数据收集,而是从宏观到微观,从筛选到聚焦的系统性分析过程。普华永道基于大量实战经验和行业沉淀,建立海外营商环境风险评估模型,帮助中国企业对海外营商环境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综合分析。该模型覆盖了中国与目标国家的双边关系,目标国家的营商环境便利度以及企业自身在目标国家实地营商关系,从宏观到微观的三大层面、多个维度,综合权威数据和最新动态的多类因素,并结合企业行业及自身需求进行综合研判,对企业在目标国家的营商环境风险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评估。海外营商环境风险评估模型海外营商环境风险评估模型定制化分析模型定制化分析模型数据输入分析数据输入分析推演结论解读推演结论解读官方消息高层表态学者观点最新动态最新动态权威数据权威数据世界银行世界经济论坛经济学人营商环境研判建议营商环境研判建议正常正常重点服务非敏感重点服务非敏感行业和客户行业和客户,关关注业务合规注业务合规受限受限重点保障业务合重点保障业务合规规,不进行大规不进行大规模业务扩张模业务扩张风险风险避 免 开 展 新 业避 免 开 展 新 业务务,现有业务择现有业务择机收缩机收缩友好友好全面开展业务全面开展业务,积极拓展市场积极拓展市场产业依赖经济合作外交关系军事联系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监管环境舆论环境海外国家与中国海外国家与中国双边关系水平如双边关系水平如何?何?12海外国家制度及海外国家制度及硬件基础设施条硬件基础设施条件怎样?件怎样?3企业在海外国家实地营商关系如何?企业在海外国家实地营商关系如何?政企关系业务情况涉企政策舆论导向2023年冬季|思略特季刊32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基于海外市场的营商环境风险水平,分级分类提出业务发展策略建议,同时通过分析评估关键风险,对目标国家营商环境的情况和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推演,支持企业进行前瞻性决策。基于海外营商环境评估的市场进入路径及运营策略建议示例基于海外营商环境评估的市场进入路径及运营策略建议示例国家 1国家 5国家 2国家 4国家 3海外业务发展重点海外业务发展重点投入地区投入地区对华双边关系对华双边关系较为稳定稳定,且对企业企业态态度度相对友好友好可重点拓展这些国家的政府及重点行政府及重点行业业客户优先市场优先市场保持稳定投入保持稳定投入,择择机拓展当地业务机拓展当地业务当前与中国外交关外交关系系保持正常正常,企业企业本地营商关系建设本地营商关系建设有一定基础基础,没有战争等重大事件前提下能够维持良好的营商环境可重点拓展这些国家的重点行业客户重点行业客户机会市场机会市场建议暂缓进入建议暂缓进入该国与中国双边关双边关系紧张系紧张,因此经济因此经济制裁风险高制裁风险高建议先通过区域生区域生态 提 升 区 域 影 响态 提 升 区 域 影 响力力,同时通过区域区域范 围 正 向 舆 论 传范 围 正 向 舆 论 传播播,优化企业在当地的营商环境后再布局暂缓进入暂缓进入结合具体机会谨慎结合具体机会谨慎投入投入当前与中国双边关双边关系偏紧张系偏紧张,随着地缘政治竞争逐步升级 至 经 济 制 裁 阶段,营商环境恶化营商环境恶化可能性较高可能性较高可在当地提供基础基础性产品或服务性产品或服务,持续关注行业准入行业准入、法律法规及服务要法律法规及服务要求变化求变化谨慎投资谨慎投资思略特季刊|2023年冬季33宏观到聚焦宏观到聚焦,中国企业如何乘风破浪中国企业如何乘风破浪?在风险不断攀升的国际形势之下,未来“不确定性”将成为全球化发展的关键词,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必须在风险管理方面做好全方位准备以应对挑战,方能在出海道路上行稳致远。因此,中国企业未来国际化发展更需要时刻把握外部情势变动,布局应对措施,主动适应新规则,在摩擦中逐渐磨合适应。普华永道认为,中企可以根据境外监管合规要求、产业和重大生产力布局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税收和补贴政策、价格政策、贸易政策等关键监管领域,围绕境外投资目标国家法规、经济、环境、技术、产业等风险因素,分析关键合规风险、评估影响,运用风险管理手段,更好地应对海外营商的风险。法规政策要素应对法规政策要素应对法规政策影响性分析中企可通过梳理经济、环境、技术和产业政策的目标、内容、措施及利益相关方的合规职责义务(如拟进入的行业投资准入、双边投资保护、准入范围、准入条件及限制要求和许可经营手续),识别可能对投资项目和关键出海业务造成影响的法规要求。法规政策回顾性分析结合中企出海的关键业务领域对应的政策影响分析结果和现行政策违规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洞察监管政策动态要求和趋势,检视中企的合规遵从情况,及时制定、调整业务合规管理工作。法规政策符合性分析分析投资项目准备阶段的组织架构设立情况和合规资源的配置情况,分析境外实体和业务部署与境外法规政策的符合性。经济不确定要素应对经济不确定要素应对积极关注外部监管政策变化,提前制定防范措施积极关注投资目标国家和物料采购主要来源国、生产和研发主要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政策和外汇管制变化,深入分析影响结果,提前制定风险应对计划和防范措施(如使用多种投融资工具降低汇率风险)。积极推进企业制度体系建设,制度先行稳固发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构建投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制度体系。中企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实施,对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建立健全的科学、民主决策制度,加大激励措施应用力度,为企业发展竞争力提升提供可靠保障。2023年冬季|思略特季刊34构建全面预算授权体系,控制经济风险产生经营活动预算、投资活动预算、筹资活动预算等都为全面预算的主要内容。在全面预算管理中,中企制定科学的分级管理规定,在预算申报、资金分配及项目执行等多个阶段对境内外各个部门监管职责加以明确,且对各级经济责任制加以强化。适时监控经济活动与资金运作状态,充分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和企业实际资源能力,达到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积极分析评估潜在经济风险,保障经营治理水平中企通过筛选、分析与评估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经济风险,并确保判断的准确性,把风险防范控制的重点从化解转移到风险防范环节。形成有效预测、识别、评估及分析可能存有的风险,并进行有效处理。以成本最低化达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经营治理。运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实现资产管理信息化通过互联网技术,达到网络化管理的目的,做到境内外各部门有效监管、信息资源共享,达到多部门对一项业务有效监管的目的。实现资产动态管理,确保任何时间相关部门都能够对资产管理信息进行查询与反馈,进而对企业管理效率、工作质量最大限度提升。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灵活用人机制完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优化配置境内外人力资源,促进人才跨境流动的合理有序,对人才使用效率最大限度提升。生态环境影响应对生态环境影响应对从制度颁布的时间维度出发,开展全生命周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考虑环境政策颁布、修订和实施的全过程,确定是否会对中企的境外业务产生长期影响。从制度的辐射空间尺度出发,考虑政策实施后受到影响的区域分析政策是否会在特定时段对特定区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涉及边境地区的特殊政策应考虑跨界生态环境影响范围和程度。分析环境政策内容、执行是否存在不确定性,及时制定应对措施针对政策作用对象界定不明确、保障措施不到位等情况,或针对政策执行中断、选择性执行、过激或消极执行等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制定合规内控的应对措施。思略特季刊|2023年冬季35技术影响应对技术影响应对利用专利政策优势,打响品牌效益结合投资目标国家的技术政策要求和中企业务发展所具备的技术专利和优势,重点选择在投资目标国家开展与中企技术优势匹配度较高的技术,提高中企在境外当地甚至全球技术领域内的竞争力水平和知名度。加强准入条件识别,维护合法利益为促进中企跨越国外技术壁垒,中企可以持续完善出口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对国际市场技术准入条件和出口商品技术政策要求的监测识别,积极为企业跨越国外技术壁垒提供技术政府支持。同时,中企可以充分利用 WTOTBT/SPS委员会及其相关多边贸易合作平台服务,积极维护和争取合法利益。产业影响应对产业影响应对以创新政策统领产业政策体系,协调产业政策与绿色转型当前“绿色复苏”已成为全球发展主流趋势,英美欧盟等国家和组织陆续提出通过绿色化和数字化实现碳中和目标。中企可通过识别、获取、使用产业扶持政策及其条件要求,营造绿色战略转型,实现全球化稳步经营。提升产业政策系统性管理能力,构建数字化转型工具系统锚定前沿技术工具,构建公司绿色产业战略定位与数字化工具系统规划,以全球关键产业政策为引子,打通业务跨境数据流通,促进境内外产业系统性管理能力,推动数字化技术赋能产业经营效益,营造企业业态发展新模式与产业品牌竞争力。强调发展与合作并重,与境外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并寻求互利突破中企应在出海业务前期调研环节,充分了解境外当地经济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行业龙头企业及其出海发展案例,结合境外当地政策扶持和当地重点产业发展战略定位,选择性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方式,积极寻求产业互利突破,以“抛砖引玉“模式打开出海市场困局。确保中企的产业政策措施适应国际经贸规则的演变趋势中企为更好地融入新的境外国际贸易投资体系,有必要了解、对照、应用WTO改革和其他新的区域贸易协定规则要求,重新审视自身产业战略和发展定位。确保在境外适用的贸易协定规章要求框架下,强化基础技术、设施和专业人才领域的投入力度,应对外部国家或地区的国家经贸规则的挑战。2023年冬季|思略特季刊36运用风险管理工具运用风险管理工具定位投资目标国,识别关键合规政策要求和潜在风险领域收集、识别并了解境外关键政策(包括但不限于法律法规、监管要求、区域贸易协定等),采取政策的影响性分析、回顾性分析、符合性分析工作,研究关键政策对中企出海业务的影响程度,以此评估潜在合规风险领域(如地缘政治风险、宏观经济风险、行业风险等)。从合规政策、企业战略与重点出海业务出发评估合规风险围绕关键合规政策红线底线、企业战略发展定位与重点出海业务,针对已评估识别的关键合规风险领域进行优先级排序,特别将影响投资准入与获批、投资项目进度、后续生产经营环节的潜在关键合规风险领域,锁定为较高优先级地位,以便重点关注。利用风险管理战略及手段,明确关键合规风险的管理举措和应对措施结合关键合规风险的分析及评估结果,模拟潜在风险发生的场景,制定缓解潜在合规风险的合规应对计划,明确合规应对措施和突发合规事件的预备方案。确保投资准入阶段的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并及时快速响应不确定的法规政策、生态、经济、技术、产业风险因素。投资项目各生命周期的风险领域举例投资项目各生命周期的风险领域举例前期建设期运营期退出期地缘政治风险宏观经济风险行业风险公司治理风险资金风险汇率及利率风险融资风险税务风险社会责任风险环境风险设计风险 健康安全风险社会责任风险施工风险汇率及利率风险预算管理风险分包风险环境风险供应链风险合同风险资金风险 环境风险社会责任风险健康安全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税务筹划风险汇率及利率风险供应链风险营销风险技术风险资金风险运维风险 投资决策风险税务筹划风险外汇管制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社会责任风险资金风险 投资项目生命周期关键风险领域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思略特季刊|2023年冬季37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在出海之路上早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中国企业更需要仔细思量,及时准确地捕捉海外市场及行业发展信号,提前准备布局应对方案。放眼未来,在合理研判海外营商环境,制定切实有效应对手段的基础之上,中企出海之行方可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扫描分享微信版本扫描下载报告2023年冬季|思略特季刊38农业兴则国家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乡村振兴的关键是生态宜居。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唯有做好“绿水青山”保障乡村发展的本体条件,才能做大“金山银山”与切实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并提升农民精神文化及物质生活水平。在此背景下,普华永道着眼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与实践,推出“新乡村新乡村 大使命大使命”系列文章,针对“生态乡村生态乡村”、“产业乡村产业乡村”、“美丽乡村美丽乡村”、“人文乡村人文乡村”和和“现代乡村现代乡村”五个主题进行持续分析和解读,希望助力社会各界各显其能、各尽其力,共同谱写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新篇章。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将聚焦乡村振兴当前总体发展情况,关注乡村振兴在未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探索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模式)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带来的新路径,挖掘乡村振兴在新时代下的发展新模式。新乡村 大使命 探索EOD乡村开发新模式乡村振兴发展现状乡村振兴发展现状2022年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收官之年,也是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后的关键一年。为了全面衡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年以来的成果,普华永道根据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建立5大维度共19个指标进行研究分析。总体来看,近5年来全国整体乡村发展水平已有明显提升,尤其在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维度的多个指标表现突出,这也彰显出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取得阶段性成就。与之相比,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方面还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未来进一步全面振兴任重道远。思略特季刊|2023年冬季39维度维度子维度子维度指标指标正负向正负向2016-2021CAGR产业兴旺产业兴旺农业生产力基础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千瓦) 每公顷耕地粮食总产量(万吨) 农业生产效率人均农林牧渔总产值(万元/人) 生态宜居生态宜居农业绿色发展每公顷耕地农用化肥施用量(万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生活垃圾处理率(%) 卫生厕所普及率(%) 生活污水处理率(%) 生态保护农村绿化率(%) 乡风文明乡风文明农民受教育程度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元) 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 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人均乡镇文化站(个) 治理有效治理有效治理能力人均村镇建设管理人员配比(人) 治理举措人均规划编制投入水平(元) 生活富裕生活富裕农民收入水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民生活条件每百户汽车拥有量(辆)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供水普及率(%) 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 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农村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人) 注释:CAGR,年复合增长率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5.6%3.2%9.4%-1.8%1.2%3.3%0.1%5.1%9.0%3.6%2.4%6.0.9%8.9.7%0.6%5.5.0%6.0%乡村振兴机遇挑战乡村振兴机遇挑战国家层级提出新要求国家层级提出新要求,三大关键词引领发展机遇三大关键词引领发展机遇2023年是乡村振兴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开局年份。李强总理在今年3月答记者问中提到,现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注意三个关键词,普华永道对此解读如下:“全面全面”乡村功能价值复合化乡村功能价值复合化。要推进乡村从承担城市农产品保障供应的附属功能向承担多元复合的核心功能转变,全面彰显乡村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价值。“特色特色”因地制宜打造千村千面因地制宜打造千村千面。要挖掘乡村文化内涵,结合当地资源禀赋,落实“一村一策划设计”,打造和谐聚落,避免千篇一律。“改革改革”深化农民参与的机制深化农民参与的机制。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农民,农民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生产要素、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供需方、乡村现代化治理的关键参与者,调动其积极性和主体性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2023年冬季|思略特季刊40落地实施仍面临三大挑战落地实施仍面临三大挑战,亟需探索破局之道亟需探索破局之道乡村振兴所涉及的主体多元化,内容综合化。结合过往实践经验,未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还面临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结构、城乡融合、人口人才、信息技术、金融资金、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挑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挑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挑战:乡村地区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尚未完善,不仅影响了农村生活质量,也限制了农村地区发展潜力。同时,义务教育、医疗服务、生育养老、公共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也有待进一步改善,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总体缺乏、结构失调、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与城乡融合挑战:产业结构与城乡融合挑战:目前乡村产业发展内部结构相对失衡,一二三产业融合深度与层次不够,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还存在忽视当地产业的核心优势和地方特色,从而导致产业发展同质化、造成“千村一面”现象。并且,城乡之间的融合不完善也致使乡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结构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较弱,乡村价值功能开发不充分。人口人才及信息技术挑战人口人才及信息技术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乡村地区劳动力大量外流,留守人口老龄化加剧,“空心村”问题不断出现,乡村人才资源结构配置亟待优化。此外,当前乡村信息化与科技创新水平较低,无法为具备产业技术和管理能力的高端人才提供管理工具,也限制了乡村的人才结构升级和创新发展。除上述三大挑战外,乡村振兴还需要解决资金和金融支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其他潜在课题,面对这些挑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制定针对性的政策、开展切实可行的措施。EOD助力乡村振兴路径助力乡村振兴路径EOD模式定义与内涵模式定义与内涵根据中国生态环境部定义,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cology-Oriented Development,简称EOD模式)是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以特色产业运营为支撑,以区域综合开发为载体,采取产业链延伸、联合经营、组合开发等方式,推动公益性较强、收益性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统筹推进,一体化实施,将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经济价值内部化,是一种创新性的项目组织实施方式。从定义中可以提炼出三大内涵:“融合融合”关联性融合关联性融合。将公益性较强、收益性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项目有效融合。“一体一体”一体化实施一体化实施。由一个主体统筹实施,一体化推进,建设运营维护一体化实施。“反哺反哺”效益内部平衡效益内部平衡。将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经济价值内部化,解决环保前期投入的资金问题,实现项目整体收益和成本平衡。思略特季刊|2023年冬季41“1 4”个核心内容:个核心内容:1个生态环境治理和个生态环境治理和4类关联产业开发类关联产业开发生态环境治理是EOD项目的投入端,也是打造绿水青山的基础。根据生态环境部入库指南,治理的领域通常有8类,包括水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修复、固废处理处置及资源综合利用、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土壤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其他环境治理。关联产业开发则是EOD项目的产出端、造血端,是形成“金山银山”的直接来源。关联产业需契合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的实际需要,为后续项目收益形成良好的支撑,从而保障项目投入和产出的平衡。通常而言,有如下4类:生态产业开发类:包括生态农业生态产业开发类:包括生态农业、文旅文旅、康养等康养等。该类产业一方面能够直接利用乡村已有的河流、林地、山地等自然资源,高效地将其转化为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对建设用地规模的要求相对较低,且可采用点状用地的方式开发,能更快实施落地。环境敏感性产业开发类:包括数字经济环境敏感性产业开发类:包括数字经济、电子元器件电子元器件、环保装备制造等环保装备制造等。该类产业本身对良好生态有较强的依赖度,需要在特别干净或具备特殊光热水气等条件的自然环境下运作,从而确保产品质量。同时,该类产业也属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有利于提升乡村的制造业水平,带动地方经济提升。清洁能源产业开发类:包括光伏清洁能源产业开发类:包括光伏、生物质能源生物质能源、风电环保等风电环保等。该类产业一方面同样是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方向,具备极强的区域经济带动能力。此外一些清洁能源例如光伏,也具备一定的防风固沙、生态修复功能,与生态治理项目具有内在的相互融合促进关系。其他:包括商贸服务业其他:包括商贸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科技服务业等。EOD模式“模式“1 4”个核心内容个核心内容包括水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复、固废处理等生态产业开发项目环境敏感型产业开发项目清洁能源产业开发项目其他关联性项目1个生态环境个生态环境治理目标治理目标4类关联产业类关联产业开发开发反哺项目反哺项目土地土地增值增值税收税收增长增长自然自然资本资本增值增值产业产业经济经济活跃活跃区域区域竞争力竞争力增强增强提供良好的生提供良好的生态基底态基底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2023年冬季|思略特季刊42EOD助力乡村振兴有效解决当下痛点助力乡村振兴有效解决当下痛点在如今乡村振兴面临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结构、城乡融合、人口人才、信息技术、环境保护等各方面挑战的背景下,EOD模式或是有效解决眼下痛点的可行路径之一。总体打包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建设总体打包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建设,形成长效造血机制:形成长效造血机制:EOD模式支持项目总体打包开发,打包范围广泛,支持公益性、准公益性及经营性项目拼盘开发,为基础设施投入提供专项资金、不增加政府债务负担,并充分将绿色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结合,保证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统筹协调发展。需求闭环需求闭环、整体开发整体开发,实现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城乡融合进程:加快城乡融合进程:EOD项目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治理项目的外部经济性和环境质量改善后提升价值的外溢流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明确与生态治理项目相关联的农业产业开发项目。通过一、二、三产交叉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向高产、高质、优质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提升区域综合实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生态基底引入专业人才提升生态基底引入专业人才,利用现代化管理和信息化能力打造乡村新面貌:利用现代化管理和信息化能力打造乡村新面貌:EOD项目通过环境修复、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配套建设,为产业引入与人口流入提供良好生态基底,并通过产业发展激活区域经济从而增加居民收入并增强区域知名度,有利于引入人才、留住人才,为乡村建设输入现代化管理观念、提升信息应用能力,助力打造乡村新面貌。EOD助力乡村振兴方案助力乡村振兴方案与乡村振兴的传统模式相比,EOD项目的综合性更强、领域跨度更大、参与方更多、实施周期更长。为保障项目落地实施,前期需重点就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充分规划和论证,明确切实可行的可研方案:明确生态治理目标:明确生态治理目标:需结合本地乡村区域特征和实际治理需求,优先识别生态环境效益高、实施紧迫级数高、产业关联溢价高的项目。识别关联产业:识别关联产业:产业选择首先需符合“收益反哺”的内在需求,重点关注符合国家及行业发展政策方向、具备较好的增长前景、对生态环境质量有较高的依赖度、满足金融机构对整体项目收益要求的产业类别,其次还需充分挖掘地方特色,结合当地资源禀赋择优筛选。建立一体化实施推进机制:建立一体化实施推进机制:包括申报和实施主体选择与组成、领导小组成立与组长推选、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框架协议签订、片区环境治理与开发时序制定、项目持续运营模式与长效机制设计等。财务综合测算:财务综合测算:需形成科学合理的测算依据和扎实的市场调研数据支撑,全面、详细地识别项目运营期间潜在的收益来源项与成本项,统筹项目建设投资及资金来源,从而保证项目资金自平衡测算结果的真实可靠,进而完成融资和落地。思略特季刊|2023年冬季43扫描分享微信版本结语结语展望未来,“两山”理论已经为乡村振兴铺就了行动指南,而EOD模式则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条可行的实施路径。以EOD模式助力乡村振兴,不仅能够有效破解“烧钱”困境,还有助于构建乡村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生态价值转化效率。在实践过程中,需在前期重点论证的四大方面包括明确生态治理目标、识别关联产业、建立一体化推进机制、财务综合测算。在清晰的方向和路径指引下,我国乡村方能更快实现“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的远期发展蓝图。普华永道可提供乡村振兴项目的战略和运营以及EOD入库申请等一系列相关的咨询服务,包括战略规划、产业规划、项目策划、开发运营和投融资方案设计、财务分析、政策与产业资源导入建议以及可研报告编制等服务。识别关联产业符合国家及行业发展政策方向市场吸引力高对生态环境质量有较高的依赖度符合“收益反哺”的内在需求识别生态治理目标生态环境效益高实施紧迫性强对关联产业有较强价值溢出符合实际治理需求建立一体化实施推进机制选择实施主体确定开发时序设计商业模式设计运营模式财务综合测算统筹项目建设资金识别项目收支项目测算项目综合收益财务分析评价报告经过充分论证,确保方案可行,进一步统筹计划与执行重点考虑因素EOD助力乡村振兴方案助力乡村振兴方案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2023年冬季|思略特季刊4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发展乡村体育已成为建设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重要任务。与此同时,随着体育产业中新业态、新模式、新价值的不断涌现,体育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综合价值和多元功能日益彰显,发展体育产业有望成为助力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与组织全方位振兴以及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从体育行业大势出发本文将从体育行业大势出发,分析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机遇挑战和实现路径分析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机遇挑战和实现路径,并结合普华并结合普华永道于实践中积累的洞察发现给出系统的落地策略永道于实践中积累的洞察发现给出系统的落地策略,为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新模式与可推广为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新模式与可推广的新方案的新方案。体育产业发展趋势体育产业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体育产业已成为扩内需、促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历经过去三年,国内各项职业联赛重归常态,冬奥会、大运会、亚运会成功举办,体育行业上下游加速复苏;与此同时,民众健康意识的觉醒和全民健身计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推动行业内涵不断丰富,体育产业逐渐形成了以竞技体育为核心,以体育相关第二产业为延伸,与各类现代服务业广泛互动的三层生态体系。在核心层,体育赛事、休闲健身、体育场馆和体育组织运营持续扩大体育受众、吸引广泛参与,为产业链延伸和生态圈协同提供源源不竭的原动力;在衍生层,体育用品制造、体育设施建设依托核心层的带动效应,积极拥抱智慧化转型,为产业升级和价值创造构建因时而进的硬环境;在互动层,体育作为大健康、大文化、大休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育、旅游、商业、医疗、文化等第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为价值链重构和生态边界拓展创造因势而新的软环境。新乡村 大使命 把握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新机遇体育产业生态图谱体育产业生态图谱体育赛事运营体育场馆运营体育组织运营体育用品制造体育设施建设核心层体育服务业互动层衍生层健身休闲体育商业体育中介体育培训体育旅游体育传媒运动康复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思略特季刊|2023年冬季45“十三五”以来,我国体育产业增长态势向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从规模上来看,体育产业仍处于增长期,总产值预计2025年到达5万亿元的“十四五”目标;从结构上来看,受产业政策、商业模式和消费需求驱动,体育服务业占行业总产值比重逐年提升,已超过体育用品制造占据主导地位,并将继续引领行业未来的增长。注:CAGR,年复合增长率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我国体育产业规模与增速我国体育产业规模与增速总产出值,亿元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体育场地设施建设2016 2021CAGR10 21 2025CAGR 50,00031,17519,01165)%7SD%36c%1 1620212025E与此同时,随着体育产业与其他现代服务业在市场、产品等维度的互动进一步加深,联动效应不断增强,产业协同逐渐由融合走向共生,互动层各细分赛道已呈现强于核心层的增长势头。特别是近年来,在科技创新、消费升级、企业竞合、政策牵引等因素的作用下,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成长,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路径日趋多元,体育教培、体育旅游、体育康复等赛道蓬勃发展。以体育教培为例,随着体教融合逐渐走向纵深,青少年运动员与体育俱乐部数量迎来“井喷式”发展,青少年赛事供给呈几何倍数增长,集场馆、赛事、培训、游学等于一体的青少年体育产业体系日渐成熟。2023年冬季|思略特季刊46我国体育服务业细分产业规模与增速我国体育服务业细分产业规模与增速核心层互动层体育服务业子产业2021总产出值(亿元)2016 2021CAGR(%)体育场地和设施管理体育组织管理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商业(贸易、零售等)体育教育与培训体育健身与休闲活动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体育中介(经纪、代理等)其他(体育旅游、康复等)2,8339753435,1452,2721,8771,0453781,725274332行业平均19注:CAGR,年复合增长率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思略特季刊|2023年冬季47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机遇挑战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机遇挑战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前提。体育产业凭借其高增长潜力、众多细分机遇与日益凸显的“跨界”属性,有望成为整合农业农村资源、搭建融合发展体系、升级经营管理模式的重要抓手。随着产业发展要素与顶层规划部署的成熟,以体育带动乡村全面振兴正迎来历史性机遇。产业发展基础条件日趋成熟产业发展基础条件日趋成熟一方面,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为农村体育消费夯实了物质基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初见成效为农村体育项目的开展构筑了生态屏障,而城乡融合发展深化带来的资源、人才、资金等要素的良性互动则进一步为体育产业在农村的生根提供了内生动能。战略牵引与政策支持不断强化战略牵引与政策支持不断强化另一方面,自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被首次提出以来,体育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也在国家层级的多份政策文件中被不断深化。2023年5月中央12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四大原则”、“两个目标”、“六项任务”的提出,更是为体育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战略引领,指明了实践路向。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政策要点政策要点426四大基本原则两个阶段目标六项重点任务以体育助力乡村建设,让农村更繁荣以体育赋能农业发展,让农业更兴旺以体育促进农民健康,让农民更幸福以体育丰富乡村文化,让乡风更文明2025年:完善乡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一批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示范案例,体育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现2035年:健全乡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运动促进健康作用凸显,乡村体育产业发展更有活力,乡村体育文化更加繁荣加强乡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发展乡村体育产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加强乡村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发展繁荣乡村文体事业,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发展乡村绿色生态体育,助力乡村生态振兴加强乡村全民健身组织建设,助力乡村组织振兴2023年冬季|思略特季刊48就现阶段而言,以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各项重点工作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基础设施短板突出基础设施短板突出,生态治理互动不足生态治理互动不足在加强乡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方面,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短板仍旧突出,部分区域体育公共资金长期紧张,而社会资本投资意愿普遍不足,亟需通过创新开发与融资策略,整合各方力量,加速各类运动场地的普及。在发展乡村绿色生态体育方面,由于环境资源供给政策不健全,以及开发、运营主体环保意识较弱,现有体育旅游目的地的环保行动仍较为欠缺,体育产业发展难以对属地生态保护形成有效带动。体育产业基础薄弱体育产业基础薄弱,体育文化尚待挖掘体育文化尚待挖掘在发展乡村体育产业方面,多数乡村地区现有项目小而分散,无法覆盖实现对“吃、住、行、游、购、娱”全环节的覆盖;而众多新项目则呈现同质化发展趋势,由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导致定位与地方整体规划不符、内容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难以构筑长久竞争力。在发展乡村文体事业方面,现有农村体育活动内容仍较为单一,具有“农耕、农趣、农味”的体育活动项目开发推广不足,民族、民俗、民间体育文化因参与主体的流失而缺乏传承与弘扬。体育专业人才匮乏体育专业人才匮乏,专业运营主体缺位专业运营主体缺位在乡村体育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农村长期的一元产业结构与青壮年人口外流导致,致使农村体育呈现“空心化”,许多优质体育体验项目难以在农村落地和持续运营,同时体教融合也因缺乏师资力量而难以在农村开展;在乡村体育组织建设方面,大部分村级基层体育组织专业化程度低、市场化属性弱,普遍存在管理不规范、运行机制不畅、相互间缺乏协同等问题,亦无法应用前沿管理模式与技术工具提升服务能级。思略特季刊|2023年冬季49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从目前的行业实践来看,以体育助力乡村振兴主要有体育赛事活动、体农旅综合体两类核心载体。两类载体推动乡村精进公共服务水平,为乡村构建起产业之引擎、塑造起文化之灵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生态之本底、筑牢人才之基石、激发组织之活力。通过公共服务、产业、文化、生态、人才、组织“六位一体”的全面振兴,乡村得以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乡风文明的美丽愿景。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两类核心载体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两类核心载体创建乡土体育赛事活动创建乡土体育赛事活动打造特色体农旅综合体打造特色体农旅综合体参与主体村民既是组织者和参赛者,也是旅游等其他衍生服务的提供方游客既观赏方,也是衍生服务消费方C端消费主体包括辐射范围内的城市人群、体育活动爱好者等B端消费主体主要为研学、培训客群产品形态以体育产品为核心,主要扎根本地体育历史和民俗文化底蕴,以全民健身、农民参与为导向,开展门槛低、受众广的大众赛事业态组合丰富,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基本功能集聚,能够满足各细分市场的体验和消费需求商业模式以淳朴乡土体育为爆点,通过线上营销渠道积累曝光,逐步实现引流收益主要来自于赛事活动的游客消费,客单价相对较低以文体农旅产业融合为核心,通过导入成熟体育IP,迅速拉升项目开发初期的游客量收益主要来自于全年长线的游客消费,客单价相对较高502023年冬季|思略特季刊50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六大路径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六大路径精进公共服务水平精进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升促进医疗、康养等关联性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升塑造文化灵魂塑造文化灵魂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利用率提升筑牢人才基石筑牢人才基石促进乡村体育专业人才体系培育吸引外来人口返流或入乡构建产业引擎构建产业引擎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新型驱动力促进乡村一二三产融合促进体农旅新业态、新模式创新优化生态本底优化生态本底依托户外线路及设施,统筹生态环境修复促进乡村人居环境提质升级激发组织活力激发组织活力促进村民凝聚力及乡村治理积极性提升精进乡村公共服务水平精进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发展乡村体育将带来大量健身场地及设施建设需求,包括公共体育场地、体育公园等。乡村可借此契机争取上级政府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扶持,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升。同时,发展乡村体育将带来医疗卫生、康复康养等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需求,促进乡村关联性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升。乡村卫生机构可通过体卫融合进行提质升级,强化非医疗干预手段在健康促进中的作用。乡村体育部门还可辅助村级医疗卫生机构,通过乡村康复康养等公共服务设施,帮助慢性病、亚健康患者展开康复健康训练。构建乡村产业引擎构建乡村产业引擎体育产业本身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产业链延伸性,乡村可因地制宜布局体育赛事运营、体育用品制造、体育培训等细分产业,构建经济增长新引擎。体育也有助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热门的体育赛事及活动将吸引大量外来的参赛选手和观众,带来乡村旅游、餐饮、住宿等产业需求;特色农产品还可作为体育活动及赛事的补给或奖品,提升本地农业的终端需求水平。再次,越野、马拉松、骑行等诸多户外体育项目可有效串联起农特产品产地及销售点、乡村地标建筑及文化场馆、配套服务消费点位等重点要素,促进“体育 农业 文化 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场景的创新与融合。体 育 助 力体 育 助 力乡村乡村“六位六位一体一体”全面全面振兴振兴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思略特季刊|2023年冬季51塑造乡村文化灵魂塑造乡村文化灵魂体育活动蕴藏着“塑形铸魂”的精神力量,是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相结合的重要媒介,有助于增强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利用率。在体育赛事活动中加入非遗工艺展、民间歌舞表演等环节,可为乡村体育赛事增添独特地方色彩,形成乡村文化“金名片”。优化乡村生态本底优化乡村生态本底由于乡村体育深度依托山、水、田、林、湖、海、沙等自然资源,乡村在推进户外休闲运动健身场所、设施的规划布局的过程中,可依托线路进行景观复原、水系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助力生态环境修复。此外,借助发展户外体育项目的契机,乡村还可统筹区域内道路管网、环卫等其他类型的基础设施的布局,显著改善农民的人居生活环境。筑牢乡村人才基石筑牢乡村人才基石打造成功特色体育赛事或体文农旅综合体,对乡村体育专业人才的引入和培育提出了内在要求。乡村可借助发展体育之契机,培育一批专业素养突出、综合能力出众的乡村体育专门人才。用特色体育赛事培育新产业、开拓新市场、繁荣新经济,能吸引更多体育爱好者留乡、外出务工者返乡、外来投资者入乡,吸引人流、留住人才、聚集人气,变“流量”为“留量”,为乡村振兴奠定人才基础。激发乡村组织活力激发乡村组织活力体育活动具有强社交属性,有助于增强村民凝聚力。对内,乡村可通过村民共建体育组织、共襄体育赛事、共商体育事务等互动机制,增强村民的归属感,提升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外,乡村可借助体育赛事、活动促进与邻里乡村之间的文化交流,展示自身的文化及民俗特色,增强乡村的凝聚力和认同感。2023年冬季|思略特季刊52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策略方案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策略方案在“两类载体”和“六位一体”的总体方针指引下,体育助力乡村振兴项目的落地还需要精心谋划运营策略、完善支撑体系,通过高效导入体育元素,培育根植于本地乡土资源中的新产业与新业态,实现可持续发展。