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您的当前位置:上海品茶 > 报告分类 > PDF报告下载

中国移动:中国移动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2022版)-智慧环保分册(60页).pdf

编号:112117 PDF 60页 6.57MB 下载积分:VIP专享
下载报告请您先登录!

中国移动:中国移动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2022版)-智慧环保分册(60页).pdf

1、 前 言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已上升至国家战略,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通过解决现存和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来实现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李克强总理也多次指示:“要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促进绿色发展,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出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实施大气、

2、水、土壤等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把发展观、执政观、自然观内在统一起来并融入到执政和发展理念中,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高度、实践深度、推进力度前所未有。为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国家信息化建设总体要求,同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先后印发了 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2018-2020 年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方案、关于加强生态环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 等政策文件,要求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生态环境大数 据综合应用和集成分析,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的快

3、速向前发展。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提出:“十四五”期间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要大力推动生态保护与修复,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加强对生态保护的监管力度,努力扩大生态空间和生态容量,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中国移动积极响应生态环保行业业

4、务需求,提供了基于核心云网能力和自研产品 Onecity 平台的 5G+智慧环保解决方案。方案基于“5G+云”核心能力,依托大数据和 GIS 地图数据资源池对各类环境数据有效整合共享,提升生态环境大数据决策分析、智能研判水平,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流程管理标准化、上层督察直观化、基层执行便捷化、领导决策科学化、业务处理智能化、企业管理规范化和管理服务精细化。本书编写组 指导单位 中国移动集团公司政企事业部 编写单位 中移系统集成有限公司 河北先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大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主 编 江海滨 (中移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参 编 张光耀、王策、赵霄祥、魏瀚霖、丁博 (中移系统集成有限公司

5、)李学聪 (河北先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王博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目录 01 行业趋势 02 愿景内涵 03 整体架构 04 应用场景 05 经典实践 06 生态合作 1 01 行业趋势 2 1.1 政策导向 1.1.1 智慧环保的定义 智慧环保是“智慧+环保”的新型概念,也是未来环保行业发展的新方向。智慧环保依托现代物联网技术,通过对监测地区的环境信息进行感知、分析、整合,同时对环保需求进行智能反应,使决策者能够更好地做出契合环境发展需要的各项举措,进而实现环境保护的精细化管理。相较于传统环保行业,智慧环保行业具有三大特征:更透彻的感知系统 利用各种先进感知工具全面感知环境状况。全方位

6、互联互通能力 通过信息化设备、网络等进行连接,实现不同地域的数据交互。更深入的智能化水平 通过环保物联网数据管理平台收集、分析、处理所收集的信息。1.1.2 智慧环保行业相关政策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国民环保意识逐步增强,国家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和规范性文件,对智慧环保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2020 年 3 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第一次全面、系统阐述了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意见提出,到 2025 年要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 3 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法律

7、法规政策体系,落实各类主体责任,提高市场主体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2021 年 10 月 24 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10 月 26 日,国务院印发了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碳达峰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正式公布。11 月 2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 印发,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目标任务,并提出要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等八项标志性战役。2022

8、年 1 月,生态环境部印发 “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全面强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监测支撑。规划 指出到 2025 年,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履责、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大监测”格局将更加成熟定型。1.2 行业发展 智慧环保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环保建设在服务环境管理部门的同时,还服务于智慧城市其余委办局用户,在有效利用智慧城市提供的各类资源的同时,能够为智慧城市提供数据产品和服务。开展智慧环保项目的建设,结合城市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对现有信息化资源进行整合,逐步完善各项业务信息化建设,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 4 度融合于环保领域之中,从海量数据入手,通过多源

9、异构数据融合分析,打造动态反馈、持续进化的城市治理创新循环链,切实提升城市环境精细化管理水平,以智能化、现代化的手段加快推进城市环境管理能力的提高和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助力智慧城市的建设。1.2.1 现代生态环境业务多媒体智能化发展的新挑战 随着数字政府已进入“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慧化”融合发展新阶段,为更加高效的支撑生态环境大数据云平台的业务应用,并充分发挥视频图片信息汇聚后的数据价值,以多媒体智能化建设为核心,加快推动生态环境业务的现代化发展,已成为生态环境业务创新的重要任务。新时期生态环境业务建设的重点任务与智能化将不可分离。基础设施配套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充分利用视频和 AI

10、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提供更多维度、更高价值的生态环境业务视频结构化数据,为生态环境大数据云平台的业务融合应用提供更多科学依据,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智能化水平。现阶段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生态文明建设都将成为生态环境工作的重点,但是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不相匹配的是生态环境的智能化监测缺乏统一布局、智能技术手段严重缺乏。同时,“数字政府”建设步入新阶段也对生态环境业务的智能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大气监测、水环境监测、污染源监管、自然生态保护等生态环境业务都将由信息化向“智慧化”快速发展。5 1.2.2 生态环境视频信息整合汇聚的迫切性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工作不断推进和深入,各生态环境业务的视

11、频监控点位的规模和覆盖范围日益扩大,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和重点监管单位先后建成了各自的视频监视系统。由于建设标准各异,系统建设不成体系更没有联网,形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从而造成视频资源无法调度共享、不断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监管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如何将这些视频资源进行有机联网、整合共享、灵活调阅,提高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直观获取污染源管理、环境安全管理、自然生态管理等所需的各类情报的能力,增强生态环境部门掌控全省各类环境要素、污染源、环境治理工程的实时状态及发展变化趋势,形成视频监控规模效应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目前的视频监控系统内外的基础资料和已有成果存在孤立分散、共享不畅、协同困难等局面,

12、导致整体规划的时效性、系统性和实用性仍有持续提升空间。迫切需要在气、水、土、自然生态、重要污染源等具有广泛性、持续性的监测监控工作基础上,建设服务于生态环境业务系统的多媒体视频融合平台,充分发挥汇聚中心的作用,开启生态环境业务规划及应用的大数据时代。1.2.3 生态环境部门行使职能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部门的主要职能是依法对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对辖区内的环保工作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标准、统一法规、统一发布信息,强化宏观调控和执法监管力度,确保全省环境安全。6 通过对已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汇集,可以掌握生态环境的实时信息概况,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同时通过深入数据信息挖掘分析和业务

