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您的当前位置:上海品茶 > 报告分类 > PDF报告下载

保险IT vs 证券IT中科软、恒生电子的金融科技龙头博弈(2022)(15页).pdf

编号:80842 PDF 15页 1.12MB 下载积分:免费下载
下载报告请您先登录!

保险IT vs 证券IT中科软、恒生电子的金融科技龙头博弈(2022)(15页).pdf

1、 1 报告名称报告名称报告名称 保险 IT vs 证券 IT,解读 2021 年中科软、恒生电子的金融科技博弈 保险 IT vs 证券 IT, 中科软、 恒生电子的金融科技龙头博弈 | 2022.06 研究机构: 发布机构: 报告主编:柏亮 于百程 报告编审:李昕 执笔团队:胡艳 1 保险 IT vs 证券 IT,解读 2021 年中科软、恒生电子的金融科技博弈 近年来,在数字经济、资本市场改革、技术发展等多因素催化下,金融 IT领域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 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根据 IDC 数据,金融行业在 2015 年至 2020 年持续保持 15%复合增速以上的 IT 投入,预

2、计 2022 年在金融信创的引领下,金融 IT 领域的投入与发展有望进一步加速。 中科软(603927.SH)作为保险 IT 龙头企业,深耕保险 IT 二十余年,依托中国科学院雄厚的人才优势和领先的科研成果,多产业布局信创,积极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恒生电子(600570.SH)作为证券 IT 龙头企业,则是专注于金融领域, 同时进军海外市场, 背靠蚂蚁集团, 与全球领先的金融科技公司 Finastra 开展战略合作。 中科软和恒生电子 2021 年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均保持上涨, 恒生电子营业收入增幅达 30%。 在毛利率方面, 中科软连续四年稳定上涨但仍低于恒生电子。中科软与恒生电子均重视企

3、业的研发投入与创新,2021 年恒生电子研发投入增长率超 40%。 2 保险 IT vs 证券 IT,解读 2021 年中科软、恒生电子的金融科技博弈 导语导语 . 4 一、一、 聚焦金融科技,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聚焦金融科技,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 4 (一)保险 IT 龙头&证券 IT 龙头,市占率遥遥领先 . 5 (二)中科软多点开花,恒生电子深耕金融行业 . 6 (三)聚焦金融云领域,加快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 . 8 (四)背靠中科院、阿里两大巨头,与华为、Finastra 开展战略合作. 8 二、财务数据比拼:谁的盈利能力更强?二、财务数据比拼:谁的盈利能力更强? . 9 (一)营业收入

4、均保持上涨,恒生电子增幅达 30% . 9 (二)中科软毛利率连续四年上涨,但低于恒生电子 . 11 (三)中科软研发支出稳步上涨,恒生电子研发支出增长率超 40% . 12 三、战略对比,谁的前景更广?三、战略对比,谁的前景更广? . 13 (一)中科软聚焦业务深化,恒生电子并购投资海外市场. 13 (二)政策利好推动金融 IT 发展,恒生电子进入加速成长期 . 14 3 保险 IT vs 证券 IT,解读 2021 年中科软、恒生电子的金融科技博弈 四、结论四、结论 . 14 4 保险 IT vs 证券 IT,解读 2021 年中科软、恒生电子的金融科技博弈 导语导语 金融 IT 是中国信

5、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行业之一,包含了银行、证券、保险等企业全部的 IT应用。中国金融 IT 发展起步于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中国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其整体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近年来,在数字经济、资本市场改革、技术发展等多因素催化下,金融 IT 领域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根据 IDC 数据,金融行业在 2015 年至 2020 年持续保持 15%复合增速以上的 IT 投入,预计 2022 年在金融信创的引领下,金融 IT 领域的投入与发展有望进一步加速。 金融 IT 又可细分为银行 IT、证券 IT、保险 IT 等领域,中科软和恒生电子均为金融

6、IT 细分领域的佼佼者。具体来看,中科软深耕保险 IT 二十余年,依托中国科学院雄厚的人才优势和领先的科研成果, 为大型保险企业提供核心业务系统解决方案, 已成为保险领域的龙头企业,据上交所调研报告显示,2019 年中科软保险行业综合市场覆盖率超过 96%。 恒生电子则是专注于金融领域,为证券、期货、公募、信托等 9 大金融行业提供金融科技全面解决方案,通过卡位核心交易系统,稳坐证券 IT 高位,据国信证券研究数据显示,恒生电子证券交易系统和资管交易系统市占率分别达到 50%和 90%。 近年来,中科软开展多产业布局,大力发展证券、银行等其他金融类业务,恒生电子也不断拓展新业务和新领域, 20