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框架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框架以体育为特色,“六位一体”全面兴旺的美丽乡村体育赛事活动体农旅综合体两类载体公共服务产业文化生态人才组织六位一体运营策略调研及项目引入体育基础设施体育IP打造体育产业链延伸项目规划设计开发运营策略产业资源导入产品迭代管理渠道体系管理营销推广管理支撑体系数字化赋能财务测算团队培训文化宣贯体育赛事活动运营策略体育赛事活动运营策略在调研与项目引入调研与项目引入方面,体育赛事活动需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体育元素特色,通过联动专业机构进行调研分析、评估水域、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的可利用性,融合特色要素打造乡村特色的体育项目或赛事,打造“一地一品、一村一项”农民文体特色品牌。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要因地制宜落位运动项目,结合专业机构对体育空间的咨询、规划、设计、工艺、融资、建设、认证等能力,协助乡村建设体育博物馆、室内训练基地、户外运动营地等体育设施,并形成对于赛事和全民健身服务的全天候运营保障能力。在体育体育IP打造打造方面,可依托市场化、专业化主体的赛事标准化运营经验,导入多种群众体育精品赛事资源,并通过系列赛事加强赛事品牌创新和孵化,逐步培养一批社会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品牌赛事,形成属地赛事丛林,打响区域体育品牌。在产业链延伸产业链延伸方面,应以赛事内容资源为驱动,向竞训、体验、培训、体育用品销售等多方面拓展业务组合,扩大客群覆盖,并利用线上线下的一站式交互平台,提高场地空间利用率,打造体育爱好者社群,丰富全大众赛事传播渠道,最终形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生态闭环。53思略特季刊|2023年冬季体农旅综合体运营策略体农旅综合体运营策略在项目规划设计项目规划设计方面,综合体类项目首先需要结合宏观政策导向、区域城乡发展趋势、周边竞合关系、本地基础条件等维度的机遇与挑战围绕产业、客群、功能、品牌等方面制定定位体系,继而在项目方案设计层面秉承因地制宜、主题聚焦、动线合理等原则,科学设计功能分区与业态组团,并筛选优质项目进行落位。同时,对乡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态资源等进行统筹布局与优化。在开发运营模式开发运营模式方面,需要结合当地政府与国企的自身实力与运营能力,因地制宜探索政府与企业合作模式,以及双方各自承担的职责及资金投入。在开发层面,应在确定投资主体后,由投资主体负责项目投资建设以及整体设计开发;在运营层面,投资主体可根据不同项目的性质、规模、预期盈利能力等因素的差异,考虑采用合资公司自营、业务合作、委托经营、代运营等模式运作。在产业资源导入产业资源导入方面,片区整体运营层面可引入专业景区运营管理公司,体育赛事活动层面引入外部体育产业专业机构成立体育运营公司,非体育项目层面则引入连锁餐饮酒店企业等。在外部企业的选择上,需重点考虑体育产业资源能力、自身盈利能力、地方旅游局沟通协调能力等,以有效地保障后期的顺利运营。在产品迭代管理产品迭代管理方面,落地的体农旅综合体产品有必要进行定期迭代,在顺应村民及外部客群的需求演变趋势、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同时更深入挖掘属地文化特色,为乡村铸“魂”。在渠道体系管理渠道体系管理方面,需要顺应外部市场发展趋势以及产品的发展生命周期,在体农旅综合体不同的运营阶段,针对目标客群制定相应的线上、线下销售策略,并灵活组合多种直销、分销渠道,实现销售的精细化管理。在营销推广管理营销推广管理方面,需打通消费者客户旅程全链路,匹配曝光、种草、转化、口碑、忠诚等不同的营销策略,并构建私域流量平台、客户洞察体系、个性化营销机制等相应的营销支撑体系,不断提升项目营销的广度与精度。支撑体系:四大抓手助力发展支撑体系:四大抓手助力发展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持续投入的过程,为确保前期战略有效落地执行,还需从数字化赋能、财务测算、团队培训、文化宣贯等四大方面提供支撑。数字化赋能数字化赋能层面,通过顶层设计以及配套软硬件的数字化平台搭建,可在管理、营销、服务等方面识别核心应用场景,推动运营管理标准化、集约化与智能化运作。财务测算方面财务测算方面,通过详实的收入项与支出项研判、财务建模、指标计算等专项财务模块,可为体育助力乡村振兴项目的自我造血、外部融资提供坚实的依据,并作为未来各阶段的运营目标的考核指标。团队培训团队培训层面,秉承科学化、精细化原则,对运营团队体系进行搭建,设置合适组织架构及人员配置,建立针对性专项能力培训机制,覆盖日常服务、赛事组织接待、物业管理、商品零售等各方面,提升项目整体运营能力。文化宣贯文化宣贯方面,建立分级分层、集散结合的宣贯方式,并针对不同的员工采用合适的文化宣贯方法,旨在增强团队对于项目品牌文化的理解,提升认同度与忠诚度,实现项目长期稳定发展。542023年冬季|思略特季刊54结语结语搭乘体育之东风,未来我国乡村振兴事业将进一步展开发展腾飞之羽翼。体育可以从产业、文化、生态、人才、组织五大层面助力乡村实现“五位一体”的全面振兴,在乡村振兴道路中大有作为、大有可为。为更好抓住这一时代机遇,政府和各类企业参与主体有必要明确顶层战略方向,搭建发展蓝图,并相应构建多维度的策略体系。由此,才能真正实现“体育搭台、经济唱戏、乡村发展、村民受益”的良性循环。普华永道长期致力于为众多体育赛事、顶级体育组织及广大体育产业参与者提供专业、高质量的运营管理与咨询服务,是连续七届奥运会、四届世界杯的主办方财务顾问,并具有成都大运会、三亚亚沙会、南京青奥会、深圳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等34项大型体育赛事的服务经验。顺应体育助力乡村振兴之大势,普华永道近年已帮助国内诸多乡村成功打造了从规划到落地的端到端解决方案。普华永道将继续提供高品质的服务,积极为乡村振兴大任贡献专业智慧与力量。扫描分享微信版本思略特季刊|2023年冬季5555普华永道发布的在华跨国企业高管洞察:品牌增长的挑战与机遇调研报告发现,大部分受访在华跨国企业一如既往看好中国市场,市场规模、经济增长和消费者认可是吸引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持续投入品牌建设的三大关键因素,但是跨国企业也面临着地缘不确定性、市场增速放缓和中国本土品牌竞争压力大等问题困扰。此外,报告也进一步揭示了跨国企业在建设 ESG 体系和推动数字化进程方面的挑战,并就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探讨。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二大消费市场,不断崛起的中等收入群体对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仍具有强劲的需求,这意味着外资品牌在中国仍然具有可观的增长前景。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品牌的不断崛起和消费者行为的深刻变革,外资品牌在中国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普华永道于今年9月在上海举办了以“重建品牌相关性”为主题的跨国企业高管会议,对来自十余个行业的百余位跨国企业高管进行现场调研,以了解他们对目前中国市场品牌竞争、建设与管理的看法,以及跨国企业未来在华的发展计划与考量。大部分参与调研的跨国企业持续看好中国市场大部分参与调研的跨国企业持续看好中国市场,超七成受访企业超七成受访企业(75%)未考虑将生产和采购等经营部未考虑将生产和采购等经营部分移出中国分移出中国。调研显示,大部分跨国企业始终看好中国市场。超七成受访企业(75%)未考虑将生产和采购移出中国,小部分受访者正在考虑移出或者已经开启转移进程。在中国之外,受访企业考虑的生产或采购基地主要是东南亚国家(36%)、印度(26%)、欧洲(26%)、美国(21%)和墨西哥(21%)。与此同时,今年以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外商投资的支持力度。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超过半数的受访企业认为近期颁布的这项外资促进政策有利于提振企业投资信心。超过八成的受访企业表达市场规模是吸引他们持续在中国市场投入品牌建设的最大关键因素超过八成的受访企业表达市场规模是吸引他们持续在中国市场投入品牌建设的最大关键因素、接近一半接近一半的受访企业表示经济增长和消费者认可也是他们继续建设品牌的重要原因的受访企业表示经济增长和消费者认可也是他们继续建设品牌的重要原因,但地缘不确定性但地缘不确定性、市场增速市场增速放缓和中国本土品牌的竞争压力一定程度上对外资品牌在华的持续发展产生影响放缓和中国本土品牌的竞争压力一定程度上对外资品牌在华的持续发展产生影响。在品牌建设方面,跨国企业品牌在中国机遇与挑战并存。调研显示,超过八成的受访企业表示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是吸引其持续投入品牌建设的主要因素。而经济增长前景(47%)与消费者认可跨国企业产品及服务(45%)分别排在第二、三位。此外,有利于生产的因素诸如供应链、人力资本等也是跨国企业的重要考量。从行业角度来看,庞大的市场仍然是所有行业排名第一的考虑因素。而对于金融业、健康产业和制造业来说,经济增长前景仍然是排名第二,与整体情况一致。但对于消费和TMT行业来说,消费者的认可则是其认为第二大具有吸引力的因素。在华跨国企业高管洞察:品牌增长的挑战与机遇调研报告2023年冬季|思略特季刊56需要注意的是,地缘不确定性(51%)、市场增速放缓(49%)和本土品牌的竞争力提升(31%)是跨国企业品牌在中国市场面临的前三大挑战。从行业细分来看,不同行业面临的挑战略有不同。比如,市场增速放缓对于金融和消费而言是最主要的挑战。而对于TMT行业来说,本土品牌的崛起以及地缘不确定性的影响是其首要挑战。在制造业,本土制造势力的崛起是外资品牌面临的最大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超七成受访企业已经制定了针对中国市场独立的品牌发展战略,但仅有不到一半的受访企业表示其独立品牌战略能够适应中国市场。这也凸显了在市场格局快速变化的情况下,外资品牌仍需要不断调整品牌策略以适应市场的发展。四分之一的受访企业表示暂未有针对中国市场的独立品牌战略,但其中大部分企业都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并已经在制定进程中、或计划制定。跨国企业在建设跨国企业在建设ESG体系和推进数字化进程方面面临多元复杂的挑战体系和推进数字化进程方面面临多元复杂的挑战。此外,调研还显示了跨国企业在建设ESG体系和推进数字化进程中面临复杂多元的挑战。在ESG方面,超过四成的受访企业认为行业ESG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紧随其后的挑战分别是运营成本、监管措施、人才和监测工具等。在数字化方面,企业内部预算不足(56%)是阻碍跨国企业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另外,20%-30%的受访企业将软硬件问题、内部团队问题和对自身数字化需求的理解问题列为其主要挑战。除此以外,跨国企业在数字化过程中也同样遇到了基础设施、人才等方面的难题。普华永道全球跨境服务中国主管合伙人黄耀和表示:“一直以来,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对跨国企业形成了强大吸引力。中国政府多措并举,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跨国企业继续深耕中国市场注入了强劲信心。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随着本土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跨国企业也需要不断做出转变,加快自身本土化进程,提升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关联度,为本土消费者打造更加多元、可持续性的品牌,从而赢得更多发展机遇。”扫描分享微信版本扫描下载完整报告思略特季刊|2023年冬季57超越数字化2023年冬季|思略特季刊58超越数字化要务系列解读当下,仅仅开展“数字化”已然不够,企业是时候进行“超越数字化”的变革了。普华永道的新书超越数字化中文版提出了对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最新观察和思考:回归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指引企业打破“数字化转型”的工具困境,聚焦“数字化发展”、“数字化原生”的企业发展理念。通过对12家全球领先企业的深入研究,总结出了构建和实施转型的过程中所必需的七大要务以及实效落地方法。本系列文章将分享普华永道中国合伙人对这些要务的实践洞察。超越数字化的七大领导力要务超越数字化的七大领导力要务建设结果导向组织打破孤岛紧贴客户真实需求深入洞察拥抱生态网络体系共创价值反思价值创造之道畅想定位转变领导团队重心同心协力再造员工社会契约赋能一线颠覆自身领导方式兼收并蓄1234567思略特季刊|2023年冬季59扫描二维码阅读微信全文2023年冬季|思略特季刊60“在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各行业的领军企业面临来自政策、技术、市场、消费者各方面变化交织所形成的变革驱动力,企业的战略重塑需求更为迫切和深刻。”要务一:反思价值创造之道,畅想定位林骏达林骏达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TMT行业合伙人为何企业重塑定位至关重要?重新畅想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已经成为企业融入未来格局的先决条件。企业能提供的真正价值,以及如何以差异化能力创造这种价值,这两个维度界定了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扫描二维码阅读微信全文中国洞察:产业转型如何重塑中国企业的成功之路中国洞察:产业转型如何重塑中国企业的成功之路与全球趋势相比,中国的产业变迁、创新与生态具有更快的演进速度,中国企业对数字化生存与发展的诉求也更为迫切。但由于中国企业信息化基础、管理水平和变革能力薄弱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数字化在产业层面的巨大潜能还远远没有释放。中国企业可以参考国外企业的三步法思路,重塑企业发展定位。首先,在整体外部环境巨变的情况下,进行行业和标杆企业洞察,了解价值的变化趋势并思考创造价值的潜在方式。其次,深入了解生态系统,识别自身在生态中的合理位置。最后,发掘自身潜力,识别差异化的优势和能力引擎。数字化发展本身即是战略主题,而不仅仅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工具与手段。在中国,各个产业所面对的颠覆性转型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未来五年,产业转型将重塑企业成功之路。对中国企业来说,这是构筑竞争优势、抢占发展主导权的关键时刻。通过在战略定位、价值主张、业务形态、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重构,先行者可以发挥既有优势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而追随者则有机会发挥后发优势,借力生态系统加速发展。思略特季刊|2023年冬季61扫描二维码阅读微信全文“拥抱生态化是中国企业在应对机遇和挑战时的重要举措,是快速发展企业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途径。”中国洞察:中国企业如何拥抱生态化中国洞察:中国企业如何拥抱生态化在中国,已有产业生态网络构建主要通过平台和产业链两种模式,在新兴产业和服务行业更多采用平台方式实现整合,传统行业和制造业更多采用产业链模式实现聚合。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是产业生态网络的先行者,头部互联网企业已经建立并运营超大规模的社会化互联平台及生态网络,既作为平台提供者掌控平台入口,又作为生态网络赋能者构建整个产业生态,并推动生态系统往数字化商业的基础设施方向发展。在企业客户市场,提供技术、智力等服务的企业应基于其对核心技术的掌控程度及对生态系统的贡献,通过各种形式的“生态联盟”参与到生态网络中。对于传统制造业龙头企业,应基于原有产业生态位置聚焦核心能力,担当好生态的协调方、集成方,推动要素与资源的合理开放共享;或提供产业平台,构建系统化、数字化的生态运营管理机制,培育、赋能合作伙伴。对于细分市场“隐形冠军”企业,应作为“协调方”或“创新协作方”角色切入,迅速借力生态网络扩大规模,推动企业自身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融入生态网络时需要明确演化路径和建设节奏,积极探索数字化与产业结合的创新实践,保持在细分行业的领先优势。综上所述,拥抱生态化是中国企业在应对机遇和挑战时的重要举措,是快速发展企业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途径。企业在切入生态时,需要考虑企业规模、产业环境、监管要求等,明确演化路径、把握生态建设节奏;敢于创新、合理管控风险;与合作伙伴共同开拓技术发展新空间,共享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和技术应用市场,开启合作共赢发展新局面。要务二:拥抱生态网络体系,共创价值冯昊冯昊普华永道中国数字化与科技咨询服务合伙人当今许多问题的复杂程度很高,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独自应对,企业要发展壮大的唯一途径是与生态网络体系合作,利用他人建立的能力来快速、灵活、规模化地实现各自的价值主张。2023年冬季|思略特季刊62“当前中国用户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在中国这样极具吸引力而又高度复杂化、动态化的市场中,持续、有效、独特的用户洞察正在成为超越数字化时代推动业务高速增长的主引擎。”扫描二维码阅读微信全文中国洞察:企业如何在中国市场构建用户洞察中国洞察:企业如何在中国市场构建用户洞察在中国,以用户为主导的商业模式在互联网公司获得证明,带动传统产业效仿,许多擅长用户洞察的数字原生企业也迅速崛起。尽管许多传统企业都希望采用这种模式,但在实践中,从以产品为核心转向构建以用户为核心的体系时,普遍面临缺理念、缺方法、缺抓手、缺人才、缺工具的困境。中国企业面对更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以及“洞察更深、数据更广、技术更繁”的三个特点,再运用本章所提到的“独有洞察四步法”构建洞察能力时,还需要尤其注意与用户直接建立紧密联结与互动,通过持续运营让用户充分参与到转型中来,并在内部形成数字化合力。中国企业建立独有洞察可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通过向用户传递价值主张建立目标和信任基础。第二,进行持续的用户洞察,不仅要“获取数据”,更要“运营数据”,即通过体系化的用户运营,引导用户进行有价值的互动,持续沉淀出粒度更细、维度更多、频度更高的数据用于更精准、更深入的用户洞察。第三,在内外部形成数字化合力,真正落地用户洞察体系。在机遇与挑战面前,比外部环境变化的速度更重要的是企业内部作出改变的速度。借助中国不断完善的数字产业及产业数字生态,结合自身关键优势找到正确的生态站位,采用科学的方法、付诸正确的努力,可以找到成功法则,实现快速突破。要务三:紧贴客户真实需求,深入洞察蒋逸明蒋逸明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数字化增长业务合伙人企业需要让客户认同自己的目标以获得信任。打造得天独厚的洞察体系有可能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无论周围的世界如何变化,企业的洞察力越强,对客户而言价值就越高;价值主张的改善越多,兑现承诺后带来的信任感越强,合作的客户数量越多;客户越信任、参与度越高,企业与他们的联系和重要性也就越高。思略特季刊|2023年冬季63“以结果为导向的组织是数字化时代下企业更加聚焦客户价值创造,在高度市场化的竞争中集中优势资源形成核心竞争力,从而快速突破创新、推动战略转型的必然需求。”扫描二维码阅读微信全文中国洞察:中国企业如何实施以结果为导向的组织变革中国洞察:中国企业如何实施以结果为导向的组织变革由于大部分中国企业在过去仍以较为传统的组织模式支撑业务运营,管理层多偏重业务经营管理,内部组织建设与变革能力相对偏弱,以结果为导向的组织创新通常也会面临管理上的挑战和难点。基于对中国市场与企业的观察,结合普华永道全球研究与实践经验,我们认为以下关键事项需首先得到深入思考及妥善解决,以真正有效实现结果导向的组织变革初衷。首先,结合业务战略目标与重点,合理评估现有组织架构与管理机制基础,选择合适的切入点组建结果导向的专门团队,推动该领域的组织变革,以试点带动整体,学习在飞行中加油。其次,需建立与创新组织模式相匹配的系列管理体系,包括创新的绩效目标设定、非传统的绩效回顾与评估方式、绩效评价结果,及其与新型组织薪酬激励方案的有效衔接。同时重新审视并设计新组织中人员能力培养体系及员工职业发展路径。对于核心与精英员工,成长与发展空间往往与有竞争力的薪酬激励同等甚至更为重要。最易形成阻碍但却常常被忽略的,还包括上述各项管理机制如何与现有组织中的相应体系有效配合,同时避免矛盾冲突。最后,同步重塑组织文化。结果导向的组织往往肩负创新、突破的战略性使命,或需打破传统组织的壁垒与“对内”关注视角,组织成员各有专长,经历背景各异。需要在新组织内快速形成团队融合,倡导与使命匹配的勇于创新、高度协作的文化氛围,最终重塑组织DNA。潘静潘静普华永道中国人才和组织咨询服务合伙人传统的职能型架构并不适用于在新世界中打造强大的价值创造引擎,企业要组建更持久、以结果为导向的团队,将整个组织所需的专业技能、知识、技术、数据、流程和行为聚集在一起。这将推动企业从陈旧的职能和固化的组织转型为以结果为导向、打破组织边界开展合作的团队模式。要务四:建设结果导向组织,打破孤岛2023年冬季|思略特季刊64“数字化时代的企业转型,速度越来越快,路径越来越模糊,企业亟需重构信任体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人与技术之间的信任。这其中的核心,是与数字化时代同步升级的领导力。”扫描二维码阅读微信全文中国洞察:中国企业领导团队如何成功转型中国洞察:中国企业领导团队如何成功转型领导团队的重塑是推动企业开启转型的前提与保障。首先,中国本土企业应基于转型所需的能力结构,综合考虑生态结构的融入和新旧组织结构的平衡,建立未来所需的领导团队。组建者需要招募或培养拥有专业互补性、复合的技能与经验、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与视角的人才,团队成员需要具有高度组织能力、合作精神、能够践行对彼此的承诺,形成一个能力结构完整、志同道合、一往无前的命运共同体。其次,通过设计有利于转型的考评机制和支持机制,确保领导团队在转型变革上投入足够的时间与注意力。无数的案例证明,成功的转型需要高层关注,需要变革团队将转型的目标与业务进行充分结合。第三,在领导团队内部以及企业内部创造高度信任、共同成功的协同文化与协同机制。企业的成功转型和持续发展依赖于企业职业化管理队伍的高度协同。最后,打造行动学习型领导团队,短期内加速变化的发生,长期实现领导团队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企业需要搭建相应的知识与学习平台或体系,以支持领导团队和全体员工转型与提升。通过达成战略共识、技能分享、打几场必赢的硬仗,领导团队可以在实践中提升领导力,并通过行动为企业快速带来思想上、态度上的转变,充分发挥领导团队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引领带动作用。要务五:转变领导团队重心,同心协力于晨于晨普华永道中国人才和组织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打造数字化、差异化的能力需要果敢的思维,做出有魄力的决策,并付出巨大的精力。领导团队必须转换领导方式,设定大胆的目标,同心协力完成大事。领导团队需要退后一步,彻底反思:岗位设置是否合理?人才是否匹配?关注点是否正确?是在推动必要的转型变革,还是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应对短期需求?领导团队内部是否能有效地合作?思略特季刊|2023年冬季65“企业重塑其内外部社会契约的过程,是企业重新定义其自身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定义与各利益相关者互动方式的过程。”扫描二维码阅读微信全文中国洞察:中国企业领导团队如何成功转型中国洞察:中国企业领导团队如何成功转型在后数字化时代,尽管机器和人工智能正在诸多领域分担工作,但企业仍然高度依赖于人来构建差异化的能力、创造差异化的价值。在中国,不同产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阶段、劳动力结构不尽相同,来自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重塑社会契约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因此各有不同。但不论企业属于哪个产业、处于何种发展阶段,都应当把改进和重塑企业社会契约的重点落在更利于实现企业升级转型目标上。数字原生互联网产业:中国互联网产业进入下半场以来,普遍面临增长空间见顶、监管日益加强、由to C向to B转型等挑战,以往靠晋升发展机会、股权激励、品牌自豪感、平等自由的工作氛围等要素构成的员工社会契约吸引力逐渐减退;同时随着持续经营年限的延长,传统互联网企业的员工代际结构也更加多元化。高技术产业:对于研发占据重要地位的高科技企业,攻克关键技术、占领创新高地是未来构建核心能力的关键。一方面,企业需要激发研发人员对创新愿景的热情,充分发挥其智慧和创造力。另一方面,研发人员的培养和研发成果的打造,需要产学研多方位的配套,形成一个更加长期导向的、更加尊重、保护和奖励创新的生态体系。传统消费产业:以家电、汽车为代表的传统消费类企业的数字化进程,是用数字化重新定义“产品”及其运营模式,从打样突破到规模化全链路,比拼的是产业和数字化融合的能力和速度。从数字化人才获取和培养角度,传统企业通常先从数字原生企业中引入小部分核心人才,逐步形成数字化人才和企业原有人才的融合,最后实现数字化人才的产业化和产业人才的数字化。要务六:再造员工社会契约,赋能一线朱佳怡朱佳怡普华永道中国人才和组织咨询服务合伙人转型过程中,员工的参与必不可少,在现今更是有着全新的意义。员工在能力建设中又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成功的唯一途径是采用“以公民意识为主导”的方法,让员工深入组织和生态体系,不断做出贡献并开展创新。企业需要让员工了解业务发展的方向,同时相信自身在塑造企业未来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旦员工清楚了自己的角色,他们的参与就更加有意义。2023年冬季|思略特季刊66“在超越数字化时代,带领中国企业走向成功的领导者,其关键能力的核心是开放性思维与创新突破。”扫描二维码阅读微信全文中国洞察:中国企业领导者如何完成领导力转型中国洞察:中国企业领导者如何完成领导力转型尽管每段领导力发展旅程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普华永道都观察到,那些引领企业实现成功转型的领导者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不是某个单一特征,而是一系列必要的品质,其中很多乍看之下似乎还有些矛盾。普华永道战略与领导力全球主管合伙人布莱尔 谢泼德(Blair Sheppard)在至关重要的十年(Ten Years to Midnight)一书中发布了六个悖论,即:深谋远虑的执行达人、德才兼备的政治大家、秉承传统的创新先锋、精通技术的情商高手、谦卑低调的高光英雄、放眼全球的本地专家。在超越数字化时代成功的领导者所需发展和平衡的六个领导力悖论中,扎根于中国的企业领导者们表现出一些普遍存在的特征,以及由此带来的领导力转型方面的独特挑战。第一,传统企业领导者更多专注在日常事务性工作,执行力强而战略力相对弱。第二,生态网络方面,中国传统企业领导者们在构建跨组织边界的信任与协同方面存在短板。第三,中国企业领导者普遍可以做到抱持初心,但在推动企业创新方面往往不容易坚持。第四,技术型领导者往往倾向于低估人的作用,管理型领导者倾向于低估技术的作用。第五,领导者从企业内部某个业务领域的领袖角色转向内外部协作的参与者和组织者角色,理念意识和能力转换挑战大。第六,总体来讲,传统企业领导者在全球化理念与实践经验方面引进模仿多,真正吸收全球化经营的原理、内涵、逻辑而开展的本地化原创不足。企业的领导者是企业的灵魂和砥柱,领导者自身能否根据企业升级转型的具体要求拓展和提升自身能力,决定了企业是否能被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以正确的方式开启转型之路。要务七:颠覆自身领导方式,兼收并蓄企业领导人不能将面临的挑战作为故步自封的借口。如果没有更深层次的业务转型,数字化将是一条不归之路。尽管实现数字化、赶上竞争对手不难,但股东、客户和员工等利益相关方的要求更高。挺身而出、颠覆自我并成为数字时代领导者,已成为高管团队的当务之急。鲁可鲁可普华永道中国人才和组织咨询服务合伙人思略特季刊|2023年冬季67联系我们2023年冬季|思略特季刊68徐佳徐佳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医药医疗行业主管合伙人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合伙人邮箱:单小虎单小虎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主管合伙人邮箱:张挺张挺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金融业主管合伙人邮箱:沈宇峰沈宇峰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工业产品与服务行业主管合伙人邮箱:符绩安符绩安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消费品行业主管合伙人邮箱:梁伟坚梁伟坚普华永道中国市场主管合伙人邮箱:吴家裕吴家裕普华永道中国咨询部主管合伙人邮箱:蒋逸明蒋逸明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数字化增长业务合伙人邮箱:思略特季刊|2023年冬季69刘昕刘昕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汽车行业合伙人邮箱:华晓亮华晓亮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消费品行业合伙人邮箱:吕重恩吕重恩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消费品行业合伙人邮箱:王辉王辉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金融服务行业合伙人邮箱:蔡景愚蔡景愚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医药医疗行业合伙人邮箱:唐海燕唐海燕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城市运营主管合伙人邮箱:李健李健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运营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邮箱:钟肯钟肯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能源、公用事业和采矿业合伙人邮箱:夏浩夏浩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科技、媒体及通信行业合伙人邮箱:2023年冬季|思略特季刊70张承良张承良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品牌营销咨询合伙人邮箱:罗佳丽罗佳丽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消费品行业合伙人邮箱:叶永辉叶永辉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消费品行业合伙人邮箱:张荣华张荣华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医药医疗行业合伙人邮箱:郑艳郑艳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医药医疗行业合伙人邮箱:赵汀赵汀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工业产品及服务行业合伙人邮箱:王宇王宇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能源、公用事业和采矿业合伙人邮箱:林骏达林骏达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科技、媒体及通信行业合伙人邮箱:戴冠辉戴冠辉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科技、媒体及通信行业合伙人邮箱:思略特是一家定位独特的全球战略咨询公司,专注于协助客户成就美好未来:根据客户的差异化优势,为其量身定制战略。作为普华永道网络的一员,我们一直致力于为客户构建核心成长的致胜体系。我们将远见卓识的洞察与切实的专业技能相结合,帮助客户制定更好、更具变革性的战略,从始至终,一以贯之。作为全球专业服务网络中的唯一一家规模化的战略咨询团队,思略特结合强大的战略咨询能力与普华永道顶尖的专业人士,为客户制定最合适的战略目标,并指引实现目标必需做出的选择,以及如何正确无误地达成目标。思略特制定的战略流程,足够强大以助企业捕获无限可能,确保务实并有效地交付。正是这种战略让企业得以顺应今日的变化,重塑未来。思略特助您将战略愿景变为现实。更多资讯,请浏览: 2024 普华永道版权所有。普华永道系指普华永道网络及或普华永道网络中各自独立的成员机构。详情请进入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11 74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北京理工大学:2024年中国能源经济指数研究及展望报告(20页).pdf

    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研究报告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研究报告 FORECASTING AND PROSPECTS RESEARCH REPORT CEEP-BIT-2024-001(总第(总第 73 期)期)2024 年中国能源经济指数研究与展望年中国能源经济指数研究与展望 2024 年年 1 月月 7 日日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http:/ 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研究报告发布会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研究报告发布会 主办单位: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碳中和系统工程北京实验室 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协办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碳中和系统与工程管理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北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 中国“双法”研究会能源经济与管理研究分会 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经济专业委员会 煤炭经济研究编辑部 中国煤炭学会碳减排工程管理专业委员会 特别声明特别声明 本报告是由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完成的系列研究报告之一。如果需要转载,须事先征得中心同意并注明“转载自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系列研究报告”字样。2024 年中国能源经济指数研究与展望年中国能源经济指数研究与展望 执 笔 人:唐葆君、王崇州、吴郧、邹颖、许沛昀、廖华、余碧莹、魏一鸣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联 系 人:唐葆君 研究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521002;7193400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A0602603),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3AZDO65),国家电网总部科技项目(A-3-2-ZN)。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5 号 邮编:100081 电话: 传真: E-mail: 网址:http:/ Center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Research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5 Zhongguancun South Street,Haidian District,Beijing 100081,China Tel:86-10-68918013 Fax:86-10-68918651 E-mail: Website:http:/1 2024年中国能源经济指数研究及展望年中国能源经济指数研究及展望 当前,国内经济在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国际局势错综复杂,气候影响持续波动,能源经济发展受到多重外部因素干扰,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形势复杂。同时,在“双碳”目标与碳排放“双控”的政策方针下,国内碳减排工作紧锣密鼓地推进,企业低碳活动与全国碳交易日益活跃,进一步给能源行业的转型发展带来挑战与机遇。在多元的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动下,能源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发挥稳投资、促增长的重要作用,实现能源更加安全、更加绿色、更加高效地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为应对能源经济与能源行业发展格局及业内个体运营的多维度演变,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自2020年开始连续发布中国能源经济指数,对各个能源子行业的宏观、中观以及微观表现进行监测,并对能源经济发展未来走向进行预测。一、能源经济指数范围界定与指标体系一、能源经济指数范围界定与指标体系 我国的能源行业规模庞大,覆盖面广,发展受到技术、政策、市场等多方面影响,各个能源子行业之间因存在客观的自然禀赋差异而面临不尽相同的行业瓶颈与发展困难。于是在中央战略部署下,各个能源子行业落实着宏观、中观、微观上的差异化发展战略。为此,CEEP中国能源经济指数捕捉行业差异,全面考察不同能源类型与能源产业链,不仅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传统能源,而且囊括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及其基础组件,同时考虑电网自控设备、新能2 源汽车等新兴能源集成和利用产业,最终整合成为如图 1 所示的能源行业子行业的广义产业链条。图 1 能源行业分类 为了能源经济指数兼具全面性与现实说服力,本研究在建立能源经济相关的综合评价体系时,确定系统性、典型性、层次性、科学性、可比性五大原则进行子指标筛选与体系构建,从长远的宏观经济周期、全面的产业运转考量和具体的企业运营表现三个层次,宏、中、微观层层递进地分析中国能源经济综合表现,具体指标体系如图 1 所示。宏观经济环境方面综合了国内经济状况与国际贸易情况,较为完整地刻画了宏观经济运行;中观行业层面则以政策支持为支点,分别对行业供需情况与行业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考察,以明确各行业间的核心发展差异;微观层面则纳入了各行业能源子行业的企业个体情况,通过股票指数中的绝对量变化以及财务绩效中体现的结构性变化,确保3 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可比性。图 2 能源经济指数指标体系框架 二、能源经济指数功能与价值二、能源经济指数功能与价值 指数在宏观角度展现了宏观经济与能源经济之间的密切关联与相互作用,从中观角度表示了能源行业自身所受的政策影响以及内部高质量转型态势和行业供需变动,从微观角度指征了能源行业内部的企业个体运转情况,尤其是金融财务表现。因此,本指数既可以帮助政府把握能源行业的综合运行情况,协助政策方向的把控;又可以帮助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发现能源行业在全新的高质量发展方针下所诞生的投资机遇,评估行业与企业的投资价值;还能够识别能源企业运营风险,及时纠偏,回归行业总体走势;最后,通过短期预测能够给予能源行业参与者长远策略制定的参考依据,规避潜在的行业波动,4 捕捉行业未来动向。能源经济指数是一个功能丰富的评估工具,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角度全面评估中国能源经济的综合表现。指数根据当期和历史得分判断能源经济整体处于经济循环周期的波峰或波谷,还能够刻画能源经济与宏观经济二者的内部关联。通过能源子行业得分,可以筛选综合表现相对靠前的行业,聚焦行业投资关注点,一方面纵向对比历史情况,发现进步较大的行业,另一方面横向从细分维度分析其发展经验。通过拆解六大指标得分,则可以详细分析行业在不同维度的发展表现,对能源子行业的状况有更深度的把握。最后,通过对指数的短期预测与情景预测,能够预估潜在的行业变动与不同外部因素影响情景下,我国能源经济的差异化变动情况。三、能源经济所受的外部因素影响三、能源经济所受的外部因素影响 从能源经济与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总体特点出发,结合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 等关键政策文件以及努力提高金融体系气候风险管理能力等业内专家文章,可以确定能源经济会受到国际上的地缘政治风险、国内减排工作进展以及客观气候因素变化带来的外部影响。首先,在减排工作方面,当前能源经济的主体政策方针是在加速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下,打造绿色发展的能源经济体系,因此包括全国碳交易与企业自发低碳行为在内的各类碳减排工作有所推进,会加强能源行业的自主性与抗风险能力,同时拉升能源经济增长。而后,国际动荡局势导致能源经5 济发展面临进出口受阻、技术壁垒等诸多挑战,一旦地缘政治风险加剧,能源经济也将遭受牵连,发展受到抑制。最后,能源经济绿色转型过程中,供应稳定的高碳能源行业会被低碳行业逐渐取代,但在完全解决这些低碳行业的持续供应难题前,突发的气候问题会成为导火索,触发转型过程的潜在供应风险,致使出现能源安全危机,因此当常规性的气候因素出现反常、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时,转型中的能源经济发展容易遭受打击。本研究后续通过情景预测的方式,分析以上三种因素对能源经济发展未来趋势的潜在影响。图 3 能源经济所受到的外部因素影响 四、能源经济指数编制方法及情景预测方法四、能源经济指数编制方法及情景预测方法 CEEP 中国能源经济指数以 2015 年第一季度为基期,每季度更新一次指数数据。指数合成计算的基础数据均从官方发布和公开数据库获得。指数计算时首先进行标准化处理;而后,通过主成分分析法、6 加权平均法等获取各个能源子行业的各个一级指标得分,其中在量化政策支持部分为尽可能消除主观性影响,引入 TF-IDF 机器学习算法完成政策关键词分析,再进行词汇匹配,进而进行政策打分;再根据实际情况,探讨各个行业内部各个指标的具体表现与内在作用机理,通过参考相关领域的经典研究工作并采访领域内专家学者来确定权重,加权计算各个行业的行业能源经济表现;进一步综合各个能源子行业的能源经济指数,进行归一计算,得到 CEEP 中国能源经济指数结果;最后,通过单变量时序预测对 2024 年全年的短期能源经济指数情况进行预测。而在考虑外部影响因素的情景预测方面,引入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改进的长短时记忆模型(PSO-LSTM 模型)展开多输入单输出的回归预测。在碳减排工作量化方面,使用全国碳交易额与基于文本分析的企业低碳指数进行合成;在国际局势量化方面,使用地缘政治风险指数进行表征;在气候因素量化方面,纳入了温度、降水等常规因素与极端天气事件次数这一突发因素。通过对未来 2024 年、2025 年设定不同的变量变化情况,确定不同的能源经济发展外部情景,经过历史数据训练后,将输入变量导入模型即可得到未来不同情景中能源经济指数的潜在情况。7 图 4 基于 PSO-LSTM 的能源经济指数走势情景预测 五、能源经济指数结果分析五、能源经济指数结果分析(一)能源经济指数已成长为经济回升的强心剂(一)能源经济指数已成长为经济回升的强心剂 能源经济指数与宏观经济的历史与预测走势图显示(见图 5),能源经济指数走势与宏观经济关系密切,近年蓬勃发展,定位从宏观经济抵御风险的缓冲带,逐渐成长为经济回升的强心剂。能源经济指数走势与宏观经济关系密切,近年蓬勃发展,定位从宏观经济抵御风险的缓冲带,逐渐成长为经济回升的强心剂。自 2020 年能源经济开始回暖后,能源经济经历了连续四年的回升期:初期在宏观经济高速回升的带动下,脱离最低点,稳步向好;至 2021 年第一季度回归历史平均水平而后,宏观经济出现下行,能源经济凭借自身在疫情与后疫情时代的发展必要性,和双碳目标下的发展紧迫性,与宏观经济角色转换,成为宏观经济的缓冲带缓冲带。而截至而截至 2023 年第四季度,能源经济波动上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能源经济指数与年第四季度,能源经济波动上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能源经济指数与 2017 年第四季度间呈现双峰形态,在现阶段国内经济挑战丛生的大背景下成为年第四季度间呈现双峰形态,在现阶段国内经济挑战丛生的大背景下成为8 了宏观经济回升的强心剂。了宏观经济回升的强心剂。图 5 能源经济与宏观经济指数走势 (二)2023 年第 4 季度高创新行业与保供主力军齐头并进 (二)2023 年第 4 季度高创新行业与保供主力军齐头并进 通过对比当期各个能源行业的能源经济指数,能够确定每个季度能源子行业的能源经济综合发展情况,展开行业间的横向比较。本报告以 2023 年第 4 季度得分由高到低将能源子行业归为四个梯队,同时展示了其历史得分曲线(见图 6)。在 2018 年到 2023 年期间,风光行业持续走强,风光行业持续走强,领军能源经济发展,而电网自控设备作为能源消纳的优质搭档,发展水平也名列前茅,三大高创新行业形成可再生能源与能源消纳两大板块的协同有机发展态势,高效的同时做出减排贡献。三大高创新行业形成可再生能源与能源消纳两大板块的协同有机发展态势,高效的同时做出减排贡献。在经历 2022 年末的能源供应问题后,煤炭生产销售与火力发电两个行业相较于上一年度排名继续升高,已进入第一梯队与第二梯队,传统能源行业转型路线从供应削减,逐步重塑为高质量发展路线,兼顾减排与保供,凸显当前能源自主性与供应安全的重要性。传统能源行业转型路线从供应削减,逐步重塑为高质量发展路线,兼顾减排与保供,凸显当前能源自主性与供应安全的重要性。此外,光伏设备和风电设备在风光发电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势头9 却有所回落,这印证了我国风光方面的可再生能源布局初具成效,从大规模建设向大规模应用迈进。可再生能源布局初具成效,从大规模建设向大规模应用迈进。图 6 2018-2023 年能源行业经济指数及2023 年第 4 季度行业优势梯队 (三)维持稳定性和提升自主性是能源行业发展主旋律 (三)维持稳定性和提升自主性是能源行业发展主旋律 为了明确 2023 年相比于 2022 年哪些能源子行业取得进步及其进步原因,对 2023 年各子行业政策支持、行业供需以及行业高质量的得分与 2022 年同期进行对比,得到行业提升榜。(见图 7)。相较于 2022 年,2023 年政策重心进一步落在能源的安全保供10 上,火力发电与煤炭生产销售所获政策支持力度得到加强,且二者随着高质量发展的成效显现,在技术革新、结构调整下兼顾了减排与供应高质量发展的成效显现,在技术革新、结构调整下兼顾了减排与供应,其他行业层面指标也有一定进步。两个行业近年来重新占据行业优势地位显现出能源经济发展历程中,维持能源稳定供应是近年来的发展重点。两个行业近年来重新占据行业优势地位显现出能源经济发展历程中,维持能源稳定供应是近年来的发展重点。而在摆脱疫情影响后,新能源汽车销量回升,资金流的扩大也带动新能源车电池研发投入增加。水力发电在经历了供应危机后,行业内意识到能源安全重要性,加强了稳定性技术的攻关行业内意识到能源安全重要性,加强了稳定性技术的攻关。生物质能应用随着各类多联产项目的运营,应用模式创新,技术稳定性提高,产量与应用量都得以改善应用模式创新,技术稳定性提高,产量与应用量都得以改善。图 7 2023 年能源子行业提升榜 11(四)碳减排有望成为能源经济防护罩与推进器(四)碳减排有望成为能源经济防护罩与推进器 本研究参考国际形势黄皮书、国家气候中心历年发文、IPCC 报告、生态环境部发文等,结合经典研究文献,设置了地缘政治、气候因素、碳减排工作进展等不同外部因素的变化参数,最终形成了三个情景,即风险暴露情景,风险对抗情景与相对乐观情景,即风险暴露情景,风险对抗情景与相对乐观情景,同时设定了不考虑外部因素影响的单变量时序预测情景时序预测情景作为参照序列(见图 8)。图 8 能源经济指数外部因素影响下的预测情景 12 根据不同情景,将变量输入到预测模型中后,得到对应的情景预测结果(见图 9)。碳减排工作的加速展开,在负面因素稳定的恰当时机具备 21%的理论能源经济助力的理论能源经济助力,能够将能源经济指数水平抬升一个台阶。积极乐观情景与风险暴露情景之间存在的差异,显现了碳减排工作本身对能源经济最大拉升潜力空间可达对能源经济最大拉升潜力空间可达 37%,可见进一步加速碳减排工作推进对于能源经济的提升仍具有较高的边际效用。