13、融合应用,能更好地为今后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3 现状及问题分析 随着 5G、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发展以及政府有关政策倾斜的支持下生态环保行业发展迅速,生态环保向着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不断迈进。智慧环保行业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发展机遇,2020 年我国智慧环保市场规模已发展到 700 亿元人民币,2022 年预计将达到 800亿。智慧环保的实现需要对现有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的整合,各类环保监测设备的使用以及有序的运营服务仍然存在较多的技术难题,具体表现在:感知点位覆盖不足,监测自动化水平有待提升 环境信息多源感知能力有待提升,主要表现为已有监测的范围和指标有待增加、环境监测

14、自动化程度还不高、监测数据时效性不强、感知获取不够全面。数据共享能力差,数据支撑作用尚未充分显现 数据作为大数据技术的核心,是与物质、能源同等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但当前各地对于大数据的规划、汇聚、储存、应用尚停留在基础阶段,缺少有力的工具,如数据资源中心来合理、有序地支撑数据的 7 全面汇聚、治理、共享,未真正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传输、数据质量的提升以及跨行业、跨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宏观分析不充分,辅助决策指挥有待加强 当前各地生态环境信息化项目主要侧重业务应用和管理,对上层领导决策指挥尚未形成有效支撑。领导无法宏观、全面地掌握环境要素的当前形势和变化趋势,无法掌握污染防治各项任务的推进情况,

15、也间接地造成了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不确定性。业务联动机制弱,生态协同监管工作缺少支撑 随着生态环境管理要求的提高,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强化各部门间、各业务间的协同、规范化管理,根除“部门间信息不通畅”“业务监管协同力度不够”等现象,确保业务联动高效、协同监管顺畅,保障监管的“时间精准”、“空间精准。”因此,需要及时对环境问题、监管问题进行报警预警,及时联动各部门进行现场或者非现场执法,打好“时间仗”,确保监管合规合理。但当前的信息化基础侧重于对环境问题的发现,对于环境问题核查、执法过程全留痕、全透明以及各部门协同监管上支撑力度不够,无法真正落实好相关措施,仍需进一步完善。执法监管不到位,措施落地应用

16、缺少有力支撑 当前大部分系统为国发、省发系统,均是以部门为单位进行建设,而且在监察执法方面仅具备唯一系统,无法全面、有力的支撑措施的有效执行,对执法的全过程管理缺少支撑,尚未实现科学、有效、确切的执法监管,无法将措施真正发挥出最大作用,无法真正解决当前环境质量问题,无法满足当前“问题精准”的要求,更无法支撑当前生态环境 8 目标的达成。顶层设计缺乏,信息标准规范体系不完善 环境信息系统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整合能力不足,导致各系统的融合和整合程度低、环境信息孤岛仍存在。环境信息标准规范体系不完善,不同部分、不同系统间数据的标准和规范不统一;同时繁多的应用系统、数据进一步造成了数据共享困难问题。9

17、 02 愿景内涵 10 2.1 愿景 目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中国移动智慧环保整体解决方案基于移动云网核心能力,以生态环保实际业务需求为指引,助力环保智能化、精细化、可视化管理。方案按照“测得准算得清管得住治得好”的思路,实现生态环境全业务链闭环管理。2.1.1“测得准”利用天空地一体化立体监测体系,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采集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弃物与辐射、海洋环境等监测数据以及与其他部门对接的业务部门数

18、据,形成多源采集、全面感知场景,为建立生态环境大数据资源中心提供多源、全面、精准的数据。2.1.2“算得清”严格遵循生态环境数据规范标准和环境信息化标准,对多源数据进行数据抽取、处理与清洗,确保数据的单位、量级、指标结构等基本要素的一致性,实现数据结构可表达分析的优化,为后续的指标统计分析提供基础条件。同时建立数据中台、业务中台、能力中台,实现生态环境业务数据、空间数据的不同程度的整合,并基于三大中台的组件支撑、引擎支撑、服务支撑等,为环境管理者算清生态环境数据提供支撑 11 条件,为环境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2.1.3“管得住”针对传统数据计算处理能力差、数据分析应用创新活力不足等

19、难点,融入最新的大数据分析处理、AI 智能分析、业务机理模型等工具,并基于先进的大数据分析框架,结合本地特色与需求,构建特色数据应用,对生态环境数据进行精准分析。并构建不同生态环境业务场景,通过 BI 工具应用对生态环境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过滤抽取,实现生态环境数据统计和分析、多维度对比分析,以图表、表格等多种形式对统计分析结果进行表达,并对其有效性、区域对比的一致性、标志性指标的合理性进行综合判断,从而对生态环境能够“管得住”,为环境改善和治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2.1.4“治得好”以基础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为依托,将不同环境业务数据与GIS地图相结合,实现生态环境数据与地图数据的统一管理,实现

20、生态环境数据的可视化。平台可结合不同业务数据,形成不同业务分析的可视化展示,更好地位环境管理者进行挂图作战、改善环境起到重要作用。2.2 内涵 现阶段生态环境各个业务建设和应用中相对简单、易于实现的系统已经初步实现,剩下的全是硬骨头,涉及业务融合创新、体制更 12 新优化等诸多方面,需要对涉及的建设、应用、运维的所有方面进行整体配套设计和通盘考虑。建设生态环境大数据云平台需要统筹好基础设施、管理体系、信息资源体系等各部分之间的依赖关系,使其能有效支撑、协同发挥作用。生态环境视频联网业务作为生态环境环保物联网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数字环保”向“智慧环保”概念发展的延伸和拓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把各

