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您的当前位置: 上海品茶 > 三个皮匠报告百科 > 独角兽企业

独角兽企业

目录

独角兽企业是什么

2013年AileenLee初次提起“独角兽”这一概念,他指明该类公司是兼具发展较传统企业快、数量很少、受资本追逐等特征的尚未上市的初创型企业。其具体衡量标准是:公司成立不超过10年,并且已经过一轮或者多轮私募融资;公司估值大于10亿美元,其中,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被称为超级独角兽。

独角兽企业的分类

独角兽企业首先可以根据其是否上市被分为两类,由于未上市的独角兽企业的数据不够透明,存在信息查找困难等因素,本文将选取的独角兽企业范围缩小到第二类:已经上市的独角兽企业。已经上市的独角兽企业一般情况下又可以被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真正的独角兽企业,第二类是与第一类相关的上市公司,第三类是上市之后拥有独角兽企业特点的次新上市公司。

(1)已经上市的真正的的独角兽企业包括近期于国内上市的宁德时代、药明康德和富士康等。除此之外,还包含即将通过CDR而回归中概股上市交易的美股股票,例如阿里巴巴、京东、携程以及在港股上市的腾讯等,这些企业均为其所在领域里赫赫有名的独角兽企业。

(2)与独角兽企业相关联的上市企业,这些企业有的对独角兽企业进行过投资而以股东的形式存在,属于参股独角兽;有的和独角兽企业有着业务上的合作,这种公司与独角兽企业的交流就十分密切,在一定程度上两者互相影响。

(3)上市之后类似于独角兽企业的一些次新上市企业。就这些企业来说,虽然有的企业上市后一年内没有分红送股等动态,有的也未被市场主力明显炒作,但是这类企业符合独角兽企业估值在10亿美元以上、公司诞生于十年之内的定义标准,并且处于四大新兴行业:云计算,生物科技,高端制造以及人工智能之中[1]

独角兽企业的特征

美国风险投资家Lee在2013年发现,在过去十年时间里,只有39家企业从6万多家初创企业中脱颖而出,估值跃升至十亿美元,因此用“独角兽”来描述这类企业的稀缺性。除了可比公司较少、成立时间短、大多数未实现盈利等特点,独角兽企业还具有一些典型特征:

(1)在线化。独角兽产生的背景是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独角兽企业或是依托互联网构建的平台型企业,或是依赖互联网的技术型企业,这使得企业能打破时空的限制,打破行业间的壁垒,使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同时提高了使用效率。

(2)轻资产。独角兽牢牢把握其核心业务,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用于产品研发以提高自身竞争力,对于非核心业务,独角兽大都选择“外包”,这种价值驱动战略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使独角兽企业得以迅速扩张。

(3)指数型组织架构。独角兽在短时间内使自身估值呈爆发式增长,这和独角兽有可以支撑其估值快速增长的组织结构密切相关。这种组织架构使独角兽企业的产出增长幅度十倍甚至百倍于同行业企业,助力独角兽的竞争。独角兽还用足够鼓舞人心的“宏大变革目标”,激励员工创造出自身的社区与文化。

(4)社交性。与传统企业的营销宣传方式相比,独角兽企业更注重客户体验、更擅于精准营销,通过分析平台客户的共同点,促进客户之间建立联系,提高客户粘性,形成客户群,打造口碑进而提升自身价值[2]

独角兽企业商业模式

独角兽企业分为平台生态型和技术驱动型两种。

(1) 平台生态型企业

平台生态型企业依托互联网作为平台,为消费者和企业之间建立新的渠道来分配资源,使资源更加高效的得到利用。平台是互联网企业创造的一种新的沟通形式,通过互联网的便捷来模糊时间和空间界限,增强平台内部的交流。“平台性”是基于互联网的时效性模型,其主要能够分为三个过程:“熟悉”、“认可”、“变现”。

在“熟悉”的过程中,公司根据市场需要、用户需求来设计平台产品,以此来满足企业和用户之间的沟通需求,并通过营销手段来吸引目标用户群体的双方加入平台。用户在对产品熟悉之后,在周围进行推广,为平台带来用户周围的社交网络。并且在用户之间也会因为平台的特色而形成社群效应,为平台的信誉背书,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平台,并提高了平台用户的粘性。当这一产品的行业渗透率在行业内达到头部时,用户对产品的替换成本就会变高,这进一步加强了用户对平台的依赖度。这一过程就是用户对产品的“认可”过程。在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用户数量后,就会有强大的流量导流作用,这为企业带来了更高的价值,也使得企业更容易实现“变现”这一过程。平台生态型的独角兽企业的“变现”往往是通过收取提供平台的服务费用以及从平台交易中抽取佣金来获得的。平台生态型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主要都是围绕“共享”来进行的。通过互联网来缩短地区、时间上的距离,将“传统”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为拥有资源的企业和需要资源的客户之间搭建信息沟通的桥梁,对资源进行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2) 技术驱动型企业