加速推进碳减排工作落实可抵御抵御 12%剧烈外部风险剧烈外部风险,保证即便面对恶劣环境,能源经济依旧可以维持历史水平。总结来看,一方面碳减排工作可以有效增强能源系统风险抗性,是能源经济的“防护罩”,碳减排工作可以有效增强能源系统风险抗性,是能源经济的“防护罩”,另一方面进一步加速碳减排工作可实现较大的能源经济提升效果,是能源经济的“推进器”。进一步加速碳减排工作可实现较大的能源经济提升效果,是能源经济的“推进器”。图 9 2024-2025 年能源经济指数情景预测 (五)2024 年高创新行业和保供行业是年度投资较优选择 (五)2024 年高创新行业和保供行业是年度投资较优选择 由于外部因素变化不确定性较大,对分行业短时预测时产生的趋势影响又不明确,外部因素变化不确定性较大,对分行业短时预测时产生的趋势影响又不明确,因此第(五)、(六)节针对 2024 年年度行业指数的预测分析采用不考虑外部影响的时序预测结果。预计 2024 年各个子行业发展趋势不会出现过大波动,风光发电风光发电13 等高创新行业是年度投资热点,传统化石能源行业作为保供行业居于前列,二者的共同繁荣显现出等高创新行业是年度投资热点,传统化石能源行业作为保供行业居于前列,二者的共同繁荣显现出 2024 年我国能源行业主力间的平稳接棒(见图年我国能源行业主力间的平稳接棒(见图 10)。)。摆脱低迷的消费环境后,新能源汽车行业在需求复苏的情况下,预计新能源汽车行业在需求复苏的情况下,预计 2024 年是回升期年是回升期,可尽早投资,进行长期规划。而生物质能、水力发电以及核能发电在 2017 年的发展势头后未能找到合适的长期发展战略,应当尽快摸清行业增长点,实现发展复苏。图 10 2024 年年度能源行业投资热点预测 (六)2024 年能源企业供需与高质量水平是投资选择风向标 (六)2024 年能源企业供需与高质量水平是投资选择风向标 根据能源企业历史得分分布,采用四分位法将每个年度的指标表现分为高热、偏热、正常和偏冷 4 个等级,根据短期预测结果,预估 2024 年年度各个能源子行业企业的基本面表现。2024 年年度能源企业在供需和高质量水平方面表现强劲,依靠二者发展驱动,基本面表现热度已回归高水平(见图 11)。2024 年年度能源企业在供需和高质量水平方面表现强劲,依靠二者发展驱动,基本面表现热度已回归高水平(见图 11)。虽然在宏观经济调整期,各企业运营表现都出现波动,在宏观经济调整期,各企业运营表现都出现波动,股票指数相比于去年同阶段下滑;但总体上能源经济并未受到影响,仍在逐步攀升,证明当前能源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初具成效,在稳定的供需保障下,企业基本面水平很难出现下滑。证明当前能源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初具成效,在稳定的供需保障下,企业基本面水平很难出现下滑。14 在优质投资企业的选择原因上,风光发电企业风光发电企业受政策支持力度大,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走强,随着风电、光电已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走强,随着风电、光电已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该类企业成为短期投资的热点之一;天然气、煤炭生产销售企业天然气、煤炭生产销售企业供需与高质量水平达近年峰值,已逐渐找到企业发展均衡点已逐渐找到企业发展均衡点,作为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是合适的投资选择;而新能源汽车上、中游产业链的相关企业新能源汽车上、中游产业链的相关企业随着消费复苏,供需回归历史平均水平供需回归历史平均水平,资金链的充实增加企业研发投入,带动高质量水平上涨带动高质量水平上涨,未来发展可期,可做长期投资布局。总结来看,在进行投资选择时,能源企业供需与高质量水平是投资者的风向标。能源企业供需与高质量水平是投资者的风向标。图 11 2024 年年度能源企业热度预测图 15 六、关键结论和建议六、关键结论和建议 CEEP 中国能源经济指数捕捉能源子行业间的发展差异,从宏观的经济运行周期、中观的产业运转情况和微观的企业运营表现,层层深入地对中国能源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进行解读,意在结合能源经济内外部因素,回顾能源经济发展历程,展望能源经济未来潜在走势,确定短期的投资热点行业与能源经济波动情况,解构能源子行业各个层次与各个维度的全面发展状况,识别外部风险来源,锁定风险抵御措施。主要结论与建议如下:第一,宏观层面,能源经济成为经济回升向好的强心剂,减排工作能有效加强能源经济抗风险能力能源经济成为经济回升向好的强心剂,减排工作能有效加强能源经济抗风险能力。能源经济近年来发展复苏,逆势而上,定位从宏观经济抵御风险的缓冲带缓冲带,逐渐成长为经济回升的强心剂强心剂。2023 年能源经济回归近年最高水平,未来发展形势积极乐观。2023 年能源经济回归近年最高水平,未来发展形势积极乐观。而在国际局势紧张多变与极端天气频发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下,我国将借力于国内碳减排工作,增强能源经济自主性与风险抗性,进而提高能源系统安全,保证能源经济稳定运行。我国将借力于国内碳减排工作,增强能源经济自主性与风险抗性,进而提高能源系统安全,保证能源经济稳定运行。第二,行业层面,高创新行业与保供主力行业处于优势地位,维持稳定性和提升自主性是中国能源经济的发展主旋律高创新行业与保供主力行业处于优势地位,维持稳定性和提升自主性是中国能源经济的发展主旋律。高创新行业与保供主力行业的共同繁荣标志着我国能源主力行业间的平稳交接我国能源主力行业间的平稳交接,这也揭示了我国能源发展离不开以减排、创新工作为代表的高质量路线的拔高与供应安全的托底。以减排、创新工作为代表的高质量路线的拔高与供应安全的托底。第三,企业层面,风光发电和天然气、煤炭生产销售企业是近期投资的优质选择;新能源汽车上、中游产业链的相关企业预计持续回风光发电和天然气、煤炭生产销售企业是近期投资的优质选择;新能源汽车上、中游产业链的相关企业预计持续回16 暖,长期投资可重点关注。暖,长期投资可重点关注。其中风光发电企业在储能等稳定性技术开发风光发电企业在储能等稳定性技术开发方面投入较大,可将这一方面作为重点投资方向;煤炭与天然气相关企业煤炭与天然气相关企业随着高质量发展的成效显现,兼顾了减排与供应安全,在能源安全的必要性下,投资者可以在近期关注投资者可以在近期关注;摆脱低迷的消费环境后,新能源车整车与新能源车电池行业在需求复苏的情况下,预计 2024年是回升期新能源车整车与新能源车电池行业在需求复苏的情况下,预计 2024年是回升期,可进行长期的投资布局。总结来看,在投资者进行自主投资选择时,能源企业供需与高质量水平是决策风向标能源企业供需与高质量水平是决策风向标。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简介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是 2009 年经学校批准成立的研究机构,挂靠在管理与经济学院。能源与环境政策中心大部分研究人员来自魏一鸣教授 2006 年在中科院创建的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CEEP-BIT)面向国家能源与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针对能源经济与气候政策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系统研究,旨在增进对能源、气候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认识,并为政府制定能源气候战略、规划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能源企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为社会培养高水平专门人才。中心近年部分出版物中心近年部分出版物 魏一鸣.碳减排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魏一鸣,梁巧梅,余碧莹,廖华.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廖华,朱跃中.我国能源安全若干问题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刘兰翠,刘丽静.碳减排管理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唐葆君,王璐璐.碳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余碧莹.碳减排技术经济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唐葆君.项目管理能源项目为例.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余碧莹,张俊杰.时间利用行为与低碳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沈萌,魏一鸣.智慧能源.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2.魏一鸣.气候工程管理: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中心近年中心近年“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报告报告 总期次总期次 报告题目报告题目 总期次总期次 报告题目报告题目 1“十二五”中国能源和碳排放预测与展望 42 2019 年光伏及风电产业前景预测与展望 2 2011 年国际原油价格分析与走势预测 43 经济承压背景下中国能源经济发展与展望 3 2012 年国际原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 44 2020 年光伏及风电产业前景预测与展望 4 我国中长期节能潜力展望 45 砥砺前行中的新能源汽车产业 5 我国省际能源效率指数分析与展望 46 2020 年国际原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 6 2013 年国际原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 47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进展与布局展望 7 2013 年我国电力需求分析与趋势预测 48 2020 年碳市场预测与展望 8 国家能源安全指数分析与展望 49 我国“十四五”能源需求预测与展望 9 中国能源需求预测展望 50 基于行业视角的能源经济指数研究 10 2014 年国际原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 51 全球气候保护评估报告 11 我国区域能源贫困指数 52 全球气候治理策略及中国碳中和路径展望 12 国家能源安全分析与展望 53 新能源汽车产业 2020 年度回顾与未来展望 13 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能源展望 54 碳中和背景下煤炭制氢的低碳发展 14 2015 年国际原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 55 2021 年国际原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 15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展望 56 中国省际能源效率指数(2010-2018)16 我国区域碳排放权交易的潜在收益展望 57 后疫情时代中国能源经济指数变化趋势 17“十三五”及 2030 年能源经济展望 58 电力中断对供应链网络的影响 18 能源需求预测误差历史回顾与启示 59 2022 年国际原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 19 2016 年国际原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 60 全国碳中和目标下各省碳达峰路径展望 20 2016 年石油产业前景预测与展望 61 迈向碳中和的电力行业 CCUS 发展行动 21 海外油气资源国投资风险评价指数 62 中国碳市场回顾与展望(2022)22“十三五”北京市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潜力分析 63 全球变暖对我国劳动力健康影响评估 23“十三五”碳排放权交易对工业部门减排成本的影响 64 中国上市公司碳减排行动指数研究报告 24“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能源经济形势展望 65 2022 年中国能源经济指数研究 25 2017 年国际原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 66 省级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2012-2022 年)26 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2016 回顾与 2017 展望 67 中国电力部门省际虚拟水流动模式与影响分析 27 我国共享出行节能减排现状及潜力展望 68 2023 年国际原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 28 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现状及发展趋势展望 69 中国碳市场回顾与最优行业纳入顺序展望(2023)29 2017 年我国碳市场预测与展望 70 我国 CCUS 运输管网布局规划与展望 30 新时代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 71 全球变暖下区域经济影响评估 31 2018 年国际原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 72 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能源发展图景 32 2018 年石化产业前景预测与展望 73 2024 年中国能源经济指数研究及展望 33 新能源汽车新时代新征程:2017 回顾及未来展望 74 低碳技术发展产业链风险评估和展望 34 我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处置现状、趋势及对策 75 中国省际能源高质量协同发展测度 35 我国碳交易市场回顾与展望 76 实现碳中和目标的 CCUS 产业发展展望 36 新贸易形势下中国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 77 2024 年国际原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 37 2019 年国际原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 78 2024 年成品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 38 我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现状与展望 79 2024 年国际天然气市场分析与趋势预测 39 高耗能行业污染的健康效应评估与展望 80 中国碳市场建设成效与展望(2024)40 我国社会公众对雾霾关注的热点与展望 81 中国能源经济形势分析与研判(2024)41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水平分析及展望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11 20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毕马威:深度变革-油气行业(2024)(30页).pdf

    毕马威国际 Peacock油气行业全球主管毕马威国际在2023年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召开之前,油气行业受到了公众的空前关注。作为推动全球减排和清洁能源转型的中坚力量,油气行业成为关注热点亦在情理之中。简而言之,没有油气行业的积极参与,能源将无法完成转型。尽管弃用油气资源的呼声此起彼落,但在可预见未来,油气将继续保持其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这一全球共识正在不断增强。在对能源安全的担忧、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能源贫困风险以及新兴市场海量能源需求等因素的推动下,能源需求已攀上历史高位。此时将油气资源从能源结构中剔除,只会刺激能源需求,并导致能源价格飙升。实现净零及能源转型目标,并不是在可再生能源和化石能源之间作出简单抉择,而是涉及制定全面、多样的能源解决方案,即可再生能源和化石能源的融合发展。当前,油气公司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转型计划,在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同时,满足利益相关方、投资者、监管机构及广大客户的预期和需求。本刊各章节的观点包括:油气公司可通过多种路径实现脱碳和能源转型。此外,整个油气行业价值链中蕴含各种减排创收、塑造多元化投资组合的机遇。能否抓住机遇,技术是关键。凭借先进技术,企业能够了解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及其相关价值,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路径,稳步迈向能源多元化未来。成功的另一关键是提升协作能力,打造强有力的合作伙伴关系。因此,油气公司的当务之急仍是实现长期业务目标,这对大多数油气公司而言,均涉及履行就减排或净零排放宏伟愿景作出的承诺。毕马威拥有覆盖多学科专业人士网络,具备丰富的脱碳和能源实践经验,为全球众多顶级油气供应商提供了优质服务。毕马威专业人士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油气公司能源转型有着卓越洞察力,并期待与您分享我们的深刻见解和丰富经验。谨代表本刊作者及毕马威全球网络中能源和脱碳专业人士,我们时刻准备着为您规划筹谋。如您想获得量身定制的能源转型咨询服务,请与当地毕马威成员所取得联系。顺致商祺2 2024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目录油气企业的转型规划04能源行业政策和法规的充分利用22油气行业在均衡投资中的机遇推动能源转型的后续措施1227检视天然气市场的环境绩效18 2024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3当前,油气公司面临的能源转型压力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毕马威将为客户提供专业建议,携手打造切实可行的转型计划。作者:Andrew McHardy,毕马威脱碳中心加拿大负责人,毕马威加拿大Zachary Schwartz,基础设施与气候咨询总监,毕马威美国油气企业的转型规划深度变革4深度变革 2024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油气企业的转型规划油气行业在均衡投资中的机遇检视天然气市场的环境绩效能源行业政策和法规的充分利用推动能源转型的后续措施 2024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油气企业的转型规划尽管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有所增加,化石燃料所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耗比例仍维持在稳定水平(截至2022年为82%)。”资料来源:能源研究院联合毕马威国际及科尔尼(Kearney)公司发布的 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3,2023年。尽管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有所增加,化石燃料所占比例保持82p0艾焦耳按类型划分的一次能源消耗量一次能源份额占世界消耗量的百分比(%)200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600500400300200100350% %5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水电可再生能源1 资料来源:能源研究院联合毕马威国际及科尔尼(Kearney)公司发布的 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3,2023年。在全球争相迈向净零未来的背景下,油气行业的众多业界领导者、消费者及利益相关方均对油气公司的减排贡献寄予厚望。近年来,尽管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有所增加,化石燃料所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耗比例仍维持在稳定水平(截至2022年为82%)。1在保障能源安全,并确保能源的可负担性和可持续性的前提下,油气行业应如何应对持续增长的能源需求?除了促进化石燃料向可持续能源转变,油气公司还可采取一系列其他措施来推动能源转型,例如以下减排措施:消除所有非紧急燃烧活动,使用低排放电力为上游设施供电,在油气工艺中引入碳捕获、利用和存储(CCUS)技术,并扩大蓝氢的使用范围。多数情况下,能源转型涉及公司投资组合的多元化,即,对各种可持续能源和创新技术进行投资并形成相关资产。(参见本期 深度变革 中均衡投资组合中的油气机遇章节)。因此,我们鼓励油气公司利用当前业务收入布局未来,积极探索新型业务模式并拓展收入来源。5深度变革 2024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油气企业的转型规划油气行业在均衡投资中的机遇检视天然气市场的环境绩效能源行业政策和法规的充分利用推动能源转型的后续措施油气企业的转型规划资料来源:能源技术展望清洁能源技术指南,国际能源署,2023年9月高中中技术影响力技术成熟度高低低甲烷减排技术设备效率低碳电力生物燃料生产可持续交通塑料热解废气发电碳捕获、利用和存储(CCUS)技术蓝氢蒸汽裂解装置的电气化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液化天然气船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技术成熟度及影响力2 环球邮报,2023年10月25日 当前,人工智能尚处于早期部署阶段。但凭借基于处理海量复杂、非结构化数据的剖析和预测能力,人工智能已成为企业制定减少碳足迹计划的得力助手。在向低碳运营转型的过程中,企业已通过人工智能辅助决策来推进各项温室气体计量、跟踪和预测工作。”26深度变革 2024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油气企业的转型规划油气行业在均衡投资中的机遇检视天然气市场的环境绩效能源行业政策和法规的充分利用推动能源转型的后续措施油气企业的转型规划制定转型计划的主要考虑因素对企业而言,把握投资时机并确定适当的投资区域绝非易事。实际上,当前大多数油气公司均需要外部协助才能制定适当的转型计划并向利益相关方报告转型进度。在制定转型计划时,油气公司可考虑以下因素:投资对象:确定投资哪些新型业务模式或技术领域是一项颇具挑战的工作。我们观察发现,大量投资者热衷于投资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可再生能源、氢能、电车充电设施、生物气和生物燃料等各种新型技术领域。这些油气公司正在利用自身优势不断寻求新机遇,深入布局各种未来朝阳产业领域(例如电池矿物开采和加工)。但油气公司的投资重点会因愿景、目标和实力的差距而略有不同。投资时机:对企业而言,精准把握投资时机也是一道难题。油气公司目前采用阶段性的新能源资产开发策略,不会预先对大型项目前期投入大量资金。大型项目通常按阶段划分为几个子项目,以便将任何特定时间内的市场波动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油气公司只有在回报率合理时才会扩大投资规模。理想状况下,随着需求上行,投资规模亦会水涨船高。但在某些市场中,对替代能源的需求有待进一步挖掘提升。因此,油气公司应该着手打造与客户、供应商和发电商协同合作的伙伴生态系统,以提高市场需求和产品供应。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多国出台的若干激励措施和融资机制有助于降低需求风险,并提升项目融资的可行性。投资区域:得益于 通胀削减法案 的财政激励措施和商业信心提振措施,美国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替代能源热门投资国。尽管其他市场也纷纷效仿,企图通过激励措施来提升它们在主要能源领域的投资吸引力。对企业而言,投资决策的关键还是在于识别优良的投资区域,以实现在现有的投资区域内获得最大的投资汇报。油气公司在确定投资区域时,还应考虑当地的供应链物流能力和技术的可用性。投资方式:企业进入新领域及扩张业务的方式会因所处行业或技术水平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油气公司通常选择的方式包括投资新技术、资助初创企业或收购价值链内的主要参与者。我们认为,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例如扩大需求、提升供应链安全水平、拥抱新技术、开发新型业务模式),油气公司均需打造投资生态系统并构建合作伙伴关系,以推动转型计划的顺利实施。类似地,现有激励措施可能会影响此类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方式和结构体系。7深度变革 2024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油气企业的转型规划油气行业在均衡投资中的机遇检视天然气市场的环境绩效能源行业政策和法规的充分利用推动能源转型的后续措施油气企业的转型规划增强信心促转型一份确保转型计划顺利实施的检查清单可包括以下项目:确保计划的完整性未来几年,油气行业需要在减排和能源安全之间取得平衡。毕马威油气专业人士将与能源企业并肩合作,协助其制定并实施投资组合转型计划。凭借相关服务经验,我们建议油气公司高管在打造均衡投资组合时考虑:制定明确计划。根据市场和监管预期,企业应在转型计划中设定宏伟但切实可行的愿景,制定清晰的策略和可衡量目标,并全力以赴实现这些目标。达成明智交易。无论是回笼资金来投资新项目,还是收购价值链伙伴来深化新行业的垂直整合水平,成功的关键均在于达成明智的交易和合作伙伴关系。清晰阐述目标和计划。向市场公布投资资金的流向,以及企业预计扮演的转型角色。同时清晰阐明企业对传统能源部分业务的计划和预期。我们清晰了解范围1和范围2排放的来源。我们清楚哪些业务环节蕴含最大的气候及可持续发展相关风险和机遇,并制定了应对计划。我们清楚了解我们有哪些措施来实现短期、中期和长期减排目标的明确规划。我们确信,我们知悉可持续投资项目对应的融资手段,以及该手段将对资产负债表产生的影响。我们定期与供应商、客户和投资者就气候和可持续发展事项进行沟通。我们的运营模式和公司结构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在净零环境下的灵活性。我们已就气候和可持续发展进程,明确了业务中的交付、追踪和报告职务及职责。我们所有的金融系统、业务运营以及思考和投资方式已涵盖气候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我们的碳排放数据和其他指标十分可靠且易于获取,有利于追踪最大风险和机遇。我们清楚如何通过业务转型来实现气候和可持续发展愿景,以及如何阐述我们积极采取的各项行动。8深度变革 2024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油气企业的转型规划油气行业在均衡投资中的机遇检视天然气市场的环境绩效能源行业政策和法规的充分利用推动能源转型的后续措施油气企业的转型规划示例:碳抵消赋能碳减排客户面临的挑战一家领先的能源及管道跨国企业公司打算制定并实施一项碳抵消计划,来推动实现2030年之后的减排目标。项目需求包括:了解全球及同行的碳抵消使用方式 识别用于评价相关风险和机遇的标准 根据公司的优先事项制定和实施碳抵消策略成果在我们的支持和指导下,客户制定了实施碳抵消计划的战略路径图,并识别了多个碳交易机会,包括:符合现有脱碳和减排计划的共同利益 内部碳抵消方案和价值链伙伴关系 自愿与强制抵消手段毕马威提供的协助在支持上述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毕马威专业人士首先分析了客户现状、市场环境和同行实务,包括与内部利益相关方进行访谈,以了解客户的运营重心和公共承诺。通过分析,毕马威专业人士识别了全球及业界的碳抵消领先做法,复核了相关合规要求、市场趋势,以及风险和机遇,并制定了碳抵消使用指南。之后,毕马威团队举行了评价研讨会,确定了碳抵消的七项基本原则和评价抵消质量的七项标准。毕马威团队还提供了以碳抵消价格的影响因素为主题的培训课程,并协助客户进行了标准阈值选择、标准优先排序和案例研究评价方面的练习。研讨会的相关结果被纳入一项评价工具,用户可按特定评价标准对各项潜在碳抵消项目进行评分,并依据研讨会中确定的公司优先事项对潜在碳抵消机会进行排名。9深度变革 2024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油气企业的转型规划油气行业在均衡投资中的机遇检视天然气市场的环境绩效能源行业政策和法规的充分利用推动能源转型的后续措施油气企业的转型规划用于非金融数据采集/分析的先进技术行业领导者*其他能源及天然资源企业所有能源及天然资源企业所有行业人工智能/机器学习60XYI%物联网64HSb%网络安全56FIW%机器人流程自动化48270%*五个领域(治理、技能、数据管理、数字技术和价值链)的前25强企业资料来源:做好ESG鉴证准备:能源及天然资源行业,ThoughtLabs向毕马威提供的报告,2023年8月3 做好ESG鉴证准备:能源及天然资源行业,ThoughtLabs向毕马威提供的报告,2023年8月 为ESG鉴证做好准备超过一半的大型能源及天然资源企业认为,数字工具是实现ESG鉴证的关键。3因此,所有行业领导者均在企业内部大范围或全面实施了处理ESG和其他非金融信息的数字解决方案,水平遥遥领先于其他行业。在环境、社会及治理(ESG)鉴证方面,能源企业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大多疲于应对股东积极分子、投资者以及监管机构的各种预期。例如,监管机构期望在能源行业落实责任制,以遏制需要过度的“漂绿”行为。根 据 毕 马 威 国 际 赞 助 的ThoughtLabs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2能源行业在ESG报告方面的表现领先于其他行业:64%的能源及天然资源行业企业向公众披露了ESG信息,超出所有行业的整体水平(56%)。17%的能源及天然资源行业企业就ESG报告寻求了合理保证的鉴证,超出所有行业的整体水平(14%)。10深度变革 2024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油气企业的转型规划油气行业在均衡投资中的机遇检视天然气市场的环境绩效能源行业政策和法规的充分利用推动能源转型的后续措施油气企业的转型规划案例:获得ESG鉴证客户面临的挑战一家大型油气生产商正就范围1和范围2碳排放及其他多项ESG指标(例如用水量和员工多元化)寻求第三方鉴证。鉴证工作范围还包括验证制定目标时使用的基准数据和情景分析中使用的预测。成果毕马威专业人士协助客户:根据最新因素,修改陈旧假设 协同各区域的指标定义和计算方法 发布详细的鉴证声明,并向投资者等利益相关方提供可持续发展报告毕马威提供的协助毕马威专业人士实施了风险评估程序,主要包括了解报告和控制环境,确定重要性阈值,并了解客户的目标设定流程。项目组成员还规划了各种鉴证程序(例如远程实地访问及核对源数据),以获得充分、适当的鉴证证据。在此过程中,毕马威团队识别了存在的若干重大风险和问题。11深度变革 2024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油气企业的转型规划油气行业在均衡投资中的机遇检视天然气市场的环境绩效能源行业政策和法规的充分利用推动能源转型的后续措施油气企业的转型规划虽然能源转型方式各异,但企业均把优化投资组合视作转型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Wafa Jafri,能源及交通战略咨询合伙人,毕马威英国Adrian Scholtz,能源及天然资源全球交易咨询负责人,毕马威英国 Chris Wren,能源转型咨询总监,毕马威美国油气行业在均衡投资中的机遇12深度变革深度变革 2024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油气企业的转型规划油气行业在均衡投资中的机遇检视天然气市场的环境绩效能源行业政策和法规的充分利用推动能源转型的后续措施油气行业在均衡投资中的机遇行业领导者看好化石燃料前景44 石油巨头将通过自身发展推动能源转型,彭博社,2023年9月18日油气公司在全球减排及能源转型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油气行业的积极参与,能源将很难顺利完成转型。而均衡的投资组合则是能源转型总体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油气行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采取哪些措施来推动能源转型取得重大且可持续发展。在最近于加拿大卡尔加里举行的一次行业会议上,沙特阿美和埃克森美孚的首席执行官均表示支持全球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但是他们还一致认为,为确保能源供应的安全和韧性,石油仍将在未来几十年的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埃克森美孚的首席执行官DarrenWoods表示:“有一种天真的观点认为,转型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好像只需按下某个开关,就能立刻实现转型目标。”他还表示:“无论需求处于什么水平,如果无法保持一定的行业投资水平,最终都会出现供应短缺的局面,从而导致价格上涨。”阿尔伯塔省(会议举办地所在省份)省长Danielle Smith补充表示必须确保能源的可负担性和可靠供应,并简要概述了诸多与会者的观点。“我们只是在逐步摆脱碳排放,”Smith表示,“而不是立刻停止使用石油和天然气。”13深度变革 2024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油气企业的转型规划油气行业在均衡投资中的机遇检视天然气市场的环境绩效能源行业政策和法规的充分利用推动能源转型的后续措施油气行业在均衡投资中的机遇多样化措施应对转型需求建立客户关系打造资本配置框架、合作伙伴关系、联盟和并购策略招揽下一代人才树立品牌声誉提升财务业绩提升股东总回报增强员工敬业度和员工价值主张22%7%未来三年的ESG策略采用情况资料来源:毕马威 2023年全球首席执行官展望通常情况下,人们倾向于将油气公司简单地分为两类:积极拥抱能源转型的企业和固守传统的企业。但我们认为将现代油气公司称作能源企业更加贴切。这些能源企业均作出了能源转型承诺,并进行了投资布局,只是水平和程度有所差距。一些油气公司正加速向可持续能源供应商转型。它们在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技术领域投入大量资本和资源,并强调了向低碳能源转型的未来愿景。其中,许多企业已承诺到2050年实现范围3净零排放。这些企业不仅是变革的适应者,也是变革的推动者,凭借庞大业务规模和专业知识积极寻求创新突破。目前它们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识别投资区域,把握投资时机,并确定适当投资规模。其他油气公司则正充分利用现有的能力,着重投资推动能源转型的近似技术领域。此外,它们在以化石燃料为主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风能、太阳能、绿色氢能、零售电力、生物燃料和碳捕获技术等业务领域。某些油气公司还着手与新兴绿色科技初创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紧贴各种能源技术的发展脉搏,有效应对能源行业内不断演变的新兴技术、监管要求和市场需求。14深度变革 2024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油气企业的转型规划油气行业在均衡投资中的机遇检视天然气市场的环境绩效能源行业政策和法规的充分利用推动能源转型的后续措施油气行业在均衡投资中的机遇5 毕马威 2023年全球首席执行官展望6 毕马威分析资料以及来自Pitchbook和标普资本智商(S&P Capital IQ)的交易数据(2023年11月10日)。交易价值基于公开数据列示,可能并不详尽。尽管企业的能源转型应对措施各不相同,但根据毕马威发布的 2023年全球首席执行官展望,大多数(78%)能源及天然资源企业的首席执行官表示已将ESG政策充分融入企业各个领域,以创造更多价值。”尽管企业的能源转型应对措施各不相同,但根据毕马威发布的 2023年全球首席执行官展望,大多数(78%)能源及天然资源企业的首席执行官表示已将ESG政策充分融入企业各个领域,以创造更多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前并未持续强调客户关系的油气行业,22%的首席执行官认为,未来三年,ESG将对客户关系产生最大影响。5策略的多样性在全球并购市场的体现是,油气和可再生能源的并购活动异常活跃 过去三个季度,油气并购交易价值增长35%;2020年至2022年,可再生能源并购交易增长了76%,且在过去三个季度仅下滑5%。6全面了解企业的能源转型应对措施,可加深我们对能源行业的理解,帮助全球客户识别制定企业策略时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包括现有的运营实力、市场预测、利益相关方预期和地缘政治动态,从而就如何支持和加速实现净零目标进行更多建设性对话。15深度变革 2024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油气企业的转型规划油气行业在均衡投资中的机遇检视天然气市场的环境绩效能源行业政策和法规的充分利用推动能源转型的后续措施油气行业在均衡投资中的机遇主要机遇 油气公司可凭借丰富的知识经验和雄厚资本,加速向可持续能源转型。下文列示了油气公司面临的主要机遇,以及已支持能源转型的行业领导者示例。制定以业务关键绩效指标(KPI)为重心的策略,重点关注收入、使用资本回报率(ROCE)和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等指标。构建资本配置框架,提升非低碳投资的韧性,优化相关成本并增加收入来源。创建合资企业,降低新技术风险,并迅速扩张组织足迹。充分利用美国颁布的各项新技术激励措施,包括 通胀削减法案下的税收抵免,以及税收抵免的货币化和转移。16深度变革 2024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油气企业的转型规划油气行业在均衡投资中的机遇检视天然气市场的环境绩效能源行业政策和法规的充分利用推动能源转型的后续措施油气行业在均衡投资中的机遇毕马威可提供的专业服务在类似COP28的场合中,油气公司可以充分展示它们的ESG举措,以及它们推动世界能源转型的重要作用。毕马威能源专家可从设定愿景,制定转型路径图和实施策略三个方面来协助客户调整组织方向,以顺利实现能源转型。毕马威可提供的专业服务具体包括:提供技术、政策和监管支持:我们可以从技术工具、补贴、税收和市场监管等各个角度出发,在部署贯彻整个投资组合的低碳解决方案过程中为客户提供技术、政策及监管支持。制定策略:毕马威专业人士可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协助客户了解市场情况和市场规模,评估竞争格局,并对创新技术进行商业/技术可行性研究。构建业务模式:在提供业务咨询服务过程中,我们可协助客户综合运用策略、财务和技术能力,构建可部署的新型业务模式。交易准备:在交易准备阶段,毕马威可为客户提供财务和税务尽职调查,以及业务规划和投资案例开发等支持。交易执行:我们可协助客户执行交易,在投资组合中整合收购交易,并执行合作伙伴关系。整合:毕马威专业人士可协助客户在核心业务计划中整合收购交易,以优化交付质量,增强协同效应,并降低业务成本。运营支持:我们可为客户提供运营支持,包括税务、法律和财会咨询,以及技术解决方案和数据优化工具。17深度变革 2024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油气企业的转型规划油气行业在均衡投资中的机遇检视天然气市场的环境绩效能源行业政策和法规的充分利用推动能源转型的后续措施油气行业在均衡投资中的机遇为实现2050年的能源转型目标,油气公司需具备能力衡量转型进展。作者:Pravin Chandran,气候、数据和技术总经理,毕马威美国Brooke Harris,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能源转型总监,毕马威美国 Mark McDivitt,首席运营官,Context Labs检视天然气市场的环境绩效18深度变革 2024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油气企业的转型规划油气行业在均衡投资中的机遇检视天然气市场的环境绩效能源行业政策和法规的充分利用推动能源转型的后续措施检视天然气市场的环境绩效提高预测数据指标的可信度7 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气候授权补充法案 加速脱碳进程,欧盟执委会,2022年2月2日8 石油和天然气甲烷伙伴关系2.0,OGMP.com9 油气甲烷合作组织过去几年里,可再生能源规模提升遭受了挑战,且地缘政治发生了巨变。在此背景下,作为能源转型计划的一部分,天然气迎来了更大力度的政策扶持。欧盟决定有条件地将天然气活动纳入 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后文简称 欧盟分类法)就是最好的例证。7在此政策驱动下,下游买家、政府甚至投资者都寻求与能源企业达成合作,以减少整个价值链中天然气产生的甲烷排放。具备交付能力的能源企业可从中受益,有望增加收入并赢得更多市场份额。为此,部分天然气生产商和中游运营商正在寻求途径来测量、量化并认证其产品和活动的碳强度。但它们均面临一道难题:对于特定资产每百万英热单位(MMBtu)石油或天然气的碳强度,目前尚无标准化的测量和报告工具。虽然部分甲烷排放强度框架正在制定中,例如联合国的石油和天然气甲烷伙伴关系2.0(OGMP)8 和GTI Veritas Proto-cols。9 但在多数情况下,能源企业是基于公司报告数据和一般行业基准估计碳强度。仅根据行业基准进行预测,可能足以实现天然气公司的某些目标,例如,通过内部测量来作出明智的能源转型决策并实现投资组合多元化的目标。此时,天然气生产商可使用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的预测及本地的预测数据。这些一般性质的定性预测为天然气公司提供了简单的碳强度基准。但如果目标是向关键利益相关方提供可量化的报告,则天然气生产商可能需要采用更为严格的标准。无论是否有依据,公众依旧认为油气公司的碳强度预测结果未达到最佳水平。因此油气公司需要提供符合公司主张、客观可靠且可操作的真实数据。在收集数据过程中,油气公司面临着另一道难题:虽然数据源(卫星、持续监测系统等)的数量在不断增长,但它们在分辨率、覆盖范围和/或成本方面均给数据收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因此,除了甲烷排放跟踪和报告之外,油气公司还需参照其他解决方案和准则,以更好地跟踪和认证二氧化碳排放,测量端至端排放,并证明对OGMP2.0和GTIVeritas的遵守情况。无论是否有依据,公众依旧认为油气公司的碳强度预测结果未达到最佳水平。因此油气公司需要提供符合公司主张、客观可靠且可操作的真实数据。”19深度变革 2024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油气企业的转型规划油气行业在均衡投资中的机遇检视天然气市场的环境绩效能源行业政策和法规的充分利用推动能源转型的后续措施检视天然气市场的环境绩效信任浇筑信心毕马威能够为面临上述挑战的油气公司提供服务支持。毕马威美国与Context Labs建立了策略联盟。Context Labs是一家基于企业数据编织的领先气候分析公司,总部位于麻省剑桥市和荷兰阿姆斯特丹,致力于获取、处理全球气候信息,并进行情境分析。Context Labs和毕马威美国正协助美国一家大型中游天然气公司Williams量化其天然气管道以及全国700多处天然气压缩、处理和加工设施的碳强度和能源效率。Context Labs利用Immutably平台的数据编制功能生成资产等级数据(AGD),之后通过Decarbonization as a Service(DaaS)解决方案进行数据报告和分析。毕马威美国之后将Immutably平台的数据导入其净零分析平台,同步进行计算和分析,以增强Williams及买家对毕马威的信赖。毕马威美国的数据可在Context Labs的区块链上进行追踪,并纳入与Williams共享的认证证书。在我们的协助下,Williams于2022年12月与Coterra Energy和Domi-nion Energy签订了一项协议,建立了业内首个NextGen天然气认证流程,涵盖从生产、收集到输送的所有价值链环节。这些努力获得了丰厚回报。Dominion Energy选择从Williams和Coterra采购经认证的低排放天然气,并对天然气井口至客户交付的碳排放进行端至端跟踪。通过消耗经认证的低排放天然气,Dominion Energy得以证明其范围3排放量每年减少120,000吨二氧化碳当量。上述交易的成功促使Williams寻求扩大其“生态系统”,以涵盖更多的天然气生产商和下游买家。此外,Williams正利用Context Labs和毕马威提供的信息来识别和修复其基础设施中的甲烷泄漏区域,进一步降低业务碳强度并提高能效。最后,Williams还开始规划并评价如何利Context Labs和毕马威美国的数字化能力来制定更多能源转型目标,包括出于不同目的(包括商业和报告)对碳足迹和氢足迹进行分析、量化和跟踪。通过这种方式,Williams及其同行能够获得持续可靠的数据来源,并重复使用这些数据向投资者、利益相关方和监管机构进行报告,同时准确追踪各自在实现净零排放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的进度。”20深度变革 2024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油气企业的转型规划油气行业在均衡投资中的机遇检视天然气市场的环境绩效能源行业政策和法规的充分利用推动能源转型的后续措施检视天然气市场的环境绩效挖掘环境绩效指标的经济效益展望未来,天然气买家和监管机构将落实天然气公司在提升环境绩效方面的责任,并要求提供更多证据来证明相关主张。能够提供经认证碳密集型产品的企业正赢得可观的竞争优势。油气公司应考虑利用可靠数据在全球市场上脱颖而出。尽管转型目标各不相同,企业都应通过数字化手段赋能环境绩效,从而赢取更多投资机会,提升溢价能力,降低相关风险,并稳步推升能源转型的领导力。21深度变革 2024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油气企业的转型规划油气行业在均衡投资中的机遇检视天然气市场的环境绩效能源行业政策和法规的充分利用推动能源转型的后续措施检视天然气市场的环境绩效政府不断加大能源转型扶持力度。作者:Julie Chapel,总监,毕马威美国Nicole de Jager,全球ESG高级税务经理,毕马威国际 Ruth Guerra,海关、绿色税务和国际贸易合伙人,毕马威法国 Trevor Traxler,合伙人,毕马威加拿大能源行业政策和法规的充分利用22深度变革22 2024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油气企业的转型规划油气行业在均衡投资中的机遇检视天然气市场的环境绩效能源行业政策和法规的充分利用推动能源转型的后续措施能源行业政策和法规的充分利用 2024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两大激励框架:欧洲绿色协议 和美国 通胀削减法案10 巴黎协定,联合国气候变化委员会,联合国,www./unfccc.int11 2008年气候变化法案(2050年目标修正案)2019年法令,英国政府,www.legislation.gov.uk12:力争到2050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气候中立大陆,欧洲国家公园联盟,www.europarc.org13 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气候行动简报:中国,Asia Society.org14 PIF正推动新行业、新企业和新就业岗位增长,加速实现2030年愿景,沙特阿拉伯政府,www.pif.gov.sa2015年,全球近200个国家通过了 巴黎协定,旨在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的升幅控制在2之内”,并作出了“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的承诺。10为实现上述关键目标,需确保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30年前减半,并在2050年前几近清零。公共和私营部门的领头企业均表示,要在最后期限内实现 巴黎协定 的目标,必须严格遵守若干政府政策和法规。为此,许多国家、属地和地区制定了减排支持计划。英国 气候变化法案作出了一项将在205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较1990年排放量减少100%的承诺11 欧洲绿色协议 的减排目标与成员国的目标一致。12 中国在十四五规划中制定了具体的脱碳目标。13 沙特阿拉伯的公共投资基金(PIF)为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的主要投资组合的国内和国际投资提供资金支持14部分市场 尤其是欧盟和英国 专注于强化和提升现有排放权交易系统(ETS)。中国也在2021年推出了本土排放权交易系统。欧盟最近通过实施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来扩大排放权交易系统的范围,以减少碳泄漏并保持欧盟成员国的竞争力。