21、种物联网感应器和装备嵌入到各种环境监测监控对象中,借助视频联网技术将环保领域物联网和生态环境业务系统统一联网整合起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生态环境管理和决策的智慧。13 03 整体架构 14 3.1 总体架构 中国移动智慧环保解决方案基于5G+云+大数据+视频物联网+先进 AI 技术,通过改造升级传统监测设备,建设全面覆盖的生态环境监测感知网络,把海量的前端感知数据汇聚形成生态环境大数据环保云平台,形成 4 个基础资源池,3 个专业资源池和 5 大数据库;通过Onecity 平台进行数据整合集成和支撑重要业务数据的上传与交换,实现与外部委数据的共享交换,加强生态环境综合决策服务能力,提升

22、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水平;应用层包括大气、水、土壤、污染源、核与辐射、生态保护、监察执法、综合办公八大基础业务系统和深化细分业务应用。各业务可以融合应用各个领域的设备感知数据,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环境监测的扁平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促进生态环境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最终实现全面监管精准化、综合决策科学化、公共服务便民化的目标。图 1 中国移动智慧环保架构图 15 3.1.1 生态环境“一张网”建设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履责、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监测格局和科学、独立、权威、高效的监测体系,重点加强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 通

23、信等新技术在监测监控业务中的应用,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图 2 生态环境“一张网”3.1.2 生态环境“一朵云”生态环境大数据环保云平台主要是基于提供的独立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面向全国构建覆盖省、市、县三级环保用户的生态云计算平台。满足省、市、县存储信息的接入,且省、市、县环境厅局之间可以任意相互访问。具体云平台服务架构如下:16 图 3 生态环境“一朵云”3.1.3 生态环境“一套数”生态环境“一套数”主要整合环境质量、自然生态、核与辐射、环境风险与应急、污染源、环境管理业务、空间数据等生态环境内部数据,水利

24、局、交通、住建、农业等其他部门数据以及门户网站、新闻媒体、微博微信等互联网数据等数据,并基于 Onecity 平台中数据中台、业务中台和能力中台的支撑体系实现对生态环境大数据进行管理,实现生态环境数据的统一、规范、安全与稳定。图 4 生态环境“一套数”17 3.1.4 生态环境“一平台”基于生态环境大数据标准规范开展 Onecity 平台建设,建设业务引擎、环境业务模型、AI 智能引擎、功能组件、规则分析、可视化支撑分析等业务支撑微服务。通过抽取需要实际场景决策的业务数据,实现环境全业务模型微服务,为大数据分析应用、业务系统建设提供模型服务支撑,完成数据精准应用,能够为生态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统一

25、的数据分析服务,快速支撑各层级、各部门、各应用的快速高效的搭建,有效降低应用构建成本,提高应用建设质量。图 5 生态环境“一平台”3.1.5 生态环境“一张图”生态环境智能驾驶舱借由大数据、微服务、人工智能引擎等智能化技术,以实现环境管理挂图作战、便捷环境管理业务处理处置为核心,将环境大数据和应用系统实时重组为以“我”为中心的信息网络,从人手动找数据到数据自动找人,提供生态环境智能化业务全景,实现生态环境展示内容的“千人千面”。生态环境智能驾驶舱将按照不同业 18 务部门领导重点关注指标自动推送内容,各项指标将以组合的模式呈现在决策者面前,让使用者最大程度掌握生态环境情况,实现生态环境关键指标

26、数据分析结果的调取。同时按照综合评估体系建立环境绩效指标,将采集的数据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最大化环境领导者了解、领导、控制生态环境业务,将生态环境管理决策提升到新的高度。3.1.6 生态环境“一服务”政务“一站式”服务主要面对厅、局级工作人员,支持各类业务系统的统一登录,并进行相关权限范围内的环境业务处理。支持个性化布局定制,将权限业务范围内的所有功能集中定制到个人工作界面,在同一工作平台完成环境工作,实现信息发布和信息资源分类共享,为各类信息的发布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在同一平台上传递信息、开展纵向和横向协作业务,促进原来分散的业务系统的整合,加速内部的信息交流。主要包括工作台、智慧展示台

27、以及综合信息管理等。3.2 数据架构 数据资源架构是从数据流角度描述数据中心业务数据分区管理过程,主要是界定数据分类、与业务架构相结合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流,以及数据的采集、存储、转换、发布和传输,数据库的设计和使用等内容。数据资源架构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平台业务需求,结合环境、环保信息资源的特点,逻辑上划分为结构化数据库、非结构化数据库,其中业务上又细分为业务主题库、元数据库、污染源主数据库,计算分析库等,实 19 现对平台所有数据统一存储和管理,对外提供统一的数据视图和数据访问服务。具体架构设计如下图所示:图 6 中国移动智慧环保解决方案数据架构 3.3 技术架构 平台利用关系型数据库、数据集成

28、ETL 技术、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分布式计算 MapReduce 等技术,实现各类数据的交换、集成、清洗和转换,结构化数据利用强大的关系型数据库,实现各类业务数据的数据体系的存储和管理,非结构化数据利用 HDFS、HBase 等大数据技术实现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与管理,利用分布式计算等技术实现对数据的分析利用。20 04 应用场景 21 4.1 大气环境监测 4.1.1 应用需求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已经进入深水区,大气污染复杂多变,形势依然严峻。为确保“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目标的完成,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

29、治理;另一方面,需要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做到问题、时间、区位、对象、措施“五个精准”。4.1.2 应用方案 通过建立大气环境物联监测网络,实时采集大气环境质量数据,打通监测与监管通道,缩短发现问题至解决问题时间。搭建智能分析与管控平台,实现监测数据可视化、整体数据融合共享化。提供大气环境管理与管控服务,实现环境污染问题管控科学化、精准化。图 7 大气环境监测解决方案 22 大气环境监测 通过针对不同污染因子,采用多要素、多手段的感知技术,运用常规自动监测、传感器监测、激光雷达监测、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低空遥感监测、视频监控、人工智能污染识别监测等手段,实现对环境监管对象的全天