7、21 年收购国内保险 IT 服务商保泰科技, 持续发力保险 IT 业务领域,助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那么在业务领域扩张与碰撞下,谁能拔得头筹?接下来零壹智库将具体分析中科软与恒生电子这两家企业。 一、一、 聚焦金融科技,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聚焦金融科技,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科软,603927.SH)成立于 1996 年,隶属中科院软件所。2000 年 10 月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2019 年 9 月 9 日在上交所挂牌上市。中科软以行业应用软件开发为核心,业务涵盖应用软件、支撑软件、系统集成等应用层次,可为客户提供大型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保险、公共

8、卫生等行业细分应用领域也已形成领先优势。2021 年中科软的营业收入为 62.81 亿元,同比增长 8.65%;归母净利润为 5.77 亿元,同比增长 21.15%。 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恒生电子,600570.SH)成立于 1995 年,2003 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恒生电子聚焦金融行业,为证券、期货、基金、信托、保险、银行、交易所、 私募等机构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服务。 据公司年报, 2021 年恒生电子的营业收入为 54.97亿元,同比增长 31.73%;归母净利润为 14.64 亿元,同比增长 10.74%。 5 保险 IT vs 证券 IT,解读 2021 年中科软、恒

9、生电子的金融科技博弈 (一)保险 IT 龙头&证券 IT 龙头,市占率遥遥领先 中科软深耕保险行业二十余年,是国内最早开发保险核心系统的软件企业。据年报显示,截至 2021 年底,公司提供服务的国内保险公司客户数量达 180 家,88 家国内财产保险公司中87 家为公司客户,其中 72 家财产保险公司采用公司自主研发的财险核心业务系统;92 家国内人寿保险公司中90家为公司客户, 其中75家公司采用公司自主研发的寿险核心业务系统。IDC 数据也显示,中科软在国内保险行业 IT 解决方案市场和 IT 服务竞争力评估中连续多年第一,在 2021 年全球金融行业科技公司百强榜单中排名第 42 位,是

10、名副其实的保险 IT 领域龙头企业。 恒生电子以证券 IT 起家,经过二十余年发展,已覆盖了主流的金融客户。据年报显示,截至2021 年,恒生电子客户包括 129 家证券公司、126 家公募基金、104 家期货公司、129 家保险及资管公司、104 家三方理财公司、66 家信托公司、307 家商业银行以及超过 800 家私募基金,证券交易系统市占率 50%左右,资管交易系统市占率 90%以上。恒生电子也被 IDC 评为证券业软件、 银行中间业务软件供应商第一名; 在 2021 年在全球金融科技百强榜单中处于第 38位。 表 1:中科软部分客户目录 业务领域 主要客户名称 财产保险 中国保险监管

11、机构(5 家):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保险交易所、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等; 内资财产保险公司(66 家):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太平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银保险有限公司等 外资保险公司(20 家):安盛天平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意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现代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中航安盟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等 再保险公司(6 家):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人保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再保险有限公司、亚太再保险有限公司等 人寿保险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恒安标准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中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瑞泰人寿

12、保险有限公司、德华安顾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恒大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 数据来源:公司官网、数字化讲习所、零壹智库 6 保险 IT vs 证券 IT,解读 2021 年中科软、恒生电子的金融科技博弈 (二)中科软多点开花,恒生电子深耕金融行业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5G 等新一代信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各行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持续增长,信息化对各行业生产力的赋能进一步深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作为直接面向各行业企业信息化需求的应用软件开发行业迎来

13、广阔的增长空间。 在此背景下,中科软除了专注于其核心业务保险,还覆盖非保险金融、政务、教科文卫等多个领域。据年报显示,中科软 2021 年非保险金融 IT 实现收入 5.91 亿元,拥有 88 家银行机构客户;在政务领域提供涵盖软件开发、软硬件系统集成、运维服务等综合信息化服务,实现业务收入 8.71 亿元;在医疗卫生领域,报告期内承担了多个省级医疗保障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助力医院信息化建设,2021 年公司医院端客户数量增长至近百家,实现销售收入 2.05亿元,毛利率 35.65%;在教科文领域,中科软积极参与智慧校园、助学信息化、科研信息化等方向的 IT 建设,客户涉及各级学校、科研机构、