当前的环保政策和法规通常以促进行为转变为导向,旨在通过激励措施加速全球脱碳进程。这些激励措施则又催生了全球各地油气行业的新变革。欧洲绿色协议 和美国 通胀削减法案 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两大能源转型激励框架。欧洲绿色协议 提出了至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的绿色经济目标,并通过加大科技投资力度来增强主要行业的制造及数字能力,同时保持创新领导地位。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各国税收激励措施的基础上,欧盟还颁布了大量非税收激励措施(包括欧盟设立的各项基金、各成员国设立的各项基金和针对疫情后经济复苏的“下一代欧盟”(NextGen)基金)。23深度变革 2024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油气企业的转型规划油气行业在均衡投资中的机遇检视天然气市场的环境绩效能源行业政策和法规的充分利用推动能源转型的后续措施能源行业政策和法规的充分利用15 与可再生能源相关的条款汇总表,美国环境保护署16 能否提升并购活跃度,ESG Investor,2022年9月30日17 通胀削减法案,2022年8月18 美国投资现状,Cleanpower.org19 拜登政府签发 一年后重塑了电池行业格局,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2023年8月15日欧洲绿色协议蕴含的主要机遇包括:美国 通胀削减法案 蕴含的主要机遇包括:为低碳行业提升制造能力提供资金 为低收入欧盟成员国实现气候中和目标提供支持 为可再生能源(包括氢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燃料)提供发展资金 提升研发能力 在低收入成员国建立可持续基础设施 欧洲共同利益重要项目(IPCEI)下的各项投资 符合直接支付税收抵免资格的应税企业实体和某些免税实体可享受投资税收抵免(ITC)和生产税收抵免(PTC)15 满足一系列要求(例如符合现行工资和学徒要求,以及使用国内采购的钢铁)的项目可享受更高的抵免率 税收抵免的货币化和转移,为能源项目提供了更多投资机遇 太阳能、风能、地热发电、输电、锂电加工和电池制造等行业有望迎来并购交易的需求端激励措施16 修改了第45Q条,提升了碳捕获和储存设施的信用额度 在美国制造某些可再生能源发电部件,包括关键矿物和电池部件的设施可享受制造业税收抵免欧洲绿色协议 覆盖范围广泛,并设立了大量以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工业化项目和创新项目,这一点与美国 通胀削减法案 极其相似。通胀削减法案 是美国史上规模最大的气候投资法案,涉及多种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氢能、石油天然气以及生物燃料)和多项气候变化预防措施(如碳捕获、电池储存、清洁能源汽车)。17在 通胀削减法案 通过后一年内宣布的清洁能源投资将近3,500亿美元。18 另一报告显示,同期超700亿美元资金流入了美国电池行业。19有迹象表明,为充分享受 通胀削减法案 下的激励措施和投资机遇,资本已开始流向法案所扶持和引导的投资领域。另外,自 通胀削减法案通过以来,各大清洁能源投资市场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在该法案的刺激下,世界多国政府开始重新评估并调整国内的清洁能源激励措施和政策,以增强投资吸引力。在美国或欧盟设有大型投资、脱碳或创新项目的企业可进行相关研究,以明确自身是否符合资格享受 欧洲绿色协议 或 通胀削减法案 激励措施。24深度变革 2024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油气企业的转型规划油气行业在均衡投资中的机遇检视天然气市场的环境绩效能源行业政策和法规的充分利用推动能源转型的后续措施能源行业政策和法规的充分利用油气公司应 充分利用行业政策可考虑采取的措施并非所有油气公司都充分享受了 通胀削减法案、欧洲绿色协议 及类似计划下的激励和福利政策。部分原因在于,油气公司大多倾向于自筹资金,申请政府补贴和激励的意愿有限。另外,一家油气公司可能获得高达数十亿的补贴,某些企业担心会因此引发纳税人的强烈不满。但实际上,已经有出台的激励政策。各国政府认识到,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目前正在开发的许多低碳和可持续能源技术在经济上难以为继。各政策框架下的部分激励措施最早将于2025年失效。油气公司应抓紧行动,积极探索激励措施所蕴含的新机遇。在制定任何业务规划或投资组合多元化策略时,企业均需考虑涉及可持续能源的政策和法规。凭借在协助企业充分利用全球激励措施方面累积的丰富经验,我们建议油气企业在制定能源转型策略时重点关注以下三个领域:了解机遇包括当前和未来机遇。各项计划下的激励措施不可能完全相同,且详细解读各项计划的影响和价值需要时间和洞察能力。在多数情况下,只有依靠本地的人脉和洞察资源,企业才能完全了解某一市场的监管要求和税收激励措施。认真评估数据和报告。及时获得准确、全面的数据是顺利执行各个流程环节(制定策略、申请激励、报告结果和推动未来投资决策)的关键所在。强化税务部门。税务部门在实施油气公司业务策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司高管应确保税务人员具备素质和能力来处理公司的各项税务工作。25深度变革 2024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油气企业的转型规划油气行业在均衡投资中的机遇检视天然气市场的环境绩效能源行业政策和法规的充分利用推动能源转型的后续措施能源行业政策和法规的充分利用毕马威可提供的专业服务毕马威专业人士将与客户并肩协作,帮助客户设定宏伟转型目标,制定转型路径图,并实施组织调整策略,以顺利完成能源转型。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协助客户:制定能源转型策略 评估当前转型进度和报告能力 评估获取税收抵免及其他政府资金的机会 确保遵循法规、政策和其他要求 与相关利益相关方达成合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打造面向未来的投资组合26深度变革 2024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油气企业的转型规划油气行业在均衡投资中的机遇检视天然气市场的环境绩效能源行业政策和法规的充分利用推动能源转型的后续措施能源行业政策和法规的充分利用为应对能源转型的复杂性,企业需要与众多参与者积极合作,并制定明确的转型策略和清晰的短、中、长期目标,推动实现减排和净零未来愿景。下表概述了油气公司在进行能源转型规划时应考虑的因素。推动能源转型的后续措施能源转型的后续措施短期中期长期价值链 量化不同生产阶段的碳排放量。识别整个价值链中的碳排放密集型流程。与供应商和下游消费者合作,减少范围3排放量。通过碳抵消和CCUS技术解决残余排放问题。政策和监管环境 利用现有监管激励政策,积极投资清洁能源和替代能源。按照既定标准披露所有类别的排放量。与其他企业和协会合作,制定完善的气候策略。审视长期政策范围,并相应地实施过渡计划。技术 采用具有良好成本效益的成熟技术,如可再生能源发电、生物质能源及LDAR技术的应用。近期内实现从煤炭向天然气,以及CCUS和蓝氢的转变。与主要行业参与者建立技术合作伙伴关系。部署已形成商业规模的清洁技术。在制定气候策略时考虑CCUS、绿氢等新兴低碳排放技术,并提高它们的商业可行性。更广泛的ESG考虑因素 在制定转型方案时考虑更广泛的ESG因素。在制定转型计划时战略性地纳入ESG举措。对更多的范围进行审视,以应对气候风险对员工和社区造成的影响。杠杆和临界点 利用现有政府激励措施实现向清洁能源转型。开发新型业务模式下的基础设施项目,例如可持续燃料开发项目。制定应对长期气候变化的适应战略。指标和目标 设定与1.5摄氏度温控情景一致的宏伟中期目标。随着数据可用性的提升不断完善相关指标。就气候变化相关的物理风险对业务运营的影响进行情景分析。确保净零排放目标包括范围1和范围2以外的排放类别。27深度变革 2024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油气企业的转型规划油气行业在均衡投资中的机遇检视天然气市场的环境绩效能源行业政策和法规的充分利用推动能源转型的后续措施推动能源转型的后续措施毕马威值得信赖的咨询机构毕马威首次斩获全球气候变化咨询服务领导者殊荣毕马威再次荣膺全球能源及资源行业咨询品牌榜首毕马威跻身能源及环境领域“全球最佳管理咨询公司”榜单毕马威油气专业人士为众多能源企业建言献策,协助客户制定并实施能源转型计划。此外,我们的专业人士还协助能源企业评估油气机遇、制定投资计划、优化资本配置,并报告环境绩效。凭借我们在评估和解决客户所面临能源转型业务挑战方面的丰富专业知识,毕马威频频占据各大主流分析报告的荣誉榜单。绿色象限:2023年气候变化咨询对我们作出了如下评价:“毕马威是提供气候风险、机遇和适应性披露相关绿色咨询服务的佼佼者。毕马威专业顾问具备企业、投资组合和产品层面的深厚监管专业知识,并在服务采用自愿和强制框架的客户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国际气候倡议组织(iCI)根据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UN PRI)就气候相关财务披露工作小组(TCFD)实施建议成立的工作小组中,毕马威发挥的领导作用就是最好的印证。”点击此处查看完整报告。资料来源:绿色象限:2023年气候变化咨询 2023年6月在一项全球调研中,根据325名能源及天然资源行业负责采购咨询服务的高管、总监和高级经理提供的反馈,毕马威凭借超高认知度(用以衡量受访者选择所知晓品牌的速度)再次荣膺全球能源及资源行业咨询品牌榜首。在本次由Source组织的调研中,受访者被要求从全球15大咨询公司名单中选出三家最有意向深入沟通的品牌。除了在全球能源及资源行业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品牌认知度以外,毕马威还凭借其在协助客户应对未来预期或意外变化方面的优势受到了表彰。点击此处查看更多内容。毕马威被 福布斯 选入全球最佳管理咨询公司榜单,在包括能源及环境的所有27个行业和领域均获得了星级评分。凭借全球多个国家数千名客户给出的“极力推荐”评价,毕马威的能源及环境专业人士被福布斯授予了最高五星评级。这次年度排名是对毕马威向全球商业和公共部门客户提供极真知灼见的强大咨询服务能力的权威认可。业界领导者倾向于依赖 福布斯 的年度榜单来评估管理咨询公司,以物色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来协助制定战略计划。点击此处查看更多内容和完整榜单。28深度变革 2024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油气企业的转型规划油气行业在均衡投资中的机遇检视天然气市场的环境绩效能源行业政策和法规的充分利用推动能源转型的后续措施推动能源转型的后续措施作者本刊的规划、分析、编纂和出版得益于全球各地同事的鼎力协助。特此鸣谢Richard Cole、Erin Dodds、Lyndie Dragomir、Nicole Duke、Akash Mahajan、Maria Mallinos、Jorge Sanchez和Peter Schram。鸣谢Julie Chapel总监毕马威美国Nicole de Jager全球ESG高级税务经理毕马威国际Ruth Guerra海关、绿色税务和国际贸易合伙人毕马威法国Trevor Traxler合伙人毕马威加拿大Pravin Chandran 气候、数据和技术总经理毕马威美国Brook Harris 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能源转型总监毕马威美国Mark McDivitt首席运营官Context LabsWafa Jafri能源及交通咨询策略合伙人毕马威英国Adrian Scholtz能源及天然资源全球交易咨询负责人毕马威英国Chris Wren能源转型咨询总监毕马威美国Andrew McHardy合伙人、毕马威脱碳中心加拿大负责人毕马威加拿大Zachary Schwartz基础设施与气候咨询总监毕马威美国29深度变革 2024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油气企业的转型规划油气行业在均衡投资中的机遇检视天然气市场的环境绩效能源行业政策和法规的充分利用推动能源转型的后续措施油气企业的转型规划油气行业在均衡投资中的机遇检视天然气市场的环境绩效能源行业政策和法规的充分利用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毕马威的名称和标识均为毕马威全球性组织中的独立成员所经许可后使用的商标。在本刊中,“我们”、“毕马威”和“我们的”指全球性组织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或其一家或多家成员所。毕马威国际及各成员所均为各自独立的法律实体。本刊物经毕马威国际授权翻译。本刊物为毕马威国际发布的英文原文“DRILLING DOWN”的中文译本。如本中文译本的字词含义与其原文刊物不一致,应以原文刊物为准。设计:Evalueserve。刊物名称:DRILLING DOWN(深度变革)|刊物编号:139103-G|出版日期:2023年12月如需获取毕马威中国各办公室信息,请扫描二维码或登陆我们的网站:https:/home.kpmg/cn/zh/home/about/offices.html毕马威中国联系人谢忆佳石油天然气行业主管合伙人毕马威中国电邮:蔡忠铨亚太区能源及天然资源行业主管能源及天然资源行业主管合伙人 毕马威中国电邮:沈莹能源及天然资源行业咨询主管合伙人气候与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毕马威中国电邮:梅放风险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毕马威中国电邮:李迪公司治理、风险和合规管理合伙人毕马威中国电邮:张龙华能源及天然资源行业信息化咨询主管合伙人毕马威中国电邮:米楠投资并购税务合伙人毕马威中国电邮:王晓琨转让定价税务合伙人毕马威中国电邮:杨德银工业、汽车和能源行业税务合伙人毕马威中国电邮:成雨静能源及天然资源行业华东及华西区审计主管合伙人毕马威中国电邮:陈子民能源及天然资源行业华南区审计主管合伙人毕马威中国电邮:付强能源及天然资源行业审计主管合伙人毕马威中国电邮:李威信能源及天然资源行业香港主管合伙人毕马威中国电邮:李家能能源及天然资源行业香港审计主管合伙人毕马威中国电邮:朱文伟ESG报告和鉴证服务 主管合伙人毕马威中国电邮: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11 30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北京理工大学:2024实现碳中和目标的CCUS产业发展展望报告(20页).pdf

    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研究报告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研究报告 FORECASTING AND PROSPECTS RESEARCH REPORT CEEP-BIT-2024-004(总第(总第 76 期)期)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碳中和目标的 CCUS 产业 发展展望 产业 发展展望 2024 年年 1 月月 7 日日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http:/ 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研究报告发布会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研究报告发布会 主办单位: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碳中和系统工程北京实验室 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协办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碳中和系统与工程管理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北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 中国“双法”研究会能源经济与管理研究分会 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经济专业委员会 煤炭经济研究编辑部 中国煤炭学会碳减排工程管理专业委员会 特别声明特别声明 本报告是由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完成的系列研究报告之一。如果需要转载,须事先征得中心同意并注明“转载自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系列研究报告”字样。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碳中和目标的 CCUS 产业发展展望产业发展展望 执 笔 人:魏一鸣、康佳宁、刘兰翠、张云龙、彭凇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联 系 人:康佳宁 研究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293605,72104025)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5 号 邮编:100081 电话: 传真: E-mail: 网址:http:/ Center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Research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5 Zhongguancun South Street,Haidian District,Beijing 100081,China Tel:86-10-68918551 Fax:86-10-68918651 E-mail: Website:http:/1 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碳中和目标的 CCUS 产业发展展望 产业发展展望 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和我国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在实现各国二氧化碳减排目标、保障能源安全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作为首次对全球气候行动进行全方位回顾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协议呼吁在2050年前逐步减少“未采用碳捕集措施的煤电设施”,进一步强调了CCUS技术在煤炭减排和降低全球排放方面将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对CCUS技术需求巨大,加快构建CCUS产业链对处理好低碳转型的新旧产业衔接,统筹高质量发展与大规模减排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然而,我国CCUS产业体系尚未形成,亟需加强与碳中和目标相匹配的CCUS产业总体布局。基于此,本报告着重分析了碳中和目标下我国CCUS产业发展意义与现状、未来挑战和新兴需求,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一、一、CCUS产业化发展意义与趋势产业化发展意义与趋势 近年来,CCUS技术发展迅速、项目批量上线、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其技术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与拓展,已经形成以传统CCUS技术为主,BECCS和DACCS技术为辅的完整技术体系。随着CCUS项目在多个行业增速推广,全球CCUS产业化发展态势明显。然而,我国CCUS技术发展还面临着技术成熟度不高、成本竞争力较低和工程示范水平不足的问题,无法满足碳中和目标下大规模二氧化碳减排的任务要求。现阶段,我国CCUS产业整体上正处于规模化、高质量发展2 的战略机遇期,既具有现实基础,也具有长期效益,亟需抓住时机,加强CCUS产业链整体布局,全面赋能碳中和时代高质量发展。(一)(一)CCUS产业化在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将发挥关键作用产业化在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将发挥关键作用 在支撑高质量发展、应对气候变化与保障能源安全的多重目标下,在支撑高质量发展、应对气候变化与保障能源安全的多重目标下,CCUS技术是基于我国特定国情和资源禀赋实现碳中和的必然选择。技术是基于我国特定国情和资源禀赋实现碳中和的必然选择。CCUS技术与传统的煤电、煤化工等煤基能源产业具有巨大的耦合潜力和应用空间,同时也是实现钢铁、水泥等难减排行业深度脱碳的必不可少的技术选择。据北理工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预测,在碳中和目标约束下,即使大力发展以风能、光伏为代表的先进低碳技术和能效提高技术,2030年到2060年间仍将有累计约239-335亿吨的CO2排放需要通过CCUS技术实现减排。CCUS产业化是实现以产业化是实现以CCUS为基础的低碳为基础的低碳-零碳零碳-负碳技术体系规模化应用的基础。负碳技术体系规模化应用的基础。在传统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之外,以CCUS为基础的碳移除技术对于实现既定减排目标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到2060年,我国仍存在部分无法通过传统减排手段削减的温室气体,需要通过植树造林、BECCS和DACCS等碳移除技术加以抵消,以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到更安全的范围内,甚至实现负碳排放。CCUS产业化对提升技术成熟度、加快技术学习率具有重要意义。产业化对提升技术成熟度、加快技术学习率具有重要意义。从已投运示范项目捕集成本来看,我国各行业CCUS技术的示范成本仍然偏高,煤化工和石油化工领域的捕集成本为250400元/吨二氧化碳,电力、水泥行业的捕集成本则高达200600元/吨二氧化碳和305730元/吨二氧化碳。CCUS产业化的发展不仅会带来规模效应,3 而且还促进了产业内外的知识共享,对于加速全流程项目成本降低所需的学习率至关重要。加强加强CCUS产业体系建设对统筹我国低碳转型的新旧产业衔接、增强创新升级动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产业体系建设对统筹我国低碳转型的新旧产业衔接、增强创新升级动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CCUS技术体系复杂,涉及数十条技术路径和几十种工艺组合,产业价值链长、关联性强、带动力大。CCUS产业体系建设将带来建筑设施、施工设备、关键原材料等需求的增长,为传统行业注入增长活力,推动包括专用设备制造业在内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CCUS产业化也有望带动超过千亿规模的新兴产业大规模发展,有助于培育二氧化碳泄露监测、封存量核证、地质封存保险等新业态,以及碳管理服务业、核证减排交易市场、绿色投融资、数智化综合服务系统等新市场。CCUS技术产业化可以促进低碳经济高质量增长,有助于实现公正转型。技术产业化可以促进低碳经济高质量增长,有助于实现公正转型。CCUS产业化可以刺激各关联行业的绿色投资1,预计到2060年,CCUS技术部署可以为化石能源发电、钢铁、化工和生物质生产等行业创造累计40006000亿美元的产业增加值。在协同减少CO2和污染物的同时,能够降低能源低碳转型中占全球GDP的1.25%1.49%规模的化石能源资产搁浅1。此外,可以通过创造适应绿色未来的新兴行业,缓解我国低碳转型可能伴随的大量失业,预计累积提供至少300余万新增工作岗位1。(二)(二)CCUS产业化发展受到全球高度重视产业化发展受到全球高度重视 全球各国,尤其是欧美国家,高度重视全球各国,尤其是欧美国家,高度重视CCUS产业化发展和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产业化发展和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美国提出在未来25年内将CCUS技术的产业化部署规4 模提升至约5亿吨CO2/年。欧盟净零排放目标需要CCUS技术在2050年贡献2.86.1亿吨CO2/年的减排量。为此,欧盟创立了总额为100亿欧元的欧洲创新基金,法国将CCUS技术纳入了可再生能源示范和技术平台、低碳能源和绿色化学(13.5亿欧元),以及低碳能源卓越中心(10亿欧元)的资助范畴,荷兰设立CATO项目支持CCUS产业长远发展2。英国政府也宣布将投资10亿英镑的资金用于支持建立4个CCUS产业集群。日本提出的2050年碳中和绿色发展战略则将碳循环产业发展视为其重点战略之一。我国也将CCUS技术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的鼓励类产业。全球全球CCUS技术商业化部署速度正在加快。技术商业化部署速度正在加快。2000年前,全球在运营商业化项目仅有5项;2010-2020年,项目进一步增至约60项,是过去十年的1.7倍3。截至 2023 年 7 月,全球各阶段商业项目之和达 392 个,年总捕集规模达到 3.61 亿吨,新增项目 198 个,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 102%4,项目集群化趋势明显。此外,CCUS技术与传统高碳排放行业(火电、煤化工、钢铁、水泥等)和新能源领域(可再生能源、氢能等)的耦合集成正不断加深。根据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现状2021测算3,到2050年,全球仅碳捕集装机的投资就能超过上万亿美元。(三)我国(三)我国CCUS产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大部分我国大部分CCUS技术进入工业示范阶段,初步具备产业化能力。技术进入工业示范阶段,初步具备产业化能力。近年来,我国CCUS技术发展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22年9月,我国现有处于各阶段的CCUS项目达99项,捕集能力超过400万吨/年5。其中,5 2023年6月,我国最大的燃煤电厂(泰州电厂)CCUS项目正式投运,规模达50万吨。2022年1月,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建成,该项目自齐鲁石化捕集CO2,并将其运输至胜利油田进行驱油和封存,预计未来15年,可累计注入二氧化碳1068万吨。2023年6月,我国首个海上CO2封存示范工程正式投用,该项目将在南海珠江口盆地海底储层中永久封存二氧化碳超150万吨。这些项目的运营与启动,意味着我国CCUS项目正由陆上小规模示范向海陆大规模示范发展,已初步具备向大规模产业集群建设能力。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21)预计,中国在2050年CCUS产业的产值将达到3300亿元人民币6。二、我国二、我国CCUS产业化发展需求与挑战产业化发展需求与挑战 多项研究表明,为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CCUS技术在2050年的捕集规模需达6-15亿吨,主要集中在电力、钢铁、水泥、煤化工等高碳行业。然而,目前我国CCUS技术示范规模相比碳中和技术需求之间仍存在很大差距,CCUS产业化发展进程面临着迫切需求和复杂挑战。经梳理,我们发现CCUS技术全链条产业体系建设将涉及到制造业、采矿业、金融业等7个产业门类、25个大类、46个中类和64个小类的国民经济行业的产品、设备、材料以及服务等多方面的投入(如图1所示),这对当前CCUS技术的产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6 图1 CCUS产业链及其关联行业7(一)技术创新与专用设备需求与挑战(一)技术创新与专用设备需求与挑战 我国CCUS产业化技术起步相对滞后,亟需加速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建设,以尽早实现关键技术知识产权的国有化。同时,推动大规格、高性能设备制造的国产化。CCUS产业化发展不仅涉及常规工程项目所需的通用设备,如项目建设所需的辅助设备、工具、电气与仪表等,更需要加强对各环节专用设备的研发与应用,从而为整个产业链的完善提供关键支持,显著提升我国CCUS产业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1)二氧化碳捕集环节 我国二氧化碳捕集技术总体上已在大部分领域(特别是对小型项目而言)实现了国产化,但国产化技术性能水平和大规格生产能力仍有待提高。除常规设备外,捕集环节涉及到的专用设备还包括模块化CO2捕集设备、压缩机、二氧化碳相关参数监测传感系统、二氧化碳储罐,以及碳捕集系统集成与控制系统等。其中,部分关键设备,如空分装置(气体压缩机)、循环流化床、膜法碳捕集设备、系统监测与控制、二氧化碳压缩机等,在很大程度上仍较依赖进口。未来,亟需重点突破高效低能的二氧化碳捕集和压缩技术、空分设备精细化设计和加工技术等。(2)二氧化碳输送环节 我国CO2运输技术总体上具备生产制造能力,但大流量运输的优化设计与高端制造技术仍有待加强。在管道运输领域,CO2气相输送对压缩机等主要部件的强度和密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相关核心部件的设计和加工精度与国外相比仍存在差距。此外,输送含杂质8 的CO2相较于输送纯CO2更为复杂,这对整个CO2流的相态变化、管道输送工艺、管道输送能力、管道的裂纹扩展及管道的腐蚀与保护等技术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加强大流量长距离的管输网络规划及工艺设计技术、流动保障技术、安全控制技术、专用监测传感系统以及随管检测技术的创新研发。对于船舶运输,应重点关注大容量液态CO2运输技术研发及其关联产业需求。(3)CO2化学、生物及矿化利用环节 从技术成熟度来看,不同CO2化学、生物及矿化利用技术差异较大。我国CO2化学和生物利用技术与国际发展水平基本同步,整体上处于工业示范阶段;CO2合成化学材料技术已实现工业示范,如合成有机碳酸酯等;在CO2矿化利用方面,钢渣和磷石膏矿化利用技术已接近商业应用水平。其中,CO2化工利用(如CO2制备甲醇技术、CO2合成异氰酸酯/聚氨酯技术及CO2合成可降解聚合物材料技术)通常需要高温加催化剂的反应条件,未来应重点突破高效稳定的催化反应技术,提高二氧化碳利用的效率和经济性。在CO2矿化利用方面,大规模推广的关键挑战在于不同类型的专用装备研制(如特殊反应器等)。而CO2微藻利用技术则主要受制于光生物反应器及微藻培养工艺的优化与扩容。(4)CO2地质利用与封存环节 在CO2地质利用与封存环节,断层勘察与表征、力学长期稳定性与变形分析、大规模注气与控制、CO2监测等技术亟待发展以满足需求。我国在场地性能模拟分析软件、场地尺度地质建模工具等方面还9 存在较大技术差距。在CO2监测技术方面,特征监测与结果解释的精度和可靠性仍需进一步提升。未来,迫切需要攻关场地表征与筛选、场地评估与风险评价、CO2全密闭注井、环境监测与风险管理等关键技术。在突破场地尺度地质建模工具和专用设备等方面,重点关注CO2地质封存监测设备和CO2地质封存设施决策支持软件工具的研发,以提高技术水平和应对实际项目运行中的挑战。(二)新型材料研发需求与挑战(二)新型材料研发需求与挑战 CCUS产业化发展同时对于保障各工况稳定运行的工程建设及消耗品材料提出了新的需求。这些需求的出现将推动相关领域的研发和创新,为CCUS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和材料支持。碳捕集环节:加速碳捕集溶剂或材料的自主创新,主要包括各种碳吸附溶剂、高效碳捕集材料等,以确保捕集过程的高效、经济和可持续运行;CO2管道运输环节:主要涉及防腐蚀钢材及密封性材料,包括在管道建设中使用的高抗腐蚀钢材以及确保管道密封性的特殊材料;CO2化学、生物及矿化利用环节:主要包括高性能催化剂、与CO2反应的其他原材料,例如,氢气(用于制甲醇)、环氧乙烷(用于合成有机碳酸酯)、环氧丙烷(用于合成可降解聚合物材料)、固废材料(用于矿化养护混凝土)、钾长石(用于联合矿化固碳)、磷石膏(用于CO2矿化联产复合肥)等;CO2地质封存与利用环节:主要包括防腐蚀材料、防腐橡胶10(耐CO2密封元件)、缓释剂、完井水泥(耐CO2长期腐蚀)等,以确保地质利用和封存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三)新兴服务需求与挑战(三)新兴服务需求与挑战 CCUS产业化的发展将引领新的产业和服务业态,覆盖二氧化碳监管、低碳投融资、碳风险管理、水污染处理、保险等多个领域。除了工程项目所需设备产品对应的安装、技术支持、培训和运行维护等传统服务需求外,还包括以下方面:碳捕集技术服务,主要包括法律服务、社群影响评估(评估碳捕集项目对周边社区和人群的影响,包括社会、文化和经济方面)、HS&E(健康、安全与环境)服务、碳排放监测与减排量核准等;CO2运输服务,主要包括物流与港口服务、特种运输船舶服务、海上支援与应急响应服务等;CO2地质利用与封存服务,主要包括涵盖地质泄漏等风险的新型保险服务、环境风险评估、地质监测等信息技术服务业等;CCUS产业全流程数据监测及管理服务,提供全面的CO2数据监测与管理服务,支持CCUS产业各个环节的数据收集、分析和报告,帮助决策和持续改进。这些新兴服务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将为CCUS产业带来更多商业机会,并推动其发展进入更加成熟和全面的阶段。这不仅有助于满足CCUS产业化的多元需求,还为相关领域的企业提供了拓展业务的广11 阔空间,促进整个产业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四)市场机制和商业模式创新需求与挑战(四)市场机制和商业模式创新需求与挑战 CCUS产业化发展将推动捕集、运输、利用和封存等全链条市场的建设。然而,当前CCUS产业的发展仍面临一些限制,主要体现在二氧化碳监测、核准与交易市场的不足,以及二氧化碳利用产品等关联市场的未完全形成。为实现产业链的完善,需要进一步明确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参与主体商业模式、利益链条中的利润分配等,这有赖于CCUS产品和服务市场机制的建设、商品交易规则的完善和市场监管制度的规范。从全产业链的视角看,CCUS相关市场包括上游的原料供应市场、中游的CO2捕集服务市场、下游的CO2产品市场,以及涉及CO2运输、封存核证等服务的新兴市场。上游市场发展相对成熟;中游虽未形成统一市场但具有良好的市场培育基础;而下游市场由于CCUS技术尚处于试点示范阶段,需求相对较小,尚未形成成熟的市场雏形。现实挑战主要包括CCUS商业模式尚不健全,碳捕集服务的供需双方主体仍不明确,面临盈利方式和利润分配机制不健全。另外,由于CCUS减排量核证方法学的发展限制,CCUS产生的碳减排量尚未能够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缺乏市场激励效果。因此,CCUS产业化的发展需要综合考虑上中下游市场的特点,推动商业模式和市场机制的创新,具体包括:产业链商业模式和利益链条明晰:进一步研究和明确CCUS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各参与主体的商业模式,以及在利12 益链条中的利润分配机制,促进各方合作。市场机制建设:推动CCUS产品和服务市场机制的建设,包括市场准入机制、价格机制、信息披露机制等,以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商品交易规则完善:完善CCUS商品交易规则,确保各环节的交易流程、合同规范等方面的规则得到明确定义,降低市场交易风险。市场监管制度规范:建立健全CCUS市场监管制度,以确保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包括对信息披露、市场操纵、违规行为的监管等。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规则建设: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规则,包括市场参与主体的准入、交易规则、监管措施等,以促进CCUS减排效益的充分发挥。多元CCUS碳排放核算方法学:发展并推广多元的CCUS碳排放核算方法学,以更全面、客观地评估CCUS项目的减排效果。CCUS减排项目纳入自愿减排机制:加快CCUS减排项目的核算和认证工作,将其纳入自愿减排机制,鼓励企业主动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五)政策创新需求与挑战(五)政策创新需求与挑战 CCUS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有针对性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激励政策来提供动能。由于CCUS技术前期研发与投资成本高、资金回收周期长、盈利能力波动较大,私人企业在CCUS技术发展方13 面缺乏足够的激励,因此在产业化发展初期,需要依赖多元政策扶持。欧美国家通过研发投入、资金补贴、税收减免和财政激励等多种政策工具,为CCUS各环节提供资金和盈利支持,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而我国在CCUS发展方面已发布相关政策70余项,其中在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0年版)中,将CO2捕集、利用与封存工程建设和运营列入绿色债券支持目录,一定程度上激励了我国CCUS技术研发、试点示范和产业化发展。然而,当前我国国家层面的政策主要集中在CO2利用环节,缺乏对CO2封存和运输环节的直接经济支持。政策文本多以规划建议方式提供引导,缺少财政补贴、政策激励和税收减免等多样性实施策略。CCUS政策生态构建面临着政策体系结构性缺位、施政方式相对单一和对具体项目支持力度有限等现实问题。为推动CCUS产业化发展,亟需完善投资激励政策、绿色金融工具、财税价格政策、审批责任机制和监管补偿机制等政策措施。具体包括:制定投资激励政策,鼓励企业进行CCUS项目投资,包括税收优惠、资金补贴、投资奖励等。发展绿色金融工具,支持CCUS项目的融资,促进金融机构参与CCUS项目的投资;制定有利于CCUS项目盈利的财税和价格政策,包括合理定价、碳排放权交易等相关政策;建立高效的审批责任机制,标准化CCUS项目的审批流程;设立监管补偿机制,为CCUS项目提供合理的监管费用补偿,14 确保项目运行的长期稳定性;在封存环节要求建立地质数据共享机制、完善地下封存空间的审批与管理制度并明确长期监管费用来源,以提高封存项目效率和安全性,实现封存地政府和居民的双赢;从长期看,CCUS产业化还可能引致CO2跨境交易与地质封存和国际合作减排的新需求,需要同步探索适用于CO2出口跨境的国际法律框架和联合碳信用机制模式。三、三、CCUS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CCUS产业化发展关乎我国碳中和大局,实现CCUS规模化、产业化、效益化应用是低成本、稳健推进我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应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大政策供给和资源投入,坚持技术研发和产业推广“两条腿走路”,实现弯道超车。一是搭建一是搭建CCUS产业基础数据共享平台。产业基础数据共享平台。明确政府牵头部门,形成跨部门的整体推进机制。梳理并建立CCUS全产业链/供应链基础数据库,明确二氧化碳捕集主体、管网设施服务、利用原料制备、封存场地建设管理等关联行业的供应厂商目录及基本信息。推进知识、技术等资源的开放共享,促进构建跨行业合作协调沟通机制,促进不同CCUS环节和领域之间的紧密合作,鼓励企业间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二是加大二是加大CCUS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投入。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投入。设立面向不同研发主体的CCUS技术科技攻关的专项研发资金,重点加大对吸附剂、压缩机和特殊反应器等关键材料和核心技术的研发支持力度。通过科研专项15 资助、直接投资和贷款补贴等方式,释放关键技术、材料和工艺流程的创新与研发潜力。三是打造三是打造CCUS产业孵化基地。产业孵化基地。重点围绕准噶尔-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陆上盆地、松辽盆地和四川盆地,提前布局适应区域资源和技术优势的CCUS产业集群和工业基地,打造专业化、生态化、市场化的产业孵化器。通过共用基础设施、共享配套政策、共建产业园区,促进技术、应用、市场等产业要素的有机对接,进而降低大规模产业集群的综合成本。四是尽早探索创新四是尽早探索创新CCUS产业商业模式。产业商业模式。探索多方利益相关者合作推动CCUS示范部署的最佳组织模式,尽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区分盈利和非盈利的多企业合作商业模式,明确大规模示范项目的权、责、利分配模式,打通与碳中和目标相适应的产业低成本投融资渠道,促进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商业模式形成。五是积极扶植五是积极扶植CCUS产业相关市场机制创新。产业相关市场机制创新。重点培植CCUS监测、运营管理、碳减排量核证核查、环境影响评价、地质封存泄露监测和二氧化碳合成材料等服务业(或产品市场)发展,创新市场化机制设计,着力解决市场规则和机制的适应性问题,形成技术孵化服务业、服务业促进产业的良性循环。六是重视六是重视CCUS专业人才培养。专业人才培养。建立流程完备、考核严格、专业精深的专业人才贯通培养机制,做好CCUS产业化人才储备。特别地,建议针对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行业技术人员,设立CCUS产业技能培训机制,释放传统高碳行业再就业活力,降低低碳转型的失业冲击。16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Chen,D.,&Jiang,M.(2022).Assessing the socio-economic effects of Carbon Capture,Utility and Storage invest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rbon neutrality in China.Earths Future,10,e2021EF002523.2 CATO(2018).Programs EB/OL.(2018)2021-10-13.https:/www.co2-cato.org/programs1/sub-programmes.3 GCCSI.2021.Global status of CCS 2021R.World:GCCSI.4 GCCSI.2023.Global status of CCS 2023R.World:GCCSI.5 张贤,杨晓亮,鲁玺 等.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23)R.中国 2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研究院,清华大学.2023.6 蔡博峰,李琦,张贤等.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21)中国 CCUS 路径研究R.北京: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 2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简介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是 2009 年经学校批准成立的研究机构,挂靠在管理与经济学院。能源与环境政策中心大部分研究人员来自魏一鸣教授 2006 年在中科院创建的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CEEP-BIT)面向国家能源与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针对能源经济与气候政策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系统研究,旨在增进对能源、气候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认识,并为政府制定能源气候战略、规划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能源企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为社会培养高水平专门人才。中心近年部分出版物中心近年部分出版物 魏一鸣.碳减排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魏一鸣,梁巧梅,余碧莹,廖华.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廖华,朱跃中.我国能源安全若干问题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刘兰翠,刘丽静.碳减排管理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唐葆君,王璐璐.碳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余碧莹.碳减排技术经济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唐葆君.项目管理能源项目为例.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余碧莹,张俊杰.时间利用行为与低碳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沈萌,魏一鸣.智慧能源.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2.魏一鸣.气候工程管理: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中心近年中心近年“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报告报告 总期次总期次 报告题目报告题目 总期次总期次 报告题目报告题目 1“十二五”中国能源和碳排放预测与展望 42 2019 年光伏及风电产业前景预测与展望 2 2011 年国际原油价格分析与走势预测 43 经济承压背景下中国能源经济发展与展望 3 2012 年国际原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 44 2020 年光伏及风电产业前景预测与展望 4 我国中长期节能潜力展望 45 砥砺前行中的新能源汽车产业 5 我国省际能源效率指数分析与展望 46 2020 年国际原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 6 2013 年国际原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 47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进展与布局展望 7 2013 年我国电力需求分析与趋势预测 48 2020 年碳市场预测与展望 8 国家能源安全指数分析与展望 49 我国“十四五”能源需求预测与展望 9 中国能源需求预测展望 50 基于行业视角的能源经济指数研究 10 2014 年国际原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 51 全球气候保护评估报告 11 我国区域能源贫困指数 52 全球气候治理策略及中国碳中和路径展望 12 国家能源安全分析与展望 53 新能源汽车产业 2020 年度回顾与未来展望 13 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能源展望 54 碳中和背景下煤炭制氢的低碳发展 14 2015 年国际原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 55 2021 年国际原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 15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展望 56 中国省际能源效率指数(2010-2018)16 我国区域碳排放权交易的潜在收益展望 57 后疫情时代中国能源经济指数变化趋势 17“十三五”及 2030 年能源经济展望 58 电力中断对供应链网络的影响 18 能源需求预测误差历史回顾与启示 59 2022 年国际原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 19 2016 年国际原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 60 全国碳中和目标下各省碳达峰路径展望 20 2016 年石油产业前景预测与展望 61 迈向碳中和的电力行业 CCUS 发展行动 21 海外油气资源国投资风险评价指数 62 中国碳市场回顾与展望(2022)22“十三五”北京市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潜力分析 63 全球变暖对我国劳动力健康影响评估 23“十三五”碳排放权交易对工业部门减排成本的影响 64 中国上市公司碳减排行动指数研究报告 24“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能源经济形势展望 65 2022 年中国能源经济指数研究 25 2017 年国际原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 66 省级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2012-2022 年)26 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2016 回顾与 2017 展望 67 中国电力部门省际虚拟水流动模式与影响分析 27 我国共享出行节能减排现状及潜力展望 68 2023 年国际原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 28 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现状及发展趋势展望 69 中国碳市场回顾与最优行业纳入顺序展望(2023)29 2017 年我国碳市场预测与展望 70 我国 CCUS 运输管网布局规划与展望 30 新时代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 71 全球变暖下区域经济影响评估 31 2018 年国际原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 72 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能源发展图景 32 2018 年石化产业前景预测与展望 73 2024 年中国能源经济指数研究及展望 33 新能源汽车新时代新征程:2017 回顾及未来展望 74 低碳技术发展产业链风险评估和展望 34 我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处置现状、趋势及对策 75 中国省际能源高质量协同发展测度 35 我国碳交易市场回顾与展望 76 实现碳中和目标的 CCUS 产业发展展望 36 新贸易形势下中国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 77 2024 年国际原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 37 2019 年国际原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 78 2024 年成品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 38 我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现状与展望 79 2024 年国际天然气市场分析与趋势预测 39 高耗能行业污染的健康效应评估与展望 80 中国碳市场建设成效与展望(2024)40 我国社会公众对雾霾关注的热点与展望 81 中国能源经济形势分析与研判(2024)41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水平分析及展望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11 20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中国华能:风电机组数字化感知与运行状态评估报告(28页).pdf

