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用时:43ms

银行业报告-PDF版

您的当前位置:上海品茶 > 金融证券 > 银行业
  • 中国工商银行业务研发中心:2024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体系建设白皮书(37页).pdf

    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体系建设中国工商银行业务研发中心2024 年 1 月白皮书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参编单位参编人员编写组版 权 声 明本白皮书版权属于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受法律保护,转载、引用或其他方式使用本白皮书的原文或观点,应注明来源。中国工商银行保留对违反以上说明和相关权益的行为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郝毅任长清高明刘涌王珏李涛张培刘雪峰康龄予刘捷聂丽娜王珺李嘉淳吴恺君李文雅舒天威高山马晓萌白佳艺肖雪鹏刘佳王浩之徐晗近年来,伴随着人机交互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用户体验的概念逐渐兴起和在各领域中广泛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正催发金融业务新模式,银行商业模式和服务形态正在加速转型。在这一重要变革过程中,良好用户体验在增强客户黏性、拓展业务生态、创造业务价值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愈发受到商业银行的重视。如何改善用户体验和通过用户体验更好达成商业目标,已经成为银行业高度关注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新业态下商业银行建设和发展用户体验体系的必然性,从产品、体验和服务等层面总结了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体系的整体框架和轮廓,介绍了用户体验体系建设需要具备的要素和能力。同时,本文对实践中广泛应用的用户体验方法、规范及模型进行了归纳,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细节,提出了用户体验管理在商业银行实践应用的具体实施路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体系化地建设和实践用户体验体系,不断为客户提供满意甚至超出预期的金融服务价值,持续加深银行与客户间的了解和情感联系,从而不断创造与客户相契合的品牌感受,在实现对客户的持续吸引的基础上,最终达成客户和银行双赢的目标。摘 要录目一、新形势下商业银行用户体验 5 (一)用户体验的产生发展及其演进 5 (二)面向产品用户体验的五个层次 6 (三)信息化金融产品用户体验挑战 7二、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体系的总体框架 9 (一)用户体验工作体系框架 10 (二)能力支撑层的主要内容 11 (三)主要活动层的主要内容 12三、商业银行用户体验的主要体验方法 13 (一)用户访谈方法 13 (二)问卷调查方法 14 (三)用户旅程方法 15 (四)可用性评估方法 17 (五)眼动测试方法 19四、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主要设计方法 21 (一)产品概念设计 21 (二)功能架构设计 23 (三)界面交互设计 24 (四)界面视觉设计 25五、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主要设计规范 25 (一)用户界面(UI)设计基本要求 25 (二)渠道化产品详细设计规范 26 (三)定制化金融服务的产品详细设计规范 27六、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主要参考模型 28 (一)用户体验测量模型概述 28 (二)ETS 用户体验评估模型 29 (三)用户体验专家评测体系 30七、商业银行用户体验工作体系建设 30 (一)组织建设 30 (二)流程建设 31 (三)工具建设 32 (四)能力建设 34 (五)资产建设 35八、商业银行用户体验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36 (一)优化组织模式流程,提升专业输出成效 36 (二)创新用户体验方法,适用多样复杂场景 36 (三)强化技术实践应用,深度把握用户脉络 36 (四)推进体验的数字化,实现全面精准体验 37 (五)加强专业人员培养,建立能力发展体系 375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体系建设白皮书一、新形势下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一)用户体验的产生发展及其演进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UE/UX)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概念理念。之所以古老,是因为用户体验的主旨思想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住宅园林建造和古希腊文化的人体工程学。中国古代私家园林的舒适性、内部景观的和谐性和因地制宜的便利性,都给居住者带来身心愉悦和精神享受,具备极佳的主观感受,时至今日都被现代人所羡慕。而古希腊人体工程学设计的王座、马鞍和刀剑等,无不体现着对其使用者的理解、关怀和敬畏。从上面两个方面看,注重使用者对产品的主观感受的思想理念自古就有,而且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外文化理念和日常生活并世代传承。近现代以来,工业革命将人类社会推进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洪流。其间,大量出现的大工业和大机器成为当时的新事物。本着大量使用机械或电子工具催生高生产率的追求,人们广泛进行了人与工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深刻研究,工具的使用逐步从粗糙、简陋向精致、简单、轻松和更加安全转变。1911 年,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撰写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一定程度上专注于优化人与工具之间的关系,唤起了人们在大机器使用方面的用户体验的关注和思考。泰勒所提出的优化人与工具之间的关系思想,被视作用户体验行业发展历程的重要里程碑之一。20 世纪 40 年代,丰田公司继承和发扬泰勒的理念,在实现高工作效率方面开发出了著名的以人为本的丰田式生产系统(Toyota Production System,TPS),在创造最佳工作环境和实现人机协同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实践,使大家关注到“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1955 年,沃尔特迪士尼(Walt Disney)倾力打造了迪士尼乐园,以神奇魔幻和身临其境的方式为世人呈现了近乎完美的用户体验,并以此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达数十年,他也被誉为“第一个用户体验设计师”。在谈及迪士尼乐园的用户体验愿景时,他提到:设想有一个地方,它将成为使用最新技术改善人们生活的地方。同样,在奢侈品消费领域,用户体验更是大行其道。用户体验设计史上的另一个关键人物美国工业工程师亨利德雷弗斯(Henry Dreyfuss),以设计和改进最具标志性的消费品而闻名。在为人设计一书中,德雷弗斯简洁地解释了用户体验:当产品与人之间的接触点成为摩擦点时,那么(设计师)就失败了;如果人们通过接触产品而变得更安全、更舒适、更渴望购买、更高效或更快乐,那么设计师就成功了。6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体系建设白皮书当人类社会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兴起,人机界面有了新的内容,即人与电子产品交互。从施乐公司首研成功的鼠标,到苹果公司的 Macintosh 图形化界面,再到如今遍布世界的智能手机,产品给用户带来的视觉美感、触觉舒适感、便携性、容易理解和便于操作等方面不仅影响着用户对产品的认可,甚至影响用户对公司的认同,乃至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今,用户体验已经不是浅层意义上好看的画面,而是融合了价值取向、发展理念、高雅品味、市场影响、成本效益等综合因素,成为取胜的关键。在赋予产品能给用户带来舒适、便利和增值价值能力的基础上,用户体验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为用户创造着超出以往的全新感受。同时用户体验的原理和方法也在潜移默化中深刻改造着数字化设施及其软硬件的设计原理、工作方式和价值创造过程。时至今日,用户体验已是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核心主线之一,是引导产品持续发展进步和保持领导地位不可或缺的现实需要,更是商业银行需要倾力为之的关键领域。(二)面向产品用户体验的五个层次在数字化时代,产品作为企业联结用户的主要触点、面向用户的服务聚合点和企业运营的融合点,在长期伴随用户过程中,持续塑造着用户对产品本身的主观感受。以用户体验推动产品升级和利润增加,是当今商业企业提升用户对产品主观感受着力和突破的重要方向。各家商业银行通常按战略、范围、结构、框架层和表现等五个层次来构建用户体验工作体系和管理模式并且持续升级。1.战略层。成功用户体验的基础是明确了解企业和用户双方对产品或服务的期许和目标。企业需要清晰地定义战略。企业的战略对用户体验子战略和方向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企业决定推出某项产品前,就需要回答“通过该产品,企业和用户分别要得到什么”“用户为什么会依赖企业”等基本问题。基于对以上问题的答案,企业定义有关战略,再基于企业战略来定义用户体验方面的战略。用户体验在战略层的主要任务是了解用户和挖掘剖析用户期许。2.范围层。在战略层清晰定义了用户期许和产品目标的基础上,企业在范围层面需回答“要做哪些事”“不做哪些事”“哪些事绝对不碰”以及“向用户提供什么样的功能和能力”等问题。通过这一步骤,战略转为确定可以组织实施的工作范围、产品功能清单,以及价值创造的主要着力点等。用户体验在范围层的主要任务是规划支撑用户对产品和企业形成正向主观感受的能力集合。7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体系建设白皮书3.结构层。范围层解析战略所形成的范围定义和所需能力的集合,仅仅是企业向用户提供价值和实现能力输出的第一步,其工作结果也仅仅是对拟推出产品的逻辑剖析和认知,距离产品的真正实现还有不小的距离。而连接逻辑认知与实实在在产品的重要中间环节,就是构建未来产品的结构框架和实现产品的路线图。用户体验在结构层的主要任务是用富有创意的思维,将范围层明确的分散或者碎片式的功能和能力,结构化成一个概念性的整体,促使各功能能力自然顺畅和谐地协同协作起来,形成能够为用户提供舒适体验的整体概念性结构体。4.框架层。在概念性结构体成果将范围层确定的功能和能力汇集成整体的基础上,从战略到实现的用户体验工作就可以步入到实践实施阶段了。而实践实施的第一步就是进行导航设计、交互设计和信息的设计等工作。这些设计都在框架层被完成。以某网页为例,在打开网页后,用户可以感知到的一切布局、内容和功能等,都应在框架层内被框定出来。全部框架工作的整体成果应该是企业在战略层确定的从设计的角度所呈现出来的产品原型。虽然产品原型并不具备所规定的全部功能,但已经可以较为完整地呈现产品未来的样子,甚至基于该产品原型邀请用户初步体验,进一步达成提升用户体验的目的。5.表现层,也被称为感知层。用户所能感触到的内容都应在表现层被很好地实现,如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表现层的实现效果非常重要。表现层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是要抓住用户的注意力,或者说是要把用户最关心的放在最醒目和最可轻松获得的地方。实现这样的目标,除了要具备美感设计能力外,还要对用户心理、操作习惯、性格特征具备一定的洞察力。所以,表现层的完美实现是用户体验师综合认知和整体能力的集中体现,具有极高的挑战性。现实中给人最多主观感受的来源是表现层的成果,然而表现层的成果并不是用户体验的全部,甚至只是用户体验专业工作的一小部分。如同“美丽外表下的有趣灵魂”更受欢迎一样,只具有完美表现层而缺乏用户所需功能的用户体验是失败的用户体验。优秀的用户体验是从战略层到表现层环环相扣和彼此依存的整体,是相互协作的系统性工作,各方面的认知水平和行动能力共同支持着完美用户体验的最终结果。(三)信息化金融产品用户体验挑战传统商业银行的用户体验主要集中在营业网点。营业网点的舒适性、接待客户的热情周到服务水平、金融业务办理快慢,以及长链条对公业务的快捷便利等方面,是客户对银8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体系建设白皮书行产生主观感受的主要来源。“银行业营业网点文明规范服务百佳示范单位”的评选就是从行业角度治理和提升银行营业网点用户体验的重要措施。而当银行进入信息化时代,用户体验的内容发生了重大转变。在营业网点之外,大量通过信息化渠道传递到广大金融消费者和各种企事业机构的电子化金融产品成为银行用户体验的新内容,而且愈加深刻地影响客户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主观感受,甚至影响着金融客户对银行的认可程度,进一步影响着银行的经营管理和发展战略。1.对客户的了解和理解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其中,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多样化和差异化,各类经济实体间的合作和资金往来越来越频繁和复杂,这些都对银行金融服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金融服务供需的市场地位发生显著逆转,已经从以“存贷汇”等产品为代表的金融服务供给方市场转变为金融客户需求方市场。传统的金融标准化产品和服务已经难以满足广大金融客户的现实需求。多渠道了解客户所思所想、洞察客户真实的痛点难点和向客户持续提供与需求匹配的金融服务等已成为各家银行经营管理和金融服务的普遍共识。因此,各家银行普遍采用如用户角色模型、用户心理模型、用户旅程地图等专业的用户体验方法来充分、深入地了解客户、理解客户、辨别需求,以及挖掘出客户在特定场景中的隐性需求等。这也推动各家银行有效快捷地强化针对客户的认知和指导金融产品服务。2.同业竞争与客户黏度方面。当前,金融 App 已经成为银行向客户推送金融信息和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要手段,承载着丰富的金融产品,在为客户提供“指尖上的金融”的同时,也是客户对银行产生主观感受和积极情绪的关键渠道。哪家银行的 App 向客户提供更多更丰富且称心满意的金融产品,哪家银行的 App 更加美观宜人和易于操作,客户就更愿意跟哪家银行打交道,有价值的金融交易也更容易被激发。正因如此,用户体验不仅是银行同业 App 间的必争领域,其诱发的客户口碑和获客黏客效应也越加显著。使金融 App 具备较佳的信息呈现和简易操作,是深化用户体验并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助力银行获得优势地位的重要工作目标。要实现独特优势,银行对用户体验的深刻认知和理解,以及在用户体验表现层和框架层的专业能力是必备保障。科学合理和浑然一体的用户体验框架设计和产品原型,以及美轮美奂的界面呈现和功能安排,不仅能给银行客户带来贴心如意的感受,更能使客户感动于银行的精心细致和专业素质,优于同业的竞争优势和强大的黏客能力自当水到渠成。9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体系建设白皮书3.数字化与高质量发展方面。在党和国家以及金融监管机构推出系列政策推动数字化和高质量发展以来,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战略之一,而深化技术应用提升经营质效、增加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更是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金融信息系统对客服务的比重将进一步增加,信息技术所支撑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也将更加丰富多样。在此发展趋势下,通过加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系列创新技术在金融产品中的应用,向广大金融客户呈现高质效服务,激发全新的金融服务感受和体验,正在成为众多银行群雄逐鹿和各显神通的新战场和新高地。数字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对银行来说是革命性的挑战和机遇,优异的用户体验能力和水平呈现,更是我国金融政治性、人民性和专业性的具体表征。在此情况下,银行除了要继承和发展已有用户体验经验和能力,还要更进一步从战略层、范围层和结构层来深化用户体验的理念和方法,并使其在数字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落地实施,推动新时代信息化金融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用户体验实施实践和管理提升,用更高质量的用户体验诠释金融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旋律。二、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体系的总体框架在新时代和新形势要求下,商业银行建立符合自身总体战略和发展需要的用户体验工作体系是时代发展所促发的战略选择。商业银行在用户体验工作体系建立初期,首先要确定用户体验的基本轮廓和整体框架,基于框架构成确定关键点,然后付诸行动。其中,在保证商业银行安全控制和风险预防与管控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上,结合商业银行的整体战略和总体规划,持续坚持将实践用户体验方法、建设和运用用户体验能力、不断优化客户操作流程等思想原则导入信息化金融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各项工作中,强化用户体验在金融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深化用户体验能力培养和工具资产建设,是建立用户体验工作体系的核心任务。用户体验工作体系的建设与运用应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时刻保持用户思维;始终以产品为主线,培养和运用用户体验专业能力。在用户体验工作体系的建立过程中,优先满足高价值的金融产品体验要求,并且建立支持根据市场反馈灵活设计和调整金融产品各方面属性和特征的工作机制和流程,确保高价值金融产品优先实现客户体验升级,优先实现与客户“心有灵犀”的目标理念,提升金融产品在广大客户中的优良口碑和品牌效应。10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体系建设白皮书(一)用户体验工作体系框架建设和持续推动用户体验工作及其成果在信息化金融产品中的落地实践,相对完整和富有能力活力的工作体系是必要的。同时,为了将用户体验的理念、原则和方法等融入金融产品,透过产品给客户带来优良感受,同时促使客户与银行积极互动并且极大提升客户使用金融产品的热情,促进客户与银行的亲近感和再交易可能性提升,用户体验必须与信息化金融产品的研发实践相结合。另外,用户体验还要与产品投入使用后的客户服务等工作相关联,从而使银行可以不断地基于客户反馈来持续了解客户、理解客户、认知客户,进而不断基于用户体验的内在逻辑促进银行及其金融产品更加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总体上说,用户体验工作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时,其与产品研发和客户服务之间是相互联通和彼此促进的协同运转体系和循环促进的环。其关系如图 1 所示。而从用户体验工作体系内部看,该体系则主要包含由相关的方法、规范和模型等构成的能力支撑层,由组织建设、流程建设、工具建设、能力建设和资产建设等构成的主要活动层,以及基于各方面需要而构建的服务提供层。用户体验工作体系总体框架如图 2 所示。在用户体验工作体系总体框架中,主要活动层和能力支撑层是核心,服务提供层的内容和形式则随着各银行对用户体验工作的定位和作用的不同而呈现丰富多样的形态,如采图 1 用户体验与产品研发和客户服务的关系用户体验产品研发客户服务11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体系建设白皮书用项目、课题、工具、平台、专班和商业合作等多种形式来输出或输入用户体验能力。服务提供层发挥着连接用户体验内外部工作和成果的作用,尽管不是用户体验工作体系的核心,但仍然是用户体验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服务提供层具备因地制宜的特点,本白皮书将不对其进行专门阐述。用户体验工作体系中的主要活动层和能力支撑层,致力于推动用户体验工作构建和持续活跃并实现用户体验能力的持续增长。其中,主要活动层包括组织建设、流程建设、工具建设、能力建设和资产建设等五个主要部分,其活动既向上负责支撑服务提供层的需要,也向下负责能力支撑层的持续厚积。在支撑服务提供层方面,主要活动层的各项活动主要聚焦于按需要组织资源实现能力的输出和输入;而在实现能力沉淀和积累方面,主要开展规划、管理、组织和实际推动工作。而能力支撑层则是用户体验工作体系的核心能力储备中心,其内容的丰富程度和质量高低决定着用户体验工作的整体能力水准。能力支撑层也是本白皮书将重点介绍的核心内容。(二)能力支撑层的主要内容用户体验能力支撑层是用户体验工作体系价值含量最高的组成部分,其本质是用户体验所有知识能力的汇集,其内容的质量水平直接决定着用户体验工作的整体工作质效。银图 2 用户体验工作体系总体框架服务提供层能力输入与引入主要活动层能力支撑层体验方法集产品设计规范设计方法集用户体验参考模型组织建设工具建设流程建设能力建设资产建设12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体系建设白皮书行用户体验的能力支撑通常包含方法、规范和模型等三方面能力支撑要素。1.方法要素。为了应对特定的用户体验问题和挑战,用户体验工作通常要研究、开发或者引入适当的专业方法,与有关问题挑战匹配并且组织实施和使用。鉴于方法的专业性,通常用户体验方法按照所解决问题的对象进行分类分组形成方法集。例如,用于探知用户核心需求的方法通常分类归组到体验方法集,而用以开展框架和表现设计的方法通常分类归组到设计方法集。实践中,银行可以建立多个用户体验方法集来解决自身的用户体验问题和对应挑战,但各方法集都需要遵循互不重复和彼此协同的原则。2.规范要素。规范是企业内具有强制性的技术要求,侧重对具体技术行为和结果的约束和管理。由于用户体验工作与产品研发和客户服务存在着关联衔接关系,所以在协调用户体验与其他两者的工作中通常会使用到规范要素。银行用户体验规范要素的典型是用户体验的产品设计规范,例如界面设计规范、定制化详细设计规范和体验评估规范等。另外,当用户体验工作规模增加且其内部存在多专业协作配合完成工作的情况时,在用户体验内部建立规范也是需要的。例如,面对某产品开展专家评测,而评测专家又来自不同专业和不同团队的情况,建立用户体验专家评测规范,是保证相关评测工作质量的重要管理要素。3.模型要素。用户体验从兴起到发展成熟,在通用模型方面已经初具规模,量化评估体验成为体验领域普遍需求与标配,部分模型被广泛认同并且在用户体验实践中普遍使用,如经典美国客户满意度量表(ACSI)、软件可用性量表(SUS)等。银行根据自身需要和业务特征,在通用模型基础上设计自身特色的用户体验模型是银行用户体验的重要突破方向。(三)主要活动层的主要内容用户体验工作体系的主要活动层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聚集着构建用户体验工作和促使用户体验发挥价值的所有主要工作任务。1.组织建设活动。组织建设活动是开展用户体验工作的关键组织保障,主要是构建用以开展工作的人员团队并且确定其职责要求,从人力配置、能力构成和组织框架等方面构建和持续维护用户体验工作所需的基础资源供给和发展。2.流程建设活动。用户体验的原则、方法和工具等关键成果应该始终贯穿在信息化金融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流程,以实现用户体验“以客户为中心”思想理念在产品中的呈现。通常,用户体验工作成果需按照产品创意、规划设计、开发测试和上线运营等的流程阶段13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体系建设白皮书来合理部署和使用。3.工具建设活动。工具建设是支撑用户体验自身工作高质量规范化的重要方面。按规划和有步骤地使用用户体验专业的信息化工具,不仅可以实现用户体验工作内部流程的高效率,还能实现对关键成果的标准化。同时,良好的用户体验工具也能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汇集和高质量产出输出。4.能力建设活动。用户体验能力建设及其应用,是银行用户体验工作的关键核心,也是用户体验产生价值的关键基础。从人员能力建设与培养和数字化方法能力的运用两个方面推进用户体验能力建设,是促使用户体验快速形成整体能力和催生价值的重要途径。5.资产建设活动。在用户体验工作中所产出或收集的对工作有价值的成果和资料等,如方法、规范、工具、研究报告、理论方法和技术工具等,都应纳入用户体验资产管理的范畴。在用户体验实践中,框架层和表现层中的组件、规范、工具等资产具有较强的复用能力,所以这些资产也是用户体验资产建设的最重要方面。三、商业银行用户体验的主要体验方法用户体验的专业方法是在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普遍采用的,用于快速获取用户信息反馈,了解产品目标用户特征、潜在需求及产品使用预期,进而发现产品可用性问题的一组用户体验方法,主要包括用户访谈、问卷调查、用户旅程、可用性评估和眼动测试等具体方法。(一)用户访谈方法用户访谈是运用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的口头交谈方式,收集用户需求和反馈的方法,通过与用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用户对产品或服务的看法、需求和期望,从而改进产品或服务。用户访谈法适用于了解目标用户、改进产品或服务、收集用户反馈、研究竞争对手等场景。用户访谈包括确定目标和计划、提纲设计、访谈实施、结果分析等环节,可在方案研究、需求编写和推广应用阶段使用本方法。1.主要步骤:(1)制定访谈工作计划。依据用户体验目标及需求,设定访谈工作的具体目标、工作交付物,并制定配套的人员、资源、时间等方面的计划安排,形成访谈工作计划书,作为整个访谈工作的执行依据。(2)前期准备。依据工作目标确定访谈地点、访谈参与者及准备访谈方案。在访谈准备阶段,需依据工作目标组织访谈内容形成访谈方14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体系建设白皮书案,作为访谈时的参照依据,同时制作记录员使用的记录表。(3)实施访谈。准备工作就绪后,按照访谈方案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实施正式访谈,同时记录访谈信息作为后续信息整理分析工作的基础。(4)信息整理与分析。对访谈中所记录的信息进行梳理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产品改进建议,并最终形成访谈报告。2.关键结果:用户访谈的交付物包括访谈记录表、访谈报告。访谈报告中需包含访谈所获取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以及对应的问题和建议。可结合用户访谈目标,按照时间顺序、主题或客群等不同维度组织串联访谈报告,以确保有效呈现全量有价值信息。通过交付物,可深入了解用户的行为习惯和心理认知,进而洞察用户需求偏好,挖掘痛点及机会点,推进服务及产品体验提升,增强市场竞争力。3.应用案例:为深入了解某银行信用贷款目标用户需求偏好,通过提升贷款业务体验寻找绩效增长机会点,研究团队针对目标用户开展用户访谈,并按照客群和时间顺序输出访谈报告。信用贷款目标用户访谈结果如图 3 所示。(二)问卷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是开展调查研究的重要定量研究方法,可以系统、直接地从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中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其中,问卷是用来收集资料的主要工具,在形式上是一份精心设计的问题表格,用来测量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社会特征。问卷调查适用于调研用户群体的偏好、特征、态度,验证已有用户体验结论或假设,获得代表性、科学性的结论。问卷调查包括问卷设计、问卷发布、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等环节,可在方案研究、需求编写和推广应用阶段使用本方法。图 3 信用贷款目标用户访谈结果15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体系建设白皮书1.主要步骤:(1)制定问卷调查工作计划。依据用户体验目标及需求,设定问卷调查工作的具体目标、工作交付物,并制定配套的人员、资源、时间等方面的计划安排,形成问卷调查工作计划书,作为整个问卷调查工作的执行依据。(2)探索性工作。在编写问卷前,问卷设计者需进行一定时间的探索性工作,此项工作最常见的形式为非结构式访问,即围绕所要研究的问题,与各种类型的访问对象交谈,以便获得在问题的提问方式、实际语言的运用、可能的回答内容和类型等方面的初步印象和第一手资料。(3)编写问卷。经过了探索性工作,就可以开始着手编写问卷初稿,一个完整的问卷需要具备完整而全面的结构、清晰而准确的选项、合理的问题数量与顺序。(4)试用与修改。在完成了问卷初稿之后,可将其发送给小样本的目标用户或该研究领域的专家等专业人群,请他们根据自身的情况及经验对问卷进行试答或评论,获取问卷编写存在的缺陷或错误信息,并对其进行修改与调整。(5)问卷发布。可根据问卷调查的对象选择合适的渠道进行问卷的发布,以确保该问卷对目标用户的有效覆盖。(6)数据处理与分析。问卷完成收集后需先进行问卷数据的清洗从而获得可以用来分析及计算的有效数据,然后根据研究目标运用合适的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与呈现。2.关键结果:问卷调查的交付物需包括问卷题目、问卷回收数据、问卷调查研究报告。问卷回收数据需包含原始数据及有效数据。问卷调查研究报告需包含数据分析结果及对应的结论和建议。通过交付物,可测量和验证调研群体的偏好、特征、态度,获得有代表性、科学性的结论,推进产品及服务的体验提升。3.应用案例:为了明确男性和女性用户对智能设备的使用熟练程度是否存在差异,开展问卷调查。首先,基于研究目的开展探索性研究,确定问题和相关假设,即研究性别与产品使用频率、办理业务种类数量之间的关系,同时设计问卷题目和选项(如图4所示)。其次,基于调研对象确定线下网点为问卷发布渠道并进行小样本试验和正式发布。最后,在完成问卷数据收集后,开展数据清洗与分析,对有效数据中男女使用频率、办理业务种类数分别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对使用频率和办理业务种类数两个维度整体进行均值向量的差异检验,最终获得不同性别对智能设备使用熟练程度差异不显著的研究结论。(三)用户旅程方法用户旅程图是从用户角度出发,以叙述故事的方式描述用户使用产品或接受服务的体验情况,以可视化图形的方式展示,从中发现用户在整个使用过程中的痛点和满意点,最16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体系建设白皮书后提炼出产品或服务中优化点、设计机会点的专业方法。用户旅程图通常包括体验阶段、用户目标、用户行为、用户触点、用户想法、情绪曲线、用户痛点、产品机会点等基础元素,适用于新商机发掘、新产品创造、现有产品痛点挖掘及优化分析等场景,可帮助团队快速了解用户、产品、项目的整体情况等。从用户体验的全流程来看,用户旅程图是用户研究过程中的输出物和节点,是前期所有用户研究结果的归纳、总结与呈现。因此,准确来讲,它并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可视化呈现研究结果的工具。1.主要步骤:(1)构建用户画像。用户旅程图反映的是同一类用户使用产品或服务的过程。因此,制作用户旅程图时应时刻关注用户的行为和想法。同时,不同用户在使用同一产品或服务时,存在需求、旅程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正式制作旅程图前,要将用户画像放在可见的地方,以便让制作者时刻明确目标用户是谁。运营中的产品通常已有构建好的用户画像,制作者直接使用即可。研发阶段的产品往往还未明确目标用户群,制作者则需要进行用户调查(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收集目标、场景、行为、触点、动机、态度、情绪、障碍等信息,再整合目标和场景,提取痛点、机会点。(2)准备制图工具。用户旅程图通常由项目组基于前期研究成果和结论,以工作坊形式共创完成,会经过纸质草图向电子版转换的过程。因此初期需要准备好如马克笔、便利贴、大尺寸白纸等材料,待与项目组充分沟通、修改之后再制作成电子版,方便分享和传播。后续还可制作为海报,张贴在工位或办公室内,方便继续优化迭代和共享。(3)标记体验阶段和用户目标。用图 4 问卷示例17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体系建设白皮书户体验是在时间线上展开的,因此旅程图一般从左向右展示。体验阶段标记了用户使用产品或服务前、中、后的每个主要环节,用户目标则展示了用户在每个环节中的核心需求。(4)提炼用户行为。从用户旅程的开始到完全结束,从左至右地描绘出用户行为、操作。这里的行为是指用户在场景中物理或心理上的行为,以动宾短语的句式出现。由于用户行为往往存在较多分支,一般情况下选取一条典型行为描绘即可。若有特别需要,则可以使用流程图的方式来体现分支流程。(5)补充用户想法和情绪曲线。描绘用户在整个旅程中各阶段的情绪感受,并适当补充在每个情绪节点时用户真实想法,用以共情理解。通过观察用户在不同阶段不同行为中的情绪变化,可以辅助定位关键节点,即能够影响体验或触发体验的关键行为。(6)定位用户痛点,捕捉机会点。通过用户每个阶段的行为和情绪曲线,能够更直观地为项目组定位每个阶段中用户的痛点和问题,由此分析其形成原因并确定解决方式及体验提升机会点。2.关键结果:通过以上步骤可获得一幅完整的用户旅程图,其中包含体验阶段、用户目标、用户行为、用户想法、情绪曲线、用户痛点和产品机会点。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不同项目的实际情况、所处阶段等灵活地添加或删除上述分项或改变顺序。通常情况下,一幅完整的用户旅程图能够客观呈现研究对象是如何完成特定任务的。在产品研发初期,它可以帮助项目组充分了解“用户在想什么”“用户是如何使用产品或服务”“用户为什么使用该产品或服务”,还可以帮助分析用户在每个场景中的每个步骤都需要什么、遇到什么问题,并快速地把结果广泛分享,尽快与各角色沟通并达成一致。除了用来描绘现状,用户旅程图还可以描绘未来。在产品研发的后期,旅程图往往用来描绘产品或服务的未来态,这将让项目组在产品沟通方面更加高效,更好捕捉用户需求并设计体验点,甚至建立整个产品生态。未来态的用户旅程图还可以帮助项目组在为产品或服务添加新功能或触点时,保持体验的一致性。3.应用案例:为给某银行年轻客群带来良好的理财体验,寻找理财产品年轻化的机会点,研究团队针对 Z 世代年轻人在理财场景下的行为展开研究,梳理形成旅程图(如图5 所示)。(四)可用性评估方法可用性评估是快速有效发现产品或产品原型中存在可用性问题的一种用户体验方法。可用性指产品在特定场景下被特定用户使用时,在有效性、效率和用户满意度等方面所表18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体系建设白皮书现出的水平。该方法通过可用性专业人员对产品或产品原型进行走查,或通过邀请典型用户对产品或产品原型进行操作,发现可用性问题,提出优化改进建议并评价可用性水平。可在方案研究、需求编写、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阶段使用本方法。1.主要步骤:(1)制定可用性评估计划。工作组负责人依据产品所在生命周期阶段,在工作组讨论基础上设定评估工作的具体目标、工作交付物,并制定出配套的人员、资源、时间等方面的计划安排,形成用户评估工作计划书,作为整个评估工作的执行依据。(2)调研产品使用背景。工作组依据计划书安排,查阅相关资料或访谈相关部室人员,对产品的使用背景进行调查研究。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产品的目标用户特征与使用场景及拟实施的评估任务。调研内容为后续联系确定参与者、评估方案设计、评估环境准备提供依据。(3)前期准备。由工作组依照使用背景的调研结果组织各种资源,准备评估所需的环境、参与者及评估方案。准备工作后期需进行预评估来验证准备的效果,以保证正式评估的顺利进行。(4)组织用户评估。准备工作就绪后,工作组按照方案实施评估,在特定场所内引导用户完成特定产品功能操作,与用户交流并记录用户意见和建议,组织用户填写调查问 图 5 用户旅程示例19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体系建设白皮书卷。每次评估均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并在评估过程中记录各种信息作为后续分析工作的基础。一次可用性评估工作通常采用串行方式,集中在 2 3 天内组织完成。每场评估均由一名主持人和一位参与者完成,1 2 名记录员对参与者的评述以及参与者的操作情况进行记录。每场评估时间通常不超过 2 小时,两场评估间隔需要至少 30 分钟。2.关键结果:分析整理可用性问题。总结提炼产品可用性问题,确定可用性问题优先级,评估产品可用性水平,撰写可用性评估报告。可用性评估报告详细陈述评估的方法、过程、发现的问题、改进建议。3.应用案例:为了提前发现产品中存在的可用性问题,某银行某产品工作组决定在测试阶段开展可用性评估,通过邀请典型用户对产品原型进行操作并提出体验问题,评价产品可用性水平(如图 6 所示)。(五)眼动测试方法眼动技术是应用于测试产品界面可用性的新技术,其主要原理是通过眼动仪运用红外线捕捉眼睛角膜和视网膜的反射,记录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眼睛关注页面的时间、次数、眼动轨迹等数据,从而分析用户对产品界面的关注热点与浏览习惯等,以此指导产品界面设计。通过量化及可视化的眼动数据,更加真实地还原操作场景,全面深入地洞悉用户的图 6 可用性评估问题分析示例20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体系建设白皮书心理预期和行为模式,解决如重要信息因界面布局不合理而无法吸引用户注意,及产品功能操作流程不符合用户浏览轨迹、行为习惯等问题,提高用户使用产品的准确率和流畅度,为用户体验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客观依据和坚实的数据支撑。1.主要步骤:(1)明确研究目标。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确定实验自变量、因变量及控制变量。(2)开展研究设计。设计实验流程,制作实验材料,在眼动仪软件或心理学实验软件中导入实验材料,设计实验程序。(3)邀请参与者。基于研究目的抽取实验参与者,邀请参加实验。(4)研究准备。正式实验开始前,将眼动仪连接至实验终端,让实验参与者坐在眼动仪前,通过眼动仪软件进行定标设置及注视点校准,确定眼动仪识别参与者眼动特征,保证后续可以精确计算出参与者的眼动数据。(5)正式研究。实验参与者准备完毕并设置好相关参数后,即可开始正式实验,在眼动仪软件或心理学实验软件中运行实验程序,通过眼动仪软件记录参与者在参与实验过程中的眼动数据;实验结束后,可回放实验眼动记录,对参与者进行回溯式出声思考访谈(RTA),获取更多关于参与者实际体验及思维过程的信息,用于后续分析研究。(6)数据处理。处理眼动数据,输出轨迹图、热点图、簇状图等可视化数据,也可划分兴趣区,输出兴趣区相关的注视时长、注视点、访问次数等原始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进行更深入的数据分析。(7)结论产出。基于眼动数据结果,得出研究结论。2.关键结果:通过眼动测试,可以输出轨迹图、热点图、簇状图等可视化数据图,也可输出详细的注视时间、注视点个数、注视次数、跳出次数等统计数据。这些数据经过加工计算后可以揭示用户在浏览时的认知加工过程。眼动测试能够高效地挖掘用户的无意识行为,获得更直观的实验数据。眼动测试的结果数据常作为用户行为数据的一种,与深度访谈、问卷调研、观察法等方法配合使用,以综合分析支撑研究结果。3.应用案例:为了掌握用户对某设计页面的浏览行为,开展眼动测试。通过眼动测试发现,用户在浏览账户详情页宫格区时,最先关注到的是 2 号位置(首次注视时间为2.27s),其次是 1 号(首次注视时间为 2.70s),注意力主要集中在 2 号、3 号、6 号、7号四个位置,而 4 号、5 号、8 号位置关注度较低,仅有 20%的用户在浏览时注视到了这三个位置(如图 7 所示)。因此,建议将用户常用且重要的功能放在 1 号、2 号位置,4 号、5 号、8 号三个位置放置使用频率相对较低的功能。21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体系建设白皮书四、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主要设计方法用户体验设计方法与信息化金融产品的研发紧密相关,是信息化金融产品设计环节的重要内容。按照用户体验五个层次的框架规划,商业银行用户体验的主要设计方法包括产品概念设计、功能架构设计、界面交互设计和界面视觉设计等方面。各方面设计的成果通常是形成信息化金融产品的关键输入。(一)产品概念设计产品概念设计是基于用户研究中发现的用户需求以及产品创新与优化方向,分析明确目标产品定位、提出产品轮廓的一种用户体验方法。该方法通过概念设计和评估,研究确定产品设计思路,为后续产品研发奠定基础,可在方案研究、需求编写阶段使用。1.主要步骤:(1)制定概念设计工作计划。依据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的工作需图 7 眼动测试热力示意22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体系建设白皮书求,设定概念设计工作的具体目标和交付物,并制定配套人员、资源和时间等内容的计划安排,形成概念设计工作计划书,以此作为整个概念设计阶段的执行依据。(2)前期准备。在正式开始概念设计工作之前,由用户研究人员和设计人员交流前期用户研究结果,明确概念设计范围,收集目标产品设计建议,为后续概念设计提供参考。(3)概念设计。一名或多名设计人员依据用户研究成果以及所收集的建议,在特定时间段内分别独立地设计、整理并呈现概念创意。(4)概念评估。邀请相关人员或真实用户对产品概念进行评估,收集修改和完善建议。评估工作通常包含项目组人员概念评估和用户概念评估两种形式,对概念创意收集意见建议。(5)概念设计整合方案形成。设计人员根据概念评估的结果,对所有概念进行修改和整合,最终形成完整的产品概念设计方案。该方案与前期用户研究中的产品初步设想一起构成产品的轮廓,并将其中涉及到的新功能补充到前期用户研究形成的功能列表中。2.关键结果:产品概念设计的交付物通常表现为概念设计报告,其目的一是介绍整个概念设计阶段的工作流程和各阶段的工作要点内容;二是展示相应成果物的文档,报告结构一般分为概念设计概述、用户研究主要成果、概念设计及评估结果和概念设计整合方案等四个部分。3.应用案例:某银行计划为网点人员设计一款线上用户营销的 App 产品。设计人员先基于前期用户调研结论,对产品目标、用户诉求等进行分析,产出设计线框图,并邀请真实网点人员进行走查评估;后根据反馈意见快速修改迭代设计方案,并根据迭代后方案输出概念设计报告。产品概念设计稿如图 8 所示。图 8 概念设计稿示意23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体系建设白皮书(二)功能架构设计功能架构设计是在产品研发过程中,通过卡片分类等方法,确定产品多个功能界面之间的上下层级或单一功能界面前后顺序关系,以此作为交互设计的依据和参考的一种设计方法。该方法通过开展功能架构设计,分析产品的功能列表、功能结构和主要任务流程等内容,主要针对无可参考结构的产品和有可参考架构中存在可用性问题的产品,可在需求编写阶段使用。依据产品或项目实际情况,可选择以下工作方式:若需进行产品多个功能界面之间的上下层级信息结构设计,则采用卡片分类方式;若需进行单一功能界面前后顺序信息结构设计,则采用任务分析方式;若既需进行界面上下层级功能架构设计,又需进行界面前后顺序功能架构设计,则同时采用上述两种方式,一般情况下应先采用卡片分类方式,再采用任务分析方式。在此基础上,设定功能架构设计工作的具体目标、预期成果,并制定出配套的人员、资源、时间等方面的计划安排,形成工作计划书,以此作为整个功能架构设计工作的执行依据。1.主要步骤:卡片分类法主要应用于界面的上下层级功能架构设计。(1)前期准备工作。依据计划书安排,对于无可参考的信息结构,则通过用户研究、概念设计结果或访谈相关人员,收集功能列表;对于有可参考的信息结构,则分析现有产品信息结构,获得功能列表,以此作为卡片分类工作的基础。(2)卡片分类操作。准备工作就绪后,按照卡片分类实施方案正式进行分类,每次卡片分类均采用主持人与参与者一对一的方式,并在分类过程中对各种信息进行记录,以此作为后续工作的基础。(3)数据整理分析。对卡片分类过程中所记录的各种信息和数据进行梳理和分析,得出卡片层级结构图,以此作为设计基础。(4)确定界面上下层级信息结构。以卡片层级结构图为基础,分析设计出界面上下层级结构表单和界面内容说明。任务分析法主要应用于界面的前后顺序功能架构设计。(1)获得用例目录。可以通过前期用户研究和概念设计工作,以及部门讨论等方式获得用例目录。用例目录是用户所需要的产品功能列表,是后续任务分析的对象。(2)了解用户使用情况。依据计划书安排,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了解用户使用产品的情况,以此作为任务分析工作的依据。(3)任务分解。逐条对用例主要任务过程进行分解,分解成不同步骤,得到初步的任务结构图。(4)编写任务过程执行路径。执行路径是用于描述步骤执行的顺序和条件。编写任务执行过程各种可能的路径,并将其加入初步任务结构图中,得到最终的任务结构图,以此作24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体系建设白皮书为界面功能架构设计的基础。(5)确定界面前后顺序结构。将任务结构图中的特定步骤合理组织成界面,列出各界面上内容及界面间的前后顺序关系。2.关键结果:根据工作目标要求,获得包含界面上下层级或界面前后顺序的信息结构表单及其界面内容说明。3.应用案例:某银行要对其个人手机银行的信用卡功能板块进行改版,并且通过用户体验研究来更好地了解用户对信用卡功能分类的认知,同时梳理相应功能信息结构。为此,该银行在用户体验工作中邀请了信用卡用户参加卡片分类研究,得到信用卡功能层级结构图,输出界面层级功能架构设计报告。(三)界面交互设计界面交互设计是在产品研发过程中,根据用户特征及可用性原则对用户与目标产品之间的交互方式进行分析、预测、定义、规划、描述的过程。该方法通过交互设计前期准备、界面关系制定、界面布局规划、界面交互设计等工作对产品界面关系和界面交互方式进行详细设计,形成交互设计说明文档,可在需求编写阶段使用。1.主要步骤:(1)工作计划制定。依据产品或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配套人员、资源、时间等方面的计划安排,形成交互设计工作计划书,以此作为整个交互设计工作的执行依据。(2)交互设计准备。将前期的用户研究、功能架构设计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全面分析了解设计约束,讨论确定统一使用的设计工具,为后续设计做好准备。(3)界面关系制定。以功能架构设计中所确定的界面上下层级结构表单和界面前后顺序结构表单为基础,确定功能基本流、备选流和错误处理,明确各界面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流转关系,最终确定产品各功能的流程图。(4)界面布局规划。分析确定所有的界面类型,并对其进行整体布局设计,绘制出界面布局模板,以此作为后续交互设计工作的基础。(5)界面交互设计。在确定界面关系和界面布局后,对每个界面进行交互设计,制定控件列表,绘制界面线框图并编写界面交互说明。2.关键结果:界面交互设计的工作目标通常是设计出符合用户使用习惯的交互过程。主要成果包含界面跳转路径和界面布局等内容,其结果通常为产品交互设计说明文档。3.应用案例:某银行交互设计人员了解用户研究成果、产品初步设想、用户特征和用户角色和场景任务等,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界面关系、规划界面布局、丰富交互细节、撰写说明文档。界面交互设计过程如图 9 所示。25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体系建设白皮书图 9 界面交互设计过程(四)界面视觉设计界面视觉设计是基于用户的审美需求来规划产品界面的视觉呈现方式,使产品具有良好的视觉呈现效果的方法。该方法基于交互设计的结果,通过制定视觉设计工作计划、视觉设计准备、视觉风格设计、视觉风格评估、视觉设计说明文档制定等环节,对产品的界面布局、色彩、图标、文字、控件等的视觉呈现方式进行设计,可在需求编写阶段使用。1.主要步骤:(1)工作计划制定。依据产品或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配套人员、资源、时间等方面的计划安排。(2)视觉设计准备。在视觉设计工作正式开展之前,收集用户研究、功能架构设计和交互设计等相关工作成果,了解其他相关注意事项,保证视觉设计工作的正常开展。(3)视觉风格设计。设计人员根据用户审美需求,绘制出 2 4 套具有不同界面风格的草稿。(4)视觉风格评估。采用用户评估或内部评估的方式,由参与评估的用户或者评估专家共同从视觉风格设计草案中确定最优的视觉风格方案。2.关键结果:视觉设计的工作目标通常是提高产品的视觉呈现形式,让产品更美观、更易理解。视觉设计的工作结果通常为产品视觉设计说明文档。3.应用案例:某银行视觉设计人员在交互设计的基础上,对产品界面进行视觉风格设计,对布局、色彩、字体、控件、图标等进行精确的规定和说明。五、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主要设计规范(一)用户界面(UI)设计基本要求在设计方法集的各具体方法的指引下,为了实现业务研发一致性和高效协同水平的进26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体系建设白皮书一步提升,同时使产品UI设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可以基于对客规范框架建立良性、立体和可延续的规范体系,全面指导和规范 UI 设计工作。用户界面(UI)设计基本要求作为指导性原则,适用于线上线下各渠道产品。各渠道规范、企业级前端组件库、设计模板均以此为基础,并结合实际需要进行细化展开,为需求编写人员、设计师、开发人员提供明确的产品研发指导思路。该规范要求产品设计时应遵循便捷性、美观性、容错性、易学性、情感化五大原则。1.便捷性原则。一是要求在产品信息设计时,根据产品的设计目标,有效梳理内容和功能信息,使产品信息层级扁平化。二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场景对信息进行分类和组织,最终通过清晰的导航将产品功能架构表现出来,使用户更容易找到所需要的内容和功能。2.美观性原则。要求在产品的整体视觉设计时,合理使用适合品牌形象的色彩,合理布置界面的视觉重心,巧妙利用留白等设计方法,让界面布局疏密得当,界面元素简洁明了,易懂美观。3.容错性原则。一是要求在产品任务流程设计时,在用户任务提交前,为用户预先对操作进行判断和纠正帮助,减少用户的操作失误。二是通过适当限制用户的操作行为、为用户操作提供建议、对用户的输入进行及时校验、对重要操作进行二次确认、给予用户撤销操作的权利等方式来预防错误的发生。4.易学性原则。一是要求在产品界面元素设计时,符合用户认知习惯,在视觉上区分不同功能的界面元素,易于用户感知、学习和理解。二是文字内容表达清晰易懂,适当使用图形图像代替纯文字传达信息,设计容易被用户识别和理解的图形、图标等。5.情感化原则。一是要求在产品界面设计时,向用户明确清晰传达容易识别并记忆的品牌个性,从而强化其对品牌的好感。二是在充分研究主要用户群的习惯和爱好的基础上,尽力提供有温情、有温度的情感化设计。(二)渠道化产品详细设计规范渠道化产品是指商业银行的标准化产品。商业银行通过各渠道规范对大客群线上渠道及重要交易、服务、产品进行规范,通过明确品牌调性、把控交互细节、统一视觉样式,提升产品用户体验和研发协同效率。从提升用户体验、保障研发一致性的维度考虑,应对商业银行用户端产品方案设计、需求编写(含界面设计)、技术开发和产品测试等环节进行规范。27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体系建设白皮书用户端产品设计规范应包括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产品设计原则、功能布局要求和业务流程要求六大部分,并以附件的形式对产品界面设计进行详细规定。其中,产品界面设计的详细规定主要包括视觉规范、文案规范、布局及控件规范。在视觉规范方面,需以统一的尺寸作为产品作图基础的规范,其他分辨率由开发人员进行适配处理。规范对背景色、主色、辅色、控件色彩、数据表达色、栏目色、遮罩的色值、透明度、使用场景等进行说明;对字体字重、字号、文字颜色、掩码等涉及不同场景的文字样式进行分类与规定;对结果页图片、缺省页图片、各类图标在风格、样式、语义、配色上进行明确的规定。在文案规范方面,文案需满足友好平等、信赖专业、服务意识的要求。需站在用户的角度进行思考并提供文案,为用户提供友好平等的感觉,像朋友一样去对待用户,帮助其解决遇到的困难或问题,给予其帮助。在进行报错提示时,准确描述当前问题并告知相应解决方案,避免出现报错信息代码或过于专业的报错描述;保持平等的心态对待用户,使用自信和肯定的语气赢得用户的信赖;使用专业口吻表达观点、陈述事实,以体现专业性,为用户提供安全感和信任感。作为第三方产品服务提供者时,可使用“我们”“我行”等表述,以增加文案的客观性、专业性;使用带有情感和温度的文字跟用户对话,为用户提供贴心服务;对用户操作的反馈要善于赞美,用建议式的语气与用户进行对话,并提供相应示例。在布局方面,需对模块间距、常规页面布局等分布布局,以及内容对齐与折行进行规定并提供标注,对按钮、吸底、吸顶、选择控件、标签切换等控件进行分类梳理与标注,理清使用场景、规范样式和交互,同时明确以统一的屏幕比例作为界面设计基础框架。(三)定制化金融服务的产品详细设计规范定制化服务是主要面向企业用户的特殊需要所做的定制化金融服务。近年来,商业银行以开放平台为抓手,不断深化金融与政务、产业相结合的生态化场景建设,打磨出一系列优质产品和服务。商业银行围绕“设计语言”方法建立规范,对品牌形象、研发协同、业务场景设计模式、输出直观产品演示等进行详细规范。一是建立统一的品牌形象。通过统一设计语言,建立起商业银行定制化产品的“家族形态”;通过运用原子化的设计方法,将界面元素拆解到最细的颗粒度;通过定义色彩、字体、描边、阴影等最基础的要素,将品牌特征植入产品界面,形成产品服务品牌,使面向不同行业、不同用户的产品都呈现出统一的品牌调性,帮助合作伙伴构建产品新生态,28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体系建设白皮书彰显品牌力量。二是保障高效的研发协同。规范将中后台系统中的常见页面切分为不同的功能单元,功能单元可基于容器布局规则进行组合,实现设计与前端技术的资产对接和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无效开发,推动业务研发效能提升。设计和开发人员可根据用户需求,利用设计资产快速搭建产品原型,实现产品快速上线。三是针对业务场景提供设计模式。针对某一类业务问题提炼最优解决方案,通过设计模式把不可见但对体验有重大影响的隐性“过程”显性化、可视化,实现动态交互的可索引、可追踪,避免需求、设计、开发的重复劳动。基于中后台系统特性梳理登录、审批等若干标准化场景及交互模式,形成轻量化的模式文档,支持研发人员进行需求规划、原型设计等工作。四是输出直观的产品演示。通过设计资产可以快速搭建产品原型,商业银行可通过演示产品原型进行产品营销,使营销过程直观可见,简明易懂,助力营销成功率的提升。六、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主要参考模型开展科学、全面、准确的用户体验量化评估能够让商业银行在获得产品运营数据的同时,深入了解用户的主观体验感受,把握产品服务的用户体验水平并动态分析其变化。构建体验专业评审标准及评估模型,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目标产品或服务的用户体验水平进行定量化的测量,进而将用户的主观感受转化为可度量、可比较的数据,从多维度评价产品服务的用户体验优势及短板,明确优化提升的重点方向,为开展用户体验管理、提升产品体验水平夯实基础。(一)用户体验测量模型概述全面归纳梳理业内现有用户体验测量模型后发现,体验测量模型基本可分为两类:一是以概括汇总的形式测量体验。这类模型往往通过问卷中的一道题目收集用户对特定产品服务的体验感受和体验满意度信息,进而形成一个在总体上反映产品体验的数值,如NPS1、CSAT2等。这类模型在数据收集成本上做到了最低,但却无法对体验各维度进行细化测量和深入分析。二是以系统化、结构化、细分化的方式进行精细、全面的测量。这类模型往往采用通过信效度检验的固定化、格式化的量表,如 SUS3、CSUQ4、ACSI5等。这类指标工具可在细分维度上获得所测量产品服务较为全面的体验表现,数据结果也准确29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体系建设白皮书可靠。不过这类模型使用成本过高,过大的题目量对填答问卷的用户造成较大的障碍,从而影响填答的有效性和填答用户群体范围,特别是在现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更加缺乏实践性。此外,从应用领域上看,现有各类模型更多地集中在零售领域和计算机系统测试领域测量顾客或用户的满意度、心理情感等,而缺少专门针对商业银行产品服务体验水平的测量。商业银行的产品服务和传统零售领域、计算机系统测试领域存在差异,但又具有相似性。除了传统的线下网点,各家商业银行重点经营的线上各类 App 则是传统零售、计算机、人机工程等学科的交叉领域,针对该类产品服务需要更有针对性的模型工具。(二)ETS 用户体验评估模型“ETS用户体验评估模型”(Efficiency,Trust,Satisfaction Model,以下简称“ETS模型”)是工商银行基于业界领先的体验评估方法建立完善的,应用来源于真实用户群体的态度数据测量产品整体用户体验水平、多维定位产品满意度,进而客观诊断以确定产品未来优化方向的重要工具。ETS模型已正式发布团体标准 金融界面类产品精品指数(ETS)用户体验评估指南(T/IQA 20-2023)。ETS 模型的整体结构从效率(Efficiency)、信赖(Trust)和愉悦(Satisfaction)三大概念属性出发,由功能流程、信息认知、交互设计、视觉设计、运营服务、智能化、系统性能、安全感知 8 个主维度和推荐度构成。在这 8 个维度下又分别对应更细颗粒度的 26 个基本指标。ETS 模型通过运用“七步评估工作法”,落地体验评估工作。第一步选定评估维度。ETS 模型中的 8 个主维度分为通用维度和提升维度,其中功能流程、信息认知、交互设计、视觉设计为通用维度;运营服务、智能化、系统性能、安全感知为提升维度。使用中需根据所评估产品或功能的特征在通用维度基础上加选提升维度中适合的内容。第二步选择测量层级。确定评估中使用到的测量层级,即在主维度和基本指标两个层级之间进行选择。通常,建议选择主维度层级。第三步编制问卷测量题目。依据确定的测量层级编制问卷测量题目。题目设置采用标准化形式,可结合所评估产品或功能的场景与特征对题目、选项及文字表达进行适应性调整。第四步问卷发布与数据收集。在完成问卷测量题目编制后,问卷的发布应遵循随机抽样原则,既能保障问卷回收量,也可确保问卷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需要注意的是,为了确保结果准确客观,评估问卷的投放应避免人为干预,使用可随机触达真实目标用户的方式。第五步问卷数据清洗。对回收的问卷数据应进行清洗,以去除数据噪声,提升数据质量。第六步计算指标分值。对已完成清洗的数据,可依据相关公30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体系建设白皮书式开展满意度、关注度、关注度权重、NPS 净推荐值的计算。第七步定位诊断体验状况。基于指标分值对所评估的产品或功能进行诊断,包括计算 ETS 分值、形成多维满意度、输出体验优化矩阵。(三)用户体验专家评测体系除了用户视角的评估之外,也可采用专家视角对产品进行评价,即用户体验专家评测体系。银行业的专家评测体系可以基于咨询公司及大型互联网公司等对产品体验的测量指标进行调整和修改,从而形成适用于本行业内的指标。相较于用户评测,专家评测体系更为高效、灵活、全面,可快速组织实施,获得评价结果。在适用范围上,该评测体系适用于产品自研发至投产运营的全生命周期,以及对多种类型的金融产品或功能的体验评估。专家评测体系的实现通过五个步骤完成。第一步选定评估产品。即在评估前,率先确定需要评价的产品或功能,同时确定适用的主维度。第二步确定参评专家。参照“相关业务领域权威或者战略规划及标准制定者”“对该产品及相关业务领域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经验”“对所评估产品有丰富使用经验”“保证公平公正”等原则进行筛选,同时参评专家的人数应至少为 8 人。第三步专家实施评估。参评专家应在相对完整的时间内不受打扰地浏览、操作所评估产品或功能,之后再对评价项进行满意度打分。第四步数据回收计算。回收并分别计算每位参评专家的打分结果。第五步形成评测结果。汇总各位参评专家的评分结果,以计算均值作为最终产品的体验满意度评分。此外,建议在完成产品体验满意度评分后,向参评专家发起深度访谈,进一步收集专家提出的详细意见建议,以此作为产品优化策略。七、商业银行用户体验工作体系建设(一)组织建设组织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为了开展和持续深化用户体验工作,组建一支常态化的用户体验设计专家团队是非常必要的。其成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范畴至少应覆盖心理学、社会学、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专业学科。二是在团队内部的专业方向上可分为用户体验、交互设计、视觉设计等用户体验分领域工作子专业团队,以实现更细致用户体验能力的持续培育和用户体验整体能力的输出。三是职责方面,该团队应牵头用户体验有关制度建设等工作,具体承接重点课题,组织用户体验活动,以及具体实施产品交互设计和视31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体系建设白皮书觉设计,开展用户体验设计方面的前沿专业理论与趋势研究、能力和知识引入、提炼用户体验工作基本要求和方法规范。在用户体验专业团队的基础上,注重用户体验氛围建设,建立更为广泛的用户体验员队伍也是必要的。用户体验员宜是符合满足基本要求的真实用户,需有意愿长期参与各类产品体验。通过用户体验员不断地使用银行产品和向用户体验专业团队提供产品体验情况和数据,将为信息化金融产品体验提升做出积极贡献,也能为促进信息化金融产品研发创新和业务升级转型创造更多价值。(二)流程建设流程建设需要在产品研发的各阶段进行,具体为:1.方案研究阶段。密切跟踪同业产品动态和新技术发展变化,结合运用用户体验方法深入挖掘用户需求,为形成创意方案奠定用户和市场需求基础。可根据调研业务需求和时间要求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焦点小组讨论、用户旅程图等,综合掌握目标用户群体基本特征和使用偏好,发掘目标用户需求与产品使用预期,深入了解原有产品在体验方面的优势劣势、分析相关体验问题,多维度量化评估产品体验水平,确定产品优化方向与基本内容。同时也依据体验调研结论,进一步开展产品设计初期的竞品分析、产出完整的设计研究结论与概念设计方案,为项目中产品设计提供方向与参考依据。2.产品需求设计阶段。根据项目内容梳理形成目标产品功能树、业务流程、产品数据、竞品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开展产品交互设计稿、视觉设计稿绘制和业务需求书编写。针对编写中或已完成的需求,结合项目研发进程,动态开展体验评估,及时发现体验问题。针对业务流程,在业务流程基础上分析完善,梳理完整功能流程。针对产品数据,随时对数据进行跟进,并结合设计点对相关需求进行深入分析。针对同业竞品,进一步开展设计维度竞品分析,提出产品体验设计优化方向。在本阶段,基于上一阶段的用户研究结论,进一步开展用户研究工作,如通过眼动测试、可用性评估工作评估交互设计稿的样式是否符合用户使用习惯;通过卡片分类法优化产品功能架构设计;通过问卷调查对比具有争议的不同设计方案哪种更受用户欢迎,探寻更深层的原因。3.开发测试阶段。组织开展内部评估工作,基于开发原型及环境,跟踪开发阶段设计稿实现情况,视情况组织开展用户评估,发现体验问题,为项目组提供必要支持。同时,32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体系建设白皮书进一步分析各类体验问题,并推动、追踪体验问题的解决与落实。同时根据项目情况和需求利用线上线下资源优势邀请行内外用户开展体验评估。对发现的体验问题进行统一管理,开展分析并推动落实。4.上线运营阶段。产品上线投产后,根据产品情况提出用户体验相关需求,如分析新版产品是否提升了用户体验评价、验证投产功能是否符合预期目标用户使用偏好,探寻产品未来进一步优化的方向等。同时,进一步跟踪产品问题的落实情况,并根据收到的体验需求或体验工作需要,制定用户研究方案,利用用户体验量化评估工具,获取真实用户对于产品的评价及反馈,收集相关体验问题,作为产品后续优化的依据。“以客户为中心”理念在产品研发流程中的实践,有效提升了产品研发质量和效率,提升了产品市场表现及核心竞争力。(三)工具建设工具建设覆盖用户体验工作所需的软硬件设施设备,具体包括:1.建设专业的用户体验室。专业的用户体验室是运用专业设备和系统网络环境开展产品可用性评估等用户体验活动的场所。用户体验室由观察室、测试室、焦点问题讨论室构成。其中,观察室配备单向玻璃、视频监控设备和音频监控等专业设备,用于在体验测试室开展的体验活动,对用户行为进行观察与记录。测试室设置摄像头、台式测试电脑、测试手机、眼动仪等专业设备,用于开展用户访谈、可用性评估等各类用户体验活动。测试室宜分别装修为不同场景风格,以更为贴近不同用户工作生活真实场景,为参加体验活动的用户提供宽松舒适的环境,以便其快速进入活动中的角色。焦点问题讨论室设有摄像头、白板等设备,用于组织用户开展焦点小组讨论、卡片分类等各类用户体验活动。2.拥有独立的用户声音收集工具。用户声音收集的工具有很多种,其中最广泛应用的是众测工具和问卷系统。众测工具是通过建立众测任务,直接面向用户收集主观反馈的有效工具,可提供用户体验测试、Bug 探索测试、兼容性测试等服务。通过众测工具可以聚焦重点体验的产品和功能,发布希望用户能够参与用户体验的功能点,借助真实用户的操作反馈,收集产品满意度评价和意见建议,帮助任务发起者及时改善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的易用性。除此之外,众测工具也可面向专家用户进行 BUG 探索测试,使其利用自身的专业能力,从用户角度找出产品中不易发现的功能问题,帮助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利用众测工具可以利用平台不同地域、设备型号的用户开展短时间大规模的兼容性测试,是对33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体系建设白皮书传统测试方法的有效补充。一般来说众测工具需设置后台管理平台,以形成对所收集问题的全面有效管理。问卷系统是用户调研中所经常运用到的工具,银行业在开展问卷调查时,为了避免数据信息泄露,需自行建立用户调研信息收集工具。问卷工具需具备以下特点:全面化。应能够满足支撑用户调研的全部个性化需求,可创建基于使用场景的问卷设计调研模板工具,为使用者提供符合其个性化需求的问卷参考模板与问题模板。智能化。在问卷数据回收后,可实现对问卷数据的智能化数据可视展现,并从系统直接导出可供分析的数据。便捷化。在问卷编辑端,使用图形化、拖拽化的操作让设置问卷题目能够轻松上手,简洁明确的题目跳转逻辑选项让问卷编辑者以最清晰的方式设置最复杂的逻辑。可视化。在问卷系统的填答端,采用友好的交互方式和视觉设计元素,让填答者在填写时更为轻松顺畅。问卷数据记录方面,从便于统计分析出发,利用“问卷变量编码表”和“问卷数据详细记录表”共同记录单次问卷的题目和填答,便于使用各种统计分析软件对其进行处理和分析。此外,问卷工具还需稳定安全,支持在不同网络环境下包括弱网环境下问卷编辑、生成、发布、回收全流程,提高了问卷调研工作的安全度。3.建立企业级用户体验管理工具。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深化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服务模式的不断升级,提升用户体验管理已成为银行业的战略共识。依托大数据及科技赋能,商业银行应努力搭建企业级数字化用户体验管理工具,支撑商业银行体验数字化建设工程,以工具为依托推动商业银行产品创新闭环机制的建设;以工具为媒介全面展示商业银行产品用户体验现状;以工具为支点打造“开放生态、智创未来”的用户体验生态圈,持续激发商业银行基层员工和行外用户参与产品体验的积极性。具体而言,用户体验管理工具是商业银行集渠道整合、基层员工与用户参与、体验工作管理、体验资产沉淀、体验监测评价于一体的综合性工具平台。可实现商业银行产品体验问题及流程优化的统一管理,促进体验问题优化落地,实现全渠道、全线上、全透明的管理机制;在线上实现商业银行用户体验集人员、工具、制度、方法、资讯的多位一体;实现商业银行产品体验量化评估指标的展示,全方位呈现产品体验情况。用户体验管理工具需为管理人员、体验专业人员、业务与研发人员提供有效帮助。对管理人员,用户体验管理平台能够汇总产品全生命周期行内外各渠道发现的体验问题类型数量、解决情况等信息,获取对各产品体验满意度的测评数据,形成对产品体验水平的量34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体系建设白皮书化评价。对体验专业人员,用户体验管理平台能够提供体验问题的录入、处理、查询及统计等功能,覆盖体验问题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对业务部门及产品研发人员,用户体验管理平台能够提供了解体验活动、体验工具、体验方法及相关资讯等信息,有效促进“以客户为中心”的用户体验文化在商业银行内的广泛传播。(四)能力建设用户体验能力建设主要涉及团队人员能力培养和数字化方法和能力两方面。1.团队人员能力培养。为保证用户体验工作的实施效果,需建立一整套相对应的人员能力培养体系。一是可以编写专业培训课程,使团队人员能够熟练掌握用户体验的理论和方法,熟悉流程及知晓注意事项,能选择最优方法组合实现用户研究目的。二是要培养团队人员在实践中应用方法的能力,将体验方法与领域内产品相结合,合理运用体验方法开展用户需求调研、竞品分析、用户满意度评价等,能够从用户视角把控产品体验质量,帮助产品业务制定策略,形成可执行落地有成效的输出。三是培养团队成员具有以前瞻性视角开展用户体验创新研究的能力,使之能够主动研究和跟进用户体验前沿发展趋势,保持与业内及同业先进机构的交流学习和合作,吸收先进经验,牵头进行专业方法创新及实践。2.数字化方法和能力。用户体验工作中的数字化方法和能力运用范围比较广,通过数字化监测手段可在更大范围和更巨大数量的情况对用户满意度、用户行为等体验数据进行持续的测量及分析,对准确了解产品服务的体验水平、及时发现体验波动、深入挖掘体验提升机会等有重要作用。数字化方法和能力运用的典型应用之一如用户体验监测。用户体验监测及其所使用的指标体系通常覆盖用户态度、用户行为、用户声音及用户特征等维度的定性和定量采集与分析,是主观与客观量化数据、体验与运营数据的融合,能更全面地把握用户体验情况。其中,以用户满意度和真实用户反馈的用户声音数据为基础,通过渠道平台前端的长期调研,实现持续实时的数据收集,分析和推测客户态度。另外,依托于大数据资产实时获取用户行为和用户特征,能够辅助用户体验高效研判客户对产品的主观感受。用户体验用户监测中数字化能力运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监测分析模型。该类模型通常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数据清洗模型,可以有效去除噪声数据,提升分析的准确度,如问卷数据清洗模型建立“清洗规则池”并嵌入问卷系统,可以自动完成用户态度数据清洗;35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体系建设白皮书第二类是数据分析模型,可以将原始的用户数据快速转化为看得懂有用的监测指标结果,提高监测效率,如文本分析模型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大量的用户声音中定位有效声音,并转化为综合的量化的情感指数;第三类是智能诊断模型,综合考虑用户行为、用户态度等多维指标,定位重点板块并为体验提升提供策略和方向指导。利用数字化方法能力,可以实现用户体验用户监测的可视化。利用数字可视化技术构建交互式的用户体验仪表板,准确高效地向干系人传递用户体验数据及其分析研判结果,能够快速形成对用户的一致认知和快速响应。(五)资产建设资产建设囊括在用户体验工作中所产出或收集的对工作有价值的各类成果和资料,特别是组件、规范、工具等复用场景多、价值高的方面。建立企业级用户体验前端组件库,来实现前端组件的资产积累。企业级前端组件库以产品设计规范为依据,通过对现有金融产品界面设计元素的解耦重构,充分利用前端技术,建立高复用、规范化、可协同的前端设计及技术组件,使业务研发人员通过直接复用前端设计、技术模块的形式低成本、高质量地完成前端页面的需求设计和技术开发,保证产品界面的一致性,更好推进设计方案向技术实现的转换衔接。同时以工具化的形式促进用户体验方法理念传导,为实现“协同、高效、优质、规范”的金融产品研发保驾护航。基于模块化的思维和资产复用的目的,企业级前端组件库通过对典型业务流程和产品界面元素的拆解、归纳及组合,在组件颗粒度、组件分类、组件建设原则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将产品设计及研发过程中稳定性强且复用度高的内容沉淀形成组件。围绕移动端、PC 端及智能终端三大渠道建设设计及技术组件资产,可以在产品研发中通过调用组件快速完成需求设计和技术开发,达成进一步降低版本迭代更新成本、提升产品研发效率的目标。前端组件库需要为组件提供属性配置机制,提升组件灵活性及复用度,快速响应多种金融产品场景化研发需要。在企业级前端组件库建设基础上,配套搭建企业级前端组件库管理平台,制定包含组件定义、组件使用规则及使用场景等规则在内的组件使用指引。在项目研发过程中辅助业务研发人员快速掌握并运用。企业级前端组件库管理平台应对包括“设计指南”“开发指引”“埋点规范”进行管理,实现前端组件生命周期与使用情况的线上化统一管理,以及前端组件库推广应用成果的多元化对外呈现。36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体系建设白皮书为有效开展资产管理,需要配套制定前端组件库管理工作指引,明确组件化需求设计及研发流程中各角色的工作要求、工作职责,以及各渠道前端组件库中组件状态、使用情况等。通过综合运用前端组件库、前端组件库管理平台及前端组件库使用及管理工作机制的“三位一体”建设思路,全面规范前端组件库在应用范围内的应用及管控模式,使前端组件库的使用及管理做到有迹可循、有据可依。同时,结合项目资产沉淀将动态管理更新机制纳入前端组件库中,以确保前端组件库建设在符合项目实际研发需要的同时,也能够在用户体验理念方法持续迭代更新过程中保持与时俱进。八、商业银行用户体验未来发展方向展望(一)优化组织模式流程,提升专业输出成效对商业银行而言,职能分割导致的差异化产品体系,是端到端用户体验过程的最大障碍。未来需要统一用户体验战略共识,将用户体验上升到战略规划层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为主线,打破部门限制和流程束缚,根据市场和用户反馈,快速灵活地调整产品规划,持续提升产品体验,打造用户满意产品。切实提升商业银行内各角色对用户思维的理解及对体验方法工具的运用,促进各角色对体验的运用及相关创新成果转化,推动形成整个机构体验、人人体验的局面。(二)创新用户体验方法,适用多样复杂场景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用户在使用金融服务过程中更加注重场景的体验。商业银行应着力打磨消费场景,营造良好的体验氛围,尽可能地提升目标用户的体验感受。为此,应持续引入、研究、建立提升场景体验的方法和工具。全渠道、跨产品识别、重塑业务场景,通过差异化的用户旅程优化用户体验。并依据优化结果制定不同的产品运作流程,达到更全面体验价值的目的。(三)强化技术实践应用,深度把握用户脉络一是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进行定位分类,契合用户的金融消费习惯,创新多种体验工作开展模式。二是采用更多样的新技术方法破解难题,积极创造条件,优化产品业务流程,力求用户体验的最佳效果。如利用眼动仪通过量化及可视化的眼动数据,更加真实地还原用户操作场景,全面深入地洞悉用户的心理预期和行为模式,评估页面设计与商业目标的匹配程度。三是研究探索低代码技术在前端组件库的应用。在37商业银行用户体验体系建设白皮书已建立的前端业务组件库基础上,研究探索低代码组件化研发的可行性,有效提升需求设计与技术开发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四)推进体验的数字化,实现全面精准体验体验的数字化转型是当前行业层面发展的重要趋势。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即在于以量化、数字化的方式洞察体验、助推体验管理,最终实现产品服务体验的全面提升。具体来看,数据驱动体验将从三个方面逐步实现,即全面化、精准化和动态化。全面化即用大数据补充定量和定性数据,引入全埋点数据,全面统筹交易、运营、行为和态度数据;精准化即指以更为深刻的方式准确把握用户,以更高效的工具辅助研发,以及使用更为科学的工具测量、定位、诊断全生命周期产品服务的体验状况。此外,伴随着各类平台及数据模型的广泛应用,对产品服务体验水平的动态化、实时化监测预警也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五)加强专业人员培养,建立能力发展体系未来应进一步分级建立专业人员的定向培养体系。初级人员需具备基本用户体验能力,能够利用体验方法实施应用工作,在业务研发中体验质量把控、方法实践,并能够从体验侧驱动产品优化。中级人员从企业全局视角横向开展体验工作,着力发挥专业特性,对内宣传体验理念,进行工作方法推广应用、体验资源管理、体验机制建设。高级人员从行业视角前瞻性开展用户体验的创新研究与品牌建设等工作,着力在体验发展趋势分析、专业化方法应用标准建设,数字化创新、行业标准制定等方面发挥作用,打造业界领先的品牌形象。1.NPS(Net Promotor Score),净推荐值,是一种用户将会向其他人推荐某个企业或服务可能性的指标。由贝恩咨询公司于 2003 年提出。2.CSAT(Customer Satisfaction),用户满意度指数,主要用于测量用户期望值与用户体验的匹配程度。由美国学者 Cardozo 于 1965 年提出。3.SUS(System Usability Scale),系统可用性量表,评估系统或产品感知可用性。由 John Brooke 于 1986年提出。4.CSUQ(Computer System Usability Questionnaire),计算机系统可用性问卷,为适应非实验室测试的测验环境,对后系统可用性问卷(PSSUQ)问卷微调后形成,用于评估用户对计算机系统或应用程序感知的满意度。由 John Lewis,于 1991 年提出。5.ACSI(The Americ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ACSI),美国用户满意度指数,根据顾客对在美国本土购买、由美国企业提供或者是在美国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的国外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评价测量顾客满意程度。由密歇根大学于 2012 年提出。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24 37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银行业专题:PSL展望与测算对银行信贷和三大工程的影响-240121(18页).pdf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重要声明部分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重要声明部分 、专题专题 PSLPSL 展望与测算:对银行信贷和三大工程的影响展望与测算:对银行信贷和三大工程的影响 银行 证券研究报告证券研究报.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23 18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银行业深度报告:第三方穿透后基金销售和资产配置的应对策略-240119(24页).pdf

    银行银行 请务必参阅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1/24 银行银行 2024年 01月 19日 投资评级:投资评级:看好看好(维持维持)行业走势图行业走势图 数据来源:聚源 看好银行开门红行情,关注.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23 24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普华永道:2024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72页).pdf

