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您的当前位置:上海品茶 > 报告分类 > PDF报告下载

知领:智能装备产业政策比较研究(2022)(101页).pdf

编号:108245 PDF 101页 4.16MB 下载积分:VIP专享
下载报告请您先登录!

知领:智能装备产业政策比较研究(2022)(101页).pdf

1、12022 年第三期智能装备产业政策比较研究(智能装备产业政策比较研究(2022)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江西省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2022 年 8 月报告图解报告图解i目 录1 智能制造及智能制造装备的内涵智能制造及智能制造装备的内涵.11.1 智能制造的定义及发展.11.2 智能制造装备的内涵.22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回顾与分析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回顾与分析.72.1 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72.2 国外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233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视角的产业政策分析基于文献计量分析视角的产业政策分析.323.1 计量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323.2 产业政策文本数量分析.333.3

2、产业政策文本文种分析.343.4 产业政策发文主体分析.373.5 政策区域分布分析.434 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产业政策着力点分析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产业政策着力点分析.474.1 政策工具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474.2 综合分析.484.3 供给性政策工具分析.504.4 环境性政策工具分析.514.5 需求性政策工具分析.535 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体系及国际对比研究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体系及国际对比研究.545.1 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体系研究.545.2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与国外的对比研究.706“十四五”期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趋势“十四五”期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趋势.

3、806.1 宏观战略趋势.806.2 具体政策措施走向.85知领报告2022 年第三期编编 辑:辑:武丽丽执执 笔:笔:陈耀飞 江西省科学院科技战略研究所刘 可 江西省科学院科技战略研究所审审 核:核:蔡智勇 武丽丽ii图目录图目录图 1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国家层面主要政策时间轴13图 2 中国制造 2025 政策演化延伸图18图 3 全球部分国家智能制造战略24图 4 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计量五维分析框架32图 5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近十年出台政策分析34图 6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国家层面发文文种分析36图 7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国家层面政策出台主体情况39图 8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国家层面政

4、策发文主体协同情况41图 9 近十年各省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数量45图 10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区域分布分析45图 11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工具三维分析模型48图 12 政策三大工具综合分析结果49图 13 细分政策工具分析结果50图 14 供给性政工具分析结果51图 15 环境性政策工具分析结果52图 16 需求性政策工具分析结果53iii表目录表目录表 1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及其细分行业3表 2“十三五”之前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主要政策8表 3 国外智能制造装备主要政策24表 4 国家层面智能装备产业主要政策数量汇总34表 5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国家层面发文文种统计35表 6 智能制造装

5、备产业国家层面政策出台主体统计37表 7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国家层面协同发文比重情况39表 8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国家层面政策出台主体协同统计40表 9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出台部门协同交叉表42表 10 近十年各省市层面智能装备产业主要政策区域分布数量汇总44表 11 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工具分析统计表 48表 12 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智能制造装备相关政策对比77i摘摘 要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智能制造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是推动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核心战略。智能制造装备是制造业的前沿和脊梁柱,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基石,是国际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经过几

6、十年的发展,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从无到有,从战略性产业综合政策,逐渐细化到智能制造装备专项政策,甚至更深入至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等细分产业专项性政策;从党中央、国务院高位战略指导,到省市出台相应配套实施措施;从单一部门研制发文到多部门联合发文,目前已形成相对完善的多层级多层次的政策支撑体系。本报告简要介绍了智能制造装备的概念和内涵,详细梳理了美英法日等发达国家和我国国家层面及大多数省市层面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相关政策脉络,运用计量分析法对政策文本的数量、文种、发文主体及区域分布进行了详细研究,运用政策工具从供给性、环境性、需求性三个方面对文本内容进行逐条的量化分析,并深入剖析了产业政策存在的问

7、题。基于上述研究内容,进一步分析总结了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体系的八大重点内容,以及从核心战略、政府职能、战略目标、核心着力点等六个方面分析了与国外政策的异同。最后,深入探讨了“十四五”时期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走向,包括五大宏观战略趋势和六点具体政策措施。智能制造及智能制造装备的内涵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11.智能制造及智能制造装备的内涵智能制造及智能制造装备的内涵1.1 智能制造的定义及发展智能制造的定义及发展智能制造在国际上至今尚无公认的定义,目前通常认为它是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制造系统的总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 1988 年美国纽约大学怀特教授(P.K.Wright)和卡内基梅

8、隆大学布恩教授(D.A.Bourne)出版的智能制造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智能制造的概念,认为智能制造的目的就是通过集成知识工程、制造软件系统、机器人视觉和机器控制对制造技工的技能和专家知识进行建模,以使智能机器人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进行小批量生产。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人工智能研究热潮的再次兴起,智能制造引起了发达国家的广泛关注,智能制造概念也在逐步的更新和完善:如 1991 年,日、美、欧共同发起实施的“智能制造国际合作研究计划”中将智能制造系统定义为一种在整个制造过程中贯穿智能活动,并将过程从订货、产品设计、生产到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以柔性方式集合起来的能发挥最大生产力的先进生产系统;2

9、011 年美国智能制造领导联盟发表的实施 21 世纪智能制造报告中认为,智能制造是先进智能系统强化应用、新产品制造快速、产品需求动态响应,以及工业生产和供应链网络实时优化的制造。在中国,“智能制造”的研究问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于 1988 年首次提出的,并于 1993 年设立 NSFC 重大项目“智能制造系统关键技术”,相关理论研究持续进行。在 2012 年 3 月由中国科技部发布的智能制造科技发展规划“十二五”专项规划中,智能制造被定义为“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实现泛在感知条件下的信息化制造。智能制造技术是在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拟人化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智能化的感

10、知、人机交互、决策和执行技术,实现设计过程、制造过程和制造装备智能化,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与装备制造过程技术的深度融合与集成。”在国务院 2015 年发布的2015 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中,将智能制造定义为“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智能制造及智能制造装备的内涵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2与模式的总称”,目前中国智能制造概念多是在此概念的基础上继承有没有最新稿?与发展而来。在 2021 年 4 月最新发布的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智能制造是指基于新一

11、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自学习等特征,旨在提高制造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先进生产方式。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随着各种制造新模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智能制造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总体而言,智能制造是面向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先进制造系统为载体,具有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自学习等特征,达到生产要素的优化、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的先进生产方式。1.2 智能制造装备的内涵智能制造装备的内涵1.2.1 智能制造装备的定义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有与智能制造装备

12、相对应产业归属范畴,但并未提出“智能制造装备”的概念,“智能制造装备”的概念可以说是中国独有。在我国,智能制造装备是指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的制造装备,它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集成和深度融合。智能装备是高端装备的核心,其产业体系主要由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构成,重点产品包括推进智能仪器仪表与控制系统、关键基础零部件及通用部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智能专用装备。1.2.2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分类2018 年 11 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被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主要包括机器

13、人与增材设备制造、重大成套设备制造、智能测控装备制造、其他智能设备制造、智能关键基础零部件制造、智能制造相关服务六大方面,各领域涉及的细分行业如下表 1:智能制造及智能制造装备的内涵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3表 1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及其细分行业序号序号产业分类产业分类行业名称行业名称1机器人与增材设备制造1.工业机器人制造2.特殊作业机器人制造3.增材制造装备制造4.服务消费机器人制造2重大成套设备制造1.矿山机械制造2.石油钻采专用设备制造3.深海石油钻探设备制造4.建筑材料生产专用机械制造5.冶金专用设备制造6.炼油、化工生产专用设备制造7.橡胶加工专用设备制造8.塑料加工专用设备制造9.木竹

14、材加工机械制造10.食品、酒、饮料及茶生产专用设备制造11.印刷专用设备制造12.纺织专用设备制造13.其他电子专用设备制造14.拖拉机制造15.其他专用设备制造3智能测控装备制造1.金属切削机床制造2.金属成形机床制造3.铸造机械制造4.金属切割及焊接设备制造5.机床功能部件及附件制造6.其他金属加工机械制造7.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8.实验分析仪器制造9.试验机制造10.供应用仪器仪表制造11.其他通用仪器制造12.其他专用仪器制造4其他智能设备制造1.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2.其他未列明金属制品制造智能制造及智能制造装备的内涵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43.生产专用起重机制造4.生产专用车

15、辆制造5.连续搬运设备制造6.其他物料搬运设备制造7.其他未列明通用设备制造业8.食品、酒、饮料及茶生产专用设备制造9.农副食品加工专用设备制造10.机械化农业及园艺机具制造11.其他农、林、牧、渔业机械制造5智能关键基础零部件制造1.液压动力机械及元件制造2.液力动力机械及元件制造3.气压动力机械及元件制造4.滚动轴承制造5.齿轮及齿轮减、变速箱制造6.机械零部件加工7.其他通用零部件制造8.其他未列明通用设备制造业9.微特电机及组件制造10.变压器、整流器和电感器制造6智能制造相关服务1.通用设备修理2.专用设备修理3.仪器仪表修理1.2.2.1 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是一种集成计算机技术、

16、制造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并配备传感器、人工智能系统的智能生产装备。其主体由机器本体、控制器、伺服驱动系统和检测传感装置构成,具有拟人化、自控制、可重复编程等特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多功能传感技术以及信息收集、传输和分析技术的迅速突破与提升,配备了传感器、机器视觉和智能控制系统的工业机器人逐渐呈现出智能化、服务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智能化使工业机器人可以根据对环境变化的感知,通过物联网,在机器设备之间、人机之间进行交互,并对环境自主作出判断、决策,从而减少生产过程对人的依赖;服务化要求未来的机器人结合互联网,在离线的基础上,实现在线的主动服务;标准化是指机工业器人的各种组件和构件实现模块化、通用化

17、,使工业机器人使用更加简便,并降低制造成本。智能制造及智能制造装备的内涵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51.2.2.2 3D 打印(增材制造)3D 打印技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应用可粘合材料,通过连续的物理层叠加,逐层增加材料来生成三维实体,因而又被称为增材制造,是融合了数字建模技术、机电控制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与化学等诸多方面的前沿性、知识综合性应用技术,可对个性化、小批量产品进行很好的成本控制,预计未来将会更多地应用在生物医疗、航空航天、军工等小批量个性化需求的领域。此外,为了节省支撑材料带来的打印成本,未来 3D 打印将向着无支撑化研究发展,例如现在已经较为成熟的悬浮 3D 打印和高速激光烧

18、结。1.2.2.3 智能数控机床表 1 没有,最好能对上,或者下面加个解释智能数控机床是数控机床的高级形态,融合了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可以预估自身的加工能力,利用历史数据估算设备零件的使用寿命;能够感知自身的加工状态,监视、诊断并修正偏差;对所加工工件的质量进行智能化评估;通过各种功能模块,实现多种加工工艺,提高加工效能和控制度。其发展呈智能化、多功能化、控制系统小型化趋势。1.2.2.4 智能传感器表 1 没有,最好能对上,或者下面加个解释智能传感器是一种将待感知、待控制的参数量化并集成应用于工业网络的新型传感器,具有高性能、高可靠性、多功能等特性,带有微处理

19、机系统,具有信息感知采集、诊断处理、交换的能力,是传感器集成化与微处理机相结合的产物。未来的智能传感器将更多地结合微处理器和新型工艺材料,如表面硅微机械加工以及用来形成三维微机械结构的微立体光刻新技术,提升传感器的精度,增加传感器环境适应性;同时,和 IoT、互联网结合,实现网络化,可实时采集和传递数据;除了工业制造,还能被广泛应用于生活服务中。1.2.2.5 智能物流仓储表 1 没有,最好能对上,或者下面加个解释在工业 4.0 的智能工厂框架中,智能物流仓储位于后端,是连接制造端和客户端的核心环节,由硬件(智能物流仓储装备)和软件(智能物流仓储系统)两部分组成。其中,硬件主要包括自动化立体仓

20、库、多层穿梭车、巷道堆垛机、自动分拣机、自动引导搬运车(AGV)等;软件按照实际业务需求对企业的人员、物料、信息进行协调管理,并将信息联入工业物联网,使整体生产高效运转。智能物流智能制造及智能制造装备的内涵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6仓储在减少人力成本消耗和空间占用、大幅提高管理效率等方面具有优势,是降低企业仓储物流成本的终极解决方案。无人化是智能物流仓储重要的发展趋势,搬运设备根据系统给出的网络指令,准确定位并抓取货物搬运至指定位置,常见的轨道 AGV 在未来将会被无轨搬运机器人取代。1.2.2.6 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表 1 没有,最好能对上,或者下面加个解释随着智能传感器的不断发展,各种算法不断

21、优化,智能检测和装配技术在航空航天、汽车零部件、半导体电子医药医疗等众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机器视觉的多功能智能自动检测装备可以准确分析目标物体存在的各类缺陷和瑕疵,确定目标物体的外形尺寸和准确位置,进行自动化检测、装配,实现产品质量的有效稳定控制,增加生产的柔性、可靠性,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数字化智能装配系统可以根据产品的结构特点和加工工艺以及供货周期进行全局规划,最大限度地提高装配设备的利用率。除了在航空航天、汽车领域的应用,智能检测和装配装备在农产品分选和环保领域将有很大的潜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回顾与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72.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回顾与分析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

22、策回顾与分析2.1 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2.1.1 国家层面政策 制造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是制造业的基础,是为国家工业生产体系和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设备支撑的战略性产业,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指标。近年来,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备受国家及相关部门的关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总体可以分为“十三五”之前与“十三五”期间两个阶段,各阶段强调的重点随产业的发展而有所不同。2.2.1.1“十三五”之前国家层面政策我国高度重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最早在 2009 年 5 月国务院出台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3、中,智能化装备为技术进步和工业改造的重点之一。“十二五”期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基本是以 2010 年 10 月国务院印发的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和 2011 年 3月全国人大印发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指导纲领,在这两份文件中,智能制造装备被列入了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中的重点方向,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潜力和未来的国际竞争力。随着智能制造装备在推动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在 2012 年 3 月国家科技部印发的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五大发展目标和五大重点任务中皆有四项与智能装备直接相关,并强调要重点突

24、破箱体类精密工作母机、工程机械、石化装备、复合材料加工装备、新能源装备等智能化装备,以及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流程工业的核心工艺和成套装备。2012 年 5 月,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同时也同步发布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子规划,该子规划是我国首部关于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专项规划,该子规划中强调要抓好实施创新发展工程、调整产业组织结构、突出品牌质量建设、推动产业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五大主要任务,明确了关键智能基础共性技术、核心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重大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回顾与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8能制造成套装备,以及重点应用示范领域

25、四大重点发展方向,同时也设定了2015 年及 2020 年的发展目标。2012 年 7 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将新型传感器与智能仪器仪表纳入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范畴,首次制定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路线图,进一步明确了 2015 年及2020 年两个阶段的产业发展目标。2013 年 12 月工信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快推进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旨在大力推动智能仪器仪表的发展,实现产业形态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提升重点领域仪器仪表的自主性和可控性。2013 年 12 月,工信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

26、提出了七大主要任务,到2020 年要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培育 3-5 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 8-10 个配套产业集群等具体目标。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分类,智能仪器仪表和工业机器人应归属于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故而以上两部政策是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细分领域的首项指导意见和行动计划。2015 年 3 月,工信和信息化部印发了2015 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通过试点示范,提升关键智能部件、装备和系统自主化能力,产品、生产过程、管理及服务等智能化水平,初步建立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2015 年7 月,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重点任

27、务“互联网+协同制造”中,提出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强调以智能工厂为方向,开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加快构建开放、共享、协作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表表 2“十三五十三五”之前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主要政策之前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主要政策序号发布时间颁布单位文件名称相关内容节选12009.05国务院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及检测设备等高端、智能化装备作为技术进步和改造的重点之一。22010.0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32011.03国务2011 年政府工作报告大力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

28、、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回顾与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9院业发展。42011.03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52011.12国务院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组织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工程和应用示范,集成创新一批以智能化成形和加工成套设备、冶金及石油石化成套设备、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智能化造纸及印刷装备等为代表的流程制造装备和离散型制造装备,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加快发展焊接、搬运、装配等工业机器人,以及安防、深海作业、救援、医疗等专

29、用机器人。62012.04科技部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重点培育发展服务机器人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公共安全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仿生机器人平台和模块化核心部件等四大任务。72012.03国务院2012 年政府工作报告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82012.03科技部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突破智能制造基础技术与部件、攻克一批智能化装备、研发制造过程自动化生产线,制定相应技术与安全标准;研制一批面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智能化高端装备,重点突破箱体类精密工作母机、工程机械、石化装备、复合材料加工装备、新能源装备等智能化装备。92012.0

30、5工信部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围绕先进制造、轻工纺织、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发展的迫切需要,坚持制造与服务并重,重点突破关键智能技术、核心智能测控装臵与部件,开发智能基础制造装备和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大力推进示范应用,催生新的产业,提高制造过程的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水平,加快推进信息化综合集成和协同应用,促进“两化”融合条件下的产业发展模式创新。12012.工“数控一到 2020 年,数控技术和装置得以普遍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回顾与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10006信部代”装备创新工程行动计划推广应用并实现产业化,装备技术水平和附加值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大幅提

31、高,带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112012.06工信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围绕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方向,实施创新发展工程、调整产业组织结构、突出品牌质量建设、推动产业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五大主要任务,明确关键智能基础共性技术、核心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重点应用示范领域四大重点方向。122012.07国务院“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具有感知、决策、执行等功能的智能专用装备,突破新型传感器与智能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等感知、控制装置及其伺服、执行、传动零部件等核心关键技术,提高成套系统集成能力,推进制造、使用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绿