    背景1234数字化感知运行状态评估研究展望目 录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背景3p海上风电气候条件更为恶劣,运行维护成本高,占到海上风电总投资40%以上p我国海上风电发展时间相对较短,技术成熟度偏低,设备故障率更高p海上风电故障停机损失大亟需探索海上风电智能运维技术,提升海上风电的运维经济性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目前的不足p设备监测范围不足且手段单一、数据汇集传输困难p多物理场之间耦合研究不足,缺乏模拟海上风电复杂系统行为特征的方法p沿用故障后运维模式,缺乏高水平智慧运维体系支撑,运维成本居高不下4风电设备运行监测不足缺乏模拟复杂系统的方法缺乏完备海上风电智慧运维体系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数字孪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的深度融合,能源转型的数字化、智能化特征进一步凸显,数字化是基础、智能化是关键,信息流与能量流融合是必然趋势。数字孪生技术为解决海上风电运维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5 数字孪生是综合运用感知、计算、建模等信息技术,通过软件定义,对物理空间进行描述、诊断、预测、决策,进而实现物理空间与赛博空间的交互映射。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数字孪生技术路线6数字孪生系统可采集无人机 传感器可控制智能终端可预测智能体模型ABM可计算人工智能 云计算可存储分布式 云技术可感知BIM VR非结构化多源数据数据驱动模型组多源传感与监测业务数据闭环调度数据发送指令各级优化预案推演仿真模型物理对象数字模型数据基座气象数字孪生设备数字孪生场站数字孪生基地/区域数字孪生p数据来源气象数据|地形地貌|场站观测数据 p典型应用(预测类)机位点风速风向|组串点辐照数据 p数据来源设计参数|运行数据|增量传感数据p典型应用(诊断类)效能分析|健康度评估|故障诊断与预警p数据来源气象孪生数据|设备孪生数据|运行数据p典型应用(优化类)场站功率预测|场站有功无功优化 p数据来源气象孪生数据|场站孪生数据|大数据平台p典型应用(决策类)运检维决策|经营决策|管理决策 机理建模混合建模虚实工业互联网映射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设备数字孪生对风电机组进行状态监测实现故障预警,是提升机组运行可靠性的有效手段之一。7风电机组监测方案示例目前,塔筒、叶根、机舱、传动链等状态监测为重点,尚无法覆盖叶片整体现有监测技术:点位有限。仅关注重点部件,按最低要求配置。参数单一。多为单一物理参数的测量,缺少多特征参量表征。机组振动监测机组关键部件疲劳监测机组位移监测机组基础冲刷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数字化感知与运行状态评估实现机组运行状态精细化评估,需要打通全部监测系统、采用人工智能的方式构建部件级运行状态数字模型。8SCADA(风速、风向、功率)CMS(振动)塔筒监测(加速度、倾角)海洋监测(冲刷)现有监测系统各自独立,数据分散且未标准化数据标准化(数据清洗、数据变换、特征提取)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学习、机器学习)部件级运行状态表征背景1234数字化感知运行状态评估研究展望目 录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数字化感知p机组整机及关键部件数字化感知系统:运行状态实时监测,多源数据接入、异构数据融合、云边协同处理、多维状态构建10系统整体功能逻辑数字化感知系统风机整体及关键部件运行状态实时监控SCADA数据叶片状态螺栓状态现有CMS、塔筒、海洋等监测预紧力监测与预警、法兰面载荷反演风速、风向、功率载荷、振动、净空、音视频特性其他系统新增模块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样机设置华能江苏如东70万海上风电场示范示范机组示范海上风电场测点布置方案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应用效果针对风场环境、叶片、变桨系统、轮毂、主轴、齿轮箱、塔筒等机组主要部件新增测点数量超过180点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关键部件监测:叶片p载荷监测 多截面载荷特性监测 截面间、叶片间载荷信号相关性分析p振动监测 多截面振动特性监测:叶根、叶中、叶尖 0.01Hz5000Hz宽频响应 优于0.001Hz频率分辨率 优于0.1mg高探测灵敏度 实时载荷反映风机姿态三支叶片载荷一致性比较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关键部件监测:叶片p净空监测 叶片扫过塔筒时,叶尖距离塔筒的的直线距离为塔架净空值 通过安装在机舱底部的高清摄像头实时采集机组运行画面,并进行图像处理,实现塔架净空的实时测量,并以此为依据对机组进行控制14扫塔时刻扫塔预警发电性能提升实时监测录像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关键部件监测:叶片p音视频监测及结果示例15视频检测结果-无冰视频检测结果-有冰(雾天)视频检测结果-有冰(光照影响)视频检测结果-有冰(夜间)失效叶片扫塔声音:刺耳高频噪声正常叶片扫塔声音 视频、音频数据采集 视频:灰度图 边缘检测 音频:带通滤波 降噪 视频:CNNs神经网络 音频:STFT短时傅里叶变换 实现叶片结冰、断裂、雷击、裂纹等损伤的识别音视频数据处理流程音频处理示例视频处理示例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关键部件监测:螺栓p螺栓预紧力监测与预警螺栓轴力监测:根据声弹性原理,超声波的速度会因材料中的应力而产生微小的变化。通过研究螺栓轴力与超声波传播时间变化率的关系可以利用超声波发出和接收的时间来测量螺栓的紧固轴力。16声弹性测量预紧力原理现场安装螺栓预紧力监测系统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关键部件监测:螺栓p螺栓预紧力监测与预警简化叶片和轮毂,基于载荷-螺栓预紧力计算模型对螺栓进行有限元计算,建立不同载荷下应力与螺栓到螺母之间的距离的关联,并利用少量螺栓监测数据反演整个法兰面的载荷。17监测波形有限元计算应力与螺栓到螺母之间距离关系轮毂和机舱螺栓连接法兰面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数据治理依托华能新能源智慧运维中心,基于成熟的数据集成技术、数据仓库、BI和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与分析技术进行搭建数据处理系统。18数据平台架构华能新能源智慧运维中心背景124数字化感知运行状态评估研究展望目 录3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运行状态评估p利用高级算法预警部件潜在故障,给出严重程度判断及维护建议20隶属度函数隶属度函数隶属度矩阵隶属度矩阵A=0.100.190.190.190.190.14 权向量权向量确定各维度权重确定各维度权重=0.860.070.070.00 模糊向量模糊向量正常正常 注意注意 异常异常 严重严重级分级分=10070400 =健康度健康度R=1.00.01.00.01.00.00.00.00.00.00.00.01.00.01.00.00.00.50.00.00.00.00.50.0 健康度评估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部件级数字模型:传动链p健康状态劣化趋势及预警分析利用综合健康评价指标和LightGBM模型对多维特征集进行筛选,并利用等距ISOMAP对筛选特征集进行特征融合,构建滚动轴承退化趋势指标,实现对传动链故障的早期预警。GBDT训练过程最终回归树退化趋势指标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部件级数字模型:支撑结构p健康状态劣化趋势及预警分析基于深度学习模型(高斯混合模型)的支撑结构健康状态监测方法,采用考虑多状态特征融合的动态劣化指数(degradation index,DI)作为健康状态评价指标,通过对支撑结构健康状态动态衰退趋势进行分析,实现早期预警。预警故障动态劣化指数及其计算流程14#机组支撑结构动态劣化指数14#机组冲刷情况动态劣化指数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部件级数字模型:叶片1、通过材料应变/载荷的阈值分析,判定叶片的状态或报警、采取相应控制措施3、时序信号的后处理分析,包括FFT分析等,判定叶片部分宏观性能的合理性和变化4、信号相关性分析,依据不同信号之间的物理关联特性,分析信号大小与趋势的一致性和合理性2、依据监测信号的时序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判定曲线变化斜率等参数的合理性生成分析报告训练学习模型同类型机组信号分析与评估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机组运行状态预警建立了机组运行状态预警系统,集成前述模型,具备叶片故障预警、螺栓预紧力监测与预警、支撑结构安全评价与预警、传动链故障预警等功能。支撑结构安全评价与预警叶片与高强螺栓监测与预警传动链故障预警背景1234数字化感知运行状态评估研究展望目 录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 能 海 上 风 电 技 术 研 发 中 心研究展望p风电场全场低成本安全监测 基于部件级数字模型,建立整机运行状态表征方法 基于关键机位运行状态,通过数学模型与物理模型结合建立传递关系,开展全场机组状态特性预测,实现风电场全场低成本安全监测26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昌平区未来科学城华能人才创新创业基地A座(102209)T: F:E:x_THANK YOU!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昌平区未来科学城华能人才创新创业基地A座(102209)T: F:E:x_THANK YOU!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11 28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中欧能源合作平台:2023净零碳基础设施投资与技术研究报告(127页).pdf

    净零碳基础设施投资与技术2023 年 10 月 欧盟对外政策工具资助项目Energy Cooperation Platform中国-欧盟能源合作平台EU-CHINA本报告由以下人员编写:Peter Brre Eriksen、Lars Mllenbach Bregnbk Ea Energy AnalysesLuis Boscn、Nina Dupont、Lars Pauli Bornak Ea Energy AnalysesKaare Sandholt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中国能源转型项目首席国际专家代红才、张宁、李江涛 国网能源研究院张琳、雷晓蒙、董博、李艺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Helena Uhde 中欧能源合作平台感谢以下研究人员给予的贡献和支持:张丝钰、张希凤、吴潇雨 国网能源研究院中欧能源合作平台(ECECP)网站:http:/www.ececp.eu电子邮件:infoececp.eu 中欧能源合作平台于 2019 年 5 月 15 日启动,旨在支持和落实关于落实中欧能源合作的联合声明中的举措。ECECP 平台的总体目标是加强中欧能源合作。根据欧洲绿色协议、欧洲能源联盟、全欧洲人共享清洁能源倡议、气候变化巴黎协议和欧盟全球战略,通过加强合作,增进欧盟与中国之间的互信和理解,为推动全球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建立可持续、可靠和安全能源系统的共同愿景做出贡献。ECECP 二期项目由 ICF 国际咨询公司和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共同实施。免责声明本报告中所述信息和观点均为作者观点,并不一定反映欧盟、中国国家能源局或 ECECP 的官方意见。欧盟、中国国家能源局或 ECECP 均不对本研究相关数据的准确性负责。欧盟、中国国家能源局、ECECP 或其任何个人代表概不对报告信息的使用负责。有关 ECECP 的更多信息,请访问官方网站(http:/www.ececp.eu)。欧盟 2023。版权所有。英文编辑:Helen Farrell,中文编辑:赤洁乔3执行摘要中国和欧盟分别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旨在到 2060 年和 2050 年实现净零碳排放。许多研究指出,高比例的可变可再生能源(VRE)和终端耗能行业的电气化是脱碳的关键,而电力多元转换(P2X)和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则是难以减排行业(钢铁、水泥、重型交通等)的关键技术。电力系统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如何在化石能源发电量极低的情况下,整合大量的可再生能源并确保系统的充裕性。此外,电力系统的模型需要更多考虑消费侧(包括 CCUS 和 P2X)的情况。因此,需要协同优化电力、天然气、绿色气体和液体燃料基础设施。建模分析对于确保成功的部门整合和能源载体之间的最佳协调至关重要。本报告是中欧能源合作平台(ECECP)项目 B2.6净零碳基础设施投资与技术的最终报告。该项目旨在促进欧盟与中国在实现净零碳目标方面的合作。项目认为,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将促进能源系统的碳中和转型。该项目介绍了在自由化市场条件下中国电力和天然气行业的综合模型。根据建模结果,评估了系统整合(通过部门耦合、P2X 和氢来加强能源储存)对碳中和目标的影响/益处。项目首先对以下方面进行了评估和比较,作为建立中国能源系统综合模型的背景信息:欧洲和中国碳中和能源系统情景;中国和欧洲的发电规划;中国和欧洲的 CCUS、P2X 和氢能部署。背景研究的启示如下:中国和欧洲的情景设定都聚焦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中国是在 2060 年,欧洲是在 2050 年)。未来的一个关键挑战是如何平衡可变可再生能源(风能和太阳能)发电与灵活需求之间的关系;在以可变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系统中,系统的充裕性至关重要。P2X 和 CCUS 是难以减排的经济领域(直接电气化难以实现)脱碳的必要技术;这些技术必须在中国和欧盟迅速大规模部署。在此过程中,合作至关重要。中国电力与天然气行业综合建模 建模方法鉴于整合可再生能源拥有诸多益处,本研究探讨了对多个能源领域进行整合的协同效应和潜在的机会。通过采用这种综合性的建模方法,强化部门耦合的潜力将得以释放,从而有利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无缝整合,并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系统的整体效率。为了了解综合建模的影响,本报告考虑了以下几种情景:情景 0:该情景基于不考虑天然气管道基础设施的前提,其中天然气消费(在供热和电力领域)根据省级外生价格进行优化。这意味着各省之间二氧化碳和 X 燃料(电制甲醇、氨和氢)的运输是基于单位燃料单位距离的可变运输成本,而不受管道容量的限制。情景 1:综合考虑天然气基础设施与第三国相连的进出口管道、LNG 终端,以及各省之间的管道容量限制,但不考虑二氧化碳和 X 燃料管道基础设施,即二氧化碳和 X 燃料的运输与 CETO 2023 基于 CNS2 的参考情景 0 一样。这一情景不涉及对天然气基础设施进行额外投资,而只涉4及对二氧化碳、电制甲醇、氨和氢能基础设施的投资。这是因为情景假设从一开始便认为由于碳中和要求,化石燃料天然气的消费正在减少。情景 2:二氧化碳、电制甲醇、氨和氢的省间运输受到管道容量的限制。建设额外的管道容量被确定为一种内在的投资选择,然而,与不使用管道的经济成本相比,使用管道的经济成本在优化过程中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因为管道一旦建成,利用率可能会非常高。天然气管道基础设施如场景 0 所示。情景 3:考虑与天然气、二氧化碳和 P2X 相关的传输基础设施。与情景 1 一样,此情景不涉及对天然气基础设施进行额外投资,只涉及对二氧化碳、电制甲醇、氨和氢能基础设施进行投资。情景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研究不同建模方法的具体影响。首先,通过比较情景 1 和情景 0,可以单独看出仅增加考虑天然气管道基础设施对建模方法的影响。其次,通过比较情景 2 和情景 0,可以看出考虑管道容量和投资对二氧化碳、电制甲醇、氨和氢的利用和运输的影响。第三,通过比较完整基础设施的情景 3 与情景 0,可以看出考虑管道容量和投资对天然气以及二氧化碳、电甲醇、氨和氢的利用和运输的影响。建模的主要成果本项目的一期合作研究报告题为“ENTSO-E 中国电网规划建模演示”,重点关注在中国电网规划过程中使用 ENTSO-E 的方法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在一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项目扩展了综合能源系统方法的概念,以突显综合系统建模方法的影响。鉴于对可再生能源整合潜在优势的认可,本研究通过对诸多能源领域的整合来探讨协同效应和机会。通过采用综合方法,增强部门耦合的潜力得以释放,从而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无缝整合,并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体系统效率。通过综合全面的分析,报告旨在为优化能源系统规划过程,实现更加可持续和更具韧性的能源未来提供有价值的见解。正如研究结果所示,综合能源系统的方法可以提高系统运行效率,促进可再生能源整合,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韧性,实现部门耦合和电气化,优化成本,并为协调的政策和规划提供支撑,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快速地实现净零排放目标。通过将考虑物理传输基础设施的情景(SC1、SC2、SC3)与不考虑物理天然气和 X-管道的情景(SC0)进行比较,突出了采用综合建模方法的优势。从建模的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管道表象反映了不同形式能源商品运输之间的竞争。完整基础设施情景(SC3)下的输电容量低于仅考虑电网作为基础设施进行优化的情景(SC0),我们可以看到在西北适合建造更多的氢气管道,而华北的氢气管道建设则相对较少,这显示出具有高可变可再生能源潜力的省份,如新疆、青海和甘肃,是氢能基础设施部署的理想选址,既可以满足本地需求,还能够供应给北京、河北和天津等能耗较高的地区。结果表明,在考虑物理传输基础设施的情况下,X 管道的利用率明显更高。原因是,一旦管道建成,其后续使用几乎是免费的。这一点可以从对青海省的建模结果中得到证明,不同情景的建模结果显示了不同情景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在 2030 年到 2060 年期间,在考虑基础设施的情景(SC2、SC3)中,氢气管道的容量和利用率明显高于未考虑氢能基础设施的情景(SC0)。同时,在是否考虑天然气管道基础设施的两种不同情景下,模型中用于发电的天然气消费量有很大不同。在考虑天然气管道(SC1 和 SC3)的情况下,天然气用于发电的比例更高,因为只要现有的天然气基础设施仍然在排放限制范围内,就可以继续使用且这样有利于节约成本。在所有的模型中,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设施将主要安装在到 2060 年仍有碳排放的重工业地区。此外,5捕集技术也可以用于生物质发电厂。捕集的二氧化碳可被封存或进一步利用,从而实现负排放。投资建造的管道可将捕集的二氧化碳与具有碳封存潜力的地区相连。总体上,二氧化碳输入和捕集量大的省份具有较高的封存潜力。显然,华中,华北和南方地区的高负荷省份主要以二氧化碳输入为主,而东北和西北省份则以输出为主。这些例子表明,采用综合系统建模方法能够更好地展示现有资源并确保它们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助力能源系统的低成本转型,以达到净零排放目标。在追求净零排放目标的过程中,能源建模通常聚焦电力部门,这是因为人们对如何减少电力系统碳排放以及相关的成本和挑战都已有了明确的认知和理解。然而,对于那些难以减排的部门,则需要综合考虑能源供应链、资源、技术、系统效率和部门耦合。如分析所示,P2X 和 CCUS 只有在投入成本低、价值流整合的情况下才具有成本效益。碳捕集和封存被视为电力部门负排放的主要解决情景,但成本高昂且能源密集。然而,这些方法为也提供了灵活的机会来支持能源转型,即使经常被忽视。为了以合理的经济成本实现零碳能源系统,关键能源基础设施的优化使用和发展至关重要。为此,需要联合优化天然气和电力基础设施,以使现有设施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并促进天然气作为过渡燃料的使用。要建立零碳能源系统,将需要大量新的基础设施和投资来实现。本研究通过展示中国电力、天然气和 P2X 行业的综合建模方法,旨在加深人们对未来能源基础设施投资、运营规划和更协调的监管等方面的理解。中欧能源合作平台(ECECP)发布的 B2.6“净零碳基础设施投资与技术”最终报告,不仅展示了综合能源系统建模的实施路径,更是代表了欧洲和中国之间在能源建模方面的一次成功合作。项目揭示,只有通过紧密合作才能成功实现能源系统向气候中和的方向转型。然而,实现净零碳能源系统的时间非常有限,如果每个国家都独自开发技术,将很难达成目标。没有中国的参与,欧盟将难以实现其气候目标;同样,中国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道路上也不可能独善其身。目 录1.概述 12.中国实现碳中和的主要概念 23.中国和欧盟碳中和能源系统情景 133.1 中国能源系统情景 133.2 欧洲能源系统情景:ENTSO-TYNDP 及欧盟委员会情景 284.碳中和与电力市场改革背景下的发电规划 334.1 能源转型背景下的电力安全 334.2 中国的发电规划 354.3 中国能源系统面临的主要挑战 464.4 欧洲的发电规划 514.5 欧盟发电充裕性评估 574.6 可比性/讨论 625.CCUS、P2X、氢能在中国和欧盟的应用 655.1 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655.2 P2X 825.3 中国能源转型展望中的 P2X 和 CCUS 926.中国净零碳基础设施的建模与规划 976.1 目标 976.2 CETO 2023 和 ECECP 净零碳基础设施项目中的建模 976.3 结果 1047.讨论和结论 113附件 115缩略词 115图片目录 116表格目录 12011.概述本报告是中欧能源合作平台(ECECP)B2.6 项目“净零碳基础设施投资与技术”的最终报告。项目的背景情况概述如下:中国和欧盟都致力于实现碳中和和气候中和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能源基础设施、规划和监管进行改革。显然,未来能源基础设施的开发和运营需要加强不同能源载体和部门之间的协调。建模分析对于确保成功的部门整合和能源载体之间的最佳协调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本项目的目标是透过协调的能源系统建模和情景模拟,来加强对未来更加协调的能源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规划以及监管方法需求的理解。此外,该项目还旨在促进欧盟与中国在实现净零排放目标方面的合作。项目意识到,只有通过通力合作,才能实现能源系统向气候中和的目标方向转型。本项目于 2022 年 3 月启动,于 2023 年 9 月结束。合作参与方包括国网能源研究院(SGERI)、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CEC)、中国可再生能源中心(CNREC)/能源研究所(ERI)1、Ea Energy Analyses,由ICF 负责项目协调。由于新冠疫情期间的旅行限制,中方专家和国际专家的所有联合工作都通过在线研讨会和其他线上方式合作开展。本项目包括以下六个工作包(WP):工作包 1:项目启动,包括讨论如何协调合作伙伴的贡献。启动报告已于 2022 年 4 月提交。工作包 2:碳中和能源系统情景。工作包 2 报告已于 2022 年 9 月提交。工作包 3:碳中和与电力市场改革背景下的发电规划。工作包 3 报告已于 2022 年 11 月提交。工作包 4: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P2X 和氢能。工作包 4 报告已于 2023 年 1 月提交。工作包 5:净零碳基础设施的建模和规划。工作包 5 的启动报告已于 4 月提交,主要报告于2023 年 9 月提交。工作包 6:形成最终报告,即当前这份报告。本报告(第 2-7 章)介绍了各工作包的主要成果,参见目录。第 6 章介绍了中国净零碳基础设施的建模情况。第 7 章对建模结果进行了讨论,得出最终结论,并对未来前景进行了评估。1由 Kaare Sandholt 作为代表参与,研究结果来自中国能源转型项目(CET)。22.中国实现碳中和的主要概念本章介绍了实现未来碳中和能源系统的几个关键概念和技术,包括在可再生能源比例不断增加的系统中的能源安全、综合能源系统和虚拟电厂的概念,以及核电技术、储能技术和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关键技术。能源安全在能源安全方面,电网的首要任务是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在电源侧,应逐步对煤电厂进行改造,主要目的是降低能耗、提高灵活性,并通过加装 CCUS 来减少碳排放。此外,还应规划建设大型的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基地。由于大部分可再生能源位于中国西北部,而负荷中心则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因此需要建设更多的特高压输电线路,以使电网实现最佳的大规模能源输送(见图 2.1)。在负荷侧,分布式智能电网需要实现自平衡状态,如微电网。在储能方面,需要建设更多的抽水蓄能和电化学储能装置。此外,有必要建立发达的电能市场、容量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以反映供需关系,从而实现更高效的大规模资源配置。图 2.1:向碳中和转型的能源安全需求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CEC)用三个要点来定义能源安全。首先应具有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的多元化电力供应体系,如大力发展集中和分布式新能源、因地制宜开发水电,有序发展核电。最终的目标是建立低碳的电力供应结构。其次,应明确煤电的市场定位。由于燃煤电厂具有灵活性和调峰能力,煤炭等化石燃料仍然至关重要。对于煤电而言,关键是要对保障能源供应和减污降碳的需求进行综合考量。应增加燃煤发电能力,以满足能源平衡的要求,同时减少燃煤发电量,给日益增长的可再生能源留出市场空间。3 第三,应显著提高系统的灵活性(见图 2.2)。综合考虑到不同资源的技术特点和各种情景下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源、网、荷和储等所有资源的潜力,以确保系统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促进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消纳。图 2.2:不同的电力系统灵活性资源概览来源:IEA部门耦合和电气化“部门耦合”是能源转型的新流行语。在本报告中,我们将重点介绍中国的最新进展。为了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必须制定一项战略,将能源产业与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和运输等其他难以减排的产业结合起来考虑(见图 2.3)。减少这些行业碳排放的有效方法是增加电力消费,减少煤炭或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这意味着整体减排与电气化和部门耦合密切相关。图 2.3:电力行业与其他行业的紧密关系4建筑领域:碳排放2019 年,整个建筑行业的碳排放总量约为 50 亿吨二氧化碳,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 51%,因此减排需求十分迫切。同时,建筑施工和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约为 21.3 亿吨,占总排放量的 23%,主要来自化石能源、电力和热力(见图 2.4)。图 2.4:2019 年中国建筑行业碳排放总量建筑领域: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之间的联动耦合正在加速在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风能、浅层地热和生物质能的应用大都与建筑物有关。目前,户用光伏的普及率还很低,约占光伏总量的 1.4%,但在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户用光伏将有望实现快速增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MOHURD)发布了“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大力倡导在建筑中使用可再生能源(见图 2.5)。图 2.5: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来源:“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2020 中国太阳能热利用行业运行状况报告5交通领域:新能源汽车普及率再创新高汽车的碳排放量占中国交通领域碳排放量的 80%以上,约占全社会碳排放量的 7.5%。汽车行业的电气化是实现去碳化的有效途径。2021 年,新能源汽车2的产销量超过 350 万辆,同比大幅增长 1.6 倍(见图 2.6)。图 2.6: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增长情况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22 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预计达到 9.27%(占整个车队的比例),乘用车的普及率预计达到 11.28%,这两个数字均创下了新纪录。图 2.7: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量渗透率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截至 2021 年底,中国的充电桩保有量已达到 260 万个(见图 2.8)。2017 年到 2021 年,充电桩保有量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达到 56%。国家电网公司不断完善充电桩领域的运营模式,其主要策略包括放开省级合资、下放招标权、与房地产运营商合作提供社区充电桩以及引入私人电动汽车充电站共享等。2“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政策中的一个术语,指主要以电能为动力的汽车,包括插电式汽车、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6图 2.8:中国充电桩保有量(单位:万套)来源:iFinD,EVCIPA截至 2021 年 10 月,中国已建成电动汽车换电站 1086 座,同比增长超过 100%。与充电模式相比,换电设施的规模仍然相对较小。预计在“十四五”期间(2021-25 年),国家电网将建设 1000 多个公共和商业换电站。工业领域:受高耗能产业结构的制约,工业低碳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削减水泥、钢铁、合成氨和乙烯生产的排放量并非易事(见图 2.9、图 2.10)。原料加工产生的排放量约占这四个重点行业排放量的 45%。这些部门都需要高温热量(重点行业对高温热量的需求从 700 摄氏度到 1600 多摄氏度不等,产生的排放量约占 45%)。鉴于相关工业流程的结合相当紧密,流程中某一环节的任何改变都会使其他环节也必须做出调整。工业生产场所,尤其是四个重点行业的生产场所,通常寿命超过 50 年,并需要定期维护。图 2.9:水泥、钢铁、合成氨和乙烯生产的排放很难减少来源:Green and low carbon technology for industrial process7工业领域:在政策推动下,绿色制造体系已初具规模,新(绿色)能源和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渗透不断加强截至目前,中国已建成 2121 家绿色工厂、171 个绿色产业园区和 189 家绿色供应链企业,开发了近2 万种绿色产品。政府推动新能源生产服务与装备制造业协调发展,支持智能发电和智能用能装备系统的开发部署,推动高效的能源管理和交易,发展分布式储能,促进氢能产业创新和集中式发展。所有这些行动都旨在加快中国工业的低碳转型。图 2.10:工业脱碳情景P2X3可作为可控负荷,通过需求侧管理实现负荷平移与削峰填谷。P2X 还可用作储能,用来平抑供需两侧的季节性波动。此外,P2X 还可以作为不同能源系统之间的接口,在不同的能源部门和网络之间发挥协同作用。氢能是 P2X 技术的重要中间载体(见图 2.11)。3电转 X 也称电力多元转换(P2X 和 P2Y),是指利用剩余电能(通常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波动超过负荷时)进行各种转换、存储和再转 换的途径。8图 2.11:P2X 技术路线综合能源系统在综合能源系统中,电力、供热、制冷、燃气和水等不同能源的供应、转换、储存和消耗同时得到优化,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此类系统包含三种类型。第一类为区域型系统,如城市新区、旧城改造、新城镇等。第二类为园区类系统,如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物流园区、文化产业园、机场等。第三类为建筑类系统,包括办公楼、商业综合体、学校、医院、数据中心等。综合能源系统在需求/负荷侧越来越常见,可实现电力、供热、制冷和燃气系统之间的联动。最常用的设备是燃气三联供、热泵、压缩制冷和储能电池。电氢耦合(协同)是目前热议的话题。它可以以不同的模式提供,包括负荷侧和电源侧的协同。9图 2.12:负荷侧电氢协同对于负荷侧的电氢耦合(见图 2.12),其主要优势在于:1)由于电力由电网提供,因此可灵活选择地点;2)由于峰谷电价差可能很大,因此有利可图。然而,这种耦合并不能充分利用电解槽的动态调节能力。图 2.13:电源侧电氢协同和输电电源侧的电氢协同(见图 2.13),通过电力远距离传输能源,可以充分利用电解槽的动态调节能力。电解槽可以吸收可再生能源的波动,而不会对电网造成巨大压力。然而,电-氢-电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大量的能量损失并且效率较低。10图 2.14:电源侧电氢协同和输氢一个更有前景的情景是在电源侧将电-氢系统耦合,并通过氢气远距离输送能量(见图 2.14)。这种方式除了可以充分利用电解槽的动态调节能力外,还具有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并可节约成本。虚拟电厂虚拟电厂(VPP)采用智能控制技术和互动型商业模式,以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和先进智能技术为基础,可以整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实现能量平衡和灵活互动,如图 2.15 所示。图 2.15:虚拟电厂示意图11关键技术在分析中,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强调了有助于实现未来碳中和能源系统的四项关键技术,包括核能、储能、CCUS 以及氢能。未来的第一项关键技术是核能技术,这包括几项新的发展,如第三代压水反应堆、高温气冷反应堆、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和核聚变。核能还可用于蒸汽和热能供应、工业制氢和海水淡化。第二项关键技术是储能技术。不同类型的储能技术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适用于各种应用。利用传统技术,可以在梯级电站或径流电站之间建造抽水蓄能电站。此外,还有一些新的储能技术,如电化学储能、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蓄热和蓄冷等(见图 2.16)。图 2.16:不同储能技术的效率和能量损失示意图第三项关键技术是 CCUS。鉴于化石燃料在未来几年仍将占据重要份额,CCUS 是与化石燃料相结合实现碳减排的必要技术。然而,要克服技术瓶颈并降低能耗成本,还需要开展更多的研究。应更多地关注 CCUS 技术的应用,如大规模使用 CCUS 提高石油采收率(CCUS-EOR),淀粉、甲醇和氨的化学合成,以及其他一些工业应用,如物理转化为建筑材料、碳纳米管等。根据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研究所(CCSI)的报告,截至 2021 年底,全球共有 135 个商业 CCUS 设施(见图 2.17)。其中,27 个已投入运营,2 个暂停运营,其他正在建设或处于早期开发阶段。大多数项目位于美国和欧洲国家。12图 2.17:截至 2021 年底全球 CCUS 设施分布来源:GCCSI,2021第四项关键技术是氢能技术。氢能可以成为综合能源系统的一部分,并可用于多种用途。特别是,它可以用来减少工业和交通等难以减排部门的碳排放。可再生能源富足地区可利用富余电力生产绿氢。此外,氢气涡轮机可以像同步发电机一样产生惯性,但却是低碳的,因此可以减少煤炭消耗。133.中国和欧盟碳中和能源系统情景本章讨论了实现碳中和的各种情景。本章基于项目工作包 2(碳中和能源系统情景),参与该项目的专家讨论了欧盟和中国的不同能源系统情景。中国的能源系统情景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CEC)、国网能源研究院(SGERI)、能源研究所(CET 项目)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CNPC ETRI)创建。欧洲的能源系统情景基于欧洲输电和输气运营商联盟(ENTSOs)的十年网络发展计划(TYNDP)以及欧盟情景。不同能源系统情景概述能源系统情景模拟和技术经济分析为气候目标设定、基础设施规划和可行的政策措施评估提供了重要工具。这项工作能够为政府和私营部门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提供支持。情景假设不应与预测相混淆。与预测不同,情景设置能够根据对驱动能源系统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不同假设,来展现一系列可能的未来。中欧能源系统情景的共同特点:中国和欧洲情景设置的主要目标都是展示实现碳中和的途径。在大多数的中国情景中,一般设置碳达峰出现在 2030 年,到 2060 年实现碳中和,而欧洲的情景则一般都设置 2050 年实现碳中和。中国和欧洲实现目标的主要措施是相同的。化石燃料将逐步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可再生能源技术,主要是风能和太阳能。电气化和部门耦合以及提高能源效率的措施将得到推行。对于难以减排行业,基于可再生能源的氢和P2X将发挥作用。这对于重型公路运输、船舶运输以及钢铁和水泥行业尤为重要。电力系统的灵活性、电网发展、电力系统的充裕性和安全性,以及不同地区之间大规模的电力交易是中国和欧洲能源系统实现成功转型的关键。3.1 中国能源系统情景中国的不同研究机构使用了一系列的能源系统情景。在工作包 2 中,我们对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CEC)、国网能源研究院(SGERI)、能源研究所(中国能源转型 CET 项目)和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CNPC ETRI)使用的部分情景进行了描述和讨论。这些情景如图 3.1 所示。14图 3.1:中国能源系统情景概览3.1.1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系统碳中和情景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CEC)代表了中国的电力行业,其碳中和情景设置主要针对电力行业,并从发电的角度进行描述。图 3.2:中国电力需求预测如图 3.2 所示,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的电力需求预计将继续增长。据 CEC 估计,到 2025 年、2030年和 2035 年,中国的电力消费总量将分别达到 9500 TWh、11300 TWh 和 12600 TWh。这意味着每五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将分别达到 4.8%、3.6%和 2.2%。15不同发展路径下的情景为满足电力需求的大幅增长,发电产能预计将大幅增加。要满足能源平衡,能源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在符合环保要求的前提下扩大水电,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安全有序地扩大核电,适度发展气电,严格限制煤炭消费的增长,并根据储能设施的技术成熟度逐步提高储能的利用率。在碳中和情景构建中,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区分了三种不同的碳中和情景:新能源快速发展情景4(S1),2020-2023 年,每年将建设 70-80 GW 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厂以及四座核电厂。核电和新能源快速发展情景(S2),其中核电的发展速度快于第一种情景。新能源跨越式发展情景(S3),这一情景假设储能技术已经成熟并实现商业化,因此可以为更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图 3.3 显示了三种情景(S1-S3)下的电源结构。图 3.3:不同情境下的电源结构新能源快速发展情景(S1)第一种情景(S1)为新能源快速发展情景。这一情景假设 2020-2030 年每年新增 70 到 80 GW 的风能和太阳能以及 4 座核电站,由风能和太阳能提供清洁电力,核能提供充足的负荷供应。2030 年后,每年新增 100 GW 的新能源装机容量(风能和太阳能)。到 2030 年,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 1300 GW。最终,电力供应的缺口由煤炭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填补。在这种情况下,电力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在2032 年左右达峰。核能和新能源快速发展情景(S2)第二种情景(S2)为新能源及核能快速扩张情景。这一情景假定核能的发展速度比第一种情景更快,每年建造 6 台核电机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每年新增 80 到 100 GW。由于通常情况下核电站的建设周期4“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这两个词经常交替使用。在这里,“新能源”更广泛地指能源领域的新兴和创新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 以及新型或改进的能源储存、分配和消费方法。16超过五年,因此前五年(2020-25 年)与第一种情景相同,但 2025 年之后的碳减排速度比第一种情景更快。到 2030 年的新能源装机容量为 1400 GW。电力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在 2030 年左右达峰。新能源跨越式发展情景(S3)第三种情景(S3)为新能源跨越式发展情景。这一情景假定储能技术发展良好,已经足够成熟,可以进行商业应用。因此,与前两种情景相比,新型储能的容量更大,这为电力系统提供了更大的稳定性与灵活性,与核电类似。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也会更大,2020 年到 2030 年每年将新增超过 100 GW 的新能源发电能力。到 2030 年,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 1600 GW。电力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在 2028 年左右达峰。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30 年电网的惯性较高,足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电力行业能够为工业、交通、建筑和其他经济部门提供绿色电力,并服务于整个社会的能源转型和碳达峰。不确定因素包括是否会有一个更强大的供应链来为核电站建造和铀资源管理提供支持。此外,新的储能技术是否完全成熟也是一个不确定因素,尤其是在无风无光的情况下能否长期安全运行。3.1.2 SGERI 年度能源和电力展望中的情景国网能源研究院(SGERI)每年都会发布中国能源电力发展展望报告(见图 3.4)。本节将介绍该系列报告中的各种情景。图 3.4:低碳和深度脱碳情景来源:SGERI中国能源电力发展展望 2021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将在 2030 年实现碳达峰,在 2060 年实现碳中和。因此,在这两个情境中,实现“双碳”目标都是硬性要求(见图 3.4)。在能源供应方面,由于煤炭是中国目前的主要能源,该报告的作者认识到煤炭的重要作用以及煤电作为中国重要电源的基本事实。因此,该报告提倡清洁、有序地减少煤炭使用量,实现电力的安全稳定供应。在关键能源和电力技术方面,考虑到所需的低碳发展和技术进步水平,报告认为氢能、CCUS、抽水蓄能等方面的预期成本和发展潜力较为乐观。在低碳情景中,电力系统将在 2060 年达到近零排放。到 2060 年,能源系统将在陆地碳汇的支持下实现碳中和。在深度脱碳情景中,终端用能技术在提高能源效率方面具有更大潜力,终端能源和一次能源的结构变化将进一步加快,CCUS、氢能和生物燃料等各种减排技术将得到快速发展。到 2060 年,能源系统将实现近零排放。17表 3.1:情景设置主要参数(2021 年)关键指标低碳情景深度脱碳情景经济环境2021-2060 年 GDP 每五年的年均增速分别为 5.5%、4.8%、4.3%、3.8%、3.3%、3.0%、2.8%和 2.7%。2050 年、2060 年总人口分别为 12.8 亿和近 12.0 亿。电气化水平钢铁行业电炉钢占比在 2030 年和 2060 年分别达到 20%左右和 55%-60%;小微型电动汽车保有量在 2030 年和 2060 年分别达到 7400万辆和 3.1 亿辆;炊事电气化率 2060 年达到60%。