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您的当前位置: 上海品茶 > 三个皮匠报告百科 > 都市圈

都市圈

目录

都市圈是什么

都市圈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往往在城市群中,出现了以大城市为核心,其周边城市共同参与产业分工与合作,区域高度一体化的经济现象。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19年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中将都市圈定义为以辐射能力强或超大特大城市为中心,以一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区域城镇化空间形态。所以说,都市圈作为一种特有的地域空间组织形式,其影响因素包括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和政治。基于此,都市圈可以被解释为,以一个或者多个辐射带动功能强或者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作为核心,以周边各类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为成员,组织在一起的区域空间。都市圈内,功能联系紧密,产业分工合理,具有圈层结构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整个都市圈内的城市在区域效应的带动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都市圈的内涵

都市圈是在大城市发展基础上演化而成的功能性城市地域空间,形态上是以资源要素集聚最为密集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圆点,数量一般控制在两三个以内,四周围绕着若干个综合实力稍弱的相邻城市为小的密集中心,共同组合成的圈层状地域空间,不同城市间保持一定通勤距离(通常不超过100公里),不同城市承担功能有所差异,内部核心间经济、社会、生态联系密切,发展上优势互补,深度融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具有一体化趋势的有机整体

都市圈

都市圈是中心地区与周边地区密切联系的区域性一体化组织。中心城市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能对周边城市产生集聚力和吸引力是都市圈形成和发展主体;周边城市之间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健全,共同形成都市圈的城市等级体系;都市圈由各级城市构成,城市之间由于各自的相对优势会自发形成竞争合作机制,城市分工合作增加空间经济联系,加快城市圈一体化进程。

都市圈具有等级体系结构和产业结构。中心城市发挥主导作用,凭借完善健全的基础设施网络与周边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人员、资金、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通过中心城市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竞争和合作,形成良性循环,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互利共赢,从而形成的经济一体化区域济南都市圈在最初被称为济南城市圈,由于区域内部分城市城市化水平不高所以改称为济南都市圈。济南都市圈由于出于我国东南沿海,情况与日本的都市圈概念较为类似,都市圈不仅是城市经济区或势力圈的范围,也将接近城市功能地域的范围。

都市圈与大都市区的区别

大都市区是城市化发展中城乡区域联系密切,由一个城市中心区及其周围形成的若干核心密集区域组成的一体化区域,强调人口和经济集聚以及区域间的密切关联,一般不跨省域界限,统计单位一般为区县,范围明显小于都市圈。而都市圈形成于城市化的高级阶段,从大都市的辐射功能出发,指的是由一个或两三个大城市为核心,辐射带动一批中小城市而共同组成的地域范围,空间范围一般以行政城市为地理单位,包含中心城市及周边辐射城市,形成的主导力量是城市要素扩散为主,一般范围比大都市区大,或许跨省域界限。与大都市区相同的是,地域范围因经济发展规模和区域经济社会联系程度而定。

都市圈

都市圈与城市群的区别

顾名思义,城市群指相当数量城市云集分布的形态,城市间密切关联。从整体上看,城市群更像是城市群落分布的联合体,规模较大。都市圈明显不同于城市群,一方面,城市群是多种规模,不同等级的城市合作产生的综合体,规模较大。国家层面就指出就指出城市群范围涵盖都市圈,所以显然,城市群综合实力和竞争明显强于都市圈,范围比都市圈大。另一方面,城市群内部或许没有发展突出的增长极式城市,它是若干城市的集合体,但是都市圈内部一定有一个或两三个中心城市拥有突出地位。

都市圈与城市群相比,从空间尺度上看,都市圈地域范围要低于城市群的范围,城市群是在都市圈的发展基础上形成的更大发展区域,城市群也可能是由多个相邻都市圈共同组成的发展区域;从中心城市的数量来看,都市圈是以一个发展水平较高的中心城市组成,其它城市的发展水平远不如中心城市,城市群则存在多个中心城市,多个发展水平较高的中心城市带动整体区域的发展;从空间关系来看,都市圈呈现出核心一外围的结构,而城市群则是多个城市组成的城市集合体

都市圈

都市圈与都市带的区别

都市带形成于城市发展的成熟阶段,指多个相连的规模城市,保持密切联系和强烈交互作用组成的地域范围,区域多以交通干线分布,所以形态上多表现为带状城市群体区域。本质上,它和城市连绵带概念不存在明显区别,都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城市群体空间形态的外在表述。都市带比都市圈范围广阔,且以交通走廊为主线分布的带状形态与都市圈圈层状形态相差较大[1]

都市圈

都市圈的特征

都市圈是生产要素和产业在空间高度集聚所形成的空间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特征:

(1)具有较强实力的核心城市。都市圈是围绕核心城市所形成的一种圈层发展结构。中心城市的中心度越高,其经济吸引力和辐射力就越强,该都市圈的整体规模和经济总量就越大。

(2)具有发达的交通网络体系。发达的交通网络体系是都市圈城市网络中重要的“血管”,为城市间人流、物流、资金流等提供基础条件。

(3)具有跨行政区的空间范围。都市圈具有跨行政区划的典型特征,这一方面导致城市之间为某些利益会产生激烈的竞争甚至是恶性的竞争,另一方面,“跨行政区划的存在也为各主体寻求到了区域发展的共同利益,推进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一体化进程”

(4)都市圈具有经济集聚性:在都市圈内部,由于城市等级体系中不同城市拥有不同的区位和优势,这就造成了不同的经济势能,各种要素会自由选择其流向,而中心城市凭借其核心地位,无疑能够集聚更多的资源,因此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从而在都市圈经济中占有远远高于周边城市的比例;都市圈的集聚扩散效应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形成过程中,都市圈外围的资金、人口、技术和信息等要素会不断向都市圈集聚,推动都市圈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整合区域内资源要素。