    2024年01月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前言“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1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信用卡行业发展迎来新环境。在全球宏观环境愈加复杂、地缘政治局势紧张、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展现出强大韧性。国内消费环境持续改善,消费活力逐步激发,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将为信用卡市场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奠定坚实基础。随着消费者愈加接受线上化的支付方式,小额场景的无界支付体验日渐完善,信用卡作为支付产品的优势与价值将进一步凸显。信用卡作为现代金融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其业务的流程自动化、支付便捷化、消费场景化等产品特征,有助于加强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联系,扎实推进普惠金融。整体而言,区域性银行信用卡业务面临零售金融前景持续向好、消费金融步入新发展阶段以及行业数字化基建更为稳固三大机遇,但同时还面临业务战略定位和规划不明、经营压力增大且金融服务亟需转型升级、特色化产品不足和科技底座相对薄弱四大挑战。在此情况下,区域性银行可将战略谋力、产品活力、风控源力、经营劲力、科技势力作为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破局的五大发力点。国内区域性银行可把握时机,借助数字化转型的契机,将信用卡业务更好地推广至区域甚至下沉市场,弥补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空缺,并助力提高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通过关键业务生态场景布局、私域和公域经营体系布局,区域性银行可创新性地全面构建信用卡客户经营体系,加强营销和客户服务能力建设,并提升资产质量保障能力。针对区域性银行面临的挑战,本报告基于信用卡业务发展规律,并结合区域性银行自身特点,建议银行面向全局,在政策指引、总行定位以及自身能力规划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有针对性的、可持续的发展规划与策略。在科技层面,建议区域性银行融合内外资源,逐步建立信用卡科技体系,助力信用卡业务步入数字化高速发展之路。在产品、风控、经营层面,区域性银行应基于本地客户需求,提高产品灵活性,进行产品便利化改造,增强产品普惠性;紧跟监管导向及领先实践,全面优化信贷全流程风险体系;同时需要在数字化人才、物力资源投入相对有限的情况下,统筹设计与规划,有的放矢。通过巧借外力,补齐短板,多元打造数字化经营服务的闭环,实现资源和效果“双优化”。在本报告的深度洞察基础上,普华永道希望能帮助区域性银行提前布局信用卡业务,分步实施,把握市场机遇,积极应对新的挑战,擘画业务发展新的蓝图。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2目录第一章第一章 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信用卡行业发展迎来新环境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信用卡行业发展迎来新环境03(一)宏观经济04(二)消费市场06(三)行业政策09结语结语68第二章第二章 见微知著:区域性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机遇与挑战见微知著:区域性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机遇与挑战13(一)信用卡业务三大机遇14(二)信用卡业务四大挑战17第三章第三章 价值释放: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战略重点价值释放: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战略重点20(一)战略谋力22(二)产品活力37(三)风控源力42(四)经营劲力46(五)科技势力54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2第一章在全球宏观环境愈加复杂、地缘政治局势紧张、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展现出强大韧性。本节将从宏观经济、消费市场、行业政策情况三大维度切入,对信用卡业务最新的发展环境进行剖析。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信用卡行业发展迎来新环境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3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4(一)宏观经济1、全国经济概况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保持稳定增长,2022年突破121万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3,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8。2022年全年GDP增速3。2023年前三季度,GDP达913,027亿元,同比增长5.2%。图图1:2018年年 2023年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年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9237270200000400000600000800000000200222023Q3国内生产总值(亿元)来源:国家统计局近三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保持稳定增长,表明我国经济具有强大韧性。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从宏观环境上将为信用卡市场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奠定坚实基础。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42、区域经济概况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2数据显示,各个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以长三角经济区为主的华东地区,其区域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位居第一,分别为437,580亿元和10.8万元,华东地区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8.61,经济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效显著。华中地区生产总值位列第二,与华东地区经济整体差异较小。华北地区虽然生产总值较低,但人均GDP较高,仅次于华东地区。而东北、西南、西北地区整体经济水平与华东地区差距较大,由于区域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整体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占比相对较高。图图2: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地区生产总值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西南区域西北区域第三产业(亿元)81506.728601.4234663.7164613.767791.530459.0第二产业(亿元)50074.419618.8181263.2121056.548417.726590.7第一产业(亿元)7879.17478.621653.166834.314349.16847.4人均GDP(万元)10.05.610.87.16.35.910.05.610.87.16.35.90.02.04.06.08.010.012.00.050000.0100000.0150000.0200000.0250000.0300000.0350000.0400000.0450000.0500000.0第一产业(亿元)第二产业(亿元)第三产业(亿元)人均GDP(万元)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21 按照中国统计年鉴2022区域划分如下:东北区域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华北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陕西和内蒙古,华东区域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和山东,华中区域包括河南、湖南和湖北,华南区域包括广东、广西和海南,西北区域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西南区域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从消费市场结构来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4.5,高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2个百分点。此外,20132022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37.7下降到33.0。由此可见,下沉市场消费潜力正在逐步释放,三、四线城市消费增长空间越发明显。国内区域性银行可把握时机,将信用卡业务推广至下沉市场,弥补金融产品和服务空缺,并助力提高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5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61、整体消费趋势概况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3.9万亿元,比上年下降0.2。2022年底,消费零售总额增速触底反弹。2023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22万亿元,同比增长8.2%。2023年第一季度,国内消费趋势呈现回暖趋势。总体来看,随着消费环境改善以及消费活力逐步激发,国内消费的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图图3:2022年年3月至月至2023年年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3.5%-11.1%-6.7%3.1%2.7%5.4%2.5%-0.5%-5.9%-1.8%3.5.6.4.7%3.1%2.5%4.6%5.5%-15.0%-10.0%-5.0%0.0%5.0.0.0 .0%来源:国家统计局(二)消费市场同时,线上消费保持了稳定的增长。2021年,我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到10.8万亿元,同比增长14.1,是2015年零售额的3.3倍。2022年,我国线上消费继续稳步增长,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11.96万亿元,同比增长6.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27.22,为我国经济复苏增添了动力。消费线上化有利于信用卡行业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消费者提前适应线上化,将有助于银行释放大量人力成本,推动银行线上化自助服务的发展。便捷的服务也可以为客户带来更加优质的服务体验。消费市场的利好对区域性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影响无疑是正面的,同时信用卡支付和场景的优势又能助力于银行制定消费市场策略。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王建平2 来源:国家统计局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7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82、消费者信心与消费结构概况当前,国内消费者信心持续恢复,经济整体保持恢复向好的态势。据国家统计局全国消费者信心调查显示,2022年11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一度下滑较为明显,降至85.5,而截止2023年9月,消费者信心指数回调至87.2。随着国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消费者信心指数预计将有所回升。居民消费信心指数的提升也为信用卡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随着消费者信心提振,多个消费领域全面发展。在信用卡场景中,旅游类等高端消费表现抢眼,据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2023年境外旅游消费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境外消费大幅增加。同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餐饮消费、金银珠宝、化妆品以及体育用品等其它非必需消费类商品的销售额增长较快,住宿与餐饮类增长尤其显著,住宿和餐饮业2023年前三季度增加值已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在必需消费中,涉及教育、金融、医疗、政府公共等的服务类指数表现良好,较2022年增长24。由此可见,在信用卡多维生态中,可着力拓展旅游、餐饮等场景。图图4:2023年年1月至月至2023年年10月境外消费数据月境外消费数据00 0000P00p00%土耳其德国西班牙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日本中国香港越南泰国韩国线下交易金额同比增长线下交易笔数同比增长来源: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整体看来,我国消费市场复苏向“暖”,消费者收入和信心正在逐步恢复。同时,消费者愈加接受线上化的支付方式,小额场景的无界支付体验日渐完善,信用卡作为支付产品的优势与价值将进一步凸显。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持久动力,而信用卡是鼓励消费、促进消费市场活跃的工具之一。一方面,信用卡业务发展依赖于内需的扩大,从消费增长中汲取红利;另一方面,信用卡在释放消费潜力、推动消费升级、激发消费意愿、促进消费恢复中发挥了重要的助推作用。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调研显示,绝大部分的区域性银行认为,国内消费市场的信心正在逐渐修复,未来仍有较大的消费潜力释放的空间。1、金融行业政策概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从全国金融部署、区域性金融协调到重点区域发展促进调整优化金融结构体系来看:聚焦经济建设聚焦经济建设,推进中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式现代化全局上要稳中求进,力保经济基本大盘,既要应对短期波动,更要着力于中长期发展之势。在金融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以调整金融供给结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等多种方式,固根本,稳经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加速构建区域发展格局,逐步缩小各区域间经济差距。“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各区域应发挥各自优势,合理分工,构建高质量的区域经济布局。统筹乡村全面振兴统筹乡村全面振兴加强对乡村地区的普惠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2年国家实施了多项关于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从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涉农信贷、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做出具体规划,银行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普惠金融重要举措的同时,还需深度挖掘农村消费信贷场景,为信用卡业务寻求新的增长点。总体来说,健全和普惠的现代金融体系为提振经济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信用卡作为金融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其业务的流程自动化、支付便捷化、消费场景化等产品特征,有助于加强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联系,扎实推进普惠金融。此外,信用卡的数字化程度相对较高,也可以快速、有效地反映政策红利下各地区的实施情况,有助于整体策略的优化和调整。(三)行业政策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9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102、信用卡政策概况图图5:2020年年 2022年信用卡相关政策年信用卡相关政策近年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涉及信用卡或信用卡直接相关政策,在强化信用卡业务经营管理、风险管控、全面加强信用卡分期业务规范管理、加强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加强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等多个方面做出要求。2021年年1月月1日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2020年年8月月20日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21年年8月月23日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2021年年9月月30日日征信业务管理办法2021年年12月月12日日“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1年年12月月24日日关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2022年年1月月4日日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2022年年4月月25日日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2022年年7月月7日日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2020年年 2022年信贷年信贷相关政策相关政策】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10近90的受访银行对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的发布呈乐观态度,认为虽然短期内该新规可能会对分期业务等有一定的影响,但长远来看,有利于信用卡行业健康规范发展。“40E%5%0%0 0P%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图图6:调研访谈:调研访谈信用卡新规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短期内对信用卡分期业务会有一定的影响,存在阵痛期。但长远来看,整改后有利于信用卡行业整体更健康、更规范的发展。来源: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成员调研主要包括如下方面:降低融资成本降低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支持实体经济。为降低融资成本,2023年6月,人民银行公布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从3.65%下调至3.55%,5年期以上LPR从4.3%下调至4.2%。此前,人民银行宣布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限和下限管理,相关举措有助于降低个人借贷成本,有助于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加强审慎经营加强审慎经营,回归消费本源回归消费本源。落实银行对于信用卡业务经营管理的主体责任。2022年7月,原银保监会和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信用卡新规”),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单一合作机构或具有关联关系的机构获批的卡量不得超过25,授信总额不得超过15。在信用卡新规要求下,部分银行深度绑定互联网平台的商业模式被按下了暂停键,对客户经营存在短板的银行产生较大冲击。区域性银行应充分领会监管部门对于“信用卡业务将回归促进真实消费、强化经营能力模式”的政策目标,利用本次行业整体调整的契机,重新思考业务发展定位。细化服务要求细化服务要求,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近年来,信用卡规模的高速增长,消费者对高质量服务、自身利益保护的需求愈发增加。监管部门及行业协会发布一系列规范和标准举措,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整顿行业风气,营造良好的业务发展环境。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11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12根据金融数字化联盟调研,90左右的受访银行非常同意或同意消费者权益保护是未来信用卡经营需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555%5%5%0%0 0P%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图图7:调研访谈:调研访谈消费者权益保护是未来监管合规重点,需要各经营单位重点关注,有助于信用卡行业未来规范化、可持续发展。来源: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成员调研政策发布紧跟行业模式的变化与发展。从短期来看,银行信用卡业务预计将步入快速转型期,倒逼各信用卡机构抓紧窗口期进行积极布局。从长期来看,政策的出台将为规范信用卡行业市场,以及未来信用卡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尤其对于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机构而言,明确发展目标和方向至关重要。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12第二章见微知著:区域性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机遇与挑战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13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141、零售金融前景持续向好经济强乃国家强之根本,“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35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仍有待提升,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此外,各个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需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东北、西南、西北等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需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而信用卡作为方便、快捷、拥有广大用户的支付工具之一,渗透率高,易推广。利用信用卡的普适性,可以实现对偏远地区的贷款和资金投放。同时,通过开展信用卡普及教育,推出更适宜的产品,降低门槛和费用,以及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等手段,可以促进信用卡业务的普及和发展,支持扩大消费,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在受访银行中,绝大部分银行同意并认可信用卡作为支付工具可以推动实现普惠金融等重点发展目标,肯定了其对地区消费及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信用卡作为最普适的支付工具,对支持地区消费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能更好地实现普惠金融发展目标。图图8:调研访谈:调研访谈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550%0%0%来源: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成员调研(一)信用卡业务三大机遇2、消费金融步入新发展阶段2023年,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市场信心稳步回升,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消费环境不断改善,居民消费意愿提升,线上消费、服务消费等新型消费保持快速增长,新的消费信贷需求也随之显现。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零售金融服务体系中的重要机构,通过信用卡、消费贷款等产品,参与到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在新的监管环境下,银行将在我国消费金融行业发挥主力作用,消费金融业务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对于区域性银行而言,在行业更加趋于规范发展后,更多的市场份额将被释放,为区域性银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相较于互联网金融平台,区域性银行具有利率低以及地域资源丰富等优势,但也面临例如全链运营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而互联网金融平台在场景、生态等方面的优势可弥补区域性银行在获客、活客等能力上的空缺。若两者交叉展业,取长补短,将有助于扩大市场影响力。调研数据显示,大部分受访银行认为区域性银行信用卡与互联网金融平台各有业务优势,二者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是未来可考虑的发展方向。“图图9:调研访谈:调研访谈相比互联网金融平台,区域性银行信用卡业务具有明显的低利率、地理区位、客户质量等方面的优势,但在获客能力上,与互联网金融平台有一定的差距,未来也可通过合作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来源: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成员调研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15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163、行业数字化基建更稳固线上业务发展迅速,加速科技赋能信用卡业务数字化转型。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和AI技术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技术的成熟度和可靠性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更加稳固的技术基础。与此同时,国家大力提倡科技创新。信用卡新规指出,将按照风险可控、稳妥有序等原则,推进信用卡行业创新工作,通过试点方式探索开展线上信用卡业务等创新模式,为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带来全新机遇。监管机构不断完善信用卡行业规范,助力信用卡市场有序发展。随着国内信用卡行业的发展,相关监管措施也在持续细化。近年来,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陆续出台多项规定,继续深入完善信用卡行业监管,为信用卡业务持续发展保驾护航。我国境内信用卡市场历经近40年的发展,如今行业整体监管体系逐渐趋向成熟,各银行信用卡业务也越发规范有序。国家政策对于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关注扶持,加之外部客观因素对信用卡业务线上化的需求性推动,信用卡行业已形成较为稳健的数字化基建基础,逐渐迈入转型的重点突破阶段。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数字化合伙人李伟斌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161、战略定位和规划不明确各金融机构紧密围绕国家“十四五”规划,制定顶层战略,以稳中求进为指导方针,以扩大内需、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目标,而如何将顶层战略以及政策落实到底,是多数银行关心的要点。定位不明定位不明,战略不清战略不清。“全行一盘棋”、“大零售”业务发展的主张是新形势下银行机构的目标方向,在加强协调与统筹、提高经营效益和推进业务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部分银行机构,尤其是区域性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在整体业务发展中定位并不明确。在银行从运营、科技、人力资源等多方面难以支撑信用卡业务高效运营的情况下,信用卡发展战略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阶段目标不清晰、组织分工不明确、实施路径不落地的问题,无法充分落实全行总体发展战略。所有受访银行均同意在受制于规模、资源等因素的情况下,区域性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更需要清晰的发展战略,可通过总、分行合作来实现资源高效、合理地调配使用。“80 %0%0%0%0 0%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图图10:调研访谈:调研访谈区域性银行受制于规模、资源等因素,更需要明确整体发展战略、积极开展总分行联动,实现更好的资源统筹调配。来源: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成员调研存在壁垒存在壁垒,协同见肘协同见肘。随着金融渗透率的提升,银行在居民消费和使用产品中的角色定位也在发生转变,原来以金融产品为中心的营销模式难以为继,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基于刚性使用场景从而辐射用户其它需求的模式被广为接受。银行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并配备柔性组织架构和有先后梯队性的产品。但目前部分银行机构尤其是区域性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并没有发挥出其品牌接受度广、生活场景丰富、客户数据易收集等优势,未形成巨大的协同效应。(二)信用卡业务四大挑战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17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182、经营压力增大,金融服务亟需转型升级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增速放缓,风险管理压力上升风险管理压力上升。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不确定性上升、金融着力防范与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的背景下,银行信用卡等消费金融业务经营压力有所增大,部分银行信用卡借贷逾期率等风险指标出现上升。银行信用卡机构风险管理压力凸显。扩大内需背景下扩大内需背景下,金融服务亟需转型升级金融服务亟需转型升级。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有机结合,金融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区域性银行凭借地理区位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在新的行业环境下,银行需聚焦更加全面、广泛的消费资金需求,而当前大部分区域性银行线上经营能力较为薄弱,如何突破自身的发展瓶颈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受访银行基本同意区域性银行在开展线下信贷业务上的地理区位优势,但同时也承认其线上经营能力仍是未来可重点提升和优化的方向。“区域性银行因其地理区位优势,在线下信贷业务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信用卡线上经营能力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图图11:调研访谈:调研访谈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35e%0%0%0%来源: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成员调研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183、特色化产品不足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了乡村振兴、绿色金融、数字经济等重点发展领域。相关政策出台后,银行机构相继推出系列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市场对这些领域不断增长的金融需求。在信用卡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多家银行推出了“开卡送礼”等促销方式,但新户的营销费用也随之提高,除后续的运营和维护费用之外,相比过去每张信用卡的平均获客成本也显著上升。另外,与全国性银行相比,区域性银行在利率、场景运营、科技等方面缺少优势,为避免产品同质化等问题,如何开辟一条特色经营道路并与其他银行形成差异化竞争力,是区域性银行需重点关注的问题。4、科技底座相对薄弱夯实筑强科技基础是银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指出,筑立坚实可信的“数字底座”是建设未来科技创新“高楼”的基础。对于银行业而言,坚实的“科技底座”是未来在经营、风控等业务领域开展金融科技创新、进行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生态场景化解决方案的核心竞争力。坚实的科技底座背后是银行在业务规模、资源投入等方面的激烈角逐。对于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等较大规模的银行而言,建立“大而全”的科技基础是巩固并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手段。但是区域性银行受到规模、资源、科技能力有限等客观因素影响,如何合理分配现有资源,搭建“小而精”的科技底座,满足重点业务经营需求,是其面临的现实问题。目前,信用卡业务呈现发卡放缓、获客成本及难度较高的特点。业务规模作为区域性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的重要指标,如何通过夯实科技基础,赋能数字化获客,通过技术革新提升信用卡发卡效能,实现获客场景的破壁重构,是筑实科技底座重点考虑的因素。受访银行一致认同科技底座的打造对于区域银行数字化转型有着重要意义,集中资源建设小而精的科技底座是较为合理的选项。“科技底座的打造是区域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础,对于区域性银行而言,不过分追求“大而全”,而是集中资源打造“小而精”的科技底座,是较为合理的选择。图图12:调研访谈:调研访谈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55E%0%0%0%来源: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成员调研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19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20第三章价值释放: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战略重点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20图图13:五力模型:五力模型随着我国消费逐步恢复,消费贷款增速与规模逐步企稳回升。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三季度末,本外币住户消费性贷款(不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9.31万亿元,同比增长13%,增速比上年末高8.9个百分点。信用卡作为普适的信用支付工具之一,仍存在较广的发展空间,但近年来存在行业竞争加剧,风控管理、经营质效等方面压力上升等问题。基于整体市场环境、区域性银行自身情况以及信用卡业务的特点,建议区域性银行可将战略谋力、产品活力、风控源力、经营劲力、科技势力作为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破局的发力点。战略谋力:战略谋力:胸怀全局,在政策指引、总行定位以及自身能力规划方面加强顶层设计。产品活力:产品活力:基于本地客户需求,提高产品灵活性,进行产品便利化改造,增强产品普惠性。风控源力:风控源力:紧跟监管导向及领先实践,全面优化信贷全流程风险体系,直击区域性银行风控之痛。经营劲力:经营劲力:巧借外力,补齐短板,多元打造数字化经营服务闭环,实现资源和效果“双优化”。科技势力:科技势力:融合内外资源,助力区域性银行信用卡业务步入数字化高速发展之路。战略谋力风控源力产品活力科技势力经营劲力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21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221、响应政策,促进民生消费,推动公共事业发展(1)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在信用卡行业已形成共识在信用卡行业已形成共识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同时,加快完善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治理结构,规范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增强金融普惠性。区域性银行通过深耕本地,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具有一定的本地化发展优势,未来应积极响应国家和地方发展政策,提升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质效。图图14:调研访谈:调研访谈为响应国家”十四五“规划要求,信用卡应回归到支付本源,促进民生消费,支持实体经济,关注弱势人群金融服务需求,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来源: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成员调研超过90的受访银行认为,信用卡在未来发展中应该注重回归支付本源,承担起促消费、支持实体经济的社会责任。“(一)战略谋力(2)促进民生消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民生消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反映居民消费趋势反映居民消费趋势,协助策略调整协助策略调整信用卡消费可反映整体消费趋势,当地政府可根据信用卡消费情况复盘当地消费政策,促进消费政策的有效性以及调整资源投放策略。据商务部数据3,2023年上半年,我国网络零售市场规模总体呈稳步增长态势,中部、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网络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6.1%、13%、11.5%和9.1%,比一季度分别加快4.8、4.4、4.6和5.4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12万亿元,同比增长12.5%,比一季度加快3.7个百分点。信用卡机构可进一步分析以上增长数据,将其细分为地域、消费类别、人群等多种维度,帮助当地政府了解当地消费情况。创新金融服务创新金融服务,推动公共事业发展推动公共事业发展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信用卡作为最贴近居民消费的支付方式之一,满足居民对合理消费信贷的需求。区域性银行可通过提升信用卡服务,配合地方政府发放消费补贴、消费券等促销费政策,联动文旅、公共事业缴费等领域,扩大消费场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本次调研结果显示,许多区域性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主动服务公共事业,承担社会责任。2022年,晋商银行信用卡持续开展“微信月月刷”“消费盲盒猜猜乐”等活动,同时上线客户星级权益体系,依据客户在行内的产品持有量和贡献量进行相应的权益反哺,提升客户忠诚度,全年累计带动消费额390亿元;吉林银行信用卡积极助力文旅、缴费等公共事业领域服务,先后推出支付宝“17减7”“大连一日游”“1元地铁出行”等多项服务和权益活动,累计带动消费金额超过600亿元。甘肃银行信用卡推出了“1分乘公交”“1元乘地铁”的优惠活动,同时根据区域属地不同客群的消费、生活习惯,推出特色活动,助力小商户发展,通过各类优惠活动,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带动信用卡消费交易额超过100亿元。西安银行推出契合地市特色的城市权益卡,响应全运会的召开推出“十四运”主题信用卡等。助力业态发展助力业态发展,服务居民生产生活服务居民生产生活信用卡是促消费、惠民生的重要桥梁,银行机构可利用信用卡业务,为商户引入“金融活水”,以保障和丰富商业业态,满足老百姓的多样化日常需求,同时围绕居民生活,通过覆盖医疗、社保、出行、日常消费等多个生活消费场景开展金融服务,涵盖社会保障卡办理、农民工工资代发、煤气水电费代收、学费代收等便民功能,为市民提供足不出户的全景金融服务。居民享受便民服务的同时,还可通过使用信用卡换取积分、优惠券等权益,进一步促进消费。例如,兰州银行在受访时表示,其积极响应普惠金融的政策号召,通过“月月消费领好礼”“每日翻牌赢好礼”等各类信用卡活动助推消费回暖。同时,在线下消费场景中,联合甘肃省内百余家牛肉面商家开展“1元吃牛大”活动,与银联甘肃分公司开展公交地铁优惠乘车活动,以普惠客户拉动消费,助推经济发展。3 数据来源:数据来源:http:/ 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23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24(3)覆盖“金融弱势群体”,展现社会)覆盖“金融弱势群体”,展现社会担当担当扩大金融服务覆盖率扩大金融服务覆盖率,践行普惠金融践行普惠金融2015年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十四五”规划提出进一步增强金融普惠性。2023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优化普惠金融重点领域产品服务,提升民生领域金融服务质量。银行借助信用卡业务,可持续深挖数字金融的普惠与服务效能,在小微客户服务、新市民服务等方面深耕发力,从而为社会群体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并推动普惠金融向县域、乡村和社区不断延伸。在调研中,多数受访银行主动响应“普惠金融”政策的号召。晋商银行信用卡发卡规模持续扩大,实现了山西省11个市县区全面覆盖信用卡客户,累计发卡客户数近130万;吉林银行信用卡发卡已实现吉林省各地级市全覆盖,同时扩展到沈阳、大连两大外省城市,2023年,累计发卡已突破110万张。甘肃银行信用卡发卡已实现甘肃省14个地州市、86个县域全网点覆盖,同时大力搭建县域用卡场景,覆盖居民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细化信贷产品细化信贷产品,填补金融填补金融“空白地带空白地带”通过纵向剖析信用卡产业链,银行将信贷产品融入产业链各个环节,保障产业链的韧性,通过多种类、多形式、多渠道的信用卡分期业务体系可延伸至各细分场景,聚焦消费需求,填补金融服务“空白地带”。借助信用卡便捷灵活的用卡优势,银行细分产业赛道,围绕全行产业链核心企业,深耕上下游客户,闭环管理资金流向。同时,通过手机银行、短信、微信等多种渠道办理业务,并依托自动审批等金融科技手段,提升用户的实时办理体验。本次调研结果显示,在助农举措上,浙江农商联合银行积极响应浙江省“两个先行”和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号召,立足本土,于2023年6月发行“浙里富”系列信用卡。吉林银行依托本省农业大省的优势,尝试推出益农分期业务,借助信用卡便捷灵活的用卡优势,围绕全行农业核心企业,深耕农业上下游客户,闭环管理资金流向,推出了化肥消费类分期、肉蛋产业链分期,落地多个涉农消费场景,投放金额超过千万元,服务吉林省内众多农户。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242、促进全行零售业务健康发展,信用卡锚定三大定位(1)定位一:扩大全行基础客户规模的)定位一:扩大全行基础客户规模的重要渠道重要渠道从获客成本和渠道场景两方面来看,信用卡是当之无愧的“引流之王”。在获客成本方面,信用卡的获客成本远低于其它系列产品,引流成本较低,有利于打造客户池;在渠道场景方面,信用卡可通过内外平台引流和深耕获客场景可实现大规模获客。获客成本:获客成本:相较于其它金融产品而言,信用卡平均获客成本相对较低,更利于扩大客户基数,同时信用卡客户生命周期划分更为精细化,包括申请、审批、面签、激活、首刷等环节,与其它金融产品的一次性投入相比,在费用和权益投入方面可以发挥分散投入、逐步判断是否为有效客户的成本优势。渠道场景:渠道场景:信用卡业务可充分利用总行内部零售数据、总行现有物理网点渠道,以及外部互联网平台合作引流,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展业,通过银行内营销渠道和专业团队,加强生态伙伴、平台合作机构的流量引入,线上APP链接外部场景,深化异业融合,深耕获客场景,不断扩大基础客户的规模。在本次调研中,综合多家受访区域性银行的反馈,其信用卡开卡礼平均价值在100元左右,其中包括各种实物礼品及虚拟类礼品,但同时也呈现出个体化差异较大的特点。个别受访银行可将成本控制在100元以内,而部分受访银行的成本相对较高,处于200-300元的范围。调研同时发现,受访银行内的大额信贷或理财产品获客成本约为其信用卡业务的2倍,可见信用卡在平均获客成本方面相比其它业务存在显著的成本优势。(2)定位二:作为“钩子产品”实现信)定位二:作为“钩子产品”实现信用卡用户向其它零售产品转化用卡用户向其它零售产品转化客户持有更多种类的金融产品,可以使银行与客户的关系更加牢固,利用交叉营销分析客户需求,打造组合产品,增加客户持有产品数量,可以提升客户粘性和忠诚度。在众多产品中,信用卡具有强关联的特性,建议银行将信用卡作为打开零售市场的利器,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带动零售业务的发展。调研显示,绝大部分受访银行认可信用卡业务对于零售板块获客转化的重要作用。“70%5%0%0%0 0Pp%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图图15:调研访谈:调研访谈信用卡业务是全行零售业务重要的获客渠道,也是向其他零售产品转化的重要钩子产品。来源: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成员调研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25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26客户增加持有一项新的产品,意味着客户粘度更加牢固,Tucker和Lawrence等多位学者研究表明,客户忠诚度与产品持有数有着正向影响关系,如果客户在银行只有一个存款账户,则对其进行流失挽留的成功率约为0.5;如果客户同时拥有两类金融账户,则其挽留成功率增大到10;如果客户使用了银行提供的三类金融服务,则挽留概率进一步增大到18;享受四类及以上金融服务的客户,挽留成功率接近100。客户忠诚度是交叉销售领域重要的理论,而在众多产品中挑选交叉营销的“钩子产品”是值得研究的问题。Li,S.,Sun,B.,&Wilcox,R.T4等学者在研究交叉营销银行产品顺位时,将银行产品依次排序为支票账户、存储账户、借记卡、贷记卡、信用卡分期付款、大额存单、货币基金和经纪代理业务。该研究基于大量西方银行数据,而国内实际业务较其大为不同。从国内情况来看,支票业务并不普及,大多储蓄账户与借记卡融为一体,而信用卡业务在国内的排序较为靠前,信用卡业务占据了国内交叉销售的“领头羊”地位。图图16:银行交叉营销产品顺位:银行交叉营销产品顺位44 资料资料来源:Li,S.,Sun,B.,&Wilcox,R.T.Cross-Selling Sequentially Ordered Products:An Application to Consumer Banking Services.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42(2),233239.https:/doi.org/10.1509/jmkr.42.2.233.62288 支票支票储蓄储蓄借记卡借记卡贷记卡贷记卡分期贷款分期贷款大额存单大额存单货币基金货币基金经纪代理业务经纪代理业务其次,信用卡业务与其它银行业务交叉性较强,通过充足的运营时间和手段,基于对存量客户的特征筛选以及需求分析,可以预测客户的购买行为,同时提升用户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粘性,在客户日常的交互中,不断培养和识别客户金融类需求和非金融增值服务,并使长期的运营投入获得可持续回报,形成收益的良性增长。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调研发现,信用卡用户交叉持有其它金融产品的比例较高,其中借记卡高达45.2,其次是投资理财产品、个人抵押贷款等。由此可见,无论从用户购买产品的顺序行为还是信用卡的交叉特性来看,都凸显了其作为开辟零售市场交叉营销“钩子产品”的地位。图图17:信用卡用户其它产品:信用卡用户其它产品/服务的持有情况服务的持有情况45.20.30!.40.30.90%借记卡投资理财产品个人抵押贷款经营贷款消费贷款来源: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调研本次调研结果显示,部分头部区域性银行单个信用卡用户可带来几十到200元、甚至超过500元的零售业务收入,其中,中间业务收入平均为100元到200元左右,在较好的情况下可撬动上万元的贷款业务。综合来看,信用卡客户的平均金融资产贡献率约为全量零售客户的1.5倍。调研显示,在客户转化和客户粘性上,信用卡客户向行内借记卡或财富管理客户的转化率约为50。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27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28截至2023年5月31日,双卡联动营销推动信用卡关联还款绑定率达到50%;信用卡业务中间收入在全行零售条线中收占比约28%;新增分期投放额近21亿元,约占全行零售条线投放额的20%;信用卡客户财富额约170亿元,约占全行零售财富的25%;信用卡客户手机银行开通近69万户,覆盖超过一半的信用卡客户。吉林银行在调研中,多家规模较大的银行表示,信用卡业务是其重要的“钩子产品”,对推动全行零售业务有着重要作用,新增信用卡客户可带来5-10的新增I类账户、10-20的手机银行绑定量。同时,信用卡业务对推动客群年轻化调整,培育优质潜在客户、提升品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从信用卡中间业务净收入对全行的贡献度来看,甘肃银行从2020年的11%逐步提升至30%,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由信用卡发卡带动的新增I类借记卡客户数超8万张,人均资产超2万元,实现储蓄存款沉淀年日均额超4,000万元,为各类线下线上个贷业务引流客户7.4万户,普惠小微引流客户6,000余户。甘肃银行信用卡业务是零售业务获客、活客及留客的重要抓手,是开拓年轻和次年轻客群的重点方向。南京银行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28(3)定位三:丰富全行品牌的有效载体)定位三:丰富全行品牌的有效载体建立信用卡年轻、活跃的子品牌形象,可以与总行财富管理专业、严肃的品牌互为补充,信用卡通过生活化、娱乐化、游戏化、内容化等增加与客户的交互频次,提供客户不同层面的服务需求,有助于增强客户对全行服务的认同感和依赖性。95的受访银行认可信用卡应打造年轻活力化的品牌调性,作为普遍严肃的银行整体品牌形象的补充。“图图18:调研访谈:调研访谈信用卡子品牌的调性应更加偏向活力年轻化,与银行传统的严肃品牌形象互相补充。来源: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成员调研在信用卡客群结构中,年轻人作为下一代消费主力,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较强,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养成高频使用金融服务的习惯。信用卡通过吸引年轻高成长客群,成为零售业务服务客户的首要环节,成为客户使用消费信贷工具的“启蒙产品”。因此,银行需顺应时代的变化,利用信用卡的多样化以及场景化特点,作为丰富全行品牌的切入点,建议未来基于年轻客群需求,针对目标场景,与生态伙伴共同为客户提供多样化服务,构建与信用卡品牌形象相符的产品、权益、积分、商户体系以及数据和系统建设。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29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303、助力银行盈利稳定增长,信用卡自身具备良好基因(1)信用卡可持续盈利较高)信用卡可持续盈利较高由于信用卡业务本身的经营特色,其收入与资源投入存在一定的错配期。信用卡业务发展初期需要在系统建设、发卡营销、商户对接等方面做出投入,同时信用卡中心作为银行相对独立运作的专营机构或部门,在一定情况下要承担其自身的运营成本、营销成本、风险成本和资金成本,包括推广营销、欺诈坏账、积分权益等多项细分成本。在业务发展过程中,随着卡量的逐渐上升,前期投入成本逐渐被摊薄。生息资产渗透率的上升将使信用卡业务盈利所需卡量随之降低。根据国际经验,信用卡机构一般在发卡量达到200万张左右时可实现盈利,在国内市场环境下,部分区域性银行大力发展信用卡特色业务,几十万张甚至更低的卡量则可实现盈利。同时,信用卡的可循环使用属性,使得大多数客户并不会因为单次消费或借贷关系结束而流失。信用卡业务收入与发卡量之间的相关性毋庸置疑,并且这种相关性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特点,即发卡量越高,其所带来的收入增长就越显著,持续盈利性也随之增加。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研究显示,区域性银行业务收入与发卡量呈指数型增长趋势,发卡量在300万张及以上的银行,平均每家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总收入是5万张卡以下银行的78倍,是卡量在520万张银行的37倍。整体来看,信用卡业务在经过获客期高成本投入后,在客户经营阶段的成本主要为客户经营成本,但收益率相对保持稳定,具有先投入、后盈利的显著特点。相比全国性银行,区域性银行具有决策效率高、机制灵活、员工激励增效明显、与当地商家及消费者市场联系更为紧密等优势。在当前我国消费金融行业发展向好的背景下,银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增加信用卡发卡数量,将信用卡打造为银行零售业务中稳定且持续盈利性的关键产品。(2)信用卡发展要素全面信用卡发展要素全面在消费金融市场生态环境中,除银行信用卡业务外,还有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银行消费金融业务、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平台等,在资金成本、线上化程度、风险水平、覆盖客群和审批流程等方面各有特色,互为补充。近年来,互联网金融早期的爆发式增长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其在金融科技和大数据方面的优势使得客户画像更为具体,用户触达更为便捷,审批流程更加高效,极大地提升了客户旅程体验。但随着互联网监管逐渐趋严,消费金融及互联网金融公司也迎来了全新的挑战。相比而言,传统银行的消费金融业务受益于庞大的资金池和稳健的风控体系,其贷款利率更低,风险系数更小,也可通过分支机构众多的线下网点与用户建立紧密联系。具体到信用卡业务来看,其既有总行零售数据库和线下触达渠道,自身年轻化品牌属性又可与互联网金融平台合作引流,实现异业交叉展业。总体而言,信用卡在利率水平、监管要求、风控体系、线下网点、审批流程、场景交互和客户体验方面均表现良好或具备发展基础潜力,是银行零售产品中具备综合发力优势的优秀“多面手”,其特点包括:“小而快小而快”的支付方式:的支付方式:信用卡产品在各年龄阶段和各收入阶层的接受度更高,审核速度及安全性兼容,是性价比更优的“救急”支付方式。多渠道资源充分利用:多渠道资源充分利用:信用卡业务可在合规前提下充分利用内部总行零售数据及总行现有物理网点渠道,以及外部互联网平台合作引流,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展业。潜在客群及创新产品:潜在客群及创新产品:在监管政策利好的外部环境下,通过灵活利率及个性化产品,精细化运营存量客户、多样化拓展次优客户。信用卡平均业务收入(千万元)来源: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2022年区域性银行信用卡发卡量与业务收入相关性年区域性银行信用卡发卡量与业务收入相关性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3002503003504004505万张以下5-20万张20-50万张50-100万张100-300万张300万张以上4.95410.39428.34541.523140.584385.93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32所有消费金融参与者中,信用卡在发展基础方面,“综合水平”表现最为突出,拥有较好的发展潜力。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资深银行卡专家 廖翔宇图图19:信用卡发展全面要素:信用卡发展全面要素利率水平利率水平监管要求监管要求风控体系风控体系线下网点线下网点审批流程审批流程场景交互场景交互客户体验客户体验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银行消费金融业务银行信用卡银行信用卡业务业务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平台优势劣势图示图示综合能力优综合能力优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32(3)信用卡业务融合性强信用卡业务融合性强随着我国居民金融渗透率越来越高,银行逐渐转变思维,从原来的“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型,综合性金融服务能力越强的银行机构越能在市场上建立卡位优势。信用卡在其中可起到关键融合作用,形成与其它零售产品的稳定关系。1、与消费信贷业务的互补关系:与消费信贷业务的互补关系:2022年7月信用卡新规发布后,市场上部分消费信贷资产从信用卡端溢出,如果能从中识别优质客户和优良资产,转危为机,将在市场中形成一定的效益。站在全行的角度,既要保持原有信用卡资产规模效应,又能从市场中占有溢出份额,就需要有完整的消费信贷线上线下获客团队及系统建设能力、完善的客户经营及客户服务规章制度及流程制定能力、完备的资产管理及纠纷处理能力。因此,从现有的组织建制中选择能最快速组建、最高效执行的队伍,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争夺市场份额、建立行业品牌的关键之一。站在客户的角度,需要保持统一的服务品牌,提升客户的金融产品使用体验,就需要有融合性的组织架构,将消费金融产品端、系统端贯穿打通,最终实现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的经营目标。在融合性的组织架构调整中,从产品设计到产品管理建议可以按照“原有最小改动”原则进行轻量化的优化,在满足监管要求下,最大化服务于零售消费信贷业务的整体发展。图图20:业务合并后对产品与业务流程的调整:业务合并后对产品与业务流程的调整业务合并后对产品与业务流程的调整业务合并后对产品与业务流程的调整产品产品产品设计01产品流程02产品制度03部分调整部分调整获客1审批2记账3贷中4贷前5贷后6催收7监管报送8适当调整适当调整依据监管依据监管进行重构进行重构根据本次调研,在区域性银行中,中原银行信用卡业务实现与线上信用消费贷的协同错位发展;吉林银行在信用卡中心下设消费金融中心,负责研发管理消费金融业务;甘肃银行整合了原普惠金融部下的个人消费类贷款和互联网贷款业务,在原有信用卡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零售信贷部。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33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342、与财富业务的促进关系:与财富业务的促进关系:客户在购买一项金融服务的决策过程基本可以分为三段:“种草”、咨询和购买,而整个过程通常由金融产品的归属团队或部门独立承担。与财富产品和团队相比,信用卡产品和团队在场景丰富性、渠道触点多样性以及对数据的收集和应用性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更适合作为“种草”阶段的关键承担方,这样的业务分配也更容易集中发挥财富产品和团队的专业性和专注性。图图21理财决策理财决策耗时占比耗时占比产品宣传4000%咨询购买信用卡渠道渠道广触点多理财产品专线专业高选择多同时,银行也可依托信用卡业务,将原有财富产品偏交易后的权益,前置到将权益作为交易一部分的信用卡产品之中,在不增加权益的边际成本的情况下,将部分权益交由更擅长运营的信用卡产品,更能发挥权益的综合价值。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34超过80的受访银行认为信用卡的部分场景、渠道可作为行内其它理财产品的良好宣介载体,实现客户的转化。“图图22:调研访谈:调研访谈信用卡渠道、场景等可以作为部分客户理财产品的产品宣介。来源: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成员调研3、与负债业务的联动关系:与负债业务的联动关系:根据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调研,近60的银行将“双卡联动”,即信用卡与借记卡的相互转化,作为分支机构的常规性金融活动,有些银行甚至明确了该项考核指标。这表明信用卡与负债业务,特别是储蓄联动,已经成为零售业务发展的重要布局。与此同时,部分金融机构的业务也进行了创新联动。例如,在信用卡主动提前还款的客户中,通过数据分析,筛选一部分有意愿开立II类账户、接受短期理财的名单,推荐“理财收益-信用卡账单还款”产品,从而有效增加管户行的客户资产管理规模(AUM)。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35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36超过90的受访者认可信用卡和借记卡的双卡联动模式,是银行拓客的重要手段之一。“图图23:调研访谈:调研访谈双卡(信用卡与借记卡)联动,是获客的重要手段之一。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605%0%5%0%来源: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成员调研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361、产品创新两大发力点区域性银行信用卡产品无需盲目追逐大行“高大上”的权益、卡面等设计,其重心在于贴近生活,为群众带来便利,银行应将用户对区域银行信用卡产品的“吐槽点”化为改进的动力,将金融资源投入到百姓的关注点上,形成差异化竞争。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实现产品体验、用户权益、产品营销等各方面突破,让“意外扣费”“麻烦”“缺少大权益”不再成为区域银行信用卡的枷锁。(二)产品活力图图24.通过对持有区域银行信用卡用户的多次调研,了解到区域银行信用卡产品的五大痛点。不会使用APP,所以时常收不到消息,导致扣费不成功,意外扣款办卡时间又长,有时候还要跑网点,很麻烦“好处”权益还不如某宝多呢信用卡规则太复杂,搞不懂123去其它城市,权益不能兑现(缺少大权益)45老百姓对区域银行信用卡的五大“吐槽点”老百姓对区域银行信用卡的五大“吐槽点”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37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38(1)从产品体验突破从产品体验突破从存折到卡片,产品的迭代为使用者带来诸多便利,卡片相较于存折有极大的提升,却依然解决不了办卡时间周期长以及激活流程线下面签等问题。数字化信用卡作为新时代产物,顺应数字化、智能化趋势,充分发挥实体卡与数字卡优势,增强数字化发卡形式、线上化申请审批、线上使用消费。后续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开展远程视频面签,摆脱线下网点面签的限制,可真正实现全流程线上化,提升客户办卡用卡体验,全面实现数字化经营。同时,为增强定制化用户体验,客户可自由选择卡面和权益。区域性银行应紧跟未来数字化信用卡趋势,进一步研发产品装配功能,例如灵活性配置短信提醒等“实在”功能、升级权益体系装配礼遇等,并提升业务全链路化。以打通数据采集、客户标签、用户画像、智能推荐、智能监控,实现端到端的全链路环节覆盖。同时基于全流程数据的高速流通,实时监测客户反馈,更全面、更精准、更前瞻地洞察用户需求,并部署触点,从客户视角重构用户运营、客户体验体系,为客户带来更舒心的体验。(2)从权益布局突破从权益布局突破城市之间权益不互通是部分区域性银行信用卡的短板,由于自身资源的限制,区域性银行信用卡在权益方面与全国性银行相比相差较大,为此区域性银行在权益的选择方面面临制约。为弥补权益短板,建议利用省内“大权益”营销活动增强其竞争力以及差异化经营,选择全省知名度高、覆盖率广的本地商家品牌,在全省多商圈开展营销活动,通过省内客户熟知的本地品牌进行营销触达,显著提高客户信任感和参与度。权益可作为打通客群的“敲门砖”。对于人群流动率较小的三四线城市,该地区的中青年客群对家装以及汽车消费的需求较大,消费金额较高,区域性银行可利用信用卡标卡业务,在早期介入具有增长潜力的客群,抢占先机,并实时了解目标客群的购车、住房等相关金融需求,为大额分期业务做好准备。在信用卡功能层面,为三四线城市客群制定专属权益,例如有家装、汽车消费需求的用户对信用卡额度的要求较高,可特设提升额度特权。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38受访银行均认可区域性银行信用卡产品创新的重要性,并建议未来可从产品体验、配套权益等方面重点发力。“40%0%0%0%0 0Pp%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图图25:调研访谈:调研访谈区域性银行信用卡产品的创新,可以从产品的营销、产品的体验、产品的配套权益等重点方面实现突破。来源: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成员调研本次调研结果显示,部分区域性银行在打造自身特色化产品方面已经行动起来。南京银行推出“N Card”信用卡生态产品。晋商银行推出女性主题“芳华卡”、本地特色权益主题卡“爱购联盟卡”、“五台檀香卡”等特色主题卡。吉林银行信用卡携手欧亚、亚泰、大众等本地商超联合体开展线下信用卡消费满减活动。N Card信用卡不断丰富线上线下消费场景和生活场景,推出在场景中申卡活卡、权益领取、消费立减的全流程体验,围绕客户的生活场景和消费场景,逐步拓宽场景生态版图,打造“生活 金融”场景生态圈。南京银行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39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402、深入场景横纵两端发力为强化产品的场景渗透力,需从两端发力。一是深入某一赛道,纵向打通、优化各个流程节点,在服务客户消费需求的同时,嵌入金融产品。二是结合信用卡生命周期和用卡场景,利用业务流程的触点植入多种产品,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将使得客户的产品使用旅程更加通畅、便利。(1)纵向深入本地场景纵向深入本地场景区域性银行自身渠道建设与全国性银行、互联网金融企业存在差距,所以区域性银行的渠道建设应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深入“强场景”,成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区域性银行的优势在于本地化,而如何将本地化的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多数区域性银行面临的共性问题。以场景为依托向用户提供触手可及的金融服务,主动融入各类场景,做到“润物细无声”,不但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还更容易为用户所接受。以“稳中求进”作为战略发展方针,“做稳”B端和G端业务,绑定本地事业单位,加深合作,开拓场景,并在此基础上“求进”C端业务发展。以“金融医疗”强场景为例,银行可与医院达成战略合作,相互赋能,共创佳绩。在医院方面,患者面临看病前后的诸多不佳体验,诸如挂号困难、结算繁琐等问题,同时医院面临大量财务投入和管理资源配置的问题。在银行方面,由于技术和数据的壁垒,银行难以嵌入预约挂号支付、诊断支付、药店购药等医疗流程各个环节,无法提高客户粘性。对此,银行可加大对医院的金融资源输出,加强对医疗健康行业的资产投放,同时通过自身科技输出加深与医院的合作,打通医疗服务全流程。例如在预约挂号支付阶段,推出限量专家门诊优先挂号;通过与线上平台电子健康病例合作,深入医患诊断环节的支付场景;与药店合作,打通百姓购药支付中的线上推荐渠道等。双方联手,可提高医院智能化水平,患者体验更舒适,银行也提升了客户粘度。同时,也可复用该合作模式,融入本地教育培训、居家住房等其他强场景。受访银行均表示,区域性银行信用卡产品的开发应该充分发挥本地区域和场景的优势,打造特色化产品。“图图26:调研访谈:调研访谈区域性银行信用卡产品的开发应充分发挥本地化优势,与区域化、本地化场景做较为深度的绑定,实现产品的特色化。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655%0%0%0%来源: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成员调研(2)横向切入场景营销横向切入场景营销横向场景切入可以结合信用卡生命周期,围绕客户触点以及客户的用卡场景两个方面进行各渠道场景化营销。借助金融科技,在合规的前提下分析用户的消费、投资等数据,关注用户生产生活中的潜在需求,丰富客户触点,强化闭环跟踪,提升线上线下营销活动的策划、发布、实施、迭代的水平。信用卡生命周期的客户触点,包括申请、激活、消费、账单、还款等客户与信用卡机构的交互环节,是流程中提供增值服务产品的“黄金机会”,以此可实现各渠道端场景化营销。例如在激活环节,可在APP端设置一键借款场景,来介入大额场景分期等服务。在消费环节,可在微信端、短信端设置与商户联合的商户分期服务,促进整体分期业务的提升。客户的用卡环节包括客户的额度查询、消费通知、查账还款、以及分期业务中断及完成等一系列场景,是轻量化加入分期服务等产品的较好时机。例如在APP额度相关完成页,增加额度外产品推荐,或额度授权完成增加一句话推荐短信营销;在账单通知、账单查询、一键还款环节,增加APP相关业务办理页面、加入分期办理按钮,也是促进整体分期业务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对于场景建设,尤其对于生息客户的场景营销,需加强资源投入,成立专门团队,探索线上经营新模式,激发体制机制活力,以打造客户服务场景的思维来落实深入场景、纵横并行发展的理念。3、改善用户体验感的两大方向用户的体验感决定了用户的活跃度、用户的转换率等,进行细微的功能改造,可以让用户体验到有温度的金融服务。(1)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金融应服务于用户,而不是成为用户的负担,为减轻客户“惧贷”“惜贷”等情绪,信用卡服务应将制定还款计划的主动权交至客户手中,例如,在分期还款阶段,用户可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分期金额以及选择余额分期数。同时,针对本地居民信贷特征,例如可增加最低2期和最高36期分期期数,优化分期客群的期限结构,丰富不同客群的信贷需求。(2)增强自助渠道的引导增强自助渠道的引导“怕麻烦”是区域性银行客户的普遍痛点,为减少客户往返于网点的次数,银行可以优化自助渠道的引导,例如在借贷流程环节点,嵌入“小贴士”以及AI智能语音引导等功能,主动为客户答疑解惑,不再让复杂的规则困扰客户。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41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421、风险一体化体系建设(1)风险管理体系优化风险管理体系优化随着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形态多样化、监管政策逐步完善和趋严,银行尤其是区域行信用卡风险建设与时俱进的同时,也暴露出风险体系不完善、与前端业务结合不紧密等短板。区域行应结合整体业务的发展目标,做好长期建设的合理规划。调研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区域性银行在开展业务时,也会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搭建适配的风险管理体系。“图图27:调研访谈:调研访谈区域性银行在开展业务时,也要关注配套的风险体系建设;可以以政策为导向,结合自身实际的业务特点,搭建适配的风险管理体系。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700%0%0%0%来源: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成员调研区域性银行在大力推进信用卡业务的同时,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也面临着多重风险的压力。区域性银行需要通过优化风险管理,逐步建设适合发展的风险防线体系,使其更适应业务的发展。一方面,遵循全面风险框架体系。信用卡机构既是管理部门同时也承担执行部门职责,且业务相对独立,应该具备有完整的风险框架体系,风险管理应贯穿前中后。区域性银行信用卡业务还面临着专项领域人才或能力不足的现状,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并非一蹴而成,因此全面风险体系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和分阶段实施路径是响应监管政策,面向业务开展重要能力构建的举措之一。(三)风控源力信用卡新规明确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客户信用状况、收入状况、财务状况等合理设置单一客户的信用卡总授信额度上限,并纳入该客户在本机构所有授信额度内的统一管理,同时要求不得将风险模型管理职责外包。总行层面的风险管理建设不可或缺。具体到信用卡业务贷前、贷中、贷后等某一环节,从规划的高效性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外部成熟技术和加强外部专业机构合作,是快速补足全面风险体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目前市场较为成熟的科技风险板块,专业性强,也是监管关注点,可作为近期风险体系建设的重点。综上所述,区域性银行需充分评估行内外情况,合理、高效地设置全面风险体系规划,做好长期、持续优化风险管理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筑牢风险管理体系底座基建。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全面深入,数据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生产要素和基础,已经成为全行业的共识。部分区域性银行在过往的建设过程中,容易忽视数据的全面化、线上化两大建设维度,该两大维度也属于提前规划和重点建设范畴。首先,从数据的全面化建设维度,区域性银行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应合理使用外部数据,同时需要加强内部数据的整合,例如客户在私域渠道的行为埋点,可以用于更精准的反欺诈判断,以及通过贯穿贷前、中、后风险周期的客户行为变化,形成相应的额度管控。其次,从数据的线上化建设维度,风险管理涉及大量的审批管理,线上化的审批优化尤其涉及多团队、跨部门、总分行的流程,可以较大程度上使管理层从日常繁杂的工作中抽离出来,投入更为重要的核心事项建设,也可为一线员工营造数字化办公氛围。(2)结合业务补齐短板结合业务补齐短板区域性银行信用卡业务目前整体上风险可控,但仍与先进同业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区域性银行的数据积累相对薄弱、风险的量化分析和模型开发能力不足、金融科技的应用能力较弱等一系列短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性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市场拓展与收益提升。因此,区域性银行亟待补齐风险防控业务的短板,以推动信用卡业务高质量发展。参考先进同业建设经验,建议区域性银行可在近期重点关注以下三大方面:一是提升贷前自动化审批能力一是提升贷前自动化审批能力。目前来看,银行业平均实现贷前自动化审批水平达到85甚至更高,区域性贷前自动化审批水平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由于市场竞争加剧,网申渠道成为银行获客的“标配”,而互联网的流量获客对区域性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此,信用卡机构应明确网申风控策略,例如网申专项的反欺诈、多头的策略规则,以及建立网申的评分卡应用策略和搭建额度模型,实现信用卡额度模型根据分群变量,对申请客户进行额度细分,在实现业务模式转变的同时提升自动化水平。二是强化贷中精细化管理二是强化贷中精细化管理。贷中管理由于客户经营跨度周期长、客户行为变化快,往往是区域性银行的短板。区域性银行根据自身的业务情况,可以从易取得效果的额度动态管理、早期风险预警等方面入手,逐步精细化贷中管理举措。以额度动态管理为例,可以从四方面开展工作:灵活策略,建立模型、规则双重策略机制;兼顾用户体验与操作风险;动态适应,额度管理体系自适应升级;场景结合,巧用额度协调各业务场景等一系列运营业务,通过全方位额度管理助推信用卡业务贷中精细化管理。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43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44三是打造贷后催收管理闭环三是打造贷后催收管理闭环。区域性银行由于人力资源有限,对于催收管理持续大力投入不可能成为常态,因此采取内部催收与委外催收相结合的方式,以及在个人不良贷款后期采用一些新型处置方式,是区域性银行的破局之道。其中,在与委外团队合作方面,需要从资产特点和处理方式来区分催收执行团队,例如内部催收适合逾期30天内的客户、以短信、信函等通知类轻量方式。委外团队则对于预期90天内客户居多,也涉及特殊约定的逾期30天内-逾期60天内,采用非诉讼、诉讼等方式,多轮次替换不同服务商的回收方式等。在不良清收方面,可以尝试借助互联网法院、金融科技等新型处置方式为司法清收提供技术支持,支持提升整体清收效率。调研结果显示,多数受访银行认为随着信用卡业务实现线上化、互联网化,对客户风险识别和把控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南京银行在信用卡风险管理方面,引入多源数据,对客户资信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交叉验证,并搭建数据化监测体系,对客户用卡还款情况进行及时监测,对客户信用情况的变化及时预警;同时利用数字化决策引擎,对客户进行自动化审批和人工审批分流,提高决策效率。晋商银行信用卡通过构建智能化、差异化模型策略体系,精准识别客户风险,量化贷前、贷中、贷后不同阶段客户的风险。为应对信用卡业务线上化、互联网化,在风险管理方面,本行主要加强数字化智能风控管理。通过与银联数据加强业务研究和系统建设,实现一系列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高效智能风险管理机制。长安银行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442、监管驱动改进风险点(1)明确监管政策要求明确监管政策要求近年来,监管机构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信用卡业务风险监控不断加强,陆续出台多项政策,对信用卡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严监管”已成为银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信用卡机构应充分理解监管政策本意,根据自身业务现状,在合规的前提下建立合理的业务转型和发展目标。涉及信用卡风险的监管文件主要分为三类:行业类、业务类及针对信用卡业务的监管规定。监管机构从这三类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信用卡业务发展提出了指导要求。行业类泛指涉及所有金融机构的监管通知或指导意见,区域行信用卡部门可以重点关注特别明确指出信用卡关键词的部分。例如巴塞尔协议:后危机时代监管改革最终版中对信用卡“合格交易者”进行定义,并指出风险权重或将由75大幅降至45,从行业层面驱动发卡机构积极开拓信用卡业务。业务类指的是为防止出现潜在风险而给予的政策性指引,也是区域信用卡机构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例如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第八条规定,对零售资产开展风险分类,损失程度等因素进行逐笔分类,个人贷款、信用卡贷款、小微企业贷款可采取脱期法进行分类。对此,信用卡机构需加强对客户持有金融产品的分类管理,增强产品数据的透视分析能力。聚焦信用卡业务本身的监管文件,侧重规范银行卡业务发展,例如信用卡新规强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规范信用卡业务的经营行为,提升信用卡服务质效,以促进信用卡业务高质量发展。(2)紧跟政策关注热点紧跟政策关注热点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风险的表现形态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C端客户的反馈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是未来监管政策制定的关注点之一。近几年监管政策关注的热点还包括,客户投诉类、模型风险类、科技风险类等。针对客户投诉类,在202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一大关注点是建立健全消费者保护基本制度的职责划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金融监管体系改革落地的同时,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成为2023年“两会”期间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2023年第一季度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涉及信用卡业务投诉32,142件,占投诉总量的30.6。该数据显示,信用卡是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区域性银行应重点关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如以客户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主线,通过数字化平台搭建,提升客户来电咨询和业务办理响应及处理效率,可有效避免客户投诉升级。针对模型风险类,信用卡新规第十四条对风险模型的全流程管理机制提出了要求,并明确要确保风险模型开发与评审环节相互独立。纵观监管趋势,模型风险防控与管理是全国性银行和区域性银行都应持续关注的焦点。区域性银行可重点关注建设模型风险管理体系的三大要点,一是强化制度建设,明确职责与理念;二是搭建模型管理平台,助力模型风险高效监督、全面管理;三是落实模型风险管理,需高层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积极配合,推动模型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施。针对科技风险类,2022年原银保监会印发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对信息技术科技风险的关注,包括强化网络安全防护、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区域性银行可针对监管要求进行自身关键能力的梳理,并通过对应的“机制落地数字化模块升级”实现相应能力。如在网络安全防护方面,传统的人工为主、老旧僵化的系统功能和管控流程已经不再适用于快速发展的信息科技,区域性银行需要不断优化应用自动化、大数据驱动和人工智能的解决方案,以应对日益增多的科技风险安全事件。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45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461、信用卡客户经营体系布局(1)信用卡关键业务生态场景布局信用卡关键业务生态场景布局在经历过前期“跑马圈地”式的发展后,多家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在获客与收入方面面临挑战,银行更加关注在成本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高质量获客,并持续发掘用户价值和实现业务收入持续增长。为此,规模较大的银行凭借较为雄厚的业务、用户和资本积累,持续加强同外部场景的合作,力求通过建立新的用户经营闭环,不断巩固竞争优势。区域性银行在资金和人员投入、资源议价和整合能力等方面不具备明显优势,可考虑通过与平台型服务方合作等方式,以较低成本、较高效率对接各类外部场景,快速开展属地特色业务,形成生态,实现差异化竞争。具体来看,可在以下关键业务场景和生态能力上提前布局:获客渠道生态建设获客渠道生态建设围绕着信息投放、地摊分销、异业合作、线下协销、专属渠道、外呼发卡、短信营销、直播发卡八大类流量来源,选择合适的场景生态方。在经营指标较为激进阶段,可以选择头部互联网进行信息投放。在费用较为充足并强调分期收入时,则可以选择直接对接外呼发卡的成熟场景生态方。图图28:生态场景布局:生态场景布局信息信息投放投放地推地推分销分销异业异业合作合作线下线下协销协销专属专属渠道渠道外呼外呼发卡发卡短信短信营销营销直播直播发卡发卡覆盖八覆盖八大类流量大类流量来源来源(四)经营劲力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46联名卡生态建设联名卡生态建设联名卡是银行与场景生态方深度合作的一种形式,具有发卡率高、活动频次高、享受双重积分等优点,合作方的场景是获客、提升交易频率、增强黏性的重要渠道。对于联名方的选择,银行需要考虑市场、品牌、地区差异化资源等因素,使产品符合长期战略发展。分期渠道生态建设分期渠道生态建设场景分期是银行提升收入的重要发力点,包括受托支付场景、消费转分期场景以及消费贷秒批场景等。银行对于分期渠道的商户资源争夺日趋激烈,银行一方面可以利用收单、品牌拓展自有商户,另一方面可以积极拓展衣、食、住、行、娱等领域的外部商户,丰富本行的分期渠道生态。银行可以通过与外部运营方的合作,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批量对接商户资源的效率,从而完善分期渠道生态的建设。(2)信用卡私域经营体系布局信用卡私域经营体系布局信用卡私域经营指银行通过信用卡App、手机银行、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自营渠道直接触达和经营用户,提供多样化用卡场景和服务。信用卡私域渠道是银行用户经营的主战场,但整体上看仍有待完善。区域性银行可围绕以下四个方面,提升信用卡私域经营能力。搭建生活服务平台搭建生活服务平台,打造基于信用卡支付的消费打造基于信用卡支付的消费生态闭环生态闭环信用卡作为支付工具,越是同日常生活消费场景结合,越能创造用户粘性和业务价值。银行可通过搭建生活服务平台并嵌入各类私域经营渠道,打造生活服务生态,强化信用卡消费属性,持续提升用户活跃度。搭建生活服务平台,银行不仅需要具备相应的开发运维能力,还需持续丰富用卡场景和特色资源、完善用户触达和经营工具、优化用户体验。银行可推出多样化内容版块,围绕各版块引入商品服务,并根据营销效果不断调整,逐步建立覆盖主流领域的动态资源库;可提前布局宠物、新能源等新兴消费领域;还可积极拓展本地优质商户资源,跟进乡村振兴等政策导向,打造立足区域特色的创新服务。在此基础上,银行还需要加强营销资源的利用能力,优化各类用户触达和经营工具(积分、现金、优惠券等)的组合,从而面向不同用户设计推出差异化营销活动。转换权益服务思路转换权益服务思路,围绕围绕“会员培养会员培养”发掘用户发掘用户价值价值权益是回馈用户贡献及提升用户活跃度的最佳手段之一。权益的服务对象是用户,银行权益服务可从“以卡为中心”的经营方式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型,基于“会员培养”模式识别并持续发掘不同客群价值,根据用户实际贡献度、达标情况、消费偏好等,个性化灵活派发权益,不断提升用户忠诚度和消费力。当前,银行也可继续保留按照持卡等级提供权益服务的传统模式,同会员培养模式并行,为不同客户提供差异化体验。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47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48强化信用卡私域经营支撑体系强化信用卡私域经营支撑体系,突出数智运营能突出数智运营能力力运营是银行私域用户经营的关键支撑,重点是以现有资源利用最大化、实施效果匹配度最高、客户体验最优的方式将银行的用户经营目标进行落地。高水平的运营工作可以全方面提升银行用户经营的质量效益,包括用户分群管理、供应链管理、内容及营销管理、产品交互流程管理、售后服务管理等多个环节。从资源运营看,银行需要建立统一的营销资源管理平台,管理海量品类的实物品牌资源库、虚拟礼券资源库以及按照合作方分类的内容场景资源库。银行需要建立资源引入和上架的高效体系,以快速响应日益增长的营销活动需要,还要建立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IT方式动态管理资源引入价格、供应商经营情况和服务品质等,以“准入清出”的标准来实现最大化经营效益。此外,还需要做好供应商资源备份,确保服务连续稳定。从活动运营看,银行需要加强基于大数据的标签模型应用,据此识别和筛选不同客群,并在不同客群的不同经营阶段,匹配转化效果最优的营销资源、触达渠道和经营工具,从而实现“千人千面”营销;还需要建立类似“数据驾驶舱”形态的营销效果分析体系,尽可能细化维度,指导经营优化。从售后运营看,银行可通过引入智能客服、智能工单等方式,提高售后运营标准化程度和处理效率,降低运营出错率。当前,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内容生产应用前景比较广阔,银行可以尝试在售后服务场景开展深度应用。从风险运营看,营销活动的外部风险目前集中于虚假批量注册、秒杀抢券、恶意刷单、虚假交易、“薅羊毛”等方面。银行可借鉴行业先进做法,建立数智风控管理体系及配套管理工具,在保证运营效果的同时尽量减少成本。此外,营销活动还涉及个人信息泄漏风险,银行可通过直连物流公司,减少信息流程环节,保护物流配送过程中持卡人的信息安全。确保经营合规确保经营合规,满足监管部门要求满足监管部门要求银行应遵守监管部门对电商平台运营主体的资质要求,在选取商城、收单等业务运营外包方时,需确认运营外包方合规持照经营、履行完整的监管报备程序并通过高标准的信息安全认证,严控外部合作合规风险。同时,银行也需要考察运营外包方经营品类许可的丰富程度,以确认运营外包方能够在多大范围内满足用户的权益需求。(3)信用卡公域经营体系布局信用卡公域经营体系布局信用卡公域经营指银行通过第三方开放场景触达和经营用户,以“借船出海”的方式丰富拓展用户经营的营销资源和渠道,创新营销方式,实现拉新、促活、转化和品宣等经营目标。公域流量资源丰富,但各大银行对公域流量的争夺日趋激烈,且流量资源集中在头部互联网平台。如何解决公域场景和权益资源议价和整合利用的问题、如何在公域流量中更加精准地识别和营销目标用户、如何做好公域投放成本和风险管理,是区域性银行公域用户经营的重中之重。区域性银行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信用卡公域经营能力。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48搭建场景开放平台搭建场景开放平台,打造积分和现金类营销打造积分和现金类营销生态生态银行可建立开放平台统一对接场景方,加强场景资源整合,也可通过对接外部资源整合型平台服务方的方式,一点对接主流场景,解决资源议价困难和控制多头对接实施的管理成本。对接的场景方主要包括自带消费场景流量的互联网平台、第三方快捷支付渠道。银行可依托积分抵现、满减立减、代金券等营销工具同场景方合作,涵盖用户从绑卡首刷、交易拉升、交叉销售等重点环节,银行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经营目标来选择经营手段或多项综合使用。现金支付营销方面,在公域用户经营中,移动支付是最好的营销抓手。银行可通过对接第三方支付渠道,开展首绑立减、随机交易满减等营销活动。由于支付渠道的特殊属性,该类活动还可联合特定线上线下商圈、商户开展(如茶饮文创等领域的热门IP),构建更灵活、多元、紧跟潮流的场景侧营销服务生态,增强对年轻客群的吸引力。场景侧积分抵现、积分兑换方面,银行可通过对接自带消费场景和流量的互联网平台,通过在场景方收银台进行积分抵现、积分兑换场景方特色权益等方式,达成相应的营销目标。基于隐私计算技术基于隐私计算技术,加强场景侧用户联合深度经加强场景侧用户联合深度经营营银行还可以利用隐私计算技术,在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将场景侧数据与行内客户标签进行撞库,识别在场景侧较为活跃的银行信用卡用户,实现更加精准的营销触达、场景推荐和权益匹配,提升公域用户经营效果。在场景联合经营方面,银行可与运营方共同构建场景撞库、用户识别、活动触达、权益匹配和营销开展的完整运营方案,达成信用卡支付或绑卡等用户经营目标。强化信用卡公域经营支撑体系强化信用卡公域经营支撑体系,突出数智运营能突出数智运营能力力高效的公域经营离不开数智能力的支撑。强有力的运营平台不仅可以让客户随时享受到银行服务,更为银行经营活动的开展保驾护航。银行可通过系统辅助方式,针对不同场景渠道设置积分价值,精细化管理积分成本;还需做好业务实时监控,根据运营目标和投入设置预算上限及比例分布,把控活动进度,避免超出活动预算等情况。图图29:信用卡公域渠道经营体系布局:信用卡公域渠道经营体系布局提高银行绑卡量破冰支付首刷持续关注支付热度定向/全量促活沉睡用户唤醒“积分 权益”深耕服务培养用户忠诚度提高粘性,经营管理二/三类户场景化营销缩短转化路径满减满减/立减立减促绑卡代金券代金券拉活跃积分抵现积分抵现养忠诚场景拉新场景拉新促拉新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49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502、信用卡产品营销体系搭建(1)信用卡产品体系搭建信用卡产品体系搭建“Z世代”作为消费市场上新崛起的群体,成为政策引导理性消费、健康消费的主要目标人群,银行也已将年轻客群视为信用卡业务发展的重要目标。此外,新市民群体也受到政策关注,银行推出特色信用卡,重点定位于新市民群体,持卡客户可享公交地铁等出行类权益、消费券等生活类权益。其次,乡村振兴与绿色环保也是近几年政策持续关注的重点。区域性银行可响应政策号召,以绿色环保、低碳联名等卡产品鼓励持卡人绿色消费;同时关注乡村经济,发挥自身区域性优势,推动乡村振兴与深耕区域发展。在零售生活场景上,我国推动促消费政策发力,新型消费模式快速发展,国家统计局显示,2023年10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4,网络购物作为消费市场增长动力源的态势持续巩固,同时线下消费场景和消费体验也不断拓展提升。多家银行推出电商购物平台联名信用卡产品,持卡客户权益多为平台会员、购物满减优惠等。此外,旅游出行、文娱短视频平台等领域也成为各家银行产品发力的重点。综上,区域性银行在产品体系搭建上可重点参考政策风向及零售生活消费新场景,以特色产品快速抢占市场份额。(2)信用卡营销体系搭建信用卡营销体系搭建信用卡营销体系的建设应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实现营销队伍、营销资源、营销渠道的有效统筹,避免分散式经营造成效率低、体验差。在当前获客难度和获客成本双重提升的背景下,信用卡营销能力体系建设的核心逐渐转向数字化营销赋能。可通过建设数字化客户经营与营销平台,深化客户关系管理,做强产品销售,优化渠道协同能力,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区域性银行可通过金融科技与业务场景的有机结合,由“一刀切”的静态客户分群转变为分层分群的动态客户生命周期管理,实现数据驱动的客户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营销活动精准触达、运营模式自动化智能推荐,有效提升营销触达率和转化率。同时还需探索并打造与营销体系相匹配的五大能力。一是经营策略,包括客群策略、客户名单策略、产品策略等多方面策略制定;二是数据分析,基于自身数据能力,加强对于客户标签、产品标签、数据模型等方面的分析能力;三是工具管理,营销层面需借助多渠道工具的支持,利用企业微信、电子银行、移动展业等工具进行交叉营销、精准营销;四是营销活动,构建营销模型和策划营销活动,实现营销监测评估等;五是组织体系,优化自身员工产能、队伍成长以及管户评级等。(3)信用卡业务与风险匹配体系搭建信用卡业务与风险匹配体系搭建信用卡风险管理作为业务核心环节,需重点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及考核体系,实现业务与风险管理的适配。区域性银行可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建设与之匹配的整体能力框架,通过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搭建上,需坚持“大统一”原则,通过审批管理、监控管理、保全管理、政策管理四大统一管理体系,多维度、全方位覆盖信用卡业务中的多样性风险管理。在具体风险领域的管控上,需重点关注欺诈风险、声誉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信息科技风险五大风险类型,通过模型、风险分级分类、指标库、压力测试、考核机制等手段有效实现风险的预警、识别、处理。在内部两大监管机制上,需要通过长效动态优化的方式,一方面通过运营监测、动态调整、效果评估、闭环式全面风险管理等方式形成长效循环反馈机制;另一方面,通过考核评价模板设计、考核指标、评分标准、评价、考核机制等方式,保障各风险管控措施顺利开展。3、信用卡客户服务能力建设在科技创新应用以及数智化社会进程下,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显著提升,信用卡作为服务客户的主要阵地之一,应提升自助化、基础化等服务能力建设,着力提升客户体验。(1)信用卡自助能力赋能建设信用卡自助能力赋能建设渠道自助化建设渠道自助化建设加强银行线上渠道自助能力水平,通过渠道协同赋能线下分支行,有助于实现区域性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重点突破。在线上渠道建设上,首先逐步优化完善官网、公众号、手机银行等线上渠道布局,拓宽线上获客范围。同时,优化各线上渠道客户操作自助化能力,努力实现“申卡发卡用卡销卡”客户用卡全流程的线上化、自助化操作,提升客户的体验度和满意度。除此之外,还可通过联动其他渠道(客户裂变营销(MGM)、交叉营销等)以及大型聚合流量平台等,形成统一的活动联动和策略分发体系,实现未来的自主获客。大部分受访银行表示,通过数字化手段减少客户的线下操作流程是未来区域性银行提升信用卡体验感的重要手段之一。“605%5%0%0%0 0Pp%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图图30:调研访谈:调研访谈区域性银行在信用卡的体验感提升上,主要可通过提升客户自助渠道的能力,利用数字化手段减少客户的线下流程。来源: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成员调研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51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52分支行渠道赋能分支行渠道赋能对于分支行,可充分利用总行优势,完成信用卡绩效目标。通过总行对于新客引入流程的优化,可赋能分支行在后续环节中的客户经营。为促进绑卡,可通过在申卡环节引导客户进行APP下载并进行绑卡。通过设计新卡首刷等滚动经营机制设计,促进新卡刷卡消费,提升营销效果。在促活阶段,可根据用户未激活的时间长短,对各时间节点配置不同的营销模式,实现客户个性化的促活方案匹配。(2)信用卡基础服务能力建设信用卡基础服务能力建设区域性银行受制于业务规模、资源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应对内优化资源配置,对外巧借外力,实现客户相关基础服务能力建设。在突破方向上,可重点关注客户的日常操作需求、服务响应需求以及消费保护需求等方向。支付还款便捷性及安全性优化支付还款便捷性及安全性优化对于信用卡支付还款,客户最为关心的是便捷性和安全性。对于便捷支付而言,需从客户为中心出发,对接各类外部主流支付通道、打通二代支付、加强内部还款通道建设以及对账与争议交易处理。一旦处理不好支付便利性和支付风险之间的平衡,很可能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和消费意愿。因此,更好地应对不断演变的风险生态,迭代风险管理方法论,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有效提高反欺诈效率,保障客户资金安全,实现风险管控和支付体验的最佳平衡。数字化运营驱动客户服务建设数字化运营驱动客户服务建设数字化运营的基础是建立信用卡数据标准体系,这也是实现客户服务快速响应的基底。区域性银行通过建立数据标准、监控数据采集质量、监测数据流转质量,实现信用卡数据标准的准确执行。该体系可用于定位信用卡经营领域的关键数据项,统一数据采集规范,部署源系统端的数据采集控制、仓库端的数据流转质量检测,形成自动化的信用卡数据质量控制机制,确保数据流转环节准确、完整。以工业标准化思维模式制定的数据标准,奠定了信用卡数字化运营的数据底座,加速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的自动化、线上化进程,为监管机构提供清晰、精准数据的同时,支撑银行实现线上化客户旅程全触点的实时响应及交互,进一步支持跨界信息融合与基于场景金融的业务创新,推动银行开放能力不断深化,为信用卡业务发展带来机遇。信用卡消费者权益保护政策推动信用卡消费者权益保护政策推动信用卡业务在加快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也需要更多关注如何提升金融服务品质,保护消费者权益与改善消费体验。切实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不仅是监管机构的重点要求,也是践行“金融为民,服务为民”的具体体现。区域性银行应当聚焦“一老一少一新”(即老年人、青少年、新市民)等重点群体,针对性加强消保宣教工作,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区域性银行信用卡业务可以开展多项惠民利民的服务。如在微信小程序中开展便民业务、购物返礼、趣味活动等功能,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区域性银行还应当通过数字化手段,全面提升业务处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让客户真正享受到金融服务的便捷高效。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524、信用卡资产质量保障管理区域性银行在深化业务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需重点关注不良率指标的水平,通过精细化交易及账务管理和多元化资产管理的能力建设,前置风险管理,保持稳中求进的良好发展模式。(1)信贷全周期管理信贷全周期管理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银行机构信贷业务的经营压力上升,信用卡资产质量控制应作为常态化手段,贯彻到信贷全周期管理中,通过数字化手段稳妥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在贷前营销、办卡、授信等环节,区域性银行可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数字化在主动防范关键领域风险环节的应用,下好防范风险的“先手棋”。在贷中环节,区域性银行应坚持抓重点、抓关键,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重点通过大数据模型提升信用卡风险的重评效率,将需要大量手工编写风险控制策略的风险专业人员解放出来,专注于具体业务工作,以提升贷中风险控制的工作质效。在贷后环节,始终响应监管要求与规范,不断完善智能催收平台的建设,同时积极探索信用卡离场智能化催收平台模式,实现行内委外催收,在提升贷后催收、回款效率的同时,加强规范化管理和数据安全要求。(2)资产管理及处置资产管理及处置近年来,随着区域性银行信用卡业务体量逐渐上升,信用卡信贷规模也在不断提升。由于区域性银行信用卡业务开办时间短、风控经验少、网点区域局限性大、风险分散能力弱,在外部冲击和信用卡行业不良率整体承压的情况下,面临更大的信用卡不良资产处置压力。近年来,不良资产处置不断探索新的途径,通过不良资产转让试点等形式,区域性银行也不断拓展并学习新的资产管理及处置方法,如探索实践信用卡不良资产证券化,尝试搭建信用卡不良资产证券化运营机制,配套相应的科技系统建设;尝试个人信用卡不良资产批量转让,逐步积累转让定价经验,提升处置的效率和收益。同时,资产处置机制的建设启动需要配套的业务、科技人员投入,通过机制流程和底层系统的共同支撑,实现更好的资产管理和处置。调研发现,区域性银行在信用卡业务经营的同时,也重点关注资产质量的管理,通过精细化财务和资产处置等手段保证资产的健康。“图图31:调研访谈:调研访谈区域性银行在信用卡经营中,也要保证资产质量的健康,需做好财务精细化管理和资产处置等工作。80.0 .0%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来源: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成员调研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53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54图图32:调研访谈:调研访谈信用卡多样化的产品和玩法,对信用卡系统迭代更新的科技能力要求相对较高,也是区域性银行需要面临的现实的挑战。75.0%.0%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来源: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成员调研受访银行均表示,信用卡多样化的产品和业务,对于支撑系统的快速迭代更新要求更高,是区域性银行面临的又一挑战。“1、信用卡科技发展及升级趋势数字化时代,科技创新及研发能力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信用卡产品区别于其他零售产品的特殊性,对银行的科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丰富场景、多样玩法”要求信用卡系统快速针对新场景、新业务模式形态完成系统迭代更新。“更优的客户体验、创新产品”要求信用卡系统不断进行技术应用上的创新。“用户体量大、交易频繁”的特性又要求信用卡系统在技术性能上保持稳定性和先进性。(1)信用卡系统功能迭代较快信用卡系统功能迭代较快,是开垦是开垦新技术应用的新技术应用的“试验田试验田”信用卡产品渗透场景较多,业务多样化,对于中前端信用卡系统的迭代更新能力要求较高。从业务形态上看,信用卡是最趋向于互联网形态的金融业务:以活动、游戏等多种形式,在信用卡大生态圈内开展营销推广;通过多媒体宣传、社交平台“种草”、IP打造等形式追踪、响应市场的热点、爆点。各类活动的高频迭代和时效性要求,在信用卡系统上体现为对应功能模块的快速开发、迭代、测试上线。同时,信用卡系统也是前沿新技术应用的良好“试验田”。“Z世代”年轻客户作为信用卡重要的组成客群,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具有良好的包容性、对新鲜事物的体验冲动、乐于分享反馈自身的体验感受等突出特点。因此,在信用卡系统中进行新技术的创新型试验应用,潜在的使用者抗拒阻力较小,使用者反馈较为活跃,也有助于后续的升级优化。随着用户需求的增长和相关政策的推动,远程面签技术也逐渐被重视。(2)信用卡内生需求强劲信用卡内生需求强劲,助推信用卡系统的升级改造助推信用卡系统的升级改造当前,信用卡行业早已结束早期的“跑马圈地”策略,进入存量客户的竞争阶段。在存量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以客户为中心”已成为各银行信用卡未来发展的核心共识。为加强自身市场竞争力,各信用卡机构对客户体验、产品设计等维度的系统支撑能力表现出强劲的内生需求,希望通过信用卡系统的改造升级,提前抢跑,形成差异化的特色竞争力,快速促活、积累信用卡的存量客户。(五)科技势力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54受访银行均表示在提升信用卡客户体验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信用卡机构不断加强自身基础科技能力建设的动力。“图图33:调研访谈:调研访谈关于信用卡客户体验升级,如数字信用卡、线上面签等数字化等优化措施,推动了信用卡机构不断提升自身底层的基础科技能力,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75%0%0%0%来源: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成员调研信用卡客户体验层面信用卡客户体验层面为加快信用卡申请到发卡、寄卡的流程,减少客户操作及线下网点的时间消耗,信用卡机构不断提升各流程节点的客户线上化自助操作水平。同时,通过推出数字信用卡产品,逐渐省去传统线下面签的步骤,转而通过技术革新来适应线上面签的新模式。疫情期间外部环境的限制不断强化银行对远程面签技术的迫切需求。相较于网点面签,为实现远程面签,信用卡系统技术架构内需要引入集成光学字符识别技术(OCR)、活体检验技术等,并接入公安部居民身份信息进行系统核验,确保申请人申请资料和活体信息的真实有效性。同时,在信用卡核心系统及周边相关系统集群中,针对远程面签的新形态,调整更新线上业务流程,强化关键节点控制,满足订单管理、在线签约、合同管理等一系列功能需求。为保证线上作业质量,可通过AI基础能力优化提升,建设改造业务流程中智能质检、实时监督的功能,满足风控合规审慎严格的要求。为满足监管“双录”要求,保留完整证据链,需加强系统间数据传输时的权限管理控制以及传输加密保护,充分满足监管要求。除此之外,为提供更好的客户体验、拓展服务范围,各行系统改造时需快速完成接口改造,实现多终端(如Android、IOS、H5、APP等)支持,与现有系统完成快速集成。信用卡产品设计层面信用卡产品设计层面为顺应数字支付时代的用户需求,各行相继探索推出数字信用卡产品。该类卡产品舍弃传统实体卡的物理形态,采用虚拟银行发卡系统,用户可在线上完成申领、开通并使用。某区域性银行数字信用卡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就实现了破百万的发卡量规模,也佐证了消费者对数字信用卡产品的接受度。产品突破传统实体卡的介质和支付场景的限制,围绕客户身份搭建游戏互动式开放生态圈,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并以笔笔返现作为核心产品亮点与各支付场景有机结合,同时联动线上权益商城与线下生态商户,全方面覆盖主力年轻客群的购物、餐饮、旅游等主要消费场景,提升客户体验感和满意度。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55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56(3)信用卡业务体量大信用卡业务体量大,需维持技术架构的稳定性和先进性需维持技术架构的稳定性和先进性大交易量高并发大交易量高并发未来可支持亿卡交易量,可处理每日3,000万笔交易,支持商城,日益高涨的交易需求,支持各种秒杀、抢购活动高弹性高弹性高扩展高扩展高性能高性能高可用高可用高安全高安全图图34可扩展可扩展卡组织的交易报文能全部接受,报文字段可增加;增加人民币争议案件处理相关存储字段;扩充入账数据保存字段批量转联机批量转联机缩短批量时效;主机跟其他系统间的批量模式改为联机模式;事务数/秒(TPS)达到3,000以上,可以横向扩展交易连续及灾备交易连续及灾备24*7小时不间断授权,系统不做跑批处理;系统更新不停机;灾备体系构建全面系统监控全面系统监控实时监控主机交易业务,系统运行异常问题实时预警监控,快速响应处理基于信用卡业务体量较大的显著特点,区域性银行亟需提升技术架构的能力,以实现产品及功能的创新与上线、海量客户的维护与拓展及安全风控体系等多方诉求。而对于如何提升信用卡技术架构,以下五点最为关键:交易量大交易量大、高并发高并发。可支持千万级乃至亿级卡交易量,可处理每日千万笔交易,满足日益增长的交易需求,支持秒杀、抢购等各种消费活动。可扩展可扩展。可通过参数的灵活可配置,实现模块化、功能化服务和功能的快速、弹性扩展。批量转联机批量转联机。缩短批量时效,主机跟其他系统间的批量模式改为联机模式。交易连续及灾备交易连续及灾备。24*7小时不间断授权,系统更新不停机,并构建灾备体系。全面系统监控全面系统监控。实时监控主机交易业务,系统运行异常问题实时预警监控,快速响应处理。图图35:调研访谈:调研访谈信用卡业务自身对底层技术架构的稳定性和先进性要求较高,来支撑较高并发量、良好的系统拓展、功能联机等系统运行要求。70.0%.0%5.0%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来源: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成员调研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562、信用卡科技规划及建设模式80的受访银行非常同意,区域性银行考虑信用卡系统建设时,需重点结合未来业务发展定位、与总行的系统关系、整体的人财储备投入等进行综合研判。“80%5%0%0%0 0Pp%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图图36:调研访谈:调研访谈区域性银行在信用卡系统建设上,需要重点考虑未来业务发展定位,同时结合与总行系统建设的关联、边界,以及整体具备的相关人力、财力等资源投入,综合判断系统建设的重点及方向。来源: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成员调研(1)不同视角下不同视角下,信用卡系统群对业务信用卡系统群对业务的支撑的支撑信用卡作为业务专营单位,自身拥有较为完整的总分机构设置,同时又兼具总行部门的管理职能与分行部门的经营职能,因此需要能覆盖端到端的业务及管理,并具备一定数量的系统支撑。可以从科技赋能和业务能力满足两个角度,来考虑在一个完整的信用卡体系之下,对应的系统建设数量范围。从科技赋能业务的角度来看,信用卡系统群的建设需满足从客户获取到贷前、贷中、贷后管理的信用卡整体业务流程需求。在客户获取阶段,需要网上申请系统、移动经营管理平台等支持前端营销投入、客户互动以及第三方生态平台流量导入。在授信审批阶段,需要自动化审批决策系统、实时申请反欺诈系统等,支持申请阶段欺诈风险的监测把控。在账户建立处理阶段,主要通过信用卡核心系统,实现审批流程的串联及账户处理等基础工作。在贷中管理阶段,需要交易欺诈侦测、异常交易监测等系统,实现贷中欺诈、异常交易行为的实时监控预警。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57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58在客户持续运营阶段,需要积分权益、营销平台等系统,保持客户的活跃度,深度挖掘信用卡客户的业务价值。在贷后管理阶段,可通过催收系统、资产处置转让系统等,支持不同账龄的智能催收及后续资产的组合处置。在渠道及支付管理阶段,可通过短信、APP等多渠道客服系统以及各渠道支付系统,支持前端多渠道的客户触达服务和丰富的支付生态体系。从满足业务能力的角度来看,按照基本的信用卡部门设置,可分为客户、渠道、风险、客户经营、业务经营、产品、后台管理等不同领域,每个领域中需要的科技能力需求如下:客户领域:客户领域:需具备客户洞察、客户体验管理等能力,支持客户标签沉淀、客户全景画像以及客户优速。渠道领域:渠道领域:需具备线下、线上渠道客户触达能力,实现全渠道协同的客户触达。业务经营领域:业务经营领域:需具备审批发卡、差异化获客策略、客户智能经营等能力,保障审批发卡的基本业务流程,同时实现差异化获客策略配置及客户经营。风险管理领域:风险管理领域:需具备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的风险管理能力,支持客户额度管理、风险模型管理以及申请反欺诈、贷中风险预警、催收、资产处置等。产品领域:产品领域:需具备卡产品管理、分期信贷产品管理等能力,支持产品的快速更新迭代。运营领域:运营领域:需具备客户线上运营及运营分析能力,通过数据分析更好地驱动客户运营,持续挖掘客户价值。后台管理领域:后台管理领域:需具备人力资源管理、智慧财务、智慧办公、合规管理等中后台基本业务支撑能力,确保信用卡前端业务的顺利开展。可支撑信用卡业务快速且健康发展的信用卡系统群规模通常在4050个,如果信用卡业务所配套的系统数量距离该范围有一定的差距,则系统建设对信用卡业务的全面支撑能力将会存在一定的短板,存在削弱前端产品竞争力的风险。如为了更好支撑和覆盖信用卡业务发展,进行大规模的系统改造及建设,需要考虑到系统的重复、冗杂建设、建设投入成本与业务体量的投入产出评估等。图图37:信用卡系统群对业务的支撑:信用卡系统群对业务的支撑科技赋能科技赋能角度角度渠道渠道10 运营运营5 风险管理风险管理10 管理管理5 业务经营业务经营10 产品产品5 客户客户5 客户获取客户获取5 授信审批授信审批5 账户建立账户建立5 贷中管理贷中管理10 运营支撑及渠道支付运营支撑及渠道支付10 市场营销市场营销10 贷后管理贷后管理5 注:以上数字代表系统数量业务能力角度业务能力角度(2)考虑业务特殊性考虑业务特殊性,信用卡关键系统的归属边界信用卡关键系统的归属边界由于信用卡业务有其特殊性和差异性,部分科技系统并不适合完全复用总行科技成果。银行需要明确总行与信用卡中心(部)间的相互边界,确保信用卡业务所涉及的系统在规划、建设、管理责任的认定中,总行与信用卡中心(部)的划分原则清晰。建议银行可从如下方面分析信用卡系统与总行系统的关系,明确由信用卡中心(部)统筹规划的信用卡关键系统范围。图图38:总行与信用卡中心(部)的划分:总行与信用卡中心(部)的划分总行统筹建设总行统筹建设信用卡中心(部)统筹建设信用卡中心(部)统筹建设 当总行业务与信用卡业务存在较大复用性,且总行已针对相关系统进行了规划设计,可由总行牵头建设并铺展至卡中心(部)使用。例如:人力资源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内控审计系统内控审计系统、账户路由账户路由等当信用卡业务与总行业务存在较大差异性时,由于系统建设以解耦业务为原则,因此信用卡中心(部)建设部署对系统架构的延展性更为合理。例如:客户经营系统客户经营系统、风险审批系统风险审批系统等总行复用至总行复用至信用卡中心信用卡中心(部)(部)信用卡中心(部)信用卡中心(部)建设部署建设部署整体来看,信用卡相关系统规划的统筹模式分为两种,一是总行主导,信用卡中心(部)直接在总行的统筹下复用相关系统能力。二是基于信用卡业务的特殊性或信用卡业务对系统的迫切需求,遵循“急用先行”的原则,由信用卡中心(部)主导相关系统规划与部署。从客户领域来看,对于客户洞察、画像相关系统,鉴于信用卡客户标签体系与其他零售条线有较大的差异,建议由信用卡中心(部)统筹规划相关系统。但如果基础相对薄弱,短时间内无法完成落地,可通过信用卡条线进行标签梳理,借用总行统一画像系统能力的方式实现。从渠道端来看,由于信用卡业务天然偏向线上运营的属性,对于APP、小程序等触达线上客户的主要方式,建议信用卡中心(部)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单独建设信用卡差异化APP系统功能和流程,承载信用卡申请发卡、分期等专属功能。对于外呼等触达渠道,在业务量未达到一定体量时,可考虑复用总行的能力或借助第三方合作。从风险领域来看,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监控管理有自身独特的风险业务需求,建议由信用卡中心(部)主导风险系统相关工作。对于资产处置等系统,如若业务开展的迫切度较高,也可采用“急用先行”的策略,由信用卡中心(部)率先统筹相关工作。从业务经营端来看,除发卡、制卡等业务开展所需的必要系统,在客户智能经营、经营策略等能力上,可从重点客群、经营目标、资源投入、策略颗粒度等方面综合考虑是否由信用卡中心(部)牵头规划相关系统。对于底层职能类相关系统,信用卡中心(部)应充分考虑与总行的组织架构关系和职责划归的情况,建议可在一定程度上更多考虑复用总行能力,快速补足相关系统能力。整体来看,除去上述总行复用关键系统部分,信用卡关键系统的数量范围在“20 ”左右;具体来看,包括多渠道审批平台、APP以及小程序等渠道端系统,交易欺诈侦测系统、资产审批等10多项风险端系统,以及信用卡核心系统、营销平台、人工客服平台等多项业务端系统。基于上述分析,建议由信用卡中心(部)统筹规划。在完成信用卡关键系统部署的基础下,可借助总行的科技能力,实现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力。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59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60(3)关键系统建设关键系统建设,信用卡机构所需能力和投入信用卡机构所需能力和投入信用卡业务对统一产品研发、统一风险管理、统一品牌经营有着迫切的要求,所以银行大多采用“前、中、后”台一体化的事业部制或类事业部制。同时,作为产品生产、创新和业务数据处理的运营中心,关键系统建设需要有与之适应的业务、资源、科技和费用投入。银行可以从四个维度评估自身的禀赋和能力,为后续重点建设提供规划依据:业务需求驱动:业务需求驱动:信用卡业务系统需求迭代快、客户体量大,对业务人员数量和能力要求较高。生态场景接入:生态场景接入:扩大生态合作机遇,提高信用卡技术与合作商实时联动,对系统整体对接能力要求较高。开源技术驾驭:开源技术驾驭:需合理自审科技底座是否扎实。资源投入计量:资源投入计量:需合理统筹系统建设前后的资源投入。图图39:信用卡科技建设蓝图:信用卡科技建设蓝图信用卡科技建设蓝图信用卡科技建设蓝图业务需求驱动业务需求驱动系统建设是否有利于信用卡业务发展但需考虑自身的业务人员能力,能否支撑系统长期且稳定地建设生态场景接入生态场景接入生态场景对接是否有足够的“议价”能力互联网企业技术更新是否能及时迭代资源投入计量资源投入计量信用卡科技战略的所属阶段系统的直接建设成本计量人力资源的后期安置计量开源技术驾驭开源技术驾驭开源技术是否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同时对应平台的需求管理、系统迭代等巨大挑战,是否有足够的技术支撑01020304科技建设模式科技建设模式四大关键因素四大关键因素业务需求驱动业务人员能力的匹配性业务需求驱动业务人员能力的匹配性(一)关键系统建设能否支撑信用卡业务发展需求业务形态变化角度:业务形态变化角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改变,信用卡已经成为现代消费金融市场中一种重要的支付方式,信用卡业务跟随消费者偏好的变化更新迭代相对频繁,如进行抢购、促销等营销活动策划,以及通过宣传、“种草”、IP等更快地响应市场和追踪热点,因此需要迭代快、时效性强的系统支撑。服务客户体量角度:服务客户体量角度:随着信用卡业务发展速度的加快,客户体量也将会随之攀升,客户经营也将成为一大难题,需要充足人力资源的同时还需业务人员沉淀经验,不仅要“服务到”,更要“服务到位”,强大的科技系统可将组织中的核心智慧传递给一线人员,通过数字化工具,全面实现强赋能,提高员工效率,给用户带来高质量的服务。用户诉求复杂性角度:用户诉求复杂性角度:信用卡业务涉及多种流程和规则。以权益模块为例,零售业务将增值服务作为产品销售的激励行为,表现形式较为直接,允许滞后兑换权益。信用卡业务则将权益(积分)作为促实动和生息的一部分,与消费交易绑定但定位不同,规则复杂、形式多变且对时效性要求较高;同时,增值服务和信用卡产品管理、拓客和营销管理紧密关联,是信用卡业务产品的组 成 部 分 而 没 有 强 大 系 统 的 支 持 将 寸 步难行。因此,信用卡业务的发展需要稳定且灵活的关键系统支撑,对外服务庞大的客户,对内服务各级员工的经营管理、日常作业等。(二)关键系统建设对业务人员的要求对业务人员的数量要求:对业务人员的数量要求:以新建信用卡核心系统为例,需考虑客户用卡相关的申卡、开卡、挂失等服务,分期相关的账单、现金、场景、大额分期等服务,以及交易相关的授权、额度、争议、账务等功能。在系统建设阶段,银行需要组织一定数量的业务人员进行系统需求编写以及周边系统迭代需求编写,需求量达几千项甚至更多,整体周期长达23年。从人员数量来看,需要数十人的专职团队,在高峰期阶段,可能需要数以百计的业务人员进行功能需求编写和日常系统操作。近年来,多数规模较大的银行大力招揽业务与科技复合型人才,以保障系统设计的先进性,支撑业务的不断迭代和高速发展,中等规模的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中心业务人员数量可达近千人,头部区域性银行也有数百人的信用卡业务团队。对业务人员的能力要求:对业务人员的能力要求:为保证信用卡关键系统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发挥价值,在开发建设阶段,业务人员需从长远的视角出发,对系统的场景和功能做出前瞻性判断,并由此做出合理的架构规划和功能布局;在运维阶段,信用卡关键系统依旧面临着新功能需求的设计、开发和投产等工作,新功能的实现会直接影响到持卡人的用卡体验,决定着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同银行对于业务需求、功能需求的洞察能力参差不齐,使得不同银行所提供的信用卡服务水平呈现显著差异,对于功能落后、服务不到位的产品,消费者会选择“用脚投票”。相较开发阶段而言,银行在运维阶段所面临的功能需求规划挑战更大。这是因为功能需求的背后是对业务的理解与对未来市场诉求的判断,相关的业务人员既要对未来的业务模式变革有深刻洞察,又要对先进的同业实践有准确的“反推”系统需求能力。在激励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全国性银行,特别是以信用卡业务作为零售业务尖兵的部分股份制银行,可以在信用卡产品、服务、功能等方面快速推陈出新,业务层面的洞察与判断驱动着系统功能的研发、迭代;而对于众多区域性银行而言,由于专业人员、市场感知与洞察能力等方面的欠缺,创新能力不足是常见的业务痛点,多数情况下往往对业界最新实践采取跟随策略,进行事后评估、跟进、系统升级或改造,在市场竞争中错过了最佳时机。如果在系统功能规划与设计层面,银行能够共享到业界先进功能及应用实践,反哺业务发展,将能极大提升市场竞争力,事半功倍。对业务人员的经验要求:对业务人员的经验要求:对行业趋势和监管需求的解读和做出反应是各信用卡机构的重点工作之一,需要快速组织人力进行响应和解读,以及对应的系统改造编写业务需求,业务人员的经验水平不足可能会导致解读不充分和不完整,形成技术风险,从而影响业务整体进度。同时,针对卡组织最新规则和接口要求,需要业务人员实时关注并及时提出需求进行系统升级和技术改造,以确保系统能够满足卡组织的要求,在没有同业成果参考的情况,对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机构业务人员相关经验形成一定的挑战。因此,除业务发展的考量以外,区域性银行应审视业务人力资源能否支撑关键系统长期且稳定地开展建设,需要具备专业性、前瞻性的业务人员满足信用卡核心建设、功能设计、监管要求等方面的更新迭代。生态场景接入生态场景接入生态场景议价与对接效率生态场景议价与对接效率(一)生态场景对接是否有足够的“议价”能力生态场景对信用卡业务的重要性:生态场景对信用卡业务的重要性:根据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调研,超过80的区域性银行表示未来两年会加大生态场景获客的投入,实现业务场景与科技的紧密耦合,加快数字化进程。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61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62大部分受访银行表示,未来会通过加大信用卡生态场景的建设投入,实现获客能力的提升。“图图40:调研访谈:调研访谈505%5%0%0 0P%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为更好增强自身的获客能力,区域性银行在未来两年内会加大在生态场景的建设投入,增强生态场景的获客能力。来源: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成员调研生态场景的拓展能够帮助信用卡业务实现多元场景获客,获取海量用户数据,对于自身平台使用率较低的区域性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尤其重要,通过大平台实现金融产品“走出去”,并将客户、数据等重要资源“引进来”形成运营的闭环,同时实现信用卡机构的渠道和权益多元化,也是客户留存的重要手段之一。区域性银行生态场景区域性银行生态场景“议价议价”能力普遍不高能力普遍不高如今流量资源大多数掌握在互联网企业、金融科技企业等大型企业,区域性银行无论从规模以及资源方面都不占优势,导致区域性银行在生态场景合作方议价过程中处于劣势。银行应主动寻求解决方案,一方面集中力量攻坚12家战略重点合作方,大力寻找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合作方,以及响应政府策略联动本地企业,形成不同层次的生态场景合作;另一方面通过与场景合作方的“聚量”平台的合作,利用平台体量优势,增强竞争力,争取更多与优质合作方的谈判话语权。(二)生态场景的技术对接是否能及时跟上在新兴的商业模式下,“流量为王”,短视频、直播带货、数字名片等新型的客户互动和连结方式不断兴起,支付领域的近场通信(Near FieldCommunication,NFC)、三方支付新型活动、电子钱包以及权益账户等创新技术不断涌现,对信用卡应用系统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快还要稳定。因此,区域性银行需有效评估能够攻破其技术壁垒,与互联网企业技术同频并且及时更新迭代的能力,或积极寻求外部技术储备,赶上流量的节奏。生态获客是未来信用卡机构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但信用卡机构在技术能力上也需要及时与先进互联网机构同步,降低技术成本,提升生态对接的效率。富滇银行开源技术驾驭开源技术驾驭 开源技术的储备和掌控开源技术的储备和掌控(一)是否有足够的开源技术储备在技术飞速更迭以及环境因素不稳定的背景下,扎实的技术底座是银行应对未知风险的底气,尤其是在考虑建设银行核心系统等重大决策时,银行需识别技术特点,洞悉业内先进技术应用,扫描科技痛点,定期评估科技驾驭能力,形成技术驾驭能力评估框架,以纵深推进金融科技发展为目标,支撑系统建设。以开源技术中的代表分布式架构为例,其具有的高可用性、可扩展性、以及灵活性等特点,成为新系统架构选型中的必选项。银行采用分布式架构将单一的业务系统划分成多个子系统,实现业务逻辑的解耦和分离,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扩展性。但也增加了系统开发、运维的难度,对于区域性银行来说,尤其是科技力量相对薄弱的信用卡机构,需要合理地评估对新技术的掌握程度,对未来关键系统模式进行判断。图图41 分布式架构特点分布式架构特点技技术术类别类别技术特点技术特点SOA与微服务,可水平伸缩,无单点瓶颈业务解耦,系统间可通过消息的形式驱动业务对消息量“削峰填谷”,解决流量洪峰读写分离、分库分表和水平/垂直拆分通过数据访问层,对业务程序透明化分布式事务管理可保证分布式框架下的事务一致性元数据大小缩减,方便加载内存文件名内置元数据信息,内存用Hash做索引,方便准确定位多层级缓存机制:虚拟机缓存、应用级缓存(key-value)和数据库级缓存缓解主数据库压力:由单个/多个从库执行大量的数据读操作服务请求不依赖于响应处理结果,避免服务阻塞,提升服务响应效率分布式双活/多活,正常模式下协同工作,灾难发生时快速接管,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分布式服务集成框架分布式服务集成框架分布式消息中间件分布式消息中间件分布式数据访问层分布式数据访问层分布式事务分布式事务分布式文件存储分布式文件存储分布式缓存分布式缓存读写分离读写分离异步处理异步处理业务连续性业务连续性未来,我行信用卡系统建设过程中将不断摸索、提升分布式技术的掌控能力,通过使用主流、开放的分布式技术来增强与第三方的合作,共同建设开放、合作、共享的生态环境。吉林银行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63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64(二)是否有足够的开源技术管理能力新技术的出现增加了对平台的需求管理、系统迭代等挑战,区域性银行需评估是否具有足够的技术支撑。一方面,开源技术开放和可修改的特点,为业务场景满足项目的快速落地提供了便利。但同时,开源介质的管理、合规管理、源码级自主掌握能力、技术栈的收敛对银行开源技术的整体管控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近八成的受访银行表示,开源技术在信用卡系统建设上的应用,对技术的自主掌控和合规管理等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图图42:调研访谈:调研访谈区域性银行在信用卡系统建设上应用开源技术的同时,基于开源架构开放的特点,提升了技术管理在技术自主掌控、合规等方面的难度。来源: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成员调研同时,系统需求的修改,需要有企业级架构师、领域级架构师、以及不同技术组件专家的参与,并需要大量时间进行沟通与探讨,对信用卡机构提出较高的技术要求。(三)是否有足够的系统安全监管能力金融类系统将受到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包括系统运行安全、数据安全、业务规则合规性等方面,为确保系统在运营过程中合规、安全可靠、风险可控,监管机构未来将会不断提升和更新对银行系统的监管要求。因此,区域性银行需要深刻理解业务规则和监管政策,同时也要不断完善和更新制度与规则,保证系统能够符合监管要求。其次,区域性银行可借鉴同业在系统安全方面的先进实践,减少对政策的误解。资源投入计量资源投入计量 费用投入及人员统筹费用投入及人员统筹(一)是否有充足的费用支撑系统建设的直接投入大致可分为系统开发成本、周边改造成本和系统运维成本三大项,以信用卡核心系统为例,各项成本情况如下:系统开发成本:系统开发成本:包括国内集成开发厂商提供的基于开放平台费用,以及基于平台的开发、测试、迁移等工作带来的费用,以及基线版本系统上线后,未来23年内的开发、测试费用。周边改造成本:周边改造成本:包括大量的专业化外围辅助系统来对业务进行支撑,如移动进件管理、网申平台、信审系统及征信策略模型等改造带来的费用。系统运维成本:系统运维成本:维护生产中心、同城备份中心、灾难备份中心等数据中心及其相应的软硬件、网络、安全管控等设备,每年需要安排定期的演练和维护费用;同时,还包括内部及第三方运维成本以及对应系统升级所需的开发成本。信用卡业务的每套系统或领域均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业务人员和科技人员进行功能需求编写和系统开发及运维,关键系统需要23年数以亿计的持续投入。银行一方面需要评估系统投入对短期盈利的影响,另一方面需要评估是否具备一定额度内的经费独立支配以及相关授权,包括限额审批、经费用途灵活变更、免审批用项等,来保证未来23年持续投入的正常运转。信用卡关键的系统建设需要人力、财力、物力的持续投入,区域性银行在不同阶段,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能力范畴,合理选择不同的系统建设模式,是系统能否发挥高效价值的关键,也是影响业务快速发展的关键。富滇银行(二)是否具备相关人员统筹能力在信用卡业务关键系统的建设阶段,银行需对业务人员与科技人员进行统筹规划。以信用卡核心系统为例,在建设阶段,业务部门与技术部门至少需投入上百人,若加入迁移、性能测试、数据中心等,人力投入需求将会更多,总规模甚至可达数千人。从业务条线需求来看,业务人员在支撑系统建设规划的同时,需兼顾同期信用卡业务策略的制定与施行,以保证科技建设与业务发展同步推进。如银行选择通过招聘来解决人员缺口,还应综合考虑当地专业性人力资源可得性的情况。从科技条线需求来看,如果选择行内自研,需增加开发、集成、部署和运维等人力;如果选择与外部厂商合作,银行也需投入技术架构、项目管理、测试等人力,同时还需评估厂商整体人力资源与其同步实施的其他项目所占用的人力资源情况。系统上线后,运维人员的占比会相应增加,但运维与开发技能并不相同,前期的开发人员很难直接转化为运维人员,这就要求银行必须在前期规划中预留新增的运维编制。此外,在整个系统建设周期中,人力需求并不是恒定的,而是随着建设的不同阶段而变化,系统建设短期内需要新增大量人力,系统建设完毕后,冗余人力的安置问题也需纳入考量。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65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66综合建设因素综合建设因素,区域性银行信用卡关键系统区域性银行信用卡关键系统建设模式选择建设模式选择综上分析,信用卡关键系统建设对业务发展至关重要,也是整体资源投入较大的工程。通过将四大建设因素具象成系统建设模式的决策点,可以帮助信用卡机构进行模式选择。以下为四大建设因素下系统建设模式的关键决策点参考:1.业务需求驱动在不影响业务运营情况下业务需求驱动在不影响业务运营情况下,可可匹配的业务人员数量匹配的业务人员数量充足的业务人员数量:编写业务需求,参与系统测试等业务人员数量。一定量的各领域关键的业务人员数量:能提出有前瞻性的需求、了解同业动态的核心业务骨干数量。一定量的了解监管政策的业务人员数量:短期内能快速组织并识别改造点,形成系统业务需求的业务人员数量。一定量的熟悉卡组织的业务人员数量:有之前对接过卡组织经验并能快速形成系统业务需求的人员数量。2.生态场景接入生态场景对接的改造量以及对生态场景接入生态场景对接的改造量以及对接的效率接的效率较好的生态合作议价能力:有足够的资源和规模,让不同生态场景合作方依赖银行诉求,定制合作模式、业务规则和系统接口。较好的生态快速对接能力:短期内能快速实现各类生态场景对接的技术和平台能力,拥有系统改造实现生态快速对接的技术人员储备。较好的生态底层技术能力:有实现生态场景接入的底层基础技术储备(如:大数据处理分析、API接口改造、OCR文字识别等)。3.开源技术驾驭开源技术的储备和掌控能力开源技术驾驭开源技术的储备和掌控能力充足的开源技术应用环境:已经具备成熟的基于开源框架的技术栈并多个大型应用系统已经成功上线使用。充足的开源技术人才储备:各开源技术组件具备A/B岗职责,了解行业常用开源技术,定制化开发满足业务需求。一定量的开源技术架构人员:具备一定数量专岗的业务、数据、安全等架构师人员,深度了解技术应用情况,对技术关键风险点有丰富管理经验。4.资源投入计量费用及人员安置能力资源投入计量费用及人员安置能力较好的政策支撑:具备一定额度内的经费独立支配、人员快速招聘以及相关授权。较好的人员统筹能力:短期内新增业务及科技、运维人力,待系统建设完毕后,有能力合理地安置。充足的费用投入:拥有较为充足的主要系统建设、配套系统改造、持续运维的预算投入。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66图图43:区域性银行信用卡关键系统建设模式选择:区域性银行信用卡关键系统建设模式选择业务需求驱动业务需求驱动系统建设是否有利于信用卡业务发展但需考虑自身的业务人员能力,能否支撑系统长期且稳定地建设生态场景接入生态场景接入生态场景对接是否有足够的“议价”能力互联网企业技术更新是否能及时迭代开源技术驾驭开源技术驾驭开源技术是否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同时对应平台的需求管理、系统迭代等巨大挑战,是否有足够的技术支撑资源投入计量资源投入计量信用卡科技战略的所属阶段系统的直接建设成本计量人力资源的后期安置计量业务业务人员充足人员充足较好的较好的安置能力安置能力规模限制规模限制生态场景生态场景合作方议价合作方议价较好的较好的生态合作生态合作议价能力议价能力充足的充足的开源技术开源技术人才储备人才储备充足的充足的费用投入费用投入较好的较好的政策支撑政策支撑了解监管了解监管政策的政策的业务人员业务人员数量数量一定量的一定量的领域关键领域关键业务人员业务人员满足满足不满足不满足部分满足部分满足区域性银行在建设模式的选择上需要充分进行评估,不应基于某几个观点而盲目决策,建议在以上评估系统的基础上,当自我评估中超过80的决策点不满足或部分满足时,选择系统外包模式,以最大限度在业务发展和系统建设中取得平衡。考虑到各家银行的战略定位、发展重点等特殊性,其中每个决策点也可根据各自信用卡机构的情况设置权重,最终得出相应的比例或分数来进行建设模式的选择。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67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68结语当前,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我国整体经济形势企稳回升,消费市场逐渐升温,消费动力随之增强。从政策角度来看,金融业加强监管,信用卡业务将向着更加健康、规范、稳定的方向发展。在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和加强行业规范的背景下,未来银行信用卡业务在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推动乡村经济振兴等方面将迎来新的发展。在充满机遇的同时,多数银行也受到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影响,尤其是很多区域性银行信用卡业务战略定位不清晰,科技底座相对薄弱。因此,区域性银行更需提前布局、分步实施,把握市场机遇,积极应对新挑战,擘画业务发展新蓝图。信用卡发展首先应遵循业务发展规律,还应充分结合自身优势,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规划与策略。对区域性银行而言,在数字化人才、物力资源投入相对有限的情况下,需做好顶层设计与规划,有的放矢。为此,建议从以下五大方面进行重点突破:战略战略“谋谋”力:力:以促进全行零售业务健康发展为己任,理顺信用卡业务与行内大零售战略的定位关系。以助力银行盈利稳定增长为导向,充分发挥信用卡可与其它条线组织柔性协作的优势。产品产品“活活”力:力:区域性银行信用卡产品不应盲目追逐大行“高大上”的权益、卡面等设计,其重心在于贴近生活,将区域银行信用卡产品的不足之处转化为前进动力,为群众带来便利,重新赋予产品活力,将资源用在本地用户的关注点上,形成差异化竞争。风控风控“源源”力:力:随着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形态愈加多样化、监管政策逐步完善和趋严,区域性银行信用卡风险建设与时俱进的同时,也暴露出风险体系不完善、与前端业务结合不紧密等短板。区域性银行可从风险体系的“面”和短板建设的“点”两个方面补足能力,并结合整体业务的发展目标,做好长期建设的合理规划。经营经营“劲劲”力:力:建立贯穿客户生命周期的经营体系规划,查漏补缺,重点针对区域性银行客户生态场景建设以及公私域经营布局,以及客户运营、服务能力等进行优化;同时,巧借外力,加强与外部领先机构的合作和交流,逐步强化经营体系中的短板。科技科技“势势”力:力:摒弃单一因素、维度抉择系统建设模式的思维,分解需长期投入的人员、业务、技术、财务等决策点,采取更加科学、更成体系的综合评估方式,在业务发展和系统投入中最大限度取得资源分配的平衡。目前,信用卡业务正在“大零售”背景下深入转型,区域性银行需打破传统业务模式,力求创新、勇于变革。区域性银行需顺应时势,突破现难,坚持以“耕精细作,稳步上升”为方针的数字化转型道路,推进以科技赋能加速业务转换的进程,踔厉奋发,共向未来。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69区域性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70联系人张立钧张立钧普华永道中国区域经济及金融业主管合伙人邮箱:王建平王建平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邮箱:李伟斌李伟斌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合伙人邮箱:廖翔宇廖翔宇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高级经理邮箱: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办公室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办公室邮箱:本文仅为提供一般性信息之目的,不应用于替代专业咨询者提供的咨询意见。2024 普华永道。版权所有。普华永道系指普华永道网络及/或普华永道网络中各自独立的成员机构。详情请进入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19 72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银行业大变局(52页).pdf

