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您的当前位置: 上海品茶 > 三个皮匠报告百科 > 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

目录

医养结合是什么

根据《社区植入式医养结合:理论、模式及应用——以和康医疗集团为例》一书对医养结合的定义,医养结合是医疗卫生服务和产品与养老服务和产品的有机结合;“医”旨在为老年人提供从健康管理和预防保健,到老年病治疗和康复护理,再到临终关怀的医康护服务及其相关产品等;“养”旨在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和社会照料、文化娱乐、心理或精神慰藉等综合养老服务及其相关产品。简而言之,医养结合,即围绕老年人的医疗卫生与养老照护需求,统筹配置相应的资源,基于对老年人整体健康状况进行的评估,提供“医、康、养、护”一体化的服务和产品,是一种以医疗服务为核心支撑的新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的特点

与传统的养老模式进行对比,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不仅可以提供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等传统服务,还可以提供诊疗、护理、康复等医疗服务,尤其为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更高品质、全面、持续的服务,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晚年生活,同时还可以使其家人更加安心。因此,它的特点为“有病治病,无病疗养”。这种新型的养老服务不仅可以实现一般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有效融合,还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及时、准确的医疗服务,最终为老年人提供综合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从而满足老年人在身体、心理、精神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养老需求[1]

医养结合主要模式

(1)养中设医模式。在养老机构内设置医疗室、门诊等部门,配置专业化医护设备与人员,保障养老与医疗护理服务的质量水平。

医养结合

(2)医中设养模式。“医中有养”型服务机构需要从原有医疗机构中独立或者设立专门的养老部门。首先,设立专门的医疗部门可以丰富养老服务的内容,推动养老、医疗、康复等多位一体化事业的发展。其次,将医疗机构独立成具有养老功能的机构,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

医养结合

(3)医养联合模式。通过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联合,由养老机构向合作医疗机构购买医疗护理。具体形式为养老机构与距离较近的医疗机构签署合同进行长期合作,由合作医疗机构向养老机构内入住老人提供医疗和卫生保健服务,同时开通绿色就医转诊通道,保障老年人突发疾病及时就医。

医养结合

(4)社区居家医养模式。由医疗机构在社区组成家庭医生队伍,设立家庭病床,为社区老人提供居家医疗服务,将突发重大病情或病情严重的患者及时转诊到合作的二级以上医院[2]

医养结合

2019年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9年底,全国具有“医养结合”性质的养老机构数量达到了4795家,其中:符合第一类的机构有3172家,第二类模式的养老机构仅有1623家,第三类占比最多,约有5.64万对

医养结合发展背景

目前我国养老服务类型有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三种,据易观统计,目前这三种类型的占比分别为1%、3%和96%。由于现阶段我国养老资源相对紧缺,居家养老能实现各种养老方式的优势互补,相对于重资产模式的养老院和养老地产来说,居家养老的成本较低,并且从文化角度也更符合国人的价值观。以居家为主,社区为辅的养老模式在资源利用和成本控制方面具有优势,呈现出广覆盖、低成本的特征。而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建立的‚互联网+医养结合‛可实现线下服务半径的最大化,同时减轻子女的陪护压力,为医养结合提供新思路。

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是指将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结合在一起,形成从居住、生活、护理到医疗的产业链集群。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空置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医疗难以保障,需求端来看,根据全国老龄办的预测,2020年中国将有4200万失能老人和2900万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合计占总老龄人口30%以上;供给端来看,依据卫健委数据,截止2017年7月,全国共有医养结合机构5814家,约仅占总养老机构数4%,且大部分是公立机构,民营机构占比少,医养结合是养老发展的必然趋势。

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政策支持

医养结合这一提法,在国内最早起源于青岛市。该市于2002年开始探索,到2012年逐渐形成了“家庭病床”制度,可以居家治疗失能、半失能患者,由医保定点医院办理家庭病床登门治疗,其费用纳入医保支付。

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并明确要求“各地要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

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颁布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该文件对“医养结合”作出了进一步的阐释:“有限的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以及彼此相对独立的服务体系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迫切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3]。”

2016年医养结合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从国家战略角度提出了把全民的健康状况的改善、全民的健康水平提高,国内要尽早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养老目标。

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也在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明确表示,推进发展医养结合工作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也对该项工作的实施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2019年12月,在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指南(试行)》文件中明确了有关医养结合机构的基本要求、服务内容、工作标准等,此后医养结合机构的工作朝着更加具体化、规范化方向开展。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发表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2021年国家将着重于促进医养相结合相关工作的开展[1]