钢铁行业电炉钢占比更早达到 60%;小微型电动汽车保有量 2060 年达到 3.2 亿辆;炊事电气化率达到 65%。新能源发电成本(元/千瓦)陆上风电:5800(2030 年)、5000(2060 年)海上风电:12000(2030 年)、7500(2060 年)光伏发电:2600(2030 年)、2000(2060 年)陆上风电:5500(2030 年)、4500(2060 年)海上风电:10500(2030年)、6700(2060年)光伏发电:2300(2030 年)、1500(2060 年)碳排放成本2030 年、2060 年分别约为 80 元/吨、300 元/吨2030 年、2060 年分别约为 120 元/吨、400 元/吨需求响应潜力2030 年、2060 年分别为最大负荷的 5%6%、10 30年、2060年分别为最大负荷的6%7%、12%储能成本2030 年、2060 年固定投资成本分别下降至约1800 元/千瓦时、600 元/千瓦时2030 年、2060 年固定投资成本分别下降至约 1400 元/千瓦时、400 元/千瓦时情景中使用的主要参数见表 3.1 所示。两种情景的主要区别在于电气化水平、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二氧化碳排放成本、需求响应潜力和储能成本。能源燃烧产生碳排放的主要部门包括发电、工业、建筑和交通(见图 3.5)。在中短期内,发电和工业部门将是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而在长期内,由于 CCUS 技术的推广和碳捕集能力的提高,交通和建筑部门将成为相对较大的碳排放源。图 3.5:深度脱碳情景下中国各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18国网能源研究院的中国能源电力发展展望 2020中评估了三种情景:常规转型情景、电气化加速情景和深度减排情景(见图 3.6)。常规转型情景假设电气化率稳步提升。在电气化加速情景中,终端用电量增长更快,清洁能源发展更加迅速。在深度减排情景中,能效和电气化率的提高更为显著,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更高。图 3.6:中国能源电力发展展望 2020 情景表 3.2:情景设置主要参数(2020-21)关键指标常规转型情景加速电气化情景深度减排情景经济环境2021-2060 年 GDP 每五年年均增速分别为 5.5%、5.0%、4.2%、4.2%、3.2%、3.2%、2.5%和 2.5%。2050 年后总人口将达到 14 亿。电气化水平钢 铁 行 业 电 炉 钢 占 比 在2030 年和 2050 年分别达到15%和 30%;电动汽车保有量在 2035 年和 2050 年分别达到 9200 万辆和 2.4 亿辆钢 铁 行 业 电 炉 钢 占 比 在2030 年和 2050 年分别达到24%和 54%;电动汽车保有量在 2035 年和 2050 年分别达到 1.4 亿辆和 3.5 亿辆钢 铁 行 业 电 炉 钢 占 比 在2030 年和 2050 年分别达到25%和 55%;电动汽车保有量在 2035 年和 2050 年分别达到 1.5 亿辆和 3.6 亿辆新能源发电成本(元/千瓦)陆上风电:4800(2035年)、4400(2060 年)海上风电:9500(2035年),7500(2060 年)光伏发电:2400(2035年)、2100(2060)陆上风电:4500(2035年)、3800(2060 年)海上风电:9000(2035年)、6700(2060 年)光伏发电:2200(2035年)、1800(2060 年)。陆上风电:4500(2035年)、3800(2060 年)海上风电:9000(2035年)、6700(2060 年)光伏发电:2200(2035年)、1800(2060 年)。二氧化碳排放成本由 2020 年 20 元/吨逐渐增长至 2060 年 300 元/吨由 2020 年 20 元/吨逐渐增长至 2060 年 300 元/吨由 2020 年 20 元/吨逐渐增长至 2060 年 400 元/吨19表 3.3:情景设置主要参数(2020-22)关键指标常规转型情景电气化加速情景深度减排情景煤电灵活性改造程度热 电 联 产 机 组 2035 年、2060 年调峰深度分别达到30%、40%;非热电联产机组 2035 年、2060 年调峰深度分别达到60%、70%热 电 联 产 机 组 2035 年、2060 年调峰深度分别达到40%、50%;非热电联产机组 2035 年、2060 年调峰深度分别达到70%、80%热 电 联 产 机 组 2035 年、2060 年调峰深度分别达到40%、50%;非热电联产机组 2035 年、2060 年调峰深度分别达到70%、80%需求响应潜力2035 年、2060 年分别为最大负荷的 6%8%、12 35 年、2060 年分别为最大负荷的 7%9%、18 35 年、2060 年分别为最大负荷的 7%9%、18 %储能成本2035 年、2060 年固定投资成本分别下降至约 3000 元/千瓦、1500 元/千瓦2035 年、2060 年固定投资成本分别下降至约 2000 元/千瓦、700 元/千瓦2035 年、2060 年固定投资成本分别下降至约 2000 元/千瓦、700 元/千瓦表 3.2 和表 3.3 列出了 2020 年报告情景中使用的主要参数。三种情景的主要区别在于电气化水平、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二氧化碳排放成本、煤电灵活性改造程度、需求响应潜力以及储能设备的成本。图 3.7:三种情景下各部门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020 年)在近期和中期内,工业和发电部门将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而在长期内,交通和建筑部门的排放量将相对增加(见图 3.7)。发电部门将在总体减排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将帮助终端用能领域借助电气化来减少排放。203.1.3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年度报告情景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 2021 年年度报告共设置了四种情景,分别是:参考情景、可持续转型情景、CCUS 技术大规模应用情景和可再生能源突破情景(见图 3.8)。图 3.8: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年度报告(2021 年)情景在参考情景中,所有参数都是延续现有的政策和技术发展趋势进行推断设定的。在可持续转型情景中,化石燃料将作为灵活性资源,满足例如调峰和应急备用等电力需求。风能、太阳能、CCUS 和氢能等低碳和零碳技术将稳步发展,成本将继续下降。与可持续转型情景相比,在 CCUS 技术大规模应用情景中,CCUS 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将提前实现。在可再生能源突破情景中,可再生能源及相关支持技术将取得突破性进展。表 3.4:情景设置主要参数情景名称参考情景碳中和情景可持续转型情景CCUS 技术大规模应用情景可再生能源突破情景社会与经济(1)人口数量将在 2030 年之前达峰。(2)城镇化率逐步提高,将在 2060 年达到 75%。(3)年经济增速在 2035 年之前为 4.8%,2036-2060 年期间为 3.1%。能源效率(1)车辆燃油经济性将在 2035 年之 前每年提高 1.5%,然后保持稳定。(2)能源密集型产品的效率每年提高 1.2%。(1)车辆燃油经济性将在 2035 年之前每年提高 2%,然后保持稳定。(2)燃煤发电效率每年提高 0.3%。(3)能源密集型产品的效率每年提高 1.3%。技术发展(1)参考情景中,某些技术的成本为上限水平。(2)CCUS 技术大规模应用情景中,CCUS 技术的成本为下限水平,其他技术为中值水平。(3)可再生能源突破情景中,光伏和风电技术的成本为下限水平,其他技术为中值水平。碳排放-(1)碳排放将在 2030 年之前达峰。(2)中国将在 2060 年之前实现碳中和。21情景设计中使用的主要参数见表 3.4。四个情景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能效水平、关键技术的成本和碳排放量。3.1.4 中国能源转型展望(CETO)情景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每年都会编制一份中国能源转型展望(CETO),重点关注中国能源转型的不同能源系统情景。2021 年中国能源转型展望包括两类情景。第一类是基准情景,即中国推动实现全球“2 摄氏度”情景目标,在 2070 年左右实现碳中和。第二类情景则提出了中国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目标的路径,即所谓的气候中和情景 1 和 2(CN1 和 CN2)。此外,报告还包括几项专题分析,包括终端领域的转型、电力行业转型、电力市场改革、P2X、碳价,以及中国 CCUS 的现状和前景。本章介绍了其碳中和情景的主要特征。能源系统现状中国目前的能源系统以化石燃料为主,尽管在过去十年中,非化石燃料消费速增长度越来越快。如图 3.9 所示,煤炭主要用于电力和工业部门。运输部门严重依赖石油产品,由于煤炭转化为电力过程中存在一定损耗,因此能源系统的总损耗较高。图 3.9:2020 年中国能流图来源:CETO 202122能源转型战略为了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中国的能源转型战略主要依靠三大支柱: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采取强有力的节能措施。在最终部门用电能替代化石燃料。在电力行业大规模部署太阳能和风电以取代煤炭。在实施这些支柱性举措的同时,还必须注重避免投资搁浅,并将碳价和高效的电力市场作为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如图 3.10 所示,为分析能源转型战略的影响,CETO 情景以综合建模工具为基础。终端部门采用自下而上的单个部门模型,而针对电力行业则是采用的经济调度和投资优化模型。图 3.10:CETO 能源系统建模套件主要情景结果终端部门的能源效率作为 CETO 情景的框架边界,我们假设 2060 年的经济规模是 2020 年的 4.2 倍。如图 3.11 所示,尽管经济继续增长,但终端能源消费总量将受到控制,并从 2030 年左右开始下降。23图 3.11:碳中和情景下到 2060 年的终端能源消费总量化石燃料将逐步被电力所替代,到预测期末,氢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终端部门的电气化带来了能源效率的大幅提高,而从重能耗产业向轻工业和服务业的经济结构调整将驱动单位GDP 的能源强度下降。在工业部门,电气化率(电能占最终能源消费的比例)从 2020 年的 23%增长到 2060 年的近 60%。在交通和建筑部门,电气化率在 2060 年达到 60%以上(见图 3.12)。图 3.12:主要终端部门电气化率的发展情况电力行业转型如图 3.13 所示,在碳中和情景5中,由于电气化战略的实施,电力消费迅速增长。5 CETO设置了两个碳中和情景,即CNS1和CNS2。CNS1是一个保守的方案,通过平稳的“被动”转型实现双碳目标。CNS2是一个加速转型情景。24图 3.13:CNS2 情景中 2020-60 年主要终端部门和用于制氢的电力消费总量(TWh)从 2020 年到 2050 年,电力消费总量将增加一倍以上,用电量将达到峰值。在初期,工业、交通和建筑部门的电气化驱动了用电量的增长。随后,绿氢生产所需的用电量将支撑用电量的增长。图 3.14:2020-60 年电力行业的装机容量(GW)图 3.14 显示了 2020-60 年间不同电源的装机容量。新增装机容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和风力发电,而煤电装机容量在 2030 年前略有增长,之后有所回落。发电量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如图 3.15 所示,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大幅增加,而化石燃料发电量在2030 年前有小幅增长,2035 年后迅速下降。25图 3.15:2020-60 年间不同电源的发电量(TWh)在 CNS2 情景中,2020-35 年终端部门对煤炭和石油的加速替代是有代价的。电力行业的绿色转型无法与电力消费的增长相匹配,这导致在此期间化石燃料发电的使用有所增加。2035 年后,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的部署不仅能满足电力消费的增长,还将迅速替代燃煤发电量。电力系统的灵活性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等大量可变可再生能源的渗透需要一个非常灵活的电力系统。如表 3.5 所示,在CNS2 情景中,煤电和抽水蓄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是中国能源系统最重要的灵活性资源,而电动汽车和电化学储能则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表 3.5:CNS2 情景中灵活性技术的装机容量(GW)灵活性来源(GW)现状2020年份年份202520352060需求响应电动汽车智能充电7工业需求响应21365977抽水蓄能30439191新型储能电化学储能324520电动汽车 V2G00109593总计6822711332468来源:CETO 20212035 年冬季和 2060 年冬季电力系统小时级的电力平衡见图 3.16 和图 3.17 所示。26图 3.16:2035 年冬季电力系统的小时级电力平衡(CNS2)来源:CETO 2021图 3.17:2060 年冬季电力系统的小时级电力平衡(CNS2)来源:CETO 202127除了灵活性,电力系统的平衡还需要大规模的跨省电力交换。图 3.18 和图 3.19 分别显示了 2025 年和 2060 年中国各地区之间的输电网流量。图 3.18:2025 年中国各区域内部和区域间的电力输送(CNS2)来源:CETO 2021图 3.19:2060 年中国各区域内部和区域间的电力输送(CNS2)来源:CETO 202128CETO 碳中和情景揭示了中国能源系统转型的几个关键趋势:提高需求侧能效,确保满足供应需求,并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绿色能源供应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推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提供清洁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电气化推动终端消费中化石能源退出,同时实现电力供应的低碳化。氢能成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载体,为低成本的绿色电力供应和最难减碳的需求部门建立起桥梁。绿氢与碳捕集相结合,可以为难以减碳的部门制造燃料,如重型运输、航运和航空部门。二氧化碳封存创造了负排放和碳汇方面的后备手段,或者说最后的选择。负排放可以补偿 2060 年能源系统中仍然存在的少量排放。3.2 欧洲能源系统情景:ENTSO-TYNDP 及欧盟委员会情景就欧盟而言,也许最全面的能源系统情景可以在 ENTSO 电力和天然气十年网络发展计划(TYNDPs)中找到。这些情景由欧洲输电系统运营商网络(ENTSO-E)和欧洲天然气传输系统运营商网络(ENTSOG)联合制定6。然后,在利益相关者研讨会和多轮反馈中对这些情景进行合并和进一步开发。欧洲能源情景的要点如下:在确保能源供应安全的前提下,到 2050 年可以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能源效率是实现欧盟长期气候和能源目标的关键。在整个欧洲范围内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将改变电力行业。部门整合提供了高效的脱碳解决方案。氢能将在廉价绿色电力供应和最难减排的行业之间建立联系。绿氢与捕集的碳相结合,可为重型运输、海运和航空等最难减排的行业提供燃料。在供应链、技术的系统整合、P2X技术方面的创新,以及灵活性需求和能源安全问题,都是确保可持续能源未来的关键。与本章相关的 ENTSO 近期情景报告见图 3.20。电力和天然气的通用情景每两年更新一次。6 TYNDP 2022 Scenario Report Introduction and Executive Summary29图 3.20:ENTSO 近期情景报告欧盟条例规定,TYNDP 必须以情景为基础。同样需要注意的是,情景并不是预测,而是列出一系列可能的未来,每种未来都有不同的决定性因素。每种情景都呈现了社会不同部门在能源领域的一致未来(见图 3.21)。图 3.21:通用 TYNDP 情景概述来源:根据 ENTSO TYNDP在欧洲的电力和天然气 TYNDP 中,通用情景的设计至关重要,它们是跨行业综合能源系统规划的基础。图 3.22 展示了 2020 年 TYNDP 中的三种情景。重要的驱动因素分别是分散化(分布式能源情景)和集中式创新(全球雄心情景)。在这两个情景中,目标都是到 2050 年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第三种情景是基于国家能源和气候计划(NECP)的自下而上情景。30图 3.22:通用情景(TYNDP 2020)对传输规划至关重要图 3.23:电力和天然气关联情景图 3.23 中的例子说明了考虑电力和天然气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例如,在评估例新的输电线路时,应考虑建造相应的天然气输气管道的替代方案。在这种情况下,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包括 G2P(天然气到电力)和 P2G(电力到天然气)。31表 3.6 显示了 TYNDP 2022 的情景框架。“分布式能源情景”和“全球雄心情景”因“能源转型驱动力”、“能源强度”和“技术”方面的不同特征而呈现不同的发展路径。然而,这两种情景都能在 2030 年前实现 55%的二氧化碳减排,并在 2050 年前实现碳中和。表 3.6:TYNDP 2022 情景框架分布式能源情景更高的欧盟能源自给率,注重发展可再生和分布式能源全球雄心情景全球经济联系更强,注重低碳和可再生能源集中式发展绿色转型2030 年至少减排 55%,2050 年实现气候中和能源转型驱动力转型由地方和国家层面发起(产消者)转型由欧盟/国际层面发起旨在通过本土可再生能源发展最大化和智能的部门整合(P2G/L)实现欧盟能源自足大力发展欧盟本土可再生能源,并以其他低碳能源和能源进口作为补充能源强度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和改善能源消费行为来减少能源需求能源需求也会下降,但优先注重能源供应侧的脱碳数字化由产消者和对可变可再生能源的管理所驱动数字化和自动化增强欧盟的商业竞争力技术注重发展分布式技术(光伏、电池储能等)和智能充电注重发展大规模技术(海上风电、大型储能)注重部署热泵和集中供暖注重混合式供暖技术电动汽车渗透率更高,重型运输采用合成液体燃料和生物燃料交通运输领域相关技术多元化发展(电力、氢能、生物燃料)极少使用 CCS 和核电技术整合核电和 CCS 技术此外,欧盟委员会也制定了未来的规划情景。图 3.24 显示了 2030 年和 2050 年不同技术的发电装机容量情景。例如,在REG情景中,政策和措施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的主要驱动力,而在CPRICE情景中,碳价是主要驱动力。图 3.24:欧盟委员会情景GW32图 3.25 和图 3.26 显示了 ENTSO 情景与欧盟委员会情景之间的对标比较情况。图 3.25 对两种情境下的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进行了对标,图 3.26 则对电力需求进行了对标。从这些图中可以看出,ENTSO 情景与欧盟委员会情景之间总体上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图 3.25:ENTSO 模型与欧盟委员会模型的对标情况来源:ENTSO TYNDP图 3.26:电力需求对标情况来源:ENTSO TYNDP334.碳中和与电力市场改革背景下的发电规划本章内容基于项目工作包 3(WP3)碳中和与电力市场改革背景下的发电规划。WP3 于 2022 年 9 月7 日和 8 日举行的在线研讨会上正式启动。第二次研讨会于 10 月 18 日举行,重点讨论了 WP3 的主题,为深入探讨关键问题留出了更多空间。除项目合作方外,来自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国际能源署和牛津能源研究所的外部专家也应邀就WP3的主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此外,会上还讨论了一系列其他相关议题。发电规划中的常见关键要素随着世界向可持续能源系统转型,且可变可再生能源在系统中的占比日益增大,在应对各种挑战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为确保能源系统的长期可行性时需要考虑的关键要素:电力系统的充裕性:指电力系统随时可靠地满足电力需求的能力,同时考虑到发电能力、输电基础设施和运行灵活性等因素。有效的电价机制:指的是一种能有效反映电力市场的供需动态的定价系统,同时能够鼓励对发电能力进行最佳投资,促进以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利用资源,并激励需求响应和高效的消费模式。电力系统的灵活性:是指电网快速有效地适应电力供需变化的能力,既能整合可变可再生能源,又能维持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能源安全:是指在可再生能源占比较高的现代能源系统中,能够确保可靠、有弹性和可持续的能源供应,并降低可再生能源波动性相关的风险,同时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充裕性。4.1 能源转型背景下的电力安全 鉴于能源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本节介绍了电力系统规划背景下的安全概念。本节借鉴了国际能源署 2020 年报告转型中的电力系统7中的观点,并利用丹麦基础设施规划方法,阐明了在规划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时应考虑的关键因素和相关策略。电力安全的概念如表 4.1 所示,电力安全的概念包括几个特征。充裕性、运行安全性和系统弹性都是电力安全的基本要素,但时间尺度不同。7https:/www.iea.org/reports/power-systems-in-transition 34表 4.1:电力安全相关的主要术语及定义术语定义充裕性在正常运行条件下,电力系统在任何时间都能满足某一区域内总电力需求的能力。关键在于准确定义何为正常条件,以及在其他情况下系统如何应对,这对政策决策至关重要。运行安全电力系统在经历任何类型的事件后能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或者维持正常状态的能力。弹性电力系统及其组成部分具有吸收和适应短期冲击以及长期变化,并从中恢复的能力。这些冲击可能超出标准充裕性评估所涵盖的条件。来源:JRC,IEA更详细地说,电力安全包括灵活性、燃料安全、充裕性、网络弹性,以及从同时发生的突发事件中恢复的能力。表 4.2 显示了不同的电力系统趋势会对这些电力安全特征造成哪些影响。该表显示了所需的低碳发展与电力安全需求之间的潜在冲突。表 4.2:电力系统趋势及其对电力安全各方面的潜在影响来源:IEA,202035能源转型背景下的电力安全1.国际能源署的报告建议采取以下几项措施来确保电力安全:2.制度化:制定明确的责任、激励措施和规则。3.识别风险:定期进行全系统风险分析。4.管理和降低风险:提高整个电力供应链的准备程度。5.监控进展:跟踪、记录和分享经验。6.应对和恢复:应对停电或攻击,总结经验教训。此外,报告还建议引入新的电力安全监测工具,包括长期规划和概率分析,以确保电力市场设计将电力系统的承压期转化为更高的批发价格,并为消费者方面的能效措施和供应方面的投资提供适当的激励。丹麦的能源安全评估系统可以说明这一点(见图 4.1)。丹麦能源署作为能源主管部门,负责设定评估假设条件。这些假设在提交给丹麦电力和天然气系统运营商 Energinet 之前,会在公开听证会上公布,以征求利益相关者的意见。Energinet 负责通过编制长期发展计划和专门的年度电力安全评估报告来监控电力系统的安全。图 4.1:丹麦的电力安全评估是主管当局与系统运营商之间的相互作用4.2 中国的发电规划中国电力行业的转型面临着重大挑战,各研究机构、协会和能源供应商已对此进行了广泛研究。这些研究对路线图、实施路径和行动计划提出了见解,涉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电力市场、电价机制、技术创新、政策和融资等方面。每个机构都为发电规划设定了不同的优先事项。以下是中方合作伙伴的关注重点:36 第一部分重点关注中国能源转型期间电力系统的充裕性和灵活性问题,并对 2030 年和 2050 年不同情景下的电力充裕性、能源充裕性和电力系统灵活性进行了评估。第二部分重点讨论了与可再生能源发电波动性相关的挑战,以及在利用清洁发电、数字化电网系统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增长所带来的机遇的同时对市场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后还讨论了中国能源系统的灵活性和能源安全问题。4.2.1 电力系统充裕性评估中电联的方法以评估电力系统的充裕性和灵活性为核心,并假设中国能源转型过程中电力部门的一些适当的能源发电组合情景。这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发电计划。主要挑战之一是将可变可再生能源整合纳入电力系统。这带来了一系列影响电力充裕性的问题,进而影响电力供应的安全性。此外,电力系统的灵活性水平在最大限度减少弃电和有效消纳可再生能源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问题凸显了中国电力行业转型过程中很有必要评估电力系统的充裕性和灵活性。评估包括不同的情景,例如与国家双碳目标一致的基准情景,其他情景则涉及极端天气条件、可再生能源的高渗透率以及不同程度的煤炭产能淘汰等具体问题。该评估基于几个主要假设。首先,不同地区的需求增长预测各不相同。其次,区域系统中可再生能源的部署基于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分布,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可再生能源份额略有增加。最后,从 2030 年到2050 年,区域系统之间的输电能力预计将增加近一倍。情景设定六个区域能源系统的需求预测假设六个区域能源系统的需求预测假设概述如下(表 4.3):表 4.3:需求预测假设(2020-50 年)-20302031-2050负荷预测4-6.5%3-5%1.8%用电量预测3-5%2-4%1.2%北方地区的年需求高峰出现在冬季,南方地区出现在夏季,需求响应假定为高峰负荷的 2%。不同地区的发电结构和布局表 4.4 列出了不同区域的发电结构和布局假设。表 4.4:2030 年和 2050 年发电结构假设来源20302050注释煤电1180 GW550 GW2030 年以前,6 个区域系统的年增长率不同风电621.5 GW1500 GW中部和东部地区的份额略有增加太阳能发电693.4 GW2500 GW氢能发电419 GW500 GW核电100 GW200 GW气电200 GW320 GW37此外,还假设六大区域系统的跨区输电能力在 2030 年将达到 180 GW,在 2050 年将达到 324 GW,并且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常规发电捆绑传输,发电基础设施的维护将按照现行标准实施。可变可再生能源对年度峰值负荷贡献系数的假设可变可再生能源对年度峰值负荷的贡献系数假设可归纳如下:假设本地风电的装机容量贡献系数为 5%,跨区风电的装机容量贡献系数为 15%。由于高峰负荷一般出现在傍晚,因此太阳能发电容量贡献系数假设为 0%;由于地区之间存在时差,因此跨区太阳能发电容量贡献系数假设为 10%。交易能力六大区域系统之间的跨区电力交易能力假设基于电力发展计划(PDP),2030 年的跨区交易能力(包括常规发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为 180 GW 的电力,2050 年为 324 GW。方法根据中国政府制定的电力发展规划指南,电力和能源充裕性评估应在规划年度内按月计算。该方法是确定性的,并作了一些简化,如电力系统的充裕性评估以年度高峰日为重点,而能源充裕性评估则以年度高峰日和高峰月为重点。除煤炭发电外,不同发电技术的发电容量系数是根据不同地区电力系统的特殊性假定的。评估假定基础设施的维护计划得到妥善安排,并且将跨区电力交易也考虑在内。抽水蓄能和电池储能是为满足电力充裕性提供调峰电力的最后选择,煤电也是在评估重点日和重点月满足能源充裕性的最后选择。2030 和 2050 年电力和能源充裕性评估举例来说,图 4.2 显示了根据可再生能源对年度峰值负荷贡献的假设进行评估的结果,显示了 2030年中国六个区域的旋转备用占年度峰值负荷的百分比以及可变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百分比。此外,如果假设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月平均发电量的 50%,则会显示高峰月的煤电负荷率。2030 年,各地区均不存在电力和能源短缺问题,且可再生能源弃电率低于 3%。图 4.2:2030 年基本情景下旋转备用与可变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对比38图 4.3 给出了 2050 年的相应评估结果。结果显示,在可再生能源占比较高的区域系统中,如果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在极端天气情况下大幅减少,则可能会出现电力短缺。图 4.3:2050 年基本情景下旋转备用与可变可再生能源容量对比2030 年和 2050 年的储能/灵活性需求图 4.4 概述了以储能需求为重点的灵活性评估。2030 年的储能需求为 95 GW,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预计分别约为 620 GW 和 695 GW。2050 年的相应储能需求为 735 GW,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能力预计分别为 1500 GW 和 2500 GW。图 4.4:基本情景下储存需求评估394.2.2 电力系统灵活性评估电力系统灵活性方法旨在解决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固有波动性和市场机制有关的挑战,同时也强调了清洁发电、数字化电网系统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增长所带来的机遇,随后还讨论了中国能源系统的灵活性、充裕性和能源安全问题。挑战与机遇中国在实现碳中和的能源系统规划方面面临两大挑战:首先,波动性可变可再生能源难以整合,将给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风险;其次,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对市场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出力的波动范围在不断扩大。2030 年,新能源出力占电力系统总用电负荷的比例将在5%到51%之间,而到2060年,新能源出力占电力系统总用电负荷的比例将在16%到142%之间(见图 4.5)。图 4.5:新能源出力占系统总用电负荷的比例预测来源:Wind第二个挑战是电力市场和价格机制不完善,无法支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目前,市场定价的理念尚未完全融入电价改革(见图 4.6 和图 4.7),且支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配套电价措施尚不完善。目前电力市场结构缺乏辅助服务市场、容量市场、输电权市场等配套机制。图 4.6:风电标杆电价(单位:元/千瓦时)来源:Wind40图 4.7:光伏发电标杆电价(单位:元/千瓦时)来源:Wind除了上述挑战外,中国还面临着一些机遇。这些机遇包括发电的清洁化、电网的数字化以及电力消费的日益电气化。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结构中所占的比例继续增长。据估计,光伏发电的年均新增装机容量约为 65-77 GW,风电的年均新增装机容量约为 44-55 GW。智能电网投资规模在电网投资总额中的占比不断提高。在降低能源需求的同时,电气化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预计到 2025 年,中国的电气化率将提高到 32%,到 2035 年将提高到 45%(见图 4.8)。图 4.8:电源侧、电网侧和负荷侧的机会来源:Wind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可再生能源固有的波动性和间歇性为实现电力系统的供需平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对大量整合可再生能源所带来的灵活性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净负荷是指从综合用电负荷中减去风、光出力后的负荷。净负荷的日峰谷差在不断扩大,导致对系统灵活性的需求增加(见图 4.9 所示)。41图 4.9:2050 年中国峰谷负荷及净负荷差异时序图2050 年,中国最大单日用电负荷约为 2340 GW,最大日峰谷差约为 600 GW,占最大用电负荷的25.7%。净负荷的最大峰谷差约为 800 GW,占最大负荷的 34.2%,见图 4.10。在日内特征方面,随着剩余负荷的小时变化显著增加,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加。以华北地区为例,2035 年华北地区负荷最大小时变化约为 30 GW,占日峰值负荷的 6.7%。2035 年,净负荷的最大小时变化约为 50 千兆瓦,占峰值负荷的 13.8%。2050 年,净负荷最大小时变化约为 1 亿千瓦,占全年最大负荷的23.4%。图 4.10:2050 年中国峰谷负荷和净负荷差异柱状图42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厂(尤其是光伏发电厂)装机容量的增加,日净负荷曲线变成了所谓的“鸭子曲线”(见图 4.11)。中午过去是负荷高峰时段,现在则成为净负荷的低谷时段。12:00-20:00 之间的净负荷变化很大。当中午光伏出力急剧增加时,原来的负荷峰值将变成净负荷谷值,甚至可能是负值。15:00-20:00,随着光伏出力的下滑,电力负荷攀升,净需求迅速增加。图 4.11:2035 年(左)和 2050 年(右)华北地区典型日负荷曲线负荷的日峰谷差在夏季和冬季相对较大(图 4.12),而净负荷的日峰谷差在春季和秋季相对较大(见图 4.13)。原因在于:夏季中午气温最高,空调负荷在负荷峰值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大。光伏发电的出力与空调负荷呈正相关性,从而使得夏季的净负荷波动相对稳定。冬季夜间气温相对较低,电采暖在负荷峰值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大。华北地区的风电出力与电采暖负荷呈正相关性,从而使得冬季的净负荷波动相对稳定。春秋两季负荷与可再生能源输出的相关性相对较低,导致净负荷的峰谷差相对较大。图 4.12:负荷的日峰谷差日负荷(100GW)日负荷(100GW)43图 4.13:净负荷的日峰谷差灵活性资源灵活资源日益多样化(见图 4.14)。在电源侧,燃气发电厂和水力发电厂提供了灵活性。燃煤电厂受益于灵活性改造和辅助服务市场,因此潜力巨大。此外,太阳能光热发电站(CSP)也将为系统的灵活调节做出贡献。图 4.14:电力系统中的灵活性资源在电网侧,电力输送的规划和安排应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灵活性需求。在不同省份和地区之间共享调峰和备用资源将是积极的一步。在负荷侧,需求响应也可以发挥灵活性资源的作用,可以利用电力现货市场价格或其他经济激励措施刺激负荷侧参与灵活性调节。在储能侧,抽水蓄能电站和电化学储能电站是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的理想工具。44表 4.5:各类灵活性资源的优缺点优势缺点电源燃煤电厂装机容量大、灵活性潜力大燃煤电厂调峰服务补偿机制缺失燃气电厂调节性好,选址相对灵活燃料成本相对较高,对天然气的稳定供应存在高度依赖水电站调节性好,零碳排放对进水量存在高度依赖光热发电厂零碳排放在选址和发电时段方面存在限制电网地区之间调峰和备用资源协调互济经济高效,几乎不需要额外成本对不同省份和地区高峰时段的差异存在高度依赖负荷需求响应经济高效市场机制不完善,经济激励的资金来源不明现货市场实时电价经济高效市场机制尚待完善,对电价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存储抽水蓄能可靠性高、调节性好场地可用性存在限制且市场机制不完善电化学储能调节性好,布局灵活投资成本较高,存在安全隐患上述资源可为电力系统带来灵活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见表 4.5)。燃煤发电厂缺乏调峰服务补偿机制。对于燃气发电厂,燃料成本相对较高,且高度依赖于稳定的天然气供应。对于水电站来说,发电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进水量。而不同地区之间调峰和备用资源的协调互济,其效果主要取决于不同省区之间高峰时段的差异。对于需求响应而言,市场机制并不完善,而且经济激励的资金来源并不明确。利用能源系统的耦合增强系统灵活性和集成性氢、热、冷、气等类型的能源载体可以通过关键的能源转换设备和不同能源系统之间的耦合来发挥灵活性资源的作用(见图 4.15)。图 4.15:P2X 技术路线应打破不同能源系统之间的壁垒。P2X 技术可使不同形式的能源相互补充:氢、热和冷能资源易于储存,可为电力系统带来更大的灵活性。45电力供暖和制冷技术得到了大规模应用。热泵、电锅炉和空调等技术已相对成熟。未来,更多的供暖和制冷设备以及更多的智能控制模块将在建筑中得到部署。这些技术可以利用廉价的非高峰电力来降低成本,并帮助电力系统调节。电力制氢技术正处于早期研发示范阶段。碱性电解(ALK)正在大规模使用,而质子交换膜(PEM)燃料电池技术迄今为止只应用于示范项目。PEM 有可能会成为未来电解槽的主要来源。在 2030 年左右,绿氢的生产成本很可能与灰氢和蓝氢的经济竞争力相当。任何剩余的清洁电力都可用于制氢。能源安全能源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给能源安全带来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能源需求的增长超过了能源生产的增长速度,从而对供应侧造成了压力,如图 4.16 所示。图 4.16: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左轴)及增速(右轴)(左轴单位:万吨标准煤,右轴单位:年变化百分比)中国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主要能源供应严重依赖其他国家,是能源供应链中的薄弱环节(见图4.17)。图 4.17:中国化石能源对外依存度(单位:百分比)46中国对现代能源体系的愿景为确保能源安全,中国正在大力建设现代能源体系。图 4.18 展示了支持这一现代化进程的机制。其中包括四个关键方面:加强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储存;优先发展风能和太阳能,促进低碳转型;加强能源产业链的现代化;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努力提高能源效率。图 4.18: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机制中国在“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中概述了其能源系统的发展愿景,主要内容见表 4.6 所示。表 4.6:现代能源体系 十四五 发展目标领域类目目标当前水平能源安全能源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 46 亿吨标准煤以上40.8 亿吨标准煤原油年产量2 亿吨1.99 亿吨天然气年产量2300 亿立方米以上2075.80 亿立方米发电装机总容量30 亿千瓦23.77 亿千瓦能源低碳转型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五年累计下降 18%-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20.9%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392.59%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30%-能源系统效率单位 GDP 能耗五年累计下降 13.5%-灵活调节电源占比24%-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最大用电负荷的 3%-5%-4.3 中国能源系统面临的主要挑战在研讨会上,与会者围绕中国能源系统转型在实现国家 30-60 目标道路上所面临的关键挑战展开了讨论。图 4.19 概述了这些关键挑战。47图 4.19:中国能源系统转型面临的主要挑战实现双碳目标时间紧迫脆弱性风险缺乏灵活性资源供电充裕性难以减排行业的电气化.化石燃料价格攀升社会的转型成本电力需求增加(电气化)高比例可变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的运行可靠性实现双碳目标时间紧迫中国面临的首要挑战在于实现 30-60 双碳目标的时间非常短。中国只有不到 10 年的时间来实现碳达峰,而从达峰到碳中和也只有 30 年的时间。如果成功,中国将实现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电力供应的充裕性一个最大的挑战在于,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快速增长,未来几年中国的总用电量还将继续增长。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CEC)的研究表明,在未来十年内,中国用电量每年将新增超过 380 TWh,几乎相当于整个法国(用电量目前排名世界第十)的用电量。48图 4.20:全球主要国家用电量,不包括中国和美国。红色一栏代表中国每年新增的用电量。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持续升级,电力消费也在不断增长,工业化进程和电气化水平不断提高。然而,近年来中国接连出现异常气温和气候事件,使得电力的供需平衡日趋紧张,尤其是在夏季用电高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排需要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步进行,这一点已经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因此,保证安全有序的转型是一项重大挑战。极端天气条件可能会引发严重事故,例如在寒冷的冬季,风电机组结冰就有可能会导致停电。此外,系统中可再生能源的增长需要对电网的控制机制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使确保可靠供电的任务更加复杂。中电联提出了若干保障措施,如加强规划实施机制,强化依法治理体系,强化能源行业管理,建立规划协调机制,完善税收、征管和投资政策等。这些措施的简要介绍可在中电联网站上进行查阅。8脆弱性风险近年来,新能源装机容量的比例迅速增加。由于风电、光伏等电源易受天气影响(见图 4.21),发电侧供电能力的波动明显加剧,新能源出力的高波动性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图 4.21:光伏功率曲线与负载功率曲线不匹配来源:Wind8 https:/ 4.22)。这限制了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在用电高峰期的实际输出能力,使电力平衡受限。图 4.22:调节/灵活供电装机容量低于计划目标(单位:万千瓦)来源:Wind电网可靠性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电力系统仍将在同步机制下运行。由于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出力的波动性和在系统中的高渗透率降低了系统惯性,因此可变可再生能源对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带来了重大挑战。缺乏灵活性另一个障碍是系统缺乏灵活性,这使得可再生能源的整合成为一项重大挑战。随着可再生能源在电网中的渗透率不断提高,这就要求系统具有足够的灵活性。然而与西班牙、德国或美国等可变可再生能源比例相对较高的国家相比,中国抽水蓄能或燃气轮机等灵活发电的比例要低得多。图 4.23 和图 4.24分别对部分国家的可变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比和弃电量进行了比较。虽然中国近年来在减少弃风弃光方面采取了许多积极行动值得称赞,但在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已成为主要电源的青海和甘肃等省份,弃电量仍然很高。换言之,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将是未来支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因素,缺乏灵活性将会使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消费受限。图 4.23:各国可再生能源和灵活发电容量占比(仅包括抽水蓄能和燃气轮机)50图 4.24:中国及部分省份的可变可再生能源发电容量占比及弃风弃光率难以减排行业的电气化电力规划面临的另一个重大挑战是需要考虑电力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关系。例如,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筑和交通等行业可能会从使用化石燃料转向使用电力,以减少碳排放,从而导致用电量增加。此外,中国已于 2021 年 7 月 16 日启动全国碳市场,覆盖了 2000 多家电力企业。但目前仍有许多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完善碳定价机制、加强碳市场与电力市场的协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等。社会的转型成本高昂的转型成本将波及全社会,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如图 4.25 所示,在煤炭和钢铁价格上涨的推动下,上游制造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涨幅在去年 10 月达到 25.2%的历史高点。下游制造业和中游制造业的相应数据也呈上升趋势。图 4.25:制造业上游(右轴)、中游和下游(左轴)的 PPI 同比变化来源:Wind同时,从对 PPI 同比变化的拉动情况来看,上游制造业和采矿业的拉动作用最大(见图 4.26)。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导致相关工业产品价格飙升。51图 4.26:制造业上游、中游和下游部门对 PPI 同比变化的贡献来源:Wind4.4 欧洲的发电规划 电力和能源系统规划概述图 4.27 说明了当短期边际成本超过长期边际成本时,采用阶梯式方法扩大电力系统容量的总体概念。每一步扩容都有一条新的成本曲线(红色)。电力系统的容量是指供应需求的能力,该系统包括均衡的发电和输电。图 4.27:电力系统扩展的基本概念图 4.28 显示了建设和运行电力系统的成本曲线以及未供应的能源的成本曲线(成本=未交付的能源乘以失负荷价值)。将两条成本曲线相加即为总成本。从理论上讲,当总成本最低时,电力系统就达到了最佳规模。52图 4.28:电力系统的理论最佳规模以前,发电和输电过去是在(前)垂直一体化公用事业公司的框架内共同规划的。这样规划是有道理的,因为输电的扩展取决于发电的扩展,反之亦然。随着电力行业的拆分和自由化以及发电市场的开放,电力系统的规划模式发生了变化。如今,输电和发电的规划则是分别进行的(见图 4.29)。图 4.29:电力行业自由化前后的电力系统规划图4.30显示了欧洲目前电力系统规划的任务分工。发电规划主要由发电公司根据市场信号/指标进行,输电由输电系统运营商 TSO(受监管的垄断企业)执行,而供应安全则由 TSO/能源管理部门负责。53图 4.30:欧洲电力系统规划:发电、输电和供应安全可变可再生能源和发电装机结构的变化图 4.31 显示了全球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的年度投资份额。从图中可以看出,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份额逐年增加,目前已明显高于非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份额。2021 年,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份额达到约80%。图 4.31:可再生能源占全球年新增装机容量的份额来源:IRNEA,Renewable capacity statistics 2021随着风能和光伏发电装机量的增加,电力系统净负荷持续时间曲线的变化如图 4.32 所示。图中显示了化石燃料和核能等可调度电源发电量减少。54图 4.32:可再生能源整合对可调度电源覆盖的净负荷曲线的影响图 4.33 左侧简单说明了无可变可再生能源系统如何优化系统容量。该方法基于投资成本、不同技术的部署以及需求的持续时间曲线。在系统价格高于煤电边际成本(如本例中的气电)的时段内,收入可用于支付煤炭优化的投资成本等。如果系统中可再生能源的容量快速增加,使用寿命与可调度机组相当,则系统的运行情况将如图 4.33 右侧所示。在这种情况下,更多时间是煤炭满负荷运行,从而决定了系统的边际成本或价格。这将导致缺乏资金来对煤炭进行优化改造,从而造成经济失衡。