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您的当前位置:上海品茶 > 报告分类 > PDF报告下载

中央财经大学:2010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27页).pdf

编号:74669  PDF  DOCX 227页 1.65MB 下载积分:VIP专享
下载报告请您先登录!

中央财经大学:2010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27页).pdf

1、 中央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 “经济学与公共政策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经济学与公共政策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科研成果科研成果 中国人力资本报告中国人力资本报告 2010 课题负责人:李海峥教授课题负责人:李海峥教授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 2010 年 10 月 1 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 中央财经大学 提供项目资助 “中国人力资本的测量及人力资本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国人力资本的测量及人力资本指标体系的构建” 课题组成员名单课题组成员名单 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 李海峥 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项目组成员:项目组成员: 教授及行政人

2、员:教授及行政人员: Ake Blomqvist 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Belton Fleisher 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特聘教授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经济系教授 Barbara Fraumeni 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美国南缅因州大学公共政策马斯基学院教授 刘智强 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特聘教授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经济系副教授(终身教授) 王小军 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特聘教授 美国夏威夷大学经济系副教授(终身教授) 张纲紘 于丽 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

3、究中心助理教授 刘智勇 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 高松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助理教授 王瑞菊 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原行政助理 邓皓 肖婧 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行政助理 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教学助理 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研究生: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研究生: 08 级 梁赟玲(博士研究生) 陈华娟 董宇华 杜梦昕 龚金泉 蒋晶晶 姜瑞 李茜 李森 邱晨 田新平 杨默 09 级 贾娜(博士研究生) 白晶 方婧 郭超 高欣 甘小燕 黎峻 李晋 刘天一 吴丹丹 辛媛媛 邢鹏飞 杨燕求 张晨 张凌华 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研

4、究生: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 卢冲妤 肖羽西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研究生: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研究生: 张晓蓓(博士研究生)丁琳 刘沁怡 王红玲 吴秋洁 闫晓敏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简介 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CHLR)(以下简称“中心” )隶属于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与公共政策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成立于2008 年 3 月,是一个国际性的、研究中国人力资本、劳动市场及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院级研究中心,同时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该领域的国际著名教授担任中心顾问, 其中包括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Kenneth J.Arrow教授和 James

5、 Heckman 教授, 以及人力资本计算法的创始人哈佛大学 Dale W. Jorgenson 教授。 中心的研究方向: 人力资本的投资及效益 人力资源的流动及国际化 人力资本创新及技术进步 健康与人力资本 中心的教学科研成员都是美国著名高校的终身教授或者是拥有美国高校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学者。 中心主任由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海峥博士担任。 目前, 中心已有全职教授 3名, 特聘教授 4名,高级研究员 7名,研究员 3名。 中心拥有一套科学完备的硕(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其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与美国研究类高校一致, 采用全英文授课及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从 2008 年开始招生以来,已有

6、 40 名硕士生,3 名博士生,及 1名博士后。 中心强调国际化,实施科研国际化,研究生培养国际化,及内部管理国际化。 中心以科研为主导,建立中心层面科研课题,所有研究生都参与科研项目。 中国人力资本指数项目 的社会影响 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的 “中国人力资本的测量及人力资本指标体系的构建” 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及中央财经大学的专项资助。该项目旨在建立中国第一套科学的、系统的人力资本指数,定量描述中国人力资本的分布及发展动态, 为相关领域的实证研究提供综合的人力资本度量指标, 为更深入地研究人力资本及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创造条件; 在实践上为政府相关的重大经济社会决策提供定

7、量依据; 同时为使中国人力资本的度量方法和指标成为国际人力资本指标体系的一部分, 为人力资本作为国民账户的一部分纳入到整个国民财富的衡量体系提供有益的前期工作。 该项目由中心主任李海峥教授主持,人力资本指数收入计算法(JorgensonFraumeni 方法)创始人 Barbara Fraumeni 教授,中心所有全职教授和特聘教授,以及中心全体研究生和行政人员共同参与。 中心的研究成果中国人力资本指数分析报告 (2009)自公开发布以来受到了国际和国内学术界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引起广泛社会反响。 1国际影响国际影响 (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计局总干事 Paul Schrey

8、er先生正式向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致函, 推荐中心主任李海峥教授带领的人力资本项目团队作为中国政府的 “指定代表” 参加 OECD人力资本合作项目。 (2)李海峥教授应邀参加国际收入与财富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Income and Wealth, IARIW)于 2010年 8月在瑞士举办的第 31届大会(www.IARIW.org) ,并就中国人力资本度量问题作大会发言。 (3) 中国人力资本指数研究报告的英文版已被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接受为工作论文。详见http:/papers.nber.org/papers/

9、w15500 (4) 2010年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 国家财富的改变 (World Bank. 2010. The Changing Wealth of Nations.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收录了中国人力资本指数分析报告中的部分内容为其中一章。 2国内影响国内影响 (1) 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来中央财经大学视察工作时,肯定了中心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中国正在经历一个从人口大国转型为人力资本强国的过程,所以研究中国人力资本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2)国家教育部要求中心提交该研究报告;同时,中央组织部特聘顾问也已将中心的人力资本项目报告提交中组部作为第二次全国人才

10、工作会议的参考材料。 (3)教育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特邀中心科研团队承担与之相关的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专题研究工作。 (4) 北京市委组织部主办的 2010年 5月 28日在京召开的 “北京市人才发展高端论坛世界城市,世界人才”特别邀请中心作为大会协办单位,同时邀请中心主任李海峥教授主持大会。 (5)中心正作为主要研究团队筹备和参加教育部及高校薪酬协会的高校薪酬调查项目, 并将依据调查数据对高等教育部门人力资本进行综合测度,构建高等教育部门人力资本指数。 (6)中心正与国家统计局探讨深入合作的可能性,包括将中心建成中央财经大学与国家统计局合作共建的平台。 3媒体影响

11、媒体影响 (1) 中国人力资本指数研究报告中的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发表于 中国经济学领域权威期刊经济研究 ,2010年第 8期,第 42页。 (2)中心主任李海峥教授应邀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福特班名家讲坛”上做了题为“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现状与贡献”的主题演讲。之后,解放日报 2010年 8月 29日刊以整个版面发表了该演讲的内容。 (3) 中心发布中国人力资本指数之后,国内权威报刊光明日报就中国人力资本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对中心研究团队负责人李海峥主任进行了专访; 福建电视台记者也针对人力资本相关问题对李海峥主任进行了电话采访。 (4)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计划将中国人力资本指数报告收纳为中国人

12、力资源白皮书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报告 。 致 谢 我们感谢参加 2009 年 10 月 10 日举行的“人力资本度量及中国人力资本指数国际研讨会”的专家与嘉宾对项目提出的各方面建议;感谢2010 年 8 月在瑞士举行的国际收入与财富研究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Income and Wealth, IARIW)第 31届大会的专家和学者,特别是 Harry Wu 教授,对本研究的评论和建议;特别感谢经济研究匿名审稿人富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以及国内外其他专家学者通过各种方式提出的宝贵意见。 “中国人力资本的测量及人力资本指标体系的构建”

13、项目及相关发布得到了中央财经大学相关部门和校外其它单位的多方面帮助。 王广谦校长及其他校领导对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 使得项目的初步研究成果提前完成;李俊生副校长、赵丽芬校长助理、孙宝文处长帮助协调各方资源,以保证项目以及相关发布会议筹备的顺利进行;学校办公室、科研处、资产管理处、财务处、人事处、国际合作处等各部门积极配合,提供项目和会议所需各方面条件;仿真实验室、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兄弟学院为项目频繁的讨论、交流及计算提供了机房及会议室;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特别是院长 Patrick McCarthy教授对项目给予了全面支持; 经济研究和劳动经济与

14、劳动关系也对项目提供了相应的帮助。 2010 报告的修订与更新 在 2009年报告的基础上,本报告所做的修正和改进主要包括: 1国家层面:国家层面: (1)主要以 OECD 使用的 4.58%作为折现率进行计算,同时本报告也给出了使用其他折现率计算的结果,而 2009 报告采用的是基于长期国债利率的折现率 3.14%。 (2)修正了 2009 年报告中使用的 2005、2006、2007 年的死亡率数据。 (3)增加了新的 Divisia指数,包括:基于年龄的 Divisia指数,基于地域的 Divisia指数,基于总量的 Divisia指数。 2省级层面:省级层面: (1)本报告估算了五个省

15、(市)的人力资本水平,分别是北京市、辽宁省、江苏省、广东省、甘肃省。 (2)计算了各省(市)不同折现率、不同平减指数下的人力资本水平。 (3)计算了各省的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 目目 录录 报告摘要 . I 第一章 导 论 . 1 第二章 方法体系 . 5 2.1 J-F 收入法 . 5 2.2 成本法 . 8 2.3 指标法 . 10 2.4 特征法 . 10 2.5 余额法 . 12 第三章 数 据 . 14 3.1 估算分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 . 14 3.2 估算 Mincer 方程的系数 . 22 3.3 估算增长率和折现率 . 32 3.4 其它的基于 J-F 方法的数据估算

16、和假定 . 35 第四章 全国人力资本计算结果及讨论 . 37 4.1 1985-2008年全国总人力资本及其与GDP、固定资本的比较 . 37 4.2 总人力资本分析 . 43 4.3 人均人力资本分析 . 51 4.4 人力资本的 Divisia 指数 . 59 4.5 预测中国 2009-2020 年的人力资本水平 . 62 4.6 人力资本的国际比较 . 65 4.7 结论 . 66 第五章 北京市人力资本计算结果 . 69 5.1 总人力资本分析 . 69 5.2 人均人力资本分析 . 77 5.3 劳动力人力资本(active human capital)分析 . 84 第六章 辽

17、宁省人力资本计算结果 . 95 6.1 总人力资本分析 . 95 6.2 人均人力资本分析 . 104 6.3 劳动力人力资本(active human capital)分析 . 111 第七章 江苏省人力资本计算结果 .123 7.1 总人力资本分析 . 123 7.2 人均人力资本分析 . 132 7.3 劳动力人力资本(active human capital)分析 . 139 第八章 广东省人力资本计算结果 .152 8.1 总人力资本分析 . 152 8.2 人均人力资本分析 . 161 8.3 劳动力人力资本(active human capital)分析 . 167 第九章 甘肃

18、省人力资本计算结果 .179 9.1 总人力资本分析 . 179 9.2 人均人力资本分析 . 187 9.3 劳动力人力资本(active human capital)分析 . 194 参考文献 .206 报告摘要 尽管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与创新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各国学者和政府的共识,但准确测度人力资本却一直是研究中的难点问题。主要原因如下:第一,缺乏相关数据;第二,数据的搜集、整理以及计算工作非常繁杂;第三,人力资本因其独有特征使得估算其市场价值相当困难。 根据中国数据的特点及国情,我们将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Jorgenson-Fraumeni的终生收入法(以下简称 J-F的方法)确定为主要方法

19、计算中国人力资本的存量。同时,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我们将微观调查数据和宏观数据结合起来,改进了 J-F计算法,大大增加了该方法运用于中国数据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我们据此对中国人力资本进行综合系统地度量和估算并构建了多项人力资本指数。 在本报告中,我们计算、更新了 1985-2008 年中国国家层面人力资本总量及分性别、城乡的人力资本总量及相应的人均人力资本,分析了它们的分布状况和变化趋势。同时,我们也计算了北京、辽宁、江苏、广东、甘肃五个省(市)的人力资本。 我们的主要计算结果如下 (实际值按 1985年货币计算; 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折现率按 4.58%计算) : 1. 2008 年,中国名

20、义人力资本总量为 370 万亿元,实际人力资本总量为 90.5 万亿元。其中,农村的实际总人力资本为 33.8万亿元,城镇为 56.7 万亿元,分别占实际人力资本总值的 37.4%和62.6%。 1985-2008 年间, 中国的总人力资本年增长率为 6.72%,大大高于其他发达国家。1994 年以后,人力资本增长加速,1995-2008 年间的年均增长率达 7.67%。按照 3.14%的折现率计算,中国名义人力资本总量为 501 万亿元,实际人力资本总量 为 129.6 万亿元。 2. 2008年, 中国实际人均人力资本为 8.13 万元, 其中城镇为 10.95万元,农村为 5.67 万元

21、;男性 9.20 万元,女性 6.93 万元。 1985-2008 年间,人均人力资本增加了 3倍。1995 年之前,总体人力资本的增长(年均增长率为 5.24%)快于人均人力资本(年均增长率为 4.07%) ;1995年以后,二者几乎以相同的年均增长率增长(7.4-7.7%) 。这表明近年来中国人力资本的增长主要不是由人口增长导致, 而是由教育及其它因素所推动。 按照 3.14%的折现率计算, 中国实际人均人力资本为 11.6 万元, 其中城镇为15.96 万元, 农村为 7.88 万元; 男性 13.38 万元, 女性 9.70万元。 3. 1985-2008 年间,农村总体人力资本的年均

22、增长率为 4.66%,而城镇则高达 8.67%;到了 1995-2008 期间,城乡增长均加快但城镇更快,农村年均增长为 5.58%,而城镇年均增长为 9.29%。 4. 男性的总体人力资本和人均人力资本都要高于女性。虽然城镇总体人力资本和人均人力资本的性别差距在拉大,但近几年农村总体人力资本和人均人力资本的性别差距却呈缩小趋势。 5. 基于受教育程度和地区的人力资本 Divisia 指数的增长快于基于性别和年龄的指数增长,这表明教育和城市化对中国的人力资本积累具有重要影响。 6.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力资本总量大,但人均人力资本却相对很低,为美国的的六分之一,加拿大的四分之一,因此,中国距

23、人力资本强国还有很大差距。 7. 相对于 GDP和总体物质资本,总体人力资本的增长相对较慢,人均人力资本的相应对比也显示出相同的趋势。人力资本在经济总量和物质资本总量中的相对份额在下降。 8. 城镇和农村总体人力资本、人均人力资本之间的差距都在进一 步扩大。 9. 对 2009-2020 年的国家人力资本变化趋势的预测显示, 如果仅人口变化而其它因素保持在 2008年的水平,总体人力资本和人均人力资本的增长将会大为放慢,农村的总体人力资本甚至会下降。因此,需要采取更积极的人力资本投资政策,以保持人力资本长期的较快的增长。 10. 我们计算了北京、辽宁、江苏、广东、甘肃五个省(市)的人力资本并构

24、建了相应的指数体系。 1第一章 导 论 自从 Schultz(1961)和 Becker(1964)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以来,人力资本在学术研究和政策分析中已被广泛应用。著名社会理论家 James S. Coleman 认为人力资本理论是“二十世纪后半叶对教育经济学最原创最重要的发展”(Coleman, 1990, 第 304 页)。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人力资本的最新定义为“人力资本是个人拥有的能够创造个人、社会和经济福祉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 (OECD, 2001, 第18页)。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社会财富除了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外,人力资本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计算,世界各

25、国中,除了石油资源极其丰富的中东国家外,大多数国家 60%以上的社会财富是由人力资本构成(世界银行, 1997) 。 一般认为,人力资本是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源泉,是经济社会可持 续 发 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是减少贫困 和不平等的重要保证(Stroombergen 等,2002;Keeley, 2007)。例如,对加拿大、新西兰、挪威、瑞典、美国等国的人力资本账户的分析一致表明,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之一。1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迅速。人力资本被认为对中国经济奇迹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Fleisher 和 Chen, 1997;Dmurger, 2001)。此外,研究表明人力

26、资本对中国经济效率的提高以及地区差异的减小具有重要的作用(Fleisher, Li 和 Zhao, 2009)。 尽管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如此重要,然而迄今为止,中国几乎还没有对人力资本进行过综合度量。中国人力资本的度量对全球认识人力资 1 这些研究包括使用 Jorgenson-Fraumeni (J-F)方法对加拿大 (Gu 和 Ambrose, 2008) 、 新西兰 (Le, Gibson, 和 Oxley, 2005)、 挪威 (Greaker 和 Liu, 2008) 、 瑞典 (Alroth, 1997) 和美国 (Jorgenson和 Fraumeni, 1989, 1992a,

27、1992b;Christian,2009)的人力资本存量进行测量。 2本至关重要,主要是因为:第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了解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人口变化(由独生子女政策、人口流动、城市化等因素所致)和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所导致的人力资本的动态变化十分重要。例如,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显著增加。如图 3.1.3图 3.1.5所示,未上过学的人口显著减少,尤其在农村地区。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使得初中教育程度的人口明显增加,1982 年中国最大的受教育程度人口群体是“未上过学” (见图 3.1.6) ,而到 2007 年,中国最大的受教育程度人口群体是“初中

28、” (见图 3.1.9) 。在中国,农村和城镇地区的总体教育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尤其表现在高中以上的教育水平上。这些教育程度分布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总体和人均的人力资本水平。 第二,在理论与实证研究中,人力资本的测量能使我们更好地估算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和发展,以及对社会福利的贡献。构建人力资本的衡量体系是认识人力资本作用的重要环节。目前,由于缺乏人力资本的综合度量指标,这类研究中往往采用仅衡量人力资本的某些特征的局部指标,如教育程度等。 同时,人力资本的测量能够为政策制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比如,评估教育政策对总人力资本的影响。人力资本的综合测度还能为评价各级政府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表现提供标准。由

29、于人力资本投资的长期性,这一点对减少政府短视行为尤为重要。 最后,构建中国人力资本的综合测度体系是建立中国人力资本账户并将人力资本纳入国民账户必要的前期工作,使中国能够及早参与该领域研究的国际合作,同时也有助于进行人力资本积累与增长的国际比较。 目前发达国家正密切合作,进行人力资本存量的测度以及人力资本账户的构建。例如,美国成立了国家统计委员会的专家小组,负责研究非市场人力资本核算的设计(Abraham, 2005; Christian, 2009);在2008年, 3加拿大统计局制定了研究“人力资本的发展及其对加拿大财富的贡献”计划 (Gu 和 Wong, 2008);澳大利亚统计局 (We

30、i, 2008)、挪威统计局(Greaker 和 Liu, 2008) 和 新西兰(Le, Gibson和 Oxley, 2005)也制定了人力资本测度方面的类似研究计划。而且,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墨西哥、荷兰、挪威、新西兰、波兰、西班牙、英国、美国、罗马尼亚、俄罗斯 17个国家,以及两个国际组织(欧洲联盟统计局和国际劳工组织)已经同意加入 OECD的人力资本计划,着手建立人力资本账户。2显然,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了度量和监测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性。 目前中国仍然缺乏构建人力资本综合测度体系的系统工作。中国期刊上发表了少量人力资本测度方面的研究。例如,张帆(2000)

31、 、钱雪亚和刘杰(2004)基于总投资(成本方面)计算了中国的人力资本存量。其他学者如朱平芳、徐大丰(2007) 、王德劲、向蓉美(2006)从收入方面估计了人力资本。周德禄(2005) 、岳书敬(2008)利用人力资本的一些特征指标的加权平均来建立人力资本测度指标。但大多数研究则使用平均教育年限或总体教育水平等局部特征作为人力资本的度量指标,如蔡昉等(1999) 、胡鞍钢(2002) 、周亚(2004) 、侯亚非(2000) 、胡永远(2005)等。 国内的上述研究为人力资本的度量以及了解其存量和分布做出了有益的贡献,但其局限性在于:第一,由于潜在的工作量巨大,中国仍然没有全面系统地估算从

32、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总体人力资本存量,尤其是农村和城镇以及不同性别的人力资本存量;第二,上述研究所用方法受到了数据可获得性、 参数估计的可行性、 技术处理困难等方面的限制,因而目前中国还没有形成被国际社会认可的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采用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人力资本测算方法,并 2 来自挪威统计局的研究员 Gang Liu 将在 OECD负责协调这一国际项目的实施。该项目将会促进人力资本的跨国比较。 4根据中国具体的情况进行改进,构建一个国家层面的综合性的人力资本衡量体系。我们的估算范围包括从 1985 年到 2008 年每年国家总体的人力资本水平以及人均人力资本水平,包括

33、不同性别的人力资本水平、农村和城镇的人力资本水平。计算的结果包括人力资本名义值、实际值、指 数 和 数 量 形 式 。 我 们 采 用 的 方 法 为 其 他 国 家 广 泛 运 用 的Jorgenson-Fraumeni的终生收入法(J-F方法) 。 除了使用中国数据全面实施 J-F 方法来估计人力资本外,这项研究的另一个贡献就是结合微观层次的调查数据,以弥补中国收入数据的缺乏,即利用各种可获得的家庭调查数据,使用 Mincer方程来估算收入,从而改进 J-F 方法。因此,我们的计算也能反映经济转型过程中通过教育的回报率和工作经验(在职培训和干中学)的回报率的变化对人力资本的影响。 而且,我

34、们把人力资本的计算划分为城镇和农村,3这样就能够清楚地反映中国自经济改革以来,由于快速的城镇化和大规模的城乡劳动力迁移造成的人力资本分布的变化和发展动态。这种分析结构框架对任何转型经济都很有借鉴价值,因为不断变化的经济结构和劳动力迁移是转型经济的典型特征。 同时我们的研究也能部分地测量劳动力迁移对人力资本的影响,劳动力迁移也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因为迁移可以帮助人们实现更高的人力资本价值。 本报告的其余部分安排如下:第二章讨论人力资本的测量方法;第三章阐述我们的数据和数据处理;第四章是关于国家层面人力资本的估计结果和讨论;第五章到第九章为省级人力资本的估算;所有数据处理和技术细节处理见附录。 3

35、 本文中,“农村”与“乡村”同义,均指中国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http:/ 5第二章 方法体系 人力资本的产生主要源自教育和培训以及工作的变动和人口迁移(变动工作和迁移有助于实现人力资本的潜在价值) , 同时, 生育和抚养孩子也可以提高未来的人力资本。 和物质资本一样,我们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测量人力资本的价值: 1)可以认为人力资本存量等于初始的存量加上总投资减去折旧;2)也可以将其看作是整个生命周期中收入流的净现值。前者,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本测量的成本法,而后者则称为收入法(这种方法也常用于估算自然资源的价值) 。 具体来说, 常见的测量人力资本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 J

36、orgenson 和 Fraumeni (1989, 1992a, 1992b)的终生收入法;2)Kendrick (1976)的成本法;3)指标法。本节中,除了详细介绍这三种方法外,我们还将讨论由Laroche 和 Merette (2000)等提出的特征法,以及世界银行(2006)所使用的余额法。 2.1 J-F 收入法 终生收入法是以个人预期生命期的终生收入的现值来衡量其人力资本水平。假设某个体的人力资本可以像物质资本一样在市场上交易,那其价格就是该个体的预期生命期的未来终生收入的现值。4 采用终生收 4在中国市场经济还不健全的情况下, 工资收入并不完全反映边际劳动生产率。因此,在涉及工

37、资的研究中,工资信号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在使用收入法估算人力资本时,这个问题当然也存在。因此,我们的研究也受到目前劳动力市场机制发展程度的局限。但收入法是国际上估算人力资本最通用的方法,而成本法因对数据要求更高而在我国无法运用。即使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工资也并不能完全反映人力资本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因为其劳动力市场也并不是完全竞争。虽然如此,工资仍然代表这一特定条件下的人力资本的收益,因而仍是当前人力资本的一种度量。随着中国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这种局限性会逐渐减小。根据目前文献的估计,工资一般低于边际劳动生产率(见 Fleisher, Li 和 Zhao, 2010) 。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

38、我们的计算是对我国人力资本的保守估计。 6入而不是当前收入来度量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能够更加准确合理地反映出教育、健康等长期投资对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作用。 Jorgenson 和 Fraumeni的终生收入法(J-F收入法)在人力资本测量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许多国家还用它来构建人力资本帐户,例如,加拿大 (Gu 和 Ambrose, 2008),新西兰 (Le, Gibson和 Oxley, 2005), 挪威(Greaker 和 Liu, 2008),瑞典 (Alroth, 1997),和美国(Jorgenson 和 Fraumeni, 1989, 1992a, 1992b, 及

39、Christian, 2009)。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它基于人力资本产生的收入流来计算人力资本;其次,它所要求的数据和变量相对容易获得。 要使用 J-F收入法计算人力资本, 首先需要估算终生收入。 收入 (或隐性收入)可以由市场活动中取得,也可以从非市场活动中产生。劳动者个人可以通过市场活动生产物品和劳务,这一过程中的管理方法和创造性思维,能够促进创新和增长,从而创造收入,用以购买物品和服务。非市场活动包括家庭生产,如做饭、打扫卫生和护理。人力资本投资既可以产生于市场活动,又可以产生于非市场活动。除了通过教育以及人口来估算考虑到了的生育和抚养孩子的一些潜在的非市场活动成本外,典

40、型的人力资本账户通常不包括非市场活动。对于家庭生产活动,我们难以进行量化和估算价值。因此,人力资本帐户需建立在一个可操作的范围内。5所以,由于数据的原因,在本研究中,我们与绝大部分国家一样,只用市场活动所产生的收入来估计人力资本存量。 J-F法主要通过生存率、升学率和就业率来估计预期未来收入。未来的工资和收入由估计年份中年龄更大的人的有关工资和收入来决定。在估算未来的收入时,该方法考虑到了劳动收入增长率和折现率,并假设二者是不变的。同时,使用倒推的方式,从退休年龄 60岁,然后 59岁, 5 其它大多数最近使用 J-F方法的研究中,包括 Gu 和 Ambrose (2008), Greaker

41、和 Liu (2008) 以及 Christian (2009),只有 Christian的美国的研究包括了市场活动和非市场活动并且包括那些年幼不能去上学也不能从事市场活动的人群的人力资本。 758 岁等一直推到 0岁。对于没有参加工作的年轻人群,我们计算的是他们的预期终生收入。如果将非市场终生收入也纳入考虑范围,通过 J-F方法估计出的结果应该会明显提高。 使用终生收入法, 首先需要每年人均市场劳动收入的数据或估计值。如果考虑到非市场活动,还需要估计非市场的人均劳动收入。 前面已经提到,J-F法使用倒推的方式计算终生收入,把生命周期划分为五个阶段,预期收入的计算也相应地使用不同的公式。 第五

42、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为退休状态,即既不上学又不工作,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我们把男性退休年龄定为 60岁,女性定为 55岁,因此最后阶段为男性 60岁及以上,女性 55 岁及以上: miy,s,a,e = 0 (1) 其中下标 y,s,a,e 分别代表年份、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mi 代表预期未来终生市场劳动收入。 第四个阶段是工作,但不再接受正式的学校教育。我们根据中国国情定义为 25-男 59(或女 54)岁,其计算公式为: RGmisrymimieasyasyeasyeasy+=+11, 1,1, 1, (2) 其中 sr是存活率,6即活到下一岁的概率,ymi 代表该群体该年的年收入

43、,等式右边 mi的下标为 y,而非 y+1,是因为在计算 y年的人力资本存量时, 我们假设 y年 a岁的人在 y+1年(即他们 a+1岁)时的人均收入等于 y年 a+1岁相应人群(即相同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的未来终生收入乘以(1+G) ,G为实际收入增长率,R为折现率。7 第三阶段是可能上学,也可能工作,16-24 岁,计算公式为RGmisrsenrmisrsenrymimieasyasyeasyeasyasyeasyeasyeasy+=+11)1 (, 1,1, 11, 1, 11, 1,1, 11, 1, 1, (3) 6 存活率可能与受教育程度也有一定关系,但目前没有详细的分年龄、性别、

44、受教育程度的存活率统计数据,因此,计算中只使用了分年龄、性别的存活率。 7 在计算中,假定实际收入增长率为一个平均值,即收入每年以相同的速度增加。 8其中 senr是升学率, 即一个受教育程度为 e的人进入受教育程度e+1的概率。 第二阶段是上学而没有工作,6-15 岁,计算公式为: RGmisrsenrmisrsenrmieasyasyeasyeasyasyeasyeasy+=+11)1 (, 1,1, 11, 1, 11, 1,1, 11, 1, 1, (4) 第一阶段是既不上学也不工作,0-5 岁,计算公式为: RGmisrmieasyasyeasy+=+11, 1,1, 1, (5)

45、再用 Ly,s,a,e 表示 y年,性别为 s,年龄为 a,受教育程度为 e的人口数,由市场收入计算得到一个国家总人口的预期未来终生收入 MI(y),即为从收入角度出发的人力资本存量为: ( )=saeeasyeasyLmiyMI, (6) 本文的计算只包括市场收入。如果加上非市场终生收入 nmiy,s,a,e,则为:8 ( )()+=saeeasyeasyeasyLnmimiyMI, (7) 2.2 成本法 Kendrick是构建人力资本账户的积极倡导者, 他提出了用成本法计算人力资本的具体操作方法。 在考虑人力资本的投资成本时, Kendrick(1976)将人力资本分为两类:有形人力资本

46、投资,主要是孩子的养育费用;无形人力资本,则包括教育与培训支出,医疗、健康和安全支出,以及劳动力流动等方面的支出。根据支出主体的不同,上述每项支出又由个人、企业以及政府的投资组成。 人力资本存量采用永续盘存法估算, 对人力资本的 8 计算中我们通常不包括非市场活动,因为对于家务、护理等非市场生产活动,难以进行量化和价值估算。 9投资支出进行累计,并对已有的人力资本进行折旧。 具体来说,有形的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是平均的终生养育费用(父母的时间成本不包括在内) 。 无形的人力资本投资包含个人、 企业与政府用于正式和非正式教育的成本。私人正式教育成本包括私人教育机构场所与设备的净租金,以及学生的开支、

47、学生的潜在机会收入等。私人非正式教育支出包括私人部门用于广播、电视、书刊、博物馆等方面的支出。政府的正式教育成本包括政府用于正式教育的所有支出(如建筑支出等) 。政府非正式教育支出包括公共财政用于图书馆、娱乐设施的费用,以及军费开支。企业等机构也有非正式教育支出,例如,常规会议中的教育成分。 用于培训的无形人力资本投资包括非生产性培训的时间价值、非工资成本以及显性的培训(包括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费用。在医疗、健康和安全支出方面,主要是政府投资,分为投资性支出和维持性支出,维持性支出则不算人力资本投资。另外,场所和设备的租金也需要纳入考虑范围。 Kendrick 的人力资本流动投资包括居民和移民

48、的失业成本、工作搜寻成本、雇用成本和流动成本。但数据一般很难获得。Kendrick 对流动投资的折旧,采用了相对简单的处理,即用双倍递减余额法;在计算中,流动投资的寿命也直接假定为人数百分比的倒数。 Kendrick用成本法估算的美国名义人力资本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5倍,而 Jorgenson和 Fraumeni估算的人力资本比它大很多。9 Kendrick的方法从成本角度切入,涵盖了人力资本形成方面的所有细节,并且提供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加总所有相关成本来估计人力资本价值的清单。然而,这一方法所要求的数据量巨大,比如,如果要应用到中国,我们需要用到90 年前政府的统计数据来进行相关累计计算,但新中

49、国才成立了仅仅 9 参见 Jorgenson 和 Fraumeni (1989),表 37。 1060 年。因此,Kendrick的方法难以运用于中国,相关数据无法满足计算需要。同时,也缺乏对许多技术细节处理的指导,比如折旧率的处理以及如何把健康支出划分为投资性支出和维持性支出。综上,我们没有采用该方法来计算中国人力资本。 2.3 指标法 指标法的一个例子是里斯本议事会的欧洲人力资本指数。该指数是人力资本的投入成本指数,构建了 13个欧盟(EU)成员国和 12个中欧和东欧国家的人力资本指数。10总的欧洲人力资本指数包括人力资本禀赋、人力资本利用率、人力资本生产率、人口和就业四个部分。人力资本禀

50、赋包括所有用于正规教育的支出,家长教育子女的机会成本,成人教育、在职学习的支出。家长教育,包括教导子女说话、诚实、有同情心、承担责任等等。人力资本利用率指数是人力资本禀赋除以总人口,人力资本生产率指数是国内生产总值(GDP)除以就业人口的人力资本禀赋。 最后, 人口和就业是根据经济、 人口和移民的趋势来估计各国 2030年就业人口的数量。11因为该方法含有成本和指数的概念,因此它被视为成本法和指标法的融合。但由于这一方法的技术细节还没有公布,我们也没有用它来测量中国的人力资本。12 2.4 特征法 通常认为,特征法是收入法的衍生(Le, Gibson 和 Oxley, 2003, 2005)。

51、但是,一般收入法计算出的人力资本是以货币价值衡量的,而特征法是以人力资本的某项特征如教育程度,来构造人力资本指数。特征指数值的主要优点是能集中地反映出不同年份和区域人力资本特征的变化。 10 见 Ederer( 2006) 和 Ederer等( 2007) 。 11 见 Ederer( 2006) 第 4 页和第 20 页。 12 我们已经与 Ederer 博士讨论了在该方法中运用中国数据的可能的未来合作。 11以 Mulligan 和 Sala-i-Martin (1997)的研究为基础,Koman 和Marin(1997)把该方法运用于奥地利和德国,而 Laroche和 Mrette(20

52、00)将其改进后用于测算加拿大人力资本存量,其主要的改进在于除了正式教育,他们也把工作经验纳入到模型中,也就是说,强调人力资本积累过程中的培训和干中学(如工作经验)的重要性。 在以教育程度为主的特征法计算中,一个国家的平均人力资本存量的对数形式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 ()=eaaeaeLH,lnln (8) ()()=+eaaeExpExpSchaeExpExpSchaeLeLesasssssassss,2,2 (9) 其中,H为人力资本存量, a 为年龄,e和 Sch分别表示受教育程度及与之相对应的受教育年限,LLaeae,=是年龄为 a、受教育程度为 e的劳动人口占总劳动年龄人口 L 的

53、比重。ae,是效率系数,它等于年龄为 a、受教育程度为 e的劳动人口的工资额占整个经济总工资额的比重。Exp 为工作经验。 s 为性别,as,是年龄为 a的人群中性别 s所占的比重。, 和 可以从 Mincer 回归方程中得到。其中, 为多受一年正式教育的回报率。 为了使用该方法计算人力资本,我们需要估算不同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同时,也需要估算每年分性别的 Mincer方程系数。基于这种方法计算人力资本是可行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该方法实际采用的是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框架,换句话说,不同教育水平的人口并不是“完全替代”的。当某个教育水平的人口所占百分比增加时,它可能导致总体人力资本水平

54、的下降。比如,如果接受高等教育程度的人口所占 12百分比增加, 则总体受教育水平提高, 计算得的人力资本存量应该增加,但是,由于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特性,它可能是下降的。这种不合理的结果在我们的计算中出现了。我们认为,基于教育的人力资本度量应该是总体教育水平的单调递增函数,而该方法不能保证这一性质。13因此,我们没有在报告中列出根据该方法的计算结果。我们会在下一步工作中争取改进此方法,以便能用于中国人力资本的特征指数的计算。 2.5 余额法 世界银行(2006)使用余额法对 120个国家的人力资本进行了估算。由于数据和方法的局限,他们就未来消费流作出假设,并以这些消费流的净现值作为对各国总财富

55、的估计。按照他们的分类,一国的总财富包括生产性资本、自然资本和无形资本。对于生产性资本存量的价值,他们采用永续盘存法进行估算。 其中包括建筑物和设备。 而对于自然资本,则根据资源租金的现值进行估价,包括不可再生资源、耕地、牧场、森林、 以及生态保护区。 总财富减去生产性资本和自然资本便是无形资本。无形资本是人力资本、国家基础设施、社会资本、以及外国净金融资产回报的总和。无形资本中之所以包括外国净金融资产,是因为利息债务会影响消费水平。在他们所分析的国家中,无形资本超过总财富一半的国家占将近 85%。 由于通过净现值对总财富进行估计,他们还需要对时间跨度和折现率进行假设。世界银行选择了 25年(

56、大致相当于一代人)的时间跨度。至于折现率,他们没有使用私人折现率,而是选择了社会折现率,因为政府往往根据社会折现率进行代际资源配置。他们设定的社会折现率为4%,在工业化国家中处于较高的水平。为了便于国家之间的比较,世界银行对所有国家使用了相同的折现率。 13 这一点通过 email交流得到了 Reinhard Koman 的确认。 13此外,他们采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对模型中三种无形资本的边际回报和贡献进行了估计。该模型中的自变量包括劳动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国外人力资本以及公共管理资本(或称社会资本) 。国外人力资本通过在国外工作的劳动者的汇款进行衡量。 公共管理资本, 即社会资本,则通过

57、法治指数予以估计。总的来说,在这三种无形资本中,人力资本的边际回报最高;但对于不同的国家,这三种资本的相对贡献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参见世界银行,2006,第 7章) 。 综上所述,结合中国数据可得性的情况,我们认为收入法是最适合中国实际的人力资本衡量方法,其不仅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有利于中国的人力资本水平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同时相对说来,收入法更易于在中国实施,提高测量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我们将使用 J-F 终生收入法对我国的人力资本进行测量。 14 第三章 数 据 3.1 估算分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 使用上述方法计算人力资本时,我们都会用到每年城镇和乡村分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数

58、。这一数据我们通过下述方式得到。 首先, 从中国国家统计局1987、 1995、 2005年的1%抽样数据和1982、1990、200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可以直接得到这些年份的城镇和乡村分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数。 但是,其他年份的此类数据,则需要我们估算。我们根据已有的这六年的数据集,结合每年分年龄、性别的死亡率、每年各教育水平的城镇和乡村的招生人数以及出生率、城乡总人口等数据来估算每年城镇和乡村的分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数。我们把中国的教育层次划分为:未上过学、小学、初中(包括普通初中和职业初中) 、高中(包括普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高中) 、大学专科及以上(这里是指普

59、通本专科,不包括成人本专科) 。从 2000 年以后,由于可以得到更多的统计信息,我们又将大专及以上分为大专、大学及以上两个类别。 我们按照永续盘存的思想来估算缺失年份的分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数,估算公式如下: ()()()()()()(), , ,1, , ,1, , , , , , ,L y e a sL ye a sy a sIF y e a sOF y e a sEX e a s=+ (10) 式中,()saeyL,为 y 年教育水平为 e,年龄为 a,性别为 s 的人口数。()say,为 y 年年龄为 a,性别为 s 的死亡率,()saeyIF,和()saeyOF,分别为该组

60、人群的流入人口数和流出人口数,比如,刚进入该教育水平的人口数计为流入数,而刚进入更高一级教育水平的人口数 15计为流出数。()saeEX,为估算误差余额。其中, ()()()seyERSsaeysaeyIF,= (11) ()()()seyERSsaeysaeyOF, 1, 1,+= (12) ()1,=asaey (13) ERS为各教育水平的入学人数, 为各教育程度上入学学生分性别的年龄分布比。估算年龄分布比 时,我们所使用的微观数据包括CHNS(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 (1989, 1991, 1993, 1997, 2000)和 CHIP(

61、Chinese Household Income Project) 1995 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3-2007所公布的宏观层面数据。具体估算过程见附录 A。 下面根据我们估计的各年分年龄、性别、城乡的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口数,简要分析一下中国人口增长的一些特点。从 1982 年到 2008 年,中国的人口从 10.2 亿增加到了 13.3 亿,城镇人口增加了 3.96 亿,农村人口减少了 0.83 亿(图 3.1.1) 。 03 0 06 0 09 0 01 2 0 01 5 0 01 9 8 21 9 8 41 9 8 61 9 8 81 9 9 01 9 9 21 9 9 41 9 9

62、61 9 9 82 0 0 02 0 0 22 0 0 42 0 0 62 0 0 8百万人年份全国城镇乡村 图图 3.1.1 全国总人口(分城乡) ,全国总人口(分城乡) ,1982-2008 16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从 1982 年的 21%上升到 2008 年的45.9%。男性和女性人口几乎保持相同的增长速度,男性占总人口的比例维持在 51% 左右(图 3.1.2)。 03 0 06 0 09 0 01 2 0 01 5 0 01 9 8 21 9 8 41 9 8 61 9 8 81 9 9 01 9 9 21 9 9 41 9 9 61 9 9 82 0 0 02 0 0 22

63、0 0 42 0 0 62 0 0 8百万人年份全国男性女性图图 3.1.2 全国总人口(分性别) ,全国总人口(分性别) ,1982-2008 图 3.1.3图 3.1.5显示了从 1982年至 2008 年全国、 城乡各教育程度的人口变化趋势。全国未上过学的人口减少了一半,从 1982 年的 4.02亿减少到 2000 年的 2.01 亿, 但从 2000年至 2008 年变化相对稳定。 未上过学人口数的减少主要是农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所致。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从 1982 年的 3.59 亿增加到 1997年达到 4.66亿的峰值, 然后逐渐下降至 2008 年的 3.89 亿。这种下降是

64、由于越来越多的小学毕业生继续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而不是停止接受正规教育。这也体现在初中文化程度人口的快速增长上。 事实上,初中教育水平的人口是各级教育层次中增长最快的:初中教育程度的人口从 1982年的 1.81 亿增加到 2008 年的 4.85 亿。然而,增长从 2001 年开始几乎趋于平稳。最后两个教育层次高中和大专及以上,都是从较少的人数开始增长,但增长速度也很可观:高中教育水平的人数从 1982 年的 6800 万增加至 2008 年的 1.65 亿,而大专以上的人口从 171982 年的仅仅 600万增加到 2008年的 8420万。虽然最后两个教育层次的人口仍只占总人口的一小部分

65、, 但自 80年代中期都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速度,尤其是从 1999年大学招生规模扩大后,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人口在 9年间的增加数量超过了80与90年代这20年总的高等教育水平的人口。从最后两个教育层次也可以看出,农村地区的增长要明显比城镇的平缓。 01 0 02 0 03 0 04 0 05 0 06 0 01 9 8 21 9 8 41 9 8 61 9 8 81 9 9 01 9 9 21 9 9 4 1 9 9 61 9 9 82 0 0 02 0 0 22 0 0 42 0 0 62 0 0 8百万人年份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 图图 3.1.3 全国各教育程度的人口数全国各教

66、育程度的人口数, 1982-2008 05 01 0 01 5 02 0 02 5 01 9 8 21 9 8 41 9 8 61 9 8 81 9 9 01 9 9 21 9 9 4 1 9 9 61 9 9 82 0 0 02 0 0 22 0 0 42 0 0 62 0 0 8百万人年份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 图图 3.1.4 城镇各教育程度的人口数城镇各教育程度的人口数, 1982-2008 18 01 0 02 0 03 0 04 0 01 9 8 21 9 8 41 9 8 61 9 8 81 9 9 01 9 9 21 9 9 41 9 9 61 9 9 82 0 0 0