32、色化,支撑先进制造、国防、交通、能源、农业、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发展和升级。132013.12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加快推进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总体目标(2013-2025):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整体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产业形态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涉及国防和重点产业安全、重大工程所需的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实现自主制造和自主可控,高端产品和服务市场占有率提高到 50%以上。142013.12工信部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到 2020 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培育 3-5 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 8-10

33、 个配套产业集群;工业机器人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 45%以上,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100 以上,基本满足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152014.04发改委等部门关于组织实施 2014 年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的通知通过专项的实施,推动提升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促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转型。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回顾与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11联合162015.03工信和信息化部2015 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通过试点示范,关键智能部件、装备和系统自主化能力大幅度提升

34、,产品、生产过程、管理及服务等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初步建立。试点示范项目实现运营成本降低 2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 20%,生产效率提高2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 10%,能源利用率提高 4%。172015.07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智能工厂为发展方向,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加快推动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推进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和基础数据共享。着力在工控系统、智能感知元器件、工业云平台、操作系统和工业软件等核心环节取得突破,加强工业大数据的开发与利用,有效支撑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构建开放、共享、协作的智

35、能制造产业生态。总的来看,2010 年之前,我国智能装备产业政策着重强调装备自主化、工业自动化,随着时代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基础的成熟,2010 年-2015 年则重点向装备信息化和智能化转变,大力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进行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细化落实细分领域发展行动。2.2.1.2“十三五”期间国家层面政策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数字技术的逐步进步成熟,智能制造的大范围的推广应用成为可能,智能制造迎来了蓬勃的发展期。2015 年 5 月,我国发布了中国制造 2025,这是我国制造业未来十年发展的总纲领性文件,文件明确以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五大工程中的智能制造工程和高端装备创新工

36、程与智能制造装备直接相关,十大重点领域中的每一项都与装备制造业相关,其中的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则直接归属于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范畴(按 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分类),可见智能制造装备在我国制造强国战略实施中的核心支撑地位。为全面支撑中国制造 2025的实施和落实对智能制造装备重大工程和重点领域的总部署,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回顾与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12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 年版)、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 年)、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 年)、“十三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

37、科技创新专项规划、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动计划(2018-2020 年)、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19-2022 年)等一系列重磅政策文件,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体系。其中部分主要政策如下(图 1)。2015 年 11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行动计划(2015-2018 年)出台,计划提出要实施智能制造培育推广行动,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组织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5 年 12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 年版),提出要建立涵盖五大类关键技术标准、

38、五大类基础共性标准和十大重点行业应用标准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智能装备标准是五大关键技术标准里面的首项内容。2016 年 3 月,全国人大审查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印发的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强化标准建设,实施智能制造示范项目等。2016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了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细化了要重点突破十大标志性产品、五大关键零部件,着重强调了要强化产业创新能力、推进应用示范,同时也明确了 2020 年的具体目标。2016 年 5 月,国务院下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发展智

39、能制造装备是首项战略任务的抓手之一。2016 年 7 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强调,要围绕建设制造强国,大力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要开发重大智能成套装备、光电子制造装备、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等关键装备与工艺,智能制造和机器人被列入科技创新 2030-重大工程,智能制造装备占九大先进制造技术中的三席。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回顾与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13图 1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国家层面主要政策时间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回顾与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14此后,智能制造装备的顶层设计进一步细化、完善。2016 年 8 月,工信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的智能制

40、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 年)提出,“十三五”期间通过数字化制造的普及,智能化制造的试点示范,推动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全面启动并逐步实现智能转型;“十四五”期间加大智能制造实施力度,关键技术装备、智能制造标准/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核心软件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构建新型制造体系,重点产业逐步实现智能转型。同年八月相关部门又先后出台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和促进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指南,着重强调了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建设。2016 年 11 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大力推广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

41、制、服务化延伸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智能制造高端品牌,着力提高智能制造核心装备与部件的性能和质量,打造智能制造体系,强化基础支撑,积极开展示范应用,形成若干国际知名品牌,推动智能制造装备迈上新台阶。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系统,推动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迈上新台阶,打造增材制造产业链,并对相关的责任部门进行了细化分工。在同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中,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进行了区域部署。2016 年 12 月,工信部和财政部联合制定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 年)中,加快智能制造装备是十大重点任务的首项工作,并提出,2025 年前,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实施“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到

42、2020 年,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第二步,到 2025 年,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2017 年 3 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落实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中指出,要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推进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深入实施工业强基、重大装备专项工程,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在同年 4 月科技部制定的“十三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中提出,要以推进智能制造为方向,强化制造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43、,实现制造业由大变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回顾与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15强的跨越,十三项重点任务中的八项都与智能制造装备直接相关。2017 年 10月,工信部印发了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动计划(2018-2020 年),提出要推动智能化再制造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实施高端智能再制造示范工程等,到2020 年突破一批制约我国高端智能再制造发展的拆解、检测、成形加工等关键共性技术,智能检测、成形加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布 50 项高端智能再制造管理、技术、装备及评价等标准;初步建立可复制推广的再制造产品应用市场化机制;推动建立 100 家高端智能再制造示范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服务企业、信息服务平台、

44、产业集聚区等。2017 年 11 月,发改委印发的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中,明确智能制造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将极大带动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要加强高端智能化系统研制应用,加快智能化关键装备研制,推动在重点行业的规模化应用。2017 年 12 月,工信部印发了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明确要深入实施智能制造,鼓励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领域各环节的探索应用,支持重点领域算法突破与应用创新,系统提升制造装备、制造过程、行业应用的智能化水平。2018 年 1 月,国家标准委和工信部联合组织了关于组

45、织开展 2018 年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标准的研制,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强化标准的实施。2018 年 3 月,国务院发布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重大短板装备专项工程,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中国制造 2025”示范区。2018 年 9 月,工信部和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 年版)中,绘制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图,明确了智能装备在关键技术中的支撑地位,确定了智能装备标准七大子体系,并提出 2018 年累计修订 150 项以上、2019年 300 项以上的发展目标。2018 年 9 月

46、,国家统计局印发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较于上版,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升到了第二的位置,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位于高端制造装备产业的首位,内容也更为丰富。2019 年 2 月,国务院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以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高速高精加工装备和智能成套装备为重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回顾与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16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培育一批具有系统集成能力、智能装备开发能力和关键部件研发生产能力的智能制造骨干企业,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智能机器人、3D 打印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2019 年 10 月,工信部、发改委、教育部等联合印发制造

47、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19-2022年),提出要从夯实制造业设计基础、推动重点领域设计突破、培育高端制造业设计人才、培育壮大设计主体、构建工业设计公共服务网络等方面提升设计水平和能力,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供给。2019 年 11 月发改委、工信部等 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提升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水平,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向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支持市场化兼并重组,培育具有总承包能力的大型综合性装备企业。2020 年 1 月,财政部、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出台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管理办法,为重大智能制造装备的进口提供税收政

48、策。2020 年 5 月,国务院2020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培育新兴产业集群。2020 年 10 月,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实施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推广计划,加快高危行业领域“机器化换人、自动化减人”行动实施步伐,加快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推广应用及高危企业装备升级换代。2020 年 11 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

49、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十三五”期间,国家层面密集出台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极大地丰富了政策体系,推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智能装备研发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2.2.1.3“十四五”以来国家层面政策进入“十四五”,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装备制造作为制造业的脊梁骨,国家越加重视。2021 年 3 月,全国人大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中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回顾与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17明确提出要聚焦高端装备,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要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

50、工程,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等产业发展。该文件对装备制造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在智能化的基础上,还需实现绿色化,这也是今后装备产业的总领指导思想。在企业培育方面,2021 年 6 月,工信部、科技部等 6 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 强调要鼓励企业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大技术装备创新发展工程,开展装备攻关。2021 年 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要实施高端装备制造标准化强基工程,健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标准,形成产业优化升级的标准群,部分领域关键标准适度领先于产业发展平均水平。2021 年 10 月,中共

51、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和储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攻关,并推动装备“走出去”。在标准制定方面,2021 年 11 月,工信部、国家标准委发布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中提出要围绕电子信息材料、元器件、信息通信产品和系统等领域的生产和加工,制定专用智能装备和系统的信息模型、互联互通要求等标准规范;制定柔性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的建设指南标准和系统集成规范;制定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应用指南标准。在技术指导方面,2021 年 12 月,工信部印发“十四

52、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针对感知、控制、决策、执行等环节的短板弱项,加强用产学研联合创新,突破一批“卡脖子”基础零部件和装置。推动先进工艺、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深度融合,通过智能车间/工厂建设,带动通用、专用智能制造装备加速研制和迭代升级。推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应用,研制一批国际先进的新型智能制造装备。在工业提升方面,2022 年 4 月,工信部印发关于做好 2022 年工业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装备行业要支持仪器仪表及传感器性能评价公共服务平台、航空基础产品质量可靠性检测服务平台、工业机器人核心关键技术验证与支撑保障服务平台等建设,推动提升装

53、备制造业质量和安全水平。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回顾与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18导装备制造业培育系统集成方案领军品牌和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标杆品牌,推动全球化布局和国际化运营。2022 年 6 月,工信部等 6 部门联合发布了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提出要推动重点用能设备、工序等数字化改造和上云用云,着力提升节能技术装备产品供给水平。2.1.2 省市层面政策2.1.2.1“十四五”之前省市层面政策地方层面,随着“中国制造 2025”战略的发布,最早于 2015 年 6-12 月,江苏、广东、福建、四川、河北、湖南、甘肃、浙江、北京、湖北等九省市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分别出台了“中国制造 2025”地

54、方行动纲要,差异性的发展中国制造支撑产业。随后辽宁、安徽、河南、吉林、江西、广西、山东、山西、陕西、新疆、青海、海南、云南、上海、宁夏、内蒙也依次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致力于打造制造强省,为“中国制造 2025”提供强有力支撑。“十三五”期间,各省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基本都是以各省市“中国制造 2025”地方行动为总纲,以及时跟进国家相关部门最新政策的实施方案/规划为指导,形成了一套相对较完整的政策体系。在“中国制造 2025”战略和国家、省市利好政策的引导下,我国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优势集群主要集中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随着政策辐射和区域产业带动,中西部和其他地区智能制造

55、装备产业也逐步壮大。图 2 中国制造 2025 政策演化延伸图环渤海地区主要包含北京、天津、辽宁、山东、河北等地。为了更好的支撑 中国制造 2025,促进本市制造业发展,2016 年 12 月,北京又出台北京行动纲要,强调要实施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专项。2017 年 5月,北京出台“智造 100”工程实施方案,提出要实施智能制造应用示范项目,打造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并提出了到 2020 年的发展目标。2017 年 12 月,北京出台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智能装备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到 2020年要建成 5 至 7 家产业创新中心和产业公共平台,形成 10 家左右具有一定规模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2

56、019 年 1 月,北京推出了北京市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供应商推荐目录(2018),公示出北京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相对应的企业和产品类型。2019 年 12 月,北京出台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2 年),提出要实施“五四三二”工程,到 2022 年,机器人创新能力和产业实力明显增强,示范应用成效显著。2018年4月,天津出台 天津市关于加快推进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要加强财政资金扶持和引导、设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基金、建设智能科技人才高地、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培育引进骨干企业、推进智能科技协同发展、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壮大智能科技产业。20

57、19 年 5 月,天津出台打造“双创”升级版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要编制重大技术装备创新目录,筹建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创新联盟。2020 年 8 月,天津出台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天津市关于进一步支持发展智能制造政策措施的通知,对智能制造政策进行了细化。2016 年-2020 年,辽宁省先后出台了中国制造 2025 辽宁行动纲要、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辽宁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专项行动方案,对辽宁省“十三五”期间的智能制造装备发展重点、发展政策进行指导细化。山东是传统制造业大省,“十三五”期间,相继出台了山东省行动纲要、山东省“互联网”行动计划(20

58、16-2018 年)、山东省产业技术创新“十三五”规划、关于印发山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7-2022 年)的通知、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2018-2025 年)、山东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关于大力推进“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的指导意见、山东省传统产业智能化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 年)等一系列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持续优化山东产业格局,壮大装备产业。按照 2019 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回顾与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20中国各省制造业统计,河北省制造业规模排在前十,“十三五”期间,河北省先后出台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中国制造 2025 的实施

59、意见、河北省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指导意见、河北省加快智能制造发展行动方案、河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 年)等一揽子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为该产业的良好快速发展保驾护航。长三角地区主要包含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上海市等地。江苏是传统制造业大省,“十三五”期间,江苏相继出台了省政府关于更大力度实施技术改造推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意见、中国制造 2025 江苏行动纲要、江苏省企业制造装备升级计划、江苏省“十三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江苏省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浙江省实施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行动方案(

60、2020-2025 年),为全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另外,江苏还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意见,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专门的金融支持。自中国制造2025出台以来,上海紧扣国家智能制造产业战略布局,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上海行动纲要、关于上海创新智能制造应用模式和机制的实施意见、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上海市高端智能装备首台突破专项支持实施细则、上海市智能制造行动计划(2019-2021 年)、上海市建设 100+智能工厂专项行动方案(2020-2022 年)等一系列智能制造支持政策,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

61、向。“十三五”期间,安徽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相继制定了中国制造 2025安徽篇、安徽省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方案(2017-2020 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支持制造强省建设若干政策的通知、安徽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0 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7 年)的通知、安徽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重点以人工智能为抓手,推进智能制造的发展。浙江省长期属于我国制造业的第一梯队,“十三五”期间,浙江以 中国制造 2025浙江行动纲要为纲领,相继制定了浙江

62、省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浙江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回顾与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21省重大建设项目“十三五”规划、浙江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行动计划(20172020 年)、浙江省智能制造行动计划(2018-2020 年)、浙江省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浙江省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2 年)等政策,扶持包括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在内的智能制造发展。珠三角地区包括了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中山、惠州、江门和肇庆等九个市。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 至 2019 年广东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和企业总数均据全国第一。“十三五”期间,广东省先后出台了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

63、(2015-2025 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广东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广东省工信与信息化厅关于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广东省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 年)、广东省培育智能机器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 年)、广东省培育激光与增材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 年)等一系列相关政策,为广东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提供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包括中部

64、的山西、河南、湖北、江西、湖南等六个省份,以及西部的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重庆市十二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相对于其他三个区域,中西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稍为落后。“十三五”期间,为积极配合国家在智能制造方面的战略布局,中西部各省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产业发展。如,四川省先后出台了 中国制造 2025 四川行动计划、四川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162020 年)、四川省推进智能制造发展的实施意见、四川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实施方案、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措施;湖北省

65、制定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 2025 湖北行动纲要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回顾与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22通知、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若干意见、湖北省智能制造装备“十三五”发展规划、武汉市实施“万千百工程”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湖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0年)、湖北省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方案(2021-2023 年)等政策;江西相继出台了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 中国制造 2025 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发展的若干措施、江西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0 年)、江西省装备制造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

66、方案等一揽子政策;河南省先后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洛阳市建设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基地的意见、中国制造 2025 河南行动纲要、河南省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河南省支持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若干政策、河南省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河南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2.1.2.2“十四五”以来省市层面政策进入“十四五”,我国各省市紧随党中央国务院的宗旨,积极出台政策,推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2021 年 6 月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出台,提出要以加快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带动通用、专用智能制造装备迭代升级。要发展智能网联装备,支

67、持工业企业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改造生产设备,提升核心装备和关键工序的数字化水平,推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创新应用,研制推广新型智能制造装备。同年 3 月,出台了广东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方案(2021 年),以试点推动智能制造装备研制和应用。2021 年 8 月江苏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强调要坚持智能化、成套化、服务化、高附加值方向,重点发展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等智能制造装备,提升纺织、轻工等优势专用装备发展水平,提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仪器设备和成套装备生产能力,打造综合实力国内领先的高端装备集群。2020 年 10 月发布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数字

68、经济发展的意见,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攻克核心技术,围绕人工智能、智能装备、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等领域部署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021 年 7 月,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出台,提出要重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回顾与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23点发展航空航天、船舶海工、智能制造装备、高端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先进农机装备等制造领域,以及系统集成、智能运维等服务领域。2021 年 11 月,上海市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十四五”规划印发,提出要聚焦大飞机、高端装备等“大国重器”,集合精锐力量组织攻关;要在增材制造、智能网联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激光技术、燃气

69、轮机和高端医疗装备等领域,布局认定 6 家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同月,上海市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对智能制造装备做了专项规划,提出要按照“以示范带应用,以应用带集成,以集成带装备,以装备带强基”的思路推进智能制造装备发展,加强核心装备突破与系统集成应用。2.2 国外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国外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2008 年金融危机后,美国等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主导回归制造业,但这种回归不是简单地回到传统制造业,而是开拓与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发展高度融合的智能制造业。此后,包括美国、德国、英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均出台了振兴制造业和发展智能制造业等的战略和规划,力求在新一轮

70、产业革命中占据主导地位。本文收集整理了与中国产业政策具备可比性的国外政策规划,如美国出台了“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提出了“工业 4.0”计划、欧盟“未来工厂”计划、英国出台“工业 2050 战略”、日本“机器人新战略”计划等(表 3)。2.2.1 美国,先进制造国家战略规划美国是智能制造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早在 2005 年,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提出“聪明加工系统研究计划”,这一系统实质就是智能化,研究的内容包括系统动态优化、设备特征化、下一代数控系统、状态监控和可靠性、在加工过程中直接测量刀具磨损和工件精度的方法。2006 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提出了智能制造概念,核心技术是计算、

