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您的当前位置: 上海品茶 > 三个皮匠报告百科 > 积极老龄化

积极老龄化

目录

积极老龄化是什么

积极老龄化概念是在1997年的丹佛会议上首次被提出的,并在2002年的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上正式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行动方案。积极老龄化是指退休老年人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社会参与和社会保障的机会尽可能发挥最大效应的过程;是指老龄群体和老龄人自身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仅在机体、社会、心理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而且他们要积极地面对晚年生活,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资源,可以继续为社会作出有益贡献

积极老龄化的来源与发展

西方世界比我国更早进入老龄化社会,20世纪40年代以前西方社会在面对老年人和老年人带来的社会问题在面临老龄化社会的问题时的态度是消极的,认为老年人是社会进步的包袱,把许多社会问题都归咎于老年人口的增加。美国学者Gergen在对全球老龄化社会发展与应对历程进行研究时,将这一时期称之为“消极老龄化时代”,随着对老龄问题研究的深入,西方社会和学界就老龄化问题的态度逐渐发生转变,社会对于“老年人是社会的包袱和累赘”这样的态度逐渐转化为老年人是宝贵的社会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思路和战略思想,如成功老龄化(Successful Ageing)、生产性老龄化(Productive Ageing)、进步性老龄化(Radical Gerontology)、健康老龄化(Healthy Ageing)和意识性老龄化(Conscious Ageing)等,积极老龄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思路。

积极老龄化理论萌芽于1997年的丹佛七国会议,这次会议提出在面对老年人问题应首先重视老年人的健康,其次强调了老年人健康和活动之间的联系。在这次会议过去5年之后,WHO(世界卫生组织)在2002年发布了《积极老龄化:从论证到行动》、《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报告》等政策性文件,明确了积极老龄化的三大理论基础,即通过实现健康、参与和保障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积极老龄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积极老龄化理论作为面对老龄化问题的行动指南和政策框架,积极老龄化的内涵也逐渐被进一步丰富。

积极老龄化

2002年,Walker指出积极老龄化为全球各国应对老龄化问题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是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在提升老年人参与度和幸福感的同时,使老年人的价值也能够真正地得到体现。

2002年,在联合国第二次老龄大会中,时任联合国秘书长KofiAnnan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积极老龄化聚焦点应移至促成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的代际交往。

2006年,世界经合组织认为积极老龄化是人们在年龄的增长后,也能利用其丰富的社会资源和生产经验继续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世界经合组织的理论过于关注老年人在经济发展的领域的作用,而忽略了老年人个体的幸福感。2008年,Bowling则认为积极老龄化的内涵是在保障老年人健康的前提下,鼓励老年人参与群体性社会休闲活动,继而维持其年轻时的社会关系。

2012年,欧盟认为通过积极老龄化能够更好地强化健康与参与两个层面的发展,欧盟的认同也进一步强调了积极老龄化理论在解决老龄化问题中的策略地位。2013年,Fernández-ballesteros认为积极老龄化更强调从心理、认知、情绪等方面来看待老龄化的问题,将积极老龄化的实现更多的归结于老年人心态的建设与改善。认为世界卫生组织在参与和健康两大概念的基础上增加保障的概念是针对一些国家地区的经济贫困和局势动荡阻碍了积极老龄化实现[1]

2014年,UNECE认为积极老龄化是指社会老龄化现象,包括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人们被期望并被允许继续更长时间地参与正规劳动力市场和其他无偿生产性活动(例如志愿者和向家庭成员提供照护),健康、独立、自主地生活。

积极老龄化
积极老龄化

积极老龄化的内容

2002年出版了《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书中明确了积极老龄化的内涵:指老年人不仅能够保障身体各方面机能和心理层面的健康,而且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喜好,参与到社会生活中,为社会创造价值。积极老龄化是健康老龄化的延伸,注重的是健康、参与和保障这三部分。

(1)“健康”:不仅指身体上的健康,更注重老年人精神层面与社会接触上的重要性,可以延长老年群体参与社会的时间。世界卫生组织从人的各个方面对健康进行了定义。主要表现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各个方面,都应保持良好的状态。积极老龄化中,认为健康是风险因素降低,保障因素不断提高。在老年阶段自理能力较强,享受高质量的晚年生活。积极老龄化中健康是对世界卫生组织的延续和发展。健康在积极老龄化中处于基础地位,只有身体健康才能积极的参加各项社会活动,享受其中的乐趣,身心愉悦的生活。

(2)“参与”:是指以老年人自愿为前提条件,并且身体情况允许的状态下参加家庭和社会活动。曾经有美国研究者在老年群体中做过调查,发现那些精神饱满,状态较佳的老年人在日常的生活中各类活动的参与度也较高,并且保持了较好的身体素质。老年人的参与侧重强调终身学习和人力资源再开发,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在学和为两个方面体现的较明显。有利于体现人生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存在感。

(3)“保障”:“保障”是“健康”和“参与”的必要条件。主要表现为对老年人的多种社会福利,例如经济和法律等诸多方面,以保障其权利在行使过程中得到平等对待。

总的来说,积极老龄化一方面体现在积极上,要求老年人以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老年生活的到来;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政府、家庭等各个方面的支持,以保障其晚年生活的平安度过

