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用时:46ms

经济发展报告-PDF版

您的当前位置:上海品茶 > 消费行业 > 经济发展
  • 中国银行研究院: 中国经济“通缩”之辩(2024)(13页).pdf

    伦敦经济月刊(2013 年 1月)2013 年 1 月 18 日 中银研究产品系列 经济金融展望季报 中银调研 宏观观察 银行业观察 国际金融评论 国别/地区观察 作 者:范若滢 中国银行研究院 电.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2-25 13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育娲人口研究: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43页).pdf

    梁建章,黄文政,何亚福 育娲专家团队 2024/2 本报告的 2022 版发布于 2022 年 2 月,主要采用中国统计年鉴 2020有关全国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数据以及各种物价来估算各种育儿费用。本.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2-24 43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博鳌亚洲论坛:博鳌观潮:十年共建“一带一路”(2023)(195页).pdf

     博鳌亚洲论坛博鳌观潮:十年共建“一带一路”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2023 年 10 月CONTENTS目 录博鳌声音 十年共建“一带一路”03重要论述“一带一路”的经济成长性 11 回首过去 展望未来:东.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2-24 195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出海行业深度:市场现状、破壁思路、产业链及相关企业深度梳理-240208(30页).pdf

    1/30 2024 年年 2 月月 8 日日 行业行业|深度深度|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报告 慧博智能投研 出海行业深度:出海行业深度:市场现状、破壁思路、产业市场现状、破壁思路、产业链及相关企.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2-19 30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克而瑞:2023年全国产城形势发展年度报告(24页).pdf

    克而瑞克而瑞产城发展部产城发展部20242024-0101-1111增速高于目标,经济持续向好,三产重新成为最大推动力近5年GDP规模及增速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预计全年增速,高于预期目标近18个季度GDP环比增速变化环比持续增长,整体呈现波动弱复苏3.9 10.4 6.4 10.5 5.0 32.6 43.3 38.9 47.7 31.9 63.5 46.3 54.7 41.8 63.1 200222023Q1-3一产二产三产近5年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三产贡献率已恢复到疫情前水平98.65 101.36 114.92 120.47 126.66.0%2.2%8.4%3.0%5.2%0.0%1.0%2.0%3.0%4.0%5.0%6.0%7.0%8.0%9.0%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200222023E国内生产总值(万亿)可比价增速(%)1.5%1.4%1.3%-10.4.5%3.4%2.6%0.7%1.2%1.7%0.8%-2.3%3.7%0.8%2.3%0.5%1.3 19Q22019Q32019Q42020Q12020Q22020Q32020Q42021Q12021Q22021Q3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工业消费拉动增长,是经济“压舱石”,制造业和基建将继续带领投资复苏近5年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消费拉动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高于疫情前水平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工业投资引领(),房地产投资拖后腿(),基建投资仍有余力()58.6(6.8)58.3 32.8 83.2 28.9 81.5 19.8 50.1 29.8 12.6 25.3 21.9 17.1(13.0)200222023Q1-3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5.9-1.8 3.5 10.6 18.4 12.7 3.1 2.5 4.6 5.5 7.6 10.1(10)(5)051015202022年11月2022年12月2023年1-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今年有望持续恢复5.3 5.1 5.5 5.1 4.7 4.0 3.8 3.4 3.2 3.1 2.9 2.9 0123456工业制造业加速恢复,高技术制造业全球市场竞争力增强2023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海关总署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下半年环比持续增长,制造业增速更快不同年份中国前10大重点出口商品变化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显著提高,表明高技术制造业竞争力显著提升,有能力争夺全球市场工业2.2 1.3 2.4 3.9 5.6 3.5 4.4 3.7 4.5 4.5 4.6 6.6 0年商品金额(亿美元)服装及衣着附件1770.891770.89自动数据处理设备1199.691199.69笔记本电脑1107.951107.95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1069.821069.82集成电路877.25877.25农产品671.13671.13家具及其零件518.34518.34液晶显示板358.60358.60塑料制品353.01353.01贵金属或包贵金属首饰289.00289.002018年商品金额(亿美元)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零部件1719.751719.75服装及衣着附件1576.331576.33电话机1421.991421.99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1190.981190.98运输工具1181.081181.08金属制品1024.111024.11农产品793.23793.23仪器仪表714.75714.75钢材606.01606.01汽车零部件550.23550.232023年1-11月商品金额(亿美元)电子元件2300.822300.82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零部件1703.451703.45电工器材1672.201672.20服装及衣着附件1451.981451.98文化产品1332.961332.96手机1256.241256.24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1233.631233.63汽车927.06927.06塑料制品910.73910.73农产品895.44895.44制造业企业亏损收窄,生产延续扩张,整体好于去年同期规上工业企业各月累计营收与利润总额同比增速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营收保持微增,亏损幅度持续收窄月单月份利润增幅接近制造业PMI指数景气水平有所回落,但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高于临界点生产指数生产指数仍高于临界点,新订单指数明显好于去年同期(25)(20)(15)(10)(5)05102022年1-11月1-12月2023年1-2月1-3月1-4月1-5月1-6月1-7月1-8月1-9月1-10月1-11月营收同比增速利润总额同比增速47.0 49.0 46474849505152532022年12月2023年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44.6 50.2 4045505560新订单指数43.9 48.7 40455055工业重资产业务,开发运营商愈发不敢拿地,投资加速回归一二线园区开发运营商拿地量(亩)数据来源:克而瑞产城数据库473,864 414,844 2000002500003000003500004000004500005000002022年2023年成交量上,拿地规模同比下降21.57u.04.49y.61%产业运营商产业企业其他园区开发运营商拿地占比内圈为2022年工业用地拿地占比,外圈为2023年拿地占比上,下降 个百分点51FIT%0 0Pp0 22年2023年其余城市一二线城市园区开发运营商拿地占比城市选择上,一二线是主阵地回顾划出重点展望轻资产业务,以委托运营模式为主,头部企业加快全国布局园区开发运营商开展轻资产业务占比数据来源:克而瑞产城数据库、上市企业年报56%0 0Pp 22年2023年超企业拓展轻资产业务,民企更为热衷,比重高达29.607.103.30%一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四/五线城市园区开发运营商参与轻资产业务方式委托运营是主流服务模式,风险相对更低,双方认可度相对更高某头部园区企业轻资产进入城市能级占比投入成本低、进入门槛低,城市进入没有明显限制27.3D.0$.2%4.5%0 0P%全流程服务委托招商运营品牌管理输出承租运营“二房东”回顾划出重点展望市场表现,出租率与租金双降,但厂房产品整体更抗跌2022-2023年三季度典型城市研办类园区空置率与租金数据来源:克而瑞产城数据库研办类园区空置率较厂房类高 个百分点,租金下滑趋势更为明显2022-2023年三季度典型城市厂房类园区空置率与租金上海、深圳、苏州等制造业大市的厂房类项目出租率、租金抗跌能力更强0.000.501.001.502.002.503.003.500.0%5.0.0.0 .0%.0%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武汉杭州苏州2022年空置率2023年空置率2022年平均租金(元/天)2023年平均租金(元/天)0.000.200.400.600.801.001.201.401.600.0%5.0.0.0 .0%.0%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武汉杭州苏州2022年空置率2023年空置率2022年平均租金(元/天)2023年平均租金(元/天)回顾划出重点展望企业经营,租售收入大减,整体营收由增转降2019-2023年上市园区开发运营企业整体营收及增速整体营收迎来近五年的首次下滑预期同比大幅下降2019-2023年上市园区开发运营企业租售、服务收入变化情况尽管服务收入仍处在增长势头,但租售收入大幅下降,是收入有增转降的主要原因1453 1821 2198 2466 2130-20.0%-15.0%-10.0%-5.0%0.0%5.0.0.0 .0%.00.0001,0001,5002,0002,5003,000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E企业营收(亿元)增速-20.0%-10.0%0.0.0 .00.0.0P.0 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租售收入增幅服务收入增幅数据来源:克而瑞产城数据库、上市企业年报回顾划出重点展望“产业保障房”即将上市,但过量供应将严重冲击原有市场部分城市“产业保障房”建设目标数据来源:克而瑞产城数据库、政府官网“产业保障房”的出现反映地方政府留住优质企业的迫切心情,也让园区开发商追求单项目高利润变得更为困难珠海、深圳、东莞“产业保障房”供应量与全市产业载体整体供应(万)年均目标供应量至少达到当地产业载体全年供应量的,最高达到城市产业保障房建设目标珠海两年内统筹建设2000万的产业发展新空间,同时控制租金东部片区20元/月/,西部片区15元/月/深圳将连续五年每年提供不少于2000万“高品质、低成本、定制化”厂房空间,同时租赁价格年涨幅5%,并控制租金35元/月/东莞五年内打造不少于5000万“高品质、低成本产业空间”,“成本 微利”确定租售价格838 1350 667 1000 1000 400 0.0 .0.0.0.00.00.00.0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珠海东莞深圳全市整体供应量保障房年均供应量保障房供应量占全市比重划出重点回顾展望园区要求“主题化”,但“主题跟风”一样面临同质化竞争数据来源:克而瑞产城数据库、企查查全国生物制品企业每年新增注册量统计疫情三年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成为热点,每年新增企业注册量均超过万家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市场统计生物医药主题产业园跟风大量上市,造成空置率迅速提升至上海生物医药园区租金统计“主题跟风”反映出短期投机思维,而非长期产业思维-15%-10%-5%0%5 %g89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新增企业注册量(万家)增长率0%5 %0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市场总建面(万)新开园建面(万)空置率0.01.02.03.04.05.06.0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研发办公租金生产厂房租金划出重点回顾展望“工业上楼”全面铺开,产品、招商、运营都须解决新课题数据来源:克而瑞产业研究院、政府官方网站华东“工业上楼”开始加快实施华北“工业上楼”也进入到标准制定阶段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上楼”适合度工业要实现真正上楼,产业条件是基础,产品要素是前提运营须解决垂直空间内的交通秩序、三废处理等新问题上海市关于推动“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的若干措施推动轻生产、低噪音、环保型企业“工业上楼”,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建设万平方米“智造空间”项目适用产业综合用地()政策,允许混合配置工业、研发、仓储、公共服务配套用途等功能,主导功能以工业、工业和研发混合为主。2023年重点城市发布的“工业上楼”政策汇总上海关于推动“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的若干措施苏州鼓励“工业上楼”工作试点方案深圳“工业上楼”项目审批实施方案佛山鼓励“工业上楼”十条措施青岛崂山区推动“工业上楼”工作的指导标准及政策措施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与时尚高端装备绿色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海洋产业首层21%0s2%q%低楼层(2-4层)27%03E%能上楼(5-15层)520UR0%环保安全“工业上楼”产品五大要素减震隔震工艺要求垂直交通设备载重划出重点回顾展望绿色低碳产业园将成标配,未来需要算好“三本账”数据来源:江苏省自然资源厅、上海市节能环保服务业协会政府已经开始将生态保护与土地使用权出让挂钩,“绿色低碳”将是园区必选项江苏省工业用地配置政策使用指引探索附带生态保护修复条件供地,采取“生态保护修复土地有偿使用 产业导入”的方式,将生态保护修复方案、相应的土地供应方案和支持政策等一并公开,通过竞争方式确定生态保护修复主体暨土地使用权人,并签订生态保护修复协议和土地有偿使用合同,明确修复要求、各方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对社会资本投入并完成修复的,在同等条件下,该生态保护修复主体在土地使用权公开竞争中具有优先权。各地将加速编制零碳园区标准和规范园区需要兼顾财务账、产业账、生态账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基础设施与产业交通系统低碳公共交通比例二选一充电桩设施比例低碳物流运输比例低碳出行比例建筑系统绿色公共(工业)建筑超低能耗建筑二选一零碳(近零碳)建筑低碳产业绿色产品二选一节能产品资源再利用企业绿色工厂比例零碳工厂比例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能源与循环利用能源系统可再生能源占比分布式供能系统余热/余冷/余压利用率循环再利用产品再生利用率固废资源化再利用率低碳管理与技术碳管理零碳园区推进工作机构零碳发展相关专项资金/政策企业温室气体盘查比例碳汇技术采用CCUS技术二选一建设生态碳汇绿化率碳信用与绩效碳信用自主开发项目抵消量购买碳信用抵消量碳绩效年碳排放强度下降率单位碳排放产值贡献上海零碳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划出重点回顾展望分割销售政策放宽,但政府用四道保险确保“不是一锤子买卖”2023年部分城市新出台工业生产用房产权分割转让政策数据来源:各地方政府官网部分城市对于工业生产用房的分割销售比例有所放宽,最高可达政府对于工业生产用房分割转让限制和要求政策放宽不意味着回归传统“销售时代”四道保险让分割转让变为全周期监管的资产多次转移城市政策名称分割转让政策要点成都关于推动“工业上楼”的实施意见企业新建成并持有的标准厂房以及“链主”企业自建的多层或高层厂房,自持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0%广州关于支持工业厂房建设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产业用房分割转让比例可在不超过总计容建筑面积在扣除配套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计容建筑面积后的60%基础上适当放宽东莞“工改M1”项目工业生产用房产权分割及分割转让不动产登记实施细则(试行)现代化产业园区内“工改M1”项目工业生产用房最高分割转让比例为100%。存量“工改M1”项目最高分割转让比例为70%郑州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微企业园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工业地上新建的小微企业园开发主体自持比例不低于20%1开发商要求总资产产业园项目开发运营经验标杆项目税收产值水平2销售对象郑州市对销售对象限定为同行业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生产性服务配套企业3销售方式采取先租后售、弹性租期出售等方式出售给优质制造业企业4强制回购购房企业具备违约行为的,开发运营单位有权按原购房总价的XX%回购总部用房。划出重点回顾展望产业园RETIs市场表现不佳,园区资管模式短时间难成主流各产业园REITs产品2023年二级市场收益率对比数据来源:WIND,克而瑞产城整理受底层资产项目出租率和收入下行影响,产业园累计收益率集体转负,未能体现抗通胀、抗周期价值不同REITs产品2023年二级市场收益率对比保障房、清洁能源表现明显优于产业园,随着消费类基础设施上市,产业园将面临更多竞争-42.91%-23.23%-25.68%-31.48%-17.64%-11.80%-28.38%-13.34%-45.70%蛇口产园合肥高新和达高科张江REIT湖北科投临港REIT东吴苏园东久REIT中关村-28.97%-28.04%0.00%-15.64%-0.79%-19.73%产业园REITs仓储物流REITs保障房REITs生态环保REITs 清洁能源REITs 高速公路REITs划出重点回顾展望经济向好,需求回暖,园区市场将触底反弹未来3年全国产业园区累计开发体量预测未来 年全国产业园新增开发面积预计超过亿方累计开发面积达到亿方未来3年全国产业园区租售市场规模预测未来 年一手销售市场规模稳定在亿元左右租赁市场将成为主流,市场总规模将超万亿元47.50 51.52 55.65 59.90 3.90 4.02 4.13 4.25 00702023E2024E2025E2026E产业园累计开发面积(亿)产业园新增开发面积(亿)4007.67 4524.92 5104.76 5763.26 4617.13 4595.37 4560.10 4418.00 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2023E2024E2025E2026E租赁市场规模(亿元)一手销售市场规模(亿元)展望回顾划出重点轻资产市场将是争夺重点,但不能因此降低对重资产的关注度未来3年全国园区轻资产服务市场规模预测(亿元)园区轻资产市场整体规模预计超过亿元,未来 年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同时,低门槛、高人力投入的特点造成利润贡献能力有限。“轻重并举”是未来更可靠的发展方向862.88 936.65 1016.12 1100.72 989.20 1073.10 1163.81 1260.16 1115.531209.561311.511419.68001,0001,2001,4001,6002023E2024E2025E2026E悲观理性乐观注:轻资产服务市场规模包含招商运营、园区代建和基础物业管理服务等核心环节。展望回顾划出重点政府产业扶持开始要结果,园区需多关注有效益的产业数据来源:克而瑞产城数据库今年政府将会对已经产生良好效益的科技创新产业有针对性的投入,加速行业发展,加快形成全球市场竞争力工信部重点行业2023-2024年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产业部分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存在大堵点,表现为部分新兴行业存在重复布局和内卷式竞争;要求: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原则:“先立后破”策略:巩固增强有效益的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政策举措:科技创新引领,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产业领域: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锂电池、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类型重点发展/培养领域机械行业工业母机、仪器仪表、农机装备、高端医疗/制药装备、智能检测装备、机器人电子信息制造业虚拟现实、视听产业、先进计算、北斗应用、新型显示、智能光伏汽车行业新能源汽车下乡/出口,车用芯片、固态电池、操作系统、高精度传感器等领域研发轻工业家居用品智能化柔性化生产、先进塑料制品、电池、生物制造、预制化食品有色金属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节能降碳等领域关键材料建材行业新型显示、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环境治理、新能源、宽禁带半导体等领域新材料石化化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氢能、医疗健康等领域的专用化学品、化工新材料及关键单体原料电力装备风电核电装备研制与产业化、电力装备数字化、电力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钢铁行业先进电炉、特种冶炼、高端检测等高端装备,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能源装备、先进轨道交通及汽车、高性能机械等关键领域钢铁新材料展望回顾划出重点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园区需形成专项规划建设和运营服务能力数据来源:克而瑞产城数据库、2023中国AI技术变革白皮书“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推广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人工智能赋能全产业体系,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年工业级经济发展重点任务”1370 1860 2600 3720 5320 7520 10540 14730 1000 1390 1980 2850 4130 5900 8370 12080 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200222023E2024E2025E2026E中国人工智能市场中国企业级客户人工智能市场2019-2026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亿元)占全球市场份额29.6%人工智能产业专项建设和服务案例:苏州国际科技园智慧机房整体托管解决方案托管私有云计算解决方案数据中心全流程解决方案云服务智能超算共享云智能超算私有云智能超算混合云智能超算 联合实验室Tier IV标准认证的数据中心以GPU为核心的超算中心解决大数据问题解决算力问题展望回顾划出重点一二线城市厂房类产品机会更大,但须关注本地“产业保障房”进展2023年一线典型城市不同类型产品出租率数据来源:克而瑞产城数据库、各产业园REITs基金三季度报厂房类产品出租率表现更佳表明市场更需要此类产品已上市园区公募REITs产品中研办类与厂房类底层资产的出租率表现研办类产品不仅与同类型园区竞争,还与办公写字楼竞争入驻企业搬离成本更少,粘性更低78.30y.10w.50.16.44.27epu%上海北京广州研办类项目出租率厂房类项目出租率底层资产项目类型年出租率年出租率所在城市建信中关村产业园REIT互联网创新中心5号楼研办81.29c.73%北京协同中心4号楼孵化加速器华安张江光大园REIT张江光大园研办92.6.39%上海张润大厦96.32W.19%国泰君安临港创新产业园REIT临港奉贤智造园一期厂房1000%上海临港率贤智造园二期99.23%国泰君安东久新经济REIT东久(金山)智造园厂房1000%上海展望回顾划出重点加速拥抱技术,通过数智创新构建绿色生态产业园数据来源:中国信通院数字技术赋能碳中和案例汇编案例:上海临港桃浦智创城场景1:数字融合能源精细化管理场景2:基于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能效智控场景3:数字孪生空间技术驱动节能智控全局优化场景4:大数据驱动能源设备运维管理场景5:AI融合多要素跨系统运营综合节能场景6:综合能源管理平台综合建筑单位面积能耗节约,降低人工运维成本,人工运维效率提升案场节能10-20%,节省20元/年能源费用综合降低电梯能耗30%减少保安巡逻岗位约50%工作量暖通空调综合能效整体节约10-15%展望回顾划出重点轻舟已过万重山轻舟已过万重山20242024,相信会更好,相信会更好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2-04 24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阿里妈妈:2020食品行业品类发展趋势报告(27页).pdf

     感官体验功能满足 成分关注 追求味蕾上的新奇特体验 序言 PART 1 12 PREFACE PART 2 04 4 食品行业新趋势下的启示与机会 PART 4 18 从“品质生活”出发06 3 PA.

    浏览量1876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2-02 25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2023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报告(15页).pdf

    2023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2023 YANGTZE RIVER DELTA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DEX2023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地址:上海市淮海中路1634号3号楼4-5层电话: 网址: 邮箱:观点篇以深层次创新协同引领长三角集成电路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消除跨区流动壁垒,协调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发动长三角协同创新“引擎”,推动全产业链融合创“芯”以长三角技术集群建设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深化人工智能产业跨区域布局,赋能长三角协同创新从市场需求端推动和深化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长三角一体化正在赋能产业创新发展加快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数据篇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整体进展创新人才结构优化,核心城市引领带动科研合作全面覆盖,基础学科优势集中技术转移规模激增,技术领域前沿引领高新技术赋能产业,科技融资势头明显创投资本加速集聚,科技创业倍受青睐042526Table of Content目录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整体进展图 2011-2022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05003000500002120222018年2020年2022年图 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一级指标发展情况05000101总指数发展情况从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5个一级指标发展变化可以看出,12年间,长三角区域资源共享、创新合作、成果共用、产业联动、环境支撑五个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效。一级指标发展情况分析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增长率(%)数据篇从5项一级指标变化情况来看,成果共用指标增幅最大,从2018年的159.24分提高到2022年的443.26分,年增速达到29.17%;其次是资源共享指标,从2018年的197.51分增长到2022年的277.14分,年均增速达到8.84%;第三是创新合作指标,从2018年的133.33分增长到2022年的186.28分,年均增速达到8.72%;相对而言,产业联动和环境支撑两个指标发展增速稍显缓慢。2011-2022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稳步提升,协同创新总指数从2011年的100分提高到2022年的262.48分,同比增长8.98%,年均增速达到9.17%,尤其在2018年后,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长更是达到了11.17%,说明长三角一体化协同推进成效日益显著,高质量创新发展迈上新阶段。8.980262.4820112022同比增长9.17%年均增速达到100.00115.52129.54137.45145.00161.34171.86197.95219.96240.86262.48103.3811.7512.146.115.4911.276.5215.1811.129.508.983.38资源共享创新合作产业联动环境支撑年均增速8.847.14分 197.51分年均增速2.30 4.29分 186.52分年均增速2.47 1.43分 182.7分成果共用年均增速29.17D3.26分 159.24分年均增速133.33分186.28分 8.7202每万人研发人员占比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财政科技拨款占政府支出比重长三角大型仪器共享数量高校科研院所科研经费投入地区差异长三角区域科技论文合作网络密度长三角区域科技论文合作数量长三角区域技术合同成交额长三角区域专利转移数量长三角区域合作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长三角区域合作PCT专利申请长三角区域国外技术合同引进制造业产业结构差异度高技术产业利润国家高新区企业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长三角区域高速公路和铁路密度长三角孵化器在孵企业数量长三角创业投资数量外商投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办科技机构数量617181920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排名排名增长率2.6%(0.4%)823112017增长率26.9%8.4%9.9(.8.8.1A.44.21.7s.9%-8.7I.2%-19.4G.5A.9H.0.3!.1%-43.8%1.1%备注:各二级指标为近三年的累计增长率表 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二级指标发展情况从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二级指标整体发展情况看,17个二级指标呈现正增长趋势,20项指标3年累计的平均增长率达到36%,体现了指标增幅放缓但仍然有增长的持续动力。首先,近三年增长最快的二级指标集中在成果共用一级指标,长三角区域专利转移数量、长三角区域技术合同成交额、长三角区域合作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指标近三年增长率位居前3名,体现了长三角区域内技术合作、转移与交易活动的活跃程度持续增强,加速技术成果的转移与转化,促进技术的更新迭代并赋能产业发展。其次,产业联动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表现突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高技术产业利润、国家高新区企业工业总产值近三年增长率约45%,分别位居所有二级指标的第5-7名,说明在长三角各项科技创新政策助力下,区域内部科技与产业联动逐渐加深,产业发展和企业效益均取得优异表现。第三,长三角创业投资数量、长三角区域合作PCT专利申请、制造业产业结构差异度等指标呈负增长趋势,随着政府与市场持续重视研发投入、各类创新主体更加活跃地参与创新活动中,长三角创新生态将会迸发强劲动力。二级指标发展情况分析资源共享创新合作成果共用产业联动环境支撑No.20 No.11230304图 2011、2014、2018、2022年长三角R&D人员全时当量空间分布2011研发人员的长三角的空间分布上呈现集聚特征,呈现出由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合肥等核心城市构成的雁阵格局。总体来看,长三角研发人员分布呈现两大特征: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合肥为代表的核心城市持续吸引汇聚科技创新人才,带动周边城市地区的创新活力,增强区域创新实力。创新人才结构优化,核心城市引领带动 02核心枢纽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50-2000-1201450-2000-1201850-2000-1202250-2000-0607080长三角全国34.2338.1143.0248.5551.6353.9355.8357.3460.0667.9771.1876.201长三角拥有两院院士、高被引科学家、研发人员等构成的人才梯队,吸引与培养的人才总量不断攀升,人才层次与结构不断优化,促进人才高质量流动,打造长三角人才高地建设的扎实底座。长三角不断强化人才高地建设2长三角区域研发人员队伍壮大且结构持续优化。长三角每万人拥有R&D人员76.20人年,同比增长7.06%,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0.47人年,体现了长三角地区在研发人员方面具有较高的集聚度。从总量情况来看,长三角R&D人员全时当量12年间从73.84万人年增长至180.2万人年,年均增速7.56%。7.06%同比增长7.56%年均增速达到34.2376.2020112022图 2011-2022年长三角每万人R&D人员0000202021202223.9825.9627.1327.3428.0529.0231.4034.2937.0740.4621.4019.05单位:人年05 062011至2022年,长三角国际科技论文合作数量逐年增加,科研合作网络趋向紧密,区域内人才、知识、信息等进行了多维度的交流与协同。2022年长三角科研合作网络密度为0.70,与2021年持平。以国际科技论文合作为例,2022年长三角地区共有41个地级以上城市参与到科技论文合作网络中,与2011年相比实现了长三角区域科研合作网络的全覆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在区域内寻求更多的创新合作机会,加强创新思想的交互与创新成果的迸发。从长三角地区科研合作网络的发展趋势来看,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大城市构建了科研合作的核心框架,苏州、镇江、徐州、无锡等城市紧随其后,不断向核心圈层趋近。围绕上海、杭州、南京核心城市建立了长三角科研合作网络。核心城市中,上海的引领地位明显,并以此为核心节点形成了“上海-南京”G42沿线、“上海-杭州”G60沿线的科研合作主干线,合肥、苏南城市(如苏州)与浙北城市(如宁波)不断融入科研合作的核心网络。核心城市主导地位依然稳固,但随着无锡、镇江、徐州等大城市深度融入长三角科研合作网络,长三角地区科研合作网络密度显著提高。此外,次级核心节点逐渐崛起,形成了“中心外围、东稠西疏”的整体网络格局。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州、镇江、徐州、无锡、宁波和温州的科研合作网络不断拓展,合作密度不断增强,逐步形成了跨区域的“高密度、强关联”的科研协同态势。科研合作全面覆盖,基础学科优势集中0103长三角科研合作网络不断密集图 2011-2022年长三角科技论文合作数量及网络密度图 2011、2018、2022年长三角科技论文合作情况0200400600800100012000.20.30.40.50.60.70.8200002020222021合作数量网络密度单位:次48049262969476883492495201148注释:合作数量数指长三角内城市之间建立科研合作关系的数量0.380.420.470.510.560.580.610.680.700.700.300.292011年2018年2022年0708图 2011-2022年长三角国际科技论文合作学科领域分布情况从四个省会城市来看,四个城市排名前三位的领域均为化学、工程学和材料学,研究领域相对均衡。2011至2022年间,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科技论文首要合作领域均为化学,合作论文数分别为14569、7104、11359、4596篇。其他主要合作领域还包括工程学、材料科学、肿瘤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2022年,四大省会城市科技论文主要合作领域增加能源与燃料、细胞生物学两大领域,上海、南京、杭州与合肥在能源与燃料领域合作论文数分别为404、280、166、134篇。上海、南京、杭州在细胞生物学领域合作论文数分别为378、253、171篇。四个省会城市的国际科技论文合作以STEM基础学科领域为支撑,引领省市科学技术交互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发展。从国际科技论文合作的学科领域来看,2011至2022年12年间,长三角国际科技论文合作领域主要集中在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肿瘤学等领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论文合作数分别为29875、21799、17485、10988、9318篇,领域主要集中在理工科和生命健康门类的基础学科,与长三角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的所需环节相匹配。科研合作领域主要集聚STEM基础学科图 2011-2022年长三角国际科技论文合作学科领域TOP200500000002500030000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其他科技主题肿瘤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物理学数学药理学与药剂学生物技术与应用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光学能源与燃料神经科学与神经学实验医学农业全科及内科免疫学298752077837489640352904755463644594221 430732785 2635上海论文合作领域TOP10杭州论文合作领域TOP10南京论文合作领域TOP10合肥论文合作领域TOP10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其他科技主题肿瘤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光学03988265798235342623化学工程学其他科技主题材料科学肿瘤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物理学生物技术与应用微生物学737483350266024022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其他科技主题肿瘤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物理学数学73765556352026632043化学其他科技主题材料科学工程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肿瘤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光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45962803275526456962903894$(单位:篇)0910从专利转移网络看,长三角城市间专利转移网络的空间联系更加紧密,创新走廊成为主要载体。在2011年城市间技术联系以上海向近沪城市扩散为主,2018年后依托G60科创走廊,技术转移在苏、沪、嘉、杭、合及沿线城市快速增长。其次,G42沿线的技术转移也蓬勃发展,依托G60、G42等空间载体,长三角技术转移与转化不断加速。从技术转移热点看,苏州和杭州是长三角较为典型的技术枢纽型城市,技术创新活跃度非常高。上海是最典型的技术源泉型城市,在长三角技术输出中占据主导地位,其输出专利数量显著高于城市输入专利数量。嘉兴和南通相对更偏向为技术洼地型城市,通过大量引入新技术,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图 2011、2014、2018、2022年长三角城市间专利转移空间演化图从专利转移方向来看,2011年长三角专利转移以上海输出至三省为主,至2022年三省一市间的专利转移呈现多元化趋势。2022年相较2011年而言,浙江、安徽和上海技术输出高于本地技术输入,浙江输出专利比输入专利多814件,安徽输出专利比输入专利多1405件,成为长三角技术转移的主要“贡献者”;上海输出专利比输入专利多18件,技术输入输出情况基本持平;江苏是长三角技术转移的主要“受益者”,江苏输入专利比输出专利多2237件。2011年长三角专利转移数量为358件,到2022年增加至35504件,12年间增长幅度约99倍,2018年至2021年增速一直处于高位,2022年增速放缓,同比增速达14.65%,体现了长三角专利技术成果的规模与活跃度不断增强。技术转移规模激增,技术领域前沿引领0104长三角专利技术转移规模持续加大图 2011-2022年长三角专利转移数量05000000025000300003500040000200002120222011(单位:件)7809096835504420971148748358 表 2011和2022年长三角专利输入、输出情况对比20022上海江苏浙江安徽20022498522687634425628576904847输入专利总数(件)省市输出专利总数(件)1112图 2018-2022年长三角主要城市技术转移热点图从四个省会城市来看,上海与杭州主要转移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南京主要转移新材料产业,合肥主要转移节能环保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体现了长三角在技术转移领域方面的产业链协同布局情况,为长三角产业协同攻关提供指引与支撑。从三省一市间专利转移的产业领域来看,2011至2022年间,长三角专利转移数量前五名的产业为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生物产业,专利转移数量分别为14210、10394、8847、8680和5955件,前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成为引领,是引导长三角重点产业领域技术迭代与产业链互补的重要方向。技术转移领域主要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杭州市苏州市嘉兴市南通市南京市温州市宁波市湖州市金华市宣城市芜湖市合肥市X:专利输出0700090001100013000Y:专利输入:技术爆炸区技术洼地技术枢纽技术源泉:技术迸发区:技术涌动区00700090001100013000注释:横坐标为专利输出量、纵坐标为专利输入量,球形面积大小代表了城市内部专利转移数量规模,红标为G60科创走廊城市。图 2011-2022年长三角三省一市间专利转移产业趋势0200040006000800010000(单位:件)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效节能产业电子核心产业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先进有色金属材料智能电网产业先进环保产业生物农业及相关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先进石化化工新材料数字创意技术设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装置、配件制造前沿新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制品和复合材料生物医学工程产业8680383343900图 2011-2022年长三角省会城市专利转移产业情况上海专利转移产业TOP8杭州专利转移产业TOP8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5326325019643456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物产业数字创意产业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301441南京专利转移产业TOP8合肥专利转移产业TOP8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数字创意产业数字创意产区相关服务业5323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物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数字创意产业83275068052840025417826上海市1314图 长三角上市企业区域内异地投资企业数从长三角区域内上市企业异地投资流向来看,截至2023年9月,长三角地区上市企业对区域内异地投资企业数达5389家。上海是各省市异地投资企业首选地,浙江、江苏、安徽在上海投资企业数占区域内异地投资企业数的比重分别为49.15%、53.32%和36.96%;江苏作为全国的制造业大省和经济大省,成为上海和安徽上市企业异地投资的第一选择,上海、安徽在江苏投资企业数占区域内异地投资企业数的比重分别为52.60%和39.46%。高新技术赋能产业,科技融资势头明显0105从各省市异地投资企业行业分布来看,核心热门行业集聚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372家)、制造业(1265家),被投资企业数占比分别为25.46%和23.47%,占据了半壁江山,体现了长三角上市企业对硬科技实力企业的投资意愿高,且对产业链的协同有全局谋划。图 长三角上市企业区域内异地投资企业数量占比情况图 长三角上市企业区域内异地投资企业行业分布情况安徽441江苏1446上海1730浙江1772安徽823江苏1694上海1805浙江1067上海上市企业对外投资情况浙江上市企业对外投资情况安徽上市企业对外投资情况江苏上市企业对外投资情况浙江省 35%江苏省 53%安徽省 12%江苏省 35%上海市 49%安徽省 16%浙江省 25%上海市 53%安徽省 22%上海市 37%江苏省 39%浙江省 247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778批发和零售业32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8815211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6477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265制造业100112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1516从获融资企业投资机构地区分布情况来看,除本地投资活动之外,上海是各地投资机构开展投资活动的主要地区,浙江、江苏和安徽投资机构在上海开展投资活动分别占区域内异地投资的62%、65.36%和41.79%;各地在浙江、江苏开展投资活动分布平均,上海投资机构在江苏、浙江开展投资活动分别为43.25%和51.32%;江苏、浙江两地相互投资活动占区域内异地投资的30%左右;安徽在江苏、浙江开展投资活动分别为34.83%和23.38%;各地在安徽开展投资活动较少,占比5%左右从获融资企业行业分布情况来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成为投资机构投资的热门行业,获融资企业数量均超过1000家,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高达3628家,体现了投资资本对科技创新领域的追逐。图 截止2023年9月长三角地区融资企业投资机构地区分布占比情况表 长三角地区投资机构区域内异地投资企业数从投资区域内企业数量看,截至2023年9月,长三角三省一市投资机构投资区域内企业数达7838家。上海投资机构向江苏、浙江、安徽共4053家企业进行了投资,占长三角区域内异地投资企业数的51.71%江苏投资机构向上海、浙江、安徽共1484家企业进行了投资,占长三角区域内异地投资企业数的18.93%浙江投资机构向上海、江苏、安徽共2100家企业进行了投资,占长三角区域内异地投资企业数的26.79%安徽投资机构向上海、江苏、浙江共201家企业进行了投资,占长三角区域内异地投资企业数的2.56%。创投资本加速集聚,科技创业倍受青睐010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88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145制造业56图 长三角获融资企业行业分布情况安徽201安徽390江苏1484江苏2865上海4053上海2356浙江2100浙江2227上海投资机构投资情况浙江投资机构投资情况安徽投资机构投资情况江苏投资机构投资情况浙江 43%江苏 51%安徽 6%江苏 34%上海 62%安徽 4%浙江 29%上海 65%安徽 6%上海 42%江苏 35%浙江 2362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67金融业155文化、体育和娱乐业421批发和零售业35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718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正在加速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水平。在集成电路领域,长三角具备完整的产业链条和扎实的产业基础,江、浙、沪、皖在集成电路设计与验证、生产制造、封装测试、下游应用与产业化等不同的产业链环节各具特色和优势,具备坚实的产业合作基础。目前,华虹无锡集成电路研发和制造基地一期已正式投产,2023年6月30日,二期项目也已开工建设。华虹无锡项目是华虹集团依托上海、布局全国的首个制造业项目,是华虹集团贯彻落实国家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重点工作。进一步推动长三角集成电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面向未来发展机遇与挑战,长三角应加速深化集成电路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协同,探索布局一批面向集成电路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的联合攻关,以重大项目、重大任务为牵引,进一步深化产业协同和产学研合作,实现强强联合,互相赋能,加速形成科技和产业创新合力,持续补链、固链、强链。以制度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支撑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突围。深入推进跨区域要素流动,进一步打破阻碍区域科技创新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藩篱,积极探索跨区域的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加强部门协同配合,集中力量支持各领域龙头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龙头企业、高水平大学、顶尖科研院所成立创新平台或创新联合体;打通集成电路行业高水平人才在企业、高校、院所间的流动渠道,完善丰富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的培养路径,建立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队伍和人才梯队。历任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电气总公司副总裁,上海金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等职。张素心 华虹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观点篇观点篇曾任赛诺菲集团副总裁兼亚洲区药政与医学政策主管,曾就职于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历任审评员、资深审评员、审评主管及分部主任等职。在新药研发,临床研究与药品科学审评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强化环境支持,需加强政策引导,完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建设。目前,长三角三省一市发展优势明显,但选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依旧有同构现象,同一个技术在领域扎堆发展,低水平重复和产能过剩,导致同质化竞争加剧形成内卷及资源浪费。因此,在各行业领域中,梳理区域优势,理顺产业链条关系,在长三角内联合发布需求榜单,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以市场化方式联动产业链上下游,跨区域组建联合体进行技术攻关任务。同时,还需要新的科研管理机制,将企业从经费管理、项目评审中解放出来,更好的调动企业等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产业链跨区域协同,利用企业高度的市场敏感性及高校院所踏实地技术研究提升研发效率,带动创新成果的转化,用好产业区位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强化产业联动,需努力实现成果共用、资源共享。就资源方面,长三角地区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跨区联动有待提升,需要摒弃互挖人才、互抢资源的做法。在人才方面,进一步扩大研究型大学在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的招生规模,并向STEM领域的学生提供定向奖学金、更高额度的低息助学贷款和海外留学资助。扩大理工科教育供给,提高理工科教育质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创新人才。在资源方面,将“科研研发量产市场”等全生命周期的科技创新活动一体化布局,区域内各方结合自身优势形成互补的产业集群,集群内部通过产品、知识、技术等要素的互动,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此外,科技创新的高风险高回报离不开政府资金和投资机构的支持,需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激励的作用,跨区域协调运用财政、税收和奖励等手段,进一步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资金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引导风险投资基金等向硬科技企业流动,不断完善多元立体的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李宁 君实生物首席执行官 进一步消除跨区流动壁垒,协调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以深层次创新协同引领长三角集成电路高质量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是支撑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长三角地区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集成电路开发和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持续推进,三省一市的科技创新合作成效显著,创新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明显增强,要切实发挥好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的力量就必须在环境和产业两个方面来发力。1920先后在中国华晶电子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等单位从事半导体相关技术、管理和规划工作。在国内知名专业刊物上发表 建设微电子强国的思考 等多篇论文,并承担国家网信办、工信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以及省市等半导体发展战略课题研究。发动长三角协同创新“引擎”,推动全产业链融合创“芯”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集聚程度最高、产业链最齐全、产业规模最大、综合竞争实力最强的地区。在长三角地区聚焦集成电路产业,积极响应国家深化科技创新一体化战略,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推动跨区域创新联合体的构建,促进全产业链的协同融合创新,实现集成电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黄安君 研究员,无锡市半导体行业协会秘书长一是各省市立足自身已有的基础和优势,差异化发展。长三角涵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材料等各环节领域的完整产业链,且各省市的产业各具特点。上海产业链完整,江苏封测业全国第一,浙江以设计为主,安徽具备整机优势等,通过更加切合自身实际的定位,最大限度利用区域优势资源,形成各具特色、差异化竞争、错位发展的集成电路产业环境。二是凝聚长三角产业发展合力,推动全产业链协同、融合和创新发展。发挥区域全产业链的综合优势,聚焦基础和前沿领域,推动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的协同、融合、创新发展,在后摩尔时代抢占技术制高点,打造世界级集成电路产业群,引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三是打造长三角集成电路生态圈,构建区域“内循环”体系。从长三角视角来看,已形成以上海为龙头,苏浙皖三省各有侧重又相互协作的集成电路产业链生态圈。推动长三角集成电路一体化发展走在前列,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成为畅通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大循环的强大引擎和联通国内内循环的战略枢纽。主要研究领域为产业创新、结构变迁和经济发展与转型。主要研究成果发表于 经济研究管理世界Energy Policy 等期刊。主持多项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加速技术集群建设,充分发挥集群创新优势,打造国际科技创新高地。长三角各城市之间的创新协同加速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技术集群特征。集群内各城市之间的技术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逐渐形成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合肥等城市为核心的“中心-外围”结构技术集群。以科教资源为支撑的“中心”城市中心化程度加强,苏州创新优势越来越突出,合肥技术中心逐渐形成,在“中心”城市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外围”城市加速融入,集群“外围”从东到西沿“沪宁徐线”向南北扩散。长三角技术集群建设需要突破传统理论桎梏,对标国内外创新高地,学习鼓励创新、研发管理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地区基础设施、政策保障,推动基于技术邻近性、技术互补性等技术联系构建的长三角城市技术集群。整合长三角科技资源,推动区域内技术分工互补,提升技术集群创新协同水平。长三角各城市之间的技术互补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2000年之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长三角城市之间的技术互补水平相对较低,城市之间的技术分工协同处于初级阶段。2000-2014年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伴随快速的工业化发展,长三角制造业形成了区域性的分工集聚,城市之间的技术互补性大幅提升。2015年以后进入到第三阶段,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这一时期,长三角地区技术发展进入以“技术互补为主、技术竞争为辅”的发展阶段,地区间技术分工互补逐渐成为创新驱动发展阶段的主要路径。因此,需要从区域层面统筹协调区域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打破限制创新资源流动的行政壁垒与市场分割,优化技术协同互补的创新模式,形成创新合力,加速推动区域分工协作水平的提升。加强中高端制造业创新投入,关注不同行业差异化发展需求,推动各行业创新联动。以2016年为分界线,长三角城市间的技术联系在不同技术强度行业层面上表现出两阶段特征。2016年以前,长三角各城市之间中高技术制造业和其他技术类型制造业技术邻近性增长速度较快,快于高技术制造业;2016年以后,高技术制造业技术邻近性快速上升,高技术制造业技术邻近性水平与其他技术强度行业开始分化,遥遥领先于其他行业。这一现象标志着长三角创新发展进入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驱动的技术集群发展阶段。长三角创新集群建设中,需要进一步扩大中高端制造业(高技术、中高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加强相关政策支持,促进后发地区吸收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和产业外溢,加强后发地区高技术、中高技术制造业的研发投资和产业扩张。同时,也应当关注到不同技术强度行业发展的差异化需求,制定针对性发展战略,提供合理政策引导,推动长三角不同技术强度行业之间的创新联动。郑江淮以长三角技术集群建设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南京大学产业经济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商学院副院长,经济学院院长 2122现任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网络治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会会长。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和浙江省“151工程”人才培养计划第一层次。从市场需求端推动和深化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蔡宁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三角区域沪苏浙皖四地实现协同创新的成效显著:一是长三角技术交易增长迅猛,区域技术市场一体化快速发展。随着跨区域园区共建、研发飞地等一批创新平台的建设和发展,跨区域技术交易日益活跃,技术交易效率显著提高。2022年,三省一市相互间技术合同输出量超过2.5万项,技术交易额高达1863.45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0.3%、112.5%。二是专利转移活动繁荣,长三角技术扩散的空间联系日益密切。自2011年至2022年,长三角地区专利转移数量从358件增长至35504件,12年间增幅约99倍,长三角城市间专利转移网络的空间联系日益密切。三是长三角产业的差异化布局不断优化,产业分工协作持续深化。杭州重点布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信息软件等三大产业;苏州聚焦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南京依托强大科研实力致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装备等产业。长三角具有协同创新的广泛市场需求和强大协同动力,为全面和深入推动长三角的协同创新,未来需要准确地把握协同创新趋势和特征:一是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成果中技术交易增长迅猛和专利转移活动繁荣表明了协同创新的需求旺盛,协同创新的动力将更加强劲;二是产业构成的差异化格局为长三角协同创新创造了强大的产业基础,跨行政区域协同创新的利益共享机制将更为完善;三是长三角区域研发投入和论文产出等研发活动在有效支撑协同创新上仍有巨大空间,为持续提升协同创新成效,未来应给予高度关注。根据未来发展的趋势和特征,推动和深化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的着力点在于:筑牢企业是创新主体的理念,从市场需求端切实拉动和实施跨区域协同创新。首先,进一步以产业需求为指引,实施跨区域联合技术攻关。面向长三角区域重点产业的需求,通过产业联合、高校院所合作和政府联合攻关等方式持续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引导激励创新型科技领军企业争当原创技术策源地,联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开展协同创新。其次,进一步降低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的交易成本,营造成果转移转化的良好生态。充分发挥长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长三角科研院所联盟的作用,瞄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问题痛点,建设好成果转移转化的交易平台,推动长三角在科技成果供需精准匹配对接、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优化等方面加强协同合作,构建一体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最后,进一步深化跨区域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支持。建立面向区域内企业的长三角科研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机制,不断完善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等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与合理流动。探索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分类通用通兑和标准化管理,加快推进三省一市间政策协同、管理协同、服务协同。首先,长三角需要加强大语言模型开发的跨区域协同布局。考虑到大语言模型对计算能力的日益增长的需求,长三角需加快推动国产的AI模型和算力硬件开发。一方面,长三角应当加强对算力资源整合与协同布局。面对国家层面的芯片贸易封锁,企业主体在购买高端GPU芯片时往往难以维持稳定的采购渠道,为解决这一问题,长三角亟需通过构建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共同体来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通过整合长三角政产学研各界资源打开突破口。另一方面,长三角应加快形成人工智能产业的协同分工布局。减少同质化竞争和算力浪费,通过差异化的产业布局提升创新效率,如在上海重点布局算力基础设施,在浙江加大对大模型语料训练库的建设,江苏重点加强对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工业制造的开发,安徽侧重大模型语义识别的研究。其次,需要关注人工智能大模型对长三角区域科研合作模式的影响。当前,科研活动与大语言模型的快速发展之间还存在着脱节,有大量潜在结合空间有待挖掘和探索。一是如何加强跨区域知识和数据的共享与流动。作为计算材料领域的研究人员,需要继承和发扬前人的研究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不是每次都从零开始。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加强跨区域知识和数据交流,健全跨区域数据共享和交易规则,不断完善面向人工智能产业的数据安全保障举措。二是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工具来优化传统的科研模式。许多研究领域的问题都是复杂的,例如在材料计算中,由于参数众多且关系复杂,大量的偏微分方程无法通过解析方法求解,传统的数值解法由于大量的近似方法而忽略了方程背后的物理原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正在探讨使用神经网络重构物理系统的领域知识,利用深度神经网络的结构描述物理系统中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将物理的先验知识嵌入到神经网络中。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大幅提升大数据的处理效率和能力,为加强跨区域数据合作和利用夯实理论和技术基础。综上所述,AI具有颠覆性的潜力,它将对科研、经济、生产和生活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作为新一代的科研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积极探索与AI融合的科研路径和方法。在这个由AI引发的新科技浪潮中,谁能最大程度地利用这一革命性的工具,谁就能站在时代的前沿,引领未来的发展。承担长三角联合攻关任务:基于新一代自主可控高性能处理器与多层次编程模型的示范应用构建,主要从事计算材料的理论和数值算法研究。深化人工智能产业跨区域布局,赋能长三角协同创新”传统科学领域正在经历一场由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引发的变革,新的科研模式如AI4SCI正在崭露头角。与此同时,大型语言模型,如GPT4的诞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这种有能力改变世界的新突破,长三角应当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充分整合三省一市科技创新能力和优势资源,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杨树祥 之江实验室智能超算研究中心研究专家2324一、赋能既有产业全面升级。长三角区域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持续位居全国前列,要勇于担当,率先示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力推进“围绕着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赋能既有产业全面升级。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瞄准既有产业链的短板和薄弱环节,集中长三角科研力量进行科技攻关。通过科技力量注入既有产业链,解决“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风险,奋力追赶产业先进技术,实现产业技术自立自强,以满足国家产业安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以科技赋能产业。二、更好联动长江经济带、辐射全国。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其内在含义就是要能够更好联动长江经济带、辐射全国高质量发展。这既是党和国家的要求,也是长三角区域应该勇担的历史重任。通过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系统,延伸产业链供应链,带动长江经济带实现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辐射全国,发挥带动作用。通过总结体制机制创新经验以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好做法,逐步扩展到整个长江经济带实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三、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卡德韦尔定律认为,“从历史上看,一个国家的创造力只能维持短暂的时期。幸运的是,由于各国领导人都支持创新,迄今为止,总会有一个或几个国家接过创新的火炬”。长三角拥有创新的生力军,应该率先“举起创新的火炬”,在原始创新、颠覆式创新、突破性创新上要培育幼苗,树立典型。长三角拥有两个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科技基础和资源极其丰富,在基础科学和应用基础科学领域底蕴深厚,在技术上有创新能力,在产业创新上有扎实的制造业基础。长三角应该勇担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重担,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和产业技术前沿,通过跨区域协同创新,真正成为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地。四、开放合作营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长三角区域具有良好的国际合作基础,应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大力推进与世界一流研发组织和科学家合作,面向世界前沿开展科学研究,共同解决世界级科学难题;大力推进与世界一流企业合作,引入国际产业资源;大力推进与世界各类民间社会组织合作,深入交流和商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寻求合作解决办法。响应国家倡议,极力开拓一带一路,与各国形成广泛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联系,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各国创造机遇,也为中国科技和产业走出去探寻广阔空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已经走过五年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许多深层次问题有待进一步破解。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强调,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为此,需要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发深化区域协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科大创新研究中心主任/EMBA中心主任。加快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刘志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未来5年,通用人工智能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均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带来颠覆式的改变,其战略意义可比肩个人电脑、互联网。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承担着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的重任,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先进的科技产业和创新氛围,具备在通用人工智能领域形成开创引领的基础优势,包括源头技术创新、建设自主可控的安全平台、产业生态打造和应用场景探索等方面。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长三角一体化正在赋能产业创新发展刘聪 科大讯飞副总裁、研究院院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在赋能产业链合作创新。近年来,服务长三角企业间交流合作的协同发展平台不断丰富,产业链上下游的信息、技术、人才、资金加快流动整合,为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链供应链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重大技术联合攻关提供了重要舞台。对于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技术,一个地区的企业可能难以完成所有研发和产业化任务,需要长三角地区各类高校、科研院所和大量企业共同参与攻关环节,同时能率先在攻关成效的应用中进行实践,从而更好地推动重大技术的联合攻关和快速落地应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各地国际化合作提供了重要通道。长三角一体化不断为各地企业提供参与国际化的舞台和渠道,大量企业通过长三角合作,融入到全球化的合作发展网络中,更多的考察合作活动,更频繁的贸易规则学习、投资产业政策培训,对丰富各地企业提升国际化水平有着巨大的帮助。2526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2-02 15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阿里妈妈:潮流涌动下的追潮众生与消费洞察(33页).pdf

    ISSUE 10 制作团队 alimama insight issue 10 出品人:alimama insight lab 作为 alimama insight 的出品方,alimama insi. 

    浏览量257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2-01 33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天猫&amp阿里妈妈:于流动中起舞新周期下消费电子趋势洞察与商业增长(57页).pdf

    懒人逆袭,解放双手的工具革新随着传统“家务观念”的突破以及时间效率观念的演进,人们对于繁琐的且低时间价值的家务将不再事必躬亲。勤劳地忙碌于家务活动将成为过去式,而如何使用工具解放双手提升生活品质,将是. 

    浏览量101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2-01 57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研究:布局数字基础设施REITs新赛道-240131(19页).pdf

      证券研究报告请务必阅读正文最后的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免责声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研究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研究布局数字基础设施 REITs 新赛道布局数字基础设施 REITs 新赛道中国银河证券.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2-01 19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前瞻产业研究院:2024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性热力值评价指数报告(68页).pdf

    2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方向,是促进经济跃迁和成长的重要驱动力量,是国家和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近年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引领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技术创新不断加快。2022 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超过 13%,相较于2014 年提升了近 7 个百分点。电子信息、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汽车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发展潜力大的优质企业和产业集群,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区县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载体。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离不开区县单元提供的产业基础与发展环境,离不开包括企业、政府、投资者在内多元主体的连接与互动,离不开区域间的相互赋能和协同创新。另一方面,发展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好经济发展新动能更是区域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报告基于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选取全国 2814 个区县样本(不含港澳台地区),通过构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热力值评价体系,综合分析区域产业基础和发展环境,旨在反映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热度和发展潜力,为区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形成错位发展优势、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提供科学指引。本报告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详细介绍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热力值评价指数的研究方法、样本数据库来源及指标体系的构成;第二章分析区/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和竞争力水平,并排出热力值综合排名 100 强区/县榜单;第三章根据国家统计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 年),分为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数字创意、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产业排出热力值 100 强区/县榜单。前言3前言2第 1 章:研究设计和方法6 1.1研究方法6 1.2样本数据库6 1.3指标体系6 1.3.1产业发展基础6 1.3.2产业集聚水平6 1.3.3区域创新力7 1.3.4区域成长潜力8第 2 章: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综合排名情况9 2.1综合排名情况9 2.2区域分布情况11第 3 章: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分产业排名情况14 3.1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排名情况14 3.2节能环保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排名情况21 3.3生物医药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排名情况28 3.4数字创意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排名情况35 3.5新材料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排名情况41 3.6新能源汽车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排名情况49 3.7新能源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排名情况55 3.8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排名情况61目 录CONTENTS4图表 1: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9图表 2: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分布12图表 3:各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数量13图表 4: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数量前 10 城市13图表 5: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14图表 6: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分布17图表 7:各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数量18图表 8: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数量前 10 城市19图表 9: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 TOP10 区县20图表 10: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 TOP10 区县21图表 11:节能环保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21图表12:节能环保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TOP100区县分布24图表 13:各省节能环保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数量25图表 14:节能环保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数量前 10 城市26图表 15:节能环保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 TOP10 区县27图表 16:节能环保产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 TOP10 区县27图表 17:生物医药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28图表 18:生物医药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分布31图表 19:各省生物医药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数量32图表 20:生物医药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数量前 10 城市33图表 21: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 TOP10 区县34图表 22:生物医药产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 TOP10 区县34图表 23:数字创意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35图表 24:数字创意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分布38图表 25:各省数字创意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数量39图表 26:数字创意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数量前 10 城市40图表目录5图表 27:数字创意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 TOP12 区县40图表 28:数字创意产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 TOP10 区县41图表 29:新材料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42图表 30:新材料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分布45图表 31:各省新材料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数量46图表 32:新材料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数量前 10 城市47图表 33:新材料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 TOP10 区县48图表 34:新材料产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 TOP10 区县49图表 35:新能源汽车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49图表 36:新能源汽车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分布52图表 37:各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数量53图表 38:新能源汽车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数量前 10 城市53图表 39: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 TOP10 区县54图表 40:新能源汽车产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 TOP10 区县55图表 41:新能源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55图表 42:新能源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分布58图表 43:各省新能源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数量59图表 44:新能源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数量 TOP10 城市59图表 45:新能源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 TOP10 区县60图表 46:新能源产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 TOP10 区县61图表 47: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61图表 48: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分布64图表 49:各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数量65图表 50: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数量前 10 城市66图表 5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 TOP10 区县67图表 5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 TOP10 区县676第 1 章:研究设计和方法1.1 研究方法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创造就业和财富的重要源泉,是决定区域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基础细胞,其数量多少、活力高低、结构优劣、成长快慢,是衡量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产业分析和产业治理最终的落脚点在于企业。因此,本报告基于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立足企业微观视角,围绕产业发展基础、产业集聚水平、区域创新力、区域成长潜力四大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反映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1.2 样本数据库基于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根据国家统计局 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年)划分的八类战略性新兴产业,以 2814 个区县为单位(不包含港澳台地区),构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数据库。1.3 指标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标体系包括 4 个一级指标:产业发展基础、产业集聚水平、区域创新力、区域成长潜力;8 个二级指标:企业规模、企业密度、产业集聚度、龙头企业数量、新增企业注册数(2021-2023 年)、创新成果、研发实力、发展潜力。在二级指标之下,设立 19 项相应的三项指标。1.3.1 产业发展基础在产业发展基础评价中,包括企业规模 1 项二级指标和 2 项三级指标。其中,企业规模指标由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量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 2 项三级指标构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量:反映一个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数量,是衡量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程度的重要指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反映一个区域的工业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1.3.2 产业集聚水平7第1 章:研究设计和方法在产业集聚水平评价中,包括企业密度、龙头企业数量、企业成长性 3 项二级指标和5 项三级指标。其中,企业密度指标由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量总企业总数比重 1 项三级指标构成;龙头企业数量指标由世界 500 强企业数量、中国 500 强企业数量和上市企业数量 3 项三级指标构成;企业成长性指标由近三年新注册企业数量 1 项三级指标构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密度:反映一个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所有注册企业比重,是衡量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世界 500 强企业数量:反映一个区域的大型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中国 500 强企业数量:反映一个区域的大型企业国内竞争力和影响力。上市企业数量:包括 A 股企业数量、港股大陆运营实体数量和中概股大陆运营实体数量,反映一个区域的资本市场活跃度和创新能力。新增企业注册数量为 2021-2023 年新增企业注册数量的总和,是衡量一个区域企业规模扩张和市场份额增长的重要指标。1.3.3 区域创新力区域创新力评价,包括创新成果和研发实力 2 项二级指标和 7 项三级指标。其中,创新成果指标由授权发明专利数量和授权软著数量 2 项三级指标构成;研发实力由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企业技术中心数量 5 项三级指标构成。授权发明专利数量:反映一个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综合实力的关键指标,体现区域产业发展速度和深度。授权软著数量:反映一个区域在软件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的竞争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是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是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建设的研究开发实体。它对于企业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自主研发,引进先进技术成果,开展产学研合作与交流,培养引进研发人才等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企业技术中心:也称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或企业科技中心,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实施高度8集中管理的科技开发组织,在本企业(行业)的科技开发活动中起着主导和牵头作用,具有权威性,处于核心地位。1.3.4 区域成长潜力在区域成长潜力评价中,包括优质潜力企业数量 1 项二级指标和 5 项三级指标。优质潜力企业数量由独角兽企业数量、隐形冠军企业数量、瞪羚企业数量、千里马企业数量、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 5 项三级指标构成。独角兽企业:指估值在 10 亿美金以上,创立时间较短,在行业中有颠覆式创新,发挥了引领作用的企业。隐形冠军企业:指这些不为公众所熟知,却在某个细分领域或市场占有领先水平,有着核心竞争力和明确战略,其产品、服务难以被超过和效仿的中小型企业。瞪羚企业:指创业后越过死亡谷以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进到高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千里马企业:具有高成长性的,处于种子期及初创期的公司。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指长期专注于制造业某些特定细分产品市场,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的企业,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是建设制造强国、制造强省的坚强力量。9第 2 章: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综合排名情况第 2 章: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综合排名情况2.1 综合排名情况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综合排名情况来看来看,排名前十的区县分别是北京市海淀区、深圳市南山区、成都市武侯区、北京市朝阳区、深圳市宝安区、杭州市滨江区、广州市天河区、上海市浦东新区、广州市黄埔区和长沙市岳麓区。排名区县城市省份综合指数1海淀区北京市北京市99.14452南山区深圳市广东省97.20963武侯区成都市四川省86.73864朝阳区北京市北京市84.9765宝安区深圳市广东省83.6056滨江区杭州市浙江省77.44167天河区广州市广东省76.49148浦东新区上海市上海市76.01029黄埔区广州市广东省75.42710岳麓区长沙市湖南省74.886111蜀山区合肥市安徽省74.58712龙岗区深圳市广东省72.236813江夏区武汉市湖北省71.979314西城区北京市北京市69.005115雁塔区西安市陕西省68.857616洪山区武汉市湖北省68.506417乐清市温州市浙江省68.195818南海区佛山市广东省67.823319福田区深圳市广东省67.444820龙华区深圳市广东省67.416121萧山区杭州市浙江省66.824822余杭区杭州市浙江省66.658423鄞州区宁波市浙江省66.434624西湖区杭州市浙江省65.81225历下区济南市山东省65.677426大兴区北京市北京市65.563827香洲区珠海市广东省65.229228嘉定区上海市上海市65.137329双流区成都市四川省64.8933图表 1: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综合排名 TOP100 区县10排名区县城市省份综合指数30滨海新区天津市天津市64.404931西青区天津市天津市64.337832顺德区佛山市广东省64.246433奉贤区上海市上海市63.862134吴中区苏州市江苏省63.689835番禺区广州市广东省63.485336黄岛区青岛市山东省63.432137慈溪市宁波市浙江省63.088538闵行区上海市上海市62.479639金水区郑州市河南省62.440440吴江区苏州市江苏省62.26941江阴市无锡市江苏省62.248842小店区太原市山西省62.064143拱墅区杭州市浙江省61.900744昌平区北京市北京市61.55945昆山市苏州市江苏省61.378846余姚市宁波市浙江省61.340647城阳区青岛市山东省61.312848渝北区重庆市重庆市61.147149丰台区北京市北京市61.011950光明区深圳市广东省60.673451江宁区南京市江苏省60.487452东丽区天津市天津市60.350553虎丘区苏州市江苏省60.283754通州区北京市北京市60.163355白云区广州市广东省59.675956诸暨市绍兴市浙江省59.637657历城区济南市山东省59.581258中原区郑州市河南省59.548159晋江市泉州市福建省59.310760湖里区厦门市福建省59.269261南沙区广州市广东省59.168862思明区厦门市福建省59.146763顺义区北京市北京市59.113864松江区上海市上海市59.108365九龙坡区重庆市重庆市58.290566福山区烟台市山东省58.222167惠城区惠州市广东省58.189968武清区天津市天津市57.986569集美区厦门市福建省57.968970金牛区成都市四川省57.836571温岭市台州市浙江省57.596411第 2 章: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综合排名情况排名区县城市省份综合指数72长安区西安市陕西省57.492373郫都区成都市四川省57.38774武进区常州市江苏省56.968775花都区广州市广东省56.727876上城区杭州市浙江省56.722177蔡甸区武汉市湖北省56.598378金州区大连市辽宁省56.44479环翠区威海市山东省56.066280钱塘区杭州市浙江省56.062181金山区上海市上海市55.943482宜兴市无锡市江苏省55.915183锦江区成都市四川省55.814184五华区昆明市云南省55.724385奎文区潍坊市山东省55.51686龙华区海口市海南省55.479287青浦区上海市上海市55.370288长沙县长沙市湖南省55.361289官渡区昆明市云南省55.243890临平区杭州市浙江省55.103891裕华区石家庄市河北省55.088692瑶海区合肥市安徽省54.960193涪城区绵阳市四川省54.957994胶州市青岛市山东省54.666195张家港市苏州市江苏省54.559296柯桥区绍兴市浙江省54.312497新吴区无锡市江苏省54.290398宝山区上海市上海市54.244399朝阳区长春市吉林省54.222100张店区淄博市山东省54.1871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2.2 区域分布情况从区域分布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围绕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形成了三大中心;西南地区围绕重庆市、成都市形成两大中心,尤其以成都市表现格外亮眼;中部六省中,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河南省均超过 2 个区县入围全国百强;相较而言,东北、西北地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热度较低较弱。分省份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综合排名前 100 的区县,广东省区县数量最多,为 16 个;其次是浙江省,数量为 15 个;排名第三的为江苏省,数量为 10 个。江西省、12黑龙江省、贵州省、甘肃省、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0 个省/市/自治区无区县进入前 100 排名中。分城市看,综合排名前 100 的区县中,北京市、杭州市和上海市分别有 8 个区县进入前 100,并列全国第一。图表 2: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热力值评价指数综合排名 TOP100 区县分布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13第 2 章: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综合排名情况图表 3:各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综合排名 TOP100 区县数量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图表 4: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综合排名 TOP100 区县数量前 10 城市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14第 3 章: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分产业排名情况3.1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排名情况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来看,排名前十的区县分别是深圳市宝安区、温州市乐清市、苏州市昆山市、北京市海淀区、深圳市南山区、常州市武进区、佛山市南海区、台州市温岭市、聊城市临清市和苏州市吴中区。排名区县城市省份综合指数1宝安区深圳市广东省82.82672乐清市温州市浙江省79.98733昆山市苏州市江苏省74.08244海淀区北京市北京市72.46235南山区深圳市广东省71.6966武进区常州市江苏省70.23077南海区佛山市广东省68.98868温岭市台州市浙江省68.4619临清市聊城市山东省68.394510吴中区苏州市江苏省68.250311龙岗区深圳市广东省67.841712浦东新区上海市上海市67.319113朝阳区北京市北京市67.192814蜀山区合肥市安徽省66.648415奉贤区上海市上海市66.127216城阳区青岛市山东省66.033717萧山区杭州市浙江省65.680318鄞州区宁波市浙江省65.456319龙华区深圳市广东省65.209120松江区上海市上海市65.030521黄岛区青岛市山东省64.824722慈溪市宁波市浙江省63.964623嘉定区上海市上海市63.643324任泽区邢台市河北省62.639425岳麓区长沙市湖南省61.980426胶州市青岛市山东省61.623827北仑区宁波市浙江省61.514928顺德区佛山市广东省60.776229余姚市宁波市浙江省60.1637图表 5: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15第 3 章: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分产业排名情况排名区县城市省份综合指数30黄岩区台州市浙江省60.119631闵行区上海市上海市59.391732江夏区武汉市湖北省59.277533黄埔区广州市广东省58.790234历城区济南市山东省57.952135长垣市新乡市河南省57.568536即墨区青岛市山东省56.939337江宁区南京市江苏省56.459738雁塔区西安市陕西省56.039939诸城市潍坊市山东省55.73340光明区深圳市广东省55.140341吴江区苏州市江苏省54.730442金州区大连市辽宁省54.629143洪山区武汉市湖北省54.391144泊头市沧州市河北省54.160545奎文区潍坊市山东省53.859346江阴市无锡市江苏省53.77547路桥区台州市浙江省53.749948新北区常州市江苏省53.376849诸暨市绍兴市浙江省53.072850靖江市泰州市江苏省53.031451大兴区北京市北京市52.991652宁海县宁波市浙江省52.862653瑞安市温州市浙江省52.702854番禺区广州市广东省52.419255福山区烟台市山东省52.309556九龙坡区重庆市重庆市52.261357中原区郑州市河南省51.934958余杭区杭州市浙江省51.731859环翠区威海市山东省51.708860长沙县长沙市湖南省51.574761青浦区上海市上海市50.985662西青区天津市天津市50.812563惠城区惠州市广东省50.619764章丘区济南市山东省50.375965南沙区广州市广东省50.199466小店区太原市山西省49.795767奉化区宁波市浙江省49.691268晋江市泉州市福建省49.522569香洲区珠海市广东省49.280670江都区扬州市江苏省49.23671滨江区杭州市浙江省49.207816排名区县城市省份综合指数72莱州市烟台市山东省49.171173白云区广州市广东省49.029374丰台区北京市北京市48.984475武清区天津市天津市48.909176津南区天津市天津市48.803377青州市潍坊市山东省48.790778玉环市台州市浙江省48.704979滨海新区天津市天津市48.674880相城区苏州市江苏省48.585681花都区广州市广东省48.445982滕州市枣庄市山东省48.328783新昌县绍兴市浙江省48.279884惠山区无锡市江苏省48.111285集美区厦门市福建省48.08386未央区西安市陕西省47.836587海曙区宁波市浙江省47.741388任城区济宁市山东省47.712389福田区深圳市广东省47.642390通州区北京市北京市47.520491肥西县合肥市安徽省47.417892临朐县潍坊市山东省47.369393龙湾区温州市浙江省47.3694武侯区成都市四川省47.269795博望区马鞍山市安徽省47.230996东昌府区聊城市山东省47.094697历下区济南市山东省47.078598昌平区北京市北京市47.055899渝北区重庆市重庆市47.0217100福安市宁德市福建省46.7636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分省份看,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排名前 100 的区县中,浙江省的区县数量最多,达到 19 个;其次是山东省,数量为 18 个;排名第三的为广东省,数量为15 个。江西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海南省、贵州省、云南省、甘肃省、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3 个省/市/自治区无区县进入前 100 排名中。分城市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排名前 100 的区县中,宁波市有 7个区县进入前 100,排名全国第一;深圳市有 6 个区县进入前 100,位列全国第二;排名第三的是广州市,有 5 个区县进入全国前 100。17第 3 章: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分产业排名情况图表 6: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分布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18图表 7:各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数量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19第 3 章: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分产业排名情况图表 8: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数量前 10 城市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分维度看,深圳市、上海市、苏州市、佛山市和宁波市整体热度较高。产业发展基础方面,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相关企业总量指标上,排名前十的依次是深圳市宝安区、温州市乐清市、上海市奉贤区、邢台市任泽区、聊城市临清市、苏州市昆山市、佛山市南海区、宁波市鄞州区、台州市温岭市和苏州市吴中区。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指标上,排名前十的依次是深圳市宝安区、温州市乐清市、上海市松江区、苏州市昆山市、台州市温岭市、佛山市南海区、上海市浦东新区、宁波市鄞州区、杭州市萧山区和上海市嘉定区。产业集聚水平方面,温州市乐清市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企业密度上位列第一;深圳市南山区则集聚了最多龙头企业,包括 9 家 A 股上市公司和 43 家 A 股上市公司子公司,北京市海淀区紧随其后,拥有 8 家 A 股上市公司、12 家 A 股上市公司子公司以及 2 家世界500 强企业和 2 家中国 500 强企业。20图表 9: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 TOP10 区县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区域创新力方面,深圳市宝安区拥有最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长沙市长沙县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最多,深圳市龙岗区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最多。区域成长潜力方面,在瞪羚企业数量指标上,排名前五的区县分别是武汉市江夏区、济南市历城区、苏州市吴中区、武汉市蔡甸区、广州市黄埔区和济南市章丘区(并列第五);在隐形冠军企业数量指标上,排名前五的区县分别是潍坊市青州市、潍坊市坊子区、潍坊市临朐县、潍坊市诸城市和青岛市阳城区;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指标上,排名前五的区县依次是济宁市兖州区、济宁市任城区、聊城市临清市、东营市东营区、青岛市胶州市、济南市历城区(并列第五)和武汉市江夏区(并列第五)。21第 3 章: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分产业排名情况图表 10: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 TOP10 区县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3.2 节能环保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排名情况从节能环保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来看,排名前十的区县分别是深圳市宝安区、佛山市顺德区、苏州市吴江区、深圳市南山区、北京市海淀区、绍兴市柯桥区、台州市温岭市、泉州市晋江市和深圳市龙岗区。图表 11:节能环保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排名区县城市省份综合指数1宝安区深圳市广东省94.10342顺德区佛山市广东省80.64773吴江区苏州市江苏省80.45214南山区深圳市广东省79.4675南海区佛山市广东省77.25476海淀区北京市北京市72.92367柯桥区绍兴市浙江省72.30628温岭市台州市浙江省72.22739晋江市泉州市福建省71.295510龙岗区深圳市广东省69.588911诸暨市绍兴市浙江省68.42612龙华区深圳市广东省67.738613慈溪市宁波市浙江省67.608314江阴市无锡市江苏省67.330115黄岛区青岛市山东省66.549716通州区南通市江苏省65.704917萧山区杭州市浙江省64.906922排名区县城市省份综合指数18浦东新区上海市上海市64.875219蜀山区合肥市安徽省64.784820光明区深圳市广东省64.321721海宁市嘉兴市浙江省63.85822武侯区成都市四川省63.756323鄞州区宁波市浙江省62.864424奉贤区上海市上海市62.843225宜兴市无锡市江苏省62.344426南安市泉州市福建省62.029527岳麓区长沙市湖南省61.878328江夏区武汉市湖北省61.77529桐乡市嘉兴市浙江省61.751730福田区深圳市广东省61.322431余姚市宁波市浙江省61.256232香洲区珠海市广东省59.962633龙湾区温州市浙江省59.585534松江区上海市上海市59.441235乐清市温州市浙江省59.433636永嘉县温州市浙江省59.401737花都区广州市广东省59.276538白云区广州市广东省59.185239寿光市潍坊市山东省58.214840义乌市金华市浙江省58.072841城阳区青岛市山东省58.068842德化县泉州市福建省57.941943嘉定区上海市上海市57.874844大兴区北京市北京市57.716345黄埔区广州市广东省57.478746胶州市青岛市山东省57.356347瑞安市温州市浙江省57.306648大城县廊坊市河北省57.135449常熟市苏州市江苏省57.100250滨海新区天津市天津市56.944451高碑店市保定市河北省56.944252番禺区广州市广东省56.718253滨江区杭州市浙江省56.685554昌平区北京市北京市56.649655朝阳区北京市北京市56.398256历下区济南市山东省56.347457即墨区青岛市山东省56.271458拱墅区杭州市浙江省56.138959双流区成都市四川省55.921160余杭区杭州市浙江省55.895361上虞区绍兴市浙江省55.445862雁塔区西安市陕西省5563海门区南通市江苏省54.787264通州区北京市北京市54.6723第 3 章: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分产业排名情况排名区县城市省份综合指数65小店区太原市山西省54.370566临平区杭州市浙江省53.985167长沙县长沙市湖南省53.975768历城区济南市山东省53.831269张家港市苏州市江苏省53.741470武进区常州市江苏省53.736671武清区天津市天津市53.406472西青区天津市天津市53.402473中原区郑州市河南省53.243674章丘区济南市山东省52.750875南宫市邢台市河北省52.748776洪山区武汉市湖北省52.418377昆山市苏州市江苏省52.370278吴中区苏州市江苏省52.194379惠城区惠州市广东省52.074180任泽区邢台市河北省51.978581环翠区威海市山东省51.959582闵行区上海市上海市51.903383玉环市台州市浙江省51.806984南沙区广州市广东省51.660785金水区郑州市河南省51.587986枣强县衡水市河北省51.511487渝北区重庆市重庆市51.427988官渡区昆明市云南省51.23389静海区天津市天津市51.085990禅城区佛山市广东省50.922391未央区西安市陕西省50.47192武城县德州市山东省50.387493九龙坡区重庆市重庆市50.356994金山区上海市上海市50.325395天河区广州市广东省50.290196张店区淄博市山东省50.175397越城区绍兴市浙江省50.159698临海市台州市浙江省50.155199龙华区海口市海南省49.548100瓯海区温州市浙江省49.5288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分省份看,在节能环保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排名前 100 的区县中,浙江省的区县数量最多,高达23个;其次是广东省,数量为17个;山东省区县数量排在第三位,为11个。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江西省、贵州省、甘肃省、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11 个省/市/自治区无区县进入前 100 排名中。分城市看,节能环保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排名前 100 的区县中,广州市、上海市24和深圳市分别有 6 个区县进入前 100,排名并列全国第一;北京市、杭州市、苏州市和温州市分别有 5 个区县进入前 100,并列全国第四。图表 12:节能环保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分布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25第 3 章: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分产业排名情况图表 13:各省节能环保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数量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26图表 14:节能环保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数量前 10 城市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从各项指标来看,深圳市、苏州市、佛山市在节能环保产业方面表现较为突出。产业发展基础方面,在节能环保产业相关企业总量上,排名前十的区县依次是深圳市宝安区、佛山市南海区、泉州市晋江市、南通市通州区、上海市奉贤区、广州市白云区、绍兴市柯桥区、成都市武侯区、深圳市龙岗区和绍兴市诸暨市。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指标上,排名前十的区县分别是苏州市吴江区、深圳市宝安区、绍兴市柯桥区、嘉兴市海宁市、佛山市南海区、无锡市江阴市、杭州市萧山区、宁波市慈溪市、泉州市晋江市和苏州市常熟市。产业集聚水平方面,南通市通州区节能环保产业企业密度最高,深圳市宝安区集聚龙头企业数量最多,包括 14 家 A 股上市公司、89 家 A 股上市公司子公司及 1 家中国 500 强企业;佛山市南海区在近三年(2021-2023)累计新增注册企业数量排名第一。27第 3 章: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分产业排名情况图表 15:节能环保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 TOP10 区县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区域创新力方面,深圳市宝安区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等指标上稳居全国第一;佛山市顺德区、珠海市香洲区和成都市武侯区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分列全国前三。区域成长潜力方面,武汉市江夏区瞪羚企业数量最多,其次是北京市昌平区和北京市海淀区;威海市环翠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最多,其次是唐山市丰南区和青岛市黄岛区。图表 16:节能环保产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 TOP10 区县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283.3 生物医药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排名情况从生物医药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来看,排名前十的区县分别是上海市浦东新区、北京市大兴区、北京市昌平区、广州市黄埔区、亳州市谯城区、深圳市南山区、北京市海淀区、成都市武侯区、北京市朝阳区和武汉市江夏区。图表 17:生物医药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排名区县城市省份综合指数1浦东新区上海市上海市91.92032大兴区北京市北京市85.14873昌平区北京市北京市81.35864黄埔区广州市广东省77.81755谯城区亳州市安徽省76.23426南山区深圳市广东省73.19397海淀区北京市北京市73.05878武侯区成都市四川省72.02449朝阳区北京市北京市70.919810江夏区武汉市湖北省68.315811岳麓区长沙市湖南省67.101212寿光市潍坊市山东省65.52713通州区北京市北京市65.118714白云区广州市广东省64.966615临海市台州市浙江省62.583716奉贤区上海市上海市61.465417萧山区杭州市浙江省61.190118蜀山区合肥市安徽省61.008219天河区广州市广东省60.770720福山区烟台市山东省60.699921官渡区昆明市云南省60.524622洪山区武汉市湖北省60.353223历下区济南市山东省60.086724滨海新区天津市天津市59.216525历城区济南市山东省58.707626浏阳市长沙市湖南省58.686827双流区成都市四川省58.143628城阳区青岛市山东省58.003529闵行区上海市上海市56.401430黄岛区青岛市山东省56.12931龙岗区深圳市广东省55.982432张店区淄博市山东省55.858933番禺区广州市广东省55.84934南海区佛山市广东省55.115135南沙区广州市广东省55.00136金山区上海市上海市54.72537龙华区海口市海南省54.680629第 3 章: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分产业排名情况排名区县城市省份综合指数38香洲区珠海市广东省54.561239雁塔区西安市陕西省54.260440嘉定区上海市上海市54.242341虎丘区苏州市江苏省54.045242宝安区深圳市广东省53.944843上城区杭州市浙江省53.854644裕华区石家庄市河北省53.798545丰台区北京市北京市53.758646丹阳市镇江市江苏省53.632547五华区昆明市云南省53.576948金水区郑州市河南省53.391549中原区郑州市河南省53.350850吴中区苏州市江苏省53.255151拱墅区杭州市浙江省53.053352环翠区威海市山东省52.531753余杭区杭州市浙江省52.277654滨江区杭州市浙江省52.047955顺义区北京市北京市51.464356金牛区成都市四川省50.961257钱塘区杭州市浙江省50.912958龙华区深圳市广东省50.885759沙依巴克区乌鲁木齐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0.726760秀英区海口市海南省50.715361福田区深圳市广东省50.483262鄞州区宁波市浙江省50.088163渝北区重庆市重庆市50.042664西青区天津市天津市49.577565雨花区长沙市湖南省49.143966金州区大连市辽宁省48.735967长沙县长沙市湖南省48.706768奎文区潍坊市山东省48.506769松江区上海市上海市48.452870兰山区临沂市山东省48.309971浦口区南京市江苏省48.177272未央区西安市陕西省48.108473临平区杭州市浙江省48.024974湖里区厦门市福建省47.738475新都区成都市四川省47.554676牡丹区菏泽市山东省47.469177朝阳区长春市吉林省47.325178房山区北京市北京市47.305379武清区天津市天津市47.247580增城区广州市广东省47.153481管城回族区郑州市河南省46.998182海珠区广州市广东省46.981283椒江区台州市浙江省46.869184任城区济宁市山东省46.852930排名区县城市省份综合指数85郫都区成都市四川省46.797286花都区广州市广东省46.533287小店区太原市山西省46.483688东丽区天津市天津市46.450989包河区合肥市安徽省46.434390东营区东营市山东省46.393391涪城区绵阳市四川省46.184192肥西县合肥市安徽省46.166693海沧区厦门市福建省46.098794望城区长沙市湖南省45.97595芙蓉区长沙市湖南省45.846196晋江市泉州市福建省45.40797新市区乌鲁木齐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5.400198开福区长沙市湖南省45.367599栖霞区南京市江苏省45.3119100南关区长春市吉林省45.3066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分省份看,在生物医药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排名前 100 的区县中,广东省的区县数量最多,达到 15 个;其次是山东省,数量为 13 个;浙江省的区县数量排在第三位,为10 个。黑龙江省、江西省、贵州省、甘肃省、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9 个省/市/自治区无区县进入前 100 排名中。分城市看,生物医药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排名前 100 的区县中,广州市、北京市的区县数量最多,均为 8 个;杭州市、长沙市紧随其后,数量分别为 7 个。31第 3 章: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分产业排名情况图表 18:生物医药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分布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32图表 19:各省生物医药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数量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33第 3 章: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分产业排名情况图表 20:生物医药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数量前 10 城市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分维度看,上海市、北京市、武汉市、广州市、长沙市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热度不减。值得关注的是亳州市,近年来新注册企业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产业发展基础方面,在生物医药产业相关企业总量指标上,排名前十的分别是亳州市谯城区、广州市天河区、广州市白云区、成都市武侯区、北京市朝阳区、北京市海淀区、长沙市岳麓区、北京市昌平区、郑州市金水区和北京市大兴区;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指标上,排名前十的依次是上海市浦东新区、亳州市谯城区、淄博市临淄区、潍坊市寿光区、广州市黄埔区、上海市金山区、潍坊市寒亭区、北京市大兴区、温州市瓯海区和上海市松江区。产业集聚水平方面,亳州市谯城区生物医药产业密度最高,近三年(2021-2023 年)累计新增注册企业数量也居于全国首位。上海市浦东新区在生物医药产业龙头企业数量指标上首屈一指,集聚了 17 家 A 股上市公司、100 家 A 股上市公司子公司以及 1 家港股大34图表 21: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 TOP10 区县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陆运营实体,紧随其后的是北京市大兴区和深圳市南山区。区域创新力方面,武汉市江夏区拥有最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次是北京市大兴区、长沙市浏阳市、上海市浦东新区和武汉市洪山区。广州市黄埔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最多,其次是上海市浦东新区、武汉市江夏区、北京市大兴区和北京市昌平区。上海市浦东新区在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指标上排名第一。区域成长潜力方面,上海市浦东新区拥有最多独角兽企业,北京市昌平区瞪羚企业数量最多,淄博市临淄区拥有最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潍坊市寒亭区拥有最多隐形冠军企业。图表 22:生物医药产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 TOP10 区县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35第 3 章: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分产业排名情况3.4 数字创意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排名情况从数字创意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来看,排名前十的区县分别是北京市朝阳区、北京市海淀区、杭州市滨江区、上海市浦东新区、合肥市蜀山区、深圳市南山区、成都市武侯区、天津市滨海新区、北京市大兴区和上海市嘉定区。图表 23:数字创意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排名区县城市省份综合指数1滨江区杭州市浙江省1002海淀区北京市北京市87.68993西湖区杭州市浙江省85.39254朝阳区北京市北京市82.78315浦东新区上海市上海市76.45376武侯区成都市四川省72.35787江夏区武汉市湖北省67.81328金水区郑州市河南省67.19279洪山区武汉市湖北省66.86310南山区深圳市广东省66.851511余杭区杭州市浙江省66.437612蜀山区合肥市安徽省65.832913雁塔区西安市陕西省64.701614拱墅区杭州市浙江省64.589815上城区杭州市浙江省63.626916福田区深圳市广东省61.703517奉贤区上海市上海市61.22418嘉定区上海市上海市60.704819通州区北京市北京市59.30520大兴区北京市北京市59.22121鄞州区宁波市浙江省57.066622萧山区杭州市浙江省57.019823龙华区海口市海南省56.93524龙岗区深圳市广东省56.91725天河区广州市广东省56.449626闵行区上海市上海市56.140327中原区郑州市河南省55.944928双流区成都市四川省55.478429渝北区重庆市重庆市55.410930思明区厦门市福建省55.396731丰台区北京市北京市55.084232宝安区深圳市广东省54.957533小店区太原市山西省54.769434崇明区上海市上海市54.643435历下区济南市山东省54.382736岳麓区长沙市湖南省54.136537龙华区深圳市广东省53.43536排名区县城市省份综合指数38武昌区武汉市湖北省53.129739青浦区上海市上海市52.986640金牛区成都市四川省52.857341锦江区成都市四川省52.710442钱塘区杭州市浙江省52.245443罗湖区深圳市广东省51.964544松江区上海市上海市51.708345鼓楼区福州市福建省51.152346管城回族区郑州市河南省50.961247未央区西安市陕西省50.761248宝山区上海市上海市50.436249怀柔区北京市北京市50.423150美兰区海口市海南省50.309751金山区上海市上海市50.039852南关区长春市吉林省49.963353包河区合肥市安徽省49.960254番禺区广州市广东省49.869255雨花区长沙市湖南省49.83156湖里区厦门市福建省49.536457官渡区昆明市云南省49.306458吉阳区三亚市海南省49.266959昌平区北京市北京市49.26560黄岛区青岛市山东省49.056761芙蓉区长沙市湖南省48.803162东城区北京市北京市48.567463开福区长沙市湖南省48.403264城关区兰州市甘肃省48.397365香洲区珠海市广东省48.171766海珠区广州市广东省48.031267裕华区石家庄市河北省47.894868顺义区北京市北京市47.505469南海区佛山市广东省47.29270江岸区武汉市湖北省47.250471义乌市金华市浙江省47.125272房山区北京市北京市46.961873南明区贵阳市贵州省46.917874白云区广州市广东省46.82175西城区北京市北京市46.792276集美区厦门市福建省46.791777观山湖区贵阳市贵州省46.756478秦淮区南京市江苏省46.469979越秀区广州市广东省46.380880闽侯县福州市福建省46.26981九龙坡区重庆市重庆市46.227282五华区昆明市云南省45.931383成华区成都市四川省45.870484庐阳区合肥市安徽省45.768537第 3 章: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分产业排名情况排名区县城市省份综合指数85历城区济南市山东省45.669486天心区长沙市湖南省45.49487南沙区广州市广东省45.434788瑶海区合肥市安徽省45.386389江北区重庆市重庆市45.333890临平区杭州市浙江省45.089791东阳市金华市浙江省45.002992江汉区武汉市湖北省44.93393朝阳区长春市吉林省44.749294黄埔区广州市广东省44.570995长安区石家庄市河北省44.557596青羊区成都市四川省44.543797海曙区宁波市浙江省44.334698东西湖区武汉市湖北省44.175399静安区上海市上海市44.118100惠城区惠州市广东省44.0999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分省份看,在数字创意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排名前 100 的区县中,广东省的区县数量最多,达到16个;其次是浙江省,数量为12个;北京市的区县数量为11个,排名第三。天津市、江西省、辽宁省、黑龙江省、甘肃省、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0 个省/市/自治区无区县进入前 100 排名中。分城市看,在数字创意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排名前 100 的区县中,北京市的区县数量最多,为 11 个;其次是上海市,数量为 10 个;排名第三的是杭州市,数量为 8 个。38图表 24:数字创意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分布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39第 3 章: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分产业排名情况图表 25:各省数字创意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数量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40图表 26:数字创意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数量前 10 城市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分维度看,杭州市、北京市、上海市、成都市和深圳市在数字创意产业领域热度高涨。产业发展基础方面,在数字创意产业相关企业总量上,排名前十的区县依次是成都市武侯区、上海市奉贤区、北京市朝阳区、广州市天河区、郑州市金水区、杭州市西湖区、海口市龙华区、深圳市南山区、杭州市滨江区和合肥市蜀山区;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上,排名前十的区县依次是杭州市西湖区、杭州市滨江区、上海市浦东新区、上海市奉贤区、杭州市余杭区、上海市松江区、郑州市中原区、大连市金州区、上海市嘉定区和宁波市鄞州区。图表 27:数字创意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 TOP12 区县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41第 3 章: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分产业排名情况产业集聚度水平方面,成都市武侯区近三年(2021-2023)累计新增注册企业数量最多,杭州市滨江区企业密度最高、龙头企业数量最多,包括 9 家 A 股上市公司、120 家 A 股上市公司子公司、14 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 家港股大陆运营实体、2 家中概股大陆运营实体、1 家世界 500 强企业以及 2 家中国 500 强企业。区域创新力方面,杭州市滨江区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上均处于领先地位;北京市海淀区、杭州市滨江区和上海市浦东新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排在全国前三。区域成长潜力方面,杭州市滨江区拥有最多数量的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千里马企业等优质潜力企业,紧随其后的市武汉市江夏区、武汉市洪山区、北京市海淀区和杭州市西湖区。图表 28:数字创意产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 TOP10 区县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3.5 新材料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排名情况从新材料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来看,排名前十的区县分别是深圳市宝安区、佛山市南海区、广州市黄埔区、衡水市安平县、金华市永康市、天津市静海区、佛山市顺德区、杭州市萧山区、宁波市鄞州区和上海市嘉定区。42图表 29:新材料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排名区县城市省份综合指数1宝安区深圳市广东省80.99382南海区佛山市广东省78.77273黄埔区广州市广东省71.8374安平县衡水市河北省71.57935永康市金华市浙江省71.0076静海区天津市天津市69.20087顺德区佛山市广东省67.02528萧山区杭州市浙江省66.39939鄞州区宁波市浙江省66.062410嘉定区上海市上海市65.01811黄岛区青岛市山东省64.640412奉贤区上海市上海市63.894613龙岗区深圳市广东省63.782614江阴市无锡市江苏省63.144515海淀区北京市北京市62.910716胶州市青岛市山东省62.835317南山区深圳市广东省62.782718慈溪市宁波市浙江省62.545319朝阳区北京市北京市62.17520寿光市潍坊市山东省62.006121临朐县潍坊市山东省61.784722浦东新区上海市上海市61.248223滨海新区天津市天津市61.013624上虞区绍兴市浙江省60.759125蜀山区合肥市安徽省60.311526城阳区青岛市山东省59.991427光明区深圳市广东省59.747228余姚市宁波市浙江省59.169129张店区淄博市山东省58.969930福山区烟台市山东省58.683831金山区上海市上海市58.497932吴江区苏州市江苏省58.378433大城县廊坊市河北省58.099134余杭区杭州市浙江省57.149135松江区上海市上海市56.853536龙华区深圳市广东省56.404737巩义市郑州市河南省55.068538即墨区青岛市山东省53.573839番禺区广州市广东省53.265740武清区天津市天津市53.253541乐清市温州市浙江省53.148742武进区常州市江苏省52.702343西青区天津市天津市52.631544临淄区淄博市山东省52.627645青浦区上海市上海市52.350643第 3 章: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分产业排名情况排名区县城市省份综合指数46江夏区武汉市湖北省52.323947晋江市泉州市福建省52.316148博罗县惠州市广东省52.128349东营区东营市山东省52.006350金州区大连市辽宁省51.833951白云区广州市广东省51.813952吴中区苏州市江苏省51.648153花都区广州市广东省51.62754双流区成都市四川省51.469455昆山市苏州市江苏省51.436756海沧区厦门市福建省51.146757常熟市苏州市江苏省51.093658诸暨市绍兴市浙江省51.069559宜兴市无锡市江苏省50.737660闵行区上海市上海市50.656761惠城区惠州市广东省50.440262通州区北京市北京市50.318163上城区杭州市浙江省50.290364鸠江区芜湖市安徽省50.271465岳麓区长沙市湖南省50.193866黄岩区台州市浙江省49.526867环翠区威海市山东省49.448568九龙坡区重庆市重庆市49.354269兴化市泰州市江苏省49.336470文安县廊坊市河北省49.250271小店区太原市山西省49.053972增城区广州市广东省49.04573南皮县沧州市河北省49.031574兰山区临沂市山东省48.968275南沙区广州市广东省48.9576长兴县湖州市浙江省48.886777江宁区南京市江苏省48.866178章丘区济南市山东省48.834479临海市台州市浙江省48.643980盐山县沧州市河北省48.570581宁海县宁波市浙江省48.541882东丽区天津市天津市48.343983桐乡市嘉兴市浙江省48.21784海宁市嘉兴市浙江省48.195785金水区郑州市河南省48.116786钱塘区杭州市浙江省48.044687同安区厦门市福建省47.909388海曙区宁波市浙江省47.889489蔡甸区武汉市湖北省47.797890桃城区衡水市河北省47.56991大兴区北京市北京市47.564392渭滨区宝鸡市陕西省47.563344排名区县城市省份综合指数93景县衡水市河北省47.415894锦江区成都市四川省47.338695集美区厦门市福建省47.33296张家港市苏州市江苏省47.237997武侯区成都市四川省47.203898北辰区天津市天津市47.143899历城区济南市山东省47.1009100洪山区武汉市湖北省46.9545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分省份看,在新材料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排名前 100 的区县中,浙江省的区县数量最多,为 18 个;其次是广东省,数量为 15 个;排名第三的是山东省,数量为 14 个。江西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海南省、贵州省、甘肃省、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12 个省/市/自治区无区县进入前 100 排名中。分城市看,在新材料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排名前 100 的区县中,上海市数量最多,达到 7 个;天津市、广州市分别为 6 个,并列第二。45第 3 章: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分产业排名情况图表 30:新材料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分布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46图表 31:各省新材料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数量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47第 3 章: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分产业排名情况图表 32:新材料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数量前 10 城市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分维度看,深圳市、佛山市、宁波市表现突出。值得关注的是佛山市南海区,近三年新材料领域累计新增注册企业数量排名第一。产业基础方面,在新材料产业企业总量指标上,排名前十的区县依次是衡水市安平县、佛山市南海区、深圳市宝安区、金华市永康市、深圳市龙岗区、佛山市顺德区、上海市奉贤区、宁波市慈溪市、宁波市余姚市和廊坊市大城县。在新材料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指标上,排名前十的区县分别是佛山市南海区、深圳市宝安区、天津市静海区、无锡市江阴市、宁波市慈溪市、佛山市顺德区、深圳市龙岗区、上海市松江区、上海市浦东新区和金华市永康市。产业集聚水平方面,衡水市安平县新材料产业企业密度最高,佛山市南海区近三年(2021-2023 年)累计新增注册企业数量最多,在龙头企业数量指标上,深圳市南山区、广州市黄埔区、合肥市蜀山区、烟台市福山区和宁波市鄞州区排名前列。48图表 33:新材料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 TOP10 区县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从区域创新力来看,佛山市南海区和深圳市宝安区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上遥遥领先;长沙市宁乡市、武汉市蔡甸区、株洲市天元区和宁波市镇海区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上分列全国前三,天津市滨海新区、深圳市宝安区和天津市武清区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排名全国前三。从区域成长潜力来看,在瞪羚企业数量指标上,排名前五的区县分别是广州市黄埔区、北京市昌平区、武汉市蔡甸区、天津市滨海新区和济南市章丘区;在隐形冠军企业数量指标上,排名前五的区县依次是潍坊市寒亭区、宝鸡市渭滨区、潍坊市临朐县、潍坊市高密市和绍兴市上虞区;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指标上,排名前五的区县依次是潍坊市临淄区、东营市东营区、青岛市胶州市、潍坊市寒亭区和济南市章丘区。49第 3 章: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分产业排名情况图表 34:新材料产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 TOP10 区县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3.6 新能源汽车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排名情况从新能源汽车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来看,排名前十的区县分别是温州市乐清市、台州市玉环市、温州市瑞安市、上海市浦东新区、台州市温岭市、温州市龙湾区、十堰市茅箭区、深圳市宝安区、杭州市萧山区和温州市永嘉县。图表 35:新能源汽车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排名区县城市省份综合指数1乐清市温州市浙江省1002玉环市台州市浙江省84.10163瑞安市温州市浙江省68.53154浦东新区上海市上海市68.34595温岭市台州市浙江省67.98386龙湾区温州市浙江省65.08817茅箭区十堰市湖北省64.13448宝安区深圳市广东省63.84829萧山区杭州市浙江省62.825210永嘉县温州市浙江省62.554511南山区深圳市广东省62.436512龙岗区深圳市广东省62.015613朝阳区北京市北京市59.251914嘉定区上海市上海市58.383115鸠江区芜湖市安徽省57.220616鄞州区宁波市浙江省56.783350排名区县城市省份综合指数17丹阳市镇江市江苏省56.374518渝北区重庆市重庆市56.248419新北区常州市江苏省55.33820昆山市苏州市江苏省55.273621雁塔区西安市陕西省55.078722余姚市宁波市浙江省54.533823双流区成都市四川省53.178724清河县邢台市河北省52.785625湖里区厦门市福建省52.294226奉贤区上海市上海市51.903327松江区上海市上海市51.794728九龙坡区重庆市重庆市51.656729慈溪市宁波市浙江省51.638830闵行区上海市上海市51.484331吴中区苏州市江苏省51.352632余杭区杭州市浙江省51.156733江北区重庆市重庆市50.790734沙坪坝区重庆市重庆市50.684835龙华区深圳市广东省50.118536白云区广州市广东省50.113137黄岛区青岛市山东省49.754638通州区北京市北京市48.997739福安市宁德市福建省48.757140南海区佛山市广东省48.609841蜀山区合肥市安徽省48.278742北仑区宁波市浙江省48.276643花都区广州市广东省48.025944历城区济南市山东省47.602645长沙县长沙市湖南省47.51946路桥区台州市浙江省47.222647郫都区成都市四川省47.064848番禺区广州市广东省46.897649官渡区昆明市云南省46.879250顺德区佛山市广东省46.854751津南区天津市天津市46.842952黄埔区广州市广东省46.695953滨海新区天津市天津市46.610554奎文区潍坊市山东省46.378655洪山区武汉市湖北省46.313256香洲区珠海市广东省46.269657蔡甸区武汉市湖北省46.194358武侯区成都市四川省46.176259福山区烟台市山东省46.015760青山湖区南昌市江西省45.820861大兴区北京市北京市45.814362海淀区北京市北京市45.761563朝阳区长春市吉林省45.606351第 3 章: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分产业排名情况排名区县城市省份综合指数64青浦区上海市上海市45.372365武清区天津市天津市45.300866岳麓区长沙市湖南省45.046167金州区大连市辽宁省44.963968绿园区长春市吉林省44.86369惠城区惠州市广东省44.839370未央区西安市陕西省44.71971城阳区青岛市山东省44.632472江夏区武汉市湖北省44.60973张湾区十堰市湖北省44.550474诸暨市绍兴市浙江省44.388675西青区天津市天津市44.33476东丽区天津市天津市44.299977包河区合肥市安徽省43.685278临平区杭州市浙江省43.681479江宁区南京市江苏省43.156680长兴县湖州市浙江省43.108181襄州区襄阳市湖北省42.777382即墨区青岛市山东省42.741983金水区郑州市河南省42.617184南沙区广州市广东省42.592685武进区常州市江苏省42.552286椒江区台州市浙江省42.509787龙华区海口市海南省42.276688巴南区重庆市重庆市42.171289中原区郑州市河南省42.138890金山区上海市上海市42.032691宁海县宁波市浙江省42.021492江阴市无锡市江苏省41.933293小店区太原市山西省41.920694雨花区长沙市湖南省41.691295集美区厦门市福建省41.676696吴江区苏州市江苏省41.616997历下区济南市山东省41.529298晋江市泉州市福建省41.48899滨江区杭州市浙江省41.3585100义乌市金华市浙江省41.1832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分省份看,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排名前 100 的区县中,浙江省的区县数量最多,达到 20 个;其次是广东省,区县数量为 13 个;排名第三的是江苏省,区县数量为 8 个。黑龙江省、贵州省、甘肃省、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9个省/市/自治区无区县进入前100排名中。52图表 36:新能源汽车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分布分城市看,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排名前 100 的区县中,上海市的区县数量最多,达到 7 个;重庆市、天津市、宁波市、广州市数量均达到 5 个。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53第 3 章: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分产业排名情况图表 37:各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数量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图表 38:新能源汽车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数量前 10 城市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54分维度看,温州市、台州市、深圳市、十堰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热度较高。产业发展基础方面,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企业总量指标上,排名前十的区县依次是温州市乐清市、台州市玉环市、温州市瑞安市、邢台市清河县、温州市龙湾区、温州市永嘉县、十堰市茅箭区、镇江市丹阳市、成都市武侯区和台州市温岭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指标上,排名前十的区县依次是温州市乐清市、台州市玉环市、温州市龙湾区、温州市瑞安市、温州市永嘉县、台州市温岭市、宁波市慈溪市、上海市嘉定区、上海市浦东新区和十堰市茅箭区。产业集聚水平方面,温州市乐清市和台州市玉环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密度方面均处于前列,此外,温州市乐清市近三年(2021-2023年)累计新增注册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龙头企业数量也位居全国前列。图表 39: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 TOP10 区县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区域创新力方面,温州市乐清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均排在全国前列;北京市朝阳区、深圳市龙岗区和温州市乐清市在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上分列全国前三。区域成长潜力方面,襄阳市襄州区、北京市通州区和天津市北辰区拥有瞪羚企业数量排在前三位;烟台市福山区、济宁市梁山区、十堰市张湾区、西安市雁塔区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指标上排名前列;温州市永嘉县、温州市乐清市和潍坊市青州市在隐形冠军企业数量指标上分列全国前三。55第 3 章: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分产业排名情况图表 40:新能源汽车产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 TOP10 区县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3.7 新能源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排名情况从新能源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来看,排名前十的区县分别是广州市黄埔区、成都市武侯区、北京市海淀区、长沙市岳麓区、珠海市香洲区、西安市雁塔区、上海市浦东新区、温州市乐清市、广州市天河区和武汉市江夏区。图表 41:新能源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排名区县城市省份综合指数1乐清市温州市浙江省1002朝阳区北京市北京市71.08863宝安区深圳市广东省69.69944香洲区珠海市广东省67.14355温岭市台州市浙江省65.55646龙岗区深圳市广东省64.07677宜兴市无锡市江苏省62.52468海淀区北京市北京市61.9889蜀山区合肥市安徽省61.24110南山区深圳市广东省61.237611黄岛区青岛市山东省59.88212雁塔区西安市陕西省59.581113胶州市青岛市山东省59.170714浦东新区上海市上海市58.055715黄埔区广州市广东省58.002916岳麓区长沙市湖南省57.576956排名区县城市省份综合指数17历城区济南市山东省57.237918小店区太原市山西省56.529219金牛区成都市四川省55.985520南海区佛山市广东省55.273321鄞州区宁波市浙江省54.089322江夏区武汉市湖北省53.929223滨海新区天津市天津市53.644224奉贤区上海市上海市53.622925章丘区济南市山东省53.042526城阳区青岛市山东省52.89727顺德区佛山市广东省52.884528武侯区成都市四川省52.766229泊头市沧州市河北省52.691430龙华区深圳市广东省52.406831慈溪市宁波市浙江省52.033632诸暨市绍兴市浙江省51.990433南皮县沧州市河北省51.896534萧山区杭州市浙江省51.648235吴中区苏州市江苏省51.647436龙华区海口市海南省51.369937官渡区昆明市云南省51.112338宁晋县邢台市河北省50.819539洪山区武汉市湖北省50.795640福田区深圳市广东省50.53941西湖区杭州市浙江省50.518542双流区成都市四川省50.485943天河区广州市广东省50.350144昆山市苏州市江苏省50.332345余姚市宁波市浙江省50.214146奎文区潍坊市山东省50.188347通州区北京市北京市49.917348武清区天津市天津市49.718849环翠区威海市山东省49.457350余杭区杭州市浙江省49.376251中原区郑州市河南省49.326552嘉定区上海市上海市49.275253西青区天津市天津市49.262354闵行区上海市上海市49.230155番禺区广州市广东省49.154556未央区西安市陕西省49.121957张店区淄博市山东省49.038958历下区济南市山东省48.857659大兴区北京市北京市48.816560瑶海区合肥市安徽省48.483761金水区郑州市河南省48.141262郫都区成都市四川省47.883763惠城区惠州市广东省47.748957第 3 章: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分产业排名情况排名区县城市省份综合指数64竞秀区保定市河北省47.73665江阴市无锡市江苏省47.496766昌平区北京市北京市47.369467白云区广州市广东省47.321268松江区上海市上海市47.278669长沙县长沙市湖南省47.138870裕华区石家庄市河北省47.081371福山区烟台市山东省46.890672包河区合肥市安徽省46.644273长安区西安市陕西省46.636174滨江区杭州市浙江省46.333775九龙坡区重庆市重庆市46.113776即墨区青岛市山东省46.071877沙依巴克区乌鲁木齐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5.889678拱墅区杭州市浙江省45.75779诸城市潍坊市山东省45.588280东丽区天津市天津市45.512281湖里区厦门市福建省45.487482金山区上海市上海市45.424283雨花区长沙市湖南省45.206884渝北区重庆市重庆市45.166985吴江区苏州市江苏省44.734986新市区乌鲁木齐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4.722587南沙区广州市广东省44.668588临平区杭州市浙江省44.401889光明区深圳市广东省44.318490定襄县忻州市山西省44.267491长兴县湖州市浙江省44.084692兰山区临沂市山东省43.979193晋江市泉州市福建省43.641794椒江区台州市浙江省43.510595崂山区青岛市山东省43.392296集美区厦门市福建省43.303797西城区北京市北京市43.260898路桥区台州市浙江省43.225999枣强县衡水市河北省43.2237100浑南区沈阳市辽宁省43.2006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分省份看,在新能源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排名前 100 的区县中,广东省和浙江省的区县数量最多,分别达到 15 个;山东省区县数量排在第三位,为 14 个。吉林省、黑龙江省、江西省、贵州省、甘肃省、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10 个省/市/自治区无区县进入前 100 排名中。分城市看,在新能源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排名前 100 的区县中,深圳市、上海市、58杭州市、北京市的区县数量最多,分别达到 6 个,并列第一。青岛市和广州市的区县数量也达到了 5 个。图表 42:新能源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分布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59第 3 章: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分产业排名情况图表 43:各省新能源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数量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图表 44:新能源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数量 TOP10 城市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60分维度看,温州市、深圳市和北京市在新能源产业方面的热力值较高。产业发展基础方面,在新能源产业相关企业数量总量指标上,排名前十的区县依次是温州市乐清市、成都市金牛区、沧州市南皮县、沧州市泊头市、青岛市黄岛区、无锡市宜兴市、海口市龙华区、深圳市宝安区、邢台市宁晋县和成都市武侯区;在新能源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指标上,排名前十的区县分别是温州市乐清市、无锡市宜兴市、邢台市宁晋县、台州市温岭市、深圳市宝安区、上海市浦东新区、宁波市慈溪市、宁波市江阴市和上海市奉贤区。产业集聚水平方面,沧州市南皮县新能源产业企业密度最高;成都市金牛区近三年(2021-2023)累计新增注册企业数量最多,其中,2022 年新增注册企业数量达到峰值,突破 5300 家;深圳市南山区、北京市海淀区和深圳市宝安区集聚龙头企业数量最多。图表 45:新能源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 TOP10 区县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区域创新力方面,温州市乐清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均排在全国前列;珠海市香洲区、北京市朝阳区和深圳市龙岗区在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上分列全国前三。区域增长潜力方面,武汉市江夏区、济南市历城区、广州市黄埔区、北京市通州区、北京市昌平区和北京市海淀区在瞪羚企业数量上位居全国前列。61第 3 章: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分产业排名情况图表 46:新能源产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 TOP10 区县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3.8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排名情况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来看,排名前十的区县分别是深圳市南山区、深圳市宝安区、杭州市滨江区、北京市海淀区、成都市武侯区、深圳市龙岗区、深圳市福田区、广州市天河区、深圳市龙华区和上海市浦东新区。图表 47: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排名区县城市省份综合指数1南山区深圳市广东省1002宝安区深圳市广东省90.8733滨江区杭州市浙江省85.04254海淀区北京市北京市84.84655武侯区成都市四川省82.79256龙岗区深圳市广东省79.9497福田区深圳市广东省78.028天河区广州市广东省76.60699龙华区深圳市广东省75.644510浦东新区上海市上海市74.252111雁塔区西安市陕西省70.122812西湖区杭州市浙江省69.954613洪山区武汉市湖北省68.440314江夏区武汉市湖北省67.426615历下区济南市山东省66.691216黄埔区广州市广东省66.511262排名区县城市省份综合指数17余杭区杭州市浙江省66.017718蜀山区合肥市安徽省64.977419岳麓区长沙市湖南省63.20220吴中区苏州市江苏省61.901321双流区成都市四川省61.364922锦江区成都市四川省61.042723朝阳区北京市北京市61.004824香洲区珠海市广东省60.499925光明区深圳市广东省60.371426金水区郑州市河南省59.869927金牛区成都市四川省59.615328惠城区惠州市广东省59.438329南沙区广州市广东省59.151130渝北区重庆市重庆市58.817731昆山市苏州市江苏省58.253832成华区成都市四川省58.087633思明区厦门市福建省57.6834龙华区海口市海南省56.945935罗湖区深圳市广东省56.864736历城区济南市山东省56.785337雨花台区南京市江苏省56.671738嘉定区上海市上海市56.512539虎丘区苏州市江苏省56.454540番禺区广州市广东省55.97641拱墅区杭州市浙江省55.803142未央区西安市陕西省55.448843鄞州区宁波市浙江省54.752244鼓楼区福州市福建省54.401545五华区昆明市云南省53.715646萧山区杭州市浙江省53.698947奉贤区上海市上海市53.385648小店区太原市山西省53.377949青羊区成都市四川省53.241450上城区杭州市浙江省53.09751九龙坡区重庆市重庆市53.092652越秀区广州市广东省53.046153松江区上海市上海市52.383454闵行区上海市上海市51.927555中原区郑州市河南省51.729856江宁区南京市江苏省51.167857官渡区昆明市云南省51.162858白云区广州市广东省51.088659钱塘区杭州市浙江省50.738760黄岛区青岛市山东省50.491261湖里区厦门市福建省50.442262涪城区绵阳市四川省50.279763城阳区青岛市山东省49.796363第 3 章: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分产业排名情况排名区县城市省份综合指数64南海区佛山市广东省49.750365集美区厦门市福建省49.658866徐汇区上海市上海市49.587967美兰区海口市海南省49.554368青山湖区南昌市江西省49.427269浦口区南京市江苏省49.336270乐清市温州市浙江省48.895171章贡区赣州市江西省48.83772武昌区武汉市湖北省48.834273西城区北京市北京市48.781574海珠区广州市广东省48.766375长安区西安市陕西省48.630676甘井子区大连市辽宁省48.298377郫都区成都市四川省48.02778闽侯县福州市福建省47.939879大兴区北京市北京市47.634780雨花区长沙市湖南省47.455581朝阳区长春市吉林省47.375682栖霞区南京市江苏省47.219883盘龙区昆明市云南省47.145584观山湖区贵阳市贵州省46.775385管城回族区郑州市河南省46.743986慈溪市宁波市浙江省46.503587开福区长沙市湖南省46.497488青浦区上海市上海市46.492489奎文区潍坊市山东省46.452190芙蓉区长沙市湖南省46.436591临平区杭州市浙江省46.334492市北区青岛市山东省46.260393瑶海区合肥市安徽省46.224294秦淮区南京市江苏省46.084795渭城区咸阳市陕西省45.916696花都区广州市广东省45.771297包河区合肥市安徽省45.605798滨海新区天津市天津市45.383799南关区长春市吉林省45.3713100义乌市金华市浙江省45.3006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分省份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排名前 100 的区县中,广东省的区县数量最多,达到 18 个;其次是浙江省,数量为 12 个;排名第三的是江苏省,数量为 8 个。黑龙江省、甘肃省、青海省、贵州省、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9 个省/市/自治区无区县进入前 100 排名中。64分城市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排名前 100 的区县中,杭州市和广州市的数量最多,均达到8个;深圳市、上海市和成都市紧随其后,区县数量达到7个。图表 48: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分布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65第 3 章: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分产业排名情况图表 49:各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数量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66图表 50: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 TOP100 区县数量前 10 城市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分维度看,深圳市、苏州市、北京市、成都市和杭州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表现出了较高的热度。产业发展基础方面,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相关企业数量总量指标上,排名前十的区县依次是成都市武侯区、广州市天河区、深圳市南山区、深圳市宝安区、深圳市福田区、深圳市龙岗区、成都市锦江区、深圳市龙华区、西安市雁塔区和海口市龙华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指标上,排名前十的区县分别是深圳市宝安区、深圳市龙华区、深圳市龙岗区、苏州市昆山市、深圳市南山区、深圳市光明区、苏州市吴中区、惠州市惠城区、邢台市宁晋县和深圳市福田区。产业集聚度水平方面,成都市锦江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企业密度最高,其次是杭州市西湖区,排名第三的是成都市武侯区。深圳市南山区、北京市海淀区、杭州市滨江区、上海市浦东新区和深圳市宝安区在龙头企业数量上位居前列。成都市武侯区、广州市天河区和海口市龙华区近三年(2021-2023 年)累计新增注册企业数量分列前三。67第 3 章: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热力值评价指数分产业排名情况图表 5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 TOP10 区县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从区域创新力来看,深圳市同样具有绝对的竞争力,其中,南山区和宝安区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上均稳居全国前二,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上位居全国前五。从区域成长潜力来看,北京市海淀区表现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千里马企业总计全国第一。图表 5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 TOP10 区县资料来源: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68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31 68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2024年度特别报告(73页).pdf