71、通信、控制。成立智能制造领导联盟SMLC,打造智能制造共享平台,推动美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回顾与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24图 3 全球部分国家智能制造战略表 3 国外智能制造装备主要政策序号序号发布时间发布时间颁布国家颁布国家文件名称文件名称相关内容相关内容1 2019.06美国人工智能战略:2019 年更新版为联邦政府投资人工智能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目标,并确定了八个战略重点。2 2018.10美国先进制造业美国领导力战略提出三大目标,开发和转化新的制造技术、培育制造业劳动力、提升制造业供应链水平。具体的目标之一就是大力发展未来智能制造系统,如智能与数字制造、先进工业机器人

72、、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制造业的网络安全。3 2017.08美国智能制造2017-2018路线图指出,智能制造是一种制造方式,在2030 年前后就可以实现,是一系列涉及业务、技术、基础设施及劳动力的实践活动,通过整合运营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工程系统,实现制造的持续优化。4 2016.04美国先进制造:联邦政府优先技术领域速览列举了先进制造技术研发的优先领域以及加强制造业教育及劳动力培养方面的计划。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回顾与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255 2016.02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战略规划提升“美国制造”的竞争力,包括支持更多美国本土制造产品的生产和培育美国在先进制造研究、创新与技术上的领

73、导地位。6 2012.02美国国家先进制造战略规划明确了先进制造对美国确保经济优势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作用,分析了美国先进制造的现有模式、未来走势以及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 5 个战略目标。7 2011.06美国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着重强调了对制造业前沿领域的人才、资源、创新投入,以保障美国在全球创新方面的领先优势。8 2009.12美国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涉及工人培训、创新型科技、资本市场、物流运输、市场环境等多个方面。9 2017.01英国现代工业战略划涵盖十大要点,包括加大对科研和创新领域的投资,提升科技领域的关键技能,升级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支持初创企业,加大政府采购,鼓励贸易和对内

74、投资等。10 2013.10英国英国工业2050 战略报告的主要观点是科技改变生产,信息通讯技术、新材料等科技将在未来与产品和生产网络的融合,极大改变产品的设计、制造、提供甚至使用方式。报告认为,未来制造业的主要趋势是个性化的低成本产品需求增大、生产重新分配和制造价值链的数字化。11 2015.05法国“未来工业”计划五项主要内容:大力提供技术支持、开展企业跟踪服务、提高工业从业者技能、加强欧洲和国际合作、推动未来工业。12 2013.09法国新工业法国战略提出通过创新重塑法国工业实力,使法国处于全球工业竞争力第一梯队。13 2019.11德国德国工业战略 2030改善工业基地的框架条件、加强

75、新技术研发和调动私人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维护德国工业的技术主权。14 2019.04德国工业 4.0 愿景 2030强调了自动化、互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等面向未来全球开放式数字生态链的指导原则。15 2016.03德国数字化战略2025将德国建成最现代化的工业化国家。该战略指出,德国数字未来计划由 12 项内容构成:工业 4.0 平台、未来产业联盟、数字化议程、重新利用网络、数字化技术、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回顾与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26可信赖的云、德国数据服务平台、中小企业数字化、进入数字化等。16 2014.08德国数字议程(2014-2017)目标:未来数字强国;发展数字化经济:打造欧洲数字

76、经济龙头;构建数字化生活:解决数字创新的市场问题;开展数字化研发;打造数字化基础:解决数字创新的环境问题。17 2013.04德国德国“工业4.0”工业 4.0”项目主要分为三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 3D 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三是“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而需求方,则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得到物流支持。18 2018.06日本制造业白皮书(2018)明确了“互联工业”是日本制造的未来。19

77、2015.01日本日本机器人新战略1.从根本上提高日本机器人生产能力,使日本成为世界机器人创新中心;2.在日本全国促进机器人的使用和推广,向世界展示日本在机器人发展中的所作出的各项努力;以求建立世界机器人使用水平最高的国家,实现机器人覆盖日本全境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3.日本政府期望将“机器人革命”的影响普及到世界范围,并希望在机器人业务互联中形成全球商业规则,并实现自主积累、使用与机器人相关的数据。实现日本的机器人技术国际化标准,并通过采用这些方法将日本的机器人技术传播到更加广泛的领域。20 2013.06日本“日本再兴战略”以产业振兴、刺激民间投资、放宽行政管制、扩大贸易自由化为主要支柱。2

78、1 2015.12韩国智能制造R&D 中长期路线图为实现制造业创新 3.0 战略实施方案中的 8 项制造技术提供战略支撑。22 2015.08韩国智能工厂技术开发路线图开发出符合国家制造业现实的智能工厂技术,建立模块化工厂。23 2015.03韩国制造业创新3.0 战略实施针对韩国制造业在工程工艺、设计、软件服务、关键材料和零部件研发、人员储备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回顾与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27方案等领域的薄弱环节,计划于 2017 年前投资 1 万亿韩元,研发 3D 打印、大数据、物联网等 8 项核心智能制造技术,尽快缩小与相关技术领先国家的差距。24 2014.06韩国未来增长动力落实计

79、划深挖四大类产业基础与特色:一是主力产业,二是未来新产业,三是公共福利产业,四的基础产业。25 2014.06韩国制造业创新3.0 战略大力推广智能制造,智能工厂的建设与示范,到 2020 年建设一万个智能工厂。26 2014印度印度制造将制造业占印度 GDP 的比重从目前的15%提升至 25%,并为每年进入印度劳动力市场的逾 1200 万年轻人创造就业。2009 年,提出重振美国制造业政策框架,支持高技术研发。美国2009、2011 和 2015 年分别发布三版美国国家创新战略,其中 2015 版将先进制造作为美国九大重点战略领域之首。2011 年,实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AMP)”,提出应

80、采用政府联合投资形式发展先进机器人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等,所以要投资先进机器人技术。2011 年,专门成立智能制造领导联盟,该联盟发表了实施 21 世纪智能制造报告。2012 年,发布美国先进制造业战略计划,明确提出了实施美国先进制造业战略的五大目标,为推进智能制造的配套体系建设提供政策与计划保障。2012 年,美国政府宣布启动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后更名为“美国制造”,计划在重点技术领域建设45 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目前已经建成了数字化制造与设计创新中心、智能制造的清洁能源制造创新研究所、先进机器人制造中心等。2012 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发布工业互联网:打破智慧与机器的边界,提出

81、了工业物联网(IIoT)概念,将智能制造设备、数据分析和网络人员作为未来制造业的关键要素,以实现人机结合的智能决策。之后,AT&T、思科、通用电气、IBM 和英特尔在美国波士顿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目前该联盟的成员已经超过 200 个。2014 年,美国国防部牵头成立“数字制造与设计创新中心”,以期推动美国数字制造的发展。2017 年,美国清洁能源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发布的 智能制造 2017-2018路线图指出,智能制造是一种制造方式,在 2030 年前后就可以实现,是一系列涉及业务、技术、基础设施及劳动力的实践活动,通过整合运营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工程系统,实现制造的持续优化。2018 年,发布先

82、进制造业美国领导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回顾与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28战略,提出了要开发和转化新的制造技术、培育制造业劳动力、提升制造业供应链水平三大目标。2019 年,发布人工智能战略:2019 年更新版,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目标,确定了八大战略重点。2.2.2 英国,制造 2050英国是最早进行工业化的国家,但在此之后的近 30 年时间里,英国制造业却出现了严重的“去工业化”现象。为重振本国制造业,英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11 年,英国提出五大策略来重振制造业,分别是争取占据全球产业价值链高端、促进技术快速转化为生产力、更多地投资无形资产、支持企业更多地投资人力资本、抢占

83、发展低碳经济的先机。同时,英国投资 5100 万英镑建立了 9个创新制造研究中心。2012 年,英国提出英国工业 2050 战略,试图让英国再度回到未来工业强国的路上。该战略提出了英国未来制造业的四个特点:及时准确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了解市场动向;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培养高技术劳动力。同时指出政府应该予以关注的三个领域:对制造领域的价值创造加以系统、完整地看待,将制造价值链的阶段目标明确化,在长期加强政府评估政策的能力和协调能力。在制定大方向战略之外,英国还制定了一些具体的制造业发展政策,如“高价值制造发射中心”,在全国各地利用 7 家研发中心来提供信息、设备和技术以支持企业的产品开发和营销。“

84、高级制造供应链计划”为生产商和供应链的协同分布提供 1.25 亿英镑的资金支持。“制造咨询服务机构”指导制造企业提高生产力。“地区发展基金”主要为有潜力的项目提供投资。2017 年 1 月,提出 现代工业战略,拟从包括加大对科研和创新领域的投资,提升科技领域的关键技能,升级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支持初创企业,加大政府采购,鼓励贸易和对内投资等十大要点,重振英国制造业。2.2.3 法国,新工业计划自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法国也进入了“去工业化”时代,直至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法国制造业危机越加明显,为了挽救本国岌岌可危的制造业,法国政府公布了一系列针对制造业的整体救助方案,试图重塑

85、本国工业实力,使法国处于全球工业竞争力第一梯队。2013 年 9 月,法国政府推出了新工业法国战略,该战略为期十年,主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回顾与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29要解决三大问题:能源、数字革命和经济生活,共包含 34 项具体计划,展现了法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实现工业转型的决心和实力。在 34 项具体计划中有 3项与智能制造装备相关。2015 年 5 月,“新工业法国”计划进入其实施的第二阶段:“未来工业”计划出台。“未来工业”计划明确提出以数字技术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并提出九大工业解决方案,分别是数据经济、智慧物联网、数字安全、智慧饮食、新型能源、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出行、未来交通和未

86、来医药。法国为推动“未来工业”计划提出了五大支柱:一是大力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企业结构化项目实施,为增材制造(3D 打印)、物联网、增强现实等重点新技术新兴企业提供协助,在 3 到 5 年内打造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军企业;二是开展企业跟踪服务,通过提供税收优惠和贷款等财政资助,帮助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转型升级;三是加强工业从业者、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技能培训,法国全国工业委员会为此推出两大计划,一方面设立未来工业领域的跨学科研究项目,培育研究人员,另一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四是加强欧洲和国际合作,在欧洲和国际层面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德国为重点,全面对接法国“未来工业”计划与德国“工业 4.

87、0”,通过欧洲投资计划框架下的共同项目实现目标;五是宣传推广法国“未来工业”,动员所有利益关系人来宣传相关项目。2.2.4 德国,工业 4.0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总量居欧洲首位,世界第四。德国智能制造的工业基础健全且强健,核心技术和部件基本都可以自主研发制造。为保持其制造业的领先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德国提出了一系列制造业发展计划。2006 年,德国政府发布了“国家高技术战略”,开始跨部门协调相关研究和创新计划,着力推动互联网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2010 年,德国发布了更新版的“国家高技术战略 2020”,随后在这个框架下逐渐提出工业 4.0 概念,还提出要建相应的推进平台。2013

88、 年 4 月,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最先提出德国工业 4.0 概念,德国政府正式推出 德国工业 4.0 战略计划实施建议,对工业 4.0 的愿景、战略、需求、有限行动领域等内容进行了分析。德国工业4.0 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两重战略和三大集成。此外,工业 4.0 确定了 8 个优先行动领域。工业 4.0 发布后,德国各大企业如西门子等积极响应,产业链不断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回顾与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30完善,已经形成工业 4.0 生态系统。德国的工业 4.0 平台还发布了工业 4.0 参考架构。2014 年 8 月,出台数字议程(2014-2017),这是德国高技术战略 2020的十大

89、项目之一,旨在将德国打造成数字强国。议程包括网络普及、网络安全及“数字经济发展”等方面内容。2016年,发布 数字化战略2025,目的是将德国建成最现代化的工业化国家。该战略指出,德国数字未来计划由 12项内容构成:工业 4.0 平台、未来产业联盟、数字化议程、重新利用网络、数字化技术、可信赖的云、德国数据服务平台、中小企业数字化、进入数字化等。2019年 11 月,发布德国工业战略 2030,主要内容包括改善工业基地的框架条件、加强新技术研发和调动私人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维护德国工业的技术主权。总体来看,德国工业 4.0 的发展演进体现着向智能化、网络化转型的连贯思路。2.2.5 日本,再兴战

90、略日本在智能制造领域积极部署,积极构建智能制造的顶层设计体系,实施机器人新战略、互联工业战略等措施,巩固日本智能制造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2015 年,发布新机器人战略。该战略提出要保持日本的机器人大国的优势地位,促进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打造机器人技术高地,引领机器人的发展。2016 年 12 月,正式发布了工业价值链参考架构(IVRA),形成独特的日本智能制造顶层架构。该架构包括 3 个层级,即基础结构层、组织方式层、哲学观和价值观层;该架构包括产品维、服务维和知识维 3 个维度,企业在产品维和知识维上开展生产活动从而形成四个周期,即产品供应周期、生产服务周期、产品

91、生命周期、工艺生产周期。2017 年 3 月,明确提出“互联工业”的概念,安倍发表互联工业:日本产业新未来的愿景的演讲,其中三个主要核心是:人与设备和系统的相互交互的新型数字社会,通过合作与协调解决工业新挑战,积极推动培养适应数字技术的高级人才。互联工业已经成为日本国家层面的愿景。在制造业白皮书(2018)中,日本经产省调整了工业价值链计划是日本战略的提法,明确了“互联工业”是日本制造的未来。为推动“互联工业”,日本提出支持实时数据的共享与使用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数据有效利用率,如培养人才、网络安全等;加强国际、国内的各种协作。2019 年,日本决定开放限定地域内的无线通信服务,通过推

92、进地域版 5G,鼓励智能工厂的建设。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回顾与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312.2.6 韩国,新增长动力计划韩国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制造业占据国民经济重要地位。为保持全球制造业强国地位,韩国近年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 2014 年 6 月正式推出了被誉为韩国版“工业 4.0”的制造业创新 3.0战略,2015 年 3 月,韩国政府又公布了经过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后的制造业创新 3.0 战略实施方案,这标志着韩国版“工业 4.0”战略的正式确立。该战略提出要以促进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从而创造出新产业,提升韩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为目标,大力发展无人机、智能汽车、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

93、智能医疗等 13 个新兴动力产业。2015 年,韩国又先后出台了智能工厂技术开发路线图和智能制造 R&D 中长期路线图,为实现制造业创新 3.0 战略实施方案中的 8 项制造技术提供战略支撑。基于文献计量分析视角的产业政策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323.基于文献计量分析视角的产业政策分析基于文献计量分析视角的产业政策分析3.1 计量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计量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3.1.1 计量分析框架截止目前,关于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专项研究甚少,而且大多关于产业本身发展概况和路径分析,如张容磊等(2016)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包括基本概念概述、我国的产业概况、国外的产业概况及政策

94、介绍,同时也推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王影和冷单(2015)分析了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张文利和周友良(2016)对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现存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直接、间接或并举的调控路径;万志远等(2018)分析了美日等国智能制造政策,并对我国装备智能化提出发展建议。基于政策视角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分析的研究更为稀少,但也仅仅是对政策文件的简单总结摘述,如郧彦辉(2020)对我国智能制造政策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梳理,同时也提出了相对的发展建议。图 4 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计量五维分析框架对于某一产业发展政策计量体系而言,其包含了发文时间、发文数量、发文主体、政策

95、类型、政策分布、政策对象等多个核心要素(易江格和黄涛,2019;易江格,2020),而且各要素对政策本身的构成都极其重要,要素间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产业的发展。在充分借鉴考究前人政策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发文时间、发文数量、发文主体、政策类型、政策分布五个维度的分析框架(图 4)。基于文献计量分析视角的产业政策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333.1.2 政策收集及计量方法政策文本是政策内容的载体,是政府处理公共事务的真实反映和行为痕迹,是对政策系统与政策过程客观的、可获取的、可追溯的文字记录(黄萃等,2015)。本研究政策文本数据的获取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政府官网,主要搜索包括国务院、全国人大

96、、各部委、各省(市)委省(市)政府、省各厅局等政府门户网站中发布或公开的政策文本;二是专业政策数据库,包括科技部人才中心网政策数据库、全球法律法规网、清华大学政府文献信息系统、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和法律之星等专业政策数据库;三是百度、360 等搜索引擎,公开的搜索引擎是政策文本补充检索的有效手段,既可以查缺补漏,也可以有效利用追踪检索手段找到相关的政策文本。政策文本采集筛选方面,在政策文本搜索的过程中,对文本内容的定位也非常重要,这直接影响到政策文本收集的质量。根据智能制造装备的涉及内容,本研究在收集政策文本的过程中用的主要关键词包括“智能制造装备”、“智能装备”、“高端装备”、“智能制

97、造”“先进装备”、“高精尖装备”、“人工智能”等直接关联名词,也涵盖“机器人”、“增材制造”、“3D 打印”、“智能仪器仪表”等智能制造装备子行业相关的关键词。政策发文时间方面,国家层面采集了 2009 年初至 2022 年 6 月颁布的政策文件;省市层面主要采集了 2015 年初至 2022 年 6 月出台的相关政策,也有采集个别几篇 2010 年-2015 年期间的政策文本。发文时间维度和发文对象维度与其他三个维度融合分析,其他细节性方法下文有详细论述。3.2 产业政策文本数量分析产业政策文本数量分析通过对 2009 年以来我国国家层面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发布数量和时间分布情况的分析,可以

98、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的整体概况和阶段趋势。依据 3.1.1 所述方法,共采集到了 98 篇国家层面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相关政策(表 4),对所采集到的政策文本进行逐个登记,得出 2009 年以来,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发布的年份状况,如表 4 和图 5 所示。基于文献计量分析视角的产业政策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34表 4 国家层面智能装备产业主要政策数量汇总(单位:篇)出台年份出台年份2009200001920202021至今至今总数总数数量(项)1110121098图 5 智能制造装