67、2 0 0 22 0 0 42 0 0 62 0 0 8百万人年份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 图图 3.1.5 农村各教育程度的人口数农村各教育程度的人口数, 1982-2008 最后,我们进一步看一下不同时间段里,不同教育程度人口分布的变化。我们比较了 1982、1988、1998和 2007 年按性别和区域分的人口数。 图 3.1.6图 3.1.9 显示了不同教育程度人口分布的变化。1982 年,在 5 个教育类别里,比例最大的为未上过学的人口。1988年人口主要以小学和未上过学为主,即教育层次分布严重偏向左方。1998年,主要以小学和初中教育程度为主。 到了 2008 年, 初中教育

68、水平已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教育类别,其分布仍然偏左,但相比 1982年,这种倾向已经大大削弱。此外,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幅度比男性大。也就是说,女性未上过学人口数的减少速度比男性未上过学人口数的减少更快,而在高等教育中性别差异也已大幅降低。因此,尽管在 1982 年女性教育程度的分布与男性存在较大差异,但其分布已越来越接近男性。 19图图 3.1.6 分性别的各教育程度人口数,分性别的各教育程度人口数,1982 图图 3.1.7 分性别的各教育程度人口数,分性别的各教育程度人口数,1988 图图 3.1.8 分性别的各教育程度人口数,分性别的各教育程度人口数,1998 20图图 3.1.9 分性别的

69、各教育程度人口数,分性别的各教育程度人口数,2007 图 3.1.10图 3.1.13 把总人口划分为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可以看到,大部分未上过学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农村未上过学的人口从1982 年的 3.49 亿减少到 2007年的 1.44亿。虽然城镇未上过学人口的绝对数变化很小,但未上过学人口在城镇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 1982 年的将近四分之一下降为 2007 年的 10.86%。与此同时,在最高的三个教育层次上(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 ,城镇的增长要比农村快。例如,城镇初中教育程度的人口从 1982年的 5800 万增至 2007 年的 2.08 亿,而农村初中人

70、口只从 1.23 亿增至 2.63 亿。在最后两个教育层次上,差异更明显,城镇高中人口从 1982年的 3300万增加至 2007年的 1.22 亿,而农村高中人口只从 3500万增加到 4400万。城镇大专及以上的人口由 1982年的 550万增加到 2007年的 7100万, 而农村大专及以上的人口仅由 85万增加到 500万。 在我们考察的所有年份中,农村居民都要比城镇人口多。虽然城镇和农村的教育分布得到了改善,即趋左的态势得到缓解,但城镇的改善比农村更加明显。导致这一结果的一个可能原因在于,受到更好教育的人口从农村迁到了城镇。相应地,我们在估算过程中也通过一定的方法考虑了城乡人口的迁移

71、问题(估算过程参见附录 A) 。 21图图 3.1.10 分城乡的各教育程度人口数分城乡的各教育程度人口数, 1982 图图 3.1.11 分城乡的各教育程度人口数分城乡的各教育程度人口数, 1988 图图 3.1.12 分城乡的各教育程度人口数分城乡的各教育程度人口数, 1998 22图图 3.1.13 分城乡的各教育程度人口数分城乡的各教育程度人口数, 2007 3.2 估算 Mincer 方程的系数 要用收入法计算人力资本存量,我们需要先估计各类人口的未来潜在收入。在这里,我们根据 Mincer(1974)的基本收入方程来进行估算和预测。研究表明,分性别、分城乡的 Mincer 收入方程

72、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了确保估算结果尽可能准确,我们选择使用了几个年份的调查数据估算分性别、分城乡的 Mincer系数,并得出了从 1985-2020 年的估计值。 3.2.1 估算全国层面 Mincer 方程系数 针对全国层面的参数,我们沿袭2009年的估计方法,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算Mincer收入方程:14 ()uExpExpSchinc+=2ln (14) 其中,ln(inc)代表收入的对数,Sch代表各个教育水平的教育年限,Exp和 Exp2分别代表工作经验年数及其平方,u是一个随机误差,为多接受一年教育的回报率, 和为工作经验的回报率。 14 Griliches (1977)发现考虑

73、到教育的内生性,能力偏差并不会改变收入方程。Ashenfelter 和 Krueger (1994) 也认为在估算方程(3.2.1)时,忽略的能力变量并不会导致一个向上的偏差。 23上述Mincer方程广泛运用于研究收入决定的实证研究中。这些实证研究使用各种数据集,估算了许多国家不同时期的情况。运用数据对中国所作的研究,主要有Liu (1998), Maurer-Fazio (1999), Li (2003), Fleisher 和 Wang (2004), Yang (2005)和Zhang (2005)等等, 研究的结果证明了人力资本理论的一致性。沿袭多数实证研究的惯例,我们用普通最小二乘

74、法估算方程(14) 。15 用于估算收入方程系数的数据来自于两个著名的中国住户调查数据集。一个是1986-1997年中国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的“中国城镇住户调查”数据(UHS),我们用这个数据集来估算每年城市男性和女性的收入方程系数,并将这些参数按时间趋势作线性回归或指数回归,再用这些回归的拟合值估算出1985-2020年的参数。 另一个数据集是“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CHNS),调查年份是1989、1991、1993、1997、2000年。这些调查同时覆盖了城镇和农村。我们使用CHNS分别估算农村和城镇不同性别的收入方程系数,以及这些年份城市参数和农村参数的比率,对这一比率依时间

75、趋势作指数回归(即内插或外插)得到1985-2020年比率的拟合值,然后利用这些拟合值和估算出来的城镇收入方程的参数值, 得到1985-2020年的农村收入方程的参数值。 3.2.1.1 城市收入方程参数的估计城市收入方程参数的估计 UHS 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城市人口样本,每年的样本容量不同,最少的为 1986年的 4934人, 最大的为 1992 年的 31,266 人。 被调查者汇报的年收入包括基本工资、奖金和津贴,以及其他与工作单位有关的收入。受教育年数根据被调查者所汇报的教育水平确定,即小学 6 年、初中 9年、高中 12年、中专 11年、大专 15年、大学及以上 16年。假定学龄 15

76、 Griliches (1977)发现考虑到教育的内生性,能力偏差并不会改变收入方程。Ashenfelter 和 Krueger (1994) 也认为在估算方程(14)时,忽略的能力变量并不会导致一个向上的偏差。 24为 6 岁,则工作经验为年龄减受教育年数再减 6。我们选取了符合如下条件的样本:女性 16到 55岁,男性 16 到 60 岁(我们根据中国劳动人口的法定退休年龄确定了这一筛选标准) ;不包括以下样本:学生、退休人员、待业、残疾、待升学和在家做家务的人;此外,工资必须为正值。附录 B表 B.1.2列示了这些变量的期望和方差。 我们用UHS数据估算出1986-1997年城市样本的各

77、参数值,见附录B表B.1.3。这与以往的研究根据中国数据估算出的结果大体是一致的。常数项,衡量没有工作经验和教育的人口的工资,可以清楚地反映出男性的优势(图3.2.1) 。估算结果显示出正的教育回报率,且教育回报率随时间的推移而递增(图3.2.2)。男性的教育回报从1986年的不足1.7%增加到1997年的7.2%,女性的教育回报也从1986年的4.2%增加到1997年的10.8%。Wang, Fleisher, Li 和 Li (2009)也发现女性的回报率要高于男性,并对这样的观测结果作出了解释。而且,对转型经济来说,当苏维埃模式的刚性工资被市场工资取代后,不断增加的教育回报也是一个普遍的

78、现象(Fleisher, Sabirianova, Wang 2005)。 图图3.2.1 分性别截距项的各年比较,分性别截距项的各年比较,UHS 25图图3.2.2 分性别的教育回报率,分性别的教育回报率,UHS 收入也随着工作经验增加,但是以一个递减的比率增加,很多研究也发现了相同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收入经验曲线对男性来说是向上延伸的(图3.2.3) ,对女性来说却上下波动(图3.2.4) 。最近几年,男性的收入经验曲线并没有像女性那样向下偏移那么多,并且男性的收入经验曲线位于女性那条曲线之上,这表明,从总体上讲,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男性比女性拥有更高的经验回报。 图图 3.2.3

79、 男性工作经验回报,男性工作经验回报,UHS 26 图图3.2.4 女性工作经验回报,女性工作经验回报,UHS 从附录 B可以看出, 参数遵循一定的时间趋势, 可是对于 1986-1988这三年,工作经验和工作经验平方项出现较大偏离,我们怀疑造成这种波动的原因是数据集初始几年的调查方法与以后年份不一致,为了减少这些异常年份对总体趋势的影响, 在对时间回归时剔除了 1986年和1987年。我们对截距项、Sch、Exp 和 Exp2前的系数分别作为因变量对时间进行回归, 见附录 B表 B.1.4, 即假定它们按一个固定的值或是百分比变化。对于截距项和 Sch前的系数,以 AIC值作为标准使用了线性

80、回归模型。对于 Exp 和 Exp2前的系数,使用了指数回归模型。附录 B图 B.1.9-16 显示了用 UHS 1988-1997 年的值拟合所有年份的趋势线。用该方法得的拟合值作为城市从 1985-2008 年的分性别的收入方程的参数值。我们进一步假定收入方程系数在 2009 到 2020年保持不变, 即等于 2008 年的相应系数。表 3.2.1 显示了每年不同性别的城市参数的估计值。 27表表 3.2.1 城市参数估计值城市参数估计值, 1985-2020 年份年份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1985 5.81248 0.01089 0.08555 -0.00147 5.55553 0.02

81、677 0.09859 -0.00209 1986 5.83390 0.01595 0.08061 -0.00134 5.56000 0.03301 0.09198 -0.00187 1987 5.85532 0.02101 0.07595 -0.00122 5.56447 0.03926 0.08581 -0.00167 1988 5.87673 0.02608 0.07156 -0.00111 5.56894 0.04550 0.08006 -0.00150 1989 5.89815 0.03114 0.06742 -0.00102 5.57342 0.05174 0.07469 -0.0

82、0134 1990 5.91956 0.03620 0.06353 -0.00093 5.57789 0.05798 0.06968 -0.00120 1991 5.94098 0.04126 0.05986 -0.00084 5.58236 0.06422 0.06501 -0.00107 1992 5.96239 0.04632 0.05640 -0.00077 5.58683 0.07046 0.06065 -0.00096 1993 5.98381 0.05138 0.05314 -0.00070 5.59130 0.07670 0.05658 -0.00086 1994 6.0052

83、2 0.05645 0.05007 -0.00064 5.59577 0.08295 0.05279 -0.00077 1995 6.02664 0.06151 0.04717 -0.00058 5.60024 0.08919 0.04925 -0.00069 1996 6.04805 0.06657 0.04445 -0.00053 5.60472 0.09543 0.04595 -0.00062 1997 6.06947 0.07163 0.04188 -0.00048 5.60919 0.10167 0.04287 -0.00055 1998 6.09088 0.07669 0.0394

84、6 -0.00044 5.61366 0.10791 0.03999 -0.00049 1999 6.11230 0.08176 0.03718 -0.00040 5.61813 0.11415 0.03731 -0.00044 2000 6.13372 0.08682 0.03503 -0.00037 5.62260 0.12040 0.03481 -0.00040 2001 6.15513 0.09188 0.03300 -0.00033 5.62707 0.12664 0.03248 -0.00035 2002 6.17655 0.09694 0.03110 -0.00030 5.631

85、55 0.13288 0.03030 -0.00032 2003 6.19796 0.10200 0.02930 -0.00028 5.63602 0.13912 0.02827 -0.00028 2004 6.21938 0.10707 0.02761 -0.00025 5.64049 0.14536 0.02637 -0.00025 2005 6.24079 0.11213 0.02601 -0.00023 5.64496 0.15160 0.02460 -0.00023 2006 6.26221 0.11719 0.02451 -0.00021 5.64943 0.15785 0.022

86、95 -0.00020 2007 6.28362 0.12225 0.02309 -0.00019 5.65390 0.16409 0.02141 -0.00018 2008-2020 6.30504 0.12731 0.02176 -0.00017 5.65837 0.17033 0.01998 -0.00016 3.2.1.2 农村收入方程参数的估计农村收入方程参数的估计 CHNS 是一个由北卡罗来纳大学人口研究中心与中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的国家营养和食品安全研究所共同合作的国际项目,旨在研究中国转型经济和社会对城镇和农村的社会经济、 人口以及健康行为的影响。该调查数据中包含有城镇和农村人

87、口的收入、年龄和教育水平等信息,运用上述数据分别估算城市和农村不同性别的收入方程。城市样本的个 28人收入包括工资及与工作单位相关的补贴,农村收入仅包括家庭收入,具体为家庭成员从集体部门、家庭生产或二者兼有并从事五项活动即从事蔬菜水果种植、农田种植、家畜养殖、渔业以及小手工业而取得的收入。这些收入是以家庭为单位统计的,计算个体收入时,按其工作时间占全家总工作时间的比例来分配收入。教育年数根据调查问卷中的教育水平来确定,工作年数为年龄减教育年数再减 6,筛选的样本为汇报了教育水平和收入状况的男性 16-60 岁,女性 16-55 岁的个体。附录 B 表B.1.5 汇总了所使用的变量的统计特征。

88、我们用 CHNS 的数据估算已有年份(即 1989、1991、1993、1997和 2000 年)城市和农村不同性别的收入方程,得到的参数值结果见附录B表 B.1.6,随后计算不同性别收入方程各系数的城市农村参数比率。我们对城市农村参数比率运用指数回归模型,生成 1985年至 2008 年各年的拟合值。同样,假定城市农村参数比率在 2009 到 2020 年保持不变,即等于 2008 年的相应拟合值。附录 B表 B.1.7报告了拟合结果,这些拟合结果本身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比如,1985年城镇未上过学无工作经验男性的平均报酬要比农村同类人群高出 9.8%,到 2007 年这一差距扩大到

89、14.6%;城镇未上过学无工作经验女性的平均报酬要比农村同类人群高出 6.7%,到 2007年这个差距缩小到 1.8%。此外,农村男性的教育回报总是高于城镇男性,1985 年约高出 16%,到 2007 年约高出33%。但对女性来说,情况就不同了,1985 年城镇女性的教育回报要比农村女性高出 63%, 但是到 2007年, 城镇女性的教育回报反而比农村女性低 22%。同时城乡人口工作经验的回报也在不断变化。虽然这些发现对我们目前的项目来说并不是最核心的,但仍然值得关注。 最后利用拟合后的这些比率和表 3.2.1 中的城市参数,估算出1985-2020 的农村参数,参见表 3.2.2。 29表

90、表 3.2.2 农村参数估计值,农村参数估计值,1985-2020 年份年份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1985 5.29358 0.01297 0.06773 -0.00093 5.20888 0.01646 0.12262 -0.00258 1986 5.30279 0.01919 0.06613 -0.00090 5.23264 0.02099 0.10967 -0.00219 1987 5.31194 0.02554 0.06456 -0.00088 5.25651 0.02580 0.09809 -0.00186 1988 5.32103 0.03201 0.06303 -0.00085

91、5.28047 0.03092 0.08773 -0.00157 1989 5.33007 0.03860 0.06154 -0.00083 5.30455 0.03635 0.07846 -0.00133 1990 5.33906 0.04532 0.06008 -0.00080 5.32873 0.04212 0.07017 -0.00113 1991 5.34799 0.05218 0.05866 -0.00078 5.35302 0.04823 0.06276 -0.00096 1992 5.35687 0.05916 0.05727 -0.00076 5.37741 0.05472

92、0.05613 -0.00081 1993 5.36569 0.06628 0.05591 -0.00074 5.40191 0.06158 0.05020 -0.00069 1994 5.37446 0.07354 0.05459 -0.00071 5.42653 0.06885 0.04490 -0.00058 1995 5.38317 0.08094 0.05330 -0.00069 5.45125 0.07654 0.04016 -0.00049 1996 5.39183 0.08847 0.05204 -0.00067 5.47607 0.08468 0.03592 -0.00042

93、 1997 5.40043 0.09615 0.05080 -0.00066 5.50101 0.09327 0.03212 -0.00035 1998 5.40899 0.10397 0.04960 -0.00064 5.52606 0.10236 0.02873 -0.00030 1999 5.41748 0.11194 0.04843 -0.00062 5.55122 0.11195 0.02569 -0.00025 2000 5.42593 0.12005 0.04728 -0.00060 5.57649 0.12207 0.02298 -0.00022 2001 5.43432 0.

94、12832 0.04616 -0.00058 5.60187 0.13276 0.02055 -0.00018 2002 5.44266 0.13674 0.04507 -0.00057 5.62736 0.14402 0.01838 -0.00015 2003 5.45095 0.14532 0.04400 -0.00055 5.65297 0.15590 0.01644 -0.00013 2004 5.45918 0.15405 0.04296 -0.00054 5.67869 0.16842 0.01470 -0.00011 2005 5.46736 0.16295 0.04194 -0

95、.00052 5.70452 0.18161 0.01315 -0.00009 2006 5.47549 0.17200 0.04095 -0.00051 5.73047 0.19549 0.01176 -0.00008 2007 5.48357 0.18122 0.03998 -0.00049 5.75653 0.21012 0.01052 -0.00007 2008-2020 5.49160 0.19061 0.03903 -0.00047 5.78271 0.22550 0.00941 -0.00006 3.2.2 估算省级层面 Mincer 方程系数 针对省级层面的参数估计,我们采用普

96、通最小二乘法估算扩展了的Mincer方程: 012345601ln()lnincomebjgsgdhnjsss bj=+ + 22345601lnexpexps gss gds hns jss+ + + + + + + (15) 30 其中, ln(income)代表收入的对数, s代表各个教育水平的教育年限,exp和 exp2分别代表工作经验年数及其平方,bj、gs、gd、hn、js、ln 分别为北京、甘肃、广东、湖南、16江苏、辽宁等六省市虚拟变量,模型中还包含省市虚拟变量与受教育年限的交叉项,u是一个随机误差。 与全国层面Mincer参数估计不同,省级层面估计使用的数据来自于中国城市住户

97、调查数据(UHS)、中国住户收入调查数据(CHIP)和“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CHNS)三个数据集。我们首先用三个数据集来分别估算每年城市男性和女性的收入方程系数,然后对每个数据集相同年份的结果采用回归样本量作为权重进行加权,并将加权后的参数结果按时间趋势做线性回归或指数回归,用这些回归的拟合值估算出1985-2008年的参数(具体估算方法见附录B)。各省农村参数的估计方法与全国一致,这里不再重复。 3.2.2.1 城市收入方程参数的估计城市收入方程参数的估计 在对模型(14)进行回归时,我们选取各数据集中符合如下条件的样本:女性 16到 55岁,男性 16到 60岁(我们根据中国劳动人口

98、的法定退休年龄确定了这一筛选标准) ;剔除常规工资缺失和未报告教育水平的样本,以及学生、退休人员、待业、残疾、待升学和在家做家务的样本。 附录B表B.2-3.4.1.1到B.2-3.4.1.5给出了1985-2008年各省城市样本的截距项和教育回报率估算结果。以北京市为例,截距项可用于衡量没有工作经验和教育的人口的工资,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男性的优势(图3.2.5) 。此外,教育回报率估算结果显示为正,且随时间的推移而递增(图3.2.6)。男性的教育回报率从1986年的不足0.6%增加到2008年的10.1%,女性的教育回报也从1986年的0.1%增加到1997年的13.3%。 由于我们假设全国

99、男性、女性的exp和的参数相同,所以六个省市共 16 我们计算了湖南省的人力资本,但目前因样本太小,将在后期的报告中公布改进数据之后的计算结果。 31用一套参数结果和拟合值,附录B表B.2-3.4.2.1给出了拟合后的结果。结果显示,收入随着工作经验增加,但是是以一个递减的比率增加,并且男性比女性拥有更高的经验。 图图 3.2.5 分性别北京市城镇截距项的各年比较分性别北京市城镇截距项的各年比较 图图 3.2.6 分性别北京市城镇教育回报率分性别北京市城镇教育回报率 323.2.2.2 农村收入方程参数的估计农村收入方程参数的估计 省级层面农村收入方程参数的估计方法与全国相同,这里不再赘述。我

100、们首先采用 CHNS 的数据估算已有年份(即 1989、1991、1993、1997和 2000 年)城市和农村不同性别的收入方程,得到的参数值结果见附录B.2-4.2.1。然后计算不同性别收入方程各系数的城市农村参数比率。我们对城市农村参数比率运用指数回归模型,生成 1985 年至 2008 年各年的拟合值。附录 B 表 B.2-4.2.2.1、4.2.2.2 分别报告男性和女性的拟合结果,这些拟合结果本身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比如,1985年城镇未上过学无工作经验男性的平均报酬要比农村同类人群高出 13.2%, 到2008 年,这一差距扩大到 16.4%。同时,1985年城镇未上过学无

101、工作经验女性的平均报酬要比农村同类人群高出 3.6%,到 2008 年这个差距缩小到 11.8%。此外,农村男性的教育回报总是高于城镇男性,在 1985年约高出 15%, 到 2008年约高出 1%。 但对女性来说, 情况就不同了, 1985年城镇女性的教育回报要比农村女性高出 66%, 但是到 2007年, 城镇女性的教育回报反而比农村女性低 28%。同时城乡人口工作经验的回报也在不断变化。这些发现虽然对我们目前的项目来说并不是最核心的,但仍然值得关注。 最后利用拟合后的这些比率和城市参数估计值,估算出各省1985-2008 的农村参数,参见附录 B.2-4.3。 3.3 估算增长率和折现率

102、 为得到个体的终生收入,我们需要预测未来的收入并将其折现。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就是估计实际收入的预计增长率并选择一个合适的折现率。对农村和城镇来说,由于实际的收入增长率是不同的,因而我们分别进行估计。 333.3.1 收入增长率的估算 农村和城镇的实际收入增长率在各省统计年鉴均有数据可查,但是因为对工资的定义和衡量标准的偏差,17我们实际可得的数据存在明显问题。 Harrod-Neutral技术进步模型的结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收入增长率估算的方法。 根据 Harrod-Neutral技术进步模型,假设生产函数为: Y=F(K, A(t)L) 其中 A(t)是技术进步变量,Y 为产出,L 为劳动力投入

103、,K 为资本投入。在均衡状态下,劳动生产率(劳动产出比率 Y/L)和实际工资(w)增长率相等。因此,根据 Harrod-Neutral 技术进步模型,我们用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替代实际收入增长率来预测未来人们的收入。18这样就解决了缺乏实际收入增长数据的困难,根据每个就业者的实际产出增长率估算实际工资的增长率(详见附录 D) 。19 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分部门(第一、二、三产业)的名义 GDP和实际GDP 指数(以 1978年的价格为基础) ,根据名义 GDP和实际 GDP指数计算实际 GDP,农村劳动生产率是第一产业实际 GDP 除以第一产业就业人口。 城镇劳动生产率是第二、三产业实际 GDP分别除

104、以这两个产业对应的就业人口。 附录 D表 D1.2.8分别列出了 1978-2007 年间每年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GDP、以及就业人口,同时列出了 1978-2007 年间各省城镇和农村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平均值。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出,在过去 30年间,农 17 见附录 D1.1 的详细说明。 18 边际劳动生产率为 Q/L, 其中 Q/L 是平均的劳动产出。 19 在我国的现有数据中也存在收入增长的数据,但是,其统计范围较窄,如只包括在国有、城镇集体、和联营等职工的工资增长,而没有统计其他就业人员,因此不能反应整体收入的增长。在农村,统计局公布的人均纯收入是将家庭所有成员计算在内,包括非劳动力,

105、因此也不能作为农村劳动力收入的衡量标准。但是,为了比较,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实际平均工资指数以及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计算了实际工资增长率,并以此估算人力资本。根据公布的统计数据计算得到 1978-2007年城镇平均实际工资增长率为 7.09%,农村人均实际纯收入的增长率为 6.34%,这均高于按以上方法得到的估计值。 34村和城镇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以每年平均 4.11%和 6.00%的速度增长。北京、辽宁、江苏、广东、甘肃的农村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分别为 6.27%、4.97%、6.06%、5.57%、4.82%,城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分别为 6.65%、6.91%、8.70%、8.47%、7.

106、1%。我们假定各省劳动生产率(即实际收入)每年均以这样的平均速度持续增加。 3.3.2 折现率的估算 计算出未来收入之后,需用折现率将其转化成现值,才能反映货币的时间价值。然而,折现率的选择往往是此类研究中争议很大的问题,因为不同的折现率将导致不同的结果,甚至不同的结论。在各国的人力资本计算中,折现率也没有统一的选择。为了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折现率的影响,我们采用过以下四种方法来估算折现率,并用这些折现率分别计算人力资本的量值(各种折现率计算方法详见附录 D) : 1. 以面向个人的 10年期国债平均利率为估算基础。计算 1996-2007年个人可购买的 10年期国债平均利率,再扣除通货膨胀率,

107、得到3.14%的实际折现率,该折现率用于 2009中国人力资本指数分析报告中的计算; 2. 由于长期国债的利率风险很小,因而所得折现率偏低。为了考虑风险因素,以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 5 年期以上的基准贷款利率为估算基础。我们采用 1996-2008 年的年平均基准贷款利率,扣除同期通胀率得出的实际折现率,计算结果为5.43%; 3. 由于中国资本市场还不完善,上述利率可能不能准确反映市场化利率。因而,我们也采用国际上使用的折现率。首先参照世界银行社会折现率的计算方法,根据 1985 年到 2008 年的人均消费水平增长率,再加上假设的 1.5%时间偏好,计算出中国的社会折现率为 8

108、.14%; 354. 最后,我们也采用 OECD 计算中使用的折现率 4.58%,这是基于美国私人部门的长期投资回报率的估算,具体方法见 Jorgenson 和 Fraumeni (1992)。 本报告中出现的结果,如无特殊提示,均采用 OECD 折现率。 3.3.3 平减指数 为了探讨总人力资本存量的变动趋势,往往需要将名义人力资本存量调整为实际值,不同的调整指数对于最终的估计结果显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国家层面上,本报告沿袭了 2009年的做法,以 CPI 作为平减指数计算人力资本的实际值;在省级层面上,本报告分别提供了以三种不同的价格指数折算的总人力资本实际值(均以 1985 年为基

109、期) :以分城乡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折算;使用生活成本指数,基于北京市 1985年城市的生活成本折算;使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来折算,将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进行类比(详见附录 C.3) 。 3.4 其它的基于 J-F 方法的数据估算和假定 除了估算不同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收入以及增长率和折现率外,使用 J-F 的方法还需要估算不同群体的升学率和升级率。本节以下部分只对各教育水平的升学率和升级率的估算和假设进行说明。 J-F 方法对升学率和升级率的估算包括两个方面:1)完成某一教育水平所需要的年限,2)进入更高教育水平的概率。假设所有学生完成同一教育水平需要同样的时间 X:小学 6

110、年,初中和高中各 3年,而且没有辍学、返学和留级(这些假设来自 J-F的方法) 。升入更高教育水平的概率是现在某个年龄 a 的招生数与 X 年后更高一级教育水平的年龄为a+X 的招生数的平均比率。这样的估算和假设使未来较高的收入水平得 36以合适的折现。 我们在每一种情况下,从入学直到他们进入更高的教育水平,估算升级学生的终生收入。他们实现更高终生收入水平的折现年限依赖于完成了多少年的该级教育。 然后,根据存活和升学的概率,估算不同年级学生的终生收入。例如,对于一个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假设他能活到完成初中和高中教育,他的终生收入取决于目前比他年龄大三岁、教育程度为高中的人的调整后的终生收入。收入

111、的调整包括三年劳动收入(工资)的增长和三年的折现。 37 第四章 全国人力资本计算结果及讨论 4.1 1985-2008 年全国总人力资本及其与GDP、固定资本的比较 表 4 . 1 . 1 列出了使用 J-F 方法(Jorgenson 和 Fraumeni, 1992)估算的中国 1985-2008 年总人力资本存量,其中,第 1 列和第 2 列是名义总人力资本存量,第 3 列与第 4 列为实际总人力资本存量(以 1985 年价格计算) 。2 0表 4.1.1 中的实际值是采用消费物价指数对名义值进行平减得到。 表表 4.1.1 全国名义总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名义全国名义总人力资本、实

112、际总人力资本、名义 GDP 单位:万亿元单位:万亿元 年份年份 名义人力资本名义人力资本 实际人力资本实际人力资本 (以(以 1985 年价格计算)年价格计算) 名义名义GDP 总人力资本总人力资本与与 GDP的比的比率 (以当年价率 (以当年价格计算)格计算) 分五种受分五种受教育程度教育程度a 分六种受教分六种受教育程度育程度b 分五种受分五种受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六种受教分六种受教育程度育程度 1985 19.30 19.30 0.90 21.40 1986 21.34 20.05 1.03 20.77 1987 24.11 21.09 1.21 19.99 1988 29.81 21.

113、92 1.50 19.82 1989 36.44 22.72 1.70 21.44 1990 39.19 23.71 1.87 20.99 1991 42.39 24.75 2.18 19.46 1992 47.94 26.25 2.69 17.81 1993 59.80 28.48 3.53 16.92 1994 80.70 30.92 4.82 16.74 1995 98.89 32.33 6.08 16.27 1996 119.75 36.03 7.12 16.82 1997 138.58 40.44 7.90 17.55 1998 146.79 43.11 8.44 17.39 199

114、9 158.50 47.11 8.97 17.67 2000 172.89 180.60 51.09 53.27 9.92 17.43 2001 186.07 194.83 54.51 56.96 10.97 16.97 20 全国总人力资本存量为城镇总人力资本存量和农村总人力资本存量的加总,在从实际终生收入到名义终生收入的折算中,城镇和农村分别以各自的消费物价指数折算。 38年份年份 名义人力资本名义人力资本 实际人力资本实际人力资本 (以(以 1985 年价格计算)年价格计算) 名义名义GDP 总人力资本总人力资本与与 GDP的比的比率 (以当年价率 (以当年价格计算)格计算) 分五种受分

115、五种受教育程度教育程度a 分六种受教分六种受教育程度育程度b 分五种受分五种受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六种受教分六种受教育程度育程度 2002 197.78 207.96 58.32 61.19 12.03 16.44 2003 215.53 227.80 62.75 66.19 13.58 15.87 2004 236.47 250.30 66.30 70.05 15.99 14.79 2005 256.91 275.60 70.76 75.76 18.32 14.02 2006 283.36 302.22 76.88 81.84 21.19 13.37 2007 322.38 344.91 8

116、3.45 89.12 24.95 12.92 2008 370.28 396.85 90.53 96.87 30.07 12.32 注:a 人口数、招生数分五种教育程度(未上学,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计算获得的总人力资本,以下各章同。 b 人口数、招生数分六种教育程度(未上学,小学,初中,高中,大专,本科及以上)计算获得的总人力资本,以下各章同。 图 4.1.1 显示了实际总人力资本存量与名义总人力资本存量的变动趋势。为了对中国总人力资本的大小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我们在表 4.1.1中也列出名义 GDP 及名义人力资本存量与名义 GDP 的比率。之所以用与名义 GDP 的比率,是为了避免

117、名义人力资本存量与名义 GDP 使用不同平减指数计算实际值而造成的差异。 05 01 0 01 5 02 0 02 5 03 0 03 5 04 0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万亿元名义人力资本实际人力资本(按1 9 8 5 年价格计算) 图图4.1.1 1985-2008年全国实际

118、总人力资本(以年全国实际总人力资本(以1985年价格计算)与名义总人力资本年价格计算)与名义总人力资本 392000年以前,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五种受教育程度:未上学,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从 2000 年开始,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被细分为大专(3年制大学) ,本科(4年制大学)及以上两类。21利用这一更为详细的受教育程度分类,我们另外计算一个始于 2000 年的人力资本度量系列。从图 4.1.2 可以看出,按六种受教育程度计算,总人力资本存量变大。 这是因为本科及以上毕业生的终生收入高于大专毕业生的缘故。 02 04 06 08 01 0 01 2 02 0 0 02 0 0 12

119、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万亿元年份五种受教育程度六种受教育程度 图图4.1.2 不同教育程度分类下的实际总人力资本不同教育程度分类下的实际总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市场)与 GDP 的比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从 1985 年的21 下降到 2008年的 12。在 2001-2008 年间,该比率处于 12与 17之间。据 Jorgenson-Fraumeni (1992a)的估计, 1947-1986年间美国的总市场人力资本占 GDP的比重位于 18与 22之间。由于中国的人口增长放慢,而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从而人力资本增长低于 G

120、DP 的增长速度,这导致了人 21 使用 Mincer 方程估算年收入时,在五种教育程度分类下,对于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群,受教育年限为 15 年。六种教育程度分类下,对于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群,大专教育年限为15 年,本科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为 16年。由于在不同教育程度分类下使用了受教育年限的下限,因此,这是对人力资本总量的保守估计。 40力资本与 GDP 比率的下降(如图 4.1.3 所示) 。 051 01 52 02 5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121、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百分比(%)H C / G D P 图图4.1.3 1985-2008年名义总人力资本与名义年名义总人力资本与名义GDP的比率的比率 我们进一步将中国的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存量进行比较。张军、吴桂英、张吉鹏(2004)对中国物质资本存量做了估计,并发表在中国权威期刊经济研究上。表 4.1.2列出了张军等计算的中国 1985-2000 年全国固定资本存量。表 4.1.3 给出了 Holz (2006)估计的物质资本存量。Hol

122、z 估计的物质资本存量要大于张军等的估计值。在表 4.1.2 和表 4.1.3中,我们分别利用论文中给出的平减指数对人力资本存量进行了平减来计算实际人力资本,因而可以直接与相应的物质资本存量比较。 表表 4.1.2 1985-2000年全国实际总人力资本,全国实际固定资本存量年全国实际总人力资本,全国实际固定资本存量a 单位:万亿元(单位:万亿元(1985为基年)为基年) 年份年份 全国实际总人力资全国实际总人力资本存量本存量 全国实际固定资本存量全国实际固定资本存量a 人力资本存量与固定资人力资本存量与固定资本存量比率本存量比率 1985 19.30 1.42 13.60 1986 20.0

123、6 1.57 12.74 1987 21.52 1.76 12.25 1988 23.44 1.95 12.01 1989 26.41 2.08 12.70 1990 26.92 2.20 12.21 411991 26.85 2.37 11.33 1992 26.87 2.61 10.30 1993 26.80 2.94 9.12 1994 32.77 3.34 9.81 1995 37.90 3.80 9.98 1996 44.12 4.29 10.28 1997 50.21 4.79 10.47 1998 53.29 5.36 9.95 1999 57.77 5.92 9.76 2000

124、 62.33 6.54 9.54 注:a 表中固定资本存量估算结果来自张军(2004) ,并使用以 1985年为基期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平减指数折算为实际值。 表表 4.1.3 1985-2003年实际总人力资本与年中实际固定资产原值年实际总人力资本与年中实际固定资产原值 单位:万亿元(单位:万亿元(1985为基年)为基年) 年份年份 实际总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 年中实际固定资产原值年中实际固定资产原值a 人力资本存量与固定资人力资本存量与固定资本存量比率本存量比率 1985 19.30 1.73 11.13 1986 20.06 1.95 10.28 1987 21.53 2.18 9.89

125、 1988 23.45 2.43 9.66 1989 26.41 2.70 9.77 1990 26.93 2.97 9.06 1991 26.60 3.26 8.17 1992 26.10 3.58 7.28 1993 25.71 3.94 6.53 1994 31.43 4.32 7.27 1995 36.37 4.75 7.66 1996 42.35 5.24 8.09 1997 48.19 5.78 8.34 1998 51.14 6.35 8.06 1999 55.44 6.94 7.99 2000 59.82 7.56 7.91 2001 64.12 8.19 7.83 2002

126、68.02 8.87 7.67 2003 72.53 9.66 7.51 注: a 年中实际固定资产原值来自 Holz(2006), Table 6, 折算报废价值时使用滞后的平减指数,平减指数来自 Table 4 (Holz 2006),并转化为以 1985年为基期的平减指数。 42从图 4.1.4 和图 4.1.5 可以看出,总人力资本存量要大大高于总物质资本存量,前者约为后者的 7-14 倍。这并不奇怪,因为大多数国家的人力资本都占到国民财富(还包含自然资源)的 60%以上。另一方面,人力资本与两种方法估计的物质资本存量的比率均持续下降,同时人力资本相对于 GDP也呈持续下降趋势。这表明

127、在中国经济生活总量中,人力资本所占份额逐渐减小。 01 02 03 04 05 06 07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年份万亿元全国总人力资本全国固定资本存量( 张军) 图图4.1.4 1985-2000年实际总人力资本与实际固定资本的比较年实际总人力资本与实际固定资本的比较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128、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年份万亿元全国总人力资本全国固定资本存量( H O L Z ) 图图4.1.5 1985-2003年实际总人力资本与年中实际固定资产原值(年实际总人力资本与年中实际固定资产原值(Holz) 43表 4.1.5 列出了不同折现率计算的人力资本名义值。 我们可以看到折现率对人力资本的计算结果具有较大的影响。 表表 4.1.5 1985-2008年不同折现率的全国名义总人力资本年不同折现率的全国名义总人力资本

129、 单位:万亿元单位:万亿元 年份年份 折现率折现率 3.14% 折现率折现率 4.58% 折现率折现率 5.43% 折现率折现率 8.14% 1985 26.98 19.30 13.54 9.86 1986 29.85 21.34 14.85 10.91 1987 33.70 24.11 16.59 12.35 1988 41.64 29.81 20.37 15.30 1989 50.76 36.44 24.92 18.81 1990 54.56 39.19 26.79 20.28 1991 58.89 42.39 28.81 22.05 1992 66.55 47.94 32.33 24.9

130、9 1993 82.85 59.80 40.17 31.30 1994 111.63 80.70 54.05 42.37 1995 136.55 98.89 66.20 52.10 1996 165.58 119.75 78.87 62.87 1997 191.59 138.58 90.01 72.69 1998 201.81 146.79 95.53 77.83 1999 217.59 158.50 102.36 84.22 2000 236.52 172.89 111.46 92.48 2001 254.24 186.07 119.61 99.92 2002 270.15 197.78 1

131、26.45 106.30 2003 294.59 215.53 137.00 115.68 2004 322.27 236.47 151.10 127.80 2005 349.81 256.91 164.75 139.37 2006 385.36 283.36 181.70 154.09 2007 437.55 322.38 207.56 176.13 2008 500.94 370.28 239.97 203.44 4.2 总人力资本分析 为了探讨中国总人力资本存量的变动趋势,我们以消费物价指数作 44为平减指数来计算实际值。原因在于:一方面,上述已发表的物质资本平减指数缺乏近年数据,不便于

132、人力资本指数计算的更新,而国家统计部门每年都会公布消费物价指数。另一方面,基于消费物价指数计算的人力资本实际值要小于采用张军等(2004)和 Holz(2006)的资本平减指数计算得到的结果。因此,我们给出的是中国人力资本的更为保守的估计值。 1985-2008 年,按五种受教育程度计算,中国的总人力资本由 19.30万亿元增加到了 90.53 万亿元(按 1985年可比价格计算) ,增长了 3.7 倍多。该时期总人力资本存量的年均增长率达 6.72%,22但低于经济增长率,因为同期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达 8.33%。23这是人力资本占 GDP比重下降的原因。然而,中国总人力资本存量的这一增长

133、率却远远高于其他国家。比如,1970-2000 年,加拿大人力资本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7%(Gu 和 Wong, 2009)。 许多研究认为 1994 年为中国经济结构的转折点(Fleisher,Li 和Zhao , 2009等)。人力资本的变化似乎也体现同样的趋势,1994年以后,中国人力资本增长开始加快,1985-1994 年,年均增长 5.24%,而1995-2008年,年均增长达 7.67%。 表表 4.2.1 全国分性别、分城乡的实际总人力资本全国分性别、分城乡的实际总人力资本 1985-2008 单位单位:万亿元万亿元 年份年份 全国实际总全国实际总人力资本人力资本 全国男性全国男

134、性 实际总人实际总人 力资本力资本 全国女性全国女性 实际总人实际总人 力资本力资本 全国城市全国城市 实际总人实际总人 力资本力资本 全国农村全国农村 实际总人实际总人 力资本力资本 1985 19.30 11.12 8.18 7.72 11.58 1986 20.05 11.71 8.34 8.34 11.70 1987 21.09 12.39 8.70 9.14 11.96 1988 21.92 13.14 8.78 9.77 12.16 1989 22.72 13.73 8.99 10.36 12.36 1990 23.71 14.53 9.18 11.04 12.67 22 这里的年

135、均增长率是对每年的对数增长率取均值计算获得。 23 该年增长率为实际 GDP的年对数增长率的均值。使用名义 GDP和实际 GDP指数折算得到实际 GDP,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009表 2-1、表 2-5。 451991 24.75 15.31 9.44 11.81 12.95 1992 26.25 16.32 9.93 12.75 13.50 1993 28.48 17.84 10.64 14.05 14.43 1994 30.92 19.40 11.52 15.44 15.48 1995 32.33 20.35 11.97 16.34 15.99 1996 36.03 22.67 1

136、3.36 19.11 16.92 1997 40.44 25.44 15.00 22.42 18.02 1998 43.11 27.31 15.80 24.35 18.76 1999 47.11 29.74 17.37 27.41 19.70 2000 51.09 32.21 18.88 30.28 20.82 2001 54.51 34.26 20.25 32.93 21.58 2002 58.32 36.39 21.93 35.98 22.34 2003 62.75 38.87 23.88 39.39 23.37 2004 66.30 40.82 25.48 41.80 24.50 200

137、5 70.76 43.42 27.34 44.57 26.18 2006 76.88 46.68 30.20 48.61 28.27 2007 83.45 50.24 33.21 52.70 30.76 2008 90.53 53.98 36.55 56.72 33.81 按六种受教育程度计算的总人力资本存量显示出相似的变动趋势(见图 4.2.1) 。总人力资本从 2000 年的 53.27 万亿元增加到 2008 年的96.878 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 7.48%。 02 04 06 08 01 0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138、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万亿元五种受教育程度六种受教育程度 图图4.2.1 不同受教育程度划分下的实际总人力资本不同受教育程度划分下的实际总人力资本 46男性的总人力资本高于女性的总人力资本(见图 4.2.2) ,并且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基于六种受教育程度划分的总人力资本显示出相似的趋势。一个原因是,中国劳动法规定的女性退休年龄早于男性(女性退休年龄为 55岁,男性退休

139、年龄为 60岁) ,因此男性有更多的时间在市场中获得收入,终生收入要高于女性;24另一个原因是男性的受教育水平要高于女性。而且,男女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这也直接影响了男女人力资本的总量。 02 04 06 08 01 0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万亿元全国 男女 图图4.2.2