30、候、全覆盖、动态、天地空一体化的立体监测与管理。大气环境分析管理平台 建设大气环境分析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应用多样化、展示多元化。通过大数据算法引擎、深度学习模型、模式识别模型以及业务规则模型等,构建智慧环境人工智能算法仓实现“一数一源,一源多用”的大气环境资源和数据的集成体系,为环境监管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搭建城市环境感知监测平台、移动源感知平台、调度管理平台等,实现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的应用化与可视化。大气环境管理与管控服务 依托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平台,实现对数据的综合分析、高值研判以及污染溯源,进而提供应急决策、调度指挥等服务;提供决策支持服务,实现环境管理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融合大气环境监

31、测数据资源和其他专业数据资源,提供大气管控咨询服务、环保管家服务、数据分析服务,为政府部门提供准确、及时的数据信息和科学、高效的管控建议。4.1.3 应用效果 借助大数据采集、管理、价值挖掘分析实现对海量环境资源的汇聚、交互共享,从中发现趋势、找准问题、把握规律,说清污染物排放状况、23 说清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准确预测、预报、预警各类环境潜在问题及污染事故的发生、发展,提高环境形势分析能力,实现环境管理部门“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加强政府在环境行政执法过程中的监管能力,提高常规污染防治业务管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管理和城市管理水平,实现环境精准执法、精细监管、智能监测

32、、科学决策、服务便民。依托开展大气环境精细化管理咨询服务,采取“长短结合,除源优先”的整体策略,协助城市环境监管部门对各类污染源开展专项行动,实现短期见效;针对长期发展涉及的管理机制督导考核、污染源的治理与管控等问题做好系统搭建与数据积累,实现污染防治工作中短期突击与长远规划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环境数据在环保工作中的作用和价值,实现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4.2 水环境监测 4.2.1 应用需求 生态环境部印发 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技术大纲,明确提出要突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目标,这标志着重点流域“十四五”规划从传统理化指

33、标水质改善向水生态健康转变,突出水生态保护修复正当其时。针对日趋严格的水生态环境管理的需求,充分保障水生态环境质量安全,需要建设基于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的管理体系来全面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24 4.2.2 应用方案 水生态环境智慧监管体系在“查、测、溯、算、治、管”整个生命周期中融入“三水统筹理念,系统推进水质断面、河流断面、入河排污口、污染源等的多维关联分析,诊断识别各控制单元的污染特征及成因,优化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结合指挥管控平台的应用,辅助管理部门构建科学有效的水域综合监管体系,达到人水和谐的生态环境目标。图 8 水环境监测解决方案 本地调查:综合开展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基础信息摸

34、查,摸清水生态环境本底状况。立体监测:利用常规水质自动监测、微型预警监测、通量监测、高光谱监测、AI 图像识别、卫星遥感等多元化技术手段,在河流湖库、入河(海)排污口、电源、面源形成全方位立体监测体系。精准溯源:基于高光谱反演的污染热点范围识别以及基于水质水量模型的污染溯源。融合计算:融合水环境水资源信息的流域污染物通量核算、融合 25 水生态、水环境信息的水生态健康评价、融合水生态水资源信息的生态流量计算。高效治理:利用水质水量水生态模型对不同设计方案进行可达性分析,对比治理前后水质时空分布,根据经济性和可达性对治理方案进行优化和排序,选择最优设计方案。智慧管控:构建水环境智慧管控平台,收集

35、水质、水量、水生态数据,形成统一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依托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实现水环境质量改善。水生态健康恢复、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目标。4.2.3 应用效果 创新“一张网、一中心、一张图、N 应用”的顶层设计,实现从监测预警、综合监管、决策分析、考核评估、信息发布等五个方面强化水体全过程闭环式监管,有效改善水体水质,为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全方位的支撑。4.3 土壤环境监测 4.3.1 应用需求 为深入贯彻“十四五”规划要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推进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管控修复,实施水土环境风险协同防控,构建濡染环境监测

36、体系,满足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管理业务需求,及时针对土壤潜在用地风险进行评估。26 4.3.2 应用方案 以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与绿色发展为目标,依托土壤环境感知数据,实现对土壤质量现状的全面掌握,为土壤合理利用、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土壤环境监测包含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以及技术平台支撑两个方面,土壤环境监测借助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可实现对土壤墒情的长时间连续监测,搭建区域土壤墒情连续监测网络。结合 GIS 技术,将污染地块、重点监控企业、土壤类型分布、土壤修复现状、考核指标、农用地分类等信息以“一张图”的形式进行立体呈现,整体展示土壤环境概况,建设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数据的“底板、底图、底

37、线”,助力用户了解土壤环境质量现状,服务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图 9 土壤环境监测解决方案 27 4.3.3 应用效果 通过土壤环境监测,同时依托监管平台,结合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情况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结果,建立了污染地块从发现到治理再到评估分析的综合管理体系,建立污染防治项目管理、工作调度管理、目标考核管理、支撑资料库管理,实现目标统一执行、调度、监控、管理,支撑土壤环境管理科学决策及污染防治措施制定。4.4 碳排放监测 4.4.1 应用需求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 CO2排放量激增产生了一系列气候问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表示,如果各国继续保持目前

38、的发展趋势不采取措施的话,到 2100 年全球平均温度将比工业革命前上升 3.7 至 4.8 摄氏度,远高于此前国际上设定的 2 摄氏度增长上限。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2020 年 9 月 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各地为积极响应“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亟待掌握温室气体排放的总量与构成情况,了解主要行业和区域温室气体排放的分布状况。因此,为进一步夯实低碳工作基础,提升温室气 28 体管理能

39、力,开展温室气体现状监测评估及未来达峰规划的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4.4.2 应用方案 碳排放监测系统包括碳排放在线监测与管理系统、碳排放在线核算系统和碳资产管理系统。碳排放在线监测与管理系统针对企业碳排放监测数据,围绕企业碳配额履约情况,提供分析碳排放总量与碳配额使用情况、碳排放年度使用预估、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总量分析等分析,使企业能够及时了解自身碳资产的使用情况。碳排放在线核算系统结合温室气体(GHG)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及产生排放资源数据采集和碳排放强度在线监测技术,研究建立基于组织的 GHG 排放在线监测平台的方法,目标立足于解决当前 GHG 排放量核算难、核算不准的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实用