99、备产业近十年出台政策分析根据统计,2009 年至今,我国共出台了 98 篇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相关政策。其中出台政策最多的年份为2016年,数量达到了18篇,占总政策出台量近19%;其次是 2017 年、2020 年、2018 年、2019 年和 2021 年以来,印发的政策数量分别为 16 篇、12 篇、11 篇、10 篇和 10 篇,占比分别约为 17%、12%、11%、10%和 10%;此外,2012 年和 2015 年以来发布的政策数分别为 7 篇和 6 篇,占比分别约为 7%和 6%;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相关政策出台数少于 3 篇的年份有 2009 年、2010 年、2013 年和 2014

100、 年,数量分别为 1 篇、1 篇、2篇和 1 篇,合计占比约 5%。从总体上看,2009 年以来国家层面智能制造装备相关政策出台量呈绝对递增趋势,并伴随着小幅度的波动。从特定时间段上来看,年度政策发布数量具有一定规律性。将得出的数据与国际、国内事件相结合,本研究将智能制造装备相关政策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2009-2013 年,政策发展阶段;2014-2017 年,政策加速阶段;2018 年至今,政策密集阶段。根据数学函数及国际、国内形势预测,此后“十四五”期间内,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会越加重要,相关政策的出台量将会持续增长,仍将处于政策密集阶段。基于文献计量分析视角的产业政策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

101、心353.3 产业政策文本文种分析产业政策文本文种分析政策文种类型一般缀于政策名称的末尾部分,是一种考察政策性质的重要指标。根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我国行政机关的公文种类主要有:命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等。不同的政策文种类型侧重点不同,行政效力也有所不同,例如:“意见”通常是对重要问题提出较为宏观的见解或处理办法,带有指导性;“通知”一般用于发布、传达事项,并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具有知照性。不同的文件类型,反映不同的政策性质特征。为了更准确的分析文件的类型和性质,在参考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对公文种类分类与解释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样本

102、内容,对所统计的 16 类政策文种进行进一步归纳和总结(表 5,图 6),将其重新划分为:决议决定类(决定);指导意见类(报告、意见、指南、建议);发展规划类(规划、计划、纲要、方案);管理办法类(规定、办法、规范/目录);实施细则类(细则);专项通知类(通知、行动)共 6 个大类,并对这 6 个大类文种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图6)。表 5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国家层面发文文种统计大类大类细分类型细分类型数量数量(篇篇)百分比百分比(%)决议决定类决议决定类决定11.02报告88.16意见1818.37指南66.12指导意见类指导意见类建议11.02规划1818.37计划1111.22纲要101

103、0.20发展规划类发展规划类方案55.10规定11.02办法22.04管理办法类管理办法类规范/目录33.06实施细则类实施细则类细则11.02通知1111.22专项通知类专项通知类行动22.04总数总数98100.00基于文献计量分析视角的产业政策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36图 6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国家层面发文文种分析如表 5 和图 6 所示,在细分文种上,2009 年以来,国家层面关于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出台最多的政策文种为规划和意见,数量皆为 18 篇,占政策总量的比重为 18.37%;其次为计划、通知、纲要和报告,出台量分别为 11 篇、11 篇、10 篇和 8 篇,占比分别为 11.

104、22%、11.22%、10.20%和 8.16%;再次为指南、方案和规范或目录,出台量分别为 6 篇、5 篇和 3 篇,占比分别为 6.12%、5.10%和 3.06%;最少的文种较多,包括办法、行动、决定、建议、规定和细则,除了行动和办法为 2 篇外,其余的都为 1 篇。从政策文本大类上来看,2009 年以来,国家层面关于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出台最多的政策文种大类为发展规划类,出台量为 44 篇,占总政策数的比重为44.90%;其次为指导意见类,数量为 33 篇,占总量的 33.67%;专项通知类有 13 篇,占比 13.27%;管理办法类有 6 篇,占比为 6.12%;最少为决议决定类和实施细

105、则类,分别只有 1 篇。综合看来,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国家层面政策以发展规划类和指导意见类为主,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指导性,但约束性和实践性较弱,说明国家层面更为注重顶层指导和引导。此外,以落实工作举措为主要内容的专项通知类占比排在第三位,说明了国家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务实的决心。具有强规范性&指导性、弱约束性&实践性的决议决定类,以及具有弱规范性&指导性、强约束性&实践性的实施细则类政策文本占比最少,说明了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包容鼓励的发展环境。总而言之,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环境宽松,以指导鼓励性政策为主,以务实性政策为辅。基于文献计量分析视角的产业政策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373.4 产业政

106、策发文主体分析产业政策发文主体分析3.4.1 政策文本发文主体分布分析政策制定主体是政策的核心部分之一,直接参与于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之中,对政策主体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如表 6 和图 7 所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国家层面政策出台的主体包括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自然资源部、财政部、人社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国家标准委等 26 个主体单位。就发文量而言,工信部最多,数量达到了 46 篇,占总政策数的27.54%;其次为国务院,数量为 31 篇,占比为 18.56%;然后是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和国家标准委,发文量分别为 13 篇、12

107、篇、10 篇和 6 篇,占比分别为 7.78%、7.19%、5.99%和 3.59%;再次为人社部、商务部、市监总局、全国人大、教育部、银保监会、国资委、税务总局、国家统计局、证监会和中共中央,涉及人社部、商务部、市监总局和全国人大的文件数为 4 篇,其余的为 3 篇;涉及出台政策主体最少的单位包括生态环境部、人民银行、国家知识产权局、自然资源部、海关总署、国家质检局、国家版权局、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能源局,除了生态环境部、人民银行和国家知识产权局涉及文本数为 2 篇以外,其余的都为 1 篇。表 6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国家层面政策出台主体统计层级层级发文主体发文主体/编号编号发文次数(次

108、)发文次数(次)百分比(百分比(100%)中共中央31.80 全国人大42.40 第一层级(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务院3118.56 国家发改委(1)127.19 教育部(2)31.80 科技部(3)105.99 工信部(4)4627.54 自然资源部(5)10.60 生态环境部(6)21.20 财政部(7)137.78 人社部(8)42.40 第二层(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商务部(9)42.40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视角的产业政策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38人民银行(10)21.20 国资委(11)31.80 海关总署(12)10.60 税务总局(13)31.80 市监总局(14)42.40

109、国家统计局(15)31.80 国家质检局(16)10.60 国家版权局(17)10.60 国家知识产权局(18)21.20 国家标准委(19)63.59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20)10.60 中国证监会(21)31.80 银保监会(22)31.80 第三层(国务院机构下属单位)能源局(23)10.60 总次数167100如表 6 所示,根据中国政府网(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对国务院组织机构的分类作为依据,将研究样本的层级分为以下三级:第一级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第二级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和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

110、、财政部、人社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国资委、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市监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家质检局、国家版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第三级为国务院机构下属单位(国家标准委、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监会、银保监会、能源局)。如图 7 所示,2009 年以来,我国国家层面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第一、第二、第三层级主体涉及的发文量分别为 38 篇、115 篇和 14 篇,占比分别为22.75%、68.86%和 8.38%。综上所述,2009 年以来,工信部作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主要职能部门,涉及出台的政策文本数也是最多的,占比近 28%,说明政府各部门分工明确,产业管理主体明晰,相关职能部门尽职履责,

111、很好的保障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此外,国务院作为我国最高权利执行机关,其发文量仅次于工信部,占比近 19%,说明国家最高层面高度重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顶层指导,同时也说明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所涉及的技术、人才、成果推广等门槛之高,需要以国务院这种最高级别行政机关出台政策推动该产业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属于高技术含量产业,但与产业发展关系密切的国家标准委和基于文献计量分析视角的产业政策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39知识产权局涉及出台的政策数仅 6 篇、2 篇,这一现象值得深思;第一层级出台的政策偏向于战略性指导,第二层级出台的政策较于第一层级更为细致、实操性稍强,我

112、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第二层级最多,其次为第一层级,总体政策结构合理。图 7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国家层面政策出台主体情况3.4.2 政策发布主体协同分析从国家层面来说,针对任何领域的治理都是极为复杂的,并非仅仅由单一部门进行治理,需要各部门间的协同合作,以提高公共政策的效能,故而有些政策是由多部门联合发文。如表 7 所示,2009 年以来,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国家层面共发文 98 篇,其中多部门联合发文数为 27 篇,相关部门单独发文数为 71 篇,占比分别为 28%和 72%。表 7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国家层面协同发文比重情况发文单位发文单位数量(篇)数量(篇)比重(比重(%)单独发文7172.45

113、联合发文2727.55如表 8 所示,我们按年份分析了相关政策出台主体联合发文量、涉及部门数、涉及部门总次数及单篇文件涉及部门数四个指标:联合发文量指当年联合发基于文献计量分析视角的产业政策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40布政策文本的数量;涉及部门数是指当年联合发文部门的个数,且有效剔除了重复发文主体单元;涉及部门总次数是指当年政策文本发布涉及部门的数量,包括了重复发文主体单元;单篇文件涉及部门数是指当年联合发布政策所涉及部门的均值。在联合发文量方面,最多的年份为 2016 年,发文量达到 6 篇,占联合发文数的 23.08%;其次为 2021 年以来,联合发文的数量也为 6 篇,占比为23.08

114、%;再次为 2018 年、2019 年和 2020 年,联合发文的数量分别为 4 篇、3 篇、3 篇,占比分别为 15.38、11.54%和 11.54%;2009-2012 这三年相关部门都是独立发文,2013 年、2014 年、2015 年及 2017 年多部门联合发文数都是 1 篇。在涉及部门数方面,2019 年联合发文涉及的部门最多,达到了15 个部门,占比 24.59%;其次为 2021 年以来、2020 年、2016 年和 2018年,联合发文涉及部门数分别为 12 个、9 个、7 个和 6 个,占比分别为19.67%、14.75%、11.48%和 9.84%;接下来的年份为 20

115、13 年、2014 年和2017年,联合发文涉及的部门数分别为4个、3个和3个,占比分别为6.56%、4.92%和 4.92%。涉及部门总次数方面,最多的年份为 2019 年和 2021 年以来,涉及部门总次数达 30 次和 21 次,占总数比重分别为 28.57%和 20%;其次为 2020 年、2018 年和 2016 年,涉及部门总次数分别为 13 次、14 次和 15次,占比分别为 12.38%、13.33%和 14.29%;涉及部门次数最少的为 2013年、2014 年、2015 年和 2017 年,总次数分别为 4 次、3 次、2 次和 3 次,占比分别为 3.81%、2.86%、

116、1.90%和 2.86%。在单篇文件涉及部门数方面,2019 年最多,篇均部门达 10 个;其次为 2020 年和 2021 年以来,篇均部门分别为 4.3 个和 4.04 个;再次为 2013 年、2018 年、2014 年和 2017 年,篇均部门数分别为 4 个、3.5 个、3 个和 3 个。表 8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国家层面政策出台主体协同统计年份年份联合发文量(篇)联合发文量(篇)占比(占比(%)涉及部门数(个)涉及部门数(个)占比(占比(%)涉及部门总次数(次)涉及部门总次数(次)占比(占比(%)单篇文件涉及部门数(个单篇文件涉及部门数(个/篇)篇)基于文献计量分析视角的产业政策分析

117、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0201313.8546.5643.814201413.8534.9232.863201513.8523.2821.9022016623.08711.481514.292.5201713.8534.9232.8632018415.3869.841413.333.52019311.541524.593028.57102020311.54914.751312.384.32021年以来623.081219.672120.003.5总数26100.0061100.00105100.004.04(均值)图 8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国家层面政策发文主体协同

118、情况如图 8 所示,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国家层面政策联合发布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也有局部年份的小波动,总体由 2009 年-2012 年独立发文逐年增加到 2021 年以来的 6 篇联合发文,说明随着产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我国重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部门越来越多,对联合发文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此外,2009 年以来,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联合发布政策所涉及的发文主体单位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由 2009-2012 年的 0 增长到了 2013-2015 年的 3 左右,基于文献计量分析视角的产业政策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42至“十三五”期间的多数超过 6 个单位联合;涉及部门总次数总体趋势与

119、涉及部门数相当,也是呈上升趋势;单篇文件涉及部门数呈稳步上升趋势,从“十二五”的篇均 2.5 左右,到“十三五”的篇均 3 以上,说明随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其重要性越加明显,涉及到的问题和内容也越来越广,需要协同的相关部门数越来越多,对多部门的协同性也有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了解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部门协同情况,我们对联合发布的政策的牵头部门和协同部门进行了交叉分析,结果如表 9。由于第一层级(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通常都是独立发文,故而不做交叉分析,表中横纵表头中数字代表着发文部门,数字所代表部门见表 6。如表 9 所示,工信部牵头制定政策的次数最多,达 40 次,协同出台政策的部门也最多,达

120、 16 个。此外与工信部联合发文最多的单位是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次数分别为 6 次和 7 次,其次为国家标准委、科技部、商务部和国资委,协同次数分别为 4 次、4 次、3 次和 3 次。国家发改委牵头出台政策的次数排在第二位,达到 21 次,协同的部门数也较多,达 14个,协同次数最多的部门是工信部和财政部,次数皆为 3 次。工信部是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主要职能部门,国家发改委是落实中央决策和进行宏观调控管理部门,财政部是我国财税直接管理部门,科技部是我国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主要部门,这四者某种程度上可以大致代表产业、战略定位、资金、技术及人才,故而以上部门高度协

121、同可以极大的促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表 9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出台部门协同交叉表基于文献计量分析视角的产业政策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436223718192021总数2274000001120011牵头协同总体而言,智能制造装备国家层面政策出台主体的协同度越来越高,包括每年联合发文量、联合发文部门、单篇文件发布部门数都呈上升趋势;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三者联合发文的数量最多,三者交叉协调度最高

122、,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与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关系密切的科技部和知识产权局牵头发文的数量少,且与各部门的协同度偏低。3.5 政策区域分布分析政策区域分布分析在省市层面,相关部门出台的政策措施能引导、支持、规范相关产业的发展,也能直接影响产业的发展规模和进度。为了研究各省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的发布情况,本文尽可能的收集了全国 31 省市在近十年发布的智能制造装备相关政策,以期从发文量上厘清与产业发展的相关性。3.5.1 各省市本身政策分析如表 10、图 9 所示,本文共收集了 229 篇各省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从各省自身发布相关政策来看,近十年以来,北京发

123、布的政策最多,达 15 篇,占总政策数的比重为 6.55%;其次为广东、江苏、上海、安徽、浙江、福建,发布数皆为 12 篇,占比均为 5.24%;再次为河北、湖北、山东、天津、湖南、基于文献计量分析视角的产业政策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44四川、山西,发文数分别为 11 篇、10 篇、10 篇、9 篇、9 篇、9 篇和 8 篇,占比分别为 4.80%、4.37%、4.37%、3.93%、3.93%、3.93%和 3.49%;然后为江西、河南、内蒙古、云南、辽宁、吉林、甘肃、广西、陕西、黑龙江、贵州和青海,发布的政策数都介于 4-7 篇之间,占比介于 1.75-3.06%之间;出台政策最少的省市

124、为重庆、海南、西藏、宁夏和新疆,数量都少于 4 篇,占比都不大于 1.31%。据表 10 统计,各省市出台政策数量的均值为 7.39,仅有 14 个省市出台政策数量超过了均值,占总省市数的比重为 45.16%;其中有 5 个省市出台政策数不足均值的一半,占总省市数的比重达 16.13%。总体来看,各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出台政策数与产业规模呈正相关性。北京、上海具有独特的政治、人才等先发优势,工业基础扎实,出台政策数量也基本匹配;广东、江苏、浙江、福建、河北是传统的装备制造强省,出台政策较多,注重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海南、新疆、西藏等地装备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相匹配出台的政策相对较少。表 10 近

125、十年各省市层面智能装备产业主要政策区域分布数量汇总区域区域省市省市数量(篇)数量(篇)占比(占比(%)区域汇总区域汇总占比(占比(%)省市均值(篇省市均值(篇/省市)省市)珠三角珠三角广东125.24125.2412江苏125.24上海125.24安徽125.24长三角长三角浙江125.244820.9612北京156.55天津93.93辽宁62.62山东104.37环渤海环渤海河北114.805122.2710.2湖北104.37山西83.49江西73.06河南73.06中部中部湖南93.934117.908.2西部西部陕西41.756528.384.3基于文献计量分析视角的产业政策分析中国

126、工程科技知识中心45四川93.93重庆31.31内蒙古73.06吉林62.62黑龙江41.75广西52.18海南10.44贵州41.75云南73.06西藏10.44甘肃52.18青海41.75宁夏31.31新疆20.87其他其他福建125.24125.2412均值均值7.393.237.393.237.39总数总数2291002291007.3959610111087 794937645246810121416广东江苏上海安徽浙江北京天津辽宁山东河北湖北山西江西河南湖南陕西四川重庆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福建图 9 近十年

127、各省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数量3.5.2 政策发布区域分析综合借鉴我国经济区域划分和经济圈划分,根据我国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区域格局实际情况,现将政治区域划为为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及其他地区六大部分。基于文献计量分析视角的产业政策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46图 10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区域分布分析如表 10、图 10 所示,近十年来出台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相关政策最多的区域为西部地区,共发布了 65 篇政策,占总政策数的 28.38%;其次为环渤海地区,共发布了 51 篇政策,占总数的 22.27%;再次为长三角和中部地区,分别出台了 48 篇、41 篇政策,占比分

128、别为 20.96%、17.90%;出台政策最少的区域为珠三角和其他地区,皆出台了 12 篇政策,占比为 5.24%。在政策区域划分中,不同区域所包含的省市数量差别甚大,如西部地区包含了 15 个省市,环渤海地区包含了 5 个省市,而珠三角地区仅有广东一个省份,其他地区也仅包括了福建一个省份。为有效消除这种由于区域省份数量带来的影响,本来采用了省市均值指标,即:某一区域内单一省份出台政策均值。结果如表 10 和图 10 所示,省市均值最高的区域为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和其他地区,省均出台政策数皆为 12 篇;环渤海地区紧跟其后,省均出台文本数为 10.2篇;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省市均值分别为 8.