140、 分性别的全国总人力资本分性别的全国总人力资本1985-2008 图 4.2.3 显示了城镇与农村的总人力资本的变动情况。1995年以前,城镇与农村的总人力资本很接近,特别是在 1993 年之前,农村的总人力资本甚至高于城镇。 然而, 从 1995年开始, 城镇的总人力资本增长加快。从 1985到 2008年, 农村的总人力资本由 11.58万亿元增至 33.81万亿元,城镇的总人力资本分别从 7.72 万亿元到 56.72 万亿元。同期,农村的人力资本年均增长 4.66%,而城镇的人力资本年均增长率达 8.67%。城镇 24 为了城乡一致,我们将农村男性和女性的工作年龄也定为 60岁和 55

141、 岁。因为农村女性工作年龄一般都超过 55岁,我们的计算应该是低估了农村人力资本总量。这也符合我们偏向于保守估计的原则。 47和农村人力资本之间的差距从 1995 年的 0.35 万亿元增加到 2008 年的22.9 万亿元,差距的年均增长率达 32.27%。这种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因为城镇的增长在后期相对农村更快。1995-2008 年,农村年均增长为 5.58%,而城镇年均增长为 9.29%。 02 04 06 08 01 0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142、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万亿元城镇农村 全国 图图4.2.3 城镇、农村以及全国的实际总人力资本城镇、农村以及全国的实际总人力资本1985-2008 形成这种城镇和农村不同变化趋势的原因包括: 第一,早期农村人口远高于城镇人口,使得农村的人力资本总量更大。比如,1985年,中国农村人口达 7.33 亿,而城镇人口仅为 2.29 亿,前者为后者的 3 倍多。然而,到 2008 年,中国农村人口降至 5.96 亿,城镇人口则增至 5.17 亿

143、,二者已非常接近。这一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经济转型期间快速的城镇化,以及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 第二,城乡间的教育差距。1985年,城镇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 2.47%,到 2008 年,这一比例增加到 13.54%,而农村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在1985年和2007年分别只有0.074%和0.97%。 图 4.2.4 和图 4.2.5分别显示了城镇和农村分性别的总人力资本的变动趋势。虽然城镇男性与女性的人力资本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但二 48者之间的差距在扩大。与城镇的人力资本呈现的状态相反,农村男性人力资本近年的增长开始相对变慢,而女性人力资本的增长在加快

144、,就使得男性和女性人力资本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这一结果可能由两个因素所致:其一,相对较多的男性人口迁移到城镇;其二,农村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农村男性与女性之间人力资本差距的缩小与城镇二者之间人力资本差距扩大的现象相一致。 01 02 03 04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万亿元

145、男女 图图4.2.4 分性别的城镇实际总人力资本分性别的城镇实际总人力资本1985-2008 0481 21 62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万亿元男女 图图4.2.5 分性别的农村实际总人力资本分性别的农村实际总人力资本1985-2008 49最后,以 1985 年为基期,把 19

146、85 年的值定为 100,计算得到中国各类实际总人力资本指数。表 4.2.2 中是各类人力资本指数的计算结果,图 4.2.6 是全国总人力资本指数的变动趋势, 图 4.2.7 和图 4.2.8分别是分性别和分城乡指数的变动趋势。 表表 4.2.2 1985-2008年中国实际人力资本指数(年中国实际人力资本指数(1985=100) 年份年份 全国总人全国总人力资本力资本 男性总人男性总人力资本力资本 女性总人女性总人力资本力资本 城镇总人城镇总人力资本力资本 农村总人农村总人 力资本力资本 1985 100 100 100 100 100 1986 103.88 105.32 101.91 1

147、08.06 101.09 1987 109.31 111.47 106.37 118.36 103.27 1988 113.60 118.20 107.36 126.48 105.01 1989 117.73 123.50 109.90 134.16 106.78 1990 122.88 130.72 112.23 142.99 109.47 1991 128.26 137.75 115.38 152.92 111.82 1992 136.03 146.81 121.39 165.18 116.59 1993 147.57 160.47 130.04 181.97 124.62 1994 16

148、0.22 174.52 140.80 199.97 133.71 1995 167.52 183.11 146.33 211.59 138.13 1996 186.71 203.91 163.34 247.53 146.15 1997 209.55 228.87 183.31 290.42 155.62 1998 223.41 245.68 193.17 315.40 162.07 1999 244.14 267.54 212.35 355.06 170.17 2000 264.76 289.80 230.75 392.17 179.80 2001 282.49 308.21 247.54 4

149、26.53 186.44 2002 302.19 327.32 268.05 466.03 192.93 2003 325.20 349.70 291.90 510.17 201.84 2004 343.57 367.26 311.40 541.45 211.61 2005 366.66 390.57 334.18 577.31 226.18 2006 398.39 419.91 369.16 629.62 244.19 2007 432.45 451.98 405.92 682.56 265.66 2008 469.14 485.60 446.78 734.65 292.08 50 01 0

150、 02 0 03 0 04 0 05 0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全国总人力资本 图图4.2.6 全国总人力资本指数全国总人力资本指数 1985-2008 01 0 02 0 03 0 04 0 05 0 06 0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151、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男性总人力资本女性总人力资本 图图4.2.7 全国分性别的总人力资本指数全国分性别的总人力资本指数 1985-2008 5102 0 04 0 06 0 08 0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152、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城镇总人力资本农村总人力资本 图图4.2.8 全国城镇和农村的总人力资本指数全国城镇和农村的总人力资本指数 1985-2008 4.3 人均人力资本分析 总人力资本的增长可以由人口增加、人口结构变化(比如,退休人群的规模) 、城乡流动(比如,从农村迁移到城镇地区) 、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教育回报率的增加、在职培训及干中学的回报率提高等引起。为了更准确地获得中国人力资本的动态变化信息,我们计算了人均人力资本,即总的人力

153、资本除以非退休人口的比率(表 4.3.1) 。尽管人均人力资本也会受到人口的年龄分布的影响,但受总人口数的影响相对较小,因而更能反映人力资本的平均状况。 表表 4.3.1 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和实际人均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和实际人均 GDP 单位:元单位:元 年份年份 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实际人均实际人均 GDP a 全国全国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1985 20059 33742 15789 22027 17887 858 1986 20563 34842 15913 22921 17967 920 1987 21337 36491 16196 23961 18458

154、 1010 1988 21827 37581 16329 24902 18424 1106 52年份年份 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实际人均实际人均 GDP a 全国全国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1989 22288 38627 16456 25551 18651 1134 1990 22932 40197 16689 26611 18816 1160 1991 23697 41829 16983 27804 19116 1250 1992 24924 44088 17668 29421 19920 1410 1993 26835 47427 18861 32000 2

155、1120 1589 1994 28939 50927 20228 34592 22693 1776 1995 30073 52724 20900 36210 23346 1949 1996 33165 57911 22369 39850 25820 2122 1997 36865 64020 24128 44189 28774 2295 1998 38975 65762 25496 46872 30186 2452 1999 42276 70244 27204 50602 32985 2616 2000 45545 73845 29243 54301 35717 2814 2001 48557

156、 77193 31008 57899 38145 3025 2002 51877 81033 32842 61628 41090 3278 2003 55811 85394 35236 65962 44631 3584 2004 59077 88123 37811 69506 47627 3922 2005 63364 91820 41481 74403 51282 4306 2006 68887 98098 45560 79873 56811 4781 2007 74815 103914 50557 85818 62660 5376 2008 81282 109527 56739 92046

157、 69313 5827 注:a 实际人均 GDP(1985 年为基期)由以当年价格计算的人均 GDP 和实际 GDP指数折算获得,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9表 2-1、2-5。 图 4.3.1 和图 4.3.2 分别代表五种和六种受教育程度下的全国人均和男女人均人力资本。基于五种受教育程度的划分,1985、1995、2008年的人均人力资本依次为 20059 元、30073 元、81282 元。1985-2008 年,人均人力资本增加了 3.1 倍,而同期实际人均 GDP 增长了 5.8 倍,远快于人均人力资本的增长。1985年以来,人均人力资本持续增长,特别是1995 年之后,增长开始加

158、快。1985-1994 年,人均人力资本的年均增长率为 4.1%,而 1995-2008 年间达到 7.4%。后一时期的增长率几乎是前一时期的 2 倍。 5301 0 0 0 02 0 0 0 03 0 0 0 04 0 0 0 05 0 0 0 06 0 0 0 07 0 0 0 08 0 0 0 09 0 0 0 01 0 0 0 0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159、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元全国男女 图图4.3.1 分性别的全国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分性别的全国实际人均人力资本1985-2008 024681 01 2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万元年份男性女性全国 图图4.3.2 分性别的全国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分性别的全国实际人均人力资本2000-2008 与其他国家如加拿大和美国相比,我国在 1985-2008 年的人力资本增长率也是非常高的。加拿大人均人力资本增长率在 1980-2000 年期间为 0

160、,在 2000-2007 年期间为-0.20%(Wu 和 Ambrose, 2009)。美国的人均人力资本在 1994-2006 年间也以接近于零的速度增长(Christian, 2009)。如此高的人均人力资本增长率源于中国 1978年以来的快速经济增长、 教 54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能够实现更高的价值)以及大规模的城乡迁移。 图 4.3.3 和图 4.3.4 分别反映了五种和六种受教育程度下的城镇和农村的人均人力资本水平。1985年,按五种受教育程度计算的城市的人均人力资本是 33742元, 农村为 15789元; 到 2008 年二者分别达到 1

161、09527元、56739 元,城镇与农村的差距由 17954 元增至 52787 元,表明城乡间人均人力资本的绝对差距在拉大。Fleisher, Li和 Zhao (2009)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推动因素,因此,城乡间人均人力资本差距的加大会进一步增加城乡经济差距,从而加剧城乡的发展不均衡。 但是, 农村的人均人力资本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1985-1994 间年平均增长率为 2.75%,远低于城镇的 4.57%。然而,1995-2008 年间,农村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7.37%,高于城镇的 5.47%。这一结果与城乡总体人力资本的变化趋势相反,也就是说,城乡总体人

162、力资本的水平差距在进一步拉大,但农村人均人力资本水平的快速增长将有助于差距缩小。 02 0 0 0 04 0 0 0 06 0 0 0 08 0 0 0 01 0 0 0 0 01 2 0 0 0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元全国城镇农村 图图4.3.3 城镇、农村以及全国实际人均人

163、力资本城镇、农村以及全国实际人均人力资本1985-2008 55024681 01 21 4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万元年份城镇农村全国 图图4.3.4 城镇、农村以及全国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城镇、农村以及全国实际人均人力资本2000-2008 男性和女性的人均人力资本呈现相似的变动趋势。 1985-1994 年, 男性和女性人均人力资本的平均增长率依次为 5.0%和 2.6% ; 而 1995-2008年二者分别增至 7.0%与 8.0%。显然,后期女性人均人力资本增长率增加的幅度要大于男性。实

164、际上,1997 年以后,女性人均人力资本的增长率要高于男性。 02 0 0 0 04 0 0 0 06 0 0 0 08 0 0 0 01 0 0 0 0 01 2 0 0 0 01 4 0 0 0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元男女 图图4.3.5 分性别的城镇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分性别

165、的城镇实际人均人力资本1985-2008 5601 0 0 0 02 0 0 0 03 0 0 0 04 0 0 0 05 0 0 0 06 0 0 0 07 0 0 0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元男女 图图4.3.6 分性别的农村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分性别的农村实际人均人力资本198

166、5-2008 图4.3.5和4.3.6分别表明了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的性别差异。差异的具体情况跟总人力资本存量相似。特别地,城市男性和女性的人均人力资本表现出相似的增长趋势,而农村女性的人均人力资本在近年比男性的人均人力资本增长要快。 图 4.3.7 表明了人均人力资本与人均 GDP、人均固定资本的比率的变动趋势。人均人力资本与人均 GDP的比率在下降,说明了人均人力资本的增长要慢于人均 GDP的增长。同时,人均人力资本与人均固定资本的比率整体呈现下降的态势。这种趋势与总体人力资本相应的比率变化一致。这一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相对物质资本和经济活动总量而言,无论是在总体水平上还是在平均水平上都

167、呈相对下降趋势,即在整个经济中,人力资本所占相对份额在不断的下降。 因为人力资本还与人口变化有关,因而尚不能肯定这一趋势是否表明政府政策过于偏重物质资本投资而造成人力资本投资相对不足。 但是,国外一些学者, 如诺贝尔奖得主 James Heckman(2004)认为中国人力资本投资相对不足,中国政府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原因是人力资本在中国的投资回报率高于固定资本,因而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将有助于优化资源 57利用。我们的计算结果倾向于支持 Heckman的结论。 051 01 52 02 5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168、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人均人力资本与人均G D P 比率人均人力资本与人均固定资本(张军)比率人均人力资本与人均固定资本(H O L Z )比率 图图4.3.7 人均人力资本与人均 人均人力资本与人均GDP、人均固定资本的比较、人均固定资本的比较 注:人均量均使用总量除以非退休人口数得到,均为以 1985年为基期的实际值。其中实际人力资本使用 CPI折算得到,实际固定资本使用两篇论文中提

169、供的平减指数得到。 将 1985 年的人均人力资本设为 100,我们构建了人均人力资本指数。 图 4.3.8 和图 4.3.9 显示了分性别和分城乡的实际平均人力资本指数的变动趋势。 05 01 0 01 5 02 0 02 5 03 0 03 5 04 0 04 5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170、 0 8年份全国平均人力资本男性平均人力资本女性平均人力资本 图图4.3.8 分性别的实际人均人力资本指数分性别的实际人均人力资本指数 1985-2008 5805 01 0 01 5 02 0 02 5 03 0 03 5 04 0 04 5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全国平均人力

171、资本城镇平均人力资本农村平均人力资本 图图4.3.9 城镇、农村以及全国的实际平均人力资本指数城镇、农村以及全国的实际平均人力资本指数 1985-2008 表表 4.3.2 实际人均人力资本指数实际人均人力资本指数 1985-2008(1985=100) 年份年份 全国平均全国平均人力资本人力资本 男性平均男性平均人力资本人力资本 女性平均女性平均人力资本人力资本 城市平均城市平均人力资本人力资本 农村平均农村平均人力资本人力资本 1985 100 100 100 100 100 1986 102.51 103.26 100.79 104.06 100.45 1987 106.37 108.1

172、5 102.58 108.78 103.20 1988 108.82 111.38 103.42 113.05 103.01 1989 111.11 114.48 104.22 116.00 104.27 1990 114.33 119.13 105.70 120.81 105.19 1991 118.14 123.96 107.57 126.22 106.87 1992 124.26 130.66 111.90 133.57 111.37 1993 133.78 140.56 119.46 145.27 118.08 1994 144.27 150.93 128.12 157.04 126.

173、87 1995 149.93 156.25 132.37 164.38 130.52 1996 165.34 171.63 141.68 180.91 144.35 1997 183.78 189.73 152.82 200.61 160.87 1998 194.30 194.90 161.49 212.79 168.76 1999 210.76 208.18 172.30 229.72 184.41 2000 227.06 218.85 185.22 246.52 199.68 2001 242.07 228.77 196.39 262.85 213.26 2002 258.62 240.1

174、5 208.01 279.78 229.72 2003 278.24 253.08 223.17 299.45 249.52 2004 294.52 261.16 239.48 315.54 266.27 592005 315.89 272.12 262.73 337.78 286.70 2006 343.43 290.73 288.56 362.61 317.61 2007 372.98 307.97 320.21 389.60 350.31 2008 405.22 324.60 359.37 417.87 387.51 4.4 人力资本的 Divisia 指数 在测量中国人力资本存量时,为

175、了探讨人力资本的总的发展趋势,我们构建了 Divisia数量指数。根据 Jorgenson, Ho and Stiroh (2005) 论文中构建方法,总人力资本存量的对数增长率等于不同性别、教育程度、年龄、地区的人口数的对数增长率加权求和,其计算公式如下: , , , , ,lnlns e a ls e a lsealdKvdL= (16) 其中 K 为人力资本存量, , , ,s e a lL 是性别 s, 教育水平 e, 年龄 a, 和地区(城镇或农村)l 的人口数,d 是一阶差分或两个相邻时期的变化,比如: lnln( )ln(1)dKK tK t= (17) 权重是每个类别人口的名义

176、人力资本存量在总的人力资本存量中的平均比例: , , , , , , , , , , , , ,1( )(1),2s e a ls e a ls e a ls e a ls e a ls e a lsealMivvtvtvMi=+= (18) 其中, , ,s e a lMi是不同性别、教育水平、年龄和地区(城镇或农村)人口的终身收入。 然后,确定基年 b,将各年的总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率累加,得到相对于基年的总增长率: ( )lntbMItg tdK= (19) 60这样计算得到的 t 年终生收入: exp( )( )( )exp( )MItg tMI bMIQ tMItg b= (20) 为

177、了进一步检验人口特征如性别、教育、年龄和地区对人力资本组成变化的影响,我们构造了总人力资本的偏 Divisia数量指数。根据我们对人口按照性别、教育、年龄和地区的划分,这种偏 Divisia指数共有四阶。25 第一阶的偏 Divisa数量指数只反应了人口的一个特征,比如教育,公式如下: lnlneeeedKv dL= (21) 1( )(1),2eeeeeeeMivvyvyvMi=+= (22) 第二阶的偏 Divisa数量指数只反应了人口的两个特征,比如教育和年龄,公式如下: ,lnlne ae ae aeadKv dL= (23) ,1( )(1),2e ae ae ae ae ae ae

178、aMivvyvyvMi=+= (24) 同样的方法可以构造第三阶的偏 Divisa数量指数。因此共有四个一阶指数,六个二阶指数,四个三阶指数和一个四阶指数。表 4.4.1 和图4.4.1 我们只报告了一阶指数和总的 Divisia指数。 25 我们也把上文构造的总的 Divisia指数称作第四阶 Divisia 指数。 61表表 4.4.1 Divisia 指数指数 1985-2008 (1985年为基年年为基年) 单位:万亿元单位:万亿元 年份年份 总的总的 Divisia 指数指数 基于年龄基于年龄 基于教育基于教育 基于性别基于性别 基于地区基于地区 1985 19.30 19.30 1

179、9.30 19.30 19.30 1986 19.68 19.54 19.58 19.55 19.69 1987 20.07 19.79 19.87 19.82 20.12 1988 20.55 20.07 20.41 20.15 20.55 1989 20.95 20.30 20.95 20.46 20.96 1990 21.29 20.50 21.46 20.77 21.31 1991 21.47 20.56 21.80 20.97 21.63 1992 21.64 20.60 22.10 21.14 21.92 1993 21.81 20.59 22.43 21.29 22.20 199

180、4 22.14 20.59 22.74 21.43 22.48 1995 22.40 20.57 23.11 21.54 22.73 1996 23.28 20.76 23.59 21.78 23.40 1997 24.19 20.92 24.11 22.00 24.07 1998 24.86 20.95 24.64 22.20 24.72 1999 25.42 20.90 25.18 22.38 25.35 2000 25.90 20.78 25.78 22.54 25.96 2001 25.93 20.46 26.00 22.54 26.39 2002 26.12 20.27 26.18

181、22.55 26.85 2003 26.57 20.10 26.31 22.55 27.28 2004 26.54 19.76 26.41 22.50 27.56 2005 26.27 19.32 26.48 22.38 27.72 2006 26.39 19.24 26.76 22.38 27.93 2007 26.64 19.19 27.02 22.38 28.17 2008 26.71 19.06 27.21 22.34 28.28 1986-2008 年,总的 Divisia 数量指数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1.41%。基于地区和教育程度的指数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基于性别和年龄的指数,从1986

182、到 2008年, 基于性别和年龄的 Divisia指数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0.64%和-0.05%,而基于地区和教育程度的 Divisia 指数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66%和 1.49%。考虑到这一时期中国教育和城市化的迅速扩张,这一现象并不奇怪。而且,近几年老龄化的加快,也使得基于年龄的 Divisia指数在 1999 年后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62图图4.4.1 Divisia 指数指数1985-2008 4.5 预测中国 2009-2020 年的人力资本水平 为了更好地了解未来中国人力资本的发展趋势,我们对 2009-2020年的人力资本作了预测。具体来说,就是使用永续盘存法预测了不同年龄、性

183、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数,然后运用 J-F 方法估算人力资本。为了简单起见,我们把其它的数据和参数保持在 2008年的水平。26因此只是预测了不同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数,这样,人力资本的变化则主要反映了人口组成的改变。 图 4.5.1反映了五种和六种教育程度分类下的人力资本水平。 在这两种情况下,总人力资本都在增加,但速度相比2009年前要慢得多。五种教育程度分类下,平均年增长率为 0.62。增长缓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教育的回报率维持在2008年的水平,但在此之前教育回报率是增加的,这对终生收入有较大影响。其次,独生子女政策使得中国的人口增长将放缓。最后,在经济接近其均衡状态时

184、(steady- state),预计人力资本的增长也将放慢,因为工资和教育回报等的增长速度将下降。 26 因为数据的局限性,2009年以后的分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的就业率都用之前每年所用的就业率,即 1995 与 2000年就业率的均值。 1 72 02 32 62 91 9 8 5 1 9 8 6 1 9 8 7 1 9 8 8 1 9 8 9 1 9 9 01 9 9 1 1 9 9 2 1 9 9 3 1 9 9 4 1 9 9 5 1 9 9 6 1 9 9 7 1 9 9 8 1 9 9 9 2 0 0 0 2 0 0 1 2 0 0 22 0 0 3 2 0 0 4 2 0 0 5

185、2 0 0 6 2 0 0 7 2 0 0 8万亿元年份总的D i v i s i a 指数基于年龄的D i v i s i a 指数基于教育的D i v i s i a 指数基于性别的D i v i s i a 指数基于地区的D i v i s i a 指数 6302 04 06 08 01 0 01 2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186、0 52 0 0 62 0 0 72 0 0 82 0 0 92 0 1 02 0 1 12 0 1 22 0 1 32 0 1 42 0 1 52 0 1 62 0 1 72 0 1 82 0 1 92 0 2 0年份万亿元五种教育程度六种教育程度 图图4.5.1 不同受教育程度划分下的实际总人力资本不同受教育程度划分下的实际总人力资本1985-2020 分性别的实际总人力资本与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图 4.5.2 和图 4.5.3)和全国总人力资本有类似的增长趋势。有趣的是,城镇和农村的人力资本的变动趋势有很大的不同。如图 4.5.4 所示,城镇人力资本在整个时期不断增加,但是,农村人力资本却

187、在下降,这可能是由于城镇化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而导致的农村人口持续下降所致。 但是, 农村地区的人均人力资本曲线(图 4.5.5)很平坦,并没有呈现下降趋势。 02 04 06 08 01 0 01 2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2 0 0 92 0 1 02 0 1 12 0 1 22

188、 0 1 32 0 1 42 0 1 52 0 1 62 0 1 72 0 1 82 0 1 92 0 2 0年份万亿元全国男性女性图图4.5.2 分性别的实际总人力资本分性别的实际总人力资本1985-2020 64 024681 01 2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2 0 0 92 0 1

189、 02 0 1 12 0 1 22 0 1 32 0 1 42 0 1 52 0 1 62 0 1 72 0 1 82 0 1 92 0 2 0年份万元全国男女图图4.5.3 分性别的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分性别的实际人均人力资本1985-2020 02 04 06 08 01 0 01 2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190、 0 0 72 0 0 82 0 0 92 0 1 02 0 1 12 0 1 22 0 1 32 0 1 42 0 1 52 0 1 62 0 1 72 0 1 82 0 1 92 0 2 0年份万亿元城镇农村全国 图图4.5.4 城镇、农村以及全国的实际总人力资本城镇、农村以及全国的实际总人力资本1985-2020 65024681 01 2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

191、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2 0 0 92 0 1 02 0 1 12 0 1 22 0 1 32 0 1 42 0 1 52 0 1 62 0 1 72 0 1 82 0 1 92 0 2 0年份万元城镇农村全国 图图4.5.5 城镇、农村以及全国的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城镇、农村以及全国的实际人均人力资本1985-2020 4.6 人力资本的国际比较 Jorgenson 和 Fraumeni的终生收入法(J-F收入法)被多个国家用来估算人力资本, 例如: 加拿大 (Gu和 Ambrose, 2008), 新西兰 (Le, Gibson和

192、Oxley, 2005), 挪威 (Greaker 和 Liu, 2008), 瑞典 (Alroth, 1997),和美国(Jorgenson 和 Fraumeni, 1989, 1992a, 1992b 和 Christian, 2009)。表 4.6.1 中显示了这几个国家估算人力资本所得的结果, 以及我们计算的相应年份的中国人力资本存量。从人力资本总量的角度,除美国外,中国人力资本总量高于其他几个国家。2001年中国人力资本总量为新西兰的 172 倍,澳大利亚的 18 倍;2006 年,中国人力资本总量为挪威的 78倍;2007 年,中国人力资本总量为加拿大的 11 倍。但是,从人均人力

193、资本的角度来看, 中国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为澳大利亚的五分之一,加拿大的四分之一,美国的六分之一。 由于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因此人力资本总量较高。而人均人力资本较低则说明了中国并非人力资本强国。因此,政府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则显得更加重要。 66表表 4.6.1 人力资本的国际比较人力资本的国际比较 单位:美元单位:美元 加拿大加拿大 2007 挪威挪威 2006 新西兰新西兰 2001 美国美国. 2006 澳大澳大 利亚利亚 2001 中国中国 2001 2006 2007 年龄年龄 15-74 15-67 21-65 0-80 18-65 男 0-60, 0-55 人均人力人均人力资本

194、(万)资本 (万) 54.85 32.32 about 70 35.56 7.84 11.55 13.05 总人力总人力 资本资本 (万亿)(万亿) 13.61 1.66 0.51 212 4.86 87.96 128.87 145.57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与与 GDP的比率的比率 11 8 6 大于 15 10 17 13.4 13 注:表中总人力资本与平均人力资本使用 PPP 汇率折算,来自: http:/pwt.econ.upenn.edu/php_site/pwt_ index.php。 4.7 结论 在本报告中, 我们采用 J-F终生收入法估计了中国 1985-2008年的人力资本存量

195、,包括全国分性别、城乡的总的人力资本水平以及人均人力资本水平。 同时还构建了包括 Divisia数量指数在内的各种人力资本指数。 最后,对 2009-2020 年的人力资本变化趋势做了预测。 我们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1985-2008 年,中国的总人力资本增加了 3倍多,年增长率为6.72%,这一增长率大大高于其他国家。特别是 1994年以后,人力资本增长加快,1995-2008 年间的年均增长率达 7.67%。 第二,1985-2008 年,城镇总体人力资本的增长快于农村,农村总人力资本的年均增长率为 4.66%,而城镇总人力资本的年均增长率高达8.67%,1994 年以后,城镇总人力资

196、本已超过农村。城乡间总体人力资本的差距不断扩大,1995-2008 年,农村年均增长为 5.58%,而城镇年均增长为 9.29%。这可能源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规模的农村城镇迁移 67以及教育的发展。 第三,人均人力资本在 1985-2008 年间增长很快,尤其是 1995年以后。1995 年之前,总人力资本的增长(年均增长率为 5.24%)快于人均人力资本(年均增长率为 4.07%),而 1995年以后,二者几乎以相同的年均增长率增长。这表明近年来人力资本的增长主要不是由人口增长导致,而是由包括教育在内的其它因素所推动。 第四,男性的总人力资本和人均人力资本都要高于女性,这与男性劳动人口多于

197、女性,受教育程度高于女性,以及工资报酬机制等有关。城镇总体人力资本和人均人力资本的性别差距在拉大,而农村总体人力资本和人均人力资本的性别差异近几年在缩小,这与农村相对较多的男性迁移到城市以及农村女性受教育水平提高有关。 第五, 基于受教育程度和地区的人力资本 Divisia指数的增长快于基于性别和年龄的指数增长,这表明教育和城市化对中国的人力资本积累具有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我们的结果表明,相对于 GDP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增长较慢。具体而言,人力资本与 GDP 的比率从 1985 年的 21 下降到2008年的12,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比率也从1985年的11-14降至2003年的 7-

198、8。人均人力资本的相应比较也显示出相同的趋势。这一结果意味着人力资本相对于经济总量及物质资本的比例在逐渐下降。 同时, 中国人力资本总量大,超过加拿大、挪威、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并达到美国的近一半,堪称人力资本大国。但人均人力资本却相对很低,为美国的六分之一,加拿大的四分之一,因此,中国距离人力资本强国还有很大差距。 因而,中国政府应进一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此外,城镇和农村总人力资本、人均人力资本之间的差距一直在扩大,因此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农村应获得更多的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教育、培训等。 68最后,我们对 2009-2020 年的人力资本变化趋势的预测显示,如果其它因素维持在 2008年的

199、水平,只有人口发生变化,那么总人力资本和人均人力资本的增长在 2008年后会放慢, 中国农村的总体人力资本甚至会下降,因此应采取更为积极的人力资本投资政策,来保持人力资本的长期较快的增长。 69 第五章 北京市人力资本计算结果 5.1 总人力资本分析 不同的折现率水平对于人力资本的估计具有重要影响,本报告基于不同的角度,计算了北京市基于四种不同的折现率估算的总人力资本存量的名义值,具体见表 5.1.1。表 5.1.1 列出了使用北京市的收入参数和四种不同的折现率估算的北京市总人力资本存量的名义值。 其中, 3.14%是 1996 年至 2007 年中国政府对个人发放的 10 年期国债的平均利率

200、,5.43%是商业银行对企业的长期贷款的基准利率, 4.58%是 OECD国家估算人力资本时使用的折现率,278.14%是以世界银行的方法估算的中国社会折现率。 表表 5.1.1 北京市基于不同折现率的总人力资本(名义值)北京市基于不同折现率的总人力资本(名义值) 单位:亿元单位:亿元 年份年份 折现率折现率 3.14% 折现率折现率 4.58% 折现率折现率 5.43% 折现率折现率 8.14% 1985 4673.13 3226.78 2645.45 1537.25 1986 5430.39 3755.52 3081.98 1796.80 1987 6314.03 4398.41 3624

201、.03 2136.31 1988 7791.65 5436.72 4484.11 2651.97 1989 9567.72 6700.47 5537.83 3294.61 1990 11768.57 8282.02 6863.71 4115.49 1991 13665.21 9679.87 8050.69 4873.24 1992 16209.08 11516.30 9593.32 5831.64 1993 19129.76 13644.40 11389.84 6962.79 1994 22603.36 16190.20 13544.75 8327.23 1995 26889.91 19346

202、.30 16222.47 10031.73 1996 34183.93 24548.00 20557.60 12656.53 1997 42788.32 30831.70 25859.78 15970.02 1998 55956.80 40120.30 33549.80 20531.91 1999 67857.05 49048.70 41192.59 25492.31 2000 86859.85 62684.20 52591.25 32442.22 27如无特殊说明,本章以下分析均基于 4.58%的折现率。 70年份年份 折现率折现率 3.14% 折现率折现率 4.58% 折现率折现率 5.4

203、3% 折现率折现率 8.14% 2001 106055.35 76806.40 64573.51 40084.24 2002 131704.94 95608.30 80484.21 50135.44 2003 161955.79 118036.00 99581.85 62409.85 2004 197559.14 144585.00 122269.14 77156.14 2005 245002.68 179494.00 151904.31 96122.80 2006 304250.74 223427.00 189334.83 120257.94 2007 381784.51 280437.00

204、 237705.20 151146.57 2008 481414.83 354139.00 300433.78 191524.96 为了探讨北京市总人力资本存量的变动趋势,往往需要将名义人力资本存量调整为实际值,不同的调整指数对于最终的估计结果显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表 5.1.2列出了使用三种不同的价格指数折算的总人力资本实际值(均以 1985年为基期)。第一列使用北京市分城乡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进行折算,28结果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第二列使用生活成本指数,基于北京市 1985年城镇的生活成本,这类实际值城乡之间可比,跨省可比;第三列使用北京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来折算,将人力资本

205、与物质资本进行类比。从结果中可以看出,以生活成本指数调整的总人力资本的实际值最高,而以消费者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调整得到的结果则十分接近,后者略高。 表表 5.1.2 北京市基于不同指数调整的实际总人力资本北京市基于不同指数调整的实际总人力资本 单位:亿元单位:亿元 年份年份 消费者价格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 生活成本指数生活成本指数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1985 3226.78 3226.78 3315.45 1986 3517.37 3755.52 3613.58 1987 3794.27 4399.33 3896.48 1988 3894.97 5434.82

206、 3999.05 1989 4095.24 6694.90 4202.55 1990 4802.00 8273.17 4925.10 1991 5015.32 9011.67 5145.71 1992 5428.95 9555.58 5569.63 28 如无特殊说明,本章以下“实际值”均由 CPI调整得到。 711993 5404.69 8942.62 5543.98 1994 5134.41 9131.77 5265.01 1995 5230.62 9580.26 5363.20 1996 5946.74 11234.87 6084.42 1997 7093.08 13739.74 724

207、2.69 1998 9014.00 17737.23 9180.42 1999 10954.05 21706.19 11143.50 2000 13525.04 27465.80 13734.50 2001 16074.09 33452.91 16287.40 2002 20377.03 41476.15 20605.30 2003 25105.40 50103.50 25345.40 2004 30448.55 58848.21 30696.80 2005 37239.82 72541.38 37502.10 2006 45943.37 89937.01 46220.60 2007 5631

208、3.66 109810.80 56619.20 2008 67665.98 128660.45 67987.40 表5.1.3列出了使用北京市的收入参数和4.58%的折现率估算的北京市 1985-2008 年总人力资本存量,其中,第 1 列和第 2 列是名义总人力资本存量, 第 3列与第4列为实际总人力资本存量 (以1985年价格计算) 。为了对北京市的总人力资本的大小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我们在表 5.1.3中也列出历年的名义 GDP及其与名义人力资本存量的比率。 之所以用与名义 GDP 的比率,是为了避免名义人力资本存量与名义 GDP 使用不同平减指数计算实际值而造成的差异。 表表 5.1.3

209、 北京市名义总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与名义 北京市名义总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与名义 GDP 单位:亿元单位:亿元 年份年份 名义总人力资本名义总人力资本 实际人力资本实际人力资本 名义名义GDP 名义人力资本 名 义名义人力资本 名 义GDP比率比率 分五种受教育程度分五种受教育程度 分六种受教育程度分六种受教育程度 分五种受教育程度分五种受教育程度 分六种受教育程度分六种受教育程度 1985 3226.78 3226.78 257.12 12.55 1986 3755.52 3517.37 284.86 13.18 1987 4398.41 3794.27 326.82 13.46 1

210、988 5436.72 3894.97 410.22 13.25 1989 6700.47 4095.24 455.96 14.70 72年份年份 名义总人力资本名义总人力资本 实际人力资本实际人力资本 名义名义GDP 名义人力资本 名 义名义人力资本 名 义GDP比率比率 分五种受教育程度分五种受教育程度 分六种受教育程度分六种受教育程度 分五种受教育程度分五种受教育程度 分六种受教育程度分六种受教育程度 1990 8282.02 4802.00 500.82 16.54 1991 9679.87 5015.32 598.89 16.16 1992 11516.30 5428.95 709.

211、1 16.24 1993 13644.40 5404.69 886.21 15.40 1994 16190.20 5134.41 1145.31 14.14 1995 19346.30 5230.62 1507.69 12.83 1996 24548.00 5946.74 1789.2 13.72 1997 30831.70 7093.08 2075.63 14.85 1998 40120.30 9014.00 2375.97 16.89 1999 49048.70 10954.10 2677.59 18.32 2000 62684.20 65776.50 13525.00 14192.30

212、3161 19.83 2001 76806.40 80784.70 16074.10 16906.70 3710.52 20.70 2002 95608.30 100872.00 20377.00 21498.90 4330.4 22.08 2003 118036.00 124829.00 25105.40 26550.20 5023.77 23.50 2004 144585.00 153256.00 30448.50 32274.50 6060.28 23.86 2005 179494.00 190836.00 37239.80 39593.10 6886.31 26.07 2006 223

213、427.00 238295.00 45943.40 49000.70 7870.28 28.39 2007 280437.00 300613.00 56313.70 60365.10 9353.32 29.98 2008 354139.00 381324.00 67666.00 72860.40 10488.03 33.77 注:1.实际人力资本以 1985 年消费者价格指数为基期进行调整得到。以下各章同。 2.名义人力资本名义 GDP 比率为当年价格比。以下各章同。 图5.1.1显示了实际总人力资本存量与名义总人力资本存量的变动趋势。 05 0 0 0 01 0 0 0 0 01 5 0 0

214、 0 02 0 0 0 0 02 5 0 0 0 03 0 0 0 0 03 5 0 0 0 04 0 0 0 0 01 9 8 51 9 8 71 9 8 91 9 9 11 9 9 31 9 9 51 9 9 71 9 9 92 0 0 12 0 0 32 0 0 52 0 0 7年份亿元名义总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 图图5.1.1 北京市名义总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 北京市名义总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 73总体看来, 各年人力资本水平均远高于 GDP, 且总体上呈上升态势。名义人力资本与名义 GDP的平均比值达到了 18.78,可见相较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增长十分迅速。1985-1

215、997 年北京市人力资本(市场)与GDP 的比率总体上缓慢上升(如图表 5.1.2 所示),其中 1992年至 1995年间略有下降。1997 年以后,名义人力资本与名义 GDP 的比率上升较快,反映了这一时期相对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总量的更快增长。 051 01 52 02 53 03 54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216、0 62 0 0 72 0 0 8年份百分比(% )H C / G D P 图图5.1.2 北京市名义总人力资本与名义 北京市名义总人力资本与名义GDP的比率的比率 表 5.1.4 列出了北京市分性别、分城乡的总人力资本存量。1993 年之前各类人力资本存量增速缓慢,性别差距较为稳定,城乡差距较大。1993 年之后男性人力资本和女性人力资本均显著增加,且差距扩大。 按五种受教育程度的计算结果显示, 1985-2008 年间, 北京市人力资本总量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具体的,北京市的总人力资本由 0.32 万亿元增加到了 6.77 万亿元(按 1985年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 21倍多。该时期总

217、人力资本存量的年均增长率达到 13.23%。29 男性人力资本高于女性的总人力资本,这一变化趋势与全国水平相 29 这里的年均增长率是对每年的对数增长率取均值计算获得。 74同。一个原因是,中国劳动法规定的女性退休年龄早于男性(女性退休年龄为 55 岁,男性退休年龄为 60 岁),因此男性有更多的时间在市场中获得收入,因而终生收入要高于女性;30另外男性的受教育水平要高于女性。而且男女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这也直接影响了男女人力资本的总量。 表表 5.1.4 北京市分性别、分城乡的实际总人力资本 北京市分性别、分城乡的实际总人力资本 单位:亿元单位:亿元 年份年份 全市全市 男性男性 女性女

218、性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1985 3226.78 1813.90 1412.88 2715.25 511.53 1986 3517.37 2038.94 1478.43 2956.54 560.82 1987 3794.27 2232.37 1561.90 3192.49 601.78 1988 3894.97 2317.41 1577.55 3284.16 610.80 1989 4095.24 2466.79 1628.45 3468.87 626.37 1990 4802.00 2919.20 1882.80 4086.44 715.56 1991 5015.32 3077.20 193

219、8.13 4259.30 756.02 1992 5428.95 3353.04 2075.92 4615.41 813.55 1993 5404.69 3353.48 2051.20 4602.06 802.63 1994 5134.41 3196.03 1938.38 4382.92 751.48 1995 5230.62 3282.53 1948.09 4466.63 763.99 1996 5946.74 3743.41 2203.33 5155.78 790.96 1997 7093.08 4580.61 2512.47 6233.60 859.47 1998 9014.00 568

220、8.96 3325.03 8056.71 957.29 1999 10954.10 6954.45 3999.60 9865.69 1088.37 2000 13525.00 8497.63 5027.41 12327.09 1197.96 2001 16074.10 10158.40 5915.72 14854.49 1219.60 2002 20377.00 12832.50 7544.52 19066.06 1310.97 2003 25105.40 15742.20 9363.24 23737.25 1368.15 2004 30448.50 18971.90 11476.70 290

221、31.35 1417.20 2005 37239.80 23123.90 14115.90 35753.92 1485.90 2006 45943.40 28454.80 17488.60 44364.84 1578.53 2007 56313.70 34812.90 21500.80 54583.68 1729.98 2008 67666.00 41800.60 25865.40 65831.47 1834.51 30 为了城乡一致,我们将农村男性和女性的工作年龄也定为 60岁和 55 岁。因为农村女性工作年龄一般都超过 55岁,我们的计算应该是低估了农村人力资本总量。这也符合我们偏向于保守

222、估计的原则。 7501 0 0 0 02 0 0 0 03 0 0 0 04 0 0 0 05 0 0 0 06 0 0 0 07 0 0 0 08 0 0 0 01 9 8 51 9 8 71 9 8 91 9 9 11 9 9 31 9 9 51 9 9 71 9 9 92 0 0 12 0 0 32 0 0 52 0 0 7年份亿元全市男性女性 图图 5.1.3 北京市分性别的实际总人力资本 北京市分性别的实际总人力资本 1985-2008 01 0 0 0 02 0 0 0 03 0 0 0 04 0 0 0 05 0 0 0 06 0 0 0 07 0 0 0 08 0 0 0 01

223、 9 8 51 9 8 71 9 8 91 9 9 11 9 9 31 9 9 51 9 9 71 9 9 92 0 0 12 0 0 32 0 0 52 0 0 7年份亿元全市男性女性 图图 5.1.4 北京市分城乡的实际总人力资本 北京市分城乡的实际总人力资本 1985-2008 图 5.1.4 显示了城镇与农村的总人力资本的变动情况。在 1994 年以前,城镇人力资本总量为农村的五倍左右,然而,从 1995年开始,城镇的总人力资本增长加快,农村却长时间保持低增长甚至不增长,导致城 76乡间差异迅速拉大。正基于此,我们在图形上看城镇的人力资本水平几乎与总人力资本水平同步变化。到 2008年

224、,北京城镇总人力资本已达到农村的近 36倍。从 1985到 2008年,北京市农村的总人力资本由 0.051万亿元增至 0.18 万亿元,城镇的总人力资本从 0.27 万亿元到 6.58 万亿元。同期,农村的人力资本年均增长 5.55%,而城镇的人力资本年均增长率达 13.86%。城镇和农村人力资本之间的差距从 1985年的 0.22万亿元增加到 2008年的 6.4 万亿元,并且这种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因为城镇的增长在后期相对农村更快。 导致这种城镇和农村不同变化趋势的原因:一是经济转型期间快速的城镇化以及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这一特点在北京市体现尤其明显。二是城乡间的教育差距,

225、从全国水平上看,1985年,城镇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 2.47%,到 2007 年,这一比例增加到13.01%, 而农村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在1985年和2007年分别只有 0.074%和 0.93%。 表 5.1.5 反映了以 1985 年为基期,计算得到北京市 1985-2008 年的各类实际总人力资本指数。图 5.1.5 是北京相应期间的总人力资本指数。可以看出,1997年后,人力资本上升速度明显加快。 表表 5.1.5 北京市实际总人力资本指数( 北京市实际总人力资本指数(1985100) 年份年份 全市全市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1985 1

226、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986 109.01 112.41 104.64 108.89 109.64 1987 117.59 123.07 110.55 117.58 117.64 1988 120.71 127.76 111.65 120.95 119.41 1989 126.91 135.99 115.26 127.75 122.45 1990 148.82 160.93 133.26 150.50 139.89 1991 155.43 169.65 137.18 156.87 147.80 1992 168.25 184.85 146.93

227、169.98 159.04 1993 167.49 184.88 145.18 169.49 156.91 1994 159.12 176.20 137.19 161.42 146.91 771995 162.10 180.97 137.88 164.50 149.35 1996 184.29 206.37 155.95 189.88 154.63 1997 219.82 252.53 177.83 229.58 168.02 1998 279.35 313.63 235.34 296.72 187.14 1999 339.47 383.40 283.08 363.34 212.77 2000

228、 419.15 468.47 355.83 453.99 234.19 2001 498.15 560.03 418.70 547.08 238.42 2002 631.50 707.45 533.98 702.18 256.28 2003 778.03 867.86 662.71 874.22 267.46 2004 943.62 1045.91 812.29 1069.20 277.05 2005 1154.08 1274.82 999.09 1316.78 290.48 2006 1423.81 1568.71 1237.79 1633.91 308.59 2007 1745.19 19

229、19.22 1521.77 2010.26 338.20 2008 2097.01 2304.45 1830.68 2424.51 358.63 05 0 01 0 0 01 5 0 02 0 0 02 5 0 01 9 8 51 9 8 71 9 8 91 9 9 11 9 9 31 9 9 51 9 9 71 9 9 92 0 0 12 0 0 32 0 0 52 0 0 7年份全市 图图 5.1.5 北京市实际总人力资本指数 北京市实际总人力资本指数 1985-2008 5.2 人均人力资本分析 总人力资本的增长可以由人口增加、人口结构变化(比如,退休人群的规模)、城乡流动(比如,从农村

230、迁移到城镇地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教育回报率的增加、在职培训及干中学的回报率提高等引起。 78为了更准确地获得中国人力资本的动态变化信息,我们计算了平均人力资本,即总的人力资本除以非退休人口的比率(见表 5.2.1,表 5.2.2 和表 5.2.3)。尽管平均人力资本也会受到人口的年龄分布的影响,但受总人口数的影响相对较小,因而更能反映人力资本的平均状况。 表表 5.2.1 北京市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实际人均人力资本与人均 北京市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实际人均人力资本与人均 GDP 单位:元单位:元 年份年份 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名义人均人力资本 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人均名义人均名义 G

231、DP 名义人均人力资本与名义人均名义人均人力资本与名义人均 GDP的比率的比率 1985 41750.63 41750.63 2643.00 15.80 1986 47076.32 44090.99 2836.00 16.60 1987 53552.95 46197.15 3150.00 17.00 1988 61809.46 44281.41 3892.00 15.88 1989 71686.06 43813.59 4269.00 16.79 1990 83641.67 48496.29 4635.00 18.05 1991 97413.41 50471.71 5494.00 17.73 1

232、992 115508.20 54452.13 6458.00 17.89 1993 136550.60 54089.02 8006.00 17.06 1994 161730.90 51289.82 10240.00 15.79 1995 191538.60 51785.95 12690.00 15.09 1996 235563.20 57065.05 14254.00 16.53 1997 286828.80 65987.32 16609.00 17.27 1998 362920.90 81538.91 19118.00 18.98 1999 431274.40 96316.52 21397.