(5)都市圈是一个聚合体都市圈是以中心城市为主导,周边城市相配合的高度一体化的经济体,都市圈的一体化发展需要强大的支撑要素体系和健全的竞争合作协调机制。都市圈的发展其实也是为经济主体的发展服务的;其次,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坚实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制度环境,这些影响因素的完整性为经济主体参与到都市圈空间经济联系提供了条件和基础,都市圈是一个复合体,各种要素穿插其中,只有相互之间联系不断加强,才能推进其发展进程

都市圈的类型

1、根据《2020年中国都市圈扩张潜力报告》[2],我国的都市圈可分为成熟型、扩张型、潜力型与培育型四大类型

(1)成熟型都市圈主要以四大一线城市为主,这类都市圈,由于中心城市经济发达,产业集聚,生活成本也相对较高,人员通勤和产业集聚已经向周边地区大量扩散,城市边界明显突破了行政区划。在这些都市圈,中心区与周边区域的联系,进入了空间上从“点状扩散”到“网状发展”,新增人口的聚集地已经主要集中在城市外环,公共服务均等化也开始进入落地阶段,产业联系从外溢-承接关系开始向合作共建关系演变。

(2)扩张型都市圈,其中心城市以发展较快、首位度较高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为主,其中既有成都、武汉这种高首位度的省会城市,也有南京、杭州这样首位度相对较低的城市。这些都市圈的最大共同特征是中心城市发展较快,在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的同时,已经发展到“外溢阶段”,周边空间毗邻、交通条件较佳的区域,开始成为承接第一轮产业和人口外溢的主要板块。这类都市圈以杭州、南京、武汉、成都为典型代表。

(3)潜力型都市圈,这类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也是城市群内部的区域中心城市,总体发展水平良好,但往往在产业发展状况、公共服务水平、交通、人口结构等某一领域存在短板,部分城市还在省内、同区域内面领着同等量级甚至更发达城市的竞争,因此对周边区域的拉动辐射能力不如扩张型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尚未突破自身行政边界,但一旦补齐短板,其中心城市的发展潜力巨大。这类都市圈以宁波、福州、济南、天津等为代表。

(4)培育型都市圈,这类都市圈的中心城市,虽然也是省会城市,但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区域的整体经济实力不够强,经济联系较弱,部分中心城市所在的区域还面临着人口流出和人口老龄化问题。此类都市圈的发展,还需要优先解决城市经济发展的问题。

都市圈

2、根据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组编的《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21》,从2021年都市圈综合发展质量评价得分来看,我国都市圈发展水平的三个层级依然分明,可分为成熟型、发展型、培育型三类。

(1)成熟型都市圈有6个,包括广州都市圈、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北京都市圈、宁波都市圈。

(2)发展型都市圈有17个,包括天津都市圈、厦门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太原都市圈、长沙都市圈、武汉都市圈、西安都市圈、郑州都市圈、重庆都市圈、昆明都市圈、长春都市圈、沈阳都市圈

(3)培育型都市圈有11个,包括呼和浩特都市圈、银川都市圈、石家庄都市圈、大连都市圈、南昌都市圈、贵阳都市圈、乌鲁木齐都市圈、西宁都市圈、哈尔滨都市圈、兰州都市圈、南宁都市圈

都市圈

都市圈的起源

都市圈一词来源于日本。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逐渐形成了都市圈的概念,即城市功能和服务在一天时间内所能够到达的空间范围。日本对都市圈的界定主要是从人口规模、非农劳动力比例和通勤率等方面来衡量,并先后规划了首都圈、中部圈、近畿圈等八大都市圈。从界定标准上看,日本的都市圈与美国大都市区的概念类似。

20世纪初,美国首次提出了以大都市区(MetropolitanDistrict)为基本单位的城市区域划分理念,后来出于统计目的,又多次对大都市区的划分标准进行了修改和细化。根据2010年的界定标准,美国大都市区由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县和外围郡县构成。中心城市区域,即核心基础统计区(CoreBasedStatisticArea)应满足人口规模不低于1万人的条件;中心县人口构成中应至少有50%或超过5000人居住在都市区内的城市区域;外围县人口构成中与中心县之间存在居住或通勤联系的比重不低于25%。

从实际规划来看,日本都市圈更接近于大都市带(Megalopolis)的概念。大都市带是大都市区发展突破单一城市范围而形成的多核心、星云状的区域结构,除了满足一定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的基本条件之外,大都市带的概念还包括社会、政治、文化等多种内涵[3]

都市圈的发展

第一阶段是雏形期,呈轴向扩展趋势,这一阶段形成极化效应,要素开始向核心城市聚集。

第二阶段是成长期,这一阶段开始圈域扩展,各种要素聚集的同时也向外辐射,中心城市的周边城市逐渐成型。

第三阶段是成型期,开始全面扩展,核心城市规模变得更大且周边城市也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一般半径为100公里(一小时交通圈)。

第四阶段就是成熟期,城市群已经形成,中心城市和周边城镇同城化,促进经济要素流动,促进市场、交通、公共服务一体化。

都市圈

参考资料:

[1]王丽霞.成都都市圈综合发展质量评价与对策研究

[2]21世纪经济研究院:2020年中国都市圈扩张潜力报告(7页).pdf

[3]周昶同.中国三大都市圈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由@Y-L发布于三个皮匠报告网站,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相关百科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