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您的当前位置: 上海品茶 > 三个皮匠报告百科 > 水利现代化

水利现代化

目录

水利现代化是什么

水利是指对自然界的水进行控制、调节、治导、开发、管理和保护,以防治水旱灾害,并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各项事业和活动。一般认为,水利现代化是指遵循人与水和谐相处的原则,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确立科学的治水理念,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拓展行业发展空间,建立高标准的防灾减灾水利工程体系,优化配置水资源工程体系和水资源工程保护体系,推进信息化建设,改革体制与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充分发挥水资源多功能作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水环境和生态,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水利现代化内涵发展

水利从满足生存需要发展到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直接导致水系统经历了从自然到人工改造再到恢复自然的过程,正是观念的转变促成水利建设从单一的防洪与灌溉到水资源开发再到生态恢复。水利现代化过程中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治水思想的现代化

人们对于自然的观念也从崇拜自然到改造自然再到敬畏自然,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导致人们的治水思想从农业社会的依水而生,到工业化时代的与水抗争,再到信息化时代的与水共存,人们逐渐意识到水资源的有限性,从而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对水生态系统进行修复,运用先进的基础学科知识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维护水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科学技术现代化

水利工程的功能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农田灌溉,到水力发电,再到综合开发,功能转变的基础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例如:解决远距离输电问题后,促进了水电站的建设;建设洪水预警系统后,解决了洪水不可预测的难题;采用万物互联技术后,使得流域水情实时监控成为了可能。因此,水利现代化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水利发展要大量应用水利建设领域内最新的勘测、设计以及施工手段,及时了解监控、自动控制以及远程管理调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技术成果运用于水利现代化中。

(3)管理模式现代化

管理模式现代化主要体现在相关技术、体制机制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在相关技术方面,信息科技的创新、通讯能力的发展、灾害预测方法的完善以及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等方面的最新技术可以为管理模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在体制机制方面,应当充分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流域水务局,并与各部门加强联系;在管理法规方面,建设完善的水利法规体系,为水利管理提供法律基础[1]

水利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从我国国情、水情以及人与水的关系出发,水利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1)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水利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综合利用行政的、工程的、经济的和技术等各种措施,统筹考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配置、治理和保护,逐步减少和消除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是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促进节约用水、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然选择的道路,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所在。要坚持节流与开源并举,节流优先,治污为本,使水资源得到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逐步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

(3)恢复和建设良好的水生态系统,是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既要适当地控制洪水,开发利用水资源,改造自然,又要顺应自然规律,主动地适应洪水,积极保护水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约束各种不顾后果,破坏生态环境,过度开发利用土地和水资源的行为。一切水利工程建设,都必须首先把恢复和发展生态系统作为前提。经济发展了,水环境却破坏了,就谈不上实现水利现代化。

(4)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途径。水利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速度相适应,并适度超前。统筹安排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发展对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合理预测未来经济发展及由此而可能产生的水问题,提前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

(5)坚持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是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改革现行水管理体制和水利运行机制,实现水务一体化管理和水利良性运行机制。加强水利基础科学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不断增长的物质基础发展水利事业,实施科教兴水战略[2]

水利现代化建设目标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目标,水利部牢牢把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为全面开启水利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于2018年初步提出新时代水利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分别对到2020年以及2035年水利现代化的建设目标进行规定。到2020年,加快实施“十三五”水利改革发展规划,统筹推进防汛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建设,建成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到2035年,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水生态环境状况全面改善,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成,现代水治理体系基本形成,水安全保障能力大幅跃升,水利现代化基本实现。

水利现代化

水利现代化的提出与发展

(1)我国水利现代化发展历程

我国水利现代化伴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49~1999年,以水利工程建设为主的工程水利、传统水利;2000~2012年,重视水资源合理利用的资源水利、现代水利;2013至今,以生态修复为主的生态水利。建设理念也由“防水患,兴水利”发展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根据我国水利事业发展历程,水利现代化发展从建国初期至今也可分为三个阶段:1949~1997年,侧重原始供水管理的水利现代化孕育期;1998~2010年,侧重需水管理的水利现代化起步期;2011至今,水利现代化全面推进的发展期。

水利现代化

1)水利现代化孕育期(1949~1997年)

在新中国成立伊始,经济建设百废待兴,但水患频繁,长江与黄河沿岸洪水灾害频发,防洪减灾是确保经济建设与保护人民人身财产安全的前提。此阶段内,农业为我国的主要产业,为保障人民的温饱,农田水利成为水利建设的重要领域,此时我国的水利建设方针为“防止水患、兴修水利”;1978年至1997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因发展战略调整,水利投资GDP比重回落到0.6%[53],水利建设处于相对停滞期。此阶段,水利现代化侧重原始供水管理,政府采用行政命令,并配合《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等,进行水灾害的防治、水资源调配和管理,使得水利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防洪能力有所提高,供水能力显著提升,水资源保护工作也逐步得到重视。