    预见2024Foresight 2024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2024 年度特别报告FORESIGHT2024市场信心的减弱 中国在2022年底宣布调整新冠防控措施,重新向世界开放。全球各国的资本市场都对中国的经济前景抱有高度期待,有些乐观预计认为2023年的经济增长能够达到6%。人们普遍期待中国的经济能强劲反弹,商业快速复苏,政府会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然而,当中国政府在2023年初宣布把全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在较为合理的“5%左右”时,这意味着新的一年将充满挑战。事实上,中国的GDP在2023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了5.2%,经济复苏较为温和。在全球需求不振、产业链不断重组的背景下,出口也没有太大起色。在2023年的前10个月里,中国的出口较一年前下降了约6%。国内需求和消费者信心起伏不定,始终在低位徘徊。投资在放慢,房地产市场持续下滑。中国政府采取了“稳中求进”的策略,发挥财政和金融政策的力量,谨慎推动房地产行业重组。在2023年10月,中国宣布增发1万亿人民币(1370亿美元)的特别国债以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这是近年来国家预算政策上的重大调整,然而它更像是个权宜之计,而不是一整套的刺激政策。虽然很多人都在呼唤大规模投资以刺激经济,但也许谨慎和分步走的策略是正确的选择。因为大规模的刺激虽然可以在短期内拉升经济增速,但也可能再次造成新增产能供过于求,催生投机泡沫,导致经济在不久后再次断崖式下跌。中国和它的经济利益相关方需要习惯两个新状态: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中国人一直习惯于根据“五年计划”按部就班式地发展,这样的模式里可没有这两个状态。鉴于经济环境持续快速变化,全球地缘政治秩序不断受到冲击,经济变得越来越难以掌控和预测。与此同时,当我们把各项统计指标放在一起分析时,也只能看到模糊的全景画面:增长在持续,突破创新仍在涌现,工业现代化也没有止步,但由于不确定性挥之不去,社会上充满着焦虑的情绪。还有一些指标让人十分担心:青年失业率,低水平起伏不定的消费增长,以及偏低的总固定资产投资。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信心不足正在中国不断蔓延。但如果我们看得再深入一些,就会发现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表现反映了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短期内的全球经济周期性下行,以及更重要的,中国经济向“新中国故事”的艰苦而缓慢的转型。这一切为何会发生为了避免掉入信心危机的恶性循环,我们首先要梳理清楚这一切为何会发生。一大关键原因是,中国经济只是在“正常化”而已。它并不是突然发生的事情,这个过程一直在进行,只是曾经被新冠疫情打断了而已。如果回顾一下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我们会看到从2008-2009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GDP增速一直在放缓,可以预计明年的增速会更慢但如果考虑到中国经济基数的规模之大,这其实并不是问题!每个成熟经济体都要经历这样的“正常化”过程。如何顺利完成转型才是最重要的。在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已经深深融入了全球经济之中。它成为了全世界的制造中心,建立起了多项竞争优势,并且有效地发挥了它们的作用:通过庞大的基础设施投资,让Preface序 言稳住基本面,启动新引擎勇敢摆脱“观望”心态,直面改变与现实6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自己与世界无缝链接起来;精心规划和投资的制造产业链造就了无可匹敌的产业集群;用工制度灵活的巨大廉价劳动力资源;还有宽松的监管体系,从坏的方面说它让环境污染趁虚而入,从好的方面说它成就了速度和创新。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让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和出口之源。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很多旧引擎正在逐渐熄火,但这个世界工厂仍将屹立!中国的劳动力不再廉价,环境污染也被禁止了。固定资产投资正在从基础设施和房地产转向工业现代化、绿色能源转型这样的新引擎。全球地缘政治紧张、供业链重组和世界经济放缓加速了这一转变。国内消费将会是中国未来最重要的增长引擎 但这样的转型需要时间。消费需要人们拥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最终要靠人均GDP的提升,但要实现这两个目标需要提高生产率,向国内和国际市场销售附加值更高的产品。稳住基本面,启动新引擎 总体来说,中国经济的表现不错,以强大的韧性顶住了诸多挑战,包括2018年以来的中美贸易冲突,新冠疫情的冲击,以及出口领域的大起大落,包括2020年的“中国制造支撑全球”,2021年的全球需求爆涨,以及最近的全球需求放缓和各种地缘政治因素驱动的“去风险化”举措。由于中国拥有不断提高的生产率、完整的深度产业链集群和发达的基础设施,中国曾经是,现在是,以后仍将是世界工厂。广大的国内市场叠加强大的出口产业基础让中国很难被替代。虽然政府在推出短期刺激方面应该保持谨慎,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功能,但中央和地方政府仍然应当考虑在很多领域推出结构性的政策“组合拳”,继续推进许多已经开始的改革工作。下面是10个例子:推动养老金改革,尤其是个人养老金制度。到目前为止个人养老金募集的资金有限,而且要确保募集到的资金投向了正确的金融产品;继续医疗体系的全面改革;尤其在3-5线城市和农村地区。这将提升人们对社会保障网的信心,释放出更多资源用来消费;进一步发展面向大众的长期投资产品。它们可以逐步替代房地产,或与房地产互补,成为公众的长期储蓄渠道,成为新的投资性收入来源;把实现“共同富裕”的工作聚焦到让更多人成为中产消费者上。不仅要实现全民脱贫,更要消除城乡差别,创造更多消费力。随着中国消费者的结构发生改变,将有1亿新的消费者加入中产阶层,他们不仅能支撑一些行业的发展,甚至能重塑它们的格局;继续推进房地产行业的重组;确保资产由面向长期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打造健康的长期房地产资产管理与租赁行业;盘活中央和部分省、市国有企业及其控股平台的庞大资产来解决债务问题。可以出售部分企业和优质资产,将回笼的资金投入经济,推动增长。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应该重启,作为盘活资产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可以让国企的体量与民企和创业公司的创新力、灵活快速和务实精神强强联合。引导更多长期和短期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进入绿色能源转型领域。通过启动和资助大型项目(如碳捕捉和使用、绿色氢能、新材料生产和储能设施),落实精细化改进举措(如建筑与工业节能改造),绿色能源转型进程将得到更强有力的推动。在这方面可能还需要同步配套官方政策的改变,例如推出和执行新的标准;言行一致地欢迎更多跨国企业参与中国的经济转型。外资企业可以推动更多创新在中国出现。中国政府应当允许他们更深度地进入中国的广阔市场,参与诸多试点项目,欢迎它们从中受益。我们想再次重申,各级政府的工作应该摆脱传统的“招商引资”和量化KPI考核方式,转为更有包容性的整体化思路。已经在中国的外企也应该将它们在中国获得的收益继续投资在中国,建立“在中国,为中国”的商业模式;与此同时,跨国公司也应该将源自中国的创新输出到其它市场上,而不再只把中国看作是全球供应链上的一环。通过保持自己的“高端”质量策略,外资企业也能对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明确的贡献,为中国企业发明新的全球化模式。中国企业的出海需要依靠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真正的全球化还要建立或收购海外资产,而不只是向海外出口货物。我们发现电动汽车产业链上的中国企业已经开始了这样的新型全球化。从一方面说,这可能会给一些外国品牌在自己的国内市场上带来挑战。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也给一些外国企业带来机会,帮助他们通过新的伙伴关系获得最新技术,迎来新的投资。在汽车和材料与加工行业的一些最新事件也反映了中国企业的新全球化模式。进一步提高中国企业的运营表现。要采用全方位的彻底举措,战略性地提升企业的运营绩效。这一策略已经在光伏发电、电池等先进制造业企业中得到了出色的实践这些企业压低了成本曲线。现在材料和化工企业也在复制这一策略,它可以让企业提高利润率,获得更多资金用来投资在研发、创新和国内外扩张上。这就是“新中国故事”。尽管在短期内,经济的转型会带来一些阵痛,但它的基本面仍是健康而强大的。2024年是转型路上的重要一年。它是难得的窗口期,中国企业要抓紧推进自己的转型升级。许多企业应当借此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决定和制定未来的战略(如“第15个五年计划”),指导自己在未来的总体方向。企业一定要勇敢摆脱“观望”的心态,直面改变与现实,开始采取具体的行动把转型落到实处,做好充分的准备,让自己更好地赢在未来。戴璞Denis Depoux罗兰贝格 全球管理委员会联席总裁热点话题Hot TopicContents目 录千行百业的AI智能体将成为可能 Towards the Industry-specific Intelligent Agent出海提速中的投资并购展望Prospects For Investment And Outbound M&A Amid Accelerating Globalization Trend新一代制造的全球趋势与中国实践Global Trends In Next Generation Manufacturing And Chinese Practices动荡的世界格局将如何影响中国企业的未来发展Volatile World Order What Does That Mean to Chinese Companies消费出海正当时,中国企业如何破局How Can Chinese Consumer Goods Companies Find Breakthroughs In Their Going Global Drive卓越数字化运营,提振利润持续创效,致胜内卷时代Win the Era of Involution through Operational Excellence数字化如何驱动时尚企业的变革与发展Chinese Fashion Industrys Trends Driven by Digitalization可持续发展持续蓄力、稳中有进Sustainability Transition Gathering Strength To Make Steady Progress42628行业趋势Trends能源Energy信息技术、高科技与互联网Technology&Internet医药与健康服务Pharma&Healthcare汽车Automotive政府与公共Civil Economics消费品与零售Consumer Goods&Retail工业产品与服务Industrial Products&Services化工与材料Chemicals&Materials323842485458646810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动荡的世界格局将如何影响中国企业的未来发展中国经济步入“正常化”随着中国在取消疫情管控后全面放开,很多人都曾期待随着商业活动能迅速恢复,中国经济增长将迎来期待已久的结构性反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看到中国经济又回到了GDP 增速逐步放缓的长期趋势从 2010 年的 10.6%持续放缓到 2023 年的 5%左右。这一长期趋势只是在过去几年中被新冠疫情打断了。一个重要的事实是中国经济正在“正常化”。它的增长将不再像过去那样依赖由一个个五年规划所拉动的投资热潮,而是更多由转型性因素所驱动,如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的增加值,以及不断变化的世界经济。在经济正常化的过程中,内需会发挥重要作用,但一些旧引擎将难以提供有力支撑。中国的内需消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受到了压制。近年来,随着就业不确定性加剧、人口快速老龄化和收入增长变得温和,自 2019 年起储蓄率就不断升高。如果没有新的政策增加家庭收入、缓解当前劳动力市场的错配状况,中国居民消费占 GDP 的比例(2022 年为 38%)仍将低于与经合组织的标准(通常为 60%左右)。同时,曾经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行业转型速度较慢,不足有效支撑国内消费增长。以房地产市场为例,它曾经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创造出了需求,还通过房产的不断增值给人们带来虚假的财务安全感,让人们更愿意消费。然而当下,住房需求疲软和开发商债务的高企将制约房地产市场的复苏。可以预见,如果占 GDP 30%的房地产市场持续动荡,它将拖累中国经济的增长。同时,全球经济放缓加上供应链重构和地缘政治因素,中国的出口市场正在向全球南方国家转移。从 2018 年到 2022年,中国出口中销往全球南方国家的比例从 37%增加到了Hot TopicGlobalization热点话题全球化41%。在“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推动下,2022 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占到了中国国际贸易总额的 45%。出口大量转向新兴市场的这一趋势反映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已然发生改变。自 2021 年以来,中国加快推进工业现代化进程,以创新驱动打造新的竞争力和生产力,加快中国向主要中间商品生产国的转型。仅在一年之内,中国的机器人密度排名就从 2020年的全球第 9 位攀升至到了 2021 年的第 5 位。2021 年和2022 年,高技术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都超过了22%。在此推动下,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逐渐从大规模生产驱动转型为以研发驱动就像我们在全球芯片价值链中所看到的,中国公司从过去的仅参部分产业链环节到拓展至设计、生产到封装的整合型产业链。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的基本面依然稳固,但需要进行结构性转型。这意味着需要提高生产率和增加附加值,通过人均 GDP 的增长拉升居民可支配收入。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里,中国的经济仍将保持增长但将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而且国内企业之间竞争将更为激烈。因此产品、定价和国内及国际市场的销售通路将成为各家企业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与过去的发展模式大不相同。不断变化的世界格局下,中国企业应选择哪些国际市场从全球范围来看,预计 2024 年世界经济恢复较为缓慢,而且各地区、各行业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中国企业在寻找潜在市场时需要有前瞻性的眼光、专业的方法和对地缘政治因素的深刻理解。11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数据来看,2022 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 3.5%,2023 年预计降至了 3.0%,2024 年将进一步下滑至 2.9%,这反映出全球增长逐步放缓的短期趋势。其中,发达经济体是导致增长低迷的主要原因,制造业的低产出抵消了服务业的反弹。然而,部分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前景仍相对乐观,如印度、菲律宾、越南和印度尼西亚,预计 2024 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为 6.3%、5.9%、5.8%和 5.0%。欧元区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导致欧洲经济持续低迷。初步数据显示,2023 年欧元区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小幅萎缩如果剔除爱尔兰波动较大的数据,则保持持平这已是连续第五个季度表现低迷。受能源价格下跌和食品价格通胀放缓的影响,10 月份的整体通胀率降至 2.9%,为两年来的最低水平,核心商品和服务价格则出现了持续但温和的通缩。欧洲中央银行在最近一次会议上维持了利率不变,预示着可能会暂停升息;预计到 2024 年中期,通胀率将降至 2%以下,因此可能会进入降息周期,以减轻实际利率上升的风险。虽然欧洲经济增长缓慢,但其技术和工业竞争力仍高度依赖进口。欧洲仍是一个对外开放、统一和透明的市场。从2018 年到 2022 年,欧盟 27 国与中国的年度货物贸易差额逆差从 1547 亿欧元加大至 3962 亿欧元。而在服务方面,欧盟 27 国主要依赖美国,与美国的贸易差额逆差从 2018 年的 140 亿欧元扩大到了 2022 年的 1130 亿欧元。因此,欧洲市场对产品、服务和技术的需求将为中国企业带来机遇,中国企业可以有选择地进入欧洲市场。美国经济前景依然不明朗。牛津经济研究院已经把最新的2024 年美国经济增长预测修订为微增 1.0%,反映了紧缩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影响,预计将导致经济停滞但非萎缩。2024年的财政政策可能将会收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大幅减弱,这表明未来一年经济将面临挑战,增长率可能低至 0.1%-0.3%。由于更严格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影响还未全部显现出来,美国的经济前景仍不明朗。虽然基线预测排除了在未来 12 个月内出现衰退的可能性,但人们也承认预测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一些全球南方国家经济增长仍呈现良好势头在过去三十年中,全球南方国家经济总量占世界 GDP 的份额从 1990 年的 20%迅速上升到了 2022 年的 40%,大幅超过了工业化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全球南方国家已成为投资的主要目的地。2022 年,全球南方国家吸收了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 71%,而 1990 年时这一比例还不到 20%。其中,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在吸引外资方面领先于其他全球南方地区。在地缘政治紧张和经济主权不断得到重视与加强的宏观背景下,目前的供应链重构将使一些能够建立竞争优势的国家受益,如印度、海湾合作委员会(GCC)成员国、墨西哥、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从不同地区来看,新兴亚洲市场表现领先。内需增长和贸易全球化推动了它们在后疫情时代的复苏,预计 GDP 增速将达到 4-6%。亚洲地区供应链重构和贸易区域化将成为地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中国正日益成为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市场重要的技术、知识和投资来源。印度在服务业和建筑业发展的推动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一些“中国友好”但较为分散的东欧和中亚市场也具有一定的潜力。在中东和北非地区,海湾国家推动了中东和北非地区的增长,国内需求的蓬勃发展为工业本地化发展提供了大量机遇。此外,撒哈拉以南非洲由大宗商品(如农业、金属矿产资源)驱动,但市场分散,并且会受到融资和产能周期的影响。南美洲虽然经济增长较为缓慢,但全球南方或全球价值链的整合将帮助它们找到机遇,实现经济发展。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取得成功中国正在形成以技术和创新为驱动力的新型竞争力,逐步取代传统的成本竞争优势。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不断发挥劳动力优势,利用持续涌入的资本打造了无可比拟的成本竞争力。在当下的新时代中,中国极具韧性的工业体系和基本面将继续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性和生产竞争力。同时,庞大的消费群体和不断崛起的中产阶级所带来的规模效应也将不断增强中国企业的价格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得益于中国技术和创新驱动的新型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正在多个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在过去几年中,经过不断推动和创新,中国企业已在整个电池价值链、电动汽车、数字与互联(如 5G)、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领域建立了强大的全球竞争力。与此同时,一些在中国创新和培育成功的商业模式也通过本地化复制推广到了全球市场,如电子商务(产品、品牌、渠道)、物流与仓储、社交媒体与游戏、服务(如支付、IT 服务)等。面对日渐式微的传统全球化模式,中国企业可以通过新的模式发挥新的竞争优势。12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自 2001 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不断增长的出口是中国经济取得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这种传统的全球化模式下,各个国家寻求最大化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跨国企业统一调动各国劳动力,根据能力完成专业分工,不断消除全球贸易和物流壁垒。然而,在全球需求疲软、地缘紧张局势加剧和供应链重组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中国企业的传统出口模式竞争力正在弱化,亟需向新的全球化发展模式转型。这种全球化发展的新模式建立在数十年积累的出口传统模式之上,不过,更加重视区域化和更为深入的本地化发展模式。这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市场、更多的发展机遇,以及更强的本地竞争力。通过区域化发展,中国企业一方面可以为国内过剩的产能找到更多的销售市场,还在“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金砖 ”等国家战略及倡议的推动下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中国企业还可以利用各区域市场的其他优势(如成本、关税政策等),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通过本地化,中国企业不仅可以提升对当地资源、销售渠道网络的深入了解,增强公司在当地的竞争力,还可以给当地市场带来更多直接益处(如就业、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使自己作为一家外国公司更加贴近当地市场消费者和利益相关者(如政府),提升企业与当地市场的相关性和影响力。然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加剧和各国利益的分化给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带来了新的掣肘中国企业在探索全球化发展时需要更为谨慎地应对。以下是一些例子:经济制裁和行业法规:迄今为止,制裁性立法主要由西方国家推动(如 反海外腐败法、“实体清单”等)。同时,中国发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和欧洲的 GDPR 等结构性行业法规,也需要从事国际业务的公司深度理解、严格遵守。供应链风险:在过去几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和乌克兰战争期间,全球供应链风险暴露无遗。企业需要快速采取行动,通过“去供应链瓶颈”、供应来源多元化、供应链区域化布局等方式来降低风险。企业脱碳:气候竞争力(企业脱碳)已成为企业全球竞争力的另一个衡量标准。国际国内政府、企业的降碳/脱碳要求会促使贸易流向更短的线路,以尽量减少排放,与此同时,随着去碳化监管压力与人们绿色发展意识的不断上升,客户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需要企业重新审视与规划自身的供应链、技术和产品等重要问题。战略敏感性:如果企业所处领域、行业较为敏感(如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的领域或业务),或企业与本土市场的特殊企业具有高度竞争关系(如与本土国有控股公司构成直接竞争关系),战略敏感性将对于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展变得更为重要,企业需要具备极高的应对能力。经济主权:强调“经济主权”、“经济自主”对于中国来说并不是新鲜话题(如“实现自给自足”、“双循环”发展模式),但在新冠疫情时期,西方国家意识到了供应链瓶颈和高度依赖性进口所带来的问题,因而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开始着重强调“经济主权”、“经济自主”。与此同时,在过去几年动荡的世界格局、紧张的地缘政治影响和激烈的竞争格局影响下,美国及一些发达经济体对中国的消极看法不断加剧,因而中国企业在海外业务布局与发展需要更为审慎与宏观的考量。根据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发布的调查报告,2018 年以来,美国、德国、法国、韩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以及其他一些经济体(如印度)对中国的看法陡然变得更加负面。然而,拉美国家(如阿根廷、墨西哥)、非洲国家、一些中东国家(如沙特阿拉伯)和一些东南亚国家(如印度尼西亚)对中国的看法则更为积极。对中国看法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市场对中国企业或品牌的情绪,给以“中国品牌”身份出海的中国企业在市场进入战略、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方面带来了一定显性和隐性的障碍和困难。因此,中国企业需要采取具体措施,解决一些地缘政治制约因素,最大程度地发挥竞争优势。对于准入门槛较高的市场,中国企业可以通过间接/部分准入的方式进入,如通过第三方国家。以美国市场为例,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多年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直接进入美国可能较为困难。但墨西哥在出口美国市场方面具有近距离和多种优势,如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与其他 50 多个国家签有自贸协定、较低的劳动力成本、相对成型的产业集群、IMMEX 计划等。目前,墨西哥已聚集了约 90 家全球汽车整车厂,近年来我们看到了中国汽车供应商有逐渐围绕整车厂聚集的趋势,尤其是在新莱昂州和阿瓜斯卡连特斯州。随着全球商业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企业必须仔细甄别其价值链,以预测并降低潜在风险。这包括来自中西方的制裁13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和监管合规风险、战略敏感性、供应链韧性和本地资源能力等。对于涉及关键技术(如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大数据等)或国家利益、关键基础设施与资源(如军事、航空航天与国防、能源等)的高战略敏感性行业,企业需要格外谨慎地考虑价值链定位以及如何与国外市场互动。例如,企业可以考虑向供应链上游转移(如由一级供应商转为二级供应商),以尽量减少或避免直接暴露在风险中(如最终用户风险);或通过与当地合作伙伴建立合资企业建立保护屏障;或将较为敏感的业务从组织架构或所有权中剥离出来,以控制风险,降低风险。此外,技术已逐渐成为中国企业的关键优势之一,中国企业必须通过增强中外技术和创新的力量来实现影响力的最大化。我们已经在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些新领域中看到了这种模式的成功应用,如电动汽车、电池、太阳能光伏、风力涡轮机等。未来,我们可能会在更多领域看到这种模式,如人工智能、航天、医疗等。这是培育强大的中国品牌并在全球市场上产生影响的最大杠杆。最后,中国企业应转变观念,从“具有海外业务的中国企业”转变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几十年来,许多中国企业通过拓展海外市场开始了全球化发展之路。然而,与欧美等全球跨国巨头相比,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新的阶段里,中国企业必须成为“真正的跨国公司”,这需要企业建立不同的思维、技能和治理方式,并加强本地足迹,扩大当地影响力、获得当地利益相关者的高度认可。为此,中国企业不仅需要创造更高的商业价值(如本地伙伴关系、本地生态系统、与大学合作等),还需要创造出社会价值(如就业、培训、技术/知识转让、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等),并通过强化本地化管理(如本地高级管理层、KA 管理)以及深度本地化(如独立身份、价值链的部分转移等)提高组织与管理的适应性。对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道路的启示随着俄乌冲突与中东加沙地带冲突不断持续,全球需求低迷,世界经济面临着新时期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给企业发展发展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和障碍。尽管面临多重挑战,全球市场仍为中国企业提供了结构性机遇。全球南方地区(如东南亚、部分海湾国家等)仍蕴藏着大量发展机遇,值得我们重新关注全球南方市场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不应仅局限于全球南方国家其他市场,如欧洲部分国家,仍对产品、技术和服务具有稳定需求,中国企业可能需要采取更加成熟、专业和本土化的方法与策略参与到这些市场中。最为重要的是,中国企业需构建其自身本地化的新模式(如多元化/区域化供应链、本地品牌、生态系统等),并努力成为真正的跨国企业。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企业在当下全球化道路上必须更加谨慎,采取具体行动组合预测、降低与化解风险。必要时,企业需要在灵活调整价值链/供应链定位,(比如从原始设备制造商转变为供应商),并通过增强中外技术合作和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影响力。过去几十年,我们见证了中国成功的发展历程。在新的时代里,我们相信,凭借中国的经济实力、技术创新、成本优势和不断提升的国际影响力,中国企业将在全球经济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4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消费出海正当时,中国企业如何破局历经前阶段的持续发展,中国消费市场增速放缓(含消费品、零售和餐饮,下同),并在过去几年受疫情影响呈现发展停滞及下滑危机。同时,全球消费市场需求空间广阔、机会多样。在此背景下,海外业务拓展已成为中国领先消费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本文将重点解析当前中国消费企业出海时面临的三大问题“为什么出海”、“出海去哪里”及“如何进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相关企业提供参考和启发。为什么出海:“内推外拉”,结合政策利好近年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持续下滑,甚至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出现负增长,整体需求呈现疲软态势。同时,新生人口连年下滑,2022 年全国人口出现负增长,给未来的国内消费需求的进一步增长带来挑战。因此,在国内需求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国内消费市场竞争加剧、出现“内卷”现象。与此同时,由于新冠疫情对全球消费品市场供需关系的重塑以及数字化变革进程的不断发展,加之中国企业在市场经验和能力上的积累,中国企业已从“贸易出海”、“产品出海”,进入“品牌出海”的新阶段。反观海外市场,整体人口基数和需求空间巨大,部分地区人口结构也更加年轻。而且,由于种族、文化、购买力水平等差异的存在,全球市场的需求也更为多样,带来丰富的细分赛道和发展机会。以邻国日本为例,消费行业就有诸多成功出海的案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面临经济下行周期、人口老龄化加剧等宏观增长压力的背景下,日本企业正是通过出海的方式,建立Hot TopicGlobalization热点话题全球化了第二增长曲线。时至今日,日本企业在全球食品饮料、美妆、服装等众多领域都占有一席之地,也孵化出比如日清、三得利、资生堂、优衣库等全球著名品牌。另外,从国家政策角度,“双循环发展格局”鼓励企业高水平对外开放,“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及诸多税收、跨境结算相关倡议和政策支持,也为中国企业的国际拓展提供政策便利。出海去哪里:明确目标市场优先级,设计出海拓展路径明确目标市场优先级是企业制定海外拓展路径的基础。首先,出海企业需调研目标市场潜力,包括需求空间、消费者画像、及其他相关社会文化特征。其次,研究当地供应链基础、政治稳定性、合作伙伴背景等影响业务运营的关键要素,判断市场成熟度。特别的,在全球政治经济震荡波动的大背景下,包括中美战略博弈、俄乌战争等因素将极大影响海外业务发展,因此须关注地缘政治因素。最后,需判断目标市场与企业自身的匹配度,包括企业自身业务特点、发展目标、能力现状等。通过综合判断市场潜力、市场成熟度、自身匹配度三方面因素,判断各目标市场的优先级,设计国际业务拓展的路径。罗兰贝格团队基于过往项目经验以及对中国消费企业的长期观察,对其出海的主要路径做出以下总结:1.优先布局核心市场,并持续深耕:对市场潜力大、成熟度高、匹配程度高的核心市场,可以作为出海的“试验田”与“桥头堡”,率先进入,并从品牌、产品、运营、合规等角度初步15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建立国际业务的商业模式,完成基础的组织管控与能力体系建设。同时,针对当地消费者需求,在产品设计、营销推广等不同环节进行本地化创新。2.其次逐步向潜力市场拓展:在完成核心市场布局之后,逐步拓展至其他潜力市场,持续验证和优化国际业务的商业模式。3.最后对其他市场选择性进入,重点考虑战略布局:对于市场空间有限的国家和地区,可以适度投资,以完成全球化布局,通过曝光度高的营销触点,反哺全球化品牌建设。如何进入海外市场:因地制宜,选择进入方式和经营模式在完成市场优先级评估以及出海路径设计之后,出海企业需结合目标市场的潜力空间、经营难度以及自身能力水平,选择市场进入方式。1.自建直营:直营模式可以实现“强管控下的稳妥扩张”,以保障企业的核心资源及收益。尤其针对潜力较大的核心市场,直营模式可以帮助出海企业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实现深耕细作。2.兼并合作:通过兼并收购或合资经营,出海企业可迅速获取有利于其进入当地市场的核心技术、市场通路、品牌等相关重要资源。同时,关注兼并收购后的战略整合,保障海外投资的可持续收益。3.加盟商/分销商:加盟商和分销商模式适合经营难度较高的国家的地区,合作伙伴的渠道通路、营销经验等优势,可帮助出海企业有效应对因社会文化和消费者行为差异带来的经营挑战,实现快速扩张。4.跨境电商:新冠疫情的爆发带来跨境电商发展机遇,使之成为国际化行销渠道的有效补充。近几年,随着 DTC(Direct-to-consumer,直达消费者)的兴起,DTC 平台“双渠道”电商运营模式逐渐成为主流,可以帮助企业更全面地建立消费者档案及画像,为精准营销奠定基础。案例分享:名创优品聚焦东南亚和北美,建立大本营市场,再逐步扩张实现全球布局名创优品创立于2013年,在国内市场经历了两年稳步发展后,于2015 年开启全球化战略,率先出海东南亚市场、北美市场。在后续国际拓展过程中,根据当地市场潜力和经营难度,差异化地选择进入和经营模式,实现快速扩张。截至 2022 年,名创优品的国际化版图已布局超过 100 个国家,全球门店超5,000 家,其中海外市场门店数量占比超 40%。国际业务拓展有哪些风险1.固守成功路径,不善改变:部分出海企业使用与当地语言、文化和市场条件不相符或者会引起歧义的品牌名称、宣传标语,甚至出现与当地品牌重名、谐音的尴尬局面,使得当地消费者无法清晰理解品牌主营业务、产品以及竞争差异点,影响品牌营销效果。2.缺乏 IP 版权意识:部分中国企业在进入海外市场时,为了凸显产品供应链优势,或者快速打造当地消费者熟悉的产品,在产品设计和研发过程中存在抄袭、盗用的现象。一旦面临 IP 持有人的诉讼,企业的财务收益和品牌形象都将受到影响。3.忽略监管合规风险:不同市场在食品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存在法律和监管差异,出海企业初入当地市场缺乏经验,合规把控不严格,容易造成事故,影响业务发展与品牌形象。国际业务需构建哪些组织能力1.差异化管控模式选择:国际业务拓展时,企业需要根据发展阶段、当地市场状况以及组织能力水平等因素灵活地选择和调整业务管控模式,包括财务管控、战略管控和运营管控。2.人才获取和能力提升:出海早期,可通过轮岗等方式依托本土人才进行海外业务开发,后期需加强海外本地化的人才招聘,建立国际雇主品牌形象,增强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并完善人才发展与保留机制的建设。3.全球化供应链建设:出海企业需充分考虑包括供应链布局、物流成本、各地市场监管规定等因素,评估国内已有的供应链对目标市场的延伸覆盖能力,分阶段建立适合企业国际业务发展的全球化供应链体系。16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卓越数字化运营,提振利润持续创效,致胜内卷时代2023 年,普遍希望看到的经济大幅反弹并没有出现。在可见的未来,结构优化、稳中向好将持续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展望 2024 年,经历了四年的市场波动和缓慢复苏,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深刻地意识到,不能再寄希望于“等待”市场红利回归、依靠旺盛的下游需求和全面高企的市场价格带动企业盈利,而更应该主动出击,一方面主动调优产品结构,抓住市场结构性调整中的增长机遇,另一方面狠抓运营,引入更领先、系统、科学的管理和技术手段挖掘运营中的利润点、提升红海市场中的竞争力。运营优化,以价值创造为导向价值创造是所有新理念思路、工具方法、管理体系的“试金石”,只有带来实实在在业绩指标提升的优化项目,才是企业应该追求的转型方向。要做到价值创造,一是建立关键运营业绩指标分解体系和业绩对话机制,明确客观基线、设定合理目标,准确衡量优化举措的效果和价值,确保资源和精力集中在高价值优先举措的推行上;二是技术、管理、理念、能力深度融合,例如精益生产管理工具方法需要与工艺技术问题的分析解决深度结合,加深工艺技术理解、从根源上解决工艺技术问题、优化工艺标准化体系;三是进一步打破部门墙,协同优化,例如在推动采购降本中,需要与生产等需求部门深度协同,抓住需求管理、需求整合、规格管理机会,最大化采购降本效力;四是遵循敏捷转型准侧,一步一个脚印往前推进,及时总结逐步迭代,不断体现转型效果树立信心。采购,技术举措与商务举措并重在传统的企业运营体系中,采购的角色往往是收集需求、低价中标的被动“支持部门”。在这样的定位下,采购部门往往难以真正发挥好保供、提质、降本的作用,例如简单采用最低价中标策略,导致备品备件的质量问题给生产带来损失,“最低价”并不低价。领先的采购不仅具有高效的运营采购职能,更具备卓越的战略采购、供应商管理职能,帮助企业掌握市场趋势、不断引入和合作全球高质量供应商、支持产品和服务创新并持续优化全成本,是主动价值创造部门。持续降本是采购的核心价值创造之一。在卓越采购体系建立的初期,领先的商务工具方法能够在保供保质前提下很好地实现短期采购成本下降,而随着降本工作的深入,只有充分引Hot TopicOperations&Performance Improvement热点话题卓越运营与绩效提升17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入技术举措,才能充分挖掘更大的采购降本潜力,如同罗兰贝格的采购顾问往往和生产顾问或营销顾问联合工作,帮助我们的客户从“需求、规格、价格、货量”四方面挖掘采购降本潜力。例如,在工业产品包装降本中,从尺寸,版面,材料以及客制化设计方面联合优化,降低 8%包装采购成本;在电梯制造企业,通过产品拆解和零部件选型优化并结合商务举措,实现低层带式电梯 20%的成本降低;在自备电厂,通过引入配方优化模型并在买验配储用环节端到端优化,落地 14%的煤炭采购降本。在传统商务举措的基础上,技术举措将赋能采购创造更大的价值。生产,精益管理与工艺技术深度融合创效“精益生产”概念盛行已久,现场 5S、看板、A3 报告模板等工具,对不少工业企业的生产现场风貌、规范化管理起到促进作用,给业绩的提升带来积极效果。随着生产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既定工具模板本身的作用已难有实质突破,而生产业绩的进一步提升,需要将工具方法与工艺技术深度结合,实质性地分析工艺、优化工艺,提升生产现场的工艺技术水平。例如,在具体产量指标的提升中,我们应用工具方法逻辑,结构化分析工艺技术问题,找到背后工艺控制中的问题,通过科学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找到最优控制逻辑和参数范围;在产线业绩考核管理中,一个重要话题是“指标的有效拆解”,即将产量消耗等大业绩指标,拆解到班组岗位可控操作指标,避免员工背大指标带来“大锅饭”问题,有效引导员工优化操作提升操作精度,这同样需要对生产过程有深度理解,背后是业绩指标到工艺关键控制点的逐层分解,并确保下一层的关键控制点能够有效支撑上一层控制指标。生产的进一步优化,不仅需要管理思路和手段,只有“深入梳理”工艺、和工艺技术、生产现场完全融合,帮助生产团队不断加深对工艺技术本身的理解、融汇在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中,“形”变成“实”,才能真正发挥工具方法的威力,达到卓越生产的状态。营销,以全局最优视角挖掘利润提升潜力随着竞争进一步白热化,单纯依靠客情关系的营销模式困境凸显,以全局视角提升营销的专业度和体系化,重塑营销能力18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至关重要。从对市场行业的深刻分析引领销售布局,到对客户画像认识的丰富和客户管理的全面提升,定价的迭代优化,以及对营销各模块体系化全方位的筹划推动卓越营销提升。更进一步,在销售理念的建立上,与客户的“双赢”如何实现,如何真正抓住“市场”需要企业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迭代。罗兰贝格项目经验证明,通过对营销体系的全盘筹划与优化,即便在大宗品领域,也可以获得 12%的利润提升空间。例如,在市场端,充分发挥引领与赋能的价值,脱开“以我为主”的理念,真正了解市场需求与动向,通过优化分析研究框架、构建数据信息库、固化分析流程和方法,充分理解市场需求和趋势,深度了解竞对策略和动态,清晰识别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定位,真正打通市场分析工作对产品开发、定价和销售端的引领赋能作用,做好“指挥人”。在客户管理端,摒弃“客户只在乎价格”的固有思维,通过对于客户画像的深度理解,基于“价值”优化客户分级与引导策略,通过协同组队完成的关键客户管理,并结合组织设计、绩效考核的调优,提升客户管理体系化的同时,进一步向价值营销转型。产品高端化、产品到解决方案,对研、产、销协调联动提出更高要求传统基础材料企业,往往通过大宗品量和价完成直接的“材料销售”。但随着产业链下游的集中度提升、需求差异化演进和升级,中国正在从以人力成本优势到供应链优势到创新优势的路径上迈进,较多的进口材料,设备都在进行大量的升级和国产替代,乃至引领世界。制造环节的品质管理,精度管理的重要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转变研产销模式,并进一步驱动企业内部协同,实现大宗基础材料生产销售向高端定制材料生产销售转变,甚至是“解决方案服务”,成为众多材料制造商的紧要课题。例如,罗兰贝格帮助国内领先的铜板带客户,重塑内部组织和团队能力构建,打通研产供销链路,以大客户为中心,进行联合开发及解决方案设计、建立或优化高附加值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质量门”管理,优化售后服务体系,最终真正与下游企业形成强协同,打造新的竞争优势。中国企业海外运营能力加速构建随着中国汽车、新能源等产业全球布局加速,以及企业竞争力的逐年提升,各行业领先企业持续深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海外布局,过去依托渠道和销售公司的模式,也在逐步深化为供应链、产能甚至品牌的本地化,精耕海外当地市场和客户。在战略布局进一步全球化的过程中,海外运营能力也需要加速构建,包括适应当地的组织架构和管控模式、符合总部及当地要求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当地员工能力建设和文化融合机制、穿透一线到总部的业绩看板和业绩对话。以电子产品为例,供应链的迁移通常是组装先行、简单零组件随后,但整体速度并不快。我们认为在文化、工人素质、产业链配套等差异之下,产业链迁移并不会一蹴而就。例如,罗兰贝格近期帮助国内领先储能企业研究出海策略,包括海外建厂的进入门槛,如何融合更复杂的文化、理解当地政策与法律环境、高效管理当地的基建项目、快速建立当地的合作伙伴网络。厂区建设完成之后,如何进行本地员工的培训、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当地供应商与中国供应链上下游环节的协同配合、迅速进入稳定经营运营状态并持续提升效率。大数据赋能运营价值进一步释放经过多年努力,领先企业关键运营数据已大多实现实时采集,数据库中也积累了海量的历史数据。持续挖掘数字资产价值是领先企业数字化的下一阶段重点。采用成熟的算法,如决策树,随机森林等,基于这些海量数据,能够在端到端价值链上创造出广泛的应用场景:如结合大宗市场、工艺和产销策略的原料配方优化,复杂供应链体系的计划和决策优化,复杂工艺的持续寻优,关键设备的预测性维护,环保装置的排放预警和自动参数优化等等越来越多的领先企业基于自身业务特点,引入大数据模型,高效利用企业数字资产,提高实时预测和优化能力,并完成人脑无法实现的复杂供应链、生产工艺、销售策略寻优,指导全价值链运营优化和业绩的进一步突破,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19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20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中国时尚产业作为全球引领者之一,在后疫情时代正处于全新的变革与发展阶段。面临产业规模化正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市场细分玩家增多、竞争愈发激烈的叠加挑战,如何进行升级与突围、如何借力数字化将效率与响应发挥到极致、时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方向有哪些?本文将拆解一二。从宏观视角来看,我们看到全球及中国时尚产业呈现五大趋势:首先是从“消费”时尚到“阅览”时尚,数字时尚单品与数字化驱动下的时尚体验的出现,打破了过去只能通过时尚单品的购买才能拥有时尚品味的局限。其次是从“跨界”联合到“无界”融合,价值要素的创新与重组无限度打破品牌的固有形象,为品牌焕新提供生生不息的源动力。第三是从审美“升级”到审美“自由”,逃脱固定程式下的审美“绑架”,小众审美可大众化,大众审美可再分型。第四是从“创意品牌”到“创意产业链”,过去由个别品牌的设计师创意主导的时尚趋势将转变为由创意产业链上游共同驱动。最后是从“快”时尚到“敏感”时尚,时尚无所谓快与慢,企业制胜关键在于对消费者生活方式保持灵敏嗅觉,未来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将会提速,企业决策更需敏捷,时尚风头的斗转星移更需要时新的沟通。在这五大趋势之下,我们认为时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变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是通过数字化积蓄品牌势能。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时尚品牌开始思考线上渠道对品牌的长期战略价值,以及如何利用数字化“平衡”品牌建设和生意增长。品牌营销重心应当进行战术性优化,即充分利用全触点数字化营销工具在“对的时间,对的氛围,对的场景”,向多元化的消费者提供“对的内容,对的价位,对的产品”。与此同时,品牌回归到长期主义视角下的品牌建设与消费者心智构建,变化的只是全新的营销与沟通方式,以及不可或缺的数字化加速抓手。面向未来的品牌势能不仅需要考虑人群资产和商品组合,更需要在此基础上升维,引入长期视角积蓄品牌势能:长期主义是指跳出单一的生意思维,从更高的维度来洞悉全周期的品牌与消费者之间有意无意的互动形成的品牌势能消长,意味着需要对目标用户群组进行跨期、可对比的品牌心智评估,并结合品牌全局品牌战略,不断优化调整营销方式和触点。第二是借力数字化带来沉浸式体验。数字化为消费者提供极具科技感的体验,以便捷方式欣赏产品设计细节;线上时装秀不仅是疫情时期的权宜之计,更是未来时尚新趋势。虚拟场景打造则是以兴趣为中心的审美社交,用户不仅可以进行 UGC 创作和展示,还可以为 3D 虚拟形象购买产品、选择妆容等。形态丰富的深度交互为消费者带来更深刻的品牌认知及沉浸式、多感官的体验,拉进与新一代消费者的距离,同时通过“云看秀”、时装周直播等的数字化新方式,更好地传播品牌新季度产品,为全球观众提供了更多可能。第三是通过数字化打造个性化服务。例如,线上线下融合打造新事件、定制化服务彰显个性、VIP 专享服务表达用户关怀等。世代交替,受益于数字化原住民数量的不断增加,线上参与个性化服务变得越来越普遍:时尚品牌一方面更乐意将部分线下核心服务能力上翻至线上场景,同时结合线下门店的新零售预约功能、物流快递动态追踪口令等创新方案,将“丝丝润滑”的服务体验推向更广阔的消费者群体和场景。第四是通过数字化加速产业上下游的变革。时尚产业可谓是消费品大类中最为复杂的体系,面对非标、效率低、供需Hot TopicDigital热点话题数字化数字化如何驱动时尚企业的变革与发展21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不平衡、精准预测难等痛点,以数字化能力为基石的时尚产业变革正悄然发生并将持续推进。有数字化解决方案能力的服务商正在切入供应链不同阶段,并尝试改造生产与销售体系,打破产业链信息孤岛(设计开发与面料、与销售渠道、与制造商等),构建新增值空间。时尚企业应通过尝试与这些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合作,共同探索和加速产业链整体的提效。第五是通过数字化提效内部工作流程。使用统一的数字化系统将会议、培训、人事、审批等工作线上化,提升组织敏捷度和运行效率,如某服装品牌围绕数字零售、供应链管理打造统一数字化工作平台,并覆盖经销商、供应商、工厂,实现全流程同平台业务协同。第六是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数字化时代下,人工智能发展方兴未艾,持续深度渗透各行各业。时尚企业面临针对创意内容、媒介多元、数字化转型和渠道模式改变的主要趋势,同时需进行端到端整合实现通过自动化、高度个性化和动态透明度来提升企业整体运营效率:包括评估 AI 驱动的端到端自动化机会,以提升面向消费者界面的综合效率;厘清 AI所涉及的赋能场景与交叉的业务流程,致力于降低运营全局的复杂性;对标提升技术部署(包含观念转变、人力储备与组织转型),最大程度实现智能化与自动化。在激烈竞争且消费者行为不断演进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必须保持嗅觉灵敏、意识开放,以面对 AI 驱动下的未来冲击,提前抓住未来浪潮背后的潜在机遇。展望未来,中国时尚品牌机遇与挑战并存。消费者需求正在变得更加多元,Z 时代崛起、自我意识觉醒和数字化购物方式都为时尚产业和品牌带来了崭新的机遇;与此同时市场竞争更加白热化,创新的品牌和模式层出不穷,传统营销手段已无法打动消费者,时尚品牌在供应链、渠道、用户运营等方面均面临日新月异的挑战。因此,时尚企业应当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抓住数字化带来的机遇,应对市场的挑战。22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展望 2024 年,中国产业界与企业界的可持续发展将进入“深水区”:一方面,企业经营、供应链管理、产业园区建设等都将越来越重视并融入 ESG、低碳等关键发展要求;另一方面,监管尚待进一步强化,降碳等技术的成熟度与经济性仍需提升,这将是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热潮的驱动力所在。首先,绿色驱动阻力仍存,中国产业界与企业界将“由浅入深”积极发展。当前,中国企业进一步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障碍并存。驱动要素方面,欧盟可持续发展政策“靴子落地”,碳边境调节机制、新电池法等最终确定或开启实施,国内企业对其关注度明显上升,争相考虑建立海外的本地化工厂、降低出口产品碳足迹等应对之道。相比海外,国内可持续发展政策出台及落地的力度或有限,更重要的驱动力将来自于企业下游客户对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以及行业竞品企业的绿色实践。阻力方面,可持续发展正进入“深水区”,这对企业能源结构、生产工艺技术、经营管理模式提出了深层次的变革创新要求,推动成本与技术不断优化。其次,企业经营将“由表及里”融入新招。过去几年,中国企业已从不了解可持续发展、ESG、碳中和等相关概念,发展到应对外部要求进行基础性回应的主要阶段,典型举措包括在市场营销中融入绿色概念、发布 ESG 报告等。展望2024 年,罗兰贝格认为,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深入思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与内容,并着手考虑从营销层面的工作深入到企业战略和管理过程中:一方面在业务选择、产品开发、生产运营等方面评估各项可持续与低碳工具的经济性与潜力;另一方面,在组织管理上,建立健全 ESG 管理架构、体系与实践机制,并逐步赶超国际领先实践。再次,供应链绿色链条将“由量到质”实现绿色合规。当前,供应链 ESG 管理仍缺乏成熟标准与准则,重点原因是各大企业面临的供应链可持续挑战各不相同:供应链合规方面面临海外监管政策的挑战,推动供应链降碳方面面临诸多需要解决的技术与成本难题,供应商的优势地位导致落地进程中形成阻力等等。然而,近年先发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持续发力,形成一系列优秀实践。2024 年或是相关思考与实践探索由量到质提升的关键时期,在部分产业链条中,龙头企业跑通供应链可持续管理,形成一整套策略、推进办法以及落地效果。最后,开发标准“由虚务实”,进而实现低碳导向。实现产业园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碳排放比例占全国 30%以上。作为碳排放的主阵地、城市降碳减排的重要实验田,近几年园区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提出选择 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重点任务。然而,零碳园区面临标准缺位、认证缺失等瓶颈,导致园区建设“千园千面”。展望 2024 年,一方面,由虚务实持续探索零碳园区领先举措,如依托可再生能源发电站、光伏发电、节能建筑等优化源头能源供应,推广电动车辆与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促进废物及能源回收等循环经济落地;另一方面,将持续推动通用且权威的园区碳足迹核算与认证体系落地,指导零碳园区标准化、系统化发展。Hot TopicSustainability&Climate Action热点话题可持续发展和气候行动可持续发展持续蓄力、稳中有进23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24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从通用技术迈向垂直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将愈发聚焦行业价值创造。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行业已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2023 年以来各类入局企业近 500 家,作为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通用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已逐渐向各垂直行业渗透;而从需求侧出发,我们认为对于广大的企业而言,积极拥抱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不仅是跟随时代步伐,更是自身提升效率、促进创新、扩大竞争优势的重要机遇。首先,应用价值牵引、产业生态渐全是驱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向垂直领域深度融合的动因。回望 2023 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或正准备推出符合自身行业属性、企业基因的定制化大模型。智能手机、智慧出行、工业制造、金融服务等领域的积极投入表明生成式人工智能本身正在经历蜕变,从诞生之初的通用型技术向垂直细分领域融入,从而创造行业价值。我们认为,其本质原因在于行业应用需求的牵引,以及产业生态逐步成熟所带来的红利。一方面,通用模型缺乏垂直行业认知支撑,而缺乏行业数据样本集进行训练、调优的算法模型无法在研究、工序、业务流程等专业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反馈,也就失去了其在垂直行业内创造价值的能力;另一方面,帮助企业进行模型训练的产业生态也逐步成熟,从基础模型库、训练框架、压缩工具到开发者社区、实操案例等,使得定制化模型训练的门槛不断降低。因此,生成式人工智能更多、更深地融入行业以创造商业价值将指日可待。与此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垂直行业的融合将呈波次状推进,应用价值空间和技术可行性是关键考量。我们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落地的第一波次将是互联网与高科技、金融和专业服务行业等。以互联网与高科技行业为例,其通常依赖先进的信息系统开发软硬件产品,并且其规模庞大的用户基础带来海量的数据存储需求,因而往往具备灵活、可扩展的数据中心和云基础设施,有利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部署。第二波次将是教育、通信、医疗服务、公共服务、零售、文娱传媒和消费品行业等,尽管信息化投入相对较少,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价值空间广阔,驱动企业抓住机遇提升竞争优势,而具备敏捷开发实践或技术集成经验的企业将率先享受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价值赋能。此外,农业、材料、先进制造、建筑业、能源等行业由于受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较小,加之当前整体数字化程度依然不高,数据多源异构、采集难度大并需要投入大量信息建设资源以保障算力支撑、技术集成、业务框架融合等,因而落地进程或将受到挑战。此外,数据来源合规、数据隐私安全、生成结果可靠等是企业需考量的核心风险。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机遇与风险并存。首先,模型开发依赖大量数据收集用以训练和验证,这些数据涉及到用户隐私、版权、行业监管等重要合规问题,企业及数据提供商需严格做好数据来源合规性管控。其次,企业可通过私有化部署数据服务器,引入隐私计算技术等手段有效规避数据泄露或使用不当的风险。最后,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黑箱”性质,企业在输入侧应借助数据服务或内容安全审核产品过滤不良内容与垃圾信息;在输出侧,企业应在对信息准确性和可靠性要求严格、容错率低的领域加强人工审查,避免依赖输出结果而直接采取行动,审慎防范信息偏误带来的高风险。Hot TopicAI热点话题人工智能千行百业的 AI 智能体将成为可能25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25252526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中国投资市场经历了极具挑战性的一年。中国经济的复苏不及预期,且经济占比较大的房地产行业遭遇挑战,引发各行业对未来预期的普遍担忧以及部分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同时,资本市场,尤其是美元基金,因地缘政治等因素在募、投、退等环节都受到显著影响。而同时,从中国成熟企业出海到原生全球化的初创企业涌现,我们观察到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存在感愈发增强。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各类投资人都在努力求变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我们认为,中国市场长期增长的动能未变,本土市场对于跨国和初创企业的吸引力长期不减;未来技术驱动的生产力增长和居民消费的提升空间仍然很大。基于中国本地市场和中企产业链出海新趋势下的全球化投资机会将是未来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动量。能在低谷期厘清自身发展方向且构建新一代核心能力的投资机构,才能为未来的反弹和机遇打好基础。针对不同类型投资机构和资本市场从业者,罗兰贝格提出 2024 年思考建议。对于全球及亚太大型基金,需要以全球视野为基础,在中国和全球市场两个层面重塑参与模式,发挥跨区域的资源能力优势。中国市场层面,重新定位中国投资布局,革新参与模式是当务之急。总体而言,全球性的大型基金以及领先的亚太并购基金仍然看好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但在当前投资趋势向硬科技转换,以及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之下,企业对美元资本顾虑渐显。我们观察到,这些领先基金一方面在募资端目标设定更为审慎,调整不同市场、资产类别之间的投资侧重。在项目类型上,领先基金更多寻求控股型并购机会,涉及不限于中国内地市场的业务范围,以发挥复杂性全球交易的赋能提升能力。另一方面,他们也在积极探索新的中国资本市场的参与模式。政策上,随着 QFLP 试点区域的扩大、准入门槛的调整、投资范围的拓宽,同时,发行人民币基金也是可行方向之一,但需要在内部管理上进一步本土化,以适应人民币 LP 的诉求。全球市场层面,如何发挥中国能力经验,赋能中企出海和全球投资是未来重点。中国长期作为全球经济的增长引擎,而全球性大型基金在中国市场的成功经验也将从多方面反哺亚太地区甚至全球的投资决策。首先,亚太地区将有望复制中国在诸多领域的成功路径,对中国相应生态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全球布局的大型基金抓住相关投资机遇。其次,中国的产业升级趋势明显,相对低端产业的海外转移将给当地带来相关产业升级的历史机遇。对于在中国相关产业已有布局的并购基金来说,更容易提早识别相关机会。随着中国企业的出海提速、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我们认为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对亚太甚至全球的外溢效应将会愈发明显。如何参与中企的全球化进程,发挥全球及亚太投资机构的全球视野和多区域优势,协同当地资源能力和产业生态,是值得重点关注的投资和赋能方向。对于关注早期的风险投资机构,在新一轮的创新创业环境中,如何在当前挑战中发掘阶段性机会是机构存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中国模式外溢出海将是阶段性机会。2023 年,风投市场竞争态势依旧激烈,赛道聚集仍较为明显,并以硬科技、AI、生物科技等为主。在各种本土市场红利消弭殆尽的形势下,潜在出海机会值得关注。在过去三十年间,中国的创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copy-to-China”逐渐发Hot TopicOutbound Investment and Mergers&Acqusitions热点话题投资与并购出海提速中的投资并购展望27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展为依托中国完善的产业链优势,在成熟阶段开始走向海外。目前,简单地向新兴市场照搬中国模式“时光机效应”已然失灵,这一趋势更进一步,具有全球化原生思维的新初创企业成为新的亮点。中国背景的原生全球化创业者对当地市场理解、国际化团队管理以及中国特有优势的输出(如中国的工程师红利)将成为其成功的关键。同时在投资端,鉴于海外市场来自地域、行业的分散性,全覆盖式赛道视角的项目发掘模式效率下降,也带来新的投资策略要求。依托企业的产业投资人如何厘清定位、构筑核心能力、赋能全球化战略实现是核心关注。首先,产业投资竞争态势演进促使产业资本定位更加细分。产业投资正向着纵向深耕型和圈层拓展型两个方向分化,也更加早期化和市场化。这要求目前的产业资本在设立之初即有周详的全局性产业投资板块定位,明晰的投资战略侧重,以适应目前愈发专业化的竞争。在战略定位上,首先需要充分匹配母公司的现有战略动态和发展侧重(如全球化布局、供应链深化、新技术布局等),明晰产业投资板块的战略定位;并且在与母公司的风险隔离、外部资金引入、投资协同策略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合理规划,充分发挥产业资本的作用:在兼顾财务回报的基础上夯实主业生态布局,构建企业长远竞争力。同时,行业发展不断成熟推动赋能能力要求不断升级。目前,优秀的产业资本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订单扶持等直接资源对接。产业资本需对不同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被投企业针对性地设立差异化的合作机制,在独立发展、深度绑定甚至并购整合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最大化地提升赋能效率,实现产投基金目标。下一阶段成功的产业资本需要能在发展前期通过为初创企业提供匹配的应用场景,快速试错,少走弯路;在发展中后期输出管理体系,加速成长。尤其是在出海体系搭建等大型企业有先天优势的特定课题上赋能被投企业。以产业技术理解为基础,产业资本未来需着力发展两方面能力,既能做到因地制宜的能力输出,又能拓宽基于产业的生态构建。作为地方金融生态系统的中坚力量,地方金控和引导基金如何更好地与政府的产业战略深度融合,发挥产业导向下的资本协同和企业赋能作用将更为突出。一方面,在投资机会开发上,需要结合产业战略,精准发掘投资标的。地方金控通过与政府产业战略的密切协同,能更加有力地支持和推动当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实现双赢。在目前高确定性赛道稀缺的背景下,投资人在发掘标的时,需要进一步厘清当地政府产业禀赋、投资需求,在招商引资的大背景下精准推荐契合标的。基于罗兰贝格的经验,地方政府在产业规划的基础之上,往往还有带动产业人才发展等多方面考量。如何更好地平衡与助力地方政府产业发展与基金整体收益最优,精准满足多维度需求,将会成为成功投资人的关键竞争力。另一方面,在标的赋能协同上,需要构建多方信任,强化被投企业管理。基于政府背景基金的招引使命,投资人需要在构建多方信任的基础上,协助 LP 加强对被投企业的影响及管理。在前期积累上,投资人首先需要深刻理解当地招商落地全流程,积累相关资源,以更好地赋能被投企业项目落地。在投资过程中,需要在交易框架及治理结构设计上兼顾企业及LP 的不同诉求,构建长效信任关系,平衡“高估值”、“控制权”、“股权集中”等关系,最大化双方的协同效应。在项目落地后,能基于当地产业资源,在产业协同、生态共建、合作出海等关键课题上形成合力,赋能被投企业的进一步发展。28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化趋势推动了新兴国家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全球跨国企业通过选择低成本国家、实施精益管理和外包供应链等策略来提高竞争力,实现了成本领先。虽然全球供应链的有效分工降低了制造成本,但也导致了复杂的全球生产和供应链结构。近年来,全球化背景的变化对现有的全球制造分工和生产网络架构提出了挑战,迫使全球跨国企业重新调整其生产布局。在 2020 年,罗兰贝格提出了“新一代制造”(Next Generation Manufacturing,NGM)战略,该战略基于全球制造业的六大关键趋势,包括可持续性、产业颠覆、本地化价值、个性化生产、社会政治敏感性和数字化连接,提出了全球化企业在制造布局和运营模式方面的发展方向。具体来说,新时代下的全球跨国企业需要重新考虑制造基地的布局和流程,将传统的制造部门从“成本负担”转变为“核心资产”,不仅考虑成本,还要综合考虑全球生产基地布局、按需生产模式、数字化管理、生产过程的碳足迹、ESG 评级、风险管理等多维因素。罗兰贝格对欧洲制造业进行的调查显示,77%的受访者认为“新一代制造”为制造业的重新布局提供了重大机遇,67%认为它能够使制造业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平台,并增强竞争力。在中国,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认识到“新一代制造”对其全球化战略的重要性,在全球制造网络布局、工厂数字化升级、ESG 评级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和创新。2023 年,众多中国企业在重塑全球制造版图和供应链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战略远见和行动力。从基础材料到新能源汽车、电子零部件和工程机械等行业,企业通过加强关键产业的本地化生产和优化全球资源配置,有效地规避了贸易壁垒和反倾销调查,实现了供应链的精简和成本全球最优化。展望 2024 年,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道路上将面临国际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和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而“新一代制造”战略将为中国企业提供前瞻性的指导。全球制造网络布局加速,关注顶层战略设计展望 2024 年,中国企业海外制造布局保持持续、快速扩张,东南亚、中东、美国、墨西哥、土耳其和东欧国家仍然是中国企业海外制造基地的主要选择。选择这些地区不仅是为了规避贸易壁垒和反倾销调查,更重要的是为了更有效地服务欧洲和美国市场,缩短供应链,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在全球制造网络布局方面,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如何短期内支持海外市场的销售增长,还需要考虑所在地的长期挑战,如地缘政治风险、法律环境和基础设施的不足等。在这种背景下,罗兰贝格认为,中国企业在构建全球制造网络时需要考虑三个关键因素。1.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企业在不同经济体建立制造工厂时,必须考虑当地供应链的支持能力和成熟度。这要求企业在全球网络布局中推动现有供应商一起“走出去”,同时审慎评估自制或外包策略(Make VS.Buy),确定哪些制造环节保留内部生产能够更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和爬坡速度。2.全球产品分配:优化产品与工厂间的分配,增强多样性潜力。合理的产品分配策略能够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和市场适应性,同时减少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Hot TopicNext Generation Manufacturing热点话题新一代制造体系新一代制造的全球趋势与中国实践29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3.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评估:相应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综合考虑生产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能源利用和废物减排指标。构建全球供应链体系,提高海外经营的灵活性和效率中国企业海外制造网络的扩张需要全球供应链的支持。欧洲和美国市场对供应链稳定性和可追溯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市场准入限制、本地化制造比例、终端客户对品质一致性的要求等。与此同时,如何使供应链与新建的绿地工厂的快速生产爬坡相协调,也成为企业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这要求企业在海外建立本地化的生产、制造、研发和供应链体系。在构建全球供应链体系的同时,中国企业需要重视对上游供应商和委外企业的深度赋能和把控。通过实施严格的门控和关键控制点管控体系,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确保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精度,同时优化成本和效率。这不仅包括工厂内生产物流的管理,也扩展到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对关键的上游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深度赋能。首先,企业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标准化关键制造环节,确保品质和效率。这包括在海外市场建立本地化的生产、制造、研发和供应链体系,以应对市场准入限制和本地化制造比例的挑战。其次,与全球供应商的合作不仅帮助企业在新市场快速建立供应链,还有助于缩短产能爬坡周期,保持供应链的稳定性。此外,与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本地企业深度合作,不仅能够迅速扩大市场份额,还能提高对当地市场的敏感度和适应能力。融合海外生产运营能力构建与数字化全面转型,创造全球竞争优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国制造业企业正从传统制造向数字化和智能制造的转型,不仅可以提高运营效率和降低成本,获得市场竞争优势,还响应了政府的鼓励和政策,发展和培养具备新思维和能力的人才,以及满足市场需求和消费者期望。然而,这一转型过程并不容易。企业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生产现场准确的数据收集体系缺乏、运营流程和关键管控点缺失、组织架构难以支撑数字化运营、组织缺乏数据分析能力等。30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罗兰贝格认为,企业需要制定明确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和“三步走”方法,更有效地帮助企业解决转型中面临的挑战。首先,企业应强化精益管理内力,包括在海外工厂中实施。这意味着系统梳理影响生产全过程效率、成本和质量的关键工艺和流程控制点,并将这些控制点融入到全球化的数字化转型基础中。其次,在建立数字化运营模型时,企业应考虑如何有效集成海外工厂的数据,实现 MES/ERP 软件的系统耦合,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数据和操作的一致性。最后,中国制造业企业不仅需要关注国内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还应重视海外生产运营能力的构建。这包括适应当地的组织架构、建立符合总部及当地要求的工艺和管理标准化体系、发展当地员工的能力建设机制、实现从一线到总部的业绩看板系统。这包括筛选适合全球化运营的数字化用例,并在全球范围内推进企业的数字化升级。打造绿色基础设施,加大可持续发展力度与过去市场关注产品和成本的评估相比,随着国际终端客户对供应链 ESG 审核的加强以及对碳减排要求的提高,未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成为市场认可的关键因素之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重视可持续发展,走上了绿色制造之路。罗兰贝格认为,中国制造企业出海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加大可持续发展力度。具体来说,企业应制定系统性减排战略,通过建设节能的制造工厂、开发新能源产品、采用绿色运输方式等措施来实现。其次,企业应推动循环经济,全面回收并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可回收产品,提高原材料的使用效率,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效益和品牌。长期来看,改造制造工艺是企业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核心。需求制造平台崭露头角,探索制造业创新模式需求驱动制造平台,也称为按需制造(MOD),作为一种新兴概念,通过云技术和平台化手段简化了制造流程。这种模式仅在需求产生时生产特定数量的商品,从而消除了大量的最小订单和库存存储需求。与传统制造方法相比,需求驱动制造平台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们能够提供实时报价,提高供应商管理效率,并改善供应链中订单的可见性。这些平台还通过自动化买卖双方的互动,显著减少了传统制造流程中的延迟和低效。由此带来的时间和效率优势,不仅降低了供应链成本,还减少了库存开销。此外,需求驱动制造平台提供了定制化选择。客户可以上传 CAD 模型,获得即时报价,并在生产前轻松进行设计变更。这一特点使得需求驱动制造尤其适用于需要定制制造的行业,如医疗和航空航天。展望 2024 年,我们看到全球出现越来越多的需求驱动制造平台,实现更灵活、高效和以客户为中心的交付。31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32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在汽车产业变革浪潮下,2023年见证了诸多突破创新的机遇与宏观变局的挑战。在这一年中,我们再次看到了中国汽车产业在新经济常态下的发展韧性和自主崛起,感受到智能电动化浪潮下的创新活力和模式出新,也欣喜于全球化布局下的销量突破和产业融合。与此同时,我们也感受到内卷竞争和销量背后对于车企、零部件和经销商等的短期盈利挑战。不可否认的是,在汽车产业的“智能化下半场”,变革升级、模式创新、格局重塑和效率卓越将是多年不变的趋势和主线。2022年,罗兰贝格汽车团队提出“自主市场市占率”、“新能源车渗透率”和“整车出口规模”三个里程碑式革新;2023年,我们强调了“全球开放共赢新主题之下的中国影响力”。面向2024年,罗兰贝格汽车团队提出以下针对不同类型产业参与者的战略举措和核心能力。TrendsAutomotive行业趋势汽车33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34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 趋势01乘用车整车厂:八大能力全面致胜 直连客户的业务深化能力:车企通过 APP、小程序、社媒自营账号等触点,已经逐步构建起直连客户的渠道,并初步完成了会员、积分、社群等基础工具的建设。面向 2024 年,车企需进一步思考已经构建起的直连,如体系从制度和工具层面还有哪些优化空间,保客如何进一步促进活跃以增强增购/置换/转介绍的引导能力并增加精品/附件的销售,潜客如何更好地拉新与促活以进一步引导潜客到店、试驾和成交转化,如何更好地做好用户之声(VOC)的全面收集与反馈等。公/私域营销投放的多元能力:在新一代购车用户消费观革新、信息媒介渠道多元、新媒体平台纷杂的背景下,如何保持营销预算的有效运用和精准分配是一大挑战。传统媒体渠道、效果广告、垂媒等公域渠道的投放效果成本越来越高,投放效果仍然不可清晰评价,而私域触点已逐步建立。整车厂在 2024 年可重点关注建设营销投放效果全面评价的 KPI 体系和监控工具,并对营销费用进行更合理化的分配。围绕场景的精准数据挖掘能力:大部分车企已经完成基础的数据平台建设(包括用户数据平台、车辆数据平台等)。2024 年,在线索管理、保客运营等场景下的数据标签将进一步完善,基于结果数据的分析将更切中业务痛点,并开始基于数据和挖掘出的痛点展开归因分析不仅能找出哪里有改善空间,还能自动归因造成弱项背后的原因。全体系数字化转型的闭环管理能力:各车企的数字化转型举措已经跃然纸上,面向 2024 年,数字化转型项目的进度管理、实施过程检核及优化等能力需进一步加强。企业需拿出更大的勇气、决心与定力“快刀斩乱麻”,对组织、流程、管理工具等进行相应的调整。打造支撑业务韧性增长的渠道管理能力:渠道建设是支撑主机厂业务增长的基石性及保障性举措之一。2024 年,主机厂在渠道运营管理中既要考虑现有渠道运营如何满足成熟业务的发展目标,也要考虑如何通过渠道变革及创新助力高增长业务的快速拓展。因此,打造数据驱动的穿透式渠道运营洞察能力、数智技术支撑的零时差渠道运营决策能力、创新渠道形态的快速落地能力、新世代人才培养能力,以及以“用户网络”与“生态网络”为代表的新渠道探索能力等将是主机厂在2024 年重点关注的能力建设议题。基于本地洞察的产品定义研发能力:车辆产品的设计需要整车企业离本地用户更近,对不同画像用户需求的理解更深,并能准确及时地传递至产品设计。这其中需要用户反馈产品痛点和改建建议的渠道,需要设计反馈流程和闭环机制。国内整车厂的数字化研发升级已经发生但仍需提速,而合资整车厂的本地化产品研发策略的调整更为迫在眉睫为了匹配中国速度,合资整车厂需要优化研发周期,缩短产品概念定义到量产的周期。这将涉及研发流程的重建、全球/本地组织管理体系的变革等一系列能力建设,也更需要“在中国设计为中国”的管控适配。订单管理及柔性化生产能力:为适应更加客制化的中国消费者需求和用户订单,并逐步构建整车厂直接获取用户的订单基础,整车企业在 2024 年需进一步提升订单柔性化生产的能力,包括基于订单的排产流程和工具优化、“插单生产等”业务流程的设计、设备磨具夹具检具的柔性化等。海外业务拓展和全球运营魄力:过去三年,大部分自主乘用车企业(包括新势力车企)都完成了海外目标市场的选择。进入 2024 年,海外业务将进一步细化、深化到落地阶段。除了要求企业具备全球视野外,无论是选择贸易形式还是开始异地建厂,都需要整车厂组织团队开展更实际的工作,并构建更加属地化的海外运营能力。海外业务的治理模式、组织架构、业务逻辑、KPI、相应的流程和工具等都需要开始逐步建设。35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 趋势02国产零部件企业:五大动作把握转型机遇 优化前瞻技术布局,重点关注:在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进入全新技术阶段之际,应把握下一代核心智联智驾技术,如基于 Bird Eye View 与 Transformer 大模型技术的感知算法、多模态交互、区域控制器等。除了加大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优化相应组织结构,搭建供应链生态以分摊风险、分享收益外,应充分利用主机厂电子电气架构革新的窗口期,加深与其技术互动、联合开发、共享产权等。加速软件生态转型,商业创新:软件定义汽车已进入深水区,供应链上除了传统的 Tier-1,2,3,也出现了诸如 Tier-0.5,Tier-1.5 等角色。本土供应商应加大软件投入力度,在现有产品基础上提升软件价值,转变产品形态;同时,在软件进一步标准化、抽象化及主机厂需求多样化的趋势下,积极探索角色转型,拉进与主机厂的供应距离,获取更高的集成价值;此外,应创新商业模式,积极探索 SaaP(Software as a Product)、Licensing 授权、软件定制集成服务(Engineering and Integration Service)等软件变现模式,在助力主机厂加强应用层软件定制化的同时,扩大自身的软件标准化收入规模。践行全球化深度布局,客户突破:本土供应商应充分借力与自主品牌/国内新势力的供应关系,跟随头部自主品牌主机厂协同出海(尤其是同一汽车集团内);同时,应把握质量与合规红线,尤其在自动驾驶领域,企业需要制定完整的“智驾出海合规之路”,在数据收集、应用分析、传输、隐私保护等方面规避合规风险;此外,本土供应商出海应不只以区域视角进行市场突破,更应以主机厂视角进行大客户突破。这需要深入了解全球主机厂未来的平台与技术规划、精确的时间窗口、复杂的总部-区域决策流程、潜在的组织动态,并配以自身高度协同的产品、销售、服务团队等,方能事半功倍地开辟和维系全球性主机厂客户。持续推进研发数字化,布局长远:应以企业战略与研发目标为指引,以组织、流程为业务基础,以研发能力和流程作为场景切入点,以资源布局、管理机制为体系保障。建议企业通过“五步走”加速研发数字化:1-梳理研发价值链,确定数字化研发目标与业务架构蓝图;2-深刻分析应用架构、数据集成、技术架构等现状;3-基于现状并结合目标,进行应用架构、数据集成、技术架构的蓝图设计;4-设计推动落地举措;5-规划变革路径,包括投资收益、实施路径、项目卡片设计等。探索国内外并购机会,加速调整:汽车零部件和技术服务企业的投资并购如火如荼,国内市场在过去几年涌现了不少围绕智驾和座舱服务的软硬件初创企业,国外市场上也不乏全球零部件供应商调整下的分拆、剥离和合资契机。国内的汽车零部件如何借力投资并购和资本运作,把握全球汽车供应链调整下的加速入局破局机会,也将是 2024 年的关注重点。36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 趋势03国际零部件企业:四大举措应对本地变局 构建更适合中国市场的新战略、新组合和新体系:中国汽车产业和车企需求的变化之快、要求之高远胜于其他区域客户。为应对中国市场快速变化及中国车企提速变革的需求,国际零部件企业需要考虑通过一系列的管控优化与组织变革使其亚太区或者中国市场总部具备更加高效、完备的独立自主决策能力,合作产业合作模式、提高市场响应能力。加码智能电动技术的技术开发,构建本地新方案:全球创新技术演进推动全球零部件企业加码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技术投入,以搭建未来核心竞争力。随着中国市场本身需求升级以及本地人才及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国际零部件企业应持续在电动化与智能化领域发展创新业务,发布新一代具备本地引领性的技术与解决方案。加强对中国技术企业的投资并购,探索资本合作新模式:中国汽车零部件投资并购金额及数量在过去三年屡创新高,新能源动力、电子板块优质标的炙手可热,但收购主体仍以中国零部件企业为主。为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国际零部件企业也应加入到对优质标的的追逐之中,加强投资并购工具的使用,运用投资参股、控股并购、合资合作等多样化的资本运作手段参与其中。加深与中国自主品牌车企的合作,从“走进来”到“走出去”:相比欧、美、日、韩车企在华销量动能不足,中国自主品牌新能源车企势头正盛。国际零部件企业的客户结构将从以外资车企为主逐步加大自主品牌比重,且进一步加强业务绑定,利用其全球供应链资源与布局助力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出海。趋势04经销商服务企业:三大措施提升盈利能力,重塑竞争优势 数字化助力门店向 4C 运营模式升级,提升业务效率及盈利能力:提升业务转化效率、降低业务运营成本是经销商门店在当前存量市场中面临的最重要的竞争压力之一。在 2024 年,经销商门店亟需进一步深化数字化运营能力,打破传统门店端单点式的业务运营壁垒,将门店端全业务链围绕“业务转化”进行链接,实现蓄力全量线索资产(Conquer)、活力线索链(Connection)、助力业务转化(Conversion)、及全力激活保客价值(Customer Value)的门店 4C 运营模式升级。建设区域性能力中心,打造集团资源规模性竞争优势:过去三年,经销商集团在业务创新、营销创新及运营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积极尝试。2024 年,经销商集团亟需将创新经验在能力层面进行深度沉淀,最终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以“二手车运营中心”、“汽车金融服务中心”、“客户运营中心”、及“新媒体营销中心”为代表的区域性业务运营能力中心,及以“财务共享中心”、“售后技术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区域性业务保障能力中心建设将是经销商集团最大程度实现资源的规模性效应、降低业务运营成本并提升对门店端业务赋能效率的关键举措。拓展本地化用户运营生态,激活用户资产价值:近三年,用户运营已经成为汽车零售领域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对比线上用户数字化生态运营,以用车、养车、玩车及补能等场景为代表的线下运营场景在用户关系建立的深度及业务价值的实现等方面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经销商可充分发挥对用户的本地化链接及运营服务能力,面向后市场、车生活及新能源补能体系等领域进行本地化生态合作拓圈,激活用户资产价值。37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 趋势05 趋势06后市场服务企业:三层思考应对结构变化 客户结构新思考:全面电动化对汽车后市场的影响不仅限于产品结构的变化,其所催生的主机厂授权模式的变化也将改变传统后市场参与主体与 2B 客户结构。同时,电动化也提升了主机厂及其授权渠道对后市场服务的技术与资质门槛,使其重拾后市场服务格局的主导权。对后市场玩家而言,除了需要日渐加强对终端客户运营的主动权(D2C 用户生态运营模式)以外,如何重新把握不同 B端客户,包括主机厂、电池厂商和保险公司等的授权、合作机会将是未来持续优化客群结构的重要命题。业务模式新调整:昔日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快修快保类业务在电动化产品上逐步式微,而随着用户对个性化的关注,包括洗美精品、车衣车膜、专业钣喷等服务类项目的兴起,“业务结构”与“客户结构”的变化深刻影响着后市场从业者“能力结构”的转型。服务能力新升级:现有后市场玩家或寻求集约化(规模成本节降),或追求差异化(突出品牌特性与 2C 竞争力),以实现业务扩张并提升盈利表现。但如何基于既有合作模式,结合企业本身的业务特色与“基因”,找准能力构建方向,构筑新能源时代的“护城河”,是对企业经营智慧的重大考验。商用车及非道路企业:四大环节全面升级 国际本地发展:2023 年的道路及非道路市场虽有所修复,但仍面临较大的增长和盈利挑战。商用车及工程机械企业均在 2023 年实现快速增长,头部企业在全球范围的产供、销服和研发用户洞察等领域积极布局本地化战略,纷纷在南亚及东盟、拉美、中东非洲、独联体等区域布局本地制造和供应链体系,并探索发达国家市场发展。同时,加强本地营销网络、渠道管理能力和模式的升级,加强本地人才团队建设,构建本地化金融能力,并探索前置部分研发、用户洞察职能,逐步构建全价值链的国际本地化能力,从出口业务增长、向全球运营企业跃迁。新能源新模式:随着产业链价值链转移和新能源等新产品、新技术驱动的新生态出现,以整机为支点、以生命周期服务为核心、以客户为流量端口的新商业模式和生态闭环涌现。围绕货的物流货运平台、围绕车的租赁 (购用管修换)全周期服务业务、围绕能源的换电及电池银行等服务逐渐成为主机厂的新竞争力。细分机会把握:围绕电气化与智能化的下一代平台的推出需进一步提速,以提升整体产品竞争力。领先企业需积极抓住矿卡、特种车、天然气等细分市场机会,推出针对性的竞争力产品,并在营销、服务网络上加速布局,抢占增量细分市场机会。敏捷研发落位:随着智能化、软硬结合进一步发展,以及领先企业向国际一流迈进,研发体系升级、敏捷数字化研发的能力构建逐渐落位到具体能力提升、组织流程等。通过研发和管理效率的数字化赋能,促进组织管理效率的提升。迈入产业生态深度创新、竞争格局加速调整的 2024 年,罗兰贝格汽车团队期待与中国汽车产业的各参与方,围绕战略调整、营销创新、运营提效、组织优化、资本运作、数智赋能等一系列课题深化合作、携手共进。38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历经地缘政治、贸易冲突、疫情冲击等重大事件影响,旧全球化早已趋势不再,经过数年磨合探索,新全球化格局已然框架渐稳。中国正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既有稳中求进的总体应对,又有新发展理念的战略突进,叠加全球治理的主动参与,正在成为引领新全球化的主导力量。产业经济的新发展机遇,蕴含于新格局下全球资本的再配置,蕴含于新理念下新型资源的大竞争,蕴含于新治理下产业布局的新平衡。TrendsCivil Economics行业趋势政府与公共39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3940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 趋势01 趋势04 趋势05 趋势06 趋势02 趋势03外资流向总体呈现结构性分化全球经济格局变迁下,中国外资流入仍保持稳定增长,但外资流向的结构性分化仍将持续。轻重分化,在中国发展态势较好、更具竞争力的外资企业加码投资,表现一般的企业逐步退出。地区分化,非欧美经济体的投资流入加速,中东、金砖等相关国家的资本加快中国布局,且产业资本比重大幅上升。产金分化,金融资本相较产业资本而言,流出趋势更为明显。中企出海呼唤产业集群式打法全球经济趋向区域一体化扩大了中企出海需求,集群协同式出海路径更优。各国政策推动更多产业链环节近岸建设,形成集群出海的现实需求。以产业链为载体,龙头企业协同拓展,汇聚经济外交、跨国商务、在地供应链、产业金融等各方资源整合,避免单打独斗或恶性竞争。一线城市以此为契机,吸引企业落户海外总部,结合金融、供应链及各类专业服务资源,强化产业全球影响力和供应链枢纽功能。大枢纽大绿色导引产业新布局陆海大通道建设强化中西部枢纽地位,叠加清洁能源优势,将加速先进制造产业布局。全球碳政策进入实质阶段,叠加能源危机影响,更多高排放企业基于碳足迹重估地区产能布局。继人力、土地、资本、制度等要素之后,清洁能源在全球及国内产业链重组中扮演重要推手。围绕供应链迁移重组需求,带来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多式联运枢纽中心所在区域的产业发展大机遇。集约化绿色基建催生零碳园区伴随着企业碳足迹认证需求扩大,亟需以园区绿色基建来集约化解决企业减碳的共性问题。探索园区标准,试行国际认可核算建设标准,为国际互认互通奠定基础。突出场景思维,深度识别园区碳排放环节,场景化思搭建零碳园区脱碳路线图,把控全局与重点领域的发展规划。优先能源统筹,谋划新型综合能源基建及分布式能源供给基建,并通过建设智能高效的零碳智慧能源网络,优化能源输配与使用。外资研发创新类机构持续加码受益于中国产业链的整体优势,外资研创型机构将加速集聚并进一步提升能级。外资研发中心加快在中国布局,选址从只考虑一线城市,转向也考虑贴近产业集聚地的中心城市。存量外资研发中心的能级持续提升,研发投入规模加速扩张,获取更大独立决策权限。更多面向全球市场的新产品研发、新技术验证被放到中国,中国技术路线和创新生态更多牵引全球。新兴经济体产业资本潮涌中国中东、金砖等相关新兴经济体资本加快流向中国,带来一线城市门户效应和优势产业集群的新增投资动能。企业层面,表现为一些过往以布局欧美为主的大型企业,开始在中国进行产业布局。资本类型,从以往贸易型资本转向产业资本投资实体项目和对中国企业的股权投资。区域层面,表现为一线城市布局总部机构和投资机构,对应产业腹地落户实业项目。41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 趋势09 趋势 10 趋势07 趋势08区域国资的产投升级产业运营区域国资已成为产业投资市场的主力,需提升产业运营能力,不仅追求产投规模,更追求产业竞争力。做好资本枢纽,借力社会资本拓宽产业资源和企业协作,以优质股权投资改善资产结构和替代基建城投业务。运营产业资源,以产业平台形式打通资本与实业的通道效应,产投助力新业务整合与孵化,实体企业接盘实现市场化退出。协作龙头产业链整合目标,推动行业性收并购和新领域投资提升产业公地能级。城市文商旅重运营激引新消费城市文商旅高地从看重城市更新形态建设,转向更追求可持续业态运营。开发策略多元目标再平衡,地产市场下行让传统财务回报失去依托,开发策略需要考虑流量牵引、业态时序、运营托底等多元目标来保障总体平衡。策划理念贯穿始终,建立机制体系保障策划思想延续到空间、建筑、运营等全链条,在多方专业力量整合中保持主线。创新治理机制,构建多方主体参与公议和专业协作的治理体系,保障长期繁荣。存量产业创新贡献增长新动能历经多年发展,不同区域已形成各具特色、规模巨大的优势产业,存量产业创新发展能更快产生增长动力。拓展海外针对性收购,重点获取先进技术、专利、关键部件等,嫁接技术、产能和市场。以产业创新联合体,推动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联动开拓新领域、新技术、新场景,补链创链。以产业投资联合体,推动优势企业进行横向行业收并购,提升产业集群的量级和能级,改善供应链韧性。科创联合体整合产学研创新力通过综合科创联合体,深化跨产业、跨学科的科研资源联动机制,形成区域创新中心科创网络。统筹重点实验室等科学设施布局和产业门类与科研方向聚焦,以多层次实验室形成科创网络。打造科技服务平台,瞄准技术前瞻导入科研大协作机制,更高效联通策源研究与转化创新。针对性导引新型研发机构,构建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研发平台模式,形成需求牵引、资本助力、收益分配的产学研转化体系。42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2023年对中国消费品和零售企业是颇具挑战的一年。解封后的停摆让“开门红”成为泡影,重启后的“报复性消费”并未如期而至,社零增速下滑则月月接踵,社融和投资等宏观数据增长乏力。对很多消费品企业来说,略显寒冷的体感让2023成为观望的一年,即便是最进取的那些企业,也放慢了脚步,谨慎前行。在细分行业方面,具有保值作用和投资机会的黄金珠宝、硬奢等在2023年取得快速增长,成为消费中的一抹亮色。而在其他细分市场中,量的增长阻力巨大,头部品牌商尚可通过涨价提升销售额,其他厂家则不得不面对艰难时局。新一轮电商平台出海已经从拓展海外市场演进到2023年的全面核心运营出海,可见消费品和零售行业企业对于增长的渴望。翘首2024年,进入“存量时代”的共识已经形成,消费品和零售企业已经或早或晚地从等待和观望中走出,寻找常态下的增长机遇。品牌更加精细地打磨产品和服务,通过更精准的洞察客户、更有效地匹配需求来实现性价比,并积极探索经济下行期“趣价比”、“品价比”的追求,通过悦己和情绪价值扩大自己的钱包份额。展望2024年,头部品牌将拥有前所未有的扩大市场份额的机遇。罗兰贝格抛砖引玉,为企业如何危中见机,逆势成长提出建议。TrendsConsumer Goods&Retail行业趋势消费品与零售43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44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 趋势01 趋势03 趋势04 趋势02消费降级下的“机会升级”面对未来不确定的形势,谨慎的观察者认为消费降级不可避免,即便乐观者也仅能用消费分化来定义市场。面向未来,我们认为消费走向必然受到企业经营利润、股指和房价等影响,但对于不同人群和品类的影响又有着较大的差异。对于超高和高收入人群来说,由于他们往往是经济刺激政策的受益者,且消费在其支出中占比较低,消费行为变化较小,对奢侈品和黄金珠宝等具有粘性、无可替代、甚至在通胀压力下有一定保值作用的商品将依然保持强劲的需求。对于大众消费来说,对于家居家电等购买行为中先定预算的品类将不可避免地因其预算和房价等原因受到影响,但强化设计和功能等高端理性属性以及快乐、舒缓等情绪价值的产品依然可以通过承接从“品牌溢价”支撑较弱的品牌“降级”的消费者需求。对于非耐用来说,由于在大众消费者总体收入中占比较低,口味/功能、颜值和情绪价值等兼具的产品因“趣价比”和“性价比”双击依然存在升级的可能性。在经济下行的形势下,领先企业也开始采取产业链向上延伸、精益运营和渠道扁平等“无悔行动”,以具备更好的兼并整合能力来扩大份额、改善竞争环境。媒介“H2H 营销真实取胜”:兴趣电商再出发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消费者的“眼球时间”将更多转向线上免费内容。随着线上流量的聚集,消费者花费在直播/短视频等 APP 的时间持续增加,H2H(human to human)营销由于其真实性愈发具有感染力,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目前已成为品牌心智占领的重要阵地,娱乐化/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正在改变着消费者旅程以及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模式。品牌商已经意识到抖音、小红书等强大的品宣及溢出效应,其影响着包括线下在内的全盘生意。因此,品牌方需要结合全盘生意特征,思考评估如何在内容平台布局发展。此外,如何找到适合的商品、寻找话题感的内容、构建全新的消费者互动模式,是放在品牌面前的另一重要课题。消费者诉求向体验消费、情感连接和价值共鸣升级,带动卓越零售转型在过去的传统零售模式里,消费者主要关注产品的基本功能、性能、互联网等带来的丰富选择和高效购买体验。如今,消费者希望购物不仅仅是一次交易,更是期待与品牌建立深刻联系的感官体验、情感互动和价值共鸣的机会。这使得消费品品牌聚焦人、货、场,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和数字技术与消费者建立深层互动和共创。品牌对空间也持续升级,门店不再是货品陈列和销售的场所,而逐渐升级为消费者体验品牌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关键场域。随着未来进入卓越零售 3.0 时代,众多品牌基于深刻的品牌哲学和敏锐的消费者洞察,通过情感连接和价值共鸣深化与消费者的互动,增强参与感和认同感,这不仅提高了消费者的忠诚度,也为消费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品牌向上”和“品牌向前”过去 10 年的品牌溢价往往是由“好看的皮囊”和“有趣的灵魂”所驱动。品牌在外观设计和智慧功能上发力,或辅以民族自豪感的打造,获取消费者更高的支付意愿。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我们认为溢价逻辑中的“悦己”并未改变,但消费者会更加理性,功能设计需要更直接地体现健康、舒适、天然等利益,同时,感性价值会从“自豪”、“享受”等自我的诉求进一步转向“进取坚持”、“温馨幸福”等实现人格跃升的利他诉求。品牌向上的同时还需要品牌向前,一是通过品牌年轻化或是年轻线预先抓住年轻消费者,二是在旅程中加大前置内容媒体和社交媒体上潜在客户的精准触达,提升品牌健康度。45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 趋势06 趋势07 趋势05品牌与生产要素的不断升级、产业链解耦与敏捷响应驱动时尚产业发展全球及中国的时尚产业正面临从“消费”时尚到“阅览”时尚、从“跨界”联合到“无界”融合、从审美“升级”到审美“自由”、从“创意品牌”到“创意产业链”、从“快”时尚到“敏感”时尚五大发展趋势激发的深层次变革。时尚产业将向品牌与生产要素升级、产业链解耦、极致的敏捷响应三大方向升级发展上游侧重工艺与材料创新,中游实现更为灵活的企划与设计的解耦、设计与款式的解耦、期货与现货的解耦,下游则偏重对消费者需求的敏捷响应提速。未来,专业化多品牌经营集团与价值观单品牌必将共存,时尚品牌应当锚定自身特性与愿景,选择顺应自身的发展路径兼顾“破”与“立”,在勇于打“破”设计舒适区不断创新的同时,保持品牌基因持久屹 立”不倒;进行“实虚相生”的赋能与改造,关注数字/虚拟化交互的同时也注重零售实体回归;把握一“纵”一“横”的选择,既能纵向产业链整合提质增效,亦可横向拓展紧握“品牌与体验价值”的增量生意。数字化经营环境激发奢侈品/高端消费行业长期品牌势能升级数字化环境为奢侈品的不凡、优雅、从容提供了全新的璀璨舞台。数字化丰富的分析工具使奢侈品/高端消费以前所未见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理解与激发品牌势能,捕捉最前沿消费者的细微生活方式及品味变化趋势等,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前瞻性“嗅风”,与更多先锋消费者深度共鸣。面对未来多元的消费需求和多样的渠道创新,奢侈品牌应考虑最大程度建立协同作战机制,以统一渠道(one marketplace)思维做好全局性的经营布局,与此同时,日趋精益与数字易感的经营环境也要求奢侈品品牌不仅坚守传统优势,还需积极创新,走进中国本地消费者(DTC),以更广阔的胸襟(inclusiveness)和更灵活(agility)的策略,探索持续品牌建设下,数字化赋能长期品牌势能转化所带来的新立体(holistic)增长空间。收益管理助力“颗粒化增长”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包括增量空间收紧、成本压力激增、消费需求加速细分等,快消品企业需从粗放的增长模式转换为更精细化的增长模式。更加精细化且注重各环节增长效率的收益增长管理(RGM,revenue growth management)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增长拓展路径。收益增长管理是洞察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认知、细分客户并匹配精准铺货、优化市场费用投入以驱动销售、推进系统收入最大化的业务流程。作为实现收益增长管理的基础,快消企业需要加强数据体系(全业务流程的数据颗粒度和准确性),工具和方法(有效的分析模型、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以及流程和配套(高效的跨部门协作、执行及反馈体系)。趋势08耐消行业从“跑马圈地”式组织向“解决方案”型组织转型在过往几年房地产行业的狂飙突进期间,家电家居建材行业以品类为主导的独立事业部制运营模式可帮助企业快速跑马圈地拓商,带动业务上量,而这一模式正在逐步失效。随着中国进入存量市场,进店流量明显下滑,这倒逼企业在提高客单价和降低运营成本上下功夫。而原来以品类为主导的事业部制带来横向协同上的种种掣肘,不利于企业推出整体解决方案从而推动客单价上行;同时,各自为政的组织设计在带来高效率的同时也存在运营成本高企的问题。头部企业开始带头打破品类事业部制藩篱,整合拉通团队,面向终端用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46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 趋势 10 趋势 11 趋势09消费出海“N 带 N 路”近年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有所下滑,人口红利式微,老龄化加剧,为国内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带来一定挑战。反观海外市场,整体人口基数和需求空间巨大,部分地区人口结构也更加年轻。此外,由于种族、文化、购买力水平等差异的存在,全球市场的需求也更为多样,带来丰富的细分赛道和发展机会,出海可有 N 带 N 路。在此背景下,海外业务拓展已成为中国领先消费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当前,中国消费企业出海时需结合目标市场的潜力空间、经营难度以及自身能力水平等,考虑如何既延续品牌核心竞争力,又贴合终端市场的特征。同时,应规避在当地政策法规、IP 版权、供应链等环节的潜在风险。最后,中国消费企业应思考如何选择并构建差异化的管控模式,提升人才获取和能力,并建设全球化供应链体系,从而成功实现出海。可持续发展重塑消费品市场游戏规则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问题是当今各行各业高管们最关心的问题,消费品行业也不例外。目前,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两个,即来自消费者的压力和来自政府的压力。后者以监管和税收的形式展现,而对于前者,未来的可持续消费者将把可持续性和健康视为核心生活理念,更喜欢二手商品,根据需求而不是欲望进行购买,对二手或者修理过的物品有偏好。他们非常了解自己购买的产品所使用的成分和材料,也愿意为环保产品支付额外的费用。应对可持续发展挑战需要采取系统的方法,包括建立可持续发展基础、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位关键举措和灯塔项目等,最后实施可持续发展治理。随着来自消费者和监管机构的压力不断加大以及消费品市场的洗牌,可持续发展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必由之路。从产品到“场景解决方案”到“整装交付”再提速几乎所有家电家具建材头部企业都有一个“整装梦”。但整装因装修链条长、施工管理难度高而迟迟未有最优解。在流量干涸的背景下,头部企业加速从卖产品向卖“场景解决方案”转型,并以此为能力构建基础,进一步向整装交付迈进。而这背后不仅是对品牌商能力的重塑,也是对庞大经销商体系能力的重建,能率先带领经销商完成第一步“场景解决方案“转型的企业无疑将在下一阶段的竞争中拔得头筹。47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48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2023年,中国工业制造企业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坚定的决心:以半导体国产化和新能源装备领域为例,中国企业紧紧追随着绿色和智能化的升级趋势,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同时,积极应对全球地缘政治和国际贸易的挑战,加速海外制造基地的建设,重新定义了中国制造业的未来。然而,中国工业制造企业仍然面临着双重挑战,即国内市场竞争的升级和海外市场壁垒的突破。因此,在产品升级方面,他们将聚焦于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进而增强自身竞争力。在内部能力的提升上,他们将专注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确保质量,以增强供应链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同时,积极扩展海外业务,建立全球供应链,以降低风险和扩大市场份额。我们认为,这将是中国工业制造企业不容后退的选择。展望2024年,罗兰贝格认为,中国工业产品制造企业应该坚守“战略向前引领,产品向上升级,能力向内补强,产业向外布局”的发展理念,为中国制造业的繁荣和全球产业的进步注入新的动力。我们期待着见证中国工业产品制造企业在战略引领下迎接更多挑战、抓住更多机遇,为中国制造业的繁荣和全球产业的进步贡献力量。TrendsIndustrial Products&Services行业趋势工业产品与服务49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50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 趋势01 趋势02把握碳中和发展大势,持续推进战略升级全球碳中和趋势已成为工业制造企业的未来发展主线。这一趋势带来了电气化升级、数字化转型和供应链脱碳等深刻变革,对制造业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当前全球产业环境的背景下,中国工业品制造企业迫切需要跳出成本竞争陷阱,追求差异化竞争。预计 2024 年和更长的周期,中国工业制造企业必须积极把握碳中和发展趋势,实施战略升级,以在全球竞争中保持竞争力。例如,工业产品将迎来电气化升级的迭代浪潮,各大工业制造企业将加速推出新产品和技术。为满足供应链脱碳的需求,中国工业品制造企业需要积极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采取回收原材料、研发高性能产品、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品组合等措施。这将成为制造业的新发展方向和领先实践。同时,要密切关注气候变化和数字化转型,积极布局新技术和产品。从工程机械装备的电动化改造到船舶绿色化燃料的商用化,再到高效工业节能电机和工业热泵高温热泵的技术突破,各领域都呈现出电气化和智能化的趋势。因此,中国工业制造企业需要提前规划技术储备和产品升级,特别关注工业装备中的电气化和智能化领域。一、战略向前引领基础材料市场极化,战略定位更为急迫产业升级推动着中国大宗基础材料行业两级分化。一方面,基础材料企业将推动战略升级,因为客户需求呈现两级分化。在下游需求放缓的情况下,大宗类工业产品(基础材料)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客户将更加注重极致的性价比。一些成品品类将在主要原材料价格的基础上增加加工费作为定价基准,因此,规模化将成为实现成本优势的关键。另一方面,高端市场将继续增长,企业需要通过提供极致性能、品牌价值和客户价值传递来脱颖而出。罗兰贝格认为,在这个分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需要思考如何找到自身的定位,并深耕目标细分市场。2024 年,中国工业产品制造企业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需要灵活应对市场的不同需求,以保持竞争力。趋势03外资企业中国业务重塑,本土企业把握市场整合机遇 2024 年,中国工业产品制造业将迎来新的挑战与机遇。在本土企业崛起、市场环境变化以及国际贸易关系重构的背景下,跨国企业正重新审视并调整在华业务。部分材料和高端装备供应商已开始剥离中国业务并寻求买家,为本土企业带来并购实现跨越式增长和产品组合优化的新机遇。然而,企业在并购过程中需全面评估自身能力、交易价格、协同效应及并购后整合问题。与此同时,部分行业领先企业基于自身规模化发展需求和国内供应链保障战略考虑,将全产品线作为发展策略。但在当前竞争环境下,这些企业面临低端产品原料和生产成本上涨压力,以及高端产品与专业化企业或国际巨头的实力差距。因此,寻求突破方向至关重要。展望 2024 年,中国工业产品制造企业需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抓住并购机遇,优化产品线,以应对外资企业中国业务重塑带来的新挑战和机遇。51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二、产品向上升级 趋势04产品即服务模式崭露头角,数字化改造再创价值 工业装备市场的周期性变化一直是挑战,欧美日韩的工业装备企业纷纷寻求从一次性销售模式向后端延伸,追求持续的收入和利润来源。这一趋势在 2024 年将继续演化,成为中国工业产品制造企业应当重点关注的发展方向。借鉴欧洲、日本和美国的成功经验,这些国家的能源装备、建筑装备、工程机械和机床装备制造企业已经成功实施了“产品即服务”模式。他们通过数字化改造和服务延伸,赢得了市场份额,例如在能源装备领域提供智能化维保服务,或者在机床装备领域提供定制的机器租赁方案,为客户提供持续的价值,确保持续的收入流。针对这一趋势,中国企业应考虑产品升级,将产品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为客户提供更智能、高效的解决方案。这可能包括提供远程监控和维护服务,制定定制化的租赁计划,或者与客户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实现双方的共赢。2024 年将是中国工业产品制造企业迈向“产品即服务”模式的重要一年,积极应对市场挑战,不断创新,将为持续的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趋势05开启工业产品模块化转型,提升系统化解决能力 中国工业产品企业在发展扩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是产品矩阵和下游应用的扩张,在这个过程中产品数量越来越多,产品形态更加复杂。随着产品复杂度和功能性的提升,企业面临的挑战也在增加。产品设计复杂度提升、产品工程设计响应时间变长,生产和供应链管理复杂,库存增加,这些都使得企业在收入增长的同时利润下降、内部流程效率降低。因此,复杂性削减策略的实施变得更加重要。中国工业产品企业在2023年已经开始了模块化转型的道路,以应对产品矩阵和下游应用的复杂性。然而,在 2024 年,这个趋势将进一步深化。企业将更加注重系统化解决方案,以提升其竞争力和实现持续发展。中国工业产品企业将更加注重通过简化产品线并专注于核心产品来实现复杂性削减。企业也将更加重视系统化解决方案,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这包括提供一站式服务,从产品设计、生产、供应链管理到售后服务,都能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此外,变革管理的重要性也将进一步提升。企业需要有纪律性的变革管理方法,以确保变革的顺利进行。展望 2024 年,中国工业产品企业将在模块化转型的道路上深化探索,系统化解决方案将成为提升竞争力、降低成本和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的关键策略。52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三、能力向内补强四、产业向外布局 趋势06 趋势08产品升级与解决方案创新,引领企业变革新征程 在 2024 年,中国工业产品制造企业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明显地体现在产品升级和解决方案创新两个方面。产品升级的趋势将继续深化,企业将更加注重品质管理和精度管理,以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供应链优势和创新优势的推动下,企业将大力推动国产替代和自主研发,以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解决方案创新的趋势也将更加明显。企业将从单纯销售产品转变为销售以产品为载体的综合解决方案,这需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度协调和联动。这种转变不仅能提升企业的价值导向和产品特点的传达,也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罗兰贝格认为,中国工业产品制造企业将在产品升级和解决方案创新的双重驱动下,迎接企业变革的新征程。本土企业国际化步伐加快,从“是否出海”到“如何出海”2024 年,中国工业产品制造企业的发展趋势将更加关注在全球市场的领导地位。随着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不断拓展,企业已经从“是否出海”迈向“如何出海”,在全球市场上树立品牌形象和影响力。此外,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全球竞争,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市场拓展等手段,提升自身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关注全球市场的变化趋势,把握行业发展的脉搏,以及与全球合作伙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这不仅要求企业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还需要企业在全球化战略布局、组织架构调整、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策略规划。此外,企业还需关注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应对潜在的风险和挑战。趋势07紧抓市场导向营销变革机遇,全面提升企业综合营销竞争力随着新能源汽车、半导体、风光储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对于制造业企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客户名单的变迁,更是客户采购行为和需求的升级。例如,汽车行业采购流程繁复、耗时久、要求高,对流程性行业研产供销及一体化统筹协调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而对于部分行业领军企业而言,过去的行业紧俏供需促成了以生产为中心的高速增长,呈现出明显的向内发展趋势。然而,在行业结构及供需变革下,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如何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进而以营销为牵引带动企业的全面变革将成为构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展望 2024,中国工业产品制造企业将在市场导向的营销变革的推动下,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迎接企业变革的新征程。53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 趋势09国际能力谋划已是迫在眉睫,全球组织适配尚需“中国路径”虽然大部分中国企业已在国际化方面提出明确目标或方向规划,但从母国本土经营向国际化布局乃至全球运营的过渡期间,中国企业如何适应新的发展环境、避免原有经营模式及管理惯性带来的发展限制,仍是未来需要深入思考和长期实践的现实难题。罗兰贝格认为,这要求企业从组织能力布局、组织架构适配两方面深度考量。一方面,伴随国际化业务深入及本地化部署要求,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合理延伸研、销、产、供一系列价值布局,需要中国企业对组织能力进行前瞻性、系统性谋划。另一方面,要保证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与国际化业务的不断演进适配,需要中国企业持续思考如何构建高效稳定的业务线/事业部与区域组织的角色分工,如何根据不同区域价值定位匹配差异与共性并存的区域组织,以及如何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和加强总部能力和权威价值。从领先全球企业的经验来看,国际化乃至全球化组织建设不存在固定模式和理论终局,不同文化和发展背景下的企业组织能力发展及架构演进呈现出独特的路径选择。因此,未来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如何走出“中国路径”,尚需广大业界同侪同心聚力、砥砺前行。54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2023年以来,地缘政治紧张态势持续、全球宏观经济修复缓慢,国内地产与基建等主要下游投资放缓、需求疲弱。同时,逆全球化态势下贸易壁垒加剧、产品出口承压,化工行业面临严峻挑战,整体呈现低迷态势。展望2024年,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仍充满诸多不确定性。短期而言,“稳增长”将是化工行业的主要发展基调。但与此同时,身处其中的化工企业仍需着眼长期,主动谋变,推动卓越运营、研发创新、绿色发展,增强自身在全球新格局下的竞争力。TrendsChemicals&Materials行业趋势化工与材料55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555556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 趋势01 趋势03 趋势04 趋势02稳增长为短期发展主基调,长期行业基本面向好2023 年经济下行与去库存趋势下,全球及中国化工行业整体景气度较低。尽管能源与原材料价格较2022 年有所下调,多数企业仍呈现增收不增利的态势。工信部、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印发 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提出在 2023-2024 年,石化化工行业主要目标为行业保持平稳增长,年均化工增加值增速 5%左右。稳增长、调结构将是短期内的主基调。迈入 2024,行业供需状况预计将有所回暖。同时,产业结构调整、行业高端化发展等长期性趋势仍将持续。核心技术之争日趋激烈,自主创新紧迫性不断提高逆全球化态势下,欧美发达经济体对于保持或重构其全球技术领导力愈加重视。以生物制造为例,美国将其视为提升先进制造业领导力的重要手段。在 2022 年 9 月启动 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计划 的基础上,于 2023 年进一步发布 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明确目标,提出将投资超过 20 亿美元促进从生物前沿技术、生物制造能力到产品应用推广的生物制造全产业链发展。可以预见,未来化工行业的技术之争将愈加激烈,高端技术的引进难度将不断提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化工行业已在部分高壁垒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如己二腈、丙交酯、茂金属聚丙烯等),但在众多新材料与高端化学品领域自给率仍然较低,如高端聚烯烃材料与单体、电子化学品等。未来仍需通过持续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国产替代。可持续发展趋势深化,绿色低碳成为重要商机与竞争力尽管经济下行趋势下,稳增长成为短期内的第一要务,绿色低碳转型仍将是化工行业发展的长期主旋律之一。一方面,新能源等下游行业保持快速发展,拉动上游各类材料与化学品需求;另一方面,随欧盟碳边境税、美国清洁竞争法案等政策的制定与逐步落地,绿色低碳亦日益成为重要的竞争壁垒。长期以来,中国化工企业更多依托规模与成本优势参与国际竞争。未来应主动谋变,加快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步伐,推动原料、生产过程与终端产品的绿色化与低碳化,以提升企业在中长期的国际竞争力。例如,以巴斯夫、科思创等为代表的全球化工巨头,均已提出自身净零排放目标与实施路径,通过积极投资低碳生产技术(如合作研发电加热蒸汽裂解装置)、开发绿色产品解决方案(如采用回收废弃物、生物基、二氧化碳基等碳源原材料替代传统石化基原料)、推动引领行业标准建立(如促进质量平衡法及相关认证在生物基产品中应用)等多元举措,在技术、产品、品牌等多个层面构筑绿色领导力。精益运营能力至关重要,降本增效助力企业纾解困境面对充满挑战的市场环境,短期内降本增效成为众多化工企业的首要任务之一。例如,巴斯夫在 2023年重点聚焦欧洲基地(尤其是路德维希港一体化基地)的成本结构优化。预计到 2024 年底,降本计划将带来每年超过 5 亿欧元的成本节降。行业下行周期内,未来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中短期内有效提升企业的精益运营能力,对于增强成本竞争力、改善企业经营业绩至关重要。57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58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2023年,世界虽加速走出疫情阴影,却在发展中进入愈加VUCA的环境中。全球经济复苏未及预期,地缘政治纷争不断加剧,人类社会共识在全球冲突碰撞的基调中尤为难得。气候作为曾经的“公地危机”议题,却在能源转型与气候灾害的洪流中上升为国际社会认知高度统一的共识。无疑,能源转型和新能源相关赛道是当前混沌复杂的世界中确定性最高的行业之一。中国已坐拥世界最大的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和新能源产业链,在规模、资本、成本、技术等诸多维度优势凸显。然而,如何将这些产业优势转化成为竞争胜势,将成为2024年能源行业面临的核心问题。1)VUCA,即 不稳定(Volatile)、不确定(Uncertain)、复杂(Complex)、和 模糊(Ambiguous)TrendsEnergy行业趋势能源59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595960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 趋势01 趋势02煤电新建潮进入最后黄金期,功能转换的序幕已拉起中国新建煤电基础仍在持续增加。2021 年以来,国内多地出现电力供应紧张,而 2023 年夏季,四川、浙江等省份最高负荷更是屡创新高。为确保能源安全,国务院发布了“确保能源安全,推动能源革命,立足能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总方针,进一步明确了煤电在现阶段电力保障中“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在此背景下,2023 年延续了上一年煤电装机强势反弹的趋势,上半年总核准煤电装机 5,040 万千瓦,全年有望超越 2022 年再创新高,行业迎来碳达峰前的最后一波黄金期。煤电向支撑性与调节性电源定位的转变加速。2023 年 11 月,国家发改委及能源局出台的 关于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的通知 是煤电定位从基荷性电源向调节性电源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根据规定,2024 年开始煤电容量电价调整为两部制,各省份通过容量电价回收的固定成本比例可达 30-50%(合每千瓦 100-165 元人民币/年)。此举无疑将帮助煤电企业逐步改善盈利,稳定存量运营预期和增量投资预期,更好激发“三改联动2”。对于煤电企业而言,提升电站数字化运营、深化灵活性改造、前瞻布局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做好设备可靠性管理等才是未来长期竞争的重点战场。油气市场震荡波动,但供需格局逐渐清晰预计国际油气供给中长期逐步宽松。2023 年全球油气市场已在 2022 年基础上大幅回落,但受巴以冲突这一“黑天鹅”事件的影响,短期内油气价格预计仍将持续震荡。然而,基本面格局已逐渐清晰,尤其在以卡塔尔为主的中东国家和国际能源公司(IOC)重新加码上游气田开发投资的策略调整下,预计产能将在 2025 年至 2027 年集中释放,推动全球液化天然气供给逐步宽松。同时,中国油气进口基盘上升,且呈多元化发展趋势。2023 年,中国液化天然气进口量反弹明显,同比增加 10-15%。一方面,供应格局多元化,气源逐渐从卡塔尔、澳大利亚等传统地区向“一带一路”国家扩展;另一方面,交易模式多元化,合同规则从传统长约向短期合同、现货市场交易和差价指数定价等更为灵活方式快速转变。未来,如何构建强抗风险的国际贸易能力以匹配发展趋势,将成为油气企业关注的焦点。国内终端需求侧亦在低迷中寻求发展。这一年中国城市燃气企业仍在复苏轨道上。在工业用气疲软、地产市场低迷以及制造业减速等因素叠加下,天然气消费难以实现快速反弹。未来,预计在购气价格下行和居民气顺价两大因素刺激下,2024 年城燃企业也有望与火电类似,逐步进入困境反转通道,加速向非燃气业务拓展。面向未来,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势不可挡,而如何打造 C 端综能品牌、定制化方案及运营服务的能力将成为城燃企业转型的关键。2)煤电“三改联动”是指针对煤电机组进行的三种技术改造,包括节能降碳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61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3)指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常规水电、抽水蓄能等电力装机 趋势03集中式风光一体化大势所趋,储氢算成关键配套集中式风光项目盈利性有待破局。2023 年,全国新能源新增装机再破纪录,继年初可再生能源总体装机3以 12.13 亿千瓦历史性超越煤电之后,年中光伏总体装机又超越水电,成为仅次于煤电的第二大电源。快速增长的背后,新能源消纳情况仍有挑战-弃风弃光率在西北等区域出现边际上升,叠加强制配储要求的执行,风光大基地的内部收益率仍在低位,为业主企业带来巨大经营压力。如何提供最优的风光火储氢算一体化布局方案正在成为差异化致胜的焦点。利用弃风弃光实现电解水制绿氢的应用正快速成熟。绿氢通过转换成甲醇和氨的方式有效规避了氢储运的技术壁垒,并且融入本地的化工消纳和绿色燃料体系,减少终端产业的碳足迹。目前,已经宣布的绿氢一体化项目超过 30 个,预计2024 年将维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拉动绿氢年产能超过 100万吨。与此同时,新型超级算力配套机遇亦在酝酿。随着 ChatGPT 等 AI 大模型应用横空出世,全社会智能算力需求飞速增长,预计未来五年算力总需求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50%。作为算力基础设施,数据中心(IDC)建设需求提速,叠加其高耗电特征,将引发巨大的用电量缺口。在国家“东数西算”战略引领下,西部地区风光大基地的增量消纳与新型算力设施的耦合建设将成为新的投资关注点。趋势04工商业分布式能源如火如荼,挑战与机遇并存 分布式光伏持续领跑零碳电力装机,但市场竞争亦进入白热化阶段。2023 年前三季度,分布式光伏以 67.14GW 装机增量超越集中式光伏。基于项目开发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大量跨界玩家爆发式涌入新能源领域。具备良好终端屋顶开发资源的企业纷纷亲自下场,参与到市场蛋糕分配当中,导致电站建设和运营同质化竞争加剧,行业深陷价格战。同时,高渗透区域的配电网容量已迫近极限。山东近期对于新增项目并网的限制已释放出明确的信号,预示着 2024 年工商业电站的配储要求也将推行。工商业储能刚刚经历了爆发式增长的一年。峰谷价差的拉大与盈利模式的逐步清晰直接推动用电企业削峰填谷需求的快速常态化。近期,湖北出台的对日间谷电的调整建议更加凸显出储能为企业电量时移的重要性。随着未来收益渠道的拓宽,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的融合是必然方向,储能将成为用户侧的枢纽性资产,成为企业自发自用和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关键设备。电力体制的改革亦呈现加速的迹象。期盼已久的隔墙售电终于迎来突破苏州工业园区的 12MW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项目年内顺利投运之后,其他隔墙售电模式也在江苏和浙江逐步试探。可以预见的是,源荷一体的新型能源主体一旦诞生,电力交易管理将成为电能服务企业的全新竞争力。62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 趋势05 趋势06用户侧低碳诉求快速觉醒,能源服务需求升级 双碳全面推行,产品脱碳成为刚需。随着全国全行业双碳目标逐步落实,链主龙头企业先后通过降碳雄心提升品牌价值。2023 年 10 月起,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正式进入试行期,领先的出口型企业已经未雨绸缪,开始制定系统性碳中和战略。其中,范围二的绿电采购成为关键抓手。然而,目前国内市场化绿电交易量仍极低,相较于快速上升的需求而言可谓杯水车薪。近期,欧盟明确只认绿电购电协议(PPA)不认绿证的要求更加剧市场电证合一产品供不应求的格局。如何解决绿电采购将成为企业未来2-3 年不得不面对的重大挑战。综合能源服务市场在 2023 年继续成熟,成为新能源和城燃企业的共同焦点。其中,高电耗的数据中心、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企业更加关注绿电供应和节能管理,而高热耗的食品饮料、化工、医药等企业更加关心对传统热源的替代,例如移动储热、热泵等低碳解决方案进入视野。深度理解行业的能源画像、定制化设计能源方案,将是能源服务商的致胜要素。零碳产业园将成为高端产业集群零碳一揽子解决方案的重要载体。未来,零碳产业园有望成为地方政府和能源公司打造立体合作生态的典范,在全国多个地区开启建设。预计在国内多个出口外向型的区域会涌现数个“零碳特区”,帮助企业直接对接海外市场,打造绿色零碳发展新模式。能源数智化转型加速,虚拟电厂迎来拐点能源上中游资产侧的数字化管理需求也在快速提升。在上游供给侧和中游输配网侧,重点以大型资产为主,无人化运营、数字孪生、预防性维护、机器人巡检等工具的应用持续渗透和普及。未来,智慧电厂的管理、储能电站失效监测、微型逆变器、电力算力耦合、能耗和碳监测、天气预测等智能数字化技术将作为新型能源系统的必备要素快速突破,成为能源企业和投资人重点关注的场景。在下游用户侧,借力“比特”辅助聚集“瓦特”的虚拟电厂也进入了市场的拐点期。借助于光储充一体化普及、用电设备互联互通以及电力市场进一步开放,虚拟电厂作为主体参与交易已成为现实。2023 年,广东对于需求侧响应的多次邀约已为具备虚拟电厂集成能力的企业带来了可观收入。随着今年充电网络的快速扩张,车网融合(V2G)的新兴话题进入视野。尽管由于双向送电以及电池循环等障碍影响,电动车普遍参与电网交易还有待时日,但诸如联网商用电动车队等不同模式的探索已经开始部署。同时,电池护照、电池梯级利用、电池银行等新模式的落地也将进一步促进车主利用电池循环次数获取额外收益的尝试。63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 趋势07 趋势08新能源制造的“加拉帕戈斯”效应 爆发,产能过剩和扩张并存聚焦能源的制造业环节,国内白热化竞争催化生态超前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最大设备供应国之一,在风光储氢四大领域拥有不同程度的领先地位。经历了三年疫情的内部竞争和自我迭代,2023 年整个行业处在产能过剩和产能扩张的拉扯和困境中。以光伏为例,组件价格已从 2023 年初的 1.8 元/W 跌破 1.0 元/W,而这或许才是全产业链进入成本压力区的开端。未来一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产能命运的将是运营的优化和技术路线的选择,例如 TopCon 和异质结电池(HJT)的竞争也将在 2024 年进入终局之战。领先玩家布局加注下一代技术研发,路线迭代与淘汰加速。不同于资源驱动的传统能源,新能源产业本质是制造业,是典型的技术驱动。领先企业纷纷布局下一代技术的布局和研发,例如钙钛矿、薄膜电池、全钒液流电池、电解槽、储氢设备、高温热泵等。这些赛道的企业既是未来一年的投资热点,也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并接受量产化的检验。在残酷的迭代和淘汰过程中,预计将有一批中国龙头企业突出重围,破茧而生。海外市场机遇广阔,产业链出海是必由之路2023 年,全球低碳化进程持续推进,欧美等主要市场需求创下新高。中国企业的出口额再破纪录,光伏电池片、储能、逆变器等产品分别增长 35%、36%、72%。2024 年,表前市场和 B 端客户仍是主要战场;继欧洲之后,美国的表后户用市场也将迎来高速增长-拥有更加领先的家庭能源管理系统(HEMS)方案的提供商将会脱颖而出,率先占领客户心智。高速增长的背后也为明年市场预埋了一些不确定因素。一方面,强势出口超过目的市场的装机计划已导致欧美部分区域的光伏和储能库存节节攀升;另一方面,各国产业保护政策逐步加码,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IRA)细则陆续出台、欧洲净零工业法案(NZIA)及电池法案的推出,意味着留给中国新能源企业出口的窗口正在收窄,供应链整体出海成为破局共识。出海拓展将成为成长型新能源企业的一大全新挑战。许多国内新能源企业自身尚在高速成长期,面对复杂的海外市场缺乏经验和资源,遇到诸多挑战和壁垒。例如对于 IRA 和 NZIA 法案的深层次解读、出海风险评估、海外厂址筛选、海外供应链体系搭建、售后服务体系建设、C 端品牌和营销战略、国际化组织、资源对接和落地等,都将是横亘在投资决策前的关键议题,也是亟待构建的核心能力。对于这些企业而言,2024 年将是关键的一年,率先转型成功的中国企业将成长为新一代的全球化巨头,成为低碳发展时代真正的领导者。3)“加拉帕戈斯”效应,指相对封闭环境下市场参与者独自进行发展“最适化”而产生与域外市场割裂进化的现象64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作为中国经济产业格局中最具活力及创新性的“引擎”,科技产业不断赋能其他各类垂直行业的发展。放眼2024年,我们可以看到数字化赋能千行百业的进一步深化、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垂直整合、中国企业出海的下半场格局,以及中国自主技术生态成熟所带来的新兴产业机会。TrendsTechnology&Internet行业趋势信息技术、高科技与互联网65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65656566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 趋势01 趋势02数智化技术赋能千行百业继续深化,工业、能源、医疗等第二波浪潮蓄势待发以计算、通信、AI、软件等为代表的数智化技术将对千行百业起到赋能革新的作用,但由于不同行业原有数字化水平参差不齐,数据资产完备度良莠不一,因而其进程必然存在波次差异。过往,数智化技术为互联网、金融、泛科技类等企业带来了第一波变革红利,利用其较为完备的密集数据资产、业务快速反应过程中积累的信息化基础,在业务成本控制、产品质量提升、业务模式创新等方面收获颇丰。未来,以工业、能源、医疗、教育、消费等为代表的企业将在业务价值的牵引下形成第二波数智化浪潮,推动数智化进程的进一步演进。生成式 AI 与垂直行业深度融合,聚焦行业价值创造从GPT大模型开始,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通用技术已逐渐为企业和普通民众所熟知。其在生文、生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可同时也被诟病在缺乏专业数据支撑的前提下难以在垂直细分领域提供有质量的内容反馈。然而,鉴于各行各业在垂直应用、垂直模型领域的产出增多,定制大模型所需的基础工具、训练框架、开发者社区等配套生态逐步成熟,数据合规、隐私安全等方面法律法规政策逐步完善,生成式 AI 在垂直领域的内容质量将有跨越式提升,进而在研发创新、质量控制等方面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趋势04 趋势03中国自主技术生态正逐步成形,有望形成全新产业增量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推进、政府信创等项目支持,中国企业在半导体、数字化基础设施、通信技术、关键电子元器件、操作系统等各项平台型技术方面均取得不俗进展,将有望构建一套围绕中国自主技术标准、规则运作的产业生态。以操作系统为例,新语言、架构、系统权限定义意味着与之配套的开发组件、开发方式、运作机制,将对产业生态提出全新的需求,进而构建新的产业增量。中国企业出海进入下半场,本土化策略打磨成为关键中国科技企业出海的浪潮从未停止,但未来将有更多企业从单纯的产品出口转向技术能力复制 本地打法策略的组合拳,从而实现更为高效、精细的商业运作。以游戏及电商行业为例,其一直是出海政策的切实奉行者,但由于不同国家/地区文化风俗、监管政策、基础设施水平、产业生态等差异,我们将看到游戏中出现更多本土化角色、皮肤、地图等,而在电商平台上看到更多本土商家、品类等,从而契合不同市场的偏好;与此同时,游戏及电商行业在过往的高速业务发展进程中,构建了健全的技术框架并培育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储备,从而也大大加速了推向全球化市场的时间。67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68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作为新冠全面恢复后的第一年,2023年的医疗健康行业显示了较大的周期性与波动性。“提质、保供、控费、纠偏”立足眼下,放眼未来,2024年医疗健康行业将持续存量竞争,增量博弈的态势,并将重塑更为理性的基本面和价值体系。TrendsPharma&Healthcare行业趋势医药与健康服务69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69696970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 趋势01 趋势02人口老龄化达到拐点,全病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医疗需求不断上升且呈现多元趋势2022 年全国人口减少 85 万人,61 年来首次负增长,其中 65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 14.9%。随着人口老龄化达到拐点,全病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医疗需求不断上升,不均衡的人口分布要求医疗资源在不同区域之间进行更合理的分配。同时,各类疾病的发病率保持上升趋势,疾病的类型也呈现年轻化和复杂化的特点。这不仅挑战了现有的医疗体系,也对诊断率、治疗率以及全病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一个多元化的医疗需求时代,不仅要求我们改进和增强现有的医疗服务,还需要在政策和资源分配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更好地应对日益增长的医疗挑战。医疗反腐在全产业链铺开,关键少数、关键岗位成为严控重点,未来将持续常态化监管医药领域关系广大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健康权益,加强医药领域反腐败工作是推动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当下,为期一年的反腐运动在 2023 年 7 至 8 月份达到了高峰期,并逐步在整个产业链中铺开,形成了一种全方位的治理模式。不仅仅是医疗机构,包括药品生产、分销、医疗器械供应等所有环节都将受到严格监控,以确保整个行业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这种模式特别强调对“关键少数”和“关键岗位”的严格控制,将这些领域作为反腐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决策层和关键管理岗位上的人员,如医院管理层、药品采购负责人等,成为了监管的重点对象。未来,医疗行业反腐工作预计将继续维持高压态势,不仅仅是一次性或短期的行动,而是转变为一种常态化的管理方式,以促进整个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趋势03药械带量采购趋于常态与温和,综合平衡成本与质量、供应稳定与结构优化2023 年 3 月国家医保局发布 关于做好 2023 年医药集中采购和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持续扩大药品集采覆盖面,到 2023 年底国家和省级集采药品数累计达到 450 种,进一步向 2025 年达到500 种的目标前进;同时,扎实推进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继续探索体外诊断试剂集采。2023 年内完成第八批、第九批药品集采,第三批、第四批耗材国采,持续推进规则完善,在保障市场供应同时兼顾中选企业利益,不断完成“查漏补缺”。未来药械带量采购必然按照既定节奏持续扩面提质,实现国家和地方上下联动,不断优化招标规则设计,同时规范企业投标行为,加强采购量的执行,实现招采精细化管理。趋势04医保支付端改革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和效率提升多项尝试全国医保结存率自 2012 年起持续下降,抗击新冠疫情、老龄化加剧等因素都使医保面临巨大压力,催生医保支付端改革不断加码和创新。2023 年 2 月,国家医保局发布通知支持定点零售药店开通门诊统筹服务,截止 8 月,全国已有超 14 万家定点零售药店开通了门诊统筹报销。门诊统筹有利于增强医保共济功能,完善对常见病、多发病的保障,合理化医保基金使用。门诊统筹向零售药店延伸是一次积极的探索,未来医保支付端改革将以盘活使用效率、优化保障格局为主旨,进一步全面铺开。与此同时,医保基金始终以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为大前提,对于符合人民需求的医疗产品和服务加强支付支持,从而满足多层次的市场需求。2023 年各地医保局陆续出台了对创新产品的医保支付支持政策,比如北京的 DHS-DRG 除外支付、湖北的单独支付、上海的多元支付机制等,预计将对创新药在临床终端的销售放量产生积极影响。71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 趋势05 趋势06 趋势07医疗企业发展之路,道阻且长,业务聚焦和卓越运营将成为主旋律 新冠之后,大部分医药板块企业的收入同比增速有所放缓,且利润率承压,对于现金流的要求进一步提升。而在供应链稳定和成本控制方面的核心要求下,业务聚焦和卓越运营成了所有企业考虑的重要问题。在这个背景下,部分制药与器械企业都开始对非核心业务进行拆分剥离,以希望母子公司都能在各自细分赛道里,获得进一步成长和资本市场认可。未来,随着市场需求进一步细分,竞争加剧,航母级企业的规模效应将有所式微,而不断瘦身转型及补强,形成赛道王者的打法将成为常态。在诊疗复苏下各赛道的恢复情况呈现分化,创新驱动、消费驱动的健康子行业实现稳增长,各细分领域进入经营效率改善的周期,盈利性亦成为未来发展重要的关注点。创新驱动,国产替代全面加速,产业链上下游均受益于结构化转型 2023 年以来,药审改革加速深入,药监局药审中心(CDE)针对创新药发布 药审中心加快创新药上市许可申请审评工作规范(试行)等文件,对创新药明确审评审批提速,同时规范临床试验设计和实施标准,提升药企创新质量,摈斥同质化竞争和低效创新。2023 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其中创新药成功入选 23 个,创新药谈判成功率较高、平均降幅低于预期。在续约方面,政策也给予了稳价预期,70%的创新药实现原价续约,从支付角度为国产创新药保障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器械板块,国产创新和替代也从低值耗材向高值耗材、设备等高端产品突破。国家以创新为导向,颁布多项文件支持创新医疗器械发展,国内企业在政策支持下加大创新研发力度,创新器械上市数量快速提升。国内企业正逐步在各类医疗器械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在医学影像、电生理、外科/心血管耗材、诊断仪器等创新型器械赛道,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国产创新和替代浪潮。医疗出海的大趋势下,跨境产业链布局,海外市场准入、组织能力转型成为关键药品方面,据不完全统计,2023 年中国创新药 License-out 交易接近 40 起,交易规模接近 300 亿美元,二者均达到 2020 年以来的最高峰。肿瘤、免疫以及相关慢病领域的小分子、抗体偶联药物(ADC)药物仍然是交易热门。中国领先药企逐步建立对海外市场的认知,并完善市场准入能力,同时逐步增强与全球领先药企的合作;从地域上看,从传统的欧美发达市场向东南亚等“一带一路”市场“下沉”的步伐也已迈开,未来几年将是中国药企国际化加速的核心阶段。器械板块,过去十年以来不断进行产品和技术升级,在大部分细分领域推进甚至完成国产替代,叠加新冠疫情因素,出海已经成为领先国产医疗器械厂商当前和下一阶段的发力重点和增长引擎。2023年上半年受新冠相关需求回落影响,中国医疗器械出口规模萎缩至约 1600 亿元人民币,但排除新冠影响,我们观察到领先国产械企仍在不断加码。2022 年,68 家医疗上市公司合计实现海外收入 916亿元,占这些企业总营业收入的比例高达 28%,其 18 家海外业务占比达到营收的 5 成以上。随着出海继续深化,中国械企需要建立精准明晰的市场定位和出海目标,因地因时制定发展模式,并从研发、准入、营销等方面构建强大的能力支撑体系。72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 趋势08 趋势09院外市场与消费健康大放异彩,药械企业加速探索步伐伴随着带量采购、医保谈判、DRG/DIP 等政策的纵深推进,处方外流提速,原有的产业链条和业务模式被重塑,院外市场逐渐成为新的阵地。与此同时,新冠疫情后消费者不断提升的健康意识和医疗保健需求也拉动了消费健康品类的快速增长。在院内营收和利润双双面临挑战的新形势下,广袤的院外市场受到了药械企业们前所未有的重视。院内市场相对集中,而院外市场分散、多元、多变,需要企业拿出一套全新且又高效的市场打法。首先,充分发挥现有品类的基础和优势,结合院外的目标人群、场景、需求、偏好等,延伸出更加适合院外市场的产品,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组合。肠胃药品牌试水益生菌保健食品、专业医疗器械企业涉足家用医疗器械等都是经典例子。第二,制定面向消费者的品牌战略,注重品牌的打造、传播和运营。不同于院内市场医生占据主要话语权,院外市场和消费健康品类以消费者为中心,成功抢占消费者心智将是企业成功的关键。第三,采用数字化营销模式,主动、精准、高效地触达消费者,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深入洞察用户的画像和需求,做好用户全生命周期管理。第四,合作生态圈内各类型行业伙伴,包括零售药店、互联网医院、互联网电商平台等,搭建完整的市场通路,畅通产品的销售渠道,积极探索尝试新的商业模式。医疗投融资仍处于相对低位,投并购市场集中于技术驱动赛道,估值趋于理性全球融资成本上升,政策收紧,资本市场剧烈波动,以及地缘政治及产业恢复前景存在不确定性,都导致了对于医疗方面的投融资处于相对低位,融资总额持续走低,小额融资数量增加,市场态度保持谨慎。预期大面积起底回暖仍有待时日。即便如此,资金频繁和集中的关注点仍在于:第一,前沿技术驱动的细分赛道,如自免、核药、细胞基因技术、创新器械等;第二,在先进制造和已具备商业化能力的成熟单体,如研发制造外包、生物医药服务商,及慢病消费类医疗赛道布局;第三,全面赋能产业链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化等技术方案。这其中,不可忽视的是和政府引导产业基金已成为国内创投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并且在之后的配套政策,设施,产业链对接和市场准入方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以形成产业集群为重要依托。延续往年的传统,在2024年伊始罗兰贝格重磅发布了 罗兰贝格“预见2024”中国行业趋势报告,我们的咨询专家通过对行业的长期观察与研究,囊括了罗兰贝格专业团队在汽车、政府与公共、消费品与零售、工业产品与服务、化工与材料、能源、信息技术、高科技与互联网、医药与健康服务等多个重点商业行业领域的前沿洞见,其中包含新闻热点话题观察、趋势走向解读与研究成果总结等。并且在今年的版本上,我们还特别加入了针对中国市场上热门话题的主题文章,例如对中国企业出海、行业数字化、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内容探讨,希望能为行业领域从业者带来启发。今年已是罗兰贝格发布“预见”系列年度报告的第五个年,从2020年开始罗兰贝格依次发布了 罗兰贝格“预见”中国行业趋势报告 的2020、2021、2022、2023年版本,获得业界客户一致好评。我们希望在2024年,继续通过专业的战略分析与内容分享,能够为不同领域的企业家、企业高层管理者、行业意见领袖、政策制定者等相关行业资深从业者提供前瞻性思考与行之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您也可以扫码以下二维码,获得完整中英文线上电子版本。关于罗兰贝格 预见 系列年度特别报告2020202220232021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2020年度特别报告预见 2020Foresight 202075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微信官方订阅号微信官方服务号官方网站:微信官方订阅号罗兰贝格管理咨询 微信官方服务号罗兰贝格管理咨询 微博官方账号:罗兰贝格管理咨询知乎账号:罗兰贝格管理咨询领英官方账号:rolandberger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成立于1967年,是全球顶级咨询公司中唯一一家始于德国、源自欧洲的公司。我们拥有来自35个国家的3000名员工,并成功运作于国际各大主要市场。我们的51家分支机构位于全球主要商业中心。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是一家由近320名合伙人共有的独立咨询机构。以简驭繁过去50年中,罗兰贝格携手全球客户成功把握变革:展望未来50年,我们致力于支持更多客户再攀新高。通过提供灵活高效、先人一步的战略咨询,罗兰贝格将以简驭繁,助客户实现基业长青。关于我们版权声明本报告仅为一般性建议参考。读者不应在缺乏具体的专业建议的情况下,擅自根据报告中的任何信息采取行动。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将不对任何因采用报告信息而导致的损失负责。2024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版权所有。如您有任何问题,欢迎咨询罗兰贝格联系我们请发送邮件至: 或致电: 86 21 5298-6677 78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罗兰贝格亚太总部中国上海市山西北路99号苏河湾中心办公楼23层200085 86215298-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29 73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普华永道:2024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70页).pdf