129、2 篇和 4.3 篇。如图 10 所示,有五个地区的省市均值都超过了全国均值,只有西部地区要远低于全国均值。在政策及产业基础的带动下,据中国制造相关报告,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已初步形成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中西部四大集聚区,但总体呈东强西弱格局,这种趋势与区域省市政策均值分布总体对应。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产业政策着力点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474.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产业政策着力点分析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产业政策着力点分析4.1 政策工具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政策工具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一直以来,多数学者多聚焦于采用定性研究角度来分析政策文本的作用、地位等,随着技术方法手段的发展和政策透明度的增加,越

130、来越多学者开始运用文献计量、知识图谱、数据可视化和文本语义分析等量化研究方法对一些政策文本进行研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政策文本定性研究的主观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张秀妮,2019)。目前较为常用的政策分析工具模型为 Rothwell Roy&Walter Zegveld 的政策模型,很多学者在运用这一模型时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如盛亚和戴建新(2019)基于文本量化分析法,从国家顶层政策设计视角选取 2012-2016 年中国、德国、美国互联网产业政策为分析样本,对比顶层政策的高效性、合理性,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邓月明和聂海洋(2021)基于政策分析工具对我国中医药传承创新相关政策文本进行

131、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建议。Rothwell Roy&Walter Zegveld 的政策模型着重强调政府在制度新兴技术创新政策及产业政策时应兼顾技术推动与市场拉动,并将政策工具分为供给型、环境型和需求型三类。该模型能够对政策文本细致的解构和分析,可以有效挖掘隐藏在政策文献背后的政策意义,能够很好的把握政策对某产业的政策着力点。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采用 Rothwell Roy&Walter Zegveld 的三维政策模型。政策模型进一步分为供给性、环境性和需求性政策三个维度(图 11)。每个维度又可以细分多个指标,供给性政策工具包括人才投入、资金投入、基础设施、技术支持、公共服务、

132、推广应用/产业化 6 个政策措施,环境性政策工具包含目标规划、财务金融、税收优惠、法规管制、试点示范工程、质量标准 6 个政策措施,需求性政策包含政府采购、消费补贴、贸易管制、国际交流 4 个政策措施。政策文本的选择于 3.1 节有详细论述。在政策文本分析实际操作中,智能制造装备作为明确目标主体和作用的单一条款或段落作为一个分析单元,没有明确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产业政策着力点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48目标主体或作用的内容则不纳入分析范围。为将政策分析得更为精确和细致,在相关单元或段落中,将每一个能与相关指标对应的有独立政策意义的语句作为一个编码单元。具体编码流程为“政策编号-内容概要”,若为智

133、能制造装备专项政策,则采用“条款-句-独立意义”进行编码,若为综合性政策,则采用“涉及条款/段落-句-独立意义”进行编码,以期将政策工具剖析的更为精细和有效。图 11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工具三维分析模型(据 Rothwell&Zegveld 模型改)4.2 综合分析综合分析经对国家层面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详细的分析和大量的统计工作,所得结果如表 11 所示。经统计,三类政策共使用总次数为 2650 次,其中供给性政策共出现 856 次,环境性政策共出现 1524 次,需求性政策共出现 270 次,三个政策工具的使用比重分别为 32.30%、57.51%和 10.19%(表 11)。表 11

134、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工具分析统计表工具类型工具类型数量(次)数量(次)占比(占比(%)政策措施政策措施数量(次)数量(次)占比(占比(%)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产业政策着力点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49推广应用/产业化1345.06人才投入1806.79资金投入1264.75基础设施1485.58技术支持1104.15供给性政策供给性政策85632.30公共服务1585.96目标规划47517.92财务金融2599.77税收优惠1244.68法规管制2399.02试点示范工程2047.70环境性政策环境性政策152457.51质量标准2238.42政府采购351.32消费补贴371.40贸易管

135、制351.32政策工具政策工具需求性政策需求性政策27010.19国际交流1636.15总量总量2650100.002650100.00如图 12 所示,从 2009 年至 2020 年,三大工具使用的规律大致相同,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9-2013 年,政策工具使用雏形期,由于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在我国属于发展初级阶段,各方面政策还未成体系,政策工具的使用与政策颁布的数量有直接关系;2014-2017 年,政策工具使用密集期,随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兴起和国际竞争的日益剧烈,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也迎来了产业政策支持的春天,相应政策工具频繁使用;2018 年至今,政策工具使用稳定期,随着我国

136、工业化基础的逐日雄厚,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逐步进入稳定发展阶段,相应政策工具的使用也趋于稳定。图 12 政策三大工具综合分析结果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产业政策着力点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50如图 13 所示,就各政策工具政策措施而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目标规划,使用频次达 475 次,占总数的比重达 17.92%;其次为财务金融和法规管制,使用频次分别为 259 和 239 次,占比分别为 9.77%和 9.02%;再次为质量标准、试点示范工程、人才投入和国际交流,使用频次分别为 223 次、204 次、180 次和 163 次,占比分别为 8.42%、7.7%、6.79%和 6

137、.15%;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推广应用/产业化、资金投入、税收优惠和技术支持等政策措施的使用频率也较高,使用频次分别为 158 次、148 次、134次、126 次、124 次和 110 次,占比分别为 5.96%、5.58%、5.06%、4.75%、4.68%和 4.15%;使用频次最低的政策措施为消费补贴、政府采购和贸易管制,使用频次分别为 37 次、35 次和 35 次,占比分别为 1.4%、1.32%和 1.32%。图 13 细分政策工具分析结果综合看来,三类政策工具使用频次最高的为环境性政策,其次为供给性政策工具,两者占比合计近 90%,这与政策发布规律基本吻合。值得注意的是,201

138、8年之后,需求性政策使用频次规律与政策发布规律有较大差异,政策发布量是递增趋势,而需求性政策使用是稳定平缓趋势;此外,环境性政策使用频率增速明显大于另外两种工具。在政策措施方面,目标规划、财务金融、法规管制等使用最多,消费补贴、政府采购、贸易管制等使用最少。综上,总体说明我国政策的主要着力点在需求性和供给性政策工具,政策更倾向于采用直接的措施来扶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增加产业发展要素的供给,减少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以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需求性政工具使用稍显不足,对产业的拉动不够。随着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为有效促进我国智能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产业政策着力点分析中

139、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51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未来我国相关政策在供给性政策工具的使用有相对增长的趋势。4.3 供给性政策工具分析供给性政策工具分析供给性政策工具一是重视人才投入,包括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创新团队组建及相应的配套支持措施;二是增加资金包括实施重大装备开发研究专项、实施相应基础研发专项、智能装备技改专项等;三是技术支持,包括相关技术研发指导、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四是基础设施,包括用地支持、创新平台建设等;五是公共服务,主要包括装备相关联盟、协会,产品公共检测检验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六是推广应用/产业化,主要包括技术推广应用、成果转移转化、成果的产业化等。图 14 供给

140、性政工具分析结果如图 14 所示,在供给性政策工具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人才投入,占总供给性工具使用次数的比重为 21%;排在后两位的政策措施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占总供给性工具使用次数的比重分别为 18%和 17%;剩余的资金投入、推广应用和技术支持使用频次基本持平,比重分别为 16%、15%和 13%。综上,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供给性工具中,人才投入、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三个政策措施使用占比合计达 56%,说明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的人才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人才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智力保障是创新的不竭源泉;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是人才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试验实践

141、平台,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要素;公共服务平台有效节约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成本,有效提升产业发展效率,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力。总体看来,供给性政策构架较为合理,但是支撑产业发展的另一大要素资金投入使用稍显不足,技术支持和推广应用也略显落后,后期应给予重点关注。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产业政策着力点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524.4 环境性政策工具分析环境性政策工具分析环境性政策工具一是注重目标规划,主要包含产业具体的产值目标、技术目标、市场目标等,也包括了宏观发展目标,如国产化率、世界地位及区域规划等;二是强调财务金融,主要包括金融手段、首台套风险补偿、首台套认定奖励等举措;三是税收优惠,包括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142、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投入补偿、进出口减税免税等;四是法规管制,主要包括了知识产权保护、产业目录、产品目录、监测监管、制度机制等;五是试点示范工程,包括试点示范工程、示范基地、示范企业评定等;六是质量标准,主要包括标准体系建设。图 15 环境性政策工具分析结果如图 15 所示,在环境性政策工具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目标规划,占总环境性工具使用次数的比重为 31%;其次为财务金融和法规管制,占总环境性工具使用次数的比重分别为 17%和 16%;然后是试点示范工程和质量标准,占总环境性工具次数的比重为 13%和 15%;使用频次最少的为税收优惠政策措施,占比仅为 8%。综上,在环境性政策工具中,目标规

143、划政策措施使用占比最高,几乎是排名其后两位的总和。对于某一产业来说,依据产业发展规律,分阶段的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和预期,以及以全国一盘棋的思路统筹规划产业布局是极其重要的。使用频次仅次于目标规划的为财务金融和法规管制,财务金融是通过信贷支持、股权融资、风险补偿等方式来有效缓解企业资金限制,也同时减低企业融资风险;法规管制主要是从制度机制角度来规范和引导,同时着重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有效激励和保护产业的健康发展。质量标准和试点示范工程细分工作的使用频次和前两者相差不大:产业发展、质量提升、竞争力增强,标准先行,标准体系的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产业政策着力点分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53建设对智能制造

144、装备产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有着极其关键的作用;试点示范是我国几十年高速发展的宝贵经验财富,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先行经验。总体来看,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环境性政策工具使用构建合理,有效的抓住了产业发展的关键着力点,但在能有效降低企业经营负担的税收优惠政策措施的使用上稍显不足。4.5 需求性政策工具分析需求性政策工具分析需求性政策工具一是着重政府采购,包括加大政府采购力度、提升政府采购中的结构比例、政府购买服务等;二是增加消费补贴,推广应用财政补贴、首台套购买奖励等;三是完善贸易政策,主要包括贸易管控、贸易制度、进出口政策等;四是加强国际交流,主要包括参加国际会议、增加学术交

145、流、对外宣传交流等。图 16 需求性政策工具分析结果如图 16 所示,在三大工具的使用中,需求性政策工具的使用占比最低。在需求性政策工具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国际交流政策措施,占需求性政策工具总数的 60%;另外三个政策措施使用频率相当,消费补贴使用占比为14%,政府采购和贸易政策使用频率占比皆为 13%。综上,在需求性政策工具中,国际交流使用频次最高,这可能与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总体基础较为薄弱相关,急需借助国际力量来推进我国装备产业高端化、智能化进程,拓展全球视野、面向国际市场、立足国际技术,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总体看来,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需求性工具使用的结构相对较合理,能有效地解决

146、产业发展的关键堵点,但另外三个政策措施的使用频次占比都偏低,特别是消费补贴和政府采购力度有所欠缺。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体系及国际对比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545.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体系及国际对比研究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体系及国际对比研究5.1 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体系研究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体系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具体措施也不断细化。在前两章政策计量和文本量化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发现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注重规划指导;二是提升创新能力,打造创新生态;三是推动试点示

147、范,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四是完善标准体系,强化基础支撑;五是加快专业学科改革,推动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六是注重中小企业的智能转型,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七是加强区域分布指导,优化产业布局;八是重视国际合作,面向全球市场。5.1.1 强化顶层设计,注重规划指导顶层设计决定了产业发展的维度和高度,我国高度重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顶层设计。近十余年间,在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政策就达到了 98 篇,在省市层面出台了 229 篇,且政策出台量总体上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在发文主体方面,国家层面政策第一层级(中共中央、国务院)涉及发文量达 38 篇,占总数的近 22.75%,如最早在 2009 年 5 月,国务院就出

148、台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12 年“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5 年中国制造 2025重磅发布,2017 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且在连续多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都做了重要部署,由此可见政府最高层级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统筹规划;在 2015 年 6 月,我国成立了以国务院副总理任组长,工信部部长等 5 人任副组长,成员由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组成的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高位统筹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同时也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此外,2022年工信部印发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智能制造专家

149、委员会的通知,公布了由大批制造业领域院士专家组成的战略咨询委员会,为国家制定智能制造相关战略、规划、政策提供智力支撑。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体系及国际对比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55在政策体系框架方面,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种类丰富,既有具有强指导性、稳定性和长远性特征的决议决定类,如 2010 年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也有具有强主体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指导意见类,如2013 年 12 月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 年 12 月工业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 年版)、2021 年 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标

150、准化发展纲要等;还包含具有强阶段指导性和规范性的发展规划类,如 2012 年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2018 年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 2018 年工作计划、2016 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2018 年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工作方案等;同时也包括具有强规范性、指导性和操作性的管理办法类、实施细则类和专项通知类,如 2020 年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管理办法、2019 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2018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管理工作细则等,总体上以规划和意见政策为主,皆出台了 18 篇,二者合计占比近 40%,表明我国智能制造产业

151、政策以指导性和鼓励性为主。在政策作用主体方面,以综合性政策为主,如 2016 年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7 年 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动计划(2018-2020 年)等;以专项政策为辅,如 2012 年关于组织实施 2012 年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的预通知、2016 年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 年关于促进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2022 年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等。5.1.2 提升创新能力,打造创新生态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了我国智能制造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等关键技术装备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但是,我国仍面临核心技术装备、支撑

152、软件、控制系统等受制于人的情况。创新是推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的关键,我国高度重视产业技术创新,致力于打造最优的创新生态。提升创新能力的最关键因素包括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加强技术支持、增加资金投入、打造科创平台、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在企业创新主体培育方面,主要是要培育创新能力强型装备企业、加强龙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体系及国际对比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56企业引领示范、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等。如 2013 年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 2020 年培育 3-5 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2019 年发改委等 15 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153、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支持市场化兼并重组,培育具有总承包能力的大型综合性装备企业;在产品集成度、生产协作度较高的领域,培育一批处于价值链顶部、具有全产业链号召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要在技术相对成熟、市场竞争充分的领域,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突出的行业领军企业,引导其加快业态模式创新;在细分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在中国制造 2025中提出要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推进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充分吸纳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的决策和实施;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明确支持战略性重大项目和高端装备实施技术改造的政策方向,支持重点行业、高端产品、关键环

154、节进行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促进钢铁、石化、工程机械、轻工、纺织等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在增加资金投入方面,资金投入主要是通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发展专项计划等措施来直接支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2012 年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实施高端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加强对高档数控系统、伺服驱动装置、机床自诊断技术等技术与装置研发投入力度,提高主机的智能化水平,推进系统集成和成套,开发一批智能化成形和加工成套设备。2017 年“十三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出要对接“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

155、装备及成套工艺”、“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重大专项,并适时启动“智能制造和机器人”重大科技工程。我国从2017 年起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为落实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和 中国制造 2025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于 2017 年开始实施“增材制造和激光制造”重点专项,来突破我国增材制造和激光制造相关理论和技术,支持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主要是打造高端创新平台、提升平台创新能力等方面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2015 年中国制造 2025提出要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体

156、系及国际对比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57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要推进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2018)提出要布局若干技术先进、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高水平创新平台,选择优势地区建设高水平省级智能硬件创业创新平台,支持地方以试验床、创新平台等方式发展智能硬件众创、众包、众筹、众扶平台。2018 年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将围绕数学、物理、材料、工程和智能制造等相关领域,在干细胞、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极端制造、全球变化等前沿方向布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

157、支持方面,主要通过优化技术工艺、开展基础理论研究、解决基础前沿技术、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等方面来提升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技术支撑能力。2016年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2018)中提出实施工艺优化和关键共性质量技术攻关行动。依托工业强基工程,发挥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实施质量提升工艺优化行动,组织实施 30 个左右工艺诊断和工艺优化项目。以汽车、高档数控机床等为重点,组织实施 30 个左右质量攻关项目,攻克一批非竞争性共性质量技术问题。2016 年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突破先进感知与测量、高精度运动控制、高可靠智能控制、建模与仿真、工业互联网安全等一

158、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智能制造相关的核心支撑软件,布局和积累一批核心知识产权,为实现制造装备和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发展智能制造装备等技术,加快网络化制造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在制造业中的深度应用,推动制造业向自动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2017 年“十三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出要开展智能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装备的基础件理论研究,突破基础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系统集成与应用。2021 年 12 月工信部发布“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在 2016 年版本上进一步强调要突破一批“卡脖子”基础零部件和装置,同时推动数字孪生、人工智

159、能等新技术创新应用,研制一批国际先进的新型智能制造装备。公共服务方面,主要通过打造标准开发、产品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产业监测,组建产业发展协会、建立产业战略联盟等方面来建立产业发展的公共服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体系及国际对比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58务体系。2016 年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2018)中提出,到 2018 年建成标准开发、产品及应用检测、产业供给能力监测三大支撑平台,智能硬件标准化及公共服务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且提出要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框架下成立智能硬件工作组,编制产业发展白皮书,为产业发展和决策支撑提供服务。2016 年促进装备制造业质量提升专项行