图 4.33:考虑可变可再生能源的系统扩展的短期变化(概念筛选曲线)发电机组组合的长期平衡情景如图 4.34 所示。煤炭发电容量将减少,资本密集度较低的发电资产(此处为天然气)将相对增加。55图 4.34:考虑可变可再生能源的系统扩展的长期变化(概念筛选曲线)供应安全-关注充裕性在讨论供电安全(SoS)时,必须区分资源充裕性和系统可靠性,两者通常合称为供电安全(见图 4.35)。资源充裕性是指确保电力系统有足够的资源来满足任何时段的需求。资源充裕性评估通常在电力输送前几年进行。系统可靠性是指在不违反任何安全限制的情况下,确保电力系统的实时供需平衡。系统运营商通 常需要借助辅助服务市场来确保系统可靠性。图 4.35:系统安全包含资源充裕性和系统可靠性56图 4.36 列出了一些欧洲国家的充裕性标准。大多数标准以缺电时间期望(LOLE)为单位,通常为每年3至8小时。丹麦采用了一套不同的标准:根据丹麦的制度,普通消费者的停电时间(由于发电量不足)应少于 5 分钟。图 4.36:欧盟国家充裕性标准国家可靠性指标值有无约束力比利时LOLE3 小时/年有约束力保加利亚*LOLE16 小时/年塞浦路斯备用容量189 MW有约束力德国LOLE5 小时/年无约束力丹麦停电时间5 分钟有约束力爱沙尼亚*LOLE9 小时/年西班牙*LOLE3 小时/年无约束力备用容量10%无约束力芬兰*LOLE3 小时/年有约束力法国*LOLE3 小时/年有约束力LOLE2 小时/年(采取市场举措后)有约束力希腊LOLE3 小时/年无约束力ISEMLOLE8 小时/年有约束力意大利LOLE3 小时/年有约束力立陶宛LOLE8 小时/年有约束力荷兰LOLE4 小时/年无约束力葡萄牙*LOLE5 小时/年有约束力负荷供应系数 1有约束力波兰LOLE3 小时/年无约束力英国LOLE3 小时/年有约束力注:欧盟成员国截至2019年的可靠性标准(ACER Market Monitoring Report 2019),*部分数据根据ENTSO-E最新信息进行了更新。本表以外的其他欧盟成员国没有设定可靠性标准。来源:ACER Market Monitoring Report 2019图 4.37 列出了 LOLE 最佳水平的简单计算公式。可以看出,随着装机容量的增加,期望缺供电量(EENS)会减少。只有当增加容量的边际效益等于增加容量的边际成本时,增加的容量(图 4.37 中的 dC)才是最优的。请注意,失负荷价值(VOLL)表示电力供应中断的单位成本,而发电机组新进入成本(CONE)是新增容量的成本。57图 4.37:最佳缺电时间期望4.5 欧盟发电充裕性评估在欧盟,2019 年实施的“清洁能源一揽子计划”(Clean Energy Package)对资源充裕性评估框架进行了修订,与之前版本不同的是,新的框架明确考虑了天气条件的变化及其对可变可再生能源(VRE)发电和需求的影响。修订后的框架为期 10 年,以发电量的确定性预测(基于设定的情景)、计划停运和需求为基础,并在评估中明确增加了不确定性因素。为此,框架对风能、太阳能和水电的发电模式(包括强制停电)以及受气候影响的消费模式进行了概率评估,并将其纳入若干备选情景中。该框架不是对资源充裕性进行点估算,而是明确考虑到固有的不确定性,从而得出资源充裕性指标。该框架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以协调一致的方式进行。每个成员国都制定可靠性标准,并进行国家评估。在欧盟层面,由欧洲输电系统运营商联盟 ENTSO-E 负责编写充裕性评估报告,欧盟能源监管机构合作署(ACER)负责批准报告或要求进行修改。该评估为解决容量充裕性问题的相关决策提供了信息支撑。图 4.38 概述了欧洲资源充裕性评估(ERAA)方法。图 4.38:欧洲资源充裕性评估(ERAA)58图 4.39 列出了欧洲资源充裕性评估 ERAA 的几个重要新特征9。新要求包括使用经济可行性评估(EVA)方法,该方法用于评估发电资源在纯电量市场(不包括容量机制)中的经济可行性。根据这一假设,在市场中无利可图的发电机组必须从计算中剔除,因为不能假设它们在市场环境中会继续运行。鉴于一些欧盟成员国采用了容量机制,欧洲资源充裕性评估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对有无容量机制的情景进行比较。对有/无有容量机制的情景进行比较,可能会发现需要引入容量支付,以维持一定的目标可靠性水平,通常表示为最佳缺电时间期望(LOLE),也就是预期最大的失负荷小时数。图 4.39:欧洲资源充裕性评估的一些重要特征图 4.40 将欧洲资源充裕性评估中的一些新特征与 ENTSO-E 先前用于评估欧洲电力系统充裕性的中期充裕性预测(MAF)方法进行了比较。图 4.40:欧洲资源充裕性评估的其他新特征9与欧洲资源充裕性评估有关的参考文献如下:ENTSO-E 网站,用于 2021 年的 ERAA:https:/www.entsoe.eu/outlooks/eraa/欧洲内部电力市场条例: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HTML/?uri=CELEX:32019R0943&from=DA 59值得一提的是,欧洲资源充裕性评估仍未在 ENTSO-E 内部全面实施。尚待整合的内容包括基于流量的跨区输电容量分配机制,以及与部门耦合相关的进一步考虑。图 4.41 以图表形式介绍了欧洲资源充裕性评估的基本方法。对于发电和输电的强迫停运使用概率进行评估。风能、太阳能和水能的可变发电量通过数年的时间序列进行描述。具体而言,ENTSO-E 使用了 34 个不同的气候年,即 34 种不同的气候情景。在需求方面,需求侧响应(DSR)和受温度因素的影响也被考虑在内。ENTSO-E 的情景为设定发电组合和确定性需求预测提供了依据。图 4.41:欧洲资源充裕性评估方法示意图图 4.42 说明了样本年的构建。对于 34 个气象年中的每一个,都使用蒙特卡罗方法构造了 N 个样本年(每个样本年由 8 760 小时组成)。例如,如果 N=100,则计算出 3400 种可能的实现情况。随着实现次数的增加,不确定的统计参数 LOLE 和 EENS 趋于稳定。图 4.42:样本年的构建60图 4.43 是概率结果的一个示例。在这种情况下,基于蒙特卡洛的 Sisyfos-R 模型被应用于随机生成的 250 个发电和输电停运年样本,共计 220 万个系统状态(8 760 x 250)。由此可见,平均缺供电量(ENS)趋于稳定,不确定性为 /-2 个标准差。图 4.43:使用 250 个停电样本年进行蒙特卡洛计算的示例图 4.44 概述了欧洲的容量补偿机制(CRMs)或其他容量措施(CMs)。容量补偿机制按以下方面划分:欧盟委员会根据国家援助规则批准/不批准。已有容量补偿机制(CRM),有/无考虑充裕性问题。欧盟委员会介入的原因是,向日前市场以外的发电商支付额外费用很可能会扭曲欧洲电力市场上各国之间的竞争。图 4.44:欧洲的容量补偿机制(CRM)实施情况61图 4.45 和图 4.46 说明了 ENTSO-E 在 2021 年进行的欧洲资源充裕性评估研究针对 2025 年的充裕性评估结果(LOLE)。图中显示了两种情况:有经济可行性评估(EVA)或容量措施(CM)的国家的估值(图 4.45)和有 EVA 但无 CM 的国家的估值(见图 4.46)。图 4.45:2025 年各国 LOLE 估值,无经济可行性评估、无容量措施不出所料,考虑经济可行性评估会导致更高的 LOLE 值。62图 4.46:2025 年各国 LOLE 估值,含经济可行性评估、无容量措施4.6 可比性/讨论2022 年 10 月 18日举行的 WP3 后续研讨会为广泛讨论和深入探讨相关主题提供了机会。除项目合作伙伴外,来自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国际能源署和牛津能源研究所的外部专家也应邀分享了他们对关键主题的见解和思考。讨论要点如下:无论是中国还是欧盟,在快速发展的环境中确保能源安全都面临着复杂的挑战,需要制定全面的战略。体制机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建立高效、一致的能源市场,以及明确关键利益相关方的角63色定位和有效合作。为了全面掌握能源安全的动态,未来的规划将需要使用能源系统情景工具和概率分析,以便全面了解潜在的风险和机遇。进行通配分析和评估极端情况组合是有价值且必要的。此外,必须优先考虑气候适应能力,适当考虑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能源系统发展的时间敏感性使得对价格信号迅速做出反应成为一项挑战,这就突出了系统韧性和灵活性在确保能源供应安全可靠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国电力系统规划的主要方面和考虑因素充裕性:采用确定性方法评估电力充裕性,同时考虑未来的需求预测,包括高峰期和非高峰期。可变可再生能源(VRE)的扩展要求电力系统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这可以通过煤电机组灵活改造、电池储能和抽水蓄能来实现。可以采取容量补偿机制等措施来激励发电投资。燃煤电厂正在向调峰或备用机组过渡。能源安全:由于中国在石油、天然气和其他关键能源方面高度依赖外国,因此能源供应链较为脆弱。灵活性需求:必须发展输电线路,包括直流点对点和交流电网系统的拓展。风电和光伏发电量的波动预计会增加,从而导致潜在的电力供应短缺和高弃电率。电力市场和定价机制需要进一步发展,以支持更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建立辅助服务、容量和输电权市场。电价系统应考虑灵活性和监管成本。发电部门正在向清洁能源过渡,电网正在数字化,消费侧则日益电气化。净负荷的日峰谷差越来越大,因此需要提高系统灵活性。西北和华北地区对系统灵活性的需求最大。净负荷的小时波动和不确定性很大,12:00-20:00 期间对额外电力的需求最大。电力系统中的灵活资源越来越多样化,包括发电机组、储能、电网和需求侧资源。不同的能源系统,包括氢能、热能、冷能和燃气,都可以通过耦合机制转变成灵活性资源。64欧盟电力系统规划的主要方面和考虑因素 电力行业的自由化和拆分以及发电市场的开放导致输电和发电规划分开进行。增加可变可再生能源时系统的短期和长期运行变化(可调度电力容量组合的变化)。供电安全性、资源充裕性和系统可靠性之间的联系。ERAA(欧洲资源充裕性评估)基于最先进的方法和概率模型。目前在 ENTSO-E 中使用。电网互联和扩大输电能力至关重要。确保有足够的可调度资源:欧洲基于欧洲资源充裕性评估的容量补偿机制(CRM)。可变可再生能源发电容量信用的概率评估方法(一般方法:有效载荷容量ELCC)。主要关注系统的充裕性和运行安全。欧洲的经验表明,未来必须更加关注与以下方面有关的能源安全问题:能够获得价格可承受的燃料(天然气、核能、石油、煤炭(CCS)、生物质.)。国际政治争端/冲突/战争风险。天然气、供应安全、电力安全之间的联系。欧洲近期能源价格(电力、天然气)飙升,导致出现了大量的需求响应,从而降低了需求和消费成本。直到最近,欧洲发电充裕性对天然气的依赖在电力供应安全和天然气输送之间建立了重要联系。现在必须更新这种联系,以确保煤炭和核电机组继续可用。655.CCUS、P2X、氢能在中国和欧盟的应用本章基于欧盟-中国能源合作平台项目的工作包4(WP4)-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P2X 和氢。WP4 于 2022 年 11 月 15 日和 16 日举行了在线启动研讨会。与会者包括项目合作伙伴国网能源研究院、丹麦能源署的 Matteo dAndrea(接替了能源研究院 CET 项目 Kaare Sandholt 的工作)、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欧能源合作平台 和 Ea Energy Analyses,ICF 担任项目协调。5.1 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是指一系列技术和工艺,包括捕获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利用或转化捕获的二氧化碳用于其他有益用途,或将其封存于地下以防止其释放到大气中。CCUS 的目的是通过减少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CCUS 是目前实现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的唯一技术选择。从兼顾实现碳中和目标和保障能源安全的角度考虑,未来应积极构建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为主导,核能、化石能源等多元互补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据估计,到 2050 年,化石能源将占中国能源消费比例的 20%以下。CCUS 的历史CCUS 工艺开发于 20 世纪 20 年代,当时碳捕集设备首次被用于净化天然气、氢气和其他气体流(见图 5.1)。20 世纪 50 年代,人们发现向油田注入二氧化碳可以促使更多的石油从油井中开采出来,这一过程被称为提高石油采收率(EOR)。1972 年,第一个大规模商业 CCUS 项目在得克萨斯州实施,该项目将捕获的二氧化碳用于商业目的。1996 年,第一个纯地质碳封存项目(无 EOR)在挪威建成,开始将从天然气生产中捕获的二氧化碳泵入北海地下的含盐蓄水层。进入 21 世纪后,北美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开始广泛建设 CCUS 项目,不仅在油田,而且在燃煤发电、钢铁和生物能源生产装置中也有应用。图 5.1:CCUS 技术发展概述66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早期报告强调了 CCUS 作为减缓气候变化关键技术的作用。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1992 年的第一份评估报告(FAR)及其 1992 年的补充报告中,二氧化碳分离及地质和海洋处置被作为可用于控制温室气体的技术范例(见图 5.2)。三年后,在 IPCC 第二次评估报告(SAR)中,引入了 CCS 的正式定义。2001 年,IPCC 的第三次评估报告(TAR)发现,“大多数模型结果表明,已知的技术情景可以实现广泛的大气二氧化碳稳定水平”,但“没有任何一种技术情景可以提供所需的全部减排量”。作者们指出,要实现二氧化碳稳定,需要综合采取各种减缓措施。2005 年,IPCC 发布了一份关于 CCS 的特别报告,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来源、捕获、运输和封存,这可以被视为对 CCS 的系统定义。IPCC 最新的第六次评估报告再次确认,CCS 是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净零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历届缔约方大会都将 CCS 作为一项关键的去碳化技术。图 5.2:CCUS 时间表随后,围绕CCUS的重要性形成了共识。根据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将全球温升限制在1.5C的剩余碳预算约为5亿吨二氧化碳,限制在2C的剩余碳预算则为1150亿吨二氧化碳。这些结果都说明,CCUS 是实现净零排放和维护能源安全的重要技术。能源转型也面临着资产搁浅的风险。IPCC 第 6 次评估报告显示,如果要将全球温升限制在 2 C,预计从 2015 年到 2050 年,全球未使用的化石燃料和搁浅的化石燃料基础设施的综合折现价值将在 1 万亿美元到 4 万亿美元之间,如果将全球温升限制在 1.5 C,这一价值将更高。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可以延长化石燃料的使用时间,减少搁浅资产。IPCC 第六次评估报告还详细总结了二氧化碳去除(CDR)的方法,尤其是生物质能 CCS(BECCS)和直接空气碳捕获和储存(DACCS)。BECCS 的减排潜力可达每年 0.5 Gt 到 11 Gt CO2。而对于 DACCS而言,每年可减排 5 Gt 和 40 Gt CO2 之间。67图 5.3:1.5目标下 2020-2050 年 CCUS 应用领域预期变化来源:IPCC,2022;IEA,2021CCUS 技术最初是为碳捕集而开发的,后来扩展到包括油田利用和地质封存。IPCC 第六次评估报告以减排潜力和成本、综合效益和应用前景为重点,系统地定义了四个类别:碳捕集与封存(CCS)、碳捕集与利用(CCU)、生物质能与 CCS(BECCS)、直接空气捕集与封存(DACCS)(见图 5.3)。IPCC 第六次评估报告引入了“负碳排放”一词,即二氧化碳去除(CDR),指人类活动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并将其持久储存在地质、陆地或海洋储层或产品中。根据这一定义,BECCS 和 DACCS 都属于 CDR(见图 5.4),但用于去除化石燃料二氧化碳的 CCU 和 CCS 不算作 CDR。图 5.4:CCUS 工艺链示意图利用 CCUS 实现碳中和CCUS 可以保持电力系统的灵活性,从而助力于实现碳中和。在中国,火电加装 CCUS 是具有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手段,可实现近零碳排放,提供稳定清洁低碳电力,平衡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并在避免季节性或长期性的电力短缺方面发挥惯性支撑和频率控制等重要作用对于钢铁和水泥等难以减排的行业,CCUS 也是一种可行的技术选择。预计到 2050 年,钢铁行业通过采取工艺改进、效率提升、能源和原料替代等常规减排方案后,仍将剩余 34%的碳排放量,水泥行业通过采取其他常规减排方案后,仍将剩余 48%的碳排放量。因此,CCUS 的前景非常乐观。CCUS 与生物质能的结合(通常称为 BECCS)可以实现负排放。负排放技术可中和温室气体排放,68推动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支撑。表 5.1 列出了碳捕集技术的关键参数。第一代捕集技术渐趋成熟,但能耗与成本偏高,中国缺乏开展大规模示范的工程经验;第二代捕集技术可大幅降低能耗与成本,但尚处于实验室研发或小试阶段,2035 年前后有望大规模推广应用。表 5.1:碳捕集技术的关键参数(中国)成本(元/吨)效率损失(%)能耗(GJ/t)第一代捕集技术燃烧后捕集30045010133.0燃烧前捕集2504307102.2富氧燃烧300400812-第二代捕集技术燃烧后捕集-5822.5燃烧前捕集-371.62.0富氧燃烧-58-表 5.1 展示了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的成本和能耗前景。中国火电行业在 2035-2045 年间将迎来机组更新高峰。综合考虑火电行业的发展规律与捕集技术的发展趋势,2035 年前应以采用第一代捕集技术的存量火电机组改造为主,2035 年后应以采用二代捕集技术的新建火电机组为主。图 5.5:碳利用技术概览来源:UNECE,Technology Brief:Carbon capture,use and storage(CCUS)图 5.5 介绍了碳利用的技术方向。碳利用可细分为三个主要领域:矿化、生物和化学。二氧化碳可用于制造化肥、合成燃料、合成气、甲醇和聚合物。在土壤中使用生物炭可以捕获二氧化碳,提高土壤质量,促进植物生长。二氧化碳可以与混凝土中钙、镁组分之间发生矿化反应,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69CCUS 现状根据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研究所(GCCSI)的报告10,截至 2021 年底,全球共有 135 个商业 CCUS 设施。其中,27 个正在运行,2 个暂停运行,其他正在建设或处于早期开发阶段(见图 5.6)。大多数项目位于美国和欧洲国家。图 5.6:截至 2021 年底全球 CCUS 设施分布来源:GCCSI,2021近年来,CCUS 设施的规模越来越大,项目也越来越多样化。在仍处于早期开发阶段的项目中,大多数项目属于天然气加工和化工生产领域。目前,已实施的项目有发电、钢铁生产、水泥生产和DACCS。11CCUS 典型工程加拿大的边界大坝 CCUS 项目是全球首个燃煤电厂百万吨级燃烧后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项目。该工程主要是对原有的 3 号机组进行改造,该机组于 1968 年开始运行,在运行 45 年后原计划于 2013 年关闭。CCS 改造的目的是将该机组的寿命再延长 30 年,从而避免退役和建造新机组的成本。Cansolv 的烟气脱硫(FGD)系统由壳牌能源公司(Shell Energy)运营,该系统被整合到项目中,能够限制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美国的佩特拉诺瓦(Petra Nova)项目是全球最大的燃煤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项目。该项目旨在从烟道气中捕集约 90%的二氧化碳,每年约 140 万吨。捕集到的二氧化碳将被压缩并通过一条 80 英里长的管道输送到一个正在运营的油田,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并最终被封存。项目碳捕集综合成本估计为每吨二氧化碳 55-60 美元。遗憾的是,受新冠疫情大流行和低油价(2020 年底为每桶 50 美元)的影响,该项目于 2020 年 5 月起停运至今。专家表示,只有当油价在每桶 75 美元到 100 美元之间时,该项目才具有经济意义。10 Global CCS Institute(2021)Global Status of CCS 2021.https:/ 同上。70美国亚瑟港项目于2011年开工建设。当时,世界上大多数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设施都采用胺吸收工艺。真空变压吸附(VSA)气体分离技术此前尚未大规模应用于二氧化碳分离和净化。该项目是世界上首个采用 VSA 技术的商业规模蒸汽甲烷重整(SMR)制氢设施。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也是替代技术的领先范例。美国伊利诺斯州的乙醇厂项目是全球首个百万吨级 BECCS 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项目。该项目旨在从乙醇生产厂收集二氧化碳,通过生物发酵将玉米加工成燃料级乙醇副产品。二氧化碳则被储存在地下深处的盐层中。冰岛的 Climeworks 项目是世界上最大的直接空气捕获(DAC)和二氧化碳封存设施。该项目每年能从空气中去除 4000 吨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混合后被泵送到地下深处,随后通过不到两年的自然矿化过程将其封存在石头中。5.1.1 CCUS 在中国的发展中国的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 中国已开发出多种碳捕集技术(见图 5.7)。其燃烧前捕集技术已进入商业应用阶段。其燃烧后捕集(化学吸附)方法正处于试验阶段。其他技术大多处于工业示范阶段。图 5.7:中国的碳捕集技术燃烧后捕集总体而言,燃烧后碳捕集技术在中国还处于试验阶段。它可进一步分为三个子类型:吸收法、吸附法和膜分离法。其中,化学吸收法是一项成熟的技术。具有更高效率和更低能量损失的吸收剂是关键障碍。对于吸附法来说,二氧化碳的饱和容量和传热性能需要改进。大多数涉及膜分离的项目都处于研发阶段。价格不稳定和成本高昂是该技术应用的主要限制因素。燃烧前捕集燃烧前捕集系统体积小、能耗低,在效率和污染物控制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然而,目前的投资成本较高,而且该技术并不能提供可靠的结果。71富氧燃烧捕集对于富氧燃烧方法而言,与空气分离系统相关的成本很高,并且由于燃烧温度高,对需要使用的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氧化碳运输在二氧化碳运输方面,罐车运输和海上管道运输在工业或商业上已经成熟(见图 5.8)。图 5.8:中国的二氧化碳运输技术罐车适用于小规模和短距离(200 公里以内)的运输。目前,中国大多数的碳捕集、利用和封存项目都使用卡车运输。船舶也适用于小规模运输,华东油田和丽水气田都使用了船舶运输。管道适用于大规模运输,吉林油田和齐鲁石化 EOR 项目已建成运输管道。二氧化碳利用二氧化碳的利用包括地质利用、化学利用和生物利用(见图 5.9)。在地质利用方面,提高石油采收率和地浸采油技术已进入商业应用阶段。提高天然气、煤层气和水的采收率主要处于研发阶段或试点项目阶段。图 5.9:中国的二氧化碳利用技术在化学利用方面,二氧化碳可以合成燃料或聚合物,或用于混凝土生产,以提高其强度和耐久性。不过,关于二氧化碳的利用也有一些不同的想法。由于化学产品的寿命太短,不能被视为碳汇,因此化学利用只有在取代石化产品时才会产生净效益。碳的生物利用可应用于微藻固定。我们应该注意到,将二氧化碳用于压裂和天然气开采是不可持续的,因为二氧化碳会逸散到空气中,无法储存。72二氧化碳封存潜力中国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总潜力估计在 1.21-4.13 万亿吨之间(见图 5.10)。中国的油田主要分布在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准噶尔盆地。气田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渤海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图 5.10:中国二氧化碳封存潜力图来源:OECD,IEA,Ready for CCS retrofit:the potential for equipping Chinas existing coal fleet with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表 5.2 列出了中国 CCUS 的估计成本。表 5.2:2025-2060 年 CCUS 技术的成本(单位:元/吨,包括固定成本和运营成本)年份202520302035204020502060捕集技术燃烧前捕集100-18090-13070-8050-7030-5020-40燃烧后捕集--18080-15070-120富氧燃烧--23090-15080-130运输RMB/tkm罐车0.9-1.40.8-1.30.7-1.20.6-1.10.5-1.10.5-1管道0.80.70.60.50.450.4封存50-6040-5035-4030-3525-3020-25中国的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示范项目中国的 CCUS 示范项目规模较小且成本较高。CCUS 的成本主要包括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经济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运营成本。环境成本包括环境风险和能源消耗。中国已投运或在建的碳捕集、利用和封存项目约有 40 个,捕集能力约为 300 万吨/年,累计储存能力为 200 万吨二氧化碳。73现有的CCUS试点示范项目主要关注展示碳捕集技术和EOR技术。大规模、完整链条的项目相对较少。中国具备大规模、全过程系统的设计能力,并积极准备建设完整链条的 CCUS 工业集群。中国电力行业应用 CCUS 始于 2008 年(见表 5.3)。截至 2020 年底,已建成 11 个 CCUS 项目,总捕集能力达 60 万吨/年。其中大部分是燃烧后捕集项目,应用于从工业到食品等不同行业。表 5.3:中国电力行业的 CCUS 项目序号项目技术运输封存或利用投运年规模(万吨/年)1华能高碑店电厂燃烧后/20080.32华能石洞口电厂燃烧后/工业与食品2009123中电投双槐电厂燃烧后/焊接、氢冷置换201014中石化胜利油田电厂燃烧后罐车EOR201045连云港清洁能源动力系统燃烧前管道盐水层封存201136国电北塘电厂燃烧后罐车食品201227华能长春电厂燃烧后/20140.18华中科大 35MW 富氧燃烧示范 富氧燃烧罐车工业2014109华能天津 IGCC 电厂燃烧前罐车计划 EOR20151010华润海风测试平台燃烧后/工业与食品2019211国家能源锦界电厂燃烧后/咸水层封存202015中国首个电厂 CCS 项目于 2007 年建成,并在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前开始运行(见图 5.11)。该项目设计年捕集能力为 3000 吨二氧化碳,与美国和加拿大的项目相比,捕获能力相对较低,因此总体投资相对较低(仅为 2400 万元人民币)。捕集的二氧化碳将被提炼用于食品加工,如生产碳酸饮料或制作防腐剂和消毒剂。生产固化二氧化碳的成本约为每吨 600 元人民币,而市场价格可高达每吨 1000 元。该项目本应带来健康的利润回报,但由于发电厂没有获得必要的食品许可证,导致其二氧化碳产品销售价格较低(约为预期价格的一半)。图 5.11:中国发电厂首个二氧化碳利用 CCUS 项目74锦界 CCUS 项目是一个燃烧后碳捕集设施,于 2021 年初开始调试,并于 2021 年 6 月完成试运行。该设施每年碳捕集能力未 15 万吨,建成后的发电成本预计将增加 61%。位于山东省的中石化齐鲁-胜利 CCUS 项目是中国首个百万吨级 CO2-EOR 项目(见图 6.19)。该项目从齐鲁化肥厂捕集二氧化碳,并将二氧化碳注入胜利油田以提高石油采收率并封存。该项目于 2022年 1 月投入运行。CCUS 在中国面临的挑战中国在部署和实施 CCUS 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图 5.12 中的概述所示。图 5.12:中国 CCUS 的主要障碍当前最紧迫的问题是如何处理捕集的二氧化碳。捕集设施当地对二氧化碳的需求远远低于生产量。其次是环境问题。地下二氧化碳封存存在泄漏风险。快速泄漏很容易发现,而缓慢泄漏只能通过对当地农作物、动物和水进行详细监测才能发现。在美国,二氧化碳封存的安全期不少于 20 年。但在中国,对二氧化碳封存的监测、报告和核查的研究还不够。第三,中国鼓励发展 CCUS,但主要是通过指导性文件,没有出台专门的财政或税收支持措施。第四,监管框架不完善,在示范项目的选址、建设、运营和地质利用,以及封存点关闭后的环境风险评估和监测方面,缺乏足够的法律法规。CCUS 项目的经济性下面列出了一些与中国 CCUS 有关的研究成果。首先,整个 CCUS 项目的经济性评估框架如图 5.13所示。该框架包括二氧化碳排放源评估、场地适宜性评估、源汇匹配度评估(包括技术经济模型)以及潜在综合 CCUS 项目的成本曲线。75图 5.13:CCUS 项目成本曲线分析的评估框架场地适宜性分析主要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包括代表一个地点能否储存二氧化碳及其潜在存储容量的相关参数。通过筛选和选择,确定合适的地点。在碳排放源方面,对发电厂或化工厂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得出碳捕集成本。随后通过源汇匹配,得出成本曲线。图 5.14:适宜部署 CCUS 的燃煤电厂分布情况燃煤电厂 CCUS 改造的适用性标准包括距离二氧化碳存储地点 800 千米、使用年限 40 年和机组容量 600 兆瓦,或可捕获的二氧化碳总量 1000 万吨/年且年运行小时数 4000 小时)(见图 5.14)。经过筛选,至少有 613 千兆瓦或 508 座电厂(占总装机容量的 73%或总煤电厂的 63%)适合进行碳捕获利用与储存(CCUS)的改造。总二氧化碳排放约为 2.2 Gt/年。几乎所有选定的燃煤电厂都是在 200576年至 2015 年期间建成的,且拥有一个或多个发电容量超过 600 兆瓦的机组。这些电厂仍有数十年的预期运行寿命。由于中国大多数煤电厂都相对较新,大都是在过去二三十年内建成的,并且已经制定了严格的SOx、NOx 和其他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与缺乏现代化环境控制的电厂相比,中国的这些燃煤电厂所需的升级改造更少,因此资本投资也更少,这使得中国的燃煤电厂CCUS改造与许多其他国家相比更具优势。图 5.15:煤电机组 CCUS 改造的成本曲线(LACOE 为 CCUS 改造导致的平准化度电增量成本(美元/兆瓦时)来源:CAS在成本方面,对现有煤电机组加装 CCUS 将使整个机组的平准化发电成本(LCOE)平均增加 24-37美元/兆瓦时,净减排率在 50%-85%之间(见图 5.15)。中国 CCUS 的前景与建议随着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公布,CCUS 技术引起了更多关注。未来,需要加大力度构建低成本、低能耗、安全可靠的 CCUS 技术体系和产业集群,为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实现碳中和目标、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见图 5.16)。据估计,CCUS 将于 2040 年左右在中国实现大规模商业应用,并在 2060 年前为实现碳中和提供支撑。图 5.16:CCUS 发展的愿景及目标 累计装机容量(GW)77在短期内,需要采取协调的政策设计、加快技术体系建设、探索市场激励机制、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来推动 CCUS 的发展(见图 5.17)。图 5.17:短期 CCUS 发展任务5.1.2 CCUS 在欧盟的发展欧盟委员会认为,CCS/CCUS 在水泥、钢铁和电力等行业中具有生产低碳氢气的潜力,与生物源二氧化碳相结合还可产生负排放12(见图 5.18)。图 5.18:CCS/CCUS 应用潜力 欧盟 CCUS 监管框架在 2022 年 10 月 27 日于挪威举行的 CCUS 论坛上,欧盟能源专员卡德里-西姆森(Kadri Simson)在开幕致辞中总结了欧盟委员会对 CCUS 的看法,并强调:“(.)CCUS 在我们实现气候中和的道路上具有难以置信的潜力。如果没有 CCS 和 CCU,将全球变暖限制在 1.5 摄氏度的目标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13虽然欧盟的 CCUS 战略要到 2023 年才会公布,但已经有了相关的监管框架,如表 5.4 所示。12 European Commission:Carbon capture,storage and utilisation.https:/energy.ec.europa.eu/topics/oil-gas-and-coal/carbon-capture-storage-and-utilisation_en13 European Commission(27/10/2022):Speech by Commissioner Simson at the Carbon Capture,Use and Storage Forum.https:/ec.europa.eu/commission/presscorner/detail/en/SPEECH_22_642478表 5.4:欧盟 CCUS 监管框架欧盟绿色新政,气候法欧盟能源及气候目标脱碳2009/31/EC 指令二氧化碳的安全运输和(地质)存储的监管框架欧盟指令 2018/2001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包括非生物来源可再生燃料,以及由捕集的二氧化碳制成的燃料通讯文件可持续碳循环(2021/EC)列出了工业 CCUS 的支持措施,包括评估欧盟跨境二氧化碳基础设施部署需求、地区及国家层面到 2030 年及以后的需求,提出对碳去除进行认证第五批共同利益项目(2021/EC)主要优先项目 项目列表中包括 6 个欧盟范围内的跨境二氧化碳基础设施项目,重视发展二氧化碳枢纽欧盟范围内碳清除认证的自愿框架(2022 年 11 月 30 日)支持工业领域碳清除技术,如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BECCS)和直接空气捕集与封存(DACCS)欧盟绿色协议和气候法设定了欧盟的脱碳目标,从而为 CCUS 作为脱碳技术奠定了基础。第 2009/31/EC 号指令为二氧化碳的安全运输和地质封存提供了法律框架,对 CCS/CCUS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2018/2001 号指令(欧盟)规定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包括推广非生物来源的可再生燃料,如利用捕集的二氧化碳生产的燃料。欧盟委员会于 2021 年 12 月发布了关于可持续碳循环的通讯文件,旨在通过支持二氧化碳的工业捕获、利用和封存等方式,建立可持续的、具有气候韧性的碳循环。2022 年 11 月 30 日,欧盟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关于欧盟范围内碳清除认证自愿框架的提案,这将促进工业碳捕集技术,如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BECCS)或直接空气捕集与封存(DACCS)。欧盟对 CCUS 的资助CCUS 技术前期的研发费用高昂,为其提供支持的相关资金匮乏是部署 CCUS 的一大障碍。不过,欧盟有几种资金选择,特别是创新基金、地平线欧洲和成员国的国家援助(见表 5.5)。表 5.5:欧盟 CCUS 资助框架名称资金/规模资助对象创新基金通过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提供资金:2020 年至 2030 年提供约 380 亿欧元的支持(碳价 75 欧元/吨),具体取决于碳价水平用于创新低碳解决方案的交叉领域项目;第一轮(11/2021):7 个中标项目中的 4 个项目与CCUS 价值链有关;第二轮(07/2022):17 个项目中有 7 个项目与CCUS 有关;地平线欧洲欧盟主要的研究与创新资助计划,预算 955 亿欧元(2021-2027 年)对在制定、支持和实施欧盟政策方面的研究和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应对全球挑战,包括开发新的和/或改进现有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国家援助丹麦:50 亿欧元;荷兰继续鼓励CCUS。比利时、瑞典、克罗地亚以及希腊已经在国家复苏计划中加入了 CCS 和 CCU 相关投资。欧盟成员国可在气候、环境保护和能源国家援助指南(2022 年)中规定的具体条件下为 CCUS 提供国家援助和资金支持。79碳捕集、运输和储存有关 CCUS 等能源技术的技术数据可在技术数据目录中找到,如丹麦能源署(DEA)定期发布的技术数据目录14。表 5.6 显示了 DEA 技术目录中的碳捕集技术实例,包括燃烧后、富氧燃烧和直接空气捕集技术。表 5.6:丹麦碳捕集技术目录碳捕集技术项目描述优势不足燃烧后捕集Tsiropoulos I,2017采用选择性溶剂吸附法除去烟气中的二氧化碳,目前最有前景的溶剂是单乙醇胺(用于边界大坝项目)可应用于现有的烟气处理技术后分离方法能耗高、费用昂贵,需要直接连接固定装置富氧燃烧Tsiropoulos I,2017燃料在氧气中而非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烟道流(不产生氮气)。从该烟道流中凝结水分并获得二氧化碳流。燃烧所需氧气是从空气中就地提取的。烟气主要由二氧化碳和水组成,这两种物质分离起来更容易也更便宜。制氧能耗高、费用昂贵,需要直接连接固定装置直接空气捕获Keith,Holmes,Angelo&Heidel,2018采用选择性溶剂吸附法和大型空气导体直接从空气中捕集二氧化碳。然后,释放纯二氧化碳供日后处理。目前最常用的溶剂是碳酸钙。不需要二氧化碳重烟气,因此可以就近存储或用于发电燃料生产。能耗非常高此外,图 5.19 举例说明了 100 MWth 生物质锅炉的能量和物质平衡。该锅炉配备了捕集能力 90%的碳捕集与压缩装置,每小时可产生 32 吨的二氧化碳,管道压力为 150 巴。图 5.19:燃烧后捕集改造的 100 MWth 生物质锅炉的能量平衡图 5.20 是碳捕集成本估算的一个例子。碳捕集的总成本约为 50 欧元/吨二氧化碳(2020 年价格)。相比之下,欧盟碳排放交易系统的二氧化碳配额价格约为 75 欧元/吨(2022 年 11 月)。14 https:/ens.dk/en/our-services/projections-and-models/technology-data80图 5.20:500MW 生物质锅炉燃烧后捕集改造碳成本估算碳的运输和存储碳通常以液态形式运输最为有效和经济。图 5.21 显示了丹麦技术目录中提供的有关管道、船舶或陆路碳运输的信息类型。图 5.21 的 右侧显示的是压力-温度相图。CO 的临界点在 31和 74 巴,这代表了可以出现液相的最高温度和压力。在相图温度较低的一端是二氧化碳的三相点,即-56.6 和 5.2 巴,这代表了可以出现液相的较低温度和压力。因此,对于液态二氧化碳的运输,例如用油罐车或轮船运输,温度必须在-56 至 31 之间,压力必须在 5.2 至 74 巴之间。在实际操作中,相变曲线需要一定的操作余量,这将减小操作窗口。对于二氧化碳管道运输来说,通常不希望在可能发生相变(气-液)的条件下运行。因此,管道通常在二氧化碳临界压力(74 巴)以上运行,以避免形成两相。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实现高密度。对于大规模运输(100 万吨/年),只有管道和船舶运输是可行的运输情景。公路运输通常只适用于较小规模和短距离运输,因为建立管道并不可行。从图 5.21 的左侧可以看出,管道运输在 700 千米以内的距离具有经济优势,而在 700 千米以上的更远距离,船舶运输则是首选15。此外,在很短的距离内,船舶运输的成本似乎要高得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运输量的百分比通常可以忽略不计(图 5.21 上部)。图 5.21:丹麦技术目录中的碳运输示意图15 Cost of CO2 transport(EUR/tonne/km,2010 prices)by pipeline at 50pacity and by ship at 100pacity(including terminal)for 10 MTPA.81图 5.22 和图 5.23 列出了目录中碳运输链的示例。运输阶段被定义为从捕获/压缩到将二氧化碳注入封存的这个阶段。图 5.22:丹麦技术目录中的碳运输链示例来源:丹麦技术目录 图 5.23: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运输和注入/封存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来源:丹麦技术目录目录中还包括有关封存的数据。图 5.24 展示了不同的封存情景。丹麦和格陵兰地质调查局(GEUS)绘制了一些潜在的封存结构图,一些海上油气运营商也评估了利用枯竭油气田或近海含水层封存二氧化碳的可能性。研究发现,丹麦的地质条件非常适合二氧化碳封存,丹麦北部海域封存容量潜力约 10 亿吨,北海丹麦枯竭油气田的封存潜力约 20 亿吨,丹麦南部结构约 30 亿吨。图 5.24:丹麦技术目录中的碳封存选择示例来源:丹麦技术目录825.2 P2X电转 X(P2X)是指将电力转化为各种能源载体或化学产品的一系列技术。它可用于将剩余的可再生能源电力转化为氢气、合成燃料和热能等各种能源载体。P2X 可以提供长期能源存储和脱碳解决方案,并能够有利于将可再生能源整合到现有系统中。P2X 可以大规模生产绿氢、合成燃料和用于区域供热。它增强了部门耦合,有助于实现可持续的能源未来。表 5.7 列出了 P2X(中国)的主要技术概览。除电转冷和电转热之外,大多数 P2X 技术都以电解制氢为基础。表 5.7:P2X 主要技术名称优势局限性技术阶段Power to Cool(P2C)电转冷清洁、便利-空调商业应用Power to Heat(P2H)电转热清洁、安全、便利在一次完整循环中,能效较低、成本较高热泵、电锅炉、电暖器商业应用初始阶段Power to Gas(P2G)电转气清洁、灵活在一次完整循环中,能效较低、成本较高电解槽示范&商业应用初始阶段Power to Liquid(P2L)Power to Fuels(P2F)电转液或电转燃料清洁成本高电解,合成示范Power to Chemicals(P2C)Power to Products(P2P)电转化学或电转产品清洁成本高电解,合成示范Power to Power(P2P)电转电长周期存储成本高,能效低燃料示范5.2.1 P2X 在中国的发展2019 年,中国的氢气产量约为 3342 万吨,约占全球总产量(1.15 亿吨)的三分之一。其中,电解制氢占比不到 1%。目前,中国有 12 个绿氢项目在运营,22 个项目在建设,161 个绿氢项目正在规划中,合计每年可生产 23100 吨氢气。根据RMI的预测,到2030年,每年将生产770 万吨绿氢。电解槽的安装容量将达到100 GW。到2060年,每年将生产 0.75 万至 1 亿吨氢气。83图 5.25:绿氢的生产成本来源:RMI目前,目前煤制氢和工业副产氢的成本约为每千克 10-12 元,可再生氢成本约为每千克 20-25 元(见图 5.25)。只有充分提高成本经济性的竞争力,才有可能实现灰氢和蓝氢向可再生氢的转型,而产业规模的扩大特别是装机量的快速提升恰恰是降低成本的最有效方式。未来十年,随着电解槽规模扩大至100GW,中国碱性电解槽投资成本将从 2020 年的每千瓦 2000 元,降低至 2030 年的每千瓦 1500 元。同时,得益于未来可再生电力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平均可再生电力制氢总成本有望下降至每公斤 13 元,在成本上充分具备与化石能源制氢竞争的能力。图 5.26:绿氢基地发展蓝图资料来源:RMI84在中国东北地区,利用风能和生物质能制氢是可行的。生产的氢气可通过管道运输。在华北地区,风电制氢生产的氢气可用于钢铁工业或运输到其他地区(见图 5.26)。中国华东和华南地区也可利用风电制氢,氢气可在国内运输或进行国际贸易。在内蒙古自治区,风能和太阳能发电产生的氢气可供附近的化学工业使用。新疆也具备利用风电和光伏制氢的潜力。电力部门有潜力与绿氢项目结合,从而有利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在四川省,水力发电制备的氢气可用于合成氨或长途运输到中国华东和华南地区。在宁东地区,利用光伏发电产生的氢气可用于当地的化工行业。图 5.27:有关绿氢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绿氢项目可以离网或并网运行。在离网模式下(如图5.27中上半部分所示),平准化制氢成本(LCOH)最初会降低,然后随着光伏/电解槽容量比率的增加而增加。光伏与电解质比率越高,可确保最低氢气平准化成本的光伏与电解质比率就越低。此外,随着发电量系数的增加,光伏/风能与电解质比率趋向于 1。在并网模式下,绿氢项目的最佳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力成本。如果资本支出(CAPEX)降低到一定程度,使平准化电力成本在非高峰期低于电网电价,那么电解槽将以离网模式运行。假设未来的电价与当前水平相当,那么越来越多的绿氢项目可能会选择以离网模式运行(见图 5.27)。图 5.28:区域电氢协同的部分研究成果85国网能源研究院在中国西北部进行了一项案例研究,对四种不同的规划进行了评估(见图 5.28)。情景 1:无电氢耦合,依靠电化学储能电池进行调峰 情景 2:受端电氢耦合 情景 3:源端电氢耦合,通过超高压(UHV)线路将电力输送到负荷侧 情景 4:源端电氢耦合,然后就地利用或将氢气输送到负荷侧案例研究考察了两种情景:一种情景是可再生能源出力相对稳定,如图 5.28 中的蓝柱所示;另一种情景是可再生能源出力波动较大,如图 5.28 中的红柱所示。对这四种情景的分析表明,电氢耦合比不进行耦合更有优势。与受端耦合相比,源端耦合被认为是一种更优的方法。最佳的解决方案是就地利用氢气。在可变可再生能源波动较大的情况下,电氢耦合表现出更高的竞争力,这从 1-4 中红色柱子之间的较大差异可以看出。图 5.29:输电和输氢情景来源:GEIDCO在全国范围内优化电氢耦合的研究结果表明需要建设两条新的氢气输送通道,如图 5.29 所示,以促进从西南地区向华南地区以及从西北地区向华中地区输送氢气。5.2.2 P2X在欧盟的发展P2X 技术已成为欧盟能源转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整合,并能将剩余电力转化为可储存和可运输的形式,如氢或合成燃料。图 5.30 展示了绿氢和绿色燃料的生产以及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的概况。绿色燃料主要用于航空、海运和陆上重型运输。二氧化碳则被用于工业生物技术、建筑材料、化学、食品、饮料和农业等领域,其余则封存于地下。86图 5.30:CCUS 和绿色燃料概述来源:COWI 网站图 5.31 和图 5.32 说明了电子燃料的组成及其生产过程中的转化损失。目前的转化损失在 40%到 55%之间,这些数字有望得到改善,不过可能仍然高达约 40%。图 5.31:输入、合成流程及 P2X 产品概览来源:OEKO Institut(2019)87图 5.32:P2X 转换效率-100%输入功率的剩余功率来源:OEKO Institut(2019)图 5.33 显示了在可能的情况下直接电气化的重要性,这里以运输部门为例。电动汽车可以利用 70%的能源,而使用绿氢(燃料电池)和使用绿色甲烷作为燃料的汽车的能源利用效率则相对较低,仅为 10%至 30%。图 5.33:运输领域各类绿色燃料的效率比较来源:ENTSO-E Vision,2022 年 10 月图 5.34 显示了欧洲工业目前的电气化水平,以及利用成熟技术和新兴技术分别可达到的水平。目前欧洲工业的总体电气化水平约为 30%,使用成熟技术可提高到 75%。从图中可以看出,主要的挑战在于钢铁和水泥行业。88图 5.34:欧洲工业领域电气化潜力比较(不包括运输行业)来源:ETIPWind and WindEurope系统整合图 5.35 16说明了利用 P2X 进行系统整合的重要性。图中对发电和制氢独立的情景(叠加的负荷持续时间曲线)与整合解决方案的情景(整合的负荷持续时间曲线)进行了比较。在独立的情景中,为了满足基本电力负荷,必须将相对较大比例的氢气用作发电燃料。而在整合解决方案的情景中,额外的电力可以直接用于满足基本负荷,而无需首先转化为氢气。图 5.35:P2X 系统整合的重要性该图表明,整合解决方案能够减少单独发电和制氢的限制,从而更加高效,并为更多的优化解决方案提供了机会。16ETIPWind and WindEurope:Getting fit for 55 and set for 2050 Electrifying Europe with wind energy,2021.ETIPWind based on Madeddu et al.(2020)89P2X 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图 5.36 和图 5.37 显示了 P2X 的几个例子:电转液体燃料、电转甲醇和电转绿氨 NH317。绿氨在使用阶段不排放二氧化碳。但是,液体燃料和甲醇会排放二氧化碳。因此,重要的是,用于生产绿色燃料的二氧化碳应具有生物来源性质(如从生物质发电厂捕获的二氧化碳),或可从空气中直接捕集(直接空气捕集 DAC 工艺)。图 5.36:电转液态燃料和电转甲醇图 5.37:绿氨工厂:零碳排放P2X 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输入工艺的电力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图 5.38 显示了 P2X 输出的每千瓦时二氧化碳排放。