    广东专精特新|成|长|手|册|“小巨人”2023 年 12 月 11日至 12 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围绕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经济工作部署,强调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和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一系列举措。回顾过去五年,我国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达到 1.2 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10.3 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 A 股上市企业数量的 32.9%。专精特新企业中有 95%是民营企业,它们的成长是我国民营经济的增长。普华永道认为,“小巨人”是中国版的“独角兽”,它们是最具科技实力和成长性的先进制造企业,我们希望助力这个企业群体快速成长,也为广东地方政府出台或优化政策提供决策参考。2023 年 7 月以来,普华永道动态跟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联同多家机构跨城调研数十家广东和长三角的“小巨人”企业以及政府主管部门,研读了数十份政策文件,完成了上万家企业数据画像,撰写了 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期待为政府、“小巨人”企业、投资机构带来一些思考和建议:我们发现,“小巨人”需要的生产要素与传统制造企业截然不同,政府需为“小巨人”更多配置产业基金、生态和场景,而不是“补贴”;为“小巨人”打造更多展现实力的“舞台”,让它们被市场和资本“看见”。同时,“小巨人”企业要长成“大巨人”、“独角兽”,不仅要保持在细分赛道的占有率和练好“独门功夫”,更要加紧“练好内功”。这要求企业自身要加快完成企业内部生产和管理端数字化改造,加强合规治理,提升精益化管理能力。最后是资本赋能,我们发现,投资广东“小巨人”企业最多的投资机构包括深创投、粤科金融、深圳高新投等,在战略投资、股权融资阶段给予“小巨人”企业帮助。而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赛道的“小巨人”对投资机构最有吸引力,深圳基本半导体、欣旺达动力、速腾聚创等企业吸引了大量资本注入。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引导基金和国资产业基金发挥着“以投代招”的作用,不仅能对接产业链生态企业,帮助广东“小巨人”快速成长,还能通过其在外地的投资,把外地“小巨人”引进到广东。在新型工业化时代,我们期待随着越来越多广东小巨人的成长,加快形成制造强省的新质生产力。前言22235 一、“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历程(一)国家专精特新政策供给(二)广东专精特新政策供给及企业获得目录 三、广东“小巨人”成长需求(一)生产要素需求转变(二)适应市场环境变化(三)转型升级二次跃飞(四)“被看见”愈发重要 二、广东“小巨人”企业画像(一)区域分布:深广莞佛“小巨人”占比超八成(二)发展规模:长期主义与中等规模两大特征(三)产业赛道:围绕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四)研发能力:平均专利拥有量超过全国水平(五)数智水平:5 年以下企业数字化水平更高(六)融资上市:主攻新三板、科创板和创业板|专家视点|凭借天时地利人和,中国“小巨人”将成全球“独角兽”周伟然|专家视点|为广东“小巨人”成长打造我们独特的“朋友圈 广东省粤科金融集团有限公司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33343435363738455259 五、新型工业化时代的广东“小巨人”成长路径(一)产业链作用提升,依托链主企业发现和培育“小巨人”(二)优化全生产要素,激活数据、技术等要素价值乘数效应(三)引进来和走出去,资本以投代招和做大市场(四)加强数字治理,提升现代企业合规管理水平特别呈献:广东“小巨人”城市篇广州篇:政策持续加码释放广州“小巨人”新动能深圳篇:优质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托举深圳“小巨人”佛山篇:厚植传统制造业沃土养育佛山“小巨人”东莞篇:东莞“小巨人”加速“出海”实现全球化242530303132 四、长三角“小巨人”培育经验启示(一)珠三角“小巨人”VS 长三角“小巨人”(二)江苏经验:选拔“种子”企业、精准滴灌细分赛道(三)浙江经验:挥手“小微你好”、构建综合服务平台(四)上海赋能:支持“小巨人”一手抓上市、一手抓外贸|专家视点|五年跑出一只“超级独角兽”,长三角是怎么做到的 袁锋 1 普华永道1“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历程2 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国家专精特新政策供给“专精特新”从概念提出到上升至国家战略全面铺开实施经历了三个阶段。2011年之前为政策萌芽阶段,出现“专精特新”概念,地方政府开始探索 促 进中小企业发展专精 特 新之路;2011-2019年为政策形成阶段,国家政策层面出台“专精特新”有关支持 举 措;2019年后进入政策推 进阶段,专 精 特 新“小 巨人”培育工作实质性推进。可以说,“专精特新”从提出、落地、推进到见效,是“二十年磨一剑”。第一阶段第三阶段摸石过河、探索实践全面铺开、加速推进“专精特新”概念由来已久。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第一次将“专精特新”写入国家五年规划,提出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随后安徽、浙江、上海等地在全国率先探索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经验。2019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公布第一批24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全面铺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同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强调要发挥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 0 1 1 年 9 月,工 信 部 发 布“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明确将“专精特新”作为我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2013年7月,工信部在总结各地实践的基础上,发布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具体提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及推进措施。2022年6月,工信部印发了 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办法,提出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个层次。围绕支持专精特新发展各个层面,印发一揽子支持措施,构建形成体系化、梯度化、精准化的培育思路和具体举措。第二阶段第四阶段总结推动、重视肯定精准施策、靶向发力(2011-2018年)(2022-至今)(1997-2010年)(2019-2021年)3 普华永道近年来,广东先后出台广东省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奖补方案 广东省推动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全国首推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挂牌上市融资服务方案,从强化梯度培育机制、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数字化转型、绿色化发展、加强质量标准和品牌建设、畅通资金融通渠道、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强化人才支撑、灵活解决土地需求、助力市场开拓、强化服务支持等11个方面,进一步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政府补助是对小巨人企业“真金白银”的扶持奖励。广东上市“小巨人”企业近三年获得的平均政府补助金额保持增长趋势。2022年,广东上市“小巨人”平均获政府补助为949万元,较2021年同比增长26.2%。一方面,广东省市区三级政府部门对首获认定或新迁入的“小巨人”企业出台了专项奖励措施,奖补金额50万到200万不等;另一方面,获得“小巨人”资质的企业拥有更多机会获得技改、上市、信贷贴息、增资扩产等资金补助,如黄埔区对成功上市“小巨人”企业最高补贴1000万元。广东专精特新政策供给及企业获得4 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精密仪器设备和智能机器人两个赛道的广东上市“小巨人”企业平均获政府补助金额最高,都高达2000万元以上,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两倍。2022年深圳市发布关于推动工业母机、智能机器人、激光与增材制造、精密仪器设备四个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被誉为“含金量”极高的战新产业扶持政策。2022年获得政府补助最多的上市“小巨人”深圳中科飞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是处于精密仪器设备赛道,当年补助金额合计约1亿元,补助类目包括深圳市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研制计划、精密仪器设备资助项目、深圳市龙华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的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以及深圳市龙华区科技创新局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政府对民营经济的支持也切实体现在“小巨人”企业获得的政府补助上。广东民营上市“小巨人”获政府补助金额平均为963万元,远高于国资背景的“小巨人”获政府补助平均金额549万元。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政府补助超过5000万元的“小巨人”如深圳市康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中科飞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深圳市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也都是民营企业。广东上市“小巨人”政府补助情况5 普华永道2广东“小巨人”企业画像6 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广东省累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25家1,主要来自深广莞佛四个GDP超万亿的城市,四城“小巨人”占全省比例超过80%。数据显示,深广莞佛四地“小巨人”数量与工业增加值呈正相关,制造业基础为“小巨人”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反过来“小巨人”的成长亦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深圳贡献了广东超过一半的专精特新“小巨人”,达到752家。第二梯队是广州和东莞,分别为249家和172家,但两地“小巨人”数量与深圳、宁波、苏州等全国第一梯队城市拉开较大差距。佛山、珠海和惠州都属于第三梯队,“小巨人”数量在50-100家之间。此外,中山、江门和肇庆等城市“小巨人”数量不足50家。区域分布:深广莞佛“小巨人”占比超八成广东“小巨人”城市分布深圳49%广州16%东莞13%佛山6%其他16%1报告全文所用的“小巨人”企业数据,皆为国家工信部公示的截至 2023 年 7 月企业数据。7 普华永道“小巨人”企业都是长期主义的践行者,在细分领域深耕多年站稳脚跟。数据显示,广东“小巨人”成立年限主要集中在11-20年,占比过半。深圳市深大极光科技有限公司是广东成立最早的“小巨人”,也是国内最早的全息防伪企业,成立至今已有36年时间。相较而言,深圳“小巨人”企业更加年轻,平均成立年限为14.4年;近10年以内成长起来“小巨人”高达242家,约占深圳“小巨人”总数的1/3。广州和佛山“小巨人”企业平均“年龄更大”,其中上世纪90年代成立的“小巨人”企业占比更高,约1/4的“小巨人”企业成立年限都已达20年以上。发展规模:长期主义与中等规模两大特征广东“小巨人“成立年限分布8 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从 企 业 规 模 来 看,广东省“小巨人”大多数处于成长期,以中等规模企业为主。广东省“小巨人”企业的注册资本金集中在1000至5000万元范围内,占比约41%;其次在5000万至1亿元范围内,占比约25%。当然,也不乏深圳市华曦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广和通无线股份有限公司、惠州仁信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营收 规模已超过20亿元的大型上市企业。产业赛道:围绕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广东“小巨人”注册资本金分布“小巨人”企业产业赛道分布与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基本保持一致。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智造、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四个产业赛道的“小巨人”企业最多,依次有690家、260家、177家和88家,“小巨人”数量合计约占80%,充分彰显出“小巨人”对广东战略性产业的支撑作用。9 普华永道得益于广东的汽车产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小巨人”集聚于广东并快速成长。在2023年的广州国际车展上,“小巨人”企业北醒(北京)光子科技有限公司“南下”落户广州花都区,并宣布获得滴滴自动驾驶投资。而早在2023年的7月14日,智能驾驶“小巨人”豪恩汽电登陆创业板,成为广东又一家智能网联汽车上市企业。该企业深耕智能驾驶感知系统,为整车厂提供汽车智能驾驶感知系统一站式解决方案。大湾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地图10 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专利数量是衡量“小巨人”研发水平的重要标尺。截至2023年7月,全国“小巨人”企业平均拥有约115项专利申请量,而广东“小巨人”平均专利拥有量就已达139项,领先全国水平。以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金升阳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广东“小巨人”专利数甚至多达1500项以上,成为广东“小巨人”科技研发的领头羊。企业技术中心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开展认定,也是国家对于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的权威认证。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江苏省、浙江省及广东省“小巨人”获得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分别为1082家、614家及247家。广东省“小巨人”数量虽位列全国第一,但企业技术中心数量远不及江苏省及浙江省,说明广东省“小巨人”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与苏、浙对比仍存在不少差距。在城市方面,深圳市专精特新“小巨人”平均专利申请152件,拥有近6.5件PCT专利,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件/家);广州“小巨人”企业平均专利申请141件,其专利平均被引用次数超过320次,远高于全国平均值(234.08次/家);东莞和佛山“小巨人”企业平均专利申请量分别为128件和141件。1在产业赛道方面,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小巨人”专利申请总量达1.5万余件,企业平均专利申请量也处于领先地位。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机械装备、新材料产业紧随其后,分别约有152件、151件和73件。1研发能力:平均专利拥有量超过全国水平广东“小巨人”专利数量占比分布图粤江浙“小巨人”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分布1数据来源:羊城派11 普华永道数据来源:羊城派数字化水平是“小巨人”企业“精细化”发展指标的重要考核内容。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小巨人”企业超八成数字化水平等级达到二级及以上,超过半数达三级以上。广东获“小巨人”资质的企业数字化水平与全国大体相当,其中经营年限为3-5年的“小巨人”企业数字化水平更高,经营年限20年以上的传统制造企业中也不乏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产能跃升。例如,广东创兴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早在2015年起实行数智化转型升级,逐步引入MES平台和智能仓储系统,并与佛山电信以及华为合作研发,进一步解决网络底座的问题,实现产值提升100%,净利润增长160%。随着自身的数字化转型模式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小巨人”正从数字化转型“受益者”逐步成为产业生态数字化“缔造者”。广东创兴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已进一步为其他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提供产线设计方案、信息化系统、智能生产设备、智能立体仓一体化等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广东科达液压技术有限公司作为“链主”企业搭建行业平台化和数据化运营,带动陶瓷及装备产业集群及其他产业链集群实现产业订单透明化管理、产品追溯和产品交付整体协同。2023年广东着力加大财政支持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绿色化等技术改造,启动全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开展“1 1 N”合作改造模式,即由供应链龙头企业、产业链牵引企业等数字化牵引单位牵头,联合1类实施数字化集成服务的企业和N个产业生态企业,联合对中小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依照工作目标,珠三角城市改造企业数量将不少于350家,粤东西北地区城市改造企业将不少于200家。数智水平:5 年以下企业数字化水平更高近年来政府引导基金、国资投资机构及各类产业资本都愈发重视对“小巨人”企业的投资。数据显示,深圳市政府及国资投资基金无论是投资规模还是对“小巨人”的融资赋能程度都在广东领先。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深圳市引导基金、深投控、深圳高新投、粤财创投和粤科母基金等投资项目中,“小巨人”企业占比都超过两成;华为旗下的哈勃投资、广汽资本和比亚迪对“小巨人”的项目投资数量占比超3成,这些投资机构的背后是电子信息制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链主企业,突出了产业投资人对“小巨人”企业的“投资 孵化”功能。作为被政府引导基金及链主产业投资人共同投资的典型案例,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2015年起先后获得佳都科技、越秀产业基金、广州基金、粤科金融及南沙金控等机构的投资,并于2022年5月在科创板成功上市。融资上市:主攻新三板、科创板和创业板1.最青睐“小巨人”的投资机构12 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数据来源:企查查,数据截至 2023 年 9 月,仅统计有公开数据且已完成工商登记的机构投资项目。企业获资本融资代表着发展前景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自2022年至2023年三季度末,有146家企业获得一级市场融资,其中战略融资约43家,占比最大。这意味着大部分“小巨人”融资目标是通过募集资金引入战略合作伙伴,从而链接更多市场和技术等生态资源,完善企业人力和生产投入、丰富产品研发投入,提升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2.最受投资机构青睐的“小巨人”部分投资广东“小巨人”的机构投资者名单13 普华永道数据来源:企查查,数据截至 2023 年 9 月,仅统计有公开数据且已完成工商登记的机构投资项目。2.最受投资机构青睐的“小巨人”获最多机构投资的“小巨人”企业名单机构投资者最青睐的“小巨人”集中在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赛道。深圳基本半导体有限公司获得的机构投资者数量最高,达32家,投资机构也集齐了深投控、粤科金融、广汽资本、中车时代高新投资等国资机构和产业投资人。该企业从事自研芯片的碳化硅功率器件生产,自2017年开始布局车用碳化硅器件研发和生产,是国内首批碳化硅模块量产上车的代表企业。此外,广东金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的“小巨人”,都获得了20多个机构的投资。14 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广东累计上市“小巨人”有241家,上市率约为16%,上市企业数量排名全国第三。依托深交所的地缘优势,深圳“小巨人”企业在资本市场上也展现出显著竞争力。目前,深圳在全省拥有最多上市“小巨人”,高达109家,占广东上市“小巨人”企业的45%,在全国城市排名也仅次于北京。3.“小巨人”成广东上市“生力军”广东“小巨人”上市企业数量及占比 广东各市“小巨人”上市企业数量分布数据来源:企查查、Wind,统计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数据15.8%已上市84.2%未上市15 普华永道广东“小巨人”上市板块企业数量分布“小巨人”也是广东新增上市企业的主要力量。2023年前三季度,广东在核心板块的新增上市企业合计51家,其中“小巨人”企业18家,占比约35%。广东新上市“小巨人”2022年平均营业收入约为9.33亿元,平均总市值高达73亿元,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A股上市进程放缓,港股及美股整体发行数量仍低迷的情形下,广东“小巨人”在资本市场上成为顽强的“领跑选手”。新三板创业板科创板深市主板北交所沪市主板香港主板1 1从上市板块看,广东“小巨人”企业上市板块以新三板最多,占比约44%;其次才是创业板、科创板,分别占比24%和19%。广东“小巨人”对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等核心上市板块的利用不足,新三板对企业上市的利润、经营要求等门槛相对较低,但市场关注度及流动性也相对较弱。近年来,北交所、科创板和创业板持续优化上市条件,为战略性产业赛道的科技型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尤其是北交所、科创板上市企业中“小巨人”占比均达到近五成。16 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第一项,反映国家对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工信部自2009年以来认定的五批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它们是中小企业中最具活力的群体,位于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承担关键领域“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任务。作为普华永道全球科技媒体电信行业的合伙人,我有机会通过普华永道全球网络接触到不同国家区域的初创企业,观察到中外科技型企业不同之处,以及“小巨人”企业该怎样发挥更大潜能。首先,中国拥有超过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本地消费群体让“小巨人”更能掌握得到市场需求,从而调控它们的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以及市场投放方向,也可以比较有效地控制成本,在扩展业务到海外之前,它们在本地市场就能积累到一定竞争力。相比之下,西方市场的科技初创企业一开始就以更广泛的国际受众为目标,相对提高了它们的发展成本和降低了成功率。其次,政府的政策和扶持绝对不容忽视,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小巨人”都具备了科技创新的要素获得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政府提供的引导资金和降低要素成本,支持“小巨人”成长,同时提供给了多个资本平台协助“小巨人”融资,引导金融机构和创投、私募资金为“小巨人”提供金融支持。相对来讲,西方市场政府扶持初创企业的力度相对来的比较松散,一般依赖成熟企业和创投私募基金提供资金的援助。再者,“小巨人”当前处于一个独特的“场景”,虽然不断加剧的地缘政治令中国不能直接采用某些全球前沿科技,但反过来看,这造就更好的“国产替代”机会,让“小巨人”为国家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并有一个专属的平台和市场给他们去营运。最后,有了“天时”和“地利”,“人和”也非常重要!“小巨人”的创始人通常是经验丰富、具备本地和海外学历和技术背景经验的专业人士,他们对技术趋势把握得更加精准,从最前沿科技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到生物科技等到比较贴接民生的智能制造和智慧零售等领域,他们都能游刃有余。而且,国内的科技“大厂”和科研机构、大学也提供了“小巨人”所需的科研人才,为企业提供技术转移和产学研合作等支持。总括来说,中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规模和市场机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并受到国家和政府政策的积极支持,期待他们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并进一步成长为“独角兽”企业、全球性的科技企业。凭借天时地利人和,中国“小巨人”将成全球“独角兽”普华永道全球科技媒体电信行业主管合伙人周伟然 17 普华永道3广东“小巨人”成长需求18 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专精特新企业大多是专攻科技研发的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周期较长、风险较高,在获取银行贷款融资的过程中,需要符合银行对抵押以及企业资产要求,初创企业一般难以获取企业所需的资金。获评“小巨人”的企业在银行授信中有一定便利,但在实际放款过程中仍受掣肘。课题组调研发现,越来越多“小巨人”企业从过去几年希望从银行融资转变为渴望政府引导性基金的支持,一方面政府引导性基金以产业发展为导向,更倾向于“投早投小”;另一方面政府引导性基金拥有更多资源赋能企业发展,比如对接政策支持、应用场景和大赛参与等。然而,获得政府性引导基金的广东“小巨人”占比不到10%,也有部分虽然已获得了政府性引导基金,但是政府性引导基金投资的规模相对较小,对市场机构的撬动也不够,无法持续“接力式”为处于快速成长期的“小巨人”提供所需资本。相比于合肥、成都等地政府性引导基金的做法,广东政府性引导基金对企业的投后赋能有限,除资金外,处于成长期的“小巨人”企业还迫切需要投资方带来的市场、技术等资源链接。“小巨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数字化转型,或者身处信息科技产业赛道,已经积累了大量数据这一核心资源,并渴望充分挖掘数据资源的价值,有助于作为资产抵押或提高企业产值、估值。目前数据资产化的政策尚不明确,数据交易不充分、不活跃,导致数据变现有限,大部分企业仍持谨慎观望态度。不少“小巨人”企业在调研中反映,不清楚自己哪些数据可以资产化,更加不明确数据资产化可以带来什么好处。而对于To G端业务的“小巨人”企业来说,如智慧政府、智慧交通等领域,特别需要政府公共数据的开放和共享。以广东金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主营业务是研发智慧政务系统,随着政务服务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期待政府跨部门间的数据打通,并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基础上,向市场主体开放更多公共数据和场景。生产要素需求转变对政府及国资产业基金的渴求已有一定积累但亟需挖掘价值资 本数 据19 普华永道与长三角不同,珠三角的制造业以面向国内外市场提供终端产品的生产制造为主,场景包括研发设计、轻制造、装配改装等,对引进技术或原有技术进行适应市场的改造;同时,产品更为To C,如服装、家居及消费电子等等。广东瑞洲科技有限公司从事传统制鞋行业柔性材料切割发轫,因应制鞋产业的转移和新产业发展需要,该企业在转型期间将切割发轫技术改造为可应用于服装、汽车、复合材料、医疗用品等产品,并可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个性化定制。再如广州成至智能机器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无人机的应用开发及方案解决的服务商,其产品大多应用于山区应急救援,市面上无人机搭载探测和载荷功能难以满足夜间救援需要。该企业组建研发团队对无人机夜视摄像头和载荷设备进行改造,研发符合山地、森林等场景使用的救援无人机技术。可见,广东“小巨人”的技术研发是以市场应用为导向,它们需要更多的是符合柔性、快速等特点的“从10到N”的技术转化,帮助企业提升产品研发和服务能力,从而拓展市场规模。更贴近终端市场需要的应用创新技 术对于“小巨人”来说,人才和技术两大要素紧密相关,而当前人才成为限制技术进一步创新或应用的最大痛点。据调研,“小巨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前沿技术的研发人才仍然短缺。一般来说,技术人才对城市文化环境,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更加重视,二三线城市相对来说吸引力不高。以佛山、东莞为代表,由于受到高校资源、核心城市虹吸效应等影响,“小巨人”企业对技术研发人才的需求仍难以满足。另一类是缺少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复合型、高层次管理人才。比如随着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对数据资源的挖掘开发,企业对首席信息官(CIO)、首席数据官(CDO)的需求越来越多。据东莞首席信息官协会反映,五年前CIO平均年薪是30-50万,如今10亿以上规模企业CIO年薪高达80万,可见数字化管理人才非常稀缺且被企业需要。需要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劳 动 力相比于以往工业用地需求,生物医药、智能智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小巨人”,生产设备相对轻量且智能化程度高,需求面积较少,生产过程噪音与污染较小,且在产业生产过程中震动较小,具备了“工业上楼”的基本生产条件,也更需要集研发、制造、仓储和办公多功能一体化的工业空间。广东是全国推动“工业上楼”的先行者,以深圳、东莞为代表着力解决产业迭代升级与其空间载体资源紧缺的矛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例如,深圳围绕专精特新企业用地需求,推出“工业上楼”先进制造业厂房试点项目宝龙专精特新产业园,截至目前入库企业达135家,“专精特新”企业占比82%。此外,还应关注“小巨人”企业对城市配套方面的需求,在工业用地内部探索空间功能的更多可能性,不断提升产城融合发展。集研发办公生产的一体化空间土 地20 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1.上市进程放缓重新择定板块目前广东“小巨人”企业上市占比并不高,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小巨人”企业在各自赛道“精耕细作”,希望进一步实现技术迭代、业务倍增之后再考虑上市,在此过程中会考虑以股权融资为主要手段,尽量规避高风险的、急于退出的“上市资金”。另一方面,当前资本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路径需要重新规划。据调研,不少“小巨人”企业曾考虑或谋划过挂牌“新三板”或海外上市,但如今一方面海外上市风险较高且困难重重,另一方面国内多了北交所、科创板以及已全面实施注册制的创业板等更多选择,企业需要重新择定上市板块并开展财务规划。2.直面新形势下合规出海挑战随着全球形势变化,“小巨人”扬帆出海的同时,需要直面更加复杂艰难的风险挑战。在“后疫情时代”,企业抢占全球供应链话语权过程中容易受到当前国际市场变化影响。例如东莞“小巨人”尤其是在电子信息制造业领域超过半数拥有海外业务,但由于当前全球本地保护主义盛行,对中国品牌、中国制造加大打压,许多国家要求在本地制造采用当地原材料的占比提高到20%至40%,美国也对部分品类产品加征进口关税,直接导致企业出口到海外市场的电子产品竞争力下降,给企业抢占国际市场造成不小的挑战。同时,国际挑战还包括财务、税务、劳务、数据、知识产权、ESG披露等一系列合规风险。以数据合规为例,欧盟2018年颁布了 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对企业和组织的隐私数据保护和处理流程提出了“史上最严”的要求,企业出海涉及到数据合规也变得更为复杂。3.盼更多机会参与政府采购项目当前经济背景下包括“小巨人”在内的中小企业普遍最大的难题就是订单减少,特别希望有更多机会参与到政府采购项目,同时提高政府采购的到账率等。以广东金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主要服务全国174个城市政府业务,但近年来政府项目大幅减少、采购门槛提高,政府账款到付率也有所降低。相比之下,链主企业、国有企业在政府采购中更有优势,民营中小企业越来越难获得政府采购项目,甚至不得不选择和国企合作,这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利于“小巨人”的技术提升和企业成长。适应市场环境变化21 普华永道1.数字化转型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随着全国和广东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的铺开,“小巨人”企业数字化转型进入2.0阶段,即个性化数字化转型,以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为目标,实现降低成本、快速变现。因此“小巨人”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充分考虑企业发展现状和未来目标,从战略层面包括流程重构、文化重构、管理架构重构等等规划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此外,越来越多的“小巨人”企业开始关注整个产业链的数字化协同。尤其是在当前市场背景下,企业需要“抱团发展”,希望从打通单个企业的数字化拓展到产业链的数字化,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生产效能。例如,以柔性切割为核心技术的广东瑞洲科技有限公司在调研中谈到,由于广东鞋类、服装工厂仍然有很多是小作坊式运作,企业应用数字化意愿较低,希望政府通过奖励补贴、政府采购等方式支持链主企业牵头带动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2.链主企业对生态链上下游企业赋能“小巨人”大多是作为链主企业、龙头企业的供应商而成长起来,掌握着产业链环节中的关键核心技术。如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要实现“二次腾飞”,也期待链主企业引进更多资源共享,为产业链上下游构建产业生态圈。例如佛山市国星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在调研中反映,LED芯片属于泛半导体行业,上游产业链(比如原材料)布局主要在外地,导致资源共享和技术沟通偏弱。珠三角作为沿海发达区域在接收国外信息和先进技术方面有优势,显示屏等产业链下游主要在珠三角聚集,但是上游配套设施多分布在内陆城市。因此,该企业特别希望“链主”企业引进更多上游企业布局珠三角,丰富产业链生态,这样才能打造出强影响力的泛半导体行业。转型升级二次跃飞22 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1.期待政策更加精准培育“小巨人”要让更多优质潜力中小企业被发现挖掘出来,帮助它们补齐成长“短板”,被政策“看见”。但“小巨人”企业在调研中普遍反映,由于对涉企政策缺乏正确解读和深入了解,往往不知道如何申报享受政策优惠。以广东瑞洲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虽然已经达到认定条件,但首次申报材料不符合要求,第二次申报“小巨人”才通过认定,因此特别需要政府部门组织开设相关培训课程,为企业申报产业政策、惠企政策提供专门辅导。还有“小巨人”企业反映,政府虽然出台了很多政策,但作为中小企业很难获得精准的企业培育机会。佛山市国星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在调研中谈到,该企业是以传统LED芯片为主要产品的“小巨人”,细分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二,但也不在政府重点扶持的集成电路、高端芯片制造等产业赛道,能够享受到的政策支持较少。2.期待被资本“看见”“小巨人”做大做强要借助资本的力量。近年来,政府引导性基金和以深创投、粤科系为代表的国有资本,都积极地在全国各地“发现小巨人”并投资,甚至“以投代招”把优质企业招引到广东。比如,截至2023年7月底,深创投投资的“小巨人”达298家1;又如粤科金融集团2023年直接投资的项目中专精特新企业占比70%,其中小巨人企业占比20%。然而,广东“小巨人”企业中,曾获得过政府引导性基金和国有基金投资的不到10%。2022年至2023年三季度末期间,融资B轮以上的广东“小巨人”企业约300家,仅占20%;超过七成广东“小巨人”企业未获新轮融资。截至2023年三季度,广东“小巨人”上市“被看见”愈发重要的比例仅16%左右。这组数据意味着,大部分广东“小巨人”仍未被资本“看见”,即便是可以给它们在成长初期给与帮助的政府引导基金和国有资本。同时,课题组调研发现,广州、佛山和东莞等地还有不少“小巨人”以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资本圈的关注度不够,或者到了A轮之后的融资并不活跃,也就是较少被市场化资本“看见”。比如最新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认定的广州虹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就自称从没做过资本融资,也没有获得过政府引导基金和国有资本的关注。但其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系统中已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这样的企业在快速成长期需要更多的创投资本甚至风头资金进入。3.期待被市场“看见”由于“小巨人”企业大多数是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乃至引领着新兴领域发展,国内市场也仍然在培养中,因此特别需要政府支持给予企业更多宣传推介,帮助“小巨人”进一步做大市场。以深圳市普渡科技有限公司为例,由于服务机器人尚在起步阶段,特别需要更大订单来提高产品曝光度,因此希望能借助政府物业、大厦等投入机器人的使用,推广吸引更多商用物业应用服务机器人。广州艾目易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调研中反映,它们在广东和全国都积极参与各项科创赛事、展会,就是为了被市场“看见”期待找到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方,找到更多的业务需求,甚至一些合作研发提升技术水平的机会。此外,“小巨人”企业很多掌握着关键核心技术,不少民营“小巨人”企业在调研中表示,希望在政府采购上面获得与国有企业“平等待遇”,政府和国有企业多支持“小巨人”推广应用国产化技术。1 数据来源:深圳特区报23 普华永道一是发挥平台引领作用,为更多的专精特新企业获得股权、债权融资提供便利。目前,粤科金融集团正在打造“科技 金融 产业”生态圈,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便利的投融资环境,打造的“粤科发布”品牌,为项目提供方、投资方、落地方搭建投融资撮合平台,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已举办16场发布活动,集聚2000多个项目,吸引800多家机构对接,总融资规模超450亿,撬动社会资本超1200亿,其中大多数为专精特新企业或潜在的专精特新企业,探索了一条科创项目转化落地的有效路径。二是落地“创投联合体”模式,批量孵化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聚焦地市重点产业,通过对地区招商引资的增量项目、本地优质的存量项目和一系列孵化培育项目的投资,“以投促引”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能级。目前创投联合体在中山市、广州市白云区落地,粤科中山创投联合体推动设立50亿元的粤科中山翠亨联合体基金、10亿元的中山火炬母基金,已在中山投资或引进项目22个,投资金额6.94亿元,储备项目75个(含招商引资项目42个),拟投资金额超22亿元,预计带动近100亿元资金返投中山。三是通过直接股权投资和间接债权融资的方式直接助力专精特新企业或者潜在的专精特新企业成长。2023年,粤科金融集团直接投资的项目中专精特新企业占比70%,其中小巨人企业占比20%,并通过自身的投资带动其他创投机构5倍以上的直接股权投资,在资金端直接助力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另外,粤科金融集团的科技支持板块中的粤普再贷、粤科担保、粤科租赁等公司的科技型小贷、科技担保、科技租赁等产品的直接客户就是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间接的债权融资的方式助力专精特新企业获得资金支持。四是通过投资后的投后赋能的方式助力专精特新企业或潜在的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粤科金融集团发挥管理经验优势,规范被投的专精特细企业的规划、管理、研发、销售,直接赋能,加速其成长;也可以发挥与广东省内重点高校和主要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关系,为专精特新企业在生产、研发等各阶段提供直接助力;还可以在被投企业之间的供应链搭建、销售等方面发挥协同作用,为被投的专精特新企业直接赋能。为广东“小巨人”成长打造我们独特的“朋友圈广东省粤科金融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粤科金融集团”)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授权经营的国有企业,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创投机构之一,也是国内首家省级科技金融集团,着力打造服务广东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一直以来,粤科金融集团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广东省粤科金融集团有限公司24 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4长三角“小巨人”培育经验启示25 普华永道珠三角地区和 长 三 角 地 区是 创 新 能 力 和综合实力名列前茅的两大典型城市群,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的“小巨人”企业 数 量 位 居 全国前三。整体来看,珠 三 角 城市群2的“小巨人”企业培育增势迅猛,但在成长性、产业多元化 方 面 稍 逊 于长 三 角 核 心 城市群3。1.深圳“小巨人”数量领先全国,长三角城市群效应更佳从企业数量分布来看,截至2023年8月,长三角7大核心城市共培育“小巨人”企业2386家,占全国总数的19.60%,城市间协同性、均衡性更优,释放了更显著更集中的城市群效应。珠三角9大城市共培育“小巨人”企业1422家,占全国总数的11.68%,位于深圳的企业数量占到五成以上,江门、肇庆不足占比1%,城市之间比例不均衡问题凸显。但深圳“小巨人”数量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远超长三角核心城市“小巨人”数量。2.珠三角“小巨人”成长势头迅猛,长三角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更多制造业单项冠军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也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成长目标。长三角城市群拥有制造业单项冠军219家,小巨人与单项冠军的培育比为13:1,而珠三角城市群拥有制造业单项冠军112家,这一比例为19:1。尽管珠三角地区是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具备深厚的发展基础,但由于产业结构单一、人均营收较低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单项冠军的培育率较低。特别是东莞“小巨人”企业数量达到了超过170家,且制造业规模常年保持在50%左右,但单项冠军仅有3家,未来需着力锻造出在国际细分市场的独特竞争力,争取全球行业领先地位。但从成长性来看,珠三角城市群近三年的“小巨人”数量增速均值达到128.47%,远甚于长三角城市群86.68%的增速,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珠三角“小巨人”VS长三角“小巨人”2本节讨论的珠三角城市群包括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九大城市。3本节讨论的长三角核心城市群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宁波、合肥、无锡七大城市。珠三角与长三角核心地区优质中小企业培育情况26 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3.珠三角电子信息支柱地位稳固,长三角产业赛道分布更多元按照国标行业分类,长三角核心城市群“小巨人”分布最多的四大行业与珠三角基本一致,分别为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及批发和零售业。长三角“小巨人”制造业含量更高,占比高达70%,珠三角制造业占比为61%。珠三角城市群制造业“小巨人”企业分布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其他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家具制造业 纺织服装、服饰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食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造纸和纸制品业394945392221111127 普华永道长三角核心城市群制造业“小巨人”企业分布通用设备制造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金属制品业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仪器仪表制造业 汽车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其他制造业医药制造业 纺织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 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纺织服装、服饰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家具制造业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2334458636498 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珠三角城市群“小巨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情况长三角核心城市群“小巨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情况4.珠三角“小巨人”创新能力强,长三角资本赋能效应突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通常在细分行业内市场份额领先,研发投入力度较大,技术质量突出。珠三角城市群和长三角核心城市群的创新能力均优于全国均值,其中,珠三角“小巨人”企均拥有99.8件专利授权量,14.9件高价值发明专利量,高价值专利占比达到14.92%;长三角“小巨人”企业均拥有93.9件专利授权量,13.7件高价值发明专利量,珠三角“小巨人”体现出更强的创新能力。29 普华永道以江苏、浙江为代表的长三角城市群上市“小巨人”数量全国领先。相较广东,苏浙两省瞄准预备上市“小巨人”展开精准培育。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广东、江苏、浙江合计上市小巨人企业数量为284家,江苏上市“小巨人”数量领先,拥有284家,其次是浙江244家,广东241家略微落后。从上市板块来看,粤苏浙三省上市“小巨人”登陆板块都以新三板、科创板和创业板为主,其中江苏在科创板上市的“小巨人”大幅超过广东,可见江苏抓准了科创板开板利好机会,助力“小巨人”企业抢跑A股,实现“弯道超车”。“小巨人”上市板块0200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 沪市主板 深市主板 北交所 香港主板 科创板 创业板 新三板 30 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江苏省把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列为年度重点工作,构建环环衔接、层次分明的梯度培育格局,建立健全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加力推进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机制。江苏鼓励引导全省各级财政加大支持力度,基本形成各级财政联动支持机制,20192023年市县财政安排27.4亿元,支持5000余个项目,引导专精特新企业聚焦主业、深耕细作。江苏特别注重聚焦细分产业赛道,选拔“种子”企业,实施精准滴灌。围绕全省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及工业“五基”领域,江苏聚焦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四新”类(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企业,扩充完善优质企业培育库,加强动态管理,做好跟踪监测,实施精准定向培育。针对市场容量小但技术(产品)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细分领域,江苏特别建立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专用通道。浙江民营经济发达,每22个浙江人里就有一家小微企业,特别关注小微企业的成长。2023年3月份以来,浙江聚焦“暖企解难题助企提质效、惠企减负担”,在全省范围开展“小微你好”暖企助企惠企专项行动。以“万名干部助万企”活动为抓手,联合省委组织部选派了3万余名助企服务员,走访服务企业近9万家次。此外,浙江还首创知识产权技术调查官制度,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商业秘密保护与维护制度,形成跨部门协作、市县联动的知识产权维权体系,解决小微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难题。浙江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在提供基础性、普遍性公共服务的同时,把服务的重点转向帮助和促进企业加快创新发展上,构建“一中心、一平台一码”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浙江企业之家”综合服务平台,巩固提升企业服务综合平台(企业码)对企业服务体系的骨干支撑作用,加快实现企业难题一站式解决、政策兑现一揽子帮扶。江苏经验:选拔“种子”企业、精准滴灌细分赛道浙江经验:挥手“小微你好”、构建综合服务平台31 普华永道上海高端服务业发达,对产业升级的赋能作用明显。一方面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小巨人”占比超过一半,带动制造业整体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另一方面上海围绕沪市主板、科创板形成金融服务业集聚效应,资本市场氛围尤其活跃。截至2023年三季度,上海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全国第一。上海打造了“科创 金融 产业”的良性循环模式,助推“小巨人”加快资本化运作,也为科技型企业开展生产经营、加快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上海服务贸易规模稳居全国首位,支撑起“小巨人”企业打好“外贸牌”。近年上海以创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为引领,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持续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也为以“小巨人”企业为代表高端制造业“出海”提供了制度保障。2023年11月,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吸引了瑞柯恩激光、商米科技、达观数据、节卡机器人等全国各地专精特新及“小巨人”企业,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客户展示专精特新产品、技术和服务。上海赋能:支持“小巨人”一手抓上市、一手抓外贸部分长三角城市“小巨人”数量及培育措施重点城市小巨人数量亮点措施苏州396 家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全市拥有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12 家、省级 59 家,全方位为中小企业提供检验检测、科技创新、创业辅导、融资、培训咨询等服务。创新开发“政策计算器”。对各项益企惠企活企业政策进行编制清单,将企业信息和政策信息进行智能匹配,实现精准推送、及时兑现,努力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南京210 家注重校企协同创新。扎实开展专精特新“千校万企”紫金行动,85%的专精特新企业与在宁高校保持密切技术创新合作;扩大中小微融资供给。设立省内首个专门服务专精特新企业的政策性融资担保产品“专精特新保”,构建“零成本”民营企业转贷基金。杭州321家开拓融资渠道。开发“专精特新贷”专板,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省级培育基地,支持杭实基金等国有资本与专精特新企业开展股权融资。培育研发“尖兵”。组织企业实施省重点研发“尖兵”“领雁”项目,成立杭州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中心,组建知识产权联盟,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活动等。宁波349 家签订单项冠军“军令状”。细化落实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计划清单、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清单和标志性特色产业链清单等 3 张清单,实施挂图作战,分层分级签订单项冠军培育军令状。鼓励内部孵化裂变。以大型龙头企业为重点,围绕产业链突破和新领域布局,建立创新创业激励机制,通过技术支持、市场带动,孕育孵化内部创业团队。32 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我曾服务广汽集团16年,自2019年至2023年期间担任广汽集团下属产业投资机构广汽资本CEO,这正好是汽车产业集群化和资本化的重要时期通过产业链链主挖掘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用资本把它们培育成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甚至“独角兽”,是这个行业越来越明朗的模式。以资本见长的长三角,又是如何培育科技型企业的呢?去年我加入总部位于绍兴的芯联集成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芯联集成”),这是一家在短短五年内快速成长并登陆科创板的“超级独角兽”,它的成长经历在一定程度上能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芯联集成跑出加速度,离不开政策引导、管理独立和构建生态几个方面经验,也希望给更多的链主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借鉴。一是适应时代需要的政策引导。中美贸易摩擦促使中国半导体大爆发,绍兴市地方政府抓住这个机遇,不仅把芯联集成项目作为绍兴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性项目,还把芯联集成列为链主企业,招引集成电路上下游企业,构建产业链。绍兴市成立地方产业基金,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和人才政策,在手续报批、项目协调推进、资金筹措等方面为芯联集成提供了及时高效的支持。二是保持专业团队的管理独立性。在芯联集成成立初期,绍兴市地方产业基金持有公司不少的股份,但也主要以营造友好的营商环境为主,不干预公司运营。芯联集成由专业团队来管理,两位联合创始人和创始团队在半导体行业耕耘多年,团队平均接近20年的半导体从业和管理经验,核心团队成员多来自中芯国际。得益于专业的管理团队,公司的产品战略和业务模式在行业内也具备先发优势。在2018年,国内大多数晶圆厂与设计公司的主要业务为消费业务。芯联集成管理层经战略研判,果断主动布局新能源汽车与工控市场,几年后成功迎来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大爆发。2023上半年,与大多数同行业公司收入下滑相比,芯联集成的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速则超过 60%。而这里面有50%以上的收入,来自新能源汽车市场。三是以产业投资布局生态。公司管理层研判到公司下一轮的腾飞需要和上下游客户及伙伴构建联盟合作关系,我作为企业的联合创始人,统一筹划碳化硅项目及负责芯联集成的投资生态布局。即使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产业资本还是非常愿意投向产业链上下游的优质企业、科技型企业,支持真正具备“专精特新”特质的企业快速成长为“小巨人”“独角兽”。所以,我也希望投资芯联集成的上下游科技型企业,通过产业资源协同,让芯联集成快速成长,也让整个产业链加速发展。五年跑出一只“超级独角兽”,长三角是怎么做到的芯联集成联合创始人芯联动力董事长芯联资本执行事务合伙人袁锋33 普华永道5新型工业化时代的广东“小巨人”成长路径34 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广东“小巨人”的产业赛道分布与二十大战略性产业集群密切相关,呈现出集聚式集群式发展态势,培育“小巨人”也要将产业集群“一把拎”“一手抓”,充分发挥产业链的带动作用和链主企业的“牛鼻子”作用。第一,精准锁定战略性产业赛道“小巨人”。相较于长三角,广东汽车制造、智能家电、超高清视频显示等支柱产业的“小巨人”数量较少,如汽车产业“小巨人”企业仅有30多家,可见支柱性产业对“小巨人”企业的培育与带动尚未完全发挥出来。建议广东抓住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发现一批高成长性且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将其养成“小巨人”,把产业链中的“小巨人”养成“大巨人”。第二,依托链主发现“小巨人”,优化“小巨人”企业申报与宣贯渠道、模式,同时发挥好“链主”企业在企业培育、产业孵化的平台效应,鼓励链主企业的产业基金、实验室和云计算等要素向“小巨人”倾斜,为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解决前沿技术引进和应用对接、融资及上市加速等难题,加强产业链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第三,以产业集群和都市圈的建设,辐射带动珠江西岸发现“小巨人”。近年来广东重点打造了4个跨地市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如广州、佛山和惠州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广州市、深圳市和肇庆广东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深圳市、广州市高端医疗器械集群,佛山市、东莞市泛家居集群。建议广东借助都市圈建设的机遇,发挥产业集群联动效应,辐射带动珠江西岸及粤东西北的制造业“小巨人”企业培育和成长。产业链作用提升,依托链主企业发现和培育“小巨人”优化全生产要素,激活数据、技术等要素价值乘数效应鉴于“小巨人”企业所需生产要素全面改变,政府政策引导和政策供给方向也需适应“小巨人”企业的新需求,为“小巨人”激活数据、场景等新型要素的乘数效应,同时对传统要素也要创新政策供给方式,提高政策实施效能。第一,充分挖掘、激活数据要素资源变现场景及价值。通过政府采购或奖励补贴等形式,重点鼓励和支持“小巨人”企业加快梳理数据资源,挖掘与确权企业数据资产,并通过银行贷款、股权交易、数据交易等场景实现数据资产变现。对于政府侧数据,政务数据管理局要归集医疗、交通、教育、金融等政务数据,搭建公共数据管理平台,通过数据治理和质量评估等手段,确保数据更新的频率和准确性;在企业侧,企业可通过内部的数据治理,建立数据资源管理平台,对数据全生命周期和数据使用工具进行管理,确保数据资源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可变现性。35 普华永道第二,搭建技术供给侧和场景需求侧线上线下对接平台。可依托广东数字化企业服务平台,上线场景开放常态化对接与资源共享功能,便利企业随时发布“需求清单”和“赋能清单”,通过企业标签精准查询找到匹配的场景合作方,让民营企业更广泛参与应用场景创新,加速技术应用与产业转化,深耕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也为进一步开拓全国市场积累经验与能力。针对民营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时面临的隐形门槛,政府在开放数据、场景等要素的同时,要保障民营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项目的权益。学习借鉴浙江做法,对符合政府采购需求的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创新产品和服务予以优先购买,明确政府采购项目对科技型民营的采购比例、预付款比例等,不得以商业业绩为由额外对民营企业设置准入条件等。第三,创新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政策引导方式。在土地供给方面,大力提升“小巨人”企业的产业集群化和工业制造空间利用集群化的水平和产业链供应链的通畅水平,真正做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探索工业上楼“链主搭主台,小巨人唱主角”基本格局。同时推进招商前置模式,满足入驻“小巨人”企业真实需求及与物业方形成高度适配性,以便更多更好地满足入驻企业对项目空间和产业布局的不同需要,不断探索个性定制服务的专项应对策略。企业层面可借力工业互联网、机器人等新技术应用,优化企业生产工艺与流程,解决对生产空间的平面连贯性、垂直方向上货物运输的空间需求。在人才引育方面,鼓励链主企业在推进上下游企业数字化过程中,主动提供对产业链上中小企业技能人员的培训,赋能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打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培育既精通业务技能又熟悉信息化知识的数字化管理人才。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等用人单位为主体、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为主要方式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可考虑给予符合条件的企业等用人单位一定配额,自主评价、认定及引进企业所需技能人才。在内忧外患的市场环境下,建议帮助“小巨人”做大国内外市场,通过资本“以投代招”构建产业生态至关重要。第一,支持设立专精特新母基金。依托政府投资基金及国资基金打造“投资 孵化”模式,鼓励和支持广东国资产业投资机构与地方政府性基金合作,共同出资设立专精特新母基金赋能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借鉴参考合肥、成都等地经验,对于优质项目形成“接力投”机制,为企业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打造完整的投资体系。第二,政府和资本联手“引进来”。关注全国的“小巨人”企业,政府和投资机构联合对被投的潜力企业实施“以投代招”,重点引进一批长三角优质项目在广东落地布局,重点投向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群,拓宽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优质培育项目来源,补齐广东战略性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短板。引进来和走出去,资本以投代招和做大市场36 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合规管理是“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广东“小巨人”企业中将近一半是10年以上的制造业企业,管理思维相对保守,管理层团队对现代化合规经营的认知与企业发展不匹配。另一方面,对于相对“年轻”的小巨人企业而言,创始人团队又大多是从技术出身,更专注于企业技术研发,并不擅长企业治理,也缺乏相关经验和背景。建议企业建立全面的内控规范体系,并定期实施内控评价,披露公司内部控制情况。企业可借助专业机构的力量,提高内控体系建设效率,降低自身风险。此外,企业可借助数字化管理手段实现从“精细”管理到“精益”管理转型。企业自身需构建数据驱动型高效运营管理模式的能力,从依靠人决策转向依靠数字化系统决策,逐步完善从战略规划到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业务活动等各个环节的数字化。加强数字治理,提升现代企业合规管理水平第三,投后赋能助企业“走出去”。建议广东各地政府为广东本土专精特新“小巨人”链接更多市场资源,带动广东“小巨人”做大做强,进一步拓宽长三角乃至全国市场。把具有潜力的广东“小巨人”企业列入上市预备队,重点加大企业投后赋能,实施精准培育,为所投企业链接市场、技术等资源。第四,构建专业服务生态联盟。围绕“小巨人”上市、出海等难题,建立银行、创投机构、券商、律所、会计师事务所、科研院所的生态圈,为注重技术、快速奔跑的“小巨人”提供一站式服务。依托产业生态联盟对企业全方位赋能,为企业“找技术”“拓市场”“找资本”,例如对接科研院所实现产研转化,推动产业收购扩大市场份额,借助专业机构为“小巨人”提供上市筹备服务等等。37 普华永道6特别呈献:广东“小巨人”城市篇 38 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随着广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以下简称“三年行动方案”)发布,广州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政策持续加码。截至第五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公示,广州共有249家“小巨人”企业,实现2022-2023年企业增长数量翻番。同时广州市已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730家,不断做大专精特新“小巨人”蓄水池。广州篇:政策持续加码释放广州“小巨人”新动能广州“小巨人”画像(一)区域分布:广州“小巨人”成长的“黄埔军校”广州第五批新增的“小巨人”企业中,黄埔区新增数量为62家,占全市49.2%,新增数量全市第一。除此之外,番禺区、南沙区及天河区分别13家,并列全市第二。截至2023年7月,黄埔区“小巨人”企业总量为123家,占据广州市数量的一半左右,打造成为广州“小巨人”聚集高地。(二)产业赛道:电子信息和智能装备撑起“半边天”广州专精特新“小巨人”产业赛道分布最多的是电子信息制造、智能装备两大产业,占比分别为28.11%、21.29%,撑起了广州“小巨人”的半边天。第二梯队产业赛道的包括新材料、生物科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产业,占比分别为和10.44%、10.04%和8.03%和6.43%。可以看出,“小巨人”在前沿技术领域的探索和实践为广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创新动力,也让广州产业生态更加丰富多元,成为支持广州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生力量。39 普华永道广州“小巨人”地区分布图广州“小巨人”产业赛道统计其他生物科技游戏新材料智能装备生物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云计算电子信息制造节能技术智能终端8070605040302010040 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三)研发能力:头部企业引领广州“小巨人”研发实力从专利数量来看,广州专精特新“小巨人”平均专利拥有量为140项,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多达167家“小巨人”专利数量尚低于全国平均线(115项)。这说明广州“小巨人”企业的专利持有主要集中在少部分高研发企业中,超过半数“小巨人”企业研发能力仍有提高空间。(四)融资情况:新三板仍是“小巨人”上市主要阵地广州“小巨人”上市板块广州“小巨人”专利拥有量区间统计从上市情况来看,广州专精特新“小巨人”中上市企业为47家,其中数量前三的是新三板23家、创业板11家和科创板9家,占比分别为51.06%、23.40%、19.15%,新三板仍然是“小巨人”上市的主要阵地。此外,科创板是战略性产业赛道企业上市的主力板块,对于有潜质上市科创板的广州“小巨人”可重点挖掘。从融资情况来看,广州共有31家“小巨人”企业获得融资,其中,战略融资20家、股权融资5家、A轮融资2家、B轮融资3家、C轮融资1家。“小巨人”进入C轮融资企业较少,凸显了广州“小巨人”企业融资能力有限,在吸引资本追加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单位:家单位:家数据来源:Wind、企查查;统计截至 2023 年三季度末数据41 普华永道广州经验与观察(一)全方位政策培育“小巨人”近年来广州构建政策矩阵、成立促进机构、打造品牌活动、优化融资服务、搭建产品展示平台、成立专家智库,持续加码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据悉,广州每年安排3亿元左右的资金,三年约9亿元,确保“三年行动方案”落地,广州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的奖补力度尤其大。其中,广州市对认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广州市行政区域以外迁入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签约落地并完成商事登记后,也会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认定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励。(二)链长制助力“小巨人”成长广州还通过实施“链长制”,推动企业之间的协同共享发展之路。发动“链主”企业、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向“专精特新”企业开放场景应用、共享生产要素、实现协同发展。广州先后举办了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超高清视频和新型显示、建筑建材绿色产业、教育信息化等重点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广汽集团、东风日产、小鹏汽车、广州地铁、广州工控、白云电器、视源电子以及产业链上下游500多家企业参与对接活动,瑞立科密、三泰汽车、擎天实业、华能机电等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也与“链主”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实现卡位入链。(三)搭平台助力“小巨人”出海依托政府搭台、组织参展、跨境电商平台等方式,广州“专精特新”企业正在不断融入全球价值链。以2023年133届广交会为例,广州“专精特新”企业频频露面市场,收获了多个国家的意向订单与客商合作意向,如巨大汽车音响收获了来自中东、南美、东南亚等近20个国家的意向订单。同时,加快建设“专精特新”企业产品线上展示平台,集中展示“专精特新”企业的产品服务、技术实力、认证证明、获得荣誉等,为企业新品发布、供需合作、对接交流等服务提供了新路径,提高企业品牌和产品曝光度。42 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城市治理的“GPT”特色化在金融领域,早在2017年与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总行等国内五大银行中的四家携手合作,目前全国400多家银行采用云从科技人脸识别产品,市场占有率约为72.7%;在智慧治理领域,云从科技已服务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政府、学校、景区等多类型场景。创新性2020年云从科技国内首次提出了人机协作操作系统(CWOS),该系统旨在让AI像人一样思考和工作,具备感知、分析、记忆、思考、行动等能力;最新版本的从容大模型包含十亿级、百亿级、千亿级多种模型规格,实测性能在全球大模型综合性考试评测(C-Eval)中位居百亿级第一,总榜单第四。在52类测试指标中有44类超过ChatGPT、29类超过GPT-4。企业亮点|2015-03 -052023-07注册成立;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科创板上市;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基于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打造人机协同操作系统,服务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等应用场景。简介广州“小巨人”成长档案43 普华永道广州鲁邦通物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助推全球设备接入数字世界特色化以广州为总部辐射全球,将产品和解决方案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连接设备终端超过200万台,服务大量国内外知名电信运营商、世界500强企业和过万家中小企业;精细化深耕电梯领域,打造LiftOS电梯行业数字化连接器,构建电梯行业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实现“电梯维保企业物业企业乘客保险服务政府”的全数字化连接,助力智能运维。利用自主研发的智物协同云平台,通过数据驱动助力装备制造商完成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据信息聚合,同时为设备产品研发和预测性维护服务提供数据基础,赋能中小企业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创新性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营收总额的10%,拥有数百项知识产权申请量;与大湾区科教资源的联合,与国内知名科研机构和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基础。企业亮点|2010-05 -082023-01注册成立;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三板挂牌;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为全球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工业物联网通信和边缘计算产品,为国内中小企业提供设备智能化和智能服务的工业互联网场景数字化解决方案。简介广州“小巨人”成长档案44 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宏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信息通信技术切入智慧城市建设专业化拥有灵活的业务合作方式,与客户建立深入合作关系,在全国范围内签订且合同金额超过千万元的项目达51项。特色化坚持客户需求与产品研发相互融合,寻找细分领域客户需求痛点进行研发,再将针对性技术由点及面进行推广。创新性持续跟踪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应用,掌握智能传感节点与终端开发技术、物联网接入平台技术等领域内多项核心技术,获得了21项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38项软件著作权。企业亮点|--07注册成立;创业板上市;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一家提供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商。简介研究支持:广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研究院 刘庆 史冬娜 梁曼瑜广州“小巨人”成长档案45 普华永道在深圳,共有400多万个市场主体,24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活跃度达全国之最,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全国领先。植根于深圳这片高度市场化的土壤中,“小巨人”企业呈爆发式涌现。2023年第五批专精特新增“小巨人”再次翻倍,新增数量全国第一,累计“小巨人”企业达到754家,“小巨人”规模位居广东省内第一,全国排名第二。深圳“小巨人”画像(一)区域分布:南山、宝安孕育过半“小巨人”在区域分布上,深圳“小巨人”最集中的区域是南山区和宝安区,均在200家以上,合计436家,占全市的59%。此外,龙华区、龙岗区和光明区也都有50家以上的“小巨人”企业,高于全国大多数城市“小巨人”总数。深圳各区围绕先进制造业赛道完善上、中、下游产业链,区域发展优势明显。深圳“小巨人”企业区域分布深圳篇:优质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托举深圳“小巨人”46 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二)产业赛道:电子设备制造业约占“半壁江山”从行业分布来看,2023年7月14日第五批新增深圳310家“小巨人”企业分布在23个行业。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134家企业,主要系半导体题材、汽车检测、消费电子、生物医疗等国产替代类先进制造业,占比43%,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遥遥领先于其他行业。现如今,深圳电子信息制造业具备坚实的产业基础,并形成了实力强劲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拥有完善的产业链上下游生态体系,在产业格局中具有核心竞争力。(三)研发能力:深圳“小巨人”研发实力领跑全省截至2023年7月25日,广东省“小巨人”共计研发专利为213,783项,其中深圳“小巨人”拥有专利数量为109,712项,占比为51%。并且,深圳“小巨人”平均专利数量为146项,高于广东省及全国“小巨人”企业的平均专利水平,研发实力领跑全省。这体现出,深圳在始终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下,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效果有所显现。47 普华永道(四)融资情况:深圳“小巨人”备受资本市场青睐深圳有109家上市小巨人企业,占全省45%,资本化板块主要系:新三板、创业板和科创板。其中,深圳上市“小巨人”最多集中在新三板上,共计30家。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三季度末,深圳小巨人企业中有61家存在新轮融资,位居广东第一,新轮一级市场融资程度占比8%。相较于广东省其他城市,深圳小巨人企业具备更为强劲的融资能力也更得资本市场青睐。数据来源:Wind、企查查;统计截至 2023 年三季度末数据北京新三板深市创业板沪市科创板深市主板香港主板48 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深圳经验与观察(一)精准服务“小巨人”成长通过个性化服务,深圳精准解决“小巨人”诉求,全面激发“小巨人”活力。为给“专精特新”企业提供精准服务,深圳在“深i企”平台开设“专精特新”企业专区,受理企业各类诉求,为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配备服务专员。并且,深圳出台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专项服务产品和解决方案,以及引导各类股权投资机构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投资力度。以企业税务个性化服务为例,深圳市税务局聚集“小巨人”企业税费需求,通过设置“首席联络员”,提供优惠政策辅导“清单式”服务,开展全流程纳税信用服务等方式,提供办税“直通车”。(二)国资牵头孵化“小巨人”深圳“小巨人”走全国前列,背后有深圳国资的一份功劳。目前,深圳国资旗下主要有四大股权投资平台,分别为深创投、深投控、深圳市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和深圳市鲲鹏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风险投资等方式支持“小巨人”等创新企业的发展。以深创投为例,截至2023年7月底,它投资的“小巨人”达298家5,这一数字都已超过包括广州、东莞在内的全国大部分城市“小巨人”数量,成为支持“小巨人”上市倍增的“长期资本”。深圳国资多点发力,助推“小巨人”成长。首先,搭建企业与资本市场之间的桥梁,以深投控为例,其携手上海证券交易所南方中心举办沙龙,促进企业了解科创板。其次,推动企业提升内部治理,如深创投组织已投企业开展校园联合招聘活动,帮助企业寻找人才,还曾帮助被投企业引进新的投资人。(三)“小巨人”深耕细分赛道作为深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加之,深圳电子信息制造业具备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完善的产业链上下游生态系统,形成了实力强劲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基于此,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了极具优势的聚集效应,催生了几乎一半的“小巨人”。数据显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134家“小巨人”,占深圳“小巨人”总数的43%。提升全产业链之下,深耕专业领域的深圳“小巨人”企业,正发挥着“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的关键性作用,成为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要力量。但与此同时,产业赛道多元化不足的问题也显现出来,值得进一步关注。5 数据来源:深圳特区报49 普华永道影石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开人类双眼的全景视角专业化公司拓展出专业级智能影像设备和消费级智能影像设备两大领域,产品覆盖全景新闻直播、国防军事、政法警务、全景街景地图、VR看房、全景视频会议等领域;在柏林、中国香港、洛杉矶、东京等城市都有办公点,员工来自本地,货物与多个国家多个仓库都有合作,并通过自营电商或经销商渠道向客户发货。创新性影石创新重视研发创新。近三年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都超过1亿,研发人员占比近50%。企业亮点|2015-07 -12注册成立;2023-05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被评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企业;被 评为国 家 级 高新技术企业。一家全景相机、运动相机等智能影像设备研发、生产和销售商,产品覆盖全景新闻直播、国防军事等领域。简介深圳“小巨人”成长档案50 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新能源汽车添“电芯”动力专业化深耕3C消费类电池、电动汽车电池等新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上游延伸到矿产原材料、电芯正负极材料等关键环节,下游延伸至电动汽车、储能电站、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等产业,形成了全产业链一体化的事业蓝图。精细化进行自动化产线升级改造和核心装备研发,积极探索新能源行业智能制造及数字化工厂整体解决方案;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成立第三方检测服务平台,专注于提升产品质量,并积极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创新性近五年研发总投入近百亿元,聚焦化学体系创新、结构创新、全生命周期安全护航、全场景闪充电池、新一代大圆柱电池产品、超低温钠离子电池、无线BMS等。企业亮点|-072023-12注册成立;被评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一家集电芯、模组、BMS 和 PACK 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全球领先的综合性新能源科技公司,为新能源行业提供动力电池解决方案及储能电芯。简介深圳“小巨人”成长档案51 普华永道深圳市普渡科技有限公司:服务型机器人“缔造者”专业化在全球建设了数百个服务网点,业务遍及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货量近70000台;专注商用服务机器人领域,打造配送机器人、清洁机器人两条主要产品线。创新性截至2023年9月,普渡科技已在全球范围累计提交专利申请1474件,其中中国专利申请1258件,PCT和海外专利申请216件;在硬件方面,普渡科技通过自主研发单线激光雷达、主动双目深度相机等高性能核心零部件,已经逐项突破商业服务机器人硬件“卡脖子”难题。企业亮点|-012023-07注册成立;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一家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商用服务机器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提供高品质、高性能的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简介研究支持: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深圳分社 曲广宁 马芳 李荣华 柳艳 深圳“小巨人”成长档案深圳“小巨人”成长档案52 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佛山是全国唯一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的城市。在传统制造业的沃土上,佛山如何培育更多“小巨人”企业?截至目前,佛山共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6家,剔除第二批未通过复核的有8家。佛山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规模虽在广东排名第四,但在全国来看仍处于第三梯队。2023年4月,佛山出台专精特新“小巨人”倍增计划,吹响迈向“小巨人”强市的冲锋号角。佛山篇:厚植传统制造业沃土养育佛山“小巨人”佛山“小巨人”画像(一)区域分布:南海区成为小巨人成长的“沃土”从区域看,截至2023年7月,南海区“小巨人”企业总量为37家,位列全市第一;顺德紧随其后,拥有28家“小巨人”企业;三水位居第三,拥有15家“小巨人”企业;禅城和高明“小巨人”企业分别为4家和3家。可见,南海和顺德是佛山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聚集地。当中,又以南海表现最为突出,该区2023年新增“小巨人”企业数量为18家,占全市46.2%,新增数量全市第一。(二)产业赛道: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优势初步显现从产业赛道看,佛山的“小巨人”企业呈现出明显的制造业属性,其中,以高端装备制造业占比最大,高达21.84%,释放出支撑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强大势能。其次是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新材料,分别占比13.79%和12.64%。近年佛山明确培育装备制造、泛家居2个超万亿元产业集群,汽车及新能源、电子信息2个超5000亿元产业集群等。从“小巨人”企业分布来看,佛山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优势已初步显现。53 普华永道佛山“小巨人”区域分布佛山“小巨人”产业赛道统计智能装备27.91%物联网6.98%大数据/云计算 2.33%2.33%其他24.42%电子信息制造 2.33%工业互联网2.33%节能技术 人工智能 8.14%3.49%智能终端 新材料 18.6%1.16%生物科技54 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三)研发能力:佛山“小巨人”发明专利占比待提升从专利数量来看,佛山专精特新“小巨人”平均专利拥有量为160项,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广东德尔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栗子科技有限公司两家智能家电赛道的“小巨人”专利授权数量都超过了1000项。但佛山“小巨人”专利类别主要为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发明专利占比较小,核心研发能力仍有待提升。(四)成立年限:佛山大多数“小巨人”深耕主业多年从发展时长看,佛山“小巨人”企业中,超八成立足主业深耕10年以上,1/4经营超20年。“坚持专业化发展道路,长期专注并深耕于产业链某一环节或某一产品”也正是专精特新“小巨人”的认定标准之一。成立于1993年12月的佛山市康思达液压机械有限公司,是佛山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发展资历最深的企业,具有30年设计和制造液压机械的经验,被认定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多项产品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重点新产品。佛山“小巨人”专利拥有量区间统计55 普华永道佛山经验与观察(一)打造样板间尖刀部队与技改标杆创新尖兵是佛山中小企业对标的榜样。据悉,本次调查研究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既有从金属制品这类传统领域跑出的“数智化”转型先锋,又有3D打印、半导体芯片等战新产业的技术尖兵;既有推动国产化替代的新秀,又有闯荡海外市场的老兵;既有商业化初期的初创型企业,又有突破瓶颈打造“第二增长曲线”的企业。这些“创新尖兵”抢占细分市场占有率、构筑较高专业壁垒,组成了佛山制造的“尖刀部队”。此外,技改标杆也是佛山中小企业转型的示范,如广东创兴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这些“技改标杆”已大多数拥有数字化示范工厂和数字化示范车间,彰显了佛山的“智造力”。(二)直面新挑战探寻“老问题”的新解法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物联网产业蓬勃发展,引领着制造变革的趋势。佛山作为以传统制造业见长的城市,面临动能转换的问题,需要“先破后立”,在早期积累的先发优势基础上,推动产业升级改造。从短期维度看,人才引育、生态建设、资金支持是佛山厚植“小巨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土壤的核心要素。例如,佛山政府设立一支总规模为300亿元的佛山市制造业转型发展基金,帮助“专精特新”企业充分利用本土公共平台寻找创新公地与潜在客户,从而推动企业之间的协同共享发展之路。接下来,佛山还将给予更精细、更大力度的人才支持政策,帮助企业引进细分领域的“专才”,为更多佛山中小企业迈入科技型和高新技术企业队列,成为“小巨人”国家队选手提供人才后备军。(三)探寻倍增策激发涌现更多“新面孔”2023年3月,佛山出台关于高质量推进制造业当家的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力争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达到200家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佛山市与南海、禅城等区出台配套政策,在土地供给、融资上市等方面提供企业集聚园区建设、纳入绿色通道加速上市等帮助,全力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特别是,佛山重点关注产业链生态建设,帮助企业与上下游供需端进行精准互动与对接,并鼓励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提档升级,构建融通发展、共生共赢的“草灌乔”产业生态。56 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聚焦于智慧城市的数字化建设及运营服务,打造数字政府建设、智慧水利、智慧园区、智慧消防、云网安全及智慧警务板块,是行业领先的智慧城市服务提供商。广东广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数字化服务为城市增添“智慧”专业化凭着对技术创新的自觉和应用场景的深度挖掘,2021年营收规模首次突破2亿元,2022年实现52%的营收增速,利润同比增幅达到了124%;2022年7月接受了佛山建发集团下属企业佛山智慧城市科技有限公司的注资,借助国企管理的规范性和丰富的政府资源为广宇科技带来业务突破的新机遇。创新性拥有超过200项自主知识产权,是佛山同行业里唯一获得国际软件行业权威资质最高等级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服务一级双认证的企业;正在打造以大数据分析技术和数字孪生技术为核心壁垒的数字孪生城市系统,该系统将驱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为佛山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增添新动能;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东软学院等高校合作,并与华为公司战略合作,是佛山市最具备华为公司技术承载能力的企业,被华为公司授予“最佳鲲鹏合作伙伴”称号。企业亮点|-072023-01注册成立;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简介佛山“小巨人”成长档案57 普华永道 广东创兴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打铁”行业跑出数智转型先锋专业化通过“数改智转”实现超亿元的销售额,在交付速度、良品率、仓储管理水平、利润率等方面均有大幅提升,并在新三板上市;主动向有转型需求的中小型企业输出经验,在数字化赛道打造了“第二增长曲线”,助推佛山市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精细化自主开发“ERP PDM MES”三位一体复合式信息流系统,打通了从销售、产品研发、生产、采购到仓存、财务等业务的全流程,解决内部系统适用性问题,打通“数据孤岛”,提高钣金制造效率;正在建设升级工厂系统物联网,打造佛山第一家F5G全光工厂,通过为运料托盘加装蓝牙卡,实现物流全程实时可视化跟踪。企业亮点|-06注册成立;新三板挂牌;为多家世界 500 强企业、国内 A 股上市公司提供一站式优质定制钣金配套加工技术和服务,是跨行业非标钣金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简介-01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佛山“小巨人”成长档案58 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佛山市国星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攀登LED芯片价值链“金字塔尖”专业化布局车载前大灯等应用领域,其倒装车用LED芯片月产能突破7万片,细分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二,进入多家车企供应体系;重视产业供应链建设,对外开放吸纳跨界供应商、新兴科技供应商等融入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形成产业链垂直一体化的独特优势。创新性在智能传感、可穿戴器件领域持续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并积极布局第三代半导体领域,其自主创新能力使得企业拥有332项申请专利,其中授权专利187项,授权发明专利33项;瞄准车载前大灯等新应用场景进行技术开发与布局,攻克重点技术难题,推出的A9系列产品具有高可靠性、高稳定性等特点。企业亮点|2011-03 -07注册成立;被评为国家级 高新技术企业;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从事氮化镓基 LED芯片和外延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是广东省内规模最大的LED 芯片制造企业。简介研究支持: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佛山分社赵进 叶洁纯 朱紫强 华声宇 何帆燕 林东云 吴欣宁佛山“小巨人”成长档案59 普华永道东莞汇聚了华为、OPPO、vivo等电子信息制造的龙头企业,电子产品销往世界各地。这里万亿级规模的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已孕育了一批电子智造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数据显示,东莞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172家,排名全省第三。面对全球形势变化,东莞尤其是电子智造产业赛道的“小巨人”如何迎难而上,加速“出海”实现全球化正变得愈发迫切。东莞篇:东莞“小巨人”加速“出海”实现全球化东莞“小巨人”画像(一)区域分布:以松山湖为中心辐射周边镇街从区域分布上看,松山湖“小巨人”合计数量达到27家,排名全市第一;寮步镇、塘厦镇及东城区“小巨人”数量超10家,分别为16家、12家及11家,处于全市第二梯队。东莞“小巨人”分布以松山湖为中心辐射周边镇街,呈现“一点多圈”的区域发展特征。(二)产业赛道:电子制造 高端装备双赛道支撑东莞市专精特新“小巨人”集中在新一代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制造两个战略新兴产业赛道,合计占比约为46.4%。紧随其后分别是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先进材料、前沿新材料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四个赛道,占比分别为11.5%、10.9%、8.3%及6.8%。东莞厚植智能终端产业优势,紧盯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前沿,重点突破关键电子元器件、材料等薄弱环节,带动了专精特新“小巨人”不断涌现。60 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东莞“小巨人”地区分布图61 普华永道东莞“小巨人”产业赛道统计(三)研发能力:集聚科研院所补齐企业创新短板从专利数量来看,东莞专精特新“小巨人”平均专利拥有量为136项,低于广东平均水平(139项),且超过一半企业专利拥有量低于100项,“小巨人”企业研发投入及能力提升空间较大。为此东莞以“科技创新 先进制造”为城市标签,通过集聚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国散裂中子源等科研院所,为先进制造业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源泉,补齐“小巨人”企业内部创新研发短板。东莞“小巨人”上市板块企业数量分布统计(四)融资情况:“小巨人”资本化水平仍需追赶从上市情况来看,东莞专精特新“小巨人”中上市企业为22家,排名全省第三,但与第二名广州相比,上市企业数量未及一半。从上市板块来看,前三分别是新三板12家、创业板4家和科创板3家,主板上市企业较少,东莞“小巨人”资本化程度仍有待追赶。从融资情况来看,自2022年至2023年三季度末,东莞仅有15家“小巨人”企业获得融资,与深圳、广州拉开较大差距。从融资轮次上看,东莞“小巨人”有战略融资10家、股权融资2家、C轮融资1家、D轮融资1家、Pre-IPO1家。东莞“小巨人”现阶段获得持续性股权融资的企业并不多,吸引“长期支持”的投资者是东莞“小巨人”的短板也是后续可努力的方向。62 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东莞经验与观察(一)依托园区、镇街引育企业2022年7月,东莞发布了 东莞市加快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的若干措施,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为处于各发展阶段的“专精特新”企业赋能。为集中资源扶持“小巨人”成长,东莞率先建设“专精特新”产业园,集中打造水乡功能区、滨海湾新区、石排镇等市级“专精特新”产业园,每个产业园为“专精特新”企业专供产业空间不少于300亩,引进“专精特新”企业不少于20家,培育上市企业5家以上。同时,东莞还引导市属国企、“专精特新”产业园所在镇街(园区)、行业龙头企业设立创业投资、科技产业投资基金,专注投资“专精特新”企业,学习借鉴“合肥模式”,设立总规模最高10亿元的“东莞专精特新股权投资基金”,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股权融资服务。(二)数字化转型助推企业升级作为制造业重镇,东莞近年来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目前东莞超过9000家规上工业企业启动了数字化转型工作,约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70%。2023年9月,东莞以全国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成功入选全国第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名单。2023年11月,东莞入选广东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在中国数字百强市中排名第21名,省内仅次于广州、深圳。东莞以数字化转型作为新一轮技术改造的主攻方向,推动中小企业的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管理、安全等各环节数字化升级,实现链式高效转型,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及“小巨人”企业,为制造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三)出海是企业成长必由之路东莞“小巨人”企业数量达到了172家,且制造业规模常年保持在50%左右,但单项冠军仅有3家。“小巨人”企业如何抢占全球市场高端价值链位置,进一步成长为“制造业单项冠军”是东莞必须思考的命题,也是推进新兴工业化的必由之路。面对当前海外法律法规、认证形势更为复杂的新形势,“小巨人”需要稳定电子产品、技术的国际市场份额,加快合规出海的进程。一是清晰的企业自我认知,企业需要做好新市场合规识别和自身分析,找到最适合企业的海外市场;二是与当地权威机构合作、做好合规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借助全球性专业咨询机构力量,减少融入海外市场的困难阻碍。63 普华永道 广东思谷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国产化替代”智能制造核心元器件专业化聚焦智能感知国产替代,打造出全系列工业RFID、IO-Link、视觉读码、工业现场总线等产品线,为企业开拓数智工厂蓝图;不同于国外的RFID企业,思谷智能紧随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继赋能家电、光伏、手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通过错位发展打造行业全系列产品线。创新性由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孵化,拥有一支由院士、杰青、千人领衔的广东省智能制造新型感知产品国际创新团队;拥有50余项核心技术专利的“工业RFID最佳产品”,参与国家智能制造重大工程17项,制定4项国家标准,相关专利软著110件,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全国发明展金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奖等殊荣。企业亮点|-012023-07注册成立;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企业提供自主安全可控的工业级 RFID 识别、机器视觉等系列智能感知产品,以及“装备智能化、制造过程智能化和物流智能化”等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简介东莞“小巨人”成长档案64 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广东优力普物联科技有限公司:开启“万物可视、万物互联”新时代特色化在国内GDP超过5000亿以上的15个城市布局了销售网点,海外出货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创新性核心技术具有“超低延时 超低抖动 超高可靠 超高吞吐量”的特点,在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全球多地拥有运维交换机之可视系列的独家专利;从成立之初就推进自主可控整体系统研发,企业研发技术人员近百人,占全体员工数量的三分之一,每年研发投入占比超10%。企业亮点|-012023-07注册成立;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覆盖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大脑所需的“网络通信设备和高速数据中心产品”,为全球客户构建物联平台。简介东莞“小巨人”成长档案65 普华永道广东中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为绿色能源的安全运行护航精细化注重质量管理,建立了覆盖采购、生产、产品检验等各环节的质量管理体系,取得众多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国内首家通过轨道交通体系认证、首家取得CNAS国际互认实验室、首家在CRRC牵引电气2000VDC及以上高压直流熔断器实现量产的企业;特色化打通安全用电的闭环,形成“发电输电配电存储转换应用”的生产电气护系统,保证用电安全及质量;与比亚迪合作,共同推进高端熔断器国产替代进程,成为世界级的能源安全保护领先企业;创新性持续在熔断器等高压器件领域聚焦研发创新,已获专利技术五十余项,发明专利授权数量行业领先。企业亮点|-012023-07注册成立;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通过开发、生产电气保护系统,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气系统如潮汐能、光伏、储能、充电桩等、军工、核电、信息通信(如 5G)、消费电子、中低压电网等领域。简介普华永道:周贝怡 童婷东莞“小巨人”成长档案联系我们 王斌普华永道咨询服务(广东)有限公司总经理 86(20)3819 周伟然普华永道全球科技媒体电信行业主管合伙人 86(755)8261 研究人员 普华永道赵安然 马欣睿 王兆曦 张 艳 陈昊扬 周贝怡 徐陶冶张嘉健 刘若姒 黄颖纬 刘林妍 童 婷支持机构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29 70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之江标准化智库:2024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88页).pdf