160、动指南中提出要加强质量和品牌三类服务平台建设,建设质量和品牌专业化服务平台,构建质量和品牌信息共享平台,完善质量和品牌活动推进平台,并表明支持建立检验检测技术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5.1.3 推动试点示范,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试点是重要改革任务,更是重要改革方法。试点目的是探索改革的实现路径和实现形式,为面上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也充分证明,试点先行对推动改革不断深入发挥了“侦察兵”和“试验田”的重要作用。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也充分借鉴试点经验,不断开展产业试点示范,主要包括产业化与应用示范、技改示范、质量示范、品牌示范、示范区和示范基地建设等。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化和

161、应用示范方面,早在 2012 年“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重大行动中就提出,要开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化与应用示范,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工程,推进智能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传感器、工业机器人、中高档数控系统与功能部件、关键基础零部件产业化,推进智能技术、智能测控装置和高性能基础零部件在石化、冶金等重点领域的推广应用。在 2017 年增材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要开展增材制造领域的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试点、增材制造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试点,到 2020 年,开展 100 个以上应用范围较广、实施效果显著的试点示范项目,培育一批创新能力突出、

162、特色鲜明的示范企业和园区,推动增材制造在航空、航天、船舶、汽车、医疗、文化、教育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在技术装备升级改造示范方面,2011 年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提出要加强企业技术改造,通过不断采用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装备、新材料,对现有企业生产设施、装备、生产工艺条件进行改造,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体系及国际对比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59提高先进产能比重。大力推广重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支持企业改造提升研发设计、试验验证、检验检测等基础设施及条件,支持工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升级改造。2016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2016 专项行动提出要启动并组织

163、实施重点领域智能化改造工作,培育一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形成智能化标准与模式并进行复制推广。在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方面,为有效推进我国两化深度融合,支撑中国制造 2025,工信部自 2015 年起组织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并发布了2015 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且示范项目数量逐年增多,以期实现关键智能部件、装备和系统自主化能力大幅提升、产品、生产过程、管理、服务等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之后在如 2016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7 年信息产业发展指南、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

164、020 年)、2020 年2020 年政府工作报告、2021 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多个文件中都提出要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自 2015 年起,全国大多数省市都积极相应国家号召,连续多年持续开展了智能制造示范工程。2016 年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 年)提出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航空装备、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十大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加快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的集成应用等。在企业示范、产品示范、质量示范、区域示范等方面,2017 年“十三五”先

165、进制造技术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中提到要开展积极推进智能一代机械产品创新示范、制造业信息化创新示范和绿色制造集成应用创新示范等工作,培育示范行业、示范省市、示范企业。2016 年促进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指南中提出要开展品牌培育、质量标杆等试点示范活动,要探索开展工业计量示范工程,推进先进计量技术和方法在企业的应用,要推动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试点和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建设。2017 年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务院关于落实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体系及国际对比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60见,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要推进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

166、5.1.4 完善标准体系,强化基础支撑推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标准须先行。我国智能制造装备标准体系正在逐步构建,而且形成了政府、行业、企业协同推进,系统集成商、装备制造商、研究机构、用户联合实施的良好氛围。在很多综合性政策中,都比较宽泛性的提出要建设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标准体系。2015 年中国制造 2025中对标准体系建设提出了总体部署,提出要完善技术标准、质量标准、检测标准、服务标准等。2016 年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2018)中提出要研究制定智能硬件技术标准及应用规范体系,研制关键控制接口协议规范,推动设备间的数据格式和标准协议的开放共享,推进产品和系统间的互联互通,

167、鼓励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开展团体标准试点,完善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快速衔接机制。2017 年“十三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多次提到要研究制定材料标准、设计标准、工艺标准、装备标准、检测标准、数据标准和服务标准等 7 个方面的标准体系等。2019 年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19-2022 年)提出要强化产品安全性、功能性、可靠性、环保性等标准要求,规范信息交互、用户体验、运行维护等设计标准,形成高水平设计标准体系。在建设标准体系政策中,针对性和指导性最强的主要包括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 年)、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

168、系建设指南(2015 年版)、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 年版)、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 版)等。2016年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中提出;到 2020 年,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基本完善,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加快接轨;到 2025 年,系统配套、服务产业跨界融合的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基本健全,打造一批“中国制造”金字品牌。2016 年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提出要构建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制定并发布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开展智能制造的基础共性、关键技术、重点行业标准与规范的研究,构建标准试验验证平台(系统

169、),进行技术规范、标准全过程试验验证,在制造业各个领域进行全面推广,形成智能制造强有力的标准支撑。2016 年国家智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体系及国际对比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61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 年版)出炉,制定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机构图和框架,并明确了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重点行业标准三大方面的建设内容。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 年版)是在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基础上修订完成的,进一步加强了标准体系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的说明,着重强调了新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突出强化了标准试验验证、行业应用与实施。该指南明确提出到 2018 年,累

170、计制修订 150 项以上智能制造标准,基本覆盖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到 2019年,累计制修订 300 项以上智能制造标准,全面覆盖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5.1.5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智力支撑能力是促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高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构建支撑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一是注重完善多层次人才构架,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三是注重专业学科建设。多层次人才构架方面,培养能够突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既懂制造企业的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171、,培育可以从事智能制造技术指导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高技能人才,以及懂管理和项目的经济管理人才及职业经理人等。2011 年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中提出,要大力开发人才资源,以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一支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2012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加快实施装备制造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 年),依托国家相关人才工程、计划,大力实施人才强业战略;以建设创新型科技人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为先导,统筹装备制造经济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海外高层

172、次人才和国外智力引进工作力度,加速装备制造业人才国际化进程。2016 年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 年)中强调,要加快培养机器人行业急需的高层次技术研发、管理、操作、维修等各类人才,利用国家千人计划,吸纳海外机器人高端人才创新创业。2017 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培育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体系及国际对比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62高水平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和团队,支持和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运行维护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重点培养贯通人工智能理论、方法、技术、产品与应用等的纵向复合型人才,以及掌握“人工智能+”经济、社会

173、、管理、标准、法律等的横向复合型人才。2019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的实施意见鼓励企业提升员工质量素质,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质量骨干和技术能手。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主要是加强教育基地建设、强化校企联培互育、探索个性化培养方式、推广协会培训模式。2017 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要通过重大研发任务和基地平台建设,汇聚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在若干人工智能重点领域形成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2010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2012 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中,都提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

174、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2016 年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和 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等,促进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科学化分类管理,探索个性化培养路径;促进科教结合,构建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基础教育兴趣爱好和创造性思维培养,探索研究生培养科教结合的学术学位新模式;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支持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制造等专业的建设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联合培养人才。2019 年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提升校企合作水平,

175、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和实训基地,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快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2019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的实施意见支持行业协会、专业机构加强专业技能和质量品牌人才培训,提高行业质量意识和专业素质水平。专业学科建设方面,主要是要加强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增强学科能力、探索交叉学科建设和新模式。2016 年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 年)提出,要组织实施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大专院校机器人相关专业学科建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体系及国际对比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63设,加大机器人职业培训教育力度。2017 年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

176、行动计划(2018-2020 年)中强调要依托重大工程项目,鼓励校企合作,支持高等学校加强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引导职业学校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2017 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布局,设立人工智能专业,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尽快在试点院校建立人工智能学院,增加人工智能相关学科方向的博士、硕士招生名额;鼓励高校在原有基础上拓宽人工智能专业教育内容,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重视人工智能与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等机构合作开展人工

177、智能学科建设。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9 年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中强调要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要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产业急需紧缺学科专业。2019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依托高校、科研院所推进质量和品牌相关专业学科和课程建设,支持设立质量研究院、品牌研究院,培养高端质量和品牌人才。2019 年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19-2022 年)提出,要研发体现中国特色、融汇国际标准、对接市场需求、横跨学科门类的设计类专业

178、课程,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设计高等教育体系,并结合“新工科”建设,推广 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工程教育模式。5.1.6 注重中小企业的培育及转型,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所占比重在 90%以上,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在财税金融、营商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积极成效。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框架下,主要着重专业化中小企业培育、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

179、系等几方面,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大中小融通发展。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体系及国际对比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64在专业化中小企业培育方面,主要是通过大型企业辐射带动、企业改制重组等方式形成一批“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如 2011 年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2012 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文件都提出要引导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开展合作,培育一批“配套专家”,提高协作配套水平,形成一大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17 年“十三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180、提出形成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培育自主创新、核心零部件配套的中小企业集群。2013 年 加快推进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上市、技术改造等手段,培育产值超 10 亿元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产值 5000 万元以上的“小(中)而精、精而专、专而强”的创新型企业。2015年中国制造 2025激发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活力,发展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专业化“小巨人”企业。在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方面,主要是通过加大资源开放共享、强化与大企业创新联动、建立创新服务平台等方面来实现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如 2015 年关于积极推进“互

181、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国制造 2025等文件中都提出,鼓励国家创新平台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线开放,加大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等网络化开放力度;鼓励大学、科研院所、工程中心等对中小企业开放共享各种实(试)验设施。2015 年中国制造 2025引导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协作关系。2015 年 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 年)、2016 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都提出要完善中小企业“双创”服务体系,支持大型互联网企业、基础电信企业建设面

182、向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双创”服务平台,营造大中小企业合作共赢的“双创”新环境,开创大中小企业联合创新创业的新局面。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方面,主要是推进生产线自动化改造、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等方面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如 2016 年 智能制造发展规(2016-2020)提出要实施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专项行动,引导有基础、有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体系及国际对比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65条件的中小企业推进生产线自动化改造,开展管理信息化和数字化升级试点应用;要建立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中小企业推进自动化、信息化的发展机制,提升中小企业智能化水平。2019 年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183、中提出要推进发展“互联网+中小企业”,发展适合中小企业智能制造需求的产品、解决方案和工具包,完善中小企业智能制造支撑服务体系,推动中小企业业务系统云化部署,引导有基础、有条件的中小企业推进生产线智能化改造,推动低成本、模块化的智能制造设备和系统在中小企业部署应用。2020 年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帮助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共渡难关有关工作的通知 等文件中提出,要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要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引导有基础、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加快传统制造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等数字化改造,应用低成本、模块化、易使用、易维护的先进智能装备和系统,优化工艺流程与装

184、备技术,建设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实现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精细管理和智能决策。在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方面,主要是通过培养中小企业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和品牌,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基地等方面构建完善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如 2016 年 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实施融合发展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工业产品互联互通的标识解析、数据交换、通信协议等技术攻关和标准研制,面向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培育一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组织开展行业系统解决方案应用试点示范,为中小企业提供标准化、专业化的系统解决方案。2016 年

185、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依托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提升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质量和品牌服务能力,开展质量提升、品牌培育、创意设计以及提高科技含量等领域的培训、诊断和辅导等服务。2011 年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提出要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以中小企业服务需求为导向,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质量公共服务平台;发挥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所作用,支持各类专业服务机构发展,重点支持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建设,构建体系完整、结构合理、资源共享、服务协同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2015 年中国制造 2025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体系及国际对比中国工程科技知识

186、中心66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 年)等文件中强调,要完善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立信息互联互通机制,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创业、创新、融资、咨询、培训、人才等专业化服务,为小微企业提供找得着、用得起、有保障的服务。2019 年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19-2022 年)支持相关企业和行业组织在产业集群内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工业设计培训基地,建立健全设计类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此外,我国也高度重视民营企业的发展,2020 年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促进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

187、能专项行动;要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向智能、安全、绿色、服务、高端方向发展;要实施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推广计划,扩大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在医疗、助老助残、康复、配送以及民爆、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矿山、消防等领域应用。加快高危行业领域“机器化换人、自动化减人”行动实施步伐,加快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推广应用及高危企业装备升级换代。加强对民营企业创新型应急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的支持力度,在各类应急救援场景中,开展无人机、机器人等无人智能装备测试。5.1.7 加强区域分布指导,优化产业布局我国拥有显著的制度优势,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中坚持“全国一盘棋”,以各地区战略定位、发展水平、资源禀赋

188、、产业基础及发展潜力等为依据,从国家层面高位统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布局,以避免同质化竞争、资源浪费,进行产业的错位发展、联动发展。如 2013 年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突出区域特色,推进产业布局,引导各地方根据自身条件,合理确定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模式和规模,依托现有科研制造能力、应用基础、产业园区等特点和优势,科学谋划,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工业机器人区域差异化发展。2016 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强调要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以广州、深圳为核心,全面提升珠三角城市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延伸布局产业链和服务链,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重点

189、发展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产业和海洋经济。2016年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推动东北地区大力发展机器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体系及国际对比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67人及智能装备、光电子、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信息服务等产业,以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为支点,支持东北地区城市群打造国内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2021 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除了在一些综合性的政策中提出了要

190、加强区域统筹,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我国还专门发布了一些针对某一区域性的支持政策,如: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2016 年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重点发展高精度高性能精密测量设备、高精度数控装备、3D 打印设备、机器人等,以及关键零部件,主要基地包括哈尔滨智能装备制造基地、长春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基地、沈阳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基地、沈阳机器人产业基地、大连智能制造装备基地等。2017 年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大

191、连片区重点发展港航物流、先进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产业;沈阳片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航空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营口片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和高端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019 年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提出要优化产业布局,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在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技术、智能机器人、3D 打印、北斗卫星应用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2020 年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192、提出,要加快高端、特色农机装备生产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2021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统筹规划引导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基地)发展,在京广沿线建设郑州电子信息、长株潭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在大湛沿线建设太原新材料、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体系及国际对比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68洛阳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此外,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也高度重视区域联动、协同发展。如 2016年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中提出,要鼓励国家重点工程优先采用国产装备,在实施“中国制

193、造 2025”中重塑东北装备竞争力。2017 年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提出,要开展产业务实合作,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在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方面,支持东北地区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石化和冶金装备、重型矿山和工程机械等装备制造能力与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效对接,推进产用结合、产需对接和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推进东北地区优势装备制造业企业及其产品、技术与东部地区优势资源有机结合,支持东北装备“装备中国”、走向世界;在新兴产业方面,促进东北地区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与东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形成协同放大效应。5.1.8 重视国际合作,面向全球市场智能制造装

194、备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在国家层面,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高度重视扩大国际合作,几乎每篇政策都鼓励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支持以产业拓展全球视野,面向全球市场。合作的内容主要包含技术合作、标准合作、服务合作、市场合作等几个方面。在技术合作方面,主要是包括鼓励设立研发机构、开展项目合作、加强学术交流等方面。如 2012 年“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鼓励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参与国际标准制定。2015 年中国制造 2025提出要引导外资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领域,鼓励境外企

195、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全球研发机构。2015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贯彻落实的行动计划(2015-2018 年)中提到,要推动建立中德、中欧、中美、中日韩政府和民间对话交流机制,围绕智能制造、标准制定、行业应用示范,组织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2015 年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 年版)提出,鼓励跨国公司、国外机构等在华设立智能制造研发机构、人才培训中心,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支持国内外企业及行业组织间开展智能制造技术合作与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体系及国际对比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69交流。2016 年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及要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国际大科学

196、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承担和组织国际重大科技合作项目。2017 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鼓励国外人工智能企业、科研机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依托“一带一路”战略,推动建设人工智能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研究中心等,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应用。在标准合作方面,主要包括标准的联合制定、国际标准组织任职、中国标准走出去等。如 2012 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技术标准、政策法规的国际交流和协调。2015 年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 年版)、2016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2016 专项行动等文件中提出,要加强国际交流,定

197、期举办智能制造标准国际论坛,组织中外企业和标准化组织开展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等相关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标准制定工作。2016 年 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 中鼓励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及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专业技术委员会工作;要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间的技术标准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中德智能制造/工业 4.0 标准化工作组等合作平台,吸引企业界、学术界广泛参与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开展标准互认,共同制定国际标准;并强调要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重点领域,制定中国标准“走出去”工作方案,加快引进国外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技术和高

198、端人才,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打造“中国制造”金字品牌,并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标准化合作协议,在装备制造业和产能合作领域加大标准互认力度。2017 年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提出,要推动成立人工智能国际组织,共同制定相关国际标准。在资金合作方面,主要包括鼓励外资直接投资相关产业、支持企业在境外开展海外并购和“投融资”等。如 2012 年“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丰富外商投资方式,拓宽外资投资渠道,不断完善外商投资软环境;同时要扩大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融资。2015 年中国制造 2025中提出,支

199、持符合条件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体系及国际对比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70的企业在境外发行股票、债券。2016 年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表示,要积极引导外商投资方向,鼓励外商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跨国公司、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2017 年国务院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中提出,外商投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同等适用“中国制造 2025”战略政策措施,鼓励外商投资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以及工业设计和创意、工程咨询、现代物流、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2017年 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中提出,要加

200、大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力度,统筹利用产业基金、政策性贷款等资金渠道,鼓励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加强技术合作,并购海外高水平研发机构和优质企业,推动全球领先企业与国内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资合作。在市场合作方面,主要包括鼓励企业和品牌国际化发展、支持装备和服务“走出去”等方面。如 2012 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鼓励企业提升品牌层次,扩大品牌影响,支持自有品牌在境外的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促进自有品牌跨国经营与国际化发展。2015 年中国制造 2025中提出,要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创新商业模式,鼓励高端装备、先进技术、优势产能向境外转移。2016

201、 年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 年)中提出,鼓励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加强技术合作,提供系统集成、产品供应、运营维护等全面服务。2016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强调,要深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采用境外投资、工程承包、技术合作、装备出口等方式,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2019 年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19-2022 年)提出,要实施中国装备“走出去”行动: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以成套设备出口、项目合作、投资收购、设施运营、融资租赁等方式,推动