    银行业大变局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2024年1月目录概要 4序言 21成就与挫败 8并存3把握时机的 43五大要务 2银行业大变局 292023年,中国终于挥别疫情重启经济闸门,各行各业摩拳擦掌,期待复苏。而年初突发的硅谷银行倒闭事件,不仅对全球金融业产生巨大影响,亦引发国内银行业的深度思考,从提升银行自身流动性的风险管理到降低行业系统性风险传导、乃至如何完善银行业监管等一系列活动由此展开。国内银行不仅开始关注市场动能和价值创造,更开始审视内部管理效能和风控水平。银行业大变局正式开启。不确定性带来了经济环境大变局,改变了商业银行经营环境。一方面,净息差持续下滑,银行收入、盈利水平持续放缓。2023年国内银行业净息差全面步 入2%以下时代,三季度国内银行净息差仅有1.73%,较去年同期的1.94%下降了21个基点1。另一方面,企业和消费者需求低迷,疫情带来的实体行业不景气滞后效应凸显,贷款需求潜力同比大幅下滑,金融同业竞争激烈,许多国内商业银行出现了流动性过剩,资产业务持续萎缩,盈利能力面临挑战。受此影响,商业银行的风险经营和管理能力成为重要韧性指标。管理能力的差距带来不同类型银行和同类型银行内部的业绩表现分化。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29%,而城商行和农商行分别达到1.9%和3.25%,这一差距也使得银行的经营重点出现分化,不同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存在近1013个基点的差距,这也反映出不同商业银行在应对危机时的韧性能力差异2。同时,技术突破推动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持续加速。生成式AI对交互式互动的颠覆式变革、数字资产的价值挖掘深度不断提升、数字货币应用愈发广泛,国内商业银行开始将数字化转型提升至金融机构战略决策层面,从专注客户、产品、渠道体验的数字化,转向包括运营、财资、经营管理的全面数智化转型阶段。数字化人才的争夺和后备队伍的建设,逐步成为商业银行另一重要战场。而全球宏观经济发展并不均衡,增长预期和利率变化也各异。中国作为世界重要的经济体,2023年金融行业预期收入占全球行业收入的24%。麦肯锡分析发现,过去五年,由于利润萎缩和资本生产率的下降与费用生产率的提高相互抵消,金融机构股东权益回报率持续下降。如何实现资本有效利用,提升股东价值是未来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序言1 资料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 资料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2023年底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为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举旗定向。会议首次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给商业银行在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和服务实体经济上指明了方向。根据麦肯锡观察,国内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布局赛道,深挖行业、构建相应机制和组织,改进业务模式,确保不确定性环境下持续提升自身竞争力,抢得市场先机。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环境下,银行业将持续出现两极分化甚至是整合并购,未来几年将是银行业的重要分水岭。要想在行业大分化中胜出,各银行需要在以下五大方面重点发力:1.全面深化商业模式转型,打造可持续盈利能力。稳定利差贡献,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做大高收益资产业务和低成本负债;提高中收占比,交易银行、财富及金融市场产品服务升级,实现客户综合经营。2.善用以生成式AI为代表的领先科技降本增效,快速推进新技术规模化应用,深挖数字资产价值,建立数字技术驱动的智能金融体系。3.开展韧性资产负债管理,实现资本有效配置,坚持资本有价原则,优化资本管理及定价管理,提高资产负债表灵活性。4.提升风险经营能力,健全风险管理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宏观趋势、监管要求、技术变革等相关风险;建立数字化风控能力,提升端到端信用风险管理自动化、智能化程度。5.董事长、CEO牵头推动转型变革管理和人才兴行战略。全行上下一盘棋,强化跨条线协同及总分支传导,充分发挥机构潜力的同时,建立所需硬实力和软实力;培养新一代金融人才和创业文化,建立价值导向的人才管理体系,将组织力提升为银行核心竞争力。未来已来,大变局下的不确定性让商业银行同时面临机遇和挑战。随着商业银行服务实体行业的定位逐步清晰,业务模式回归本源,区域特色更加明显,中国银行业将加速积聚转型发展新动能,为建设金融强国助力添彩,更会凭借数字化能力、市场规模和科技发展等方面的优势,在全球经济体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3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过去几年,由于监管加码、数字创新和新竞争对手出现,加之利率在历史低位徘徊,银行业经受了重重挑战。过去几个月,流动性危机和银行破产等各类问题也浮出水面。但目前整体而言,风向似乎已出现逆转,为行业带来利好:随着利率上升,信贷业务环境改善,行业利润不断增加,过去18个月是全球银行业自2007年以来最幸福的一段时期。不过在此表象之下也发生了更深刻的变革:表内业务和交易逐渐从传统银行向非传统机构转移,流向轻资本且通常具备不同监管模式的市场板块,例如数字支付企业和另类资产管理公司等私募市场。虽然银行表外业务AUM(资产管理规模)增长已非新鲜事,但我们的分析表明:银行业的传统核心(即资产负债表)现已行至节点。例如,在2015年到2022年间,70%以上的金融资金净增长并非来自表内业务,而是由保险与养老基金、主权财富基金和公共养老基金、私人资本、其他另类投资以及零售和机构投资者贡献1。考虑到这一转变规模庞大,我们扩概要1 这反映了一大长期趋势。例如,投资者有时会发现更具吸引力的机会,将增量现金流投入货币市场基金中(而非银行存款产品内)。或借贷方更倾向于向非银行机构借贷。本报告所指内容不包括美国目前的存款情况。美国的存款状况导致银行资金外流,银行内或银行间表内负债构成(如存款和债券)出现变化。4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大了今年 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 的覆盖范围,将除保险公司外的所有金融机构均定义为银行。在今年的报告中,我们将重点关注“银行业大变局”,分析其成因与影响,并对2022-2023年行业绩效的改善以及多个经济体近期的利率增长能否改变行业动态展开探讨。报告最后,我们为金融机构提出了五大战略建议,帮助金融机构重塑自我,迎接未来挑战。这五大战略要务包括:善用领先技术(包括AI),提高资产负债表灵活性、乃至分拆资产负债表,做大或退出交易性业务,持续升级销售渠道,适应不断变化的风险。所有金融机构均需审视其各项业务,评估自身在资产负债表、交易性业务和销售这三大核心银行活动中的竞争优势。随着技术和AI影响力渐增、宏观经济环境转变、地缘政治风险加剧,金融机构更应做到这一点。美国自2022年第二季度以来已将利率上调500个基点,其他发达经济体也有类似举措,推动近期行业回暖。净息差终于有所扩大,使得银行业2022年利润增长2800亿美元左右;自2010年以来均值一直维持在仅9%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也在2022年上升至12%,预计2023年将攀升至13%。过去一年,银行业成本状况持续改善:2022年,成本收入比率从2012年的59%下降7个百分点,至52%左右(部分受利润水平变化影响),这一趋势也体现在成本资产比率的变化中(从1.6降至1.5)。过去18个月,银行业在ROE增长的同时,也经历了剧烈波动,美国多家知名银行垮台或亟需援助,瑞士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庞大的银行之一也在政府出面后被接管。在此大环境下,包括金融科技公司和加密货币公司在内,过去几年的绩优企业也都举步维艰。按细分市场来看,同类金融机构的业绩情况也参差不齐、差异明显。各类市场中都有部分金融机构ROE超强、利润强势增长、市盈率(P/E)和市净率(P/B)高于均值,但也不乏业绩落后的企业。在支付服务领域,ROE在14%以上的企业占比超过40%,但还有近35%的企业ROE不足8%。财富和资产管理公司的利润率一般在30%左右,其中逾1/3的企业ROE在14%以上,而还有超过40%的企业ROE不到8%。各银行间也存在较大的业绩差距。这些差异表明,成本、效率和客户留存方面的运营水平与决策等因素对行业绩效的重要性更甚于以往。表现最好的企业往往会有效利用资产负债表,以客户为中心,在技术应用方面也领先一步。我们在前几年注意到的地域差异也在继续扩大;全球业绩最佳的银行中,有一半分布在环印度洋地区,包括新加坡、印度、迪拜、东非部分地区等。在其他地区,许多银行近期业绩回暖,可再次展开投资。但在欧洲、美国、中国和俄罗斯,银行业整体表现不佳,难以负担资本成本。但银行业的市净率并未出现变化,2022年的数值为0.9。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银行业这一指标一直维持不变,与其他行业拉开了历史性差距,表明资本市场预计银行业ROE将持续低于股本成本。虽然市净率可以反映出该行业面临的一些长期系统性挑战,但也体现出潜在的上行空间:市净率每上升0.1,该行业的附加值将增加逾1万亿美元。5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展望未来,金融机构的前景可能会受到四大全球趋势影响。首先,宏观经济环境已发生剧烈变化,世界多地的利率和通胀率上升,中国经济增速可能放缓。这些变化引起多种潜在结果,预示着我们可能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宏观经济时代。其次,技术进步不断加速,客户越来越习惯于、也越来越希望获得由技术驱动带来的体验提升。生成式AI的出现尤其可能带来颠覆性影响,根据我们的估算,该技术可将生产力提升3%至5%,削减2000亿至3000亿美元的运营支出。第三,随着宏观经济体系承压严重,新技术、新玩家和新风险不断出现,政府正在扩大并加深对非传统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的监管审查。例如,近期发布的 巴塞尔协议III最终条款新规提高了对大中型银行的资本要求。第四,日益恶化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导致波动性增加,在实体经济内引发了贸易和投资限制,因此系统性风险的性质正在发生改变。在这一背景下,银行业大变局的未来走势对于银行业整体而言至关重要。关于这一大变局和相关业务分拆,证据比比皆是。在美国,金融资金75%的净增长由表外业务贡献;而在欧洲,这一比例在55%左右。与此同时,私募债权的资金流入量在直接贷款的驱动下于2022年达到峰值,增幅为29%。除资产负债表外,支付和市场交易活动等交易也在发生变化:例如,专业化支付服务企业的消费者数字支付处理量在2015年至2022年间增长了50%以上。利率环境变化会对银行业大变局产生影响,但具体影响方式还有待观察。目前,银行业可能正在经历一段特殊时期:长期宏观经济迎来转折点包括将进入长期高利率环境、资产价格超级周期走到尽头,这让某些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模式魅力顿失,而其他结构性趋势(尤其是技术趋势)仍将继续。根本上而言,银行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在目前风险容量扩大、客户纷纷追求高存款收益率的情形下,银行能在何种程度上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无论宏观经济如何发展,所有金融机构均需进行调整,适应银行业大变局之下不断变化的环境,特别是技术、监管、风险和规模趋势的变化。并购可能会变得更加重要。在金融机构思考如何进行变革之际,我们提出了 五大战略要务这五大要务并非面面俱到,彼此之间也可能有所重合;我们希望能够借此抛砖引玉。具体包括以下五点:1.善用技术与AI提振效能、改善人才利用效率并优化产品与服务交付。其中包括抓住AI和高级分析带来的机遇,实现流程自动化、部署平台和生态系统;效仿科技公司运营模式,扩大产品和服务的交付规模;培养以云端为基础的平台导向型架构;提高解决技术风险的能力。独特的技术开发和部署能力对于银行获取差异化优势将变得愈发关键。2.提高资产负债表灵活性乃至分拆资产负债表。提高灵活性意味着,积极运用联合机制、OTD资产证券化方式、第三方机构资产负债表(例如,加入“银行即服务”应用)并重新关注存款。资产负债表的分拆可按照不同程度、分不同阶段展开,进一6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步提高灵活性。银行可将面向客户的业务从“银行即服务”业务中拆分出来,利用技术彻底实现成本重构。3.做大或退出交易性业务。扩大市场份额或做大产品是成功的关键,但其中可能包含多个层面:机构可寻找适合深耕的小众赛道做精做强,亦可争取覆盖整个市场。银行可通过并购(这是一直以来传统银行与专业化金融机构之间的主要差距)在交易业务中积极追求规模经济,或利用合作伙伴实现交易退出。4.持续升级销售渠道,通过嵌入式金融和市场直接或间接开展客户销售和咨询,提供AI为基础的数字咨询服务。例如,采用综合型全渠道方法可充分挖掘自动交互及人工交流所带来的潜在机会。确定第三方销售策略(例如合作创造嵌入式金融机遇、或采用平台模式),通过产品引入,在金融机构直接商业模式之外,发掘出满足客户需求的新机会。5.适应不断变化的风险。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都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风险环境。在宏观经济层面,风险包括通货膨胀、增长前景不明朗以及商业房地产投资等特定领域潜在的信贷挑战。其他风险则与不断变化的监管要求、网络与诈骗以及并入银行系统的高级分析和AI有关。作为应对,银行可以考虑提升风险职能的价值,将其作为潜在的差异化因素。例如在客户讨论、产品设计和沟通的过程中,银行可以根据其管理系统性风险和流动性的过往记录来突出自身的韧性。银行也可以进一步强化一线业务,将风险管理嵌入日常活动,包括针对由生成式AI的扩大应用所带来的新风险活动展开投资。实体经济的潜在变化将继续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展开,因此银行需要提高警惕。上述战略要务对于金融机构的资本规划(包括更积极地募集并归还资本)而言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金融机构在重新审视自身业务并确定其在资产负债表、交易型业务和销售中的相对竞争优势时,需要确保能够产生足够的回报。与此同时,金融机构还需要适应不同的宏观经济和地缘政治环境,应对AI和其他技术可能带来的变化,迎接更广泛的竞争对手。规模大小、专业化程度、以及创造价值的分散化策略,会产生决定性影响。由于规模大小受技术和数据驱动,因此界定规模经济的下限可能也会出现转变。未来几年的行业变化可能会比过去更加活跃,而领先机构与落后机构之间也会拉开更大差距。现在正是时候规划好航程,乘风起航,开启新征程。7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在一年前麦肯锡发布的 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2)中,我们强调了世界银行业如何结束了多年的波澜不惊,忽然进入一段动荡时期。我们曾指出,这一趋势可能会增加银行业的脆弱性,进一步拉大各类银行、各类业务模式和各地区间的差距2。过去18个月对于全球银行业而言无疑是一段极为动荡的时期但也并非只有坏消息。虽然我们看到部分金融机构和部分地区进入至暗时刻,但也见证了 一些最辉煌的成就。在全球范围内,净资产收益率(ROE)、成就与挫败并存12 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2):迈向可持续发展之路,(Global Banking Annual Review 2022:Banking on a Sustainable Path),麦肯锡,2022年12月1日。8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资本比率等银行业关键指标在长期下降后止跌回升。欧洲和美国部分银行因利率升高推动收入增加,结束了多年利润水平承压的局面,这些银行在2022年至2023年上半年经历了过去十多年来最好的一段时期。世界各地的传统和非传统银行均证明,银行可以通过重塑和创新实现繁荣增长、吸引客户群体。印度洋沿岸国家这方面表现尤为抢眼,这里如今集聚了半数全球表现最佳的银行。此外,生成式AI、更快速的计算机处理能力和云端架构等新技术发展也带来了更多希望,有望大规模提高生产力,为根深蒂固的问题提供颠覆性解决方案。但溃败的实例也不容忽视。欧洲一家历史极最悠的银行和美国一些最知名的中型银行或倒闭、或亟需援助;瑞士国家银行和美国联邦政府不得不介入其中,为客户存款提供保障。金融科技企业等一些前几年的明星企业也步履维艰。在关键企业倒闭后,加密货币行业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整体而言,金融机构市值低于账面价值,表明市场参与者认为整个行业的ROE将持续低于资本成本。目前超半数银行业机构现状的确如此,资本密集度更高、全球化程度更深、因系统重要性而得到监管部门重视的机构更是如此3。为什么大多数银行业机构特别是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的机构无法摆脱市场对其估值和价值创造能力的成见呢?对于各银行,无论其业务模式承压严重、还是在资本廉价时期表现良好,过去一年的大幅加息会产生何种程度的颠覆性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年的报告中更仔细地审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潜在因素:“银行业大变局”,即资产负债表、交易型业务和销售从银行向非传统机构和市场其他板块的转移。虽然金融脱媒已经进行了近十年,但过去主要集中在交易领域4,而今资产负债表的金融脱媒也已发展至临界点,接下来可能会蔓延至销售领域。传统的资本密集型银行为保障未来发展,仍需重塑业务模式,而且脚步需加快。在许多发达国家经历了漫长的低利率时期后,利率大幅上调和其他趋势(包括监管和技术变化)的共同影响,将如何挑战并加速实现我们对于未来的关键假设?“银行业大变局”是今年的年度报告主题。在第二章中,我们将重点分析资产负债表、交易和部分销售渠道是如何与传统银行业机构分道扬镳的;在第三章中,我们将为希望适应现实变化、寻找价值创造新源泉的银行提出相应战略建议。与往年一样,我们在开篇第一章中分析全球银行业在过去一年中的主要发展,包括促成“大变局”的一些趋势。期待已久的净利息和利润水平回升利率上调后,银行尤其是欧美地区银行净利差在2022年有所扩大,这进而推高了各银行的ROE。这一趋势延续到了2023年。在美国和欧洲,各金融机构的净利差扩大了15至80个基点不等,平均扩大幅度3 本报告中的银行指的是除保险公司以外的所有金融机构。4 本报告中的交易指的是一切资产或交易流动,包括股权和电子支付。9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为22个基点,具体取决于每家金融机构投资组合的情况。支付、财富和资产管理、资本市场和消费金融等许多关键领域的金融机构都在继续壮大5。但各赛道内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短期内回归超低利差的可能性不大,但净利润率的前景仍有待观察。行业整体进入十多年来的ROE黄金期整体而言,2022年和2023年是过去十多年来银行ROE的巅峰时期,不过机构间的差距仍然较大。从全球来看,金融机构的ROE在2022年增长至12%,并有望在2023年达到13%,远高于13年来的均值9.1%(见图1)。图 120222023年年全全球球银银行行净净资资产产收收益益率率和和利利润润水水平平都都达达到到了了过过去去十十年年的的最最高高点点2.12.22.12.02.32.82.92 2023E2 2023E20170.80.90.61.01.31.40.7全全球球银银行行业业营营收收/资资产产1,%全全球球银银行行业业净净收收入入2,万亿美元全全球球银银行行业业净净资资产产收收益益率率,1 00200520023年预测25201510509 09-23年平均值1.营业收入/资产。2.金融中介行业(不包括保险制造业)的税后利润,未对未实现的损失进行调整。2 资本市场指的是投资银行、销售和交易相关业务及市场基础设施。10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银行业2023年的净收益为1.4万亿美元,是2017年净收益的两倍。ROE上升还伴随着资本比率的增加。全球一级资本比率在2022至2023年期间达到13.8%,为近十年最高值。银行业还在持续降低成本:成本收益比率下降了7个百分点(部分受到利润水平变化影响),成 本资产比率的变化(从1.6下降至1.5)也反映出相同趋势。2022年,全球金融服务的各类业务共涉及400万亿美元的资产,创造了6.8万亿美元的收入。这两项数据均创下新纪录。相较而言,2021年全球金融服务业经手资产为375万亿美元,收入为6.4万亿美元。金融中介业务增长高于整体经济,自2017年以来,年平均增幅为6%,而实际GDP增幅仅为3%左右。如果我们更细致地解读这些数据,不难发现行业内的差异正在持续扩大。按照以往一贯的模式,金融中介的收入主要集中在对公、商业和零售银行业务。利润最高的领域包括财富和资产管理、资本市场基础设施和支付业务(见图2)。对公及商业银行业务领域,2022年金融中介的收入占比较上年增长了超过2个百分点。尽管自2021年以来对公业务交易量有所放缓,但随着利率上升,对公银行交易业务的利润率在不断上升。在财富和资产管理方面,头部机构和其余机构的差距自2019年以来一直在扩大,行业整体成本有所上升。2022年,资产管理公司的盈利空间和增速下降明显,这主要是股票和债券表现不佳所致。资本市场业务方面,买方侧(即养老基金、投资管理公司、对冲基金等购买金融证券的企业)的收入池不断扩大。卖方侧(即卖出、发行或交易金融证券的企业、咨询公司及投资银行)的收入仍处于停滞状态。金融中介的收入占比也相应下降了1个百分点至4800亿美元。由于一些银行在零售银行业务推广应用了新技术,因此这些银行的运作效率已经达到科技公司水平。销售方式越来越多地从全渠道向全移动渠道转移。在全球数据之下隐藏着各子行业内部的巨大差异。各领域都有部分金融机构创造了强劲的股东价值、较高的ROE和盈利增长,市盈率和市净率也高于均值,但每个子行业内部都不乏落于人后者。11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图 2全全球球金金融融业业各各类类业业务务涉涉及及的的资资金金总总额额共共400万万亿亿美美元元,营营收收达达7万万亿亿美美元元资料来源:麦肯锡Panorama数据库1.主权财富基金和公共养老基金;2.捐赠基金和基金会、企业投资等;3.房地产、大宗商品、衍生品等;4.含交易所、交易商经纪(IDB),以及除黑池外的另类场所(如ATS与MTF);5.托管、基金行政管理、公司信托、证券借贷、净利息收入、抵押物管理,以及托管方提供的辅助服务;包括房地产基金、基础设施基金、对冲基金、大宗商品基金、绝对收益基金/流动性另类基金等;7.包括通过交易所、托管、支付和流动性提供商挖掘、买卖数字资产的相关收入。64585176653752其他机构AuM2保险与养老基金AuM零售AuMOther2银行债券、其他负债与股权个人存款402对公与政府机构存款49595960591689企业债券权益性证券政府债券其他资产其他投资3计入表内的证券零售贷款40210对公与政府机构贷款2022年年全全球球表表内内业业务务表表外外业业务务资资金金来来源源,万亿美元资资金金去去向向,万亿美元全全球球金金融融中中介介业业总总年年收收入入的的份份额额,按按类类型型分分,2022年年,%共共计计$6.8万万亿亿零售银行33公司银行28财富和资产管理15支付515投资银行5其他6 2市场和基础设施212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最后,全球支付业务的营收继续维持高速增长,在亚洲尤其如此。向非接触式数字支付的转型正在加速,而存款、付款和贷款业务对嵌入式金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6。全球数据仅揭示了故事的一面,各子行业内的巨大差异却被掩盖其中。各市场中都有部分金融机构创造了强劲的股东价值、较高的ROE和盈利增长,其市盈率和市净率也高于均值,但每个细分市场中也都不乏落于人后的金融机构。举例而言,在支付服务提供商中,ROE高于14%的提供商占比超过40%,而还有近35%的机构ROE低于8%。财富和资产管理公司的利润率一般在30%左右,其中逾1/3公司的ROE在14%以上,还有超过40%的公司ROE在8%以下(见图3)。这些差异表明,成本、效率和客户留存方面的运营水平及决策等因素对行业绩效的重要性更甚于以往。表现最好的企业往往会有效利用资产负债表,以客户为中心,在技术使用方面也领先一步。6 嵌入式金融指的是银行、技术提供方和金融产品分销商通过合作将金融产品嵌入至非金融平台。更多相关信息,请见Andy Dresner、Albion Murati、Brian Pike和Jonathan Zell所著嵌入式金融:谁将引领下一次支付革命?(Embedded finance:Who will lead the next payments revolution?),麦肯锡,2022年10月13日。图 3虽虽然然差差异异显显著著,但但各各赛赛道道均均有有成成功功企企业业10%到12%8%到10%到14%小于8%金金融融机机构构净净资资产产收收益益率率分分布布资料来源:标准普尔全球;麦肯锡Panorama数据库1.本地市场头部综合银行,资产占比超10%(GSIB除外)。2.包括销售与交易。3.包括传统资产管理公司、非传统中介机构与保荐人。284%G8VRA%7%6%9!%9%8%5$%7%4%5%8%7UA842&%7%3%资本市场基础设施提供商(CMIP)支付服务提供商市场头部综合银行13%非银行贷款机构与专业金融服务提供商投资银行与经济交易商2腰部综合银行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财富与资产管理3金金融融机机构构净净资资产产收收益益率率分分布布,2022,%机构占比市场头部银行布局非洲与拉美新兴经济体13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干扰因素导致行业市值低于账面价值,但也存在例外受各类干扰因素影响,银行业整体市值持续低于账面价值,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亮点。2022年和2023年出现了几个重大干扰因素,导致银行间绩效呈现出高度差异。部分干扰因素与地缘政治形势有关;其中,俄乌战争引发能源供应方面的担忧,并导致俄罗斯遭到制裁,影响到俄罗斯各银行及在俄罗斯境内开展业务的非俄罗斯企业。在经济领域,通胀率飙升和利率猛增让一些银行措手不及,美国部分区域性银行因此破产。加密货币市场虽在前几年势头强劲,但几大头部参与者的垮台以及美国和其他地区监管风向的变化对该市场造成了重创7。在利润上升、上述干扰因素造成行业动荡的环境下,银行业的市净率却一直维持不变。2022银行业市净率为0.9,该数值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基本一直如此(见图4)。银行业是市场估值最低的行业,表明资本市场预计银行业的ROE将长期低于其股本成本。然而,取决于当前的利率环境能否持续、持续多久,以及机构自身是重资产负债表(如传统的全能型银行)还是轻资产(如财富和资产管理公司),相应前景应会有较大差异。这一点我们在下一章中会展开详细论述。市盈率和市净率低迷也意味着,其中的上行潜力巨大:银行业若能找到出路、打造出更顺应未来发展的商业模式,则有望创造出几万亿美元的股东价值。这也能反过来提高银行业的稳定性。但我们还是要指出,在预判银行业的价值创造潜力时,我们要考虑到表内银行业务是受宏观经济发展驱动的杠杆业务。银行能否取得长期成功,将主要取决于银行能否进行审慎的全周期规划。在去年的 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 中,我们指出,全球银行机构共可分为三类。首先是“北极星”银行。这类银行在当前回报和未来增长方面均表现优异,其高市盈率代表投资者对其长期增长有良好预期,而高市净率则反映此类银行风险调整后的盈利能力强。其次,在全球1000家规模最大的银行中,有约半数银行ROE低于股本成本,未来也将维持这一态势。剩余35%的银行市净率高、市盈率低,它们虽然在创造价值,但由于增长不充分,无法确保能持续创造价值8。这三类银行间的差距在过去一年里进一步扩大。2022年,15%的机构属于北极星;这一比例在2023年跌至12%。ROE低于股本成本的企业比例从2022年的50%增至2023年的58%。目前盈利、未来价值创造存在挑战的银行则从2022年的35%下降至32%。更广泛来看,银行业持续面临来自外来挑战者的竞争,其中包括受遗留系统和成本积压束缚较小、行动速度比传统银行更快的专业化公司。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银行业的ROE一直低于股本成本,部分是因为许多国家出台 了监管要求(见图5)。7 例如David Yaffe Bellany所著在美国受到打击,加密币公司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Crypto firms start looking abroad as US cracks down),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2023年6月7日。8 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2)(Global Banking Annual Review 2022),2022年12月1日。14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资料来源:标准普尔全球,麦肯锡Panorama数据库1.截止2023年9月1日。2.包括支付、资产管理、投资银行、资本市场基础设施机构、非银行贷款机构与专业融资机构。3.包括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头部综合银行以及腰部综合银行。9.24.53.93.63.02.42.41.81.71.71.51.41.10.8信息技术医疗必需消費品非必需消费品其他金融机构2工业技术巨头电信材料保险公用事业房地产银行3能源 各各行行业业市市净净率率1图 4银银行行业业市市值值与与其其他他行行业业存存在在差差距距,说说明明监监管管要要求求不不同同,需需演演化化商商业业模模式式1.01.52.02.53.03.502.71.9071.60.9081.91.2092.01.2101.70.9111.81.0121.91.1132.106142.11.0152.21.0162.41.1172.00.9182.51.0193.00.8203.30.9212.70.8222.70.823年预测1.12.12.520052.02.4市市净净率率170%全部行业(除银行业)银行业 15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全球趋势为金融机构开辟全新前景在市场亮点、诸多成功案例和上文提及的干扰源背后,是加剧世界动荡的几大全球趋势。这些趋势也促成了我们下一章中要探讨的“银行业大变局”。其中有四大趋势推动了金融机构的前景变化,并将持续发挥作用。这四大趋势分别为:发展不一的宏观经济前景、更为严格的监管和政府监察、技术突破以及系统性风险。与过去相比,技术和宏观经济发生了 尤为明显的重大转变并将长期持续如此。这四大趋势和其他因素对银行业的影响正在加速。得益于技术创新的推动和经济相互依存的支持,全球经济实现了高度的互联互通,这提高了银行业的沟通能力和移动水平,加快了行业创新速度。但如今这种高度联通也会造成干扰,如社交媒体所传播的银行健康状况信息,便真假混杂。由此产生的信息洪流汇成了在2023年上半年掀翻美国区域性银行的大浪。宏观经济前景不一各地区的增长和通胀前景差异较大,并且动荡隐忧仍在,全球经济有可能进入一个各方图 5070912005-400-300-2022面面对对经经济济压压力力和和新新玩玩家家进进入入市市场场(包包括括专专业业化化企企业业),银银行行业业正正在在经经历历变变革革资料来源:麦肯锡Panorama数据库1.利润减去资本成本。年年经经济济利利润润1,全全球球银银行行业业,十亿美元9 亚洲迎来新时代(On the cusp of a new era),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22年10月20日。10 全球资产负债表:财富与增长的未来悬而未决(The future of wealth and growth hangs in the balance),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23年5月24日。16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图 6宏宏观观经经济济前前景景不不一一,增增速速预预期期各各异异,同同时时一一些些国国家家利利率率增增长长迅迅速速资料来源:欧洲央行,美联储,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1.按加息周期内政策利率与周期开始时政策利率之差计算。2.2022年3月至2023年9月。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3年7月。过过往往利利率率增增长长速速度度1246006 100218 22 26 30 34 381424006 10 140222 26 30 34 385223200508197273GDP增增速速,2022-23财财年年3,%通通胀胀,2023财财年年3,%政政策策利利率率变变化化,2022-23财财年年2,基点1.84.5 500美美国国0.85.3 450欧欧元元区区5.22.025中中国国1.42.70日日本本6.14.9 250印印度度2.16.3 150巴巴西西0.46.0 450英英国国Month in rate hike cycle美美国国欧欧元元区区Month in rate hike cycle走向大相径庭的新时代9。长期而言路在何方,可能性依然很多。世界有可能重回投资疲软、储蓄过剩的时代,导致GDP增长缓慢,利率回归低位,全球资产负债表有增无减。抑或走上另一条道路,为实现净零转型、供应链重组或出于国防需要而增强消17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11 动荡时期的经济状况展望,2023年6月(Economic conditions outlook during turbulent times,June 2023),麦肯锡,2023年7月7日。12 部分评论人士对中国经济前景持悲观态度。例如参见Adam S.Posen所著中国经济奇迹的终结,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2023年8月2日。13 机构要求就加强大型银行资本要求的拟议规则发表评论,联邦储备委员会,新闻稿,2023年7月27日。14 Alexandra Scaggs所著Basel III:Endgame,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2023年7月31日。15 例如Chandana Asif、Tunde Olanrewaju、Hiro Sayama和Ahalya Vijayasrinivasan所著金融服务业的解放:开放式银行的持续崛起,麦肯锡,2021年7月11日;Moira ONeill所著An open door for open banking,金融时报,2023年4月21日。16 例如欧委会采用欧洲可持续性报告标准,欧盟委员会金融稳定、金融服务委员会和资本市场联盟总干事,2023年7月31日。费、提高投资要求,其结果则是通胀和利率持续走高10。过去18个月内,高通胀地区的央行加息速度达到近年来最高(见图6)。中期前景走向基本取决于利率走势如何,而利率走向存在着多种可能情景。经济固然有可能重回过去20年的低利率环境,但也存在另一种可能性:出于对通胀的持续担忧,利率将长期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究竟哪一种情景会成为现实,这对于银行和整体经济而言将起到决定性影响。长期的高利率将波及整个经济,可能会抑制增长并影响住房市场、消费支出、就业机会等。这也意味着银行业的股本成本将有所增加。就目前来看,短期前景似乎较为稳定,透露出谨慎的乐观态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全球 在2023年和2024年的GDP增长约为3%,部分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信心有所改善,而有关欧美将陷入更深层衰退的讨论也大多消散。目前全球高管对于全球经济形势的评价中,正面评价多于负面评价,这也是一年多来的首次。在麦肯锡2023年7月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形势调查中,受访者对利率环境的整体看法有所改变,许多人表示利率水平可能已经达到顶峰,或即将触顶11。不过该调查也突出了显著的地区差异。欧洲、印度和北美的受访者对本国经济状况的看法比6个月前更为乐观,但在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悲观情绪则有所增长。长期以来一直是全球增长引擎的中国,而今经济已有所放缓:2021年至2023年的年均GDP增幅约为4%,远低于2012年至2019年间7%的平均增幅12。更为严格的监管与政府监察随着宏观经济体系承压,新技术、新玩家、新风险出现,各国政府加大加深了对金融中介机构的监管。部分地区收紧了现有措施。例如近期发布的 巴塞尔协议III 最终条款提案可能会改变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方式,因而大幅提高对大型银行的资本要求。据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估计,这些提案将导致相关银行控股公司的普通股一级资本要求总计增加16。巴塞尔协议III 最终条款提案还提出了金融机构管理信贷、市场和运营风险的新标准,加强了对流动性要求的审查14。随着银行与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可共享数据的开放式银行经营模式越来越普及,对于加强数据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部分地区已经加大了监管力度15。此外,在以欧洲为首的许多地区,银行业等多个行业引进了越来越多的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要求16。最后,监管覆盖范围正在逐渐蔓延至新领域,包括加密货币等数字资产和私募资本基金、对冲基金等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快速支付面临的审查也日益严格。18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生成式AI与银行业每隔几年,就会有新技术出现,在银行界引起轰动,尽管其中许多并没有带来行业变革。但AI尤其是近期迭代出现的生成式AI却有潜力真正改变银行的业务模式。生成式AI之所以与众不同,主要基于三大原因。首先,生成式AI不仅可以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也可以显著改善客户体验。其次,在近期发展之下,生成式AI入局门槛相对较低,即便是小型金融机构和初创企业也能快速测试并推出不同的用例。第三,生成式AI带来的影响中,有很大一部分发生在后台和中台,因此可复制性更低,使得银行可在相关用例中建立竞争优势。也就是说,银行可以在外界难以察觉的情况下重新布线,这是其他大部分新技术无法实现的。考虑到生成式AI的巨大应用潜力,我们不应仅将生成式AI视为技术问题,而是应将其视为深层战略问题,需要企业高层就应在何处、如何部署这项技术做出全盘规划。希望部署这项技术的金融机构需具备快速推陈出新的能力,并明确定义风险偏好和风控措施。开启这段旅程,银行可从构建目的明确的生成式AI框架开始,并将风控考量纳入其中。这项技术应用良多。由于生成式AI具备内容生成的能力,并有可能结合语境或指导进行,因此可以实现个性化图像、音频、视频创建和编辑。这项技术也可生成连贯的文本段落,用于各类客服聊天应用。生成式AI还可针对非结构化数据展开预测或提取信息,从而合成文本、图像、多模态数据,回答相关问题并展开推理。最后,这项技术还可以根据主题搜索、提取关键信息。但其中也有几点需要注意。生成式AI相对较新,尚不适用于某些应用。该技术仍容易出错,会有事实不准确或捏造事实(即“幻觉”)的情况,且该技术的价值判断大多未经测试。目前,生成式AI不适用于因其缺陷可能造成损害或当下难以提供验证或证据的高风险场景。因此,该技术还需要继续改进,才有可能被应用于监管互动等活动。不过,生成式AI有潜力提升整个端到端的银行业价值链,缓解多个职能岗位人才管道的压力:在营销和销售中,该技术将能根据每位客户的个人资料、行为和银行业务记录自动创建量身定制的超个性化内容。生成式AI可充当一线助手,为商业及投资银行展开行业研究、准备提案,或协助分析财富投资组合。在运营侧,生成式AI可以改善现有客服聊天机器人的服务,针对客户查询的内容,提供个性化、高效、精准的回复。该技术也可以加速完成并完善技术文件(包括贷款合同、提案请求、账户计划及第三支柱或ESG报告)的解释或编写等任务。在更广泛推广应用前,该技术尚需提高准确性,被用于敏感用途时更是如此。在技术侧,生成式AI可加速从传统软件、代码向更现代化系统的转型。其中一大亮点功能就是可以通过使用Github Copilot等以生成式AI为基础的编码助手提高生产力,加速软件开发。最后,就法律、风险与合规而言,生成式AI可自动创建模型文档、信用备忘录或可疑活动报告等风险报告,也可以生成逼真的诈骗模拟,用于开展主动测试。和所有新技术一样,生成式AI在被部署应用时,也必然会面临挑战。但若这些努力能够提高生产力、改善运营效率、促进创新、并改变银行与其客户之间的核心关系,那么这些努力也是值得的。19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监管变化放缓的可能性不高,监管范围可能会开始覆盖到全新的非传统商业模式。正如我们在第二章中所言,这些变化和其他监管举措带来的一大结果就是加速并深化了银行业大变局。技术突破技术日益成为金融机构的竞争优势,数字化程度最高的机构往往业绩也最优异。领先的数字银行通过部署个性化分析、展开数字营销活动,为(潜在)客户量身打造相关产品和服务。此类银行分支机构和联络中心的专业人员具备相应的工具和数据,他们能够在销售全程为客户提供支持,因此这类银行得以打造全渠道客户体验。此外,这些机构借助自动化信贷风险决策,还能实时批准客户请求。在流程后端,银行通过现代数据架构支持实现的精密数字工作流来驱动客户端自助服务17。金融科技公司等新入局者虽然近18个月步履维艰,但近年来已从技术优势中获益。应用程序接口(API)、云服务、代币化和数据分析方面的快速技术进展也推动了成本结构的改善。随着金融机构推出嵌入式金融和跨部门平台等新商业模式,客户体验也在不断改善。生成式AI过去一年开始崭露头角,极有可能掀起一场全新的技术创新浪潮(见侧边栏生成式AI与银行业)。支持这项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语言模型可显著提高生产力,其发展或标志着拐点的出现。近期麦肯锡针对生成式AI在各行业的60多个用例展开了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我们估计生成式AI可为银行业节省2000亿至3000亿美元的运17 更多详细信息,请见Eric Lamarre、Kate Smaje和Rodney Zemmel所著为数字化而重新布线:麦肯锡的技术竞争指南,Wiley,2023年6月。这些趋势对银行业产生的影响正在加速。得益于技术创新的推动和经济相互依存的支持,高度的互联互通提高了银行业的沟通能力和移动水平,加快了行业创新速度。20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18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经济潜力:下一波生产力浪潮(The economic potential of generative AI:The next productivity frontier),麦肯锡,2023年6月14日。19 全球流动:世界互联互通的纽带(Global flows:The ties that bind in an interconnected world),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22年11月15日。20 Dario Caldara和Matteo Iacoviello所著地缘政治风险度量(Measuring geopolitical risk),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22年4月,第112卷第4期。21 世界经济展望:坎坷的复苏(A rocky recovery,World Economic Outlook),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3年4月。22 Dennis Sugrue和Bryan Popoola所著可持续债券发行将在2023年恢复增长(Sustainable bond issuance will return to growth in 2023),S&P Global,2023年3月20日。20 Dario Caldara和Matteo Iacoviello所著地缘政治风险度量(Measuring geopolitical risk),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22年4月,第112卷第4期。21 世界经济展望:坎坷的复苏(A rocky recovery,World Economic Outlook),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3年4月。22 Dennis Sugrue和Bryan Popoola所著可持续债券发行将在2023年恢复增长(Sustainable bond issuance will return to growth in 2023),S&P Global,2023年3月20日。营开支,将生产力提升3%-5%。其中受影响最大的领域包括营销和销售、客户运营、投资服务、软件工程以及风险和法律18。系统性风险虽然货物、服务、人员和数据的跨境流通仍然是全球经济的一大特点,但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贸易限制增加、新冠疫情等黑天鹅事件的发生造成了更多波动,增加了有时可能大规模出现的新风险19。以俄乌战争为例,该战争引发了能源市场价格波动,导致部分国家对能源供应和能源安全产生担忧。欧美和其他一些国家随后对俄罗斯机构和个人实施制裁,也给俄罗斯经济和在俄罗斯开展业务的跨国企业带来了新的压力。在这场冲突的影响下,地缘政治风险指数在2022年达到10年来的高点,甚至高于新冠疫情时期的水平20。贸易紧张局势普遍加剧,不仅与此有关,也与中美及其各自盟友之间的脱钩相关。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实施的贸易限制数量已增加了4倍,2020年后仍在持续上升,2022年同比新增的投资限制数已是15年来之最21。其他趋势以上四大趋势并非详尽无遗。客户偏好的变化也影响着金融机构。银行客户越来越喜欢个性化、定制化的混合数字服务,这类服务能满足其需求,让客户获得更多便利。此外,贷款需求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服务业等更多轻贷款行业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可持续金融和基础设施融资也有所发展,这一点我们在去年的 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 中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就企业而言,随着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复杂性日益加深,其需求只有成熟的银行能够满足。最后,ESG将持续发展,并带动诸多变化。其中一个例子就是绿色债券、可持续性债券、社会债券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各类可持续相关债券的发行。2021年这类债券的发行规模达1.06万亿美元,而仅5年前,其发行量还几乎为零。可持续债券的发行量在2022年有所下跌,但在2023年得到恢复,有望重回9000亿至1万亿美元水平22。21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对银行业的影响上述趋势对银行业各领域的影响不尽相同。我们观察到,长期盈利能力、经济利润和营收均受到了影响。长期盈利能力面临压力对盈利能力的长期压力主要会影响重资产负债表类银行。尽管此类银行近期表现良好,但我们的分析表明,受长期利率前景影响,全球银行利润水平和ROE有可能恢复长期收窄的趋势。净利息收入的增长可能只是昙花一现,若加息脚步放缓并最终停止,那么利差可能会再次缩窄。如果经济疲软,则中间业务收入也可能有所下降。经济前景虽然目前出现了初步的乐观信号,但未来的不确定仍会加剧风险成本(见图7)。此外,虽然最近公布的 巴塞尔协议III 最终条款提案仍在讨论中,但增加一级资本的要求可能会对银行产生重大影响23。我们估计,这些提案可能会对依赖信用卡、财富和资产管理等收费业务和复杂交易产品的银行产生最显著的影响。此外,交易金融等领域的产品也可能受到重大影响。各商业模式间的经济利润正在分化全球银行业每年创造约1万亿美元的会计利润,在所有行业中位居前列,其中贡献最高的是零售和批发银行业务(见图8)。即使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供应链中断、以及近期发达经济体通胀激增的情况下,银行业创造的税后利润依然可观。与此同时,银行的名义股本成本也高达1.2万亿美元左右,超过了会计利润水平24。23“机构要求就加强大型银行资本要求的拟议规则发表评论”(Agencies request comment on proposed rules to strengthen capital requirements for large banks),联邦储备系统委员会,新闻稿,2023年7月27日。24 银行业使用约12万亿美元的股本开展业务,股本成本约为10%,意味着投资者至少期望获得1.2万亿美元的利润回报。22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图 7银银行行总总体体利利润润水水平平将将会会承承压压,但但因因收收入入成成本本比比逐逐渐渐降降低低,利利润润降降幅幅或或不不会会太太大大资料来源:麦肯锡Panorama全球银行业数据库1.按暴露的资产规模平均值(资产和负债)计算。2XYabcdefg%1#F24F25F2026F2-4个个百百分分点点成成本本/收收入入,2012-26F,%,美国和欧洲(加总)53494647464646455450434549494644利息中收89369877204252026风险成本银银行行利利润润1,美美国国和和欧欧洲洲(加加总总)基点23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图 8零零售售和和对对公公银银行行业业务务是是银银行行业业1万万亿亿美美元元年年均均利利润润的的最最大大贡贡献献者者资料来源:标普Capital IQ,麦肯锡Panorama全球银行业数据库1.包括零售支付。2.包括面向企业、中小企业和公共部门机构的贷款和交易银行业务,以及投行业务。全全球球银银行行业业平平均均净净收收入入(税税后后利利润润,2017-23预预测测),十十亿亿美美元元970168423379财富及资产管理零售银行1对公银行全球银行业9-11-12-15%9-11%净净资资产产收收益益率率(ROE)鉴于规模经济、监管、相关资本要求以及入局门槛的影响,金融机构间不同的商业模式和产品(例如对公银行业务和财富资产管理)在价值创造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市场倾向于回馈能创造价值的领域,但却极少关注其中的细致差别。虽然所有赛道的平均收益均呈现正增长,但其创造经济和股东价值的能力却大相径庭。例如,支付公司在每股收益(EPS)增长和价值创造方面均表现强健,但腰部银行虽然EPS增幅更大,价值却在收缩(见图9)。营收状况随地域而变前几年我们重点关注了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的崛起,但银行业的地理版图并未停下变化的脚步,其中金砖国家仍延续着先前的强势增长。亚洲、拉丁美洲、中东和非洲银行业的整体营收增速高于发达国家,并且未来几年预计会维持这一趋势(见图10)。以2022年至2023年为例,中东和非洲银行业的营收增加了11%,几乎是该地区2016年至2022年年均银行业营收增长的两倍。24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图 9不不同同金金融融机机构构在在经经济济价价值值与与股股东东价价值值创创造造能能力力上上存存在在巨巨大大差差异异资料来源:标准普尔全球,麦肯锡Panorama数据库1.本地市场头部银行,资产占比超10%(GSIB除外)。2.包括传统资产管理公司、非传统中介机构与保荐人。3.包括销售与交易。备注:分析样本为大约1500家公司2602024%-90-80-20-10010-4 3022%8%6%4%2%-2%-6%财富与资产管理2资本市场基础设施提供商腰部综合银行市场头部综合银行1GSIB支付服务提供商2017-22财财年年平平均均每每年年创创造造的的价价值值,万亿美元2017-22财财年年股股东东总总回回报报CAGR,%非银行贷款机构与专业金融服务提供商投资银行与经济交易商32468022245.0-10.0-5.00010.015.0腰部综合银行投资银行与经济交易商3财富与资产管理22017与与22财财年年市市盈盈率率差差值值资本市场基础设施提供商非银行贷款机构与专业金融服务提供商市场头部综合银行1GSIB支付服务提供商每每股股收收益益CAGR,2017财财年年相相比比2022财财年年,%圆圈大小代表在样本中的市值占比25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图 10全全球球金金融融中中介介收收入入的的增增长长或或将将集集中中在在具具体体几几个个市市场场资料来源:麦肯锡Panorama(全球银行业数据库)1.发达亚洲市场包括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香港。2.新兴亚洲包括亚太地区所有国家/地区(除中国大陆和发达亚洲市场)。各各地地区区收收入入,2016-23预预测测,万亿美元1.00.40.20.90.40.320161.50.90.50.31.20.50.4181.70.90.50.31.30.50.41.31.81.00.60.31.60.60.6222.01.10.60.41.70.70.72023E4.65.35.76.67.120年年复复合合增增长长率率,2016-22增增速速,2022-239%8%6%6%5%3%095%0%1 161%0%1 221%新兴亚洲2中国大陆发达亚洲1中东和非洲欧洲拉美北美2%4%6%8%6%8%前前100大大银银行行的的资资产产分分配配,2016-22年年,&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正如我们在去年的年度报告中所指出的,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构一概归结为新兴市场银行是具有误导性的,因为此类银行的业绩可能存在巨大差异(见侧边栏 中国银行业面临更严峻的时期)。在全球银行业增长向特定地区集中的趋势下,印度洋沿岸经济体中的金融机构发展尤其显眼,在此我们将这一地区称为“环印度洋地区”。如今全球业绩最佳的银行中,约有一半位于该地区,预计该地区的零售和批发银行业务将加速增长。印度HDFC银行为该地区的一大创新机构。完成与其抵押贷款机构的合并后,该行有望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银行之一。其他创新机构包括StashAway(服务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客户的数字财富管理平台,收费较一般的管理投资组合成本低70%)和星展银行(亚洲头部银行之一,为十多个国家的客户提供端到端的数字银行服务,年营收约为125亿美元)25。总体而言,环印度洋地区汇集了 全球8%的银行业资产、以及全球51%业绩最佳的金融机构。促成这一卓越业绩的因素有若干,其中包括印度洋沿岸的部分(并非全部)国家具备较高的GDP增长和人口增长等有利条件。环印度洋地区既有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发达经济体,也包括印度、肯尼亚和中东等发展中市场。这里的其他有利条件包括突破性发展、生态圈的构建和经济高效的服务交付模式;换言之,该地区已成为银行业更深层重构的试验区。上述全球趋势带来的最显著结果之一,就是银行业内使用传统资产负债表维持客户忠诚度的核心银行业务功能、与更加轻资本的业务模式之间出现了日益加深的鸿沟。核心银行服务还在为维持高于资本成本的ROE而苦苦经营,轻资本业务却往往能创造最高的价值。资金不断向非传统机构和非传统市场板块转移,正体现出这一市场结构的根本性变化。这虽然并非新趋势,但该趋势现已提速,将银行业推至一个临界点。这一资金的流动即我们所称的银行业大变局,在利率走势和宏观经济前景的影响之下,或将决定行业近期及更长期未来的走向。我们将在下一章中展开详细考察。25 Divya Patil和Preeti Singh所著Bank giant bigger than Morgan Stanley arises from Indian merger,彭博,2023年6月29日。27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中国银行业面临更严峻的时期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银行业资产负债表,也因此而面临独特的挑战和机遇。这份报告中分析的许多全球趋势在中国却呈现不同走向。以通胀为例,虽然世界其他地区的通胀率很高,但中国正面临着潜在的通货紧缩。中国的传统全能型银行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这些银行却面临着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挑战。正如我们在去年的 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中所指出,房地产行业危机给银行业带来了巨大压力1。中国各大银行目前的股价是其账面价值的0.5倍,并且ROE在2023年超越股本成本的可能性不大。在此环境下,中国的银行需进一步探索降本机会。目前,银行正在结合大规模复杂的数字化措施削减成本,部分银行正在调整员工薪资。此外,国有制为这些银行提供了额外保护。西方银行现在面临的许多问题在中国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包括大型平台在争取客户、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面对当前的银行业和经济调整,中国政府正在改变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方式,例如关停了几乎所有P2P贷款平台2。中国仍在努力落实金融部门现代化举措,包括近期成立了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3。政府已表明愿意展开数字人民币等试验,但同时也收紧了对金融科技公司的监管,包括针对蚂蚁金服等超大型应用软件的金融服务推出相应监管规则。银行在推动整体增长方面持续发挥关键作用。若要维持客户信心,银行业需要继续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放在首位。重大机遇并未消失。中国各银行已经展现出从数字技术中获益的能力,因此在利用AI增长的这场竞争中,中国银行业处于有利位置。各银行在为基础设施和开发项目融资方面仍可持续发挥核心作用。随着人们收入增加、更多人通过移动应用等途径进入金融系统,财富管理、农村金融和跨境银行业务也会迎来新机遇。1 How bad could Chinas property crisis get?,经济学人,2023年8月16日。2 Hui Huang所著The fall of online P2P lending in China:A critique of the central-local co-regulatory regime,香港中文大学法律系研究论文第2021-33号,2021年6月23日;Qing He和Xiaoyang Li所著The failure of Chinese peer-to-peer lending platforms:Finance and politics,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21年2月第66卷。3 A new super-regulator takes aim at rampant corruption in Chinese finance,经济学人,2023年6月15日。28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银行业大变局2多年以来,资产和客户一直在从全能型银行等重资本的传统金融机构陆续流出,进入轻资本的非传统金融机构。后者包括支付系统、金融数据和基础设施企业、独立财富和资产管理公司、私人资本和股权企业以及金融科技公司。虽然银行表外AUM的增长已非新鲜事,但之所以如今值得注意,是因为我们的分析表明,银行业的传统核心(即资产负债表)现已达到临界点:资产流动规模已达到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金融服务行业性质的水平。除了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之外,这一大变局还将重塑银行业的另外两大支柱:交易和销售渠道。这些转变催生并加速了银行业大变局,而其背后得到了技术创新的支撑,技术创新让交付规模扩大、成本降低成为可能。29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这一转变的确为银行带来了压力,但机遇也无处不在,我们在下一章中会有所论述。过去一年的大幅加息引发了 一些关键问题:银行业大变局中哪些商业模式会加速?哪些会出现逆转?过去一年表现不佳的重资本商业模式在有实际利差时,会有更好表现,这从上一章提及的盈利能力复苏中就可见一斑。但利率只是银行业大变局中的影响因素之一,未来的经济走势也将发挥很大作用。金融机构应对自身的各项业务展开评估,逐一考量各业务在资产负债表、交易性业务和销售能力三个领域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金融机构还需将技术和AI日益凸显的作用、宏观经济环境的转变和不断加剧的地缘政治风险考虑在内。大变局如何影响银行业无论接下来发生什么,无论信贷环境如何变化,银行业大变局都在真实发生着,且规模庞大,看得见、摸得着。大变局影响着银行业的三大支柱:资产负债表、交易性业务和销售能力提升。从银行业表内业务到表外业务随着客户追求更高的投资回报、更低的融资门槛或更匹配的投资期,金融资产规模在不断壮大,而且不断从表内业务流出即从企业和零售存款、银行债券和其他债务及股本流出,转向非银行机构或公共养老基金、数字资产、私有资本、另类投资、保险和养老金AUM以及其他机构AUM等表外业务机构。这一趋势在银行存款向货币市场基金的转移中最为明显。银行资产也因为商业模式或客户服务等原因离银行而去。客户可能会发现其他机构可以承担更多风险,提供更匹配的期限及风险敞口,资金成本更低或更加持续稳定,受不同规则监管,或没有存款人需要保护。举例而言,私人信贷一直处于快速增长之中。就服务而言,某些机构能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包括提供更符合客户需求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无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银行业大变局都是真实存在,且规模庞大,看得见、摸得着。大变局影响着银行业的三大支柱:资产负债表、交易性业务和销售。30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全球大多数地区都出现了从表内业务向表外业务的转移。表外金融存量每年增幅约为7%,而表内金融存量每年增幅仅在4%左右26。2015年至2022年间,超过70%的金融资金净增长出现在银行业表外业务(见图11)。表内向表外的转移早在20年前就已开始27,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趋势有所加快。那时,银行面临更严格的资本和监管责任,而一些地区又寄希望于通过银行借贷提振经济增长,这便加速了银行“出表”。资金向表外的涓涓细流现已演变成为一股洪图 11存存量量资资金金净净增增长长中中,超超70%来来自自于于表表外外业业务务资料来源:麦肯锡Panorama数据库(全球银行业数据库)1.为贷款活动、投资计划和运营筹集资金的方法。2.包括主权财富基金、公共养老基金、数字资产、私人资本、另类业务、零售AuM、保险与养老基金AuM以及其他机构AuM。3.包括对公与零售存款、银行债券、其他负债与股权。4.即2022年与2015年的头寸净差值。206(63%)120(37%)2022125(58%)表表内内3201589(42%)213326表表外外2全全球球金金融融资资金金来来源源1,全全球球(除除中中国国外外),万亿美元7%4 15-22年年CAGR31(27%)2015-22年82(73%)表表内内113表表外外净净增增长长4,全全球球(除除中中国国外外),万亿美元26 零售AUM包括通过银行、经纪商和电汇公司出售给个人投资者的基金和ETF。27 中型市场和大型企业获得的传统贷款越来越多地由私人资本公司提供,其中一些公司拥有超1000亿美元的资产,相当于大规模”银行”。截至2023年第2季度,这些基金筹集了超过900亿美元的资金,并有超过4000亿美元的资金可用于借贷。(贷款规模也在增加。)私人资本已成为杠杆融资的一大主力。全球来看,非银行金融公司占所有借贷的14%。31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流,也因此对金融服务行业普遍依赖的交叉补贴性质(例如提供低成本贷款为后续咨询交易业务引流)构成了挑战。企业和零售储户一旦转移,其行为便会形成惯性,银行将很难重新获取这些存款。这反过来会造成结构性存款缺口。尽管全球范围内资产都在转向表外业务,但地区间仍存在一些差异(见图12)。在美国,目前超过75%的金融资金净增长进入了表外业务。在欧洲,这一比例约为55%。相比之下,中国的表外占比不到30%,拉丁美洲占比不到40%。此外,表外和表内资产之间存在显著的增长差异。例如北美地区的表外业务增长达9%,而表内业务增量为7%。中东地区的差距更大,表外业务增量为6%,表内业务为3%。在中国,对应的增幅分别为12%和8%。在中国和北美,货币市场基金的增幅(分别为9%和16%)是存款增幅(分别为5%和8%)的近两倍。图 12重重心心转转向向表表外外为为全全球球普普遍遍现现象象资料来源:麦肯锡Panorama数据库(全球银行业数据库)1.即2022年与2015年的头寸净差值。2.包括主权财富基金、公共养老基金、数字资产、私人资本、另类业务、零售AuM、保险与养老基金AuM以及其他机构AuM。3.包括对公与零售存款、银行债券、其他负债与股权。13.322.711.24.23.81.148.811.611.914.4亚太(除中国外)欧洲拉美中国中东和非洲62.1北美23.118.66.34.12.53.034.3表外2表内32234060742877%of total各各来来源源的的净净变变化化幅幅度度1,2015-22年年,万亿美元32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表外资金增长的来源和动态值得我们注意(见图13)。私人资本包括私募债权与私募股权在市场中占据的份额仍然相对较小(约3%),但增速较快,2015年至2022年间平均每年增长近20%。北美仍然是私人资本最大的市场,亚洲紧随其后。零售AUM占总资金的21%,也呈现出强劲的增势,自2005年来年均增速为9%。图 13银银行行加加速速“出出表表”,各各类类表表外外业业务务持持续续扩扩张张资料来源:麦肯锡Panorama数据库(全球银行业数据库)1.为贷款活动、投资计划和运营筹集资金的方法。2.包括对公与零售存款、银行债券、其他负债与股权。3.包括私募股权与私募债权。4.包括对冲基金、房地产基金、大宗商品基金等。5.捐赠基金与基金会、企业投资等。37!%9%9%主权财富基金和公共养老基金私人资本3其他另类业务420222%其他机构AuM5保险与私人养老基金零售AuM表内3263 15-22年年CAGR,f94427Xc 15表表外外2022表表内内276X详见后页19全全球球金金融融资资金金来来源源1,全全球球(除除中中国国外外),万亿美元33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图 14私私募募股股权权和和私私募募债债券券都都在在呈呈现现快快速速增增长长资料来源:Preqin1.包括企业及公共贷款以及证券化贷款。私私募募股股权权规规模模,万亿美元年增速,9292468202218162015 19%p.a.非洲、拉美、中东、大洋洲欧洲北美亚洲(含中国)2468202218162015 18%p.a.XX私私募募债债券券规规模模1,万亿美元私募债权和私募股权的年增长都在加速(见图14)。私募债权流入量在2022年达到最高水平,增长29%。尽管如此,与批发贷款总量相比,私募债权规模仍然相对较小。单从北美来看,私募债权AUM约占批发贷款的8%。34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私募债权的转变主要由直接借贷推动。全球金融危机后,银行大规模退出杠杆贷款市场。此外,私人融资渠道通常具有速度快、灵活性高和便利程度高等优势。从2015年到2022年,直接贷款平均每年增长13%,并据调查显示,有限合伙人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向直接借贷业务投入更多资本28。交易从传统机构向非传统机构转移交易量已在向更专业化的非传统机构转移。此类非传统机构包括资本市场基础设施提供商(过去几年间,尽管受到新冠疫情影响、供应链受到干扰,其交易量的年增长率仍达到7%8%)和提供分销、销售支持或客户沟通服务的开放平台模式。银行多年来一直在出售、分拆业务,或收购业务以扩大规模,涉及的业务包括支付处理公司(例如苏格兰皇家银行分拆Worldpay)、财富和资产管理公司以及资本市场子业务(例如MSCI的首次公开发行)。通常情况下,专业化企业无论背景如何,都能够实现更快速的成长。在支付服务方面,专业支付公司处理的消费者数字支付量增加,也是这一趋势的一大佐证。与传统银行相比,此类公司在2015年至2022年间处理的支付量占比增加了50%以上。资本市场业务方面,投资银行和经纪商正在从传统银行处夺走各类产品的市场份额。其中包括股权资本(2015年至2022年,专业化机构的市场份额从44%升至59%)和外汇交易(专业化企业的市场份额从2015年的不到1%升至2022年的22%)。在财富和资产管理方面,不属于银行或保险公司的独立资产管理公司正在获取更多市场份额。2017年,非银行所有财富管理公司的AUM占整体市场的77%,到2022年这一比例升至81%(见图15)。销售渠道也在不断发展,但转变仍处于初期阶段虽然这一变化趋势仍相对较为遥远,但销售也正在向混合模式转型,包括在某些情况下不受资产负债表限制的第三方交易。例如,在诸多市场中,在线比价平台在消费金融、抵押贷款、甚至向中小企业提供存贷款的业务中,占据显著的市场份额。虽然销售模式是银行业中最后一个受到影响的支柱,但其转型已在欧洲和亚洲拉开帷幕,有些服务已在多个国家启动并扩张。银行业销售渠道转型十分依赖技术创新。技术应用主要体现在抵押贷款、消费金融和存款比价平台上的零售业务中。这些平台已在许多市场实现了40%以上的渗透率,瑞典的消费金融和德国的抵押贷款便是如此。此外,嵌入式金融(即金融产品、服务与非银行产品和商业模式的无缝集成)持续腾飞,在某些发展中市场尤其如此。零售和B2C市场、平台等“传统”嵌入式金融生态系统进一步巩固了其价值主张,而出行、旅游/酒店和数字内容等新兴生态系统正在迅速崛起。B2B市场和平台的出现将推动生态系统进一步发展。嵌入式金融的长期前景非常可观(在欧洲经济区和英国的营收到2030年或可达到1000亿欧元),不过当前该行业仍处在扩张阶段,尚只专注于一些经过考验、具有快速扩张潜力的产品,如支付、保险和销售点贷款。28 Private Debt Investor的 2023年有限合伙人视角(LP Perspective 2023)研究。35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对此,银行的反应各不相同。银行长期以来一直拥有多种销售渠道,包括语音呼叫中心、线下互动分支机构、抵押贷款销售人员、大客户关系经理、移动银行应用等。若能打通这些各自经营的竖井,形成一套畅通无阻、无缝衔接的体系,就可大幅提高业绩,实现多重交叉销售。而且由于银行业销售在运营成本中占比可达25%,此举也可明显降低银行的运营成本29。不过,在使用比价平台时,银行发现自己很难维持与嵌入式平台的连接并捕获其中的经济利润。因此,这方面的转型还会继续逐渐过渡。举例而言,存款吸纳业务由于往往受到更多监管,因此所受保护力度更大,但信贷方面并非如此。图 15支支付付、资资本本市市场场和和资资产产管管理理领领域域的的交交易易业业务务已已从从银银行行转转向向专专业业化化企企业业资料来源:Dealogic,Euromoney外汇调研,FIS Worldpay全球支付报告,IDC InfoBrief 1.包括贷记转账、借记贷记等;2.包括现金、借记卡、信用卡、签账卡、预付卡等;3.包括作为传统银行子公司或合资企业的专业支付机构;4.主要收入来源是投行业务。范围包括证券公司;5.持有银行牌照但主要收入来源不是投行业务的机构;6.不持有银行牌照的流动性提供商;7.持有银行牌照的流动性提供商;8.以资产管理规模前100大企业作为样本。9.包括独立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市市场场份份额额,bX8B 152022账户对账户支付1现金和银行卡支付249FQU 152022代代表表全全球球水水平平78%10 152022专业支付机构传统银行3非银行6银行756ADY 152022投行和经纪交易商4传统银行5支支付付资资本本市市场场/资资本本市市场场基基础础设设施施提提供供商商资资产产管管理理股股权权资资本本市市场场基于交易规模前80%的机构外外汇汇交交易易基于前50大机构客客户户对对企企业业(C2B)支支付付交易额支支付付处处理理、消消费费者者数数字字化化支支付付交易额资资产产管管理理公公司司,按按资资产产所所有有权权划划分分用AUM代表823w 152022非银行持有9银行持有28 参见 整合渠道:超越全渠道的下一个前沿(Integrated channels:The next frontier beyond omnichannel),麦肯锡,2023年5月4日。36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不同影响通过对银行业的三大支柱资产负债表、交易型业务和销售渠道展开整体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银行业大变局如何在价值创造及资本市场估值分配上造成了重大分歧。因此,大变局的影响对各类金融机构不尽相同。从广义上来说,具体影响将因商业模式和宏观经济前景而有所不同。对不同商业模式的不同影响虽然利润仍然流向传统的资产负债表银行,但经济价值和股东正向回报却越来越多地流向轻资本机构(见图16)30。2017年到2022年间,表内活动的资本占比为70%,但营收和利润占比仅略高于50%。表内活动的ROE介于5%到7%之间,远低于交易和销售,低ROE和高资本基础导致表内业务的经济利润为负6000亿美元。图 162017-23财财年年预预测测这这一一巨巨大大变变革革正正在在重重塑塑银银行行业业,轻轻资资本本商商业业模模式式的的营营收收与与利利润润占占比比提提升升资料来源:麦肯锡Panorama数据库(全球银行业数据库)备注:2023年数据为预测值。由于四舍五入,各项数据加总后不一定等于100%。案例不全面。1.部分销售与交易业务资本密集度较高,但为了简单起见,在本图表中将其归入“交易”。2.净收入。分分销销(财富与资产管理产品的分销、贷款发起)资资产产负负债债表表(存量抵押贷款、对公贷款、无担保消费贷款、零售与对公存款产生的营收)534pQ3%营营收收资资本本利利润润平平均均利利润润2,2017-23财财年年预预测测,十亿美元20-255-0交交易易(资本市场与基础设施1、支付、资产管理)平平均均ROE,2017-23财财年年预预测测,0 经济价值是指资本成本之外的额外利润;经济利润为股东资本回报与资本成本间的差值。37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从2017年到2022年这5年间,交易的资本占比仅为12%,但却创造了27%的营收和30%的经济利润。自2017年以来,交易的ROE一直在18%至23%之间,经济利润增加1150亿美元,增长最快。2017年至2022年,分销的资本占比仅为 18%,但营收占比为20%、利润占比为27%。自2017年以来,分销的ROE位于12%至15%之间,经济利润上升850亿美元。支付服务提供商在2017年至2022年的5年间创造的价值最高,而其投资资本占比仅为2%。资本市场基础设施提供商紧随其后,同期创造的价值占比3%,而投资资本占比仅为1%。相比之下,传统的全能型银行包括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头部和腰部全能型银行资本最为密集,占金融系统中投资资本的85%。目前由于利润水平较高,行业整体上行,此类银行也从中获利。但若考虑到资本费用,此类银行在2018年至2022年间整体价值损失1%2%。投资银行、经纪商及财富和资产管理公司也一直处于价值流失状态(见图17)。金融市场也在为这些转变提供奖励:实现价值创造的专业化机构估值也更高。因此,支付服务提供商的市净率是传统银行平均估值的7倍左右。其他赛道中,只有资本市场基础设施提供商的估值远高于传统银行,约是后者的3倍。不同宏观经济形势带来的不同影响过往表现不能保证未来结果这一经典的金融业免责声明同样适用于银行业大变局和近期的行业趋势。陡增后的利率若能长期维持在高位,则可能会对重资本和轻资本的企业均带来颠覆性影响。但若利率快速回落至过去10年的低位,那么许多重资本金融机构的利润回弹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因此,包括信贷周期在内的宏观经济形势将对未来几年的大变局产生影响。在高利率环境中,近年来一些成功的商业模式可能会被淘汰,在金融机构因监管、政治压力或商业模式等原因无法轻易调整股本结构的地区尤为如此。其中包括在超低利率时期能灵活选择盈利业务的消费金融机构和支付服务提供商。相反,对于以资产负债表模式为基础的传统银行来说,更高的利率(和利差)可能会重振其前景。更高利率的环境还可能会加速某些在低利率时期陷入停滞或无利可图的业务领域,例如建房信贷互助会和长期存款。38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在高利率环境中,近年来一些成功的商业模式可能会被淘汰,在银行因监管、政治压力或商业模式等原因无法轻易调整股本结构的地区尤为如此。其中包括在超低利率时期能灵活选择盈利业务的消费金融机构和支付服务提供商。相反,对于以资产负债表模式为基础的传统银行来说,更高的利率(和利差)可能会重振其前景。39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技术赋能转型、催生新兴核心业务在银行业大变局背后,技术创新功不可没,它让扩大交付规模、降低成本成为可能,从而催生并加速了这些转变。所有需要靠规模和能力取胜的业务活动都将持续面临技术创新带来的压力。交易由于具有全球属性且需要强大的技术基础,因而在技术创新方面走在前沿。目前的压力主要集中在表内业务,表内业务活动及其监管较具地方性,技术相对滞后。分销往往最具地方性,整体更为落后。图 17不不同同商商业业模模式式的的估估值值和和绩绩效效指指标标差差异异显显著著资料来源:标准普尔全球,麦肯锡Panorama数据库1.截至2023年9月。2.2018年1月至2023年9月1日,年化数据。3.包括传统销售与交易。4.包括传统资产管理公司、非传统中介机构与保荐人。8.70.71.00.81.41.93.01.2GSIB市市场场头头部部银银行行腰腰部部银银行行支支付付服服务务提提供供商商财财富富与与资资产产管管理理4CMIP非非银银行行贷贷款款机机构构与与专专业业金金融融服服务务提提供供商商投投资资银银行行与与经经济济交交易易商商38.412.410.912.115.826.133.513.929%4%-3%3%7%5%5%6%5%市市净净率率1市市盈盈率率1股股东东总总回回报报,增增速速2,%每每股股收收益益,增增速速2,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图 18资资产产收收益益率率业业绩绩成成本本收收入入比比业业绩绩业业绩绩优优异异的的欧欧洲洲银银行行在在技技术术上上的的支支出出远远高高于于业业绩绩不不佳佳的的银银行行资料来源:标普全球;麦肯锡全景1.基于资产排名前120的银行的分析。第一四分位的平均资产回报率为1.3%,最末四分位为0.2%;第一四分位的平均成本收入比为40%,最末四分位为75%。1510501.21510501.2第一四分位最末四分位不不同同业业绩绩水水平平银银行行的的平平均均技技术术和和通通信信支支出出占占运运营营支支出出的的比比例例,1 欧欧洲洲银银行行,201722,%金融机构的竞争越来越多地在与规模化交付和降低成本相关的技术层面上展开。数字化和持续进行的云端转型是变革的一大推动力。随着人工智能越发成熟复杂,特别是随着生成式AI的出现,技术竞争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普遍,成为决定银行业绩的一大差异化因素。成功的银行已经在部署由技术支持、价值明确的商业策略,例如提高工程卓越性、投资基于平台的架构,以此明确能提高生产力的技术投资方向。通过向这些技术要素转移,银行可降低总体成本。鉴于现有利润压力和用于维护旧系统的技术成本之高,这点显得尤为重要。存在有力证据表明,银行若在技术投资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其业绩也会脱颖而出(见图18)。41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为应对银行业大变局,部分成功银行正在拥抱以技术为支撑、价值清晰的商业策略,以此明确能提高生产力的技术投资方向。通过将技术作为商业策略和风险管理的一大核心内容,银行可降低技术成本和整体成本。聚焦技术的策略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重点培育工程卓越性、联合业务和IT运营模式。在此情况下,技术交付企业中约75%的全职人员是工程师,多达95%的IT应用程序是通过自动化持续集成和持续部署管道交付和操作的。平台型架构。借助软件即服务(SaaS)银行组件,某机构仅花了9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 一项新方案的开发。自动化基础设施和公有云。采用这种方法的机构可在公有云上托管半数以上的应用程序,其中85%的基础设施配置可自动化实现。生成式AI是这里的下一个前沿。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金融行业参与者有三个发展方向。第一是核心业务转型。其中包括使用技术重塑核心业务和面向客户的运营活动例如抵押品评估、直接客户互动等。另一大方向是使用虚拟专家、前线辅导等应用程序改变内部运营模式,利用基于平台的架构或在后端将AI集成到运营之中。最后,技术可用于有针对性地提高生产率。例如利用生成式AI,银行可部署SaaS解决方案,提高代码助手、文案写作和客户支持等现有任务的效率或准确性。银行业大变局正在以多种方式改变金融机构在资产负债表、支付和分销方面的动态。这些结构性转变与不确定的宏观经济前景结合时,对所有金融机构无论是传统银行还是新兴的非银行机构都构成了相当大的挑战。机构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在下一章中,我们列出了 一些相关要务。42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无论宏观经济如何发展,所有银行都必须想办法适应银行业大变局引起的环境变化。我们在第一章中强调的技术、监管、风险和规模趋势均属于长期趋势,无论利率和经济增长前景如何,都需要得到妥善解决。对于重资产负债表的银行来说,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涉及到业务的方方面面,包括资本配置、融资状况、资产组合和风险能力等整体资产负债表管理。非银行机构也需要继续前进,因为新技术正在催生更快速的变革和创新。并购可能会变得更加重要。把握时机,聚焦五大要务343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图 19银银行行及及非非银银机机构构需需强强化化银银行行业业务务关关键键抓抓手手,保保持持竞竞争争优优势势提提高高资资产产负负债债表表灵灵活活性性、乃乃至至分分拆拆资资产产负负债债表表,方式包括组织银团、发起银团贷款、利用第三方机构资产负债表强强化化分分销销,以以直直接接或或间间接接方方式式向向客客户户销销售售并并提提供供咨咨询询服服务务善善用用技技术术与与AI,提振效能,更好地利用人才,优化产品与服务交付通过并购等方式做做大大交交易易业业务务,或或通过合作伙伴等退退出出此业务适适应应不不断断变变化化的的风风险险,包括宏观形势、监管要求、技术有关风险等除了 克服挑战之外,银行如果能够重塑自我,还有机会创造价值。最后一章列出了五大可行战略要务,彼此相辅相成,可助力机构生存并走向繁荣。这五大战略要务包括:善用技术与AI、提高资产负债表灵活性、做大或退出交易业务、强化销售和客户关系、适应不断变化的风险环境(见图19)。要务1:善用技术与AI我们看到,若银行能以巧妙、有创意的方式使用技术并将技术充分融合到自身的生态系统和运营模式中,则技术会带来颠覆性影响。技术创新的步伐并未放缓,通过创新提高生产力也变得越来越有可能。我们看到,欧洲等部分地区领先者的技术投资多达落后者的2.5倍。为强化技术竞争优势,银行可考虑几种选择:抓住AI机遇,从前台直至后端,在客户服务全流程部署流程自动化、平台和生态系统(通常与高级分析法共同部署),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全流程服务。扩大产品与服务的交付规模,实现多产品、平台化的交付模式,并大力挖掘顶尖技术人才和合作伙伴关系潜力,模仿科技公司的运作模式,优先发展工程卓越性(例如交付敏捷性和DevSecOps等)31。打造顺应未来的技术基础,培育以云端为基础的平台化架构,以实现持续创新,确保始终有能力部署下一代技术。提高技术风险处理能力,强化风控流程,确保能及时识别出如远程工作安全性等持续演变的下一代威胁,同时减少网络和AI风险,其中可能包括复杂的勒索软件。31 DevSecOps指的是开发、安全和运营。这一概念将安全集成作为整个IT生命周期内的共同责任,允许组织快速部署新代码。可参见 What is DevSecOps?,Red Hat,2023年3月10日。44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要务2:提高资产负债表灵活性,乃至分拆资产负债表金融机构若能顺应大趋势、减少表内业务并向表外业务转移,则可创造机会将风险分散给更多投资者。中长期的宏观经济前景和利率变化可能会决定银行业大变局在这一方面的走势。认为轻资产是未来必经之路的机构可选择分拆资产负债表;其他机构则可提高资产负债表的灵活性。提高灵活度意味着积极使用银团参与贷款等业务、采用OTD模式(例如ESG项目融资)、以及利用第三方资产负债表例如在白标循环信用卡业务中作为银行即服务(BaaS)业务的一部分。此外,银行也可积极使用比价平台来吸引存款或分配资产负债表未使用的部分。对许多机构而言,它们至少需要开始重新关注存款。欧美地区整整一代银行从业人员从未经历过不得不吸纳存款、打造或巩固可持续融资结构的过程,而今对这些银行来说,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分拆资产负债表属于更进一步的举措。分拆可以是将面向客户的业务从BaaS业务中独立出来,利用技术彻底重构成本32。过去几十年间,电信和半导体行业已出现此类重构。例如,当手机日益普及时,电信公司难以在传统商业模式中开发必要的面向客户的策略,因此拆分出了批发网络服务供应商(重资本、低ROE的业务)和零售供应商(高ROE、面向客户的业务)。究竟是提高灵活性还是完全分拆,要视情况而定。但银行需要至少取其一,这对重资本银行尤为重要。银行可按不同程度分阶段灵活采取行动,不必采取一刀切的态度。通常情况下,银行无法轻易调整股权,或是出于监管、政治压力或受商业模式约束,不得不尽可能充分地利用其资产负债表。但致力于调整资产负债表的银行,可在不同程度上收获以下层面的好处:扩展客户服务和业务能力。银行可以发起信贷业务。例如银行可借助净零转型这一机会,通过引入不同时间和风险维度的投资者,提高资产负债表使用的灵活度。优化资本。银行可通过优化资本,把握表内业务效率最高的资产(与对其他银行、非银行和投资者的吸引力相较而言)。优化投资组合和风险。银行可选择持有何种资产,优化投资组合,通过降低风险状况创造额外价值。提高灵活性或实现分拆也可转变借贷业务模式,将借贷业务从主要以利差收入为基础的模式,转向涵盖分散资产费用收入的模式。通过分拆资产负债表、将其视为一项单纯的举措,企业或可降低股本成本,让核心资产负债表的市值更接近账面价值。对于面向客户的银行业务而言,分拆则有助于金融机构更着力于面向客户的优先增长产品和服务,例如投资咨询和商务市场。通常而言,这些产品、服务的ROE均值在16%之间,股本成本在10%之间。32 针对分拆更详细的探讨,可参见 The future of banks:A$20 trillion breakup opportunity,McKinsey Quarterly,2022年12月。45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BaaS企业可借此机会成为公共事业提供商或资产负债表提供商。前者可提供监管专业知识和后勤服务,而后者则可提供资本和负债管理。BaaS服务提供商的ROE和股本成本通常为6%8%,且ROE一般高于股本成本。银行业大变局也为银行提供了重构风险管理的机会。银行可改变信贷管理和流动性风险相关能力,提高效率,以更灵活的方式应对不断变化的监管环境和新出现的风险。这点我们将在第五大要务适应变化的风险环境中进一步阐述。要务3:做大或退出交易性业务尽管多年来,银行业大变局在支付、资产管理、资本市场和基础设施领域一直持续发生,但大多数客户仍然需要通过银行中介来接触这些服务。许多银行仍然在运营此类服务,但诸多好处已向专业化公司转移。从最佳实践案例中可以看出,特定市场或产品的规模是成功的关键。但规模可以有多个层面:机构可以深耕于某细分行业,也可以着眼于覆盖整个市场。以下是机构扩大规模时需考虑的一些要点:决定是扩容还是退出。机构应以是否具备足够规模为标准,对现有和潜在产品及服务展开评估。在某些领域更多采用专属业务模式或十分有益,例如内部发卡、资产管理和证券服务;但外部专业化公司往往可能更高效。根据经验来看,监管程度较高或规模较小的市场更需要本地发展;换言之,若没有金融科技公司、全球资产服务或收购方有意参与当地运营,则金融机构可考虑自行深耕。可通过例如并购等方式积极追求规模经济。可通过扩大规模来改善产品、地理覆盖范围、流程及成本水平。并购与技术一样,已成为传统银行与专业化机构之间的一大差异化因素;银行可考虑并购策略(和预算),实现扩张。通过合作退出交易性业务。在某些领域扩张的同时,银行要在其他领域缩减规模,从而提高专注度。举例而言,零售银行可能需要为客户提供发卡、资产管理等服务。合作伙伴可以帮助打理其中的子业务,包括支付、安全服务和资产管理等。在以上所有内容中,我们需注意:现代技术基础尤其是云服务和API能降低切换、管理合作伙伴的难度。要务4:强化销售提升在银行业大变局期间,与客户建立或恢复并保持联系是繁荣发展的关键。这一点可通过以下几条路径实现:通过混合和数字模式,创新与客户的互动方式。以解答咨询服务为例,许多机构已提供此类线下服务,但通常没有混合或线上的服务形式。许多私人和财富管理公司以及企业产品虽已有成功的咨询服务模式,但其数字产品往往处于落后状态。确定第三方分销策略。该策略可能涉及展开合作、创造嵌入式金融机遇(例如先买后付应用等);采用以平台为基础的模式,包括打造、运营直接解决客户需求的软件平台(例如供应链金融平台或被动投资机会等);或进军市场及生态系统,使用直接商业模式之外的产品创造服务客户需求的机会。46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尽可能地防止泄漏。针对价格发现和比 价平台而言,通过选择性参与、拆分产品、使用技术来终结泄漏问题尤为重要。强化私人、对公和商业银行业务的销售。银行业领导者经常将销售视为零售问题,但事实可能远不止于此。要务5:适应变化的风险环境在当前环境中,金融组织的首席风险官需要处理大量的复杂问题。其中包括以通胀和地缘政治不确定为主的宏观经济风险;增长前景不确定、以及商业房地产等特定领域的潜在信贷挑战;监管环境,包括不断变化的 巴塞尔协议III 最终条款要求、网络及诈骗监管、数据的重要性等;以及高级分析法 等新技术(例如生成式AI)与银行生态系统的快速融合及其对信用、网络、数据质量、诈骗、市场和模型风险等多个风险维度的连锁影响。与银行业大变局相关的问题则更偏于战略层面:这场大变局提出了 一系列需要审慎解决的长期问题。例如,考虑到资金、交易和销售向非银行实体转移,我们应如何重新定义风险职能的角色,使其为价值创造出力?随着许多活动向银行监管范围之外转移,风险职能将成为银行相对于非银行的一大差异化优势。信任、信心和安全将在零售客户、企业客户、商业伙伴和监管机构心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未来的具体情况如何,这些趋势都将进一步提升风险职能的战略价值。基于对风险环境不断变化的认知,风险职能部门可以采取一些不会出错的行动,例如:强调风险职能价值,使其成为真正的差异化因素。例如在进行客户讨论、产品设计和沟通的过程中,银行可以根据其系统性风险和流动性管理、数据保护、网络和操作韧性的过往记录来突出自身的韧性。进一步加强一线工作,将风险管理纳入日常活动,而非只是展开事后监督。针对新近出现的风险活动领域展开投资,包括生成式AI和其他高级分析技术被推广使用所带来的新风险(如网络、诈骗和模型风险)。这类风险的出现突出表明,风险已远远超出了信用和市场因素范畴。47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重视数据作为资产的重要性,将数据风险视为企业级议题。银行需要在数据资产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展开适当的治理和管控,使用正确的运营模式。专注于结果而非过程。换言之,确定银行风控自我评估得出的实际结论,而非专注于确保流程正确。根据上文提及的趋势反思治理问题。密切关注对人才的影响,将风险专业知识与一线人员认识联系起来,例如将横跨各风险领域的综合技能与网络反诈小组积累的银行业务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前瞻预判、情景规划和压力测试,为监管审查加码做好积极准备;提高董事会和管理层报告的透明度和深度;更加注重业务韧性;针对外部因素和监管调查做出快速响应准备,提高决策速度。银行业大变局一直是影响着银行业发展的一大主题,而今随着全球半数以上的资产负债表已经实现转型、技术可能引发更多变化,银行业或许已经行至拐点。近期的利率上调将带来一些变化,但无论利率和更广泛的经济前景如何,金融机构都应考虑如何做足准备,在这一全新的环境中取得成功。虽然变化的程度之深可能会令人不安,但银行业也会因此迎来一个重塑自我的历史性机会。无论是传统的全能型银行、专业化公司,还是新兴选手,只要能够找到相应的商业模式,改变该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估值较低的局面,那么就可解锁巨大的价值创造潜能。若银行能对其资产负债表、交易性和销售业务展开细致分析,找出其中能创造价值或提供竞争优势的部分,就能抓住这一大机遇。银行在各领域的竞争优势是什么?技术和AI会如何影响市场和银行的优势?在未来的宏观经济环境中,面对地缘政治风险加剧,银行可确定应如何利用新的商业模式创造经济价值,与更广泛的竞争对手展开竞争。这必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但机构若拥有强大的新技术和新思维,便有机会进入创造价值的新时代。48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联系我们作者Debopriyo Bhattacharyya 解决方案交付总监,常驻古尔冈分公司 debopriyo_ Miklos Dietz 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温哥华分公司 miklos_ Alexander Edlich 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纽约分公司 alexander_ Reinhard Hll 全球董事合伙人,常驻柏林分公司 reinhard_ Asheet Mehta 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纽约分公司 asheet_ Brian Weintraub 全球董事合伙人,常驻纽约分公司 brian_ Eckart Windhagen 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法兰克福分公司 eckart_中文编译团队周宁人(Nicole Zhou)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北京分公司nicole_鲁志娟 资深中文编辑,常驻北京分公司;zhijuan_杨鑫(Lilian Yang)全球董事合伙人,常驻北京分公司;Lilian_Y贺珏(Joyce He)中国区金融业务经理,常驻上海分公司 Joyce_H区域负责人联系方式亚洲Renny Thomas 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孟买 renny_ 欧洲Stephanie Hauser 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伦敦 stephanie_拉丁美洲 Lino Abram 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圣何塞 lino_ 中国曲向军(John Qu)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香港 john_中东和非洲Gokhan Sari 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伊斯坦布尔 gokhan_北美洲 Ishaan Seth 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纽约 ishaan_49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致谢本文作者感谢Mayank Aggarwal、Krishna Bhattacharya、Alessio Botta、Andrea Cappo、Miguel Leiria Carvalho、Cristina Catania、Alison Corsi、Anubhav Das、Thorsten Ehinger、Nnenna Elumogo、Xiyuan Fang、Fuad Faridi、Max Fltotto、Suhrid Gajendragadkar、Jeff Galvin、Amit Garg、Jonathan Godsall、Nils Jean Mairet、Rushabh Kapashi、Attila Kincses、Ida Kristensen、Matthieu Lemerle、Jared Moon、Jesus Moreno、Marie Claude Nadeau、Jatin Pant、Thomas Poppensieker、Angela Samper、Gokhan Sari、Manu Saxena、Kai Schindelhauer、Simone Schberl、Joydeep Sengupta、Vishnu Sharma、Vik Sohoni、Gregor Theisen、Marco Vettori、Vincent Zheng、Daisy Zhou和Yihong Wu对本文的贡献。英文编辑:Peter Gumbel和 Mark Staples 中文编辑:鲁志娟麦肯锡全球金融服务市场与传播团队编写制作:Matt Cooke 传播与市场总监 matt_ Julie Crothers 全球保险业务公关负责人 julie_ Chris Depin 传播协调员 chris_Kate McCarthy 全球银行业务运营和出版负责人 kate_Inma Revert 活动及伙伴关系负责人 inma_ Monica Runggatscher 传播专员 monica_李晓韵 麦肯锡中国区媒体关系负责人 Xiaoyun_L麦肯锡公司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的数据和洞见来源于McKinsey Panorama(麦肯锡专属银行与金融科技研究部门)以及全球客户和业者的实践经验。欢迎发送评论至fs_external_。50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2024年麦肯锡公司2024年版权所有。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19 52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德勤:2024年全球银行业及资本市场展望报告(59页).pdf