    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I主编单位:主编单位: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之江标准化智库)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联通智能城市研究院内蒙古电子文件自主可控技术协会(内蒙古恒鼎大数据产业有限公司)杭州数字经济联合会杭州城市大数据运营有限公司吉奥时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参编人员:参编人员:章古月柳雨晨刘亚洲明振东许峰李玉婷余许超刘金琳张红卫应珊婷纪新瑞刘耘竹郭中梅郭真罗飞军范晨易李丽鑫魏天呈胡亦琦吕律仝国栋奚经龙名晓静赵磊杨立忠李海江许志峰娄俊胡婉怡姚晗珺王佳颖贾佳王一璇版权声明版权声明本调研报告版权属于全国信标委数字乡村标准研究组,凡转载或引用本调研报告的内容,请注明“来源:全国信标委数字乡村标准研究组”。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II前言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乡村建设,先后出台了众多数字乡村相关的战略和政策,也对乡村大脑的建设提出了相关要求。乡村大脑是建设数字乡村、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强劲动力。近年来,多地区坚持多层级推进、多领域发展、高目标定位、全方位转换和大力度示范,乡村大脑建设取得较好成效,促进了农业转型、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深入了解乡村大脑发展与建设的特点,全面掌握乡村大脑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乡村大脑”建设标准研究课题立项。为推动项目工作的实施,乡村大脑建设调研专题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组建并成立。受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数字乡村标准研究组的委托与指导,工作组开展乡村大脑建设领域的调研活动并完成调研报告编写工作。本次调研采取文献调研和实地调研的形式,调研了浙江、广东、江苏、山东、湖南、湖北、河北等省份,对乡村大脑的历程、概念、现状与问题、技术方案、应用场景等进行了深入了解和分析,形成这份调研报告。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地方有以下基础和条件的,才适合开展乡村大脑的建设工作:1)政策支持: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乡村发展,这些政策为乡村大脑的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2)基础设施改善:我国政府致力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讯和能源等方面的建设,这为乡村大脑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物质条件;3)数字化基础:我国近年来在数字化和信息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不少地方的网络覆盖和互联网普及率较高,这为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4)优势产业:一些地方拥有独特的地理、资源和人文优势,适宜发展特色产业,可以依托当地的优势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5)教育资源:某些地方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校和教育资源,这为乡村大脑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和人才支持;6)乡村文化传承:我国拥有悠久的乡村文化传统,一些地方保持了较为完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III整的乡村文化体系,可以依托当地文化资源,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7)人才回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年轻人开始回流乡村,寻找更好的发展机遇和生活品质,这些回流人才为乡村大脑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思维和活力。总的来说,我国各地区在推动乡村大脑建设方面都有一些适合的基础。但由于地区差异,每个地方还需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发展计划和措施,推动乡村大脑的健康发展。调研小组通过调研,也发现了乡村大脑的建设存在着内涵边界划分不清晰、资源要素整合不全面、专业人才培养不均衡、建设模式设计不完善等问题。同时,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学界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合力,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在数字乡村建设指南 1.0和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基础上,为贯彻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之江标准化智库)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的指导下,联合中国联通智能城市研究院、内蒙古电子文件自主可控技术协会、杭州数字经济联合会、杭州城市大数据运营有限公司、吉奥时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等多家机构,基于调研情况,研究并撰写该调研报告。针对乡村大脑的历程和概念、建设现状和面临挑战,给出建设的技术方案,并分析 17 个典型应用的案例,以及提出乡村大脑建设的建议。该调研报告,对扎实做好乡村大脑的底层逻辑建设,对突破核心技术、加快应用落地、完善产业生态具有重要意义。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1目录前言.II目录.1一、调研概况.4(一)调研目的.4(二)调研意义.4(三)调研方式.4(四)调研过程.51、筹备阶段(2022 年 7 月-8 月).52、调研阶段(2022 年 9 月-2023 年 10 月).63、结题阶段(2023 年 11 月-12 月).6二、乡村大脑的历程分析.7(一)战略背景.71、全球数字经济趋势的迅速扩张.72、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要求.8(二)发展历程.131、战略规划时期:数字中国.142、战略规划时期:乡村振兴.143、发展建设时期:数字乡村.154、发展建设时期:乡村大脑.15(三)现实意义.161、乡村大脑是全面推动“三农”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手段.162、乡村大脑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突破口.163、乡村大脑是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174、乡村大脑是缩小城乡之间“信息鸿沟”的重要途径.17三、乡村大脑的概念分析.18(一)乡村大脑的定义与特征.181、乡村大脑的定义.182、乡村大脑的特征.20(二)乡村大脑与城市大脑、数字乡村的关系.221、乡村大脑与城市大脑的关系.222、乡村大脑与数字乡村的关系.22四、乡村大脑的现状分析.24(一)建设现状.241、平台数量逐渐增多,应用领域不断拓宽.242、试点工作如火如荼,建设标准不断规范.243、运管模式多维经营,运行机制不断完善.25(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251、内涵边界划分不清晰.252、资源要素整合不全面.263、专业人才培养不平衡.264、建设模式设计不完善.27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2(三)发展路径.271、完善整体规划,构建多层标准.272、整合数据资源,挖掘潜在价值.283、拓展应用场景,深化惠农服务.294、培育新型农民,提高人才素质.305、多方参与合作,构建运营模式.31五、乡村大脑技术方案分析.33(一)总体架构.33(二)块数据中心.341、全域数据接入.352、全域数据处理.353、全域块数据组织.354、全域块数据治理.375、全域块数据服务.37(三)人工智能平台.371、智能识别.372、算力支撑.383、模型训练.384、知识库引擎.385、模型工厂.386、关联挖掘.39(四)物联网平台.391、统一汇聚.392、统筹管理.393、价值挖掘.394、权限管理.405、能力开放.406、实时监测.407、数据告警.408、联动处置.40(五)数字孪生平台.401、标准体系.412、数据体系.413、CIM 平台.42六、乡村大脑场景应用分析.44(一)应用领域.441、智慧农业.442、乡村治理.473、民生服务.504、文化旅游.535、绿色乡村.556、数字经济.56(二)呈现形式.571、数字驾驶舱.57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32、多维可视化分析.583、空间关联查询.584、数字乡村指数.585、乡村生命体征.586、多屏共享交互.58七、乡村大脑的建议.59参考文献.60附件 1 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单.61附件 2 乡村大脑典型案例.631、智慧农业.632、乡村治理.653、民生服务.704、文化旅游.735、绿色乡村.796、数字经济.82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4一、调研概况(一)调研目的调研的主要目标在于深入了解乡村大脑建设,以实现以下关键目的:一是了解乡村大脑的发展历程。一是了解乡村大脑的发展历程。通过对乡村大脑发展的历史追溯和演进进行深入研究,更好地理解其形成和发展的脉络,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情况。二是明确乡村大脑的概念。二是明确乡村大脑的概念。致力于明确定义乡村大脑的内涵和概念,以确保在研究和实践中能够有一个清晰、共识一致的框架和定义。三是分析现状与问题。三是分析现状与问题。通过深入的分析,全面评估当前乡村大脑建设的现状,包括其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乡村大脑建设的挑战和机遇。四是确定建设方向与需求。四是确定建设方向与需求。通过调研和分析,明确后续乡村大脑建设的方向和标准,包括制定具体的建设目标、政策建议以及可能的实施计划,以推动乡村大脑建设朝着更加可持续和全面的方向发展。本调研的目标是为深入理解乡村大脑建设提供必要的基础和指导,明确我国乡村大脑建设标准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形成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以确保未来的发展在理念和实践上都能够更具针对性、可持续性地推进,以改善农村社区的发展状况和居民的生活质量。(二)调研意义这项调研工作为乡村大脑建设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有助于推动乡村大脑建设的规范化和持续发展,为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数字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三)调研方式调研方式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方式,以全面了解乡村大脑建设的情况。通过这两个阶段的调研方式,研究团队将能够形成更为全面和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调研结果,为乡村大脑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建议。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5第一阶段调研:文献调研。第一阶段调研:文献调研。通过对各个省、自治区和市等政府官网大量搜集国内各地方与乡村大脑相关的政策文件,并对这些已有的政策文件进行整理,得出乡村大脑的战略背景、发展历程和建设的现状。其次,为了探索乡村大脑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又通过中国知网、百链等学术网站,搜集与乡村大脑相关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文献资料,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同时,还通过参加其他标准编制会议时,听取和了解到乡村大脑在实际建设中的具体情况,包括建设成效、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第二阶段调研:实地调研。第二阶段调研:实地调研。通过实地考察不同地区,包括浙江、广东、江苏、山东、湖南、湖北、河北等,深入了解各地乡村大脑建设的具体情况。这种方式使调研小组能够亲身观察、参与和与当地相关方进行交流,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各地乡村大脑建设的实际运作、挑战和创新实践。实地考察有助于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为调研提供更加具体和深入的数据和见解。(四)调研过程1、筹备阶段(2022 年 7 月-8 月)工作组进行了工作方案的编制工作,并详细明确了主要任务和工作计划。同时,积极组建了调研小组,并仔细确定了各成员的分工和具体任务。通过这一阶段的准备工作,为乡村大脑建设的调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保了调研工作能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为未来的决策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数据支持。(1)制定工作方案。(1)制定工作方案。深入分析和规划,制定了详尽的工作方案,包括研究的总体目标、调研方法与流程、时间表等方面的重要内容。(2)明确主要任务。(2)明确主要任务。明确了调研过程中的主要任务,包括对不同地区的乡村进行考察、收集必要的数据和信息、与相关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等,有助于全面了解乡村大脑建设的现状和需求。(3)制定工作计划。(3)制定工作计划。为每个任务细化了具体的工作计划,明确了责任人和时间节点,有助于确保调研工作按计划有序进行,并保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4)组建调研小组。(4)组建调研小组。积极征集了相关调研人员,并组建了调研小组,小组成员的背景和专业领域各不相同,以确保调研小组能够全面覆盖不同方面的调研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6需求。(5)确定分工与任务。(5)确定分工与任务。明确成员的分工与任务,包括负责不同地区的考察、数据收集与分析、报告撰写等各方面的工作分配。2、调研阶段(2022 年 9 月-2023 年 10 月)(1)文献检索与政策梳理(1)文献检索与政策梳理在这个阶段,着重通过文献检索和资料查阅的方式,系统性地研究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这包括政府文件、法规、规划文件等,以确保对乡村大脑建设的政策背景和法律框架有全面的理解。通过仔细梳理这些政策,可以明确政府在乡村大脑建设方面的政策导向和支持措施,为后续的调研提供基础。(2)交流座谈与实地参观(2)交流座谈与实地参观在这一阶段,采取了更为实质性的方法,通过与相关地区、单位、研究机构和企业的交流座谈和实地参观,深入了解乡村大脑建设的实际情况。交流座谈通过各方互动,听取各地的观点、经验和建议。实地参观则提供了直观的了解,更形象地看到乡村大脑建设项目的成果和挑战。(3)总结分析与报告初稿(3)总结分析与报告初稿这一阶段是对整个调研过程的总结和分析,通过对调研成果进行综合评估,明确乡村大脑建设的现状、问题和潜在机遇。根据所获得的信息,编制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的初稿,对政策建议、最佳实践、问题解决方案等内容的详细论述,为后续决策和行动提供有力的支持。3、结题阶段(2023 年 11 月-12 月)根据农业农村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数字乡村标准研究组的指导及各位专家的意见,不断完善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的内容,并形成终稿。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7二、乡村大脑的历程分析(一)战略背景1、全球数字经济趋势的迅速扩张21 世纪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产要素的融合,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农村领域,其中数字农业在资源、环境、生产和管理等方面得到了飞速地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数字农业技术应用的热潮,许多国家都认识到了农业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重要作用,纷纷开展农业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美国的数字农业是基于信息技术和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背景,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同步发展的。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农田遥感监测系统(RS)、农田地理信息系统(GIS)、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等,对农作物进行精细化的自适应喷水、施肥和撒药,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德国数字农业是在广播、电话、电视等通信技术在农村地区普及的基础上发展的。德国政府致力于数字农业的政策与环境、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库建设的投入,从利用计算机登记每块土地的位置和价值,建立村庄道路的信息入手,逐步发展成为目前较为完善的农业信息数据库系统。法国数字农业发展的特点是多元信息服务主体共存原则,农业部、大区农业部门和省农业部门负责向社会定期或不定期发布政策信息,在农产品的生产、收获、储藏和加工等各个环节实现计算机全程实时监控。利用专家系统进行自动化施肥、打药和灌溉等田间管理;使用信息技术对土壤环境进行数据分析,并根据种植品种的具体需求,调节和改善种植环境。日本积极实施农业 IT 战略推进农业信息数字化,平均每个县至少有一个农业信息中心,建设气象、病虫害防治、农业技术、栽培等各类数据库,并建立地域特色的地域农业信息系统,提供市场信息、当地气象预报、病虫害预测预报、生产资料订货信息、栽培信息等。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8数字化在农业农村领域,作为一个崭新的概念,是对传统农村的经济形态、生活方式等的突破和变革,是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更是乡村大脑部署的重要基础。2、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要求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乡村大脑是数字乡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农业农村全面数字化转型、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技术创新助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实现高效治理为目标,是各地构建乡村治理、乡村服务等全方位乡村治理服务体系的有效抓手。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乡村建设,先后出台了众多数字乡村战略和政策。其中,也对乡村大脑的建设提及了相关要求,见表 1。表 1 乡村振兴、数字乡村、乡村大脑相关的国家政策文件(2017-2023)序号时间文件名称主要内容发布机构序号时间文件名称主要内容发布机构12017 年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22018 年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推进物联网试验示范和遥感技术应用。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做好整体规划设计,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推动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应用普及,弥合城乡数字鸿沟。中共中央、国务院32018 年9 月乡村振兴战 略 规 划(20182022年)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物联网、地理信息、智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的全面深度融合,深化农业农村大数据创新应用,建立空间化、智能化的新型农村统计信息系统。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942019 年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1、深入推进“互联网 农业”,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加强国家数字农业农村系统建设。继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实施“互联网 ”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依托“互联网 ”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2、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生物种业、重型农机、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自主创新。中共中央、国务院52019 年2 月2019 年农业农村市场与信息化工作要点1、提升贫困地区市场信息服务水平。2、推进“互联网 ”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3、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4、加快数字农业农村建设。5、强化网络安全能力建设。明确指出加快数字农业农村建设,探索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农业农村部62019 年5 月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将数字乡村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加快信息化发展,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装备制造业结合,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72019 年6 月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探索建立“互联网 网格管理”服务管理模式,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推广村级基础台账电子化,建立统一的“智慧村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中共中央、国务院82019 年12 月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 2025 年)对“十四五”新时期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做出明确部署,并指出“数字农业农村”建设是“数字乡村”战略的有力支撑促进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融合,加快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加快发展数字农情,建设数字养殖牧场,推进智慧水产养殖,加快种业大数据的研发与深度应用。农业农村部中央网络安全、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92020 年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10102020 年5 月2020 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快速推进,遥感监测、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广泛应用。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信息惠民服务持续深化,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有效提升。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112020 年7 月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做好数字乡村发展整体规划设计,系统集成数字乡村领域相关试点示范的支持政策和经验做法,统筹推进乡村的新型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数字农业农村、农村科技创新、乡村数字治理、信息惠民服务等建设和发展,形成工作合力,实现重点突破。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务院扶贫办122020 年9 月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 会 议 第2528 号(农业 水 利 类209 号)提案答复的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会同国家统计局进一步加大乡村本底信息数据库建设和数据共享力度,为乡村振兴研究、有关政策制定以及数字乡村建设等提供有力基础数据支撑。农业农村部132020 年12 月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加快推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并提出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批发市场与区域特色产业精准对接,搭建用工信息平台,培育区域劳务品牌,加大脱贫人口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中共中央、国务院142021 年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要求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明确提出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都要开好局起好步,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吸引城市各方面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参与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发展面向乡村的网络教育。完善农村生活性服务业支持政策,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网点。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11152021 年2 月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 2021 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农村供水、乡村清洁能源、数字乡村、村级综合服务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抵边自然村通硬化路。农业农村部162021 年2 月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供水、建设小型标准化供水设施,大力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加快乡村绿化美化。国务院172021 年2 月网络强国建设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学习坚持网信为民,接续推进网络扶贫和数字乡村建设,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数字社会,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央网信办182021 年3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重点部署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明确并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建立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推动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192021 年9 月数字乡村建 设 指 南1.0围绕“为什么建、怎么建、谁来建、建成什么样”的问题,系统搭建了数字乡村建设的总体参考框架,明确了各类应用场景的建设内容、建设主体任务、注意事项等关键要素,并分别从省、县两级层面给出了指导性建议。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乡村振兴局202022 年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推动“互联网 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着眼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12意见212022 年1 月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对“十四五”时期数字乡村发展做出部署安排,具体包括数字基础设施升级行动、智慧农业创新发展行动、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行动、数字治理能力提升行动、乡村网络文化振兴行动等 8个方面的重点行动。中央网信办等十部门222022 年5 月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推进数字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光纤网络、移动通信网络、数字电视和下一代互联网覆盖,进一步提升农村通信网络质量和覆盖水平。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发展智慧农业,深入实施“互联网 ”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和“数商兴农”行动,构建智慧农业气象平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32022 年9 月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提出加快推进数字乡村标准体系框架制定,包括基础与通用标准、数字基础设施标准、农业农村数据标准、农业信息化标准、乡村数字化标准、建设与管理标准、安全与保障标准 7 个部分内容。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42022 年10 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13252023 年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262023 年3 月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年)全面总结 2021 年以来数字乡村发展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涵盖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智慧农业、乡村新业态新模式、乡村数字化治理、乡村网络文化、乡村数字惠民服务、智慧绿色乡村、数字乡村发展环境等 8 个方面内容,并试行评价各地区数字乡村发展水平,为数字乡村建设推动者、实践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和落实中央政策的实践当中,各地不断对数字乡村的概念和“乡村模型”进行了深化、扩展和升级,不断完善乡村大脑在各自领域的刻画,丰富乡村大脑的应用场景,促进乡村振兴,从而推动了数字乡村成为一个新的建设目标和方向。(二)发展历程图 1 数字乡村发展阶段图党的十九大做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决策,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战略任务。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乡村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数字乡村发展。总体上经历了两个时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14期、四个阶段(图 1)。1、战略规划时期:数字中国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世界正呈现并不断加强数字化发展的趋势。全球数字进程不断加快,各国加快制定数字战略,社会进入数字化新常态。在全球社会信息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发展环境下,中国放眼未来,敏锐把握数字发展的重大机遇,数字中国战略应运而生。2016 年 12 月,国务院正式出台“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了“数字中国”的具体发展目标。该规划提出到 2022 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信息化发展水平大幅跃升,信息化能力跻身国际前列,具有国际竞争力、安全可控的信息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建立。数字中国以信息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相关联的多种信息技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为手段,以建设数字社会为目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伟大战略。“数字中国”建设已经成为指引中国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国家战略,并指引中国从全面小康走向现代化强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科技发展战略。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方面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助力中国实现2035 年进入现代化强国之列。2、战略规划时期:乡村振兴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农村发展擘画出一幅令人期待的宏伟蓝图,并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实施”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已经成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15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乡村振兴是我国进入新时期、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发生本质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改变后,国家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这项决策是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我国目前的发现状况出台的,可以说这项决策将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和当初国家的精准脱贫一样,乡村振兴是精准脱贫后,使得乡村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3、发展建设时期:数字乡村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是随着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2018 年 1 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明确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做好整体规划设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弥合城乡数字鸿沟。2020 年,中国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推进,2020 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的发布,使得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中央网信办会同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 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 117 个县(市、区)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进一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数字乡村的建设与发展,在总体上提升、带动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持续发展和解放数字化生产力,重视打造以数据驱动、技术创新、知识更新为一体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机制,构建可持续性强、结构优化、层级更高、现代化的农业农村经济体系,为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做出贡献。4、发展建设时期:乡村大脑乡村大脑是数字乡村建设的抓手,也是乡村振兴和数字中国的重要工具。2020 年 7 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试点工作主要包括开展数字乡村整体规划设计、完善乡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探索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探索乡村数字治理新模式等七方面内容,同时提升 4G 网络覆盖水平,探索 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乡村大脑逐渐形成以物联网、人工智能、5G 等新一代信息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16技术为基础,全面实现各类农业信息及相关知识的获取、处理、监测、传播与合理利用。2021 年 7 月,七部委联合发布数字乡村建设指南 1.0,指出数字乡村要围绕着乡村数字经济、智慧绿色乡村、乡村网络文化、乡村数字治理、信息惠民服务等多个业务应用领域建设。乡村大脑应用场景逐步细分,让数字乡村管理更加“精细化”。2022 年 9 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印发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提出了数字乡村标准体系框架,数字乡村建设越来越规范化,乡村大脑发展也越来越标准化。其进一步优化标准规划布局,突出标准有效供给,强化标准应用实施,为标准化建设引领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保障。(三)现实意义1、乡村大脑是全面推动“三农”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手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乡村大脑通过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够加快构建覆盖“省、市、县、乡、村”等不同层级的治理架构,全面实现各类农业信息及相关知识的获取、处理、监测、传播与合理利用,加快传统新农村改造,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科学管理水平,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高效发展,帮助实现农业产业、乡村振兴、富民富强,以及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数字乡村战略的快速健康发展。2、乡村大脑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突破口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转型注重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通过各种大型农业生产机械的应用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实现粮食增产。但是农业机械化到达一定程度后就会遇到粮食增产瓶颈,甚至会因为过度机械化造成土壤环境的破坏,不利于粮食生产的安全。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的完善成熟,各种农业新发展理念推陈出新,乡村大脑成为农业生产转型升级的又一个突破口。通过信息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17化的手段获取农业生产的播种、植保、收割、归仓等各个阶段的生产数据,通过乡村大脑分析应用,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指导。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机械有机结合,发展智慧农业,不仅能够实现对农业生产作业的远程监控指挥,同时可以通过信息化装备获取农业生产数据,进而打开智慧农业的大门。3、乡村大脑是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对农村开展数字治理做出了重要论述指出:“数字化治理对于提升农村地区教育、医疗和文化等领域的数字化水平,推进农村数字治理进程,整合信息资源、消除信息壁垒,提高人民群众的办事便捷度具有重要作用”。借助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5G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乡村大脑为核心,一方面垂直向下构建县/乡镇/村等不同层级的治理架构体系,向上连通省市层级,通过多级联动、协调处置及全流程监督方式,提升了农村地区教育、医疗、文化、经济和产业等领域的数字化水平,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增强乡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助力破解乡村治理难题和痛点。4、乡村大脑是缩小城乡之间“信息鸿沟”的重要途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农村有限的信息获取渠道,导致城乡间信息获取的不对称,而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又进一步拉大了城乡间的贫富差距。乡村大脑可以为城乡之间提供一个专业性的信息获取渠道,农民可以借助平台了解近期的市场动态、最新的生产技术和招聘信息等,因信息的丰富而增加增收的机会;同时它也为城市提供了一个认识农村的窗口,了解农村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重大项目信息、特色产品和生产信息,以及土地租赁、买卖、转让、抵押等相关价格信息等,打破城乡间的信息壁垒,以信息资源流动带动其他要素的流动。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18三、乡村大脑的概念分析(一)乡村大脑的定义与特征1、乡村大脑的定义业内尚未对乡村大脑形成统一定义,学术界也鲜有关于乡村大脑的讨论。有关乡村大脑的理解和认识,汇总如下。表 2 乡村大脑内涵的理解和认识序号内容来源1数字乡村支撑中枢是乡村数据处理及应用的系统基础,包括数据资源治理中心和智能资源服务中心,为各县(市、区)、各部门实现数字乡村相关数据的全面汇聚与融合提供有效支撑,为各类业务应用的敏捷开发、快速部署和迭代升级提供共性业务、技术云服务。支撑中枢建设应遵循集约化原则,避免重复性建设,并保证各类平台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2021 年 8 月,中共江苏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江苏省数字乡村建设指南(试行)2依托省政务云平台基础设施资源,打造江苏省农业农村大数据云平台“苏农云”平台,作为全省农业农村发展“智慧大脑”,涉农数据资源“共享中枢”、行业管理决策“指挥中心”。建设内容主要为“六个 1”,包括农业农村大数据标准规范体系、大数据管理平台、农业农村“时空一张图”、大数据辅助决策分析平台、省级农业农村信息服务门户、大数据应用展示与指挥中心。“苏农云”横向与省政务信息平台互联互通,纵向上接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下联市县农业农村部门平台,形成“应用全打通、业务全融合、资源全调度”的江苏农业农村大数据“一云统揽”新体系。2022 年 1 月,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江苏省“十四五”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3“浙江乡村大脑”是农业农村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能力中心,聚焦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运用数字技术,综合集成算力、数据、算法、模型、智能模块等数字资源,搭建 11153(即:1 仓 1 图 1 码 5 库 3 能力)核心构架,持续迭代完善“浙江乡村大脑”体系构架,加快推进大脑能力中心建设。“一仓”即农业农村数据仓,着力构建农业资源、技术装备、主体人才、产业产品、经济政策、社会事业、市场营销、农村信用、乡村文化、美丽乡村等 10 大数据库,形成全省统一的三农数据资源标准规范,现已归集数据 10.58 亿条。“一图”是三农全域地图,通过对土地、主体等对象的精准落地管理,实现全省农业产业、农村资源等业务信息的空间分布、图形展示、定位查询和统计分析,现已建立 34 张产业地图和乡村地图。“一箱”为数字化工具箱,致力于推进全省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三农数据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为农业农村数2022 年 7 月,省农业农村厅牵头规划设计、的“浙江乡村大脑”(浙江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十大标志性成果和重大成果名单)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19字化改革提供数据资源目录查询、地图服务、数据调用等在线数字化服务,现已建立农业主体等 21 个数据调用接口。“一码”是浙农码,以二维码为载体,通过数字孪生,为全省农业主体、农产品、资源要素、美丽乡村等对象赋码,建立数字化标识,实现码上查询、服务、营销、预警和监管,现已赋码 116.51万次,用码 330.67 万次。4实现“浙江乡村大脑”省市县镇村五级贯通,基本实现乡村服务在线化、乡村治理智能化;归集“三农”数据累计 1.5 亿条,优化绘制“三农”地理信息图层 20 张,“浙农码”赋码用码量累计达 450 万次;对准党政机关整体智治、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法治、数字文化,实施数字化改革“景秀计划”,争取打造全省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依托“浙江乡村大脑”体系架构,全面强化数据采集、更新、归集、共享,统筹推进杭州乡村大脑建设,并做好省市县镇村的五级贯通。按照“三贯通”的要求,做好省级平台、应用的落地承接,加快推进地方应用与“浙江乡村大脑”对接。积极推广“三农统计监测”应用,及时准确掌握“三农”发展动态趋势,全面提高“三农”指导服务能力。2022 年 7 月,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关于印发 2022年杭州市农业农村数字化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5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建设“浙江乡村大脑 2.0 版”,建立乡村地理信息多维立体“一张图”,加快“浙农富裕”“浙农牧”“浙农田”“浙渔安”“浙农险”“浙农优品”“浙农服”“浙农经管”等应用场景建设,推广应用“浙农码”;实施一批乡村数字新基建重大项目,推动城乡同步规划建设千兆光网、5G网络、移动物联网。加强国家和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县建设。2022 年 7 月,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2022 年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结合互联网大脑模型以及生命体大脑特征,对乡村大脑有以下两种理解。基于互联网大脑模型的乡村大脑基于互联网大脑模型的乡村大脑。随着社交网络、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等前沿科技发展,学界提出了互联网大脑模型。基于该模型,可以认为乡村大脑应包括两个重要内涵:第一,统一的数字神经元网络,为人、物、系统建立映射程序单元(数字神经元),它们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连接、组合、交互,实现乡村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互,从而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互联互通。第二,具备云反射弧技术链条,即多种数字神经元按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进行组合,形成云反射弧的技术链条,可以灵活解决不同乡村地区、行业的具体问题和需求,实现乡村治理、农业生产和服务的快速智能反应基于生命体大脑特征的乡村大脑。基于生命体大脑特征的乡村大脑。借鉴对生命体的认知和大脑功能,乡村大脑内涵即是平台型人工智能中枢,将散落在乡村各个角落的数据汇聚起来,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构建通过对乡村进行全域的即时分析、指挥、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20调动管理,实现对乡村的精准分析、整体研判、协同指挥,从而更加智能地对乡村进行管理和服务。乡村大脑的内涵。乡村大脑的内涵。基于以上两种理论基础对乡村大脑的理解,虽然体现在具体的技术架构上会有所差异,但都是以乡村人和物的数据汇聚为基础,平台中枢的智能调度分析为手段,乡村治理和服务的快速智能响应为目标,最终实现乡村有机体的高效协同与运转。因此可以认为,乡村大脑的内涵是:作为数字乡村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物联网、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驱动,基于数据汇聚,搭建乡村人工智能中枢,对乡村各类数据信息进行展示、调度和处理,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全面推进乡村有机体高效协同与运转,实现乡村振兴等发展目标。乡村大脑的具体定义。乡村大脑的具体定义。以物联网、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为驱动,在数据汇聚和调用的基础上,以算力为核心支撑,以共性基础平台的建设、迭代和场景化的创新应用为重点,实现对乡村全局的整体感知、综合展示、及时分析和智能化调度决策,是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数据汇聚调用和算力模型平台。2、乡村大脑的特征(1)整体性:注重全量、全域、全局、全流程数字化乡村大脑实现对“人、事、物、组织”等要素的数字化全覆盖和整体协同,形成乡村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突出以数据为导向的乡村运行与治理。乡村大脑应以乡村全量、全域、全局、全流程的大规模多源异构数据资源汇聚与融合为基础,推动实现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的业务和乡村物联感知终端数据等的共享与交换,打通阻碍跨层级、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协同指挥调度的“孤岛”问题、应用系统互联互通问题、多部门业务流程协同难题。(2)系统性:覆盖感知、认知和执行的全过程乡村大脑具备感知、认知和决策执行的全过程管理能力。乡村大脑以智能化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21的全过程管理能力为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赋能,提供多维度、多层级、多粒度和体系化的乡村智能化应用服务。感知智能方面,通过各类传感器、视频监控、人机交互装置等物联网设备,以及网格员上报、村民参与等方式,形成了乡村大脑感知的神经网络。而且随着技术发展,感知神经网络也在不断拓展,交互功能进一步增强。认知智能方面,将大量结构化和非结构数据相结合,通过算法、模型,利用机器学习自主迭代训练并自动更新,智能分析、预测,快速获得有效的数字乡村决策信息,并对决策执行情况进行监控。执行智能方面,针对态势变化,快速响应,智能规划,通过自动化或人机交互等方式发布执行指令。(3)变革性:以技术融合推动乡村治理和发展模式变革乡村大脑通过对乡村数据的深度采集、汇聚、挖掘,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成乡村运行管理“一张图”、乡村运行指挥“一键调度”等乡村治理相关应用,通过数字化重构乡村发展的逻辑,推动乡村业务协同方式变革,形成扁平化的新型治理结构,进一步驱动政府机构改革和流程再造。(4)自馈性:智能应用赋能乡村大脑自我演进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是乡村大脑自我演进的基础动力,应用的智能化是乡村大脑自我演进的基础资源。新技术会逐步集成到数字乡村各项应用中,使其更智慧、更智能、更高效。同时,数字乡村各项应用也会产生海量的数据。乡村大脑通过分析数据和自我反馈,进一步会推动乡村大脑算法模型的快速迭代、更新、发布和上线,形成新的能力,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进一步贴合乡村未来发展和乡村治理趋势,使乡村大脑具备提供差异化精准服务的能力。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22(二)乡村大脑与城市大脑、数字乡村的关系1、乡村大脑与城市大脑的关系近几年,随着城市数字化建设深入推进,城市大脑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直观来看,城市大脑与乡村大脑二者服务对象不同,这决定了乡村大脑需探索差异化发展模式。但同时随着城乡融合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二者也应坚持一体设计和协同实施。第一,城乡发展不均衡,决定了乡村大脑需要探索差异化的发展模式。我国社会均衡发展受城乡二元结构困扰已久,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城乡公共服务、城乡居民收入、城乡要素配置、城乡产业发展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当前数字乡村和智慧城市发展基础和发展目标不同,乡村大脑需要探索针对性和差异化发展模式。第二,从资源集约角度,二者应协同实施。2022 年 1 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其中提出:坚持统筹协调、城乡融合,强化资源整合、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坚持数字乡村与新型智慧城市一体设计、协同实施,推动城乡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生态相互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用。党的二十大也要求“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随着城乡融合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深入推进,乡村大脑也应坚持与城市大脑协同发展。2、乡村大脑与数字乡村的关系“十三五”时期,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已取得了初步进展,政府有关部门实施的网络扶贫行动为数字乡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网络基础和产业发展基础,形成了以信息技术赋能乡村各个方面、激活农村各项要素的发展思路,体现在乡村信息基础设施短板得到补齐、农村电商快速发展等方面。“十四五”时期,数字乡村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将数字乡村发展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的重要内容,信息通信技术的不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23断创新为乡村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带来了强劲的动能。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已联合启动了数字乡村建设指南 1.0的修订工作。据悉,数字乡村建设指南2.0未来将围绕信息基础设施、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乡村建设治理数字化、乡村公共服务数字化、乡村数字文化、智慧绿色乡村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内容、丰富案例,更好地指导各地建设数字乡村。正如人的有机体需要大脑一样,数字乡村也需要智能中枢对数字乡村的数据、算法、算力、模型、智能模块等数字资源进行调配和智能化管理。因此,乡村大脑是数字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乡村发展的引擎,可以理解为数字乡村的CPU。而数字乡村是乡村大脑部署的基础,正如不同生物的“大脑”以及大脑在不同时段、场景所发挥的功能有所差异,乡村大脑也需要根据数字乡村的发展需要、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进行针对性建设。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24四、乡村大脑的现状分析(一)建设现状乡村大脑是建设数字乡村、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强劲动力。近年来,多地区坚持多层级推进、多领域发展、高目标定位、全方位转换和大力度示范,乡村大脑建设取得较好成效,促进了农业转型、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1、平台数量逐渐增多,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多地省、市、县三级齐抓共管,政、企、研三级共同推进,取得较好成效。据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2021 年面向全社会开展了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征集工作中,一共评选出 205 个有关乡村大脑优秀案例信息,极大促进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加大应用推广的广度和深度。乡村大脑系统既有“千脑一面”的共性,又有定位和业态的特色和差异。从“三农”数字赋能的不同领域来看,正从基础性的农业生产向提升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农业生态等领域大踏步向前拓展,“智慧农业”“乡村治理”“绿色乡村”等农业农村各方面的乡村大脑平台不断增加。从数字农业不同产业环节来看,正从单纯的生产经营领域向智能化的管理、自动化的服务领域拓展,“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业在线执法”“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等监管、服务型平台加速应用推广。从不同细分产业来看,正从当初的农作物种植、水产、畜禽养殖向设施园艺、大田生产等领域扩张,乡村大脑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助力实现产业管理科学化、乡村治理精细化、决策指挥体系化、惠民服务全面化的数字乡村管理服务体系,以数字描绘一幅幅产业繁荣、治理精细、生活幸福的美好乡村画卷。2、试点工作如火如荼,建设标准不断规范自 2017 年开始,农业农村部开始实施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重点扶持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 4 类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2020 年,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25公布了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单(见附件 1),并抓紧对组织开展试点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为乡村大脑的建设形成更多标准化、可参考、可复制的宝贵经验。另一方面,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开展标准化文件研制工作。在乡村大脑的建设中,及时总结和提炼地区产生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和经验,并转化为标准,加速推进基础性通用标准、亟需关键标准的研制与落地,从而推动乡村大脑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乡村建设标准越来越规范,不仅有利于平台建设不同部门异构系统间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有效避免多头投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还可以在统一的标准体系框架下,充分利用国家、行业、地方以及企业开展的信息标准化工作基础,为实现跨区域、跨部门港口业务信息交换和保障各类应用系统互联互通提供统一规范和指导,打破各地“信息孤岛”,增强各地区、各部门、各领域之间的信息融合与数据共享,迎接大数据时代来临。3、运管模式多维经营,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乡村大脑系统建设正从早期的由单纯财政项目资金逐步向“市场投资为主,政府配套奖补”进行转变;在运维管理上,由政府部门管理向第三方公司外包发生转变;在服务定位上,由仅仅服务政府部门单一主体,向服务政府、农民、市民和企业 4 类主体转变,从而解决了乡村大脑平台建设管理上普遍存在的“缺人、缺钱、缺物”等痛点问题,为农业市场主体提供低门槛、便利化的“乡村大脑”服务。此外,平台运行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以离散模式为基础的区域平台运行机制,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社会资本投入为辅的多元化平台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以遵循“谁共享、谁受益”的原则的资源共享管理机制,构建资源共享、高效灵活、持续发展的平台良性运行机制。(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1、内涵边界划分不清晰虽然目前农业农村对数字乡村有总体规划,但乡村大脑技术建设还处于自下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26而上的各地自主探索阶段,尚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统一的、具有分类指导作用的数字乡村规划设计和社会统一制度框架,这为乡村大脑建设带来了诸多困难。一方面整体架构的模糊造成乡村大脑发展方向不明确、重叠,具体发展边界、发展重点有待进一步明确,难以找到实施路径。另一方面内涵边界的不清晰导致乡村大脑建设相关标准缺失,乡村大脑标准缺乏有效供给。因此,农业经营者对乡村大脑技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方面的认识不到位,应用动力不足。2、资源要素整合不全面乡村大脑技术的广泛应用切实推动乡村发展的要素资源尚待进一步优化整合,对数字乡村建设的资源要素支撑不足。具体体现在:一是乡村产业自身带动力不强。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主体极其分散,乡村企业多数为中小微企业,在抗击资金金融压力、产业链抗风险能力和产品销营能力上都不具优势,缺乏作为数字乡村建设主体的相关资源,因而其对乡村大脑建设的内生动力较为有限;二是目前相关的乡村大脑存在“平台多、数据少”的现象,数据采集目录不全、规模不大,农业大数据多、农村大数据少,生产型数据多、加工流通型数据少,封闭数据多、开放数据少;存在“重形象展示、轻数据应用”、数据孤岛、系统割裂等现象,数据的清洗、挖掘、建模、应用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3、专业人才培养不平衡当前,农业数字化技术应用和实践的专业人才仍有较大缺口,具有数字化经验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因此乡村大脑人才支撑不足。首先,虽然目前各地政府都推出了人才引进政策,但引进地区多为城镇地区,数字化人才进村下乡数量少、驻留时间短。其次,目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主体大部分还是农村当地居民,相较于数字化专业人才而言数字素养较低,创新能力不足,对掌握乡村大脑技术专业领域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困难,再加之乡村“空心化”劳动力流失的问题,数字乡村建设劳动力依旧短缺。再次,各地与之配套的村民数字化培训教育资源相对缺乏,村民难以获得专业化系统指导,不能为乡村大脑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才供给。最后,我国数字乡村创新创业环境不足,导致数字化人才的流失与浪费,在数字乡村板块中仍需加强创新创业环境改善的实践和探索。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274、建设模式设计不完善建设模式设计不完善造成了相应财政支持的乏力。与乡村大脑建设相关的财政资金都分散在诸多部门,尚未形成统一归口。乡村大脑平台建设、运营主要依靠各级各类农业项目或财政专项资金,社会资本投入比例不高。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维护”的现象,设备更新、数据采集、光纤通讯等方面的资金缺乏,导致项目质保到期后,难以为继,平台处于失控或瘫痪状态。这使得很多需要合力的建设项目、需要长期资金的项目难有效落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乡村大脑建设进度受限。多数地区在推动乡村大脑过程中,投资、建设和运营缺乏模式创新,顶层设计、流程管控、考核奖惩、运营管理等体系缺乏。(三)发展路径1、完善整体规划,构建多层标准整体规划是描绘乡村大脑发展的蓝图,是数字乡村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1)统筹乡村大脑的规划建设统筹规划乡村大脑的建设,避免因前期规划不足而导致的技术路线选择不当、信息资源分散、信息服务薄弱等问题。加强城乡间的规划关联,结合卫星遥感、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契机,综合性地充分考虑当地人口、地理位置、产业发展等因素。按照“多规合一”的规划设计理念,以应用为主导,以信息服务为主要方式,研究和开发农村信息资源,开展统一技术架构、平台资源分配等架构设计,面向不同业务场景进行数据标准定义、功能架构规划、应用管理和服务架构搭建,从而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数字乡村。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28(2)构建乡村大脑科学评价体系首先,明确乡村大脑建设指标。以各乡村地区设立预期建设目标为评价指标,可以细化为信息基础设施、数据治理体系、乡村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具体指标,通过实际成果与预期目标进行比对,对乡村大脑建设取得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逐步积累经验,再细化到各县域、各乡村,以期探索到统一的评价标准。在实际工作中也要结合国家、省市、各地区的具体实施政策,明确评价重点,进行分层分级评价。其次,构建乡村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推进物联感知、视频感知、群体感知、巡查发现等多源数据实时接入乡村运行生命体征系统,实现对乡村建筑和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三务公开、乡村产业、生态环境等数据全面感知,实时客观地掌握乡村运行整体态势和趋势规律。加强乡村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感知数据的分析应用,搭建指标体系运行平台,制定监测预警阈值和标准,细化设计乡村运行生命体征指标计算模型、监测预警模型、决策分析与持续改进模型。开展常态化监测监控、智能化预测预警,形成乡村运行全域风险画像,支撑科学研判分析,及时发现潜在风险,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后,构建多元评价主体。评价主体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设立的管理部门、监督部门的内部评价,还应该包括第三方的外部评价,通过聘请、组织第三方评估人员,或者数字乡村建设部门与高校设立乡村大脑发展评估机构,深入乡村各地区进行实地调研,也可以在把居民的反馈作为评价的一部分,从居民的角度对当前乡村大脑建设成果进行评价,力求达成对乡村大脑建设科学的评价。2、整合数据资源,挖掘潜在价值推动乡村大脑建设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更智慧、管理更高效、服务更便利,必须整合农业数字资源,实现信息化与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同时建立相关农业采集福利政策,采用奖励机制,促进农业数据的采集。(1)规范农业数据采集与管理在建立健全原始数据采集体系要在巩固和提升现有监测统计渠道的同时,拓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29展物联网、互联网数据采集渠道,并积极提升利用地面观测、传感器、智能终端、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等实时采集农业相关数据的能力,支撑农业精准化生产和销售。同时建立相关农业采集福利政策,采用奖励机制,促进农业数据的采集。(2)加强数据资源整合,打通“数字孤岛”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流通、行业监管等方面的乡村大脑平台建设,推动平台融通、数据互通、信息沟通,实现乡村大脑平台综合集成和共建共享。同时,建立农业大数据标准体系以及构建涉农业大数据开发利用的标准体系,内容应涵盖涉农产品、农业技术、农业资源要素、农产品交易、农村政务等重要方面。加快乡村大脑技术与产业发展的融合。一方面,要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加快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积极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数字化改造,建设“智慧农业”“乡村大脑”等项目。另一方面,要推进乡村数字产业化,尤其是要着重培育本土企业,强化技术创新。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3、拓展应用场景,深化惠农服务乡村大脑建设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突破口,离不开对乡村关键应用场景的营造和升级,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为农业生产、产品流通、社会治理、文化观念等场景赋能,进而形成叠加推动作用,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振兴的全面融合。(1)立足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数字文化建设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多角度、多层面发掘乡村文化资源,更新乡村文化的传播载体,变革乡村特色文化宣传方式,创新乡村文化的内容,有利于焕发乡村居民的精神面貌,营造乡风文明新气象,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增长点。(2)深化信息惠民,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化公共服务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数字技术与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30乡村教育、医疗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创新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提升公共服务的品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3)创新治理模式,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驱动,为乡村提供了更加便捷化、智慧化的治理手段,使得乡村治理数字化成为大势所趋。当前“互联网 党务”、“互联网 村务”、“互联网 社区”等已成为乡村治理的主要形式,从整体上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乡村作为我国治理体系中最基本的单元,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平台,有利于打通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4)探索数字发展,推动生态宜居数字化数字化技术利用生物工程学、生物电子学等处理垃圾、污水、废气、公害等,使资源可持续利用。同时利用数字化手段展现当地城市风采、推荐当地特色旅游项目,并提供吃、游、娱、住、购、行等方面的旅游信息及商旅服务,促进居民与游客享受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绿色的乡村生活。4、培育新型农民,提高人才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是推动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而乡村数字化的过程却面临着数字人才队伍匮乏的困境,对此,要采用多方聚才的方式,培养造就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可创新的专业人才队伍。(1)推动数字知识普及,提高农民数字素养一方面,将要加强对农民的数字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数字素养,培育信息时代新农民,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做好整体规划和组织,建立健全培养体系,加强乡村数字农业农村培训的统筹规划,要把具有高信息素养、高科技水平、强市场经营能力、崇高社会责任感作为培养的目标。同时,灵活应用数字平台,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养方式。充分利用社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31会资源和社会组织,依托电视、广播、数字大屏、宣传栏、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抖音、快手等多个渠道发布培训内容,或者派遣技术水平高的专业人员下乡指导,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对乡村主体进行培训,提升乡村整体业务能力。另一方面,优化课程设置,针对不同的人群,研制不同领域的课程,匹配相应的课程难度,实现培训效果的最大化。(2)创新培养模式,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可以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协同本土企业、职业院校、科研机构三方力量,培育一批本土的数字人才,充实乡村数字人才队伍。然后鼓励各领域的人才投身乡村。通过政策激励企业家、医生、教师、建筑师等各行各业的人才下乡发展;通过情感纽带以及发展乡村事业吸引本地人才返乡工作;通过乡村资源,发展乡村新业态,吸引创业人员下乡兴业。最后为各类人才到农村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让人才愿意留下来。5、多方参与合作,构建运营模式(1)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综合施策、协同治理方略建立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共建运营机制,政府做好指导和监督并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智力支撑,行业协会、涉农企业和事业单位为农民开展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等服务,相关信息技术企业开展具体项目建设,落地实施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应用场景。营造全社会关注、参与乡村大脑建设的浓厚氛围,形成上下联动,实现数字乡村建设项目全面、有序、高效落实。(2)探索建设政府公益性和市场化并举的长效服务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乡村大脑建设服务,通过市场手段获得服务收入,实现互惠共赢和可持续发展。从典型试点起步,探索出一套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并主的乡村大脑建设服务长效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大脑可持续良性发展模式,为中西部乃至全国乡村大脑建设提供借鉴。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32(3)创新推广方式为乡村大脑建设注入新动力通过采用线上推广和线下推广相结合的方式,利用网络直播、社交媒体等多元化的推广手段,让乡村大脑建设的理念深入人心。再通过采取合作推广的方式,通过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社会资源的合作,共同推进乡村大脑建设,为乡村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合作推广中,要确保各方的权益得到保障,公平公正地分享成果,以实现乡村大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33五、乡村大脑技术方案分析(一)总体架构图 2 乡村大脑总体架构乡村大脑技术架构由交互层、应用层、中枢层构成,并且由标准规范体系、信息安全体系、运营服务体系构成乡村大脑支撑体系。各部分内容描述如下。中枢层:中枢层:提供“3 2”能力支撑体系,具体包含一个块数据中心、一个数字乡村云平台、人工智能平台、物联网平台以及数字孪生平台为乡村大脑提供数据存储、计算、分析能力。通过建设“省(自治区)县”两级数字乡村指挥中心,分级实现主要涉农部门之间的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与资源调度,加快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指挥决策体系的建设。服务层:服务层:主题库是对数据的提炼、封装,是业务流与数据流的对接,是数据与应用之间的桥梁。应用层:应用层:囊括实现智慧农业、乡村治理、民生服务、文化旅游、绿色乡村、数字经济等各类场景的智慧应用。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34交互层:交互层:包含移动 APP、PC 端、运行指挥中心、电视屏、乡村喇叭等多种展示方式。标准规范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为乡村大脑提供信息基础设施、中枢层、应用层、交互层的标准规范支撑。信息安全体系:信息安全体系:为乡村大脑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服务能力的自主、安全、可控提供完善的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支撑。运营服务体系:运营服务体系:为乡村大脑提供运营管理和运维管理全方位支撑。(二)块数据中心数据是乡村大脑的核心战略资源,当前快速发展的大数据强调开放共享,但也面临共享难度大、垄断程度高、融合能力差、应用价值低以及安全风险大等一系列制约因素。块数据是具有高度关联性的数据在特定平台上的持续集聚,既是数据集聚的结果,也是数据聚合的过程;既包括点数据、条数据,也包括面数据;既有数据空间的填充、空间数据的重构,也有聚合过程中的组构和组构过程中的聚合,同时还伴随新数据的汇集和原有数据组合后衍生数据的产生。乡村大脑通过全域数据接入、全域数据处理、全域块数据组织、全域块数据治理、全域块数据服务,为数据治理过程和手段全面整合各行业、各领域的数据资源,包括农业数据、农民数据、农村数据等;并对汇聚的数据进行清洗、治理,以地理实体为切入点,按照治理要素、应用场景、管理单元完成数据的融合入块,实现条数据向“块数据”聚合,形成乡村大脑“块数据”,并面向“人居环境监测”“基层社会治理”等业务应用场景,构建主题“块数据”库和专题“块数据”库,提供相关“块数据”服务,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数据体系,实现多部门、“县(区)-乡镇-村-基础网格-建筑物-房屋”多层级业务资源、空间地理信息、遥感影像数据等涉农信息资源共享开发。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35图 3 乡村大脑数据治理逻辑图1、全域数据接入乡村大脑可采集汇聚乡村多源异构数据资源(农业生产经营物流、农村空间地理数据、乡村治理和村民人口、民生等乡村各级各类数据),以及通过数字政府的数据共享交换获取到的其它部门涉农数据资源,未来将进一步涵盖互联网等行业类数据资源。通过 Spark 完成对结构化数据以及非结构化文件的读取、清洗转换、比对、标识、分发,最终存储到数据仓库 Apache Hive,或数据湖 ApacheHudi、Apache Carbondata 上。2、全域数据处理以地理实体唯一标识码为索引,赋予建筑物、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资源的位置信息,并以数据应用为导向承载乡村农业、乡村旅游等行业专题信息,通过规范化处理,提升数据价值密度和质量。3、全域块数据组织乡村大脑深度整合所采集的各类数据,根据数据类型、关联关系完成数据的融合入块;按照人、地、事、物、情、网、组织、信用等属性单元分类,对数据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36组织进行升级,建设完善原始库、资源库、主题库、业务库、要素库、知识库等内容;并通过以地理实体数据为标准的关联封装重构升级,形成基于时空信息的基础块数据库、空间块数据库、业务块数据库,解决乡村信息资源纵强横弱、条块分割问题,打造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的数据整合能力。图 4 乡村大脑块数据图基础块数据库对全域基础块数据库(主要包含人口、法人、房屋、事件等基础数据)的设计和数据落图入块,能实现房屋数据、土地资源、与房屋/土地有关的人、法人企业与地理实体的关联。空间块数据利用从规土委获取的各级电子地图数据以及从网格办获取的区基础网格划分数据,通过块数据中心进行数据切块,实现地图数据坐标转换、数据分块、矢量配图、服务发布、服务注册等工作,建立能够支撑 Web 端和移动端的空间,打造“县(区)乡镇村基础网格建筑物(自然资源)”五级空间块数据库。业务块数据库可实现各类业务数据资源的建设,包含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工作网格等数据。通过对人居环境监测、生态精准保护、乡村教育、乡村智慧应急、基层社会治理等业务场景应用落图入块的空间、管理单元关联融合建库,以及业务资源数据的匹配、质检、转换及加载等处理,支撑数字乡村智慧应用。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374、全域块数据治理乡村大脑可对数据资源全生命周期进行规划设计、过程控制和质量监督。通过规范化的数据治理,实现数据资源的透明、可管、可控,便于厘清数据资产,完善数据标准落地,规范数据处理流程,提升数据质量,保障数据安全使用,促进数据流通与价值提炼。5、全域块数据服务乡村大脑搭建面向政府内部的数据资源共享门户和面向公众及企业的数据资源开放门户。接入到系统中的数据资源可以通过服务接口的方式对外共享,对乡村大脑涉及的住建、应急、农业农村、环保等业务条线提供块数据资源与服务能力支撑,为各业务间数据共享提供查询类、比对类、布控类等服务,赋能具体业务应用向底数清晰、业务协同、预警分析的方向进行智能化提升;同时产生的业务数据又将用于数据模型修订,最终形成块数据 业务应用协同的生态体系,推动乡村大脑数据资源可持续发展。(三)人工智能平台打造可扩展的 AI 计算能力服务平台,将 AI 计算能力分层解耦,使上层应用能够根据业务需要,任意调配算力资源。同时根据新任务、新需求汇聚各地各部门优秀组件,推进公共组件共建共享,丰富应用支撑体系,形成智能组件库,强化技术支持,提升支撑组件的利用率。1、智能识别乡村大脑感知中枢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提供视图解析、声纹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空间信息处理、OCR 识别、人脸识别、视频识别、机器翻译能力,在实现事件的全面感知基础上,进行视图解析、认知计算、知识推理等,提高事件处理效率,提高决策指挥的水平。视图解析、人脸识别、视频识别是利用多算法引擎技术,通过建立多种视频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38图像和人脸 AI 算法,利用智能任务调度技术,实现算法、算力的自动加载和负载均衡,实现对重点区域的视频、车辆、人脸、移动通信设备等多维信息的统一采集及全面感知。乡村大脑内置语音识别工具,可针对系统中的语音文件和前端交互采集实时语音,提供语音识别与人机交互识别服务。2、算力支撑算力支撑结合数字乡村业务特性,同时结合 GIS 地图、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乡村全域可视化,以位置信息作为核心将“人、事、物、地、组织”等基础数据和重点项目、基础农业信息、社会经济等属性相关联,实现业务数据上图展示和时空关联。一方面提供“县(区)乡镇村基础网格建筑物(自然资源)”空间分级展示和各类关联要素数据间的相互跳转能力;另一方面更加直观、高效的将乡村运行指标、乡村生命特征等以可视化形式展示出来,针对重点问题形成决策建议,在应急场景下的资源调度、当地农产品价格预测、影响作物生长的关键要素预警等典型场景构建计算模型,为领导的决策部署提供科学有利的支撑保障。3、模型训练通过数据量的积累,乡村大脑可通过借助各地超算中心等资源,提供数据,进行算法训练,提升对数据预测的准确度、并做出更高效准确的辅助决策。4、知识库引擎建设知识库引擎,根据业务流程设置规则,为乡村大脑的事件主动判别、主动处置提供支撑。5、模型工厂围绕“一切业务模型化、一切模型业务化”的思路,根据数字乡村运行标准构建相应的业务模型体系,开发各类模型资源,实现模型分析与乡村人居环境监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39测、生态精准保护、基层社会治理精准化等的深度融合,通过模型流通,发挥模型价值。6、关联挖掘通过智能的数据识别和整合,根据数据关联、语义关联、算法关联,辅助人工高效的完成数据治理工作,将块数据中心的各类数据,汇总融合成为人、事、地、物、组织、虚拟身份等实体,根据其中的属性联系、时空联系、语义联系、特征联系等,建立庞大的关系库,深度挖掘潜在关联关系。(四)物联网平台构建乡村统一的物联网平台,以统一标准建设物联网感知综合能力,整合已有的物联网管控平台,统一接入并管理视频摄像头、智能灯杆、智能井盖、智能抄表、环境监测等物联感知设备,优化升级千万级物联网设备管理支撑能力,建立一张空、天、地一体化的泛在感知网,提升乡村全域感知能力。1、统一汇聚对于已经建设的物联感知设备,通过块数据中心对接公安、交通、医疗、教育、环保、水务、文旅、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各行业的物联感知应用系统,对于新建的物联感知设备,应加速农业物联网操作系统的推广,可采用智能化、网络化物联设备,实现对乡村物联感知设备的统一汇聚接入。2、统筹管理对物联感知设备进行统一编码管理、基础描述信息管理、设备寿命周期全过程监控管理。3、价值挖掘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实现对物联感知设备的动态监测、实时预警、智能分析,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40赋能相关上层应用,助力物联网相关可视化展现。4、权限管理对平台使用相关方进行权限、后台等方面管理,包括租户管理、项目管理、用户管理、厂商管理等。5、能力开放对物联感知设备数据进行共享开放,为不同应用系统之间在物联感知层面的协同互通提供标准化数据支撑,为乡村大脑提供物联感知设备可视化数据支撑。对一个或多个物联感知设备下发应用所需求的指令,可以选择对象、类型,可以编辑指令名称、指令失效时间、指令内容等。6、实时监测物联设备对被感知目标实时监测,并上传相关数据。7、数据告警物理设备检测到数据异常或者超出正常值范围会触发告警,告警信息上传至物联网平台。8、联动处置当异常情况(例如火灾)触发联动告警时,相关设备(例如智能灭火设施)将立刻启动。(五)数字孪生平台通过对信息的有效组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创新和实践经验,建设一套标准体系、一套数据体系、一个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利用 CIM 技术构建乡村数字孪生体,有力支撑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41上层应用,实现针对乡村各专业领域的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等应用层级的有效协同、精确分析、实时预警预测以及动态的高仿真可视化管理。1、标准体系以“统一标准、统筹实施、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为原则,遵循国家、行业及省市相关标准和技术规程,依托建立的完整数据资源管理规范,保证成果具有足够的开放性,支持各类规划数据融合、共享和应用,形成标准统一、结构合理、开放共享的体系。2、数据体系通过建设数据体系,对矢量数据、影像数据、地理实体数据、地名地址数据、新型测绘产品数据、三维模型数据及其元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实现空间数据的输入、编辑、浏览、查询、统计、分析、表达、输出、维护与分发,为乡村提供统一的地理空间数据支撑,涵盖乡村的各个系统、各个维度。内容包括矢量数据、影像数据、地理实体数据、地名地址数据、三维模型数据及其元数据。(1)矢量数据包含丰富大比例尺矢量数据,如 1:500、1:1000、1:2000 等大比例尺地形图至少覆盖规划区范围,1:5000 或 1:10000 应覆盖项目范围。(2)影像数据提供 0.5 米影像覆盖规划区范围。(3)地理实体数据以地形图为基础,对境界、政区、道路、水系、院落、建筑物、植被等内容进行实体化,并赋予唯一编码,作为与其它行业和专题数据进行关联的基础。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42(4)地名地址数据建立市(地区、自治州、盟)级、县(区、县级市)级、乡(镇、街道)级和行政村(社区)级四级区划单元,实现项目范围精细化地名地址覆盖。(5)新型测绘产品数据包含实景影像、倾斜影像、激光点云数据、室内地图数据、地下空间数据、建筑信息模型数据等。(6)三维模型数据实现项目范围覆盖,包含建筑、道路、植被、交通、设备设施等方面的地标(标志)性及特定区域模型。3、CIM 平台乡村大脑借助 CIM 平台“一库多能、按需组装、定制服务”的优势,支撑乡村不同阶段三维可视化应用的搭建,在乡村重大项目落地的前期,可以从三维可视化角度更加直观地实现建设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等方面的管理,为建设阶段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等管理辅助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借助乡村三维模型,从乡村运营运维角度,实现建筑运营运维、智慧管养等面向 CIM 的智慧应用。乡村大脑借助开放的 CIM 能力,以市场化运营机制拓展构建基于 CIM 技术的民生应用,如智慧康养、智慧旅游等。(1)CIM 数据生产CIM 提供倾斜模型、BIM 模型、手工模型以及激光点云等 CIM 数据生产服务,以实现对村民中心、村民礼堂等重点建筑、现代农业产业园、油茶工坊等乡村产业的精细化表达。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43(2)CIM 数据中心CIM 平台开放数据接入接口,与乡村大脑大数据中心互联互通,通过 CIM 平台的数据接入,管理人员可通过 CIM 的能力查看并管控各类感知终端,对数据进行清洗与融合,构建统一的乡村数据底板,对各类数据进行有序管理,感知数据的积累与乡村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同步增长,将乡村的发展与感知数据的积累结合在一起并形成乡村建设的数字孪生基础数据。(3)CIM 服务中心针对不同应用场景需求,实现各类 CIM 数据服务、功能服务的快速组装、发布、注册与统一管理,提供统一的服务能力支撑。可以根据业务场景提供按需组装服务。以智慧旅游为例,CIM 平台能将乡村实景三维数据库组装和旅游文化地理产品按智慧旅游的需求进行组装,实现名胜古迹、风景名胜区等类型的地理实体数据,和实体影像、三维数据进行包括按范围、按地名地址、用户自定义等方式进行数据组装,定制开发 CIM 数据服务接口,和文化旅游局提供 CIM 数据汇聚与共享交换服务。(4)CIM 应用支撑CIM 可对所有实体对象实现真三维级别的可视化,提供丰富的可视化展示、决策支持及模拟仿真应用,通过二三维地图场景渲染、多角度浏览与飞行漫游、三维标绘、路线规划、量算、多方式查询与统计、可视域分析、淹没分析等空间分析能力,辅助乡村村务、乡村应急日常业务精细管控、应急救援等场景下的决策。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44六、乡村大脑场景应用分析(一)应用领域1、智慧农业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工作。围绕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依托农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智慧农业是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重要载体;依托乡村大脑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和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1)智慧种植乡村大脑通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实现智慧农业生产、智慧管理等方面的目的,可提升种植过程中监测、展示、分析、管理的全面智慧化水平,尤其是农产管理、温室种植管理、农业大棚的集约化管理、病虫害监测管理等方面。农产管理:农产管理:有效的提升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管理模式,规范其农产品生产模式。记录农场相关的人、物、事数据,包括农场基本信息、工作人员信息、种植作物信息、生产资料信息、农事生产活动记录、农情气象信息。温室种植管理:温室种植管理:通过多种传感器及控制系统的集成,形成以温室环境内的温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监测数据为依据,以自动控制设备为依托,以云平台数据为实现标准的管理体系。依托温室内的空气、环境、土壤、温度、湿度的自动化调整,实现温室环境的精准控制,完成温室作物的增产,增质,以及生长周期调节。农业大棚的集约化管理:农业大棚的集约化管理:实现一个 App 管理多个大棚的全设备自主接入,降低维护过程中个别场景空间的独立存在弊端,突破管理过程协同,实现全设备高效对接。依据种植作物及生长周期自动化进行监测及建议,给与针对性的农业指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45导,强化记录能力,在大棚种植过程中,强化数据作用,降低经验主义风险,提升产量。病虫害监测管理:病虫害监测管理: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算法的技术,对农作物常发病虫害的发病特性、历史发病数据,建立病虫害预警模型。当预测到未来某段时间存在发生病虫害的风险时,结合未来的气象情况和过往的打药记录等信息,智能提醒农户打药,结合植保无人机、无人车设备进行精准、高效的植保打药工作。(2)智慧养殖乡村大脑可为农村畜牧水产养殖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撑平台、技术手段以及大数据基础系统支撑,通过构建畜牧养殖管理、养殖过程管理、畜牧大数据应用管理等功能版块,实现针对畜牧养殖、水产养殖、日常经营等多领域的智能管理。畜牧养殖管理:畜牧养殖管理:利用物联网技术把养殖环境中的温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氨气、硫化氢、粉尘等各要素监测控制功能集成于一体,通过 5G 网络上传到监控平台,实现对各要素 24 小时在线的监测控制,同时采用数字、图形和图像等多种方式,实时显示记录并存储监测信息,保障养殖场内的环境处于适宜动物生长的理想状态。养殖过程管理:养殖过程管理:针对养殖过程进行流程化管理,从采购、入场、生长过程监测到屠宰检疫、肉品检疫、冷链管理、检疫票管理、物流体系再到销售终端、综合溯源全流程实现数据的录入和管理,提升农业安全,强化农业信誉。畜牧大数据应用管理:畜牧大数据应用管理:针对畜养区的全数据监测,实现畜牧养殖数据的全局可视化展现,满足对外展示和对内应用需求。通过对环境数据、投入品数据、养殖数据、屠宰加工数据、市场消费数据、市场价格数据乃至粪污处理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及检测,实现数据的全局可控、可管、可应用,同时为农产品溯源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3)智慧农业产业园乡村大脑着力打通业务数据流,统一接口规范,构建数据共享,助力农业产业园形成功能完整、覆盖全面、兼具实效性与前瞻性的数字化管理与技术架构体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46系。智慧农业产业园充分应用智慧农业的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实现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精准感知、灾变预警等智能化管理。以数据指导产业生产,有效解决人工种植经验导致的效率低,资源浪费的情况,实现了生产的提质增效、降本增产。(4)农业大数据乡村大脑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农业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融合互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支撑三农大数据平台高效运转。三农大数据平台旨在实现“三农”数据准确化、完整化、治理化,克服信息孤岛短板,打通农田的土壤墒情数据、农村土地权属数据、农村六产业数据、农村相对贫困户数据、农民征信数据、农村科技能手以及乡贤数据等等。通过优化资本、技术、劳动、土地等配置状况,围绕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三率,梳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链,立足产业链、整合数据链、连接创新链、激活资金链、培育人才链,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有效提升各级政府三农管理能力,并以可视化展示三农数据全景,将数据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优势。乡村大脑为数字营销管理功能提供支持,实现农产品销售过程的多渠道连接、全平台发布、一部手机全网直播、一次上架、多渠道销售的助销过程整合体系,降低销售过程中的操作繁琐性,实现农业销售从生产到销售的一步过渡,助力农业经营。(5)农产品溯源乡村大脑支撑农产品溯源系统在生产环境、生产过程、流通营销、质量安全等环节,推进数字技术装备的系统集成与综合运营,发挥数字技术综合效能。通过数字化农产品防伪溯源技术以及“一物一码”的应用方式,将数据上传至乡村大脑中,对农产品土地确权、种子分配、种植、生产、加工、仓储、物流、渠道和销售的所有过程,以及畜牧产品从妊娠到生产、入场、育肥、投料、防疫、屠宰、销售包括二次加工的全流程,进行有效的监管,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餐桌整个产业链的透明化全流程防伪溯源及管控,助力政府部门对食品安全的高效监管,企业绿色安全品牌的打造,消费者食品购买的放心。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472、乡村治理乡村治理是通过对村镇布局、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生产,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环境状况的改善。乡村大脑通过乡村大脑数据交换共享平台统一汇聚人、事、地、物、情、组织等乡村社会治理数据,以统一地址和块数据治数理念构建“底数清、情况明”的乡村治理块数据智能底板,全方位整合基层治理的资源和力量,利用乡村大脑的服务能力打造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构建智能监管应用场景、应急指挥调度体系,为“平安乡村”建设注入数智力量,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健全社会治理体系。(1)乡村政务乡村大脑在政府服务网、政务服务 APP 的基础上对接各村镇行政服务中心,基于人脸识别技术进行身份验证,基于电子签名、电子签章技术实现电子申请表单的填写,并输出电子证书(证明)实现无纸化办公不见面办理;基于大数据学习智能判别,实现业务智能辅助审核,帮助业务快速办理,进一步深化“互联网 政务服务”,实现高龄补贴、残疾证、不动产登记、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工商营业执照、婚姻登记等 10 多项高频次事项的一网通办。以不动产登记为例,乡村大脑基于数据分析智能生成不动产登记事项清单,将涉及农村群众、企业办理不动产的高频办事业务和查询服务、业务咨询,入驻至政务服务网办事专区,同时打通与税务、住建房屋交易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实现不动产登记业务的“一网办理、一事联办”。建立一体化的宅基地基础数据库,实现宅基地调查、规划、审批、监管等业务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对宅基地建房资格、建房需求、建房用地指标统一管理。(2)乡村村务“乡村大脑”以业务系统平台为底座,实行标准化管理。规范的业务工作流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48程,让村委会工作人员在电脑前进入“乡村大脑”就可高效地完成合同管理、资产台账等关乎村民的业务。“乡村大脑”的业务块(智能预警信息库)也为需要“防患于未然”的事务提供智能分析和预警能力,支持通过对业务数据进行智能分析,筛查出疑似问题信息,并投放到智能预警库中,管理者可对预警信息开展调查或下派到村。(3)乡村财务“乡村大脑”运用信息管理及信息安全技术,实现数字化台账、票据等财务数据、财务信息的管理,在减少财务信息丢失、避免财务信息泄露的同时,可以极大程度地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工作,避免信息不完善、审核不到位甚至挪用等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同时,打通与乡村现有银行系统的数据联通对接,实现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使用的全面监管、堵塞漏洞、严防风险,也为后续更好的进行智慧金融支农奠定基础,为农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提供更加先进、可靠的金融服务。(4)智慧党建二十大报告提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助力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乡村大脑通过块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把现实中的党组织体系映射到智慧空间,帮助党组织建设“横向到支部,纵向到党员”,实现党建工作一网统管。乡村大脑利用块数据将党员流动情况、人口属性、工作单位、个人特长等多维信息相关联,通过为乡村人员添加标签和规则设定,能精准识别农村老体弱党员、流动党员等特殊党员,自动生成村党支部线下走访任务,解决特殊党员难以参加党组织生活的难题;同时将党员特长和群众需求智能匹配,将群众需求精准推送给有服务能力和动力的党员干部,便于村党支部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重点关怀群众提供精准服务,构建面向细分对象的个性化、主动化和人性化的党建工作。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49(5)基层综合治理乡村大脑助力乡村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形成“横纵联动”基层综合治理体系。一是纵向实现“镇 村 网格员”上下三级贯通,支撑基层治理工作。乡村大脑内置智能划分网格工具,将乡村划分多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综合巡查员和移动工作终端,同时把农村人口、房屋、法人、隐患事件等全部纳入网格管理,通过块数据把社会治理的数据资源下沉,让每个网格员都能掌握自己网格里的基本情况和下沉力量,每一件事都能关联到对应的责任人,并分级分类实时推送给相关职能部门和村党支部,建立起镇、村、网格员“三级”智慧网格管理指挥体系。二是横向实现应急、卫计、公安、消防、城管等职能部门业务协同。乡村大脑通过“数据 编码”源头入块模式,让业务部门首先能具备全镇唯一、统一的地址或实体编码,做到区域内业务管理对象的“底数清”;然后通过“数据 业务”协同治理,按照业务流程和管理对象将不同部分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将块数据深入“突发事件智慧调度、智慧精防、家事情感纠纷智慧调处、智慧网格”等社会治理精细化应用系统,利用块数据驱动跨部门业务的协同工作。(6)应急管理乡村大脑将物联网、云计算、块数据等信息技术用于乡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和提升乡村应急指挥能力方面,实现灾情有效预防、应急事件迅速解决、应急资源高效利用,最大程度保证乡村居民人身和财产安全。首先,乡村大脑利用地理实体技术和块数据治数理念,在风险普查数据的基础上,以承灾体作为地理实体进行管理并赋以唯一标识为索引,关联叠加相关部门丰富业务数据,构建“立体化”综合应急智能底板,建立“块”索引和“块”模型,形成应急数据关系图谱,为应急预防、预警分析、灾情研判分析等多场景提供快速拉取全量关系数据、数据智能分析服务能力支撑。其次,乡村大脑内置应急物资预警模型能对各类应急资源进行统筹管理,同时结合物联网感知设备和灾情预警模型对灾情进行风险管理,并且建立了面向各类事故灾害的辅助决策知识模型,采用系统自动生产、人工干预等方式,可以分析各类事故灾害发生特点、演化特征、救援难点等内容,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50从而提出风险防护、应急处置等决策建议,且事后会根据处置记录完善推演模型,为高效化、专业化救援提供支撑。最后,乡村大脑基于 GIS 地图实现车辆、终端设备、监控视频、人力情况的位置定位、状态追踪和调度操作,从而满足各类应急资源的可视化精准调度与指挥。(7)安全服务乡村大脑以块数据纽带为“连接器”、以块智能引擎为“发动机”,整合智慧网格、雪亮工程等平台,整合监控视频“天眼”、网格员移动“网眼”和志愿者队伍“众眼”,形成“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一方面,乡村大脑通过对接雪亮工程获取耕地、鱼塘、茶厂等室内外生产基地视频监控影像,进行人脸检测分析,对村霸侵占财产、偷窃盗窃等犯罪事件进行动态预警,切实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乡村大脑通过对接智慧网格定期追踪重点关注人群,结合前端感知数据,运用深度学习、人脸识别、车辆识别等智能算法对视频数据进行实时动态地视频比对和动态分析,实现对可疑人员入侵、可疑行为等重点事件进行事前预测、事中监管和事后分析,对重点人员进行定向帮扶和精准管控。再一方面,乡村大脑基于视频平台以及 AI 智能算法技术,能自动监测水库、池塘、河岸、码头等涉水区域,对靠近深水水域的人群进行自动告警,保障乡村安全出行。3、民生服务乡村大脑打通政府和百姓、企业间的沟通渠道,快速提高政府部门间的沟通效率,更精准地服务好企业、个人与民生服务,让更多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围绕数字化转型,统筹推进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数字金融等模块,强化数字乡村服务体系,推进城乡融合,促进乡村服务发展。(1)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是为了解决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均衡问题,带动乡村教育发展。乡村大脑能为教师提供更便捷、高效与安全的线上教学服务,并且对线上教学过程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51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及时分析,从而辅助教师更好地进行线上教学。拓宽智慧教育应用,打造低成本、高效的数字化教育培训服务平台,全面整合教学、管理相关数据,提供可视化看板和分析决策平台。远程教育主要包括乡村学校信息化、乡村远程教育、乡村教师信息技能提升等内容,通过将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推动乡村学校网络覆盖、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与乡村对接,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乡村学校信息化基础建设包含乡村基础信息化基础通信网络建设,提升农村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速率,为乡村学校配备多媒体教育教学设备,满足远程教育等信息化教学需求,并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数字校园,实现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生活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乡村远程教育充分协调城市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远程将城市地区优质教育教学课程资源,以视频点播、网络直播等多种方式输送到农村地区学校及师生个人终端,帮助乡村学校开足开好开齐课程。建立完善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整合联通各渠道教育资源公共服务资源,并与其他平台教育资源进行交换共享,整合城市学校、培训机构等社会力量,为农村师生提供海量、精品、个性化的在线课程。乡村教师信息技能提升通过示范、培训等手段提升乡村教师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可推动城市优秀教师与乡村教师通过网络研修、集体备课、研课交流定向帮扶提升,也可引导乡村教师主动利用网络学习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等线上资源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远程医疗通过构建乡村大脑区域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融合各医疗卫生健康机构信息系统,实现“惠民、惠医、惠政”目标。通过构建“互联网 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的就医提供便捷服务,为政府的实时监管、决策服务提供信息化支撑。区域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以区域居民全程健康为核心,通过数据标准规范、数据治理、数据共享、大数据决策、智能分析模型等大数据核心能力,为卫健疾控部门、医疗机构、居民提供大数据服务,构建区域大健康监管服务体系。管理统筹层面建立以数据中心为业务贯通枢纽,实现跨业务系统数据融合,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52有效整合医疗运营各类信息资源,实现医疗各运营领域的全方位监测。整合公安、消防、医疗等领域信息资源,通过多样化分析手段,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卫生安全态势监测,提升综合疾病防控能力,切实提升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效力。业务实现层面以数据采集为手段建立公共数据采集服务平台,对医院、学校、疾控、村镇集市、中心等重点防控区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实时监测。基于网格对重点区域的人员、物资、网格员等信息进行联动,对重点区域实时态势进行综合监测,对接地理信息系统和疾控、医疗、消防、应急等多部门现有业务系统,对重点人员的数量、流向、地域分布、流入流出方式、运行轨迹等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研判。(3)智慧康养以乡村大脑智慧健康系统为抓手,拟对区域医院(含县域医共体分院)所建设的各类业务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形成全域全量医疗和卫健数据扩容的数据中心,从而实现数据“统一处理、统一存储、统一分析、统一应用”,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大数据服务。结合“互联网医疗 健康管理”新兴康养模式,强化农村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提升,将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传统医疗健康服务深度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医疗健康服务业态。通过开发新的医疗健康应用、创新医疗健康服务模式,解决区域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乡村地区带来优质医疗资源,提升乡村医疗服务的普惠性和通达性。运用基础信息通信网络、信息化医疗设备等,打通跨区域多级医疗机构的信息流通渠道,为实现远程医疗、分级诊疗等“互联网 健康管理”模式提供基础保障。有条件的城市地区医疗机构可利用远程通信技术,为乡村居民提供远程专家会诊、辅助开药等医事服务,对基层医生提供远程指导与教学等服务。(4)数字素养乡村大脑是乡村的智能操作系统,是乡村发展的智慧基础设施,是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科技支撑,是引领相关村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通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53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提升乡村基层干部和村民对数字政府、智慧城市、数字安全的全面认知,深化乡村基层干部和村民对手机应用、数字内容创建等方面的接受能力,使手机成为“新农具”。乡村数字素养提升通过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农村居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设备与软件操作、沟通与协作、数字内容创建、数字安全等数字能力。面向高素质农业劳动者、农业专业技术服务人员、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带头人等主体,通过课堂教学、现场教学、线上学习等相结合的方式,提供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人员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训、农业政策法规培训等。面向农村居民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社会组织,开设互联网和数字信息科技基础课程,为农村居民提供学习机会。利用电视、广播、数字大屏、宣传栏、“乡村大喇叭”等渠道,发布培训课程。面向基层干部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教育平台,面向基层干部提供数字乡村业务知识和数字技能培训,使其具备利用信息化手段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4、文化旅游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乡村是文旅融合的前沿阵地,而文旅融合也是促进乡村经济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抓手。(1)智慧文旅利用乡村大脑,实现乡村文旅智慧管理、服务、体验和营销,促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文旅管理:文旅管理:采用全网络的架构,对景区村庄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地理事物、自然资源、游客行为、人员轨迹等进行全面、自动、及时的感知。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客流统计、消费分析、消费预测、流量预警、客源拓展、决策支撑等。搭建综合管理平台,提供动态可视的安全管理、智慧调度、应急预案、安全监控、中央大屏、客流控制、LED 发布等功能。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54文旅服务:文旅服务:线上提供移动互联的游客服务,包括电子票务、电子支付、导游导览、预约预定、游玩推荐、行程助手、智能客服、游戏互动等。线下可选择部署智慧导览屏、智慧标识牌、智慧交通引导屏、智慧步道、智慧驿站等智能基础设施,为游客提供便捷服务。文旅体验:文旅体验:深度挖掘乡村优秀文化资源(如民俗文化、手工技艺、古建遗存等),结合 VR、AR、全息投影、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数字化展示和体验,让乡村文化“活”起来。文旅营销:文旅营销:依托 OTA、直播等平台加强互联网营销,实现乡村文旅产品、乡村文创产品、特色农副产品等线上销售,支持优惠券、限时购、拼组团、积分等多种营销手段。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加强乡村文旅宣传,打造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提升乡村文旅吸引力。文旅转型升级:文旅转型升级:数字赋能乡村文旅行业的经营分析及服务质量提升,以星级评定为主要切入口,以“数字化 运营”的创新模式,构建乡村文旅行业特色应用场景,通过乡村大脑的“数据评价模型星级评定评定后整改及经营建议数字化平台提供整改服务支持数字化转型提档升级星级评定”的闭环式运营,从而推进乡村文旅行业的食品安全、生产安全、消防安全的有效落地;与乡村文旅经营者、游客进行有效的互动,提升乡村文旅经营主体的整体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乡村文旅品牌形象。(2)乡村文化利用乡村大脑,加强乡村数字文化平台建设,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乡村文化保存、服务和传播,助力乡村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保存:文化保存:加快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通过数字化采集并借助图像、视频、动画、影视等数字媒体形式,将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形态进行保存,有效记录和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服务:文化服务:搭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加快实现乡村文化资源网上配送、场地网上预订、活动网上预约等功能。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群体文化需求,统筹做好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传播:文化传播: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借助互联网加强主流思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55想和文艺创作在乡村的传播。通过用户画像和智能推荐技术,不断提升文化传播效率和精准度。5、绿色乡村(1)生态环保乡村大脑基于 GIS 三维可视化技术透视地下空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土壤岩性、物性,地质构造特征、地下水流场、水动力模型、污染因子迁移特征,构建土壤分层模型、地质构造模型、含水层水文模型、耕地生态模型、监测指标属性模型等。一方面能通过污染溯源、污染羽三维可视化模拟、污染运移模拟、污染状况评价,精准定位地下污染区域,加强土壤和水环境污染源头防控,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另一方面借助土壤采样管理和土地质量进行指标分析,实现耕地生态管护。同时乡村大脑搭载了国产研发的大屏可视化产品,两周即可迅速搭建出具有专业水准的大屏可视化系统,能汇聚乡村山、水、林、田、茶等自然资源数据和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数据,形成关联融合的乡村生态环保一张图,实现生态文明数据汇聚动态化,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可视化,生态文明指标考核评估精准化,生态文明改革进展跟踪精细化。(2)绿色生活乡村大脑对接城市管理部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运维单位等获取污水运维系统数据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数据,借助物联网、卫星遥感数据、无人机、高清视频监控等技术,为智慧人居综合数字化平台提供“人空间产业”的环境数据,服务乡村人居生态空间智能化管控。建设土壤耕地数据与监控体系、农业气象数据、监控与预警体系、乡村农业水利与地下水数据、监控与预警体系。一方面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智能预警,开展过程管控、水质监控和设施运营状态评估,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数字化运维监管水平;另一方面对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回收、处理等全过程进行监测分析,实时监测垃圾清运数量,提高处理收运效率。打造智能公厕,线上监测、线下投用,贯彻推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56动乡村厕所革命,让公厕智慧化、科技化、规范化。对于户厕,无公害厕所改造,下有化粪池、上有冲水系统,结合“厕所改造补贴”线上流程办理,方便到家。6、数字经济(1)数字乡村基础设施乡村数字经济的重点是,通过乡村新基建的发展来缩小数字鸿沟,比如对乡村信息基础网络设施进行改造升级(4G 增强、5G 布设),推动农村千兆光网、5G 网络、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同时也要加强农村大数据等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技术向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治理、服务等全面渗透,加强乡村数字化治理能力建设,实现乡村集体资产数字化管理,实现公共服务、公共事物处理以及公共安全的数字化;提升乡村宽带网络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加工和农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进一步提升农村通信网络质量和覆盖水平。(2)乡村数字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他们的数字技术知识水平,打造一支现代化农业建设队伍。通过与高校等科研单位合作,培育一批具有数据挖掘、分析、整合和管理知识的数字人才,为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建立人才信息库,整合乡村各项系统数据,构建乡村人才信息网,实现对人才档案的线上建立。对外来人才记录,对输出的人才保持联系,利用政策、机制、机会等吸引人才下乡创业,带领农民兴业致富。结合农村创业培训指导活动,通过平台记录、跟踪人才培养和就业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推荐人才到合适的岗位。(3)数字乡村产业全链条乡村产业向数字化发展,生产智能化、作业精准化、管理数字化、服务网络化,农业耕、种、管、收数字化,发展农产品电商和智慧物流,网络销售,智慧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57仓储物流;进行乡村数字化实体建设,培育亲农惠农乡村新业态、新模式;在生产加工环节打造数字农田、数字牧场、数字果园、数字加工车间,推动农产品优质优产;在仓储物流环节打造绿色智慧冷链物流基地,推动农产品高质快速通达;在市场营销环节打造“线上 线下”双节点联动,实现农产品优品优价,打通“产业数字化 消费数字化”完整链路。(4)数字赋能乡村金融乡村金融具有一般金融业务的共性特征,但又有特殊的个性金融需求,发展数字乡村金融必须根据金融的一般规律。同时重点考虑乡村经济的个性特征,并综合应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最新一代技术,构建新型的乡村金融运行模式和管理体制机制。数字乡村金融根据现行乡村经济的特点,探索其发展规律,精准识别乡村振兴的成长型对象。通过技术手段强化风险管理,有效降低经营管理财务的成本;通过开发多样化、专业化、系列化产品,不断加大乡村金融业务拓展面,以大力推广数字乡村金融为切口;通过业务流程优化、模式创新、产品开发、管理提升等手段,为乡村振兴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保证各项乡村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二)呈现形式1、数字驾驶舱结合数字乡村业务特性,同时结合 GIS 地图、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乡村全域可视化,以位置信息作为核心将“人、事、物、地、组织”等基础数据和关联重点项目、基础农业信息、社会经济等属性相关联,实现业务数据上图展示和时空关联,一方面提供“县(区)乡镇村基础网格建筑物(自然资源)”空间分级展示和各类关联要素数据间的相互跳转能力;另一方面更加直观、高效的将乡村运行指标、乡村生命特征等以可视化形式展示出来,为领导的决策部署提供科学有利的支撑保障。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582、多维可视化分析乡村大脑内置可视化开发支撑平台,提供界面优美、体验良好的交互设计,可实现零开发 5 分钟搭建数据可视化页面,并可通过进一步完善逐步打造为功能强大的数据 BI 分析系统。通过数据分析,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实现预测、预警、预案功能,辅助乡村稳定运行。3、空间关联查询乡村大脑基于全域块数据提供空间关联信息查询和关联要素数据跳转能力,可以基于人、房、事件基础信息定位到建筑物、土地等空间信息,从而查看关联的人、房、企、事详细信息,有效提升管理体验感。4、数字乡村指数乡村大脑从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乡村治理数字化、乡村生活数字化和乡村经济数字化四个维度对乡村的专项指标进行展示,映射乡村活力。5、乡村生命体征天地空一体化农业观测网络通过低空无人机遥感、视频、农业设备监测点、以及覆盖城乡的生活污水、垃圾分类等组成触达乡村角角落落的“神经末梢”。乡村大脑汇聚“神经网络”采集的动态数据与各业务部门数据,经过模型和算法生成乡村生命体征一张图,实现全面态势感知、趋势研判和监测预警,助推精细化治理。6、多屏共享交互面向用户的触点,包括移动端、PC 端、显示大屏、电视屏、乡村喇叭等多种触达方式。由于移动端的便利性,可将数字乡村涉及的生产、政务、村务、民生等各类应用不断迭代更新至移动端 APP。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59七、乡村大脑的建议建立乡村大脑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本调研报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这些建议可以帮助乡村大脑的建立,推动乡村地区实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生态平衡,让乡村成为更加宜居宜业的地方。1、加强应用场景创新。建议各乡村在省市县统筹规划下,立足自身需求,紧紧围绕原乡人、返乡人、新乡人等需求,谋划急需急用场景,加强乡村大脑应用创新。有条件区域先行先试后,已有成功应用和经验可对外输出与推广。有条件的省市县可以推出特色场景创新“赛马”奖励机制,进一步推动和激发基层应用创新的积极性。2、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乡村大脑领域的深度应用,积极鼓励各地通过产学研结合等方式,进行乡村大脑相关技术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不断提升乡村大脑的智慧化水平。3、落实数据安全保障。切实重视乡村大脑运维工作,加强网络安全全流程管理和数据安全防护,全面防范数据泄露,有效保障乡村大脑运行安全。4、探索大脑运营机制。打破“重建设、轻运营”的思维定势,引入专业团队加强乡村大脑运营,实现由应用驱动的大脑迭代升级机制,充分持续发挥乡村大脑效能。5、提高农业人才素质。为避免乡村大脑建起无人用的现状,就需要提高农民数字化素质。一方面,将要加强对农民的数字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数字素养。同时,灵活应用数字平台,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养方式。最终培养造就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可创新的专业人才队伍。6、制定乡村大脑标准。加快研制乡村大脑建设标准,针对乡村规划、乡村经营、乡村环境、乡村服务、乡村治理、数据管理、安全管理、研判分析等方面的内容,统一基础功能模块,统一基础数据要求,统一运行管理要求,为全国各地乡村大脑建设提供指引,做好顶层设计,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60参考文献1 钱静斐,陈秧分.典型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建设对我国农业“新基建”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3):174-180.2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Z.2019-05.3 四部门印发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J.中国建设信息化,2022(17):5.4 师超,邵曦雯.论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新机遇J.黑龙江粮食,2022(06):59-61.5 中央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印发 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 J.农业工程技术,2020,40(21):6-7.6 刘 文,张 红 卫.城 市 大 脑 发 展 白 皮 书(2022)解 读 J.信 息 技 术 与 标 准化,2022(03):7-12.7 十部门印发 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 年)J.农村新技术,2022(03):41.8 牛立亭.李道亮:从全球视角看我国数字农业发展J.中国农资,2022(24):13.9 李玺.为乡村装上“智慧大脑”N.遵义日报,2023-02-04(002).10唐义军,仓晶晶,朱芙蓉,朱浩.盐城市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J.农业与技术,2020,40(04):54-56.11伍娟.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治理新体系建构路径研究J.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13(04):73-79.12路馨丹,胡春霞,韩维娜.“十四五”时期 我国数字乡村发展趋势、问题及建议J.通信世界,2022(22):20-23.13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启动联合制订 数字乡村建设指南 2.0(附指南 1.0 解读)J.农业工程技术,2022,42(33):6-7.14胡莹.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数字鸿沟审视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2(04):60-69.15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 2022 年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N.浙江日报,2022-05-17(005).16 杜 青 峰,刘 锋,任 伟 阳.城 市 大 脑 的 定 义 与 理 论 基 础 J.中 国 建 设 信 息化,2022(04):36-38.17 刘 锋.世 界 数 字 大 脑构 建 人 类 协 同 发 展 智 能 平 台 J.中 国 建 设 信 息化,2021(22):54-57.18数字乡村建设指南 1.019浙江省人民办公厅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江办发20224 号)202020 年 1 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212021 年 1 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222021 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报告232022 年 1 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4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61附件 1 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单附表 1 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单省份县(市、区)省份县(市、区)省份县(市、区)省份县(市、区)北京市房山区、平谷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武汉市江夏区、鄂郭州市华容区、襄阳市宜城市天津市西青区、津南区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花垣县、邵阳市大祥区、永州市双牌县、湘潭市韶山市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沧州市肃宁县、邢台市南和区、辛集市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市、阳江市阳西县、茂名市高州市山西省临汾市隰县、临汾市洪洞县、大同市云州区、晋城市、高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横县、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百色市平果市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兴安盟扎赉特旗海南省琼海市、澄迈县、昌江黎族自治县、三亚市海棠区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朝阳市凌源市、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营口市老边区重庆市垫江县、大足区、渝北区、荣昌区、巴南区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吉林市龙潭区、延边州和龙市、辽源市东辽县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成都市大邑县、宜宾市兴文县、泸州市纳溪区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县、绥化市望奎县、齐齐哈尔市依安县、牡丹江市西安区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毕节市黔西县、毕节市金沙县、遵义市余庆县上海市浦东新区、奉贤区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江苏省徐州市丰县、苏州市张家港市、南京市浦口区、连云港市东海县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拉萨市曲水县、山南市乃东区、日喀则市白朗县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嘉兴市平湖市、宁波市慈溪市、杭州市临安区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杨凌示范区杨陵区、商洛市柞水县、汉中市佛坪县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宿州市砀山县、黄山市歙县、六安市金寨县甘肃省酒泉市玉门市、张掖市高台县、兰州市皋兰县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南平市武夷山市、三明市大田县、龙岩市上杭县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西宁市湟源县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62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南昌市进贤县、吉安市并冈山市、上饶市玉山县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石嘴山市平罗县、吴忠市利通区、银川市西夏区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泰安市肥城市、滨州市惠民县、烟台市海阳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鹤壁市淇滨区、南阳市西峡县、漯河市临颍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师阿拉尔市十一团、第八师石河子市一五团、十师北屯市一八八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四十一团(资料来源: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务院扶贫办)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63附件 2 乡村大脑典型案例1、智慧农业(1)阳西数字农业监管平台附图 1 阳西数字农业监管平台背景:背景:为扎实推进阳西数字农业发展,阳西县政府积极部署数字农业示范县建设,发布阳西县数字农业发展规划(2020-2024 年)和阳西县数字农业行动计划(2020-2022 年)。做法:做法:阳西数字农业监管平台建成物联网监控系统、水产养殖生产管理平台、山地轨道运输系统、地空协作智能植保系统、荔园数字农业服务平台、产业园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数字农业云店平台、农产品区块链溯源系统、生蚝产业园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荔枝和生蚝流通大数据平台、产业园 VR 全景漫游、VR 捕生蚝和摘荔枝、VR 优品超市、VR 数字农业博览馆、数字农民大课堂、数字农业展馆等,有效解决传统农业产业园管理由于农业数据分散,缺乏统一标准,采集机制不完善,纸质/电子表格逐级上报,效率低且无法实时更新等问题。监管平台通过物联网终端实时采集气象、土壤、水质、虫害等关键数据,运用优质单品生产模型下发指令,联动水肥机、增氧机等装备开展农事作业,帮助农企农户降低生产风险和成本,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成效:成效:阳西数字农业监管平台依托联通端、网、云、数基础能力,从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研发、销售全链条数字化升级,为农业全产业链、一二三产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64业融合、政府监管提供创新应用服务,为全国数字农业发展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阳西好经验。分析:分析:阳西数字农业监管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采集汇聚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处理和分析。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实时掌握生产环境的情况,进行病虫害预测和打药适宜性评价,精准为荔枝等农作物种植施肥除害提供科学依据;实时监测水质,方便农户根据水质情况及时调整生蚝等海产的养殖方式,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决策和精准化种植,降低大量的人工成本和用药成本。同时,利用区块链技术溯源数据保障农作物生产流程更加规范,利用 VR 技术多样展示数据进行科普和宣传,真正实现高科技手段赋能当地农业发展。(2)宁波市乡村大脑附图 2 宁波数字乡村大脑背景:背景:“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要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农业农村现代化摆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法:做法:按照“整体智治、多跨协同、综合集成”的方法路径,聚焦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基于数字乡村“大脑 应用”总体框架要求,构建数字乡村大脑能力(包括数据仓、农业农村一张图、数据智能化服务),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65为上层应用提供基础能力支撑,全面提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领域能力,数字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成效:成效:数据归集与数据库结合,实现对乡村实时和近实时的感知,把农业资源、市场营销、产业产品、技术装备、美丽乡村、主体人才、社会事业、涉农政策等核心资源要素数字化,构建乡村数字孪生体,形成具备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和战略目标管理能力。分析:分析:宁波数字乡村大脑利用卫星遥感、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综合集成数据、规则、算法、模型、知识、工具等大脑要素矩阵,通过强化政府端与市场端、生产端与消费端、服务端与治理端的链接,构建农业农村业务全闭环、主体全上线、地图全覆盖、数据全贯通、服务全集成的“脑级应用 领域应用”体系,全面提升“大脑”监测分析、预测预警、战略目标管理能力。2、乡村治理(1)长江村数字党建附图 3 数字长江整体架构图背景:背景:“数智长江”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江苏省张家港市长江村,长江村村委将重点放在数字化“党建 治理 服务”,以党员为核心,依托 3D 建模实现全村网格化精细治理与服务,结合村内的医疗、养老、防汛、企业发展等特色,构建“数智长江一张图”的信息化体系,实现一图感知全村,一机高效指挥,一键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66处理问题,开启长江村信息化转型新篇章。做法:做法:智慧化升级反哺乡村治理,以经济发展带动村级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完善互联互动、共建共享的治理体系,探索构建数智长江治理平台,有效发挥“大数据 网格化 铁脚板”治理优势,实现村情信息实时互通,群众诉求即时响应。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将红色基因融入基层治理,形成党组织领导,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三治”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阵地为媒,依托党代表工作室、书记工作室、郁金香党建文化阵地、长江村家风馆,靠前服务群众需求,建立一站式纠纷化解平台,以群众表情作为工作导向,形成党组织端菜,群众点菜的良好氛围。成效:成效:不断创新治理机制、完善治理模式、优化治理格局,探索出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样板,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分析:分析:长江村通过建立数字党建平台,将党建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实现了信息共享和党员管理的数字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信息的准确性。乡村大脑利用块数据将党员流动情况、人口属性、工作单位、个人特长等多维信息相关联,通过为乡村人员添加标签和规则设定,能精准识别农村老体弱党员、流动党员等特殊党员,自动生成村党支部线下走访任务,解决特殊党员难以参加党组织生活的难题;同时将党员特长和群众需求智能匹配,将群众需求精准推送给有服务能力和动力的党员干部,便于村党支部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重点关怀群众提供精准服务,构建面向细分对象的个性化、主动化和人性化的党建工作。(2)揭东区阳光村务综合服务云平台背景:背景:根据广东省数字乡村相关部署要求,以方便群众办事,接受群众监督为出发点,以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着力点,揭东区积极探索新形式、新内容、新做法,逐步建成公开内容规范、程序统一、形式新颖的村、镇、区三级“阳光村务”综合服务云平台,让基层权力运行更规范。做法:做法:阳光村务综合服务平台通过 1 个信息公开平台、1 个管理平台、1 个数据中心实现本村概况、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监督、集体三资等 11 个大项 86 个子项的信息公开,以及覆盖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的村务事项办理查询、跟踪、督办、评价。多种公开渠道包括网页、微信小程序、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67附图 4 揭东区阳光村务综合服务云平台数字大屏、户外 LED 大屏、触摸一体机等。同时将发布信息、审核信息、回复留言、负责事项等内容进行数量统计与展示,实时查看各村公开事项内容、时间与进度,实现村民反馈事项办理过程和结果可查询、可跟踪、可督办和可评价。成效:成效:通过阳光村务综合服务云平台各级政府能够实时掌握基层工作开展情况,通过有效的数据统计和管理,汇聚成区基层村务大数据,为今后基层工作开展、产业规划提供数据支撑,同时还为村民提供村务公开便捷服务,提升政府服务形象。分析:分析:阳光村务综合服务云平台利用基层大数据采集、区级大数据统计分析技术,创新党务村务公开模式,汇集党务数据、政务数据、财务数据、资产数据,通过多维度、多角度统计分析,对村级党务、政务工作进行分级、分类,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和村级基层社会管理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3)德清县数字乡村一张图背景:背景: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加强数字政府建设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聚力打造数字变革高地,浙江省率全国之先印发了关于深化数字政府建设的实施意见。做法:做法:在德清县首创运用遥感影像、图像识别、三维实景地图、人工智能分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68附图 5 浙江省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析等技术,创新构建“数字乡村一张图”,实时感知全村生产、生活、生态动态详情,管理人员可第一时间为老百姓解决问题,并在成功实践基础上,与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达成更高站位更广覆盖的合作,形成了贯穿一套标准(美丽乡村建设)、着 力 两 大 领 域(治 理 和 服 务)、汇 集 N 个 场 景 和 多 个 个 性 化 应 用“1 2 N X”助力乡村振兴的全新数字化模式,探索一条以数字赋能撬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新路子,推动县域农村生产、生态、生活全面转型。成效:成效:目前归集和覆盖了德清当地 137 个行政村,实现 58 个部门的 282 类基础数据的汇聚及 22 个应用场景落地实践,为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可视化、数字化、智能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分析:分析:德清县“数字乡村一张图”,是将地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相结合,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形成了乡村一张图进行展示和发布,是汇集N 个场景和多个个性化应用的全新数字化模式,推动县域农村生产、生态、生活全面转型。而通过乡村大脑一是纵向实现了“镇 村 网格员”上下三级贯通,支撑基层治理工作。二是横向实现了应急、卫计、公安、消防、城管等职能部门业务协同。(4)农村宅基地综合管理信息化项目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69附图 6 宅基地一张图管理系统背景:背景:宅基地是保障农民安居乐业和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加强宅基地管理,对于保护农民权益、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农村宅基地管理权由自然资源部门向农业农村部门的移交及审批权下放到乡镇,如何掌握好农村宅基地现状、管理好农村宅基地,规范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是一项重大命题。做法:做法:面对时代命题,按照“标准规范统一、数据填平补齐、系统实用高效”的原则,充分利用宅基地相关数据资料,开展宅基地专项调查,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全面摸清区域内宅基地规模、布局、权属、利用状况等基础信息,建立农村宅基地数据库,形成农村宅基地基础信息“一张图”,全面展示了农村宅基地的现状情况。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级部门的农村宅基地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宅基地申请、审批、流转、退出等业务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乡村大脑基于基础现状数据和业务审批数据,进一步开展规划、使用、流转、保护方面动态监管及决策分析。平台包括宅基地数据管理、宅基地申请申报、宅基地审批、电子档案管理、宅基地一张图管理、宅基地盘活利用、综合监测监管、共享服务、预警决策分析等业务应用。成效:成效: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加大力度保护和管控农村宅基地资源,是当前农村宅基地改革的主要目标,通过信息化实现农村宅基地业务管理“一条链”,形成农村宅基地数字化管理“一张网”,达到保障农民居住权、管控宅基地规模、赋予农民财产权、盘活宅基地使用权的目标。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70分析:分析:采用遥感、测绘、入户调查、等方,开展农村宅基地补充调查和验证调查工作,整合农村基础数据、各类专题数据和管理数据,建立包含宅基地权利人、地类、四至方位、面积以及审批、使用、流转、监管、地块空间等信息在内的农村宅基地数据体系,并将政府、农民、社会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关联融合,在违法占用监管、闲置监管、审批监管、一户多宅监管等方面进行专题大数据监测分析,数据驱动农村宅基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为政策制定、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效支撑。3、民生服务(1)山东省信息进村入户平台附图 7 山东省信息进村入户平台背景:背景:山东是农业大省和农村人口大省,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省政府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数字山东规划、加快全省智慧农业发展的意见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省推进实施方案中,都对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做出了明确部署。做法:做法:建设“山东联农”省级综合服务平台及 APP,线下依托益农信息社和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71信息员,接入政务、气象、交通、教育、专家、供销等涉农资源信息,推动涉农服务事项一站式服务体系;接入生活缴费、话费充值、农机推广、法律等服务资源,提供“一站式”缴费、农技推广、政策法律咨询等通道;整合电商服务资源,组织“联农年货节”等活动,为“农产品上行和生产资料下行”开辟新渠道;通过平台发布农机培训、农业指导、病虫防治技巧等培训材料,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活动,增加农民增收技能。成效:成效:山东省信息进村入户平台整合接入公益、便民、电商、培训四大类21 项服务,已注册益农社 7 万多家,用户 22 万余人,上线旗舰店 556 家,商品1072 种,平台累计交易金额 641 万元。完善了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提升农民信息获取能力和增收致富能力。分析:分析:山东省信息进村入户平台利用数据接入、汇聚技术,整合“公益、便民、电商、培训”四类信息资源,实现农村业务线上一站式办理,农村资源分配更合理、流通更顺畅,统筹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农业电子商务、农业物联网和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2)“山居在线”农家乐(民宿)监管服务数字化应用附图 8 磐安山居在线数据驾驶舱背景:背景:金华磐安县共有农家乐特色村 108 个、农家乐 1014 家,床位 1.95万张,带动磐安县 4.8 万人就业。2021 年磐安县农家乐(民宿)累计接待游客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72282 万人次。为了更好地推进农家乐(民宿)发展,磐安县于 2021 年 7 月开始建设“山居在线”应用,2021 年 12 月在浙里办正式上线运行。做法:做法:“山居在线”应用聚焦“浙里共富浙里帮农促富”跑道,核心业务是“便民服务,增收致富”。重大需求方面,围绕如:农家乐(民宿)申办涉及部门较多,各类证照要多次多部门分开办理;业主获悉行业政策不及时,政策兑现程序多时间长等,着眼于农家乐(民宿)业主、游客以及监管部门三方面需求,重点打造农家乐(民宿)申办一件事、服务一件事、监管一件事等多跨场景,实现一站式服务、协同化监管,解决难点堵点问题。应用架构方面,在共享政务“一朵云”的基础上,构建基础支撑、数据资源、应用支撑、应用场景等四大体系,实现数据、业务的融合,服务端在浙里办及互联网外部入口进入,管理端从浙政钉进入。实现了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公安、卫健等部门与乡镇协同监管,为农家乐(民宿)业主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成效:成效:自运行以来,各场景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县 644 家证件齐全的农家乐(民宿)信息已进入平台,实现全覆盖。其中已完成平台入驻认证有 138 家,具备在线预订能力。与飞猪等线上旅游平台合作,实现订单定向推送,更多的农家乐(民宿)业主学会了数字化应用能力。分析:分析:该应用通过场景落地实施,有效提升了政府部门针对农家乐(民宿)业主的监管效率和工作响应机制,实现了监管、整改和提升的工作闭环,提升了农家乐(民宿)的服务规范化,得到了消费者的好评,促进了农家乐(民宿)的提档升级,创造和提供了更多的农家乐(民宿)业主增收的机会。(3)珠海斗门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背景:背景:根据“健康斗门、卫生强区”的战略部署,斗门区卫健局提出通过云大物移智等新兴技术,驱动斗门区医疗信息化创新发展,建设“珠海市斗门区智慧医疗项目”。依托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实现斗门区医疗信息体系数据互联共享、优化资源布局、推进斗门区医疗改革。做法:做法:项目搭建一个卫生数据中心,有效整合斗门区医疗机构卫生业务应用系统,形成一个医疗卫生专网,并将整个全民健康平台、附属 8 家医院全部业务系统、93 个社区(村)卫生服务中心数据部署在联通医疗云平台上。项目建设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73包附图 9 珠海斗门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括医疗协同、信息惠民、运营监管、综合管控的 18 项应用系统,目前已部署功能有区域卫生信息综合运营平台、领导决策辅助平台、运营决策分析平台、健康档案浏览器、数据质控分析平台、基础服务平台等功能模块。成效:成效:通过斗门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了斗门区医疗管理业务监管智能化、业务协同智能化、综合决策智能化、健康服务智能化,项目被评为2018 年珠海市创新示范项目、2018 年珠海市十大民生工程。分析:分析:珠海斗门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通过运营商专网和卫生数据中心,实现全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汇聚医疗数据,对区内医疗机构进行全面、客观地量化分析,横向比较卫生健康发展现状,纵向反映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进程和发展特征,为珠海斗门区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提供“数字工具”与“决策参考”,优化资源布局、推进斗门区医疗改革。4、文化旅游(1)舟山市普陀区展茅街道黄杨尖村“乡创未来 共富市集”背景:背景: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核心。舟山市普陀区展茅街道充分利用黄杨尖村农业、风貌、文化等资源禀赋,抓住未来乡村建设契机,聚焦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以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游乡人需求为核心,以业态管理、人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74才发展和主体服务为抓手,建设“乡创未来 共富市集”数字化应用,助力乡村附图 10 黄杨尖村“乡创未来 共富市集”活动运营振兴和共同富裕,并为普通乡村逐步探索出一条共富的、可持续的产业发展路径。做法:做法:面向黄杨尖村乡村业态发展,以市集规划为牵引,从市集招商、服务、经营、检查、评价、优化等全链条实现市集全生命周期管理,创新和规范乡村业态管理模式,通过业态发展促进产业发展。面向乡村人才发展,以舟山市乡创基地为载体,以政策助力、指导赋能、资源链接、人才评价、风采宣传等为措施,助力乡创人才发展促进共富市集建设。面向游客服务,通过智慧导览、智享农场、路下市集、文化打卡、旅游 VLOG 等 20 多项功能为游客提供覆盖游前、游中、游后的全链条乡村文旅服务,提高游客休闲度假的体验感、沉浸感和满意度,为共富市集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面向村民服务,创新“滴滴用工”模式,实现村民面向智享农场用工、市集商户用工的一键式接单,为农村闲置劳动力提供就业创收机会,进一步激发村民参与市集建设积极性。成效:成效:黄杨尖村依托“乡创未来 共富市集”应用场景建设,实现业态丰富多样、人才聚集聚力、活动精彩纷呈、产业融入融合。截止 2023 年 6 月,累计盘活农房 60 余套,汇聚业态近 50 家、乡村振兴人才 100 余位,常态化举办 12期 24 场路下市集活动,市集收入近 200 万元,有效带动周边旅游。此外,黄杨尖村还创新“一地生五金”共富模式,即“土地流转得租金、股份分红得股金、入园就业得薪金、家庭经营得现金、订单派工得酬金”,增加村民富裕创收渠道。黄杨尖村已初步成为艺术和烟火共融、村民和创客共富的网红打卡点。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75分析:分析:该应用通过数据分析赋能市集智治。针对市集运行,对客流、经营收入、检查评价等实时动态监测,并通过数据分析,实现经营目标达成率、商户开门率、市集摊位预定率、商户运营健康度等多维度预警和闭环管理。针对业态管理,创新商户运营健康度评价模型,从规范、经营、客流、满意、贡献五个维度对商户进行数字化评价与红黄绿三色预警,实现商户精细化管理。针对人才发展,以乡创人才活力指数模型为核心,覆盖个人特质、创业活力和公共服务评价维度,推动人才体系化培养。(2)“浙里乡伴”数智增美附图 11“浙里乡办”数字应用移动端背景:背景:近年来,浙江省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着手全面摸排历史文化(传统)村落实际建设和发展情况,深入实施历史文化村落和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和利用,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76但依然面临基础信息如何聚沙成塔,文化素材怎样联珠成串的难题。做法:做法:“浙里乡伴”数字应用平台,通过梳理和展示浙江省乡村历史变迁、人文生态、民风民俗、特色产业等全省乡村特色和动态数据,线上和线下交互相映,实施结构化采集、系统化处理与体系化管理,形成纵向到底的省、市、县、镇、村五级联动效应,打响浙江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品牌平台。手机端涵盖“我要查询、我要导航、我要预订、我要评价、我要招聘”等功能,将各具特色的农品乡味“一网打尽”,为新时代的新消费需求提供更多的原生态、乡土味、宜康养、适休闲的产品,提升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影响力和辨识度,以数智增美促进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成效:成效:搭建“浙里乡伴”数字应用平台,发挥网络的聚合作用,将系统梳理二十四节气村、历史文化重点村、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乡土人情、时令特产、特色小吃等文化信息。以此,一来可以激活农村内生动力,树立村民的文化自信、吸引和留住城乡各类人才驻村创业,从田间地头的“土专家”,到互联网上的“新农人”,再到创新领域的“农创客”,做强做大共同富裕文章;二来可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让节气与美景、美食和乡风有机融合。分析:分析:“浙里乡伴”是将数字技术应用于乡村发展和乡村旅游内,通过互联网和移动应用,可以提供在线预订、导览、旅游信息和服务等,方便游客的出行;利用大数据的分析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了解游客偏好和需求,并根据数据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推荐和服务。而乡村大脑,可以通过乡村文旅智慧管理、服务、体验和营销,快速了解目前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及时调配相应的辅助措施,从而促进其更快更好地发展。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77(3)湖南益阳清溪村智慧文旅小镇附图 12 湖南益阳清溪村智慧景区整体架构背景:背景:清溪村位于湖南益阳市中心城区西南部,先后被评为国家 AAAA 级旅游区、中国乡村红色遗产名村、中国幸福村、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湖南省农业旅游示范点、湖南省省级生态村,面对景区分散落后的管理现状,亟需借助信息化手段打造智慧乡村文化景区。做法:做法:建设景区综合管理平台采用全网络的架构,各个子系统通过网络连接到中心,通过景区综合管理平台进行统一管理,对景区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地理事物、自然资源、游客行为、人员行迹等进行全面、自动、及时的感知。平台提供移动互联的游客服务,包括电子票务、电子支付、出入管控、车辆诱导、定位导览、语音导航、轨迹追踪、信息推送等,同时还提供动态可视的安全管理,智慧调度、应急预案、安全监控、中央大屏、客流控制、LED 发布。成效:成效:景区综合管理平台为多个“信息孤岛”提供协同合作的统一平台,建立一套高集成、高智能化的管理机制,满足统一的配置管理、数据共享、功能联动和业务优化等系统需求,同时通过科技手段对乡村文化进行展示传播,进一步提升景区客流。分析:分析:湖南益阳清溪村景区综合管理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设施数据、游客数据、时间数据等的采集和汇聚;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客流统计、消费分析、消费预测、流量预警、客源拓展、决策支撑等,将互联网 旅游高度融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78合,给游客带来全新人性化智慧服务体验。(4)鸬鸟镇数智旅游新格局附图 13 数智鸬鸟-数智旅游一张图背景:背景:2022 年初,在浙江省启动未来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鸬鸟镇积极探索、先试先行,提出率先打造未来乡村示范带的设想,通过梳理分析鸬鸟镇的自然风貌、资源禀赋、人文特色、产业优势,明确雅城、前庄、仙佰坑三个村作为示范带范围。做法:做法: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以数智技术促旅游业兴旺,通过对鸬鸟景区公共服务平台的深化建设,增加鸬鸟智慧感知的能力,统筹推动乡村数据资源整合汇聚、辅助决策,打造“数智旅游”,让旅游数据“动”起来、“跑”起来、“用”起来,同时开发“遇见鸬鸟”小程序,搭建微信矩阵,统一游客服务中心,汇聚景区服务,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更规范和安全的旅游体验服务,建成数据集约绿色、管理精准智能、服务便捷贴心的数字旅游新生态、新格局,提升景区底蕴的呈现水平和景区服务能力。成效:成效:景区管理、交通秩序、旅游矛盾纠纷等问题逐渐被解决,来鸬鸟镇旅游的游客体验感上升,鸬鸟镇年承接游客量已经超过 100 万人次。全域管理更高效,乡村地区空间范围广大、人员信息繁杂,由此产生的经营混乱、监管困难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乡村文旅的高质量发展,鸬鸟镇引入数字化管理手段、搭建数智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79鸬鸟数字化治理平台,有助于建立全域无死角、数据无壁垒、沟通无延迟的乡村管理体系,实现乡村文旅产业的有序开发、有序管理、有序服务。分析:分析:鸬鸟镇数智旅游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更好地了解乡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结合收集、整理和分析出的乡村相关数据,对乡村发展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决策分析,从而发现一些潜在的问题和机遇。通过云计算技术,乡村大脑可以实现快速、全面、科学地了解乡村的状况和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决策建议,从而改善决策的质量和效果。这不仅可以推动乡村地区的发展,还可以提升乡村文化旅游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5、绿色乡村(1)白洋淀水环境与水质仿真模型项目附图 14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智慧监测背景:背景:白洋淀是雄安新区发展的重要生态水体,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 年)要求创新生态环境管理,优化完善白洋淀及上游生态环境管理机制,而白洋淀水域面积大、水系错综复杂,水环境监测需要一种低成本高精度的方法对淀内各区域水质进行有效评估。做法:做法:针对淀内水质评估,使用一种融合 5G、北斗和 CFD(计算流体力学)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80的技术,开展白洋淀水质数据实时采集和仿真工作。首先,根据白洋淀内监测站点信息,结合水底地形、等地理和水文条件将淀体分割为若干个不同的区域。之后,汇总每个区域的水污染源数据、地形建筑模型和实时监测数据(水质、污染源),基于流体力学模型,对淀体内初始仿真计算。目前仿真水体网格最小粒度可达到 1m1m1m 级别。在此基础上,通过无人船结合 5G 北斗定位技术在淀内实现高精度定点采样,与初始仿真计算结果进行复核,从而对仿真模型参数进行训练。经过多次迭代后,在保证一定精度基础上,开展淀体内水质仿真,分析污染物分布情况并进行三维动态展现。成效:成效:新区已初步构建起以白洋淀为主的自动监测网络,利用自动监测站点数据,结合仿真模型分析进行污染物成分解析、分布解析和治理方案分析,提升了白洋淀水质监测能力和污染治理能力,建成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智慧监测体系。分析:分析:利用 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建设以白洋淀监测为主的生态监测“一张网”,并融入开放、共享、创新等智慧城市设计理念,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环境数据、5G 通信技术可靠传输环境数据、人工智能 大数据技术进行仿真建模和三维动态展现,为提升白洋淀水质提供检测和分析依据。(2)艺创小镇乐活下淤附图 15 乐活下淤乡村平台整体架构背景:背景:下淤村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借县委县政府打造钱江源国家公园东风,乘势而上,奋力作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81活富裕总要求。谋划新举措,凝聚新力量,整合新资源、实现新发展,举全村之力,致力将把下淤村打造成“宜居、宜游、宜业”的休闲度假旅游精品村。做法:做法:建立乐活下淤乡村平台,自下而上包含基础设施体系、数据资源体系、应用支撑体系和业务应用体系,其中本项目系统组成部分如下:(a)基础设施:建立乐活下淤统一平台框架和标准规范体系,提供信息化的基础支撑能力,为各类业务应用提供安全、稳定、可靠、按需使用、弹性伸缩的云计算资源能力。实现统一、高速、稳定、安全、弹性的网络通信环境,利用开化政务云基础,并对接统一视频平台,物联网平台等。(b)数据资源:通过块数据中心为乐活下淤平台提供统一数据采集、数据开发、数据治理、标签管理、可视化引擎、数据运维管理等服务。块数据中心提供业务系统的数据源接入同步,实现数据清洗与建仓,同时通过可视化引擎为平台提供地理空间图层渲染与数据指标展示服务。(c)应用支撑:通过业务中台为乐活下淤平台提供应用支撑服务、数据库中间件、消息服务、GIS 服务、认证服务、视频接入服务、接口网关管理服务等,为应用场景提供各类基础技术支撑服务。(d)业务应用:基于乐活下淤数据资源和应用支撑能力,构建乐活党建、乐活治理、乐活旅游和乐活生活四大专题板块并同时利用数仓主题域中的数据模型和业务数据,萃取数据指标体系建立乐活下淤驾驶舱,同时开发移动端服务应用,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一机游乡村服务。成效:成效:下淤未来乡村以“艺创小镇乐活下淤”为主题,集聚“生态 党建 业态”优势,重点建设党建、旅游、治理、生活等专题,突显“艺创空间、两山展示、智慧服务、党建治理”四大特色场景,以数字化赋能,集创业、研学、体验、艺创、养生、休闲为一体,让“原乡人”安居乐业,唤回“归乡人”、吸引“新乡人”,打造一座全新的“生态 文化 艺术”未来乡村,激活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分析:分析:通过对相关单位所获取相应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借助物联网、卫星遥感数据、无人机、高清视频监控等技术,为数字化平台提供环境数据,服务乡村人居智能化管控。建设多个类型的监控与预警体系,一方面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智能预警,开展过程管控、水质监控和设施运营状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82态评估,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数字化运维监管水平;另一方面对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回收、处理等全过程进行监测分析,实时监测垃圾清运数量,提高处理收运效率。6、数字经济(1)象山县黄避岙乡高泥村未来渔村附图 16 象山县黄避岙乡高泥村未来渔村背景:背景:高泥村地处象山县黄避岙乡,素有“浙江省黄鱼养殖第一村”的美誉。传统的黄鱼养殖模式存在较大局限性,老龄化断层、缺乏统一的产销渠道,导致养殖过程缺乏精细化管理,产销行情滞后,难以打开市场。做法:做法:坚持科技为引领,强化数字赋能,从“养殖户、市场、政府”三侧需求出发,加快打造黄鱼产业智能应用、产业驾驶舱和黄鱼产销一体化平台,系统构建北纬 30 度未来渔村。以价格监测、病害预测、产量预估、安全分析四模块为抓手,构建黄鱼产业智能应用,实现养殖方式重塑,解决“养”的痛点,实现对养殖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强化了“管”的成效。通过 5G、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构建黄鱼产销一体化平台,整合黄鱼养殖、服务、销售产业链资源,打通数字销售渠道,实现了“利”的提升。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83成效:成效:通过打造黄鱼产业智能应用、产业驾驶舱,网箱亩产效益提高 20%以上,鱼苗存活率提高 30%左右,病害处置效率提升 80%以上。建设黄鱼产销一体化平台,并与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签订战略合作,利用黄鱼价格走势预测算法模型,为黄鱼养殖户提供价格参考。截至 2023 年 2 月,该村黄鱼售价普遍高于市场 3-5 元/斤,近三年销量年均增长达 5%,实现亩均增收超万元,年产值超 1800万元,推动村集体增收约 200 万元。分析:分析:未来渔村建设通过 5G、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拓展黄鱼全流程产业链,改善传统养殖模式,借助专家智脑进行价格监测、病害预测、产量预估、安全分析,有效指导黄鱼养殖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不断拓展销售渠道,打通销售堵点,助力农民增收致富。(2)龙井茶全生命周期管理附图 17 龙井村综合管控平台背景:背景:西湖龙井茶是西湖区的一张“金名片”,“西湖龙井茶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应用”被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列为第一批“先行先试”多跨应用场景。做法:做法:通过“1 1 7”架构为顶层设计,即 1 个数字乡村底座,1 个龙井村特色和 7 大应用场景,基于茶村特色,平台开发了龙井茶与交通治堵(畅行问茶路)两大特色板块,龙井茶特色专题主要关注龙井茶全生命周期治理,以数字化方式,促进精细化培育、生产和管理水平。乡村大脑建设调研报告84成效:成效:“数智龙井”的搭建,大大便利了整个龙井茶村的保护与管理,同时促进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茶文旅融合发展。让茶村的龙井茶从此有了电子身份证,只要点开数据系统,无论是茶树本体信息还是龙井茶后期经营情况,都可以进行记录与分析,大大便利了整个龙井茶村的保护与管理。分析:分析:龙井茶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将龙井茶生产智能化、作业精准化、管理数字化、服务网络化,农业耕、种、管、收数字化,发展相关电商和智慧物流,网络销售,智慧仓储物流等来确保质量和可追溯性。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28 88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腾讯研究院:2024年产业带在“县”:经济韧性新引擎报告(55页).pdf