17Danish Energy Agency,Technology data:https:/ens.dk/en/our-services/projections-and-models/technology-data电转甲醇电转液态燃料90图 5.38:P2X 工艺的碳排放 由上图可见,基于化石燃料的电力输入会使 P2X 工艺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克 CO2/千瓦时)高于输入电力的碳排放量,因为工艺效率低于 1。航空燃料和甲醇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分别约为 360 克 CO2/千瓦时和 245 克 CO2/千瓦时。由此推论,从气候角度来看,在生产 P2X 时,最好使用绿色能源,并使用生物来源或 DAC(直接空气捕获)中捕获的二氧化碳。图 5.39:P2X 需要额外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换句话说,只有在安装了额外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以满足消耗量,或者为 P2X 工艺供电的电力系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极低的情况下,通过电能转换成的其他物质才能为气候保护做出贡献(见图 5.39)。欧盟的氢能战略2020 年 7 月 8 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了“气候中和欧洲氢能战略”18。该战略描述了氢能的阶段式发展,以实现欧盟绿色协议(Green Deal)战略目标,并作为“下一代欧盟”恢复计划的一部分(见图 5.40)。18https:/energy.ec.europa.eu/topics/energy-system-integration/hydrogen_en#eu-hydrogen-strategy91图 5.40:迈向气候中和的欧洲氢能战略图 5.40 显示了该战略的阶段式发展思路。到 2024 年,欧洲电解槽装机目标为 6 GW,到 2030 年将增至 40 GW:从 2030 年起,绿氢应在所有难以降碳的行业进行大规模部署。图 5.41 列出了欧洲清洁氢联盟(ECHA)建议的绿氢推广措施清单。该联盟汇集了工业界、公共机构、民间社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图所示,其所建议的氢生态系统的结构基于六大支柱。图 5.41:促进欧洲氢能发展的举措虽然中短期内需要其他形式的低碳氢,但当务之急是开发主要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生产的清洁、可再生氢气。根据“Fit 55”一揽子计划(旨在实现欧盟绿色协议),到 2030 年,可再生能源在欧盟整个能源结构中的占比目标将提高到至少 40%。氢能的发展目标是到 2030 年氢能产量达到 560 万吨(见表 逐步构建欧洲氢生态系统:925.8)。面对近来的俄乌冲突,欧盟认为有必要摆脱对俄罗斯进口能源的依赖,因此在其 REPower EU 计划中将氢能的目标提高到到 2030 年实现 2000 万吨可再生氢气供应。其中,1000 万吨将在欧盟生产,同时将额外进口 1000 万吨。表 5.8:欧盟 2030 年氢能目标可再生能源指令/Fit for 55REPower EU2030 年 560 万吨(44 GW)2030 年 2000 万吨(65 GW)如果比较一下到 2030 年计划的氢气使用量,就会发现这一目标变化尤为显著。与已颇具雄心的“Fit for 55”目标相比,氢气在工业热能供应中的使用量预计将增加 4.5 倍,而在交通领域的使用量预计将增加 2.5 倍以上19(见图 5.42)。图 5.42:2030 年欧洲各领域的氢气使用量来源:European Commission,20225.3 中国能源转型展望中的 P2X 和 CCUS 中国能源转型展望概述中国能源转型展望(CETO,2022 年)报告涵盖多个方面,如中国和国际能源政策、2060 年中国能源情景、电力行业和终端行业分析、社会经济影响评估以及专题分析,见图 5.43。该报告每年出版一次,提供有关中国能源状况的最新见解和信息。19 European Commission(2022).Implementing the REPower EU Action Plan:Investment Needs,Hydrogen Accelerator and Achieving the Bio-Methane Targets.93图 5.43:中国能源转型展望内容概览P2X 技术能够适用于各种应用。然而,由于工艺效率低下以及合适的生物来源二氧化碳有限,最好的方式是优先在难以减排行业中使用 P2X。这些行业包括钢铁、水泥、海运、航空运输和重型公路运输等行业,这些行业在脱碳方面往往面临巨大挑战。通过在这些行业重点应用 P2X 解决方案,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其减排潜力,应对最具挑战性的经济领域的减排问题。P2X 的比较研究中国能源转型展望 2022中包含了一项对中国广东和青海 P2X 部署情况的比较研究。之所以选择这两个省份,是因为其具有不同特点(见图 5.44)。广东是一个负荷中心,可再生能源潜力有限,是一个典型的电力输入省份,而青海则是一个外送电省份,可再生能源潜力巨大。图 5.44:广东和青海的 P2X 比较研究94图5.45显示了分析中的模型设置。该设置使用OptiFlow(转换模块)、Balmorel(功率模块)和 LEAP(需求模块)。X 代表固定输入,电力(P)和转换过程经过成本优化,以满足需求(X)。图 5.45:OptiFlow 中用于 P2X 分析的模型设置图 5.46 显示了电价对电解槽投资情景选择的影响。图中显示了两省电价的持续时间曲线。广东的电价高于青海。因此,对于广东来说,模型选择 SOEC(固体氧化物电解槽)进行投资,其成本大大高于 AEC(碱性电解槽),但效率更高,而在青海则没有投资 SOEC。图 5.46:电价对电解槽投资的影响图 5.47 重点表明二氧化碳来源及其如何影响甲醇生产的投资选择。在这两个省份,甲醇技术的推广程度不同。在广东,二氧化碳可从生物质中提取,而该省生物质资源丰富。因此,广东选择了生物质制甲醇工艺。而在青海,由于缺乏生物质资源,所以首选电制甲醇工艺,二氧化碳从空气中直接捕获或是来源于发电厂安装的 CCS 设施。95图 5.47:部分甲醇工艺图 5.48 中的图表显示了不引入 P2X 的基准情景与引入 P2X 的情景之间发电量的差异。正值表示发电量比基准情景有所增加。广东高度依赖煤炭,因此随着 P2X 的部署导致电力需求增加,短期内煤炭用量也会增加。而在可再生能源发电较多的青海,这种影响则不太明显。图 5.48:过早引入 P2X 会导致煤炭消耗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图 5.49 显示了两省安装 P2X 后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基准线相比的变化。在广东,2030 年的 P2X 需求最初由煤炭满足,这导致了电力行业的额外排放(2030 年深绿色部分)。这一额外排放量超过了 P2X 所避免的排放量。2050 年,由于电力行业尚未完全去碳化,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电力行业排放量的增加,尽管增幅小于 2030 年。青海的情况则不同,因为可再生能源可以满足 P2X 带来的额外需求。因此,与基准线相比,该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所减少。96图 5.49:如果无法获得低碳电力,部署 P2X 可能会导致碳排放量增加总之,除非可以确定无二氧化碳发电可以满足额外的电力需求,否则不应建设大规模的 P2X 生产资产。976.中国净零碳基础设施的建模与规划本章基于工作包 5(WP5)-净零碳基础设施的建模与规划。它描述了在自由化市场条件下对中国电力和天然气行业的综合研究。6.1目标中国和欧盟都有实现碳中和/气候中和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能源基础设施、规划和监管进行改革。显然,未来能源基础设施的开发和运营需要在能源载体和部门之间进行更多协调。净零排放目标提高了对能源系统建模的要求。人们一致认为,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和电气化将是能源系统脱碳的基石,同时需要将 P2X 和 CCS 作为难以减排的消费领域的关键脱碳技术。因此,电力系统正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如何整合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同时确保系统在化石能源发电量极低情况下保持充裕性?电力部门模型需要与消费端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并应将 CCS 和 P2X 也纳入其中。建模分析对于确保成功的部门整合和能源载体之间的最佳协调至关重要。因此,本项目的目的是在概念层面上模拟自由化市场条件下的中国电力和天然气部门的整合,并评估系统整合(利用部门整合加强能源存储、P2X 和氢能部门)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影响和益处。6.2 CETO 2023 和 ECECP 净零碳基础设施项目中的建模6.2.1 概述本项目在 CETO 2023 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天然气基础设施、P2X 基础设施和完整的基础设施情景,如图 6.1 所示。CETO 2023 模型包括需求侧建模(在 LEAP 中)、电力、区域供热和合成燃料转换与供应(EDO 模型)、省级天然气价格预测,但不包括管道基础设施。图 6.1:基于 CETO 2023 CNS2 情景的变体及增强模型98 CETO 2023 模型假定中国能源系统有三种发展路径:基准情景(BLS):中国为全球 2 减排目标做出贡献,并在 2070 年左右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情景 1(CNS1):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和 2055 年实现能源系统碳中和的途径。碳中和情景 2(CNS2):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和 2050 年实现能源系统碳中和的途径。EDO 中的电力和区域供热模型见图 6.2 所示。ECECP 一期旗舰项目(ENTSO-E 中国输电系统规划建模演示)使用了 EDO 模型。该模型包括两个步骤:最低成本投资模型和每小时的调度模型。图 6.2:EDO 电力和区域供热模型不同能源部门间的综合净零目标对能源系统建模框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见图 6.3)。这就必须要对电力、天然气、绿色气体和绿色燃料(包括储存)的基础设施进行综合优化。图 6.3:EDO 电力和区域供热模型在这方面可以使用 OptiFlow 模型(见图 6.4)。OptiFlow 是一种通用工艺流程模型,可与 EDO 结合使用,从而填补电力、天然气、氢气、绿色气体、绿色燃料等不同能源部门耦合的空白。99图 6.4:OptiFlow 的特点OptiFlow 的关键组成部分是节点(=过程)和弧(=流)(见图 7.5)。“流”代表某物进出某一过程。“过程”表示某物被转化为其他形式,并允许有多个输入和输出,同时一致地表示不同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因此,Optiflow 采用了一种非常通用的建模方法,这对于表示新技术或新兴技术以及不同的可能配置情况非常有用。与 EDO 电力和区域供热模型的硬链接整合能够展现出部门整合考虑因素以及这些流程与电力部门之间联系的影响,从而反映出对电力系统平衡和系统充裕性的影响。图 6.5:OptiFlow 的关键组成部分图 6.6 显示了在 OptiFlow 中对过程与流进行设置和组合的灵活性。它还可以模拟区域间的传输。100图 6.6:OptiFlow 主要方面示意图OptiFlow和EDO/Balmorel之间的联系可根据需要灵活定义(见图6.7)。例如,工艺过程中的电力消耗、电力输出、热量消耗或从工艺过程中提取的热量、发电厂捕获的二氧化碳以及工艺过程后续的运输和消耗或运输二氧化碳到最终封存等。图 6.7:EDO(Balmorel)和 OptiFlow 之间的关联6.2.2 在 OptiFlow 模型中对天然气进行建模中国能源转型展望 2023 EDO 模型使用省级层面的天然气价格预测,但未直接体现管道基础设施。本项目在 ENTSO-E 和 ENTSOG 情景的基础上增加了天然气基础设施的表示。该模型考虑了国内天然气供应和存储能力、剩余消费量以及管道和液化天然气进口量。此外,还增强了二氧化碳、氢气、甲醇和氨等主要商品的基础设施表示,并通过与电力和供热的经济协同优化来确定管道容量。建模的目的是评估综合系统建模的影响,例如基础设施因素对 P2X 和 CCUS 作用的影响,以及天然气基础设施是否可用于强化氢能在净零能源系统中的作用。建模考虑了以下的流程和关联:液化天然气进口能力:指各省每个液化天然气终端的可用容量。101 管道天然气进口能力:指该省通过与国外连接的天然气管道的进口能力。天然气来源:指单个省份天然气开采的具体可用性。天然气管道:指考虑与其他省份的天然气管道相连及各省的接收和送出总量。天然气存储(exo):指现有的天然气存储能力;这一过程与天然气管道的双向流动有关,即天然气可以在储气库中储存或提取。天然气存储(endo):指未来的天然气存储能力,其功能类似于 exo。天然气本地消耗量:指单个省份的天然气消耗量,包括工业、运输和居民用途。这一数字包括该省所有的天然气消费,但不包括发电和供热(区域供热)。天然气到 EDO:表示 OptiFlow 和 EDO 模型之间的联系,前者表示商品流,后者表示用于发电和区域供热的天然气。图 6.8:天然气基础设施模型示意图6.2.3 在 OptiFlow 模型中对 P2X 和 CCUS 进行建模PtX 和 CCUS 分析的设置已经在第 6 章中进行了描述,建立在 CETO 2023 报告的基础上。该过程使用 OptiFlow(转换模块),EDO(电力和区域供热模块)和 LEAP(需求模块)。基于电力的燃料生产路径(P2X)如图 6.9 所示。相关过程和流可以在 OptiFlow 中与 EDO/Balmorel 共同建模。图 6.9:燃料生产路径1026.2.4 数据:中国能源系统中的 P2X、CCUS 和天然气各省天然气产量和需求量的历史数据以及各省现有天然气储量数据均基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据。需求预测基于中国能源转型展望。国内天然气产量的预测基于以下假设:在到 2060 年实现碳中和的政策背景下,中国不太可能在长期内拥有相当大规模的国内天然气产量,但可以将天然气作为一种过渡技术。因此,从 2023 年开始,国内天然气产量的最大值被设定为一个恒定值,并在 2060 年实现碳中和目标之前的二十年内有所下降。由于中国已承诺到 2060 年实现净零排放,因此在中国能源转型展望CNS2 情景中,剩余天然气需求会有所减少,一旦碳减排途径成为约束性条件,电力部门的天然气消费也将会被替代。从经济角度来看,此时对天然气基础设施进行新的投资是可行的。因此,我们预计从 2043年开始,国内天然气产量将随着天然气需求的下降而下降。此时,剩余天然气消费量和国内天然气产量将会持平。产量减少也是必要的,因为天然气价格下降(供应稳定且需求下降)将无法维持天然气供应行业发展所需的进一步投资。天然气模型考虑了省间天然气管道输送能力、天然气存储能力(包括注入、提取和容量)、管道和液化天然气进口的边界交换能力、预期的天然气供应情景(管道可用容量)、预期国内天然气生产情景,以及各省剩余天然气需求的分布。中国的部分能源基础设施数据(如液化天然气终端数据)基于贝克研究所(Baker Institute)20的中国能源地图,如图 6.10 所示。各省的天然气管网数据基于张等人的研究。21图 6.10:中国能源地图来源:Baker Institute,2023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严重依赖进口天然气来满足能源需求。这些进口天然气通过(现有、在建的或规划中的)管道输送,或通过沿海省份的 LNG 终端以液态形式输送。通过建有 LNG 终端的省份或与第20 Baker Institute(2023).Open Source Mapping of Chinas Energy Infrastructure.https:/www.bakerinstitute.org/open-source-map-ping-chinas-energy-infrastructure21 Zhang et al.(2022).Potential role of natural gas infrastructure in China to supply low-carbon gases during 20202050.Applied Energy.https:/doi.org/10.1016/j.apenergy.2021.117989103三国相连的管道基础设施来进口。中国现有的天然气管道与俄罗斯、缅甸和中亚相连。在模型中,这些跨境管道的状况以 Rystad Energy 提供的数据为基础,如表 6.1 所示。同样,中国跨境管道和 LNG 终端的接收能力和利用率也是基于 Rystad Energy 的预测。表 6.1:中国的跨境天然气管道 起点跨境管道状态起始年份管道输送能力(十亿立方米/年)俄罗斯“西伯利亚力量”1 号管道运行201938远东管道在建*202610“西伯利亚力量”2 号管道(途径蒙古)规划203050“西伯利亚力量”1 号管道扩建构想20286中俄西溪管道搁置-中亚中国-中亚管道 A 线运行200915中国-中亚管道 B 线运行201015中国-中亚管道 C 线运行201725中国-中亚管道 D 线在建*202630缅甸中缅管道运行201312*远东管道俄罗斯段已接近完工,中国段尚未安排。*吉尔吉斯斯坦段于 2014 年开工建设。来源:Rystad Energy Gas Market Cube6.2.5 情景设定为了了解综合建模的影响,我们考虑了一个参考情景和三个不同基础设施情景(见表 6.2):情景 0(SC0):这是一个参考情景(基于 CETO 2023 中的 CNS),没有上述管道基础设施表征,天然气消费(供热和供电部门)根据省一级的外生价格进行优化。这意味着各省之间 X 燃料的运输是基于可变的运输成本,即每单位距离的燃料成本,但不受管道容量的限制。情景 1(SC1):天然气基础设施包括通往第三国的管道、液化天然气终端和各省之间的管道限制,但不考虑 X-燃料管道基础设施,即 X-燃料的运输与基于 CNS2 的 CETO 2023 参考情景相同(不允许对天然气基础设施进行额外投资。这是因为从一开始,情景假设就描述了由于碳中和的要求,化石天然气的消费正在下降)。天然气管道基础设施被视为模型中第一年的初始情况,没有扩大基础设施的投资选项。情景 2(SC2):各省之间的二氧化碳、甲醇、氢气和氨气运输受到管道容量的限制。管道容量是作为未来投资选项确定的,但使用管道与不使用管道的经济成本在优化过程中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如果建立了管道容量,其利用率可能会很高。天然气管道基础设施的表示与情景 0 相同,即各省的天然气价格是外生的,但不包括整个天然气网络的天然气运输模型。情景 3(SC3):同时考虑天然气和 P2X 基础设施。不允许对天然气基础设施进行额外投资,只允许对氨、二氧化碳、甲醇和氢气基础设施进行额外投资。这是因为从一开始,情景假设就描述了由于碳中和的要求,化石天然气的消费正在下降。这种情景设置旨在回答有关不同建模方法影响的具体问题。首先,单独研究在情景中增加天然气管道基础设施的影响(例如,比较情景 1 和情景 0)。在 CETO 2023 报告的 CNS2 情景(情景 0)中,我们看到天然气的作用正在迅速下降。由于 CNS2 中的本地化天然气价格是在相当拥堵的系统中观察到的价104格的函数,因此当系统变得不那么拥堵或更加拥堵时,天然气运输的定价机制可能会发生变化。只对进口节点(即第三国管道进口或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施加天然气外生价格,并假设遵循特定的国内天然气生产情景,天然气将根据市场可用的进口量和系统中剩余天然气的使用价值(如在 EDO 中用于发电和区域供热)在模型中获得机会价值。在建模过程中,天然气网络的拥堵问题将作为限制因素考虑在内,从而在根据运输限制将天然气消费分配到不同省份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其次,将情景 2 与情景 0 进行比较,将显示包括管道容量和投资对二氧化碳、电制甲醇、氨和氢四种商品的利用和运输的影响。将完整基础设施的情景 3 与情景 0 进行比较,将显示包括管道容量和投资在内的影响(但请注意,这仅指二氧化碳和 X 燃料22基础设施的投资),以及对天然气和二氧化碳、电制甲醇、氨和氢四种商品的利用和运输的进一步影响。表 6.2:综合建模情景概览X 管道的可变成本运输天然气外生价格,不包括天然气管道基础设施情景 0情景 2(P2X-基础设施情景)包括天然气管道基础设施情景 1(天然气基础设施情景)情景 3(完整基础设施情景)6.3 结果本研究对自由化市场条件下中国电力和天然气行业进行了综合建模,以评估不同系统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影响/益处。下文将分三部分展示研究结果:首先,在建模方法中加入天然气管道基础设施的影响(比较情景 1、3 与情景 0)。其次,包括管道容量和投资对二氧化碳、电制甲醇、氨和氢四种商品的利用和运输的影响(比较情景 2 与情景 0)。第三,包括管道容量和投资的影响(但请注意,这仅包括对二氧化碳和 X 燃料基础设施的新增额外投资),以及对天然气和二氧化碳、电制甲醇、氨和氢四种商品的利用和运输的进一步影响(比较完整基础设施情景 3 与情景 0)。6.3.1 在模型中考虑天然气管道基础设施的影响天然气和电力基础设施的共同优化为能源系统中天然气使用的转型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一旦天然气基础设施到位,使用天然气的实际成本很低,往往远低于收回初始投资所需的电价。然而,政策的发展,如中国的碳中和目标,可能会使天然气的使用减少。在一个不拥堵的系统中,只有当基础设施处于闲置状态时,输气成本才会降低。相反,随着需求上升导致拥堵加剧,需要有长期稳定的消费前景来证明进一步的基础设施投资是合理的。本报告中的模型记录了能源转型期间的天然气消费模式。忽略了这一点的替代模型可能会无意中将基于现有基础设施和拥堵水平的天然气市场价格引入对拥堵水平完全不同的未来的预测。有些情景可能会显示天然气使用量在下降到净零之前会暂时上升。这些22 X 包括二氧化碳、电子甲醇、氨和氢气105模型可能隐含着对电网的进一步投资需求,而这些投资在净零背景下将变得多余。本模型细化了天然气需求侧的情况,纳入了 EDO 模型中电力和区域供热部门的需求以及 LEAP 模型中的其他天然气需求,从而展现了中国向净零目标转型过程中天然气的需求情况。天然气供应侧依赖于基本的国内供应估算,这对确定中国的天然气进口量至关重要,因此需要进一步详细分析。通过比较情景 0、情景 1 和情景 3 的模拟结果,可以看出增加天然气和 X 燃料管道基础设施对优化系统的影响。在净零排放目标下,假定天然气总需求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从图 6.11 中可以看出,在 2060 年前的 10 到 15 年,电力行业的天然气需求已经呈现下降趋势。图 6.11:电力和区域供热部门天然气消费的情景模拟结果在 SC0 和 SC2(不考虑天然气基础设施的两个情景)以及 SC1 和 SC3(考虑天然气基础设施的两个情景)中,可以观察到电力部门天然气需求的类似趋势。有趣的是,在考虑天然气基础设施的情景中,电力部门对天然气的需求要高得多。在 SC0 和 SC2 情景中,模型根据天然气历史价格(过去价格一直较高)来确定最佳需求,而在 SC1 和 SC3 情景中,模型则根据天然气基础设施来确定最佳需求。并且由于天然气基础设施已经建成,因此在这些情景中天然气的使用时间更长,但由于碳排放限制,到 2050 年发电领域对天然气的需求将逐步下降,并降至为零。图 6.12 和图 6.13 显示了天然气的平衡情况。图 6.12:天然气平衡(SC1)106图 6.13:中国能源系统的天然气供应情况(SC1)从图 6.12 和图 6.13 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天然气需求由国内生产满足,管道气进口和液化天然气进口作为补充。2043 年后,随着需求下降,国内产量和液化天然气进口量也会出现下降,而管道气进口则保持不变。图 6.14:管道气进口和 LNG 进口的变化情况管道气和 LNG 的进口情况在情景 1 和情景 3 下较为相似(见图 6.14)。LNG 的进口量几乎没有差异,而从国外进口的管道气也仅呈现微小差异。这意味着考虑 X 管道基础设施(情景 3)不会影响天然气进口(情景 1)。图 6.15 给出了在情景 3(完整基础设施情景)下 2060 年各省的天然气平衡概况。总体上看,各省之间的天然气流动明显较大,目的是优化天然气输送以满足需求。该结果支持将天然气基础设施纳入建模,从而获得基于容量和输气管网潜在拥堵情况的有效结果。107图 6.15:2060 年省级层面的天然气平衡(SC3)进一步就管道气进口来看,图 6.16 显示了黑龙江、新疆和云南三省与天然气出口国(SC1 和 SC3)的管道连接情况。由于天然气基础设施在 SC0 中没有体现,因此无法在此纳入情景结果。这说明了能源行业仅对电网建模的局限性,该模型考虑了天然气和 P2X,但没有包括基础设施的表示。实线表示三个省份的管道输送能力,虚线和点线表示不同情景下的管道利用率(使用的容量)。在黑龙江和云南,管道气进口从一开始就低于管道输送能力,并且进口量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通过新疆进口的管道天然气在 2035 年之前接近管道可用容量,之后随着需求下降而逐渐减少。由于假设进口管道气价格最低,因此通过新疆进口管道天然气的持续时间最长。随着消费量的下降,一般有足够的省际管道容量来支持西气东输。2045 年至 2057 年期间,通过新疆从中亚进口的管道气几乎保持不变。由于中国国内天然气产量下降,进口管道气将继续满足一定比例的天然气需求。图 6.16:进口管道气的变化情况1086.3.2 在模型中考虑 P2X 和二氧化碳基础设施的影响气体管道和电力线缆与其他的输送方式有所不同,按平准化成本计算,它们往往比卡车、轮船等其他运输方式更便宜。管道或输电线路建成后就相当于形成了一条输送走廊,相关商品可以以较低的可变成本在两点之间运输。在能源系统优化模型中表示此类输送情景时,有限的管道容量(将来可能会扩展)会为系统引入了一个动态因素,会产生不同的输送模式,这与简单地应以单位商品运输成本计算的方式不同。一方面,管道建成后,其利用率通常会很高。当然,除非促使管道投资的经济要求在管道投资后发生重大变化。另一方面,流量模式往往会被之前的管道投资所锁定。为了了解管道容量和投资(注意,模型只考虑二氧化碳和 X 燃料基础设施的新增额外投资)的影响,我们将仔细研究天然气以及二氧化碳、电制甲醇、氨和氢四种商品的利用和运输情况。为了解管道容量和投资对上述四种商品的利用和运输的影响,我们将情景 0 的结果与情景 2 和情景 3 进行了比较。氢能图 6.17:青海省氢气管道输送能力和年度流量一些省份的氢气管道利用率在基准情景(SC0)和基础设施情景(SC2 和 SC3)下存在显著差异,例如青海、四川和云南。在青海省,不同情景的建模结果显示出显著差异。图 6.17 中描述的氢气管道容量代表了从青海到其他邻近省份的所有氢气管道的总容量之和。同样,平均流量也是氢气流量的总和。图 6.17 显示,在 SC0 情景下,2035 年至 2060 年氢气输送能力保持不变23,而在两个基础设施情景(SC2 和 SC3)下,新建氢气管道的输送能力急剧增加。氢气的年平均流量与可用容量的流动形态一致。表 6.3 显示了氢气管道利用率,计算方法是用年流量除以可用容量。从表中可以看出,在 2030 年至 2060 年的所有年份中,基础设施情景(SC2、SC3)的利用率明显高于不考虑氢基础设施的情景(SC0)。23 在 SC0 情景中,由于不考虑物理传输,其容量被定义为在所示年份之前的最大传输量。109表 6.3:氢气管道利用率(青海省)氢气管道利用率(青海省)年份SC0SC2SC3203034a 4029 507 6023%表 6.4:电解槽和电制燃料生产过程的满负荷运行时间占比SC0(CNS2)2030204020502060电解槽(总)61de%碱性电解槽 AEC59HHW%质子交换膜电解槽 PEM26D36%固体氧化物电解槽 SOEC98000%氨合成9900%费托工艺0!I%甲醇合成100 xh%甲醇升级100wq%SC2(P2X 基础设施)电解槽(总)65UW%碱性电解槽 AEC64X7P%质子交换膜电解槽 PEM46#)!%固体氧化物电解槽 SOEC8500%氨合成100000%费托工艺6f1%甲醇合成100gq%甲醇升级100hq%SC3(完整基础设施)电解槽(总)64YUW%碱性电解槽 AEC63W7P%质子交换膜电解槽 PEM45 )!%固体氧化物电解槽 SOEC8500%氨合成100000%费托工艺5hX%甲醇合成100dq%甲醇升级100hq%表 6.4 显示了不同情景下中国全国范围内的电解槽和电制燃料生产过程的满负荷运行时间占比差异。除 2030 年外,与 SC0 相比,基础设施情景(SC2 和 SC3)下电解槽的平均利用率略低。这与基础设施的灵活性相对降低有关,从管道情况来看,这也表明不同省份间过度部署现象略有增加。一般来说,固体氧化物电解槽(SOEC)的满负荷时间更长,因为虽然它们比质子交换膜电解槽(PEM)和碱性电解槽(AEC)更昂贵,但效率也更高。就氨和甲醇而言,在所有情景和年份中,满负荷运行时间占比都超过了 64%,但这些商品在计算中只占很小的比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工艺的平均满负荷小时数会有所下降,原因可能是成本降低,也可能是因为它们在支持电力系统消费侧平衡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110二氧化碳在这些情景中,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设施主要安装在重工业地区,这些地区到 2060 年仍在排放二氧化碳。此外,碳捕集设施也可建在生物质发电厂附近,以便捕获二氧化碳并加以利用或封存,从而产生负碳排放。管道投资将这些地区与具有碳封存潜力的地区连接起来。图 6.18 显示了 2060 年各地区二氧化碳捕集的建模结果。虽然基准情景 0 与基础设施情景(SC2、SC3)下的模式非常相似,但在中国的华东地区,即浙江、上海、江苏、福建和安徽省,却有明显的不同。在 SC0 中,这些省份的工业二氧化碳捕集潜力仅得到部分利用。图 6.18:2060 年各地区的二氧化碳捕集量图 6.19:各省的二氧化碳平衡(SC3,2060 年)结果显示,根据模型估算,就发电厂二氧化碳捕集而言,2060 年黑龙江、河南、山东和广东等省的捕集量尤其高,而就工业二氧化碳捕集而言,河北的捕集量最为突出。在考虑和不考虑天然气和 P2X 管道基础设施(SC3 和 SC0)的情况下,这种模式是相似的。这些省份都是高负荷中心。在 SC0 中,假设111黑龙江、河南、山东和广东没有省外二氧化碳输入。图 6.19 支持这一解释。该图描述了 2060 年 SC3 情境下的二氧化碳平衡概况,显示了二氧化碳外省输入、捕集、本省输出和封存的情况。小部分二氧化碳被用于 X 燃料的加工。由此可见,碳捕集和外省输入量大的省份通常碳封存价值也更高。很明显,中部、北部和南部的高负荷省份是二氧化碳的输入省份,而东北和西北地区的省份则以输出为主。6.3.3 在模型中考虑天然气和 P2X 基础设施的影响从模型中可以明显看出,管道表示反映了不同能源商品运输形式之间的竞争。输氢是输电的替代形式,而对一种能源形式的基础设施投资也会影响其他的能源形式。图 6.20 显示了情景 0(CNS2)和情景 3(完整基础设施情景)中输电容量的建模结果。在 2035 年之前,情景 3 下 的省内输电容量高于情景 0,而在 2050 年和 2060 年,情景 3 的输电容量低于情景 0。两种情景都考虑了电网基础设施,但只有情景 3 考虑了天然气和 P2X 基础设施。在情景 3 中,中国中部地区在整个时间框架内建设了更多的输电能力。这可能反映了电网投资是在较早的阶段进行的,当时考虑的是完整的基础设施,此外,在稍晚的年份,由于主要是以氢气的方式运输而不是电力,因此对输电容量的要求较低。图 6.20:SC0 和 SC3 情境下的省内输电能力与省内输电容量一样,如果考虑到天然气和 P2X 基础设施,省间输电容量(图 6.21)在所有时间跨度上都相对较低。图 6.21:SC0 和 SC3 情境下的省间输电容量112结果显示,如果将天然气和 P2X 基础设施考虑在内(情景 3),那么所需的省际输电容量则相对较低。从图 6.22 中氢气管道容量的结果来看,2060 年氢基础设施的容量略高。有趣的是,在情景 3 中,从2035 年到 2060 年,西北部的氢气管道容量增加,而北部的氢气管道容量减少。很明显,新疆、青海和甘肃等具有较高可变可再生能源潜力的省份安装了氢气基础设施,以满足当地和京津冀等消费较大省市的需求。图 6.22:SC0 和 SC3 情境下的氢气管道容量1137.讨论和结论本项目的前身,中欧能源合作平台一期合作项目“ENTSO-E 电网规划模型中国演示”24,侧重于在中国电网规划过程中使用 ENTSO-E 方法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在先前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本项目扩展了综合能源系统方法的概念,以突出综合系统建模方法的影响。认识到可再生能源整合的潜在效益,本研究探讨了整合多个能源部门的协同作用与机遇。通过采用综合的方法,可以使加强部门耦合的潜力得以释放,从而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无缝整合,并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系统的整体效率。通过这种综合全面的分析,本报告旨在为如何以最佳的方式优化系统规划流程,实现更具可持续性和韧性的能源未来提供有价值的见解。研究结果表明,综合能源系统方法可以提高效率、促进可再生能源整合、提高系统灵活性和韧性、实现部门整合和电气化、优化成本,并能为协调的政策和规划工作提供支持,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更有效地实现脱碳目标。将考虑物理传输基础设施的情景(SC1、SC2、SC3)与不考虑物理天然气和 X 管道的情景(SC0)进行比较,可以突出综合建模方法的优势。我们模型中的管道代表反映了能源商品不同运输形式之间的竞争。第 6 章的分析结果表明,在电网层面,完整基础设施情景(SC3)的输电容量要低于仅将电网视为基础设施优化目标的情景(SC0)。与此同时,我们还观察到氢气基础设施容量的变化:在可再生能源潜力大的省份将建设更多的氢气管道容量,以便将氢气输送到能源消耗较大的省份。此外,天然气用于发电的情况在模型中也有很大不同,这取决于是否考虑了天然气管道基础设施。在考虑天然气管道的情景(SC1 和 SC3)中,使用天然气进行发电的机率较高,因为天然气基础设施已经建成,只要在经济上是更好的选择,并且控制在排放限制范围内,天然气发电就是很好的选择。在增加 P2X 基础设施方面,模型结果表明,在考虑到物理传输基础设施的情景中,X 管道的利用率明显更高。这是因为管道一旦建成,就可以几乎零成本地使用。青海省的结果就说明了这一点,不同情景的模拟结果呈现显著差异。在 2030 年至 2060 年期间的所有年份,考虑基础设施的情景(SC2、SC3)中的氢气管道容量和利用率都明显高于不考虑氢气基础设施的情景(SC0)。在所有情景中,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设施都将主要部署在重工业地区,这些地区到 2060 年仍会产生二氧化碳排放。此外,碳捕集设施还可以安装在生物质发电厂,以便捕集、利用或封存二氧化碳,实现负碳排放。管道投资将捕获的二氧化碳与具有碳封存潜力的地区连接起来。一般来说,碳进口量大、碳捕集量大的省份具有较高的碳封存潜力。很明显,华中、华北和华南的高负荷省份是二氧化碳的受入省份,而东北和西北的省份则更偏向送出。就可再生能源和氢气之间的联系而言,模型显示西北地区正在建设更多的氢气管道容量,而华北的氢气管道容量则相对较少。这表明,新疆、青海和甘肃等可再生能源潜力大的省份是安装氢气基础设施的理想选择,既能满足当地需求,又能将氢气运往京津冀等消费较大地区。这些例子表明,综合系统方法能更好地体现现有资源并确保其得到充分利用。这有助于能源系统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转型,从而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24 http:/www.ececp.eu/en/entso-e/114在寻求实现净零排放目标时,能源系统建模通常侧重于电力部门,这是因为人们已经了解了如何使电力系统脱碳,也了解其相关的成本和挑战。然而,要解决难以减排领域的排放则需要以综合性的视角关注能源供应链、资源、技术、系统效率和部门偶合。如本报告分析所示,只有在投入成本低、价值流得以整合的情况下,P2X 和 CCUS 才具有成本效益。碳捕集与封存被视为实现电力行业负排放问题的主要手段,但其成本高昂且耗能较大。然而,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些方法也为增强系统灵活性以支持能源转型提供了机会。要以合理的经济成本实现零碳的能源系统,优化利用和发展关键能源基础设施至关重要。为此,需要联合优化天然气和电力基础设施,这样才能确保最有效地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并影响天然气作为过渡燃料的使用。实现净零碳能源系统还需要大量新的基础设施和投资。通过展示中国电力、天然气和 P2X 行业的综合建模方法,本项目加强了我们对中国未来在能源基础设施投资、运营规划和监管方面需求的了解。中欧能源合作平台(ECECP)B2.6 项目“净零碳基础设施投资与技术”的最终报告不仅展示了综合能源系统建模的实施情况,还展示了中欧团队在能源建模合作方面的成功实践。项目团队认识到,只有通过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推动能源系统向气候中和转型。实现净零能源系统的时间非常有限。如果每个国家都自行开发技术,将很难实现目标。没有中国,欧盟将无法实现其气候目标,而中国要实现气候目标也需要世界其他国家的支持。115附件缩略词CAGR复合年增长率CEC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CETO中国能源转型展望CNREC/ERI中国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能源研究所CONE新进入成本CCUS碳捕集、利用和封存DEA丹麦能源署ECECP中欧能源合作平台EENS期望缺供电量EV电动汽车G2P燃气发电LNG液化天然气LOLE缺电时间期望MOHURD住房和城乡建设部NECP国家能源和气候计划P2C电转化工品P2F电转燃料P2G电转气P2H电转热P2L电转液体燃料P2P电-氢-电P2X/PtX电转 X(电力多元转换)RE可再生能源SGERI国网能源研究院SoS能源供应安全TSO输电系统运营商TYNDP十年网络发展计划(由 ENTSO-E 和 ENTSO-G 共同制定)VOLL失负荷价值VRE可变可再生能源116图片目录目录图 2.1:向碳中和转型的能源安全需求.2图 2.2:不同的电力系统灵活性资源概览.3图 2.3:电力行业与其他行业的紧密关系.3图 2.4:2019 年中国建筑行业碳排放总量.4图 2.5: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4图 2.6: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增长情况.5图 2.7: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量渗透率.5图 2.8:中国充电桩保有量.6图 2.9:水泥、钢铁、合成氨和乙烯生产的排放很难减少.6图 2.10:工业脱碳情景.7图 2.11:P2X 技术路线.8图 2.12:负荷侧电氢协同.9图 2.13:电源侧电氢协同和输电.9图 2.14:电源侧电氢协同和输氢.10图 2.15:虚拟电厂示意图.10图 2.16:不同储能技术的效率和能量损失示意图.11图 2.17:截至 2021 年底全球 CCUS 设施分布.12图 3.1:中国能源系统情景概览.14图 3.2:中国电力需求预测.14图 3.3:不同情境下的电源结构.15图 3.4:低碳和深度脱碳情景.16图 3.5:深度脱碳情景下中国各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17图 3.6:中国能源电力发展展望 2020 情景.18图 3.7:三种情景下各部门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020 年).19图 3.8: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年度报告(2021 年)情景.20图 3.9:2020 年中国能流图.21图 3.10:CETO 能源系统建模套件.22图 3.11:碳中和情景下到 2060 年的终端能源消费总量.23图 3.12:主要终端部门电气化率的发展情况.23图 3.13:CNS2 情景中 2020-60 年主要终端部门和用于制氢的电力消费总量(TWh).24图 3.14:2020-60 年电力行业的装机容量(GW).24图 3.15:2020-60 年间不同电源的发电量(TWh).25图 3.16:2035 年冬季电力系统的小时级电力平衡(CNS2).26图 3.17:2060 年冬季电力系统的小时级电力平衡(CNS2).26图 3.18:2025 年中国各区域内部和区域间的电力输送(CNS2).27图 3.19:2060 年中国各区域内部和区域间的电力输送(CNS2).27图 3.20:ENTSO 近期情景报告.29图 3.21:通用 TYNDP 情景概述.29图 3.22:通用情景(TYNDP 2020)对传输规划至关重要.30图 3.23:电力和天然气关联情景.30图 3.24:欧盟委员会情景.31图 3.25:ENTSO 模型与欧盟委员会模型的对标情况.32图 3.26:电力需求对标情况.32图 4.1:丹麦的电力安全评估是主管当局与系统运营商之间的相互作用.35图 4.2:2030 年基本情景下旋转备用与可变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对比.37117图 4.3:2050 年基本情景下旋转备用与可变可再生能源容量对比.38图 4.4:基本情景下储存需求评估.38图 4.5:新能源出力占系统总用电负荷的比例预测.39图 4.6:风电标杆电价.39图 4.7:光伏发电标杆电价.40图 4.8:电源侧、电网侧和负荷侧的机会.40图 4.9:2050 年中国峰谷负荷及净负荷差异时序图.41图 4.10:2050 年中国峰谷负荷和净负荷差异柱状图.41图 4.11:2035 年(左)和 2050 年(右)华北地区典型日负荷曲线.42图 4.12:负荷的日峰谷差.42图 4.13:净负荷的日峰谷差.43图 4.14:电力系统中的灵活性资源.43图 4.15:P2X 技术路线.44图 4.16: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左轴)及增速(右轴).45图 4.17:中国化石能源对外依存度.45图 4.18: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机制.46图 4.19:中国能源系统转型面临的主要挑战.47图 4.20:全球主要国家用电量,不包括中国和美国。红色一栏代表中国每年新增的用电量。.48图 4.21:光伏功率曲线与负载功率曲线不匹配.48图 4.22:调节/灵活供电装机容量低于计划目标.49图 4.23:各国可再生能源和灵活发电容量占比(仅包括抽水蓄能和燃气轮机).49图 4.24:中国及部分省份的可变可再生能源发电容量占比及弃风弃光率.50图 4.25:制造业上游(右轴)、中游和下游(左轴)的 PPI 同比变化.50图 4.26:制造业上游、中游和下游部门对 PPI 同比变化的贡献.51图 4.27:电力系统扩展的基本概念.51图 4.28:电力系统的理论最佳规模.52图 4.29:电力行业自由化前后的电力系统规划.52图 4.30:欧洲电力系统规划:发电、输电和供应安全.53图 4.31:可再生能源占全球年新增装机容量的份额.53图 4.32:可再生能源整合对可调度电源覆盖的净负荷曲线的影响.54图 4.33:考虑可变可再生能源的系统扩展的短期变化(概念筛选曲线).54图 4.34:考虑可变可再生能源的系统扩展的长期变化(概念筛选曲线).55图 4.35:系统安全包含资源充裕性和系统可靠性.55图 4.36:欧盟国家充裕性标准.56图 4.37:最佳缺电时间期望.57图 4.38:欧洲资源充裕性评估(ERAA).57图 4.39:欧洲资源充裕性评估的一些重要特征.58图 4.40:欧洲资源充裕性评估的其他新特征.58图 4.41:欧洲资源充裕性评估方法示意图.59图 4.42:样本年的构建.59图 4.43:使用 250 个停电样本年进行蒙特卡洛计算的示例.60图 4.44:欧洲的容量补偿机制(CRM)实施情况.60图 4.45:2025 年各国 LOLE 估值,无经济可行性评估、无容量措施.61图 4.46:2025 年各国 LOLE 估值,含经济可行性评估、无容量措施.62图 5.1:CCUS 技术发展概述.65图 5.2:CCUS 时间表.66图 5.3:1.5目标下 2020-2050 年 CCUS 应用领域预期变化.67图 5.4:CCUS 工艺链示意图.67118图 5.5:碳利用技术概览.68图 5.6:截至 2021 年底全球 CCUS 设施分布.69图 5.7:中国的碳捕集技术.70图 5.8:中国的二氧化碳运输技术.71图 5.9:中国的二氧化碳利用技术.71图 5.10:中国二氧化碳封存潜力图.72图 5.11:中国发电厂首个二氧化碳利用 CCUS 项目.73图 5.12:中国 CCUS 的主要障碍.74图 5.13:CCUS 项目成本曲线分析的评估框架.75图 5.14:适宜部署 CCUS 的燃煤电厂分布情况.75图 5.15:煤电机组 CCUS 改造的成本曲线.76图 5.16:CCUS 发展的愿景及目标.76图 5.17:短期 CCUS 发展任务.77图 5.18:CCS/CCUS 应用潜力.77图 5.19:燃烧后捕集改造的 100 MWth 生物质锅炉的能量平衡.79图 5.20:500MW 生物质锅炉燃烧后捕集改造碳成本估算.80图 5.21:丹麦技术目录中的碳运输示意图.80图 5.22:丹麦技术目录中的碳运输链示例.81图 5.23: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运输和注入/封存各要素之间的关系.81图 5.24:丹麦技术目录中的碳封存选择示例.81图 5.25:绿氢的生产成本.83图 5.26:绿氢基地发展蓝图.83图 5.27:有关绿氢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84图 5.28:区域电氢协同的部分研究成果.84图 5.29:输电和输氢情景.85图 5.30:CCUS 和绿色燃料概述.86图 5.31:输入、合成流程及 P2X 产品概览.86图 5.32:P2X 转换效率-100%输入功率的剩余功率.87图 5.33:运输领域各类绿色燃料的效率比较.87图 5.34:欧洲工业领域电气化潜力比较(不包括运输行业).88图 5.35:P2X 系统整合的重要性.88图 5.36:电转液态燃料和电转甲醇.89图 5.37:绿氨工厂:零碳排放.89图 5.38:P2X 工艺的碳排放 .90图 5.39:P2X 需要额外的可再生能源发电.90图 5.40:迈向气候中和的欧洲氢能战略.91图 5.41:促进欧洲氢能发展的举措.91图 5.42:2030 年欧洲各领域的氢气使用量.92图 5.43:中国能源转型展望内容概览.93图 5.44:广东和青海的 P2X 比较研究.93图 5.45:OptiFlow 中用于 P2X 分析的模型设置.94图 5.46:电价对电解槽投资的影响.94图 5.47:部分甲醇工艺.95图 5.48:过早引入 P2X 会导致煤炭消耗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95图 5.49:如果无法获得低碳电力,部署 P2X 可能会导致碳排放量增加.96图 6.1:基于 CETO 2023 CNS2 情景的变体及增强模型.97图 6.2:EDO 电力和区域供热模型.98图 6.3:EDO 电力和区域供热模型.98119图 6.4:OptiFlow 的特点.99图 6.5:OptiFlow 的关键组成部分.99图 6.6:OptiFlow 主要方面示意图.100图 6.7:EDO(Balmorel)和 OptiFlow 之间的关联.100图 6.8:天然气基础设施模型示意图.101图 6.9:燃料生产路径.101图 6.10:中国能源地图.102图 6.11:电力和区域供热部门天然气消费的情景模拟结果.105图 6.12:天然气平衡(SC1).105图 6.13:中国能源系统的天然气供应情况(SC1).106图 6.14:管道气进口和 LNG 进口的变化情况.106图 6.15:2060 年省级层面的天然气平衡(SC3).107图 6.16:进口管道气的变化情况.107图 6.17:青海省氢气管道输送能力和年度流量.108图 6.18:2060 年各地区的二氧化碳捕集量.110图 6.19:各省的二氧化碳平衡(SC3,2060 年).110图 6.20:SC0 和 SC3 情境下的省内输电能力.111图 6.21:SC0 和 SC3 情境下的省间输电容量.111图 6.22:SC0 和 SC3 情境下的氢气管道容量.112120表格目录目录表 3.1:情景设置主要参数(2021 年).17表 3.2:情景设置主要参数(2020-21).18表 3.3:情景设置主要参数(2020-22).19表 3.4:情景设置主要参数.20表 3.5:CNS2 情景中灵活性技术的装机容量(GW).25表 3.6:TYNDP 2022 情景框架.31表 4.1:电力安全相关的主要术语及定义.34表 4.2:电力系统趋势及其对电力安全各方面的潜在影响.34表 4.3:需求预测假设(2020-50 年).36表 4.4:2030 年和 2050 年发电结构假设.36表 4.5:各类灵活性资源的优缺点.44表 4.6:现代能源体系 十四五 发展目标.46表 5.1:碳捕集技术的关键参数(中国).68表 5.2:2025-2060 年 CCUS 技术的成本.72表 5.3:中国电力行业的 CCUS 项目.73表 5.4:欧盟 CCUS 监管框架.78表 5.5:欧盟 CCUS 资助框架.78表 5.6:丹麦碳捕集技术目录.79表 5.7:P2X 主要技术.82表 5.8:欧盟 2030 年氢能目标.92表 6.1:中国的跨境天然气管道.103表 6.2:综合建模情景概览.104表 6.3:氢气管道利用率(青海省).109表 6.4:电解槽和电制燃料生产过程的满负荷运行时间占比.109121中欧能源合作平台由欧盟资助86-1065876175infoececp.eu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 2 号,银泰中心 C 座 31 层,3123&3125,100022www.ececp.eu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11 127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10000条  共500
前往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