    2024年银行业及资本市场展望面对多重业务模式的根本性挑战,银行须制定能经受市场考验的战略决策:坚定信念、高效敏捷以实现蓬勃发展。德勤金融服务行业研究中心2024年银行业及资本市场展望目录03.应对全球经济形势新变化11.塑造未来银行业及资本市场新格局的力量15.零售银行业务:加强客户粘性,提升钱包份额21.消费者支付:在快速演进的生态系统中提高收入份额28.财富管理:重塑投顾咨询引擎,创造未来财富32.公司与交易银行:利用数字化实现高效的资金流39.投资银行和资本市场:重构商业模式,引领尖端技术44.市场基础设施:重塑商业模式,成为客户的重要合作伙伴2 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经济格局分化将持续对银行业带来挑战。银行业营收增长和成本管理能力将迎来新的考验。多重颠覆性力量正在重塑银行业及资本市场的基础架构。利率上升、资金供应量减少、监管趋严、气候变化及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均是推动转型的关键驱动性因素。新兴技术正以指数级的速度发展,多种趋势交织出现,影响着银行运营和客户服务模式。生成式人工智能、行业融合、嵌入式金融、开放数据、货币数字化、脱碳、数字身份和欺诈的影响将在2024年不断扩大。总体而言,银行根基稳健,但收入模式将面临考验。内涵增长将保持适度水平,促使各类金融机构在资本稀缺的环境中寻求新的价值来源和增长点。投资银行、销售及交易业务需适应新的竞争态势。私人资本增长等力量要求该业务领域为企业和机构投资者客户创造更多价值。2023年初全球银行业受到的冲击,促使整个行业重新评估其战略。例如美国银行业在资本、流动性和风险管理方面面临更多的监管政策变化,但在商业模式变革方面也需采取更多举措。主要观点32024年银行业及资本市场展望应对全球经济形势新变化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经济格局出现分化,银行业将面临新的挑战。尽管诸多国家为抑制通胀采取的举措初见成效,但供应链中断、贸易关系重构以及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持续加剧所带来的风险将使全球经济增长变得更加复杂。洪水、热浪和飓风等与极端天气相关的事件也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动荡。在此背景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不超过2.9%。1美国、欧元区、英国和加拿大等发达经济体预计在2024年将出现温和增长,增速为1.4%。2而由于消费需求强劲、人口结构年轻化以及贸易平衡改善,许多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将高于发达经济体。尤其是印度将是2024年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之一,预计增长率将达6.3%。3 另一方面,由于消费需求疲软,房地产市场低迷。中国进出口疲软不仅会对贸易伙伴产生影响,还可能对供应链动态构成挑战,进一步削弱全球经济复苏潜力。近期中国为重振消费者和企业信心所采取的举措可能会影响其他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的经济增长。据IMF预计,全球通胀率将从2022年8.7%的高点降至2024年的5.8%。在美国等国家,劳动力市场和消费者支出表现出减速迹象,但仍处于高位,这对央行设定的目标构成了挑战。事实上,IMF预测几乎所有国家的通胀率都将保持在目标水平之上。4各国央行将在2024年对其货币政策进行微调(图 1)。根据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的最新预测,美国联邦基金利率预计在2024年上半年将保持在550个基点或以上,但在2024年下半年可能降至450至500个基点之间。5欧洲央行(ECB)预计将在2024年开始降息;2023年8月,欧洲央行的政策利率为3.75%,与2001年的峰值水平相当。6与此同时,在2023年末利率达到5.75%的峰值后,英国央行预计将在2024年上半年降低政策利率。7加拿大央行的情况与此类似:根据道明银行经济分析部(TD Economics)发布的加拿大经济季度预测(Canadian Economic Quarterly Forecast),加拿大将在2024年下半年利率超过5%后进行降息。8与其他央行不同的是,日本央行一直将政策利率保持在接近零的水平,但其在2023年7月举行的会议上指出,日本将调整债券收益率曲线控制计划,以更灵活地应对价格压力。9总体而言,各国央行的量化紧缩措施将减少全球货币供应量。事实上,在美国,M2货币供应量正以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快的速度下降。104重重挑战导致经济增长具有不平衡性与不稳定性。一些经济体经济发展前景光明,而其他经济体则仍将面临高通胀和低增长的经济形势。2024年的宏观经济环境将如何影响银行业?2024年,全球银行业将面临一系列特定的挑战,将对银行营收增长和成本管理(包括利息成本和运营支出)带来新的考验。存款成本暂保持不变利率上调利好银行业经营。2022年,许多地区的净利息收入大幅增长,美国和加拿大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长了18%,欧洲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长了11%。11然而,高利率将继续推高银行的融资成本,挤压利润空间。当前利率周期的速度和坡度大大提高了美国银行的计息存款成本,但区域性银行和中型银行的成本上升幅度更大,例如,2023年第二季度,大型银行的存款成本为2.2%,而小型银行为2.5%。12这与其他经历过加息的国家情况类似。展望未来,即使利率下降,全球银行业也很难降低高昂的存款成本,并降低存款贝塔值(depositbetas)。客户对利率上调的预期,加上市场竞争加剧,将促使许多银行提高存款利率,以保留客户和维持流动性。不过,不同地区的情况会有所不同。例如,欧洲银行可能会更快地降低存款成本;与美国不同,欧洲银行业尚未面临来自货币市场基金的激烈竞争。在2023年3月银行业动荡期间,流入欧洲货币市场基金的资金总额仅为193亿美元,资料来源:德勤金融服务行业研究中心基于经济学人数据库的分析,2023年8月图1利率预计于2024年开始下降不同地区的政策利率美国加拿大英国欧盟澳大利亚0%1%2%3%4%5%6%7 002242025预测52024年银行业及资本市场展望与流入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的3,670亿美元相比差距甚大。13同样,以印度为例,亚洲银行可能会在经济增长强劲的情况下维持较高利率。事实上,亚太地区银行的净利息收入有望超出全球水平。贷款将实现适度增长就贷款增长而言,鉴于宏观经济状况以及借贷成本居高不下,预计需求将保持温和。银行也可能将继续实行限制性信贷政策。根据美联储和欧洲央行近期开展的银行贷款调查,银行已收紧了所有产品类别的信贷标准。由于经济前景不容乐观,抵押品价值和信贷质量可能下降,银行预计将进一步收紧信贷标准。14 然而,宏观经济环境对各类贷款的影响各不相同。主要经济体的消费支出依然强劲,但随着消费者储蓄的减少,对信用卡和汽车贷款的需求仍将保持强劲。与此同时,在美国和欧洲,企业对银行贷款的需求大幅下降。银行向企业提供的贷款短期内可能会减少,但在2024年晚些时候可能会有所回升。气候变化也将对贷款需求和信贷可得性产生较大影响。根据欧元区银行近期的一项调查,17在未来12个月内,由于气候风险对“棕色”企业贷款信贷标准的影响,银行预计将加大信贷收紧力度,而绿色企业和向脱碳转型的企业则面临信贷宽松。企业特有的气候相关转型风险和物理风险对未来信贷支出将产生更大影响。18 与英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其他发达经济体相比,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发放额可能会出现强劲增长。然而,美国商业房地产行业将继续面临压力,这尤其会影响到可能过度依赖办公空间的区域性银行和中型银行。鉴于不确定性增加、房地产价格上涨以及对债务偿还的担忧,银行在进行新的商业房地产贷款和再融资时将更加谨慎。如果出现大规模折价转让或抵债,银行也可能在某些贷款组合上遭受亏损。商业房地产贷款违约率有所上升。美国商业房地产贷款违约率(逾期90天以上)从2022年第四季度的1.84%升至2023年第一季度的3.3%。15与美国市场相比,欧洲商业房地产市场似乎更具弹性。欧洲商业房地产贷款主要集中在资本充足的大型银行。16亚太地区的发展态势预计也将更趋平稳;酒店业的需求将推动商业房地产贷款的增长,而多户公寓类住房抵押贷款或将持续上升。房地产恐慌6存款成本上升、政策利率下降以及贷款可得性受到一定限制,这些因素将削弱银行在2024年实现强劲净息差的能力。事实上,从银行近期收益来看,银行的净息差可能已到拐点。2024年,预计美国和欧洲银行的净息差将有所下降(图2),亚太地区银行在利率上升的环境中,更有可能实现强劲的净利息收入。这些新因素或将促使银行重新评估实际存款成本以及存款配置方法。寻求更多非息收入来源银行将在2024年优先考虑非利息收入,以弥补净利息收入的不足,预计未来几年非利息收入将大幅增长(图3)。银行将寻求通过各种渠道增加手续费收入,但在此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些限制性因素。透支费、资金不足费和信用卡滞纳金等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收费,可能会招致监管机构审查。然而,对于拥有强大咨询、承销和公司银行业务的银行,其手续费收入增长空间较大。更清晰的估值和积压的交易预计会导致美国的并购和发行活动增加,从而推高非息收入。然而,不同产品的波动性降低将抑制股票和FICC(固定收益、货币和大宗商品)交易的收入增长。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澳大利亚资料来源:德勤金融服务行业研究中心基于标普全球市场财智数据库的预测图2随着存款贝塔值增加,多数银行净息差将有所下降六国净息差日本0%1%2%3%4 022202320242025预测72024年银行业及资本市场展望加强成本控制随着营收压力加大,成本控制将变得更加重要,并可能成为银行的差异化竞争要素。过去几年,全球银行的效率比率(通常指“成本收入比”)一直在改善(图4),但我们预计,由于收入增长乏力,运营和薪酬支出高企,2024年效率比率将进一步提高。许多银行还将继续投资于技术,以保持竞争力。即使银行在其他领域进行合理化调整,吸引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科学和网络安全等专业领域的人才仍会增加薪酬支出。此外,劳动力市场紧缺,传统境外地区薪资加快增长,也会增加银行业的成本压力。资料来源:德勤金融服务行业研究中心基于标普全球市场财智数据库的预测图3由于手续费收入增加,非利息收入将小幅增长六国非利息收入/资产0.0%0.6%0.8%0.2%0.4%1.0%1.2 022202320242025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预测8避免贷款损失2023年上半年,银行上调了预期信贷损失准备金,预计贷款违约率将从疫情期间的低点不断上升。例如,2023年第二季度,美国前十大银行的累计准备金季度环比增长了26%。19我们预计,随着客户还贷能力减弱,以及企业和消费者感受到通货膨胀和货币紧缩的全面影响,银行资产负债表端的信贷质量将小幅下降。已有证据表明,信用卡和商业房地产等部分贷款类别的违约率正在上升;20同样,投机型企业违约率也可能上升。虽然信贷质量正在下滑,并在特定领域显示出压力,但整体信贷质量似乎正恢复到疫情前水平。银行正在继续夯实储备,以恢复过去几年减少的余额。从美联储、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近期的压力测试结果来看,全球多数大型银行均拥有充足的流动资金和强大的缓冲资本,能够抵御严重的经济衰退。21资料来源:德勤金融服务行业研究中心基于标普全球市场财智数据库的分析图4许多银行的效率比率有所提高,但仍可能面临严峻挑战六国效率比率50Uepu%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20202021202292024年银行业及资本市场展望美联储银行监管机构近期发布了关于 巴塞尔协议III最终要求的拟议规则修定通知,拟议改革旨在提升美国银行体系的“稳健性和韧性”,并将影响资产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银行(约36家银行)的监管资本框架。具有重大交易活动的小型银行也须遵循新风险框架。据估计,这些改革将导致大型银行控股公司的CET1(普通一级股)资本比率提高16%,风险加权资产增加20%。22更高的资本要求很可能不利于总部设在美国的全球银行,并限制所有银行的贷款、资本市场和交易活动,可能对非银机构和小型机构有利。这些大力阔斧的改革,包括采用累计其他综合收益、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和双重风险加权资产要求,将导致运营负担加重,需要在风险管理、数据、内部控制、合规和验证基础设施方面进行大量投资。根据美联储的说法,对拥有大量经常性和收费业务(如信用卡费用和投资银行费用)的银行而言,影响主要为“因使用内部损失乘数而加大,这可能导致运营风险的总体资本费用过高”。23新规定将降低证券承销的费用利润率,并可能大幅降低银行产品的深度,还可能进一步推动向非银行/不受监管部门转移服务和相关风险。新规则还将要求银行在资本比率中计入未实现损益,以满足附加杠杆率要求和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短期内,一些银行可能会考虑减少回购,还可能对投资技术和市场扩张战略产生影响。美国巴塞尔协议III拟议规则规定从自2025年7月1日起设有三年的过渡期。24拟议规则无疑将在未来有所调整,但银行必须评估现有内部基础设施、潜在战略影响,并与监管机构进行持续对话。25美国版巴塞尔协议III最终要求资料来源:德勤金融服务行业研究中心基于标普全球市场财智数据库的预测图52024年,银行盈利能力将面临挑战六国平均净资产收益率200222023202420253%0%6%9%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预测10融资成本上升,收入增长乏力,许多地区的银行盈利能力将在2024年受到考验(图5)。不过,收入来源更多元化、成本控制更严格的银行应能提高盈利能力,其市场估值也可能比大多数银行更高。向亚洲倾斜展望未来,全球银行业的业务规模和经营模式预计将发生更深层的变化。从中国和美国的银行在全球榜单中占据主导地位来看,全球银行业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全球100强银行中,各国银行规模(以资产衡量)和数量的变化情况如图6所示。未来十年,预计将有更多印度和中东银行进入百强榜单,资金向亚洲和中东倾斜。随着经济不断增长,在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将投入大量资金,印度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将会扩张,但短期内可能难以走出国内市场。与此同时,中东地区的主权财富基金或将对全球资金流动产生巨大影响。注:气泡大小代表各国100强银行的总资产;阿联酋、卡塔尔、中国香港、奥地利、挪威、芬兰和丹麦各有一家银行进入100强榜单(按资产计算)资料来源:德勤金融服务行业研究中心对Refinitiv路孚特数据库的分析,2023年8月图6亚洲和中东地区银行正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全球银行100强(按总资产排名)-10%0%-5%5P10152025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英国韩国法国比利时新加坡西班牙印度德国荷兰巴西瑞典瑞士意大利100强中上榜银行数量2019至2022年总资产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变化112024年银行业及资本市场展望塑造未来银行业及资本市场新格局的力量除了前一章强调的宏观经济因素外,银行业和资本市场还须在2024年应对来自现有机构业务模式的各种根本性和颠覆性力量的挑战(图7)。不仅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化,而且竞争对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强度对银行构成挑战。随着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倾向寻求与非金融机构合作以满足融资需求,银行与传统对手和新对手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主题资料来源:德勤金融服务行业研究中心分析图7德勤在2024年全球银行业及资本市场展望中强调的主题并购数据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生成式人工智能新兴风险私人资本法规客户行为人才宏观经济环境数字化与指数型技术竞争与生态系统零售银行消费者支付企业与交易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财富管理业务部门市场基础设施12例如,存款业务竞争激烈。零售银行正与存款成本更高的数字银行竞争。而在支付领域,数字钱包和账户对账户(account-to-account,A2A)支付正迅速成为许多国家的实际支付方式,而“先买后付(buy now,pay later)”作为一种主流支付方式和信用卡融资的替代方式也被广泛接受。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业务同样受到新竞争因素的影响。规模化帮助美国大型投资银行扩大了市场份额;然而,随着欧洲银行专注于专业化服务,“精品银行”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大宗交易中,欧洲银行可能正在重新崛起。同时,私人资本可能对信贷拨备和人才储备构成更大威胁。对冲基金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投资银行的价值链中。在市场基础设施方面,传统交易所面临来自专业交易所以及不断增加的新兴市场交易所日益激烈的竞争。与此同时,银行、金融科技公司和大型科技公司之间的关系也在迅速发展。金融科技公司在很大程度上不再被视为对手,与现有公司合作已司空见惯。随着行业日趋融合,银行与科技和其他非金融行业的特许品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正成为获取和留住客户的常见方法。现今,客户越来越清晰地表述其不断变化的期望,他们希望银行能够在兼顾数字化方面,不影响个人体验。随着信息也变得更加大众化,技术和社交媒体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赋能客户。银行应注意到这些新需求,因为零售客户的选择太多,客户点击他们的智能手机,就能在多个平台上切换账户并建立多元化关系。尤其是年轻消费者,他们对一些科技公司和金融科技平台所提供的卓越体验趋之若鹜。财富管理客户越来越强烈地表达了他们希望以更低成本获得全渠道体验的诉求,而企业和机构客户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希望拓展银行关系的数量,以分散风险。在监管方面,我们持续关注到在法律和政策方面存在分歧,一些司法管辖区通常会制定更加明确的法规,如欧盟新颁布的人工智能法案。26因此,在加密货币、数字资产、数据隐私、人工智能甚至气候风险方面,仍然缺乏协调一致的全球方法。但是,随着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消费者保护、行业韧性和公开竞争,监管审查日趋严格。全球越来越多的监管机构和政策制定者正在调查银行的贷款行为,并呼吁银行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帮助。132024年银行业及资本市场展望此外,根据将于2025年7月开始实施的美国版巴塞尔协议III“终局”资本规则的拟议改革,银行(尤其是美国的银行)可能面临更严格的资本要求。27这些规则可能会影响银行支持自营交易等部分资本市场活动的能力,还可能阻碍零售银行在住房抵押贷款领域的放贷能力。对于区域性银行和小型银行来说,监管压力将尤为严峻,尤其是那些专注于投资和贷款组合以及存款组合的银行。许多银行将在2024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努力收紧信贷标准,并使其资产负债表多样化,远离商业房地产贷款等风险资产,甚至远离长期国债等安全资产。与此同时,英国、欧洲、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巴西和墨西哥的开放银行法规正在减少数据共享的障碍,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选择。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正在考虑类似的规定。28美国消费者监督机构也对AI聊天机器人在银行业的广泛应用敲响了警钟。规模化和多元化、监管趋严以及希望剥离低收益资产将推动银行业进一步整合和并购。在技术领域,人们很难不沉浸于生成式AI所带来的兴奋体验之中。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是一股巨大的变革性力量。但总的来说,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对银行业并不陌生。事实上,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算法和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多年来一直被广泛用于帮助实现交易自动化、风险管理现代化以及进行投资研究。然而,尽管花费了数十亿美元来实现整个交易生命周期中各类功能的自动化,仍有相当多的任务需要利用宝贵的人力资本来完成。但是,大型语言模型(LLM)可助力许多任务实现自动化,从生成营销产品到编码。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还可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并能够释放资源,激发创新,使员工更专注于与客户进行有效互动。扩展生成式人工智能需要时间。从短期来看,2024年最大挑战之一是确定重点。在评估众多潜在案例时,管理层应选择影响最大的案例。大型语言模型的益处可能不尽相同,他们还应考虑潜在的执行难易程度和任何相关风险。14但要使这些技术发挥最大作用,关键在于获得正确的数据,并确保这些数据可在整个企业内部访问和共享。虽然银行多年来一直在构建数据能力,但通过数据获得对客户更全面洞察的压力是史无前例的。客户对有关其支付、现金头寸、交易和估值的实时数据的需求与日俱增。此外,全球开放银行业务的发展正在逐步削弱传统银行的竞争优势。对银行业来说,有效利用传统和替代数据集,并与第三方建立新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提供个性化洞察、定制化产品和改善客户体验的方式创造新价值正变得日益重要。新技术的激增使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例如,开放银行业务以及与技术合作伙伴建立更多合作关系,都可能使银行基础设施遭受新的漏洞和网络攻击。随着银行与拥有自身供应商的服务提供商建立更多合作关系,第四方风险的威胁也日益增加。这些威胁形成的速度也在加快。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具备了“深度伪造”所需的复杂性,这使得金融机构更难区分人类客户与模仿人类形象的数字媒体。总体而言,这种快速变化的风险环境是建立客户信任所面临的巨大障碍。当然,气候变化对地球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2023年上半年,热浪、洪水和野火频发,极端天气未来或将成为常态。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展望未来,银行拥有独特的机会,通过绿色金融和碳市场来支持气候创新。银行不仅可以为试行碳捕集与封存以及二氧化碳消除技术的初创企业提供早期融资,还可以帮助新兴经济体的碳项目开发商获得更多资金支持。最后,银行人才管理能力将是2024年及以后关键制胜要素之一。技术人才争夺战仍然是许多银行的压力所在。银行可能须从外部高薪聘请专业技术人才,或者培训银行内部员工,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创新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银行家们应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资源,以便在市场不确定的情况下为客户提供充分的建议。与其他行业一样,银行可能也需打造让员工重新获得企业认同感的上海品茶,并营造可在混合工作环境中传达的归属感。为有效应对上述因素,银行或须将敏捷性作为一项基本特征。高管们应果敢决断、富有创造力,但仍需坚守其作为金融中介机构的身份。在以下章节中,我们将重点介绍这些主题将如何影响银行业和资本市场的特定领域,包括零售银行、消费支付、财富管理、企业和交易银行、投资银行以及市场基础设施。152024年银行业及资本市场展望零售银行业务:加强客户粘性,提升钱包份额零售银行正在努力应对各种压力,包括融资成本上升、来自数字银行的竞争日趋激烈以及对日益个性化服务的需求激增,同时也在探索如何以最佳方式部署生成式人工智能并加强数据分析能力。零售客户的选择余地很大,在多个平台上切换账户和分散存款变得愈加容易,这将使上述挑战加剧。此外,嵌入式金融和开放银行业务的发展也在改变客户对传统零售银行业务的认识。在经历了2023年上半年的经济动荡之后,存款外流已基本稳定,但许多挑战依然存在。在贷款方面,较高的利率继续降低借款人的借款需求,导致新增贷款和再融资增速放缓。零售客户拖欠还款,导致更多的汽车贷款、信用卡贷款和消费贷款形成逾期。全球银行业都在增加缓冲资金,为更高的违约率做准备。例如,加拿大五大贷款机构在2023年前三个月将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金额同比增加了13倍。29进入2024年,银行或将进一步收紧信贷,甚至可能寻求出售次级汽车贷款和风险较高的房屋净值贷款,以优化其资产负债表。这些日益严峻的挑战将在2024年对零售银行产生不同的影响。哪些银行将承受最大压力?它们如何重塑商业模式,为客户创造更高价值?银行还可利用哪些其他机会重新赢得客户忠诚度,并在交易之外为客户提供服务?零售银行业务不仅要应对融资成本上升和贷款增长放缓的压力,还须应对客户忠诚度下降和客户流失增加的问题。虽然存款流量趋于稳定,但即使在政策利率下降的情况下,控制存款成本可能仍将面临挑战。银行还将面临更高的资本和流动性要求,以及对风险模型的审查趋严等新规则和法规。此外,家庭财务状况恶化将继续对银行的贷款业务造成压力,促使信贷进一步收紧。零售银行应寻找新的方法来加深与客户的联系,并加强融资赋权意识。个性化将是体现客户终身价值的关键。但由于历史遗留系统无法利用客户数据打造个性化体验,银行在定制产品和服务方面或将面临困难。银行还应致力于采用先进的建模工具,以产生预测性洞察,并提供实时金融建议。除了提升客户体验外,银行还应关注新兴技术如何改善风险、合规和运营。例如,银行可考虑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加快信用风险评估,如何即时提醒抵押贷款申请人文件缺失或不完整,以及如何提高面向客户的团队的工作效率。2024年及后续年度零售银行优先事项16存款争夺战仍将继续虽然存款流量在2023年第二季度趋于稳定,但银行留住存款的成本将越来越高。例如,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美国的计息存款(包括定期存单、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和储蓄存款)成本从一年前的0.2%上升至2.1%,增加了192个基点。30这一趋势在银行经营失败后加速,因为此时留住存款的目标变得愈加重要。展望未来,即使政策利率下降,银行业也很难降低其存款成本(图8)。零售客户要求提高存款利率,许多客户已将现金转为收益更高的定期存款。31一些美国经纪商开始通过提供更高收益率的新服务以期获得零售银行的“闲置现金”。32数字银行也助长了这一现象。例如,纯数字银行在继续提高定期存单利率外,还提供一些典型功能的变体,比如无需缴纳提前支取罚金的定期存单。美国联合汽车金融公司(Ally Financial)和高盛旗下的Marcus等几家网上银行,顶住了一些区域性银行和中型银行面临的存款外流趋势,在2023年上半年实现了存款增长。33这些由传统银行支持的纯数字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加入了大型传统银行的行列,成为2023年3月投资者转向安全资产的赢家。34金融科技公司水星网络(Mercury)的资金提供方Choice Financial Group当季度存款增长了17%。SoFi和Varo银行的季度存款增长率分别为37%和43%。35注:历史联邦基金利率来自FRED;2024年和2025年联邦基金利率来自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截至2023年3月22日的预测图8尽管利率下降,但美国的存款抵押率仍可能下降美国银行业的平均存款成本和存款抵押率20002242025存款成本(左轴)平均联邦基金利率(左轴)存款抵押率(右轴)005006000 0%基点百分比61#%8C4F2024年银行业及资本市场展望同样,由于公司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ABS的成本飙升,欧洲汽车制造商正不断寻找汽车贷款的替代资金来源。36因此,它们也正在成为传统银行的竞争对手。这些汽车公司正以更高的存款利率和储蓄账户资金利率吸引储户。37欧洲客户也越来越多地从银行提取资金,以寻求更优惠条款,原因在于一些银行不愿意支付更高利息来留住其认为无关紧要的存款。多数欧洲大型银行均报告称,2023年第一季度存款出现同比净流出。38货币市场基金也受到欧洲储蓄者的青睐,他们希望在通胀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获得更高的资金回报。新的规章制度也将给零售银行带来压力。尤其是更高的资本和流动性要求、监管机构对存款粘性假设进行重新评估,以及加强对资本和存款状况如何纳入银行风险模型考量的审查,上述新规都将成为监管议程的优先事项。近期发生的事件也再次体现了规模和稳定性的重要性。一些银行可能不愿意继续低于某些资产门槛。因此,银行业或将出现更多的并购活动。在即将到来的并购浪潮中,拥有粘性存款但缺乏强大贷款平台的实体可能会成为极具吸引力的并购目标。39一些中型银行和区域性银行也可能寻求合并,以引入足够的外部资本,以便出售低收益资产。40银行应采取措施,扩大与客户沟通的范围,纳入财富管理和保险等相关支持类服务,使客户充分了解银行在存款之外能为他们提供的价值。银行还应利用数据分析来识别高风险账户持有人,并根据他们的特殊情况为其定制产品和定价方案。41银行将继续面临贷款压力利率上调、通胀持续以及家庭财务状况恶化将继续给银行的贷款业务带来压力。虽然许多银行净利息收入得到提振,但逾期贷款和贷款损失准备金不断上升会对盈利能力产生更大的影响。正当众多消费者为生活成本的增加而苦苦挣扎时,美国重启学生贷款还款计划也将增加他们的融资压力,抑制消费。因此,银行应与客户积极沟通,转而采用基于建议的模式,帮助这些客户管理债务将变得至关重要。美国银行还预测到经济增长将放缓,并建议为消费者贷款违约率上升做好准备。一些银行已开始降低住房贷款的风险敞口,抵押贷款发放量降至20年来的最低点,在2022年和2023年第一季度之间下降了56%。42此外,根据美国银行业监管机构对银行资本规则的改革建议,大型贷款机构可能很快将面临更加严格的资本要求。43这些改革可能会影响银行向首次购房者和资金不足的购房者提供贷款的能力。44欧洲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需求预计也将收缩,而信贷标准收紧可能会抑制消费和增长。45与此同时,亚太地区贷款需求疲软,促使诸多银行考虑新的收入来源。例如,中国内地银行业正试图刺激抵押贷款需求,为老年借款人提供接力贷,当他们无力偿还时可由子女继续偿还,还有为未婚夫妇提供的联合贷款。46澳大利亚的主要贷款机构也开始将资源从住宅抵押贷款中转移出来,并考虑转向商业贷款等其他业务。47全球监管机构和政策制定者对银行借贷行为的审查趋严,并呼吁银行业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帮助。美国金融监督机构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正重点关注银行业的乱收费现象,并致力于降低抵押贷款服务和汽车贷款对借款人的风险。48与此同时,英国的一项新规将提高抵押贷款的透明度,49而韩国则允许新进入者与大型贷款机构相竞争。50银行还应采取措施,帮助改善信用风险模型,增加更多替代数据,使其更具包容性。房租支付记录、零工经济收入和公用事业账单支付可帮助“无信用记录者”(即信息有限以至于无法证明信用度的消费者)获得信用。此外,银行还可在贷款流程中开发更多嵌入式金融工具,例如应用可在汽车经销商处实现即时贷款审批的技术。18赋能客户,重新定义客户忠诚度全球银行业不能仅仅依靠品牌知名度来扩大客户群,还应采取更多措施,重新定义客户忠诚度,并通过支持和赋能客户来加深与客户之间的关系。银行业应致力于成为满足大多数消费者金融需求的首选中心,尤其是在未来一年经济不确定性给客户带来更大压力的情况下。仅21%的受访客户表示,他们在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接受过主要银行的指导或建议,尽管很多美国人的财务健康状况在此期间大幅下降。51获得建议和指导并认为该等建议和指导能满足其需求的客户更有可能给予银行相应的回报,约有半数的客户在该银行开设了新账户。52银行应探索可利用客户数据提供个性化客户体验和提升客户终身价值的领域。这是全球银行业领导者长期以来的优先考虑事项。但由于历史遗留系统、数据隐私疑虑、缺乏数据以及无法充分利用数据来打造个性化客户体验等原因,个性化工作一直受到阻碍。因此,每三家银行中就有两家表示无法评估客户在某一特定时期以外的情况,53这不仅不利于提升客户体验,还会影响财务业绩和欺诈监测(图9)。资料来源:Fair Isaac Corporate报告,2023年3月图9个性化项目滞后可能会对整个银行业造成影响未实现个性化目标的最大影响成本增加62%业务敏捷性下降60%运营(业务)韧性下降54%差强人意的客户体验 56%收入损失53%品牌的市场覆盖率/影响力下降48%企业风险增加45%改进产品/服务的能力下降402024年银行业及资本市场展望银行应加大投资于先进的建模工具,这些工具可以分析交易数据,并在多个客户接触点提供预测性见解。银行还可利用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更丰富、更有针对性的咨询服务。随着时间的推移,银行应致力于推进超个性化,让客户感觉到被重视。54例如,一家银行发现一位有意向的借款人放弃了抵押贷款申请,转而查看其他贷款平台,则会派一名顾问与借款人联系,为其提供更具竞争力的利率和个性化支持。55银行还应从以产品为中心的业务模式转变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组织。随着行业界限模糊,客户期望受到其他行业服务体验的影响,客户越来越希望银行能提供与之相同的服务。有些客户也更加愿意选择非金融机构为其提供服务。银行管理层可从客户与非银行实体的沟通中借鉴经验,并考虑抓住新机遇,以独特全面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例如,西北互惠保险公司(Northwestern Mutual)借鉴了一款约会应用程序的方法,设计了一种匹配算法,将客户与最适合其需求的财务顾问配对。56与特许品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也可成为获取和留住客户的有力工具,尤其是在银行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提供定制奖励的情况下。例如,数百名乐迷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申请Capital One的银行卡以获得2023年热门巡回演唱会预售门票的计划。57在客户选择主要金融服务提供商时,此类非传统的非银行福利开始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这种品牌赞助也可能带来一些风险。推动技术进步与创新银行还应抓住机遇,利用新兴技术降低风险、简化操作,并通过提供新的防欺诈措施来建立客户信任。例如,在全球很多地区,赋予客户更多财务控制权的开放银行计划正在兴起。英国、欧洲、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巴西和墨西哥的监管机构和中央银行不断降低数据共享门槛。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计划出台一项新规定,赋予客户对其个人数据的更多权利,美国市场可能很快也将迎来开放银行的浪潮。该规定使得第三方机构可获准使用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获取客户数据,并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如预算编制、财务管理和借贷,该规定还有助于大型银行从其他机构(如社区银行和信用社)获取数据,这可能对其自身业务线的发展很有帮助。58银行还可开发签发和验证数字身份的新方法,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深度伪造出现,这些伪造的数字身份与真实或虚构的人相似。数字钱包的普及也提高了安全保障措施的必要性。在北欧和加拿大,许多金融机构通过推行BankID和Interac Verified系统赢得了大量声誉和信任,59体现了它们在数字经济中的信用中介作用。生物识别技术,包括分析消费者触摸屏行为、移动应用程序导航和打字习惯的行为生物识别技术,也将在打击欺诈行为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在短期内,生成式人工智能将为风险、合规和运营职能带来诸多益处。例如,银行正在评估该技术如何通过提高承销流程的执行效率和准确性,以及启用对话式人工智能工具即时提醒借款人文件缺失或不完整,从而改进抵押贷款申请流程。一些银行正在开展试点,以了解如何更好地帮助客户使用这项新兴技术。例如,荷兰银行在200名员工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总结他们与客户的对话,还测试如何收集客户数据以实时解决问题。60瑞典Klarna银行授权每名员工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语言模型,让他们试验该项技术。61摩根大通估计,到2023年底,此类工具将创造15亿美元的额外价值。62摩根大通的零售银行在利用人工智能扩展个性化服务(如信用卡升级)方面取得了成功。6320由于人工智能可能带来新的道德和安全风险,金融机构仍不愿将其嵌入客户应用程序中。在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发出警告,银行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无法“及时、直接”地回答用户的问题,并对这些工具是否能遵守消费者保护法表示担忧。64但随着银行了解并安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它们可以让聊天机器人变得更先进易懂,根据每个目标客户的消费习惯提供个性化的营销活动,并缩短抵押贷款等流程的等待时间。212024年银行业及资本市场展望消费者支付:在快速演进的生态系统中提高收入份额2024年,影响未来消费支付行业的几大趋势将加速发展。消费者支出将越来越多地从现金支付转向数字支付。然而,随着数字支付和实时支付不断增长,以及人工智能日益普及,也将使欺诈和网络威胁的预防和检测更具挑战性。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经济体政府,将通过提高金融普惠性、减少低效和促进竞争,在消费者支付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监管、市场和竞争这三股力量将进一步挑战以数量为核心的商业模式的经济性。许多现有支付机构认识到,随着支付生态系统中传统界限的模糊,他们需要提供交易执行以外的新价值,以保持相关性。使用专有数据和替代数据以及更强大的分析模型,应能使机构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洞察。它们应与生态系统合作,但要选择消费者信任的合适第三方服务提供商(TPP),以减少对安全和隐私的担忧。投资技术人才并使用先进的人工智能和生物识别技术,可帮助现有机构优化欺诈检测模型,保护消费者支付和数据免受恶意行为者的侵害。2024年及后续年度支付机构的优先事项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全球消费支付领域正在迅速发展。数字钱包和更快捷的支付渠道正在将传统支付方式进一步推向边缘。然而,信用卡的使用仍然保持强劲势头,而“先买后付”则进一步普及了在销售点(线下店铺和数字化)获得信贷的途径。各国政府采用数字快捷支付积极推动普惠金融,如阿联酋的实时支付平台(Instant Payment Platform)和印度的统一支付接口(UPI)。65在从现金到数字支付方式的转变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成熟度存在差异。挪威和荷兰等国多年来一直是发达国家中使用数字支付的先驱。中国、印度和巴西亦引领着新兴经济体的数字支付变革。与此同时,欧洲和亚太地区的许多国家尽管经济规模庞大,但在使用非现金支付方面却稍显落后。66尽管存在这些差异,但消费者支出(尤其是旅游支出)的恢复性增长对发卡机构和支付网络来说是个好消息。摩根大通报告称,2023年第二季度信用卡和借记卡交易额增长了7%,银行卡贷款增长了18%,主要归功于其在美国的交易额。67同样,万事达卡报告称,2023年第二季度全球交易总额同比增长12%,达到2.3万亿美元,主要归功于国际旅行和跨境消费。68 随着消费者负债越来越多,发卡机构的信用风险也将随之增加。2022年,信用卡仍是美国消费者的主要支付方式,占支付总额的31%。692023年第二季度,美国消费者信用卡债务超过1万亿美元,创2003年以来新高。70同一季度,30天以上的信用卡拖欠率攀升至7.2%,上一次达到这一水平还是在22十多年前的2012年。71美国学生贷款延期偿还方案将于2023年9月结束,可能会进一步减少消费者的储蓄,并降低他们按时偿还信用卡欠款的能力。与此同时,银行卡价值链上的各个机构还须应对不断变化的商业模式。例如,美国监管机构计划降低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同时,各国政府正在拓展主卡渠道,并签订双边协议,以提高国内和跨境支付流程的效率。随着基于A2A的实时支付网络的兴起,借记业务面临压力。同时,软件公司正在推出内部支付服务,侵蚀了商户收单机构的收入。考虑到这些错综复杂的动态环境,支付机构应采取哪些措施来增加其在2024年及以后的收入份额?它们如何重塑价值创造和交付方式,以保持与消费者的相关性并提升竞争力?刷卡手续费面临的新威胁多年来,银行卡网络一直面临着零售商要求降低刷卡手续费的压力,但这一问题在不同辖区立法者的改革议程中出现了新的建议。在美国,信用卡竞争法(Credit Card Competition Act)于2023年6月重新提交国会,提议为商家提供更多网络选择,以进一步降低刷卡手续费。一些零售商通过对信用卡交易征收附加费,将部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立法者希望竞争加剧能降低零售商的成本,最终以更低的价格惠及消费者。72但如果这项法律获得通过,可能会妨碍现有支付网络和发卡机构向消费者提供具有吸引力奖励的能力,这些奖励的主要资金来源正是刷卡手续费。对刷卡手续费的限制还可能降低发卡机构向难以获得信贷的消费者发卡的积极性。目前尚不清楚零售商节省的费用最终会有多少转嫁给消费者。但是,价格竞争加剧会给发卡机构和支付网络的交易收入以及向消费者提供的银行卡产品带来额外压力。刷卡手续费在欧洲并非十分紧迫的问题,但在印度等其他国家,人们重新开始关注竞争加剧的问题。例如,印度央行规定,从自2023年10月起,发卡机构必须在多个网络上发卡,73此举将结束银行卡网络与主要发卡机构之间的独家发卡安排。政府支持的支付系统导致进一步分散化在搭建主权卡通道以降低跨境支付计划中的主导地位之后,各国政府正致力于实现消费者支付方式的现代化,以提高公民的的便利性和成本效益。70多个国家采用了实时支付通道,其中许多解决方案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公共部门的参与对于解决全球约6,500亿美元汇款市场的低效率问题同样重要。74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跨境汇款200美元的平均成本高达汇款价值的6.25%,穷人的负担过重。75汇款的平均成本仍然是联合国设定的3%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两倍多,而这一目标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76人们仍然希望获取高效普及的跨境汇款解决方案,各国政府签署双边协议,确保其国内实时支付系统能够实现跨境互操作(一次与一个国家)。印度和新加坡已将各自的快速支付通道UPI和PayNow连接起来,以实现快速、低成本的资金转账。77近期,印度与阿联酋的Mashreq银行签署了一项协议,使用UPI作为支付方式,为该地区印度侨民的海外汇款提供便利。78232024年银行业及资本市场展望欧洲还计划通过“欧洲支付倡议”创建统一的实时支付解决方案,这是一个面向欧洲消费者和商家的新支付标准,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交易,包括店内交易、线上交易、现金提取和点对点交易(P2P)。79该计划将于2024年在比利时、法国和德国推出,旨在为消费者提供泛欧银行卡、数字钱包和P2P支付解决方案,以减少跨境支付的摩擦。此类双边交易和地区性倡议的增加会使全球支付格局更加分散化,并形成不同的地区支付集团。然而,令人鼓舞的是,我们正在不断接近更高效的跨境支付系统(一次与一个支付集团)。产品线模糊以及客户钱包争夺传统意义上,支付机构只专注于各自的产品线,而如今它们正在相互蚕食对方的业务以增加收入。例如,随着国内实时支付服务不断扩展,发卡机构正试图在A2A消费者支付中抢占更大份额。在美国,大型银行和小型银行均已签约成为美联储的A2A实时支付系统FedNow的早期采用者。80全球银行卡网络也对A2A支付和建立多通道(如银行卡、P2P、A2A和加密货币)价值主张感到兴奋(图10)。基于区块链和法定货币支持的稳定币也正在进入消费者支付领域。在某些情况下,它们通过促进跨境汇款、P2P支付,甚至是客户对企业的零售支付中的货币交换,进一步削弱传统支付机构的中介角色。与此同时,数字钱包和先买后付提供商也推出了银行卡产品;作为回报,发卡机构推出数字钱包81,并将先买后付产品纳入其产品组合。发卡机构还与商家合作,提供嵌入式支付,使非金融公司能够向消费者提供综合支付解决方案。此类用于拓展核心产品的举措表明发卡机构和支付网络认识到,进入2024年,由支付、产品和通道组成的互联网络只会变得更加复杂。创新和竞争行为威胁到它们的交易收入,并有可能降低消费者数据的可见性和所有权。此外,世界各地的开放银行业务正在逐步削弱,该业务曾是现有支付机构的竞争优势。有了开放银行业务,金融科技公司、大型科技公司和其他软件供应商等第三方供应商可通过应用程序接口(API)访问支付服务提供商系统中的客户数据,嵌入支付功能,帮助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实现无缝支付。这可能是开放数据的开端,也包括非金融互动,如与电信和公用事业公司的互动。与此同时,确保数据的隐私和安全也至关重要。考虑到这一点,欧盟正在考虑制定有关使用和访问开放数据的新法规。8224展望未来,发卡机构应继续提供支付交易以外的价值创造,以保持竞争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卡机构对客户的了解程度,以及它们分析客户专有交易数据集和替代数据集的能力,从而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建议,如支出控制、预算建议和量身定制的奖励等。与此同时,可利用数据来助力实现价值创造、建立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合作伙伴关系。选择消费者信任的合适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将使现有支付企业能够减轻消费者对安全和隐私的担忧,同时通过创新产品提升消费者体验。在物理和虚拟现实日益融合的世界中,信任所发挥的的作用越来越大,将进一步推动数字身份的发展,以便机构在所有互动中对汇款人和收款人进行身份验证。资料来源:德勤金融服务行业研究中心分析图10发卡机构和网络正在建立支付能力组合,以支持消费者支付交易信贷服务借记卡服务自动清算中心支付先买后付整合加密货币P2P支付应用程序A2A快速支付数字钱包发卡机构正在拓展业务,以支持各种消费者支付方式国际卡通道的目标是成为网络中的网络用于跨境支付的A2A非卡网络银行卡通道P2P支付加密货币支付全球A2A实时支付通道252024年银行业及资本市场展望先买后付在消费者支付中日益普及,促使传统信用卡发卡机构将先买后付纳入其服务组合。通胀环境进一步提高了先买后付与传统信贷产品相比在融资和运营方面的优势,从而推动了贷款额的增长。虽然先买后付产品帮助许多消费者获得了信贷,但多项研究表明,这些消费者可能会过度消费,超出他们的偿还能力。在数据分析公司Pymnts对先买后付用户进行的一项近期调查中,7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支出超过了提前支付情况下的支出。83此外,据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称:“先买后付公司利用个性化行为数据创建了自己的网关和数字应用程序驱动的市场,以吸引用户购买更多产品。84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先买后付余额绝大部分来源于极度依赖信贷生存的群体。例如,根据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的分析(图11),与不使用先买后付的人相比,先买后付用户更有可能债台高筑,并依赖许多其他高息信贷产品。虽然这些信贷产品旨在帮助陷入困境的消费者,但最终是否会使他们陷入更大的困境?美国监管机构的调查结果还指出了先买后付领域存在的其他问题:与信用卡相比,争议保护不足,缺乏大型科技公司的数据监控,以及报告机构在制定成熟的先买后付信贷报告规程方面进展缓慢。因此,全球监管机构计划对该行业进行监管,以加强对消费者的保护。2023年5月,澳大利亚宣布改革措施,根据信贷法,将先买后付服务视为一种信贷产品,并规定公司须履行负责任的借贷义务和艰难情形规则。85此类法规,加上机构加强风险管理、向传统征信机构报告,以及对短期、小额信贷的重视,或将迎来下一波先买后付的成熟期。发卡机构和纯粹的先买后付提供商通过提供建议和负责任的信贷,在改善消费者财务状况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例如,欧洲在线支付平台Klarna推出了“信贷退出”功能,让消费者可以选择不使用信贷,从而控制预算。86此外,通过提供现金流工具以整合多种付款计划、提供预算编制见解以及支持客户实现财务目标,该领域的发卡机构和先买后付提供商可鼓励客户更有效地储蓄和消费。87事实上,负责任的先买后付信贷可以帮助未得到服务和服务不足的消费者建立或重建信用。88确保负责任的先买后付信贷,改善消费者的财务状况注:加权是指使用样本权重。*表示在99%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意义资料来源:MEM调查2022,消费者金融保护局,“消费者使用先买后付”新闻稿,2023年3月图11先买后付用户与非先买后付高利率信贷用户比例透支42.8.5%8.6%7.2.3%2.9%1.6%5.0%.5%*8.6%*6.9%*2.1%发薪日贷款典当贷款汽车产权贷款20.1A58.7%1,62111.5%*68.9A.6.2%*任意另类金融服务调研人数非先买后付用户差额先买后付用户循环信用卡债务26传统收单机构面临的来自软件公司和现代收单机构的竞争日益激烈商户收单机构和支付处理提供商的业务日趋商品化,并认识到中小型企业将迎来机遇。瑞信2022年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中小型企业在付款流中所占比例不足20%,但占收单机构潜在收入的比例高达55%。89竞争与利润密切相关。软件提供商(尤其是与中小型企业合作的软件提供商)继续将支付要素引入公司内部(成为“支付服务商”),以便在商户收单价值链中占据更大份额。90此外,现代收单机构正在拓展国内外市场,并将业务范围扩展到支付业务之外,以提供嵌入式金融产品,提升钱包份额。例如,跨境支付平台Adyen于2022年底开始为欧洲及美国平台和市场提供商业支票账户和商业贷款方案。91面对来自软件提供商和现代收单机构的竞争,传统商户收单机构应加强防御。部分收单机构或将选择联手甚至收购满足商户需求的软件公司,从而在价值链中保留更大份额。同时,要与现代收单机构竞争,传统收单机构就必须具备卓越的数字和服务能力。传统收单机构不仅要提供国际业务和全渠道支付受理服务,还要为企业提供单一(或少数)集成服务,使其能够访问本地处理平台、支付方式和收单支持等本地服务。打击以假乱真的合成欺诈行为随着诈骗手段日益复杂,支付企业正与恶意威胁者展开全球军备竞赛。众所周知,合成欺诈就是这样一个难以察觉的例子。92许多欺诈者利用真实和虚构信息伪造整个人物角色,这些信息通常与社会安全号码相联系。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普及预计将会加速欺诈者伪造此类合成身份,以诱骗消费者和企业向其冒名账户汇款,即通常所说的“授权推送支付欺诈”。在英国,快速支付系统的个人账户授权推送支付欺诈案93同比增长6%,2022年造成的损失达6.001亿美元。94272024年银行业及资本市场展望为应对上述风险,监管机构正在采取措施加强对消费者的保护。英国支付系统监管机构(UK Payments System Regulator)发布了新的赔偿规定,即支付机构和收款机构须全额赔偿在快速支付系统中遭受授权推送支付欺诈的消费者。95支付机构承担着高风险,它们应加强基于风险的识别和防控,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欺诈性支付请求。支付机构应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和第三方数据来提升反欺诈技能,训练其身份验证能力,构建欺诈检测模型,从而预测罪犯的下一步行动并规避其攻击(图12)。银行也应与初创企业和老牌科技公司开展更密切的合作,开发多模态生物识别安全技术,同时评估指纹、自然语言模式和用词选择等多项指标,以改善欺诈检测结果、减少误报。与电信、移动网络提供商和监管机构等非金融机构合作亦有助于银行增加合作伙伴,以便分析消费者的非金融数据,防止他人未经授权使用消费者身份信息。资料来源:德勤财务咨询服务图12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把双刃剑弊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风险利支付机构可采取的行动措施随着深度伪造技术的发展,身份验证风险也在不断变化将深度伪造检测技术纳入反欺诈系统和培训中不良行为者能够迅速伪造身份证明和合成身份证件利用第三方联合数据,加强对合成身份识别系统的检测犯罪分子通过网络钓鱼电子邮件、短信、电话或开票方式,编造虚假信息,对付款人实施诈骗加强员工培训计划,检测账户盗用、网络钓鱼和商业电子邮件泄露等问题聊天机器人的兴起带来隐私风险,可能造成数据泄漏使用聊天机器人工具时,考虑数据隐私限制条件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需要进行模型风险管理,以提高透明度和可解释性记录透明度和可解释性框架,并定期测试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28财富管理:重塑投顾咨询引擎,创造未来财富财富管理业务正处于变革的风口浪尖。尽管全球各地区财富持续增长、多元化程度加深,但近期市场波动对资产管理规模的增长构成挑战。因此,财富管理机构力求提供更丰富的咨询经验,并将其与创新产品相结合。对于财富管理机构来说,技术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财富管理机构逐渐认识到提高人工智能专业知识和推广人工智能应用的必要性,以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服务。许多财富管理机构还期望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和高级数据分析来实现常规工作的自动化。财富管理机构将持续关注通过收购第三方或与之合作,以提高效率、拓宽产品范围,但交易达成的速度或慢于往年。代际财富转移的势头也在持续加强。这一转变要求理财顾问培养更全面的咨询能力。年轻一代质疑老一辈是否能够安享晚年,而资产持有者则渴望获得更广泛的理财指导和建议。其中部分新的关注点与寿命延长相关。在世界许多地区,随着理财顾问群体日益老龄化,继任计划也愈发紧迫。新一代投资者希望,无论是线下或线上,面谈者都与其性格相似、生活经历相同。然而,聘用和培养更年轻、更多样化的人才或将对公司发展构成挑战。2024年及后续年度财富管理机构的优先事项宏观经济、地缘政治和监管方面的不确定性使得全球财富管理机构的成本和利润压力加大,但仍保持韧性。2024年,全球财富或逾500万亿美元,几乎是全球GDP的五倍。96从地区来看,目前亚太地区财富在全球财富中的占比最大(约占40%),其中中国占近20%。北美财富约占全球财富总量的33%,欧洲占23%。97未来五年,资产管理规模将以约8%的年增长率增长,98是全球GDP预期增速的两倍多。99到2030年,大众零售市场持有的金融财富净值将几乎翻一番,达到22万亿美元。100即便拥有上述积极预期,财富管理机构仍应持续评估其竞争优势和运营模式,以适应未来的灵活性需求。为充分利用2024年及后续年度的增长前景,财富管理机构应考虑对运营模式作出哪些变化?财富管理机构如何才能脱颖而出,打造成功的特许经营机构?完善咨询体验随着客户需求和市场不断变化,财富管理机构无法依靠牛市来扩大资产管理规模。过去十年中,超过70%的资产管理规模增长是市场表现拉动的结果,仅有剩余30%来自有机增长。101投资者满意度随收益而变。例如,2022年美国投资者对全方位服务投资顾问的满意度下降了17个百分点,而同期标普500指数下跌20%。102但财富管理机构对市场表现几乎没有控制权,因此他们应专注于通过其他方式提高客户满意度。其中包括提供投资以外的建议,以及守护客户人生旅程。遗憾的是,目前仅有11%的投资顾问提供了这些额外服务。103292024年银行业及资本市场展望此外,持有最大资产份额的人群继续从积累型向消耗型转变。随着“婴儿潮”一代相继退休,财富管理机构的咨询业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不仅涵盖退休收入,还包括健康保险、长寿,甚至老年痴呆护理计划。理由如下:近期一项调查显示,50岁以上的美国人中有80%担心退休后的医疗费用问题,104最具影响力的咨询建议或将在整合金融及非金融资产和负债的重要时刻出现。德勤近期对300名瑞士银行富裕客户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客户希望以更低成本获得卓越的全渠道财富管理体验。105自助服务平台仍然是广受欢迎的一种方式,不仅服务于富裕客户,也服务于可投资资产较少、年轻的首次投资者。即便如此,财富管理机构拥有助力客户实现其人生和财富历程非凡时刻的能力,该能力可作为其差异化优势。财富管理机构的最佳着手点是利用数据和分析,在高效细分战略的基础上提供超个性化服务。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年轻一代,财富管理机构应聘用更多年轻人才。遗憾的是,约37%的理财顾问计划在未来十年内退休,而72%的新顾问(拥有三年或三年以下咨询经验的人)未能留在该行业。106财富管理机构必须调整招聘政策,注重多元化,并为新晋顾问提供充分的发展机会,以获得最大化成功。例如,瑞银(UBS)注重打造由不同年龄和种族人士组成的多元化理财顾问队伍,以更好地满足年轻一代的需求。107优化平台,注重成本精简、深化客户关系财富管理机构继续投资于技术,但较以往更加注重成本合理化。事实上,68%的受访财富管理机构认为,优化成本收入比和协助监管合规是其近期面临的首要业务挑战。108因此,财富管理机构更倾向于向第三方寻求帮助:在近期一项针对全球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客户的调查中,7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计划与金融科技公司、交易商和托管机构合作,以实现技术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并腾出内部资源和时间专注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升客户体验。109财富管理机构将投资于制定明确的数据管理战略,以更好地利用新型数据和人工智能。这有助于其形成更丰富的洞见,同时创建灵活、可扩展的业务,从而跟上未来咨询模式的步伐。未来10年,财富管理平台的云服务支出(包括更多针对财富管理行业的云解决方案)可能会增长超过100亿美元。110财富管理机构可即刻采取行动,推进小规模转型,助力实现速赢,从而建立信心和信任,加快产品上市速度、提高运营效率。例如,永久了解你的客户(Perpetual KYC)帮助提供更全面、更实时的风险情况,但其成功取决于公司数据的统一性和质量。111但安全问题(例如网络安全、数据隐私、深度伪造和幻觉)迫在眉睫,因此建立人工智能信任框架刻不容缓。112监管机构也愈发关注利益冲突问题。2023年7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出了新规则,要求企业在使用人工智能时需牢记投资者的最佳利益。113 30其次,财富管理机构将为理财顾问提供全渠道一体化解决方案,以助力开展新的按需对话。实时聊天、安全信使和协同浏览等互动和协作工具有助于理财顾问专注于更高价值的活动,甚至增加所服务的客户数量。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始应用于欺诈检测、反洗钱、客户沟通和营销、产品契合度评估、备忘录撰写,以及基于研究的报告生成等领域。114德意志银行正在部署深度学习技术,以分析客户投资组合的集中度风险,并为个人客户匹配合适的基金、债券或股票。115同时,摩根大通近期申请了自主开发的人工智能软件服务IndexGPT的商标,可根据客户偏好分析和选择证券。116缩小投资差距尽管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仍然是各种规模客户的首选投资工具,2022年净流量超6,000亿美元,但直接指数化投资和另类投资的发展势头依然强劲。事实上,到2026年,另类投资在消费者家庭可投资资产中所占的比例将从11%提高至20%,并为财富管理机构带来额外11万亿美元的增量净流量。117超高净值投资者或将偏重于私募股权投资,在所有另类资产类别中占比最大,其次是对冲基金、风险投资和私募债。118与此同时,价格的剧烈波动和近期加密货币市场的动荡使得数字资产的需求降温。随着监管的放松,私人资产逐渐成为主流,财富管理机构可以向资产水平相对较低的客户提供产品。例如,卢森堡议会近期通过了一项法案,将另类投资基金的最低投资门槛降低了约2.7万美元,降至10.85万美元。119美国拟放宽“合格投资者”定义,让更多散户参与另类投资。120财富管理机构期望获得这些能力。近期,三菱日联金融集团(MUFG)宣布有意收购另类资产公司,以满足客户需求。121培训理财顾问至关重要,原因是理财顾问通常不会推荐他们不熟悉的产品。122312024年银行业及资本市场展望与此同时,美国受访理财顾问中,仅17%将ESG因素作为客户投资过程的考量因素,为五年来最低。123这可能因为获利回吐、投资组合再平衡、业绩不佳或缺乏信任所致。德勤对英国约1,000名个人投资者进行了调查,其中69%的投资者表示,他们若不信任其提供商采用的ESG投资框架,就不会选择投资某项金融资产。124根据行业预测,到2025年,ESG资产将达到50万亿美元。125因此,资产管理机构应继续为理财顾问提供工具支持,助其与客户围绕基于价值观的投资进行对话。欧盟委员会拟出台绿色声明指令(要求公司出具全面评估报告来证实其环境声明),126SEC也将颁布要求公司披露ESG政策的新规则,127这些新法规均要求机构设置护栏,其中可能包括第三方认证和合规性检查,以避免出现“漂绿”现象。财富管理行业并购活动有所放缓财富管理行业极具吸引力,因此保险公司、对冲基金等机构继续筹划该行业的收购项目。128在全球范围内,财富管理机构于2022年完成了254笔并购交易(图13),交易量为十年来最高,其中北美占70%,其次是欧洲(21%)和亚太地区(6%)。在收购和建立(buy-and-build)策略的推动下,私募股权投资公司Mercer Global Advisors和Wealth Enhancement Group于2022年分别收购了18家和11家公司。129并购活动的主要驱动因素是规模经济、成本削减、新服务和人才获取。然而,2023年上半年,并购交易数量同比下降26%,降至84笔。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对投资者情绪产生影响,2024年并购活动或将持续放缓。注:数据基于已完成的交易。交易数量截至2023年7月15日资料来源:德勤金融服务行业研究中心对S&P Capital IQ数据库的分析结果图13全球财富管理行业并购活动或将放缓交易数量6220424725484200002120222023年上半年32公司与交易银行:利用数字化实现高效的资金流尽管过去一年经济形势严峻,但全球企业和中小型企业贷款业务增长依然表现强劲。2023年5月,美国银行业未偿还工商业贷款(C&I)余额同比增长6%,达到2.8万亿美元。131同时,未偿还商业房地产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达到2.9万亿美元,132其中大部分贷款由资产规模低于1,000亿美元的银行持有。2023年6月,欧元区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同比增长3%,达到6.4万亿美元。133欧洲银行的净息差也受益于较低的存款成本,各机构继续加强成本控制。134然而,由于经济前景不乐观、银行风险承受能力有所降低以及银行希望强化资金流动性头寸管理,许多银行收紧了对公司借款人的信贷发放标准。2023年第二季度,在接受调研的美国银行中,有68%收紧了商业房地产贷款标准,另有51%收紧了工商业贷款标准。135同时,2023年上半年,30%的欧洲银行收紧了商业房地产信贷标准,而2022年下半年这一比例仅为25%。136由于写字楼价值下降、空置率上升,写字楼商业地产债务市场继续呈现疲软迹象,美国尤为明显。137截至2023年8月,在银行和投资者以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形式持有的2024年到期的美国写字楼贷款中,17.4%的贷款被归类为“不良贷款”或“隐性不良贷款”。零售地产贷款中这一比例为10.5%,多户住宅房屋贷款中这一比例为8.5%。138因此,预计监管部门将加大对商业地产市场风险敞口较高的银行的审查力度,尤其是资产规模低于100亿美元的小型银行。美联储的一项分析表公司与交易银行业务关注多个优先事项。130在2022年大部分时间里和2023年初,商业贷款保持平稳增长,但随着贷款标准收紧、商业房地产贷款组合风险增加,银行未来几个季度的前景更趋黯淡,许多企业客户也在考虑去风险,并希望在银行业务关系方面有更多选择权。银行面临着巨大压力,须加快数字化步伐,以提升客户体验,加强客户关系,同时还须控制成本。贷款发放和承销、现金管理、B2B支付、贸易融资和资产托管服务等领域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将助力机构提高效率、解决客户痛点。然而,增长机会不断涌现。公司银行家们应在数字资产托管和绿色转型战略咨询等方面保持灵活性,以满足客户更加复杂的需求。公司银行家应与借款人开展建设性合作,提倡采用基于建议的模式,以加强个性化服务,同时还应为客户提供自助服务模式,以满足其直接、简单的需求。2024年及后续年度公司与交易银行优先事项332024年银行业及资本市场展望明,2023年第一季度,小型银行商业地产贷款占风险资本的比例为357%,而整个银行业这一比例为131%,监管门槛为300%。139商业地产风险敞口较大的中小型银行致力于巩固其资产负债表状况,因此或将成为2024年的并购目标。与此同时,监管机构鼓励银行提供贷款融通和延长还款安排,与商业地产借款人开展“建设性”合作。140企业客户正在降低银行的存款集中度,将存款分散到多家银行。银行向企业储户支付更高的利率,因而银行融资成本有所增加。在此背景下,公司银行应如何在2024年及后续年度保持可盈利的贷款利润率?在净息差增长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公司银行应如何加强与企业和机构客户的关系,从而推动基于收费的业务增长?贷款环境收紧,平衡风险、效率和关系进入2024年,公司银行将面临一系列独特挑战。全球经济复苏步伐不一、利率走势不确定性持续存在,收入增长或将面临挑战(尤其是在美国)。在欧洲,公司银行提高客户存款利率的政治压力与日俱增,投资者的积极性逐渐受到抑制。141在此宏观经济环境下,银行应利用替代数据加强其风险管理,例如交易数据、银行往来/交易数据,以及不同数字平台上的还款记录和客户评级及评论、应收账款和现金余额实时数据等。根据企业结构类型(例如资本密集型企业、交易密集型企业和现金流型企业等)完善客户细分模型,进而实现更具针对性的信贷审批流程和风险监控。同时,银行也面临着巨大压力,既要加快数字化步伐,又要控制成本。尤其是,许多银行致力于确定人工智能/机器学习(ML)和应用程序接口(API)的最佳利用方式,以改善风险偏好、实现贷款(尤其是中小企业贷款组合)价值链中的运营效率。例如,英国银行已成为中小企业贷款领域的先驱,10万美元以下贷款实现全流程自动化办理。142银行亦在研究如何将嵌入式金融作为一种分销渠道,以降低准入门槛,尤其是面向更多中小型企业客户的准入门槛。将实时支付、存款账户和资本性贷款嵌入企业客户现有ERP和会计系统中,可使企业在统一的生态系统中更高效地获取金融服务,而无需直接与银行互动。虽然产品和贷款发放已大量采用数字化服务模式,但该等数字化技术尚未提高贷款服务的效率(图14)。标准的常规贷款服务亦可实现自动化,提供无缝的客户体验和全渠道支持。数字系统也可以自动生成有关企业客户所需操作的工作流通知。如此一来,关系型银行家(relationship banker)能够专注于销售、客户服务和风险管理,处理真正的例外情况。34这样做还能提升关系型银行家的作用;他们可以将更多时间用于满足客户需求、加强个性化服务。采用解决方案思维模式和加强行业专业化将有助于关系型银行家提倡采用基于建议的模式。关系型银行家若能以技术熟练度和跨行业流畅性来补充其行业专长,则有可能建立更牢固的客户关系。公司银行部门应致力于构建灵活的人员配置模式,助力解决客户痛点,例如成为客户气候转型战略中值得信赖的顾问。除了提高现有人才库的技能,培养解决方案思维模式和提升行业专业化水平,银行还需重新配置其员工队伍,提升商业银行家的形象,以吸引更多年轻人才参与和支持这一文化变革。为企业财务主管提供新工具,从而更有效地管理财务2023年初,美国部分银行倒闭事件使许多企业财务主管(尤其是美国区域性银行的客户)承受着极大压力。由于担心银行危机蔓延,财务主管担心存款的安全问题,以及工资处理和支付将受到怎样的负面影响。随着瑞信倒闭,欧洲企业财务主管也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上述经历仅强化了一种观念,即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将资本保全作为重中之重。董事会亦认识到其重要性。根据德勤2022年全球企业财资管理调查报告,96%的受访者表示,其董事会或首席财务官将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视为一项关键或重要任务。143资料来源:德勤管理咨询图14数字技术可提高贷款组合的服务效率稳健系统优质数据自助服务光学字符识别(OCR)/机器学习(ML)AIAPIs工作流和RPA区块链全方位了解客户关系和风险,创建单一真相来源标准常规双边贷款服务自助运行向客户经理发送“下一步最佳行动”的智能通知重复客户活动或从客户停止的地方继续,以完成服务请求,无需重新键入全渠道服务和支持异常情况处理,自动生成工作流通知并进行电子处理通过提供无接触体验、直插式集成、增值工具实现无缝客户互动,以优化现金流异常情况处理,利用运营数据集市、关键绩效指标和衡量标准来发现问题或意外情况服务双边贷款监控契约、抵押品、留置权和保险处理服务请求核对和报告客户银行家和联营公司352024年银行业及资本市场展望还有事实证据表明,企业客户正在“去风险”,并似乎有意扩大银行业务关系的数量。144与10家或以上银行建立业务关系的情况并不罕见,尤其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型企业亦或如此。企业客户建立多元化的银行关系对双方均有影响。对银行而言,随着银行吸收存款的竞争加剧,存款份额或将缩水。因此,交易银行优质服务将成为吸引企业存款和增加手续费收入的最有力杠杆之一。从企业客户的角度看,多样化的另一面是更高程度的分散性,这将更难吸引企业财务主管去予以特别关注,亦更难从全球角度了解不同子公司和企业的现金池情况,导致无法管理流动资金。过去,财务主管受益于集中存款组合,但如今要提高现金余额集中(cash sweeping)和利率套利的效率并非易事。根据德勤企业财资管理调查报告,近三分之二的受访高管承认,了解全球现金池和风险敞口是一项挑战(图15)。同样,83%的受访者表示,在管理外汇风险时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他们缺乏对外汇风险敞口的了解,且无法提供可靠的预测。即使是现金流预测也未能达到准确的标准。企业财务主管致力于制定数字化和自动化解决方案,以助力提高决策的质量和速度。高级分析和人工智能应有助于银行建立灵活的现金流预测能力,并允许客户通过API实时查看多个账户的合并视图。145例如,花旗司库与交易解决方案(Treasury&Trade Solutions)服务部门拓展了与司库智能解决方案(Treasury Intelligence Solutions)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客户提供自动化工作流程,以预测其现金头寸和营运资金需求。146资料来源:2022年德勤全球司库调研图15提升司库的数字化和自动化水平可解决司库管理团队面临的诸多严峻挑战财务组织面临的主要挑战未来2至3年应提升司库自动化水平的领域全球司库运营、现金和财务风险敞口的可视性64%数字化能力59%司库系统基础设施不足53%资金流动性48%外汇波动45%现金流预测78%现金管理74%外汇和利率风险管理64%司库会计596推动B2B支付的现代化,提高支付效率和透明度数十年来,以支票为主的B2B支付市场规模达数万亿美元,但支票支付效率低下。2022年,仅在美国,支票支付规模就达到8.9万亿美元。147同时,2022年自动化票据清算支付总额达52.5万亿美元(过去10年增长了107%),其中大部分支付额在当天或下一个工作日结算。148 但是,B2B领域的数字化进程加速缓慢。支付网络在消费者支付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并且正在向“银行卡”支付通道以外的领域拓展,以增加其B2B支付量。例如,Visa B2B connect是银行卡网络基于分布式账本的A2A跨境支付网络,30多家银行加入该支付网络,跨境支付覆盖90个国家。149与此同时,各国正在推广实时支付,以实现B2B支付的现代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延迟,美国推出了联邦储备银行主导的即时支付系统FedNow,但尚未得到广泛采用。根据德勤预测,保守估计下,2024年,实时支付将取代美国2.7万亿美元的自动化票据清算和支票B2B支付(图16)。乐观估计下,这一数字可跃升至4.1万亿美元(详情见“系好安全带:企业间实时支付准备起飞”)。资料来源:德勤金融服务行业研究中心基于Nacha B2B自动化票据清算交易数据和美联储商业支票交易数据的预测 图16美国企业可能会将部分支付方式转向实时支付通道2024-2028年B2B支付方式有望从普通自动化票据清算支付和支票转向实时支付通道(单位:万亿美元)19万亿美元37万亿美元2023年2024年2025年2026年2027年2028年保守估计乐观估计403020100372024年银行业及资本市场展望然而,尽管银行对实时支付普遍热情高涨,但鉴于其风险,部分银行机构或对推广实时支付踌躇不定。虽然快捷支付有利于客户,但在当今高利率环境下,银行的浮动收入也将面临着风险。银行采用实时支付方式的一个动因是先行者优势,即有机会在企业客户支付交易中赢得更大份额。此外,实时支付将为分散、不可预测的B2B支付格局增加更多透明度。包括FedNow在内的许多实时支付系统都采用ISO 20022信息交换标准来实现双向通信,例如“付款请求”、“信息请求”和“付款确认”。ISO 20022信息交换标准将有助于银行覆盖更丰富的洞察力和增值服务,并助力实现B2B端到端交易的现代化,例如采购订单与发票的自动匹配、虚拟账户服务、用于发起支付的电子发票,以及账户对账。银行应积极应对并提供支持,将交易数据直接整合至客户的企业资源计划ERP和其他后台系统中,并就支付交易和流动性头寸提供实时或近乎实时的洞察。加速贸易融资数字化面临的挑战贸易融资是另一个早应实现现代化的领域,尤其是考虑到贸易对全球经济的重要性。2022年,境内和跨境贸易信贷占全球GDP的40%以上,达到35万亿美元。150但亚洲开发银行的数据显示,全球贸易融资缺口达到2万亿美元,尤其是在新兴经济体、中小型企业和女性领导的企业中。151虽然这对银行(尤其是发展中市场的银行)而言似乎是个大好机会,但银行往往缺乏足够的数据来为贸易融资安排提供信息。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反洗钱(AML)和“了解你的客户”(KYC)法规的复杂性和高额的合规成本,许多银行在审批贷款时会有所选择。152其中,中小型企业的信贷融资拒绝率往往较高,并通常需要提供有价值的抵押品和第三方担保,以满足银行的风险管理需求。为此,银行可参考前文讨论的中小型企业贷款,基于替代数据建立信贷模型。增强法规的可执行性(尤其是在抵押品方面),为银行提供更多安全保障,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银行放宽贸易融资准入标准。贸易融资的数字化将提升其中部分信贷审批流程的效率。例如,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数字数据验证可协助进行KYC/AML合规检查。一些银行亦在研究用区块链取代纸质发票,并确定这些交易是否由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然而,贸易和融资条款的标准化仍是关键挑战,同时中小型企业缺乏成熟系统来提供交易的可见性,导致无法实现有效的区块链集成。贸易融资数字化的成功与否也取决于贸易数字化。迄今为止,许多国家的公司仍需在航运港口出示纸质提单153,才能在码头卸下集装箱。大部分国际贸易仍以人工方式进行,这并非是因为缺乏数字技术,而是因为缺乏统一的法律框架。幸运的是,新法规有望推动众所期待的贸易转型。2020年,国际商会(The 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制定了金融服务数字贸易路线图,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正在牵头制定一项新的电子可转让记录示范法(Model Law on Electronic Transferable Records),明确电子贸易记录的法律效力。154受此启发,2023年7月,英国成为首个签署电子贸易单证法(The Electronic Trade Documents Act)的七国集团成员国,该法明确了电子单证与纸质单证具有同等法律效力。155新法规有望推动国内和全球数字贸易取得重大胜利。156382023年上半年,资产服务收入持续承压,与2023年资产管理收入增长受到抑制的情况如出一辙。157许多资产管理客户预计其资产管理规模将同比下降或持平,服务收入或将呈现相同趋势。为了增加收入,部分以后台和中台业务为主的公司正持续提升价值链、加强其前台业务能力。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和桑坦德银行的资产服务公司CACEIS收购了加拿大皇家银行的欧洲资产服务业务,以期扩大其前后台业务能力。158数字资产托管是资产服务行业另一个新的营收增长机会,且面临着激烈的价格竞争。近期,加密货币交易所宣布破产,凸显了聘请受监管加密货币托管人的重要性。欧洲银行业在数字资产托管领域领先于美国银行业,部分原因在于欧洲银行采取了积极的监管措施来加强投资者保护。1592023年7月,法国兴业银行成为首家获得数字资产服务提供商牌照的银行,在法国可作为加密货币托管人和交易台开展业务。160到2024年5月,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将过渡至T 1结算周期,这或将消耗大部分托管机构的工作带宽。据花旗银行调查,其原因是仅约三分之一的美国和加拿大托管机构已为过渡至T 1结算周期做好准备。161资产服务全行业测试于2023年8月开始,托管机构应投身参与,以消除系统及流程缺陷。托管机构(尤其是北美以外的托管机 构)或将变更人员配置模式,以符合“全天候”服务模式。托管机构应优先考虑自动化,以提高直通式处理效率,同时减少待解决的交易异常数量,最终降低结算失败率。但同时,托管机构亦应制定结算失败的应对计划,并让其团队提前做好准备,以应对因结算失败而产生的任何监管要求。托管机构还需帮助客户为结算周期的过渡做好准备。虽然大型机构或已准备就绪,但中小型企业客户可能需要系统更新支持,以便及时发送指令或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自我确认。推动资产服务收入增长392024年银行业及资本市场展望投资银行和资本市场:重构商业模式,引领尖端技术继2023年业绩一片惨淡后,2024年投资银行和资本市场业务将实现适度增长。但随之也迎来一些新挑战,包括实现数字基础设施现代化、提高资本配置合理性,以及确保充分发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潜力。过去几年中,由于市场波动加剧,交易一直是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过去三年里,由于客户对冲外汇、利率和能源价格风险,全球投资银行的FICC和股票交易收入平均达1,500亿美元。162但随着市场波动性降至疫情前水平,2023年上半年FICC和股票交易收入大幅下降。163另一方面,承销和咨询业务开始出现改善迹象。基于投资银行和资本市场的现状,其2024年前景将如何?在成本和资本压力增加的情况下,高管应如何适应新的竞争态势、人工智能的普及以及不断演变的人才模式?咨询服务需求复苏由于市场情绪上升、波动性下降、估值吸引力提升,承销和咨询业务的发展势头将持续至下一年,尽管增速缓慢且步伐不一。债务成本的上升也有望推动IPO和其他股票发行的需求。并购交易量也在不断增加。超额的企业现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备用金也将使并购费用的回升势头更加明显。此外,随着2024年,投资银行业务将保持适度增长。随着全球经济持续复苏,重组服务(尤其是商业房地产和技术领域)需求将保持强劲。因此,再融资、可持续发展举措和事件驱动收购将促进股票发行和咨询收入。但由于缺少巨额交易、加之并购市场萎靡不振,竞争态势可能继续从美国大型机构转向欧洲小型银行和精品投行。同时,由于波动性降低,固定收益部门(FICC)和股票交易收入持续受到影响,交易部门的增长机会或将受限。总体而言,规模仍然至关重要,将有利于继续在某些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大型机构。其他机构则须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并制定明确的战略决策。投资银行业务应选择性地尝试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以提高前后台的工作效 率。由于投资方也在投资于人工智能技术,大型投资银行必须对其输入数据进行调整,提供差异化的机器学习模型。他们亦或需在供不应求的人才库中争夺数据科学家和人工智能专家,并考虑如何利用大型语言模型(LLM)来降低人力成本。最后,投资银行拥有独特机会,通过提供产品和基础设施为新生的碳市场建立更多可信度,从而支持气候创新。2024年及后续年度投资银行和资本市场公司的优先事项40公司适应全球经济的变化,重组服务需求预计仍将保持强劲,特别是在商业房地产和技术领域,客户将力求开发未知领域。2024年,咨询服务需求的复苏将主要由再融资、可持续发展举措和事件驱动收购等因素共同推动。因此,下一年发行和咨询业务收入有望超过交易业务收入(图17)。164由于许多地区的货币政策更趋稳定、市场波动性下降,交易收入的增长将受到抑制。尽管如此,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在短期内可能仍无法达到2021年的高点。在美国,随着利率趋于稳定促使估值确定性增强,新资金需求产生以及交易积压(尤其是在技术、消 费和医疗保健行业),交易和发行活动有望增加。165 然而,考虑到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且欧洲经济复苏缓慢,预计短期内欧洲融资环境将收紧。相比之下,亚太地区在承销和咨询业务方面的增长将更为强劲,这主要得益于技术和金融科技领域的竞争加剧。中东地区是企业上市的另一个热门地区,已有多家企业在该地区启动了上市计划。不断变化的竞争态势自金融危机以来,大型投资银行在全球银行咨询业务收入中所占份额有所上升,其中美国投行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然而,全球十大投行的市场份额近期有所下降,从2020年的41%降至2022年的35%。166其原因主要是投行缺少大额交易,全球并购市场萎靡不振。但全球十大投行能否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欧洲投行能否卷土重来,精品投行能否继续抢占大额交易,让我们拭目以待。资料来源:德勤金融服务行业研究中心对全球十四大投资银行Tricumen数据的分析结果图17咨询和发行业务将推动投资银行复苏投资银行业务收益预测(单位:十亿美元)FICC股票交易咨询和发行业务02002020财年2021财年2022财年2023财年2024财年2025财年预测412024年银行业及资本市场展望美国大型投行预计将会继续引领市场。大型投行规模较大,有助于其扩大市场份额,并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获得收入份额。其亦维持了较高的资本水平,并积极投资于新兴技术并留住了高端人才,这些均将助其抵御持续的利润紧缩。不过,专注于全球专业化服务的欧洲投行或将重新崛起。由于预计交易流将恢复,部分欧洲投行正在寻求收购小型精品投行,尤其从事技术和能源行业的投行。例如,意大利米兰投资银行Mediobanca已同意收购总部位于伦敦的Arma Partners,以满足企业对科技交易咨询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167欧洲投行在美国市场的前景似乎不容乐观。资本限制、缺乏规模效益或差异化服务不足均会限制欧洲投行的潜力。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及聘用和留住特定领域的顶尖人才对扩大投行业务至关重要,但这需要付出高昂成本。随着中国和印度的并购及资本市场机会不断增加,亚太地区的投行力求在全球银行咨询业务收入中占据更大份额。另一方面,一些精品投行或将努力扩大产品服务范围。它们在当前环境下表现出色,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中型市场并购领域。例如,美国精品投行参与了2023年上半年大多数大额交易。Centerview Partners是价值最高的并购咨询公司之一。168该等精品投行资金不足,但在重复性业务、专业化服务和杰出人才方面表现出色。即使在交易快要枯竭之时,他们仍在继续配置人才,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拓展新的服务领域。例如,投资银行Lazard在寻求新增长点的同时,也力求扩大承销业务。169精品投行规模相对较小,亦有助于其更有效地管理开支、保持竞争力,以遏制大型投行的收入溢出。私募资本是银行贷款和交易活动面临的另一个日益增长的竞争威胁。2022年,美国私募市场筹集了超2,500亿美元的新资本,金额远超IPO。170如今,私募资本已不仅局限于小额专业化交易。2024年,公开市场交易量有所回升,高估值、高利率以及对可持续金融不断增长的需求或将推动对私募资本的需求。2024年,收购活动也可能有所增长。此外,大型对冲基金也将加大渗透力度,以吸引传统投资银行的人才,并扩张大宗商品交易业务。这对于规模较小、多元化程度较低的投行尤其具有挑战性。投资银行应寻求与其他私募市场参与者和对冲基金建立强有力的伙伴关系,以推动增长和创新、为客户寻找潜在的新收入来源。将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提高前台工作效率的工具人工智能在投资银行业并不鲜见。多年来,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算法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助力实现交易自动化、风险管理现代化以及开展投资研究。多家投资银行已开始实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运用,这或将成为投资银行业最具变革性的技术之一。分析结果显示,在扣除通胀因素后,到2026年,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可将前台员工的工作效率提高27%至35%。171(详情请参阅本报告)从而使每名前台员工提高300万至400万美元的创收能力(图18)。42生成式人工智能还可能改变买方客户的动态。客户采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有助于减少对卖方的依赖。某些客户可能希望独立开发自身的价值流,仅向投资银行寻求高附加值服务。人工智能可进一步实现金融大众化、降低准入门槛、提高市场效率,从而缩小利差。该模型中的输入数据可能是差异化因素。但由于开发此类数据模型和大语言模型(LLM)所需的投资巨大,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也可能会拉大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差距,并使小型精品投行处于不利地位。规模和最优资本配置将愈发重要。投行应重点关注最有可能通过生成人工智能进行转型的领域。采用人工智能很可能会带来潜在的法律、声誉和其他运营风险。投行应在金融科技公司和供应商中寻找有能力的合作伙伴,不断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不断发展的功能,并将其逐个应用到价值链中。注:投行部门包括股权和债券发行以及并购咨询活动资料来源:德勤金融服务行业研究中心对Tricumen数据的分析结果FICC5.26.56.8股票交易3.34.34.5投行部门2.83.73.9所有投资银行业务11.314.415.3图18生成式人工智能将不同程度地提升投资银行各业务线的工作效率每名全职员工工作效率提升带来的收益(单位:百万美元)2020-2022年平均值2026年基本情景2026年最佳情景432024年银行业及资本市场展望投资于技术人才,提高投资银行家的技术技能投资银行被迫调整其人才战略,从2021年的招聘热潮转向2023年的裁员计划。包括大型投行、精品投行在内的多家投资银行近期都在裁员。部分投行坚定返岗政策立场;其他投行则在重新调整薪酬池。172然而,上述战略并非千篇一律。大型投行的裁员和全新薪酬政策为精品投行和小型投行提供了吸引人才的机会。亚太地区投行预期交易量将增加,因此计划增加员工人数。例如,大和证券(Daiwa Securities)173计划招聘更多员工,并收购精品投行,以加速其全球扩张。尽管投行努力控制人才成本,但技术人才争夺战仍然是一个压力点。为满足市场需求、跟上技术步伐,实现差异化竞争,投资银行别无选择,只能花高薪聘请顶尖数据科学家和人工智能专家。该等技能供不应求:近期科技行业实施裁员方案,可能对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问题有所缓解,但展望未来,包括投行在内的大多数用人单位需支付高昂费用聘请此类独特人才。然而,削减技术人才成本的一个可行方法是代码。大语言模型在生成和更正代码方面具有惊人的能力,这或许是节省技术人才成本的一个机会。此外,低代码/无代码环境的趋势或有助于消除对编程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对初级编程人才的需求。此外,鉴于技术变革的迅速发展,尤其随着人工智能创新不断拓展,投资银行家应继续精进技术水平。企业和投资方希望了解技术变革对公司和行业的影响。产业融合趋势愈发凸显,并购的协同效应或将受到影响。交易撮合者应具备较强的技术和跨行业能力。在新的资本约束下追求创新有关资本和流动性的新监管要求将成为投资银行 尤其是其资本密集型交易部门的另一项制约因素。最新巴塞尔协议III“终局”规则要求提高资产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银行的资本要求,174这将影响对自营交易、技术投资和市场扩张计划的资本分配。此外,该等规则或将严重限制作为金融衍生品交易对手的大型投行支持资本市场活动的能力,也可能会进一步增加最终用户的资本成本。175此外,美国等数个国家将转而采用T 1结算制度,因此投行需要为可能增加的结算风险做好准备,并加强其他风险管理功能。投资银行还必须持续关注加密资产的监管政策变化并做好相应准备。近期,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发布了加密资产活动的全球监管框架,该框架基于“具有类似风险的相同活动应实行类似监管”原则。176注重成本控制将是另一个差异化因素。近期,投资银行的支出有所增加,主要原因在于技术支持人员增加、固定薪酬上涨以及主要办公地点成本上升,但也有一些改善的迹象。例如,英国拟取消重大风险承担者(Material Risk Taker)雇员的银行家奖金上限规定,这可能有助于在英国开展业务的投行降低目前的薪酬结构。177过去几年进行的技术投资也相继获得回报,提高了前台和后台效率。同时,投资银行需继续为气候创新提供资金和支持。绿色金融和碳市场已经成熟,投资银行可以助力其发挥其作用。事实上,一些投行正在进行平台投资,以方便客户参与碳信用交易。178除提供流动性支持以外,投资银行还应根据参考数据和市场数据,建立更稳健的交易基础设施以及高效结算平台。投行亦须努力实现碳信用的证券化,并开发可交易工具,为其他实体提供价格信号。44市场基础设施:重塑商业模式,成为客户的重要合作伙伴全球传统交易所正处于关键时刻,其目前所做的战略选择将决定能否实现持续增长,乃至保住市场份额并获得更高利润。未来几年,来自专业市场交易所的竞争加剧、新兴市场交易所增加以及客户对多元化服务的需求增加,传统交易所的盈利能力承压。与此同时,传统交易所也面临着一个独特机遇,即改进上市服务、将市场迁移到云端,以深化对客户的价值主张。进入2024年,交易所领导者应思考以下几个问题:随着市场新进入者的影响力日渐突出,客户期望将发生什么变化?交易所应加强哪些业务线和服务线,从而成为企业客户的重要合作伙伴?交易所应如何利用数据源基础设施、云计算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交易商带来竞争优势?交易所继续寻求新的发展途径现有交易所很快就会发现自己面临新的竞争对手。部分竞争对手是满足专业细分领域需求的专业交易所,例如专注于可持续发展的交易所;其他竞争对手则是新兴经济体中的新交易所。例如,一家名为“Green Impact Exchange”(GIX)的新交易所计划于2023年投入运营。GIX将要求公司遵循促进环境目标的原则,并对违背原则的公司进行摘牌。1792023年,新加坡也将在自愿碳市场推出Climate Impact X(CIX)交易所。180此外,新加坡还推出了Abaxx Exchange,一家专注于能源市场和天然气的大宗商品期货交易所。181传统交易所正努力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其中既有专业市场参与者,也有来自其他地区的竞争对手。一些新的竞争对手是专注于可持续发展、公司治理和价格透明度的专业交易所。其他竞争对手可能来自经济快速增长、交易量不断增加的地区。事实上,预计到2030年,新兴市场交易所的市值将超过美国交易所。预计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交易所也将抢占日本和欧盟交易所的市场份额。展望未来,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交易中心的交易所需通过双重上市和交易生态系统其他成员的支持来吸引全球投资者。交易所还应改进数据的打包和交付方式,例如提供灵活的数据源和移动解决方案,以便客户将其嵌入自身的分析模型中。将市场迁移到云端对于减少延迟、提高订单执行效率和监控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交易亦至关重要。辅助业务对于交易所与客户建立持久关系愈发重要。因此,大型交易所应继续拓展满足企业客户需求的服务,例如风险监控、碳交易和数字证券基础设施。2024年及后续年度市场基础设施公司优先事项452024年银行业及资本市场展望近年来其他上市的交易所包括:关注收费透明度的美国会员交易所(MEMX)和关注公司治理的长期证券交易所(LTSE)。当然,目前尚难以确定此类新交易所的市场份额占比。此外,亚太地区交易所对伦敦和纽约的老牌交易所构成了更大威胁。2022年,美洲股票交易量占比为27.4%,不到亚太地区交易量的一半。182高盛经济学家表示,新兴市场交易所的市值最快将于2030年超过美国交易所市值(图19)。183中国大陆和印度经济的快速增长将有助于新兴市场在全球股市中占据更大份额。总体而言,到2030末,新兴市场的 份额有望从2022年的27%增至35%。相比之下,美国交易所的市场份额在同时期内可能从42%降至35%。发达经济体内部的市场份额也将发生变化: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交易所将抢占日本和欧盟交易所的市场份额,因而市场份额将有所增长。184注:2021年实际美元价值资料来源:高盛研究图192030年新兴市场交易所的市值将超过美国交易所各地区交易所的预估总市值美国市场美国以外的发达市场新兴市场2030年2050年119万亿美元68万亿美元65万亿美元43万亿美元36万亿美元42万亿美元46展望未来,交易所必须更加注重全球发展,尤其要关注持续增长的发展中经济体。在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上市的公司中,国际发行机构约占20%。185纽约证券交易所计划进一步扩大其全球客户群,尤其是在IPO市场表现更强劲的国家。最近,纽约证券交易所已与特拉维夫证券交易所(TASE)186和约翰内斯堡证券交易所(JSE)187达成合作,鼓励上市公司在各自市场双重上市,并联手开发新产品。2022年,纽约证券交易所在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也达成了类似协议,以便在蓬勃发展的亚太地区拓展业务。188迪拜金融市场(Dubai Financial Market)也一直致力于吸引可能有兴趣在两家交易所双重上市的外国公司。189同样,历来不太关注非美国上市公司的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也有意吸引上市公司赴其欧洲交易所上市。190竞争日益激烈,评估交易所如何提高上市服务对国内外企业发行机构的吸引力变得更加紧迫。多伦多证券交易所(TSX)正与银行和投资者合作,为加拿大国内公司在其平台上市提供更多支持。191一些国家政府甚至开始介入,使企业重返本国资本市场。例如,英国财政部计划实施“常识性”改革,如简化招股说明书;放宽购买、持有和出售股票的规则;开发新型市场,允许私营非上市企业进入资本市场。192加大投资数据和技术多年来,交易所一直在投资数据能力,如今可以采取更大胆的措施,利用创新工具和技术释放新的价值来源。事实上,如果交易所在技术升级方面落后于替代交易系统和场外交易市场,则可能很快就会面临与经纪商和交易商之间互操作问题。未来几年,数据许可、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交汇点将成为交易所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交易所从数据服务中获得巨大收益,但仍有充分机会进一步提高收益。越来越多的公司不仅对实时交易数据的需求量较大,而且希望购买定价、参考和估值数据。2022年,全球市场数据支出超过373亿美元。193交易所仍需继续改进数据的打包和交付方式。买卖方双方客户都愈发希望获得更方便灵活的数据源和移动解决方案,并将其嵌入分析模型,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尽快将数据迁移到云端对提供“以数据为驱动、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也至关重要。事实上,大型交易所将云平台视为“下一代市场运作方式”。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 Group)希望采用云技术能减少延迟,并投资于大数据分类方法,用于实时风险缓释和人工智能驱动的决策,以方便客户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进行互动。194同样,纳斯达克的云系统可同时分析多个市场,并在数秒内执行多个订单。195纳斯达克预计在2023年底前完成两大市场迁移计划,并在未来几年完成其他市场迁移计划。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领导人还指出,其基于云的风险管理业务可以监控机构间交易,减少金融犯罪。从长远来看,交易所应考虑量子计算如何能提高市场运营的性能、速度和成本。量子算法的巨大处理能力将使交易所和市场参与者能够执行以往被认为过于复杂的任务,例如衍生品定价、196订单匹配、197欺诈检测和风险管理,198以及通过自然语言处理优化投资组合等任务。199例如,德意志交易所(Deutsche Brse)的一个试点项目发现,对于一个具有1,000个原始值的商业风险模型,量子计算可将模拟时间从数年缩短到24小时以内。200虽然这项新兴技术可能还需几年时间才能投入实际交易应用,但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已开始逆向研究,以确定量子技术可能最适用于解决的问题。201472024年银行业及资本市场展望美国银行和金融机构为SEC综合审计跟踪(Consolidated Audit Trail)系统建立数据库,并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库价值。该系统将于2023年全面投入使用。证券买卖汇总记录为企业提供了当前和历史订单及交易生命周期事件的统一视图,企业可在支持高级算法的云数据平台上挖掘这些数据。202该等工具有助于拓展新的洞察,例如,允许卖方分析师审查系统交易模式,并为卖方分析师提供一个窗口,就新的交易机会向客户提供建议。随着时间的推移,股票与其他证券的数据合并或将扩大跨资产类别交易的范围。最后,生成式人工智能将为全球证券交易所带来巨大变革。部分证券交易所已开展各类试点工作。例如,纳斯达克正在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更有效地发现金融犯罪。随着“深度伪造”日趋复杂和普遍,纳斯达克希望提升该项能力。203纳斯达克也在评估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协助编写代码、撰写博文和总结法律文件。204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改变买卖双方交易业务方面也拥有巨大潜力。在短期内,交易者可以使用大语言模型处理大量文本,为交易策略提供依据。例如,一些大型银行已开始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解读美联储和其他央行的演讲致辞,从而捕捉交易信号。205此类创新技术可能会影响交易所的交易速度和交易量,还可能带来对交易所新型市场数据的新需求。交易所希望拓展业务领域尽管上市数据和市场数据仍然是宝贵的资产,但许多交易所正在向金融体系的其他领域扩张业务,进而与企业、买方和卖方公司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随着交易所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费用压力增加以及交易量停滞不前等,交易所的辅助业务将变得日益重要。数家交易所运营商正在寻求可提升其价值主张的战略收购。例如,纳斯达克正加速推进其长达十年之久的计划,即通过主要提供交易前和交易中的风险管理以及反金融犯罪技术的软件业务来补充传统收入来源的乏力。2023年6月,纳斯达克以105亿美元收购一家金融科技公司,为纳斯达克史上最大的一笔收购交易。该金融科技公司将被纳入纳斯达克专门为企业客户提供支持的业务线中。206目前,纳斯达克约三分之一的经常性收入来自软件订阅,其目标是到2023年底,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从71%提高到77%。207英国交易所运营商也在开拓新领域,为未来增长奠定基础。例如,伦敦证券交易所(LSEG)与微软公司建立了为期10年的合作关系,推动其基础设施迁移至云平台。双方还计划开发可通过微软交付的产品,例如在Teams信息平台上共享数据和分析。208伦敦证券交易所还拓展绿色金融业务,其近期推出的自愿碳市场为投资基金和企业制定了上市规则,以便为碳信用项目筹集资金。209此外,交易所可寻求的其他替代收入来源包括:托管金融科技公司和其他生态系统参与者的平台、针对特定客户的直接市场准入,以及基于智能合约的KYC流程。21048数字资产不断吸引新的市场基础设施公司,这些公司在提供适当治理和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可发挥独特作用。鉴于部分监管机构对数字证券市场采取灵活的监管方式,欧洲机构在数字证券试点方面可能会占得先机。例如,卢森堡已通过一项法律,扩展了金融工具的定义,将在区块链上发行的金融产品纳入金融工具范畴。这将为更多的代币化证券发行打开大门。211卢森堡证券交易所(LuxSE)目前发行的证券型代币以法定货币为基础,其符合债务融资工具的属性,但LuxSE或将很快推动其他证券型代币的上市。交易所和市场基础设施公司可推出回购式解决方案和数字托管等补充服务,从而提升区块链发行工具的可信度。然而,将收入流扩展至新兴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数字资产和代币化证券缺乏全球统一的监管框架。同样地,自愿碳市场仍缺乏监管指导和监管透明度,更不用说模棱两可的法律和会计标准。最后,深入开拓专业细分市场或使交易所面临反垄断问题和/或数据垄断指控。向T 1结算周期过渡的时机已到加拿大和美国缩短交易结算周期仍然是一项重大任务。2024年5月,结算周期将过渡至T 1,许多公司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中。过渡至T 1结算周期有望降低未结算交易产生的信贷、交易对手和运营风险。但一旦开始过渡,顺利完成过渡和适应新的工作流程将是一大障碍。虽然从T 3和T 2结算周期的过渡主要由技术驱动,但缩短结算周期将会引起结算流程和行为方式发生众多变化,其中最主要的变化是交易后操作时间减少。事实上,欧洲金融市场协会(AFME)预测,结算周期从T 2过渡至T 1可将结算操作窗口缩短83%。212这一缩短的结算时间将影响机构与全球客户的互动方式。大型北美公司或采用“全天候”模式来帮助全球各地的客户,但其他机构或需实行两轮/交错轮班。此外,非美国投资者正着手为外汇交易提供预融资,以适应T 1结算周期。美国以外的投资经理或需提前一天出售美国基金,以便进行结算交易,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其他持股。213如果交易失败增加,成本或将普遍上升,这就需要更高的保证金、更多抵押品和更多资金。对于目前需要人工干预的交易后流程,机构致力于实现其自动化,并转向直通式处理(STP)来提高运营效率。自动化的一个成熟领域是机构交易配置;在美国,仅有约20%的交易配置发生在市场开放之时。214增加交易日配置可为处理确认和及时执行确认提供更多时间。215此外,这个行业应更新服务级别协议,以提高市场参与者之间共享信息的一致性和可靠性。216大约40%的交易失败是由于结算指令不完整或不准确以及证券不可用造成的。217证券借贷也可能出现更多摩擦。不仅贷款人识别和赎回证券的时间缩短,而且如果批量处理限制了托管人和代理人对实时信息的获取,他们可能无法收到明确的通知来归还证券。因此,借贷中断和失败的情况或将增加,以及处罚力度加大。因此,如果全球机构认为时区差异会妨碍他们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交易日赎回贷款,则他们可能会对放款犹豫不决,在发达经济体中,美国和加拿大的市场收盘时间最晚。218492024年银行业及资本市场展望尾注1.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 Update,October 2023.2.Ibid.3.Ibid.4.Ibid.5.US Federal Reserve,“FOMC projections materials,”June 14,2023.6.Martin Arnold and George Steer,“ECB raises interest rates back to record high,”Financial Times,July 27,2023.7.Shaloo Shrivastava,“Bank of England rates set to peak at 5.75%by year-end:Reuters poll,”Reuters,July 25,2023.8.TD Economics,Canadian Quarterly Economic Forecast,June 15,2023.9.Leika Kihara,“BOJ debated prospects of sustained inflation at July meeting summary,”Reuters,August 7,2023.10.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Louis,“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US),”August 8,2023.11.DCFS analysis of Economist database.12.DCFS analysis of S&P Market Intelligence database.13.Detlef Glow,“Monday morning memo:A view on the European fund flows in money market products,”Refinitiv,May 8,2023;U.S.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2023 Money Market Fund Statistics,”accessed on August 8,2023.14.European Central Bank(ECB),“July 2023 euro area bank lending survey,”July 25,2023;US Federal Reserve,Senior loan officer opinion survey on bank lending practices,July 2023.15.DCFS analysis of S&P Market Intelligence database.16.Allianz SE,European commercial real estate selectivity matters!,May 25,2023.17.ECB,“July 2023 euro area bank lending survey.”18.Ibid.19.DCFS analysis of S&P Market Intelligence database.20.Vaibhav Chakraborty and Xylex Mangulabnan,“CRE loan delinquency rate at US banks rises sharply,”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May 31,2023;Daria Mosolova,“UK lenders report rise in household and company defaults,”Financial Times,April 13,2023.21.US Federal Reserve,“Federal Reserve Board releases results of annual bank stress test,which demonstrates that large banks are well positioned to weather a severe recession and continue to lend to households and businesses even during a severe recession,”press release,June 28,2023;Bank of England,“Stress testing the UK banking system:2022/23 results,”July 12,2023.22.Center for Regulatory Strategy US,US Basel III Endgame:Key changes,impacts and where to begin,Deloitte,August 2,2023.23.US Federal Reserve,“Statement by Governor Michelle W.Bowman,”news release,July 27,2023.24.Ibid.25.Center for Regulatory Strategy US,US Basel III Endgame:Key changes,impacts and where to begin.26.European Parliament,“EU AI Act:first regulation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June 14,2023.27.Center for Regulatory Strategy US,US Basel III Endgame:Key changes,impacts and where to begin.28.Rohit Chopra,“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open banking in the United States,”Consumer Finance,June 12,2023.29.Jaren Kerr,“Canadas big banks log 13-fold rise in loan loss provisions,”Financial Times,May 28,2023.30.Tim Partridge,Richard Rosenthal,Val Srinivas,and Abhinav Chauhan,Higher deposit costs will challenge banks,even after interest rates drop,Deloitte Insights,July 27,2023.31.Nathan Stovall,Syed Muhammed Ghaznavi,and Zain Tariq,“CDs jump at US banks as institutions market increasingly higher rates,”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April 28,2023.32.Bernadette Berdychowski,“Whats next for Tampa startup after its bank collapsed,”Tampa Bay Times,April 3,2023.33.Gina Heeb,“Online banks winning fight for deposits,”Wall Street Journal,June 3,2023.34.Kate Drew,“BaaS banks outperform regionals in deposit fight,”CCG Insights,May 18,2023.35.Ibid.36.Monica Raymunt,Abhinav Ramnarayan,and Albertina Torsoli,“Europes carmakers are competing with retail banks for deposits,”Bloomberg,July 3,2023.37.Ibid.38.Darragh Riordan and Marissa Ramos,“Deposit outflows emerge at European banks,”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June 15,2023.39.Val Srinivas and Abhinav Chauhan,End of cheap deposits:Implications for banks deposit betas,asset growth,and funding,Deloitte,2022,p.5.40.The Economist,“Why America will soon see a wave of bank mergers,”April 20,2023.41.Srinivas and Chauhan,End of cheap deposits,p.5.42.ATTOM,“Home-mortgage lending across U.S.falls to more than 20-year low in first quarter,”press release,June 1,2023.43.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Agencies request comment on proposed rules to strengthen capital requirements for large banks,”press release,July 27,2023.44.Paige Smith and Katanga Johnson,“Bank capital rules risk shutting out first-time homebuyers,”Bloomberg,July 27,2023.45.Iain Withers,Valentina Za,and Jess Aguado,“European banks flag bad loan risks as global economy falters,”Reuters,July 26,2023.46.Amy Hawkins and Helen Davidson,“Chinese banks try to revive housing market with mortgages for 95-year-olds,”The Guardian,March 1,2023.47.Byron Kaye,“Analysis:Australian banks bid to shake mortgage reliance brings new risks,”Reuters,May 16,2023.48.Rohit Chopra,“The CFPB intends to identify ways to simplify and streamline the existing mortgage servicing rules,”CFPB blog,June 15,2023.49.John Marr,“Consumer duty:the journey continues,”UK Finance blog,March 8,2023.50.Shinhye Kang,“New players can enter Koreas banking sector for first time in 30 years,”Bloomberg,July 4,2023.5051.J.D.Power,“U.S.retail bank customers:stressed and looking to their bank for help,J.D.Power finds,”press release,March 30,2023.52.Ibid.53.FICO,“Unlocking hyper-personalization at hyper-scale,”accessed September 25,2023.54.Plaid,“Tech Talk:Unlock the future of banking personalization to win and retain customers,”Plaid blog,July 23,2023.55.Ibid.56.Garret Reich,“8 inspirational ideas for banks from other industries,”The Financial Brand,January 12,2022.57.Jasmin Baron,“Capital One cardholders can get early access to Taylor Swift concert tickets here are the best cards to consider if you want to get in on the presale,”Business Insider,April 19,2023.58.Evan Weinberger,“Open banking rule backers push CFPB to expand eligible data sets,”Bloomberg,April 7,2023.59.Finextra,“Banks must act now to embed themselves in the digital identity market,”February 1,2023.60.Ryan Browne and MacKenzie Sigalos,“Big banks are talking up generative A.I.but the risks mean theyre not diving in headfirst,”CNBC,June 13,2023.61.William Shaw and Aisha S.Gani,“Wall Street banks are using AI to rewire the world of finance,”Bloomberg,May 31,2023.62.Catherine Leffert,“JPMorgan Chase aims to create$1.5 billion in value with AI by yearend,”American Banker,May 30,2023.63.Ibid.64.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CFPB issue spotlight analyze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hatbots in banking,”press release,June 6,2023.65.Jean SiderisandRawad Nasser,“The rise of domestic card schemes taking back control of payments?,”The Paypers,June 16,2023.66.Tsubasa Suruga,“Thailand,Japan and Vietnam lag in Asias digital payments rush,”Nikkei Asia,April 12,2023.67.JPMorgan Chase,“Second Quarter 2023 Results,”July 14,2023.68.Mastercard,“Second Quarter 2023 Financial Results Conference Call,”July 27,2023.69.Emily Cubides and Shaun OBrien,“2023 Findings from the Diary of Consumer Payment choice,”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May 5,2023.70.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Quarterly report on household debt and credit,August 2023.71.Ibid.72.Kristina Partsinevelos,“The fight over a bill targeting credit card fees pits payment companies against retailers,”CNBC,July 30,2023.73.Rajeev Kumar,“Credit card portability:Change from Visa to Mastercard to RuPay or any network soon What RBI said,”Financial Express,July 6,2023.74.World Bank,“Remittances remain resilient but likely to slow,”press release,June 13,2023.75.World Bank,Remittance prices worldwide quarterly,March 2023.76.Ibid.77.Firstpost,“After big success at home,how Indias UPI is going global,”June 14,2023.78.Ibid.79.Jean SiderisandRawad Nasser,“The rise of domestic card schemes taking back control of payments?,”The Paypers,June 16,2023.80.The Federal Reserve,“Organizations certified as ready for the FedNow service,”June 29,2023.81.Rabab Ahsan,“Challenging facing Paze:Jostling for position in a crowded digital wallet space,”Tearsheet,June 6,2023.82.European Commission,“European data strategy,”accessed August 21,2023.83.Pymnts,“Australia reclassifies BNPL as credit while UK and US regulators eye similar actions,”May 26,2023.84.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Director Chopras prepared remarks on the release of the CFPBs buy now,pay later report,”press release,September 15,2022.85.Jarni Blakkarly,“Government announces balanced BNPL reforms,”CHOICE,May 22,2023.86.Klarna,“Klarna launches UKs first credit opt out after meeting with MP,”press release,May 23,2023.87.Menes Etingue Kum,Briana Mangialardi,Nakul Lele,and Marc Bender,“Unlocking the potential of buy now pay later,”Deloitte Digital,January 27,2023.88.Ibid.89.Credit Suisse,“The Question 2.0:A framework for answering whether scaled incumbent acquirers growth can persist,”October 14,2022.90.Credit Suisse,“If 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 payments is taking a bite,”September 7,2022.91.Will McCurdy,“Adyen moves into embedded finance with dual product launch,”AltFi,October 25,2022;Jordan McKee,“Money 20/20 U.S.highlights:The rise of embedded finance and everything as a service,”Forbes,November 7,2022.92.Satish Lalchand,Val Srinivas,and Jill Gregorie,Using biometrics to fight back against rising synthetic identity fraud,Deloitte Insights,July 27,2023.93.Pymnts,“UK APP fraud rules will keep faster payments safer long term,experts say,”May 2,2023.94.UK Finance,Annual Fraud report:The definitive overview of payment industry fraud in 2022,May 2023;British pound to US dollar conversation rate of 1.2369 in 2022.See:Exchange Rates,“British Pound to US Dollar Spot Exchange Rates for 2023,”accessed on September 1,2023.95.Payment Systems Regulator,“Fighting authorised push payment fraud:a new reimbursement requirement,”June 2023.96.Anthony Shorrocks et al.,Global Wealth Report 2022,Credit Suisse Research Institute,September 21,2022;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April 2023.97.Shorrocks et al.,Global Wealth Report 2022.98.Business Research Company,Wealth Management Global Market Briefing 2023,January 2023.99.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The global recovery is slowing amid widening divergences among economic sectors and regions,”July 2023.100.Krissy Davis,Katerina Tzouganatos,Sean Collins,and Samia Hazuria,Financial services firms can untap global growth by democratizing financial advice,Deloitte Insights,July 27,2023.512024年银行业及资本市场展望101.Tiburon Strategic Advisors,“Tiburon CEO Summits,”accessed September 25,2023.102.J.D.Power,“Investor satisfaction with full-service financial advisors crumbles as markets fall,”press release,April 4,2023.103.Ibid.104.Angie OLeary,Griffin Geisler,and Daniel Gottlieb,Taking control of health care in retirement,RBC Wealth Management,March 2021.105.Jean-Franois Lagass,Patrik Spiller,Dr.Christoph Kunzle,Dr.Moritz Classen,Swiss Affluent Clients:Building a winning proposition for a growing client segment,Deloitte Monitor,June 02,2023.106.Ross Snel,“Heres how bad the financial advisor talent shortage is,”Barrons,June 26,2023.107.Hubbis,“UBS embarks on an extensive recruitment drive to bolster its team of wealth managers specializing in serving affluent Americans,”July 04,2023.108.Citi,“Disru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wealth:Future-proofing service and operating models,”July 18,2023.109.Ibid.110.Global Market Insights,“Wealth management platform market size by advisory mode(Human advisory,robo advisory,hybrid),By deployment model(on-premise,cloud),application,end-use&global forecast,2023 2032,”accessed August 04,2023.111.Keith Berry,“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pKYC,”Corporate Compliance Insights,March 08,2023.112.Deloitte,“Deloitte launches generative AI practice to help clients harness the power of disruptive new AI technology,”press release,April 13,2023.113.SEC,“SEC proposes new requirements to address risks to investors from conflicts of interest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predictive data analytics by broker-dealers and investment advisers,”press release,July 26,2023.114.Blake Schmidt and Amanda Albright,“AI Is coming for wealth management.Heres what that means,”Bloomberg,April 21,2023.115.William Shaw and Aisha S.Gani,“Wall Street banks are using AI to rewire the world of finance,”Bloomberg,June 1,2023.116.Hugh Son,“JPMorgan is developing a ChatGPT-like A.I.service that gives investment advice,”CNBC,May 25,2023.117.Tiburon Strategic Advisors,“Tiburon CEO Summits.”118.Jacob Wolinsky,“Investors widely prefer small private equity and hedge funds,”Forbes,December 29,2022.119.Ian Heath,“Luxembourg parliament approves bill to boost retail access to alts fund,”Citywire,July 12,2023.120.Mark Schoeff Jr.,“House unanimously passes bills to expand accredited investor pool,”Investment News,June 6,2023.121.Taiga Uranaka and Komaki Ito,“MUFG seeks to buy alternative asset firms to match client flows,”Bloomberg,April 20,2023.122.Dennis Gallant,“Democratization of alternatives Is coming,but its not exactly a field of dreams,”ISS Market Intelligence,January 5,2023.123.Savita Subramanian et al.,Global Wealth&Investment Management Survey,BoFA Global Research,March 08,2023.124.Andy Masters,Rohit Sharma,and Francois-Clement Charbonnier,“ESG investing,here to stay,”Deloitte UK,March 22,2023.125.Banking Exchange,“Global ESG assets to hit$50 trillion by 2025,”January 25,2022.126.Directorate-General for Environment,“Proposal for a directive on green claims,”European Commission,March 22,2023.127.Richard Satran,“SEC makes ESG issues a top concern in examinations,even before it finalizes new disclosure rules,”Thomson Reuters,May 19,2023.128.Ted Godbout,“$1 billion-plus deals driving 2023 RIA M&A activity,”NAPA,July 10,2023.129.Charles Paikert,“Why Mercer Advisors Is the Leading RIA Acquirer,”Family Wealth Report,December 15,2022;Wealth Enhancement Group,“Wealth Enhancement Group grows by adding Scroggins Wealth Management,an Independent RIA with over$370 million in client assets,”October 5,2022.130.Corporate and transaction banking businesses comprise commercial and industrial(C&I)and commercial real estate(CRE)lending;corporate deposits,cash,and treasury services;corporate payments;trade and supply chain finance;prime brokerage;and securities services.131.St.Louis Federal Reserve,“Commercial and industrial loans,all commercial banks,”July 2023.132.St.Louis Federal Reserve,“Real estate loans:Commercial real estate loans,all commercial banks,”July 2023.133.Trading Economics,“Euro area loans to non-financial corporations,”accessed August 21,2023;Euro to US dollar conversation rate of 1.2638 in June 2023.See,Exchange Rates,“British pound to US dollar spot exchange rates for 2023,”accessed September 1,2023.134.Client interviews.135.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July 2023 senior loan officer opinion survey on bank lending practices,July 31,2023.136.European Central Bank,“The Euro area bank lending survey for the second quarter of 2023,”July 2023.137.Allison Nathan,“Top of mind All about bank(panic)s,”Goldman Sachs,April 3,2023.138.MSCI Real Capital Analytics data,extract as of September 9,2023.139.Carl White,“Commercial real estate market stress poses a challenge to banks,”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Louis,July 6,2023.140.Federal Reserve System,“Policy statement on prudent commercial real estate loan accommodations and workouts,”June 30,2023.141.Cathal McEloy and Cheska Lozano,“European bank stock recovery faces test as political pressure on deposit mounts,”S&P Global,July 13,2023.142.Interviews with Deloitte experts.143.Niklas Bergentoft and Franois-Dominique Doll,“Deloitte global treasury survey,”November 2022.144.Tim Partridge and Richa Wadhwani,Commercial Banking 2025:Finding a new compass to navigate the future,Deloitte,January 27,2023.145.Justin Silsbury,“Maintaining cash flow agility for an evolving treasury function,”The Global Treasurer,November 16,2022.146.Citigroup,“Citi and TIS launch next generation cash flow forecasting&working capital insights for companies,”press release,May 1,2023.52147.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Commercial checks collected through the Federal Reserveannual data,”accessed June 8,2023.148.Nacha,“Overall ACH network volume Growing fast.Growing strong,”accessed June 8,2023.149.Pymnts,“Visa earnings shine a spotlight on the continuing transformation of B2B payments,”April 26,2023.150.Arnaud Dornel,Jakob Engel,and Mariem Malouche,“Greasing the wheels of commerce Trade finance and credit,”World Bank,February 8,2023.151.Asian Development Bank,“Toward inclusive access to trade finance,”August 2022.152.Ibid.153.A bill of lading is a legal document issued by a carrier to a shipper that details the type,quantity,and destination of the goods being carried.154.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Digital trade roadmap:A communication for policymakers,”May 18,2020.155.Deepesh Patel and Brian Canup,“Breaking:King signs off the Electronic Trade Documents Bill,”Trade Finance Global,July 20,2023.156.Laura Murray,“Electronic Trade Documents Bill to bring global trade into the 21st Century,”The Banker,February 2,2023.157.Krissy Davis,Julia Cloud,Tony Gaughan,and Doug Dannemiller,2023 Investment management outlook,Deloitte Insights,October 7,2023.158.Credit Agricole,“CACEIS and Royal Bank of Canada complete acquisition of RBC Investor Services operations in Europe and Malaysia,”press release,July 3,2023.159.Giancarlo,“European Banks overtake US competitors in crypto custody race,”Blockzeit,July 17,2023.160.Emily Nicolle,“Societe Generale Unit gets Frances first crypto license,”Bloomberg,July 19,2023.161.Citigroup,“T 1 A race against time.”162.DCFS analysis of Tricumen database.163.Banks Q2 2023 earnings analysis.164.DCFS analysis of Tricumen database.165.Banks Q2 2023 earnings transcript.166.Refinitiv Eikon Investment banking Q2 2023 report.167.Valentina Za,“Mediobanca buys Arma Partners to boost tech advisory offer,”Reuters,May 19,2023.168.DCFS analysis of S&P Market intelligence database.169.Lauren Thomas,“Lazard launches new arm focused on capital raising,”Wall Street Journal,July 25,2023.170.JPMorgan,“Is the private markets boom here to stay?,”February 16,2023.171.DCFS analysis of Tricumen database.172.Simon Foy,“Bankers refusing to return to the office will be punished,warns JP Morgan,”The Telegraph,April 12,2023.173.Makiko Yamazaki,“Japans Daiwa targets 50%jump in M&A advisory with US focus,”Reuters,June 1,2023.174.Colby Smith,“Regulators announce Basel III endgame rules for large US banks,”Financial Times,July 28,2023.175.Dr.Guowei Zhang,Katie Kolchin,Dr.Peter Ryan,and Carter McDowell,“The Basel III Endgames Potential Impacts on Commercial End-Users,”SIFMA,July 11,2023.176.FSB,“FSB finalises global regulatory framework for crypto-asset activities,”press release,July 17,2023.177.Craig Coben,“Bonus cap blues,”Financial Times,February 15,2023.178.Susanna Twidale and Kirsten Donovan,“Nine global banks invest$45 mln in carbon credit platform,”Reuters,February 8,2023.179.Green Exchange,“Were rethinking green investing,”accessed August 18,2023.180.Climate Impact X,“Who we are,”accessed August 18,2023.181.BNN Bloomberg,“Abaxx Technologies goes public and prepares to launch commodity futures exchange,”video,8:54,accessed September 25,2023.182.World Federation of Exchanges,FY 2022 market highlights,March 17,2023,p.8.183.Goldman Sachs,“Emerging stock markets projected to overtake the US by 2030,”Goldman Sachs Intelligence,June 22,2023.184.Ibid.185.Ibid.186.Rick Steves,“NYSE and Tel Aviv Stock Exchange to promote dual listings,”Finance Feeds,December 7,2022.187.Intercontinental Exchange,“The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and The Johannesburg Stock Exchange announce collaboration on dual listings,”press release,October 10,2022.188.Sara Velezmoro,“Exclusive interview with NYSE international listings head,Cassandra Seier,”FinanceAsia,April 11,2023.189.Farah Elbahrawy,Archana Narayanan,and Julia Fioretti,“Dubai Stock Exchange in talks to attract dual listings,CEO says,”Bloomberg,January 23,2023.190.Nikou Asgari,“Cboe prepares for European stock market listings grab,”Financial Times,May 24,2023.191.Geoffrey Morgan,“Toronto Exchange Fights to Keep Stock Listings in Canada Over US,”Bloomberg,April 17,2023.192.HM Treasury,“Chancellor Jeremy Hunts Mansion House speech,”Gov.UK,July 10,2023.193.TP ICAP,“Global spend on financial market data totals a record$37.3 billion in 2022,rising 4.7%on demand for research,pricing,reference and portfolio management data-new Burton Taylor report,”press release,April 18,2023.194.Shanny Basar,“CME,Google Cloud Partnership is Transformational,”Traders Magazine,January 10,2022.195.TikTok,“#Nasdaq CEO Adena Friedman opens up about implementing a next generation trading system by moving#markets to the cloud and using#AI to prevent financial crime.#tech#business#finance#stocks#stock market,”video,Bloomberg Business,July 19,2023.196.Shouvanik Chakrabarti,Rajiv Krishnakumar,Guglielmo Mazzola,Nikitas Stamatopoulos,Stefan Woerner,and William J.Zeng,“A threshold for quantum advantage in derivative pricing,”Quantum 5(2021):p.463.197.Rigetti,“Rigetti and Nasdaq team-up to pursue quantum advantage for financial applications,”press release,February 15,2022.532024年银行业及资本市场展望198.Ibid.199.Greg Noone,“Who are the early adopters of quantum computers?Big banks,thats who.,”Tech Monitor,January 12,2023.200.Deutsche Brse Group,“Quantum computing opening up new business horizons,”press release,March 10,2023.201.Matt Swayne,“Study:quantum computers cant match classical computers in derivative pricingyet,”Quantum Insider,December 29,2020.202.Christopher Stevenson and Andrew McGuigan,Seizing cloud opportunities:The consolidated audit trail,Deloitte,2017,p.5.203.Jeffrey Dastin,“Generative AI comes to Nasdaq,winning over engineers,”Reuters,July 11,2023.204.Ibid.205.Ben Wodecki and Deborah Yao,“JPMorgan unveils AI model to forecast Fed moves,”AI Business,April 28,2023.206.Manya Saini,Anirban Sen,and John Mccrank,“Nasdaq to buy fintech firm Adenza for$10.5 billion,rattling some investors,”Reuters,June 12,2023.207.Katherine Doherty and Amy Thomson,“Nasdaq seeks predictability in deal to buy Thoma Bravos Adenza,”Bloomberg,June 12,2023.208.Annabel Smith,“LSEG to spend 2.3 billion on Microsoft cloud partnership as part of expansive 10-year deal with tech giant,”The TRADE,December 12,2022.209.London Stock Exchange,“The voluntary carbon market,”accessed August 18,2023.210.David Myers and Robert Walley,Financial markets infrastructure case for change:An exchange perspective,October 2019,pp.911.211.Deloitte Luxembourg,“Luxembourg completes its DLT framework with Blockchain III Law,”news release,March 27,2023.212.AFME,“T 1 Settlement in Europe:Potential benefits and challenges,”September 2022.213.Bill Meenaghan,“The move to T 1 in the US who really benefits?,”S&P Global Intelligence,May 6,2022.214.DTCC Connection Staff,“Get ready for May 28,2024:Top five things to do now,”DTCC,May 24,2023.215.Ibid.216.Robert Walley,“Accelerating the settlement cycle:An opportunity to modernise across the industry,”Journal of Securities Operations&Custody 15,no.1(Spring 2023):pp.6267.217.Ibid.218.Sophie Thomson,“Experts speculate on what T 1 means for securities lending,”Global Investor Group,March 13,2023.54关于作者本报告原名2024 banking and capital markets outlook:Banks strategic choices will be tested as they contend with multiple fundamental challenges to their business models.They must demonstrate conviction and agility to thrive,由德勤金融服务行业研究中心撰写,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研究中心引入并进行翻译。Mike WMike Wade现任德勤副主席兼德勤美国银行业及资本市场主管合伙人。负责领导制定行业整体战略并整合相关业务领域资源为客户提供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凭借30多年的专业服务经验,Mike一直为主要金融机构高级管理层在公司治理、财富管理、经纪交易商业务和技术等问题上提供专业建议。Neil Tomlinsonntomlinsondeloitte.co.ukNeil Tomlinson现任德勤副主席兼全球银行业及资本市场主管合伙人,亦是德勤全球银行业及资本市场执行委员会成员以及英国CEO项目主管合伙人。他专精于战略和业务转型,在银行业各领域拥有丰富的专业经验,包括零售银行、公司银行及财富管理。Val Srinivas,PhDVal Srinivas现任德勤金融服务行业研究中心银行业及资本市场首席研究员。他指导德勤在金融服务行业提出领先理念倡议,协调各项研究工作,并助力德勤获取市场竞争优势。他在行业研究及市场战略方面拥有超过20年的专业经验。552024年银行业及资本市场展望关于德勤金融服务行业研究中心德勤金融服务行业研究中心为德勤金融服务业务提供专业支持,凭借精深洞察和行业研究协助银行、资本市场机构、投资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和房地产企业高级管理层做出最优决策。德勤金融服务行业研究中心的专业人士拥有广泛而深入的行业经验,具备最前沿的研究和分析能力。我们通过研究、圆桌讨论会及其他参与方式,致力于提供中肯、及时且可靠的专业洞察,成为值得信赖的专业机构。敬请访问D了解有关本中心的更多信息并阅读本中心的最新刊物。联系如欲了解更多关于德勤金融服务行业研究中心的愿景、领先理念及相关活动,敬请访问 DeloitteFinSvcs。研究中心负责人Jim Eckenrode常务总监|德勤金融服务行业研究中心|Deloitte Services LP 1 617 585 4877| Jim Eckenrode现任德勤研究与洞察力团队常务总监,负责制定和指导金融服务行业研究中心和监管 策略中心的战略、研究议程和市场部署。Val Srinivas,PhD主任、首席研究员|德勤金融服务行业研究中心|Deloitte Services LP 1 212 436 3384| Val Srinivas博士现任德勤金融服务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银行业及资本市场首席研究员。他指导德勤在金融服务行业提出领先理念倡议,协调各项研究工作,并助力德勤获取市场竞争优势。56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研究中心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研究中心(Deloitte China Center for Financial Services)是德勤中国金融服务行业的智库平台,致力于为银行业及资本市场、保险行业、投资管理公司等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行业洞察力研究。作为亚太区金融研究的核心力量,我们整合德勤全球网络的金融研究成果,传递德勤对于金融服务行业相关宏观政策、行业趋势和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观点。研究领域宏观层面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形势分析、国家宏观政策解读及对金融服务行业的潜在影响。定期整合德勤首席经济学家观点,如聚焦亚洲、德勤月度经济分析等。监管层面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证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的政策变化以及行业影响前瞻。定期整合德勤与中国监管机构的沟通及合作成果,以及德勤亚太地区监管策略中心的研究内容。行业层面根据德勤金融服务行业分类,提供银行业及资本市场、保险业、投资管理、金融科技等金融子行业的洞察。定期整合德勤全球及中国金融服务业各业务条线的知识贡献和领先理念出版物。客户层面基于德勤的金融行业客户服务经验,结合项目实施成果,总结提炼形成方法论和知识洞见,并结合客户需求提供相关研究支持服务。定期整合德勤基于客户服务的知识经验、赋能客户。热点话题持续关注金融行业和市场热点,如“十四五”规划编制、公司治理、绿色金融、养老金融、数字化、普惠金融、中小银行改革等。结合德勤经验和观察提供深度研究和展望,整合德勤各业务条线的专家洞见。研究中心成员沈小红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研究中心主管合伙人|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审计及鉴证合伙人 86 21 2312 7166| 陈波 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研究中心合伙人|德勤中国公司治理中心合伙人 86 10 8512 4058| 周菲 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研究中心高级经理 86 10 8512 5843|572024年银行业及资本市场展望联系我们我们的专业洞察可助您充分利用和发挥变革的优势。如您正在寻求行业切入点以应对挑战,敬请与我们联系。曾浩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银行业及资本市场主管合伙人电话: 86 21 6141 1821电子邮件:尤忠彬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中国大陆)电话: 86 21 2316 6172电子邮件:方烨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风险咨询主管合伙人(中国大陆)电话: 86 21 6141 1569电子邮件:俞娜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税务与商务咨询主管合伙人(中国大陆)电话: 86 10 8520 7567 电子邮件:张丰裕 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 财务咨询主管合伙人 电话: 86 10 8512 5353 电子邮件: 胡小骏 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 华东区主管合伙人 电话: 86 21 6141 2068 电子邮件:吴颖兰 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 华西区主管合伙人 电话: 86 10 8520 7479 电子邮件:吴凌志 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 审计及鉴证合伙人 电话: 86 21 2312 7316 电子邮件: 陈和美 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 银行业及资本市场主管合伙人(中国香港)电话: 852 2238 7510 电子邮件:.hk殷伯昌 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 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中国香港)电话: 852 2238 7898 电子邮件:.hk杨咏仪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风险咨询主管合伙人(中国香港)电话: 852 2238 7778电子邮件:.hk 刘明扬 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 税务与商务咨询主管合伙人(中国香港)电话: 852 2852 1082 电子邮件:.hk栾宇 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 华北区主管合伙人 电话: 86 10 8512 5831 电子邮件: 洪锐明 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 华南区主管合伙人 电话: 86 20 2831 1202 电子邮件: 沈小红 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 审计及鉴证合伙人 电话: 86 21 2312 7166 电子邮件: 曹樑 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 财富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电话: 86 21 2312 7154 电子邮件:关于德勤德勤中国是一家立足本土、连接全球的综合性专业服务机构,由德勤中国的合伙人共同拥有,始终服务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前沿。我们的办公室遍布中国31个城市,现有超过2万名专业人才,向客户提供审计及鉴证、管理咨询、财务咨询、风险咨询、税务与商务咨询等全球领先的一站式专业服务。我们诚信为本,坚守质量,勇于创新,以卓越的专业能力、丰富的行业洞察和智慧的技术解决方案,助力各行各业的客户与合作伙伴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实现世界一流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德勤品牌始于1845年,其中文名称“德勤”于1978年起用,寓意“敬德修业,业精于勤”。德勤全球专业网络的成员机构遍布150多个国家或地区,以“因我不同,成就不凡”为宗旨,为资本市场增强公众信任,为客户转型升级赋能,为人才激活迎接未来的能力,为更繁荣的经济、更公平的社会和可持续的世界开拓前行。Deloitte(“德勤”)泛指一家或多家德勤有限公司,以及其全球成员所网络和它们的关联机构(统称为“德勤组织”)。德勤有限公司(又称“德勤全球”)及其每一家成员所和它们的关联机构均为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法律实体,相互之间不因第三方而承担任何责任或约束对方。德勤有限公司及其每一家成员所和它们的关联机构仅对自身行为承担责任,而对相互的行为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德勤有限公司并不向客户提供服务。请参阅 by CoRe Creative Services.RITM1622931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11 59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爱分析:2023银行对公智能风控市场厂商评估报告:拓尔思(23页).pdf