    前言1G孟汇遁¥侊鄽牨屟昦媆撌前言3唪柠頌 01鲲趵夃鮪厙¥艊梪03嚙鲲閔鮪厙¥斶縟蠻嚙昦呺 09墡閔鮪厙¥酛鲲趵昦敆砎 31鮪厙¥酛墡頯昦賂嫷 41酁僨慽鮪厙¥鄽牨斶叄撾 錫扢鄽牨屟昦媆撌492.1 从县域破局 052.2 产业带发展需要什么 062.3 产业带在“县”可以做些什么 073.1 农产品产业带的机遇和挑战 11 3.2 因“县”制宜:多方联动,打造在“县”经济培训伴教体系 133.3 典型县域 144.1.轻工品产业带的机遇和挑战 334.2.工具协同,助力传统产业供应链上中下游数实融合 344.3.典型县域 35 5.1 非遗产业带的机遇和挑战 435.2 依赖强社交基因,探索中小微长效经营新模式 445.3 典型县域 45 6.1“稳定三角”,夯实产业带经济韧性 496.2 补短板,供动力,推动产业带纵横发展 5112345601产业带在“县”:经济韧性新引擎产业带是个地理 产业概念,主要是指由相关关联的产业主体围绕某个城市的某个支柱产业聚集而成,具有特定结构、功能和特点的产业集聚区域。例如海宁的皮草、宜兴的紫砂、寿宁的高山茶。这些产业带一般是消费品产业集聚的高地,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有的县域不止一个产业带,例如在浙江桐乡这个全国百强县,不仅有洲泉镇桑蚕被产业带,还有濮院镇的毛衫产业带。我国拥有334个地级市、2851个县级行政单元。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产业带星罗密布。而这些产业带往往生长于县域中,在县域扎根,成为县域发展的重点,甚至支柱产业。而在最近三年来,产业带数字化增长的主要路径之一是中小微商家通过直播带货,绕开传统采购链,从原产地直达消费者,在农产品、轻工业、非遗项目等产业,吹响了在“县”经济大发展的号角。在“县”经济音同在“线”经济(Online Economy in County),一语两义,是对县域发展数字化的形象描述。而产业带在“县”是将产业发展和数字经济融合的产物,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县域内产业带上的空间连接、上下游发展,助力县域富民产业发展、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人才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既是传统产业新支点,也是乡村振兴新实践。搓蹂1前言02在“县”经济聚焦产业带三个重点:第一,在数商兴农的背景下,关注乡村振兴重点产业,引进专业团队,激活内生动力,让农产品产业带适应数字经济形态,加快特色农产品数字化发展;第二,关注县域内的轻工区域品牌和地方标志性轻工产品,发挥微信工具箱优势实现两端协同,助力县域传统轻工业焕发新生机;第三,链接传统工艺,将传统工艺产业带上的人才、技术、文化、资本等生产要素创新性的串点成线扩面,帮助非遗手艺者、非遗文化,在数字工具箱特别是短视频直播的助力下,赋予了非遗新生机与鲜活感。为了系统梳理在县域数字化中,腾讯助力产业带的探索和实践。今年以来,腾讯研究院深入江浙赣滇粤闽6省12县区,跑码头、进车间、看农田、觅主播,访谈产业带上的服务商、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实地调研近年来在直播带货平台上成长起来的皮革、紫砂壶、陶瓷、茶叶、菌菇、海鲜等县域产业带,撰写了产业带在“县”:经济韧性新引擎研究报告。报告从农产品、轻工品和非遗等三个极具代表性的产业带,对在“县”经济助推产业带发展进行了总结,深挖产业带上颇具生命力的市场主体,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箱,快速完成数字化转型,打造出一个又一个饱含经济韧性的新引擎。03产业带在“县”:经济韧性新引擎G孟汇遁¥呱笺吾羅懶2产业带在“县”的基本逻辑0405产业带在“县”:经济韧性新引擎2.1 鞲厙蕚嗁我国的县域,承载了一半以上的人口,县域GDP约占全国的40%。县域作为连接乡村和城市的枢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乡村振兴以及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和责任。围绕县域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做了一系列布局。2022年2月,国务院出台“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明确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将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也强调,“要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难题的坚定决心,为新发展阶段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2023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全面推进县域产业发展、推动“数商兴农”和“互联网 ”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等内容进行了详细部署。半年后,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计划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打造一批县域商业“领跑县”,明确“建立县域统筹,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以供应链、物流配送、商品和服务下沉以及农产品上行为主线,以数字化、连锁化、标准化为方向,进一步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市场倾斜。县域作为支撑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单元,具有更强的产业基础和更高的人群数字素养,这使得县域更容易通过数字化工具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资源和优势互补,进而拉动产值和创造就业机会。产业带在“县”的基本逻辑062.2 鲲趵夃僨嗴鳘躅 在当前扩大消费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全国有上千个产业带值得挖潜。我们调研发现,直播经济能有效促进这些产业带发展,但这并非易事,至少需要四个构成要件的良性协同:在一个成熟的产业链上,存在一个特色产业带,面向零售端时拥有足够的供应链深度与宽度。例如濮院的羊毛、羊绒服饰不仅产能足够充沛,横向扩张能力同样很强,从秋冬毛衫、呢子大衣逐步向四季常服延伸;在直播带货平台与产业带中小微商家之间,存在不容忽视的信息鸿沟,需要有能力的产业带服务商持续发挥信息中介价值,为中小微商家解读平台最新政策,提供有效的直播带货技术指导。反之,服务商能力不足是诸多产业带直播基地撂荒的主要原因。激励机制对产业带服务商至关重要。这种机制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服务商家的收入激励,但难以持续;其次是来自直播带货平台的资源激励,但收入不稳定;最后是产业带政府的政策激励,包括场地、资金、税收等扶持。这些激励措施可以支持产业带服务商稳定、持续地为中小微商家提供服务并为政府创造就业与税收。最后是具备一定电商素养的中小微商家,通过直播带货,以合理的投入产出比向消费者提供高性价比产品。在景德镇陶瓷产业带,一个个“头雁”商家在产业带中成长,吸引越来越多的县域中小微进入直播赛道。辭姉縟咲桽烏縟発轄梽壽07产业带在“县”:经济韧性新引擎2.3 鲲趵夃鮪厙¥詵飨會鲢鳘躅“在县”,强调县城作为城市与农村的连接点。县域经济需要在城乡融合理念指导下,以县城空间为载体推进。其关键在于激发县域内的潜力,畅通、引导资源要素在县域和乡村之间双向流通,从而拓宽产业带供应链的宽度和深度。“在线”,展现数字化这一当今时代的一大主题,强调其在加速各类要素的流动与聚集,实现要素流动便利化、资源配置均衡化,推动产业带迈入数字化融合新阶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产业带数商兴农农产品产业带在“县”的基本逻辑轻工品非遗品县域(空间)在“县”经济传统产业传统工艺多方联动新实践工具协同新支点信任 社交新光彩数实融合数字化产业带在“县”,以在“县”为抓手,立足产业带商家,特别是产业带中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旨在推动县域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既加快发展产品加工流通业、现代乡村服务业、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也要持续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产业带在“县”的基本逻辑08同时,产业带在“县”发展离不开数字化工具的支持。比如,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连锁化改造,推动特色小店、农产品线上经营,用视频号、小程序等线上渠道和智能终端进行跨空间订单管理等。在数字化工具支持下,县、乡、村三级主体间的“毛细血管”将会更加通畅,居民增收与消费提质的良性循环有望形成。具体来说:鮪嚙鲲閔鲲趵夃针对县域缺乏本土服务商、激烈机制不足的难题,产业带在“县”通过多方联动,打造县域经济培训伴教体系,引进并留住流量。这是城乡融合新理念,也是数商兴农新实践。鮪墡閔鲲趵夃针对县域供应链不成熟、完善度不够的问题,微信工具箱将私域与公域运营相结合,利用个性化推荐系统拓展全国市场。这将直接销售优质产品到一线城市,同时在本地市场和熟悉的社交圈中增加销售和收入,重塑升级业务、供应链和营销模式。鮪鲲趵夃针对商家面临的非遗产业品牌化不足、非遗产品“非标、价高、低产、不易得”的特性,微信工具箱利用实名制熟人社交的信任关系,使好友间分享内容更顺畅。建立的相互信任关系为交易提供可信承诺,助力非遗企业实现品牌效应和交易转化的裂变式增长。09产业带在“县”:经济韧性新引擎畴改汇遁¥嚏弓骋畴艇乐嘩3农产品在“县”数商兴农新实践1011产业带在“县”:经济韧性新引擎3.1 嚙鲲閔鲲趵夃艊梽嶗慙徔 从东北黑土地上的大米,到中原山间的水果,再到福建古田银耳等等,这些横贯大江南北的产业链条点亮了中国的农业版图。它们是当前农业产业的骨骼和血肉,为丰收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这些特色农产品聚集在一定的空间区域内,凭借当地难以替代的区域性气候和地理条件优势,以及在特色品种培育和地方地理标志等方面的基础优势,成为某一县域的支柱性产业。它们是百姓发家致富、县域吸纳就业和本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渠道。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底,全国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总数超过6.3万个。我国各地农产品具有地方特色鲜明,生产和销售都存在非标准化、区域化和分散化的特点。2023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 ”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短视频直播电商的出现为县域特色农产品带来了新的机会。其相对优势在于:1)强大的内容基因和视频化内容基础设施;2)强大的基于内容的算法推荐能力;3)丰富的人群兴趣行为标签。因此,短视频直播电商可以将个性化需求精准匹配给消费市场。近几年,农产品电商带动了农民收入增加,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推动了乡村产业兴旺。对农村经济社会的辐射面不断拓展,影响程度不断加深。据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农村网民规模超过3亿人,2014至2022年,农产品在“县”数商兴农新实践12农村网络零售额从1800亿元增长到2.17万亿元,扩大了11倍,全国农村网商(店)已达到1730.3万家。通过产业带调研,我们发现农产品产业带在数字化进程中仍面临不少难题,主要表现为利润薄,产品上下游关联度较弱,对劳动力吸引不足,且流量留存难。13产业带在“县”:经济韧性新引擎3.2 罌厙¥壽呴侸昷鎽誤怇鮪厙¥鄽牨飽斊鉢跀针对痛点,在“县”经济项目,由县域政府、本地供应链企业,腾讯与微信生态合作伙伴等多方联动,打造在“县”经济培训伴教体系。一方面组织专业的培训、带教老师,通过多日的线下培训课程,教会中小微企业与个体工商户认识、掌握微信视频号、企业微信等数字化工具,同时还会筛选出一批有潜力的学员,针对性开展“扶上马、送一程”的陪跑行动,培育县域“头雁”主播,快速打造标杆,形成示范效应,把视频号的流量、带货技能和产业人才引进县域。另一方面,通过挖掘本土有实力的服务商在培训结束后,这些当地服务商也有能力持续服务本地中小微,承接在地自循环服务,从而把流量留在县里、留在村里,提升县域产品竞争力。农产品在“县”数商兴农新实践143.3 鉚矇厙3.3.1 叅覅鲅暚魍砎禯厙翄縟僨嗴昦媆撌屏南县,隶属于宁德市,毗邻中国最大的菌菇交易市场古田县。2020年以来,为给当地产业转型升级拓展新的渠道,乘上直播带货快车,屏南将“短视频 直播”培训作为电商工作的重点。然而,屏南也面临着供应链短缺、人才匮乏等县域电商发展的挑战。菌菇等农产品毛利率低,依赖于成熟的供应链支撑。政府的支持在解决这些挑战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推动县域电商发展、解决痛点难题的基础。在当地电商办的支持下,在“县”经济走进屏南,聚焦当地菌菇中小微商家,通过四方合作在“县”经济项目、县域政府、视频号服务商、当地服务商整合当地供应链资源,并建立起培训退出后机构持续服务县域中小微商家的能力,支持屏南菌菇在“县”发展。一群“乡村县域城市”连接缩影中的创业青年,聚集在视频号,带动菌菇、银耳等农产品上行,在高度竞争的市场中,通过视频号寻找县域直播发展新空间。新数字化经营渠道的建立也直接拉动了菌菇供应链上下游产值,为当地青年拓宽了就业渠道。种植、加工及运输环节的同步增长正用实际效益吸引着环节中更多中小微企业参与其中,实现了产值和就业的乘数增长。嗢攢厙15产业带在“县”:经济韧性新引擎珅褃蕚啀恓牐昦亱在政策和标杆的带动下,屏南已经积累了良好的电商基础。商家有经验、在地有产业、政府有政策。随着直播带货的发展,屏南县商家建立了“货源地直采”的销售模式。品类从菌菇拓展到了更广泛的滋补品类,如金线草、桂圆等。渠道也从古田县扩展到了全国,采买最具性价比的产品进入直播间。11位参加陪跑的种子选手代表着致力于扩大家乡农产品销路的中小微商家。这些商家虽小,但蚂蚁雄兵也能汇聚出磅礴之力,带动着当地的产值和就业提升。屏南商家作为连接乡村和城市的缩影,身在县下,活在线上。他们通过镜头重塑乡村和城市的关系,在贫瘠农村和理想田园两极之间提供更多维的视角。从“人货场”的逻辑来看,县域商家依靠当地特色产业“货”源,充分利用原产地“场”景,通过直播带货平台打通了从乡村到县域到全国大市场的贸易通道。其中,鲜活生动的“人”设IP是串联起“人货场”的关键。正能量的主题、乡村生活本身的魅力不仅满足了平台用户对内容的需求和审美,长期来看则是让商家品牌深入人心。鳏鯫农产品在“县”数商兴农新实践16橉籌鳏IP砎禯媆撌屏南学员杨美丽生长在屏南农村,自祖辈起便种植菌菇。她于2021年创立了“杨美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从导游转型成为直播带货主播。这三年中,她与儿子一同成长,妈妈拼单量,儿子拼成绩。2023年高考,儿子以福建省理科第15名的成绩被清华录取。作为“清华妈妈”,美丽姐通过短视频内容创作塑造起了个人IP,在视频号取得了巨大成功,月销售额近 200 万元。她的直播带货经验也让她的公司获得了销路,家里也变得越来越好。美丽姐参加了福建省电商主播大赛,在乡村振兴赛道中获得了冠军。她还积极参与当地妇女电商职业培训,带动更多农村妈妈在视频号创业。对于美丽姐来说,直播带货已经不仅仅是一门生意,而是连接乡村、县域和城市的纽带。她带着家乡山货走了出去,也将直播带货的经验带了回来。17产业带在“县”:经济韧性新引擎3.3.2 壈醑¥錫撾雯妘螻厙攝趵福建宁德寿宁,是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2014年,被原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其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全县17万人口中,70%的百姓从事与茶叶相关的产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片茶园。对寿宁县来说,茶业于寿宁,是民生之基,是幸福之源,是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2023年5月10-13日,在“县”经济培训落地寿宁,在寿宁县政府的支持下,挖掘本土服务商,由当地电商协会、本土服务商筛选出有一定电商基础的学员65 人,参加培训,覆盖中小微商家41 家,带动直接就业130 人左右。啈呂厙农产品在“县”数商兴农新实践18鮪厙¥錫撾竑頥鲲趵鄡醢亱過长期以来,寿宁高山茶一直缺乏品牌支持,主要向福鼎白茶、武夷山岩茶、安溪铁观音等知名品牌供应茶叶。然而,这些茶叶位于产业链价值的最低端。截至2023年1-4月,寿宁全县的网络零售额仅为6368.4万元。销售渠道相对单一,当地茶企有意拓展线上市场,但缺乏数字化经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培训邀请了视频号产业带服务商的带教老师,从基础操作、产品讲解、直播话术、直播投流等多维度指导,将商家“扶上马”。同时,在65名学员中筛选出了8位种子商家进行“再送一程”深度陪跑,在培训结束后,团队讲师及时进行复盘工作,改进直播技术。在培训后的7-9月期间,20多位主播通过视频号直播带货销售的GMV超过1700万。目前,一些小微商家如“老李和老魏的茶生意”已经从零基础起步,直播间已变成日播节目。而“茶轩阁白茶”在8月开播后,GMV迅速增长。根据云茶供应链合伙人卢允福介绍,“如果将寿宁高山茶用于工业级加工,销售产值相当于原材料的1.5倍。但通过直播销售渠道,茶叶至少会有5倍的增值。”19产业带在“县”:经济韧性新引擎橉籌鍈棜嶗鍈艊馣羠嶯¥茻摙老魏,是在“县”经济的培训学员,也是返乡青年之一。2004年毕业以后,在广告行业做了十年。2015年开始在线下经营茶叶,福州寿宁两边跑。在“县”经济培训后,老魏決定深耕视频号直播。培训给老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对视频号用户有了更深的认知,对冷启动的方法也有了更深的了解。”老魏说,“改进了我们的直播技术。”更重要的是,经过培训,老魏结识了专业导师和很多直播同行,有了交流的圈子。老魏边播边调整,通过发布图文视频,优化内容制作,来塑造更好的IP。农产品在“县”数商兴农新实践20牐牐棾翽醣棾 不同于传统的电商培训,本次培训不仅“漏斗式”筛选出种子商家,重视培育“头雁”主播,还积极挖掘本土服务商,助力服务商整合供应链,解决好培训退出以后,当地也有机构有能力持续服务县域中小微商家的问题。在寿宁,我们找到了干劲十足的“铁三角”在地服务商云茶供应链。公司是由三位寿宁青年企业家合资500万元组建:(1)缪青敏:腾讯广告与视频号的福建服务商,拥有流量优势;(2)卢允福:旗下有四个茶厂,拥有货源优势;(3)戴发辉:拥有直播基地和茶叶供应链优势。在“县”经济培训点火之后,寿宁“铁三角”与当地四个青年团队分别出资,成立四家“直播间公司”,持续服务中小微,从而把流量留在县里、留在村里。釰敽澤盧螆忂僨腾讯广告与视频号的福建服务商拥有流量优势旗下有四个茶厂拥有货源优势拥有直播基地和茶叶供应链优势辭姉瑧牐21产业带在“县”:经济韧性新引擎橉籌螆婠鲑旝誼剓桹駡誒缪青敏是福建云赢的老板,是腾讯广告的代理商。2023年4月,她和另外两位寿宁企业家成立了“云茶供应链”公司,希望通过商业的力量,助力家乡的乡村振兴。恰逢腾讯研究院在福建调研,和研究院一拍即合,最终促成在“县”经济项目落地寿宁。培训退出以后,福建云赢通过对视频号和流量生态的了解,帮助当地中小微商家起号、投流、运营,持续服务本地商家,和腾讯一起让流量流进这个县域,并正在把流量留下来,助力打造寿宁高山茶品牌。通过我们的挖掘,云赢成为福建茗茶产业带官方服务商。“小时候,我看着外婆、妈妈上山采了 10斤的茶,从崎岖的山路上背下来就卖了10块钱,对我触动很大。”缪青敏说,“现在我就想,通过自己的力量,让像我外婆、妈妈这样的茶农多挣点钱。”农产品在“县”数商兴农新实践22鳏忴雯 抲緣厙斶縟蠻嚙廟羠誤撾寿宁参与培训的学员中,80%都是返乡创业青年。他们有的是城市青年下乡,有的是在外青年返乡,通过直播带货看到了寿宁高山茶销售的机会。通过培训,这些县域主播借助视频号,从熟人圈起步,通过个性化推荐拓展全国市场,将优质农产品直接销售到一线城市。截至 2023 年 9 月,参与培训的 41 家中小微商家中,在视频号开播的26 家,寿宁的直播带货正激发各方参与,形成城市青年下乡、在外青年返乡、本土青年兴乡的人才集聚效应,拉动各类资源回流乡下,从而提升县域的内生动力。23产业带在“县”:经济韧性新引擎橉籌鲑馣辭姉 兞兞桹偡馣甘振东,是福建屏南县人。2023年11月,他偶然听说寿宁“铁三角”创立的云茶供应链公司,觉得是个不错的赋能模式。再加上,寿宁是著名的产茶县,决定来到寿宁,和云茶供应链公司分别出资,一起筹备创立了“菌禾茶叶”直播间公司。云茶供应链公司CEO戴发辉介绍,为了让刚入局的直播间能够沉下心来打磨,合同中写明了,合作成立的直播间盈利后,先把红利留给直播间,让主播先能挣到钱,“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激励,来撬动县域主播的自发能力,从而真正反哺返乡青年。”农产品在“县”数商兴农新实践243.3.3 鳏-鯫撽鲻犦俋厙艊愇窅霞浦为福建宁德辖下县,是福建海域最大、浅海滩涂最广的沿海县域,有“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中国南方海参之乡”“鱼米之乡”等美誉。2022年,霞浦县有4000家电商经营主体、近万家网店,电商网络零售总额超16.9亿元,同比增长59.9%。2023年8月26-27日,应霞浦县商务局所邀,在“县”经济落地霞浦,培训有电商经验的学员45人,覆盖当地中小微企业15家。犑厙25产业带在“县”:经济韧性新引擎攢譯鎽諦踵厙門羮誑墡錨艊鳏培训中,视频号北方生鲜产业带服务商脸赋云的带教老师,结合北方海鲜带货优势,根据南方海鲜产业特点精心设计课程。针对零基础学员开展大范围基础培训,针对熟悉本县海鲜货源、具备县域特色产品稳定供应能力、具有直播带货基础、县域政府推荐的学员,不仅提供陪伴式指导,还一对一互动答疑,作为县域重点“头雁”打造。北方和南方的产业互动,撬动着当地产业的发展。培训后,共筛选了5 个种子商家。销售渠道的拓宽也正在加速催生霞浦的产业布局,从产业基地打造、电商企业孵化、电商人才培育、快递服务延伸等多个维度支持电商企业发展。农产品在“县”数商兴农新实践26橉籌媆駱譯昷犦桽烏縟鎽諦吢誼贜踽北京脸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部位于山东省济南,全国共有60多家服务中心和30多家运营中心。公司是视频号生鲜产业带服务商。根据霞浦海鲜产业的特点,脸赋网络科技公司受邀成为“县”经济的服务商,在霞浦提供免费培训和支持,带来视频号的流量红利。脸赋公司CEO李海亭介绍说:“我们在来之前充分了解了霞浦的产业基础。我们对课程进行了一些调整,例如强调南方海鲜与北方海鲜的优势,以及如何在直播中利用这些优势来卖出产品。”这种培训课程也符合当地政府的期望。霞浦县电商行业协会会长陈城介绍说,霞浦县在2017年发展线上电商,到2021年底,返乡青年超过10万人。陈城表示:“希望视频号能够将北方带货经验输入到霞浦,进一步促进这10万返乡青年参与海鲜产业,让海洋产品能够在全国各地销售更多、销售更远。”27产业带在“县”:经济韧性新引擎怇閔踵厙怇錨桹詵時姪艊閔 霞浦是北参南养的主要基地之一。“北参南养”,指每年初冬,来自大连、青岛等多地的海参苗会进行一场千里迢迢的“南迁”,赶在冰冻前前往霞浦过冬,借助温差,让海参继续生长。2022年霞浦海参产量占到全国四分之一。然而,霞浦海参缺乏叫得响的知名企业品牌,在业界知名度甚高,但在普通消费者心中并未形成影响力。不少消费者选购时还是优先选择獐子岛海参之类的知名品牌。针对这一痛点,来自北方生鲜产业的专业带教老师融入北方产品逻辑,通过视频号社交分发的优势,打响霞浦海参品牌。同时,通过培训报道、纪录片拍摄,讲好霞浦海参品牌故事,提升品牌知名度。农产品在“县”数商兴农新实践28橉籌飽斊浧媀錫撾犑犦踔哱閔貙轅咲醐忊以捕捞为主的南方沿海城市,努力地将大海深处的各种物产运往陆地,再加上南方海岛众多,海鲜物产显得更加丰富、多样,鱼、虾、蟹、贝应有尽有。还有望潮、沙蒜、土笋冻这些令北方人摸不着头脑的冷门海鲜。在销售非标准化或者特色产品方面,直播有着天然的优势。例如,“海宝洋”是一家主要销售海带的直播间,2023 年 8 月底的在“县”培训给了他启发,在直播间丰富海带品类,让一些原来小众的产品“也有说话的机会”。干晒海带,盐渍海带丝、片、结、块、头,即食海带,通过视频号把产品重新搭配、创新,又走进了消费者的审美认知里,重新引起消费需求。海宝洋负责人陈总说,像海带压缩圆饼,很适合电商消费群体的海带产品,就像福建白茶茶饼一样,被压缩后既方便携带又方便保存。目前,海宝洋直播间日播 4-8 小时,主播们通过屏幕让各式各样的海带品类直接走入千万个家庭的餐桌。29产业带在“县”:经济韧性新引擎婠鯫踵厙捵婠偡錨桹時姪艊鯫霞浦的海带产量占了全中国的三分之一,作为“中国海带之乡”,霞浦的海带不仅产量大,而且口感格外软糯。但培训前,我们发现霞浦海带直播场景较少,不利于产品的成交转化。本次培训着力丰富直播场景,借助视频号熟人社交的“信任关系”,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帮助主播打造“内容场”,比如将滩涂场景,海带收货、晾晒、加工的场景混剪予以传播,凭借优质的内容,进一步助力品牌突破社交群层,实现品牌效应与交易转化的裂变式增长。围绕“人-货-场”,本次培训把县域数字经营人才培养作为核心抓手,重点在数字工具赋能、人才培养、品牌打造三个方面,建立定点联系,给予持续的学习资源支持,帮助县域的主播们沉淀可持续运营的粉丝,实现自循环。农产品在“县”数商兴农新实践30橉籌侸鯫杛蟢馾錫撾縟咲抲緣茻摙誼籹东海是我国四大海域中海洋捕捞总产量最高的地区,也是南方海鲜直播的一大优势。举例来说,学员张序剑通过展示他家门口福建霞浦滩涂里的挖掘活动,积累了很多粉丝。他通过视频号的伴教培训意识到,除了拥有粉丝外还需要提高转化率,所以他在通过话题吸引更多人进入直播间之外,他尤其关注“组品”的技巧,从捕捞、筛选到加工,将大黄鱼包装成更适宜顾客烹饪食用的“黄鱼鲞”,成功将生鲜“非标品”转化为“标品”,以真实、生动的产业带原生场景赢得了顾客的信任,与粉丝建立了黏性,快速度过了视频号直播的“冷启动”阶段。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真实人设IP”对于视频号直播转化具有超强的助力作用。张序剑的家乡被誉为“中国大黄鱼之乡”,父亲是位赶海高手,家里几代人,都以养殖海产为生。从小跟随父亲赶海的快乐加之在电商上屡次积累的创业经验,让一个想法慢慢浮现:要做一个“赶海父子”的账号主理人,乘着直播带货的浪潮,把家乡的黄鱼销向全国,打响自己的家乡名片。在入驻视频号之前,“赶海父子”已经小有名气,微信生态广泛的用户群与社交裂变让直播间的粉丝快速积累,辅以IP的助力,通过展现真实的原产地直发与品质保障,成交量也不断攀升。如今,“赶海父子”已然成为霞浦的产业带标杆,为众多渔民开启了视频号直播带货的新路径。31产业带在“县”:经济韧性新引擎窺锚改汇遁¥般枰G艇烫俣4轻工品在“县”传统产业新支点3233产业带在“县”:经济韧性新引擎4.1.墡閔鲲趵夃艊梽嶗慙徔我国轻工品产业呈现出集群化、专业化和区域化特征。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凭借其先进的基础设施、充沛的人力资源和成熟的市场体系,形成了具有地区特色的产业带,并不断聚集,增强了地区竞争力。产业带是轻工品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联合印发 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提出要加强培育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轻工区域品牌及地方标志性轻工产品,支持皮革等重点产业集群向世界级产业集群迈进。轻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从需求侧看,根据工信部数据,2023年上半年轻工业11类重点商品零售额为3.5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5.4%,同比增长了6.3%。从供给侧看,轻工企业构成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2023年前5个月,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8.6万亿元,利润4506亿元。轻工业产业带根据生产销售模式分为产地型、组货型和加工型。不同类型的产业带面临着不同的挑战,难以再单纯依靠规模、产能和产量带来经济增长。而不同类型的轻工品产业带也由于产品特性和供应链结构的差异,在新经营模式带动的转型中面临着不同痛点。例如,产地型轻工品产业带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成本上升明显。而组货型轻工品产业带产品布局有待完善,中高端产品布局不足,导致品牌竞争力较弱。加工型轻工品产业带的产业体系和技术研发能力有待提升,各环节间相互支撑与高效互动的能力偏弱,导致轻工品制造能力强而研发能力弱、产值高而附加值低。轻工品在“县”传统产业新支点344.2.墡錨鄖讜錫撾酛鲲趵辭姉醢跤醣珪斶呺諦直播电商的迅速兴起为传统轻工品产业注入了新动力。以微信视频号为代表的新型经营工具,通过生态内组件间链接协调,成为了助力传统产业供应链数实融合的新引擎。在需求端,新的购物方式让传统轻工品商家可以直接触达C端用户,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升协同效率,以此带来更高复购和用户裂变。在供给端,通过各组件间的有效联动让品牌展现更加多维立体,让消费端需求直达供给端,降低了经营成本。供需两端协同,不断提升着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由此演变出新的经营模式,推动着产业带转型升级。尤其对于轻工品产业中占比重的中小微企业,解决这些挑战通常需要较高的技术门槛和资金投入。直播电商通过向这些企业提供数字化工具,帮助他们实现了业务、供应链、营销模式重塑升级。短视频和直播像是一扇窗口,让身处各地的中小微企业可以像大品牌一样,将商品销往全国统一大市场。35产业带在“县”:经济韧性新引擎4.3.鉚矇厙4.3.1.瑪壉嗁犦呂鲲趵夃昦謖穻海宁市位于钱塘江畔,是一个美丽的县级市,也被誉为中国皮都。海宁的制革业始于明嘉靖年间。到2022年,海宁皮革城的年交易额超160亿,成为海宁市GDP的支柱产业之一。然而,近年来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给皮革业的转型带来了难题。与此同时,海宁作为第二批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建设的城市,正在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在新兴产业四大500亿产业集群落地海宁的背景下,如何抓住产业变革和消费模式转变中的新机遇,如何在传承和创新中找到新的平衡,是皮革产业亟需解答的问题。犦呂壈轻工品在“县”传统产业新支点36鮪辭酓覜线上网络,博主、品牌主理人和品牌代表汇聚在一起,促成了大市场和好设计的碰撞。新潮的设计理念渗透到传统制革业,激发出产业带的内生活力,让海宁从传统印象中的款式单一的皮草、皮夹克产销地变成了“设计海宁”。全国各地的买手、组货商和生产商到海宁看款选版已经成为了线上品牌的首选。鮪烢覜拥有丰富的私域客源一直以来都是海宁商家的优势。通过预约直播、短视频分享等方式,新产品快速在私域中传播,并通过互通,不断进行圈层传播,撬动公域流量。从公域到私域,从交易到复购,视频号作为微信生态的重要连接器,让皮革新名片走得更远。生态的链接下,也形成了直购、导购、直播、分销等四大链路,满足了不同类型商家的经营目标。这不仅提高了人货匹配的效率,更意味着投放效率和转化率的提升。在传统轻工品销售模式中,商家通常依赖分销商或批发方式,限制了他们与消费者的直接接触,使得他们往往局限在产业带中,难以突破市场界限。然而,腾讯生态系统的多触点、多通路和全面的商品推荐机制为传统轻工品商家提供了新的成长空间。通过生态系统中的多元触点,原本受限的产业品牌得以从生产链的后端走向前端,建立更接近消费者的品牌形象。茻啂鰓茻摙37产业带在“县”:经济韧性新引擎供需两端的新增量促进了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订单量增加带动了仓储物流需求提升。视频号在海宁的官方服务商海宁皮革城电商产业基地为国资控股公司海宁皮革城的全资子公司。利用海宁皮革城的国资资源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基地采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模式,为海宁皮革商家引进了多维度的支持和配套服务。旗下时尚潮城电商基地搭建的控制云仓对外开仓,皮城物流官方与顺丰速运达成战略合作,为皮城的中小微商家提供了一站式智能仓储、快递、打包、客服、退换货等服务,以智能化、线上化的方式解决了商家的后顾之忧。为支持海宁皮城商家,服务商优化供应链布局,推动产业带发展。海宁皮革通过“皮城严选”供应链平台与超过 200 家品牌商、设计师和工厂合作,整合直播运营。包括匹配主播、货品整合、场控和运营等服务。海宁皮革城电商基地与直播电商平台合作,推出地区性活动,结合线上线下、秀场和研讨会,推介产地好物,为商家提供业务对接平台。轻工品在“县”传统产业新支点384.3.2.珅獻怇艀窅鲲閔昦獻撾浙江濮院,隶属桐乡市(县级市),自南宋建镇,元朝年间就已经形成了我国最早的丝绸市场,百年前有了“日出万匹绸,嘉禾一巨镇”的美誉。目前,濮院已是全国最大的毛衫深加工与制成品交易市场,建成了15个成衣交易区和5个配套交易区,把控了我国六成以上的销售额。2022年,全镇毛衫市场交易额高达1027.27亿元,其中网络交易额493.41亿元。在网络交易额中,直播带货正在持续逼近货架电商的交易份额。濮院是典型的组货型产业带不产一根羊毛,但全国每售10件毛衫,7-8件出自这里。过去昆山、杭州、上海、河北等地均存在与濮院类似的产业带职能,但由于濮院在产业和人才配套、交通便捷性、人工和土地成本、以及营商环境方面的优势,近年来完成了向濮院的职能聚集。盀39产业带在“县”:经济韧性新引擎从企业类型来看,濮院高端羊绒高端品牌相对欠缺,但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走通了白牌、代工等渠道,是市场的绝对“主力军”,将“濮院羊绒”的区域品牌价值提升至百亿元。这座小镇2019年的毛衫交易额迈过千亿大关,2021年摸高1180亿元,2023年预计增长至1300亿元。高增长数据的背后,是濮院二代守业人对如何为羊绒这一传统轻工品注入创新基因的思考直播带货是他们选择的解决方案之一。2022年相比2019年,濮院毛衫电商交易占比从40%增长至48%,净增幅93亿元。对濮院的中小微商家来说,在销售行情渐弱的困境中,打开手机直播带货是一种被动的数字化生存,后来逐渐演变为快速积累财富的机会。视频号更公平、普惠、自主的营商环境则给他们提供了发挥空间。在视频号里,中小微企业账号Top 100的流动性较大,反映出经营者的经营活力,“没有绝对头部”意味着不论哪类品牌都有平等的资源和机会。结合多数档口商家前期已经积累的私域客源,这些商家可以通过相对朴素内容获得自然流量,以较低的门槛和开辟一个新的渠道。轻工品在“县”传统产业新支点40“毛衣姐姐”王改地,曾在郑州做毛衣批发生意。九年前来到濮院转型创业,从十平米的工作间起步做微商,经过三年积累转型直播电商,如今已是濮院羊毛衫产业直播电商行业代言人。从最开始跑档口、找货源、选品、质检,到现在直接在厂家开款、改款,主推定制。毛衣姐姐的产品逐渐从组货迭代到非市场货,在羊毛羊绒市场中找到了定位,还注册起了自己的品牌。这背后,得益于濮院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完善的产业链。一项设计变为成衣只需要三天,在女装赛道中占据了先天优势。在视频号,毛衣姐姐的品牌定位为成熟女性时尚女装,丰富设计的基础上还推出了加大码。与其他直播间相比,粉丝群体覆盖范围更广。这样的品牌定位恰好符合视频号消费人群的特点,年龄分布更广、消费能力更强、粘性更高。迅速在一众直播间中蹿红,打入服饰榜前50,月GMV突破千万。41产业带在“县”:经济韧性新引擎瀠邁汇遁¥般枰锚碛艇郴脓5非遗在“县”传统工艺新光彩4243产业带在“县”:经济韧性新引擎5.1 鲲趵夃艊梽嶗慙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文化产业的生产要素正在加速迭代,基础动能正在发生快速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延续历史文脉、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经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57 个。这些非遗项目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常在县域集中。在一县之内,同类型的非遗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其他相关机构等聚集在一起,形成了非遗产业带。我们调研发现,直播带货以其直观的商品展示、较强的双向互动和良好的购物体验为消费者营造了全新的消费场景,成为非遗手工艺店铺增长的新引擎。中小企业主动拥抱电商直播,走上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与网红主播合作、组织自播等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加线上营业额。然而,非遗产业缺乏品牌化、缺乏年轻活力,以及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电商环境,是非遗产品在电商平台乃至现代商业环境中遇到的主要困境,也是非遗活化保护的过程中最大的阻碍之一。非遗在“县”传统工艺新光彩445.2 賜媰蛼鲮罌扜踆跤啢孎敱鄽鬫昦浧媀依托于在“县”经济,以视频号为代表的微信工具箱,扩展了县域中小微长效经营的路径,建立起了非遗商家和用户的深度链接。具体表现为:首先,和用户建立起了直接沟通的桥梁。商家通过添加微信的方式来做精细化经营,打通线上线下一体化。其次,借助强社交基因的腾讯生态,非遗商家不用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营销上,而是靠过硬的质量和高性价比,得到口口相传的好口碑。好口碑在微信的社交生态中,进一步放大,从而形成了商家持续的高转化的长期价值。最后,唤起用户的复购欲。非遗中小微商家要巩固用户粘性,进而唤起购买欲,不用通过持续不断地投放广告,而是通过公私域联动的优势,让商家零成本、高频次地触达用户。45产业带在“县”:经济韧性新引擎5.3 鉚矇厙5.3.1 駡蟔鎽誤発牆呴蠻踕蔆鲲趵羠噯撾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陶土工艺品,起源于明朝正德年间,原料为紫砂泥,主要产地在江苏宜兴。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入选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数据显示,宜兴紫砂产业带约占全球95%的紫砂器具产量。企业、商家众多,紫砂制壶大师、工匠众多。2005年之前,99%的紫砂壶通过线下渠道销售。随着货架电商的兴起,紫砂壶开始有线上销售渠道。2019年,短视频平台兴起,为紫砂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商家通过直播展示紫砂壶的“泥、型、工、款”,提高了知名度和辨识度,解决了传统销售渠道困扰的问题,即许多新消费者难以辨别紫砂壶的工艺及艺人手作产品特点。据紫砂壶产业带服务商宜兴市言外文创有限公司统计,2022年宜兴紫砂壶线上交易GMV约为100多亿(预估市场规模在300亿)。“但在发展直播电商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言外文创公司负责人说,“退货率高、复购率低、大师壶 因为价格高,销售渠道梗阻。”呴蠻壈非遗在“县”传统工艺新光彩46 视频号为解决痛点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通过视频号,紫砂大师可以建立自己的粉丝层,其他工艺师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社群私域。借助粉丝用户的支持,帮助其突破社交圈层,提高IP效应与交易转化。例如,我们调研的某紫砂店,直播间只开播大师专场,通过直播前的社群运营打造“大师IP”,从2021年底到2022年底,一年卖了4000万的GMV。类似于上述直播间,结合视频号等腾讯数字工具箱的特点和优势,让非遗手艺人或以自播或以大师专场的形式亲自上直播间,使电商直播间成为非遗产品消费的重要助推器,让非遗项目“活起来”、让非遗传承人“富起来”。此外,视频号等数字工具的带动下,当地成立了有国资背景的新公司,利用区块链技术与紫砂艺术参与者共建诚信价值网络,防范紫砂壶的侵权和泛滥。目前,宜兴紫砂商家对于视频号的认知趋于成熟,通过视频号带货直接从业人数超过5000人,带动生产、包装、物流等相关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誑錫撾踕蔆併鲲趵夃嬛廟咷鰓僨社交转发大师IP大师壶私域沉淀非大师壶技艺工作者品牌IP用户 主播带大师专场社交点赞个性化推荐信任基因粉丝层公域放大品牌化低退货 高复购不能自播社群私域能自播熟人社交精准投放撬动 社交圈层47产业带在“县”:经济韧性新引擎5.3.2.昦珅恔杛孭轅妘壽罞旝誼自北宋起,景德镇因瓷而闻名,窑火传承了千年。众多古窑址随着制瓷业的发展而演变,到今天遍布了景德镇的两个市辖区、一个县级市、一个浮梁县,以及隔壁上饶市的鄱阳县。陶瓷产业支撑了景德镇的发展,拥有2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和190位国家(省)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陶瓷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达15万人,约占城区人口的四分之一。杛孭数据显示,2022年,景德镇陶瓷产业总产值达665亿元,比上年增长28.95%。陶瓷及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以上增加值同比增长22.1%。产业的高增长得益于不断的迭代和革新,以及文化遗产和匠人精神的传承。2019年,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批复,成为了传承创新的“国家试验田”。制瓷技术逐步向工业化、智能化迈进。借助数控机床的精密刻削,制作花瓶等瓷器的非遗在“县”传统工艺新光彩48时间大大缩短,且成品率更高、规模效应更强。这些工业制品或半手工品的价格较低,且融合了传统陶瓷文化与现代设计创意,受到直播间消费者的热捧。截至2022年,景德镇陶瓷直播带货的直接收入已经超过100亿元。对窑主来说,镜头中的展示的青花、粉彩带来的是大量销售额。直播镜头把手艺人精雕细刻的花纹直接呈现在了观众眼前,所见即所得,吸引了观众的停留时长和购买欲望,上架短短几分钟就已被秒杀。直播带货驱动的数字化转型带来了乘数效应。陶瓷制作过程复杂,每个工序都有专攻的人才,从拉胚、绘画到干燥、烧制,从窑口到直播间,一个年入1亿元的直播间需要200个以上的供应链企业和至少2000名员工。顺子通过视频号直播销售茶和茶器,借助私域粉丝的参与积极性和预告宣发精准触达私域公域客群,最大化地调动了粉丝的参与度。顺子还邀请了专业人士参与直播,为观众提供专业知识和深度见解,快速建立起信任感和品牌认同。这种结合专业知识和文化传承的直播方式,能够有效地引导和促进消费决策,实现高成交率。直播间内,观众可以直接与非遗大师、手艺人、景漂艺术家对话,通过镜头感受真实的景德镇艺术世界,购买到真正的景德镇瓷器,获得一场沉浸式的文化洗礼。直播带货作为数字时代的产物与工业时代相结合,为千年技艺传承提供了数字化发展空间。49产业带在“县”:经济韧性新引擎目前,我国经济已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在广大的县域,消费端迸发出巨大的经济活力,而在供给端,依托于数字化助力,县域里颇具生命力的市场主体正在利用直播带货,快速完成了数字化转型,打造出一个又一个饱含经济韧性的数实融合产业生态。而在“县”经济着力提供数字化工具,做好市场主体,特别是产业带里的中小微企业、商家的“连接器”,激发县域特色产业带各方参与,提升县域发展的内生动力。6.1 袊呯醑¥俙呺鲲趵夃鄽牨屟在县域经济发展的环境之中,挖潜产业带,通过直播经济模式,需要各方主体的良性协同。而在“县”经济,要做的正是打造数字化条件,撮合不同主体为畅通产业带生产要素贡献各自力量。我们在产业带的调研中发现,围绕产业带有两个重要的主体,可以发挥重要作用。(1)服务商:在直播带货平台与产业带中小微商家之间,存在不容忽视的信息鸿沟。有能力的产业带服务商能够持续发挥信息中介价值,为中小微商家解读平台最新政策,提供有效的直播带货技术指导,更重要的是,可以将流量留在县域。反之,服务商能力不足是诸多产业带直播基地撂荒的主要原因。枨襖侊惰牲汇遁¥杳章嚏扩惮師佮档守杳章騭骗艇尼獭6结语50(2)当地政府:政府在产业带发展中起着稳定器的作用,其对电商的支持、发布的政策激励,例如场地、资金、税收等专项扶持,相当于产业带服务商的最后保险,支撑他们稳定、持续、可预期地为本地中小微商家提供服务,后者再为产业带政府创造就业与税收。产业带在“县”通过拉动县域政府和服务商的资源,依托包括视频号、小程序、企业微信等学以致用的“数字县域工具箱”,为产业带上的中小微商家提供长期在地服务,从而夯实产业带经济韧性,扩展县域产业带创新创业的边界。51产业带在“县”:经济韧性新引擎6.2 蓪椢辭誤撾扢誤鲲趵夃鄓浵僨嗴过去,县域内的产业带商家承担了供应链上“无名”的生产者角色,他们多数集中在生产、加工等环节,收入利润的天花板较低,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没有得到发挥。这导致产业带内商家对于提升设计、品牌、工艺环节的动力有限。通过对产业带的调研,产业带要发展好,需要一纵一横的能力。“一纵”要扎深,聚焦县域特色产业带,打造品牌IP;“一横”要拓宽,从乡镇县域,链接消费端,走向统一大市场。鄓謭忶獿扢誤鲲趵夃閔窅誼僨嗴在“县”经济,通过伴教培训,挖掘,培育本地产业带服务商在地服务,把数字化能力、平台流量引进县域产业带,提供低成本产销对接渠道,助力产业带内商家挖掘产业带的集聚潜力。例如,在寿宁,视频号将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地名片”和产业带内的中小微商家绑定,形成稳定的购买认知。发挥直播电商的场景、流量优势,强化产业带地理标志商标、集体商标、区域公共品牌的品牌设计、品牌定位等,加强品牌宣传推广运用,提升品牌影响力和价值。在霞浦,依托兴趣匹配与海量用户需求的巨大乘数效应,通过规模化认知、社交裂变,推动南方海鲜品牌成长。浵謭惼哃夃誤鲲趵夃謭酛酽俋壈鯫在视频号,对于中小微企业、商家来说,原有的私域粉丝,是其经营基本盘,稳定大后方,帮助商家构建了较成熟的消费者客群获取机制和直接的消费者反馈机制,同时,帮助中小微商家创造了进入公域、与全国统一大市场相连的发展通道。结语52在景德镇,中小微企业在内容和社交双向自主发力,在流量池中自由竞争吸引用户,而无需顾虑平台对流量的过度干预和运营调整。这意味着,企业只要用心经营,都有机会获取丰厚的流量资源,解决增长难题。视频号直播电商公私域联动的优势,起到了提供“初速度”、助推“加速度”、协同构建“增长循环”的叠加、倍增、放大作用,形成了产业带协同创新的发展生态。前言54釆僡司晓杨健冯宏声张军林亮亮李刚杜晓宇周政华张钦坤李孜张庆宁杜茂林欧阳静淼张柳燕张斌侯一琳李喆周锦李韵妍廖珺张璐周惠娇刘宗欣吴涛庄延华郑贤金王健飞陈维刘金松王焕超王维佳 宁德市屏南县电商办宁德市寿宁县茶产业发展中心 福建云赢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福建云茶供应链有限公司福州柚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霞浦县电商行业协会北京脸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智零(福建)网络传媒有限公司海宁中国皮革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桐乡市快尚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景德镇新磁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宜兴言外文创有限公司无锡指尖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腾讯研究院院长腾讯研究院总顾问腾讯公司公共事务副总裁腾讯公司市场公关部总经理腾讯广告行业销售运营副总经理腾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腾讯研究院副院长腾讯研究院资深专家腾讯研究院秘书长腾讯研究院资深专家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腾讯研究院研究员腾讯研究院研究员蔠裮釆僡彾蘚釀慘筧蔠裮靪竑時巃(按在文中的出现顺序)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25 55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哔哩哔哩:2024年BILIBILI服饰行业Z世代人群洞察趋势报告(27页).pdf