233、00 20.16 2000 535263.00 115491 24122.00 22.19 2001 641593.90 134273.2 26998.00 23.76 2002 780750.60 166401.6 30840.00 25.32 2003 943343.10 200641.4 34892.00 27.04 2004 1132309.00 238455.5 41099.00 27.55 2005 1379218.00 286148.3 45444.00 30.35 2006 1679971.00 345453.1 50467.00 33.29 2007 2056579.00 4

234、12975.1 58204.00 35.33 2008 2518646.00 481242.6 63029.00 39.96 注:1.实际人力资本以 1985 年消费者价格指数为基期进行调整得到。以下各章同 2.名义人力资本名义 GDP 比率为当年价格比。以下各章同 79 基于五种受教育程度的划分,1985、1995、2008年北京市的名义人均人力资本依次为 41750.63 元、 191538.60元、 2518646.005元。 1985-2008年,北京市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增长 60.33倍,而同期实际人均 GDP增长23.85 倍, 远低于名义人均人力资本的增长。人力资本快速增长可以归因

235、于 1978 年以来的快速经济增长、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以致人力资本能够实现更高的价值)以及大规模的城乡迁移。 表表 5.2.2 北京市分城乡的人均人力资本 北京市分城乡的人均人力资本 单位:元单位:元 年份年份 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名义人均人力资本 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全市全市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全市全市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1985 41751 50075 22180 41751 50075 22180 1986 47076 55800 25807 44091 52262 24170 1987 53553 62888 29960 46197 54250 2

236、5845 1988 61809 71714 35469 44281 51377 25411 1989 71686 82478 41566 43814 50409 25405 1990 83642 95858 48410 48496 55579 28069 1991 97413 111655 56683 50472 57850 29368 1992 115508 132709 66563 54452 62561 31379 1993 136551 157273 77786 54089 62297 30812 1994 161731 186827 90685 51290 59248 28759 1

237、995 191539 222401 105746 51786 60130 28590 1996 235563 274374 122560 57065 66467 29690 1997 286829 334834 140613 65987 77031 32349 1998 362921 426599 160849 81539 95846 36139 1999 431274 506023 184384 96317 113010 41178 2000 535263 630026 210092 115491 135938 45331 2001 641594 751673 230485 134273 1

238、57311 48236 2002 780751 910182 254471 166402 193987 54236 2003 943343 1093716 278650 200641 232625 59267 2004 1132309 1304841 305318 238456 274789 64298 2005 1379218 1579353 340618 286148 327671 70669 2006 1679971 1919202 373051 345453 394646 76711 2007 2056579 2353647 412775 412975 472628 82888 200

239、8 2518646 2878446 459141 481243 549990 87729 80 表表 5.2.3 北京市分性别的人均人力资本 北京市分性别的人均人力资本 单位:元单位:元 年份年份 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名义人均人力资本 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全市全市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全市全市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1985 41750.63 43403.28 39804.81 41750.63 43403.28 39804.81 1986 47076.32 50707.09 42845.38 44090.99 47491.52 40128.36 1987 53552.95 58822

240、.68 47474.20 46197.15 50743.05 40953.35 1988 61809.46 69168.99 53454.51 44281.41 49553.91 38295.77 1989 71686.06 81582.38 60558.31 43813.59 49862.07 37012.44 1990 83641.67 96676.21 69180.09 48496.29 56053.85 40111.32 1991 97413.41 113766.55 79312.46 50471.71 58944.59 41093.27 1992 115508.20 136196.4

241、2 92751.59 54452.13 64204.84 43724.36 1993 136550.60 162254.86 108459.84 54089.02 64270.71 42961.99 1994 161730.90 193421.73 127332.30 51289.82 61339.97 40380.98 1995 191538.60 231621.03 148296.53 51785.95 62622.95 40094.66 1996 235563.20 284849.97 182046.84 57065.05 69004.76 44100.75 1997 286828.80

242、 348524.56 216845.34 65987.32 80180.94 49887.05 1998 362920.90 429409.22 286912.72 81538.91 96477.09 64461.83 1999 431274.40 510641.75 339518.38 96316.52 114041.60 75824.64 2000 535263.00 624769.56 430915.81 115491.00 134803.40 92976.54 2001 641593.90 758974.81 506958.59 134273.20 158838.70 106096.6

243、0 2002 780750.60 925370.69 616792.56 166401.60 197224.50 131457.20 2003 943343.10 1118722.38 746570.50 200641.40 237943.20 158789.50 2004 1132309.00 1341510.63 900237.50 238455.50 282511.80 189583.10 2005 1379218.00 1636603.38 1096681.50 286148.30 339548.50 227530.10 2006 1679971.00 1980206.00 13475

244、44.38 345453.10 407190.50 277096.10 2007 2056579.00 2414335.00 1658632.25 412975.10 484814.90 333064.70 2008 2518646.00 2946127.25 2040228.63 481242.60 562922.30 389830.40 图 5.2.2 和图 5.2.3 分别反映了北京市分城乡和分性别的实际人均人力资本的变化趋势。可见城镇人均人力资本显著高于农村,且 1997 年之后增长迅速,而农村长期处于不增长的状态,只有在 2002年以后,增长 81速度才略有加快。1985年,按五种受

245、教育程度计算的城镇实际人均人力资本是 55075 元,农村为 22180元;到 2008年二者分别达到 549990元、87729 元,城镇与农村的比率由 2.26 增至 6.27,表明城乡间平均人力资本的绝对差距在拉大。与此同时,北京市城镇的平均增长水平也远快于农村,1985-2008 年间,城镇的人均人力资本增长率为 10.42%,农村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5.98%。 男性与女性人均人力资本的增长趋势类似,男性高于女性,且有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1985-2008 年, 男性和女性人均人力资本的增长率分别为 11.14%和 9.92%。 图 5.2.1显示了北京市名义人均人力资本与名义人均G

246、DP的比率,其趋势和水平都与北京市名义总人力资本对名义总 GDP 的比率十分相似。 051 01 52 02 53 03 54 04 5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百分比(% )名义人均人力资本与名义G D P 的比率 图图 5.2.1 北京市名义人均人力资本与人均 北京市名义人均人力资

247、本与人均 GDP的比率的比率 8201 0 0 0 0 02 0 0 0 0 03 0 0 0 0 04 0 0 0 0 05 0 0 0 0 06 0 0 0 0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全市城镇农村元年份 图图 5.2.2 北京市分城乡的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北京市分城乡的实际人均人力

248、资本 1985-2008 01 0 0 0 0 02 0 0 0 0 03 0 0 0 0 04 0 0 0 0 05 0 0 0 0 06 0 0 0 0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全市男性女性元年份 图图 5.2.3 北京市分性别的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北京市分性别的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1

249、985-2008 同样,以 1985 年为基期,把 1985 年的值定为 100,计算得到北京市各类实际总人力资本指数。表 5.2.4 中是各类人力资本指数的计算结果,图 5.2.4 是北京全市总人力资本指数。 83 表表 5.2.4 北京市实际人均人力资本指数( 北京市实际人均人力资本指数(1985100) 年份年份 全市全市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1985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986 105.61 109.42 100.81 104.37 108.97 1987 110.65 116.91 102.89 108.34 1

250、16.52 1988 106.06 114.17 96.21 102.60 114.57 1989 104.94 114.88 92.98 100.67 114.54 1990 116.16 129.15 100.77 110.99 126.55 1991 120.89 135.81 103.24 115.53 132.41 1992 130.42 147.93 109.85 124.93 141.47 1993 129.55 148.08 107.93 124.41 138.92 1994 122.85 141.33 101.45 118.32 129.66 1995 124.04 144.

251、28 100.73 120.08 128.90 1996 136.68 158.99 110.79 132.73 133.86 1997 158.05 184.73 125.33 153.83 145.85 1998 195.30 222.28 161.94 191.40 162.94 1999 230.69 262.75 190.49 225.68 185.65 2000 276.62 310.58 233.58 271.47 204.38 2001 321.61 365.96 266.54 314.15 217.48 2002 398.56 454.40 330.25 387.39 244

252、.53 2003 480.57 548.21 398.92 464.55 267.21 2004 571.14 650.90 476.28 548.75 289.89 2005 685.37 782.31 571.61 654.36 318.62 2006 827.42 938.16 696.14 788.11 345.86 2007 989.15 1117.00 836.74 943.84 373.71 2008 1152.66 1296.96 979.36 1098.33 395.53 8402 0 04 0 06 0 08 0 01 0 0 01 2 0 01 4 0 01 9 8 51

253、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全市 图图 5.2.4 北京市实际人均人力资本指数 北京市实际人均人力资本指数 1985-2008 5.3 劳动力人力资本(active human capital)分析 5.3.1 劳动力总人力资本分析 劳动力人力资本的估算方法与前述人力资本的估算方法相同。表5.3.1.1

254、 列出了使用北京市的收入参数和 4.58%的折现率估算的北京市劳动力(15 岁以上的非退休人口)人力资本总量,其中,第 1列和第 2列是名义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第 3 列与第 4 列为实际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以 1985年价格计算)。本表中的实际值是采用北京市的消费价格指数对名义值进行平减得到。 表表 5.3.1 北京市总劳动力人力资本与名义 北京市总劳动力人力资本与名义 GDP 单位:亿元单位:亿元 年份年份 名义总人力资本名义总人力资本 实际总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 名义名义GDP 名义总人力资本与名义名义总人力资本与名义GDP的比率的比率 分五种受分五种受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六种受分六

255、种受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五种受分五种受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六种受分六种受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1985 1819.88 1819.88 257.1 7.08 1986 2131.83 1996.64 284.9 7.48 1987 2574.42 2220.81 326.8 7.88 1988 3228.54 2312.98 410.2 7.87 851989 4067.41 2485.95 456.0 8.92 1990 5164.89 2994.65 500.8 10.31 1991 6039.14 3128.99 598.9 10.08 1992 7164.80 3377.59 709

256、.1 10.10 1993 8486.73 3361.68 886.2 9.58 1994 10025.24 3179.31 1145.3 8.75 1995 12023.60 3250.80 1507.7 7.97 1996 15130.50 3665.35 1789.2 8.46 1997 19827.90 4561.57 2075.6 9.55 1998 25768.30 5789.47 2376.0 10.85 1999 32967.74 7362.69 2677.6 12.31 2000 41894.16 42770.84 9039.29 9228.45 3161.0 13.25 2

257、001 52092.52 53337.18 10901.95 11162.44 3710.5 14.04 2002 65848.52 67642.49 14034.32 14416.67 4330.4 15.21 2003 83563.83 86087.12 17773.35 18310.03 5023.8 16.63 2004 103865.48 107329.80 21873.27 22602.83 6060.3 17.14 2005 127862.60 132429.22 26527.84 27475.28 6886.3 18.57 2006 161158.00 167461.79 33

258、138.98 34435.23 7861.0 20.50 2007 200897.12 209427.76 40341.51 42054.52 9353.3 21.48 2008 253382.73 265081.98 48414.33 50649.72 10488.0 24.16 05 0 0 0 01 0 0 0 0 01 5 0 0 0 02 0 0 0 0 02 5 0 0 0 03 0 0 0 0 01 9 8 51 9 8 71 9 8 9 1 9 9 11 9 9 31 9 9 51 9 9 71 9 9 92 0 0 1 2 0 0 32 0 0 52 0 0 7年份亿元名义总

259、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 图图 5.3.1 北京市名义总劳动力人力资本和实际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北京市名义总劳动力人力资本和实际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86图 5.3.1 显示了北京市实际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与名义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的变动趋势。 1985-2008 年间, 北京市劳动力人力资本持续上升。与总人力资本的分析相同,为了对北京市的总劳动力人力资本的大小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我们在表 5.3.1 中也列出名义 GDP 及名义总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与名义 GDP的比率。 051 01 52 02 53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260、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名义总人力资本与名义G D P 的比率 图图 5.3.2 北京市名义总劳动力人力资本与名义 北京市名义总劳动力人力资本与名义 GDP的比率的比率 在图形形状上看, 劳动力人力资本与 GDP的比率与总人力资本与名义 GDP 的比率图形几乎相同,1985-2008 年北京市劳动力人力资本与GDP 的比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 1995 年之后,上升趋势明显(如图

261、5.3.2 所示)。可见北京市的劳动力人力资本增速明显快于 GDP 的增长。 表 5.3.2 和表 5.3.3 分别列出了北京市分性别和分城乡的总劳动力人力资本。男性与女性的实际总劳动力人力资本趋势类似,但男性大于女性,且 1997 年之后增速明显快于女性(如图 5.3.3 所示)。农村总人力资本远远小于城镇总人力资本,且增速平缓,这与北京市的农村人口较少,相应地劳动力人口也较少有关。 87 表表 5.3.2 北京市分性别的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北京市分性别的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单位:亿元单位:亿元 年份年份 名义总人力资本名义总人力资本 实际总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 全市全市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262、全市全市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1985 1819.88 1060.31 759.57 1819.88 1060.31 759.57 1986 2131.83 1281.53 850.30 1996.64 1200.26 796.38 1987 2574.42 1569.98 1004.44 2220.81 1354.34 866.47 1988 3228.54 1993.07 1235.46 2312.98 1427.87 885.11 1989 4067.41 2536.16 1531.25 2485.95 1550.06 935.88 1990 5164.89 3246.56 1918.3

263、2 2994.65 1882.39 1112.26 1991 6039.14 3799.41 2239.73 3128.99 1968.55 1160.45 1992 7164.80 4519.05 2645.75 3377.59 2130.34 1247.24 1993 8486.73 5353.30 3133.44 3361.68 2120.49 1241.18 1994 10025.24 6306.21 3719.03 3179.31 1999.89 1179.42 1995 12023.60 7602.64 4420.96 3250.80 2055.51 1195.29 1996 15

264、130.50 9600.91 5529.59 3665.35 2325.81 1339.54 1997 19827.90 13052.75 6775.15 4561.57 3002.89 1558.68 1998 25768.30 16985.02 8783.28 5789.47 3816.09 1973.37 1999 32967.74 21792.51 11175.23 7362.69 4866.92 2495.76 2000 41894.16 27662.97 14231.19 9039.29 5968.70 3070.59 2001 52092.52 34071.36 18021.16

265、 10901.95 7130.48 3771.48 2002 65848.52 42654.75 23193.77 14034.32 9091.02 4943.30 2003 83563.83 53727.41 29836.42 17773.35 11427.38 6345.96 2004 103865.48 66255.66 37609.82 21873.27 13952.93 7920.34 2005 127862.60 81430.28 46432.32 26527.84 16894.46 9633.38 2006 161158.00 102354.10 58803.92 33138.9

266、8 21047.11 12091.87 2007 200897.12 127207.63 73689.49 40341.51 25544.16 14797.35 2008 253382.73 160102.52 93280.23 48414.33 30591.10 17823.23 8801 0 0 0 02 0 0 0 03 0 0 0 04 0 0 0 05 0 0 0 06 0 0 0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267、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亿元全市男性女性 图图 5.3.3 北京市分性别的实际劳动力总人力资本 北京市分性别的实际劳动力总人力资本 1985-2008 表表 5.3.3 北京市分城乡的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北京市分城乡的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单位:亿元单位:亿元 年份年份 名义总人力资本名义总人力资本 实际总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 全市全市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全市全市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1985 1819.88 1567.53 252.34 1819.88 1567.53 252.34

268、 1986 2131.83 1831.92 299.91 1996.64 1715.75 280.89 1987 2574.42 2205.47 368.95 2220.81 1902.53 318.27 1988 3228.54 2777.53 451.01 2312.98 1989.87 323.11 1989 4067.41 3515.90 551.50 2485.95 2148.87 337.07 1990 5164.89 4472.69 692.20 2994.65 2593.31 401.34 1991 6039.14 5216.98 822.16 3128.99 2703.02

269、425.97 1992 7164.80 6186.59 978.22 3377.59 2916.44 461.14 1993 8486.73 7339.51 1147.22 3361.68 2907.25 454.43 1994 10025.24 8688.76 1336.47 3179.31 2755.47 423.84 1995 12023.60 10438.19 1585.41 3250.80 2822.15 428.64 1996 15130.50 13251.92 1878.58 3665.35 3210.27 455.08 1997 19827.90 17598.24 2229.6

270、6 4561.57 4048.62 512.95 1998 25768.30 23130.61 2637.69 5789.47 5196.85 592.62 1999 32967.74 29896.44 3071.30 7362.69 6676.77 685.91 2000 41894.16 38374.81 3519.35 9039.29 8279.94 759.35 892001 52092.52 48282.96 3809.56 10901.95 10104.69 797.27 2002 65848.52 61733.98 4114.53 14034.32 13157.39 876.93

271、 2003 83563.83 79136.05 4427.78 17773.35 16831.60 941.75 2004 103865.48 99189.32 4676.16 21873.27 20888.51 984.76 2005 127862.60 122843.64 5018.97 26527.84 25486.55 1041.29 2006 161158.00 155554.01 5604.00 33138.98 31986.63 1152.35 2007 200897.12 194500.61 6396.50 40341.51 39057.05 1284.46 2008 2533

272、82.73 246196.59 7186.15 48414.33 47041.26 1373.07 01 0 0 0 02 0 0 0 03 0 0 0 04 0 0 0 05 0 0 0 06 0 0 0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全市城镇农村 图图 5.3.4 北京市分城乡的实际

273、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北京市分城乡的实际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1985-2008 表表 5.3.4 北京市实际劳动力人力资本指数( 北京市实际劳动力人力资本指数(1985100) 年份年份 全市全市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1985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986 109.71 113.20 104.85 109.46 111.31 1987 122.03 127.73 114.07 121.37 126.13 1988 127.10 134.67 116.53 126.94 128.04 1989 136.60 146.19 123.2

274、1 137.09 133.58 1990 164.55 177.53 146.43 165.44 159.05 1991 171.93 185.66 152.78 172.44 168.81 1992 185.59 200.92 164.20 186.05 182.74 1993 184.72 199.99 163.41 185.47 180.08 1994 174.70 188.61 155.27 175.78 167.96 90年份年份 全市全市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1995 178.63 193.86 157.36 180.04 169.86 1996 201.41

275、219.35 176.35 204.80 180.34 1997 250.65 283.21 205.21 258.28 203.27 1998 318.12 359.90 259.80 331.53 234.85 1999 404.57 459.01 328.58 425.94 271.82 2000 496.70 562.92 404.25 528.21 300.92 2001 599.05 672.49 496.53 644.62 315.94 2002 771.17 857.39 650.80 839.37 347.51 2003 976.62 1077.74 835.47 1073.

276、76 373.20 2004 1201.91 1315.93 1042.74 1332.57 390.25 2005 1457.67 1593.35 1268.27 1625.90 412.65 2006 1820.94 1985.00 1591.93 2040.57 456.66 2007 2216.71 2409.13 1948.12 2491.62 509.01 2008 2660.31 2885.12 2346.49 3000.97 544.13 05 0 01 0 0 01 5 0 02 0 0 02 5 0 03 0 0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277、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全市 图图 5.3.5 北京市实际劳动力人力资本指数 北京市实际劳动力人力资本指数 1985-2008 我们以 1985 年为基期,把 1985 年的值定为 100,计算得到北京市各类实际总劳动力人力资本指数。 表 5.3.4 中是各类人力资本指数的计算结果,图 5.3.5 是北京全市总人力资本指数。 915.3.2

278、 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分析 我们同样对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进行了分析。 表 5.3.5 显示北京市名义和实际的劳动力人均人力资本均不断上升,名义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与 GDP 的比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表表5.3.5 北京市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与名义人均北京市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与名义人均GDP 单位:元单位:元 年份年份 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名义人均人力资本 实际人力资本实际人力资本 名义人均名义人均 GDP 名义人均人力名义人均人力 资本与名义人资本与名义人 均的比率均的比率GDP 分五种受分五种受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六种受分六种受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五种受分五种受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六种受分六种

279、受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1985 33022.08 33022.08 2643 12.49 1986 37198.07 34839.17 2836 13.12 1987 42701.30 36836.04 3150 13.56 1988 49595.16 35530.86 3892 12.74 1989 57977.82 35435.28 4269 13.58 1990 68066.49 39465.64 4635 14.69 1991 79485.88 41183.13 5494 14.47 1992 93879.22 44255.94 6458 14.54 1993 110771.45 43

280、877.64 8006 13.84 1994 131175.89 41599.90 10240 12.81 1995 156714.11 42370.50 12690 12.35 1996 190387.30 46121.21 14254 13.36 1997 236224.72 54345.44 16609 14.22 1998 289973.25 65149.45 19118 15.17 1999 353622.94 78974.61 21397 16.53 2000 431457.75 440486.41 93093.47 95041.54 24122 17.89 2001 519590

281、.19 532004.88 108740.14 111338.30 26998 19.25 2002 634435.44 651720.00 135217.45 138901.30 30840 20.57 2003 776049.75 799483.31 165059.48 170043.61 34892 22.24 2004 940271.31 971633.00 198013.89 204618.42 41099 22.88 2005 1136729.13 1177327.38 235838.83 244261.81 45444 25.01 2006 1390459.38 1444847.

282、88 285920.66 297104.59 50467 27.55 2007 1685638.50 1757215.38 338487.72 352860.84 58204 28.96 2008 2057181.13 2152165.75 393069.59 411218.47 63029 32.64 92表 5.3.6 和表 5.3.7 分别列出了分城乡、 分性别的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农村劳动力平均人力资本远远小于城镇,女性劳动力平均人力资本小于男性。从人力资本水平上来看,北京市城乡差异、性别差异十分明显,2008 年,城镇实际人均人力资本是农村的 34.26 倍;性别差异相对不大,男性人

283、均人力资本是女性的 1.72 倍。 表表 5.3.6 北京市分城乡的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 北京市分城乡的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 单位:元单位:元 年份年份 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名义人均人力资本 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全市全市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全市全市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1985 33022 39036 16874 33022 39036 16874 1986 37198 43560 19660 34839 40797 18413 1987 42701 49682 23209 36836 42858 20021 1988 49595 56992 27564 35531 40830 197

284、47 1989 57978 66022 32632 35435 40352 19944 1990 68066 77129 38692 39466 44720 22434 1991 79486 90131 45434 41183 46699 23540 1992 93879 106651 53421 44256 50277 25183 1993 110771 126154 62228 43878 49971 24649 1994 131176 150004 72233 41600 47571 22907 1995 156714 180610 83755 42371 48831 22645 199

285、6 190387 219642 98159 46121 53208 23779 1997 236225 273072 114393 54345 62823 26317 1998 289973 335104 132954 65149 75289 29871 1999 353623 408458 153296 78975 91221 34236 2000 431458 498366 175111 93093 107530 37783 2001 519590 599509 193189 108740 125466 40431 2002 634435 731106 212621 135217 1558

286、21 45316 2003 776050 891419 234235 165059 189598 49820 2004 940271 1074954 257069 198014 226377 54137 2005 1136729 1292450 287855 235839 268146 59722 2006 1390459 1578664 322672 285921 324621 66351 2007 1685639 1917642 360272 338488 385076 72345 2008 2057181 2337208 402992 393070 446575 77001 93 表表

287、5.3.7 北京市分性别的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北京市分性别的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 单位:元单位:元 年份年份 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名义人均人力资本 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全市全市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全市全市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1985 33022 35266 30329 33022 35266 30329 1986 37198 41182 32465 34839 38570 30406 1987 42701 48106 36323 36836 41498 31334 1988 49595 57053 40958 35531 40874 29343 1989 57978 67860 46

288、711 35435 41475 28549 1990 68066 80836 53708 39466 46869 31141 1991 79486 94825 62371 41183 49131 32316 1992 93879 112802 72971 44256 53177 34399 1993 110771 133718 85659 43878 52967 33930 1994 131176 158801 101296 41600 50361 32124 1995 156714 191089 119688 42371 51664 32360 1996 190387 232583 1447

289、81 46121 56343 35073 1997 236225 291647 172918 54345 67096 39781 1998 289973 356783 212885 65149 80160 47830 1999 353623 433669 260028 78975 96851 58072 2000 431458 525488 320114 93093 113382 69069 2001 519590 632965 388147 108740 132467 81232 2002 634435 771421 478252 135217 164413 101930 2003 7760

290、50 942412 588862 165059 200443 125246 2004 940271 1139424 718912 198014 239954 151397 2005 1136729 1381530 867233 235839 286628 179926 2006 1390459 1678697 1070517 285921 345191 220131 2007 1685639 2025326 1307174 338488 406699 262489 2008 2057181 2460269 1605659 393070 470088 306796 最后以 1985 年为基期,把

291、 1985 年的值定为 100,计算得到北京市各类实际总人力资本指数,见表 5.3.8。 94 表表 5.3.8 北京市实际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指数( 北京市实际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指数(1985=100) 年份年份 全市平均人力资本全市平均人力资本 男性平均人力资本男性平均人力资本 女性平均人力资本女性平均人力资本 城镇平均人力资本城镇平均人力资本 农村平均人力资本农村平均人力资本 1985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986 105.50 109.37 100.25 104.51 109.12 1987 111.55 117.67 103.31 10

292、9.79 118.65 1988 107.60 115.90 96.75 104.60 117.03 1989 107.31 117.61 94.13 103.37 118.19 1990 119.51 132.90 102.68 114.56 132.95 1991 124.71 139.32 106.55 119.63 139.50 1992 134.02 150.79 113.42 128.80 149.24 1993 132.87 150.19 111.87 128.01 146.08 1994 125.98 142.80 105.92 121.86 135.75 1995 128.3

293、1 146.50 106.70 125.09 134.20 1996 139.67 159.77 115.64 136.30 140.92 1997 164.57 190.26 131.17 160.94 155.96 1998 197.29 227.30 157.70 192.87 177.02 1999 239.16 274.63 191.47 233.68 202.89 2000 281.91 321.51 227.74 275.46 223.91 2001 329.30 375.63 267.84 321.41 239.61 2002 409.48 466.21 336.08 399.

294、17 268.56 2003 499.85 568.38 412.96 485.70 295.25 2004 599.64 680.42 499.19 579.92 320.83 2005 714.19 812.77 593.25 686.92 353.93 2006 865.85 978.83 725.82 831.59 393.21 2007 1025.03 1153.25 865.48 986.46 428.74 2008 1190.32 1333.00 1011.57 1144.01 456.33 95第六章 辽宁省人力资本计算结果 6.1 总人力资本分析 本报告基于不同的角度,计算了

295、基于四种不同的折现率估算的省总人力资本存量的名义值。不同折现率仅影响人力资本总量,对总人力资本的变化趋势并不会产生影响。具体结果见表 6.1.1。其中 3.14%是 1996年至 2007 年中国政府对个人发放的 10 年期国债的平均利率,这一折现率水平与报告 (2009)相同;5.43%是商业银行对企业的长期贷款的基准利率,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机会成本;4.58%是OECD 国家估算人力资本时使用的折现率; 318.14%是依据世界银行估算方法估算的中国社会折现率。 表表 6.1.1 辽宁省基于不同折现率的总人力资本(名义值)辽宁省基于不同折现率的总人力资本(名义值) 单位:亿

296、元单位:亿元 年份年份 折现率折现率 3.14% 折现率折现率 4.58% 折现率折现率 5.43% 折现率折现率 8.14% 1985 15811.06 10948.86 8982.46 5209.63 1986 17866.44 12429.56 10224.09 5974.29 1987 20083.01 14067.84 11616.37 6862.20 1988 22398.23 15767.91 13060.48 7792.74 1989 24982.43 17679.01 14689.70 8852.36 1990 27453.46 19618.53 16391.55 10036

297、.22 1991 30985.98 22190.89 18564.15 11409.79 1992 35221.90 25278.79 21173.65 13061.75 1993 40597.26 29104.38 24364.42 15012.31 1994 46450.94 33325.99 27910.33 17219.86 1995 53382.71 38318.67 32101.37 19826.40 1996 62763.60 45019.96 37696.12 23243.36 1997 71117.72 51332.01 43124.07 26822.76 31如无特殊说明,

298、本章以下分析均基于 4.58%的折现率。 96年份年份 折现率折现率 3.14% 折现率折现率 4.58% 折现率折现率 5.43% 折现率折现率 8.14% 1998 80590.10 58512.03 49308.11 30916.16 1999 96148.61 69595.07 58541.26 36511.26 2000 113916.65 82776.72 69764.44 43712.24 2001 133399.27 96563.89 81221.06 50634.28 2002 150701.76 109450.96 92224.83 57770.43 2003 171153

299、.36 124502.96 105003.35 65954.18 2004 197323.25 143564.87 121079.89 76029.12 2005 223211.17 162623.39 137290.61 86530.68 2006 270188.93 196904.96 166233.71 104715.10 2007 322624.94 235206.94 198591.61 125086.16 2008 381141.61 278450.91 235354.62 148626.45 为了探讨省级人力资本存量的变动趋势,对名义值进行平减得到实际值十分必要。 但在现实中,

300、对名义值进行平减的平减指数很多。 表 6.1.2列出了使用三种不同的价格指数折算的总人力资本实际值(均以 1985年为基期) 。第 1列是使用省分城乡的消费者价格指数折算的,结果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第 2列使用生活成本指数,基于北京市 1985年城镇的生活成本,这类实际值城乡之间可比,跨省可比;第 3 列使用省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来折算, 将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进行类比。 可以看出,消费者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调整的人力资本总量差异不大,以生活成本指数进行调整的总人力资本最高,表明如果仅与北京市同期人力资本水平相比,两省(市)人力资本的差异部分原因是由于两地生活成本的不同造成的。 表表

301、 6.1.2 辽宁省基于不同指数调整的实际总人力资本辽宁省基于不同指数调整的实际总人力资本 单位:亿元单位:亿元 年份年份 消费者价格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 生活成本指数生活成本指数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1985 10948.86 12126.49 10948.86 1986 11667.84 12930.97 11455.82 1987 12143.50 13470.76 11663.00 1988 11510.74 12732.47 11645.36 1989 10903.25 12090.01 13179.40 971990 11707.70 12969.87 1391

302、4.08 1991 12553.41 13930.57 14545.73 1992 13430.58 14946.35 13705.38 1993 13442.29 14995.22 11568.54 1994 12366.08 13818.43 11283.28 1995 12250.81 13689.46 12367.65 1996 13319.03 14859.72 14217.75 1997 14671.75 16358.24 15846.69 1998 16766.22 18669.54 18099.43 1999 20046.30 22326.98 21527.73 2000 23

303、736.36 26338.96 25326.59 2001 27520.22 30408.96 29427.24 2002 31422.72 34589.97 33122.63 2003 34857.81 38367.88 36758.78 2004 38740.03 42447.71 40441.47 2005 43225.84 47188.32 44566.74 2006 51620.35 56194.99 52851.67 2007 58724.63 63766.84 60529.62 2008 66461.22 72032.04 65675.27 在以下分析中,我们以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平

304、减指数来计算实际值。表 6.1.3 列出了使用省的收入参数和 4.58%折现率估算的省 1985-2008 年总人力资本存量。其中,第 1列和第 2列是名义总人力资本存量,第 3列与第 4 列为实际总人力资本存量(以 1985年价格计算) 。 表表 6.1.3 辽宁省名义总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与名义 辽宁省名义总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与名义 GDP 单位:亿元单位:亿元 年份年份 名义总人力资本名义总人力资本 实际人力资本实际人力资本 名义名义GDP 名义人力资本名义名义人力资本名义GDP比率比率 分五种受分五种受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六种受教育程度分六种受教育程度 分五种受教育程度分五

305、种受教育程度 分六种受教育程度分六种受教育程度 1985 10948.86 10948.86 518.6 21.11 1986 12429.56 11667.84 605.3 20.53 1987 14067.84 12143.50 719.1 19.56 1988 15767.91 11510.74 881 17.90 1989 17679.01 10903.25 1003.8 17.61 98年份年份 名义总人力资本名义总人力资本 实际人力资本实际人力资本 名义名义GDP 名义人力资本名义名义人力资本名义GDP比率比率 分五种受分五种受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六种受教育程度分六种受教育程度

306、分五种受教育程度分五种受教育程度 分六种受教育程度分六种受教育程度 1990 19618.53 11707.70 1062.7 18.46 1991 22190.89 12553.41 1200.1 18.49 1992 25278.79 13430.58 1472.9 17.16 1993 29104.38 13442.29 2010.8 14.47 1994 33325.99 12366.08 2461.8 13.54 1995 38318.67 12250.81 2793.4 13.72 1996 45019.96 13319.03 3157.7 14.26 1997 51332.01

307、14671.75 3582.5 14.33 1998 58512.03 16766.22 3881.7 15.07 1999 69595.07 20046.30 4171.7 16.68 2000 82776.72 86822.52 23736.36 24778.46 4669.1 17.73 2001 96563.89 101889.27 27520.22 28918.71 5033.08 19.19 2002 109450.96 113959.76 31422.72 32614.12 5458.22 20.05 2003 124502.96 131003.18 34857.81 36576

308、.82 6002.54 20.74 2004 143564.87 152552.27 38740.03 41069.80 8009.01 17.93 2005 162623.39 174545.86 43225.84 46308.61 8009.01 20.31 2006 196904.96 212875.65 51620.35 55718.39 9251.15 21.28 2007 235206.94 255044.72 58724.63 63600.98 11023.49 21.34 2008 278450.91 302284.31 66461.22 72079.74 13461.57 2

309、0.68 图 6.1.1 显示了辽宁省实际总人力资本存量与名义总人力资本存量的变动趋势。为了对省的总人力资本的大小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我们在表 6.1.3 中也列出名义 GDP及名义人力资本存量与名义 GDP的比率。 之所以用与名义 GDP 的比率,是为了避免名义人力资本存量与名义 GDP使用不同平减指数计算实际值而造成的差异。 990 . 0 05 0 0 0 0 . 0 01 0 0 0 0 0 . 0 01 5 0 0 0 0 . 0 02 0 0 0 0 0 . 0 02 5 0 0 0 0 . 0 03 0 0 0 0 0 . 0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310、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亿元名义总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 图图6.1.1 辽宁省名义总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 辽宁省名义总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 总体看来,各年人力资本水平均远高于 GDP,名义人力资本与名义GDP 的平均比值达到了 18.01,可见相较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增长十分迅速。但是,名义人力资本与 GDP 的比率并不平

311、滑,1994 年前后达到了低谷,之后再上升(如图 6.1.2 所示) 。这与人力资本和 GDP两方面的因素有关,下降区间中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速低于 GDP,上升区间中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速高于 GDP。 0 . 0 05 . 0 01 0 . 0 01 5 . 0 02 0 . 0 02 5 . 0 01 9 8 51 9 8 71 9 8 9 1 9 9 11 9 9 31 9 9 51 9 9 7 1 9 9 92 0 0 12 0 0 32 0 0 5 2 0 0 7年份百分比(% )名义人力资本与名义G D P 比率 图图6.1.2 辽宁省名义总人力资本与名义 辽宁省名义总人力资本与名义GD

312、P的比率的比率 100表 6.1.4 列出了辽宁省分性别、分城乡的总人力资本存量。1985 至2007 年,按五种受教育程度计算,辽宁省的实际总人力资本由 1.09 万亿元增加到了 6.65 万亿元(按 1985年可比价格计算) ,增长了 6倍多。该时期总人力资本存量的年均增长率达 7.84%,32这表明辽宁省人力资本增长率非常快。总体上,1997年之前各类人力资本存量增长较平缓,性别差距较为稳定,但城乡差距很大。1997年之后男性人力资本和女性人力资本均显著增加,但差距不断缩小,2007 年和 2008 年,辽宁省女性人力资本已超过男性(如图 6.1.3 所示) 。此外,辽宁省城镇人力资本快

313、速增加, 但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平稳, 甚至后期某些年份略有下降 (如图 6.1.4所示) 。 辽宁省男性总人力资本在 2007年前一直高于女性的总人力资本, 这一变化趋势与全国水平相同。一个原因是,中国劳动法规定的女性退休年龄早于男性(女性退休年龄为 55岁,男性退休年龄为 60岁) ,男性有更多的时间在市场中获得收入,终生收入要高于女性;33另外,男性的受教育水平要高于女性。而且,男女之间的收入差距也直接影响了男女人力资本的总量。但是,辽宁省女性的人力资本水平增长速度非常快,年均增速达到了 9.55%,而男性年均增速为 6.55%。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 一直以来辽宁省女性的教育回报均高

314、于男性 (详见附录 B) 。 表表 6.1.4 辽宁省分性别、分城乡的实际总人力资本 辽宁省分性别、分城乡的实际总人力资本 单位:亿元单位:亿元 年份年份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1985 10948.86 7139.41 3809.45 8319.12 2629.73 1986 11667.84 7604.21 4063.62 8827.86 2839.98 1987 12143.50 7895.67 4247.83 9111.98 3031.52 32 这里的年均增长率是对每年的对数增长率取均值计算获得。 33 为了城乡一致,我们将农村男性和女性的工作年龄也定为

315、60岁和 55 岁。因为农村女性工作年龄一般都超过 55岁,我们的计算应该是低估了农村人力资本总量。这也符合我们偏向于保守估计的原则。 1011988 11510.74 7397.14 4113.60 8595.13 2915.60 1989 10903.25 6931.19 3972.07 8211.22 2692.03 1990 11707.70 7345.89 4361.81 8873.99 2833.71 1991 12553.41 7899.09 4654.32 9374.22 3179.19 1992 13430.58 8478.12 4952.46 9788.48 3642.10

316、 1993 13442.29 8451.43 4990.86 9615.77 3826.52 1994 12366.08 7778.05 4588.04 8698.04 3668.04 1995 12250.81 7705.70 4545.11 8614.21 3636.60 1996 13319.03 8324.26 4994.77 9491.95 3827.09 1997 14671.75 9142.14 5529.60 10523.21 4148.53 1998 16766.22 10266.90 6499.32 12164.94 4601.28 1999 20046.30 11983.

