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您的当前位置: 上海品茶 > 三个皮匠报告百科 > 无废城市

无废城市

目录

无废城市是什么

“无废国际联盟(NGO)”定义无废是通过负责任地生产、消费、回收,使得所有废弃物被重新利用,没有废弃物焚烧、填埋、丢弃至露天垃圾场或海洋,从而不威胁环境和人类健康。在国际上,“零废弃”(Zero Waste)于1973年首次被提出,主要是增加了物料的使用次数,以达到重复使用的目的,减少了物料的消耗速度,从而间接提高物料的使用率。

“无废城市”的首次提出是在2000年,无废城市提出之后并没有带来太大的反响,即使很多城市也先后采纳了无废城市的政策,但是都离不开无废国际联盟的范畴,主要都是在产品的生产环节、消费环节以及回收环节进行转变,用以达到提高废物使用率的目的,实现废弃物的零填埋和零焚烧,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随着“零废弃”理念在国际上的推广,国务院办公厅于2018年12月颁发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将“无废城市";定义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

我国通过吸取国际上优秀的无废理念和实践经验,提出适应我国实际情况的无废城市概念。通过对废物的价值重新考量,运用系统、整体的方法,对固废的整体流程进行管理,从而对固废进行源头减量、终端填埋减量,达到有价值废物的资源化利用。

“无废城市”概念的提出经过五次变革,从随意丢弃到焚烧发电、生物处理、资源循环利用,是城市固废管理系统不断变革的成果。

无废城市

注:零废弃(Zero waste)

Zero Waste(ZW),又被称为零垃圾、零浪费、零废物等。最早于1972年被保罗·帕尔默以一家公司名称所使用,该公司以再利用为主要业务,以提高化学品的使用率为主要手段,往往将化学品进行回收处理后再进行加工和利用。2002年,零废弃国际联盟建成,此机构成立以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制度来引导国际零废弃工作的发展。2004年11月29日,零废弃国际联盟规划小组通过了第一个国际公认的零废弃定义。2009年8月,该定义进行第一次修订;2018年12月进行了第二次修订。“零废弃”的最新定义与其层次结构的指导原则是一致的,零废弃的内涵包括废弃物处置、生产者责任和消费者责任共3个环节。2018年,零废弃管理的层级管理和原则被零废弃国际联盟进一步界定,并通过了《零废物社区全球原则》(The Global Principles for Zero Waste Communities)、《零废物商业原则》(Zero Waste Business Principles),来指导企业、社区的零废弃工作开展[1]

无废城市的目标

“无废城市”涉及了城市发展中的各个方面,也没有可以参考和复制的经验案例,在未来的实践中将面临诸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为了探索无过无非城市建设的具体模式,设立了无废城市的试点工作,并筛选了具有各自典型代表意义的城市进行无废方案探索。“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是“无废社会”建设的前期探索阶段,是为了研究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无废社会”建设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路径

无废城市

无废城市建设框架

以无废城市试点建设为导入实行体制创新,分类实施减废活动,积极探索无废城市建设新模式;建立“无废城市”建设综合管理制度和技术体系,深化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改革,推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总量趋零增长、主要农业废弃物全量利用、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水平全面提升、危险废物全面安全管控,非法转移倾倒固体废物事件零发生,培育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骨干企业。总结经验做法,持续推进巩固无废城市建设成果[2]

无废城市

无废城市政策解读

《“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中,将“无废城市”建设的宏观工作方向和具体指标要求都做了细致的定位和解读主要明确了3个建设指标、6个主要任务以及4个建设体系。2019年4月,政府陆续组织开展了多次试点备选城市和具体实施政策的商讨,确立了“11+5”模式(11个城市和5个发展特例区)的“无废城市”建设工作试点。另外,近期被社会各界人士广泛讨论的、从上海试点到全国实行的“垃圾分类”政策,也是政府各部门在工作方案的指导下,引导居民做好固体废弃物的分类和回收。在方案的带动下,产业内开始逐步根据产业特点开展相应的“减固”工作,而作为“污染大户”的服装产业也开始积极响应政府和市场的号召,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竞争和刻不容缓的环境问题中探寻绿色、节能、高效的创新发展之路