    1?|?2023?1?|?2023?&?2?|?2023?1.1.?4 2.2.?8 3.3.?12 4.4.?16?17?18?19?20 3?|?2023?4?|?2023?1 1.?撰?研?研?研?研?研?研?研?撑?撰?研?研?研?研?研?送?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DataOps?务?研?送?研务?研?研?研?撰?研?研?研?撰?研?研?研?研?研?研?研?研?撰?撰?5?|?2023?1?研?送?6?|?2023?2022?2?2022?2?7?|?2023?8?|?2023?2.2.?研?务?/?2?筛?研?研?撰?尽?研?研?研?研?研?撰?研?9?|?2023?NLP?研?模?去?务?研?模?模?撰?研?研?尽?3?研?研?研?研?研?研?研?覆?研?研?研?务?务?务?覆?覆?研?务?10?|?2023?务?研?研?研?研?1.?2.?5?3.?500?11?|?2023?12?|?2023?3 3.?尽?尽?尽(?)?1993?务?研?研? ?研?筛?研?研?研?撰?撰?撰?去?研?研?税?研?研?去?研?去?研?务?撰?去?研?模?研?务?NLP?研?撑?98%?NLP?85%?13?|?2023?研?研?研?研?研务?10?研?2000? ?筛?研?研?模?研?研?研?研?500 ?31000 ?30 ?研?研?agent?agent?SAASSAAS?研?研?DAASDAAS?撑?撑?撰?撰?SAAS?DAAS?研?SAAS?DAAS?研?务?研?务?研?研?研?务?研?尽?撰?研?务?100?导?务?14?|?2023?务?务?15?|?2023?16?|?2023?4.4.?17?|?2023?l?务?研?税?l?去?l?研?18?|?2023?务?19?|?2023?&?研?研?/?135-2162-2835?20?|?2023?务?撑?撑?告?模?务?去?尽 2023?21?|?2023?22?|?2023?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02 23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工商银行&中国信通院:2023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57页).pdf

    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何宝宏杨龙如栗蔚陈铁钢周伟何阳冯橙程晓亮罗巨明刘然彭丹萍黄悠文史大鹏刘扬李京京原利斌宁立章王朋赵晨光李洪洋陈惠民赵文博蒋星程王若冰李志江张玉海邱琳周涛张佳耿燕生孙妤婕叶刚廖群伟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参编单位参编人员版 权 声 明本白皮书版权属于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受法律保护,转载、引用或其他方式使用本白皮书的原文或观点,应注明来源。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保留对违反以上说明和相关权益的行为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本白皮书重点研讨银行业以国家政策为指引,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数实融合发展趋势,结合自身禀赋和经营特征,加快数字化转型,以数据和技术要素为驱动,推进业务经营模式的创新和重塑,加速经营发展的数据化、智能化、生态化、开放化变革的实践。通过对境内外银行数字化转型案例和经验的全面整理,白皮书系统分析了银行业转型发展的方法与路径。一是从顶层设计角度,深化战略布局,强化顶层推动,加大资源投入,加强方法变革,自上而下系统推进数字化转型。二是从模式创新角度,围绕服务客户和赋能员工两大维度,针对生态链接、场景运营、产品研发、渠道触达、风险防控、经营管理六大领域重塑业务经营模式,为发展增动能。三是从科技赋能角度,通过多层级强化数据要素创新应用,多领域深化数字技术服务供给,多维度进化数字基础设施支撑,筑牢转型发展根基。此外,结合 2023 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针对未来银行业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方向,提出应突出价值导向,以数字金融支撑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发展,深挖数据资产价值,纵深推进前沿技术应用,做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做好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金融强国建设。摘 要一、数实融合为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 /1 (一)国家战略纵深推进数实融合发展 /1 (二)经济社会的数实融合发展趋势呈现新特征 /2 (三)顺应数实融合发展趋势银行业应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 /4二、理论指导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实践全面提速 /5 (一)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及特征 /5 (二)全球银行数字化转型实践 /7 (三)国内银行数字化转型实践 /12三、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方法与路径逐渐明晰 /13 (一)强化顶层设计,自上而下系统推进数字化转型 /13 (二)创新业务经营模式,为发展增动能 /20 (三)升级数据和技术支撑体系,筑牢发展根基 /31四、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未来发展应突出价值导向 /39 (一)以数字金融支撑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发展 /39 (二)面向业务创新需求深挖数据资产价值 /45 (三)面向前沿领域纵深推进数字技术探索应用 /47 (四)以评促建推动数字化转型取得新成效 /49参考文献 /52目 录1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一、数实融合为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当前,数实融合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趋势性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数字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在 2023 年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出重要部署,要求做好包括“数字金融”在内的五篇大文章。作为现代经济体系中重要的“金融力量”,银行业全面加快数字化转型,服务数实融合的发展趋势,已成为时代的“必答题”,正不断在发展的“数字蓝图”上谱写新篇章。(一)国家战略纵深推进数实融合发展数字中国建设引领数实融合发展。数实融合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必然趋势。为全面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2023 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 规划)。规划的出台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举措,其首次提出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框架,即数字中国建设将按照“2522”框架进行整体布局,同时明确数字中国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为各方面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为深化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多方面持续融合奠定基础。两大能力两大基础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体系数字技术与“五位一体”深度融合数字经济数字政务数字文化数字社会数字生态文明两个环境国内:数字治理生态国际:数字领域国际合作数字技术创新体系数字安全屏障数字中国建设整体框架图 1 数字中国建设“2522”整体框架2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数据要素政策体系化纵深推进带来发展新动能。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等各环节,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因此亟需构建与数字生产力相适应的数据要素政策体系,不断解放和发展数字生产力。近期,围绕数据要素领域,国家政策正逐层细化。在宏观层面,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数据二十条),数据二十条描述了数据基础制度的四梁八柱,提出以产权制度为基础、以流通制度为核心、以收益分配制度为导向、以安全制度为保障的数据基础制度顶层框架,对于充分激发数据要素价值具有全局性、奠基性、引领性的重要作用。在微观层面,为规范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强化相关会计信息披露,财政部印发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暂行规定明确了适用范围、会计处理标准以及披露要求等内容,涵盖了对数据资源的各种会计处理情况。暂行规定的出台不仅肯定了数据资源具有资产属性,同时推动了数据资产价值的量化,是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发展“数字金融”新方向。2023 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牢牢把握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做好相关金融工作指明了方向。其中,数字金融作为新兴数字技术与传统金融服务相融合的特殊金融业态,首次在中央层面被明确提出。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日益深度融合,以前沿科技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在发展中表现出引领时代的巨大动能。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字金融的发展也要不断深化,因此,对于金融业而言,深入推进自身数字化转型进程,更好地以数字金融创新服务数字经济发展,做好数字金融这篇大文章势在必行。(二)经济社会的数实融合发展趋势呈现新特征数字化生活方式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数字中国加速建设的浪潮下,“数字化”几乎连接上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慧城市到数字社区,从智能产业到数字产品,“数字化”拓展着智慧便利生活的边界,为普通百姓步入中国式现代化生活赋能。截至 2022 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 10.67 亿,较上年同期增长 3549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庞大的网民规模构成了我国蓬勃发展的线上消费市场,也为数字经济发展打下 来源:国家网信办,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 年)。3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了坚实的用户基础。随着数字教育、数字医疗、数字政务等线上化场景日渐丰富,线上化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常态,更多人习惯于使用线上渠道“足不出户”实现日常生活所需,“宅经济”的生活方式已成为时下消费热点,与个人需要紧密结合,同时持续向纵深发展演变。数字产业化纵深推进,产业数字化加速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全方位、全链条转型升级。我国数字产业规模稳步增长,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数据,2022 年,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达到 9.2 万亿元,产业数字化规模为 41 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分别为 18.3%和 81.7%,数字经济的二八比例结构较为稳定。其中,三二一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 44.7%、24.0%和 10.5%,同比分别提升 1.6、1.2 和 0.4 个百分点。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持续深入,各产业数字化进程也随之进一步加快。农业数字化加快向全产业链延伸,农业生产信息化率稳步上升,智能灌溉、精准施肥、智能温室、产品溯源等新模式得到广泛推广。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档升级,2022 年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增长至 58.6%和 77.0%,同比分别提升 3.3 和 2.3 个百分点。智能制造应用规模和水平大幅提升,四成以上制造企业进入数字化与网络化制造阶段,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突破 3 万亿元。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同样稳步深入推进,线上消费在稳消费中发挥积极作用,全国网上零售额突破 13 万亿元,同比增长 4%。数字化治理深入推进,数字化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在数字中国建设驱动国家治理蓝图的指引下,我国数字政务建设加速推进,从 2012 到 2022 年,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国际排名从 78 位上升到 43 位,是上升最快的国家之一。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实现地市、县级全覆盖,乡镇覆盖率达 96.1%。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名注册用户超过 10 亿人,实现 1 万多项高频应用的标准化服务,大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有效解决市场主体和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工作信息化平台正式开通,数字政协、智慧法院、数字检察等广泛应用,为提升履职效能提供有力支撑。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 年)。来源:国家网信办,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 年)。来源:国家网信办,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 年)。4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三)顺应数实融合发展趋势银行业应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银行业是金融系统的核心力量,是打通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纽带。当前,经济社会的数实融合发展趋势,对金融服务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银行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金融发展,有助于更好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量,有助于防范化解新时期的金融风险。银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是服务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建设,构建现代化金融机构的战略要求。金融发展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从全球看,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进入交叉融合、迭代创新、纵深应用的加速期,全球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攀升,世界各国纷纷强化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布局,抢占发展制高点。从我国来看,在国家政策的系统有序指导下,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长期居于世界前列,数实融合发展趋势持续深化,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因此,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发展数字经济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银行业应深刻把握数字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加快自身数字化转型,加速数字金融创新,构建现代化金融机构,深度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现金融服务经济社会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加速形成。银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是适应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新趋势,提升高质量金融服务供给水平的重要抓手。银行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实体经济发展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特征,对银行业的金融服务供给提出新要求。针对市场环境和经营主体的数字化发展趋势,银行业应坚持以“数据与技术”驱动,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推动业务经营模式创新,强化金融服务的适配性,以自身数字化转型细化客户感知、强化服务撮合、优化资金供给,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助力新型工业化建设,促进新质生产力培育,全面提高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金融服务供给水平。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是统筹发展与安全,提升防范化解各类风险能力的有效路径。银行业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在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为银行业防范化解风险能力的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在风险防控领域的持续应用,银行业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将更全面、更智能、更精准、更高效。强化对各类风险的联防联控,提升对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的能力。升级智能化风控能力,形成企业级的风险管理能力,针对出险状况依托集团化的数据整合能力,智5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能化分析选取应对方法,精准高效地提出处置方案。二是全社会数字化发展扩大了防范化解风险的范围,需要银行业依托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升级风险管理水平。一方面数据、技术、算法、平台等数字化要素风险频出;另一方面跨境、跨业、跨界等开放生态带来的交叉性风险溢出,传统的风险管理手段已不能满足业务发展需要,因此银行业应加快数字技术在风险防控领域的应用研究和创新应用,有效应对转型中的新风险。二、理论指导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实践全面提速(一)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及特征1.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内涵数字经济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成为当前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其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是数字化发展的先行者。银行业作为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具有采用信息提升业务效率的内生需求和天然优势,其数字化发展程度在各行业中处于第一梯队。基于业界对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定义,结合金融领域特征,我们认为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以数据和技术要素为驱动,加速组织模式、业务模式、管理模式、商业模式的创新和重塑,有效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实现企业级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2.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本质数字化转型虽然不是一个新命题,但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被赋予了新的特征。各领域数字化进程的持续加快,推动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以数字生产力为主要标志的全新历史阶段。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数据、技术等新型生产要素正在推动土地、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加速传统产业的模式变革。较之传统生产要素,数据、技术这两个新型生产要素具有非稀缺性、非均质性、非排他性的 业界数字化转型定义:IBM 认为,数字化就是通过整合数字和物理要素,进行整体战略规划,实现业务模式转型,并为整合行业确定新的方向。麦肯锡认为:数字化包括资产数字化、运营数字化、劳动力数字化(去中介化、分散化和非物质化)三个方面。埃森哲认为,数字化转型的最显著特征就是通过数字化应用提升运营效率。Gartner 认为:数字化是利用数字技术来改变商业模式并提供新的收入和价值创造机会。IDC 认为:数字化转型分为领导力转型、运营模式转型、工作资源转型、全方位体验转型、信息与数据转型。阿里巴巴认为:数字化是一个“从业务到数据,再让数据回到业务的过程”,关键在于IT 架构统一、业务中台互联网化和数据在线智能化。中国信通院认为,数字化指企业与数字技术全面融合,提升效率的经济转型过程,即利用数字技术,把企业各要素、各环节全部数字化,推动技术、业务、人才、资本等要素资源配置优化,推动业务流程、生产方式重组变革,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率。6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特征。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数字化生产关系具有普惠化,即普通人获得数据更方便;头部化,即数据向少数头部平台集中;个性化,即用户需求追求与众不同;共享化,即更多生产资料社会化占有等特征。3.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特征银行业作为数字化发展的先行者,在数字化转型实践中坚持以金融科技为主引擎,以智能移动终端领域为主渠道,以场景化金融生态为主阵地,以丰富和提升客户体验为主路径,以建立敏捷化组织为主轴,持续推进模式创新与体制机制变革。具体来看,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征:(1)数据化(Datafication)。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生产要素。数字经济的发展及业态创新本质上是基于数据信息的价值创造,通过海量、动态、高增长、多元化的数据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创造更多价值,同时降低各类成本,使价值创造更有效率。银行天生与数据相伴,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应以数据为核心,持续推进业务数据化和数据业务化,释放数据的业务和经营价值,实现全量全要素的连接和实时反馈,提升对业务的感知、决策、创新、营销、风控水平,提升业务体验、业务效率与经营价值。(2)智能化(Intelligentization)。智能化是指事物在计算机网络、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所具有的能满足人的各种需求的属性。智能化是建立在数据化基础上对功能和服务的全面升华。银行业一直坚守服务国计民生的立业初心,在降低服务门槛的同时,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秉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持续提升客户体验,聚焦客户的痛点、难点,以数字化手段,为客户提供智能化、场景化的解决方案,以智能输送便捷,用服务传递温度。(3)开放化(Openness)。数字经济时代以高效集聚、顺畅融通、开放共享为特征,国内银行业也基于此,开启了由传统银行逐步向开放银行探索的数字化发展“进阶之路”。开放银行是指利用开放 API 等技术,实现与第三方机构间的数据共享、银行服务与产品即插即用,以“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方式,将终端服务客群衍生至传统银行服务难以触达的长尾客户,全面释放数据价值与规模价值。(4)生态化(Ecologization)。银行业致力于推进金融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和跨界生态融合共建,打造精准布局、链式赋能、协同运营的新型生态银行,激活金融服务“内生7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态”,畅通跨界融合“外生态”,构筑数字生活新图景,让数字化转型成果更广泛地惠及社会民生。银行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在实现金融服务的场景输出时,通过将数字化转型应用向产业链上下游、生产的前后端等各环节拓展,重塑产业布局,发现新的产业机遇和增长点,打造优势互补、开放共赢、合作共享的金融生态圈,构建银政企数字共同体,形成强大合力。(二)全球银行数字化转型实践在全球银行数字化转型中,海外大型银行由于业务种类多、客户范围广,有着强烈的提效与风控需求,因此在战略层、业务层、技术层等多层次全面展开数字化转型探索,并取得了丰富的创新与实践成果。1.制定明确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战略因充分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难度,海外大型银行从董事会与管理层开始制定相应策略。由于规模以及科技投入存在差异,不同银行在战略层面的组织机构转型、创新机制建设、资金与人力支持方面的具体举措存在一定差异。(1)在组织架构转型方面,多措并举适应转型发展趋势。一是在董事会层面制定数字化转型工作目标与分工,建立数字化转型工作组以统筹和指导各部门的数字化转型工作。例如汇丰银行董事会与科技管治工作组以客户调查结果为指引,对于数字化转型措施的优先顺序、非战略性产品的推广与退出等问题向银行管理层提出质询,从而简化银行数字化架构,协助提高员工及客户所用系统的效用。二是设立跨部门团队研发数字化产品。例如摩根大通以开发体验优秀的跨渠道与跨平台产品为目标,组建了设计、产品、数据与技术团队,并搭建了敏捷产品平台提升团队协作。部分海外大型银行为了发掘新技术在银行业务应用中的潜力,设立了专门的开发和研究团队聚焦新技术应用,并建立多个开发技术中心。(2)在创新机制方面,海外大型银行普遍从对内、对外两个方向培养创新能力。对内方面,设立金融创新项目,激发员工的创新思想,优化和解决产品问题。例如,美国银行 2022 年推行的金融创新项目中,初级员工可在导师的指导下共同为业务中的难题提 来源:汇丰银行 2022 年年报。来源:摩根大通 2022 年年报。8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供独特视角与可行的创新性解决方案,共吸引了 130 个创新小组报名,培育了内部创新氛围。对外方面,通过投资或合作与初创企业建立联系,适时引入金融科技,抓住市场机遇。澳大利亚联邦银行通过旗下的 x15ventures 风险投资公司投资初创企业,并为其提供技术支持、运营指导与风险管理,同时由初创企业帮助银行提供产品创新,寻找新一代数字解决方案。(3)在资源投入方面,海外大型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投入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例如摩根大通计划每年为科技投入 120 亿美元。美国银行在 2022 年投资 36 亿美元用于数字化转型。汇丰银行 2022 年的科技投入为 61 亿美元,占营业支出总额的 20%。在人力支持方面,海外大型银行普遍重视员工的数字化能力培养与科技人才引进,但在预算与科技行业的影响下,科技人才引进存在一定困难,多数海外大型银行的科技类员工占比较低。也存在少数例外,摩根大通与星展银行分别凭借高投入和转型优势组建了专门的技术和研发团队,并达到了较高的科技类员工占比,其中摩根大通拥有约 5 万 7 千名科技员工,占全行员工的 20%;其中星展银行拥有超过 1 万名科技员工,占全行员工的 27.8%。2.加速业务与数字技术融合创新具体而言,可以从数字化运营与风控、移动服务平台建设、金融合作平台建设,三个方面来分别介绍海外大型银行在业务层面的数字化转型实践。(1)发挥数据驱动优势,开展数字化运营与风控实践。在数字化运营方面,海外大型银行主要通过自研 AI 工具或采购 AI 服务的模式,为银行业务的审批流程降本增效,提升全渠道的对客服务能力,改善客户体验。例如,星展银行利用 AI,每月向全地区客户发送超 4500 万份个性化的服务指导,并就如何更有效发挥资金作用提供建议。在数字化风控方面,由于业务量大、跨境业务多、风险暴露面广,海外大型银行积极采用大数据与 AI 工具,帮助提升授信评估、信贷风险预警与交易合规风险等业务场景中的风控能力。(2)拓展线上化服务边界,强化移动服务平台建设。海外大型银行以手机银行为首 来源:美国银行 2022 年年报。来源:澳大利亚联邦银行 2022 年年报。来源:摩根大通官方网站。来源:美国银行 2022 年年报。来源:汇丰银行 2022 年年报。来源:摩根大通 2022 年年报,星展银行 2022 年年报。来源:星展银行 2022 年年报。9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要移动服务平台,在获客和提高移动用户渗透率方面,以高利率和低费率优惠推广手机银行开户等产品。例如,巴黎银行的 Hello Bank!数字银行提供 0 卡费、0 取款费、0 转账费开户体验,同时还有推荐开户奖励,已为法国、比利时、德国、奥地利的 330 万客户提供线上服务。在数字化产品研发上,以场景作为切入点,为客户提供数字化工具的同时提供金融服务。摩根大通在其手机银行中推出了房产管理平台 Story,为房东提供线上物业管理与租金收取服务。在体验提升方面,利用大数据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理财方案,帮助客户提升金融收益。星展银行基于其数字银行推出理财导航(DBS NAV Planner),利用人工智能帮助客户改善财务健康状况,星展理财导航用户的平均资产管理金额比非用户高出 59%。(3)探索生态开放业务模式,建设金融合作平台建设。个人业务方面,海外大型银行以客户的线上支付、投资理财与融资需求为线索,在移动服务平台之外推进个人金融合作平台建设,覆盖银行渠道服务盲区,寻找和服务年轻客群或高净值客群等特定客群。例如,巴黎银行收购了支付 APP Nickel 与先买后付 App Floa,借助 Nickel 欧洲境内超过8600 个线下服务点、Floa 欧洲境内的 400 多万个人客户来拓展年轻客群。摩根大通收购的税务智能投资策略平台 55ip,提供 ESG 投资产品的 OpenInvest,以及股权激励系统服务 Global Shares。公司业务方面,海外大型银行以公司客户经营需求以及市场环境为切入点,建设各类公司金融合作平台,为公司客户提供收单、财务、运营与供应链等相关数字金融服务,同时借助收购或合作的方式进入新的行业以增强场景服务能力。摩根大通 收购的 InstaMed,为美国医保报销提供支付与医疗信息全流程电子化处理方案,已覆盖约60%的美国医保客户。汇丰银行的环球数码平台 Business Go 为中小企业提供运营策略咨询、供应商搜索等功能,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运营,截至 2022 年底用户数已超 95000户。来源:巴黎银行 2022 年年报。来源:摩根大通 2022 年年报。来源:星展银行 2022 年年报。来源:巴黎银行 2022 年年报。来源:摩根大通 2022 年年报。来源:摩根大通 2022 年年报。来源:汇丰银行 2022 年年报。10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3.推进关键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及前瞻研究为落实数字化转型战略,推动业务数字化发展,海外大型银行积极推进自身技术能力建设。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平台建设与应用方面,大部分海外大型银行采取合作共建的方式进行,少部分海外大型银行有较高的科技预算,以自主研发的方式开展,均取得了优秀成果。具体而言,海外大型银行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三个方面开展技术层面的数字化转型实践。(1)持续推进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布局。海外大型银行普遍积极投入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领域,以提升客户体验、优化业务流程、降低风险、创造新的商业价值。人工智能方面,主要通过智能技术平台、智能虚拟助手、客户智能分析、风险预测等方式提升客户体验、风险控制和内部运营水平。例如,美国银行智能虚拟助手Erica,其功能包括检测消费习惯、嵌入 FICO 评分系统提供信用评级建议、24 小时交易转账等,在 2021 年第四季度完成了 1.23 亿次互动,同比增长 247%。大数据方面,主要应用数据挖掘等技术在客户选择、信贷审批、投资预测等环节,通过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服务和精细化分析,提高客户满意度和业务效率。摩根大通自主研发了大数据监测模型,用于风险预警和监测,解决了企业长期以来在跨境贸易结算方面的难题。在 AI 大模型方面,头部银行积极探索前沿技术,试点开展场景应用。摩根士丹利的财富管理部门运用GPT 模型来开发供财富顾问使用的聊天机器人,获取海量的投资策略、市场研究和评论以及分析师见解等知识数据。摩根大通利用 GPT 模型学习并解读央行官员讲话中透露的信号,编制形成“鹰鸽指数”,用以预测利率政策出现变化的可能时间点,已应用于美联储、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等机构。(2)持续丰富区块链业务应用场景。海外大型银行主要在支付结算及数字资产领域,运用区块链技术搭建去中心化的支付结算网络及数字资产交易平台,提升跨银行间支付结算的处理效率以及实现数字资产(包括加密币、数字货币、数字债券等)的安全交易。同时,海外大型银行持续推动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贸易融资、跨境金融等领域的应用创新,应用多元化趋势明显。在支付结算领域,海外大型银行主要运用区块链技术提高结算速度,来源:美国银行 2022 年年报。来源:贸易金融,借助先进科技手段助力企业实现智能化司库管理。11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并增加结算流程的透明度。例如,摩根大通推出基于区块链的银行间支付平台,解决银行间信息共享的难题,并加快交易处理的速度。南非标准银行推出区块链平台用于外汇支付和结算,以加快结算处理速度并提高交易透明度。在数字资产领域,海外大型银行主要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数字资产交易。汇丰银行推出债券代币化平台 HSBC Orion,实现数字债券和用于结算的货币的代币化。星展银行建立数字货币交易所(DBS Digital Exchange)和数字债券发行平台(DBS Fixed Income Execution),支持加密货币交易及数字债券自动化发行。在跨境贸易领域,海外大型银行主要运用区块链技术解决国际贸易中纸质文件及相关信息转移和传递效率低下的问题。巴克莱银行搭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跨境贸易平台,将传统方式下最高耗时 20 多日的跨境交易缩短为数小时。(3)持续提速业务系统的规模化上云。海外大型银行普遍通过构建 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SaaS(软件即服务)三层云服务体系以及开展分布式转型,实现了资源灵活供给及有效复用,推进银行信息系统技术架构由单一集中模式向双核异构混合模式转型,增强业务支撑能力,满足敏捷研发和应用扩展的需要,以适应业务的快速调整和市场的快速变化。为进一步释放云计算价值,保障云上应用安全可靠运行,海外大型银行近年来着重从云安全能力提升和规模化推广上云两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建设。在云安全能力提升方面,海外大型银行均加大了安全技术的部署和投入力度。例如,巴克莱银行加快数据迁移至云平台的进程,保障云平台数据安全,防范数据泄露、数据损坏等风险,提升灾备数据恢复能力。在规模化推广上云方面,海外大型银行加快推进应用大模型上云,加速数字化转型进程,降低 IT 运行成本。例如,截至 2022 年末,摩根大通 38%的应用已经迁移至云平台,其中网银迁移至公有云帮助减少了 50%的运行成本。汇丰银行集团内应用上云比例从 27%提升至 35%。南非标准银行业务数字化率从 2021 年的28%增长至 2022 年的 32%,核心应用上云率从 2021 年的 15%增长至 2022 年的 28%。来源:摩根大通官方网站。来源:南非标准银行官方网站。来源:汇丰银行 2022 年年报。来源:星展银行 2022 年年报。来源:巴克莱银行官方网站。来源:巴克莱银行 2022 年年报。来源:摩根大通 2022 年年报。来源:汇丰银行 2022 年年报。来源:南非标准银行 2022 年年报。12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三)国内银行数字化转型实践当前,国内金融机构已纷纷按下数字化转型的加速键,数字化发展步伐正持续加快,同时国内商业银行间由于各自的规模体量和业务经营方向存在差异,数字化转型实践路径不尽相同。但殊途同归,经分析主要呈现以下特征:1.国有大型银行全面布局深化数字化转型大型银行对科技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数字化已经成为转型共识。由于业务规模大、业务稳健性要求高、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储备相对充足,大型银行数字化转型更强调顶层设计和系统性规划,并且是全方位布局和整体性统筹推进,通常会制定清晰的数字化战略,以确保数字技术能够支持其核心业务和长期发展目标。一是成熟强大的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化能力是主要依托。大型金融机构处于生态圈的核心位置,通常较早开始部署金融信息化战略,这也为数字化转型的启动提供强有力的“先发优势”,从而基于数字基础设施为数字化转型构筑可拓展的数字空间。同时,大型金融机构重视数字技术能力的发展应用,积极跟踪国内外前沿技术与核心技术,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强大的“工具箱”,注重促进业务与技术的双向融合,确保数字化转型能够为业务创造实际价值。基于长期的数字技术引入、吸收与发展,快速积累了庞大的数字化运营数据和用户数据等数据资源和数字能力,便于对内应用和对外输出。二是主导权和控制权是重要特征。大型金融机构通常组织架构庞大、业务规模大,基于对自主性和安全性的考虑,大型金融机构通常能够较好地掌控对数字化转型的整体规划、实施方案以及工程进度。三是明确的价值主张是转型前提。大型金融机构不断凝聚数字化转型共识,形成科学合理、具有适应性和可行性的顶层设计,进而基于较为明确的价值主张,推动转型方案实施落地。2.股份制银行战略生态合作布局数字化转型股份制银行市场化程度较高,基于较强资源禀赋和灵活的机制体制,在数字化转型探索上较为开放灵活,主要表现为搭建开放平台、建设数字生态、激活数据要素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一是积极合作搭建开放平台。股份制银行已积累较为成熟的数字化能力和丰富的数据资源,通常自建或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合作共建开放平台,进行技术、数据以及服务等资源和能力的互换。二是场景驱动构筑全方位数字生态。生态圈内的多元合作主体带来丰富的应用场景,大大增加了获客渠道,也由此衍生出多样化金融服务场景,如“衣食住行”生活场景下的消费信贷,最终形成场景驱动、多元协同的全方位开放生态。三是激13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活数据要素潜能助力转型。股份制银行积累了大量数据要素,借助第三方金融科技平台的数据分析能力进行趋势预测、客户画像等,从而提供更多个性化和定制化的金融服务,提升客户体验。3.中小型银行以点带面寻求数字化转型突破中小型银行数字化转型受限于整体规模、资本、技术和人才,重在利用外部优势,更加注重数字化转型的实际效益,选择一些成熟而高效的技术解决方案来推动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化优化现有的业务流程和客户服务。同时,专注于价值网络中的某一环节,打造特色功能。一是细分领域以点带面推动转型。中小型银行通常以某个业务领域或某类细分群体作为突破点和切入点,引入外部新技术和新模式,快速实现转型。二是注重以客户体验驱动转型。从“用户视角”出发深度挖掘转型需求,提供本地化、特色化服务。围绕多元化的用户需求和用户习惯,中小型银行通过生态圈连接丰富的服务场景,输出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金融服务,使得最终产品和服务更加贴合用户“意愿”,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金融服务效率。三是以行业联盟带动个体发展。中小型银行多采取行业联盟的形式联合提供金融服务以谋求共同发展,如联合贷款、聚合支付等,形成机构间数字化转型的合力。三、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方法与路径逐渐明晰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是一场由思想到行动、由顶层到基层、由内部到外部的深刻变革,需要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在推动体系性重塑、开放生态建设、业务科技融合、基础设施升级以及体制机制变革等探索和实践中,银行业逐步形成从顶层设计到数字化能力建设,再到业务经营模式变革的数字化转型方法与路径。同时,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禀赋,坚持战略导向、问题导向、市场导向,着重解决客户难点痛点堵点,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和客户体验,做好成本与收益的平衡。(一)强化顶层设计,自上而下系统推进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是技术、数据等新型经营要素与传统经营要素的统筹考虑与合理配置,涉及既有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的调整变化,既有生产关系的改变。因此,需要决策层的直接参与和推动,执行层的全员参与和共建,保障层的协同调度和资源供给。银行业通过加强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根据自身规模、禀赋和发展方向制定全行数字化战略,并将其融入整体发展战略,成为全行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形成战略共识、全员共识,14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树立长期导向,久久为功,指导和推动数字化转型工作有序开展。1.深化战略布局明晰转型路径 目前,各家银行已形成以集团战略规划为主,金融科技、业务板块等专业领域规划统筹协同的数字化战略框架,将金融科技作为集团发展的关键动力,加快组织机制变革,促进银行经营变革和创新能力提升,打造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形成增长新动能。(1)整体转型战略布局。国内外银行从数字经济发展要求和发展目标出发,结合自身规模、禀赋,从组织架构、经营模式、治理体系等方面制定数字化转型经营战略,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一是充分发挥高层决策和统筹推进作用。把数字化转型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全行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决策和协调机构,健全数字化转型的企业级统筹协调机制。二是以顶层设计为指引。结合自身规模、资源禀赋和发展方向制定数字化发展目标,不同机构推进差异化、特色化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国有大型银行全面推动体系化战略布局,从科技赋能智能化业务创新、业务理念转型、经营模式创新、金融生态布局等方面形成企业级数字化战略,向智能化升级、生态化演进方向迈进。中小型银行通过合作业务板块转型战略金融科技战略经营发展战略加强战略布局产业金融方案SaaS 引入API 输出生态链接开拓新兴渠道线上线下协同统一服务标准渠道触达全旅程运营运营资源匹配场景运营联防联控体系智慧风控体系风险防控个性化体验化场景化智能化产品研发息差价值管理经营价值管理客户管理经营管理统筹推进高层决策强化顶层推动互联互通技术体系加快新技术应用赋能基础技术体系大数据资产体系人工智能体系数字技术能力建设与应用夯实数据资产建设数据服务强化数据治理打造用数赋智工具数据治理与赋能加大数字人才培养加大科技投入加大资源投入打通决策与落地统一业务与战略加强方法变革顶层设计模式创新科技赋能图 2 银行数字化转型路径图15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共建、借力赋能等灵活举措,以技术创新驱动线上化、智能化和生态化发展,以关键领域为核心不断巩固提升特色优势。三是推出数字化转型品牌。例如工商银行推出“数字工行(D-ICBC)”,宣传数字化发展理念,既凝聚全行人员达成共识,又向合作伙伴和客户分享本行金融服务创新方向,助力对外合作和金融生态圈建设。四是建立跨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数字化转型需要全部门、全员工的参与,通过建立各业务板块、业务与科技之间的“煲汤式”融合机制,营造协同转型的氛围,减少层级推动阻力,加速数字化转型成效落地。国有大型银行建立总分数字化转型多级支持体系和协同机制,加强产业金融、个人金融等重点业务经营板块数字化转型的统筹推进。股份制及中小银行以业务目标为导向,建立跨层级、跨专业、跨部室柔性团队,加强数字化转型的互通协作、渠道通畅,高效协同全行资源,快速响应业务转型需求。机构数字化经营战略工商银行建设“数字工行”,实施“数字生态、数字资产、数字技术、数字基建、数字基因”五维布局农业银行推进数字化转型再造一个农业银行的战略思路中国银行深入推进“2 2 5”,打造“数字中银”建设银行以数字化经营深化新金融行动,全面开启“第二发展曲线”招商银行以“线上化、数据化、智能化、平台化、生态化”为演进方向,打造面向未来的数字化运营新模式和新能力花旗银行提出了“打造数字银行”的战略,包括三个核心支柱,具体指一切以客户为中心、具有全球适用性、创立数字化合作伙伴关系摩根大通移动第一,数字化一切表 1 境内外银行数字化经营战略(2)聚焦金融科技的转型战略。国内外商业银行在实施数字化转型中,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将金融科技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不断提升科技供给能力,增强全行经营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一是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深化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支撑,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支撑全行数字化转型落地实施和经营管理转型。二是以数据和技术为新生产要素,以金融科技为驱动引擎,以开放生态为新增长极,推动“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等金融科技战略目标,打造金融科技核心竞争力,以金融科技全面赋能经营发展。三是深化科技与业务融合,加速推动科技基因渗透到金融的每个“细胞”,16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不断提升业务与科技的创新研发能力。四是建立产品快速创新研发机制,打造研发运营一体化(DevOps)平台,统筹跨服务域的信息共享,进行服务化重构,提升金融科技部门平稳快速交付高质量软件及服务的能力。机构战略战略内涵工商银行科技强行打造具有“安全、数字、生态、智慧、敏捷”五大特点的“科技强行”,为全客户提供全天候、全渠道、全场景、全功能极致金融服务农业银行iABC建设智能化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资源和能力整合的、金融科技为助推力的农业银行(ABC),通过“七大技术、五大支柱、六大中台、两大保障”具体推进“iABC”战略中国银行数字中银 推进企业级业务架构和企业级 IT 架构转型,打造业务数字化、场景生态化、技术平台化的科技支撑能力建设银行TOP 2.0推出TOP 2.O,“T”是科技驱动与引领并重,坚持技术和数据作为金融科技的双要素;“O”是能力开放,践行开放共享的理念;“P”是代表平台生态;“ ”是培育鼓励创新和支持创新的文化招商银行金融科技银行全面构建本公司金融科技的基础设施;以金融科技的理念和方法,转变经营管理模式,加强科技能力建设,推动科技与业务融合,以科技敏捷带动业务敏捷汇丰银行数字化转型运用大数据技术创造价值;优化 IT 架构和数据治理,实施敏捷开发;加大投资力度、拥抱最顶尖的金融科技表 2 境内外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战略(3)板块化的业务转型战略。在数字化战略引领下,国内银行围绕“服务客户、赋能员工”加快推动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数字化变革,向广大客户群体提供高效、高质量的多元化金融服务,构建新业态、新模式,开创金融服务与生活服务融合互促的新局面,同时为员工提供高效便捷的办公服务体验。一是以问题为导向,加快解决客户难点痛点堵点问题,优化管理流程,加快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度变革,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和员工工作效率,打造人民满意银行。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推进业务模式创新和精品产品打磨,推出契合市场需求、客户急需的产品和服务,建设以智能平台为核心的线上线下融合服务体系、数字化运营和风控体系,提升金融服务供给能力。三是以目标为导向,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建平台、引流量、接场景,打造与政务、产业、生活融合的金融生态圈,推进 GBC 三端协同联动发展,延伸服务边界,提升金融差异定位、错位竞争的服务能力。2.构建统筹机制强化顶层推动以战略规划为指导,为有效推动全行的数字化转型加快落地,多家银行从公司治理层17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面强化顶层推动,构建了数字化转型的企业级统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高层决策和统筹推进作用。例如,工商银行成立金融科技与数字化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由行长担任,并由金融科技部、深改办、网络金融部、管理信息部联合牵头深化全行数字化转型工作,并在金融科技部设立委员会办公室,办公室下设秘书处团队。农业银行成立数字化转型推进委员会,定期研究解决数字化转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总分行均设立数字化转型办公室,协同推进数字化转型重点工作任务。中国银行成立金融数字化转型领导小组,负责牵头全行数字化转型工作,优化金融数字化委员会运行机制,负责数字化转型统筹管理和高效决策。建设银行成立金融科技与数字化建设委员会,统筹全行数字化经营。3.加大资源投入厚植数字基因数字化转型无论是业务产品创新还是技术能力建设,都涉及大量基础性工作,时间长、见效慢,需要银行进行持续投入,并做好充足的资源保障。(1)加大科技投入。随着银行数字化发展的持续深化,金融科技从过去单纯支撑银行业效率提升,到建设企业技术数字化平台、驱动业务模式变革,对科技创新力量提出了更大需求,银行业持续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实现科技资源保障。一是提升金融科技投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2022 年国有六大行科技投入总计约为 1165 亿元,工商银行投入 262亿元的数额最高;2022 年股份制银行投入约为 662 亿元,招商银行以 142 亿元位居榜首;地方性银行中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投入居前。二是建立灵活的资金投入方式,设立金融科技创新项目基金等方式鼓励科技创新研发。此外,目前已有包括工、农、中、建、交等5 家国有大型银行在内的逾 20 家银行机构成立了自己的金融科技子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强科技投入,提供更加灵活的服务模式。(2)加大数字人才培养。人才是组织的基础和创新的关键。银行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以满足数字化转型对智力资源的需要。一是加大科技人员引 来源:工商银行 2022 年年报。来源:电子银行网公众号,打造智慧新银行精准滴灌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来源:中国金融电脑,勇立时代潮头,开创数字化转型新局面。来源:今日建行公众号,建行数字化经营的实践和探索。来源:六家国有大型银行 2022 年报。来源:12 家股份制银行 2022 年报。来源:北京银行和上海银行 2022 年报。18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进力度。科技人才队伍是银行数字化发展关键力量,近年来金融科技队伍人数不断扩充。根据 2022 年相关银行的年报显示,大部分银行的科技人员保持增长态势。其中,工商银行科技人员3.6万人位居榜首,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的科技人员数量也突破万人,分别为 1.6 万、1.3 万、1 万,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的科技人员数量也突破五千人。二是提升全员的数字化能力。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推进,银行对数据科学家、数据分析师、算法工程师等高技术人才有着越来越广泛的需求,复合型数字化创新人才则更为稀缺。银行加强懂技术、通业务的复合型数字人才培养,推动科技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激发新业务场景,开创新业务模式。例如工商银行建立“人力部门招聘科技部门锻炼业务部门使用”的蓄水池机制,提升业务部门科技思维,强化业务和科技的深度融合。三是建立更具市场竞争力的薪酬激励体系。为减少科技人才流失,银行针对科技人才相对缺乏、引才留才难度增大等情况,进一步优化对于科技条线人员的激励机制,提升薪酬待遇,让银行业成为科技人才的高地。例如建设银行自建信金科成立以来,以市场化机制提升金融科技人才团队力量。4.加强方法变革保障战略落地银行数字化转型要实现企业级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就需要加强方法变革,以更先进的方法体系实现经营战略的有效落地。业务架构方法作为企业整体和业务生态视角的方法体系,以业务架构资产为基础,以落地企业战略为目标,将业务架构的企业级设计理念应图 3 2022 年部分主要银行科技资金投入情况(亿元)19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用于端到端的业务研发,对于全流程保障战略落地契合业务发展需要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图 4 基于业务架构的业务顶层设计“Z 模型”(未知.找方向)(已知.建能力)(已知.定框架)(已知.出方案)(1)统一业务发展与战略要求。数字化转型需要银行对所处环境、理念和目标、战略和行动、内驱力和比较优势做全面审视和重塑,业务架构方法有助于明晰业务与战略的关系,并促使业务发展与战略要求协调一致,形成“战略指挥业务,业务服从战略”的实践效果。业务架构方法提供了绘制和分析业务状况多维视图和建模等的指引,例如,从业务资源等导出企业资源地图、从价值链角度绘制对内支撑能力地图和对外服务能力地图,以及实现企业级业务运营所需的流程建模、数据建模和产品建模的思路和系列方法,帮助银行全面提升机构能力规划、价值创造与交付链条、信息挖掘及其在组织中的流动使用等,优化或重构经营战略、产品服务、政策规划和与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关系。(2)打通战略决策与研发落地。数字化转型既离不开完备的战略制定,也离不开顺畅有序的战略执行,业务架构方法具有系统化、体系化的特点,将宏观治理与微观指导相结合,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协同,在业务研发体系中发挥着联结战略与实施并指导数据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的关键作用,帮助银行从业务视角入手,打通战略决策与研发 来源:中国工商银行,商业银行业务架构应用的研究与实践白皮书。20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落地的边界,保证战略有效落地。以高内聚、松耦合的业务架构来指导 IT 架构转型,一是通过将企业战略拆解,将有关成果注入业务研发过程,引导业务研发方向;二是利用标准化业务研发语言,将业务和技术连接为协作互动的协同整体,用相对稳定又灵活的业务架构将企业的战略目标翻译成为 IT 可落地、可实施的方案和指导,使研发落地与战略决策一致贯通,并最终符合业务需要。(二)创新业务经营模式,为发展增动能业务模式创新的主攻方向是从服务客户和赋能员工两个维度,全面升级业务模式、营销模式、研发模式、服务模式、风控模式、经营管理模式等六大模式,达成“总分协同实现能力全系统共享、板块联动实现业务全链路贯通、服务融合实现客户全触点体验”的三大目标。1.生态链接构建开放融合的业务模式数字经济时代,企业不再单打独斗,需要与合作伙伴、客户一起建立广泛链接、融合发展,互相成就对方。银行把服务国家改革、服务产业升级、服务社会民生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金融服务为核心、场景生态为切入点、平台建设为基础,借助“走出去 引进来”相互支撑、双向赋能,打造“连接能力强,产品供给广,数字服务优”的开放银行体系,推进不同生态位上各个参与方的优势叠加,获得“1 1 2”的效果,推动形成企业级增长新动能。(1)强化 API 服务输出。银行将资金结算、商户运营、商户收单等金融产品通过建设 API 开放平台的方式实现与场景方的快速连接,对外构建无界融合、优势互补、开放共赢的金融生态圈,嵌入延伸到社交、财务、生活、出行、电商等生产生活场景,同时对外输出支付、融资等金融服务,将银行服务逐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实现金融业务的场景化融入。API 输出作为生态开放的初始形态,其优势在于快速合作对接、与场景的融合度更高、以客户为中心提供金融服务。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来说,由于客群、资源等限制,以 API 输出的方式加入到广阔的外部生态中,能够快速扩展其所能触达的客户范围,实现业务的突破式发展。(2)强化 SaaS 场景引入。针对合作方技术积累薄弱、数字化能力不足的场景,大中型商业银行可以基于自身相对突出的技术能力优势,围绕民生、乡村、教育、产业、政务等热点领域,搭建数字化场景共建的金融云平台,通过银行自建、第三方共建等模式,联21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合合作伙伴构建开放、合作、共赢的金融生态圈。SaaS 引入场景方式由银行主导场景和生态建设,具备较高的业务掌控力。对于大型商业银行,可以采用 API 输出与 SaaS 引入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可以结合自身客群、业务等特点,在一些具有优势的细分领域构建场景平台,将其他合作伙伴引进来,共同服务客户丰富生态;另一方面也可支持搭建银行间、银企间技术平台,链接更为广泛的生态场景,进一步扩张服务范围。例如,工商银行建设“双轮驱动”的互联网金融场景体系化品牌,一方面基于融 e 聚推出涵盖十八大领域,共 128 种服务,3500 多个 API 服务,另一方面在教育、交通、制造、旅游等领域,面向企事业客户推出 30 余个 SaaS 产品。广发银行先后孵化推出数字幼儿园、数字工会、数字民宗、数字教育监管、数字公益、数字破产、数字律所、数字财税、数字差旅等多个 SaaS 云服务数字产品,累计拓展机构客户 600 余户、企业客户近 400 户。交通银行建立完备的系统平台功能和对外输出产品服务矩阵,累计开放 API 接口 2800 个、产品服务 300 项以上,覆盖账户、支付、融资等主要业务场景。累计对接合作机构超 700家,获零售客户超 200 万户,服务产业链核心企业超千家,拓展链属上下游客户 1.4 万个,对公业务交易量超 1500 亿比。(3)细化产业金融方案提供端到端金融服务。随着国内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数字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由银行主导的传统供应链产业金融,存在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无法有效打通等诸多问题。银行通过加强数字金融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实现授信额度穿透、资金流程和风险控制,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促进实体经济循环。一是充分利用银行账户体系作为信息连接通道,依托账户体系作为桥梁,实现信用共享零成本,真正的零库存管理。二是实现生产要素使用状态、信息流、资金流一体化,做到供应商实际无账期,助力产业链“清缓存”释放库存冗余资源。三是对供应链企业可利用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按照数字信用凭证分析预测上下游企业供给需求,减少产业链之间的信息差。四是可同步向下游拓展用户端金融服务,在各环节发挥金融资源的杠杆引导作为,做到全流程商业及信息闭环。例如,工商银行建设“工银聚链”平台,聚焦招投标及保证金管理、企业收款记账管理等供应链典型场景形成综合方案;打造“工银聚融”品牌,涵盖票据投融资管理、供应 来源:“电子银行网”微信公众号:获奖案例展示|交通银行:新一代开放银行建设项目。22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链金融等对公客户专属服务,已累计为百余家大型央国企、地方龙头企业提供服务,协助企业管理账户超 5 万余个,触达万余家成员单位及上下游关联企业,管理金融资产规模达千亿元。民生银行推出“民生 E 链”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体系,依托供应链产业链交易数据、场景数据和关系图谱,打造采购数据增信融资、订单数据增信融资、供应链票据等新供应链产品,满足中小微企业在采购、订单、仓单、票据、销售和应收账款等方面的融资需求。2.场景运营升级对客营销模式(1)实现“人、货、场”运营资源匹配。数据在数字化运营中起到关键作用,商业银行围绕数字化运营业务全面、高效、智能、便捷的用数需求,打造开放、共享、智慧的用数赋智体系,沉淀全行通用领域和专业领域的数据资产,驱动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在客户洞察方面,基于客户数据标签体系,通过对客户各种类型标签的灵活组合,便捷实现客户分群分类。在策略制定方面,围绕客户全生命周期管理,运用 AARRR 客户增长模型,针对不同阶段的客户特点匹配不同的运营策略。在产品活动的决策和行动方面,采用北极星目标管理方法论制定和拆解业务运营指标,并基于对客户洞察分析情况,建立“统筹 统一”的智慧运营中枢,将金融服务与人工智能建模和算法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客户-产品活动”的精准匹配。在成效反馈方面,对于产品活动的投放策略成效要进行数据指标化统计,并按时间、客群等维度开展运营策略后评估,将 AB 实验的思路应用到成效统计分析中,进而形成数字化运营工作流程闭环。例如,工商银行围绕感知、目标、成本、决策、执行、反馈 6 个阶段,实现运营全流程闭环管理,提炼了共享复用的十大企业级运营能力,打造企业级数字化运营平台,为总分行运营人员提供统一工作台入口,支撑各业务线开展运营工作。广发银行以数据应用为主体,依托数据资产管理、数据交换、数据开发、数据分析、报表服务、人工智能六大基础平台,以及统一营销、智能风控、统一报送三大专业平台实现数据价值的循环,形成“看用评治”闭环运营模式。招商银行建设圆方数据分析平台,面向分行 IT 和业务用户提 来源:“民生银行新供应链金融”微信公众号。来源:中国金融电脑,广发银行数据价值循环体系建设实践。23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供自主用数能力,推动数据决策驱动业务持续盈利生长,平台月活用数 4.2 万规模,月均访问次数 600 万 。(2)打造面向客户的全旅程运营。客户体验管理的主轴是客户旅程,银行从旅程维度统筹各渠道、产品与客户的交互关系,以客户为中心,建立客户旅程体验视图、优化客户旅程服务、客户旅程体验监测等运营工作,实现客户数字化旅程体验提升。一是建立客户旅程体验视图。从客户生命周期全旅程视角,通过旅程现状调研和问题反馈,分阶段、分渠道、分触点体现客户旅程中的痛点、行为、感受,以及可以提升客户体验的机会点等。二是客户旅程重塑和优化。建立“体验提升再体验再提升”的客户体验提升闭环管理机制,聚焦于客户对银行服务最直接、最真实的反馈,实现客户需求实时感知、分析、预测,开启端到端客户旅程优化。三是客户旅程体验监测。基于客户数字化旅程建立数据埋点,实时和动态监测客户旅程行为,同时开展客户问卷调研或通过面对面的体验活动,收集客户体验反馈。例如,农业银行依托智能数字员工平台,打造“迎客宝”等智慧营销产品,采用基于AI和大数据分析的营销策略,根据客户的特征进行个性化的营销,实现多渠道“无感”获客,快速识别客户身份。浦发银行以客户用卡生命周期的业务旅程为横坐标,接触渠道为纵坐标,绘制客户体验旅程的全景视图。招商银行采用“端到端客户旅程方法论”,对零售客户首面经营旅程、MGM(客户推荐客户)旅程、代发业务旅程和信用卡账单分期旅程进行全流程体验重塑,流程效率大幅提高。3.突出客户导向丰富产品研发模式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银行业实现“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跨越,以数字化思维推进业务产品创新的全生命周期优化提升,从产品的个性化、场景化、体验化、智能化角度,有效提高用户体验和提升产品功能。(1)个性化:按客户定制产品。借助机器学习、知识图谱、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通过对客户数据进行分析,深入了解客户行为、客群特征,制定客户“千人千面”的服务策略,来源:“观远数据”微信公众号,从 0 到月活 4.2 万 ,“让业务用起来”的数字化应用推广实践。来源:金融电子化,数字驱动,科技赋能农业银行数字员工建设研究与探索。来源:“浦发银行信用卡”微信公众号。来源:后疫情时代,银行业最在意的全栈数字化获客活客模型。24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向合适的客户,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渠道,提供合适的服务”,为客户提供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和差异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更精准、高效地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例如,工商银行手机银行强化金融智能化、多元化发展,推出了面向不同客群的专版专区,通过多层次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金融需求,幸福生活版 2.0 首批获得工信部“信息无障碍”标识,普惠专版构建起涵盖信用贷款、供应链融资等在内的数字普惠产品体系,青春版以纯线上、高互动、轻松有趣的方式打造梦想空间。建设银行根据不同客户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研发“小微快贷”“个人经营快贷”“裕农快贷”“善贷”等标准化、定制化产品体系。按照客群、场景以及额度、期限、担保方式等维度分类抽象成标准化、模块化的元部件,根据特定客群的业务需要快速组装定制化产品,并根据客户行为敏捷迭代。(2)场景化:按场景定制产品。以金融服务为基础,与场景深度融合,根据不同的场景和情境,提供相应的“金融 ”服务能力,增加客户的黏性,增强客户对产品和平台的信任感,同时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满足客户的专业、快捷的金融服务。例如工商银行浙江分行为进一步提升手机银行活跃度,在生活页签上线聚惠出行、网易严选专区,进一步丰富手机银行非金融功能场景,并做好金融场景和生活场景的联合运营,提升手机银行用户粘性。中国银行打造专业服务平台“中银跨境 GO”App,为留学、跨境旅游等跨境客群提供一站式服务,搭建服务跨境客群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场景平台,提供结售汇、外币现钞预约等特色金融业务,以及多种跨境场景相关的非金融服务。(3)体验化:客户参与设计定制产品。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和期望,与客户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让客户共同参与产品设计,增强客户参与度,促进目标客户的需求挖掘与体验整合,提高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例如,工商银行充分凝聚大众智慧,发布众测平台,基于此产品体验优化平台,客户在工行产品使用过程中实时提出问题及建议,银行第一时间应答客户意见,同时依据典型问题追溯提出人员,深入掌握产品体验状况,着重把握客户痛点,有针对性地解决不符合体验规律与影响体验效果的各类问题,提高手机银行等触客产品的可用性与易用性。招商银行以客户为中心,上线“VOC”新版投诉管理系统,倾听客户的声音、收集客户意见,及时与客户沟通,发现问题,找到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和 来源:银行家杂志,数字经济时代的普惠金融之路 来源:中国银行官微25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改进工作的方向,不断提升用户体验。(4)智能化:智能手段创新产品。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识别、区块链等新技术,整合银行内部和行外信息数据,通过数字技术简化流程,让系统和数据“多跑路”,拓展入口渠道,拓深客户群体,提供更多非接触服务方式,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一是减少客户重复性、低价值的操作流程,缩短客户等待业务办理时间,提高产品的转化率,提高客户金融生活的便利性。二是替代员工手工量大、重复机械的工作,为一线员工减负赋能。例如工商银行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识别等新技术,实现场景化获客、自动化审批、可视化风控的普惠金融新模式,打造“一分钟申请、一分钟放款”的“商户贷”产品,大力拓展个体工商户、新市民等客群;以视频面审、在线电子签约和资料上传等非接触服务方式,代替传统线下服务,在提升客户体验的同时,通过“数据 人工”更好地防范风险。微众银行 通过 AI 语音合成、加速度传感器、人脸边缘检测、光线活体等技术,为视障、听障及语言障碍群体带来定制化服务与舒适体验,加快弥合数字鸿沟。4.全渠道触达拓展客户服务模式服务渠道作为连接商业银行和金融消费者的触点,是对客户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的全面支撑。数字化时代的客户更加敏感、匆忙、易流动,一站式、顺畅、极致的客户体验是维系客户连接的关键,也是银行渠道升级的目标。(1)统一触点服务标准。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从关注客户单触点互动向全触点服务转化,更好满足客户的更高期待。一是以客户为中心重构业务处理流程。基于银行内部渠道的联通、外部数据的接入、音视频等远程交互技术的创新应用,全面提升客户在享受服务旅程中的综合体验,升级整体对客服务满意度。二是建立标准化的渠道服务规范。基于客户行为习惯与服务需求,打造跨渠道的一体化服务设计规范,形成渠道界面、交互流程、服务话术统一的标准规范。三是完善运营和服务机制。通过渠道数据埋点等大数据技术建立全旅程的服务运营及客户体验指标体系,实现客户消费习惯洞察、客户体验的实时动态评测分析,形成对客户服务旅程中相关产品的迭代优化快速反应机制。(2)线上线下渠道协同。目前,银行机构的业务线上化比例已普遍超过 95%,线上渠道已成为产品营销和服务的主渠道。但在客户业务办理过程中,服务咨询、产品讲解、来源:新京报,一把手听录音 价值观引领招行消保工作开新局。来源:证券时报,以数字金融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2022 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26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操作辅助和售后服务等需求仍需要通过网点服务人员、客服电话等渠道另行获取,与线上业务办理流程的渠道分离。因此,应综合线上渠道简单产品与用户广度覆盖服务优势,线下渠道复杂产品与用户深度交流服务优势,实现线上线下服务联动。一是完善线上渠道定位。发挥手机银行主战场优势,提升线上业务服务水平;加快企业微信、互联网流量平台等开放渠道体系建设,提供对客服务轻量级入口;加强远程银行、智能外呼等渠道建设,灵活上线客户服务、客户关怀、客户提质等呼叫场景。二是打造各渠道协同服务能力。建立网点柜面、远程银行等渠道之间服务流转、调度机制,实现渠道资源充分利用。建立企业微信和新媒体投入平台等渠道引流、手机银行和人工服务促活转化等经营模式,进一步发挥渠道协同价值。三是整合线上线下服务资源。依托人工智能、音视频等技术进行流程的深度整合和优化,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资源协同调度,探索贯穿线上线下多渠道、服务、数据为一体的集约化服务体系,着重在对客服务全流程数字化、渠道触点服务资源协同、对客服务智能化水平三个方面发力,推动建立“线上办理 线下交付”“线上预约(预填) 线下办理”“线下引导 线上办理”“前端受理 后台集中处理”“自助办理 远程辅导(审核)”“线上线下渠道 远程办理”等线上线下协同服务模式。例如,工商银行通过强化线上线下一体化协同服务,提出“屏对屏”非接触咨询、审核等服务,升级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模式,丰富网点泛金融服务功能,不断加强与政务服务系统对接,创新数字员工应用,加快人机协同成效释放等措施,全面推动线上、线下金融服务创新。农业银行用数据形成线上、线下渠道协同闭环,强化经营策略多渠道部署,推动形成全渠道协同经营新模式,为客户提供跨渠道的一致体验。(3)开拓网络新兴渠道。在客户营销、风险管控、客户服务等业务领域,传统触客方式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无法触达全量客户,且交互体验差,银行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快新兴触客渠道建设,在提升业务处理效率的同时,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一是搭建智能交互服务平台,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多轮任务型交互、闲聊能力,支持业务建设智能外呼场景,以自然、拟人化形式开展智能交互,并实时收集客户意向。二是构建企业微信触客生态,随着互联网平台的高速发展,微信等产品已具有强社交属性,个人微信月活用户数已达 12.6 亿人,银行充分发挥微信平台流量优势,来源:中国金融电脑,建设以“用数”为核心的数据能力体系,助力数字化转型全面升级。27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以企业微信 App 为载体,实现引流获客、客户识别、产品营销、客户陪伴、合规检查等方面能力,支撑开展全场景、精细化的客户服务。例如,中国银行打造行业智能外呼“机器人员工”队伍,对客户意图识别率超 96%,替代人工完成数十亿元信用卡逾期催收。工商银行打造企业微信触客助手,提供了拓客、识客、维客、转化分析等全流程闭环的触达方式,上线员工数近 7.7 万人,与 1460 万个人客户建立好友关系,构建了庞大的私域流量池。5.精准智控升级风险防控模式(1)构建智慧风控体系。银行的本质是经营风险,银行业通过数字化赋能风控环节,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建成全风险覆盖、全场景感知、全智能决策、全业务嵌入的人机协同的智慧风控新模式。一是提升数字化风险管理的核心能力,构建企业级风险数据和视图平台,通过挖掘整合广泛的金融、非金融数据信息,从真实客户行为中抽象出客户特征,构建 360客户画像,形成企业级统一、全面、完整、科学的风险视图,支撑事前准入控制、事中监测预警和事后辅助分析管理。二是建立动态、智能化的风险管理模型,充分利用业务经营数据和客户行为数据,针对不同场景、不同信贷生命周期客户,制定差异化的授信准入、额度和定价策略,形成多维度风险定价、评级模型,支持贷款申请、评分、授信、审批全流程自动办理。三是建立全方位智能化风险监控预警体系,通过行为风险模型自动对客户的风险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对欺诈套现和多头借贷等风险特征进行识别,对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进行跟踪及预测,提升风险防控能力。例如,工商银行运用卫星遥感技术,研发地物分类、变化检测、高度识别等模型,解决由于项目地处偏远地区等原因导致的人工现场监控不便的困难,覆盖风电、光伏、农业、基建等典型场景;构建反欺诈智能防控体系,对全客户、全渠道、全产品交易进行事中实时风险识别,根据不同风险等级采取短信验证、电话核实、直接拦截等干预措施,有效保护客户的钱袋子。农业银行不断融合应用新技术,构建线上线下全场景、全渠道、全流程覆盖的企业级风控平台,为推动全面风险管控和治理提供科技动力支撑;通过打造“数字化风控中心”,打造“集中作业 属地作业 自动化作业”的风控作业处置模式,实现风 来源:中国金融电脑,勇立时代潮头,开创数字化转型新局面。28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险信号的高效处置。(2)构建风险联防联控体系。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基于移动互联网、云平台、API等技术手段,与不同产业的合作伙伴打通,同时客户不是孤立的个体,与其所处的行业、供应链等周边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上因素导致风险更容易通过客户、行业、产品、合作机构等途径传导。为此银行通过打通部门墙和前中后台信息孤岛,建立跨业务线、跨风险领域、跨机构、跨地域的风险监测和联动防控的数字化风险管理体系,确保银行企业级风险管理体系的完整性,全行风险偏好的一致性,对外服务的连续性。一是依托银行的各专业风险防控系统,打通融合跨专业、跨风险领域的风险信息,形成全行统一的涵盖信用、操作、市场等各风险领域的完整客户风险画像,夯实风险数据基础。二是构建风险联防联控服务,通过风险联防联控服务接入到各业务场景中进行风险标签的监测处置,实现对于跨专业的风险联防联控,做到“一个专业发现问题,各个专业都设防,各个渠道都提示”,实现“一点出险、全面防控”,大幅提升风险防控的效率和效果。三是支持业务部门通过智能决策平台灵活配置可即时生效的风险规则,在客户准入、产品准入、交易过程中对风险客户进行实时防控,实现风险的快速防控。例如,工商银行运用知识图谱技术,建立产品、客户、市场交互关联的交叉性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涵盖 7 大类、22 小类行内外、表内外、境内外风险数据信息,穿透 27 类产品、36 万底层投资品、8 类合作机构、200 万公司客户、1000 万关联关系的交叉性金融风险知识图谱,全面支撑企业交叉风险监测、客户和产品交叉风险监测、资金违规流向监测等风险防控。建设银行构建全面风险监控预警平台,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监控预警拦截能力,能实现企业级客户统一风险监测、预警、排查和底线自动化拦截;依托“全量业务敞口加总工具”提升风险排查效率,可实现客户关联全量业务敞口的一键快速排查,支持各层级机构据此进行经营策略制定、风险监测预警、集中度管控等。6.感知决策一体升级经营管理模式(1)数字化客户管理。大型商业银行受制于业务条线繁、专业机构多等现实情况,造成营销任务分散,缺乏完整的业绩视图,业绩成效反馈不及时,导致无法统筹、高效、来源:金融电子化,深化科技赋能,健全金融风控体系。来源:金融时报,建行打造数字生态体系 助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29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有序开展客户管理。银行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覆盖全客户、全场景、全闭环的客户管理能力。一是以履职场景为中心开展工作模式革新,完善数字化客户洞察和营销机会挖掘能力,构建更为智能的营销支撑辅助能力。二是完善营销策略统筹能力,整合各业务条线客户数据建立联动营销能力。构建客户分层营销触达能力,拓展现有渠道触客的场景,打通营销执行最后一公里。三是提升数据完整性和时效性,基于数据中台建立多维量化评价体系,强化营销效果评价和队伍管理能力。例如,工商银行打造营销通平台,建立和丰富营销货架,加强资产负债一体化经营,支持个金、私银、信用卡等个金版块特色化经营和营销信息共享。对公端,建立对公板块最关注、最常用的客户画像、客户运营、日常营销、业务办理、业绩视图五大核心功能体系,形成“感知决策执行评价”的闭环营销能力。中信银行夯实客户洞察能力与线索发现,构建公司业务主数据平台,深度理解产业链,识别营销线索和触达策略,并使用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技术,基于客户洞察实现智能化产品推荐。(2)经营业绩价值管理。银行业通过建设管理会计体系和管理层智能驾驶舱,为管理层的经营管理、指挥调度、战略决策提供有力支撑,持续提高数字化经营服务能力。一是根据不同产品的动因参数和分成模式,实现收入的自动分解和下划,提升了业绩下沉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二是建设灵活、便捷、合规的集团财务分成体系,以管理会计总账为载体,支持各机构间、各业务条线间逐级和跨级的实时业绩分成,并在总分行月末季末年末的成本收入分配核算中发挥基础支撑作用。三是建立多维穿透的价值链传导分析体系,以精准的下沉业绩为基础,通过大数据计算实现机构、部门、产品成本收益的穿透式分析,为业务用户提供深入直观的财务归因分析工具。四是实现财务分析向客户维度延伸,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机器学习、模拟训练等,实现了财务分析向客户维度延伸,为财务人员和业务人员的管理沟通提供了同频共振的渠道。银行业基于数据体系,建设全行经营情况监测数据大屏,从相对单一的经营报表转型升级为全行经营战略内容服务,为总分行高管和相关部室负责人提供全行总体经营状况信息、全行资产负债、损益、中间业务、互联网金融、同业机构等关键经营管理数据服务。例如,工商银行建设数据大屏,通过灵活组合形成动静态融合的高质量视觉效果,辅以数 来源:“中信银行交易银行研究”微信公众号,中信银行数字化转型探索之路。30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字员工的即时播报,全方位、多形态地展示银行的经营成果,上线总体概况、集团战略、经营效益、存贷业务、客户分析、资金流向、人力资源、数字银行、金融科技、风控安全、经营业绩、股东信息等主题页,提供一千余指标的同业对比、机构对比、趋势对比等多维分析视角。从不同角度反映全行监测评价指标的变化趋势,切实满足精细化管理、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农业银行通过数据应用打通全渠道经营闭环,聚焦数字化转型关键问题,大力消除数据应用断点,贯通线上线下全渠道,实现移动端页面数据埋点全覆盖,有力支撑了精细化运营,深度挖掘客户经营价值。(3)息差价值管理。国内金融市场政策变革,息差收窄、风险管理复杂化等问题亟需商业银行深化精细化管理能力。通过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息差价值管理,实施事前的利率定价决策、事中的利率授权审批、事后的量价协调分析、风险计量等,提升银行竞争力。一是事前的利率定价决策,为应对利率市场化全面放开,银行利用资产收益、负债付息、资金成本、客户行为等产品定价的数据,建立存款、贷款、FTP 定价模型、利率敏感性评估模型,支持总行基准利率决策,指导分行客户经理对客议价。二是事中的利率授权审批,支持利率超高的存款业务进行逐级审批授权,满足对利率超限业务电子化逐级授权,实现利率管理“放权、赋能、强责”,有效管控银行的利息收支。三是事后的量价协调分析、风险计量,量价协调分析是以存贷款业务明细数据、各资金项目内部计价数据为基础,实现分产品、机构、期限、客户群的利率执行情况监测,内外部收益情况分析,识别利率异常业务。例如,工商银行融合客户属性特征、客户行为分析、客户风险情况、客群渗透率等因素,建设个人消费贷款智能化定价模型,通过配备多渠道的营销触达方式,提供渠道便捷、期限丰富、价格惠民的优秀产品,畅通市场经济循环。聚焦 NIM、“两率”(存款付息率、贷款收益率)、银行经济价值 EVE 等核心指标,通过对存款定活比、新发生贷款收益率、债券久期等指标滚动预测,实时测算季末、年末 NII 和 NIM 等资负关键指标,通过“管理层驾驶舱”为管理人员随时随地提供两率重点指标的趋势分析、排名分析等服务。来源:新浪网,农业银行数字经营赋能美好生活。31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三)升级数据和技术支撑体系,筑牢发展根基1.多层级强化数据要素创新应用能力数据是金融科技的基石,金融科技的各种表现形态都奠基在数据基础之上。银行加快数字化发展进程首要任务是打造坚实的数据基础,建立数据从生产到消费的闭环机制,加强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全流程数据应用能力建设和数据质量治理,通过建立用数赋智团队等方式,深化科技与业务融合,形成技术、数据、业务的数据应用联动机制。(1)夯实数据资产。银行数据资产具有规模庞大、增长迅猛、类型多元的特点,通过面向业务视角建立完善的用数赋智体系,实现各类数据资产的打通共享复用。一是建立企业级数据标准,保障数据规范性和一致性,促进数据共享,消除数据壁垒,提升沟通效率。二是形成数据资产的标准化加工工艺,推动指标、主题聚合、模型、客户标签等数据资产管控流程落地,实现从数据资产登记、审批、准生、研发、发布、使用、运营的全流程管理体系。三是推进存量数据资产沉淀,实施存量数据资产暴露、沉淀及共享,减少数据冗余存储,盘活存量数据资产。四是推动外部数据引入,建立统一开放的外部数据引入机制,明确数据权责归属,积极与政府、工商、税务、法院、产业平台等机构开展数据合作,持续丰富内外部数据资产内涵。五是做好数据资产管控,构建企业级数据资产目录,形成集团数据资产全景视图,使数据资产看得全、看得清、看得懂;建立数据资产管理工具和平台,实现数据管理流程的自动化、线上化。例如,工商银行构建了以贴源层、聚合层、萃取层为支撑的数据分层体系,率先于同业将全集团的业务数据完整纳入数据湖,构建统一的客户画像和共享指标库,为对公、个金、信用卡、金融市场等多业务领域提供了可复用、可共享的数据服务;利用“数据资产目录”平台,为用户打造了清晰、直观、易用的数据查询体验,解决了业界普遍的“找数难”问题;通过构建数据资产的多维画像,使数据资产透明化,解决了“懂数难”的痛点。中国银行建设“三横两纵一线”企业级数据平台,产品分为数据字典、数据协同、数据层、分析层和展现层五大模块,覆盖数据流转过程中的采集、存储、计算、使用和管理等各个阶段,汇聚集团数据资产,消灭数据竖井并实现同源数据实时可见共享。并多维刻画“一套标签”,构建了1000余个客户标签,促使银行洞察更准确、服务更精准、风控更精确。全景展示“一 来源:金融电子化,中国银行“三横两纵一线”企业级数据平台建设实践;乘势而上,奋勇向前,以数字化姿态融入数字经济新浪潮。32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张视图”,一点聚合全量信息,一张图看到客户、机构和员工全貌。(2)创新数据服务。大数据的本质是数据的融合应用,为了顺应数字化时代的业务发展,银行业应创新数据服务模式,打造数据产品体系和数据服务平台,形成稳定高效、成本可控、资源动态调配、数据按需服务的企业级大数据应用能力,深化数据赋能,驱动业务发展。企业级数据服务平台可以把原本各自孤立的数据互相关联、融合,通过抽象、加工,构建数据资产标签类目体系,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集中存储和融合共享、海量数据的高效整合和实时计算。例如,工商银行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通过数据分层体系、提供灵活易用的用数赋智工具,打造了高效、智慧、开放、共享的数据服务体系,全面支撑业务的智能化创新,其中运用知识图谱技术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关系网络,提供知识图谱服务,支撑贷后资金流向监测、客户资金漏损分析等业务场景;打造企业级客户画像,推出智能推荐、个人客户流失预警、个人客户风险偏好预测等服务,有力支撑了客户营销、风险防控等场景创新。建设银行以数据增信开展主动客户洞察,整合小微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生活中积累的数据,对基本信息、信用信息、经营结算信息交叉验证,基于数据、模型和算法,实现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全新评价。邮储银行建设数据中台,以点带面提升业务渗透能力,支撑个人金融、普惠金融、信用卡等行内条线应用,服务覆盖营销管理、风险监控、运营优化与提升等九大场景,截至目前,数据中台已支持 60 余个业务系统、365 项业务需求,提供 1156 项数据服务内容,系统日访问量均值约 1649 万次,达到毫秒级响应,支撑极速贷、邮享贷、胖虎卡等业务和产品线上运营。(3)打造用数赋智工具。为快速赋能营销、运营、风控等场景创新,银行打造即时BI 平台、AI 工作站、智能决策引擎、大数据工作站等用数赋智工具,降低用数赋智门槛。一是构建面向业务及研发人员的即时 BI 平台,支持用户通过拖拉拽方式建立可视化的报表,实现数据快速应用。二是构建面向数据科学人员的 AI 工作站,形成面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AI 建模流水线,大幅提升 AI 建模效率。三是打造面向业务人员的规则引擎平台,形成“数据 决策引擎”的规则配置化用数模式,支撑业务人员灵活配置可即 来源:银行家,数字经济时代的普惠金融之路。来源:中国金融电脑,数据中台建设助力释放数据要素价值。33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时生效的专业决策规则,提供高时效高并发的通用决策服务。四是建设面向总分行科技人员的一站式大数据研发平台。通过低代码的数据资产接入、研发支撑工具、大数据支持社区,形成面向贴源、聚合、萃取、数据服务等专业领域,覆盖需求管理、研发测试、生态社区等研发周期的 DataOps 数据研发流水线,降低用数门槛、提升研发效率与质量,实现数据价值快速交付与规模化输出。例如,工商银行构建面向业务及研发人员的即时 BI 平台,支持用户低门槛配置可视化图表,形成“数据中台 即时 BI”的数样分离用数新模式,单报表制作平均周期由 10天缩减到目前的 4 小时,实现了向“人人都是数据分析师”的跃进。农业银行以数据中台为主要依托,打造全行数据价值快速发现的生态环境,数据中台为全行提供基础数据服务、数据智能(BI)服务、人工智能(AI)服务等多层次立体化的数据服务,赋能业务模式创新,为前台瘦身、后台减负。(4)强化数据治理。以各数据治理领域的治理指标为核心,通过问题清单驱动各数据治理领域治理能力提升,为数据要素供给与赋能保驾护航。一是以“统一采集、集中管理、硬控制为主”为原则,强化元数据管理,打通和关联各类资产各类管理要素,实现对数据架构的广泛支撑。二是以数据标准属性为核心,以贯标落标准确率指标为抓手,推进各业务系统数据标准的贯标及落标工作,保障数据规范性和一致性。三是以数据生命周期策略为核心,以系统管理为主要手段,以设计审核和信息收集为辅助手段,对数据进行分类管理,确保数据完整性、有效性和可恢复性。四是以质量规则为核心,强化事前质量规则识别、事中采集校验、事后监测治理等全链路管控,保障数据质量。五是以数据安全策略为核心,推进数据敏感及重数据识别、强化数据安全保护,健全数据安全监测与应急机制,实现“敏感可识别、资产可保护、风险可监测”的数据安全防护目标。例如,工商银行通过运营分析,统计各治理域治理指标,形成运营治理问题清单,“以数治数”驱动数据治理,并迭代完善“管查用评治”的数据管理机制,助力数据架构核心层实现从“业务数据化”向“数据业务化”的转型升级,满足监管机构数据报送 来源:中国城乡金融报,“雅典娜”引领数据创新潮流访农业银行研发中心总经理蔡钊。34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要求及业务用数需求,在 2021 年成为国内首家获得 DCMM5 级认证的银行。建设银行在总行成立“数据治理委员会”,制定全行数据标准,建成完整的企业级数据逻辑模型、数据标准、业务术语、业务指标等数据规范;按照业务数据化、数据资产化、资产价值化的动态循环,构建起数据治理价值链。2.多领域深化数字技术服务供给能力目前,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已在金融科技创新中广泛应用,赋能于诸多银行业务场景。国有大型银行业积极跟踪研判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攻关,推动外部技术能力向自身企业级能力转化,运用数字化技术驱动业务流程重塑、业务模式创新和运营模式变革。股份制及中小银行也积极开展新技术创新应用,采用对外合作等灵活的技术引入方式,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应用突破,赋能业务创新形成差异化的优势。(1)建设基础技术体系。基础技术体系为银行提供基础的计算、存储、网络以及企业级研发、运行、运维服务,是银行的数字基础设施。银行业积极运用云计算、分布式技术打造开放化基础技术架构,推进业务下主机,有效支撑业务快速增长和大数据创新应用。一是建设符合业务发展需要的金融级云平台。国有大型银行采用产学研联合创新和自主研发模式,打造开放化的“云 分布式”基础技术体系,全力推动业务系统上云和下主机工作。股份制及中小银行也积极推进云技术转型和应用系统重构,进一步夯实数字技术的基座。二是构建基于云原生容器技术的云基座。国有大型银行积极探索微服务、容器等前沿技术应用,利用容器及其编排技术实现了超大规模资源池化管理和秒级弹性伸缩,最大限度为全行IT系统提供标准化、自动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技术服务,在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容灾恢复等方面达到甚至超过主机水平。三是打造基于云原生的DevOps流水线。践行云原生“基础设施即代码”的理念,通过容器镜像技术实现业务开发在开发、测试、部署的一致性,将环境问题的可能性降低到零,运用 CI/CD 持续交付工具链建设研发运维一体化流水线,助力业务快速上线。例如,工商银行建设开放化、易扩展、弹性伸缩“云 分布式”基础技术体系,通过自主研发打造云原生容器基座,实现 IT 架构和基础设施的转型升级,支持业务弹性扩展、来源:中国城乡金融报,数据治理推动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35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需求快速迭代创新,在 2022 年 12 月全集团云上节点数达到 15.9 万。农业银行建设轻量化云原生应用平台,综合深度运用云原生、Serverless、DevOps 云流水线、云 IDE 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提供了轻量式云原生能力、一体化云交付能力。(2)建设大数据支撑体系。大数据支撑体系为银行提供各类数据加工、集成功能,支撑应用灵活获取数据、深入挖掘数据资产价值。近年,国有大型银行以业务架构为指导,以共享、复用、创新为目标,建设大数据平台、数据湖、数据仓库等大数据服务体系,为用数赋智提供算力支撑。一是建设企业级大数据处理平台。通过沉淀公共服务、向上统一服务入口、纵向细分领域能力,形成“采、存、算、取、用”数据全生命周期、全场景通用数据处理能力,赋能大数据研发和业务用数分析场景。通过流计算、高时效入湖、实时数仓等技术创新,提升全链路数据处理时效,充分发挥数据价值潜力。二是筑牢大数据处理底座。构建统一的资源调度、日志中心、运营监控等公共服务能力,通过大数据资源管理服务提供裸金属资源的大数据专项虚拟化,实现跨机房、跨芯片、跨云地进行部署。通过存算分离、高低优先级负载混部、按租户动态灵活分配等技术提高大数据平台弹性扩展能力。三是创建“开放共建”数据生态。构建端到端的 DataOps 敏捷数据研发流水线、一站式开发工作站,创新提供“数据 BI”数样分离的用数新模式,降低大数据使用门槛。例如,工商银行打造工银魔方大数据体系,形成统一的数据加工处理链路,建成实时采集、实时计算、实时分析的实时数仓体系,并通过资源扩容保障算力供给,提供十亿GB 级海量数据存储、百亿 GB 级数据并行处理能力,支撑全数据存储、全数据挖掘、全算法应用、全场景部署的需要,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中国银行建设“三横两纵一线”企业级数据平台,构筑“统一数据、统一架构、统一生态”的集团数据治理体系,截至2023 年 8 月整合“数据竖井”50 个、落地新型数据应用 43 项,在风险管理、智能营销、贸易金融、运营管理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3)建设人工智能支撑体系。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点燃了全球 AI 生产力研究创新的热潮。银行业持续建设人工智能体系,抢抓人工智能大模型和 AIGC(智能化内容生成)的前沿技术发展和应用机遇,逐步开展人工智能大模型能力建设。一是打造统一 AI 技术底座,建立异构算力、异构算法、异构框架等 AI 公共要素的异构融合、统一调 来源: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公众号,中国农业银行-轻量化云原生应用平台。来源:金融电子化,中国银行“三横两纵一线”企业级数据平台建设实践。36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用的插拔式 AI 技术融合框架,硬件层面实现算力资源的池化和虚拟化,软件层面抽取和沉淀技术公共组件,降低人工智能上层应用的技术成本,保障公共资源利用高效能;同时结合业务发展需求,加强算力规划和资源保障,满足业务创新需要。二是建立统一的 AI资产管理框架。通过沉淀模型样本 AI 资产、建立 AI 资产管理能力、提炼 AI 资产模板,构建面向业务视角的 AI 资产视图,实现 AI 资产“全面、可见、可用”管理,方便用户复用相似场景的 AI 资产模板快速开发。三是建设垂直领域技术能力。加强机器学习、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各垂直领域技术能力建设,形成“看、听、记、说、想、做”全栈 AI 能力。四是探索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从 AI 技术能力、应用创新等方面积极推进AI大模型技术体系建设,搭建大模型的训练算力集群、训练框架,构建文本生成、以文生图、视频生成等能力。例如,工商银行建设快速赋能的AI中台,创新“数据中台 AI”用数模式,打造“拖拉拽”配置化的智能决策建模、自动化机器学习建模、计算机视觉建模等多样化 AI 建模流水线,聚焦共性需求,形成端到端业务智能化解决方案,已具备百亿级 AI 大模型信创算力基础设施,利用大模型打造知识运营助手,提升智能客服问答的准确率、覆盖率、可理解性。农业银行发布了自主金融 AI 大模型应用 ChatABC,利用本行的算力、算法、数据和人才优势,着重在金融领域的知识理解、内容生成和安全问答能力上进行了深入探索应用。(4)建设互联互通技术体系。银行业务服务过程中通过线上化、网络化实现更广泛的触达客户,这依赖于互联互通技术体系的支撑。互联互通技术是指区块链、物联网、生物识别、音视频通讯等技术,提供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能力。银行需要围绕线上化、网络化业务发展趋势,加强互联互通技术的研究应用,提升客户触达、对外合作、生态链接等方面的技术支撑能力,助力拓展金融业务触达范围,拉近与合作方和客户的距离。一是建设集基础服务、组网运维、金融级安全为一体的区块链体系,提供智能合约、跨机构系统快速对接和信息安全存储能力,建立区块链 BaaS 平台,加快场景落地,运用区块链可跟踪、防篡改的特性,构建参与方安全互信、信息公开透明的区块链生态圈。二是建设汇聚万物、智慧洞察的物联网体系,构建“端、边、云”一体化技术架构,实现实物数字化智能感知,提供安全可靠的智慧物联解决方案,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在物品监控、来源:金融电子化,农业银行金融 AI 大模型产品 ChatABC 成功发布。37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溯源等场景开展广泛应用。三是建设开放多元、金融级安全的企业级生物识别体系,借助生物识别技术实现客户生物信息全面数字化,建立统一维度管理的企业级生物特征库,提供人脸、指纹等生物特征管理、安全管控、服务调度等功能,支持各领域身份鉴别、智能感知等创新应用。四是建设标准、统一的企业级音视频平台,实现音视频通信、直播、点播、智能分析等基础服务,融合5G、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技术,形成全方位音视频类服务能力,助力远程业务办理等非接触服务创新。例如,工商银行搭建企业级区块链技术平台“工银玺链”,提供强安全、高性能、易扩展、智运维的区块链服务,助力构建诚信互联的区块链应用生态,在安全防控、性能容量、便捷研发及跨链易扩展性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在资金管理、贸易金融、供应链金融、民生溯源、行业监管和数字资产业务领域取得了突破应用,打造了雄安新区智慧城市建设、一带一路“中欧 e 单通”等应用案例。平安银行提出“星云物联计划”,搭建星云物联平台,借助网联网、卫星通信技术,实现供应链上下游的真实经营数据等信息更及时、有效的回传,为升级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有力支撑。(5)加快新技术应用赋能。数字技术充分发挥新型生产要素作用,需要银行在做好新技术研究落地的基础上,通过机制创新、工程化实施等措施推动新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一是建立新技术推广应用机制。构建涵盖场景首创、小范围应用、全面应用、应用效果评估四大环节的新技术规模化应用闭环流程,强化科技与业务融合、总分行协同联动,通过深入基层一线调研等措施,挖掘新技术应用的场景需求,解决用户难点痛点。二是持续降低新技术应用门槛。持续优化技术平台易用性,总结提炼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标准模式、解决方案和典型案例,以点带面推动业务模式横向借鉴和成功模式规模化推广,助力创造规模化业务效益。三是找准新技术应用的突破点。精准对标经营改革战略、业务发展目标和客户诉求,结合自身新技术能力,围绕客户服务、降本增效、风险防控等重点方向,聚焦网点转型、数字员工等当前金融创新热点场景,推动技术落地快速见效。例如,工商银行组建专职团队开展新技术融合应用推广工作,建设“场景应用市场、在线体验平台”的标准化新技术应用模式,支持分行以“零编码、少编码”的方式快速进 来源:新华网,平安银行“星云物联计划”背后的探索长路。38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行新技术场景推广复制,促进新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人工智能、数字人等技术推出“工晓伴”等数字员工,创新业务运营模式。建设银行打造企业级 RPA 系统,从六大方面用体系化、规模化的思路推进 RPA 应用,包含规划 RPA 应用范围、规划 RPA 研发方式、规划 RPA 运营方式、确定 RPA 技术引入策略、规划 RPA 平台架构、规划 RPA 运营组织架构,打通各条线的业务系统,带来较大经济效用。3.多维度进化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1)构建绿色数据中心。银行传统数据中心的高能耗造成能耗压力不断攀升,在绿色环保成为当今时代发展潮流背景下,银行贯彻绿色节能理念,加快数据中心建设及运维模式向绿色化模式转型,建立贯穿设计、选址、建设、运维等各个环节的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体系,利用自然冷源等方式逐步降低能源消耗。例如,工商银行按照绿色数据中心规划开展上海外高桥园区改扩建工程,从建筑功能布局、建筑节能、暖通工程、供配电照明、能源计量和管理方案等方面加大绿色应用,大量采用绿色技术或产品,如供配电系统采用光伏发电、具备休眠功能的模块化 UPS,IT设备大规模采用液冷服务器等,大幅降低数据中心耗能。中国银行数据中心建设项目中充分利用机房所在地平均气温较低的特点广泛采用间接蒸发冷却技术,利用自然冷源与机房内热空气进行热量交换达到制冷的目的,实现“换热不换质”。(2)开展系统架构转型。互联网发展及大数据应用对算力提出更高需求,银行积极推进云计算平台建设、分布式架构转型。云计算平台具备资源池化、高可靠、云生态全面、支持业务弹性扩缩等特性,成为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基础设施,满足银行业务增长需求。分布式体系基于开放平台集群系统,建设分布式服务、软负载、事务、消息、批量、缓存、数据库、对象存储、文件存储等运行支撑平台,建设开放平台核心银行系统的全新技术体系框架,通过多地多活部署、万级集群架构、多样化运行监控等技术手段,可实现秒级自愈、超高可用水平。同时,建设适配“云 分布式”体系的运维基础技术支撑、持续交付、监控分析、应急处置、性能容量、变更风险管控等运维核心能力,保障生产安全。例如,工商银行分布式服务体系实现服务按节点注册模型,实施了异构注册中心机制、RPC 心跳打散等众多业界创新技术方案,应用系统已实现分布式架构转型,实现“应转尽 来源:RPA 视界:中国建设银行-用体系化、规模化的思路推进 RPA 应用。来源:金融电子化,聚焦“双碳”战略,打造绿色数据中心。39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转”,安全平稳地承载了工行全量 7 亿多个人客户信息、10 亿多个人账户迁移至分布式架构体系单轨运行,支撑日均交易 3 亿多笔。建设银行实施基于多技术栈的银行核心系统建设,包括存款、贷款、借记卡、信用卡等原本在大型机上的核心业务领域全量业务功能,实现了分布式部署、模型化设计开发、全量并行验证、业务连续性保障等技术目标,满足了业务服务完整衔接、持续拓展、平滑切换的需求。(3)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面对网络安全威胁不断增长和世界各地安全事件频发,银行逐步构筑全面立体智能的信息安全体系。一是提升主动防御和智能防护能力,建立覆盖网络层、文件层、服务器层的新一代纵深防御体系基础架构,建设具备网络异常流量威胁感知、异常文件动态检测、虚拟补丁、服务器入侵防护等新型防护能力的系统。二是提升攻击溯源能力,构建以蜜罐系统、服务器入侵防护系统和威胁情报系统为基础的蜜网体系,实现体系化的攻击溯源能力。三是提升开放平台数据安全风险管控水平,部署开放平台数据监控审计平台,构建对敏感数据异常访问及修改行为的感知和发掘能力。四是以攻促防,在现有立体防御体系框架基础上,着力推进攻击能力体系建设,及时发现防御系统存在的薄弱环节。例如,农业银行构建云应用防火墙,可有效防御 OWASP 攻击、支持 IP 和 URL 常见参数监测、支持自定义防御规则、CC 攻击防御、0day 漏洞补丁以及页面防篡改。工商银行构建云应用防火墙,可实现应用层常见网站漏洞防护,如 SQL 注入、XML 注入、XSS 等攻击防护。四、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未来发展应突出价值导向(一)以数字金融支撑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发展1.服务科技金融发展科技金融是指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实现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有机结合,为初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科创企业提供更加灵活、高效、低成本的融资渠道和金融产品。2023 年 6 月 16 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引导金融业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型企业的不同需求,进一步优化产品、市场和服务体系,为科 来源:金融电子化,基于多技术栈的银行核心系统建设。来源:数字金融工作委员会公众号,农业银行-深耕云端防护,共筑安全未来。40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依托金融科技,面向科创企业的产业金融服务创新已经成为落实金融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实体经济要求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在各部门和金融机构的支持下,我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强度和水平持续提升,科技、产业、金融相互塑造、紧密耦合、良性循环的格局正在形成。我国科创金融制度和市场体系持续健全,初步建成包括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创业投资、保险和融资担保等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金融管理部门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服务科技创新的专营组织架构、专门风控制度、专业产品体系、专项考核机制,推动信贷资源向科创领域倾斜。如今,我国科技金融发展初见成效,金融工具持续健全,融资渠道逐渐畅通。银行信贷方面,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金融科技的应用缓解了科创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部分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利用业务贴息、利差补贴、风险补偿等激励政策,设立科创企业信贷风险准备金,为企业提供无抵押、免担保信用贷款。债券融资方面,创业投资基金类债券、双创孵化专项企业债券、知识产权证券化等针对科创企业的融资渠道不断涌现。权益融资方面,围绕服务科技创新,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创新型企业上市数量稳步增加。然而,相较于成熟的金融产品来说,科技金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信息不对称问题仍然存在,风险投资机制仍需完善,创新企业融资渠道仍需拓宽,技术评估方法仍待统一,不敢贷、不多贷的问题仍旧制约部分科创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支持科创企业的发展需要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科技的应用创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质量和安全性,降低科创企业的融资成本和风险,支持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同时,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需要进一步完善,包括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创业投资、保险和融资担保等,为科创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满足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科创企业的融资需求,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要从创新和健全金融服务模式方面提升数字金融对科技金融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一方面,要积极利用金融科技手段,优化科创企业评价体系,创新投融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在 2023 年 7 月 27 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相关介绍内容。41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资模式。以初创型科创企业为例,其普遍具有轻资产、少抵押、高成长的特点,作为其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产权,较难获得相匹配的融资支持。在此情况下,银行应依托金融科技能力,建立“技术流”评价体系,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通过对科创企业科技能力的“精准画像”,把企业的技术“软实力”转化为融资授信的“硬通货”,有效破解初创型企业融资难问题,尤其是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做好风控管理,破解“卡脖子”项目资金难题。另一方面,要强化线上金融服务创新,打造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生态链。金融机构通过数据共享分析,构建“前景评估融资助力生态服务”的科创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体系。针对初创期、成长型科创企业打造多类特色金融产品;利用科创企业上市贷款等产品推动成熟期科创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同时,联合基金、保险、担保公司创新信息共享渠道和机制,形成金融生态闭环,持续推进科创金融产品迭代创新,优化科创融资担保服务,深度支撑核心技术攻关。2.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绿色金融是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双碳”目标的提出也使绿色发展成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此前,人民银行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 年),要求加强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数字绿色金融,运用科技手段有序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着力提升金融服务绿色产业的覆盖面和精准度,助力实体经济的绿色转型和低碳可持续发展;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原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再次强调,应积极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升绿色金融管理水平,不断完善产品开发、经营销售、投融资管理等业务流程。因此,金融机构持续深化数字化转型,发挥金融科技优势是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绿色金融以对基础设施类项目的支持居多,离实施碳核算的能力尚有差距,还存在信贷资金用途追踪难、碳数据监测和统计难、环境风险效益量化难等问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使金融机构针对绿色金融有关数据进行生产、采集、加工、运算和存储,对金融机构进行绿色资产识别认证和绿色效益评估具有重大意义,这是绿色融资的重要基础,对绿色金融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42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随着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的进一步融合发展,金融科技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绿色金融形成有效支撑:一是增强绿色金融数据分析能力。在数据来源方面,数字技术可实现对涉及企业环境、能耗、排放及 ESG 等信息的广泛抓取、智能选择、实时跟踪与批量处理。在信息评估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量主体的环境项目标准化打分,避免由基层客户经理对绿色项目贴标时的标准不一和主观性误差。在信息披露方面,可以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信息高效管理与储存。二是强化绿色金融产品创新能力。金融科技可为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提供更智能有效的设计方案、更精准的客户定位、更丰富的数据基础、更有效的风控手段,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更加高效,助力形成层次多元、产品丰富、市场高效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适配性。就绿色信贷而言,金融机构依托金融科技构建绿色金融风控体系,在产品开发、产品定价、贷后监控等全流程,实现对绿色金融业务的智能识别和统筹管理。三是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效率。在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方面,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提升环境风险识别、预警、跟踪和管理水平。在提升绿色项目管理效率方面,绿色企业认定评价标准已初步嵌入相关金融服务平台,平台化管理已初步实现企业线上全流程绿色识别,金融机构可根据相关数据提升服务效率,降低绿色企业融资成本。在前瞻性风险预判方面,可应用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方法,量化测算环境与气候风险的影响,依托金融科技手段增强金融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四是拓宽绿色金融应用场景。金融科技的应用为绿色金融服务创造了更多的应用场景。以“个人碳账户”为例,目前已有多家金融机构推出碳账户方案,依托绿色交易所的碳减排计算因子,合法合规地采集用户金融消费数据,形成碳账户,为客户提供额度升级、支付优惠等方面的金融服务激励。五是金融科技助推金融绿色转型,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动力。一方面,金融科技助力金融机构自身绿色转型。部分金融机构利用金融科技手段结合业务场景开展绿色转型:在业务办理中主推纯线上化,在产品设计中丰富碳金融产品、完善碳金融服务体系。另一方面,金融科技有效管控转型金融投放风险,防范“漂绿”“洗绿”行为。部分金融机构利用金融科技开展转型金融体系建设,实现对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的“有保有压”,43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在风险可控的大前提下精准支持产业转型。通过金融科技助力全社会碳足迹管理系统的构建,使每一个市场主体的碳足迹可测、可比。3.深化普惠金融发展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主要面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客群)。普惠金融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在发展中始终面临“两高一低”(风险高、成本高、收益低)的挑战。近期,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了未来五年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重点强调了六个方面内容。其中,提出要“有序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要求支持金融机构深化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手段,实现数字化转型,打造健康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同时强调将数字普惠金融全面纳入监管。因此,综合普惠金融的实践经验以及政策指导的未来发展重点,坚持以金融科技为支撑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仍是下一步发展重点。针对下阶段运用金融科技促进数字普惠金融进一步发展,金融业需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突破:一是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数字金融解决方案。金融是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资源和力量,农村金融服务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农村地区面临金融服务产品种类较少、服务成本偏高、服务渠道单一等多方面问题,金融科技应用成为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一方面,金融科技与数字乡村建设相融合。金融机构整合“三农”数据,推动农村地区经济主体的电子信用档案建设,加快金融与民生系统互通,扩大农村数字金融服务场景,推动信贷、保险、担保、电商等金融业务与农村公共服务形成合力。另一方面,金融科技聚焦农村重点发展需求,打造精准性数字金融服务模式。聚焦以供应链金融为代表的生产经营环节,金融机构能够利用金融科技化解农户的信用信息不足、不准确的问题,为相关产业链上下游实现有效增信。同时,将服务入口接入到众多涉农公共服务平台,开展诸如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等金融服务,有效提 包括:突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调聚焦重点领域、强调保险和资本市场的作用、有序推进数字普惠 金融发展、重视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建设、统筹发展与安全。44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升面向农村的金融服务能力。二是强化金融精准服务能力,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高效的金融服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是发展普惠金融、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难点。随着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金融机构在利用新兴技术手段提升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方面能够取得突出成效。一方面,金融科技提升金融机构差异化服务能力,打造定向专属金融服务产品。金融机构可以利用金融科技将信贷资源精准投放至急需资金支持且通过风险评估的中小微企业。另一方面,综合应用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持续优化金融业务流程,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加精准和高效的金融服务;同时通过靶向数据优化智能风控模型,更精准地为目标客户提供符合场景资金需求的融资服务,有效提升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质效。三是优化金融服务渠道能力,为更多弱势群体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保障残障人士及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基本权益。金融科技带来金融服务渠道的数字化转型与便捷化提升,为金融机构提升服务弱势群体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方面,金融机构利用相关技术提前判定弱势人群性质,提供如手语服务、语音播报服务、大字显示服务、智能语音输入服务等针对性的无障碍业务办理服务,让服务精准直达特殊人群。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提升外部风险识别能力,准确识别弱势群体的非典型行为,及时避免其受到的金融诈骗,通过技术手段帮助弱势群体安全理财,为特殊群体建立金融安全屏障。4.保障养老金融发展养老金融是指为了应对老龄化挑战,围绕社会成员的各种养老需求所进行的金融活动的总和,包括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三部分。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数量多、速度快、差异大、任务重的形势和特点,老年人收入保险等领域存在着未保险和已保险损失之间的巨大差距。同时,随着全社会数字化的快速发展,老年人越来越多地面临数字鸿沟的问题,如何通过数字技术更有效的服务老年群体,保障养老发展的课题亟待解决,这些都对我国老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以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一方面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融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新技术和新的保险商业模式,不断提高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在个人养老金的积累与保值增值方面不断做出尝试。此外,众多金融机构借助人工智能、智能监管等技术,不断推出智慧养老社区和智慧居家管控产45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品,正在打造标准化、智能化、规模化的居家康护服务体系。作为养老金融科技的重点,保险科技借助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技术设计聚合企业、政府、第三方专业环评机构、保险公司四方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现“保险 科技 监管 服务”的联动,持续助力保险业创新产品的设计,为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健康养老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金融机构应深入研究老年客群的金融服务场景特征,增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网络等技术的适配性,围绕养老金融的“供给端、需求端、供需衔接”三个环节做好金融服务,提升适老化服务的体验。在需求端,银行业、基金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可围绕居民生命周期养老金融需求特点,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对老年客群的年龄层次、收入水平、家庭结构、风险偏好、预期寿命等客观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其在养老财富积累与财富管理方面的需求,提供养老存款、理财、保险、基金等各类个性化、专业化的金融产品及产品组合,构建基于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养老金融产品线。在供给端,金融机构一方面针对目前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加快针对老年客群的适老化改造。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分析老年客群的使用特点,在字体、语言、功能、语音播报、操作讲解等方面兼顾适老化需求;另一方面,依托金融科技提升养老金融服务的包容性、普惠性。金融机构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应加强与外部机构的合作,共同搭建养老特惠服务体系,结合老年人日常生活消费场景,与商超、旅行社等合作,在衣食住行方面提供优惠折扣和优质综合服务。尤其是考虑到老年人医疗保健需求较多,金融机构和医疗机构合作在预约就诊、挂号、体检等方面提供综合便捷的服务。同时,银行业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合作,推出养老助残卡,集养老金发放、市政交通等于一体,并作为老年人享受各种优待政策的凭证。(二)面向业务创新需求深挖数据资产价值1.深入参与数据要素市场建设驱动业务创新随着国家对于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稳步推进,银行业作为数据要素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未来将同时承担数据需求方、数据提供方和数据服务商的三重角色,推动业务创新。一是数据需求方角度方面,全国一体化的数据要素体系与成熟的数据交易市场,将加速政府公共数据、企业数据的流通,扩大银行业可采购、可使用的数据资产种类与范围,促进形成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数据共享融合,实现金融服务与行业场景的深度融合。二是数据提供方角度方面,银行业具有丰富的数据资产,可以在符合国家行业监管要求的46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前提下,探索对外输出数据产品,主动融入国家数据要素市场,共建市场生态。三是数据服务商角度方面,银行业可以发挥带头作用,依托自身领先的数据服务能力和数字化转型经验,为大中小企业提供数据服务,促进双向公平数据授权,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2.应用隐私计算促进数据融合应用隐私计算是指在保证数据提供方不泄露原始数据的前提下,实现数据价值和知识的流动和共享的技术体系,可以实现跨企业、跨组织间的数据融合和共享,达到“数据可用不可见”的目标,解决了数据资产无限复制的难题。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隐私计算技术作为破解数据安全流通困局、平衡数据利用和安全的关键路径,可在满足数据隐私保护的前提下,为金融机构合法合规地进行数据的流通和共享提供技术保障。例如可利用联邦学习、多方安全技术等隐私计算能力,实现联合统计、隐私求交、隐匿查询等数据服务场景。电商欺诈诈骗名单金融数据金融数据消费数据社交数据终端数据开放银行服务金融数据电商平台社交平台通信运营商企业、个人监管机构、有权机关黑产社区诈骗情报实时查、冻、扣电信诈骗钓鱼网站诈骗短信贷款申请欺诈电子银行反欺诈信用卡套现欺诈风险布控冒名开卡风险后评估打击团伙诈骗网络赌博刷单党杀猪盘羊毛党外挂党图 5 隐私计算生态框架3.推动数据资源向数据资产转变推动数据资源向数据资产转变,进一步挖掘数据资产价值,是下阶段数字化转型实践探索的重要方向,应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推动数据资产价值评估、入表,促进数据价值升级。国家大数据局的成立,进一步推动了数据基础制度的建设与成熟落地,为银行隐 私 计 算47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业率先向数据资产化演进、推动数据资产入表、引领数据资产化发展路径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银行业需要关注相关政策的发布与落地,开展数据资产价值评估与数据资产入表等方面的探索,促进数据价值提升。二是探索数据资本化发展路径,推动数据价值转化。随着数据要素市场不断完善和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发展,数据资本化成为未来发展的热点方向,为银行业探案数据资产质押、数据资产证券化、数据期货、数据信托、数据银行等数据资本化业务提供发展机遇。三是推动形成金融行业数据资产流通的标准化体系。加快形成金融数据资产估值、定价、交易等相关重点标准,建立健全行业级数据登记、数据交易、数据共享等相关机制,推动金融数据资产流通各环节规范化、专业化、体系化。(三)面向前沿领域纵深推进数字技术探索应用1.人工智能促进生产力大变革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模型的爆发式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数据与实体的融合方向,行业发展格局正发生改变,未来也将更加广泛地对银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一是促进客户服务智能化,从ChatGPT发布以来的表现来看,高级别的人工智能有可能比人工客服更有经验,知识面更广,反应速度更快。可以预料在不远的将来,人工客服或将被智能机器人替代,降低了银行机构的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二是银行风险管理智能化,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类型多种多样,人工智能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包括监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对剧烈波动的市场做出快速反应、科学评估风险类型和程度等;风险信息的披露涉及大量数据和信息,仅靠人力很难科学、准确、快速处理这些信息,人工智能在这个领域中同样可以大大提升效率。三是产品智能化定价,金融产品定价的本质是风险评估,需要根据客户的资信状况、还款能力、财务状况等因素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模型综合运用风险评估、数据收集、数学建模、模型验证和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引入高级别的人工智能,进一步提升这些模型的科学性。四是智能投资顾问,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量化投资,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投资建议和推荐,在保证风险控制和收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对客户的投资组合进行优化等,在未来投资顾问的场景中,通过人工智能强大的数据库、知识库和分析能力,帮助私募股权投资行业更加科学地进行投资决策,提高投资组合的收益和风险控制能力。2.元宇宙促进服务模式变革近年来,元宇宙在国内外研究热度与日俱增。银行开展元宇宙应用场景探索,催生了48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金融领域服务模式创新。元宇宙是数字技术的集大成者,具有沉浸体验、数字身份、经济系统、开放和创造性、持久在线和长期演化、虚实融合等基本特征,未来在金融领域有较大应用潜力,银行业应重点开展技术研究和应用探索,促进服务模式变革。一是银行可通过数字孪生、内容生成、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金融元宇宙数字基础设施,通过在数字空间实时构建现实世界物理对象的精准数字化映射,打造未来元宇宙与物理世界对称存在的数字化产品,实现元宇宙环境中金融市场和产品的模拟计算,复现现实世界可能的市场变动,呈现产品预期效果,缩短产品开发周期与成本,辅助优化银行高层风险决策。二是 XR 等虚拟现实技术不断优化金融元宇宙前台交互体验,虚拟现实投显等虚拟现实设备打通与现实世界沉浸式交互接口,与各类交互技术融合应用优化交互体验,以虚拟数字人、元宇宙营业厅等创新服务模式提高用户操作的沉浸性和使用黏性,为客户提供更加智能、人性化的金融服务。三是基于元宇宙赋予银行金融服务人、场、物三个核心要素全新内涵,银行可围绕新的三要素组合构建出新的服务渠道、营销方式、产品服务与运营管理,将可能为业界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创造新的增长点,如数字藏品(NFT)以区块链构造分布式账本,以智能合约驱动系统运行,提高资产流通,建立多方信任,打造去中心化银行业务模式,实现从数据权益化、权益资产化到资产流通化的价值闭环。3.量子计算将对金融安全形成挑战近年来,量子技术已经成为全球各主要国家在科技领域关注的焦点,也是当前值得关注的颠覆性技术之一。量子计算具有叠加性、纠缠性、测量随机塌缩、不可复制等特质,通过量子态的受控演化实现并行计算,可带来指数级算力提升,但也将对以经典密码技术为依托的银行网络安全形成挑战,在未来 15 年甚至更长时间,量子计算能在经典密码破解方面发挥巨大影响。在 2023 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提到“要密切跟踪国内外抗量子技术研究的进展,积极探索运用抗量子加密算法 PQC 或者叫后量子加密算法,来加强安全防护”。在监管机构高度关注量子计算发展及安全风险的情况下,银行业积极开展金融领域量子技术应用的探索研究,在 2023 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工商银行发布了量子计算金融应用研究报告,建设银行发布了量子最优化算法在金融应用研究报告,在探索量子技术应用方面进行了实践。鉴于量子计算短期内还不会落地,银行需要做好长远谋划,从团队培养、技术跟踪与试点、行业合作等方面,开展量子技术的探索和研究,为后续技术落地做好人员、技术及49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环境的储备。一是加强团队能力培养。通过建立自身的量子计算研究团队,形成量子计算研究的合力;通过业界交流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对量子计算基础技术的掌握,提升团队量子算法设计编码能力和研究能力。二是做好技术跟踪与试点。持续跟踪量子计算机不同技术路线、主要性能指标的发展趋势,关注量子算法的研究和金融场景应用热点,形成相关技术动态分析及发展研判;开展抗量子密码算法的试点探索,为后续升级到抗量子密码算法做好技术准备。三是参与行业合作。积极与国家实验室、产业联盟、高校等机构开展量子计算合作,通过产学研用课题方式引入外部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共享研究成果,积极探索量子计算应用场景,在数字化时代把握前沿技术创新发展机遇。(四)以评促建推动数字化转型取得新成效1.建设数字化转型评价体系的必要性数字化转型应建立可动态调整的评价体系,科学合理衡量自身数字化能力水平、梳理查摆薄弱环节,促进银行业及时改进转型策略,为数字化转型投入提供绩效评价和决策支撑。一是引导方向与路径方面,数字化转型的切入点众多,从哪里入手以及沿着什么路径推进,关系到转型效率及效果。建立多维度的数字化成熟度评估体系,有利于厘清数字化转型方向,有利于帮助银行明确数字化发展路径与举措。二是评估进展与成果方面,有利于帮助银行根据各业务条线数字化的深入程度来评估数字化转型成果,通过可比较的基准衡量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周期内的进展。三是明确重点资源投入方面,有利于帮助银行厘清数字化转型发展所需的关键资源与短板领域,协助银行确定重点资源投入的优先顺序、范围和内容,有的放矢地量化资源投入及增加资源投入。四是催化数字化价值方面,有利于推动并催化银行数字化转型成效显现。成熟度评估体系下各维度、各领域的提升,标志着银行数字化能力与价值的提升。目前,国家及各级监管机构加快制定数字化能力成熟度评价行业标准或指引,指导银行开始数字化转型能力成熟度评价工作。例如,人民银行正式发布了金融数字化能力成熟度指引,该指引构建了银行数字化能力成熟度模型架构,形成了金融科技治理体系、数据要素潜能释放、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核心技术应用、数字化经营动能、金融服务智慧再造、金融科技审慎管理、可持续化发展基础 8 个能力维度(即能力域)。行业级数字化转型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指导金融机构检视自身数字化发展的长板与短板,为明晰数字转型的发展阶段和未来方向提供参考。50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2.银行数字化转型评价指标探索在行业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银行结合自身业务发展需要,构建针对数字化转型的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执行过程、实现效果等进行跟踪监控,及时评估数字化转型的投入产出比,巩固和提高数字化转型的效果。此外,银行在进行数字化转型评估的过程中,应坚持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银行内部建立必要的评估评价体系的同时,适当引入第三方评价,提高评估评价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在实际操作中,银行机构可均值分布各能力域权重,也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调整,通过能力评估,引导数字化转型的重心转移至数字化经营和服务智慧再造,提升转型效果。中国信通院联合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兴业银行、中信建投、国泰君安、东方证券、兴业证券、上海证券、民生证券、人保科技、泰康人寿、华为、志凌海纳、华佑、中电金信、恒生电子、凯美瑞德等 50 多家单位的专家,打造基于业务价值的金融业数字化转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数字化能力成熟度指引。图 6 数字化能力成熟度模型架构金融科技治理体系成熟度级别数据要素潜能释放关键核心技术应用能力维度(能力域)数字化经营动能金融服务智慧再造金融科技审慎管理可持续化发展基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51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型能力评估模型体系,从业务、技术、数据、基础设施和战略组织五大能力域切入,将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能力成熟度分为 15 级,针对 15 个能力项的 58 个能力子项制定评估方法,评估范围覆盖金融机构 1500 余项数字化转型相关的工作内容。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当前,银行业为适应数字化生产力的发展,积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数字化生产关系,加速自身转型变革,取得积极的实践成效。但对于银行业来说,数字化转型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2023 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新时代新征程的金融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强调金融系统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银行业发展掌舵定向。为深入落实国家的战略部署,银行业应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通过前瞻性思考、系统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持续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全面激发数字金融的创新活力;以转型动能为重要支撑,做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做好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金融强国建设。52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1 国家网信办,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 年)2 汇丰银行,2022 年年报3 摩根大通,2022 年年报4 美国银行,2022 年年报5 澳大利亚联邦银行,2022 年年报6 摩根大通官方网站7 星展银行,2022 年年报8 巴黎银行,2022 年年报9 贸易金融,借助先进科技手段助力企业实现智能化司库管理10 南非标准银行官方网站11 巴克莱银行,2022 年年报12 南非标准银行,2022 年年报13 工商银行,2022 年年报14 电子银行网公众号,打造智慧新银行精准滴灌农村数字普惠金融15 中国金融电脑,勇立时代潮头,开创数字化转型新局面16 今日建行公众号,建行数字化经营的实践和探索17 中国工商银行,商业银行业务架构应用的研究与实践白皮书18“电子银行网”微信公众号,交通银行:新一代开放银行建设项目19“民生银行新供应链金融”微信公众号20 中国金融电脑,广发银行数据价值循环体系建设实践参考文献53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21“观远数据”微信公众号,从 0 到月活 4.2 万 ,“让业务用起来”的数字化应用推广实践22“浦发银行信用卡”微信公众号23 迅销科技公众号,后疫情时代,银行业最在意的全栈数字化获客活客模型24 金融电子化,数字驱动,科技赋能-农业银行数字员工建设研究与探索25 金融电子化,数字化转型破解邮储银行普惠金融难题26 中国金融电脑,勇立时代潮头,开创数字化转型新局面27 金融电子化,深化科技赋能,健全金融风控体系28“中信银行交易银行研究”微信公众号,中信银行数字化转型探索之路29 金融电子化,中国银行“三横两纵一线”企业级数据平台建设实践30 金融电子化,乘势而上,奋勇向前,以数字化姿态融入数字经济新浪潮31 银行家,数字经济时代的普惠金融之路32 中国金融电脑,数据中台建设助力释放数据要素价值33 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公众号,中国农业银行-轻量化云原生应用平台34 金融电子化,中国银行“三横两纵一线”企业级数据平台建设实践35 金融电子化,农业银行金融 AI 大模型产品 ChatABC 成功发布36 新华网,平安银行“星云物联计划”背后的探索长路37 新金融世界,用体系化、规模化的思路推进 RPA 应用38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数字化能力成熟度指引39 中国银行业协会,2022 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40 金融电子化,聚焦“双碳”战略,打造绿色数据中心41 金融电子化,基于多技术栈的银行核心系统建设42 数字金融工作委员会公众号,农业银行-深耕云端防护,共筑安全未来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30 57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银行业策略:量质均衡进而致远-231228(30页).pdf