技术驱动型企业具有技术区别化、行业壁垒比较高、改变行业经济运行的特征。技术驱动型独角兽企业往往以高科技为发展推动力,以云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为主,并在这些新兴产业中能够保持不断创新。另外由于行业中缺少足够多的竞争者,这些企业大多具有垄断性。例如电动汽车行业的领头羊特斯拉公司,其电池技术、能源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都处于行业的顶尖,将这些技术进行整合,使特斯拉的产品更加具有独特性也更加完善,在电动汽车行业内几乎没有同等水平的竞争产品。

成为技术驱动型企业是行业所公认的行业壁垒较高的发展方式,这种发展方式更容易获得市场认可和投资人的青睐。但是企业想要实现“变现”,就必须要获得产品的成功。在市场同类竞争品较少、技术刚刚兴起的阶段,由于行业的壁垒较高,因此企业的产品更容易获得市场的认可;但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市面上的同类产品竞争日渐激烈,产品的创造性和价值就变得非常重要。因此做为技术驱动型企业,仅仅满足于当前较高的行业壁垒并不足以实现长久的收益,生产有创造性、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才能够被市场接受。

除此之外,改变行业经济运行模式也是技术驱动型独角兽企业所具备的特征。企业将具有变革性的技术融入创新性的产品中,改变了用户的消费习惯,进而使整个行业的运营方式都随之变动。阿里巴巴推出的支付宝和腾讯推出的微信付款业务,利用近年新兴的二维码技术,将整个社会的支付方式进行了变革。通过多年的用户习惯培养,改变了整个上下游行业的支付习惯。总之,技术驱动型企业需要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设计创新来使产品区别于行业中的竞争对手,通过培养用户习惯来开拓市场,改变经济运行的模式,从而实现企业的“变现”过程[3]

独角兽企业

独角兽企业上市标准

对于新兴独角兽企业,由于其成立时间短,在国内上市往往达不到公司连续盈利三年,且最近三年累计净利润必须高于3000万元的上市条件,而海外市场对公司要求更多的是信息的真实完整性,在盈利方面的要求不高,只要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的公司,即使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的情况下,也有可能成功上市,因而众多中国独角兽企业选择在境外上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为了吸引独角兽企业在国内上市,针对于独角兽企业的不同的上市标准的制定提上日程。随着2019年6月科创板的正式落地,给独角兽企业在国内上市带来了契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体现了对创新型企业的市场包容性,主要服务于科技创新型企业,重点关注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成长性,解决了企业难以达到盈利要求、股权结构与上市标准不符等所导致的“上市难”问题,目前独角兽企业上市主要有四个标准:

①股权结构标准

“同股不同权”的AB双层股权架构常见于独角兽企业,在科创板新规下,允许“同股不同权”,即表决权与收益权分离,这项规定有利于资本市场实现多方共赢,既能让这类优质的独角兽企业留在国内A股上市,又能使A股投资者分享新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同时“同股不同权”有效维护了公司管理团队的控制权,保证了企业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②注册制审核标准

证券发行注册制的核心是强调信息披露,证券发行审核机构只负责审查证券发行申请人的有关信息和公开资料,确保证券发行申请人信息的真实完整性,证券发行申请人的发展前景、盈利情况、发行价格等不作为发行审核的必要条件,极大的缩短了企业的上市时间。独角兽企业通过科创板实行注册制上市,需满足属于科技创新企业以及信息披露的完整性。

③财务标准

对于大多数高科技独角兽企业来说,在初创期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产品研发,其盈利能力在短时间内处于较弱或亏损的状态,但是对于这类企业,产品创新和技术是核心竞争力,也是保障企业持续经营的要素,因此对于独角兽企业上市的财务标准,更看重其持续经营能力,相对淡化了盈利指标条件,强调营业收入、市值以及研发投入,拟上市企业还应不存在重大偿债风险,此外,由于独角兽企业往往享受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条件,因此拟上市的独角兽企业还应满足发行人的经营成果对税收优惠不存在重大依赖的标准。目前,A股市场上市以企业持续盈利为必要条件,将亏损企业拒之门外,而针对科创板更为包容的上市条件,仅需满足五套上市财务标准中的一种即可,对独角兽企业这种不同发展模式类型的企业来说,只要达到一定的市场估值门槛,即使是尚未盈利的企业,也可以在科创板申请上市。

独角兽企业

④股本结构标准

独角兽企业在A股上市时,对其股本总额没有明确要求,进一步鼓励独角兽企业在国内上市融资,对其上市的股本结构,应符合两个标准:第一,发行股票后公司股本总额不低于3000万元人民币;第二,一般来说,公开发行的股份需不低于公司股本总数的25%,对于股本总额超过4亿元人民币的独角兽,公开发行的股份应不低于股份总数的10%[4]