无废城市

无废城市建设城市名单

《“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印发,指出要推动100个左右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到2025年,“无废城市”固体废物产生强度较快下降,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无害化处置能力有效保障,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充分发挥,基本实现固体废物管理信息“一张网”,“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以下是“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无废城市

国外无废城市的实践

(1)日本“循环性社会”

日本于2000年公布《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并以此法为基础建立循环型社会的法律体系,通过促进生产、物流、消费以至废弃的过程中资源的有效使用与循环,将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负担降到最低程度。日本自2003年起实施《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计划》,每5年为一个阶段,目前已完成第三阶段(2013—2018年)。第三阶段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遏制废物产生和开展循环利用来减少废物的土地填埋处理量;提高回收质量;进一步减少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环境负担,通过回收金属、使用可再生资源和生物质作为能源来保障资源供应和安全等。具体目标为:到2020年,资源生产率达到46万日元/吨(约27000元人民币/吨,比2000年增加约80%),循环利用率达到17%(比2000年增加约70%),最终处置量为1700万吨(包括1275万吨工业废物,比2000年减少约70%)。

第三阶段《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计划》确定了8个领域的国内措施,包括建设循环型社会并重视废弃物减量化和再利用的质量、建立低碳和谐共存社会的综合努力、推进地方资源回收区建设、促进废物和生物质资源能源化利用、发展废物回收利用工业、合理处置废物、切实落实废物减量及循环处置等法律要求、推动环境教育及信息分享和提高公众意识。此外还有2个领域的国际努力措施,包括促进“3R”国际合作和支持日本回收工业的海外发展、完善促进废物资源循环国际转移的进出口措施。

(2)新加坡“可持续发展蓝图”

新加坡于2015年提出了“新加坡可持续蓝图2015”(Sustainable Singapore Blueprint 2015),通过减量、再利用和再循环,努力实现食物和原料无浪费,并尽可能将其再利用和回收,给所有材料“第二次生命”,使新加坡成为一个“零废物”国家。政府、社区和企业将一起落实基础设施和项目,使这种生活方式成为可能。保持新加坡的清洁健康,节约宝贵资源,腾出本来用于填埋的土地为子孙后代享用。

“新加坡可持续蓝图2015”的主要目标是:到2030年,新加坡的废物回收率达到70%,生活垃圾回收率达到30%,非生活垃圾回收率达到81%。

“新加坡可持续蓝图2015”提出了迈向“零废物”国家的四项基本措施和五项具体计划。四项基本措施包括:一是在所有新组屋中为可回收废物建设中央垃圾溜槽,并通过更好的基础设施支持促进私人住房垃圾的回收;二是在更多组屋中引入气动垃圾运输系统,为垃圾便利、卫生地处理提供支持;三是建立一个综合的废物管理设施将可回收物品从废物中进行分离;四是采取更多措施减少食品饮料行业的食品垃圾,改善电子电器废物回收利用。

五项具体计划包括:一是新加坡包装协议(Singapore Packaging Agreement, SPA),通过与行业协会、公司、非政府组织和废物管理公司签署协议,努力减少包装废物的使用量;二是大型商业场所强制性废物报告,鼓励业主和管理人员采取行动改进废物管理,提高废物回收率;三是设立“3R”基金,重点关注食品、塑料和玻璃等回收率较低的废物流,通过共同资助计划鼓励机构开展废物最小化及回收利用项目;四是建立食品垃圾回收策略,通过在酒店、商场和食品中心就地处理食品垃圾,有效减少和回收食品垃圾;五是制定实施全国资源回收电子垃圾伙伴关系计划,通过全国性的自愿合作计划提高公众意识,以回收所有需要回收的电器和电子设备[3]

参考资料:

[1]杨丹丹.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

[2]王明明.资源型城市建设无废城市路径与评价体系研究以XZ市为例

[3]陈瑛.【聚焦“无废城市”】“无废城市”试点建设的内涵、目标和建设路径分析

本文由@Y-L发布于三个皮匠报告网站,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无废城市相关报告:

万科公益基金:Z世代零废弃生活报告(49页).pdf

无废城市”建设下的新思考(1)-光大国际.pdf

瀚蓝环境-公司深度报告:“规模优先、资本优先”打造全面对标无废城市的“瀚蓝模式2.0”-220510(28页).pdf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上一篇:会展经济
下一篇:数字化城市管理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