14、教育主管部门。2021 年中科软教科文领域软件类业务占比达 56.80%。 表 2:中科软业务领域及解决方案(不完全统计) 业务领域 主要产品及解决方案 保险 财产保险 承保管理子系统、审核管理子系统、银邮保通平台、保险产品工厂等 人寿保险 个险核心业务系统、健康险核心业务系统、分布式保险核心业务系统等 健康医疗 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管理系统、掌上中医院、体检管理信息系统(PEIS)等 政府领域 中宣部统一用户管理系统、财政部门户及政府采购网门户系统等 金融领域 电子银行系统、资金管理系统、理财产品信息管理系统等 媒体领域 多媒体新闻采编系统(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图表)、新闻发布系统 能源领域

15、 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海南省建设项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应用支撑平台等 交通领域 SinoAll2One 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系统 V1.0、道路工程综合管理系统 2.0 邮政领域 中心局生产作业系统配套速递信息平台建设项目、邮件存储查询系统等 7 保险 IT vs 证券 IT,解读 2021 年中科软、恒生电子的金融科技博弈 数据来源:公司官网、数字化讲习所、零壹智库 相较于中科软的多产业布局,恒生电子则是深耕金融行业,主营业务可分为大零售 IT 业务、大资管 IT 业务、银行与产业 IT 业务、数据风险与基础设施 IT 业务、互联网创新业务和非金融业务六大类, 从流程数字化逐步深入到业务数字化,

16、 并不断进行金融科技智能化应用探索。在产品的研发与创新方面,恒生电子先后推出集中交易系统、金融服务平台 UF3.0、CRM 及呼叫中心、估值系统 6.0 等核心产品。据年报显示,2021 年公司在保险、私募市场拓展情况良好,证券、基金、期货、信托等行业保持稳定增长;核心产品 O45、估值 6.0、TA、理财销售、投顾产品等推广顺利,UF3.0 实现全业务上线,分布式云原生架构与多家券商取得了深度合作, 并推出金融科技数字化服务平台Light 云平台, 助力客户实现金融数字化转型升级。 表 3:恒生电子业务与核心产品介绍 业务类别 核心产品系列 产品简介 大零售 IT UF2.0/3.0 集中交

17、易系统及相关的融资融券、沪深港通、理财销售系统 TA5.0 开放式基金登记结算系统,用于登记投资者的基金份额 理财销售 5.0、呼叫中心、 投顾运营系统等 大资管 IT O32/O45 基金、券商、保险、信托、期货等行业投资管理系统 估值系统 6.0 覆盖全行业、全产品类型、全投资品种,实现全流程自动估值 PB2.0 新一代机构经纪投资管理系统 银行与产业 IT 现金管理平台、金融 C9 票据业务产品 企业财资管理、票据交易管理 数据风险和 基础设施 IT 证券与资管机构的数据中心 合规管理产品 风险监控、合规报告、流程管理、信息报送管理、反洗钱服务等 互联网创新业务 一站式云服务解决方案 I

18、aaS+PaaS+SaaS 层云计算服务 基于云的投资交易、估值、托管清算、投资监督、信息披露、绩效评估及风险管理、算法交易等 数据来源:公司官网、数字化讲习所、零壹智库 8 保险 IT vs 证券 IT,解读 2021 年中科软、恒生电子的金融科技博弈 (三)聚焦金融云领域,加快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 2020 年疫情导致经济活动被迫停摆,体现了线上服务的重要性;2022 年 1 月,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 ,要求“加快数字经济建设,全面推进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在多重因素叠加下,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成为当前发展的重要方向,而以金融云为方向的数字化转型正成为金融 IT

19、中增速最快的领域。根据 IDC 的数据,2021 年中国金融云整体市场规模达到 65.5 亿美元,2019-2021 年间 CAGR 达到 40%。 在此背景下,中科软提出“保险+”战略,与腾讯、华为、阿里、AWS 等主流厂商建立合作关系,在保险领域率先成功实施了多项将核心业务系统迁移到云端的项目,向云端转型。2019年联合华为推出云银保平台解决方案,2020 年携手华为发布了中科软-华为云鲲鹏云服务保险行业解决方案,满足保险企业的需求。根据 IDC 报告,中科软在 2021 年上半年金融云(应用)解决方案市场份额占比继续保持第一。 面对金融云的快速发展,恒生电子则是在 2016 年先后设立了