    2024.01制造BILIBILI营销中心你 感 兴 趣 的 视 频 都 在 B I L I B I L IBILIBILI*MADEINFUTUREBILIBILI营销中心2024.01制造2024.01制造BILIBILI营销中心BILIBILI营销中心2024.01制造你 感 兴 趣 的 视 频 都 在 B I L I B I L IBILIBILI*MADEINFUTURE2024.01制造BILIBILI营销中心BILIBILI营销中心2024.01制造你 感 兴 趣 的 视 频 都 在 B I L I B I L IBILIBILI*MADEINFUTURE行业大盘丨人群心智平台优势与影响力各类细分品类内容特色丨内容洞察Z世代时尚消费行为与趋势洞察2024.01制造BILIBILI营销中心行业大盘丨人群心智平台优势与影响力你 感 兴 趣 的 视 频 都 在 B I L I B I L IBILIBILI*MADEINFUTUREBILIBILI营销中心2024.01制造2024.01制造BILIBILI营销中心B站服饰行业Z世代人群影响力BILIBILI*MADEINFUTURE3.48D.19.28(.07%6.98%每周都买每月买几次每月至少买一次2-3月买一次低频,一年买几次*数据来源:克劳锐*数据来源:克劳锐2024.01制造BILIBILI营销中心BILIBILI营销中心B站服饰行业Z世代人群影响力BILIBILI*MADEINFUTURE校服着装要求,关注品类集中鞋类潮流意识初步萌芽,风格受普世的街头文化和次元文化影响运动鞋潮鞋街头风格IP联名运动风格需求场景:校园/街头2024.01制造在基础着装上开始对风格进行尝试初步探索风格,逐步形成风格是重要潮流心智养成阶段街头文化嘻哈穿搭改造无性别亚文化风格需求场景:兴趣场景/校园伴随消费能力上升,对品质和时尚潮流生活有了进阶追求,,自我风格成型场景以职场通勤为主,多元兴趣生活场景的崛起引发消费大潮通勤轻奢山系职场穿搭潮流运动甜丧风时装周需求场景:职场/通勤/兴趣场景2024.01制造BILIBILI营销中心BILIBILI营销中心B站服饰行业Z世代人群影响力BILIBILI*MADEINFUTURE2024.01制造(TGI=100)都市生活艺术文化偶像文化潮流运动游戏文化流行文化次元文化街头文化潮流人群文化兴趣圈层偏好86.2.7h.4.9!.0.3 24.01制造BILIBILI营销中心B站服饰行业Z世代人群影响力BILIBILI*MADEINFUTURE2024.01制造BILIBILI营销中心2024.01制造BILIBILI营销中心B站服饰行业Z世代人群影响力BILIBILI*MADEINFUTURE2024.01制造0%5 %05E%1-299元300-999元 1000-1999元2000-2999元 3000元以上B站整体BILIBILI营销中心2024.01制造BILIBILI营销中心B站服饰行业Z世代人群影响力BILIBILI*MADEINFUTURE2024.01制造BILIBILI营销中心视频播放量增长率(2022vs2023)2024.01制造BILIBILI营销中心你 感 兴 趣 的 视 频 都 在 B I L I B I L IBILIBILI*MADEINFUTUREBILIBILI营销中心2024.01制造2024.01制造BILIBILI营销中心0-1718-2425-3031及以上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 11月 12月zettaranc2024.01制造BILIBILI营销中心0-1718-2425-3031及以上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 11月 12月帕梅拉PamelaReif周六野Zoey2024.01制造BILIBILI营销中心0-1718-2425-3031及以上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 11月 12月Erik埃里克2024.01制造BILIBILI营销中心2023.09制造0-1718-2425-3031及以上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 11月 12月1cy一喜歪2024.01制造BILIBILI营销中心2023.09制造0-1718-2425-3031及以上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 11月 12月AHALOLO2024.01制造BILIBILI营销中心2023.09制造0-1718-2425-3031及以上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 11月 12月奶糖派NaiTangPai2024.01制造BILIBILI营销中心2023.09制造0-1718-2425-3031及以上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 11月 12月2024.01制造BILIBILI营销中心2023.09制造0-1718-2425-3031及以上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 11月 12月2024.01制造BILIBILI营销中心Z世代时尚消费行为与趋势洞察你 感 兴 趣 的 视 频 都 在 B I L I B I L IBILIBILI*MADEINFUTUREBILIBILI营销中心2024.01制造2024.01制造BILIBILI营销中心热爱开箱/环境测试/拆解多维度测评内容不论是球鞋精细化拆解后对科技含量的解析,还是对衣服面料的解构深究。他们以最顶的最新的科技为豪置千金的动因,为硬核买单。-LKs-2024.01制造BILIBILI营销中心聚焦生活方式类内容山系的大风吹遍了校园和职场,在更注重体验感的B站,他们放大了山系带来的通勤便捷和舒适实穿,穿搭回归实用性,生活注重体验感。FOG_凉雾2024.01制造BILIBILI营销中心场景化穿搭干货教程对潮流低敏人群or适度放松随意穿搭的常服,舒适、便捷、快时尚等容错率低的品类及内容受到他们的偏爱。闰土RUNTU2024.01制造BILIBILI营销中心关注B站国创内容次元和热爱的议题在B站已经众人皆知,伴随文化自信的风潮,国创IP的热度掀起一波又一波高潮。国潮文化叠加次元IP,成为新消费风口。酷鹿鹿日记本2024.01制造BILIBILI营销中心是知识区高活跃用户社会百年变迁民族传统服饰家国情怀女性自我探索十音Shiyin2024.01制造BILIBILI营销中心是时尚高敏锐度人群多重风格都在她们身上得以体现,自由选择露肤度,自由穿搭无性别,她们关注时尚也更爱自由随性的生活状态。-阿蛋吖鸭-2024.01制造BILIBILI营销中心你 感 兴 趣 的 视 频 都 在 B I L I B I L IBILIBILI*MADEINFUTUREBILIBILI营销中心2024.01制造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25 27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前瞻产业研究院:2024新一线城市搞钱指数洞察报告(36页).pdf

    前瞻产业研究院前瞻经济学人 产业观察组by QIANZHAN INTELLIGENCE CO.,LTDObservation on Money-Making Index of New First-Tier Cities Which city can make me RICH?前瞻产业研究院作为更懂中国产业的科技型决策智库,是中国唯一一家由国际院士正职领衔的智库单位,汇聚了1200多位国际智库专家和560多位行业资深研究员,持续关注并深度研究超过6600个细分产业领域,至今26年已服务20w 客户,为全国500多座城市提供了专业高效的智库服务,累计1800 优质落地项目案例见证了我们在产业研究和咨询领域的实力和影响力。面对2024年复杂多元的经济市场环境,前瞻产业研究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自主研发的6大数据库(产业大数据、企业大数据、招商大数据、财经大数据、园区大数据、政策大数据),协同产业规划组、产业调研组的经验与案例,结合产业观察组的热点洞察,倾力打造新一线城市搞钱指数洞察报告,旨在全面揭示中国15座新一线城市的经济发展潜力与“搞钱”实力,以其为我国地方政府制定发展规划、企业家把握商机以及时代浪潮下的个人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和独到见解。发现趋势,预见未来国家商务部应对贸易摩擦区域性工作站中国(深圳)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院“产业规划战略研究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专精特新认定企业始于清华园,立足大湾区赋能全中国,辐射全世界FORWARD Industrial Research Institute 2此榜单提供了客观公正的城市发展状况对比,有助于各地精准施策,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市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对政府决策者1此榜单如同深度透视镜,清晰呈现新一线城市在不同领域的发展优势和投资机遇,助力企业家在选择战略落脚点时作出科学而高效的决策。对企业决策者2此榜单能直观展示各城市在就业环境、薪资待遇以及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的差异,为个体的职业规划和生活选择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支持。对行业从业者3后疫情复苏与经济新常态下,新一线城市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与创新策源地,为了精准把握新一线城市的发展潜力及其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前瞻产业研究院、前瞻经济学人产业观察组围绕“搞钱搞钱”这一富有时代特色的主题,重磅首发新一线城市搞钱指数洞察报告新一线城市搞钱指数洞察报告,旨在通过前瞻严谨的研究方法、前瞻大数据的舆情追踪洞察、500 城市规划落地案例等实际经验,为政府、企业和个体在探索新时代城市发展路径和挖掘经济增值空间上提供有力指引,共同助力我国新一线城市的繁荣发展与社会经济的持续进步。3Observation on Money-Making Index of New First-Tier CitiesTo GovernmentTo BusinessTo Worker前瞻经济学人产业观察组前瞻2024新一线城市搞钱指数洞察报告中,涵盖了“2024“2024让人让人心动的新一线城市搞钱排行榜心动的新一线城市搞钱排行榜”,进一步揭示新一线城市的经济发展潜力与挑战。在排名中,成都、杭州以其突出的金融活力、大型企业聚集程度、人才吸引力及企业服务水平等指数稳居榜前;但对标一线城市代表深圳,成都、杭州弱侧项差距明显,新一线城市在迈向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仍需奋力追赶。与此同时,杭州紧跟成都之后,两者竞争激烈且势均力敌,成都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势头有望实现超越。从区域竞争来看,北方城市整体上在搞钱指数方面落后南方,天津虽以第七名的成绩成为北方领头羊,但如何打破南北差距,增强北方城市长期发展潜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或许中原三巨头(武汉、西安、郑州)能发挥纽带作用新一线城市搞钱洞察在“2024让人心动的新一线城市搞钱排行榜”中,成都独占鳌头,人才吸引力指数位居第一,彰显出人才与产业经济不可厚非的创造力。尽管成都成绩斐然,但对比起一线城市而言,中国15座新一线城市都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营商环境等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成都、杭州分别位居“2024让人心动的新一线城市搞钱排行榜”的第一、二名,杭州仅以0.57分之差屈居成都之后,其细分指数与成都相距甚微。作为东部地区的核心城市,杭州凭借自身优势和产业战略布局,未来极有可能在综合实力上赶超成都,从而改写头部梯队格局。前瞻经济学人产业观察组特意选取一线城市深圳与成都作比较,评分显示深圳的搞钱指数远超出成都30.26分,这不仅印证了深圳的领衔经济地位,也突出了新一线城市在对标一线城市发展时所面临的显著挑战,以及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弥补的关键短板。成都和重庆在“2024让人心动的新一线城市搞钱排行榜”中位列一三名,共同展示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强劲的发展动力。这一区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使得成渝“双城记”在全球化和区域协同发展中表现卓越。北方城市在榜单前十中占据较少席位,其中天津的搞钱指数排名第七,成为北方唯一进入前七的城市。尽管北方城市近年来借助互联网流量频频出圈,“南方小土豆涌入哈尔滨”“进淄赶烤”“天津跳水大爷”等现象级事件频发,但从整体搞钱指数来看,北方城市与南方城市存在显著差距,如何增强北方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和投资兴业的价值是上层规划者需要攻克的重要课题。成都搞钱领跑新一线追赶一线迫在眉睫新一线头部竞争激烈成渝双城联动搞钱增效显著北方转型危机天津独挑大梁Summary of observations4前瞻经济学人产业观察组城市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对企业有多大影响?哪座城市毕业后最爱去?大型网红城市网红城市搞钱PK现场2024去哪里搞钱 Which city can make me RICH?“不依靠房产经济,这些城市还有什么?”企业的城市才好搞钱!哪座城市经济落寞了?哪座城市已经躺平了?哪座城市仍保持潜力增长?南强北弱东西争锋?2024企业可以进军哪些新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的税负成本与营商环境的评价筛选为什么这座城市有搞钱潜力?前瞻经济学人产业观察组56洞察新一线的“6大”城市搞钱必要发展指数人力成本指数、金融活力指数、人才吸引力指数国家定位指数、大型企业聚集指数、城市企业服务指数梳理新一线的“7项”城市搞钱参考值产业潜力值、收支财富值、机会流通值、商业活力值外来投资值、科创发展值、生活韧性值等7Which city can make me RICH?前瞻新一线城市搞钱指数体系Money Index Observation2024年哪座新一线城市更适合搞钱?(北上广深成熟度较高,我们希望发现更有潜力的城市,于是本期仅筛选新一线城市)就此,前瞻经济学人产业观察组对中国新一线城市展开了全面的洞察,通过前瞻大数据平台、各项研究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前瞻1800 园区项目案例、500 城市规划案例等权威来源,建立了“6 7”“6 7”前瞻性城市搞钱排行评分指数前瞻性城市搞钱排行评分指数。5给予新一线的“5条”理性搞钱发展建议3条发展建议:目标建议、对标发展建议、科学决策建议等2条选址建议:科创搞钱城市选址、年轻人搞钱选址6前瞻经济学人产业观察组(不计入最终评分)由企业税负压力、城市平均工资等维度展开细项统计,并进行加权评分。其中,税负压力单项分数成本越高则表现为压力越小,反之税负压力越大得分则越低,反映企业投资、创业等必要考虑的基础条件,是城市搞钱的必要考虑项。人力成本指数1前瞻在新一线城市的评比中加入该项,核心考虑对该城市是否“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作出评选,该维度奠定了政策红利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先进级,具备一定的搞钱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国家定位指数4前瞻通过对城市金融产业、存贷款余额等维度展开细项统计,并进行加权评分。其中,分数越高,则表示该城市地金融活跃度越高,搞钱的基础与韧性则越强。金融活力指数2通过前瞻企业大数据、企查猫、工商等相关平台统计,对新一线城市内所存续的上市公司、独角兽等相关企业进行细项分析,并加权评分。其中,依据马歇尔外部性原则,分数越高则表示该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越强,龙头企业资源、产业链及配套成熟度等方面相对完善,也能反映出部分城市的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扮演角色的重要性,从而起到搞钱的关键参考价值。大型企业聚集指数53人才作为“搞钱”的必要条件,作为财富流通的核心载体,前瞻主要通过人口增长率、学历统计、人口城镇化率等维度展开细项统计,并进行加权评分。其中,分数越高则表示该城市的人才活跃度、流通性与留住率越高,更具搞钱的潜力。人才吸引力指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下,前瞻经济学人综合了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价、律所、银行网点等综合企服维度进行细分统计。分数越高则表示该城市具备良好的产业配套条件;分数越低则表示该城市的营商环境存在优化空间潜力,产业服务能力和效率需要进一步提升,对于搞钱的营商环境综合考虑条件起到基本参考价值。城市企业服务指数6“6大”城市搞钱必要发展指数评分说明Money Index Observation人力成本-30%金融活力-20%人才吸引力-20%国家定位-5%大型企业聚集度-15%城市企业服务水平-10%7前瞻经济学人产业观察组是衡量居民财富增长与消费能力的重要指标,不仅能反映城市居民近5年的收入水平,还提现了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解释了各城市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潜力。高收支财富值意味着城市有强大的搞钱基础和良好的消费环境,这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企业入驻,进一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对于企业而言,也意味着有更大的市场潜力和更多的消费者,能找到更多的搞钱机遇。收支财富值2主要反映各城市对外资的吸引力以及经济发展的潜力,外来投资数量是衡量的关键指标。高外来投资值的城市意味着有更多的外资流入,这不仅可以带来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还可以促进城市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同时,外资的流入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税收收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动力。外来投资值5主要反应城市的交通便捷程度和客流量、商贸物流量的活跃程度。是衡量城市经济活力和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高机会流通值意味着城市的交通和物流基础设施更为发达,为居民和企业提供了更为便捷和高效的生活、工作环境。企业在考虑扩张策略时,自然会倾向于选择机会流通值高的城市,因其通常具有更强的市场连接能力和商业活力。机会流通值3衡量各城市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和发展水平,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科创发展值的高低对城市的长期发展和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高科创发展值的城市意味着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够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从而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此外,科创发展值的提升还可以吸引更多的科技企业和投资,进一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科创发展值64综合反映各城市的商业发展水平和经济活力,旨在揭示城市商业环境的成熟度、多样性和竞争力,以及对新兴产业和企业的吸引力。高商业活力值的城市往往具有更好的投资环境和政策支持,能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搞钱赛道和机遇。商业活力值该项主要基于城市近5年新房均价等相关指标来考量,城市房价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居民的购房压力和生活成本。稳定和适宜的房价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居民和人才流入,进一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有助于增强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生活韧性值7“7项”城市搞钱参考值评分说明Money Index Observation产业潜力值收支财富值机会流通值商业活力值外来投资值科创发展值生活韧性值8前瞻经济学人产业观察组1主要衡量城市经济的增长速度及产业结构的多样性和成熟度。一方面,高GDP增长率表明该城市拥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商业机遇,另一方面,城市均衡且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可以减少对单一产业的依赖,增强经济对外部冲击的抵抗力,能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更多元的发展选择和策略。产业潜力值2024让人心动的新一线城市搞钱排行榜Heartwarming Ranking list of making money in new first-tier cities25.2920.2722.321.2923.5221.2723.320.7316.6221.6822.0720.118.4219.6420.56.055.937.929.948.0110.418.529.8214.6415.3216.0313.4617.0919.7317.552.1110.189.538.1413.3112.1413.9813.727.789.8811.6413.3912.7114.3315.070000050550055053.962.586.219.435.83.975.834.949.2313.377.047.728.2713.249.91.14.646.296.095.384.776.145.557.481.327.446.198.117.77.50607080东莞昆明青岛宁波合肥郑州长沙西安天津苏州南京武汉重庆杭州成都新一线城市名称前瞻2024新一线城市搞钱排行榜人力成本指数金融活力指数人才吸引力指数国家定位指数大型企业聚集指数城市企业服务指数75.2174.6469.6065.8664.2261.5760.7559.7657.7757.5656.0254.8952.2543.6038.519前瞻经济学人产业观察组2024让人心动的新一线城市搞钱排行榜Heartwarming Ranking list of making money in new first-tier cities根据搞钱指数的总分评定,前瞻产业观察组将其分为4个城市发展梯队,有6个关键点值得注意:1、成都、杭州数据显示遥遥领先,成为东西部各执一方的搞钱之城,其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交集以外的产业集群可以重点关注;2、工业制造之城东莞却未入金榜前列,考虑传统工业制造成效低,产业升级转化难的发展问题;3、苏州凭大型企业聚集度最高一指标,成为搞钱城市的小黑马之一,2024搞钱推荐入驻城市;4、长沙作为“网红城市”,与杭州成都仍有较大差距,考虑新消费经济泡沫,产业战略转型应在即;5、搞钱稳如风还得看武汉,从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到产业韧性的可持续来看,有足够能力支持发展。通过前瞻城市搞钱排行评分指数得出,综合搞钱指数可分为四大梯队:搞钱第一梯队NO.1:成都 75.21分NO.2:杭州 74.64分搞钱第二梯队NO.3:重庆 69.60分NO.4:武汉 65.86分NO.5:南京 64.22分NO.6:苏州 61.57分NO.7:天津 60.75分搞钱第三梯队NO.8:西安 59.76分NO.9:长沙 57.77分NO.10:郑州 57.56分NO.11:合肥 56.02分NO.12:宁波 54.89分NO.13:青岛 52.25分搞钱第四梯队NO.14:昆明 43.60分NO.15:东莞 38.51分前瞻经济学人产业观察组10新一线城市搞钱指数-城市梯队对比New First tier City Money Making Index-Urban Tier ComparisonPart One.搞钱城市第一梯队指数对比洞察Comparative Observation on Urban Money Making Index新一线城市搞钱排行新一线城市搞钱排行 搞钱城市第一梯队参考指数(搞钱城市第一梯队参考指数(部分部分)成都杭州产业潜力值近5年GDP总量的增长率32.61.8%产业结构比重2.8:30.8:66.41.8:30.0:68.2收支财富值近5年人均GDP的增长率21.9.25%近5年人均收入平均值47436元62695.6元近5年人均支出平均值29903.8元41333.8元机会流通值物流件数总量17.60亿件34.85亿件商业活力值商业中心增量面积与存量面积140.6万/1600万81.5万/1575.5万写字楼入驻率70.5v.9%产业园区(工业园)123个161个外来投资值省市外来投资数量36447笔40856笔科创发展值高新技术企业总数1.14万家1.275万家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3.52%3.75%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733.26亿元723.03亿元2022城市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5.4件42.86件生活韧性值近5年新房均价 13627.016元/30362.2元/搞钱关键洞察:1、杭州虽不是“国家级中心城市”,但作为“网红城市”的横向对比当中,与成都的搞钱指数不分伯仲,从前瞻服务产业规划的角度来看,二城继北上广深后,谁能稳稳抓住年轻人才留驻,谁就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五城;2、在大型企业聚集度层面,杭州市的巨头企业数量占据绝对优势,企业的服务水平也居高位,整体的产业链资源、配套相对成熟,适合成长期阶段发展的项目、企业进驻;(但要考虑自身城市的主导产业与项目可行性)3、成都市是年轻人吸引力一项的佼佼者,可发挥年轻人的创新意识,孵化出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于项目需要高层次人才流通性强的,可以考虑进驻成都,同时企业负担与生活成本来说相对杭州较低。根据搞钱参考值,不难发现两座城市在疫情前后的经济韧性相对来说都较为稳定,但在近五年的收支平衡上出现了较大分化。1、杭州作为电商之都,以其配套优势,年均物流件总数高达34.85亿件,是成都的两倍之余,加之金融活力的高位指数,进一步映射其特色产业的龙头优势。2、成都市虽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应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从战新产业层面规划有效、精准的赛道,提升整体居民收入水平,目前的全球化新的发展态势也更有利于成都。12搞钱城市第二梯队指数对比洞察Comparative Observation on Urban Money Making Index搞钱关键洞察:1、第二梯队搞钱城市,适合绝大部分海归人才、创新型项目落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地等层面需求进驻;从城市企业服务指数均值来看,第二梯队搞钱城市具备一定发展水平,营商环境配套综合来功能相对齐全,在大型企业聚集度层面有较好的龙头基础,能够为产业链创新发展上提供良好的资源供给与支持,可以满足年轻科创类创业者及创新型项目研发落地的基本条件,产业发展韧性足够强;2、重点关注南京、苏州,横向维度对比发现,人力成本(企业税负压力、城市平均工资等维度)指数评分项相对高(该项分数越高,成本越低),结合南京、苏州近年发展与搞钱排行榜的参考指数,不难发现二者都是经济韧性较强的城市(除国家中心城市外的新一线),其中苏州在大型企业聚集指数上独占鳌头(国家级小巨人企业数量高达401家),离不开其工业创新发展的前瞻性规划战略,预估未来有机会跃居而上,超越重庆、南京、晋身第一梯队。13近5年GDP总量的平均增长率重庆武汉南京苏州天津34&.3801.18.06%搞钱城市第三梯队指数对比洞察Comparative Observation on Urban Money Making Index搞钱关键洞察:1、从人力成本指数来看,合肥发展空间潜力强。2023年前三季度,合肥的GDP总量达到了9218.6亿元,增速为6.1%,高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合肥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投资增加,为其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此外,长沙蕴藏的搞钱潜力也非常大,一方面在人力成本上有一定领先优势,结合前瞻产业研究院对长沙的持续性研究规划服务情况来看,长沙早期打开了新消费经济的风口,为城市的经济形态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未来产业升级朝向战新产业层面,富有更强的动力。2、从综合数据来看,郑州与西安两座工业大城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要考虑城市内在因素导致发展不前的关键。郑州虽然在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创新能力和产业升级方面仍有待加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身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作为西北地区的科教中心,西安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拥有明显的优势,产业转型和创新步伐在稳步推进。二者厚积薄发的时间还有待沉淀,郑州应在科研投入层面再加码发力(R&D经费投入强度仅2.67%,西安5.23%),力争探索出适合自己的传统工业升级路径。14近5年GDP总量的平均增长率西安长沙郑州合肥宁波青岛35.140!.229.6.3$.3%搞钱城市第四梯队指数对比洞察Comparative Observation on Urban Money Making Index搞钱关键洞察:1、从综合指数来看,东莞作为昔日全国制造业中心,东莞在全球供应链中曾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环保要求的提高,传统制造业已经不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东莞面临的挑战也日渐凸显,许多企业因为无法适应市场的变化和环保要求而选择关闭或外迁、外部新兴产业的崛起也对传统制造业造成了冲击,使得东莞市的发展更加困难。如何留住人才、产业结构如何升级调整、城市规划建设如何提高宜居性这些都是东莞亟需解答的时代难题;2、在中西部省会城市横向比较中,昆明的经济产业结构有待改善,与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长沙在搞钱指数、经济总量、人才吸引力指数、大型企业聚集指数、产业规模、收入消费、人口基数等都有一定差距。昆明第二产业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第三产旅游业受国内各地新兴网红旅游热点不断冲击,导致其对经济支撑力不足。未来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重塑经济支撑力对昆明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15近5年GDP总量的平均增长率昆明东莞25.2%1.12.11新一线城市搞钱单项冠军New First tier City Money Making Single ChampionPart Two.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总量统计:535.63万2022新一线城市95后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TOP12021年职场人愿意换工作的新一线城市TOP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0%,支柱产业集群规模突破突破4 400000000亿元亿元,工业规模占GDP比重达到26&%以上,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 15.45.4件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 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智能终端、高端软件、汽车制造、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新型材料、能源环保装备等1010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中国西部最重要的科研教育中心中国西部最重要的交通中心、重要工业基地之一中国西南最具实力的医疗中心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88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 1.14万家2022城市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15.4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17前瞻经济学人产业观察组近5年GDP总量平均增长率城市平均工资金融业产值产业结构比重本外币存款余额本外币贷款余额32.67411元2445.2亿元2.8:30.8:66.453189亿元53053亿元注册资本10亿以上企业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分省市外来投资数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产业园区(工业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1700家51.99(最高79.42)36447笔15.4件123个79.9%想去搞钱的关键参考指数 搞钱潜力标签本外币存款余额统计:69592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统计z:62306亿元金融业产值:增加值 2407亿元到2025年,杭州要实现全市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100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突破2000020000亿元亿元,增加值突破突破70007000亿元亿元。新制造业将通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加快构建以视觉智能、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智能计算等为核心的万千亿产业体系,全面实现“六倍增六倍增”目标。到2025年,杭州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2500025000亿元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8006800亿元亿元,打造2个世界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等。2023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数量第一:228家城市平均工资第一:153558元省市外来投资数量第一:40856笔2022城市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42.86件2022年物流件数总量:34.85亿件电子商务数字安防人工智能金融科技集成电路18前瞻经济学人产业观察组近5年GDP总量平均增长率城市平均工资金融业产值产业结构比重近5年人均收入均值近5年人均支出均值31.83558元2407亿元1.8:30.0:68.262695.6元41333.8元注册资本10亿以上企业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分省市外来投资数量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产业园区(工业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1704家67.31(最高79.42)40856笔723.03亿元161个84%想去搞钱的关键参考指数 搞钱潜力标签金融业增加值NO.1:2491亿元搞钱榜金融活力综合指数NO.3银行机构数量位居新一线城市/中西部NO.1到202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将实现万亿级,推动工业经济迈上3000030000亿亿级新台阶,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收入超过1010亿元亿元的企业突破100家,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达到15001500家家,新型研发机构数量突破300300家家。其中,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5%5%以上,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P%,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基地超过10001000家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80008000家家,科技型企业超过4.54.5万家万家,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比达到50P%,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2.3512.351。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际门户枢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西部金融中心成渝经济圈核心、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企业每万元GDP创收仅产生约1520元基本成本搞钱榜城市企业服务指数NO.1智联汽车电子信息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生态文旅19前瞻经济学人产业观察组近5年GDP总量平均增长率城市平均工资近5年人均GDP增长率产业结构比重本外币存款余额本外币贷款余额347008元32.42%6.9:40.1:53.049567.2亿元50051.9亿元注册资本10亿以上企业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分省市外来投资数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产业园区(工业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1414家51.48(最高79.42)22841笔5.48件237个70.96%想去搞钱的关键参考指数 搞钱潜力标签中原地区搞钱疫后小钢炮,产业基础强而韧中原城市集群搞钱指数排行第一新一线搞钱榜以65.86分领先中部城市群发展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8(%,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200012000家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8%,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62%左右,“光芯屏端网”产值50005000亿元亿元,汽车及零部件产值50005000亿元亿元,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值600600亿元亿元,高端装备产值10001000亿元亿元,先进基础材料产值20002000亿元亿元等。超前布局电磁能、量子信息、超级计算、脑科学和类脑科学、深地深海深空等五大未来产业,力争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区域金融中心企业每万元GDP创收仅产生约1270元成本大专及以上学历总量约417.46万人拥有133所高校,2所985、7所211大学数字产业智联汽车新能源先进材料高端装备20前瞻经济学人产业观察组近5年GDP总量平均增长率近5年人均GDP增长率金融业产值产业结构比重本外币存款余额本外币贷款余额26.38%1.3928.9亿元2.5:35.6:61.944383.8亿元35754.1亿元注册资本10亿以上企业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分省市外来投资数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产业园区数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1031家55.53(最高79.42)23959笔28.09件407个84.66%想去搞钱的关键参考指数 搞钱潜力标签资源流通的最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新一线城市2022年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分 71.11分搞钱榜金融活力指数排名NO.4到2025年,总规模达2.72.7万亿元万亿元,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规模突破1 1万亿元万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规模达到35003500亿元亿元、未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03000亿亿元以上、打造千亿级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等。其中,壮大“2 6 6”“2 6 6”创新型产业集群,增强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型电力(智能电网)两大两大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全球竞争力,拼夺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航空航天六大产业集群六大产业集群的国内制高点,抢占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元宇宙、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以及储能与氢能六个未来产业六个未来产业新赛道。2022城市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48.73件中国东部重要中心城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长三角辐射中西部发展的重要门户城市企业每万元GDP创收仅产生约1469元基本成本2018-2022近5年人均GDP的增长率达27%智能汽车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石化钢铁智能电网21前瞻经济学人产业观察组近5年GDP总量平均增长率城市平均工资金融业产值产业结构比重本外币存款余额本外币贷款余额309214元2199.95亿1.9:35.9:62.249531.3亿元48760.2亿元注册资本10亿以上企业上市公司数量统计省市外来投资数量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产业园区(工业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1233家123家26781笔645.3亿元112个87.01%想去搞钱的关键参考指数 搞钱潜力标签创新育企的大型企业聚集指数NO.1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NO.1:401家2023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NO.2:217家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累计突破2 200000000家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 4.5 4.5 万亿元万亿元,发展十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新型显示、光通信、软件和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高端纺织、节能环保。其中,2025年高端医疗器械产业产值突破 2000 2000 亿元亿元、光通信产业规模突破 2000 2000 亿亿元、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产值超 3000 3000 亿元亿元、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链年产值突破 300 300 亿元亿元。评分第一入选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灯塔工厂全国第一,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第一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第一近5年人均收入平均值:63435.4元全国百城消费者满意度第一苏州新设市场主体总量位居全省第一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联汽车智能制造先进材料22前瞻经济学人产业观察组近5年GDP总量平均增长率近5年人均GDP增长率金融业产值产业结构比重本外币存款余额本外币贷款余额31.18(.7818.3亿元0.8:48.1:51.144500.5亿元45247.3亿元注册资本10亿以上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省市外来投资数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产业园区(工业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1498家961.4亿元34481笔25件462个82.12%想去搞钱的关键参考指数 搞钱潜力标签23新一线城市搞钱潜力榜New First tier Cities Make Money Effort ListPart Three.000注册资本注册资本1010亿以上企业统计(家)亿以上企业统计(家)成都杭州苏州40200300400500国家级专精特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小巨人”企业统计(家)企业统计(家)成都杭州苏州2020232023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统计(家)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统计(家)成都杭州苏州287.0185349.9235535.6300500600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 (万人)(万人)成都杭州苏州6050002500全市银行网点全市银行网点 (家)(家)成都杭州苏州新一线城市搞钱潜力榜-苏州市:雄厚的工业底盘,稳稳接住经济大盘选取新一线城市搞钱指数中的几项关键搞钱条件以及选取杭州、成都作为对比参照对象苏州杭州成都产业结构比重0.8:48.1:51.11.8:30.0:68.22.8:30.8:66.4人口增长率0.5%1.4%0.4%搞钱洞察梳理创新人才缺失结合苏州市的整体优势与目前的人才吸引力(倒数第倒数第5)5)情况来看,苏州市的工业基础实力虽然雄厚,但是面临市场变化与国家战略的进程,创新型人才是产业创新的必要要素,且苏州市近五年的人均收入是新一线城市中最高的(2018-2022年人均收入平均值 63435.4元),需要加强的应该是在如何让高层次人才更好落位到产业空间,以产业引人才,以人才支撑产业发展的全功能、全链条,用好资本催化人产城创新聚合。(苏州市搞钱榜金融活力指数排第第5 5,其中金融业增加值为2218.3亿元,排第4)营商环境提质前瞻经济学人产业观察组通过另一组数据发现,苏州市不仅大型企业聚集度非常高,而且高新技术企业也位于新一线城市中第一(约高新技术企业也位于新一线城市中第一(约1347313473家),研究与试验发展家),研究与试验发展(R&D)(R&D)经费以经费以961.4961.4亿元位居第一亿元位居第一,综合各项指标洞察,苏州市在科创实力层面是具备有非常夯实的基础。但进一步要考虑企业有无能力搞到钱,科技成果是否有良好的引进和市场转化?中小企业是否有更好的营商氛围?(城市服务指数整体位列新一线末位),其很大层面是中小企业营商环境板块稍显失色(与杭州、成都相比之下),建议着重考虑完善中小企业的政务服务反馈机制,为中小企业打造专属的一体化服务平台,推动政府行动决策和市场有效响应协同发力,加快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适当引入能够赋能于中小企业成长的战略智库,打造更多支持企业上市、服务上市企业的平台,让苏州成为企业获得感最强的搞钱目的地。43670060080010001200全市律所服务机构全市律所服务机构 (家)(家)成都杭州苏州24Unified fonts make reading more fluent67000注册资本注册资本1010亿以上企业统计(家)亿以上企业统计(家)成都杭州长沙00200300400国家级专精特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小巨人”企业统计(家)企业统计(家)成都杭州长沙87228020025020232023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统计(家)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统计(家)成都杭州长沙800200000城市平均工资城市平均工资 (元(元/年)年)成都杭州长沙27882.5629853.42695926230653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本外币存款余额本外币贷款余额本外币存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贷款余额 (亿元)(亿元)成都杭州长沙新一线城市搞钱潜力榜-长沙市:注意新消费,别成泡沫碎!选取新一线城市搞钱指数中的几项关键搞钱条件以及选取杭州、成都两座网红城市作为对比参照对象长沙杭州成都产业结构比重3.2:40.0:56.81.8:30.0:68.22.8:30.8:66.4人口增长率1.8%1.4%0.4%搞钱洞察梳理产效不一从搞钱指数中不难发现长沙作为一个网红城市,其平均工资水平与杭州相比还有些距离,结合产业比重数据来看,长沙的产业比重关键的差距考虑在于二三产的转型发展问题,并且长沙的人口增长率位居搞钱榜榜首长沙的人口增长率位居搞钱榜榜首,在人口不断流入的情况下,想搞钱的企业或人可选择的赛道不多,就会形成人企产断层,依赖新消费流量,却丢了高质量。所以根据搞钱指数洞察,建议长沙应快速转型向战新产业规划发展,明确已有优势标签,在高端制造、半导体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产业集群中细分出更精准的产业赛道聚焦发力。创新失调结合长沙市支柱产业历年发展可以看出,长沙重工业竞争力虽强,但创新配套能力落后,相比起另外两个“网红城市”而言,除了产业发展的侧重比失衡外,孵化或招引进的大型企业基本没有达到城市能级应有水准,考虑两个层面的关键问题:一是技术基础较薄弱一是技术基础较薄弱,生产智能化、自动化程度较低,难以赋能传统重工转型,可以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新技术厂家,与龙头企业互补,赋能本地中小企业,从而带动主动开发;二是没有平二是没有平台和高层次人才支撑台和高层次人才支撑,应该加强支柱产业的创新平台建设,打通企业间的资源链路,降本增效,同时要强化留住人才和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策略,才能进一步赋能长沙的创新环境,进一步推动企业孵化,进一步打造出新消费以外的战新产业名片。金融乏力从长沙的本外币存贷款额度来看,一方面是对资金的吸附能力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则是长沙的经济活力相对较弱。长沙的新消费固然长沙的新消费固然火爆,但是带来的收入并没有账面上的乐观火爆,但是带来的收入并没有账面上的乐观,而持续性投入到新消费的发展中,其生产性服务业就很难有突破,基本上都围绕生活性服务业在发展,当消费配套到一个峰值了,能够带来收入的其他产业未能及时跟上,就会导致城市内部失衡。洞察建议,可以侧重更多高质量的产业基金建设与零售金融结合,用好新消费优势反哺科创投入。1010.5824072445.20500025003000金融业产值:增加值(亿元)金融业产值:增加值(亿元)成都杭州长沙2524000注册资本注册资本1010亿以上企业统计(家)亿以上企业统计(家)杭州苏州东莞00200300400500国家级专精特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小巨人”企业统计(家)企业统计(家)杭州苏州东莞582232023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统计(家)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统计(家)杭州苏州东莞138.6287.0185349.923500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统计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统计 (万人)(万人)杭州苏州东莞9329980500000200000城市平均工资城市平均工资 (元(元/年)年)杭州苏州东莞8491345.52000050002500(最低值取最高分)税负成本税负成本 万元万元GDP/GDP/企业所需支付企业所需支付 元元杭州苏州东莞新一线城市搞钱潜力榜-东莞市:金榜未提名,不是我不行!选取新一线城市搞钱指数中的几项关键搞钱条件以及选取苏州、杭州作为对比参照对象东莞苏州杭州产业结构比重0.3:58.2:41.50.8:48.1:51.11.8:30.0:68.2人口增长率-0.9%0.5%1.4%搞钱洞察梳理成本优势税负成本位于新一线城市中最低(指数排名NO.1),但总体指数排名位居榜单末位,关键差距考虑在营商环境层面可以从市场环境、法治环境、融资环境、创新环境和政策环境等层面考虑优化,先优商再引商;(搞钱指数显示东莞金融活力指数仅6.05,最高值为杭州19.73。)切实发挥好自身低成切实发挥好自身低成本的优势,做实双循环经济缺口,重置产业结构,提升城市本的优势,做实双循环经济缺口,重置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税收能级。税收能级。人才招引根据数据洞察,综合搞钱指数评价体系,发现东莞市近年来的年轻劳动力的流失,人才补给的不足,难以推动规划的产业落地与转型,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策略是政府要考虑的关键发展要素,也是本土企业难以创新前行的关键。转型在即从产业层面看东莞,搞钱指数反映出东莞已经不能再继续不能再继续“三三来一补来一补”的经济形态了,要充分发挥工业基础,打造自主创新、自主制造的自主品牌矩阵地。同时数据也反映出东莞与其他新一线城市的产业比重有明显失衡的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东莞要注重如何把“生产型服务经济”提升起来。以东莞的区位和基础优势来看,二产转三产的关键点可以优先与深圳、广州部分地区抱团,精准发力做强做优电子信息产业,形成稳定互补的产业供给链,然后再逐步转型向承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其过程中孵化出更多的龙头项目、子公司,形成本地化的新血液。26新一线城市宏观发展建议与一线对比Macro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for new first tier cities and comparison with first tier citiesPart Four.全球制造业产业链正经历着第五次转移,随着中国人力成本逐渐升高,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人力成本更具低的东南亚国家转移,全球双链面临新一轮重构,区域化、本土化、短链化、数字化、绿色化趋势凸显。融入全球工业加速重构变局随着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面临新一轮重构,新一代信息通信、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新产业不断突破,将成为全球各国抢占全球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抓手。融入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布局必要解决产业发展的三个关键要素:1、技术进步:投入不重视、平台不专业、资源不集中2、产业升级:空间制约化、集群缺龙头、中低端为主;3、人才结构:引进短缺、配套不足、培养缓慢融入产业兴城发展要素格局综合榜单指数,对新一线城市的发展交集建议Suggestions for the intersection of development in new first tier cities123新一线城市普遍工业化程度都相对成熟,紧抓制造强国的优势,在战新产业领域培育新增若干/万亿元级集群。着眼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软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推进工程化和平台建设,建立长周期支持机制持续推进共性技术攻关突破和推广应用。加大本地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力度,优化科技领军企业、“链主”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机制。路径(1):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路径(2):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路径(3):培育一批中国特色现代制造企业28目前全球已完成高度城市化的城市,是怎么做的?目前自身工业化水平程度与哪些先进城市(全球)的过去发展相像,哪些模式是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城市化进度对标先进城市(国内/全球)的一二三产的结构做了怎样的调整?客观对标以明确自身的优势,以数据说话,综合评价自身区域的产业竞争力。产业结构对标与成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比差距在哪里?哪些相对成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验适用自身发展?风口产业对标譬如伦敦、慕尼黑、柏林、斯图加特、埃因霍温、图卢兹、巴塞罗那、新加坡、大阪、筑波、九州岛、首尔、京畿道等。国际对标城市建议对标研究,紧跟趋势免遭淘汰:Benchmarking research,keeping up with trends to avoid elimination基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对国内外先进城市的对标研究结果,以及服务国内多个城市对标发展研究的项目案例经验,我们洞察发现中国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对标发展对象都是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但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速度是愈加变快的,在国际城市层面也有值得对标的对象,对标研究先进国家发达城市的成功经验,赋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进制造;发展建议(一):明确发展方向,同步思维模式,让地方产业动能有的放矢Suggestions for the intersection of development in new first tier cities29图源:前瞻产业研究院对标研究案例,详情资料可咨询公众号科学决策,杜绝盲从跟风发展发展建议(二):优化产业弱侧,聚焦支柱优势,筛选精准发力赛道Suggestions for the intersection of development in new first tier cities摸清国家战略规划的新兴产业路径提炼自身的产业特色优势找准适合城市发展的细分赛道,从集群到细分领域到技术赛道,要比以往研究得更为透彻清淅,才能有效提升城市能级与经济水平。产业链产业链: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结合结合本地细分本地细分:三电系统三电系统细分环节细分环节:电芯电芯企业筛选企业筛选:发展发展企业企业(可(可招商)招商)产业链价值占比市场增长潜力技术附加值盈利水平空间需求市场营收(规模、增速)研发能力(专利)企业等级(专精特新、高新技术)投资活跃度(近期投资频次)空间需求研发周期(研发期、转化期)筛选原则市场增长潜力技术附加值盈利水平空间需求安全环保性前瞻产业研究院基于已经服务的1800 先进城市案例经验,结合搞钱榜的指数分析,研判出新一线城市共性发展关键在于二三产的融合发展方向,以及对于自身产业定位要更细分明确。2024年是各大城市洗盘后的发力之年,各新一线城市可以结合近年国家对省域、本地发展的指示与要求,锚定“计划目标”,根据工业基础优势条件,区域经济规划的发展铺排,找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赛道目标,分时间,分阶段,分工程进行演绎推进。30以某新一线城市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为筛选案例源:前瞻产业研究院项目分析案例趋势建议工业上楼策略提前学习和理解工业上楼,减少对土地空间的浪费,结合先进城市经验来看,新一线提前适当介入工业上楼的策略,有助于产业空间的纵向发展,为城市未来的横向延伸提前做足保障;(前瞻2020年起就为国央企、政府提供工业上楼规划、培训、资源导入等相关服务,由此积累的实战经验,为新一线城市提前建言布局。)趋势建议空间功能精准布局策略规划建立区域发展核:以区域内的核心优势资源为依托(国际国家级优先),聚焦该产业链的前沿发展与应用场景探索,构建区域发展核;打造细分领域创新孵化圈:以企业研发总部、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孵化器、加速器等为依托,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圈层;打造总部产业发展圈:承担高端研发、孵化、高端产业化项目智能制造、高端应用示范及多元化、专业服务业等围绕总部经济规划的发展圈层;做出差异,强化产业空间规划科学、合理规划支配细分产业至城市内的各区发展,将“产业短板”变成“潜力板”,协助各地区编撰改革方案、行动计划,解决区域发展落差问题,形成协同互补链,从省内培育中国特色现代制造企业/特色县市;找准自身区域发展的不足条件,摸清定位,对周边城市、县域等地理条件要有强认知,以此探索适合区域定位发展的产业规划。发展建议(三):提升空间规划策略,逐步逐项落实高质量发展Suggestions for the intersection of development in new first tier cities中国新一线城市 部分产业集群发展交集 工业上楼建议类型汇编产业类别所涉及的核心产品简述重点鼓励上楼超高清视频显示显示器件制造、感应器件、芯片、外观及配件、光学模组、微投影设备等新一代通信设备制造5G/6G通讯设备、芯片及模组、射频器件、基站、天线等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智能无人机、智能检测设备、电子制造智能专用装备、高端工业激光设备等智能传感器敏感元件及传感器制造、机器人新型传感器、智能传感器、集成电路制造等新材料电子专用材料、半导体材料、塑料覆铜板、LCP/MPI、激光薄片晶体、改性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等精密仪器精密智能仪表及传感设备、高端数控加工装备、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高端工业激光设备等生物医药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医学研究和试验发展、生物药品制造、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合成生物等高端医疗器械高值医用耗材、家用医疗设备、体外诊断产品、先进医疗设备、其他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等安全节能环保纸和纸板容器、日用塑料制品、交通安全、管制及类似专用设备、电动机等现代时尚(制造)工艺设计(纺织服装、服饰业、制鞋业、乐器制造、工艺品、珠宝首饰及有关物品制造 有条件上楼鼓励上楼、不建议上楼之外的产业,属于有条件上楼的产业需通过产业自身转型升级满足“工业上楼”五要素模型筛选要求31部分热门工业上楼产业集群源:前瞻产业研究院6600 细分研究梳理、1800 项目规划案例等 18.4217.0912.7158.278.530人力成本指数金融活力指数人才吸引力指数国家定位指数大型企业聚集指数城市企业服务指数重庆榜单最高分值20.517.5515.0759.97.530人力成本指数金融活力指数人才吸引力指数国家定位指数大型企业聚集指数城市企业服务指数成都榜单最高分值20.113.4613.3957.726.530人力成本指数金融活力指数人才吸引力指数国家定位指数大型企业聚集指数城市企业服务指数武汉榜单最高分值23.528.0113.3105.85.38051015202530人力成本指数金融活力指数人才吸引力指数国家定位指数大型企业聚集指数城市企业服务指数合肥榜单最高分值毕业生95万我国高校毕业生只有95万人毕业生909万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高达909万人,翻了快10倍毕业生1158万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又进一步增长,高达1158万人毕业生1076万我国高校高校毕业生突破1000万,达到1076万人毕业生1179万人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创纪录的1179万人20242024年年20002000年年20232023年年20212021年年20222022年年根据搞钱指数洞察,结合毕业生的往年流动去向与当下经济形势,我们建议如下几个城市是不错的选择:前瞻2024成都搞钱指数年轻人圈层活力强,志同道合者多前瞻2024重庆搞钱指数金融活力强,搞钱基础配套齐全前瞻2024武汉搞钱指数中部地区实力最强,国家赏饭,洗牌复苏期,机会多前瞻2024合肥搞钱指数近5年GDP总量的增长率最高,财富增长速度快人间清醒,搞钱要紧:4大适合年轻人向钱冲的新一线机遇城市32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荐成都、南京、宁波、重庆、武汉、苏州筛选原则:搞钱指数综合 城市产业基础评价生物医药推荐苏州、天津、青岛、重庆、武汉筛选原则:搞钱指数综合 城市医疗资源 产业融合度 生态环境评价新材料推荐天津、苏州、杭州、宁波、东莞、合肥、西安筛选原则:搞钱指数综合 城市产业基础评价高端装备推荐西安、重庆、成都、合肥、武汉、宁波、杭州、长沙、东莞、青岛、苏州筛选原则:搞钱指数综合 城市产业基础评价新能源推荐合肥、武汉、南京、苏州、成都筛选原则:搞钱指数综合 城市产业基础评价智能网联汽车推荐武汉、长沙、南京、合肥、天津筛选原则:搞钱指数综合 城市产业基础评价大健康推荐昆明、武汉、重庆、杭州、天津筛选原则:搞钱指数综合 城市医疗资源 产业融合度 生态环境评价新消费推荐成都、杭州、南京、西安筛选原则:搞钱指数综合 城市产业基础评价结合搞钱指数按产业集群划分(列举部分热门产业)Recommended Cities for Enterprises to Make Money企业搞钱城市推荐(供参考,请结合自身情况)33Combining Money Making IndexDivided by industrial cluster选取新一线城市搞钱榜的NO.2 杭州 VS 一线城市 深圳(未选成都,考虑抛开“国家中心城市”这一能级层面,对比其他均衡项,杭州更强劲)差值(杭州数值-深圳数值)企业成本(元)(结果越小,说明杭州压力越小)-1590城市平均工资(元/年)-9122差值(杭州数值-深圳数值)金融业产值:增加值(亿元)-2730.98本外币存款余额(亿元)-53808.52本外币贷款余额(亿元)-21116.99差值(杭州数值-深圳数值)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总量(万人)-156.67常住人口城镇化率-15.79%差值(杭州数值-深圳数值)2023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总量统计(家)-336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统计(家)-418注册资本10亿以上企业数量统计(家)-1277选取了几项影响搞钱指数的参考指标进行对比深圳杭州差值(杭州数值-深圳数值)近5年GDP总量的增长率33.71.8%-1.9%产业结构比重平均值(主要对比三产比重)0.08:38.3:61.621.8:30.0:68.2/近5年人均GDP的增长率-3.32%8.9.22%近5年人均收入平均值(元)6164862695.61047.6近5年人均支出平均值(元)4268741333.8-1353.2物流件数总量(亿件)5834.85-23.15商业中心增量面积与存量面积132万/2100万81.5万/1575.5万/写字楼入驻率78.5v.9%-1.6%省市外来投资数量(笔)1700140856-23855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万家)2.31.275-1.025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5.81%3.75%-2.06%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亿元)1880.49 723.03-1157.462022城市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90.242.86-47.34经过前瞻经济学人产业观察组的二次筛选关键维度差距,借鉴新一线城市搞钱指数关键项的参考,于杭州而言,作为新一线搞钱榜的代表城市,距离一线搞钱的共性努力方向建议如下:金融业增产加强人才引进强化培育及孵化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加强大型企业的招商力度提高三产向生产性服务经济占比加强省市外来投资的精确度与额度提升城市吸金能力培育及引进上市公司培育更多本地化的高新技术企业提升科研经费投入强度占比推动自主创新能动性34报告声明新一线城市搞钱指数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由前瞻产业研究院、前瞻经济学人产业观察组(以下简称“我们”或“本公司”)制作并发布,旨在通过前瞻原创的分析原则与前瞻大数据的舆情追踪洞察,为政府、企业和个体在探索新时代城市发展路径和挖掘经济增值空间上提供有力指引,共同助力我国新一线城市的繁荣发展与社会经济的持续进步。请您仔细阅读并充分理解本免责声明的内容,如您对本报告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请随时与我们联系。信息准确性:我们尽力确保报告中的信息准确、完整和可靠(由于2023年大部分城市地区数据未出,我们选取的有效数据会按统一有效时间段内进行统计,部分数据维度选取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然而,由于市场环境、政策法规等因素的变化,以及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我们无法保证报告中所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因此,您在参考本报告时,应自行判断其适用性,并谨慎决策。使用限制:本报告仅供参考,未经我们书面同意,不得将报告内容以任何形式或任何途径进行复制、传播、出售、出版或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投资建议:本报告不构成对任何城市、项目、产品或服务的推荐、投资建议或购买。您在参考本报告时,应根据自身的投资目标、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独立做出决策。我们对因您使用本报告而产生的任何投资损失不承担任何责任。风险提示:报告中可能包含对未来发展趋势、市场预测等方面的预测和分析,但这些预测和分析并非确定性的。您在参考本报告时,应充分了解相关风险,并谨慎决策。著作权:本报告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均为本公司的知识产权,受著作权法、商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未经我们书面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使用、复制、转载、修改或以其他方式侵犯我们的知识产权。隐私保护:我们尊重您的隐私权,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保护您的个人信息。在使用本报告过程中,如涉及您的个人信息,我们将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处理。法律适用:本免责声明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如您与本公司就本报告产生争议,双方应首先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均有权将争议提交至本公司所在地人民法院诉讼解决。请您在使用本报告前,务必充分阅读并理解本免责声明的内容。如您对本免责声明有任何疑问或异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转载、转发或其他目的使用,请关注前瞻经济学人公众号,或者联系微信 前瞻懂行帝(微信号 qianzhanseo)35部分数据来源路径公示:2022国民经济统计公报住房公积金2022年年度报告2022年统计公报2022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18年GDP用统计年鉴2022年GDP用统计公报当地官方报告前瞻智慧招商系统前瞻园区大数据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前瞻产业大数据前瞻各大省市产业全景图谱/报告by QIANZHAN INTELLIGENCE CO.,LTD前瞻产业研究院前瞻经济学人 产业观察组Observation on Money-Making Index of New First-Tier Cities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22 36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发展报告(2023年)(66页).pdf