317、39 8062.91 15020.77 5025.53 2000 23736.36 13865.54 9870.82 18294.90 5441.46 2001 27520.22 15899.89 11620.33 21926.77 5593.45 2002 31422.72 17543.03 13879.69 25652.57 5770.15 2003 34857.81 19121.25 15736.57 29297.23 5560.58 2004 38740.03 20858.92 17881.11 33572.43 5167.60 2005 43225.84 22686.02 20539

318、.82 38409.78 4816.06 2006 51620.35 26352.43 25267.92 46689.78 4930.57 2007 58724.63 29143.10 29581.52 53973.31 4751.32 2008 66461.22 32209.54 34251.68 61827.06 4634.16 0 . 0 01 0 0 0 0 . 0 02 0 0 0 0 . 0 03 0 0 0 0 . 0 04 0 0 0 0 . 0 05 0 0 0 0 . 0 06 0 0 0 0 . 0 07 0 0 0 0 . 0 01 9 8 5 1 9 8 7 1 9

319、8 9 1 9 9 1 1 9 9 3 1 9 9 5 1 9 9 7 1 9 9 9 2 0 0 1 2 0 0 3 2 0 0 5 2 0 0 7年份亿元全省男性女性 图图6.1.3 辽宁省分性别的实际总人力资本 辽宁省分性别的实际总人力资本1985-2008 1020 . 0 01 0 0 0 0 . 0 02 0 0 0 0 . 0 03 0 0 0 0 . 0 04 0 0 0 0 . 0 05 0 0 0 0 . 0 06 0 0 0 0 . 0 07 0 0 0 0 . 0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320、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亿元辽宁省城市农村 图图6.1.4 辽宁省分城乡的实际总人力资本 辽宁省分城乡的实际总人力资本1985-2008 图 6.1.4 显示了城镇与农村的总人力资本的变动情况。在 2002 年以前,城镇人力资本总量为农村的 3 倍左右,特别是在 1988年到 1999年之间,城镇总人力资本与农村的总人力资本之比已经低于 3。然而,从2000 年开始,城镇的总人力资本增

321、长加快,农村却长时间保持基本不增长,导致城乡间差异迅速拉大,到 2008年,辽宁省城镇总人力资本已达到农村的 13.3 倍。从 1985到 2008年,辽宁省农村的总人力资本由 0.26万亿元增至 0.46 万亿元,城镇的总人力资本从 0.83 万亿元到 6.18 万亿元。同期,农村的人力资本年均增长 2.46%,而城镇的人力资本年均增长率达 8.72%。 城镇和农村人力资本之间的差距从 1985年的 0.57 万亿元增加到 2008 年的 5.72 万亿元,并且这种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因为城镇的增长在后期相对农村更快。导致这种城镇和农村不同变化趋势的原因:一是经济转型期间快速的城镇化以及

322、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二是城乡间的教育差距。 表 6.1.5 反映了以 1985年为基期,把 1985年的值设为 100,计算得到省各类实际总人力资本指数。 表 6.1.5 中是各类人力资本指数的计算结 103果,图 6.1.5 是全省总人力资本指数。可以看出,1997 年之后,总人力资本上升速度明显加快。 表表 6.1.5 辽宁省实际总人力资本指数( 辽宁省实际总人力资本指数(1985100) 年份年份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1985 100 100 100 100 100 1986 106.57 106.51 106.67 106.12 107.99 1

323、987 110.91 110.59 111.51 109.53 115.28 1988 105.13 103.61 107.98 103.32 110.87 1989 99.58 97.08 104.27 98.70 102.37 1990 106.93 102.89 114.50 106.67 107.76 1991 114.65 110.64 122.18 112.68 120.89 1992 122.67 118.75 130.00 117.66 138.50 1993 122.77 118.38 131.01 115.59 145.51 1994 112.94 108.95 120.4

324、4 104.55 139.48 1995 111.89 107.93 119.31 103.55 138.29 1996 121.65 116.60 131.12 114.10 145.53 1997 134.00 128.05 145.15 126.49 157.75 1998 153.13 143.81 170.61 146.23 174.97 1999 183.09 167.85 211.66 180.56 191.10 2000 216.79 194.21 259.11 219.91 206.92 2001 251.35 222.71 305.04 263.57 212.70 2002

325、 287.00 245.72 364.35 308.36 219.42 2003 318.37 267.83 413.09 352.17 211.45 2004 353.83 292.17 469.39 403.56 196.51 2005 394.80 317.76 539.18 461.70 183.14 2006 471.47 369.11 663.30 561.23 187.49 2007 536.35 408.20 776.53 648.79 180.68 2008 607.02 451.15 899.12 743.19 176.22 10401 0 02 0 03 0 04 0 0

326、5 0 06 0 07 0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辽宁省实际总人力资本指数 图图6.1.5 辽宁省实际总人力资本指数 辽宁省实际总人力资本指数1985-2008 6.2 人均人力资本分析 为了更准确地获得中国人力资本的动态变化信息,我们估算了平均人力资本,即总的人力资本除以非退休

327、人口的比率(表 6.2.1,表 6.2.2和表 6.2.3) 。尽管平均人力资本也会受到人口年龄分布的影响,但受总人口数的影响相对较小,因而更能反映人力资本的平均状况。 表表 6.2.1 辽宁省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实际人均人力资本与人均 辽宁省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实际人均人力资本与人均 GDP 单位:元单位:元 年份年份 名义人均名义人均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 实际人均实际人均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 名义人均名义人均 GDP 名义人均人力资本与名义名义人均人力资本与名义GDP的比率的比率 1985 32437.63 32437.63 1413 22.96 1986 36614.89 34371.00 16

328、33 22.42 1987 41104.46 35481.78 1917 21.44 1988 45711.61 33369.95 2285 20.01 1989 50893.06 31387.50 2574 19.77 1990 56312.01 33605.17 2698 20.87 1991 63496.82 35920.23 3027 20.98 1992 72160.26 38338.62 3693 19.54 1993 82742.22 38215.73 5015 16.50 1051994 94440.88 35043.63 6103 15.47 1995 108119.07 3

329、4566.61 6880 15.71 1996 126557.59 37441.73 7730 16.37 1997 143896.03 41128.45 8725 16.49 1998 163809.80 46938.57 9415 17.40 1999 194592.41 56050.77 10086 19.29 2000 229746.47 65880.17 11177 20.56 2001 270357.31 77050.47 12015 22.50 2002 309740.03 88924.52 13000 23.83 2003 356751.72 99881.84 14270 25

330、.00 2004 415714.31 112177.75 15835 26.25 2005 478028.75 127061.64 18632 25.66 2006 570990.38 149690.08 21788 26.21 2007 683113.63 170554.45 25729 26.55 2008 812830.63 194008.06 31259 26.00 表表 6.2.2 辽宁省分城乡的人均人力资本 辽宁省分城乡的人均人力资本 单位:元单位:元 年份年份 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名义人均人力资本 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全省全省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全省全省 城镇城镇 农

331、村农村 1985 32437.63 53702 14400 32437.63 53702 14400 1986 36614.89 58839 16665 34371.00 54974 15876 1987 41104.46 64241 19143 35481.78 54672 17266 1988 45711.61 69567 21763 33369.95 49739 16938 1989 50893.06 75647 24646 31387.50 45931 15967 1990 56312.01 81898 27685 33605.17 48237 17234 1991 63496.82

332、91683 32157 35920.23 50948 19212 1992 72160.26 103551 37473 38338.62 53229 21885 1993 82742.22 118536 43388 38215.73 52201 22839 1994 94440.88 135088 49977 35043.63 47182 21765 1995 108119.07 154999 57084 34566.61 46632 21431 1996 126557.59 182141 64673 37441.73 50649 22737 1997 143896.03 206633 723

333、14 41128.45 55353 24898 1998 163809.80 235322 80140 46938.57 63165 27953 1999 194592.41 282928 88436 56050.77 76948 30938 2000 229746.47 337556 96316 65880.17 91805 33795 2001 270357.31 396908 103486 77050.47 107947 36310 106年份年份 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名义人均人力资本 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全省全省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全省全省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2002 3

334、09740.03 451217 110746 88924.52 124208 39297 2003 356751.72 516296 116664 99881.84 139734 39910 2004 415714.31 597144 121802 112177.75 157224 39204 2005 478028.75 679765 125654 127061.64 177544 38884 2006 570990.38 802380 135321 149690.08 207301 41218 2007 683113.63 947225 146886 170554.45 233963 41

335、816 2008 812830.63 1110627 160055 194008.06 262816 43181 表表 6.2.3 辽宁省分性别的人均人力资本 辽宁省分性别的人均人力资本 单位:元单位:元 年份年份 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名义人均人力资本 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1985 32437.63 38798.60 24813.44 32437.63 36230.03 22209.98 1986 36614.89 44435.68 27528.12 34371.00 38727.35 23061.92 1987 41104

336、.46 50401.69 30556.93 35481.78 40108.12 23484.20 1988 45711.61 56409.04 34013.92 33369.95 37835.46 21997.95 1989 50893.06 63189.32 37940.75 31387.50 35706.64 20533.59 1990 56312.01 70597.70 41956.30 33605.17 38407.00 21758.39 1991 63496.82 79093.97 47524.10 35920.23 40717.55 23293.73 1992 72160.26 8

337、9491.72 54113.68 38338.62 43159.57 24847.94 1993 82742.22 101514.56 62933.15 38215.73 42473.95 25045.96 1994 94440.88 114967.75 72439.02 35043.63 38541.51 23070.80 1995 108119.07 130728.58 83593.30 34566.61 37666.94 22859.83 1996 126557.59 151815.81 99125.41 37441.73 40453.32 24991.01 1997 143896.03

338、 171789.17 113535.38 41128.45 44181.26 27545.63 1998 163809.80 191828.42 133282.80 46938.57 49468.54 32262.22 1999 194592.41 222012.83 164666.03 56050.77 57520.71 39926.24 2000 229746.47 255055.36 201915.09 65880.17 65774.27 48690.63 2001 270357.31 299024.88 239275.94 77050.47 76107.20 56479.93 2002

339、 309740.03 332584.34 285237.09 88924.52 84732.91 66582.55 2003 356751.72 378456.47 333689.09 99881.84 93201.66 74595.93 2004 415714.31 435125.41 395255.22 112177.75 102420.69 83721.55 2005 478028.75 491651.34 463880.94 127061.64 112670.36 94404.90 2006 570990.38 570046.19 571975.94 149690.08 128350.

340、59 113576.89 2007 683113.63 661951.06 705297.56 170554.45 141247.08 131934.00 2008 812830.63 767116.19 861056.38 194008.06 155736.13 152059.44 107基于五种受教育程度的划分,1985、1995、2008年辽宁省的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分别为 32437.63 元、108119.07 元、812830.63 元。1985-2008年, 辽宁省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增长了 25倍。 而同期人均 GDP增长 22倍。1985 年以来人力资本持续快速增长,这种增长不仅体现

341、在总量上,同时体现在人均方面。尤其 1996年以来,人均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增速进一步加快。人均人力资本的快速增长可以归因于 1978 年以来的快速经济增长、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以致人力资本能够实现更高的价值)以及城镇化过程中大规模的城乡迁移。 图 6.2.1 显示了辽宁省名义人均人力资本与名义人均 GDP 的比率,其趋势和水平与省名义总人力资本对名义总 GDP的比率相同。可见,辽宁省人力资本水平受人口结构的影响较大。 0 . 0 05 . 0 01 0 . 0 01 5 . 0 02 0 . 0 02 5 . 0 03 0 . 0 01 9 8 51 9 8 61 9 8

342、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名义人均人力资本与名义人均G D P 的比率 图图6.2.1 辽宁省名义人均人力资本与人均 辽宁省名义人均人力资本与人均GDP的比率的比率 图和图6.2.26.2.3 分别反映了辽宁省分城乡和分性别的实际人均人力资本的变化趋势。可见城镇人均人力资本显著高于农村,且 1997年之 108后增长迅速,而

343、农村长期处于平稳甚至后期略有下降的状态。1985年,按五种受教育程度估算的城镇实际人均人力资本是 53702 元,农村为14400 元;到 2008年二者分别达到 262816元、43181元,城镇与农村的比率由 3.73增至 6.09,表明城乡间平均人力资本的绝对差距在拉大。城乡间平均人力资本差距的加大会进一步增加城乡经济差距,从而加剧城乡的发展不均衡。 与此同时, 辽宁省城镇的平均增长水平也远快于农村,1985-2008 年间,城镇的人均人力资本增长率为 6.90%,农村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4.77%。 男性与女性人均人力资本的增长趋势类似,男性高于女性,但差距变化并不明显,但女性的人均人力

344、资本增长率超过男性。1985-2008 年,男性和女性人均人力资本的增长率分别为 6.75%和 9.19%。显然,与总人力资本状况相同,辽宁省女性人均人力资本的增长率增加的幅度要大于男性,且后期增长幅度更快。 0 . 0 05 0 0 0 0 . 0 01 0 0 0 0 0 . 0 01 5 0 0 0 0 . 0 02 0 0 0 0 0 . 0 02 5 0 0 0 0 . 0 03 0 0 0 0 0 . 0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345、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元全省城镇农村 图图6.2.2 辽宁省分城乡的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辽宁省分城乡的实际人均人力资本1985-2008 1090 . 0 02 0 0 0 0 . 0 04 0 0 0 0 . 0 06 0 0 0 0 . 0 08 0 0 0 0 . 0 01 0 0 0 0 0 . 0 01 2 0 0 0 0 . 0 01 4 0 0 0 0 . 0 01 6 0 0 0 0 . 0 01 8 0 0 0 0 . 0 01 9 8

346、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元全省男性女性 图图 6.2.3 辽宁省分性别的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辽宁省分性别的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1985-2008 我们以年为基期,把19851985 年的值定为 100,计算得到辽宁省各类实际总人力资本指数。表 6.2.4中是各类人力资本指数的计算结果,图6.2.4

347、是全省总人力资本指数。从辽宁省人力资本指数同样可以看出,女性的人力资本在 2003年后增长较快,增长速度明显超过男性。 表表 6.2.4 辽宁省实际人均人力资本指数( 辽宁省实际人均人力资本指数(1985100) 年份年份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1985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986 105.43 106.89 103.84 102.37 110.25 1987 108.22 110.70 105.74 101.81 119.90 1988 101.30 104.43 99.05 92.62 117.63 1989

348、94.71 98.56 92.45 85.53 110.88 1990 100.61 106.01 97.97 89.82 119.68 1991 107.31 112.39 104.88 94.87 133.42 1992 114.24 119.13 111.88 99.12 151.98 1993 113.63 117.23 112.77 97.20 158.60 1994 103.90 106.38 103.88 87.86 151.15 1995 102.23 103.97 102.93 86.83 148.83 110年份年份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199

349、6 110.53 111.66 112.52 94.31 157.90 1997 121.15 121.95 124.02 103.07 172.90 1998 138.00 136.54 145.26 117.62 194.12 1999 164.48 158.77 179.77 143.29 214.85 2000 193.23 181.55 219.23 170.95 234.69 2001 223.42 210.07 254.30 201.01 252.15 2002 254.59 233.87 299.79 231.29 272.90 2003 282.00 257.25 335.8

350、7 260.20 277.15 2004 312.56 282.70 376.95 292.77 272.25 2005 347.35 310.99 425.06 330.61 270.03 2006 406.21 354.27 511.38 386.02 286.24 2007 459.16 389.86 594.03 435.67 290.39 2008 517.81 429.85 684.64 489.40 299.87 0 . 0 01 0 0 . 0 02 0 0 . 0 03 0 0 . 0 04 0 0 . 0 05 0 0 . 0 06 0 0 . 0 01 9 8 51 9

351、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辽宁省平均人力资本指数 图图 6.2.4 辽宁省实际人均人力资本指数 辽宁省实际人均人力资本指数 1985-2008 1116.3 劳动力人力资本(active human capital)分析 6.3.1 劳动力总人力资本分析 表表 6.3.1 辽宁省总劳动力人力资本与名义 辽宁

352、省总劳动力人力资本与名义 GDP 单位:亿元单位:亿元 年份年份 名义总人力资本名义总人力资本 实际总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 名义名义GDP 名义总人力名义总人力资本与名义资本与名义GDP的比率的比率 分五种受分五种受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六种受分六种受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五种受分五种受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六种受分六种受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1985 6311.29 6311.29 518.6 13.87 1986 7378.18 6926.49 605.3 13.47 1987 8674.46 7485.60 719.1 12.98 1988 9764.29 7127.89 881.0 1

353、1.69 1989 11009.96 6790.84 1003.8 11.36 1990 12563.96 7497.76 1062.7 12.04 1991 14108.42 7981.23 1200.1 11.82 1992 15957.26 8478.01 1472.9 10.75 1993 17884.08 8265.95 2010.8 8.72 1994 20162.50 7492.91 2461.8 7.95 1995 23061.25 7392.39 2793.4 7.94 1996 26784.89 7951.41 3157.7 8.13 1997 31142.04 8927.

354、70 3582.5 8.32 1998 36495.85 10475.02 3881.7 8.97 1999 42020.24 12138.02 4171.7 9.60 2000 51405.99 51988.06 14753.66 14911.01 4669.1 10.53 2001 57976.30 58720.47 16546.45 16747.95 5033.08 11.11 2002 66325.44 67178.85 19044.01 19278.24 5458.22 11.79 2003 76032.35 77229.94 21284.66 21609.28 6002.54 12

355、.36 2004 87937.21 89598.38 23721.23 24159.18 8009.01 10.76 2005 99341.09 101314.87 26408.61 26924.85 8009.01 12.26 2006 122339.15 125286.36 32072.10 32834.63 9251.15 13.09 2007 147494.16 151747.06 36822.30 37874.05 11023.49 13.27 2008 177347.69 183311.83 42322.55 43735.51 13461.57 13.08 112表 6.3.1 列

356、出了使用 J-F方法测算的辽宁省劳动力人力资本总量。其中,第 1 列和第 2列是名义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第 3列与第 4列为实际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以 1985年价格计算) 。表 6.3.1 中的实际值是采用消费价格指数对名义值进行平减得到的。 图 6.3.1 显示了辽宁省实际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与名义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的变动趋势。由图可见,1985-2008 年间, 辽宁省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持续上升, 这与此期间内辽宁省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对应。 0 . 0 02 0 0 0 0 . 0 04 0 0 0 0 . 0 06 0 0 0 0 . 0 08 0 0 0 0 . 0 01 0 0 0 0

357、 0 . 0 01 2 0 0 0 0 . 0 01 4 0 0 0 0 . 0 01 6 0 0 0 0 . 0 01 8 0 0 0 0 . 0 02 0 0 0 0 0 . 0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亿元名义劳动力总人力资本实际劳动力总人力资本 图图 6.3.1 名义总劳动

358、力人力资本和实际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名义总劳动力人力资本和实际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024681 01 21 41 6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百分比%名义总劳动力人力资本与名义G D P 的比率 图图 6.3.2 名义总劳动力人力资本与名义 名义总劳动力人力资本与名义 GDP的比率的比率

359、113为了对辽宁省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的大小有一个直观的感受,表6.3.1 第 5 列和第 6列分别列出了辽宁省名义 GDP, 以及名义劳动力人力资本总量与名义 GDP的比率。与全省(含非劳动力人口)的名义总人力资本与名义 GDP 的比率相比,劳动力总人力资本与名义 GDP 的比率波动较大,但两者图形非常相似。 此外,我们分别考察了辽宁省分性别和分城乡的劳动力人力资本总量。表 6.3.2 给出了男性和女性的人力资本存量:1985-2008 年间男性和女性的名义人力资本总量均持续上升。当我们采用 CPI 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发现,各性别的劳动力人力资本总量都相应下降,但仍保持上升趋势。与此同时,男性

360、实际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前期高于女性,但女性的人力资本水平增长速度非常快(见图 6.3.3) 。 表表 6.3.2 辽宁省分性别的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辽宁省分性别的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单位单位:亿元亿元 年份年份 名义总劳动力人力资本名义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实际总劳动力人力资本实际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1985 6311.29 4179.97 2131.32 6311.29 4179.97 2131.32 1986 7378.18 4910.48 2467.70 6926.49 4606.11 2320.38 1987 8674.46 5789.

361、78 2884.67 7485.60 4984.17 2501.43 1988 9764.29 6379.98 3384.32 7127.89 4642.41 2485.49 1989 11009.96 7061.54 3948.42 6790.84 4346.15 2444.69 1990 12563.96 7927.27 4636.68 7497.76 4723.36 2774.40 1991 14108.42 8917.96 5190.46 7981.23 5036.95 2944.29 1992 15957.26 10115.88 5841.38 8478.01 5363.79 311

362、4.22 1993 17884.08 11337.64 6546.44 8265.95 5231.48 3034.47 1994 20162.50 12744.16 7418.35 7492.91 4732.69 2760.22 1995 23061.25 14525.37 8535.87 7392.39 4658.95 2733.44 1996 26784.89 16854.23 9930.66 7951.41 5009.73 2941.68 114年份年份 名义总劳动力人力资本名义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实际总劳动力人力资本实际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363、女性女性 1997 31142.04 19566.94 11575.10 8927.70 5619.90 3307.79 1998 36495.85 22771.97 13723.88 10475.02 6552.49 3922.53 1999 42020.24 25792.94 16227.29 12138.02 7474.88 4663.14 2000 51405.99 31140.68 20265.31 14753.66 8967.58 5786.08 2001 57976.30 34657.76 23318.55 16546.45 9922.31 6624.14 2002 66325.

364、44 38838.53 27486.91 19044.01 11183.95 7860.07 2003 76032.35 43770.05 32262.30 21284.66 12278.65 9006.01 2004 87937.21 49818.56 38118.65 23721.23 13453.76 10267.47 2005 99341.09 54964.01 44377.09 26408.61 14619.96 11788.65 2006 122339.15 65621.75 56717.41 32072.10 17208.78 14863.32 2007 147494.16 76

365、656.18 70837.97 36822.30 19137.68 17684.62 2008 177347.69 89616.57 87731.11 42322.55 21380.42 20942.13 0 . 0 05 0 0 0 . 0 01 0 0 0 0 . 0 01 5 0 0 0 . 0 02 0 0 0 0 . 0 02 5 0 0 0 . 0 03 0 0 0 0 . 0 03 5 0 0 0 . 0 04 0 0 0 0 . 0 04 5 0 0 0 . 0 01 9 8 51 9 8 71 9 8 91 9 9 11 9 9 31 9 9 51 9 9 71 9 9 92

366、 0 0 12 0 0 32 0 0 52 0 0 7年份亿元全省男性女性 图图 6.3.3 辽宁省分性别的实际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辽宁省分性别的实际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1985-2008 115 表表 6.3.3 辽宁省分城乡的总劳动力人力资本辽宁省分城乡的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单位单位:亿元亿元 年份年份 名义总劳动力名义总劳动力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 实际总劳动力实际总劳动力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 全省全省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全省全省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1985 6311.29 4717.99 1593.30 6311.29 4717.99 1593.30 1986 7378.18 5583.17

367、1795.01 6926.49 5216.42 1710.07 1987 8674.46 6646.63 2027.82 7485.60 5656.62 1828.98 1988 9764.29 7446.63 2317.66 7127.89 5324.14 1803.75 1989 11009.96 8406.79 2603.17 6790.84 5104.39 1686.45 1990 12563.96 9648.73 2915.22 7497.76 5682.97 1814.79 1991 14108.42 10723.20 3385.23 7981.23 5958.82 2022.42

368、 1992 15957.26 12021.40 3935.86 8478.01 6179.40 2298.61 1993 17884.08 13348.44 4535.64 8265.95 5878.41 2387.53 1994 20162.50 14935.59 5226.92 7492.91 5216.53 2276.38 1995 23061.25 16970.22 6091.03 7392.39 5105.58 2286.81 1996 26784.89 19938.56 6846.33 7951.41 5544.48 2406.93 1997 31142.04 23483.30 7

369、658.74 8927.70 6290.76 2636.94 1998 36495.85 28051.68 8444.17 10475.02 7529.63 2945.39 1999 42020.24 32904.49 9115.75 12138.02 8949.00 3189.02 2000 51405.99 41611.41 9794.58 14753.66 11317.02 3436.64 2001 57976.30 48107.26 9869.04 16546.45 13083.69 3462.76 2002 66325.44 56441.47 9883.96 19044.01 155

370、36.80 3507.21 2003 76032.35 66141.75 9890.60 21284.66 17901.12 3383.54 2004 87937.21 78240.55 9696.66 23721.23 20600.16 3121.07 2005 99341.09 89763.47 9577.62 26408.61 23444.77 2963.84 2006 122339.15 112285.60 10053.56 32072.10 29009.82 3062.27 2007 147494.16 137104.96 10389.20 36822.30 33864.65 295

371、7.65 2008 177347.69 166623.20 10724.48 42322.55 39429.24 2893.30 116表 6.3.3 给出了辽宁省分城乡的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 可以发现, 城 镇和农村的劳动力人力资本总量均持续上升,但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城镇,尤其是实际值。图 6.3.4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总量曲线趋于平缓,而城镇曲线则相对陡峭,辽宁省农村的人力资本水不但远低于城镇,而且差距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0 . 0 05 0 0 0 . 0 01 0 0 0 0 . 0 01 5 0 0 0 . 0 02 0 0 0 0 . 0 02 5 0

372、0 0 . 0 03 0 0 0 0 . 0 03 5 0 0 0 . 0 04 0 0 0 0 . 0 04 5 0 0 0 . 0 01 9 8 51 9 8 71 9 8 91 9 9 11 9 9 31 9 9 51 9 9 71 9 9 92 0 0 12 0 0 32 0 0 52 0 0 7年份亿元全省城镇农村 图图 6.3.4 辽宁省分城乡的实际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辽宁省分城乡的实际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1985-2008 总结表 6.3.2 和表 6.3.3 可知,不同性别、不同区域的辽宁省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存在显著差异。男性人力资本存量总体上高于女性,但女性的人力资本增长更快。并

373、且,城镇劳动力人力资本无论在存量还是增长速度上都远远超出农村,这充分体现出辽宁省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当前,推动辽宁省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城镇经济,农村经济发展处于劣势地位,它遏制了农村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 最后本报告计算了辽宁省各类实际总人力资本指数, 该指数以 1985年为基期,表 6.3.4 给出了估算结果。1985-2008年间辽宁省人力资本指数 117呈上升趋势(见图 6.3.4) 。 表表 6.3.4 辽宁省实际总劳动力人力资本指数( 辽宁省实际总劳动力人力资本指数(1985=100) 年份年份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1985 100.00 100.00 10

374、0.00 100.00 100.00 1986 109.75 110.19 108.87 110.56 107.33 1987 118.61 119.24 117.37 119.89 114.79 1988 112.94 111.06 116.62 112.85 113.21 1989 107.60 103.98 114.70 108.19 105.85 1990 118.80 113.00 130.17 120.45 113.90 1991 126.46 120.50 138.14 126.30 126.93 1992 134.33 128.32 146.12 130.98 144.27 1

375、993 130.97 125.16 142.38 124.60 149.85 1994 118.72 113.22 129.51 110.57 142.87 1995 117.13 111.46 128.25 108.22 143.53 1996 125.99 119.85 138.02 117.52 151.07 1997 141.46 134.45 155.20 133.34 165.50 1998 165.97 156.76 184.04 159.59 184.86 1999 192.32 178.83 218.79 189.68 200.15 2000 233.77 214.54 27

376、1.48 239.87 215.69 2001 262.17 237.38 310.80 277.32 217.33 2002 301.75 267.56 368.79 329.31 220.12 2003 337.25 293.75 422.56 379.42 212.36 2004 375.85 321.86 481.74 436.63 195.89 2005 418.43 349.76 553.12 496.92 186.02 2006 508.17 411.70 697.38 614.88 192.20 2007 583.44 457.84 829.75 717.78 185.63 2

377、008 670.58 511.50 982.59 835.72 181.59 11801 0 02 0 03 0 04 0 05 0 06 0 07 0 08 0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辽宁省总人力资本指数 图图 6.3.5 辽宁省实际劳动力人力资本指数 辽宁省实际劳动力人力资本

378、指数 1985-2008 6.3.2 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分析 与全省平均名义资本的计算类似,为了更准确地获得辽宁省劳动力人力资本的动态变化信息,我们估算了平均人力资本,即总的劳动力人力资本除以非退休人口的比率。尽管平均人力资本也会受到人口的年龄分布的影响,但受总人口数的影响相对较小,因而更能反映人力资本的平均状况。表 6.3.5 显示,辽宁省平均劳动力人力资本不断上升,并且远远超出人均 GDP。 表表6.3.5 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与人均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与人均GDP 单位:元单位:元 年份年份 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名义人均人力资本 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名义人均名义人均 GDP 人均人

379、力人均人力 资本与人资本与人 均均 GDP 的比率的比率 分五种受分五种受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六种受分六种受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五种受分五种受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六种受分六种受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1985 26891.83 26891.83 1413.00 19.03 1986 30974.84 29078.55 1633.00 18.97 1987 35544.73 30673.23 1917.00 18.54 1988 38975.15 28451.70 2285.00 17.06 1191989 43006.54 26526.05 2574.00 16.71 1990 47769.

380、66 28507.39 2698.00 17.71 1991 53767.73 30416.79 3027.00 17.76 1992 60930.86 32372.25 3693.00 16.50 1993 68588.95 31701.53 5015.00 13.68 1994 77462.16 28786.93 6103.00 12.69 1995 87925.95 28185.08 6880.00 12.78 1996 101059.06 30000.57 7730.00 13.07 1997 115724.27 33175.46 8725.00 13.26 1998 133374.5

381、8 38281.09 9415.00 14.17 1999 152289.66 43990.59 10086.00 15.10 2000 182120.61 184182.75 52269.10 52826.58 11177.00 16.29 2001 205787.06 208428.48 58731.68 59446.88 12015.00 17.13 2002 235785.72 238819.59 67701.13 68533.80 13000.00 18.14 2003 269828.19 274078.25 75536.29 76688.30 14270.00 18.91 2004

382、 313091.84 319006.28 84457.12 86016.41 15835.00 19.77 2005 355356.13 362416.56 94467.05 96313.71 18632.00 19.07 2006 428191.66 438506.97 112253.55 114922.43 21788.00 19.65 2007 514868.00 529713.88 128538.13 132209.55 25729.00 20.01 2008 620049.06 640901.06 147969.53 152909.58 31259.00 19.84 表 6.3.6

383、和表 6.3.7 给出了分城乡、分性别的平均劳动力人力资本。进一步的,以 1985年为基期,表 6.3.8 列出了辽宁省实际平均劳动力人力资本指数。观察表中数据不难发现,辽宁省农村平均劳动力人力资本远远低于城镇,女性平均劳动力人力资本低于男性。这表明,我们从总人力资本存量中得到的结论是正确的,即辽宁省城镇与农村,男性与女性劳动力人力资本存在显著差异。 120表表 6.3.6 辽宁省分城乡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辽宁省分城乡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 单位:元单位:元 年份年份 名义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名义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 实际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实际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 全省全省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全省全省

384、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1985 26891.83 42873 12783 26891.83 42873 12783 1986 30974.84 47886 14761 29078.55 44741 14062 1987 35544.73 53306 16990 30673.23 45366 15324 1988 38975.15 57113 19291 28451.70 40834 15014 1989 43006.54 61641 21761 26526.05 37427 14098 1990 47769.66 67105 24451 28507.39 39524 15221 1991 537

385、67.73 74844 28418 30416.79 41590 16978 1992 60930.86 84176 33053 32372.25 43269 19303 1993 68588.95 94325 38042 31701.53 41539 20025 1994 77462.16 106289 43641 28786.93 37123 19006 1995 87925.95 120798 50010 28185.08 36343 18776 1996 101059.06 139064 56272 30000.57 38671 19783 1997 115724.27 159972

386、62618 33175.46 42854 21560 1998 133374.58 185489 68986 38281.09 49789 24063 1999 152289.66 213013 75057 43990.59 57933 26258 2000 182120.61 258300 80836 52269.10 70250 28363 2001 205787.06 291339 84637 58731.68 79235 29697 2002 235785.72 333204 88325 67701.13 91722 31341 2003 269828.19 380476 91630

387、75536.29 102975 31346 2004 313091.84 440427 93942 84457.12 115961 30237 2005 355356.13 497262 96706 94467.05 129877 29926 2006 428191.66 593576 104135 112253.55 153355 31719 2007 514868.00 705973 112604 128538.13 174374 32057 2008 620049.06 839223 122597 147969.53 198591 33075 121表表 6.3.7 辽宁省分性别的人均劳

388、动力人力资本辽宁省分性别的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 单位:元单位:元 年份年份 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名义人均人力资本 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1985 26891.83 32323.17 20226.30 26891.83 32323.17 20226.30 1986 30974.84 37808.72 22781.11 29078.55 35465.20 21421.05 1987 35544.73 44031.77 25629.60 30673.23 37905.02 22224.59 1988 38975.15 48569.52

389、 28399.41 28451.70 35341.73 20856.92 1989 43006.54 53998.28 31528.52 26526.05 33234.22 19521.10 1990 47769.66 60530.31 35113.75 28507.39 36066.19 21010.63 1991 53767.73 67612.74 39774.23 30416.79 38188.29 22561.93 1992 60930.86 76107.37 45290.66 32372.25 40354.77 24145.83 1993 68588.95 84897.27 5146

390、6.77 31701.53 39173.77 23856.38 1994 77462.16 94804.46 58939.99 28786.93 35206.71 21930.38 1995 87925.95 106480.13 67816.94 28185.08 34153.01 21717.03 1996 101059.06 122196.26 78123.82 30000.57 36321.48 23141.97 1997 115724.27 139560.00 89798.36 33175.46 40083.62 25661.51 1998 133374.58 159534.14 10

391、4847.44 38281.09 45904.92 29967.26 1999 152289.66 179576.17 122663.81 43990.59 52041.75 35249.20 2000 182120.61 210516.31 150852.95 52269.10 60622.34 43071.02 2001 205787.06 236831.02 172232.44 58731.68 67803.31 48926.40 2002 235785.72 267928.88 201609.97 67701.13 77152.82 57651.76 2003 269828.19 30

392、3425.69 234587.70 75536.29 85118.89 65485.10 2004 313091.84 348307.94 276548.94 84457.12 94062.38 74489.95 2005 355356.1388680.4321243.094467.05 103385.785337.30 1223 4 0 0 2006 428191.66 452380.22 403245.31 112253.55 118633.09 105674.15 2007 514868.00 525590.25 503747.22 128538.13 131216.80 125759.

393、91 2008 620049.06 613062.75 627351.81 147969.53 146262.44 149753.97 表表 6.3.8 辽宁省实际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指数(辽宁省实际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指数(1985100) 年份年份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1985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986 104.66 109.72 105.91 104.36 110.01 1987 108.22 117.27 109.88 105.81 119.88 1988 97.13 109.34 103.12 95.24

394、 117.45 1989 89.77 102.82 96.51 87.30 110.29 1990 96.03 111.58 103.88 92.19 119.07 1991 102.16 118.15 111.55 97.01 132.82 1992 106.21 124.85 119.38 100.92 151.01 1993 102.30 121.19 117.95 96.89 156.65 1994 91.75 108.92 108.43 86.59 148.68 1995 88.23 105.66 107.37 84.77 146.88 1996 92.90 112.37 114.4

395、2 90.20 154.76 1997 103.03 124.01 126.87 99.96 168.66 1998 119.05 142.02 148.16 116.13 188.24 1999 137.53 161.00 174.27 135.13 205.41 2000 163.59 187.55 212.95 163.86 221.88 2001 184.75 209.77 241.89 184.81 232.32 2002 214.42 238.69 285.03 213.94 245.18 2003 244.01 263.34 323.76 240.19 245.22 2004 2

396、74.49 291.01 368.28 270.48 236.54 2005 308.71 319.85 421.91 302.93 234.11 1232006 366.86 367.02 522.46 357.70 248.13 2007 422.11 405.95 621.76 406.72 250.78 2008 481.39 452.50 740.39 463.21 258.74 第七章 江苏省人力资本计算结果 7.1 总人力资本分析 不同的折现率水平对于人力资本的估计具有重要影响,本报告基于不同的角度,计算了江苏省基于四种不同的折现率估算的总人力资本存量的名义值,具体见表 7.1.

397、1。表 7.1.1 列出了使用江苏省的收入参数和四种不同的折现率估算的江苏省总人力资本存量的名义值。3.14%是1996-2007 年中国政府对个人发放的 10 年期国债的平均利率,5.43%是商业银行对企业的长期贷款的基准利率,4.58%是 OECD 国家估算人力资本时使用的折现率,348.14%是世界银行估算的中国社会折现率。 表表 7.1.1 基于不同折现率的总人力资本(名义值)基于不同折现率的总人力资本(名义值) 单位:亿元单位:亿元 年份年份 折现率折现率 3.14% 折现率折现率 4.58% 折现率折现率 5.43% 折现率折现率 8.14% 1985 26835.68 18244

398、.67 14812.03 8335.80 1986 31301.50 21320.12 17329.62 9791.88 1987 34669.32 23790.12 19421.80 11117.83 1988 40696.63 27991.73 22882.87 13150.74 1989 47922.65 32980.54 26971.30 15520.57 1990 57457.96 39463.76 32243.57 18521.29 34如无特殊说明,本章以下分析均基于 4.58%的折现率。 124年份年份 折现率折现率 3.14% 折现率折现率 4.58% 折现率折现率 5.43

399、% 折现率折现率 8.14% 1991 67354.23 46337.61 37896.66 21833.52 1992 78112.19 53802.82 44032.61 25423.73 1993 90144.48 62128.59 50859.97 29383.71 1994 102141.46 70709.63 58027.51 33758.03 1995 119651.18 83104.59 68313.75 39906.33 1996 140813.29 97359.00 79832.51 46327.09 1997 172032.95 118430.35 96857.51 55

400、762.18 1998 197733.37 136571.89 111888.67 64707.72 1999 239886.46 165373.25 135318.19 77942.70 2000 297118.71 206042.67 169114.64 98149.46 2001 340442.34 235702.48 193300.50 111970.89 2002 385161.13 267534.06 219791.18 127905.41 2003 449204.93 311547.57 255699.49 148314.92 2004 504158.70 350307.22 2

401、87827.57 167513.89 2005 573205.92 398436.65 327518.90 191036.54 2006 672131.43 467862.53 384864.05 224865.91 2007 788970.14 549857.95 452603.07 264877.49 2008 925784.23 645690.83 531709.23 311541.87 为了探讨江苏省总人力资本存量的变动趋势,往往需要将名义人力资本存量调整为实际值,不同的调整指数对于最终的估计结果显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表 7.1.2 列出了使用三种不同的价格指数折算的总人力资本实际

402、值(均以 1985 年为基期) 。第 1 列是江苏省分城乡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折算的,35结果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第 2 列使用生活成本指数,基于北京市 1985 年城镇的生活成本,这类实际值城乡之间可比,跨省可比;第 3 列使用江苏省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 35 如无特殊说明,本章以下“实际值”均由 CPI调整得到。 125数来折算,将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进行类比。结果可以看出,总体上以生活成本指数调整的总人力资本的实际值居中,以消费者价格指数调整得到的结果较低,而以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调整得到的结果最高。 表表 7.1.2 基于不同指数调整的实际总人力资本基于不同指数调整的实际总人力资本

403、 单位:亿元单位:亿元 年份年份 消费者价格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 生活成本指数生活成本指数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1985 18244.67 21489.51 18244.67 1986 19922.69 23365.25 22162.29 1987 20378.85 24009.22 22410.60 1988 19657.81 23112.99 23853.40 1989 19746.76 23158.61 29470.88 1990 22894.68 26845.11 34799.63 1991 25635.41 30020.11 39101.51 1992 27899

404、.39 32681.85 40500.40 1993 27277.28 31931.80 33694.30 1994 25116.54 29407.29 33462.53 1995 25390.94 29592.87 36618.53 1996 27203.42 31673.35 41569.26 1997 32298.03 37291.65 50973.86 1998 37255.77 42877.21 59738.01 1999 45320.53 51707.92 73587.02 2000 55834.10 63010.55 90686.36 2001 63378.79 71265.14

405、 102917.31 2002 72523.87 81164.00 114863.59 2003 83328.51 92772.14 128245.87 2004 89977.94 99833.39 131858.94 2005 100009.68 110566.07 148681.79 2006 115290.28 127025.65 172518.73 2007 129758.92 142528.03 193282.69 2008 144283.78 158329.50 206260.73 表7.1.3列出了使用江苏省的收入参数和4.58%的折现率估算的江苏省 1985-2008 年总人力

406、资本存量,其中,第 1 列和第 2 列是名义总人力 126资本存量, 第3列与第4列为实际总人力资本存量 (以1985年价格计算) 。为了对江苏省的总人力资本的大小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我们在表 7.1.3中也列出名义 GDP及名义人力资本存量与名义 GDP的比率。 表表 7.1.3 名义总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与名义 名义总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与名义 GDP 单位:亿元单位:亿元 年份年份 名义总人力资本名义总人力资本 实际人力资本实际人力资本 名义名义GDP 名义人力资本名义人力资本-名义名义GDP比率比率 分五种受分五种受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六种受分六种受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五种受

407、分五种受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六种受分六种受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1985 18244.67 18244.67 651.82 27.99 1986 21320.12 19922.69 744.94 28.62 1987 23790.12 20378.85 922.33 25.79 1988 27991.73 19657.81 1208.85 23.16 1989 32980.54 19746.76 1321.85 24.95 1990 39463.76 22894.68 1416.5 27.86 1991 46337.61 25635.41 1601.38 28.94 1992 53802.82

408、 27899.39 2136.02 25.19 1993 62128.59 27277.28 2998.16 20.72 1994 70709.63 25116.54 4057.39 17.43 1995 83104.59 25390.94 5155.25 16.12 1996 97359.00 27203.42 6004.21 16.22 1997 118430.35 32298.03 6680.34 17.73 1998 136571.89 37255.77 7199.95 18.97 1999 165373.25 45320.53 7697.82 21.48 2000 206042.67

409、 221271.56 55834.10 59743.33 8553.69 24.09 2001 235702.48 250792.39 63378.79 67234.61 9456.84 24.92 2002 267534.06 281730.69 72523.87 76206.02 10606.85 25.22 2003 311547.57 331064.24 83328.51 88361.66 12442.87 25.04 2004 350307.22 373982.77 89977.94 95877.74 15003.6 23.35 2005 398436.65 426318.29 10

410、0009.68 106826.44 18305.66 21.77 2006 467862.53 503320.05 115290.28 123819.09 21645.08 21.62 2007 549857.95 592396.32 129758.92 139581.57 25741.15 21.36 1272008 645690.83 692036.29 144283.78 154424.80 30312.61 21.30 图 7.1.1 显示了实际总人力资本存量与名义总人力资本存量的变动趋势,二者大体上保持一致。 0 . 0 01 0 0 0 0 0 . 0 02 0 0 0 0 0 .

