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您的当前位置: 上海品茶 > 三个皮匠报告百科 > 硬科技

硬科技

目录

硬科技是什么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转变与发展,“人口红利”的中国正逐渐转向“技术创新红利”,基于国内当下的发展,2010年,西安中科创星米磊博士创造性地提出了硬科技(Hard&;Core Technology)概念。

硬科技(Hard&;Core Technology)是基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而产生的技术产品、设备和系统,其底层是科学研究支撑的,具有较高技术门槛和技术壁垒,难以被复制和模仿。当代,硬科技是指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迨等领域中,以自主研发为主,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形成的高精尖原创技术。

概念提出者米磊(2018)基于当前发展指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靠最前沿的技术、靠硬科技,因此中国未来的发展机会在于科技创新,而硬科技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未来整个产业经济发展的技术。硬科技和深科技都是基于特定时间及角度对科技的描述,二者都需要经过长期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但硬科技相对深科技来说,产业应用基础更广,推动和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潜力巨大。

硬科技

硬科技与深科技的区别

硬科技一词是由国内提出的原创性词汇,而在国外相关研究中,与其相近的则是对深科技(Deep Technology)的研究。深科技概念最早出现于1995年,David Rothenberg基于深层生态学理念,在《深科技》一文中将深科技界定为“基于人类和自然界和谐互动,通过科学的发现或创造,且能解决人类重大问题的科技类型”。之后Shalini Aggarwal(1995)界定了深科技的分类,就硬技术方面,他强调硬技术确实面临某些技术问题,但都可以通过研发来克服。直到2016年以后,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才对深科技概念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解读,认为深科技是指“建立在独特的、受保护的或难以复制的科学或技术进步基础上的破坏性解决方案”。

在国内近几年的硬科技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较统一的硬科技概念。《中国硬科技产业投资发展白皮书》(2017)对硬科技下了较为全面的定义,即“硬科技是指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中,以自主研发为主,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形成的高精尖原创技术。”

硬科技概念是基于全球发展形势和中国经济现状,在探索新时代科技驱动经济发展规律过程中由中国人提出的一种理论创新。硬科技强调把事关国家发展的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将科技创新成果与实体经济紧密联系起来,加快形成先进生产力。体现一种技术硬、精神硬、志气硬、实力硬的“硬”本质。深科技是英语“Deep Technology”的直译,起初蕴含了要实现人与自然共存共生的理念,希望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社会和环境问题的科技方案。后来波士顿咨询公司又不断丰富,希望通过此概念,将全社会的聚焦点,从社会所极为关注的数字化创新,引入到信息革命中更深层次的科技创新中来。

硬科技与黑科技的区别

“黑科技”指非人类自力研发,凌驾于人类现有的科技之上的知识。通常情况下也指当前人类无法实现或根本不可能产生的技术或者产品,其标准是不符合现实世界常理以及现有科技水平。

从现有定义上来看,硬科技、黑科技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时间维度的不同。硬科技在时间维度上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技术积累,技术高度极大领先现有技术标准,产业化及市场化通常需要持续投入可以实现,技术具有独有性,难以被山寨和模仿,只有少数公司可以通过不断技术投入与资本投入可以实现。

黑科技更多蕴含着人类对于改变未来的期望和追求,它是基于技术变革基础之上对未来颠覆认知的科技创新的一种憧憬、一种想象。

硬科技的内涵

(1) 从时间上来看,用金字塔图来表示,金字塔的顶端是科幻,从上至下依次是科幻、黑科技、硬科技、高科技、最后是科技。硬科技在金字塔中处于中间位置,其在整个科技行业中起着承上启下、中流砥柱的作用。从时间维度理解,科幻是100年之后能够实现的幻想;黑科技是未来20-50年才能实现的比较接近于科幻的技术;硬科技是5-10年以内应该实现的尖端科技;高科技是当前已经实现的科技,普及率较高,已经广泛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科技则属于过去一两百年,人类都已经实现的技术。所以,硬科技逐渐普及将逐渐转变成高科技,不再属于硬科技。

硬科技

(2)从空间上来看,刚开始起步的硬科技仅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如Alpha Go的人工智能技术。但空间的扩散及逐渐全球化发展,技术将逐步扩展至全球,那么渐渐其将会转变为逐步高科技,直至最后全球已经通用,就转变为科技。

(3)从行业来看,硬科技所对应的行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现在的硬科技八大领域涵盖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光电芯片、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信息技术这八个方面,覆盖了整个科技方方面面。但每个行业相对于其它行业、单个行业之中都有其对应的硬科技。例如可能某一行业相对于另外一些行业就属于硬科技,如智能芯片相对于装备制造。但在装备制造行业,也有属于自己的硬科技,如激光熔覆技术。

硬科技的基本特征

(1) 门槛高。一方面,硬科技源于基础科学研究,投入成本高、周期长。而这些基础科学研究要实现其经济价值,则需要投人巨大的资金支持其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到中间试验、放大和生产,耗费时间长,近期收益不明显,难以实现投人资金快速回流。另一方面,硬科技研发需大量聚集研发人员和科技精英人才,这样才能使技术的创新不断有新的重大突破,掌握“命门”技术。一些大型硬科技公司,如美国苹果公司,其研发人员就有上万名博士。