    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 2023 年 12 月 I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21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 年)(以下简称纲要),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目标、任务、举措和实施蓝图。2023 年 4 月 26 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合作五十周年纪念暨宣传周主场活动致贺信,指出“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不断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持续优化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纲要和规划颁布实施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 纲要和规划部署,有力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不断迈出坚实步伐,取得显著成效。II 一、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发展目标总体进展顺利 知识产权制度进一步完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创造质量持续提升,运用效益日益凸显,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明显提高,人文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国际合作和竞争深入推进,知识产权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有力保障了创新驱动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纲要和规划提出的到 2025 年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8 项预期性指标实现程度总体上符合预期。其中,截至 2022 年底,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 9.4 件,比上年提高 1.9 件;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和版权产业增加值(2021 年值)占 GDP 比重分别为 12.44%和 7.41%,比上年分别提高 0.47 和 0.02 个百分点;知识产权使用费年进出口总额达到 3872.5 亿元,比上年增长 2.4%,其中,全年使用费出口额889.2亿元,比上年增长17.0%;海外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 5.0 万件,“十四五”以来实现年均 11.0%的较快增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达 4868.8 亿元,比上年增长 57.1%;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和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服判息诉率分别为81.25 分(百分制)和 89.8%,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III 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知识产权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助力形成支(一)知识产权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助力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新修改的专利法、著作权法顺利实施,完成种子法、科学技术进步法、反垄断法修改。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专利法实施细则修正草案。构建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取得新进展。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对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作出的重大部署。有力推进知识产权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稳步推进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改革。探索构建知识产权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长效工作机制。打赢审查提质增效攻坚战。2022 年,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进一步压减为 16.5 个月,商标注册平均审查周期稳定在 4 个月,审查效率跻身相同审查制度下的国际前列。(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支撑营造国际(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支撑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一流营商环境。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制不断优化,合理定位四级法院知识产权审判职能,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检察集中综合履职。2022 年,全国法院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 54.3 万件。检察机关起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 1.3 万人,公安机关侦破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犯罪案 IV 件 2.7 万起。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体系不断健全,完善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机制,加强执法专业指导,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专业技术支撑。2022 年,查办专利商标等领域违法案件 4.4 万件。处理专利侵权纠纷行政案件5.8 万件。查办侵权盗版案件 3378 件。扣留进出口侵权嫌疑货物 6.1 万批次。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格局不断完善。截至 2022 年底,建设 97 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三)知识产权市场运行机制更加健全,有力促进(三)知识产权市场运行机制更加健全,有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知识产权创造质量稳步提升,2022 年,授权发明专利 79.8 万件,我国申请人通过 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专利申请 7 万件,连续四年位居全球第一。核准注册商标 617.7 万件,作品、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量分别达 451.7 万件、183.5 万件,授予植物新品种权 4026 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发证 9106 件。累计认定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495 个,累计注册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的地理标志 7076 件,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市场主体超 2.3 万家。知识产权运用效益进一步凸显。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 年)。深入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 V 划。推进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全面落地。出台知识产权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举措。2022 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 36.7%,比上年提高 1.3 个百分点。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机制不断完善,升级知识产权运营平台体系,完善知识产权评估标准,打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服务组合拳,持续加强商标品牌建设,深入开展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明显提高,促(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明显提高,促进创新成果更好惠及人民。进创新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不断加大,专利、商标电子申请率均超 99%,证书实现电子化,公布公告实现“掌上查”。全国著作权质权登记信息实现统一查询。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实现省级层面全覆盖,地市级综合性公共服务机构覆盖率超过40%。2022 年,遴选认定第四批 23 家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新备案 68 家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以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为枢纽,基本建成“1 N”模式信息公共服务产品。截至 2022 年底,累计开放知识产权基础数据 55 种,基本实现知识产权基础数据“应开放、尽开放”。VI(五)知识产权人文社会环境不断优化,知识产权(五)知识产权人文社会环境不断优化,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知识产权文化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大力倡导知识产权文化理念,成功举办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等重大活动,深入开展高校及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知识产权文化传播矩阵不断拓展,打造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知识产权文化传播平台,加大我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成就宣传力度。知识产权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完善知识产权人才评价体系,新设知识产权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支持高校设立近 50 个知识产权相关二级学科点或交叉学科点,累计在百余所高校设置知识产权本科专业,新增 4 个知识产权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六)深度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有力促进我国(六)深度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有力促进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高水平对外开放。知识产权领域国际合作取得新进展,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合作五十周年纪念暨宣传周主场活动致贺信,关于为盲人、视力障碍者或其他印刷品阅读障碍者获得已出版作品提供便利的马拉喀什条约 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注册海牙协定对我国正式生效。中国代表当选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理事会主席。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VII(RCEP)知识产权内容得到高质量落实。持续深化多双边知识产权合作。支持我国创新主体海外知识产权获权和维权,持续优化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网络。依法严格保护外资企业知识产权,开展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外资企业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满意度稳步上升。三、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发展状况评价 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委托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开展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年度发展状况评价,全国层面,主要考察知识产权强国指数变化情况,地方层面,主要考察地区知识产权发展指数变化情况。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指数稳步提升,2023年达到120.0分,比 2021 年基期值年均增长 9.6%。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市场运行、公共服务、人文社会环境、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等六项分项指数得分均实现正增长。我国地区知识产权发展指数总体提高,全国各地区发展指数平均得分 79.65 分,比上年增长 0.68 分;中位数 79.82 分,比上年增长 0.82 分。27 个地区发展指数实现正增长,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知识产权发展水平 VIII 位居全国前列。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形势与展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产权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核心要素的作用更加凸显。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必须准确把握知识产权工作在支持全面创新、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维护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之路,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扎实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当前,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仍面临一系列挑战,从国内看,知识产权制度尚不能完全满足全面创新需要,数量质量不平衡不协调矛盾仍然突出,保护效果与社会期待尚存在一定差距,发展基础尚不能完全满足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要求;从国际上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面临多种风险挑战,知识产权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产权国际规则面临变革挑战,我国企业“走出去”也面临更多知识产权风险。2024 年,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指示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IX 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围绕支持全面创新,加快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研究构建新领域新业态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二是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推进知识产权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审查模式创新,建立健全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协调联动机制。三是提升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效益,大力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三年专项行动,推动一批高价值专利实现产业化,加快推动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大力培育以专利为支撑的创新型经济、以商标为支撑的品牌经济、以地理标志为支撑的特色经济和以版权为支撑的文化产业。四是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持续提高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效率,深化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改革,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检察集中综合履职,严厉打击各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完善跨部门跨区域执法联动与响应机制,持续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加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网络。五是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分 X 级分类管理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公共服务数字化支撑。六是夯实知识产权发展基础,深入普及知识产权文化理念,完善知识产权人才评价体系,加强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国际化人才培养,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专业学位建设。七是深度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积极参与完善多边框架下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完善知识产权国际合作平台机制,加强知识产权涉外风险防控体系和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机制建设。XI 第一章第一章 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发展目标总体进展顺利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发展目标总体进展顺利.2 第二章第二章 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9 一、知识产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助力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9 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支撑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11 三、知识产权市场运行机制更加健全,有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13 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明显提高,促进创新成果更好惠及人民.19 五、知识产权人文社会环境不断优化,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21 六、深度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有力促进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22 第三章第三章 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发展状况评价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发展状况评价.28 一、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指数稳步提升.28 XII 二、地区知识产权发展指数总体提高.33 第四章第四章 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形势与展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形势与展望.37 一、深刻把握新时代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使命.37 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39 三、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发展展望.41 附录附录 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说明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说明.45 1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21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 年)(以下简称纲要),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目标、任务、举措和实施蓝图。2023 年 4 月 26 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合作五十周年纪念暨宣传周主场活动致贺信,指出“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不断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持续优化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纲要和规划颁布实施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 纲要和规划部署,有力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不断迈出坚实步伐,取得显著成效。2 纲要 提出了到 2025 年和 2035 年的两个阶段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发展目标。规划对“十四五”时期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发展目标进行了细化。总的来说,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发展目标总体进展顺利,知识产权制度进一步完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创造质量持续提升,运用效益日益凸显,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明显提高,人文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国际合作和竞争深入推进,知识产权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有力保障了创新驱动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纲要和规划提出的到 2025 年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8 项预期性指标实现程度总体上符合预期(见表 1)。其中,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版权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等 4 项指标实现程度与发展预期基本相符;知识产权使用费年进出口总额、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服判息诉率等 3 项指标实现程度高于发展预期。3 受新冠疫情和海外主要专利审查机构授权量下降等因素影响,我国海外发明专利授权量指标实现程度略低于预期。表 1 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到 2025 年预期性指标情况 预期性指标 2020 年 2021 年 2022 年 2025 年 预期值 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11.97 12.44 13 版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7.39 7.41 7.5 知识产权使用费年进出口总额(亿元)3194.4 3783.0 3872.5 3500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6.3 7.5 9.4 12 海外发明专利授权量(万件)4 4.6 5.0 9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亿元)1 2180 3098 4868.8 3200 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分)80.05 80.61 81.25 82 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服判息诉率(%)90.3 90.5 89.8 85 专利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专利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全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达到 14.3 万亿元(2021 年值),比上年增长 17.9%(未扣除价格因素,下同),占 GDP 的比重为 12.44%,比上年提高 0.47 个百分点。从内部结构看,新装备制造业规模最大,占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6.9%。从增长速度看,受国内外防疫产品需求旺盛等因素影 1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为专利、商标质押融资登记金额。4 响,医药医疗产业增速最快,同比增长 40.9%,比上年提高 30.8 个百分点。图 1 20202021 年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七大类占比分布情况 版权产业有关行业发展逐步恢复。版权产业有关行业发展逐步恢复。全国版权产业增加值为 8.48 万亿元(2021 年值),比上年增长 12.92%;占 GDP 的比重为 7.41%,比 2020 年提高 0.02 个百分点。核心版权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12.74%,占 GDP的比重为 4.68%,比上年提高 0.01 个百分点,占全部版权产业的 63.10%,与上年基本持平。28.2!.8.9.6%9.1%7.2%2.3&.9!.4 .0.5.8%7.1%2.3%新装备制造业信息通信技术服务业信息通信技术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医药医疗产业研发、设计和技术服务业环保产业2021年2020年 5 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逆差收窄。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逆差收窄。2022 年,我国知识产权使用费年进出口总额达到 3872.5 亿元,比上年增长 2.4%。全年使用费进口额 2983.4 亿元,比上年下降 1.3%;全年使用费出口额 889.2 亿元,比上年增长17.0%。逆差额 2094.2 亿元,比上年下降 168.4 亿元,逆差收窄 7.4%。图 2 20182022 年知识产权使用费年进出口总额组成情况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显著提高。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显著提高。截至2022 年底,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4 件,比上年提高 1.9 件。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23552372259630232983368 459 599 760 889 2723.3 2831.0 3194.4 3783.0 3872.5 0500025003000350040004500200212022单位(亿元)进口额出口额进出口总额 6 发明专利、维持年限超过 10 年的有效发明专利比上年分别增长 18.7%、39.0%。图 3 20202022 年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海外发明专利授权量持续增长。海外发明专利授权量持续增长。2021 年和 2022 年,我国申请人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经实质审查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量分别为 4.6 万件和 5.0 万件,“十四五”以来实现年均 11.0%的较快增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助力中小企业发展作用凸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助力中小企业发展作用凸显。2022 年,我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总额达 4868.8 亿元,比上年增长 57.1%,已连续三年保持 40%以上的增速。专利、商标质押融资惠及企业 2.6 万家,其中 70.5%为6.37.59.40202020212022单位(件)7 中小微企业。版权质押融资项目 350 个,融资登记金额为 54.5 亿元,比上年增长 25.9%。图 4 20182022 年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金额情况 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稳步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稳步提升。调查结果显示,2022 年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为 81.25 分(百分制),比上年提升 0.64 分,连续三年超过 80 分,整体步入良好阶段。88594089985403098486900400050006000200212022单位(亿元)专利质押融资金额商标质押融资金额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金额 8 图 5 20182022 年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得分情况 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服判息诉率继续保持较高水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服判息诉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平。2022 年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审结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 45.8 万件,新收知识产权民事二审案件 4.7 万件。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服判息诉率为 89.8%,保持在较高水平。76.88 78.98 80.05 80.61 81.25 7576777879808202020212022单位(分)9 一、知识产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助力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一)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一)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新修订的专利法、著作权法顺利实施,完成种子法、科学技术进步法、反垄断法修改。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专利法实施细则修正草案,配套制定关于施行修改后的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相关审查业务处理的过渡办法和关于专利权期限补偿和专利开放许可相关行政复议事项的公告。积极推进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著作权法实施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反不正当竞争法、国防专利条例等法律法规修改和地理标志立法。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基因技术、大数据、开源知识产权等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构建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取得新进展,研究梳理了数据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保护主体、赋权方式、权益内容、保护方式和运用模式等 6 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在 8 个地方开展试点。(二)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二)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对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 10 制作出的重大部署。有力推进知识产权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稳步推进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改革。印发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年度工作指引(2022)。探索构建知识产权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长效工作机制,推进专利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一省一策”高位推动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深入开展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示范。(三)知识产权审查质效不断提升。(三)知识产权审查质效不断提升。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健全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专利优先审查政策。修改专利审查指南和规范申请专利行为的规定。正式施行商标审查审理指南。发布关于禁止作为商标使用标志的指引 关于外观设计国际注册申请的指引等 6 个专利商标申请、使用指引。完善关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商业方法等新领域新业态专利审查标准。打赢审查提质增效攻坚战。2022 年,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进一步压减为 16.5 个月,商标注册平均审查周期稳定在 4 个月,提前完成国务院确定的五年压减周期目标任务,审查效率跻身相同审查制度下的国际前列。专利审查质量用户满意度指数提升至 85.7,发明专利结案准确率提升至 93.4%,商标注册实质审查 11 合格率达到 97.62%。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支撑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一)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制不断优化。(一)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制不断优化。合理定位四级法院知识产权审判职能,审判中心有序下沉,审判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审判质效得到提升。2022 年,全国法院新收一审、二审、申请再审等各类知识产权案件52.6 万件,审结 54.3 万件,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服判息诉率为 89.8%。加大惩罚性赔偿力度,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判赔额较 2018 年增长 153%2。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检察集中综合履职,全国共有 29 个省级检察院成立了知识产权检察部门。2022 年起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 1.3万人,办理知识产权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案件 937 件。严厉打击各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公安机关侦破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犯罪案件 2.7 万起。(二)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体系不断健全。(二)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体系不断健全。不断加强知识产权源头保护,常态化开展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及商标恶意注册行为。完善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机制,发布商标侵权判断标准理解与适用商标一 2 数据来源于 2023 年 3 月 7 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12 般违法判断标准理解与适用第二批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指导案例理解与适用等政策文件,进一步加强执法专业指导。加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技术调查官制度建设,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专业技术支撑。建成全国市场监管行政执法平台。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加强海关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违法行为。2022 年,共查办专利商标等领域违法案件 4.4 万件。处理专利侵权纠纷行政案件 5.8 万件,比上年增加 16.8%。查办侵权盗版案件 3378 件,删除侵权盗版链接 84.6 万条。扣留进出口侵权嫌疑货物 6.1 万批次,审核新增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 2.1 万件。(三)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格局不断完善。(三)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格局不断完善。截至 2022年,全国 27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布局建设 97 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其中,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62 家,快速维权中心 35 家。建立完善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机构间协调会商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信用体系建设,通报首批知识产权领域严重违法失信主体信息。健全完善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纠纷调解组织建设。2022 年,共调解知识产权纠纷案件 8.8 万件,调解成功 3.71 万 13 件。提高仲裁机构处理知识产权纠纷服务能力。2022 年,全国仲裁机构办理知识产权类案件 3000 余件,案件标的额 70 余亿元。调查显示,2022 年,我国专利权人中遭遇过专利侵权的比例为 7.7%,连续两年低于 8%,占比不到十年前的三分之一3。图 6 20202022 年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维权中心数量 三、知识产权市场运行机制更加健全,有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一)知识产权创造质量稳步提升。(一)知识产权创造质量稳步提升。2022 年,授权发明专利 79.8 万件,截至 2022 年底,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 9.4 件,比上年提高 1.9 件。3 数据来源于2022 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2230354057620070202020212022单位(家)快速维权中心保护中心 14 我国申请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专利申请 7 万件,连续四年位居全球第一。2022 年,核准注册商标 617.7 万件,收到国内申请人提交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 5827 件。作品、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量分别达 451.7 万件、183.5 万件。授予植物新品种权4026 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发证 9106 件。累计认定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495 个,累计以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 7076 件,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市场主体超 2.3 万家。在绿色低碳技术方面,20162022年,我国申请人提交的首次申请并公开的绿色低碳专利数量达到 39.8 万件,占全球比重 58.2%,我国已成为全球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带动力量。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方面,截至 2022 年底,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 160.0 万件,占我国发明专利有效总量的 38.0%,同比增长 20.3%。15 图 7 全球绿色低碳专利首次申请来源主要国家(20162022 年累计)4 图 8 截至 20212022 年底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有效发明专利情况5 4 数据与图表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2023 全球绿色低碳技术专利统计分析报告。5 数据与图表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2023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专利统计分析报告。39.8 8.0 6.5 4.2 2.5 1.1 0.9 0.6 0.4 0.4 0.010.020.030.040.050.0中国日本美国韩国德国印度法国英国丹麦加拿大单位(万件)71.682.934.743.826.633.30.020.03132.9 160.0 025507521年2022年单位(万件)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要素驱动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产品服务业合计 16(二)知识产权运用效益进一步凸显。(二)知识产权运用效益进一步凸显。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 年),大力推动专利产业化,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入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推进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全面实施、高效运行。出台知识产权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举措。开展“百校千项”高价值专利培育转化行动。完善专利导航服务产业发展机制,组织实施“1025 专项”专利导航专项行动。开展知识产权促进强链护链行动。2022 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 36.7%,比上年提高 1.3 个百分点,近 5 年连续提高。全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达到 14.3 万亿元(2021 年值),比上年增长 17.9%。专利密集型产业就业人员共4870.6 万人(2021 年值),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 6.52%,比上年提高 0.29 个百分点。全国版权产业增加值为 8.48万亿元(2021 年值),同比增长 12.92%。17 图 9 20182022 年发明专利产业化率6 图 10 20182021 年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变化情况 6 数据及图表来源于2022 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32.332.934.735.436.70.010.020.030.040.050.060.0200212022单位(%)8311.611.6 11.97 12.44 1010.51111.51212.50000250000300000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占GDP的比重(%)增加值(亿元)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亿元)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18 图 11 20182021 年版权产业增加值变化情况(三)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机制不断完善。(三)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机制不断完善。升级知识产权运营平台体系。完善知识产权评估标准,打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服务组合拳。2022 年,专利、商标质押融资总额达 4868.8 亿元,同比增长 57.1%,惠及企业 2.6 万家。版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为 54.5 亿元,比上年增长 25.9%。全国共签订涉及知识产权的技术合同 24.1 万项,成交额 1.8 万亿元。持续加强商标品牌建设,全国布局建设 3400 多个商标品牌指导站,2022 年为 33 万余家市场主体提供指导服务 41 万余6.637.327.518.487.377.397.397.4177.17.27.37.47.502468920202021占GDP的比重(%)增加值(万亿元)版权产业增加值(万亿元)版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19 次。深入开展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支持 27 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特色产业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行业秩序持续向好,全国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吸纳就业人员超过 96.9 万人,2022 年总营业收入超过 2700亿元。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明显提高,促进创新成果更好惠及人民(一)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不断加大。(一)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不断加大。截至 2022年底,专利、商标电子申请率均超 99%,证书实现电子化,公布公告实现“掌上查”。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实现省级层面全覆盖,地市级综合性公共服务机构覆盖率超过 40%,比上年提高 7.2 个百分点。分四批建成 101家在华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完成首期第一、二批 TISC 三年运行评估。2022 年,遴选认定第四批 23家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累计认定 103 家,覆盖率比上年增长 28%。新备案 68 家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累计备案 156 家。(二)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二)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建成以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为枢纽,专利检索及分析系统、外观设计专利检索公共服务系统、重点产业专利 20 信息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数据资源公共服务系统、专利业务办理系统、欧盟商标查询系统和商标网上服务系统等为主要载体的“1 N”模式信息公共服务产品。公共服务网访问量累计已达 1110 万次。2022 年,新增开放 11 种知识产权基础数据,累计开放 55 种,基本实现专利、商标、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基础数据“应开放、尽开放”。向地方服务网点单位配置标准化数据种类增至53 种。全国著作权质权登记信息实现统一查询。图 12 20192022 年我国知识产权基础数据开放情况7 7 数据及图表来源于中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22)。21 五、知识产权人文社会环境不断优化,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一)知识产权文化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一)知识产权文化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公平竞争”的知识产权文化理念,成功举办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等重大活动。制作“全面开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新征程”宣传片,发行知识产权数字藏品,开展知识产权普法宣传教育,实现普法宣传与创新文化的融合互动。深入开展高校及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将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深入开展干部知识产权学习教育。(二)知识产权文化传播矩阵不断拓展。(二)知识产权文化传播矩阵不断拓展。打造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知识产权文化传播平台,加大我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成就宣传力度,讲好中国知识产权故事。征集推广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供各地方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工作借鉴。大力发展国家知识产权高端智库和特色智库,进一步发挥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委员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基地、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理论研究基地及调研基地、知识产权检察研究基地等智库作用。22(三)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强。(三)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 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 年),新设知识产权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推动建立知识产权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支持同济大学自主设置知识产权一级学科博士点。支持高校设立近 50 个知识产权相关二级学科点或交叉学科点,累计在百余所高校设置知识产权本科专业,新增 4 个知识产权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加强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建设。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职称评价工作。2022 年,3.3 万余人报名参加初中高级知识产权职称考试。六、深度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有力促进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一)知识产权领域国际合作取得新的进展。(一)知识产权领域国际合作取得新的进展。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合作五十周年纪念暨宣传周主场活动致贺信。关于为盲人、视力障碍者或其他印刷品阅读障碍者获得已出版作品提供便利的马拉喀什条约 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注册海牙协定对我国正式生效。2022 年,通过海牙途径提交外观设计国际注册申请 2558 项,位居全球第二。中国代表相继 23 当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独立咨询监督委员会委员和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理事会主席。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知识产权相关内容得到高质量落实,有效推进区域经贸合作。完成中欧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互保第二批 350 个产品清单公示。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合作持续加强,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编写知识产权金融国家报告、版权保护优秀案例示范点调研报告。持续深化“一带一路”、中美欧日韩、金砖国家、中国东盟、中国中亚、中非等多双边知识产权合作。2022 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专利申请公开量和授权量分别为 11603 件和 5518 件,同比分别增长 16.4%和 17.1%。累计提出制定并发布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数量比上年增长 19.7%。24 图13 2022 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专利申请公开与授权量8 图 14 20202022 年我国累计提出制定并发布 ISO 和 IEC 国际标准数量 8 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 2023 年第 4 期知识产权统计简报。454677542378230030003500400045005000韩国南非俄罗斯越南印度尼西亚其他单位(件)申请公开量授权量92904006008000202020212022单位(个)25(二)(二)支持我国创新主体海外知识产权获权和维支持我国创新主体海外知识产权获权和维权。权。截至 2022 年底,已与 31 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利审查机构建立了专利审查高速路(PPH)合作,2022 年延长与德国、奥地利、加拿大等 9 个国家和地区间的 PPH试点项目,进一步促进专利审查工作成果国际共享。引导创新主体合理利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服务体系等渠道,提高海外知识产权布局效率。持续优化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网络,保障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及各地方分中心有效运行,2022年累计为企业提供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 340 余次,提供咨询服务 700 余次。遴选第二批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专家,更新海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库名录。(三)依法严格保护外资企业知识产权。(三)依法严格保护外资企业知识产权。积极回应和解决外资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关切与诉求。开展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在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备案的外资与合资企业超过4600 家。2022 年,国外在华发明专利有效量达 86.1 万件,同比增长 4.5%,涉及国外企业 5.8 万家,比上年增 26 加 0.2 万家9;国外在华有效注册商标 203.0 万件,同比增长 5.9%。调查显示,外资企业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满意度稳步上升,2022 年达到 79.11 分。图 15 20182022 年国外在华专利有效量10 9 数据来源于 2023 年 4 月 26 日国新办举行中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年度报告(2022)新闻发布会实录。10 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2022 年知识产权统计年报。704045744662778723543732476775092560200000300000400000500000600000700000800000900000000200212022单位(件)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27 图 16 20192022 年国外在华商标有效量11 11 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2022 年知识产权统计年报。1,675,003 1,779,897 1,916,723 2,029,812 1,500,0001,600,0001,700,0001,800,0001,900,0002,000,0002,100,00020022单位(件)28 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委托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开展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年度发展状况评价,全国层面主要考察知识产权强国指数变化情况,地方层面主要考察地区知识产权发展指数变化情况。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指数稳步提升,2023 年达到 120.0 分,比2021 年基期值年均增长 9.6%。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市场运行、公共服务、人文社会环境、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等六项分项指数得分均实现正增长。我国地区知识产权发展指数总体提高,全国各地区发展指数平均得分和中位数均实现上涨,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知识产权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一、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指数稳步提升 本报告以纲要和规划部署的建设知识产权强国重点任务为基本框架,从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市场运行、公共服务、人文社会环境以及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等六个方面选取 69 个指标,开展全国层面的知 29 识产权强国建设发展的综合评价,并测算我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指数12。2023 年评价结果显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指数达到120.0 分,比上年增长 3.8 分,比 2021 年基期值年均增长 9.6%。总体上我国知识产权综合实力稳步提高,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发展保持良好态势。从分项指数来看,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市场运行、公共服务、人文社会环境、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等六项分项指数得分依次为117.8 分、122.1 分、118.4 分、122.7 分、125.5 分、115.3分,比上年分别增长 5.4 分、2.8 分、3.6 分、5.2 分、4.2分、1.2 分。其中,知识产权制度、公共服务、人文社会环境三项分项指数同比增幅较大。12 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指数重点评价我国全国层面随时间变化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进展及成效,该指数以基期年份指标值作为基准(设定基期值 100),经测算指标增速加权汇总获得相应得分。评价一级指标包括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市场运行、公共服务、人文社会环境、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6 个,相应设置 69 个二级指标(详见附录)。2023 年评价采用指标数据主要为 2022 年数据。30 图 17 2023 年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指数变化情况13(一)知识产权制度指数显著提升。(一)知识产权制度指数显著提升。综合测算知识产权法律规章完备度、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制定情况、知识产权审查质效等方面指标,得出知识产权制度指数分值为 117.8 分,比上年提高 5.4 分,增幅最大,比 2021年提高 17.8 分。评价指标中,知识产权法律规章完备度指标方面,2022 年新修改的反垄断法、科学技术进步法、种子法正式实施,商标代理监督管理规定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出台。知识产权战略规划指标方面,构建起从中央到地方,以纲要为 13 注:因小数取舍而产生的误差未作配平处理。116.3112.4119.3114.8117.5121.3114.13.8 5.4 2.8 3.6 5.2 4.2 1.2 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指数知识产权制度指数知识产权保护指数知识产权市场运行指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指数知识产权人文社会环境指数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指数2022年值增幅2023 年值 118.4 122.7 125.5 115.3 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指数 120.0 117.8 122.1 31 统领,以规划为支撑,包括年度推进计划、地方工作要点、分项规划、部门和地方配套政策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政策体系。在审查质效指标方面,2022 年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比上年缩短 2 个月,商标注册平均审查周期稳定在 4 个月;发明专利审查结案准确率和商标注册实质审查合格率较上年分别提高 0.8、0.02 个百分点。(二)知识产权保护指数持续提升。(二)知识产权保护指数持续提升。综合测算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行政保护、协同保护、保护满意度等方面指标,得出知识产权保护指数分值为 122.1 分,比上年提高 2.8 分,比 2021 年提高 22.1 分。评价指标中,2022 年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服判息诉率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比上年增长 0.64 个百分点;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量、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有效量、知识产权纠纷仲裁量等指标分别比上年增长 16.3%、18.1%、26.1%;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数量比上年增加 5 家。(三)知识产权市场运行指数进一步提升。(三)知识产权市场运行指数进一步提升。从高质量创造、运用机制、市场运营等三个方面综合评价知识产权市场运行效率表现,知识产权市场运行指数提升至118.4 分,较上年提高 3.6 分,比 2021 年提高 18.4 分。32 评价指标中,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比上年增长 25.3%,增长显著;涉及知识产权的技术合同交易活跃,每百亿元 GDP 成交额比上年增长 11.7%;每百亿元 GDP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及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普惠贷款的企业占比分别比上年增长 37.3%、42.5%。(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指数增长较快。(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指数增长较快。从服务机构建设和便利化程度等方面评价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水平,公共服务指数提升至 122.7 分,比上年提高 5.2 分,比 2021 年提高 22.7 分,实现较快增长。评价指标中,省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 100%;2022 年地市级综合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覆盖率比上年提高 7.2 个百分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数量、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点数量分别比上年增加23 家、68 家;知识产权基础数据开放种类比上年增加11 种。(五)知识产权人文社会环境指数得分显著提升。(五)知识产权人文社会环境指数得分显著提升。综合测算人才规模、高校培养等方面指标,得出人文社会环境指数分值为 125.5 分,比上年提高 4.2 分,比 2021年提高 25.5 分。评价指标中,2022 年每万名大专以上 33 人口执业专利代理师比上年提升 1.5%;每万人口设置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高校数量以及每万名本科毕业生知识产权专业本科毕业生数量分别比上年增长 4.8%、12.0%。(六)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指数稳步提高。(六)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指数稳步提高。综合测算知识产权治理体系建设及国际合作等方面指标,得出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指数为 115.3 分,比上年提高1.2 分,比 2021 年提高 15.3 分。其中,截至 2022 年底,我国分别批准设立 7 家、5 家境外著作权认证机构及专利代理机构在华设立常驻代表机构;2022 年国外在华专利及商标有效量分别比上年提高 3.5%、5.9%;我国累计提出制定并发布 ISO 和 IEC 国际标准数量比上年同期提升 19.7%。二、地区知识产权发展指数总体提高 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指数综合评价基础上,考虑地区知识产权发展特点,从知识产权保护、市场运行以及发展环境等三方面选取 71 个指标,构建地区知识产权发展指数14,开展各地区知识产权发展水平评价。2023 14 地区知识产权发展指数(简称“地区发展指数”)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指数评价基础上,综合考虑地区知识产权发展特点,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适应性调整。一级指标设置为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市场运行以及发展环境 3 个。其中,知识产权保护综合考虑司法保护、行政保护及协同保护因素,市场运行综合考虑创造、运用、市场化运营因素,发展环境综合考虑地区知识产权制度、公 34 年评价结果显示,各地区知识产权发展水平实现总体提升。全国各地区发展指数平均得分 79.65 分,比上年15增长 0.68 分;中位数 79.82 分,比上年增长 0.82 分;27个地区发展指数实现正向增长,占比 87.1%,其中,广东、上海、浙江、河北及江西增幅较大,依次分别提高1.61 分、1.55 分、1.52 分、1.51 分和 1.48 分。16 个地区发展指数高于平均得分,较上年新增重庆、吉林两个地区;14 个地区发展指数得分超过 80 分,较上年新增辽宁、陕西两个地区。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知识产权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一)(一)8 成地区保护指数得分超过成地区保护指数得分超过 80 分。分。各地区知识产权保护指数平均得分 84.00 分,比上年增长 0.57分,中位数 83.85 分,比上年增长 0.73 分。22 个地区保护指数较上年实现正向增长,占比 70.97%。其中,黑龙江、河北、江西增幅较大,依次分别提高 2.30 分、2.13分、1.81 分。广东、江苏、浙江等 25 个地区保护指数得分超过 80 分,较上年新增新疆和山西 2 个地区。从知识产权保护发展水平分布情况来看,江苏、广东、浙江等 共服务供给能力以及人才发展因素共设置 9 个二级指标。相应地,设置 71 个三级指标(详见附录)。三级指标的选择则侧重于地区知识产权发展质量及效率,同时兼顾地区知识产权发展规模。地区发展评价对象为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未包括我国港澳台地区。15 本报告地区发展评价中上一年评价结果为根据本年度评价指标体系重新计算的参考值。35 15 个地区知识产权保护指数得分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二)超(二)超 9 成地区市场运行指数实现正向增长。成地区市场运行指数实现正向增长。各地区知识产权市场运行指数平均得分 77.88 分,比上年增长 0.65 分,中位数 77.53 分,比上年增长 0.56 分。北京、广东、上海等 10 个地区市场运行指数得分超过 80分,较上年新增湖北、四川、福建等 3 个地区,得分超过 80 分的地区有 7 成为东部地区。29 个地区市场运行指数实现正向增长,其中,河北、浙江、上海 3 个地区增幅最大,依次分别提高 1.40 分、1.28 分、1.14 分。(三)地区发展环境指数增长相对较快。(三)地区发展环境指数增长相对较快。各地区知识产权发展环境指数平均得分 78.85 分,比上年增长0.84 分,中位数 78.28 分,比上年增长 1.45 分,以上增幅均高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指数和市场运行指数。北京、广东、上海等 12 个地区发展环境指数得分超过 80分,较上年新增天津、重庆、陕西、河南等 4 个地区。22 个地区发展环境指数实现正向增长,其中北京、广东、重庆 3 个地区增幅最大,依次分别提高 4.00 分、3.55 分、3.26 分。(四)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四)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区为知识产权发展先行区域。区为知识产权发展先行区域。广东、北京、上海、江苏、36 浙江、山东知识产权地区发展指数得分超过 85 分,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是我国知识产权发展先行区域。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需要更好发挥知识产权先行区域的引领示范作用,培育区域发展梯队,强化先行区域带动效应,促进地区间协调联动发展。37 一、深刻把握新时代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使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产权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核心要素的作用更加凸显。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必须准确把握知识产权工作在支持全面创新、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维护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之路,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扎实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保障。(一)准确把握知识产权工作在支持全面创新中的(一)准确把握知识产权工作在支持全面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重要作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要一体推进知识产权领域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过程推进知识产权领域依法授权、依法获权、依法用权、依法维权,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作用。特别是要聚焦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强关键核心技术专利审查支撑、有效保护、转化运用和综合服务,推进专利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激发全 38 社会创新活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二)准确把握知识产权工作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二)准确把握知识产权工作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系中的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要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内容和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最大的激励,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的知识产权,坚决依法惩处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让创新创造者劳有所得,让诚实守信者安心经营,让侵权违法者付出代价,助力营造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三)准确把握知识产权工作在促进高水平对外开(三)准确把握知识产权工作在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放中的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我国知识产权制度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为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是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内容,是国际贸易的“标配”。另一方面,依法严格保护知识 39 产权也是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志。要积极参与国际经贸知识产权相关谈判,推动完善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和标准。坚持对国内外企业的知识产权一视同仁、同等保护,依法合理维护外国投资者权益,更大力度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汇集,更大规模利用外资,助力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四)准确把握知识产权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四)准确把握知识产权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知识产权对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领域的安全将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要不断完善维护国家安全的知识产权政策,加快建设知识产权涉外风险防控体系,依法管理涉及国家安全的知识产权对外转让行为,积极做好海外知识产权布局,更好助力我国企业“走出去”。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一)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尚不能完全满足全面创新(一)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尚不能完全满足全面创新需要。需要。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尚未完全跟上新发展需要,需 40 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对象和保护范围有待进一步探索扩大,保护标准有待进一步明晰。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需求的回应尚不能完全满足产业发展需要,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亟需构建。(二)知识产权数量质量不平衡不协调矛盾仍然突(二)知识产权数量质量不平衡不协调矛盾仍然突出。出。我国在芯片、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基础性、战略性领域以及高端制造等领域高质量知识产权产出还不足,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仍然面临着知识产权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不匹配、知识产权规模扩大与经济增长不相称、知识产权量的增长与质的提升不协调等多方面的挑战。(三)知识产权保护效果与社会期待尚存在一定差(三)知识产权保护效果与社会期待尚存在一定差距。距。知识产权领域侵权易、维权难的现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呈现新型化、复杂化、高技术化等特点,涉及复杂技术认定和法律适用的新型知识产权侵权、犯罪案件日益增多。知识产权保护效率需进一步提高,跨部门跨区域执法联动与响应机制尚需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专业化、现代化、智能化水平需进 41 一步提高。(四)发展基础尚不能完全满足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四)发展基础尚不能完全满足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要求。展要求。全社会知识产权文化自觉尚未形成,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需要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人才结构还不够优化,知识产权高级人才、复合型人才、国际化人才仍然缺乏,不能完全满足发展要求。知识产权服务业监管和自律仍需加强,服务机构水平仍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五)知识产权发展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五)知识产权发展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面临多种风险挑战,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知识产权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产权国际规则面临变革挑战,我国企业“走出去”也面临更多知识产权风险。三、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发展展望 2024 年,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指示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42 家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一是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围绕支持全面创新,加快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推动知识产权制度与反垄断、公平竞争等法律法规的有机衔接,营造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加快推进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新一轮全面修改和地理标志法律制度完善,加快完成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等法规的修订。及时响应新技术新产业发展需要,研究构建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加快建立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二是二是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推进知识产权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以质量和价值为导向,进一步改革完善知识产权考核评价体系。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审查模式创新,完善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审查政策标准。建立健全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协调联动机制,实现深入耦合、高效协同。三是三是提提升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效益。升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效益。大力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三年专项行动,推动一批高价值专利实现产业化。加快推动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大力培育以专利为支撑的创新型经济、以商标为支撑的品牌经济、以地理标志为支 43 撑的特色经济和以版权为支撑的文化产业。完善知识产权评估标准,打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服务组合拳。深入推进商标品牌建设和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业监管与自律,培育高质量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四是四是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依法平等保护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的知识产权。持续提高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效率。深化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改革。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检察集中综合履职。严厉打击各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完善跨部门跨区域执法联动与响应机制,提高知识产权保护专业化、现代化、智能化水平。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持续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加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网络。五是推进知识产五是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分级分类管理机制。推动建立中西部地区公共服务帮扶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联网 ”政务服务,实现“零跑路”和“一网通办”“一站式”服务。强化公共服务数字化支撑,加快建立全国一体化知识产权数字服务平台。强化知识产权数据管理、开放共享和安全保障,促进更好发挥知识 44 产权数据资源价值。六是夯实知识产权发展基础。六是夯实知识产权发展基础。完善知识产权人才评价体系,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职称评价工作。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专业学位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国际化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学科改革相结合,加强硕士或双硕士阶段的人才培养。深入普及知识产权文化理念,打造知识产权文化宣传精品,讲好中国知识产权故事,提升传播力影响力。七是深度参七是深度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积极参与完善多边框架下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开展新兴技术领域知识产权审查与保护规则国际交流,推动落实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强化国际贸易相关知识产权政策设计,持续推动相关国际贸易、国际规则谈判。完善知识产权国际合作平台机制,加强“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深度参与中美欧日韩、金砖国家、中国东盟、中非等多边合作。加快建设知识产权涉外风险防控体系,健全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网络,妥善应对知识产权国际争端。45 附录 一、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指数旨在反映全国层面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情况。该指数重点评价知识产权强国建设随时间变化取得的进展及成效,以综合指数形式直观反映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发展状况与趋势。该指数设置一级指标 6 个,分别为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市场运行、公共服务、人文社会环境以及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设置二级指标 69 个。表 2 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编号 二级指标 知识知识产权产权制度制度 1 知识产权法律规章完备度(分)2 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制定(分)3 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月)4 商标注册平均审查周期(月)46 一级指标 编号 二级指标 5 发明专利审查结案准确率(%)6 商标注册实质审查合格率(%)7 专利审查质量用户满意度指数(分)知识知识产权产权保护保护 8 法院新收知识产权一审案件量(件)9 法院审结知识产权一审案件量(件)10 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服判息诉率(%)11 检察机关批准逮捕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量(件)12 检察机关提起公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量(件)13 公安机关共侦破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犯罪案件量(件)14 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案件量(件)15 处理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量(件)16 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有效量(件)17 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量(件)18 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数量(家)19 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案件量(件)20 知识产权纠纷仲裁案件量(件)21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会员数量(个)22 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分)47 一级指标 编号 二级指标 知识知识产权产权市场市场运行运行 23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24 每百亿元贸易出口额海外发明专利授权量(件)25 每百亿元 GDP 国际专利申请量(PCT)(件)26 每万家企业商标有效注册量(件)27 每百亿元 GDP 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量(件)28 每百万人口作品登记量(件)29 每百亿元 GDP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量(件)30 每百亿元 GDP 农业植物新品种有效量(件)31 每百亿元 GDP 林草植物新品种有效量(件)32 每百亿元 GDP 核准以地理标志注册的证明商标、集体商标量(件)33 每百亿元 GDP 地理标志产品累计批准量(件)34 每百亿元 GDP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发证量(件)35 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36 版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37 每万家企业核准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企业数量(家)38 每百亿元 GDP 地理标志产品年直接产值(亿元)39 知识产权使用费年进出口总额占服务贸易比重(%)40 每百亿元 GDP 涉及知识产权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万元)41 专利转让许可活跃度(%)48 一级指标 编号 二级指标 42 商标使用许可活跃度(%)43 每亿元服务贸易出口额输出版权总数(项)44 每亿元 GDP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万元)45 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普惠贷款的企业占比(%)46 每万件专利申请专利代理机构数量(家)47 每万件商标注册申请商标代理机构数量(家)知识知识产权产权公共公共服务服务 48 省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覆盖率(%)49 地市级综合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覆盖率(%)50 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覆盖率(家)51 每万人口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数量(家)52 每万人口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点数量(家)53 知识产权基础数据开放种类(种)54 专利电子申请率(%)55 商标电子申请率(%)知识知识产权产权人文人文社会社会环境环境 56 每万名大专以上人口执业专利代理师数量(人)57 每万人口设置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高校数量(家)58 每万人口设立知识产权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专业学位授权点的高校数量(家)59 每万名本科毕业生知识产权专业本科毕业生数量(人)49 一级指标 编号 二级指标 参与参与全球全球知识知识产权产权治理治理 60 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家)61 法院受理涉外知识产权诉讼案件量(件)62 境外著作权认证机构常驻中国代表机构数量(家)63 境外专利代理机构在华设立常驻代表机构数量(家)64 国外在华专利有效量(件)65 国外在华商标有效量(件)66 加入知识产权国际条约数量(项)67 累计提出制定并发布 ISO 和 IEC 国际标准(个)68 知识产权对外培训量(人次)69 参加 WIPO 框架下机制性会议或磋商(次数)二、地区知识产权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地区知识产权发展指数旨在反映我国知识产权区域发展水平以及发展特点。本报告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指数评价的框架基础上,综合考虑地区知识产权发展特点,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适应性调整。设置一级指标 3个,分别为知识产权保护、市场运行及发展环境。设置二级指标 9 个,其中,知识产权保护设置二级指标 3 个,分别为司法保护、行政保护及协同保护;市场运行设置 50 二级指标 3 个,分别为高质量创造、运用和市场化运营;发展环境设置二级指标 3 个,分别为知识产权制度、公共服务以及人才发展。相应地,设置 71 个三级指标。表 3 地区知识产权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序号 三级指标 保护保护体系体系 司法司法保护保护 1 法院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结案量(件)2 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服判息诉率(%)3 检察机关提起公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量(件)4 公安机关共侦破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犯罪案件量(件)行政行政保护保护 5 专利行政执法案件量(件)6 商标行政执法案件量(件)7 版权行政执法案件量(件)8 处理专利侵权纠纷行政案件量(件)协同协同保护保护 9 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量(件)10 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数量(家)11 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案件量(件)12 知识产权纠纷仲裁案件量(件)13 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分)14 发明专利拥有量(件)51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序号 三级指标 市场市场运行运行 高质高质量创量创造造 15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16 海外发明专利授权量(件)17 每百亿元贸易出口额海外发明专利授权量(件)18 PCT 专利申请受理量(件)19 每百亿元GDP 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量(件)20 商标有效注册量(件)21 每万家企业商标有效注册量(件)22 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量(件)23 每百亿元GDP 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量(件)24 作品登记量(件)25 每万人口作品登记量(件)26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量(件)27 每百亿元GDP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量(件)28 农业植物新品种有效量(件)29 每百亿元GDP 农业植物新品种有效量(件)30 林草植物新品种有效量(件)31 每百亿元GDP 林草植物新品种有效量(件)32 核准以地理标志注册的证明商标、集体商标有效量(件)52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序号 三级指标 33 每百亿元GDP 核准以地理标志注册证明商标、集体商标有效量(件)34 地理标志产品累计批准量(件)35 每百亿元GDP 地理标志产品累计批准量(件)36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发证量(件)37 每百亿元GDP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发证量(件)运用运用机制机制 38 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亿元)39 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40 版权产业增加值(亿元)41 版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42 涉及知识产权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亿元)43 每亿元 GDP 涉及知识产权技术合同成交额(万元)44 知识产权使用费年进出口总额(亿元)45 知识产权使用费年进出口总额占服务贸易比重(%)46 专利转让、许可数量(件)47 专利转让许可活跃度(%)48 商标使用许可数量(件)49 商标使用许可活跃度(%)市场市场运营运营 50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万元)51 每亿元 GDP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万元)52 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普惠贷款的企业(家)53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序号 三级指标 53 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普惠贷款的企业占比(%)54 专利代理机构数量(家)55 每万件专利申请专利代理机构数量(家)56 商标代理机构数量(家)57 每万件商标注册申请商标代理机构数量(家)发展发展环境环境 制度制度建设建设 58 知识产权法规完备度(分)59 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制定(分)60 法院受理涉外知识产权民事诉讼案件量(件)公共公共服务服务 61 省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覆盖率(%)62 地市级综合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覆盖率(%)63 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数量(家)64 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数量(家)65 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家)人才人才发展发展 66 执业专利代理师数量(人)67 每万名大专以上人口执业专利代理师数量(人)68 设置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高校数量(家)69 每万人口设置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高校数量(家)70 设立知识产权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专业学位授权点的高校(家)71 每万人口设立知识产权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专业学位授权点的高校(家)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19 66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中国贸促会: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3(74页).pdf