411、 0 03 0 0 0 0 0 . 0 04 0 0 0 0 0 . 0 05 0 0 0 0 0 . 0 06 0 0 0 0 0 . 0 07 0 0 0 0 0 . 0 01 9 8 51 9 8 71 9 8 91 9 9 11 9 9 31 9 9 51 9 9 71 9 9 92 0 0 12 0 0 32 0 0 52 0 0 7年份亿元名义总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 图图 7.1.1 名义总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 名义总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 从图 7.1.2 中可以看出,1985-1989 年及 1990-1998 年江苏省人力资本(市场)与 GDP 的比率总体上略有下降之

412、后开始上升,2003 年达到最高点 25,随后又呈下降趋势(如图 7.1.2 所示) 。这与人力资本和 GDP两方面的因素有关,下降区间中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速低于 GDP,上升区间中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速高于 GDP。 1280 . 0 05 . 0 01 0 . 0 01 5 . 0 02 0 . 0 02 5 . 0 03 0 . 0 03 5 . 0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413、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百分比(% )名义人力资本- 名义G D P 的比率 图图 7.1.2 名义总人力资本与名义 名义总人力资本与名义 GDP的比率的比率 表 7.1.4 列出了江苏省分性别、分城乡的总人力资本存量。1997 年之前各类人力资本存量增速缓慢,性别差距较为稳定,城乡差距很小。1997 年之后男性人力资本和女性人力资本均显著增加,且差距扩大(如图 7.1.3 所示) ;城镇人力资本快速增加,但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平稳,在后期甚至略有下降(如图 7.1.4 所示) ,这可能与城乡迁移有关。 1985 至 2008

414、 年,按五种受教育程度计算,江苏省的实际总人力资本由 1.82 万亿元增加到了 14 万亿元(按 1985 年可比价格计算) ,增长了 7.91 倍。该时期总人力资本存量的年均增长率达 8.99%,36这表明江苏省人力资本增长非常快。 男性人力资本高于女性的总人力资本,这一变化趋势与全国水平相同。一个原因是,中国劳动法规定的女性退休年龄早于男性(女性退休年龄为 55 岁,男性退休年龄为 60岁) ,因此男性有更多的时间在市场中获得收入,因而终生收入要高于女性;另外男性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要高于女性。而且男女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这也直接影响了男女人力 36 这里的年均增长率是对每年的对数增长率取

415、均值计算获得。 129资本的总量。 表表 7.1.4 江苏省分性别、分城乡的实际总人力资本 江苏省分性别、分城乡的实际总人力资本 单位:亿元单位:亿元 年份年份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1985 18244.67 10243.99 8000.69 8700.87 9543.80 1986 19922.69 11465.78 8456.91 9965.36 9957.33 1987 20378.85 11851.86 8526.99 9685.29 10693.57 1988 19657.81 11641.32 8016.49 9551.03 10106.78 1989

416、 19746.76 11834.61 7912.15 9901.82 9844.95 1990 22894.68 13951.49 8943.19 11511.09 11383.60 1991 25635.41 15806.02 9829.39 13073.32 12562.09 1992 27899.39 17454.33 10445.05 14173.79 13725.59 1993 27277.28 17262.30 10014.98 13970.08 13307.19 1994 25116.54 15899.04 9217.50 12823.52 12293.02 1995 25390

417、.94 16124.72 9266.23 13639.60 11751.35 1996 27203.42 17374.63 9828.79 14774.68 12428.74 1997 32298.03 21012.53 11285.50 19099.33 13198.70 1998 37255.77 24258.37 12997.40 22718.09 14537.68 1999 45320.53 29463.80 15856.73 29853.99 15466.54 2000 55834.10 36990.06 18844.05 40209.02 15625.08 2001 63378.7

418、9 42143.96 21234.83 46928.67 16450.11 2002 72523.87 48308.83 24215.04 55602.04 16921.82 2003 83328.51 55158.22 28170.29 66211.24 17117.27 2004 89977.94 59320.13 30657.80 73196.10 16781.84 2005 100009.68 66030.42 33979.25 83323.99 16685.69 2006 115290.28 75939.60 39350.68 98200.67 17089.61 2007 12975

419、8.92 85347.08 44411.84 112747.24 17011.68 2008 144283.78 95138.00 49145.78 127417.38 16866.41 13002 0 0 0 04 0 0 0 06 0 0 0 08 0 0 0 01 0 0 0 0 01 2 0 0 0 01 4 0 0 0 01 6 0 0 0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42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亿元全省男女 图图 7.1.3 江苏省分性别的实际总人力资本 江苏省分性别的实际总人力资本 1985-2008 02 0 0 0 04 0 0 0 06 0 0 0 08 0 0 0 01 0 0 0 0 01 2 0 0 0 01 4 0 0 0 01 6 0 0 0 01 9 8 51 9 8 71 9 8 91 9 9 11 9 9 31 9 9 51 9 9 71 9 9 92 0 0 12 0 0 32 0 0 52 0 0 7年份亿元全省城镇农村 图图 7.1.4 江苏省分城乡的实际总人

421、力资本 江苏省分城乡的实际总人力资本 1985-2008 图 7.1.4 显示了城镇与农村的总人力资本的变动情况。在 1997 年以 131前,江苏省实际总人力资本水平并无太大差异。从 1998年开始,城镇的总人力资本增长加快,农村却长时间保持低增长甚至不增长,这导致城乡间差异迅速拉大。到 2008年,江苏省城镇总人力资本已达到农村的近7.55 倍。从 1985到 2008年,江苏省农村的总人力资本由 0.95万亿元增至 1.69 万亿元,同期城镇的总人力资本从 0.87 万亿元到 12.74万亿元。在此期间,农村的人力资本年均增长 2.48%,而城镇的人力资本年均增长率达 11. 76%。

422、并且这种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因为城镇的增长在后期相对农村更快。导致这种城镇和农村不同变化趋势的原因是经济转型期间快速的城镇化以及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从全国水平上看,1985年,城镇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 2.47%,到 2007年,这一比例增加到 13.01%,而农村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在 1985 年和 2007年分别只有 0.074%、0.93%。 表 7.1.5 反映了以 1985年为基期,把 1985年的值定为 100,计算得到江苏省各类实际总人力资本指数。 表 7.1.5 中是各类人力资本指数的计算结果,图 7.1.5是江苏全省总人力资本指数。可

423、以看出,1996年以后,江苏省人力资本水平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表表 7.1.5 江苏省实际人力资本指数( 江苏省实际人力资本指数(1985100) 年份年份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1985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986 109.20 111.93 105.70 114.53 104.33 1987 111.70 115.70 106.58 111.31 112.05 1988 107.75 113.64 100.20 109.77 105.90 1989 108.23 115.53 98.89 113.80 103.

424、16 1990 125.49 136.19 111.78 132.30 119.28 1991 140.51 154.30 122.86 150.25 131.63 1992 152.92 170.39 130.55 162.90 143.82 1993 149.51 168.51 125.18 160.56 139.43 1321994 137.67 155.20 115.21 147.38 128.81 1995 139.17 157.41 115.82 156.76 123.13 1996 149.10 169.61 122.85 169.81 130.23 1997 177.03 20

425、5.12 141.06 219.51 138.30 1998 204.20 236.81 162.45 261.10 152.33 1999 248.40 287.62 198.19 343.11 162.06 2000 306.03 361.09 235.53 462.13 163.72 2001 347.38 411.40 265.41 539.36 172.36 2002 397.51 471.58 302.66 639.04 177.31 2003 456.73 538.44 352.10 760.97 179.35 2004 493.17 579.07 383.19 841.25 1

426、75.84 2005 548.16 644.58 424.70 957.65 174.83 2006 631.91 741.31 491.84 1128.63 179.07 2007 711.22 833.14 555.10 1295.82 178.25 2008 790.83 928.72 614.27 1464.42 176.73 01 0 02 0 03 0 04 0 05 0 06 0 07 0 08 0 09 0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427、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全省总人力资本 图图 7.1.5 江苏省实际人力资本指数 江苏省实际人力资本指数 1985-2008 7.2 人均人力资本分析 为了更准确地获得中国人力资本的动态变化信息,我们计算了平均 133人力资本,即总的人力资本除以非退休人口的比率(表 7.2.1,表 7.2.2和表 7.2.3) 。尽管平均人力资本也会受到人口的年龄分布的影响,但受总人口数的影响相对较小,因而更能反映人力资本的平均状况。 表表 7.2.1 名义人均人力

428、资本、实际人均人力资本与人均 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实际人均人力资本与人均 GDP 单位:元单位:元 年份年份 名义人均名义人均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 实际人均实际人均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 名义人均名义人均GDP 名义人均人力资本与名义名义人均人力资本与名义GDP的比率的比率 1985 32829.63 32829.63 1172.89 50.37 1986 38254.46 35747.06 1336.64 51.35 1987 42403.92 36323.62 1643.98 45.97 1988 49183.16 34539.96 2124.02 40.69 1989 57053.90 3416

429、0.45 2286.70 43.16 1990 65940.69 38255.13 2366.85 46.55 1991 76652.48 42406.54 2649.03 47.87 1992 88431.13 45855.85 3510.79 41.40 1993 101657.98 44632.47 4905.74 33.91 1994 115436.74 41003.92 6623.88 28.45 1995 135351.92 41354.07 8396.32 26.26 1996 157874.80 44112.35 9736.27 26.29 1997 191369.61 521

430、89.85 10794.65 28.65 1998 220105.91 60043.21 11603.79 30.57 1999 266017.50 72902.09 12382.63 34.56 2000 326544.69 88488.13 13556.23 38.18 2001 373181.69 100346.00 14972.77 39.46 2002 423130.13 114703.27 16775.72 39.89 2003 492256.81 131662.16 19660.20 39.56 2004 553640.56 142205.00 23712.33 36.90 20

431、05 629979.56 158128.16 28943.60 34.41 2006 737343.31 181695.53 34112.28 34.07 2007 863802.38 203845.50 40438.20 33.56 1342008 1016080.56 227049.75 47700.93 33.52 表表 7.2.2 江苏省分城乡的人均人力资本 江苏省分城乡的人均人力资本 单位:元单位:元 年份年份 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名义人均人力资本 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全省全省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全省全省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1985 32830 94985 20563

432、32830 94985 20563 1986 38254 103445 23575 35747 97288 21889 1987 42404 109291 27151 36324 92964 23407 1988 49183 120767 31266 34540 83827 22203 1989 57054 135122 36061 34160 80830 21611 1990 65941 153611 41723 38255 88863 24275 1991 76652 171928 47522 42407 92358 27134 1992 88431 196299 54300 45856

433、96923 29698 1993 101658 225851 61718 44632 93937 28776 1994 115437 252232 69843 41004 83746 26758 1995 135352 281961 79531 41354 80560 26427 1996 157875 335201 89872 44112 86433 27883 1997 191370 398443 100790 52190 01416 30657 1998 220106 446811 112466 60043 113727 34554 1999 266018 520550 124490 7

434、2902 134390 38713 2000 326545 582500 138328 88488 150384 42973 2001 373182 664128 150287 100346 171287 45998 2002 423130 739325 160415 114703 193781 49000 2003 492257 850637 170135 131662 221008 51356 2004 553641 951455 178579 142205 238382 51528 2005 629980 1062894 188996 158128 261081 53256 2006 7

435、37343 1233992 201986 181696 298335 55965 2007 863802 1434065 215936 203846 333026 57086 2008 1016081 1676204 231957 227050 369308 58069 基于五种受教育程度的划分,1985、1995、2008年江苏省的名义人均人力资本依次为 32830元、135352 元、1016081元。1985-2008 年,江苏省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增长了近 30倍。 人力资本的快速增长可以归因于 1351978 年以来经济的快速增长、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以致人力资本能够

436、实现更高的价值)以及大规模的城乡迁移。 表表 7.2.3 江苏省分性别的人均人力资本 江苏省分性别的人均人力资本 单位:元单位:元 年份年份 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名义人均人力资本 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1985 32830 34993 30422 32830 34993 30422 1986 38254 41666 34439 35747 38966 32147 1987 42404 46728 37564 36324 39999 32210 1988 49183 55207 42440 34540 38727 29853 1

437、989 57054 64886 48327 34160 38847 28939 1990 65941 76260 54442 38255 44232 31595 1991 76652 90088 61767 42407 49746 34275 1992 88431 105723 69345 45856 54680 36117 1993 101658 123203 77997 44632 53966 34383 1994 115437 140702 88038 41004 49891 31367 1995 135352 166532 102035 41354 50840 31218 1996 1

438、57875 195474 117811 44112 54615 32921 1997 191370 239570 139193 52190 65320 37976 1998 220106 275582 160056 60043 75214 43622 1999 266018 331832 194530 72902 91030 53212 2000 326545 412482 231831 88488 111814 62780 2001 373182 474715 262035 100346 127680 70424 2002 423130 540579 295209 114703 146555

439、 80012 2003 492257 627135 346411 131662 167750 92639 2004 553641 703509 392009 142205 180681 100709 2005 629980 803134 443857 158128 201531 111475 2006 737343 936224 522752 181696 230597 128931 2007 863802 1093230 615248 203846 257835 145355 2008 1016081 1285327 722462 227050 286997 161676 图 7.2.1 显

440、示了江苏省名义人均人力资本与名义人均 GDP 的比率,其趋势与江苏省名义总人力资本对名义总 GDP的比率十分相似, 但人均比率显然高于名义总人力资本与名义 GDP的比率。 13601 02 03 04 05 06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百分比(% )名义人均人力资本与名义人均G

441、D P 的比率 图图 7.2.1 江苏省名义人均人力资本与人均 江苏省名义人均人力资本与人均 GDP的比率的比率 图 7.2.2 和图 7.2.3 分别显示了江苏省分城乡和分性别的实际人均人力资本的变化趋势。可见城镇人均人力资本显著高于农村,且 1997年之后增长迅速,而农村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男性与女性人均人力资本的增长趋势类似,男性高于女性,且差距不断扩大。1985 年,按五种受教育程度计算的城镇实际人均人力资本是 94985元, 农村为 20563元;到 2008 年二者分别达到 369308 元、58069 元,城镇与农村的比率由 4.62 增至 6.36,表明城乡间平均人力资本的绝对差

442、距在拉大。与此同时,江苏省城镇人力资本的平均增长水平也快于农村,1985-2008年间,城镇的人均人力资本增长率为 5.9%,农村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51%。 男性与女性人均人力资本的增长趋势类似,男性高于女性,且有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1985-2008 年, 男性和女性人均人力资本的增长率分别为 9.15%和 7.26%。 13705 0 0 0 01 0 0 0 0 01 5 0 0 0 02 0 0 0 0 02 5 0 0 0 03 0 0 0 0 03 5 0 0 0 04 0 0 0 0 01 9 8 51 9 8 71 9 8 91 9 9 11 9 9 31 9 9 51 9

443、 9 71 9 9 92 0 0 12 0 0 32 0 0 52 0 0 7年份元全省城镇农村 图图 7.2.2 江苏省分城乡的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江苏省分城乡的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1985-2008 05 0 0 0 01 0 0 0 0 01 5 0 0 0 02 0 0 0 0 02 5 0 0 0 03 0 0 0 0 03 5 0 0 0 01 9 8 51 9 8 71 9 8 91 9 9 11 9 9 31 9 9 51 9 9 71 9 9 92 0 0 12 0 0 32 0 0 52 0 0 7年份元全省男女 图图 7.2.3 江苏省分性别的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江苏省分性别的

444、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1985-2008 以 1985 年为基期,把 1985 年的值定为 100,我们计算得到江苏省各类实际总人力资本指数。表 7.2.4 中是各类人力资本指数的计算结果, 138图 7.2.4 是江苏全省人均人力资本指数变化趋势。 表表 7.2.4 江苏省实际人均人力资本指数( 江苏省实际人均人力资本指数(1985100) 年份年份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1985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986 108.89 111.35 105.67 102.42 106.45 1987 110.64 114.31

445、105.88 97.87 113.83 1988 105.21 110.67 98.13 88.25 107.98 1989 104.05 111.01 95.12 85.10 105.10 1990 116.53 126.40 103.86 93.55 118.05 1991 129.17 142.16 112.67 97.23 131.96 1992 139.68 156.26 118.72 102.04 144.42 1993 135.95 154.22 113.02 98.90 139.94 1994 124.90 142.57 103.11 88.17 130.13 1995 125

446、.97 145.29 102.62 84.81 128.52 1996 134.37 156.08 108.21 91.00 135.60 1997 158.97 186.67 124.83 106.77 149.09 1998 182.89 214.94 143.39 119.73 168.04 1999 222.06 260.14 174.91 141.49 188.27 2000 269.54 319.54 206.36 158.32 208.98 2001 305.66 364.88 231.49 180.33 223.69 2002 349.39 418.82 263.01 204.

447、01 238.29 2003 401.05 479.39 304.52 232.68 249.75 2004 433.16 516.34 331.04 250.97 250.59 2005 481.66 575.92 366.43 274.87 258.99 2006 553.45 658.99 423.81 314.09 272.16 2007 620.92 736.83 477.80 350.61 277.62 2008 691.60 820.16 531.45 388.81 282.40 13901 0 02 0 03 0 04 0 05 0 06 0 07 0 08 0 01 9 8

448、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全省人均人力资本指数 图图 7.2.4 江苏省实际人均人力资本指数 江苏省实际人均人力资本指数 1985-2008 7.3 劳动力人力资本(active human capital)分析 7.3.1 总劳动力人力资本分析 表7.3.1列出了使用江苏省的收入参数和4.58%

449、的折现率估算的江苏省劳动力(15岁以上的非退休人口)人力资本总量。其中,第 1列和第2 列是名义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第 3 列与第 4 列为实际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以 1985年价格计算) 。7.3.1 表中的实际值是采用江苏省的消费价格指数对名义值进行平减得到的。 表表 7.3.1 江苏省总劳动力人力资本与名义 江苏省总劳动力人力资本与名义 GDP 单位:亿元单位:亿元 年份年份 名义人力资本名义人力资本 实际人力资本实际人力资本 名义名义GDP 总人力资本总人力资本与名义与名义 GDP的比率的比率 分五种受分五种受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六种受分六种受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五种受分五种受教育程

450、度教育程度 分六种受分六种受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1985 9496.69 9496.69 651.82 14.57 1401986 11380.9 10631.02 744.94 15.28 1987 13349.39 11437.77 922.33 14.47 1988 15620.79 10978.18 1208.85 12.92 1989 18854.72 11289.43 1321.85 14.26 1990 22178.59 12868.23 1416.5 15.66 1991 25959.26 14381.36 1601.38 16.21 1992 30030.05 15615.5

451、2136.02 14.06 1993 34101.34 15029.6 2998.16 11.37 1994 39248.05 13988.77 4057.39 9.67 1995 46522.83 14229.18 5155.25 9.02 1996 51802.84 14547.93 6004.21 8.63 1997 61058.09 16768.62 6680.34 9.14 1998 71084.42 19512.47 7199.95 9.87 1999 84118.68 23197.65 7697.82 10.93 2000 109735.4 112652.29 29781.3 3

452、0534.94 8553.69 12.83 2001 121405.78 124652.18 32695.29 33533.24 9456.84 12.84 2002 139688.22 143857.16 37878.58 38972 10606.85 13.17 2003 158114.8 163642.63 42317.86 43754.96 12442.87 12.71 2004 179801.7 186736.75 46172.57 47911.16 15003.6 11.98 2005 205341.74 213214.4 51496.98 53432.05 18305.66 11

453、.22 2006 250383.53 261814.16 61655.99 64421.15 21645.08 11.57 2007 301663.51 316666.03 71154.06 74639.81 25741.15 11.72 2008 360216.14 378107.87 80458.71 84402.44 30312.61 11.88 图 7.3.1 显示了江苏省实际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与名义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的变动趋势。由图可见,1985-2008 年间,江苏省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持续上升;在 1999年后,上升速度明显加快,这与同一时期江苏省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对应。 14105

454、 0 0 0 01 0 0 0 0 01 5 0 0 0 02 0 0 0 0 02 5 0 0 0 03 0 0 0 0 03 5 0 0 0 04 0 0 0 0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亿元名义总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 图图 7.3.1 名义总劳动力人力资本和实际总劳动力人力

455、资本 名义总劳动力人力资本和实际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024681 01 21 41 61 8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百分比(% )名义人力资本- 名义G D P 比率 图图 7.3.2 名义总劳动力人力资本与名义 名义总劳动力人力资本与名义 GDP的比率的比率 为了对江苏省劳动力人力资

456、本存量的大小有一个直观的感受,表7.3.1 第 5 列和第 6列分别列出了江苏省名义 GDP, 以及名义劳动力人力资本总量与名义 GDP的比率。由表可见,江苏省劳动力人力资本总量远远超出地区生产总值。与此同时,除在 1991 年到 1996 年间名义人力资 142本与名义 GDP 的比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外, 江苏省劳动力人力资本总量的增长速度与 GDP 的增长速度总体上比较平稳,这体现在它与江苏省GDP 比率的上(见图 7.3.2) 。 进一步的,我们分别考察了江苏省分性别和分城乡的劳动力人力资本总量。 表7.3.2给出了男性和女性的人力资本存量, 由表可见, 1985-2008年间男性和女性

457、的名义人力资本总量均持续上升,当我们采用 CPI 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发现,各性别的劳动力人力资本总量都相应下降,但仍保持上升趋势。与此同时,男性实际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高于女性(见图 7.3.3) 。 表表 7.3.2 江苏省分性别的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江苏省分性别的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单位单位:亿元亿元 年份年份 名义总人力资本名义总人力资本 实际总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1985 9496.69 5319.56 4177.13 9496.69 5319.56 4177.13 1986 11380.90 6536.08 4844.81 1

458、0631.02 6110.33 4520.69 1987 13349.39 7785.76 5563.63 11437.77 6665.99 4771.78 1988 15620.79 9300.71 6320.08 10978.18 6529.08 4449.10 1989 18854.72 11481.98 7372.74 11289.43 6874.40 4415.03 1990 22178.59 13759.09 8419.50 12868.23 7981.39 4886.84 1991 25959.26 16297.85 9661.41 14381.36 9011.50 5369.8

459、7 1992 30030.05 19034.84 10995.21 15615.50 9872.58 5742.92 1993 34101.34 21726.55 12374.79 15029.60 9555.09 5474.51 1994 39248.05 25040.26 14207.79 13988.77 8909.61 5079.17 1995 46522.83 29694.65 16828.17 14229.18 9075.75 5153.43 1996 51802.84 33438.46 18364.37 14547.93 9389.13 5158.80 1997 61058.09

460、 40234.27 20823.82 16768.62 11044.42 5724.20 1998 71084.42 46721.07 24363.36 19512.47 12831.51 6680.95 1999 84118.68 55486.89 28631.78 23197.65 15312.58 7885.07 143年份年份 名义总人力资本名义总人力资本 实际总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2000 109735.40 72834.30 36901.09 29781.30 19775.93 10005.37 2001 121405

461、.78 80469.88 40935.90 32695.29 21681.79 11013.50 2002 139688.22 92571.29 47116.93 37878.58 25108.55 12770.03 2003 158114.80 103459.34 54655.46 42317.86 27700.16 14617.71 2004 179801.70 116603.77 63197.93 46172.57 29949.72 16222.84 2005 205341.74 132835.82 72505.92 51496.98 33311.66 18185.33 2006 250

462、383.53 161348.95 89034.57 61655.99 39716.46 21939.53 2007 301663.51 193983.46 107680.05 71154.06 45724.39 25429.67 2008 360216.14 231524.91 128691.24 80458.71 51665.24 28793.48 01 0 0 0 02 0 0 0 03 0 0 0 04 0 0 0 05 0 0 0 06 0 0 0 07 0 0 0 08 0 0 0 09 0 0 0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463、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亿元全省男女 图图 7.3.3 江苏省分性别的实际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江苏省分性别的实际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1985-2008 表表 7.3.3 江苏省分城乡的总劳动力人力资本江苏省分城乡的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单位单位:亿元亿元 年份年份 名义总人力资本名义总人力资本 实际总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 全省全省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全省全省 城镇城镇

464、 农村农村 1441985 9496.69 4303.63 5193.06 9496.69 4303.63 5193.06 1986 11380.90 5329.47 6051.42 10631.02 5012.24 5618.77 1987 13349.39 6167.22 7182.17 11437.77 5245.87 6191.90 1988 15620.79 7171.14 8449.66 10978.18 4977.66 6000.52 1989 18854.72 9129.09 9725.62 11289.43 5461.04 5828.39 1990 22178.59 1075

465、1.25 11427.35 12868.23 6219.48 6648.75 1991 25959.26 13045.18 12914.09 14381.36 7007.69 7373.67 1992 30030.05 15205.27 14824.78 15615.50 7507.60 8107.89 1993 34101.34 17292.15 16809.19 15029.60 7192.26 7837.34 1994 39248.05 20506.44 18741.61 13988.77 6808.55 7180.22 1995 46522.83 26401.10 20121.72 1

466、4229.18 7543.17 6686.01 1996 51802.84 29084.47 22718.37 14547.93 7499.55 7048.38 1997 61058.09 36329.01 24729.08 16768.62 9246.85 7521.77 1998 71084.42 44157.30 26927.12 19512.47 11239.39 8273.07 1999 84118.68 56075.07 28043.61 23197.65 14476.90 8720.75 2000 109735.40 82093.89 27641.51 29781.30 2119

467、4.17 8587.12 2001 121405.78 92681.47 28724.30 32695.29 23903.66 8791.63 2002 139688.22 110497.53 29190.69 37878.58 28962.03 8916.54 2003 158114.80 128681.46 29433.34 42317.86 33433.37 8884.49 2004 179801.70 150220.71 29580.98 46172.57 37637.06 8535.50 2005 205341.74 176065.37 29276.37 51496.98 43247

468、.37 8249.62 2006 250383.53 218601.50 31782.02 61655.99 52850.02 8805.97 2007 301663.51 267430.25 34233.26 71154.06 62103.96 9050.10 2008 360216.14 323759.61 36456.54 80458.71 71332.08 9126.64 表 7.3.3 给出了江苏省分城乡的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可以发现,城镇和农村的劳动力人力资本总量均持续上升,但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城镇,尤其是实际值。1985-2008 年间,江苏省农村实际劳动力人

469、力资本年均增长 164亿元,而城镇年增长约 2793亿元,是农村的 17 倍。图 7.3.4 中也体现了这一结果,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总量曲线趋于平缓,而城镇曲线则相对陡峭。 14501 0 0 0 02 0 0 0 03 0 0 0 04 0 0 0 05 0 0 0 06 0 0 0 07 0 0 0 08 0 0 0 09 0 0 0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470、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亿元全省城镇农村 图图 7.3.4 江苏省分城乡的实际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江苏省分城乡的实际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1985-2008 总结表 7.3.2 和表 7.3.3 可知,不同性别、不同区域的江苏省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存在显著差异。男性人力资本存量高于女性,但二者增长速度较为接近。但是,城镇劳动力人力资本无论在存量还是增长速度上都远远超出农村,这充分体现出江苏省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当前,推动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城镇经济,农村经济发展处于劣势地位,较少的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它遏制了农村对全省

471、经济发展的贡献。 最后本报告计算了江苏省各类实际总人力资本指数,该指数以 1985年为基期,表 7.3.4 给出了计算结果。1985-2008 年间江苏省人力资本指数呈上升趋势(见图 7.3.5) ,但分性别、城乡的人力资本指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进一步验证了上文的结论。 表表 7.3.4 江苏省实际劳动力人力资本指数( 江苏省实际劳动力人力资本指数(1985100) 年份年份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1461985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986 111.94 114.87 108.22 116.47 108.20 1

472、987 120.44 125.31 114.24 121.89 119.23 1988 115.60 122.74 106.51 115.66 115.55 1989 118.88 129.23 105.70 126.89 112.23 1990 135.50 150.04 116.99 144.52 128.03 1991 151.44 169.40 128.55 162.83 141.99 1992 164.43 185.59 137.48 174.45 156.13 1993 158.26 179.62 131.06 167.12 150.92 1994 147.30 167.49 12

473、1.59 158.20 138.27 1995 149.83 170.61 123.37 175.27 128.75 1996 153.19 176.50 123.50 174.26 135.73 1997 176.57 207.62 137.04 214.86 144.84 1998 205.47 241.21 159.94 261.16 159.31 1999 244.27 287.85 188.77 336.39 167.93 2000 313.60 371.76 239.53 492.47 165.36 2001 344.28 407.59 263.66 555.43 169.30 2

474、002 398.86 472.00 305.71 672.97 171.70 2003 445.61 520.72 349.95 776.86 171.08 2004 486.20 563.01 388.37 874.54 164.36 2005 542.26 626.21 435.35 1004.90 158.86 2006 649.24 746.61 525.23 1228.03 169.57 2007 749.25 859.55 608.78 1443.06 174.27 2008 847.23 971.23 689.31 1657.49 175.75 14701 0 02 0 03 0

475、 04 0 05 0 06 0 07 0 08 0 09 0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实际总人力资本指数 图图 7.3.5 江苏省实际总劳动力人力资本指数 江苏省实际总劳动力人力资本指数 1985-2008 7.3.2 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分析 与全省平均名义资本的计算类似,为了更准

476、确地获得辽宁省劳动力人力资本的动态变化信息,我们计算了平均人力资本,即总的劳动力人力资本除以非退休人口的比率。尽管平均人力资本也会受到人口的年龄分布的影响,但受总人口数的影响相对较小,因而更能反映人力资本的平均状况。表 7.3.5 显示,江苏省平均劳动力人力资本远远超出人均 GDP。 表表 7.3.5 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与名义人均 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与名义人均 GDP 单位:元单位:元 年份年份 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名义人均人力资本 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人均人力人均人力 资本与人均资本与人均GDP的比率的比率 分五种受分五种受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六种受分六种受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

477、五种受分五种受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六种受分六种受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人均人均 GDP 1985 25090.48 25090.48 1172.89 21.39 1986 29274.82 27345.93 1336.64 21.9 1987 33351.05 28575.23 1643.98 20.29 1481988 38153.4 26813.93 2124.02 17.96 1989 45129.99 27021.99 2286.7 19.74 1990 51825.97 30069.92 2366.85 21.9 1991 59813.43 33136.48 2649.03 22.5

478、8 1992 68354.85 35544.22 3510.79 19.47 1993 77150.73 34002.89 4905.74 15.73 1994 88063.32 31387.49 6623.88 13.29 1995 103640.02 31698.69 8396.32 12.34 1996 115946.02 32561.43 9736.27 11.91 1997 135760.77 37284.51 10794.65 12.58 1998 155847 42779.55 11603.79 13.43 1999 182238.42 50256.41 12382.63 14.

479、72 2000 229840.67 235950.13 62376.89 63955.41 13556.23 16.95 2001 254956.64 261774.22 68661.33 70421.05 14972.77 17.03 2002 292667.06 301401.56 79361.1 81651.99 16775.72 17.45 2003 331971.69 343577.69 88848.95 91866.21 19660.2 16.89 2004 376826.56 391361 96767.98 100411.71 23712.33 15.89 2005 429046

480、.16 445495.53 107599.09 111642.27 28943.6 14.82 2006 512214.63 535598.5 126130.91 131787.64 34112.28 15.02 2007 607119.88 637313.56 143202.75 150218.08 40438.2 15.01 2008 719524.31 755262.63 160714.63 168592.13 47700.93 15.08 表 7.3.6 和表 7.3.7 给出了分城乡、分性别的平均劳动力人力资本。进一步的,以 1985 年为基期,表 7.3.8 列出了江苏省实际平均劳

481、动力人力资本指数。 观察表中数据不难发现, 江苏省农村平均劳动力人力资本 远远低于城镇,女性平均劳动力人力资本低于男性。这表明,我们从总人力资本存量中得到的结论是正确的,即江苏省城镇与农村,男性与女性劳动力人力资本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 149 表表 7.3.6 江苏省分城乡的名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江苏省分城乡的名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 单位:元单位:元 年份年份 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名义人均人力资本 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全省全省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全省全省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1985 25090.48 65143 16621 25090.48 65143 16621 1986 2927

482、4.82 71241 19275 27345.93 67001 17897 1987 33351.05 77811 22374 28575.23 66186 19289 1988 38153.40 84402 26043 26813.93 58585 18494 1989 45129.99 96927 30054 27021.99 57982 18011 1990 51825.97 108635 34736 30069.92 62844 20210 1991 59813.43 120878 39604 33136.48 64934 22613 1992 68354.85 136734 4518

483、1 35544.22 67512 24710 1993 77150.73 154700 50901 34002.89 64344 23733 1994 88063.32 175369 57009 31387.49 58226 21841 1995 103640.02 199167 63610 31698.69 56905 21136 1996 115946.02 224213 71652 32561.43 57814 22230 1997 135760.77 258197 80018 37284.51 65719 24339 1998 155847.00 292354 88264 42779.

484、55 74413 27118 1999 182238.42 329726 96198 50256.41 85125 29915 2000 229840.67 388120 103945 62376.89 100201 32292 2001 254956.64 431217 109949 68661.33 111216 33652 2002 292667.06 491097 115702 79361.10 128719 35342 2003 331971.69 553096 120810 88848.95 143703 36467 2004 376826.56 623518 125225 967

485、67.98 156219 36133 2005 429046.16 690072 131014 107599.09 169504 36918 2006 512214.63 820462 142912 126130.91 198358 39597 2007 607119.88 968321 155114 143202.75 224868 41007 2008 719524.31 1144282 167467 160714.63 252113 41924 150 表表 7.3.7 江苏省分性别的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 江苏省分性别的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 单位:元单位:元 年份年份 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名义人

486、均人力资本 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1985 25090.48 26715.17 23286.95 25090.48 26715.17 23286.95 1986 29274.82 31918.66 26332.30 27345.93 29839.54 24570.62 1987 33351.05 36925.77 29371.93 28575.23 31615.01 25191.56 1988 38153.40 43043.04 32688.71 26813.93 30216.12 23011.63 1989 45129.

487、99 51976.35 37448.05 27021.99 31118.86 22425.11 1990 51825.97 60728.18 41810.03 30069.92 35227.28 24267.35 1991 59813.43 71291.59 47038.05 33136.48 39418.94 26144.03 1992 68354.85 82733.01 52545.74 35544.22 42910.14 27445.22 1993 77150.73 94533.78 58321.89 34002.89 41574.86 25801.15 1994 88063.32 10

488、8864.98 65878.13 31387.49 38735.39 23550.87 1995 103640.02 129292.67 76764.37 31698.69 39516.49 23508.17 1996 115946.02 145933.78 84375.88 32561.43 40976.49 23702.31 1997 135760.77 173239.89 95740.95 37284.51 47554.83 26317.97 1998 155847.00 198582.06 110319.63 42779.55 54538.75 30251.99 1999 182238

489、.42 232728.31 128297.77 50256.41 64225.45 35332.64 2000 229840.67 292778.88 161371.16 62376.89 79495.16 43754.20 2001 254956.64 325848.03 178582.50 68661.33 87796.45 48046.30 2002 292667.06 375004.38 204465.00 79361.10 101714.21 55415.83 2003 331971.69 422398.84 236238.44 88848.95 113092.88 63182.42

490、 2004 376826.56 476978.28 271604.53 96767.98 122512.05 69720.59 2005 429046.16 543502.06 309598.53 107599.09 136295.73 77650.91 2006 512214.63 644901.63 373101.19 126130.91 158744.19 91938.07 2007 607119.88 761013.13 445005.38 143202.75 179380.55 105092.24 2008 719524.31 898378.88 529774.81 160714.6

491、3 200475.00 118532.24 151 表表 7.3.8 江苏省实际劳动力人均人力资本指数(江苏省实际劳动力人均人力资本指数(1985100) 年份年份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1985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986 108.99 111.70 105.51 102.85 107.68 1987 113.89 118.34 108.18 101.60 116.05 1988 106.87 113.10 98.82 89.93 111.27 1989 107.70 116.48 96.30 89.01 108

492、.36 1990 119.85 131.86 104.21 96.47 121.59 1991 132.07 147.55 112.27 99.68 136.05 1992 141.66 160.62 117.86 103.64 148.67 1993 135.52 155.62 110.80 98.77 142.79 1994 125.10 144.99 101.13 89.38 131.41 1995 126.34 147.92 100.95 87.35 127.16 1996 129.78 153.38 101.78 88.75 133.75 1997 148.60 178.01 113

493、.02 100.88 146.44 1998 170.50 204.15 129.91 114.23 163.16 1999 200.30 240.41 151.73 130.67 179.98 2000 248.61 297.57 187.89 153.82 194.28 2001 273.65 328.64 206.32 170.73 202.47 2002 316.30 380.74 237.97 197.59 212.63 2003 354.11 423.33 271.32 220.60 219.40 2004 385.68 458.59 299.40 239.81 217.39 20

494、05 428.84 510.18 333.45 260.20 222.12 2006 502.70 594.21 394.81 304.50 238.23 2007 570.75 671.46 451.29 345.19 246.72 2008 640.54 750.42 509.01 387.01 252.24 152第八章 广东省人力资本计算结果 本报告计算了广东省从 1988年200837年人力资本总量、人均人力资本以及劳动力人力资本(Active human capital) 。 8.1 总人力资本分析 表 8.1.1 列出了使用广东省的收入明瑟参数和四种不同的折现率估算的广东省总人力

495、资本存量的名义值。其中,3.14%是 1996 年至 2007年中国政府对个人发放的 10 年期国债的平均利率,这一折现率水平与报告 (2009)相同;5.43%是商业银行对企业的长期贷款的基准利率,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机会成本;4.58%是 OECD 国家估算人力资本时使用的折现率;388.14%是依据世界银行估算方法估算的中国社会折现率。 表表 8.1.1 基于不同折现率的总人力资本(名义值)基于不同折现率的总人力资本(名义值) 单位:亿元单位:亿元 年份年份 折现率折现率3.14% 折现率折现率 4.58% 折现率折现率 5.43% 折现率折现率 8.14% 1988 69

496、846.36 46839.39 37733.96 20763.81 1989 83335.16 56059.33 45238.53 25009.49 1990 103443.32 69659.56 56249.48 31159.70 1991 121588.69 82020.56 66299.43 36847.54 1992 145875.86 98462.90 79621.73 44315.79 1993 173530.76 117347.50 94994.64 53044.01 37 广东省行政区划在 1988年前包括现海南省,因此本报告对广东省人力资本的估算和分析均从1988年开始。 3

497、8如无特殊说明,本章以下分析均基于 4.58%的折现率。 153年份年份 折现率折现率3.14% 折现率折现率 4.58% 折现率折现率 5.43% 折现率折现率 8.14% 1994 205465.64 139225.06 112839.33 63240.26 1995 252901.05 171491.19 139042.54 78002.68 1996 316747.36 214955.23 174284.84 97596.50 1997 404475.11 275036.62 223176.32 125083.45 1998 498551.42 341113.39 277712.31

498、156994.81 1999 634251.07 435331.68 355010.38 201558.94 2000 802312.64 553055.43 452061.08 258288.16 2001 983540.21 676186.73 551924.06 314179.35 2002 1227568.93 841453.05 685566.24 388014.10 2003 1495356.45 1025528.80 835682.27 473003.24 2004 1806910.19 1240452.74 1011423.36 573545.61 2005 2181382.5

499、2 1500165.64 1224531.67 696998.70 2006 2693554.01 1854452.79 1514693.70 863775.05 2007 3284280.63 2265103.01 1852034.53 1059551.32 2008 3984402.24 2754180.66 2255020.74 1295737.78 为了探讨省级人力资本存量的变动趋势,对名义值进行平减以得到实际值是十分必要的。本报告列出了使用三种不同的价格指数折算的总人力资本实际值(均以 1985 年为基期) (见表 8.1.2) 。第 1 列是使用广东省分城乡的消费者价格指数折算的,

500、结果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第 2列使用生活成本指数,基于北京市 1985年城镇的生活成本,这类实际值城乡可比,跨省可比。第 3 列使用广东省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来折算,更反映人力资本的资本属性。从表 8.1.2 中可以看出,以生活成本指数进行调整的总人力资本最低,表明如果与其他省份同期人力资本水平相比,两省(市)人力资本的差异部分原因是由于两地生活成本的不同造成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调整的总人力资本最高,以 CPI 调整的居于其间。 154表表 8.1.2 基于不同指数调整的实际总人力资本基于不同指数调整的实际总人力资本 单位:亿元单位:亿元 年份年份 消费者价格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 生活

501、成本指数生活成本指数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1988 30834.67 26739.81 36487.10 1989 30240.67 26235.68 41694.64 1990 38551.78 33429.85 48778.70 1991 44693.73 38811.88 57044.50 1992 49852.51 43318.60 57959.81 1993 48857.17 42457.19 58794.60 1994 47714.17 41377.74 66788.27 1995 51593.19 44323.95 74938.06 1996 60392.8

502、7 51675.23 93201.29 1997 75663.26 64169.39 117635.61 1998 95370.33 80313.98 145854.59 1999 123654.83 103335.28 192374.77 2000 155000.97 127845.22 239101.35 2001 190724.80 156606.52 291750.96 2002 240410.67 196465.83 364150.06 2003 290763.88 236679.77 434257.64 2004 342062.33 277176.62 493671.68 2005

503、 404943.36 326670.98 587918.70 2006 491421.77 395125.79 721712.71 2007 578535.66 463745.70 860867.98 2008 666341.53 532689.23 963765.16 表 8.1.3列出了使用广东省的收入明瑟参数和 4.58%的折现率估算的广东省 1988-2008 年总人力资本存量,其中,第 1 列和第 2 列是名义总人力资本存量,第 3 列与第 4 列为实际总人力资本存量(以 1985年价格计算) 。 本表中的实际值是采用消费价格指数对名义值进行平减得到。 图 8.1.1 显示了实际总人

504、力资本存量与名义总人力资本存量的变动趋势。 155表表 8.1.3 名义总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和与名义 名义总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和与名义 GDP 单位:亿元单位:亿元 年份年份 名义总人力资本名义总人力资本 实际总人力资本(以实际总人力资本(以1985年的价格计算)年的价格计算) 名义名义GDP 名义人力资名义人力资本名义本名义GDP的比率的比率 分五种受分五种受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六种受分六种受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五种受分五种受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六种受分六种受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1988 46839.39 30834.67 1155.37 40.54 1989 56059.33

505、30240.67 1381.39 40.58 1990 69659.56 38551.78 1559.03 44.68 1991 82020.56 44693.73 1893.30 43.32 1992 98462.90 49852.51 2447.54 40.23 1993 117347.50 48857.17 3469.28 33.82 1994 139225.06 47714.17 4619.02 30.14 1995 171491.19 51593.19 5933.05 28.90 1996 214955.23 60392.87 6834.97 31.45 1997 275036.62

506、 75663.26 7774.53 35.38 1998 341113.39 95370.33 8530.88 39.99 1999 435331.68 123654.83 9250.68 47.06 2000 553055.43 583228.04 155000.97 163357.07 10741.25 51.49 2001 676186.73 722942.48 190724.80 203778.06 12039.25 56.17 2002 841453.05 908225.11 240410.67 259315.76 13502.42 62.32 2003 1025528.80 111