2)水利现代化起步期(1998~2010年)

1998年长江及松花江流域发生百年一遇特大洪水,使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水利工程受到严峻考验。水利工程虽已发挥出最大效益,但水利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不容忽视。加固现有堤防、完善防洪体系以及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缓解并提防粗放式生产方式对居民饮水安全、水污染防治以及水环境保护带来压力与危害同样迫在眉睫。98年特大洪水后,中央针对我国防洪形势的复杂性与持久性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单一目的的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已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当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确立我国水利发展的方向。在此情况下,顾浩等人响应中央政策,对我国水利发展实情开展了详细的调研,撰写了《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报告》,界定水利现代化内涵,并根据国情制定我国水利现代化评价标准。时任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水利厅局长会议上明确指出未来需要做好防汛保安全,也要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保护生态环境,还应积极响应水利建设与西部大开发。此阶段,水利现代化重视需水管理,取水许可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等逐步实施,《水污染防治法》《农田水利条例》《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为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

3)水利现代化发展期(2011至今)

随着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水利事业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同年召开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水利工作的主题就是“加快水利改革,扭转水利滞后局面”。紧随其后,水利部发布《关于开展推进水利现代化试点工作的通知》等,努力探索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其后颁布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及“十六字”治水方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水利建设由单一目标逐渐转向水利综合治理时期,迎来新一轮的水利建设高潮。时值两个百年计划交汇期,水利部于2018年发布《意见》对建成与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水利现代化体系提出明确目标。此阶段,水利现代化在试点地区引领下,全国各地加快开展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利现代化在治水理念、基础设施、技术手段及管理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表现为防洪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得以落实,城乡生活供水得以普及,工农业节水取得实效,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水生态系统逐步完善,水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水利现代化发展路径

(1)加强组织领导,以水利现代化统领水利工作全局试点地区把推进水利现代化试点作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党政领导和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通过抓试点、解难点、集中突破、以点带面,推进水利事业跨越式发展。

(2)加强顶层设计,突出规划引领作用

水利现代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科学安排。试点地区着眼于未来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结合各地实际,组织编制了水利现代化规划,明确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水利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总体布局、目标任务,以及具体措施,为今后一个时期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行动路线。浙江省绍兴市提出,以水惠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构建“一网两江”现代化水利格局为目标,全面提升绍兴防洪减灾、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保护、水管理服务和水利智能化水平,精心打造水利与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水城,水利现代化化愿景更加清晰。

(3)加强试点示范,以点带面层层推进

在国家水利现代化试点的基础上,江苏省按照“先行先试,典型引领”思路,扎实开展全省试点工作。围绕区域发展战略,结合各地自然禀赋、发展水平和水利条件,江苏省确定了“3+13”个省级水利现代化建设试点单位,并分别与试点市、县政府签订合作协议,确定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建立厅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开展规划技术培训,组织试点工作座谈会,切实加强对试点地区现代化工作的指导。

(4)加强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建设,不断夯实资金保障基础

江苏省不断健全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保障水利现代化建设资金需求。在财政投入方面,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各市、县财政要确保当年可用财力的2%-4%用于水利工程建设,确保了水利投入与财力同步增长;在金融支持方面,市、县级政府积极引导各地扩大投融资渠道,2011-2016年江苏省水利建设融资累计近400亿元;在吸引社会资本方面,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的实施办法》《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水利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农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和奖补政策,大力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运营。

(5)加强水文化建设,提升水工程文化内涵和品位

试点地区在水利现代化建设中充分考虑水利与当地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把水利工程建设成为既具有兴利除害功能,又反映本区域自然特点、人文历史和民俗风情,赋含文化元素的精品工程。浙江省绍兴市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的空间布局,构建了水景交融、文脉鲜明的“一湖两河多点”水文化景观格局。

(6)加强智慧水利建设,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

江苏省大力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出台了《关于推进“智慧水利”建设的工作意见》,制定了水利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实施方案,完成了统一门户建设,建立了数据资源目录,构建了水利云服务中心,基本形成了“标准统一,互联互通,广泛共享,深度融合”为特征的“智慧水利”综合体系。浙江省宁波市“一平台+五应用+两支撑+三保障”的智慧水利构架基本形成,即智慧水利综合信息平台,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工程运行管理、业务及水行政管理、综合管理5个应用,全面信息采集和数据服务中心2个支撑,标准体系、运行环境和建设运行管理机制3大保障,水利管理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3]

参考资料:

[1]陈璐.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测度及短板分析

[2]孙瑜.基于水利现代化视角下的赵口灌区发展问题研究

[3]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推进水利现代化试点工作有关情况及建议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上一篇:生物识别
下一篇:人脸识别技术

相关百科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