    银行业策略银行业策略量质均衡,进而致远量质均衡,进而致远分析师:郭怡萍登记编号:S05005230800022023年12月28日2n 2023 2023年市场回顾:重启、实践与估值整理年市场回顾:重.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28 30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交通银行:2023商业银行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研究报告(37页).pdf

    商业银行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研究报告1商业银行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研究报告|引 言自 2019 年国家层面首次提出把数据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数据就不再仅仅是储存于数据库中冰冷的数字,而是一种具有无限潜力的生产要素。2023 年在“数据二十条”的政策推动下,数据要素顶层设计规划与配套措施日趋完善,这也将为数据要素产业带来蓬勃发展的机遇。“数据二十条”对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四方面都提出了规范性要求,旨在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数字时代战略资源的突出优势,激活数据要素潜能,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构建数据要素生态,促进数据要素产业良性发展。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是决定数据要素产业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当数据能够广泛共享和自由流通时,其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将扩大无数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数据的价值在于其能够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深入的洞察,当数据能够共享与流通时,更多的人可以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从中得到更多的收益;其次,数据自由共享与流通能够促进创新和发现新的商机,人们可以跨越行业和领域的壁垒,进行合作和协同创新,从而推动新的商业模式、产品和服务的发展;此外,数据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社会资源,它不仅仅是企业的资产,也是整个社会的财富。数据能够广泛共享和自由流通时,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创新,还可以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和公共服务的改善。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服务的重要提供者,拥有大量涉及客户、交易、风险等方面的数据,这些数据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源。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竞争压力、安全隐患和法律法规等因素影响,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在商业银行领域一直面临着各种壁垒和挑战,阻碍了数据的充分利用。此外,商业银行与外部企业的数据流通也面临着信息不对称、合作机制缺失和数据壁垒等问题,限制了商业银行与外部企业之间的数据合作与创新。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商业银行领域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问题的影响,深入剖析当前商业银行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所面临的挑战,通过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并提出相关的实施建议和创新方案,以促进数据的合理利用和交互流通。商业银行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研究报告|目 录引 言一、浅谈和辨析数据资源、数据资产、数据要素/01(一)数据要素相关概念的定义与内涵/01(二)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持续加快/02(三)数据要素化的实施路径/05(四)数据有序共享与流通是商业银行参与要素市场化的突破口/06 二、以赋能业务为导向,有序推动数据要素的共享与流通/08(一)构建数据共享能力体系是商业银行解决数据内部共享的“作战图”/09(二)构建数据要素经营体系是数据资产价值变现的破局关键 17/12三、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体系的支撑与保障/19(一)数据资产价值量化是衡量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的核心手段/19(二)数据质量管理是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的关键环节/23(三)安全用数是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的底线/25四、总结与展望/29(一)资产确权难落实,有待健全数据产权制度体系/29(二)资产报价难共识,有待建设统一市场价格形成机制/30(三)资产核算难入表,有待明确资产入表会计计量/31商业银行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研究报告|贡献单位/44图片目录图 1.数据要素相关政策法规/03图 2.数据要素产业发展路径/06图 3.商业银行数据驱动力视图/08图 4.商业银行业务能力地图/10图 5.商业银行数据应用能力地图(示例)/11图 6.商业银行数据要素经营体系/13图 7.商业银行数字产业金融的价值/15图 8.商业银行产业金融实践的三种模式/16图 9.数字经济的核心在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18图 10.基于供需关系的数据资产价值桥梁/20图 11.数据资产价值管理框架/20图 12.数据资产成本构成/21图 13.数据资产在业务赋能与交易流通中的货币化收益/22图 14.数据服务能力水平评估维度/23商业银行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研究报告1一、浅谈和辨析数据资源、数据资产、数据要素(一)数据要素相关概念的定义与内涵1、数据要素相关的概念数据资源(Data Resource)数据资源是指为以电子化形式记录和保存的具备原始性、可机器读取、可供社会化再利用的数据集合。区别数据与数据资源的依据主要在于数据是否具有使用价值。具体而言,经过收集、存储、运维后形成的电子化、规模化、能够为组织(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产生一定价值的数据被视作数据资源。数据资产(Data Asset)数据资产是指由组织合法拥有或控制的数据,以电子或其他方式记录的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可进行计量或交易,能直接或间接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组织中,并非所有的数据资源都构成数据资产,需要通过对数据资源进行主动管理,才能形成能够被识别和广泛应用的具备经济意义的数据资产。数据要素(Data Capital as Factor of Production)数据要素是指为根据特定生产需求汇聚、整理、加工而成的计算机数据及其衍生形态。依据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将数据列为生产要素”与生产要素的定义,数据要素是参与到社会生产经营活动中,为所有者或使用者带来经济效益的数据资产。因此,“数据要素”一词是面向数字经济、在讨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语境中对“数据”的指代,是对数据促进价值生产的强调。数据要素市场化(Market-based allocation of factors)数据要素市场化是指将数据作为一种要素资源,通过市场机制进行交易、流通和配置。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关键在于通过市场化的流通手段,让数据向最需要的地方流转聚集,让不同来源的优质数据在新的业务需求和场景中汇聚融合,在跨领域数据融合中产生更大效益,实现双赢、多赢的价值利用。2、数据要素的内涵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指的是在现代经济中我们将数据视为一种重要的资源,类似与劳动力、资本和土地。核心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概述:数据是一种新的生产力: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要素也在不断变化。最初商业银行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研究报告2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到来,新的生产要素不断涌现,如技术、知识和创新等。这些新生产要素的引入和应用推动了生产力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数据作为一种新兴的生产要素,它不仅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能够被收集、存储、分析和应用的信息形式。能够作为独立的维度使得它能够为生产和决策提供更加精确、实时和全面的支持。数据驱动的生产方式:数据的引入还促使形成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即数据驱动的生产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数据成为了决策制定和创新的重要依据,数据挖掘分析成为了生产的关键环节。数据驱动的生产方式能够更加灵活、快速的响应市场变化和需求变化,提高决策效果和创新效果。创造价值和满足需求: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出现实质上指向了生产的本质,生产的本质在于创造价值和满足需求。通过数据的挖掘分析,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市场需求、消费者行为、产品性能等信息,从而更加准确地预测和满足需求。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出现不仅丰富了生产要素的含义,而且指向了生产的本质。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关注和探索数据的应用,以推动生产力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二)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持续加快随着数据要素产业经济的兴起,国家对数据要素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推动数据开放共享和促进数据产业发展等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鼓励和支持数据要素的收集、整合、管理和应用,为数据要素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条件。国家层面对数据要素市场化的政策导向主要强调在处理数据的合法合规,保护数据不会被非法获取、篡改或滥用,数据的存储、传输和处理过程中采用了安全的技术和加密手段,以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和机密性,推崇数据的共享和开放,以促进创新和经济发展,倡导建立健全的数据治理机制,通过明确的政策和规范,对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和共享进行规范管理。商业银行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研究报告3各地方政府贯彻落实中央政策,探索数据要素流通顶层设计并陆续出台了地方相关数据条例和公共数据管理办法。图 1.数据要素相关政策法规发布省份政策名称发布时间核心内容四川四川省数据条例2023 年明确要建立全省统一的公共数据资源体系,强调在公共场所收集个人信息的不得以个人身份识别技术作为出入该场所的唯一验证方式;明确公共数据以共享为原则、不共享为例外,按照共享属性将公共数据分为无条件共享、有条件共享、不予共享三类,并明确三类共享的适用范围北京北京市公共数据专区授权运营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023 年公共数据运营专区数据遵照“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的总体要求,在保护个人隐私和确保公共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授权运营;专区运营单位是公共数据专区的管理责任主体,承担专区数据安全主体责任;在收益分配上,按应用场景的不同性质,提出了差异化的收益分配原则。杭州杭州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实施方案(试行)2023 年重点对公共数据的授权范围、授权主体、被授权运营主体和平台运营主体做了明确。对于授权范围,优先支持与民生紧密相关、行业增值潜力显著和产业战略意义重大的领域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同时明确了工作流程、安全保证、收益分配、授权期限与终止授权。商业银行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研究报告4山东山东省大数据发展促进条例2022 年将数据资源划分为公共数据和非公共数据,明确公共数据和非公共数据的范围;规定数据资源实行目录管理,对数据目录编制及数据的采集、汇聚、治理、共享和开放提出具体要求;对数据采集划出“禁区”,强调不得重复采集能够通过共享方式获取的公共数据;采集数据不得损害被采集人的合法权益河北河北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2022 年首次在数字经济地方性法规中专设京津冀数字经济协同发展一章,明确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布局和应用协同,推进与京津执行统一的数据技术规范,实现公共数据信息系统兼容重庆重庆市数据条例2022 年明确了数据处理规则和数据安全责任,确立了“数据安全责任制”,提出数据处理活动六类禁止性行为和八项数据安全保护义务,规范公共数据收集单位行为,建立健全数据质量管控体系和数据校核机制,为数据安全“保驾护航”。黑龙江黑龙江省促进大数据发展应用条例2022 年有针对性地对公共数据发展规划、平台建设、目录管理、数据标准、采集汇聚、质量管控、共享开放等作出规定,提高公共数据平台支撑能力,强化公共数据的质量管控,优化提供公共数据的服务方式浙江浙江省公共数据条例2021 年是全国首部以公共数据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一是突出改革导向,加强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设;二是规范机制途径,推进公共数据深度开发利用;三是强化安全保障,健全公共数据安全三大体系深圳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2021 年将具有公共服务职能的机构纳入适用范围,将国家要求的“一数一源”探索落地,明确数据交易的标的,建立数据主体授权用数机制广东广东省公共数据管理办法2021 年提出了建立城市大数据中心,各区建立城市大数据分中心的举措;确认了公共数据以共享为原则,不共享为例外。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以公共数据资源目录体系为基础的公共数据共享需求对接机制和相关管理制度。上海上海市数据条例2021 年深化大数据资源平台建设,制订公共数据分类管理、便捷共享等规范,提升政府内部数据共享应用效率;建立政府统一采购非公共数据制度,提升财政资金集约化利用水平,加快政企数据融合应用。江苏江苏省公共数据管理办法2021 年公共数据是重要生产要素,具有公共属性,由公共数据主管部门代表本级人民政府统一行使公共数据管理职责;按照开放属性分为不予开放、有条件开放和无条件开放三种类型,在编制公共数据资源目录时确定其开放类型;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运用公共数据发展和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商业银行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研究报告5地方政府陆续出台政策的主要导向包括数据共享与开放、数据安全与保护、数据质量与准确性、数据治理与责任以及数据应用与创新。导向旨在促进数据的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为政府决策和公众服务提供有效支持。在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加速,有助于实现数据要素的价值最大化和流动性提升,推动数据产业链的发展和创新。为了有效实现数据要素市场化,相应的市场定价和交易模式得以建立,以确保数据要素的价值更加透明和公正,并促进数据要素市场的健康发展。这些举措都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并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商机和合作空间。(三)数据要素化的实施路径基于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我们认为商业银行要实现数据要素化且最终参与到数据要素产业生态中,需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业务数据化:业务数据化是指将各项业务活动和过程转化为可量化、可记录和可分析的数据形式。商业银行涉及广泛的业务领域,包括存款、贷款、投资、交易等。业务数据化的第一步是通过系统和技术手段收集和整合各项业务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来自于客户交易、业务操作、市场行情、风险评估等多个来源。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治理和管理,保证数据的源头质量,未来可以帮助银行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业务运营状况,支持决策制定、风险管理和客户服务等方面。数据资产化:数据资产化是指将数据视为一种重要的资产,并将其管理、促进利用和价值最大化的过程,通过对数据进行识别、分类和标记,以确定不同数据的价值和用途。数据资产可以包括客户数据、交易数据、风险数据、市场数据等。不同类型的数据资产基于数据应用目标进行相应的成本与价值计量,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利用,帮助银行提高数据价值和运营效率。资产要素化:资产要素化则是通过要素化识别出有“活性”的数据资产,在分析和挖掘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和洞察,支持决策制定和业务创新,实现客户洞察、风险管理、营销策略优化等方面的增值。同时,也能为银行带来商业机会,例如数据交易、数据合作等,进一步增强银行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商业银行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研究报告6以交通银行为例,经过多年实践,交通银行已逐步积累了丰富的数据治理和数据资产管理的实践经验,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计算、服务区域,保证“数出同源”;建立健全企业数据标准体系和企业级数据架构管控机制,明确权威数据来源,建立企业级数据资产目录,形成企业级数据字典规范和统一指标库;按照“可度量、闭环管理、质量前置”的工作思路,形成并完善了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在授权可控的情况下开放共享,实现数据信息的可见、可查、可溯,达成数据资产“可信、好用、可得”的目标,为参与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奠定基础。(四)数据有序共享与流通是商业银行参与要素市场化的突破口数据要素相关政策带来了巨大的红利,领先银行已经开始探索相关领域,数据要素市场化有望取得突破。然而,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参与数据要素市场并推动数据要素在内部共享和外部流通仍然存在一些难点。1.业数融合“不深”,如何深入了解业务的痛点和堵点,实现数据反哺、赋能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数据内部共享而言,存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难点。在供给方面,由于数据人员对业务不够了解,同时业务侧对个性化高、变化快的需求,导致供给方无法及时响应,投入产出比低。多数数据部门疲于应付业务部门的数据服务需求,停滞于被动的服务模式。在需求方面,商业银行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的数据需求已经超越了基本的数据提取和报表开发,对数据统计分析和应用场景挖掘的需求越来越多。然而,由于图 2.数据要素产业发展路径商业银行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研究报告7数据分析应用的门槛较高,业务人员对数据了解不足,导致数据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未能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价值。因此,建立企业数据文化,构建数据驱动型组织是推动商业银行内部数据共享的关键。同时,商业银行的数据外部流通受到行业监管要求的限制,现有的法律法规和配套规则体系尚不完善,在探索数据交易方面存在一定的阻力。因此,商业银行的数据外部流通应该侧重于通过 数据 模型 指导金融资源进入实体经济,促进金融与产业的融合。作为以金融服务为主业的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金融市场的优势,通过将海量数据与算法技术相结合,将金融与实体产业进行链接,形成产融结合的新模式,逐步实现数据-金融-产业 之间的正向循环。这将有助于支持我国实体经济的复苏,推动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制造强国和科技兴国的目标。2.业数融合“不愿”,如何提升用数价值导向思维,提升安全用数意愿和能力数据与业务的融合发展涉及到企业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经营管理等方方面面,这可能引起员工和管理层的不适应,组织文化的传统习惯和惯性也会成为阻碍数据融合发展的因素。具体表现:对于业数融项目,其回报往往是难以直接量化和预测的,相比于其他业务项目,该类项目的效果和影响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这使得员工和管理层很难在短期内看到明确的价值,从而降低了参与的积极性。再者,业数融合项目通常涉及复杂的技术和数据处理过程,包括数据采集、清洗、分析和应用等。这些技术挑战和不确定性可能导致项目进展缓慢,需要大量的技术投入和持续的调试和优化。这使得员工和管理层对项目的可行性和成功的把握程度产生疑虑。3.业数融合“不便”,如何适应政策监管、标准规范,使融合发展有据可依在数据赋能发展的初期阶段,政策监管或标准规范的不全面、不具体可能导致一些不确定性,影响数据赋能效果。例如,目前针对诸如数据产权归属、数据安全保护、数据价值交易、数据共享与融合等现实挑战,仍缺少完善的政策与法律法规,导致业数融合缺乏政策、法规的有效保障。另外标准体系不统一,各系统的数据难以实现业务互动和数据联通,使得业数融合成为“空中楼阁”。综上,商业银行需要在内部建立数据文化,提高数据与业务人员的互相理解,推动数据要素的内部共享。对外,积极探索合理的数据流通模式,为金融与产业的融合提供更好的支持。同时,完善安全用数环境,倡导价值导向的数据赋能理念,并积极研判相关政策,形成企业级数据规范与标准,这将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商机和发展空间,促进金融服务的创新和提升。商业银行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研究报告8数据要素共享即数据要素内部共享,是指发生在企业内部,数据资产在不同部门、不同分支机构间分享,共享各方均该承担数据资产相关权利与义务的过程。数据要素流通即数据要素外部流通,是指发生在不同组织间,数据资产的流转、使用,参与各方均该承担数据资产相关的权利与义务的过程,包括三种模式:数据合作、数据开放、数据交易。商业银行要参与数字经济,必须要参与共享流通、参与到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或产业生态中,并给企业、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数据既然作为资产进行管理,其核心管理目标是数据的保值与增值,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地深入业务的痛点与难点,通过整理、分析数据,使沉睡、低效的数据资产转化为有价值、高价值的数据资产,形成商业银行“数据驱动型数字产品/服务体系”,让数据在业务应用场景中得到持续深入的利用,并向“数据-金融-产业”的生态建设发展,才能做到真正的数尽其用,这也是数据资产要素化的关键步骤。二、以赋能业务为导向,有序推动数据要素的 共享与流通图 3.商业银行数据驱动力视图商业银行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研究报告9(一)构建数据共享能力体系是商业银行解决数据内部共享的“作战图”商业银行正在逐步转变为数据驱动的机构。随着对数据的重视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商业银行正逐步实现数据的高效利用和深度分析,以提升业务决策能力、改善客户体验,并探索更多创新的金融服务模式。然而,在数据应用中仍面临着以下困境:在一些商业银行中,数据应用往往由专门的数据团队主导,负责数据的收集、清洗、存储和分析,过于专注于理论分析与技术优化,缺乏与业务部门紧密合作的机会,无法深入了解业务需求和挑战,导致数据应用的解决方案与业务场景不匹配,无法进行有效的场景落地。由于数据应用与业务场景脱节,商业银行的数据应用赋能效果往往不够理想。数据团队所开发的数据模型和算法难以真正解决业务问题,无法给出实际可执行的业务建议。这导致数据应用的价值无法充分发挥,无法对业务决策和流程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此需以赋能业务为导向进行数据应用,只有不断地进行场景复用、数据复用、模型复用,才可以最大化地发挥数据资产价值,吸引需求方为数据驱动形成的知识“买单”,进而产生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的产生也能推动需求方更为主动、不断地探索数据应用,将业务理念与数据思维紧密地实现结合,形成良性循环。基于对多家企业的调研论证以及在交通银行的落地实践,数据挖掘、分析结果如果不能被落地执行,那就是纸上谈兵。只有结果被真正落地执行后,见到了业务提升效果,才能凸显数据的价值,而是否有价值不是由数据部门来判断的,而是由业务方来判断的。例如商业银行会做“客户挽留”相关主题的数据应用,大多数银行会做客户流失率的预测,但客户流失率并没有对应到一个需要业务解决的问题。业务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用何种行动可以对即将流失的客户进行挽留成功”,这就需要数据部门先理解业务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提升的能力,再与业务一起探讨解决该问题或提升该能力需要有怎样的举措,进而形成分析主题,而一组分析主题才可能是解决一个业务问题或提升一项业务的数据驱动力。综上所述,数据挖掘、分析需梳理一个正确的意识:数据应用的目的始终是解决业务的问题或提升一项业务的能力。1、数据业务通力合作,打造业务能力地图,形成数据应用能力地图的重要输入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客观存在于业务环节中,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业务目标和产出物,并需要创造价值。业务能力地图区别于银行部门级独立的功能性组织架构视角,而是从另一个视角洞察银行的商业模式和业务行为。业务能力地图是一种工具和方法,通过对业务活动进行重新归类以形成商业银行模块化和可复用的业务能力,用它可以识别业务商业银行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研究报告10改进及创新机会,从而映射到业务提升方向。使用价值链分析法构建业务能力地图是较为有效的。价值链分析法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来的,是一种寻求确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工具。即运用系统性方法来考察企业各项活动和相互关系,从而找寻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价值链思想认为企业的价值增加过程,按照经济和技术的相对独立性,可以分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多个价值活动,这些价值活动形成一个独特的价值链。价值活动是企业所从事的物质上和技术上的各项活动,不同企业的价值活动划分与构成不同,价值链也不同。结合监管的要求,经过多方论证且银行实践形成28项银行内部共享的业务能力地图:各家商业银行数据部门可以与业务部门通力合作,构建适应于自身的企业级或各业务条线的业务能力地图,并细化每主题向下的业务举措,形成数据应用能力地图的重要输入。2、设计与业务能力地图互为关联的数据应用能力地图,实现业务数据一张图数据应用能力地图是全行范围内的统一的数据分析视图,是反应业务需要解决的问题与业务能力提升的关联图谱。他根据对业务需求的理解,从全行视角对业务需求用数据的语言进行一致性表达,是联结业务与数据的桥梁,也是数据部门衡量数据驱动能力图 4.商业银行业务能力地图商业银行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研究报告11图 5.商业银行数据应用能力地图(示例)对业务价值的评价基础。银行数据应用能力地图的建设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设计思路是先自上而下确定业务对应的数据分析主题域;再确定各主题域的数据需求,建立企业数据需求;最后结合自下而上确定数据需求与数据的关联关系,形成数据关系图谱。这样逐级细化,形成层次清晰的企业数据应用能力地图。数据应用能力地图的形成不是一次性的工作,需要持续优化完善。具体分为建立数据应用能力地图框架、完善数据需求主题、挂接数据关联图谱三个阶段实施:(1)建立数据应用能力地图框架以业务能力地图成果为输入,参照业界参考模型,建设数据应用能力地图框,通过高阶关系图对银行业务需要解决的问题或业务提升点进行清晰、准确的可视化展现,拉齐业务与数据的统一认知;(2)完善数据需求主题分析业务能力需求中的所需数据需求以及所需的数据相关能力,形成完整、详细的企业数据应用能力地图;商业银行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研究报告12(3)挂接数据关联图谱在数据需求设计实施阶段,依托企业数据资产的分布、流转关系,进行相关数据资产的挂接,形成业务数据关系图谱。随着金融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客户对银行的需求也日趋个性化、场景化、多样化和智能化。同时随着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从理论研究阶段过度至企业实践阶段,数据的价值会被进一步强调“数尽其用”,在内部即“数据业务化”。在此过程中,银行需要贴近业务、场景为先,从业务的视角重新梳理数据价值。为解决现有“竖井式”的业务和技术架构所带来的部门间壁垒、重复建设、响应周期长等深层次问题,提升客户体验,交通银行从“一个交通银行、一个客户”的角度出发,启动了企业级架构项目。通过业务、技术与数据的深度融合,联动治理,将业务服务能力落实到企业级 IT 架构和业务模型中,形成稳定灵活的产品模型、流程模型、数据模型,在产品创新与管理、产品运营、业务报告与决策、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形成价值链和业务领域视图,实现“战略-业务-数据”紧密联动传能力,聚焦提升企业级业务能力,有效支持全行战略的执行。(二)构建数据要素经营体系是数据资产价值变现的破局关键提到数据要素流通,绝大多数的机构与组织研究和实践就会着力于数据交易,甚至有部分机构与组织认为“数据流通=数据交易”。如果想厘清该问题,我们需要思考: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作用是什么?是不是只有通过“交易”才能发挥出来?流通是不是只有“交易”一种方式?生产要素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其作为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基于商品流通的本质,可以得出数据要素是以价值创造为目标,完成从数据生产领域到数据消费领域的转移,而数据交易只是数据要素流通的模式之一。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作用包括:(1)促进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提升;(2)提升行业、产业业态的创新能力;(3)促进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探讨数据要素的流通方式:商业银行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研究报告13商业模式,价值变现的流转方式:模式决定了企业将会运用何种盈利方式实现数据要素的价值变现,包括数据合作、数据交易、数据开放三种,例如通过售卖数据产品实现盈利、为内部部门提供数据服务,赋能业务实现价值;经营要素,价值变现的重要基础:经营要素是数据要素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经营者、经营对象及经营权才能明确数据要素经营的主体、客体及权属划分,是数据要素对外流通的基底;经营活动,价值变现的实现过程:经营活动是将数据从研发至投身于数据要素市场中进行流通的实现过程,以此构建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研发-定价-流通-评价”四大经营活动;经营载体,承载价值变现的组织:作为数据要素的市场主体,承载着各类商业模式下的相关活动的开展与运营,不同的经营载体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同时,在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过程中,不同经营载体的相互组合也会呈现出多种数据要素市场形式的涌现;经营原则,价值变现的底线规则:原则是数据要素在进行流通时的底线,任何流通活动、方式都需在遵循隐私保护与安全合规的前提下进行,才能构建有序的数据要素市场。数据要素经营体系以价值变现为目的,打通数据要素流通的“最后一公里”,对企业所拥有的数据进行战略性规划与部署,形成数据要素对外流通的一套体系,通过合理图 6.商业银行数据要素经营体系商业银行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研究报告14运作和协同作用,这五大板块相互支撑和促进整个数据要素经营体系的运行。商业模式提供了盈利的方向和途径,经营要素为实现商业模式提供了基础和支持,经营活动在经营载体的支持下开展并用以商业模式的实施,而经营原则则确保数据要素经营的合规性和安全性。这种相互关联和相互支撑的关系使得数据要素经营体系能够有效地推动数据的流通、实现价值变现。1、基于产业金融的数据合作是商业银行数据要素流通的核心商业模式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足以见得商业模式在企业经营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商业模式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的部门之间、乃至与顾客之间、与渠道之间都存在各种各样的交易关系和连结方式,商业模式组织管理企业的各种资源如原材料、人力资源、销售方式等,形成能够提供消费者无法自力而必须购买的产品和服务,因而占据市场优势地位的特性。数据要素流通的商业模式明确了企业如何利用数据资产来创造价值,在价值链中如何选取上下游合作伙伴以及怎样与客户达成交易或合作、为客户提供价值。作为数据资产价值变现的方式,常见的商业模式包括数据合作、数据交易和数据开放。数据合作。是指互为供需双方,相互提供数据,没有货币媒介参与的数据双向流通形式。即企业以数据生态、产融结合等模式与其他主体进行数据合作,通过隐私计算平台等安全合规手段进行数据交换,实现双方数据资产价值变现。如商业银行与消费行业进行数据合作,了解客户消费习惯,推出更合适的金融产品以实现变现。数据交易。即企业将自持的数据资产进行封装,通过数据交易平台或进行自主交易,以此产生货币化经济收益。提供方有偿提供数据,需求方支付获取费用,主要以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数据单向流通形式。如将已脱敏的数据标签通过数据交易平台售卖给其他企业。例如,商业银行作为需求方,从市场上的数据提供商购买各类外部数据,应用于自身业务管理,这也是银行参与数据流通的最为传统的模式。数据开放。即指公共、行业数据资源开放,提供方无偿提供数据,需求方免费获取数据,没有货币媒介参与的数据单向流通形式。对于企业而言,数据开放主要是指披露企业运行情况、推动政企数据融合,或以发布形式进行披露的各类报告。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主体,在数据开放方面也有不少的尝试。例如,交通银行和中央结算公司联合推出了“中债-交行长三角 ESG 优选信用债指数”,该指数体现长三角区域优质企业的ESG 表现,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以及金融监管的相关政策分析,就商业银行而言,在三种主要的数据要素流通模式中,数字产业金融是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新动能。数字经济的商业银行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研究报告15核心在于与实体产业融合渗透,金融资源的精准配置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下,本质上就是通过银、政、企数据到要素的融合形成产业的数字信用与数字担保,从而实现金融资源的精准配置,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利用金融杠杆推动各产业数字化、智能化齿轮转动,形成“产融结合”。数据的爆发式增长与新型技术的发展将加速实体产业在生产要素、创新理念、商业模型等方面的变革和突破。实体产业利用数字经济带来的产出增长,将构成数字经济的主要部分,成为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最终实现“数据-金融-产业”的正向循环。2、商业银行以资源整合优势打造产融生态圈,有效扶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产业金融是在新一代数字技术支撑和引领下,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价值释放为核心,以数据赋能为主线,对垂直产业的产业链和内部的价值链进行重塑和改造的过程。随着当前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产业金融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创新的重要方式。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无法满足企业的多样化的需求,也无法在经济下行的时代推动经济的发展,因此产融结合模式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产业金融不仅仅是简单的融资支持,而是通过深度整合金融资源和实体经济活动,在政策的扶持与鼓励下,达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目标,需要商业银行超越传统的金融模式,拓宽自己的认知和服务范围,积极探索适应当下经济需求的新模式和新方法。通过对商业银行的大量调研与实践,从数据视角出发,我们将产业金融的模式总结为三种常见形态:数据支撑、数据赋能、数据驱动。图 7.商业银行数字产业金融的价值商业银行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研究报告16(1)产业金融 1.0:数据支撑的点到点金融服务数据支撑是一种基于点对点服务的服务模式,其核心是商业银行通过数据分析和创新技术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这种模式主要围绕银行自身的业务发展展开,是现行业务模式的优化与提升。例如围绕科技企业、税务信息打造的企业贷款产品,基于绿色金融政策制定的产品价格策略等。(2)产业金融 2.0:数据赋能的金融业务生态圈数据赋能是一种关键的产融结合模式,它以提供金融增值服务、打破传统服务模为核心,通过拓展客户群体,进行以金融业务为中心的生态圈锻造。增服务。通过充分利用数据资源,增加金融服务的范围和深度,以提供更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通过数据赋能,商业银行可以更好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偏好,进而推出更加精准和有针对性的泛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创模式。传统的金融的业务模式是标准化和统一的,在与产业结合时往往停留在单一服务上,通过新型技术的引入,在“互联网 ”文化下进行商业模式的革新,抓住客户痛点及需求,可以更加快速切入银企合作。拓客群。通过对客户群体的个性化数据分析,商业银行可以发现潜在客户群体,了解他们的需求和行为特征,进而开发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这样能够吸引更多的客户,增加市场份额,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业务增长机会。造生态。基于上述三个方面的革新,商业银行可构建金融业务的生态系统,实现与图 8.商业银行产业金融实践的三种模式商业银行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研究报告17其他企业、机构的协同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生态环境。以数据赋能合作方,实现互惠互利,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3)产业金融 3.0:数据驱动的银政企产融生态圈商业银行要增加金融与产业的融合效应,可借鉴平台思维,搭建开放、共享、共赢的产融平台,构建出多方共赢的数字经济生态圈,在政府机构的扶持下,通过数据链接金融与实体产业,驱动生态发展。政府引导、监管、支持、保护产业金融发展。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推动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流动;对金融机构和产融平台进行监管,确保其合规运作,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参与产融平台,推动 数据-金融-产业 模式的落地和推广。金融机构搭建产融平台,建立数字信用。收集、跟踪实体企业在平台上的数据,为企业建立数字信用、数字担保、提供贷款等,减少传统担保方式带来的成本和风险;同时通过分析数据,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优化供应链等,实现流程的优化和效益的提升;同时将实体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客户等产业链各环节进行有效地对接、链接、打通产业上下游。实体企业通过产融平台,沉淀数据资产。通过平台实现日常经营活动的线上化,获得资金和政策的支持,累积、沉淀的数据能够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同时也可与其他企业进行商业合作和利用产融平台提供的增值服务,帮助实体企业实现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增长潜力。金融与产业的有效结合为商业银行“三升两降”(即提升新客户获取能力、提升业务量、提升业务效率,同时降低金融服务风险、降低经营成本)带来的价值增益。通过纵向拓展客户层级,拓展核心企业上下游客户,甚至终端消费者,提升新客户获取能力。横向串联公司业务、普惠业务、贸金业务和零售业务等多条线,促进业务协同,交叉销售,提升业务量。强化自动化、数字化作业,减少人工参与,让金融服务更高效,提升业务效率。依托“四流合一”产业链闭环生态,确保交易真实,资金封闭运作,降低操作风险,降低金融服务风险。同时通过自动化、系统化实施,长期看可降低经营成本,降低经营成本。商业银行通过构建产融生态同时可为不同客户提供价值赋能:对核心企业,可帮助其提升产业链控制力,优化产业数字生态,投入低成本,提升数字化水平,释放授信额度;对小微企业,可通过产业链融资,积累数据资产,解决小微企业资信差,授信可得率低的问题,扩大生产,提高收入,加快资金周转,通过金融渠道融入产业生态;对消费者,充分开发个人自身资信,逐步建立数据信用,拉低融资、消费门槛,同时提供随借随贷服务,商业银行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研究报告18缩短放款周期,减轻资金压力,灵活还款、消费,提高生活品质。3、通过数字产业金融成果转换沉淀数据赋能解决方案,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在产业金融数据合作中,银行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探索背后的行业特性与挑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推进产业转型,重塑产业生态环境,提升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亦可在为企业提供金融及泛金融服务的同时,围绕企业经营特点,输出成熟的数据产品与服务。例如,为企业提供数据赋能解决方案中,通过对企业自身和上下游的行为分析和挖掘,为企业提供客户需求和市场趋势等研究产品,帮助企业优化产品设计和生产计划,提高市场竞争力。总而言之,在产业金融生态圈中,持续地将数据赋能成果进行转化,提供数据赋能的增值服务和商业机会,能够使得银行更好地融入国家数字经济的生态系统,并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目前商业银行在产业金融的认知仍然停留在传统型的数据支撑模式,而市面上的产融结合也以这种模式为主导。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模式并不足以构建一个全面的产融生态系统,在未来经济下行的进程中,产融结合需要更广泛的认知和实践,才能实现银行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和共同发展。商业银行未来还应以数据赋能、数据驱动的模式为主,通过强大的资源及数据优势进行资源整合,帮助企业有效存活,构建一个更全面、多元化的产融生态圈,才能在政府指导下扶持实体经济,实现数字经济的繁荣昌盛。图 9.数字经济的核心在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商业银行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研究报告19三、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体系的支撑与保障推动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离不开对数据资产价值的精确衡量,同样,在基于完善的数据资产质量与安全管理下搭建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体系,通过三者的有机结合帮助企业练好数据资产“内外功”,实现从数据要素供给端到消费端的供求关系的闭环管理,从而盘活银行数据资产,实现价值变现,为银行打造新的收入管道。(一)数据资产价值量化是衡量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的核心手段商业银行正在驶入数据要素化的快车道,基于价值变现的“收入-支出”理念,寻求更优的投入产出比及成本的可靠计量成为了数据资产价值量化的关键因子。建立数据资产价值量化体系意义包括:(1)内部数据探查摸底,通过资产盘点,摸清家底现状与不足,制定考核指标,促进数据资产规模的提升;(2)支撑数据资产管理决策。为管理者提供更丰富的视角,以便后续资源调配提供参考,为数字化管理提供支持;(3)为数据要素流通提供参考。通过量化体系明确数据资产相关方,衡量数据资产价值,为数据要素的定价、流通做准备。1、衔接数据资产与数据要素,搭建价值供需桥梁对商业银行而言,通过数据资产的业务赋能或对其进行销售,将数据资产与用户衔接起来,最终在场景生态中产生价值。在转移与流通的过程中,数据资产价值被创造,产生“价值流”。价值流的正负向,即供方成本与需方收入的平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数据资产是否真的为用户所需、为用户所用,日常管理活动是否正在良好地运转。基于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者三大生产力要素,围绕数据资产价值的分配流转,以判断供需双方成本投入、多维度量化评价,帮助各参与方明确自身价值与贡献度,进而撬动数据认责,推进数据治理工作。评估其成本投入与价值产出。对商业银行而言,数据资产价值的创造过程如枝叶繁茂的大树,枝节众多。在此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拆解供需关系的数据资产价值桥梁,进而判断有哪些供需相关方:算数:供方,指“数据”,即数据资源,如数据团队提供的原始数据、标签、指标等,经过组合、加工最终将形成数据资产。算法:供方,指“算法”,即对数据资源加工、提炼、并最终用于业务场景的算法模型工具。商业银行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研究报告20算力:供方,指辅助“算数 算法”、对数据资产形成起到支撑作用的非实体要素,如具备存算能力的大数据平台。场景:需方,指“应用场景”,即数据资产价值的出口。2、搭建数据资产价值量化框架,明确相关方贡献度为明确量化供需关系中各参与方贡献程度,为数据资产管理做好支撑工作,数据资产量化框架基于企业价值模型,通过逐层分析价值动因,从愿景、目标、任务延展至关键因子,搭建数据资产供需桥梁,从成本角度对供给端进行成本计量,从创收角度对需求端进行价值评估,辅以数据服务能力水平评估,为数据资产价值变现提供支持。图 10.基于供需关系的数据资产价值桥梁图 11.数据资产价值管理框架商业银行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研究报告21(1)从供方投入出发,算好数据资产的成本账为达到数据资产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商业银行在数据资产投入的计量显得尤为重要,算好一笔“成本账”是商业银行走向数据要素市场化之路上的重要基石。要想准确无误的计量数据资产所涉及的所有成本,需涵盖构建数据资产时的关键组成部分数据本身、运用到的算力算法、对数据进行的治理管控,因此计量的成本包含数据资源成本、算法算力成本、以及数据资产在治理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图 12.数据资产成本构成数据资源成本:形成数据资产的算数成本。由组成数据资产的各类数据的成本组成,将数据资源形成过程中的采集、清洗加工、开发、运维、管理等过程的成本进行归集,其中也需要将数据资源所在平台、公共平台的成本纳入计算。为方便计算,将“数据资源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及间接成本分别计算后进行加总。算法算力成本:对数据挖潜促活的技术成本。算法是数据资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商业银行通过使用算法对数据资源进行加工进而形成数据资产,通过算法挖潜、促活数据资源,最大化激发数据价值。数据治理成本:价值输出的风险及管理成本。数据资产的数据治理成本涵盖了数据资产的管理成本以及数据资产在应用中可能带来的风险成本。(2)从需求场景出发,评估数据资产的创收价值数据资产创收价值主要包括业务价值、经济价值。其中,业务价值旨在测算数据资产对场景的业务贡献程度,是数据资产到应用场景的桥梁,经济价值主要衡量数据资产通过业务赋能和对外售卖产生的货币化收益。商业银行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研究报告22业务价值:数据资产的应用效益呈现。数据资产的业务价值内在呈现在为银行业务赋能的应用价值,而在银行外部体现为数据资产在应用于数据生态场景中的社会价值:内在应用价值,主要围绕对业务场景的赋能展开,依据商业银行业务特性及业务流程,从客户、运营、经营、财务、风险、营销六大维度进行场景划分,再通过场景细分建立数据资产业务应用价值类目。当数据资产应用到不同场景时,商业银行可参考场景内的业务指标设定衡量数据资产应用价值的关键指标。外在社会价值,主要关注商业银行在践行社会责任,支持数字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方面的落地情况。商业银行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力军,在做好绿色金融、服务国家绿色转型、支持低碳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社会价值指标从场景出发,旨在度量数据资产在社会不同应用场景中带来的与绿色、普惠金融相关的间接效益。考虑社会价值评估维度,是对要素市场化趋势的“未雨绸缪”,也是商业银行扎根实体经济,避免金融空转的社会责任感体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结合,形成“数据金融产业”正向循环,数据资产的价值将被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经济价值:数据资产的货币化收益。数据资产评估经济价值时考虑对银行内部业务赋能带来降本增收的货币化价值,以及外部市场数据流通带来的货币化经济收益:间接收益,无论是内部共享还是外部流通的经营模式,数据的价值在于与应用场景的结合,不同应用场景下,数据所贡献的经济价值有所不同。依据商业银行业务特性,数据资产在应用中可带来的货币化收益可划分为业务效益、运营效益及风险效益。包括经济价值的增加和企业的降本增效,均是数据资产在场景应用带来的业务贡献收益。直接收益,数据资产在数据要素市场流通中,企业会将数据资产进行封装,通过数据交易的模式对数据资产进行售卖,或通过数据合作的模式,将数据资产打包入业务解决方案,再以整体方案进行售卖,交易所获得的全部或部分货币化收益即为数据资产的外在销售收益(即外在经济价值)。图 13.数据资产在业务赋能与交易流通中的货币化收益商业银行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研究报告23(3)从投产比率出发,发现服务过程的痛点堵点成本计量与价值评估分别从投入与产出两端对数据资产进行了度量,但本质是服务业的商业银行,在提供数据资产服务的过程中,除“场景”出口的效益外,还应关注投入产出的对比关系如何?数据资产的相关资源是否有效发挥作用?对客户的服务供给是否真正满足用户需求?从“投入产出比”理念出发,可以对数据服务能力水平进行评估,反映商业银行将多种数据资产转化为数据要素的真实能力,并找出数据服务过程中的痛点、堵点,不断优化数据服务能力,进而支撑“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经营理念。数据服务能力水平的衡量围绕数据资产对用户产生价值的全过程,主要包括潜在价值、资产创新、交付效率、运行效果四个维度。根据不同评估对象的特性与使用场景,有重点地进行数据服务能力水平的监控。图 14.数据服务能力水平评估维度(二)数据质量管理是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的关键环节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的本质目的是为数据供需双方提供可用的数据资产,在满足双方根本诉求的前提下,营造一个高效、标准、易通的共享流通环境,以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当前在数据汇聚或处理等中间环节进行质量整改的方式已经不能有效的满足随市场及企业日益发展的数据质量需求,如何实现高效落实源端数据治理管控、丰富数据多样性,成为了企业未来实现长效管控目标的关键路径。商业银行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研究报告241、落实源头治理,是实现数据质量升级的关键手段商业银行在数据质量管理领域主要呈现被动、间接、低效的态势,不能对银行内部共享及外部流通的数据形成高效、有力的管控举措。主要是因为商业银行在开展数据质量管理工作时疏于对源头数据的治理与把控,而是通常选择从数据生命周期中间的某一环节入手,进行临时的优化整改工作,未能溯源至质量问题的成因源端,落实治理要求。例如,有数据湖、数据仓库的企业,普遍会在数据入湖、入仓阶段参照企业数据标准、部署质量稽核或数据转化规则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而,由于源端系统间差异不一,仅有少数的质量问题能通过工具实现自动的识别与处理,大部分质量问题仍需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处理解决,最终不能有效的改善企业数据质量现状。通过进行源头管控可确保商业银行数据质量的关键环节,为银行提供高质量的数据基础,支持其决策、风险控制和客户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发现数据质量问题根源:源头管控是在数据产生的最早阶段进行监控和管理,可以有效地消除数据质量问题的根源。如果数据在输入、采集、传输或存储过程中出现错误或不一致,那么这些问题会在后续的处理和分析中持续影响数据质量,进而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决策和运营。降低数据修复成本:源头管控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在数据产生的阶段就发现和纠正数据质量问题,从而大大降低后续修复数据的成本和工作量。如果数据质量问题直到后期才被发现,就需要进行复杂的数据清洗和修复工作,不仅浪费时间和资源,还可能引入新的错误。提高数据可信度和准确性:源头管控可以确保数据质量的可信度和准确性。通过在数据生成和采集阶段进行严格的校验和验证,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和错误的引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这样可以确保商业银行在决策和风险控制等方面基于准确数据进行操作,降低错误和风险。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源头管控也有助于保护数据的安全和隐私。在数据传输和存储的过程中,通过源头管控可以确保数据的加密和传输的安全性,防止数据被盗窃或篡改。同时,源头管控也可以严格控制对敏感数据的访问权限,保护客户的隐私。2、丰富数据多样性,全面、多维支持资产要素化数据多样性,指的是数据集中的样本在属性、特征以及取值上的多样性。数据多样性能够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信息,因此数据多样性也成为数据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商业银行的业务运营和决策制定依赖于大量的数据支持,而这些数据来自于各种类商业银行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研究报告25型和来源,通过收集不同类型和来源的数据,一方面能够帮助商业银行获取不同特征和属性的数据样本,深入了解客户需求、消费行为和市场趋势,从而创新出更加个性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提高客户体验和满意度,挖掘更多的商业模式和潜在机会,另一方面能让银行更好地了解风险的本质和规律,建立全面、准确的风险识别模型,并加强对风险事件的监控和应对能力,采取风险控制措施,降低潜在风险带来的损失。这些全面和准确的信息将为商业银行的决策制定提供更加科学和可靠的依据。例如,自 2020 年起,交行进一步加大对外部数据的重视,搭建企业级的外部数据管理服务体系,陆续引入百余项外部数据,通过内外部不同数据源交叉核验和补充,为普通市民、小微企业、乡村农户证信、增信,辅助信贷快速批核,协助普惠金融服务落到实处,而通过对科创企业的精准识别,实现个性化的金融方案制定,也大力助推了科创金融的发展。然而,要实现数据多样性的价值,商业银行在数据质量管理方面需进行相应的重视和改进。首先,商业银行需要加强数据收集和整合的能力。数据多样性依赖于数据来源的多样性,而商业银行往往涉及多个信息系统和渠道,导致数据分散、孤立和重复。为了实现数据多样性的价值,商业银行需要完善数据采集和整合机制,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其次,商业银行需要注重数据挖掘和分析的能力提升。面对大规模和复杂的数据集,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可能无法充分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数据科学、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和培训,提高业务人员对数据挖掘和分析的理解和能力。只有具备了强大的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商业银行才能充分发掘数据多样性的价值,实现更好的业务决策和发展战略。(三)安全用数是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的底线商业银行在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的进程中,数据安全被视为一项至关重要的核心工作,直接关系到整个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推进的成效。随着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数字经济促进法(专家建议稿)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商业银行在数据安全和敏感数据保护方面面临着更为严格的要求,以保障银行日常数字化运营的安全及客户隐私权益的保护。同时,金融监管也鼓励商业银行加强合规性管理和风险管理,以确保金融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充分认识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并积极配合国家宏观政策要求进行改进和完善。在当今信息时代,数据被视为宝贵资源,商业银行积累了大量客户隐私信息、交易信息以及企业经营的商业数据。这些数据不仅是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动力,也是其持续商业银行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研究报告26增长的竞争优势。然而,一旦这些信息或数据发生泄露、篡改或滥用,将对客户和银行本身造成严重影响。客户的信任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而数据泄露和身份盗窃等事件会对客户的信任造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客户大量“退出”,对银行产生声誉风险。此外,数据安全不仅关系到客户信任与品牌声誉,也涉及合规与法律责任,是防范金融犯罪和维持金融稳定的重要手段。由于商业银行的金融特性,一旦数据安全受到攻击,可能对整个金融系统产生连锁反应。例如,入侵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可能导致账户被盗刷,影响用户体验,并引发大规模的金融诈骗等事件。这样的安全威胁将导致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甚至崩溃,对整个经济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应将数据安全工作纳入全行数据战略规划和数字化顶层架构,并加以切实落实。只有这样,商业银行才能更好地引入金融科技的新技术、新业务和新模式,将其应用到银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以保障金融系统的稳健运行和可持续发展。1、管控数据入口与出口,保障用数安全合规为了构建良性的数据要素市场,数据要素的共享和流通必须在严格的安全管控下进行。商业银行在确保用数安全合规可从数据的入口与出口进行管控。“入口”是指数据进入数据要素阶段时的过程,包括数据的收集、录入和验证等过程。在这个阶段,商业银行应关注以下安全合规要点:合法数据采集。商业银行数据采集方面应确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在开始采集数据之前,必须获得相关方的明确授权,并遵守数据保护和隐私权规定。数据分类与处理。商业银行需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分类和处理。特别是对于敏感数据,如个人身份信息、财务数据等,应给予特殊的保护和加密措施。为确保数据安全合规,商业银行应制定数据分类和处理策略,并确保其合规性与安全性。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商业银行应该实施严格的身份验证机制,并设立适当的访问控制策略。只有经过授权的员工才能访问和处理数据,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滥用。“出口”是指数据即将进入数据要素流通阶段,包括数据的传输、共享和存储等过程。在这个阶段,商业银行应关注以下安全合规要点:加密和传输安全。商业银行应使用加密技术来保护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并采取适当的安全传输协议确保数据不被窃取或篡改。访问控制和权限管理。商业银行应实施访问控制和权限管理措施,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可以访问和共享数据。这包括有效的身份验证机制、访问审计和限制数据访问权限。商业银行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研究报告27合规性和法律要求。商业银行应该确保数据出口符合相关的合规和法律要求。包括数据隐私保护、数据使用限制以及遵守境内外数据传输规定等。商业银行应该制定合规政策并监控其执行情况。数据备份和恢复。商业银行应该定期备份数据,并确保备份数据的安全性和可恢复性。备份数据应该加密存储,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数据损坏。2、权益保护贯彻全周期,平衡数据链路各方目标与效益在数据参与利用的全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保护相关方的权益,包括数据主体、数据使用方及第三方等。这意味着商业银行不仅要合法合规地使用数据,尊重相关方的隐私权和知情权。同时,在面对数据使用边界问题,应努力平衡流通目标与客户利益之间的关系,遵守市场竞争的底线和道德规范的底线,更要注重社会责任,赢得市场信任。个人隐私保护。保护个人隐私是商业银行的重要责任。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商业银行利用科技手段提升了服务质量,但同时也引发了客户个人隐私受到侵犯的担忧。在数据收集和处理过程中,个人的敏感信息和隐私应受到充分的保护。数据采集者和处理者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获得适当的授权和知情同意,并采取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和保密性。客户权益维护。维护客户权益也是商业银行应关注的重点。在数据驱动的互联网时代,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如“大数据杀熟”、算法歧视和诱导沉迷等。在个人信息处理方面,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强调了对未成年人等特定弱势群体的保护,并禁止企业通过自动化决策等手段损害个人权益。这包括但不限于客户的知情权和决定权等多项数据权益。3、重视数据伦理,用数恪守以人为本、科技向善原则数据伦理是指在数据收集、处理、存储和使用过程中,关注和遵循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在数字化时代,数据的广泛应用和快速增长给个人隐私、社会公平、权益保护等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因此,数据伦理成为了保护个人权益、维护社会公正、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数据伦理强调数据使用的公平性、数据本身的透明性,重点关注对社会与环境的影响。数据使用的公正和公平性。数据的使用应遵循公正和公平的原则,不得歧视个人或群体,不得滥用数据权力。数据采集和处理者应确保数据使用符合法律和道德规定,避免数据滥用、歧视和偏见。数据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数据采集和处理应以透明的方式进行,个人应知晓自己商业银行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研究报告28的数据被如何被使用和处理。数据采集者和处理者应提供清晰的解释和说明,使个人能够理解数据的用途和风险,并能做出知情决策。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数据采集和处理应考虑社会和环境的影响,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确保数据被合理且负责任的使用。数据应被用于推动社会福利和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公正、公平和可持续发展。考虑到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和风险可控的具体要求,在数据要素共享流通环节,商业银行亦可探索和应用一些新技术来提升数据的安全性。例如,隐私计算可以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确保数据在共享和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性。区块链技术可以提供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数据存储和交换机制,增强数据的安全性和可信度。匿踪查询技术可以保护个人身份的隐私,同时满足数据分析的需求。隐私求交机制和多方安全计算技术可以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进行数据交换和计算,减少数据出域的风险。联合建模则可以通过共同建立模型和集合数据进行联合分析,提升数据合作的安全性和效果。新技术的应用固然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更好地保护数据隐私和降低数据出域风险。然而,在采用数据相关的新技术时,仍需要充分评估潜在风险、了解合规要求、验证技术可靠性,并确保用户参与和知情同意,同时建立有效的监控和审查机制。这样可以避免盲目使用新技术带来的潜在问题,并确保数据的安全。商业银行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研究报告29四、总结与展望在数据要素产业市场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相继加速了大数据技术在银行领域的应用,已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通过合理的数据要素共享机制,商业银行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推动金融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同时也可以通过数据要素经营体系的搭建,促进数据要素的流通,并可以与科技公司、金融科技企业等合作,共享数据资源,共同开发和推出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数据要素产业市场化发展对商业银行传统的数据管理理念有一定的挑战,但亦是机遇。如果数据要素的共享与流通能得到良性的发展,或将成为商业银行传统盈利模式的新补充。然而,数据要素的红利的充分释放仍然受到三大因素的制约,包括数据资产确权、数据市场报价和数据资产入表。(一)资产确权难落实,有待健全数据产权制度体系数据资产确权是建设数据要素流通的理论前提,传统生产要素流通是基于所有权基础上,进一步围绕使用权、收益权等其他权利展开进行。但是,由于数据的低成本复制性、非排他性等特点,基于传统生产要素确定的产权制度体系并不能指导数据要素流通的发展与平衡,也使得数据权属的界定尤为庞杂。目前,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中提出了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和数据产品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数据产权制度框架,构建中国特色数据产权制度体系。意见搁置数据所有权争议问题,采用“持有权”一种事实性认定的方式,以推动数据要素的进一步流通。数据资源持有权:是指企业对于数据资源的掌控权利。数据加工使用权:是指企业自我使用、处理加工数据的权利。数据产品经营权:指企业对数据的开发、交易和处分的权利。然而,现行立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并未就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和数据产品经营权等给出明确解释,如何正确理解数据资产权利基本内涵,不仅涉及数据产权运行机制中权利分置的基本构建,而且会影响到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的建设,乃至对数字经济的整体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因此,数据资产权利难题是需要从国家法律层面进行统一指引,应构建明确的法律基础,并建立配套的权力保护机构辅助落实法律要求。商业银行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研究报告30(二)资产报价难共识,有待建设统一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工信部发布“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推动建立市场定价、政府监管的数据要素市场机制,发展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交易撮合、争议仲裁等市场运营体系。继贵阳之后,全国多数城市积极筹建数据交易市场。综合数据要素流通实践来看,数据要素市场定价大都是秉着“价格反映价值”的核心原则,基于数据资产自身价值的评估而形成挂牌交易价格。商业银行在数据要素流通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累计丰富的流通案例,同时,商业银行在要素市场可能同时承担着供方和需方的角色,作为需方,商业银行希望能在要素市场化中更好地享受要素流通的红利,其中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去评判市场上数据产品的合理价格;而作为供方,商业银行要通过对价格的合理评估,才能制定更有效的产品策略,向市场输出数据产品。因此,在没有完整的数据资产定价机制和方法情况下,也可以借鉴金融产品定价体系和方法。在传统金融产品定价的理论中,产品价格的制定一般分为两个步骤,分别是确定产品标准价格(又称“定价”)和确定产品市场销售价格(又称“报价”)。在数据资产定价机制中也包括两部分价格,即:数据资产标准价格:是指企业需要准确计量待售数据资产的建设成本,确定一个可以同时覆盖资产投入成本和目标收益的标准价格;数据资产市场价格:是指最终形成的市场交易价格是由需求价值驱动的而非成本,同时又由于数据资产的需求价值来源于具体、清晰的商业场景。在“数据资产定价”环节,根据传统金融产品的基准价格制定方法可以使用成本定价法、目标收益法和需求定价法作为定价机制的参考。成本定价法:成本定价法适用于市场发展初期阶段,在此阶段,由于缺少市场和客户的数据积累,并且缺乏数据产品的市场影响力,数据产品的定价更偏向于成本的覆盖。目标收益法:目标收益法适用于市场发展成熟阶段,在此阶段数据产品经过一段时间打磨具备一定的品牌影响力,预估定价在成本基础上加目标利润率。需求定价法:需求定价法适用于数据产品在市场上稀缺性很高的情况下,对数据产品利润率有较高要求。由于数据要素流通是一个市场交易活动,最终的数据资产价格由供需双方协谈而定,因此一个公允的数据资产市场价格最终依赖于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报价机制。而数据资产报价机制的合理需要商业银行能够准确、清晰的理解待售数据资产的具体业务价值、可解决的具体商业场景,帮助数据最终消费方理解并接受数据资产的交易价格。商业银行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研究报告31由此可见,在数据资产定价过程中,既需要科学、精细的数据资产价值计量方法,科学、合理的计量数据资产投入成本,同时也需要建立业务友好型的数据应用能力蓝图,以清晰、准确的说明自身数据产品的具体业务价值。(三)资产核算难入表,有待明确资产入表会计计量数据资产入表是指将数据确认为企业资产负债表中“资产”一项,即数据资产入资产负债表,在财务报表中体现其真实价值与业务贡献。2023 年 8 月 21 日,财政部公开发布了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财会202311 号)指出现阶段数据资源会计处理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执行,并按照会计上经济利益实现方式,进一步细分为“企业使用的数据资源”和“日常活动中持有、最终目的用于出售的”两类。企业内部使用的数据资源:符合无形资产准则规定的定义和确认条件的,应入无形资产。日常活动中持有、最终目的用于出售的:企业日常活动中持有、最终目的用于出售的数据资源符合存货准则规定的定义和确认条件的,应入存货。虽然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已经在会计科目核算方法层面给出了清晰且明确的指导意见,但是在企业内部落地过程中,仍面临以下挑战:会计主体难辨认:数据资源可以被视为一种独立会计资产的前提是可以被清晰辨认,但目前对于可以入表的数据资产尚未有明晰的界定,缺乏统一的认定标准和明确的规则,导致银行内部数据资产的会计主体和边界难以辨认;数据成本难核算:数据资产可以被核算入表的前提是资产成本可以被可靠的计量,但是由于数据资产的依附性,导致数据资产的各项相混淆,难以科学、有效的完成拆分计量;使用年限难评估:由于数据资产的无消耗性,导致数据资产使用年限难以得到科学、合理的评估,进而导致后续资产成本无法被科学的摊销处置。因此可知,数据资产入表与银行数据资产管理和应用能力密不可分,商业银行除了要对自身数据资产开展全面的盘点和梳理工作,明确内部资产的会计核算主体范围和边界,同时,还应充分了解、评估自身的数据应用能力,通过结合数据应用成效,明确各类应用场景中的数据资产投入成本、使用年限等核算条件,为数据资产核算入表做基础支撑。通过深入研究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的趋势及挑战,数据要素通过广泛的共享和自由流通,可以促进创新和发现新的商机,提升数据的价值和效用,乃至推动社会的整体进商业银行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研究报告32步和发展。但数据要素的共享与流通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持,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在数据监管、隐私保护和法律框架方面的引导至关重要,商业银行则需要打破传统数据管理思维,加强数据资产管理和数据应用创新意识。以数据要素市场化的政策制度为导向,立足商业银行自身的业务发展战略目标,开展对内和对外数据要素经营模式的研究,以及关键数据要素经营活动的方法探索,包括数据资产权属的法律关系研究、数据资产认定、数据资产成本/价值衡量、数据产品定价、数据要素市场交易机制等。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数据共享与流通的过程,努力打破数据壁垒,建立开放的数据共享机制。为了充分释放数据红利,商业银行需尽快适应数据要素产业发展需求,持续推动数据资产确权、数据资产报价和数据资产入表等难点的研究和实践。同时,还可以加强与政府、行业协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以激发数据资源的潜力,共同为数字要素产业的发展注入更大的活力。本研究报告由交通银行、大数据技术标准推进委员会和中国经济信息社合力完成,在此向撰写本研究报告及对本研究报告提出指导的专家致以感谢。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大数据技术标准推进委员会(CCSA TC601)自2018 年成立以来,紧贴国家数据要索重点政策号向,围绕数据要素产业发展关键问题,开展大数据技术产品、数据资产管理与流通、大数据行业应用方面的标准研制、专题研讨、行业调研。TC601 目前下设 17 个工作组,成员单位数量已超过 200 余家,服务政府、通信、金融、能源、制造等多个行业。TC601 将密切关注成员单位技术创新和生态培育需要,通过搭建行业交流平台,持续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大数据技术标准推进委员会 交通银行 袁文霞、张静、李琛琛、周筠、沈心艺、范文姜 大数据技术标准推进委员会 姜春宇、柳苗、王妙琼、马卉、高月、李雨霏 中国经济信息社 季蕾、张华双、鲍琼璟编制团队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22 37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毕马威:2023银行业首席执行官展望报告(15页).pdf