40、性和公益性。碳资产管理系统针对企业重点关心的碳资产升值、碳交易问题,围绕碳资产评估、碳市场行情解析、碳资产趋势预测、碳交易市场分析等进行深度分析,为企业碳资产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29 图 10 碳排放监测解决方案 4.4.3 应用效果 碳排放监测系统主要用于监测评价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结合大数据分析手段,及时锁定较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可实现以下功能:空间分布:展示本地及周边温室气体浓度分布态势,划定重点管控区;动态预警:对超标及禁排气体排放实时动态监控报警;关联分析:分析温室气体与大气与气象参数的关联性;排放量分析:总结碳排放变化规律,初步判断碳排放变化情况。依托常规监测数据,开展数据

41、深入挖掘、多维度、多方式的对比分析与可视化展示,揭示碳排放变化规律,让城市管理者做到“心中有数”。30 4.5 生态环境监测 4.5.1 应用需求 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个“生态”的核心要义就是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为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原环境保护部印发了 关于印发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实施计划(2016-2020 年)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建设“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环监测201986 号附件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

42、0-2035 年)提出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完善生态状况监测,构建国家生态状况监测网络。系统、精准、客观、独立的生态监测数据支撑是切实履行生态监督职责的重要保障,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生态监管职能,保障国家、地方生态格局安全,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功能持续向好,促进和引导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更符合生态意义,构建国家、地方生态监测系统就显得尤其重要。4.5.2 应用方案 针对当地生态特征及主要生态问题,以满足生态保护红线区、自然保护地、重点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监管需求为重点,以系统客观评价生态质量为目标,统一规划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生态综合 31 观测站,覆盖城市森林、城市湿地、城市公园、区

43、域绿地、绿道等典型生态系统和生态保护红线重点区域,监测要素涵盖风、辐射、空气、水、土壤和生物等,形成“自动监测为主、手工监测为辅”的全方位/全要素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图 11 生态环境监测解决方案 生态环境监测以卫星、无人机为载体的遥感、高光谱技术,上下协同、天地一体,实现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感知;以应急监测、预测预警网络,结合三线一单分区管控,牢牢构筑生态安全屏障;以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为重点,实现生态系统功能区的智慧监测;以两山基地、生态文明示范县市评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为应用,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主要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现有

44、各类数据进行整合,推动生态监管信息化,建立起大数据决策、云信息服务、智慧化发展等机制,形成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示范市县、“两山”基地等地区高质高效发展新模式。32 4.5.3 应用效果 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建设可实现生态质量的全方位综合观测,结果可用于生态系统质量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的综合评价。生态监测系统可实现全天 24 小时生物体感及动态识别网络,实现生物多样性统计监测网格;利用在线监测技术实时高效的特点,及时发现生态环境问题并发布预警信息,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生态环境问题的恶化与扩大,结合各类管理措施,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逐步改善。4.6 饮用水源地监管 4.6.1 应用需求 我国城镇居民饮用的大

45、多都是自来水,水源地的水体被污染势必会影响饮用水源的居民健康,饮用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刻不容缓。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和卫生部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中提出:“有效指导各地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改善我国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提升水源地环境管理和水质安全保障水平。重点解决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规范网箱养鱼和底泥治理等问题,提升水质达标的水源地比例、水源保护区审批完成率、一级保护区违章建筑清拆率、常规指标监测覆盖率、有毒有机物监测能力。”33 4.6

46、.2 应用方案 饮用水源地监管解决方案以物联网感知平台为依托,运用多种采集数据手段,实现对非法垂钓、漂浮物污染、网箱养殖、废水偷排、下水游泳、人车管控、水质检测、违规航运等问题重点检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数据库、应用软件开发、云计算等技术,以法规、规范、标准、信息化机构以及安全体系构建全覆盖、智能感知的一体化检测系统、主动预测、预警系统。图 12 饮用水源地监管解决方案 4.6.3 应用效果 饮用水源地监管解决方案,提供环境异常情况报警提醒、水质实时数据展示、人车互动痕迹记录,为客户提供无人化管控、高效率、自动警戒、事前预防、全时段水质数据检测,提高督查人员工作效率、确保检查无死角,协

47、助客户工作向数字化、规范化、精细化转型升级。34 4.7 危废智能监管平台 4.7.1 应用需求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由于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能源和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及废弃物排放量的持续增加。我国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工作相当薄弱,尚无严格的法规和标准,处理处置技术发展缓慢,处理/处置设施比较落后,大部分危险废物没有得到安全处置,总体而言,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国危险废物的环境管理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呈现出面广量大、认识薄弱、环境风险高等特点,亟须加强对危险废物的规范化管理,全面消除各类环境安全风险隐患。4.7.2 应用方案 中国移动依托数字领域多年积累,综合应用物联网技术,结合视频监控功能,

48、通过 5G、RFID、红外传感器、GPS、无线 AP、云储存、智能视频分析、电子联单等技术实现危险废物可视化监控,真正实现对危险废物处理全程可视化监控,从根源上杜绝乱倒乱弃问题的发生。图 13 危废智能监管解决方案 35 4.7.3 应用效果 面向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两点一线”管理(一线是危险废物转移全过程,两点指的是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及经营单位),实现全程信息动态实时采集,实现业务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与智能处理,实现危险废物的日常规范化管理,提升危险废物监管能力及应急能力,实施危险废物管理信息化战略,促进部门职能转变,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构建“智慧”的危险废物管理体系统。4.8 环境应急管理平台

49、4.8.1 应用需求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快速搜集和处理涉及环境风险、环保举报、突发环境事件、社会舆论等海量数据,综合利用环保、交通、水利、安监、气象等部门的环境风险源、危险化学品及其运输、水文气象等数据,开展大数据统计分析,构建大数据分析模型,建设基于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的环境应急大数据应用,提升应急指挥、处置决策等能力。4.8.2 应用方案 利用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预报数据、气象数据和应急措施数据,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工作的过程跟踪;能够实时显示区域内各主要城市的污染现状和过程、发布的预警级别、采取的应急措施,实时接 36 收并显示现场督查组的督查信息,并能发出开展下一步