20、云毅、云纪等子公司,2018 年完成对大智慧(香港)的收购,实现云转型的加速和境外市场的探索;在数据领域,除聚源的业务继续探索,公司在 2017 年设立鲸腾、2020 年收购安正软件,进一步整合和升级公司产品线,并基于数据中台,涉猎人工智能及区块链领域。 (四)背靠中科院、阿里两大巨头,与华为、Finastra 开展战略合作 从企业持股股东情况来,中科软与恒生电子分别背靠中科院、阿里两大巨头。据公司年报显示,中科软的控股股东是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持股比例为 23.45%。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是一家从事软件集成开发的大型国企,中科软作为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控股的大型行业应用软件与综合解决方案提

21、供商,依托中国科学院强大的研发实力与技术背景,为其承接各类项目奠定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与信用基础。中科软还获得了中科院强大稳定的客户资源,中科软已积累了包括中国人民保险集团、中国人寿保险(集团) 、国家开发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客户。与此同时,中科软与华为开展合作,携手推出云银保服务平台,推动代理保险营销模式的创新。 2020 年, 中科软-华为云鲲鹏云服务保险行业解决方案发布, 实现全系统国产化。 恒生电子当前的控股股东是杭州恒生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 20.72%。而 2014 年蚂蚁金服(后更名为蚂蚁集团)旗下子公司浙江融信通过收购控股股东恒生集团 100%股权入股恒生电子,并于 2019

22、 年将该股权全部转让给蚂蚁集团,恒生电子早已成为阿里系的一员。蚂蚁集团入股成为控股股东,恒生电子享受到了技术助力与资源协同。利用蚂蚁和阿里云在云计算领域的优势, 推动恒生电子加速向“大中台”、 SaaS、 AI、 大数据等金融科技加速落地。2020 年,恒生电子与全球领先的金融科技公司 Finastra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并推出 Finastra 投资组合管理系统 FusionInvest 新版本。 9 保险 IT vs 证券 IT,解读 2021 年中科软、恒生电子的金融科技博弈 表 4:恒生电子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情况 股东名称 持股比例 杭州恒生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蚂蚁科技 10

23、0%持股) 20.72%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 15.31% 蒋建圣 1.90% 周林根 1.77% 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1.31% 彭政纲 1.03% 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交银施罗德新成长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 1.00%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发多因子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 0.88% 刘曙峰 0.83% 陈鸿 0.82% 数据来源:公司官网、数字化讲习所、零壹智库 二二、财务数据比拼:财务数据比拼:谁的盈利能力更强?谁的盈利能力更强? (一)营业收入均保持上涨,恒生电子增幅达 30% 近年来, 受金融创新政策和数字化转型影响, 证券 IT 和保险 IT 发展迅速。 据 ID

24、C 报告, 2020年保险业 IT 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达 121.4 亿元。 中科软和恒生电子作为保险 IT 和证券 IT 的龙头企业,2021 年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均实现一定程度的上涨。 公司年报显示,2018 年至 2021 年中科软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48.50 亿元、54.99 亿元、57.82亿元和 62.81 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为 9.00%;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21 亿元、3.86 亿元、4.77 亿元和 5.77 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为 21.59%;受疫情影响,中科软 2022 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为 12.64 亿元,同比下降 2.15%,归母净利润为 0.07 亿元,同比

25、增长 7.77%。 而恒生电子 2018 年至 2021 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32.63 亿元、 38.72 亿元、 41.73 亿元和 54.97 10 保险 IT vs 证券 IT,解读 2021 年中科软、恒生电子的金融科技博弈 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为 18.99%;归母净利润分别 6.45 亿元、14.16 亿元、13.22 亿元和14.64 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为 31.42%。2022 年同样受疫情影响,但收入增速不减,第一季度营业收入为 9.73 亿元,同比增长 29.59%,归母净利润-4129.58 万,同比下滑 124.49%,主要系 Q1 投资收益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同比减

26、少所致。 从业务构成来看,中科软核心的保险 IT 业务 2021 年实现收入 35.03 亿元,占总收入比例为56%,同比增长 18.64%,其中软件类业务收入 34.30 亿元,占比达到 97.94%, 集成业务占比有所降低;恒生电子的两大主营业务大零售 IT 及大资管 IT 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40%。公司业务结构的不断优化充分带动了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 图 1:中科软和恒生电子 2018 年-2021 年的营业收入情况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数字化讲习所、零壹智库 48.50 54.99 57.82 62.81 32.63 38.72 41.73 54.9713.38%5.14%8.65%