507、1181.69 290763.88 314844.36 15844.64 64.72 2004 1240452.74 1349722.75 342062.33 372003.31 18864.62 65.76 2005 1500165.64 1639410.16 404943.36 442346.82 22366.54 67.07 2006 1854452.79 2040851.02 491421.77 540601.91 26204.47 70.77 2007 2265103.01 2505746.67 578535.66 639760.42 31084.40 72.87 2008 2754

508、180.66 3056050.43 666341.53 739140.13 35696.46 77.16 为了避免名义人力资本存量与名义 GDP 使用不同平减指数计算实际值而造成的差异,我们在表 8.1.3 中也列出名义 GDP 及名义人力资本存量与名义 GDP的比率。 15605 0 0 0 0 01 0 0 0 0 0 01 5 0 0 0 0 02 0 0 0 0 0 02 5 0 0 0 0 03 0 0 0 0 0 0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

50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亿元名义人力资本实际人力资本(基于C P I ) 图图 8.1.1 广东省名义总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 广东省名义总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 1988-1995 年广东省人力资本存量与GDP 的比率总体上略有下降,1995 年从 28.9 开始上升,2008年达到最高点 77.16(如图 8.1.2所示) 。这与人力资本和 GDP两方面的因素有关, 下降区间中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速低于 GDP,上升区间中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速高于 GDP。 01 02 03 04 05

510、06 07 08 09 0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百分比(%)n o m i n a l H C / n o m i n a l G D P 图图 8.1.2 广东省名义总人力资本与名义 广东省名义总人力资本与名义 GDP的比率的比率 157表 8.1.4 列出了广东省分性别、分城乡的实际总人力资本存量。按五种受教育程度计算

511、,1988-2008 年间,广东省的总人力资本由 3.08 万亿元增加到了 66.63 万亿元(按 1985年可比价格计算) ,增长了二十多倍。该时期总人力资本存量的年均增长率达 11.67%,39可见广东省人力资本增长率非常快。1997年之前各类人力资本存量增速缓慢,性别差距较为稳定,城乡差距较小。1997年之后男性人力资本和女性人力资本均显著增加,且差距扩大(如图 8.1.3) ;城镇人力资本快速增加,但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平稳(如图 8.1.4) ,这可能由于城镇化进程加速了广东省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的转移。 男性人力资本高于女性的总人力资本,这一变化趋势与全国水平相同。其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

512、,中国劳动法规定的女性退休年龄早于男性(女性退休年龄为 55岁,男性退休年龄为 60 岁) ,因此男性有更多的时间在市场中获得收入,因而终生收入要高于女性;40另外男性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要高于女性。而且,男女之间的收入差距也直接影响了男女人力资本的总量。 表表 8.1.4 广东省分性别、分城乡的实际总人力资本广东省分性别、分城乡的实际总人力资本 单位:亿元单位:亿元 年份年份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1988 30834.67 18493.16 12341.51 21403.54 9431.13 1989 30240.67 18213.50 12027.18 20934

513、.65 9306.03 1990 38551.78 23312.49 15239.29 26764.32 11787.46 1991 44693.73 27262.51 17431.22 30812.18 13881.56 1992 49852.51 30735.16 19117.35 34248.38 15604.13 39 这里的年均增长率是对每年的对数增长率取均值计算获得。 40 为了城乡一致,我们将农村男性和女性的工作年龄也定为 60岁和 55 岁。因为农村女性工作年龄一般都超过 55岁,我们的计算应该是低估了农村人力资本总量。这也符合我们偏向于保守估计的原则。 1581993 488

514、57.17 30415.75 18441.43 33585.81 15271.37 1994 47714.17 29921.22 17792.95 33130.93 14583.23 1995 51593.19 32758.15 18835.04 37538.43 14054.76 1996 60392.87 38530.65 21862.22 44773.86 15619.01 1997 75663.26 48557.57 27105.68 58431.21 17232.05 1998 95370.33 61584.04 33786.29 75971.71 19398.61 1999 123

515、654.83 79977.51 43677.33 101744.85 21909.99 2000 155000.97 99968.51 55032.46 131109.60 23891.37 2001 190724.80 123884.43 66840.36 164114.43 26610.37 2002 240410.67 156329.77 84080.89 210665.42 29745.25 2003 290763.88 189836.93 100926.93 258545.37 32218.50 2004 342062.33 223588.01 118474.30 309206.96

516、 32855.36 2005 404943.36 265755.02 139188.33 371912.21 33031.13 2006 491421.77 322972.15 168449.58 456693.06 34728.70 2007 578535.66 381476.31 197059.35 542970.69 35564.97 2008 666341.53 441531.36 224810.19 630831.79 35509.72 01 0 0 0 0 02 0 0 0 0 03 0 0 0 0 04 0 0 0 0 05 0 0 0 0 06 0 0 0 0 07 0 0 0

517、 0 0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亿元广东省男女 图图 8.1.3 广东省分性别的实际总人力资本 广东省分性别的实际总人力资本 1988-2008 15901 0 0 0 0 02 0 0 0 0 03 0 0 0 0 04 0 0 0 0 05 0 0 0 0 06 0 0 0 0 07 0 0 0 0 01 9 8 81

518、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亿元广东省城镇农村图图 8.1.4 广东省分城乡的实际总人力资本 广东省分城乡的实际总人力资本 1988-2008 图 8.1.4 显示了城镇与农村的总人力资本的变动情况。在 1997 年以前,城镇与人力资本总量不到农村的三倍,然而,从 1998年开始,城镇的总人力资本增长加快,农村却长时间处于停滞状态,导致城乡间差异

519、迅速拉大。到 2008 年,广东省城市总人力资本已达到农村的 17.8 倍。从 1985 到 2008年, 广东省农村的总人力资本由 0.94 万亿元增至 3.55 万亿元,城镇的总人力资本从 2.14 万亿元到 63.08 万亿元。同期,农村的人力资本年均增长近 10%,而城镇的人力资本年均增长率达 12%。城镇和农村人力资本之间的差距从 1988 年的 1.20 万亿元增加到 2008 年的59.53 万亿元,并且这种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因为城镇的增长在后期相对农村更快。 导致这种城镇和农村不同变化趋势的最重要原因是经济转型期间快速的城镇化以及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这一点在广东

520、省体现非常明显, 快速的经济发展使得大量人口从土地耕种中解放出来。 此外,城乡间的教育差距也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60最后以 1988 年为基期,把 1988 年的值定为 100,计算得到广东省各类实际总人力资本指数。表 8.1.5 中是各类人力资本指数的计算结果,图 8.1.5 是广东全省总人力资本指数。 表表 8.1.5 广东省实际总人力资本指数( 广东省实际总人力资本指数(1988=100) 年份年份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1988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989 98.07 98.49 97.45 97.81

521、 98.67 1990 125.03 126.06 123.48 125.05 124.98 1991 144.95 147.42 141.24 143.96 147.19 1992 161.68 166.20 154.90 160.01 165.45 1993 158.45 164.47 149.43 156.92 161.93 1994 154.74 161.80 144.17 154.79 154.63 1995 167.32 177.14 152.62 175.38 149.03 1996 195.86 208.35 177.14 209.19 165.61 1997 245.38 2

522、62.57 219.63 273.00 182.71 1998 309.30 333.01 273.76 354.95 205.69 1999 401.03 432.47 353.91 475.36 232.32 2000 502.68 540.57 445.91 612.56 253.32 2001 618.54 669.89 541.59 766.76 282.15 2002 779.68 845.34 681.29 984.26 315.39 2003 942.98 1026.53 817.78 1207.96 341.62 2004 1109.34 1209.03 959.97 144

523、4.65 348.37 2005 1313.27 1437.05 1127.81 1737.62 350.24 2006 1593.73 1746.44 1364.90 2133.73 368.23 2007 1876.25 2062.80 1596.72 2536.83 377.10 2008 2161.01 2387.54 1821.58 2947.33 376.52 16105 0 01 0 0 01 5 0 02 0 0 02 5 0 0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524、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广东省总人力资本 图图 8.1.5 广东省实际人力资本指数 广东省实际人力资本指数 1988-2008 8.2 人均人力资本分析 总人力资本的增长可以由人口增加、人口结构变化(例如退休人群的规模) 、城乡流动(例如从农村迁移到城镇地区) 、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教育回报率的增加、在职培训及干中学的回报率提高等引起。为了更准确地获得中国人力资本的动态变化信息,我们计算了平均人力资本,即总的人力资本除以非退休人口的比率(表 8.2.1,表 8.2.2 和表

525、 8.2.3) 。尽管平均人力资本也会受到人口的年龄分布的影响,但受总人口数的影响相对较小,因而更能反映人力资本的平均状况。 表表 8.2.1 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实际人均人力资本与人均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实际人均人力资本与人均 GDP 单位:元单位:元 年份年份 名义人均名义人均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 实际人均实际人均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 名义人均名义人均 GDP 名义人均人力名义人均人力资本与名义人资本与名义人均均 GDP的比率的比率 1988 87368 57515 1926 45.36 1989 102129 55093 2251 45.37 1990 120589 66738 2484 48.

526、55 1621991 141826 77282 2941 48.22 1992 168512 85319 3699 45.56 1993 198661 82712 5085 39.07 1994 233677 80084 6530 35.79 1995 285479 85887 8129 35.12 1996 350574 98496 9139 38.36 1997 438777 120709 10130 43.31 1998 533751 149229 10819 49.33 1999 661282 187836 11415 57.93 2000 814708 228333 12736 63

527、.97 2001 989802 279183 13849 71.47 2002 1219896 348535 15361 79.42 2003 1475500 418342 17795 82.92 2004 1773961 489181 20870 85.00 2005 2136627 576745 24435 87.44 2006 2599013 688727 28332 91.73 2007 3138934 801723 33151 94.69 2008 3775660 913477 37589 100.45 表表 8.2.2 广东省分城乡的人均人力资本 广东省分城乡的人均人力资本 单位:

528、元单位:元 年份年份 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名义人均人力资本 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全省全省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全省全省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1988 87368 171716 40807 57515 112247 27302 1989 102129 197795 48415 55093 106065 26473 1990 120589 230808 57328 66738 127056 32118 1991 141826 267613 67942 77282 143986 38102 1992 168512 313781 80846 85319 155741 42821 1993 1

529、98661 365326 95381 82712 148611 41874 1994 233677 425369 111716 80084 143008 40050 1995 285479 497773 130285 85887 147971 40501 1996 350574 611794 153197 98496 169665 44721 1997 438777 738534 178586 120709 200611 51353 1998 533751 862333 206630 149229 238281 60572 163年份年份 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名义人均人力资本 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实际

530、人均人力资本 全省全省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全省全省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1999 661282 1033046 237376 187836 290096 71232 2000 814708 1231492 270441 228333 341037 81154 2001 989802 1486341 307049 279183 414941 92513 2002 1219896 1822023 346016 348535 515849 105709 2003 1475500 2186183 385851 418342 614602 117428 2004 1773961 2608121 420

531、004 489181 714626 123251 2005 2136627 3115145 448592 576745 836756 128202 2006 2599013 3754422 489081 688727 990552 137554 2007 3138934 4487962 531889 801723 1141790 144531 2008 3775660 5337650 577576 913477 1287176 148349 表表 8.2.3 广东省分性别的人均人力资本 广东省分性别的人均人力资本 单位:元单位:元 年份年份 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名义人均人力资本 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实

532、际人均人力资本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1988 87368 96786 76231 57515 63666 50241 1989 102129 114922 87376 55093 61954 47180 1990 120589 137804 101219 66738 76221 56067 1991 141826 163942 117056 77282 89231 63900 1992 168512 197323 136375 85319 99758 69212 1993 198661 235401 157869 82712 97869 65883 19

533、94 233677 279614 182991 80084 95735 62815 1995 285479 346707 218325 85887 104252 65744 1996 350574 427934 265797 98496 120183 74730 1997 438777 539502 328746 120709 148380 90481 1998 533751 660617 395314 149229 184671 110554 1999 661282 819421 488602 187836 232746 138795 2000 814708 1010353 602733 2

534、28333 283183 168904 2001 989802 1233636 724434 279183 347968 204323 2002 1219896 1523153 890340 348535 435192 254363 2003 1475500 1851178 1067861 418342 524849 302775 2004 1773961 2229217 1280397 489181 614685 353115 1642005 2136627 2703184 1525879 576745 729622 411944 2006 2599013 3288225 1853804 6

535、88727 871277 491345 2007 3138934 3978656 2228197 801723 1016063 569257 2008 3775660 4800007 2660184 913477 1161126 643795 图 8.2.1 显示了广东省名义人均人力资本与名义人均 GDP 的比率,其趋势和水平都与广东省名义总人力资本对名义总 GDP 的比率十分相似。基于五种受教育程度的划分, 1988年到 2008年二十年间,广东省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增长了 43倍,而同期实际人均 GDP增长了近 20倍,远低于人均人力资本的增长。近 20年来,广东省经济的高速增长有目共睹, 高

536、速成长的经济同时带来了人力资本的快速增长, 并且增长得更快。同时,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以及大规模的城乡迁移都能够使人力资本迅速增加。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广东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吸引了大量人才涌入,这也是广东省人力资本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图 8.2.1 显示了省名义人均人力资本与名义人均 GDP 的比率,其趋势和水平与省名义总人力资本对名义总 GDP的比率趋势相似。 02 04 06 08 01 0 01 2 0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537、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百分比(%)名义人均人力资本与名义人均G D P 的比率 图图 8.2.1 名义人均人力资本与人均 名义人均人力资本与人均 GDP的比率的比率 165图 8.2.2 和图 8.2.3 分别显示了广东省分城乡和分性别的实际人均人力资本的变化趋势。城镇人均人力资本显著高于农村,且 1997 年之后增长迅速,而农村长期处于增长较慢的状态。男性与女性人均人力资本的增长趋势类似,男性高于女性,且差距不断扩大。按五种受教育程度划分,从 1988 年到 2008

538、年,广东省城镇实际平均人力资本与农村的比值由 4.11 上升到 6.88,表明城乡间平均人力资本的绝对差距在拉大。 男性与女性人均人力资本的增长趋势类似,但男性人均人力资本始终高于女性,但差距变化并不明显。1988-1998 年,男性和女性人均人力资本的增长率分别为 11.50%和 11.11% ;而 1998-2008 年二者的增长率分别达到 13.11%与 12.57%。显然,男性人均人力资本增长率增加的幅度要大于女性,且后期增长幅度更快。 02 0 0 0 0 04 0 0 0 0 06 0 0 0 0 08 0 0 0 0 01 0 0 0 0 0 01 2 0 0 0 0 01 4

539、0 0 0 0 0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元广东省城镇 农村 图图 8.2.2 广东省分城乡的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广东省分城乡的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1988-2008 16602 0 0 0 0 04 0 0 0 0 06 0 0 0 0 08 0 0 0 0 01 0 0 0 0 0 01 2 0 0 0 0 01 4 0 0

540、 0 0 0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元广东省男性女性 图图 8.2.3 广东省分性别的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广东省分性别的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1988-2008 最后以 1988 年为基期,把 1988 年的值定为 100,计算得到广东省各类实际总人力资本指数。表 8.2.4 中是各类人力资本指数的计算结果,图 8.2.4 是广东

541、全省总人力资本指数。 表表 8.2.4 广东省实际人均人力资本指数( 广东省实际人均人力资本指数(1988=100) 年份年份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1988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989 95.79 97.31 93.91 94.49 96.96 1990 116.04 119.72 111.59 113.19 117.64 1991 134.37 140.16 127.19 128.28 139.56 1992 148.34 156.69 137.76 138.75 156.84 1993 143.81 153.

542、72 131.13 132.40 153.37 1994 139.24 150.37 125.03 127.40 146.69 1995 149.33 163.75 130.86 131.83 148.34 1996 171.25 188.77 148.74 151.15 163.80 1997 209.87 233.06 180.09 178.72 188.09 1998 259.46 290.06 220.05 212.28 221.86 167年份年份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1999 326.59 365.57 276.26 258.44 260.90 200

543、0 397.00 444.79 336.19 303.83 297.25 2001 485.41 546.55 406.69 369.67 338.85 2002 605.99 683.56 506.29 459.57 387.18 2003 727.37 824.38 602.64 547.54 430.11 2004 850.53 965.49 702.84 636.65 451.44 2005 1002.78 1146.02 819.93 745.46 469.57 2006 1197.48 1368.51 977.97 882.48 503.82 2007 1393.94 1595.9

544、3 1133.05 1017.21 529.38 2008 1588.25 1823.78 1281.41 1146.74 543.36 02 0 04 0 06 0 08 0 01 0 0 01 2 0 01 4 0 01 6 0 01 8 0 0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 年份广东省 图图 8.2.4 广东省实际人均人力资本指

545、数 广东省实际人均人力资本指数 1988-2008 8.3 劳动力人力资本(active human capital)分析 在考察总人力资本与人均人力资本的基础上,本报告进一步估算了广东省 1988 年到 2008 年间的劳动力人力资本。 1688.3.1 劳动力总人力资本分析 表表 8.3.1 广东省总劳动力人力资本与名义广东省总劳动力人力资本与名义 GDP 单位:亿元单位:亿元 年份年份 名义总人力资本名义总人力资本 实际总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 名义名义GDP 名义总劳动名义总劳动力人力资本力人力资本与名义与名义 GDP的比率的比率 分五种受分五种受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六种受分六种受

546、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五种受分五种受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六种受分六种受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1988 23338.73 15369.81 1155.37 20.20 1989 28489.02 15370.17 1381.39 20.62 1990 35644.39 19726.84 1559.03 22.86 1991 41489.21 22609.65 1893.30 21.91 1992 48961.48 24791.26 2447.54 20.00 1993 56634.60 23581.99 3469.28 16.32 1994 65298.43 22383.19 4619.02 14

547、.14 1995 81229.19 24436.13 5933.05 13.69 1996 102939.19 28918.91 6834.97 15.06 1997 135723.84 37327.31 7774.53 17.46 1998 178104.81 49760.94 8530.88 20.88 1999 235255.76 66769.67 9250.68 25.43 2000 307964.90 311429.15 86239.64 87199.38 10741.25 28.67 2001 364543.95 369605.76 102733.25 104146.82 1203

548、9.25 30.28 2002 447072.25 454953.85 127601.72 129833.78 13502.42 33.11 2003 545307.50 555844.10 154417.64 157380.69 15844.64 34.42 2004 658091.16 671984.21 181304.49 185112.17 18864.62 34.88 2005 791719.09 807409.06 213624.54 217840.18 22366.54 35.40 2006 981319.33 1004583.46 259992.72 266132.30 262

549、04.47 37.45 2007 1205750.24 1238505.75 307945.55 316281.08 31084.40 38.79 2008 1482699.21 1526785.04 358731.61 369365.47 35696.46 41.54 169表 8.3.1 列出了使用 J-F方法测算的广东省劳动力人力资本总量,其中,第 1 列和第 2列是名义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第 3列与第 4列为实际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以 1985 年价格计算) 。本表中的实际值是采用消费价格指数对名义值进行平减得到, 使用OECD折现率4.58%。 图8.3.1显示了广东省实际劳动力人力

550、资本存量与名义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的变动趋势。由图可见,1988-2008 年间,广东省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持续上升。 图图 8.3.1 广东省名义总劳动力人力资本和实际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广东省名义总劳动力人力资本和实际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为了对广东省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的大小有一个直观的感受,表8.3.1 第 5 列和第 6列分别列出了广东省名义 GDP, 以及名义总劳动力人力资本总量与名义 GDP的比率。该比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且上升速度越来越快。这说明随着广东省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名义劳动力人力资本总量的增长速度相对于名义 GDP也不断上升, 平均比率达到25.86(见图 8.3.2)

551、。 02 0 0 0 0 04 0 0 0 0 06 0 0 0 0 08 0 0 0 0 01 0 0 0 0 0 01 2 0 0 0 0 01 4 0 0 0 0 01 6 0 0 0 0 0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亿元名义总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年份 170051 01 52 02 53 03 54 04 51 9 8

552、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百分比(% )名义人力资本与名义G D P 的比率 图图 8.3.2 广东省名义总劳动力人力资本与名义 广东省名义总劳动力人力资本与名义 GDP的比率的比率 进一步的,我们分别计算了广东省分性别和分城乡的劳动力人力资本总量。 表8.3.2给出了男性和女性的人力资本存量, 由表可见, 1988-2008年间男性和女

553、性的名义人力资本总量均持续上升,当我们采用 CPI 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发现,各性别的劳动力人力资本总量都相应下降,但仍保持上升趋势。与此同时,男性实际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高于女性,男女差距逐渐拉大(见图 8.3.3) 。 表表 8.3.2 广东省分性别的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广东省分性别的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单位:亿元单位:亿元 年份年份 名义总人力资本名义总人力资本 实际总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1988 23338.73 14135.17 9203.55 15369.81 9304.00 6065.81 1989 28489.02 173

554、28.04 11160.99 15370.17 9344.20 6025.97 1990 35644.39 21769.40 13874.99 19726.84 12042.07 7684.76 1991 41489.21 25558.49 15930.72 22609.65 13914.48 8695.17 1992 48961.48 30459.62 18501.86 24791.26 15403.46 9387.81 1993 56634.60 35489.73 21144.87 23581.99 14760.03 8821.97 171年份年份 名义总人力资本名义总人力资本 实际总人力

555、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1994 65298.43 41093.41 24205.02 22383.19 14075.67 8307.52 1995 81229.19 51406.64 29822.55 24436.13 15459.74 8976.39 1996 102939.19 66104.45 36834.73 28918.91 18566.11 10352.80 1997 135723.84 87691.51 48032.33 37327.31 24114.37 13212.95 1998 178104.81 115006.37

556、 63098.44 49760.94 32132.15 17628.79 1999 235255.76 151695.18 83560.57 66769.67 43058.24 23711.43 2000 307964.90 198697.22 109267.69 86239.64 55650.55 30589.08 2001 364543.95 237230.67 127313.28 102733.25 66861.40 35871.84 2002 447072.25 291161.83 155910.43 127601.72 83108.38 44493.32 2003 545307.50

557、 355286.49 190020.97 154417.64 100610.59 53807.06 2004 658091.16 429279.05 228812.10 181304.49 118261.23 63043.26 2005 791719.09 519975.33 271743.78 213624.54 140285.71 73338.83 2006 981319.33 646138.49 335180.80 259992.72 171162.16 88830.57 2007 1205750.24 796174.28 409575.92 307945.55 203299.93 10

558、4645.64 2008 1482699.21 983274.96 499424.21 358731.61 237846.46 120885.17 17205 0 0 0 01 0 0 0 0 01 5 0 0 0 02 0 0 0 0 02 5 0 0 0 03 0 0 0 0 03 5 0 0 0 04 0 0 0 0 0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559、 0 72 0 0 8年份亿元广东省男女 图图 8.3.3 广东省分性别的实际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广东省分性别的实际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1988-2008 表 8.3.3 给出了广东省分城乡的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可以发现,城镇和农村的劳动力人力资本总量均持续上升,但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城镇,城乡差距不断扩大。1988-2008 年间,广东省农村实际劳动力人力年均增长 682 亿元,而城镇年增长约 15668 亿元,是农村的 23 倍。图 8.3.4 中也体现了这一结果,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总量曲线趋于平缓,而城镇曲线则相对的陡峭。 表表 8.3.3 广东省分城乡的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560、广东省分城乡的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单位:亿元单位:亿元 年份年份 名义总人力资本名义总人力资本 实际总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 全省全省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全省全省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1988 23338.73 15939.56 7399.16 15369.81 10419.29 4950.52 1989 28489.02 19647.03 8842.00 15370.17 10535.45 4834.72 1990 35644.39 24866.81 10777.57 19726.84 13688.80 6038.04 1991 41489.21 28888.59 12600.62 2260

561、9.65 15543.18 7066.48 1992 48961.48 34261.04 14700.44 24791.26 17004.98 7786.28 1993 56634.60 39772.20 16862.39 23581.99 16178.99 7403.00 1994 65298.43 46013.38 19285.05 22383.19 15469.56 6913.63 1731995 81229.19 59939.49 21289.70 24436.13 17817.93 6618.19 1996 102939.19 77483.19 25456.00 28918.91 2

562、1487.86 7431.05 1997 135723.84 106820.78 28903.07 37327.31 29016.10 8311.21 1998 178104.81 145607.93 32496.88 49760.94 40234.67 9526.27 1999 235255.76 198608.56 36647.21 66769.67 55772.55 10997.12 2000 307964.90 266721.03 41243.88 86239.64 73863.15 12376.49 2001 364543.95 320987.30 43556.65 102733.2

563、5 89609.81 13123.44 2002 447072.25 401186.56 45885.70 127601.72 113583.52 14018.19 2003 545307.50 497250.22 48057.29 154417.64 139792.08 14625.56 2004 658091.16 607335.39 50755.77 181304.49 166410.08 14894.41 2005 791719.09 735734.52 55984.59 213624.54 197624.85 15999.69 2006 981319.33 918993.23 623

564、26.10 259992.72 242463.51 17529.22 2007 1205750.24 1137126.98 68623.25 307945.55 289298.47 18647.08 2008 1482699.21 1407633.08 75066.10 358731.61 339451.13 19280.50 05 0 0 0 01 0 0 0 0 01 5 0 0 0 02 0 0 0 0 02 5 0 0 0 03 0 0 0 0 03 5 0 0 0 04 0 0 0 0 0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565、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亿元广东省城镇农村 图图 8.3.4 广东省分城乡的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广东省分城乡的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总结上面两个表格,广东省不同性别、不同区域的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存在显著差异。男性人力资本存量高于女性,城镇劳动力人力资本 174总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农村, 这充分体现出广东省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是城镇化, 大量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镇;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大力推进城镇建

566、设,忽略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前,推动广东省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城镇经济,农村经济发展处于劣势地位,它遏制了农村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 最后计算了广东省各类实际总劳动力人力资本指数,该指数以 1 9 8 8年为基期,表 8.3.4 给出了计算结果。1988-2008 年间广东省人力资本指数呈上升趋势(见图 8.3.5) ,但分性别、城乡的人力资本指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进一步验证了上文的结论。 表表 8.3.4 广东省实际劳动力人力资本指数(广东省实际劳动力人力资本指数(1988=100) 年份年份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1988 100.00 100.00 100.00

567、 100.00 100.00 1989 100.00 100.43 99.34 101.11 97.66 1990 128.35 129.43 126.69 131.38 121.97 1991 147.10 149.55 143.35 149.18 142.74 1992 161.30 165.56 154.77 163.21 157.28 1993 153.43 158.64 145.44 155.28 149.54 1994 145.63 151.29 136.96 148.47 139.65 1995 158.99 166.16 147.98 171.01 133.69 1996 18

568、8.15 199.55 170.67 206.23 150.11 1997 242.86 259.18 217.83 278.48 167.89 1998 323.76 345.36 290.63 386.16 192.43 1999 434.42 462.79 390.90 535.28 222.14 2000 561.10 598.14 504.29 708.91 250.00 2001 668.41 718.63 591.38 860.04 265.09 2002 830.21 893.25 733.51 1090.13 283.17 2003 1004.68 1081.37 887.0

569、5 1341.67 295.43 2004 1179.61 1271.08 1039.32 1597.13 300.87 2005 1389.90 1507.80 1209.05 1896.72 323.19 2006 1691.58 1839.66 1464.45 2327.06 354.09 1752007 2003.57 2185.08 1725.17 2776.57 376.67 2008 2334.00 2556.39 1992.89 3257.91 389.46 图图 8.3.5 广东省实际劳动力人力资本指数 广东省实际劳动力人力资本指数 1988-2008 8.3.2 人均劳动力

570、人力资本分析 为了更准确地获得广东省劳动力人力资本的动态变化信息,我们计算了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即总的劳动力人力资本除以非退休人口的比率。尽管平均人力资本也会受到人口的年龄分布的影响,但受总人口数的影响相对较小,因而更能反映人力资本的平均状况。表 8.3.5 显示,广东省名义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不断上升,并且远远超出名义人均 GDP,体现在两者的比率不断上升。 表表 8.3.5 广东省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和人均广东省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和人均 GDP 单位:元单位:元 年份年份 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名义人均人力资本 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名义人名义人均均 GDP 名义人均人名义人均人力资本与

571、名力资本与名义人均义人均 GDP的比率的比率 分五种教分五种教 育程度育程度 分六种教分六种教 育程度育程度 分五种教分五种教 育程度育程度 分六种教分六种教 育程度育程度 1988 67166 44232 3325 20.20 1989 79954 43136 3877 20.62 1990 95197 52685 4164 22.86 05 0 01 0 0 01 5 0 02 0 0 02 5 0 0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572、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广东省总劳动力人力资本年份 1761991 110841 60403 5058 21.91 1992 130271 65962 6512 20.00 1993 150835 62806 9240 16.32 1994 174229 59723 12324 14.14 1995 213431 64206 15589 13.69 1996 263741 74093 17512 15.06 1997 333564 91738 19107 17.46 1998 417689 116699 200

573、07 20.88 1999 518094 147044 20372 25.43 2000 632893 640013 177230 179202 22074 28.67 2001 747551 757931 210670 213568 24688 30.28 2002 905428 921390 258424 262944 27346 33.11 2003 1092276 1113381 309306 315241 31738 34.42 2004 1302450 1329946 358826 366362 37336 34.88 2005 1526742 1556998 411951 420

574、080 43131 35.40 2006 1839042 1882640 487240 498745 49109 37.45 2007 2209352 2269372 564263 579537 56957 38.79 2008 2659053 2738116 643345 662415 64018 41.54 表8.3.6和表8.3.7 给出了分城乡、分性别的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进一步的,以 1988年为基期,表 8.3.8 列出了广东省实际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指数。观察表中数据不难发现,广东省农村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远远低于城镇,女性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低于男性。进一步验证了上面的结果。 表表

575、8.3.6 广东省分城乡的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广东省分城乡的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 单位:元单位:元 年份年份 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名义人均人力资本 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全省全省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全省全省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1988 67166 119900 34489 44232 78376 23075 1989 79954 140494 40845 43136 75338 22334 1990 95197 164515 48270 52685 90563 27043 1991 110841 188302 57043 60403 101314 31990 1992 130271 2

576、17779 67272 65962 108091 35631 1993 150835 248546 78265 62806 101106 34360 1771994 174229 283951 90651 59723 95464 32498 1995 213431 336613 105124 64206 100063 32679 1996 263741 417850 124254 74093 115879 36272 1997 333564 512765 145558 91738 139284 41856 1998 417689 622835 168708 116699 172103 4945

577、6 1999 518094 748835 194049 147044 210285 58230 2000 632893 888613 221213 177230 246084 66382 2001 747551 1042593 242281 210670 291060 72998 2002 905428 1255383 263414 258424 355423 80474 2003 1092276 1505136 284580 309306 423139 86608 2004 1302450 1788936 306170 358826 490169 89846 2005 1526742 209

578、9848 332860 411951 564038 95127 2006 1839042 2515528 370382 487240 663687 104170 2007 2209352 3004980 410097 564263 764502 111436 2008 2659053 3594543 452202 643345 866825 116147 表表 8.3.7 广东省分性别的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广东省分性别的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 单位:元单位:元 年份年份 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名义人均人力资本 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1

579、988 67166 73936 58884 44232 48666 38809 1989 79954 89790 68332 43136 48419 36893 1990 95197 109215 79239 52685 60414 43887 1991 110841 128903 90498 60403 70177 49395 1992 130271 153796 104065 65962 77775 52803 1993 150835 180376 118313 62806 75018 49362 1994 174229 210624 134710 59723 72145 46234 19

580、95 213431 261391 162148 64206 78609 48806 1996 263741 326506 196092 74093 91703 55114 1997 333564 415943 244982 91738 114381 67391 1998 417689 522595 305803 116699 146010 85437 1999 518094 650180 378502 147044 184552 107405 2000 632893 796523 460768 177230 223088 128990 2001 747551 949210 535545 210

581、670 267527 150895 2002 905428 1154611 645335 258424 329569 184164 1782003 1092276 1398211 775156 309306 395948 219496 2004 1302450 1670870 921320 358826 460305 253846 2005 1526742 1971991 1066132 411951 532029 287730 2006 1839042 2376969 1280437 487240 629659 339345 2007 2209352 2857967 1533030 5642

582、63 729770 391685 2008 2659053 3444695 1835052 643345 833245 444173 表表 8.3.8 广东省实际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指数( 广东省实际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指数(1988=100) 年份年份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1988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989 97.52 99.49 95.06 96.12 96.79 1990 119.11 124.14 113.09 115.55 117.20 1991 136.56 144.20 127.28 129.27 1

583、38.63 1992 149.13 159.81 136.06 137.91 154.41 1993 141.99 154.15 127.19 129.00 148.91 1994 135.02 148.25 119.13 121.80 140.84 1995 145.16 161.53 125.76 127.67 141.62 1996 167.51 188.43 142.01 147.85 157.19 1997 207.40 235.03 173.65 177.71 181.39 1998 263.83 300.03 220.15 219.59 214.33 1999 332.44 37

584、9.22 276.75 268.30 252.35 2000 400.68 458.41 332.37 313.98 287.68 2001 476.28 549.72 388.81 371.36 316.35 2002 584.24 677.21 474.54 453.48 348.75 2003 699.28 813.60 565.58 539.88 375.33 2004 811.23 945.85 654.09 625.41 389.37 2005 931.34 1093.23 741.40 719.66 412.25 2006 1101.55 1293.84 874.40 846.8

585、0 451.44 2007 1275.68 1499.55 1009.26 975.43 482.93 2008 1454.47 1712.18 1144.51 1105.98 503.35 179 第九章 甘肃省人力资本计算结果 9.1 总人力资本分析 表 9.1.1 列出了使用甘肃省的收入参数和四种不同的折现率估算的甘肃省总人力资本存量的名义值。 3.14%是 1996年至 2007年中国政府对个人发放的 10年期国债的平均利率, 5.43%是商业银行对企业的长期贷款的基准利率, 4.58%是 OECD国家估算人力资本时使用的折现率,418.14%是世界银行估算的中国社会折现率。 表表 9

586、.1.1 甘肃省基于不同折现率的总人力资本(名义值)甘肃省基于不同折现率的总人力资本(名义值) 单位:亿元单位:亿元 年份年份 折现率折现率 3.14% 折现率折现率 4.58% 折现率折现率 5.43% 折现率折现率 8.14% 1985 4607.64 3277.84 2730.78 1657.11 1986 5250.87 3739.04 3116.93 1895.19 1987 5972.29 4264.72 3560.52 2173.72 1988 6756.42 4851.34 4062.56 2500.85 1989 7723.00 5560.56 4663.85 2884.34

587、 1990 8897.74 6433.13 5408.75 3368.77 1991 10121.74 7346.12 6189.41 3877.68 1992 11541.86 8403.24 7092.98 4467.62 1993 13293.93 9690.96 8185.23 5164.25 1994 15204.14 11110.30 9396.81 5951.74 1995 17549.58 12838.63 10866.04 6897.40 1996 20234.72 14829.50 12563.07 7995.04 1997 23884.11 17464.06 14775.

588、08 9366.23 1998 27861.68 20369.33 17231.24 10920.50 1999 33237.02 24203.45 20429.84 12870.71 2000 38919.45 28406.22 24004.06 15161.71 41 如无特殊说明,本章以下分析均使用 4.58%。 1802001 43935.34 32206.28 27282.32 17355.03 2002 51771.45 37895.17 32075.57 20360.28 2003 60073.28 43987.90 37239.99 23653.17 2004 67453.95

589、 49660.94 42172.48 27025.97 2005 74564.10 55222.50 47059.51 30477.15 2006 85839.98 63497.18 54078.08 34969.51 2007 96899.79 71699.16 61077.02 39526.95 2008 110121.78 81479.16 69409.25 44925.88 表9.1.2 列出了使用三种不同的价格指数折算的总人力资本实际值(均以 1985 年为基期) 。第 1 列是使用甘肃省分城乡的消费者价格指数折算的,结果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第 2 列使用生活成本指数,基于北京市 1

590、985年城镇的生活成本,这类实际值城乡之间可比,跨省也是可比的。第 3 列使用甘肃省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来折算,将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进行类比。显然,消费者物价指数和生活成本指数调整的人力资本总量趋势一致,以生活成本指数进行调整的总人力资本最高。 表表 9.1.2 甘肃省基于不同指数调整的实际总人力资本甘肃省基于不同指数调整的实际总人力资本 单位:亿元单位:亿元 年份年份 消费者价格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 生活成本指数生活成本指数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1985 3277.83 3997.22 3277.83 1986 3510.62 4280.44 3738.98 1987

591、3726.53 4547.11 4078.14 1988 3586.31 4388.30 4274.48 1989 3487.78 4271.18 4550.13 1990 3905.87 4783.47 4758.49 1991 4245.89 5205.77 4664.28 1992 4547.64 5581.26 4544.57 1993 4539.19 5566.64 4153.02 1994 4196.27 5148.16 4228.44 1995 4052.78 4968.69 4466.42 181年份年份 消费者价格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 生活成本指数生活成本指数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

592、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1996 4255.66 5216.51 4917.96 1997 4867.76 5949.47 5639.47 1998 5732.58 6989.06 6557.93 1999 6963.73 8450.59 7715.20 2000 8195.90 9901.60 8765.49 2001 8924.71 10739.43 9743.39 2002 10504.21 12542.78 11441.59 2003 12063.36 14314.63 13059.21 2004 13327.20 15709.51 13975.81 2005 14589.06 17

593、097.26 15212.51 2006 16593.46 19342.43 16803.06 2007 17792.76 20650.11 18456.80 2008 18725.70 21643.53 19663.25 表 9.1.3 列出了使用甘肃省的收入参数和4.58%的折现率估算的甘肃省 1985-2008 年总人力资本存量,其中,第 1 列和第 2 列是名义总人力资本存量, 第 3列与第4列为实际总人力资本存量 (以1985年价格计算) 。表 9.1.3 中的实际值采用甘肃省的消费价格指数对名义值进行平减得到。 表表 9.1.3 甘肃省名义总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与名义 甘肃省名

594、义总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与名义 GDP 单位:亿元单位:亿元 年份年份 名义总人力资本名义总人力资本 实际总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 名义名义GDP 名义人力资本名义人力资本-名义名义 GDP比率比率 分五种受分五种受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六种受分六种受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五种受分五种受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六种受分六种受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1985 3277.84 3277.83 123.39 26.56 1986 3739.04 3510.62 140.74 26.57 1987 4264.72 3726.53 159.52 26.73 1988 4851.34 3586.31 191

595、.84 25.29 1989 5560.56 3487.78 216.84 25.64 1990 6433.13 3905.87 242.80 26.50 1821991 7346.12 4245.89 271.39 27.07 1992 8403.24 4547.64 317.79 26.44 1993 9690.96 4539.19 372.24 26.03 1994 11110.30 4196.27 453.61 24.49 1995 12838.63 4052.78 557.76 23.02 1996 14829.50 4255.66 722.52 20.52 1997 17464.0

596、6 4867.76 793.57 22.01 1998 20369.33 5732.58 887.67 22.95 1999 24203.45 6963.73 956.32 25.31 2000 28406.22 28915.23 8195.90 8340.24 1052.88 26.98 2001 32206.28 32853.55 8924.71 9102.73 1125.37 28.62 2002 37895.17 38758.73 10504.21 10743.38 1232.03 30.76 2003 43987.90 45121.56 12063.36 12374.46 1399.

597、83 31.42 2004 49660.94 51034.70 13327.20 13699.65 1688.49 29.41 2005 55222.50 56811.50 14589.06 15014.60 1933.98 28.55 2006 63497.18 65528.02 16593.46 17130.86 2277.35 27.88 2007 71699.16 74178.62 17792.76 18416.35 2703.98 26.52 2008 81479.16 84532.44 18725.70 19436.34 3176.11 25.65 图 9.1.1 显示了实际总人力

598、资本存量与名义总人力资本存量的变动趋势。为了对甘肃省的总人力资本的大小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我们在表9.1.3 中也列出名义 GDP 及名义人力资本存量与名义 GDP 的比率。之所以用与名义 GDP 的比率,是为了避免名义人力资本存量与名义 GDP 使用不同平减指数计算实际值而造成的差异。 总体看来,各年人力资本水平均远高于 GDP,名义人力资本与名义GDP 的平均比值达到了 26.29。可见相较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增长十分迅速。1985-1997 年甘肃省人力资本(市场)与 GDP 的比率总体上略有下降,1997 年这一比率为 22,2004 年达到最高点 31,之后呈下降趋势(如图 9.1.