202、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产业成套装备和技术出口。5.2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与国外的对比研究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与国外的对比研究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很多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成熟和广泛应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体系及国际对比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71用,智能制造逐渐成为各国制造业发展的主线。为了了解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异,本文拟从产业核心战略计划、政策发布主体、政府职能、政策目标、政策核心着力点、重点政策措施及重点领域等七个方面与德国、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相关“产业政策”进行对比分析(表

203、12),具体如下。5.2.1 核心战略对比从核心发展战略规划来看,各国都积极出台相关“产业政策”,支持产业的发展。德国智能制造“产业政策”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 国家高技术战略、德国工业 4.0 战略计划实施建议、数字议程(2014-2017)、数字化战略 2025、国家工业战略 2030;美国代表性的政策包括重振美国制造业政策框架、美国国家创新战略、美国先进制造业战略计划、智能制造 2017-2018 路线图、先进制造业美国领导力战略、美国机器智能国家战略、人工智能战略:2019 年更新版;英国主要政策有英国工业2050 战略和现代工业战略;日本代表性政策包括新机器人战略、互联工业战略、互联工业

204、:日本产业新未来的愿景;韩国包括制造业创新3.0 战略、制造业创新 3.0 战略实施方案;中国智能制造相关主要政策包括中国制造 2025、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 年)、“十三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等。虽然各国出台的政策数量不同、政策重点不同,但主要目的都是相同的,即在大力发展本国制造业,新一轮的技术变革和产业革命中占有一席之位。5.2.2 发文主体层级对比在政策文本的发布主体方面,德国智能制造政策多由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联邦经济和能源部制定;美国则多由总统执行办公室、国家

205、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通用电气公司等部门或公司制定;英国主要是由政府科技办公室制定;日本主要由经济产业省出台;中国绝大多数政策是由国务院、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制定。从政策出台主体来看,各国的政策出台主体多数为产业、经济或科技的主管部门,但也包含了美国总统执行办公室和中国国务院这样更高层级的单位,此外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德国西门子等企业都参与本国相关政策制度或平台建设的情况。总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体系及国际对比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72体表明,中国和美国政策出台主体层级较高,美国、德国的企业参与更为活跃。5.2.3 政府职能对比在政府职能方面,德国提出要以政府和跨国大企业为主导,政府积极推动中小企

206、业的参与,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测试、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以应用实例化解企业顾虑;美国则是以市场为主导,政府主要提供环境保障;英国提出要改变以往的经济政策,由以前创造发展环境转变为政府直接干预和指导产业发展;日本为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韩国是以市场为主导,但是政府常以入股等形式直接参与产业发展;中国提出要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总的看来,在政府职能方面,除中国、美国、韩国都着重了市场的主导作用,政策目的多为创新产业发展环境;而德国、英国、日本则逐渐趋同,都提出要

207、加强政府对产业发展的直接干预,以提升综合竞争力。5.2.4 战略目标对比在战略目标方面,德国提出要努力确保或重夺所有相关领域在国内、欧洲乃至全球的经济技术实力、竞争力和工业领先地位,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美国提出要保持美国在制造业的领先地位,在重点领域确保美国的世界绝对领导者地位;英国提出要建立并扩大工业优势技术、产业,以重振英国制造业的地位,用制造业来拉动国内经济的复苏,实现英国成为全球工业最具竞争力的国家的奋斗目标;日本提出要打造机器人技术高地,引领机器人的发展,迈向世界领先的机器人新时代,并巩固日本智能制造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韩国则为了保持全球制造业强国地位;中国则通过“三步走”来

208、将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强国。从战略目标上看,我国和其他国家存在较大差别,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工业早已完成了技术的原始积累,顺利完成了“工业 1.0”、“工业 2.0”,基本完成“工业 3.0”,自然进入“工业 4.0”时代,故而德国、美国、日本等都瞄准高端产业和高端环节,以“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优势,而我国尚处于初入“工业 3.0”阶段,故而着重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逐步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实现从世界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体系及国际对比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735.2.5 核心着力点对比在核心着力点方面,各国主体思路都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

209、推进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为主线,推动本国制造业发展。但在具体着力点方面还存在差别,如德国以信息物理系统、数字化为着力点,主要是基于工业4.0 框架的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实施领先的供应商策略和主导的市场策略,前者指成为“智能生产”设备的主要供应者,后者指设计并实施一套全面的知识和技术转化方案,引领市场发展。美国政策核心着力点在于工业互联网、数字化、人工智能、未来智能制造系统,将智能制造设备、数据分析和网络人员作为未来制造业的关键要素,要着重开发和转化新的制造技术、培育制造业劳动力、提升制造业供应链水平。英国核心着力点为新技术创新重塑制造业价值链,以预测制造业未来的战略研究项目为

210、抓手,以“服务+再制造”构建智能制造新格局。日本则注重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以及物与物的连接、人和设备及系统之间的协同、人和技术相互关联。韩国政策着力点为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以智能制造和培育融合型新产业为方向。中国智能制造政策着力点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数字化,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实现制造强国梦。从本质上分析,各国的战略路径不同。中国智能制造政策是以强化工业基础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为主抓手,从而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这与其他国家的“再工业化”存在本质区别。德国与美日同为工业发达国家,但是本质路径也是不同的,德国“工业 4.0”核心在

211、于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以及模块化技术,实现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工业中由于地理位置导致的生产、研发脱节现象,使工业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升级不再依赖物理上的互相接触,使德国在既保持自己科技研发技术优势的同时,也可以继续享受全球化生产的优势。5.2.6 重点措施对比在重点措施方面,各国都高度重视创新能力建设、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加大资金保障、打造标准化、加强区域和国际合作等方面,但各措施的实施路径和力度都存在着显著差别。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体系及国际对比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74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创新能力建设方面,一是都注重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但是政策路径有所差别,德国强调改变现有

212、的法律法规框架来促进企业做大做强,英国则专设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基金,而我国主要是通过提高企业在科技科学决策和实施中的地位,建设开展企业示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如德国多个政策都提出要打造“全国冠军”“欧洲冠军”企业,为此提出要放宽垄断法,以便促进公司合理地“大型化”。英国专门设立产业战略挑战基金,用以支持企业主导的研究合作。中国制造 2025中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是首要战略任务,任务的首条就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导地位,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推进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充分吸纳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的决策和实施。二是都强调创新平台建设,如德国国家工业战略 2030提出,政府应当出面

213、协调建立跨企业联合体,来共同进行电动汽车电池开发、人工智能研究等工作,最终目的则是“确保或重夺德国、欧盟的科技领先地位”;2019年,德国政府发布指南,支持德国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设立国际人工智能实验室,并给予每个获批项目为期三年不超过 500 万欧元的资助。英国“高价值制造发射中心”,主要利用七家位于英国各地的研究中心为公司开发、营销产品提供设备、技术和信息,要在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理事会下建立 9 个创新制造研究中心。中国提出将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并出台了关于加强国

214、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在数学、物理、智能制造等相关领域,在干细胞、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前沿方向布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三是各国都强调产学研合作。德美英等国很早就注重产学研合作,美国目前已建成高度发达和成功的产学研合作体系,中国产学研合作体系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近些年的政策推进,我国产学研合作体系也逐日完善。2006 年德国国家高技术战略就提出要建立起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之间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美国是产学研合作的发祥地,也产生了很多的模式,如科技工业园区模式、合作研究中心模式、科研承包与合作培养人才模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模式、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及工程研究中心模式等。至今,与

215、许多国家相比,美国拥有高度发达和成功的产学研合作体系。英国政府 2020-2021 年预追加 1 亿投资推进“生物医学促进计划”设备研发及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体系及国际对比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75知识共享,并投资 1 亿激励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及技术转移。中国制造 2025强调要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基础作用,建立一批产业创新联盟,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四是在技术领域方面,由于各国的发展阶段不同,政策的侧重点有所差别。德国、美国、韩国等工业基础发达国家更为注重基础学科和高端前沿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中国则更为注重应用型研究,基础理论方面较为薄弱。如德国十分注重跨学科(领

216、域)创新研发,国家高技术战略中提出将提供 27 亿欧元专项资金,注重创新技术及其应用,并提出要保持技术上的独立性。美国注重基础科学的研究,开发和转化新的制造技术,主要是未来智能制造系统、世界领先的材料和加工技术高端技术领域等。中国制造 2025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着重强调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同时也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将定期研究制定发布制造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五是都提出要加大研发投入,如德国提出要加大提供经济数字化转型的研发投入,美国强调要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加强研究和试验的税收减免,英国政府多次追加

217、政府研发资金,中国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项目以保证技术研发资金,同时各国政府也大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创新。在创新资金来源方面,各国差别较大,如在美国,大多数商业研究活动都是由私人的营利性公司进行的除非研发与实现国家核心任务(如国防)有关,否则政府通常不直接支持公司的研发,但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帮助企业创新的政策,如减免税收等;我国的基础研究经费大多有财政提供,企业的创新投入也在逐年增加,近几年涌现出大批强调源头创新的科技企业。六是都注重打造标准化,德、美、日等国的标准化工作基础良好,目前走在世界前列。我国标准化基础相对较薄弱,但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如德国在政府、协会、企业等合

218、作基础上制定了 8项优先行动计划,其中将标准化排在 8 项计划的首位,并专门设立了一个工业 4.0标准化理事会”,全面负责标准化建设并向全球推广。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改革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组织实施制造业标准化提升计划,在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开展综合标准化工作。中小企业发展对任何国家都至关重要,所以各国都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政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体系及国际对比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76策的研制,但是手段和目标都有所差别。如德国是通过进一步简化政府对中小创新型企业扶持的审核程序,实施至 2018 年近十亿欧元的“中小型企业数字化投资项目”,建立设立四个中小型企业 4.0 局,实施推广“数

219、字化”、“创新”项目等措施,来促进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在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中,加快中小企业企业投资放在第一目标的位置,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公共和私营部门联合投资,加大政府采购,并设定详细的指标和执行机构。英国建立了长期资本投资审查制度,帮助发展中的创新型公司寻求扩大规模的长期资金;加强与英国商业银行合作,设立风险资本基金,促进私营部门的后期风险资本投资;公布了公司治理绿皮书,鼓励企业增加投资。韩国“制造业创新 3.0”充分考虑到韩国中小企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技术研发实力不足的特点,采取了由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由试点地区逐渐向全国扩散的“渐进式”推广策略。中国则强调大企业辐射来实现专业化中

220、小企业的培育、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等几方面,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大中小融通发展。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义,各国都十分注重人才的成长与发展,但各国对人才培养的方式和目标都有所不同。德国实施“工业 4.0”之后,德国技师培训进行了相应变革,重点培养工业技师生产流程优化、新产品研发成本评估、企业人员规划及培训等能力。美国注重劳动力的及时更新补迭,推进国家、社区学院和企业开展对工人的联合培训,并通过开展职业教育和学徒培训计划来培养未来产业工人。英国政府将创建合适的技术教育系统,投资建一批有名望的技术院校,受益群体涵盖了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群体和已工作群体。中国则注

221、重完善多层次人才构架,包括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加强教育基地建设、强化校企联培互育、探索个性化培养方式、推广协会培训模式等;注重新兴专业学科建设,主要是要加强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增强学科能力、探索交叉学科建设和新模式。资金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产业发展资金保障方面,各国大多是以国家产业引导基金为主体,强化金融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增强政府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如德国政府、州政府、政策性银行和大型企业设置了高科技创业基金,对实施“工业 4.0”过程中的创新型企业研发给予风险投资支持。德国数字化战略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体系及国际对比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

222、心772025提出创建企业联盟基金、5 亿欧元的成才基金、总量约 3 亿欧元的高科技型企业基金,扶持企业发展,并提出要做大做强风投市场。此外德国还规定,政府可以直接持有企业股份。美国政府在国家安全需要的新兴技术领域将创建协调联邦政府的投资组合,允许在先进材料和新型设计方法方面实行跨领域的机构共同投资。此外,美国是世界上较早运用产业补贴政策的国家之一,实施中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制造业扩展伙伴计划、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导战略等一系列政策中,都提出了相应的补贴措施,主要方式包括联邦政府拨款、税收减免、政府采购、公私联合投资项目扶持等方式。英国“高级制造供应链计划”提供 1.25 亿英

223、镑的基金,鼓励供应链和主要生产商的协同分布,“地区发展基金”主要为有潜力的项目提供投资。日本软银集团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联网机器和机器人)设立了愿景投资基金(Vision Fund),该基金将在十年内增长到 1000 亿美元。韩国将积极发动民间资本的参与,对于智能工厂、融合新兴产业等的投资,其中韩国政府的直接投入不到 10%,其余均拟通过吸引民间资本投入解决。中国设立了多种类型的产业发展和引导基金,国有集团招商局等设立 1000 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新时代科技基金”,投资于中国和世界各地的科技公司。表 12 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智能制造装备相关政策对比德国德国美国美国英国英国日本日本韩国韩国中国中

224、国核心战略计划核心战略计划国家高技术战略德国工业 4.0 战略计划实施建议数字化战略2025国家工业 战 略2030美国国家创新战略美国先进制造业战略计划 智能制 造 2017-2018 路 线图 先进制造业美国领导力战略人工智能战略:2019年更新版英国工业 2050战 略 现代工业战略新机器人战略互联工业战略互联工业:日本产业新未来的愿景 制 造业 创 新3.0战略 制 造业 创 新3.0 战略实 施 方案 中 国 制造 2025 智 能 制造 装 备 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智 能 制造 发 展 规划(2016-2020年)新 一 代人 工 智 能发展规划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体系及国

225、际对比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78发布主体发布主体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联邦经济和能源部等美国总统执行办公室、国家经济委员会、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等英国政府科技办公室日本经济产业省韩 国 政府国务院、工信部、科技部等政府职能政府职能政府和跨国大企业主导,中小企业的参与市场主导,政府主要提供环境保障政府直接干预和指导产业发展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市 场 主导,政府参与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战略目标战略目标努力确保或重夺所有相关领域的经济技术实力、竞争力和工业领先地位保持美国在制造业的领先地位重振英国制造业 引领机器人的发展,迈向世界领先的机器人新时代保 持 全球 制 造业 强 国地位通过

226、“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核心着力点核心着力点信息物理系统、数字化工业互联网、数字化、人工智能、未来智能制造系统新技术创新重塑制造业价值链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制 造 业与 信 息技 术 相融合新 一 代 信息 技 术 与传 统 制 造业的融合、数字化重点措施重点措施1.工业4.0 平台,产业联盟;2.中 小 企业数字化;3.加 强 新技术研发和调动私人资本;4.设 立 科技创新基金和产业发展基金;5.培 训 和持续职业发展,进1.成 立 工 业互联网联盟,重点技术领域建设 45 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加 快 中 小企业投资;3.建 立 健 全伙伴关系,扩大公私伙伴关系;4

227、.调 整 优 化政府投资,加大研发投资力度;1.加 大 对科研和创新领域的投资;2.创 新 制造研究中心、高价值制造发射中心、专业服务平台和机构;3.产 业 基金,支持初创企业,加大政府1.加 强 基础设施建设;2.中 小 企业指导3.高 数 据有效利用率,如培养人才、网络安全等;4.加 强 国际、国内的各种协作;5.日 本 软1.“智 能工 厂 推进联盟2.中小企业(大企 业 带动 中 小企业;通过 对 中小 制 造企 业 的“智能化改造”)3.扩大民 间 资本;1.提高国家 制 造 业创新能力;2.建立智能 制 造 产业联盟;3.促进大中 小 企 业协调发展;4.强化工业“四基”能力;5.