27、18.66%7.77%31.73%0.00%10.00%20.00%30.00%40.00%50.00%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2018Y2019Y2020Y2021Y中科软营业收入(亿元)恒生电子营业收入(亿元)中科软营业收入增长率(%)恒生电子营业收入增长率(%) 11 保险 IT vs 证券 IT,解读 2021 年中科软、恒生电子的金融科技博弈 图 2:中科软和恒生电子 2018 年-2021 年的归母净利润情况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数字化讲习所、零壹智库 (二)中科软毛利率连续四年上涨,但低于恒生电子 2021 年,中科软的毛利润

28、和毛利率均有所上升,但仍较大幅度低于恒生电子。据公司年报显示,2018 年至 2021 年中科软的毛利润分别为 11.16 亿元、13.84 亿元、16.20 亿元和 18.54亿元,毛利润三年复合增长率为 18.44%。中科软还实现了连续四年的毛利率提升,系公司软件收入占比持续提升,收入结构持续优化所致;而恒生电子 2018 年至 2021 年的毛利率分别为 97.11%、96.78%、77.09%和 72.09%,毛利率虽有所下降但一直处于高位,毛利润和毛利率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数字化需求快速上升带来了人力成本的增加,也给公司盈利造成了较大的压力,人员增加和薪酬的上涨造成了期间费用率的上升

29、。 造成中科软和恒生电子毛利率差异如此巨大的原因是下游客户的议价能力。中科软所处的保险行业产品非标准化严重,且保险公司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客户议价能力较强;而恒生电子在覆盖主流基金、 券商后不断更新自身软件系统, 核心产品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 且证券、基金行业对接证券交易所,产品标准化程度高,为恒生电子节省下大量再开发人力成本,因此毛利率随公司议价能力提升而不断增强。 3.21 3.86 4.77 5.77 6.4514.1613.2214.6420.34%23.57%21.15%119.40%-6.64%10.74%-20.00%0.00%20.00%40.00%60.00%80.00%10

30、0.00%120.00%140.00%0.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2018Y2019Y2020Y2021Y中科软归母净利润(亿元)恒生电子归母净利润(亿元)中科软净利润增长率(%)恒生电子净利润增长率(%) 12 保险 IT vs 证券 IT,解读 2021 年中科软、恒生电子的金融科技博弈 图 3:中科软和恒生电子 2018 年-2021 年的毛利润、毛利率情况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数字化讲习所、零壹智库 (三)中科软研发支出稳步上涨,恒生电子研发支出增长率超 40% 中科软和恒生电子 2021 年的研发支出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尤其是恒生电

31、子,研发支出增长超过 40%。 由此可以看出两家公司对于创新与研发的重视以及投入力度。 据公司年报显示, 中科软 2021 年研发费用为 8.43 亿元,较 2020 年增长 8.86%,占营收比重为 13.42%,研发人员增加至 5118 人,占公司总人数的比例为 26.33%,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加强对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软件技术的研究,同时不断提升保险、医疗等应用领域的产品及服务能力。 恒生电子的研发费用一直维持在 40%左右的高位,近 4 年累计研发费用达到 66 亿元。2020 年受疫情影响有所下降, 2021 年研发费用迅速回升, 研发支出高达 21.93 亿元, 同比增长 43

32、%,占收入比例为 38.92%,比上年同期提升 3.07 个百分点。另外,恒生电子 2021 年研发人员达到 6065 人,占整体员工比例达到 46%,而在历史上公司研发人员比例基本保持在 60%以上。持续的研发投入保证了恒生产品的领先性,恒生电子先后推出 JRES 开发平台、数据库、云原生底座,打造 LIGHT 技术品牌,持续引领行业技术演进方向。 11.16 13.84 16.20 18.54 31.69 37.47 32.17 40.12 23.01%25.17%28.02%29.52%97.11%96.78%77.09%72.99%0.00%20.00%40.00%60.00%80.0