    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3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 2023主办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编纂单位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展览管理部(国展局和世博会事务办公室)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研究院业务支持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北京中展信合数据服务有限公司编委会主任:李庆霜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执行主任:邬胜荣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展览管理部(国展局和世博会事务办公室)部长(主任)赵萍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研究院院长副主任:舒寰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展览管理部(国展局和世博会事务办公室)副部长(副主任)晏晨晖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展览管理部(国展局和世博会事务办公室)副部长(副主任)刘英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研究院副院长项目统筹章书靖孙扬程伟陈三炼栾勤刚黄嘉韩建兵房硕方可撰稿张继行李士龙李明哲袁航廖斌杨佳乐吴正特别感谢刘大可李保尔俞华黄浩前言2023 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恢复、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强、国际交往的不断恢复,2023 年中国展览业呈现全面复苏的局面。展览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2023 年,各地各部门加大对展览业的支持力度,展览业加速复苏,各类展会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各国企业深化合作搭建了公共平台。企业纷纷重启出国参展办展,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出国办展质量不断提升,助力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国家级展会扛起了引领展览业复苏的大旗,进博会、广交会等全面恢复线下办展,国际参展商、采购商比例不断提升,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创新办展模式,打造全新开放型国际合作平台,成为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自 2005 年以来,中国贸促会已连续 19 年发布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分析展览行业年度发展趋势与特点,在国内外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为展览行业发展提供了参考与指引。受中国贸促会展览管理部(国展局和世博会事务办公室)委托,中国贸促会研究院编制了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 2023(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以经贸类展会1为研究对象,在数据分析、政策研究、专家座谈基础上,聚焦2023年中国展览业发展环境、总体特点、国内展览发展、出国展览发展、展览馆市场、国家级展会进行了深入分析,全面、准确地反映 2023 年中国展览经济发展状况并展望 2024 年中国展览业发展趋势。1经贸类展会(经济贸易展会)是以贸易、投资、经济合作等商务活动为主要功能的展会(国家标准:GB/T26165-2021)。一、中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奠定展览业发展基础/002二、各级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强化展览业发展保障/003三、新一代数字技术创新激发展览业发展新动能/005四、中外人员往来持续恢复释放展览业发展活力/006五、全球展览业复苏助力中国展览业国际化发展/007第一章2023 年中国展览业发展环境分析01一、中国经贸类展览全面恢复至疫情前水平/010二、展览业市场主体经营情况不断恢复向好/010三、企业重启出国参办展加大市场开拓力度/011四、国家级展会成为引领展览业复苏排头兵/012五、展览馆实际运营数量和利用率大幅提升/013第二章2023 年中国展览业总体特点02一、展会数量和面积均超疫情前水平/016第三章2023 年中国国内展览发展分析03C O N T E N T S目录二、展会分布呈现显著区域集聚特征/017三、小型和中小型展会恢复速度领先/020四、工业与科技类展会数量面积均居首位/021一、企业出国参展办展逐渐恢复/028二、亚洲西欧仍是出国展览主要市场/029三、交通物流、医疗保健行业占比上升/032四、出国办展项目质量有所提升/035五、组展单位呈现头部集中态势/038六、中国贸促会恢复组织线下出国展/040第四章2023 年中国出国展览发展分析04一、实际运营展览馆数量创历年新高/046二、大型展览馆利用效率同比大幅提升/046三、新建展览馆迎来交付高潮/048第五章2023 年中国展览馆市场分析05一、首届链博会打造全新开放型国际合作平台/052二、第 133 和 134 届广交会全面恢复线下办展/055三、第六届进博会推动“三大定位”再提升/056四、2023 年服贸会彰显中国开放成果/058第六章2023 年中国国家级展会分析06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3002一、南昌市展览业发展总体情况/068二、2023 年南昌市展览业发展成效/068三、2023 年南昌市展览业经验做法/069附录2023 年城市展览业发展分析:以南昌为例08一、展览业将在经济复苏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062二、中国展览业国际影响力将持续提升/062三、展览业专业化细分化趋势愈发凸显/063四、中国展览业走出去步伐将进一步加快/063五、展览业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064六、技术进步将推动展览业加速转型升级/064第七章2024 年中国展览业发展展望07目录003第一章2023 年中国展览业发展环境分析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30022023 年,各地区各部门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为展览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一、中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奠定展览业发展基础2023 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消费市场加速回暖,展现强大韧性,为展览业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 年前三季度国民生产总值(GDP)达到 913027 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 5.2%;其中第三产业 GDP 增幅最大,同比增长 6%。图 1-12023 年前三季度 GDP 绝对额及增长率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在吸引外资方面,2023 年前三季度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 37814 家,同比增长32.4%;实际使用外资规模达到 9199.7 亿元1。在对外贸易方面,2023 年我国外贸规模继续向好,外贸结构持续优化、民营企业贸易额保持增长,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持续巩固。1-11 月,我国进出口总值 37.96 万亿元人民币,与去年同期持平。随着外贸发展积极因素的不断增多,11 月,进出口总1数据来源:中国政府网,https:/ 0.9%进一步提升至 1.2%。其中,在进口额保持增长的情况下,出口额同比增长 1.7%,实现 2023 年 4 月以来首次正增长,贸易顺差扩大 5.5%。在总体规模稳中有进的同时,外贸结构也持续呈现积极变化,机电、高新技术等重点产品进出口数据表现亮眼。在居民收入方面,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均实现快速增长。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 3 万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 6.3%,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 5.9%。我国消费市场呈现持续复苏的态势,2023 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342107 亿元,同比增长 6.8%。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接近 2 万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 9.2%,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 8.8%。随着升级类消费需求加快释放,文化、体育和娱乐类消费日益成为新热点,文娱体育类展览成为展览业新的增长点。2023 年前三季度教育文化娱乐类支出 2084 元,占人均消费总支出的 10.7%;医疗保健类支出 1835 元,占人均消费总支出的 9.4%。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 91619 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数字出版、互联网搜索服务、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多媒体游戏动漫和数字出版软件开发 5 个行业小类营业收入增速较快,分别为 25.1%、22.7%、19.5%、19.0%和 18.9%,文化市场供需潜能明显释放1。二、各级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强化展览业发展保障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效应明显等特征,在引导产业发展、推进经贸往来、拉动消费升级、带动技术创新、促进区域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3 年,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展览业的重要作用,不断出台系列支持政策,积极推动线下展会加快恢复。在中央层面,2023 年 1 月 28 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指出,推动国内线下展会恢复,支持企业出境参展。2023 年 4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首条意见即聚焦展会作用,要求“优化重点展会供采对接。推动国内线下展会全面恢复。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服务贸1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https:/ 年 7 月 31 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要求促进文娱体育会展消费;鼓励各地加大对商品展销会、博览会、交易会、购物节、民俗节、品牌展、特色市集等活动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会展消费。在地方层面,2023 年各地政府密集出台展览业支持政策,涉及发展规划、资金扶持、产业促进、行业标准等多个方面,为各地展览业持续复苏提供了有力支持。多地将展览业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力点,北京、上海、湖南、武汉、济南、苏州等地均出台了推动本地展览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见表 1-1)。表 1-12023 年部分地区出台的展览业支持政策地区时间政策福州2023.2福州市关于加快打造东南会展高地的若干措施广州2023.3广州市品牌展会认定办法(暂行)厦门2023.5厦门市进一步促进会议展览业发展扶持办法雄安新区2023.5关于雄安新区促进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上海2023.6上海市推动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国际会展之都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 年)宁夏2023.7关于促进会展博览产业发展政策措施湖南2023.8湖南省推动会展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苏州2023.8苏州市关于推动会展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苏州市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 年)济南2023.8济南市促进会展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北京2023.9关于促进本市会展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郑州2023.9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加强会展引领作用、支持会展业优先发展的若干意见哈尔滨2023.10哈尔滨市支持第三产业(会展业)发展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武汉2023.10武汉市推动会展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会展中心城市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 年)陕西2023.10展会现场服务规范 会议服务现场规范沈阳2023.11推动沈阳市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 年)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第一章2222222222222222005三、新一代数字技术创新激发展览业发展新动能展览业具备深度融合应用数字技术的天然土壤,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激发展览业发展新动能,催生了虚实融合一站式会展技术平台、元宇宙技术场景等展览新业态新模式;技术领域的快速变革,推动展览业上下游企业重塑组织结构、工作方式和业务流程,为展览业发展带来了深刻变革。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由于线下展览场景受限,加速了“数字展览”业态从技术理念到应用实践的发展进程。励展博览集团(ReedExhibitions)调查显示,疫情暴发后,84%的观众和参展商至少尝试过一种新的数字服务1。全球展览业协会(TheGlobalAssociationoftheExhibitionIndustry,UFI)对未来展览模式发展趋势的调查显示,61%受访者认为应推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展览模式,并注入更多数字化元素2。各级政府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展览行业应用数字技术推进展会服务创新、管理创新、业态模式创新。2023 年,北京市提出“提升场馆数字化水平”,上海市提出“鼓励展览场馆大力推进智慧场馆建设,加快会展线下线上融合发展”,苏州市提出构建会展业“智能服务”体系。数字化转型是展览企业实现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数字化展览服务使得企业能够充分利用云端线上空间,通过应用数字工具,办展、参展、观展等多主体之间可有效突破传统线下场景的时空限制,实现跨地域、跨行业的深度合作交流。数字化展览管理助力企业优化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参展、办展的成本和技术门槛,同时可以吸引更多的参展商和观众,提高展览效果。目前,展览业各方主体对数字化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不断深化,纷纷布局数字化转型升级。英富曼集团和杭州会展集团共同推出“全球数贸通”计划,米奥会展推出网展贸 MAX 数字化产品支持企业双线展,励展博览集团推出励展通(ReedConnect)电子平台,帮助展商实现智能化参展。广交会、进博会等各大展览品牌,借助 5G、元宇宙等新技术打造永不落幕的“云展”平台。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也深度参与数字会展业务。深度融合数字技术、推动业态模式数字化发展,已成为业界共识,为展览业发展注入新动能。1资料来源:励展博览集团,https:/ 1-2会展企业数字化进程调查数据来源:UFI。四、中外人员往来持续恢复释放展览业发展活力人员流动是展览业发展最基础的要素,疫情期间,国际人员往来受限极大阻碍了展览活动特别是国际展览活动的开展。2023 年以来,随着中国采取“乙类乙管”措施,不断优化外国人员来华签证及入境政策,有序恢复受理审批中国公民因出国旅游、访友申请普通护照,恢复办理内地居民旅游、商务赴港签注等,中外人员往来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入境旅游稳步复苏,国际人员往来持续恢复。民航部门支持和鼓励中外航空公司恢复国际航班,进一步便利国际经贸合作和中外人员往来,国际客运航班持续恢复,自 2023 年 8 月下旬以来已稳定在疫情前的 50%以上,其中,英国、意大利、阿联酋等 22 个国家的航班量已经接近或超过疫情前水平。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显示,中国第三季度对外国人签证的签发量已经恢复到了 2019 年同期的水平;第三季度全国移民管理机构共查验出入境人员 1.23 亿人次,同比增长 454.4%,达到 2019 年同期的 73%1。经济学人智库(EIU)发布的旅游业 2023 年展望报告预测,2023 年全球国际旅客1数据来源:中国政府网,https:/ 30%,达到 16 亿人次1。携程数据显示,2023 年第三季度入境游订单比第二季度增长 34%。2023 年前三季度北京接待入境游客 75.07 万人次,同比增长 303.5%;接待外国人 59.96 万人次,同比增长309.8%;国际旅游收入 10.8 亿美元,同比增长 192.4%2。五、全球展览业复苏助力中国展览业国际化发展2020 年以来,全球展览业遭受了较大冲击,随着世界逐步远离疫情困扰,全球展览业已经进入了复苏通道。2023 年 7 月,UFI 发布全球展览行业晴雨表,预计 2023年全球展览业收入将平均达到 2019 年水平的 97%。2023 年上半年,79%的公司报告称其活动“正常”,而下半年大部分月份这一比例增至近 90%。展览业是对外开放的助推器和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风向标。近年来中国展览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际参展商来到中国。中国展览业也加快“走出去”步伐,在展览规模、服务水平方面接近或领先国际水平,搭建广交会、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链博会等国际经贸合作平台,形成一批全球知名的国际展览。全球展览业不断复苏有效促进了中国展览业的国际交往、推动中国企业出国参办展,吸引更多国际化展览落地中国。1数据来源:经济学人智库,https:/ 年中国展览业总体特点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30102023 年是中国全面恢复线下展会的第一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恢复、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强、国际交往的不断恢复,2023 年中国展览业呈现了全面复苏向好的局面。一、中国经贸类展览全面恢复至疫情前水平2023 年,各地各部门积极推动线下展会加快恢复发展。我国境内展览市场需求旺盛,2023 年中国经贸类展会数量和面积相比 2022 年均实现了大幅增长,且已超过 2019年疫情前水平,展览业呈现全面恢复态势。根据本报告调查,2023 年中国共举办经贸类展会 3923 项,比 2022 年增加 2116 项,同比增长 117.1%;比 2019 年增加 376 项,同比增长 10.6%,超越疫情前水平。2023年中国经贸类展会总面积 1.41 亿平方米,比 2022 年增加 8548 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3.3%;比 2019 年增加 1076 万平方米,增长 8.25%,同样超越疫情前水平。UFI 的数据也印证了中国展览业的持续复苏,报告 2023 年下半年活动“正常”的中国公司比例达到 74%,而半年前这一比例仅为 29%。从区域分布来看,2023 年经贸类展会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集聚特征,东部地区举办经贸类展览项目数量和面积均大幅领跑全国,全国占比分别为 68.26%和 73.53%;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仍是热门展览区域,2023 年三大区域举办经贸类展会数量占全国比重为 57.35%,总展览面积占全国比重高达 63.27%;其中,长三角地区 2023 年共举办经贸类展会 1031 场,总展览面积 4398 万平方米,在全国占比分别高达 26.28%和 31.14%。从行业分布来看,工业与科技类展会在数量和面积上均居各行业展览首位。二、展览业市场主体经营情况不断恢复向好随着线下展览市场需求的回暖、展览业的逐渐恢复,展览业相关市场主体的经营情况不断向好。UFI 数据显示,在营业收入方面,所有受访中国企业均表示 2023 年营业收入已超过 2019 年的 50%,其中 54%的受访企业表示已经恢复到 2019 年的 75%以上;在营业利润方面,14%的受访企业表示 2023 年利润已经超过 2019 年的 110%,21%表示 2023第二章22222222222222011年利润在 2019 年的 90%-110%之间,50%表示 2023 年利润比 2019 年减少 11%-50%,没有企业反映 2023 年出现亏损1。为反映展览业市场主体经营情况,本报告选取了中国展览行业的两家上市公司对其经营情况进行分析。2023 年前三季度,两家上市公司均实现盈利,与 2022 年同期相比扭亏为盈(见表 2-1)。表 2-12023 年前三季度国内部分展览业相关上市企业经营情况上市公司主要业务领域营收情况利润情况米奥会展主营境外会展策划、组织、推广及运营服务营业收入 4.69 亿元,同比增长 236.5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172.78 万元,同比扭亏为盈,去年同期亏损 1278.73 万元东浩兰生业务涵盖展览组织、展馆运营、会议活动赛事、会展服务等营业收入 9.63 亿元,同比增长 355.7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2 亿元,与上年同期-581 万元相比,增加约 2.48 亿元,实现扭亏为盈资料来源:根据上市公司报告整理。三、企业重启出国参办展加大市场开拓力度随着国际交往的逐渐恢复、经济形势不断复苏向好,国内企业纷纷重启出国参办展,加大力度开拓国外市场。中国贸促会数据显示,2023 年 1 月至 9 月,全国贸促系统共签发出境 ATA 单证册27101 份,同比增长 216.87%;相关 ATA 单证册涵盖货值约19.88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160.61%;办证企业 3124 家,同比增长 307.30%。这表明,我国企业参与国外展览等经贸活动的次数和规模快速增长。2023 年中国贸促会审批通过并实际执行出国展览项目 900 项,涉及 55 个国家或地区,展览面积 57.22 万平方米,参展企业 3.96 万家。其中,出国办展 78 项,占出国展览项目总数的 8.7%,出国办展项目质量有所提升,2023 年出国办展各项平均数据达到甚至超过 2019 年水平,2023 年出国办展项目场均展出面积 2719.5 平方米,参展公司数量 194.1 家,展位数量 280.9 个,分别达到 2019 年水平的 0.97、1.33、1.2 倍。1资料来源:UFI,https:/www.ufi.org/wp-content/uploads/2023/07/31st_UFI_Global_Barometer_July_2023.pdf。2ATA 单证册是一份国际通用的海关文件,它是世界海关组织为暂准进口货物而专门创设的。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3012四、国家级展会成为引领展览业复苏排头兵国家级展会是引领中国展览业发展的排头兵,2023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着重要求“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重点展会”。2023 年,各国家级展会全面恢复线下展,相关数据全面超越疫情前水平。第六届进博会超过 3400 家参展商和 39.4 万名专业观众注册报名,全面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展览面积约36.7万平方米1;意向成交额达784.1亿美元2,与疫情前第二届进博会相比提高10.2%。第 134 届广交会线下参会的境外采购商 19.8 万人,比第 133 届增长 53.4%,比疫情前的第 126 届增长 6.4%;展览总面积 155 万平方米,展位总数 7.4 万个3,线下出口成交 223 亿美元4,其中展览总面积比疫情前的第 126 届提升 30.8%,展位总数增加21.3%。2023 年消博会总展览面积达 10 万平方米,比首届总展览面积提高了 25%5;参展品牌数量比首届消博会大幅增加了 28.7%,各类采购商和专业观众数量提高 66.7%,进场观众数量提高 33.3%。去哪儿大数据显示,2023 年消博会期间海口酒店预订量比2019 年增长 80%。中国贸促会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简称“链博会”),是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是中国为全球工商界加强产业链供应链交流合作搭建的全新开放平台。在 515 家参展商中,世界 500 强企业 53 家,中国 500 强企业 57 家,中国民营 500 强企业 25 家。境外参展商占 26%,覆盖 55 个国家和地区,美欧企业占境外参展商总数的 36%,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参展商数量占境外参展商总数的近一半。南非、加拿大、日本、越南、非盟、阿盟、葡语国家、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等以国别和地区展位形式参展。观展人数达到 15 万人次,其中采购商和专业观众的人数超过8 万。首届链博会成果丰硕,有关各方共举办 360 多场配套对接、交流活动,发布研究报告、宣言、标准等 23 项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共签署合作协议、意向协议 200 多项,涉及金额 1500 多亿元人民币。1数据来源:新华社,http:/ 5000 平方米,且 2023 年举办 2 个以上经贸类展会的专业展览馆,作为 2023 年中国展览馆市场分析的对象,即 2023 年实际运营的展览馆。分析显示,2023年纳入分析范围的展览馆数量为194个,比2022年增加58个,比 2019 年增加 21 个,数量创历史新高。2023 年实际运营的 194 个展览馆中,共有 40 个展览馆举办 30 个及以上展会,比 2022 年大幅增加 22 个,增幅达 122.22%;比疫情前的 2019 年增加 4 个,增幅为11.11%。2023 年全国有 35 个展览馆举办展会总面积在 100 万平方米以上,比 2022 年增加 15 个,增幅达 75%;比疫情前的 2019 年增加 3 个,增幅为 9.38%。第三章2023 年中国国内展览发展分析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3016本章数据主要来自贸促系统各地会员单位以及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展会数据库。为更加准确、全面地反映 2023 年全国展览业发展情况,本报告在对展会数量进行统计时,对同一组展方、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举办的多个近似展会,如主办方将其明确区分,则本章将其分开统计;如主办方无明确区分,则合并统计。本章涉及的 2023 年以前的展览数据均来源于当年的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一、展会数量和面积均超疫情前水平本报告共采集到 2023 年举办的经贸类展会 3923 项,总展览面积为 1.41 亿平方米,覆盖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地区)。2023 年,中国经贸类展会数量和面积相比 2022 年水平均实现了大幅增长,且已超过疫情前 2019 年的水平。2023 年,中国经贸类展会数量同比增加 117.1%,面积同比增加 153.3%;同 2019 年相比,2023 年经贸类展会数量增加 10.6%,面积增加8.25%。图 3-12019-2023 年中国经贸类展览数量变化图第三章222222222222222017图 3-22019-2023 年中国经贸类展览面积变化图(单位:万平方米)二、展会分布呈现显著区域集聚特征本节按照东部、中部、西部、东北1四个区域对2023年中国经贸类展会的区域分布进行分析,并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 2023 年的经贸类展会情况进行分析。分析发现,2023 年中国经贸类展会呈现了明显的区域集聚特征。从展会数量看,2023 年东部地区举办经贸类展会项目最多,共 2678 项,占国内经贸类展会总数的 68.26%。中西部地区经贸类展会数量分别为 476 项和 487 项,占比分别为 12.14%和 12.41%,东北地区展会数量为 282 项,占比 7.19%。从展览面积来看,2023 年东部地区举办经贸类展览面积达 10385 万平方米,占国内经贸类展览总面积的 73.53%;中部地区经贸类展会面积为 1468 万平方米,占比10.39%;西部地区经贸类展会面积为 1670 万平方米,占比 11.82%;东北地区经贸类展会面积为 601 万平方米,占比 4.26%。1东西中部和东北地区划分标准参照国家统计局公布信息,其中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东北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3018图 3-32023 年国内经贸类展会数量的区域分布图 3-42023 年国内经贸类展会展览面积的区域分布从场均展览面积来看,东部地区平均每场经贸类展会面积达 3.88 万平方米,远超其他地区水平,中部地区平均每场经贸类展会面积 3.08 万平方米,西部地区平均每场经贸类展会面积 3.43 万平方米,东北地区平均每场经贸类展会面积 2.13 万平方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1仍是全国热门展览区域,2023 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域举办经贸类展会数量占全国比重为 57.35%,总展览面积占全国比重高达63.27%。其中,京津冀地区 2023 年共举办经贸类展会 474 场,总展览面积 1387 万平方1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珠三角包括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九个城市。第三章222222222222222019米,全国占比分别为 12.08%和 9.82%;长三角地区 2023 年共举办经贸类展会 1031 场,总展览面积 4398 万平方米,在全国占比分别为 26.28%和 31.14%;珠三角地区 2023 年共举办经贸类展会 745 场,总展览面积 3150 万平方米,占比分别为 18.99%和 22.31%。图 3-52023 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经贸类展会数量占比图 3-62023 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经贸类展会面积占比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3020三、小型和中小型展会恢复速度领先从展览数量来看,2023 年,展览规模在 1 万平方米及以下小型展会和 1 万 3 万平方米的中小型展会快速恢复,项目数量分别为 914 项和 1720 项,均超过 2019 年水平。图 3-72019 年和 2023 年国内经贸类展会数量按规模分布1从展览面积来看,2023 年不同规模展会面积均超越 2019 年水平或与 2019 年水平基本持平,其中 2023 年 1 万平米及以下、1 万 3 万平方米、3 万-5 万平方米规模展会较 2019 年分别同比增长 261.7%、31.42%、3.09%。5 万 10 万平方米、10 万平方米以上规模展会分别恢复至 2019 年的 97%和 93.1%。分区域来看,各区域展会规模结构呈现不同特点。东部地区 5 万平方米以上展会数量占本地区总数的比例高于其他地区,其中 10 万平方米以上的展会占比为 5.83%,远超其他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 1 万-3 万平方米展会数量占比超过其他地区,其中西部地区占比 49.9%,中部地区占比 47.27%。东北地区 1 万平方米以下的展会数量占比最多,达到 43.26%。1参照往年报告分类标准,将展览面积划分为 1 万平方米及以下、1 万 3 万平方米(含 3 万平方米)、3 万5 万平方米(含 5 万平方米)、5 万 10 万平方米(含 10 万平方米)、10 万平方米以上五大类。第三章222222222222222021图 3-82019 年和 2023 年国内经贸类展会面积按规模分布图 3-92023 年各区域经贸类展览项目规模结构四、工业与科技类展会数量面积均居首位根据商务部展览业统计调查制度,本报告将展会按行业领域分为 15 大类1。1 展览业统计调查制度将展会划分为 15 大类,包括工业与科技,房屋建筑、装修及经营服务,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日用消费品及居民服务,食品、酒饮及酒店服务,农业、林业、渔业及农副产品,文化、体育和娱乐,医疗健康,租赁和商务服务,教育,能源矿产,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金融,综合类,其他。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3022从展览数量来看,2023 年工业与科技类展会数量最多,共 651 项,占比达16.6%,第 2-5 位分别为房屋建筑、装修及经营服务(13.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11.9%),日用消费品及居民服务(11.3%),食品、酒饮及酒店服务(9.8%)。前五大行业展会数量占比达 63.4%。图 3-102023 年国内经贸类展览项目数量行业分布从展览面积来看,排名前五的展会类别同样为工业与科技,房屋建筑、装修及经营服务,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日用消费品及居民服务,食品、酒饮及酒店服务,占比分别为 17.2%、14.2%、12.9%、10.1%和 9.8%,前五大行业展览面积总占比为64.2%。第三章222222222222222023图 3-112023 年国内经贸类展览项目面积行业分布案例 3-1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拓展贸易新空间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以下简称“数贸会”)展览展示总面积达 10 万平方米。来自 25 个国家和地区的 1018 家企业线下参展,367 家企业通过数贸会云平台在线上参加展览。本届数贸会聚焦数贸全链路,突出数实融合,推动展贸联动,举办“数贸之夜”,实现全媒传播,参展企业包括 51 家世界 500 强企业和 53 家数字贸易百强榜单企业,这些头部企业拿出机器人、智能仿生手、多模态 AI 卫星等“看家本领”,全面展现数字贸易领域的最新成果与场景。100 项创新类“首发”“首秀”“首展”在展会集中呈现。数贸会成为促进全球数字贸易交流、培育数字贸易新机遇、汇聚数字贸易新动能的大平台。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3024随着疫情对消费者消费习惯的重塑,以及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展览题材领域不断拓展,展览新题材不断涌现。前沿科技和绿色低碳等领域的产业博览会蓬勃发展,“Z世代”群体青睐的动漫游戏、休闲时尚等题材展会不断涌现,文化和体育类展会也逐渐成为备受青睐的展会题材。在 15 大行业分类中,2023 年文化、体育和娱乐类展会在数量和面积方面分别占比 5.8%和 4.8%,分别排名第 8 和第 9 位。案例 3-2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构建创新、协作、共同发展的全球制造业生态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制博会”)于 2023 年 9月1日至5日在沈阳成功举办。本届制博会展览面积11万平方米,共设八个展馆、11 大展区、4516 个展位,比上届增长近 30.7%。包括 8 家央企、62 家国内头部企业、184 家外资企业在内的 1042 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参展、同比增长 28.3%,集中展示了多种国际、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装备,填补国内外行业空白的精益智造产品,以及汽车制造及零部件、轨道交通、新能源、新材料等 100 余项细分领域高端制造技术解决方案。制博会举办期间,沈阳市举办了制博会装备制造项目集中签约仪式,签约项目投资规模大、产业结构优,合作层级高。现场签约项目 26 个,总投资 497.5 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2个,30亿-50亿元项目8个,先进制造业项目6个,新兴产业项目 20 个。第三章222222222222222025案例 3-42023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由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奥委会主办,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由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和中国旅游协会主办。本年度两个博览会的主题为“共筑强国梦体育建新功”,目标是通过“展、会、赛、奖、演”相结合的模式,搭建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高端化的体育案例 3-3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激发文化活力、创新产业发展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商务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东省政府和深圳市政府主办的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于 6 月 7 日至 11 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届文博会以线下为主、线上同步的方式举行,主会场设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共 6 个展馆,总展览面积达 12 万平方米。一是活动规模大、参与单位全。共有 3596 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线上线下参展。二是展出产品多、交流活动热。共展出文化产品超过 12 万件,4000 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现场展示与交易。除主会场外,还在全市各区设立 64 个分会场,共开展各类活动 500 多项。主会场、分会场、各相关活动点总参与人次达 400 多万。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3026文化和体育旅游展示交易平台。2023 年两个博览会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关注度高,吸引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和参与。今年两个博览会吸引了国家体育总局各司局、直属单位、项目中心、单项协会、各省区市体育局、高等院校、各界专家学者、相关国际组织、国内外企业的广泛参与,是有史以来各界嘉宾参与人数最多的一届。二是引领性强,以体文旅融合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突出政策引领,作为国家级的展会平台,整个展会的内容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文件精神等策划设计,通过体育文化、体育旅游融合,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激发体育消费活力,助力体育强国建设。突出示范引领,将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项目发布、优秀组织奖颁发等安排在开幕式上,凸显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突出冠军引领,举办冠军捐赠以及“中华体育精神冠军榜样”宣讲活动,充分发挥优秀运动员的引领示范作用,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传播正能量,形成浓厚的全民参与体育的氛围。三是互动体验丰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两个博览会特设丰富多彩的互动体验活动,首次设置户外体验区,让广大与会嘉宾和观众通过不同形式、在不同空间,共享体育行业发展最新成果,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体育风采,让大家在展会能看、能听、能动、能玩,尽享体育运动带来的欢乐。第四章2023 年中国出国展览发展分析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3028审批出国举办经济贸易展会是国务院赋予中国贸促会的重要职能,自 2004 年以来贸促会已履行审批职能近 20 年。2023 年 1 月,我国疫情防控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受疫情影响中断近三年后,中国贸促会恢复受理出国举办经济贸易展会审批申请。本章统计的 2023 年度出国展览数据来源于中国贸促会展览审批管理系统中各组展单位已实施的出国展览项目,出国展览的组展形式主要有出国参展和出国办展两种。一、企业出国参展办展逐渐恢复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我国外贸顶住多重压力,运行总体平稳,展现较强韧性,内生动力持续增强。随着我国疫情防控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线下展览全面复苏,出国展览迎来新机遇。2023 年 4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要求各地方和贸促机构、商协会进一步加大对外贸企业参加各类境外展会的支持力度,持续培育境外自办展会、扩大办展规模。受疫情影响中断近三年后,中国贸促会恢复受理出国举办经济贸易展会审批申请。2023 年 2 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公布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清单(2023 年版)的通知(国办发20235 号)再次明确中国贸促会会同商务部实施出国举办经济贸易展会审批的行政许可事项。中国贸促会共审批计划出国展览项目 1240 项,实际执行 900 项。其中出国参展822 项,出国办展 78 项,涉及 71 家组展单位和 55 个国家或地区,参展企业共计 3.96万家,展览面积 57.22 万平方米。由于出国参展办展的计划性较强、筹备周期较长,部分组展公司和参展商未能及时安排相关出国展览计划。从月度数据来看,2023 年一季度出国展项目数量较少,仅有 58 项,其中 1 月和 2 月仅有 3 项、5 项。随着国际航班、人员签证等跨境往来更加便利,相关支持政策措施持续发力,外贸企业加速复苏,2023 年一季度之后,企业出国参办展恢复速度逐渐加快,海外展会迎来更多中国参展商。2023 年 9 月份共实施出国展 176 项,为全年数量最多月份;2023 年 6 月和 10 月实施项目数量约为 2019 年同期八成水平。第四章222222222222222029图 4-12023 年中国出国展览项目数量数据来源:中国贸促会。二、亚洲西欧仍是出国展览主要市场从出国展览项目数量的地区分布来看,出国参展办展仍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和西欧地区,其展览项目数量之和仍超半数,达 61.33%,与 2019 年占比 59.16%基本持平。具体来看,亚洲 364 项(40.44%)、西欧 188 项(20.89%)、东欧和俄罗斯 112项(12.44%)、拉美及加勒比地区 98 项(10.89%)、北美 93 项(10.33%)、非洲 37 项(4.11%)、大洋洲 8 项(0.89%)。图 4-22023 年中国出国展览项目数量的地区分布数据来源:中国贸促会。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3030从参展企业数量的区域分布来看,亚洲、西欧和北美地区仍是我国企业赴国外参加展览的重要市场,对中国企业保持高吸引力。东欧和俄罗斯成为今年增长最快的地区,参展企业数量占比较 2019 年(9.65%)上涨 3.8 个百分点。具体来看,亚洲 17349家(43.78%)、西欧 7498 家(18.92%)、东欧和俄罗斯 5331 家(13.45%)、北美 3883家(9.80%)、拉美及加勒比地区 3866 家(9.76%)、大洋洲 854 家(2.16%)、非洲 845家(2.13%)。图 4-32023 年中国出国参展企业数量的地区分布数据来源:中国贸促会。从出国展览项目数量的国别分布来看,2023 年中国出国展览项目数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别分别是德国(105 项)、俄罗斯(93 项)、美国(90 项)、日本(54 项)、越南(53 项)、巴西(43 项)、泰国(43 项)、土耳其(37 项)、阿联酋(36 项)、墨西哥(35 项)。出国展项目数量排名前三的国家有所变化,由 2019 年的美国、德国、俄罗斯调整为 2023 年的德国、俄罗斯、美国。赴上述十国展览项目数量占全年出国展览总量的 65.4%,较 2019 年的 61.1%提升 4.3 个百分点,出国展览项目的国别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第四章222222222222222031图 4-42023 年中国出国展项目数量的前 10 大国别分布情况数据来源:中国贸促会。从参展企业数量的国别分布来看,德国是中国企业赴国外参加展览的首选目的地,俄罗斯紧随其后。具体来看,2023 年中国企业出国参加展览的前十大目的地分别是德国(4295 家)、俄罗斯(3806 家)、美国(3722 家)、阿联酋(3521 家)、印度尼西亚(2955 家)、日本(2882 家)、巴西(1979 家)、越南(1812 家)、泰国(1566家)、墨西哥(1355 家)。其中,前五大国别占比近 50%,企业出国参展的国别集中度较高。图 4-52023 年中国出国参展企业数量的前 10 大国别分布数据来源:中国贸促会。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3032案例 4-12023(第十二届)乌兹别克斯坦中国新疆商品展览会参展规模创历史之最2023 年 9 月 4 日6 日,由新疆贸促会主办,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经济商务处、自治区商务厅支持,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工商会协办的 2023(第十二届)乌兹别克斯坦中国新疆商品展览会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市举办。来自中国新疆、湖南、广东、江西、贵州、陕西等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企业参展,展品范围涉及机电、建材、石油化工、纺织、电器、食品饮料、信息产品、特色农产品等。本次参展企业数为历史之最,是往届参展企业数的 3 倍;展位面积是往届的5 倍;展区面积远超历届展会,达 5000 平方米,设置中国新疆投资合作展区、新疆企业展区两大板块。中国新疆投资合作展区以“新疆是个好地方”为主题进行特装搭建,以视频、图片等形式集中展示新疆“一港、两区、五大中心、口岸经济带”建设及“八大产业集群”特色优势产业等。中方各企业、代表团与乌方共签订 22 个意向合同,签约总额达 48.18 亿元,涉及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汽车制造、农产品生产加工、文旅项目等特色优势领域,成交规模创历史之最。三、交通物流、医疗保健行业占比上升按照展览项目数量排名,出国展览行业类别排名前十位的分别是机械(150 项,16.67%)、交通运输物流(100 项,11.11%)、综合(89 项,9.89%)、纺织服装(64项,7.11%)、食 品 农 产 品(48 项,5.33%)、医 疗 保 健(47 项,5.22%)、建 筑 装饰(39 项,4.33%)、五 金 工 具(33 项,3.67%)、消 费 品(29 项,3.22%)、照 明第四章222222222222222033(22 项,2.44%)。图 4-62023 年出国展项目数量前十大行业分布情况数据来源:中国贸促会。按照参展企业数量排名,出国展览行业类别排名前十位的分别是综合(12403家,31.30%)、纺织服装(5858 家,14.78%)、机械(3623 家,9.14%)、交通运输物流(2029 家,5.12%)、食品农产品(1793 家,4.52%)、医疗保健(1746 家,4.41%)、消费品(1196 家,3.02%)、建筑装饰(1124 家,2.84%)、化工(972 家,2.45%)、五金工具(885 家,2.23%)。其中,排名前三的行业参展企业数量之和接近半数。与 2019 年相比较,出国展览结构发生一定变化,综合、纺织、机械仍是出国参展主要行业,交通运输物流、医疗保健等行业占比提升。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3034案例 4-22023 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展示中国尖端技术产品2023 年 4 月 17 日至 21 日,中国贸促会机械行业分会组团参加了在德国汉诺威举行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HANNOVER MESSE 2023)。该展被公认为“全球工业贸易领域的旗舰展”和“最具影响力涉及工业产品及技术最广泛的国际性工业贸易展会”。据统计,本次参展的中国企业数量约 700 家,净展示面积达到 12000 平方米。特变电工、中国移动、卡奥斯 COSMOPlat、大族激光、东华链条、宝光电气等国内知名展商纷纷亮相。本次展会上,中国企业向世界展示了工业零部件及解决方案、自动化及动力传动、数字生态系统、能源解决方案、创新技术及未来生产、空压及真空技术展、全球商业及市场等七大领域尖端技术以及产品,为企业形象图 4-72023 年出国参展企业数量前十大行业分布情况数据来源:中国贸促会。第四章222222222222222035案例 4-32023 年德国储能展等专业展览助力中国高技术企业拓展国际市场2023 年德国慕尼黑国际电池储能与智慧能源博览会于 2023 年 6 月 14 日-16日在德国慕尼黑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有限公司共向主办方申请 821 个展位,组织 194 家中国企业参展,参展面积 7389 平方米,组团人员 1213 名。参展企业展示产品主要包括电池和储能系统、电池生产设备,电池制造技术、材料、部件和配件,电池测试与研究等。参展企业普遍反映此次参展效果为近年最佳,获得订单数量比疫情前大幅增加,意向成交金额 2200 余万美元。四、出国办展项目质量有所提升2023 年中国贸促会审批执行的出国参展共 822 项,占审批执行出国展览项目总数的 91.3%;审批执行的出国办展项目总计 78 项,占出国展览项目总数的 8.7%。其中,审批执行的办展项目实际展出总面积 21.21 万平方米,参展企业数量共计 1.51 万家,展位数量共计 2.19 万个。2023 年出国办展各项平均数据达到甚至超过 2019 年水平,2023 年出国办展项目场宣传和品牌树立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国话题在本届工博会上热度持续高涨,在工博会开幕当日,“投资中国年-德国站”启动仪式、“中国机会”2023 中德智能制造论坛、中德智能制造投资促进工作组全体会议等重磅活动精彩纷呈,为中德经贸合作注入积极力量。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3036均展出面积 2719.5 平方米,参展公司数量 194.1 家,展位数量 280.9 个,分别达到 2019年水平的 0.97、1.33、1.2 倍,办展项目质量有所提升。图 4-82019 和 2023 年出国办展各项指标整体情况对比数据来源:中国贸促会。图 4-92019 和 2023 年出国办展各项指标场均情况对比数据来源:中国贸促会。第四章222222222222222037案例 4-5首届印尼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的举办为专业展走出去探索成功路径2023 年 10 月 19 日至 21 日,首届印尼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举办。本次展览由上海贸促会和高美艾博展览公司合作举办,规模达到10000 平方米,来自中国、印度尼西亚、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 180 家企业参展。其中包括上案例 4-4中国商品和服务(白俄罗斯)展会助力企业开拓“一带一路”市场2023 年 6 月 29 日至 7 月 1 日,2023 年中国商品和服务(白俄罗斯)展会在白俄罗斯中白工业园区展示交易中心成功举办。本次展会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白工业园区管委会和中白工业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主办,重庆市商务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支持,中白工业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和西麦克国际展览有限责任公司承办,中央企业经贸促进联合体等单位协办,展出面积 10000 平方米,参展企业 131 家。围绕两国企业实际需求,展会期间密集召开重庆-白俄罗斯企业经贸对接会、“点亮丝路连接欧亚”供需对接会、海虹实业3D打印医疗器械推介会、北京市线上线下融合参展推介等展会配套活动。作为落实中白两国联合声明的具体举措,展会已成为助力国内企业开拓“一带一路”市场并持续推动中白工业园招商引资的常态化平台。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3038五、组展单位呈现头部集中态势经中国贸促会审批,全国共有 71 家组展单位组织出国展览。其中,组展单位项目数量、组织企业参展数量、组展参展面积等指标显示,组展单位呈现头部集中趋势。汽大通、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国动集团、中内动力科技、首帆动力、辰安科技、海洋王、阿莫斯等一批来自国内的应急产业的领军企业赴印尼开拓东南亚市场,展示了应急防灾减灾、工业安全防护、消防应急救援装备、城市防汛排涝装备、大型综合救援装备等优质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首届印尼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为专业展走出去探索有效路径。聚焦产业,走专业化办展道路。纵观整个世界展览发展史,多数全球化品牌系列展览会,都先由培育国内母展起步,从而形成国际化品牌影响力,积累到一定的国际资源后,在合适时机复制移植到行业产业集聚地或市场集散地的相关国家举办。2021 年,上海贸促会就围绕安全应急产业创新创立了 EDRR 品牌的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该展览会首届便达到了 5.2 万平米的展览面积,第二届展览面积增加到 8 万平米,600 余家国内安全应急产业头部企业参展,优质展商和产业信息的积累为成功举办印尼应急展奠定了扎实的产业基础。因势利导,走国际化办展道路。寻找机会结合自身优势产业联合国际展览公司和区域相关产业协会共同举办自有品牌的专业境外展会,是会展企业服务中国企业全球化品牌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自有展览品牌国际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同时,选择优质的国际合作伙伴,形成合力共同投资展览项目是符合展览发展规律的合理路径。价值延伸,走品牌化移植道路。在统一的展会品牌下,通过母展引导海外子展,海外子展又反哺母展,国内外联动发展的格局,为中国品牌会展的国际化发展道路开拓了新思路。技术创新,走信息化办展道路。通过提升数字化能力,提高客户服务质量;通过创新线上经营模式,增加收入来源;通过建设大数据平台,形成大数据资产,已成为众多会展企业的发展共识。第四章222222222222222039从组织展会数量来看,前五大组展单位分别是浙江远大国际会展有限公司(105项,11.67%)、西麦克国际展览有限责任公司(76 项,8.44%)、贸促会机械行业分会(58 项,6.44%)、上海市国际展览(集团)有限公司(57 项,6.33%)、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54 项,6%)。前五大组展单位占比达 38.89%,2019 年前五大组展单位占比 30.27%,提升 8.62 个百分点。从组织参展企业数量来看,前五大组展主体分别是浙江米奥兰特商务会展股份有限公司(7229 家,18.24%)、西麦克国际展览有限责任公司(2542 家,6.41%)、浙江远大国际会展有限公司(2411 家,6.08%)、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有限公司(2319 家,5.85%)、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1981 家,5.00%)。前五大组展单位占比达 41.59%,2019 年前五大组展单位占比 32.57%,提升 9.02 个百分点。从组织参展面积来看,前五大组展主体分别是浙江米奥兰特商务会展股份有限公司(9.21 万平方米,16.09%)、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有限公司(5.15 万平方米,9.00%)、西麦克国际展览有限责任公司(4.04 万平方米,7.06%)、浙江远大国际会展有限公司(3.70 万平方米,6.46%)、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3.17 万平方米,5.54%)。前五大组展单位占比达 44.14%,2019 年前五大组展单位占比 35.47%,提升8.67 个百分点。表 4-12023 年中国出国参办展实施情况(组织参展企业数量统计排名前 30 位)序号组展单位项目数量组织参展企业数量组织参展面积数量(项)比例(%)数量(家)比例(%)面积(平方米)比例(%)1浙江米奥兰特商务会展股份有限公司161.78722918.249207016.092西麦克国际展览有限责任公司768.4425426.4140371.257.063浙江远大国际会展有限公司10511.6724116.0836969.956.464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有限公司535.8923195.85514779.005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111.2219815.00276204.836贸促会化工行业分会273.0017744.4820414.873.577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546.0017634.45316895.548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333.6716654.2018546.553.249中纺广告展览有限公司70.7815413.89190143.3210商务部外贸发展事务局131.4414563.67192853.37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3040续表序号组展单位项目数量组织参展企业数量组织参展面积数量(项)比例(%)数量(家)比例(%)面积(平方米)比例(%)11贸促会机械行业分会586.4413243.3421104.753.6912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60.6711382.87118782.0813远大国际展览有限公司323.5610752.7112724.52.2214福建荟源国际展览有限公司343.789682.44109901.9215保利国际展览有限公司323.569412.37107641.8816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有限公司111.227381.869400.821.6417上海市国际展览(集团)有限公司576.335691.448766.041.5318贸促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232.565291.3371421.2519长城国际展览有限责任公司232.564961.256894.751.2020中国中轻国际控股有限公司111.224861.23109711.9221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111.223800.963668.770.6422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121.333730.945378.50.9423中国电子国际展览广告有限责任公司192.113710.944204.50.7324中国国际贸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30.333600.9160321.0525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有限公司111.223510.894204.50.7326贸促会浙江省委员会101.113240.8239570.6927江苏省商务厅20.222880.7334950.6128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40.442310.582593.50.4529浙江中浙国际展览商务有限公司101.112300.5824120.4230中国机械国际合作股份有限公司111.222270.572593.50.45六、中国贸促会恢复组织线下出国展代表国家出国举办展览是中国贸促会的重要职责,2023 年中国贸促会恢复组织企业线下出国展览,把出国展览工作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稳外贸稳外资、开拓多元化市场等有机结合,重点在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和战略性新兴领域参展办展,第四章222222222222222041多措并举助力企业出海拓商机。从组展形式来看,2023 年中国贸促会共举办 5 项出国展览项目,其中 4 项线下展,1 项线上展,包括西班牙国际未来交通大会及展览会、澜湄合作经济技术展览会、中国(印尼)智慧能源及交通产业展览会、中非(尼日利亚)产能合作品牌展览会、中国大洋洲及南太地区国际贸易数字展览会。从展览内容来看,展会项目聚焦新能源、智慧交通等新兴产业,支持企业开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绿色低碳贸易,更好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如西班牙国际未来交通大会及展览会中国企业展出了人工智能数据管理软件、城市监控传感器、智能街道设施和照明系统等智慧交通领域新产品和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中国(印度尼西亚)智慧交通及能源产业展览会重点展示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组件“新三样”为代表的新能源和汽车产业高技术产品。案例 4-6中国(印度尼西亚)智慧交通及能源产业展览会为出口“新三样”打造出海平台由中国贸促会主办,米奥兰特国际会展承办的“中国(印度尼西亚)智慧交通及能源产业展览会”(以下简称“智慧交通展”)于 2023 年 11 月 23 日-26日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举办。本次展会作为由中国贸促会外贸专项资金资助主办的境外展会,来自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河北、湖北、江西、广西等省份的 38 家企业参加本次展会,其中包括五菱、长城、东风、奇瑞、小蓝快充、比克动力等新能源汽车、智慧物流仓储、新能源储能电、城市交通管理、充电管理等领域的中国品牌企业参加了本次展会,展览面积 1008 平方米,特装面积900 平方米,特装率达到 90%,品牌参展企业 28 家,占参展企业总数的 73%。智慧交通展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组件“新三样”出海的重要平台。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3042从举办地点来看,2023 年中国贸促会组织出国展举办地点侧重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为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开展产能合作、经贸交流提供高质量平台。如在越南胡志明市举办的 2023 澜湄合作经济技术展览会,共吸引来自白俄罗斯、韩国、斯里兰卡、印度等约 20 个国家观众参观;在尼日利亚举办的中非(尼日利亚)产能合作品牌展览会,成为中国企业对非经贸合作窗口和重要的产品展示平台。案例 4-72023 澜湄合作经济技术展览会助力中越两国产业对接与贸易投资合作2023 年 12 月 7 日-9 日,由中国贸促会主办、中国国际商会承办的 2023 澜湄合作经济技术展览会(以下简称“澜湄展”)在越南胡志明市西贡会展中心与越南国际贸易博览会同期同地成功举办。本届澜湄展展出面积 1200 平方米,参展企业共计 67 家,包括阿里巴巴国际站、中宝电气、海马汽车、新世纪机车等众多知名企业,展品涵盖电子电气、车辆与配件、农业食品、智能设备、五金轻工等多个领域的高品质产品。展览会共吸引来自白俄罗斯、韩国、斯里兰卡、印度等约 20 个国家的约 15000 位观众参观。此次展览会紧扣中国和越南市场需求,在企业组织筛选、境外推广宣传、商业信息共享、法律法规解读等方面精耕细作,发挥贸促会与商会资源优势,为中国与越南企业打造高效的经贸交流平台;在中越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15 周年之际,为进一步深化我与越南产业对接与贸易投资合作、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了积极贡献。从展出时间来看,本年度中国贸促会组织企业出国办展参展时间主要集中于 11 月、12 月。作为中国与萨尔瓦多经贸领域交流合作平台,2024 年 1 月,中国贸促会在萨尔瓦多首都圣萨尔瓦多市举办 202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贸易展览会。第四章222222222222222043表 4-2中国贸促会 2023 年组织出国展情况一览表序号国家城市展(博)览会名称展出时间展出内容1西班牙巴塞罗那西班牙国际未来交通大会及展览会11 月 7-9 日公交、地铁与轻轨、智能汽车、自动驾驶系统、充电管理、智慧物流仓储、城市物流设备及运营管理、城市交通管理、智慧交通大数据运营管理及解决方案等2尼日利亚拉各斯中非(尼日利亚)产能合作品牌展览会11 月 7-10 日农产品和食品加工、电子、电器、电力设备、通信产品和网络信息产品、建筑建材、交通工具、新能源等3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中国(印度尼西亚)智慧交通及能源产业展览会11 月 23-26 日以锂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储能电池和设备、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系统、充电管理、智慧物流仓储、城市物流设备及运营管理、城市交通管理等4澳大利亚、斐济、所罗门群岛等大洋洲及南太地区国家线上中国-大洋洲及南太地区国际贸易数字展览会12 月 5-14 日医疗器械、建材五金、办公用品、家具家居、礼品、电子消费品、家电、纺织服装、食品等5越南胡志明市澜湄合作经济技术展览会12 月 7-9 日农产品和食品加工、电子、电器、电力设备、通信产品和网络信息产品、建筑建材、交通工具、车辆与配件、绿色发展、光伏、清洁能源等第五章2023 年中国展览馆市场分析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3046一、实际运营展览馆数量创历年新高本报告从收集到办展信息的展览馆中筛选出室内可租用面积大于等于 5000 平方米,且 2023 年举办 2 个以上经贸类展会的专业展览馆,作为 2023 年中国展览馆市场分析对象,即 2023 年实际运营的展览馆。2023 年中国实际运营的展览馆数量为 194 个,比 2022 年增加 58 个,比 2019 年增加 21 个,数量创历年新高。图 5-12017-2023 年实际运营的展览馆数量二、大型展览馆利用效率同比大幅提升从展览馆举办展会数量看,2023 年实际运营的 194 个展览馆中,2023 年共有 40个展览馆举办 30 个及以上展会,占比 20.62%,比 2022 年大幅增加 22 个,增幅达 122.22%;比 2019 年增加 4 个,增幅为 11.11%。12 个展览馆举办展会数量在20-29 个之间,37 个展览馆举办展会数量在 10-19 个之间;105 个展览馆举办 2-9 个展会。第五章22222222222222047图 5-22023 年全国展览馆举办展会数量分布图从展览馆年度办展总面积看,2023 年全国有 35 个展览馆举办展会总面积在 100 万平方米以上,比 2022 年增加 15 个,增幅达 75%;比 2019 年增加 3 个,增幅为 9.38%。13 个展览馆举办展会总面积在 60 万-100 万平方米之间;24 个展览馆举办展会面积在30 万-60 万平方米,52 个展览馆举办展会面积在 10 万-30 万平方米,70 个展览馆举办展会面积在 10 万平方米以下。图 5-32023 年全国展览馆举办展会面积分布图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3048三、新建展览馆迎来交付高潮新冠肺炎疫情对展览馆建设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2023 年各地加快展览馆建设步伐,一大批新建展览馆迎来交付,据不完全统计,2023 年新增展览馆可展览面积超过 100 万平方米。(一)厦门国际会展中心2023 年 7 月 6 日,厦门国际会展中心 D 馆(会展五期)竣工、正式投入使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 D 馆占地面积约 3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超 7 万平方米,展厅面积近1.5 万平方米,会议面积近 1 万平方米。D 馆落成后,厦门国际会展中心总展览面积超过 20 万平方米。(二)国家会展中心(天津)2023年9月,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二期项目通过竣工联合验收,并于9月7日-9日举办了 2023 天津国际机床展,这也是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二期项目交付后迎来的首个展会。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是商务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重点工程,总建筑面积约 138 万平方米,集展览、会议、商业、办公、酒店等功能于一体,二期项目在中央大厅增设了 2700 多平方米的国家会议中心,室内高近 12 米,可同时容纳2000 余人。(三)广州空港博览中心2023 年 10 月,广州空港博览中心 1、2 号馆正式通过竣工联合验收,标志着该展馆正式落成并即将投入使用。广州空港博览中心位于广州市空港经济区内,距离白云机场航站楼仅 3 公里,计容面积约 25 万平方米,规划建设 12 个展厅,多个展厅可自由组合;室外展览面积 2 万平方米。(四)济南黄河国际会展中心2023 年 10 月 7 日,济南黄河国际会展中心一期项目正式交付。济南黄河国际会展中心规划净展览面积约 51 万平方米,共分三期建设,济南黄河国际会展中心一期建成第五章22222222222222049启用,建筑面积 37.2 万平方米、净展览面积 15 万平方米,包含 12 个标准单层重型展厅、多功能厅、登录大厅、星级酒店等设施,弥补了济南市 15 万平方米以上大型展馆的空白。(五)桂林国际会展中心2023 年 10 月 13 日,桂林国际会展中心新馆正式启用。桂林国际会展中心新馆项目总投资 68 亿元,占地面积 548 亩,总建筑面积为 40.1 万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 29.8万平方米;展览中心有 2828 个展位,展位面积 4.88 万平方米。桂林国际会展中心新馆集多功能展览中心、会议中心、星级酒店于一体,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容纳约 8000 人同时开会或约 2900 人同时用餐,可满足各种国际国内展会、活动、赛事举办需求。(六)中原国际会展中心2023 年 10 月 27 日,中原国际会展中心在郑州航空港举行开馆仪式。中原国际会展中心规划总建筑面积 100 万平方米,目前已建成 20 万平方米。2023 年底,中原国际会展中心一期全部建成,8 个场馆全部投入运营;二期将于 2024 年年底建成,届时总共 16 个场馆投入运营,室内展览面积将达到 12.8 万平方米,室外有 10 万平方米。(七)珠海国际会展中心2023 年 11 月 3 日,珠海国际会展中心二期正式启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二期总建筑面积约 27 万平方米,设有 7500 平方米展厅、6800 平方米无柱式宴会厅、1200 平方米国际圆桌会议厅及 2 个贵宾阶梯报告厅等多个会议厅室。(八)厦门国际博览中心厦门国际博览中心于 2020 年 12 月 26 日开工建设,其展览中心部分于 2023 年 11月 13 日全馆开馆投用。厦门国际博览中心由展览中心、会议中心、会展酒店等组成。截至 2023 年 12 月,厦门国际博览中心总用地面积 84.67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115.92万平方米,其中展览中心用地面积 71.13 万平方米,展览中心拥有 11 个室内无柱展厅,净展览面积约 30 万平方米,室外展场 5.5 万平方米,会议中心用地面积 10.74 万平方米。2023 年 11 月 13 日-15 日,第 63 届(2023 年秋季)全国制药机械博览会暨 2023(秋季)中国国际制药机械博览会在厦门国际博览中心举办,这是厦门国际博览中心的满馆首秀。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3050(九)株洲国际会展中心2023 年 11 月 30 日,株洲国际会展中心展馆交付仪式在汽博园举行。株洲国际会展中心是在株洲汽车博览园原有展馆的基础上改扩建,新建交轨展馆 D、交轨展馆 E、交轨展馆 F 及其连接门厅、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后勤配套中心(停车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综合服务中心改扩建及配套附属工程。第六章2023 年中国国家级展会分析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3052一、首届链博会打造全新开放型国际合作平台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主办,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简称“链博会”)于 2023 年 11 月 28 日至 12 月 2 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成功举办,链博会是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一)链博会呈现全新的办展理念、办展方式和办展成效首届链博会坚持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绿色化办展方向,在各方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办成了一届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全球经贸盛会,实现了促进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融通、产学研用协同、中外企业互动的目标,彰显了贸易促进、投资合作、创新集聚、学习交流四大平台功能,成为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新产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新载体,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全球发展繁荣作出积极贡献。与其他博览会相比,链博会有三个“不一样”。一是办展理念不一样。当前,供应链是世界经济的“热词”和“关键词”,链博会以链为名,将“链接世界,共创未来”作为展会主题,凝聚更多开放共识,推动各国共同克服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让开放为全球发展带来光明未来。同时,链博会以链为媒,通过展览、论坛、研讨等多种方式,让全球工商企业携手成链、聚沙成塔,找到供应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共同发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的最强音。二是办展方式不一样。链博会不是展示单一产品,而是展链条、展生态。链博会纵向展示各链条上中下游全球领先的产品和技术,突出绿色发展、低碳环保和数字化转型;横向展示金融、物流、贸易咨询、商事法律、文化旅游及创意设计等供应链服务,形成相关产业发展的生态圈。既有供应链上的旗舰链长企业,也有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等中小企业。大家看到的不是某一个企业、某一件产品的展览,而是五大链条完整的生态系统。三是办展成效不一样。链博会不是单纯让展商和采购商展商品、签订单,而是更加注重供应链上中下游企业的交流合作,让大家找到自己在供应链上的准确位置,找到最对口需要的合作伙伴。链博会不仅关注短期交易,更关注长期合作和共同发展;链博会不仅向专业采购商开放,也面向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大众开放,让大家第六章22222222222222053看到五条链上最新的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形态和未来发展趋势。(二)链博会发出了中国以实际行动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的时代强音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首届链博会开幕式暨全球供应链创新发展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李强总理指出中国既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参与者、受益者,也是坚定的维护者、建设者,中方愿同各方一道,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得更具韧性、更有效率、更富活力,并就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提出四点倡议。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乌拉圭总统拉卡列和 5 家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依次线上线下发表致辞。来自世界90 个国家、地区的各界人士和有关国际组织代表 1100 多人出席这一活动。李强总理的主旨演讲引发中外嘉宾热烈反响,各方纷纷表示从中感受到中国坚定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信心和决心。中国贸促会同与会工商界代表共同发布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互联互通北京倡议,传递了国际工商界加强互利合作、坚定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的共同期盼。(三)链博会展览展示精彩纷呈,成为各方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的大舞台首届链博会展览总面积 10 万平方米,设置智能汽车链、绿色农业链、清洁能源链、数字科技链、健康生活链等 5 大产业链和供应链服务展区。在 515 家参展商中,世界 500 强企业 53 家,中国 500 强企业 57 家,中国民营 500 强企业 25 家。境外参展商占 26%,覆盖 55 个国家和地区,美欧企业占境外参展商总数的 36%,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参展商数量占境外参展商总数的近一半。南非、加拿大、日本、越南、非盟、阿盟、葡语国家、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等以国别和地区展位形式参展。为体现首届链博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链博会还为老挝、卢旺达、东帝汶、海地等最不发达国家参展商提供支持。首届链博会纵向展示各产业链关键环节先进技术、产品和服务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横向展示金融、物流和平台企业等服务。6 大展区各具特色,聚焦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突出创新引领、绿色低碳、科技赋能,注重从展产品到展链条再到展生态,搭建全球相关产业链各类主体之间的合作平台。所有展位均为特装展位。47 家企业以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式方式,首发首展首秀 62 项代表性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获得观众青睐。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3054(四)链博会专题论坛贡献“链博智慧”、凝聚广泛合作共识,生动描绘了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的新愿景链博会对应 5 大产业链和供应链服务展区举办 6 场专题论坛,设置主题发言、交流研讨、成果发布等环节,5 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90 多名国际组织等机构代表、世界 500 强和行业龙头企业高管等,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前沿问题,热烈交流研讨,发表真知灼见,吸引 3000 余名中外观众参会。首届链博会期间,中国贸促会举办了贸促智库论坛暨全球供应链促进报告发布会。该报告首次全面量化分析全球供应链发展趋势,首次构建全球供应链促进分析体系,围绕推动全球供应链技术创新、开放合作、互联互通、包容发展等内容提出建议。这是链博会的旗舰报告,也是全球首份以供应链促进为主题的研究报告。在专题论坛上,有关企业公布和讲解了攻克世界级铝合金难题等最新研究成果,中国能建等单位共同发布新能源国际投资联盟零碳倡议,一些企业就联合推广产业标准、构建合作伙伴联盟、加强消费端数实融合、创新供应链服务等积极建言献策。众多外资企业表示将扎根中国、加大研发力度,为中国和全球市场提供更好产品。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密不可分,只有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才能更好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增长。(五)链博会配套活动丰富多彩,放大了展会综合效应首届链博会期间,有关各方共举办360多场配套对接、交流活动,15000多人参与,发布研究报告、宣言、标准等 23 项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共签署合作协议、意向协议200 多项,涉及金额 1500 多亿元人民币。地方招商推介活动精准高效。2023 年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以“投资京津冀共赢新时代”为主题,搭建三地产业协同推介的新窗口和国内外共话合作发展的新平台,举办产业考察等系列活动,发布氢能、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等跨区域产业链图谱及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报告。内蒙古、辽宁、湖北、四川、贵州、新疆、深圳等省区市政府分别举办优势产业推介会,打造面向全球的招商推介和资源聚合平台。中外经贸交流活动有声有色。中国贸促会与土耳其对外经济关系委员会、土耳其工商协会举办中国土耳其经贸论坛,与韩中民间经济协力论坛、中国亚洲经济社会发展协会举办中韩供应链促进交流会,促进了中土、中韩经贸交流与合作。匈牙利第六章22222222222222055驻华大使馆、南非非国大经济发展论坛等举办国家主题展区开馆仪式。国际合作社联盟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举办“合作社国际贸易与发展论坛暨合作社国际贸易培训班”。巴西南里奥格兰州与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共同举办国际贸易链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并与该机构、哈尔滨电气工程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其他配套活动形式多样。参展企业和机构举办了大量交流、路演、对接洽谈等活动。比如,国家电网举办新型电力系统现代产业链共链活动暨产业链开放合作倡议发布会,江苏天一航空举办智慧民航整体解决方案发布会,晶澳太阳能与厦门国贸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二、第 133 和 134 届广交会全面恢复线下办展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又称广交会,创办于 1957 年春,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由商务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对外贸易中心承办。(一)第 133 届广交会第 133 届广交会线下展于 2023 年 5 月 5 日在广州圆满落幕,线上平台常态化运行。本届广交会是我国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首次全面恢复线下举办,截至 5 月 4 日(下同),共有来自 229 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采购商线上线下参会,其中线下参会的境外采购商12.9 万人,来自 213 个国家和地区。共有 55 家工商机构组团参会,100 余家头部跨国企业组织买手参会,线上参会境外采购商 39.1 万人。创新产品亮点纷呈。参展企业累计上传展品 307 万件,其中新产品超 80 万件,智能产品约 13 万件,绿色低碳产品约 50 万件,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超 26 万件。举办新品首发首展首秀活动约 300 场。出口成交好于预期。现场出口成交 216.9 亿美元。常态化运营线上平台,4 月 15 日至 5 月 4 日,线上出口成交 34.2 亿美元。贸易对接成效显著。第 133 届广交会共举办 52 场“贸易之桥”全球贸易推广系列活动、8 场“好宝、好妮探广交”展示活动、3 场省市主题专场对接活动、2 场双循环贸易促进活动,来自 67 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工商机构、采购商、供应商等 3000 多人参加。举办 19 场贸易推广活动、7 场时尚秀,精准推介特色产业、优质企业、创新产品和知名品牌,为供采双方牵线搭桥,推动多个项目签约成功。如新疆棉纺织业专场对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3056接活动,现场宣传 300 余种棉纺织品,达成意向采购金额 5.7 亿元。“宁聚珠江,贸通世界”南京专场对接活动达成合作意向金额 23 亿元。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果。第 133 届广交会线下展设立“乡村振兴特色产品”展区,线上设立“乡村振兴”专区,供脱贫地区企业集中展示。“乡村振兴特色产品”展区共有来自 22 个省份的 171 家企业参展,涉及食品、工艺品、医药保健品、休闲用品等 13 个产品类别。脱贫地区企业共上传展品 4.44 万件。(二)第 134 届广交会第 134 届广交会线下展于 11 月 4 日在广州圆满落幕,线上平台常态化运行。彰显中国外贸创新实力。参展企业在线上平台累计上传展品超 275 万件,其中新产品超 70 万件、智能产品约 11 万件、绿色低碳产品超 43 万件、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约23 万件。共举办新品首发首展首秀活动 401 场。境外采购商到会踊跃。截至 11 月 3 日(下同),共有来自 229 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采购商线上线下参会。其中,线下参会的境外采购商 19.8 万人,比第 133 届增长53.4%,比疫情前的第 126 届增长 6.4%。“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采购商 12.6 万人,占比63.9%,比第 133 届增长 68.6%。共有 117 家工商机构组团参会,165 家跨国头部企业组织买手参会。线上参会境外采购商 45.4 万人,较第 133 届增长 16.2%。出口成交呈恢复性态势。第 134 届广交会线下出口成交 223 亿美元,比第 133 届增长 2.8%,呈恢复性增长态势。品牌企业出口成交 63.5 亿美元,比第 133 届增长 7.8%,占出口成交总额的28.5%。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成交122.7亿美元,比第133届增长2%。进口展助力境外企业拓展全球市场。本届广交会进口展共有来自 43 个国家和地区的 650 家企业参展,其中“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参展企业占比 60%。线上平台为企业获客加力。第 134 届广交会线上平台累计访客数 789 万人,其中境外访客数 660 万人,占比 84%。参展企业店铺累计访问量 438.6 万次,其中出口展参展企业店铺累计访问量 434.8 万次,进口展参展企业店铺累计访问量 3.8 万次。参展企业累计连线展示 3362 场次,共约 3 万人次观看。三、第六届进博会推动“三大定位”再提升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由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亲自提出、亲第六章22222222222222057自部署、亲自推动,是党中央着眼于推动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要举措,是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务实行动。第六届进博会于 2023 年 11 月 5 日-10 日成功举办。(一)习近平主席对进博会“三大定位”提出新要求2023 年 11 月 5 日,习近平主席向第六届进博会致信。习近平主席强调,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需要各国同舟共济、共谋发展。中国将始终是世界发展的重要机遇,将坚定推进高水平开放,持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希望进博会加快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功能,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充分发挥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作用,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共享的大市场;更好提供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服务,助力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让合作共赢惠及世界。(二)国家综合展成为综合形象展示重要平台国家展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增进交流、促进合作、互利共赢提供重要平台。巴林、中非、多米尼克、冈比亚、几内亚比绍、洪都拉斯、马里、阿曼、塞拉利昂、多哥、津巴布韦等 11 国首次参展。各参展国积极推介本国投资环境、旅游资源、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举办近 200 场丰富多彩的展台活动。中国馆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为主题,聚焦自贸试验区建设十周年成就,重点展示我国推进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成果,向世界讲述“中国好,世界会更好”的精彩故事。(三)企业商业展众商云集、新品众多、成效显著128个国家和地区的3486家企业参展,其中,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达289家,数量为历届之最。六大展区设置聚焦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创新引领成为共同主题,科技赋能成为主流趋势,展台展品科技感强,题材新颖,亮点纷呈。442 项代表性首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集中展示。创新孵化专区吸引来自 39 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 300 个创新项目参展,超过前两届的总和。据统计,本届进博会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 784.1 亿美元,比上届增长 6.7%。(四)虹桥论坛持续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贡献智慧开放主题更加突出。聚焦“携手促发展开放赢未来”这一主题,22 场分论坛围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3058绕“开放发展”“开放合作”“开放创新”“开放共享”四个板块开展深入研讨;重磅发布旗舰报告世界开放报告 2023,公布最新世界开放指数并举办专题研讨会。发言嘉宾阵容强大。副国级以上嘉宾 8 人,省部级 68 人,诺贝尔奖和图灵奖得主 6 人,境内外院士(学部委员)8 人,知名专家学者 22 人,世界 500 强和行业龙头企业高管 118 人。政商学等各界发言嘉宾共计 345 位。创新功能促进“投资中国”。举办“投资中国年”系列活动,包括高峰会议暨上海城市推介大会、自贸试验区专场投资促进活动、外资企业圆桌会议。多场分论坛围绕推介营商环境、促进贸易投资对接等开展深入研讨,放大论坛综合效应。各方参与度大幅提升。虹桥论坛参会人数超过 8000 人,为历届之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合作主办分论坛,数量创新高。(五)专业配套和人文交流活动放大展会综合效应集中举办政策解读、对接签约、投资促进、研究发布、产品展示等各类配套活动122 场。其中,由国际组织、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交易团)及中央企业主办的活动占比 40%以上。增设配套活动组团观展服务,吸引更多活动嘉宾到展台参观洽谈,进一步强化“以会促展”功能。贸易投资对接会邀请近 4000 家展客商参加洽谈对接,达成合作意向 416 项。组织 96 场集中签约活动,达成合作意向超过 600 项。开展 71 场新品发布活动,展示 142 项前沿科技产品。四、2023 年服贸会彰显中国开放成果由商务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 2023 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于 9 月 2 日至 9 月 6 日在北京举办,主题为“开放引领发展,合作共赢未来”。本届服贸会展览展示面积 15.5 万平方米,共举办 10 场高峰论坛、102 场专题论坛、18 场边会和 72 场推介洽谈。线下参展企业 2400 余家,线上参展企业 6700 余家,累计入场近 28 万人,共达成 1100 余项成果。(一)习近平主席发表视频致辞9 月 2 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在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发表视频致辞,从开放、合作、创新、共享四个方面提出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推动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宣示了扩大开放、深化合作、共促发展的积极意愿与坚定决心,彰显了负责任大第六章22222222222222059国担当,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与可持续发展汇聚广泛共识、注入强大力量。来自 42 个国家和地区的部长级嘉宾和代表、有关国家驻华使节、国际组织代表线下出席,近 800 人现场参会,300 人线上参会。境内外媒体高度关注、广泛报道,有关专家学者、跨国公司代表等积极评价,国际社会反响热烈。(二)展览展示量质提升成就展主题鲜明。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服务业扩大开放和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突出展示了航天航空、医疗服务、信息数据服务等领域的 40 余个先进成果及案例。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等比模型、术锐单孔手术机器人等重点展品受到观众欢迎。国际参与度进一步提升。83 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以政府或总部名义设展办会,比上届增加 12 个,其中 8 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首次设展。主宾国英国组建了参展以来最大规模展团,集中展示了创意、教育、科技等领域的英国品牌。线下参展企业国际化率超过 20%,包括 500 余家世界 500 强、行业龙头企业,覆盖 28 个服务贸易前 30 强国家和地区,“朋友圈”进一步扩大。展示内容突出创新引领。重点展示了全球首个氢能源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示范项目、我国首个在欧美获批上市的自主研发抗癌新药等人工智能、芯片技术、清洁能源等服务领域的新技术、新应用。AI 大模型、量子测控、卫星遥感等专精特新成果竞相亮相。(三)论坛活动权威性强办会参会规格高。66 场由国际组织、驻华使馆、境外机构及国家相关部委举办,19 位国际组织负责人、83 位境内外部长级及以上嘉宾、57 位中外院士及诺奖获得者、125 位世界 500 强及跨国公司高管等 340 余位境内外嘉宾参会,聚焦服务贸易便利化、“一带一路”合作、科技创新、文旅新业态等热点话题研讨交流。各方一致认为,全球数字服务贸易、绿色服务贸易正成为推动服务贸易增长的重要领域,世界旅游市场快速复苏,也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各国要深化服务贸易多领域合作,共同助力世界经济增长。发布新成果、新技术多。百余场论坛会议活动,发布了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数字贸易发展与合作报告、世界旅游城市发展报告、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白皮书等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3060百余项权威信息,引领服务贸易新趋势、新发展。75家知名企业和机构发布成果139项,其中 66 家首发 125 项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医疗健康、文化创意等领域的新产品、新技术,涌现出产业带数字地图、智慧实验室数字解决方案等一批优秀成果。(四)展会绩效成果显著72 场推介洽谈中,各行业举办了 30 场,英国、德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举办 29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举办 5 场,山东等 8 个省区市举办 8 场。来自央企、金融机构、各省区市、各专题等近 8 万名专业观众应邀到会洽商,在成交项目、投资、战略协议、权威发布、首发创新和联盟平台等 7 方面共达成 1100 余项成果。第七章2024 年中国展览业发展展望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3062一、展览业将在经济复苏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展览业恢复常态化运行,企业对线下展会的需求加速释放,各类展会积极展示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模式,聚合人流、商流、信息流,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2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展览业作为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平台,在拉动经济发展和带动产业联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办好一个展,带活一条链,提升一座城,各地也愈发重视展览业在对外开放、区域经济、产业升级、招商引资中的重要平台作用,强化展览业的政策支撑。2023 年 11 月,商务部表示“将持续创新优化政府服务,加快制订出台推动展览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总结推广各地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优化展览业发展环境,以高质量展会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1。展览业将持续发挥畅通经济循环、撬动产业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作用,为经济复苏继续贡献力量。二、中国展览业国际影响力将持续提升展览业是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重点培育国际知名展会、知名企业、知名展馆,打造国际会展名城,是当前我国展览业提升国际化水平的重要发力点。截至目前,已有超过 230 家来自中国的会展企业成为 UFI 会员,并且有超过 220 个中国的展览项目获得 UFI 认证。2024 年,我国展览业国际化发展将面临更多新的机遇。全国多地将提升展览业国际化水平作为展览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如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等城市致力于打造国际会展之都。2023 年深圳发布了 关于建设国际会展之都的若干措施实施细则(修订),上海发布了上海市推动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国际会展之都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 年),将进一步推动城市展览业国际化水平提升。202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切实打通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堵点,进一步畅通国际人员往来。随着我国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未来中国1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http:/ 年米奥会展在原有贸易展的基础上升级孵化专业展,将 Homelife 和 Machinex 系列展会升级为八大专业展。各地持续推动展览业专业化发展,北京市关于促进本市会展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制定促进会展业发展奖励政策,推动会展业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数字化发展,提升会展业与产业发展融合度;辽宁省会展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 年)明确提出“加强会展业专业化、品牌化建设”。专业化办展将进一步提升品牌化、市场化水平,在充分明确市场定位、展示逻辑、受众群体的基础上,各类办展主体的破圈跨界也将进一步加速,跨行业联动、跨区域协同、跨形式展示等实践探索将加快落地,助力展览业持续扩大影响力、提升经济带动作用。四、中国展览业走出去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为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各地各部门陆续发布关于企业境外参展、办展的扶持政策,支持展览业走出去。但受限于企业出国参办展计划性强、准备时间长、海外市场环境不明朗等客观因素,2023 年在出国展览逐步恢复后,部分企业仍持谨慎观望态度,出国参办展需求未充分释放。2024 年,全球展览业整体持续向好为中国出国展览带来良好的外部环境,有效提升企业出国参展办展信心。AMRInternational 在第 15 期 Globex2023 全球展览组织市场:到 2025 年的评估和预测中预测,到 2024 年,全球展览市场规模将反超 2019 年水平,增长 7%。市场研究机构 MarketResearchFuture 指出,2022 年全球会展业的市场规模为8715 亿美元,预计从 2023 年的 9403 亿美元增长至 2032 年的 17276 亿美元,复合年均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3064增长率将达到 7.9%1。202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出国参展办展作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重要方式,是助力我国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重要途径,企业出国参展办展将进一步恢复,中国展览业走出去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五、展览业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标准化建设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我国展览业标准化建设不断推进,目前已经构建了展览业国际、地方、团体标准系统联动、协调推进的体系。2023 年 8月 11 日,国际标准化组织旅游与相关服务技术委员会(ISO/TC228)将 ISO/TC228/WG20 工作组名称由展览与会议(Exhibitionandconvention)更名为展览与活动(Exhibitionsandevents),这意味着工作组的业务范围拓展至展览、会议、奖励旅游、节庆、赛事和演出等广义的活动领域,也标志着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会展国际标准化进入新发展阶段;2023 年 3 月 17 日发布的国家标准绿色展览运营指南(GB/T42496-2023),以及 2023 年 9 月 7 日发布的国家标准模块化展览展示系统基本要求(GB/T43213-2023)为展览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行业规范;2023 年 11 月 7 日发布的团体标准会展业展览展示操作规范(T/SCCEIA0012023)对会展业及相关的术语和定义、总体要求、展会运营规范、展馆运营规范、展览商务服务、线上展会服务等进行了规定;2023 年 11 月 27 日发布的经济贸易展会境外举办指南为企业赴境外举办经济贸易展会提供指引。标准化规范建设是展览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我国展览业标准的持续推进实施,展览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六、技术进步将推动展览业加速转型升级数字经济高速发展重构展览业态模式,新冠疫情加速了展览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展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即使在 2023 年线下展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线办展依然是展览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方向。未来展览业将持续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行业赋能和场景应用,在营销管理、1资料来源:MarketResearchFuture,https:/ 年工业与科技类展会数量和面积均居首位,其中智能装备、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类展会项目数量持续增加。越来越多同高科技产业契合度高、关联性强,支撑作用明显的展览项目将为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形成产展融合、良性循环的局面。附录2023 年城市展览业发展分析:以南昌为例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3068南昌市依托生态资源禀赋和独特区位优势,围绕“打造中部会展名城,全国会展目的地”的目标,积极主动谋划破局、寻求机遇,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南昌已成为全国流动展会举办的热门城市,南昌会展已成为南昌的一张新名片。一、南昌市展览业发展总体情况(一)管理机构2004 年 10 月,南昌市成立了会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会展办,为临设机构),负责全市会展管理、协调、指导工作。市级会展领导机构的设立,高位推动了会展经济发展。2011 年,南昌市会展工作管理办公室正式成立,隶属市政府办公厅。2019 年机构改革归口市商务局管理,2021 年市会展办与市商贸企业服务中心合并成商贸和会展服务中心。(二)展览场馆目前,南昌市会展现代化专业展馆主要为南昌绿地国际博览中心,南昌绿地国际博览中心位于红谷滩区九龙湖新城,于 2014 年 3 月启动建设,2016 年 11 月 22 日正式投入运营。项目占地面积 30.7 万 m2,建筑面积 27 万 m2,室内净展览面积 14 万 m2,可提供 6600 个标准展位。该展馆目前是中部地区建成运营单体最大的展馆,共有上下两层 14 个独立展厅,单个展厅面积约 1 万 m2。展馆一层会议室 4 间,其中含 1 间 VIP 会议室。南昌市其他可用于办展场所包括蓝海会展中心、江西国际汽车会展中心、安义建材门窗博览中心、江西省艺术馆(原江西省展览中心)以及奥体、国体、八一等体育馆(场)等。二、2023 年南昌市展览业发展成效2023 年,南昌市紧紧围绕“带动产业发展、拉动消费升级”两条主线,引进一批全国展、打造一批产业展、培育一批消费展,实现“周周有小展、月月有大展、全年展会不断”的发展格局。2023 年南昌市展会场次和展览面积再创历史新高,全年举办附录22222222222222222222069规模以上展会 83 场,展览面积达 200 万平方米,较疫情前的 2019 年分别增长 62.7%和 54.4%(2019 年规模以上展会活动 51 场,展览面积 129.5 万平方米)。三、2023 年南昌市展览业经验做法(一)完善会展服务支撑体系在政策保障方面,在省级支持南昌会展发展资金的基础上,南昌市级财政、红谷滩区财政每年分别安排不少于 3000 万元扶持会展经济发展,形成省、市、区三级扶持政策体系。同时,进一步完善展馆租赁补助事项办事指南,精简补贴兑现流程,实行一个科室对外、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办结。在服务体系方面,“一展一专班”组建专班服务队,在公安、消防、报批及餐饮等方面提供配套保障服务,确保第一时间响应需求、解决问题。公安、商务、消防、城管等部门统筹联动、同向发力,确保展会顺利举办。同时,加快推进绿地国博中心周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周边配套功能服务,着力提高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接待能力,为展览经济营造“拎包入住”的服务环境。(二)大力引进全国展、国际展2023 年全年成功引进举办 7 个全国展(含 4 个国际展),其中,第 81 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展览面积 21 万平方米,展会规模创江西展会之最,是全球教育装备行业规模最大的展会;第二十届中国国际检验医学暨输血仪器试剂博览会展览面积 12 万平方米,是体外诊断行业世界第一的展会;2023 中国国际地理信息测绘展展览面积 3 万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得到全球展览业协会认证的同类型国际展会。(三)依托优势产业培育产业展览依托南昌市“4 4 X”产业,打造以展促产、以产兴展、产展一体”的良性互动格局,培育 2023 中国(中部)工业博览会、2023 中国(江西)国际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博览会、2023 中国(南昌)国际大健康产业大会暨博览会、2023 年江西(安义)铝型材及门窗博览会、2023 第六届中国(江西)糖酒会暨茶叶博览会等一批产业展,2023 年借助展会平台,共达成合作项目 74 个,签约金额 449 亿元。其中,第二届中国(南昌)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3070国际大健康产业大会暨博览会落户签约美目美佳医疗隐形眼镜生产、CRO 研发中心及试剂盒生产等 5 个招商引资项目,签约金额 29 亿元。(四)通过消费展推动消费提质增效突出重大节庆假日消费拉动效应,充分利用五一、端午节、国庆等假日及周末,举办华夏家博会、江西省消费品博览会、五一车展、2023 南昌第三届“红五月”房地产展销会,2023 第十八届南昌国际车展、2023 趣盒动漫游戏展等大众消费类展会,拉动内需扩大商品消费,促进商贸消费提质增效。(五)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外埠重点展会2023 年组织江铃汽车、海昏侯文创,食品类煌上煌系列产品、绿滋肴江西名优特色食品、绳金塔三花酒等南昌市名优特色产品,参加亚欧商品贸易博览会、中国-蒙古国博览会、广州博览会、辽宁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省外知名展会,集中展示南昌市城市综合形象,拓展南昌老字号及名优企业的市场推广空间和品牌提升度。案例 8-1世界 VR 产业暨元宇宙博览会集中展示最具影响力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应用世界 VR 产业暨元宇宙博览会已经成功在南昌举办五届,2023 年展会展出面积 3 万平方米,包括科大讯飞、华为、京东方、海信、贝壳、OPPO、HTC、Xreal、小米、NOLO、VIVE、中兴、4K 花园、芒果 TV、大朋、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科俊、泰豪等超 200 家知名企业和机构参展。相比往届,在本届元宇宙博览会上,一大批新产品、新技术、新内容、新应用将闪耀登场,博览会的展示技术产品内容更加丰富、展示技术应用范围和领域更广、国际性企业也增多、展会现场大众化得到进一步提升,行业重点龙头企附录22222222222222222222071业参与程度更深、更广。作为全球虚拟现实产业专业展会,世界 VR 产业暨元宇宙博览会已成为国内外虚拟现实产业产需对接、行业产品展示交流优质平台。参展观众广泛覆盖国内外行业专家、优秀学者、投资商、采购商、供应商等各界人士。世界 VR 产业暨元宇宙博览会历届观众人次超 10 万,其中专业观众累计达 2万余人,更多观众亲身参与元宇宙,沉浸体验“VR 就在身边”。案例 8-2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和促进消费升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办,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江西省商务厅、南昌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十五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以下简称“绿博会”),于 2023 年 11 月 17 日11 月 20 日召开。本届绿博会以“新亮点新场景新突破新消费”为主题,共设置展出面积 6 万平方米。据会后统计,四天展期内累计参观人数 12 万人次。本届绿博会共呈现四大亮点:1.突出产销对接,专业化程度全面提升。本届绿博会现场交易额达 1.46 亿元,意向订单交易额累计达 13 亿元。2.企业参展质量提高,名优企业云集荟萃。共吸引国内外绿色食品行业 1800 余家优秀企业参展,展品近 2 万件。3.突出“土特产”元素,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走深走实。本届绿博会首次规划了约 3000 平方米的乡村振兴及县域土特产品专区、非遗手工展区等,组织了全国 20 余个县组团参展,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等地区集中展示特色优质产品提供了平台。4.多样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推广模式。本届绿博会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公众号、线上展览平台、抖音、视频号等宣传渠道为博览会做推广宣传,广泛吸引市民、游客到场观展。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12 74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2013-2022)(45页).pdf

    1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20132022)中 国 国 际 税 收 研 究 会3目 录1总论:栉风沐雨秉初心,砥砺奋进谱华章.6锚定三大战略目标 绘就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宏伟蓝图.71.1 建立宽松、高效、智慧的市场化税收营商环境.71.2 建立稳定、公平、透明的法治化税收营商环境.81.3 建立开放、包容、共享的国际化税收营商环境.8十年耕耘 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助力中国高质量发展成果丰硕.91.4 十年来税收营商环境改革发展历程.91.4.1 规范探索阶段(2013-2015 年).101.4.2 高效突破阶段(2016-2018 年).101.4.3 智能跨跃阶段(2019-2022 年).101.5 中国税收营商环境显著成就.111.5.1 综合施策,减税降费政策在落实落细中惠企利民.111.5.2 推陈出新,税费办理在简化流程资料中提升体验.121.5.3 稳步推进,税收法律制度建设步入新阶段.121.5.4 凝心聚力,税收征管体制在提质增效中日趋完善.121.5.5 人民至上,纳税人满意度在优化服务中逐年提升.131.5.6 数字赋能,功能强大的智慧税务建设效应显著.131.5.7 改革创新,纳税指标的全球排名不断攀升.1342实践:厚植为民真情怀,守正创新行致远.142.1 税收法治.142.1.1 健全税收法律制度体系.152.1.2 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162.1.3 尊重和保障纳税人权利.172.2 简政便民.192.2.1 取消税务审批事项.192.2.2 精简涉税事项资料.192.2.3 强化部门高效协作.212.3 减税降费.232.3.1 企业发展享红利.232.3.2 社保个税减负担.252.3.3 社会创新添动力.262.3.4 乡村振兴共富裕.282.4 优化服务.292.4.1 多走网路轻松办.292.4.2 少走马路快捷办.322.4.3 税费合并集成办.332.5 智慧治理.342.5.1 精确执法.342.5.2 精细服务.352.5.3 精准监管.362.5.4 精诚共治.362.6 开放共享.372.6.1 深度参与全球税收治理.372.6.2 积极贡献中国改革经验.372.6.3 推进税收征管合作机制建设.382.6.4 助力企业“引进来”与“走出去”.40目 录5目 录3展望:踔厉奋发新时代,砥砺前行向未来.423.1 立足中国实践,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强大动能.433.1.1 坚持自信自立,以税制改革新成效,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433.1.2 坚持人民至上,以服务效能新提升,推进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33.1.3 坚持创新思维,以智慧税务新突破,建立科学高效的税收征管新体系.443.1.4 坚持系统观念,以税收共治新格局,服务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443.2 展现开放包容,为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453.2.1 弘扬丝路精神,合力推进合作机制建设.453.2.2 赋能技术创新,携手优化全球营商环境.453.2.3 展现大国担当,加快重塑国际税收新秩序.466总论栉风沐雨秉初心 砥砺奋进谱华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2013 年以来,不断深化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推动政府职能向“减审批、强监管、优服务”转变,倾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税收营商环境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遵从税法规定、合理纳税的政策和监管环境条件,是企业投资与决策的重要参考指标。十年来,中国税务部门一直致力于推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税收营商环境建设,通过聚力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改造两大支点,夯实精确执法、精细服务、精准监管、精诚共治四个基础,为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税收营商环境。71.1 建立宽松、高效、智慧的市场化税收营商环境十年来,中国税务部门深入落实中国政府决定实施的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尊重市场规律,坚决破除不合理体制机制障碍,规范行政许可,深化政务公开,优流程、简资料,减征期、降成本,优服务、惠民生,不断推出便民利民纳税缴费新举措,积极拓展“非接触式”办税缴费事项,年年递进升级、线上线下并举、内外协同发力,更好为企业发展稳预期、强信心、增活力、添动力。锚定三大战略目标 绘就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宏伟蓝图第一章 总论篇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81.2 建立稳定、公平、透明的法治化税收营商环境十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强化法治思维,完善法治体系,推进依法行政,法治中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中国税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税收法定原则,全面推进依法治税,不断完善税收法治体系,持续夯实税收法治基础,税收规则制定更科学,税收执法行为更规范,纳税人缴费人(以下简称“纳税人”)权益保障更给力,更好为企业发展营造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1.3 建立开放、包容、共享的国际化税收营商环境十年来,中国税务部门主动融入全球税收治理,深度参与国际税收交流合作,深入推进跨境投资服务便利化,积极参与国际税收规则制定,形成了“以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为引领、多边合作和双边合作相互促进、国际组织与区域性组织互为补充”多层面、全方位的国际税收合作架构,展现全球税收治理的大国担当,有力推动国际化税收营商环境建设。第一章 总论篇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9十年耕耘 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助力中国高质量发展成果丰硕1.4 十年来税收营商环境改革发展历程中国税务部门始终聚焦服务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各项税收改革,不断提升税收治理能力以及税收营商环境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和智能化水平。十年来,中国税收营商环境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发展历程。第一章 总论篇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101.4.1 规范探索阶段(2013-2015 年)中国政府持续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中国营商环境持续提档升级。中国税务部门按照中国政府部署要求,结合中国国情和税情深入探索税收改革路径,打造具有鲜明税务特色的“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服务品牌,建立全国性业务规范,提供标准化的办税服务,不断优化中国税收营商“软”环境,持续增强发展“硬”实力。1.4.2 高效突破阶段(2016-2018 年)中国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按下“快进键”。中国税务部门顺利完成省级及以下国税地税机构合并,高度整合服务资源,有效提升征管效能,同时紧扣“减环节、减次数,简流程、简资料,降门槛、降成本”等要点发力,在简政放权上做好“减法”,在后续管理上做好“加法”,在优化服务上做好“乘法”。1.4.3 智能跨跃阶段(2019-2022 年)中国正式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对优化营商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税务部门认真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持续提升办税缴费服务质效。紧紧围绕 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部署要求,积极谋划“金税四期”工程,推进智慧税务建设。推广数字化电子发票应用、多元化网上办税渠道、精准化政策辅导推送,不断提高办税缴费效率。深化税收大数据在社会治理中的深层应用,推动建立集精确执法、精细服务、精准监管、精诚共治于一体的现代化税收征管服务体系,有力保障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实现大幅飞跃。010203简政放权后续管理优化服务中国优化营商 环境改革第一章 总论篇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111.5 中国税收营商环境显著成就税收营商环境十年蝶变,彰显中国税务部门上下协力同心、勇于攻坚克难、坚持便民利民、积极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担当。1.5.1 综合施策,减税降费政策在落实落细中惠企利民十年来,中国税务部门深入落实深化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改革、推进小规模纳税人普惠减税、扩大小微企业受惠范围和力度、支持科技创新等系列税费优惠政策。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缓费13万亿元累计超过全国新增十年来,中国税务部门牢牢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十年来,中国税收营商环境改革成效显著,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税费服务体系,持续增强经营主体获得感和满意度。积极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税收业务加速融合。推广智慧服务,深化智慧监管,打造智慧治理,持续构建高集成功能、高安全性能、高应用效能的智慧税务。提升整体性、集成性和智能性税收治理能力,高标准推进智能化税收营商环境。第一章 总论篇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121.5.2 推陈出新,税费办理在简化流程资料中提升体验十年来,中国税务部门持续精简涉税证明和资料,实行证明材料告知承诺制,深入推进税费种合并申报,通过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合作,为纳税人提供套餐式、主题式集成服务,实现一表申请、一套资料、一次提交、限时办结,不断提升办税缴费便利度。1.5.3 稳步推进,税收法律制度建设步入新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落实税收法定原则”重要改革任务。201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改并明确规定,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只能制定法律,为落实税收法定原则提供了制度保障。1.5.4 凝心聚力,税收征管体制在提质增效中日趋完善2015 年中办、国办印发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推进国税地税“合作”中办、国办印发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实施国税地税“合并”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实现税收征管从合作、合并到合成的突破,推动税收治理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升级2018 年2021 年截至 2022 年底18 个税种中已有12个税种完成立法。第一章 总论篇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131.5.5 人民至上,纳税人满意度在优化服务中逐年提升中国税务部门坚持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连续 9 年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累计推出539 条创新服务举措,逐步提升服务质效。1.5.6 数字赋能,功能强大的智慧税务建设效应显著中国税务部门打造数字化管理和服务平台,建立精准推送机制和征纳互动服务模式;建成全国统一规范的电子税务局,95.85%涉税经营主体注册使用,96%的税费事项、99%的纳税申报实现网上办理。1.5.7 改革创新,纳税指标的全球排名不断攀升中国税务部门从完善制度建设、优化业务流程、创新服务模式上下功夫,着力为纳税人打造低成本、高效能、集约化、可信赖的税收营商环境。经第三方评价的纳税人 满意度得分2012 年79.7分2022 年89.2分纳税次数从 35 次压缩至7次排名第16位居世界前列纳税时间由 872 小时压缩至138小时排名第47位超过 OECD 经济体平均水平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纳税指标排名持续提升第一章 总论篇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2.1 税收法治中国税务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健全税收法律制度体系,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尊重和保障纳税人权利,推动构建稳定、公平、透明的法治化税收营商环境。实践厚植为民真情怀 守正创新行致远第二章 实践篇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142.1.1 健全税收法律制度体系推动税费立法,提高税收制度确定性。中国18个税种中,包括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车船税法、环境保护税法、烟叶税法、船舶吨税法、耕地占用税法、车辆购置税法、资源税法、城市维护建设税法、契税法、印花税法在内的 12 个税种相继完成立法,增值税、消费税等税种立法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数读营商】十年来中国税收立法成果优化征管制度,提高税收制度稳定性。中国税务部门推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为统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在内的中国税收征管法律制度体系全面建立。完善文件制定,提高税收制度规范性。中国税务部门不断完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管理制度。2019 年,先后修订税务部门规章制定实施办法税务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办法,明确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的具体规定;2021 年,再次修订税务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办法,建立税务规范性文件权益性审核机制,切实加强税务规范性文件权益性审核、合法性审核、合规性评估及公平竞争审查,确保制定发布的税务规范性文件合法合规。201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201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辆购置税法202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法2017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烟叶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吨税法201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法202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法第二章 实践篇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152.1.2 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裁量基准,提升执法公平性。推进“三项制度”,提升执法公正性。2019 年,中国税务部门在税务行政执法领域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2022 年,修改完善以上三项制度的实施办法及配套文件,聚焦税务行政执法的源头、过程、结果三个关键环节。中国税务部门制发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权行使规则2016 年2021 年,发布两批 14 项税务行政处罚“首违不罚”事项清单,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更加明确,税收执法公平性进一步提升。截至 2022 年,中国长三角、京津冀、川渝、东北、甘青等地出台区域统一的裁量基准,有效避免地域间执法不统一、“类案不同罚”的问题。2021 年进一步保障了纳税人合法权益,维护了政府公信力,营造了更加公开透明、规范有序、公平高效的税收法治环境中国税务部门全面推行“三项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打造阳光税务规范执法程序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保证合法行政第二章 实践篇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16创新执法方式,提升执法温度。优化稽查监管,提升执法公信力。中国税务部门分两批设立 6 个总局驻各地特派办,并不断改进和优化特派办运行机制,着力增强“撬动”作用,促进内审监督和稽查质效持续提升。特派办与机构改革期间设置的市级跨区域稽查局一同构成了完善的跨区域稽查体制,使税务执法的独立性和震慑力大大增强。同时,中国税务部门不断创新税收监管思路、理念和方式手段,制定完善税务稽查案件办理程序规定等制度,逐步建立以信用为基础、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内容的新型稽查监管模式,查办了一系列大案要案,积极稳妥推进文娱和网络直播领域专项整治,联合六部门持续多年大力开展打击“假企业”“假出口”“假申报”的专项行动,并建立常态化推进机制,维护法治公平的营商环境。2.1.3 尊重和保障纳税人权利强化诉求管理,保障公众参与。中国税务部门充分保障税收立法公众参与度,建立小微企业涉税诉求和意见快速响应机制,开展纳税人需求调查和满意度调查,广泛收集纳税人意见建议,让纳税人和社会公众更大程度参与税收改革以及政策措施的制定、执行和监督。已出台的税收法律在制定阶段均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税务部门规章在起草过程中主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制定与纳税人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税务规范性文件时,也充分吸收纳税人代表和行业协会商会的意见建议,广泛凝聚社会共识。选取一般纳税人登记等 6 个特定业务事项在 20 个省(区、市)的部分税务机关开展试点,有效运用说服教育、约谈警示、风险提醒等方式引导纳税人主动遵从税法,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做到宽严相济、法理相融2022 年第二章 实践篇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17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众知情。中国税务部门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相继制定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实施办法、税收管理领域基层政务公开标准指引等一批规范政务公开的办法规则,全面推进税务行政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的公开,不断提升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实行税收政策和解读稿同步起草、同步审批、同步发布,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公开税务执法信息。完善投诉管理,保障公众监督。中国税务部门建立健全纳税服务投诉管理制度,公开纳税人监督投诉、涉税检举方式和渠道,建立服务投诉快速反应机制和涉税违法举报快捷处理通道,建成税务部门政务服务“好差评”评价体系。探索运用“枫桥经验”解决涉税争议,通过设立调解室、成立专门团队等方式畅通纳税人权益保障通道,充分发挥调解作用,推进税收争议化解在基层、化解于萌芽。【数读营商】截至 2022 年底,全国建立1500多个“公职律师涉税争议咨询调解中心”。税务信息获取线上线下渠道报刊广播电视税务网站新媒体12366纳税服务平台办税 服务厅第二章 实践篇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182.2 简政便民2013 年以来,我国经济逐步迈入新发展阶段,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逐步转向创新驱动。中国税务部门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积极发挥税收作为逆周期调节手段的职能,综合施策,持续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2.2.1 取消税务审批事项中国税务部门严格按照中国政府要求,逐步取消、下放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截至2022年底,仅保留 1 项税务行政许可事项,即“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最高开票限额审批”,同年,中国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全面实行税务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的公告,明确一律不得在清单之外实施税务行政许可。2.2.2 精简涉税事项资料中国税务部门整合同质化流程,取消若干证明事项,清理纳税人向税务机关报送资料事项,持续降低办税时间,为纳税人减负。截至 2022 年底税费业务事项 精减比例达 49%取消税务 证明事项61项税务证明 事项实行告 知承诺制6项657项税收优惠实现“自行判断、申报享受、相关资料留存备查”占比超过 95%第二章 实践篇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19【数读营商】累计压减 资料报送50%累计压减 纸质表证单书25%减少纳税人申报次数01020304精简纳税申报表,减少表单数量持续推进无纸化办税实现税务文书电子化,通过信息共享等途径清理减少办税资料。对符合规定的增值税纳税人年申报增值税次数12 次简并为 4 次。将小微企业财务报表由按月报送改为按季报送。取消实际经营额、所得额不超过定额的个体工商户年度汇总申报。资源税纳税期限改为按月或按季申报。95%小型微利企业进一步免于填报一般企业收入明细表等 6 张表单。10%持续更新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现有表单数量减少第二章 实践篇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202.2.3 强化部门高效协作中国税务部门树立全局思维,将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作为一项全局性、系统性工作,打牢跨部门合作基础、提升合作层次、拓宽合作领域、打通信息链条,持续提升协同治税效能。【数读营商】中国税务部门打通跨部门信息链条,与 21 个部门建立常态化部门间数据交换共享机制。与市场监管部门合作,实现企业开办环节多部门“一网通办”。2021 年,两部门共同拓展简易注销登记适用范围,简化简易注销登记程序,便捷中小微企业市场退出。2022年,简化市场主体歇业环节税收报告、纳税申报和市场主体注销环节的清税文书办理。全国税务注销户 已享受A 级纳税人41 项联合激励措施实施重大税收 违法案件 当事人28 项联合惩戒措施实施联合国家发改委 人民银行等 29 个部门联合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 34 个部门截至 2022 年底“即办”服务“免办”服务91%第二章 实践篇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21与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加强协作,大力推进不动产登记办税“一窗办事”。绿色税收政策与其他绿色政策措施相互配合、协调推进,促进企业加大减排治污力度,“减污、利废、降碳”效果明显。联合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海关总署、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部门组织开展打击涉税违法犯罪,有力保障国家税收安全。【数读营商】简并不动产办理环节登记交易纳税申报 业务2018 年环境保护税开征以来全国累计落实环境保护税优惠减免564亿元。与财政、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多部门共同打造绿色税收体系以环境保护税、资源税、耕地占用税等绿色税种组成的“多税共治”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多策组合”第二章 实践篇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222.3 减税降费 减税降费是中国政府部署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对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创新潜能、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2.3.1 企业发展享红利2013-2022 年,中国将税制改革与减税降费相结合,通过制度性安排与阶段性政策并举、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围绕简并降低增值税税率、支持科技创新等出台系列优惠政策,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服务民营经济,助力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经营主体迅速成长。2013 年至 2022 年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 退税缓税缓费超13万亿元2022 年全年增值税留抵退税超过2.4万亿元全国新办涉税市场主体 累计达9315万户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第二章 实践篇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23【数读营商】全国范围内实施“营改增”改革试点。免征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增值税,进一步扶持小微企业发展。2013 年扩大“营改增”改革试点行业范围,简并、统一增值税征收率,扩大减半征企业所得税的小微企业范畴,税收优惠面更广。2014 年实施普遍性降费,惠及小微企业、养老、医疗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等收费和基金。2015 年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释放大规模减税红利。2016 年简并增值税税率,切实减轻纳税人负担。2017 年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并通过降低增值税税率,统一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标准,进一步减轻广大纳税人负担。2018 年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重点聚焦减轻制造业和小微企业负担。2019 年及时出台一批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有效应对新冠疫情冲击、稳住经济基本盘。2020 年提高制造业研发加计扣除比例,进一步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增强企业创新动能;进一步降低小型微利企业实际税负。2021 年减税与退税并举,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和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力度等。2022 年第二章 实践篇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242.3.2 社保个税减负担降低企业社保费率。中国税务部门统筹落实降低企业社保费率、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确保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社保费负担有实质性下降。分步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2018 年实施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是中国个人所得税改革历史上程度最深、影响最广的一次。通过上述改革措施,实现了税制模式的根本性转变。首次综合所得年度汇算清缴中,有绝大多数的纳税人通过互联网申报。其中,大部分通过个人所得税 APP 办理并享受预填申报服务。第一步个人所得税改革,提高基本减除费用标准,优化税率结构;第二步个人所得税改革,全面实施新的个人所得税法,首次设立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六项专项附加扣除(当前已有七项专项附加扣除)。第三步个人所得税改革,即全面实施综合所得年度汇算清缴。结合中国手机使用广泛的现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手机 APP 等远程办税渠道,支撑数亿自然人在线填报专项附加扣除、填写申报表、网上银行缴税、线上申请退税、查询收入纳税明细等。特别是利用大数据优势,提供了申报表预填服务,将综合所得平时预缴数据预填在电子申报系统中,纳税人办税更加便捷。仅需3-5分钟登录 申报缴税申请退税第二章 实践篇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252.3.3 社会创新添动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数读营商】激励市场研发创新。2013 年至 2022 年,通过逐步优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帮助“成长期”创新企业实现研发活动“减成本”,创新活力“添成效”。【数读营商】中国鼓励科技创新税收政策减免金额年均增长28.5%累计减税2.54万亿元全国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户数 制造业、信息传输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 技术服务业三大行业享受减税额 合计占比近90%全球创新指数中国位列全球第 11 位中国位列全球 35 位2013 年2022 年中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十三五”时期2022 年60.7万户2015 年5.3万户2022 年全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达到3.09万亿元2022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减免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达3.1万亿元中国位居世界第二第二章 实践篇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26推动科技发展进步。2013 年至 2022 年,为帮助科技创新企业抢占科技制高点,中国出台一系列税收利好政策,助力“成熟期”创新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数读营商】将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试点范围推广至全国。2013 年放宽享受优惠的企业研发活动及研发费用的范围,大幅减少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口径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研发费用归集口径的差异。2015 年在延续高新技术企业 15%优惠税率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范围,简化认定流程。2016 年将科技型中小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 50%提高到 75%,进一步明确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执行口径,保证优惠政策的贯彻实施。2017 年符合条件的集成电路企业最高享受十年免征企业所得税优惠,国家鼓励的重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软件企业享受五年免征企业所得税,接续年度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2020 年将制造业企业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 75%提高至 100%。2021 年2022 年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 75%提高至 100%。同时,2022 年 10 月 1 日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期间,适用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 75%的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 100%。缓解企业融资压力。2015 年开始联合银保监部门实施创新守信激励措施,推动银行加大对诚信纳税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银税互动”累计帮助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 2551.68 万笔,贷款金额 6.93 万亿元。第二章 实践篇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272.3.4 乡村振兴共富裕 中国税务部门积极助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布支持脱贫攻坚税收优惠政策指引并持续更新发布支持乡村振兴税费优惠政策指引2018 年2022 年109项乡村振兴的税费优惠政策指引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激发乡村创业就业活力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鼓励社会 力量加大乡村 振兴捐赠第二章 实践篇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282.4 优化服务2.4.1 多走网路轻松办电子税务局应用广。电子税务局整合网上涉税事项办理与查询、税务咨询、预约办理及税务培训等功能,覆盖网页 WEB、手机 WAP、手机 APP、微信、PC 客户端,形成全平台一体化的电子办税新模式,纳税人足不出户即可办理涉税业务。截至 2022 年 12 月底全国共约95.85%的涉税市场主体注册了电子税务局比年初增加0.92%纳税人通过电子税务局累计办理业务约35.47亿项次占纳税人办理全部业务量的78.06%纳税人网上申报率持续稳定在99%以上第二章 实践篇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29【数读营商】推进“非接触式”办税缴费事项清单。2020年2月起,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并持续更新 “非接触式”网上办税缴费事项清单。推进留抵退税全程办。提高电子发票效率。积极推进电子发票,将交易行为涉及的信息全面数字化,通过标签管理将多个票种集成归并为电子发票单一票种,实现全国统一赋码,系统智能赋予发票开具金额总额度,设立税务数字账户实现发票自动流转交付和数据归集。2021 年2022 年“非接触式”办税缴费事项“非接触式”办税缴费事项全程网上办事项全程网上办事项214 个233 个203 个212 个中国税务部门逐步推进增值税留抵退税线上办理。进一步优化电子税务局申请留抵退税功能,实现留抵退税申请提示信息自动推送、自动预填。2019 年2022 年全面实现纳税人在线提交退税申请,税务部门网上受理、审核等线上办理功能。2020 年2020 年“非接触式”办税缴费事项185 个第二章 实践篇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30【数读营商】2021 年,中国税务部门建成全国统一的电子发票服务平台。2022 年中国税务部门基于数字化电子发票标准为企业开发了“乐企”系统(Natural System),实现交易即开票、开票即算税。“乐企”服务不仅帮助企业实现税务管理智能化、涉税数据集中化,还构建了税企直连模式,实现了“以数治税”监管升级。2021 年,中国税务部门推行数字化电子发票试点,进一步压减企业开办领用发票时间。发票开具交付查验全领域全环节全要素用票验票算票小时在线提供免费发票服务实现发票电子化降低发票成本无需使用税控专用设备无需办理发票票种核定无需领用数电发票试点纳税人即可开票第二章 实践篇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31涉税业务“跑一次”。自助办税可就近。中国税务部门积极推进自主办税,截至 2022 年底,全国范围内办税服务厅基本配置自助办税终端。纳税人通过自助办税终端,办理发票代开、发票领用、个人所得税纳税记录打印等业务,由原来“窗口办”转为“自助办”,办理时间大大缩短。同时,各地税务机关积极推动自助办税终端进驻商业集聚区、产业园、银行、邮政等场所,实现纳税人涉税业务“就近办”。业务通办更便利。中国税务部门持续拓展办税事项“最多跑一次”清单。2018 年起中国税务部门发布办税事项“最多跑一次”清单,范围拓展至 11 大类 146 个涉税事项。截至 2022 年底中国税务部门逐步推行涉税事项区域通办。各地实现至少 7 大类 53 个事项“同城通办”,并从“同城通办”逐步扩大到“全省通办”,实现 4 大类 21 个涉税事项“省内通办”。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聚焦企业群众异地办事需求,将异地电子缴税、单位社保费申报等 9 项高频税费事项纳入“跨省通办”。通过采取“异地受理、内部流转、属地办理、办结反馈”的方式,实现 4 大类15 个跨省经营企业涉税事项全国通办,并逐步推动实现京津冀、长三角、川渝等区域“跨省通办”、粤港澳大湾区“湾区通办”。2014 年起2016 年2017 年2022 年起2.4.2 少走马路快捷办“一门”“一窗”办税易。中国税务部门推行“一窗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办税模式,实现“进一扇门,到一个窗,办所有事”。截至 2022 年 全国范围已实现100%综合性办税服务厅一厅通办所有涉税业务。第二章 实践篇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322.4.3 税费合并集成办合并申报减负担。中国税务部门不断扩大税费种合并申报范围,优化改造申报流程,逐步提高数据使用效率,促进办税缴费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数读营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报表“一主表、九附表”汇总简化为一张“基础数据表”,实现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大部分申报数据免录入。实现房土两税合并申报。纳税人可使用合并后的申报表单,同时完成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两个税种的纳税申报。实现财产和行为税“十税合一”申报。纳税人在申报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契税、环境保护税、烟叶税中的一个或多个税种时,可以使用一张财产和行为税纳税申报表实现“一表申报。增值税、消费税分别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申报表整合,附加税费随着主税使用同一张申报表,申报一次完成。新申报表充分利用部门共享数据和其他征管环节数据,可实现已有数据自动预填,从而大幅减轻纳税人填报负担,降低申报错误几率。2019 年10 月 1 日起2021 年6 月 1 日起2021 年8 月 1 日起纳税人需填写的表单数量35 张缩减至11张需填写的 数据项减少 1/3第二章 实践篇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332.5 智慧治理2013 年以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税收征管格局进入以税收数字化转型为特征的税收征管 3.0 时代。中国税务部门启动以“金税四期”工程为依托的智慧税务建设,以“精确执法、精细服务、精准监管、精诚共治”为主线,着力提升税收现代化治理能力,助力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2.5.1 精确执法运用税收大数据建立全流程、痕迹化的税费执法监测体系,实现执法信息、执法过程数字化监督,推动税收执法更规范、更公平、更严密、更精确。同时,通过数字化实现税务系统五级机构纵向连接,建立起税务机关“一局式”和税务干部“一员式”一体融合的自动化监督体系。推动税务操作数字化留痕,实现过程可控、结果可评、违纪可查、责任可追,严格规范税务执法行为。大数据平台,把税务业务内外部数据汇聚去重,通过“人”“员”“户”“局”“票”五个归集,构建了支撑不同场景的智能化应用的大数据中台。数据中台从三个层面提供服务,一是提供自由组合式数据服务,二是支撑各类型数据分析应用实现,三是实现风险信息多方触达,信息对称。借助大数据平台对纳税人涉税行为进行精准画像,实现精确执法、智能执法。“税智控”,拓展“内控内生化 人机结合 人工巡查”的分级分类内控工作模式,推动内外风险一体化防控,做到内部风险全程可识别、可评估、可监控、可追责,落实落细“四个有人管”,即没发现风险有人管、没及时推送风险有人管、没及时应对风险有人管、应对风险效果不好有人管。内控工作模式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部风险目录化管理,二是内控督导数字化实施,三是内控分析可视化审核。设计开发督察审计问题发现、问题阻断、督察审计风险等排序算法,集成展示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风险防控结果、趋势和效果。第二章 实践篇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342.5.2 精细服务通过大数据分析形成“千人千面”的纳税人标签画像,为纳税人带来“服务全天候、业务全覆盖、场景全智能”的精细化税费服务体验。政策推送精准匹配。2022 年,中国税务部门通过税费政策标签体系和纳税人特征精准匹配。税费申报预填算税。个人所得税申报已率先实现“自动算税”,系统智能归集自然人纳税人各方面数据,自动计算并“预填”应退应补税额。征纳互动问办一体。2022 年,中国税务部门构建以“精准推送、智能交互、办问协同、全程互动”为特征的征纳互动服务新模式,将智能、高效、精准、便捷的互动融入税费服务的全过程,给纳税人带来“问中有办”“问中能办”“问办一体”的服务体验,解决纳税人线上办税缴费时遇到的问题,让“非接触式”服务更加好办易办。补链助企共克时艰。全球新冠疫情发生以后,中国税务部门开发“全国纳税人供应链查询”功能,深入开展“补链助企”活动,深入剖析集成电路、光伏、纺织、石化等重点产业链发展壮大的堵点、短板及国际环境对产业链的影响,推进链上主体提质升级。2022 年落实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过程中,“自动预填”功能为企业纳税人预填了85%以上的申请表数据项向符合条件的纳税人实时推送优惠政策,惠及纳税人共计4.75亿户(次)第二章 实践篇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352.5.4 精诚共治中国税务部门开展自主可控的税务区块链基础平台建设,整合各类业务数据资源,推动跨地域、跨主体、跨税种的数据共享,在多个地区试点搭建“区块链 ”业务赋能场景,构建智慧税务生态环境,打造税收共治新体系。税务区块链应用。税务区块链应用试点启动以来,跨部门间数据共享效率、安全性和可靠性进一步提升,纳税人办事周期进一步缩短,办事成本进一步降低。2.5.3 精准监管中国税务部门建立健全以“信用 风险”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根据纳税人的信用等级和风险状况将其划分为不同类别,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降低征税成本,有效防控税收风险。“税智撑”。建设“税智撑”平台,构建“红、黄、蓝”三级实时智能化预警机制,从纳税人开票、用票全流程进行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评估,有效降低纳税人征纳风险。社保缴费税务区块链不动产 登记办税 税务 区块链上链数据5500万笔涉及业务4400万笔惠及纳税人 2550 万人高风险及时阻断中风险及时预警小风险不打扰 自动处理第二章 实践篇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362.6 开放共享十年来,中国税务部门以构建高质量推进合作共赢的国际税收体系为目标,深度参与全球税收治理,积极推进“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建设,主动助力企业“引进来”与“走出去”,在国际税收舞台贡献中国改革经验,在推动全球税收治理变革中充分展现了中国税收治理之智。2.6.1 深度参与全球税收治理十年来,中国政府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中国税务部门不断加强税收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税收规则的全球协调与合理调整,协力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的全球税收治理体系。2.6.2 积极贡献中国改革经验中国税务部门在联合国税收合作平台全球大会、“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论坛、税收征管论坛和亚洲税收管理与研究组织(SGATAR)年会等多边合作平台上,积极分享中国税制改革、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及应对国际税收规则调整等方面的经验,更好地推动信息共享、经验互鉴。2020 年,OECD税收政策改革 2020首次专门收录了中国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最新经验做法。【数读营商】防止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BEPS)行动计划;联合国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OECD 跨 国 企 业与税务机关转让定价指南;G20 自动情报交换标准和实施手册等。应对经济数字化税收挑战双支柱方案;OECD 关于对所得和财产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联合国发展中国家转让定价实用手册;第二章 实践篇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37成功推动“中国-OECD 联合培养税务法学硕士项目”落地,共招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员53 人。该项目开创了中国与 OECD 在专业领域合作开展学历学位教育的先河,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税收人才。2.6.3 推进税收征管合作机制建设“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由中国首倡发起,于2019 年 4 月第一届“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论坛期间,通过各方签署“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征管合作机制谅解备忘录的方式正式建立。中国国家税务总局王军局长为“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首任理事会主席。中国任“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理事会主席国期间,先后举办第一届论坛、“同心抗疫,共克时艰”和“新挑战 新机遇 新发展全球疫情背景下的税收信息化发展规划”等高级别会议和多场专题业务会议,为“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为携手抗击疫情作出贡献,也为疫情时代开启线上合作新篇章提供样板。此外,中国国家税务总局积极参与联盟建设,推动成立中国扬州、中国北京和中国澳门“一带一路”税务学院,与哈萨克斯坦努尔苏丹和沙特利雅得“一带一路”税务学院一起,举办多期线上线下培训项目,推动以“税收征管及数字化”等四个主题为框架的联盟课程体系取得实质进展,为发展中国家提高税收征管能力作出重要贡献。2022 年,“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入选国际税收评论2021 年度全球税收前 50 最具影响力名单。第二章 实践篇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38金砖国家税务合作机制。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合作伙伴精神,2017 年 7月,中国首次主办了金砖国家税务局长会议,签署了金砖国家税务合作备忘录,第一次将金砖国家税收领域合作上升至制度层面;2022 年,中国第二次主办金砖国家税务局长会议,发布 9个金砖税务最佳实践案例,突出金砖特色和中国特色,打造出金砖税务合作的标志性知识产品。税收信息交换机制。积极参与国际税收信息交换机制建设,开展金融账户涉税信息自动交换,合力打击国际逃避税。金融账户涉税信息自动交换标准(CRS)第一轮国际审议获得最高评级“合规”,专项情报交换同行审议也取得较好评级,展示了我国在全球税收治理方面的成功实践。签署金融账户涉税信息自动交换多边主管当局间协议。金融账户涉税信息自动交换标准在中国落地实施。2015 年 12 月2017 年 7 月发布非居民金融账户涉税信息尽职调查管理办法。成功对外交换非居民金融账户涉税信息,并获取居民纳税人境外账户信息。2017 年 5 月2018 年 9 月【数读营商】第二章 实践篇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392.6.4 助力企业“引进来”与“走出去”扩大和完善协定网络。中国税务部门加大双边税收协定谈签力度,积极配合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欧投资协定及区域性协定规则的衔接与实施,优化预约定价安排,加大跨境涉税争议案件协商。截至 2022 年底中国税收协定网络已覆盖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基本涵盖我国对外投资重要目的地以及来华投资的主要国家和地区2016 年至 2022 年与有关国家(地区)税务主管当局开展双边协商为跨境纳税人消除重复征税约200亿元第二章 实践篇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40服务高质量引进来。中国税务部门有针对性地不断完善相关税收政策和服务举措,扩大境外投资者以分配利润直接投资暂不征收预提所得税政策适用范围,对境外机构投资境内债券市场取得的债券利息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支持企业走出去。为帮助赴海外投资的企业了解当地的投资环境及税收制度,有效防范对外投资税收风险,2015 年以来,中国税务部门建立国别税收信息研究工作机制,集中优势资源,研究“一带一路”国家以及中国“走出去”纳税人主要投资目的地的税收制度。截至 2022 年底更新发布覆盖104个国家(地区)的投资税收指南形成涵盖99个事项的“走出去”税收指引。【数读营商】打造“用户全覆盖、办税无国界”国际化电子税务局,为境外企业提供简便畅通的跨境双语办税渠道。设计“智能税款计算器”,为纳税人自动算税,提供免填单和要素化申报服务,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简并非居民企业系列申报表。非居民享受协定待遇资料由备案改备查。为“引进来”企业提供智能办税场景,以纳税人视角将若干相关联的单项业务组成场景,实现场景化办税。发布 非居民企业源泉扣缴税收指引。第二章 实践篇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4142展望未来,中国税务部门将立足中国和国际经济发展新趋势,对内,以税制改革新成效、服务效能新提升、智慧税务新突破、税收共治新格局,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对外,合力深化“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携手优化全球营商环境和重塑国际税收新秩序,更深层次融入全球税收治理体系。展望踔厉奋发新时代 砥砺前行向未来第三章 展望篇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433.1 立足中国实践,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强大 动能3.1.1 坚持自信自立,以税制改革新成效,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税收立法,加快推动税种暂行条例上升为法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修订,为有效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提供法律保障。完善税制结构,健全以所得税和财产税为主体的直接税体系,优化个人所得税、环境保护税等税收制度,发挥税收在服务宏观调控、调节收入分配、支持绿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创新税务执法方式,推行非强制性执法方式,建立税务执法质量智能控制体系,加强税务执法区域协同,促进依法纳税和公平竞争。3.1.2 坚持人民至上,以服务效能新提升,推进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大力发展非接触办税,依托电子税务局主动推送办税提示,便利跨省、跨境办税,构建“精准推送、智能交互、办问协同、全程互动”的征纳互动模式,推动纳税服务从线下服务为主向线上线下并重转变。推行要素化申报,推动纳税服务从受理咨询式向按需主动供给式转变。加强纳税人办税习惯和需求的智能分析,实现纳税人诉求扎口管理,推动纳税服务从共性服务为主向共性个性并重转变。深化税务规范性文件权益性审核,健全税费服务诉求解决机制,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纳税服务从注重程序性向注重权益性转变。第三章 展望篇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443.1.3 坚持创新思维,以智慧税务新突破,建立科学高效的税收征管新体系持续推动数字化电子发票建设推广,以数字技术和数据共享为基础,实现发票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加快推进智慧税务建设,驱动税务执法、服务、监管制度创新和业务变革,推动税收征管数字化转型。健全以“信用 风险”为基础的新型税收监管机制,实现税收监管从“以票管税”向“以数治税”分类精准监管转变。构建税务系统大数据和风险管理工作新格局,完善税收大数据体系建设,健全分析指标体系及评价指数模型,为税收治理和宏观经济决策提供参考。3.1.4 坚持系统观念,以税收共治新格局,服务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政府主导夯实税收共治制度基础,推动建立税费服务和征管保障机制,主动融入“数字政府”建设,对接地方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打造集成高效的税费服务共治模式。积极拓展行业协会、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志愿者等社会化服务资源,实现税费服务由税务部门“一元供给”向“多元供给”转变。将税务治理嵌入基层综合治理,依托地方政府“网格治理”“综合执法”优势,共同编织“综合治税一张网”,构建“政府领导、税务主责、部门协同、社会共治”的税收共治格局。第三章 展望篇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453.2 展现开放包容,为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贡献中国智慧3.2.1 弘扬丝路精神,合力推进合作机制建设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为“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高质量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建言献策,推动“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共赢的重要国际平台。积极参加“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论坛,探讨税收领域前沿问题,分享最佳实践经验,为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提供明确指引。协助推动“一带一路”税收征管能力促进联盟建设,增强各成员国在税收征管数字化、信息化领域的技术创新研究、资源共享和互学互鉴,共同提升税收征管现代化水平。3.2.2 赋能技术创新,携手优化全球营商环境聚焦制度设计,制定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国际税收政策,扩大和完善税收协定网络,深度参与国际税收规则制定。聚焦精细服务,持续完善电子税务局功能,实现涉税事项“网上办”“跨国办”,建立“普惠 定向”的分类服务模式,完善跨境涉税争议解决机制。以“智慧税务”建设为契机,进一步优化跨境办税服务,加强反避税防控协作体系建设,推动全球税收政策环境、服务环境、管理环境持续优化。第三章 展望篇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463.2.3 展现大国担当,加快重塑国际税收新秩序加强税收领域国际交流,形成多边合作和双边合作相互促进、国际组织与区域性组织互为补充的多层面、多方位的国际税收合作架构。开展对外税收援助,分享中国税收改革实践成果,支持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国家提高税收征管能力。坚持合作共赢,以“局长外交”贡献中国智慧,以“营商舞台”发出中国声音,以“大国担当”体现中国风采,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的全球税收治理体系。第三章 展望篇中国税收营商环境发展报告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08 45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1176条  共59
前往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