50、督查工作等的指令。结合未来可能的空气质量状况给出预警启动和解除的提示,显示预警措施的成效预测并整理汇总社会舆论关于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工作的评价,以及对发出的新闻通稿的反响和回应情况。利用排放源清单数据、源解析数据、气象数据、应急预案数据等,结合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调度的相关数据,实现对污染成因的分析;根据重污染天气的监测、预报和气象等数据,能够在案例库中自动匹配曾经应对过的类似情况,显示历史上发生类似案例时应对策略和效果、经验和不足等信息,为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提供决策支持;基于排放源、气象条件、环境空气质量应急监测数据、应急措施案例情景,开展应急减排措施筛选、减排效果预测及成本核算,协助制定关于

51、重污染过程防控区域划定、防控时间窗口选择、减排措施制定、应急响应启动及终止等综合决策。同时,利用、集成重污染天气应对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设置评估标准并建立评估模型,实现对应急工作的过程评估。具体包括发布预警通知、启动应急响应、采取预警措施等工作的时效性以及对此次应急工作的效果评估,包括污染物减排量和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效果。收集、汇总历次重污染过程应对及重大社会活动保障期间的监测、预报、源解析、减排措施、效果评估等相关数据以及重污染天气应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文件资料,建立重污染天气过程应对案例库;开发案例生成系统,能够在每次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工作结束后,自动收集工作期间的监测数据、预报数据、应急措施数据

52、、源解析数据、减排效果数 37 据、应对评估数据等,生成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工作案例,充实到重污染天气过程应对案例库中,并能实现对历史案例的回顾和推演。通过对案例库的历史案例进行汇总分析,寻找规律和共同点,为之后的应对工作提供借鉴。建立应对工作的相关案例数据收集机制,综合评估相关区域内各城市应急预案编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及应对措施的效果等。4.8.3 应用效果 以 GIS 地图、图表、信息推送等形式展现大数据分析结果,利用颜色渲染、图案填充、直方或饼状图形式将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相关主题内容属性数据在地图上表现出来。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对大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图形化展示,针对具有空间属性的大数据分析结

53、果数据开发专题地图,用于发展模式和趋势的分析,为决策支持提供依据。4.9 5G+乡村人居环境监管平台 4.9.1 应用需求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广大农民根本福祉。2021 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加强领导、强化协作、积极创新、狠抓落实,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同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工作进展不平衡、内生动力激发不够、长效机制尚未形成、资金投入缺口较 38 大、工作责任有待进一步压实等困难和问题。

54、实施村庄清洁行动是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项基础性工程,通过广泛动员各方力量、优化整合各种资源,集中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典型示范转到全面推进上来,加快提升村容村貌、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好美丽宜居乡村。通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来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生活幸福指数,总体呈现出“水静、村美、人和、民富”的宜居、宜业、宜乐的美丽乡村新风貌。通过生活垃圾处理来有效保障农村村居环境,对生活污水处理来有效治理农村臭水污水,通过厕所革命改善厕所脏乱差的状态。村容村貌整体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农村安全常态化,服务效率有效提质增效,助力建设高标准新农村。4.9.2 应用方案 以云平台

55、为基础,利用物联网技术,结合大数据统计、智能分析采集的各项数据,解决人居环境治理管护工作的监管和可视化分析等难题,提升管护效率,提高管护质量,从而提高村民满意度。39 图 14 5G+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平台架构 基础设施层:包括 4G/5G、互联网/专线、NB 物联网等网络资源,进行集中化部署。基础服务层:通过业务中心事件全流程处置,数据中心全过程实时监控,AI 中心统计数据及分析提供预警模型机制,为上层应用开发提供基础。六大应用层:构建专题治理、数据研判、综合管理、物联云集、数字总览五大应用模块,后期亦可拓展相应子应用层,同时可以集成已有的平台,如“美丽乡村”“益农信息社”等,提供高拓展性、安

56、全性、可靠性的云服务平台。接入层:县级平台、市级平台可同步建设,省级平台亦可通过接口形式进行数据对接,高效拓展数据延续性。展示层:云平台提供 PC、微信小程序、指挥调度大屏端等多样化展示平台,同时提供可视化数据展示分析环境治理乡村等多维度信息。40 4.9.3 应用效果 通过平台建设可以实现环境数据管理系统化、促进环境治理决策科学化、环境监管执法精细化、环保政务服务便民化、环保公众参与广泛化,提升数据采集能力,强化数据资源整合,加强环境数据共享,创新环境监管模式,提高环境监管水平,深化环境数据分析,增强科学决策能力,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优化环保政务服务。通过信息平台的宣传与后台服务,可大幅提升农

57、村的整体形象和知名度。通过本平台可改变乡村政务管理方式,不但能提升乡村政务管理信息化水平,而且能让乡村的治理能力全面提升。通过规范基层工作流程,促使基层干部作风明显改善,群众参与度和满意度明显提高。4.10 生态环境领导驾驶舱 4.10.1 应用需求 当前环境保护形式日益严峻,大气污染、水污染、危化品污染、土壤污染、核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当前环境监管还面临着低效、被动、应急、粗放等问题,具体体现在人力监管成本高,业务参差不齐、效率低;监测点建设运维成本高、覆盖范围不全;系统信息化水平低、数据分散可用性差;监测与监管结合不紧密等。基于当前环境监管的现状,环境监管目标需要进

58、行调整,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序为规范、变粗放为精细、变应急为常态。生态环境领导驾驶舱可以对大气、水、碳、土壤等生态环境要素进行统一监管,以“一张图”的方式实现动态可视化管理。41 4.10.2 应用方案 大气环境“一张图”综合运用“一张图”式管理与服务的理念,实现全市及各市县多种类大气污染源的统一监控、有效管理,实现多源、多尺度、多主题环境监测统计,实现全市大气污染数据的互联互通。在“一张图”的管理与服务的模式下实现海量数据的同步转换、快速浏览、数据查询、对比浏览、应用分析、统计汇总等应用。环境“一张图”监管模块提供多维专题图层,主要包括气象特征专题图、空气质量专题图层、超级站在线专题图、污染源