积极老龄化测量指标

在积极老龄化的构想下,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其围绕“健康”“参与”“保障”三大维度提出六组用于具体测量的指标体系,成为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的支柱。这六组指标的具体内容是:

(1)健康和社会服务指标,用来测量和健康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程度,具体包括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措施、卫生服务、长期护理、心理卫生保健的覆盖面及质量;

(2)个人行为指标,用来测量老人与健康有关的行为频度,具体包括老人在吸烟、锻炼、饮食、口腔卫生、酒精、用药等方面的情况;

(3)个人身心指标,用来测量影响老人健康的身心因素,如生物因素、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等;

(4)物理环境指标,用来测量老人健康生活所需物理环境的适宜度,如亲环境指数、住宅安全指数、防跌落指数、无污染指数等等;

(5)社会指标,用来测量社会对老年社会参与的支持度,具体包括社会支持指标、消除暴力和虐待的程度、老年教育水平等等;

(6)经济指标,用来测量企业和政府对老年经济参与的支持度,具体包括老年工资制度、老年社会保障、老年就业等方面。

其核心观念是,能够使老年群体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身潜力通过物质层面,或精神层面参与到社会建设当中,同时,他们自身也能够得到充分的保护和照顾[2].

积极老龄化的特点

(1)尊重老年人,让老年人拥有更多的权利;

(2)支持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通过社会活动的参与来激发潜力,同时鼓励老年人将自己的经验、知识、能力、智慧等继续贡献给社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

(3)普遍认为积极老龄化是一个多维概念,涉及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

积极老龄化与健康老龄化的关系

1987年5月在世界健康大会上最早提出健康老龄化的概念后,1990年,WHO在哥本哈根世界老龄大会上提出健康老龄化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的重要战略地位。健康老龄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健康照护和社会服务,维持老年人身体机能、心理健康;二是提供友好的社会环境;三是老年人享有尊严活和尊严死的权利。同时还提出了“健康预期寿命(Healthy life expectancy)”的概念,既关注个体的平均健康预期寿命,还关注个体的生命质量。

健康老龄化针对的是老年人群患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现状,将着重点放在提高老年人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把营养饮食、心理健康、体育锻炼、个人清洁、环境保护、健康行为、公共卫生等预防保健措施和治疗康复都视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组成部分,有机结合有利于健康的多个方面,对老年人口的关注由结果转向重视过程,从根本上满足了对于维护老龄人群基本健康和提高其生活质量的需求,使老年人能够不受社会歧视,积极参与活动,享受独立和良好的生活质量。健康老龄化概念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成为老年研究和养老事业的发展的坚实理论基础。

积极老龄化与健康老龄化的不同之处在于健康老龄化侧重于强调老年期后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生理、心理、智力等方面的良好状态,而积极老龄化强调老年人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资源,积极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发展。健康老龄化是积极老龄化的前提、基础和重要保障,积极老龄化是健康老龄化内涵的延伸,除健康照护以外,还考虑到了保障等其他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因素。健康老龄化是单维的,提倡的健康和卫生干预措施采取从上到下的管理模式,更具专业性,而积极老龄化是多维的,更具有包容性和非互斥性,需要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采取多种方法联合管理

积极老龄化案例

2015年,新加坡人口老龄化部长级委员会推出“幸福老龄化行动计划”(Action Plan for Successful Ageing),政府拨款30亿新元,由卫生部、交通部、教育部和人力部等部门联合民间团体协同实施。“幸福老龄化行动计划”涵盖12个领域的70多项计划,旨在创新社会化养老理念,全方位照顾年长者生活所需,建立亲老龄社会,让人们幸福安享晚年。“幸福老龄化行动计划”有四个主题和目标,一是建立质优价廉的医疗卫生体制,满足人口老龄化的综合医疗服务需求;二是为老年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允许老年人继续工作以赚取收入,保持经济独立;三是打造全龄友好型健康城市,营造无障碍生活环境,建立配套的交通体系,确保老年人在社区生活方便;四是倡导积极的生活方式,令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3]

参考资料:

[1]梅子骏.基于积极老龄化视野下的老年大学建筑空间设计策略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2]钱磊.积极老龄化导向的城市治理水平评价——以上海市为例

[3]深圳城市研究.新加坡的“积极老龄化”:理念与行动

积极老龄化相关报告:

世界银行:世界银行对老龄化国家的支持(英文版)(227页).pdf

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健康与老龄化(英文版)(32页).pdf

【精选】2021年保险行业人口老龄化与需求多元化分析报告(17页).pdf

胖鲸智库: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潜藏价值-银发经济的基本盘和常态(65页).pdf

新加坡的长期护理体系:适应人口老龄化 - 亚洲开发银行(英文版)(25页).pdf

欧盟委员会:2021年欧盟老龄化报告:基本假设和预测方法(英文版)(238页) .pdf

2022年医疗服务行业年度策略:新医改看“真创新” 老龄化“消费医疗”花开正艳-20220119(41页).pdf

蔚迈:2020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潜藏价值第二篇章:潜藏的商业价值和影响力(73页).pdf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上一篇:熊猫债
下一篇:券商研究报告

相关百科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