228、开展应用示范,加大 风 险 补偿;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体系及国际对比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79行培训,研究数字化学习技术;6.法 规 制度,对现有的制度、法律进行调整。5.提 升 劳 动力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方面水平;6.区 域 和 国际合作(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必须共同努力,来支持先 进 制 造业)。采购;4.培 养 高技术劳动力;5.升 级 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银集团为网络技术设立了愿景投资基金。4.高度重 视 提升 韩 国制 造 业的“软实力”。6.着重质量 品 牌 建设;7.推进制造 业 结 构调整;8.加强国际合作。重点领域重点领域3D 打印/扫描、先进材料、机器人/机床、A

229、GV/叉车、化工、机械、汽车、光学、医疗器械、绿色科技、国防、航空航天等。智能制造设备、智能与数字制造、先进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制造业的网络安全、高性能材料、增材制造等。ICT、传感器、先进功能材料、生物技术、可持续绿色技术、大数据、物联网、先进自动机械、3D打印等制造附加技术等。人工智能、联网机器和机器人技术以及汽车工业、工厂基础设施安保、智能生活。无人机、智能汽车、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医疗、3D打印、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十四五”期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走

230、向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806.“十四五”期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走向“十四五”期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走向经过近几十年来的蓬勃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但中国制造业主要仍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大而不强”的现状依然严重,随着全球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策略的实施,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根据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等机构发布的2020 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低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位居全球第三阵列,其中主要差距来源于“制造业增加值率”、“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指标。与美国、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平均 30%的高值相比,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仅

231、约 20%,2019 年我国“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美国同期水平的 20.46%。这一现象反映了我国制造业水平仍处于中低端,产品附加值偏低,也体现了生产效率不高,生产装备智能化不足是主因之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脊梁柱,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智能装备是高端装备的核心,是制造装备的前沿和制造业的基础,已成为当今工业先进国家的竞争目标,是我国推进制造强国战略的发展基石。6.1 宏观战略趋势宏观战略趋势6.1.1 持续完善

232、顶层设计,高位联动统筹推进我国已经明确了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业强国战略的主攻方向,中国“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已印发,各部门、各省市应加强联动,加紧编制相应的智能制造规划,形成中央、地方、企业协同规划发展的合力。另外,社会分工越加高度细化,故而规划精细化显得十分必要。在中国制造 2025及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的总引领下,国家层面的“十四五”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十四五”高端装备发展规划、“十四五”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应加紧出炉。目前,厦门、上海、浙江等地先后出台了“十四五”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或“十四“十四五”期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走向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81五”高端装备发展规划。在“十三五”

233、时期,国家层面和有些省市出台了机器人发展规划和增材制造发展行动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细分规划,“十四五”时期,国家层面可以持续出台细分产业规划,加强顶层指导。在部门联动方面,随着产业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多部门联动协作成为必然。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所涉及的部门包括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国家标准委等,随着行业发展需求的变化,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国家标准委、知识产权局等几个部门的联合协作将增强。此外,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的框架下,建立由相关部委领导的智能制造装备领导小组也显得十分重要。6.1.2 重视系统集成创新,推进制造服务一体化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涉及的技

234、术范畴极为广泛。“十四五”期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应强化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推动跨学科、跨领域融合创新,着重强化核心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等基础创新,加强工业软件研发,以及系统集成技术的突破,同时也应加强创新网络体系建设。在基础创新方面,应着重突破设计仿真、混合建模等基础技术,开发应用增材制造、超精密加工等先进工艺技术,攻克智能感知、高性能控制、人机协作、精益管控、供应链协同等共性技术,研发人工智能、5G 等在工业领域的适用性技术,研制突破一批“卡脖子”基础零部件和装置,如纳米位移传感器、高分辨率视觉传感器、先进控制器、高精度伺服驱动系统、可穿戴人机交互设备、智能数控系统等。此外,还应高度重视工业

235、软件的研发,应支持软件企业、装备制造商、用户、科研院所强化协同,联合开发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制造全过程各环节的核心软件,研发嵌入式工业软件及集成开发环境,研制面向细分行业的集成化工业软件平台。在集成创新方面,应面向装备、车间等制造载体,面向产业供需链,面向制造全过程,研发多层次、多主体协同的互联交互技术。此外,还有提前谋划推动融合数字孪生、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5G、北斗等新技术的智能工控系统、智能工作母机、协作机器人等新型智能装备。在创新网络建设方面,首先是要注重机制灵活且完善的政产学研创新体系的建设,完善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的创新平台体系,推进建

236、设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十四五”期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走向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82产业化促进机构的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推动产品试验验证平台、检测检验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速智能制造装备和系统的推广应用。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制造模式和产业形态,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向,将成为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新趋势。“十四五”期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要高度重视服务型装备制造发展,应深入推动企业和产业转型,推进企业由产品供应商向成套设备、集成系统供应商、设备供应商发展,向具备工程总承包能力的用户服务供应商转型,推进产业向装备制造向下游高附加值生产服务转型。6.1.3 着重打造标准

237、体系,增加领域话语权标准制度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体现,世界上老牌工业强国都十分注重打造标准体系,并希望推广为全球范围的标准,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十四五”时期,我国应持续高度重视智能制造自主标准体系的打造,充分发挥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协调推进组、总体组和专家咨询组的作用,构建由政府引导、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共同参与的智能制造标准建设框架,依据产业发展规律,定期更新出台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在标准设置的过程中,要着重强调领军企业的主体地位,让标准制定在符合国家战略大局的前提下回归市场运行机制。指南要细化在智能制造装备等细分领域的标准建设,推进基础共性、关键技术标准及

238、行业应用标准的制修订,推动形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标准群。且由于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领域的拓展,标准体系建设中还应注重产品质量标准及服务标准建设。另外,要加快标准的贯彻执行,支持企业依托标准开展智能车间/工厂试点建设,推进试点成果在中小企业和同行业企业的应用。此外,加强与国际化标准化组织的交流和合作也极为重要,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定期举办或参与相关标准化国际论坛,推动技术就绪度高的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同步发展,向国际社会推广我国成熟度高的智能制造标准,推进国家标准国际化应用,增加我国在智能制造领域话语权。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处于新兴技术的集中爆发期,各类新

239、技术、新方式快“十四五”期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走向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83速更新迭代,因此在实施高端装备制造标准化强基工程的过程中,一是要加强交叉领域、行业标准化建设;二是对新技术要实施审慎的标准化态度,防止过渡标准化而导致的创新压制;三是要防止标准一刀切现象,国家层面标准应适当宏观,给予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实施地方特色标准的空间,但同时也要警惕各省市间形成标准壁垒。6.1.4 强调绿色化、差异化、集聚式装备制造发展模式绿色低碳发展是全球发展的大趋势,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碳达峰,全球上百个国家提出了不同阶段实现碳中和目标,共享绿色发展成果和绿色低碳技术、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在碳达

240、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十四五”期间,采用绿色能源,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开展绿色新装备研发攻关显得尤为迫切。首先要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加大对绿色装备和工艺的普及应用。然后,应注重绿色再制造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着重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此外,在绿色元素应贯穿装备产业的全过程,包括装备的研发、生产、应用及回收的同时,也应注重在产业全过程中绿色数据的收集及应用。我国装备制造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仍存在不合理现象,产品以中低端为主,且能源和材料消耗偏大。为避免“高端产业低端化、低端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和高能耗等现象,“十四五”时期,我国

241、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应走差异化、集聚式发展之路,这与我国绿色发展国策也是相吻合的。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集群效应初显,以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为核心圈,东北和珠三角地区为两翼支撑,中部和西部地区为重要补充的大装备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十四五”时期,应强化区域布局指导,以区域基础、产业潜力及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及国际竞争要求为依据,持续推进国家级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产业园建设,持续打造以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完善产业基地或园区基础设施、产业链协同、上下游企业联动,走差异化、集约化、集群式发展之路。6.1.5 深入装备国产自主、安全可靠可控,注重“双循环”大格局塑造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覆盖

242、最广的制造业体系,但高端装备产“十四五”期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走向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84业国产化、自主化水平较低是制约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国际形势的日益复杂,发达国家贸易保护、技术壁垒高筑,制造业关键领域高端装备进口受到限制。“十四五”期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应充分依托国家“双循环”大格局塑造契机,推动国内制造业所需高端装备国产化、自主化。要做到这一目标,除了实施重大科技攻关专项外,还应实施重大短板装备产业化专项和推广应用扶持专项;应推动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加速智能制造装备中试和应用试点示范。此外,还应高度重视工业大数据中心体系的完善,支持有条件的

243、区域布局建设工业大数据中心,建立统一联动的工业数据收集、管理、应用标准。智能化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持,我国大数据产业走在世界前列,但目前多集中在商业领域的收集和应用,工业领域大数据的构架还不够完善。工业大数据对装备产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它能实时的监测装备状态,实现设备的故障诊断和预测,让全生产过程透明化,为装备的优化提供依据,也为装备的智能化提供大量数据模拟支撑。另外,要实施智能制造装备“筑基工程”和“筑链工程”。当前我国很多高端装备都高度依赖进口,如高端科研设备、医疗设备进口率超过 80%、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超过 50%等,很多时候不是技术达不到,而是因为制造材料和锻造工艺水平不够。因此,要

244、加强关键材料和工艺攻关,提升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的安全性、可靠性、耐用性,夯实装备制造的基础。此外,近两年我国制造业比重下降较快,应高度警示这一现象。在推行制造业高端化的同时,应高度重视产业链结构性均衡发展问题,要重视供应链的稳固性、多元化,筑牢装备制造全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可控性,要将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国际大循环作用,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推动中国装备走向全球。目前,欧美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俄乌冲突、新冠疫情对国际形势影响巨大,产业链、供应链、金融链、人才链全球化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甚至衰退。短期内,低成本全球化已成为历史,宽泛式全球化向局

245、部领域全球化转变,然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气候变化、全球安全等议题仍是世界合作的必选项,我国提出的人民命运共同体理念更是响彻全球。“十四五”期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走向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85党的十九届五中全提出要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了要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智能制造装备领域,要以高水平开放为做优做精国际循环的抓手之一,要充分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国家合作机制、RCEP、APEC 机制等,鼓励相关跨国公司、国外科研机构等在华以建设研发中心、示范工厂、培训中心等形式“走进来”,鼓励我国智能制造装备、软件、标准和解决方案“走出去”。6.2 具体政策措施走向具体政

246、策措施走向6.2.1 强调基础理论突破纵观每一项颠覆性、革命性的技术进步,无不源于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全国绝大多数工业发达国家,在基础理论方面一般都深耕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我国在理论基础方面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十四五”期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应更加注重基础理论的创新,夯实底层创新基础。相关政策应高度重视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布局,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的研发投入,加强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强化基础研究基础重大科学装置的建设,推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均衡协调发展,着力实现基础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此外,要注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研究,着重突破智能制造装备与系统相关的新材料、大数据、人工智

247、能、智能制造、系统仿真等基础理论结合,推动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长效发展。另外,要充分理解科学向技术转化具有长期性和不确性,应加强试验平台、小试、中试基地建设,积极发掘具高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并进行转化,有效破解科研和生产两张皮的难题。6.2.2 试点示范将扩容增量试点是改革的重要任务,更是改革的重要方法。试点的目的是多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带动面上改革,是全面铺开的前提。“十三五”期间,我国高度重视试点示范工作,国家、省两级试点示范体系初步建成,试点示范项目的规模和涉及企业数都已超标完成。“十四五”时期,将越加重视试点示范工作。在试点示范领域方面,不仅要注重智能制造装备生产和应用试点示范,

248、还要强调智“十四五”期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走向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86能或高端装备标准化试点示范,以及如融合数字孪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新型智能制造装备的试点示范,同时也应注重在软件方面的应用示范。此外,也将持续扩大试点示范项目数量和企业数量,从而大幅度提升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和降低不良品率,为全面推广提供充分的经验,促进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在示范方式方面,应积极推广以“揭榜挂帅”方式推进细分行业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应用场景,鼓励基础好的地区和园区申建国家级智能制造先行区,鼓励建设更多的国家级装备制造业基地,以先行区、基地为基础,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引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蓬勃发展。6.

249、2.3 龙头企业培育劲头将更盛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创新主体。对于技术创新,在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大局的前提下,最有发言权、最具创新内驱力、最富创新潜力的就是企业。“十三五”期间,在我国政策春风的吹拂下,孕育出了海尔集团、航天科技、三一重工、大族激光、机器人等诸多智能制造装备领域的龙头企业,且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已建立。“十四五”期间,将更加注重龙头企业的培育壮大,以此为主要抓手,不断壮大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首先应鼓励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创建创新联合体,共建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基地,将科研建在一线,将成果转为产品;其次,支持由龙头企业或科研院所牵

250、头,联合产业链中小企业、高校等,以解决产业链技术需求为导向,组建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将同一领域的大中小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结为利益共同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互联和协同响应,以推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系统性进步;再次,要强化企业与政府、智库机构的联系,及时了解政策动向、行业动向,制定好自身的发展战略规划,实现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6.2.4 中小企业发展将越加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任何国家都至关重要,美德日韩等工业国家出台了大量扶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在我国,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强调“中小企业能办大事”,提出要“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十三五”期间,我国出台了多篇扶

251、持政策,为中小企业的全面创新发展保驾护航。“十四“十四五”期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走向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87五”期间,对中小企业的重视将被提到新高度,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更应该注重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目前,工信部正在研制 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服务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等,将从优质中小企业培育、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能力、以及强化精准扶持等方面全面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应注重中小企业自动化改造、智能化转型、数字化赋能,试点成果优先推广给中小企业,加快研发针对中小企业的低成

252、本服务方案,推动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加大政府采购中对中小企业的倾斜等,以促进智能制造装备中小企业的全面发展。6.2.5 首台套装备措施力度将持续加大首台套装备如何进入市场是长期存在的难题,在实际推广应用过程中,不仅面临着买方设置的应用业绩、设备参数等市场门槛,而且常因评审环节遭遇“国产歧视”而出局。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客户害怕承担风险“不敢用”,客户对国外产品形成依赖“不愿用”,这样不应用就造成装备无法进一步优化升级,从而形成装备制造的“死循环”。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首台套政策的实施,目前取得良好效果。“十四五”期间,我国首台套政策体系将更为完善,扶持力度将持续加大

253、。全国各省市将陆续出台符合实地情况的首台套实施措施,国家、省、市三级扶持体系将日趋健全。在具体内容方面,应着力解决企业普遍反映的认定门槛高、认定范围有限、政策部分认定条件不完善等实际问题,从降低申报门槛、扩大受益面、提高补助额度、精简申报材料、简化评审流程和减轻企业负担等方面进行优化,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提高我国重大技术装备自主研制能力。如加大对国内企业首台(套)奖励力度;在关键领域,鼓励央企、国企优先购买国产化替代装备;在政府采购目录中,为国产化设备和中小装备企业合理预留更大比例份额,可鼓励采用单一来源采购、竞争性谈判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合理配置份额。6.2.6 越加强调装备数字化和数据安全

254、智能制造的核心在于智能制造装备和工艺,而智能制造装备的基础在于数据,“十四五”期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走向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88装备数字化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一环。装备数字化不仅能够有效控制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经营风险,还能提升产业协同度,创新数字边际效用,形成一定的数字资产。2022 年 1 月 12 日,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大力推动装备数字化。因此,“十四五”期间,引导实现装备数字化将成为政策聚焦点之一。在此过程中,智能数据采集系统、联网和智能数字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将是亟待攻克的难题。智能数据采集系统是借助智能传感器将生产过程中的海量数据进行采集,

255、并与其他系统数据进行并网,而后将数据上传到统一的数字化平台。智能数字控制系统是在对数据分析、建模的基础上,用数字化、虚拟化、结构化、可视化的方式进行制造工艺规划、设计、仿真和管理,以优化产品的制造工艺方案与过程。此外,装备数字化将衍生数据权属及安全问题。因此,明确数据权属,厘清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采集权、处置权等权益显得尤为重要,规范数据安全和使用边界也显得尤为迫切。参考资料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89参考资料参考资料1王影,冷单.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现存问题及发展思路J.经济纵横,2015(1):72-76.2孙容磊,陈艳妮.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 智能制造装备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

256、社,2016.12.3张文利,周友良.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的调控策略J.经济纵横,2016(12):87-90.4万志远,戈鹏,张晓林等.智能制造背景下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8,40(3):316.5王璐宁.我国发展智能制造的产业政策研究J.法制博览,2018(32):61.6王健,谢小军.工业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江苏省东台市为例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8,8(16):5-7.7易江格,黄涛.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湖北省科技人才政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9,37(04):137-141.8张秀妮.量化分析:政策文本研究的新方法J.中共山西省委党

257、校学报,2019,42(03):119-123.9盛亚,戴建新.“互联网+制造”模式下产业政策比较研究以中国、德国、美国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17):114-121.10宋晓庆,熊季霞,姚育楠.基于政策工具的我国中医药政策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9,32(11):4-8.11李景海.智能制造转型的产业政策选择J.财经科学,2019(03):119-132.参考资料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9012胡峰,张巍巍,曹鹏飞,陆丽娜.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政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04):174-183.13王元明,潘挺雷,吴明昊.基于政策工具与创新价值链

258、双重视角的政策文本分析以宁波市科技创新政策为例J.今日科技,2019(11):57-60.14杨凯瑞,何忍星,钟书华.政府支持创新创业发展政策文本量化研究(2003-2017年)来自国务院及16部委的数据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15):107-114.15郧彦辉.我国智能制造政策研究J.机器人产业,2020(06):101-111.16杜宝贵,陈磊.基于政策工具创新链二维框架的辽宁省智能制造产业政策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3(04):304-311.17杜宝贵,陈磊.智能制造产业政策工具优化路径研究基于我国 31 部国家政策的文本分析J.科学与管理,

259、2020,40(01):47-53.18徐成立,张宝雷,张月蕾,田静,陈元欣.中国体育产业政策文本研究基于政策工具和创新价值链双重视角J.中国体育科技,2021,57(03):58-66.19余川江,李晴,龚勤林.政策工具视角下中外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政策比较研究J.东南学术,2021(05):170-179.20王萌,王璐.我国区域性智能制造政策比较分析研究J.中国质量,2021(02):93-101.21杨春雷.浅谈新常态下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与思考J.电力设备管理,2021(08):232-233.参考资料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9122周勇,赵聃,刘志迎.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实践及突破路径研究J.中

260、国工程科学,2022,24(02):48-55.23刘刚,刘捷.需求和政策驱动的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路径研究以东莞市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22(01):94-103.版权声明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或任何方式(电子、机械、影印或其他方式)复制,传播本报告的任何部分,不得将其存储在检索系统中或进行传播。免责条款免责条款本报告中部分观点和数据采集于公开信息,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可靠性作尽最大努力的追求,但不作任何保证。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观点均不构成任何建议。本报告中发布的调研数据采用样本调研方法,其数据结果受到样本的影响。由于调研方法及样本的限制,调查资料收集范围的限制,该数据仅代表调研时间和人群的基本状况,仅服务于当前的调研目的,提供基本参考。受研究方法和数据获取资源的限制,本报告只提供给用户作为参考资料,本中心对该报告的数据和观点不承担法律责任。定制服务定制服务知识中心可根据政府、企业、智库等组织的需求提供公益性深度分析报告服务详情联系我们联系电话:邮箱:; 本报告可扫描下载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93

友情提示

1、下载报告失败解决办法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报告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知领:智能装备产业政策比较研究(2022)(101页).pdf)为本站 (报告先生) 主动上传,三个皮匠报告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个皮匠报告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