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发展困境

四大困境限制医养结合发展,空间巨大且道路漫长。

(1)多头监管使医疗与养老难匹配。养老机构由民政部主管,医疗机构由卫健部主管,医养结合机构准入和监管是由两部门同时负责,监管边界不清晰造成实操困难;

(2)养老机构自设医疗配套入医保困难。以目前医保支出水平,短期内划归医保较为困难。

(3)人才缺失且专业度差。目前总需求量近100万人,但所有养老机构职工加起来才30万人,缺口巨大;根据卫健委数据,中国执业医师中仅6%为全科医生,远低于西方国家;

(4)薄利经营。医养结合需要前期大量资金投入和长久运营管理,才能收获薄利

医养结合与传统养老的异同

相比医养结合机构,医养结合本身仍然缺少足具影响力且内容明确的定义。-般认为,这一理念的基础是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整合,与发达国家提出的“整合照料”“整合护理”等概念存在一定相似性。其与传统养老服务存在一定异同。

(1)从目标来看:医养结合与传统养老最终目标一致,都是保障老人可以安度晚年。但两者目标人群存在一定差异,相较于传统养老模式,医养结合更加注重需要医疗服务介入的老人群体,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人。

(2)从服务体系来看:相较于传统养老模式,医养结合的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医养结合提出将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既包含传统生活照护服务,也包含医疗保健服务,可以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需求。

(3)从服务提供方来看:服务提供方更加多元化,医养结合的服务提供方除传统养老机构,还有医疗机构参与其中[4]

医疗IT代表厂商在医养结合领域的布局

(1)卫宁健康:开发了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和医养融合平台等创新应用,成为全国第二批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为养老行业提供了一个整体的信息解决方案。

(2)东软集团:经过7年的发展,熙康通过ICT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构造涵盖健康医疗大数据、健康管理、医疗、康复、养老服务在内的熙康云医院平台,链接专业健康医疗服务与社区、家庭。面向养老,熙心护理是执业护士利用其空闲碎片时间为行动不便以及肿瘤患者等提供按照医嘱的上门护理线上线下服务平台。截至2018年末,熙康在宁波、沈阳、辽阳、太原、佛山、巴马等20多个城市推动“云医院平台”落地服务,基于平台的健康管理、互联网诊疗、远程医疗、养老护理等业务持续发展。

(3)万达信息:公司建设的养老云综合服务平台,专门从事智慧养老产品的研发和运营服务。该综合服务平台主要包括六大平台:面向政府管理机构的医养结合管理云平台、面向政府管理机构与保险公司的长期护理保险综合信息管理云平台、面向地产养老企业的地产颐养社区管理云平台、面向养老机构的养老机构管理云平台、面向政府管理机构及运营公司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云平台以及面向护理服务机构的居家护理机构管理云平台。目前,养老云综合服务平台已覆盖上海、重庆、温州、烟台、义乌等多个省市政府管理部门以及多地养老机构,基于养老云平台,已为40多个养老机构提供智慧养老服务管理,累计注册用户近十万人。公司以智能物联与智慧养老相融合,建立面向企业或社区的养老经营平台、以及面向老年人群的O2O平台,从而为老年人群的养老提供功能丰富、高效的智能监测、康复和看护等一站式的智慧养老服务。

(4)创业慧康:对现有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区域医疗平台及互联网APP进行业务整合,推动与医疗急救、养老机构、保险机构等合作,形成一个由医疗机构、线下药店、个人健康服务、保险服务、聚合支付业务大产业联盟,实现全新的健康城市大数据+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

参考资料:

[1]刘诗宇.长春市某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吉林:长春中医药大学,2021.

[2]李晓琳.昆明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D].云南:云南财经大学,2021.

[3]医养结合背景需求及相关调查报告18页.pdf

[4]健康界:公立医院布局医养结合的策略与方法(33页).pdf

相关报告:

胡润调研 - 2016泰康高净值人群医养白皮书(50页).pdf

易观:2018中国医养结合市场专题分析(29页).pdf

保险行业养老产业专题研究(四):险企养老社区布局先下一城-220112(25页).pdf

【研报】非银行金融行业养老金系列报告三:国内养老金产品深度研究养老金融改革加速第三支柱养老金蓄势待发-210410(43页).pdf

2021年美国及日本养老政策与中国第三支柱养老金前景分析报告(43页).pdf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会员购买
小程序

小程序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