    毕马威银行业首席执行官展望毕马威国际在谨慎管理当前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同时,银行业领导人越来越关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蕴含的机遇。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毕马威银行业首席执行官展望2目录经济价值创造值得信赖的目标战略规划的优先事项颠覆性技术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脉动未来发展之路05经济价值创造07值得信赖的目标10战略规划的优先事项12颠覆性技术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脉动14未来发展之路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毕马威银行业首席执行官展望3在这个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不断变化的时代,全球银行业领导人面临着无数复杂的挑战。其中包括相当大的市场不确定性,影响银行客户的财务健康和行为,强化监管和增加资本的要求,以及快速的技术颠覆带来了机会和风险。尽管面临这些挑战,首席执行官们仍然对未来三年的前景充满信心,他们正在采取目标导向和积极主动的方法来建立组织韧性并追求务实的增长。这些是毕马威银行业首席执行官展望的部分调查结果。在该报告中,我们调查了142位银行业首席执行官,以收集他们对未来三年业务和经济前景的看法。我们从这些代表美洲、欧洲和亚洲国家的银行业领袖那里获得了深刻的见解,他们分布在零售、商业和企业银行子行业,其中71%来自收入在5.0-99.9亿美元之间的组织。尽管研究结果表明,首席执行官们对整体业务增长持明显乐观的态度,但他们也指出,人们的担忧和风险正在发生变化,战略规划和领导方式在不断演变,人们越来越关注提供健全的ESG战略,同时平衡快速出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未知风险。我邀请您深入探讨后文中呈现的观点,这些全球领导人分享了他们在管理涉及经济、地缘政治、环境、社会和技术变革挑战过程中的想法。经济价值创造值得信赖的目标战略规划的优先事项颠覆性技术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脉动未来发展之路Francisco Ura毕马威国际银行业与资本市场全球主管毕马威银行业首席执行官展望3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毕马威银行业首席执行官展望4我们的调研显示,中国的银行家们对中国银行业的过去几十年发展成就充满自豪,虽然深刻感受到当前的转型压力,但他们对中国银行业的未来前景是充满信心的。目前,中国虽然没有利率上行的压力,但是经济结构转型冲击和资产收益率下降正困扰中国的银行家。受益于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中国的银行在资产端的扩张速度虽然有所放缓,但是仍然保持着两位数以上增长速度;但净息差的持续收窄,风险上升导致银行的营收水平和盈利能力承压。例如从中国上市银行公布的三季报来看,有超过一半的银行营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张楚东毕马威中国金融业主管合伙人史剑毕马威中国银行业主管合伙人经济价值创造值得信赖的目标战略规划的优先事项颠覆性技术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脉动未来发展之路2023年对中国的银行业是不寻常的一年,宏观经济和金融环境快速变化。中国的银行普遍认为银行过去的经营模式不可持续,需要主动做出调整,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制定适应新的政策和经济环境的经营战略,打造核心竞争力以穿越周期。未来在哪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已经为中国的银行业确定了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中国的银行应结合自身的发展阶段和特点,思考如何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毕马威银行业首席执行官展望56v%经济价值创造银行业首席执行官展望揭示,尽管银行业首席执行官对增长抱有普遍信心,但他们的信心呈现下降趋势。例如,虽然他们对未来三年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的信心从72%下降到70%,仅是略有下降,但对其行业增长前景的信心下降较为显著,从84%下降到76%。同样,首席执行官对所在银行未来三年增长的信心从82%下降到了76%。这种信心受挫的原因可能在于人们越来越认为,政治不确定性,以及一些市场上出现的短暂、技术性衰退,可能会比一年前所预测的更持久。银行业首席执行官的主要情绪是谨慎乐观的。由于近年来采取了加强治理和风险管理等措施,他们觉得自己能够应对当前的不确定性。凭借坚实的管理能力、充足的资金和流动性,每个人都在期待增长的可能性。FranciscoUra毕马威国际银行业和资本市场全球主管首席执行官对未来三年的信心水平:首席执行官对未来三年的信心水平:行业增长前景行业增长前景有信心中立的信心不足经济价值创造值得信赖的目标战略规划的优先事项颠覆性技术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脉动未来发展之路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毕马威银行业首席执行官展望679v%6t%7t0q%当今银行最紧迫的问题网络犯罪与网络不安全人才监管要求颠覆性技术生活成本0 %关注增长的最大风险当被问及未来三年银行繁荣面临的最大风险时,79%的受访者表示为生活成本。这反映出领导者意识到,他们的客户和员工都受到当前经济状况的巨大影响,导致借贷和投资量停滞,以及银行在紧张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中找到和留住人才时工资的大幅上涨。在其他列入最大风险的排名中,首席执行官们列出了颠覆性技术(76%)、监管要求(74%)、人才(74%)和网络犯罪(71%)。对首席执行官针对银行增长的最大风险进行同期比较表明,这些高管的优先事项发生了转变。特别是“政治不确定性”和“新兴/颠覆性技术风险”上升为银行业的主要威胁,这无疑是由于当前的地缘政治担忧。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其他技术的知名度不断上升,也可以解释首席执行官们对“网络安全”和“运营风险”日益担忧的原因。相比之下,自2022年以来,对“利率”、“声誉/品牌”风险和“回归属地主义”等先前热点问题的担忧明显下降。尽管80%的首席执行官表示相信利率上升和持续的通胀将可能延长潜在的衰退,但他们对所在银行的前景充满信心,89%的首席执行官预计今后三年其所在银行的盈利为正,而2022年这一比例为96%。他们对银行员工逐年增长表现出稳定的信心,同时,87%的受访者预计未来三年会有内部招聘。经济价值创造值得信赖的目标战略规划的优先事项颠覆性技术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脉动未来发展之路同意无法表示意见不同意5%不同意15%同意80%中立利率上升和持续的通胀将可能延长潜在的衰退。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毕马威银行业首席执行官展望7值得信赖的目标尽管经济形势充满挑战,围绕“ESG”一词的讨论也经常两极分化,但银行业首席执行官们仍继续在这一领域进行投资。虽然他们仍然致力于履行银行的“值得信赖的目标”,但他们正在采取一种更加“基于结果的方法”,重点关注价值创造和投资回报。这一观点反映出银行家们越来越意识到,鉴于监管要求的不断提高和转型经济中将出现的巨大经济机遇,他们不能忽视ESG。63%的首席执行官表示,他们意识到ESG战略已成为其组织的一项要求,他们认为ESG现在已完全融入其业务,成为创造价值的一种手段。他们还表示,他们的ESG战略将对建立客户关系(29%)、形成资本配置、合作伙伴关系、联盟和并购战略(20%)以及推动财务业绩增长(17%)产生重要影响。事实上,53%的受访者认为,他们将在三到五年内看到ESG投资的显著回报率,其中25%的受访者预计三年内就会有回报。这些发现可能与成熟市场中许多银行最近投资ESG数据能力和系统集成的努力相一致,这些投资使他们能够将可持续性融入正常的业务决策过程中,而不是将其视为“固定”的报告义务。建立客户关系塑造我们的资本配置、合作伙伴关系、联盟和并购战略推动财务业绩的增长吸引下一代人才建立我们的品牌声誉加强员工敬业度与员工价值主张推动股东总回报的增长29 %6%5%ESG战略的影响经济价值创造值得信赖的目标战略规划的优先事项颠覆性技术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脉动未来发展之路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毕马威银行业首席执行官展望8净零之旅面临的挑战尽管首席执行官们对ESG有着坚定的承诺,但他们承认在实现净零或类似目标方面面临着障碍。将近三分之一(28%)的受访者表示,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大障碍是供应链脱碳的复杂性(尤其是贷款或投资组合),以及缺乏实施解决方案的技能和专业知识。类似百分比的受访者(27%)指出缺乏适当的技术解决方案。这些数据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尽管大多数银行都做出了净零承诺,但他们认识到,由于与整体经济的相互依赖、监管的步伐、许多行业转型的复杂性以及客户的准备程度等因素,很难推动变革并衡量其进展。同样,与大多数行业的雇主一样,银行也在努力寻找必要的人才。在许多情况下,银行现在正在努力培训和提高现有员工的技能,以发展所需的ESG技能。也就是说,首席执行官们仍然坚定地专注于他们的工作,因为他们指出了未能实现目标的许多不利因素。特别是,27%的受访者认为他们将面临招聘挑战,17%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会遇到更高的成本,更大的融资困难,或会被竞争对手淘汰。令人鼓舞的是,ESG是银行首席执行官们的首要考虑,因为他们今天必须进行能够在更长时间内获得回报的投资。随着人们越来越认为银行最终必须使所有金融都具有可持续性,他们需要与客户一起,帮助他们踏上转型之旅。要做到这一点,银行必须将ESG深入融入到其组织中,超越短期监管需求,以期用最小的努力实现最大的合规性,并获得长期利益。Richard Bernau毕马威国际全球ESG银行业主管经济价值创造值得信赖的目标战略规划的优先事项颠覆性技术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脉动未来发展之路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毕马威银行业首席执行官展望920232022办公室办公混合的完全远程考虑到ESG的必要性,大多数首席执行官似乎都有信心解决多种多样的ESG优先事项。近一半(4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能够同时应对这些挑战,而32%的受访者称,他们将强调自己的治理模式和透明度,以支持最佳实践报告。这些观点表明,在幕后,许多银行在为即将到来的公开披露截止日期准备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有趣的是,越来越多的银行业首席执行官准备树立榜样,帮助推动社会责任。近四分之三的受访者(2023年为73%,2022年为61%)表示,他们会处理政治或社会上有争议的问题,即使他们的董事会担心采取这种公开立场的风险。同样,73%(2022年6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将剥离业务中损害银行声誉的盈利业务。稳健推进多元化和包容性稳健推进多元化和包容性银行业首席执行官们对多元化和包容性(D&I)的承诺保持稳定。与2022年一样,2023年超过四分之三(79%)的受访者表示,高管层的性别公平将帮助他们实现银行的增长承诺。此外,78%的受访者肯定地表示,作为商业领袖,他们有责任推动更大的社会流动性。近三分之二(65%)的受访者认为,商业界在多元化和包容性方面进展太慢。首席执行官对银行工作环境的期望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当被问及传统的、基于办公室雇佣的员工角色时,59%的受访者认为这些职位是办公室办公的(低于2022年69%),34%的受访者认为角色是混合型的(高于2022年24%)。换一种说法,86%的首席执行官可能或非常有可能会奖励那些努力在办公室办公的员工,给与他们有利的任务分配,加薪或晋升。经济价值创造值得信赖的目标战略规划的优先事项颠覆性技术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脉动未来发展之路69Y4$%7%6 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毕马威银行业首席执行官展望10战略规划的优先事项当被问及未来三年的首要任务时,越来越多的首席执行官强调了员工价值主张的重要性,因为这是吸引和留住所需人才的手段之一。尽管首席执行官年复一年地致力于改善客户体验和实现内生性增长,但他们对推进银行职能领域的数字化和协同性的关注度明显在下降。银行业首席执行官们也明白,不确定的商业环境需要更巧妙的领导风格。近一半(48%)的受访者表示,“成功需要微观层面的决策”,这样首席执行官才能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快速自信地作出反应。与此同时,74%的受访者同意,“具有共同管理和运营责任的、合作的领导风格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这暗示了首席执行官们认为,在正常的业务过程中,更多样化的信息来源、建设性的合作和富有挑战性的视角将为银行带来更好的决策。这种优先事项的转变表明,世界各地的银行已经在这场数字化之旅中走了十年,其中大多数银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与此同时,银行业仍然是一项“人才业务”,大多数银行意识到,员工是他们提供恰当的客户体验的最佳资产,因此他们必须在严峻的劳动力市场中实施获取和留住人才的战略。Geoff Rush毕马威加拿大咨询和全国行业领袖金融服务合伙人首席执行官在2023年实现增长目标的首要运营任务是员工价值主张,以吸引和留住必要的人才(29%)。2022年为20%。在推进所有职能领域的数字化和连通性方面,2023年比2022年下降了9个百分点。此外,11%的首席执行官认为,要实现增长目标,改善客户体验和自然增长至关重要。经济价值创造值得信赖的目标战略规划的优先事项颠覆性技术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脉动未来发展之路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毕马威银行业首席执行官展望11此外,70%的受访者表示,未来的持续不确定性改变了他们对继任计划的看法。这表明他们更加注重识别、提拔和培养下一代高管候选人。成长之路尽管大多数银行业首席执行官对未来三年的业务增长和并购潜力表现出乐观态度,但他们对外延式增长的热情有所减弱。许多受访者表示,在优先考虑外延式增长机会之前,他们必须首先看到稳定的市场状况(28%)或融资可得性(20%)。他们对并购的兴趣变化表明,尽管在过去12个月里,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许多银行暂停了外延式增长,但他们仍然看到了市场整合、收购金融科技公司或选择性业务线扩张的战略机遇。银行业领袖们还强调了他们近期关注的优先增长领域,54%的受访者准备投入更多资本投资来获得新技术,略低于2022年的58%。越来越多的首席执行官(46%)表示愿意直接进行更多的资本投资以发展员工技能和能力,略高于去年的42%。经济价值创造值得信赖的目标战略规划的优先事项颠覆性技术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脉动未来发展之路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毕马威银行业首席执行官展望12颠覆性技术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脉动各行业的商业领袖都专注于大力投资颠覆性技术,银行业首席执行官也不例外,73%的受访者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所在银行最重要的投资机会,不受经济不确定性的影响。事实上,当被问及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最大好处,他们最常指出的是盈利能力的提高、欺诈检测和应对网络攻击能力的增强,以及新产品和市场机会。银行业首席执行官们也意识到了与实施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的挑战,超过一半(55%)的受访者指出,技术能力和人工智能技能以及实施成本(55%)极具挑战性。大多数受访者还指出,道德质疑及缺乏监管也极具挑战性。调查显示,首席执行官们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优势非常乐观,74%的受访者预计在五年内看到投资回报,23%的受访者更乐观,预计在三年内。这种热情可能归因于许多银行最近在其运营中进行了密集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试验,从IT开发到数字辅助客户支持。许多项目都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这表明更广泛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增强员工的工作能力,提高生产力并提高盈利能力。提高盈利能力欺诈检测和应对网络攻击能力新产品与市场增长机会增加创新更快的数据分析提升效率和生产力(通过自动化日常操作)创造就业机会个性化服务/客户参与19%6%在组织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优势少于6个月1-3年3-5年5年以上1%0#Q%投资实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回报期经济价值创造值得信赖的目标战略规划的优先事项颠覆性技术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脉动未来发展之路6个月-1年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毕马威银行业首席执行官展望13准备充分无法表示意见25%准备不充分21 23应对网络攻击的准备程度54%应对网络攻击的准备程度应对网络攻击的准备程度尽管2023年的调查显示,大多数银行首席执行官都对其机构受到的网络攻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鉴于2023年世界范围内银行遭受网络攻击的频率越来越高,这种信心逐年下降也就不足为奇了。尽管2022年66%受访者表示,他们为2022年的网络攻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今年这一数字下滑至54%。2023年,自称准备不足的人数从2022年的10%上升至21%。当被问及为什么他们对网络威胁准备不足时,40%的受访者指出攻击者越来越老练。27%的受访者承认缺少相关人才。17%的受访者指责缺乏对网络防御的投资。幸运的是,只有少数受访者(7%)表示网络安全不被视为商业优先事项。经济价值创造值得信赖的目标战略规划的优先事项颠覆性技术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脉动未来发展之路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毕马威银行业首席执行官展望14未来发展之路虽然在这种环境下,银行家谨慎管理风险是很自然的,但同时重要的是需要认识到,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转型时期,例如地缘政治、宏观经济、技术和人口因素,以及能源转型和气候变化等。你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在所需的领域上进行大量投资,包括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和ESG,以帮助你的银行和客户适应变化,因为世界将大不同,你必须为此做好准备。FranciscoUra毕马威国际银行业与资本市场全球主管基于银行业首席执行官的总体观点和优先事项,建议关注以下主题并采取行动。专注于战略性增长专注于战略性增长银行业领袖对未来三年保持积极展望,并对他们的组织发展势头以及对数字化和人才保留高度重视。由于对并购有着强烈的兴趣,如果条件合适,大多数银行都会优先考虑扩大员工技能和能力。而且,在公认的更复杂的运营环境中,首席执行官们倾向于采用更具协作性和共享性的领导方式。传递值得信赖的目标传递值得信赖的目标大多数利益相关者现在都希望银行将ESG战略嵌入其商业模式中,银行首席执行官们意识到投资的重要性,以实现其既定的ESG和净零承诺,特别是在气候变化和多元化与包容性领域。许多银行现在正在投资,并将ESG硬性要求融入其业务中,以超越合规性要求,并获得长期投资回报。未来工作的发展观未来工作的发展观随着银行业领导人认识到需要欢迎更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和留住专业人才,以及倡导价值导向的工作文化,他们对于混合工作模式的接受度正在不断提高,尽管他们仍旧希望鼓励更多的办公室工作,以帮助培养团队文化、沟通效率和协作。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满怀激情,但仍关注挑战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满怀激情,但仍关注挑战受访者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优势表示了强烈的热情,并正在优先考虑对其进行投资。尽管他们高度理解伴生技术应用将带来的挑战,例如风险的增加以及频繁的网络攻击,他们仍希望这些投资能够带来明确的回报,并认识到需要加强机构自身的保护措施。经济价值创造值得信赖的目标战略规划的优先事项颠覆性技术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脉动未来发展之路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毕马威的名称和标识均为毕马威全球性组织中的独立成员所经许可后使用的商标。出版物名称:毕马威银行业首席执行官展望出版物编号:139128-G出版日期:2023年12月方法论方法论关于毕马威首席执行官展望关于毕马威首席执行官展望2023年8月15日至9月15日,第九版毕马威首席执行官展望对1325名首席执行官进行了调查,对首席执行官的心态、战略和规划策略提供了独特的见解。该调查包括来自11个国家的市场(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法国、德国、印度、意大利、日本、西班牙、英国和美国)和11个关键行业(资产管理、汽车、银行、消费和零售、能源、基础设施、保险、生命科学、制造业、技术和电信)的领导者。其中,所有受访者所在的银行年收入都超过5亿美元,三分之一的受访者所在的银行年收入超过100亿美元。注:由于四舍五入原因,有些数字加起来可能达不到100%。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21 15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银行业深度报告:解码银行资负规划结构调整与季末行为探索-231220(47页).pdf

     银行银行 请务必参阅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1/47 银行银行 2023 年 12 月 20 日 投资评级:投资评级:看好看好(维持维持)行业走势图行业走势图 数据来源:聚源 政府债持续发力,贷.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21 47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协会:中国碳衍生产品交易定义文件(2023年版)(34页).pdf

    中国碳衍生产品交易定义文件(2023 版)版权所有版权所有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 2022023 3 1 声声 明明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发布中国碳衍生产品交易定义文件(以下简称碳定义文件,包括其不时的修订或更新版本),旨在向市场参与者提供碳衍生产品相关交易文件所使用术语的基本定义,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促进碳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碳定义文件的著作权属于交易商协会。除为开展与碳定义文件有关的交易或为进行教学、研究的目的,未经著作权人事先书面同意,任何人不得复制、复印、翻译或分发碳定义文件的纸质、电子或其他形式版本。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包括但不限于 2009 年版、跨境文本-2022 年版,统称为“NAFMII 主协议”)签署方在碳衍生产品交易有效约定中明确约定适用碳定义文件时,碳定义文件构成 NAFMII 主协议项下交易有效约定的一部分。选择签署其他协议的市场参与者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将碳定义文件全部或部分适用于指定碳衍生产品交易。交易商协会可根据市场发展及实践需要适时对碳定义文件的正文和附件进行修订或更新,不断调整、增加定义内容,以符合市场参与者的需求。市场参与者应基于自身独立判断使用本碳定义文件,确保相关交易文件符合其风险管理需要。使用碳定义文件出现错误、遗漏、无效以及价格错算的,市场参与者应自行承担相应后果。市场参与者还可对碳定义文件进行修改或补充,以适应特定交易。2 目录目录 声 明.1 一、通用定义.6 1.1 碳衍生产品交易.6 1.2 交易有效约定.6 1.3 交易确认书.6 1.4 成交单.6 1.5 交易双方/交易一方.6 1.6 交易商.6 1.7 独立交易商.7 1.8 报价机构.7 1.9 碳交易场所.7 1.10 碳注册登记机构.7 1.11 碳注册登记系统.7 1.12 登记账户.7 1.13 清算机构.8 二、与日期有关的定义.8 2.1 成交日.8 2.2 成交时间.8 2.3 起始日.8 2.4 到期日.8 2.5 结算日.8 2.6 支付日.8 2.7 交付日.9 2.8 定价日.9 2.9 定价期.9 2.10 营业日.9 2.11 交易日.9 2.12 营业日准则.9 2.13 计算期单个计算期.10 2.14 中断干扰日.10 2.15 最长中断期间.10 三、与价格有关的定义.10 3.1 固定价格.10 3.2 浮动价格.10 3.3 与碳标的参考价格有关的定义.11 3.3.1 碳标的参考价格.11 3.3.2 参考价格构成要素.11 3.3.3 参考价格来源.11 3.4 与碳衍生产品交易定价方式有关的定义.12 3.4.1 定价方式.12 3 3.4.2 一口价方式.12 3.4.3 点价方式.12 3.4.4 均价方式.12 四、与计算有关的定义.12 4.1 计算机构.12 4.2 计算日.13 4.3 计价货币.13 4.4 交易价格.13 4.5 货币金额.13 4.6 计算精度.13 4.7 金额最小位数.14 五、与碳标的有关的定义.14 5.1 碳标的.14 5.2 交易方向.14 5.2.1 买入.14 5.2.2 卖出.14 5.3 交易数量.14 5.4 交易单位.14 5.5 报价单位.14 5.6 期限.15 5.6.1 标准期限.15 5.6.2 非标准期限.15 5.7 碳排放产品.15 5.8 碳排放.15 5.9 碳排放权.15 5.10 碳排放配额.15 5.11 自愿减排量.16 5.12 核证自愿减排量.16 5.13 全国温室气体核证自愿减排量.16 5.14 碳交易机制.16 5.14.1 强制减排机制.16 5.14.2 自愿减排机制.16 5.15 抵销机制.17 5.16 履约.17 5.17 履约周期.17 5.18 碳排放产品有效期.17 5.19 重点排放单位.17 5.20 温室气体.17 5.21 二氧化碳当量.17 六、与清算和结算有关的定义.18 6.1 清算.18 6.2 清算安排.18 6.3 双边自行清算.18 6.3.1 双边全额清算.18 4 6.3.2 双边净额清算.18 6.4 集中清算.18 6.4.1 中央对手清算.19 6.4.2 非中央对手清算.19 6.5 结算.19 6.6 实物结算.19 6.7 实物交割.19 6.8 实物结算金额.19 6.9 实物结算交付日.19 6.10 实物结算交付方.20 6.11 实物结算接收方.20 6.12 交付费用.20 6.13 交付保证金.20 6.14 转让.20 6.15 现金结算.20 6.16 现金结算金额.20 七、碳远期交易.21 7.1 碳远期.21 7.2 远期买方.21 7.3 远期卖方.21 7.4 远期价格.21 7.5 远期交易结算价格.21 7.6 远期实物结算金额.21 7.7 远期现金结算金额.22 八、碳互换交易.22 8.1 碳互换交易.22 8.1.1 碳价格互换.22 8.1.2 碳期限互换.22 8.1.3 碳排放产品置换.22 8.2 与碳价格互换有关的定义.22 8.2.1 固定金额.22 8.2.2 浮动金额.23 8.2.3 固定金额支付方.23 8.2.4 浮动金额支付方.23 8.2.5 互换次数.23 8.2.6 互换现金结算金额.23 8.3 与碳期限互换有关的定义.24 8.3.1 碳期限互换价格.24 8.3.2 近端价格.24 8.3.3 远端价格.24 8.3.4 期限互换现金结算金额.24 九、碳期权交易.24 9.1 碳期权交易.24 9.1.1 看涨期权.24 5 9.1.2 看跌期权.25 9.1.3 欧式期权.25 9.1.4 美式期权.25 9.2 期权交易方.25 9.2.1 期权买方.25 9.2.2 期权卖方.25 9.3 与期权费有关的定义.25 9.3.1 期权费.25 9.3.2 期权费支付日.25 9.4 与行权有关的定义.26 9.4.1 行权.26 9.4.2 行权价格.26 9.4.3 行权日.26 9.4.4 行权起始日.26 9.4.5 行权截止时间.26 9.4.6 行权通知.26 9.4.7 自动行权.26 9.4.8 多次行权.27 9.5 期权实物结算金额.27 9.6 期权现金结算金额.27 9.7 行权价差.27 9.8 期权结算日.27 十、干扰中断事件.27 10.1 干扰中断事件.27 10.2 价格干扰事件.28 10.3 价格干扰后备机制.29 10.4 实物结算干扰事件.30 10.5 实物结算干扰事件的救济措施.30 10.6 碳交易机制中断.31 附件:碳远期交易确认书.32 6 中国碳衍生产品交易定义文件(中国碳衍生产品交易定义文件(2 2023023 年版)年版)一一、通用定义通用定义 1.11.1 碳衍生产品交易碳衍生产品交易(简称交易交易)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在相关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中指定为“碳衍生产品交易碳衍生产品交易”的金融衍生合约,包括但不限于碳远期交易碳远期交易、碳互换交易碳互换交易、碳期权交易碳期权交易及其组合而成的交易交易。碳衍生产品交易碳衍生产品交易可通过碳交易碳交易场所场所指定交易系统或主管部门认可的交易方式进行。1.21.2 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 指就一笔碳衍生产品交易碳衍生产品交易做出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约定,包括但不限于交易交易确认书确认书。1.31.3 交易确认书交易确认书 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交换的用以确认或证明一笔碳衍生产品碳衍生产品交易交易的文件或其他书面证据,包括但不限于成交单成交单、电子确认书、电子邮件、电报、电传、传真、合同书和信件。1.41.4 成交单成交单(亦称成交确认单成交确认单、交易成交单交易成交单)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之间通过碳碳交易交易场所场所指定交易系统或其他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协商一致的方式达成一笔碳衍生产品交易碳衍生产品交易后形成的确认该笔交易交易成交条件的书面凭证。1.51.5 交易双方交易双方/交易一方交易一方 指一笔碳衍生产品交易碳衍生产品交易下的交易主体,固定金额支付方固定金额支付方与浮动金额支付方浮动金额支付方、浮动金额支付方浮动金额支付方与另一浮动金额支付方浮动金额支付方、远期买方远期买方与远期卖方远期卖方、期权买方期权买方与期权期权卖方卖方、碳排放产品置换碳排放产品置换双方合称为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各自称为交易一方交易一方。1.61.6 交易商交易商 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或计算机构计算机构按诚实信用原则选择的从事碳衍生产品交易碳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相关机构,具体选择方法与标准可由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在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中列明。7 1.71.7 独立交易商独立交易商 指与交易双方交易双方非关联的交易商交易商。关联是指,就某一实体而言,直接或间接对其进行控制、直接或间接受其控制、或直接或间接与其共处同一控制之下的任何实体。如果一个实体对另一个实体的出资额或持有股份的比例超过该实体的资本或股本总额的百分之五十,或虽不足百分之五十,但依其出资额或者持有的股份所享有的表决权已足以对该实体的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则视为“控制”了该实体。1.81.8 报价机构报价机构 指在定价日定价日向交易双方交易双方或公众提供碳标的参考价格碳标的参考价格的法人或其他实体。交易交易双方双方可指定一个或多个报价机构报价机构,报价机构报价机构的具体信息及选择方法应在交易有效交易有效约定约定中列明。1.91.9 碳交易场所碳交易场所 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在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中指定的可以合法组织开展碳碳标的标的交易的机构、设施或电子平台。1.101.10 碳注册登记机构碳注册登记机构 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在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中指定的、由主管部门依法组建或委托的、通过碳注册登记系统碳注册登记系统办理碳碳排放排放配额配额等碳排放产品碳排放产品登记、管理、结算结算以及其他相关业务的机构。1.11.11 1 碳注册登记系统碳注册登记系统 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在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中指定,由主管部门或其授权的机构依法建立、运行和管理,用于记录各类碳排放产品碳排放产品的发放、持有、变更、清缴和注销等信息和办理其他相关业务的电子信息化管理数据库。交易一方交易一方应当通过碳注册登记系碳注册登记系统统履行碳排放产品碳排放产品的交割交割与验收义务。1.121.12 登记账户登记账户(亦称持有账户持有账户)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在碳注册登记系统碳注册登记系统中开立的用于记载其碳排放产品碳排放产品持有情况和履行实物交付实物交付义务的电子账户。登记账户登记账户的具体信息由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在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中指定。8 1 1.13.13 清算机构清算机构 指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等经金融管理部门或主管部门认定的提供专业清算清算服务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二、与日期有二、与日期有关的定义关的定义 2.12.1 成交日成交日(亦称交易交易达成达成日日)就一笔碳碳衍生产品交易衍生产品交易而言,指交易交易有效约定有效约定中载明的交易双方交易双方达成该笔交交易易的日期。除非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另有约定,否则该笔交易交易于成交日成交日生效。2.22.2 成交时间成交时间(亦称交易达成时间交易达成时间)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达成一笔碳衍生产品交易碳衍生产品交易的具体时刻(以北京时间表示)。2.32.3 起始日起始日(亦称生效生效日日)指一笔碳衍生产品交易碳衍生产品交易的具体条款开始执行的日期。2.42.4 到期日到期日 指一笔碳衍生产品交易碳衍生产品交易结束的日期。2.52.5 结算日结算日 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履行资金划拨和碳碳标的交付标的交付义务的日期。一般情况下,结算日结算日与现金结算金额现金结算金额的支付日支付日和碳碳标的标的的交付日交付日为同一日。除非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另有约定,否则就一笔交易交易而言,结算日结算日应当根据本定义文件中约定的营业日准则营业日准则进行调整。若交易双方交易双方约定实物结算干扰事件实物结算干扰事件适用于一笔碳衍生产品碳衍生产品交易交易,且实物结算实物结算干扰事件干扰事件导致全部或部分拟交付交付碳标的碳标的未能在结算日结算日通过碳注册登记系统碳注册登记系统完成交割交割,则就受到实物结算干扰事件实物结算干扰事件影响的拟交付交付碳标的碳标的而言,其结算日结算日按照实物实物结算干扰事件结算干扰事件的的救济措施救济措施进行调整。2.62.6 支付日支付日(亦称付款日付款日)指交易一方交易一方进行支付的日期。在支付利息的情况下,支付日支付日亦称为付息日付息日。支付日支付日根据约定的营业日准则营业日准则调整。9 2.72.7 交付交付日日(亦称交割日交割日)指交交割割相关碳标碳标的的的日期。2.82.8 定价日定价日 就一笔碳衍生产品交易碳衍生产品交易而言,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约定的参考参考价格价格获取日。一般而言:(1)除非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另有约定,定价日定价日包括但不限于:欧式期权欧式期权的到期日到期日;美式期权美式期权的行权日行权日;(2)如果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在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中指定以两个以上参考价格参考价格共同作为计价依据,则定价日定价日为所有指定的参考价格参考价格的发布或公布日期。遇节假日时定价日定价日应根据本定义文件中“营业日准则营业日准则”的相关约定进行相应调整,具体调整原则和方法由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在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中指定。2.92.9 定价期定价期 若一笔碳衍生产品交易碳衍生产品交易以某一期间内的参考价格参考价格作为计价基础,指参考价格参考价格的获取期间。2.102.10 营业日营业日(亦称工作日工作日)除非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另有约定,指下列日期:对于任何付款而言,为相关账户所在地商业银行正常营业的日期(不含法定节假日);对于碳排放产品交付碳排放产品交付而言,为交易双方交易双方约定的交付交付行为发生地碳交易场所碳交易场所和或碳注册登记机构碳注册登记机构正常营业的日期(不含法定节假日);对通知或通讯而言,为接收通知或通讯的一方提供的通知地址中指定城市的商业银行正常营业的日期(不含法定节假日)。2.112.11 交易日交易日(亦称参考价格来源营业日参考价格来源营业日)指碳衍生产品交易碳衍生产品交易的各交易品种可以进行交易的日期。就一笔碳衍生产品交碳衍生产品交易易而言,如果:(1)该笔交易交易以碳碳交易交易场所场所公布或发布的价格作为参考价格参考价格,则交易日交易日为该碳碳交易交易场所场所根据其惯常的时间计划表正常开门营业并提供交易相关服务的日期,无论碳碳交易交易场所场所是否在原定关闭时间之前结束营业;(2)该笔交易交易以碳碳交易交易场所场所以外的其他参考价格来源参考价格来源公布或发布的价格作为参考价格参考价格,则交易日交易日为该参考价格来源参考价格来源公布或发布价格之日。一般情况下交易日交易日为每周一至周五,国家法定节假日、碳碳交易交易场所场所公告的休市日以及中断中断干扰事件干扰事件持续期间除外。2.122.12 营业日准则营业日准则 指若某一相关日期并非营业日营业日交易日交易日,则根据以下相应准则进行调整:10 (1)“下一营业日下一营业日交易日交易日”:顺延至下一营业日营业日交易交易日日;(2)“经调整的下一营业日经调整的下一营业日交易日交易日”:顺延至下一营业日营业日交易日交易日,但如果下一营业日营业日交易日交易日跨至下一月,则提前至上一营业日营业日交易日交易日;(3)“上一营业日营业日交易日交易日”:提前至上一营业日营业日交易日交易日;(4)“经调整的上一营业日经调整的上一营业日交易日交易日”:提前至上一营业日营业日交易日交易日,但如果上一营业日营业日交易日交易日跨至上一月,则顺延至下一营业日营业日交易日交易日。2.132.13 计算期计算期单个计算期单个计算期 就一笔碳衍生产品碳衍生产品交易交易而言,指该笔交易交易的起始日起始日(含)至其到期日到期日(含)之间的实际自然日天数。就碳碳价格价格互换交易互换交易而言,交易双交易双方方可在交易交易有效约定有效约定中指定计算期计算期内的互换互换次数次数,该类交易交易下,单个计算期单个计算期计算期计算期互换次数互换次数 2.142.14 中断干扰日中断干扰日 指发生干扰事件干扰事件的日期。2.152.15 最长中断期间最长中断期间 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在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中指定为“最长中断期间最长中断期间”的时间周期。最长中断期间最长中断期间由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在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中指定。若未指定,则最长中断期最长中断期间间为连续 5 个交易交易日日。三三、与、与价格有关的定义价格有关的定义 3.13.1 固定价格固定价格 就一笔碳衍生产品交易碳衍生产品交易而言,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为计算固定金额支付方固定金额支付方在结算日结算日或支付日支付日当天应当支付的固定金额固定金额而约定的单位价格。3.23.2 浮动价格浮动价格 指计算计算期单个计算期计算期单个计算期内浮动金额浮动金额的单位价格:(1)浮动价格浮动价格为定价日定价日的参考价格参考价格或定价期定价期内多个定价日参考价格定价日参考价格的均值;(2)如果交易双方交易双方约定了碳标的碳标的的价格上限,则为根据本条第(1)款确定的价格减去所约定的价格上限之差(若为负数则视为零);(3)如果交易双方交易双方约定了碳标的碳标的的价格下限,则为约定的价格下限减去根据本条第(1)款确定的价格之差(若为负数则视为零)。11 3.33.3 与碳标的参考价格有关的定义与碳标的参考价格有关的定义 3.3.13.3.1 碳标的参考价格碳标的参考价格(简称参考价格参考价格)指参考价格来源参考价格来源公布或发布的,用于在定价日定价日确定或计算碳衍生产品交易碳衍生产品交易结算金额的价格指标,参考价格参考价格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由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在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中具体指定。3.3.23.3.2 参考价格参考价格构构成成要素要素 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在交易交易补充协议或交易确认书或交易确认书等交易有效约定中交易有效约定中约定的碳标的碳标的参考价格参考价格的具体条件,包括但不限于:(1)碳标的碳标的;(2)交易单位交易单位;(3)碳交易场所碳交易场所、报价机构报价机构等价格来源价格来源;(4)计价货币计价货币;(5)用于交易交易计价的参考价格参考价格种类,包括但不限于:最高价;最低价;最高与最低的平均价;收盘价;开盘价;买方报价;卖方报价;买方报价与卖方报价的平均价;行权价格行权价格;远期价格远期价格;现货价格;碳指数价格;盯市价格;交易双方交易双方约定的其他价格。(6)碳标的交割日碳标的交割日或结算日结算日。3.3.33.3.3 参考价格来源参考价格来源(亦称参考价格源、价格来源参考价格源、价格来源)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在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中指定的发布碳标的碳标的参考价格参考价格的信息来源和渠道,包括但不限于交易场所交易场所、合法的纸质(电子)媒介或出版物、报价机构报价机构、清清算机构算机构。12 3.43.4 与碳衍生产品交易与碳衍生产品交易定价定价方式有关的定义方式有关的定义 3.4.13.4.1 定价方式定价方式 指碳衍生产品碳衍生产品的交易价格交易价格的确定或计算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一口价方式一口价方式、点点价方式价方式、均价方式均价方式等。定价方式定价方式由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在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中指定。3.4.23.4.2 一口价方式一口价方式 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以协商而成的某一价格来确定碳衍生产品碳衍生产品的交易价格交易价格的定价方定价方式式。3 3.4.3.4.3 点价方式点价方式 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以约定的碳碳标的标的参考价格参考价格为计价基础,通过升贴水加减来确定碳碳衍生产品衍生产品的交易价格交易价格的定价方式定价方式。3.4.43.4.4 均价均价方式方式 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以约定的参考价格参考价格为计价基础,在相关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中以确认的定价期定价期及平均价计算方式来计算碳衍生产品碳衍生产品的交易价格交易价格的定价方式。四、与计算有关的定义四、与计算有关的定义 4.14.1 计算机构计算机构 就一笔碳衍生产品交易碳衍生产品交易而言,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在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中指定并以此定义冠名的、对交割支付交割支付义务等进行具体计算的机构。计算机构计算机构可以由交易一方交易一方担任,或由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共同担任,或由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在不违反适用的中国法律的情况下选定的任何第三方担任。计算机构计算机构在进行具体计算时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计算机构计算机构在履行其作为计算机构计算机构的职责时,不应被视为其是任何交易一方交易一方的受托人或顾问。计算机构计算机构负责于计算日计算日或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同意的其他日期向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发出通知,该通知应至少包括下列内容:(1)结算日结算日;(2)应交割碳交割碳标的标的的一方及应交付交付的碳碳标的标的数量;(3)应支付到期款项的一方及应支付的金额;(4)履行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在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中确定的计算机构计算机构应负的任何其他义务。若通知发出之后,该等结算日结算日、应交割交割的碳碳标的标的数量或应支付的金额等发生变更,计算机构计算机构应按约定方式向交易双交易双方方发送变更通知,并以合理的详细程度说明如何决定该等变更。13 除非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另有约定,否则若交易一方交易一方对于计算机构计算机构(或在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均为计算机构计算机构的情况下,交易一方交易一方对于另一方)做出的计算结果产生合理的争议,则其可以在不违反适用的中国法律的情况下,在获悉该计算结果之日起的两个营业营业日日内与另一方共同本着诚实信用的原则选定一个独立交易商独立交易商作为复核机构。若在上述期间内交易双方交易双方未能共同选定复核机构,则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可以在上述期间之后的第一个营业日营业日内各自选择一个独立交易商独立交易商,并由该两个独立交易商独立交易商自主选定另外一个独立交易商独立交易商作为复核机构。若在该营业日营业日内任一交易一方交易一方未能选出一个独立独立交易商交易商,则另一方选出的独立交易商独立交易商应作为复核机构。若在该营业日营业日内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均未能各自选出独立交易商独立交易商,则计算机构计算机构原先做出的计算结果应当对交易双方交易双方产生最终的约束力,但该计算存在明显错误或疏忽的情况除外。复核机构的职责为(且仅限于)依据诚实信用和商业合理的原则,对上述产生争议的计算结果进行再次计算。在此前提下,复核机构做出的计算结果应当对交易双方交易双方产生最终的约束力,但该计算存在明显错误或疏忽的情况除外。除非交交易双方易双方另有约定,否则聘用复核机构的成本费用应由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平均分担。若交易交易双方双方选择清算机构清算机构作为该交易交易的计算计算机构机构,则清清算机构算机构做出的关于该交易交易的任何计算或调整对交易双方交易双方产生最终的约束力,但该计算存在明显错误或疏忽的情况除外。4.24.2 计算日计算日 指计算机构计算机构可对某项交割交割支付义务进行计算的最早日期。4.34.3 计价货币计价货币 指用于计量 1 个碳衍生产品交易标的碳衍生产品交易标的价格的货币,除非碳交易场所碳交易场所交易规则另有规定或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另有约定,为人民币。计价单位为“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价格”,以元人民币吨表示。4.44.4 交易价格交易价格 指碳衍生产品碳衍生产品交易交易的买入价、卖出价、成交价。4.54.5 货币金额货币金额(亦称交易金额交易金额)指碳衍生产品交易碳衍生产品交易中,交易数量交易数量所对应的计价货币计价货币的金额。4.64.6 计算精度计算精度 指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中所涉及的金额、价格、数量、百分比等数值的小数点后精确位数。除非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另有约定,一般遵从碳交易碳交易场所场所指定交易系统或清算机构清算机构清算系统参数设置或相关市场惯例。14 4.74.7 金额最小位数金额最小位数 人民币金额单位为元,精确到分,对于分以后的位数根据四舍五入原则进位。其它计价货币计价货币的金额最小位数遵从相关市场惯例。五、与五、与碳碳标的标的有关的定义有关的定义 5.15.1 碳碳标的标的 指碳排放产品碳排放产品等碳资产及相关指数等。碳标的碳标的及其详细特征由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在交交易有效约定易有效约定中予以约定。5.25.2 交易方向交易方向 指碳衍生产品交易碳衍生产品交易的方向。除非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另有约定,交易方向为碳标碳标的的的交易方向,通常包括买入买入和卖出卖出。5.2.15.2.1 买入买入 指买入碳标的碳标的。5.2.25.2.2 卖出卖出 指卖出碳标的碳标的。5.35.3 交易数量交易数量(亦称名义数量名义数量)指碳衍生产品交易碳衍生产品交易中拟交付交付碳标的碳标的的数量;或交易双方交易双方约定不进行实物交实物交付付,仅以交易数量交易数量作为计算交易双方交易双方未来应收应付款项的依据的,交易数量交易数量也称名义数量名义数量。5.45.4 交易单位交易单位 指交易数量交易数量的计量单位,包括但不限于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吨、手、个。5.55.5 报价单位报价单位 指用于计量 1 个交易单位交易单位的碳衍生产品交易碳衍生产品交易标的的计价货币计价货币金额,包括但不 15 限于元(人民币)/吨二氧化碳当量二氧化碳当量,简称元(人民币)/吨。5.65.6 期限期限 指碳衍生产品交易碳衍生产品交易所跨时间长度,自碳衍生产品交易起始日碳衍生产品交易起始日(含)起至约定到期日到期日(或提前到期日到期日)(含)止所跨的时间长度。分为标准期限标准期限与非标准期限非标准期限。5.65.6.1.1 标准期限标准期限 指起始日起始日与到期日到期日的时间差为固定时间段的期限。除非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另有约定,一般遵从碳交易场所碳交易场所交易系统、清算机构清算机构清算系统的参数设置或相关市场惯例。5.6.25.6.2 非标准期限非标准期限 指碳衍生产品交易碳衍生产品交易的起始日起始日落在标准期限日期以外的期限。5.75.7 碳排放产品碳排放产品 包括但不限于碳排放配额碳排放配额和自愿减排量自愿减排量,碳排放产品碳排放产品的具体类型和特征由交交易双易双方方在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中指定。5.5.8 8 碳排放碳排放 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燃烧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以及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等活动产生的,以及因使用外购的电力和热力等所导致的二氧化碳等温温室气体室气体的排放。5.95.9 碳排放权碳排放权 指依法取得的、直接或者间接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温室气体的权利。5.105.10 碳排放配额碳排放配额(简称碳配额碳配额或配额配额)指强制减排交易机制强制减排交易机制下,由主管部门分配给重点排放单位重点排放单位的规定时期内的温温室气体室气体排放限额,是碳排放权碳排放权的凭证和载体,计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二氧化碳当量(tCO2e)”。包括但不限于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北京碳排放配额(BEA)、天津市碳排放配额(TJEA)、上海碳排放配额(SHEA)、广东省碳排放配额(GDEA)、福建碳排放配额(FJEA)、湖北省温室气体排放分配配额(HBEA)、重庆市碳排放配额(CQEA)、深圳市碳排放配额(SZA)。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应当在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中指定碳排放配额碳排放配额的具体品种。16 5.115.11 自愿减排量自愿减排量(亦称碳抵销信用碳抵销信用、碳信用碳信用)指自愿减排自愿减排交易交易机制机制下,减排活动实施者自愿参与具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绿色碳汇等效果的低碳减排项目所获得的经审定和/或核证的减排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二氧化碳当量(tCO2e)”。5.125.12 核证自愿减排量核证自愿减排量 指经主管部门依法备案并在碳注册登记系统碳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自愿减排量自愿减排量,包括但不限于全国温室气体核证自愿减排量全国温室气体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CCER)、北京核证自愿减排量、北京节能项目碳减排量、北京林业碳汇项目碳减排量、北京低碳出行碳减排量、天津林业碳汇项目减排量(TFCER)、广东省碳普惠核证自愿减排量(PHCER)、深圳市碳普惠核证减排量、福建省林业碳汇减排量(FFCER)、湖北核证自愿减排量、重庆“碳惠通”项目自愿减排量(CQCER)。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应当在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中指定核证自愿减排量核证自愿减排量的具体品种。5.135.13 全国温室气体全国温室气体核证自愿减排量核证自愿减排量(亦称全全国国核核证自愿证自愿减排量减排量、中国核证自愿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减排量、CCERCCER)指对我国境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5 5.14.14 碳交易机制碳交易机制 指主管部门以碳排放权碳排放权的形式分配给重点排放单位重点排放单位或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开发单位,允许碳排放权在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交易,以社会成本效益最优的方式实现减排目标的市场化机制。包括强制减排机制强制减排机制和自愿减排机制自愿减排机制。5.14.15.14.1 强制减排机制强制减排机制 指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下的碳排放配额碳排放配额管理和交易制度,即由主管部门对特定区域内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及碳排放单位碳排放单位的减排义务设定阶段性目标,碳碳排放单位排放单位通过市场机制履行义务,具体包括碳排放量化、报告、核查,碳排放配碳排放配额额的分配和交易以及履约履约。5 5.14.2.14.2 自愿减排机制自愿减排机制 指不承担强制减排义务的个人或企业自愿参与国际机构、国内各级主管部门和第三方非政府组织管理的低碳减排项目,从中获取相应的自愿减排量自愿减排量,并以此作为交易标的的机制。17 5.155.15 抵销机制抵销机制 指碳排放单位碳排放单位在履约履约时使用自愿减排量自愿减排量替代碳排放配额碳排放配额,抵销实际产生的部分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机制。5.165.16 履约履约 指重点重点排放单位排放单位在规定时限内,通过碳注册登记系碳注册登记系统统向主管部门清缴至少与其在过去一定时期内经核查的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实际排放量相等的碳排放产品碳排放产品,以履行碳碳排放排放控制义务的行为。5.175.17 履约周期履约周期(亦称履约期履约期)指重点排放单位重点排放单位需通过清缴碳排放产品碳排放产品予以抵销的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实际排放量的生成期间。5.185.18 碳排放产品碳排放产品有效期有效期 指碳排放产品碳排放产品可用于履约履约的期限。5 5.19.19 重点排放单位重点排放单位(亦称控排单位控排单位、管控单位管控单位、配额管理单位配额管理单位、纳入单位纳入单位)指因为生产、经营、生活等活动,直接或者间接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温室气体规模达到法律或主管部门规定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建筑或者其他排放源。重点排重点排放单位放单位应当依法控制自身碳排放总量,并履行碳排放控制、监测、报告、配额配额清缴和接受主管部门监督管理等义务。重点排放单位重点排放单位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收益。5.205.20 温室气体温室气体 指主管部门规定的作为碳排放碳排放规范对象的“温室气体”,包括但不限于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能够吸收和散发由地球表面、大气层和云层所产生的、波长在红外光谱内的辐射的气态成份,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和三氟化氮(NF3)。5.215.21 二氧化碳当量二氧化碳当量 指用作度量不同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对地球温室效应的贡献度的量度单位,即在辐射强度上与某种温室气体质量相当的二氧化碳的量。二氧化碳当量二氧化碳当量等于给定温室气体温室气体的质量乘以该温室气体温室气体的全球变暖潜势值 18 (GWP)。六、六、与与清算和清算和结算有关的定义结算有关的定义 6.16.1 清算清算 指碳衍生产品交易碳衍生产品交易的匹配确认以及计算交易双方交易双方支付或交割交割权利义务并形成最终结算结算头寸的过程。6.26.2 清算安排清算安排 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对碳衍生产品交易碳衍生产品交易选择适用的双边自行清算双边自行清算模式或者集中清算集中清算模式。按照适用法律的要求或交易双方交易双方的约定,选择集中清算集中清算模式的碳衍生产品交碳衍生产品交易易应通过清算机构清算机构进行集中清算集中清算,并按照该清算机构清算机构届时有效的相关规定完成清清算算。纳入集中清算集中清算的碳衍生产品交易碳衍生产品交易与时间、计算、结算价格、结算金额、保证金、清算限额、风险敞口、容忍度、清算基金、风险准备金有关的定义以清算机清算机构构规则与解释为准。6.36.3 双边自行清算双边自行清算 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对彼此之间达成的碳衍生产品碳衍生产品交易交易按照成交结果自行确定相互间的应收应付义务,进行资金和碳标的碳标的清算清算的过程。6.3.16.3.1 双边全额清算双边全额清算 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对彼此之间达成的碳衍生产品碳衍生产品交易交易,按照成交结果自行确定相互间的应收应付义务,逐笔、全额进行清算清算的过程。6.3.26.3.2 双边双边净额净额清算清算 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对同一清算日的碳衍生产品碳衍生产品交交易易进行轧差后确定相互间的应收应付义务的过程。6.46.4 集中集中清算清算 指碳衍生产品碳衍生产品交易交易达成后,由清算机构清算机构按照成交结果确定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应收应付义务并完成清算清算的过程,包括中央对手清算中央对手清算和非中央对手清算非中央对手清算。19 6.4.16.4.1 中央对手中央对手清算清算 指碳衍生产品交易碳衍生产品交易达成后,由清算机构清算机构作为中央对手方分别向交易双方交易双方提供的要素匹配、清算清算确认、计算应收应付的现金及碳标的碳标的、发送结算结算指令、清讫债权债务、风险管理和存续期管理等清算清算服务。6.4.26.4.2 非中央对手非中央对手清算清算 指碳衍生产品交易碳衍生产品交易达成后,清算机构清算机构提供的除中央对手清算中央对手清算外的清算清算服务。6.56.5 结算结算 指根据碳衍生产品交碳衍生产品交易易结果和碳交易场所碳交易场所有关规定完成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应收应付的现金及碳标的碳标的的清讫和到账确认的过程,结算结算方式包括实物实物结算结算和现金现金结算结算。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可在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中约定结算结算方式和结算结算需要满足的前提条件(如提前发送结算结算通知等)。6.66.6 实物结算实物结算 指在结算日结算日,交易一方交易一方按照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中约定的规则和程序向另一方进行碳标的碳标的的交割交割,另一方向其支付实物结算金额实物结算金额及其他到期应付款项(若有)的结结算算方式。实物交付方根据有关税务政策要求,向实物接收方开具税务机关要求的增值税发票。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可约定采用净额方式进行实物结算实物结算。6.76.7 实物交割实物交割(亦称实物实物交交收收、实物实物交付交付、交割交割、交付交付)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按照碳交易场所碳交易场所规则和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中约定的规则和程序转让转让相应碳标的碳标的所有权的行为。6.86.8 实物实物结算金额结算金额 就某一适用实物结算方式实物结算方式的碳衍生产品交易碳衍生产品交易而言,指交易一方交易一方在付款日付款日向另一方支付的金额。6.96.9 实物结算实物结算交付日交付日(亦称实物结算实物结算交割日交割日、交收日交收日、交付日交付日)就一笔采用实物结算实物结算方式的碳衍生产品碳衍生产品交易交易而言,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在交易有效约交易有效约定定中约定的交割交割碳碳标的标的的日期。该日期根据约定的营业日准则营业日准则进行调整。20 6.106.10 实物结算交付实物结算交付方方(亦称实物交付实物交付方方、交付方交付方)就一笔适用实物结算实物结算方式的碳衍生产品交易碳衍生产品交易而言,指交交易有效约定易有效约定中指定的有义务交割交割碳标的碳标的的交易一方交易一方。6.116.11 实物结算实物结算接收方接收方(亦称实物(亦称实物接收方接收方、接收接收方)方)就一笔适用实物结算实物结算方式的碳衍生产品交易碳衍生产品交易而言,指接受交付方交付方所交交割割的碳碳标标的的的交易一方交易一方。6.126.12 交付费用交付费用 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为实现实物交实物交割割而需要支付的费用。6 6.13.13 交付保证金交付保证金 指交易一方交易一方根据碳碳交易场所交易场所、清算机构清算机构业务规则或相关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准备用于实物实物交交割割的保证金。6 6.14.14 转让转让 指将碳排放产品碳排放产品从交易一方交易一方的碳排放产品碳排放产品持有账户转出并转入另一方碳排碳排放产品放产品持有账户的过程。6 6.15.15 现金结算现金结算 就一笔适用现金结算现金结算方式的碳衍生产品交易碳衍生产品交易而言,指按照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中约定的参考价格参考价格与结算结算价格轧差计算出的现金结算金额现金结算金额进行支付以履行交易交易项下义务的结算结算方式。6 6.16.16 现金结算金额现金结算金额 指现金结算现金结算方式下交易一方交易一方应支付给另一方的现金金额,可由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在交交易有效约定易有效约定中自行约定,或按照本定义文件相关条款计算得出。21 七、七、碳远期交易碳远期交易 7 7.1.1 碳远期碳远期 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约定未来某一时刻以确定的价格买入或者卖出相应的以碳标的碳标的为标的的交易交易合约。7.27.2 远期买方远期买方 指在交付日交付日按照约定的远期价格远期价格和交易数量交易数量买入碳碳标的标的,或在结算日结算日支付或收取远期现金结算金额远期现金结算金额的交易一方交易一方。7.37.3 远期卖方远期卖方 指在交付交付日日按照约定的远期价格远期价格和交易数量交易数量卖出碳碳标的标的,或在结算日结算日收取或支付远期现金结算金额远期现金结算金额的交易一方交易一方。7.47.4 远期价格远期价格 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在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中约定的,在交付日交付日买入或卖出碳碳标的标的的价格。7.57.5 远期交易结算价格远期交易结算价格 就一笔使用现金结算现金结算方式的碳远期交易碳远期交易而言,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在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中约定的,在结算日结算日用来结算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应收付款项的碳碳标的标的的价格。7.67.6 远期远期实物实物结算金额结算金额 就一笔适用实物结算实物结算方式的碳远期交易碳远期交易而言,指远期买方远期买方(接收方接收方)在结算结算日日应当支付给远期卖方远期卖方(交付方交付方)的现金金额。除非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另有约定,按如下公式计算:远期远期实物实物结算金结算金额额远期价格远期价格交易交易数量数量 22 7.77.7 远期现金结算金额远期现金结算金额 就一笔适用现金结算现金结算方式的碳远期交碳远期交易易而言,指交易一方交易一方在结算日结算日向另一方支付的现金金额。除非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另有约定,按如下公式计算:远期现金结算金额远期现金结算金额(远期远期交易交易结算价格结算价格远期价格远期价格)交易交易数量数量 其中,(1)若远期现金结算金额远期现金结算金额为正数,则由远期卖方远期卖方向远期买方远期买方支付该金额;(2)若远期现金结算金额远期现金结算金额为负数,则由远期买方远期买方向远期卖方远期卖方支付该金额;(3)若远期现金结算金额远期现金结算金额为零,则交易双方交易双方之间无需就远期现金结算金额远期现金结算金额进行支付。八、八、碳互换交易碳互换交易 8.18.1 碳互换交易碳互换交易 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以碳标的碳标的为基础,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交换现金流或现金流与碳碳标的标的的合约。包括但不限于碳碳价格价格互换互换、碳碳期限互换期限互换、碳排放产品置换碳排放产品置换。8 8.1.1.1.1 碳碳价格价格互换互换 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达成的,交易一方交易一方为一定数量的碳碳标的标的,按照每单位固定价格固定价格或浮动价格浮动价格定期向另一方支付款项,另一方也为同等数量的该类碳碳标的标的按照每单位浮动价格浮动价格定期向该交易一方交易一方支付款项的交易交易合约。8 8.1.2.1.2 碳碳期限互换期限互换 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达成的以约定的交易品种、交易数量交易数量、交易价格交易价格,在前后两个不同的日期进行方向相反的两次资金和碳碳标的标的交割交割的交易交易合约。8 8.1.3.1.3 碳排放产品碳排放产品置换置换 指交易交易双双方方在约定日期相互交付交付指定品种的碳标的碳标的及其差价的交易交易合约。8.28.2 与碳与碳价格价格互换有关的定义互换有关的定义 8.2.18.2.1 固定金额固定金额 指固定金额固定金额支付支付方方在结算日结算日应支付的款项,除非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另有约定,按如下公式计算:23 固定金额固定金额计算期计算期单个计算期单个计算期的交易数量交易数量固定价格固定价格 8.2.28.2.2 浮动金额浮动金额 指浮动浮动金额金额支付支付方方在结算日结算日应支付的款项,除非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另有约定,按如下公式计算:浮动金额浮动金额计算期计算期单个计算期单个计算期的交易数量交易数量浮动价格浮动价格 8.2.38.2.3 固定金额支付方固定金额支付方 指有义务支付固定金额固定金额的交易一方交易一方。8.2.48.2.4 浮动金额支付方浮动金额支付方 指有义务按照参考价格参考价格计算出的浮动金额浮动金额进行定期支付的交易一方交易一方。8.2.58.2.5 互换次数互换次数 指碳碳价格价格互换互换中计算期计算期内的互换频率,单位为:次计算期计算期。8.2.68.2.6 互换现金结算金额互换现金结算金额 就一笔碳碳价格价格互换交易互换交易而言,指交易一方交易一方在结算日结算日向另一方支付的现金金额。除非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另有约定,按如下公式计算:(1)当一方为固定金额支付方固定金额支付方,另一方为浮动金额支付方浮动金额支付方时,互换现金结互换现金结算金额算金额=(固定价格固定价格浮动价格浮动价格)计算期计算期单个计算期单个计算期的名义数量名义数量(2)当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均为浮动金额支付方浮动金额支付方时,一方为互换浮动金额支付甲方,按浮动价格浮动价格 A A 支付,一方为互换浮动金额支付乙方,按浮动价格浮动价格 B B 支付,互换现互换现金结算金金结算金额额=(浮动价格浮动价格 A A浮动价格浮动价格 B B)计算期计算期单个计算期单个计算期的名义数量名义数量 其中,(1)若互换现金结算金额互换现金结算金额为正数,则由互换固定金额支付方互换固定金额支付方或互换浮动金额支付甲方向互换浮动金额支付方互换浮动金额支付方或互换浮动金额支付乙方支付该金额;(2)若互换现金结算金额互换现金结算金额为负数,则由互换浮动金额支付方互换浮动金额支付方或互换浮动金额支付乙方向互换固定金额支付方互换固定金额支付方或互换浮动金额支付甲方支付该金额;(3)若互换现金结算金额互换现金结算金额为零,则交易双方交易双方之间无需就互换现金结算金额互换现金结算金额进行支付。24 8.38.3 与碳与碳期限互换期限互换有关的定义有关的定义 8.3.18.3.1 碳碳期限互换期限互换价格价格 包括近端价格近端价格和远端价格远端价格。8.3.28.3.2 近近端价格端价格(亦称首次结算价格首次结算价格)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约定的第一次结算结算所适用的价格。近端价格近端价格及其确定或计算方式由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在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中指定。8.3.38.3.3 远端价格远端价格(亦称最终结算价格最终结算价格)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约定的第二次结算结算所适用的价格。远端价格远端价格及其确定或计算方式由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在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中指定。8.3.48.3.4 期限互换期限互换现金结算金额现金结算金额 就一笔碳碳期限互换期限互换交易交易而言,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在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中约定进行现金结算现金结算的,指交易一方交易一方在最终结算日结算日向另一方支付的现金结算金额现金结算金额。计算公式为:期限互换期限互换现金结算金额现金结算金额(远端价格远端价格远端参参考价格考价格)名义名义数量数量 九、九、碳期权碳期权交交易易 9.19.1 碳期权碳期权交易交易 指期权买方期权买方在未来某一日期有权以约定条件向期权卖方期权卖方卖出买入碳碳标的标的,或者要求期权卖方期权卖方支付期权交易期权交易现金结算现金结算金额金额的交易合约。期权买方期权买方以支付期权费期权费的方式拥有权利;期权卖方期权卖方收取期权费期权费,并在期权买方期权买方选择行权行权时履行义务。碳期权交易碳期权交易根据期权所赋予的权利内容,可分为看涨期权看涨期权与看跌期权看跌期权;根据行权方式,可分为欧式期权欧式期权与美式期权美式期权。9.1.19.1.1 看涨期权看涨期权 指期权买方期权买方在行权日行权日有权以约定的行权价格行权价格和交易数量交易数量从期权卖方期权卖方处买入碳碳标的标的的期权。25 9 9.1.2.1.2 看跌期权看跌期权 指期权买方期权买方在行权日行权日有权以约定的行权价格行权价格和交易数量交易数量向期权卖方期权卖方卖出碳碳标的标的的期权。9 9.1.3.1.3 欧式期权欧式期权 指期权买方期权买方只能在期权到期日到期日当天行权行权的期权。9 9.1.4.1.4 美式期权美式期权 指期权买方期权买方可以在期权到期日期权到期日当天及其之前任一交易日交易日行权行权的期权。9.29.2 期权交易方期权交易方 指一笔碳期权交易碳期权交易项下的双方当事人,包括期权买方期权买方和期权卖方期权卖方。9.2.19.2.1 期权买方期权买方(亦称期权持有方期权持有方)就一笔碳期权交易碳期权交易而言,指向期权卖方期权卖方支付一定的期权费期权费,有权在期权行权行权日日以约定的行权价格行权价格和交易数量交易数量从期权卖方期权卖方处买入或者向期权卖方期权卖方卖出碳碳标的标的,或有权在结算日结算日收取期权卖方期权卖方支付的期权期权现金现金结算金额结算金额的交易一方交易一方。9.2.29.2.2 期权卖方期权卖方(亦称期权立权方期权立权方)就一笔碳期权交易碳期权交易而言,指收取期权买方期权买方一定的期权费期权费,并在期权买方期权买方要求行权行权时,有义务在期权行权日行权日以约定的行权价格行权价格和交易数量交易数量向期权期权买买方方卖出或者从期权期权买买方方处买入碳碳标的标的,或有义务在结算日结算日向期权买方期权买方支付期权期权现金现金结算金额结算金额的交易一方交易一方。9.39.3 与期权费有关的定义与期权费有关的定义 9 9.3.1.3.1 期权费期权费(亦称期权价格期权价格、权利金权利金)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约定的期权买方期权买方购买期权所支付的费用。9.3.29.3.2 期权费支付日期权费支付日 指期权买方期权买方向期权卖方期权卖方支付期权费期权费的日期。26 9.49.4 与行权有关的定义与行权有关的定义 9 9.4.1.4.1 行权行权 指期权买方期权买方在行权日行权日按照交易有效交易有效约定约定行使与期权卖方期权卖方进行碳碳标的标的交易的权利。如期权买方期权买方选择行权行权,则视为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在行权行权时达成一笔即期交易,该笔交易的买方为看涨期权看涨期权的买方或看跌期权看跌期权的卖方,卖方为看涨期权看涨期权的卖方或看跌看跌期权期权的买方。9.4.29.4.2 行权价格行权价格(亦称执行价格执行价格)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约定的在行权行权时买入或者卖出碳碳标的标的的价格,一般以单位价格表示。9.4.39.4.3 行权日行权日 指期权买方期权买方选择是否行权行权的日期。就欧式期权欧式期权而言,期权行权日行权日与期权到期到期日日为同一日。碳期权交易碳期权交易的行权日行权日与结算日结算日可以为同一日,也可以不为同一日。除非交易交易双方双方或相关交易规则另有约定,结算日结算日为行权日行权日后的第二个营业日营业日。9.4.49.4.4 行权起始日行权起始日 就美式美式期权期权而言,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约定的期权买方期权买方可以开始行权行权的日期。9.4.59.4.5 行权截止时间行权截止时间 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约定的在行权日行权行权日行权的最晚时点。除非交易双方交易双方或相关交易规则另有约定,行权截止时间行权截止时间遵从市场惯例。9 9.4.6.4.6 行权通知行权通知 指期权买方期权买方通过传真、电子传输系统、电话或其他约定方式向期权卖方期权卖方发出的要求行权行权或放弃行权行权的不可撤销的通知。除非期权可以自动行权自动行权,行权通知行权通知应在行权截止时间行权截止时间之前送达期权卖方期权卖方,否则视为放弃行权行权。9 9.4.7.4.7 自动行权自动行权 就一笔适用自动行权自动行权方式的期权交易期权交易而言,若期权买方期权买方直至到期日行权到期日行权截止截止时间时间仍未发出行权通知行权通知,则视为期权在到期日到期日的行权截止时间行权截止时间被执行,但期权买期权买方方在到期日行权截止时间到期日行权截止时间之前通知期权卖方期权卖方解除自动行权自动行权的除外。27 9 9.4.8.4.8 多次行权多次行权 就美式期权美式期权而言,若交易双方交易双方约定适用多次行权多次行权,则期权买方期权买方有权在行权日行权日分次或一次性执行全部期权,但行权行权次数不得超过约定上限。9.59.5 期权实物结算金额期权实物结算金额 就一笔适用实物结算实物结算方式的碳碳期权期权交易交易而言,指碳标的实物碳标的实物结算结算接收方接收方在结结算日算日应当支付给碳标的实物碳标的实物结算结算交付方交付方的现金金额。除非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另有约定,按如下公式计算:期权实物结算金额期权实物结算金额=行权价格行权价格交易交易数量数量 就看涨期权看涨期权而言,碳标的实物碳标的实物结算结算接收方接收方为期权买方期权买方,碳标的实物碳标的实物结算结算交付交付方方为期权期权卖方卖方;就看跌期权看跌期权而言,碳标的实物碳标的实物结算结算接收方接收方为期权卖方期权卖方,碳标的实碳标的实物物结算结算交付方交付方为期权买方期权买方。9.69.6 期权现金结算金额期权现金结算金额 就一笔适用现金结算现金结算方式的碳期权交易碳期权交易而言,指期权卖方期权卖方在结算日结算日以现金方式向期权买方期权买方支付的根据行权价差行权价差计算出的现金金额。除非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另有约定,按照如下公式计算:期权期权现金结算金额现金结算金额=行权价差行权价差交易交易数量数量 9.79.7 行权价差行权价差 看涨期权看涨期权行权价差行权价差参考参考价格价格行权价格行权价格(若为正数);看跌期权看跌期权行权价差行权价差行权价格行权价格参考参考价格价格(若为正数)。9 9.8.8 期权结算日期权结算日(亦称期权交割日期权交割日)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约定的,在期期权买方权买方实际行权行权后,交易双方交易双方按照约定行权行权价格价格履行资金和碳标的碳标的实物实物交割交割的日期。十、十、干扰干扰中断中断事件事件 10.110.1 干扰干扰中断中断事件事件 指在碳衍生产品交易碳衍生产品交易期间发生或持续的,可能导致交易双方交易双方无法正常履行相关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的事件或情形,包括价格干扰事件价格干扰事件、实物结算干扰事件实物结算干扰事件、碳交易碳交易机制中断机制中断以及其他因适用法律修改、政策调整、会计准则变更、税务安排变化、28 不可抗力等导致相关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无法正常履行或交易交易无法正常进行的事件或情形。10.210.2 价格价格干扰事件干扰事件 就一笔碳衍生产品交易碳衍生产品交易而言,指在定价日定价日发生或存续的不受交易双方交易双方控制的事件,该事件将导致无法取得交易交易所需的参考价格参考价格,在价格干扰后备机制价格干扰后备机制下,价价格干扰事件格干扰事件的后果是该笔交易交易的参考价格参考价格发生变化或交易交易在定价日定价日被终止。价格价格干扰事件干扰事件包括但不限于参考价格来源中断参考价格来源中断、交易中断交易中断、价格价格计算公式的计算公式的重大变更重大变更、内容的重大变更内容的重大变更、其他其他价格价格干扰事件干扰事件。(1)参考价格参考价格来来源中断源中断,包括:用于确定碳衍生产品交易参考价格碳衍生产品交易参考价格的参考价格来源参考价格来源不能正常公布或发布价格;用于确定碳衍生产品交易参考价格碳衍生产品交易参考价格的参考价格来源参考价格来源在交易双方交易双方约定的期限内或永久性无法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参考价格来源参考价格来源失效、不再对外提供价格或计价信息、被关闭或取缔;参考价格来源参考价格来源发布的价格存在严重偏离。一般而言,是指参考价格来参考价格来源源发布的价格相对于参考做市商提供的市场报价的偏离程度超过了某一阈值,该阈值由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在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中予以明确;以参考做市商报价作为参考价格来源参考价格来源时,无法获得三家以上参考做市商提供的有效报价。(2)交易中断交易中断 指因交易双方交易双方之外的原因导致在作为参考价格来源参考价格来源的交易场所交易场所开展的交易交易在营业日营业日当天出现严重中断或受到严重限制。交易中断交易中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形:所有同类交易交易在定价日定价日全天无法正常履行;交易场所交易场所在定价日定价日开盘后发生中断,导致所有同类交易交易无法正常履行,中断持续时间不少于交易场所交易场所规定或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在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中约定的时长,且至该日交易场所交易场所交易时间截止之前仍未恢复或重新开始交易交易;在交易场所交易场所正常交易时间内,碳碳标的标的的价格波动幅度超过交易场所交易场所规定的涨跌幅限制而导致交易交易无法进行。(3)价格价格计算公式的重大变更计算公式的重大变更 指自成交日成交日起,因交易双方交易双方之外的原因导致计算适用于该笔交易交易的参考参考价格价格的公式或方法发生重大变更,导致无法按照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确定或计算参考价格参考价格,或由此产生的结果在商业上变得实质性不合理,或对交易双方交易双方或交易一方交易一方的利益产生重大不利影响。(4)内容的重大变更内容的重大变更 指自成交日成交日起,因交易双方交易双方之外的原因导致该笔交易交易的碳标的碳标的的内容、要素或结构发生重大变更,导致无法按照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中的预先约定确定或计算参考参考价格价格,或由此产生的结果在商业上变得实质性不合理,或对交易双方交易双方或交易一方交易一方的利益产生重大不利影响。(5)税收税收事件事件 指政府或税务机关在成交日成交日之后对该笔交易交易的碳标的碳标的开征或免征消费税、开采税采掘税、销售税、使用税、增值税、印花税或其他类似税种(以总收入或净收入为课税对象的税种除外),或对前述各类税种的征税对象、征收比例、计 29 税基础等要素做出调整,前述加征、免征或改征行为将直接导致定价日定价日的参考价参考价格格发生变化。(6)交易双方交易双方约定的其他价格干扰事件价格干扰事件。1 10.30.3 价格价格干扰后备机制干扰后备机制 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在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中针对干扰事件干扰事件约定的一项或多项机制安排。若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同时约定了多项价格价格干扰后备机制干扰后备机制,则还应指定各项机制的适用顺序。价格价格干扰后备机制干扰后备机制包括但不限于:(1)指定备用指定备用参考价格参考价格 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在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中事先指定至少一项不会受到价格价格干扰事件干扰事件影响的参考价格来源参考价格来源,在原参考价格来源参考价格来源不可使用时,以备用参考价格来源参考价格来源在定价定价日日当天的报价作为确定或计算参考参考价格价格的依据。若双方指定了一项以上的备用参参考价格来源考价格来源,则应同时指定备用参考价格来源参考价格来源的适用顺序。(2)另行协商价格另行协商价格 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获悉价格价格干扰事件干扰事件后立即按照诚实信用原则进行协商,重新指定其他可用的参考价格参考价格或确定参考价格参考价格的方法。如果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在最长中断期间最长中断期间(最最长中断期间长中断期间自价格干扰事件价格干扰事件发生后首个定价日定价日起算)内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则顺位适用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中指定的下一项后备机制。(3)定价日定价日推迟推迟 指以本定义文件约定或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另行约定的其他价格价格干扰事件干扰事件结束后的首个交易日交易日作为定价日定价日。价格价格干扰事件干扰事件持续天数达到最长中断期最长中断期间间(最长中断期间最长中断期间自价格干扰事件价格干扰事件发生后首个定价日定价日起算),则应顺位适用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中指定的下一项后备机制。在适用“定价日定价日推迟推迟”后备机制时,如果无法在约定的交付日交付日或结算日结算日当天确定交易交易所需的参考价格参考价格,导致无法在交付日交付日或结算日结算日进行实物交实物交割割或支付现金结算金额现金结算金额,则交付日交付日或结算日结算日应相应推迟,直至参考价格参考价格被最终确定。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应在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中列明“定价日定价日推迟推迟”后备机制的具体适用规则,例如最长中断期最长中断期间间、推迟期限、可推迟次数及其他相关细节。(4)价格公布或发布延期价格公布或发布延期 指由于价格价格干扰事件干扰事件的发生,使得相关参考价格来源参考价格来源未能在一笔碳衍生产品碳衍生产品交易交易的原定价日定价日当天发布确定参考价格参考价格所需的价格信息。在此情况下,以该参考参考价格来源价格来源在价格价格干扰事件干扰事件结束后首个交易日交易日公布或发布的价格作为原定价日定价日的参参考价格考价格。自原定价日定价日起(含原定价日定价日),价格价格干扰事件干扰事件持续天数达到最长中断最长中断期期间间,则应顺位适用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中指定的下一项后备机制。在适用“价格公布价格公布或发布延期或发布延期”后备机制时,如果无法在约定的交付日交付日或结算日结算日当天确定交易交易的参参考考价格价格,导致无法在交付日交付日或结算日结算日进行实物实物交交割割或支付现金结算现金结算金额,则交付交付日日或结算日结算日应相应后延,直至参考参考价格价格被最终确定。(5)计算机构计算计算机构计算 计算机构计算机构以相关碳碳标的标的的参考价格来源参考价格来源公布或发布的最近可得报价为基础,本着诚实信用原则确定交易交易的参考价格参考价格。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应在相关交易有效约交易有效约定定中具体列明“计算机构计算计算机构计算”后备机制的适用条件、标准与程序。(6)参考做市商报价参考做市商报价 交易各方交易各方须尽可能地寻求至少四名参考做市商参考做市商于定价日定价日提供其报价,并且在合理可行的范围内,要求各参考做市商参考做市商均在同一日期和时间(不考虑时区)提供 30 其报价。若提供的报价不少于三个,则应除去最高及最低报价,取剩余报价的算术平均值;若有一个以上的报价并列最高值或最低值,则应仅分别除去其中一个最高或最低的报价。若少于三个报价,应视作无法确定有关该被终止交易交易的市场报价。(7)提前终止交易提前终止交易 指交易双方交易双方根据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中约定的提前终止机制终止交易交易。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可以在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中指定其他价格干扰价格干扰后备机制后备机制。10.410.4 实物结算干扰事件实物结算干扰事件 指交易一方交易一方无法控制、且经尽其合理努力后仍无法克服的、导致其无法按照碳衍生产品交易碳衍生产品交易条款的约定履行碳排放产品碳排放产品实物实物交割交割义务的事件或情况。为避免歧义,无论是何原因所致,凡因交易一方持有交易一方持有账户账户中的碳排放产品碳排放产品数量不足而无法完成实物结算实物结算的,均不构成一项实物结算干扰事件实物结算干扰事件。10.510.5 实物结算干扰事件的救济措施实物结算干扰事件的救济措施 就一笔采用实物结算实物结算方式的碳衍生产品交易碳衍生产品交易而言,一旦发生实物结算干扰事实物结算干扰事件件,则:(1)交易一方交易一方在获悉实物结算干扰事件实物结算干扰事件后应立即以书面形式通知另一方该实物结算干扰事件实物结算干扰事件的发生,并在其能力范围内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若通知方为受实物结算干扰事件实物结算干扰事件影响的一方(“受影响方受影响方”),则该方可在通知中就实物结算实物结算干扰事件干扰事件对该笔交易交易的履行造成的影响程度以及实物结算干扰事件实物结算干扰事件持续时间进行预估,但该预估对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均无约束力。(2)在实物结算干扰事件实物结算干扰事件持续期间,交易双方交易双方暂停履行该笔交易交易下的义务,在此期间受实物结算干扰事件实物结算干扰事件影响的一方应尽一切合理努力克服实物结算干扰实物结算干扰事件事件。一旦实物结算干扰事件实物结算干扰事件得到解决或不再持续,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应恢复该笔交易交易下有关义务的履行。(3)如果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在相关协议或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中指明适用实物结算干扰事实物结算干扰事件件的救济措施的救济措施,则在实物结算干扰事件实物结算干扰事件导致拟交付交付碳排放产品碳排放产品不能在原定的结算结算日日进行交割交割的情况下,结算日结算日将被调整为原定的结算日结算日之后拟交付交付碳排放产品碳排放产品能够进行交割交割的第一个碳注册登记系统营业日碳注册登记系统营业日。若交易双方交易双方按照货款对付的方式进行实物结算实物结算,则实物结算支付日实物结算支付日亦应进行相应的顺延。若实物结算干扰事件实物结算干扰事件仅妨碍部分拟交付交付碳排放产品碳排放产品在原定的结算日结算日进行交割交割,则未受到实物结算干扰事件实物结算干扰事件影响的拟交付交付碳排放产品碳排放产品的结算日结算日和货款对付情形下的实物结算支付日实物结算支付日(若有)仍为原定日期。(4)如果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在相关协议或交易有效约交易有效约定定中指明适用实物结算干扰事实物结算干扰事件件的救济措施的救济措施,若至原定的结算日结算日之后的第八个碳注册登记系统营业日碳注册登记系统营业日(或履约履约周期周期截止日前五个营业日营业日,以较早者为准)结束时,交易双方交易双方仍不能实现对拟交交付付碳排放产品碳排放产品的全部交割交割并且亦未能对此另行达成解决方案,则在该第八个碳注碳注册登记系统营业日册登记系统营业日或履约周期履约周期截止日前五个营业日营业日(视情况而定)发生了终止事终止事件件,该日为提前终止日提前终止日。结算干扰事件结算干扰事件影响的所有交易交易为受影响交易受影响交易,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均为受影响方受影响方(为避免歧义,若在通知生效日前该笔交易交易的一部分拟交付交付碳排放碳排放 31 产品产品已交割交割完毕并且与之相对应的部分资金已经付讫,则该受影响交易受影响交易不应被视为包括上述已交割交割的部分和已付讫的资金)。10.610.6 碳交易碳交易机制中断机制中断 指强制减排机制强制减排机制和或自愿减排机制自愿减排机制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交易制度被废止、无期限暂停或永久性停止运行、发生重大变革等,导致碳衍生产品交易碳衍生产品交易不可能继续履行。碳交易机制中断碳交易机制中断发生后,交易交易双方双方之间所有受碳交易机制中断碳交易机制中断影响的未完成交易交易应从中断日中断日起终止,相应的交付交付和接收义务应予解除。如果交易一方交易一方就受碳交易机制中断碳交易机制中断影响的未完成交易交易已向另一方收取了款项,但在该交易交易被提前终止时交易一方交易一方应根据相关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退还全部或部分该款项的,交易一方交易一方应及时向另一方退还该款项,并支付该款项自支付日(含该日)至该交易交易终止之日(不含该日)期间以相同货币计算的利息,利率为银行间银行间利率利率。32 附件:碳远期交易确认书(参考文本)附件:碳远期交易确认书(参考文本)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已经签署了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2009年版)(以下称“主协议主协议”)和 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2009年版)补充协议(若有,可能进行不时修正、修改和补充,以下称“补充协补充协议议”),并已将主协议主协议及补充协议补充协议提交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备案,本确认书构成主协议主协议下的一项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主协议主协议和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中的全部条款适用于本确认书。本确认书适用中国碳衍生产品交易定义文件(2023 年版)及其不时的修改或补充(以下称“碳定义文件碳定义文件”),若本确认书与碳定义文件碳定义文件的约定有任何不一致,本确认书具有优先效力。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同意,本确认书所述条款对交易双方交易双方具有完整性和约束力。成交编号 确认日期 一、交易双方基本信息 远期买方 远期卖方 机构 机构 地址 地址 联系人 联系人 电话 电话 传真 传真 二、一般条款 交易标的 交易数量 成交日 交付日 支付日 营业日准则 远期价格 远期结算价格 计算机构 清算安排:双边自行清算 通过上海清算所双边集中清算 通过上海清算所中央对手清算 通过其他清算机构清算 纳入集中清算的碳衍生产品交易与时间、计算、结算价格、结算金额、保证金、清算限额、风险敞口、容忍度、清算基金、风险准备金有关的定义以清算机构规则与解释为准。三、账户信息 远期买方资金账户信息 远期卖方资金账户信息 资金账户户名 资金账户户名 资金账户 资金账户 资金开户行 资金开户行 支付系统行号 支付系统行号 33 远期买方碳排放产品持有账户信息 远期卖方碳排放产品持有账户信息 补充条款:一、净额支付/交付 适用 不适用 为完成碳排放产品的实物净额结算,交易双方特别指定碳排放产品登记账户碳注册登记机构如下:甲方:乙方:二、价格干扰后备机制适用顺序(一)(二)(三)远期买方机构签章 远期卖方机构签章 有权签字人签字或盖章:有权签字人签字或盖章:签署日期 签署日期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20 34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银行业理财专题报告:“卷费率”是理财突围的最优解吗?-231218(23页).pdf