33、0%100.00%120.00%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2018Y2019Y2020Y2021Y中科软毛利润(亿元)恒生电子毛利润(亿元)中科软毛利率(%)恒生电子毛利率(%) 13 保险 IT vs 证券 IT,解读 2021 年中科软、恒生电子的金融科技博弈 图 4:中科软和恒生电子 2018 年-2021 年的研发支出情况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数字化讲习所、零壹智库 三三、战略对比,谁的前景更广?战略对比,谁的前景更广? (一)中科软聚焦业务深化,恒生电子并购投资海外市场 中科软和恒生电子作为龙头企业,产品和服务遍布

34、全国各地。以中科软为例,年报显示,中科软拥有 27 家参股控股子公司,遍布上海、广州、深圳、合肥、成都、南京等多个城市。中科软的营业收入按地区进行分析,其中国内地区的营业收入达到 61.36 亿元,占总营业收入比例为 97.7%。海外营业收入为 1.45 亿元,占比为 2.3%,系海外疫情持续蔓延等因素的影响,公司在中国大陆以外市场业务在项目实施、客户开拓方面出现一定停滞影响。从发展战略来看, 中科软将持续深化公司“保险+”战略, 聚焦在“保险+大健康”、 “保险+大交通”、“保险+大消费” 、 “保险+大安全”等重点方向,一方面借助公司在保险 IT 领域的竞争优势切入与保险行业关系密切的其他

35、领域,积极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农业、气象、能源、电力等领域进行业务布局;另一方面与保险客户合作,共同探索保险行业通过技术手段嵌入多种应用场景,提供数字化保障的业务机会,协助保险公司产品及服务创新,助力保险公司的业务开拓。 而对恒生电子的营业收入来源按照地区进行划分,其境内营业收入为 52.69 亿元,占总营业收入比例为 95.85%。境外营业收入为 2.23 亿元,占比 4.15%。2021 年公司继续保持了适度的投资并购力度,收购了 Finastra 在中国大陆和港澳地区的资金管理系统 Summit 和 Opics4.406.187.758.4314.0515.6014.9621.3

36、99.06%11.24%13.40%13.42%43.05%40.29%35.85%38.92%0.00%10.00%20.00%30.00%40.00%50.00%0.005.0010.0015.0020.0025.002018Y2019Y2020Y2021Y中科软研发费用(亿元)恒生电子软研发费用(亿元)中科软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恒生电子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 14 保险 IT vs 证券 IT,解读 2021 年中科软、恒生电子的金融科技博弈 相关业务及知识产权,并与控股子公司云赢网络进行业务整合,完善了公司在资金交易系统领域的布局。同年通过控股子公司恒云控股收购了马来西亚领先的交易解

37、决方案供应商 N2N Connect 23.66%的股份,为公司在东南亚市场拓展进行业务布局。 (二)政策利好推动金融 IT 发展,恒生电子进入加速成长期 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 持续改革, 包括资管新规、 理财子管理办法、 设立科创板、开展沪伦通等政策,2022 年央行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 ,政策红利不断,驱动金融 IT 行业需求增长。 全面注册制时代到来,我国对于注册制的探索最早于 2013 年提出,此后,2019 科创板试点顺利后改革开始加速,2020 年创业板注册制改革、 2021 年北交所注册制陆续出台, 2022 年,“全面注册制”在证监会和两会区间多

38、次提及。注册制改革,是对资本市场 IT 基础设施的又一次重构,制度变动对于券商经纪业务和买方投资端业务都带来业务逻辑改变,国内金融机构 IT 投入力度加大, 公司作为金融 IT 龙头将持续受益。 深主板&中小板合并、 北交所成立、REITs 产品上线、投顾业务发展等都将带动公司业绩增量。 四四、结论结论 中科软和恒生电子作为国内领先的金融 IT 厂商,深耕金融科技多年,其市占率和市场排名遥遥领先。近年来,受金融政策创新利好、数字经济、技术创新等多因素驱动,金融数字化转型被推上新的发展阶段。中科软和恒生电子也全力聚焦金融云,助力相关客户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两家企业的经营绩效均表现良好,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均实现增长;但因细分领域(保险 IT 和证券 IT)的不同,恒生电子的毛利率高于中科软。在地区和行业布局方面,恒生电子偏向拓展海外市场,中科软则偏向多行业涉猎发展。

友情提示

1、下载报告失败解决办法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报告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保险IT vs 证券IT中科软、恒生电子的金融科技龙头博弈(2022)(15页).pdf)为本站 (微笑泡泡) 主动上传,三个皮匠报告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个皮匠报告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