599、2 所示) ,表明在这几年中,相较于物质资本,甘肃省人力资本呈相对下降趋势。 183 01 0 0 0 02 0 0 0 03 0 0 0 04 0 0 0 05 0 0 0 06 0 0 0 07 0 0 0 08 0 0 0 09 0 0 0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亿元名义总

600、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 图图 9.1.1 甘肃省名义总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 甘肃省名义总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 051 01 52 02 53 03 5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百分比%名义人力资本/ 名义G D P 图图 9.1.2 甘肃省名义总人力资本与名义 甘肃省名义总人力

601、资本与名义 GDP的比率的比率 表 9.1.4 列出了甘肃省分性别、分城乡的总人力资本存量。1997 年之前各类人力资本存量增速缓慢,性别差距较为稳定,城乡差距很小。1997 年之后男性人力资本和女性人力资本均显著增加,且差距扩大(如图 9.1.3 所示) ;城镇人力资本快速增加,但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平稳,甚 184至略有下降(如图 9.1.4 所示) ,这可能与城乡迁移有关,也可能与长期以来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有关。 表表 9.1.4 甘肃省分性别、分城乡的实际总人力资本 甘肃省分性别、分城乡的实际总人力资本 单位:亿元单位:亿元 年份年份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城

602、镇城镇 农村农村 1985 3277.83 1768.36 1509.47 1651.36 1626.47 1986 3510.62 1941.96 1568.66 1771.84 1738.78 1987 3726.53 2114.56 1611.97 1864.30 1862.23 1988 3586.31 2071.18 1515.14 1734.73 1851.58 1989 3487.78 2047.39 1440.40 1670.39 1817.39 1990 3905.87 2336.41 1569.46 1869.19 2036.68 1991 4245.89 2574.22

603、1671.67 2003.47 2242.42 1992 4547.64 2804.80 1742.85 2119.14 2428.50 1993 4539.19 2844.83 1694.37 2135.79 2403.40 1994 4196.27 2665.29 1530.98 1964.43 2231.84 1995 4052.78 2606.49 1446.29 1913.86 2138.92 1996 4255.66 2778.54 1477.12 2014.06 2241.59 1997 4867.76 3220.66 1647.11 2387.66 2480.11 1998 5

604、732.58 3797.49 1935.09 2896.07 2836.51 1999 6963.73 4636.75 2326.99 3708.93 3254.80 2000 8195.90 5464.87 2731.03 4579.24 3616.66 2001 8924.71 5970.23 2954.48 5192.77 3731.94 2002 10504.21 7064.60 3439.61 6582.58 3921.63 2003 12063.36 8073.36 3990.00 7994.44 4068.92 2004 13327.20 8911.61 4415.59 9339

605、.03 3988.17 2005 14589.06 9795.21 4793.85 10705.48 3883.58 2006 16593.46 11180.34 5413.11 12678.59 3914.87 2007 17792.76 12025.80 5766.96 14031.80 3760.96 2008 18725.70 12719.24 6006.46 15199.70 3526.00 18502 0 0 04 0 0 06 0 0 08 0 0 01 0 0 0 01 2 0 0 01 4 0 0 01 6 0 0 01 8 0 0 02 0 0 0 01 9 8 51 9

606、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亿元全省男女 图图 9.1.3 甘肃省分性别的实际总人力资本 甘肃省分性别的实际总人力资本 1985-2008 02 0 0 04 0 0 06 0 0 08 0 0 01 0 0 0 01 2 0 0 01 4 0 0 01 6 0 0 01 8 0 0 02 0 0 0 01

607、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亿元全省城镇农村 图图 9.1.4 甘肃省分城乡的实际总人力资本 甘肃省分城乡的实际总人力资本 1985-2008 图 9.1.4 显示了城镇与农村的总人力资本的变动情况。在1997年以前,城镇人力资本总量与农村差异并不明显,特别是在 1988 年到 1997 年

608、之间,个别年份城镇实际总人力资本甚至低于农村,这与甘肃省农村人口较城镇人口更多有关。然而,从 1998年开始,城镇的总人力资本增长加快,城乡间差异开始拉大,到 2008 年,甘肃省城市总人力资本已达到农 186村的 4.3倍。 最后以 1985 年为基期,把 1985 年的值定为 100,计算得到甘肃省各类实际总人力资本指数。表 9.1.5 是各类人力资本指数的计算结果,图9.1.5 是甘肃全省总人力资本指数,可见甘肃省人力资本增长同样迅速,且后期增长明显。 表表 9.1.5 甘肃省实际人力资本指数( 甘肃省实际人力资本指数(1985100) 年份年份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城镇城镇

609、农村农村 1985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986 107.10 109.82 103.92 107.30 106.90 1987 113.69 119.58 106.79 112.90 114.50 1988 109.41 117.12 100.38 105.05 113.84 1989 106.41 115.78 95.42 101.15 111.74 1990 119.16 132.12 103.97 113.19 125.22 1991 129.53 145.57 110.75 121.32 137.87 1992 138.74 158.

610、61 115.46 128.33 149.31 1993 138.48 160.87 112.25 129.34 147.77 1994 128.02 150.72 101.43 118.96 137.22 1995 123.64 147.40 95.81 115.90 131.51 1996 129.83 157.13 97.86 121.96 137.82 1997 148.51 182.13 109.12 144.59 152.48 1998 174.89 214.75 128.20 175.38 174.40 1999 212.45 262.21 154.16 224.60 200.1

611、1 2000 250.04 309.04 180.93 277.30 222.36 2001 272.28 337.61 195.73 314.46 229.45 2002 320.46 399.50 227.87 398.62 241.11 2003 368.03 456.55 264.33 484.11 250.17 2004 406.59 503.95 292.53 565.54 245.20 2005 445.08 553.92 317.59 648.28 238.77 2006 506.23 632.24 358.61 767.77 240.70 2007 542.82 680.05

612、 382.05 849.71 231.23 2008 571.28 719.27 397.92 920.44 216.79 18701 0 02 0 03 0 04 0 05 0 06 0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全省 图图 9.1.5 甘肃省实际人力资本指数 甘肃省实际人力资本指

613、数 1985-2008 9.2 人均人力资本分析 总人力资本的增长可以由人口增加、人口结构变化(比如,退休人群的规模) 、城乡流动(比如,从农村迁移到城镇地区) 、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教育回报率的增加、在职培训及干中学的回报率提高等引起。为了更准确地获得中国人力资本的动态变化信息,我们计算了平均人力资本, 即总的人力资本除以非退休人口的比率 (表9.2.1, 表9.2.2和表9.2.3) 。尽管平均人力资本也会受到人口的年龄分布的影响,但受总人口数的影响相对较小,因而更能反映人力资本的平均状况。 表表 9.2.1 甘肃省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实际人均人力资本与人均 甘肃省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实际人均人

614、力资本与人均 GDP 单位:元单位:元 年份年份 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名义人均人力资本 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名义人均名义人均GDP 名义人均人力资本与名义人均名义人均人力资本与名义人均GDP的比率的比率 1985 16521.85 16521.78 608.00 27.17 1986 18781.97 17634.58 684.00 27.46 1987 21290.42 18603.66 764.00 27.87 1988 24015.15 17753.02 905.00 26.54 1881989 27239.12 17085.34 1007.00 27.05 1990 3076

615、3.41 18677.96 1099.00 27.99 1991 34716.54 20065.37 1204.00 28.83 1992 39328.30 21283.59 1384.00 28.42 1993 44874.48 21018.96 1600.00 28.05 1994 50727.96 19159.54 1920.65 26.41 1995 57616.54 18187.87 2316.20 24.88 1996 65974.68 18932.91 2946.17 22.39 1997 76998.96 21461.96 3199.19 24.07 1998 89189.63

616、 25100.82 3541.08 25.19 1999 105309.22 30299.21 3778.47 27.87 2000 123153.91 35532.98 4129.38 29.82 2001 139162.59 38563.47 4385.59 31.73 2002 163087.08 45206.34 4768.08 34.20 2003 189271.83 51906.41 5429.40 34.86 2004 213627.13 57329.78 6566.15 32.53 2005 241541.45 63812.09 7476.53 32.31 2006 27785

617、5.88 72610.94 8757.00 31.73 2007 313630.31 77830.05 10346.00 30.31 2008 356140.75 81848.95 12110.00 29.41 表表 9.2.2 甘肃省分城乡的人均人力资本 甘肃省分城乡的人均人力资本 单位:元单位:元 年份年份 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名义人均人力资本 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全省全省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全省全省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1985 16522 41644 10246 16522 41644 10246 1986 18782 45176 11731 17635 42219 110

618、67 1987 21290 49394 13430 18604 42585 11897 1988 24015 54464 15399 17753 38936 11759 1989 27239 60870 17628 17085 36816 11447 1990 30763 67916 20178 18678 40311 12514 189年份年份 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名义人均人力资本 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全省全省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全省全省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1991 34717 75380 23000 20065 42328 13651 1992 39328 83951 263

619、18 21284 43934 14680 1993 44874 95464 29929 21019 43366 14417 1994 50728 107378 33892 19160 39149 13219 1995 57617 122112 38419 18188 37444 12456 1996 65975 139864 43847 18933 38881 12959 1997 76999 167683 49582 21462 45347 14241 1998 89190 198369 55833 25101 54186 16215 1999 105309 242841 62717 302

620、99 68246 18547 2000 123154 292239 69815 35533 82788 20626 2001 139163 332768 76285 38563 91526 21363 2002 163087 392738 82222 45206 108781 22820 2003 189272 455582 88234 51906 125065 24150 2004 213627 514982 91804 57330 139552 24091 2005 241541 578929 95526 63812 155022 24338 2006 277856 668501 9933

621、7 72611 176885 24960 2007 313630 763540 102293 77830 192046 24179 2008 356141 874781 105170 81849 203732 22870 表表 9.2.3 甘肃省分性别的人均人力资本 甘肃省分性别的人均人力资本 单位:元单位:元 年份年份 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名义人均人力资本 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1985 16522 17178 15814 16522 17177 15815 1986 18782 19929 17532 17635 1870

622、3 16470 1987 21290 23075 19325 18604 20140 16911 1988 24015 26463 21305 17753 19512 15806 1989 27239 30417 23699 17085 19031 14917 1990 30763 34935 26106 18678 21182 15883 1991 34717 40025 28812 20065 23101 16688 1901992 39328 46119 31775 21284 24929 17229 1993 44874 53470 35321 21019 25025 16566 19

623、94 50728 61200 39071 19160 23102 14771 1995 57617 70438 43381 18188 22232 13697 1996 65975 81642 48476 18933 23429 13911 1997 76999 96360 55284 21462 26861 15407 1998 89190 111776 63892 25101 31473 17963 1999 105309 132045 75077 30299 38016 21574 2000 123154 154789 87453 35533 44687 25202 2001 13916

624、3 177526 96881 38563 49204 26836 2002 163087 211116 111152 45206 58520 30810 2003 189272 246428 128816 51906 67580 35328 2004 213627 281633 143623 57330 75576 38547 2005 241541 322972 159426 63812 85330 42113 2006 277856 372334 182339 72611 97316 47635 2007 313630 420879 204863 77830 104474 50809 20

625、08 356141 479307 230741 81849 110200 52984 图 9.2.1 显示了甘肃省名义人均人力资本与名义人均 GDP 的比率,其趋势和水平都与甘肃省名义总人力资本对名义总 GDP 的比率十分相似。基于 5 种受教育程度的划分,1985、1995、2008 年甘肃省的名义人均人力资本依次为 3277 元、12839 元、81479 元。1985-2008 年,甘肃省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增长了 23.86 倍,而同期实际人均 GDP 增长了24.74 倍,高于人均人力资本的增长。一方面,人力资本的快速增长可以归因于 1978 年以来的快速经济增长、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向

626、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以致人力资本能够实现更高的价值)以及大规模的城乡迁移;另一方面,与物质资本的增长相比,甘肃省人力资本增长相对较慢。 191051 01 52 02 53 03 54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百分比(%)名义人均人力资本/ 名义人均G D P 图图 9.2.1

627、甘肃省名义人均人力资本与人均 甘肃省名义人均人力资本与人均 GDP的比率的比率 图和图9.2.29.2.3 分别显示了甘肃省分城乡和分性别的实际人均人力资本的变化趋势。可见城镇人均人力资本显著高于农村,且 1997年之后增长迅速,而农村长期处于不增长的状态。男性与女性人均人力资本的增长趋势类似,男性高于女性,且差距不断扩大。 1985-2008 年,城镇与农村的人均人力资本比率由 4.06 增至 8.91,表明城乡间平均人力资本的绝对差距在拉大,城乡间平均人力资本差距的加大会进一步增加城乡经济差距,从而加剧城乡的发展不均衡。 男性与女性人均人力资本的增长趋势类似,男性高于女性,差距逐年拉大,二

628、者的比率从 1985年的 1.09 上升到 2008 年的 2.08,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8.08%和 5.26%。 19205 0 0 0 01 0 0 0 0 01 5 0 0 0 02 0 0 0 0 02 5 0 0 0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年份元全省城镇农村 图图 9.2.2 甘肃省分城

629、乡的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甘肃省分城乡的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1985-2008 02 0 0 0 04 0 0 0 06 0 0 0 08 0 0 0 01 0 0 0 0 01 2 0 0 0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元全省男性女性 图图 9.2.3 甘肃省分性别的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甘

630、肃省分性别的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1985-2008 我们以 1985 年为基期,把 1985 年的值定为 100,计算得到甘肃省各类实际总人力资本指数。表 9.2.4 中是各类人力资本指数的计算结果,图 9.2.4 是甘肃省实际人均人力资本指数。 193 表表 9.2.4 甘肃省实际人均人力资本指数( 甘肃省实际人均人力资本指数(1985100) 年份年份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1985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986 106.74 108.88 104.14 101.38 108.01 1987 112.60 117.

631、25 106.93 102.26 116.11 1988 107.45 113.59 99.94 93.50 114.77 1989 103.41 110.79 94.32 88.41 111.72 1990 113.05 123.31 100.43 96.80 122.14 1991 121.45 134.49 105.52 101.64 133.23 1992 128.82 145.13 108.94 105.50 143.28 1993 127.22 145.69 104.75 104.14 140.71 1994 115.97 134.49 93.40 94.01 129.02 199

632、5 110.08 129.43 86.61 89.91 121.57 1996 114.59 136.40 87.96 93.37 126.48 1997 129.90 156.37 97.42 108.89 138.99 1998 151.93 183.23 113.59 130.12 158.26 1999 183.39 221.31 136.41 163.88 181.02 2000 215.07 260.15 159.36 198.80 201.31 2001 233.41 286.45 169.69 219.78 208.50 2002 273.62 340.68 194.82 26

633、1.22 222.72 2003 314.17 393.43 223.39 300.32 235.70 2004 347.00 439.98 243.74 335.11 235.13 2005 386.23 496.76 266.29 372.26 237.54 2006 439.49 566.53 301.21 424.76 243.61 2007 471.08 608.20 321.28 461.16 235.98 2008 495.40 641.54 335.03 489.22 223.21 19401 0 02 0 03 0 04 0 05 0 06 0 01 9 8 51 9 8 6

634、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全省人均人力资本指数 图图 9.2.4 甘肃省实际人均人力资本指数 甘肃省实际人均人力资本指数 1985-2008 9.3 劳动力人力资本(active human capital)分析 在考察总人口人力资本的基础上,本报告进一步测算了年龄大于 15岁的劳动力人口人力资本。作为总人口的主

635、要构成部分,劳动力人口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考察劳动力人力资本的现状及其变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9.3.1 总劳动力人力资本分析 表表9.3.1 甘肃省总劳动力人力资本与名义甘肃省总劳动力人力资本与名义GDP 单位:亿元单位:亿元 年份年份 名义人力资本名义人力资本 实际人力资本实际人力资本 名义名义 GDP 名义人力资本名义人力资本 与与G的比率的比率DP 分五种受分五种受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六种受分六种受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五种受分五种受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六种受分六种受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1985 1856.81 1856.81 123.39 15.05 1986 2130

636、.20 2000.35 140.74 15.14 1987 2463.64 2154.05 159.52 15.44 195年份年份 名义人力资本名义人力资本 实际人力资本实际人力资本 名义名义 GDP 名义人力资本名义人力资本 与与G的比率的比率DP 分五种受分五种受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六种受分六种受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五种受分五种受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六种受分六种受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1988 2925.69 2164.37 191.84 15.25 1989 3463.91 2173.03 216.84 15.97 1990 4112.40 2496.51 242.80 16.94 199

637、1 4715.32 2724.60 271.39 17.37 1992 5375.93 2907.74 317.79 16.92 1993 6168.11 2886.67 372.24 16.57 1994 6968.16 2629.46 453.61 15.36 1995 7908.86 2495.08 557.76 14.18 1996 9023.14 2587.75 722.52 12.49 1997 10341.76 2882.52 793.57 13.03 1998 11875.76 3343.37 887.67 13.38 1999 13531.69 3897.51 956.32

638、14.15 2000 16072.07 16162.41 4639.73 4665.42 1052.88 15.26 2001 18452.43 18576.79 5114.32 5148.53 1125.37 16.40 2002 21247.69 21417.89 5889.88 5937.00 1232.03 17.25 2003 24590.36 24809.07 6743.47 6803.44 1399.83 17.57 2004 28322.60 28618.97 7599.10 7679.52 1688.49 16.77 2005 32101.89 32439.79 8480.7

639、2 8571.21 1933.98 16.60 2006 36994.06 37474.65 9667.99 9795.15 2277.35 16.24 2007 42222.07 42874.06 10478.34 10642.26 2703.98 15.61 2008 48380.56 49252.84 11118.51 11321.31 3176.11 15.23 表 9.3.1 列出了使用 J-F方法测算的甘肃省劳动力人力资本总量,其中,第 1 列和第 2列是名义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第 3列与第 4列为实际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以 1985年价格计算) 。表 9.3.1 中的实际值是采用

640、消费价格指数对名义值进行折现得到。 图 9.3.1显示了甘肃省实际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与名义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的变动趋势。由图可见,1985-2008 年间, 甘肃省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持续上升, 这与在此期间甘肃省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对应。 19601 0 0 0 02 0 0 0 03 0 0 0 04 0 0 0 05 0 0 0 06 0 0 0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641、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亿元名义人力资本实际人力资本(以1 9 8 5 年价格计算) 图图 9.3.1 甘肃省名义总人力资本与实际总人力资本 甘肃省名义总人力资本与实际总人力资本 02468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642、 72 0 0 8年份百分比(%)HC/GDP 图图 9.3.2 甘肃省名义总人力资本与名义 甘肃省名义总人力资本与名义 GDP的比率的比率 表 9.3.1 第 5 列和第 6 列分别列出了甘肃省名义 GDP,以及名义劳动力人力资本总量与名义 GDP的比率。可以看出,甘肃省劳动力人力资本总量远远超出地区生产总值(见图 9.3.2) 。 197另外,我们分别考察了甘肃省分性别和分城乡的劳动力人力资本总量。表 9.3.2 给出了男性和女性的人力资本存量,由表可见,1985-2008年间男性和女性的名义人力资本总量均持续上升,当我们采用 CPI 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发现,实际人力资本存量增长趋势有所放

643、缓。然而,男性实际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高于女性(见图 9.3.3) 。 表表 9.3.2 甘肃省分性别的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甘肃省分性别的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单位单位:亿元亿元 年份年份 名义总人力资本名义总人力资本 实际总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1985 1856.81 1015.77 841.04 1856.81 1015.75 841.05 1986 2130.20 1197.25 932.95 2000.35 1123.76 876.59 1987 2463.64 1417.87 1045.77 2154.05 1238.28 91

644、5.77 1988 2925.69 1722.71 1202.98 2164.37 1271.14 893.23 1989 3463.91 2084.52 1379.38 2173.03 1304.43 868.60 1990 4112.40 2531.19 1581.21 2496.51 1534.47 962.04 1991 4715.32 2943.58 1771.73 2724.60 1698.56 1026.04 1992 5375.93 3408.35 1967.58 2907.74 1841.50 1066.24 1993 6168.11 3982.78 2185.33 2886

645、.67 1862.57 1024.10 1994 6968.16 4548.97 2419.19 2629.46 1715.84 913.62 1995 7908.86 5224.86 2684.00 2495.08 1648.29 846.79 1996 9023.14 6044.68 2978.46 2587.75 1733.84 853.91 1997 10341.76 7066.43 3275.33 2882.52 1969.77 912.75 1998 11875.76 8109.32 3766.44 3343.37 2284.22 1059.15 1999 13531.69 933

646、7.38 4194.31 3897.51 2690.69 1206.83 2000 16072.07 11138.28 4933.79 4639.73 3216.84 1422.89 2001 18452.43 12772.87 5679.56 5114.32 3540.62 1573.70 2002 21247.69 14680.61 6567.08 5889.88 4069.50 1820.38 2003 24590.36 16969.29 7621.07 6743.47 4653.55 2089.92 2004 28322.60 19484.92 8837.68 7599.10 5228

647、.30 2370.81 2005 32101.89 22097.70 10004.19 8480.72 5839.45 2641.27 2006 36994.06 25441.06 11553.00 9667.99 6651.06 3016.92 2007 42222.07 29067.56 13154.51 10478.34 7217.40 3260.95 2008 48380.56 33382.56 14998.00 11118.51 7677.12 3441.40 19802 0 0 04 0 0 06 0 0 08 0 0 01 0 0 0 01 2 0 0 01 9 8 51 9 8

64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亿元全省男性女性 图图 9.3.3 甘肃省分性别的实际总人力资本 甘肃省分性别的实际总人力资本 1985-2008 表表 9.3.3 甘肃省分城乡的总劳动力人力资本甘肃省分城乡的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单位单位:亿元亿元 年份年份 名义总人力资本名义总人力资本 实际总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

649、 全省全省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全省全省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1985 1856.81 911.83 944.98 1856.81 911.83 944.97 1986 2130.20 1047.47 1082.73 2000.35 978.91 1021.45 1987 2463.64 1193.88 1269.76 2154.05 1029.29 1124.76 1988 2925.69 1430.95 1494.74 2164.37 1022.96 1141.41 1989 3463.91 1712.63 1751.27 2173.03 1035.84 1137.19 1990 4112

650、.40 2025.58 2086.82 2496.51 1202.27 1294.24 1991 4715.32 2313.42 2401.90 2724.60 1299.04 1425.57 1992 5375.93 2636.63 2739.30 2907.74 1379.82 1527.92 1993 6168.11 3081.50 3086.61 2886.67 1399.84 1486.84 1994 6968.16 3471.99 3496.18 2629.46 1265.87 1363.59 1995 7908.86 3931.23 3977.63 2495.08 1205.45

651、 1289.64 1996 9023.14 4502.04 4521.10 2587.75 1251.54 1336.21 1997 10341.76 5231.10 5110.66 2882.52 1414.66 1467.86 1998 11875.76 6114.63 5761.13 3343.37 1670.25 1673.12 1999 13531.69 7091.33 6440.36 3897.51 1992.91 1904.61 199年份年份 名义总人力资本名义总人力资本 实际总人力资本实际总人力资本 全省全省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全省全省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2000 160

652、72.07 8936.26 7135.81 4639.73 2531.54 2108.19 2001 18452.43 10625.67 7826.76 5114.32 2922.52 2191.80 2002 21247.69 12963.72 8283.97 5889.88 3590.72 2299.16 2003 24590.36 15951.30 8639.05 6743.47 4378.90 2364.57 2004 28322.60 19464.00 8858.60 7599.10 5274.42 2324.69 2005 32101.89 23228.00 8873.89 848

653、0.72 6219.83 2260.89 2006 36994.06 27953.21 9040.85 9667.99 7396.38 2271.61 2007 42222.07 32890.64 9331.43 10478.34 8272.66 2205.69 2008 48380.56 38724.82 9655.73 11118.51 9018.82 2099.69 表 9.3.3 给出了甘肃省分城乡的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可以发现,城镇和农村的劳动力人力资本总量均持续上升,但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城镇,尤其是实际值。图 9.3.4 中也体现了这一现象,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总

654、量曲线趋于平缓,而城镇曲线则相对陡峭。 02 0 0 04 0 0 06 0 0 08 0 0 01 0 0 0 01 2 0 0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亿元全省城镇农村图图 9.3.4 甘肃省分城乡的实际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甘肃省分城乡的实际总劳动力人力资本 1985-2008

655、200总结表 9.3.2 和表 9.3.3 可知,不同性别、不同区域的甘肃省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存在显著差异。男性人力资本存量高于女性,但二者增长速度较为接近。但是,城镇劳动力人力资本无论在存量还是增长速度上都远远超出农村,这充分体现出甘肃省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当前,推动甘肃省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城镇经济,农村经济发展处于劣势地位,较少的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它遏制了农村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 本报告计算了甘肃省各类实际总人力资本指数, 该指数以 1985年为基期,表 9.3.4 给出了计算结果。1985-2008 年间甘肃省人力资本指数呈上升趋势(见图 9.3.5) ,但分性别

656、、城乡的人力资本指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表表 9.3.4 甘肃省实际劳动力人力资本指数( 甘肃省实际劳动力人力资本指数(1985100) 年份年份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1985 100 100 100 100 100 1986 107.73 110.63 104.23 107.36 108.09 1987 116.01 121.91 108.88 112.88 119.03 1988 116.56 125.14 106.20 112.19 120.79 1989 117.03 128.42 103.28 113.60 120.34 1990 134.45 151.

657、07 114.39 131.85 136.96 1991 146.74 167.22 122.00 142.46 150.86 1992 156.60 181.30 126.77 151.32 161.69 1993 155.46 183.37 121.76 153.52 157.34 1994 141.61 168.92 108.63 138.83 144.30 1995 134.38 162.27 100.68 132.20 136.47 1996 139.37 170.70 101.53 137.25 141.40 1997 155.24 193.92 108.52 155.14 155

658、.33 1998 180.06 224.88 125.93 183.17 177.06 1999 209.91 264.90 143.49 218.56 201.55 201年份年份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2000 249.88 316.70 169.18 277.63 223.10 2001 275.44 348.57 187.11 320.51 231.95 2002 317.21 400.64 216.44 393.79 243.31 2003 363.18 458.14 248.49 480.23 250.23 2004 409.26 514.72 281.

659、89 578.44 246.01 2005 456.74 574.89 314.04 682.12 239.26 2006 520.68 654.79 358.71 811.15 240.39 2007 564.32 710.55 387.72 907.26 233.41 2008 598.80 755.81 409.18 989.09 222.20 01 0 02 0 03 0 04 0 05 0 06 0 07 0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660、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年份实际人力资本指数 图图 9.3.5 甘肃省实际劳动力人力资本指数 甘肃省实际劳动力人力资本指数 1985-2008 9.3.2 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分析 为了更准确地获得甘肃省劳动力人力资本的动态变化信息,我们计算了平均人力资本,即总的劳动力人力资本除以非退休人口的比率。尽管平均人力资本也会受到人口的年龄分布的影响,但受总人口数的影响相对较小,因而更能反映人力资本的平均状况。表 9.3.5 显示,甘肃省平均劳动力人力资本不断上升,并

661、且远远超出人均 GDP。 202表表 9.3.5 甘肃省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与名义人均 甘肃省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与名义人均 GDP 单位:元单位:元 年份年份 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名义人均人力资本 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名义人均名义人均 GDP 人均人力资人均人力资 本与人均本与人均 GDP的比率的比率 分五种受分五种受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六种受分六种受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五种受分五种受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分六种受分六种受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1985 14728.05 14727.97 608 24.22 1986 16748.20 15727.31 684 24.49 1987 1

662、8961.11 16578.36 764 24.82 1988 21889.06 16193.13 905 24.19 1989 25265.33 15849.84 1007 25.09 1990 28975.17 17589.90 1099 26.37 1991 32679.90 18883.10 1204 27.14 1992 36994.07 20009.41 1384 26.73 1993 42179.08 19739.77 1600 26.36 1994 47206.85 17813.67 1921 24.58 1995 52767.64 16647.10 2316 22.78 19

663、96 60053.86 17222.84 2946 20.38 1997 68476.96 19086.31 3199 21.40 1998 77563.13 21836.25 3541 21.90 1999 87505.20 25204.01 3778 23.16 2000 102170.93 102745.25 29494.98 29658.28 4129 24.74 2001 115159.16 115935.28 31917.82 32131.29 4386 26.26 2002 131232.75 132283.97 36377.85 36668.91 4768 27.52 2003

664、 149524.41 150854.33 41004.41 41369.10 5429 27.54 2004 168526.34 170289.78 45216.50 45695.02 6566 25.67 2005 187737.20 189713.33 49596.66 50125.87 7477 25.11 2006 213412.19 216184.61 55772.90 56506.48 8757 24.37 2007 240469.25 244182.59 59677.79 60611.37 10346 23.24 2008 271897.47 276799.69 62485.74

665、 63625.46 12110 22.45 表 9.3.6 和表 9.3.7 给出了分城乡、分性别的平均劳动力人力资本。进一步的,以 1985年为基期,表 9.3.8 列出了甘肃省实际平均劳动力人力资本指数。观察表中数据不难发现,甘肃省农村平均劳动力人力资本 203远远低于城镇,女性平均劳动力人力资本低于男性。这表明,甘肃省城镇与农村,男性与女性劳动力人力资本存在显著差异。 表表 9.3.6 甘肃省分城乡的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 甘肃省分城乡的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 单位:元单位:元 年份年份 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名义人均人力资本 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全市全市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全市全市

666、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1985 14728.05 34482 9485 14727.97 34482 9485 1986 16748.20 37383 10918 15727.31 34936 10300 1987 18961.11 40675 12624 16578.36 35068 11183 1988 21889.06 45895 14586 16193.13 32810 11138 1989 25265.33 51881 16825 15849.84 31379 10925 1990 28975.17 58431 19455 17589.90 34681 12066 1991 32679

667、.90 64640 22138 18883.10 36297 13139 1992 36994.07 71717 25234 20009.41 37532 14075 1993 42179.08 81361 28484 19739.77 36960 13721 1994 47206.85 90517 32001 17813.67 33002 12481 1995 52767.64 100811 35872 16647.10 30912 11630 1996 60053.86 115307 40655 17222.84 32055 12016 1997 68476.96 133575 45687

668、 19086.31 36123 13122 1998 77563.13 152678 50956 21836.25 41705 14798 1999 87505.20 175234 56410 25204.01 49247 16682 2000 102170.93 210464 62134 29494.98 59622 18357 2001 115159.16 244372 67037 31917.82 67213 18773 2002 131232.75 283593 71293 36377.85 78550 19787 2003 149524.41 326948 74688 41004.4

669、1 89753 20443 2004 168526.34 374934 76270 45216.50 101601 20015 2005 187737.20 420339 76675 49596.66 112555 19535 2006 213412.19 483465 78257 55772.90 127924 19663 2007 240469.25 555373 80195 59677.79 139688 18956 2008 271897.47 638105 82352 62485.74 148612 17908 204 表表 9.3.7 甘肃省分性别的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 甘肃省分性别

670、的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 单位:元单位:元 年份年份 名义人均人力资本名义人均人力资本 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1985 14727.97 15408.47 13982.32 14727.97 15408.13 13982.53 1986 15727.31 17937.12 15435.28 15727.31 16836.10 14502.88 1987 16578.36 20733.71 16991.58 16578.36 18107.61 14879.21 1988 16193.13 24419.79 19060.36 16

671、193.13 18018.70 14152.63 1989 15849.84 28697.81 21397.67 15849.84 17958.23 13474.15 1990 17589.90 33500.92 23823.25 17589.90 20309.04 14494.54 1991 18883.10 38374.79 26216.13 18883.10 22143.77 15182.21 1992 20009.41 44253.64 28807.84 20009.41 23909.87 15611.07 1993 19739.77 51386.61 31795.84 19739.7

672、7 24031.20 14900.37 1994 17813.67 58292.41 34772.44 17813.67 21987.52 13131.96 1995 16647.10 66105.81 37886.58 16647.10 20854.43 11953.10 1996 17222.84 76138.90 42032.66 17222.84 21839.43 12050.56 1997 19086.31 88144.93 46224.42 19086.31 24570.42 12881.54 1998 21836.25 100041.74 52274.24 21836.25 28

673、179.62 14699.84 1999 25204.01 113830.65 57764.89 25204.01 32801.77 16620.69 2000 29494.98 133024.41 67058.31 29494.98 38418.64 19339.45 2001 31917.82 152144.38 74454.93 31917.82 42174.19 20630.14 2002 36377.85 175301.80 84017.03 36377.85 48594.02 23289.40 2003 41004.41 201940.34 94758.82 41004.41 55

674、378.81 25985.65 2004 45216.50 229913.55 106079.98 45216.50 61691.59 28457.16 2005 49596.66 259519.77 116537.38 49596.66 68579.60 30767.81 2006 55772.90 294748.19 132745.73 55772.90 77056.09 34664.93 2007 59677.79 331901.34 149477.84 59677.79 82410.21 37054.93 2008 62485.74 375807.94 168312.61 62485.

675、74 86426.00 38620.50 205表表 9.3.8 甘肃省实际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指数(甘肃省实际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指数(1985100) 年份年份 全省全省 男性男性 女性女性 城镇城镇 农村农村 1985 100 100 100 100 100 1986 106.79 109.27 103.72 101.32 108.59 1987 112.56 117.52 106.41 101.70 117.90 1988 109.95 116.94 101.22 95.15 117.43 1989 107.62 116.55 96.36 91.00 115.18 1990 119.43

676、131.81 103.66 100.58 127.21 1991 128.21 143.71 108.58 105.26 138.52 1992 135.86 155.18 111.65 108.85 148.39 1993 134.03 155.96 106.56 107.19 144.66 1994 120.95 142.70 93.92 95.71 131.59 1995 113.03 135.35 85.49 89.65 122.61 1996 116.94 141.74 86.18 92.96 126.68 1997 129.59 159.46 92.13 104.76 138.34

677、 1998 148.26 182.89 105.13 120.95 156.01 1999 171.13 212.89 118.87 142.82 175.88 2000 200.27 249.34 138.31 172.91 193.54 2001 216.72 273.71 147.54 194.92 197.92 2002 247.00 315.38 166.56 227.80 208.61 2003 278.41 359.41 185.84 260.29 215.53 2004 307.01 400.38 203.52 294.65 211.02 2005 336.75 445.09

678、220.04 326.42 205.96 2006 378.69 500.10 247.92 370.99 207.31 2007 405.20 534.85 265.01 405.10 199.85 2008 424.27 560.91 276.21 430.98 188.80 206 参考文献 1. 蔡昉,王德文. 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 经济研究,1999(10),6268 2. 侯亚非,曹颖人力资本存量质量浅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0(6) ,4348 3. 胡鞍钢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本大国:1980-2000年J中国人口科学,2002(5) ,110 4. 胡永远人力资本与

679、经济增长:一个协整分析 J科技管理研究,2005(4) ,8890 5. 钱雪亚, 刘杰 中国人力资本水平实证研究 J 统计研究, 2004 (3) ,3945 6. 钱雪亚中国人力资本水平再估算:1995-2005J 统计研究,2008(12) ,310 7. 王德劲,向蓉美我国人力资本存量估算J统计与决策,2006(5) ,100102 8. 岳书敬 我国省级区域人力资本的综合评价与动态分析J 现代管理科学,2008(4) ,3637 9. 张帆 中国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估算J 经济研究, 2000 (8) , 6671 10. 张军, 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

680、000J经济研究,2004(10) 11. 周德禄 基于人口指标的群体人力资本核算理论与实证J 中国人口科学,2005(3) ,5662 12. 周亚 中国人力资本的分布差异研究J 教育与经济, 2004 (2) , 1720 20713. 朱平芳,徐大丰中国城市人力资本的估算J经济研究,2007(8) ,8495 14. Abraham, Katharine (2005), Beyond the Market: Designing Nonmarket Accounts for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Washington, D

681、.C. 15. Ahlroth, Sofia, A. and Bjorklund, A. Forslund (1997), “The Output of the Swedish Education Sector”,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 Volume 43, Number 1, pp.89-104. 16. Ashenfelter, Orley and Krueger, Alan (1994), “Estimates of the Economic Return to Schooling from a New Sample of Twins”, America

682、n Economic Review 84, December, pp.1157-73. 17. Becker, G. (1964), Human Capital, 2nd edi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8. Christian, Michael S. (2009), “Human Capital Accoun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4 to 2006,”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anadian Economic Association Annual Conference,

683、 May 29. 19. Coleman, J. (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Belknap, 34 20. Dmurger, Sylvie (2001),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An Explanation for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Chin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9, pp.95-117 21. Ederer, Peer (2006). “Innovation at Work: The

684、European Human Capital Index”, The Lisbon Council Policy Brief, in conjunction with Deutschland Denken! and Zeppelin University, Brussels, October 12. 22. Ederer, Peer, Philipp Schuller, and Stepham Willms (2007), “Innovation at work:The European Human Capital Index”, The Lisbon Council Policy Brief

685、, Volume 2, Number 3, Brussels 23. Fleisher, Belton., and Chen, Jian (1997), “The Coast-Noncoast Income 208Gap, Productivity and Regional Economic Policy in Chin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52: pp.220-236. 24. Fleisher, Belton., Li Haizheng and Zhao Minqiang (2009), “Human Capital, Economic

686、 Growth, and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forthcoming 25. Fleisher, Belton., Sabirianova, Klara., and Wang, Xiaojun, (2005), “Returns to Skills and the Speed of Reforms: Evidence from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China, and Russia.” ,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

687、cs 33, issue 2, pp.351-370. 26. Fleisher, Belton., and Wang, Xiaojun (2004), “Skill Differentials, Return to Schooling, and Market Segmentation in a Transition Economy: the Case of Mainland Chin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73, pp.315-328. 27. Fraumeni, Barbara M. (2006), “A Human Capital App

688、roach to Measuring Government Education Output”, presentation at the OECD/ONS/Government of Norway Workshop on the Measurement of Non-market Output and Health, London, England, UK, October 4. 28. Fraumeni, Barbara M. (2008a), “Human Capital and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A Streamlined Approach”, prese

689、ntation at the Fondazione Giovanni Agnelli/OECD Workshop on the Measurement of Human Capital, Turin, Italy, November 3. 29. Fraumeni, Barbara M. (2008b), “Human Capital: From Indicators and Indexes to Accoun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ondazione Giovanni Agnelli/OECD Workshop on the Measurement of H

690、uman Capital, Turin, Italy, November 4. 30. Fraumeni, Barbara M. (2009), “Further Comments: Results by Country and Future Efforts” presentation at a China Center for Human Capital and 209Labor Market Research seminar at the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China, June 19. 31. Gr

691、eaker, Mads and Gang Liu (2008), “Measuring the Stock of Human Capital for Norway: A Lifetime Labour Income Approach,”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ondazione Giovanni Agnelli/OECD Workshop on the Measurement of Human Capital, Turin, Italy, November 3. 32. Griliches, Zvi(1977), “Estimating the Returns to

692、Schooling.” Econometrica 45, pp.1-22. 33. Gu, Wulong and Wong, Ambrose (2008), “Human Development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Wealth Accounts in Canad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ondazione Giovanni Agnelli/OECD Workshop on the Measurement of Human Capital, Turin, Italy, November 3. 34. Gu, Wulong and

693、 Wong Ambrose (2009), “Human Development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Wealth Accounts in Canad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anadian Economic Association Annual Conference, May 29. 35. Heckman, James J. (2004), “Chinas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China Economic Review 16, pp.50-70 36. Holz, Carsten A. (2

694、006), “New Capital Estimates for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17, pp.142-185 37. Jorgenson, Dale W. and Fraumeni, Barbara M. (1989), “The Accumulation of Human and Non-Human Capital, 1948-1984,” in R. Lipsey and H. Tice eds., The Measurement of Saving, Investment and Wealth, Chicago, University of

695、Chicago Press, NBER, pp. 227-282. 38. Jorgenson, Dale W. and Fraumeni, Barbara M. (1992a),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and U.S. Economic Growth,”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94, supplement, pp. S51-70. 21039. Jorgenson, Dale W. and Fraumeni, Barbara M. (1992b), “The Output of the Education

696、Sector,” in Z. Griliches, T. Breshnahan, M. Manser, and E. Berndt eds., The Output of the Service Sector, Chicago, NBER, 1992, pp. 303-341. 40. Jorgenson, Dale W. and K Y. Yun (1990),“Tax Reform and U.S.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pp. S151-193. 41. Jorgenson, Dale W. , Mun S.

697、Ho, and Kevin J. Stiroh (2005),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American Growth Resurgence, volume 3 of Productivi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 2005. 42. Keeley, Brian (2007), Human Capital, How What You Know Shapes Your Life, OECD Insights, Paris 43. Kendrick, J. (1976), The Formation

698、 and Stocks of Total Capital, NBER,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N.Y. 44. Koman, R., and Marin, D. (1997), “Human Capital and Macroeconomic Growth: Austria and Germany 1960-1997. An Update.” IAS Economics Series No. 69. 45. Laroche, M. and Merette, M. (2000), “Measuring Human Capital in Cana

699、da.” Ministry of Finance of Canada. 46. Le, Trinh Van Thi, Gibson, John, and Oxley, Les (2005), “Measuring the Stock of Human Capital in New Zealand,”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Simulation, Volume 68, Issue 5-6, May, pp. 485-98. 47. Le, Trinh, Gibson, John, and Oxley, Les (2003), “Cost- and Income

700、-Based Measures of Human Capital.”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 17, 3: pp.271-307. 48. Le, Trinh, Gibson, John, and Oxley, Les (2005), “Measures of Human Capital: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New Zealand Treasury Working 211Paper 05/10. 49. Li, Haizheng (2003), “Economic Transition and Returns to Edu

701、cation in China.”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pp.317-328. 50. Liu, Zhiqiang (1998), “Earnings, Education, and Economic Reforms in Urban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46, pp.697-725. 51. Maurer-Fazio, Maggie (1999), “Earnings and Education in Chinas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

702、my: Survey Evidence from 1989 and 1992.” China Economic Review 10, pp.17-40. 52. Mincer, Jacob (1974), Schooling, Experience and Earning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53. Mulligan, C. B., and Sala-i-Martin, X. (1997), “A Labor Income-based Measure of the Value of Human Capital: An Applicati

703、on to the States of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 9, 2: pp.159-191. 54. Nehru, Vikram, Eric Swanson and Ashutosh Dubey (1998), “A New Database on Human Capital Stock in Developing and Industrial Countries: Sources, Methodology and Result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 46

704、,2: pp. 379-401 55. OECD (2001), The Well-being of Nations: The Role of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2001, OECD, Paris. 56. Schultz, T. (1961),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1, 1: pp.1-17. 57. Stroombergen, A., D. Rose and Nana, G. (2002), “Review of the Statistical Measureme

705、nt of Human Capital”, Statistics New Zealand working paper. 58. Wang, Xiaojun, Fleisher, Belton, Li, Haizheng, and Li, Shi (2009)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and Inequality: A Chinese Experiment.” IZA 212Discussion Paper No. 2823. 59. Wei, Hui (2008) “Developments in the Estimation of the Value of H

706、uman Capital in Australi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ondazione Giovanni Agnelli/OECD Workshop on the Measurement of Human Capital, Turin, Italy, November 3. 60. World Bank (1997), “Expanding the Measure of Wealth: Indicators of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

707、elopment Studies and Monographs Series No. 17, Washington, D.C. 61. World Bank (2006) Where is the Wealth of Nations, Measuring Capital for the 21st Century, 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The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62. Yang, Dennis (2005), “Determinants of Schooling

708、Returns during Transition: Evidence from Chinese Citie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33, pp.244-264. 63. Zhang Jun, Wu, Guiying, and Zhang Jipeng (2004), “Compilation of Chinas Provincial Capital Stock Series Using Perpetual Inventory Method, 1952-2000”, Economic Research (Chinese), October. 6

709、4. Zhang, Junsen, Zhao, Yaohui, Park, Alberb, and Song, Xiaoqing (2005), “Economic Returns to Schooling in Urban China, 1988-2001.”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33, pp.730-752. 65. http:/homepage.newschool.edu/het/essays/growth/neoclass/solowtech.htm 66. http:/data.bls.gov/PDQ/servlet/SurveyOutputServlet 67. http:/www.bls.gov/fls/#tables 68. http:/stats.oecd.org/glossary/detail.asp?ID=2054 69. http:/ 70. http:/www.oecd.org/dataoecd/13/58/2552337.pdf

友情提示

1、下载报告失败解决办法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报告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中央财经大学:2010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27页).pdf)为本站 (微笑泡泡) 主动上传,三个皮匠报告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个皮匠报告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