    敬请参阅报告结尾处免责声明华宝证券1/232023 年年 12 月月 18 日日证券研究报告证券研究报告|银行理财专题报告银行理财专题报告“卷费率卷费率”是理财突围的最优解吗是理财突围的最优解吗?银行.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20 23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投资银行业与经纪业行业衍生品系列专题报告之中国场外衍生品篇:定价能力奠定优势综合服务助益发展-231218(19页).pdf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2023.12.18 定价能力奠定优势,综合服务助益发展定价能力奠定优势,综合服务助益发展 衍生品系列专题报告之衍生品系列专题报告之中.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20 19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3)暨私行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题研究报告(精华版)(40页).pdf

    中 国 银 行 业 协 会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私人银行研究课题组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3)暨私行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题研究精华版一、市场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概览二、机构中资私人银行发展进程三、客户私人银行客户结构特征与需求变化四、投资私人银行客户资产配置战略五、传承财富传承的需求与应对六、战略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模式展望目录目录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一、私人银行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责任与价值二、私人银行服务高质量发展战略方向三、私人银行服务高质量发展案例私行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题研究私行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题研究1|目录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3)2|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3)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复苏步伐加快,资本市场逐渐回暖,增发万亿特别国债、央行降息、财政部降低印花税等政策的出台均展示了政府支撑经济发展的强大决心。放眼全球,美联储加息接近尾声,各国股市多数反弹。经济的企稳回升将为市场风险偏好带来有效提振,吸引资金逐步回到财富管理市场。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已发布5年,随着监管部门推动银行理财业务规范转型、精准施策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行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我国财富管理业务扎实走过规范化整改的转型期,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一、市场一、市场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概览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概览1.1 经济恢复向好态势明显,新经济成为创富引擎经济恢复向好态势明显,新经济成为创富引擎2023年,世界经济波动下行,主要经济体增速普遍放缓。我国经济承压前行,呈现企稳向好的复苏态势,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2023年一、二、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分别增长4.5%、6.3%、4.9%,经济各领域呈现出稳健增长趋势。3|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3)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图1-1:中国总财富占世界总财富比重(%)数据来源:瑞士信贷全球财富报告2022图1-2:2011-2022年中国高净值人群数量(万人)与增速(%)随着我国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财富迅速积累。截至2023年,我国社会总财富规模达790万亿美元,较2000年增长近213倍。其中私人财富430万亿,占比54.4%。118.4024680截至2022年底,中国高净值人群数量达619万人,同比增长逾20%。中国内地亿万富豪的财富总额占据全球亿万富豪财富总额的13.6%。新能源、硬科技、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经济行业是创造财富的重要领域。101.7 103.3112.3 118.1133.3159195.3348444.7578.8515.8619-20%0 000200300400500600700200002020212022中国高净值人群数量(万人)年增速(%)万人1数据来源:中金公司中国财富报告20234|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3)1.2 财富管理行业平稳增长,供给侧多元化发展财富管理行业平稳增长,供给侧多元化发展2022年全球主要资产类别多数下跌,在逆全球化、通胀高企、利率倒挂、资本回流、金融市场风险事件持续发酵的多重冲击下,我国财富管理市场展现出韧性与定力,各类机构在净值化、标准化、数字化等监管趋势的明确指引下,高质量发展成果初显。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图1-3:2014-2022年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各类机构资产管理规模(单位:万亿元)0204060800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银行非保本理财信托券商资管保险基金及其子公司专户公募基金私募基金5|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3)银行理财银行理财自2019年以来,我国各商业银行相继成立了29家理财子公司,进一步推进理财产品净值化和多元投资转型,有效提升了针对居民财富管理的服务能力,是适应资管新规的战略发展方向。截至2022年底,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27.65万亿元,全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2.94万支,累计募集资金89.62万亿元,为投资者创造收益近8800亿元,净值化转型成效显著。1数据来源:中国信托业协会2022年中国信托业发展评析2数据来源:毕马威2023年信托业报告3数据来源:中国慈善联合会与中国信托业协会联合发布2022年中国慈善信托发展报告信托公司信托公司截至2022年底,我国信托资产总规模为21.14万亿元,同比增长2.87%;1我国家族信托存续规模约为5000亿元,较2021年底增长约43%;2我国慈善信托累计备案数量达1184单,慈善信托累计备案规模达51.66亿元。32023年,中国银保监会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发布,进一步厘清了家族信托的服务实质与内涵,释放了家族信托业务的发展活力。6|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3)券商资管券商资管截至2022年底,券商资管规模达6.28万亿元,较上年减少1.4万亿元。历经转型整改和通道业务压缩,券商资管规模逐步趋于稳定。2022年以来,多家证券公司成立财富管理相关部门,精准发力财富业务经营策略、市场拓展及业务策略。此外,“基金投顾”试点的推出,推动了从“卖方”产品销售向“买方”配置服务的转变。随着证券行业财富管理转型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以权益产品见长的证券公司迎来广阔发展空间。公募基金公募基金截至2022年底,公募基金管理规模达26.03万亿元,基金数量为10576支,公募基金近十年来管理规模增长近8倍。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截至2021年底,我国基金投资者已超过7.2亿,较10年前增长17倍。公募基金践行普惠金融,已成为居民重要财富管理工具之一。在服务个人养老金第三支柱方面,公募基金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22年底,市场共有206支养老目标基金,合计规模约950亿元,对养老金资产的保值增值发挥重要作用。7|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3)基金及子公司专户基金及子公司专户截至2022年底,基金及子公司专户产品总规模7.12万亿元,规模继续缩减,但降幅有所收敛。中国证监会于2023年2月发布机构监管情况通报,对基金专户子公司的分类监管机制正式启动。近年来,监管层持续强化基金专户子公司风险管控与监管执法,行业存量及增量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私募基金私募基金截至2022年底,私募基金存量规模达到20.03万亿元,规模的小幅缩减显示我国私募基金行业进入相对规范的理性发展期。今年以来权益市场整体呈现震荡波动,导致私募基金短期业绩受到严峻考验。进入存量博弈时代,私募基金行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与深度整合。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截至2022年底,32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资产规模达24.52万亿元,同比增长15.11%。2022年保险行业探底回升,保费收入实现增长至4.58%。在近几年权益市场持续波动、市场不确定较高的背景下,保险资管所擅长的长期导向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和稳健固收的投资能力,成为向客户提供优质财富管理服务的重要保障。8|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3)私人银行机构作为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最重要的参与主体之一,不断总结发展实践,持续探索新业态、新动能、新布局。截至2022年底,中资私人银行的资产管理规模(Assets under management,AUM)达到21.7万亿元,较2021年增长11.79%。私人银行客户数增至2022年底的157万人,增长率达10.88%。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和交通银行AUM均超过1万亿元,构成了引领行业发展的中资私人银行第一梯队。国有商业银行中,工商银行资产规模达2.63万亿元,位列国有商业银行私人银行规模首位。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招商银行以4.66万亿元位列全行业榜首。二、机构二、机构中资私人银行发展进程中资私人银行发展进程1注: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私人银行客户是指金融净资产达到6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商业银行客户。在本次统计中,各私人银行将客户资产规模统计口径统一为600万元人民币。2为确保数据可比,本增长率为2020年榜单中在榜的中资私人银行AUM的增长率,未将新增中资私人银行纳入计算,私人银行客户数增长率同理。3部分私人银行在组织架构、业务条线等方面产生调整,导致2020年数据与前期统计结果不一致。各家私人银行的客户数量及管理资产规模以本期报告统计结果为准。上海农商行于2020年取消私行部,故2020年未提供数据。表2-1:中资私人银行客户数及资产管理规模(2021-2022)1 2 3银行名称银行名称开业时间开业时间私人银行客户数私人银行客户数(人)(人)管理资产规模管理资产规模(亿元)(亿元)人均人均AUM(万元)(万元)客户人数客户人数增长率增长率AUM增长率增长率2021年年2022年年2021年年2022年年-20222021-2022工商银行工商银行200832322426253116113.30.04%农业银行农业银行2009010017.65.14%中国银行中国银行200792168.41.81%建设银行建设银行200832022.32.72%交通银行交通银行20087041084414099.33%8.96%邮储银行邮储银行尚未设立私行部6972012109320.34.56%中信银行中信银行2007602696680083929486142010.84.04%光大银行光大银行206503.00.39%9|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3)银行名称银行名称开业时间开业时间私人银行客户数私人银行客户数(人)(人)管理资产规模管理资产规模(亿元)(亿元)人均人均AUM(万元)(万元)客户人数客户人数增长率增长率AUM增长率增长率2021年年2022年年2021年年2022年年-20222021-2022招商银行招商银行200722907925333183810.58.30%浦发银行浦发银行2065970629215016.93%5.39%民生银行民生银行2008385454213519.47%7.12%华夏银行华夏银行2022558751291-50.00%-61.20%平安银行平安银行20001315.42.27%兴业银行兴业银行2027406796912658.05%7.60%广发银行广发银行200010.75%8.38%渤海银行渤海银行209956092813.33.22%浙商银行浙商银行20305.13%5.20%恒丰银行恒丰银行385163822.00.24%北京银行北京银行205515.22.82%河北银行河北银行--哈尔滨银行哈尔滨银行--上海银行上海银行20129,808992441.18%-2.05%江苏银行江苏银行2053-0.38.75%南京银行南京银行2086899091814.78.06%宁波通商银行宁波通商银行--东亚银行东亚银行--渣打银行渣打银行--富邦华一银行富邦华一银行975988.33%5.80%北京农商银行北京农商银行尚未设立私行部24111398.91%7.59%上海农商银行上海农商银行2020297134712.22.32%总计总计-1414951 16 2.88.79%表2-1:中资私人银行客户数及资产管理规模(2021-2022)(续)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私人银行调研(2023)10|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3)本报告课题组于2023年4-8月通过中国银行业协会私人银行业务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向常委单位客户发放了问卷。根据回收的30家中资商业银行12651位高净值客户问卷,对其财富结构、画像特征、投资理念、服务需求等进行了深入剖析。三、客户三、客户私人银行客户结构特征与需求变化私人银行客户结构特征与需求变化3.1 转型周期,高净值人士结构转换转型周期,高净值人士结构转换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三新”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我国经济增长动能从过去的“基建 出口 房地产”向“科技 消费”积极转变。在传统产业财富调整,新兴产业财富发展的转换期,实业企业家在高净值人群中占比有所下降但依然最高,为53.00%。依靠高知识、高技能获取收入的企业高管、专业人士等高工薪人群在高净值人士中的占比持续提升,今年达到27.08%。金融投资者与二代继承人分别占比12.00%和7.92%,较上年变化不大。实业经营者占比下降实业经营者占比下降,高工薪人群占比加速上升高工薪人群占比加速上升130家银行分别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广发银行、渤海银行、浙商银行、恒丰银行、北京银行、河北银行、哈尔滨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通商银行、东亚银行、渣打银行、富邦华一银行、北京农商银行、上海农商银行。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私人银行调研(2021-2023)53.00Y.21W.83.08!.27.60.00.69.70%7.92%7.83%8.87 23年2022年2021年实业经营者高工薪人群金融投资者财富继承者图3-1:2021-2023年私人银行客户来源(N=2651)11|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3)3.2 挑战犹存,整体机遇大于风险挑战犹存,整体机遇大于风险2023年,欧美主要国家央行继续加息,美元指数和美债收益率上行,全球市场压力仍在。我国利好因素密集释放,机遇大于挑战。国家发展改革委成立民营经济发展局,彰显了发展决心、稳定了发展信心;房地产政策持续调整优化,逆周期调节效果显现;华为新机芯片引发全球关注,我国突破“卡脖子”问题迈出关键一步。我国外贸规模保持历史高位,国内消费逐步回暖,高端制造等新动能势头强劲,投资者信心得到有效提振。外部环境挑战犹存外部环境挑战犹存,内生动力加速释放内生动力加速释放调研显示,国内股市波动和宏观经济走势是大部分受访者调整资产配置策略的主要原因。为实现财富稳健增值,近半数受访高净值人士已经落地或正在考虑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方案。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私人银行调研(2023)图3-2:高净值人群资产配置调整原因(N=2651)理性应对市场波动理性应对市场波动,投资预期整体稳定投资预期整体稳定国内股市波动30%人民币汇率走势15%国内利率走势 16%房地产市场走势11%国内宏观经济状况26%海外市场走势 2|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3)2021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从业规范 财富管理,对“财富管理”进行了定义,并就从业人员的知识体系、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职业能力水平评价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财富管理行业规范化得以有效加强,促使各类财富管理机构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约七成高净值人士愿意为财富管理服务付费,已有付费体验的人士占调研样本的28%,较上年有所提升。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私人银行调研(2023)图3-3:是否愿意接受付费的财富管理咨询顾问服务(N=1885)财富管理行业规范加强财富管理行业规范加强,高净值人群付费意愿提升高净值人群付费意愿提升是,已经有过付费财富管理咨询顾问体验28%是,未体验过,未来愿意尝试38%否,不愿接受34|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3)3.3 供给多元,中资银行优势显著供给多元,中资银行优势显著近年来,各类金融机构纷纷加大布局财富管理业务,在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的同时,着力突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从而更全面、更有针对性地满足高净值人群个性化财富管理需求。在行业竞争格局下,高净值人群财富管理具备更加丰富多元的选择。在诸多财富管理机构中,中资商业银行得益于强大的网络渠道、客户资源以及账户管理等能力,是高净值人群的首选财富管理机构。专业与品牌筑牢根基专业与品牌筑牢根基,综合服务水平彰显实力综合服务水平彰显实力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私人银行调研(2023)图3-4:2021-2023年高净值人群合作财富管理机构的类型(多选)(2023年N=2651,2022年N=2413,2021年N=2143)100.10S.388.502.85(.37 .58%1.680W.98Q.474.36$.33$.58.12%1.950W.53P.928.852.70(.71#.20%0.94%中资商业银行私行保险证券公司或投资银行信托外资商业银行私行第三方财富机构互联网金融家族办公室202|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3)高净值人群在各服务环节偏好面谈沟通的比例较上一年有所下降,但面谈仍是最重要的沟通服务方式。高净值人群对微信、手机APP等线上方式的接受度有所提升,对电话这一传统远程沟通方式偏好度下降。从细分服务类型来看,高净值人士对不同服务的数字化接受程度差异明显。对于家族传承、企业服务、投资需求与投资组合构建等私密度高、内容复杂、知识壁垒高的服务,线上沟通存在局限,多数高净值人士依然青睐面谈。而对于收益反馈等频率高、深度低的延续性和补充性服务,线上沟通方式则更易被接受。面对面沟通仍为主流面对面沟通仍为主流,线上方式接受度进一步提高线上方式接受度进一步提高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私人银行调研(2023)表3-1 2021-2023年高净值人群对不同服务的接受度服务类型服务类型微信微信/手机手机/客户端客户端/邮件邮件/官网官网电话沟通电话沟通面谈面谈20232022202221投资需求投资需求46.66C.16D.842.867.209.88d.47p.44e.23%投资组合构建投资组合构建45.04A.75A.86).161.783.14d.20q.08b.02%投资收益跟踪投资收益跟踪反馈反馈54.43S.60S.802.406.447.13R.02U.69F.74%宏观及投资策宏观及投资策略解读略解读51.49I.28R.17(.933.001.78W.11a.57R.79%企业服务解决企业服务解决方案方案39.534.986.09.201.17).03i.07u.67g.25%家族传承需求家族传承需求37.722.544.50%.84(.53%.97q.18y.07p.89%其他咨询服务其他咨询服务45.24A.37E.581.616.104.22W.90b.49P.74|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3)2023年,我国宏观经济恢复向好,但复苏动能依然偏弱,叠加全球经济增速放慢,外需下滑使出口承压。受宏观经济影响,股市汇市震荡偏弱,债券利率回落至底部区间。然而,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我国高质量的经济转型孕育新的结构性机会。绿色低碳转型、出口多元化、内循环驱动消费等新的发力点有望带来增量动力。财富管理更宜看长,在经济长期向好态势不改变的前提下,加大对长期战略资产的配置比例,才能穿越波动、赢在未来。四、投资四、投资私人银行客户资产配置战略私人银行客户资产配置战略4.1 市场波动,财富管理稳中求进市场波动,财富管理稳中求进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预期叠加中美利差走扩的影响下,高净值人群增配了相对稳健的存款、银行理财、保险,并提升了境外资产配置。黄金等避险类资产也得到显著增配。经历了权益市场的持续震荡,部分高净值人群降低了对二级市场股票以及股票类基金的配置。蕴含对冲策略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受到欢迎。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私人银行调研(2023)图4-1:2023年各类资产配置变化趋势箱线图16|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3)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银行理财市场进入全面净值化时代。2022年,受股债市场波动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经历了两轮超预期的产品“破净”(累计单位净值跌至1元以下)。为稳定产品规模,银行通过积极自购、优化估值方法、推出费率优惠等吸引投资者。2023年以来,伴随债券市场的回暖,银行理财产品净值逐步回升,呈现出稳步复苏的态势,在经历市场“洗礼”后呈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银行理财净值化时代到来银行理财净值化时代到来,历经市场洗礼后更具韧性历经市场洗礼后更具韧性4.2 4.2 跨境配置,“西方”不亮“东方”亮跨境配置,“西方”不亮“东方”亮在全球经济衰退压力显现的背景下,高净值人群通过境外配置分散投资风险的比例较往年有所下降。希望通过境外配置实现移民、帮助企业进行海外扩张、搭建企业海外股权构架的高净值人群比例有所提升。关于配置境外资产的地域选择,本次调研显示,中国香港是高净值人群最为偏好的投资目的地。内地与香港金融互联互通持续加深,为高净值人群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投资环境。关注美国的高净值人群比例较往年有所下降。新加坡也成为受到高净值人群关注的重要投资目的地。中国香港 39%美国 20%澳大利亚 8%加拿大 5%新加坡 10%英国 2%法国 1%卢森堡 1%其他 14%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私人银行调研(2023)图4-2:2023年高净值人群境外资产目的地(N=1941)17|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3)五、传承五、传承财富传承的需求与应对财富传承的需求与应对5.1 奋斗有为,传承创富并驾齐驱奋斗有为,传承创富并驾齐驱高净值人群按照财富来源、职业等特征分为一代创富者、二代继承者、公司高管、专业人士,以及家庭主妇、退休人士和自由职业者等。根据本次调研结果,30岁以下高净值人士占比10.68%,相较去年增加3.31%,高净值人群整体呈现年轻化趋势,其主要动力源自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创富者(较上年增加4.34%)、逐年增加的二代继承者(较上年增加4.01%)以及奋发有为的年轻公司高管(较上年增加13.22%)。50岁以上的一代创富者占比56%,较去年下降7%,二代继承者及退休人士占比均相较去年有所增加,我国高净值人群传承浪潮仍在持续,企业接班、财富继承等需求旺盛而迫切。传承与创富并驾齐驱传承与创富并驾齐驱,高净值人群呈现年轻化特征高净值人群呈现年轻化特征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私人银行调研(2023)图5-1:2023年高净值人群的职业构成(N=2651)一代创富者 40.44%专业人士 18.52%二代继承者 16.63%公司高管 10.49%家庭主妇及退休人士 9.05%自由职业者 4.87|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3)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私人银行调研(2023)图5-2:2023年高净值人群的年龄分布(N=2651)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家庭的财富管理与传承挑战升级。从家庭外部视角来看,全球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加剧,我国经济复苏不及预期,股债汇一度陷入“三杀”局面;从企业和家庭内部视角来看,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家庭成员动态关系调节与治理等,无不对家庭财富管理与传承产生影响。风险管理应内外兼备风险管理应内外兼备,传承认知更立体化传承认知更立体化10.68%6.25.55.19.02.28%5.422.10.93I.89).14.299.53.92#.39.85&.760.22.13$.03.08 .784.33%5.67.83%6.31.05%.42.05!.64%1.13%8.62%2.24%3.10).16%全样本一代创富者二代继承者公司高管专业人士自由职业者家庭主妇及退休人士30岁以下30-39岁40-49岁50-59岁60岁以上19|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3)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私人银行调研(2023)图5-3:2023年造成财富流失的风险因素(N=2651)(越靠近中心越重要)国际和宏观经济的变化国家政策的变化企业经营不善或失去竞争力企业控制权丧失家族成员之间的纷争家庭成员的个人健康及安全婚姻风险遗产税的出台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私人银行调研(2023)图5-4:2023年代际传承中的关键因素(N=2651)(越靠近中心越重要)财富的持续增长企业的发展家族团结和睦下一代良好的教育家族使命感与价值观家庭成员个人的自由与幸福接班人卓越的领导力家族的社会声誉本次调研显示,家庭财富与企业发展是受访者最为看重的传承变量。同时,财富传承载体并不仅限于有形资产,家族价值观、家庭内部成员关系、家庭成员幸福度、下一代素质培养以及家庭声誉等家风元素也是基业长青的关键所在。20|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3)5.2 多元方案,管理家业传承风险多元方案,管理家业传承风险在传承规划方面,高净值人群不仅关注有形资产传承,也关注优秀价值观、家族传统等无形资产传承,以期在每一代成员所积累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双重滋养下持续发展。这也使得高净值人群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高度定制化、个性化的安排。大额保单、家族信托和家族办公室是高净值人群最常使用的传承工具,用以管理家业传承风险。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私人银行调研(2023)图5-5:以大额保单作为传承工具(N=2651)大额保单指投保的保险金额较大的人身保险。大额保单的投保人可以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灵活指定保单受益人及收益比例,并具有在保单赔付前更改的权利,能够实现财富精准传承。本次调研显示,共61%的受访人考虑以大额保单作为传承工具,其中13%的受访者已落实方案,均较去年增长3%。5.2.1 大额保单大额保单未考虑过 39%现阶段没必要 21%仍在论证探讨 22%准备确定方案 5%方案已落实 13!|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3)根据2023年银保监会下发的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附件“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具体分类要求”的定义,家族信托是指信托公司接受单一自然人委托,或者接受单一自然人及其亲属共同委托,以家庭财富的保护、传承和管理为主要信托目的,提供财产规划、风险隔离、资产配置、子女教育、家族治理、公益慈善事业等定制化事务管理和金融服务。相对于其他财富传承工具,家族信托具有自主性强、机制灵活、能实现超长期规划的独特优势,在高净值人群中广受欢迎,也时常与大额保单等传承工具组合运用于财富传承之中。截至2022年底,家族信托业务存续规模约为5000亿元。1在本次调研中,已经准备确定方案与落实家族信托方案的受访者比例为12%,与去年持平,信托受益人以子女为主,占九成以上。在设立信托目的方面,财富传承规划和进行资产隔离最受重视,分别占69%与24%,也有部分受访者基于税务筹划优化、保护企业控制权、推行家庭治理以及规划慈善事业等目的设立信托。5.2.2 家族信托家族信托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私人银行调研(2023)图5-6:以家族信托作为传承工具的规划安排(N=2651)未考虑过 49%现阶段没必要 20%仍在论证探讨 19%方案已落实 8%准备确定方案 4|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3)1数据来源:毕马威2023年信托业报告家族办公室是对家族重大战略事项进行管理与治理的机构。具体来看,重大战略事项不仅包括资产配置、投资组合与财富分配等金融职能,也包括风险管理、家族治理、传承规划与公益慈善等日益重要的非金融职能。与此同时,家族办公室具备集成度高、定制性高、专业性强、私密性强等显著优势,是企业传承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广为采用的财富管理与传承工具。调研显示,受访人士中了解家族办公室概念的比例已达半数,曾被家族办公室接触过的超过三成。同时,由于设立家族办公室门槛较高,准备确定家族办公室设立方案和已完成设立的受访者相对较少,占比为5.41%,但仍较去年有所提升。在25位已设立家族办公室的受访人士中,11位设立单一家族办公室(Single Family Office,简称SFO),其中10家SFO的AUM在10亿人民币以下,1家SFO的AUM在10亿人民币到20亿人民币之间;7位接受由商业银行设立的联合家族办公室(Multi-Family Office,简称MFO)服务,4位加入由专业人士设立的MFO,3位选择由其他家族设立的MFO。5.2.3 家族办公室家族办公室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私人银行调研(2023)图5-7:信托设立目的(N=166)23|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3)财富传承规划 69%资产隔离 24%保护企业控制权 1%税务筹划 3%家族治理和团结 1%慈善事业 2%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私人银行调研(2023)图5-9:是否参与过慈善捐赠(N=2651)5.3 公益慈善,慈心为人善举济世公益慈善,慈心为人善举济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净值人群数量快速增长,他们在追求事业成功,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逐渐开始重视以善行义举贡献社会价值,积极参与公益慈善,回馈社会、涵养家风,进而培养下一代的责任感,实现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双重传承。调研显示,近六成受访者计划或已进行过慈善捐赠。大多数参与其中的高净值人士具备明确的关注领域,其中教育与扶贫是被提及频率最高的话题。道德感、使命感以及社会责任意识是驱动高净值人士从事慈善捐赠的最主要动机。同时,传承家庭价值观、加强内部凝聚力及提升公司形象等也是高净值人士从事慈善捐赠的重要驱动因素。参与并有明确的重点和策略22%参与但没有明确的重点和策略25%不参与且无参与计划42%未参与但计划在未来的3年内参与11$|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3)六、战略六、战略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模式展望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模式展望全球宏观环境的变化加剧了财富管理行业的波动,亦将私人银行行业发展模式从高增速发展的“扩张时期”引入高质量发展的“精耕阶段”。与更广义的财富管理业务相比,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更依赖于机构与客户间的深度信任关系。未来,中国私人银行业将坚守“以客户为中心”理念,通过完善联动机制、优化产品服务、拓宽渠道布局、夯实队伍建设、推进技术应用并携手客户共践社会责任,在大财富生态圈中加固与客户间的信任纽带,实现私人银行业务高质量经营发展。6.1 完善联动机制,打造大财富生态圈完善联动机制,打造大财富生态圈打造并持续完善大财富生态圈,是私人银行机构服务客户的重要抓手,也对私人银行机构联动资产管理机构、法律税务机构等多方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搭建开放、完善、全面的财富管理平台,吸引头部金融机构入驻,满足不同类型客户对金融及非金融产品服务需求。此外,银行端私行业务背靠集团,做好集团内联动、充分发挥“集团作战”效能亦成为重要发展战略之一。6.2 优化产品服务,兼顾服务深度广度优化产品服务,兼顾服务深度广度目前,私人银行对客服务以金融及非金融产品作为主要载体,为满足客户不断升级、更加多样的需求,私人银行业发展无法脱离对产品服务兼顾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更新升级。在金融产品方面,“定制化”将成为契合客户财富价值创造的关键点。在非金融产品方面,提供有个性、有温度,丰富多元且契合生命周期的非金融服务成为私人银行业未来发展方向。25|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3)6.3 拓宽渠道布局,拓展全球联动能力拓宽渠道布局,拓展全球联动能力对标国际一流私人银行服务,中资私人银行机构致力于不断拓宽境内、境外渠道布局,优化境内外网点协同机制,为客户提供“立足国内、链接世界”的全球服务网络。一方面,作为充分分散风险、最大化资产配置价值的重要方式,全球化资产配置能力成为衡量中资私人银行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另一方面,随着跨地区、跨国交流的逐步恢复,客户个人、企业、家庭对于“一点接入,全球响应”的服务网络提出更高要求。6.4 夯实队伍建设,人才战略深度融合夯实队伍建设,人才战略深度融合在专业队伍建设方面,私人银行业延续“人才引入、队伍培养、人员联动”的发展路径,并将队伍建设的重点从人数的提高转向质量的抬升。一方面,私人银行业加大了对外部人才、尤其是跨专业领域人才的引入;同时,多形式、跨领域、重交流的专业培训也为私人银行队伍培养提质增效;此外,私人银行业将持续探索“总分联动、集团互助、引入外脑”的多方人员联动服务模式,发挥集团内外人才力量服务客户需求。图6-1:私人银行业人才发展路径人才引入人员联动队伍培养26|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3)6.5 推进技术应用,加速科技创新赋能推进技术应用,加速科技创新赋能在商业银行加快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私人银行也应“顺势而为”把握数字化趋势,将数字化基金注入全产品、全流程与全领域,使其充分赋能业务发展。一是借助集团数字化工具,升级私行客户专属体验,如持续升级手机银行私行专区。二是依托智能化工具,助力业务专业水平提升,如推动智能投顾服务线上化,探索生成式对话产品在交互场景中落地等,提升私行业务效率与质量。三是依托线上化流程,提升私行业务效能,如家族信托等复杂业务流程线上化。6.6 携手共践责任,贡献私行“善”力量携手共践责任,贡献私行“善”力量在“共同富裕”战略指引下,相较于单纯为客户创造财富“收益”,私人银行业的发展理念已经逐步升级为与客户携手创造财富多元“价值”,而其中,充分发挥财富的社会价值是私人银行业的应有之义。以私行业务为纽带积极投身慈善公益事业,发挥财富社会价值。秉承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需求的初心使命,私人银行“共赢、向善”的发展理念与客户自我实现需求适配融合,在乡村振兴、教育助学、环境保护等公益慈善领域创造更多财富社会价值,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私行新作为,迸发财富助力社会发展的能量。27|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3)私行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题研究28|私行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题研究一、私人银行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责任和价值一、私人银行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责任和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长更稳定、产业结构更合理、创新动力更显著,也要做到区域发展更均衡、增长方式更绿色、发展成果更普惠。私人银行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深刻认识和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不断提高金融供给质量。私人银行是推动储蓄向投资转换、实现社会财富保值增值的重要力量。在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任务指引下,在促进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私人银行发挥专业优势,构建以企业家客户为中心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这是回归金融本源的应有之义,也是全方位服务实体经济、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帮助居民财富管理的根本要求。29|私行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题研究2.1 守正创新,积极拥抱金融开放新常态,引领财富管理行守正创新,积极拥抱金融开放新常态,引领财富管理行业高质量发展业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宏观经济稳定性增强的发展。经济增长往往呈现周期性波动,但大起大落会破坏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财富管理强调以长期性克服短期市场波动。私人银行应着力提升财富管理服务水平和投资顾问业务能力,在波动的市场中秉持专业、审慎、尽责的精神,用高质量的投资建议给予客户安全感、信任感、获得感,在陪伴客户穿越周期、获得稳健长期收益的同时,为降低、熨平市场波动贡献力量。二、私人银行服务高质量发展战略方向二、私人银行服务高质量发展战略方向2.2 坚守初心,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构建企业家客群综坚守初心,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构建企业家客群综合服务平台合服务平台富有竞争力的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实体经济作为新发展格局的根基,承担着产业兴国的使命愿景。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私人银行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家群体的服务能级,为企业家的企业、家业提供综合服务,保障企业、家业财富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筑雄厚的经济基础。总体来看,私人银行服务高质量发展,既要在产业层面关注国家战略和企业需求,以高质量的方式推动经济发展;也要在民生层面关怀家庭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30|私行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题研究2.3 服务大局,关注“低碳”“养老”需求,服务经济社会服务大局,关注“低碳”“养老”需求,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私人银行参与推动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要着力强化行业研究,深耕绿色金融市场,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不断加大对新能源、节能环保、低碳发展的支持力度,助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满足人民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力量。在我国社会养老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私人银行不断加大养老金融产品创新和供给,有效链接养老服务与金融服务,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从而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4 行稳至远,恪守信义服务理念,助力社会财富有序传承行稳至远,恪守信义服务理念,助力社会财富有序传承当前我国创富一代财富的代际传承已经成为刚需。根据信托业协会2023年公布数据,我国家族信托存续规模已约5000亿元。随着信托分类管理办法的出台,确立了信托回归本源,明确了资产管理信托、资产服务信托、慈善公益信托的分类及监管界线。私人银行业应充分发挥客户源头优势,与信托业密切合作,为财富顶层设计、财富代际传承、家企风险隔离、公益慈善搭建家族信托和慈善信托平台;与保险、基金等资管机构协同,建立稳定有效的产品配置及投资策略,不断提高受托资产运营管理水平,达成信托财产保值增值目标;与公益慈善基金会等慈善机构密切合作,不断丰富公益慈善项目和受托公益资产种类范围。31|私行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题研究2.5 以人为本,坚持人民金融底色,以公益慈善助力实现共以人为本,坚持人民金融底色,以公益慈善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同富裕高质量发展蕴含着发展成果的分享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公益慈善是第三次分配的重要形式,也是调节社会收入、提升发展均衡性、普惠性的重要手段。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私人银行业应以倡导财富向善为己任,依托渠道、账户和平台优势,协同信托公司、公益慈善基金会等机构搭建公益平台,寻求公益合作项目,在自身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为社会财富提供更为丰富的参与公益合作模式、安全可靠的公益慈善项目、规范审慎的投资及运营。2.6 风控强基,主动适应财富管理新发展格局,切实防范金风控强基,主动适应财富管理新发展格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融风险合规风控是私人银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私人银行既要引数字化“活水”,也要筑牢风控合规之堤。要构建全流程、全周期和全覆盖的数字化风控体系,全面覆盖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产品和服务,实现从产品遴选、准入、发行、售后到推出的全流程合规与风险管控。私人银行应顺应监管导向,不断提升“数治”能力,提高合规销售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水平,加强对投资者的权益保护,维护数据安全和金融安全,筑牢私银业务高质量发展“防火墙”。32|私行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题研究三、私人银行服务高质量发展案例三、私人银行服务高质量发展案例3.1 工商银行:“企业家加油站”打造与企业家同工商银行:“企业家加油站”打造与企业家同行的伙伴银行行的伙伴银行工商银行作为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以服务工商企业立行,与中国企业相生相伴。工商银行私人银行部(以下简称“工银私人银行”),以打造“与企业家同行的伙伴银行”为目标,全面整合企业家客群金融服务生态,聚焦“五大升级”,围绕财富服务、企业服务、家业服务、品牌服务、智能服务等,切实赋能企业长远发展。2021年9月,工银私人银行正式推出“企业家加油站”共享服务平台,把企业家客户“请进来”,以“资源共享”为核心为企业家综合赋能。截至2023年9月末,“企业家加油站”已达近700家,覆盖国内外600个城市和地区。截至2023年9月末,“企业家加油站”已达近700家,覆盖国内外600个城市和地区。今年以来,累计举办各类活动4628场,服务企业家客户近13万人次,以“五大加油”“财智加油、健康加油、文化加油、平台加油、公益加油”为主题,纵深推进“企业家加油站”运营。展望未来,工银私人银行将持续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初心使命,围绕客户多重需求,以高质量服务助力“家企欣荣、财富向善”。33|私行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题研究3.2 农业银行:“三位一体”战略加快破题私行服农业银行:“三位一体”战略加快破题私行服务实体经济工作务实体经济工作在服务高质量发展方面,农行始终坚持“三位一体”发展战略规划。一是着力布局三大经济圈,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二是强化高端财富管理能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是打造“私人银行 ”平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以“私人银行 ”平台为依托,农行主动激发、挖掘和转化私行客户的多元复杂需求,以客户为中心提供价值更综合、内容更全面、资源更整合的专业化、综合化服务。在企业家服务方面,农行私人银行加快破题私行服务实体经济工作,加强公私联动“扩面”,着力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在“1 1 N”客户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大力推广“首席客户经理制”,用高质量私行服务进一步点燃、激发企业家创业守业的激情。展望未来,农行私人银行将坚持守正创新,充分把握机遇,主动应对挑战,把私行业务放在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放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部署和推进,用高质量金融服务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34|私行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题研究3.3 中国银行:“企业家办公室”服务家企、助力中国银行:“企业家办公室”服务家企、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银行私人银行中心深入贯彻集团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经营模式改革,加快亚太私行平台建设,增进集团联动创新,积蓄数字发展势能,推动私行业务高质量发展,提升集团价值贡献,践行社会责任担当。中国银行首创(1 1)的N次方服务模式,以“企业家办公室”定义私人银行顶级服务。个人需求方面,“企业家办公室”为客户提供全球组合配置服务、财富规划与风险管理。家庭需求方面,企业家办公室依托家族治理顶层规划,为客户实现家庭成员全生命周期管理。企业经营方面,企业家办公室提供多元化的投融资服务。企业家社会需求方面,企业家办公室可以为客户提供慈善事业管理、ESG和责任投资服务。在迈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下,私人银行肩负着更加深刻的发展使命。中国银行私人银行的现在和未来,都必须牢牢扎根于经济的发展,更要服务于社会的进步,服务于千万家庭的幸福生活。35|私行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题研究3.4 建设银行:打造以“大财富管理”服务实体经建设银行:打造以“大财富管理”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行样板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行样板建行私人银行深入贯彻新金融理念,扎实修炼内功,攻坚核心领域,积极探索和践行金融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使命与作用,高度融合全行经营、有效协同集团各方,融智融资融合创新,在落实三大战略的过程中实现稳健快速发展,打造以“大财富管理”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行样板。建行私人银行立足于“美好生活服务者、高尚价值佑护者、长青基业助力者、金融方案撮合者”的价值定位,线上线下渠道建设等方面推动构建涵盖财富管理与传承、家族治理及企业持续经营等方面的服务体系,以私行中心为关键阵地,着力打造家族财富传承,民营企业家客群“生活 生意”对公对私一体化服务,推升整体专业能力高水平发挥。未来,建行私人银行将坚持党建引领,坚定新发展理念,落实新金融实践,落实好建设银行大财富管理战略,纵深推进新金融,积极投身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征程,携手客户共创有责有为私人银行业务标杆。36|私行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题研究3.5 招商银行:“人家企社”综合服务体系助力企招商银行:“人家企社”综合服务体系助力企业家开拓进取业家开拓进取招商银行长期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守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天职,以“价值银行”站位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招行私人银行客户70%以上为企业主及董监高人群,是实体经济的中坚力量;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对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招商银行自身发展均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探索,招行私人银行形成了“人家企社”的服务体系,通过服务高净值个体来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主要是高净值个人的专业财富管理。“家”主要是家族治理与传承服务。“企”主要是个人背后的企业金融服务,包括企业投融资、行业圈层搭建等。“社”主要是慈善公益服务。涵盖金融与非金融服务需求的“人家企社”的综合服务体系助力企业家为经济繁荣、社会发展、财富向善发挥更大作用。未来,在“打造价值银行”的目标指引下,招行私人银行将持续深化“人家企社”服务体系建设,在财富管理、家族治理、代际传承、企业金融、慈善服务等方面持续完善,进一步服务高质量发展。37|私行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题研究3.6 平安银行:“企望会”专属服务平台陪伴企业平安银行:“企望会”专属服务平台陪伴企业家成长家成长在中国私人银行业进入精耕细作关键阶段,平安银行私人银行依托平安集团“综合金融 医疗健康”的生态优势,精准洞察客户需求,在高质量发展方面持续探索,推出国内首个顶级私行服务体系、创新打造王牌权益,提升队伍的专业能力,通过差异化、精细化的产品和服务,重塑私行服务体系,为客户带来有温度的优质服务。企业家是高净值人群的中坚力量,服务好企业家群体,是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方式。平安银行私人银行于2020年推出企业家专属服务平台“企望会”,为企业家群体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包括投融资、财富规划、私享生活、经营赋能等;并联合正和岛、北大汇丰商学院等平台,从圈层、品牌、经营、社会价值等多个维度对企业家进行全面赋能,随身陪伴企业家成长。目前企望会已吸引近2万名企业家加入。展望未来,我国财富管理市场仍大有可为,平安银行私人银行将持续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洞察客户的真实需求,提升客户全生命周期旅程化陪伴服务能力,最终为客户提供有温度的综合化服务。38|私行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题研究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是中国银行业协会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连续第五年合作向社会公众发布的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报告包含丰富的数据和扎实的分析,对各会员单位和社会各界了解中国私人银行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以上内容为报告精华版,完整版报告将由中国金融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欢迎关注和订购。39|封底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19 40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银行业年度策略:存量影响递减边际改善可期-231216(33页).pdf

     存量影响递减,边际改善可期银行业年度策略证券分析师:王鸿行 执业证书编号:S0630522050001联系方式:,23年12月16日2投资要点 2023年银行经营承压,国有.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19 33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银行业:量价再平衡风险再平衡-231211(20页).pdf

     此报告仅供内部客户参考此报告仅供内部客户参考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证券研究报告证券研究报告 量价再平衡,风险再平衡量价再平衡,风险再平衡 2023 年年.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19 20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钛媒体:房间里的大象:我国中小银行的困境与突围(2023)(37页).pdf

    目录前言前言.0 0一、重点案例分析一、重点案例分析.3 31、河南村镇银行案例.32、包商银行案例.6二、重点政策梳理:从促发展到强监管二、重点政策梳理:从促发展到强监管.10101、起步阶段(1995-2009 年).112、异地扩张阶段(2009-2011 年).123、同业扩张阶段(2012-2016 年).124、严监管阶段(2016 年至今).13三、中小银行行业整体经营现状三、中小银行行业整体经营现状.1414四、中小银行经营挑战的成因四、中小银行经营挑战的成因.18181、宏观视角.18(1)消费投资需求走弱,影响信贷需求和资产质量.18(2)监管让利政策引导,行业利差持续收窄.19(3)地方债化债压力较大.202、行业视角.21(1)大行业务下沉,挤压效应显著.21(2)公司治理能力较弱.22(3)数字化能力弱,“马太效应”加剧.24(4)风险管理能力弱.25五、路径探索五、路径探索.26261、提升能力.26(1)加强公司治理.26(2)坚持走服务实体、服务当地、特色化发展道路.27(3)加强数字化转型.282、化解风险.29(1)推进改革重组.29(2)制定更加具有差异化、适应中小银行发展的监管政策.31前言在中国的金融版图上,4000 余家中小银行如同遍布的细小血管。它们不仅为地方经济输送着养分,也成为了连接普通民众与金融市场的桥梁。近十年来,中小银行整体运行平稳,发展健康。但与此同时,部分中小银行在业务发展模式、公司治理、风险抵御能力等方面的一些弱点开始显露,经营面临的挑战愈发严峻,个别中小银行风险有所暴露。2022 年,河南等地的村镇银行出现“取款难”问题;2019年,包商银行被民营资本“掏空”,成为国内第一家进入破产司法程序、第四家倒闭的银行。其兴也勃,从 2015 年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到 2017 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发展中小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政策导向一度为中小银行的扩张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在由 2014 年棚改开启的房地产上升周期中,中小银行的贷款业务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而急速扩张。然而,随着 2019 年后房地产风险的逐渐释放,中小银行的快速扩张道路宣告终结。在此扩张周期中,部分中小银行积累了诸多风险,并在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下暴露出资产质量隐患。延宕至今,中小银行面临的困难恰似“房间里的大象”它是那个显而易见却常被忽视的重要问题。毕竟对于国内大多数储户而言,政府的严格监管、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以及中国银行业稳健的历史记录,共同为储户营造了一种银行存款安全的信心,而这种普遍安全感的反面可能是公众对银行潜在风险的忽视。1在此背景下,监管机构的角色至关重要,其需要在风险与机遇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一方面,需要严格监管以确保金融稳定,避免出现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也要给予中小银行一定的发展空间和改革试错的机会这一问题也正是中国金融体系乃至多个行业普遍存在的难题:在发展自由度与监管严格性、效率提升与风险控制之间如何取得平衡,如何摆脱“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从当前的进展来看,监管机构在解决以上问题方面已经取得一些成效。一方面,通过兼并重组,实现了高风险银行的定向“排雷”。12 月以来,已有 4 家村镇银行收到解散批复。今年以来,共有 14 家小型金融机构解散,其中包括 8 家村镇银行,4 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 家农信社,1 家农商行。云南、辽宁、新疆多地先后推进省(自治区)内金融机构兼并重组,超 120 家中小银行发生股权变更。另一方面,监管机构也在为中小银行实行资本金“松绑”。2023 年 11 月 1 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其最大特色是按照银行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匹配不同的资本监管方案。该办法对规模较小、跨境业务较少的银行实施相对简化的监管规则;对规模更小且无跨境业务的银行,进一步简化资本计量要求,引导其聚焦县域和小微金融服务。回过头看,全国近 4000 家中小银行的生存发展状况应当受到高度关注。它们蕴含着巨大发展潜力,同时也酝酿着局部风险。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它们的作用,是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建立健全金融体系的关键所在。对此,钛媒体国际智库发布房间里的大象我国中小银行的困境与突围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梳理总结了当前中小银行普遍存在的公司治理能力弱、数字化能力弱、风险管理能力欠缺等问题,中小银行普遍存在的公司治理能力弱、数字化能力弱、风险管理能力欠缺等问题,报告认为,中小银行要想打造核心竞争力需要2坚持走特色化、专业化路径,大力提升数字化能力走特色化、专业化路径,大力提升数字化能力。针对服务能力差、资产质量低、经营风险高的问题中小银行,应坚持推进改革重组。同时,中小银行监管政策需要得到调整,既要保持审慎监管力度,防范市场约束失灵,又要提倡差异化监管政策,使得监管标准与银行发展相匹配。中小银行监管政策需要得到调整,既要保持审慎监管力度,防范市场约束失灵,又要提倡差异化监管政策,使得监管标准与银行发展相匹配。3一、重点案例分析一、重点案例分析1、河南村镇银行案例(1)事件经过1、河南村镇银行案例(1)事件经过河南村镇银行暴雷事件起始于 2022 年 4 月,当时有多位网友反映在多家河南村镇银行的存款无法取款和转账。当月,还发生了存取款系统被银行以系统升级的名义关闭的情况。该事件涉及 40 万储户 400 亿存款被非法转移,给广大储户和金融市场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引起了社交媒体的广泛舆论,也引起了央行、地方金融监管局、公安系统以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22 年 4 月,多位储户反映自己在河南几家村镇银行的存款无法取现。这些储户通过第三方平台或银行 APP 存入资金,但在需要取款时却发现无法操作。随着事件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储户加入到维权队伍中。他们发现不仅自己的存款无法取现,甚至有人被莫名扣款。涉及的银行数量也不断增加,包括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上蔡惠民村镇银行、柘城黄淮村镇银行等。2022 年 6 月,多名储户被以各种方式限制前往村镇银行网点取现,此事件迅速引爆舆论。事件发生后,河南省相关部门迅速介入调查。中国银保监会河南监管局、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均表示,已成立工作专班,并按照各自职责指导银行稳妥处理。同时,公安部门也展开调查,涉事银行的相关负责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2022 年 8 月,许昌市公安局发布警情通报,以犯罪嫌疑人吕奕为首的犯罪团伙非法控制禹州新民生等 4 家村镇银行,涉嫌实施系列严重犯罪,该犯罪团伙在正常存款利息之4外,用非法获取的部分资金,以年化收益率 13%-18%“贴息”标准为诱饵吸揽资金,该“贴息”经资金掮客层层盘剥后,被部分大额资金客户获取。原银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河南新财富集团操纵河南、安徽 5 家村镇银行,通过内外勾结、利用第三方平台以及资金掮客等方式非法吸收并占有公众资金,篡改原始业务数据,掩盖非法行为。银保监会进一步将 5 家村镇银行的行为明确为“性质恶劣,涉嫌严重犯罪”,并指出,这 5 家村镇银行账外吸收的资金既未缴纳存款准备金,也未缴纳存款保险费。(2)处理结果(2)处理结果河南村镇银行事件涉及的村镇银行数量和储户数量众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担忧。2022 年 7 月,河南银保监局、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发布通知,对于河南省 4家村镇银行的客户,5 万元以下的全额垫付,5 万元以上的先垫付 5 万。同时也声明,资金垫付后,若发现客户存在额外渠道获取高息或违法违规行为,保留追缴垫付资金的权力。对于额外渠道获取高息或涉嫌违法和犯罪的资金,暂不垫付。7 月 25 日开始第二批垫付,垫付对象为单家机构单人合并金额 10 万元(含)以下的客户。8 月,河南银保监局、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发布第 7 号公告,对单人合并金额 40 万-50 万的开始垫付,50 万以上按照 50 万垫付,未垫付部分权益保留,根据涉案资产追偿情况依法依规予以处理。2022 年 8 月 12 日,原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在通气会上表示,截至 8 月 11 日晚,已累计垫付 43.6 万户、180.4 亿元,客户、资金垫付率分别为 69.6%、66%。5根据公开消息,垫付资金来源首先是对应的被冻结的非法资产变现垫付,其次是由此前与村镇银行合作、代理清算业务的南京银行进行提前垫付,而最后的责任认定由谁承担出资尚无明确定论。(3)影响和启示河南村镇银行事件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3)影响和启示河南村镇银行事件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储户利益受损:事件中,多位储户因银行取款难问题受到影响,导致他们无法及时取出自己的存款。这一情况无疑对储户的生活造成了重大困扰,同时也损害了公众对银行的信任。金融秩序混乱:卷款逃亡的行为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这不仅对国内经济稳定产生了威胁,还可能引发其他银行的风险传染,进一步影响金融体系的整体安全。社会信任受损:在此事件中,有关赋红码的问题引起了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这一情况的发生不仅损害了政府形象,也对社会秩序产生了负面影响。事件启示:事件启示:河南村镇银行事件是由以吕奕为首的河南新财富集团实施的违法犯罪活动,利用村镇银行股东准入审批门槛低、公司治理不完善的特性,通过代持、交叉渗透股权等方式对村镇银行进行非法控制,利用资金掮客、自营线上平台以及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平台等渠道,以贴息的方式违规揽储,并以虚构贷款的方式转移资金挪为己用,侵犯了广大民众的财富。针对该事件暴露出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加强对金融机构的业务指导和风险防控。同时,应完善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效率和透明度,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6健康发展。村镇银行作为我国机构数量众多、业务下沉度高且县域覆盖率最广的农村金融机构,在我国金融体系中仍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涉事村镇银行应深刻反思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完善业务流程和制度建设,规范资金流向和贷款审批程序。同时,应提高员工素质和管理水平,确保银行的稳健运营。此外,金融机构应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力度,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理性投资观念。引导投资者正确看待金融市场的波动和风险,增强他们的风险承受能力。2、包商银行案例2、包商银行案例谈到中小银行的兴衰,包商银行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其从兴起到破产的历史背后暴露出的中小银行治理问题以及对于银行破产的处理对我国中小银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经验参考。(1)事件经过(1)事件经过2019 年 5 月 24 日,包商银行因为出现严重信用风险,被央行和银保监会联合接管开始,建设银行负责托管。2019 年 6 月,接管组开始逐笔核查包商银行业务情况,核查结果显示存在巨额的资不抵债缺口。2019 年 10 月,正式启动包商银行重组工作,之后采取新设银行收购承接方式进行重组。2020 年 1 月,确定了徽商银行作为 4 家外行的并购方,新设“蒙商银行”承接相关业务、资产及负债。72020 年 5 月 20 日,蒙商银行正式成立开业,由存款保险基金向蒙商银行、徽商银行提供资金支持,并分担原包商银行的资产减值损失。2020 年 8 月 6 日的2020 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到的破产处理。2020 年 11 月 17 日,包商银行以无法清偿到期债务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为由申请破产清算。2020 年 11 月 23 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包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破产的批复2021 年 2 月 3 日,包商银行管理人向北京一中院提出申请。2021 年 2 月 7 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作出民事裁定书,裁定包商银行破产。(2)处理结果(2)处理结果2019 年 5 月 24 日,包商银行被接管当日,包商银行的客户约 473.16 万户,其中个人客户 466.77 万户,企业及同业机构客户 6.36 万户,且服务的企业与合作的同业交易对手遍布全国各地,一旦债务无法及时兑付,极易引发银行挤兑,进而可能引发金融市场波动等连锁反应,为此,在包商银行的破产处置方面,接管组比较谨慎,经历了宣告接管、清产核资、破产重组三个阶段。综合央行、原银保监会、包商银行接管组及媒体披露的信息来看,包商银行破产处置的具体债权清偿机制如下:包商银行资不抵债金额约为 2200 亿元。依法将原股东在包商银行的股东权益 318 亿元清零(其中包括“明天系”在包商银行 89%的股东权益);将包商银行在 2015 年发行的 65 亿元二级资本债(期限 10 年,固定利率 4.5%)全额减计。8接管组结合国内现行法律制度和国际相关金融风险处置经验,采取了引入战略投资者和新设银行收购承接的方式,并由存款保险基金提供资金支持,分担包商银行的资产减持损失,以保持金融业务的连续进行。徽商银行收购包商银行四家异地分行,承接与收购资产账面净值等额的负债。根据徽商银行收购承接包商银行部分资产负债须予披露的交易公告,承接的资产账面价值和负债总额均为 983.83 亿元,资产评估值为 653.47 亿元。因此,包商银行 330.35 亿元资不抵债金额由徽商银行承接。徽商银行收购四家分行的业务价值为人民币 153 亿元,无须为本次收购向包商银行支付对价。承接负债与收购资产评估值轧差的金额,扣减应支付的业务价值金额,剩余款项为 177.35 亿元,由存保基金在收购协议签署后30 个工作日内转账至徽商银行。同时,新设蒙商银行,注册资本为 200 亿元。其中由存保基金出资 66 亿元持股 27.5%,徽商银行出资 36 亿元持股 15%,建信投资出资 12 亿元持股 5%,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包头市财政局及多家当地国企共出资 126 亿元,持股 52.5%。蒙商银行共募资 240亿元,其中约 40 亿元股本溢价用于支付偿还原包商银行的债务缺口。存保基金直接按市场价收购“明天系”形成的不良资产 1500 亿元(超出存保基金可承受部分由央行再贷款支持)。据此测算,最终包商银行大额债权人须承担约 329.65 亿元的资金损失。长期以来,包商银行一直缺乏核心存款,过度依赖同业负债融资。按照存款保险条例,同业债权并不属于刚兑范畴,受损失的大额债权人多为同业债权,如徽商银行、贵州银行、青岛农商银行等同业债权人均有所损失。2021 年 2 月 7 日,北京一中院裁定包商银行破产,至此,“包商银行案”告一段落。(3)影响和启示(3)影响和启示9影响:打破银行业的刚性兑付,损害银行的整体形象影响:打破银行业的刚性兑付,损害银行的整体形象相比过去政府对银行破产的处置,监管机构处置包商银行破产最大的不同在于,政府未对所有银行债权人做全额担保。其中 5000 万元以下的债权人均得到本息全额保障,但5000 万元以上的债权人承受部分损失。根据 2021 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整体而言,包商银行破产后,所有债权人的整体保障覆盖率高于 90%。此次事件严重降低了中小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在市场上的信用度,影响了中小商业银行债券的发行,进一步加剧其融资成本和融资难度,尤其对一些资产状况不佳或公司治理不完善的中小商业银行形成重大冲击。启示:第一,警惕“一股独大”。启示:第一,警惕“一股独大”。股权结构是决定商业银行治理机制有效性的最重要因素,决定着商业银行控制权的分布,决定着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性质。银保监会规定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股东持股比例不得超过 20%,然而穿透包商银行的股权结构可以发现,包商银行共有79 户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为 97.05%,其中,明确归属明天集团的机构股东有 35 户,持股比例达 89.27%,远超 50%的绝对控股比例。这样的股权结构使风险管控失效,包商银行的管理成了“一言堂”。第二,应建立有效制衡的内部管理机制。第二,应建立有效制衡的内部管理机制。说起包商银行失效的内部管理机制,不得不提坐镇包商银行“一把手”长达 11 年的李镇西。李镇西自 2002 年担任包商银行行长,2008 年起担任党委书记、董事长,到 2019 年包商银行被接管时,担任“一把手”长达 11 年。据多方反映,在接管前的相当一段时10间里,包商银行内部是在李镇西一个人领导下运转的,即使李镇西 2014 年起不再担任党委书记,改由监事长李献平兼任,但董事长“一个人说了算”的局面已经形成,牢不可破。李镇西是事实上的内部控制人和大股东代理人,董事会、党委、经营决策层皆直接听命于他。这也方便了包商银行为明天集团进行利益输送。第三,应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和独立的合规管理部门。第三,应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和独立的合规管理部门。风险管理体系的失效使得包商银行即便在多项指标不满足 巴塞尔协议 要求的情况下,依然未能及时纠偏,最终难逃破产风险。据有关报道,2005 年以来,明天集团通过大量的不正当关联交易、资金担保及资金占用等手段进行利益输送,包商银行被逐渐“掏空”,造成严重的财务与经营风险,直接侵害其他股东及存款人的利益。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银行对单一客户的贷款集中度不得超过净资本的 10%,而包商银行对“明天系”的贷款集中度高达 30%,导致其资产质量大幅恶化。清产核资结果显示,2005 年至 2019 年的 15 年里,“明天系”通过注册 209 家空壳公司,以 347 笔借款的方式套取信贷资金,形成的占款高达 1560 亿元,且全部成了不良贷款。长期的利益输送,使得包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长期维持低位。巴塞尔协议和我国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是 10.5%。包商银行 2014 年-2016 年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 11.19%、12.22%、11.69%,仅高过监管要求 1%-2%。2017 至 2018 年度,包商银行已不再披露公司年报。此外,包商银行还出现了同业业务占比过高、增长过快,以及发放贷款集中度过高等问题。二、重点政策梳理:从促发展到强监管二、重点政策梳理:从促发展到强监管11中小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支持实体经济、推动金融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发展中,中小银行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资本不足、经营不善、风险控制不力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中小银行的政策措施。2023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一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暴露”,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统筹做好中小银行、保险和信托机构改革化险改革化险工作”。关于中小银行的监管顶层设计体现出了深刻变化。关于中小银行的核心政策脉络1、起步阶段(1995-2009 年)1、起步阶段(1995-2009 年)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我国成立了大量城信社、农信社。1995 年,为解决其资产质量较差的问题,化解信用社风险人民银行下发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信用社管理的通知,提出“在全国的城市商业银行组建过程中,不再批准成立新的城市信用社”。同年,我国第一家城商行成立。2001 年,国内首家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成立。2003 年,国内首家农村合作银行宁波鄞州农村合作银行成立。2004 年12原银监会发布城市商业银行监管与发展纲要,城商行开启了重组改制、跨区域发展、引进战投、综合化经营以及上市等一系列的变革。到 2009 年,我国中小银行的不良率已从之前的 10%以上降低到了 3%左右。2、异地扩张阶段(2009-2011 年)2、异地扩张阶段(2009-2011 年)2008 年 9 月,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中国经济增速快速回落,经济面临硬着陆的风险。为了应对这种危局,我国政府于 2008 年 11 月推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四万亿计划)。政策刺激下,大量项目涌现。这一时期,中小银行开始了大举异地扩张。政策刺激下,大量项目涌现。这一时期,中小银行开始了大举异地扩张。2006 年 4 月上海银行宁波分行正式挂牌,成为第一家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城商行。2009 年银监会印发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城商行在所在省内设立分支机构,不再受数量指标控制。自此,开设异地机构跨区经营成为城商行快速扩张的重要战略。于此同时,表外业务规模开启扩张。表外业务无须缴纳存款准备金、不计提风险资本,银行开始与非银机构合作将信贷以理财产品的形式投出。2010 年,原银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权改造的指导意见,全面取消资格股,加快推进股份制改造。2011 年,由于城商行跨区经营扩张步伐过快,银监会在两会后暂缓审批城商行跨区开设分支机构的申请。2011 年,由于城商行跨区经营扩张步伐过快,银监会在两会后暂缓审批城商行跨区开设分支机构的申请。政策收紧,至此城商行异地扩张放缓。3、同业扩张阶段(2012-2016 年)3、同业扩张阶段(2012-2016 年)2011 年后,监管不再鼓励异地展业,跨区经营受限之后,中小银行开展同业业务,与信托、保险等非银金融机构合作,发展表外理财,绕开信贷限制,将资金投向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领域。2013 年 12 月 8 日央行发布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同业13存单兴起,银行可以在当年发行备案额度内,自行确定每期同业存单的金额和期限。时至今日,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我所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银行存款会以存放同业、同业存单等形式,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法人银行。2015 年起,伴随着中小银行同业业务链条拉长,发行短期同业存单,再购买长期同业理财,以此套利,加剧了同业业务期限错配风险。4、严监管阶段(2016 年至今)4、严监管阶段(2016 年至今)2016 年开始,由于金融风险积聚,央行开始着手去杠杆。2017 年 4 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上首次提到金融安全,7 月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放在未来三年三大攻坚战之首。2018 年,资管新规发布,整治中小银行发展不规范、产品多层嵌套、刚性兑付、规避金融监管等问题。2018 年 4 月,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发布,再提去通道、去杠杆。2018 年,资管新规发布,整治中小银行发展不规范、产品多层嵌套、刚性兑付、规避金融监管等问题。2018 年 4 月,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发布,再提去通道、去杠杆。2019 年 1 月,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坚守定位 强化治理 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农商行应专注服务本地、服务县域、服务社区,原则上机构不出县、业务不跨区。2020 年以来,为解决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情况相对较弱的问题,银保监会提出在 2020 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限额中安排一定额度,允许地方政府依法依规通过认购可转换债券等方式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2021 年 9 月,原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保险机构大股东行为监管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了中小商业银行对关联交易的认定和管理,并对股东行为等方面进行了约束。2023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一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暴露”,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统筹做好中小银行、保险和信托机构改革化险工作”。2023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一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暴露”,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统筹做好中小银行、保险和信托机构改革化险工作”。142023 年 10 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中小银行改革化险”要求“坚持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响应机制,强化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等风险监测。以省为单位制定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方案。”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做了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提出“有序化解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推动兼并重组,该出清的稳妥出清”“有序化解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推动兼并重组,该出清的稳妥出清”。长期以来存在的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低问题凸显。2023 年 11 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对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进行修订,新规主要在校准风险权重、优化信用转换系数、细化规则表述、明确过渡期安排等方面进行完善。过渡期安排涉及资本净额的损失准备和信息披露。新规构建了差异化资本监管体系,分为三个档次,匹配不同的资本监管方案,有利于减轻中小银行的合规成本。总结来说,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经历了起步、异地扩张、同业扩张、强监管四个主要时期。随着监管政策的陆续出台,中小银行资本质量不实、股权关系不清、股东行为不当等突出问题将得到进一步整治。三、中小银行行业整体经营现状三、中小银行行业整体经营现状2022 年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计 4567 家,中小银行法人机构数量占比达 98.5。根据央行公布的 2022 年四季度金融机构评级结果,高风险银行 346 家,城商行、农合机构(包括农商行、农合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的数量分别为 16 家、202 家和 112 家,占比高达 95.4。15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报告(2023)披露,截至 2022 年末,城商行总资产规模 49.89 万亿元,同比增长 10.69%,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比重为13.15%;2022 年城商行实现营业收入 9326.83 亿元,2021 年的营业收入数据为9425 亿元,全年实现净利润 2553.14 亿元,同比增长 6.64%。我国目前有 125 家城商行,其中 A 股上市的城商行共有 17 家,这 17 家上市城商行 2022 年底的资产总计为 21.81 万亿元,占到所有城商行总资产的 43.72%。截至 2023 年三季度,我国城商银行总资产为 54.28 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为13.2%;农村金融机构总资产为 52.26 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为 13.2%,合计占比达 26.4%。我国城商银行总负债为 50.29 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为13.4%;农村金融机构总资产为 50.42 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为 13.4%,合计占比达 26.8%。年初二者总资产合计占比为 26.4%,总负债合计占比为 26.7%,由以上数据可见,城商银行和农商银行的总资产与总负债差值有所缩小,负债比例增加。重点商业银行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城商银行中,宁波银行、江苏银行、北京银行也已逐渐成为我国全国化的重要银行,但对于非重点经济发展地区(如云南、河南、辽宁等16省)的农商银行、村镇银行等中小银行所面临的风险逐渐显露。数据来源:wind17数据来源: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据央行金融机构评级最新结果,2023 年第二季度全国近 4000 家商业银行中,绝大部分银行处在安全边界内;高风险银行数量仅 300 余家,资产占全部银行的不到 2%。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分别为 14.66%、1.62%和 206.13%,信用风险处于可控水平。然而,村镇银行依旧是是风险较高的金融机构之一,截至 2022 年末,村镇银行数量达1645 家,约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数的 40.46%。随着中小银行风险释放,陆续有中小银行面临被收购甚至破产,接近半成的村镇银行风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金融的稳定。存款利率反映了银行吸筹现金的成本,从存款结构来看,活期存款余额越来越低,同时伴随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的竞争,银行的活期存款流失扩大。从银行存款变化来看,从2015 年开始,中小银行进入存款余额“追赶期间”,和大银行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自 2020 年开始二者逐渐持平,直到 2023 年 7 月以来,二者差距重新拉开。自今年发生了多起中小银行危机以来,有不少新闻报道提及,“居民宁可享低利率也要把钱存在大银行”。从不同类型的银行机构来看,自 2010 年后,各类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差距逐渐缩窄,但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依旧是最高的。18总体上看,中小银行资产质量较差、资本充足率较低、盈利能力较弱、行业分化明显。四、中小银行经营挑战的成因四、中小银行经营挑战的成因1、宏观视角(1)消费投资需求走弱,影响信贷需求和资产质量1、宏观视角(1)消费投资需求走弱,影响信贷需求和资产质量一方面,有效需求不足拖累信贷需求,影响银行资产负债扩张速度。投资、消费等内需疲软直接影响银行业的信贷需求。央行 10 月金融数据显示,10 月新增社融 1.85 万亿元,同比多增 9108 亿,10 月新增人民币贷款 7384 亿元,同比多增 1058 亿元。但剔除票据冲量后,10 月信贷同比少增 213 亿元,其中企业长贷延续 6 月以来的单边下行态势。10 月人民币贷款新增7384 亿元,同比多增 1058 亿元,但剔除票据冲量后同比少增 213 亿元。19居民端:10 月居民贷款减少 346 亿元,同比多减 166 亿。其中居民短贷减少 1053亿元,同比多减 541 亿元,亦明显低于历史同期均值水平(2018-2022 年均值为 543亿元),结合 10 月 CPI 同比再度转负,或反映当前居民消费仍偏弱。企业端:10 月企业贷款新增 5163 亿,同比多增 537 亿元。但不含票据融资的企业新增贷款同比少增约 722 亿元。其中,短期贷款 10 月减少 1770 亿,同比少减 73 亿元,10 月票据融资和企业短贷合计同比多增 1344 亿元。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 3828 亿元,同比少增 795 亿元,企业中长贷在实现连续 11 个月同比多增后自今年 7 月已连续 4个月少增,且同比增速也在 6 月达到近年来高点后连续 5 个月出现回落。可见,10 月企业贷款的同比多增主要来自票据冲量,当前企业的实际融资需求仍然偏弱。另一方面,企业利润受冲击,房地产行业进入趋势性下行通道,导致银行资产端贷款质量下降。疫情冲击下,不少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恶化,19 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 54119.9 亿元,同比下降 9.0%,拖累银行资产端贷款质量。此外,地产销售方面,1-10 月,60 城新房累计成交面积总计同比下降 12%。其中,一线城市同比增长 1%,二线城市同比下降 10%,三线城市同比下降 21%,居民购房需求改善趋势未见延续。与此同时,涉房贷款不良率出现明显高增。据钛媒体 App 统计,截至 6 月末,18 家重点上市银行(包括 6 家国有大行、10 家股份制银行、2 家城商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共计 2970.26 亿元,较 2022 年末增加 209.32 亿元。(2)监管让利政策引导,行业利差持续收窄(2)监管让利政策引导,行业利差持续收窄20净息差是银行净利息收入和银行全部生息资产的比值,作为评估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它向来为市场所重点关注。近些年我国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截至 2023 年上半年末,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已经跌至 1.74%,比 2022 年底降低 17 个基点,比 2021 年末降低 34 个基点。上市银行中,今年上半年,上市大型国有银行、股份行、城商行与农商行的净利差分别收窄至 1.53%、1.79%、1.74%和 1.73%(收窄幅度分别为 31BP、19BP、13BP 和21BP),净息差分别收窄至 1.7%、1.86%、1.78%和 1.84%(收窄幅度分别为 29BP、23BP、14BP 和 22BP),全部上市银行的净利差和净息差则分别收窄 16BP 和 20BP至 1.73%和 1.80%。这与多方面背景相关,一是在政策指引下,银行业持续下调贷款利率,以次加速修复企业、居民资产负债表;二是在存款定期化趋势下,负债端存款利率降幅有限。资产负债端双重挤压,使得商业银行的净息差持续收窄。一是在政策指引下,银行业持续下调贷款利率,以次加速修复企业、居民资产负债表;二是在存款定期化趋势下,负债端存款利率降幅有限。资产负债端双重挤压,使得商业银行的净息差持续收窄。与大型国有银行及股份行相比,中小银行的净息差收窄幅度更显著。根据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信息,今年二季度城商行净息差为 1.63%,明显低于国有大行(1.67%)和股份行(1.81%),农商行净息差为 1.89%。同时,与大型国有银行及股份行相比,中小银行盈利模式普遍比较单一,其盈利能力更依赖于存贷息差以 2021 年为例,六大行平均中收占比为 13.0%,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收占比为 15.9%,而上市城商行和农商行中收占比仅为 8.7%和 4.5%,加上中小银行本身资产规模以及风险承受能力弱于大型银行,净息差的收窄会更加显著拖累其盈利空间。(3)地方债化债压力较大(3)地方债化债压力较大212023 年 7 月 2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10 月 31 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银行机构是一揽子化债方案的重要参与方,而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相对压力更大。浙商证券测算,截至 2023 年上半年末,按银行类型分类,上市银行城投敞口占总资产的比例从高到低排序如下:城商行为 19.5%、农商行为 12.7%、股份制银行为 12.6%、国有大行为 8.7%。城商行为 19.5%、农商行为 12.7%、股份制银行为 12.6%、国有大行为 8.7%。按公司主体分类,最高三家排序如下:重庆银行为 29%、南京银行为 27.2%、贵阳银行为 26.8%。标普信用评级 10 月发布的报告称,城投债务重组或使中国区域性银行遭受 2 万亿元的资本冲击,若冲击一次性发生,一些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可能会下降,以至无法满足监管的最低要求。2、行业视角(1)大行业务下沉,挤压效应显著2、行业视角(1)大行业务下沉,挤压效应显著作为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国有大行近年来在小微和普惠贷款投放方面显著加大力度,以履行社会责任。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当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要增长 30%以上。同年,银保监会出台关于 2019 年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明确要求 5 家大型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要充分发挥“头雁”效应,2019 年力争总体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 30%以上”222020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 40%”。2021 年,仍维持增速 30%的政策目标。2022 年,政策要求回归到 2019 年之前的“两增”: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有贷款余额的户数不低于年初水平。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 6 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27.37 万亿元,有贷款余额客户数 4115.12 万户,两项指标过去五年平均增速已超 25%。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调研组发布的普惠小微贷款同业市场竞争的调查报告 显示,2019-2021 年,国有大行的普惠小微贷款实际增速分别达到 45.0%、48.45和 35.7%;2022 年提出增量不低于 1.6 万亿元、折合增速 24%,实际增长 31.2%。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调研组认为,大行在下沉市场竞争意识已觉醒,而不再是“任务式”下沉。在此背景下,国有大行与中小银行在小微和普惠贷款市场的占有率出现显著此消彼长态势。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3 年上半年六大行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为10.71 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24.45%,在全行业中的比重达到了 39.12%,且全行业占比从 2021 年一季度的 33.37%上升了 5.75 个百分点。可以作为参考的是,2018年,六大行的普惠小微贷款市场占比仅 23.9%,农信机构市场占比约 41.9%。钛媒体 App 调研了解到,今年,众多地区中小银行体会到了大型银行所带来的强烈竞争压力。一些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指出,随着大银行的积极扩张和价格战策略,这些中小银行普遍遭遇了客户获取成本的上升、收入增长的挑战以及风险控制的难度加剧。一些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指出,随着大银行的积极扩张和价格战策略,这些中小银行普遍遭遇了客户获取成本的上升、收入增长的挑战以及风险控制的难度加剧。由于规模、成本和技术上的综合优势,大银行提供的普惠金融贷款产品在价格上拥有较大优势。(2)公司治理能力较弱(2)公司治理能力较弱23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与一般企业相比,银行公司治理具有行业特殊性。国际上,因银行公司治理缺陷而造成的银行风险乃至金融危机时有发生,加强银行公司治理和强化公司治理监管成为世界各国银行和监管当局的共同选择。首先,众多中小银行面临内部控制的挑战。地方政府和国企在某些银行持有主导股份,同时中小银行普遍股权分散,缺乏核心控股者,这导致了所有者缺位,监管不力,从而引发治理低效和内部人控制问题;其次,随着金融改革,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虽然增强了市场活力,却也带来了风险。一些民营投资者追求对银行的实际控制权,以支持自身业务扩展,有时通过隐秘手段规避监管;最后,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董事会失去了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专业委员会未能有效运作,董事会与管理层职责界限模糊,影响治理效能。2019 年 5 月 24 日,包商银行因出现严重信用风险,被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接管。包商银行接管组组长周学东提出,包商银行存在诸多公司治理问题:党的领导缺失,党委主要负责人附庸于大股东并演化为内部控制人;大股东操纵股东大会,干预银行正常经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利益输送;董事会形同虚设,核心作用被董事长个人取代;监事会监督职能弱化,监督履职失灵;监管失效,“内部人”内外勾结。周学东指出,诸多中小银行的风险,其背后的根源在于公司治理失灵,以及与之相关的金融腐败和违法犯罪。在河南村镇银行“取款难”事件中,村镇银行则沦为大股东“提款机”。根据河南许昌公安局通报,河南新财富集团实控人吕奕,以关联持股、交叉持股、增资扩股、操控银24行高管等手段,实际控制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等几家村镇银行,以虚构贷款等方式非法转移资金。(3)数字化能力弱,“马太效应”加剧(3)数字化能力弱,“马太效应”加剧近年来,金融机构纷纷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大型银行基础较好、实力较强,积极制定战略规划、采取务实举措,不断加大资源与人力投入,金融数字化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大量中小银行也纷纷加入数字化转型浪潮,积极推动数字技术应用,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人才储备匮乏、技术基础薄弱,数字化转型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央行金融科技司司长李伟表示,根据对 200 多家银行的调研,数字经济背景下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马太效应”加剧,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任重道远:从科技投入来看,资产规模超 4 万亿元的 13 家大型银行 2021 年的金融科技资金投入均值为 122 亿元,而 199 家中小银行均值仅为 3.91 亿元,差距从 2019 年的 27 倍扩大到 31 倍;从科技队伍来看,截至 2021 年末,大型银行的科技人员数量平均为 8600 人,而中小银行平均仅有不到300人,三年间大型银行科技人员规模始终为中小银行的30倍以上;从创新能力来看,20192021 年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获得的专利授权总数差距逐年拉大,从 2019 年的 1285 项上升为 2021 年的 1917 项,大型银行贡献了全行业 80%以上的金融科技相关专利产出;从技术应用来看,截至 2021 年底,中小银行系统平均上云率为 29%,而大型银行已经达到了 69%;中小银行平均分布式数据库实例数仅为 55 个,大型银行则达到 2471个,差距已经从 2019 年的 17 倍扩大到了 45 倍。截至 2021 年底,中小银行系统平均上云率为 29%,而大型银行已经达到了 69%;中小银行平均分布式数据库实例数仅为 55 个,大型银行则达到 2471个,差距已经从 2019 年的 17 倍扩大到了 45 倍。25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22)显示,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存在诸多痛点:战略定位受制于共同压力,特色化转型路径仍需探素;人才供给受制于整体性短缺和区域性差异,复合型人才供求矛盾仍需破解;技术研发受制于投入成本,高投入面临可持续压力;数据治理受制于技术支撑水平,数据质量管控有待加强;生态合作受制于资源协同能力,生态圈建设可持续性面临挑战。(4)风险管理能力弱(4)风险管理能力弱中小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弱点:资本充足率较低资本充足率较低:中小银行由于规模限制,相对于大型银行,它们的资本充足率通常较低。这意味着它们在抵御风险方面的缓冲能力较弱,一旦面临资产质量恶化,可能较快地触及监管红线。信用风险管理不足信用风险管理不足:中小银行的客户多为小微企业和个人,这些客户的信用评级和贷后管理要求较高。但中小银行在信用风险评估、信贷政策制定、贷后监控等方面的能力不足,容易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不足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不足:中小银行由于规模和技术限制,可能在市场风险的测量和对冲方面存在不足。同时,它们的资金来源可能较为单一,对市场流动性的依赖较高,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它们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将受到考验。2023 年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市中小银行贷款占总资产比重的平均值(53.7%)显著低于国有大行及股份行的平均水平(57.5%)。26操作风险和内控问题操作风险和内控问题:中小银行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上的投入相对有限,可能导致操作风险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内部审计、合规监督等职能可能不够健全,增加了风险的内生性。技术和信息安全风险技术和信息安全风险:与大型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在信息技术系统的投入和升级方面存在差距,这可能导致它们在数据处理、风险监控和网络安全等方面的能力较弱。人才和专业知识短缺人才和专业知识短缺:中小银行在风险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和金融创新等领域的专业人才相对匮乏。专业知识的不足限制了它们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五、路径探索五、路径探索1、提升能力1、提升能力新时代和新周期下中小银行经营发展面临着诸多隐忧,需要进行多维度、多方面地解决。(1)加强公司治理(1)加强公司治理在应对宏观经济低迷周期时,企业所展现的抗险能力反映了长期以来公司内部治理的情况,部分中小银行在本轮经济复苏周期中表现堪忧,因此加强公司内部治理是中小银行提升竞争力必不可少的途径。首先,中小银行应当严格遵守党的建设要求,坚持和贯彻党对现代商业银行体系的管理方针,特别是对于农村中小银行,应加强党建活动。第二,中小银行应当严格重视股权穿透结构,对于非上市的中小银行而言,信息不透明的股权结构是操纵银行利益的重要因素,监管机构应对股东资质、资金来源、实际控制人和最终受益人的深入实名调查,严格审查和避免有不良投资记录、违约风险高、杠杆率高的企业入股。同时,法规应规27范对董事和高管人员选举的背调和审查,从领导层面优化,建立纪法衔接,监管部门及时向机构通报被监控风险点,完善违纪违法处决方案。第三,中小银行应严格监管交易细节。针对涉及大额资金、关联交易、高频交易进行严格监管,从严防范操作人员和决策人员操纵银行机构利益,完善交易审批流程。第四,中小银行应落实公司治理全覆盖,建立完善公司治理评估机制,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倒逼每一层级人员严格落实绩效考核,将考核评估流程公开透明化,并通过交叉验证的方式提高评估的客观性。第五,中小银行应提升与监管部门的胁作性,加强内外部监督联动性,建立监审联动机制,定期进行内、外部审计工作和后期复盘,加强对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整改。(2)坚持走服务实体、服务当地、特色化发展道路(2)坚持走服务实体、服务当地、特色化发展道路中小银行因本身特性受限制,有规模小,经营区域受限,人员专业程度低,金融牌照短缺、监管系统不完善等劣势,但中小银行建立的目标便是服务当地的企业或者政府项目,因此他们可以发挥良好好的地缘优势,和当地政府、当地产业或者当地同行之间进行串联,从个性化客群服务、私定产品服务、投资当地经济等方面弥补与大行的差距。比如,厦门国际银行与华侨华人有着深厚渊源,以历史渊源带动华人华侨群体,发源于闽南地区,同时扩展服务至粤港澳大湾区。同时根据地方特色,厦门国际银行依据多年经验沉积打造出了一套华侨金融特色服务,提出了“早布局、优机制、提效率、山海经、重创新、强风控”的“十八字”要诀。他们根据闽南特有产业进行个性化定制,创建了针对茶产业、水产产业、绿色产业等区域特色普惠信贷产品。同时,该行与福鼎市、泉州市、漳州诏安等八闽地市、区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大授信支持、提供综合性金融顾问服务;与厦门市百余家商会、行业协会及企业结对,持续深化以融助产、赋28能实业。这种依托发源背景,根据当地特色与企业、政府展开深入合作,有效推动落地实业扎根故乡的发展空间,从而探索出一条中小银行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中小银行更应做到夯实客户基础,提升服务质量和产品适配性,以中小型客户为导向,统筹各项业务的开展。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特色和居民消费习惯等确定市场定位,对客群进行精细分类和匹配精准解决方案,配置个性化服务,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开发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探索适合自己的特色道路。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将原有的“增量”思维转变为“存量增量流量”并重,以降本增效为目标,实现更高效的特色化管理机制。(3)加强数字化转型(3)加强数字化转型相较于大银行,中小银行在金融科技的运用远远落后,然而金融科技已成为推动银行转型的新动力之一。利用金融科技支撑,深化数字化赋能是中小银行达成创新变革和发展的新共识。数字化的意义在于以下三点:一是加强对客户端的管理,通过科技和数据手段实现拓客、活客、留客;二是强化业务深度和广度,依托信息系统建设与数字化技术,将业务上线智能管理平台,从而提高业务推广率和执行效率;三是与风险控制体制相融合,通过科技手段,建立风控算法与模型,建立前期预警,中期止损和后期复盘的手段。目前已有多家中小银行在数字化变革中取得领先成就。苏州自贸片区与苏州银行联合研发的“Su-Pay”为无工作许可的短期入境外籍人士提供了开户、境外银行卡与电子支付平台账号绑定消费、外币兑换等服务。Su-Pay 采用了全线上审核技术,突破了“不当面审批”的难点,充分解决了外籍人士开户身份核验的堵点,为他们开展各种贸易投资活动提供便利。北京银行“京智大脑”以企业级人工智能平台为支撑,打造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通过打造四个中心(数据处理中心、模型交付中心、算法部署中心、模型29管理中心),形成行内模型开发运营一体化模式。“京智大脑”通过 MLOps 的模型开发及运营,实现从数据源管理、数据标注、数据加工、模型训练到模型管理、服务发布、全服务监控等 AI 建设,有效满足各业务领域对人工智能应用需求,并大大降低 AI 服务的交付周期。此外还有重庆银行的“星链智慧营销平台”、富滇银行的“滇峰计划”等传统银行业与数字化科技结合的案例,目的旨在抓住金融科技的发展契机,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对客群管理、业务拓展和风险控制进行辅助和强化,高效提升中小银行经营管理能力。2、化解风险(1)推进改革重组2、化解风险(1)推进改革重组城商行、村镇银行由于受到经营地域限制,规模小、网店少,品牌效应不强,这不仅限制了其业务的开展,也降低了其对人才的吸引,此外金融科技成为决定银行业的关键,大行由于资金和人才优势,在金融科技发展方面占据了制高点,这进一步削弱了中小银行的竞争力,合并重组有利于克服中小银行这些不足。一方面,合并重组有利于集合众多中小银行的优质资源,扩大规模的同时缩小了单个中小银行在技术、人才方面的比较劣势,提高了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合并重组也是对股权结构、治理结构的重新设计。此外,区域内中小银行的合并重组有利于淘汰本区域服务能力差、资产质量低、经营风险高的中小银行,提升本区域中小银行的发展质量,也可以完善银行业的退出机制,降低银行业的金融风险。目前中小银行合并重组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模式:30一是区域内地方性银行合并。一是区域内地方性银行合并。省级城商行由省内市级城商行合并成立,市级农商行由县级农合机构合并成立。二是由省政府或省联社牵头的大并小。二是由省政府或省联社牵头的大并小。各县级联社作为独立法人共同出资成立省联社,省联社不是经营实体,但具有代理省政府对农信社进行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的行政功能。三是优势银行并购问题银行。三是优势银行并购问题银行。主要由银行主导(即使政府参与,银行层面也会经历标准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流程),通常通过资本金充裕、经营规范、具有业务优势的优势银行完全吸收合并或通过定增控股的方式并购规模较小、具有显著存量风险的问题银行。通常来说,问题银行在真实不良全部显现后,资本充足度或不良资产率已经跨过监管红线,当地政府往往会成立工作小组,利用市场化机制引进优势银行。四是村镇银行投管行模式。四是村镇银行投管行模式。银行机构成立村镇银行投管行,进行村镇银行并购和整合,通过集中管理为村镇银行提供业务支持。从过去银行合并重组案例来看,改革效果明显。例如,四川银行 2020 年以新设合并方式成立,据其 2021 年年报数据,营收同比增长 61.1%,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较上年增长 89.97%,同时不良贷款率较上年下降 0.52 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虽有所下降,但也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其经营状况持续改善、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也明显提升。同样采取合并重组方式的徽商银行、苏州银行也均取得不错的发展。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多次强调要推动村镇银行结构性重组,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11 月底,年内已有 5 家村镇银行因被主发起行吸收合并而解散。1 月,原银保监会黑龙江监管局同意延寿融兴村镇银行、巴彦融兴村镇银行因被哈尔滨银行合并而解散;314 月,原辽宁银保监局同意辽宁千山金泉村镇银行因被鞍山银行收购而解散,该行全部业务、财产、债权债务以及其他各项权利义务由鞍山银行承继;4 月,原云南银保监局同意昭通昭阳富滇村镇银行因被富滇银行吸收合并而解散,前者全部业务、财产、债权债务以及其他各项权利义务等均由富滇银行承继,并同意设立富滇银行昭通凤凰支行等 7 家支行;11 月,金融监管总局北京监管局发布批复,同意华夏银行收购北京大兴华夏村镇银行,收购后,华夏银行承接北京大兴华夏村镇银行全部资产负债、权利义务,并设立华夏银行北京康庄路支行及北京庞各庄支行。合并重组是化解中小银行风险的重要手段,其有效性与合理性也经过了实践的验证,但若要合并重组发挥其预期作用,应该注意,明确重组目的,制定差异化方案。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指出,在合并重组过程中应重点明确重组目的:以化解风险为主要目的的,应重点考虑合并重组过程中对不良资产的处理。以谋求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应对银行发展现状进行充分分析,为新银行制定一套特色化发展战略。(2)制定更加具有差异化、适应中小银行发展的监管政策(2)制定更加具有差异化、适应中小银行发展的监管政策中小银行立足当地,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本地居民,这样的战略定位决定了中小银行的发展必然走特色化、差异化道路。例如,安徽亳州的药都农商银行,服务当地中药材市场,满足了农村地区和药材批发市场客户“短小频急”的金融服务需求。新疆汇和银行,主要业务围绕新疆的棉花产业链,贷款中超过六成投向棉花产业。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自然需要与之匹配的差异化的监管政策,当前我国中小银行监管主要参照大型银行,缺乏差异性,与中小银行的特色化发展要求并不匹配。比如,在进32行投资评估时,一些民营资本认为,一是监管对股东资质要求较高,另外股东权益却很难匹配,阻碍了一些投资入股的积极性,二是中小银行上市管控比较严格,并且市场整体认可度不高,上市破发现象频出,也使得中小银行的财务投资价值大打折扣。因此,需要调整中小银行监管政策,既要保持审慎监管力度,防范市场约束失灵,又要提倡差异化监管政策,使得监管标准与银行发展相匹配。需要调整中小银行监管政策,既要保持审慎监管力度,防范市场约束失灵,又要提倡差异化监管政策,使得监管标准与银行发展相匹配。参照欧美中小银行监管,比如2018 年美国通过的多德弗兰克法案,其中包括,资产规模在 2500 亿美元以下的银行不必再参加美联储每年举行的压力测试,也不用向美联储提交待其批准的有关破产后如何清算的“生前遗嘱”;放松了资产规模低于 100 亿美元的银行在交易、放款及资本规定等方面的监管要求,包括简化资产充足率考量方法、允许更多银行接受互助存款、允许小银行豁免沃尔克规则、减轻小银行财务报告要求、减少现场检查频率等。2023 年 11 月 1 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资本办法),资本办法中构建差异化资本监管体系是一大特色,按照银行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划分为三个档次,匹配不同的资本监管方案。其中,规模较大或跨境业务较多的银行,划为第一档,对标资本监管国际规则;规模较小、跨境业务较少的银行纳入第二档,实施相对简化的监管规则;第三档主要是规模更小且无跨境业务的银行,进一步简化资本计量要求,引导其聚焦县域和小微金融服务。资本办法 自 2024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其落地实施是我国银行差异化监管的重要一环,将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精细化程度,发挥资本要求对银行资源配置的导向性作用,引导银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此外,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在税收政策、资金来源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33第一,应从税收、财政等方面加大支持,如降低农商银行、民营银行所得税率及营业税率。第二,支持中小银行拓宽资金来源,增强发展稳健性。资本补充是增强风险抵御能力的重要手段,应支持中小银行加快建立资本补充长效机制。如适当调整股东资质要求,简化审批流程,支持中小银行引进合格股东进行增资扩股;支持中小银行发行优先股、永续债、可转债、二级资本债等,对“专精特新”中小银行发行资本补充债券予以增信支持;不以规模论英雄,大力支持更多优质中小银行优先上市;修订相关办法,为中小银行发行金融债等获得低成本资金提供便利。考虑到中小银行负债吸储难度大、成本高,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应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允许中小银行采取更大的利率浮动幅度,同时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引导和监管,维护存贷款市场良好的竞争秩序。此外,拓宽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渠道,减轻发展包袱。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18 37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银行业专题研究:日本银行业历史复盘与启示-231214(43页).pdf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1 证券研究报告 银行银行 日本银行业历史复盘与启示日本银行业历史复盘与启示 华泰研究华泰研究 银行银行 增持增持 (维持维持)研究员 沈. 

    浏览量0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18 43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1189条  共60
前往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