我国的独角兽企业的发展现状

(1)独角兽企业规模、数量不断攀升,成长速度加快,资本投资逐渐回归理性

近年来,中国的独角兽企业发展越来越快,数量不断攀升。根据CBInsights数据,2016年至2021年7月,全球独角兽企业从169家提升至771家,独角兽企业总估值从0.6亿美金增长至2.4万亿美金。

独角兽企业

2020年发布的全球独角兽榜,全球共有586家独角兽,中国、美国上榜的企业数量遥遥领先,各占约三分之一,分别为227家、233家;英国、印度和韩国分别有22家、19家、12家。与2019年相比,2020年我国独角兽企业数量增加21家,总估值上升989亿元,达到5.6亿元。其中,蚂蚁金服以9700亿元人民币估值成为世界第一大独角兽;字节跳动以4900亿元估值紧随其后。2016年,我国独角兽平均成立时间为8年,到2020年,这一数字已经缩短至4.6年,低于美国的6年。

独角兽企业

全球有5.6%(33家)的企业在创立3年内迈入独角兽行列,在这些最年轻的独角兽中,中国企业占比超50%。其中,京东健康在一年内实现了估值70亿到300亿美元的飞跃,成为了全球估值增长最快的独角兽;“寒武纪”2016年3月诞生,2017年7月就跻身独角兽,历时三年后又于科创板上市,成为A股首个智能芯片领域的独角兽。与此同时,中国独角兽平均所获投资在逐年下降,2016年全国131家独角兽获得16843亿元投资,2019年218家独角兽共获16449亿元,平均每家独角兽所获投资下降了53.12亿元。

另外,新上市的独角兽频频破发,最高跌幅达70%,这意味着对独角兽的投资逐渐回归理性,金融机构大规模资金支持大量独角兽企业“为梦想扩张”的时代已成过去。未上市独角兽企业之间优胜劣汰凸显,进入聚焦创新研发、论证自身商业模式合理性的阶段。

(2)地理分布二八效应明显,向一线城市集聚同时向新一线城市扩散

从地理分布的角度来看,共有28个城市中存在独角兽企业,二八效应明显,20%的城市拥有近80%的独角兽企业。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出现集聚效应: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拥有中关村这一创新示范区,我国近40%的独角兽在此诞生;上海、杭州近年来经济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分别聚集了47家、20家独角兽。另外,由于拥有蚂蚁金服和菜鸟网络两大超级独角兽,杭州的独角兽平均估值已超过百亿,远高于其他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依托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孕育了33家独角兽。其中,深圳独角兽数量最多,为20家,广州、香港分别为8家、5家。从2018年开始,南京、成都、合肥等城市重点推进创新发展战略,逐渐打破一线城市的限制,孕育了一批新的独角兽企业。截至2020年末,中国独角兽企业主要分布城市如图

独角兽企业

(3)技术驱动型独角兽增多,跨界融合成趋势,高新科技成主要领地

独角兽企业主要分为平台型和技术型。平台生态型企业依托互联网,为消费者和企业之间建立新的渠道来分配资源,使资源得到高效利用;技术驱动型独角兽企业则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成果进行发展,以云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为主,并在这些新兴产业中保持不断创新。

全球独角兽企业所属行业分布广泛,中美两国独角兽数量最多。基于发展前景、竞争壁垒、市场估值等方面的差异,独角兽企业主要分布在金融科技互联网软件与服务、电子商务、人工智能和医疗健康行业。另外,独角兽企业区域分布范围较为广泛。根据CBInsights报告,截至2021年9月,全球独角兽企业分布在41个国家,其中,美国拥有超一半独角兽企业,在互联网软件与服务和医疗健康行业更具优势。

独角兽企业

参考资料:

[1]刘敬钰.基于实物期权法的独角兽企业估值研究--以宁德时代为例[D].上海:东华大学,2020.

[2]武映帆.实物期权模型在独角兽企业估值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西北大学,2021.

[3]王明爽.社交电商行业独角兽企业估值研究——以小红书为例[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20.

[4]卢颖琪.独角兽企业IPO案例研究--以宁德时代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2020.

独角兽企业相关报告:

CBInsights:2021年全球独角兽公司研究报告(45页).pdf

36氪研究院:2021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研究报告:独角兽企业新生代、新动能与新挑战(60页).pdf

埃森哲:中国独角兽研究(25页).pdf

理麦:独角兽企业上市情况及合规风险数据分析报告(19页).pdf

戴德梁行:中国大陆的独角兽企业快速布局新兴市场(35页).pdf

光子盒:欧洲量子计算独角兽报告(32页).pdf

新京报&;贝壳财经:数读独角兽2020——中国248家独角兽“乘风破浪”报告(64页).pdf

华夏基石:医疗健康行业独角兽深度研究报告(88页).pdf

恒大研究院:解码蚂蚁如何成为全球最大独角兽(22页).pdf

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年中国203家独角兽企业背后的行业分布与企业成长趋势报告(192页).pdf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上一篇:工业无人机
下一篇:字节跳动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