59、在线专题图。同时,平台支持图层自由组合叠加展示,可根据实际业务需求组合不同图层进行查询展示。图 15 大气环境“一张图”水环境“一张图”通过多要素、多手段地感知技术,涵盖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排放 42 监测等,接入常规自动监测、传感器监测、无人机高光谱监测、AI 视频识别等环境数据,实现对当地环境全天候、全覆盖、动态、立体监测与管理,打通数据壁垒,深入分析当地水环境质量与污染源之间的联系,构建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支撑体系,对水环境承载力、预警预报、污染溯源等进行分析应用,为实现当地水环境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提供智慧支撑。图 16 水环境监测解决方案 碳环境“一张图”针对碳达峰碳中和的远景

60、目标,围绕温室气体产生来源、碳达峰碳中和路径分析、城市碳汇量、低碳目标考核等几个维度,采用多源可视化展示技术,快速呈现当前城市碳排放现状,及时针对碳排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整。通过低碳环境一张图,主管部门可直观掌握城市低碳现状,为全市减碳工作提供决策支撑。包括重点行业控排企业碳排放分析(碳盘查、碳核查、碳排放总量分析、行业碳排放量构成分析等)、碳减排项目分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追踪等。43 图 17 碳环境监测解决方案 土壤环境“一张图”土壤质量监测信息平台以土壤污染详查数据库为基础,以开展土壤质量档案管理为主线,以实现土壤质量的分等和统计评价为目标,利用大型空间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网络技

61、术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实现集多源异构数据导入、查询、编辑、统计分析、成果输出为一体,满足多部门共建共享、数据动态更新、全市行政区域内统一。以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土壤环境流程管理为主线,打通多平台数据壁垒,实现“一张图”管理、多部门联动等功能,实现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保障土壤环境安全。生态环境“一张图”平台具备检测设备实时浓度、变化趋势、实现数据展示和统计分析等功能,包括生物多样性、水、气、土、噪声等环境参数、生态类和人体健康相关信息。另外,还可实现生态资源的核算和动态管理,支撑区 44 域生态综合管理和生态文明示范单位创建,以及两山转化实践等。4.10.3 应用效果 生态环境领导驾驶

62、舱基于大数据资源管理的统一框架及标准,全面梳理大气、水、土壤等环境内、外部数据资源,编制用户大气环境大数据资源目录,集成各源各类大气环境数据资源,建设大气环境大数据智慧决策平台,实现数据采集汇聚、数据计算研发、数据存储、数据资产管理,为数据应用提供数据微服务,搭建面向生态环境部门的大数据平台统一门户,实现“一张图”动态可视化管理。45 05 经典实践 46 5.1 江西省宜春市“智慧环保”应用平台系统项目 5.1.1 项目背景 为响应国务院、生态环境部对生态环境大数据发展的建设需求,江西省政府发布江西省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赣府厅发201739号),该“计划”要求加快大数据发展,以建设“云上江西

63、”为核心,按照“1+8+N”(即“云上江西”基础服务平台+8 朵主干云+N 个特色子云和行业应用云)的构架,搭建“云上江西”大数据服务和产业生态体系。随后,2018 年 1 月 2 日江西省宜春市人民政府出台宜春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建设以“+朵云”为主要内容的“云上宜春”新型智慧城市,搭建政务、工业、农业、旅游、医疗健康、教育、法治、生态环保等 8 朵主干云和社保、交通、国防动员等 N 朵特色云,推进大数据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目前,宜春市智慧城市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宜春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环境压力将持续增加,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凸显,城市治理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要把握世界科

64、技与城市发展新趋势,就必须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同时充分考虑宜春市云上宜春发展要求、生态环境管理特点,加快推进宜春市智慧城市建设。智慧环保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环保的建设在服务环境管理部门的同时,还服务于智慧城市,在有效利用智慧城市提供的各类资源的同时,能够为智慧城市提供数据产品和服务。开展宜春市智慧环保项目的建设,结合宜春市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对现有信息化资源进行整合,逐步完善各项业务信息化建设,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环保领域之中,构建宜春市“智慧环保”47 大数据平台,从海量数据入手,通过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分析,打造动态反馈、持续进化的城市治理创新循环链,切实提升城市环境精细化

65、管理水平,以智能化、现代化的手段加快推进宜春市环境管理能力的提高和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助力“智慧宜春”的建设。5.1.2 建设内容 宜春“智慧环保”的建设内容,总体建设架构可以概括为“一朵云、两中心、三系统、一张图、标准规范体系”。具体建设内容为生态环境大数据标准规范、生态环境大数据资源中心、生态环境大数据支撑中心、生态环境业务协同应用系统、生态环境目标决策支持系统、生态环境政务服务系统、环境分析决策一张图展示、已建系统信息资源整合等八个部分。环境信息标准规范机制环境信息安全保障机制统一用户管理统一权限单点登陆协同作业风格定制门户管理大数据资源规划环境空间数据规划视频监控水质监测辐射监测气体监

66、测噪声监测智慧环保平台智慧环保平台一张图一张图展示上海品茶大气环境管理展示水环境管理展示固定源管理展示环境影响评价展示环境综合监管展示业务平台生态环境业务协同应用系统生态环境目标决策支持系统生态环境政务服务系统生态环境工作管理生态环境目标责任考核大数据资源中心大数据库体系大数据治理融合大数据汇聚整合物联网环境信息运维管理机制宜春市政务云平台视频监测设备便携监测设备在线监测设备操作系统 数据库GIS软件 工作流 中间件权限管理平台大数据共享交换服务大数据分析支撑服务大数据支撑服务中心应用基础组件服务大数据业务功能服务大数据业务模型服务实验室管理系统污染源综合管理系统生态环境风险应急管理系统生态环保综

