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您的当前位置: 上海品茶 > 三个皮匠报告百科 > 韧性城市

韧性城市

目录

韧性城市是什么

较早的对韧性城市概念进行阐释的是国际地方环境协会(现更名为“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ICLEI--Local Governments for Sustainability)将韧性城市的核心归纳为:在长期发展中形成面对外来干扰能迅速恢复,承受自身内在变化后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城市

韧性城市联盟(Resilience Alliance)在2005年对韧性城市进行了定义:“城市系统能够消化并吸收外界的干扰(灾害),并保持原有主要特征、结构和关键功能的能力旧…。”韧性城市联盟还指出,韧性城市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生态韧性、工程韧性、经济韧性与城市韧性。其中生态韧性是指城市中的生态环境遭受到破坏后恢复稳定的能力;工程韧性是指,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面对灾害时的减灾能力;经济韧性是指在面临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下,经济发展的有序性;社会韧性是指,面对环境干扰时,人类社会所表现出的应对能力。

韧性城市

韧性城市的价值意义

韧性城市作为城市防灾规划方面的新理念,其有效地提升城市抵御灾难的能力,加强了对灾害的适应性及效率性。相比于传统意义的防灾规划,则体现出了五个方面的价值意义:

(1)从离散到整合

由过去的逐一分析灾害防灾转化为研究整个系统多灾种防灾评估,防灾领域尺度变得更广阔的,社会治理与决策发展更加合理化,地区间的多灾种防灾规划更有协调性。另外,防灾规划变为“自下而上”的形式,政府主导,各个部门相互合作,城市居民或组织团体积极参加协作。

(2)从短期到长期

传统的防灾意识是城市被灾害袭扰后,基础设施造成一定程度损坏,但在较短时间内快速修复到原始状态,转变为城市系统设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更新、共同协作的生态思想

(3)从响应到适应

由被动的应急响应机制转变为主动的规划调控,强调了城市系统能够适应各种灾害不确定性的破坏力,如海绵一般快速吸取或适应扰动,往复实现适应性循环。

(4)从刚化到柔化

传统防灾规划思想表现为刚性的,欲求唯一的最佳规划方案,但灾害类型多样,应转变为利用多个系统协同合作柔性分解转化,维护城市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平衡性。

(5)从静态到动态

终极蓝图式的静态规划目标缺乏运行概念,追求最终的理想状态,忽视发展中的协调,转变为适应性的动态韧性规划,探索多种可能的途径以应对城市发展中的不确定性[1]

韧性城市

韧性城市维度

(1)技术维度(Technical)。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减轻城市危机中产生的物理损伤,包括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损坏,以及交通和通讯的中断。

(2)组织维度(Organization)。包括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及相关应急救助单位,如警察局、消防局、医院等,能够在危机发生后迅速反应,参与救援工作,从而减轻城市因危机事件导致的中断程度。

(3)社会维度(Society)。社会维度主要考虑在危机事件发生后,减少灾害人员伤亡,及时救服务。从长远来看,社会维度更加重视民生问题,城市长期恢复过程中的教育、就业、福利、医疗等问题。

(4)经济维度(Economic)。韧性城市的研究关注的更多是经济因素面对风险所展现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从而降低因危机造成的经济损失。这类损失既包括民众资产、社会资产,也包括社会生产因危机而导致的停工停产等[2]

韧性城市

韧性城市特征

(1)鲁棒性(Robustness)。鲁棒性也叫健壮性、强健性、稳健性,是指在一个系统当中,如出现异常或者危险,能够及时调整内部结构抵御外来风险,从而维持系统原有性能的特性。韧性城市的鲁棒性就是能够在城市遭受危机时,尽最大程度减轻城市在经济、社会、物质、人员方面的损失。

(2)可恢复性(Rapidity)。韧性城市的第二大特征就是能够在城市遭受危机后迅速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能力,使社会功能得到正常运作。

(3)冗余性(Redundancy)。韧性城市的冗余性是指城市运作系统在部分功能因遭受冲击而不能正常运转时,会有一定的备用模块及时顶替,使得整个城市系统能够发挥一定水平,不至于彻底瘫痪。

(4)智慧性(Resourcefulness)。智慧性是组织性和有效调动性的结合,是城市在遭受危机时,城市能够有基本应援资源储备和及时合理的调配能力,能在有限资源和最短时间实现资源调动效益最大化。

(5)适应性(Adaptive)。韧性城市的适应性侧重危机应对的收尾阶段,是城市能够在过往危机的应对中,能够积累经验,并找准薄弱点,做到相应的提升,从而加强城市抵御危机事件能力。