(2) 时间长。与一些高新技术从立项研发到收回资金周期短、更新换代快不同,硬科技的研发时间较长,一个硬科技项目从立项到研发、中间试验、技术设计再到生产,大多需要5年到10年乃至更长时间,加之项目的每一道程序又须考虑安全、生态和健康,须在严格监管之下进行,致使研发时间更长。

(3)实体性。硬科技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虚拟世界不同,更加专注于核心和原创技术构成的物理世界的研究。它不同于软科技,研究成果是实在的、可见的;研究开发较为集中,在大型机械和试验设备基础上进行,实体成本巨大。

(4)模仿难。硬科技是原子经济,是掌握“命门”的高精尖技术,因而难以模仿;加之硬科技技术要求极高,投入资金巨大,致使其被模仿的难度巨大;再者,硬科技作为一个国家的核心技术,保密性强,难以从中获取相关技术信息。

(5)初创性。从产业生命周期角度看,我国传统五大类高新技术产业大都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成长期或成熟期,而硬科技产业则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形成期或成长期。

硬科技覆盖领域

硬科技覆盖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八大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信息通信设备、新一代半导体技术、生物技术、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及制造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医药制造、航空航天、节能环保十大方向大致涵盖了未来硬科技的发展方向,并且对未来经济活动有着重大推动作用。

硬科技

硬科技的意义

(1)从宏观来看,硬科技是培育经济发展动力的关键要素

经济高速增长是后发经济体在发展过程初期与“起飞”阶段的一种普遍增长形态,但经济增长会随着与先进国家技术差距和其他相关要素、机制差别的缩小,而呈现出增长速度规律性地向成熟经济体水平逐步收敛的态势。这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技术性后发优势、人口红利及投资和内需的扩大等将消失殆尽。想要适应引领“新常态”并培育经济发展动力,特别是内生动力,关键在于构建科技“先发优势”,而真正能够体现“先发优势”的是“过硬”的科技—硬科技。

(2)从中观来看,硬科技是促进产业升级的根本保障

产业升级是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其关键是技术进步,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而硬科技是自主创新的技术,是难以模仿的技术,最能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发展的程度,因此硬科技创新居于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是促进产业升级的根本保障。硬科技产业的发展能有效提升整体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也能有效带动以硬科技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链条上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以硬科技为母技术,会不断孵化出子技术和孙技术,形成“技术簇”,辐射范围更深更广,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能引领产业革命,成就“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3)从微观来看,硬科技是科技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当前,我国在关键材料、核心传动器件、核心电子元器件、高性能传感器、高端制造装备等方面长期依赖国外。国内相关科技企业发展受制于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掌握硬科技,以硬科技为依托,形成金融汇聚和人才聚集效应,培育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与垄断,形成技术和市场门槛,提升产品替代能力和定价议价能力,满足甚至引领市场需求。

硬科技应用案例

从航空航天领域来看,实现飞行已经属于科技范畴;而四旋翼无人机则属于高科技范畴;航天技术,火箭发射与卫星发射技术属于硬科技范畴;火箭回收发射技术则属于黑科技范畴;登录火星,利用自复制机器人改造外星球属于科幻范畴。

从全球范围来看,量子计算就是典型的黑科技,而量子通信则属于硬科技的范畴。埃隆马斯克主导的可回收火箭属于黑科技范畴,无人车属于硬科技范畴。中国新研制的4000公里高铁属于黑科技范畴,现行的高铁技术则属于硬科技范畴。

从国内范围来看,中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飞机C919的研制与生产,属于硬科技;奇芯光电的光子芯片研发也属于硬科技范畴,布科思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工业无人机领域的因诺航空、关注社群动态大数据分析的九索数据、诺维北斗的北斗导航应用技术都属于硬科技范畴。同时,集成电路制造、通讯终端设备制造、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光电子器件及其他电子器件制造、电子元件及组件制造等;龙头骨干企业主要从事电子核心基础产业制造,通信终端设备制造,光电子器件及其他电子器件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品以集成电路中的高性能传感器用关键芯片这些产业也均属于硬科技范畴[1]

参考资料:

[1] ;中国网.“硬科技”五问

硬科技研究报告: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194页).pdf

清科研究:2018年中国硬科技产业投资发展白皮书(239页).pdf

紫光股份-深度报告:硬科技掘金系列(1)数智化时代硬科技龙头破浪启航-20211031(59页).pdf

电力设备行业深度报告:逐鹿“硬科技”~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210831(45页).pdf

光峰科技-硬科技铸就激光显示卖铲人家用放量打开第二成长曲线-210805(32页).pdf

2022年度机械行业策略报告:硬科技+新能源引领装备升级新征程-220103(34页).pdf

【研报】智能制造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报告:紧抓“硬科技” 布局“超预期”-2020200630[32页].pdf

计算机行业深度报告:寻找数字经济中的“硬科技”-210815(25页).pdf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上一篇:迈瑞医疗
下一篇:消费金融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