67、合管理系统环保督查综合管理系统网格化智能监管系统固体废物综合管理系统核与辐射综合管理系统水环境决策支持及管理系统大气环境决策支持及管理系统土壤环境决策支持及管理系统 图 18 宜春市智慧环保平台整体架构 48 5.1.3 实现价值 通过项目的建设,提高了环境信息管理水平,加强企业的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构建生态文明示范区,为宜春居民创造一流的生活环境,实现了:用智慧化手段执法,促进生态环境监管执法精准化;用生态环保数据决策,促进生态环境综合决策科学化;用开放性手段服务,促进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便民化;用生态环境数据治理,促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5.2 雄安新区 5G 民生综治项目 5.2.1 项

68、目背景 在雄安新区的建设中,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有效控制和减少污染排放,强化污染源及重点防治对象的监管,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保障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雄安新区迫切需要建设环境监管体系,以实现覆盖雄安重点污染源、大气监测站点、工地、河湖水域及重要饮用水源地的智能监管体系。雄安 2017 年开通了首个 5G 试验站至今已累计开通约 500 个 5G基站,目前已经实现三县城、京雄高铁、市民服务中心、白洋淀景区、荣乌高速等重点场景的连续覆盖,乡镇及高业务量农村的重点覆盖。在5G 组网基础上,雄安新区管委会深入推进视频汇聚融合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工作的融合,充实各类气、水、土、污染源监测

69、点,优化完善环境监测布局和功能,加强环境监管网络和监测体系。建设促 49 进视图的数据管理机制与应用模式创新,促进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升大数据应用力度和数据挖掘利用水平,促进视频资源共享和应用,提升生态环境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视频大数据在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及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工作的基础支撑作用。5.2.2 建设内容 雄安 5G 民生综治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平安综治平台、环保卫士平台、移动应用、环境监管应用、智能识别管理等平台系统,同时建设以 5G 网络为依托的空气监测微型站、4K 高清视频监控系统、无人机等终端系统,实现对空气质量与周围环境的全方位立体监测,目前已在容东片区

70、、启动区部署监测点,实时监测施工区域相关环境信息。图 19 雄安新区 5G+民生综治项目 50 5.2.3 实现价值 雄安 5G 民生综治项目以 5G 网络为依托,基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前沿技术,通过空气监测微型站、4K 高清视频监控系统与无人机相结合,实现对空气质量与周围环境的全方位立体监测,有效对污染源、污染轨迹等进行定位、溯源分析,为环保督查提供了助力。通过 5G 技术赋能,智能设备的连接与运行更加高效,相应降低了能源损耗;5G 为传统环保监测、执法、作业等多个环节带来了改变契机。本项目受到雄安环保企业和监管部门的高度认可。5.3 河北省邢台市生态环境大数据智慧监管平台建设项目

71、 5.3.1 项目背景 近年来,随着邢台市南和区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资源将继续成为影响南和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环境资源供需矛盾愈来愈突出,环境保护相对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污染重、生态受损大,生态环境恶化,成为制约县域经济民生发展的“绊脚石”。为了保障南和区的经济、民生的正常持续稳定发展,南和区先后建成了“污染源在线监控”、“VOC 监测”、“扬尘(噪声)监测”、“餐饮油烟监测”、“河北省污染源自动监控”、“邢台市分表记电”、“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指挥管理”、“南和区环境综合监控中心”等8大类信息化监控平台与系统,虽然这些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为

72、南和区环境 51 保护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为环境信息数据的采集、传输和管理提供了信息化基础,为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效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随着 8 大类平台与系统使用时间延长、数据积累增加,逐渐形成了“各自为战”的“信息孤岛”。5.3.2 建设内容 邢台南区和生态环境大数据智慧监管平台的主要建设内容为:智慧环保大数据中心、环保共享服务平台、智慧环保综合监管平台、智慧环保统一门户、指挥调度 APP 等几个部分,全面实现了数据整合、大数据分析、智慧监管等各方面的功能。5.3.3 实现价值 邢台南区和生态环境大数据智慧监管平台与南和区现有的 8 类监控平台与系统的数据进行互通、融合、应用,通过大数据分析与

73、计算,形成环保应急指挥一张图,环境监管一张图,环境治理一张图,打通各个平台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一口登录、一口监管”,形成权责清晰,层级明确的智慧化环境监测与管理,为南和区环保监管治理与环保应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与智慧化支撑。52 06 生态合作 53 在环保产业 2.0、3.0 时代,政府需求在环保高压状态下,逐渐往水、大气、土综合方面治理“效果付费”时代迈进。单一企业提供的单一需求无法满足政府公共治理需求,环保行业相关企业一方面要将单一的业务纵深化实现全产业链上下游的打通。另一方面,中国移动以政府需求为导向,连接外部资源和伙伴构建全产业链的生态系统,提供全方位、打包整体解决方案。面对成因复杂

74、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以及政府高标准、严格的绩效考核,中国移动构建了开放、合作、创新与共赢的生态系统,聚合生态竞争优势,与细分行业 TOP5 合作伙伴达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股权合作、利益共享”等深度合作。中国移动定位为智慧环保行业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和系统总集成商,在环境监测、大气治理、水处理、固废处理、环境修复等热门领域与行业各优质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关系。依托中国移动云网能力优势,通过优势互补、整合赋能,共同构建持续发展、合作共赢的智慧环保生态圈。54 声明 本白皮书在编制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公开信息资源并尽可能地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在此对各类信息资源的提供者表示感谢,所引用内容其著作权和版权归原作者、来源媒体、原网站所有。但是我们也知道,凡事总有可能挂万漏一,对本白皮书没有注明来源的内容提供者同样表示感谢。如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白皮书内容可能不规范使用,欢迎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对相关内容进行处理。本白皮书的版权归中国移动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或许可他人使用本白皮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中国移动保留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力。白皮书编制组联系方式:。55

友情提示

1、下载报告失败解决办法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报告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中国移动:中国移动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2022版)-智慧环保分册(60页).pdf)为本站 (Kelly Street) 主动上传,三个皮匠报告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个皮匠报告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