(6)多样性要求。该要求主要表现为城市系统具有多项叠加功能以此来面对干扰时具有多项解决措施,并保障城市系统可以在缺失某些功能时仍可以正常运行。

韧性城市建设的内容

韧性城市建设包括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生态韧性、组织韧性四个方面。

(1)经济韧性:指的是城市在面临外部的环境变化、经济发展的周期变迁、产业和科技革命甚至是经济危机时,能及时灵活进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及有关政策调整,增强经济发展应对外部变化的弹性,保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2)社会韧性:指的是当社会结构遭遇一定程度的冲击或风险时,能够维持社会整合、确保社会治理、保持社会有效运行的能力。社会韧性强调社会共同体意识,注重社会团结互助。一个具有较强社会韧性的城市,也一定是充满关怀和温情的城市,也是有凝聚力的城市。

(3)生态韧性:城市人口的过多集聚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压力。这种压力包括生态绿化的破坏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大气和土壤因工业发展带来污染,以及城市的热岛效应等。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还会进一步催生出更多的资源环境矛盾,引发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深刻变革。

(4) 组织韧性:组织韧性即组织制度方面的韧性建设,是城市韧性的“软实力”。尤其是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优越性,就是拥有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这种能力在面对灾害风险时,能够迅速调动各类资源,集中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

韧性城市

韧性城市实践案例

(1)美国—新奥尔良城市

美国繁荣城市之一的新奥尔良城市,他的兴起来源于良好的地理位置,美国南部经济最发达的海港城市。但同时优越的地理环境也带来飓风、洪灾、地面沉降和滨海湿地丧失等诸多自然灾害。2005年新奥尔良遭遇五级卡特里娜飓风袭击,飓风之后带来洪水,给新奥尔良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城市内部多个区域出现了大量废弃地,城市空间开展缓慢,空间利用率较低。飓风后的新奥尔良城市深刻认识城市未来的发展建设不再局限于原先单纯被动抗洪,转变观念确立“韧性城市”建设目标,经过多方调研汇总,其制定了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的《韧性的新奥尔良》规划文本,文本指出五项基本发展理念:

1)灾害分类,制定功能明确的补救措施;

2)多部联动,明确各部门分工,推动韧性规划多方位实施;

3)资本创新,确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资本引入体系;

4)传媒现代,推行数字化媒体介入,制定科学性的大众策略;

5)文化引领,挖掘文化底蕴,提升文化价值,增强城市文化活力。

美国人口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2006年以来,城市人口逐步上升,2014年达到约40多万人。在全球化的韧性城市理论指导下,后飓风时代的新奥尔良城市积极规划建设,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

(2)黄石

黄石市地处于长江的中游地区,靠近南岸,位于湖北省的东南部分;市域内含有铁路、高速线路、航线、水路等整体各项综合配套完整的全立体式交通运输系统;另外矿产资源类型丰富,有煤炭、钢铁、各种有色金属矿开采等重工业分布于全市。新时代趋势下,加上可采矿产资源不断减少,城市经济的进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与之相关的各种城市问题也相继浮现,水体的重金属污染、城市排洪防洪问题、产业结构失衡、基础服务设施老化严重、卫生疫情等因素,正逐步成为制约甚至限制城市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严峻问题。面对这些挑战,黄石市建设韧性城市将会推动城市生态环境修复,加快城市转型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有益的指导。黄石市在2014年12月3号成功成为了全球第二批”全球100韧性城市”之一。

目前,黄石市结合本地实际状况深入推进韧性城市建设。

1)治理水体问题,建造更具韧性的水系统。一方面促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利用城市公园、下凹式绿地、道路两旁的积水廊道等,设置雨水调蓄专用设施,不断增强排水能力,改善城市水质量和水环境,另一方面增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大力推动地区湖泊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退耕还湖还林等重大工程。

2)加快城市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化,建设具有韧性的城市经济系统。黄石是一座工业悠久的城市,产业转型压力有些困难,应认真分析优势,走出原来经济模式,寻求突破点,着力建设创新国家创新型城市,大力提倡创新型产业,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增加科技成果;其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韧性城市理念,构建黄石全新的发展指标体系。包含产业结构、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等方面指标体系,为黄石可持续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化、高效化的预测和调控工具。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更具韧性的居住系统。当地政府从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居住生态环境修复、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完善整治等为抓手,为黄石市居住系统的提升做出巨大贡献,主要集中在居住系统的信息自动化,现代化以及安全防护的韧性化。

4)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争取更多的信息、技术、人才和资金支持,着重引进韧性城市建设专业方向的人才。在2017年2月份,黄石市正式与清华大学的未来城镇与基础设施研究院签订了协议,确定了战略合作框架,通过借助清华大学专家们的专业能力,结合经济发展策略,构建新的发展体系,共同为黄石市的韧性城市建设努力[3]

参考资料:

[1]王威.韧性城市视角下的封丘县教育园区规划设计研究

[2]刘佳.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韧性城市建设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

[3]时哲明.基于韧性城市理念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研究——以新郑市中心城区为例

本文由@Y-L发布于三个皮匠报告网站,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上一篇:聚醚胺(PEA)
下一篇:工程物流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